过程控制系统论文:中厚板二级过程控制系统技术升级 [摘 要]邯钢中板厂中板线轧机二级过程控制系统是技术升级后生产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过程控制系统中主要包括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和模型计算等主要功能。完成后,结合实际生产过程,对该二级系统厚度控制模型、温度模型及轧制力模型等均进行了参数优化调整,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模型预测数据准确性,保证轧机轧制模式稳定运行。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模型计算 1 前言 中厚板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中厚板材生产控制自动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邯钢中板厂中板线进行了技术升级,二级过程控制是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和模型计算功能。其中二级模型计算功能在中厚板生产中可以提高尺寸控制精度、成材率、轧制节奏及减轻操作强度,保证设备安全进行,有利于故障分析和质量分析。通过此次技术升级,产品厚度稳定性大幅提高,成材率同比提高0.55%,成效明显。 2 工艺布置 邯钢中板厂中板线轧机区主要设备及检测仪表布置如图1,主要包括两座加热炉、一个四辊轧机、轧机前后推床、高压水箱、7个高温计、1个测厚仪。二级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范围是从高压水箱输送辊道到矫直机前输送辊道。 3 过程控制系统 过程控制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组成如图2所示,包括数据通讯、数据管理、过程跟踪和模型计算四个功能模块。 3.1 数据通讯 数据通讯模块每一个周期从基础自动化系统接收一批数据,譬如高温计等检测仪表的实测数据和各种实际的控制信号。然后二级过程控制系统保存、处理这些数据,对模型计算需要各种实测数据提供依据。并且与人机界面(HMI)系统进行数据通讯,读取WINCC的数据,实现人机界面的各种按钮功能,并在数据变化时随时更新,以至于最新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地在人机界面上显示出来。 3.2 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主要包括将数据写进数据库操作和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的操作。写数据操作是将炉内坯料的数据情况存入数据库中,从坯料的入炉时刻到出炉时刻,直到坯料轧制结束,将整个轧制过程的工艺参数和模型自学习系数均写入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库操作是指对出炉的坯料进行确认,将所查询得到的数据赋值到过程跟踪模块中,将轧件数据在内存中存储用于后面的模型计算。 3.3 过程跟踪 轧机二级系统根据三级发送的报文信息进行物料跟踪和数据指标的计算等,然后向一级发送轧钢控制指令。从加热炉装炉开始一直到轧机,对轧线上的每一块钢坯位置、状态等信息都进行准确详细的跟踪,保证数据完整无误,以提高二级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并且过程跟踪模块根据轧件实际生产数据判断坯料最佳出炉时刻,在避免前后轧件碰撞的前提下,缩短轧机的间歇时间,提高轧制节奏。 3.4 模型计算 中板线技术升级后主要体现在产品厚度稳定性大幅提高,成材率同比提高0.55%。而与厚度精度密切相关的模型有两个:轧机弹跳模型和轧制力计算模型。 7 结论 1)邯钢中板厂二级过程控制系统自技术后一直运行稳定,能够很好完成现场的实际需要,轧制节奏也相应提高; 2)本系统能够提高设备的自动控制水平及控制精度,减轻了操作强度,保证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3)通过数学模型计算产品厚度稳定性大幅提高,成材率同比提高0.55%,后厚度控制得到明显改善。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PCS7在中间二氧化钛生产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介绍了过程控制系统PCS7在中间二氧化钛(TiO2)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讨论了该控制系统中的硬件配置,控制网络和软件编程等内容。通过这几年的使用,该控制系统稳定可靠,实现了模拟仪表无法完成的复杂算法及管理功能,而且其性价比远高于模拟系统,特别适合化工工艺过程控制。 【关键词】中间二氧化钛(TiO2);PCS7 冗余控制Profibus 引言 近几年我国的钛白粉行业发展迅猛,国内对高档钛白粉的需求不断的提高。相应的对钛白粉生产的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中间二氧化钛是氯化法钛白粉生产的过程中间产品,是生产不同用途钛白粉产品的基础原料。 因此本文采用西门子过程控制系统PCS7,使得中间二氧化钛(TiO2)生产过程控制平稳,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 工艺简介 四氯化钛预热后,通过三氯化铝发生器进入氧化炉。同时,氧气经过预热后进入到氧化炉。在氧化炉里氧气与四氯化钛反应,生成中间二氧化钛(TiO2)和尾气。中间二氧化钛(TiO2)经过产品冷却器冷却进入袋滤器进行气固分离后,进入打浆脱氯罐,尾气返回氯化工序循环利用。打浆脱氯后的中间二氧化钛(TiO2)浆料进入后处理工序。 2 硬件配置 鉴于氧化系统的重要性,充分考虑系统安全可靠性,采用以S7-400H为主控制器构成的PCS7冗余控制方案,中央处理器采用CPU414-4H,I/O处理单元采用ET200M。为了保证系统可靠性,电源和通信采用冗余配置方案,Profibus-DP总线采用PROFIBUS电缆,保证了系统安全等级需求。采用双控制器,双电源模块。双通信模块,对于系统中的重要监视点,采用了冗余AMT硬件。系统有无扰动切换功能。容错型和安全型可满足供电中断和故障保护等特殊要求。 3 上位机系统 本系统的上位机系统使用WinCC控制,上位机系统和控制系统通过100Mbps的工业以太网络连接。上位机由操作站和工程站等主要设备组成。 工控机采有西门子工业计算机,型号为西门子RACK PC IL 43,配置主流硬件,在稳定性,安全性上有很好的保障。 4 模件配置 每个ET200M分布式I/O站的有源背板总线上插有2个IM153-2通信接口模块,分别通过2条独立的Profibus-DP现场总线与AS-400中央控制器进行实时通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当其中某一个IM153-2通信接口模块发生故障时,系统能自动地切换至另一个IM153-2通信接口模块,并可带电热插拔更换有故障的通信接口模块,不会影响到系统正常运行。 Profibus提供强大的系统级故障诊断能力,从总线系统的任意一点可通过Profibus-DP进行诊断、编程和控制,可以实时精确定位故障发生点和在线监控通讯负荷,并可通过人机界面实时显示。 现场的仪表所采集的信号中模拟量输入信号大多为4~20mADC的二线制和四线制信号,输出为4~20mADC信号,部分模拟量信号通过安全栅引入。数字量为干触点或有源信号。数字量的输出信号由带状态指示灯和外带保护二极管的继电器送至现场仪表。 5 控制系统 S7-400H按照“热备份”模式(无冲击、出现故障自动切换)的活动冗余原理运行。只要没有故障,两个子单元都是活动的。如果发生故障,起作用的控制器全面接管过程控制。为了确保无冲击切换和快速可靠地交换资料,需要使用中央控制器连接。 冗余自动化控制站(AS414-4H)用于实现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数据采集及处理、自动闭环回路控制、电气设备开关控制等系统控制功能。 SIMATIC PCS7系统具有高度扩展能力、强大的综合通信能力、扩展的集成系统功能和易于执行的中央和分散结构。AS414-4H更采用了最新的冗余技术,两个CPU之间通过高速光纤同步专线相连,它可像标准PCS7系统那样进行处理、编程和设计。 6 电源系统 电源系统将由24VDC的直流电源构成冗余的24VDC供电系统,直流电源都将具有足够的容量和适当的电压,能满足设备负载的要求。任一路电源故障,将会自动切换,以保证任何一路电源的故障均不会导致系统的任一部分失电。 直流电源系统由西门子SITOP电源构成冗余的供电系统。 7 网络配置 在本系统中采用交换式工业以太网作为连接操作员站和自动化系统站的系统总线。通过CP-443-1通信处理模块,将S7-400H连接至工业以太网的通讯处理器。由于自身具有处理器,从而解除了CPU的通讯任务并减轻CPU的通信负载,还有助于另加连接 快速交换式工业以太网在工业以太网的通信协议基础上,将通信速率提高到了100Mbps。由于采用了全双工并行通信模式,允许站点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通信速率可提高一倍。 8 软件设计 系统的组态软件为SIMATIC Manager,所有的组态工作均在工程师站上完成。系统采用集中的、从上到下的组态方式,其中包含上位机的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配置、下位机的CPU设置、对应的I/O通道建立以及与他们想连接的网络配置,具有集中的、友好的人机界面。过程控制与监视采用图形化组态,方便易用。人机接口部分的组态软件是WinCC。 9 WinCC组态 SIMENS PCS7系统采用了 Microsoft的SQL2000作为WinCC数据库管理系统。 9.1 CFC控制 CFC是一种简洁的图形组态工具,主要用于连续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的组态,采用IEC-1131的标准。用CFC运行组态是以功能块为基础的,系统配置了很多预编程的功能块。因此,采用CFC可以完成很复杂的大型控制任务。 9.2 顺序控制 SFC也是一种图形组态工具,它也采用了IEC-1131的标准。组态时首先画出顺序图,图中可选择顺序、并行分支、交替分支和回路等局部结构,用大小两种方块分别表示步骤(Step)和转移条件(Transition)。因此,可把CFC中的信号引入SFC中。CFC与SFC的交替使用,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复杂的顺控任务。 10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0.1 系统接地 每个PLC柜的屏蔽条和系统地通过电源电线汇总到一起后接地。PCS7系统的每一个主要部件,如输入输出卡件、卡件安装机架、现场接线端子板等均设有接地端子。接地电阻要求小于4欧姆。 10.2 ET200M分布式I/O站 现场控制站的ET200M分布式I/O站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与AS-400中央控制器实现通信,主要功能是采集现场I/O信号,通过ET200M的I/O信号接口将现场数字量或模拟量信号传送至中央控制器(CPU414-4H),同时将中央控制器发送来的控制信号送至现场。 11 结束语 由于采用了自动化程度高且安全可靠的PCS7控制系统,使得中间二氧化钛(TiO2)的生产周期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包括本控制系统在内的氯化法集成技术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氯化法钛白粉的生产的自动控制技术积累成熟的工业生产经验。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八钢中厚板过程控制系统 【摘 要】针对八钢4200mm/3500mm中厚板轧机,由宝信开发的二级计算机控制系统。在这套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中包括了数据通讯、过程跟踪、模型计算、相关的实时数据采集和统计处理、生产实绩收集、处理等主要功能。 【关键词】中厚板轧机;计算机过程控制;数据通讯;模型计算;过程跟踪 0 引言 将计算机应用到轧制过程,并以其为核心,由它按预定的程序来处理和加工与过程有关的信息,对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和管理,所有这些就叫做计算机轧制过程控制。为了使轧制过程稳定,并生产出厚度在公差范围内且有良好的板形和表面质量的产品,必须根据具体的轧制条件正确的调整辊缝和速度,以及对过程进行实时的调节。产品的质量、产量等直接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计算的准确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采用计算机进行工艺的过程控制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要研究课题。 八钢中厚板生产线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按功能层次可以分一下四个等级,如图1所示。 1 硬件配置 L2过程机系统由一台轧线计算机(惠普服务器)、精整线计算机(惠普服务器),每台计算机都有备用计算机。系统采用冷备方案,备用机兼做开发机。 2 系统软件分层说明 最底层: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构成系统软件的基础。 第二层:ORACLE数据库,专门用于过程数据的存储;SOCKET通讯:采用了当今比较流行的双紧凑的、面向连接协议的Client/Server方案。 第三层:为宝信中间软件iPlature以及XCOM-PCS,iPlature主要功能有画面、报表、通讯、ALARM管理系统等组成,为应用软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XCOM-PCS 目前主要完成了采用Tcp/ip通信的电文的处理。 第四层:公用子程序及应用软件。直接进行iPlature调用。 3 L2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 L2系统不但接收生产管理系统MES下发的计划(即图中的原始数据PDI)同时也向生产管理系统MES发送各环节的生产实绩。 L2负责与L1通讯,L2调整所有的设定值并发送给L1,L1将必要的测量值,跟踪信息等实时信息直接发送给L2。L2除了和L1通讯外,还包括了L2和标志机等一体品设备的系统的通讯。 所有系统之间都是通过TCP/IP协议通讯。 4 功能描述 4.1 道次计划计算 道次计划计算是整个轧线L2系统的核心任务,该功能是L2存在的根本原因。道次计划计算通过相应的模型公式计算道次压下分配规程,在轧机的作用下实现将板坯变成钢板的任务,并且保证最终产品达到尺寸、性能、板形等要求。 道次计划计算包括预计算和再计算、后计算以及自适应。板坯抽出时,根据板坯原始尺寸、出炉温度以及成品尺寸和终轧温度就可以计算一个完整的道次计划规程,轧机根据此规程基本可以将板坯轧制成为符合要求的钢板。为了得到高质量的产品,道次计划会根据轧制过程的实绩反馈,修正计算后续道次,并再设定给轧机执行,此为再计算。 4.2 温度计算与监控 板坯的温度计算对于轧制过程的力能参数计算极为重要,温度是计算轧制力、待温时间、冷却时间等的基础。 在道次计划计算时,根据给定的初始温度,以及相关参数,温度计算可以预测板坯进入轧机前以及各个道次的温度。 待温轧制是中厚板轧制的特点,因此温度监控的目的就是为了周期性计算处于轧线上待温阶段的板坯的温度,通过周期计算板坯的温度,可以提示操作人员板坯的待温情况。并可以激励板坯道次再计算,对后续道次规程进行修正。 4.3 轧线材料跟踪 材料跟踪是跟踪材料,根据材料的位置来协调调度过程控制的所有程序,材料轧线材料范围是从加热炉炉内开始到矫直机入口,在这段过程中材料跟踪对材料处理进行跟踪。材料跟踪在这个区域中的任务可以划分以下几个部分: 按照辊道分区,记录生产线的材料映象,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所有材料的物理位置。 当材料到达或离开轧机某个位置时,材料跟踪必须准备好相关的材料数据(包含PDI数据,加热炉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同时激励其他相关软件。当吊销材料时删去相关材料数据。 当跟踪映像和实物映像不一致,或跟踪异常时,操作工可以进行跟踪修正,确保跟踪映像与实物位置的一致性。 4.4 轧制计划管理 轧制计划管理接收部分加热炉系统已经存在的PDI数据,接收的数据按板号存储于数据库中,有画面对完整的轧制计划数据进行生成和调整等管理。人工可以通过该画面进行计划的输入,删除,修改等功能。 每个原始数据都包含板坯,轧制的板,母板和合同板的数据,此外还有板号,板坯号,板坯尺寸,产品尺寸数据,轧制指示(控温轧制,多块轧制,转钢),化学成份,合金补偿系数,最终温度,ACC入口温度,ACC冷却速率,出口温度等。 当该材料生产结束,计划数据将要记录保存。 4.5 设定功能 基于精确的材料跟踪,当材料到达指定的位置时,过程计算机给L1和特殊仪表进行设定,对轧机的设定工艺参数来源于道次计划计算,在设定时要对设定的参数进行最后的校验,防止出现引起设备超过极限能力的情况出现。 在跟踪不正确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可以从操作画面上对跟踪进行修正,在修正后把正确的设定数据发送给L1。操作人员可以对设定的数据进行修正。 4.6 实绩值收集处理 过程机接收来自PLC和特殊仪表的数据,由于来自于传感器的裸数据不能直接用于反馈控制,测量值必须要进行过滤和统计处理。测量值处理数据同时能够为工艺和自动化技术人员提供轧制生产信息以及用于产品质量分析。 L2的数据采集轧机的实际数据有水平辊的轧制压力,力矩,辊缝,速度,温度和计算的厚度,轧制信号等。 4.7 数据通信 利用宝信软件产品XCOM-PCS,实现与其他计算机系统的通信,具体电文格式参见基本设计规格书通信接口篇。轧线计算机加热炉计算机,精整线计算机,轧线L1,ACC计算机和仪表通信。其中轧线计算机与精整计算机之间运用了iPlature的相关功能,主机之间无需采用电文方式通信。 4.8 报表 报表程序负责工程记录的报表打印。这些报表反映了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有如下的报表: 工程报表:包括的数据是轧制设定计算所涉及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了材料相关的数据、来自轧制策略的数据、道次计划计算值、材料和轧机操作相关的重要数据。 班报:记录当班生产的产量,质量和停机情况。关于报表,具体格式可与用户商量讨论后确定。 5 结束语 中厚板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作为实现八钢信息化目标中的重要环节,其采用先进的工艺模型和控制技术,使厚板质量得到极大进步、生产治理更方便,增强了八钢产品的竞争力,其重要性也会在以后的生产当中越发的凸显。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过程控制系统是指在生产企业的制造自动控制系统中管理生产制造过程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过程控制系统通常需要将生产制造过程中各个设备的设定值进行计算,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以及产品质量数据、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收集与整体,并完成生产计划数据、生产原料数据以及生产成品数据的统计,对物料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全过程监视,并对不同的设备之间的运行状态进行统一的调节。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设备数据管理;日志系统 1.过程控制概述 过程控制的主要任务是指通过各种的协调方法与协调措施,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个设备的数据以及产品制造数据等进行统计与分析,从而防止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生产计划脱离与目标偏差,并对已经出现生产计划脱离与生产制造目标偏差等问题进行处理,最终保证生产制造活动的顺利完成,保证生产进行控制、在制品控制、以及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质量控制。 过程控制系统一般是指由被控对象、测量变送、计算机和执行机构组成的闭环控制系统。其中控制器的设计用到经典的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并通过计算机来进行相关操作与实现。计算机控制的建立在自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之上的。其中,自动控制理论是计算机控制的理论基础。而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过程控制的范围与阶段极大的得到了扩张。目前,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的信息化的实现方法逐渐趋于成熟。 过程控制系统所涉及的数学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由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大部分物力参数通常通过模拟信号来进行表示,而计算机采用的信号通常是数字信号,为了保证信号传递的通畅无阻需要进行数模转化,从而实现两种不同信号的转换。过程控制系统通常起到的作用体现在连接生产管理系统与基础自动化系统的连接作用上。除了这些工作,过程控制系统还要对生产过程中不同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控制系统中需要进行信号的采样、信号的保持以及信号的变化。要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分为输入与输出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两种类型。输入输出模型主要是为了描述过程在输入函数的作用下的输出特性,它只刻画过程的外部特征。而状态空间模型则对过程的内容进行描述,通常揭示了过程内部的运动状态。 现代过程控制理论为过程控制系统提供来了理论技术。通过利用现代过程控制理论,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简单控制的问题,而且可以设计复杂的控制系统。特别是多输入与多输出系统,非线性响应系统,时变系统以及随机系统等等。现代控制技术涉及到过程控制的很多方面,比如系统状态的最优估计、最有控制、过程识别以及自适应控制等等。 2. 过程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与技术要求 过程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与生产管理计算机进行通讯的功能;能够接收并管理生产计划数据的功能;原料数据与生产要求数据的功能;工作人员交接班数据的功能;向生产管理系统发送生产计划申请的能力;原料数据申请的能力等等。 企业的生产作业计划一般采用如图1所示的模式。通常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整个产品的生产需求计划,并根据产品各个部件的零部件特征分发至各个加工车间,制定不同零部件的加工计划。为了保证生产作业计划的顺利完成,需要根据生产作业计划进行生产进度控制;为了实现产品制造过程中消耗资源与费用的降低,需要进行通过过程控制系统成本控制;为了经常保持科学的原材料、在制品的数量,需要进行高效的库存控制。这一系列工作于过程控制系统密不可分。 3. 现代生产企业的过程控制信息系统组成层次 现代生产企业的信息系统包含了过程控制层、制造试行层以及企业资源规划层。其中由于过程控制直接面向企业生产过程,因此对过程控制系统要求具有极高的实时性、可靠性、数据完整性与可用性。过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为过程控制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实施基础。现场总线是过程控制系统实现的重要基础。它与Internet等信息网络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现场总线是在标准网络协议的基础上实现的,并进行了一定的简化。现场总线一般只包括IOS/OSI七层模型中的三层。也就是现场总线只具有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以及应用层。过程控制系统利用现场总线,将企业生产自动化系统中最低层的现场控制器与现场职能仪表设备互联形成实时控制的通信网络,也被称为工程的底层网络。 过程控制因素是生产过程建模的参数,一般而言它是由不同模式下的生产特征与生产过程控制决策所共同决定的。在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的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将在制品的库存数量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级别。即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又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物流的连续性,从而尽量建设企业库存量,从而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企业在制品的控制主要取决与车间生产类型与生产组织的形式。在大批量生产模式下,在制品的通过加工路线单与工票凭证,来保证在制品数量的稳定。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生产中的应用,不同的过程控制系统应运而生。这些过程控制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实现了在制品物流信息的追踪与监督,为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提供了动态的数据。因此,利用过程控制系统提供的在制品生产信息,可以实现对制造过程中产品控制的最终目的。 过程控制系统能够将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各种质量问题与加工失误率降至最低。过程控制系统通过建设整个制造过程中产品的质量状况,通过对原材料与不同零部件的检验,使产品在各个生产阶段的不合格率尽可能的降低。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八钢第一炼钢厂连铸过程控制系统的概述 摘 要:在钢铁行业微利的时代,如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过程控制系统作为钢铁企业信息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在如何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将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介绍八钢第一炼钢厂的连铸过程控制系统,并分析该系统的应用功能。 关键词:连铸 过程控制系统 系统结构 功能描述 1 前言 八钢作为一家快速成长的大型企业,近年来更是发展迅速,从最初的20T转炉炼钢生产线到现代化的150T大型转炉炼钢,使八钢跻身成为一流钢铁生产企业。150T转炉从建设初期,就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炼钢过程控制系统全线覆盖,而连铸过程控制系统作为炼钢系统中后的一道控制工序,在生产过程监控,提高钢坯质量和控制成本等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2 连铸的工艺生产流程介绍 连铸即为连续铸钢的简称。在钢铁厂生产各类钢铁产品过程中,使用钢水凝固成型有两种方法:传统的模铸法和连续铸钢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连铸技术具有大幅提高金属收得率和铸坯质量,节约能源等显著优势。连铸的生产工艺流程:将装有精炼好钢水的钢包运至回转台,回转台转动到浇注位置后,将钢水注入中间包,中间包再由水口将钢水分配到各个结晶器中去。结晶器是连铸机的核心设备之一,它使铸件成形并迅速凝固结晶。拉矫机与结晶振动装置共同作用,将结晶器内的铸件拉出,经冷却、电磁搅拌后,切割成一定长度的板坯。 3 硬件软件组成结构 3.1 硬件系统结构 主要由1台IBM xSeries 3650微机服务器,3台HP客户机,1台HP LaserJet 1505n打印机,1台CISCO2960/ 24换机,1台CISCO208/8换机和若干个网络连接设备组成。连铸过程控制服务器在L2机房服务器室,客户机一台位于连铸主控室,供连铸操作人员监控生产过程状态,另一台客户机位于连铸切割室,主要根据采集的生产数据通过切割优化模型计算出最佳切割定尺提供给生产操作人员做参考。还有一台客户机在L2机房,供维护人员使用。 3.2 软件系统结构 主要由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8标准版,数据库软件Oracle Standard 11G,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10专业版,与基础自动化通讯软件Kepware,客户机操作系统Windows 7,办公软件Office 2010等软件组成。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是基于微软的.NET 3.5 框架下使用C#编程语言开发。系统架构图如图1。 4 功能描述 连铸二级控制系统主要是跟踪收集连铸的生产实绩以及通过模型计算二冷水的动态配水量进行动态配水、通过跟踪数据和计算模型指导铸坯的切割和优化,以达到最佳钢水利用率。主要流程是接收三级系统的生产计划以及前工序的钢水信息,跟踪采集连铸生产过程中实绩数据,同时对二冷水动态配水计算下发设定、当铸坯到达切割位置时根据跟踪数据和模型设定,下发铸坯的坯号以及切割长度。当生产完成后将连铸生产实绩上传给三级系统。基于以上流程,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应包括以下功能: 4.1 与上级系统的通讯 连铸二级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通过以太网(Ethernet)总线,通过TCP/IP协议与上级系统通讯。 上级生产管理系统(3级)计算机向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发送数据如下: (1)接收炼钢3级系统下发的生产计划数据。(2)接收炼钢3级系统下发的生产标准数据。 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向上级计算机发送数据如下:(1)发送连铸炉次生产实绩数据。(2)发送连铸炉次生产状态。(3)发送连铸铸坯报告。 4.2 与基础自动化的通讯 连铸二级过程控制系统和基础自动化系统通讯,网络连接介质用工业以太网,通讯协议采用面向连接的TCP/IP协议,通过第三方软件Kepware读写基础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项。 4.3 生产计划管理 生产计划是三级系统下发的与每炉钢水对应的生产计划数据。当三级系统无法运行时,该计划可由操作工录入。系统提供异常情况下对计划数据的修正和状态数据的补发功能。 当钢包到达连铸浇铸平台时,在没有传输钢包数据的时候由操作人员在一级画面上点击钢包到达的信息。当该炉次生产完成(该炉次跟踪完毕)后,系统自动把该炉次计划对应的生产实绩发送给上级计算机系统(三级系统)。 4.4 钢包管理 连铸各前工序在给连铸L2发送工序实绩的时候,会发送该炉次的钢水包信息,包括:钢包号、炉次号、重量、温度等。当连铸L2的接口程序收到这些包含炉次钢包信息的实绩后,会自动插入本系统的数据库表中。当需要查看这些钢水包信息时,通过界面程序提供查询。 4.5 前工序状态 连铸作为炼钢工艺的最后一个工序,需要了解前面各工序的状态和钢水数据信息。通过与其他工序的二级计算机系统数据通讯,并存贮在连铸二级数据库,在需要的时候,通过客户端程序的画面可以查询各前工序的炉次状态以及炉次实绩。 4.6 二冷水动态配水 二冷控制关系到连铸坯中裂纹和其它缺陷的产生。为确保生产出优质的连铸坯,必须根据钢种、浇注温度、拉坯速度、铸坯尺寸和铸机尺寸等参数来制定对应的冷却强度。该系统采用动态凝固控制模型计算各冷却段的设定值,其核心是计算沿铸流方向的表面温度分布和铸流凝固长度,并控制二次冷却系统各回路的水流量,从而达到规定的凝固长度,使板坯获得要求的表面温度。二冷水动态配水模块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模块,嵌入到连铸L2的系统里。 4.7 生产过程监控 生产过程监控功能负责为生产操作人员提供连铸工序处理信息。监控对象包括炉次计划信息(制造命令号、炉序、计划号等);钢包信息(钢水重量、温度等);中间罐信息(钢水重量、温度等);各铸流生产信息(浇铸长度、拉速等);各流结晶器信息(水流量、温差、液面高度、振动频率等);各流二冷水信息(控制方式、设定和实际水量等)。通过读取跟踪程序的写入的实际信息,生产操作人员在HMI画面上可以直观的监视连铸浇次内每个炉次的生产过程数据。 4.8 检化验数据管理 系统接收检化验系统发送的检验数据,保存在数据库,可以在客户端界面方便操作人员查看。 4.9 过程数据跟踪收集统计(炉次跟踪和主流铸坯跟踪) 跟踪、数据收集统计是管理相关的生产过程数据,并根据用户的需求整理成炉次和方坯的生产实绩。实际生产数据由基础自动化系统通过数据通信的方式传给连铸过程控制系统。该过程收集大包、中间包的重量等信息,以及大包、中包的水口开启/关闭事件、大包到达、大包臂旋转等事件;各铸流的工作状态和实时数据,包括拉速、浇铸长度、设定定尺长度等,以及各流的铸坯切割事件。在跟踪程序里完成炉次的生产过程跟踪以及对应铸流的生产过程跟踪,并依据厂方物流规则和物料条件,给出各切割坯的实绩信息(包括铸坯长度、重量、以及材质等)完成铸坯跟踪。 4.10 报表 在每一个大包炉次连铸生产完成后,自动生成该炉次的生产实绩数据记录。该生产实绩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操作人员可以在HMI上查看,也可以导出Excel报表。最后生成的生产实绩数据会发送给三级系统以及后续工序。 5 结束语 目前,国家信息部已提出了建设信息化企业的战略目标,建立信息化企业已成为钢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连铸过程控制系统作为实现八钢信息化目标中的重要环节,其采用先进的工艺模型和控制技术,使铸坯质量得到极大进步、生产治理更方便,增强了八钢产品的竞争力,其重要性也会在以后的生产当中越发的凸显。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包钢新体系2250mm热轧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研究 【摘 要】作为计算机技术在冶金行业的最成功应用案例,包钢新体系热轧2250产线完整的采用了日本TMEIC公司的过程控制系统,系统控制范围覆盖整条产线的动作,包括除鳞,定宽,粗轧,精轧,层冷和卷取等工序,实现了高效,精确的板带轧制,从而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关键词】2250热轧;轧机;过程控制系统;PASolution 通常在冶金生产过程的分层结构中,按照功能大体可以分为4级,即传动级,基础自动化级,过程控制级和生产控制级。过程控制在结构中主要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控制。利用高速网络实现控制的实时性,数学模型和模型自学习实现控制的准确性。 1 系统简介 包钢新体系2250热轧生产线采用的日本TMEIC公司的过程控制系统,整个系统主要包括非控和模型两个部分。非控部分主要包括了对轧线现场各种传感器数据的采集,提供准确的模型计算时刻,及时地把模型计算结果传送给轧线设备。控制部分主要是根据基础自动化级发送的现场数据和来自加热炉的PDI数据。在规定的时刻进行模型计算,并进行自学习。 2 PASlution平台介绍 PASolution是美国GE公司开发的中间件平台,TMEIC公司为适应现代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而开发的中间件。开发人员利用它可以完成过程控制系统的通信、数据采集、物料跟踪、进程管理、报警及日志等所有功能开发,为系统开发提供了便利的组态化开发平台,为系统维护提供了人性化的维护环境。PASolution在包钢新体系2250mm热连轧机过程控制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为TMEIC轧机二级控制系统提供强大的支撑平台。 2.1 IO_service,功能是为系统中的各个进程之间提供信息通讯机制,通讯的内容包括事件和数据,其特点在于可以跨计算机跨系统平台无缝连接各进程,使各进程高效准确的进行协作工作。功能类似西门子的CORBA通讯中间件subsys实现的进程间通信。IO_service还是PASolution各组件之间联系的手段,是PASolution的基础组件,可以说是实现PASolution所有功能的基础。 2.2 Director是PASolution系统中的一个多用途的驱动引擎,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进程的类,在PASolution中,用户可以用Drector生成不同的进程,通过修改Drector的配置文件来实现各种的功能,如物料跟踪,数据收集和数据接口。例如,TRK_JOB就是典型的Director例子。在Director的配置过程中,还可以配置来调用其他PASolution的组件。例如,在TRK_JOB的ioserv.cfg配置文件中,定义了对IO_SERVICE的接口,通过这种方式来使用组件。PASlution利用这个组件生成各种对象,通过继承和重载实现各种功能,完全的体现了面向对象的思想。 3 非控部分 轧机过程控制系统中的进程,通过PASolution的组件之一SSAM可以看到SCC服务器上的各个job程序,这些进程根据功能基本可以分为控制和非控制两大部分。以下几点讲述了非控制部分的主要几个job和他们之间的工作关系: 1)TRK_JOB,作为系统中最重要的job,它的作用主要是跟踪和调度,由于整个轧机过程控制系统是以事件驱动,所以物料的跟踪尤为重要。系统以钢板的跟踪位置为事件触发的条件之一(CHANGE DETECTOR对信号的监视实现),对其他JOB通过IOSERVICE的方式进行调用和通讯。例如在TRK_JOB会根据钢板的跟踪信息,在不同的位置触发MDL_JOB进行模型计算,通过定时器的使用,对MDL_JOB的工作进行监控。 2)MDL_JOB是模型的JOB,包括是SSP,RM,FM,CTC和DC的数学模型的计算,也包括模型中的前馈后馈算法以及模型自学习。 3)SET_JOB,是轧机过程控制系统向L1发送设定数据的JOB,在TRK_JOB得到MDL_JOB计算成功的信号以后,SET_JOB会从内存中提取L1所需的设定数据通过EGD网络下发给L1。 4)GAT_JOB是轧机过程控制系统用来数据收集的JOB,这些数据主要是为模型自学习和产品质量控制进行支持。数据收集后存放在POND内存中,为其他JOB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4 控制部分 4.1 RSU,粗轧计算模型,包括以下两个子模块 4.1.1 RSUC:粗轧设定计算 根据上位机下发的PDI数据,由外界机械极限值和操作员对模型的设定参数,计算出钢坯在粗轧机区域的设定数据,下发到定宽机,粗轧1以及粗轧2,设定数据主要包括轧制道次计划,每道次的压下量,扭矩,轧制力,轧制速度以及开轧制温度等等。 4.1.2 RMLC:粗轧模型自学习,通过对接收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反馈到RSUC的设定计算中,实现对设定计算的在线调整作用,使设定计算更加准确。RMLC主要有以下3种学习方式:BTB,指在中间坯之间的学习。LTL,指在各个分组之间的学习,决定分组的因素有钢种,宽度和厚度等。PTP,指在各个道次之间的学习。 4.2 FSU:精轧计算模型,包括以下两个子模块 4.2.1 FSUC:精轧设定计算 在接收到RSU的中间坯数据和HTT的温度数据后,FSUC会对连轧机的设定进行计算,设定内容相比RSU增加了对张力的计算。 4.2.2 FMLC:精轧模型自学习,通过对接收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包括轧机出口的测宽,测厚,平直度,凸度数据,通过FMLC对FSUC实现对设定计算的在线调整作用,使设定计算更加准确。 4.3 HTT:传输辊道设定模型 4.3.1 HTT Setup,传输辊道设定计算 根据RSU提供的板坯温度信息以及FSU所要求的开轧温度,HTT Setup会计算出TVD设定曲线,该曲线内容主要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对钢板速度的设定。通过不断的计算和下发设定对辊道的速度进行控制,进而实现对钢板温度的控制。 4.3.2 HTT模型自学习,通过对接收辊道上的温度实测数据,反馈到HTT Setup的设定计算中,实现对设定计算的在线调整作用,使设定计算更加准确。 4.4 CTC:卷取温度控制模型,包括以下子模块 4.4.1 CTSU:层冷设定计算,通过对层冷区的辊道速度和喷水量的控制,实现对钢板温度的控制。 4.4.2 CTLC:层冷模型自学习,通过采集精轧出口,层冷中间和卷取前高温计的温度,然后对比CTC的设定,对CTC模型设定值进行修正。 4.5 FDTC,终轧温度控制,包括以下子模块 4.5.1 FDTC Setup,主要功能是通过对精轧7座机架的速度和喷淋水量进行计算,结合带钢温度模型,对带钢的温降进行计算,最终达到控制终轧温度的目的。 4.5.2 FDTC Learning,利用FDT(精轧出口高温计)的实测数据对FDTC进行修正,对下一块钢板的计算产生影响。 5 结束语 包钢新体系2250mm热轧产线采用过程控制系统,运行稳定,生产效率和精确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今后的产品开发和稳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探索 【摘 要】《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是高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本文分析了该课程的本科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过程控制系统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介绍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实践表明教学和实验改革大大地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0 引言 《过程控制系统》是控制理论、生产工艺、计算机技术和仪器仪表知识等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本课程的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控制理论算法和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了解、熟悉、掌握流程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生产过程的静态和动态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工艺要求,应用控制系统中的基本理论、现代控制技术方法,分析、设计与整定过程控制系统。同时,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工程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传感检测技术等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过程控制技术这一自动化领域内的重要分支也在不断前进与发展,国际上的很多学者在此领域内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并成功运用于电力、冶金、轻工等连续型生产过程系统[2]。然而过程控制理论与应用结合紧密、内容较广、实践性较强,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任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必须要求《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理念、方法和手段都必须随着新应用和新技术的出现而进行改革,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实践型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 本文重点分析了《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本科教学现状和目前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过程控制系统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介绍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实践表明教学改革大大地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 《过程控制系统》教学现状与任务 目前在《过程控制系统》这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通常先介绍过程控制系统中的各个环节的组成部分,然后针对具体的问题,介绍多种控制系统的结构和设计方法,最后,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再介绍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3]。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只能片面地理解系统局部的设计信息,很难让学生掌握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的精髓,更不用说能让他们做到灵活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过程控制系统》既是控制理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技术课程,又是过程控制的理论课程,它强调工程观点、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等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过程控制系统技术也不断地发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课程授课学时却在减少。因此,基于上述的考虑,《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应该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本课程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系统整体把握能力为本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针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方面提出改进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加强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合理增加先进性控制理论及设计验证实验,着重对传统实验设备替换和补充,开发出新型的实验教学设备,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过程控制课程内容包括检测与控制仪表,过程建模及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等等。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有所取舍,同时应积极跟踪过程控制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提炼实际工程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为学生做一些普及性的介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将重点内容安排在过程建模和常规控制系统工程设计, 并补充神经网络建模的方法。扩充先进控制理论应用的成果,介绍一些先进的智能控制控制技术。另外,可以详细介绍了一些典型的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另一方面,从应用的层面上展开介绍,而不是一味的重复知识点。最后在教学课时充裕的情况下,可开设一些讲座为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正在应用和开发的最新过程控制技术成果,如复杂系统的多变量解耦控制、工业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这些新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这些理论能够做到有所了解。 3 实验环节的改革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环节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实验教学方面,应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过程控制中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同时,在实验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应增加基于Matlab技术的计算机控制、先进控制、控制系统仿真等内容,从而达到为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4]。在后期的实验中,任课教师应提出实验内容和目的,而实验的方案步骤、实验过程所需要的仪器仪表、仪表的连接、控制的策略方法则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在实验教师的监督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最后写出总结报告,并组织课堂交流、分析讨论,以提高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设一套过程控制实验平台,该平台是一套集自动化仪表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现场总线技术为一体的多功能实验设备。整个应系统包括流量、温度、液位、压力等热工参数,可实现系统参数辨识,单回路控制,串级控制,前馈-反馈控制,滞后控制、比值控制,解耦控制等多种控制形式。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梅钢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应用功能实现 摘 要:随着梅钢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及工艺装备升级技术改造要求,炼钢厂新建二期项目。在二期炼钢厂内建设1座双工位LF钢包精炼炉及相应的公辅设施。本论文介绍了新上线的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着重从系统环境、系统功能、体系结构、通讯设计、关键模型技术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精炼;过程控制;系统;模型 1 引言 随着公司产能的提升,二期炼钢项目的建成及投产,新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也随之上线运行,此次系统以炼钢一期两座精炼炉的过程控制系统作为设计依据,同时结合老系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系统上线后进行的功能完善情况,在系统设计时将部分系统功能进行了调整。同时结合Linux操作系统,使用C++语言对精炼炉模型程序进行了重新编写。 2 系统环境 该系统采用了ftServer 6210双路双模块冗余机架式服务器,服务器配备3个双口1000Base-T以太网卡。并使用以高效性和灵活性著称的Linux操作系统,同时使用IBM的DB2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结构其构建基础使用的是开放性好,可扩充能力强,应用开发功能完备的iPlature平台。 3 系统功能介绍 3.1 应用功能总体说明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控制的范围是从前工序的钢包到达精炼炉的钢包台车开始,经钢包车到达处理位,炉盖下降、通电处理、测温采样、合金投入、喂丝、炉盖上升、钢包引出,到达吊点吊离为结束。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从炼钢生产管理系统(L3)获取生产计划、制造标准、钢种变更、炉次确定等信息,接收分析计算机的成份数据,及其他相关计算机系统的运转状况及生产实绩信息。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接收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L1)的过程实绩数据,对现场的状态和生产过程进行跟踪控制、收集LF 生产的炉次实绩及生产过程关键事件数据。同时将精炼炉的运转状况及作业实绩数据发送给炼钢生产管理系统及相关区域过程控制系统。 3.2 工程数据管理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的工程数据管理主要包括:接收L3系统下发的制造标准,并可以在L2系统中进行查询;接收L3系统下发的制造命令,并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对制造命令进行变更、删除以及炉次确定;根据与L3的出钢计划接收约定,接收、处理和管理L3下发的出钢计划;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接收L3下发的钢种变更命令;接收炼钢分析系统的分析结果,并存入数据库,并显示在L2画面上;接收L1系统来的运转状况后,发送给炼钢L3及相关L2系统;当一个炉次结束吊离后,将本炉次的生产实绩发送给L3及相关L2系统。 3.3 过程控制 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主要是跟踪和收集从钢包到达精炼炉到钢包吊离的整个过程中设备管理信息、作业时间信息、通电信息、合金投入信息、测温采样信息、喂丝信息、能介信息以及定周期信息。除此之外,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在线使用的设备进行登记及统计设备的使用次数,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实绩值,并保存到数据库中。 控制流程如图: 4 系统体系结构 该系统采集基础自动化的现场实际数据等信息,在进行相关处理后,显示在过程控制系统画面上,用以指导现场生产和执行相应的操作,同时将现场的事件信息及实绩数据发送给生产管理系统,结构图如下: 5 系统通讯设计 5.1 L2系统与L1系统和L3系统的通讯方式 精炼炉服务器通过TCP/IP Socket的方式与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炼钢企业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通讯。服务器与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炼钢企业管理系统建立通讯回线(与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讯使用的是静态回线,与炼钢企业管理系统通讯采用的是动态回线)。数据通过TCP/IP的方式完成发送或接收。TCP/IP Socket通讯的方式,所占用的资源少,参与通讯的L3系统以及各L2区域服务器无须开放本系统的数据库资源给对方,是L2与L3之间通讯的最优方式。 5.2 通讯中间软件 在系统通讯过程中使用了宝信开发的iXComPCS软件,它是一款面向开发人员的外部通信中间件平台,通过它可以实现网络上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作为通信中间件,对上层的应用程序提供了统一的编程接口。 其主要组成为: 后台进程管理服务通过通信核心服务,为应用提供实时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以及远程管理服务为分布式操作提供了实现途径;后台控制工具,控制通信核心服务中的各回线的启停;前台控制工具,可以在异地对平台进行控制;这里的应用泛指所有和平台打交道的外部服务,包括应用开发人员编写的应用服务和类似iPlature等中间件平台等。 6 关键模型技术实现 6.1 精炼炉加热模型 精炼炉加热模型从精炼炉加热及冶金学基本原理出发,对需要进行温度升高和成分微调的钢种进行处理,分为预报模块和推定模块。预报模块的目的是根据每一炉次开始获得的钢液状态、成分信息、首次测温、目标温度等信息,在精炼处理初期即给操作人员提供为达到一定钢水温度所必须的处理时间和通电操作等综合信息指导;推定模块的目的是在得到钢水基本信息和操作量信息,如合金投入量等信息以后,推算加热过程中钢水温度的趋势,及加热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通电操作信息。两个模块的综合使用能够逐渐优化精炼炉加热工艺,使操作人员更好的控制处理过程,从而达到满足生产节奏需要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6.2 精炼炉合金模型 精炼炉合金模型的功能是根据钢液初始成分和目标成分的要求,以及各成分最小、最大值等各种限制条件,计算最优的各合金投入量与合金投入组合。计算完成后,把各个合金投入量的结果下发给L1的投料系统,以便使冶炼的钢水达到钢种要求的目标成分。 合金最小成本模型根据钢水初始成分和目标成分的要求,确定使合金投入总成本最小的合金投入组合、投入量。 7 结束语 本论文对梅钢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随着梅钢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精炼炉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梅钢精炼炉过程控制系统及相关模型上线以来一直稳定运行,系统采集到的实际生产数据为掌握精炼炉实际生产情况提供数据依据,而模型计算数据也给现场提供生产数据参考,为公司的降本增效做出贡献。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创新模式探讨 摘 要: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需要在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得,把实验课程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强化实验内容的知识结构设计,理论教学链和实践教学链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同时提高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提高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过程控制系统 实验 创新模式 过程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涉及控制系统模型建立、系统控制方案确定、控制策略研究、控制器参数调整、系统元器件和执行装置结构选择、单回路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系统等内容,并且课程内容和实际系统联系非常密切,如何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完成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时满足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达到深化和拓宽学生知识体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热情是课题重点研究内容。 1 强化知识结构,构筑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理论教学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遵循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原则。高等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知识的传授,而知识传授中课堂理论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导致专业课学时难以满足理论教学,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设计适当的知识载体来进行知识传授以达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目的,为此提出了基于问题的探究式理论教学。过程控制系统的检测变送和执行器知识点(涉及传感器、电动调节器、机械调节阀等),以往限于课时所限课堂上教师仅仅简单说明,学生也只有轮廓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非常不利,就业后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本着知识的掌握在于实际应用的原则,课堂上我们针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置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锅炉水位控制系统(系统技术指标要求动态指标、静态指标、安全性等)。为了达到要求从控制角度提出构成最基本的控制系统类型,大部分学生提出采用检测水位高度和设定值比较的闭环控制系统,抽象绘出系统框图,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系统必不可少的一个装置是什么?装置特性和工作原理如何?基于问题教师恰当地引出新知识点—调节阀,调节阀的类型、特点、使用场合等—电动调节阀、气动调节阀、液动调节阀,直观通过实际模型和实际应用例子使问题的解答构成一个探究式的知识体系,通过理论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带着实际问题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应用价值,使每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实际的训练系统,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答再上升到理论,使学生从行业工程师的角度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从实际应用中掌握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从卓越工程师高度培养学生适合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2 创新实践环境,构筑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实验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过程控制系统涉及石油、化工、电力等多种行业,为此,2012年以校精品课程过程控制系统建设为契机,从培养高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卓越人才出发探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力求创新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实践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将本课程与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理论、控制系统仿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有机结合,探寻专业课程体系新模式,构建创新型实践课程体系,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环境。 2.1 甄选实验内容,衔接多方位知识点 实验是学生检验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主要途径。以往过程控制系统实验中,教师指定实验内容,给出实验要求和实验过程,学生盲目地按实验步骤来做。由于实验条件受限(目前仅有5套高级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别人做,抄抄数据,照猫画虎撰写实验报告,对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样性意义不大,特别是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无法激发。为此,我们从多方位知识点的连贯和衔接出发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单回路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系统中应用最多的一类,特别是锅炉控制系统,它是石油、化工、发电厂等工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动力设备,该控制系统涉及电路、控制理论、传感器、计算机控制等多方面知识。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周边锅炉(供热锅炉、水房锅炉)需要控制的量(液位、温度、燃烧等)考虑,指出锅炉控制系统包括锅炉本体水位控制、燃烧系统、给水系统等,而要完成控制任务,需要构成被控变量的单回路控制系统,控制器参数的确定又依赖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控制理论所讲的解析法建模需要明确各个环节机理,这在实际系统中比较困难,如何采用实验方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安排锅炉对象的实验建模内容?在实验中学生带着问题(正向飞升响应曲线和反向飞升响应曲线)设计实验方案,并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需在系统平稳后突加输入信号,正向和反向信号对模型建立是否有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实验完成后实验报告的撰写要针对问题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这样实验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知识点和实践内容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多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校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无法做到一人一台,且实验的动态过程时间比较长,锅炉温度下降10 ℃需要十多分钟。锅炉单回路系统控制器PID参数整定过程,特别是研究参数变化(PID3个参数有无穷多组合)对系统动静态特性影响,即使仅研究三四种参数变化,在实验台上大约需要1.5小时,学生只能等待,影响实验进程。为此,我们大胆尝试新的实验模式,将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引入过程控制系统,虚拟模型构建实物装置实验,以实测实验对象模型建立仿真原型,按照过程控制系统的实际情况构建Simulink仿真模型,计算机上重点研究各个参数变化对系统动静态特性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将仿真结果和理论知识点有机结合,以实验提升课堂知识的掌握。如控制器类型的不同仿真解决方案,要掌握控制系统无精差必须采用积分控制,而纯积分控制又易导致系统结构不稳定,积分时间常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等,快速、多种、图形化仿真实验为优选确定本次实验的最佳控制策略和控制器参数提供了直观、可靠的支持。仿真实验又回到实际系统,将仿真实验得到的最佳控制参数作为现场实验参数的初值,观测实验中所得响应曲线,并将仿真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结合针对实际情况向正确方向微调控制器参数,快速的仿真实验过程和高效的实际实验可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自己动手完成整个实验,既可以解决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又可利用软件提高实验效率与教学效果,大大拓展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理论分析、研究、参数确定、优化控制策略确定的能力。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有机结合,扩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多种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3 针对过程控制系统特点,安排系列实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过程控制系统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实际化工、电力等系统,如何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以后应对不同的过程控制系统是本次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厂和民用锅炉水位控制、化工原料液位高度控制等均涉及液位控制,液位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的典型控制系统。在理论教学上我们把实际系统加以抽象建立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根据系统性能指标要求的不同和系统存在的干扰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单回路控制方案和串级控制方案,并且对这两种方案的优劣及适应场合进行理论分析,同时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以实验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围绕液位控制开设了系列实验,具体做法如下: (1)使用实验装置现场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装置中传感器的类型和校验的必要性、系统的平衡状态、实际环境中的干扰信号、电动调节阀等。 (2)实验过程中带着问题(系统数学模型测试为什么要等系统平衡后突加阶跃信号?为什么要用正向和反向信号作用进行参数测试?)完成实验,被控对象建模理论知识确定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和实验教师讨论后自己动手搭接实验系统。 (3)根据多组测试实验数据结合多学科理论知识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包括模型的类型和参数),实验过程中教师抽查上述问题的解答。 (4)为完成系统的基本要求,构成单回路控制方案,在线整定控制器参数,分析系统的动、静态特性和干扰作用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问题(如何降低干扰对系统的影响,如何提升控制系统的精度等)引导学生提出新的合理控制方案。 (5)串级控制系统设计,包括主控制器、副控制器类型和参数整定,系统在一次、二次干扰作用下系统的相应和动静态指标研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串级控制系统为什么对主扰动具有很强的抗扰能力?为保证系统静态无误差主控制器为什么必须采用PI或PID?),教师不急于简单解答,而是激发学生从理论上分析得到结论,这种理论循序渐进到实践再升华回到理论的模式,改变了学生为实验而做实验的机械动作,从实验来加深理论知识,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系列实验大大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 3 实验教学拓展大学生创新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大学生创新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独立完成课题、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等工作,创新项目意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在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独立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过程控制系统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意识等逐步形成,为了使有潜力的学生尽早接受系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摄取学科前沿知识,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对有坚实理论知识和深厚知识底蕴的学生指导申报国家、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09年确立国家级“仿生机器鱼”和2012年校级“智能机器鱼氯气监控系统”项目。项目的前期研究涉及过程控制系统控制策略和控制器参数确定实验,在实验中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多方面考虑问题、多方面解决问题,实验的创新能力不知不觉就应用到科研活动,科研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利用扎实的基础及时摄取新知识,实验技能又推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学科知识的横向关联,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4 多学科知识融合实验过程,培养创造性人才 过程控制系统的知识点和其他课程呈现立体交叉,多学科知识又融合于实验过程,为此,课题组在自动化系列课程实验过程中采用逐步递进的原则安排一些基础实验,为后续课程做必要的铺垫。例如,基本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研究在控制理论课程中已做了多方位研究,过程控制系统前馈控制为什么可以有效地消除干扰影响,前馈加反馈的复合控制为什么既可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又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它是如何解决稳定性和稳态精度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要求学生先思考,教师辅助给出提示,从自动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概念、稳定性分析和稳态误差与系统结构参数的关 系,融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所得结果,最后合理正确地给出答案,使学生对实验研究得到全面和立体的概念,使实验升华到科学研究的探索实验,学生自身的知识无形中得到增加,巩固了以前其他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进而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 结束语 专业课实验教学在高等学校工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探讨过程控制系统实践教学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连续5年的实践,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夯实的基础上,把课程实验有机、科学地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多方位设计实验内容、多学科融合实验过程和带着问题做实验等均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使学生个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理论教学链和实践教学链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提高了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创新科研能力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过程控制系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过程控制系统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方法,教案设计等方面出发,探讨具有更好教学效果的授课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关键词】过程控制;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一、引言 过程控制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必修课之一,是以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为背景,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自动化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内容涵盖了系统建模方法,工业过程特性控制理论和算法,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等,不仅研究简单的单回路系统,也涉及复杂系统控制,先进控制系统等。由于课程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涉及面广且深,对学生理论基础有较高要求,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难以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令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降低学习机进行,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从教学方法,教案设计等方面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过程控制系统”的教学做了简单探讨,寻找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调整和仿真软件的运用 以往的“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公式和推导过程,理论性太强,使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难懂,失去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学习重点从原来对理论知识的大量复杂的推导过程,转移到从工业生产实例引出理论知识上来。同时应用Matlab仿真软件来验证过程控制的理论,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掌握过程控制的核心知识,并加深过程控制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了体现课程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特点,在教学当中引入与实际相关的控制方法以及信号处理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应用背景,具有更大的知识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地学习这门课程。另外,由于科技的发展,过程控制系统更新快速,因此在上课过程中,除了必须的教学内容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过程控制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了解该学科的最新信息,让学生更加了解所学知识在本专业领域的地位,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程学习当中。 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应用为过程控制教学提供了便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仿真软件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为学生直观地展示控制系统的结构,工作过程,以及控制效果等。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多变,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而Matlab仿真软件丰富的工具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基于Matlab的仿真实验,让学生充分理解相似的概念和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带来的影响,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仿真软件的用法,一举两得。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网络技术现在飞速发展,通过网络架构教学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至互联网,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加强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和理解。通过网络平台,将详细的教学课件,仿真软件、程序和使用说明,教学日历,课程通知,教学问卷,以及测试复习题等内容上载,供学生下载使用。采用网络平台,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实现答疑,学生间互相讨论和交流等。可见网络教学平台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帮助。 四、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多听学生的体会和意见,了解他们所需的知识量,为学生制定更好地教学内容。另外作为老师,除了关心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之外,还应该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提出建议和指导,尽量帮助学生的成长,尽量做一个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五、结束语 过程控制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与生产过程关系密切,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与仿真软件相结合,根据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引入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实例,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重点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了过程控制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冷卷准备机组过程控制系统 摘要:本文介绍了某冷轧厂冷卷准备机组过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基础自动化系统包括顺控,主令,跟踪,急停和HMI;着重叙述了过程控制的实现方法。 关键字:硬件,顺控,主令,跟踪,急停,HMI 系统概述 该冷卷准备机组为连续生产机组,用于取向硅钢(含SGO)和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冷轧后的钢卷处理,最大速度400m/min,是目前国内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一条机组。整个机组自动化控制系统完成钢卷从入口运输,自动上卷及开卷,入口定位剪切,焊接,圆盘剪切边,定位剪切,卷取机卷取及卸卷,称重打捆整个过程。所有功能均可全自动或半自动完成。被控设备以入开卷机、张力辊、卷取机为核心, 辅之以入口钢卷小车、入口转向夹送辊、入口剪、纠偏辊、分切剪、出口转向夹送辊、卸卷小车、钢卷称等设备。 控制系统硬件及网络组成 控制系统的硬件分布于计算机室、操作室、电气室和现场,如图1所示。基础自动化系统的硬件设备组成: SIMATIC S7-400可编程控制器(CPU416-2DP):2块 高速技术模块(FM450-1):1块 DP通讯模块(CP443-5):1块 以太网通讯模块(CP443-1):1块 全数字交流传动调速装置(6SE70):多台 专用急停控制控制器(CPU315F-2DP):1套 及远程I/O站、PDA、工程师站、服务器、操作员站等组成。 通过快速以太网、PROFIBUS网络实现各自动化单元以及与上位机的通信,构成典型三层通讯网络的三级控制系统。 通讯网络的第一层:人机接口与PLC之间及PLC彼此之间的以太网,实现全线生产参数的设定和各设备的状态、电气参数及故障,生产工艺过程在人机接口HMI的显示; 通讯网络的第二层:PLC与远程I/O站之间及PLC与传动系统之间的PROFIBUS-DP网,实现PLC对系统控制指令的传送和系统状态及参数的收集; 通讯网络的第三层:PLC彼此之间实现控制信息及数据传送的MPI网。 图1. 自动化系统配置图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功能主要由以下几部分。 3.1顺续控制和跟踪 钢卷运输,换辊,液压等一类单体设备动作的控制可归为顺序控制。顺序控制一般负责单体设备如液压传动设备、恒速电机等的控制。顺序控制还包括自动步,即将一系列动作为一个运动组来处理,实现系列动作序列的自动完成,如钢卷自动运输,自动上卷等。采用图形化的顺序功能图表“SFC”编辑生成。由于所有联锁是在执行机构控制级上完成的,因此这一级完整地保留下来以组织成适当的顺序控制。在程序中所有转移条件彼此独立,不用考虑彼此的联锁关系,通过简单易懂的与/或逻辑即可进行修改。每个顺序都可单独进行手动或自动选择。 物料跟踪包括带钢跟踪(SEGA)功能和物料(数据)(MAVE)跟踪功能。SEGA是基本的跟踪功能。它将整个生产线按一定原则划分成若干个区,每个区再划分成若干个段,跟踪就是基于这些段进行的。每条带钢焊缝经过线上区间,基于区间的段 利用内部记数器计算出(利用编码器给出的焊缝行程和区段的长度)整条线上的带钢镜像,用标志位标识(每个区间段数之和=整条线段数)。MAVE功能基于SEGA功能,MAVE用线上带钢的镜像(标志位)去跟踪带钢和整条线上的数据,MAVE能触发动作和在适当的时间和其他的自动功能就设定点/参考值进行通讯,尽管MAVE是基于线上的带钢镜像(标志位),但是动作仅仅在焊缝从一段跨越另一段时触发,可在这样的段边界中定义多个动作,动作点也可以使用来自其他系统的数据。 3.2 主令控制 主令程序负责全线带钢传输控制,也是整个基础自动化的中心,可以分为两部分,主速度发生器和线速度协调控制器,两者是主从关系,线速度控制器起主要作用。 线速度协调控制器负责整个生产线运行,协调带钢的处理过程,传输、启动相应的设定、定位、控制、剪切等程序。线速度协调控制器的功能包括操作模式的处理(运行/爬行,停止,保持,穿带/甩尾,快停,快停,紧急停车,联合点动,单独点动等)断带检测, 主速度发生器完成线速度协调控制器的控制值送到传动系统,包括传输带钢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启动、加减速,带钢定位控制,张力控制,开卷机控制,卷取机控制,速度设定值。 带钢定位控制是闭环,利用装在张力辊或夹送辊上的编码器对带钢定点定位控制,包括带钢头部定位,带钢尾部定位,自动减速功能。 张力控制。张力控制策略为:当机组启动时,张力值平滑上升到正常运行张力值。在机组临时停车时,张力值保持运行张力值不变;超过临时停车时间,张力切换到停机张力。如果机组停车时间过长,机组张力自动切断。 在运行中,某个区域的实际张力突然快速下降,这个信号将反应在张力控制的传动装置的实际转矩上,或某个张力计的实际检测值,断带检测程序发出断带信号,并对相应区域发出快停指令。 3.3 急停系统 急停系统负责全线的紧急停车。全线分为4个区域,线上区域1个,即从开卷机到卷取机的整个区域。线外有3个区,液压站,入口钢卷运输区,出口钢卷运输区。 急停控制的电气设备类型主要包括,MCC恒速电机,变频调速电机,液压驱动设备等。主要控制过程为:操作台上急停按钮触发急停,急停PLC收到信号,计算处理后发急停信号至急停继电器,后者将急停信号分发至MCC柜、变频传动柜,远程I/O站等。实现停车。急停事故回复后,必须在HMI上进行急停确认。 3.4 HMI系统 HMI (Human-Machine Interface) 人机界面系统是通过WINCC软件实现的。WINCC软件包括,组态界面,操作界面,报警系统,归档系统,报表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在本项目中HMI系统,主要包括八个部分。 工艺过程跟踪:包括全线机组总览,重要设备的数据显示,修改; 液压和润滑系统:包括液压站,开卷机和卷取机的润滑站,全线的CPC和EPC的液压站。包含电机的启停控制和状态监视画面。 诊断画面:包括全线传感器的状态画面和DP网络通讯状态画面。 传动分合闸:控制全线传动设备控制装置的分断和合闸。 趋势:全线重要数据的趋势图。 自动步:用于监视所有的自动步及动作条件。 画面中符号解释画面:包括颜色说明,设备符号说明和介质系统符号说明。 HMI系统包括2台HMI服务器,2台HMI客户机。其中HMI的服务器放置在电气室,两台服务器之间为冗余系统配置。 HMI系统服务器之间以及HMI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均采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服务器会保存过程值和配方数据;客户机只访问服务器,显示服务器提供的过程画面和过程值,并可接受操作员的输入 传给服务器,本身并不保存数据。 总结 冷卷准备机组过程控制系统的配置先进,控制精度高,其自动化程度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实现全机组4人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自投运以来,机组设备和整个生产线均运行良好,受到了用户的好评。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基于ProfiBus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组态 摘 要: ProfiBus现场总线具备传输快、结构简单、抗干扰等优良性能,已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与分散I/O之间的高速通信。首先介绍了ProfiBus现场总线的特点,然后基于ProfiBus?DP和PA、Siemens PLC 300和Wincc组态软件,详细阐述了过程控制系统的结构,硬件、通信协议、监控页面的组态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 ProfiBus; PLC; WinCC; 组态 引 言 伴随着工业生产过程的大型化、复杂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发展,对工业控制系统的控制水平和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场总线技术也应运而生,用于实现自动化系统最底层的现场控制器和智能仪表设备的互联和实时通信。它是一种开放的、具互操作性的、彻底分散的分布式控制系统[1]。本文将以ProfiBus现场总线为基础,介绍以Siemens PLC 300和Wincc组态软件为主体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组态过程。 1 ProfiBus现场总线 ProfiBus现场总线是一种用于工厂自动化车间级监控和现场设备层数据通信与控制的现场总线技术[2?3],可实现现场级到车间级监控的分散式数字控制和现场通信网络,从而为实现工厂综合自动化和现场设备智能化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4]。ProfiBus系列由ProfiBus?DP/FMS/PA三个兼容部分组成。其中ProfiBus?DP和PA的特点如下[1,5]: ProfiBus?DP适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与分散I/O之间的高速通信;可取代24 V或4~20 mA的串联式信号传输;使用RS 485传输技术或光纤媒体。 ProfiBus?PA专为过程自动化设计;可将变送器和执行器连接到一根公共总线,可用于本质安全领域;数据传输采用扩展的ProfiBus?DP协议,还具有PA行规。 本文将采用ProfiBus?DP和ProfiBus?PA通信协议来构建过程控制系统。 2 系统架构 本过程控制系统用于模拟对工业现场液位、温度等信息的采集、处理,PID控制和控制工艺流程的实时监控。系统通过ProfiBus现场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采用MPI通信方式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和远程控制,从而使整个控制系统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控制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包含上位监控机、CPU、以太网通信模块、DP链路、分布式I/O和变频器DP从站、温度和压力变送器、阀门定位器、电磁流量计等。CPU采用Siemens的S7300 315?2 DP,既具有多点通信功能的MPI接口,又具有ProfiBus?DP通信功能 [6]。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在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为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在提高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针对火力发电机组技术的发展和电力企业对热控技术人员的要求,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探讨了“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热工过程控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主要面对发电行业,学生主要在火力和核电等发电行业就业。根据我校办学特色及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立足电力行业,突出电力特色。“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主要讲授过程控制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单回路、串级、前馈、比值、解耦等典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参数整定方法,以及火力发电厂汽包锅炉蒸汽温度、汽包锅炉给水、锅炉燃烧过程、单元机组协调等控制系统的构成、原理和系统分析。该课程作为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该课程的建设一直受到院系的高度重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过程控制原理,结合火力发电过程对象,从事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行与开发研究工作,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火力发电厂锅炉各子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基于此,课程组对该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教学改革,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1.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更新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经过课程组多次讨论,结合最新专业培养计划,按照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思路拟定了“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该课程及其课程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了基本教学任务和要求。 2.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进行教学工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该课程在教学中使用过两种正式出版教材,总体来看,所用课程教材内容比较全面。但是,由于热工过程控制技术和火力发电机组技术的不断发展,教材中有些内容就显得较陈旧,为此根据最新拟定的教学大纲,并参考国内有关火力发电机组最新技术和过程控制相关教材,结合课程组近几年形成的教学经验,编写并出版了“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的新教材。[1] 3.更新教学内容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内容几乎涉及到本专业先修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在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上,根据最新出版的教材,每学期课程组依据收集的火力发电机组最新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在火力发电机组上的最新应用,在学期末课程组开会集体研究、整理,提炼出必要的内容充实到下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新颖性。同时注重不同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将检测技术、控制仪表、集散控制系统、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智能控制技术与控制系统仿真技术等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中,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2] 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课堂纪律管理方面上,制作签到点名表格,学生上课时自己在签到表格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学号。通过学生签到点名方法,既节省了全班学生姓名点名所花的时间,同时,也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加强了对课堂的管理。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签到表,可以很方便对应地找到讲话、睡觉、玩手机、戴耳机等学生姓名,可通过点名或点名回答问题等方式提醒学生;与此同时,在课堂上积极跟教师互动、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根据情况记录,在平时成绩上加分。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运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点尽量讲解得生动形象易懂;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讲解后,采取提问或课堂讨论等互动手段加强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对重要的理论知识及时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进一步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2]比如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PID控制器比例、积分、微分三个参数对控制质量的影响,若是只将三个参数对控制质量影响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但是通过Simulink仿真就能生动地将PID控制器的比例带、积分时间、微分时间三个参数变化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曲线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3] 5.实验教学改革 本课程的所有实验都放在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实验这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并出版了该实验课程的教材,由实验室老师讲授,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针对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内容,开设了六个实验,包括单容水箱液位数学模型的测试、双容水箱液位数学模型的测试、单回路定值控制系统、水箱液位与流量串级控制系统、双闭环流量比值控制系统和上下水箱液位前馈-反馈控制系统。通过实验,使学生对对象动态特性的测量方法,单回路控制系统、串级控制系统、比值控制系统、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等控制系统原理及其调节器参数整定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是热工自动化专业继“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之后一项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完成书本知识到实际运用能力转变的关键步骤,其学时为两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主要从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设计选题、指导教师的团队化、课程设计与生产实习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4] 1.改革目标 按照热工自动化专业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要求,结合“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过程控制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在该课程设计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课程设计选题优化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主要围绕火力发电厂锅炉各个子系统进行控制系统设计,给出了过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再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汽包锅炉给水控制系统设计、磨煤机多变量解耦控制系统设计与燃烧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等5个子课题,4~6名学生一组,每组对应一个子课题,要求必须完成该组课题的方案设计、系统构建、参数整定、结果分析和答辩等任务,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指导教师的团队化探索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是关键。指导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有相当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积累。加强“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学校附近电厂的热工骨干技术员担任辅助指导教师。整合理论课授课教师、实验课指导教师、课程设计指导老师、运行实习指导教师及电厂技术员五者优势资源,探索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建设模式。 4.强化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的关联性 我校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的“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和“电厂运行实习”都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展,进一步分析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时间安排,根据不同的课程设计题目对学生的电厂运行实习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安排,强化课程设计与电厂运行实习的关联性,使得课程设计和电厂运行实习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近几年来的教学中,对“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及“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两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逐步完善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以及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等多个方面,都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通过这门课程理论教学及其课程设计的教学,使学生在面对火力发电厂时,加深了对热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参数整定、仿真研究等理论知识的整体认识,并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得到了有效的融合。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基于网络监控的供水过程控制系统 摘 要:针对目前水厂管网供水过程控制需求,设计供水过程综合控制系统,用网络将三套水厂控制系统连接监控,每套系统对水位、压力和流量检测,可对三套系统进行多种综合控制;并嵌入视频监控,监视水质和设备安全等;还引入labview信号处理模块,为现场调试和信号分析提供有力条件,最后探讨了Internet引入远程监控的可行性。 关键词:网络控制,视频监控,稳压供水,WinCC,变频器 1 前言 本供水系统从能源的最佳配置及安全角度出发,针对水厂多台中等距离水泵联网供水系统,综合现代网络控制技术,设计一个以工业现场实际生产控制的综合性、多功能网络供水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远程web监控、复杂的关联控制、生动的组态监控界面、对输入输出信号采集分析等功能。通过对工业供水、流体控制、城市供水、虚拟仪器应用、SCADA软件应用的研究和综合,结合实际资源和条件本文提出了这个网络供水模型控制系统。并探讨了远程web监控的可行性。该系统采用采用WinCC监控组态软件作为上位机,下位机西门子S7-300PLC进行控制,现场采用MPI总线网络,对水面以摄像头进行视频监控,远程以因特网连接,利用虚拟仪器软件优化控制参数,使控制达到最优。从而可实现对复杂的供水网络进行联网调度控制。 2 系统功能 控制系统分别由A、B、C三套独立中距离的设备组成,由一台PC机作为上位机进行监控和数据处理,并与Internet连接。下位机具有多种监测和控制功能,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流量、压力、液位等过程量的检测,从而实现精确的流量、压力、液位控制;方便的数据记录和管理;(2)通过视频对危险或紧急事件进行监控报警;(3)利用虚拟仪器软件和相应硬件采集处理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使控制得到最优化;(4)现场总线网络实现远程设备间的关联控制,实现对分散设备的集中操作和管理;能基于因特网或者局域网实现基于Internet的操作和监视。 系统模型如图1,现场中单个系统的各个传感器采集到信号后通过信号处理模块处理(AD转换)后把数字信号传到 PLC(CPU),然后CPU根据此信号进行相应的动作;适配器是连接PLC与PC机的桥梁。水质监控的模拟中采用的总线类型是目前较热门的USB,当然用户也可根据所提供的硬件选择不同的总线类型,只需解决相应的通信协议问题就行了。各个系统之间的PLC通信可通过与CPU配套的外接口进行MPI通信,而各PC机之间则通过Internet进行相互的连接。 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硬件结构是系统功能实现的载体,有上下位机组成。上位机采用可靠性较高的西门子工控机,通过MPI网络与现场控制的下位机PLC连接。下位机控制系统需要对输入输出模块、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及其等关键硬件进行选型。本系统选用模块化的西门子中型300系列的S7-312C的CPU;远程压力传感器的模拟信号通过多通道输入模块,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到控制处理器;利用控制处理器中的数据处理和控制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和判断;输出模块332控制信号控制电动阀、变频器等执行器来控制流量、水位和供水压力等;安装有6个压力传感器,可对管道的多个监测点和池子的压力进行,还装有两个流量传感器,这可分别测量管道多点的水流量大小。本系统的执行器是一台有变频器控制调速的电机水泵及一台恒速水泵,可以方便根据需要进行调节。采用性能优良的摄像头和视频采集卡与工控机相连接,可得到水池和需要监测的生产现场的视频信号,然后用OLE技术可以把视频界面嵌入到工控机的人机界面,还可以进一步对该视频信号进行处理,以实现特定的事件处理,如自动的环境安全监视、设备运行状态的自动监测等等。 4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PLC、WinCC等软件的设计,及相互之间的通讯。上位机软件是创建变量、界面数据输入与实时显示、数据采集管理、故障诊断、上下位机通信及视频处理等,其过程大致这样:建立与PLC的连接和创建变量,建立通信连接后便可以设置用于通信对话的变量。利用图形编辑器,进行组态、参数输入界面。如图2所示体现整个控制系统的大概控制流程:启动程序后进行初始化,清除寄存器里残留的数据信息,同时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传经AD模块后传到CPU,处理程序再根据这些信号相应的处理;其间可进行手动和自动操作。每个控制函数都独立分配一个数据块,这样方便数据信息的管理和防止数据出错。针对每个系统,单独建立参数输入界面。选择手动/自动、控制压力或流量对象、设定值与PID参数、函数控制、关联控制对象、标量转换参数输入等。在对各个部分的信号进行及时的最优化分析处理上,本系统引入LabVIEW,然后把这个信号及时反馈给控制程序,从而提高控制信号的精度。 对流量或者压力控制时,可以直接采用完全PID算法,能够直观输入和调整各PID参数,实际运算时则采用增量算法更加方便,计算工作量较少,运算速度较快,其增量式算法如下: 其中Δu(k)为k次控制的增量,A、B、C等分别为合并计算的常数。实现PID的控制程序由STEP7自带函数库的SFB 41函数实现,既可设定PID参数,还可设定上下限位及调用时间等多种参数。 5 网络化及视频监控 三套设备间不仅进行联网数据监测,并进行联网控制,对水网供水调度。工业上的供水是一个牵涉到多方面领域的问题,这就需要解决多方面的协调性与能耗等问题。这里主要讨论Web方式实行远程监控的可行性和实现方法,如图3所示。 供水系统的网络大而复杂,这里研究一种新的方法,可以解决目前由于传感器的限制而难以实现的监控系统。由于本系统融入了丰富的控制、监控、虚拟仪器等现代先进的测控技术,可用于控制系统的深入研究和用于综合性的实验教学。而视频嵌入牵扯到多方面的知识,如视频信息的采集、采用什么算法进行处理,视频调用的过程步骤等等都需要考虑。视频调用的步骤如下:(1)用C++编号一个exe的文件,并把此文件放在所建的Wincc项目文件夹里,相应的图像分析处理在这里可以进行功能扩展。(2)在WinCC 面板中调出个button ;(3)右击button 弹出一列菜单,选择“属性”,(4)选择属性里的“事件”,再接着是事件里的“鼠标”,“C动作”;(5)鼠标放在编程框图里需添加动作的位置处;接着点击编辑动作窗口的左树,把他们展开,然后调用windows中的program Execute),并把program_name改为调用的路径名即可。(6)调用的路径里把所有的“\”改为“/”。 6 结论 该网络过程控制系统通过一台主机监控,实现现场总线的网络检测与控制。可以分为三组,每套有自己独立的操作界面,可以单独进行实验,实时采集数据;实验时可以大范围改变参数,并且在屏幕上可以直接观测到输出量与检测量的对应曲线。每套系统嵌入视频监控和图像处理,将水厂的过程控制可以与视频监控完美结合;三台设备的联网性实验可以很好的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复杂供水网络,而且本系统具有试验切换容易,操作简便,稳定性好等优点。控制软件和监控界面的运作在实验装置上调试通过,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本系统的关联控制是通过建立数据块的映射实现的,所以只要把数据块循环刷新便可实现关联控制,而不依赖于通讯网络的结构。视频监控模块可以方便地嵌入过程控制实验系统中,这也是结合了当前工厂实际技术发展的需求方向。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浅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跳出传统的权威者和单面传授者角色,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社区型开放的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造开放、灵活、全面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促进者 研究者 开发者 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都比初中阶段要更加丰富和深入,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开阔知识视野,全面增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重新建构与学生、课程、资源、教学的关系,创新教学过程和内容,以此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做好准备。由此可见,教师角色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对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贯彻实施都具有较大意义。以下,笔者从三个方面论述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成为教学的促进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人,而不再是以往的专制型教师,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需要相互尊重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人生导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提供指导和启发。促进者角色是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核心特征,也是教师最富时代特色的特征。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人 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他们在思想、情感、行为、性格、个性等方面千差万别。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特质,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长处,启发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成为更加优秀的人。例如,在学习课文《雨巷》的时候,班级中有一位男生是语文学困生,理科非常优秀,但是语文感受力不强,甚至很多基础字都不认识,但他普通话很标准,音色低沉浑厚,笔者就让他课下先勤于练习朗诵,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展示,他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一次成功的朗诵活动不仅树立这位学困生的学习信心,而且使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对语文产生兴趣。可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发展其各种能力。 (二)想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需要教师努力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高中阶段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意识,但是在学习目的的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自觉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学习道路和发展方向前进,保证学生身心和思想品德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例如,语文学习本身就是对学生情感、审美和价值观的熏陶培养过程,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这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体现对学生人生的引导,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比如,在学习课文《我与地坛》的时候,史铁生先生在青年时期丧失行走能力,遭到命运的摧残,在生与死之间挣扎,这些面对苦难如何选择的生活态度是课文需要重点讲解的部分,教师可以以作家的经历和遭遇为切入点,使学生切身体会史铁生的思想变化过程,从而学习领悟到面对挫折该有的乐观积极生活态度,这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语文教师还要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教学只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只是教学理论的践行者,是教学的实际工作者,是教学第一线的专业人员。但是新课改强调教师的研究者角色,研究教学不再是专家的工作,而成为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是完善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教学研究,把研究和反思、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教学过程。 (一)教师要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新发现 例如教育随笔或者教育经验,这些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素材,是研究的初始工作,也是基础性活动。例如,在一节语文课中,学生会出现很多新的想法和观点,教师由于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局限,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问题都能恰到好处的进行解答,也很可能会遭遇难题,或者发现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教师及时记录下来,作为后续研究的对象。 (二)进行教学研究,还要求教师学会观察学生 学生是教师研究的核心,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特征,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一般对语文老师的印象就是知书达理、优雅知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设计和学生交流的环节,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建立相互信任和谐的关系,促进对学生的深入观察,与学生建立强大的情感纽带,以情感促观察,使情感建立和观察活动两者相互激发。 (三)作为教学的研究者还需要语文教师积极与社会上的一些专家进行教学研究 教师作为和学生直接接触的专业从业人员,不仅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对学生和教学进行审视,而且能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变化,找到研究的重点,为教育研究增添活力,但是教师自己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很多专业研究素质还不突出,和专家进行合作研究的时候,有助于自身教学研究意识的增强,学会更多专业技能,为后续的专业发展夯实基础。 三、在语文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上,教师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课程是学校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科目安排,具体规定教学的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期计划,学年安排等,以往教师都是按照课程表设计的课程安排进行教学,都是遵循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单纯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课程的设置和创生过程中没有发言权和主动权,导致课程僵化,甚至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不适应教师的个体教学风格。在新课改下,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三级管理课程给教师更多的参与权,教师可以灵活转换课程形式和内容,具有更多创新的空间。 (一)语文教师在达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关注课程中情感与价值观因素的融入 为学生设计更加丰富生动的课程,使W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拓展,尤其是其审美能力获得发展,陶冶情操。例如,在学习课文《听听那冷雨》的时候,教师在让学生掌握基本句子句意解析之后,就关注情感的鉴赏,作家对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留恋,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深情寄托都值得学生去学习,教师要结合当前社会与时展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健全人格,升华爱国意识。 (二)开发课程资源还需要教师关注社会发展动态 及时选择社区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和素材加入教学内容中,为教育所用,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相连,增强学生学习的开放性。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避免学生的片面发展,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良的教学环境,丰富学习内容,使语文学习更加生动。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浅谈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项任务不是在一朝一夕间便能够完成,而是需要教师长年累月地摸索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特点以便能够做出相应的措施。因此,本文针对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展开了以下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素养;培养 引言 既然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何为“人文素养”呢?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知晓,通俗来说,人文素养便是指人的内在品质。而语文恰恰是包含人文性内容最多的一门学科。就语文这门学科自身来说,具有极大的人文性,时时刻刻与人的思想情感相联系。高中语文教材当中体现了许多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内容,经常歌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此外,当学生拥有一定程度的人文素养之后,能够提升自身的气质和涵养,会拥有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习惯、独特的个人魅力等。更重要的一点,会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 1深入教材,挖掘人文素养的内涵 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要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教材、挖掘教材当中隐藏的人文素养的内涵。通过查找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来看,在其中便指出了高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并且从“三维目标”出发,将课本内容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令学生学会如何通过教材内容感受生活中的友情、亲情等弥足珍贵的感情。比如说,在《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这篇文章当中,教师首先需要点明其中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便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性。学生需要领悟“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感悟沈从文先生真诚、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这本大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百态的宽容与真诚的生活态度。这样一来,教师只要能够肯花功夫深入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便能够挖掘出人文素养的内涵来感化学生。 2优化课堂,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2.1加强诵读,体验情感 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要从课程自身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这门课程自身的语言文字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往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字字珠玑。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令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说,教师在教授《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这篇文章的时候,尽管它是一篇具有散文手法的自传,却并不妨碍学生们用诵读的形式表达情感。就像沈从文先生说的一样,“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下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的更合理一点儿呢还是更糟糕一点儿?”学生在诵读的时候需要像沈老先生一样抱着豁达、乐观的信念诵读。如此一来,经过诵读,学生更容易感悟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容易接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人文素养。 2.2设置情境,诱发情感 在语文教材中,并不是所有文章的人文性都直白地显露出来,有些文章蕴含的十分深入,需要教师通过自我发挥的形式体现出来,令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表现感受人文素养。比如说,在《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一文之中,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将自己融入沈老先生当时创作这篇文章的情境之中,在给学生进行讲解的时候,该激动的时候激动,该平静的时候平静,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令学生能够深入到作品之中,感受到沈从文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学习面对挫折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拥有一种健康的世态,富有人情美和心灵美的人与人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大环境和规定情境,令学生身处动荡年代感受生活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2.3与世相连,沟通情感 语文学科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与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所选取的优秀文章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在教学时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更容易令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精力,产生强烈的感情效应。如《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一文中,教师在讲解沈从文所经历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曲折生活时,可以令学生联系一下自身,令学生想想自己有]有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当遇到挫折之后学生又是怎样处理的。教师可以令学生经过讨论后做出回答。有的学生会想起自己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便蔫头耷脑,直接寻求他人的帮助;有的同学在模拟考中失利一次,便对学习丧失了信心。这是同学们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遇到挫折时所采取的行动,但在这之后,学生们不再畏惧挫折,而是用坚强、勇敢的态度直面挫折。如此一来,教师便有效地达到了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 3言传身教,增强人文素养的感染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令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享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教师是每天与学生相处最多的人,学生会关注教师的每个动作、每个表情、每句言辞,教师相当于学生的另一个“家长”。所以说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用标准、规范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给学生授课,教师要令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明辨是非的准则、明白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教师要杜绝那种上课时靠墙讲、站不住、满嘴糙话的行为,做到真正的“言传身教”。此外,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拥有良好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遵守,要做到表里如一。这样一来,学生每次见到教师的时候,都会被教师独特的气质所吸引,便会不自觉的向教师学习,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熏陶做出许多十分优越的条件。然而,教师不能对语文教材形成依赖性,必须对教学进行创新。同时,教师需要拥有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思想,对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并且从自身做起,在语文教学中把自己的培养意识渗透进去,逐步使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树立起高品位的审美观,铸造出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超出语文学科自身的范畴,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浅谈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 内容摘要:“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中生处于人生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黄金成长阶段,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如何帮助他们在诸多学科的学习中打牢基础,提升理解、分析能力,是所有母Z教学者――语文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师 素养 一.要挚爱语文教学,在坚守中成就辉煌。 有爱才有责任,才会有敬业心,对“语文人”来说尤其如是。时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时常成为社会上激励学生学习的“不二法宝”,语文“无用论”一度颇有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语文教师愤怒与彷徨,有的甚至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果然如此不堪吗?当然不是。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教学,不但没有丧失其作用,反而是更加的重要,且不说“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普通话、写得出漂亮文章”,对学生学习和日后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单看各学校有哪个语文“不过关”的学生能考上重点大学就可见一斑。因此,语文教师要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安、专、迷”精神,把心思放在教学上,以自己坚守事业的“韧劲”,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身教中,激发高中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从一点一滴做起,改变社会上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偏颇思维,形成重视语文的良好氛围,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二.要视学习为生命,在沉淀中厚积薄发。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教师吃的是业务饭,语文教师更是比其他学科教师都需要不断学习的群体。无论是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还是西方脍炙人口的文学巨著,语文教师都应当有所涉猎,特别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现代作品、自然科学最新成果,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去阅读、去理解,在“学习学习再学习”中掌握历史学、地理学、音乐、美学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当专家、又是杂家。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能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怎能出现教学的知识贫乏的问题,怎能不扩大学生的眼界,其结果必然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好奇心和探索心。 三.要抛掉有色眼镜,不可放弃任何学生。 高中语文教师直接面对高考,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尽管升学率仍然是硬指标、硬任务,但绝对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急功近利,按照学习成绩给学生划“三六九等”。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俄罗斯有一句谚语:“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语文教师,既要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样必然富有感染力,必然具有吸引力,必然具有号召力。 四.要提升创新能力,在教法上求新求变。 徐悲鸿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在知识竞争的年代,我们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教育科学研究新理论,新学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用良好的理论素养指导自己教学改革实践。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采取“思疑释练”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由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在互动中实现他们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目标。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具体指导,使其言之有物,施之有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适应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时代要求,除旧布新,用新的思索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可以说,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学生指导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作者单位: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关于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探究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高中语文课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到目前为止,我发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远远没有达到教育教学的要求,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本文将着重分析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解决问题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在很多地区的迅速开展,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基于这类问题的思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通过对许多课堂教学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了很多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关于在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课堂教学是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目前在高中阶段,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参与,在课堂教学的认真反思上却重视不够。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并不是课堂上讲到什么考试就考什么,许多知识还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行,而且试题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考查。大量的课后试题也不适合语文学科,很难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在于学习的深度,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在高中阶段,学习紧张,课外活动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是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课外文学作品,更不会有时间去品味那些课外名著。况且现在的社会风气不是很好,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学习,往往表现的都是很低俗。所以一个好的读书和学习环境,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前提。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还要靠课堂学习。最近一系列研究调查表明,高考的语文老师都是按照上级要求完成其教学任务,盲目的去追从所谓的教学质量,其掩盖下是学生不断地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的状态,久而久之会产生偏科现象,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素质教育。但事实上,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写教学笔记,看教学录像,参加其他老师的听课,与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互动交流等许多方式。基于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的现状,有些老师都是对于课堂教学研究没有过多的思路,有的老师的课堂教学反思太多在乎于形式,只是按照要求完成任务,无法真正体现他们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目的。 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要更加利用好学校的教学资源,要更好地把语文思想灌输进学生的头脑之中,不再是学生只听不做,也不是老师只讲不想,夸夸其谈。教师可以按照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观察学生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观察思考能力做一个好的分析。但是通过很多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到,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后期的反馈中发现,许多教师很看重课后效果,也有教师关心学生的课堂表现,甚至有的教师更喜欢学生课前备课准备,以便于更能很好的把本堂课的内容更好的灌输。通过这些调查可以反映出,大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后期的反馈时只关注课堂教学的某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这种做法是很片面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要想搞好教育教学,今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关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多样教学的研究 一个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积极营造出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发展的重点培养的对象,因此应该把学生放在所有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首位,让他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在第一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不再受到那些所谓的“压迫”,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真正地感觉到学习带给他们的欢乐,学生们只有在这样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表达出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反映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我们要积极的抓住机会,积极地去探讨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在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下,我们都应该有明确的自身责任意识。但对于学生来说,不但要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更应该利用自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对于教师来说,就应该根据语文学习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合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学,解决每个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好的做到教书育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在提升自己的基础上达到与学生共同进步。 要主张培养学生提升自学能力,在课下要利用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或复习课堂所讲的内容,这才有利于积极打造课堂的活跃氛围。之前的上课教学方式都是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自觉性好的学生基本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而自觉性差的学生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不断的要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课后学习能力,例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举个例子,在讲《骆驼祥子》这一节课的时候,要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讲前预习,不单单是查阅课本中的生词,同时要明白主人公的角色,在此基础上要联想到祥子作为一个黄包车夫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缩影,也要明白老舍先生对于主人公的塑造以及之后的联想都要有个好的思路,如果按照这样的预习思路下去,老师在上课时的进度将会很顺利,学生也能更好的学习这门课,达到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要向外延伸,让学生带着问}进入生活,结合生活,理解生活。做好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工作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往往是不行的,还要注意与课外生活的接轨。对于高中语文来说,语文的教学要注重课堂上的教学与课堂外的结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不能局限在40来分钟的课堂上,还需要拓展到课外,从课外获取到更好的教学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根本目的。我们要让学生们在语文中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的内涵。因此课堂上主要是对学生基本能力的一种培养,在课堂之外主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课堂上的知识去品味生活的乐趣。我们还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进行课外时间的教学拓展,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社会生活当中,给予他们更多表达的机会,让他们通过长期的训练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要把学生的培养始终放在教育教学的第一位。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接受继续教育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努力地从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们在自由和谐的课堂中学到应该学到的内容,从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论高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不断的实施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正因如此,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新的希望。高中语文教育需要对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全面提升,在教学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全新的教学观念引入到日常语文教学之中。 【P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程改革 角色转换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势已悄然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服务于现在的课堂教学了。在这个不断变化、更新、发展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环境中,教师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并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努力跟上语文教学发展的步伐。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全面的解读,认真的对标准的每一部分进行仔细的分析,力求搞懂标准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从而使其能够为日后的语文教学作出有效的指引。教师还需要对日常的语文教学进行探索,寻求到新课程标准的合理运用方法,借此将语文课本中的知识毫无巨细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将其学懂、学好、学会、学透。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师应作出何种转变,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表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需要积极地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正确的教育观是其顺利进行语文教学的基本保障。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讲,其实也算是一种服务,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才会在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服务;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自己应该处于的位置,和学生保持起较为良好的互动交流,使整个语文教学的任务计划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进行制定;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才会懂得尊重学生的学习真实需求,静下心来倾听学生对于学习的真实看法,从而使学生的诉求得到积极的响应。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正确的人才观是其顺利进行语文教学的有力保障。我们要通过高中语文教学培养起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这里的人才是指什么?大多数时间我们都是以考试成绩来论“英雄”,考得好的是“人才”,考不好的是“庸才”。这样的评判标准简单粗暴,且标准结构单一,无法对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诗仙李白在诗句中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是的,人才的评判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有用”足以。但是“有用”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因为每个学生之间有不同的差异,可谓是千人千面,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看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否有亮点,只要有一处闪光点,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学生是有用的。 当然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改正自己的不良教学偏好。教师可能都有一个共性,高中语文教师也不能例外,就是大都会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他们的教学显得格外用心;而对于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却是“横眉冷对”,在教学中也不是很关注这类学生。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不管是学习好坏,教师应当对学生一视同仁,施以同样的关心,只是在进行教学时保持一定的针对性即可,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不良现象。 二、新课程改革中,需重新定位教学角色 就目前而言,语文学科的进步速度相对较快,语文学科的知识容量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在加上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互联网在日常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传统的语文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求知欲的驱使下,教师要开始为学生寻求新的知识获取点,使学生能够持续不断的进行语文学科的相关学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为40多分钟,教师要将这40多分钟进行有效的利用,将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其中,把每堂课的知识承载量按最大的承载能力进行配比,并使其维持在一个相对适宜的范围值之内,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相关的知识。另外,由于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趋于多元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能让学生轻松的获取到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互联网获取信息最为便捷,且其信息承载量极大,这就造成了学生有时候还可能比教师知道得多,从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新鲜感,让学生开始逃避语文教学。 因此,对于当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除了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谨慎知识的传输,其还要全面的投入到学生的语文中来,和学生保持及时的知识交流和思想交流之中,和学生进行较为良好的语文学习互动,从而借此来了解到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并想办法来把学生的真相想法弄清楚,然后针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来进行有力的语文教学引导,使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理解、把握。教师要把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为顺畅的从非课堂渠道获取知识,并能够主动排除其中的无用、有害信息。同时,教师要学会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角色的回归,找准应原本的角色位置,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进行更为细致的了解,使得教师能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做好“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工作即可,如果学生真的在某一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教师反过来向学生进行学习也并无不可。 三、在新课程改革中,需力求教学创新 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传承,对文化的抢救性保护,让学生能够透过汉语语言的本身,了解到我国绚烂的文化。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创造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去对语文知识进行积极的深入探索。另外,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语文学习氛围,教师要颠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对其进行大胆的革新,让传统语文教学的“一言堂”的错误教学方式转变为正确的“引导式”的语文教学方式。最后就是,教师要对教学结果的好坏予以预测,在日常教学中对语文极其教学相关的过程中取得的评价结果,并将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评价,从而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向知识传递模式得到颠覆式的改变,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建立起有效的互动交流,并且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把握,使其得到充分的释放。只有让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得以改变,才能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其一改往日的沉闷形象,才能更好地锲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强化,多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多获取相关的教学资源,多储备有用的语文知识,使其自身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从而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语文教师是深入教学一线的前行者,必须扎根于新课标,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避开“三个陷阱”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潜存着许多容易忽视的陷阱的问题,提出语文教师应跳出“光环陷阱”,解决自身突出的素质问题;避开“限量陷阱”,解决教材讲授片面化的问题;远离“人气陷阱”,解决教师角色定位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师 “光环陷阱” “限量陷阱” “人气陷阱” 高中语文是一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科。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既要考虑语文基础知识点、线、面互相结合,又要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潜存着许多容易忽视的陷阱,如“光环陷阱”“限量陷阱”“人气陷阱”,创新高中语文教育、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应避免陷入这些陷阱。 一、跳出“光环陷阱”,解决教师自身突出的素质问题 所谓“光环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凭借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形成的“光环”,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没有从实际出发,对新课改发展模式估计和认识不足,喜好沉迷和满足以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主要弊端:思想僵化,知识恐慌,缺乏创新和生机。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凭经验、凭记忆、凭传统、凭兴趣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学习需求,语文教师要突破老观念、老经验、老办法、老眼光,要有时代眼光、发展眼光,要有创新思维、独特思维,要具备很强的会说能力、会写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引领风尚、树立标杆的理念。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不主动跟上时代节拍,不善于分析面临环境,不屑于“充电”“补学”,就会让课堂教学失去生机活力,失去创新创造氛围,就会掉入过去光鲜成绩的“光环陷阱”。解决思想僵化、知R恐慌和避开陷阱,需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有“补脑”意识。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到“事事关心”,必须具备敢于批判、敢于纠正的创新勇气。“补脑”要态度坚决,从最新教学理论入手,做到勤学、勤思,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坚持读书、阅报、上网,形成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良好行为习惯。善于从新媒体吸取新鲜知识,把握教学领域新形势,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丰富学识常识,切实补上理想信念和专业知识的“钙”,增强“授渔”能力和水平,不仅要多“授鱼”,而且要更加注重“授渔”。 (二)寻找学生思考兴趣点。是否瞄准学生“兴趣点”,体现语文教师学科能力的强弱,更是避开“光环陷阱”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对语文教材基本内涵和要素做到心知肚明,而且还要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学生特长专长、课外阅读等指标,找出规律、找出着力点,主动探索归纳学生“兴趣眼”,从“兴趣眼”着手,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语文教师每年确定至少 1-2 个教研专题,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形成探讨式实验课改模式,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课堂教学把控能力。 (三)争当队伍“行家里手”。跳离“光环陷阱”,需要语文教师主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做到“先学一步”;获取知识方法和渠道要多开辟一些,目光多看远一些,做到“先着一棋”;强化教师语言训练,要学会多说“行话”“新话”,符合新课改之后的行业和专业表述,使得教学语言更加贴近学生,做到“先入为主”;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亲自调研和执笔,形成符合各自特点的教研成果,做到“先行先试”,真正把自己培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队伍的“行家里手”。 二、避开“限量陷阱”,解决教师教材讲授片面化问题 所谓“限量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眼睛只看到教材的平面知识量,而看不到教材的立体内涵量,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把平面知识讲授传播到位就是成果。比较侧重平面知识,忽视立体内涵,学生从教材中摄取的精神食粮供应不上,出现教材“钙质流失”现象,不利于高中学生精神引导和人生价值确立。主要弊端:游弋教材,浮于表层,缺乏深度和拓展。 其实,高中语文教材潜在信息量非常丰富,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传达的不止于语文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和、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语文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上,把教材的表层涵义作为传播知识的唯一途径,缺乏知识摄取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出现三种倾向:一是阅读理解能力低;二是自由命题作文分值低;三是学生思想素质提升速度慢,书生气重,缺乏活力。出现这三种倾向,是陷入“限量陷阱”的主要体现。俗话说,“教书先教人”,人的素质提升必须从语文教材中吸取涵养,语文教师作为引路人,应跳出教材信息平面,俯视教材信息“库存”,自觉避开教材信息“限量陷阱”。对此,破除不良倾向,避开陷阱,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重视触类旁通引导学。“限量陷阱”的突出特点,就是把教材信息作为唯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学生掌握了教材基础知识,却掉入了另一个知识“黑洞”,无法应对全新语境带来的新问题。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基本载体,将教材信息向课外其他领域延伸,俯瞰和传播教材信息所涉及的之外其他知识,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空间,打开“教材情结”,打破教材知识点“枷锁”,引导学生培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和拓展本领,向无限量语文宇宙空间吸取基础知识和精神食粮。 (二)重视经典著作深入学。经典著作是高中学生逐步培养思想品格的重要载体,隐含着前进的历史影子,流露出忧国忧民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重新审视高中语文教材,认真识别经典要义,把经典名作的学习和引导作为帮助高中生打开阅读理解库存、获取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资料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坚持深入学,组织高中学生不定期开展语文“读书会”“主题书评”“名段名句”阅读班会等活动,通过合作探究模式,比如深度解读诗词《沁园春・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文章,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提醒、把控作用,让学生融入经典名作学习,帮助学生吸取名作思想精华、创作精髓。 (三)重视网络资源补充学。运用新媒体网络手段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以高中语文教育资源为主经营的网站不计其数,特别是微信的推行,拓展了语文教材信息量,教学观点各种各样,做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订阅“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学语文”等微信公众号,从网络中选取一些网络名篇和学生分享,教育引导和增强高中生资源信息辨别能力,进一步拓宽高中生知识面。 三、远离“人气陷阱”,解决教师角色定位问题 所谓“人气陷阱”,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维护和树立个人形象出发,将个人角色定位为“人气王”,以“人气”聚“学气”,形成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心理,出现了思维错位。其主要弊端是:注重气场,虚设氛围,缺乏成熟的师资风格。 语文课堂教育不是文化艺术表演舞台,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克服讲台“作秀”“走秀”,塑造个人独特形象引起学生关注的错误倾向。毕竟,语文教学是影响高中生思想走向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风向标。有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产生崇拜心理,就能活跃课堂,就会听得了课、入得了脑。因此,课堂教学方法各式各样,“各领风骚”,把“嘴功”当“脑功”,把学生当观众,把自己当演员,教师虽有掌声,学生却无长进。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引导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不专、不尖、不深,出现课堂教学“人气陷阱”。克服“人气陷阱”,形成成熟而独特的教学风格,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课堂教育要严肃活泼。营造一个适合学生探讨交流、思考问题、促进记忆、强化吸收的氛围,是课堂教学范围的主要方向。高中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要坚持成熟的基本教学方法,秉持课堂教学严肃且活泼的原则,预留足够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出现偏差的话题,在充分把控课堂秩序基础上,推动学生自由探讨。教师在其中担当“控制手”“魔术棒”作用,但不能无原t地引起课堂“喧闹”“轰鸣”,课堂同样需要一份安静空间。 (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注重榜样力量的示范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课下交流、生活休息等方面要加强个人修养,多从细节上关心学生,从方向上影响学生,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而不是无节制地宣扬个人学说,树立个人主体形象。要讲究课堂吸引策略,除了探索学生“兴趣点”,还要从个人丰富学识方面,发挥引导效用,把学生的尊敬和崇拜转化为投入勤奋学习、摄取知识的行动之中,进一步营造符合师生身份、符合教育道德、符合高中生成长规律的“人气”,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以积极姿态直面陷阱,从陷阱中走出,远离陷阱,以新时代、新面貌、新姿态推动高中语文教育向更加贴近时代、更加符合发展、更加适应常态的方向发展。 (责编 刘 影)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演活角色 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从大的方面,我们语文教师关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情感价值观,关注着学生的终身学习,关注着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个性发展,不同的学习方法,更关注着学生在发展中的自尊与自信。更详细一点说,我们关注了学生的智力类型,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了学生的处境与感受。总之,最后我们将会把关注置于对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起责任的伦理层面上来,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主动,差异,持续的学习和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适应社会生活的人。由于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所掌握的语文知识,技能,还有变成激发促成合作等泵型角色。新课改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一句话,我们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一、做语文教学美的的享用者 有一阶段,一提到优秀教师,那一定是把满腔热血,亮丽的青春都献给了教育,“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成了教师默默追求的信条。深夜凄风孤灯中朦胧定格的是教师批阅作业的身影,吊针刚拔下血渍新鲜就慷慨走上讲台的是教师的形象,累了老子误了儿子,苦了妻子,累坏了身子是教师的标志。确实,伟大的教育事业需要教师的赤诚的烧烤,需要教师心血与汗水的浸润,否则,难以撑起冉冉上升的教育事业的蓬勃。但是教师不是圣人,踏上三尺讲台不只是吃苦,受累的形象,教师更要享受生活,因为他们创造了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他们也应该享受生活之美。 就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活而言,更有享用不尽的美。那空中楼阁般的梦幻,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那意蕴悠远的诗韵,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那眩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那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魏玉的老骥之志,诸葛的锦囊妙计,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执过羊鞭的《兵法》,受过宫刑的《史记》。语文教学之美,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晚唱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凛然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寄意寒星荃不察的铮铮铁骨……这如诗如画的生活美吸引我们,也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他们应该在语文教学生活中尽情地享受。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语文教学不就是音形义字词句篇,读读写写练练吗?他们也只不过是循环于教室――办公室――宿舍(家庭)那单调致极运行轨迹的机器。我们要说那是你还没有真正认识语文教学生活中的美。所谓教师的享受教育,就是要学会思考,不做机械的操作工,要力求主动的创新的工作,捧着一颗心来,捧得应该是理想是激情;不带半根草去,带草有何用?带的应该是丰富的感受,带着沉甸甸的思索,才有价值。那样,就不会把自己看作是凄苦燃烧的耗尽最后一滴泪的蜡烛,就不会把自己看作是蠕动着躯壳,痛楚的抽完最后一根丝的春蚕,就会追求快乐的教育,尽情的享受语文教学生活的快乐。 二、课堂教学得体的协调者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的生活化教育是生命关怀的教育,强调的是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它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写作,它表明语文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关怀下学生的自主判断,自我负责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在自我言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意志力,思维力,敏感性与成就感(甚至包括挫折感)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学生自我发展极重要的心理因素与精神力量。这当然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知识专制现象的一种反拨,转而重视学生充分的思想自由与表达自由。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语文教师协调好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能言善辩的能力,政治家宽广豁达的胸怀,甘做孺子牛的热情周到的服务意识,要有解决国计民生的经济学家实现双赢的策略。 (1)在语文教学中,以诚信为本,真情为叶,智慧为花。协调学生的对话(强调探究的心理指向)。夏正江先生在《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中说:“自由能促进个人生长。当我们否定人们为自己作出判断和决定的权利时,我们就是在否定他们生长的权利,只有在自由的参加反省论证审思评价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参与者的理解力和判断力。”①、在这个探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就是指导学生透过口头、书本或文字的对话,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让学生如何知道他们现在所知道的,知道他们想知道的。至于如何将知识与更大的观念(larger ideas)、其他领域及课室外五彩缤纷的世界产生连接,教师可教育学生采用两种策略。一是要求学生做记录。二是鼓励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谈话,讨论等。 (2)与学生互动时必须聚焦(focus――帮助学生产生问题)支持学生探究。语文教师可利用问答来挑战学生的想法,并促进学生思考,在不同的阶段观察学生的探究行为,并决定何时予以援助。因此,教师是有技巧的观察者。如过早介入会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但是过晚介入则会造成困扰,减低学生的学习动机。 (3)教师可以使用群体合作的结构来鼓励学生间的互赖,也要鼓励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公开发表,鼓励班级解释澄清,判断探究成果。 (4)体察和认识到学生个体的不同,并有所反应。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学习。要特别注意对各小组甚至各个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以了解学生是否有主导探究的进行或是有学生受到忽略,必须协调一致,确保学生有全力参与的机会,体现课堂教学的平等与和谐。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参与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认为课程只是专家、学者、政府的事,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彼此孤立的领域。 新的课程理论认为,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系列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系统,它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教科书),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特定的语文教育环境。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语文教师在构建个体化教学资源和资料体系创造并优化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系统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问题: (1)注重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也有很强的知识选择性,即教什么的问题。它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开掘。我们常把语文教本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且体现个性化风格特点。当前,重视文选教育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贯传统。因选文整体性,情感性的存在,也因此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存在,选文内容,对学生可能具有的价值与意义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于是知识选择就成了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知识选择既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在价值,也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在文本价值与学生个性差异之间寻求某种联系,以对学生施加某种有意义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教学时,把课堂学习与学生的探究欲望统一起来,保护学生可贵的好奇心,提供资料使学生的探究行动得以持续展开。我们以《项链》为例,小说讲述的是玛蒂尔德,因为参加舞会去借朋友的项链,把项链丢失,为此付出了十年辛劳赔还项链。其中故事的复述与形象的评论是教学目标的侧重点,课文既有个人性批判(因为她爱慕虚荣而导致悲剧),又有人性的歌颂(表现了主人公的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具有很高的道德教育价值),我们对她可能是一声长长叹息,也可能是一种赞美诗样褒扬。尽管一次偶然引发了人生无常,尽管一次失误而使青春少女提前衰老,但她的道德给人一种高大的形象。这样,语文学习即超越了教材内容的有限空间,变成了人类所特有的获取知识方式的延伸,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2)关注班级语文教学资源。学生是创生性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之一,他们自身是课程发展的动力。如写作课引导学生审视生活,再现生活,让司空见惯的小事,饱含上丰富的写作艺术价值。面对五彩斑斓的班级生活,教师带头挖掘作文素材,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留心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做生活的思辨者,将自己的生活审美思辨载入文中,予读者以深邃的思考。余秋雨先生说:“文章的苍白,来源于生命的苍白,文章的无聊,来源于生命的无聊”,“曾经沧海也是水,除却巫山也成云”像学生的喜怒哀乐、吃穿交往,学习生活等班级了小事也是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3)关注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语文教学生活化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开发校内的课程字资源,还应该开发校外课程资源。要引领学生,开发社区社会人文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家庭资源以及网络媒体资源。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丰富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融为一个整体。 四、做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语文教师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谊、信任。教师要从人的潜能向人的素质生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的自由的发展。在语文学习生活化的过程中,一名有效的促进者应该(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6)建立一个接纳的宽容的课堂学习气氛(7)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8)要能够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承担责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置屏障,故意将知识意义加以遮蔽和转化,以将语文知识对学生语文思维发展和语文素养提升所具备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建构语文知识的意义和帮助学生成为策略性学习者。在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今天,这一点表现的更为突出。在今天,我们提倡的爱的教育,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尊重生命,关注弱势群体。在目前使用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课后研讨与练习等探索性问题的情境,它们能引发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等,教师抓住人物形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人物形象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并获得关于言语智慧,生命关怀和美学意义的某种启示。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 五、做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努力打造自己教育人生的辉煌。我们教学每一课,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更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问题。这里的教法,有向书本学,向名师学,向学生学,向社会学来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研究发现总结得来的。我们知道,传统的语文教学与研究是脱节的,这极不利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师要尽快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建构新的教学理念。如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它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也关系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因为方法的本身是一个策略性问题。例如,我们对于每一课,在上课之前,要了解学生,要吃透教材,要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课的知识点,然后查找各种资料参考本地或者外地教师的教学,然后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实施课堂教学。而后进行课例分析,写好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将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个性化。因为学校教育总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终不能排斥语文知识的学习,而是要面临知识的改进和完善知识的教学态度方法,我们知道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人的未完成性与自我主动发展性,教师的知识是作为激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并提升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中介而存在的。例如我们在教学《孔乙己》《谈生命》《范进中举》等课时,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结论性的东西,而是要引发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的社会生活,进行有价值的思考,促进学生通过文化反思与人性品评扩展自我内心世界,并激发一种人道主义的力量。例如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爱心捐助,北京奥运会的欢呼与思考。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知识和生活,知识和创造力,知识和个性的生动丰富的关联,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而敏锐的洞察力,灵动的语言表达智慧和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其支撑性条件,所有这些,都靠我们教师的研究积累。这方面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美国的布鲁纳、罗伯特等,以及我们国家的魏书生、于漪等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语文生活化教学中,因为教师做研究者,要善于反思自己。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是绝好的研究对象,投入研究,行动起来,在行动中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用教研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促进我们教师自 身的成长。上个世纪中页,美国从大学教授到小学教师,掀起教育教学研究的高潮,涌现了像布鲁纳、罗伯特那样的大教育家,并大大推动美国教育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的转型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新课标理念下,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师转型的一些对策。即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方法的创新者,教学理念的研究者,教学课程的开发者。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师;转型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给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主导下,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陈旧的理念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冷静思考,积极探索,才不会“误人子弟”,才不会被“淘汰出局”。下面就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应作哪些应对策略谈谈我的看法,以求共同探索。 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标要求教师打破已经习惯了的灌输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自主探究、引导启发的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更新理念,培养意识。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作为重点目标,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新课标倡导“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些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 2.转换角色,融洽关系。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应由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学习,构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营造活跃、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能够自由地交流,全身心地投入,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教师要善于用甜美的微笑、亲切的话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还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4.科W评价,挖掘潜能。教师要恰当运用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上,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技能、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并对此作出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各方面取得的进步,抓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多肯定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自尊,建立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二、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方式力求创新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天堂。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要变灌输式的教学为启发式的教学,变重结果的教学为重过程的教学,变单一的信息传递的教学为综合信息交流的教学,变单兵作战的教学为与同学合作的教学,变模式化的教学为个性发展的教学。只有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现状,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三、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实践教学,也要为理论发展作出贡献,还要在实践中体现自身的理论反思。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实施新课改的效率。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这要求教师由凭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才能完成由“教书匠”“语文师傅”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1.利用教材,发挥功能。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2.补充资源,实现衔接。《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语感积累,熏陶和培养情感,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个性。而仅靠高中每册语文教材中24篇文章达到这个目的,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遵循“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思路。而《语文读本》在文章风格、内容、体裁、主题方面与语文教材相辅相成。因此,通过阅读《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 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师任重道远。只有立足新课标,与时俱进,勇于尝试,发挥优势,挖掘潜能,整合教育资源,盘活教育资源,才能不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才能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作者简介:陈晓玲(1979―),女,江苏省启东中学一级教师 ,主研方向为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于彰显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摘 要: 人文性是高中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对于高中生的人文教育,在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感染下的静观内省更适于学生对情感和美的求悟。对高中生的主体性教育,更应该是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充实、独立和自主,而这个获得过程起巨大作用的,应该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着力于课堂教学语言水平的提升,做到通过课堂教学语言彰显高中学生的主体精神,通过善用课堂教学语言实现主体性教学。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语言 主体性 意义 在我国,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明确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20多年来,主体性教育可以说促使了教育界广为流行的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而对主体性教育的研究,核心问题是教学中的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形成的观点主要有互为主客体论、学生主客体论、主导主体论和双主体论等。这些观点虽有差异,但有共同之处,它们都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都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都主张摒弃传统的把学生当作灌输对象的学生观。 但是,这些讨论也让人们产生了误解,把主体和客体对立了起来,认为主体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客体是第二位的,是次要的,承认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就贬低了客体的地位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作用就忽视学生的作用,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忽视教师的存在。而误解更大的是,认为“主体性教学”就是把学生当作主体的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并为此抑制教师的话语权,以教师的“少说”作为衡量学生主体性彰显的重要标准。 笔者由此产生了一些疑问:“主体性教学”就是要学生热热闹闹“动起来”吗?提“主体性教学”就必须排斥教师的语言吗?学生主体性要彰显就不需要教师的语言吗?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如何看待学生的“动”? 为使探讨更具说服力,笔者把研究范围缩小至“高中语文”这个点上,因为笔者认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学识修养,主体性的体现及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应该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而不同的学科又有不同的性质,主体性的体现及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也应因学科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一、高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总的来说,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从语文内容看,语文就是语言,因而语言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问题在于,无论是从整个人类的语言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每一个人的语言积累过程来看,越是在起始阶段,语言的工具性特点便越鲜明,越是到高级阶段,语言的工具性特点便越弱化;而人文性特点正好与之相反,越是起始阶段便越淡薄,越到高级阶段便越厚重。当小学生们开始习文断字时,他首要的任务便是怎样以最快的速度把字写好、把话说顺,而恰恰无暇也不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太多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悟。而当他们成为高中生后,他们的已有的语言基础和已接近成人的智力水平决定了语言之于他们更是一种文化,是生命的符号、精神的符号,学习语文变成了一种生命活动、精神活动。这种时候,语言就是人文,是人对世界的理解,是人的主体精神的体现。 因此,具体到高中语文学科,人文性应该是它的根本属性。从高中学科功能布局来看,在目前,只有语文才能承担培养高中生健全人性、人格即主体性人格的任务,而这个任务要靠人文教育来完成。用钱理群先生的话说,语文教学必须以“立人”为中心,即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由过去死记语文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我上来;由过去以传授学生知识为主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主上来。笔者认为,钱理群先生的观点,更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学。 二、高中生心理特征与高中生主体性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高中生的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注意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该阶段已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容易形成各种心境;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情感日益深厚、稳定,带有闭锁性,因而内心世界活跃,而情感的外部表现常与内心体验不一致;有一定的感受评价能力并能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行为的动机,体现出各自的价值取向。 以上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对高中生的教育也应该采取内涵式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外延式的教学方式,对他们而言,“心动”更重要于“身动”。高中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对学生进行的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是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应重视思想和学养更取自于内修,感受方式更趋于内敛的高中生的人文教育,在教师语言感染下的静观内省更适于他们对情感和美的求悟。学生静观内省的过程,人性得到完善,人格得到提升,人的主体精神也就得到彰显。高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可以说明;高中生的进步,更应该是精神上(包括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进步;高中生的主体性,更应该是指精神上的充实、独立和自主;对高中生的主体性教育,更应该是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充实、独立和自主。而这个获得过程起巨大作用的,应该是教师的语言,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执著于表面的“动”,不能绝对地以教学的“静”与“动”来评判学生是否在“学习”、是否实施了“主体性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静”未必就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动”也未必就是学生主体性的张扬;“静”的教育可能是高创造性的教育,“动”的教育也可能是低创造性的教育。而教师富有“含金量”的声音和有深度的思想启发(即课堂教学语言),是这种创造性的主要来源。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聆听”更是一种参与,一旦教师的语言在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上起到作用,就会丰富并提升他们的情感质量和审美质量,成为他们进步的源泉,而学生精神上的进步,正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彰显。这种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理解和思考,是有价值的领悟,这种领悟对于人的潜能的发挥意义深远,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三、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媒介和工具”,这是关于语言与思想的最一般关系的表述。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人文的载体,离开了语言,人文就不复存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印象,除了丰富的知识外,纯熟、高超的教学语言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但现在,一言堂式的课堂教学语言行为是不会得到任何人和任何理论观点支持的。当举世都在倡导学生中心主义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的探讨就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而且,由于更多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上的作用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已经成为课堂活动开展的主持人吗?教学语言仅仅是各种活动和各个教学阶段的串联词吗? 其实,合作学习理论己告诉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师生是学习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两者都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中心”,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并非一切以学生为主。施良方教授的观点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教师依然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体,他的教学语言依然是重要的。问题在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数量、边界在哪里?语文教师应当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的多少?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是足够的。所谓足够,除了足以保障课堂教学有序流畅地进行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足以让学生在聆听的“静”中养蓄心的“动”,再由内发外,形成自己的个性行为和价值取向,这既需要语言的质量,又需要语言的数量。 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更需足够,前文关于高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和高中生心理特征的论述可以说明这一点。在对高中生的人文教育中,情感教育是最重要的方面。心理学认为,情感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重要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起着情感诱导的重要作用,没有直观的、直感的、感情的、审美的教师语言,学生便难以产生与周围事物的情感性的联系。内在的情感素质是在直观的、直感的、感情的、审美的语言形式中接受的,学生情感的培养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促进高中生在静观内省的过程中获得人性、人格、精神的提升,是完善的最有力的武器,所以它是主体性教学的主要元素之一。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着力于课堂教学语言水平的提升,做到通过课堂教学语言彰显高中生的主体精神,通过善用课堂教学语言实现主体性教学。 笔者旨在论述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于彰显学生主体性的意义,至于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应具备哪些主体性特征,运用哪些语言技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最大程度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这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将著文另述。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聋校高中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误区与对策 摘 要: 本文以目前聋校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为背景,从教师文本解读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存在误区的表现及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聋校 高中语文教学 文本解读 问题 对策 解读,一般的字典、词典上都没有收入这一条目,只有最新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入该条目:“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就是对文本的阅读有一个分析、理解的过程。由于文本解读的对象(主要指老师和学生)有不同的背景、生活方式和个人阅历、能力等情况,因此,他们在解读同一文本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目前,为了适应聋生的高考,聋校也选用普通教育所用的必修教材。但近些年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普遍下降,浅读、曲读甚至错读文本的情况十分严重。教师“以其昏昏”地解读文本,却要使学生对文本“昭昭”,岂不是天方夜谭?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大量新文本进入语文教学的范畴,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聋校教师文本解读的现状 1.“条分缕析式”。 主要表现在:一篇文章由词而句、句而层、层而段、段而篇,逐级讲析。丝毫不顾及人的精神与情感,进行程式化的“八股”般的写作,对字法、词法、句法、段法、章法等,层层技术化。正如韩军作过的精辟概括:“上语文课,无非就是运用语法学、修辞学、写作学、阅读学、文章学甚至思维学、控制论等形式手段,对课文进行解剖、分析,由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概括总结出课文的造句、用词的特点,由写作学、阅读学、文章学概括总结出课文的章法、结构的特点。让学生纯粹理性地把握。议论文就弄成‘立论、驳论――论点、论据、论证――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模式,记叙文就弄成‘记人、记事――顺叙、倒叙、插叙――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模式,等等。”这种沿用过去的老办法的做法将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点机械融合,完全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一点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内在韵律、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之美。还有一种表现是盲目迷信作者的权威和教参的解读,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忘记了自我,既定一个“标准答案”的文本解读,泯灭了每一个学生自己的理解及每一个学生各自解读的个性。这样的解读或鉴赏,与人文精神是尖锐冲突的。阅读的唯一目的就是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探究。这种解读方法导致对作品的唯一解释,即认为只有符合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符合教参的解释才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这种简单化、模式化的解读方式,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单一性,使学生失去了渗透自我生命体验的个性解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2.“随意曲解式” 主要表现在:以片面的、局部的理解来解读文本,鼓励学生所谓“多元”来解读文本,忽视了文本的既定意义。比如《荷塘月色》,因为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这个敏感时间,再加上教参中引用朱自清《一封信》里的话,就片面认定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就是对“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学习《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后,学生认为“麦当劳进入中国发展了中国文化”,老师表示赞同,等等。新课标是提倡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多角度多层次阅读、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多元解读,但也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解读文本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生活经历和认识特征都参与到新意义的建构中。但这不是说解读文本就可以以偏概全、以点盖面,更不能对学生的解读不加引导而一味鼓励,应该更加尊重文本原来的意义。 二、问题的成因 造成这些文本解读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去寻找。 1.客观原因。 目前一些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客观因素的干扰,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的浮躁对教学的影响。 目前的社会总体呈现出浮躁的倾向,正如2006年全国高考那道有关我国国民图书阅读持续走低的题目中所说:“没时间”、“不习惯”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而来自社会的种种诱惑更使许多人,包括我们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耐不住寂寞,耐不住孤独,因而也就无法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读书需要有安静的环境,需要有平静的心境,需要有宁静的意境。如果处在浮躁的环境中,产生浮躁的心境,就不会有宁静的意境,那么就不会下功夫对文本进行深入地研究,文本的解读必然会出现错误。 (2)教育的功利性对阅读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应试。老师只要能够“揪”、“死揪”,能够“往死里揪”,只要能“揪”出高分,那么“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至于文本解读能力如何那是不重要的。一旦高考成绩不好,不管你拥有如何高超的解读文本的能力,也将被打入另册。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自然选择去做解题的机器,宁愿去“揪”学生,也不愿在文本的研读上下功夫。 2.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确实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热情,但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安静的环境固然是读书的重要条件,但并非是必要条件,还要有平静的心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宁静的意境。可怕的是一些教师面对浮躁的社会,迷失了方向,满足于照搬教参过日子的教学方式,使自身的解读文本能力日益低下。 (1)功利性追求对自身提高的影响。 以前谈个人名利是可耻的,称作“小资产阶级思想”,是要受到批判的。现在追求个人名利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成名成家是值得提倡的。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到反面。现在有些人做事先问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有就做,没有就不做。既然照搬教参就可以在应试教育中获得不错的“成绩”,何必要辛苦地去钻研文本呢?更有些人研究课题、写论文只是因为职称评定的规定,而不是因为自身提高的需要,因此不会在文本研读上下苦功夫。天长日久,文本解读的能力就大大退化了。 (2)“尚且过得去”思想的束缚。 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上尚且过得去,也在一些评优课中获过奖,教学成绩也不错,应付考试有一套长期获得的经验,甚至有些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小有名气。于是“尚且过得去”的思想就束缚了他们的进一步成长,研讨文本的积极性也没有以前高涨了。虽然这几年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毕竟仍是个清贫的职业。要想提高本身的素质,就需要付出与获得很不相称的努力。再加上个人的家庭负担、个人的娱乐需求,花在文本解读上的时间就越来越少,造成了文本解读能力的下降。 (3)本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及基础的低下。 毋庸讳言,近些年进入教师队伍的人员质量在下降。由于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待遇不高,优秀生源不愿进师范院校就读,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在毕业时另择高枝,一些在中学教书的优秀教师又试图选择离开教师队伍。这样的结果,是老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不足,教学基础低下。而且目前师范教育教学内容落后,知识更新缓慢,培养的目标又与中学教育实际脱节。 三、相应的对策 1.宏观方面,要解决主要的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 (1)消除教学的功利性思想,克服浮躁情绪。 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应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育是一种只有通过长期努力才能收效的行当,万不可急功近利。搞教育要静得下心来,坐得住板凳,老老实实地读书做学问,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克服浮躁情绪,沉下去,搞出点名堂来,为自己的一生负责,也为学生的一生负责。 (2)加强阅读,提高阅读的敏感性。 要在浮躁的社会中安一张平稳的课桌,加大自己的阅读量。我们在辅导学生作文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加大阅读量”;同样,我们要提高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也要加大阅读量。既要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又要读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既要读文学书籍,也要读文艺理论书籍,读文学评论书籍,以提高阅读敏感性。量变引起质变,只有有了量的积累,才可能有质的突变。可以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不要把读书当作任务,可以把它作为休闲的一种方式,在长期的积淀中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2.微观方面,要掌握一些文本解读的方法。 (1)从总体思路上来说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了解作者发表该文本时的时代背景是解读该文本的一种有效手段。比如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比较难读懂的文章,如果我们了解到刘亮程是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的,有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的经历;了解到他常在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已经与他的生命连在了一起,是他的精神寄托,这样我们对他所说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了解了他享有“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赞誉,我们就会以理智而冷静的心态来理解文章中那些既充满乡土气息又饱含哲理的语句,从而准确地解读文本。 (2)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来说。 ①理清顺序,先自读体悟,后参考借鉴。在拿到文本之后,应该先自己阅读文本,而不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更不能根本不阅读文本(尤其是自以为熟悉的课文)。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让你的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让感受和认识自然地在心里成长。散文家于坚在谈到人对自然的认识时曾说:“我们从文化中接受了太多的关于自然的认识,使我们不再认识真正的自然;我们心中的鸟和树叶已经不再是鸟和树叶本身,而是附着了太多其他东西的鸟和树叶。”只有在自己有了较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后,再去和教参和其他参考资料比对,综合分析,才能有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形成自己的独到认识和见解,而不是用各种结论简单叠加充塞自己的头脑。 ②分清本末,重文本阅读,轻方法形式。文本解读是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教师自身充分阅读、详细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来研读文本。有的人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把时间花在资料搜集上的多,花在教学构思上的多,花在教学形式上的多,花在练习设计上的多,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时间少,相比较文本阅读来说,这有点本末倒置了(当然,这也不是说教学构思、方法、形式等不重要)。 ③善于创新,常读常新。人有一种惯性,也是一种惰性,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常常排斥,凡是有新的说法,都不愿接受。这种弊端要不得。在阅读中必须做到不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结论,不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读,不依循通常的解读途径,而能够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比如《金岳霖先生》一文,初步阅读中就觉得全文是扣住一个“趣”字展开的,可到底是如何写趣的呢?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反复阅读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发现文章是通过写先生的童趣、风趣、雅趣和士趣,表现先生的个性和人品。比如《雷雨》是一部经典戏剧,也是中学教材的保留篇目。长期以来,很多老师用心探索了解读作品节选部分的不同途径和方式:抓剧情、抓矛盾冲突、抓人物性格、抓潜台词等通常的途径;从洋火、衬衣、照片、钱等道具入手进行解读;从人物台词中“我们”“他们”“我”“你”等称代的变化进行解读;从鲁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变化进行解读。尽管途径各不相同,但都获得了理想的效果。再比如古文《季氏将伐颛顼》,可以一改常规的阅读思路,考虑根据具体的语境在表示孔子和学生对话的每个“曰”字前面加上修饰语,巧妙地深入解读文本。 总之,作为聋校的高中语文老师,我们要正视目前聋校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中存在的误区,通过自身自觉的阅读、体悟、创造,提高自己的解读水平,真正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不断提高聋校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摘要:眼下中国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忽视,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教育的传播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让学生在学校,在课堂上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我有几点想法,希望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不少学生来说,中学课本里选读的一些古文成了他们对传统的全部理解,孔子、孟子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几个陈腐的老头,“忠孝仁义”“长幼尊卑”则是封建道德的内容。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因此,如何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深广,既有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浑然圆融,也有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的瑰丽奇绝,还有列子“御风而行”的逍遥恣意;既有“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责任,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济世情怀。诗经、楚辞、乐府、民歌、汉魏风骨、唐诗宋词、元明剧曲、明清小说……李白、李煜、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祖冲之、张衡……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辉煌灿烂!这些值得自豪的精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使之融入生命,成为“中国人”的本质属性,终身去学习、去积累。 二、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应有的魅力。我们可以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 在学校的墙廊和黑板报上专门开辟“ 民族文化一角”,可以是名人作品, 也可以是本校学生自创作品, 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采取“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 铺垫蓄势导人新课,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可以采取“ 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 或慷慨激昂或婉转低缓, 有利于把汉语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可以采取“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比如我们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我展示了滕王阁的图画并加入了背景音乐《秋日私语》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滕王阁中所展示的意境;在学习《逍遥游》一文时,我加入了大鹏展翅的背景图案,给学生大鹏展翅高飞的形象感,在介绍庄子时,加入了相关故事,如庄子与惠施论鱼、庄子轻相位以增强学生对庄子及庄子思想的理解。许多综合性学习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途径。新时期国家注重传统节日,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和写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 在营造节日氛围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情, 学会关爱他人。 如果让我们学生的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 去实践体验, 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三、定时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有关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 加厚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将传统文化的积累与语文学习和成人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南窗读书吾伊声”,苏轼以此强调诵读的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形象地说明了诵读的作用。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在学生经过大量的诵读,自然对文字背后所蕴涵的知识充满兴趣后,我们应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所读内容,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学校可以在每周拿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诵读,也可以在课前活动中展示学生的成果,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每天早上拿出十分钟时间来作为语文的晨读时间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在学习诗歌单元然学生搜集相关诗人的相关诗歌,既达到温故的目的,又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像杜甫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诗人,在学习他的诗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将知道的的诗句说出来,既展示了个人的知识储备,又增加了对新知识的渴望。诵读对诗歌的理解尤为重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诵读时间,采取多种方式,为提高学生的诗歌兴趣可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 四、传统文化是厚重的,而学生是好奇的,厚重的文化在好奇的学生面前自然不能用厚重的方式去诠释。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系列讲座,这样对已经有一些积累的学生比较合适,而且以奇闻轶事为切入点讲文学典故和文学常识学生容易接受。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机会,开展宣传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我国古代文学掌故”、“成语趣谈”“中国的隐士文化”、“《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等等。 一个民族要自信的生存,更好的发展,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尊重自己的文化。一旦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将语文教学植根于传统文化中,采取多种途径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全面素质,为民族发展作出贡献。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摘 要: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以人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为例,对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进行方法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文言文教学;学习兴趣;策略 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学生的文学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学习文言文对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传统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一、拓展书本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孤立地讲述书本知识,讲解文言文词语释义,用法解读,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继而失去对文言文的热爱。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文言文的优势,注重历史事件的联系,利用文章背景拓展书本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时代背景,当时春秋争霸时期,各国联合纵横,互相吞并,郑国国力一般,又同时得罪了秦晋两个强国,现在两大仇家寻上门来,郑国要如何避免这样一场灭国之灾呢?学生被这段时期精彩纷呈,人杰辈出的历史环境所吸引,自然会产生了解文章内容的兴趣,为了读懂文章,必须学习相关的文言文知识。文言文理论知识虽然有时枯燥,但当学生产生了学习的主导动机的话,便不会觉得难以忍耐了,这种求知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感受诗歌韵味,以美动人 中国的诗歌或大气磅礴,或婉转低回,一字一词都充满了古典的韵味,让人为之心神颠倒,这些诗歌中不乏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对自然山水的赞叹,对人生坎坷的唏嘘,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古诗词融入文言文的教学中去,用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对于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历史上争议颇多,司马迁本人评价项羽“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又将项羽的传记放在“本纪”,评价颇高;杜牧曾评论项羽“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却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同志曾这样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中的举措:“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些朗朗上口,富有韵味的诗歌为这段历史增添地无穷的魅力,蒙上了一层思辨的色彩,通过将诗歌与文言文学习相结合,学生可以在诗歌的引导下,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品味文言文的独特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 三、对比相关作品,开阔学生眼界 要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十分的兴味,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对比相同事件的不同观点评论,在对比中感受到作者思维的异同,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全面准确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课文《过秦论》时,作者将秦亡的原因归咎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在《阿房宫赋》中,作者却言“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独夫之心,日益骄固”。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都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其自身,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双方作者逻辑清晰,论证明确,说辞极具说服力,这些写作手法、布局方式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通过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分析对比,学生难免生出一种辩论的斗志,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采取合作学习方式 文言文语法知识复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繁琐,作者可以让学生自发形成学习小组,通力合作,整理出相应的学习知识点,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考查、问题讨论等。利用组员之间的相互鼓励、相互监督促进学生的学习,利用组间的相互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整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时,小组成员可以采取分工协作的学习模式,降低任务的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任务,节约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有效利用学生的精力。学生的学习任务得到减轻,完成任务的信心得到增强,自然就更有动力加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 综上所述,语文文言文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尤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拓展课文内容,将诗歌融入文言文教学,对文章进行分类对比,还可以让学生形成小组,采取合作学习模式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这些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本身即是语言的艺术,他是靠语言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生活的。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课堂语言语也是一样。我们在面对学生时,语言要真诚、亲切,发自内心。 文学语言包括人物的语言和叙述人的语言,本文谈的是人物的语言描写策略以及语文有效课堂的打造。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课堂语言是是一门艺术,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学生答非所问时,不要随意地说:"好好去想想,坐下!"更不能简单粗暴地说:"这么容易的题都回答不出,笨!"碰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多宽容,可以这样去安慰他:"可能这题你还没想好,老师想你多花点时间深思,肯定会想出来的。"当学生急着举手想回答,可站起来后却思维中断,支支吾吾表达不清时,不要不耐烦地说:"想好了再来回答吧。听听别人的意见。"而可以这样引导他说:"别急,慢慢说,我们都在听呢。"相信你真诚的眼神、温柔的话语定会让学生重新深思,把理由答好。当学生回答的思路正确,而语言组织得不好时,我想我们可以这样鼓励他:"真棒,离正确答案很近了,再想想怎样说表达得更好呢?"当学生回答得精彩时,我们可以走到他跟前,真诚地说一句:"我从你的回答中,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非常灿烂,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不如说是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你真了不起啊!"学生听到这样的话后,心里肯定比吃了蜜还甜,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可以说,亲切真诚的语言语如春雨般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祖国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一脉相承的民族传统都离不开文言文这一文化载体。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理解成为衡量一个真正的中华儿女的重要标志,所以,学习文言文,往小了说是在学知识,往大了说是在学做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然而,学生们怕学文言文,称文言文是"中国外语"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一目前状况,我觉得要从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入手,通过兴趣来引领学生推开文言文这一古典文化精髓的大门。古人在说明一个道理时,通常喜欢讲述一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比如大量成语故事、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个短小的故事来阐述一个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所以,在阅读古文中的故事时,要走进文本中的故事情景,并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得出自己的感悟和认识。面对一篇非常陌生的文言文,首先要克服畏难心理。要知道,无论是一篇理解难度多么大的古文,总有一些已知的、可破译的语言文字,这是理解一篇古文的切入点。从这个作用上说,学生已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句式越多,就越有可能很快理出文章的大致内容。因此,在平时学习中要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然后在阅读时,联系上下文揣摩文章大意。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教师的中学语文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若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教育家魏书生说:"严格要求是不是非要横眉怒目不可呢?大可不必。好的教师总是循循善诱,既平易近人,又使人畏惧。"看来,教师的语言也不必都得严肃认真,幽默诙谐的作用也不小。一次考试期间,有个想作弊的学生时不时地望着我,直接的批评,影响他的考试情绪;不点一下,他又会跃跃欲试。我就说:"有个同学盯得老师不好意思了,看来老师长得美若天仙啊。"学生会意地笑了,我又说:"只要大家静心做题,考得理想了,老师会做出一个美若天仙的笑容的。"在大家又一次的笑声中,那个学生坦然地放弃了作弊的念头。南北朝文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一个"情"字了得!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文本相一致的教学情境,形成一种体验场。 "一切境语皆情语"。 人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之境,体验其中承载的情感、情味、情怀,就能和作者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由于生活阅历、时空差距等理由,学生理解文本中"中华不振"有一定的难度。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幽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不注意分析已知条件,忽略隐含条件而引发出错误的证题思路,结合当今中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情况,我分析题意后说:"这位同学的思想走到牙路上去了",故意将"邪"读成"牙",引起学生轰堂大笑,这既提高了学生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的重要性,又告诉了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要不得。幽默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地同学心悦诚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假如制约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理智,动辍对学生发火训斥,其弊端是众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因此,有效课堂,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能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在语言的规范性上做出表率。有的语文教师,在运用普通话教学中难免夹杂有地方方言,这就需要我们化大的力气,力求减少朗读的误差,以免使学生造成错觉或误解,从而降低教师的威信,影响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同时,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具体性的指导。平时我们所说的学生语言表达如何的差,其实与我们的指导有着很大的关系。还有,教师的课外语言表达也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师的示范作用影响是深远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强化课堂诊断提升高中语文教师能力研究 摘 要:准确定位课堂诊断的目标,解决“看什么”的问题;明确夯实课堂诊断的路径,解决“怎么看”的问题;充分彰显课堂诊断的作用,解决“什么用”的问题,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师业务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教师修养;业务能力 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的提升。除了自我学习研究和充电之外,课堂教学诊断能够以第三方的立场更加直观分析教学中的优点与劣势,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一、准确定位课堂诊断的目标,解决“看什么”的问题 课堂诊断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细致观察、认真分析,从而做出判断的一个过程,是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履职能力的重要方法。课堂诊断不是泛泛而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课堂诊断要带着明确的方向与任务走进课堂,重点要诊断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诊断教学目标是否全面。课堂诊断第一项任务就是要诊断教学目标是否全面,是否在制定知识性目标的同时,充分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有没有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和体现出来。二是诊断教学流程是否合理。整个教学工作不能完全采取教师唱独角戏的形式,要体现素质化目标要求,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能力培养,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作用。对照这样的目标,整个教学流程是否科学合理,也是课堂诊断的重要方面。在课前是否安排学生进行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教材相关内容的提前预习,在课堂教学环节是否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启发引导,是否体现了对学生思维的引领,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分组讨论,以及教师在点拨引导环节有没有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都是课堂诊断应当抓住的内容。三是诊断教学氛围是否融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要立足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的启发引导效果两个方面,对课堂氛围是否融洽进行准确诊断,判断教学工作是否在一种民主和谐包容的氛围中开展,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 二、明确夯实课堂诊断的路径,解决“怎么看”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诊断要明确诊断的路径,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哪些内容,都要事先做出明确的判断,主要应当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课堂诊断。一是细致观察课堂互动行为。课堂上的互动是整个教学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够带领学生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流于形式的互动,还是一种逐层深入触及灵魂的思维活动,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深度发掘等等,这些方面都应当是课堂诊断的重要依据。二是仔细了解当堂教学成效。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采取当堂检测的方式,及时准确了解第一手信息。这一环节是较为科学的,诊断者也可以通过学生当堂检测的完成情况,对整个教学成效进行初步的判断,既要分析学生总体上存在着哪些问题,又要对学生在检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为接下来的交流反馈提供素材。三是针对学生个别访谈。一节课结束之后,诊断者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对这一堂语文课的满意度如何、评价怎样,包括是否完成了学习目标,是否感到理解有难度,是否有兴趣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诊断,从侧面客观搜集语文教学的实际成效,从中发现和整理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充分彰显课堂诊断的作用,解决“什么用”的问题 开展课堂诊断目的在于以第三方的角度,准确深刻分析课堂教学流程、成效,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课堂诊断活动中,诊断者与执教者要进行面对面交流反馈,使课堂诊断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重点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交流活动既要交流教学的成功之处,更要指出不足,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到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从执教者的语言肢体动作到教学对象的参与配合程度,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逐一指出来,这也是对执教者进行业务指导和帮助的重要方面。二是有效进行教学难点分析。在课堂诊断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教学重点难点方面进行突破的问题,双方可以进行一些切磋交流。现行教法中为什么效果低下,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补充拓展,这也是课堂诊断中诊断者与执教者进行探讨、共同进步的一个过程。三是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无论是校领导、教导处、教研组还是骨干教师,都要积极开展课堂诊断,并且进行双向诊断交流,在校内形成语文教研工作的浓厚氛围。校领导、骨干教师要到中青年教师课堂上进行随机听课诊断,相应的中青年教师也要到骨干教师、校领导的语文课堂上进行诊断。这些正常性、随机性的课堂诊断及其交流活动,对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履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诊断对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是一次业务提升的过程,也是一次交流研讨的过程。从学校到教师都要充分重视这一项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推动课堂诊断有序深入,更好地促进广大教师教学履职能力提升。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浅谈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策略 完美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将课堂提问与有效的讲解和指导有机融合的过程。课堂上如果缺少提问这一重要环节,不仅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精彩创新的提问会使课堂更为活跃有趣,有效的指导策略也会使提问更具意义,两者的相互结合、相互牵制,能使得课堂提问发挥出更大的效用,对于促使教与学的有效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进行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语文作为高中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课堂上,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关于问题的思考过程,以实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具备一定的艺术性。 一、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艺术性的界定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始终是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充分地设置问题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与提升创造力和理解力。在课堂上,如果缺少提问这一环节,就缺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理解的过程,也就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针对教学中相应的内容妥当设置问题,问题的内容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符合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以避免问题的滥用,利用问题使绝大多数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从而发挥写作教学的最大价值[1]。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不仅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要使问题具备同时或相继出现的特点并且具有由微到巨、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以使学生的思考得以持续和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具备艺术性的提问。 二、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的问题不够科学合理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仍然存在教师随意、杂乱地提出问题的现象,而且提出的问题也过于封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教师将提问在课堂内容中强行穿插,将课堂置于一个固定的框架之中,忽略了语文学科本身灵活自由的特点,从而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1.刻意提出问题的频率过高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很多教师不再以讲授知识为课堂的核心,而是更加注重对课堂的整体带动。因此,课堂提问便成了教师带动整个课堂的重要手段,但是却没有摆正提问在课堂中所占的位置。为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教师都会刻意地设置连续的问题,以此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这很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忽视甚至是抗拒心理,使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2]。 2.缺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指导 在进行课堂提问的环节中,大部分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不满意时会接着提问下一个同学,有的教师虽然也会对没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大概的讲解,但是却仍然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以致于学生无法对问题进行正确的理解与掌握,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而阻碍了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策略 (一)由浅入深的设置问题 设置问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问题的难度过低或者过高,都难以发挥提问的最大效果。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特点来合理地设置问题,并且使提出的问题要具备一定的逻辑关系,对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设置,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提问。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深层内涵,从而使提问的效用得到更好的发挥[3]。 1.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偏重于提出问题,并非是解决问题。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困惑,阻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学生随时可能产生的疑问,在对课程内容已经进行全面讲解的前提之下,通过设置悬念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此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从而发挥提问的最大效用。 2.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目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与指导或者是鼓励其他同学来对该同学的回答进行分析,然后及时指正学生的错误并予以正确的引导。由此,才能使提问的效用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兴趣,使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通过上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界定的分析,可以得知,当前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的提问仍然存在着设计的问题不够科学合理、刻意提出问题的频率过高以及缺乏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指导等问题,并在充分认知到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前提下,提出了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等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艺术性提问的策略,以期对语文教育事业今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宏 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213371)
中小型企业论文: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实施CRM的探讨 摘 要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国内一些中小企业已初步认识到客户关系是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在信息化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CRM的应用。就中小企业实施CRM方案的动力、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CRM BPR 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 国内中小型企业群体规模巨大,它们大多是民营体制,在大厂商和最终客户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加入WTO之后更要面对的全球化市场。中小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商战中获得更多的主动,关键在于它们是否能迅速、准确地掌握网络这个现代化信息传递工具以及合理、有效运用由此而产生的高新技术;能否真正以“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的、密切的关系,实现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 1 中小型企业实施CRM的动力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r,简称CRM)是现代管理科学与先进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企业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包括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是企业以客户关系为重点,通过再造企业组织体系和优化业务流程,展开系统的客户研究,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运营效率和利润收益的工作实践,也是企业为最终实现电子化,运营目标所创造和使用的软硬件系统及集成的管理方法、解决方案的总和。目前,客户关系管理在全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一些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证券等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其蓬勃发展主要得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驱动因素: 1.1 市场驱动 在当今快速发展和高度竞争的市场空间中,一方面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产品的质量和特征日渐趋同。单纯依靠好的产品,已很难差别化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忠诚的顾客关系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够消除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因此许多企业开始将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以寻求新的差别化竞争优势。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顾客对信息的获得更加方便,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更多的产品选择或价格选择。 1.2 技术驱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使构筑一对一的关系成为可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企业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客户信息质量将大大提高,并且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的个人资料、购买历史等信息来预测顾客的未来行为。同时,技术进步增强了生产的柔性,使得制造商和服务企业能够定制化地设计产品和服务,满足单个顾客而不是群体顾客的需求。 1.3 经济效益驱动 经济效益主要是客户关系管理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培养顾客忠诚度、实现顾客挽留和最大化顾客终生价值。采用客户关系管理,运用顾客知识来有效地构筑与顾客的长期关系,维持顾客忠诚,从而实现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企业通过CRM软件对顾客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识别顾客可能购买的产品类型,从而挖掘出具有市场需求而企业为提供的产品品种和产品功能,进而有效地识别交叉销售和扩大销售的机会,并结合赢利模型预算,在企业生产研发环节为确定产品品种、产品功能、产品产量等提供决策支持,使得企业在顾客生命周期内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 2 实施CRM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缺乏 要建立起CRM系统,必须有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持。目前比较常用的技术包括数据仓库资料采集、销售自动化、市场营销自动化、服务自动化以及呼叫中心或是多媒体客户服务中心等等。但是国内中小企业客户资源私有化问题相当突出,集中与共享客户资源在现实中受到业务人员相当大的抵制。此外,调查结果显示许多中小型企业认为实施目前未能实施CRM的原因是缺乏咨询机构的支持与协助,在实施CRM过程中及其缺乏一些高附加值、优质的专业信息咨询服务来帮助降低遭遇到的各种风险。 2.2 忽视了流程的改进和集成 在过去ERP实施中决定ERP实施成败根本是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对于CRM实施也是如此。在应用CRM过程中的BPR是必须要对企业原有的营销体系,这将会涉及企业原有公司职能的重新定位,销售体系以及营销组织架构的重新设计等。所以实施CRM系统,本身正是对业务流程的重组,对企业的主动变革。可以说CRM软件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所依赖的技术手段。因此,CRM的应用能否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BPR工作,这是CRM应用成功难点所在。另外,面向客户的业务流程发生相应变化时,其中部分业务处理流程也难免存在不适应变化的诸多缺陷。如果企业在实施CRM战略过程中,不慎将自动化处理引入了这类存在缺陷的业务流程,企业CRM系统的部署不但不能改善客户关系,而且还恶化客户关系。因为这部分存在缺陷的业务流程处理效率的提高,实质上也就意味着缺陷出现频率的提高,无疑会加重客户的不满情绪。 2.3 忽略对项目的客观约束 许多中小企业实施CRM心切,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外在的和内在的约束性问题,譬如,实现目标的项目周期是多长时间?预算为多少?风险有多大?项目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了客户和员工的认可周期,也直接影响了项目范围的界定和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预算意味着可用资金的多少,能够调动的资金的多少意味着能做的事情的多少。风险是一个项目管理所必须面对的,只有事先进行预测并进行风险控制,才可能使CRM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更少的问题和偏差。 2.4 CRM理念未能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长期形成的一种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虽然企业文化不像企业制度那样具有强制约束力,但作为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思维和习惯是影响企业能否有效地与客户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是CRM能否发挥效能的前提条件。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和管理环境下,中小型企业已经形成了具有共性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突出表现在将企业管理的着眼点放在内部资源管理,而对于客户这一重要的外部资源的前台部分缺乏相应的管理,所以在此形成的以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企业文化使许多企业为获利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损害客户利益,客户对供应商或品牌的忠诚度普遍降低,我们都知道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保留一个老客户成本的5~10倍,这样企业的利益自然也会严重受损。因此,成功实施和应用CRM系统,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否则实施过程中必定遭遇障碍。 3 几点建议 3.1 加强管理基础建设和业务流程重组是基础 中小企业在管理上更多的体现了其灵活性的一面,但是在制度化建设方面往往显得不够深入。 因此, 应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使企业的管理朝着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企业首先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不可抱一蹴而就的思想,或试图以技术创新来取代管理和制度的创新。CRM实质是一套集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于一体的整套解决方案和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企业经营战略,它通过有效的流程、绩效、组织和技术体系得以实现。因此,企业还必须制定相应的CRM战略,来逐渐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CRM战略体现了企业为了优化管理客户资源,实现最大化客户价值而制定的受到管理的、并得到信息技术支撑的长远规划和目标。 企业要成功实施CRM必须关注业务流程的研究,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使之更趋合理化,有效地管理客户关系,从而降低企业成本。业务流程是企业输入各种资源,以客户需求为起点,创造出客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价值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CRM系统中的企业业务流程主要是企业前端与客户相关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业务操作流程和客户合作管理流程两部分。业务操作流程重组主要包括市场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三个部分的流程重组。而客户合作管理流程重组主要是联络中心管理、Web集成管理、企业业务信息系统对客户合作管理的优化和重构。 3.2 确定实施目标和投资需求是保证 对国内众多失败的CRM案例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CRM项目实施的前期方向不明确、需求不准确、目标不清晰,是导致项目实施后投资回报率低的原因。CRM系统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中小企业应当在权衡企业战略、IT规划、长期和短期业务需求、当前财务状况以及IT基础的情况下,以业务需求为核心,详细而谨慎地确定自己对CRM系统的要求,决不能贪大求全。同时,为了能够获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任何类型的CRM项目预算过程中,企业都应当确定实施后所能达到期望值,相关的成本花费(包括员工培训、软件购买、软件实施、软件的第二次开发、软件的维护等)都应当直接与该目标相联系。而项目实施的目标也需要进一步细化,不仅包括企业领导层上的整体目标,还应该设立事业部各自的目标,这个目标一般会直接与相应的CRM模块相关联。并将企业内部一致认同的、明确的远景规划和近期实现目标落实成一份文件,作为实施进程中的目标和方向,同样也是项目实施完成后评估项目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 3.3 改造企业文化是前提 CRM成功实施的前提就是要求传统的“产品推销型”企业从企业文化、结构、业务流程都向适应新的“客户拉动式”营销理念转变。企业文化改造应以“客户为中心”来定义企业经营理念,建立客户导向的经营组织,对员工加强培训,要让全体员工意识到CRM首先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新型管理机制。“以客户为中心”以及由此而衍生的重视客户利益、让客户满意,关注客户个性需求,面向感情消费的经营思想,形成努力争取以客户为主的企业外部资源的思想等文化特征,是经改造后以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企业文化特征,是导入CRM的重要前提,是实施CRM的起点和终点,是CRM成功的开始。只有将焦点集中于客户为主的企业外部资源,才能使企业的每个部门都围绕着客户协调运作。惟有将客户至于企业组织的中心,构思与重塑一个“从客户利益出发”的企业文化体系,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作为企业运营的最大目标,才能使企业面临新经济而立于不败之地。 中小型企业论文:探析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战略管理 【论文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 核心竞争力 【论文摘要】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持续长久发展的导航仪,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其管理者就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更需要关注企业的战略管理。本文先阐述了中小企业的战略特征、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其改善的建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知识化、休息化、全球化,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多变化等,使得市场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经营的风险程度和不确定性也与日俱增。因此,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行而有效的战略管理是企业必须重视的方面,同时,树立战略意识,促进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技能。和大企业一样,战略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特征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按照不同的方式划分的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身具有企业规模小,资金力量单薄,经营品种单一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不可能制定类似于大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小企业的战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时候采取隐性的、不明确的战略。 1.战略管理意识不强 中小企业的战略通常是突发形成的,而不是事先设计制定好的;更多的时候,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制定更容易受企业家个性、价值观和志向的影响;战略计划的制定往往也是非正式的,对中小企业而言,战略计划更多的时候类似于规划的决定过程。 2.灵活性 长期计划对对中小企业而言,在管理中的作用不是很明显,相反,短期计划的作用更明显。虽然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的制定上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由于中小企业的战略期限相对较短,相对于大型企业,它更能够灵活的利用将来的机会或者避免外部的威胁。 二、当前中小企业存在的战略管理问题 1.轻战略制定,重战术制定 很多企业目前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忽略企业的战略使命,对战略的关注点还停留在眼前的短期利益层面上,导致一些企业错把竞争战术当作企业的战略。这种“轻战略,重战术”的观念也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强烈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投机心理;同时由于对运营层面缺乏科学的决策分析,“管理者拍拍脑袋”就做决定的做法也使得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 2.战略管理内容的制定缺乏细化 虽然很多的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他们本身不具备战略制定和策划的能力,同时出于对“经济”的考虑,也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制定只停留在空洞的目标和口号上,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的支持。 3.过多的考虑成本因素 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由于经过一些特殊的经济发展历程,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并不是十分的注重,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还是停留在依靠低成本获取各种关键的资源,“关系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根深蒂固。也有些一些小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借助模仿其他企业的成功模式来制造自己企业的成功,这种行为直接造成了中小企业低水平的竞争力,企业层面则直接表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改变现存问题的关键 1.战略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制定战略计划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战略计划的制定应该达到以下目标:具有实质性、能够对企业的目标及其实现提供准确的分析框架;充分利用市场机会,与企业的能力和资源相适应,根据企业的资源和创业者的管理能力来确定可接受的风险度。 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离不开企业对内外环境的分析和机会的识别,这对中小企业而言也不例外。行业环境涉及供应者、顾客、潜在的竞争者和替代者等,对环境的透彻分析,可以提高企业识别机会的能力,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降低战略风险。在制定战略计划的过程中,信息来源和信息收集是最关键的。现在的市场环境变化快且复杂,在当前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非私人信息有可能会误导战略制定者对环境的理解。有其是小企业常常处在不完全信息的状态下,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在制定传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内外环境变化及信息的来源。 在执行战略计划时,中小企业要充分考虑阻碍战略计划实施的障碍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通常是导致企业战略经常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树立核心能力框架下的企业战略观念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长期性对抗与较量,而具备了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就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且把握住长期竞争的主动权。基于此,企业应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战略性资源优化配置到有利于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业务上去,带动企业各方面要素的整合。中小企业还要发挥比较优势、准确进行战略定位、培养塑造核心竞争力、制定企业合理的成长目标,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建立并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 3.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战略管理 我们国家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性质是民营的或私营的。企业创办者往往出于为家族成员提供就业机会的考虑,在本组织内安置了过多的“亲信”。这种企业产权虽然清晰,但是产权结构单一,而且治理结构不健全,重大的决策由所有者独断专行。同时,由于委托成本过高,产权人又出于保密动机心理,不愿意与家族外的合作者共同分析机会威胁、优势劣势等战略问题,因此,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所以,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要尽快改善产权制度的合理化,实行多元化的产权制度,清楚血缘关系对企业发展的障碍;同时建立适当的治理结构,解决所有者经营能力不足的问题,使企业管理有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 4.引进外部的有利资源 与高校、科研机构或者其他企业以联合制或项目制等的途径来整合企业外部的人力、社会关系等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在产、供、销等方面提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新策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5.培养企业居安思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对中小企业而言也不例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企业要在其组织里培养居安思危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全力以赴为企业创造价值、节约成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很多大企业都是经过最初的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有人说21世纪是中小企业的世纪,面临当今市场的剧烈变化,中小企业在制定具体的战略时,应该考虑当前的经济大环境,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自身的影响程度,制定适合自身的战略管理。 中小型企业论文: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实施CRM的探讨 摘 要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国内一些中小企业已初步认识到客户关系是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在信息化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CRM的应用。就中小企业实施CRM方案的动力、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CRM BPR 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 国内中小型企业群体规模巨大,它们大多是民营体制,在大厂商和最终客户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加入WTO之后更要面对的全球化市场。中小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商战中获得更多的主动,关键在于它们是否能迅速、准确地掌握网络这个现代化信息传递工具以及合理、有效运用由此而产生的高新技术;能否真正以“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的、密切的关系,实现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 1 中小型企业实施CRM的动力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r,简称CRM)是现代管理科学与先进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企业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包括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是企业以客户关系为重点,通过再造企业组织体系和优化业务流程,展开系统的客户研究,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运营效率和利润收益的工作实践,也是企业为最终实现电子化,运营目标所创造和使用的软硬件系统及集成的管理方法、解决方案的总和。目前,客户关系管理在全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一些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证券等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其蓬勃发展主要得力于以下三个方面的驱动因素: 1.1 市场驱动 在当今快速发展和高度竞争的市场空间中,一方面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产品的质量和特征日渐趋同。单纯依靠好的产品,已很难差别化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忠诚的顾客关系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够消除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因此许多企业开始将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以寻求新的差别化竞争优势。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顾客对信息的获得更加方便,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更多的产品选择或价格选择。 1.2 技术驱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使构筑一对一的关系成为可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企业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客户信息质量将大大提高,并且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的个人资料、购买历史等信息来预测顾客的未来行为。同时,技术进步增强了生产的柔性,使得制造商和服务企业能够定制化地设计产品和服务,满足单个顾客而不是群体顾客的需求。 1.3 经济效益驱动 经济效益主要是客户关系管理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培养顾客忠诚度、实现顾客挽留和最大化顾客终生价值。采用客户关系管理,运用顾客知识来有效地构筑与顾客的长期关系,维持顾客忠诚,从而实现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企业通过CRM软件对顾客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识别顾客可能购买的产品类型,从而挖掘出具有市场需求而企业为提供的产品品种和产品功能,进而有效地识别交叉销售和扩大销售的机会,并结合赢利模型预算,在企业生产研发环节为确定产品品种、产品功能、产品产量等提供决策支持,使得企业在顾客生命周期内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 2 实施CRM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缺乏 要建立起CRM系统,必须有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支持。目前比较常用的技术包括数据仓库资料采集、销售自动化、市场营销自动化、服务自动化以及呼叫中心或是多媒体客户服务中心等等。但是国内中小企业客户资源私有化问题相当突出,集中与共享客户资源在现实中受到业务人员相当大的抵制。此外,调查结果显示许多中小型企业认为实施目前未能实施CRM的原因是缺乏咨询机构的支持与协助,在实施CRM过程中及其缺乏一些高附加值、优质的专业信息咨询服务来帮助降低遭遇到的各种风险。 2.2 忽视了流程的改进和集成 在过去ERP实施中决定ERP实施成败根本是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对于CRM实施也是如此。在应用CRM过程中的BPR是必须要对企业原有的营销体系,这将会涉及企业原有公司职能的重新定位,销售体系以及营销组织架构的重新设计等。所以实施CRM系统,本身正是对业务流程的重组,对企业的主动变革。可以说CRM软件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所依赖的技术手段。因此,CRM的应用能否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BPR工作,这是CRM应用成功难点所在。另外,面向客户的业务流程发生相应变化时,其中部分业务处理流程也难免存在不适应变化的诸多缺陷。如果企业在实施CRM战略过程中,不慎将自动化处理引入了这类存在缺陷的业务流程,企业CRM系统的部署不但不能改善客户关系,而且还恶化客户关系。因为这部分存在缺陷的业务流程处理效率的提高,实质上也就意味着缺陷出现频率的提高,无疑会加重客户的不满情绪。 2.3 忽略对项目的客观约束 许多中小企业实施CRM心切,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外在的和内在的约束性问题,譬如,实现目标的项目周期是多长时间?预算为多少?风险有多大?项目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了客户和员工的认可周期,也直接影响了项目范围的界定和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预算意味着可用资金的多少,能够调动的资金的多少意味着能做的事情的多少。风险是一个项目管理所必须面对的,只有事先进行预测并进行风险控制,才可能使CRM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更少的问题和偏差。 2.4 CRM理念未能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长期形成的一种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虽然企业文化不像企业制度那样具有强制约束力,但作为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循的思维和习惯是影响企业能否有效地与客户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是CRM能否发挥效能的前提条件。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和管理环境下,中小型企业已经形成了具有共性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突出表现在将企业管理的着眼点放在内部资源管理,而对于客户这一重要的外部资源的前台部分缺乏相应的管理,所以在此形成的以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企业文化使许多企业为获利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损害客户利益,客户对供应商或品牌的忠诚度普遍降低,我们都知道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保留一个老客户成本的5~10倍,这样企业的利益自然也会严重受损。因此,成功实施和应用CRM系统,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否则实施过程中必定遭遇障碍。 3 几点建议 3.1 加强管理基础建设和业务流程重组是基础 中小企业在管理上更多的体现了其灵活性的一面,但是在制度化建设方面往往显得不够深入。 因此, 应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使企业的管理朝着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企业首先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不可抱一蹴而就的思想,或试图以技术创新来取代管理和制度的创新。CRM实质是一套集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于一体的整套解决方案和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企业经营战略,它通过有效的流程、绩效、组织和技术体系得以实现。因此,企业还必须制定相应的CRM战略,来逐渐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CRM战略体现了企业为了优化管理客户资源,实现最大化客户价值而制定的受到管理的、并得到信息技术支撑的长远规划和目标。 企业要成功实施CRM必须关注业务流程的研究,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使之更趋合理化,有效地管理客户关系,从而降低企业成本。业务流程是企业输入各种资源,以客户需求为起点,创造出客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价值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CRM系统中的企业业务流程主要是企业前端与客户相关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业务操作流程和客户合作管理流程两部分。业务操作流程重组主要包括市场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三个部分的流程重组。而客户合作管理流程重组主要是联络中心管理、Web集成管理、企业业务信息系统对客户合作管理的优化和重构。 3.2 确定实施目标和投资需求是保证 对国内众多失败的CRM案例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CRM项目实施的前期方向不明确、需求不准确、目标不清晰,是导致项目实施后投资回报率低的原因。CRM系统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中小企业应当在权衡企业战略、IT规划、长期和短期业务需求、当前财务状况以及IT基础的情况下,以业务需求为核心,详细而谨慎地确定自己对CRM系统的要求,决不能贪大求全。同时,为了能够获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任何类型的CRM项目预算过程中,企业都应当确定实施后所能达到期望值,相关的成本花费(包括员工培训、软件购买、软件实施、软件的第二次开发、软件的维护等)都应当直接与该目标相联系。而项目实施的目标也需要进一步细化,不仅包括企业领导层上的整体目标,还应该设立事业部各自的目标,这个目标一般会直接与相应的CRM模块相关联。并将企业内部一致认同的、明确的远景规划和近期实现目标落实成一份文件,作为实施进程中的目标和方向,同样也是项目实施完成后评估项目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 3.3 改造企业文化是前提 CRM成功实施的前提就是要求传统的“产品推销型”企业从企业文化、结构、业务流程都向适应新的“客户拉动式”营销理念转变。企业文化改造应以“客户为中心”来定义企业经营理念,建立客户导向的经营组织,对员工加强培训,要让全体员工意识到CRM首先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新型管理机制。“以客户为中心”以及由此而衍生的重视客户利益、让客户满意,关注客户个性需求,面向感情消费的经营思想,形成努力争取以客户为主的企业外部资源的思想等文化特征,是经改造后以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企业文化特征,是导入CRM的重要前提,是实施CRM的起点和终点,是CRM成功的开始。只有将焦点集中于客户为主的企业外部资源,才能使企业的每个部门都围绕着客户协调运作。惟有将客户至于企业组织的中心,构思与重塑一个“从客户利益出发”的企业文化体系,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作为企业运营的最大目标,才能使企业面临新经济而立于不败之地。 中小型企业论文:试论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财务管理 现状 措施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而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一部分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放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本文就针对中小企业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 财务管理是企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处理各项经济活动的一项管理工作。企业的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及时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无法有效发挥出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于中小型企业简单的会计结构,所以很多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要兼职做多个岗位,会计人员需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却用人唯亲,不注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二)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视。中小型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往往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岗,往往删繁就简,而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会计人员在执行过程中,也经常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进行,这势必会给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是更大的经济损失。 (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不足还体现在会计报告上面,很多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报告体系不规范,会计报表的种类不齐全,报表项目填写不完整等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十分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中小企业上市的会计监督体制还不够完善,也造成了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四)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陈旧,观念僵化。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还采用着传统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企业的投资者同时也是企业的管理者,这种管理方式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一部分中小型企业中,家族化管理的现象严重,在企业内部没有成立相关的审计部门,使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始终也无法发挥出其职能。 二、改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针对中小型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自身的环境建设进行改善,所以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由政府对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政策进行制定和完善。中小型企业由于其经营规模比较小,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也十分薄弱,这就从客观上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出台适合于中小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政府意见,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我们可以成立中小企业基金,通过多个渠道和部门,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和筹资提供有效的途径;同时加强对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以不增加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作为基本要求,力求最大可能的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适合中小型企业的融资体系,同时,也可以通过产权变更、实施收购等方式增加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范围。 (二)加强对投资决策的重视,降低投资风险的产生。首先在投资的方式上,以内部投资为主,表现为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投资,对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几方面。其次,将资金的投向进行分散,降低投资的风险,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进行多元化的投资;第三,对项目投资的程序进行规范,可以对大型企业的投资程序进行借鉴,实施投资监理,对投资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设计和实施。 (三)加强中小型企业的财务控制。首先提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将企业的财务管理纳入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的内容中,并且落实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中,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产生最佳的运行效果。其次,应当加强对企业内部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的管理。近年来,不断有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资金陷入困境,因此需要加强对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来缓解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对销售部门人员的责任划分,使无法按时收回的账款得到及时的回收;第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断建立和健全企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采购、销售以及领用等操作中进行严密控制,维护企业资金安全。 (四)更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观念。首先,对企业内部会计机构进行有效的设置,并且配备高素质的财会人员,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作为根本准则,对企业的核算和账簿设置以及报表的编制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其次,建立和健全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影响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应当将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中,同时不断更新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通过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入,使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实现现代化管理。通过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改造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模式,以成本和效益为核心,增强中小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结束语 中小型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中小型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因此,需要不断加强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使其不断走向正规的企业管理道路,促进中小型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中小型企业论文:试论关于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综述 论文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 融资 云隐分析 路径探索 论文摘 要 中小型企业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但由于企业内部及外部环境种种因素的制约,融资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学者关于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的归纳整理,对“融资难”的现状、原因及解决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对中小企业业主的融资有所帮助。 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大致包括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多种类型。往往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技术水平低、经营方式灵活、市场竞争力差等特点。当前,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及我国宏观政策的调整,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减慢,其中融资的问题是制约企业规模发展壮大的"瓶颈" 。本文通过分析和整理国内学者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指出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不同学者对造成问题原因的探索,希望能对中小企业研究融资问题提供帮助。 一、中小型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融资环境差、融资渠道单一、中小企业与银行的融资关系欠佳。吴杰(2006)指出中小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着融资观念落后, 方式单一;时效管理欠缺, 风险意识淡薄;信用度不高, 抵押担保不足;企业效益较差, 负债率较高;企业财务不规范, 银企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袁霁(2008)等人着重指出了中小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两大障碍。第一,缺乏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个方面。内部融资主要通过创业者个人储蓄、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 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这类资金一般数量少,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生产;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银行贷款,由于企业融资存在着“规模歧视”,因此, 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容易通过商业信用获得资金,而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金融资源十分有限。第二,缺乏权威中立的信用评级、管理和评价机制。我国缺乏权威中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信用进行评定,因此企业债券的定价机制也明显缺失,这使得企业融资难,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也不敢贸然投资。 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学者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难”原因的分析从宏观上看,可以分为企业内部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从微观角度考虑就有很多不同的视角,为了更好地探求融资困难的影响因素,作者从微观角度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整理。 (一)企业自身条件限制。 尹立莉(2009)指出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短、规模小,自有资本偏少,自身薄弱的资本积累不能满足其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在面临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加之经营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倒闭率很高,银行不敢贸然向它们放款。朱燕萍、陈德昌(2004) 认为,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是企业难以获得融资的主要原因。不规范具体表现在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自有资金不足,资本弱化严重。此外,中小企业产权制度的不健全也成为阻碍企业获得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融资环境方面的原因。 融资环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结构单一,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也缺乏完善的资本交易平台。具体来说,中小企业往往找不到为其发展提供服务的正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致使其出现融资困境;另一方面,以纵向信用体系为主的国有垄断融也排斥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较严格的金融管制也限制了内生性民营融资机制的产生,阻碍了企业融资。(王西亚,2007)此外,信用和担保体系不完善也是制约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因素。 (三)融资需求方面的原因。 陈孔军(2008)通过对东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实证分析指出,导致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要求的不对称,二者之间的矛盾很难协调。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不断扩大与融资渠道狭窄之间存在矛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规范运作程度与银行的信贷条件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相对于主流贷款业务而言,中小企业贷款普遍金额不大,这和银行本身的发展思路是有冲突的,部分银行对这种小额、高风险的贷款不感兴趣。 (四)银行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王兴焕、耿喜华、杨荣本(2008)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往往存在经营思路偏差、信用评级方法不适用、信贷操作流程长、环节多等问题,从而使得中小企业由于害怕手续繁琐而不敢贸然贷款。钟菁,陈建军(2007)从银行的角度分析了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指出目前国内部分银行都是以服务国有企业、追求规模效益为宗旨,往往只将资金贷给那些大企业、大项目,缺乏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 此外,也有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探索。刘晓敏(2009)指出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较高,而造成借贷成本较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诉诸法律成本过高、担保制度不健全、最终导致金融机构惜贷,中小企业难以取得贷款的困境。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中小企业要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就需要建立信贷双方信息传导机制、健全社会信用的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路径探索 通过前文对学者研究的总结,中小型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难题主要源于三方面的原因,企业自身、政府及金融机构,因此也就有学者从这三个角度来提出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措施。 徐立民(2009)指出中小型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融资,首先是要健全自己的管理结构,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就应充分考虑各种问题,资金数量上追求合理性、资金使用上追求效益性、资金结构上追求配比性、资金运作上追求增量筹资的同时更加注重存量筹资、筹资渠道上追求以信誉取胜、融资方式上要选择最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融资方式。张红雨(2006)从银行的角度分析,认为银行应进行相应的信贷管理创新,树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正确处理执行信贷政策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加信贷投入与化解不良资产的关系、自身发展与支持中小企业搞活的关系,切实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尽快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组织体系。申珂(2007)指出要想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政府应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鼓励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并给予担保公司税收优惠;建立和健全对中小型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适时获得商业性融资;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更多的运用市场手段来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通过对比美国及日本中小型企业融资模式,提出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解决之道。彭媛媛(2008)对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在美国,政府鼓励企业到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同时由中小企业管理局提供贷款担保,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资公司,对于那些融资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政府也会提供资助;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主要是由政府出资成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民间的中小金融机构能能够成为解决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力量。为了促进中小企业进行更好的融资,政府应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四、中小型企业融资新方式 除了企业加快自身结构调整,银行进行信贷管理创新,政府加强管理职能以外,部分学者还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的新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资本库融资模式。 张潘(2007)认为中小型海外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可以采用资本库融资模式(Capital Pool Company 简称CPC)进行融资。该融资模式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在一个有成长前景的公司中,高素质的领导层是最重要的资产,他们知道如何找到所需要的人,整合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将创新的技术、构思转化为生产力,并以此吸引到风险资本的投入。CPC 方式本质是已经上市的风险投资基金以并购方式投资的模式。从实现过程看,该模式可以概括为“目标企业通过与上市的投资基金公司(即CPC公司)合并,从而获得上市资格”。对目标企业而言,该CPC 公司是风险投资机构,同时也是买壳上市过程中的壳公司;对CPC 公司而言,目标企业是其风险投资的对象,并且CPC 公司的投资方法是采用与目标企业合并的方式。但该学者同时也指出该模式仅适合于那些有一定规模及高成长性、或是长期稳健成长性的企业,适用性不是很广,但也可作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一个新途径。 (二)私募股权投资。 祝春山,王蒙(2008)认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要靠市场手段。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中小型企业可以采用私募股权投资的方式进行融资。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Private Equity),是指按照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对非上市实业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 (三)发行集合债。 袁霁等人(2008)指出可以采用发行集合债的方式来为中小型企业融资。具体来说集合发债模式主要采取“统一发行、统一担保、统一评级、各自负债”,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解决中小企业信用差、融资规模小而发债成本高的难题,能够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降低融资成本。该模式已于2007年在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给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带来了曙光。 近年来针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很多,不同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探索,并提出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来试图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作者在此仅是对以往学者的理论进行一定归纳,希望能够对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提供帮助。 中小型企业论文:关于中小型企业纳税问题的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在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近几年来,在每年1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到约60%。经济决定税收,只有这些企业发展壮大,才能大幅度提升税收收入的总量规模,实现经济与税收的良性互动。地税部门作为政府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如何用足税法,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是摆在我们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型企业税收管理的难点问题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现阶段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手工记账水平,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建账不实、账目不全、纳税申报不实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导致税收入库难、查证难、执行难,偷逃税现象亦难禁绝。由于中小企业点多面广,经营变化大,税源极为分散,开业停业频繁,生产经营情况难以及时被税务机关掌握,税源监控的难度较大,税收征管上还存在盲区。此外,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采取拍卖、出售、整体转让等方式改制、改组为个体私营企业,纳税主体由单一主体变为混合主体,或由多个主体合并为一个主体,也给税收征管增添了难度。 (一)、税收核算不规范 一是账目不健全。此类问题在中小商业企业中比较突出。部分企业不能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设置、使用、保管账簿。有的账簿设置不全,有的设置账外账,甚至有的不设账簿,造成收入、成本、费用凭证残缺不全,会计信息失真,不能正确进行税收核算。二是由于中小企业具有投资渠道广、行业类型多、经营方式多等特点,核算涉及面较广,尤其是委托代销、还本销售、以旧换新、折扣折让等新型销售方式的税收核算涉及税收政策比较多,与会计核算口径有一定的差距,企业财务核算和税收核算比较混乱,影响税款计算的准确性。 (二)、欠税现象较突出 一是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低,支付能力差,从而形成欠税。从我县情况看,企业生产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而且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产成品大量积压,占用资金较大,流动资金严重不足,难以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二是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采取拍卖、出售、整体转让等方式改制、改组为个体私营企业,为推进改制工作进程,各地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其中也包括有涉税政策,使得有些税款(如房屋等固定资产在转让、销售环节的税收)大多流失了,原企业的欠税也因改制、改组而无法追缴入库,形成“死欠”。三是税务机关清欠力度不够。一方面由于部分企业依法纳税意识不强,存在着“欠税有利”、“欠税有理”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受执法环境的影响,税收执法手段疲软,这些都是导致清欠不力的因素。 (三)、异常申报率居高不下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异常申报率占全年平均异常申报户数的90%以上。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纳税人方面,一是纳税人受利益驱使,把自身利益同公共利益对立起来,总是千方百计的逃避纳税,通过隐匿收入等手段人为制造异常申报;二是纳税人会计核算水平差,业务素质低,对税法的有关规定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正确核算应纳税金,造成实际经营状况同纳税申报不符。税务机关方面,一是计算机应用相对滞后,不能很好的解决税收征管与企业财务核算之间的矛盾;二是审核技术落后,只限于表面现象,缺乏深层次的挖掘;三是服务、辅导缺乏深度,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指导。 (四)税源监控不到位,税收流失严重 第一,虽然税务机关不断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业户的建账建制工作,但是难度较大,尤其在基层,效果不明显,实现电算化尚待时日。基层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停留在手工记账水平,现代化征税手段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由于中小企业点多面广,经营变化大,税源极为分散,开业停业频繁,生产经营情况难以及时被税务机关掌握,税源监控的难度较大,税收征管上还存在盲区。税收征管改革后,税务机关实现了从“管户”到“管事”的职能转变,在职能转变的过渡时期,由于征管力量配置和岗位设置不合理,加之多年来形成的任务观念的制约,税务机关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收入影响较大的重点税源管理当中。相比而言,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相对税源比较小,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比较小,而税务机关对中小企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税收管理机制,管理力量分散,导致中小企业税收流失严重。 (五)税务稽查不到位 受到任务及征管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们税务稽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检查上,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检查。对中小企业的检查户数少,检查面低,稽查环节存在着违章处罚不到位、征管力度不到位的“两不”现象,也助长了偷税者的侥幸心理。 二、加强中小企业税收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中小企业在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完善管理手段,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一)、要进一步树立管理服务意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税务部门要彻底转变只管依法征税,不管企业发展的传统思维方式,要立足于税收政策引导,加强对税收政策研究,发挥税收政策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把严格管理和政策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培养和提高中小企业的依法纳税意识,强化税收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税收法制辅导制度,与企业法人及财务人员实行定期座谈会议制,及时传达新的税收政策知识,新的税收征管法规,进一步强化税收法制宣传的力度,把中小企业自觉纳税行为引入正常轨道。 (二)、加强中小企业税收和财务核算监督 一是税务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加强中小企业财务和税收核算管理,帮助和监督企业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健全账务,并进行正确的税收核算;二是对企业会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财务、会计、税收培训,帮助纳税人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和会计核算办法,提高企业财务核算水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 (三)、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 一是建立企业信誉等级制度。根据中小企业的纳税信誉、财务状况、经营规模和应纳税额等情况,将企业分为a、b、c三类。通过分类管理,将纳税人的纳税状况、社会信誉联系起来,定期向社会公布。并按信誉等级与办税、服务等措施联系,激励中小企业依法纳税,争当优秀纳税人。二是加大税源监控力度。严格按税源监控办法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实地监控,准确掌握税源情况,从源头上堵塞税收管理漏洞。三是严格新办中小企业的管理,准确掌握“活”情况。税务机关在为新办企业办理税务登记时,核实户籍资料,实地调查,严防企业“失踪”。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各类信息,主动出击,对纳税人实施有效监控。四是建立护税协税网络。积极争取各部门配合,对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跟踪管理,通过协税、护税网络有效地防范税款流失。 (四)、加大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力度 一是税务机关要在提高税务人员监控能力的基础上,把“管事”和“管片”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税源监控力度,对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结算等实施全程监控。二是科学设置管理岗位,明确管理人员的管理内容和职责,将日常监控管理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对于在日常监控中发现的异常问题及时传递到税收评估和税务稽查部门,对纳税人实施有效的评估和稽查。三是加大平时监管力度,有效遏制偷逃税行为发生。实行定期上门服务,稽查部门在开展好稽查工作的同时,要落实有关人员挤时间深入纳税人中间调查了解经济情况,掌握一手资料,及时做好纳税辅导和提醒服务,及时纠正涉税违章行为,帮助其用足、用活税收政策,有效遏制偷逃税行为的发生;强化稽核工作,稽查、征管部门要对纳税人的各种纳税资料进行日常审核,同时还要对其生产经营相关资料进行日常登记、分析和比对,找出疑点,为税收稽查提供案源资料。四是要强化查处力度。根治屡查屡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加大查处力度,使“帐外帐”、“两套帐”无藏身之处。对有可疑行为做假帐的涉税案件,要精心组织,力求在“细、实、深、透”上下功夫,决不放过每个细小环节,摸准线索,重点突破。一旦掌握证据,一定要究追不舍,坚决一查到底,并予以重罚。打得不法分子伤筋动骨。对典型案例,及时进行案例分析,推广经验,以点带面,提高整体查案水平,力求瞄得准、查得透、打得狠,使社会普遍认识不能偷税,偷税被查后,不但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必定得不偿失,从而引导广大纳税人自觉、诚信纳税,营造公平竞争的纳税环境。 中小型企业论文:关于中小型企业纳税问题的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在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近几年来,在每年1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到约60%。经济决定税收,只有这些企业发展壮大,才能大幅度提升税收收入的总量规模,实现经济与税收的良性互动。地税部门作为政府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如何用足税法,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是摆在我们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型企业税收管理的难点问题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现阶段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手工记账水平,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建账不实、账目不全、纳税申报不实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导致税收入库难、查证难、执行难,偷逃税现象亦难禁绝。由于中小企业点多面广,经营变化大,税源极为分散,开业停业频繁,生产经营情况难以及时被税务机关掌握,税源监控的难度较大,税收征管上还存在盲区。此外,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采取拍卖、出售、整体转让等方式改制、改组为个体私营企业,纳税主体由单一主体变为混合主体,或由多个主体合并为一个主体,也给税收征管增添了难度。 (一)、税收核算不规范 一是账目不健全。此类问题在中小商业企业中比较突出。部分企业不能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设置、使用、保管账簿。有的账簿设置不全,有的设置账外账,甚至有的不设账簿,造成收入、成本、费用凭证残缺不全,会计信息失真,不能正确进行税收核算。二是由于中小企业具有投资渠道广、行业类型多、经营方式多等特点,核算涉及面较广,尤其是委托代销、还本销售、以旧换新、折扣折让等新型销售方式的税收核算涉及税收政策比较多,与会计核算口径有一定的差距,企业财务核算和税收核算比较混乱,影响税款计算的准确性。 (二)、欠税现象较突出 一是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低,支付能力差,从而形成欠税。从我县情况看,企业生产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含量普遍不高,而且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产成品大量积压,占用资金较大,流动资金严重不足,难以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二是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采取拍卖、出售、整体转让等方式改制、改组为个体私营企业,为推进改制工作进程,各地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其中也包括有涉税政策,使得有些税款(如房屋等固定资产在转让、销售环节的税收)大多流失了,原企业的欠税也因改制、改组而无法追缴入库,形成“死欠”。三是税务机关清欠力度不够。一方面由于部分企业依法纳税意识不强,存在着“欠税有利”、“欠税有理”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受执法环境的影响,税收执法手段疲软,这些都是导致清欠不力的因素。 (三)、异常申报率居高不下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异常申报率占全年平均异常申报户数的90%以上。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纳税人方面,一是纳税人受利益驱使,把自身利益同公共利益对立起来,总是千方百计的逃避纳税,通过隐匿收入等手段人为制造异常申报;二是纳税人会计核算水平差,业务素质低,对税法的有关规定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正确核算应纳税金,造成实际经营状况同纳税申报不符。税务机关方面,一是计算机应用相对滞后,不能很好的解决税收征管与企业财务核算之间的矛盾;二是审核技术落后,只限于表面现象,缺乏深层次的挖掘;三是服务、辅导缺乏深度,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指导。 (四)税源监控不到位,税收流失严重 第一,虽然税务机关不断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业户的建账建制工作,但是难度较大,尤其在基层,效果不明显,实现电算化尚待时日。基层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停留在手工记账水平,现代化征税手段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由于中小企业点多面广,经营变化大,税源极为分散,开业停业频繁,生产经营情况难以及时被税务机关掌握,税源监控的难度较大,税收征管上还存在盲区。税收征管改革后,税务机关实现了从“管户”到“管事”的职能转变,在职能转变的过渡时期,由于征管力量配置和岗位设置不合理,加之多年来形成的任务观念的制约,税务机关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收入影响较大的重点税源管理当中。相比而言,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相对税源比较小,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比较小,而税务机关对中小企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税收管理机制,管理力量分散,导致中小企业税收流失严重。 (五)税务稽查不到位 受到任务及征管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们税务稽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检查上,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检查。对中小企业的检查户数少,检查面低,稽查环节存在着违章处罚不到位、征管力度不到位的“两不”现象,也助长了偷税者的侥幸心理。 二、加强中小企业税收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中小企业在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完善管理手段,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一)、要进一步树立管理服务意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税务部门要彻底转变只管依法征税,不管企业发展的传统思维方式,要立足于税收政策引导,加强对税收政策研究,发挥税收政策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把严格管理和政策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培养和提高中小企业的依法纳税意识,强化税收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税收法制辅导制度,与企业法人及财务人员实行定期座谈会议制,及时传达新的税收政策知识,新的税收征管法规,进一步强化税收法制宣传的力度,把中小企业自觉纳税行为引入正常轨道。 (二)、加强中小企业税收和财务核算监督 一是税务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加强中小企业财务和税收核算管理,帮助和监督企业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的要求健全账务,并进行正确的税收核算;二是对企业会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财务、会计、税收培训,帮助纳税人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和会计核算办法,提高企业财务核算水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 (三)、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 一是建立企业信誉等级制度。根据中小企业的纳税信誉、财务状况、经营规模和应纳税额等情况,将企业分为a、b、c三类。通过分类管理,将纳税人的纳税状况、社会信誉联系起来,定期向社会公布。并按信誉等级与办税、服务等措施联系,激励中小企业依法纳税,争当优秀纳税人。二是加大税源监控力度。严格按税源监控办法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实地监控,准确掌握税源情况,从源头上堵塞税收管理漏洞。三是严格新办中小企业的管理,准确掌握“活”情况。税务机关在为新办企业办理税务登记时,核实户籍资料,实地调查,严防企业“失踪”。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各类信息,主动出击,对纳税人实施有效监控。四是建立护税协税网络。积极争取各部门配合,对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跟踪管理,通过协税、护税网络有效地防范税款流失。 (四)、加大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力度 一是税务机关要在提高税务人员监控能力的基础上,把“管事”和“管片”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税源监控力度,对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结算等实施全程监控。二是科学设置管理岗位,明确管理人员的管理内容和职责,将日常监控管理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对于在日常监控中发现的异常问题及时传递到税收评估和税务稽查部门,对纳税人实施有效的评估和稽查。三是加大平时监管力度,有效遏制偷逃税行为发生。实行定期上门服务,稽查部门在开展好稽查工作的同时,要落实有关人员挤时间深入纳税人中间调查了解经济情况,掌握一手资料,及时做好纳税辅导和提醒服务,及时纠正涉税违章行为,帮助其用足、用活税收政策,有效遏制偷逃税行为的发生;强化稽核工作,稽查、征管部门要对纳税人的各种纳税资料进行日常审核,同时还要对其生产经营相关资料进行日常登记、分析和比对,找出疑点,为税收稽查提供案源资料。四是要强化查处力度。根治屡查屡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加大查处力度,使“帐外帐”、“两套帐”无藏身之处。对有可疑行为做假帐的涉税案件,要精心组织,力求在“细、实、深、透”上下功夫,决不放过每个细小环节,摸准线索,重点突破。一旦掌握证据,一定要究追不舍,坚决一查到底,并予以重罚。打得不法分子伤筋动骨。对典型案例,及时进行案例分析,推广经验,以点带面,提高整体查案水平,力求瞄得准、查得透、打得狠,使社会普遍认识不能偷税,偷税被查后,不但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必定得不偿失,从而引导广大纳税人自觉、诚信纳税,营造公平竞争的纳税环境。 中小型企业论文:中小型企业投资管理的探析 中小型企业投资管理的探析 1 企业投资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1.1 投资管理的定义。投资管理,一般是指企业将资金进行投资管理,以取得更大利益的一种形式。通过对资金进行投资管理,可以使企业获取最大的利益,以更好的增强市场竞争力,赢得市场。 1.2 投资管理的职能。投资管理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投资管理有计划、组织、人员管理、指导与领导、控制的职能。企业通过投资管理的这几种职能,进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赢得利益。 1.3 投资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企业的管理是以管理企业的财务为中心,而对于财务的管理又取决于对资金的管理,能够把资金充分利用取得最大利益,正是我们要进行投资管理的根本所在。因此,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更要把握好投资的管理,达到社会主义对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使得资源得以达到最好的配置。 1.4 企业投资管理目标。管理是一个企业的生产力,效益来自于科学的管理,一个企业要想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在投资管理方面提高重视。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把投资管理摆在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做论文联盟//好投资的管理。 2 我国中小型企业投资管理现状的分析 2.1 资金方面,资金筹备不足,筹融资能力缺乏。中小企业本身资金就不够充足,注册资本又少,因而资本的实力就有一定限制,其他不动产数量更是不能满足需求,再加上很多的中小企业都处于初期或者成长发展时期,而这个时期恰恰是资金需求量最大的阶段,资金不够充足问题就自然的成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在筹融资上又有许多的问题,导致获得资金困难,无法良好的运行企业的全面发展,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2.2 投资管理水平不够先进,有待提高,投资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中小型企业对于投资的管理缺乏科学的指导,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没有良好的投资管理技术,使其在市场竞争力中,竞争力不强。 2.3 对投资的管理缺乏科学性、技术性知道,控制较为薄弱。对投资信息的分析能力不足,缺乏完善的认识,忽视了对于投资管理信息利用。导致对于投资管理无法合理控制,使得资金周转不灵。同时又缺乏对于催帐的措施,往往形成大量的呆帐。而又存在一些企业盲目使用资金,有可能导致企业危机。 2.4 管理需要更新改变,打破僵化的模式,改变陈旧的管理观念。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就是经营者,给企业的投资管理造成一定影响。一些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不足,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更是严重造成了企业投资管理的失误。 3 完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3.1 中小型企业要学会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投资管理目标。由于中小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一致,企业所有者就必须明白投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合理的投资,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方式,更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3.2 加强中小型企业自身对于资金筹集的能力,提高对投资的管理力度。资金不能及时供给企业发展,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就要努力解决这些硬性问题。中小型企业要获取充足的资金,需要政府给予的支持,同时中小型企业本身,更要通过科学的投资管理进行解决,促进企业良性的发展。 3.3 中小型企业要加强自身对于财务预算的功能,对于资金的使用要加强规范化与制度化。 3.4 及时的对企业内部的投资,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合理地的分析和控制。充分利用投资管理对于资金的预算和控制监督的职能,不断的改进投资的管理,使其能够更好的符合公司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对于投资管理的分析,建立合理有效的投资管理监督体系,加强投资管理的控制,提高资金利用水平,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投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全面合理的发展。 3.5 对于企业内部的投资管理制度要加强完善,构建科学的先进的投资决策体制,以求降低中小型企业投资中所面临的风险。良好的投资管理制度是完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保障,因而每个中小型企业都要有着适合自己的企业投资管理制度,以保障企业资金的合理调动,取得最大利益。建立健全的科学的投资管理制度,聘请高质量的投资管理人员,以减少资金不必要的流失。控制、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因此,中小型其他就要学会构建科学的投资管理体制,并加强中小企业资金运作风险的控制,是投资管理更加科学技术,达到最好的效益。 4 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小企业必须学会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管理体制,既要加强企业对于资金的筹备能力,做好投资的利用,又要完善内部的投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只有如此中小型企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中小型企业论文: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初探 摘要: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都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同样激烈,各大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招聘机制,并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但在企业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也不断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为此,许多中小型企业通过提升企业的文化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企业文化;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探索 近些年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言,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绩比较显著,但是,中小企业依然在不断的发展中,因而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不仅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问题,而且还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也存在问题,需要中小企业不断的转变管理理念,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从而提升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比较落后 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发展是基础,而企业的文化建设是灵魂,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导向。虽然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也存在许多的误区,使得企业的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实际发展相背离,企业的发展也没有任何个性化的建设,因此,从整体而言,我国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比较落后[1]。 2.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缺乏开发投入 企业发展的基础因素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基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如果企业只增加人员数量而没有相对应的管理措施,也不能推动企业良好的发展。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既要有人力资源开发的计划方案,又要有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措施,才能从整体上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先,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机制,同时也没有配套的人才培养计划,让企业的人才大量流失;其次,中小企业的员工结构不合理,尤其在高科技人才方面尤为缺乏,无法促进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长期员工比较短缺,多以中期、短期员工为主,在大量的人才流失后,企业又要实施人才招聘,一方面增加了人才招聘成本;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2]。 3.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足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组成因素是企业,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人力资源,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高,则企业的整体质量也就高,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完善,因而没有制定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使得中小企业人才管理比较混乱,人力资源部门由企业员工兼职管理,因而使得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不清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最终使得中小企业的员工综合素质比较低,在遇到大的市场问题时也无法快速的提出解决方案,从整体而言,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二、通过企业文化提升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主要途径 1.企业的管理层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导向,也是凝聚企业核心力量主要旗帜,首先,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分析企业的发展现状,并全面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然后根据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为本企业的发展制定出相应的文化建设方案,让企业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长远的导向作用[3]。其次,中小企业的领导层要将目光放长远,在前瞻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企业的文化思想,并根据企业的发展解读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并将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与人力资源建设发展相结合。 2.我国中小企业要进一步扩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许多大企业能够长远的发展,主要源于他们的企业文化让每一为员工熟知,而且在工作中也围绕企业文化的核心进行实施,当然,许多大企业也是从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借鉴大企业发展的经验,在制定企业文化建设之后,还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进而让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扩大[4]。首先,企业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制度化,并在企业成立相关的部门和负责领导班子,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其次,中小企业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的更新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做到与时俱进,并对中小企业的文化不断的创新发展,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认知度,进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绩效。 3.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是企业的员工,并在企业文化传播期间也要依靠企业的员工,因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还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比如:对企业员工的文化接受能力和企业文化接受水平进行考核,并对开展文化建设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确保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认真解读理解,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并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绩效。 三、结束语 在中小企业发展管理过程中,运用企业文化建设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不仅需要企业管理层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而且还要在企业员工中进一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最后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 作者:尹会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中小型企业论文:中小型企业检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探讨 【摘要】秉承核工业中“安全第一”的方针,生产过程中用到的检测仪器设备,技术要求高,对其进行的管理要求也非常高,而检测仪器设备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认真对待,并结合科学的管理,才能有效保持工厂的检测能力,保障企业的稳定生产。 【关键词】检测仪器;仪器管理;仪器档案;仪器寿命;仪器价值 0前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企业来说,检测仪器是证明产品质量满足要求的关键和基础。检测仪器的管理工作需要理论、实践、经验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人才,但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出现员工责任不明,不注重预防保养,细节关注不够,问题反思不深入等情况,不能充分发挥仪器价值,不能使企业竞争力提升。按照2016年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笔者所在公司为中小型企业,结合核工业严格管理的经验和中小型企业特点,从人员责任及工作收益、管理活动等方面探讨管理中的新思路。 1人员责任及工作收益 工业行业中生产类型企业通常都会用到检测仪器设备,都会配置的专职或兼职仪器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会涉及仪器设备的选购、建档、编制操作维护规程、校准检定、使用维护等活动,这些活动除了仪器的管理人员参与外,还需要公司的采购人员、使用人以及外部的生产厂家、校准机构等人员围绕仪器形成了整个工作圈,要想使仪器管理有章法,需要对此工作圈中每个人员的责任进行量化,尤其是仪器的管理、使用人员。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体现其价值,所以仪器使用人员的职责与仪器设备的价值息息相关,应建立合理考核标准,避免无标准、无考核、无动力的情况发生,应使使用人员有压力传递管道、工作成果量化、完成指标有奖的通路,在责任和利益的双重管道下,最大程度发挥仪器价值。同样,仪器的管理人员在仪器的管理活动中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从前期选型到后续使用维护,都涉及仪器是否适应、是否可靠、是否经济、是否安全,管理人员应据此,建立多维度的考核办法,使仪器在各个阶段中能发挥最高的性价比。 2管理活动 2.1选型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仪器需求时,应从仪器的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维护性等方面着手,结合技术、生产、维护、价格、寿命等各项指标进行仪器评审,合理配置资源,发挥仪器设备的最大效益。对于贵重的、精密的仪器应进行认证分析,并对指标比较,按照满足工作需要、性能上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先后顺序选择仪器。 2.2购置 仪器选型后,公司采购人员根据仪器选型评审报告,与供应商确认仪器指标等相关信息,确认完成后进行采购。仪器采购后需要进行验收开箱,在技术人员、设备管理员、操作人员、供应人员等有关人员都在场时进行。验收过程中,需要对照实物,根据设备评审要求、订货合同和装箱清单,一一清点,并做好记录。大型、贵重、精密的仪器设备,在安装调试后,试运行去检验使用效果,判定是否有质量问题。仪器验收后按照管理规定移交设备管理部门人员。 2.3建立档案 仪器设备档案在仪器服役过程中,是设备管理活动输入信息的重要依据及凭证,可以按照企业使用中仪器设备重要性进行分类,影响产品检测的基础仪器设备和重要检测仪器设备应建立档案。建立的档案需要包含仪器的名称、型号、生产厂家、功能、出厂编号、管理编号、购入日期、测量范围(量程)、精度(分辨力)、使用部门、状态、计量检定周期、计量检定单位、上次计量检定日期等,另外,还应收集管理装箱清单中其他资料,比如仪器说明书及软件光盘、维护保养记录、改造记录及其他材料。 2.4台帐登记 仪器设备建立档案后,应进行入账登记,管理人员应及时更新设备台账,保证仪器使用有效控制。 2.5编制操作维护规程 仪器管理人员首先要学习了解仪器设备的结构、原理、性能、操作、维护等方面的信息,然后结合仪器的特点及使用位置、频率,编制使用人员看得懂、目标明确、行为准确、记录无争议的操作维护规程。 2.6检定校准 为确认仪器设备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企业应依法对监视和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检定工作是判定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最终出具检定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的目录中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111种工作计量器具应进行检定。通常省计量院为当地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校准工作是按照标准比较仪器的测试结果与标准值,校准证书出具测试结果与标准值的偏差。所以企业应识别内部仪器那些需要检定,并送至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其他仪器设备可以由国家认可委备案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校准。 2.7使用维护 在完成检定校准后,仪器设备可以投入使用。为了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使用价值,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保养规程。为充分发挥价值设备的使用价值,应特别关注仪器设备使用人员的能力。首先,必须对使用人员进行检测设备的使用培训工作;其次,使用人员应对检测仪器设备涉及到的工作原理、技术性能、操作规程等方面要全面详细地掌握;最后,设备的维修保养的知识和方法也应全面掌握。企业要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对使用人员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经负责领导批准,人力资源部颁发上岗证后才可以有资格对关键的检测设备进行操作,才可以实现上岗。使用人员必须按照操作维护规程要求,做到持证上岗。使用前应先确定仪器设备状态,设备状态合格且在校准检定的有效期内才可使用。使用时要规范操作,并按照要求准确填写使用记录。为保证仪器设备量值稳定、可靠使用,常用的基本措施是日常维护。根据仪器设备特点,识别其防尘、防潮、防霉的环境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对仪器造成损坏。除日常保养外,按照维护保养计划还要定期运行、定时对磨损部件调试、对滑动和转动部件进行润滑、对易松动部件进行检查和紧固,有应用软件的应注意升级并避免感染病毒,可以延长仪器的使用周期。操作人员按照仪器设备规程记录使用前后的状况,使用期间要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保证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设备运行出现异常状况时,使用人员要立即停机检查,不得忽视设备故障让设备继续运行,避免仪器设备发生重大事故,使用人检查后判断故障大小,若为较小故障,能直接修复或检验结果不受直接影响时,由使用者自行修理并做记录。若为较大故障时,使用人员报告仪器管理人员维修,维修后填写维护记录。企业应根据维修情况作为维护保养的输入,并根据影响调整维护保养计划。 2.8报废 仪器设备如果出现事故损坏或测量结果不可靠时,要申请报废并办理销帐。 3成果 顾客及第三方认证公司审核过程中,核净公司凭借多年的丰富管理经验,无任何不符合事项发生,受到多次赞扬。 4结束语 通过本文,为中小型企业检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细致有效的方法和思路,按照次文方法进行管理,可以强有力的保障企业的生产活动。 中小型企业论文:中小型企业绩效管理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 现在市场份额里中小企业占比不容小觑,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各种改革迫在眉睫。而在众多改革中,绩效管理成为了重中之重。绩效管理是企业提升业绩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要提高管理者绩效管理的指导水平。将理论结合具体实践,分析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之间的矛盾。平衡各种矛盾,提出提高绩效管理质量的对策,建立KPI指标体系,增加考核项目,奖惩分明。强化员工对绩效的认知和认同,加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 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绩效管理;面临;问题及对策 现在很多企业都开始不惜重金聘请管理咨询公司来给自己的企业检核绩效管理方案,也有直接聘请专人测算绩效方案。但是如果我们不是自身在企业之中,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和内部结构,做出的绩效政策难免会南辕北辙。如果我们默守陈规,不改变绩效政策,企业就不会有更好的改革和发展。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现在绩效管理在中小企业中越来越被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绩效管理绝对是一个企业战略管理落地的工具。 一、中小型企业绩效管理面临的问题 1.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之间的矛盾。相信大家应该也了解,在一些单位中很多人的绩效考核分数很高,可是组织绩效并不如人所愿,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不仅在业务部门,也存在职能部门。在某企业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领导层会不时地对业务部门月初设定的绩效目标有所改动,有升有降。但后者居多,究其原因。是为了让业务部门提高销售额,也就是让目标更容易实现。领导层的用意不难揣测,无非是担心过高的目标,业务部门不能实现,失去积极性的同时,产生不良的逆反情绪。严重的话,必然会导致人员流失。2.指标的关键性与数量之间的矛盾。绩效指标包括组织绩效指标、部门绩效指标和个人绩效指标。这三者的比例分配应该如何呢?如果用我们常说的“二八原理”是不是可以呢?用20%绩效来考核80%的业绩任务。设想可以,但是如果真正展开工作,会相当困难。又要突出指标业绩的重要性,又不能让企业利益有损失,员工工作量还要求饱和。所以这个矛盾要慎重分析,反复思量。3.不同部门、岗位之间的矛盾。企业中的生产、采购、销售、财务、售后部门之间是会经常交叉的。如果采购工作做得不到位,直接会影响生产链条;生产一旦受阻,速度延缓,前端销售供应不及时,销售业务必然会大打折扣;如果生产质量有瑕疵,那售后部门就会受到直接牵连;再者如果财务部门资金链出现问题,那无论是采购、生产、销售都会有直接冲击。由此可见,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都是存在重要联系和矛盾的。4.绩效管理与业务管理之间的矛盾。绩效管理应该是每一个领导者的分内之事,也可以说是重要的一项工作。怎么调动业务部门的积极性,怎么合理的分配工资薪酬包,怎么能保证完成预期的组织利润,这些都是离不开合理的绩效调控的。绩效管理绝对不是填表游戏,也绝不能应付了事。员工工作是为了薪酬,企业发展少不了利润,完美的绩效管理或者绩效激励是绝对有可能给一个企业带来转变的。所以业务管理者要重视或者重新认识绩效管理。5.漠视沟通与反馈的重要性。经常有领导层反馈,觉得绩效管理不管用。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从上到下收集的绩效考核表,没有反映出任何有效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很多员工在填表的时候,都想着不得罪任何一个人,只做好自己分内事就可以。这样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单纯从一个表格上是反应不出来绩效管理的任何实质性问题的。因此我们要不断改进这种“闷包”现象。 二、提高中小型企业绩效质量的对策 1.基于战略的KPI指标体系设计。(1)我们要将目标分解到年度、季度。细化分解战略目标,让经营计划来支撑组织战略。根据经营计划制定相应的KPI指标。(2)把目标细化分解到各个部门。各部门在领导的带领下,制定出本部门的KPI指标。(3)可以通过smart原则来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的数量。(4)确定指标的权重,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经验法、配对比较法等。(5)标准制定,它包括量化标准和描述性标准。(6)确定考核周期,可以按照季度、年度考核,也可以按照业绩、收益考核。2.关键绩效指标是对绩效构成中可控部分的衡量。任何事情都是内外因引起的,企业经营活动也不例外。显而易见,内因就是企业内部的员工。我们的关键绩效指标目的就在于调控企业的内部员工。让绩效来直接反映出员工的效果,排除环境等外因对员工造成的影响。 三、KPI指标是对重点经营活动的衡量 注意这里我们说到的是衡量,而不是过程的反应。企业里每个岗位每个员工都有不同的工作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KPI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能忽视。 四、个人KPI指标的提取方法 根据部门的目标,分解个人的目标。明确以后,将任务划分为临时性和持续性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及时与上级领导沟通,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最后顺利实现个人的KPI。1.对扣罚项目的适当增加。很多企业使用了扣罚项目,但并不是真正起到了作用。增加扣分项目到底有什么意义呢?(1)迫使员工来关注二八原则,以及20%以外的工作;(2)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侧面突出KPI指标考核。这样通过扣罚,既减少了多余的工作量,又保证了员工履行个人的绩效职责。2.强化部门的相互协作与承接。比如汽车销售部以新车销售为主,考核销售产值;汽车装潢部考核以装潢数量为主。如果装潢部一味将装潢套在新车上,那么依然影响新车销售。如果业务人员只销售车辆,而没有附加的装潢,总体产值也一定不能够达标。那么怎么能达到双赢呢?就要求各部门相互合作。方法有两点:(1)同级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2)量化指标上下级有承接关系。3.加强领导者的绩效责任。如今我们一定要改变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或者人事负责的这种思想,每一个领导者都要重视起绩效管理。这也会成为日后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标准。3.1确立高层领导者绩效责任:高层领导者关注的就是企业发展及企业规划。根据实际制定目标,然后提供资源和政策的支持,定期召开会议,对一定阶段内的运营状况进行讨论分析。给相关部门下定目标,组织中层领导者的中期述职。3.2确立中层领导者绩效责任:要根据企业的年度计划,来规划本部门的目标。分为季度、月度。与高层领导签订业绩合同和目标责任书,部门绩效执行计划目标和职位KPI指标的设计。定期参加中层述职会议和绩效研讨会议,组织部门绩效考核,与下属讨论分析确定目标完成的具体措施和方法。3.3确立绩效监控:任何一个规定或者方法执行下去都需要监控。绩效管理也不例外。在绩效管理执行中,领导层要及时解决员工反映出来的问题。绩效管理不是制定了,执行了,就一切顺畅了。要事态按照我们计划的发生发展,绝对不能忽视监控这个环节。特别是在绩效管理中,监控要实时要具体。 五、绩效管理沟通与方法 凡是都离不开沟通,沟通是我们生活的桥梁。在企业运营中更是必不可少。1.绩效沟通要贯穿整个环节,不同阶段沟通的重点也不同,内容也不同,当然方法也就不同。我们沟通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致,对绩效管理的一致认同。领导层要跟自己的员工细心讲解,绩效设定的原因,细化分析帮助员工理解如何有效的达成设定的目标,拿到合理的绩效。然后要有相应的绩效监控和绩效反馈。绩效监控,是便于领导层发现员工的问题,并积极帮助;绩效反馈也是用来检核监控和沟通的一种手段。2.要有科学的沟通渠道。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的都是绩效面谈。绩效面谈主要有四种技巧,分别是BEST方法、“汉堡”法、成长指导法、关键事物法。六、建立绩效考核申诉制度申诉制度彰显了企业文化,一切秉着公平和公开。员工可以将工作中对绩效管理或者对公司制度或者领导层的意见,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反映给人力资源部门。申诉制度主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申诉流程要规范,二是及时答复申诉人。绩效管理要真正的运行起来,一些基础条件是必要保证。当然适当的绩效激励政策就是锦上添花。后期也要开展适当的培训、开发。将这些完善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个性绩效和组织绩效,从而让企业整体有一个质的飞跃。 作者:程艳芳 单位:禹州万丰置业有限公司 中小型企业论文: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研究 提要: 我国中小型企业还停留在网络营销浅显的应用阶段,由于资金、人力的短缺,在我国网络营销应用发展比较缓慢。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营销现状,发现中小型企业运用网络营销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营销目标不明确、营销组合杂乱、营销手段不适当、网络营销破坏品牌问题等方面,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四点策略。未来网络消费将占据消费市场的半壁江山,中小型企业应借此不断完善网络营销,以最终取得市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营销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普及以及网络市场不断扩大,网络消费者愈加明显不同于传统消费者的网络购买行为,市场的变化导致营销模式的变化,在此形势下发展成网络营销。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使用网络都比较低层次,没有战略性的进行网络营销,这样可以在短期内使销售增长,但是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么去引导中小型企业合理地应用网络营销呢?然而,中小型企业专业人才缺乏,产生网络营销短期行为、片面行为,因此导致中小型企业在网络市场中品牌信誉度低;由于网络市场的特点,将缩短进入价格战时间,最后导致企业的经营失败。这样将产生一个恶性循环。怎样将网络营销发展成传统营销一样的系统型营销行为将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研究。 一、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现状 (一)网上人口环境。 随着网络的普及,移动设备的升级和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加强,使得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剧增,网民的年龄层结构从原来的年轻化趋于平衡,网民学历也从高学历向大众化转换。网络平台为网络营销提供了更好的机遇,例如淘宝举行的“双十一大促”,淘宝的交易额迅速攀升,刷新了人们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更有网民自嘲到“我们都是站在马云身后的女人”。 (二)法律和政策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市场调节之外,还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网络营销虽然具有传统营销的优越性,但在本质上还是受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中小企业更应该积极响应和支持国家政策,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规避风险,赢得机遇。 (三)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经营主体现状。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不强烈,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营销都停留在低层次运用,甚至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网络市场的重要性,没有进入网络市场,还停留在传统市场中竞争。据统计,到2011年底,我国网站数量达229.6万,相对于2010年底增长20%;国家顶级域名.cn的注册量也由2010年的350万增加到353万。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网络营销企业并不是很多,并且其实部分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小型企业也没有完整地进行网络营销。 二、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营销目标不明确。 网络营销方式具有跨时空、高效性、经济性等特点,因此中小型企业选择使用网络营销方式时并没有像使用传统营销方式时进行深入分析,使用的机会成本比较传统方式而言小很多。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管理层在广撒网的思想指导下,对网络营销的各种推广方式进行使用,对网络市场广泛覆盖。这样是没有战略性的,对不同网络市场没有侧重,对产品消费对象定位模糊,网络资源没有集中到目标市场中来。例如,某汽车销售公司在湖南地区内有不同品牌汽车4s店6家,近期选择网络营销方式,首先它建立公司官方网站,然后投入费用进行各种网络营销推广,基本采取的是广撒网方式。但是,效果不显著,推广力度的增大没有带来销售额的增长。该汽车销售公司虽然在网络营销投入较大,但是细细算来,其实它在对它本身有重大影响的推广方式投入较少,它选择各种方式推广,平摊到有用的推广方式上其实资金比较少了。就汽车产品市场来说,汽车是深介入产品,很多宣传对汽车销售影响不大,但是像腾讯门户网站中汽车模块、网络论坛、汽车微博、搜索等对汽车销售效用明显。该汽车公司并没有对网络市场中的消费者进行分析,消费对象模糊,没有制定明确的网络营销目的,所以对网路营销采取均等宣传,分散了大量资源。 (二)营销手段不适当。 很多中小型企业以为网络营销就是单纯地建立一个企业网站,投入大量的资金,建成后却不用心经营管理,不会在创建初期就根据客户调研来设计网站,网站没有特点进而吸引不了客户浏览网站,网站的内容也没有新意,相关企业人员也没有认真分析,同时也没有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进而市场竞争力也得不到提升。中小型企业本身经济实力不强,为了节约成本大都会选择寻找商为其进行网络建设与推广,但是在选择商的同时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在设计网络广告时没有充分考虑广告质量,大部分都是通俗的广告形式,例如弹窗,这类广告方式不仅达不到企业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消费者感到反感,其自身的口碑也得不到提升。 (三)网络营销组合杂乱。 现代企业进行营销不只是单个销售,而是通过市场营销思想进行有条理、有战略的营销,并取得成功。网络营销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市场营销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只是为了多个渠道进行销售而已。但是,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进行网络营销只是很简单的应用网络资源,并没有形成企业自己的策略。因此,很多中小型企业盲目采取各种手段,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市场营销组合基础: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现代中小型企业运用营销组合基本是以4ps为基础,分层次进行组合。网络营销组合相对于传统营销条件不同,从而引发不同的组合因素。但是,80%中小型企业没有完善的网络营销组合,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选择将网络平台作为其线下销售渠道的补充。在淘宝平台前期,90%以上商家采取线下产品搬运到线上平台,产品、价格、促销等方式都是以线下实体店为基础应用到网络销售中,在网络营销推广这块就直接外包给淘宝平台,这样大多数产品与推广是不相符的。同时,中小型企业选择各种网络渠道进行产品宣传,在各种平台的宣传中活动时间不一致,导致消费者迷茫对待网络产品。杂乱无章的网络营销组合不但浪费了大量资源,还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四)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营销破坏企业品牌。 正确的网络营销将维护和加强企业品牌,不合理的网络营销破坏企业品牌。中小型企业的网络营销破坏企业品牌体现为以下几点: 1、消费者角度,消费者选择网购愈来愈重视商家评价。 早期网络营销企业通过网络渠道虚假信息来获取业绩;部分企业过于重视网络营销的发展速度,忽视了对服务水平的提升;某些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营销行骗等行为使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更倾向于关注企业诚信,企业品牌的消费影响因素。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因为企业网络营销破坏了企业自身的品牌,所以消费者消费时更注重品牌(相对于传统营销)。 2、企业角度,网络上各种负面信息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不管是竞争对手设计还是企业本身缺点,很多负面信息被放大地放在网络上,展现在消费者眼中就是企业的各种不是。这是个事实,各种负面信息严重破坏了企业品牌形象。 3、平台角度,各个平台严厉打假。 例如,淘宝平台打假行为。淘宝网平台打假本身就是因为平台上商家卖假导致企业品牌受损严重引起的行为,通过这种行为正面维护企业品牌形象。 三、中小型企业网络营销对策分析 (一)明确网络营销目标与对象。 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很多企业直接将线下营销搬到线上来,导致网络营销目标与对象模糊。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网络营销的目标市场定位:第一,识别竞争优势。进行差异化分析,通过产品差异、服务差异、人员差异和品牌差异四个角度细分市场,并选择符合企业的优势目标市场,避免劣势的目标市场进入。(表1)第二,选择合适的竞争优势。企业寻找许多相对于不同企业的不同优势,选择突出的共同优势进入其对应的市场,以此为基础确定核心竞争力,建立起市场定位战略。第三,市场定位的传播和送达。可以采用网络和传统相结合的方法,将企业的市场定位传递给目标消费者,维护原有目标市场,培养潜在目标消费者。 (二)整合网络营销。 根据网络营销影响因素,在传统市场营销的4ps基础上制定网络营销组合。网络营销组合的缩略词公式:4Ps+P^2C^2S^3。其中,字母P代表了产品、价格、销售渠道、营销推广、个性化以及隐私。C代表客服及组织;S代表场所、安全措施以及促销。通过网络营销内部能够控制的因素来构建图示。 。第一内部控制因素:产品、价格、促销、渠道。第二内部控制因素:个性化、隐私、客服、组织、场所、安全措施。第一内部控制因素是根据传统市场营销理论产生的,网络营销是不同形势下的市场营销,因此首先服从市场营销基础理论:4p。第二内部控制因素是根据网络营销的特性需求产生的,这个本质是围绕顾客为基础。在网络营销环境中,顾客突出关注个性化产品、个人隐私保护、安全措施;在传统营销组合中,顾客关注客服态度、组合、网络促销、场所。所以,总结网络营销组合内部控制要素为:产品、价格、促销、渠道以及个性化、隐私、客服、组织、场所、安全措施、促销。 (三)加强企业网站建设和多样化推广。 一般中小型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第一点就是创建企业网站,网站是企业营销的发展平台。网站的创建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主要负责网站维护,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创建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企业网站。网站创建好之后便可以进行产品的推广,应该组织一支专业的网络营销队伍,高度重视产品宣传的力度,根据企业发展的现状选择合理的营销手段、制订实用的营销方案。不能与大企业进行直接竞争,改变以往传统的宣传方式,采取实用的效率高的网络宣传方式,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全面推广,大力宣传别的企业产品没有的特点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四)加强中小型企业的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一直是中小型企业的重要项目,尤其是进行网络营销的企业。怎样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不破坏企业品牌更加维护加强企业品牌呢?第一,选择合适的品牌元素。品牌元素,即能鉴定并且使品牌具备差异的那些可识别的图案。网络营销过程中,一家企业销售一种产品,因为信息的快速传递,其他企业快速复制这种产品进行销售,导致同质化产品竞争。这样怎么去差异化其他企业销售呢?品牌无疑是唯一出路。第二,坚持打假,维护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础,质量好才能让消费者重复购买,网络营销时代更加不能忽视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例如,淘宝网打假行为,这就是在提高其平台下商户的质量,从而吸引消费进入淘宝平台消费。第三,完善售后体系,增强售后服务。很多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在销售时,售后服务跟不上,从而导致品牌受损。例如,某手机的网络营销,其网络推广得很火热,但是其产品生产跟不上,导致发不出活,同时售后网点布置不够,消费者退货、维修都很困难。如此的线下服务自然不能让消费者信任,直接导致其品牌受损。第四,多方位宣传。企业建立网站,知名度不是很高,网民不会大量进入网站去关注企业。因此,多方位对其进行宣传,从而提高网站知名度。例如,通过搜索引擎导入网络消费者。第五,利用公关造势建立网上品牌,这对新兴网站非常重要。中小企业所具有的灵活性特征是非常适合网络营销的,中国网民正在不断增多,中国消费者也在不断接受网络消费这种行为。在网络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中小型企业只有认清局势,顺应网络商业的发展,从而提升品牌形象、增加企业竞争力,才能在信息化社会争取一席之地。 作者:孟佩琳 单位:渤海大学 中小型企业论文:中小型企业财务会计治理措施 1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常见问题 1.1监督方面的问题 我国多数中小型企业内的财务会计工作,通常都是由企业内部的会计或审计人员直接负责,再由企业管理人员针对此类财务会计人员加以管理。然而,由于财务会计本身对个人的利益存在较大的影响,因此很容易导致企业当中的财务会计出现纰漏,从而无法真正实现精确化、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因此就必须要强化对中小型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方式都过于形式化,整个监督工作的目的和流程很容易受到企业领导层自身意愿的左右,从而致使企业财务管理监督的作用和相应的效果都难以获得保障。另外,对于企业内财务会计的外部监督通常都是由注册会计师直接负责,然而我国大多数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相差太大,且多数会计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和相应的法制观念等依然存在相应的问题,从而直接致使外部监督工作难以实现客观性的公正和公平,所以就很难保障对企业财务会计的有效监督。 1.2缺乏完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 中小型企业要想在发展过程当中正常稳定的开展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借助相应的管理机制来加以约束,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目前依然有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因为本身严重缺乏对财务会计的有效关注及重视,因此其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仍然无法真正形成适合的、完善的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人员,日常开展的工作大都是不断进行简单的记账和算账,同时应付外部报账等等,完全没有发挥出财务人员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此外,国内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机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大量财务会计违法事件在中小型企业当中也频繁发生,比如乱调账目和虚假报账等等。这些违法的行为最终都将对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中小型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措施 2.1完善法规政策,强化监管力度 中小型企业和许多大型企业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比如大型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和企业的发展相关,而中小型企业内的财务会计工作则直接和企业决策者产生直接的联系,因此就必须要以此来加强对中小型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政府方面可直接成立专门的财务会计监督部门,以此来进行中小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考核和检查工作,针对其中问题较大的企业进行警告处理,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的管理意识,最终实现其内部的科学化管理,促使中小型企业的良性发展。 2.2完善监管体制,提升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目前,注册会计师监督是我国中小型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接受外部监管的主要监督方式,但是,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注册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因此这些注册会计师个人的能力素质也呈现一种参差不齐的状态,有一些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能力素质极其低下,甚至其本身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及法制观念理念都表现得非常的淡薄,所以直接促使多数外部的监管形式趋向于形式化发展,从而难以实现真正有效的公正和透明。这就要求更对的向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经验看齐,并且充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相应的市场来进行,这样才能真正组成有效的监管体系,从而完善了中小型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监督工作,最终提升中小型其财务会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中小型企业财务会计常见问题需要完善法规政策,吸引人才流入,同时应当强化监管力度、完善监管体制,提升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等,充分结合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理念,从而促进中小型企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杨荣荣 陈雅文 单位:南昌工学院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浅谈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在我国会计界,一直以来,存在着"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的传统观念,但是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和会计职能的发挥,这种观念逐渐被打破。本文从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入手,阐述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基础,提出了在理论和实践中,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是可行的,也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 会计系统是一个信息生成和利用系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两大支柱。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财务会计是以传统会计为主要内容,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大量、日常业务数据经过记录、分类和汇总编制成会计报表,向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和个人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而管理会计主要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及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有关资料,运用数学、统计等方面的一系列方法,通过整理、计算、对比、分析,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用以短期和长期经营决策,制定计划指导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对内会计报告。这种"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传统观念长期以来制约着会计人员的思维,这样不仅不利于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也阻碍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其实,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然同时并列为相对独立的会计系统,但企业会计本身就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两者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共同服务于现代企业会计总体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他们具有融合的基础和必要。 一、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 (一)管理会计的职能与任务是财务会计职能与任务的延伸与发展 管理会计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独立领域经历了一个在传统会计内部孕育、积累、分化和逐步形成的漫长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加强其内部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而运用专门的管理会计办法,即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进行预算分析,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确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标,建立责任中心,并对其进行控制、调节、分析、考核和评价,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在理论上就属于管理会计的职能,它是由企业的财务会计来执行的。 (二)管理会计的内容是企业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财务会计工作内容的深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广大财务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积累,在传统会计计账、算账、报账的基础上,把实际工作经验归纳为诸如成本习性与量本利分析、变动成本计算、预测分析、产品生产决策的专门方法、投资决策与分析的专门方法、责任会计、成本控制等内容,人们把这些实际工作经验予以科学的、系统的总结,就形成了管理会计的内容,它丰富了会计科学的内容,扩展了会计的职能,使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是企业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基础 (一)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信息要求上趋于一致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它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一个工具,会计本身是有管理职能的,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 传统的看法认为:内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是由管理会计提供的,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则是由财务会计提供的。从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来看这种观点具有明显的缺陷。管理会计并非独立于财务会计的会计学科,它是财务会计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管理会计不仅要树立企业整体优势的观念,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而且还要对企业价值链的其他组成部分。同时,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不仅关注历史信息,而且越来越关注企业的未来信息、分部信息、过程信息和非货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由管理会计提供的。同样,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为了更好地进行战略决策,也必须同时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二)会计研究对象的极大扩展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表现和反映为一定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及其所反映的经营活动就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会计管理过多地注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资金等物质资本,认为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而忽略了决定这些因素的人及其行为活动。随着科学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会计主体认识和改造能力不断提高,会计客体被作用的范围和深度便不断得以扩展。如何核算、监督和控制这些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已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度量和评估这些价值体系时,必须突破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的局限,创建一种更客观、更全面的多方位的评估体系。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与精神层面的信息等,使企业成为作业链、价值链、知识链、行为链的统一体。 随着会计研究对象的扩展,会计管理模式也从以财务资本为核心向以知识资本管理为核心转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对象已不仅包括物质或价值运动过程,还应包括与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时刻相伴的、体现出资者、经营者、职工等各利益相关者经济关系的产权流。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对象是一致的,即是以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为基础,以信息运动为纽带,体现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二者对象的一致性,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会计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现代会计一方面要着重体现财务会计为各产权主体(包括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政府管理当局)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则应突出管理会计所体现的法人所有权的管理职能,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来维护各产权主体的收益权、分配权等财产权利。二者统一服务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共同实现“维护各利益相关者权益、提高效益”这一会计的终极目标。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虽然两者之间仍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两者的融合,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益的。 首先在理论上,财务会计的对象主要体现在资金运动,即物质核算方面。管理会计的对象主要体现在价值差量、信息管理方面,若把运动和信息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从动态和静态的总体角度来把握企业的管理。财务会计主要从事核算工作,其特点是严谨,原则性和政策性很强,工作领域相对固定,而管理会计则要灵活得多。二者的融合,就可以将会计工作从有限的空间向无限的服务领域扩展,不仅拓宽了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视野,也将会计理念带入更广阔的管理天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种理论的相互联系。财务会计的改革,要充分考虑管理会计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共享的最大化;管理会计的发展,要遵循财务会计的准则和制度的约束,这样有利于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次,在实践中若把二者综合起来进行操作,则会增加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如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对企业量本利的分析,可以计算出某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有了盈亏平衡点这一数据后,在财务上我们就可以合理安排好企业的生产资金,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若把二者相融合,我们就能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信息平台,综合企业财务的历史、现在、未来信息,更好地为企业的管理服务。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提升探讨 摘 要: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账务处理工作的简化,如何做好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人,财务经理人面临的迫切的问题。通过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工作的比较,结合所在企业情况,在做好财务会计工作的基础上如何提升到管理会计做了一些探讨,提供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提升;方法;企业管理 1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1.1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1)是现代会计两大基本内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源于同一母体,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 (2)最终目标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同,共同为实现企业和企业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服务。 (3)相互分享部分信息。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约束。同时管理会计信息有时也使用一些与财务会计并不相同的方法来记录、分析和预测企业的经营状况。 1.2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1)会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主要以企业内部各层次的责任单位为主体,更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管理,同时兼顾企业主体;而财务会计往往只以整个企业为工作主体。管理会计责任主体更具体。 (2)基本职能不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内部管理系统,其工作侧重点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不受财务会计“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和约束,适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性较差,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获取数据,为责任主体制订工作目标,控制责任主体的行为。注重管理过程、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按照企业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起作企业向导功能,主要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属于“经营型会计”。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界利害关系集团提供会计信息服务,方法和程序是固定的,采用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准则,主要为股东、债权债务人、政府主管部门,履行反映、报告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职能,属于“报告型会计”。 (3)信息特征不同。管理会计信息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态;而财务会计信息则大多为过去时态。管理会计大多以没有统一格式、不固定报告日期和不对外公开的内部报告为其信息载体;财务会计在对外公开提供信息时,其载体是具有固定格式和报告日期的财务报表。管理会计在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时,除了价值单位外,还经常使用非价值单位,比如企业的一线工人他们所在的车间是价值单位,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主体,而企业的后勤部门,他们是非价值单位,也可作为管理会计的主体,此外还可以根据部分单位的需要,提供定性的、特定的、有选择的、不强求计算精确的,以及不具有法律效用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满足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原则和要求。 2 企业的经营需要管理会计 如果一个企业仅有财务会计,而没有管理会计功能,在对企业的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只有把财务会计提高为管理会计,才能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 传统的财务会计,它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主管部门。由于这一需要,相应的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作为社会中介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客观而专业的服务。如今,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都出自这些中介组织,企业的财务会计已作为配角而存在。在这一形势下,更应加快企业的财务会计提高为管理会计的进程,使企业的财务部门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带动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的提高。 管理会计才是为企业自己服务的,它的使用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在时间概念上,财务会计是反映过去的数据,而管理会计则反映未来,如预算、标准成本、财务评价指标的制定,作为企业目标指导各责任部门工作;在报告内容上,财务会计受公认会计准则限制,只对公司整体情况如收入、存货成本、利润做概括反映,而管理会计则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可详细反映企业任何局部的情况,如对一个生产车间,可以用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产品的交付合格率、劳动效率的高低来评价和反映其工作情况;在行为含义上,财务会计关心披露的充分性,而管理会计则关心报告怎样影响员工的行为;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一系列数据资料,公布各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 比如对一个生产车间,发现其材料消耗过高,就会去找出超耗的原因:一个是标准成本的合理性,另一个就是车间管理,工人的操作是否到位。影响到技术生产部门的工作行为,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加以改进。在行为性质上,财务会计是被动的,而管理会计则是主动的。 3 如何做好管理会计 (1)做好财务会计是做好管理会计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在企业中全面推广和有效应用管理会计,一个前提条件是企业要做好财务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因为管理会计进行规划与决策时所应用到的会计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财务会计工作,尤其是企业成本会计核算部分,是管理会计的实务部分,通过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来检验管理会计的预算、规划是否到位,如果日常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不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完整的,在此基础上应用管理会计进行预测、规划与决策、分析与控制也就自然失去了实际的应用价值,管理会计的优越性与作用也就不能够体现出来。 (2)提高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应用水平。企业领导已经成为管理会计应用好坏的关键因素。如果企业领导没有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水平,他们将不会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恐怕也难以发挥作用。要增强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在实务中让经济师等职称考试中应该适当增加管理会计方面的内容,企业领导人本身也应不断完善自已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甚至以一种行政手段促使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 (3)制订企业工作目标评价指标,分解到责任主体。根据市场、企业财务会计记录,做好企业各项预算工作,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并在此基础上理顺内部组织管理关系。企业在市场预测时,应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有资料,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比如用excele及专门的预算管理软件,对各种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事先的估计和推断。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确定销售目标和销售价格,然后分解到各营销网点,形成营销网络点的销售目标,并将要结转的销售成本指标分解到各责任主体,分解目标成本时应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与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沟通,确认,以落实各项指标,成为其工作的指导方向。定时进行分析和考核,加强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找出弊病给以改进。配合企业的奖惩制度促使各部门工作向企业管理层既定的目标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加入wto,应用管理会计必将成为我国企业的内在需求。将促进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会计会呈现出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管理会计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浅析财务会计基础 [摘 要]作为理论研究起点的会计假设逐步被淡忘的原因在于会计基础的存在文章从会计假设被淡化入手,通过对会计对象、会计确认标准的梳理发现财务会计之基础,即经济利益归属的权责确认与经济利益价值的市场价格计量 [关键词]会计假设;会计基础:权责统一;市场价格 一、会计假设实质及其消亡 西方会计学者认为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会计实务中的估计需要一定的前提,该前提即为会计假设。这正是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会计研究的思路,即通过会计假设来推导出一系列的会计原则。在此方面,最为著名的是美国会计学家穆尼茨,其于1961年通过《会计的基本假设》提出了14条会计假设:a层的数量化、交换、主体、分期、计量单位,b层的财务报表、市场价格、主体、暂时性,c层的持续经营、客观性、一致性、稳定币值、充分披露。因会计假设是对会计环境的一种估计,故假设的理论效果有赖于外部环境的稳定程度。西方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会计假设起点论受到质疑。而随着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用户导向会计研究方法的采用,会计研究的目标起点论得以确立,此后,会计假设逐步淡出会计学者研究视野,其实,会计假设实质上已经消亡。 假设在语义上与会计假设意图最接近的涵义则是:“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鉴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科学研究上的假设实质上是假说,其目的是要通过实践检验而成为理论。而会计假设似乎不是这样,还有认为“假设是指那些基本的假定,即那些与会计有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基本建议。其基本标准是:它们必须与会计上的逻辑发展相关,那就是,它们必须作为引出合乎逻辑的进一步建议的根据;它们必须为参与讨论的人所接受,认为它真实或可供作会计逻辑上开拓假设的出发点而有用的,假设不一定是真实的乃至现实的。”可见:在会计理论上,提出假设的目的并不是要使其经过检验成为真说,而是为了构建一套会计理论体系,因此,会计假设本身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在会计实务中,会计假设是对会计环境中不确定性的人为估计,以便会计人员可以编制会计报表,使用人能够理解该报表。 依赖环境而存在的假设必然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松动,传统的四大会计假设都因此受到冲击而松动,并逐渐而消亡: 是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以便区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所有者的经济活动,从而使得会计人员能够明确工作对象、明确会计报表所应当揭示的内容。但随着企业集团的出现,使得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面临一定的“不确定”,而内部分支机构与外包经营方式的推广则使主体的活动范围也出现“边界模糊”,而虚拟公司(virtual firms)更使主体空间范围难以界定。二是持续经营假设给会计工作“争取”了一个稳定的时间范围,使得会计报表所揭示的经济业务不会随时终止。经营风险使得企业随时都会因“支付不能”而被申请破产,而激烈竞争又使公司之间的兼并重组、资产置换层出不穷,这使得会计处理要么是核算内容的重新开始,要么是计量基础的重新开始,都在实质上构成了对持续经营的否定。三是会计分期假设属于持续经营假设之继续,是为了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而进行非人为分割。如前分析,公司内部分支结构的随时调整,虚拟公司短期经营的特点,以其资产置换、债务重组、公司重整等现象的出现,使得分期假设形同虚设,而信息技术使实时报告的产生,则彻底打破了确定性、等份性的会计分期假设。四是货币计量假设包括了币值稳定与属性统一的内容,但一方面多种计量属性的并存使得对同一客观存在(财务状况)产生多种计量结果;另一方面价格变动与国际贸易汇率波动,使得币值稳定方面受到冲击、 以持续经营为例,如果说会计假设是适用于所有会计的假设,那么该假设早就应当消亡,因为该假设无法涵盖清算会计,除非清算(含重组)等会计不属于财务会计。在理论研究界,fasb在《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不再提出会计假设,更加明确地说明了传统四大假设都已消亡。若说目标起点研究仅是对会计假设在理论研究方面作用的淡化,而环境变化与技术发展则导致会计假设被现实所推翻,会计假设消亡无可奈何地开始。更确切地说,会计假设的消亡不仅存在于会计理论研究中,而且存在干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中。 二、会计基础功能及其浮现 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不但要前后逻辑一致而且应有恰当的起点。会计研究起点须“能连接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能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能对其它抽象范畴进行推理论证、具有可知性”。因“假设毕竟不是公理,如支持假设的事实发生了变化,假设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会计基础不然,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故会计研究起点应是会计基础。若将会计理论体系比作大厦,基础决定大厦的位置与高度;如果将会计理论体系比作火车,则基础好比铁轨决定着会计前进方向。对会计研究而言,起点只能是基础而不是其他。因基础与会计共存亡,故存在于会计发展的任何阶段、任何环境,故通过对会计发展的历史疏理,可以挖掘出会计基础。会计处理可概括为“经济事项、确认、计量、报告”的过程,那么对于会计基础的发掘也可通过对会计核算内容、会计确认标准、会计计量单位的历史考察来发现, (一)会计核算内容 会计史学家海渥(have)在考证后发现:会计账簿起源在于为了反映债权债务的产生与消失,而复式簿记从萌芽到较完备的300年中先后经历了三种主要形态,其记载内容从最初的债权债务信息发展到包括商品在内的资产信息,到最后还延伸到损益等所有者权益信息。不过,以法律规范为基础,以便准确反映债权、债务关系始终是其首要目的。早在1673年,法国“商法典要求商人每两年编制反映不动产、动产、债权和负债的财产目录,其用意是,在这位商人破产时可以通过以前的财务报表,把握企业的概况,从而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如今,会计核算内容已经延伸到物权、知识产权领域,甚至还包括了社会责任。沿着历史轨迹,可以看出虽然会计报表内容在不断拓展,但始终都没有脱离权利与责任这个范畴。 (二)会计确认标准 确认是将会计核算对象正式地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故确认标准决定了财务会计之实质。最初标准是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但因未考虑现金流动的性质、诱因及结果,故无法真实反映主体实际财务状况。后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在复式簿记在会计体系中应用,这使得权责发生制实际上是全部会计要素确认的基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按照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获取与责任承担与否来反映财务状况的,结果必然接近实际状况。 (三)经济利益的计量 早期的会计计量单位多且不统一,即使是货币计量也“缺乏单一而稳定的货币单位”,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计量经济利益的统一尺度,而随着会计技术自身的发展,又衍生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至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是“公允价值”。不过,笔者认为各种计量属性基础都是市场价格,它们被采纳的原因在于无法获得可靠的市场价格。 确认与计量是会计理论之核心,因此可从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实质中挖掘出财务会计之基础来。 一是权责关系是经济利益归属之基础。“权”是指权利,“责”是指责任或义务,均受国家强制力保护、约束,权责发生制因此成为确认利益归属的标准,解决了会计对象问题。基于该基础形成了两张会计报表,损益表反映了当期经营成果——权益的变化,而资产负债表则反映了所控制经济利益与所承担经济责任的大小。所以,传统财务会计被称为“权责发生制会计”。法理学认为权利与义务(责任)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逻辑相关、价值关联、利益相关、数量相等与功能互补。权责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得会计主体就是一个权责统一体。不但个人独资、合伙与公司等企业,而且作为企业的分支机构、甚至合并主体都是一个权责统一体。而对于其权利责任中的经济利益则使用货币计量采用格式化的表达,就是会计报表了。资产负债表实际上是“权利=义务(责任)”中经济利益的货币化表达;而损益表实际上是经营成果“收入一费用=利润”,也可看作“权利实现一责任履行=新增权利”的表达,而这各归属于股东所有,是企业新增义务的构成部分。 二是市场价格是经济利益计量之基础。为何首先出现的是现金制,在于其解决了经济利益的计量单位问题。而正是这一基础使得早期带有统计性质的一门实用技术独立成为财务会计。未来的财务会计也将沿着这一路径在发展,财务会计对象提供的信息将围绕货币而展开,而现金流量表的出现再次证明了市场交易价格之重要意义。市场交易价格因为都具有公平、可以核查之特性,必将成为最实用的计量属性,如果各个会计报表都存在市场价格,可以断言其他属性都将消亡。因此,会计可称之为“市场价格会计”。 三、会计基础检验 会计基础不但存在于会计发展的过去,而且存在于会计发展之未来。新兴会计领域层出不穷,但都是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之上的。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认为各种金融创新的实质均为“合同”,而合同则是当事人通过权利与责任来界定经济利益的法律文书,是第一基础在金融创新方面的体现,由于相关论述极多,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仅选择两个领域进行分析,以检验我们所发现的基础是否存在。 (一)虚拟会计 给会计主体带来冲击的主要是虚拟企业,因为其不具稳定管理机构而无形化,相比有形实体难以确定其边界、范围,导致按照传统思维的会计人员无法确定其工作的范围。其特点是非持续经营性,其财务会计自然就属于非持续经营会计,是游离于建立在假设前提下的财务会计所无法解决的。权责关系确认经济利益之归属的第一基础,不但能够确认已知主体的利益归属,而且能够界定主体的存在。有些经济组织看似无形而虚拟,但它们的权利责任是对等的、且统一于该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的)或合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虚拟企业本质上是以合同为基础建立的临时企业,实质上是“合同公司”,对外依然是权责统一体,虽然其联系、沟通方式借助于网络,但本质仍未超越早期海上贸易合伙企业。 (二)法务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 法务会计是会计体系中又一支新兴力量,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与法学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意见的门新行业i其内容包括税收理算、债权债务理算、保险赔偿理算、海损事故理算、职员舞弊审查,经营损失计量,专业疏忽损失调查,调解和仲裁等。 虽然其内容十分广泛,但其审查与理算的原则依然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其目的在于根据法律、合同所规定的权责内容来确定相关利益的归属,从而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现行的法务会计属于外显化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确认利益的归属,清晰化企业和外部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而确定之间利益的划分,从而有助于企业盈利目标更有效地实现。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关于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及其结构的浅析 1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实践证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越高,会计管理职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性观点,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以确保其框架的稳定和适用。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述为: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贯性。相关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质量特征,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以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贯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多个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基础。 3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 4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经济特性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经济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会计要素项目是不同的。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只有根据同型内容和同质特征进行分类才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核算;而各会计要素在其本质特征上又应该区别于其他会计要素,这样才有其独立设置的意义;同时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应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能充分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只有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内容,才能规范会计实务,会计人员才可能在极其复杂的会计实务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业务处理。 5财务会计的会计毕业论文社会背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各种客观条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会计有其不同的环境状况。会计环境对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实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会计发展史上历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会计的发展对会计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它往往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持,经济资源的配置,财经法规的实施等起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各国会计学家都非常重视会计环境的研究,往往将其作为会计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 1.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方面 第一,相对于“基础会计学”课程而言,《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和难度急剧增加,学生一时很难适应;第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我国现行颁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随着具体会计准则的修订或颁布,导致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缺乏稳定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第三,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存在着欠缺;第四,学生对该课程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只注重考试。 1.2实践方面 1.2.1实践课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是“从校园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没有实际从事过会计工作,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只限于书本,这就制约了会计实践课的效果。 1.2.2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模拟实践教材内容单一,财务软件相对滞后。 1.2.3实践课的考核不够科学,导致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不够。 1.2.4实践课时比较少,实践室开放程度不够。 1.2.5实践课程中实践性不足。从学科隶属的角度来讲,中级财务会计属于一门应用性学科,民办高校应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且,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讲,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大多数都重视应聘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对财务会计人才的考核更是这样。而现在多数高校中级财务会计的实践课,注重对会计基本操作程序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3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各高校多是“填鸭式”教学,课堂上教师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考试以问答题代替了分析性的问题。 2.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思路 2.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民办高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使得高校的培养模式越来越趋向于“订单式”。订单式直接面对岗位需求,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特殊用途,因此民办高校要大力发展订单式培养。由于地区不同,订单式人才的要求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不同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订单”培养要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对基础知识要求广博、技术技能科技含量较多、文化学科涉猎宽的“人才订单”,必然要有较长的学制来适应;反之则宜采用短学制。民办高校教育要向教育教学与就业服务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实现产学合作、订单培养,最终走向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模式。 2.2加大实践环节力度 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操作程序,最重要的是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不间断地进行会计实践教学。为了加大中级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力度,最重要的是提高实践指导教师水平。实践指导教师应熟悉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实际操作流程,实践指导教师应聘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每年找适当的时间安排教师下基层参加实践活动。这一方法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此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同时,中级财务会计实践课程应建立在erp环境下进行模拟实践。高校可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采用用友软件,如果条件稍好些的高校可以采用用友u8软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业务流程,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分组完成实践任务。 为了保证实践课程开设的力度,应加强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具体做法可以在不增加实践课课时的情况下,严格考核制度,提高实践的效果,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3分层分组教学法 针对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我们建议实施分层分组教学法。即对一个班的学生,按照他们的学习兴趣、实际动手能力分成6个小组。每组安排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联系及信息反馈,这名组长尽量选择责任心强、上课认真听课、学习好、号召力强的学生。以他为首的组员之间相互督促,共同突破学习重难点。每组以组长为联络员,将小组同学平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同时,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每一位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4形象化教学法 为了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采用形象化教学法。即精选教材中重点、难点编制相应的电子教案。同时,开发 cai 课件 ,利用多媒体、动漫技术、投影扫描等手段,结合课堂讨论、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运作模拟、实际操作、企业观摩、市场调研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2.5实例教学法 由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际性、应用性。所以多数学生虽然学会了基础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不知所措。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实验项目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在教师稍做指导之后,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分析。在学生理论学习达到一定要求后,针对实践内容分析具体业务,通过指导学生编制凭证、编制账表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实际案例的操作流程,掌握业务分录及业务计算。 2.6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针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特点,形成“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校外现场实践”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2.6.1理论教学。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精心制作电子教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入动漫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同量掌握和巩固相关知识。 2.6.2案例教学。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融合情境的会计实务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以最佳状态进入学习。 2.6.3模拟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会计模拟教学。即:结合中级财务会计的业务流程,对每一流程进行模拟实验。这一模拟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及时对实践环节中产生的不足、成功之处、及所经历的具体感受总结升华为知识,取长补短,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会计专业技能。 2.6.4顶岗实习。系部应为学生多提供以毕业实习和设计为主的校外顶岗实习机会,提前与职业岗位接轨,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2.7建立实践教学平台 以“课内实践教学——校内仿真实训——岗位技能强化训练——顶岗实习”为主线,探索创新,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多种形式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增加设计型、应用型、综合型的实验项目。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关于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缺陷与对策 摘要:如今,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以日进千里的速度高速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为其它行业的有效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为某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投资风险,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合理把握。本文主要就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缺陷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该解决方法。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管理缺陷;对策 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关注。现下,为促进建筑业有序健康的发展,无论是国家,还是建筑企业本身都在不断地寻找有效的发展措施:国家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健全各种经济发展体制,为建筑业的发展营造有序的市场发展空间;而建筑业本身也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学习借鉴各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规范行业发展模式,提高行业发展速度。但是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仍然不容乐观,。结合实践我们不难看出,低水平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制约着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不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度。 一、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现状 (一)、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是现下建筑业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在很多的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企业平稳有序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而且财务有效的管理还能够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阶段,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但是,现下很多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只是例行公事式的对有关的材料和费用进行管理,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加以重视,听之任之,这样必然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例如,财务管会计做账时,会因为平时工作不到位,而出现漏项或重复项的现象,而这样是非常不利于企业的财务会计的有效管理的,企业要加以重视,并采用相应的方法杜绝。 (二)、财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如今,很多建筑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还有一些建筑企业内部的控制力度不够,财务管理局面混乱,例如,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有些时候一人监任多个公司的职务,都会导致企业自我监控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度。特别是现下,对于以项目经理部门制度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在项目经理部门制度为核心的经营模式下,企业的财务部门根据收取的各个项目经理部门所提供的成本票据实行财务核算,并依据所收到的工程款结转业务收入以及成本,收入由成本倒轧得到,进而再结转利润。但是他们没有重视收入以及成本所产生的实践性以及配比性,再加上企业内部的控制力不强,监管能力不足,也就很容易地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和很多行业一样,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普遍不高,也是现下建筑企业中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的市场学习和调查能力,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的市场经济状况,来有效的制定出合理的财务计划,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贯穿建筑企业发展始终的财务管理者,其对市场经济的有效把握,对公司财务的合理分配,对依法管理公司财物等等水平的不高,制约着建筑企业的发展。 二、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对策 (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宣传 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是提高人们对企业财务认识的基础:1、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必要的财务管理重要性宣传的活动,鼓励相关企业的积极转变落后的,不将财务管理当回事的思想观念,确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以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断的渗透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建筑企业本身,作为财务管理优化的直接受益者,要在企业内部不断的开展各种提高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的活动,然后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以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环境控制,促进企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财务信息真实度 实践证明,财务信息的真实度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现下,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度,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建筑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首先,政府可以加大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法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为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度提供一定的保障;其次,建筑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建设,制定可行性高的财务管理标准,细分公司财务权责,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以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建筑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度;最后,建筑企业内部还可以建立有效的会计审计制度。切实可行的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制度,就是定期的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审查,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虚假财务信息出现在概率。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在企业内部有了好的财务管理机制,好的管理方法,那么就更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财务管理队伍。只有当建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素质都达到企业发展所要求的高度时,才能充分发挥好的财务管理机制的优化作用,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所以对建筑企业管理者,政府和相关企业,要组织相关的工作培训,以提高管理员的业务知识水平。而财务管理者本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要加强对财务管理法律常识认识和把握,力求做到依法管理。另外,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定期的深入到施工现场,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促进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总结 现如今,建筑企业中财务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建筑企业的优化发展。本文主要就现下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账务管理缺陷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建筑企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这对现在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也让现有的管理模式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何在保持农村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对现在实行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实施改革是现在农村经济变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以下将对现在实行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优缺点。 一、对现行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评价 为了积极推动农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党中央以及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有力政策以扶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在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上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全国氛围内主要存在着:“村财村管”模式、“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两种主要模式。而“农村会计制”模式、“村级会计委托制”模式、“农村财务审接制”模式以及“农村会计集中核算制”模式都是在这两种主要模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一)“村财村管”模式 所谓“村财村管”模式就是村委会在村民的同意下聘请专业人才对集中经济的相关经济作业进行处理,而这些专业人才也要受到乡镇农经站的监督与指导的作用。这种模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仍然被许多农村所采纳。 1.“村财村管”模式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村会计人员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这些村会计人员是由村委会所聘用的,并其工作不受村委会的限制与约束,跟村民以及村委会之间无直接的利益关系,同时它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全村范围内工作,因此便于工作的开展。 第二,便于村日常经济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村会计人员是作为本村以外的第三方,与本村无财务牵扯,只受乡镇农经站的指导与监督。因此它的工作直接来自于上级指示,有利于党中央以及各地方政府精神的传达,同时能将所传达的工作讯息在全村范围内顺利进行。 第三,便于财务管理。在专业人才的工作下,农村财务会计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它的工作不受其他性质工作的干涉,有利于会计账簿等资料的存放以及管理,所以加强了农村财务会计的系统性以及整体性。 2.“村财村管”模式的缺点 第一,会计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因为所有村级财务会计人员都直接属于乡镇农经站管理,而每一个村落的经济状况不一样,所以在管理上给农经站的工作增添了难度,致使会计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第二,该模式不利于保持村级财会人员的稳定性。往往村级财会人员的选择是由村委会执行的,而随着村委会的改选,村级财会人员也将会改选,这样不利于村级经济工作的连续性开展,阻隔了集中经济的有序进行。 (二)“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实行的就是集体经济,并且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取得了一直的好评。而农村的财务会计管理则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咽喉之处,把握着经济的走向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时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不仅仅是对农村经济的一种管理,更涉及国家、集体以及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他们之间的稳定合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党中央有关“三农问题”的文件中反复提出在维护以及促进农村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因此促进农村稳定发展是首要。 1.“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的优点 第一,有效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与“村财村管”模式不同的是在该模式下委派会计完全不用受到村委会的干涉以及限制,在工作职权上有着充分的话语权,因而在开展相关的经济活动时是独立进行的,这样做有利于会计人员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 第二,有效提升了农村财会管理水平。因为委派会计的解聘等相关工作都不受村委会的限制,所以村委会的改选将不会对财会人员的工作造成影响,有利于保持财务工作的连续性,便于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提升了农村财会管理水平。 2.“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的缺点 第一,农村会计委派制缺乏法律依据。首先是因为农村会计委派制与国家出台的《会计法》的相关条例相悖,其次是因为由乡镇经管站挑选的财会人员在开展经济业务时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上级管理者的影响,从而降低了他们的专业性以及独立性。 第二,农村会计委派制弱化了农村会计的管理职能。由于村级财务部门与村委会之间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一般而言这两个组织分管不同的内容。在处理本村事务时,会计人员对财务无关的事情缺乏主动性,从而使得会计人员对本村事物缺少了解。但在开展村内活动时必将会涉及经济问题,因此长期以往,会计人员就对本村经济事务缺乏管理意识,影响他们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小结 从改革开放前较低级的合作社时期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以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财会管理模式以及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财会管理模式发展到改革开放后较高级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时期的农村财会管理模式、集体企业改制时期的农村财会管理模式以及税费改革时期的农村财会管理模式,我国农村财会管理模式正在不断完善。本文对现在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进行的探讨,希望对农村财会的管理改革带来一些启示。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 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逐渐被知识经济所取代,知识经济在发展质量和发展规模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受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与时俱进,在会计理论和会计细则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财务会计理论更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成为新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为此,我们应根据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具体变化,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认真分析,保证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实用性。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内容主要是明确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提供会计信息的对象,和提供哪几类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已经成为了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 (二)会计基本前提 现行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上,目前会计基本前提的内容和范畴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朝着更适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改变,将实效性作为了会计基本前提改变的重要原则和发展方向。 (三)会计要素 目前会计要素主要包含财务状况要素和经营成果要素这两种。新形势下对会计要素的理解应结合财务会计的具体应用和实际发展。 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变化 受到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其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持续经营概念的理解上发生了变化 在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概念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时间有较为正确的认识,财务会计理论的建立都是以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为基础制定的。但是受到知识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企业的经营时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持续经营概念在理解上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也将在持续经营概念上出现新的理解。 (二)在会计分期的概念上发生了变化 会计分期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及时利用,并根据会计信息作出及时的决策。但是受到知识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的提供渠道越来越多,许多会计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在网上实现了共享,会计分期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一影响下,财务会计理论中的会计分期和会计信息的定义也较传统的会计理论发生了许多变化。为此,我们要对会计分期概念的变化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在货币计量的概念上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货币计量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货币价值恒定的基础上的,但是在新知识经济时代,货币的价值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货币价值变化成为了主流,由此而产生的货币计量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单纯依靠原来的货币价值恒定的货币计量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因此,从目前知识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货币计量的概念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上述分析可知,受到知识经济的影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在发展中发生着重要变化,原有的一些规则和概念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更,为此,我们应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目前来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基表假设得到了持续的创新 受到了知识经济的影响,原有的会计基表假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会计基表假设取得积极效果,对会计基表假设进行了不断的创新。通过了解发现,会计分期假设将会对交易期进行变化,将交易其变成报表的报告期。 (二)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正是由于会计基表假设朝着持续创新的方向发展,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必须得到持续提高,以此来满足会计理论知识的发展需要。从目前来看,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财务会计理论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持续的。由此也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使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 (三)网络会计将会成为重要的会计发展方式 知识经济除了对会计基表假设和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产生变化之外,还对会计工作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会计将会成为重要的会计发展方式,不但改变了传统会计的工作方式,还对会计工作规则和会计工作流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会计工作将会朝着网络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将会朝着会计基表假设创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网络会计等几个方向发展。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浅谈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换及提升 摘要: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能分割开来,成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门,然而,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上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换与提升又是大势所趋,本文将从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上,对二者的转换展开论述。 关键词: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 联系 提升 措施 在当代企业中,财务会计工作与管理会计工作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两大组成部分。所谓财务会计,就是对企业进行资金运转方面的核算与监督工作,以及企业外部与企业有直接、间接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等为主要对象的经济管理活动。所谓管理会计,就是为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服务的,为管理者提供有利于企业经济管理的决策依据,其目的就是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要使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进行转换与提升,首先就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总体了解,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及侧重点不同 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银行等,其提供的经济信息只是向外界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个人、集体等,它是以财务报表为主要特征。而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向企业提供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企业经济管理服务,帮助企业经营者把握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未来发展的经济目标,提出未来发展的经济策略,编制预算,进行控制评价等。 (二)工作程序和作用实效不同 财务会计的程序和方法,运用特定的的会计准则进行核算,制定凭证、登记凭证、编制财务报告都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例如,财政部统一颁发的包括会计科目的使用,成本计算规程,费用开始范围等内容的会计制度,财务会计都必须坚决执行。管理会计则是依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受会计法等公认会计原则的束缚,它只服从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意志与要求,运用现今数学方法处理信息。财务管理的实效主要是对过去的,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强调客观原则。而管理会计则是预测未来发生的业务和事项,作用于未来的实效。 (三)会计主体不同 财务会计的主体是整个企业,力求提供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管理会计的主体并不是单独唯一的,既可以是整个企业,又可以是企业的一个局部,力求给经营者提供计划、决策、评价的依据,相对于财务会计较为灵活多变。 (四)核算程序和报表的格式不同 财务会计的核算程序是强制性的,向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的搜集、整理的工作都有固定的程序,所用的凭证、账簿等都有一定的规定。而管理会计的核算程序和报表的格式不固定,不具有强制性,较为自由。 除了以上几点区别之外,二者的区别还体现在核算体系的不同,核算精确度的要求不同,编制会计报表的时间不同等几个方面。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虽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许多的区别,但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同是现今会计的两大基本内容,两者构成会计系统的统一整体,相互依存、制约、补充。在某些方面上,二者还是有一定的联系,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信息的来源相同 不管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他们工作的信息来源都是来自于经济活动,只是二者对于信息来源的处理方式不同,财务会计采取固定的流程对信息进行加工,而管理会计是对所取得的信息进行整合与延伸,从而促进公司决策者的决策与计划。 (二)目标相同 二者对经济信息的处理,本质上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的。财务会计给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给企业提供决策的依据,而管理会计是参与企业的直接决策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诉,财务会计似乎面对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外部对象,而管理会计主要面对的是企业的内部,其实,二者在服务对象上存在着交叉的现象,财务会计提供的是财务成本指标,这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及企业外部的投资人都是不可缺的因素。而管理会计的工作尽管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决策服务的,但是,对于外部与企业而言,企业的高效运转又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联系。 (四)二者的会计报表是相互沟通的 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财务会计有时会把原来属于管理会计的内部报表,将其对外公开,不过,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固定的管理会计报表,因此,在工作中,财务会计往往会运用管理会计的工作原理,在财务报表中用资料或文字说明的方式加以呈现,向经营管理者提供所需的管理信息。 三、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提升转变的措施 (一)细化会计的基础工作 首先,要对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原始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列出详细的目录清单。 其次,财务会计可在会计科目的基础上,综合管理会计的需要,对原始的清单目录进行分类、整合,并建立起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将双方所获得的数据再次加以整合。 另外,设计会计凭证。首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统计信息代码或者类别栏,以免在日后的会计工作中对信息重复筛选。此外,可增加一个备用的信息栏,这样可在信息栏中增添一些非货币信息,凭证的输入不仅可以不用局限于本部门的人员,其他部门的人员,同样也可以输入。 最后,可以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账簿格式不一样,财务会计根据企业管理者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格式,财务会计的账簿格式由凭证长生。 (二)提高领导者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应用水平 众所周知,领导者作为单位和企业进行管理活动和经济决策的领头人,所以是否拥有优秀的领导者是关系管理会计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现代化的会计工作需要逐步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发展、提升、转变。一方面,领导者要注重自我完善,不断学习关于管理会计的知识,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单位可以建立一种上下员工监督机制,下级员工和平级管理者监督上层领导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实施,促使领导者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应用水平。 (三)重视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会计工作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能够更好地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保障。企业可建立相应的局域网,由财务会计设置相应的权限,使用数据库的管理系统来对企业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达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换的目的。 (四)加强管理会计教育,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任何一项管理工作成功的实施,都是依靠广大的基层人员共同努力实现的。所以要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提升,就必须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会计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人员素质。管理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具有财务会计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管理知识、分析能力。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换,还需要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需要有相应的作业流程图以及相应管理体系,配备专职人员进行负责监控,使财务工作及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快速的进行。 (五)加强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师协会 现今西方很多的发达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会计师机构,建立管理会计师协会,不仅能够促进管理会计的不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会计师的地们。所以要想在全国企业和单位范围内实现提升和转变,必须使管理会计法制化,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考试,制定管理会计的法律法规,提升人们对管理会计的认识。 四、结束语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会计管理工作,必须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不断地转变和提升。虽然在目前的大多数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还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门,但是因为二者的特定关系使他们的沟通成为可能,这一沟通使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换成为可能,这种沟通也使企业避免浪费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统筹人力资源,使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试论教师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摘要: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作为一名普通的财务会计教师,应将课堂作为人生舞台: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达到“教而不教”的目标。 关键词:职责 引导 教而不教 韩愈的师说诠释了教师作为“师者”的责任——“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尽管“师”有不同层次,其基本职责还是大同小异的。如果没有担当,“传道受业解惑”的差异可能就大了:“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因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传道者的导向作用 我们面对着的现实是中国文化在遭遇有序化的、变质的儒教社会结构的构造后,又在遭遇物化、异化、机械化、全球化、快餐化、娱乐化、弱智化、零件化等资本化的暴虐,作为教师应承担还本归原的责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靠课堂是不够的,但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不教而教的目标应该是不可或缺的。 授业者的导向作用 作为授业者,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重要的是要找到现实的逻辑支点。因此,教师在传授财务会计课程知识时,应该引导学生寻找财务会计的现实逻辑支点。 财务会计的任务是对交易或事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核心在“确认、计量、记录”。学生要完全掌握,首先应熟悉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对象是什么,否则学习的结果一定会由于“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而“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学习有感性认识——感悟——知识三个阶段。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对交易与事件的认知与感悟。比如在对交易的认知上,要引导学生了解与交易相关的历史,从中获得“商人”的含义及“中国人重交换”的历史,感悟交易的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交换与易经的关系,不断提高学生参悟人生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交易的现象,感悟交易的本质,再传授交易的相关财务知识,教学自然而然达到了温总理所要求的“不教而教”的目标。 解惑者的导向作用 诸葛亮的“才干需要学习”、“学习需要静心”精辟地阐述了学习的作用与状态。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人逐渐被物化为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要学生静下心来学习,一定会面临学习动力等困惑。作为解惑者,面对学生的诸多困惑,应巧妙运用“大国烹小鲜”的中医原理,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引导学生先“庶”、后“富”,从而达到不教而“教之”的目标。 我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始终处于填鸭式的状态中,习惯了依赖教师。在继续更高层次的学习时,学生不仅保留了将教师当拐杖的习惯,还认为终于摆脱了教师、家长的束缚,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将最该抓紧学习的时间荒废掉。因此,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采用启发式、通过图像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捕捉关键信息,将关键问题留给学生去争论,让学生从争论中获取答案。还应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工具查找资料,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不能忽视的是,财务会计的教学一定要与税法的教学相辅相成,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理解、分析,提升学生的业务判断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为了促使学生不放松学习,在考核方式上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一定不能将学生的考评放在学期末。考核要循序渐进,每堂课都要保证他们有讨论发言的机会,并且将他们的发言情况记录在课堂发言成绩中,该成绩应占到总成绩的40%以上。 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时,还应注意扩大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利用在校的时间,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财务会计课程的过程中,不应该简单传授课本知识,应“传道受业解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教学目标。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构建 提要本文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及会计专业岗位技能需要,探讨财务会计课程技能考核相关内容,提出构建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财务会计;技能体系;技能测试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一般从岗位、证书、能力等方面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财务会计》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会计职业考证中起着核心作用。 《财务会计》课程是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导向、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六大会计要素为依托。在阐述财务会计目标特征的基础上,对六大会计要素的核算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最后以财务会计报告为总结。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培养市场需要的、服务于企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职业技能,能胜任出纳、会计岗位的财会人才。课程的目标定位,明确了财务会计课程为职业技能型课程。应以岗位专业知识与实际目标工作群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学以致用,掌握与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技能。为了促进教学,检验教学效果与考核教学质量,职业技能型课程的考核是组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学中,职业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职业技能型课程的考核还处于探索阶段。 一、构建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指导思想 (一)确定技能测试目标。《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的目标应来源于课程标准。《财务会计》课程目标细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原理及会计处理的程序、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进行会计核算的核心能力及专业素质,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具体目标可分为知识教学目标、技能教学目标、素质教学目标三方面。 1、知识教学目标考核。主要是学生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具体为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目标、基本要求、账户体系和报告体系以及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过程、程序和基本核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2、技能教学目标考核。这是检验学生是否能联系实际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的一般操作方法,能正确使用企业会计核算中常用的账户,能按要求正确核算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能正确计算会计核算的主要指标,能运用会计核算资料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初步分析,能进行税务申报,能正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主要会计报表。 3、素质教学目标考核。这是考查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的职业意识,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生具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学生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廉洁自律的会计品格,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等。 (二)《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构成。基于上述课程目标,《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系统的构成由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和专业基本技能体系两部分构成。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财务会计》课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主要考核知识教学目标。旨在考核学生的财务会计相关概念和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过程、程序和方法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测试题型主要是客观题,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所构成。 2、专业基本技能体系。《财务会计》课程专业基础技能体系,主要考核技能教学目标和素质教学目标。旨在考核学生掌握财务会计日常核算的一般操作方法和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及求实创新的意识、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和廉洁自律的会计品格。 《财务会计》课程技能测试体系应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强调能力本位。着眼知识和技能,关注过程和方法,体现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活用教学素材,联系岗位实践,指导教学改革,鼓励探索创新。测试题型主要由主观题、业务辨析题、业务操作题和综合素质题所组成。 二、技能测试题库建设 (一)命题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主,强调能力为本。命题要有利于指导学校加强日常教学工作,有利于课程改革,不要脱离日常专业教学内容,以知识能力为本位。试题应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考查能力上,对知识的考查主要是检测知识运用的能力。 2、强调应用性。命题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考查实践能力,克服传统理论教学“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倾向。 3、增强探究性。命题要注意考查创新意识,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试题结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要灵活开放,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空间,便于创造性的发挥。 4、注重综合性。命题注意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引导学生关注对所学知识适当的重组与整合;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基础上,强调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 5、坚持教育性。命题时应注意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个人、集体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6、体现时代性。注意结合社会热点、结合专业前瞻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精神。 (二)命题的原则。命题要体现基础性、全面性、科学性、适度性、规范性等原则。试题要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对财务会计应具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力进行较全面的考核,试题要体现技能测试,尽可能逼真会计岗位的实践活动,资料来源第一线的会计凭单。保证命题的科学性,试题表述要规范,问题明确,语言简洁,图表清楚,专业术语准确,答案要避免出现歧义。试题的难度比例适当,要有利于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题目设置要有梯度,起点适当(试题的易中难比例为6∶3∶1);要严格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命题。 (三)命题框架 1、按专业教学内容命题,主要考核专业知识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客观题。主要考核基本知识,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以岗位技能为辅。题型可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组成。这一部分内容经过多年会计专业教学有较成熟的考核方法,在建立题库时,可加入近年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与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相关内容。在选择题里要体现会计技能的专业知识,适量加入财务会计实务,将实务内容转化为客观题型来考核。考试方法可采用计算机无纸化考试。 2、按会计工作岗位群的技能需求命题,主要考核动手操作能力。这一部分主要是实践业务操作题。 (1)出纳岗位:出纳工作需要很强的操作技巧。作为专职出纳人员,不但要具备处理一般会计事务的财会专业基本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处理出纳事务的出纳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强的数字运算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核:①出纳基本功:真假货币鉴别、残损币的处理、点钞技术、发票开具技能等;②出纳日常事务处理:现金管理与核算、银行存款与账户管理、出纳账簿管理、出纳单据处理、银行资金结算处理、出纳纠错防错、出纳交接工作等。 (2)记账会计岗位。①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如销售发票、财产验收单、财产清查表、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单、工资及工资分配表、坏账准备计提单、财产溢余短缺报告审批单等);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②登记账簿:记账:日记账(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总账登记);明细分类账(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固定资产明细账、增值税明细账等);对账: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③编制会计报表:主要考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 (3)会计主管岗位。①财务分析。②会计管理与监督。考试方法可采用手工会计纸质考试或计算机会计无纸化考试。 三、技能测试的实施 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过程性检查与结果检查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成绩来源于期末试卷成绩;实训考核成绩源于课程内技能考核。采用笔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老师评价与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考核涵盖学习实施全过程。 四、试题编制和组卷 财务会计技能测试题库要与财务会计理论考试题库区别,突出技能考核特征。财务会计技能测试题库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紧扣财务会计专业岗位所需技能。在客观题录入库时,要注明章节、知识点、难易程度,并以此编代码;主观题录入库时要注明会计岗位、知识点、难易程度,并以此编代码。试题组成时,按代码设定组卷程序,用计算机抽题。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都开始逐步地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在新财务会计制度的指导之下进行改革。本文就对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通过探讨提几点对策建议,以期帮助医院财务管理可以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新财务会计制度;医院;财务管理 科学的医院财务管理可以保证医院的发展更加稳定。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应该不断对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并加大监督力度,避免发生资金浪费的现象。 一、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的特点 对现有的医院财务管理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医院财务管理可以分为两种,但是这种两种模式的方式都是统一的。第一,集中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行政和财务部门中,并对财务事物进行统一的指导,同时对经费进行管理。例如在小医院中,其实现收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一级财务管理部门,而其他部门则没有权利进行相关工作;第二,分级管理。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大型医院中,由财务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规则制度,并对涉及到财务管理的人员进行更细化的职责分配,让员工明确自身的职责。同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对二级管理单位进行不断的调整。随着医院的发展,财务管理的作用也会被不断的扩大,而出台新财务会计制度则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医院对财务管理进行建立,并对医院资金进行更合理的利用。在医院法中,会计工作应该融入到各个资金使用项目中,才能真正的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对医院资金的作用,并让医院资金的使用方向更加明确。 二、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部控制不够健全 虽然医院已经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分析。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务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并建立全面的体系,也就不能真正的发挥财务管理在医院中积极作用,导致财务资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全面,对于预算外的资金就难以起到重视,造成非法集资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于已经建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医院,在执行的过程中忽视其重要性,因此体系也形如虚设,并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上述我们已经提到,在传统财务管理中,其模式被分为统一领导的“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这些模式中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领导和财务分配之间的矛盾。产生这种矛盾也比较正常,这是因为人都是过度追求自身利益的,所以财务管理发展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将权利分配给各个部门,导致财务管理在运行和行使过程中机制不够健全。 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改革措施 (一)加强财务管理意识 随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出台,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医院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院财务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更不能在医院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更不能对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控制,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就不能真正的反应出医院的经营情况。所以,新财务会计制度更是财务管理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物,同时也让更多的会计工作者可以真正的认识到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并对进行新的认识和了解。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可以将这种意识,融入到各个环节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发展趋势逐渐国际化,在国际贸易中可以更好的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提高医院竞争力。 (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实际,在建立财务管理体系时,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对其进行完善,在新会计背景中,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目标也会更高,应该对传统的医院目标进行改善,不再单单的追求医院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以实现医院价值为主,才能真正的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并真正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财务管理中,应该改变财务管理的模式,让其更加信息化。不论在什么时代,医院都是更加重视实际利益,所以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关注度并不高,而在财务管理中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即使出台新财务会计制度,但是其信息仍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制定信息化的医院财务管理就能得以实现。利用新的模式对财务信息的准确度进行提高,并增加员工的工作效率,更好的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创新财务管理制度 通过医院财务管理的不断实践,在管理的过程中医院经常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缺乏相关的规程制度,更没有形成全面的监管制度,就不能对医院各个项目进行及时的预算,其预算结果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财务管理制度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医院财务工作中起到指导和规范流程的作用,保证医院获得更多的活力。通过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让医院得到全面的管理,让医院的内在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面对会计制度,不仅仅对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完善,更多的应该是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财务管理创新的时效性,为医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财务管理在新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需要不断的创新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并不断对新制度和观念进行分析和融合。但是我国新制度下的医院财务管理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其实践时间不长;另一方是制度并不全面,所以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善,才能真正的发挥新财务会计制度的优势,并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 作者:李松琳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方式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会计工作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促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出现了诸多交叉点和重叠点,为两者的融合发展创建了有力条件。本文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异同进行分析,并提出两者融合的必然性和具体融合方式。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方式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异同 1.两者的概念。管理会计是对企业经济运营进行管理,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创造价值增值的一种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强调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控制,通过加工、整理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财务会计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形成财务报告,提供财务信息结果。财务会计着重于对已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与监督,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2.两者相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的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均是为企业经济管理服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分析、评价,有效控制经济运行过程,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二是核算对象相同。两者均以企业的资金运动作为核算对象,并且核算内容的重叠处较多;三是信息来源相同。两者均使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原始信息进行核算。3.两者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用不同。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提供决策参考,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财务会计则侧重于对外报送财务报告,让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是原则不同。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制度、准则的约束,没有严格的工作模式和操作标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财务会计则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进行核算,具有较强的强制性。三是工作方法不同。管理会计没有固定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等学科理论完成工作。财务会计则需要按照固定的会计工作程序工作,从记账到生成财务报告均有固定操作流程。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必然性分析 1.外部因素促使融合。在社会化生产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使得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从会计发展的角度上看,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技术大量涌现,电子商务、网络交易平台的出现,催生出诸多新的业务,由此使得企业的经营需要面临瞬息万变的信息,仅仅凭借财务会计很难进行有效应对。而管理会计可通过自身所具备的灵活性特点,以全新的会计处理方式,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由此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了保障,但是管理会计工作开展却又离不开财务会计的支撑,因此,在这种外部因素的推动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将会成为必然。2.内部因素促使融合。对于企业而言,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在这一前提下,按职能进行划分的各部门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职能的交叉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成为必然。以企业的生产部门为例,其需要借助管理会计的知识对成本进行有效的管控,而管理会计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则需要以财务会计的核算数据作为基础。同时,人才、技术、知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并在企业的投资决策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财务会计却无法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如实反映,必须借助管理会计提供非财务信息。因此,两者之间必然要进行融合。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方式 1.建立融合型的组织机构。受企业内部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国内大多数企业都并未设置单独的管理会计部门,企业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会计核算以及预决算等工作全部都是都是由财务会计负责。然而,在上述工作中却涵盖了管理会计的内容,由此不但导致财务会计的工作量有所增大,而且还造成管理会计无法明确自身的职责。鉴于此,企业应当对现有的组织机构进行完善,并逐步将预决算、财务管理等工作分离出来,由管理会计负责业务处理。对于企业而言,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离不开会计,两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为此,应当在建立独立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机构后,将之有机地融入到生产经营当中,如财务会计负责对生产经营的各方面数据进行记录,管理会计负责进行绩效考核及成本控制。2.完善融合型的会计工作机制。为使会计工作更加符合企业经营活动的要求,应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工作机制上进行融合,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在对融合型的会计工作机制进行建立的过程中,企业高层应对管理会计的作用予以重视,这样可以促使会计工作人员更加准确地收集有利用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获得有效的整合。同时,可采取专业培训的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明确会计融合对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此外,企业应对融合后的会计操作体系加以健全,促使相关会计人员能够按具体需要收集有关数据。为使会计呈现出来的信息更加具体、更具利用价值,应对会计基础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借此来推动两者之间的快速融合。3.建设融合型的会计信息系统。虽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相关数据的采集上有所区别,但从数据的本质上看,两者采集的数据却具有同源性的特点,财务会计信息是管理会计信息的主要来源,鉴于此,企业应当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起一套融合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借此来实现信息共享。企业可以按照实际的需要,建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信息目录,根据会计科目及会计数据对信息目录进行具体分类,这样便可以使两者的核算数据全部包含在信息目录当中。同时,可以信息目录为依托,构建数据管理系统,并将该系统与ERP系统进行无缝对接,由此可实现会计工作网络化。4.实现融合型管理控制过程。管理会计的很多控制方法都与财务会计工作有所关联,以预算管理为例,财务预算是预算编制结果的体现,其能够为企业将要开展的经营活动提供规划和资源分配依据。在执行预算时,实际成果与预算数据的对比,使用的都是财务会计数据,如成本、收入、利润等等,若是数据出现偏差,可通过修正的方式确保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在对预算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除了包含财务业绩评价之外,还包括管理业绩评价,前者是定量评价,它的主要依据是实际发生的财务会计数据,如利润率等,而后者则是定性评价。由此不难看出,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是两种会计相互融合的表现形式,其中管理会计具有主导性和控制作用,财务会计则主要起数据反映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均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手段,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交叉点。为了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作用,有必要根据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促使两者融合应用,通过建立起融合型组织结构、会计工作机制、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控制过程,从而实现两者融合的最大效用,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钟方俊 单位:湖州市南浔区旧馆镇人民政府财政所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发挥策略 摘要: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财务会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为企业制定出有利且可行的方案、策略,以创造更高的价值,在明确了财务会计的职能定位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地实现路径,才能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作用,针对目前财务会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就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本论文针对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发挥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财务会计;工作职能;有效策略 在企业内部管理活动中,财务会计是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财务会计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管理企业的资金,通过严格控制财务收支、资产运营、设备维修、费用成本、合理避税等,最大程度低降低企业税负、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让企业在现行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发挥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财务会计的主要作用 在企业管理中,财务会计是重要的内容,直接关乎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财务会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的是分析资金的资金运行情况,对财务情况予以处理,以从资金管理的角度出发管理区域的经济行为。财务会计工作可以促使企业的资金合理流动,避免资金匮乏或者资金浪费的问题存在。财务会计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门自身的工作职责,各个部门的运行都会涉及到财务管理问题。财务部门与其他各个部门相互合作,以使财务工作顺利展开,企业资金得以有效利用。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财务会计人员可以提供财务资料,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企业的投资者依据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全面认识企业资金的流动情况以及生产经营情况。 二、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包括财务部门、管理层等等存在财务会计问题,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没有正确认识,也没有树立财务意识。一些企业管理人员还会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利益。在一些国有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作为一个管理部门存在,却没有发挥资金管理作用。会计人员监督职能缺乏独立性。现在一般认为独立性包括两个方面: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然而在现实的生活工作中,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工作困难重重,会计人员作为经济活动的监督者并不具备独立地位。在企业中会计人员的薪酬利益依附于本企业和本企业的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主动迎合管理层不正当要求,从而严重挫伤了会计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会计的监督职能受到了严重破坏。多数的企业都没有将财务会计制度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更没有实施系统化管理。特别是一些企业对国外财务管理模式的效仿和引荐,却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运行情况,导致财务会计工作不符合企业发展实际,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部分企业没有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合理划分,职能分工不够规范,导致职能重叠或者职能遗漏的问题存在。财务会计人员在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能的时候,要考虑到企业运作情况,还要做好书面记录,包括企业的收入、日常开支等等都要详细记录。一些财务会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并没有积极意识,而是被动地工作,将资金运行情况记录下来,却没有做好资金分析工作。财务会计人员对工作没有积极主动的认识,缺乏创新意识,在工作能力上就会有所缺失。财务会计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有所欠缺,由于财务技术能力不够,加之监督工作没有切实到位,就导致财务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财务工作中存在错误在所难免,如果财务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没有端正态度,就必然会影响采取管理效果。特别是一些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权限集中化,导致工作受到影响。 三、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 (一)财务会计关于资金的工作职能 企业资金管理以财务会计制度为指导,使财务会计人员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建立制度完善机制。财务会计部门要以积极的态度宣传财务知识,为顺利开展财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财务会计人员要对企业资金的运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范围充分掌握,对资金的流动情况以及使用情况都要及时安排。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资金管理工作中,要分析企业运行每个阶段的财务状况,向管理层上报。结合本企业财务状况上的薄弱环节,制定财务计划、资金筹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劳动用工及工资、利润分配等,并做好采取核对工作,将企业的利润计算出来。企业的银行财务处理工作中,财务会计人员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包括财务会计与银行之间的收入和付出都要做好凭证,详细记录每一笔资金流动情况,之后做好账目核对工作。对于各个部门的资金管理,财务会计都要做好预算工作,并详细分析,进行核查,并做好记录。 (二)财务会计关于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 财务会计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对企业的销售运营情况实施管理,对销售数据进行核查,销售部门要配合财务会计部门做好产品销售的总结和分析工作。应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记录各项经济业务、明确责任,财务会计经过整理后制作成财物档案。对于各个部门与财务会计相关的管理内容,都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整理,经过编排之后上报给领导层。财务会计人员还要与出纳人员合作做好工作,承担对财务资料的管理工作。 四、财务会计工作职能的发挥策略 (一)强化财务会计的制度 企业管理中,财务部门要发挥作用,就要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应制定一套完整、严谨、相互制约、具有可操作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才能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确保资金有效利用,防止和避免生产经营中的偏差和营私舞弊行为,使财务信息更为准确,财务资料更为完整,并且对信息资料能够系统化整理,并进行详细分析,财务会计的运行效率就会有所提高。在进行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中,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符合财务会计管理的实际需求,内容丰富而且全面,将各项元素建立关联性,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财务会计制度还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基于相关的法律规定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由于财务会计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并不仅仅是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所有部门的工作都涉及到财务工作内容,要在财务会计制度的指导下相互合作,以通过强化财务会计工作,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增强财务会计工作者的能力 企业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以使财务会计工作得以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必须考核上岗,不断提高业务水准,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针对性地参加政治、法律、业务等方面学习,财务会计工作不再单纯是记账、算账、报账。它更是一种经营管理手段。会计工作要发挥作用,是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会计人员为保障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聘用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并建立财会专业人才储备库以供在会计人员流动、定期参加教育培训等应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并设立激励机制,以使财务会计人员对学习和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产生积极一时,以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合理划分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 财务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所有的部门都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如果没有对财务会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就会对工作的运行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效率,就需要企业对会计工作内容合理划分,以使得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得以充分发挥。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工作人员要与其他部门之间进行合作。按照有关规定履行职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并认真履行职能。只有这样,采能够保证财务会计工作不会出现重复现象,也不会存在管理漏洞,由此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保证正常运行,就要重视财务会计工作。从目前的企业运行情况来看,由于财务会计工作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就会导致企业发展受到影响。企业的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包括分析资金的运行情况,处理企业的税务问题,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并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以将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保证企业资金运行顺畅。 作者:胡程畯 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商学部 财务会计论文范文:电子商务下财务会计发展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当代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们已对电子商务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如物流、审计、税务、营销等方面都已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在电子商务会计方面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尤其是讨论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会计遇到的问题。本文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讨论新环境下财务会计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财务会计发展的因素,并根据问题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子商务;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凭借其方便快捷、高效率等特点迅速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购物消费越来越多的依靠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已经成为新兴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它的出现及发展都是在社会环境的推动下,尤其是经济环境对财务会计的推动作用最大。电子商务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环境,传统会计所依赖的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财务会计在理论以及实务上都将在新环境中遇到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这一大环境,必须加强对电子商务环境企业财务会计的研究。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会计发展遇到的问题 1.会计基本假设面临冲击。一是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在传统财务会计中,会计主体一般都是能看到、摸到的企业实体。而在电子商务中,会计主体的认定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空间范围,实现了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突破。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主体甚至很可能不存在会计实体,而是一些虚拟网络媒体,这极大地模糊了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给传统的财务会计带来较大的冲击。二是对会计持续经营的影响。传统环境下的企业财务会计通常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但在电子商务中企业运营十分不稳定,企业重组、破产清算、分设等业务频繁发生,尤其是一些虚拟的企业存在时间较短,往往以一项使命的完成时间为周期,传统的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财务会计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以非持续经营为前提的清算会计的挑战。三是对会计分期的影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依托于现达的计算机技术已实现财务数据的实时处理,业务发生和财务会计记录、计量几乎可以同时进行,甚至可以同步生成财务报告,而不必再等待一个周期结束,因此会计期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化。四是对货币计量的影响。电子商务环境下虽然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手段,但是货币的表现形式有了较大变化,货币体现资产价值难度上升,甚至使用何种货币都成了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支付也逐渐代替传统的现金、支票的支付方式,企业必须适应这一改变,完成从传统支付方式到电子支付方式的转换,实现财务工作的电子信息化。2.企业需要更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互联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迅速发展,极大的降低了物理距离对于商务贸易的消极影响,众多国际公司依靠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国际贸易越来越普遍。据数据显示,仅在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市场规模就达到了957.1亿元,环比上涨37.7%。一个企业想在变化莫测的国际环境中取得长足发展需要更加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以及成熟的管理经验。只有很少的大型企业能够独立承担如此多的资金需求,因此企业筹集资金不再仅仅只是面向国内,而是面向国内外更广阔的资本市场。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之间的融资行为越来越多。据了解,仅2015年我国融资案例总数就达到3932个,较前五年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2010-2015年的融资数量如下图所示。综上可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可能需要了解更多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以往的信息平台很难满足企业对于筹资、投资的需要,尤其是对海外公司财务状况的了解更是贫乏,这就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的发展速度。与此同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等原则,企业财务报表的受众必须考虑到国外企业,这就要求企业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财务报告。3.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保密出现问题。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凭证账簿,在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依托于网络技术,因此更容易通过计算机技术对电子数据甚至是财务信息进行恶意篡改、伪造等。财务会计越来越依赖于财务软件,一旦财务软件系统出现错误,就会出现大量连续重复的错误。同时,传统会计明确分工,内部控制效果明显,但在电算化条件下职位分工越来越模糊,总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内部控制环节也越来越薄弱,加之在电算化条件下凭证账簿的责任人签字盖章等环节难以严格执行,因此人们对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难免产生质疑。4.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主要要求从业人员拥有娴熟的会计专业知识以及实务经验,然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仅仅有会计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电算化会计是财务会计与网络、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产物,其确实给财务会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能排除基本的计算机故障。二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更加便利,财务会计信息也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拥有相关的管理知识技能。三是电子商务活动在流程上与传统商业活动有较大的不同,因此财务人员也必须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了解企业经营流程、生产工艺及过程,尤其需要准确掌握成本信息等会计信息。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会计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 1.会计理论发展的滞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不仅在会计实务中遇到了问题,在会计理论上也必将出现许多不适。会计目标、会计假设等会计的基础理论受到了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冲击。理论指导实践,如果理论不能与时俱进,实务工作中也必将重重受阻。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必须受到重视。会计理论不能贴合实际导致会计的实务发展受到严重阻碍。2.财务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电子商务依托网络技术的发展正迅速取代传统商务,当代的电子商务有了许多新特点,如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贸易趋于国际化、会计信息及时化等。伴随着商务活动,财务会计也正努力适应这些新产生的特点,但一个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必定是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指引之下进行工作的,我国有关会计的法律法规虽然已经比较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会计法》为核心的较为全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越来越多新事物的产生让现有的法律法规出现盲点。3.财务会计组织学习能力比较差。电子商务在传统商务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创新,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能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也给财务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但这些进步都要依赖从业人员能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等现代技术手段,因此财务人员的学习能力对于电子商务大环境下的财务会计尤其是在会计实务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必须重视财务会计人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重视会计的继续教育。 三、解决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会计发展面临问题的对策 1.增强财务会计的理论创新。电子商务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发展的重大创新,与此同时财务会计面临的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我国在电子商务财务会计理论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使得从业人员在实务工作中往往会遇到问题和分歧,而因为会计理论不健全或会计准则有漏洞无法解决或无法得出统一结论,进一步限制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发展。一是当前电子商务中会计主体已不再局限于一个企业实体,跨区域的企业越来越多,虚拟的网络媒体企业也越来越多,对此财务会计必须摆脱传统局域的限制,财务管理必须依赖网络技术实现从局部走向全局,尤其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来说实行财务集中式管理可以大量避免财务混乱的产生,节约成本,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以及决策质量。二是对于电商经常出现的破产清算、合并分设,在会计理论上必须结合实务完善相关理论,对破产清算等会计处理规范化。三是对于以电子商务为主的企业无形资产比重越来越大,实际能以货币准确计量的资产不再能反应一个企业的真实财富,因此必须加快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的创新发展。随着环境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目标,会计理论方面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创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2.构建电子商务财务信息市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企业想与国际接轨就会需要与国外市场进行信息交流,就要提升企业财务网络化水平,使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化,更加及时并扩大范围公布财务信息,从而构建起面向国际社会的财务信息市场。当今的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建立起自己的信息系统,积极参与财务信息市场的构建,打破财务信息交流空间上的障碍。同时,企业应主动在国内外网站上财务信息,寻找其他企业的相关信息、招商引资,吸引大批优质资金流入企业,也可寻找更有发展前景的投资机会。财务信息市场的构建不仅需要企业按照法律法规积极参与构建,同时社会审计单位和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必须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强监管力度,保证信息市场的合理合法的有效运行。3.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现状是基础会计人员趋于饱和,但对于较大企业所需的高级财务人员仍有较大缺口,尤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电子商务所需要的既能熟知财务会计知识,又懂企业管理以及网络知识的财务人员更有大量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大对新型人才的培养,如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大力鼓励高校的教学创新,以培养既懂会计也懂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实现会计人才培养以及企业需求“供给”两侧的平衡。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将考核成绩加入到人员岗位晋升、绩效评价中,以激励会计人员不断提升自己,提高综合素质。4.完善财务管理流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流程是企业提高财务管理的基础之一。只有按照企业自身的商务流程量身定做的财务管理流程,才能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电子商务企业应将其财务管理工作与业务统一,避免传统财务流程中财务管理与业务分裂的情况。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业活动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统一,作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会计工作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征,设计出将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相统一的财务管理流程。资金流的产生是商业活动开始的标志,没有一项商业活动不涉及资金流;物流的良好运转则为资金流的运转提供了重要保证;信息流对于资金流和物流起到了必要的支撑作用,如果没有信息流良性运转,资金流和物流的运转必定是低效率的。因此,面对电子商务这一大环境,财务管理必须将三者纳入一个管理流程中来。新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流程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5.加强财务软件的开发。电子商务环境下财务会计工作更加依赖于财务软件的应用,借助财务软件不仅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提供了新路径。电子商务环境下崛起的众多企业大多依赖于财务软件去处理大部分重复而且繁琐的工作,因此财务软件的开发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显得更加的重要。但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软件又不同于传统的财务软件。除了满足传统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还必须能适应电子商务企业的新特点,如要完善集团业务处理功能、满足移动办公的需要等。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软件不仅要求满足核算功能,众多的软件开发者还必须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当前新环境下的商务业务流程以及软件使用者的需要,以便开发出更加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需要的财务软件。 作者:黄龙 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管理 摘要:本文是作者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的,主要论述了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管理及其重要性,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电力设备 安装工程 安全管理 隐患 1 安全管理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国内的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项目安全事故频发。据调查发现,现场施工人员普遍缺乏安全操作意识是导致安全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要确保电力设备安装工程顺利实施,重点在于强化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而安全管理则是加强现场施工人员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当前,在国内大部分电气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现场管理者普遍存在“重质量与成本控制,轻安全管理”的问题,造成现场施工过程中水电供应不充足,甚至引发火灾隐患,影响施工进度的同时也对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如果国内的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首先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根据施工建设的需要,在单位内部构建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工程项目的监管部门,要恪尽职守,指派专人全程监督现场施工流程,严格按操作规范检查施工人员的操作步骤,严格现场管理,消灭一切安全隐患,提高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水平和安全系数,严防安全事故发生。 2 电气工程中的常见安全隐患 2.1 接线问题 进行接线施工时,操作人员普遍缺乏 安全防范意识,部分重要的工序流程没有受到重视,为日后的电器施工埋下安全隐患。比如,相线直接与灯头螺口的线柱连接,处理开关的过程中未切断相线;未及时清理腐蚀剂等。因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差,导致线路搭接工序相对混乱,从某种程度来讲无疑为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2.2 穿线施工 进行穿线施工时,如果管道直径太小,但设置导线数量相对要大,导管的内部散热空间受限,致使导线绝缘层加速老化,也不利于现场的安全施工。 2.3 避雷系统的施工 安装避雷系统时,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连接有多套可选方案,如采用构造柱的四根主筋沿墙体或构造柱内敷设,或采用镀锌圆钢施工。引下线施工过程中,若漏接或漏焊某处圆钢,就可能使得引下线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进而使整个避雷系统失去避雷作用,由此引发安全事故,因此说漏焊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3 有效防治隐患的安全管理措施 3.1 加强员工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为顺利开展电气施工活动,首要任务便是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对于未施工的电力设备安装施工项目,可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工程监理部门开展以现场操作人员为主体的安全生产培训活动,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考核,不断强化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形成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局面。在现场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施工人员麻痹大意,要定期进行安全知识考核,促使其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从而有效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使现场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3.2 构建合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电气施工项目 经理和监理单位首先要熟悉安全生产和规范的操作流程,熟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立足实际,制定一套安全生产实施细则,用以指导施工建设。监管部门应认真研究以往的安全事故资料,重点排查容易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部位;积极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监督责任分解至各部门、岗位,促使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坚决杜绝“不作为”问题出现,一旦发现隐患,逐级追究安全责任,并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杜绝违规操作。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施工设计图纸审查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全方位动态跟踪监督现场施工人员的操作流程。监管人员要根据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对现场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力求将一切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里,确保电气施工活动顺利开展。 3.3 加强施工安全设施的管理 电气施工项目能否顺利实施,除了依赖于严格的现场安全监管,还需完善硬件设施,从制度和设施上为安全生产提供“双保险”。管理者要定期督促设备管理人员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防止其因长期沾染污垢而逐渐丧失安全防护功能。闲置的安全防护用具必须按编号存放在指定的位置,切忌乱堆乱放,影响正常的施工秩序。除此之外,施工范围要提前对安全防护设施的操作人员进行规范操作的教育和培训,指导其规范操作。将要安装的电气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使用性能即安全测试才允许投入使用,以免其在安装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用电装置同电气设备一样,安装前必须验证其安全性能;重点排查电气设备的绝缘和接地部分,防止其漏电;对于工程的电气、电子产品,应重点测试其绝缘、接地部分的性能;在进行电力设备的维修前,应事先进行安全测试,尽量提高维修操作的安全系数。 4 结论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常伴有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作业人员对于必要的安全用具不够重视、缺乏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导致操作违规、工序错误,从而埋下安全隐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气工程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若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加强安全管理,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对设备的管理保证产品、用具的质量安全,只有采取多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控才能有效规避安全隐患,保证施工安全。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气工程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若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加强安全管理,本文介绍了电力设施企业安装工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现状,分析了安全管理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探讨了电气设备施工中的安全隐患以及控制要点。 【关键词】电力 安装 安全 管理 前言 电力设施企业安装工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现阶段很多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往往偏重于对工程质量、进度方面的监控,而不能充分认识到安全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一方面与长期形成的管理意识有关,另一方面,现场施工人员安全施工管理相关业务知识的缺乏,制约了他们更好地完成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管理工作,而且,很多单位没有安全工程师,安全管理工作由兼职人员代管,这样,在施工安全管理上的效果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得施工现场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而伤亡事故时有发生的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如2005 年7月8 日,内蒙古自治区新丰电厂1 号汽轮机房的球型网架屋面结构发生垮塌,导致6 名施工人员死亡、8 人受伤,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要扭转工程建设项目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就要加强安全施工管理工作,使安全施工管理工作成为工程施工的一项单独监控项目,配备这方面的人才,加强这方面的工作。2007 年4 月18 日,国家电网公司以国家电网基建[2007]302 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电力设施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在安装工程中的施工安全职责。 一、安全管理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是具有一定危险的,是一种事故多发的工程项目。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事故并不主要是由于一线作业人员业务能力不足而造成的,更多是由于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而导致的。由此可见,工程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强弱是保证电气工程安全生产的关键,而安全管理则是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国多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往往都是侧重于施工的质量与成本,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缺乏重视,以至于停水、断电、火灾等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威胁了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阻碍了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若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巩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根据实际工程项目的需要,构建长效、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与制度。工程项目的监管部门,应充分行驶其职责,对施工现场所有作业人员的业务操作与个人行为采取实时监控,加大执法力度,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阶段,以此保证生产安全,全面提高电气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与安全系数。多年来,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事故所引起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负面影响,安全管理已然成为了推动我国电气工程发展的头等大事。 二、电气设备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1、违规操作、线路引起的火灾,导致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问题 (1)违规操作引起火灾。私拉乱接往往出现导线短路,引起高温互相焊牢,产生的高温可熔燃易燃物质而导致火灾。应对是应采取阻隔封堵等措施以限制火势蔓延,并且增大电气线路绝缘层的厚度,必要时穿阻燃、耐火电缆。 (2)线路引起火灾。过载间接引起火灾;接触不良引起火灾;线路连接不良引起火灾。 2、电力系统防雷,接地故障引起安全隐患 接地故障反映相线和电气装置外露导电部分以及大地之间的短路,而且能使所有外露导电部分对地带故障电压,此电压可对接地的金属导体打火或建立电弧,在一处或多处引燃起火。 三、电力设安装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内容 1、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1)与建设单位签订工程项目安全施工目标责任书; (2)审查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3)审查电工、焊工、架子工、起重机械工、塔吊司机及指挥人员、爆破工等特殊工种作业人员资格; (4)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高危作业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5)检查各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制度是否健全; (6)认真做好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强化各级安全教育工作。 2、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按照电力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制止现场违章作业; (2)安全员发现有违章施工或存在安全事故隐患时,应当马上制止,如有不听指挥继续施工者,立即向领导部门报告; (3)定期组织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检查施工机械、安全设施,未经安全管理人员签署认可的不得投入使用; (5)每周评述上周安全生产管理状况,提出意见和建议,将高危作业、重要工序、易发生事故源和薄弱环节作为安全管理的重点,加大管理、检查力度。 3、施工过程中安全资料的管理 (1)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办法》中对资料管理和表格形式的要求,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日志,安全管理人员应在安全管理日志中记录当天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情况,记录发现的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及处理措施; (2)《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办法》涉及安全管理方面的表格,可以作为日常安全管理的常用表格; (3)有条件的工程应使用音像资料记录施工现场安全生产重要情况和隐蔽工程施工情况,由安全管理部门存档,安全管理资料必须真实、完整。 四、有效防治隐患的安全管理措施 1、加强员工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为顺利开展电气施工活动,首要任务便是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对于未施工的电力设备安装施工项目,可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工程监理部门开展以现场操作人员为主体的安全生产培训活动,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考核,不断强化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形成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局面。在现场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施工人员麻痹大意,要定期进行安全知识考核,促使其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从而有效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使现场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2、构建合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电气施工项目经理和监理单位首先要熟悉安全生产和规范的操作流程,熟知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立足实际,制定一套安全生产实施细则,用以指导施工建设。监管部门应认真研究以往的安全事故资料,重点排查容易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部位;积极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监督责任分解至各部门、岗位,促使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坚决杜绝“不作为”问题出现,一旦发现隐患,逐级追究安全责任,并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杜绝违规操作。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施工设计图纸审查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全方位动态跟踪监督现场施工人员的操作流程。监管人员要根据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对现场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力求将一切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里,确保电气施工活动顺利开展。 3、加强施工安全设施的管理 电气施工项目能否顺利实施,除了依赖于严格的现场安全监管,还需完善硬件设施,从制度和设施上为安全生产提供“双保险”。管理者要定期督促设备管理人员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防止其因长期沾染污垢而逐渐丧失安全防护功能。闲置的安全防护用具必须按编号存放在指定的位置,切忌乱堆乱放,影响正常的施工秩序。除此之外,施工范围要提前对安全防护设施的操作人员进行规范操作的教育和培训,指导其规范操作。将要安装的电气设备必须经过严格的使用性能即安全测试才允许投入使用,以免其在安装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用电装置同电气设备一样,安装前必须验证其安全性能;重点排查电气设备的绝缘和接地部分,防止其漏电;对于工程的电气、电子产品,应重点测试其绝缘、接地部分的性能;在进行电力设备的维修前,应事先进行安全测试,尽量提高维修操作的安全系数。 五、在电力设施企业安装工程中应引入科学管理的新内容 1. 根据人体生物节律了解人体内在因素的变化,排除事故隐患 生物节律是关于各种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性的理论,属于生物医学范畴。大量学者反复试验证明,人从出生那天起,到生命结束,体力、情绪、智力存在着周期分别为23 天、28 天、33 天的变化规律,即三种节律(见图1)。 人从出生时刻开始,三种节律同时由零开始,按正弦曲线进行循环,曲线处于坐标以上部分为高潮期,以下部分为低潮期,由高潮期向低潮期或由低潮期向高潮期进行转变的2 ~ 3 天是临界期,又叫危象期,曲线与横坐标交点的那一天称临界日,或称危象日。工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决定了他们的工作状态,在高危作业时影响更大。国内外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的大量人身伤亡事故统计资料证明,引发事故的当事人绝大多数生命节律处于危象日或者危象期。国外企业利用电脑管理避免高危作业人员在危象日进行高危作业,尽量避免在危象期从事高危作业,大量试验证明这种管理办法大大降低了高危作业的事故发生率,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引入这种管理方式。 2. 根据高空作业坠落事故的事件树分析强化安全管理的措施 伤亡事故的发生尽管是偶然的,但仍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测、预防的。例如,高空作业坠落事故根据其发生过程可以用事故的事件树表示。举例来说,假定有一起高空坠落重伤事故,主要是对从事高空作业人员的身体检查不严和管理不严造成的(其他因素不论)。其事件树如图2,其中P 代表概率。 按图2 即可求出以下概率: 发生事故(重伤)概率=P2×P3×P5×P7+P1=0.9×0.01×0.05×0.2+0.1=0.10009 避免事故概率=P2×P4+P2×P3×P6+P2×P3×P5×P8=0.9×0.99+0.9×0.01×0.95+0.9×0.01×0.05×0.8=0.89991 如果将“体检不合格”这个因素抽掉,则事件树如图3。 按图3 计算,概率发生了变化: 发生事故概率=P3×P5×P7=0.01×0.05×0.2=0.0001 避免事故概率=P4+P3×P6+P3×P5×P8=0.99+0.01×0.95+0.01×0.05×0.8=0.9999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由于抽掉“体检不合格”因素,发生事故的概率从原来的0.10009 缩小到0.0001,发生事故的几率大幅度降低,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结论:长期以来,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常伴有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作业人员对于必要的安全用具不够重视、缺乏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导致操作违规、工序错误,从而埋下安全隐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气工程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若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加强安全管理,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对设备的管理保证产品、用具的质量安全,只有采取多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控才能有效规避安全隐患,保证施工安全。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实践经验就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引言 每一项工程的合理竣工都必须建立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策划适用于任何一项工程。电力工程是一项持久工程,同时电力安装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近年来,各安装公司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逐渐加大对本公司的质量控制投入,建立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对于质量控制的内容,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质量控制整体书面框架的构建,即要建立一整套质量手册,以文件形式发出,以供公司上、下员工学习执行。其次是要将理论落实到实处,因为具体而言,施工总归属实体操作。对于施工人员的选取,施工设备材料的选购、生产安装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管理措施都要包含在管理体系当中,并付诸实施。在下文中,笔者将作详细论述。 一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质量控制手段的必要性。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范围较大,它涉及的方面数量庞大且繁杂,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我们将遇到许许多多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比如说,关于此项工程的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的选购,机械的有效利用,施工工艺的选取,操作方法的合理选择,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指标,施工人员的素质观察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问题指标的上下浮动将带动质量的变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哪怕一个细小的波动,将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怠慢工作,不认真工作,所选购的施工材料质次价低,且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年久失修,或者施工人员操作方法不当等等,这种种当中一个微小的错误便会导致产生工程质量问题。如果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及时的予以质量监督工作,而导致在项目完成之后需要对工程进行针对性修复,也许这一修复的过程将会消耗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为首先要对缺陷进行研究观察,确认缺陷后再进行解体、拆卸,还要到市场上购买新的材料以备更换。在修复的过程中,会影响到电网的正常运行,也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不利,甚至会发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影响社会和谐。所以,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显得极其重要。 二 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的建构 如果条件允许,公司可专门成立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建构小组,负责对理论框架体系的撰稿、修订和发文,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转换身份,变成质量监督人员,保证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进行。对于理论体系的成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要事无巨细,不能纸上谈兵,不能注重大的忽略细节,这也一定程度上对小组成员的选取提出了要求,小组成员必须熟稔整个施工过程,必须懂得包括施工工艺、施工程序、人才管理等在内的相关综合性知识,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才能保证理论体系确立的全面、有效。综合以上情况,笔者建议理论体系建构小组人员的确立必须保证一名施工人员身份,一名行政人员身份,不排除其他具备综合管理知识的人员。 对于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人员的配备,材料的选购,机械的起用,生产安装技术的运用,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过程的监督以及管理理念的提出等等。 三 紧密联系理论框架,将理论付诸实际施工过程 (一)择优选取施工人员 加强对施工人员岗前培训,增强他们的质量控制理念,提高他们的施工技术。要向施工人员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要时时想着为客户服务,树立为客户办好事是第一宗旨的观念。对于施工人员技术,要针对不同的工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企业的管理层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要树立他们的管理监督观念,培养他们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目标管理、质量规划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对于企业的生产人员,作为企业的一线工人,要努力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高超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指导他们一切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服务人员,要努力加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指导他们“用心服务”,努力培养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精选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的选购的好坏还在于人,所以,要保证施工材料的物美价廉,还得从人员下手。采购人员的选取间接影响了施工材料。在选取采购人员时,要注意挑选那些负有责任心,愿意为企业办事且有一定的采购经验的人员。企业与采购人员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于采购人员要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建立合格供应厂商资料档案,从而为有效采购打下基础,同时与各合格供应厂商建立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签订质量保证协议,规定验证方法等,以便不断改进质量,迅速解决质量事端。争取与对方厂家建立正常友好往来关系,在长期合作中互惠互利。这样,既有效控制了所选材料的质量,又降低了企业成本,一举两得。 (三)机械设备运行情况检查及选择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要根据:切合实际,实际可能,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机械设备。要对现有机械设备的性能、磨损程度、服务年限、技术进步进行了解,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若机械设备性能、精度、技术不能满足规定工艺质量要求,需进行更新设备。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有序进行。 (四)有效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结果离不开技术的参与,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到家,保证他们对施工信息的及时提取,对施工设备的有效利用,对检验和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等等。在原有知识、技术的基础上,保证他们在第一时间汲取了新知识、新技术工艺的养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按照施工工艺流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完成所有工序。要指导他们学习质量控制标准,敦促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改进原有工艺水平,同时要合理组织、严格考核,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各岗位员工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好的组合和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施工劳动主体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发挥自控作用,最终确保工程质量。其次要将管理工作推向案前。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管理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目标完成,且保证完成质量。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吸取先前的教训,要将先前的优势持续极力发挥。第三,要严格落实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包括企业领导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内的监督考核组,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五)细化工作 一项大的工程是由多个工序组成,而各个工序又可以细分成多个工作细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大的工作量细化,具体至每一个应该做哪件事,这件事应该怎样去做,做这件事正常情况下需要花多长时间,这件事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哪些危险,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危险及时、有效排除等等。我们将所有工作所有问题细化,落实到各个,不仅便于管理,而且即使哪一环节出了问题,我们也能迅速找出、迅速处理。当然细化工作的实施需要以长期的工作经验为基础,才具有可靠性、权威性。细化工作模式的确定和制订是一个艰巨而持久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的将所有细节呈上笔端。笔者所在企业曾将细化工作模式付诸实施,并经过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所以说,细化工作值得尝试。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谈如何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在建筑电力安装工程完成之后很多已经投入使用的建筑电力安装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所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对于我们今后的建筑水电安装工程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 问题 质量控制 一、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IO管道安装的问题 在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涉及到很多的管道安装,只有提前对其做好计划才能够保证管道安装的质量。在管道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所选用的管道存在质量问题,例如管道壁的厚度不够,镀锌管材的表层镀锌太薄,有的采用的是冷镀管;所选用的铸铁管的外表面粗糙,管材的直径不达标;在选用PVC-U管中没有产品合格标志,或者水电安装单位偷工减料而将普通的水管在水电安装中进行使用。 (二)线路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经常出现钢管壁壁较薄,没有对PVC电管进行很好的黏接,在进入盒中的时候没有顺直。在对建筑物的吊顶中进行电缆线路的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穿管来对线路进行保护,对于金属建槽的接地不够牢固。在建筑中没有严格的按照我国法律关于《住宅工程初装饰竣工验收办法》的有关规定只将工程配管连接到分户籍中,这就使得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电缆线路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 (三)配电箱的安装问题 在建筑水电安装中的配电箱安装时,经常存在配电箱的面板没有紧紧的与墙面相贴住;在配电箱中的排布的回路没有进行编号,没有将导线排布整齐或者导线没有捆绑好;没有对多股的导线进行压接;有些导线已经被剪开,在配电箱中的零线和地线的铰接,在总的配电箱中没有安装接地的端子等。 (四)照明灯具的安装问题 对于灯头的接线没有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导致接线错误,在一些软线吊着的灯具中没有预留出足够长的软线,在日光灯的安装中没有设置挂线盒,日光灯顶部的链条不平行等。 二、对于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的质量控制 (一)预防管道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建筑电力安装之前要对设计图纸与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存在设计问题要与设计单位及时的沟通,保证施工质量。在管道安装的过程中要保证管道坡度的均匀,并且管道坡度在房屋的出口加大。不能够在松土中埋设管道或者支座等。对于管道以及各种建筑水电安装材料的质量要经过严格的检查,从材料质量的角度保证建筑电力安装的质量。在对管道进行焊接的过程中要根据管材以及管道壁的厚度对焊接处进行处理,将需要焊接的地方全部焊透。 (二)预防配电箱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采用丝扣进行连接的配管要求进行跨接,并且要保证圆钢的跨接接地线的直径在5毫米以上,焊接的长度也要求在圆钢直径的6倍以上。在进行焊接的时候要保证焊点的牢固性以及平整性,焊接工艺要求做的尽量精细,不能够有焊瘤、咬肉等问题的出现,在焊接工作完成之后要对杂物进行及时的处理并且在焊接处涂刷防腐漆。对于配电箱中的半硬塑料管的连接要通过套管的方式实现,如果半硬塑料管敷设在空洞内,要保证其中没有接头,不能够在穿线的时候敷设硬塑料管。 (三)预防照明灯具及开关等在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要根据设计说明以及实际的使用需求,对照明灯具的安装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同一轴线的安装中其坐标要求在5厘米以内。在一个房间中的开关设备要求高度一致,最大高度差距不能够高于15毫米。对于建筑中的插座、开关的安装要方便人们的使用习惯,开关的方向设置统一都为向上为关闭。在建筑水电安装工程中的照明灯具以及开关、插座等设备的安装过程中通常都需要预留出15厘米的线路。对于所有这些设备的接地线的连接过程中都不能够用串联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且还要单独的敷设接地线,对于接地线的颜色一般都要求为黄色和绿色这两种,不能够与相线和零线的颜色相混淆。 (四)做好防雷设施 在对角钢和扁钢进行焊接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扁钢弯曲成直角之后在与角钢进行焊接,在接触部位的两边都要对其进行焊接工作。焊接工作如前边所提到的一样,保证正焊接工艺,焊接完成之后对其进行防锈漆的涂刷。对于屋顶的避雷带的支持构件来说各种支持件的距离要求是均匀的,要保证其距离在1米以上,偏差范围要严格的限制在2厘米以内,根据我国的气候情况以及长期的施工经验本人以为避雷带的高度最好为15厘米。 三、结束语 在建筑电力安装工程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果想有效的保证我们建筑电力安装工程的工程质量,就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建筑电力安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以上的内容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电力安装工程经验对安装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如何才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我们未来的建筑电力安装工程有所帮助,有效的提高建筑电力安装工程的工程质量。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与作用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国内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建筑机电系统是建筑的血脉,机电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和使用水平。它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工业、民用、公用工程中的各类设备、电气、给排水、采暖、通风、消防、通信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本文就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与作用进行分析、探讨,介绍了电力设备安装阶段质的量管理及控制,并对如何选配施工人员、选择设备材料、检验材料质量和采用先进的生产安装技术及管理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安全管理 引言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管理是影响建筑机电安装工程的最主要因素,是建筑的血脉,机电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和使用水平。在建筑工程中只有搞好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技术管理,才能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目前我国的电力设备安装质量存在诸多弊病和不足之处,在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违规、违章、违法的作业行为与操作,或是施工工序颠倒,不仅影响了正常的供电,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浪费,甚至可能引发电力事故,破坏工程质量,以至于威胁到作业人员与使用者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监控。 一、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一直都一项具有高危险性的工作,是一种事故多发的工程项目。据国家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事故并不主要是由于一线作业人员业务能力不足而造成的,反而更多是由于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而导致的。因此,工程作业人员的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能力是保证电气工程安全生产的关键,而安全管理则是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必要措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设计、材料、机械、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等均会对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产生质量问题。目前,我国多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往往都是侧重于施工的质量与成本,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缺乏重视,以至于工程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威胁了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阻碍了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发展,还会直接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电气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多年来,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事故所引起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负面影响,安全管理已然成为了推动我国电气工程发展的头等大事。因此,电气设备安装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我国的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若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巩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根据实际工程项目的需要,构建长效、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与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阶段,保证生产安全,全面提高电气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与安全系数。 二、加强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管理的对策 1、构建合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有关部门应当充分了解并掌握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法规,并以其为主要依据,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的特点与需要,编制具体的安全条例,完善安全管理技术,并充分落实到项目的施工中。监管部门应对同类项目以往的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相关的处理经验,针对安全隐患较多的施工环节与部位展开重点监督。同时,要大力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其充分落实到每个岗位及工序中,项目部管理人员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抓好产品质量。努力杜绝违规、违章、违法作业行为的产生。此外,还需构建监督反馈制度、施工设计图纸审查制度、技术交底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对施工过程采取各种管理、控制、监督、检验措施,严格杜绝一切安全隐患,保证施工安全。 2、注重项目施工工程中的人才培养 工作人员是项目施工的主体,而施工中工作人员的错误操作是导致施工质量诱发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应结合现场安全状况,开展强化安全意识教育,树立全局的安全意识,在切实发挥简报、板报、标语、网站等宣传媒体作用的同时,更要结合具体事故、隐患来加强对职工日常技术培训、安全知识学习及工作现场技术规范培训工作,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加强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事故发生。施工人员应该以项目工程的质量为基本工作核心,以用户的基本需求为核心,全面实现用户的基本需求,不能因为工程质量和经济因素影响质量。电力设备的安装是为了满足用户基本的用电需求,工作人员应该树立全局的基本概念,切实完善对电力设备安装的整体质量的控制。 3、强化安全技术措施 安装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专业、各工种均要全面实施严格管理。首先要严格抓好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取证、对各类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强化培训,确保所有的施工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都能达到工程要求。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按照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和计划,组织施工和合理安排,根据具体施工安排和定额量,编制出劳动力、材料、设备、机具等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并要求生产人员以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而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来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法规能够充分,保证施工安全。因此加强和完善技术管理,促进施工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术人员是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4、严格控制安装材料和设备的质量 工程中发生的一切经济行为和业务都要纳入成本控制的轨道,在工程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对所要耗用的工、料、费按成本目标进行支出和有效监控,切实把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规定的范围内。首先需要采购人员具备一定的采购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能够根据电力系统的需要选择具有质量保证且价格便宜的产品,其次,选购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质,能够不以权谋私不中饱私囊,竭尽全力为电力系统选购优良的设备。材料设备买进后,要加强材料的管理工作,要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限额领用、余料回收、减少材料消耗,杜绝浪费。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工程现场的所有安全防护设备、器具都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与清理 ,避免由于污垢、损坏而造成设备与工具的防护功能削弱、丧失。 结语 总之,建筑现场施工中机电设备安装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常伴有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主要是由于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的。机电安装工程的施工通过安全管理,能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能降低工程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我国电气工程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若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加强安全管理,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对设备的管理保证产品、用具的质量安全,对于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企业来讲,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采取多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控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种质量规章制度,并贯彻执行,才能赋予企业新的活力,推动企业向前发展,才能有效规避安全隐患的产生,保证施工安全。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与作用 【摘 要】相较于其它设备安装工程,电力设备的安装更具有危险性,从事人员要时刻注意安全。本文对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与作用进行了重点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安全管理;隐患 电力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中都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预防性试验,可以说是电力设备在投放市场前必要的一个工作,而且在现代电力设备如此广泛的运用范围下,要充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那么电力设备安全管理就是其中最为有效手段之一。 1 安全管理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重要性与作用 电力设备的安装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工作,它是事故多发的工程项目。在我国电力安装工程事故频发并不是由于一线作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强,而是由于其安全意识不强所带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安全管理意识的强化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我国在电力设备安装过多注重质量和成本,对现场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经常出现停水、断电、认为火灾等事故的发生,这不仅仅对电力设备安装人员的切身利益带来伤害,并且对电力设备的安装也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当前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若不出现问题的话,就必须构建一个长效机制和短期强化,长期机制就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巩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根据实际工程项目的需要,构建管理机制与制度。工程项目的监管部门。短期强化就是对作业人员及操作人员进行强化训练,加大惩处力度,全面扼杀安全隐患,确保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顺利开展。 2 电气工程中的常见安全隐患 2.1 接线问题 在电力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安装人员及操作人员的疏忽,往往忽视了必要的工作流程,例如在处理开关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电源线断掉,对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防腐剂并没有及时清理,导致安装设备的腐蚀,安全意识不强导致线路搭接工序的混乱,为以后埋下安全隐患。 2.2 穿线施工 穿线工作看似简单,但是安排不合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穿线管道直径过小,并且导线的数量过多,就会大幅缩减导管内壁的散热率,散热效果不好,直接导致绝缘皮的老化加速,为日后的使用埋下安全隐患。 2.3 避雷系统的施工 对电力设备的安装应该把避雷工作放在第一位,一些设备在安装初期就通过引下线来避免雷击,这种引下线有的是镀锌圆钢,有的是四根主筋沿墙体或柱内敷设。在施工中也会有漏焊的现象发生,这种安全隐患非常大。 3 有效防治隐患的安全管理措施 3.1 加强员工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为了保证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顺利开展,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施工前,通过工程领导小组专门针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安全的培训,让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避免出现员工麻痹心理,可以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同时强化对其的培训、教育,巩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不仅仅可以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并且还可以保障设备的安全。 3.2 构建合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需要一个合理、完善的安全体系,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安全政策、法规、方针进一步的了解,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的基本特点及需求,编制具体的安全条例、制度、规范,并充分落实到项目管理中来。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该对该项目的以往安全事故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将其进行重点的监控。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把安全责任制细化到每个工作岗位上去,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制止,杜绝违规、违法作业的发生。构建一个及时的反馈意见,对施工制度、施工设计图纸审核、绩效考核制度等全方位的反馈,由此构建一个监管体系健全的制度,对施工过程采取各种管理、控制、监督、检验措施,严格杜绝一切安全隐患,保证施工安全。 当电力设备的额定电压与实际使用的额定工作电压不同时,应根据下列原则确定试验电压:当采用额定电压较高的设备以加强绝缘时,应按照设备的额定电压确定其试验电压;当采用额定电压较高的设备作为代用设备时,应按照实际使用的额定工作电压确定其试验电压;为满足高海拔地区的要求而采用较高电压等级的设备时,应在安装地点按实际使用的额定工作电压确定其试验电压;在进行与温度和湿度有关的各种试验(如测量直流电阻、绝缘电阻、tgδ、泄漏电流等)时,应同时测量被试品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绝缘试验时,被试品温度不应低于+5℃,户外试验应在良好的天气进行,且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不高于80%。 3.3 加强施工安全设施的管理 对于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有时候不仅仅取决于现场管理工作,还需要对其配备完备的安全防护设施。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要对现场的工程防护设备及器具进行定期的检查与清理。避免出现相关设备出现污损、损坏,避免出现设备功能的削弱与丧失。对使用完毕后的工具要按照规定放入相应的专储空间,并确保该空间外在条件不会对安全用具的质量产生影响,放置的过程中应按照具体编号存放不可混乱。 设备状态检修是电力系统生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提升设备的健康水平与运行的可靠性,进而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近年来,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十分迅速,用户对于可靠供电的要求已经十分迫切,传统应用中,周期检修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出来,在满足用户需求和促进电网发展方面捉襟见肘。这一现实情况下,就需要对电网的效益、安全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科学模式。 在对相关设备进行保养外,还要对其使用规范、合理,通过培训可以更好地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使用。对安装的设备在安装前应该进行严格的检查、测试。确保这些设备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对于电力设备来说,应该注重对其安全性进行全方位的检查,检查其接地部分性能,在对设备进行维修前,应该事前对其进行安全测试,确保其安全使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在对所有设备进行绝缘电阻、电流泄漏、耐电压等测试后,应测试方与施工方应对其结果进行核实,严禁挪作他用。 4 结论 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设备的损坏、人员的伤亡等安全事故,这主要原因就是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违规操作、工序出现错误,为安全隐患埋下祸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规模也正在不断扩大,为了保障在安装过程中不出现危险事故,就必须加强安全管理,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对设备的管理保证产品、用具的质量安全,只有采取多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控才能有效规避安全隐患的产生,保证施工安全。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浅谈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摘 要: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要提高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监控。本文主要介绍电力设备安装阶段质的量管理及控制,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到如何选配施工人员、选择设备材料、检验材料质量和采用先进的生产安装技术及管理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质量;工作人员 概述 电力设备安装质量的优劣关系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目前我国的电力设备安装质量存在诸多弊病和不足之处,不仅影响了正常的供电,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浪费,为此,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针对现状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设备安装质量的控制,切实保证设备安装高标准完成。 1 项目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设计、材料、机械、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等,均直接影响着安装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电气设备安装项目完成后,如发现质量问题再进行拆卸、解体、更换配件,将造成更大的损失。还会直接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电气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电气设备安装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2 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人才培养 2.1 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 工作人员是项目施工的主体,数据调查表明:施工中工作人员的错误操作是导致施工质量诱发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应该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出发,树立全局的安全意识。首先,施工人员应该以项目工程的质量为基本工作核心,不能因为工程质量和经济因素影响质量达标;其次,质量问题发生后的维修和调整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将质量隐患控制在最小数值之内;第三,电力设备的安装是为了满足用户基本的用电需求,所以,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以用户的基本需求为核心,全面实现用户的基本需求;第四,电力设备安装质量的优良不是凭借主观判断而形成的,需要依据用户的反馈资料以及相关数据为佐证,应该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数据参照意识;最后,电力设备的质量的实现应该全面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工作人员应该树立全局的基本概念,切实完善电力设备安装的整体质量。 2.2 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 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 3 严格控制安装材料和设备质量 3.1 提高采购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 电力安装的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好坏与采购人员的基本素质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采购队伍受拜金主义、金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出现了采购员与供应商勾结,影响设备质量的现象的发生。为此,应该严格挑选采购人员,首先需要采购人员具备一定的采购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能够根据电力系统的需要选择具有质量保证且价格便宜的产品,其次,选购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质,能够本着为企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宗旨,竭尽全力为电力系统选购优良的设备,不以权谋私不中饱私囊。 3.2 掌握充足的货源信息,进行设备的详细比较 采购员应该掌握同类设备供应厂家的大量信息,以便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基本设备供应,保证货源通畅。同时,能够对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进行综合性的对比,主要包括采购价格、产品质量、产品规格等,最终选择物美价廉的供应商家。最后还要考虑到设备供应厂家与设备安装地点的交通运输,保证交通便利的条件下,还能节约运输成本。总之,目前的电力设备市场品种繁多,形式各异,生产厂家参差不齐,为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采购人员,应该对采购领域内的相关设备供应厂家的综合信息详细掌握,以便在对比中选择具有实际设备供应的厂家,还要保证有信誉的厂家能够为电力公司提供最高标准的设备器材,还能够适当的压力价格,减少电力系统的涉设备引用资金。针对电器产品质量混杂情况,还要对电器元器件和设备实行安装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4 推行科技进步,抓好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为了工程质量,应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电力设备安装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管理也是生产力”,电力设备安装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安装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专业、各工种均要全面实施严格管理。在实施安装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技术队伍自身情况和任务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在实施质量计划和攻关措施中加强质量检查,其结果要定量分析,得出结论。质量控制目标是质量控制预期应达到的结果,以及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实施目标管理可以激发工作人员质量控制积极性、主动性,使关键问题得到迅速解决。 5 推行《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全面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水平 为了确保和提升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水平,编制了电力工程施工的《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其内容主要是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具体到每一个施工工序是什么,质量标准是什么,此道工序施工中存在什么危险性,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实用性强、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安全分析透彻等特点。《电力工程项目作业指导书》主要运用于职工日常技术培训、安全知识学习及考核、工作现场技术规范,以增加职工技术培训途径,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加强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事故发生。通过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工程施工现场忙而不乱,井井有条。职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事故发生概率几乎为零。设备安全操作有规章可循,工程质量有标准可依,危险点有几个心中有数,如何控制心里有底,大大提高了施工的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复杂而系统,需要从思想到技术再到制度等全面的协调工作,只有各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完善落实质量意识,才能使电力设备的安装质量得到良好的控制,这有利于扭转电力系统现状的不足,有助于我国供电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相关专业人员必须提高认识。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浅析电力设备工程监理 摘要:在阐述我国监理与电力工程监理发展的基础上,介绍了电力设备工程监理的依据和内容,以及电力设备工程监理的状况,指出了在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和业主对监理工作的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析了在特高压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监理企业面临的新形势,文章提出了监理企业破解电力设备工程监理的矛盾和问题所采取具体的措施,与各位共同探讨。 关键词:建设监理电力工程设备监理组织措施 一、监理与电力监理 (一)工程监理概况 我国工程建设监理制,源于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以1988年建设部颁发“关于开展建设监理工作的通知”为标志,我国开始推行,1996年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纳入国家规定的建设项目五制之一,即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2000年颁布《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国家统一监理服务标准。《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出台,进一步明确补充细化了监理安全管理职责,肯定了监理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我国电力工程监理 电力建设工程监理是从1991年在湖北武汉阳逻电厂一期开始试点, 1999年国家电力公司建设工程建设监理管理办法出台,电力建设监理已经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阶段。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安全监理管理办法》,2009年印发国家电网公司《监理合同》与《输变电工程施工合同》标准示范文本,明确了在建设过程中承包商、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之间工作关系。2010年颁发《输变电工程监理激励约束评价办法》、《输变电标准化监理项目部作业手册》,电力监理作为电网建设工程管理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电力建设工程涉及国计民生,无论农村低压改造、还是城市电网,从低压到高压,再到特高压智能电网建设都实行监理制,电力设备作为电网能量交换、分配、控制的关键,电力设备工程监理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占具显著重要位置。 二、电力设备工程监理 (一)监理依据与职责 监理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与管理。监理方属于独立的第三方,在工程建设各方中是独立的主体,监理职责在建筑法、工程监理规范中有明确界定,监理依据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及项目审批文件、与工程有关的标准、设计文件、技术资料、监理大纲、合同条款以及与工程相关的其他合同文件等,对建设项目的建设工期、质量、造价进行控制,对安全、信息进行管理,协调建设各方的利益与意见,在业主授权范围内对建设过程实施管理,督促施工单位提供符合合同规定标准和要求的建设项目产品。 (二)监理工作内容 电力设备工程监理包含安装与改造工程监理,系指电网一二次设备新装和更换工程的施工过程的管理,包括设备安装、电气一次高压试验、二次部分的继电保护、通讯远动自动化等调试等工作,目前电气设备工程监理主要工作内容: 1、工程开工前对施工组织的质量体系、安全保证体系、管理体系、人员资格、施工方案等进行符合性、有效性、完整性、针对性等方面进行审查; 2、施工过程中用文件审查、巡视、旁站、见证取样、平行检验、签发文件和指令、协调、签证等方法,对电气设备安装、改造、调试过程进行安全、质量、进度、投资控制; 3、在施工单位三级验收基础上,组织监理初验工作,根据验收、消缺情况对安装阶段、调试阶段工作向建管单位提供质量评估报告,提出中间、竣工验收申请,参与竣工验收、投运工作; 4、在保修阶段督促施工单位资料移交、缺陷整改工作。 (三)监理展开情况 电力设备工程监理,通过对设备开箱验收、过程监督管理、调试验收以及资料审核等流程完成。电力设备工程监理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1、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工艺导则、验收规范,运用国网公司示范工艺。在接地装置的敷设、焊接方面,特别是铜排的连接,督促施工单位采用热熔焊接新工艺,使接地焊接质量、工艺水平得到提高。 2、开展电气创优管理,确保工程电气设备安装、管母软母敷设、动力电缆、控制电缆敷设、二次接线工艺方面一次成优。 3、确保强条执行到位。针对电气安装强制性条文规定以及新规程的变化,在施工图审查阶段重点检查,在安装过程中严格监督,如设备等电位连接、户内GIS设备区域接地、设备外壳接地等。 4、加强对国家、行业、电网公司反事故措施的宣贯、监督,在施工图审查、调试阶段、验收阶段监督,充分发挥监理的协调能力,沟通运行、设计和施工,严格贯彻反措规定,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才能,为工程服务。 5、加强电力工程安全措施的监督管理。特别要求电源侧、带电区域、临电工作时,以及变压器等大型设备吊装、高压电气试验、二次线接入带电屏柜、带电调试等过程中,督促施工现场严格执行电力安全规程与作业指导书,强化安全措施,保证电气设备安装、改造工程的顺利。 三、电力设备工程监理展望 (一)电力监理新形势 随着电网建设规划的实施,电网工程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和城市电网建设不断加快,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在特高压、智能化、自动化电力设备中大量运用,国债资金的广泛使用,国家审计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加强,对监理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监理企业面临专业监工程师、总监等骨干人员数量与素质不适应项目建设需求,监理过程中还面临以下情况的出现: 1、设计跟不上工程施工进度,设计深度不够,导致安装、调试、运行人员熟悉图纸不够,工程建设初期不能发现问题,在调试阶段集中暴露问题,设计变更较多。 2、新技术、新设备的快速运用,施工单位培训工作未跟上,技术人员对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认识掌握不够,设备出现问题施工人员过分依赖厂家,监理对设备厂家的协调较困难。 3、影响工程实施的因素多,如工程受阻、设备延期到场、工期变更等,安装与设备到货进度不配合,变电设备与线路工程进度不匹配,出现变电设备重复试验等问题,监理进度管理难度大。 4、设备带有先天性缺陷。设备厂家经验不足,对强条、反措、创优方面的认识偏差,如XX站220kVGIS未解决金属部件热胀冷缩、刀闸不能安装五防锁、XX站110kVGIS盆式绝缘子质量问题(多次耐压不合格)、GIS外壳、变压器充氮灭火油管道等电位连接等问题,现场处理困难。 5、施工创优意识不强。对强制性条文的执行力度不够。施工技术力量薄弱,未足够重视现场查勘,施工方案、应急预案等针对性不强、审批不严,编制与实施差异,不重视监理审查方案指出问题,造成监理多次审查。 6、三级验收流于形式,施工企业级验收未落实,就失去三级验收的意义。鉴于电气安装调试阶段工期较短的特点,电气安装调试监理初检开展较困难,效果不理想。 (二)监理环境仍有待改善 监理作为建设领域的小工种,长期处于边缘管理状态,还没有得到普遍了解和重视,个别建管单位接纳监理出现一个矛盾心理,在工程建设中出现问题或发生事故就想起监理的,而项目平稳推进或完成则忽视监理的作用,此类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少人对监理工作存在认识误区,典型以下有四个误区: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电力设备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与应用 摘 要:随着城乡用电量的急剧提升,电力工程的相关建设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在电力系统中考虑到成本问题,涉及到种种的造价问题,如何达到电力工程建设的最优化是解决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方面。就电力工程造价的相关问题,对于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招标与投标、建设施工等方面结合最优控制的相关理念,进行简单的介绍,从而找出了一种对电力工程建设的有效思路。 关键词:电力系统;造价;最优化 0 引言 电力工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电力工程相关产业的建设关系到国民生产的各个角度,维系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造价问题一直都是电力设计者以及施工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合理的造价一方面能减少材料的消耗,达到最有力的配置效果,另一方面能减少资金的投入,减少不必要的操作环节,使施工以及设计更加简便。因此,实现最优化的电力工程造价对电力系统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最优化问题的描述 最优控制思想是现代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以及发展奠定了整个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最短时间的控制问题的相关研究,随后,由于空间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意识到投身到这一领域研究以及开发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控制体系。 最优控制是最优化的范畴,因此最优化与最优控制有其相同的性质和理论基础,但最优化的涉及面极广,从生产企业资金、材料、设备的分配,到这里研究的电力工程的造价问题,都说明了最优化的重要性。 2 电力工程造价问题组成 电力工程的相关造价问题简单的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对于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招标与投标、建设施工。按照电力建设的相关要求以及最优化解决的策略来看各个组成部分都需要紧密的配合,逐渐达到局部的最优化这样才能达到整体电力系统建设中的最优化的程度,换句话说,对于电力工程的造价的最优化分析实际上是对于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招标与投标、建设施工这四个组成部分的最优化描述,这样才会有局部和整体的最优化。 2.1 对于工程项目的决策的最优化分析 据相关资料表明,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对于工程项目的决策对电力工程的整个造价会有极大的影响,因此这部分是整个电力工程建设最先需要关注的问题。基于最优控制的思想,在对于工程项目的决策时应该首先编写针对工程建设所需要的研究报告,对不同的方案进行对比选择,粗略的对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资金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对所建设的电力项目在成本、运行的可靠性、技术的合理性、经济环保等特性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对于在预算中出现的种种偏差,可以将误差的范围维系在-20%~30%之间,这样一方面可以准确地对电力建设的项目进行准确的估算,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项目的实现。 2.2 工程设计的最优化分析 虽然工程设计对电力工程的整个造价的影响没有决策那么大,但是对于整个电力工程来说,该环节有重要的位置。对电力工程的设计要考虑到经济、环保、可靠等诸多条件,在保证不影响整个决策以及对结果没什么影响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设计实现最优化的重要手段,从当前的相关建设事例来看,准确合理的工程设计不仅仅减少了资金的使用,还能保证在可靠性运行的情况下,使建设项目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达到最优的效果。 2.3 招标与投标的最优化分析 电力工程的招标与投标就是需建设单位通过招标,对不同的招标单位进行选择等手段来实现工程的建设。而招标与投标的最优化分析就相当于如何利用最少的资金实现最好的效果。对于招标的建设公司采取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对比方式,对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合理的进行分析。横向分析就是看不同的承包商给出的价格,对不同承包商的实力以及市场占有率进行对比分析,公平公正的选择一家承包商;纵向分析就是对每一家承包商自身所建设工程的实际效果以及运行状态进行分析,这样就会在最大程度上达到资金使用率最低,效果最好。 2.4 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的最优化分析 该部分对整个电力工程造价的影响最低,基本可以维持在一成或一成以下的程度,根据最优化的思想首先要编制良好的行动准则,也就是说理清楚电力工程施工图的相关预算问题,本着安全、经济、环保、可靠的原则,对电力工程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选择。 3 结语 基于最优化的电力工程造价是对电力工程建设实际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的一种合理性的分析,在一个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招标与投标、建设施工等环节的都有着可以采用最优控制思想的地方。合理的布局、清晰的思路、准确的估算是对电力工程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把最优化的思想融入到其中又是电力建设者所必需具备的重要思想。本文从最优化的角度出发,对电力系统的建设中的造价问题,从对于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招标与投标、建设施工等角度进行简单的论述。总的来看,本文是针对电力工程的实际建设所采取一种合理的思路,对保证电力系统建设的可靠进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浅谈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管理 摘要 :本文是作者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的,主要的论述了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管理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电力设备 ;安装工程 ;安全管理 ;隐患 1 安全管理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 ,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是具有一定危险的 ,是一种事故多发的工程项目。据有关统计显示 ,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事故并不主要是由于一线作业人员业务能力不足而造成的 ,更多是由于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而导致的。由此可见 ,工程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强弱是保证电气工程安全生产的关键 ,而安全管理则是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必要措施。目前 ,我国多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 ,往往都是侧重于施工的质量与成本 ,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缺乏重视 ,以至于停水、断电、火灾等事故时有发生 ,不仅威胁了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同时也阻碍了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发展。目前 ,我国的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若要实现安全生产 ,就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进一步强化、巩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根据实际工程项目的需要 ,构建长效、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与制度。工程项目的监管部门 ,应充分行驶其职责 ,对施工现场所有作业人员的业务操作与个人行为采取实时监控 ,加大执法力度 ,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阶段 ,以此保证生产安全 ,全面提高电气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与安全系数。多年来 ,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事故所引起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负面影响 ,安全管理已然成为了推动我国电气工程发展的头等大事。 2 电气工程中的常见安全隐患 2.1 接线问题 在进行接线的过程中 ,由于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不足 ,往往忽视了必要的处理工序 ,例如在处理开关的过程中并没有断开相线 ;腐蚀剂没能及时清理、擦拭干净 ;在灯头螺口的线柱上连接相线等。由于安全意识的不足 ,造成线路搭接工序的混乱 ,以至于埋下安全隐患。 2.2 穿线施工 电力设备安全工程在进行穿线施工的过程中 ,倘若采用的管道直径过小 ,而设置导线数量又较大 ,将大幅缩减导管的内部散热空间 ,以至于导线绝缘层老化的速度加快 ,为日后的使用埋下安全隐患。 2.3 避雷系统的施工 在避雷系统安装施工过程中。引下线的做法各不相同 ,有的用镀锌圆钢 ,有的利用构造柱的四根主筋沿墙体或柱内敷设。施工中如果漏焊也会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其造成的后果是 :漏接或者漏焊一处圆钢 ,很可能就会使引下线失去应有的作用 ,避雷系统就不能发挥正常作用。 3 有效防治隐患的安全管理措施 3.1 加强员工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为保证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安全生产 ,必须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未施工的电气工程项目 ,可由项目经理组织、领导工程管理部门 ,针对全体从业人员展开安全宣传 ,使之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 ,为避免员工产生麻痹心理 ,可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 ,进一步提高、巩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而通过安全培训还能有效提高在岗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 ,以此保证保障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法规能够充分落实、严格执行 ,保证施工安全。 3.2 构建合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项目经理与监管部门 ,应当进一步了解、掌握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法规、方针 ,将其作为主要依据 ,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的特点与需要 ,编制具体的安全条例、制度、规范 ,并充分落实到项目的施工中。监管部门 ,应对同类项目以往的安全事故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总结 ,针对安全隐患较多的施工环节与部位展开重点监督、把控。与此同时 ,应大力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 ,将其细化、分解 ,落实到每个岗位及工序中 ,一旦发现问题则根据具体的责任划分给予严惩 ,杜绝违规、违章、违法作业行为的产生。此外 ,还需构建监督反馈制度、施工设计图纸审查制度、技术交底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 ,由此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体系 ,监管部门结合各项制度 ,对施工过程采取各种管理、控制、监督、检验措施 ,严格杜绝一切安全隐患 ,保证施工安全。 3.3 加强施工安全设施的管理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安全 ,其不仅取决于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同时还需要配有完备的安全防护设施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 ,工程现场的所有安全防护设备、器具都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与清理 ,避免由于污垢、损坏而造成设备与工具的防护功能削弱、丧失。在安全用具使用完毕后 ,应将其放至专用的存放空间内 ,并保证该空间外在条件不会对安全用具的质量产生影响 ,放置的过程中应按照具体编号存放不可混乱。此外 ,安全用具的使用应规范、合理 ,通过安全培训可保证作业人员的科学使用。对于电力设备 ,在装设前应严格进行检查、测试 ,以此保证电气工程的施工安全、质量安全。对于用电装置 ,应检查其安全性、可靠性 ;对于各种电力设备、机械 ,应重点检查其接地、绝缘部分 ,避免发生漏电 ;对于工程的电气、电子产品 ,应重点测试其绝缘、接地部分的性能 ;在进行电力设备的维修前 ,应事先进行安全测试 ,以此保证维修操作的安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在对所有设备进行绝缘电阻、电流泄漏、耐电压等测试后 ,应测试方与施工方应对其结果进行核实 ,严禁挪作他用。 4 结论 长期以来 ,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常伴有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作业人员对于必要的安全用具不够重视、缺乏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导致操作违规、工序错误,从而埋下安全隐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气工程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 ,若要实现安全生产 ,就必须加强安全管理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通过对设备的管理保证产品、用具的质量安全 ,只有采取多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控才能有效规避安全隐患的产生 ,保证施工安全。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与作用 摘要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国内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增多。然而,随着现代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结构越发复杂,其不仅为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大幅提高了电气施工的危险系数。本文就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与作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安全管理;隐患 在电气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违规、违章、违法的作业行为与操作,或是施工工序颠倒,不仅会直接损坏电力设备、埋下安全隐患、破坏工程质量,甚至可能引发电力事故,以至于威胁到作业人员与使用者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在实际的电气工程中,每一个生产环节、工序都需要有明确的安全条例与操作规范,严格要求生产作业人员的行为与操作,使之按照有关标准与程序,合理、科学的进行操作,而为保证制度、规范的有效落实与执行,就必须由专项管理人员加以监察、管控。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工作对于电气工程施工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下,本文简要阐述了安全管理在电气工程中的重要性与作用,通过对电气工程的安全隐患及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加以论证。 1 安全管理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重要性与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是具有一定危险的,是一种事故多发的工程项目。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事故并不主要是由于一线作业人员业务能力不足而造成的,更多是由于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而导致的。由此可见,工程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的强弱是保证电气工程安全生产的关键,而安全管理则是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国多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管理,往往都是侧重于施工的质量与成本,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缺乏重视,以至于停水、断电、火灾等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威胁了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阻碍了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若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巩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根据实际工程项目的需要,构建长效、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与制度。工程项目的监管部门,应充分行驶其职责,对施工现场所有作业人员的业务操作与个人行为采取实时监控,加大执法力度,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阶段,以此保证生产安全,全面提高电气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与安全系数。多年来,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事故所引起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负面影响,安全管理已然成为了推动我国电气工程发展的头等大事。 2 电气工程中的常见安全隐患 2.1 接线问题 在进行接线的过程中,由于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不足,往往忽视了必要的处理工序,例如在处理开关的过程中并没有断开相线;腐蚀剂没能及时清理、擦拭干净;在灯头螺口的线柱上连接相线等。由于安全意识的不足,造成线路搭接工序的混乱,以至于埋下安全隐患。 2.2 穿线施工 电力设备安全工程在进行穿线施工的过程中,倘若采用的管道直径过小,而设置导线数量又较大,将大幅缩减导管的内部散热空间,以至于导线绝缘层老化的速度加快,为日后的使用埋下安全隐患。 2.3 避雷系统的施工 在避雷系统安装施工过程中。引下线的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镀锌圆钢,有的利用构造柱的四根主筋沿墙体或柱内敷设。施工中如果漏焊也会留下很大的安全隐患,其造成的后果是:漏接或者漏焊一处圆钢,很可能就会使引下线失去应有的作用,避雷系统就不能发挥正常作用。 3 有效防治隐患的安全管理措施 3.1 加强员工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为保证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安全生产,必须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未施工的电气工程项目,可由项目经理组织、领导工程管理部门,针对全体从业人员展开安全宣传,使之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为避免员工产生麻痹心理,可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巩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而通过安全培训还能有效提高在岗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以此保证保障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法规能够充分落实、严格执行,保证施工安全。 3.2 构建合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项目经理与监管部门,应当进一步了解、掌握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法规、方针,将其作为主要依据,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的特点与需要,编制具体的安全条例、制度、规范,并充分落实到项目的施工中。监管部门,应对同类项目以往的安全事故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总结,针对安全隐患较多的施工环节与部位展开重点监督、把控。与此同时,应大力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其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及工序中,一旦发现问题则根据具体的责任划分给予严惩,杜绝违规、违章、违法作业行为的产生。此外,还需构建监督反馈制度、施工设计图纸审查制度、技术交底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由此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体系,监管部门结合各项制度,对施工过程采取各种管理、控制、监督、检验措施,严格杜绝一切安全隐患,保证施工安全。 3.3 加强施工安全设施的管理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安全,其不仅取决于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同时还需要配有完备的安全防护设施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工程现场的所有安全防护设备、器具都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与清理,避免由于污垢、损坏而造成设备与工具的防护功能削弱、丧失。在安全用具使用完毕后,应将其放至专用的存放空间内,并保证该空间外在条件不会对安全用具的质量产生影响,放置的过程中应按照具体编号存放不可混乱。此外,安全用具的使用应规范、合理,通过安全培训可保证作业人员的科学使用。 对于电力设备,在装设前应严格进行检查、测试,以此保证电气工程的施工安全、质量安全。对于用电装置,应检查其安全性、可靠性;对于各种电力设备、机械,应重点检查其接地、绝缘部分,避免发生漏电;对于工程的电气、电子产品,应重点测试其绝缘、接地部分的性能;在进行电力设备的维修前,应事先进行安全测试,以此保证维修操作的安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在对所有设备进行绝缘电阻、电流泄漏、耐电压等测试后,应测试方与施工方应对其结果进行核实,严禁挪作他用。 4 结论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常伴有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作业人员对于必要的安全用具不够重视、缺乏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导致操作违规、工序错误,从而埋下安全隐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气工程的施工规模不断扩大,若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加强安全管理,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对设备的管理保证产品、用具的质量安全,只有采取多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控才能有效规避安全隐患的产生,保证施工安全。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摘 要:要使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功能,就离不开对质量标准的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受到材料设备、施工方式、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要做好质量控制,就必须在施工前期的准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以及施工完成之后的工程验收等全过程把控,让施工过程与施工所用材料、设备都合乎质量标准,细化施工工序,让每一步都能有效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设备;施工;质量控制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城市化和农村边远地区的现代化推进,包括电力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电力工程属于持久性工程,设备安装是工程项目实体形成的主要过程。近年来,面对市场需求的加大以及质量要求的提高,各施工企业必须认清做好质量管控的重要性,发现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的电力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 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材料设备的影响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到的材料很多,包括电缆、钢管、玻璃和水泥等。材料购买需按工程设计要求来采购,材料型号和质量都要确保合格,这就需要对供应厂家严格挑选,必须采购正规厂家的产品。电力工程所用设备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和将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通常价格昂贵,需谨慎、集中购买[1]。电力工程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1.2 施工方式的影响 施工方式主要是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设计方案、施工流程和工程调试手段等,这些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进度和工程质量。施工图纸必须按照施工地点和电力设备安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设计,从整体上考虑工程方案、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等多方面的质量要求和经济效益。 1.3 施工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也不例外。电力设备容易受到周边空气湿度、风力、温度和地形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施工进度和设备运行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施工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施工地点的实际环境,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再来制订施工方案。 1.4 施工人员素质的影响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会涉及到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等,他们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因此,要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质量,务必配备专业的高素质人员进行相关管理和技术施工工作。 2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 施工前的准备措施 (1)建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开始之前,项目部门应当制订专门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编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判,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未雨绸缪的施工准备可以让工程顺利开工,不至于出现过多不可控的因素而影响到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2)择优选择施工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在人员配备上,要依据工程设计所需的技术标准,择优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增强质量控制意识,提高施工技术。要不断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时刻把客户服务放在第一位。定期在技术上和思想上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并积极鼓励施工技术创新,对于能够促进施工质量提升和工期速度提升的创新给予一定的奖励。 (3)对施工材料设备进行质量监控。施工企业要选派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兼优的人员进行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并针对工程要求进行专业培训。采购人员要对供货商要谨慎审查,包括材料和设备的生产许可、质量认证等指标的辨识,还要对市场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在多家对比之后选则信誉异、价格较低、质量过硬的供货商。施工单位要安排专门的材料和设备检验人员对样品进行科学检验,确保施工准备的材料和设备质量合乎设计要求[2]。 2.2 施工中的质量监管措施 (1)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施工技术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质量,务必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施工企业要针对设备安装工程指定相应的施工操作规范章程,施工人员务必严格安规操作,不可麻木大意、偷工减料;要践行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的同时,对技术创新也要及时给与奖励,鼓励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 (2)制定项目监管制度。要确保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除了充足的物质准备和技术、思想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以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工程项目部可以在企业内部派选专业素质过硬的人员来担任监管人物,也可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来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违反设计要求的施工问题,要及时指出并做好整改,对于较为严重或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要在整个施工队伍中做出相应的警示。 3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设计面非常繁杂,从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和设备选购及它们的利用效率、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施工方法的选择,都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质量少有瑕疵或施工人员稍有懈怠,都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产生。若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做好质量管控,待项目竣工之后再来进行针对性检修,必将耗费非常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会对周边电网的运行造成影响,既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也会影响社会和谐。正因如此,做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探讨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东北电力第一工程公司,辽宁 铁岭 112000) 摘 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力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均有所提升,对于设备安装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对于不同的电力设备具有不同的安装规则和要求,安装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问题关系着电力设备的使用情况。因此本文对电力设备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质量管理问题。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施工;质量管理 0 引言 电力系统对于人们生产以及生活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的发展,电力设备的使用愈加广泛和普及。电力设备的稳定运行对于电子系统的有效运行以及用户的用电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其进行分析。 1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1.1 施工人员的素质 电力设备安装中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有诸多,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人员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施工管理人员,二是施工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与施工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电力设备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1.2 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 电力设备安装设计的施工材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具有种类繁杂、用量大的特点,每一种施工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安装关系着整个施工工程的整体质量。电力设备包括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机械设备以及需要进行安装的电力设备,其中机械设备作为电力设备安装中的辅助工具,其自身的使用性能、操作的特点以及生产工艺等都需要符合电力设备安装的技术要求。电力设备则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的整体质量,对于施工工程而言,如果电力设备质量不过关,则难以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无法保证生产和生活正常的供电需求。可以看出,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的质量对于施工工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1.3 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指的是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对人财物的组织、对施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试手段等,施工方法贯穿施工中的整个过程,施工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施工项目的完成、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的作用。施工工程在施工方法的制定中,首先要从本次电力设备安装施工的要求和目标出发,对施工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不仅要考虑施工方法的适当性、技术科学性,还要做到经济合理,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 1.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管理环境等,自然环境主要体现在气候的变化上,例如温度、湿度等,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等也具有复杂变化性。因此在具体的安装施工中,对当地的环境因素进行考量,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2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施工准备管理 施工准备阶段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准备阶段的管理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的完善: (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的各种质量问题进行提前预防,并指出相应预案,做好质量控制工作;(2)健全培训制度。首先,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在培训中注重让员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提升服务意识和预防意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注重对施工问题的解决,提升施工工程的综合效益;另外,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对施工出现的新工艺和新技术进行及时的普及,从而提升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3)保证施工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在对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进行选择中,要加强对生产厂家的调查,对供货厂家的社会信誉、资金力量以及产品的质量认可、价格进行调查,货比三家,选择适合电力设备工程施工要求的,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经济效益。并在购货后注重对使用情况的反馈和记录。 2.2 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施工过程是对施工设计进行实践的过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最终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具有难以更改的影响。同时施工过程不仅要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控制,还要对施工具体环节和进度进行控制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技术管理因素。提升技术管理水平,做好技术管理工作,首先应该推动技术革新,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对新技术的应用;另外,引进技术管理人才,或者提升现有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保证相关技术问题的有效解决。最后,按照施工管理的制度和标准,并根据施工工程的特点,制定高质量的实施计划;(2)建立和完善项目监理制度。为了更好的保证电力设备的安装质量,应该委托监理公司加强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理。对工程的施工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的监理,保证其符合国家规定、行业规定。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记录,立即通知施工单位,要求其整改。 2.3 竣工验收质量管理 竣工验收指的是电力设备工程施工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着工程建设全面评价是否能够成功,也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投入使用。在这个阶段应该加强对施工中资料的收集,保证有效的评价。并在验收中注重对施工问题的总结,为以后工程建设提供案例。 3 结束语 我国电力行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不断加大,对电力设备安装的质量的要求有所提升。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要想保证竞争优势,就需要提升安装质量。注重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的考虑,并注重在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中以及竣工验收各阶段的质量管理,从而保证电力设备安装质量。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浅析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安全管理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的电力需求日益旺盛,也促进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电力事业建设迎来崭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电力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在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中,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做好安全工作是电力设备安装工程顺利圆满完成的基本前提,对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尽量杜绝人身事故及财产损失的发生,是电力设施企业应关注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安全管理对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探究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安全管理 我国电力事业以大电网、高电压为主要特征,并呈现出工期长、规模大、作业环境复杂、投资大等特点,因此,电力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均离不开安全管理,特别是在电力设备的安装环节,施工单位必须严格落实安全管理活动。安全是第一生产力,而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自身的特点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安装工程中的安全隐患也较多,施工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将对整个电力工程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必须将安全管理放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位置,积极采取全面的安全管理措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与控制,以保障电力工程的顺利开展,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 一、安全管理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重要性 1.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是贯彻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要求。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批转劳动人事部、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安全和劳动安全监督工作的报告的通知》规定,生产管理和经济管理部门必须贯彻“管生产的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为指导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因此,加强安全管理,是电力设备企业开展安装工程的重要任务。 2.加强安全管理,有利于加强技术人员的安全技能,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安装工程中施工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减少人员伤亡,切实履行现代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体现社会公正、文明与安全。 3.通过对施工单位作业环境及作业行为的严格约束,将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快构建完善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同时也使之与国内外电力工程项目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流趋势相适应。 4.加强安全管理,有利于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进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实现电力设备安装项目成本与质量的最优化,改善企业现阶段管理方法不适当等不良状况,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与国内电力施工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各级政府以及电力行政部门对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加大了安全管理监管力度,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采取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投入了相当大的管理资源,使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社会中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施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体现出我国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安全隐患没有得到有效的剔除。其中存在的问题有: 1.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电力工程项目数量的增加,使得电力设备技术含量日益提高,新型的高科技机械设备被广泛应用,然而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在安装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与标准,操作不当,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不够重视,这些均导致极大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 2.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目前的电力行业的施工安装等单位仍存在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等现象,尚未全面贯彻落实行业及政府部门所要求的现场安全组织措施及技术措施,安全工作流程和安全管理制度也未得到有效的落实,安全工作仅流于形式,导致安全隐患和事故较多。 3.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不够强,对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安全施工管理知识较为欠缺,没有熟悉和遵守相关安全管理条例及法规,严重制约了安装工程工作的安全性。 4.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对安全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对安装工程工作缺乏监管,安全管理意识淡薄。目前大多数电力工程的设备安装施工单位对工程的进度及质量等更为重视,仅仅追求企业的高效益,却忽略了电力工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作为企业的追求目标,效益至关重要,而安全生产也是实现企业高效益的重要环节,但部分管理者片面认为安全工作投入大,却收益低,对安全管理不够重视,往往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才意识安装工程在安全管理的漏洞。 三、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1.加强安全教育与安全培训 为了保证电力设备安装工程顺利进行,必须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因此,应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一方面,通过岗位技能培训来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使之安装施工行为符合安全操作规定,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通过安全知识宣传巩固和提高安装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他们对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及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得到充分的认识,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在安装工程中时刻注意安全,避免产生麻痹心理,从而营造遵章开展作业的良好氛围。 2.完善对施工安全设施的管理,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对施工现场加强安全监督,对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标准化的监督和检查,同时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安全风险进行安全性评价,及时发现安全管理漏洞,并加以改善。同时做好张贴安全标语、安置安全措施施工牌等工作,注重安全施工细节。此外,对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安全防护设备要进行定期的管理。安装工程中的安全防护设施,应定期进行清理与检查,减少安全隐患。在电力设备安装之前,应进行严格的测试,使电力工程的质量安全及施工安全得以保证。尤其对电力设备而言,应特别注意检查其绝缘、接地等部分的性能,以防止漏电等安全隐患的发生。同时,应注意合理安置安全用具,将其放置于专用空间中,应有序地安放,不可混乱,尽量降低环境对其质量的不利影响。 3.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责任制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负责部门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制,促进管理责任到位,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其项目部门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安全管理意识,根据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具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职责落实到每个部门及个人。加大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加强对安全事故资料的调查和总结,并重点监督安全隐患较多的重点安装施工环节,同时,还应做好监督反馈工作,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到各个部门中,严惩违法作业行为。 4.加大安全工作的投入力度 加大对电力设备安装工程的安全投入,合理分配安全预算,是确保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的要求。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树立长远的眼光,加大安全管理投入,注重各类安全防护用品的采购工作,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例如安全帽、绝缘防护罩、绝缘操作棒等,并做好质量检验,为施工人员创造安全的施工环境和条件,电力设备施工单位不可仅为眼前利益而刻意缩减安全管理投入,否则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经济效益也将受到巨大的损失。 5.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严格贯彻落实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安全规章制度为电力工程安装工程的安全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电力工程企业应积极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由各个部门加以落实,以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应切实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遵守我国有关电力工程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标准,做到合法文明施工,以保护人身及财产安全。同时,对电力设备安装工程中的违法违规施工行为,应加以严格处理,以保证设备安装工程的顺利进行,切实做到安全施工。 四、小结 目前随着我国的电力设备安装工程规模的增大,其安全管理工作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电力工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高难度。现阶段我国的电力设备安装工程安全管理中仍存在许多漏洞,因此,电力工程单位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管理措施,以安全为中心,采取全方位的安全监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隐患,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并推动我国电力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电力设备工程论文: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使工程项目实现预期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标准离不开质量控制,质量控制的策划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具体包括施工人员的选择、施工材料设备的选购、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机械设备的有效运行、施工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施工过程中相关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等等,在行文的末尾,笔者特地强调了细化工作模式的可取性,其实细化工作本身是对整个工程施工工序的一次精密解体,它有利于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质量控制;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体系 每一项工程的合理竣工都必须建立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策划适用于任何一项工程。电力工程是一项持久工程,同时电力安装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近年来,各安装公司面对日益增强的市场竞争,逐渐加大对本公司的质量控制投入,建立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对于质量控制的内容,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质量控制整体书面框架的构建,即要建立一整套质量手册,以文件形式发出,以供公司上、下员工学习执行。其次是要将理论落实到实处,因为具体而言,施工总归属实体操作。对于施工人员的选取,施工设备材料的选购、生产安装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关管理措施都要包含在管理体系当中,并付诸实施。在下文中,笔者将作详细论述。 一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在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质量控制手段的必要性。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范围较大,它涉及的方面数量庞大且繁杂,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我们将遇到许许多多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比如说,关于此项工程的设计规划,工程所用材料的选购,机械的有效利用,施工工艺的选取,操作方法的合理选择,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指标,施工人员的素质观察以及有效的管理制度等等,这些问题指标的上下浮动将带动质量的变动,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哪怕一个细小的波动,将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怠慢工作,不认真工作,所选购的施工材料质次价低,且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年久失修,或者施工人员操作方法不当等等,这种种当中一个微小的错误便会导致产生工程质量问题。如果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没有及时的予以质量监督工作,而导致在项目完成之后需要对工程进行针对性修复,也许这一修复的过程将会消耗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为首先要对缺陷进行研究观察,确认缺陷后再进行解体、拆卸,还要到市场上购买新的材料以备更换。在修复的过程中,会影响到电网的正常运行,也会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不利,甚至会发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影响社会和谐。所以,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中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显得极其重要。 二 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的建构 如果条件允许,公司可专门成立质量控制体系理论框架建构小组,负责对理论框架体系的撰稿、修订和发文,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转换身份,变成质量监督人员,保证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进行。对于理论体系的成文,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要事无巨细,不能纸上谈兵,不能注重大的忽略细节,这也一定程度上对小组成员的选取提出了要求,小组成员必须熟稔整个施工过程,必须懂得包括施工工艺、施工程序、人才管理等在内的相关综合性知识,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才能保证理论体系确立的全面、有效。综合以上情况,笔者建议理论体系建构小组人员的确立必须保证一名施工人员身份,一名行政人员身份,不排除其他具备综合管理知识的人员。 对于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人员的配备,材料的选购,机械的起用,生产安装技术的运用,施工工艺的选择,施工过程的监督以及管理理念的提出等等。 三 紧密联系理论框架,将理论付诸实际施工过程 (一)择优选取施工人员 加强对施工人员岗前培训,增强他们的质量控制理念,提高他们的施工技术。要向施工人员灌输质量第一,预防控制的思想,要时时想着为客户服务,树立为客户办好事是第一宗旨的观念。对于施工人员技术,要针对不同的工种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企业的管理层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要树立他们的管理监督观念,培养他们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目标管理、质量规划以及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对于企业的生产人员,作为企业的一线工人,要努力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高超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工作作风,指导他们一切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服务人员,要努力加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指导他们“用心服务”,努力培养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精选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的选购的好坏还在于人,所以,要保证施工材料的物美价廉,还得从人员下手。采购人员的选取间接影响了施工材料。在选取采购人员时,要注意挑选那些负有责任心,愿意为企业办事且有一定的采购经验的人员。企业与采购人员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于采购人员要及时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建立合格供应厂商资料档案,从而为有效采购打下基础,同时与各合格供应厂商建立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签订质量保证协议,规定验证方法等,以便不断改进质量,迅速解决质量事端。争取与对方厂家建立正常友好往来关系,在长期合作中互惠互利。这样,既有效控制了所选材料的质量,又降低了企业成本,一举两得。 (三)机械设备运行情况检查及选择 电力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要根据:切合实际,实际可能,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机械设备。要对现有机械设备的性能、磨损程度、服务年限、技术进步进行了解,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若机械设备性能、精度、技术不能满足规定工艺质量要求,需进行更新设备。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有序进行。 (四)有效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结果离不开技术的参与,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施工人员的技术到家,保证他们对施工信息的及时提取,对施工设备的有效利用,对检验和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等等。在原有知识、技术的基础上,保证他们在第一时间汲取了新知识、新技术工艺的养料。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按照施工工艺流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完成所有工序。要指导他们学习质量控制标准,敦促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改进原有工艺水平,同时要合理组织、严格考核,并辅以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各岗位员工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好的组合和充分的发挥,从而保证施工劳动主体在质量控制体系中发挥自控作用,最终确保工程质量。其次要将管理工作推向案前。建立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管理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目标完成,且保证完成质量。企业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吸取先前的教训,要将先前的优势持续极力发挥。第三,要严格落实管理监督体系,建立包括企业领导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内的监督考核组,定期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 (五)细化工作 一项大的工程是由多个工序组成,而各个工序又可以细分成多个工作细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大的工作量细化,具体至每一个应该做哪件事,这件事应该怎样去做,做这件事正常情况下需要花多长时间,这件事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哪些危险,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危险及时、有效排除等等。我们将所有工作所有问题细化,落实到各个,不仅便于管理,而且即使哪一环节出了问题,我们也能迅速找出、迅速处理。当然细化工作的实施需要以长期的工作经验为基础,才具有可靠性、权威性。细化工作模式的确定和制订是一个艰巨而持久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的将所有细节呈上笔端。笔者所在企业曾将细化工作模式付诸实施,并经过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所以说,细化工作值得尝试。
房屋建筑论文: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加强治安综合治理,维护高校治安秩序和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重要保证。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做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根本要求。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是要注重以学生为本,要突出学生在高校内安全保卫工作全过程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高校主体,也是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之本。满足广大学生安全需要,保障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这既是安全保卫工作应尽的职责,也是学校保卫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紧紧围绕“预防为主”的方针,扎扎实实地做好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狠抓安全意识的提高,是安全防范的根本。高校在治安防范工作中,首要是抓对人的教育和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为此,我们在工作中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预防教育和管理工作:一是搞好安全法规宣传教育。采取集中上课,专题讲座,观看图片展览和影视节目,利用校内宣传媒体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师生的防范意识。二是加强行为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安全规定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腐蚀和影响;指导班级开展安全法规学习和自律教育,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做到安全用电、安全出行、谨慎处事,依法维护个人的正当权益。三是举办安全员和义务消防队员培训,多渠道、多方位强化、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逐步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个人人重视安全防范工作的氛围。 狠抓制度建设,规范师生的安全行为。制度是规范行为的一种约束机制,没有制度就等于没有规矩,没有约束力。高校必须建立一整套制约机制。除了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外,同时还应体现自身的工作管理特色,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校纪校规,约束师生员工的行为。 狠抓内部防范,从源头上构筑确保安全的防线。抓好学校内部安全防范必须建立在人防、物防、技防三个基本点上。首先,人的防范是决定因素。要配强配足保卫干部和精明强干的校卫队员。其次,物质防范是基础。要对学校明确的重点部位和重点场所,严格落实铁门、铁窗、铁橱、防盗报警器等设施的配置工作。再次,技防是关键。要充分发挥高科技手段在学校内部治安防范工作中的优势,完善计算机管理网络,充实情报资料数据库,建立与健全电子监控、报警体系,实现科技创安,加强科技防线。 狠抓检查,强化整改,防患未然。为了把安全防范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必须突出抓好三个检查。一是要突出抓好重大节日,重要活动的重点检查;二是要突出抓好放假前、假期中、开学后的全面检查;三是要不间断对校园不放心部位实施突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指定有关部门和责任人限期整改。对问题大、花费多、存有重大隐患的部位,要向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汇报,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确保不发生人为的治安和安全责任事故。 加强高校保卫队伍自身建设,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的基本保障。高校保卫队伍是一个执行特殊任务的战斗集体,是一支担负着繁重保卫工作任务的队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对保卫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高校保卫队伍,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的基本保障。 新形势下,高校保卫队伍必须具备以下六点基本素质。一是政治素质要坚定。高校保卫队伍担负着防范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活动,保障国家财产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高校政治、治安秩序和正常的教育科研工作秩序的重任。要完成好这些任务,这就要求高校保卫队伍要自觉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政治素质。从而保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不会迷失方向。二是道德素质要崇高。在新的历史时期,笔者认为高校保卫队伍应具备如下职业道德素质。热爱保卫工作,热爱教育事业;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团结协作,相互支持;努力工作,勇于创新;文明执勤,热情服务;严格管理,规范统一;三是心理素质要过硬。工作中,保卫队伍要确立起过硬的心理素质,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克服各种畏难情绪,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磨炼自己的工作意志,做到处变不惊,镇静自如。四是作风素质要高。保卫队伍要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作风;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自律作风。通过这些作风的培养,真正成为一支让师生满意、领导放心、犯罪分子惧怕的队伍。五是业务素质要专深。高校保卫工作是一项集执法、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胜任这些工作,必须具备娴熟的破案能力和整体实施方案的能力;熟知保卫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定;熟知违法犯罪和各种灾害事故的预防、预测和综合治理;具备良好的视察思维能力、信息捕捉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六是身体素质要强壮。保卫工作具有突出性、连续性、紧张性、危险性等特点,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因此,保卫队伍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是做好保卫工作的必要条件。 房屋建筑论文:论房屋建筑混凝土裂缝的控制的方式分析 摘要:当前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施工中出现了大量的混凝土裂缝,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经验,探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泵送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1.商品混凝土构件裂缝形成的因素 1.1砼结构裂缝的种类 混凝土的裂缝主要是指对混凝土结构的适用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等结构功能有不利影响的宏观裂缝。由于混凝土混合料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凝结硬化,产生体积变形。水泥石的干燥和冷却收缩大,集料的干燥和冷却收缩小,同时水泥石和集料之间相互粘结和约束,同时由于收缩变形产生微孔和微观裂缝,构件受力以后,微孔和微观裂缝逐渐连通、扩散,形成宏观裂缝。 裂缝的种类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外荷载(静、动荷载)直接应力引起的裂缝和次应力引起的裂缝,二是由变形变化引起的裂缝;还有一种不多见的裂缝是由于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与计算假设模型的差异引起的。但是,近年来大量裂缝的出现,并非与荷载作用有直接关系,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实测研究证明裂缝是由于变形作用引起的,包括温度变形(水泥的水化热、气温变化环境生产热),收缩变形(塑性收缩、干燥收缩、碳化收缩)及地基不均匀沉降(膨胀)变形。据国内外调查资料表明,工程结构产生属于变形变化(温湿度、收缩与膨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约占80%,属于荷载引起的裂缝约占20%。 1.2施工阶段商品砼对结构裂缝的影响因素 (1)混凝土所处环境中有害介质的浓度。当前城市污染日甚,大气、雨水中均会有硫酸盐、氯离子和某些盐类等浸蚀性介质。当浸入到混凝土的有害介质达到一定浓度时,均会加速钢筋的锈蚀,破坏混凝土内部结构,使混凝土开裂时间提早,如不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势必影响结构的耐久性。 (2)混凝土所处环境中CO2的浓度。环境中的浓度,由于硬化混凝土内部Ca(OH)2存在。混凝土必然要与周围环境中的CO2发生碳化反应生成CaCO3,这种反应使固相的体积减少而导致混凝土产生较大的碳化收缩。CO2的浓度越大,碳化反应越容易发生。 (3)混凝土所处环境的湿度.混凝土具有湿涨干缩的特性,由于外部环境湿度小于混凝土内部湿度而引起的混凝土干缩裂缝是非常常见的。这种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中的水由表及里向环境中散失,当混凝土内部水迁移速率小于表面失水速率,则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毛细血管收缩应力,当这种力的作用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出现裂缝。 (4)振捣时间.商品混凝土属于大流动性混凝土,振捣时间不宜过长,振捣时间长,在振捣处会出现富浆部位,富浆部位较容易出现塑性收缩裂缝,终凝后继续收缩发展成贯通裂缝。有的工地,为减少拆装泵管次数,将混凝土拌和物集中卸下,用振捣器赶料,使大量浆体被赶走,粗骨料留在原处,导致混凝土不均匀,浆体多的部位出现塑性收缩裂缝和干缩裂缝。 (5)混凝土养护十分重要,如果墙体和柱、梁的保温养护不到位或养护时间过短,很容易产生收缩裂缝。混凝土初凝之前养护不当会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引起失水收缩。此时骨料和水泥之间也产生不均匀的沉降变形,其收缩量可达1%左右。在混凝土表面上,特别是在抹压不及时和养护不良的部位出现龟裂,宽度达1mm~ 2mm。 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裂缝控制 2.1加强混凝土施工现场管理 (1)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包括浇筑顺序,一次浇筑层厚,施工缝的留置与处理,布料的位置,密集钢筋处下料与振捣,预埋管线的 处 理,预留洞口钢筋配置,模板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支撑的可靠性,钢筋的绑扎、位置及固定等等。 (2)施工荷载的控制。施工荷载为施工过程中因施工条件限制不可避免地附加在结构上的所有外力因素的总和,比如模板及其支搅体系、钢筋、布料机等,往往是结构设计时难以准确预估的因素,其荷载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比正常使用荷载更为不利,其作用更容易使得混凝土在其硬化过程中尚未达到一定强度值而产生受力裂缝,因此需对构件的承载力、刚度和这些荷载可能导致出现的裂缝宽度进行验算,同时施工过程中需严格地控制这些荷载。 2.2浇捣工艺 在浇筑开始前要作必要的清理准备工作,完成模板、钢筋的最终检查和浇筑设备及临时设备的检查。混凝土浇筑有以下三个要点:1)不做冷接缝;2)不能引起材料分离;3)应尽量在短时间内浇筑完毕。振捣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减免常见质量事故的关键性工序,施工时应严格遵照有关规程要求,要注意振捣均匀,避免振捣过度或不足以及漏振,要避免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赶料。如果发现干缩裂缝出现,混凝土表面开始硬结,人工抹不动时,可采取平板振捣器进行二次振捣的方法,使混凝土进一步密实化。 2.3做好混凝土运输的控制 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的均质眭,避免产生砂浆流失、流动性减少、分离、泌水等现象。混凝土应以最少的转运次数和最短的时间,从搅拌地运至浇筑地点,使混凝土在初凝前浇筑完毕。混凝土的运输应保证混凝土的灌筑量。对于采用滑升模板施工的工程和不允许留施工缝的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的运输必须保证其浇筑工作的连续进行。 3.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 3.1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 ,应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泌水 再混凝的浇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士表面出现泌水的现象十分常见,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必要及时清理表面的泌水。因为泵送混凝二水灰比较大,泌水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如果不及时清理干净,就会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3.2应及时按温度技术进行保湿养护 ①保温养护措施,为了预防裂缝,应保证混凝上内外温差和降温的程度符合施工设计要求。②温度保持持续的时问,根据温度应力,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温度养护时间不少于15天。当拆除混凝土表面的保温隔膜时,要逐层拆除。③保温养护过程中,混凝士表面的湿度是要一直保持的,主要是为了预防温差裂缝。 保温养护是提高混凝土质量的关键环节,保温养护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以预防裂缝的产生,其次,也是为了减慢混凝土的降温速度,再利用混凝士的抗拉强度,捉对设备设旌的安全装置要经常维护、保养和检修。在购买新设备时,必须同时购买其防护装置。设计制造设备设施时,应为职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条件。因此,企业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进入到年度和中长期生产经营计划之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整体安全性。 4.结语 商品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及发展不但破坏混凝土的整体性,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功能和使用年限,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及抗渗能力等。商品混凝土裂缝的控制从设计、施工、养护到运营等各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不仅相互联系,而且相互制约。所以,在实际工程实践中要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各种原因,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研究,全面剖析,重点施制,同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 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并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保证工程质量,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房屋建筑论文:房屋建筑保修阶段监理实践与探讨 摘要: 国家《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将工程质量保修期的监理工作列入施工阶段的监理内容。笔者有幸参与某小区一等工程项目(多层房屋30余栋建筑面积15万余m2)的保修阶段监理工作感触颇深,特撰写此文与同行切磋交流。 关键词: 施工监理 房屋保修 一、监理依据和工作重点 1、工程保修监理依据。工程保修是指工程质量保修,监理应依据《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深圳市施工监理规程》、《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和设计文件、工程质量验评标准进行。为了确保保修及时保证质量施工合同还应规定工程质量的保修金额(一般为工程总造价的5%)和保修金的预留与支付方法以及保修金的利率。经过业主方与承包商协商,也可以签订专项工程保修合同。 2、关于工程保修期的计算。关于工程的保修期限应依据监理单位与业主方签订的《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和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施工合同》文件中规定的期限。监理合同中规定的是监理业务期限,目前一般保修期监理定为1年,而施工合同规定的是承包商对工程负责报修的期限,但必须符合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六章建设工程质量保修的规定。故施工合同规定除屋面防水工程等为5年,其余部分工程保修期定为2年。 3、保修阶段的监理工作重点应根据具体工程对象和工程使用状况确定。笔者认为以下内容应列为监理重点: ①对应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关注其观测成果和观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是否已沉降稳定,如发现异常情况,应通知设计和质监部门进行分析研究处理; ②对工程质量问题和质量缺陷进行调查,重点是楼地面、墙面、天棚以及门窗工程; ③调查屋面、浴厕间、外墙面防水效果; ④给水管及排水管有无渗漏以及卫生洁具使用状况。 二、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1、工程进入保修阶段,承包商已撤离现场,而监理单位则应根据工程项目大小(可以不设项目监理机构)宜在参加该项目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监理人员中保留必要的人员。 2、监理人员要渔业主方密切联系,关注工程使用状况是否正常,随时听取用户意见。同时,与有关承包商保持电话联系,并且要求承包商指定一名联系人。 3、在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时,督促承包商向业主方提交《质量保修书》,其内容为具体保修项目,期限以及有关承诺。 4、组织承包商对工程使用情况进行质量回访,一般每半年进行一次为宜。并在气候突然变化(台风、冬季低温)如台风暴雨过后组织使用单位进行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按单位工程进行登记。 5、在工程保修期1年即将到期的前1-2个月,由监理人员组织业主方以及承包商共同对工程进行全面目测检查。发现的问题及需要维修的内容按单位工程列表登记。 6、监理人员对用户反馈的意见和以上质量回访与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与缺陷发现的原因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并确定质量缺陷的事实和责任。比较严重的质量缺陷应由监理人员组织业主、设计人员和承包商共同研究确定原因。关键是要确定该工程质量缺陷是否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产生的。因为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的是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工程存在的质量缺陷均应由承包商负责,无条件保修。监理人员及时发出《工程维修通知书》要求承包商在接到通知书十日内派人进行维修。比较重大的质量缺陷,如基础不均匀沉降和屋面、地下室渗漏等质量问题要求责任方提出缺陷的处理方案,经过监理、设计人员、业主方共同审批后,由监理人员监督实施处理。 7、承包商若不能按监理人员要求及时进行维修,监理人员应书面通知业主,可由业主委托其他承包商完成。(同时,监理人员要与原承包商沟通)。其维修处理发生的费用依据施工合同规定在质量保修保证金中扣除。 8、当监理合同约定的工程保修期监理业务过期后,承包商应按施工合同和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仍需对工程继续履行质量保修义务。 三、关于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问题的几点认识: 1、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四十条规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建设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一)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笔者发现目前设计施工图纸文件中,均未有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说明。据国家《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规定的3类普通房屋和建筑物,其设计年限为50年,并明确工程是在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维护的前提下才能满足的条件。 2、在保修阶段监理工作中发现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移交使用单位后,有的使用单位擅自改变设计使用功能,即出现工程的非正常使用条件,增加了结构的活荷载甚至破坏了屋面和外墙面防水功能等情况。举例说明: ①楼层办公室改为档案资料室,宿舍改为文具仓库; ②屋面上加设太阳能热水器,电视等无线接收设备,屋面和外墙面设置大型广告牌; ③室内进行二次装修扩门拆墙,改变水、电管线; ④屋面天沟灰尘和生活垃圾堆积,天沟流水不畅,个别水落堵塞等。 监理人员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即应书面通知业主或使用单位,并提出处理意见,引起重视。 3、关于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分部保修如何实施,缺乏具体配套措施,不好操作。因保修期为50年,是人生的大半辈子。岁月沧桑,人事沉浮,50年后去哪里找承包商和责任人?又如何分清责任工程是否属正常使用和正常维护。笔者认为实施这条不大现实。 四、几点体会和建议: 1、监理单位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监理工作中,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在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严格的控制,不留人和质量隐患,使工程竣工每一分部质量均达到设计和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同时满足用户的使用功能要求,使业主放心使用。实践证明,施工阶段监理工作越到位,保修监理工作量就会大大减少。 2、当房屋建筑工程投入使用过程中,由于荷载对结构构建产生时间效应和构件在温度和湿度变化中以及地基的沉降等原因会产生变形。同时,在建筑物协调变形过程中会产生次应力的不利影响。(当然,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以及正常使用和维护条件下,以上结构、构件不会发生超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质量问题。)故工程在使用一阶段后,会出现这样、那样质量小问题是正常的,也是难免的。所以说工程质量保修是必要的,即使竣工验收质量达到优良等级的工程也不例外。 3、监理单位对保修阶段也要像施工阶段监理那样重视,就像工业产品售后服务那样,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搞好保修阶段监理工作,也是监理单位提高资信度保持监理行业形象,创监理品牌的重要方面。 4、监理人员首先要模范地贯彻执行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关于有关工程保修的规定,在施工阶段监理工作中,严格控制材料、构配件质量和施工操作工序质量,确保工程在正常条件下施工。同时呼唤业主方要确保工程的正常使用条件和采取正常的维护措施,以求房屋建筑工程达到设计规定的使用年限。 5、建议国家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贯彻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制定关于房屋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保修期为50年的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便于实施。 房屋建筑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砖砌体裂缝成因分析与防治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砖砌体常见裂缝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处理以及预防的措施及方法。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砖砌体 裂缝 原因分析 防治 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业已表明,裂缝的存在是材料本身固有的物理特性,任何结构物的裂缝都是不可避免的,房屋建筑工程也是如此。在房屋建筑工程领域,经常会遇到一些结构构件出现裂缝的工程问题。因此,对裂缝进行分析,究其产生的原因,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如何进行修复,是很有必要的。 一、因承载力不足产生的裂缝 由于砖砌体是脆性材料,其抗拉强度较低,因承载力不足而产生的裂缝,很可能是结构破坏的特征。因此,正确认识这类裂缝的形态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这类裂缝主要产牛原因有;柱、窗间墙高厚比较人的中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承载大梁的墙局部受压;轴心受拉或偏心受拉;砖挑檐的竖向剪力:墙柱的大偏心受压;砖平拱的竖向弯矩:砖过梁的弯矩和剪力共同作用。 二、基础不均匀引起的裂缝 (1)正八字形裂缝:建筑物中部的下沉值较大,建筑物形成正向弯曲而造成正八字形裂缝。(2)na字形裂缝:建筑物中部的下沉值较两端小,建筑物形成反向弯曲而造成倒八字形裂缝。(3)斜裂缝:建筑物地基局部软弱,造成局部沉降量过大而出现斜裂缝,相邻的建筑物间距过小,新建的高层建筑造成原有建筑不均匀沉降。(4)竖向裂缝:底层大窗台下的竖向裂缝,主要是因为窗间墙下基础的沉降量大于窗下基础的沉降量(因为大孔洞削弱墙重),使窗下墙产生反向弯曲变形而开裂。(5)水平裂缝:水平裂缝一般有两种。①窗间墙上的水平裂缝,一般都在每处窗间墙的上、下两对角处成对出现,沉降量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量小的一边裂缝存上;②水平裂缝发生在地基局部塌陷处,这种裂缝较少见。 三、温度变化引发的砖砌体裂缝 1.温度裂缝形成的机理简析 外界温度变化使组成房屋建筑的结构构件产生胀缩变形,当这种变形受到其他构件的约束时,就会在构件内部或相互约束的不同材料构件之间产生应力(主要为拉应力和剪应力),当应力超过构件材料的强度极限时,就产生了温度裂缝。 在使用两种不同材料的屋面板与墙体之间,线膨胀系数a差异较大,通常混凝土屋面板的线膨胀系数a1=10×10-6,砌体的线膨胀系数a2=5×10-6。当两者以相同的温差升降时。由于线胀系数不同,在接触面上将产生相对位移,而这位移受到限制,则产生剪应力。由于屋面受到阳光的直射,通常屋面板的温度总是高于墙体的温度变化,使得这种剪应力更大。当膨胀产生的应力大于砌体的抗拉强度tmax ftk时墙体就产生斜向温度裂缝。当温度应力超过墙体的抗剪强度tmax fv时墙体就产生水平温度裂缝。由于应力集中的原因,就在门窗洞口四角产生竖向及斜向裂缝。而楼板的斜裂缝主要由于纵横双向框架梁受热膨胀产生推力作用于端角楼板上,超过混凝土的抗拉能力,产生了斜裂缝。 2.房屋建筑工程出现温度裂缝的修复 在发现温度裂缝时,不要急于修复,应观察到裂缝稳定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若发现屋面保温层末达到热工要求和标准时,首先应重新改做屋面保温隔热层,以防止裂缝继续活动。鉴定裂缝的稳定方法是在裂缝内嵌抹水泥浆或贴玻璃纸,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判断确定。对裂缝的处理须从建筑的美观、强度、耐久、使用功能等方面并充分考虑到裂缝形成的机理,从根本上加以治理。大致有:①裂缝细小,对房屋正常使用影响不大,可暂不处理;②裂缝虽细小,但已造成墙面、屋面、楼面的渗水,或对钢筋混凝土内的钢筋保护的需要,可采用嵌补密封或压力灌浆进行处理;③对于裂缝较大、较多又贯穿墙体,不仅影响美观和正常使用,还对房屋的刚度和抗震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可在裂缝墙体两侧用或φ6@500钢筋网片,并用φ6@500的钢筋穿墙将两钢筋网片拉紧固定后,外抹水泥砂浆或喷射混凝土以补强加固。 四、砌体材料本身产生的裂缝 如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灰砂砖等的砌体,前者致裂的主要原因是竖缝砂浆难以饱满以及特殊的构造要求未能跟上。后者一般使用温州地区蒸压灰砂砖,由于其本身对温差敏感、表面光滑等特殊性,虽然外观、尺寸指标均较好,但在实际使用中对严格的灰砂砖砌体施工规程不熟悉,缺少使用经验,导致除存在粘土砖常见裂缝外,还常见在较长墙段中及外墙窗台下的竖斜裂缝。其机理可以认为:①刚出厂的灰砂砖稳定性差。灰砂砖主要由细砂和石灰组成,蒸压养护后,一般不到一周即已出厂,但根据生产经验,灰砂砖在出厂的一月内其释放的热量较大,存在着反复的化学反应过程,而且实际上一时难以完全反应,因此,体积极不稳定。 ②对含水率有苛刻的要求,据有关试验资料和使用经验表明,含水率控制在7%~10%之间砌体可获得较好的粘结力和抗剪强度,否则影响明显。③砖体表面太光滑,粘结性能差,特别是当含水率不当致使砌体砂浆强度低劣粘结不良后,直接地导致了在缝间抗拉剪强度低下。预防的主要方法:①确保使用前的稳定期;②严格控制含水率;③严格按温州地区有关灰砂砖操作规程和构造要求施工;④改善砖面造型。如能切实落实这四类措施,在目前大力推广使用墙改材料的今天,灰砂砖还是有广泛的生产和应用潜力的。 五、其它裂缝 这些裂缝包括:混凝土构件变形导致的砌体裂缝,如当挑梁上填充墙、梁相继同步施工致使挠度过大,其上砌体产生内低外高斜裂及与外纵墙之间的竖缝等;砌体本身承载力不足如砖柱承载不足时在下部1/3高度处出现的竖缝;砌体构造要求不良如施工洞留置和拉结筋放置不当造成的洞边缝;施工质量差造成的缝,如砌体通缝,灰缝砂浆不饱满,含水率掌握不当,脚手眼设置不当,组砌不当等。这些裂缝形态各异,必须对症防治。 六、结束语 综上分析,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温度裂缝问题必须从设计、施工、使用等各个阶段全面综合的分析,以便针对性地采取预防、修复措施。只要有足够的重视了,方法得当,温度裂缝的发生的几率、严重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均能降低到理想的水平。治理的原则:凡已涉及结构安全且变化剧烈的,应当机立断,迅速采取相应对策,排除动力源,加固补强或作拆除返工处理;反之,如变化趋缓、稳定、仅与外观和评定有关、修复后不影响使用,则重点放在表面处理上。 房屋建筑论文:浅谈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摘要】房屋建筑的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危。所以有效的实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建筑施工的特殊性,重要性以及发展上开始论述,并且提出了包括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质保体系,提高施工人员素质,确保材料质量和施工最优化等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房屋建筑施工的涉及面非常广泛,而它的施工也有着一个复杂无比的过程。在施工中,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许多,比如设计,地形,地质,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设施,管理制度等等,这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如今我国的工程项目几乎每一个都处在不同的地点和环境,完全没有所谓的教科书或者现成案例可以作参考,在建筑过程中我们要靠着经验和摸索来前行,而且它也没有像工业生产那样的固定的流水线,在生产流程中不易管理。在建筑工程中,还有许多人为或者自然的原因造成质量不好,比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差异,环境的微小波动,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等,都很容易产生质量上的出入,从而导致发生相关质量事故。所以实行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势在必行。 1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至关重要 1.1 建筑施工的特殊性 建筑的类型以及样式繁多,对于规模的要求也不同。施工作业非常受天气的影响,而在许多复杂的工程如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配等,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从而能保证施工正常有序的进行,用以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以及达到降低建筑成本的目标要求。 1.2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管理工作的好坏,可以说决定了企业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等问题。建筑工程施工时,必须具备了优良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设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设备,同时又需要有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经营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发展实施。 1.3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所承担的工程可能在结构上就更为复杂,在功能上更为特殊,在装修上更为新颖,从而促使了生产技术水平必须不断提高,技术装备也必须更为先进,而技术管理上也要求更高,所以施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的施工质管制度规范 想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比如施工质量责任制以及事故报告处理等责任制度,同时也要让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实实在在的在真正工作中得到发挥,使其能发挥真正的监督施工质量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人是作为最基础最基本的要素存在。它不但是操作者,同时也是组织者。他不仅是被控制的对象,同时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出产不合格或者工程事故的源头。因此,在整个质量控制工作中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了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的各自权限和职责,把施工质量责任制落到实处。 而在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事故,比如出现因材料,构件,半成品或者由于设计失误,施工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出现事故。这个时候施工单位就要对其在产生严重后果前做出及时的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这也正是落实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所起到的作用。 2.2 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发挥实效发挥实际作用,是整个工程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有效进行下去的关键环节。这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有效运行下去的前提下,从任务承接,工程调研,乃至施工前期中期的准备,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生产,施工操作以及回访客户,质量保修等方面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 2.3 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 参与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高低,是整个工程质量优劣的最关键因素。现在不少的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启用职业素养较低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有的技术人员连对钢筋混凝土工程中最基础的常识也不懂,就匆忙上岗,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了一些正负钢筋搁反或者搭接长度不相同等现象,这给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想要施工质量能提高上去,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严格限制准入资格和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做起,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落到每一个上岗工作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身上。 2.4 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 在施工材料控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时所需要的原材料,建筑构件以及施工设备等的质量,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把关,把紧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以及使用关,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 在材料采购这一项上,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各种违规销售手段不断涌现,“提成”“回扣”等对材料采购人员的诱惑力相当的大。因此,在采购员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相对诚实守信并且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来担任,并且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以及材料的鉴定水平,以便他们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的成本。 在材料的检测这一项上,现阶段我国的建材市场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选择好的材料是关键,但如何鉴别到底是否好的材料则需要花费一番功夫了。首先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送检制度,对那些具有正规质量保证书的材料,也不能掉以轻心,要一视同仁的进行必要的检测,用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而相比那些质量书不齐全的产品,则更应该追查清楚,确保“三无产品”以及不合格的材料走不进施工现场。 在材料的使用上面,我们认为是施工材料合理使用同样是建设优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施工前,我们要预先为材料的保管和使用创造良好的仓库或者场地等条件,用以确保它有一个良好的外界因素。而在施工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进行材料的是使用,减少对原材料的浪费。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施工使用的实验仪器,或者机械设备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检测,确保工程质量没问题。 2.5 施工方式选择最优化 在施工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必须以增强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原则,进行优化设置。首先我们必须采取符合施工要求的施工方案,质量标准以及操作规程。我们必须采取较为先进的工艺,用以带来更高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这样做的同时,会提高项目的投资。因此在选择施工工艺上,我们要对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充分的调查,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工程项目和实际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案,绝对不要为了省钱而选择不好的施工方案,这自然会造成得不偿失的局面,所以在施工工艺的最优化选择上,企业要慎重再慎重。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我们不仅要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的管理水平,还要依靠各个专业人员本身的职业素养和施工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的各个技术人员和工人的配合工作。工程施工质量是决定工程最终成败优劣的关键,在施工的阶段,我们要制定完善的,详细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目标,并且通过各种合法合理的手段和途径,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过程乃至全方位的管理,把施工质量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只有如此,才能令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得到真正的保证。 房屋建筑论文: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监管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事关重大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但监理工程师很容易忽视监理的预控工作。针对此问题 ,文章紧紧围绕影响工程质量的人、机、料、法、环五个因素 ,阐述了监理工程师在建筑工程质量预控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监管;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繁荣外衣已逐渐挡不住其内在的质量问题。工程建筑质量问题频频发生,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房屋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建筑的地理位置,地势地形,地质,施工建筑的设计、材料、以及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等,都是影响房屋质量好坏的关键。因此,为了提高房屋建筑质量,我们应该加强对房屋建筑施工的监管力度,从多方面多角度评价房屋的工程质量,切实把质量安全作为建筑的第一要务,找好建筑质量,保证企业、个人、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1 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共有五点: 人(man),是指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操作者,其素质的高低理论、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是否有责任感,是否积极主动,都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 环境(environment),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等诸多因素,而且复杂多变。 方法(method),包含了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设计方案、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实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会直接影响工程项目三大目标的实现。 材料(material),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是工程项目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机械(machine),是工程实施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工程质量和进度都会有影响。 2 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 2.1 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工作失职,没有严格遵守质监规范,如果涉及到关系工程,便上瞒下欺、弄虚作假、掩盖问题,部门质监部门领导还存在受贿问题或者是承建单位的利益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质量监督部门非但不能够监督工程质量,反而会加巨隐患。 2.2 监理部门监管不力。部分监理部门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监管的职责,甚至有些监理部门同施工单位沆瀣一气,直接听命于施工单位的指挥。 2.3 招投标管理工作不力。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不顾后果以垫资、压价,甚至行贿等违法手段承揽工程。无证或超越资质等级承包、非法挂靠、转包或非法分包。 2.4 施工单位道德沦丧。施工单位互相压低造价,自行或者贿赂设计人员私改设计,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放任职工不按技术规范操作,粗制滥造。选择职工队伍时不注意其素质的高低和信誉的好坏。拖欠分包企业资金和职工工资等等。 2.5 建材市场鱼龙混杂,假冒伪劣建材大行其道,加之施工企业材料管理不善,选择材料时贪徒便宜,使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投人使用。 3 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明确房屋建筑所涉及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因承包与分包单位(尤其是非法挂靠) 所造成质量、 安全事故的经济赔偿和刑事责任。对承包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设立进入建筑行业的企业的技术性门槛,推动施工单位完善自检、自查机制的建立。发现违规现象,处以高额罚金,问题严重者,取消其建筑资质。 3.2 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建筑工人的素质建设。用法律法规的形式,落实责任到具体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建立完善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定期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总和素质考评,定期对其培训学习。规范工程技术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督促建筑单位从理论及技术水平、心理行为、错误行为和违纪违章等方面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综合评价。不私招滥招建筑工人,对其从业资格进行严格把关。 3.3 不断完善政府主管部门行为规范 转变职能, 加强和改善对市场运行体系的监督管理。要逐步完善报建、 招投标工作中的专家审查制度,简化手续,理顺信息渠道,加强对勘察、 设计、 施工和监理等单位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和认证管理,加大抽检和技术检测力度,加强施工队伍资格审查。要建立公平竞争、 规范运行的建筑市场秩序,必须靠法制作保障,!建筑法∀已正式施行。各级地方政府也需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 政策措施,以确保建筑市场的每个方面都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尤其要通过法制建设,尽快实现建筑业中政企分离,解决地方保护、 行业垄断,条块分割的问题,以尽快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建筑市场。 3.4 加强建筑市场材料质量的管理对建筑材料和构件质量严格把关, 做好材料构件定货,进场检验,材料试验和材料保管, 构件保护等 4 个环节的管理和把关,从根本上杜绝伪劣材料。构件进人施工现场, 要完善进场材料,构件的试验、 检验,仓储保管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定职不定责, 实行严格按照材料质量验收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和材料试验,绝不能为降低成本材料和构件的进货质量标准,同时查漏堵洞, 把好构件及材料质量关,保证工程质量通病从根本上消除。 4 结语 综上所述,要防止工程质量的发生, 需要各级管理部门有强化管理,提高项目管理工作质量, 严格整顿建筑市场,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深化改革, 转变管理机制;从粗放型质量管理向集约化质量管理转变。只有这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企业才有可能通过抓质量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达到用户满意、 企业满意和社会满意的目的。 房屋建筑论文:试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摘要】本文通过房建施工常见问题分析、论述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 1.1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 1.1.1 一次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不可逆的,因此,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只能一次成功,不能失败。 1.1.2 固定性与生产的流动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都要固定在指定地点的土地上,工程项目全部施工完后,由施工单位就地移交给使用单位。 1.1.3 单件性。每一房屋建筑工程项目都要和周围环境相结合。由于环境、地基承载力的变化,只能单独设计生产。 1.1.4 体积庞大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是由大量的工程材料、制品和设备构成的实体,体积庞大,房屋占有很大的外部空间,因此只能露天进行生产,其质量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较大。 1.1.5 预约性。房屋工程产品不像一般的 工业 产品那样可先生产后交易,它只能是在现场根据预定的条件进行生产,即先交易后生产。 1.2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特点: 1.2.1 是影响因素多。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1.2.2 是质量波动大。由于房屋建筑产品生产的单件性和流动性,不具有一般工业产品生产的固定生产流水线、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完善的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所以工程质量易产生波动而且波动大。 1.2.3 是质量隐蔽性。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因此质量存在隐蔽性。 1.2.4 是终检局限大。工程项目的终检(竣工)验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此,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应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2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及环境(environment)五大方面,简称4m1e。施工过程中对这五方面的因素进行严格控制,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工作。 3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 3.1 “pdca”循环 施工质量控制就是要注意抓工作质量。“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按照“pdca”循环的原理,即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的方式展开质量控制。 3.2 全面质量管理(tqm)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施工 企业 为了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运用的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活动体系、手段和方法。 3.3 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 3.3.1 是统计调查表法。统计调查表法又称统计调查分析法,在质量控制活动中,利用统计调查表收集数据,简便灵活,便于整理,实用有效。 3.3.2 是分层法。分层法又叫分类法,分层的结果使数据各层间的差异突出地显示出来,层内的数据差异减少了。 3.3.3 是排列图。排列图是为了寻找主要质量问题或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的一种方法。 3.3.4 是因果分析图法。因果分析图法是利用因果分析图来系统整理分析某个质量问题与其产生原因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 3.3.5 是控制图法。控制图是用来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并带有控制界限的一种有效的图形工具。 3.3.6 是散布图法。散布图是分析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图形,用点表示分布形态,根据分布形态判断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pdca循环和tqm控制理论为基础的质量控制方法,强调有关建筑企业的行政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技术管理和统计方法密切结合起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质量体系,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从而施工建成适用、 经济 、可靠、安全的工程。 4 结论 二十一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由于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企业基本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挑剔的顾客,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的最有力的武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施工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区域和国家对企业的保护也将逐步地弱化,其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接受统一的国际市场的评判。项目施工管理,要站在企业生存与 发展 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 科学 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展,谋求更大发展。 房屋建筑论文:有关房屋建筑渗漏的原因与防治的探讨 摘要:渗漏是房屋建筑中比较常见的质量问题,是建筑工程中主要质量通病之一。本文通过工作经验与结合相关资料,分析房屋建筑各种渗漏的出现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房屋建筑;渗漏;原因;防治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在城市建设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房屋建筑的渗漏问题及其危害性也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注意。房屋建筑渗漏水防治,贯穿于设计、施工、监督管理、检查验收和回访保修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已经交付使用的建筑物,如果出现渗漏现象,不但恶化了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还将会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所以,防治渗漏是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重点。在房屋建筑工程中, 常见的渗漏现象往往出现在屋面、卫生间管道和外墙、塑钢窗等部位。 一、房屋易出现渗漏原因与部位 引起房屋工程渗漏的原因很多,设计失误、选材不当、施工工艺不规范、细部做法不认真、交付使用后装修不当、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等因素造成。而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渗漏现象往往出现在以下部位:①屋面,主要集中在山墙和女儿墙泛水部位、屋面天沟、檐沟与落水口、变形缝、出屋面的管道边缘、屋面板等;②洗手间管道和地面;③外墙;④地下室。 (一)房屋渗漏的原因分析。 1.屋面 (1)山墙和女儿墙泛水部位的渗漏。 山墙、女儿墙与钢筋混凝土屋面板连接泛水部位的裂缝。 该裂缝与屋面平行,其渗水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材料方面。山墙、女儿墙一般采用的是砖砌体,而屋面板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板。 由于这两种材料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在相同的温度下,使砖砌体和混凝土的变形值不同,致使其连接部位就产生裂缝。 该部位防水一旦受到破坏,雨水沿裂缝渗入室内。二是施工方面。山墙、女儿墙与屋面板连接处一般设计要求做泛水,而且防水层都应按泛水节点构造进行施工。但在处理渗漏时,常常发现施工并没按要求进行。 (2)屋面天沟和檐沟和落水口的渗漏。 在现场察看时,经常发现屋面天沟檐沟的纵向坡度太小,有的甚至有倒坡现象,有的落水口高于沟面,这就使屋面天沟、檐沟排水不畅或积水,因而产生渗水。 另外,施工时落水口的短管没有紧贴基层。 落水口没有采用密封材料封口,做防水层时又增设附加层,这些都会造成渗水。 (3)变形缝的渗漏最常见发生渗水的是采用铁皮顶盖的变形缝,原因是有的镀锌铁皮顶盖未能按流水方向搭接或接口未加焊,有的顶盖固定不牢。有的因堆放杂物,顶盖被压坏或变形,产生雨水渗漏。也有少数变形缝渗水是防水层卷材未断开被拉裂,有的是变形缝未加干铺卷材封盖或加了而未达到规定要求,有的是未做附加层等原因而产生渗水。 (4)穿过屋面板管道的渗漏。 穿过屋面板的渗水经常出现在卫生间的排气管道,保温层排气管和厨房的排烟道。原因是管道周围没填嵌密封材料防水,并且多数用水泥砂浆填缝而且又不饱满。也有的是基层没处理好就做防水及其它构造层,造成构造层与管道壁连接处发生裂缝。 2.卫生间 卫生间渗水主要是施工与材料的原因或卫生器具排水口与排水管连接的质量问题造成的。如:大小便器、地漏下水管、上水开关、水龙头等,排水立管未预埋防水套管,“ 毛坯”卫生间在装修时钻洞损坏暗埋管,使用的塑料或铝塑复合管质量差等。 3.外墙 目前的住宅工程,框架结构中起围护作用的外墙砌体使用的基本上为非承重空心砖,空心砖由于壁薄,中间多为大孔洞,空心率大(最大达 48%),在运输与施工过程中易产生破损,缺棱掉角等缺陷。若在外墙施工中用了上述破损砖或由于设备管暗装的需要对已砌外墙砌体进行凿打,人为地造成外墙砖砌体破损,较易在外墙形成渗水处,且一旦有水渗入外墙砌体,空心砖内孔洞又形成积水槽或水的通道,让人们无法正确判断渗水处,一旦发生渗漏,整改起来极其不易,易形成顽症; 4.塑钢窗下雨时, 雨水沿塑钢窗的框边缝隙流入室内,污染了墙面和下层顶棚。 原因是塑钢窗与洞口墙体间的缝隙灌注发泡胶时, 两侧未封死,发泡胶自由流动,导致发泡胶不够密实,雨水沿缝隙渗入室内。 二、防治措施 (一)屋面渗漏的防治。 1.加强屋面构造层施工质量管理屋面构。 造施工时必须按工序分层分项进行检查和验收,做好检查验收的记录并整理归档。要改变以往靠班组自检的做法, 在分项验收中应有监理工程师、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参加验收并签证。 2.山墙和女儿墙渗漏对于山墙、 女儿墙部位的渗漏, 建议设计在结构上加强屋面与山墙、女儿墙的拉结,增加拉结钢筋。 3.天沟和檐沟及变形缝等渗漏渗漏原因虽各有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如坡度太小,收口处不密实而产生渗水。所以建议在天沟、檐沟、变形缝的施工时适当增大其坡度( 2%),在做防水层时都应增设附加层,并采用密封材料嵌填收口处。 4.屋面穿管漏水。 除了按要求做出圆弧和高台外,也应先进行放水检查,再做防水层,注意做好泛水。 (二)卫生间渗漏的防治。 首先要把好备品、备件关,即在施工中加强检查样品。 为防止地漏管道和大便器渗漏水,下水管穿过楼板的封堵, 应作为一道工序检查签证,合格后才允许进行地面施工。 对于蹲式下卧安装的大便器,除检查下水管封堵外,尚需通过试水,检查结构是否漏水。 一定要在结构和封管处不出现渗漏水时, 才允许安装蹲式大便器,这样即使大便器破碎或接口处渗水,也不至于渗入楼下 (三)外墙使用的砌体砖建议使用三排孔多孔或其它轻质实体砌块,当使用空心砖或多孔砖砌筑外墙时,为提高砌体防水能力,砖之朝外面应选择棱角齐全的砖,当墙的长度与砖模数不符时,不足模数部分由实心砖或素砼调整。外墙砌体砌筑完毕应尽量避免凿打,如有预埋暗管,砌筑砌体时可事先于安装管道位置两侧留通缝,缝间竖向每隔 600mm留拉结钢筋,拉结筋伸入墙内各 250mm,砌后浇 c20 细石混凝土;同时对诸如脚手架眼、缆绳孔等造成的墙体缺陷要先修补完成后方可打底粉刷,不留隐患。抹灰前应检查墙体孔洞,封堵墙身的各种孔洞,不平整处用 1:3 水泥砂浆找平,如遇太厚处应分层找平或挂钢筋网,对脚手架,塔吊施工电梯的拉结杆等在外墙留下的洞口应清洁湿润,用素水泥浆扫充分,再用干硬性混凝土分2次各半封堵,先内后外,充分捣固密实。 (四)塑钢窗渗漏的防治。 1.灌注发泡胶时,两侧要用夹具封死,确保发泡胶受挤压密实。 2.加强操作人员的管理,确保塞缝密实。发泡胶发泡完毕,取下夹具,用小抹子收边勾缝。 三、结束语 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防渗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房屋渗漏成因复杂,环节众多,而且环环相连, 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而出现问题,都可能产生渗漏。因此,房屋渗漏问题应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根据实际操作过程的经验总结和原因分析, 对各种渗漏均应认真研究探讨,抓好设计、施工、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切实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把好关。 努力解决房屋的渗漏问题,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房屋建筑论文: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对策 摘要:建筑工程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工程中,任何的决策过失和不当行为都有可能给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直接损失。因此,各个建筑企业要把加强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控制 措施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都离不开建筑工程,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甚至是人生安全,必须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加强管理。若不能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很有可能会影响相关工程的正常使用,甚至造成严重安全事故的发生,危及国家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更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建筑市场蓬勃发展并迅速向外开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竞争。为了在竞争不断激化的市场中稳住阵脚,也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管理。 一、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投资环境逐步得以优化,城市人口的居住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不可否认,一些在建工程和已投入使用的工程尚存在不少的质量问题,有些甚至严重危害到建筑结构和使用安全功能,如:水泥地面空鼓、开裂、起皮、起砂,厨卫、屋面、外墙渗漏严重,门窗缝隙大,下水道堵塞,厕浴间地面倒坡、积水,滴水线向内斜导等等现象,有的建筑出现严重的不均匀沉降,个别建筑甚至发生整体坍塌事故。 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具体措施 1.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 建筑企业要完成承接的工程任务,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走质量效益型道路,贯彻以质量为中心、效益为目的的“质量兴业”计划。承接工程时,施工单位应当建立质量责任制,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规模,选好与之相适应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主要的施工管理人员,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项目经理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意识强,项目班子工作齐心协力,预定的质量目标就完成得好,就会创出优质工程。要提高工程质量,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有一套工程质量的控制办法,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验制度,严格工序管理,做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记录;做好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的检验,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企业除制定方针目标以外,还必须紧紧围绕工程项目制定一系列的措施,重点监督施工现场的保证体系是否建立健全,保证体系是否有效运行,是否具备持续改进功能。施工质量对进度和经济效益及承包人的信誉有直接影响,项目是企业创建名牌工程,实现优质工程计划的归宿。 2.提高质量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要加强对项目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强制性标准和规范的学习,各项目部现场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标准、规范的熟悉和运用,提高对标准、规范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督促劳务分包队伍的负责人和他们的施工员认真学习相关的标准、规范,并加大对分包的监督理力度,确立工程质量负责制,以提高工程实物质量为突破口,把分包队伍自身的质量管理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3.完善规章制度 只有严格管理,严格按照建筑工程程序办事,做到超前监督,才能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应该认真严格地按照《建筑法》中规定的运作程序和行为规范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有关规定。建筑工程质量,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立项与报建、招标与发包、设计与施工、材料选购、竣工验收等,这些工作必须按照建筑工程程序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坚持谁施工谁负责质量,谁指挥谁负责质量,不给事故责任者推脱的借口。应以科学的态度做切实可行的计划,计划一旦下达,要严格执行计划。每项工程开工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造价,负有重大的责任,施工规范是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的准绳。 4.抓好施工全过程管理 企业要建立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质量责任意识,这样才能严格执行质量体系标准,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同时,抓好材料物资的管理,严格把好材料进场关和施工试验关。工程建设中,材料的优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严格检查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控制材料质量,要做到货比三家,择优使用,对主要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设置样品,严格按样品进货,严格检测和验收。另外,应当搞好材料的检测和施工试验,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对某些重要部位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要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断提高科技水平,这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前提。目前,建材市场规范程度不高,建材质量良莠不齐。很多材料性能不过关。耐久性差,尤其是防水材料质量不过关,直接影响屋面防水工程质量。另外,机械化施工关没有全面普及。施工中,大量工程依靠手段操作,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质量控制较难。因而提高工程质量,必须从提高建筑材料质量入手,研究开发性能好的新型建筑材料和积极引进推广使用先进施工设备、施工技术都非常重要的措施。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只有严抓工程质量管理,才能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质量是建筑真正的生命,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近日,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的整体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每承建一个项目,要对这个项目的质量控制。只有好的工程质量才会树立良好的信誉,也才会获得好的经济效益。施工质量无大小,我们在日常的施工工作中,时时注意各个施工环节,一切为提高施工质量服务,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为祖国伟大复兴事业作微薄之力“。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才不是纸上谈兵。 房屋建筑论文: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分析 摘 要:本文阐述了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基础和现状,进而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各阶段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展开论述,以期提高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水平,提高投资效益。 关键词: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 工程造价管理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个建设项目从酝酿、规划、设计到建成投产,包括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评估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以及后评估等各个环节都与造价管理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工程造价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成败。 1.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基础和现状 1.1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基础 法定价在现实的定价中已逐渐由法定性变为指导性,定额是法定价的根本。定额虽然逐渐失去它的法定地位,但定额在现行的计价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它仍然是计价的依据和基础,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和造价的动态管理仍然离不开定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经济还需要定额作指导。 1.2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现状 工程造价是一种通称,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对房屋建设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完成一个建设项目的全部花费的费用总和。从我国现行工程建设项目费用组成的规定内容看,它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和工器具购里费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即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的手段,以实现预期目的。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是指那些影响工程造价增减的变动因素,就基础建设工程造价而言,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量变因素,二是价变因素,三是定额取费的变动因素,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就是对造价实行全过程限踪管理及预测管理方法。 2.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造价过程动态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2.1决策阶段科学地编制投资估算 项目决策阶段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是否科学、合理。因此,做好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1)收集详实、准确的基础资料 要做好项目的投资估算需要很多资料,造价人员要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基础资料主要有: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及大宗材料的采购地等;现有已建的类似工程的经济指标和市场情况等;项目设立地的经济发展前景、周边的环境、同行业的经营情况等资料;国家和地方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2)编制投资估算 在投资估算编制中,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设计内容。设计方案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更应合理,这既是编制投资估算工作的关键,也是下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依据。依据收集的基础资料,认真进行分析、多方案筛选,经过充分论证后,确定最合适的方案,使工程造价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水平上。 2.2加强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合理地编制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 (1)采取优化设计方案和限额设计 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国外专家指出,虽然设计费用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很小,不到1%,但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达到7%。很显然,搞好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重施工、轻设计的观念必须克服,控制工程费用应从设计抓起。因此,建设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要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利用各种指标对厂区总平面图设计、工业建筑的空间平面设计进行分析比较,这两方面的设计不仅对工程造价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施工及投产后的生产、经营都有重大影响。 (2)设计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控制工程造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分解投资和工程量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它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个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和管理,也同时实现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与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 2.3施工阶段的造价是工程建设中最主要环节,需要重点把握 细化施工造价管理,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中,首要任务是材料价格的控制。首先,市场经济为材料的供应提供了多种渠道,且品种价格繁多,应密切注意市场行情,掌握第一手施工情况及材料信息,为竣工结算提供有力的依据。其次,严格控制项目内容变更,在施工过程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地质变化、设计变更、业主原因等等,为工程造价的变更留下了可能。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握变更关,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须经设计单位代表、建设单位代表、监理代表几方共同签字认可。最后,要严格现场签证和隐蔽工程记录的管理,避免因现场签证不严导致结算时的扯皮现象,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 2.4做好建设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 工程项目竣工后,要严把工程结算关,注意搜集整理好结算资料,要认真审核工程量和套价取费。工程造价中材料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动态因素,据我们测算,房屋建筑工程目前的材料费占工程造价的约65%,其中材料价差(本地材料预算价对比定额材料预算价)占工程造价的12%左右。因此,认真确定材料价格和正确处理好材料价差的调整问题,对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对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科学有效地控制材料价格这一重要的动态因素。 3.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投资活动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只有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实施控制,才能达到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管理的目标,即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手段,合理的确定造价和有效地控制造价,以提高投资效益和建筑安装企业经营效果,减少耗费,增加效益。 房屋建筑论文: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摘要]课程教学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以房屋建筑学为突破口,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寻找一种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现场教学;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各专业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适应这个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应围绕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应用型、实践型课程教学体系。笔者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尝试。 一、教学改革内容 课堂教学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房屋建筑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建筑各组成部分构成的基础知识,了解建筑设计的内容、过程、方法,学会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与验算。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所以在讲授中就让学生被动听讲变为自主学习,将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任务,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查找资料、材料整理、课堂成果展示、小组互评、教师讲评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通过耳熟能详的案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现场教学是充分利用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园周边建筑工地,将课堂搬到现场上进行,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使学生对建筑构件知识深刻理解。 二、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提供直接保障。为了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对建筑施工企业以及毕业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重点强调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日后工作打下基础。 (一)小别墅设计训练 目前高职教育虽说是三年学制,但由于有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半,部分院校甚至实施了“2+1”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真正在校时间就只有两年了。而理工类专业由于课程多、时间紧,房屋建筑学的教学重点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多为绘制或设计建筑局部构件。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进行完整建筑设计的能力。为此我们设置了独立的小别墅设计集中实践训练,要求学生用36个学时独立完成一个小别墅的建筑设计。学生经此创新的综合实训,不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独立的设计过程也实实在在地增强了他们查阅资料及建筑制图的能力。 (二)施工实训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单纯的理论知识只可以为他们实际工作能力提供支撑,只有经过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才能解决就业后眼高手低的问题。所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社会实际建筑工程,开展现场教学,成为让学生将掌握的理论转化为基本技能、完成快速上岗甚至零距离上岗的不二选择。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按1∶1的比例建造了一个完整的一层半的建筑模型,将民用建筑的各类构件节点展示出来,再加上建筑材料展示实训室、建筑装饰施工工艺节点展示实训室,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建筑的内部构造与做法。结合房屋建筑学的教学目标,我们还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基建建筑工地进行生产实习。通过在施工现场与建筑施工人员的交谈,使学生对建筑市场、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技术都能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也能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改革总结 经过两年多时间对两届学生的试验,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的效果非常明显。从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改革都是认可的。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单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靠机械记忆的方式,通过自主、自觉学习,又能到实训基地和建筑工地亲自动手见习,感觉目标性非常明确,学习时更有动力。同时,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也表明,经过这样训练的学生基本可以实现快速上岗,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该教学改革已经在本学院建工系各专业、多个课程上推广实施,应该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探索,希望可以找到一种最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 作者:龙福贵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房屋建筑论文: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浅谈 摘要: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建筑事业也正在不断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建筑技术开始被使用到施工过程中。高层建筑作为现代的建筑的发展趋势,其施工技术应该得到重视,对高层建筑的技术整体进行系统性的掌握,使高层建筑的施工更加的全面,施工质量更加健全。鉴于此,本文就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分析 1高层房屋建筑的简单介绍 一般10层或者10以上的房屋建筑物,高度在24m以上的房屋建筑物称为高层房屋建筑。高层房屋建筑的楼层较多,高空施工作业也就相对较多,对相应的施工要求相对较高。具体来说,高层住宅建筑施工与普通的建筑施工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①由于高层建筑的高度,需要较多的高空作业,增加了施工过程中的难度系数和危险系数,大量的高空作业对高层住宅建设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以保障高层住宅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整个工程的质量;②高层住宅建筑结构工程施工更为复杂,由于高度的增加导致建筑结构所承担的荷载加大,所以必须优化高层建筑的结构,提高其设计和施工水平,这就需要不断升级其结构施工技术,并保障其符合实际工程结构的要求以及施工技术的准确性、可靠性;③高层房屋建筑的地基要求严格。地基方案的合理有效性对保障整个高层房屋建筑的安全与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高层房屋建筑的天然地基基础埋度应大于建筑高度的1/12,其中桩基埋深大于建筑高度的1/15。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时应综合考虑这些特点,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2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2.1模板工程 在土层地基安装模板竖向支架的支承时,不但要有排水措施,基土也要坚实,另外要把垫板设置在基土与支架支柱接触面中,还要做好雨季施工时基土防沉陷的措施。上下两层的支架立柱要对准同一个中心线,同时要铺好垫板,假如层间隔高度超过5m时,应使用桁架支模或多层支架,还应让模垫板保持平整,上下层支柱与同一中心线垂直,使支撑和拉杆稳定牢固。依照设计要求和标准来安装模板的位置、标高和轴线,结构构件的大小一定要正确,各个洞口、门窗、水电线盒、螺栓和预埋件等的尺寸和位置也要准确并固定好。应依照设计要求和规范对梁或板的底模板进行起拱高度支模,使起拱线保持直线,不能出现折线。施工时仔细核对好主次梁节点、梁柱节点、板墙与楼梯、阳台及顶板等模板的尺寸,使拼缝整齐,边角顺平。 2.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技术要点 2.2.1有关裂缝的问题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形成大体积混凝土,而大体积混凝土由于较高的内部温度和较低外部温度之差所造成的拉应力会造成内外温度失衡,这就是高层房屋建筑墙面以及基体发生裂缝的最主要原因。对于高层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出现的裂缝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解决:(1)设计方面的措施。①要设计出永久性的伸缩缝,要在房屋建筑外墙面的相关位置设计出预留伸缩缝,能够满足由于内外温差所造成的大体积混凝土发生的较大变形,从而避免出现墙面裂缝。②要足够重视配置构造钢筋的情况,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解决结构性突变所造成的应力同向集中的问题。③有些建筑墙体使用的是空心砖,对于这种墙体来说要加设相应的构造柱,并且要严格控制构造柱的距离在3m范围之内。(2)施工方面的措施。为了防止出现构件收缩时间过短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湿润养护工作,确保构件表面具有足够的水分。否则会因为温度过高使得水分蒸发的过快而发生收缩的问题,从而导致构件出现断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来说,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收缩时间,这就需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在标准的范围内,防止发生混凝土温度降速过快的问题。 2.2.2有关麻面的问题 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模板凹凸不平会造成麻面的出现,针对这些麻面问题需要进行良好的处理。在完成了相应的施工后进行加盖模板时,要选择那些表面没有较大凸凹问题并且具有较少裂缝的模板进行加盖维护。若是在缺少加盖材料的情况下,可通过麻布袋等相对平整的物质覆盖到模板的表面之上,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模板的平整度。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来说,在浇筑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内部掺入杂质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要求相关施工人员要根据混凝土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相应的配料。对于由于模板拼接不够严密所形成的墙体麻面情况,要增强对于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性培训,提升施工人员自身的施工技术能力来最大程度上避免麻面情况的出现。 2.3高层房屋建筑的支护技术 在高层建施工的过程中,常见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了冲孔灌注注桩、钻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板桩与钢板桩。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施工中照搬过去的施工技术,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建筑工程地质因素、基坑大小与邻近建筑结构都会对高层建筑房屋施工产生影响。因此,高层房屋建筑使用支护结构技术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还应当作出经济考量,以此来提高高层建筑施工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层房屋建筑的发展为整个房屋建筑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针对当前高层建筑房屋施工技术不能满足施工需要的情况下,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施工技术水平,进而保证施工质量等各方面的要求都符合实际施工,从而以优质的房屋建筑推动社会与经济的长远发展。 作者:任红升 单位:山西宏厦建筑工程第三有限公司 房屋建筑论文:房屋建筑学教学教法思考 摘要:《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传统讲授教学教法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发展需要,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教法,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本论文主要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经验进行阐述浅谈《房屋建筑学》的教学教法,希望为研究浅谈《房屋建筑学》的教学教法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教学教法;研究 《房屋建筑学》是建筑类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对提高学生建筑的知识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现代大学生发展需要,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实践能力,符合企业现代对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 1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是多元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现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传统的黑板讲授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教师基本都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房屋建筑学》在建筑类专业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师一般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方法,双边等教学方法,根据具体内容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能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2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需要建立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房屋建筑学》是应用型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课后实践是《房屋建筑学》的核心内容,在课后实践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效果最佳。 2.1实践课程的设计 教师在实践课程要科学有效的进行设计,课程设计的质量对课堂效果有很大影响,教师需要根据课程重点内容,搭建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对实践课程能更理解。在实践中的课程设计是学生能否掌握这门学科的关键,教师必须注重实践环节的合理设计,使课程设计紧贴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 2.2现场实地实习 学生在现场实地实习之前要进行充分预习,对有问题的知识要进行标注。在现场实地实习中应该预先将课堂上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知道实习的目的,思考的方向,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在这一环节上应该做到充分的准备,因为施工现场环境非常复杂,学生应该把安全方面放在第一位。在现场实地实习中应该找一个在房屋建筑方面有经验的实践人员,参与学生的实习,来为学生解答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紧紧地抓住实践这条主线,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再不断地使学生得到合理的实践答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对《房屋建筑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对知识有效理解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现场教学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起到促进作用,《房屋建筑学》的课程需要在现场实地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实践技能都有促进作用。 3《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经验 3.1课前布置预习阶段 教师需要在课前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进行预习,预习的效果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预习不是简单的课本预习,需要通过对课程全面的了解,并且能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3.2课堂教学阶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搭建教学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也是检验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学生预测效果好,带着问题来学习,课堂效果很好,反之学生预习不好,课堂又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学改革就失败,必须加强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 作者:姜力 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房屋建筑论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简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重视和关注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以此满足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质量要求,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促进房屋建筑工程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中房屋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以期和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为房屋建筑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1引言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房屋建筑工程的发展,同时人们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房屋建筑工程经常会出现质量的问题,例如:房屋漏水、管道堵塞等等,这些存在的质量问题,不但会影响到房屋建筑工程功能的发挥,同时还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房屋建筑工程的发展。要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2房屋建筑工程中房屋质量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强烈的质量意识 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缺少质量意识,是引发房屋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者没有重视建筑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等等相关文件的宣传工作,施工人员没有认识到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房屋建筑工程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不专业,加上建筑工程的管理者又没有将施工人员的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工作落实到位,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施工不规范的问题,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由于自身工作素质不高的原因,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学习和吸收效果不理想,导致施工人员施工技术保守和落后,进而影响施工的质量,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根本上得不到保证。此外,在房屋建筑工程的过程中,部分施工企业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在施工时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或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房屋建筑工程在使用的工程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例如:倒塌等等,严重的威胁人们的生民安全和财产安全。 2.2建筑质量出现问题 房屋建筑质量上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到房屋建筑工程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部分刚结束施工的内墙,因为内部装饰涂料质量不合格,内墙会出现脱皮、变色等质量问题,降低了房屋建筑的使用价值。此外,在结构板块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板面浇筑施工不规范,导致提升架口板面结构容易出现裂痕的质量问题。在对屋面防水设计进行调查时,由于没有对局面泛水檐进行设计,局面泛水檐的高度不符合标准。在自由排水屋面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将铁皮泛水檐设置在檐部,同时多数卷材没有探出挑檐的边沿。另外,屋面防水材料和墙面的涂料以及防盗门的质量不合格,这些都会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 2.3工程监理力度不够 工程监理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要将工程监理落实到位,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往往会出现工程监理力度不够的情况,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工程监理主要是指,设计监理和施工监理。设计监理,是指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监管部门监理每个设计项目,例如:工程施工的时间、施工质量等等;施工监理,是指监管部门对工程施工的过程进行监理。由于不规范的监理市场,在工程监理的过程中屋面,往往只重视施工阶段的监理,而忽视设计阶段的监理,影响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此外,施工单位不客观的对工程造价进行压价,而工程监理为了承接项目,随意接受压价后的工程项目,工程的监理工作效果不理想,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2.4合同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 我国建筑市场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并没有实施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合同,在实际的情况中,往往会出现合同不能够落实到位的情况。此外,建筑企业会使用不正当的途径获取施工机会,建筑企业会接受合同中明显的霸王条款,以实现获取施工机会的目的,建筑企业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对于合同的内容会擅自进行更改,导致违约的情况经常发生,严重的影响到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3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3.1加强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房屋建筑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在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设计阶段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为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奠定基础。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对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产生影响,同时也直接决定着房屋建筑工程质量。要将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位,首先要做好审核工作。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对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设计人员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设计人员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要审查设计人员和公司的资质,例如:审查设计人员和公司的资质是否满足拟建工程的规模、类型等国家规定的要求、审查公司的相关证件是否有效等等,进而保证设计阶段的质量,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3.2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查 3.2.1开工前的检查 在房屋建筑施工之前,要对施工场地的环境和施工的条件进行检查,特别是要检查施工的材料和机械,保证施工材料和机械可以准时送达,同时要检查工程项目的投资资金,保证工程项目的投资资金准时到位,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提供保障。 3.2.2工序交接检查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工序交接检查工作,尤其是检查关键部位的、对下一道工序具有较大影响的和对工程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工序交接。工序交接的检查工作,一般有操作人员自身、工作组内组员之间或者班长完成,对于关键部位的工序检查工作,要成立专门的检查小组,保证检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上级部门要不定时抽查工序交接,进而为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奠定基础。 3.2.3隐蔽工程检查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要加强隐蔽工程的检查工作。如果项目现场存在监理单位,要检查隐蔽工程的施工,保证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满足施工的要求,然后掩盖隐蔽工程,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2.4停工后复工前的检查 如果房屋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停工情况,再次复工之前,要复查施工的条件和各项开工因素,检查合格之后,在重新进行施工,以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3.2.5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检查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检查人员要将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的检查工作落实到位,在检查合格后,要将检查结果整理成书面材料,然后开展下一项工作。 3.2.6成品保护检查 要检查已经完工的成品,进而保证已经完工的成品具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出现已经完成的成品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的现象,同时要对保护措施进行检查,保证保护措施的安全可靠,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 4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意义 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可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延长房屋建筑工程的使用时间,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市场价值,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够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进行保护,从而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社会效益,树立建筑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5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为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进而为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实际的情况中,房屋建筑工程中房屋质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建筑质量出现问题等等。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为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奠定基础,促进房屋建筑工程的发展,同时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黄奕宁 单位:惠州市惠城区城乡规划建设局 房屋建筑论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思考 摘要: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房屋建筑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为保证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全部需求,实施施工技术管理尤为关键。现阶段,在房屋建筑施工时,人们对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此,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深入分析对于促使我国房屋建筑工程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现状 0.引言 为响应人们对建筑行业的全部需求,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时引入新型材料和新型技术手段尤为关键。尽管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但是也为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符合建筑行业发展需求,必须对房屋建筑施工时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确保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时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与工程预期施工目的全面衔接,在缩短房屋建筑施工周期的同时,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 1.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现状分析 对于房屋建筑施工来说,实施有效的房屋施工技术管理尤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房屋建筑施工时出现问题的可能,对于促使房屋建筑施工顺利进行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施工技术管理时,需要保证相应施工技术管理符合房屋建筑施工的全部需求,尽可能采用新型施工技术管理理念,借以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效果。除此之外,在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还应对施工技术管理的目的和相关措施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确保相应施工技术管理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侧面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合理性,为后期房屋建筑施工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对于当前实施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来说,其在房屋建筑施工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条件下需要对相关问题综合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侧面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合理性,为后期房屋建筑施工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在对当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深入分析时,明确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1施工技术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为保证房屋建筑施工顺利实施,不许按照房屋建筑施工要求设立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模式。由于施工人员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技术不够重视,所设立的施工技术管理模式没有达到完善的状态,导致房屋建筑施工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和进度等方面都有非常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部门过于推崇房屋建筑行政指令,影响施工人员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的了解,导致相应管理技术难以落实,直接影响房屋建筑施工效果。 1.2房屋建筑施工单位缺乏相关经验 为保证相应技术管理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需要建筑施工单位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相关要求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方案,避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出现问题,侧面提升房屋建筑施工的有效性。就目前来看,由于相关单位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不够了解,在制定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施工单位管理层对技术管理要点不明确,加大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出现问题的可能,对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1.3缺乏相应技术管理机制 大多数建筑施工单位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不够重视,在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时未按照规定的程序设立技术管理机制,导致房屋建筑施工时经常出现问题,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2.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综合上述问题,在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需要对相关问题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有效解决措施,借以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合理性,为房屋建筑施工顺利实施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2.1构建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对于房屋建筑施工来说,相关部门应按照房屋建筑施工要求构件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并遵循相关管理体系要求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房屋建筑施工时出现问题,侧面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对建筑工程施工要求和其他外在条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明确的分工,保证各个房屋建筑各个施工阶段的连贯性,确保技术管理体系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 2.2执行技术管理相关制度 众所周知,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涉及多项规章准则,在进行房屋建筑施工时,需要按照相关制度规章进行施工技术管理,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对于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基本工作综合分析,细致审核房屋建筑施工中的相应的档案和技术管理流程,确保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符合相应规章准则要求,从而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性,为推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除此之外,在进行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还应按照房屋建筑施工要求创设相应审核制度,明确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相关制度变更的原因,并制定有效解决措施,从根本的角度上控制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变更,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一致性,使得相应技术管理准则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 2.3运用信息化技术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也想着信息化方向转变,将信息化技术与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合理性,对于减少房屋建筑施工时出现问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收集力度,确保短时间内完成房屋建筑施工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符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要求的数据信息库,为后期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3.结语 综上所述,明确技术管理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房屋建筑施工时必须加强对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视。就目前来看,在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于这一点必须对相应问题综合分析,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有效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性,借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关于促进医院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精密结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的学科建设越来越规范,各科室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两个重要科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两个科室的发展入手,阐述二者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只有加强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合作,才能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现代检验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前沿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②其对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③在检验的过程中采取多参数分析、微量化标本,检验更科学;④其检测采取床边检测与流水线检测并存,使检验更加准确;⑤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检验的需要,例如基因检测的检验项目前景应用非常广泛。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现代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医院里面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检验报告,所以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工作。如果检验科提供的结果不准确或错误的话,有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所以检验科在平时的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对科室人员加强管理,对检验过程要进行全程监控。除此之外医师还要主动学习相关的临床知识,并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及时接纳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而临床医生及其所在的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检验结果解释。临床科室了解了检验项目对的临床医学意义,可以在众多项目中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沟通十分必要,是紧密结合的。 首先,从检验方法上来说,检验项目有定性法或定量法,有老方法或新方法,有生化法或免疫法等。各种方法的报告方法、灵敏度、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向临床医生讲明这些方法的区别,帮助医生选择适合的检验项目,准确的分析和合理使用检验报告。 其次,现代检验诊断的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检验指标的确定上,检验科的检验项目复杂而且繁多,但是这些检验项目对病情的诊断针对性不强,或者说是一个检验结果的得到往往需要许多项检验项目的融合,所以检验项目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这给医师的诊断造成了困难,所以检验科应该与临床医学密切的沟通和配合,进一步的整合和明晰检验项目的划分。另外检验人员作为最直接的样本接触者,必须了解检验科新项目应用的局限性及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如何正确采集标本等,以便临床医生对具体项目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写检验单时有全面的考虑。 再者,临床结合和检验医学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检验结果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肝炎的病毒目前尚无办法将其从体内去除,但是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可以将病毒的量控制在一定程度,此时的检验结果虽然显示正常,但医生一定要明白这种阴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毒清除,只是病毒侵害的量已经减少到检测不到而已。如果检验科不向临床医生说明,就会导致临床医生错误地分析检验结果,并使患者病情的得不到准确检测。所以加强检验科和临床的交流沟通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作。随着医学发展愈加趋向全面,今后二者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必需得到临床医生的支持和配合。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最后,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以及检验方法的大量更新,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其中实验室认证是医学领域的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但是在国内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实现科学化的实验室技术,首先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用来保证实验室的检验质量。根据国外设立实验室认证的实践经验表明,其对检验科提高检验效率及检验质量作用重大。所以我们国家也应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检验技术,根据美国实验室质量管理标准,结合自己科室的具体需要建立实验室管理标准,对检验科的检验标准实施准确的检测,确保检验科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说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双方的合作应从以下入手:①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②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管理;③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而是主动的参与进来。 意义: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紧密的联系。检验科室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检验的意识。检验科应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改变现有的人才结构,或选调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科室应该设置专门的检验医师岗位,使检验医学更加规范化、专业化。使得实验室与临床诊断能够更好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共同发展。另外还存在的问题是临床医生对检验科的具体检验项目的理解深度不够,致使临床医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检验项目时无法准确选择,也就导致了不能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进而影响其作出准确的病情诊断。所以临床医生在平时应该加强对检验知识的学习,医师之间互相沟通已达到共同促进提高的目的。另外对于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仅仅只是学习了课本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关的操作经验,所以老医生应该定期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以加强其实际的操作能力。 总之,检验科医师与临床医师必须随时主动沟通,互相渗透,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探究我国临床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涵盖的内容 现在,我们去医院检查身体,再不是过去的望闻问切了,而是基本上是采用西医的方式,用仪器进行检验,早已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对于医院来说,也在这种趋势之中改变了原来的医用设施,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早已是昨日黄花。目前,一般有条件一点的医院都拥有具有良好的工作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走的是技术化的路子,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比如说,我们现在做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技术方面的实验时,早已摒弃了原先使用的化学方法,而是采用更为精确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对比法。在检测时,引用了现在比较先进流行的方法,是酶偶联连续检测的免疫学方法。另外,在试剂的选择上,也是选了更为合适的液体双试剂,相比之前采用的冻干试剂,采用现在的试剂可以使检测结果更精确、更准确。在临床免疫学方面,检测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克隆抗体出现以后,很多地方需要检测技术的应用。比如说克隆技术中需要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地方很多,标记免疫学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在此过程中,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应用。这些学科的发展,使得我们在进行抗原抗体的检测中,灵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样的,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同时也渗透有检验医学的内容,也会应用到检验技术。由于检验医学的出现,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得以实现,各种培养基的质量也得到保证。 2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方法 2.1加强检验医学的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比其他的医学专业更加注重整体协作,这是检验的医学的不同之处和优势所在。现在的检验医学,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尿、血、便的三大常规方法了,而是更为细致和精确的检查。现在一进医院,你会觉得不论你是生的什么病,首先面对的是琳琅满目的检测项目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这个过程只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需要整体的协同运作的。检验技术中的整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加强检验技术的整体协作是提高检验技术的方法之一。现在采用整体协作技术的检验技术,无论从检测结果还是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确定时,都是具有十分大的优势的。检验技术应该在整体的协作中,在选择检验方法时,应该做到五个“尽量”: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时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统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间的差异。在这五个“尽量”中,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做到,出现了失误,很大程度上会最终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不客观。 2.2注重新技术在检验技术中的应用:检验医学由于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也是在新技术充斥的环境中诞生的产物。相对于医学上的其他技术来说,检验医学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在检验技术中,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更为密切,新技术应用在检验技术中可以促进其进步。比如说在生物学技术中,分子生物学中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以前的检验是一种事后性的判断,是病变发生了以后,才能检测得出来。但是,现在的检验技术已经可以做前瞻性的检验了,也就说,在病变出现以前,通过检测,可以预测到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疾病。由事后治疗向事先预防方向发展了,这样的检验技术使得我们的医学更加进步。它的检验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能检测的项目增加了很多。预测检测占据了扩展内容中的很大一部分,比如说有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势、临行病学以及目前健康状态的评价等。 2.3融入自动化技术:在现在临床医学的检验技术中,检测速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时时间就是生命,早点确认检测结果,可以为病人争取时间来治疗。所以说,提高检测速度也是提高检测技术的方面之一。而在检测技术中融入自动化技术可以更好的提高检测速度。在自动化技术融入以后,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更加快速化、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检测手段,消除了原先临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血液学之间存在的明显分界线。因为原先必须分离的检测项目现在可以一起检测出来,更快速的得到更全面的检测结果,分析病人或是其他实验的整体状态。 3总结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现在的医学中显示出其极大的应用性,更方便对它的需求也是有增无减的,所以提高检验技术是医学发展的需求。检验医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学科,要提高其技术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在本中,笔者是从三个方面分析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方式的,但是,这远远是不够的。在此,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其中,进行讨论,为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出谋划策。笔者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各方面技术的成熟,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会发展得更加成熟,会更好的服务大众。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提高基层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经验与体会 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诊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临床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提供了客观的诊断依据,在一些疾病的诊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保证医疗质量,减少临床误诊的有效途径,是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如何提高临床检验的质量,在此谈谈作者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 1 提高医学检验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医学检验虽然为医院临床辅助科室,但可以说它是医院进行医疗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科室。它为临床的诊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离开了临床检验, 医生不可能对患者进行正常的诊治活动。因此作为医学检验的工作人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检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临床医疗质量。为此作为从业人员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同时关心爱护患者,要与患者友善的交流,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中了解病情,为诊断疾病提供有用的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同时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及时学习和熟练掌握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严格操作,提高检验水平,减少或避免在操作中不当引起误差。同时科室为了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定期组织大家学习,交流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于开展的项目,尤其是新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应及时向临床医师介绍、推荐,以便在临床应用并发挥重要作用。如术前为何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作为有无出血倾向的指标, 来取代传统的出凝血时间检查。同时临床医师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以及治疗需要,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另外对于用于特殊项目的检查,如男性肿瘤标记物,女性肿瘤标记物等肿瘤标记物以及支持临床诊断、疗效观查的新项目,作为有条件的县级医院也应该创造条件大力开展,同时及时向临床医生介绍并应用。 医学检验人员要加强临床意识。现代医学对医学实验室的要求,不仅仅是采集标本、化验,为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状况提供信息,还要求实验室提供结果解释,以及提出在实验室所涵盖的范围内进一步正确研究的咨询性服务。同时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了解临床病情,来验证或推翻临床诊断。同时结合临床进行实验室诊断。 2 正确采集临床检验标本 正确采集临床检验标本是临床检验中坚持全面质量控制的关键,全面的质量监控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3个阶段,而在实验误差中,实验前误差占总误差的70%左右,这样实验前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显得尤为重要。 采集标本首先要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最佳的采样时间。如采集静脉血标本时,一般要求患者采血前一天晚上8点钟后,禁食水;注意采血患者的体位,同时,注意止血带应用的时间以及输血、输液等各种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尿液标本要求留晨尿的中段尿,因晨尿的各种成份含量高而且比较稳定,检验结果较为准确。另外,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相应的抗凝血管,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采集量采集标本,如一般生化项目检查取静脉血标本3~5 ml,标本采集后应立即加贴标签,及时送检。在验收标本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按照实验室检验标本的要求,对检验的申请单,标本的惟一性标志,以及标本的外观,标本量等内容进行检查验收,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按实验室标本拒收制度退回并说明原因,并做相应记录。对于送检的标本及时进行检验,对于不能马上进行检验的标本,应按要求按规定的温度和环境中保存。 3 实验中严格操作规程,在产品质量检测过程中, 由于受检验方法、仪器设备、人员素质及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即使技术很熟练的人, 用同一方法对同一试样认真地进行多次检测, 也得不到完全一致的检测结果, 这说明检测过程中的误差是客观存在的。这样要求从业人员在实验中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尽量减少实验操作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好的为临床医生诊断服务,为他们提供更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对有争议或标本结果前后不一致者可采取同一标本由两人同时或先后进行检验, 然后将两人的结果进行对比。如果一致, 则说明结果相对可靠, 可取两个结果的平均值做出最终报告; 如果相差很大, 则说明至少有一方的结论是错误的, 应找出原因。这样做既能进一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 有利于检验者业务能力的改善和提高。特别适合在一些检验成本不高的手工检测中开展, 如粪常规、胸腹水常规的检查。 4 实验后及时将结果登记并将报告发送给患者或相关送检科室。关于实验报告及时发送可能大家还比较好理解。但是对于实验结果进行登记可能有些医院有些忽略或不重视。实验结果进行登记一方面便于患者或临床医生复查询问,另一方面也为临床检验积累一些有用的科学数据,从这些临床数据中总结和提炼出有价值的科学依据,便于进行科学研究。除此之外,作为检验科室应将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记录下来,或者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在实验后立即记录下来,便于日后总结推广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 总之作为一位检验工作人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临床提供有用的科学依据,做好辅助工作,为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做贡献。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摘要】检验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医学应与临床紧密结合。 【关键词】检验医学;转换角色;临床医学;紧密结合 检验医学是指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并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临床将这些数据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q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 1检验医学的涵盖内容和扩展更加广泛 现在,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技术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学检测方法逐步为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比色法所替代,同时引入酶偶联连续监测的免疫学方法。在试剂的应用上,也由原来的冻干试剂发展到液体双试剂,从而使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更具精确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免疫学方面,随着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标记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抗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大大地提高。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使得各种培养基的质量得到保证。尤其在应用了核素 14c 标记技术和特殊的co2感受器以及利用荧光淬灭的原理来判断血培养的结果,并采用微生物数字分类鉴定和计算机专家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不仅使整修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结果更加详细准确,而且整修流程更显得标准化。在血液和体液的检测方面,由于全自动多分类血球计数仪和凝血仪进入实验室,淘汰了凝血时间的手工测试,同时扩展了白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检测,从而使得 dic 诊断及临床抗凝疗法的监测更为可靠。白血病的分类从原来单纯性的形态学分类发展到目前及将来的染色体、 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类,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诊疗的准确性。 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因此而给检验带来的巨大变化。而这正是检验医学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的缘由。 2具有实际意义,已发展成一门学科 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其不仅与传统医学检验的差别越来越巨大,它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特点也开始表露出来: 首先,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早已突破了过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规为主的检验。面对琳琅满目的诸多检验项目和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非常需要整体协同运作。仅就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而言,不仅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的确定,还包括对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尽量减少不同方法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干扰、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如果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不客观。 第三,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其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例,对于检验医学来讲,分子生物学使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使检验可以从事后性判断向前瞻性转变,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 第四,自动化的融入使检验更迅速。这一点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在不久的将来,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首先是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血液学之间将不再存在一个明显的学科分界线,检测手段将更加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各种 pcr 等技术的应用和引进,将使得临床实验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学术氛围更浓、人员素质更好。 3较色转换,从辅助检查到诊断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看来,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例如:当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时,既可明确疾病的病原诊断,进一步的药敏试验又为患者的治疗提出明确的办法。这就避免了医生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对患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样的医疗方法和药品问题。 另外,它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例如子宫颈涂片检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宫颈癌的发生,在我国普遍开展的甲胎蛋白检查有助于发现小肝癌,明显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 who 推行的新生儿筛查工作,通过促甲状腺激素 (tsh )和苯丙酣尿症的检查显著降低了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症的发病。 正是上述作用地不断发挥,今天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 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一但医生发现送检的脓液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佳。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 (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 (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作者:徐启芹 余慧林 房立君 【摘要】检验科重要工作是使用熟练的检验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装备,对多种标本施行正确的分析,为临床诊断和医治供应精确的试验数据。为达到此目的,一定要对分析前、中、后经过施行全面质量控制。检验质量管理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医院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其重要性愈来愈受到医院管理层的器重。本文就我院在检验质量管理方面的做法做一点探讨。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1提升整体检验结果的精确性 1.1检验科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创立和改善检验管理质量确保机制。条件允许的要建设试验室信息系统(lis),严格试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编写sop文件,为试验室的规范化化管理和质量确保机制的创立供应文件依据,使检验经过标准化、程序化。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需求对科室的工作执行全经过的质量监控,重点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对发觉的缺陷和事故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改进,防备医疗缺陷。 1.2增强对机制落实状况的管理和考核 科室管理职员按照医院和检验科质量考核方案对管理机制的落实状况施行考核,考核时要非常器重终末质量的控制,又要注重阶段质量。 1.3增强和临床的联系,如虎添翼工作,互相提升、互相推动 检验科的重要工作任务是为临床一线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钻研供应科学的数据。因此,临床科室的意见就成为检验科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要通常积极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编写检验信息通讯,畅通讯息沟通渠道,传递最新信息,在每一月召开质量分析会时要邀请临床医师代表参加,积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建议施行可行性钻研,提升检验工作质量。 2增强阶段质量控制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 2.1要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裁减多种干扰要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重点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施行监控。 2.2要认真掌握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工作 常规查看项目要开展室内质控,同一时间一定参加本省及卫生部临床检验核心机关的室间质评行为。工作前要对运用的仪器施行查看和日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 2.3要做好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把好出口关 认真执行检验结果的查看核对机制,查看考核职员要对检验结果的考核签字后方可发出报告。如果出现检测值异常,及时复检,并和临床医师联系,认真分析缘故,决定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2.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缺乏勾通,而互相产生矛盾,检验人员总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试验的步伐并体会试验技术中一点高度专业化的难点,不能合调,导致这样不良场面的根源是缺乏互相的合作及勾通。 3提升临床检验质量控控制对策 3.1完成资本同享,提升工作功效:检验仪器自动化、网络化的试验室运用,使传统的手工检验分析试验办法变成想让历史,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显著提升,产品化试剂盒的规范化运用和检验工笔者系统化、通常化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化、标准化、系统化、同一化日益改善。 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可同一时间施行数十项乃至上百项的常规和非常检验分析任务,因此要更新观点,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要资本同享,以开放和运用现代化仪器的功能用途为基本,调整相应专业学组,规范化各临床科室的小试验室,尽快完成检验报告一单通。将仪器装备集合管理可充分施展已有仪器装备的工作功效,有效地下降宗合分析本钱,使患者的标本周转及检验分析时间显著缩短,为患者的及时医治和康复和提升医院床位周转率供应有效保障。 3.2增强质量控制,提升检验质量: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裁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别。对试验全经过施行全方位的陆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缘故,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测整改成效,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检验质量。 3.3增强仪器运用管理,保障仪器正常坚定:检验科自动化地步的提升,要运用经国内有关行政部门认证注册并检测及格的医疗仪器。要创立、健全检验仪器管理运用案卷,对仪器登记注册、责任到人。按照操作指导书规范化运用,做好仪器日、周、月、年内运用保养记录,定期维护,以确保检验仪器的正常坚定运行。 3.4增强三基训练,提升专业地步:检验科要认真开展“三基”、“三严”的学习,并定期考核。应结合检验工作的本色,增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的训练学习。提升工作职员应对突发公同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地步,尤其要围绕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施行学习,不断增强基本医学知识的学习。检验科要增强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熟悉不相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的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业务地步。 4结语 临床检验工作正处于技术改革的转轨期间,诸多临床医学的进展都是在试验室技术创新的基本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管理功能灵活、储存信息量大、内容便于更新,运用于临床检验工作中充分施展了资本同享优越,更大提升了工作功效,改善了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但仍具有诸多不足之处,如管理软件研发不足、检验职员的机算机知识及操作技能乱七八糟、网上保密工作难以确保等等。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紧密结合现代化管理 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科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检验报告,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科室的工作,一个准确的结果,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的诊疗,而一个不准确或错误的结果会给病人带来不可想象的损失,甚至危害生命安全。检验科除了加强科室管理,执行实验室认证后的规定,开展全程质控以外,还要收集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学习临床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临床科室也需要检验科对结果解释及进一步了解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在众多相同意义项目中如何精选更有价值的项目。因此双方的紧密结合、沟通、对话,十分必要。是使整体医学诊疗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1 实施现代化管理 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仪器设备的引进和更新上发展很快,检验科全自动仪器设备已赶上或超过了先进国家的设备。其次是检验方法学和试剂的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近几年来在检验人才的结构和人员素质上也有极大变化,一些本科学生也充实到实验室,加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在实验室内联网,甚至全院各科室都网络化,检验信息可以很快地传给临床科,因此作为检验科管理者要及时意识到这种现状和发展。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验室认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核心,实验室认证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实践证明,其在规范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结果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理》规定了“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即将颁布共六章二十七条,说明对实验室已纳入法制化管理。其中有些规定,与国际性文件(clia88,iso文件)要求相同,执行此办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认可,将有利于国际接轨,这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有利措施。 2 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比如:欲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只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n)或ⅳ型胶原即可。而不应该把二、三十种 诊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都或大部分进行检测,这样会造成时间、人、财、物的浪费。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对现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认识、理解不够深,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它的内容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更新很快,而对检验项目的方法学(准确度、精敏度、敏感性、特异性等)了解不够。故更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若干周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 3 取得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的支持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了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等人员有直接关系:比如:病人的准备、标本的采集、传送(院内院外)等。都是分析前质控内容,这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使标本在未送到实验室之前,就发生了变异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如,在做血糖、血脂、肌酐清除率测定时,对病人饮食应有所限制,医生应向病人提出要求。标本采集时病人体位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有报道证明病人在卧位30min与直立后30min取血测胆固醇 可升高9.6%,甘油三酯增加11.3%。其它项目(hdl-c、白蛋白等),也因体位不同而所测结果不同,同一病人在门诊常取坐位采血,而病房早晨又常取卧位采血,故两次的结果一定会出现差异。运动前后所采标本之间也有所差异。转送标本不及时也影响检测结果。夏季气温高,病房病人尿液标本若不及时送检会使尿液腐败。在病房医生下医嘱后,护士往往先忙于自己的主要工作(配药、输液等),而后采血送检,造成分析前标本的变异。 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探究检验科血液检验质量情况,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保障。方法将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双台乡卫生院检验科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收集的检验的血液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血液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并制定应对措施。结果主要影响因素为:人员因素、仪器因素、患者因素等,原因不是单一的,是综合性的,因此要认真搞好岗前培训,让工作人员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对于血液标本与检验报告等要认真对待,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结论血液检验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检测方式之一,检验结果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偏差,直接影响医疗安全,对此积极控制血液检验质量应受到临床的重视。 关键词:血液细胞;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0引言 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十分常见,其所提供的检验结果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有助于对预后进行评估。实践提示,一些因素的存在使得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率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强化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分析血液细胞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以不断提升检验质量,造福广大患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双台乡卫生院检验科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收集的检验的血液进行统计分析,共计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患者的年龄为40-70岁,平均年龄为(55.0±10.6)岁。患者的病程为2-4年,平均病程(2.0±1.8)年。采集每个患者的血液标本一份,经调查患者在采血前均为空腹,采集静脉血,血液采集后马上把标本放入干燥真空的抗凝管中,在放前在管内加入EDTA-K2,均在当天完成检测。本研究内容与方法是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实施的,均合理有效。 1.2方法 检测所用仪器为TEK-11MIN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应用传统的显微镜手工法实施检查。主要是检测患者的健康状况,检测前测量被检者的体温均为正常,将出现的误差及时地反映到相关科室,对发生偏差的血液标本实施回归性分析,找到发生偏差的具体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 1.3观察指标 对规范时间内送检的血液标本、1h之后送检的血液标本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液样本放置温度和放置时间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血液样本抽取出来放置的时间越长,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会越低,主要原因是:血液细胞形态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尤其是红细胞的分布宽度出现的变化较大,因此检测时间不同所得到的检测结果也有区别。在低温的环境中放置的血液样本,其血液细胞检验结果也会产生偏差,就没有室温条件下放置的标本所检测的结果准确。 2.2抗凝剂的比例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影响 检测时要将样本稀释后再检测,稀释样本的时候是有严格比例的,要按照1:10000比例来稀释样本,这样检测得到的结果就是准确的。如果没有按照规范比例稀释样本,结果就不准确。 3讨论 目前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血液细胞检验已经成为普遍应用的检测方法之一,检测结果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依据,可见检测结果准确性越高作用就越重要,但是在实际检验工作中,检验结果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下降,所以,对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实施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研究分析我们认识到主要因素包括:人员因素、仪器因素、患者因素等,并不是由单一一种因素导致的,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可以通过岗前培训、适宜的工作环境、及时处理血液标本等有效措施提高工作效率。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所需的养分主要是来自于血液,在人患病的时候血液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临床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指标来诊断疾病,以此制定可靠的治疗计划对患者疾病治疗与早日恢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在实际的血液检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检测结果不正确的情况,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甚至会由此引发严重的医患纠纷。临床血液检测质量出现问题,由此引发的问题越发严重,逐渐引起了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由此临床中血液检验质量的控制工作也引起了工作人员的重视。为避免血液检测意外事件的出现,医院要不断地加强对检验科室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检测仪器是正常运行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科室的管理制度,规范检测操作,加强医护人员的意识,以确保血液检验的质量。送检的血液标本要合理分类,以使得检验工作秩序化。检验人员要懂得血液标本存储的正确时间与相关条件等。在拿取血液标本的时候要避免剧烈晃动。要确保检测仪器是正常运行状态,要有专人对仪器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这些都是确保检测质量的有效措施。在血液标本检验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对产生检测偏差的原因认真讨论分析,从而充分提升保证血液检测的合理性,提高医院管理的能力,给临床诊断与治疗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同一名患者在不同手臂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得到的各项指标结果也会不同,因此要注意在同一侧手臂抽血检测。在血液标本采集后,尽量及时送检,因为标本放置太久也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保障血液标本检测等生化检测结果是准确的,在为患者进行检查前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准备时间,使患者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检测,并在采集标本后及时送检。生化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对于患者来说意义重大,所以在以后的检验工作过程中应加大该方面的投入和研究,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谐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另外,在临床上患者血液采集部位存在差异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我们建议采集标本要选择静脉,不要采集手指的血液标本。造成检测结果发生偏差的因素是复杂的,不是单一某一个原因,因此在检验过程中要注重每一个环节,加强监督和管理,提高检验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工作效率,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总之,经过本研究发现:患者的血液细胞的检验结果不准确受到检验时间、采集部位、样本的放置时间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为了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必须要严格控制和管理这些检验细节,对于每个阶段的质量都要严格地控制,以此来确保患者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避免不良情况出现。 作者:苑欠欠 单位:昌邑市人民医院双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检验科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检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结果本次研究的200例临床检验患者中,有13例在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事件,所占比例是6.5%。结论及时对医院检验科室临床检验质量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有助于降低检验误差事件发生,提高检验效率和结果的精准性。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迅猛增长,推动者国内医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各类医疗技术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临床检验技术的运用也越老越频繁。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各检验技术、设备不断更新,促进临床医院检验效率不断提升,但依旧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问题,临床检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获得患者准确的检验结果以帮助临床治疗、诊断提供参考。一旦在检验中出现问题,可能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进而引起临床误诊、漏诊等,影响患者最佳治疗时机。为了分析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此次研究随机抽取了本院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检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检验科接收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均已经知情,并且签署了同意书,见表1. 2结果 本次研究的200例临床检验患者中,有13例在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事件,所占比例是6.5%,经过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之后,13例患者再次接受检验,均未发生任何问题。 3讨论 在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造成检验出现问题,使得检验结果的准确度降低,进而无法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对我院200例患者中检验质量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明确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即:(1)检验技术、设备与检验条件缺乏合理性:临床检验床位紧缺,检验室设计缺乏合理性,检验设备陈旧无法更上现代化检验技术的步伐,导致患者检验后很难及时拿到结果,在此期间长时间的等到引起一系列烦躁、易怒的情绪,进而引起一些不良事件发生。(2)标准化以及制度化的检验文件整理、书写以及摆放有利于检验部门的检验工作更加有序,检验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便捷。但是部门检验工作者没有对此给予重视,容易造成患者之间的临床资料信息出现交叉混乱,或者在书写资料的时候字迹不规范,潦草不清,临床医师观看时无法辨别字迹,容易错误认知检验结果。最后,患者检验资料保存不全面,导致后期临床查询难度大。(3)临床检验工作者与患者的主治医师缺乏良好交流,一旦出现问题之后两者互相推卸责任,阻碍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临床医生要通过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信息综合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如果与检验人员出现沟通不良,很可能导致患者之间的检验信息混淆,导致临床医师出现误诊,进而引发不良纠纷等问题。针对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即:(1)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需要加强检验科室环境改造,并且及时向上级申报更新陈旧的检验仪器及设备,在工作之余积极开展讲座、培训等学习先进的检验知识及技术,提高检验科人员的专业技能。另外,在开展检验前要先对所有仪器进行检查,确保正常运行方能展开检测,提高临床检验的精准性。(2)在日常工作中,检验科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科室特殊检验案例展开详细分析与学习,依次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便于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从容应对;同时,还要对患者做好安抚工作,及时做好相关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烦躁的情绪,嘱咐其耐心等待检验结果。(3)对于检验资料及检验结果的书写,务必做到字迹工整、清晰,并其由患者的主治医师完成对耽搁检验项目的填写,而检验人员只需在该项目下面填写检验结果即可,以免出现漏检、多检;另外,检验结束后检验人员需要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及时将单据回收存档保管。(4)临床检验人员要及时与患者的主治医师展开交流沟通,并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互相探讨沟通,强化合作效率,提高检验效率和诊治效果。综上所述,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患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加深,对医院临床检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及时学习先进的检验技术,更新新的一期与设备,做好相关检验工作的处理,有利于提高检验工作效率,强化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作者:周评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中医医院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细胞检测质量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控制方法。方法选取自愿接受我院分析研究的60例血型相同的志愿者,根据其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其在临床检验血液细胞中血液标本的采集、抗凝、存储、检测的时间等对检测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控制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方法。结果检验两种稀释比例的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含量变化都比较明显,放置血液标本的时间和检验的准确性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中处理标本、使用相关仪器和审核实验结果等都影响着检验的结果。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所以为了使血液细胞检测质量得以保障,检验人员应该对每一个细节加强管理,归纳并总结控制质量的有效方法,使检验中降低失误发生。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 0引言 血液细胞检验在现今临床医学检验过程中非常关键,是鉴别其他系统疾病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检验中,因为很多因素的制约,血液细胞本的检测标结果误差可能较大,对临床正常的诊断分析造成影响。所以检测人员在检测中应该对血液细胞检测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去全面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检测质量的方法。我院通过对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分析了控制质量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愿接受我院分析研究的60例年龄在19-65岁,血型相同的志愿者,其中32例男性,28例女性。1.2检测血液的方法1.2.1配置抗凝血剂。对全部志愿者静脉采血,然后分别用两种稀释比例(1:10000和1:5000)进行稀释。研究人员混匀稀释比例相同的血液样本,分成60等份检车血液细胞。1.2.2血液样本储存质量控制。对全部志愿者静脉采血,然后分成60等份,在室温22℃的室内放置30min,然后检测其中的20个血液标本;3h之后实验检车另外20个血液标本;6h之后实验检测剩余的20个血液样本。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标本采集、抗凝、存储、检测时间等影响检测质量的因素,分析其检测质量得以控制的有效方法。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用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结果 经医学检验,两种稀释比例的血液标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的含量变化比较明显,相关数据具有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表1所示。放置血液标本的时间不同和检验结果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表2所示。实验过程中处理标本、使用相关仪器和审核实验结果等都影响着检验的结果。 3讨论 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质量中,因为检测血液细胞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限制,其检测结果存在着不稳定的情况。不稳定的检测质量会对临床上判断控制患者的相关血液病造成直接影响,使检测数据发生偏差,甚至导致误诊、误判等情况,所以相关人员应该重视有效的控制当前检测血液细胞的质量的相关问题。血液细胞检测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因此研究人员应该逐个排查并记录其影响因素,并全面的掌握,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检测方法。血液细胞检验标本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具体的表现为:(1)检验活动前保证检测人员的专业和技能水平,使检测人员操作中依据相关规定更加规范。检测之前检测人员还应该重视控制血液细胞的信息、控制采集标本的质量、检测设备仪器的功能等;(2)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应该熟悉检验的试剂和药品与检测标准是否一致,检测仪器和设备是否可以正常运行。另外,实际检测中相关器材设备所在的环境的温度也会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的结果,需要检测人员及时合理的调整和监控检测环境;(3)完成检测之后,检测人员不应该单纯的按照相关数据信息片面的判断患者的病理,应该根据检测的具体结果,科学的绘制细胞直方图,根据直方图的形状判断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检测人员应该有效的结合临床患者的病症资料和相关数据信息,对其从整体上做好判断[1-2]。由本文的研究结果得出,在检测血液细胞的过程中,应该把试管的剂量控制在2.0ml范围之内,使其检测的准确性得以保障。在实际检测中要求的1:10000稀释比例的血液样本,稀释的倍数如果较低,会使细胞重合缺损;反之较低的稀释倍数会降低内细胞数量,从而降低检测的准确性。在室温条件下,放置的血液标本时间越久,血液细胞的形态就有越明显的变化,说明防止血液标本的时间和检测的准确性呈负相关,因此想要控制血液细胞的检测质量,应该合理的控制放置标本的时间。另外,血液细胞的各项数据在低温条件下比室温条件下具有显著的差异,说明检测环境的温度会一定程度影响检测血液细胞标本质量的结果,所以检测人员应该注意在检测中应该保证一定的环境温度,如果产生温度变化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处理。我院对影响血液细胞检测标本的质量进行了概括和研究,并提出了控制质量的科学方法。总之,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包括检验中稀释的血液比例和检测人员的操作处理等,所以为了使检测的血液细胞的质量得以保障,检测人员应该对检验和操作处理过程中的细节加强管理,及时总结归纳控制质量的有效方法,使检验的失误得以减少。 作者:周云 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造成影响的因素,探究应对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水平,充分发挥临床医学检验在临床上的作用。方法根据在检验科积累到的经验,分析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出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其二是受试者自身的影响。其中,实验室管理得是否规范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极大的影响,应鉴于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进一步的完善。结论多种因素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造成着影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力度,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加强培训使检验人员的自身技术水平得以提升,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应对措施 0引言 在现代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环节就是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医学检验是以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合理的检验手段,检验分析病人的体液及血液等。对病人病情的判定必须要以临床医学检验的结果为重要依据,这样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上需要加强对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以为治疗的效果和质量提供有效保障。本文将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现做如下报告。 1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其二是受试者自身的影响。 1.1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 临床医学检验对检验所需要用到的设备、仪器等的标准要求很高,对标本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规范,这些会对检验的结果和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进行检验工作时,要注意对所使用的药品和试剂进行检查,如果超过保质期则不可使用,注意自己的操作是否符合标准和规范、使用的试管和注射器是否干净、采血针有没有密封好等。还要对血液标本等进行规范的管理,以免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状况或是受到污染,要注意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标本进行及时的检验,完成之后要及时进行记录和反馈;对需要检验的各种人体分泌物标本、体液标本进行规范管理,对于长时间放置后就不可进行检验的标本如脑髓液标本要保证在1h之内进行检验,需要采集患者的唾液标本时,要让患者使用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充分的清洁;对于粪便标本也要进行规范管理,粪便标本必须放置于灭菌封口的容器中;对于尿液标本,则要放置于干燥而干净的器皿中,防止有其他物质掺杂其中。还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在对标本进行检验之后,要理清检验结果,将结果和受试者标本一一对应做好标识,切不可发生混淆。 1.2受试者自身的影响 患者自身的生理、饮食、药物等方面都会对检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临床检验程序中,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病症程度等来对比正常值;同时患者在受试之前使用药物后的药理反应也要进行充分的考虑,使用可免除药理反应对结果产生干扰的测试方式或衡量标准等;患者在检验前的饮食对检验的结果和质量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如,尿液标本中的糖分浓度升高,血液中乳酸含量上升等。另外,有时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检验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时,其血压会升高,因此要保证患者在采样前其情绪处于稳定状态。 2针对性应对措施 2.1对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进行建立 针对以上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必须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对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加以建立。对于需要检验的各种标本和各项测试项目,实验室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不能敷衍了事。这就要求参与检验的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对任何工作都竭尽全力地做好。要想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还要重视实验室内的质量监督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要求和规范,对于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绝不拖沓、不推脱,不可存在侥幸心理,要彻底将问题解决后再进行检验操作,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此外,临床检验实验室还需要和其他科室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临床医师充分了解检验结果,这样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才有有效的保障。如果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出现错误,很有可能影响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正确性,这将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加重患者的病情,其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在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中,必须要求实验室和各科室保持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协调合作,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探讨,避免检验结果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实验室人员要合理地听取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检验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使检验结果既科学又准确,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促进作用。 2.2改进并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 现代社会医疗技术在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各样先进的临床检验设备和仪器也随之出现,而各种新的疑难杂症也日渐增多,为使检验结果保证科学准确,必须根据实情对临床检验标准进行革新,建立或完善新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检验人员在进行检验工作时必须要结合专业知识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融入新的检验标准进行充实合理的判定。此外,先进的高科技检验设备和仪器可以为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提供基础和保障,实验室也要根据情况更新临床检验设备和仪器。 2.3加强培训,促进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检验实验室在医院的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对检验成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强检验人员的素质和提高其技术水平在检验工作中十分重要。为使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得以提升,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地更新其检验观念和技术操作,使之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的要求和科技进步潮流相适应,对于新出现的疑难杂症要学习新型的检验技术,并且掌握先进检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检验人员要注重和临床各科室的沟通,探讨适合的检验方法并且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以保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准确而科学有效。此外,患者在检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对疾病和检验工作的不了解而出现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反应,检验人员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患者交流,简单介绍一些和疾病、检验有关的知识,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检验人员要保持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对检验工作尽心尽力,以保证提供最准确的检验结果。 3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进行加强和改进,为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做出保障,使医师结合检验结果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和治疗。因此针对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因素,就需要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改进并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全面提升检验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以促进医疗工作不断进步。 作者:鞠建国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民医院检验科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探析 [摘要] 目的探讨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对其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相关应对措施。方法选取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得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总结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其影响因素较多,根据以往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分析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总结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提升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医疗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也急剧提升,作为在医院疾病诊断、病情监控及后续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临床医学检验,其检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优劣,及能否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下文选取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总结相关应对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收治的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8例,女270例,年龄12~70岁,平均年龄(41.3±5.7)岁。在检验项目方面,有235例为便分析检验,有398例为尿沉渣检验,有621例为生化检验,另外有646例为血液分析检验。 1.2治疗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收治的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信息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检验信息资料,得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总结相应的应对措施。 2结果 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858例患者的1900次临床医学检验中,有408例次(21.47%)患者发生检验失误状况,而其中有218例次(53.43%)失误情况,发生在检验准备阶段,有72例次(17.65%)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采集时,有57例次(13.97%)失误情况,发生在样本处理检验时,另外有61例次(14.95%)失误情况,是由于检验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起的。由此可得出医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一是检验准备阶段。如患者行为不当,或者药物影响等;二是样本采集时。如留取器皿不合格,及患者情绪不稳等导致的检验失误;三是样本处理检验时。如样本出现混淆,及样本发生污损等引发的检验失误;四是检验设备故障或方法不当。如标记失误,及设备故障等引发的检验失误等。通过对以上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相关实际,总结出以下应对措施:一是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关于检验的相关知识,及其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对医学检验有个基本了解,以积极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检验工作。二是采集样本时,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及心理等实际特点,采用合理的采样方式,以保障患者在采样全程中,情绪得以稳定,从而降低检验失误概率。如在对儿童进行采血时,应注意用语言分散其注意力,并给予其鼓励支持等。三是样本处理检验时,其出现检验失误的主要原因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关,因此医院应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予以医学检验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以降低检验失误率;四是医院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检验设备,及时排查出存在故障的设备,并予以修复[6-7]。提升工作人员检验技能,并相应的引进先进设备,提升检验水平[8-9]。 作者:罗彩燕 单位:广西贵港市平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检验科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分析 摘要: 在现代医学中,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质量优劣,对病人病症的确定、控制和治疗都有重大影响。本文简要阐述了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探究。 关键词: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应对措施探究 临床医学检验在现代医疗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作用。临床医学检验就是根据先进的仪器和设备,结合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标本检测分析。临床医学检验的结果是医师判定病人病情的重要依据,并决定着治疗方案的确立。为了保证治疗的质量,必须加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1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实验室管理上产生的影响,另一种是受试者自身产生的影响。在实验室中,检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不符合所要求标准和对标本的管理和规范不合格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有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实验时,要时刻注意所使用的药品和试剂是否在保质期内,我们进行的操作是否规范和正规,所用的注射器、试管等干不干净,采血针的密封性良不良好。规范管理实验室标本要求我们规范管理血液标本,避免发生血液标本污染问题和溶血事故,并且确保标本按时检测和反馈;规范管理体液标本和各种人体分泌物标本,比如,脑髓液的标本不能放置过长时间,确保一小时内送去检测,采集唾液标本前要确保病人是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规范管理粪便标本,检测粪便标本前要把之放于灭菌封口的容器中;规范管理尿液标本,要保证存放器皿干燥干净,禁止其他物质加入。另外,检测结果一定要弄清楚,避免出现检测结果弄混淆的情况,影响临床医学检测质量。患者自身的影响因素源于患者自身的生理、药物、饮食等诸多因素影响。临床检测程序必须按照不同患者的不同年纪、性别、病症程度来对比正常值;同时还要考虑到之前使用药物的药理反应,使用避免药理反应干扰的测试方法或者衡量标准;临床检测前的不合适饮食也会对检测结果造成重大影响,比如,提高尿液标本中的糖分浓度,提升血液中乳酸含量等等。此外,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可能会对临床检验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患者在采样前情绪波动比较大,那么血压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上升,从而影响检测结果,所以在采样前,应该要安抚号患者的情绪。 2应对措施探究 2.1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 由上文所述得,实验室管理的是否规范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尤为重要。实验室应对任何测试项目尽心尽力,不能弄虚作假,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保持一颗奋发向上的责任心。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要求做到良好的实验室内质量监督工作,严谨执行质量控制的规则,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处理完出现的问题后才能进行检测操作,为临床病情检测做出正确科学的判定依据。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还要求加强检验实验室与其他各科室的沟通与交流,检验实验室只有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有效的检测结果,才能让后者做出正确的病症判断和正确的治疗手段。若检验实验室做出错误的检测结果,将会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造成巨大伤害,甚至造成病情的加重和病人及家属的恐慌。因此,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要求各科室间相互协调,积极沟通和探讨,确保错误的不符合实情的检验结果不会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检验试验室也要多多听取其他科室人员的积极意见,完善工作中的不足,改良修缮工作方法,提高检验结果的科学准确性和实用性,使更加有效、更加科学的参与到病人的积极康复中来。 2.2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 检验实验室的作用与地位无需多言,检验实验室内的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更是决定着整个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优劣,因此,提高检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检验人员需积极与其他科室医师沟通交流,采用科学正确的测试方法,测出科学合理的检验结果,为患者病症的判断和治疗做好准备工作。各医疗单位也应该加强技术培训,让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技能不过期,符合现代科技进步潮流,了解新增疑难病症的检测手段,学习先进科学的检验手段,学会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熟悉和巩固安全隐患注意事项。检验试验室的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与患者沟通,询问、了解病情,开导患者,向患者简单阐述病理检验,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加强质量控制。除了过硬的技术水平外,检验试验室的工作人员更需要真诚的责任心和爱心,心系每一位患者,做出最符合实际的病情检测。 2.3改进临床医学检验标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先进的临床检验仪器和设备不断涌现,新的疑难杂症也不断出现,要想继续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有效性,新的临床检验标准必将出台。在临床检验中,检验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结合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引进最新的临床检验标准,以提高临床检验的有效性。新的科学的临床标准,能够为检验人员提供更加合理、充实的判定和治疗依据。高质量的临床检验出了需要专业的技术外,还需要高科技设备的支持,因此,在临床检验中要引进最新的设备,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才能确保临床检验科学、合理、有效的结果,才能有助于医师对病症做出正确、科学的判定,和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此,我们要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改进临床医学检验标准,为实现更美好的医疗做出努力。 作者:袁祯泷 单位: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乙肝病毒性肝炎临床医学检验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方法:选取肝炎患者130例,采取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及两对半检测法进行检验。结果: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检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s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抗-HBc的检出率最低。结论: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能够促进防治措施的针对性。 【关键词】 乙肝病毒性肝炎;两对半;检验 乙型病毒性肝炎,俗称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食欲减退、乏力、烟油、呕吐、肝大及肝功能异常。其临床诊断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对血常规采用两对半检查诊断。本文将对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女52例;年龄30~60岁,平均(46.9±7.1)岁;病程为1~7年,平均(4.2±1.7)年。病源传播方式:血液传播112例,母婴传播3例,医源性传播2例,性传播13例。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检测采用两对半定量检测。通过CMIA法进行病症的诊断。检测仪器采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Abbott公司);检测试剂为美国Abbott公司产品。采用LightCycler自动荧光PCR仪(德国Roche公司)检测HBV-DNA含量。检测试剂为深圳匹基生物工程公司生产。 1.2.2判断方法 当乙肝表面抗原(HBsAg)大于0.11IU/m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Ag)大于9.99mIU/ml,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大于0.99S/CO,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抗体(抗-HBeAg)大于0.99S/CO,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大于0.99S/CO时判断为阳性。HBV-DNA含量判断:HBV-DNA 5.0×102copies/ml者为阳性,HBV-DNA 5.0×102copies/ml者为阴性。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依据HBcAb、HBeAb、HBeAg、HBsAb以及HBsAg五项指标进行评判。 2结果 通过荧光聚合链定量检测法检测有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检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e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抗-HBc的检出率最低。 3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是一种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传染病。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分为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食欲减退、乏力、烟油、呕吐、肝大及肝功能异常。急性乙型肝炎部分会伴有黄疸和发热。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者是病情加重为重型乙型肝炎。部分感染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但是携带并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因此,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以及防治工作十分重要。在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结果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要。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对传染源的管理以及控制:医护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隔离观察最好选择不定期观察的方式。部分住院患者,其肝功能呈现出稳定的状态则可令其出院。定期回访处于恢复期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在与入口食品直接进行接触的人员以及保育人员中普及与推行一年一次的健康检查。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痊愈状况的正常状态持续半年后,且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为阴性才可返回工作岗位。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的相关人员不能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于未确诊的疑似病例需要首先暂停原来工作。另外,要注意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筛选献血人员。对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的处理方式应该有别于对现症肝炎患者的处理方式。由于此类患者没有肝炎症状体征,其各项检查往往也呈现出正常的状态,仅HBsAg呈阳性。对于此类患者需进行为期半年的观察。如果观察无变化,则可正常学习以及工作,但不能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不能献血。此类患者在个人卫生上需格外注意,避免与健康人的分泌物接触。有效的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的卫生教育与管理需有效的进行并酌情强化。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时应推行一次性注射器。同时严格按照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的原则进行。强化血液制品的监管,注意对带血污染物品的消毒处理要彻底。对相关的医疗器械需要进行定时的高温消毒。②保护易发生感染的人群:通常采用的办法是按照固定程序对易感染人群进行高效安全的乙肝疫苗注射。注射药物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指标进行。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荧光聚合链定量检测法检测有85例患者检测出HBV-DNA定量为阳性,出率为65.4%,其中阳性标志物HBsAg、HBsAg、抗-HBc的HBV-DNA的检出率最高,HBsAg、抗-HBc的检出率次之,抗-HBc的检出率最低。袁玉娥等人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两对半检验结果分析中对219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采用两对半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分析所得结果与本次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取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有利于制定出对诊断结果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发展。 作者:王恒 单位:贵州航天医院检验科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探讨 1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建设 1.1背景与存在的问题 临床检验标本库尤其血清标本是标本库包含的内容之一。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已建立了完备的各种标本库。我国标本库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各地发展不平衡,在标本库的建设内容上多以肿瘤库的建立较多,针对血清标本库的建设还比较少。 1.2相关管理 首先做好临床检验标本库管理制度设计,加强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宣教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笔者制订了《标本采集程序》《标识和可溯性程序》《标签管理程序》《设备使用和保养程序》《标本库的管理制度》等多部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且有专门的标本库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定期接受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切实管控好临床检验标本库的每一工作环节,提高标本保存质量。 1.3建设内容 本院作为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具有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是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医疗机构。医院检验科每天样本量巨大,其管理与存放十分复杂,传统的检验标本库通常只负责标本的收集、冻存和销毁,很多临床、科研工作者无法及时收集需要的临床标本。本室建立的临床检验标本库不仅是标本的储存场所,而且能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 1.3.1基础设施与设备 根据标本库建设要求,库房面积现有80m2左右,其中微生物标本有独立保存空间,内设中央空调及专用电源,-80℃超低温冰箱6台分别用于存储各类标本,-20℃冰箱5台用于短期保存标本,液氮用于保存菌种、细胞。常规设备含有超净台、离心机、EP管、标本保存盒、条码打印机、扫描仪、电脑等。 1.3.2标本收集与保存 血浆标本使用5mL肝素钠抗凝管,离心后吸取血浆0.5mL分装;全血标本使用3mL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分装于3个EP管中,每管1mL;体液标本应在无菌条件下收入无菌螺口冻存管-80℃保存;病原生物标本应在无菌操作下分装入无菌螺口冻存管-80℃保存。分装好的各类标本均使用条码编号后用扫描仪扫至标本保存管理系统。条码内容信息含量丰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病史、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住院科别、住院号、临床诊断、标本类型、入库时间、标本数量、存放位置、出库时间、使用人、保存人等。各类标本按扫描顺序放入对应的盒、架及冰箱。 1.3.3系统运行 标本的信息化数据库包括以下几种功能:标本信息编辑、导入导出统计学分析、Web查询、图像管理、系统维护、报告打印,始终做到同步数据,确保信息完整、查询方便,为临床教学、科研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各类数据。 1.3.4质量控制 标本库工作人员应加强标本库的保养和维护,每天认真填写冰箱温度记录表,确保冰箱温度控制在±1℃内,冰箱若出现故障应及时把标本转移到备用冰箱,避免标本反复冻融导致基因组DNA、RNA和蛋白质的降解,同时立即报告医学工程部进行维修,并认真填写冰箱维修档案。科室应建立定期随机抽检机制,对所保存标本的质量进行鉴定。 2标本库的建设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2.1传统的检验标本库建设与实验教学 由于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以后大多数的工作对象是患者,因此应当尽量采用人体标本制作教学课件。在标本采集保存过程中,遇到具有临床疾病代表意义的标本如典型的血液病病例,将其血液标本推片染色制成示教玻片,且可以根据标本库中血液病分型即时找到相关标本,供学生学习;再如遇见病原生物标本如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可将其染色制片,根据标本库中病原生物分类即时找到相关标本,供学生观察病原生物的形态特征。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于临床常见疾病标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验操作能力。 2.2数字标本库的建设与实验教学 虚拟数字标本库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虚拟原型系统的全新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它为实验教学、技术交流、共同研究、协同工作提供了网络平台,可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从各方面、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学习和掌握。对于临床上少见但有疾病代表意义的检验结果如骨髓细胞形态、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寄生虫卵、体液成分、病原生物形态等,在收集、制作这些标本的同时将其通过显微镜拍照成数字图片,建立完善的形态学实验教学网络数字标本库,其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数字化标本库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验教学不再受限于有限的实验室,可以随时在家中或寝室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实现全部学生同时学习并互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远程学习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要求。通过数字化标本库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加深对临床疾病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小结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应该在我国临床标本建设与应用研究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按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指导意见”,教学医院应该结合自身和区域优势,整合资源、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分门别类、逐步建设与完善临床检验标本库,不断提升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包容性、多样性和丰富程度,做到共建、共有、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以及无序临床标本库建设,促进临床诊疗服务质量和教学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检验标本库的建立,库内各类标本科学有序的管理不仅为临床、科研提供标本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医学检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素材。医学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承担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随着本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建立和完善临床检验标本库,做好临床标本库内标本与医疗科研、教学的衔接工作,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医学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鹏 浦春 柳发虎 武其文 冯钢 黄丽珠 单位:皖南医学院临床血液学教研室 临床医学检验论文:临床医学检验控制探讨 1对检验前各项基本信息进行严格管理与控制 对于受检标本来说,其附带的各项基本信息都要求十分准确,并且受检的标本在被送至检验科室之前就已经将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与检验的时间、采集方式及检测项目都附加上了,同时也附加了所用防腐剂、抗凝剂以及电子医嘱等各方面的医疗信息。从检验科的角度来说,其工作人员在接收检验标本的同时也接收了各项基本的信息,此时工作人员所需要做的就是对各方面的基本信息进行统一的核实与确认,确保附带的各项基本信息是具有实用性、无错误的,同时其还应当对基本信息缺失的受检标本进行拒收或补充,从而使每一份受检的标本都配有属于自身的完整信息链,最后工作人员需要将所有的检验前基本信息录入到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中以作备用。要坚决杜绝受检标本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失真,从最初的采集标本到核收标本都应当在医护人员的细心操作下进行,从而确保所采集标本的准确性。医护人员应当对采集标本在检验之前的环节中做好质量控制,如果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妥善处理好,就可能造成标本在送至实验室之前基本信息就被改变,从而对检验的结果产生影响。为此,在这方面医护人员应当坚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求空腹抽血检验的项目必须空腹抽血,在进行肌酐清除率、血脂及血糖等检测时应当限制患者饮食,采集标本前医疗人员应当对其提出严格医嘱;②由于体位选择的不同,得到的最终检验结果也可能不一样,因而要选择规定的体位进行标本采集;③输液前后采集到的标本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对造成变异的标本进行分析;④运动前后采集到的血液标本也会影响到检验的结果,应当在患者静止状态下进行标本的采集;⑤转送标本如果不够及时的话同样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受检标本的时效性要去十分严格。因此,要严格控制好标本送检的时间。 2对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1实验试剂质量管控: 一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检测试剂进行管理。检验科室每个月都会消耗很多的检测试剂,通过计算机系统对试剂进行管理,从而可以充分保障其使用质量,可以将有效期内的试剂及时投入使用。通过计算机管理,还能够查明试剂的具体库存数量,并且可以提醒部分即将过期的试剂,以及查询试剂的经办人与领取人,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降低了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发生率,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检验人员应当依据仪器的性能选择有关配套的试剂,例如进口仪器应当选择进口的试剂,复溶的试剂应当现配现用,对于暂时不用的试剂则可以将其放进冰箱中冷冻保存起来。 2.2实验设备质量管控: 当前,由于检验科室应用的仪器设备品种多样,所以如何对这些设备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以提高医学检验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检验科室使用的实验设备应当更新升级,全部实现网络化、现代化管理,对于仪器设备的相关数据信息也同样应当录入到网络系统中实现数字化管理。第二,维持仪器设备日常运行的良好的状态,对其进行定期的功能测试及保养维修,对其每日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并且详细记录仪器设备的每一次使用情况。依据国家计量法的相关要求与规定,医疗设备仪器应当接受定期的校验,同时还要保留检验证书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检测时制度环节的管理与控制 第一,强化制度管理强度是对检验工作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条件。为此,医院应当完善与建立出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工作制度、质量标准、岗位职责以及操作考核制度,同时还应当制定出科学的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制度以及检验标本送检核对制度等,以保障检验科室内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并且也能在日常工作中对检验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赏罚分明,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从而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第二,对实验室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检测各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测,一旦在某个环节发生问题,都应当采取及时的改进措施及调整对策,从而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第三,加强检验技术人员在基本技术、基本知识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同时还需要围绕新测定办法、新知识以及新仪器设备的操作规范展开相应的技术学习与培训工作。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其介绍国内、国际上医学检验工作的发展状况,从而不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4对检验报告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 临床上检验报告复杂而繁多,并且检验的时间也不一致,一旦没有对其进行妥善的管理就可能导致检验数据丢失,对患者的治疗产生较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将检验出来的结果录入到服务器之中,对于具备访问权的科室医师可以通过服务器直接查询到患者的检验结果,从而更好地开展治疗工作。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但方便对检验结果的管理,还为患者与医护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①通过计算机查询系统能够实现对检验结果的实时分析,对患者在同一检测项目多次检验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从而能够帮助医疗人员对病情与检验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检验技术人员在检验结果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工作十有利。②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当前检验科工作中,如果对于一些检验项目的参考值不够清楚,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查询功能从而与检验项目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于患者来说,其在家中同样可以通过网络登录医院官网中的检验科网页,随时随地查询有关检验的各方面信息资料。③部分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可能会受到患者服用药物的影响,为此检验科室可以将患者病历资料相关的记录连接到医院网络之中,从而对其检验结果更好地解释,最终为临床医疗工作提出科学的建议。 5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5.1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实现自动化管理: 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临床检验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最终的发展方向就是实现其自动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与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检验工作中计算技术的应用已经变得十分广泛,计算机技术能够应用在采集标本、核收标本、分析标本、实验质检、发放检验报告、查询检验结果以及分析检验结果等多个方面。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检验工作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进一步拓展了检验工作的范围,使其结果变得更加准确与科学,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将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疗工作者。 5.2循证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 循证检验医学主要是借助大量的临床总结与复习,对本专业所有实验项目开展经济学、临床价值及方法学等评估活动,其能够准确、有效而及时地对实验项目进行组合,从而将其更好地应用到临床诊治工作中。循证检验医学主要强调的是依据当前学科证据作为基本原则,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对检验医学的文献评价与研究设计进行规范,并通过当前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与先进的医学检测技术对检测的最终结果开展全面科学的质控及评价活动,最终为临床医疗人员提供最能反映出患者真实病情的相关信息数据。 6结语 检验质量对于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及检验科室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能够为医院疾病诊断与治疗工作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临床检验数据,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医疗方案。不仅如此,医院还应当努力实现医学检验的网络化与自动化管理,不断促进循证检验医学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 作者:赵伟 单位:吉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药物类论文:52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重症获得性肺炎病原体流行病学特点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Dade Behring 公司 Microscan Walkaway40仪作细菌学鉴定,选用NC21及PC12复合板,以国际标准NCCLS作为敏感度的解释标准。结果 52例病原学检查阳性患者中培养出56株细菌,2例合并真菌感染,4例同时有2种细菌感染,56株细菌中革兰氏阳性菌25株,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和肺炎链球菌12株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31株,其中流感嗜血杆菌11株,肺炎克雷伯杆菌8株,大肠埃氏杆菌7株,铜绿假单胞菌5株。结论 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55%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占45% 。 【关键词】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原学; 药物敏感性 重症获得性肺炎(SCAP)以老年患者及原有基础病变的患者多见,重症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代总是处在变化中,同时其分布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与人口老龄化比例、地理气候、不断开发的新兴抗生素的应用、预防手段的进步等有关。现将83例以肺炎入我院ICU中52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52例病人均为2004年1月~2006年3月由我院急诊科直接收入ICU的病人,男29例,女23例,年龄55~81岁,平均68±13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5例,糖尿病8例,肺癌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4例。 12 诊断标准 按照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关于《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重症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1]。 13 病原菌检查 131 标本 52例均为入院当天在使用抗生素前从气管插管用一次性无菌管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作为标本,置于无菌痰培养管中立即送检。 132 细菌学鉴定及药敏试验 细菌学鉴定和MIC测定使用Dade Behring 公司 Microscan Walkaway40仪,选用NC21及PC12复合板,以国际标准NCCLS作为敏感度的解释标准。以大肠埃氏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作为检验质控。按照卫生部抗生素药物耐药性监测中心规定的标准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比表示。 2 结果 52例患者中培养出56株细菌,2例合并真菌感染,4例同时有2种细菌感染,56株细菌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共31株(55%),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25株(45%), 2例合并真菌感染的均为白色念珠菌(见表1)。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特治星等敏感,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耐药;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氏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碳青酶烯类、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特治星等抗生素敏感,其中有肺炎克雷伯杆菌3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 表1 2004~2006 重症监护病房SCAP病菌构成 3 讨论 本组资料所有痰标本均在使用抗生素前通过气管插管用一次性痰培养管采集,有效地防止了咽部细菌污染和抗生素的干扰,较准确地反应了下呼吸道菌群分布,由于是患者入院当天取的标本,故也排除了本次院内感染的可能。 31 重症获得性肺炎病原体分布及与院内感染的区别 本文资料是我院ICU近2年从SCAP患者分离出的56株病原体,从中看出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55% ,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氏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除部分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外,其余都对碳青酶烯类、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特治星等抗生素敏感,这与院内感染不同,院内感染时往往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严重多重耐药时对碳青酶烯类也耐药,导致治疗困难;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占45% ,并都对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特治星等类抗生素敏感,这也与院内感染所致的此类细菌感染时大都对这些抗生素耐药,往往需要使用万古霉素有所不同,这说明社区感染的细菌对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仍然敏感。 32 导致重症获得性肺炎的诱因 患重症获得性肺炎多为老年患者,并大多合并有慢性病等基础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其导致局部和全身免疫力下降,往往感染后病情重,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和诱发呼吸衰竭,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33 病原体流行特征 深圳地处亚热带地区,经济较发达,社区医疗机构网分布均匀,管理较健全,预防保健条件较好,地理环境为温度长年偏高而潮湿,老年人口多为内地迁移至此等特点。从本文的研究表明,重症获得性肺炎致病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这与广东其他地区所报道的基本一致[2];而与北方寒冷干燥地区如哈尔滨市所报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占605%[3],有明显不同。充分了解本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病原体流行情况及分布,对在临床上还没有作细菌学检查时的选择抗生素有指导作用,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具备作细菌学检查条件的社区医疗机构,在对社区人口进行医疗保健工作时有重要意义。 药物类论文:药物敏感试验指导小鼠胃癌化疗对凋亡及P53基因的影响 【摘要】 目的: 通过应用药敏试验筛选化疗药物对多次传代的荷瘤鼠进行化疗,了解其疗效以及对移植瘤凋亡及P53基因的影响. 方法: 用MTT法检测小鼠胃癌细胞对6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对荷瘤鼠进行化疗,观察化疗后移植瘤的体积、抑瘤率,检测凋亡及P53基因的表达. 结果: 用MTT法筛选最敏感的化疗药5?FU对第一代荷瘤小鼠进行化疗,其抑瘤率高,凋亡率高,P53基因的表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最不敏感的ADM化疗组抑瘤率低,凋亡率低,P53基因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 再对已行化疗的胃癌细胞筛选最敏感药物为DDP,最不敏感药物为用MMC,对第二代荷瘤小鼠进行化疗,发现DDP组抑瘤率高,凋亡率高,P53基因的表达较对照组低(P<0.05);MMC组抑瘤率低,凋亡率低, P53蛋白表达高,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而继用5?FU和ADM化疗对第二代荷瘤小鼠进行化疗,抑瘤率低,凋亡率低,P53基因的表达高,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药敏试验、凋亡及P53基因的检测可作为化疗药物的选择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关键词】 药物敏感试验 胃肿瘤 细胞凋亡 基因 P53 0引言 如何选择敏感抗癌药,制定胃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提高胃癌化疗的关键. 我们通过应用小鼠胃癌细胞筛选化疗药物,对多次传代的荷瘤鼠进行化疗,检测化疗后小鼠胃癌组织中P53的表达及凋亡情况,并分析是否与其临床疗效一致,探讨临床化疗药物的选择、对荷瘤鼠胃癌组织中P53的表达和凋亡的影响,以便实施科学的、药物适配的个体化方案.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小鼠胃癌细胞株 MFC TCM23(中科院上海细胞所);MTT,细胞培养基,胎牛血清,TUNEL,P53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 卡铂(CBP)、顺铂(DDP)、阿霉素(ADM)、5?氟尿嘧啶(5?FU)、甲氨蝶呤(MTX)、丝裂霉素(MMC)均为国产药品. 昆明小鼠(清洁级,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珠江医院动物所饲养),雄性,1月龄,体质量18~22 g. 1.2方法 1.2.1胃癌细胞株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制成含活细胞(3~6)×108/L的细胞悬液,在96孔培养板中每孔加入胃癌细胞悬液200 μL,培养贴壁后离心去上清,加入培养液190 μL/孔,加入下列抗肿瘤药物10 μL/孔,即CBP, DDP, ADM, 5?FU, MTX, MMC,每种药物终浓度为血浆峰值浓度,每种药物3个复孔,阴性对照为培养液, 37℃ CO2培养48 h,取出各孔加MTT(5 g/L)20 μL,继续培养4 h,离心弃上清后, 每孔加二甲基亚砜100 μL终止反应.置酶标仪测定各孔在570 nm波长值. 抑制率=[1-用药组A/对照组A]×100%. 根据抑制率筛选敏感、不敏感化疗药物. CBP, DDP, ADM, 5?FU, MTX, MMC的抑制率为41.9%, 47.2%, 26.5%, 49.6%, 31.2%, 30.0%, 5?FU抑制率最高,ADM抑制率最低. 1.2.2动物模型及分组将 MFC细胞制成含活细胞109/L细胞悬液0.1 mL,接种于小鼠后肢皮下,约7 d在接种部位长出直径1.5 cm左右的移植瘤. 对照组1: 用胃癌细胞株接种小鼠10只,接种7 d末鼠尾静脉给予生理盐水0.2 mL,共5 d,接种12 d末处死小鼠取瘤块. 实验组1:用胃癌细胞株接种小鼠10只,接种7 d末鼠尾静脉给予5?FU(高敏感药),30 mg/(kg·d),共5 d,化疗5 d末处死小鼠取瘤块. 实验组2:用胃癌细胞株接种小鼠10只,接种7 d末鼠尾静脉给予ADM(低敏感药),0.8 mg/(kg·d),共5 d,化疗5 d末处死小鼠取瘤块. 处死小鼠后瘤块一部分作石蜡包埋,一部分制成单个细胞悬液再接种小鼠,实验组1、实验组2的10只小鼠的一部分单个细胞悬液再行MTT法检测化疗药物敏感性,已用5?FU化疗后的小鼠胃癌细胞对CBP, DDP, ADM, 5?FU, MTX, MMC的抑制率为47.8%, 50.2%, 14.9%, 23.5%, 35.0%, 35.5%,筛选出最敏感的化疗药物为DDP. 已用ADM化疗后的小鼠胃癌细胞对CBP, DDP, ADM, 5?FU, MTX, MMC的抑制率为41.6%, 32.3%, 22.2%, 37.0%, 35.9%, 20.2%,筛选出最不敏感的化疗药物为MMC. 对照组2:用对照组1的10只小鼠胃癌细胞再接种小鼠10只,接种7 d末鼠尾静脉给予生理盐水0.2 mL,共5 d,接种12 d末处死小鼠取瘤块. 实验组3: 用实验组1的10只小鼠胃癌细胞再接种小鼠10只,接种7 d末鼠尾静脉给予5?FU,30 mg/(kg·d),共5 d,化疗5 d末处死小鼠取瘤块. 实验组4:用实验组2的10只小鼠胃癌细胞再接种小鼠10只,接种7 d末鼠尾静脉给予ADM,0.8 mg/(kg·d),共5 d,化疗5 d末处死小鼠取瘤块. 实验组5:用实验组1的10只小鼠胃癌细胞再接种小鼠10只,接种7 d末鼠尾静脉给予DDP,1.8 mg/(kg·d),共5 d,化疗5 d末处死小鼠取瘤块. 实验组6:用实验组2的10只小鼠胃癌细胞再接种小鼠10只,接种7 d左右成瘤,接种7 d末鼠尾静脉给予MMC, 0.16 mg/(kg·d),共5 d,化疗5 d末处死小鼠取瘤块. 处死小鼠后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的长径(a)和短径(b),计算肿瘤体积和肿瘤生长抑瘤率:体积(cm3)=ab2/2. 抑瘤率=[(对照组平均体积-治疗组平均体积)/对照组平均体积]×100% 1.2.3免疫组化检测P53的表达小鼠处死后取肿瘤组织,制成石蜡切片,观察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石蜡切片脱蜡至水,30 mL/L H2O2去除内源性酶,加入适当稀释的一抗,4℃过夜;滴加二抗,37℃孵育20 min;DAB显色、苏木精复染,光镜观察结果,200倍下观察5个视野,计算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 判断标准:用已知阳性的乳腺癌组织切片作阳性对照,用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P53:细胞核出现棕黄色为P53阳性. 1.2.4TUNEL染色法检测移植瘤凋亡以细胞核阳性为标准,凋亡细胞呈蓝黑色颗粒状或弥漫性,散在或簇状分布于肿瘤组织中,结合HE染色,选择无细胞坏死的5个视野,对TUNEL染色阳性细胞记数,每个视野计数1000个以上细胞,以阳性细胞所占百分率作为凋亡指数(AI),取5个视野AI均值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Dunnett?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药物对小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实验组1与对照组1肿瘤体积(cm3)相比有统计学差异(0.90+0.12 vs 1.64+0.27, P<0.05),抑瘤率为45.0%,对小鼠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实验组2(1.39+0.31)与对照组1肿瘤体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抑瘤率为15.0%. 实验组3, 实验组4, 实验组6与对照组2肿瘤体积(cm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1.32+0.29 vs 1.56+0.24; 1.35+0.27 vs 1.56+0.24; 1.34+0.16 vs 1.56+0.24, P>0.05),抑瘤率为15.4%, 13.4%和12.72%. 实验组5(0.87+0.12)与对照组2肿瘤体积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抑瘤率为43.9%. 2.2药物对P53表达和凋亡率的影响实验组1与对照组1 P53表达阳性率、凋亡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2与对照组1 P53表达阳性率、凋亡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图1,2)实验组3、实验组4、实验组6与对照组2 P53表达阳性率、凋亡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5与对照组2 P53表达阳性率、凋亡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图1,2). 表1小鼠移植瘤P53表达和凋亡率 3讨论 许多化疗药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1-2],目前胃癌常用化疗药均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3]. Stathopoulos等[4]根据对细胞凋亡作用的大小筛选出 Paolitaxel和卡铂,联合用于47例晚期胃癌患者的二线化疗,有效16例,病情稳定13例,提高了生活质量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用药敏试验先筛选出小鼠胃癌细胞株敏感的化疗药5?FU,对第一代荷瘤小鼠进行化疗,其抑瘤率高,肿瘤细胞凋亡率高,第一代荷瘤小鼠进行全身化疗后,再对已行全身化疗的胃癌细胞筛选敏感药物,筛选出最敏感的化疗药是顺铂,用顺铂对第二代荷瘤小鼠进行全身化疗,发现顺铂组抑瘤率高,肿瘤细胞凋亡率高. 本实验说明,对胃癌有明确疗效的化疗药的确可诱导肿瘤凋亡,化疗药可能是通过诱导肿瘤凋亡来发挥作用. 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它已成为筛选化疗药的一种新指标,我们下一步可考虑根据对细胞凋亡作用的大小筛选化疗药指导临床用药. 已证实野生型P53基因可促进细胞凋亡,而突变型P53基因抑制细胞凋亡[5]. 突变的P53基因产物在恶性肿瘤细胞中并与野生型P53蛋白结合,使之丧失作用,肿瘤中的P53蛋白可增至正常的5~10倍[6]. Mugurumak等[7]发现P53表达阴性的患者化疗敏感性高于P53蛋白表达阳性患者,故P53的表达也可作为临床化疗疗效指标.通过我们的实验可以看出,筛选出小鼠胃癌细胞株敏感的化疗药5?FU对第一代荷瘤小鼠进行化疗,其疗效好,抑瘤率高, P53蛋白表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ADM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第一代荷瘤小鼠进行全身化疗后,再对已行全身化疗的胃癌细胞筛选敏感药物,筛选出最敏感的化疗药是DDP,用DDP对第二代荷瘤小鼠进行全身化疗,发现DDP组疗效好,抑瘤率高,P53蛋白表达降低,用MMC对第二代荷瘤小鼠进行化疗,发现丝裂霉素组疗效差,抑瘤率低,肿瘤细胞凋亡率低, P53蛋白表达高. 对第二代荷瘤小鼠仍采用5?FU和ADM进行全身化疗,发现5?FU和ADM组均疗效不好,抑瘤率低,P53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这说明化疗药诱导小鼠胃癌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抑制P53基因表达,这是化疗药诱导小鼠胃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同时P53的表达也可作为临床化疗疗效指标. 我们用药敏试验筛选的化疗药物对荷瘤小鼠进行化疗,对凋亡及P53基因表达的研究,为肿瘤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思路和方法,根据对细胞凋亡作用的大小筛选化疗药,通过增加促凋亡基因/抑制抗凋亡基因的表达来增加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指导临床用药,达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目的. 药物类论文:紫草天花粉对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紫草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紫草、天花粉对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4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流产药物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紫草、天花粉,对两组的完全流产率、出血时间、月经恢复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完全流产率为96.7%,出血时间为(12.1±3.4)d, P值均 0.05,而月经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加用紫草、天花粉可增加药物流产的完全流产率,缩短出血时间。 关键词:紫草;天花粉;药物流产 药物流产在我国已开展多年,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普遍认可,但其出血时间过长是药物流产尚未解决的公认的主要问题和缺点[1],我们在药物流产的同时加用中药紫草、天花粉,观察其对药物流产的完全流产率及出血时间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年龄20~37岁、月经周期规则、三个月内无甾体激素使用史及药物流产史、停经≤49d、经尿妊娠试验及B超检查确诊宫内妊娠、无药物流产禁忌症的妇女2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两组平均年龄为(28.4±5.4)岁和(29.2±4.2)岁,B超检查孕囊平均直径分别为(12.4±5.9)mm和(13.35±4.5)mm。 1.2用药方法:对照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出品),d1晨起空腹口服米非司酮50mg,8h后口服米非司酮25mg,d2服药同d1,d3晨起空腹口服米索前列醇0.6mg;观察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法与对照组同,服米非司酮前1d开始每天中午口服紫草、天花粉煎剂300ml,连服3d。(紫草、天花粉剂量分别为每公斤体重各1g,加水1500ml煎至300ml)。 1.3观察项目:①阴道出血开始及停止时间;②绒毛团排出时间;③绒毛团排出后1~3周尿妊娠试验及B超检查;④药物流产后第一次月经复潮时间。 1.4药物流产的诊断标准:①完全流产:绒毛团排出后阴道出血渐少至干净,1~3周尿妊娠试验阴性;B超检查宫腔内无残留物。②不全流产:用药后阴道出血过多需行清宫术,或孕囊停止发育,用药一周后仍未排出,需行清宫术者;③流产失败:用药后孕囊仍继续发育。 1.5统计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a=0.05)。 2结果 经统计学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孕囊的平均直径均无显著差异(P均 0.05)。 2.1根据药物流产的诊断标准,两组的流产效果见表1,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完全流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流产效果比较(略) 2.2两组完全流产者的出血时间及月经恢复时间见表2,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观察组出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月经恢复时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 表2两组完全流产者出血时间及月经恢复时间(略) 3讨论 米非司酮通过竞争性地与孕激素受体结合,对孕激素产生拮抗作用,使绒毛细胞失去孕激素的支持而变性、坏死、脱落,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米索前列醇为前列腺素E1类似物,具有促宫颈成熟、软化扩张宫颈及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2],两者共同作用达到药物流产的目的。与人工流产术相比,因其痛苦小而易被妇女接受,但其出血时间长是药物流产尚未解决的公认的主要问题和缺点[1]。据文献报道,在药物流产中,活性绒毛滋养叶细胞残留是导致流血的主要原因[3]。许梅芬报告在药物流产后子宫刮出物的组织学检查中,91%发现有滋养细胞残留,80%有内膜炎症[4]。紫草为活血凉血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紫草具有明显的抗LH、FSH活性作用,能使胎盘的绒毛细胞大量坏死,对妊娠子宫具有兴奋作用,且具有抗炎作用[5]。天花粉所含的天花粉蛋白能选择性地引起胎盘绒毛的合体滋养层细胞的损害,从而导致流产[6]。紫草、天花粉的共同作用可加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的药物流产作用,其抗炎作用更弥补了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的不足。本文结果表明,加用紫草天花粉后完全流产率明显提高(P 0.05),出血时间明显缩短(P 0.05),但月经恢复时间与单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者无明显差别(P 0.05)。紫草、天花粉是常用中药之一,无毒副作用,价格便宜且资源丰富,其对药物流产的协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药物类论文:影响药物流产效果的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药物流产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在门诊行药物终止妊娠健康妇女的年龄、既往分娩方式、孕产次、孕龄、孕囊直径、子宫位置、经期时间、妊娠反应、合并胃肠疾病、文化程度等资料。结果:年龄>35岁、有剖宫产史、停经40~49d者、孕囊直径>2cm、子宫后倾及后倾后屈位、经期>5d,有明显妊娠反应、合并胃肠疾病、文化程度低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增高。结论:药物流产的效果受孕妇的年龄、分娩史、孕龄、孕囊直径、子宫位置、经期时间、有无明显妊娠反应、合并胃肠疾病的影响。 【关键词】 药物流产; 效 果; 分 析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成功率达90~95%,因其安全、高效、简便、病人痛苦小而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但由于存在用药者的个体差异和其他原因,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药物流产不全或继续妊娠现象。为探讨影响药物流产效果的因素,对600例药物流产的早孕健康妇女的年龄、既往分娩方式、孕产次、孕龄、孕囊直径、子宫位置、经期时间、妊娠反应、合并胃肠疾病、文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2年7月至2006年6月在我院门诊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600例,年龄18~43岁,平均26.8岁。 1.1.1 纳入标准:停经时间≤49d,停经前3个月有规律的月经周期,未经任何激素治疗,尿HCG(+),妇科检查子宫不超过7周大,B超检查示宫内妊娠,孕囊三径线平均直径≤30mm。 1.1.2 排除对象:宫外孕;生殖道畸形;宫内放置节育器;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及心、肝、肾疾病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青光眼;支气管哮喘等使用前列腺类药物禁忌者;对前列腺药物过敏者。 1.2 用药方法:用药d1上午口服米非司酮50mg,12h后再服25mg,d2与d1同一时间各服米非司酮25mg,d3上午再服米非司酮25mg,服用米非司酮前后均禁食2h,隔1h空腹顿服米索前列醇600ug,留院观察6~8h,未排出孕囊且出血不多者,嘱其回家观察,1周后务必就诊,此间如有组织物排出,则需带来由医师确认,如出血量超过月经量,无论孕囊排除与否,均嘱其及时就诊。 1.3 效果判断 1.3.1 完全流产:服药1周内肉眼可见绒毛,组织完整,未经清宫而自行转经者,或虽未见明确孕囊排出,但B超、HCG证实已完全流产,子宫恢复良好,阴道流血停止。 1.3.2 不全流产:服药后1周未见绒毛排出,或排出不全,阴道流血量多于月经量,需清宫处理。 1.3.3 流产失败:服药后未见组织排出,1月内来院复诊,B超检查发现宫内仍有孕囊,确诊为继续妊娠者,最终用负压吸引终止妊娠者。 1.4 统计学方法: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讨 论 胚泡植入子宫内膜后,与子宫内膜接触的滋养层细胞迅速增殖形成绒毛,此时子宫内膜血管丰富,黄体分泌大量孕酮和雌激素维持妊娠。而米非司酮为受体水平抗孕激素,与孕酮竞争受体达到拮抗孕酮作用,解除孕酮对子宫的抑制,使子宫肌肉收缩,并抗着床,使蜕膜、绒毛膜组织变性坏死[1],同时与米索前列醇配伍,增高妊娠子宫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使子宫收缩强度增加4倍~9倍,促使子宫口扩张,达到终止妊娠效果[2]。 本组药物流产失败率为8.5%,分析其影响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年龄:从表1可看出年龄≥35岁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35岁以下者,年龄越大越易导致药物流产失败。②既往分娩方式:表2显示有剖宫产史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有自然分娩者,与钟永辉[3]报道一致。剖宫产后由于子宫形成疤痕及粘连,致使宫腔形态和子宫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子宫的节律性收缩,使胚胎组织不能及时顺利排出,导致不全流产。因此,对有剖宫产者,应慎重选择药物流产,一旦选择应密切注意其阴道流血的情况,必要时及时清宫。③孕产次:从表3可看出有分娩史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未产妇,流产次数越多,药物流产失败率越高。人工流产术可引起子宫内膜的机械性损伤,术后可发生子宫内膜炎,使再次妊娠后蜕膜发育不良致胎盘粘连。流产次数越多造成子宫内膜损伤和感染的机会就越多,导致胎盘粘连的可能性就越大,再次妊娠行药物流产时蜕膜不易彻底排出,导致不全流产,提示我们对于有人工流产尤其流产次数多者,一旦选择药物流产,应特别注意阴道流血情况,及时清宫,适当使用缩宫素。④孕龄:从表4可看出停经40~49d者,药物流产失败率高于停经31~39d,随着停经天数的增加,药物流产失败率也随之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孕期延长,妊娠物增大,体内孕酮水平随着提高,难以被米非司酮拮抗,所以一旦确诊为早孕应尽早用药。⑤孕囊直径:从表5可看出孕囊直径>2cm失败率高于孕囊直径1~2cm及孕囊直径<1cm内。孕囊大小是胚胎发育的基础,孕囊越大蜕膜越多,在孕囊完整排出后,常有不等量的蜕膜残留,可能是由于米非司酮剂量不足,或维持时间不够,不能有效地抵消孕酮对靶组织的作用,导致流产失败。若孕囊直径>2cm,药物流产后出现异常出血,应及时清宫。⑥子宫位置:从表6可看出后倾及后倾后屈位子宫者的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前倾位及水平位子宫者。这与李玉英[4]报道一致,其原因在于药物流产是阻止妊娠发展,引起子宫节律性的收缩而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后倾及后倾后屈位子宫,其宫腔与子宫的宫颈口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当子宫节律性收缩时致使妊娠物不能顺利通过宫腔与宫颈形成的角度及重力的作用排出体外。⑦经期:表7显示正常经期≥5d药物流产失败率高于<5d者。可能是经期较长,子宫内膜修复缓慢,子宫内膜容易感染,蜕膜不易从宫壁脱落所致。⑧妊娠反应及合并胃肠疾病:表8显示妊娠反应明显者失败率高于无明显妊娠反应者。表9显示合并胃肠疾病失败率也高于无合并胃肠疾病者,这是由于吸收障碍影响药效。提示我们对于有明显妊娠反应者,应选择呕吐少的时间段服药。孕妇合并胃肠疾病者,服药前必须向病人交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服药后30min内呕吐者,依病人具体情况必要时加服。⑨服药者文化程度:表10显示服药者文化程度越低失败率越高,可能病人理解不透,未按要求服药而导致失败,提示我们对于文化程度低者,应反复交代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使病人完全理解,必要时叫病人复述一遍。 通过对药物流产效果相关因素的分析,提示在使用药物流产时,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加强育龄妇女的避孕意识。药物流产时观察到有异常出血,应及时清宫。在流产药物配伍尚未改进之前仍强调手术对药物流产失败者干预的必要性和及时性,以减少由药物流产引起的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并发症,并且也能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药物类论文:停经天数对药物流产效果影响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早期妊娠 药物终止妊娠临床应用已有十多年历史,终止孕7周内的早孕成功率已达90%以上,现已广泛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因其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痛苦较人工流产术轻,越来越多的患者自愿选择药物流产的方式终止早孕。但经临床观察,存在着出血多,出血时间长等问题。为临床广泛安全开展药物流产提供更多经验,笔者对400例药物流产者做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我院自愿终止妊娠者400例均符合药物流产条件,无并发症及禁忌证,年龄18~40岁,孕次1~5次,产次0~3次。第一组200例,孕天数40天内;第二组200例,孕天数40~50天。服药后门诊随访与电话询访。 1.2 用药方法 空腹或进食2 h后口服米非司酮150 mg,服后2 h内禁食。48 h后,口服米索前列醇300 μg,方法与前同。 1.3 流产效果判定标准 (1)完全流产:1周内自排出绒毛和胎囊,或未见明显的胎囊排出、阴道出血自行停止,经B超证实未见胎囊者。(2)不完全流产:用药后已排出绒毛和胎囊,或未见明显的胎囊排出,因出血多或出血时间长而行刮宫,病理诊断有绒毛者。(3)失败:用药1周后未见妊娠物排出,经B超证实仍有胎囊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流产效果比较 见表1。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其中孕50天内早孕的完全流产率为87.8%,第一组为91%,第二组为84.5%,两组相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P 0.05)。 2.2 两组出血量及出血时间的比较 见表2。阴道出血量比月经少者第一组54例(占27%),第二组35例(占1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阴道出血量比月经量多者,第一组有44例(占22%),第二组有80例(占40%),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01)。出血天数少于10天者第一组有107例(占53.5%),第二组有79例(占39.5%);出血天数为10~20天者第一组有80例(占40%),第二组有104例(占52%),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 表1 两组流产效果比较 (略) 表2 两组出血量及出血时间的比较 (略) 3 讨论 米非司酮是一种抗孕酮类药物,通过与孕激素受体结合而阻断孕激素的活性,使蜕膜变形坏死,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而诱导流产[1]。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一般成功率可达90%以上,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笔者对400例停经50天以内的早孕妇女药物流产效果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终止停经50天以内早孕的成功率达87.8%,其中停经天数40天以内早孕的成功率为91%,40~50天的成功率为84.5%,提示停经天数越少,药物流产成功率越高。 药物流产终止早孕,可避免因人工流产手术所致的子宫穿孔,对子宫畸形或瘢痕子宫较为合适,但存在阴道出血多、出血时间长等缺点。这与药流后因蜕膜排出不全、子宫内膜复旧欠佳及米非司酮影响凝血功能有关[2]。我们观察到孕天数40天以内者阴道流血量及出血时间均较孕天数40~50天者少,因此我们主张药物流产患者应尽早诊断,及时用药,以提高药流成功率,减少阴道流血量及出血的时间。对于10天复查阴道仍有出血,且多于月经量,B超发现强光团者应及早清宫;对于出血时间长而出血量少的病例,应给予抗炎、止血治疗。 药物类论文:桂枝茯苓胶囊在药物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桂枝茯苓胶囊在药物流产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早孕健康妇女483例随机分两组,常规服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治疗组于服米索前列醇1h后始服桂枝茯苓胶囊3粒,1日3次,饭后服,连服5天,观察两组流产效果、药流后阴道出血量及阴道出血时间。结果 治疗组完全流产率为96.67%,对照组为90.53%,两组流产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阴道出血量减少,出血时间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桂枝茯苓胶囊可提高药流效果,减少阴道出血量及出血时间,可在药流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桂枝茯苓胶囊;药物流产;流产效果 药物流产是指早期妊娠应用药物终止妊娠的方法。临床上以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的配伍为目前最佳方案[1]。但其主要副作用是阴道出血时间长和出血量多,虽在药物流产后加用宫缩剂及抗生素,疗效仍不显著。2005年1月始我院妇科采用桂枝茯苓胶囊配合治疗药物流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1日~6月30日于门诊要求药物流产的健康妇女483例,停经31~49天,年龄19~43岁。将她们随机分组,治疗组240例,对照组243例。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停经时间、生活卫生条件及孕产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用药前均通过妇科检查、尿HCG测定、血常规检查、B超检查确诊为宫内妊娠,无药物流产禁忌,并愿意随访。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第一、二天上午服米非司酮50mg,12h后服25mg,服药前后2h空腹。第三天上午8:00空腹一次性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并留院观察6 h。治疗组于服米索前列醇1h后始服桂枝茯苓胶囊3粒,1日3次,饭后服,连服5天。两组患者均于药物流产后8天、16天、30天随访。 1.3 观察指标 观察流产效果、药流后阴道出血量及阴道出血时间等。 1.4 流产效果判定[2] 完全流产:用药后胎囊自行完整排出,或未见完整排出,但经B超检查未见妊娠图像,出血自行停止,尿HCG阴性,子宫恢复正常大小,月经自然复潮;不完全流产:用药后胎囊自然排出,但在随诊过程中,因出血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施行刮宫术者;失败:至用药第8天未见胎囊排出,经B超检查证实胎囊继续增大、胎心搏动存在者为继续妊娠,胚胎停止发育最终采用负压吸引术终止妊娠者,均为药物流产失败。 阴道出血量估计以1周内阴道出血量与自身平素月经量相比,分别为多于、等于、少于月经量3种情况,阴道出血时间为从阴道出血开始到完全干净为止的天数。 2 结果 两组流产效果差异有显著性(χ2=8.357,P 0.05),见表1。表1 两组流产效果情况治疗组在阴道出血量及出血时间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见表2。 表2 两组阴道出血情况治疗组有8例清宫,清宫率3.33%,无一例发生感染;对照组24例清宫,清宫率9.88%,有3例发生感染。 3 讨论 3.1 药物流产机理 米非司酮是抗孕酮类药物,通过与孕激素受体结合而阻断孕激素的活性,它与孕酮受体亲和力比黄体酮强5倍,使蜕膜及绒毛变性坏死,内源性前列腺素释放而诱导流产。米索前列醇刺激子宫收缩,宫口开放,促进绒毛及蜕膜排出。 3.2 药物流产副作用及病机 药物流产常见副作用为阴道出血多及阴道出血时间长,其原因为[3]:(1)妊娠蜕膜或 滋养叶组织残留;(2)凝血块在宫腔积存;(3)宫腔内感染或残留组织感染;(4)子宫收缩或复旧不良。主要病机为:健康早孕妇女药物流产后,冲任被扰,气机不利致气滞血瘀,血不归经,或由于出血量多,气血受损,运行不畅,瘀血内停,阻碍新血不得归经所致,多瘀多滞为其特点。在药物流产过程中,米非司酮使蜕膜充血、水肿、变性,属于中医瘀血范畴。据中医辨证,出血属于冲任损伤,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治疗应以活血化瘀生新为主,使瘀去新生,气机得畅,冲任得固,离经之血自止。 3.3 治疗 西医治疗往往行清宫术,虽行之有效,但增加患者痛苦,造成子宫内膜损伤,甚至造成各种并发症,如子宫穿孔、感染等。而桂枝茯苓胶囊是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桂枝茯苓丸的现代制剂,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症块的作用,能有效松软变性的绒毛及蜕膜与子宫壁的粘连,使再种植的胎囊和残留的绒毛、蜕膜排出体外,起到药物清宫作用。避免清宫术的痛苦、损伤及后遗症,并可加快胎囊排出时间,促进子宫内膜剥脱。明显减少阴道出血量,缩短阴道出血时间。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在药物流产后服用桂枝茯苓胶囊可提高流产效果,明显减少阴道出血量及缩短阴道出血时间,降低清宫率,并能预防及治疗感染。综上所述,桂枝茯苓胶囊具有收缩子宫、抗炎、镇痛、止血之功效。方中桂枝温经通阳,促血脉运行而散瘀;赤芍活血化瘀,去除症瘕;桃仁破血消瘀,丹皮活血散瘀,二者相须以加强化瘀消症之效;茯苓健脾益气,宁心安神,与桂枝同用,通阳开结。诸药作用平和,对药物流产者较为适合。由于采用现代制剂的手法,通过提纯、浓缩,使药效集中,服用便捷,且安全、经济有效,故在药物流产中可推广应用。 药物类论文:血液流变活性药物的体外研究概况 药物流变学是药物学与流变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探索药物发挥作用的流变学机制,本文 就药物流变学研究的体外实验有关问题作一总结。 临床验证中的双盲法安慰剂对照研究是流变活性药物功效的最终试验,这些药物的体外 实验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主要,在寻找新药之临床前研究阶段以及临床研究阶段,流变学实 验能够补充临床结论。有关在临床前和临床试验阶段对药物进行流变学体外实验的作用如下 。 临床前试验阶段:①发现现有药物的新用途;②确定化合物的流变学全貌(对RBC,WBC ,血小板,血浆蛋白的作用);③对流变活性药物的同类物进行试验;④寻找具有流变活性 的新化合物;⑤在后继的临床试验中,确定合适的检验药物具有流变活性的方法。 临床试验阶段:①提供一个客观的结论;②证明药物在体内的流变学作用;③体现临床 效果与流变活性间的因果关系;④发觉不敏感人群;⑤确定量效关系和时间依赖性。 1 体外实验的原则 在设计制定评价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体外实验时必需遵循下列几条基本原则。 1.1 鉴定和分离靶细胞体 血液是一个混合的细胞群体,应对实验的细胞对象进行适当分离,流变活性药物可能作 用于红细胞,白细胞或血浆蛋白,亦或对它们都有作用,因而要求获得较纯的细胞群体,可 将全血经棉花过滤获得纯的红细胞,将全血经过密度梯度沉降以获得白细胞亚群,或通过低 速离心(400 g,5 min)获得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1.2 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 很多药物研究时使用了较高浓度而体内不能达到如此高浓度,由于对到达靶细胞之药物 精确浓度不甚清楚,体外实验时使用的药物浓度应覆盖其发挥药效的药理学浓度范围,如同 体外流变学试验所需合适细胞浓度一样,药物与细胞的比例也很重要,在体外使用的药物浓 度应尽量调至体内药物与细胞相应的比例。 体外流变学研究时通常要将洗涤过的细胞悬浮在无蛋白质的缓冲液中,与体内富含蛋白 质的血浆相对比,由于在体内结合到血浆蛋白质上的药物相应地被体外结合到靶细胞质膜的药物代替,因而到达靶细胞群药物浓度较高。反之,如将白蛋白加入到缓冲液中,应考虑 到结合在白蛋白上的药物。缓冲液的特性也应考虑。有些缓冲液如磷酸盐和Tris能进入细胞 内增加细胞的体积,因而影响流变测量。一些缓冲液不能穿透细胞,如HEPES,作为缓冲液 相对优越些。 1.3 流变仪器和方法的选择 不同流变学测定仪器灵敏度差异很大。同一仪器的不同参数的灵敏性亦差异很大,因此 选择使用仪器应多注意。为了提高不同实验室测量数据的可比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应尽可能 按照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关于血液流变学的规定和要求。 1.4 亚群分离 血液不仅是由混合的细胞群体组成,而且不同的细胞群体还由复杂的亚群组成。红细胞 按照其细胞阳离子浓度和含水量由轻到重密切排列,基于细胞年龄和ATP含量发挥其酶的活 性。白细胞由处于不同成熟期的不同细胞系组成,其成熟状态可以是静态或激活的。同样血 小板亚群依赖于其年龄和激活状态而存在。 不同亚群之间存在着流变差异,针对相应亚群流变学测量的技术包括密度梯度分离,或 当亚群在形态上可以识别时,如红细胞内含疟原,可采用微吸管吮吸法[1]。用于 单个细胞流变测量的仪器如红细胞刚性测量仪,细胞转移分析仪,已显示了一定作用。 1.5 质量控制的要求 在临床研究中对药物流变参数的纵向研究必须严格实行质量控制,用于质量控制的流变 学方法仍处于初期,较简单的方法包括用正常样本来检测仪器的漂移情况, 或设对照组及有 效治疗组。 1.6 药物对细胞膜和形态学的作用 亲脂性药物进入细胞膜脂质双层对细胞的形态和流变学发生根本影响,根据脂双层理论 这些药物有时间依赖关系,膨胀外层引起棘状红细胞症,然后进入内层引起裂口红细胞症。 经14C标记可以确定药物插入脂质双层的程度[2],能以此方式改变细胞形状 的药物,将对红细胞的变形、聚集、沉降和粘滞产生不利影响。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血管扩张 剂枸橼酸西替帝尔(cetiedil),在低浓度时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而在高浓度时改变细胞膜 阳离子流动使细胞肿胀而失去变形能力[3]。 2 其它试验是对流变学测量的补充 利用流变学试验在细胞水平证明药物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其敏感性和专一性很有 限,比如说:阻止Ca2+流入和K+流出镰刀状红细胞的阳离子通道抑制剂能防止细胞 失水,研究其作用时可先将细胞脱水后,采用5 μm孔径的滤膜来定量测定细胞膜变形性的 序贯下降[3]。更为敏感的方法是用同位素如45Ca、86Rb标记, β-闪烁计数确定阳离子流动[4],但使用流变学模型来证实其对完整细胞的作用 非常有用,两种方法可看作是互相补充。 3 采用动力学试验模型 处于代谢静止状态的静态细胞不适合用来研究药物的作用,采用适当的生理和代谢动力 模型可以增加流变学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例如,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力测量的试验 中采用的是生理应力模型而不是静态模型[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6]对此 模型有抑制作用。 抗镰药物的研究很困难,因为镰刀状细胞在其变形性、密度、年龄、膜性质和形态诸方 面有很大的异质性,然而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可以去除密度较大和不可逆的镰状细胞,剩下较 均匀的年轻细胞群体,体外在含钙的缓冲液中,经历还原和氧化的循环,来模拟在体内循环 时的复杂过程。这些年轻细胞将发生进行性的脱水,Ca2+通道抑制剂和钙激活K+流 动通道抑制剂,以及其它抗镰药物可用于研究对此模型中代谢应力的保护作用。 采用循环气体交换模拟体内代谢因力,可以扩展到局部贫血血管疾病,在那里循环的血 细胞暴露在低氧、低pH和/或高渗透压的环境中,在此情形下存在着的交替改变非常复杂, 并具有时间依赖性。这是因为局部贫血部位的低pH按照Gibbs-Donnan效应可引起细胞肿胀 ,随后经pH激活的KCl转移导致细胞K+丢失,细胞再次收缩[7],局部贫血部位的 乳酸累积,由于渗透作用也引起细胞脱水。通过将正常红细胞重复多次置于低氧、酸性和含 有不同药物浓度的高渗透液中,采用循环气体交换可以验证药物的预防作用。这种体外的试 验模型要比血管疾病的静脉血样本接近病理,因为一旦离开局部贫血部位的代谢应力环境, 而循环到静脉抽血处,红细胞迅速恢复正常代谢和流变状态。 4 不可预见性的药物作用 药物对血细胞流变学作用不可能总是能够借助药理文献而预料,并由此在体外以合适模 型进行实验。血管扩张剂和钙阻滞剂硝苯地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兴奋组织这个二氢吡 啶类化合物能阻断Ca2+进入细胞,它对循环血细胞作用尚未广泛研究,除了能阻止Ca 2+流入红细胞外,它还是一个作用很强的Ca2+激活的K+通道抑制剂[4 ]。因此其作为抗镰药物的优势可能在于其血管扩张作用,Ca2+进入阻滞及K+流 动抑制作用之间的综合,在局部贫血血管疾病,硝苯地平的流变学作用很复杂,除了对红细 胞的作用外,对激活嗜中性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粘附有着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 [8]。 总之,流变活性药物的体外实验有着巨大的潜在优势,因为这些实验能解释流变学效应 和药物的作用。体外实验方法特别适合于一系列药物浓度的研究和寻找活性化合物如中草药 ,因其组成复杂,需经分离以寻找有效的类似物,在药物试验的预试阶段,流变 学方法研究 药物对完整血细胞的功效非常优越,而生化和同位素研究往往是针对破碎细胞。 在临床试验中对体外获得的血样进行试验来确定临床效果和流变学作用的关系很有价值 。另外流变学试验能补充临床结论,增加临床试验的价值,提供简易方法用于先导性研究, 证明新试化合物的作用。流变学方法在解释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和确定合理有效药物治疗方 面具有优越性。 药物类论文: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 肝脏是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重要器官,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又可影响肝脏的结构和功能,造成肝脏的损害。药物性肝病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药物本身、代谢产物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的医源性疾病。危害包括肝脏血管损害、诱导肝癌和促使肝硬化等[1]。肝细胞变性、坏死主要由毒性代谢产物所致,即亲电子的烷基化、芳基化和酰基化物质与肝细胞内和生命有关的大分子(DNA、RNA)共价结合而引起肝细胞坏死,也可由细胞色素P450酶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自由基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或非饱和脂肪酸共价结合,产生脂质过氧化物而引起细胞膜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随着新药物的不断问世,特别是非处方药不断扩大,患者自行服药及随意加大剂量的可能性增加,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目前所使用的药物中,据报道有1000[2]多种药物能产生肝损伤,在全球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中,药物性肝病发生率为3%~9%[3],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例的2%~5%,占成人“急性肝炎”住院病例的10%,药物性肝衰占所有急性肝衰病人的10%~52%[4]。但由于药物性肝病临床和病理变化复杂,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5]。现对药物性肝病的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1 诊断 1.1 危险因素 药物性肝病的发生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其中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诊断时应予以考虑[6]。遗传性因素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的缺陷、乙酰化作用异常、谷胱甘肽合成酶缺陷、谷胱甘肽S-转移酶缺陷、免疫系统遗传变异等,使某些药物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易于出现药物性肝损。获得性因素包括年龄(>60岁可能易促进异烟肼、呋喃坦丁引起的肝损,儿童易于出现丙戊酸及水杨酸盐引起的肝损)、性别(女性易出现甲基多巴和呋喃坦丁引起的肝损,男性更易患硫唑嘌呤诱导的肝损)、营养状态(肥胖促进氟烷引起的肝毒性,营养不良和禁食易于引起扑热息痛肝损)、怀孕(大多数四环素诱导的肝病出现在静脉使用四环素的孕妇)等。此外,有过敏体质或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及有慢性肝病、肾功能不全、免疫紊乱的患者均可增加机体对药物毒性的易患性。这些因素在诊断药物性肝病时也应考虑。 1.2 诊断要素 目前尚无确切的诊断方法及特异性实验诊断,现有的诊断标准仅供临床医师参考,详细询问病史是关键,需仔细了解:(1)患者发病前3个月使用过的药物,包括剂量、用药途径、持续时间及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2)原来有无肝病、有无病毒性肝炎及其他肝病;(3)原发病是否可能累及肝脏;(4)有无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时间过程特点和临床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因素而确定。 1.2.1 时间特点 从可疑药物给药到发病多数在1周~3个月内,停药后常常数周内可恢复,偶尔再次给药可诱使肝病复发(不可有意给予可疑肝损药物[7])。 1.2.2 临床诊断标准[8] 具备下述第(1)条加上(2)~(7)条中任何两项,即可诊断:(1)肝脏损害多在用药后1~4周内出现,但也可在用药数月后出现肝损情况,少数药物的潜伏期可更长;(2)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3)外周血液中嗜酸粒细胞 6%;(4)肝内胆汁淤积或实质细胞损害等临床和(或)病理征象;(5)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转化试验阴性;(6)有关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指标阴性;(7)偶尔再次给药后又再次发生肝损害。 另外,药物性肝病的诊断需排除其他引起肝损害的疾病:包括肝胆疾病、滥用酒精、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肝损害、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肝缺血等。 1.2.3 诊断新方法 目前超声诊断药物性肝病的研究已有显著突破,有报道称,门静脉增宽是诊断早期药物性肝病的一个客观指标(长期服药门静脉增宽占62%,而肝脏回声增加仅占24%[9])。 1.3 注意事项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复杂,早期的诊断对疾病发展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用药过程中肝功能的监测是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病的首选方法[10],这需要临床医师重视及丰富的经验。 2 治疗 药物性肝病的治疗无特殊性,治疗的前提是确立诊断,通过早期正确的诊断而阻止慢性肝损[1],一旦明确后采取以下措施,预后较好。 2.1 停用致病药物 一旦确诊或怀疑,应立即停用相关或可疑药物,特别注意的是,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也属禁忌。 2.2 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避免体力活动,如果无肝性脑病史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必要时输注白蛋白或新鲜血浆。 2.3 保肝、退黄治疗 患者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或白蛋白下降等肝功能损害征象时,可给予护肝药物,如凯西莱、肌苷、葡醛内酯、门冬氨酸钾镁等;深度黄疸者可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VitC、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有报道称,腺苷蛋氨酸(思美泰)在临床上可安全有效地治疗药物性肝病,尤其是药物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11]。另外,多烯磷脂酰胆碱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磷脂,可结合于肝细胞膜结构中,对肝细胞再生和重建非常重要,具有保护和修复肝细胞的作用。 2.4 肾上腺皮质激素 有黄疸、皮疹或重症者,可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3周,以抑制免疫缓解病情。有报道称,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急性药物性肝衰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0]。 2.5 积极防止并发症 如防止出血、感染、脑水肿、肾衰、肝性昏迷等。 2.6 特殊解毒药 异烟肼用VitB6,扑热息痛用N-乙酰半胱氨酸,抗胆石药对胆汁淤积性肝损有帮助[10]。 2.7 人工肝或肝移植 对药物性肝损引起不可逆转的肝功能衰竭者可给予人工肝治疗,必要时可行肝移植[10]。 2.8 防治 药物性肝病重在预防,对于某些能损害肝脏的药物临床医生要注意,不要大剂量的超负荷使用,有报道称山莨菪碱能治疗药物性肝病,减轻药物的肝毒性作用,其副作用小,价格低廉,值得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用[12]。也有报道称蜂胶具有对动物性肝损伤保护作用,长期服用蜂胶可起到一定保护作用[13]。 药物类论文: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654-2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疗效。 方法 将入组的84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给予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辅以654-2足三里穴位注射,疗程3 d,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对照组总有效率60%。 结论 654-2足三里穴位注射辅助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对症治疗。 【关键词】 654-2;足三里;穴位注射;腹泻;婴幼儿 婴幼儿秋季腹泻是秋冬季儿科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腹泻水样便,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我院儿科采用654-2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婴幼儿腹泻8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84例秋季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年龄6 mo~3 a;(2)大便镜检白细胞数<5个/HP,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3)诊断符合单纯性小儿季节性腹泻标准。 1.2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入组的84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4例。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 mo 1例,~1 a 11例,~2 a 18例,~3 a 10例。治疗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6 mo 2例,~1 a 9例,~2 a 19例,~3 a 14例。 1.2.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654-2足三里穴位注射。注射方法:取双侧足三里穴,消毒后用4.5号针头,进针约0.5 cm~1 cm,回抽无血后注入654-2 0.01 mg·?-1·1次·d-1,连续2~3 d。 1.2.3 疗效判定[1] (1)显效:治疗72 h后粪便形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2)有效:治疗72 h后粪便形状明显好转,次数明显减少,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72 h后粪便形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表1 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略)注: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2临床疗效,见表2。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注:治疗7 d末,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3两组不良反应 治疗7 d末,治疗组有3例足三里穴位注射654-2 30 min后,出现心率加快,面部潮红,持续约1 h~2 h上述症状自然消退,无须特殊处理。对照组无不良反应。 3讨论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常病,发病率极高,易迁延成慢性腹泻[2],6 mo~2 a婴幼儿发病率更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刺足三里是中医治疗胃肠疾病的重要穴位[3]。作者采用小剂量654-2穴位注射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进行慢性刺激,不但能引起机体重新调节其功能的作用,迅速提高胃旦白酶的活性,而且还能激活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机能,抑制炎症渗出,增强炎症病灶的屏障机能,使发热反应减弱,并有一时性降温作用。654-2为M胆碱受体阻断剂,有镇静、解痛作用,能抑制胃肠道平滑肌蠕动和腺体分泌,减少消化液丢失,并能改善微循环,利于肠道组织的代谢修复和功能恢复[4]。本组资料表明,治疗组经654-2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后,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虽然治疗期间有3例患儿出现了轻微的心率加快、面部潮红,但持续约1 h~2 h后,不良反应自然消失,无须特殊处理。总之,小剂量654-2穴位注射是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治疗婴幼儿功能性腹泻却有显著疗效,愿与临床同道共勉。 药物类论文:药物对肾小球抑制作用的对比分析 论文关键词:肾小球 药物 作用 对比 论文摘要: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技术,观察具有降逆泄浊、益气活血功效的中药肾康注射液及苯那普利对ECM不同成分的影响。肾康注射液具有抑制ECM成分中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Col Ⅳ)的作用,该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苯那普利对ECM中FN、Col 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及肾康注射液作用明显。结论,肾康注射液对ECM的抑制作用优于苯那普利。 近年来,随着对肾小球硬化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肾小球系膜细胞(MC)、细胞外基质(ECM)及各种细胞因子在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倍受关注。抑制MC增殖,减少ECM的堆积,拮抗细胞因子的不良作用,已成为防治肾小球硬化,延缓CRF病情进展的重要环节。 一、对比研究使用的材料 选用的材料 1、肾组织来源系我校附属医院妇产科孕5月引产胎肾。 2、药物与试剂肾康注射液(SKI)由大黄、丹参、红花等组成,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提供,每毫升含原生药0.3g;苯那普利(Benayzepril)由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12200;V型胶原酶、HEPES均系Sigma产品;RPMI 1640、胰蛋白酶、胰岛素均为美国GIBCO产品;小鼠抗人单克隆FN抗体、兔抗人FN多抗、羊抗兔IgG-HRP均购于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LN、Col Ⅳ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均购于上海海研医学生物技术中心。 3、主要仪器CO2孵箱(TYPE4型)德国HERAEUS公司生产;倒置显微镜(TOKYO)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洁净工作台(月坛牌)北京半导体设备一厂生产;酶标分析仪(MODEL2550)美国BTO-RAD公司生产;FT-613自动计数125 I放免测量仪,北京核仪器厂生产。 二、研究采用的方法 1、MC培养与鉴定无菌取胎肾,分离提取肾皮质小球组织,按照于力方等方法(1)取去掉包囊的单个肾小球进行原代和继代培养,实验中使用传代5代的MC。培养的细胞经免疫病理鉴定证实为单纯的MC,无上皮细胞、肾小管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污染。 2、分组及MC上清的收集吸取培养的第5代MC培养瓶中液体,加胰酶1ml,置孵箱(5%CO2、37℃)中消化3min,加10% FCS 1640终止液2ml,抽吸于离心管中,800rpm,离心3min,弃上清,加15% FCS 1640培养液于离心管中,吹打,混匀。用计数板计数后,倾入加样槽中,用8导加样枪,按每孔200μl,密度4000/孔铺板。将96孔板按列从左至右依次分为空白对照组(简称组Ⅰ)、苯那普利组(简称组Ⅱ)、肾康注射液高浓度组1、2(简称组Ⅲ、组Ⅳ)、肾康注射液中浓度组1、2(简称组Ⅴ、组Ⅵ)、肾康注射液低浓度组1、2(简称组Ⅶ、组Ⅷ),共8组(列),每列6孔,待细胞贴壁24h后,每孔加无血清1640培养液200μl同步24h。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分别依次加入苯那普利10-3mmol/L及肾康注射液100、50、25、12.5、6.25、3.125μg/ml,待刺激48h后依次收集上清待测。 3、测定ECM中FN的含量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0.5mg/ml鼠 抗人FN抗体原液用包被缓冲液稀释1000倍。取96孔板,50μl/孔铺板,4℃过夜,甩去。用PBS-吐温20洗涤液洗板3次,每次3min,间隔2min,控干。每孔加1%BSA封闭液100μl,37℃,1h后甩去,控干。依次按组各孔分别加入待测上清50μl,37℃,3h后甩去,洗板4次后,加兔抗人FN抗血清(原液用0.1% BSA·PBS1∶1000稀释)50μl/孔,室温放置60min。加HRP羊抗兔IgG(用0.1% BSA·PBS1∶1000稀释)50μl/孔,室温放置50min。再洗板4次后,每孔加入OPD显色液50μl,预热酶标仪,用2M H2SO4终止液50μl/孔终止,立即在492nm波长读数,并记录OD值。 4、ECM中LN、Col Ⅳ含量的放射免疫法(RIA)测定采用竞争法,将缓冲液稀释10倍,分别将125 I-LN、抗LN血清、125 I-ColⅣ、抗ColⅣ血清及二抗用缓冲液稀释,将待测上清分别与125 I-LN、125 I-ColⅣ及相应的抗血清混匀,4℃过夜反应,加二抗4℃反应60min,离心3500r/min 10min弃上清,125 I放射免疫测量仪计数。 5、统计学处理数据均采用SDA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用(±s)表示。 三、研究的结果 肾康注射液与苯那普利对ECM成分含量的影响,在对ECM中FN含量影响方面,肾康注射液组(Ⅲ~Ⅶ组)与空白对照组(Ⅰ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说明肾康注射液除低浓度组2(Ⅷ组)外,其余各组对FN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随着浓度的递增此作用更加明显,并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实验还发现肾康注射液即使在极小浓度时对ECM中LN及Col Ⅳ的含量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也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苯那普利组(Ⅱ组)在对FN、Col Ⅳ含量影响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但对LN影响方面,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苯那普利对ECM中FN、Col 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LN其抑制作用不明显。另外,从表中还可看出,肾康注射液各浓度组(Ⅲ~Ⅷ组)与苯那普利组相比,在抑制LN方面也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除肾康注射液低浓度组2(Ⅷ组)外,其余各组与苯那普利组相比,在抑制Col Ⅳ方面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肾康注射液高浓度组(Ⅲ组)与苯那普利组相比,在抑制FN方面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肾康注射液在抑制ECM中FN、LN、Col Ⅳ含量方面优于苯那普利。 四、讨论 肾小球硬化时ECM的改变是近年来国内外肾脏病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ECM在肾小球内的蓄积,是肾小球硬化的主要特征性变化。 苯那普利是第四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现已证实,肾脏具有独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该系统最具有生物活性的因子。目前研究证实AngⅡ受体(ATR)至少有Ⅰ和Ⅱ两种亚型,其中Ⅰ型受体(ATR1)意义最大。该受体分布在肾小球MC上,与AngⅡ、AngⅢ有高度的亲和力。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ATR1占肾内ATR亚型分布的90%以上,Osborne等在10余年前就报道动脉内注射3H标记的AngⅡ,发现3H-Ang Ⅱ只结合在肾小球系膜区,而不与肾血管、肾小管等部位结合。用125 I-AngⅡ进一步实验发现光镜下125 I-AngⅡ位于肾小球上,电镜下125 I-AngⅡ颗粒在MC浆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是RAS中最后一级酶促反应的关键酶,用ACEI能够抑制AngⅡ的形成,可使循环和组织中的AngⅡ水平下降,且可直接降低肾内AngⅡ的生成量,从而对抗AngⅡ对肾脏的不良反应,减轻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大量的研究还证实,ACEI除减轻肾小球的高灌注和高滤过作用外,还可通过阻断肾小球基底膜(GBM)上AngⅡ的特异作用的结合点,可使GBM固有的负电荷增多,并抑制GBM的进一步增厚,从而直接改善GBM的通透性。目前体内外动物实验还证实,ACEI亦有抑制肾小球MC和系膜基质增生的作用,从而直接阻止肾小球硬化的形成。近年来,临床上已成功地将ACEI用于各类肾脏病的治疗,发现在降低蛋白尿,阻止肾小球硬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肾康注射液对ECM中FN、LN、Col Ⅳ的含量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并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苯那普利虽对FN、Col 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此抑制作用远不及肾康注射液明显。从而提示MC是肾康注射液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靶细胞,减轻ECM的积聚可能是肾康注射液延缓肾小球硬化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苯那普利主要是通过抑制AngⅡ的形成,减轻其对肾脏的损害,从而在阻止肾小球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肾康注射液是否对AngⅡ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药物类论文:灰树花多糖协同化疗药物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理初探 作者:陆震宇1,蒲 红2,傅荣杰3,韩白衣3Δ 【摘要】 目的 探讨灰树花β多糖在抗肿瘤细胞中的作用和协同化疗药物增加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另外通过对p53和MDM2的研究,发现了两者协同作用的分子机理。方法 用CCK-8方法测定了灰树花β多糖协同化疗药物处理HCT116后的细胞存活率(cell survival rate,CSR);用PCR的方法测定了p53、MDM2基因的表达。结果 (1)灰树花β多糖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高于灵芝多糖。(2)灰树花β多糖协同化疗药物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3)灰树花β多糖协同化疗药物的分子机理和抑制抑癌基因p53的拮抗物MDM2基因的表达相关。结论 灰树花β多糖具有直接杀伤肿瘤作用和化学药物协同抗肿瘤作用。 【关键词】 灰树花;化疗药物;p53;MDM2 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是一种生长在亚热带至温带的大型药、食兼用珍稀食用菌,又名栗蘑、贝叶多孔菌等,日本称之为“舞茸”。在分类学上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科,其口味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众多活性物质,灰树花多糖就是最主要的一类活性成分。灰树花多糖除含有β-1,6-支链β-1,3-葡聚糖外还含有大量高度分支化的β-1,3-支链β-1,6-葡聚糖,研究表明,这种特定的结构使其拥有更强的生物调节活性[6]。作为一种生物反应调节剂(BRM),灰树花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抑制肿瘤、抗HIV病毒、稳定血压、降低血糖、改善脂肪代谢等广泛的生理活性[1]。 灰树花β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能激活机体免疫细胞群如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并可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如IL-2、IL-8、IL-12、γ-INF、TNF-α等,增强肿瘤局部免疫反应,抑制肿瘤发生和转移[2~4]。 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培养 用10%牛血清(PAA Laboratories Gmbh)DMEM(PAA Laboratories Gmbh)培养液在37℃、5%CO2条件下培养人肠癌细胞系HCT116。 1.2 细胞毒性分析 取对数生长期HCT116细胞,常规消化成2×104/ml的单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100μl DMEM细胞培养液。5%CO2、37℃ 环境中培养24h后对HCT116细胞分别用零处理;一天灰树花β多糖(3μg/ml);一天2μg/ml化疗药物(阿霉素2μg/ml);二天2μg/ml化疗药物(阿霉素2μg/ml);第一天2μg/ml化疗药物(阿霉素2μg/ml)、第二天灰树花β多糖(3μg/ml)的五种不同的方法处理,次日每孔细胞中加入5μl的CCK-8试剂,5%CO2、37℃环境中培养2h后,在酶标仪上波长450nm处读取光密度A值,计算细胞存活率(cell survival rate,CSR)。 公式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表示,采用t检验。 1.4 RNA抽提和RT-PCT RNeasy kit (Qiagen)提取药物处理过的HCT116细胞总RNA并合成相应的cDNA,分别对p53和Mdm2作RT-PCR,PCR产物通过琼脂糖电泳观察结果。引物序列:p53正5′-GGCCATCTACAAGCAGTCAC-3′,p53反5′-GAGAGGAGCTGGTGTTGTTG-3′;Mdm2正5′-GGTGAGGAGCAGGCAATTG-3′,Mdm2反5′-GCGTCCCTGTAGATTCACTGC-3′。 2 实验结果 2.1 灰树花β多糖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 众所周知,灵芝破壁孢子粉是目前被广泛用于肿瘤患者辅助治疗各种肿瘤的一种保健药物。为了探究灰树花[1]对肿瘤细胞直接的杀伤作用[6~7],我们用各种浓度的灵芝破壁孢子粉和灰树花β多糖对人的肠肿瘤细胞HCT116株进行处理,48h后测得肿瘤细胞HCT116的生存率,结果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观察到与灵芝破壁孢子粉相比,灰树花β多糖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更强大[8],而且这种作用是随着剂量的递增而增强的。 图1 灰树花β多糖和灵芝破壁孢子粉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 用各种不同剂量的灰树花β多糖和灵芝破壁孢子粉 作用于处理HCT116细胞48h后,细胞生存率结果用 Cell Counting Kit-8检测获得 另外,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所用的起始浓度非常低(从0.05μg/ml),由此可以判断灰树花β多糖从很低的浓度开始就有明显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2.2 灰树花β多糖对化疗药物的协同抗肿瘤作用 为了检测灰树花β多糖、化疗药物(阿霉素)以及二者一起使用的协同作用,我们对HCT116细胞分别用零处理;一天灰树花β多糖;一天化疗药物(阿霉素);二天化疗药物(阿霉素);第一天化疗药物(阿霉素);第二天灰树花β多糖的五种不同的方法处理。次日再用CCK-8药盒测得HCT116细胞的生(残)存率,如图2所示:我们发现和零处理比较,单用灰树花β多糖有较弱的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约为9%的杀伤力),而化疗药物(阿霉素)单日和双日使用均有十分明显的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约50%和78%的杀伤力)。而第一天用化疗药物(阿霉素)第二天再用灰树花β多糖处理,其二者的协同作用对肿瘤细胞有高达80%的杀伤力。众所周知,化疗药物(阿霉素)虽然对肿瘤细胞杀伤力强,但是毒副作用也十分明显。病人长期连续使用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也阻碍了治疗的深入进行。而灰树花本身是一种帮助调节和恢复各种身体机能的真菌多糖类滋补品。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第一天用化疗药物处理,第二天改用灰树花β多糖的处理,不但没有减弱其直接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80%),而且还能在临床应用时帮助恢复病人的整体机能和大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在这实验中同时我们也测试了第一天用灰树花β多糖、第二天化疗药物(阿霉素)这样的顺序组合其协同作用的效果远远没有前一种顺序的强(只有50%的杀伤力,其实验数据未显示)。另外,除了阿霉素,我们还测试了其他多种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如:5-FU、CDDP、泰素等均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图2 灰树花β多糖与化疗药物协同抗肿瘤作用 分别用灰树花β多糖3μg/ml和化疗药物(阿霉素)2μg/ml处理 HCT116细胞,细胞生存率结果用Cell Counting Kit-8检测获得2.3 灰树花β多糖协同化疗药物抑制MDM2基因的表达 在这个实验中,人肠肿瘤HCT116细胞的抑癌基因p53表达为野生型。p53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抑癌基因,它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控制细胞的生长和促进细胞凋亡[10,11]。所以p53蛋白质又被称为“警戒蛋白”,在正常细胞中p53基因表达量是十分低下的,但是有些肿瘤细胞中p53的表达却异常高,HCT116细胞株就是一例。通常认为p53的表达异常高的肿瘤细胞中MDM2的量也十分高:即MDM2拮抗了p53的功能[12~13]。本文为了研究灰树花β多糖和化疗药物抗肿瘤细胞协同作用的分子机理,我们用PCR方法,半定量化检测了p53基因和MDM2[14~16]基因在HCT116细胞中的表达。对HCT116细胞的处理是:零处理、1日灰树花β多糖、1日化疗药物(阿霉素)、2日化疗药物(阿霉素);第一天化疗药物(阿霉素);第二天灰树花β多糖处理五种不同方法。实验结果显示(图3),HCT116细胞中p53基因的表达总体水平都十分高,但有趣的是,用灰树花β多糖处理后MDM2基因的表达下降,而且在第一天用化疗药物(阿霉素)第二天用灰树花β多糖处理后这种降低MDM2基因表达的作用被大大的增强了。 图3 灰树花β多糖与化疗药物协同作用 对MDM2基因表达的影响 分别用灰树花β多糖3μg/ml和化疗药物(阿霉素) 2μg/ml处理HCT116细胞,抽提RNA用RT-PCR分析 p53和MDM2基因的表达,GAPDH作为对照 这样的实验结果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HCT116细胞中,第一天用化疗药物(阿霉素);第二天用灰树花β多糖的处理方式在抗肿瘤作用中的协同作用是通过抑制抑癌基因的拮抗物MDM2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的。 3 讨论 灰树花的抗肿瘤功效一直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注目。尤其是灰树花β多糖在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但是灰树花β多糖和化疗药物协同抗肿瘤作用以及分子机理的研究却还有待开发。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了灰树花β多糖直接杀伤肿瘤的作用高于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灵芝破壁孢子粉。另外灰树花β多糖和化疗药物的协同抗肿瘤作用也十分明显。通过更深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我们发现著名的抑癌基因p53和其拮抗蛋白MDM2基因的表达下降参与了这个作用。 p53是目前世界上被研究得最为透彻的抑癌基因。它的主要功能是当细胞由于外界因素而使DNA遭受损伤时,p53基因即被激活,由此而激活其下游的蛋白质p21(sip1/waf1/sidi1)的表达而使细胞停止生长并进行修复,而当DNA损伤严重时,p53又能启动其凋亡信号途径而导致细胞死亡。在正常细胞中p53的表达量非常低,而在有些肿瘤细胞中p53的表达却异常的高,这是因为这些肿瘤细胞中p53的拮抗蛋白MDM2的表达相当高、严重抑制了p53的正常功能。本研究中我们发现灰树花β多糖和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可以大大地降低MDM2基因的表达。 发掘祖国医药宝库并且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阐明其作用的分子机理是中医中药现代化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我们在这个研究中虽然只是初步的尝试,但是得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 药物类论文:胆囊癌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作者:周 程,胡思安,龚 昭,阮 剑 【摘要】 目的 研究化疗药物对胆囊细胞的敏感性。方法 应用MTT法及流式细胞仪,选择6种化疗药物作用于胆囊癌细胞株,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检测。结果 MTT法及流式细胞法测定6种化疗药物对胆囊癌细胞的敏感性,由高至低依次为顺铂(DDP)34.77±3.53、丝裂霉素(MMC)33.25±3.40、卡铂(CDB)15.73±4.50、阿霉素(ADM)15.52±3.56、甲氨蝶呤(MTX)14.5±2.13、长春新碱(VCR)8.5±1.95。结论 6种化疗药物以DDP、MMC较敏感,CDB、ADM、MTX次之,VCR最差。 【关键词】 胆囊癌;化疗;流式细胞仪 原发性胆囊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且预后较差的胆系恶性肿瘤,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五位,近年来的统计结果表明,其发病有增高趋势[1]。虽然在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法上有所发展,但治疗5年生存率仅有5%~10%的水平。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胆囊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手术切除率低依然是困扰胆囊癌治疗方法的主要原因,因此,药物化疗就显得至关重要。但目前针对胆囊癌的化疗效果欠佳,且国内外尚无统一、公认显效的联合用药方案。我们选择了5种化疗药物,采用MTT及流式细胞仪(FCM)方法检测其药物敏感性,以期找到临床合理运用化疗方案的科学依据,从而使化疗个体化。本实验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胞来源 胆囊癌细胞系(山东医科大学外科陈博教授提供)。 1.1.2 药物 顺铂、阿霉素、丝裂霉素、卡铂、长春新碱、甲氨蝶呤。 1.1.3 试剂及仪器 RPMI 1640培养基及小牛血清由北京中山公司提供,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 ) 及二甲基亚砜( DMSO )由Sigma 公司提供,自动酶标读数仪( 国产DG-3022 ),流式细胞仪 FACScort (Becton Dickinson)。 1.2 方法 (1)胆囊癌细胞在含100%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37℃,5% CO2 培养箱中生长。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每孔5×104个细胞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37℃,5% CO2条件下培养48h。把所有细胞分为6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6种不同浓度的化疗药物浓度为[ 药物浓度计算公式为:药物浓度(μg/ml)=60×D/5000÷50%×103,D为临床用药剂量(mg/kg·d),60为平均成人体重(kg),50%为红细胞压积,乘103后将mg换算成μg]DDP 40μg/mg、MMC 2μg/ml、ADM 40μg/ml、CDB 300μg/ml、MTX 5μg/ml、VCR 1μg/ml。分别加入6个实验组中,使每孔最终体积为200μl,每个浓度设3个复孔。以无化疗药物的细胞液为空白对照,作用48h后,每孔加1mg/ml 的 MTT 0.1ml;继续培养4h后加DMSO溶液0.1ml,温育30min;在自动酶标读数仪上比色,波长570nm,测出每孔OD值(吸光度值),结果以高度敏感(抑制率>70% ),中度敏感 ( 抑制率 50%~70% ),不敏感 ( 抑制率 50% )判定。抗肿瘤药物对肿瘤细胞抑制率 = (1- 实验组吸光度值/肿瘤细胞对照组吸光度值)×100%。(2)流式细胞仪药敏检测法按(1)所计算浓度分别温育6组胆囊癌细胞48h,并以不加药物的RPMI 1640细胞培养液作阴性对照,收集胆囊癌细胞,PBS洗涤后,4℃下75%乙醇固定12h以上,离心除去乙醇,PBS洗涤,各组加入10mg/ml RNA 酶溶液 150μl,37℃水浴30min,加入碘化丙啶( PI ),用300目尼龙网过滤后4℃下放置15min,转而进行FACScan激光流式细胞仪检测,资料经Cell Quest软件收集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Student-t 检验。 2 结果 2.1 MTT法测定化疗药物的平均抑制率 不同的化疗药物对胆囊癌细胞的抑制率不同,体外MTT的试验表明,胆囊癌细胞对顺铂及丝裂霉素有较高的敏感性。见表1。 表1 MTT法测定化疗药物的平均抑制率 (%) 注:*临床上以抑制率大于50%为敏感 2.2 流式细胞法测定化疗药物的杀伤率 不同的化疗药物对胆囊癌细胞的杀伤率不同,流式细胞仪药敏测法分析6种药物之中,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卡铂、甲氨蝶呤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01);顺铂与丝裂霉素之间,以及阿霉素、卡铂、甲氨蝶呤之间相比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长春新碱与上述5种药物相比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01),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胆囊癌细胞凋亡情况见图1。 3 讨论 近代肿瘤化学治疗开始于21世纪40年代,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细胞增殖动力学和分子药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抗肿瘤化疗药物的生化机制和作用原理已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目前已有部分恶性肿瘤可经化疗治愈,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odgkin病、睾丸肿瘤等。作为大部分晚期胆囊癌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及晚期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化疗在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及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肯定的作用。 胆囊癌属于对化疗不敏感的恶性肿瘤,而临床收治的患者往往已属晚期,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案均有相当比例失败病例,因为临床医生在没有实验指导下很难做到准确选取有效药物。建立可靠的抗肿瘤体外检测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有效的化疗药物,合理的设计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避免无效药物所致的副作用,从而使化疗个体化。我们采用的原理MTT法,是利用活细胞内线粒体脱氧酶能将MTT转化为蓝紫色衍生物甲(formanzan)的原理来检测活细胞数目,产物甲瓒的颜色深浅与细胞数成正比。MTT法的特点是方便、快速,简捷及准确[2]。流式细胞仪药敏检测法,是在细胞悬液中加入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进行染色,PI可进入细胞膜受损或死亡细胞内,与DNA特异结合,通过FACS流式细胞仪可检测出活细胞数,得出细胞的杀伤率。根据抗肿瘤细胞数变化,可计算出肿瘤细胞成活率,从而预测患者体内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敏感程度。而本实验用两种方法,得出了较为一致的实验结果,胆囊癌细胞对DDP和MMC有较高的敏感性。按照化疗联合用药的基本原理,针对胆囊癌,我们应该以顺铂联合丝裂霉素运用,或者以顺铂和丝裂霉素为主再配合阿霉素、卡铂、甲氨蝶呤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加以联合运用。 以药物治疗为辅助的综合治疗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个案的报道不少,但大宗的临床资料和系统的实验研究尚不多。目前胆囊癌的化疗效果不容乐观,可能部分归因于临床中,胆囊癌的化疗主要经由静脉途径。临床中尝试由经其他途径的给予化疗,如胃网膜右动脉置管入肝动脉,经皮下埋置注药泵,TACE经门静脉化疗等,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如:腹腔内灌注顺铂对预防和治疗胆囊癌的腹腔转移也有一定的疗效[4]。应当强调,本实验采用的药物浓度主要参考药物在血浆内的浓度,所用药物浓度并不能代表体内药物的实际浓度。另外,由于体外培养的细胞只是适应环境的部分细胞,而很少含氧细胞,故对药物的敏感性与体内结果仍可能有差异。体外药敏实验的实际意义就在于从目前可供选择的化疗药物中筛选出相对敏感药物,再配合合理的给药途径以达到使化疗方案个体化的目的[5]。 药物类论文:精神药物与口吃 关键词: 精神药物 口吃 口吃和其他语言表达形式异常是在应用某些药物时偶然能够见到的副反应,本文就所能够检索到的有关精神药物引起的口吃的病例报道及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对此类口吃的定义、特点、诊断及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对易造成混淆的其他两种语言障碍—言谈阻滞(speech blockage)和构语障碍(dysarthria )进行了鉴别。 一、口吃的定义及鉴别 1.口吃 DSM-Ⅳ关于口吃的定义为:一种语言流畅性和节奏方面的障碍,以如下几种情况的频繁出现为特点:语音或音节重复,语音拖长,感叹声,词句破裂,有声或无声的阻断期,表达困难,讲话时身体过分紧张,以及单音节词的重复等。 口吃分为习得性和获得性(神经源性)两类。习得性口吃比较常见,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起病,常呈渐进性病程;获得性或神经源性口吃可在任何年龄阶段出现,为突然发病,且总伴有明显的脑功能损害,如脑中风、脑外伤、脑肿瘤等。一般情况下临床上比较容易鉴别这两种口吃:如果让习得性口吃病人重复朗读一段短文,会一次比一次读得流畅,当读到第10至15遍时,就能非常流利地把短文读下来。但当第二天让该患者重读这一段时,又会重复前一天的情形。这种现象称为“适应效应”。而获得性口吃则无此效应。习得性口吃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发开始的音节和词汇时尤为困难(如表现为重复或阻滞等),获得性口吃则不会或很少在发初始的音节时存在障碍[1]。 口吃直到最近几十年才被大多数临床工作者认为是一种与心因有关的障碍。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口吃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基础,但这并不能说明心理因素不重要,心理因素毫无疑问影响着口吃的病程、严重性和功能缺损的程度。个体和集体心理治疗、行为性语言矫正仍是目前治疗口吃最有效的手段[2]。 2.构语障碍 构语障碍患者明白自己想要说什么,但由于发音肌的虚弱、不协调或瘫痪而很难完成说话的动作。患者虽能发音,但这种歪曲的声音无法被人理解。构语障碍可以合并口吃,但二者通常比较容易进行鉴别[3]。 3.言谈阻滞 言谈阻滞通常指词汇记取方面存在问题,患者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或感情,但不能找出恰当的词汇来应用。患者一旦记起所需要的词汇,就会毫无困难地用恰当的声音表达出来。口吃与言谈阻滞明显不同,口吃患者知道自己想要应用的词汇,但是难以不带有音节重复、声音拖长或其他口吃特点就将这些词汇表达出来[3]。 二、精神药物引起口吃的病例报道 本文共综述了23例由精神药物引发的口吃病例。所有的病例在停用有关药物后不久口吃即均消失,其中有7例还经过了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重复验证,即在停用影响药物且口吃消失以后,再次给予原药物口吃又重新出现[3~4]。另外14例病人的口吃的出现和消失与相关药物的启用和停用相平行[5~8]。因此,足以能够证实这些口吃与药物的因果关系。Nernberg 等[5]报道的一例病人的口吃与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三氟拉嗪、氯丙嗪有关,为排除该病人的口吃为锥体外系副反应,作者应用了抗胆碱能药物苯托品,但未见效果。Alder 等[6]报道了两例同样由吩噻嗪类药物奋乃静和氯丙嗪引起的口吃,由于这两例病人在出现口吃的同时还都伴有静坐不能,于是作者应用了心得安,竟使两例病人的口吃和静坐不能同时消失。当停用心得安时,口吃和静坐不能又都出现了。McCall 等[8] 也注意到口吃和静坐不能同时存在的现象,并由此提出了这两种症状相关联的推论。由氯氮平引起的口吃也有两篇报道[4,7] 。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舍曲林和氟西汀等也可引起口吃[8~10]。抗癫痫药物苯妥英、卡马西平,苯二氮类药物二钾氯氮、利眠宁,中枢兴奋剂匹莫林等,也有引起口吃的报道[3,5,6]。 三、精神药物引起口吃的特点 1.性别差异 一般人群中成年口吃患者性别比率男女之比为5:1。上述23例患者中19例为成年人,4例为儿童,成年患者中男女比例为8:7(有4例报道没有给出性别,4例儿童男女比例为2:2)[6]。因此,同一般人群相比,本资料提示由药物引起的口吃更多地出现在女性当中。 2. 口吃的特点 由精神药物引起的口吃,有的具有习得性口吃的特点,有的具有获得性口吃的特点。有影响作用的药物可能会使以往的语言模式重现,故过去有口吃病史的人(如50岁的患者在儿童或青少年期患过口吃)现在由药物引起的口吃会表现出习得性口吃的特点[3]。本文所综述的由药物引起的口吃大多数具有获得性口吃的特点。 3. 治疗口吃的药物 有的药物能引起口吃,但同时也能治疗口吃,神经阻滞剂就是这样一类药物。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已被证明可以引起口吃,但也同时被用来治疗口吃。Menkes[11]等报道了一例同时患有口吃和精神分裂症的25岁男性病例,三氟拉嗪治好了他的口吃,也改善了他的精神病状态;有两次停用了三氟拉嗪,口吃均重新出现,充分证明了三氟拉嗪对口吃的疗效。甲硫哒嗪合并语言矫正疗法治疗口吃效果明显优于安慰剂合并语言矫正疗法;丁苯酰类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治疗口吃效果最好,但存在易引起锥体外系副反应进而降低治疗依从性的不足之处[2]。 TCA类的氯丙咪嗪对口吃有治疗作用[12]。Stager等[13]对16例成年口吃患者用氯丙咪嗪或去甲丙咪嗪进行安慰剂单盲、药物双盲的交叉治疗,也发现两药物均有治疗口吃的作用,且前者疗效要优于后者,作者认为氯丙咪嗪的显著疗效来自于它对5-羟色胺再摄取的选择性抑制。属于SSRIs类的帕罗西汀也被成功地用来治疗口吃[12,14]。 四、 精神药物引起口吃机制的探讨 1.胆碱能机制 有研究者认为TCAs之所以能够引起口吃,可能与其抗毒蕈碱能作用有关[6,11]。Brady 等[3]对两例由精神药物引起的口吃患者运用拟胆碱能药物bethanechol 进行了双盲交叉试验,发现两例患者的口吃症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Kampman 等[15]的另外一项研究用bethanechol对10例口吃患者进行双盲交叉安慰剂对照研究,发现有2例获得了显著而持久的疗效。这两项研究提示,在口吃患者中有可能存在一个对bethanechol敏感的亚组。 2. 多巴胺能机制 神经阻滞剂能够引起口吃的现象提示这种口吃可能与多巴胺有关,且是通过抗胆碱能机制而起作用的[6]。Menkes[11]等发现引起口吃的神经阻滞剂多为低效价药物,具有内在的抗毒蕈碱能活性,而很多用神经阻滞剂治疗的病人同时也在应用具有抗胆碱能作用的抗巴金森氏病药物,因此与锥体外系副反应的出现相类似,多巴胺/乙酰胆碱平衡问题可能也是精神药物引起的口吃的缓解和加重的机制。此机制可以解释神经阻滞剂既能引起口吃又能治疗口吃的现象。 3. 去甲肾上腺素能机制 由精神药物引起的口吃患者中有的同时伴有静坐不能现象存在,而有研究发现心得安能同时缓解这种口吃和静坐不能[6]。由此可以推测,去甲肾上腺素能机制在精神药物引起的口吃加重或缓解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 4.5-羟色胺(5-HT)能机制 本文资料中由SSRIs引发的口吃患者共有6例,其中有3例同时伴发静坐不能,提示SSRIs较其他抗抑郁剂似更易引起静坐不能发生。Hamilton 等[10]认为SSRIs 使体内5-HT浓度升高,5-HT浓度的升高可能通过影响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的功能而引发静坐不能,同样的机制可能也是引发口吃的原因,从而提示药物引起的口吃可能存在5-HT能机制。 五、结论 多种精神药物可以引发口吃,这种口吃患者的男女比例与普通人群中口吃患者的男女比例不同。一些能够引发口吃的药物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又可以用来治疗口吃。精神药物引发口吃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脑内几种神经递质系统单独或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临床医师应及时对由精神药物引发的口吃进行识别和处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类论文:社区精神药物管理与精神疾病防治 作者:李丕水 柳花云 刘吉燕 【关键词】 社区;精神药物;管理;精神疾病 社区精神药物管理与精神疾病防治对社区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和加强精神药物的管理可明显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率、自杀率,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所以,针对精神药物的药理特性,加强社区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1药物管理与疾病复发率 社区精神病学知识的推广和防治网络的建立,使相当数量的精神病患者得到益处。我国有90%以上的精神病患者生活在社区中。由于社区人群综合素质及对精神疾病、精神药物知识的普遍缺乏,精神药物的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作者调查了100例在社区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多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症),其中69例边治疗,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已经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病情稳定期3~5a);26例先后复发住院,2例走失,3例服毒自杀。在69例患者中有45例是家属管理药物,监督病人服药,其余为患者自行管理药物;26例复发患者中20例未能坚持系统用药,6例家属负责保管药物,与孙鸣洲[1]报道相近。 一项精神病患者因复发而返院的统计[1]中,81%的患者因病拒绝服药,自行减药、停药或不规则服药而导致复发(因药物副反应停药者45.5%,自觉病情恢复停药者51.5%,因精神症状停药者3%)。另外有19%的患者虽坚持服药,但因婚姻、家庭、工作等其他原因而导致复发。复发患者中75%以上是患者自己保管药物,25%由家属保管药物。 2 药物的滥用 广义的精神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物,其中还包括一些巴比妥类及苯二氮艹[]卓类药物(部分甚至是二类精神药品)。精神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疾病,调整大脑功能,消除精神症状,恢复精神健康。由于该类药物本身的药理毒性,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另外,精神药物中有一些具有催眠作用,极易被人们误用。随着社区服务工作、家庭病床的普遍展开、医药市场的开发、大中型药店的兴起、国家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制度的初步实施,极易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滥用、乱用现象而导致某些意外的发生。 病例1:学生,因迫于学习压力,睡眠不好,在村卫生室购得阿普唑仑10片,由于没有遵从医嘱,一次性服下4片,致使该学生昏睡1天,急来我院就诊。 在社区此类事例时有发生,大多因患者不遵守医嘱,只按自觉症状到基层医务室、门诊、药店自购药品服用,极易发生意外。 3 药物与自杀 病例2:男性,患精神分裂症。自己保管药物,因与邻居发生矛盾,冲动之下吞服奋乃静100片、舒乐安定100片企图自杀,所幸抢救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 病例3:女性,自管药物,因家庭纠纷,吞服碳酸锂、阿普唑伦欲寻短见,幸发现及时,抢救脱险。 病例4:男性,患精神分裂症。病愈出院后上班,因承受不了同事对他的歧视,吞服氯丙嗪(50mg・片)100片,速可眠20粒,经抢救无效死亡。 此类病例3年来我院已接诊20余例,占中毒急诊的90%。 有一项关于社会群体自杀发生率的调查显示[2]: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自杀原因的第二位,且以服毒方式自杀者占首位,达62%。 4 误服药物现象 在许多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中,常常有因药物管理不妥、放置不当致使家属、儿童误服而造成意外的。 病例5:儿童,男性,3a。因家人不注意,致使该男童误服五氟利多2片(其母患有精神分裂症,常年服用),我院接诊时已处于昏迷状态 ,经抢救脱险。 病例6:女性。因感冒咳嗽,误把家里没有标签的奋乃静当作咳必清服用2片,所幸中毒量不大。 病例7:男性。因长期胃酸同时患有顽固性失眠,家中备有小苏打片、导眠能,因两药不易区分,一次误服8片导眠能而中毒,经及时输液、静推高渗糖方缓解。 此外,还有个别精神病患者因仇视社会、同事、家人而出现报复行为,将所用精神药物投放到食物或饮用水中,造成中毒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家庭造成危害,应引起广泛注意。 5 讨论 资料显示: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如停止药物治疗,其复发率高达80%以上。笔者认为,为了加强对此类药物的管理,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意外的发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5.1 做好对精神疾病认识的宣传教育 应加强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卫生知识和一般精神疾病症状常识的宣教,使他们对精神疾病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正确对待所患疾病给家庭、社会带来的不利因素。 5.2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屏障 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无论处于病情期还是恢复期,大多数患者患有严重的社会功能缺陷,在其潜意识里,总有严重的心理负担,担心社会地位受到歧视,甚至工作、学习、就业找对象等。对这些合理的精神负担应予以科学的解释,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增强防御机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适时的心理治疗对疾病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5.3 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 对患者家属进行一般的精神卫生常识、疾病的性质特点、规律、复发早期的临床表现的宣教,可以使患者家属早期的、全面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还可促进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合理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为患者创造出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 5.4 做好药品管理使用的宣教工作 精神疾病同其他病症一样,即使在症状缓解期,仍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了解和把握药物维持治疗与复发的关系尤显重要。所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关药物知识的使用、保管是非常必要的。药品要单独放置,且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并标有名显的标志,有条件者最好能专人负责,不要同一般家庭常用药物混放。 5.5 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知识、精神卫生知识水平,正确对待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患者,避免歧视,并给予他们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绩和社会价值。社会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未来增强了希望和信心,社区临床医生合理的指导应用,使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有利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这项工作可通过定期发放精神卫生书刊、随访服务、热线电话、技术指导和对基层医疗单位、农村卫生室、药店、社区服务网点有关人员定岗定期培训,普及药物知识、精神卫生知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精神卫生环境。 5.6 提高医、护、药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专科精神病医院医护技人员的专业知识,开展有效的合理用药培训,建立健全门诊、住院病历和患者取药登记,严格规范药品处方使用和管理制度,发挥精神疾病防治的主力军作用,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初中政治小论文:活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价值 【摘要】: 随着新课程新课标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如何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正成为摆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活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 【关键词】: 新课改、活动讨论法、思想政治、应用价值 当前,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各国都相应地进行了教学方式的改革。许多国家都把开发学生智能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或培养目标来加以研究和贯彻实施。在我国,尽管提倡教改已经多年,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以至继续教育实行的仍是要求大量 “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教条条框框,学生学条条框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应用。80年代以来,“以问题为基础的活动讨论法”教学逐渐传入我国。活动讨论法的优点十分明显,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活动讨论法对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 所谓活动讨论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布鲁纳说过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如,在学习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容时,采用活动讨论法进行活动。 【活动讨论一】由教师通过历史事实设计问题,教师先讲述相关链接资料: 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澳门驻防部队进驻澳门。后由学生认识课本上面两幅图片及讨论其含义。通过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把学生讨论结果汇总,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出:香港特区区徽: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徽: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香港特区区徽和澳门特区区徽中各种图案象征意义的理解,明确“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及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二、活动讨论法是一种多向式教学模式。它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相互的呼应与信息交流,形成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如图所示。 【活动讨论二】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学生甲说: “《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学生乙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学生丙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学生丁说:“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充满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即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总结出:(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3)“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A、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三、活动讨论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用汤匙喂给他们知识,一旦独立面对问题,必然感到束手无策,而活动讨论法教给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这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取得成功。 【活动讨论三】通过讨论学习香港和澳门回归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一国两制”的深刻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自然联想起台湾问题,并自觉地通过信息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台湾的丰富知识,在课堂上交流总结:如列举历史原由:①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③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④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⑤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这些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活动讨论法给了同学之间更多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而使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很有帮助 活动讨论法较之传统教学法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有较大提高,树立了自信心,更珍惜、更能把握和表达自己看法,各抒己见的机会明显增加。【活动讨论四】 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宣传 “一国两制”政策和《反分裂国家法》;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综上所述,活动讨论法在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反复运用已学知识而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活动讨论法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自学技能的获得,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活动讨论法的局限和缺点。它要求时间要充裕、讨论主题要明确、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因此,如何将活动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初中政治小论文:谈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内容提要:在初中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政治课教学的良好效果,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通过在阅读教材、小结知识点、学会发现、思考、参与及质疑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政治教学 学法指导 学会学习 初中政治科实行开卷考试已有好几个年头了,开卷考试是适应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所做出的理性选择。从指导思想上看,是变以知识立意为主为以素质、能力立意为主,关键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新形势下,政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务必在教授课程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政治课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夯实基础,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条件。那么,怎样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呢?根据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认为要做好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试能力、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政治课教材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实际,以下几种读书的方法效果较好: 1、依纲阅读法。即教师依据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先列出简明易懂的自学思考题,让 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因为目的性明确,所以学生容易抓住概念,理解观点,达到熟悉教材,初步培养了其自学能力。 2、粗读教材法。所谓粗读教材法就是粗略地通读一遍,是一种较快速度的翻阅法。它要求学生提纲式地把握每一课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因为是泛读,所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印象不深,对问题理解的通透力不强。从而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听课,并为下一步细读奠定基础。 3、细读教材法。细读教材即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点、线、勾、圈等记号划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关键词,理出基本知识结构。能够比较、联想本框题新的概念、观念与所学过的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的认知体系中。 二、指导学生小结的方法——纲要浓缩法 纲要浓缩是指借助一种直观教具、结构图表或比较图表浓缩学习内容,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点”的记忆变成“线”的记忆,“线”的记忆变成“面”的记忆,形象直观,重点突出,脉络清楚。这种方法可以运用于节、课、单元或全书小结。如在教学“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九年级第一课)时,教学完整课内容后,教师指导学生做如下总结: 初级阶段的含义(两层) 人口问题(表现、对策) 社会主义 为什么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 资源问题(表现、对策) 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 基本国情 环境问题(表现、对策) 含义 可持续发 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展战略 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初中政治小论文:初中政治活动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摘 要]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将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本文立足于“如何充分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发挥思想政治活动课功能”的课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活动教学,课程资源,开发,运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增加用于思想政治课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活动课的功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和政治课程资源呢?在活动教学中如何开发政治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何意义?本文试做些初步探讨。 一 何为课程资源?何为政治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政治课程资源从最广义的角度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和学生体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据此,除了学生手头现有的政治教材和资料外,小课堂、大社会中的任何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讨论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都是有效政治课程资源。 二 在教学中,围绕活动主题,借助广泛而丰富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做了如下探索和尝试。 1、利用思想政治教材资源 思想政治教科书是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核心。新教改后,教材按教学内容结构方面可分为引语、正文、辅助文、阅读与思考和探究与实践五个部分。据统计,整套初中政治教材穿插的共有“阅读与思考” 36个,“探究与实践”36个 , “小栏目”273个,其中初一部分109个,初二部分87个,初三部分77个。 可见,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占有很大份量,已成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我在活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框题时,创设“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的情景,利用“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挫折是哪一次?当时你的心情怎样?你是怎样对待挫折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讲的非常生动感人,同学们听后产生共鸣。既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教学“高雅生活情趣的表现”这框题时,利用“想一想”:在课余生活中,你有哪些情趣?它对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否有益?有哪些益处?这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重视引导,学生就会形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课堂气氛沉闷,若能时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亲身感受,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个个同学都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从而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小栏目”这一教学资源,不仅能调动学生主体活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 同样“ 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实践”以及案例资料的资源的开发对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2 扩展思想政治教材资源 新教改要求不仅要确立“用教材教”,甚至“可自己开发教材教”。 (1)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联系实际,使活动教学乡土化。 任何地方都有其独特而浓厚的地方特色资源。温州也不例外,乐清的电器和纹细剪纸,龙港的商标和农民城,永嘉的楠溪江和昆剧,鹿城的瓯绣和瓯柑、瓯海的菱角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地方特色的资源是我们教科书上没有的“地宝”,也是我们活动教学中可以广泛开发的地方或乡土课程资源。 “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响郊”。永嘉楠溪江的山水众人皆晓,这是一笔宝贵的乡土资源。在教学《环境与环境问题》时,就利用了这笔资源。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如画的风光,如诗般的乡村家园——— “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楠溪江仙境——— 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然后,以此引出环境的涵义。这样做不仅自然地导出新课,创设了情境,更主要的是激起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从而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永嘉不仅有秀丽的山水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例如红十三军、爱国烈士谢文锦、金贯真、郑恻尘和关榕等人。在设计有关“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活动课时,就组织学生了解和讲解红十三军和谢文锦、金贯真 、郑恻尘和关榕等人的事迹,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学生熟知的具体事例中,大大提高了教学信度. (2) 汲取时政资源,结合教学内容,使活动教学时代化。 “活动课”面向的是每一个学生,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和国家大事以及诸多的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好政治课兴趣,更多的是可以让他们从一个成长的年龄段去认识社会、认识时代。 例如在学习“一国两制”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这个内容知道多少,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来展开讨论。有个学生这样提出问题:“香港、澳门回归是不是因为条约规定的时间到了?”可布置成调查作业,通过学生们查找资料,收集有关新闻事实。在课堂上,全班同学针对问题进行了讨论,总结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弱国无外交”;二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和统一局面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三是“党和政府制定的‘一国两制’方针有利于祖国统一富强和世界和平稳定”。最后还布置学生课后去搜集有关“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资料,找出他们的观点和可耻行径、解决台湾问题的阻力何在。通过将时政热点与书本知识的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而且也树立了前瞻的社会意识,促使学生们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和追求新知识,培养与时俱进的精神。 3、创造思想政治实践资源 社会实践是 思想政治活动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实现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实践舞台上能动地获取有用的知识。 温州经济的发展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问题,那么应如何协调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矛盾呢?组织学生对温州经济与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学生写出了《温州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等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指出温州在发展经济中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结合资料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意见,从而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这种调查活动,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尝试合作学习,提高交往能力,非常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而,我们要建立起“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要积极地创造和提供条件,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时地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4、依托思想政治媒体资源 媒体是教学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活动教学”中,充分开发媒体这块资源,必能使我们的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 这一活动课教学时,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模拟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设计动画情境短剧,模拟法庭,进行“懂法.说法”活动。在这种新鲜别致活动中,学生参与了、体验了,知识也学活了。 5、建立思想政治人力资源 为教学的主体和主人——— 学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学生说说他们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资源。 “天空飘来一朵淡淡的云,悠悠地给湛蓝的天穹涂上了一抹飘逸。突然有一种朦胧的悸动充盈在心中,在那充满韵味的校园里,我们从无知的童年迈进少年的门槛。” “我们在打闹中寻觅到了知识的甘甜,我们在沉思中寻觅到了这里的深奥,然而,年轻的我们,拥有一份小小的幼稚……” “是啊,我们只知道大人们要保护我们,社会要保护我们,国家要保护我们,却从未想过自己如何保护自己。” “今天,让我们集大家的智慧,采撷自我保护的绿叶,在智慧的阳光下,学会保护自己。” 这是在《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课中导入的一个片段,这是学生的语言、学生的心声,说得多好多妙。 教师、家长、管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等人士都是思想政治课重要课程资源,我们有必要尽可能多地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人力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全社会的教育。 三 初中政治“活动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尽管还处在探索和尝试过程中,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丰富而有益的课程资源带给我们的种种美好和乐趣:一方面,它超越了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 另一方面,它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它还开阔了我们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了我们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上述仅是学习新课程改革中有关思想政治“活动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点滴思考。 初中政治小论文:初中政治“定向导读教学法” 所谓“定向导读法”就是在课堂中让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内容,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本教法的目的是要真正地发挥教者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启发、诱导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教法是由初读确定目标,细读落实目标练题巩固目标,作业归纳运用目标”四个环节组成。经过三年来的教学对比,本教法能促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一、初读确定目标 新课伊始,老师划定该节课所学内容,要求快速阅读课文内容,寻找本节内容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定向”。确定的“目标”不完全同于“教学目的”,这个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结果,把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为比较简单,指向分明的几部分,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规定,并可以进行测量,从这个角度上讲“目标”应专指学习目标,本环节的落实完全可以培养学生浏览阅读进行概括的能力。 例如:我教初三政治《我国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这一框题的,学生看书后都大致归纳本框题的学习目标是: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2)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我国人民的主体。 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在学生提出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教学目的引导归纳,并板书。 二、细读落实目标 仔细阅读课文,围绕目标去理解课文内容,这个环节,克服了老师的引导讲解,而并不能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学习的现象。学生学习是他本人的心理活动,是他们自己的认识过程,而知识的掌握,必须让他们动手动脑,亲自参与,使学生养成以事实为依据,针对一定目标而进行的心理活动。教师应把“目标”寓于若干问题之中,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敢就实现了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各种技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记下其疑点,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即或是点滴,要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出来。 例如:在完成“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我国人民的主体”这一目标时,提出: ①工人阶段是我国的 __________,为什么? ②我国政权的基础是 __________,农民阶级在现代化建设中有何重要作用? ③我们初中学生算不算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有何重要作用? 通过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从而实现完整理解并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学生也提出了如下问题: 1.什么叫政权?什么叫国家性质?什么叫政治制度? 2.怎样理解“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是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这句话? 3.知识分子为什么不算一个独立的阶级? 4.“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代表大会”是否可以等同? 以上几个问题是教师意料之中的,也有几个学生提出: 5.书上说,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在实际生活中,都认为“×××书记是一把手”、“×××长是二把手”,为啥不是“人大主席”的权最大? 6.社会上有种说法“党掌权、政府给钱、人大举手”,到底哪家权大? 对于学生提出的知识性问题,如 1、2、3、4题,教师应该系统讲解,让学生掌握,对于认识上的问题,如后面两个问题,教师不要立即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联系书本知识对这些问题作详细的思索,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的阐述,教师讲解中要切忌“避而不谈”或“蜻蜓点水”。本环节是课堂中的主要环节,学生学习时,教师要在行间巡视、辅导、纠正错误、肯定正确、帮助差生,切实做好本环节,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练题巩固目标 此环节是将学习目标改编设计为学生练习题,其要求是: 1.一项目标必须相应设计1-3个训练题。 2.复数目标可在同一训练题中。 3.训练题型应根据中考政治科的题型设计。 4.训练题要事先准备好:印出训练题、写好小黑板,也可口述。 5.要备好学生解题方法,步骤和标准答案。 6.注意给差生的题可以浅一些,并留给足够的思考时间。 7.训练方式,可以闭卷作答、分组笔答、抢答等,以活跃学生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再度高涨。 学生通过做训练题,一方面可以提醒学生学习中弥补遗缺,另一方面使学生最终感到“学有所获”,从而延长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四、作业归纳运用目标 本环节要求学生用较少时间完成作业达到巩固所学知识,要求如下: 1.阅读该节内容。 2.列出学习纲要。 3.能否回答该书所有问题,如不能回答,复习该节,直到能回答为止。 4.实际题例。对一框题学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至两个有一定深难度的题,个别框题也可不布置作业。 通过几年来的摸索和尝试,我觉得“定向导读法”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自觉地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使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初中政治小论文:探讨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学法 第一篇 一、生活实例导入法 初中政治教材多以生活化的语言命名课题,如《笑对生活》、《成长在社会》等。教材做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教授,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和领悟理论观点和人生价值。例如在《笑对生活》教学中,导入可设置为: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自然灾害视频,在播放过程中讲解:火灾、地震、车祸、生老病死这些都是我们人生中无法预知,也很难避免的灾害事故。这些灾害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人造成很多的伤害,导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那么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呢?请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挫折故事。然后让学生自由举手进行简短演讲。学生讲述的故事必定源于自己的生活或感受,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理解,并很快将学生引入新课题学习。 二、故事导入法 初中学生个性活泼,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因此,课题导入可抓住学生这一个性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巧妙选择相应的故事、神话、名人趣事、典故等作为课题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识欲望。例如在讲《天生我才必有用》时,导入部分可安排为:首先引用学生熟悉的俗语。“人贵人自知之明”,然后讲故事:在古希腊,有个形如舞台的伟大神殿屹立于帕尔纳索斯山陡峭的斜坡上。这座神殿是古希腊人用于供奉阿波罗神的。在这个神殿中刻着一则箴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这个古老的神谕是当地人长久历史生活的感受的表达与凝结。古希腊人把它当做人生的最高智慧。实际上,这则神谕说明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和可贵性。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同学们,你们认识、了解自己吗?你们对自己是否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呢?这样的导入运用神话故事丰富学生的想象,开启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结合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悬念导入法 所谓悬念,是指对悬而未决的事情或问题持有关切的心情,使人们为了探索究竟而迫切进行相应的行为活动。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悬念,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才能催人思考和探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能动性,增强其自学能力。悬念导入法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导入法,也是具有较好效果的教学导入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在新课题讲授之前可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苏教版《行为与后果》的教学中,两只青蛙在觅食的过程中不小心掉进一个牛奶罐里。A青蛙想:完蛋了,我要死在这牛奶罐里了,因此,它在静静地待在牛奶罐里等死。B青蛙想:我有结实的肌肉和坚强的意志,一定可以跳出牛奶罐,于是它一次又一次奋起跳跃。这两只青蛙各代表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呢?大家猜猜看,故事的结局将会是怎样的呢?B青蛙在不断的跳跃中使得脚下的牛奶变成奶酪,最终跳出牛奶罐,重获自由。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并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总之,有效的课堂导入设计可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学生的思维,使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及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获取知识,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朱红霞 单位:涟水县红日中学 第二篇 一、丰富课堂内容,加强学生兴趣 政治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新的教学的模式,基本上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2]。作为初中政治课的老师,一定要在这样的教学的模式下进行相应的教学尝试,不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非常的沉闷,一定要在丰富课堂的内容的情况下,使学生对于政治课的学习更加有兴趣,因为,政治课本身就是理论性的学科,如果课堂不够丰富多彩,学生学习的时候一会觉得乏味,所以一定要让课堂在活跃的氛围中授课。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学习得轻松。丰富课堂内容的途径多种多样,如参观一些政治展览馆、与一些哲人进行探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轻松的学习等等。这些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积极影响的。由此可见,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想有效的完善政治教学,丰富课堂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二、增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友好关系 现在新改革后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初中政治方面的教学,保持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够拥有独立交流的平台,这样才会达到了互动的效果,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不会对学习产生排斥,他们会更乐意与老师在一起,学习的浓厚的兴趣也因此而建立起来。要想使得这样的关系成立起来,教师首先就应该意识到这种关系的积极作用,抛弃老师高高在上的想法,谦虚主动的去跟学生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让他们能够真心的相信自己,把自己内心深处的话说给自己听,然后教师也就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比较难的,一定要耐心的进行解答。在很多的时候,还要时不时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甚至做出一些友善的动作等等,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够交流得更加和谐,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3]。与学生之间的融洽的关系,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在生活的相处过程中,也一定要相处得非常融洽。如教师的穿衣、用餐、交谈等方面一定要以身示范,从而使得学生在这方面对教师的行为习惯得以尊重,从而更好地进行协作。 三、将政治课中的理论实践化 现在初中的政治的教学还是有着扭曲的一面,如教师将政治置于理论教学的范畴中,认为学生只要理论方面学的好,那么教师的政治课的教学也就完成了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完全的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忽视了政治课的价值,其实政治课也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人的性格和道德方面的塑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识记,这样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学生会觉得政治课的学习非常的乏味。这些情况都是不利于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在政治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的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活学活用,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作者:马艳华 单位:环港初级中学 第三篇 1政治教学理论融入生活 政治教学是以理论为基础,老师要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把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政治教育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个人品德,现在很多学校都是采用 试卷考题方式对学生进行审定和评价,这就导致学生盲目学理论知识,忽略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做试题的时候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答题,了解生活和政治之间的关系。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不注重理论和实际生活相互结合,甚至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政治理论,这就忽略了政治的重要目的。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把生活中的案例带入政治教学,通过提出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在古板的教学课堂上唤醒新的生命力,使学生的专长得到更好的发展,做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个人品德,实现政治教学目标。 2贯穿政治教学,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生处于发展阶段,有较强的创新力和思维活动能力。老师在政治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发展舞台,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要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老师就要学会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总结,将上一节课所教内容和要教的内容相联系,发展问题和了解学习内容[3]。老师给学生探讨的平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老师要对学生有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最后老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把问题贯穿于政治教学中,提高政治教学有效性。 3结语 初中政治教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形成、品德养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等初步形成。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从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出发,运用游戏、演讲等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通过把实际生活融入初中政治教学,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在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有效性时要明确政治教学目标,完善政治教学的教育机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各种能力。 初中政治小论文:努力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实践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种状况,达到素质教育,即要牢固掌握知识,而且要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的要求,就必须端正教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 一、课堂教学要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政治课应努力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实”,就是一切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因此,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和考察后,根据我校初三学生实际状况,分别为三种类型学生提出有所区别的要求:1、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深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加强综合训练;2、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狠抓基础知识,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记忆;3、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适当降低要求,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查补和复习,强调从基本概念入手,加强基本训练,力求学一点,当堂复习,当堂巩固。同时,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讨论课、报告会,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结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实效。 “活”,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备课时,我们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上课时,我们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如在讲到“民主是逐步发展的”时,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这个乡村生产力发展状况如何?2、这个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3、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高不高?从何看出?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讨论后,用书上的事例加以解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深入讨论:“为什么该村村民的民主意识不高?要改善这种状况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指导学生思考“村民私下嘀咕选代表还不是上面说了算”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这是由于封建专制的思想影响在中国农民头脑中的反映,说明肃清这种思想影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然后,教师加以归纳,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民主是逐步发展的”道理,克服了死记硬背,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青年学生的责任和应有的态度,从而教活了知识。 “准”,即以大纲和教材为准。讲课时,我们应准确地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基本原理时,我首先点出了这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接着列举几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说明这些都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最后我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受这一客观规律支配的,从而要求同学们要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树立起“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理想,也达到了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同时,十分强调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准确率,把这个“准”字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去。 “精”,即要求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较好地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化难为易,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同时,我们也注意加强学生作业的练习和讲评的精练。在练习过程中,我们主要依据大纲和教材,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点与难点,并对各地有关的练习进行精选,反对照抄照搬,搞题海战术。在讲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学生错误多的地方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纠正,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巩固了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三对口:教材与大纲对口;练习与学生实际水平对口;练习与中考试题题型对口。力求做到: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考得好。 二、面向全体、抓两头、促中间、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 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要面向全体,对学生全面负责,着眼于大多数和大面积的提高,决不让一个学生落伍。既要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保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更要注意去积极转化和辅导差生,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转化差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差生要热心、耐心,爱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教师应首先端正教育思想,认识到差生优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都是四化建设的后备军,差生学习基础差,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精心培育,需要得到教师和全体同学的尊重。对差生,决不歧视他们,而是偏爱差生,重视差生,关心爱护他们,切忌一味指责。课外多花一点时间与差生谈心、谈学习,帮助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查漏补缺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差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爱心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要努力去寻找,去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每位差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常为自己的优点不被人所知而感到委屈。有位学生陈金元,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可是手却很巧,一到课余时间便画画,画各种各样的动物,有时甚至用小刀在桌面上雕刻,整个课桌面仿佛成了一个“动物世界”,遭到许多教师的批评。我发现这种情况之后,多次与之交 谈,肯定了他的心灵手巧的一面和在绘画、雕刻方面的天才,指出他有这种天才,如果在学习上稍加努力之后,以后可以升到艺术学校去深造,一定会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并指出学习基础差只是暂时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勤能补拙,只要自己有信心,讲究学习方法,一定能够补上来的。此后,这位学生学习上有了变化。我又及时给予督促、帮助,指导他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同其他教师一起为他补习功课,同时,对他学习上的每一个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到学期结束,他的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经常为班级黑板报画刊头,得到全体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最后,要耐心辅导,逐步提高。教学上要充分考虑到差生的接受能力,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关键在课内,功夫在课外”,也就是在平时。在课外,要组织差生给予耐心辅导,特别像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基础差,只有耐心辅导,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经常利用早晚自修等课余时间,每次组织三至五名差生,给予耐心辅导,决不歧视、讽刺、打击他们。在辅导中,主要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纠正他们错误的学习态度,而且针对差生知识的缺漏,循序渐进,多启发、多引导,鼓励他们,使他们不致于破罐子破摔,而学有信心。台下十年功,台上几分钟,经过一年的努力,大部分差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应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努力抓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重视辅导和转化差生,只有这样,政治课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初中政治小论文:初中政治教师素质研讨 一、对政治教师教学素质的新要求 在影响学生成绩方面,政治教师应具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素质;在影响课堂教学成效方面,政治教师应具备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素质;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政治教师应具备设计教学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情感、驾驭教材等素质。 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得到了明显改进,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政治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普遍改进,教师都意识到了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课堂评价取向仍受到限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绩仍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潜能未被完全列入评价标准。此外,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授课的教师数量较少。因此,政治教师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继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二、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要求的策略 1.宏观策略。从宏观层面上看,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课改要求的对策为:提高教师队伍福利待遇、改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大政治教师的培训力度。物质待遇的提高可以防止教师队伍人才流失,同时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在改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方面,可以建立优秀教师认证制度,让优秀的教师得到回报、受到奖励,发挥榜样作用。提高初中政治教师素质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各方面专业素质。 2.微观策略。从微观层面上,也就是从教师自身出发,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课改要求的对策为:加强学习、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反思。政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政治课程特点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需求。同时,教师要注重自我更新。 善于自我更新的教师才会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要从激发政治教师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提升政治教师的专业素质两方面实现政治教师的自我更新。综上所述,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国家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福利待遇、改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大政治教师的培训力度,学校注重发挥校长的引导作用、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和教研制度,教师注重加强学习、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反思,初中政治教师就能达成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政治小论文:对初中政治教师素质研讨 一、对政治教师教学素质的新要求 在影响学生成绩方面,政治教师应具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素质;在影响课堂教学成效方面,政治教师应具备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素质;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政治教师应具备设计教学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情感、驾驭教材等素质。 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得到了明显改进,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政治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普遍改进,教师都意识到了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课堂评价取向仍受到限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绩仍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潜能未被完全列入评价标准。此外,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授课的教师数量较少。因此,政治教师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继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二、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要求的策略 1.宏观策略。从宏观层面上看,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课改要求的对策为:提高教师队伍福利待遇、改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大政治教师的培训力度。物质待遇的提高可以防止教师队伍人才流失,同时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在改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方面,可以建立优秀教师认证制度,让优秀的教师得到回报、受到奖励,发挥榜样作用。提高初中政治教师素质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各方面专业素质。 2.微观策略。从微观层面上,也就是从教师自身出发,达成初中政治教师素质新课改要求的对策为:加强学习、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反思。政治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是政治课程特点的要求,也是新课改的需求。同时,教师要注重自我更新。 善于自我更新的教师才会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要从激发政治教师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提升政治教师的专业素质两方面实现政治教师的自我更新。综上所述,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国家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福利待遇、改进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大政治教师的培训力度,学校注重发挥校长的引导作用、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和教研制度,教师注重加强学习、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反思,初中政治教师就能达成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政治小论文: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政治教学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本文对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思考与探讨。主要从教育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和学生评价体系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之处: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时间,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无疑标示着新一轮课改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的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又如何体现这一教育目标?以下笔者做出的一些思考与探讨。 1.转变教育观念,以素质教育作为目标 要实施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首要在于改变当前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积极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良好的“教与学”方式与习惯形成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鉴于以前教学环境落后的限制,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缺乏,知识的接触是以单纯的教师传授——学生接收模式为主,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指导下,教师把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当作教学的基本宗旨,片面强调了教师的权威与在教与学中的作用,知识的传播逐渐模式化,这大大抑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当今随着信息多媒体的发展,学生可以获取到信息的途径简单而多样化,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则更加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因此适时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新教学方式的开展,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求学的教学方式才是培养素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 2.民主教学,引导思维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创造意识和主动思考的培养是至为重要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和恒心,在行为习惯上与众不同,具有强烈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对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声音,都应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进而在教学范围内包括师生间和学生间都建立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这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利于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从而提高表现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育上,由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讨论式、演讲式、角色置换等多种方式结合,如笔者在一次公开课展演中发现一位老师将小品剧引入到课堂当中来,在初二的“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中,课前安排学生自编小品,把青少年依法受到的四方面保护以短剧形式生动演义出来。这激活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新课程中的创新精神。 3.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政治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总结与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同样要体现出其实践的精神,要充分把政治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初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式地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主题的提出依据可以多样化,教师可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日常生活和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以及各种节假日喜庆活动等都可为课堂创设情境进行讨论学习。这种类型的情境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 进一步教学时,就可以给学生更开放的学习空间,倡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对社会实践的洞察上面,社会见识的开阔和观察的角度都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上,应带领学生,而最重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去丰富个人的社会信息积累。同时注重激发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能深入分析身边的小事小问题。在不断的动态观察与比较中,培养学生观世间风云、察万物瞬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意识。 思想政治教学金币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能够得到培养与锻炼。在生活和实践中,他们将不断获得促进思考和领会理论知识、观点的外部信息,学会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的能力,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将从仅仅依靠课堂、课本和教师中获得知识和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就是新课改的教育目标。 4.软硬件辅助设施的建设 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要求有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进行辅助才能得以顺利开展。社会现代化的今天,对于相对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而言,初中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设施比较完善,这包括有:老师知识和信息的更新升级;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内容的健全和更新;学生活动开展条件的成熟等等。加上这些城市里学生的大部分家庭能够提供比较良好的学习条件 ,这对于沿海城市的学生来讲条件相对比较成熟。 然而大部分乡镇教育和农村教育尤其西部教育在这方面与沿海城市的教学条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这些地区的学生受教育几乎完全集中在学校中,学校的硬软件设施就是他们学习可以使用的仅有的工具,因此对于农村学校更需要加强学校的硬软件建设,需要社会与政府给予更多的资助力量。 5.健全学生评价体系 在现时中学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普遍是运用终结性评价手段,即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核心为考试成绩)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体系应该一改单纯依靠考试成绩来作最后评定的模式,坚持评价的导向性与激励性的原则,要重视近期发展和长远规则,扎扎实实地达到新的目标,评价导向要从实际出发。建立一种激励改进的机制,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自尊心,激发学生潜能,满足学生发展个性的需要,使评价成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坚持评价的主体性与多角度的原则,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最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主体的评价,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多角度评价,即从不同角度审视过程和效果,坚持评价的多元化。 当然,在评价中不能否认考试的作用,其对学生有着激励、考核和指导三大重要职能,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职能作用,改善考试形式。以前的考试基本上有着特定题型对课本内容的考核,重在考查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在考试形式上进行大胆变革,诸如撰写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增加辨析等能力培养性试题和行为导向性试题,以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综合考查。这些考核方式会改变学生过去被动应付考试的状况,增强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政治小论文:初中政治教学如何运用愉快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教学方法。 政治这门课,往往被认为只要读读背背成绩就上去了,因此有些学生课堂上就少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便成了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要让学生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提高学习成绩,非让学生产生兴趣不可。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愉快教学法”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若要学生乐学,教师必须做到乐教。因为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即“亲其师,才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教师的要求就会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优者不偏爱,学习差者不歧视,了解学生,理解差生,关心差生,多鼓励,少批评,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自卑感逐渐消失,激发起他们勤奋好学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多提问,多鼓励,多辅导,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从教师那里受到鼓舞、鼓励,从而尊重教师,激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他们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全神贯注,听得投入,学得扎实,记得牢固,理解得透彻,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要适当设疑布悬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上课时,在难点、重点或枯燥无味处,恰如其分地设置、制造悬念,使之感到惊奇、刺激,产生兴奋和热情,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例如,学习《法律规范经济行为》这一节课时,先向学生介绍焦点访谈中的毒火腿、毒腐竹的案例,展开讨论,一下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知识基本当堂掌握,效果很是错,这就应了严里士司多德的另一句话:“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又如在教授《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课时,在课前,我先制作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填写家庭、学校内及周围的环境状况、成因及危害,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学生的认识从感生到理性,不断深化,教学效果很明显。 在练习和复习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羸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发表独立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开放性地思维。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见,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 这种方法主要在练习课及复习课上运用。初中生仍不减好动、爱玩的特性,好胜心、自尊心也强。教学中采取多种有趣的手段,寓教于乐,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感知清晰,乐此不疲,思维主动、活泼,记忆也比较牢固。例如,有时练习课,教师往往布置完要求掌握的内容后,就让学生默记,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这种老方法,对于一小部分意志力强的同学,能自觉主动地去记、去背;而大一部分同学则不专心,记不住。我便采取一系列活泼有趣的游戏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之感兴趣,愿意去背。一会儿我点名让学生回答;一会儿我让会的同学提问别的同学,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紧张而愉快地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又如,复习课时,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采取点名回答、举手回答、抢答等方法,展开竞赛,同学们踊跃参加,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上这些,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尝试,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 初中政治小论文:分析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性提问方法创新机制 初中政治课堂中的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同时它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提问的内容是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为基础。运用恰当的提问方式,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办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到根据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能力水平,采取正确的提问方法。 一、初中政治教育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解决思想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一门课程。 初中政治教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中的基本课程之一,是全面践行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要求的重要保障。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和提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根本目标。 初中生还处在人生的发展阶段,涉世未深,可塑性强。为避免初中生被社会上那些不好的思想内容和消极言论所侵蚀,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自行产生,它是通过人在接受后天的教育培养和社会熏陶而产生的。通过政治教师的教导,使学生能够逐渐的领会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升初中生的思想品质和政治素养。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在人的政治导向道德导向及认识导向这三个导向上,充当了指路明灯的角色。所以重视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对国家、对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政治课堂提问原则 第一、难度适宜的原则 教材内容有难易深浅之分,学生的个人能力、生活阅历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课前的提问设计上,要做好对学生的能力调查,给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能力接受范围之内,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上,尽量避免平铺直叙,适当的加一些学生喜欢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适时适量的原则 作为教学手段的一种,课堂提问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是每一个政治教师都要考虑的问题。再导入新课时、新旧知识点衔接时、学生听课不认真时,就需要教师通过提问,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思维层面有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对于提问时机的把握也很重要。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教师“满堂问”的现象。教师盲目的提出问题,在课堂氛围上,看似非常活跃,但这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已,学生并不一定感兴趣。这与课堂提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相背,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所以如何掌握好课堂提问时机,既要做到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保证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主体,教师的提问也是针对学生而提出的。所以在提问时,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提问的以人为本,主要做到以下两点就可以。一是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个课时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在什么时间提问,留给学生多少的思考时间,都要实现设计清楚。二是提问学生时,要面向班级中的所有学生,教师不能因个人的喜恶,只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冷落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公平民主,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错,都要进行鼓励和表扬。避免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三、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一、提问的针对性 教师提问时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庄子·养生主》中曾讲到“庖丁解牛”的故事。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要做到庖丁解牛,切中要点。要紧紧的抓住教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来提问。所以教师要吃透教材,吃准学生,并以此来设计问题,使得提出的问题,既切中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同时也照顾到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提问要做到有条不紊 初中政治课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快速、越级的发展和提高。所以提问时,也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对于一个综合程度高的大问题或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到层层分解、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时,也要考虑好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问题。设计好这些问题的顺序,做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引导学生逐个解决,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第三、提出的问题要新颖 初中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性,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做到别出心裁。从书本上来看,初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肤浅,乏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一些加工,在提问的时候,加入一些当下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引起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同样也活跃了课堂氛围,促进教学进步。 结束语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是灵活的、动态的、开放的。利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既是素质教育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初中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一种改革措施。 初中政治小论文:初中政治课教法初探 一、现状与反思: 政治课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一听上政治课就抵触?经过反思及调查,我发现政治课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教师身上。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要肯定政治课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政治课是人生的基础课程。 既然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没有问题,我们就应该从教师自身找原因。常听一些学生说,政治课老师就会讲大道理,大多数政治课内容生硬、枯燥乏味,老师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学生在下面不亦乐乎地聊。再加上政治课不再参加中考,没有中考压力的学生越发地轻视政治课。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怎么办?这就要让政治课对学生有吸引力,要出彩儿,让学生乐于上政治课。 二、我的教学尝试: 政治课主要特点在于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特别注重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活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它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情感、思想和精神的培育与塑造。这些内容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能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创设一切有利因素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完成思想上的升华。 我认为要想上好一节课,营造好的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 第一、在教学中,要想营造好的课堂气氛,上好一节课,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教师应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尊重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师生、生生应互相尊重。 第二、课堂气氛和谐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让课堂死气沉沉,过于严肃,语言亲切、表情丰富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气氛,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自然是轻松的活跃的。 第三、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才会高。师生、生生在课堂上互相尊重、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这三个因素结合起来,就是创造宽松的学习和发展环境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是安全的,他们不怕说错,因为没有人嘲笑他们,他们不怕与别人意见不一致,因为老师不会因此而批评他们,反而老师有时会表扬他们、赞赏他们。在这样一个宽松、活跃、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显着。 (二)除了营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外,正确的育人方向、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把培养学生的好品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做人的前提是要具备良好的品质。因此,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诚信品德、创造精神。 首先培养自信心。 自信就是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善于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是别人所不及的。如果学生缺乏自信心,则无法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而且会产生一些心理疾病。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发现这样的问题:高度竞争的社会给人们,包括中小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的心境总是处于高焦虑状态;有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都明显下降;有的学生总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人际交往;也有的学生因缺乏对社会情况的正确认识,且与同龄人交往不多,所以性格孤僻,经常被自卑感困扰,在课堂上表现为不善于发言,当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便觉得很没面子,无地自容,以后再也不愿发表意见。针对这种现象,我有意识地问他们问题(问题相对简单),对回答正确的大加表扬,对答错的也不责怪,而是以微笑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给以点拨和指正,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且也能增强自信心。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一个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点,由此遭人非议以至讥笑并不是可怕的事,假若因此不再相信自己,看低了自己就会导致今后处处失败。 其次,培养诚实的品质。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青少年学生的“德”与“智”同时发展。 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在政治课上尝试性地用了“课前演讲三分钟”的形式。也就是把每节课的前三分钟交给学生,让一位同学演讲。学生演讲的内容由自己写(可以借鉴别人的东西,但是不能抄袭他人的成果)。有一次,轮到了初二5班的马腾演讲,他演讲的内容非常精彩。为了激励其他同学,我对马腾同学进行了充分表扬。可是,课后马腾同学来到了办公室,红着脸说:“老师,因为作业太多,没有时间写,所以昨晚我背了一篇别人的小短文来应付今天的演讲,请您批评我吧!”听了他的解释,我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感动。诚实的品质在当前的社会多么可贵!我以此事为契机,在自己所教的其他班里开展了以“诚实做人,诚实学习”的专题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诚实:在学习中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做人上要以诚待人,诚实守信,留一份真诚给自己,撒一份真诚给别人,让虚伪无法驻足。 再次,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为了适用时代的发展,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教师就必须尽快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以全新的理念去塑造新型的人才。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对很多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经常带着兴趣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并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树立起创新意识。在“正当防卫”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则材料:”卖西瓜的甲某的瓜摊被抢,他在制止的过程中用刮刀刺伤了五人,其中一人因伤势过重而亡。“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甲某的行为属于何种行为(行为前----行为后)? 甲某应不应该受刑法处罚? 法院将如何判决此案? 如果你是甲某,你应该怎么办?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设计的案例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他们在课堂上讨论激烈,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很多人在此基础上还联系身边的事例提出一系列问题请求我来解答。一节课里,师生之间如沐春风、其乐融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人。 第二、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保障 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摸索出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形象情景,使课堂来自生活,回到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堂与生活相连。在教学中我主要实践了以下几种情景教学: 1、图象情景。图象情景就是利用适合教材内容的插图、漫画、 影视资料、多媒体等将学生带入教师所创设的感性空间,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生产者、经营者应奉公守法”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播放了赵丽蓉的小品《打工奇遇》,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感知了教学内容。 2、创设语言情景。在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用图象情景触动学生的视觉中枢,而且可以用声音去刺激学生的听觉中枢。创设课堂语言情景,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以绘声绘色的讲述渲染课堂气氛,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知识。如在“原始社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教学中,我先向学生展示幻灯片《原始人狩猎图》,然后根据这幅幻灯片以时而空灵、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兴奋的声音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遥远年代人类生存的故事,通过这种语言的渲染,学生仿佛置身于几十万年前古人类同大自然进行不懈斗争的年代。 3、创设表演情景(角色扮演)。高尔基说过,按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我能够抓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接受能力强的特点,经常将部分教材内容编排成小品、课本剧、故事剧等文艺形式,让学生通过完成角色扮演的方式去完成教材内容,实现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实践证明,创设表演情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4、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问题来自于实际活动。创设问题情景,就要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初中政治课的知识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很多时候,问题情境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需要老师刻意创设。学生只需要把自己生活中的不能理解、不能判断的事物提出来就是很好的问题情境。 第三、引导学生提问 教师不是传达真理,而是激发学生去探索真理。我们不要急于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教给学生找到提出问题、探求问题的方法。我们要懂得如何去引导学生。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应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是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层层设活动,设“陷阱”,让学生尝试错误,引导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如:在讲挫折时,我教学生分析引起挫折的原因,学生可能向外找原因,也可能向内找原因,老师先不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到底那种方法好呢?”老师可以讲一个有关的小故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正确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带着知识走进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进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课堂教学的创新,必须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我把鼓励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发问质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战胜挫折,鼓励学生认识自我。 我在教学中的这些做法虽然离一节好课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实践下去,学生一定会乐于上政治课,并在政治课上进行自我教育,教师也会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 初中政治小论文:浅谈初中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 初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在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 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数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主要任 务是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 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如何实施素质教 育、浅谈点滴体会。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 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 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 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 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 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 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 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乎,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的统一。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 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 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 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论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课的威力一是靠真理的力量。所谓真理的力量,是指政治教师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谓人格的力量,是指政治教师个人的政治品格、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意志作风等,即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真理的力量是巨大的,然而真理的力量通过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政治教师的人品示范作用十分重要。 一、政治教师要具有优良的政治品格。 在人格因素中,政治品格居于第一位,它表示在政治教师的一切言论的行动中。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政治教师要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知行统一。例如,教师讲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己却不求上进,做一 天和尚撞一天钟;讲诚实守信,自己却极其虚伪;讲遵纪守法,自己却常常上课迟到早退;讲大公无私,自己却为了一点“回扣”强行向学生推销并无多大价值的复习资料等,这样学生就会怀疑教育和教学的真理性,怀疑教师的人格和修养。可见,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因此,一位合格的政治教师必须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糊涂、不迷航,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必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自己的理解、认知、体验融合在一起传授给学生,决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充当传声筒;必须为人正直、正派,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学生,面对喧嚣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守住一片宁静,不被世俗尘埃所染,不为金钱物欲所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二、政治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我国近代思想家黄宗羲曾经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所以,政治教师不仅仅是学生政治上的指路人,而且是马列主义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新知识、新技术频繁出现,新信息、新观念迅速传播。政治教师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三、政治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 “感人者,莫过于情”感情是人格力量的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政治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政治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政治课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政治课教学的灵魂,无论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政治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四、政治教师要具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当前,在政治课被认为难教,政治教师难当的情况下,需要政治教师具有执著的敬业、乐业精神。政治教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爱之情,具有乐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不图名利。特级教师郄禄和曾经说过:“一个教师要解决三种能力问题即动力、能力、精力。缺乏动力不想干,缺乏能力不会干,缺乏精力不能干。三者之中首要的是动力问题,而动力则来自于对教育的事业心。”可见,政治教师增强育人的事业心和荣誉感,才会处理好苦与乐,贡献与报酬的关系,从而甘心为教育事业献身,受到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综上所述,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将学生的性格品质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治教师要做到“两要”、“两不要”,即: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内外以其崇高的人格魁力感召学生,不要单靠口头说教;要尊重热爱、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情感,不要靠大棒来维持教师尊严。只有这样,政治教师的人格示范在教学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社会性偏差与政治课教学 所谓“社会性偏差”是指学生认识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宗旨不相符合,并且发生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行为偏差。 政治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当前面临的问题是突出的,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便是其中之一。 一、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 社会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目前情况下,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正在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改革也正在逐步深入,总的形势是好的,另一方面,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处境却比较困难,政治课的教学情况也不例外。 当前,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一种突出现象,即由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来自学生家庭生活境遇的影响,学生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不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尽管年轻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但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对所学知识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结果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乃至表现出对教学的“逆反心理”。表面上看这些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究其真实原因,其实是受社会影响的结果。教学过程只是提供了使其表现或诱发其表现的条件。这一现象可称之为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 二、社会性偏差的表现 根据教学实践的观察和了解,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现实性偏差,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现实情况不是零碎、肤浅,就是失之偏颇。在一次教学活动中,结合“热爱社会主义”议题曾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有学生认为:“如今社会上只讲效益、只讲赚钱,你不能干就没有你的饭碗,这可跟过去的社会主义不同,那时人人有饭吃,有活干。”据了解,这位学生的父亲被单位裁减下来了,所以他对当前社会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但他所陈述的事实却有片面性,因为他对我国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实际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只看到眼前暂时存在的某些非本质的现象,结果有些事实是被夸张了,有些则是被曲解了。 二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历史性偏差,历史隔膜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历史性事实,不少是带有偏见性的,或者脑子里装着不少社会上流传的历史秘闻和轶事,而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却是苍白和无知的。一次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也可以作出新旧社会的对比。可有位学生写道:“在五、六十年代,人民生活很苦,吃不饱、穿不暖,人们穿草鞋,女孩子没有裙子穿。现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显然这位学生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史缺乏比较完整和接近本质真实的了解,而且给人的印象是参照系错位,把改革前后社会生活的对比误作为新旧社会加以比较了。 三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观点性偏差,表现为学生跟着社会生活的感觉走,在灯红酒绿的物质世界里,认识上不知不觉地误入歧途。有的学生的行为常不自觉地表现了社会上的影响,嘴里哼着顺口的广告词,如“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这种影响是潜移默 化的。结果,关于在新形势下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一次在课堂讨论时,有学生持否定观点,认为“现在社会上实行的是高消费,能挣会花自己光彩,别人也羡慕。艰苦奋斗已不合时代潮流,要不,建那么多高级宾馆、进口那么多高档消费品干什么?!” 四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兴趣性偏差,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教育的冷漠与疏远,而对各种并不健康的“新潮”事物和时髦行为却有一种特殊兴趣偏好,如从迷恋港台歌星到热衷于港台的言情武打片,从欣赏西方文化到服饰打扮、行为作派、消费品味的港化、西化。反之,有些学生对教材上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不感兴趣,引不起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却把港台歌星一类形象当作青春偶像极力推崇,一味模仿。至使这些学生身上“奶油味”和各种怪味过浓,精神疲软,人格退化,缺乏健康向上的精神气质。 五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态度性偏差,表现为学生只从个人的生活境遇出发,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看待事物。一次在讲到我国经济上开放、搞活的必要性时,请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一位学生不满地说:“现在到处都是摆摊设点的个体商贩,把周围环境搞得乱七八糟的,附近居民无法正常生活。自从开放搞活以来,我家没睡过一次安稳觉。”不能客观评价经济上开放、搞活的意义。 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的综合效应是十分消极的,它会为学生的成长设置思想和心理障碍,轻者缺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严重的会成为没有信念追求、丧失道德理想的人,甚至产生反社会行为。 三、社会性偏差突出的社会时代背景 学生认识偏差产生的原因来自社会,但作为一种现象突出出来,却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归根到底,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轨变型以及当代国际形势新变化的产物。巨大的时代转变深刻影响着人们(自然也包括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并促使其产生各种变化和反应。应该充分认识到,在这些变化中有许多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所要求的。如法制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自主意识等等,因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然而有些影响则比较复杂,甚至明显具有非建设性的消极作用,并折射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来,学生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即源于后者。考虑到目前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和社会需求的矛盾与冲突,多元价值取向已成现实,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社会性偏差”现象的存在不合理性。社会上有人甚至认为在我国共同的理想和价值取向已不复存在,而这又进一步诱发了学校教育环境下“社会性偏差”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四、政治课教学的不适应状况 由此对政治课教学对时代变化的适应性,应该有一个清醒的估计。根据教育从属于社会的特性,在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里,教学实施和社会环境存在着相对顺应的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治课教学容易实现自身的教育功能。如在五、六十年代,学校教育教授给学生的东西,和社会上给予学生的影响,总体上是吻合的,那时政治课好教,学生也愿意听。相反,处在转型过程中并充满变化和无序的社会环境时,教学实施和社会环境反差很大,在这种条件下,政治课教学要实现自身的教育功能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下,政治课教学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还应该看到,由于当今社会变化来得巨大而又迅猛,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而且有时还很尖锐和突出,学生自然被社会上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所吸引,结果社会的影响作用迅速增长。然而社会影响是复杂的,而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又良莠混杂,使一些不谙世事的学生容易受到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性影响。与此同时,面对社会的变化,政治课教学往往处于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教师们只能努力消化和适应社会变化给教学带来的影响,甚至一时产生消化不良的问题。而教学的滞后性无疑弱化了教育本应起到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导向性的功能。这就使教育的作用下降,而社会的影响作用上升。这一升一降,使学生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难以避免地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根据实际接触和了解,对政治课教学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现状,不仅有些学生不太满意,有些学生家长也不太满意。有的家长抱怨说,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好了。如果按传统观念教育孩子,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的、谦让的和乐于奉献的人,真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适应不了激烈竞争的商业社会;可如果把自己的处世经验不加区别地传授给孩子,又怕把孩子真的带坏了。个别家长甚至不客气地说,你们政治课讲的那套东西听不得,非把我的孩子带傻了不行。如果照你们讲的那套去做,我的孩子将来都学不会怎么做人了。 五、治理问题的思路 对政治课的责难有些虽然说得很尖锐甚至很难听,但值得我们深思。其实作为政治课教师,他们有时也抱怨教材写得不太理想,希望能够写得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使学生愿意听,使社会公众感到满意。但是应该指出,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变革的时代,一切传统事物都应站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政治课无须为之汗颜。如果这种观点指的就是政治课这类所谓的传统事物,那么它的逼人气势只要放到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分析,便冰消瓦解了。道理很简单,中国无须为自己是否应该存在进行辩护。在这个大前提下,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又千差万别的大国要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取得发展,必须有统一的信念和意志,如果让怀疑论和虚无主义统治中国(不是指一定程度上的存在,因为不管愿意与否,它总会存在的),不消半年中国将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景,恐怕不言自明了。因此,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必然居于主导地位,而这正是学校政治课教学(不管它将来会改成什么形式)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生命线。政治课教学无非是以知识形态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 有这样一个基本认识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应该承认,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教材的有些观点、包括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某些要求虽然不一定过时,但在论证和说明时,确实显得有些简单化了。如我们讲要热爱集体、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但学生问,现在不是鼓励人才流动嘛,人才“跳槽”实现个人价值与热爱集体、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究竟是什么关系?所以说,如何写出具有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指导的教材是一个大问题,希望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起来,依靠集体的智慧认真加以解决。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指望有一套一成不变和始终适用的教材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不正确的。因为社会还处在发展变化中。按照邓小平同志的估计,要真正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定型的、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从现在算起,恐怕还需要三十年左右的时间。照此考虑问题,在这段时间里,政治课教材的不适应状况恐怕带有某种必然性。而教育不等人。事实上,由于各种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教育的一大障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加以克服。否则,政治课教学就有可能流于表面化和走向形式主义。应该看到,社会越是发展变化,越是需要教育能够对学生起正确的引导作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提供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社会生活虽然复杂,但也不是不可以认识。我们需要努力学习,树立起必要的信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是不完善、不理想。一些事物的存在尽管会产生显而易见的负面效应,但又有暂存在的合理性,如贫富差距;一些现象的出现尽管会产生突出的消极作用,但要完全消除又不可能,如腐败。教师在观察和认识社会影响时,应该充分看到它复杂性、过程性和历史性。另外,对具体事物有的应避免轻易下肯定或否定的简单判断,但这决不意味着政治课是对“存在的便是合理的”作庸俗论证,而应力争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把握实施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理想和信念正确引导学生。比如“大款现象”是学生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大款”这一说法至少在现阶段是中性的,并不含褒贬之意。有钱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但一些学生认为只有“大款”才值得尊敬,才是人中之杰,进而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纷纷炫耀自己的爸爸、爷爷或别的什么亲朋好友是大款,搞得真假难辨,以此抬高自己的地位。这种思想意识和做法就不对了。因为金钱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的合适标准。又如“高消费”也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只要发展经济就不能完全排斥高消费,因为有钱人无处花钱,不利于发展经济,进而逐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一些学生认为只有 高消费才活得潇洒,才活得有意义,有的家庭并无高消费的条件,但也要家人挤出钱来供自己摆谱和享受,这种思想意识和做法就不对了,因为高消费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生活是否有意义的合适标准。总之,教育者的观察点,一方面要注意社会影响的性质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对社会影响作出了怎样的主观反映。有时,社会影响本身传递的是很复杂的社会信息,不一定完全就是消极的,但学生仍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认识性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是要克服学生对社会影响作出主观上的消极反应。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的教育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有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应该明确,即在政治课教学中,也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里所谓的两手,一手是抓以教材为基础的知识传授,把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较为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认识人生;但只有这一手还不行。因为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离开学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观察者和参预者,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上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实际,只就书本授课,尽管可能讲的都是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都是现成的,但由于学生感到空洞和脱离实际,仍然不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还要抓另一手,就是针对学生随时反映出来的认识问题,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做随机性和直接现实性的解惑答疑这两手,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寓知识于解惑答疑之中,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现实认识问题,而学生从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真知之后,又会产生从量到质的思想变化,并使其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所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情况是,由于受高考、中考等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存在教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等制约因素,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解惑答疑功能,在教学实践中被明显地削弱了。结果造成一手相对比较硬(因为有高考、中考等考试的支撑作用),另一手则较软的现象。尽管存在许多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实际困难,但在教学中要真正搞好教育工作,还是应该提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然,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 六、具体做法 关于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教师实际上处于裁决者的地位。他必须对某种问题作出某种判定,以便决定是否应实施教育。但他作出的判定也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这显然是一种矛盾,教师的成熟、谨慎、理想和责任感有助于缓解矛盾。但完全避免矛盾的发生显然不切实际,除非教师放弃了教育者的责任。总体而言,教师应处在教育的主导方面。为了克服社会性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 1. 针对现实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使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尽可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比较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了解。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应避免在是否是“事实”的问题上做无谓的纠缠,而是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现实,引导学生对现实的了解与认识逐步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2. 针对历史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消除学生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历史隔膜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认同感。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有限、生活体验缺乏,应尽可能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看问题,避免因表面现象或个别事例而产生对历史的误解与偏见。 3. 针对观点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形形色色的“新观点”不能盲从。同时注意使正确的观点与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比较好的结合起来。 4. 针对兴趣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坚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实具有感召人心的精神力量,坚信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确实具有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他们的思想、情操和业绩,能够对学生起健康、积极的引导作用。但要注意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和提高运用材料的能力,使教材上的人物成为有血有肉、入情入理的活生生的形象。这样才能真正抓住人心,打动人心。 5. 针对态度性偏差,在进行教育时,应注意理顺学生的思想情绪,端正对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考虑到态度同学生个人的生活境遇有关,可以设置情景,努力设法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沟通对社会上人与事的理解。 学生认识的“社会性偏差”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广泛的并具有挑战性。处在社会大变动环境下成长的中国青少年固然代表未来,但他们并不因此便具有择优汰劣的天赋能力。我们不是“一代定比一代强”的庸俗进化论的盲目信徒。现在我们面对的这一社会群体,正处在价值“重塑”与价值“失落”并存的复杂的社会局面中。无论是“重塑”还是“失落”,都有可能以不同方式强化这一现象。要根本解决问题,有赖于政治、经济的有效整合。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教育的社会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教育工作者知难而进,迎接挑战,让事态沿着我们期望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或者放弃引导的责任和努力,任凭事态在发展中进入不可知的混乱无序的未来。对后一种结果,凡对中国前途抱有责任感的人都是不愿意看到的。就政治课的教育功能而言,我深切感受到,凡是在教学中注意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解惑答疑的教育力度,能够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抓住学生,学生是会接受教育的,并易于入心入脑,使认识上的社会性偏差逐步得到矫正,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当然,作到这一点决非易事,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初中政治小论文:多媒体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Multimedia)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学生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以及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应用多媒体的: 一、积极引起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了不起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甚至一些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介绍《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的课前2分钟。可以播放《法律,我们的好朋友》这一段flash动画歌曲,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用一段影视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这好比是茫茫沙漠中的一处绿洲。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 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努力创设意境,感染学生情感。 我们的教学内容,有不少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要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情,我们就要感动学生,以往我们常常讲事例,但由于大部分教师讲读水平有限,效果往往不如人意,但若用上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再加上一段精彩的视频,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 在讲初一年级《防患于未然》时,我意识到,有些学生认为法律离我们太远了,仅靠讲解这样的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会引起他们的认同的。我想起了以前曾深深感动过我的一首歌,迟志强的《铁窗泪》。上课时,我用迟志强的事例来导入新课,再播放了歌曲《铁窗泪》的flash动画。然后,在低沉的语调讲述犯罪的危害,影片、歌曲、音乐的辅助手段,造成了巨大的感情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动。课后,我的眼睛是湿润的,学生的眼睛也是湿润的。 三、创设情景演练,激发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案例的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初二年级《维护消费者权益》时,我们先放一段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关于北京一些市民长假旅游被骗的影视,再用图例演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了维权的途径。 四、增强时代气息、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由学习课本、解决课本这个“小社会”的问题,到认识社会、解决社会这个“大社会”的问题,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适度增加有利于教学的信息量,要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新情境、新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灵活及时地运用各种信息,具有传授知识新、快、全等特点,将这种特点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国内外形势、当前社会热点、时代聚焦点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信息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如在一国两制的教学中,分别播放台湾陈水扁当局假借民意,大肆进行“台独”分裂活动的画面,使台湾问题这一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更加形象化,简单化。如讲授我国的外部环境时,录放2001年4月1日美国侵犯我国主权,制造撞机事件的有关素材。讲“我国经济的发展”时,录放了中国入世协议签订的有关场面,并用多媒体技术加以处理。课堂上针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播放相应的片断,引导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经过层层诱导,不仅使学生接受了最新的信息,也使学生从表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当然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对现代教育必定会注入新的活力。 初中政治小论文: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提出:“素质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思路宽广的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创造、生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目前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着许多弊端:教师主宰课堂,照本宣科,单纯地灌输所谓的“政治思想”,学生被动学习,为分数而学文秘站:,忽视学生思维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想觉悟及社会公德的提高,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政治思想课的学科性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政治思想课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具有特殊意义,教师的素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政治思想课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渊博的学识,优雅的气质和风度,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学生模仿的偶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理想、原则、信念、观点、兴致、趣味、好恶、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如能达到和谐一致,那就可以点燃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成为青少年行动的灯塔。”教师应是船长,要能利用安全可靠的方式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船;教师应是指挥员,要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教师应是导演,要能编导出一幕幕激情剧;教师应是创意人,要能把课堂教学包装得天衣无缝,色彩斑斓。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改革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理清知识网络,揭示体系结构,抓住难点,突出重点。第二,精选典型材料,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第三,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政治思想课最忌“照本宣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外在教育因素转化为内在精神需求,自觉地运用内部矛盾规律,才能将教育者的外部要求转化为个人思想,同时把这种思想转化为个人行动。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教育不是单纯机械地将知识传授给被动和顺从的学生。”改革课堂教学的核心应是使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各种器官和激起学生心里的浪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初中政治思想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尤其要如此。政治思想课不能上成纯“政治思想课”,不能板着面孔,向学生灌输所谓的“政治思想”。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于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拥有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良好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归纳和演绎,把思维方法组成一个有层次性的结构,用具有包摄性的观念把握思维方法的全貌,就要具备与瞬息万变的世界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人心目中的“好学生”碌碌无为,而一些屡遭白眼的“捣蛋鬼”反而能适应环境乃至有一定作为;一些“尖子学生”对教师不理不睬,而“白搭学生”却对教师恭恭敬敬,这难道不是“应试教育”的失败吗?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一个人若具备了良好的情感,将求真、求善、求美作为人生的宗旨,这样我们所说的学习,就不再是传统的学习内涵,而是素质教育派生出来的“大学习”观。 政治思想课一定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应有目的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协调教材与社会实际的关系,加大让学生学习社会的力度,引导学生进行热点问题的讨论,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让学生注意搜集一些普遍关心、敏感的问题,结合教材理论知识,进行全面辩证分析,就可以认识到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将最终决定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使学生树立起发奋学习,为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基础和信心,增强改革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强化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进一步加强国家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更加关注祖国的前途。通过热点、现实问题的讨论,学生既以教材为本,又不拘泥教材;既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背理论;既能感知事实,又用事实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谁掌握了21 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 世纪的国际中处于主动地位。如何立足于初中政治思想课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供应管理论文: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策略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发展,我国铁路系统面临的外部经济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中企业间的竞争逐步转为企业间供应链的竞争。后勤物资采购在铁路部门的市场运行体系中作为最终的环节,必须要顺应外部的发展变化,积极地探寻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加速我国铁路系统后勤物资采购的改革,建立高效的后勤物资保障制度和提高整体的保障功能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1有关后勤物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1供应链的含义 关于供应链的含义,最早的观点认为它是企业生产中的一个内部过程,把企业从外部采购回来的原材料经过生产转换及销售这类活动,然后传递到用户或者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观念也在发展变化,有观点认为供应链与供应管理和采购相关,主要用来表明与供应商相互之间的关系。目前来说,供应链通常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围绕着核心的企业集团,通过控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首先采购原材料,加工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渠道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种把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模式就是供应链,这时的供应链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1.2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的规划,并且还要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的管理模式就是供应链的管理,主要表现为集成化、同步化和整体化。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来源于物流管理,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经历了由传统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变化过程,目前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还应包括业务流程的整合过程和组织间的协调活动。 1.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包含了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常可以这样定义其含义:后勤物资采购形成的供应链,以满足铁路部门的后勤保障需求为依据,通过执行组织、计划、控制和领导等职能,对采购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加以控制,把物资及时供应给有需求的铁路部门,这样的一个联系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铁路系统最终用户的网链结构模式就是后勤物资采购供应链管理。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意义 2.1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 近年来铁路部门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推进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该要求是为了适应国家和铁路建设的新要求、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变化、坚持经济建设与交通发展的方针。要想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铁路后勤,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后勤的各个方面,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和制约后勤发展的各种矛盾,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进程。作为铁路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资采购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采购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及时发现物资采购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寻找物资采购的新思路新途径,从而促进后勤建设的发展,保障其现代化的实现。 2.2满足铁路系统大后勤的发展要求 铁路系统的大后勤建设是发展现代化铁路后勤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后勤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现代化后勤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具有中国特色铁路发展新道路,坚持后勤建设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融合,集中精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体系。对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后勤物资采购的研究,立足于铁路系统的物流体系建设,通过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理念,依靠社会保障资源和国家的物流体系,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实现了供应商直达配送的保障,对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铁路系统大后勤的稳步形成与发展。 2.3实现后勤保障效益最大化 后勤保障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就是实现保障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铁路后勤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后勤建设必须要坚持效益优先,要坚持投入少、效益高的后勤建设与保障发展道路,做到整合资源、勤俭建设和集约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后勤建设的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做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后勤物资采购中,有利于科学化的进行采购,有利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从而保证了物资采购科学健康的发展,提高了保障的效力。 3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优化后勤物资采购 3.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供应链管理具有科学性,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后勤物资采购品种多、采购量大和涉及面广,必须要重视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实现,要对物资采购的管理科学化进行不断地探索。供应链管理强调战略性的、全局性的观点来处理和看待问题,要做到各节点间相互融合的统一整体性。后勤物资采购的出发点是供应链,通过供应链的相关概念指导物资采购,从而适应市场经济新体系,推进采购的科学化进程,实现效益性和经济性的有效统一。因此要从思想上加强全局认识,使铁路用户、供应商和采购单位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作为经济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物资采购需要把采购过程中的采购单位、铁路用户和供应商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放弃自身利益,实现整个过程合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以整体性和全局性为基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合理的优化了各节点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保证供应链的最佳状态。 3.2灵活运用各种政策 在后勤物资采购过程中要注重管理的有效性,灵活的运用各种政策。供应链作为一个纽带,把铁路部门和供应商紧密的连接在一块,形成了一个双赢的系统。铁路和供应商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各谋所利,这种关系在平时的物资采购中更为凸显。铁路部门要想使后勤物资的质量更好、保障效益更高,应在采购供应链管理中对需求方面加以重视,努力创新寻找新突破。可以采取让供应商在早期进行参与的策略,让他们能够准确的获悉铁路系统对物资的功能、质量和数量上的各种需求,从而使物资生产和供应更加具有能动性和客观性,确保供应链更加合理科学。在市 场经济活动中铁路部门作为最终的用户,需要采取灵活的方针策略,保证物资供应最大效益的实现。 3.3明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性 后勤物资采购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先要满足铁路后勤的物资供应需求,还要把效益科学和保障有力作为主要目标。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适时适量,作为后勤物资采购的关键因素,适时适量也是实现保障有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管理,确保铁路部门需求得以及时满足,同时也达到了效益最高和资源库存最小;其次是质量保证,质量标准作为铁路后勤物资采购中的重要保证,要求所采购的物资必须具有质量稳定性,质量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最终目的,过低就满足了各种需求,而过高会造成相对价格比较高,增加了购买成本,也会造成浪费;最后是费用最节省,后勤物资采购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到效益的问题,在购置费用较少甚至短缺条件下更应考虑该因素,在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与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勤俭建设、艰苦奋斗的原则,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购策略,尽量降低总费用,在保障各种需求基础上,实现各利益关系的互赢互利。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铁路系统的后勤物资采购问题,通过分析后勤物资采购的含义内容,提出了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的物资采购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资采购的对策,为后勤物资采购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对加快后勤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虽然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后勤物资采购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突破。 供应管理论文: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比较 1 引言 美国管理学家史蒂文思认为,供应链就是通过增值进程以及分销渠道,节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之间的流,在消费终端收场。这类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管理能带来诸多单个企业所不能提供的经济效应:-1联结经济效应:即通过信息网络将众多的市场主体相联结,树立起1种新型竞争协同瓜葛,创造出既不同于范围经济又不同于规模经济的新的经济效应--联结经济效应(纪玉山,1998),这类效应既可以实现投入共同要素转化的低本钱,又可以通过量组织主体相结合创造产出的乘数效应;-2价值链整以及效应:供应链自身就是1条价值链,包含产品完成的所有环节,从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到顾客;供应链又超出价值链--它通过对于整个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规划、调和与节制来优化价值链,最大限度的创造顾客价值,实现价值链的整以及;-3流程综合经济效应:现代社会的出产,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出产,专业化在提高出产效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出产以及消费之间的不匹配现象,愈来愈细化的分工有可能降低消费者的知足程度,也可能增添市场交易费用。对于供应链的管理本色上是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重构,它缭绕业务流程组织节点企业,通过对于流程的总体节制与调和取得流程的综合经济效应(李晓英,陈维政,2003)。 虽然供应链能带来诸多益处,供应链环节中的企业还是市场中的独立经济实体,彼此之间仍存有潜伏利益冲突以及信息不对于称。在这类不不乱的系统内,各节点企业是通过不完整契约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调和,因此供应链必然存在风险性,且这类风险与单个企业的风险有很大不同。 2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概念比较 企业风险是指因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肯定性、出产经营流动的繁杂性以及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致使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乃至致使企业出产经营流动失败的可能性。 供应链风险则是因为物质经过供应链流经众多的出产流通企业到用户,发生商流、物流、信息流,触及到运输,贮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诸多进程,其中任1环节呈现问题都会造成供应链的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 3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分类比较 不管是供应链风险仍是企业风险从不同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为便于比较,本文将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都分为外部风险以及内部风险两大类。 (1)如表1所示。对于于供应链以及企业都存在环境风险。包含自然环境风险,如自然灾难;社会环境风险,如恐怖事件、危机事件;经济环境风险,如经济萧条、经济大滑坡等。 (2)对于于供应链,因为市场机会的不肯定性而致使的风险仍然存在,只无非其风险在供应链各火伴企业中患上到了从新分配。 (3)因为供应链火伴企业的不不乱性、不肯定性致使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大大增添。 (4)供应链火伴企业间容易呈现互相不信任、不规范行动,因而带来信息风险 (5)供应链是个动态同盟,合作火伴也是竞争对于手,彼此之间既存在技术兼容问题也存在技术泄密问题。 (6)供应链越繁杂,风险程度越高。 4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成因分析(见表2) 5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特色比较 5.1供应链风险拥有互动博弈与合作性 供应链内部风险主要来自组成供应链系统各环节之间的瓜葛,它由各环节之间潜伏的互动博弈与合作造成。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互相之间由于信息不完整、不对于称,又缺少有效监督机制,因而为了争取系统资源,寻求本身利益最大化而开展剧烈博弈。同时,在部份信息公然,资源同享基础上,又存在必定程度的合作。 5.2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造成损失的成因不同 供应链风险主要来自合风格险,企业风险主要来自企业本身。全世界经济正在向着国际化、1体化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剧烈,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展,经济流动以及经济瓜葛越发繁杂。企业不但面临自然灾难造成损失的风险,同时也面临着政治经济瓜葛变化致使损失的风险。但致使企业堕入窘境、破产倒闭的根本缘由仍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当,经营不善酿成的。 5.3 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程序相同 这1程序分为4个阶段: (1)风险辨认:对于企业或者供应链面临的潜伏各种风险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加以认识以及判别。 (2)风险衡量:运用定量分析法对于特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以及损失规模及程度进行估量与度量。 (3)风险节制:依据风险管理目标,选择恰当风险管理工具,优化组合,规避、转移、降低风险。 (4)风险管理施行与评价:调和配合使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不断反馈、检查、调剂、修正,使之更接近目标。 5.4 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不同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企业破产、倒闭,增进企业发展,将企业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管理范畴,使它与出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等产生并列瓜葛,能够将这些管理综合起来,在全面管理方面施展调理作用。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对于风险信息的了解、沟通。通过对于潜伏意外以及损失的辨认、衡量以及分析,以最小本钱最优化组合对于风险履行有效规避,实时监控,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连续以及效力。 5.5供应链风险拥有“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于封锁,造成链上企业对于需求信息的歪曲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呈现,即所谓“牛鞭效应”。实践中,供应链出产源头以及终点需求之间总会存在时间上的延迟,这类延迟致使反馈误会。因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多根据比邻企业的需求进行决策,而其实不探求其他成员信息,造成这类歪曲从1点微小差异终究传递到源头时呈现不可思议的放大。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出产进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力越低下。 5.6供应链风险拥有传递性 因为供应链从产品开发、出产到流通进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介入,因而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以及积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因而,对于供应链风险的传递以及节制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症结之1。 依据供应链的时间顺序以及运作流程,各节点的工作构成了串行或者并行的混合网络结构。其中某1项工作既可能由1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供应链总体的效力、本钱、质量指标取决于节点指标。因为各节点均存在风险,则供应链总体风险由各节点风险传递而成。通过风险传递算法可以对于供应链风险瓶颈单元加以辨认,在此基础长进行风险调剂、优化,进行风险节制。比如可对于瓶颈节点的资源分配予以调剂。 5.7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法子以及途径不同 企业风险可以通过下列法子予以管理: (1)风险转移:应用投保支付保费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也能够通过部份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方式转移至其他企业。 (2)风险自留:应用1些企业内部资源为损失进行规划,自己承当部份或者全体损失。 (3)损失融资:应用金融衍生工具对于风险进行对于冲,如对于冲因为利率、价格、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 (4)风险节制: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来规避、降低经营风险。 因为供应链是由链上多个火伴企业组成,以上企业风险管理工具其实不合用。供应链风险管理核心在于对于供应链火伴瓜葛、合作瓜葛的管理、监督与节制。 6 供应链风险防范与对于策 6.1设计、构建供应链时应充沛斟酌到风险问题 在最初设计以及构建供应链时就应认识到供应链存在风险性,依据其结构、环境等特色分析风险因素,区别风险种别,及早辨认风险,有益于制订风险管理目标,公道选择风险工具。 6.2优化合作火伴选择 供应链合作火伴选择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1环。1方面要充沛应用各自的互补性以施展合作竞争优势,1方面也要考量火伴的合作本钱与麻利性。 6.3加强火伴间的沟通以及理解 合作火伴应将供应链看成1个总体,而不是由采购、出产、分销、销售形成的分离的块功能。只有链上火伴坚持并终究执行对于整条供应链的战略决策,供应链才能真正施展本钱优势,占领市场份额。 6.4树立企业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树立企业成员间的信任机制可以降低供应链结形成本,减少内部交易本钱。加强契约规定等规范建设,促使火伴成员以诚实、灵便的方式互相调和彼此的合作态度以及行动。 6.5增添供应链透明度,加大信息同享程度 供应链透明性指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从供应链1端看到另外一真个能力。如果不能患上到清晰以及没有失真的视线,就会降低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迫使成员企业在信息不完整情况下做犯错误的判断或者决策。 6.6 加快信息流通速度 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有益于提高供应链反应速度,提高竞争力。 6.7 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力的同时维持供应链的弹性 现今供应链管理强调JIT法子,减少库存以降低本钱,这类运作模式1旦遇到突发事件或者需求有较大波动时就会显患上缺少弹性。因而在重视效力的同时仍应维持供应链适度弹性。 供应管理论文: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 在我国如今这个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企业的物流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了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之点。因此企业想要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改变原来老旧的物流管理模式,特别是随着供应链系统的引进与应用,这一点显得更加突出。有不少实例表明,具备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企业,其物流管理能力也是处在行业领先地位。那么,对于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一、供应链系统的概述 1.供应链的含义 供应链协会对供应链的具体定义表述如下:供应链包括了在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产品从生产到交付的全部环节和提供服务的所有过程,贯穿了商业活动的全部流程。这种定义经历了一段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商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供需关系组成的网络。而这些供需关系的主体则是生产方、批发方以及消费方。 2.供应链的特点 供应链包括这样几个特点: (1)复杂性。 整个供应链上存在多个企业节点,每个节点相连构成了供应链。但是每个企业的组织形式各不相同。因此,这使得供应链具有复杂性。 (2)完整性。 供应链的内部具有一个整体目标,这是整个供应链的中心。整个供应链也不单是由制造、采购和销售这些分离模块而构成的,在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围绕着整体目标而运作。这样密不可分的情况让供应链变成了一个整体。 (3)交叉性。 每个企业的业务所涉及的范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一个企业很可能会在不同的供应链上处于不同的节点位置,这样不同的供应链就会形成交叉。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了交叉性。 (4)动态性。 企业的管理策略不会一直一层不变,反而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因此,企业作为节点在供应链上的位置也是具有动态性的,需要进行实时的调整。 (5)综合性。 供应链贯穿于企业的所有商业活动之中,会涉及到企业生产中方方面面的信息,甚至投资情况。同时它也让各个企业,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销售企业的产品都在供应链上流转增值,最终获取利润。因此其本身就综合了增值链、信息链、物流链和资金链,具有一定综合性。 3.供应链系统的含义 供应链系统指得是从最初的原材料一直到消费者手中的商品这条供应链上所有涉及到的企业主要业务过程的集合。同时,还包括提供的售后服务。 4.供应链系统的特点 供应链系统所包含的特点如下: (1)整体性。 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性是由供应链上各个节点发挥自身的功能之后,将其集合而成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因为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只能承担自己所当任的职能,只有将其全部整合,才能发挥出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性效果。这个功能的集合,可以让供应链上的企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收获最大的利益。 (2)目的性。 如上文所提,整个供应链系统有着一个目标。其根本目的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最低的消耗制造出最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以获得消费者的满意,使本企业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最终获得收益。 (3)密切性。 供应链上个每一个节点都是相连的,由此才会构成供应链系统,并发挥整体功效。而他们的结合就是因为供需关系所形成的利益相关体,因此,可以看出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 (4)适应性。 市场是变化多端的,消费者也是各有所需。因此,企业要想适应市场,就必须有及时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断地提升本企业的适应能力。而供应链系统则可以对市场进行预测,并具备这样的适应能力。 (5)层次性。 供应链系统是不同于单个的企业的,它是一个整体性的管理系统。因此,这个整体性的供应链系统必然具有不同层次的主体,层次性就成了供应链系统的另一特点。 二、供应链系统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仍然是传统的经营方式占主体,主要还是“供销一体化、仓储一条龙”这样缺乏个性化的服务。这就体现出,我国社会分工还是有点不完善,没有对物流活动中的采购、仓储和运送等职能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是无法适应现在日益变化的物流市场需求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顾客对物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企业还是无法对物流管理进行有效的统筹,那么就只能被市场所淘汰。 2.物流设备和技术落后 要意识到的是,物流设备是物流活动的硬件基础,信息化技术是物流活动的技术基础。但是,我国企业如今的物流管理现状则是设备和技术都比较落后。先进的物流设备和信息化技术是保障物流服务的根本,如果存在缺陷,那么就会导致物流信息不准确、物流速度缓慢的等情况出现。显然,这些情况的出现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使本企业在供应链上发挥的作用效率降低,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最终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无法取得最大收益。 3.物流管理流程不稳定 因为我国供应链系统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且发展时间也比较短,因此,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之间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管理流程存在风险。这种不安定的风险,会使得密切相连的各企业所形成的供应链系统出现破裂。 4.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缺乏 在现如今这个环境中,所有的竞争最后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可以促进企业发展。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因为物流管理发展较晚,供应链系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无法为市场提供复合型的物流管理人才。同时,也因为很多企业并不重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一直发展较为缓慢。 三、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的改进措施 1.重视现代化物流管理 企业应当重视现代化物流管理,明白现代化物流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将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的地步。同时,企业还应当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组建物流战略同盟,建造一个坚固的供应链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供应链系统的优势,从而提升本企业的竞争力。 2.建立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 企业需要明白的是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是一种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的的服务行为,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作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但是,顾客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企业的物流管理必须做到去适应这些多样化。因此,企业需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去运作企业的物流服务。同时,物流服务过程中,其服务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做到能与顾客进行实时沟通,方便服务顾客。 3.培养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 现代化物流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看出,现代化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咨询公司相合作的途径,来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与此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用人制度,让有物流管理才能的员工可以进入到企业的物流管理之中。另外,企业也可以和学校建立起校企合作,可提供给学校一些机会,比如校外实践或者顶岗实习的方式给予学生们一次真实的岗位学习模拟,事实上这种利用学校的优质人才资源为自己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并能最后准确对接这些人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是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但是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努力改进这些问题,尽早建立起一个坚固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是每个企业的责任。无论是为了企业的自身利益,还是为了我国物流管理的发展,这都是义不容辞的。 供应管理论文: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转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本文阐述了供应链的概念、内涵,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目的,分析了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 [关键词] 电子商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随着企业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供应链的概念范围扩大到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扩大到企业外部环境,强调通过供应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成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成为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 一、供应链的概念与内涵 1.供应链的概念。我国着名学者马士华等人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 美国学者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物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哈里森认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把它们转换成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识,即把供应链看作是以核心企业为根节点的双向树状结构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2.供应链的内涵。从物流角度出发,供应链包含以下几个基点: (1)供应链都是以物资为核心的,整个供应链可以看作是一种产品的运作链。供应链根本目的是满足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满足物资产品的需求,而且是最终的物资产品需求,也就是人们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故供应链以物资为核心。 (2)供应链是一种联合体。这种联合包括结构联合和功能联合。结构的联合指参与特定产品运作的有关单元的联合。功能联合指产品运作各功能的联合。供应链联合体就是一个系统。而系统的生命力就在于协调配合。因此,供应链最大的优点与特点就是系统各企业单元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果一个供应链系统不能够协调配合,这个供应链就不能叫做供应链。 (3)供应链都有一个核心企业,包括上游供应链和下游供应链。任何一个供应链都必须有一个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靠核心企业运作。除了核心企业外,一条完整的供应链还包括上游供应链和下游供应链。 (4)供应链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宗旨,就是要以更低的成本,更好更多地满足人民对某种产品的需求。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目的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用系统的观点提高对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和优化,即行使通常管理的职能,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效率的最优化并保证供应链各成员取得相应的绩效和利益,来满足顾客需求的整个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其首要的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即做到将正确的产品或服务(Right Product or Service),按照合适的状态与包装(Right Condition and Packing),以准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和合理的成本费用(Right Cost),在恰当的时间(Right Time)送到在指定地方(Right Place)的确定的用户(Right Customer)。因此,最好的供应链管理不是将财务指标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而是密切关注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库存水平和市场份额这一类情况。但是,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供应链管理必将带来链中各环节的改革与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就是在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实现吸收的增长(市场份额的增加) 、成本的降低,以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更加有效地运用,从而全面提高企业实力。 三、供应链模型 不同类型公司(企业)的供应链可能因其业务性质,属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等而有所差异。不同企业供应链的网链结构包含哪些企业,这些企业各自出现在供应链的什么位置,相互之间的关系应怎样,取决于诸多因素。因为供应链所生产的产品复杂程度,生产所涉及的原材料的种类和原材料供应所经过的环节,原材料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及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数量等可能会影响供应商数量。供应链的网链结构主要包括:供应链的长度(即所包含的层面) 、各层面供应商或客户的数量、各层面之间的联系方式。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供应链实际上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统一体。供应链的运行是由信息流开始的,并且信息流贯穿于物流和信息流全过程。信息流是物流的产物,又对物流的顺利进行起着规划、协调和控制作用。物流是商品实体的运动过程,它是物理形态,包含了运输、库存、装卸、搬运、包装等活动。资金流可以是物理形态也可以是虚拟形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因此必然导致资金的流出,而只有产品出售给自己的客户,资金才会重新流向企业。 由此可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信息流很好地指导物流,而物流的正确又保证资金流的正确,这样反馈的信息又很好地指导了物流,由此循环,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才能很好地配置。供应链中的信息若不有效地集成,信息流形成不统一,相互间信息不共享,信息传递的渠道不畅通,信息反馈滞后于物流,无法滚动指挥物流,就不能在整体上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要强调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集成与统一,即以最少最佳形式安排物流、依靠准确的信息流来产出最大限度的资金流。 供应管理论文:供应链一体化时代下的物流管理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社会,每个企业都想该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降低企业的成本消耗,将生产与流通中涉及的生产产品和服务与需要和供给企业相联系所形成的的链状结构。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反馈给供销商零售商等客户而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的模式。供应链一体化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在这个大形势下,在供应链一体化的时代下,物流管理的发展将会有很大进步和提高,并迎来物流市场的新时代。 1 我国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的必要性 供应链一体化是现如今物流管理发展的必然性产物,同时也是物流管理在面对市场后的产物,适应现代化物流业的发展需求的同时,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1.1 供应链一体化是物流管理内在逻辑性要求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成了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在物流管理中,是指简单地运送货物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要改变管理模式,充分运用供应链一体化带来的优势和模式,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将原来以生产和经营为主的物流管理发展成多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把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与供应商零售商有机结合在一起,并有效组织计划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形成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扩大物流覆盖面,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在供应链一体化的模式中使企业得到发展,并使物流管理更具有逻辑性。企业的物流管理是整个企业的一部分,使物流达到最佳状态,在保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最低化,是企业实现物流管理一体化的根本任务。 1.2 供应链一体化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竞争力的加剧,各个企业都为了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做出了努力,如果不进行物流管理模式是的转变就势必被社会淘汰,企业势必停滞不前。若想要企业长久发展下去就要提高物流效率结合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完美的服务,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也给企业制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个必然的选择,这就说明了供应链一体化的运用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可以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来实现客户的需求,因此在世界企业的竞争中具有一定的战略优势,可以建立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任关系,通过对各部门信息的连接才能形成一体化,有助于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了计算机网络在工作中的运用,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助有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使企业可也跟上时代的步伐,稳步的加快前进步伐。只有革新才能进步,所以说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2 构建供应链一体化下的物流管理体系 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需要组织、计划、协调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模式,需要各方的协调发展,相结合共同的完成,在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形成的体系中。 (1)要有具体的组织计划,这样才能在实现一体化过程中,及时的找准方向和定位。 (2)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要掌握好相关的物流信息,使整个过程是有序的发展的。 (3)在发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时候,要注重对信息化的投入和使用,满足对每个物流信息的追踪,做到放心使用。 (4)把握好资金的流动情况,满足整个物流系统的操作,使供应链一体化下的物流管理模式能够全面的发展。 在一体化实施中将物流管理发展中的基本情况有效控制并相应的提供给需要他们的客户,包括供应商,零售商等。通过这个链状结构的形成,使企业管理更加程序化,合理化,提高物流效率,提高企业经济利益。 2.1 结合市场需求,建立新型战略关系 新型的物流管理不再是单独的将客户需要的货物送达这么简单,它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物流管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进步。它结合了企业不同部门的相互配合实现程序化,一体化。通过各部门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信息的采集,将他们汇编成客户需要的内容分别与供应商、零售商、等相关客户联络并交换所需生产要素。进而形成一种供应链的关系。由此可见,要发展供应链一体化首先需要弄清楚当前社会的市场需求,根据需求制定方案策略,要处理好企业各部门直接的节点的连接,加强配合与合作能力,提高每一部分的技术能力,在整体中会有更大的更好的效果。保证一体化实施起来的流畅性。还要处理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供应关系,加强协作能力,完善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 2.2 加强物流的服务质量 对于企业来说,客户就是上帝。拥有好的服务质量会提升企业的信誉度,服务态度好自然对让客户心情好,增加对公司的好评。优质的服务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运营,它是企业对外的形象,是企业是否能够得到认可的一种有力的依据。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店铺服务态度不好,你还会去他家购买吗?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从此不再光顾,对于商家来说就是失去客户,失去赚钱的机会。那么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也不例外。加强物流的服务质量会因此招来很多客户,提升企业竞争力,完善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良好的形象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2.3 提高物流管理的高科技含量 发达的科技使企业不得不丢掉古老的办公方式,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在办公自动化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技术将供应链一体化所涉及到的信息包括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模式的网络。为的就是更好的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从多角度出发,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跟上时代的潮流。高科技的运用关系着信息传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提高物流管理中高科技的运用会加快企业物流的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认识到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并为此做出了努力。伴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进步,使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应用的范围也逐步的扩大和提高,加强了对一体化物流管理的认识,扩大了对一体化物流管理的投入和研究,使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管理取得理想的成绩。不过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供应链一体化需要注重组织和流程的规范化和人才的培养,促使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这样有利于发挥一体化物流管理更大的利用价值,加大物流业的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大企业部门之间的信任度,因为一体化的物理管理是企业之间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需要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完成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通过和企业之间的配合以及生产要素的交换,使企业迅速发展,以科学的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带动各个企业之间的发展。而企业也可以通过优质的服务态度去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树立企业形象。 供应管理论文: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建材生产供应和价格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 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恢复重建的重要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作出全面部署。针对灾后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建材供需矛盾突出等情况,为进一步做好灾区建材生产供应,稳定灾区主要建材价格,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确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顺利实施,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促进建材生产供应 (一)增强灾区建材企业生产能力。合理调整建材企业布局,简化审批手续,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建设,鼓励现有建材企业采用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原计划关停落后生产能力的建材企业,在符合产品质量和环保要求的情况下,经有关部门办理许可手续后,可延缓至20__年淘汰。不再恢复重建震毁的落后生产能力。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到灾区投资兴办、兼并重组建材企业,增强水泥、墙体材料生产供给能力。 (二)保障建材生产企业运营。支持建材生产企业加强节能减排、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搞好煤电油运等建材生产要素的协调服务,保障灾区水泥以及砖瓦砂石等墙体材料生产企业正常运营。水泥行业暂停执行差别电价一年。鼓励商业银行对有利于增强灾区建材生产能力的合规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所需流动资金,给予信贷支持。 (三)综合利用灾区固体废弃物。组织做好震毁建筑废弃物清理分拣、消毒防疫和集中运输等工作。加强统筹规划,支持符合条件的建筑废弃物处理厂建设。引导建材生产企业和各类投资者,按照《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综合利用灾区建筑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煤矸石等研制开发环保建材产品。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和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优惠政策,采取无偿提供临时生产用地等措施,支持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在恢复重建期间就地处理、就地利用、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四)鼓励发展和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积极组织企业研制开发新型建筑材料。鼓励和引导使用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煤矸石空心砖等新型墙体材料,替代部分传统墙体材料的使用。民族地区可按照少数民族建筑风格,在保证石材选用和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当地石材作为农房墙体材料。 (五)保障大宗建材物资供应。需跨省供应的钢材、水泥、玻璃、沥青等大宗建材,可由省级政府有关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组织集中采购,衔接落实生产和流通配送,稳定出厂和运输价格,保障市场供应。砖瓦砂石等建筑材料,立足省内平衡解决,可由县级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确定生产供应商和供货价格,组织集中采购。 (六)鼓励对口支援建材供应。灾区周边省(区、市)根据灾后恢复重建建材市场需求,发挥本地建材企业优势,积极组织货源销往灾区。鼓励对口支援省(市)自行组织紧缺建材采购,尽力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的需要。 (七)保证灾区重建建材产品质量。建材生产企业要加强建材产品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生产。建材流通企业要依法经营,防止不合格建材流入市场。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建材产品的行为。 二、保障灾区重建建材运输 (一)尽快恢复灾区道路交通。加快灾区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优先安排建设资金,加强瓶颈路段疏通与维护,提高通往城镇和边远乡村的道路通达能力。加大重点路段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监测、预警和治理力度,确保交通运输安全。 (二)统筹组织运输力量。按区域建立建材配送中心,及时建材市场供需信息,组织引导社会运输力量参与大宗建材运输,减少倒运和仓储环节,保障城镇、乡村大宗建材供应。对为政府采购提供配送服务的企业给予补贴。 (三)开辟建材运输绿色通道。铁路、公路等部门对运往灾区的大宗建材,优先安排运力。对政府集中采购的大宗建材运输,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发放专门通行证,继续实行绿色通道措施。 三、加强灾区建材价格监督管理 (一)落实重要建材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灾区价格主管部门要把平抑建材价格作为当前价格监管工作的重点,根据建材生产销售特点,适时采取规定限价、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提价申报、调价备案等干预措施,确保钢材、水泥、玻璃、墙体材料等大宗建材出厂和销售价格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地方政府可成立由价格主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参加的产销地临时价格协调机构,协调建材临时价格政策。根据市场变化,对供求平衡、涨价压力缓解的建材品种,及时调整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二)加强建材价格监督检查。继续做好灾区建材价格日报工作。组织开展钢材、水泥、玻璃、墙体材料等重要建材及其运输价格的检查和巡查,防止煤电油运价格不合理上涨。重点查处违反政府限价、擅自提价,以及降低质量、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变相涨价和欺诈行为。依法打击建材价格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建材市场秩序。 四、加强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灾区各级发展改革、经委(经贸委)、住房城乡建设和价格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恢复重建期间建材生产供应和物价稳定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根据灾后恢复重建需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按照职 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服务,务求实效。各级发展改革、经委(经贸委)、住房城乡建设和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大促进建材生产供应和稳定价格的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准确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正确引导市场行为。要加强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要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有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供应管理论文:煤炭企业供应商管理思考 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物资需求特性,决定了煤炭企业应该进一步改革物资采购模式,完善供应商管理工作,以降低企业总成本、逐步构建战略采购体系为目标,以供应商队伍建设与管理为中心,以提升采购行为和供应商的合作层次为核心,在对供应商进行科学评价、动态考核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一支优秀供应商队伍,并通过与供应商在资本、技术、服务与管理创新方面的合作,最终实现煤炭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开展煤炭企业供应商队伍建设与管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变革。 一、调整思维,统一认识 煤炭企业的物资部门与社会流通领域的物资部门,都是从事物资流通业务的,但煤炭企业物资部门在这个活动中,不再是从流通到流通,追求的目标也不是部门利益最大化,而是满足安全生产对物资的需求及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物资采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总成本的节约。成本最优往往被误认为价格最低,因而采购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单次购量价格,忽略了物资使用过程中的维修费用、使用寿命、配件及易损件的消耗、产品更新淘汰等因素,只考虑价格,采购总成本是得不到整体控制的。因此,必须对采购流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成本环节和其他长期潜在成本进行评估。 二、形成共同参与、综合协调的运作体系 供应商队伍建设不仅是供应部门的事,也涉及使用单位,因为物资的各种性能都需要经过使用过程的检验,同时还涉及到技术部门。只有技术部门与供应商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在煤矿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此外,作为企业内部的监督部门,也需要在采购方式改变时,对新的运作方式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这就需要有一个由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供应商管理与协调机构,统筹运作这项工作。 三、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科学划分供应商类型 评价体系主要包括:①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涉及企业的性质、组织规模、主导产品等方面。②企业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企业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系、产品的市场范围。③质量水平。主要包括产品资质、检验标准化程度、产品的优良品率、iso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认证体系、对质量问题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率、安装调试情况、使用过程中事故率(次数)。④交货能力。主要评价生产加工发货的及时性、扩大供货能力、增加订货的反应能力等。⑤价格水平。主要评价优惠程序及幅度、消化涨价能力、成本下降空间。⑥技术水平。主要包括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后续开发的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技术问题反应能力。⑦售后服务。主要包括应急反应程度、配套售后服务能力、现场服务能力。⑧企业文化。主要涉及企业理念、企业发展战略等。在评价过程中,供应部门、技术部门、使用单位按照涉及不同内容和不同的权重,最终对供应商做出综合的评价,再按照物资采购额度及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程度,分别确定战略供应商、重点供应商、准入供应商。 四、采用新的运作模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应保障程度 供应商队伍经过评价、筛选确定后,在物资采购上可以采用以战略(重点)供应商采购为主、其他采购为辅,协商定价为主、招标采购为辅,集中批量采购为主、临时采购为辅的方式,逐步形成“大厂家、大批量、大采购”的运作模式。如平顶山煤业集团20__年末开始着手供应商队伍建设,改变了以月度招标比价为主的分散采购方式,以年度需求计划为基础,组织了两次大型商务洽谈会,20__年订货量达到8亿元,为全年60%的主要物资需求确定了采购渠道。由于供需双方对市场进行了锁定,因此,生产企业可以根据需求,寻求市场原材料最佳采购期,适时安排生产,形成规模生产,最大程度地消化市场价格变化形成的不利因素,为煤炭企业提供价格较为稳定的产品。 供应商队伍建设,也使煤炭企业的储备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供应商为了保证其市场占有率,就要提高物资供应的保证程度,同时,为了减少生产周期、运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一般都扩大其产品在煤炭企业的代储量,煤炭企业作为对供应商的支持,也采取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供应商扩大代储。如淮南矿业集团物资部门对供应商实行了“四免一不欠”(免提运费、免仓储费、免装卸费、免配送费,消耗后结算不拖欠货款)政策,采用物流大市场、物资代售、采掘工具超市等方式,为供应商代储提供便利条件,在物资总储备中,供应商的储备比例达到2:3左右,大大提高了物资供应的保障程度。 五、通过技术、资本、服务等纽带与优秀供应商实行多层次合作 搭建一个平台将供应商与使用单位连接起来,供应商可以直接接触到使用单位,了解煤矿对物资技术的需求和特性服务,了解所供产品使用、维修情况,及时提供零配件。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减少因安装使用不当造成的产品损坏。一些供应商与煤矿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供应商与平顶山煤业集团联合开发了o型掘进机、双联电机车、智能型馈电开关等产品,带动了煤矿的技术进步和效益的提高。平煤集团物资部门利用土地、设施等与中国石油公司进行资本合作,成立了中油平顶山销售分公司,运作几年来,市场不断扩大,效益逐步提高,平顶山煤业集团得到了可靠的资源,也降低了储备占用。 目前,大型煤炭企业都在整合煤炭资源,扩大生产区域和生产规模。建立区域性仓库和扩大配送能力是许多煤炭企业物资部门面临的新问题。与优秀供应商进行资本合作,吸引供应商参与煤炭企业内部的仓储物流业务,应该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尝试的一个方面。同时,物资部门还可以利用煤炭企业在钢铁、建材等行业的采购优势,为供应商提供价格优惠、质量优良的物资,使供应商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 六、开展动态考核,实行优胜劣汰 供应商队伍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评价体系,煤炭企业每年都要对供应商开展综合评价,实行准入供应商向重点供应商、重点供应商向战略供应商晋级,并增加对优秀供应商的采购额度。同时,还要对运行中出现问题的供应商实行降级,对出现重大问题的、不合格的供应商进行淘汰,逐步建立起一支成熟和相对稳定的供应商队伍。 许多大型煤炭企业已经开始着手供应商队伍建设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从长远看,不仅各煤炭企业需要在发展中进行完善,还需要探讨如何在 区域内或行业内进行横向联合,形成更大的行业优势,实现更大 范围内的优秀供应商队伍建设与管理,形成煤炭企业物资部门之间的“合力”。这必将会对煤炭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安全生产产生更大的影响。 供应管理论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营销对策分析 供应链管理不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传统观念,也改变了物流企业传统的营销策略。供应链管理大大缩短了企业、同行和客户三者之间的距离。作为物流企业,如何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现代营销策略开辟市场、发展市场、占有市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更好更快地发展,已成为众多物流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1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特点 物流企业,是指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物流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物流企业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1.1 物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情况突出 目前,许多中小型物流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对服务对象和区域的定位不准确、信息化系统不完善、以及对新兴物流业务的探索不够大胆等原因而退出了物流行业。同时,我国也迅速崛起了一批实力雄厚,业务功能齐全,集成化运作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管理技术,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化水平,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物流大企业,其中有由运输仓储货代转型的如中远、中海等,也有新建的第三方物流如广州宝供、天津大田、大连锦程等。 1.2 物流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信息现代化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企业是以信息为中心、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以达到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也是唯一的选择。要想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管理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POS系统、EOS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业务流程重组(BPR)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被广泛的应用。 1.3 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发展 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规范物流服务提供者与物流服务需求者之间的关系。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根据契约的规定,提供多功能直至全方位一体化物流服务,并以契约来管理所以提供的物流服务及其过程。 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营销现状 随着全球物流进入了供应链管理时代,近几年我国物流企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国内传统储运企业转型改制后形成的物流企业多数仍未脱离过去经营服务垄断时期的陈旧思想,在已有固定的大量业务面前很少考虑宣传营销战略;而一些富于竞争实力的民营物流企业虽考虑了宣传营销市场的发展,但多数做得不够,且策略与国际物流企业营销水平相差甚远。 2.1 物流企业营销观念淡薄,缺乏成长活力 在营销策略上,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的服务观念、营销意识相对淡薄,一些物流企业还停留在“等顾客找上门”或是依靠一些固定的客源维持的原始营销阶段,企业自主宣传促销意识薄弱,竞争观念、服务观念不能到位。 2.2 现代管理意识淡薄,影响整体竞争力 当前,我国一些民营、小型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小农意识”,短期逐利思想严重,很难向现代化物流企业发展理念转变;多数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 2.3 物流企业营销宣传方式层次较低,缺乏系统性 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所采用的营销手段主要是发放企业业务宣传单,在营业网点附近制作指引广告等,而这些营销方式均是以企业自身为中心进行开展的,没有和客户服务联系起来;营销宣传缺乏系统性。 2.4 物流服务营销人才缺乏,行业竞争不规范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现有营销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我国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物流法》,涉及物流服务营销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缺乏,行业竞争秩序亟待规范。 3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营销对策分析 3.1 提高营销意识,加强营销宣传力度 我国物流企业要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充分重视物流营销宣传,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宣传企业,提高物流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物流企业要开展有效的促销策略,利用广告、物流人员销售策略、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方式与客户实现有效沟通,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信誉度。 例如,享誉全球的联邦快递公司在营销宣传中,注重通 过电视、报纸、公益活动等多种渠道宣传企业形象,进行业务推广,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3.2 满足客户需求,确立自己的品牌 物流服务品牌是一种通过提供创意性过程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劳务行为标记。物流品牌的服务具有即时效应。首先,它不能够像一般品牌那样可以多次享用,只有在参与购买的过程,才能一次享用这种品牌,一旦脱离,享用也就结束了。物流企业在选择和制定品牌策略时,要依据社会条件、市场环境、消费者偏好和商品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注意品牌的特异性,使品牌能与商品实体相吻合;物流企业通常可以采取如下几种品牌策略:品牌差异策略;单一品牌策略;效用品牌策略;名字品牌策略;产地品牌策略等。 3.3 拓宽营销渠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得渠道者得天下”强调的就是营销渠道的重要性。物流企业营销渠道是指物流服务通过交换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路线。物流分销渠道涉及的是物流服务从生产向消费转移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点为生产者出售物流服务,终点为消费者或用户购买、使用物流服务,位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中间环节。 物流企业营销渠道的设计一般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确定渠道模式,企业在对分销渠道进行选择时,必须先决定采用哪种类型的分销渠道,其中主要是看是否通过中间商,如果需要的话,要通过的中间商属于什么类型和规模等。二是确定中间商,包括中间商的数目、选择中间商的条件等。三是明确渠道成 员的权利和义务,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价格政策、销售条件、地区权利以及双方应提供的权利与责任等内容。四是对渠道设计方案进行评估。 3.4 积极培育并合理使用营销型物流服务人才 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高素质的营销型物流服务人才。当前,新的物流观念和技术不断涌现,国内物流企业不仅要对员工进行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知识培训,而且要进行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技能的培训。 现代物流企业在实行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应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看重整个流通渠道的商品运动,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必须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与生产企业、供应商及客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 供应管理论文: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研究 摘 要:供应商管理是旅游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供应商合作关系是提高旅游供应链效率的有效途径。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使供应商与旅行社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这有助于合作的深入。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的管理划分为基础层、运作层、机制层和目标层四个层次,根据各层次要求的不同,提出了构建旅行社协作网络、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和建立利益保障机制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旅游产品;旅行社;旅游供应链;旅行社供应商 旅游供应链是一条服务型供应链,自身的特殊性造成了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关系复杂。对于如何协调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很多学者已经从多角度进行了研究。国外对旅游供应商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建立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模型、供应商奖惩体系以及与供应商维持稳定合作关系的因素与方法等进行探讨。国内对于旅游供应链上企业关系的研究,早期主要是对旅游企业组织和合作联盟的探讨[1]及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讨论[2-3]。对于旅游供应商管理的研究也较多,主要是以构建相应的模型来进行问题的探讨:张晓明等对于旅游服务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问题应用博弈模型、经典报童模型进行了具体研究[4];吴琳萍通过建立基于“时间—价格(成本)”的期权合同模式构建了旅行社与供应商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了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协调[5];吴春尚等用委托模型在分析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企业的协作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旅游服务供应链企业有效协作的条件[6]。 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旅游企业关系研究的重点在于旅游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合。由于国内外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差异,国外以旅游企业实证分析为研究基础,重点在如何评价和选择供应商,以及如何维持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方面。国内旅游供应链管理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探讨、供应链诚信问题、与供应商关系等研究上。随着研究的深入,运用各种方法解决旅游企业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旅行社与供应商合作问题的研究也随之展开。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将立足于旅行社的产品开发,探讨供应链上各旅游企业的关系,划分支持旅游产品开发供应商的管理层次结构,提出旅行社供应商策略的管理。 一、旅游产品特点及旅行社在供应链上核心地位分析 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流通过程不同,旅游产品的流通是在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之中实现的,旅游者旅游消费的过程就是旅游企业生产旅游产品的过程。从供需两方面来看,旅游产品以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为核心,以服务为主要内容,具有无形性、不可储存性、消费与生产同步性、异质性与雷同性并存等特点,是一种以旅游设施为依托,以供应商的产品为“原材料”,经旅行社的设计、组合或营销等开发活动后被销售给旅游者的商品[7]。旅行社的供应商是为旅行社生产旅游产品提供必要生产要素的企业,在旅游供应链上位于旅行社的上游,包括饭店、交通部门、景点、娱乐购物等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有需求的企业。从旅游产品的定义可以看出,旅行社是联系众多供应商的纽带,起到组织者、生产者的作用,它受饭店、交通部门、景区、娱乐等各供应商的委托,以合同规定的价格向旅游者出售旅游产品。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除主要承担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各项产品的组合与出售工作外,还承担了收集旅游者信息并反馈给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供应商的任务。现阶段,虽然我国旅游供应链的发展还不十分完善,对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确立还有很多争议,但按照发达国家旅游供应链的发展方向看,旅行社作为核心企业的潜力非常大。在完整的旅游供应链中,旅行社在旅游活动中既直接和旅游者接触,又根据游客需求对食、住、行、游、购、娱等企业的产品进行集成。在这一过程中,旅行社具有其他单个旅游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承担着供需双方信息汇集交流、服务等各方面调度、旅游行程安排、各环节关系协调以及资金往来结算等工作。旅行社作为游客与其他旅游企业连接的纽带,在旅游供应链上具有链接组织的特点,并承担了核心企业的大部分任务[8]。从旅游供应链的发展现状看,旅行社特别是大型旅行社在实际工作中的确发挥了核心企业的主要作用。 二、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特征分析 (一)面向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的意义1.保证旅游产品的质量传统的旅游产品从本质上讲是提供给旅游者的一种服务,是由包括旅行社在内的所有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的组合。虽然最终是由旅行社将产品按顾客要求组装,但是旅行社对于旅游产品各要素质量的控制远超其本身力所能及的范围,产品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个旅游产品。要使旅游产品质量得以保证,仅靠旅行社一方努力不行。旅行社作为组织者,要承担起协调各供应商关系的任务,与供应商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以旅行社产品开发为核心的旅游供应商的合作,能够加强旅行社及其供应商的核心竞争能力,对旅游市场上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快速反应,并提高旅游产品整体服务质量。2.降低旅游产品成本旅行社和交通、金融、饭店、景区等相关的供应商实行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可以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旅行社与供应商通过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形成联合经营网络,提供优势互补的产品,不但有利于满足顾客的需求,这种稳定的协作关系还可以减少旅行社寻找合作伙伴、评估合作伙伴和维持合作伙伴关系的支出,对于旅行社和相应的供应商而言都意味着经营的稳定,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 (二)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供应商管理的特点相对于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而言,在以往供应商管理研究中,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处于主动地位,而提供旅游产品其他组成要素诸如食、住、行、游、购、娱的供应商,相对而言处于被动的地位。旅行社对各旅游要素进行采购时,考虑最多的是价格因素,有时也会以质量、合作诚意等作为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标准,但是总体而言没有从战略角度管理旅游供应商。从与供应商合作的现状来看,当前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仍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买卖关系,在利益上,很多时候双方处于对立面。当市场需求变化较大的时候,如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双方更加注意在每一次买卖过程中如何使自身获得的利益最大化,一味讨价还价,最终反而增加了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品的质量。与以往的供应商合作与管理不同,在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的管理行为中,存在以下特点:旅游产品开发不再是旅行社单方面的行为,供应商也不再是旅游产品各组成要素简单的提供者;供应商要介入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双方建立起联合开发的团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9];旅行社应当承担起协调各供应商关系的任务 ,注重供应商的发展;各供应商之间应制定共同发展的战略,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防止为追求各自的经济效益在利益分配方面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 (三)构成层次分析旅行社组织出售完整的旅游产品给旅游者,它与旅游产品各要素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核心实际就是一种经济合同关系,供应商本身属于企业,追求各自的经济效益目标,因此在利益分割上必然会存在矛盾。为了防止供应商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对整个供应链和其他企业利益造成损害,旅行社要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对供应商关系进行协调,并建立共同发展目标。旅行社通过与旅游企业共同合作,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形成旅游产品外形部分与延伸部分的差异性,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最终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从层次分析的角度出发,可将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划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即基础层、运作层、机制层和目标层(图1)。从图1看出,四个层次联系紧密,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再是旅行社单方面的工作。为了达到设计满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产品以及形成产品和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信息技术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基础。运作层则强调各旅游供应商的优势,发掘旅游供应商最大的潜力,发挥核心企业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的协同作用,组建合作的团队,提高旅游供应链整体效率。机制层主要强调激励、协调机制的建立,旅行社与供应商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协调与激励机制能够提高产品开发过程中各供应商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面向旅游产品开发的旅行社供应商管理的策略 (一)构建协作网络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旅游市场竞争,许多旅游网站应运而生,扩大了旅游市场供求的规模,也为旅游市场供求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但在现阶段,大多数旅游网站也只是信息的平台和一种新的宣传媒介,部分可以实现与用户之间的简单互动,对于游客更多的需求信息无法了解,业务还是通过一些诸如电话等传统人工服务的方式完成。旅游者虽然可以通过专业旅游网站选择旅游产品,设计自己偏爱的旅游线路,但除了选择自由之外,对于产品其他方面的信息了解较少,更多情况下,游客还是希望从专业人员那里得到丰富的信息和建议来完成旅行。旅行社作为整体旅游产品的销售者,无论对于游客还是供应商都有自身优势。一方面,旅行社是其供应商(如航空公司、车船公司、景点等等)和旅行者之间的桥梁。游客通过旅行社可省去一一筛选的烦恼,由旅行社帮助其设计产品,除了价格优惠之外,还可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旅行社将根据游客的偏好聚合和组装产品,向旅游者提供更特殊化的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旅行社直接面对游客,更易得到游客对交通、饭店、餐饮等服务的真实需求信息,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供应商,可使供应商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应对变化。因此,旅行社作为整体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供应商只有与旅行社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共同建立企业外部网络,互通信息,才能更及时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提高整条旅游供应链的效率。旅行社可以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即外部网,使其成为开展电子商务的平台和企业窗口,并通过这个窗口与顾客和供应商更畅通地沟通。供应商加入该网络更能准确地把握游客需求,及时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旅行社与供应商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他们就具有共同、共享的目标,并相互依赖。网络的建设可以包括旅游目的地介绍、产品咨询、产品预订、旅游者需求调查、产品反馈、网上营销,以及与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图2)。网站的建设主要由旅行社来完成,旅行社构建中央数据库,与供应商和顾客连成网络结构,合作的旅游企业能从免费的数据库中获得信息,建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及时发现市场变化,提高企业效率。通过健全网上交易,最终实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在网络结构的中央数据库中,供应商可以获得关于市场和游客更加详细的资料和需求,旅游者可以获得关于旅游产品最新和最完善的信息。供给与需求信息沿着旅游供应链流动。作为中介机构的旅行社,整合游客需求信息,并与供应商共同探讨和开发产品,从而设计出最符合游客要求的旅游线路。在这个协作网络中,三方面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 同时也都是信息增值的受益者。 (二)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完整的旅游产品由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各旅游要素供应商应提供优势互补的旅游产品,才能组成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现在的市场竞争不再是单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旅游供应商之间存在竞争,但更应保持合作伙伴关系,以提高整条旅游供应链的效率。如果供应商分别向需求单项旅游产品的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则会因企业之间契约谈判和维持契约而产生相当大的交易费用。因此,合作企业在以旅行社为主构建起来的网络平台上,互相探讨、研究市场形势,共同开发旅游产品,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旅游消费的逐渐成熟,价格手段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对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推进作用越来越有限。消费者的成熟也带来了市场超细划分的趋势,标准化的旅游产品不能再满足游客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旅途追求更多的享受和乐趣已经成为消费主导,这就需要旅游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必然会带来成本的增加以及旅游产品整体价格的提升,而整体价格上涨又不利于市场竞争。因此,只有旅行社与供应商进行团队合作,才能在不增加成本的同时创新旅游产品。在旅游越来越注重享受的当下,旅行社与饭店、交通等供应商合作开发一系列度假休闲旅游产品,能在淡季提高诸如宾馆、酒店等供应商的客房入住率。在欧洲,英国和德国的假日旅游包机业是十分成功的行业,包机业趋于“垂直一体化”的格局,主要的包机公司都为旅游公司所有。我国由于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所限,目前还没有百分之百飞远程包机航线的航空公司,但是与航空公司合作开发包机旅游产品是可行之道。如在当初“云南丽江线”一直不温不火的状况下,深圳国旅与深圳航空公司毅然联手,与丽江旅游局合作,联动让利,互为促销,开发了多条主题旅游的包机线路,不但使各自的业务跃上新台阶,更把丽江游打造成了一种新 旅游的代表,开创了今天“丽江游”模式的先河。这几年,旅行社与航空公司合作频繁,开通旅游热点地的航班直飞,推出大批直飞旅游产品,既使游客行程更方便省时,产品报价大幅下降,也使企业获得了更多利润。(三)建立利益保障机制通过供应商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够改善旅游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共同的企业目标和期望,旅行社和供应商都能增强抵抗危机的能力。旅行社与供应商合作开发旅游产品,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利益,如果旅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就会失去合作的动力。只有建立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共同分担旅游产品开发的风险,才能确保合作双方利益的实现,提高供应商合作的积极性(图3)。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要保证饭店、交通、景点等旅游供应商稳定的销售量。在旅游淡季时,帮助供应商推销更多的产品,提高旅游设施的使用率,但不可借机压低价格;帮助旅游供应商提高旅游服务的能力,降低企业之间交易成本,保证供应商的利润稳定性,在宣传旅游产品的同时帮助供应商提升企业形象。旅行社与旅游供应商要经常互相沟通,建立起旅行社和供应商不同合作阶段(如淡季或者旺季)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多种可选择的策略中挑选双方都较满意的方法,同时双方也互相监督,保证旅游产品顺利开发和旅游供应链效率最大化的实现。 供应管理论文:浅谈供应链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生产经营、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从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如果只是依靠企业自身努力,不足以在市场环境中获得足够的优势。为了应对熟悉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又是互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提高,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管理模式出现,通过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相互协调补充,使供应链各环节都平稳运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实施中,对市场环境也要不断的适应,要求管理人员要将供应链管理意识竖立起来的同时,还要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属于管理模式的一种,基于企业发展中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对关系到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将产品从原料、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采取集成化管理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每一个环节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后,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综合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战略性、互补性及集成性:(1)战略性。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使合作相互促进。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提升,使自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避免企业在供应链中被淘汰。(2)互补性。指的是对企业自身运行的不足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补充,尤其是在市场环境的多元发展中,动态的市场运行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企业间展开合作,能够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风险共担,降低损失。为了使企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效果实现,企业要从自身的不足入手,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包含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及资金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3)集成性。指的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将企业松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运行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而产生的设计水平及生产水平,在产品创新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加快,最终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合作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 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难免会出现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出现不合作的倾向。尽管很多企业也参与合作,但这些合作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会退出供应链。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要想获取长期效益,必须要将合作维持下去,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可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2.供应链管理存在缺陷 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相应管理技术,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技术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供应链运行技术也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技术而言,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企业供应链运行中,尽管很多企业也都处于供应链管理中,但管理的方法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合作管理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资源类型有很多,包含资金、信息、知识、物流等,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跨度、时间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链管理平台,而目前因为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供应链合作中也存在着缺陷。 三、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策略 1.建立供应链合作信息机制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节点,在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企业间一旦出现不信任现象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了防止供应链信息失真对供应链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装企业而言,必须要建立信任机制,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基于共享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信任机制建立起来,企业间能够在平台中对生产、经营、销售等市场信息相关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对企业产品市场信息进行交流时,涉及的内容包含产品、市场、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准确、全面的获取,必须要有密切的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创新。 2.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在供应链上运行过程中,尽管企业之间都是以合作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所以在企业供应链合作中,有必要建立动态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供应链中所有的合作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与检查,包含经营策略、技术措施、进展情况等,都要与合作规范相符。供应链合作中,企业之间都采用的是合同管理方式,按照供应链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管理,对合作企业的状态实施过程性监督,全面管理,防止供应链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监督,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3.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 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核心业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关注的重点,其它业务则通过外包方式,由专业服务单位处理。而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的建立,使企业间形成动态联盟,在供应链运行机制下完成各项业务。然而,供应链在运行状态下,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势必会存在,这也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存在与形式,而信息合作不会出现。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则会促使合作的失败。由此可见,协调机制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企业竞争中,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是重点,消费者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只有全力合作,才能使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建立供应链合作协调机制,供应链运行中企业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通过协议式合作,对资源、信息进行共享,共同分担市场风险,强化企业之间的合作,最终使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均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总之,在各个行业领域中,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间的竞争也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要求对管理战略也要不断创新,实现动态化的供应链模式。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合作信息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协调机制,才能保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稳定运行。 供应管理论文:油田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 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以及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经济发展战略初显成效等因素将影响油气行业的未来发展环境,特别是××在石油工业战略接替地位的确立,以及提出的“1521”发展目标,对工程技术部的生存和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面临的良好机遇主要有:一是国家能源需求为工程技术部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西部特别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为工程技术部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市场条件;三是油田的支持为工程技术部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四是公司实力的提升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生产保障压力越来越大;二是技术和质量需求越来越高;三是经营管理压力越来越大;四是公司自身在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核心技术不成规模,市场竞争优势不强,还有自身的思想观念等因素。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调和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在企业持续重组的情况下,工程技术部如何能得到持续优质高效的发展是面临的一个课题。文秘站版权所有 2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 2.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 所谓供应链,是指在向最终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顾客等相关实体的活动及相互关系的网络。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为了使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效益最大而对相关实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方法。供应链管理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优化所有与供应链相关的作业,实现顾客满意度最大,供应链各成员效率和效益最优的目标。 据有关资料统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货到生产的周期时间缩短25-35,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率增值提高10以上。 2.2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可以从存货管理的方式、货物流、信息流、风险、计划及组织方向的关系方面来讨论。 从存货管理与物流角度来看,在供应链管理中,存货水平在供应链成员中协调,以使存化投资与成本最小。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把存货向前推或向后延,其结果是造成某个或某些节点企业存货投资增大和成本增加,影响节点企业竞争力,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从对成本管理的概念来看,在供应链管理中,是通过注重产品最终成本来优化供应链。传统管理中节点企业一般只注重本公司发生的成本和竞争对手的生产成本,不太意识到它们与供应商的关系如何影响到最终产品的成本。 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需要风险共担才能实现;从计划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的计划表现为上、下游节点企业在计划中的参与性和协调性要明显于传统管理;从组织形式角度来看,供应链组织形式出现了战略联盟与合作。 2.3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 (1)目标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调和总成本最低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时间最短化以及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供应链成本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供应链物流的其它成本费用,各成本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并使实体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实体分销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总成本最低化目标就是整个供应链运作与管理的所有成本的总和最低化。 总成本最小化目标不是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库存的转移,而是使整个社会库存总量减少。这就需要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运用集成化管理思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改进服务、缩短时间、提高品质与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是可以兼得的。 (2)作用 一是可实现供求的良好结合。供应链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紧密联结在一起,并对之进行协调、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关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需求信息沿供应链逆向准确地迅速地反馈到生产厂商。生产商据此对产品的增加、减少、改进、质量提高、原料的选择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地结合。二是可促使企业采用现代化手段。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和动因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应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则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手段越需要现代化。三是可降低节点企业库存成本和供应链的流通费用。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减少库存量,减少了资金占用,从而降低库存成本。供应链通过各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简便的流通渠道,大大缩短流通路线,有效降低流通费用。 (3)基本要求 一是信息资源共享。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企业拥有的信息资源是其在市场竞争的重要后盾。供应链管理大量采用现代科技方法,以最优流通渠道使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在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客户的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一切均是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运作。供应链管理通过生产企业内部、外部及流通企业的整体协作,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加快物流配送速度,从而将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快速高质量的服务,将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信誉,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扩大客户需求。三是实现多赢。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企业走出了自身的范围来看待供应链网链上本是竞争对手的其他企业。供应链上的名企业形成了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在这个网络中,各企业仍保持着个体特性,但他们为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合作,实现多赢的结果。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程序一般应包括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库存与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分销渠道管理、客户服务管理,或归结为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与整合。 3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现状 在采购管理方面。工程技术部目前基本定位为油田生产保障型 后勤生产服务单位,主要表现为投资审批周期长,采购运行环节多,供应厂商战略联盟体系未形成,造成同一时期内相同业务都要按相同程序完全运行一次,造成内部运行成本增加、外部厂商不确定性增加,不容易满足供应链管理要求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行。 在组织机构方面。工程技术部业务流程基本上处于工厂调度、科室管理的模式下运作,还未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各用户来工程技术部办理业务单据,要到多个部门办理一个项目的业务,客户在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受制于资源状况。在生产计划与组织中,由于本部与前线服务点的生产能力未认真进行优化调配和设计,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当服务和产品在现场使用时,也没有完整的技术标准和职能界定,易造成利益冲突。信息流在工程技术部与客户之间不完整、不对称,未形成融合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关系。 在标准化方面。对于产品的订货技术条件已初步形成了系列技术规范或标准,但在该系列标准是否完全适应××深井、超深井钻井工艺的要求,以及该系列标准是否做到了先进性与经济性匹配等两个方面未深入科学的进行研究。在推行环节中,基本实行了标准化管理,但对新工艺、新技术吸收消化方面还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现场使用环节中,钻具业务、井控业务有一部分标准,但工具业务、泥浆技术服务业务未上升到标准层次;同时,已有的标准适用性不强,钻具业务的相关标准就未得到有效执行。 在人才与观念方面。供应链管理要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刚刚引入,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再次,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对人员观念的影响,对开放式的供应链管理的观念转变还需要时间。其次,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需要许多综合型人才,这些都需要准备。 在与供应厂商的合作方面。由于受投资管理和采购管理体制的影响,虽然公司主要产品有相对稳定的供应厂商,但在供应厂商的选择、评估及合作的紧密度和合作的方式两方面来看,都是在临时性与纯粹的商务层面进行,还未深入到合作联盟等供应链体系要求的紧密关系。 4工程技术部供应链管理设想 4.1与供应厂商的合作研究 主要有三种合作模式,一是,建立供应商战略联盟体系,甲方承诺市场,乙方承诺服务,信息共亨,风险共担,双赢双利。二是,以参股或控股某生产厂家,或购买某厂家的某产品生产线经营权等方式进行资本合作。三是,以期货方式购买某产品进行贸易合作,该形式主要是基于油田内普遍存在投资决策同期长而市场变化快的情况,先以期货拥有市场可能紧俏的某项或几项产品,当其它油田有需求时便可出手,实现既可租赁也可销售。工程技术部在该项目合作中拥有的优势主要是对产品在现场应用的适宜性有第一手资料,只要加强与科研究所的合作深入研究,就可以上升到指导产品研发及生产的技术标准。“三类企业卖产品,二类企业卖专利,一类企业卖标准”。拥有标准在当今国际社会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对标准的掌握,运用紧密的合作方式,以长期分批的订单确保要供应厂商及时生产,及时供应。 4.2区域内竞争对手合作方面研究 在××区域市场内,工程技术部可作为管材工具租赁业务板块的领先者或领跑者的地位,应不断强化这种地位,并要发挥这种优势的经济价值。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深井超深井管材工具标准、维修检测标准、服务标准等标准系列,不仅引导并满足用户的要求,而且提高进入者门槛值和已进入的成本消耗,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选择或淘汰竞争者中小规模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以“双赢”思想为理念,以共同利益为础,通过兼并、股份制、合作等形式,组建区域性的服务公司或联合体,快速做大做强管材工具租赁业务板块。 4.3与油田用户的新服务项目合作研究 在项目选择上,要跟踪世界前沿钻井技术,结合××深井超深井钻井工艺的技术难点进行筛选和推广,并以解决钻井工艺的难度、降低钻井成本、给油田创造价值为原则,重点项目包括欠平衡及空气钻井工艺及技术、打捞工艺及技术、泥浆技术等。在项目推广时机上,要按照超前储备的原则,准备油田未想到或正在想的而又需要的项目,要实现这种时机上策略,仅靠工程技术部现有队伍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这个矛盾,出路在于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机制,具体办法是:聘请或聘用国内甚至国际的专家,组建专家队伍体系;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大学、西安管材研究所、华北钻井研究院文秘站版权所有等签订年度合作或项目合作协议,组建技术研发支持体系;整合油田工程技术力量,组建技术研发的宏观管理和组织体系。在项目运行策略上,以掌握核心技术占有市场为主要策略,以国际有实力的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为主要手段,以雇佣、租赁、合作的形式掌握工程技术队伍为主要办法,解决我们工程技术服务中施工队伍、技术支持、日常运作、争夺市场等环节的问题。 4.4实施隔合型服务提升供应链服务水平 1)改善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管理和物资配送系统。第一,生产管理系统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制定工程技术部内部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以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的形式分别下达,监督各部门计划是否正在得到有效的执行。通过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在不断调整完好物资的库存结构,使库存能准时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二,完善物资配送系统。一方面,完善物资配送系统的选址调配工作,在本部基地和前线三个支撑点之间确定各自的配送能力。库尔勒基地以高技术含量、全面的生产服务能力为重点建设,轮南基地以小钻杆修理、现场技术服务支撑为重点建设,库车基地可以大钻具修理、现场技术服务支撑为重点建设,塔中基地以应急保障和现场技术服务为重点建设。另一方面,建立起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手段物资配送系统,把各点的配送计划和需求有效地联系起来,把各自配送的物资状态处于有效监控之下。第三,建立以单井服务档案为主要手段的配送跟踪系统。以现场技术服务、物资配送为主要内容进行记录,加强对配送在用物资的跟踪,加强现场技术服务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有效性。 2)创新管理方法。一方面,改变传统的事后管理方法,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掌握用户的意见,了解业务发展,采取预防性措施,加强质量过程控制,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通过服务质量回访、服务质量座谈会、问题调查、与用户技术座谈、技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收集各方信息,采取预防性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推行租赁业务计算机管理、无损检测数据网络化管理、井控装备和井下工具技术数据电子化统计等方式,变粗放型管理模式为集约型管理模式,逐步推行智能化和 网络化管理。 3)创新服务方式。首先,推行靠前服务,现场解决客户需求。一方面,制定《钻具现场管理规定》、《井控现场服务工作细则》、《钻具现场探伤周期》等现场服务办法和规范。另一方面,增加前线点服务功能,补充现场服务人员,实现租赁物资现场交接,开展巡回检查服务和跟踪技术服务。其次,推行精细的人性化服务。对井控装备、工具在送井前都进行清洗、喷漆、做标记的工作,并随设备配送使用说明书、试压合格证、跟踪卡,对送井钻具配送资料包,便于用户了解相关数据和历史资料,以便更好地使用和维护。于细微处见真诚,人性化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再次,发挥技术优势,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主动跟踪油田生产进度,及时收集用户生产需求,主动联络、主动上门提供技术咨询等相关服务,帮助用户解决生产难题。 5结论 一、在运行机制、人员、组织机构、管理体系等4个方面做好准备和完善,以利于深入推广供应链管理。 二、在供应链采购管理中,以筛选、评估优秀供应厂商为主要方法,建立起具有战略合作意义的供应商团队。 三、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对流动资产以加强生产计划和控制为主要手段,提高物资的周转率和利用率;对零配件以代储代销、确定库存临界点为主要手段,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对固定资产,以合理分配生产能力为手段,调配好基地与前线站点的布局。 四、在供应链物资配送管理中,对现有的生产布局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配送效率。 五、要以差异化战略为思路,以虚拟经营为主要组织形式,不断形成新项目、新技术,提供新服务。 六、在供应链管理中,应重点研究4个要素,即价格、质量、技术和配送时间。 七、要把客户作为最重要资源进行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服务方式,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率。 八、要建立和完善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和机制,以减少与客户的利益冲突,提高服务效率。要以客户信息系统建立为技术支持,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以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联盟和隔合关系。 供应管理论文:对电子商务时代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研究 摘要: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许多年来,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一种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即企业通过投资或兼并的方式,拥有生产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企业,并对其进行管理。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产、供、销的一条龙;另外一种方式是为了能够 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出现了“横向一体化”的新的管理理念,即产、供、销形成一条供应链,此供应链连接整个产供销的所有企业。目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性力量。因此借鉴企业供应链构建人力资源供应链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电子商务时代;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 美国INTEL公司董事长格鲁夫说过的一句名言:“未来的企业都是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将‘消失’”。可见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发展必由之路。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时代适应网络市场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将突破传统的商务模式,打破传统的竞争规则。电子商务(E-Business)是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提供信息平台在网上进行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平台不仅能够实现新的商务模式,同样也能使人力资源供应链发生质的飞跃,为真正实现人才供应链管理提供可能与可行的平台。 一、人力资源供应链的内涵及特征 人力资源供应链是一条连接人才供应、培训、服务、使用的人才链,同时通过对人才的培训、使用、轮换而增加其价值,因而也是一条增值链。人力资源供应链具有纵向性与横向性两大特征: 纵向性表现在人才的产生渠道可以由公司内部纵向产生。企业内部人才通过岗位的变化与提升,实现企业内部部人才价值效用最大化,人才纵向供应链的管理是通过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使用、轮换以及对员工潜力的发掘提升来实现的。 人力资源供应链的横向性特征,“横向一体化”主要指选择人才外包来实现。人才外包以及外部人才引进,即空降兵式的人才聘用。 二、供应链管理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人力资源系统的构成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为人力资源是实现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平台和条件。电子商务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人才招聘唯一的面对面的招聘模式,形成了通过网络来实施信息广告、网上报名、网上考核、网上答辩,甚至网上签约等招聘活动。大型人才供求平台也因为互联网而得以实施。供应链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并能够实现有效资源的充分利用。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有两部分组成:动态人才储备系统及动态人才需求系统。人才储备系统是企业所需人员的来源。概括起来企业人才的来源系统由中介公司、猎头公司、学校、求职个人、外包业务组成。前四个部分为公司提供所需人才,外包业务是从整体业务的角度提供服务。人才的动态需求系统来源于上面的五个子系统。但是这五个子系统的信息需要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过企业内部人才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而形成。动态人才信息系统不仅时时更新,同时还会分为现在急需人才、未来需要的人、短线人才、长线人才以及按专业和能力水平划分的各类人才。企业人力资源部在形成人才信息库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信息生成,而是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过程。 2、人力资源系统运行流程 公司人力资源部是人力资源系统的枢纽。首先是人力资源部与中介公司的合作。中介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包括一般劳动力和临时岗位人员的来源。与猎头公司的合作需要长时间的维持信息互通,以确保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聘用到位。与学校的合作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聘用应届毕业生和接收实习生到企业,还有一种就是订单培养或者参与到学校专业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个人聘用尤其是对于企业相关的高端人士,应给予长期的动态关注,形成良好的关系,以备不时之需。 三、人力资本价值链构成与驱动模式 1、人力资本价值链构成 人力资本价值链就是从人才招聘、培养、到任用、考核最终实现人才价值充分发挥的所有增加价值的步骤所组成的全部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人力资本价值链是将人才的养成分解为战略相关的基本价值活动和辅助价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体现主要是如何运用虚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模型与评价系统设计,来满足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际人力资本价值链与虚拟人力资本价值链得以并行,两条价值链的边界变得更 为模糊,达成链中成员的充分的无缝整合。价值链驱动的最终目标是向供应链节点上的合作者随时传递市场及消费者的动态数据流,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供应链管理。 2、人力资本价值链增值模式 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寻、? ⒂ 谩⒂⒘舻囊幌盗屑苹涂刂浦澳堋:嵯颍ü匀瞬判畔⒌幕? 取和更新,带动人才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把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中的不同功能联系起来,使整条供应链受益最大;纵向,它联结企业内部用人部门与外部人才供应商。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实现整个供应链上的人才信息共享,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选、用环节:是人力资源价值链形成的第一个环节。这一环节至关重要。由于有了前面的人力资源系统的构建,这一环节的完成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只有遴选到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训环节: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不仅包括对人才的遴选,重视培训,挖掘潜能可塑性是人力资源价值链增值的第二个环节。被聘用的人才,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许多成功的知名企业都将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它有一个经营开发研究所,公司每年向该研究所拨款不少于10亿美元,每年在此接受培训的人员多达1万人,占公司人数的3.3%。从高级干部到新任经理,人人都要接受培训。日本富士通公司、联想集团也是如此,将人力资源看作蓄电池,通过不断地充电、放电,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企业培训是人才的二次开发,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挖掘潜能,不仅促进个人价值的完全体现,同时将人才自身的潜能与企业需要结合起来,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另外还要实施前瞻性培训。企业若想防患于未然,应变“有病求医”思路为“无病预防”策略,构建前瞻性培训体系,增强企业的战略柔性,形成长远发展的动力。 任用环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企业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关键。“适才适岗、适岗适酬”,实行人才柔性化管理,才能使人力资源价值链在这一环节中增值。柔性管理实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的积极性是人才发挥作用的前提。人才只有感觉到被重视,有用武之地,才会将自己所拥有知识及能力转化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这些知识能力存在员工的头脑中,较难掌握和控制,这就要求企业以人为本,提供机会,尊重他们的个体价值,使其认识到自身对企业的重要性,从而对组织产生归属感。甚至要了解人才的内心活动。包括对岗位的适应情况满意情况,去留倾向等。人尽其才,适度竞争人力资源的使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用好人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尽其用,所谓适才适岗,岗位的性质不同,对人的专业要求不同,即使在同类岗位内部,也存在级别之分,与这相适应的是,人的能力同样有大小、强弱之分,如斯图尔特提出的人力资源价值矩阵所示,在创造价值和替代程度两个维度中,人力资源可分为容易替代、低附加值;难以替代、低附加值;容易替代、高附加值;难以替代、高附加值四类。因此在配置人力资源时,要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入手,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二是竞争上岗,让员工产生适度的危机感,从而能够自发地做出最大努力,发挥潜能,这正是“横山法则”所追求的目标。操作时,从常态的角度来说,可以将末位淘汰制度作为常态的管理规则,配合过程管理、预警机制等方法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结合鲶鱼效应来促进竞争。 考核环节:没有监督和考核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人力资源价值链中的考核监督环节也是价值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这一环节不仅是对人才素质、绩效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也是评价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构建虚拟人力资源绩效评价系统,企业人才评价系统两个系统来完成。 总之,每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人力资本价值链的功效。一个价值链驱动的各环节可以即时地与其他的环节传递数据,进行交流。从企业发出的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开始,需求的信息自动地传送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入人才管理系统,人才管理数据库便记录了该需求信息,系统通过软件程序自动进行筛选,如果人才储备系统低于库存下限,系统会链接外围人才信息库,寻找适合人才目标,人才库还实行动态搜索功能,围绕公司战略所需储备人才信息,从而完成人力资本价值链的活动,达到价值链驱动的全过程。 3 人力资本价值链的合作、预测与供给模式 合作、预测与供给模式最早的应用是在商业零售连锁店,是零售供应链工作组合作研究和探索的,它运用一系列的管理模型和现代化的信息处理,从消费者需求预测开始,到库存成本的降低和库存总量的控制,通过供应链管理模式,运用电子商务的网络资源,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这种模式也可运用到人力资源价值链系统中。合作、预测与供给模式要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最终目标,利用电子商务的现代化网络资源,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合作伙伴框架结构,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人才需求预测系统,并共享该系统的信息,来完成整个人力资本供应链管理工作。 供应管理论文:浅谈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采购管理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采购 合作关系 论文摘要: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企业降低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采购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企业采购的需求,需要总结出供应链视角下采购管理的实施要点,以便于提高企业采购的效益。 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据统计,生产型的企业至少要用销售额的50%来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而中国的工业企业中,各种物料的采购成本更是高达企业销售成本的70%。显而易见,采购绝对是企业成本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成本的降低不仅意味着利润的提高,企业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降低产品售价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水平。并且,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一、供应链视角下采购管理的实施 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管理重点在于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和发展同供应商的关系,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加快物料及信息在整体供应链中的流动,做到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和库存,同时又能以最快的交货速度满足顾客需求。 1、对企业采购的物料分类管理 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每年为生产而采购的物料种类多达成千上万,不可能也没必要同每一种物料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伙关系。可以按照以下因素将所采购的物料分类:①物料对企业的重要程度;②物料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程度;③供应市场的程度;④企业与供应商的相对优劣势。根据这些因素,企业可以考虑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同这些物料的供应商发展关系。 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一般来说,在传统采购模式下,对于同一种物料,同企业有供应关系的厂家可能很多,确定企业应该重点管理的关键性物料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在这些供应商中挑选合适的厂家以发展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必须成立一个跨部门的联合小组,组员以来自采购、质检、研发、生产及信息技术等与供应链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小组应首先制定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建立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合作伙伴关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商的生产运作、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等全方位的信息。在收集合作伙伴关系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合作伙伴的评价。企业一旦初步选定合作伙伴后,应该与选定的目标企业取得联系,以确认他们是否愿意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否有获得更高业绩水平的愿望等。 3、培养和加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必须得到供应和采购双方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和协商,双方需要了解相互的企业结构和文化,并适当地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和对企业文化进行再塑造,解决文化和态度之间的障碍,尽量消除业务流程和结构上存在的障碍。在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实质阶段,双方需要进行期望和需求分析,相互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和设计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供应和采购双方的高层领导建立经常性互访制度。供应和采购双方的高层领导应经常进行协调与沟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共同分享战略协作带来的好处,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气氛。 ②供应和采购双方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提供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促进供应商质量改善和质量保证。 ③建立联合任务小组,实施并行工程。供应和采购双方的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采购方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同时采购方也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流程和产品研发过程中,及时响应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④协调供应商的计划。一个供应商能同时参与多条供应链的业务活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多方需求争夺供应商资源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的采购部门应主动参与供应商的协调计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想维持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间的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相互信任,双方才会共同寻找解决问题和分歧的途径,而不是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相互信任比事先预测、依靠权威或进行谈判等手段可更快更经济地减少合作伙伴间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能因此大大改善双方的合作绩效。 二、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模式的效益分析 日本本田汽车工业因为大力改善采购工作,平均每一辆汽车成本节省了近600美元,在极大增加了日本汽车公司利润的同时,也极大增强了日本汽车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的采购管理工作很具有代表性,本田公司每辆车80%的成本都用于从外部供应商购买零部件,即每年在供应商处的购买额达60亿美元,也就是说,公司13000名员工所生产的只占每辆车成本的20%,他们认为:供应商的状况如何对本田公司的赢利至关重要,好的供应商最终会带来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模式对供应和采购双方是典型的“双赢”,对于采购方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在获得稳定且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还能取得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对于供应方来说,在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的同时,由于同采购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能更好地了解采购方的需求,改善产品生产流程,提高运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比传统采购模式下更高的利润。
三年级数学论文:从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解决三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课题,使学生学习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现从三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1.自然引入,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 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2.合理安排,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地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地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二、由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1、2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我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比如,在讲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教师板书例题: 乘法 除法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26×4×5 26×(4×5) 360÷8÷5 360÷(8×5) =104×5 =26×20 =45÷5 =360÷40 =520 =520 =9 =9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乘法时,三个数相乘,结果不变;和除法时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结论。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学生掌握了知识,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 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1.温故知新。 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地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2.运用比较。 当新旧知识技能十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 3.改错练习。 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其中一是针对学生法则中“被除数和除数划去相同个数的0的商相同这一关键词不理解而提出来的。”二是针对学生对余数的位置不理解而提出来的。三是针对“补0”有模糊认识提出来的。这样,既从正面讲清算理,又从反面加深理解,互相配合,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高三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再会是难题。 三年级数学论文:把握三年级数学特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一直追求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模式,不断实现对现代学生的有效教育。小学作为现代学生参与和接触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现代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进步,是小学教学必须积极贯彻和不断实行的。本文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状况,结合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学习晋升和教学方法创新改进参与有效探讨和分析,进一步落实现代教育教学的真正教学目的,促进学生自身成长和进步。 小学是学生真正开始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学三年级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属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渡时期,对于学生学习和自身成长有积极的帮助。数学学科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属于基础学科,需要教师认真参与教学和积极贯彻落实,真正实现现代教学的目的。 一、三年级数学教学呈现的特征 相较于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知识点涉及多、难度大,三年级作为现代小学教学过程的过渡阶段,对于相关的学习知识点会有一定的跨越,三年级数学主要涉及计算,认识重量、度量、简单的计时技巧,图形的简单的认知和计算等等,涉及范围广,难度相对来说就会加大,学习的内容相对来说也就需要真正落实。 例如,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在二年级的学习基础上进行上升和进步,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在教授除法时,需要让学生明白除法的应用法则,学会除法逆运算,这就需要学生自身不断进步,真正学会数学内容的学习。 二、结合学生学习状况,合理有效地布置教学内容 小学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综合课程,在学习和真正应用的过程中需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激情参与学习,因此,在课堂教授小学数学时,需要不断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和产生的实际状况,真正有效地参与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有效率、有质量地参与学习和汲取知识。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现代社会内部的实践教学也需不断完善和更新。小学数学作为增加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需要教师兢兢业业真正有效地应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在教育课堂中受益。相信以后在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下,现代学生将更加积极地呈现高素养的文化要求,真正成长和在学习过程中进步。 三年级数学论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研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改革发展,创新型的思维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中,而且,只有融入创新型的思维方法才能保障自身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当然,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创新型的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就必须将创新思路融入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需要具有创新思路的教学方法来引导他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涯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就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思路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方法中运用创新思路来培养学生,这不但能够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让学生带着创造性的思维去学习数学。另外,创新型思路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索、合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一、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思维还没有完全成型,所以,我们需要更加用心的培养他们。首先,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去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第四单元除法运算第二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时,我要求我班学生(正好44人)按照体育课时的队列自行排成4排,然后提问学生,平均每队有多少人。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计算的需求,主动去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算出每队应站的人数,再揭示这就是课堂中所要学习的除法运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从中领悟到除法运算。 二、巧妙设计课堂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存在好奇心,而且小学生更希望在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表扬,所以,我们要巧妙地设计课堂上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研究,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 如,在讲到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从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的特征说起,引导学生依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来计算它的周长,由于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先求两条长的和,再求两条宽的和,最后相加。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时提问:“有没有更简洁的算法呢?”学生就会思考到因为对边相等,所以,计算的时候可以先看半个图形,也就是我们方法中的先求一组邻边的和,再乘2。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而求正方形的周长,由于已经回忆了正方形的特征,所以,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想到用边长乘4,教师只需要适时地让学生总结方法。同时在让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计算方法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说一些鼓励的话,如,“我们大家来比较谁的方法最好、最快”“最先得出结论的孩子会有奖励”之类的话,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刚刚从二年级进入三年级,还处在一个适应期,因此,用好低年级课堂上的这些教学语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也会提高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让他们更好、更牢固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三、将数学知识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中的,所以,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更应该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同样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如,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塑料袋中装入等体积的物品,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哪一个袋子更重,学生就会有掂一掂、称一称的需求。其实这就是学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些比较物品重量的需求,我们通过它,将学生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又设计让学生称一称书包,称一称水果蔬菜,数一数1千克水果蔬菜各有多少个,这样就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对千克有了更深的了解,而教师也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改变枯燥的课后题海练习 创新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不能再一味地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点,设计一系列的题海战术,从而达到牢记的目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练习。 如,在学习《认识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留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比如,到超市或者商店进行调查,再完成填空: 写出两种净含量是100克的物品:( )( ); 写出两种净含量是200克的物品:( )( ); 写出两种净含量是500克的物品:( )( ); 写出两种净含量是1000克的物品:( )( );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实践活动,却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克的认识,胜过做十道数学题目。 总之,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数学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一定要用创新思路来设计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给小学生的学习生涯一个好的开始,让他们用创新思维来面对日后的学习,从而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 三年级数学论文:三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探讨 摘要: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 教学探讨 创新培养 “新、活、近” 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1.2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很好地进行练习,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在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 1.3 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1.4 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新、活、近”是数学课堂的精髓 2.1 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思想在教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力倡导。在练习中也要体现一个“新”字。 2.2 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3 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生活味浓”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如学生熟悉的校园、公园、衣服、电话机都可以成为习题的情境;学生喜闻乐见的“手心、手背”“石头、剪子、布”等游戏也可以成为习题的内容。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更好的依托,又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增强了练习的乐趣,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追求的应该是所有学生共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在这个学年有这么一个学生,他的接受能力比较差,思考同一个问题需要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但是,本人发现他很有上进心,只要老师交给的任务,他一定会努力去完成。每次测验,他基本是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但是本人都不催他,多给一点时间他去完成。每天我都会抽时间辅导他把当天作业比较难的题目先做完,还发动同学共同去帮助他。到了期末考试,他的成绩从期初的二十多分提到了八十多分。所以教师必须在人格和交往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那么,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就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获得成功。 四、多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活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对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条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与手段。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片和剪刀,要求学生去操作。抓住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操作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学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是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看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由已有知识探索出来的思维程序和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论文:如何提高三年级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培养提高注意力;思维转变;提高兴趣;让数学生活化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解决三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课题,使学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从几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改变思维方式。 1、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2、自然引出,水到渠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谐音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3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3、合理组织,张弛相间。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二、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4、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三、设置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1、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2、科学内涵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高三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会再是难题。 三年级数学论文:教育均衡发展在三年级数学教学应用研究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的一种平等教育,使学生在同一课堂教学中达到接受教育条件相对均衡、获得教育效果相对均衡、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如何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教育均衡发展呢?本文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达到接受教育条件相对均衡;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达到获得教育效果相对均衡;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达到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三个方面来论述教育均衡发展与三年级数学教学研究。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三年级数学;教学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的一种因材施教方法,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条件相对均衡、在获得教育效果相对均衡、在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其根本就是平等教育。而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思维形象;学习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呢?一直是我们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我们作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把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去,提高我校的数学成绩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措施。现从三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达到接受教育条件相对均衡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九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数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条件上相对均衡。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呢?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培养学生无意注意力。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例如:在教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数是二位数的乘法,引导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具体步骤如下:原有知识准备题: 〖JZ〗〖XC1.TIF;%50%50〗 在讲解准备时,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们抓住了三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个学生都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了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有张有弛,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已有知识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我们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发展。 二、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达到获得教育效果相对均衡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就不能依然停滞在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我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使学生在同一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相对均衡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可采用如下的步骤: 乘法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除法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乘法时,三个数相乘,结果不变;和除法时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结论。这样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根据学生思维特点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达到获得教育效果相对均衡。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学生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达到享受教育的资源相对均衡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上都容易依赖旧知识,对新知识不易接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 (一)温故知新。 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二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促进学生相对均衡地享受教育的资源。 (二)运用比较。 当新旧知识技能十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例如:教学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简便计算时,对偶题目: 51600÷700=73……500 往往有一些学生算错为: 51600÷700=73……5 在启发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发现错误。进而说明余下的“5”是被除数的百位上,应该是“500”的道理。最后帮助学生与以前的有余数的除法做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消去相同个数的“0”之后,按以前学过的方法求商和余数,这是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如果有余数,应该在余数后面也添上被消去的“0”的个数。当然,这只是指法则的记忆而言,在算理上是完全统一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记住了。这样通过比较防止了学生依赖旧知识的负迁移作用,促进学生相对均衡地享受教育的资源。 (三)改错练习。 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例如,讲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简便计算,除了用上面的比较法,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我还注意到学生由于死背法则,往往对其中的关键词语记忆模糊或者理解不深造成的可能错误,编了下列错例,让学生改错: 第(1)题由学生依赖旧知识75÷25=3,忽视了被除数被消去两个“0”,除数被消去一个“0”不相同而造成的错误;第(2)题由学生依赖旧知识1300÷3=400……100,忽视了除数是300不是3而造成的错误。通过改错,让学生认识单纯依赖旧知识的负迁移作用,促进学生相对均衡地享受教育的资源。 总之,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不同的思维方法,不同的学习方式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年级数学论文:探讨新课改下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摘 要】改革"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界喊的最火的两个词,不少教师都在践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使出了浑身解数。伴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念确实已经难以符合当代教育背景下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深深感到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三年级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可以看到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的实践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对于传统数学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随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并及时推广普及,才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也可以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春风中探索出小学三年级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才能真正让数学课程吸引每一位学生。 三年级数学论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模式探究 【摘 要】小学三年级是小学的关键时期,三年级小学生不再是一个懵懂的幼儿,其心理和智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此,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已经从单一的识数、运算、练习转变为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特的数学思维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发展三年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对如何开展三年级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论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 一、注重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年级小学生的性格是活泼好动的,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玩耍娱乐和其感兴趣的方面,相对于数学本身枯燥乏味的特点,很难获得学生的亲睐。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再是单一的识数,运算和练习,应从数学教学本身和学生自身原因出发,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认真备课,并通过其他有效途径逐步完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数学运算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游戏环节,让10位小学生出来参加游戏,通过淘汰原则减少人数,游戏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不定时的把数学减法运算运用其中,通过游戏参与人数的剩余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实际游戏积极作答,最后对学生加以表扬和奖励,是学生爱上游戏,爱上数学。此外,对于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应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学习好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合理的引导学生思维,使其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创造能力解决问题。对于基础欠佳的学生,教师应当一步一步的分析讲解,逐层次的揭秘,积极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感到希望就在眼前,亲自体会成功的喜悦,对其加以适当的表扬,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最后,教师本身应当完善自身,授课时轻声细语,给学生一种和蔼的感觉,耐心、细心地讲解,让学生通过爱上老师而喜欢数学。 二、选择合理教学题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数学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是人们必备的知识。在当前我国教育素质、教育理念大环境中,数学教师应当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发挥数学本身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全面了解体会数学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魅力,充分注意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阐明数学的实际作用,明确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意义,注重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选择贴切生活实际的教学题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了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生活实例,老师本人到商场购买东西,其中,生活用品买了5件,每件xx元,买了3斤水果,单价是10元每公斤,最后还购买了学生的奖励物品,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次购物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可以逆向的提问,一共花了这么多钱,其中某个商品多少钱等,另外,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自己去购物,去应用数学,不仅让他们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此外,教育的本身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方面发展学生能力,因此,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合理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创造 在我国新的教育理念大环境下,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去学习,如何独立的去汲取新知识。教师讲课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被动的接受知识,然后消化吸收后据为己用,但是,当学生脱离学校,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时,面对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如何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进而不被社会淘汰成为当下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考验。因此,教给学生如何去自我学习成为重中之重,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就是不让学生系统性的接受知识,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索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潜在能力,一旦具备这种能力,学生就可以独立的在陌生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知识技能。同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在学校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更有效的掌握老师教授的内容,从而为自己所用。例如,著名数学家高斯,在小学学习数学时,老师让计算1到100相加,高斯并没有按照已有算法计算,而是利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快速简单的得到了答案。因此,在三年级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给与学生更大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学习,积极肯定学生提出的不同想法,并帮助他们去解决,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想,否定学生的观念,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充分调度了学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提供优良学习氛围,塑造良好学习习惯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是在宽松娱乐的情形下,在教师平等对待,关怀鼓励中,内心感受到温暖和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进而提高自信心,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感情关怀显得极其重要,教师应当对每一位学生都要给予尊重和爱护,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要照顾得当,积极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倾听学生的意见想法,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因地制宜的展开教学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只要教师真正的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学生必然会给予回报。此外,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认真听讲,认真对待教师布置的作业,养成今日是今日毕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生身心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学生放在首位,打造一个温暖、和谐、集学习和身心发展为一体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全方面的关怀照顾,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数学论文:浅谈新时期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摘要:改革"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界喊的最火的两个词,不少教师都在践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使出了浑身解数。伴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念确实已经难以符合当代教育背景下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深深感到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数学课程 创新教育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三年级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可以看到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的实践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对于传统数学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四、结论及建议 随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并及时推广普及,才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也可以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春风中探索出小学三年级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才能真正让数学课程吸引每一位学生。 三年级数学论文: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探讨 摘 要:随着学生升入三年级,学生们一下子就感觉到学习内容增多了,知识难度增大了,学习渐渐感到有些吃力了,三年级的数学相比较一、二年级而言,识量和知识难度有了很大的跳跃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爱好,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真正的实现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年级;有效教学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怎样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好学生,引导学生在爱学、乐学中完成好这个过渡。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良师,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其次,教师在设计学生的课后练习及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注意好作业量和难度,在作业中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带着乐趣去做作业,带着自信去探索。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连一些两位数的加减都不能准确计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格的要求学生,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比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让学生准备:苹果、土豆、食盐、黄豆……课堂中分小组(3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玩”融入血脉之中,从而有效的培养了生的计算能力。其次,每天的作业题中都应该设计计算练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有持续的练习,而且练习设计要有易错计算题的对比练习,例如“24×5”学生常常当成“25×4”,这样的易错题就应该经常在作业题中出现。计算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三、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俗话说“温故知新”,我们在温习旧知识是也能悟出新的知识。反思也是温习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大多数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和做题后也不会反思总结,即使在通过大量的练习后,一些解题技巧仍然停留在原先的基础上,学生的水平也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相对于操作性数学学习而言的,操作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数学活动,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指向未来教育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总结,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四、因材施教,全方面提高学生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教学,教师对有效性的追求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性格特点出发,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做到因材施教,全方面的去提高学生。由于学生的天性中有“好学多问”的特点,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表示着学生思维的萌芽,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体现出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思考能力。但是,因为小学生对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常常在课堂上表现的有点胆怯为此,我们就先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胆量和勇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可以自主、勇敢的提出问题,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根据学生不爱动手动脑等特点,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三年级数学论文:从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 小学3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解决3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3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课题,使学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从3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一、 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谐音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3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 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2、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二、由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小学一、2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3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3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我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比如,在讲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教师板书例题: 乘法 除法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26×45 26×(4×5) 360÷8÷5 360÷(8×5) =一04×5 =26×20 =45÷5 =360÷40 =520 =520 =9 =9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乘法时,3个数相乘,结果不变;和除法时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结论。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学生掌握了知识,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 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1、温故知新。3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2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一、2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2、运用比较。当新旧知识技能一0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例如:教学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简便计算时,对偶题目: 5一600?700=73……500 往往有一些学生算错为: 5一600?700=73……5 教师便启发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发现错误。进而说明余下的"5"是被除数的百位上,应该是"500"的道理。最后教师帮助学生与以前的有余数的除法做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消去相同个数的"0"之后,按以前学过的方法求商和余数,这是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如果有余数,应该在余数后面也添上被消去的"0" 的个数。当然,这只是指法则的记忆而言,在算理上是完全统一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记住了。 3、改错练习。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其中 ①是针对学生法则中"被除数和除数划去相同个数的"0?的相同这一关键词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②是针对学生对余数的位置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③是针对"补0"有模糊认识提出来的。这样,既从正面讲清算理,又从反面加深理解,互相配合,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3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高3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会再是难题。 三年级数学论文:谈提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的策略 摘 要:提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能,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教改理念的重要体现,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率,推动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不断向前发展。重点探讨了提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能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能 一、研究整合小学数学教材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进行认真的备课,能全面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师在能做到把握教材主题以及本质的前提下,重点开展有关学习策略的探索,设计出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下去学习。教师需要全面利用好教材,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加工整合,让学生能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二、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关注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不关心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只是要求学生将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记忆,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人们的必备知识之一,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应用意识方面的培养,数学教学就显得没有效能。在当前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数学教师需要摈弃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全面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能全面体会到知识的整个形成过程,真正去感受知识的来源,充分意识到数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升广大小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小学素质教育,既要做好教师的“教”方面的工作,还应该做好学生“学”的工作,全面指导学生去把握好的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实现从原来的“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的转变。指导学生能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衔接,将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整理与归纳,确保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学习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创造性的学,而教师创造性的教。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主要是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应该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去独立思考,敢于发问,善于猜疑,让学生能通过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在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能提出自己有创造性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解“除法的验算”时,教师先指出具体的要求,之后导入新课:买一块蛋糕需要3元钱,那么买2块蛋糕需要多少钱呢?我有15元钱的话,可以买几块蛋糕?那65元钱呢?请同学们算一下。教师要求学生采用小组组合的方式来完成。然后教师再进行提问辅导,指导学生说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下是如何得到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答案,将不同的算式在黑板上演示出来,采用投影设备显示出相关的算法。教师通过采用问题引导以及相互交流的方式,让抽象的概念与算式更为明确化,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认知变化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四、善于制造认知矛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小学生因为年龄方面的原因,知识经验相对来讲比较浅,思维模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因为思维方式与知识经验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好这些矛盾冲突来制造“认知矛盾”,以便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推动学生产生好的求知欲,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数学认知冲突的指引下,能帮助学生展示不一样的思维意识,进一步加深广大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理解。如在讲授“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采用以下例子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把52个乒乓球平分到2个班,每个班能拿到多少个球?”然后先让学生动手做一下,这样的话有些做不出来的学生,就会出现“认知冲突”,这时候教师一起领导小学生进行验算。然后再举出“64÷5=”“95÷4=”等算式,让学生和上面的“52÷2=”的算式进行比较,这样的话学生就又会沿着“52÷2=”的思路来进行计算,这样就又会出现“认知冲突”,这时候教师再引入“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的计算,解决这一认知冲突,让学生经过对比去认识“被除数十位上数不能整除的除法”和以前学过的“除法”存在哪些不同之处,这既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匹配,也能进一步加深广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五、转换教师角色,拓宽学生数学视野 1.转换教师角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扮演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的探析。在原先的传统应试教育长期影响下,教学模式本身的滞后性,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当前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小学三年级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及时修正传统理念,注重学生态度、能力以及创新性的培养。数学教师应杜绝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模式进行教学,做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让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操作、探索、交流与讨论等形式,既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也能让学生更多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关系是决定学生能否对数学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该教师上的课,也会出现因为不喜欢教师而延误这门课。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方面是让教师宽容、和谐、富有人格魅力,教师常怀宽容之心,为学生打造和谐、温馨的环境,让学生能时刻保持好良好的心情,这利于学生展开数学学习,而数学教师的宽容以及对学生的赞许,也能为学生学习数学注入无穷的动力。因此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来讲,教师应该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去学习,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也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时刻保持好的心情,更好促进数学学习。 2.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学生不能掌握好数学的原因之一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强,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感觉到枯燥乏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让学生学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数学美的方法,让学生去切实体会数学的魅力。如在讲授“比较数和的大小”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举这样的例子,超市内的电视机价格是4999元,空调价格是2788元,电视机和空调相比,哪个价格更低一些?然后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做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对生活重要性,既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也能提升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要想全面提升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能,需要研究整合小学数学教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善于制造认知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转换教师角色,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等措施,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推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实现新跨越。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 三年级数学论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 摘 要:三年级在整个小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年级的数学题型复杂,运算步骤多、难度大,相比二年级来说,跨度大,不容易接受,但它又确实是低年级数学与高年级数学间的纽带,因此抓好三年级数学教育就是重中之重了,加强对三年级数学方法的创新探讨也就势在必行了。着重阐述在这种形势下,提高注意力与加强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教学;创新 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如何在三年级数学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学知识能顺利过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是我们今天重点要探讨的话题。 一、张弛适度,集中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一般年龄大概在九周岁,这个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爱打闹、注意力不集中。提高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数学学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的学生注意力:一节课大概在45分钟左右,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最多也就25分钟,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将重点、难点问题都在放在上半节课学习,从下半节课开始,可以适当放松,让学生巩固知识,独立做题。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完全不知道的知识或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知识都不能够引起我们的注意。因此,在数学教育上我们可以通过二年级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慢慢学习掌握三年级数学知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不会让他们觉得枯燥难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三年级数学与二年级数学紧密相连,一节课中教师可以拿出10分钟时间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从而引出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即温故知新。 二、合作学习,加强主动性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分组,然后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竞争以及互帮互助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控力,增强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口才表达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三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综合多个方面的,并不是单一的,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分析研究,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到底该给学生如何上课。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91458部队八一小学)
教育科研类论文: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为了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这一办学目标,笔者一直在不懈奋斗。作为一校之长,笔者认为自己不仅应是一位行政执行者,也应是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近年来,学校依托教育科研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得了一些教学成绩。当然,成绩不仅是对校长管理工作的肯定,更是让其得到精神上满足的必需品之一。同时,成绩还能激发教育者更大的工作热情,让其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势。 走科研兴校内涵发展之路 临沭县第四初级中学建于1994年4月,建校之初,学校仅有23名教师、4个教学班、200名学生,十几间平房的规模。历经几任校领导的努力,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占地54481平方米,拥有3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50人,123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88人,省、市、县教学骨干、教学能手、教学新秀36人的省级规范化学校。 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精细化、教育教学特色化、学生素质优良化为目标,以“为学生成才铺路,为教师成长搭台,为学校发展奠基”为办学思想,以“快乐工作、快乐学习” 为切入点,以打造“班子勤政、教师勤业、学生勤学”为重点,创新学校办学思路,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推行了“四线四制”“管理四改”,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探索“自主生成、多元评价”教学策略,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开展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七彩学校文化,营造师生成长的空间;创建乡村少年宫,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全力打造办学特色,加快学校全面发展。 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把科研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教学管理的特色。近年来,学校狠抓教育科研工作,在由专人负责教科室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学校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和各教研组―课题组―任课教师组成的“双线”科研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了过程的落实,围绕教师发展、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办学特色创建等开展了系统的课题研究工作,目前有2项省级课题、13项市级课题、15项县级课题、46项校级课题通过鉴定。 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逐步优化了学校的管理模式,不断改进着教师的教学手段,在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的同时,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验被央视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继全县“七彩学校文化”建设现场会召开以后,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又于2010年11月份在学校召开。《创新教育》用7000字的篇幅介绍了学校七彩学校文化构建的经验。2010年省级“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自主生成,多元评价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立项和成功开展,逐步形成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新特色。 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教师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抓好教育科研,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优化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才能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只有实施教育科研创新,才能形成学校的特色。实践证明:“学校不抓教学过不了日子,不抓教研过不好日子,不抓科研过不长日子。” 本着这样的理念,几年来,乘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高扬“科研兴校”的风帆,学校准确定位,以校本研修、课题研究、课堂教学为抓手,坚持走科研兴校内涵发展之路,全校教师素质全面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也不断提升。 求真务实,做教育科研的领头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就是一校之魂。科研兴校,要从校长带头搞科研做起。作为校长,学校发展的这几年里,笔者始终追寻一个至纯的“真”字,始终遵守真教育,用真心真情,做真人真事,办人民满意的真教育。努力让自己做到:真诚待人,踏实办事,坚持学习,创新办学。而在科研兴校之路上,更是以“真”字引领,走出一条“真”科研之路。科研兴校,从理念到行动,学校始终都在坚持走求真务实的道路。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学校一直把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校长担任科研兴校领导小组组长。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中,始终坚持校长去做教育科研的领头人:一是校长亲自抓科研,主持制定科研规划和重大决策;二是主动参与科研实践,承担重点课题研究;三是加强班子建设,形成科研“龙头”,组织班子合力抓,带动下级层层落实。 几年来,学校坚持走求真务实的科研兴校之路。事实已证明,基础薄弱时开展科研活动对学校来说是“雪中送炭”,实现了学校跨越性发展;而学校基础较好时开展科研活动则是“锦上添花”,实现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更大的发展。作为一名校长,笔者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科研活动,也制定了个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围绕这一规划,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育反思,近三年来有2项市规划课题通过鉴定,3篇文章在《沂蒙教育》《山东体卫艺教育》等杂志上发表,3项成果获得市以上奖励。 依托主导课题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视依托主导课题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断深化“为学生成才铺路,为教师成长搭台,为学校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在科研工作落实过程中,学校依托省级课题《构建七彩学校文化,营造师生成长空间》逐步建立了“七彩学校文化”的办学品牌,努力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空间,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依托省级课题《自主生成、多元评价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构建“自主生成、多元评价”的教学策略,打造自主生成的高效课堂,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学校发展的,以“自主生成、多元评价”为教学策略,以“七彩”学校文化建设为学校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关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依托学校主导课题的研究,学校推出了一系列精品课,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连年位居全县同级同类学校第一名。 努力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在学校的科研兴校之路上,教师是科研兴校的主力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资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发展,科研是关键。为此,学校在积极推进科研兴校、认真落实课改方案的同时,鼓励并引导教师扬起科研的风帆。为快速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学校的主要做法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开展校本研究,为教师创设成长的空间;利用信息化平台,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引导和激励,实现教师的自主成长。 随着对教师发展的关注和有效措施的实施,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育理念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近几年来,学校共有省、市、县、校级课题86项通过鉴定,200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参编各类教辅资料5部,有160多篇论文在各种论文评比中获得奖项,在各级各类讲课比赛中有130多人次获奖。 以教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科研兴校”的基础是开展教育科研,学校在这方面的特色是:通过科研化的教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教育科研的关键是实现科研带动教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教科研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适应新课改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建设齐头并进,力争教科研标准高、质量精。 依托课题带动教学研究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如何在规范办学条件下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学校主要围绕课堂教学选择课题,通过教情调研、学情调研、年级教导会、班级教导会,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以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让教师有什么想法就放手去干,大胆探索。通过科学的选题,避免在以后的研究中出现教研、科研两张皮的问题。 开展教研活动,优化教学过程 一是教师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沟通,共同交流,深入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大力实施“12466”教研工程,通过新课程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 以教研活动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 学校认真落实县“互动―探究式”和市“35X”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师进行专门学习和研讨,结合学校的省、市、县级课题研究,尤其是结合学习的主导课题《自主生成、多元评价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构建了“自主生成、多元评价”教学策略,确立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互动、过关达标、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努力构建高效课堂。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科研探索和创新,充分落实三维目标,向课堂要质量。 近年来,学校依托教育科研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中考成绩连续13年位居全县前列,连续6年位居同级同类学校第一名。在年终综合督导和教学专项督导考核工作中,学校均位居全县第一。2012年中考,学校升入高中段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84.1%,其中万文涛同学取得了总分760分的优异成绩等。科研化的教研,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 努力开创科研兴校的新局面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伴随着科研兴校的一路成长,学校取得的成绩也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关注和认可。自2005年、2011年学校分别通过市级、省级教学示范学校验收以来,共有130多人次在省、市、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在市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类研讨会等活动中共举行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创新课等200余节。接待兄弟学校听课教师860余人。近年共有云南、江苏、河北等省内外共十多批考察团先后到校参观指导。在全县的“教学共同体”建设活动中,学校分担了相当的教学示范任务。在第28个教师节,街道党工委投入28万元对学校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投资近八千万元重新规划学校布局,建设幼教楼、综合楼、实验楼、公寓楼、体育馆、师生餐厅和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全力打造从幼教到初中段九年一贯制的教育共同体,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所有这些,对学校全体师生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作为一名校长,笔者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今后路途的艰辛。虽然近几年来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比起先进单位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离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今后,学校将虚心学习其他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探索提高教育科研工作效果的有效措施,稳步发展,努力开创科研兴校的新局面,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再创佳绩!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临沭县第四初级中学) 教育科研类论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三个切入点 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在课题研究的选题中,往往把握不好一个适当的度:或者贪大求洋,大题目、大制作,教师做了教育部长要做的事情。或者微型化,一次讨论、一次家访、一个电话、一次谈心就能解决的问题,甚至通过学习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变成课题来研究,导致课题的泛化。那么,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如何做到既符合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又能通过研究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教育教学实践验证研究结果,丰富教育理论呢? 一、从分析教育现象入手切入课题 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中说:“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他认为,教师在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去发现教育现象,这正是创造性研究的最重要的因素――预见性之所在。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教师工作发生兴趣。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研究必须从分析入手,必须从分析教育现象、教育事实入手;只有分析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才是创造性的研究,才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的日常工作,无不在形成教育现象、教育事实,分析和研究这些现象、事实,是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的捷径。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笔者常常观察到一种现象:同一班级的学生,不同教师在该班级上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教师能维持良好的班级纪律,自然课堂教学效果好;反之,课堂上管不住学生的教师呢?又每每听见有校长对某老师的评价,说那老师书教得不错,就是管不住学生。管不住学生的课堂是无序的,在这样的课堂上能教好书么?“能管住学生”和“管不住学生”的问题实质究竟在哪里?“管住”“管不住”的问题,其实就是“领导力”的问题,管不住学生的教师,最根本的是缺乏课堂领导能力。由此提出“基于教师课堂领导力的研究”课题,从“教师为什么要具有课堂领导力?教师的课堂领导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发展教师的课堂领导力?”三方面开展研究。小处着手,深层次揭示了课堂的师生关系关乎课题教学的成败和发展教师课堂领导力的路径。其成果发表于《领导科学论坛》(2012年9期)。 二、从发现、提炼教育问题入手切入课题 教育科学研究归根到底就是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困惑就在于满脑子的问题却找不到研究的切入点。这是缺乏对问题的发现和提炼的本领。怎样发现和提炼教育问题呢?我们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一文中得到启示:当面对学习最差的学生时,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思考着,在长时间的思考后,提炼出这样几个问题:“究竟那些在发展上落后于正常情况的儿童是怎么一回事?究竟这种不幸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遗传决定的,而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儿童在最幼小的时候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当教师在教室里用尽全力想唤起他们独立思考的那些时刻里,这些儿童的思考器官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变化?”当他带着这些问题对“学习最差的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后,认为儿童劳动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他又提出:“但是,能不能做出结论说首先训练记忆,然后发展智力呢?能不能说记忆是条件,而脑的完善的机能性活动是结果呢?换句话说,能不能先用某种激进的手段来改善记忆,并以此来对智力的发展施以影响呢?”他又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实验,得出“能力差的学生,并不单纯就是记忆力弱的儿童”。进而从社会学的角度开展研究,“造成儿童发展上的偏差的最有害的因素之一,就是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然后开始既从心理学,也从社会学来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终于找到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的办法。 关于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反复要求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但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有些地方的学校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社会因素?家长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学生?对此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实践中反复观察与思考后以为:是教师自身专业自信的缺失!具有专业自信的教师不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如魏书生的教学实践是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魏书生的“轻松”就是建立在他充分的专业自信基础之上!因此,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途径就是帮助教师建立专业自信。拥有专业自信,才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把教学置于正常状态并且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研究成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须教师建立专业自信》刊载于《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2年12期) 发现和提炼教育问题的前提,一是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并保持经常性的关注,“机会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二是有不安于现状的性格和改革的意志以及发现的冲动。中小学教师每天面对鲜活的学生,又正处在课程改革的洪流之中,把自己思考的问题加以提炼、概括,不就是很好的研究课题吗? 三、从教育实践反思中切入课题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不要一提研究就感到害怕。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这位植根于教育实践土壤之上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就是坚持不懈地记载自己的教育实践,同时又在时时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处处留心皆学问”,中国当代教育专家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等的成功,其科研成果都是建立在对教育实践的记录与反思的基础之上的。朱永新教授曾对一线教师说:“从今天起,你们就开始写教育日记,并不停地反思,坚持十年,你一定会在教育科研上取得令你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果!十年以后,如果不是这样,你可以来找我索赔。”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记录下这些教育现象、教育感受、教育思考,再加以整理,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也是我们成功的起点。 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一方面,我们在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是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造成这一反差的真正原因究竟在哪里?从笔者参与十余年教师培训的经验来看,一是对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还有一个原因是对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价值引导不够。新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改变的是观念,或者理念,围绕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所设置的课程既有促进教师观念转变的理论学习,也有在新理念指导下教育教学实践的观摩(方法或者技术的学习)。在培训后的调查反馈中,农村教师普遍对理论性的东西不感兴趣,而更愿意接受方法或者技术的学习。“培训实施过程中,教师最喜欢向培训者提的一个要求就是‘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做?’”可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理念性的东西对于农村教师真的没有什么作用吗?教育教学的方法或者技术可以学来吗?在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理念・技术・――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反思”课题。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理念:“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技术:“李镇西你是学不会的!” 价值观:是引导,而不是盲从。 培训过程:理论与实践结合。 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培训的执行力,使农村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应是教师培训追求的最高境界。(研究成果《是理念先行?还是技术优先?――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反思》刊载于《新课程研究》(上旬)2012年10期)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切入是多角度的,是立体的。其价值不仅取决于研究主题的选择与确定,更取决于通过研究是否指导或者修正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丰富了教育理论! (作者单位:湖北房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教育科研类论文:教育科研方法的发展趋势 摘 要: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看教育科学科研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教育科研活动的发展轨迹,教育科研方法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观点;从而在客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胳,各种方法产生的背景,预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方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方法;发展趋势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条件下,基础教育及中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质量提高得如何,不仅与国家政策有关,而且一个非常关键的是教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状态如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本文试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探讨教育科研究方法,从而希冀对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般认为,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它是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的,由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规律,并探索运用教育规律改造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措施的实践活动。 它既是一种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规律(行为方式),既是一种理论上的方法体系,又是具体实践的行为策略。教育科研方法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客观层面,即教育科研方法论;二是中观层面,即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三是具体的操作性方法。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变迁 教育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取得今天较为成熟的地位。在中外教育史上,不同教育思想与流派之间的争辩、包容、深化和拓展,在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科研方法的逐步成熟与深化。从整个教育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两千年来教育研究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大的历史阶段:萌芽期,发展期,形成体系结构期,多元化时期。 (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期:“经验――描述”研究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萌芽期大致可追溯到教育学在古代社会产生至17世纪形成独立学科这一时期。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随之诞生。这一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特点是“经验――描述”。在这一时期,教育研究主要依据是观察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虽然有简单的逻辑推理,但总的说来,当时的教育研究方法是笼统的、直观的,带有明显的朴素性和自发性。这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古代时期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水平还很低,人们对方法的追求比较笼统和模糊。该时期教育研究方法的思想成就体现在中西古代教育观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逻辑学以及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中。 (Ⅱ)教育科研方法的发展期:“哲学――思辨”研究阶段 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了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在这一时期,教育研究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教育学研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化运动开始。该时期教育研究的思想成就突出体现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之中。 在《教育学》中,赫尔巴特从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出发,导出其教育目的论和教育方法论。他继承了夸美纽斯以来的形而上学的传统,把定性研究方式确立在哲学思维层次上。赫尔巴特不仅给“经验――描述”研究阶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且创造了“哲学――思辨”研究阶段的辉煌成就,更启迪了其后“科学――实证”研究的新时代。 (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体系期:“科学――实证”研究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在自然科学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的历史背景下,教育学爆发一场深刻的革命,一些教育学家倡导在一般科学方法的框架内进行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引入了实验方法,试图从思辨研究转向实证研究。这一转向导致原有研究范式的危机,教育科学应运而生。这一时期,新兴科学快速发展,学科内部分工日益精密和专门化,数学和数理逻辑得到广泛应用。正是应科学研究发展的要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多元化时期:“规范――综合”阶段 20世纪的教育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局面。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危机,使人们开始怀疑曾经是无往而不胜的科学主义,重寻失落的人文精神。“价值多元化”的口号,成为当代众多教育理论流派得以共存的基础。与此同时,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推动了教育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以教育研究方法本身为研究对象,它意味着教育研究的深化。 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教育与社会学》继承并强化了孔德的实证科学观。而1921年德国的克里兹施玛尔在《哲学教育学的终结》一书中,则宣判了哲学教育学的死刑。其后,以斯普朗格为代表的“精神科学教育学”,继承了施莱尔玛赫以来的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传统,在教育学领域反对将人片面化、畴形化和工个化,呼吁教育要造就出具有完整精神和充满创造力的人。此后,解释学、新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等都对所谓“科学化”思潮进行过责难和批判。 纵观教育研究的历史发展,既是传统研究范式在自然科学方法的冲击下逐渐解体的过程,又是人本主义研究范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深化的过程,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近20年来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些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层面: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 1.每一种哲学理论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产生深远的影响 哲学与教育学科的关系源远流长,处于前期学科的教育思想是古代哲学家对于教育问题所作的思考;成为独学科的教育则力图摆脱被哲学直接包含的“母子式”关系,寻求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有别于哲学式思辨的研究方法;当代哲学与教育学科一方面处在科学大厦中的不同层次,另一方面各自内部都发生分化,相互之间有着多种不同方式的交叉。 2.横断科学理论 横断科学主要指系统科学与数学,它诞生于20世纪数学有重大突破、七十年代系统科学形成之际,是当代科学发展中新生成的一个学科群,已构成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层面。被称为系统学科的科学,迄今为止主要有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及广义进化论,它们都以世界存在事物的基本结构形式“系统”为共同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系统的构成、结构,揭示演化、系统的内容关系,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等。恰恰是在整个学科群意义上它才被称为横断科学,因为其研究对象是事物存在的结构形式而非实质内容。系统科学提供拓展和重构当代教育研究问题领域与对象观的新视角,提供从整体上研究教育内部结构的新思维原则,提供分析教育与环境关系的“结构与功能”新思维模式。 3.教育理论 任何教育研究,往往都是从一种概念框架开始的,这种框架在如今常被称为范式,是一组观念、价值和规则,它支配着探究的行为、解释资料的方法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式。研究者不同的教育观念,会极大地影响其教育研究的倾向性。教育理论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最为重要的和直接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中观层面:注重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研究 近20年来,教育科学研究出现了生态化倾向。所谓生态化倾向,就是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外部效度,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育科学研究的生态化倾向直接导源于实验室实验的局限性。实验室实验能够按照严格的设计程序,操纵自变量,对教育科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教育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完整的系统,运用实验室实验,操纵有限的变量,必将把一些有意义的变量给控制掉了,外部效度明显降低。所以教育科学研究必须要走出实验室,到现实的生活中进行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场化是指在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研究教育与人发展的规律。随着生态化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只有冲出实验室围墙,到现实的生动的教育现场冲去进行研究,才能使教育研究内外部效度达到统一,于是在具体研究中就愈加重视现场研究。 所谓跨文化研究是将同一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此基础上,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三)教育研究具体方法方面:注重研究的综合化、现代化和数量化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主要是指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并且每种方法各有其利弊,单纯使用某一种方法,容易失去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其研究结果难以全面可信。 教育研究方法现代化主要是指研究技术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教育科学研究已大量采用录音、录像、照相等手段。这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记录收集的资料,并且可以反复的观看和分析,所得资料客观,分析资料准确。还有一些现代化设备,诸如单向玻璃的儿童观察室和多台固定的摄像机的综合运用,能够准确而迅速地记录儿童的复杂行为,使研究更为客观真实。 教育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数学方法作为工具。对研究结果进行数量化分析,有助于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一方面,多元分析方法使教育科学多因素研究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计算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科学研究大样本、多数量、多层次的研究成为可能。 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DD教育科研方法有着其它科学研究方法的共性,也有它自身的个性。作为一名教育科学的工作者,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教育科研方法的历史变迁及趋势,以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育科研类论文:驱动教育科研提升工作实效的新引擎 一、着眼管理观念更新,促进管理方式的转型 1.理念引领。学校要倡导教师树立“科研兴教”“向科研要质量”的理念,除了在校长室的引领推动下,学校教科室还应依托带头人讲座、青年教师主题论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带动教师及时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提升理论修养。 2.榜样示范。校长应主持学校的主课题研究,带头搞教科研;分管校长、教科室主任也应积极筹划沙龙、论坛等各类科研活动,为一线教师做出表率。当然,榜样的范围还可以扩大到学校骨干教师层面。发挥好这些榜样的示范性、辐射性作用,有利于形成群众性教育科研的热潮。 3.服务教师。学校教科室成员应以提高教师投入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如深入到普通教师中去,扎实做好课题研究指导工作,通过个别辅导、抓薄弱环节、互动交流等途径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质量;利用校刊及校园网站及时教师的科研成果,这是对取得成果的教师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其他教师的正面导向。针对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存在的诸多困惑,邀请校外教科研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排忧解难,给予教师切实的帮助。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他们做有关教科研的学术报告,现身说法增强影响力,为他们修改论文并向杂志推荐发表,以激发青年教师踊跃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 二、注重激励机制完善,促进评价方式的转型 1.经济激励。将绩效与报酬相结合,使教师自发地参与到教科研工作的各个领域中来。学校可以在原有绩效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如,在对教师教科研工作的考核中加大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奖励力度,又如,增设“骨干教师考核”的内容,对已获得区级以上新秀、能手、带头人称号的骨干教师,新增考核条款,并以此为导向,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主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综合实践等各领域的研究。这些措施可以使教师的研究成果能够及时得到关注,从而使教师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此外,这些措施也是顺应教师职称评定、荣誉获取、专业发展等现实需求的。可以说,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启动了“利益驱动”的程序,唤起教师教育科研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是积极为教师打造发展的平台。 2.目标激励。学校教科室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要求他们对自己成长的目标作具体规划,签订“个人发展承诺书”,这样可以时时警醒自己要不断发展。例如:A老师的目标是“区教科新秀”,有了这样的一个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A老师更专注于平时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为了能跟上课改步伐,A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专著、杂志,获得各种教学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每学期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每个办公室中这样的教师越多,越有利于形成全员学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教育科研氛围。 3.欣赏激励。学校教科研管理者要怀着一颗尊重、关爱和欣赏的心去看待每一位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尝到投身教育科研的喜悦。激励的对象可以选择学校中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教师,把他们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经过“润色”修改后发表在校刊内,供教师们传阅,或向国内其他报刊推荐发表。看到自己的成果能得到同事的认可与欣赏,不仅作者本人有成就感,而且其他人在其影响与带动下也会产生跃跃欲试的良好心态。这样,以点带面激发了群体的向上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优化科研团队建设,促进队伍组建的转型 1.设立协作组。学校除教科室外,可以再设置教科研协作组,以形成分管校长、教科室成员和教科员这三级科研骨干团队。这样的组建,注重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题研究工作、教科研常规工作等更富有成效,也带动更多的教师投入到教科研当中,得到锻炼,并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脱颖而出。 2.选聘教科员。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的教科研协作组是由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教科室常常把任务下达给各教研组长,如组织讨论、沙龙、课堂观察等,由他们落实完成。这种管理形式比较简单快捷,但存在着一个缺点,那就是教研组长平时主要承担着组织听评课工作、检查教师“六认真”工作、安排集体备课、阶段反馈的阅卷工作,传达学校指令等繁杂的任务,再让他们兼顾教科研的组织管理工作,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科研工作也很难开展得更为精细有效。所以,教研组长兼任教科员的安排有着明显的不合理因素。为了有效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教科员可以由非教研组长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科员的地位、作用相当于教研组长。 四、实现教科教研融合,促进科研方式的转型 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是研究课堂。在教育科研方式的转型方面,由原来教科室与教务处单向组织课堂研究活动向教科与教研有机融合转变。 以课堂观察为例,以往此类活动只停留在教科室组织与研究的层面上。构建教科教研融合后,可以使课堂观察植根于学校研究课堂的各个层面,从而让课堂观察真正成为教师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有效研究方法和手段。具体做法如下: 1.课堂观察与教研组课例研究活动相结合。教研组选择两位年轻教师,先上同题比较课,然后由教科员组织集中研讨,提出最值得改进的问题,并以此为主题再次组织聚焦观察,发挥集体的智慧提出进一步优化的策略,在此基础上第三次进行课堂观察,然后撰写课例研究报告。这样的课堂观察既不会给教研组带来额外负担,也让课堂观察研究落到了实处,成为教研组活动的自觉,真正达到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目的。 2.课堂观察与教务处评优课训练活动相结合。学校教务处可以结合区A级或AA级课的评比活动,用课堂观察手段与申报评优课的教师一起磨课,邀请校外专家,对参评教师进行多主题、多层次的观察,提出改进策略与跟进建议,反复多次,在改进中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为评比奠定基础。这样课堂观察既整合了学校的优质科研资源,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受益,又让课堂观察成为上课教师的自觉要求,成为学校提升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有效手段。 3.课堂观察与学校主题教学研究活动相结合。学校教科室根据上级部门的会议精神或校长室的工作意见,开展相应的以“有效教学”“以学论教”等为主题的观察研究活动,组织规范的团队观察,在观课议课中切实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实现有效教学或以学论教的目标。这样的课堂观察比较规范,有利于把课堂观察推向深入,效果也比较明显,教师亲历研究过程,有利于从中感悟教学策略,在自己的教学中矫正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效。 当然,构建教科与教研融合的途径远不止课堂观察这一个方面,我们可以在备课组、教研组和年级组建设等方面实践教科与教研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 教育科研类论文: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狭义的教学是指课堂教学,即在确定时间、地点、场合下进行的教者向学习者传授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并指导其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教育科研是指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然而,理论上辩证统一的两者却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了矛盾,为避免重科研轻教学或是轻教学重科研倾向的继续蔓延,倡导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关键词:课堂教学;更新观念;关系;途径 一、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但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一)教育科研对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科研是提高学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教师通过科研,可以紧紧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掌握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 2.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之一 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3.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学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学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 保障。 (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科研的起点 1.课堂教学研究应是学校教育科研的起点,这是由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决定的 从整体上看,课堂教学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时空上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不仅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还是学生多方面观念、态度、能力培养的主要或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部分,当然也应当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内容,如果离开了课堂教学来谈所谓的学校教育科研无异于“隔靴搔痒”,所得的研究成果也只会是“空中楼阁”。 2.课堂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和传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转化、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 发展。 二、协调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关系的途径 理论上辩证统一的两者却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了矛盾,为避免出现重科研轻教学或是轻教学重科研的倾向,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尝试。 (一)学校角度 1.更新观念 教师正确的观念、端正的态度与积极的工作热情是教学与科研关系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更新教师观念,防止出现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 2.优化政策与创新管理机制 学校应该将提高教学待遇与科研待遇并举,教学、科研得到的回报与教学、科研付出的努力成正比,加大对教学、科研的奖励力度;以科研为先导,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刺激教师立足于教学搞好科研,同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3.促进教学与科研校际校内的交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要经常组织本校教师交流与研讨,同时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扩大教师的视野。此外,学校要加强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二)教师个体方面 1.端正态度,明确意识 矛盾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不存在不矛盾的事物。表面上看,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的,但这种对立本质上是统一基础之上的对立。即教学与科研形式上对立为时间和精力,而实际上两者都将统一于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甚至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这种统一也表现在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的关系上。科研是为充实教学的科研,科研成果不充实于教学,只是编纂成册,束之高阁,这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悲哀;教学是展现科研的教学,教学不展现科研成果,只是机械重复旧有内容,去年、今年一个样,今年、明年一个样,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悲哀。广大教师必须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 2.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学习,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将这些理念及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做好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排头兵。 本文在分析学校教师教学和科研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解决教学和科研这对矛盾的一些思路,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 教育科研类论文:教师发展需要教育科研 当前,正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自我提高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是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是提高社会地位的需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科研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在基层中小学已经凸显出来。有远见的校长,通过动员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也提升了学校品位。 我校近年来实行教师全员参与教育科研,努力使教师把看似枯燥乏味的教育教学工作转化为探究、追求智慧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为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快乐,为学校与教师的健康发展带来美好前景。 现就部分教师的体会整理如下。 一、自我提高的需要 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磨道式循环,一种是螺旋式上升。 磨道式,主要靠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就书本讲书本。知识不更新,方法不改进,又不善于反思总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在一个平面上,在自我的圈子里往复循环,走的是一条自我封闭式的教育教学之路。工作的起点(开学初)也是工作的终点(学期末)。很难谈得上发展。沿着这条路,使许多教师从黑发干到白发,虽然兢兢业业,燃尽了蜡烛,抽尽了蚕丝,但教学水平平平,业绩平平,汗水与成果不成正比。 螺旋式,对外开放,广泛吸取先进教改信息与教育教学经验;对内改造,在兼收并蓄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形成教育教学能力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老教材”能进入新境界,“老办法”能变成新模式,教学能力与水平一学期上一个台阶。年年岁岁教此书,岁岁年年法不同。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通过研究活动,边工作,边学习,边反思,边改进,就是一个教育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教育科研课题是一个载体,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这样做不但年轻教师深感受益匪浅,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就是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在经历教育科研后,也深深体会到,搞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不断丰富知识,拓展经验,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二、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 教师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责任心很强,业务水平高,学生负担轻,质量高。第二类,责任心较强,但业务水平一般,或者教学经验欠缺,学生负担重,效果一般。第三类,没有责任心或责任心不强,也没有业务水平,学生没负担,自然也没有学习质量。不少教师属于第二类。往往出现教师苦、学生累、负担重、效率低的状况。究其原因,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不当,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落实不好“生本课堂”,达不到“有效教学”,更难实现“高效教学”。 因此,需要我们去做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实践新课改理念,提高每节课的质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面临挑战。教师角色和教书育人能力的调整与提高,必须借助教育科研。一些新观念――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习中的首席等提法;――为学生一生作规划,对学生一生负责,是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者等提法;――教师要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科研型创新教师等观念是科学的、先进的,如何在课堂上实践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必须去搞教育科研,别无他法。 四、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时间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取决于对社会的创造和贡献。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曾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活的道路在于开拓和踏平坎坷。”我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动员会上提出,不当“教书匠”,要当“研究员”,在研究改进、创造中享受工作的幸福和快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五、提高社会地位的需要 我国2002年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其中人民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后知识分子由“臭老九”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专业技术性是有学术创造性的,这就是对教师社会地位的肯定。而我国的教师多年来习惯把自己降低到知识传递者的社会角色,不敢进入教育学者、专家之列。实践证明,教师投入到教育科研之中,是改变教师职业形象之必需。殊不知,研究育人的工作,比制造一个机械零件复杂得多。因此,教师要树立科研意识,用自己的教育教学成就、研究成果,改变职业形象,堂堂正正进入有专业技术的研究员、学者、专家行列。 教育科研类论文: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从高职院校目前科研成果应用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教育科研成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成果应用的办法,以期为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成果;应用推广 从中专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也跨入了高校的行列,只是其教育管理层面属于职业教育,但对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层次还是提高了一步,因此,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提出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指导思想,或者叫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服务能力较中专时代有了很大提升,但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到底如何,社会贡献度到底有多大,笔者在此就高职院校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一、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状况 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论文(教育类、专业类)、课题(教育类、少量的自然科学类)、教材、发明专利;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以专任教师为主,辅以少数具有专业职称的其他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最直接目的是为职称晋升,辅以科研考核的需要;科研任务的来源主要有教育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社会科学研究系列、少量横向科研课题,以参与的形式居多。由于在中专时代教师没有科研任务的要求,进入高职院校后,迫于与高校接轨,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对教师特别是有职称的人员都提出了科研工作要求,但实际情况是:教师科研多迫于评定职称的压力,发表一些教育教学体会的论文、或者是专业教学内容中与专业有一点关系的论文,而以专业研究自发撰写发表自己学术成果的不多,更难的是自己没有以一贯之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体系,这也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研究成果90%以上表现在教育教学类,而专业类研究并不多的原因。这与高职教育的专业特点并不相符。 二、教育科研成果的形成过程 教育类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自立项,每年这些有研究任务的机构都会课题申报指南,教师则根据指南的范围和申报要求开展课题申报准备,结题时间一般在2―3年。通过2―3年的研究,大多数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结题成果为论文和研究报告,如果层次稍高点,那最多也就是一本专著。而且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大同小异,如调查问卷在设计时是全省部分高职院校,而实际操作则以本校某个班学生为样本,因此,研究的第一步基础数据采样不准确。再就是研究过程不全面,在课题设计时,研究团队整齐划一,一旦课题申报成功,完成研究任务几乎靠主持人,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有申报团队并不是科研意义上的团队,而是为了体现研究团队的外在表现,如年龄、职称、专业、单位等。再就是职称评定过程中,主持课题和参与课题差别太大,因此,很少参与课题的成员会尽心尽力,将自己的研究与团队的研究相结合。开题论证和中期检查不充分,也是造成科研成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按照课题的级别不同,主持人对课题的重视程度会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论证范围不广、讨论不深刻、专家指导不详细或缺乏针对性等,都是在课题研究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而且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研究成果形成后,不要说是在全国、全省推广,就是在本高职学院、本系部也很难推广应用,这样就不会体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对策 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形式,主要是论文和研究报告,论文中体现的应该是观点和方法,研究报告则全面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过程,这些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因为结题不需要出具使用证明,也不需要实验结果,这也是教育类科研与技术应用研究的根本区别。所以,如何将这些“软”的观点、方法具体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切实推广科研成果,以便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发挥科研的价值,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难题。在此,笔者提出以下拙见,仅供参考和借鉴。 1.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管理机制 由于教育科研成果不像大多数自然科研项目,没有在具体的产品或对象上加以验证,所以,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更应该体现隐性与显性的结合。在结题验收时,应该将教育科研成果显性的内容也纳入评价体系,尤其是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更应纳入评价体系,以便在机制体制方面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如结题后的跟踪机制。还可以在课题经费管理上加以约束,应用推广好的成果追加课题经费,以此激励成果的推广应用;还可以制订制度对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申报中始终如一地研究某一方向,而不断形成系列成果予以大力扶持,而不是在同一方向研究上限制其课题申报资质等措施。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可以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从而实现研究的价值。 2.建立科研过程、成果公示机制 对于教育类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后,高职院校研究管理机构应尽快公示其课题申报材料,目的是让其他教师知晓和关注其研究内容,以及团队成员的构成,并从其中寻求自己在教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困惑问题,能从他人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解决。由于一般的研究过程是3年左右,那么按课题研究进度,定期公布各课题研究成果,如论文的名称、发表期刊、主要观点、解决的问题以及调研报告的详细资料等。通过公示各课题研究过程和主要成果等措施,一方面可促使研究团队更加自觉地按课题申报书的要求开展研究,落实每一项研究内容,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教师享受科研成果,并从中学习研究方法,获取研究数据和观点,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3.定期举办科研成果展示 一般而言,教育类科研课题的来源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立项等。而比较集中的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每年都会有几个,院级课题立项则会更多,也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的部分项目。在这种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体的高职院校,举办科研成果展示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广大教师以从事职业教育为主,对许多教育方面的焦点及热点问题会有共同的认识,这也为成果展示提供了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共同参与,科研成果展示可在二级学院或大学院组织,都可以要求学生参与,让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教学经验、方法创新和教学改革成果,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基本素质,聆听教师从事科研的艰辛,知道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 4.建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评价体系 目前科研成果的评价仅局限在专家对课题结题时的结论,然后是课题立项机构根据专家的评价意见,对课题给出结题或暂缓结题等结论,这只是对教育科研成果的前期评价。为提升教育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服务价值,课题立项机构应跟踪高职院校科研部门课题的服务效应,及时反馈课题的应用成果,同时重点关注课题组成员的推广应用状况,记录课题组成员的后续研究内容。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如应用案例、应用过程报告、推广应用效果评价等。 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难点和突破口,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成果推广应用问题,那么科研在高职院校只不过是个别教师在自娱自乐、自我欣赏而已,靠教育科研来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也就只是一句空话,从而导致教师抱怨难以得到应有的科研指导,教育教学仍然是一成不变的老办法,教育科研也并没有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教学效率。如何连接成果与应用,文中讨论并提出的办法会对高职院校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教育科研类论文:抓实教育科研 提升教学水平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科教兴园”的理念已深入每个幼儿园。在教育科研的引领下,我们科教合一,充分发挥园本教研、课题研究的作用。本文根据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阐述了我园在抓实教育科研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育科研; 教学水平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的科研,近几年来我园的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科研意识不断增强,科研队伍日益扩大,研究领域继续拓宽,科研管理日趋规范,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地引领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开展园本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更新观念 以发展和创新为动力,确立科研先导意识,加强全园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我们以《纲要》为指针,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园本培训。 1.理论学习 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科研小组活动和每两周一次的大组科研活动。由教科主任和课题组长组织学习,重点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文件资料,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幼儿教育的现状,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注重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逐步帮助教师养成自学习惯。 2.课题培训 我们组织教师参加市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并认真做好笔记、领会内涵,从而帮助教师系统的学习教育科学知识,获得了大量教科研信息。同时我们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回园后交流体会,并结合课题分析他人的教育行为,从而带动全园教师共同反思,共同提高。 3.更新教育观 为更新教师的教育观,提高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力,我们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结合教育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人人谈体会写心得,提高教师分析处理、总结调整教育行为的能力,逐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论。同时我们提倡“教学反思”和“反思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学理论和方法,又要及时记录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学习态度,对自己的“教”和幼儿的“学”不断反思,使教学相长。通过反思,教师对幼儿的兴趣、需要、思维方式、学习状态、个性特点等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对将采取的下步教育行为更有把握。通过反思,也加强了教师的自我教育,逐步端正了教育态度,提高了教学水平。 二、科教合一,积极开展“一课三研”,抓实课题研究 我园教科研活动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科研与教研相结合。下面我就以“一课三研”为例,来讲讲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得到的一些收获。 “一课三研”活动的模式和组织实施 “一课三研”活动原指教研组内教师针对同一活动内容(主要指幼儿园的学习活动),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多次的实践研究活动。它是一种基于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在研究活动中可以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等。目的是使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自觉养成反思的习惯,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教师个体自主地发展。 针对“一课三研”活动的界定,我们根据我园教师的自身特点,结合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幼儿园综合活动丛书》的使用,主要采用三种组织模式,开展相对应的教科研活动。活动内容的确定,是根据本园、本班幼儿近阶段的研究重点和培养目标,由执教老师自己选定或教科研组集体商定,既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是改编和创编的。 1.不同教师同题循环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不同的教师就同一领域、同一命题,独立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同一周循环组织。 一研:教科研组协议确定教学活动领域、主题和开课教师上课教师各自独立设计活动方案。 二研:循环开课、说课,集体研讨、反思,个体改进各自活动方案。 三研:个体再次实践、反思、改进,形成各有特色的活动方案,注重在发挥园内教师群体智慧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创新,促进教师个性化的发展。 整个教科研活动过程充分尊重每个教师的教学个性,展现不同教师的教学特色和能力,能当堂考察每个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水平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又运用了集体的力量,当堂发现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有效反思,改进、提升教学经验,通过再次实践,逐步形成符合该教师个性的教学方案。这一活动模式使教师在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中没能考虑周到的问题,得到发现、改进、解决,在原教学方案中的优点得到肯定和提升。 2.不同教师同一活动方案循环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不同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共同设计好同一活动方案,在同一周连续组织循环教学。 一研:教科研组共同选择具有改进空间的典型课例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个体第一次实践课集体研讨反思、改进方案。 二研:另一个体的第二次实践课集体再次研讨、改进方案。 三研:再一个体的第三次实践课集体再次研讨、反思形成优化的活动方案,注重园内教师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 整个活动过程以典型课例的研究为重点,引发不同层次的教师深入思考,它充分体现了个体教师在群体合作中,借助群体实践智慧梳理、整合、提升个体经验,再做出恰当的价值判断。它利用不同个体的不断尝试,由群体共同发现问题、集体跟进、解读教学理念,在一次、再次、不断滚动递进式地实践研究过程中,同伴互动、互相引领、优势互补,通过对同一教学活动的连续几个有效教学循环,进而形成一份优秀的典型课例。 3.同一教师同一活动方案连环跟进式教学模式 其特点是:结合园内教科研专题,由同一位教师就一个活动方案连续进行2个教学循环。 一研:个体结合教科研课题选择活动内容、个体独立备课教研组说课、磨课、修改活动方案。 二研:个体实践群体研讨、反思改进活动方案。 三研:个体再次实践群体再次研讨、反思形成举一反三的核心课例,带动群体教师共同发展。 它通过个体教师对同一教学活动的反复实践,群体教师的集体跟进,促进教师通过实践研讨,不断的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加深对课改理念的理解,提高实施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 实施说明: 不同的活动模式,我们研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在第一种模式中,我们主要重视教师课前的理论学习和课后研讨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重点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和执教的能力。在第二、三种模式的研讨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发现存在的问题,还要找出好的经验;除了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还要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注重探讨问题或经验背后所隐含的教育理念,使模糊的观念变得更为清晰。 三种活动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互相启发、互相合作,从而发现个体教学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不断修正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行为,达到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的目的。 “一课三研”活动开展的效果 通过“一课三研”活动,使我园的课题研究落到了实处,将研究与实践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老师们从关注我如何教转向研究幼儿如何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增强了目标意识、整合意识,改变了教学的方式。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依赖教材转向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会寻找多种教育资源的支撑;在制订教育目标时,会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和适宜性,做到明确具体;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教育策略,生动直观,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并服务于教育目标;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从强调教学预设目标的达成度转向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教师教育教学的技能和随机教育的机智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促进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和幼儿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通过一课三研,我园老师相互合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体验到了新方法运用后成功的喜悦,自创自编出具有乡土特色的园本课程教材,研究能力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了提高,她们发现课题研究不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领域,从而激发了教师们极大的探索和研究欲望。 三、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我园建立“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其目的是确立科研兴园的观念,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参与活动、合作交流、课题研究、、获奖、教学活动交流等方面有成效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同时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在教学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比如教学论文在市以上发表或获奖、课题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获奖,有著作、课件、教具等。实践表明,让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课题科研实践,用课改新理念新要求指导幼儿教育实践,改变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通过师幼之间等各种互动研究探讨,发现和解决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创新的研究成果,促进教学行为朝着科学化方向迈进,使他们由“先干后识型”逐步向“先识后干型”过渡,成为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型教师和学术带头人。这有利于实施青蓝工程,培养出名教师,真正实现师幼教育双赢。我欣喜地看到,幼儿园因教师的成长而变革,因教师的发展而辉煌! 教育科研类论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科研文化建设 学校教育科研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是中小学发展的基石。学校教育科研文化的本质是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中,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以“传统”、“习惯”、“态度”、“理念”或“氛围”的形式影响群体教育科研思维方式、行为取向、学术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的文明成果。[1]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为指导,扎实做好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推进教育科研文化创新。 一、爱国――教育科研精神文化的精髓 学校教育科研文化是一种研究的氛围,具有隐性的渗透力量,能强有力地推动教师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到主动地参与学校科研活动,[2]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首先,教师要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次,教师要积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教学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履行教师职责,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第三,在课程教学和教育科研中持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 二、敬业――教育科研行为文化的核心 要成为合格的教育科研工作者,需要形成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一心一意、精益求精的教育科研文化。 教师必须坚持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学习教育方针政策,学习教育科学知识,了解学科发展,掌握研究方法,以适应教育科研实践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问题。教育科学研究要植根于课堂,教师要深入到课堂教学一线,坚持“从课堂教学中来到课堂教学中去”的基本原则,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通过业务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实践,并且创造性地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在不断发展的新教育范式下探索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3]教师科研能力也就内化成为了自我发展的素质,促进了教育科研行为文化的发展。 三、诚信――教育科研诚信文化的灵魂 教育科研活动一般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一定的成效显现,期间会出现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追求短期效果,影响科研效果和社会风气。需要通过教育科研诚信文化建设,使教师在教育科研中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讲信誉、守信用。 首先,要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者对科研诚信的认识。通过宣传教育,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了解科研规范,恪守哪些可以做,哪些一定不能做,掌握教育科研诚信的基本准则。其次,要加强教育科研管理诚信制度建设。处理好诚信规范与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现有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体系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稳定并长效的教育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强化科研失范的评价机制和约束制度,对于违反科研道德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违反必究。第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教育科研诚信文化建设。聘请具有良好学术声誉的专家学者亲身讲述其科研经历,使教育科研者明确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不能依靠投机取巧的学术不端行为取得,而是要依靠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刻苦研究才能获得。 四、友善――教育科研团队文化的基础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倾注团队努力的工作,成员在研究活动中形成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构建教育科研团队文化对于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何处理好科研工作中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科研文化建设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4]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活动需要建设使每个成员都能受到高度尊重并充分发展的精干团队,要根据每个人的学科专业特点,结合个人长期发展目标,为研究人员铺建高水平发展平台,使个人教科研绩效伴随团队整体绩效提高而得到增进。要打造学习型团队,通过教育科研增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合作型教育科研活动。[5]教研专家和教学名师要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在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立项申请、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等方面为年轻教师做好引导和示范,鼓励年轻教师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敢挑重担、勇于创新。形成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共同争先、共创佳绩的新型教科研团队文化,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和谐持续发展。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各个环节,推进教育科研文化创新,是教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使命新任务。 教育科研类论文: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分解的策略 据笔者观察,在一些课题研究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能够准确说明“研究什么”,以致研究内容不清晰,如同雾里看花,无法找到研究的切入点。笔者以我县几个在研的课题为例,谈谈如何对教育科研课题的内容进行分解。 一、分解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必要性 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只有将课题研究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才便于研究,获得成功,其意义在于: 第一、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找到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分解课题研究内容首先要对研究范围进行限定,确定我们应该研究哪些问题,不需要研究哪些问题,从而聚焦课题研究内容,并由此切入。 第二、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增强研究的可操作性。研究内容的分解是把一个大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分解成许多相互联系的小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理念到实践,由愿望到落实的分解过程,通过这样的分解,可以使研究问题的内部逻辑结构更简明,研究内容更清晰、更具体,从而降低了研究的难度。 第三、合理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有助于统筹规划,整体安排课题研究的进程。每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课题组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以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规划与有序的安排。 二、分解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策略 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解,没有固有的模式。同一个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解成不同的研究子内容。一般来说,从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核心问题入手分解、细化研究内容,是较容易的操作方式。 (一)从教育科研课题的核心概念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 每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内部逻辑结构,都可以通过分析该课题的核心概念来梳理,抓住核心概念,就抓住了课题研究的要领。理清核心概念的组成要素,就能够确立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策略,开展研究活动。核心概念亦称为关键词。一般说来,一个规范的教育科研课题,都能够找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界定课题研究达成目标的关键词,另一个是界定课题研究实施途径的关键词。找到了这两个关键词,理清了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就可以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分解。 例如,郫县某幼儿园承担的省级课题“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其中“数学素养”是界定课题研究目标的关键词,“民间游戏”是界定课题研究途径的关键词。因此,分别对这两个关键词进行解析,就可以细化为不同的课题研究内容。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幼儿数学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了点、线、面、体等数的空间及几何素养,大小多少长短等量的比较素养,数量及其关系素养,数的集合素养等。因此,本课题研究就是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选择适合的民间游戏,对幼儿的这几种素养进行培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的空间及几何概念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量的比较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量关系素养的策略研究”; “开展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的集合素养的策略研究”。 从核心概念“民间游戏”入手分解研究内容。在本课题研究中,开展“民间游戏是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实施途径。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民间游戏都可以培养幼儿数学素养,也不是民间游戏拿来照搬到课堂上就可以自然地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的。因此,本课题研究中,要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对民间游戏进行合理改编,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民间游戏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可以把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选择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合理改编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合理运用民间游戏培养幼儿数学素养策略研究”。 又如,郫县某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中,关键词“问题意识”界定了本课题研究达成目标,关键词“课堂教学”界定了本课题研究实施途径。因此,本课题核心概念就是“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从不同的核心概念入手,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细化本课题研究内容。 从核心概念“问题意识”着手分解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好奇、怀疑、困惑、探究。由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怀疑精神、困惑分析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对这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就可以细化形成四个方面的研究子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困惑进行深度思考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策略研究”。 从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着手分解研究内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很多,本课题界定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关键词“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课堂教学”分类的逻辑要素很多,从不同角度解读“课堂教学”,就会有不同的课题研究内容: 从课堂教学过程着手解读,可以有课前导入、课堂新授、作业练习、课堂小结等,因此可以从不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的学科解读,可以有语文、数学、外语等不同学科,因此可以在不同学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从课堂教学课型解读,可以有新授课、复习课、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等,因此可以在不同课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从教育科研课题的核心问题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 教育科研课题的着眼点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强课题研究的问题感是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每一项课题研究中,课题组都要进行前期调查,了解本课题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从而形成几个主要研究问题。所以,从课题研究的问题分析入手,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是细化课题研究内容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问题归因时,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其归类,不能够把不同逻辑关系的问题并列成为研究内容。 例如,郫县某学校开展的省级课题“提升农村学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校本策略研究”,课题组在前期调查发现,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缺乏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把这些原因进行归类,可以归纳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乏职业成就感;青年教师对工作环境不适应,得不到领导、同行、学生的认可,缺乏职业归属感;青年教师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与他人相比有些失落,缺乏职业认同感。因此,本课题从解决课题研究的问题着手,可以把课题研究内容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提高农村学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职业成就感的策略研究”; “学校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其职业归属感的策略研究”; “学校引导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提升其职业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有共同的要求:第一、在具体进行分解时,要明确课题总体目标与具体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第二、要明确各项具体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第三、要使分解以后的具体研究内容适合在研究中操作实施。第四、一个课题内容可以有多种分解方法,但是课题组在具体实施研究时,不宜同时选择几种分解内容的方法。 总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内容分解既“有法可循”,又“法无定法”。在对课题研究内容分解时,要根据该课题的具体情况,科学分析,合理分解,便于操作,才能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作者单位:郫县教育学会,成都 611730) 教育科研类论文:中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析 【摘 要】分析中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阐述中职教师教育科研的研究定位,提出通过开展教育科研专题培训、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提升理论功底、制订教育科研计划、注重教学反思等方面培养中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师 教育科研能力 培养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诉求,是提升学校品牌的动力。但是,目前教育科研没有成为广大中职教师的自觉行为,教育科研对中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在于中职教师对教师教育科研的认识存在误区。转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克服认识误区成为当前中职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促进中职学校教育科研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中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一)教育科研是中职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实践体验、教学反思可以促进中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 1.通过理论学习可以促进中职教师成长。在进行课题申报、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大量阅读有关文献资料,积累理论知识。课题组成员在课题会上做学习交流,交换学习成果。通过这些理论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以最快的、最便捷的方式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使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使个人快速成长。 2.通过实践体验可以促进中职教师成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经验的获得是最真实、最宝贵的,中职教师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收获有效的教学经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通过实践不断地尝试、反思,掌握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技巧并结合自身特点和中职学生的实际,逐步形成个人特色或者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促进中职教师成长。在课题研究中无论是获得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需要经过一个反思过程,教师通过反思能够逐渐提高教学监控能力、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知识,在教学反思中收获经验,教育科研能力也得到提升。 (二)教育科研是中职教师形成教育新理念的重要手段。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会对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审视、反思和辨析,并经过自己潜心的理论钻研、探索和实践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一旦上升为教育信念,就会使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使平凡的工作变得富有价值。 (三)教育科研是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能够促进自己主动学习,与外界优质资源良性互动,与课题组成员和同行开展合作研究,研究中会不断自我反思,这一系列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变成一位研究型教育者。 二、中职教师教育科研的研究定位 (一)中职教师教育科研的立足点是解决中职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育专家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目的以探索发现新科学知识及构建科学理论体系为主,要求研究人员具备很高的理论素质,一般中职教师难以胜任。中职教师主要从事课堂教学、实训指导及学生管理工作,处在教学实践层面,经常遇到一些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中职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应以解决中职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主。针对解决自身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研究,才是切合实际的教学研究。 (二)中职教师教育科研的着眼点是沟通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联系。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与事实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有一定距离。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理念与实践的沟通桥梁。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是各种教育科学理论的践行者。为中职教育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需要中职教师运用教育科研架起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三)中职教师教育科研的方式以行动研究为主。行动研究是由教师或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并针对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境进行研究,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并适用于课堂教学(如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学校管理评价等的研究,为教师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的职业技能的训练。 三、中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开展教育科研专题培训。为了提升中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多次聘请区内外专家到学校做教育科研专题培训,强调中等职业教育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介绍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及方法;同时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让经验丰富的教师做校本培训,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把专家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充分整合,体现出教师个性化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更新教师职业教育理念。 (二)建立教育科研激励机制,提高中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为了加快中职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制定了《关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办法》,在课题管理中采用了全过程管理办法,明确了课题研究申报立项、中期检查、成果推广和结题总结等各项管理要求。对结题课题和获奖的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及相关论文成果等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通过对教师教科研进展监管,教科研成果的奖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出现,推动了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三)提升开展教育科研的理论功底。职业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承担着传授职业技能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使命。目前,面对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挑战、新技术的困扰、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法方法的冲击,很多中职教师感到自己教育理念的滞后、知识的匮乏、方法的陈旧、教学手段的落后。为了推进中职教育的发展,促使中职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中职教师应具有更新职业教育理念的紧迫感,以及面对职业教学改革千变万化的危机感,努力打造坚实的理论功底。除了通过自学、参加各种培训等方式提升理论功底,还可以将教育经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育经验往往是中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基础,但经验具有局部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中职教师注意经验与理论、实践的相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经验知识的可行性,并进一步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通过科学研究将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规律性和具有推广价值的理论知识。 (四)制订教育科研计划,注重教学反思。教育科研活动的计划主要表现为自己对活动的有意识的设计、设想或打算。与日常工作不同的是,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将行为纳入了研究的框架,将持续不断地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始终,即行动计划与研究计划的高度统一。教育科研取得进展应该不断地对研究活动认真反思,教学反思目的是教师能够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对教学理念和教育现象的再认知、再创造的过程。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系统规划,确定从发现问题到制订计划,从采取行动到实施观察的具体路径等。二是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评价,发现计划于结果的不一致性,分析解释发生的现象与原因,进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决定下一步研究计划是否需要修正以及做哪些修正。 教育科研类论文:基于学校管理的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研究 摘 要 针对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分析,结合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课题研究数字化建设实践,论述了基于学校管理的学校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研 数字化建设 1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1小学教师进行科研的重要性 教师进行科研是专业成长的需要。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为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教师进行科研是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养成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并勇于探索、实践。 教师进行科研是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1.2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 学校管理需求。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计算机在学校管理领域应该被广泛应用,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学校管理主要体现在校长管理系统、教务教导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以及一卡通等。 教学教研需求。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授课效率和密度、远程教学和在线辅导、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课件集体化等方面。 2基于学校管理的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建设理念有偏差。很多学校可能为了达标而创建数字化校园网,重视在硬件上投入,轻视软件资源建设。大部分的计算机教育资金都用在了计算机硬件环境上,软件的资金投入远远低于硬件投入,软件资源非常缺乏,教师培训资金更是微乎其微。 (2)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低。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由于对软件资源建设和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的忽视,造成校园网设备闲置没人用,也没资源可用,计算机只作为普通的文字处理工具,网络也只是用于文件的传输,大大降低了其使用效率,科研水平也处于低水平状态。 (3)校园网维护管理跟不上。由于缺乏网络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保障校园网正常使用,这就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的进展。 (4)大多数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不合要求。学科教师从未获得过计算机知识的人占有相当大比例,而能够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比例更小,大多是一个放映员的角色。因此,对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是教育科研数字化进展的基本保证。 3基于学校管理的学校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课题研究数字化建设 3.1学校申报多种多个课题,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近几年申报多个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涉及学科有数学、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比如:2011年11月成功申报国家十二五课题《小学数学优质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研究》;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多种多样的校本课题,当一个课题完成时,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3.2教育科研的数字化依托于校园管理的数字化 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孤岛一小教师在教育科研时利用学校网络(QQ、ftp)研讨,以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教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搞科研,应该有学生的价值体现。教师借助于学校网站让学生参与部分教育科研,同时,应用网络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合作学习,共享研究资料,便捷师生沟通,展示课题成果。 学校管理的“四大系统”的有效支撑。校园资讯系统使学校教师能通过学校网站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资讯以及科研进展情况。FTP服务系统实现电子教案资源、课件资源、软件资源、习题资源、测评试题资源的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设有家校通管理平台、资产与技术装备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专题网站方面建立了学校管理网站、课题研究网站、个人网站。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3.3课题网站的建设为教育科研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孤岛一小建设课题网站是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最为重要的部分,学校建设课题网站做到了“四个一”:一是将学校的课题网站打造成一站式服务平台,集办公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资源系统、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于一体;二是明确各板块的任务分工,做到每周至少一次内容更新;三是各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一律在网站上,不再印发纸质材料;四是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研究屏蔽,对网站、资源建设和课题研究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4结束语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数字化的校园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对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东营市胜利孤岛一小在加强学校数字化管理的同时,在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上也下足了功夫,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教师个人发展上,学校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学校把教育科研的数字化建设作为重点,推进教育改革,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受益更多。 教育科研类论文:初中英语教师教育科研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科研能力受到了强烈的关注。分析初中英语教师教育科研存在问题,探索解决对策,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问题;对策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行理论探索的能力,更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必要的基本能力。初中英语教师科研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教书、育人、使用教育技术和开展教育科研这四项基本素质。其中,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开展教育科研的难度是最大的。同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对中学教师的评价已不再局限于教学能力及相关升学数据,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也逐渐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初中英语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就不利于发现和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自身素质的提升。显然,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科研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英语教师科研现状 在初中阶段的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学的地位似乎远远超过科研的地位。很多学校仍然强调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以彰显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对科研工作不太重视,相关方面的工作开展力度不够,就是经常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也由于思想上轻视且缺少科研骨干无法形成科研团队等问题而流于形式。许多中学的领导团队教育思想尚未完全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忽视了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 另一方面,受多种教学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初中英语教师课务比较繁重,精力都投注在教学备课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发挥。科研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只是职称晋升、教学评定的必备条件。为“前途”、“晋升”而搞科研成了当前多数中学英语教师的无奈。这种“功利科研”造成的后果就是学校学术氛围淡薄,论文和项目等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差。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显而易见。以研促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不仅需要展现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理论知识,更需要展现教师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英语教学研究能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带动教师对英语教学方法的探索,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影响教学的变化因素,还有助于完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发挥英语教师的潜力,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成了各大中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英语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 为了响应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衢州学院2011年和2012年都开设了初中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班,接收来自全省各地不同地区的培训学员。通过对培训班学员的问卷调查,发现初中英语教师科研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对科研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大部分老师反映,初中英语教学只要把课上好,学生考试成绩好,各种学科竞赛能拿奖,就是最大的成就。有人甚至扬言说,如果不评职称,写论文就没有任何意义。对他们而言,教学是动力,科研是压力。教学出成绩,科研出无奈。事实表明,80%以上的初中英语老师是女教师,家庭压力比较大,再加上学校里的教学工作量确实是比较多,很多人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少,对科研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二)对科研方法和科研知识掌握不够 调查表明,缺乏足够的科研知识和良好的科研方法是初中英语教师在写论文、报课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最严重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对英语师范生教育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帮助未来的教师解决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等技能的问题,而忽视了对其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培育,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整体水平偏低。结果,从各大院校毕业出来的英语师范生大多是合格的知识传递者,却因对科研方法和科研知识掌握不够而难以成为优秀的教育研究者。对衢州学院各期初中英语培训班学员的学期论文分析对比发现,他们的论文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 选题不当 选题对论文写作至关重要。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是研究者深思熟虑和日积月累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研究者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缺乏问题意识、学术性不强、方向性不明确、选题偏大或偏小、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都是选题不当的具体表现。初中英语教师科研知识缺乏,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因此,常常出现选题不当的问题。有的老师会写“浅议初中英语教学”这样的大题,有的老师会选诸如“谈谈学生阅读英语报纸的体会”这样的小题,缺乏理论性和学术性,距离优质论文的要求相去甚远。 2. 题目与内容不符 题目是对文章内容最精炼的概括,是吸引读者眼球的第一要素。然而,很多初中英语老师在写论文的时候都忽视了这一点,所选定的题目表达与文章表述的内容不一致,或者大帽扣在小头上,或者小帽戴在大头上,颇为不得体。论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与信息处理”,通篇只有如何解读文本的内容,却未谈及与信息处理相关的片段;论文“初中英语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对策”,却把重点放在学生家长与教师关系处理的描述上。这种论文的问题和学生写作文时出现的“跑题”或“偏题”如出一辙,都是低水平写作能力的表现。 3. 结构混乱 一篇好的论文需要一个理想的组织结构。结构不合理,表述没有逻辑,再好的素材也会杂乱无章,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初中英语老师论文中常常存在结构混乱的现象。在主题句是“英语课堂提问的误区”那一段落,先写了几个误区,写着写着,笔锋一转,想到要把解决对策表述一下,紧接着还能非常详细地把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又描述一番。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缺乏科研知识和方法往往使英语老师创作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根本就没有考虑层次和结构,结果是文章写出来往往是自己也不知所云,贻笑大方。 4. 格式不规范 不管是毕业论文还是学术论文,对格式都有一定的要求。国内的各大正规报刊杂志虽然对投稿的论文各有要求,但在格式的规范性方面基本上是达成一致看法的。通常要求规范的论文要具备下面几个部分:题目,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以及参考文献。一般而言,论文题目的字数不能超过20个,关键词是3-5个,标点符号使用要合理,参考文献的标示要按照国标要求。然而,调查发现,许多初中英语教师学期论文的格式安排得相当乱,有的标点符号误用,该用中文标点的地方用了英文标点,有的参考文献格式混乱不统一,需要按名字首字母排序的却没有做。更有甚者,有的英语老师连基本的格式意识都没有,正文中字体字号不一致,连行距间距都有差异。论文格式不规范是初中英语教师科研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 5. 论文缺乏原创性 当前,学术论文的原创性是教育界争议颇大的问题。学术研究是需要文献基础的。没有参考一定质量的文献评论难以写出优质的论文。这个道理研究者们都明白。于是,一些初中英语老师在论文实践过程中贯彻了这个宗旨。一篇论文写下来,30%是自己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或者是教学案例,70%的内容却是从前人的研究成果里东挪一段,西借一句。论文思想和结构没有原创性不说,一篇文章是七拼八凑,段与段,句与句衔接生硬,甚至根本连接不上。缺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展开论证这个过程,科研创作往往会转向抄袭剽窃,缺乏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三)缺少学术带头人和指导者 许多初中英语教师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和文学专业能力也随着教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吃老本”是英语师范毕业生的普遍感受。常年在初中课堂上从事一线教学,英语教师在专业方向上难以做出深入的研究,但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倒是颇有机会探索。然而调查发现,多数英语教师在科研上都倾向于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科研活动缺少学术带头人和指导者,有想法缺乏交流,有问题缺乏探讨,有能力缺乏团队。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师搞出来的论文质量不高,课题团队不强,科研工作没有成效。 三、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强化教育科研意识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研究型教师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方向。教育科研能力作为研究型教师的核心能力,已经成为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强化教育科研意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习理论并将其进行研究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如果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任务繁重的压力下能抽出时间认真思考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形成科研探索课题且指导教学工作,是否也一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教学质量呢?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犹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科研是大学老师的事情,中学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这样的观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早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二)创建教育科研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成员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团体里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创建初中英语教师教育科研学习共同体意在成立以提升初中英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为共同目标的团体。该团体须表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团体成员主要以普通英语老师为主,但也可邀请其他学科的老师和教学管理者加入,同时必须有一定数量的高职称高水平的专家来指导。英语教师教育科研学习共同体通过年级组、学科教研组、课题组等组织结构开展教育教研活动,以问题为载体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问题,通过集体讨论、互相交流及合作科研等方式提升共同体成员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并重的举措 对科研方法和科研知识掌握不够是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师科研工作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大部分英语师范毕业生通过职前教育已经具备初步的教科研能力,然而一走上教学岗位,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不少教师缺乏足够的科研课题意识,科研课题及论文的选题、格式、结构组织及实施环节等都相当薄弱,现状不容乐观。初中英语教师平时课务重,工作忙,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实施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并重的举措才能提升初中英语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国培计划”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省培计划”项目等都是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模式,其中也不乏针对初中英语教师开设的教科研能力提升项目,意在提升初中英语教科研能力。而终生学习则要求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解决教育教学难题。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增强科研意识,不断提升科研能力,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成为英语教育科研的重要力量,推动基础英语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矿山机电电子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 摘要:本文将对矿山机电所用设备产生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故障诊断技术以及其在维修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维修 引言 矿产资源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适用于多个工业生产领域。目前,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各种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层出不穷,大大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开发水平,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问题一直是困扰矿产开发利用行业的主要问题。如果矿山机电设备出现故障,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阻碍矿产开发利用行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水平,是我国矿产行业所要考虑的问题。 1机电设备的故障原因 1.1配合关系发生变化 矿山机电设备内部结构比较复杂,零件与零件之间具有密切的配合关系,各个零件共同配合形成设备的正常运转。一旦零件之间的配合关系发生变化,将很容易引起零件之间的配合失灵,轻则降低机械设备的性能和生产效率,重则引起机电设备报废。零件与零件之间的配合关系发生变化,一般是由于零件出现了损伤,尺寸和形状发生了变化,不能与其他零件进行很好的配合。这种损伤可能是因为零件长期使用出现了老化,也可能是因为意外事故导致。 1.2设备运行负担过重 在设计过程中,矿山机电设备的设计人员就已经对机电设备的各项参数划定了范围。如果矿山机电设备的运行参数超过设计人员规定的范围,那么说明机电设备运行负担过重,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下。如果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会对机电设备的内部造成损伤,影响机电设备的工作性能。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技术人员要及时调整机电设备的工作参数,并且采取措施降低机电设备的运行压力。 1.3设备工作能力降低 机电设备有时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的状况,这是由设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引起的[1]。比如,工作环境温度过高,散热通风情况不好,就会造成设备内部的零件摩擦生热,热量无法散发,最终导致零件温度上升而发生形变;或者是机械设备在安装时连接不恰当,造成连接部位负荷过重而发生扭曲或者磨损。 2故障诊断的步骤 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由多个环节组成,首先是建立数学模型。机电设备的运行涉及众多运行参数,这些运行参数代表着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也能够及早反映机电设备的故障。故障诊断就是要将这些工作参数综合起来建立数学模型,然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次是信息的采集处理。机电设备上都安装有传感器,传感器需将探测到的信息数据发送到存储器。这些数据信息不能用来直接判断机电设备的运行状况,而是需要经过有效处理。这些数据信息经过处理后,才能够与设备的运行标准进行比较,进而找出继电设备发生故障的原因。除了以上两个步骤,技术人员平时还要时刻关注机电设备各个部件的运行情况,结合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进行故障预测,判断机电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种类和表现,从而为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 3针对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 对于矿山所用的机电设备,常见的诊断技术有三种:参考故障记录、压力和温度检测、利用专家系统诊断[2]。在矿山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维修人员除了要采取必要措施对故障进行排除外,还要将故障的特征、原因、处理办法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出现类似状况时能够以最快速度解决问题,从而防止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影响。所以,在矿山机电设备产生故障的时候,技术人员首先要查看故障记录,查看是否曾经出现过类似故障,进而寻找解决办法。机电设备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传动箱和轴承等部位的压力参数和温度参数都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所以,技术人员可用过检测机电设备各部位的压力参数和温度参数,来确定机电设备是否发生了故障。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故障诊断,能够快速判断出机电设备是否发生了故障。因此,这种方式的应用最为广泛。我国的矿产开发企业都要具备故障诊断相关的专家系统。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包含了行业专家对故障诊断和故障解决的详细分析和经验总结,是我国矿产开发利用行业精英的智慧结晶。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专家系统对设备故障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制定解决办法。 4故障诊断技术在维修当中的具体应用 4.1采煤机故障诊断 我国在九五重点科技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将采煤机的故障诊断列为矿产行业的重点开发技术项目之一[3]。从此,我国的采煤机故障诊断技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采煤机故障诊断技术通过多个单元的共同配合,有效降低了采煤机出现故障的频率。这些工作单元有摇臂检测单元、变频器通信单元、高压控制箱检测单元、机身外围检测单元和工程概况检测单元。检测设备通过监督采煤机的各项工作参数,利用通信模块汇总信息,向技术人员发出预警信号,从而对采煤机采取温度、过流、欠压和过压等保护措施。总体来说,我国的采煤机诊断技术还存在一些缺点,如检测的参数不够完善、检测的范围不够广等,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4.2提升机故障诊断 提升机是矿物资源开采的重要设施,能够将井下开采的矿物资源和井下工作人员运送到地面上[4]。提升机如果出现故障,会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给企业造成损失。提升机的故障分为软故障和硬故障,主要表现为提升机运转时发出异常声响、提升机的电动机底座出现振动、提升机出现漏灰现象、提升机的物料排出量不足等。以矿山开采常用的双筒提升机来说,松绳故障是一种常见的故障类型。如果出现这种故障,可以在提升机的天轮上安装小磁钢,通过传感器检测天轮的转动速度。如果天轮的转速保持一致,传感器的输出技术脉冲也差不多,则说明故障已经排除。 4.3其他设备故障诊断 除了采煤机和提升机,矿山开采的常见机电设备还有高压异步电动机和通风机。故障诊断技术同样可以应用到这些机电设备的管理中。这类故障技术典型的有金属超声探测技术、红外线热成像技术、铁谱探测分析技术等。这些技术的逐步运用,让技术人员可以及早发现机电设备的故障,从而有效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5结论 综上所述,矿山机电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对于我国矿产开采作业水平和工作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还能够保护矿物开采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我国矿山机电设备产生故障的原因主要有配合关系发生变化、设备运行负担过重、设备工作能力降低三种。对此,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人员要时刻保持对机电设备的监测,提前预测机电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结合故障记录和专家系统分析故障原因,采取必要的技术和措施处理故障,以尽快排除机电设备的故障,确保机电设备能够安全、可靠、稳定地运行。 作者:马川 单位:东莞市技师学院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探索 摘要随着矿山机电设备的不断更新,其故障诊断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机电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上其价格通常比较昂贵,一旦发生故障,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在解读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原理的基础上,对其诊断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做全面分析,制定详细的诊断技术运用方案。希望能够提升矿山设备故障诊断能力,提升矿山机电设备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研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科学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矿山机电设备作为精密仪器,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比较先进,更新换代也比较快。也正是因为如此,其对负责故障诊断的工作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工作人员不但要具有极高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还需要掌握比较全面的矿山设备故障诊断知识,比如要可以熟练操作计算机、独立完成信号处理、掌握如何控制传感器等[1]。通过对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的诊断,能够大大增加矿山机电设备的工作寿命,减少矿山开采的成本投入,提升这一活动的整体收益。 1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原理 有多种原因可以引起矿山机电设备故障,所以对其进行诊断需要注意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需要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来判断故障出现的缘由。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要明确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工作的原理:按照矿山的真实情形构建一个数学模型,把矿山机电设备非故障状态下的各个数据做统一登记,并以此为根据,将其与发生故障时机电设备运转的各项数据逐一比较,找出这些数据碱的区别,通过这些不同对故障出现的原因做一个大致的评估;其次,为了进一步确定故障的部位,要对机电设备运行的重点资料加以整理,使用计算机对之进行换算,将计算结果当作诊断故障部位的参考资料,对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问题做进一步确定;再次,在对机电设备信息进行整理解析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解析的透彻性,要通过识别技术来确定机电设备故障的种类;最后,把上面分析得出的结果加以转化,以技术人员能够识别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他们最终做出诊断评估提供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更为科学的故障解决方案,以此减少矿山机电设备故障造成的损失[2]。 2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1)主观诊断技术。主观诊断技术主要依靠技术人员自身的经验对机电设备的故障进行诊断,确定故障的类型以及具体的故障发生部位。此种诊断方式不使用或者很少使用仪器设备,技术人员只要根据故障的外在表现就基本上能够判断出故障发生的部位。有时候,为了验证故障的确切部位,技术人员会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作为辅助,但主要还是凭借其积累的经验对故障的详细情况进行判断。因此,此种诊断技术可以运用于任何的机电设施。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技术是依靠技术人员自身的经验来实施的,其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非常高,没有足够的经验累积是不具备这样的工作能力的,工作人员很难顺利地完成诊断工作。此外,鉴于此种技术依靠的主要还是技术人员的主观判断,在判断的准确性方面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2)仪器诊断技术。仪器诊断技术依靠的主要是仪器。其主要通过诊断仪器的显示判断机电设备发生故障的部位。此诊断方式得出的结果更为精确,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小[3]。所以在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过程中运用较多。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诊断仪器的精确度将会越来越高,其在判断故障方面的运用将会更加全面。3)数字模型诊断技术。顾名思义,这一技术依靠的主要是数字模型,其以数学知识为基础构建相应的模型,之后通过动态检验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对矿山机电设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验,通过对所得监测数据的解析,对故障的具体情况做详细的诊断。4)智能诊断技术。智能诊断技术主要依靠的是故障判断体系,其把各种机电设施常见的故障症状收集在一起构建故障判断体系,之后对比工作状态的机床设备出现的症状和体系内记载的情况进行比对,以此判断故障的情形。5)故障诊断专家体系。一般情况下,矿山机电设备生成故障的原因都比较繁杂,具有明显的复杂性、推进性和隐蔽性等特征。此种情况下,使用原本的故障诊断方式很难得出准确地结果。通常,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会集合多个学科的知识,聚集多位专家的经验,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家体系可以给故障做出更为全面地解析,从而得到更为可信的结论。从诊断结果来看,这一体系是相对完善的,这个方式与数学方式有很多接近的地方,它们都使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给予解析,最后建立故障树模型,以此彰显引起故障的根源的基本特点。后来,此方式经过逐层推进,介入粗糙等理论,排除其中的非重点要素,从而把引起故障的根源更加直接明确地表现出来。 3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运用 1)关注矿山机电设备的日常检查。经过对现实故障发生问题的缘由的解析,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做好日常的检查工作。因此,想要做好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对日常检查工作的关注度。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突发现象比较少,大多都是先有一些细微的迹象,从一些小问题逐渐发展成为大的故障的。经过详细的日常检查,一般都能够及时觉察到这些小问题的存在,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对这些问题进行化解,大多数的故障都不会再次发生,这样由机电设备故障带来的损失将会大大减少。想要实施日常检查,首先要做的就是编制完善的工作管理体制,对日常检查过程中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清醒的认识,依据矿上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把检查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确定每一名技术人员应该实现的工作目标,确保日常检查工作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故障检查体制。经过对故障细节的检查得知,部分技术人员按照真实情况构建了工作体制,但是其并不够科学,致使不能及时把故障提交上级领导部门,从而造成机电设备故障蔓延,故障损失大大增加。最后,增加对技术人员思想意识的掌控,让他们对机电设备更加关注,增加其责任感。以矿山企业大局为中心,一旦遇到问题立即上报,降低损失,确保技术人员可以及时履行自己的义务,保证矿山设备能够正常运转。2)增加对主要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的关注度。矿山开发过程会运用到很多种机电设备。只要它们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矿山开采工作才能正常进行。而一旦其中有设备出现故障,将会造成整个开发过程全面停工,降低矿山开发过程的整体运行效率。特别是那些主要的机电设备,一旦出现故障,更是可能造成整个开发系统的瘫痪。所以,在真实开发过程中,应该增加对主要设备的监管工作,确保这些设备随时处于工作状态,保证开发过程正常运行。同时,应该增加对管理人员的监督,让他们加大对技术人员的管理力度,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确保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都能达到一定水准,保证他们掌握的知识可以满足工作的实际需要,可以按照故障的种类制定科学的故障诊断方案,全面归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矛盾,提高矿山的实际开发效率。 4结论 在矿山开发过程中,机电设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同时,矿山机电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一旦出现故障,造成的损失将会不可估量。所以,在运用矿山机电设备的过程中,应该关注日常检查和养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故障的出现,提升矿山企业的使用效率。 作者:姚良彩 单位:山东微山湖稀土有限公司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矿山机电设备管理问题及改善途径 摘要矿山开采工作劳动强度较大、危险系数较高,并且矿山环境非常恶劣。随着采矿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大量高性能的机电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矿山开采的数字化、自动化水平。机电设备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矿山开采效率,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但也成为相当一部分开采工作事故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为此,首先对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改善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对于确保矿山机电设备的高效运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矿山机电设备;途径;安全生产 机电设备在矿山生产的各环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大量机电设备的运行也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相当一部分开采事故,据相关调查,每年的矿山事故中,由于机电设备管理问题所造成的事故伤亡超过总伤亡的1/2以上。目前我国矿山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不够完善,存在管理方式落后、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检修计划不足等问题,导致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易出现安全隐患,继而引发安全事故。由于矿山开采工作对机电设备的要求较高,因此从机电设备的选型、采购到使用,矿山企业都需加强管理。矿山企业根据机电设备使用情况进行管理,不仅能够保障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而且能够保障矿山开采工作的安全性,降低开采事故的发生率[1-5]。矿山机电设备已成为矿山开采最基本的设备,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促进了矿山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为此,本研究分别从管理理念、管理机构、使用规范、管理人员、检修计划等方面对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改善措施进行探讨。 1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目前虽然矿山机电设备应用较普遍,但矿山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仍然存在不足,矿山企业尚未认识到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尚未制定较完备的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细则,导致相当一部分机电设备并未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管理机构。矿山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忽视了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导致企业未针对机电设备设置完善的管理机构,导致管理系统不具有实效性。此外,我国矿山企业存在管理机构过于分散的问题,即机电设备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机构较分散,矿山企业内部各部门对于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职责存在重叠,不仅提高了管理成本,而且导致工作效率不高。(3)使用规范。矿山机电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均会对矿山开采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工作人员在使用矿山机电设备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机电设备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安装人员未严格按照安装设计进行正确安装,或因工作失误,导致矿山机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继而引发安全事故。此外,工作人员未对矿山机电设备进行良好的保养,易导致机电设备加速老化,给矿山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4)管理人员。矿山开采工作环境较恶劣,开采工作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导致矿山机电设备极易出现各种故障,加之操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以及工作失误,更增加了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率。由于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相关的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和维修人才缺乏,进而导致机电设备安装、使用、管理和维修均无法高效进行,不仅影响了矿山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影响了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5)检修计划。任何机电设备都需要良好的检修和维护,方可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并延长其使用寿命,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矿山企业有必要制定完善的检修计划,及时解决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故障,但由于相当一部分矿山企业尚未制定完备的检修计划,仅根据相关管理制度制定保养计划,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隐患。 2对策 (1)改善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理念。目前我国矿山企业机电设备管理理念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我国矿山企业需积极更新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理念。机电设备在矿山开采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促进矿山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采用全新的机电设备管理理念,可有效促进矿山企业发展。矿山企业应转变以往机电管理等同于维护保养的管理模式,需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并加大对机电设备维护和改造的经费投入。矿山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不仅确保机电设备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还应保证更加全面地发挥功效。矿山企业应更加注重对机电设备的改造,增加机电设备的功能和作用,使得机电设备在延长使用寿命的同时,更加全面地为开采生产服务。(2)改善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矿山企业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矿山企业机电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履行职责时无所依从。因此,矿山企业需结合当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完善和修正,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此外,矿山企业可根据《机电设备检验标准》、《机电设备管理办法》等资料,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增加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从而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成效。(3)完善矿山机电设备使用规范。矿山企业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应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通过明确岗位责任制,改善矿山机电设备使用规范,针对机电设备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分工,若发现管理不当,则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此外,相关部门还需定期进行机电设备安全检查,若发现问题,需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适当惩处,相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4)组建高素质管理人才、维修人才队伍。由于矿山机电设备使用环境较恶劣,且其构造较复杂,因此在矿山开采作业中,有必要组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管理和维修人才队伍。矿山企业需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训,通过采取奖惩措施,促进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此外,还可通过选拔人才的方式组建高素质管理团队,从而有效提高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5)完善矿山机电设备检修计划。矿山机电设备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磨损和老化问题,因此需安排检修人员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检修,确保机电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不至于突然停止运行,从而引发安全事故。矿山企业需根据机电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和类型,结合相应的规范和规章,制定周密的生产计划,及时掌握每项工程当日的生产进度及任务完成情况,合理安排人、料、机等,促使检修人员能够定期有效地进行机电设备检修,及时发现机电设备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妥善解决,从而有效提高检修效果,保障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3结语 矿山机电设备作为矿山开采作业的主要辅助设备,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管理,有助于提高采矿工作效率和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针对目前我国矿山企业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于确保矿山企业机电设备的高效运行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作者:鲍江峰 单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东曲煤矿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矿山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矿山生产也实现了向机械化作业方式的转变,采用机械代替人员进行劳动,不仅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矿山生产的效率。机电设备是矿山机械化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安装过程中具有安装专业性强、安装规模大、具有复杂性等特点,很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在机电安装工程中,必须做好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保证矿山生产的安全性。 【关键词】矿山;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引言 矿山机电安装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广,对安装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矿山生产的规模的扩大,机电设备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机电安装工作难度也大大增强,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矿山机电安装常常面临着各种事故的发生,严重危害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同时还对机电安装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从而对矿山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做好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非常必要。 1矿山机电安装的特点 (1)矿山机电安装涉及到的学科和内容非常多,包括机械工程、数控技术、机械自动化等,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安装的复杂性高,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对各方面的知识都了解并能够熟练应用,才能保证机电安装工程的有效进行。(2)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矿山机电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矿山机电设备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并且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在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要求安装施工人员掌握各种先进的使用方式,了解设备的运行原理,因此在安装过程具有技术强的特点。(3)近年来,矿山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增大,机电设备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使用的机电设备种类和数量都越来越多,因此,在安装过程中,具有安装数量大、规模大的特点,安装的难度也因此不断增大[1]。 2矿山机电安装中存在的问题 2.1机电安装队伍力量较弱 矿山机电安装具有复杂性高、技术性强、专业要求高以及数量大等特点,因此对机电安装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矿山机电安装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来看,安装队伍的整体力量依然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矿山机电安装的高要求。很多从事机电安装的人员都是当地的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在机电安装过程中,对机电发生的小故障等都不能有效处理。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不能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管理。一些企业由于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教育不到位,导致矿山技术人员容易跳槽。部分企业虽然成立了施工人员的培训中心,但是培训的方式和模式非常落后,施工人员虽然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培训效果非常不理想,机电安装队伍的整体力量也没有因此提升[2]。 2.2对机电安装的监督管理不严 对机电安装的监督管理是提高矿山机电安装质量的保障,由于矿山机电安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对机电安装监督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监督管理人员具备机电安装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掌握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实际的矿山机电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执行的安装标准有时并没有详细、正确的操作说明,对于安装施工的质量界限限定不清,导致机电安装监督管理人员难以把握。另外,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很少安装监督管理人员会自己动手去检查安装的质量,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2.3机电安装管理的制度不完善 一些矿山企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不够重视,非常注重企业的产量,认为机电设备的管理是生产的辅助工作,因此没有制定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无论是机电设备的采购、日常的维护保养、检修和维修等工作,都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安装质量标准制定管理制度,甚至某些矿山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机电主管部门,没有成立设备管理小组,最终导致机电设备的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3]。 3机电安装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3.1制定机电安装施工安全管理目标 为了保证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性,应该制定机电安装施工的安全管理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施工风险。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明确问题,也就是根据矿山机电安装过程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机电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对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风险管理理论对安装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最终制定出矿山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的总目标。其次,在安装过程中,对于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的风险环境信息应该收集起来,对安装工程的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进行分析。最后,明确了风险问题并收集了相关的环境信息之后,可以制定出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的风险管理总目标,将总目标进行细分,并一步步实现[4]。 3.2加强对安装工程施工的检查 对安装工程施工的检查和监督是提高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安装工程安全管理中,应该加强对安装工程施工的检查。通过对整个安装工程和过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对于安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可以及时发现,病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对安装工程施工的检查,要求检查人员具有较高的安装专业知识,因此应该加强检查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检查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安全知识的培训、安全安装技术的培训和质量管理培训,加强其各方面的技能,才能及时发现矿山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对设备的检查过程中,可以对操作简单的工具进行检查,检查各种工具是否能够正常使用,施工人员对各种工具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同时还可以借助一些仪器设备对施工设备和工具进行检查。当安装完机电设备之后,还应该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减少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5]。 3.3建立完善的机电安装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整个安装过程的安全管理,应该建立完善的机电安装安全管理,从而有效消除在安装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安全隐患,大大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建立完善的安全检查制度,还能够有助于安装管理目标的实现。对机电安装的安全管理可以从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系统来实现,如下图1所示,从设备管理的检查、报表管理的检查和设备查询等方面入手检查,其中重点是设备管理的检查。在整个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和既定设备的安装施工过程中,设备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只有做好设备管理,才能真正提高设备安装的安全性。在设备管理检测中,一旦发现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合理或者安全隐患,应该及时提出,纠正不规范的管理行为。其次,还应该落实整改措施,对于设备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或者隐患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 4结语 矿山机电安装是一项复杂性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安装施工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各种安全事故,因此,更应该做好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制定机电安装施工安全管理目标,加强对安装工程施工的检查,同时建立完善的机电安装安全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矿山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作者:刘琳 单位: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故障诊断技术对矿山机电设备维修的应用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提高,矿山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矿山机电设备的自动化、大型化和重载化水平也日益提升,保持矿山机电设备运行的稳定安全,是当前矿山生产的重要工作。利用故障诊断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维修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提高矿山机电设备使用的安全,提高矿山生产效率。 关键词:故障诊断技术;矿山机电设备;维修 引言 矿山机电设备是矿山生产顺利的重要基础,矿山机电设备运行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矿山生产的水平与安全。在矿山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受操作、设备本身及环境等诸多方面影响,总会有故障发生,给生产运行造成影响。故障诊断技术通过对机电设备的适当防护,降低了设备故障发生的可能,保证了机电设备运行的稳定与持续,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对矿山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故障诊断技术的概述 1.1故障诊断技术的概念 故障诊断技术是通过借助各种检测方法和手段,来对机电设备及其相关系统存在故障进行检测的过程,从本质上而言,故障诊断技术是一种防范设备故障发生、保护机电设备安全的技术。具体地说,故障诊断技术是通过使用各种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检测运行中的机电设备,得到相应测量数据后,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得到有效信息,再将其与机电设备规定的标准参数来进行对比,分析机电设备本身是否有异常状况存在,如破损和老化等,如果有,则准确将其识别出来,并根据问题的具体原因提出相应维修方案。由上述可知,在矿山机电设备中使用故障诊断技术,可充分保证机电设备运行状态在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其技术参数指标不超出标准参数,保证机电设备运行状态良好[1]。 1.2故障诊断技术的基本技术 故障诊断技术是一个检测、处理、分析的复杂过程,需利用各种手段与技术,通过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来实现对机电设备状态的了解与控制,这些基本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a)数学模型技术。利用数学模型技术对机电设备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准确反映出机电设备的参数变化情况,为判断机电设备状态提供依据;b)信息采集技术。通过使用各种感应器等装置对机电设备运行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并做出相应处理,以有效预防设备故障造成的损失;c)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指各种专业的处理软件,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快速、高效、准确处理,筛选出有效信息后,根据信息对设备做出相应调整,保持机电设备运行的稳定、安全,也是故障诊断技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d)识别与分析技术。是指在完成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之后,还要利用相应筛选程序或软件来识别信息中有用的成分,以准确判断机电设备的状态;e)诊断与预测技术。主要是指在信息识别与分析后,要对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进行诊断和预测,进而避免设备故障再次发生[2]。 2故障诊断技术的主要类别 在矿山机电设备中,由于其故障发生部位、发生原因等不同,在具体故障诊断上有许多不同,可将故障诊断技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2.1以诊断目的及条件不同为依据的分类 a)设备功能和运行情况诊断。功能诊断的对象主要是新安装的设备或被维修后的设备及部件,通过对其功能和运行状态的检测,来判断是否发生功能异常,并根据判断结果来进行调整。运行诊断主要是检测运行中的设备和系统,检查运行状态是否有异常,以便及早发现异常的存在与发生;b)设备的定期诊断和连续监测。定期诊断是一种常规诊断,是指每隔一定的时间对设备或系统进行1次普检;连续监测是通过借助计算机信号处理和仪器仪表来对设备或系统状态进行持续监测的过程;c)直接或间接的诊断。直接诊断是指直接根据设备关键零部件情况来对设备或系统整体进行判断的方法;间接诊断是指根据设备运行中二次诊断信息来分析关键零部件情况的方法;d)常规和特殊诊断。常规诊断是指在设备正常运转情况下进行采集信号并检测的方式,特殊诊断是指常规诊断无法发现信号,设备却存在问题时采用的特别诊断方法;e)在线和离线诊断。在线诊断是指直接检测运行设备的方法,离线检测是指分析现场设备运行测量录像带的方法;f)简单和精密诊断。简单诊断是指通过技术人员的闻、看、摸或简单诊断设备进行人工检测和判断的方式,精密诊断是指通过借助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分析手段和诊断仪器进行诊断的方式[3]。 2.2以诊断物理参数为依据的分类 在机电设备运行中会发生各种物理变化,并表现出相应物理参数,如振动情况、温度等,这些参数的正常与否也是诊断机电设备故障的重要措施。依据诊断的物理参数进行分类,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振动诊断、声学诊断、污染诊断、无损诊断、温度诊断、强度诊断、压力诊断、电参数诊断及趋向诊断等。 2.3以诊断的直接对象为依据的分类 机电设备的组成零部件十分繁杂,各个零部件和子系统都可能发生故障,在检测时,根据其检测零部件和子系统的不同,可将诊断技术分为:液压系统诊断、电气系统诊断、生产系统诊断、工艺流程诊断、机械零件诊断、往复机械诊断、旋转机械诊断及工程结构诊断等。 3矿山机电设备维修中故障诊断技术常用方法 3.1历史记录诊断法 历史记录诊断法在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其是通过分析设备以往的历史故障记录,针对性排除机电设备的故障,并进行相应维护,保证机电设备状态的良好。在历史记录诊断法中,可直观、快速地发现机电设备中容易发生故障的位置,并重点排查,在确保这些部件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再进行其它部位的诊断。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历史记录诊断法已对机电设备的各种故障进行了有效记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故障诊断集合,利用此集合,可在机电设备故障再次发生时,通过对历史记录的查询,及时准确地判断出故障类型,并做出相应维修,有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并缩短了诊断时间,对于诊断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3.2温度压力监测诊断法 在机电设备运行中,压力、温度等是衡量设备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指标,通过对压力、温度等参数的检测来诊断机电设备状态,也是一种高效、便捷的诊断方法。在实际中,温度、压力的监测是通过传感器来实现的,这些传感器主要分布于轴承、齿轮传动箱等部位,能将设备参数变化直观、准确地传递出来,通过对这些关键部位温度、压力变化情况的持续监测,可有效地对机电设备故障做出准确预测和诊断[4]。 3.3智能诊断技术 智能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体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也是其中之一。智能诊断技术是通过控制系统来对人脑特征进行模拟,提高对数据的传递、处理和利用效率,达到预测和诊断故障的目标,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人工神经网络诊断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两种。a)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法。相比于其它故障诊断技术,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方法在信息识别和处理上具有更好的效果,其针对的是矿山机电设备故障发生的初期设备状态信息会表现为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借助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可对这种非线性映射关系良好反映出来,判定故障类型和原因;b)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矿山机电设备故障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的特点,传统的诊断技术对于很多故障只能在事后发现,而无法提前预测,且诊断效率较为低下,而运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通过借助其对设备故障相关知识的和经验的总结、模拟专家思维来分析设备故障,可有效提高诊断效率和效果。 4结语 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非常复杂,其类型多种多样,发生原因也各不相同,在故障诊断中,根据诊断方式的不同,诊断技术也有所差异。故障诊断技术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于提高机电设备运行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掌握各种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维修中的应用方法,对于保证矿山企业效益和发展十分必要。 作者:张启亮 单位:大同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台矿液压队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机电一体化在矿山机械的应用 摘要:文章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展开讨论,分析该技术在矿山机械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应用思路的构建,针对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意义以及该技术在矿山机械中不同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目的是概括出机电一体化的优点和特质,能够有效带动矿山作业的效率和效能,值得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矿山机械;应用思路构建;矿山作业;采矿业 伴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矿山开发以及设备管理方面更加注重对现代化技术的实行和应用。在矿山机械体系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利用,机电一体化能够利用远程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实现矿山机械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提升了矿山施工的整体进度和安全程度。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平台中,是集机械应用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型技术方式。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和程度都影响着各行各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集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化远程控制技术、空间传感检测反应技术、服务传动技术、电子机械技术形成一项全面化、多元化的科学技术。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在朝着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向发展和演进,在利用光学的前提下保证了机电技术的完整性和综合性。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山机械中的应用意义 自我国针对采矿业出台了新政策和新要求之后,矿山机械作业方面更加注重对现代信息化技术利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规范化矿山生产,并提升采矿产量等一系列积极效应。伴随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工作不断深入,该技术已经达到成熟,通过在矿山机械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矿山作业的整体效率得到了大大提升,改善了我国采矿业效率偏低的现状。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平台中,是结合机械应用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型技术方式。机电一体化中的微处理技术通过建立在实施操控系统和链条式的程序应用,能够实现矿山机械在同一命令下完成同时作业,并且不发生程序混乱和“撞车”的现象,这能够大大提升采矿设备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能够按时完成采矿作业的任务和既定标准。并且机电一体化中的自动操控系统有效改善了矿山设备的滞后性,通过利用远程操控取替了人工操控设备,使矿山机械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从而使生产总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为整个矿山的经营和发展都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矿山产量的提升,充分带动了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矿山工作人员以及相关采矿人员的薪资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会带动整个矿业链条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实现辐射性的经济效益。 另外,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使得矿山作业过程中的使用设备得到了规范和有效应用。利用自控技术使设备自动运转,使矿山机械设备的性能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使设备的具体使用与矿山实际应用情况无缝对接,完成高效率的设备效益,满足了更加广泛的工作需求。并且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程度都得到明显缓解,降低了人工使用率和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矿山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所以,针对矿山机械角度来说,很多矿山作业设备存在滞后性、低效率、高能耗的缺点,通过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来提升矿山作业的进度、产量以及作业安全性,能够很好地保证采矿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收益,具有很高的实际利用价值。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山机械中的具体应用 2.1机电一体化在矿井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 在矿山生产作业的过程中,为了作业速度加快,提升整体采矿效率,会大量使用矿井下的带式输送机来完成煤矿的运输工作和传递工作。井下的带式输送机属于矿山机械中的大型机器设备,其在一系列采矿作业中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井下作业时,带式输送机的使用量和使用度非常频繁,并且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式输送机的工作效率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作业环境中,带式输送机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左右了整个设备系统的运转率,比如会因为受到震动、水分、湿度、粉尘、重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使输送机发生损坏,自身的使用寿命也会受到缩减,那么便会影响正常的工作进度。所以为了进一步使得带式输送机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提升整体运输数量和运输效率,在带式输送机运行的过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以此来实现远距离操控输送机自送完成运输、清理、减震、分类等一系列工作,并且利用机电一体化在带式输送机内部的抽动设备中,启用自动化软启动程序,能够在不同环境中智能切换工作手段,就算遇到大倾角、距离过长的输送条件时也能够很好地完成作业。同时,还可以利用包含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控制器,该控制器中心输入了可调节式的编程控制系统,针对不同重量和体积都可以自动识别并且通过变频器等电子设备选择最为合适的运输状态,提升了带式输送机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也大大提升了实际工作的便捷性和可控性,从矿山机械的整体上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单耗成本并缩小了整个矿山的生产成本,使消耗资源数额降低到最小,提高采矿企业的利润空间。 2.2机电一体化在矿井提升机中的应用 在矿山的实际作业过程中,提升机在矿井作业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矿山机械设备。针对提升机来说,不论是在机器的内部构造上,还是使用方式上,都非常容易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相结合,以此来成为一个全新的、具有现代化技术标准的采矿提升机。当前采矿业中的提升机种类为交直流提升机,而为了使提升机整体操作性更加完善和高效,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提升机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塑造出更加具有现代化生产价值的内装式提升机。内装式提升机在自身设备的系统处理中以及工作原理上都非常具有现代化矿山生产的意义是今后在矿山机械的整个体系中最常应用到的典型化机电一体化设备。内装式提升机在内部结构的构造中存在一个滚动结构,通过驱动程序来进一步启动滚动结构,以此来完成后续工作。在传统的交直流提升机中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滚动结构的装置过于繁琐,无法非常敏捷地完成信息录入和输出工作,从而使实际的提升和下降速度较为缓慢,拉长了矿井作业时间。然而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提升机的内在程序上,使提升机的内在结构更加精简和便捷,整个设备的运作都是建立在自动控制设备环节、计算机环节、电力电子设备、物理机械部分。通过这四个环节的高效融合来完成内装式提升机的整体运作,不会消耗过多的能源,又能使变速时间掌握到最小。因此在矿井机械中的提升机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高效率的软件空间、系统启动、一键还原、高强度的自适应能力,大大加强了提升机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 2.3机电一体化在矿井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从矿山机械的整体出发,实际作业中最为重视的便是作业的安全性与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往矿井安全的检测监控系统都是建立在在线监控以及单方面化的控制,那么针对矿井内部日常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安全隐患以及数据偏差等问题,会很难做到及时发现,采取措施的反应较为弛缓,那么就会大大提升矿山机械作业中的危险性,事故发生几率也会有所提高。因此,通过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井内部建立一套安全监控系统,实现智能化的信息检测控制体系以及实施监控中心,对各项作业反映出来的数据都归集到一个数据库中进行智能分析和辨别,从而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对危险信息的筛选,能够对实际作业中的具体情况做到宏观统筹和管理,大大提升了矿山机械的整体安全度和稳定度。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山机械中的应用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合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动化远程控制技术、空间传感检测反应技术、服务传动技术、电子机械技术形成一项全面化、多元化的科学技术,通过在采矿业中的应用来提升整体矿山开采效率以及采矿安全等方面。机电一体化中的自动操控系统有效改善了矿山设备的滞后性,通过利用远程操控取代了人工操控设备,使矿山机械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并且也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程度都得到明显缓解,降低了人工使用率和工作量。建立在这些优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带动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使消耗资源数额降低到最小、提高采矿企业的利润空间,那么今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山机械中的应用将会更加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与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实现高程度的结合,从而建立以提升矿山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序化目标的基础上,来实现矿山机械核心技术的开发,实现采矿作业的大机械生产,以无人化操作为标准,使采矿业朝着集约化生产的方向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矿山机械体系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利用,机电一体化能够利用远程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实现矿山机械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提升了矿山施工的整体进度和安全程度。本文通过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山机械中的应用意义,从而针对采矿业的实际作业角度出发,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矿山机械中的应用思路进行展开探究,从而构建出具体的应用方法和实施框架,进一步提升我国采矿类企业的产矿量,并有效地降低采矿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达到有效提升综合经济效益和利润空间的目的。 作者:顾偲议 单位:会理县鹏晨废渣利用有限公司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煤矿矿山机电设备维修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煤炭产业得到了快速稳定地提高。对于煤炭行业,提高从业者整体的安全意识,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不安全隐患,是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因此,做好煤矿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是煤炭行业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煤矿机电设备正常运转,不留隐患,确保设备使用完好率,从煤矿矿山机电设备维修中常见的一系列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措施等方面展开了详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煤炭行业;矿山设备;维修工作 在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中,煤炭行业作为其中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对于保证我国经济能否稳定高效地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煤矿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解决其中存在的一系列的常见问题,并做出相关的对策,能从根本上保证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煤矿矿山机电设备维修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1机电设备操作使用不规范 由于煤矿矿山设备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作业,机器在开采的过程中慢慢的积累了一些难以发现的问题,这就使得机器本身的一些正常工作参数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机电设备操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规范的操作,缺乏机电设备的维护意识。长此以往,机器在工作人员持续不科学不规范的操作使用过程中,自身的安全系数慢慢下降,容易导致各类无法预料的问题发生,从而埋下了安全隐患。机电设备工作人员的操作不规范,不仅给机器本身的使用寿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降低了机器的工作效率,还影响了煤矿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这些客观不利的存在因素,为所有煤矿矿区的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因此,只有培养好合格的机电设备操作人员,指导他们学会科学合理地规范操作机器,才能更好地消除一些潜在的威胁[1]。 1.2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有限 煤矿的机电设备区别于常见的机电设备,它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这就客观地影响了矿山机电设备的工作寿命。矿区特殊的工作环境,使得所有的机电设备经常处于超负荷、高速运转的工作状态,其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大颗粒的矿区粉尘的污染,从而间接地打乱了原本的工作部署。煤矿机电设备的这种持续超负荷的工作模式,慢慢地缩短了机电设备自身的使用寿命。当机器的使用寿命达到一定的年限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安全事故,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一些煤矿企业为了节约相关的成本支出,即使在日常的机电设备检查维修中,发现了设备使用寿命年限超出的问题,也会刻意回避掩饰,从而埋下了更多的安全隐患[2]。 1.3煤矿机电设备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不高 煤矿机电设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的机电设备维修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业务水平,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复杂的临场问题,并及时地制定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但在实际的调查中,可以发现煤矿机电设备维修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普遍不高,无法顺利地快速解决机电设备的各种问题,耽误了机器正常的操作使用,影响了机器设备整体的工作效率。某些机电设备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较弱,面对实际的工作问题,无法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法,对机电设备整体的维修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影响。因此,只有当所用的机电设备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经过科学系统化的锻炼培养,才能保证他们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保证煤矿机电设备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作为煤矿企业,只有对机电设备维修人员专业能力的问题进行及时地修正指导,才能避免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出现更大的失误。 2煤矿机电设备的问题解决的对策 2.1建立科学的机器设备使用操作规范机制 所有的煤矿机电设备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这是避免由于操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是为煤矿机电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机器使用操作规范机制,从根本上保障操作人员能够以正确的工作方式进行相关的设备操作,严格遵守机电设备正常工作的每一个科学的操作环节,为机器本身的正常工作状态做好充分的预先准备。建立科学的机器使用操作规范机制,是对所有机电设备操作人员最基本的工作要求,只有当操作者严格遵守规范的步骤,将安全理念时刻地记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才能有效地保证自己工作效率的提高,为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利润空间。科学的机器使用操作规范机制的建立,不仅仅是煤矿企业对于机器设备操作人员有效的规范化工作约束,也是煤矿企业工作制度走向成熟的体现。作为庞大的国民性支柱型产业,煤炭行业应该尽早建立一套完善的矿山机器设备使用规范的操作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保障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2完善相关的维修检查体制 煤矿区的机电设备在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状态下,极易造成机器的损耗甚至是瘫痪。因此,在原有的检修机制上,进行更加细致合理的科学体系,完善煤矿区机电设备的维修体制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定期的日常维修检查中,在保证不影响相关工作人员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检修时间。在机器设备可能出现问题的相关零件部位,做到多次的深入细致的保养检查,将一些细小的问题尽可能在平时的例行检查中做到快速解决,避免耽误机器正常的工作时间。同时,在例行的维修检查过程中,尽量加大检查工作的人员数量,依靠更多的技术人员全面细致地检查机电设备,将设备可能出现问题的概率尽量降低,提高维修检查的工作效率。煤矿区的机电设备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着整体作业区的工作效率,完善的机电设备检查体制是机电设备正常工作的有效保证。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最好建立对应的责任人机制,这样可以增强维修人员在机电设备维修检查过程中的责任感,减少工作失误,提高自己维修工作的准确性,为企业的生产提供必要的保障。这样的责任体制,即使在具体的工作中机电设备出现了故障问题,也能找到相关的负责人。这样从整体上做到了机电设备的维修体制的真正完善,从根本上保证了这样的体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2.3加快对机电维修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面对煤矿区众多大型机电生产设备,相关的设备维修人员应时刻做好充分的可能遇到各类问题的心理准备。煤矿区的机电设备,不同于普通流水线上的生产设备,煤矿区的大型设备都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某台设备的停止工作,都会导致整体生产的瘫痪,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只有真正地做好机电设备维修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保证煤矿区机电设备正常工作的基础。而面对当今众多煤矿企业参差不一的机电维修人员,加强高质量的人才专业化建设,是所有煤矿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长远问题。只有将机电维修人员的素质工作做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机电设备工作过程中频繁问题局面的出现所造成的影响。而煤矿区机电维修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一项漫长的过程,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这就客观地决定了煤矿企业领导者和决策者必须要有战略性的眼光正确看待这项工程,使得机电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步伐大大地加快。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煤矿区机电设备日常维修问题的存在分析,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通过这些解决方法的正确使用,相信煤矿企业对于机电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一定会做的更好。 作者:赵衍强 单位:汾西矿业集团南关煤业公司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矿山机电一体化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本文在简要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矿山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进而对其创新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矿山;机电一体化;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张盛钊(1986-),男,福建龙岩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矿山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矿山开采行业所采用的设备及工艺也得到了逐步的改良和精进,尤其是机电设备的一体化,不仅提高了矿产开采的效率,也使矿井作业的安全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煤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帮助,因此,机电一体化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开采领域中。 1机电一体化 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中各种机械设备的研发和科技升级,机电一体化也到了空前的进步和完善。机电一体化起初主要指电子和机械的简单结合,设备功能简单,伴随微型处理器、光电元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逐步应用于机电产品中,机电一体化的涵意和内容也日渐丰富起来,不再单纯是电子装置与机械设备的简单组合和重装,是汇集了光学、电子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技术。目前,微电子技术的研发已日趋成熟并被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之中,使机电一体化拥有了更强大的功能[1]。矿山的机电一体化指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以及产品,技术机电一体化,是把该技术应用于产品生产过程,目的是是制造出具备机电一体化性能的产品,而产品机电一体化,是指集光学、计算机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 2矿山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2.1产品制造技术落伍 统观国内矿山机电一体化生产技术比国外的技术水平落后很多。该技术以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作为技术基础,对其实施技术改造和创新,将新型能源、材料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先进工艺融合其中,通过与创新的管理技术相结合,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及创新中,全面、综合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获得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然而,国内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在这方面落后很多。 2.2自动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发展从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微处理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仪器设备和仪表中,不仅提高了仪器设备和仪表的可视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控制性,还实现了仪表物理体积和重量的明显减小,为结构设计降低了难度,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使得仪表更加精巧,仪表安装和使用的限制条件被大大减少,在矿山企业中广受好评。 2.3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技术就是将人脑的思维及行为方式通过机械仪器等进行模仿和操作,以代替人类进行某些具体脑力或者体力活动。由于经济成本以及管理难度的限制,该项技术目前尚未在矿山生产领域获得应用和实践。 3矿山机电一体化的创新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矿山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顺应市场需求,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结构、控制及造型等方面实施加以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和产品。 3.1创新产品造型 客户在选购产品时,首先关注的是产品外在形象,对产品造型加以创新,使其外观得以优化的同时而不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这是产品造型创新的基本要求。要创造出新颖的产品造型,可以优先选择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方法,不仅设计成果可视,还能提高造型创新的效率[2]。 3.2创新产品功能 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功能创新主要侧重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已有的产品进行功能创新和完善,这是对产品已有功能的扩充和延展,风险相当低,甚至可以忽略,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资金与技术就能实现产品功能的改造和完善;另一方面是从矿山开采的生产实际出发,根据需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使其功能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这一层面就需要企业投入相当一部分资金与技术,换个角度分析,也是企业创新能力和研发技术的较量,成功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型机电一体化设备和产品,是企业快速、高效运转的强有力保障。 3.3创新产品结构 产品创新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结构的创新。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中进行结构创新,通常体现在物理机械结构、传动方式、动力装置以及周边设备的搭接形式等方面的创新。 3.4创新产品材料 产品材料方面的创新大体分为:一是研发用于产品制造的新型材料,如纳米材料、高分子聚合材料等;二是选用刚度强、重量和体积都偏小,并且具有抗震性、耐高温和耐腐蚀等优良性能的材料。 3.5创新控制和传感 一方面,机电产品性能直接影响着控制系统,如对执行机构位移、速度及加速度的控制;另一方面,传感技术和传感仪器也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对传感器的检测技术进行创新,研发性能更加优良的传感器,甚至是供矿山开采的专用型传感器,都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制胜法宝。当前,机电产品智能化尚处于低级阶段,加快微处理器的研发进度,使机电产品在模糊控制以及网络控制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是机电产品技术研发面临的重要课题。 4发展方向的探讨 矿山机电一体化是一项综合性技术,依托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其发展趋势必将是越来越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和微型化。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程序开发和编写,使机电产品和设备拥有类似于人类的逻辑判断及思维能力,使产品和设备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将是矿山机电一体化发展的主流方向;相较而言,模块化就复杂得多,由于机电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厂商大量存在,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标准方面、电气接口以及环境接口等方面各有不同,模块化难度高,这将是产品和技术研发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网络技术在社会生产各行业中的普及,矿山开采行业要实现机电一体化建设,就要充分利用局域网以及家电网络等网络控制模式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所谓微型化,机电产品的微型优化,几何尺寸在1cm3以下的微型产品在矿山开采行业中深受青睐,也必将在该领域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作者:张盛钊 单位:福建省红炭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矿山机电设备维修问题及处理措施 摘要: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渐提高,尤其是在煤矿开采行业,随着煤矿发展步伐的加快,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煤矿机电设备对矿工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企业的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对矿山机电设备维修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 关键词:矿山机电设备;维修;对策 作者简介:桑海鹏(1986—),男,河南林州人,2009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机电技术教育专业,潞安集团高河能源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 做好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能够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水平,延长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对煤矿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机电设备维修工作能够更好地保证矿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当前,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尚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水平,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做好矿山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煤矿生产中,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非常重要,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对煤矿企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能够大大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水平。在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中,维修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矿山机电设备的正常使用,继而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水平。②有助于促进煤矿安全生产[1]。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有的事故是煤矿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所致。通过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水平,能够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矿工生命安全是一个重要的保证,同时能够减少企业的损失。③有助于促进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良好的煤矿机电设备能够保证煤矿企业的正常运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使煤矿生产得以持续进行,促进煤矿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矿山机电设备维修中常见的问题 2.1缺乏专业维修人员和相应的专业知识 目前,在相当多的煤矿企业中专业的矿山机电设备维修人员较为匮乏,在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中,无法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导致机电设备在运行时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极易引发安全事故。此外,由于企业没有专业的矿山机电设备维修技术人员,在设备出现故障后,无法尽快发现并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导致煤矿生产无法得到有序开展,致使生产效率降低。同时,有些煤矿机电设备维修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中并未认真履行自身的责任,在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中不认真,由此造成安全生产事故,严重阻碍煤矿企业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 2.2缺乏科学的使用和维修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矿机电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但一些煤矿工作人员对新型的生产设备不熟悉、不了解。在煤矿生产中,不正确的使用方法会引发机电设备出现损伤,假如维修人员无法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则会造成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严重影响煤矿企业的发展。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人员在对生产设备进行日常维修时,没有正确的检查方法,很容易导致矿山机电设备的安全隐患被忽视。假如长时间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生产中就会难以避免地出现安全事故。此外,煤矿生产企业在引进新型生产设备时,没有同时引入相应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方法,导致机电设备出现问题后无法得到有效且及时地解决,长此以往则会对设备造成损害,加快生产设备的老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2.3设备易发生磨损 同传统的机电设备相比,矿山机电设备工作的环境较为恶劣,而且工作的负荷相对较大,生产环境中存在的粉尘颗粒以及连续的工作等都会对机电设备造成损伤。在实际生产中,当矿山机电设备使用到一定程度时,往往需要减少其工作强度,如果让其超负荷工作,且不能及时进行检查、维修则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目前,大多数煤矿生产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使得设备出现安全问题时,维修人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由此造成安全事故,导致企业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2]。 3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3.1强化设备选型的各项标准 机电设备的选型尤为重要。在生产设备的选型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生产情况,强化设备选型的各项标准,选择最适合的机型。要落实安全责任制,在设备选型、验收等整个过程中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监督,防止不合格的设备进入生产现场。 3.2严格执行设备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维修和管理,首先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机电部门负责人应当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当机电设备出现问题时,要想方设法积极解决,做好设备检修检查记录工作,在维修工作过程中,对生产中性能较差的机电设备,要及时予以更新换代。 3.3加强检修管理 加强设备的检修工作对于矿井大型机械设备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煤矿企业生产模式中,比较常用的是设置台账管理制度,对主提升机、主排水泵和主通风机等重要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对于一些特殊的生产设备,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检测。对矿井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应当制定有针对性的检测方案,采取科学合理的检测办法。 3.4完善预警机制 在矿山机电设备出现故障后,尽快地报警处理能够大大减少企业的损失,对设备的维护也十分重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维修手段,将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予以解决,既可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也为矿工的生命安全带来一定的保障。设备出现问题之前,往往会存在一段时间的磨损期,在此期间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有助于减少设备故障率,使煤矿生产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因此,为了确保矿山机电设备能够更好地安全运行,仅仅依靠技术人员的检测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构建起完善的机电设备预警体系[3]。 4结语 要想真正做好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应当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定期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维修,进一步加强对井下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增强维修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安全意识。在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工作中,要不断寻求设备的优化及改进方法,确保机电设备的可靠运行。 作者:桑海鹏 单位:潞安集团高河能源有限公司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矿山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措施 1当前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维护中存在的不足 1)安全意识匮乏。为确保矿山生产的安全,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标准与指标,但在实际生产中诸多矿山经营管理者往往只顾短期的经济效益,缺乏“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特别是在生产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上,始终未树立“勤管理、常维护”的思想,只要机电设备还可运行就对其不管不问,直至必须进行维护时才进行抢救性修理。 2)制度管理不健全。国内现有诸多矿山企业在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上始终未能依据自身矿井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设备管理制度。多是简单的照搬国家统一的宽泛性标准,这不仅使得生产工作人员无法在再实际生产中对设备的真正运行状态进行准确的判定,更使得设备无法获得真正合理有效的定期检修维护,这不仅极大的阻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亦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3)专业人才不足。对于煤炭生产而言,其不仅工作环境恶劣且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属于典型的艰苦行业。这使得诸多具备专业技能的机电人才或有经验的熟练工人最终选择离开该行业而转投其他环境更优,安全性更高的企业,从而导致矿山机电岗位存在严重的人才匮乏现象。除此之外,现有的矿山机电专业或培训机构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存在偏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导致其培育的学员根本无法满足实际的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维护需求。 4)对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不充足。煤炭生产不仅生产环境较为恶劣且工作量十分繁重,这使得机电设备往往处于长时间的高负荷运转中,对于设备组件的磨损十分严重,这要求矿山企业必须为其配备完善的运行防护措施方可确保设备的高效稳定运行。但对于多数矿山企业而言,其在机电设备维修、保养上均存在严重的不足,不仅设备更新换代缓慢,使得其无法有效适应实际生产需求,而且素质偏低的设备管理人员亦使得设备检修、保养工作难以彻底落实,从而为生产埋下巨大隐患。除此之外,许多矿井在机电设备的日常使用中未能依据实际环境进行有效保护,诸如空气湿度大、粉尘多时,未对设备进行防潮处理并加装防尘罩,从而使得设备功能与寿命大幅下降。 2提升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维护质量的方法 1)增强初期管理规范程度。在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中,有效的初期规范化管理对设备的后期高效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初期的规范化管理主要涉及设备型号的选择、质量检验和验收等内容。首先在机电设备型号的选择上,管理者必须充分考量生产的实际状况及设备操作需求,具体工作应当指派专人负责,负责人除了负责初期的型号选择外,还应全程负责设备的所有安装使用环节,并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妥当保存,以便于随时做到有据可查。其次,在设备型号确定后,还应严把质量关,对于不符合技术指标的设备坚决拒接接收。最后,设备安装后还应对设备的具体使用效果进行实地检验,检验时应当汇同设备管理人员、维护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一起验收,待所有人均认定设备运行稳定后方可真正进行设备的移交工作,并将其真正投入到实际生产中。 2)构建现代化机电设备管理体系。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是确保生产工作高效、有效进行的必要保障。因此,若想真正实现矿山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高质、高效就必须创建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具体而言,首先要帮助机电设备管理维护人员树立“主人翁”意识,让其充分认识机电设备管理维护的必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其中,全力保障设备的高效运行;其次,构建健全的机电设备管理制度,并要求所有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予以完全的贯彻和落实,从而确保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高质、有序;坚决执行停产检修制度,在国家规定周期内对机电设备开展彻底的全面质量检测,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予以及时的发现与消除,并及时更换老旧、损毁的机电设备从而自根本上保障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稳定及生产工作的有效、高效。 3)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人力资源作为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深受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作为一项具有较强专业要求的特殊岗位,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亦十分巨大。对此矿山企业一方面应增强对自身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定期组织其参与相关培训,学习全新的机电设备管理理念与维护技术,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内动力。另一方面,矿山企业应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专业人才待遇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提升机制,从而增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除此之外,矿山企业还可同高校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同在校生签培养协议,从而为自身长久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储备基础。 4)开展针对性的维护方案设计。矿山生产环境往往复杂多变,这对于所使用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譬如有的设备在地下硐室运行,有的设备在暴露的巷道中运行;有的设备运行环境干燥多尘,有的设备运行环境潮湿异常。这种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对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提出存在显著差异的要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维护人员必须充分考虑机电设备所处工作环境的独特性进行维护方案的制定,并对维护方案的实施状况进行亲自监督,从而为机电设备的长久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5)促进机电设备技术改良。为更好的提升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水平,企业应当加大相关投入力度,贯彻“以技术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大力引进新型机电设备和全新的管理理念与设备维护技术,及时更换企业老旧、落后的机电设备,为矿山企业的机电设备管理的改良提供物质保障。与此同时,对当前仍可继续使用的机电设备,矿山企业应当组织技术力量对其进行技术改造,提升设备运行效率,从而实现设备性能的更好发挥。 3结语 我国当前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技术相交世界发达国家存在滞后现象,加之工作环境的恶劣性,使得相关专业人才亦极度匮乏,这均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煤炭企业的现代化进程。面对这一现状,我国矿山企业必须加大相应的投入力度,全力推动我国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维护水准的提升,从而为煤炭生产的安全、高效提供根本性保障,为煤炭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范中亮 单位:大同煤矿集体机电装备力泰有限责任公司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矿山机电设备维修故障诊断与维护 1矿山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常见原因 根据以往矿山机电设备维修的经验看,造成矿山机电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有三个,即配合关系发生变化、设备超负荷运转、设备工作能力损耗,这三个原因既是外部作用的结果,也与设备内部运转离不开关系。配合关系发生变化是指相互配合工作的零件其中一方发生损伤,从而导致零件之间无法像没有发生损伤之前那样合作,致使设备无法正常运转。零件损伤大多数是因为零件老化或者意外,当零件受到这些作用力之后,形态和尺寸就会发生变化,无法保持原本设计的性能。设备的超负荷运转是指设备所进行的工作量超出了其原本的承受能力,通常表现为设备运转的时间过长和设备的承载力过重,从而让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遭到破坏。设备工作能力损耗是设备随着使用次数的积累不可避免会发生的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常伴随着部件老化和磨损、承载力增大、热量变高、零件变形等现象出现,针对工作能力损耗问题,只有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与升级。 2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 2.1小波神经网络应用 由于神经网络自身具备独特的信息处理方式与结构,因此神经网络在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信号处理以及模式识别等相关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宽广。选用某种网络拓扑结构对活性网络进行构建,通过学习能够将全部任意的非线性系统描述出来;另外,神经网络还具备自适应、自学习等功能。诊断矿山机电设备故障的过程中,对于故障源的寻找应当从故障初始征兆入手,初始故障征兆至故障源的映射一般存在非线性映射关系,所以在采煤机等系统诊断中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2.2模糊数学 根据此类非线性复杂映射关系,在确保诊断合理的基础上,在诊断采煤机故障的过程中引入模糊数学,建立一个完整的模糊诊断数学模型,将定性分析、专家经验以及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以此在诊断采煤机故障的时候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建立数学模型的时候,首先应当考虑采煤机在故障知识方面具备的特性,选取相应的知识表示方式,建立一个将各种征兆与故障原因之间的模糊因果关系相对应的矩阵,在确定矩阵中的隶属度值的时候,必须对实验测试结果与故障诊断经验进行参考,根据诊断过程中出现的概率数据可以对隶属度值进行实时的刷新,为了进一步提升诊断精确性,诊断时可以根据经验积累修改权矩阵。 3矿山机电设备维修故障诊断与维护策略 3.1加强岗位培训 就目前情况来看,全面落实设备电子化与自动化是提高劳动效率与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进行设备的采购与管理时,首先需要将技术培训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因为无论是从事管理工作还是机械设备的操作与维修工作,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操作能力与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尤其是在机工、电工培训时,需要确保二者培训工作的相互渗透,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机电共同维修基础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另外在现场工作教学中需要做好继续教育工作,机工不仅需要了解机械部分的工作要求及相应的功能,还需要掌握基本的故障诊断与辨别技术。 3.2技术改造工作 为了切实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检修与更换成本,技术改造工作的重要性无疑日益凸显。一般来说,在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时候有两个方面的工作的需要技术人员去完成,第一方面是设备技术改造部门需要联合机电部门联合作业,从宏观上对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以及保护,另外还要考虑电气部分运营的可行性,综合多种因素,从实际情况出发,保证电气运行的安全、可靠,完成技术改造工作。 3.3健全机电设备维修管理体制 对于设备维修部门而言,在日常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宏观出发,建立健全机电设备维修管理体制,以体制规范维修工作质量,严禁出现操作人员未经岗前培训便上岗的情况,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定期组织部门内部人员参加公司的业务培训,提高部门员工的专业素质。别外,机械技术与电气技术管理的对立与统一矛盾需要得到有效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健全机电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是保证设备运行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所在。 3.4重视矿山机电设备的维护工作 对设备进行维护工作是在设备没有发生故障之前进行的,设备维护是一种规避发生故障风险的工作,可以在设备没有出现故障之前排除可能促使设备发生故障的因素,降低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当设备发生故障以后,更应该重视设备的维护工作,可以有效减少下次再出现同类故障的次数。同时也应注意到,设备维护工作对于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企业可以减少因员工负伤或死亡而带来的经济赔偿,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结束语 矿山机电设备管理人员不仅要重视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作,还要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消除一切可能会使设备发生故障的因素。矿山机电设备管理人员要抓住机遇进行设备升级,加强对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从而促进煤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陈淼 单位:山西兰花集团东峰煤矿有限公司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矿山机电设备维修故障诊断的作用 0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电设备得到广泛的运用。煤矿行业中,运用高科技机电设备带动了行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机电设备在运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故障诊断技术能够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到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状态,故障诊断技术还能够检测出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是否有任何异常情况。并且能够及时发现设备故障,以及了解其发生的原因,此外还能预测到故障的发展状态趋势并及时进行报告。在矿山工作中,机电设备种类繁多且复杂,设备经常发生故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对矿山的所有机电设备进行故障诊断以及及时维修。所以,故障诊断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维修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1故障产生的主要原因 1.1配合关系的变化 矿山机电出现故障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设备零件损伤或者是设备零件间的关系产生了变化而造成的。例如,零件损伤是指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很多方面不同的因素对零件造成影响,使零件自身的形态以及尺寸等与之前本身设计的性能不一致。大部分是设备老化以及意外损伤等。 1.2设备的超负荷运转 每一台设备都有其极限,在设计初,设计者都会对设备的输出参数进行一个极限设置。当每一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实际输出的参数高于设计输出的参数时,此时设备就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因为超负荷而出现故障。当设备出现超负荷运转故障时,就必须马上对设备技术参数进行修改调整,以及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加设备的承受能力,减少设备超负荷故障。 1.3设备工作能力损耗 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遇到各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等等。设备使用时间越长,设备受到的影响越大,由于设备自身的零件等不断出现磨损等情况,设备的综合工作能力就会随之不断耗损,从而导致设备故障问题越来越多。 2故障诊断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维修中的应用 2.1人工神经网络的运用 目前,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法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层面,它的优势在于它的人性化以及前瞻性。当矿山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时,机电设备会有很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人工神经网络的运用就能很全面地表现这种关系,从而快速地找到设备故障的原因以及问题根源所在。所以这种方法在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中拥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近些年,我国很多矿山企业采用了该技术,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效。 2.2参考故障历史记录诊断法 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及时对造成该设备故障的所有原因进行检查分析,找出故障的主要原因。这是根据矿山机电设备的组成原理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对导致故障的因素以及过程进行检查并得出分析结果,把这些分析结果进行有效归纳总结,形成一个故障诊断集册。此后,如若出现类似情况,就可以通过查找故障诊断集,对故障进行处理。这就是参考故障历史诊断法,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诊断时间,及时快捷地处理设备故障问题。 2.3智能检测技术 智能诊断技术是根据系统控制来模拟人脑特征,有效地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和利用故障信息,用系统中已经做好的专家的诊断经验和策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目前在我国研究成果较好的是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在矿山企业工作中运用相当广泛,拥有很大的发展性。此外,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一般都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以及复杂性,这就导致从前采用的传统故障诊断方法无法对其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但是智能检测系统就可以利用其独特的优势解决此问题,从而对故障进行准确分析,得出科学合理的诊断结果。 2.4温度、压力监测诊断法 在矿山机电设备维修的实际情况运用中,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传感器的运用。传感器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准确、灵敏、及时、快速性等。它可以通过轴承、齿轮传动箱等各个部位的温度、压力传感器,直接监测到设备参数的变化状况。在对机电设备的该部位进行温度、压力等情况的持续监测时,记录温度、压力每个时段的变化状况,从而对设备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预测。 2.5仪器诊断技术 仪器诊断技术通过机电设备的液压系统中的一些内部参数来进行控制,然后再通过计算机运算和各仪器的显示从而得出相关结果。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其功能较多、方便携带及高智能化等。 3故障诊断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应用中的维修对策 3.1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原则 通过图1可知,要顺利开展故障诊断技术就必须准确地了解矿山机电设备的故障信息以及信息源。然而,铅锌金属矿具有其特殊的挖掘性质,必须依靠研制出适合于矿山的特殊传感器等设备,从而方便及时获取故障信号。此外,由于铅锌金属矿的要求极高,在故障传感器的选择方面必须遵循“防水、防尘、抗振、抗干扰、耐高温”的原则。 3.2故障信号特征的提取方法 各种信号分析技术都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简单实用。要想准确地判断出设备故障的原因以及设备故障的状态,那就必须能够较好地识别出设备故障的信号特征。由于矿山的特殊地质情况,导致故障信号的各方面特征有着与其他方面的故障信号特征差异性。但是,这也并不是很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机电设备的特点来诊断设备故障问题。在机电设备的诊断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相关准则,找出机电设备中各类型故障的相关信号特征,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分析。 3.3机电设备维修 机电设备维修主要是根据发生故障的信号特征,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仿真模拟和实验研究等,建立一些针对于不同的设备故障问题的数学力学模式。通过诊断出的原因以及预测的故障问题,对设备进行维修。矿山机电的种类繁多,问题必然也会很多且各不相同,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设备发生故障的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对设备进行维修。 4结语 故障诊断技术是我国目前一个比较新兴的科学技术,设计的方面相对广。但在我国由于该技术发展起步比较晚,目前我国在矿山机电设备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应用还不够成熟。但故障诊断技术的运用对矿山机电设备维修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大大减少了设备故障的发生率,不但提高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能保障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大力研究故障诊断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维修中的运用,从而促进矿山企业实现其经济目标以及安全目标。 作者:李艳婷 单位:同煤集团机电管理处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对策探讨 1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白饼寺点和影响因素 1)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白饼寺点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是一项复杂的项目工程,设计的等踌斗和内容有机械自动化、信息技术、数控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等[1]。其次,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的技术含量较高,机电的种类多、自动化胜能也在不断的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的技术含量的提高能够有效白勺节省人工,提高矿山施工的安全系数,但也为机电的安装与施工带来了更高的难度和更复杂的工序。最后,矿山机电设备的数量很多,对机电设备的需求量不断勤口,加大了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的难度。矿山对于安全施工的王里念越来越重视,对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刀影响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的主要因素。影响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的主要因素有首理不到位、安装设计缺陷和安装人员素质不高等。在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中如果没有对安装与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任务量进行台理白勺分酉歹口监督,就民可能出现安装与施工人员不按相关程序安装而出现质量问题。由于每个矿山的实际清况都不同,因此在矿山机电安装和施工之前必须对矿山机电安装进行设计,结合矿山的实际清况和实际需要,对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的要点和技术进行明确。如果一旦出现设计失误,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最后,矿山机电的安装与施工的技术含量较高,要求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否则难期生任机电的安装与施工工作,很容易出现技术问题。 2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中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矿山建设施工中安全生产的理念已经逐渐普及,对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的重视程度也越老越高。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当前的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吊装环预埋出现遗漏。矿山所使用的机电设备一舟赌日属于大型机电设备,重量和体积都很大,在安装与施工的过程中就要结合托、吊工作。很多矿山在进行大型机电设备的安装与施工中,遗漏了装吊环的预埋,给之后的安装以及维护修理等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困难[2]。刀设备尺寸和位置与施工图纸不符。在我国当前的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中经常出现机电设备的安装位置以及基础尺寸与施工图纸出现偏差的现象。这就会造成机电难以安装和施工,只能临时对施工方案和图纸进行们毓女,影响机电安装与施工的进度和质量。习没有预留足够白勺电缆孔洞转弯半径。在矿山机电的安装与施工中对电缆白勺需求量很大,如果安装前没有在电缆转弯处留出足够白勺空间,则会导致电缆难以转弯,损坏电缆的保护月莫3]。勺预留孔洞的尺寸与位置与施工图示不符。造成预留孔洞尺寸与位置问题的主要原因通常是混凝土在浇筑时的重力下垂止矽卜模板质量出现问题也是一个原因。如果没有准确的定位尺寸的基准线也会导致这一问题。匀机电安装与土建不够协调。在澎于机电的安装与施工之前必须保沼昆凝土的强度达到相关的标准,如果矿山机电设备的秒料寺殊,土建还必须预留出机电安装与施工的必要空间。如果机电的安装与施工与土建不能协调,则会对机电的安装与施工造成很大的影响。句没有处理好基础二次混凝土。机电设备安装和施工完成后要进行二次混凝土的浇筑。在二次混凝土浇筑的之前,要用电焊将垫板、基础板和垫铁先焊在一起,进而对差肠出表面进行清理,将垫铁捣实蛛平。在捣实蛛平的过程中如果使用振捣机械而没有使用钢筋机械,则会出现机电安装与施工的偏差。 3基于安全背景下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对策探讨 为了减少矿山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矿山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指数就必须对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给予足够白勺重视。针对我国当前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对策探讨。1)机电安装与施工之前。矿山的机电安装与施工具有一定的复杂胜和技术性,安装与施工具有一定的油度。因此,要在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之前枯妇子相应的设计和准备,准备好施工的图全阶口方案。安装与施工人员要先与土建负责人进行沟通,将机电安装与施工的技术要求提供给土建负责人,将其反映到土澎吉构设计图中,以免二者不协调而造成设备安装与施工的困难。在穿墙管道的预埋、通风设备构件的预留、电缆孔洞的预留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土建结构设计。为了确保二者的协调最好由专业技术人员对机电安装与施工图全阶口土建施工图纸进行审核确保其不存在冲突。在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之前,还要对机电安装与施工人员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保障其能对相关的土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例如能够看懂结构预留孔洞图纸。设备的安装与施工人员要对土建的施工进行掌握,而土建施工也要兼顾设备安装与施工,做到相互协调。刀机电安装与施工的方案确定。要确定科学可行的机电安装与施工方案,与土建方案进行良好的配合。二者经常出现交叉作业的情况例如工程机械白勺安装与主机组的调试等等。在进行设备安装与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预埋部件和预留孔洞的定位要准确,否则就无法进行石乞尧注,但鉴于振捣、石乞尧注和立模又会影响预留部件和预留孔洞的位置产生影响[4],因此更加需要对整个机电安装与施工澎于合理的洲七,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习重视基础工程中机电的安装与施工。基础工程中机电的安装与施工必须与土建配合,提高机电安装与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机电安装与施工人员要对管道、电缆、吊环等进行预埋,并在土建图纸对孔洞进行标注。机电的安装与施工人员还要核对图纸,确保孔洞预留无误,保障机电能够!llN利的安装与施工。在机电安装与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管道、预埋管线、基础垫层等的施工,及时安装各种预埋物件。勺对机电的安装与施工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既要保障矿山生产的安全,也要提高机电安装与施工的效率和质量提高矿山的绍齐效益。在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中经常出现交叉作业。交叉作业是节省工期,提高矿山绍齐效益的一个常用手段,因此机电安装与施工要注意与其他工程项目进牙于良女孔勺配合。有些机电对于安装和施工的现场环境要求无华十以及足够白勺面积,如果此时其他工程进行施工则一定要采取一定的防尘措施。 4结语 在安装背景下的矿山机电安装与施工首先要保障的就是施工的安全,在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机电安装与施工的质量与效率,带动矿山绍齐效益的提高。 作者:刘志刚 单位:陕西煤炭建设公司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矿山机电设备故障检测的诊断技术 不断发展的煤矿产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煤矿的生产过程中,其生产安全也受到了人们高度的重视。在矿山的机电设备中,其故障检测的诊断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缺少对设施的维修与先进的技术,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在这一方面是比较落后的,当前故障检测的诊断技术与市场经济是无法相匹配的。矿山的机电设备故障检测的诊断技术是以保障设备正常运行、不发生事故为基础的,对于矿山机电设备存在技术问题,通过综合技术给予解决,对设备的参数及运行状态等进行掌握,从而对其工作性能与安全性进行判断。为矿山机电设备更好地服务于矿山生产,必须加强该技术在机电设备中的应用,提高其生产效率与安全运行的性能,使其能够促进经济的更好增长。 1矿山机电设备的应用现状 1.1煤矿机电设备的隐患存在。在机电设备的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隐患有:防腐措施不到位,井简装备有锈蚀现象,且比较严重;井下的电气设备未按照规定对其做电气测试,真空表、电流表、压力表及安全阀等均未按照规定进行定期的检查;煤矿的机电设备普遍存在带病运转的现象,其设备杂、老、旧,拥有不齐全的安全设施保护装置;输送棚保护与漏电保护、照明信号综合保护等记录不规范;机电设备的绞车设计提升力低于实际提升力的负荷;煤矿的提升系统、电控系统与制动系统保护不足,并缺少缓冲与托罐装置。 1.2不完善的机电设备管理机构。大多数的企业其管理体系形成都不完善,机电设备的维修与保养都是由电工完成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电工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实际的生产,而对其维护与保养的工作只能说是捉襟见肘。就目前来说,矿山企业负责人对其管理理念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造成企业员工在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上力度不到位,认识上也不成熟。在大部分的企业中没有专门的机电管理部门,也就更不用说对其进行维护与保养的工作。 1.3煤矿的设备存在老化的现象比较严重。煤矿的设备在煤矿建设时要成套投入使用,这就造成其资金在投入时的数目是非常庞大的,在实际的生产中,造成其设备老化比较严重的原因为:煤炭产量在我国急速增加,大多数的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只注重产量,而忽略了其运行的安全;在煤炭行业中,由于其设备制造业的检测手段、零件设计、加工制造及工艺设计等综合的配套能力不足,其整体的装备也相对落后,造成其维护工作的工作量很大;在部分的煤矿企业中,机电设备存在欠账问题,并且存在老绞车、旧的防爆开关、老主扇等老化设备;大多数的煤矿企业在资金的投入上都是重视产量,致使其设备在更新换代上的速度较慢,造成设备的严重老化。 2矿山机电设备中故障检测的诊断技术 在其应用的过程中,是为了防止矿山在生产过程中因其发生故障而致使经济受到损失,故而在实际运用中有预防检测的作用。机电设备的诊断与检查在矿山生产中的目的性较强,并且已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诊断技术在目前的应用中主要有几下的几种: 2.1主观的诊断技术。在对其设备进行维修时,工作人员是依据实际情况与工作经验来主观判断的,其诊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的降低是实际问题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在实际诊断的过程中,要避免运用主观的诊断技术,机电设备产生故障问题要给予正确诊断技术,才可得到解决。 2.2信息化的诊断技术。矿山的机电设备诊断技术由于不断运用与推广的信息技术,在对其进行故障维修时,受到维修人员的青睐与推崇,这也促使故障检测的诊断技术在矿山的机电设备应用中向着现代化与智能化及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的,对其系统进行操作与控制,并全程检测其故障的产生与耗损的程度及运行的情况,其传递信息形式是以数据为主对故障进行分析,可促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机电设备恢复运行。 2.3数据的诊断技术。数据诊断在矿山的机电设备中对故障问题的处理是通过信号进行的,依据其故障产生数据,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保证其分析的结果具有有效性,矿山机电设备进行测量指定数据,促进故障问题尽快得到解决。 2.4仪器的诊断技术。仪器的诊断技术在矿山的机电设备中主要有三种:综合型与通用型及专有型,其机电设备故障问题的检测是通过测量其内部的液压系统参数来完成的,根据具体情况,仪器显示出其故障产生的原因。 3矿山机电设备中故障检测的诊断技术的应用 矿山生产为保证正常运行,机电设备要尽量避免故障发生,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要保证对其进行有效得诊断检测。矿山机电设备随着现代的信息技术运用与推广,使其故障检测的诊断技术以向现代化与智能化及自动化发展,其诊断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中主要有几下几种: 3.1诊断与检测通风机。诊断矿山机电设备中,诊断与检测通风机的产品不多,对其在诊断与检测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检测与诊断通风机仪器的主要使用特点为:八个中断源、十六位的监视定时器、十六位的中央处理器、两个定时器十六位、丰富且高效的指令系统等,这些特点都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促使诊断技术在矿山机电设备中向现代化与智能化及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3.2采煤机的故障诊断与工况的检测。诊断采煤机故障主要为检测工况的故障、检测机身的外围、检测左右摇臂、检测变频器的通信及检测高压的控制箱等,以保证矿山可正常生产。现阶段的采矿机检测的水平在我国呈现的趋势较低,需给予重视,近几年随着政策的扶持与重视的力度加深,其基础技术已在实际的生产中得到提升,提高了工作效率。 3.3诊断与检测矿井提升机的故障。矿井机在正常的运行中与煤矿生产的工作人员及矿山的正常生产有着直接的联系,故此,诊断与检测矿井提升机的故障尤为重要,其故障主要有重故障与轻故障。由于严重的原因产生的故障为重故障,其原因需检测人员进行深入的调查,依据实际的参数规定与所查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以免造成安全事故与经济损失的发生。故障出现的问题对其生产的影响比较下品且比较简单为轻故障,只需对工况参数与实际情况的检测进行分析,故障产生原因就可被检测出,可及时给予问题故障的处理。 4结束语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矿山机电设备逐渐与新兴技术相融合,不断推进的信息化技术,促使煤矿产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其安全性与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也为煤矿企业获取了极大的经济利益。为使其适应市场的经济要求,需对其进行新工艺水平与生产装备水平及产业质量与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煤矿企业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作者:赵启乐 单位:双鸭山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安泰煤矿 矿山机电毕业论文:矿山机电设备检修管理浅析 0引言 伴随现代科技不断发展,运用于矿山生产的机电设备种类也日益丰富,加上井下生产的连续不间断性使机电设备易出现磨损与老化等问题,使矿山机电设备维护检修管理难度极大。但机电设备作为矿山生产高效高质持久进行的必要基础,对煤矿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如何确保矿山机电设备日常检修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成为矿井日常管理的重点与要点之一[1]。 1机电设备检修类别划分 机电设备检修作为井下生产高效开展的必要保障,是矿山生产不可或缺的维修体制,依据维修目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a)预防性检修。这种维修目的在于将可能存在的故障风险扼杀在萌芽中。设备运行时,对设备实施全面监控,一旦发现其工作状态出现异常,立即对其展开全面检测与维护,实现对可能存在的故障有效预防。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避免机电设备零部件损坏,是机电设备故障诊断维修中的关键环节;b)事后检修。这种形式是指设备故障已发生后对其进行及时处理与补救,属于被动性维修手段,以尽快恢复生产为目的,维修效果往往差强人意;c)周期性检修。这种形式是指无论设备运行是否良好,在固定时间间隔下全面检修和维护机电设备,其时间间隔周期多依据实际经验确定。这种方法可有效消除设备运行中存在的故障隐患,是机电设备检修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d)创新性检修。这种方法亦被称为技术改造,是指机电设备管理技术人员为更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而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一般而言,任何机电设备其应用效果的优劣均是相对的,随运行使用环境的改变,其多少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矿井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在日常的设备检修中应多总结经验,结合矿井生产实际,对设备运行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地创新改良,确保设备高效、高质运行[2]。 2矿山机电设备检修管理的不足 2.1缺乏管理意识与相应的管理制度 中国政府虽对矿山机电管理进行一定的规范,但在实际生产中依照规范管理操作的矿井数量有限,一方面是由于在既得利益的推动下,生产管理者过度关注生产效益,忽视机电设备检修管理,抱着设备还可用就无需检修的态度,许多应当按月检修的设备被按年检修,需要年检的设备则投入以来从未检修,使故障隐患不断积聚,严重威胁设备有效运行。另一方面,科技日益革新,使原有管理制度早已无法适应新型机电设备检修需求,对检修工作开展造成一定影响[3]。 2.2专业检修人才缺乏 由于井下工作环境恶劣及高风险性,使许多具备良好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纷纷离开这一行业而进入其它更安全的企业中,使矿山机电设备检修管理人才匮乏现象极为严重。与此同时,各大高校机电专业及社会上专门从事矿山机电检修培训的辅导机构,所教授的内容多限于理论层面,忽略实践操作,使培训出的人员往往专业素养相对不足,很难立即适应实际工作。除此之外,井下施工的部分机电设备属于特种装备,其检修操作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进行,此类人才多只能由煤矿企业自己在日常工作中逐渐培养,难以从外引进,对检修管理高效进行造成不利影响。 2.3安全管理投入相对不足 安全管理资金投入不充裕是又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矿井为节约资金、提升产效,机电设备在长时间工作后没有检修维护,甚至部分设备老旧不堪,应当更新的未能及时更换,使矿山机电设备检修管理困难重重。特别是近年来井下开采深度不断增加,设备更新与改良势在必行,而资金不到位使这些工作停滞不前,设备检修管理难以有效开展,增加井下生产风险性。 3增强矿山机电设备检修管理水平的措施 3.1增强前期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前期规范化管理是实现设备检修管理高效进行的必要保障,主要体现在设备选型与质量检验两个方面,必须充分考虑矿井实际施工状况与操作需要。选型工作必须安排专人全权负责,监督设备自验收到安装使用的全过程,并有效留存相关设备资料,以便后续使用。设备质量检验上,应当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在安装前全面检测设备,对存在瑕疵、缺陷的设备坚决不予安装;对整个安装过程实施动态监督,确保其操作全部遵守相关操作规范。安装完成后,应当会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设备维修人员一起验收设备,验收无误后方可投入使用。 3.2加强思想管理与制度建设 认真负责的态度与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确保检修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必要前提。a)应当帮助检修管理人员树立主人翁意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全力投入工作中,促使其工作高效进行;b)针对实际工作状况,完善原有机电设备检修管理制度,严格要求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制度规范[4]。 3.3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矿山机电设备检修管理人员作为井下特殊岗位,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责任制度。a)应当依据井下设备运行距离、服务范围、使用量等诸多要素划分不同责任区,并依据各岗位责任高低进行任务合理分配。譬如进行泵站、变电所等重要岗位应实施多人包岗制度,确保工作准确无误;b)综合考量设备运行磨损程度、岗位出勤状况、能源损耗等多项指标,创建科学岗位考核奖惩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个岗位进行全面综合考评,表彰优秀个人或集体,提升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 3.4改良矿山机电设备检修管理技术 机电设备检修管理技术优劣对井下生产效率的高低有直接影响。从根本上推动矿山机电设备检修管理质量不断进步,必须坚持以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发展道路,转变旧有粗放型生产工艺,不断推动新型工艺与设备应用升级,推动综合效益全面提升。在实际工作中,煤矿企业必须积极学习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科技为推动力,以最小投入获得最佳成果,提升机电设备检修管理工作质量。煤矿企业应以技术总工为带头人,组建科技小组,针对自身实际机电检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技术攻关,并将相关成果有效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实现矿山机电设备检修管理无缺陷开展。 4结语 矿山机电设备检修管理不仅任务繁重且内容复杂,其检修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矿井生产能否高产、高效、安全进行,因此一直是矿山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要真正实现矿山机电设备高质检修管理,就必须从安全生产与技术革新等多方面着手,在充分考虑矿井实际生产状况的前提下,开展机电设备定期与非定期检修,实现机电设备动态流动管理。煤矿管理层应针对现有机电设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足的现状,对其开展定期培训以促进其思想认识水平与专业素养水准全面提升。此外,还应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检修人员的职责与权力,构建完善的奖惩体系,有效激发检修人员工作主动性,从根本上推动矿山机电设备检修管理高质进行,为矿井生产安全、高效提供保障。 作者:白志光 单位:山西煤炭运销集团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公共管理学论文: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初探 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初探 “肇始于伍德诺·威尔逊的古典行政学理论、密鲁布诺克会议之后的新公共行政理念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公共管理主义,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的轨迹,从而引发全球范围的公共管理研究与改革。”就其背景而言,这种发展既是以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催生的结晶,也是政治学与管理科学成果全球共享的结果。 公共管理思潮的全球化蔓延并深深影响中国的学术研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是公共管理实践和思想相对落后的国家,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寄希望于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中国的行政改革实践和行政理论的发展,促使大批行政学、管理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但是我们现有的公共管理理论大都在西方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立足于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运用政治行政二分法和“三权分立”的思想进行的公共改革,其范畴、方法、分析框架在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它的解释力与其存在的困难之间的紧张关系。另外,我国国内没有统一的研究公共管理角度,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常常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切入公共管理研究,由于哲学理念、思维方式和知识构成的不同,从而导致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差异,致使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尚处于“理论引进与纷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大量涌入,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重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建设。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取得巨大的历史性进步,逐步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同时缩小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差距。但总体来看,我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多问题: 1. 公共管理学研究陷入“西化”误区 多数学者和研究成果以介绍国外研究现状与评论国外研究成果为主,或者是试图按照西方理论框架和基本观点来解释中国。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自觉不自觉地固化西方经验,陷入“西化”误区。在很多情况下是直接用西方话语系统来解释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理论研究过程充满了直接移植和加工痕迹。在一份“行政管理学前沿与热点问题研究综述”在谈到研究薄弱环节时认为,特别是在对国外政府管理经验的研究方面,一般往往停留在介绍和引进层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对于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真正有效实现西方经验与中国政府管理实践的结合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不可否认,引进和吸收是理论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数量积累阶段和创新准备时期。然而,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西方公共管理理论暗含着一些包括意识形态和基本价值观的当然前提条件,比如他们认为当然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以及多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这种结果形成其典型的畸形研究范式就是从西方现成的理论出发,依据西方最新流行理论,对照中国公共管理现实,指出实践中不符合理论之处,把原因归结为根本体制(暗指难以改变的基本制度)。于是,提出对策和得出结论就必然习惯性地陷入“体制无奈”,造成公共理论研究实践中无为。盲目的寻找理论根据并生搬硬套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它不仅容易导致学术上的坐享其成消极思想的养成,而且无法结合我们的现实国情,对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管理模式的建立都是一种误导。 2. 公共管理学研究缺少实质性知识的增长 公共管理学研究热衷于理论概念的“时尚”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的“语言陌生化”,偏离社会科学研究方向。有学者概括,社会科学领域存在发言最多但水平不一定更高的现象:观点炒作多理论创新少,应景之作多,知识积累少;学风浮躁者多,治学严谨者少。在西方所谓“普世”理论与中国基本“制度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中,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出现了两种倾向: 2.1西方公共管理学研究成果的盲目引进 我国过于追求理论时尚,对国外最新流行的公共管理理论采取“夹生饭”引进方式并加入个人喜好,专注于制造一些似是而非概念,以“西化洋化”的姿态出现。首先,表现为对外来知识和历史知识消化能力不强。知识没有国界,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引进大量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理论,弥补了国内这方面知识的空白与不足,非常必要。但其中让人感到消化能力不强,如照抄照搬,很多理论仅停留在移植层面,和我国现实的结合还是两张皮。 2.2公共管理学研究缺少反思 国内学界受到西方公共管理研究各种范式争论的强烈影响,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常常从自己原来的学科角度切入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呈现出完全相同的理论观点但却各自表述的状态,看似百家争鸣,实则原地踏步,理论对话与争论陷入缺乏反思的“自说自话”境地。西方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史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争论,正是在争论的过程中,西方的公共管理学在逐渐的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地完善和改进研究,逐渐确立起自己的“身份”和学科地位,实现公共管理知识的有效增长。相比之下,我国的公共管理研究缺少必要的“声音”与“反思’。 3. 公共管理学缺乏本土化问题研究 “公共管理学的本土化(或中国化)是指把产生于国外的公共管理学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公共管理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及理论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使其从概念工具到知识范式、从精神底蕴到具体方法,均符合我国公共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心理特征、交往行为、价值取向、情感诉求等,以便能够最充分地体现和适应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公共管理学本土化研究,最核心本质的问题在于构建中国自己的公共管理理论。 因此,公共管理的机制主要不是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对于经济和社会组织发展水平都较高的国家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突破的公共管理创新模式,而中国的现实显然与此相去甚远。还有如废除科层制、实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改革等主张也是如此。长期习惯于奉行西方“经典”理论,忽视了中国公共管理学最应有的对中国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例如,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未曾有过的具体制度,毫无经验可循,立足本土化研究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意义。“中国理论界对于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但是,关注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的公共管理研究却仍处于起步阶段。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性决定了有关民族自治地方的公共管理有许多不同于一般公共管理的特色。因此,需要有特殊的公共管理理论来为之服务,需要将公共管理的理论民族化”。再如,“领导者”难题。在任何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中,领导者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政治决断力和能力决定着改革的命运,中国也不例外。但是,中国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公共部门的领导者是任命的,并且没有严格执行任期制,变动较快。这一方面导致了诸多改革因为领导人的变动而终止,另一方面也使得新到任的领导人为了获得任命部门的注意,突出自己的不同,频繁地以“创新”的名义做出各种决定举措。因此,公共管理改革也受困于“政绩工程”之累。即使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改革强人”也会遇到“人走政息”的难题,也必须面对“过激”的改革措施,遭遇到公共管理部门内部既得利益的阻挠。 总之,借鉴西方国家理论的研究成果过多,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本土化研究的文献越少,对我国“真实世界的公共问题”的深入研究就越缺乏。 公共管理学论文: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人才的质量,而案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对公共管理这样的新兴学科发展和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阐释了案例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和意义,分析了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存在的误区,并在基础上探讨了完善案例教学方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完善 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是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人才的质量,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案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国外近几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专业实践的教育与培训的诸多领域,如法律、医学、商学、公共管理、教育,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在国内的应用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尤其是对公共管理这样的新兴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就成为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案例教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1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如今,在哈佛商学院,所有课程都用到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400-600个案例;肯尼迪政府学院60%的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学习100-140个案例。哈佛的案例教学极为注重启发、讨论与互动,强调把现实问题带到课堂、把理论变成解决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为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哈佛大学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和实施,使其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学方法走向的成功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培养应用型、实战型的管理人才方面,它具有独到的功能和效果,受到管理界、教学界的重视、支持和欢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九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别在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态度转变、人际技巧提高、接受度和知识保留力等六个方面对各国专家做了广泛调查,结果发现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那么,什么是案例教学方法呢? 关于案例教学方法,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小劳伦斯·e.列恩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特定教学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与传统教学的单一讲授方式、教师独自选择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控制等方面不同,案例教学方法具备如下特点:1.教学以讨论为基础;2.学生知道得多,教师的知识并不是权威性的,学生们对自己的学识负责;3.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流;4.通常学生是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共享控制权,而且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或资源提供者处于次要地位;5.总的目标是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评论性的、分析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 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对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管理队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案例教学能够适应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实效化的需要。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公共管理学基本理论并不晦涩难懂,难就难在如何权变的应用理论上,只有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明白。所以引入案例教学对我国高校管理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起到重要的启发和推动作用。其次,案例教学能够适应公务员考试与公共管理教育职业化的需要。随着《公务员法》的颁布与实施,公务员考试与录用进一步规范化,具有了更强的筛选与鉴别作用。此外,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有较强的进入公共生活的择业诉求。为了适应这两方面的需求,以公共管理案例分析为契机的教学模式转变必须关注公务员考试及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潜能的培养。再次,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加强学界与政界的联系。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会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更新。透过案例,可以大致了解管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发现现有理论的薄弱和不足之处,从而推进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同时,通过学界与政界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教师的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政府部门人员的理论水平。 二、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存在的误区 首先,教师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观念和方式上的一次深刻变革,他们认为,“案例”就是“例子”,举例说明某个知识要点就是案例教学,而没有真正转换教学思维,也就不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不会使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有的教师则认为“案例分析”是一个专门的课程,可以通过开设一门“行政案例学”课程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案例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不一定有效。他们认为案例教学无法替代社会实践,学生们通过交流不成熟的意见不会学到任何东西。 其次,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由于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而形成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的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适应能力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不愿主动学习、不愿参与讨论的惰性。另外,我们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的反应。尤其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无形影响,很多学生即便对讨论的问题有想法也羞于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 再次,案例收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公共管理研究还不深入,我国多数高校的公共管理教学仍然采用老套的“灌输式”教学,以“两教(教师、教材)为主体,“耳提面命”式地向学生讲授单纯的概念和课程逻辑体系,而对案例教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滞后,尤其缺乏适用、规范、本土化、针对性强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案例,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具体而言,在公共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所谓“三多三少”,即: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 三、完善案例教学方法的对策 1.建立和不断优化案例资源。开展案例教学首先要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案例资源,建立一个各教学单位可以共享的案例库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我们有必要成立案例搜集制作组,建立具有相应社会性的案例专门研究机构以形成稳定的案例工作队伍,明确任务,专门负责对外的实际调查,搞好和政府及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关系,以期比较容易地获得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构建全面而准确的专业案例库,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提供案例源。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一些公共组织的工作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制作案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公共管理案例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指导性,又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加贴近实际的素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公共管理的研究人员,形成稳定的力量,组成业务网络,建立起各研究单位可以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库。比如,美国早在1948年就由纽约卡内友公司资助,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撒拉克斯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组成了公共行政案例编写委员会,研究成果由各大学分享。 2.根据课程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案例。要有效地开展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其前提是要根据课程内容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在案例选择过程中,为确保案例的典型价值,应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案例的选用要符合教学目的。要充分考虑到案例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选取的案例要与教学理论知识相吻合,针对这些知识的重点、难点。比如在“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教学中,我国“大部制改革”就十分引人瞩目;其次,选取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所选案例必须是反映公共管理实践某些或某类情形的代表性事例,最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内涵具有普遍意义,内容真实可靠,可信度高,通过对其分析可以获得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在“公共危机处理”这一主题下,“911事件”、“抗击非典”、“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出租车司机罢运”、“农民工上访”等问题导向明确且较具代表性的个案就很易备受关注,具有典型意义。再次,教学案例应该具有开放性与挑战性,能够引发不同的观点、思考和争论,能够对分析者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形成一定的挑战,使得这些能力经由不断磨炼而得以加强。 3.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配合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案例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高度的拟真性和鲜明的教学目的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案例教学不仅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与传统教学不同,而且要求与一定的物质安排相适应。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配合案例教学必然是未来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选用声像结合的案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富于动漫色彩的课件,辅之以适当的背景音乐和短片,能够创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公共行政管理学科知识和公共行政管理教学信息。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可大大提升课堂的直观性,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受启发。现在国外甚至于已有学校尝试租用卫星通道,进行远距离乃至跨洲的案例讨论与学习。这预示着,未来的案例教学将是“无缝式”的,案例教学传统上被划分为学习者先独自对案例作分析,继而以小组和全班的讨论这样一种学习环节的界线将逐渐消失,学习将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4.加强培训,提高教师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案例三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它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教师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高校应加大投入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案例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所谓教师、学生和案例三者积极互动,就是强调教师以案例为主要素材,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博大的情怀影响学生,以情带学,以平等的姿态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案例的分析和研讨。教师要做导演、主持人、组织者,而不要做演说员、评论员、仲裁员。其次,完善案例研究,加强案例写作。案例教学法须以高质量的案例研究为基础,唯此才能真正高效地展现“问题”中所涵的冲突,发掘更多的洞见,更好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奔巴萨特等方法论学者指出,案例研究要注意的程序是:(1)研究主题与目的的确立;(2)分析单位的设计;(3)单一个案或多个案的研究设计;(4)选择对象的研究设计;(5)资料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5]p396再次,借鉴国外做法,积极开展高校与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合作,聘请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中具有丰富的政府工作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老师,传授公共管理中的实践经验。比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品牌教授、“大腕级”骨干教师多数有从政的经历,有些人担任过大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还有一些人担任过美国总统的经济、公共政策和国际事务等方面的高级顾问或助理,大多是毕业于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他们从政经验丰富,社会声望高,学术功底扎实,影响力大,特别是在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国防与外交等方面见多识广,研究成果丰富。 5.注重评估,建立案例教学效果测评系统。 课堂案例研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的完成。因为与传统课题教学相比,案例教学中开放式的讨论虽然更能激发学生的智能和各种技能,但缺乏客观的评价依据,增加了教师评估学生知识接受程度的难度。因此,跟踪研究教学实践,注重教学评估意见的收集和反馈,建立与案例教学方法配套的教学效果测评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每次课后,教师应及时召集学生针对本次课堂案例教学进行讨论,征求意见和建议,听取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反映,以便为案例教学的改进奠定良好的基础。譬如:对学生的负责和鼓励程度、课堂上的主要观点和看法的清晰程度、课堂讲授与自由讨论之间的平衡程度、教师的优缺点、案例及阅读材料的质量等情况向每个学生分发征求意见表并及时收集整理反馈,督促有关教师做好改进工作,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公共管理学论文: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战略 摘要:公共管理学科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学科,但是因为发展时间较短,所以还存在许多弊端需要解决。以当前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战略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学院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战略及战略应用方式,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院发展;公共管理;发展战略 一、引言 公共管理学是一种综合了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是一种学科,对公共组织、政府组织等进行研究,明确各组织的学科群体系。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强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并且还在不断的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下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二、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战略阐述 1.内部整合战略的应用。充分的利用各大学院内部资源,对公共管理学科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并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促进校内公共管理学科与地区之间公共管理实践的相互结合,使二者可以深入互动,以此来提升公共管理的影响力。内部整合战略的内容集中在打破当下校园内部不同学科专业隶属界限,并对学科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全面实现专业整合。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当成主要的学科集群来看待,结合一些强有力的工作模式,对政策进行调整,并将公共管理学科当成当下学院学科新增长点来看待,集中院内的资源促进其发展。当下学院公共管理学科一般都是集中于多学科基础之上的一种应用型学科,所以教师必须要对各种力量进行整合,并通过共同承担的形式,来做好项目研究以及跨学科培养,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2.外部联合战略的应用。学院方面不但要抓住时代所赋予的各种机会,同时还要尽量多的挖掘各种资源,全面实现外部联合。外部联合战略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战略,不仅要政府和其余的部门相互联合,同时还要构建项目实训中心,打造实训基地,让所有的教师都可以真正的步入到公共服务工作前线中去,提升教师对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理论化的市场服务工作体系,通过各种形式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院的科研水平,促进其形成良性循环结构体系。学院方面还要和国外的一些著名院校或者是著名的科研机构相互结合,强化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深度以及合作深度。在院校内部,选择一些潜力比较大的学生或者是教师,将其送到国外来学习先进的经验与学员公共管理学科的技巧。3.横向发展战略的应用。学院方面不仅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应当尽量的做到集思广益,多吸纳来自于社会的资源,促使校方可以真正的做到横向发展,解决公共管理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院横向发展战略包含了社会需求与校内实际需求这两个方面,要积极的对学院所在地区优势专业进行申报,并适当的拓宽公共管理学科范围。4.纵深拓展战略的应用。纵深拓展战略是学院发展过程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全面综合社会需求与校内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开展相关工作。充分利用当下社会学术繁荣与崇尚科学技术的机遇,积极的对各种资源进行协调,并申报公共管理硕士点及MPA,实现纵向拓展,减少来自于外界的威胁。 三、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战略措施 1.提升学科队伍综合素质。所有的组织想要正常发展,都必须要有专业化的团队,并不断的提升团队综合素质,吸纳来自于社会各界的人才,人才也是团队组织最核心的资源之一,与组织核心竞争力相关联。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必然会影响到公共管理学科的正常发展。相关工作人员要尽量的增加投入,利用外部引进结合自身培养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走向专业化。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要积极的相应国家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家学者的号召,吸纳其先进的理念与公共管理方法。尽量为这些专家学者提供优厚的工作条件与待遇,从中寻找学科带头人。观察教职员工,在员工中寻找最具潜力且个人能力比较强的在职教师,将这些教师送到国内外各种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比较深入,或者是发展比较快的环境中进行培养,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学科带头人。从外部引进高水平专家,可以带动学科发展。让学院内部的教职人员可以和领域内的专家零距离接触,学习各种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识。这种老带新模式可以让教师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但是成本比较高,聘请来的专家学者对学院的忠诚度也比较低。学院内部自主培养学科带头人,不仅需要耗费的成本比较低,同时这样的带头人自身忠诚度也比较高,便于日后工作的开展。但是自主培养成长速度相对较慢,而且只能实现个人成长,如果教师转业或者因为其他的原因离开岗位,还会出现师资流失的问题。所以需要将引进来理念和内部培养模式融入到一起,不仅可以带动公共管理学科高速发展,同时还可以培养一些专业化的人才,营造出更加理想的学术氛围,全面提升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吸引力,避免出现师资流失等问题。高校是智力密集型行业之一,高校及相关学科想要正常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支撑,必须要做好教师队伍培训工作,才能保证高校的正常发展。教师工作强度比较大,需要承受来自于社会、家长、院方以及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所以心理压力比较大。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激励方式来对教师进行激励,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员工需求差别方面的问题,会导致激励手段出现短暂性缺失。所以要综合地区文化以及学校教师特点等,构建更加完善的激励工作机制,言出必行,进而调动学院内教职员公日常工作积极性,带动教师的工作激情。2.对公共管理学科下的所有专业进行全方位整合。当下许多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下属专业都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学科的正常发展,所以需要对当下现有的专业隶属进行整合,将其规划到公共管理学院旗下。该处理方式优点比较明显,不仅可以帮助院方对学科进行统一化管理,同时还可以实现充筹兼顾,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院方可以按照当下国内的实际发展形式,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突出日常工作的重点,并加快相关专业的发展速度,借助专业化的力量来进行全方位推进。将所有隶属于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都整合到一处,便于后期专业资源的利用,还可以强调学科群整体发展优势,提升发展速度。 四、结语 上文首先从纵深拓展战略的应用、横向发展战略的应用、外部联合战略的应用、内部整合战略的应用四个方面,对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战略进行了阐述。之后分别从对公共管理学科下的所有专业进行全方位整合、提升学科队伍综合素质两个角度,提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战略措施。希望可以为学院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促进相关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提升工作质量。 作者:王宇峰 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论文:公共管理学科情景模拟教学分析 摘要: “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案例教学,让大学生模拟面对实际问题时的感受,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能力。“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公共管理学科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到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要点,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提高学生处理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是人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重要性;实施 一、引言 近几年,培养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法,在理论知识和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搭建了一座桥梁,即在模拟过程中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增加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融合,是一种以教师提供实践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对案例反应的问题作出判断和结果,模拟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提供一个实践案例,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整个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情景再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科中应用的重要性 第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演示法、教授法等为主要教学模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教师主要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大学生占主导地位,成为信息加工的主题,从而可以让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知识要点。第二,目前大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严重缺乏,“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具有实际模拟性,用真实场景的管理实践中的一些实例,真实地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规律。也可以培养学生实操技能,增强学生对突变环境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第三,“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运用公共管理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首先,“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过程:其一,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是教学中实施“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学习模拟场景的基本理论知识,这也是在“案例+情景模拟”教学中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在;其二筛选合适的案例。案例的筛选至关重要。就目前“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过程中采集案例的途径比较单一,大部分只能采用国内其他高校教师编写的案例,不能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性的教学。在筛选案例的时候,人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这个案例能否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实施,能否通过情景模拟来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就是要考虑到这个案例在最后是否容易进行评估反馈;其三编制方案。在实施“案例+情景模拟”教学中,由于受到课堂现实条件的制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的场景,要求模拟的情景接近现实。遵循模拟场景的基本原则,设定好时间、参与人数,角色的设计与分工,以及模拟的目的、预期效果等各个环节。在编制方案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学习状况,进行不同的分工,也可以互换角色,锻炼学生处理不同问题的能力;其四师生共同参与“案例+情景模拟”教学。在情景模拟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案情,分析各个角色的作用,同时也要维护好课堂秩序。教师与学生要注重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同时要遵守模拟场景应有的程序。参加案例情景模拟的学生要考虑现实众多因素,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当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在模拟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应该立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果在模拟过程中出现不同观点陷入困境时,教师应该及时补充一些专业信息,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待情景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评估反思,对在模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加以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 四、结束语 总结“案例+情景模拟”教学通过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进行场景再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来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走向社会更容易融入工作中打下基础。 作者:朱辉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黄山市分校 公共管理学论文:公共管理学课程建设思路改革研究 一、公共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1.国外现状综述 公共管理的学科前时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对西方政府管理的研究,但当时公共管理学是附着于政治学之中没有独立出来(薛澜,2002)。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开创性文献,伍德罗•威尔逊(1887)发表的《行政学研究》(TheStudyofAdministration)标志着公共管理学的正式诞生。在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公共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国外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已有超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源起于1924年美国希拉丘斯大学麦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成立。随后,很多国家相继成立了公共管理学科,公共管理学应运而生,逐渐成长为各国公共部门培养研究生的一门核心课程。美国作为最早开展MPA教育的国家,其MPA教育发展颇为成熟,其他各国在学习、仿效美国MPA教育的基础上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MPA课程,但公共管理学始终为其核心课程。美国曾对218所MPA教育机构展开调查发现,公共管理学都是作为其最早的核心课程加以设置。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作为美国MPA教育的首选核心课程,突显其在MPA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虽然西方并没有“精品课程建设”相关说法,但从公共管理学被列为核心课程可以窥见西方国家对公共管理学的重视程度。 2.国内现状综述 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较晚,直到1986年,其前身——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教育才得以恢复。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立了管理学门类,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5个一级学科。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9年5月第17次会议上正式批准在我国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我国MPA教育已历经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国务院首批MPA试点院校为24所,2003年新批MPA培养院校23个,截止2012年,我国已有102所MPA培养单位。《公共管理学》作为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核心课程,已在所有MPA培养单位开设。与美国相同,《公共管理学》在我国MPA教学中也是首选的核心课程。笔者以“精品课程建设”和“公共管理学”作为主题词,以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源进行文献检索,截止2014年12月30日,检索到与此主题相关度较高的文献只有1篇。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笔者又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献共有326篇。由此可见,自2003年教育开始建设精品课程以来,学者们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逐年上升,到2010和2011年达到高峰,直到2012年才有所回落。由文献检索结果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未达到深入的层次,这些研究大致集中在精品课程内涵、问题等的较为泛泛的基础性研究上,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乏去专门课程的研究,由公共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文献可见一斑。由此,未来我们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趋势应聚集于对具体课程建设的关注上。 二、公共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要素解析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结构严谨的系统工程,由若干要素构成。既包括一套适宜的教学方法、追踪前沿动态的教学内容,一支优良专业的教师队伍、一本优秀的教材,也包括教学管理建设。 1.教师队伍建设 精良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效果。教师队伍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是相辅相承的。一方面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梯队的形成,并保证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培养教学名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保证精品课程建设顺利的、可持续性的、高水平的完成。 2.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前沿性是精品课程建设最突出的特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保证创新性和前沿性,就必须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学习优秀的教学成果。对于MPA学生来说,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应予以重视,因为MPA学生更多需要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因此,必须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3.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内容必须更多依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得以体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同样,对于MPA学生而言,教学方法也应更加契合实践教学内容。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和手段应在教学过程中多加以应用,贯穿始终。条件成熟后还可以考虑建立公共管理模拟实验室进行实训教学。 4.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知识载体,也是从事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支撑和推动着精品课程的基础和关键性环节,它的特色和创新对精品课程建设意义重大,它直接影响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成败。故而,我们应该重视精品课程教材的建设,一般来说,一本优秀教材应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用性,较强的前沿性,同时配以相关的案例,习题库。5.教学管理建设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规范管理对于促进教学工作的整体改进和提高,保证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通过建立课程建设档案来实现规范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档案包括课程背景材料、教学团队总体状况和结构分析、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课程建设报告,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成果与评价等资料。 三、公共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与改革路径 课程建设应从前提、核心、特色、关键和保障五个方面探索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具体而言,前沿化的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精良的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创新的实践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规范的教学管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为此,我们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精心准备了改革措施: 1.明确课程定位,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1)选用优秀教材和教辅资料。我们选用在公共管理领域受到广泛好评、适合MPA学生使用的《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陈振明,人大出版社,2009)一书作为教材。相比其他教材,这本教材设计的讨论话题,有利于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启发学生发散式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同时结合所用教材将西方公共管理学的经典书目列为学生参考书目,并鼓励学生讨论阅读心得,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2)追踪学科前沿,展示最近研究成果。教学内容应根据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时事变化紧密结合起来。(3)精选和编写公共管理案例集,理论与案例相得益彰。对于MPA学生而言,公共管理学的案例讨论分析在公共管理学课程设计上应占有较大份量,因为MPA学生多为有实践经验的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所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实际案例嵌入其中,使得两者相得益彰,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又升华了对实际案例的分析。 2.加强师资梯队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1)组建校内外教学梯队,完善教师构成。积极组建由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本课程组由三名教师组成,一名教授,二名副教授,两名副教授负责主讲教学、辅导教学等作用,教授负责案例研究及案例库构建。我们将聘请政府实务部门的负责人作为实践导师,指导课程实践教学,并逐步建立起实践教学基地。(2)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不是一劳永逸,需要随着知识的发展而不断地与时俱进。显然,作为主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其成功开展的关键的因素。”因此,课程团队应围绕精品课程建设大胆推进教学改革,不仅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推进,而且保障教学水平的大幅提高。 3.实践教学内容、模式与考核的科学化 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注重实践教学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特色。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本课程初步设定3学分,48学时,其中实践课时10学时。(1)实践教学模式多样。根据MPA教学特点,需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首先是案例教学。按照公共管理学学科特点及前沿动态,将其划分为多个专题,以专题为单元进行案例教学。针对不同专题准备不同的案例,案例紧紧围绕专题内容展开。案例的准备应有针对性地从报刊、互联网、电视、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不同渠道精心搜集和制作案例,并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对案例加以补充、修改和完善,同时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案例,强化学生对专题的理论和掌握。案例教学除了案例讨论分析的形式外,还辅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视频播放等,增加案例的生动性、新颖性,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其次是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学习。最后是进行社会调研。(2)实践教学考核科学。与传统考试考核不同,MPA公共管理学的考核应将实践教学环节作为重要一环纳入其中。在课程教学考核中,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只占到总成绩的50%,将学生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加以考核,占到总成绩的50%。这样考核的初衷是基于MPA学生的特点而设置的,主要是出于强化实践教学的考虑。校外课程实践的成绩可通过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学生自主互评三方评价机制,即校内导师占总分的40%,校外导师评价占30%,学生自主与互评占30%。这种考核方法,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又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富有成效地促进了课程的教学相长。 4.改进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迎接慕课时代的到来 (1)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媒体化。随着慕课时代的到来,任何人都有机会接触名校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接近了普通人与名校的距离,因此,可以借鉴慕课优质资源的建设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设出优质的开放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目标。(2)组织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与科研互为支撑,密不可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公共管理学的前沿知识和案例进行探讨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沙龙形式,研讨会形式,学生授课和展示案例的形式,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在参与、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寻找研究兴趣点和切入点。 5.规范教学管理,搭建课程、专业与学科共同发展的平台 精品课程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通力支持。教学管理涉及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能够给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因此,必须对教学管理加以规范,全面推进精品课程建设。这不仅要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还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严格申请、评审程序,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确保课程的精品性和示范性。 作者:郭蕾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论文: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 一、公共管理人才需求与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存在趋同现象 目前,黑龙江省本科院校中公共管理学科专业设置存在趋同现象。很多学校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原来都是省内唯一,而随着高校不断扩容,开设相同专业的学校开始增多,其课程设置、专业培养目标等都很相似,结果就是虽然学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增多,但由于各校的培养机制不能充分体现学科背景特色,导致毕业生缺少优势和竞争力。由于新增专业的师资力量、培养条件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毕业生在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目前,黑龙江省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较快,开设公共管理的学校较多,专业设置较为齐全。但从专业对口的角度来看,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虽然此分析是针对黑龙江的公共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但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映射出全国的情况。 (三)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协同度低 政府的人才发展规划及政策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要求是孤立的,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各级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也是各自为政,没有考虑到全省的整体状况,忽略了与其他学校的沟通,因此导致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协同度较低。 二、跨部门协同理论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跨部门协同分为紧急状态下的协同和常态管理中的协同,后者是核心所在。跨部门协同强调的是通过部门间的协作提高效率。跨部门协同理念给予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各部门间协调不够是产生供需矛盾的根源 导致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在地方政府人才开发规划、社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方面产生不匹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部门的出发点不同,都是围绕本部门的发展和利益做出各种设计,各部门协调不够导致供需矛盾。政府应结合地区发展需要拟定人才开发规划,提出人才培养的数量要求。学校根据学科发展、专业设置以及综合实力等方面制定招生和培养方案。企事业等用人单位依据年度用人计划确定用人要求和数量。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分数以及对学校的喜好程度、录取的难易程度做出选择。因此,不同组织间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与培养失衡,导致急需人才供不应求,而同时很多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 (二)通过跨部门协同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是能够有效胜任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工作和非政府部门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的人才,因而必须梳理好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做好与政府、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通过跨部门协同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跨部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重视协调学科申报与审批的关系 无论是新学科点的设立,还是重点学科的申报,各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目的就是让学校的学科体系更庞大,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然而,任何学科和专业的建设都需要考虑学校的学科优势以及社会需求,如果不能进行充分论证,即使通过了学科申报,未来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也会遇到各种问题。而这不单单是学校一方的责任,学科审批部门不能宏观把握学科发展的整体趋势和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仅根据一般性的评价标准去设立和论证新学科的申报,应当负有重要责任。从跨部门协同的角度出发,需要处理好学科申报和审批的关系。政府主管部门与学校之间、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要充分协商沟通。对新学科以及专业的设立应充分采纳不同部门的意见,在审批程序中要增加社会需求指标的比重,避免学科重复、专业雷同。 (二)处理好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跨部门协同强调“目标——执行——效果”之间的相互促进。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就是处理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一切教育和社会资源,为社会各种组织培养和输送公共管理人才。整合不同层次的学校、机构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紧紧围绕着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并有效执行,以达到预期效果。使学校及人才培养机构的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化,转变传统的培养理念,树立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校之间的协调和沟通,避免因专业设置趋同而带来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 (三)建立“培养——使用——评价”长效机制 构建“培养——使用——评价”长效机制,建立组织间协同的标准、原则、机制,实现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监督和反馈。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有效使用和评价人才来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就需要学校与社会组织间进行必要的沟通;建立人才使用机制,就需要用人机构与学校间形成顺畅的联系通道,传递有效的人才需求和使用信息。 作者:刘西涛 王炜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论文: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重点及方向 [摘要]尽管公共管理学科设置时间不长,但其在高校中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因此,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与发展方向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关乎高校的稳固发展,因此,本文对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特征以及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这些建议能对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历经了重建、发展和提升三个时期,且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良多。至2001年底,我国具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有132所。2003年底,在北京举办的公共事业管理骨干教师培训班吸引了来自全国150多所高校的200多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班。随着时间的流逝,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有了新的发展趋势,但其发展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问题,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相关人员解决现在已有的问题,还需要其为它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1公共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在课程的设置上会有避重就轻,主次不分的短板。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高校都只重视公共管理的学科性,而对其专业管理的职业性严重忽视,这完全是一种喧宾夺主的行为,不能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也忽视了独特的专业性。这种重专业、轻能力的课程设置,致使大多数学生对公共管理的实际操作掌握较少,只是掌握了理论知识。一方面,这种避重就轻的课程设置方式,使公共管理专业的进步和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另一方面,也致使学生因其在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操作中所需的知识相矛盾,所以在择业就业和工作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制约的境况。更重要的是,这样没有特色性和系统性的专业课程设置更不会形成一个符合实际的、有着清晰明确的公共管理发展思路为指导的建设规划。总的来说,这严重阻碍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其二,新兴的公共管理学科还不曾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很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中遇到了诸多问题,能力不被认可、行为不被重视也是屡见不鲜的。因其认可度不高,很多高校开设这样的学科专业都不被大多企业所知晓,其专业内容更是不被了解,好多本专业的学生也面临着就业困难等问题。再者说,不成熟的专业规范、模糊不清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培养不定向,所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学校、社会三方之间互不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在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人才信息中他们没有招聘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的考虑。此外,在我国很多正在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地区,都会采取不再招聘新人的策略来使编制大大缩减,此种策略使那些就业困难、前景不好、又缺乏经验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大增加。其三,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为实现教育大众化的改革目标,高校要招收大量的公共管理学生,因学生数量迅速增多,原本的教师数量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且根本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数量严重短缺问题在许多高校都存在。这说明较少的教师要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以前的好多倍,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压力,致使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难以进行创新来促进学科发展。除此之外,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基本素养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当今时代,很多高校都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其中,很多高校明确提出需要学科带头人要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工作,特地为此成立了专业人才工作小组。一般情况下,学科带头人工作主要是负责执行本学科一些具体的建设工作,例如主持设计本学科的建设发展规划;负责对学科建设经费进行预算、利用、分配和管理;带领、指导、培养一些青年教师组建学术团队;进行学术研讨交流活动等。因为学科带头人作用重大,并影响着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所以近几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一直是各大高校十分重视的事情。尽管如此,学科带头人依然匮乏,其质量和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理想的状态,以至于很多高校不能形成完整的教师梯队。单从教师本身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能及时接受新鲜事物、不懂得融会贯通、思维陈旧老套、创新能力不足、眼界不开阔、不能适应学科的发展要求等众多问题,在各大高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使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长期原地踏步,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2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对策以及重点发展的方向 2.1完善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方向 为了实施多方面、多层次发展方略,相关人员应该抓紧时间着手整理和完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从实际的专业发展方向来说,其可以调整人才培养的规格,为了使公共管理学科积极培养本专业的研究型人才,相关人员可以在减少和控制本科专业规格的条件下,尝试新模式,如进行公共管理专业本硕连读。另外,相关人员还应该加强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狠抓科研,切记不可掉以轻心,应以本校此专业的办学特色为首要目标,快速建立本专业课程最为完整的题库。 2.2改进课程设置的策略 一方面,课程框架体系的确定要求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笔者之所以觉得在专业课程中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设置为理论知识的总体构架,用来培养广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是因为公共管理学科展示着一定时期或一个国家的最基本的社会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未来社会对公共管理学科人才人文素养的要求是高校现今应该做好的事情之一。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稳稳的提升。高校设置的人文素质基础课程需要以综合化和系统化为原则,所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拥有一个扎实的人文基础。总的来说,高校应格外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3改进师资团队的策略 师资团队的结构建设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每一所高校教师团队的整体质量是由师资团队的结构进行反应的,学校科研能力以及教学能力都受其影响。师资团队结构大体上由年龄、职龄、经验、学历等几个部分组成。作为一门刚刚开始发展起来的公共管理学科,师资团队的结构建设就更应该被重视起来,一成不变的、保持原本的师资团队结构、不引进新的“源泉”的陈旧模式终究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因此,源源不断招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发展的人才,是高校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只有这样,师资团队的结构才会稳定,教师团队才会被优化,为了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这样做,同时这也是使公共管理学科师资团队不合理现状得到有效改善的方法。高校应该采取定性、定量两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定性考核要求的主要考核内容是教师的品德和教学科研中的优秀表现,主要考核手段是以群众积极参与和组织谨慎评价来确定的;定量考核要求的考核内容是以教学的业绩和水平作为考核标准,其考核依据是指岗位的量化指标。为使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科课程设置更有规范性、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各有不一样的专业特色,高校可以通过相互派优秀的高年级学生进行交叉培养,然后留校教学、相互派青年教师访问讲学等多种办法,提高教师的能力,为形成新一批的优秀教师而努力。强化师资力量的办法不止一种,强化师资培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要通过进行“人才引进”、积极地让许多教师参加各种各样有意义的学术研讨会、专业培训班以及向许多名牌高校输送国内优秀的访问学者等多种途径,达到本校师资水平显著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为了从全方面上提高全国的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教学水平,高校可以在校际间开展互相评课活动,多多增强学术交流,积极进行名牌教师、名牌课程、名牌教材的“三名工程”建设,培养出许多高质量、优秀、年轻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尽快与同类高校、省内高校和非名校三个层面建立起横向的合作关系,这也是使教学科学研究横向合作得到增强的重要步骤。促进成立全国分省分类高校专门学科指导委员会分会、一起合作编著相关主要课程的教材、开展科研课题的合作研究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进而使优秀学生培养战略可以得到很好的实施。此外,使学科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充实的方法也不止一种,高校可以选择从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中挑选出一批文化学识水平高、办事业务能力强、娴熟掌握公共政策并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领导、事业单位的干部或公务员,主办专题讲座或者是担任本专业的课程导师。 2.4改进人才培养策略 为了方便在体育、文教、社保、环保等公共事业的行政部门开展管理工作,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将具有当代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素养,具有可以将管理知识融会贯通、熟练应用到实际操作能力中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因此,高校更应该在人才的培养上训练学生基本的管理技巧和方法,并积极灌输给学生现代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为了提高管理能力,高校应充分利用公共管理的办法进行计划、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在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上,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以前只知道读书而不注重创新的培养模式进行改变。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借鉴国外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人才优秀的培养经验,对专业所包含的知识和范围,充分积累经验,结合国情对人才进行培养。在人才培养的途径上,高校应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使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丰富的理论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也可以为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提供很大的助力。增加实习和实践课在所有课时安排中的比重,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公共管理专业的主动参与者,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灵活的教育模式在当代的中国是有发展前景的。高校应该采用灵活的教育模式,培训并教育出公共管理领域所需要的综合型、应用型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这也是公共管理学科高等教育的目标。在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建设中,运用灵活的教育模式,给在校生提供更多值得珍惜的学习机会、模拟真实的公共管理情景,提供更加方便的培训途径和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机会,以提供现在社会中真正需要的从事公共管理的工作人员。对所有学生而言,灵活地进行学习应是学习者个人的事情,而不是其他人的责任,学生进行学习行为应该是自己主动去做的事情,而不该是由他人支配去做的被动行为。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去主动学习,因此,高校应通过调查、体验、参与、合作、探究等各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增强实际的工作能力,在此过程中,还要使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解决、完善问题,通过虚拟化的实践,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作者:艾政公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论文: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恢复和重建了公共管理学科,经过了差不多30年的建设与发展,该学科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推动了我们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并为空额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和方法。可在公共管理学科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科学研究方法、学科建设,特别是建立有效的分析研判学科发展出现问题后的解决机制,准确判断给学科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与挑战。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国务院学会委员会的调整下,才首次作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出现在高等学府中。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属于新兴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分别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从改革开放至今,公共管理学科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赶超其他学科,到现阶段,公共管理学科在各个不同层次的学校均有开设,学科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在逐步完善成熟。 一、关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科学探索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迅速,在保证学科发展的同时,更应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学术品质,丰富学科内涵,促进学科发展。第一,从方向上,应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进一步结合。目前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框架是由学界的前辈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再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初步构建的。因为我国国情与国外不同,而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还在发展完善中。对公共管理学科来说,不同的二级专业,研究方向也各不相同。无论哪个专业,都一定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从方法上,应该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是本学科基础,但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定量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学科具体探索中的引入、学习和应用。第三,从地域上,应联系实际,将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本土化。一方面,应加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建设,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此可以与别国学者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学科交流,共同探讨在全球范围内公共管理领域的差异与通性。另一方面,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别国国情有所区别,所以应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出本土化理论。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主要任务 为培养出21世纪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肩负起国家和社会赋予公共管理学科的使命,我们高等学校公共管理领域应找准目标定位、回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扛牢学科本土化的责任,切实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加强科学研究,通过提升科研水平来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内涵所在,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初步建立的一套学科教育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学科支撑平台。未来学科的发展,应该转向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创造新理论。为此,需要我们必须规范学术研究,厘清研究方法,理顺利于本土化理论创新的基本思路,及时把科学研究的创新内容转化为教学,使中国的公共管理学发挥引领未来、适应发展需要、挑战全球竞争的作用。第二,着力加强教学质量,不断促进教学水平。要突出教学质量这个关键,凝心聚力加强教学质量建设,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公共管理型人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应调整专业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现在,国家教育部实施了教学“质量工程”,这位改变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契机。我们要积极支持并参与“精品教材”“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课”“教学创新实验区”等活动,加强、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培训模式体质增效。第三,学科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公共管理学科近年来发展势头过猛,现有规模与学科实际内涵已存在不相配的为题。所以可以暂缓学科规模建设,根据教育规律及市场需求科学办学,一面专业失衡,从而引发就业或其他危及社会稳定的问题。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本支撑,有一流的师资才有一流的科研和教学。公共管理学科是理论与实践交叉较为典型的学科,这要求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既要有多元化学科的知识背景,又要有敏锐的实践洞察力,具有参与、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 作者:包文涛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共管理学论文:公共管理学下现代社会分层分析 摘要:社会分层现象并不是某一时代的产物,人类存在之初它就诞生了,并且它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化。刚开始的社会分层十分简单的,有着明显的特质。而如今,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让社会分层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研究现代社会分层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将帮助人们理解分层的原因以及分层标准。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现代社会分层研究意义变化 前言 社会分层现象并不是在特定的时期形成的,哪里有人类哪里就会有社会分层,哪怕是世界上最偏僻、最落后、人数最少的部落内部也存在分层现象。“分层”这个词最早存在于地质学中,但社会学家发现这个词语很适合用来形容人类社会的差异现象:因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及占有程度,社会成员以及社会群体之间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差异。比如美国和中国。中美两国的社会体制以及法律制度有着千差万别,资源占有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两国的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等简直没有相同点。如今,美国是发达国家,而中国则是发展中国家,这些都体现着社会的不平等,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分层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把公共管理学和社会现状结合在一起了,寄希望于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把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1、社会分层的形成过程 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现代社会分层结构已慢慢显现出来。我国当代的社会分层结构正在向着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靠拢,而且这种结构也已经度过了最容易起伏的阶段,逐渐地稳定下来。分析这种机制的形成过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社会资源的价值是由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来定义的,同一样的事物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会被赋予不一样的含义,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同一事物所包含的价值也不相同,比如中西方的不同价值观;第二,社会资源的分配。社会资源的分配规则是决定社会群体地位的关键因素,比如教育资源的分配。在我国,高考分数线的划分以及录取工作一直备受关注,很多人口大省如河南、山东考生和北京上海考生做同样的试题,录取分数能相差几十分。有一个笑话曾嘲讽过这个现象:高考成绩出来后,北京考生:“老爸,我考了530,比一本分数线高53分!”“儿子真有出息,走去上海旅游去!”河南考生:“爸,我530,跟一本线差了42分”“真没出息,别上了,滚去上海打工吧!”上海考生:“爸,我530送我出国吧”“行,去学个工商管理回来帮我吧,今年又从河南招了不少农民工。”虽是笑话,但却犀利的反映出了资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第三,社会流动。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会受到社会流动的影响,进而主动或被动的到达社会分配的、高低不同的层级位置上去,这就是所谓的“地位准入”机制。社会结构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只有消除了“地位差异”才有可能实现公平,才有可能消灭社会分层,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2、研究现代社会分层的意义所在 “存在即合理。”马克思揭示了阶级产生的根源和阶级的本质,这才建立了科学的阶级和阶层分析方法。他认为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而生产资料和劳动占有关系则掩盖了社会分工的原生产基础地位,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则成了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为后辈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实际意义的参考。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就是受到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启发,随后帕累托就在《普通社会学总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经营阶级理论。作为社会学分层研究的先驱们,这三人都提到了研究社会分层的意义。研究现代社会分层学的意义就在于:第一,现代社会分层现象的研究涉及到对社会群体分类的根本问题。分层研究首先关注的就是人们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经济方面;现代社会分层对于中国社会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非常讲究等级制度的社会,封建制度下的王权大于天,人分三六九等。即使现在,中国人还是非常注意级别顺序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也有着非常大的变化,社会处于一个相对不是很稳定的状态,分层问题几乎涉及到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社会分层关系着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因此研究现代社会分层现象对于中国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3、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有了不一样的变化 公共管理学对现代社会的分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社会分层受到社会管理体制的制约,而社会的管理体制又是公共管理体制的一种,这都属于公共管理学的一部分。在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下,社会管理体制在制度、组织和机制层面上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具体表现为国人经济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当代国人经济价值观的变化。经济利益是社会分层的根源。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层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这引起了国人的重视。为了缩小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别,人们想方设法地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力图实现全国经济均衡发展,而且人们不再“重义轻利”,而是尽量做到“义利统筹发展”。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正视并重视金钱的作用,不再过度的“视金钱为粪土”,勤劳致富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经济价值观;国人教育观上的改变。封建时代,人们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身的飞黄腾达,教育过度地被赋予功利的色彩。现如今,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的实用功能,开始重视素质教育。虽然教育还是被看做改变命运的方式,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但人们已不再执着于通过教育获得怎样怎样的成功,而是开始从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的方面来看待教育。“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理念并不过时,人们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十分划算的投资。受过教育的人和没有接受教育的人有着很大的差别,个人的谈吐和修养都会不一样。 4、结束语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社会分层结构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本文主要从公共管理学、现代社会分层、研究意义和变化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作者:胡振忠 单位:河北省委党校唐山工作站 公共管理学论文: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一、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内涵界定 (一)公共管理学科内涵界定 公共管理是一项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和资源,依法运用各种手段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公共部门活动或公共事务实践的学科,公共管理学正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知识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如何活动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学科。“单一学科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能力需要借助相邻的学科,学科发生交叉与融合,打破了原有的方法和体制的界限,一个新的学科就此孵化,或者由潜学科逐渐演变为显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由此产生,根据教育部最新专业目录的规定,公共管理作为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五个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力求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高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旨在为公共部门和公共组织培养和输送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公共管理的交叉学科属性决定了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教授与课外实践互为补充,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践操作为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范式加强学生专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公共管理涉及各种行业各种领域的公共事务活动,如以应急管理课程为例,可能涉及水库安全、交通安全、电网安全等领域,只有根据交叉学科的特有属性,广泛开展案例研讨、情景模拟、学科竞赛、专业实习、暑期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的平台,使其在具体实践中掌握和建构理论知识,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二、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公共管理学跨越多个学科门类,广泛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专业知识,涵盖了文化、体育、民政、环保等众多领域,学科知识体系庞杂且动态发展,涉猎内容宽泛,从而使得这个学科具有复合性的特质;同时,公共管理学旨在为公共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培养应用型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和建构知识,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当前社会改革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以公共管理前沿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以迎合时展的要求,培养与时俱进的交叉型综合人才,又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公共管理学科的这些特质决定了实践教学是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创新多元实践教学模式,规范实践教学过程十分必要。 (一)实践教学顺应教育政策的要求 近年来,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校的教学如何与时俱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高校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摒弃传统理论教学的思想,实践教学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在教育改革中更加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就明确指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教育部2007年1号文件中也提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建设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中提出“教育改革重点是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提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这说明了国家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实践教学顺应教育政策的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教学适应社会需求的增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社会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大,并趋向于向应用型和技能型转变,因此,公共管理学科必须加快学科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和时展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促进交叉学科建设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科理论教学是基础和核心,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基础理论与公共部门管理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要将理论用于实践,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面对公共管理学科交叉属性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理性认识,掌握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尤其对于行业性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因此,高校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使得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联系实际,在具体的案例操作或社会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同时锻炼其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环节,将课堂教授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学生学用结合从而推动整个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实践教学中的失范现象 近十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迅速,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然而,实践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仍然处于薄弱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范现象,制约了公共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一)实践教学的交叉意识淡薄 “交叉学科研究本质上是借鉴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拓展研究领域和视野的思路和方式”,实践教学交叉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多学科理念的滞后及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教学观念突出理论教学的重要地位,认为实践教学依附于某理论教学而存在,忽视了实践教学是实现学科交叉的重要平台。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校将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作为评估学生在校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考试成绩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关键因素,从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制约着了实际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重形式轻能力。在目前开展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中,并未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大多数是靠学校组织,学生很少自己联系参加实践活动。同时参与社会实践的周期普遍较短,有的甚至并未进行任何实践活动,而仅仅以一篇论文草草了事。另外,在专业实习中也缺乏能动性和创新性,只是机械的完成工作任务,缺乏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反思,难以把理论转化为综合实际技能。 (二)实践教学动力不足 实践教学动力不足主要包括资金缺乏及制度缺位两个方面。“教学经费的构成由教学人员经费、课程建设经费、教学设备经费和实验室建设经费、学生实验实习经费、教学研究的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共六部分组成。”目前,高校为了提升竞争实力,更侧重于对科研经费支出,教学经费更主要目的是维持教学正常进行。在教学投入中,优先保障教学人员经费、课程建设经费及教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加之存在经费利用不合理、支出结构失衡等问题,因此,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更加有限,以致对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资金严重缺乏。另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及评价机制缺位也是制约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在管理制度方面,高校对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缺乏规范化管理条款,即使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也存在流于形式的失范现象。同时,由于公共管理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及质量难以进行科学评估,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有效规制。以上都导致实践教学动力不足,制约着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进程。 (三)实践教学师资薄弱 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中,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不仅要掌握交叉性质的多种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然而目前,一些教师刚毕业就走上教学岗位,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难以为学生实践提供有效指导。同时,多数高校未配备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专职教师,通常是由专业课老师兼任,实践教学总体师资水平不高,学生缺乏专业化引导。另外,部分教师对于信息化设备运用水平较低,多媒体设备多用来展示课件内容,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没有充分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这就导致教学过程较为枯燥,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从实践教学经费支出角度来看,根据一般高校的经费管理制度,在实践教学经费支出中,侧重于对学生本身的支持而忽视了对教师的支出补贴,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往往会自己付出相对于理论教学更高的经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四、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失范现象,往往是忽视了学科的交叉属性,很难实现教学与实践、多学科知识的衔接,这严重制约着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了整个学科建设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结合结合院校学科性质和特色,探索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最佳途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一)课程交叉科学化 公共管理学科是融合了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并且其目标是为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因此,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庞杂的理论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较为枯燥,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学习质量不高,因而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加入实践课程的内容。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合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内容加强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适应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角色转换;实验室营造实践创新氛围,创造开放活跃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实践课程,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政府或企业实践平台,对其进行体验式训练,体验公共管理活动及服务过程,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建构知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管理制度规范化 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是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管理制度的建立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评价机制的完善有利于实现对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单一理论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转变。另外,评估机制是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和检验的重要标准,应包括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建立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改变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标准,将考试成绩与课外实践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对教学成果的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核,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教学资源多样化 教学资源是为保证正常教学有效开展的各种可利用资源的总称。公共管理实践教学资源应包括教师资源、实验室资源、多媒体资源、实践基地以及各种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资源等。首先,面对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高校应致力公共管理学科“双师型”、“交叉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外聘等各种方式,协同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培养多学科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师资;其次,广泛吸引政府及社会投资,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为实践教学提供充足资金,加大实验设备投入,建立公共管理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搭建校园内实验场所,为学生提供教学设备、软件和模拟场景”;最后,加强高校与政府、社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及实训基地,实现高校、政府及社会资源共享,构建以高校教学为主导、政府和社会资源为协同的教学模式。 作者:王守文 单位: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论文: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 1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内涵 公共管理学的前身是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公共行政学。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西方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涉及到公共管理的学科基础、研究视野、理论主题、学科框架、知识体系、学科分支等多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新的理论成就。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该领域的学者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将公共管理学坚定地等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而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二是把公共管理学看作是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公共行政的项目设计、组织机构化、政策和管理计划,经由预算系统的资源配置、财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评估和审计的应用方法论方面的总的看法。而目前国内外更多的学者则持第三种看法,即把公共管理学看作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研究如何5应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来解决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以促进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管理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信息机构迅速崛起,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丰富性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提供信息的场所。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正面临着社会的变革,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既然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事务,而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是管理好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那么,可以这么说,公共图书馆有条件并且有必要与公共管理学相结合。将公共管理学的某些理论运用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并且能增加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3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理论的影响 近十年来,国内已经有一些学者和图书馆实践者自觉学习和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比如,杨小玲,肖希明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依托,研究了“新公共管理与图书馆管理”的基本问题,提出新公共管理对转变图书馆管理理念、定位图书馆管理职能、调整图书馆管理方法和提升图书馆管理效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介绍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比如:在图书馆管理中,必须合理处理分权与控制之间的关系,优化组织结构、保障图书馆控制、协调部门间的沟通,避免产生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政府改革中出现的机制裂化问题。比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组织,首先推崇的是图书馆的公益性,所以应该对新公共管理中对经济价值的过分强调,忽视公平和正义这一缺陷进行批判的借鉴。刘海新运用公共治理理论探讨了“图书馆治理研究”的基本问题,认为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我国图书馆界将完成从单一主体管理模式向多主体共同治理模式的转变”。宋晓蓉也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探讨了图书馆管理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提出适当分权,改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变“纵向管理为横向型、矩阵式管理”,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经济观念,并重视人才的培养。笔者以为,公共管理理论可以影响到图书馆事业管理,而且完全可以影响到图书馆事业顶层制度设计(包括图书馆立法)、图书馆组织行为、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的制定、图书馆事业发展与政府等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图书馆绩效考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不仅可以影响到这些图书馆专门领域的实践,而且也应该可以影响到图书馆专门领域的理论研究。比如,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某专家对记者提出“图书馆、博物馆无条件开放是条歧路”。下文即以此为例进行简要分析。首先,某专家通过记者公开传播的这个观点,是一个不科学、不正确的说法,文化部、财政部在2012年《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原文是“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二是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向群众提供”,是“基本服务健全并免费服务”,而非“无条件开放”。其次,国家相关行政部门正是在履行自身处理公共事务的职责,结合中国目前综合国力、公民阅读需求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行为进行治理,制定符合现代社会公平理念和图书馆本质理念的免费开放政策,调整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关系,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第三,“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从公共政策层面确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物品属性(目前条件下还属于准公共物品状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从这一点来看,公共图书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是正确的,旨在保障所有公民都公平使用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物品属性。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入馆阅读(实际上国内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都是这样做的)的行为和理念。再比如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之一是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免费向社会开放,在这一问题上无非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应该免费开放,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将高校图书馆当作了公共物品,认为应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所以必须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第二种观点是不应该免费开放,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认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服务本校教师及学生,主要任务是支持本校科研与教学工作,不应该和公共图书馆一样,免费开放;第三观点是持中立态度,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但是需要建立一种严格的准入制度,以此既能区别于公共图书馆,又能更好地服务周边群众。这里面,同样有着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做支撑,比如公共物品理论,比如公共财政理论,所以说上述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也是公共管理学问题,主要是政府投入不足,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所以才有人提出高校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问题。 4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与拓展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与上一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本身就是应该结合图书馆实践需求培养适用人才。尽管在国家现行普通高校本科和硕士专业目录中公共管理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属于两个平行的一级学科,但既然公共管理学已经影响到了图书馆事业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两个层面,那么,公共管理学同样可以影响到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层面,拓展图书馆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 4.1人才培养目标层面 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从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掌握及适于工作领域等几个方面去设计。过去,由于专业研究思路过窄,以上几个内容基本都仅仅从图书馆(顶多扩大到信息服务机构)角度进行设计。既然我们已经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公共管理学的影响,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就要适当扩大,比如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方面就需要增加公共管理学的内容,专业技能方面也需要增加社会工作的能力要求,而在适于工作的领域,也可以适当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他部门。除了上面所说的几个方面,在学生的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方面,应该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 4.2课程体系层面 除了中国大陆特有的公共课程以外,在学院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我们都可以添加适当的公共管理学及其相关的课程内容,比如“公共管理导论“”公共财政学“”社会调查方法”等。添加这些公共管理学的相关课程内容,旨在增加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和思维灵活性,以图书馆学课程体系为基础,适当地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设计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至少能使图书馆学更好地与公共管理这一实用性理论相结合,突出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在以后灵活地将公共管理学和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应运到工作实践中,这也是突破狭窄的专业性的限制,开拓视野的一种教育改革方式。 4.3课程教学层面 教师在讲授图书馆学专业课程的时候,特别是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完全可以在坚持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适当地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分析和诠释图书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比如,可以适当运用公共物品理论分析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属性,运用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等概念诠释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基本问题,运用公共治理和制度研究理论分析图书馆事业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还可以运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方法来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为解决图书馆所存在的问题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比如,案例分析,通过对热门图书馆话题的讨论及分析,了解图书馆的发展动态;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图书馆的横向比较和同一图书馆的纵向比较,更全面地认识图书馆;案例调研法,其中提倡的文献研究、访谈、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材料收集方法对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收集方面提供了指导,面对信息爆炸的信息时代,作为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搜索能力更是需要加强,而这些方法恰好是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做课题研究所需的方法。 作者:王茜 杨玉麟 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论文:管理学理念下公共管理学论文 一、从管理学演进到公共管理学:汲取及超越 (一)对于效率的追求 二者共同的价值取向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完成了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在19世纪末进入了托拉斯等垄断型资本主义阶段。虽然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严重的社会矛盾随之产生。而管理学的发展主要就是解决这一方面的社会矛盾,关键是对社会生产提供更多的效率支持和解决思路。在这样的过程中,以管理学家泰勒为主要代表的科学管理对于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泰勒围绕生产力效率提升的问题进行研究,从生产者的各个工作环节入手,从工作的时间、工作的环境等采取标准化的研究方式,进而提出了科学的工作定额方式,并且限定科学的标准工具。泰勒认为工人应该在标准化的作业环境当中开展,并且采取激励性的薪酬制度,鼓励员工在生产单位内发挥自身的生产潜力,提升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提出了一种标准化的观点,并且对此后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标准化管理等观点同时发展起来的还有关于公共管理的观点。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者对于政府职能的专业化及其扩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围绕政府的行政运行问题展开了管理学方面的考量。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政府的行政职能也逐渐复杂起来。过去的行政机构往往是少数人控制,但是随着管理越来越复杂,大批人员进行主管已成为常态。因此,过去的行政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逐渐膨胀扩大的行政机关的实际。传统的公共管理理念是朴素的、碎片化的,无法对不断扩大的行政公共事务领域提出有益指导,因此,公共管理的系统化和科学化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科学管理提出了效率的分析方法,它是人类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典型结合范式。公共管理也关注到这一方面,即是对于政治行为当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抽离,进一步追求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高效性。威尔森在其行政学著作中提出了对于独立的公共行政学形成的思考,认为独立的行政科学能够促进行政和政治思维的分离,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项技术性活动。这也是后期一些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者提出“技术官僚”概念的原因。因为行政管理是具备通用性的,某一领域的承接工作需要一些人员提供公共服务,但是政治却具备特殊性,政治本身是一些政治家提出个别政治主张的思想和行为活动,所以在威尔森的观点中,行政管理的目标与执政党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政治不需要直接干预具体的行政行为,特别是在社会服务等方面,这能够大大提升公共事务服务的水平。行政事务和政治事务的二元区分在威尔森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演绎。在很多政权模式中,国家的意志与政府的执行能力二者存在明显的功能区别,这种功能区别可以理解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功能和行政功能。因此,依弗兰克的观点,行政本身就包含司法、商业引导行为等具体的工作,行政本身是为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士提供公正的服务,这种服务也需要纳入效率之中,这也就是行政效率的体现。被赋予效率概念的行政服务行为就进入到技术的衡量当中,也就是政治通过民主进行决策,而行政通过标准加以执行,二者在目标上是一致,但各自具备功能定位。这表明,公共管理学已经发展出效率的观点。这一点和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效率管理、标准化管理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二)公共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学科演进 公共管理学显然是从管理学的母体中产生的,但在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中,二者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客观的学科抽离状况。公共管理学是针对公共事务管理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因此,与管理学逐渐产生了区别。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者则是针对公共行政本身,缺乏一定的哲学框架,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也缺乏指导思想,认为新公共管理学应该从效率的层面转移到对社会公平的重新关注,并且把社会的公平性作为考察公共事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根据。虽然这样的一种发展能够促进公共管理学逐渐形成哲学的框架,但实际上公共管理学仍然没有实现理想的成长。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一新公共行政学观点提出后,更多传统的公共管理学者仍然认为效率对于行政部门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认为公共行政管理的价值就在于高效地运转,特别是美国的公共行政部门尤为重视效率,因此,在社会公平概念刚刚提出时,公共管理学并没有和传统的管理学产生真正的分野。公共管理学的社会公平价值观,最终在官员的民选过程当中逐渐受到公共管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因为文官系统的职位任免,并不能够用单纯的行政命令来实现,虽然行政命令能够让文官系统任免更加高效,但实际上非公平选拔的文官其最后的行政效率是十分低下的,负责社会服务的技术型文官应该通过合理的形式进行选拔,这一点也正是社会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即便如此,社会公平价值观并没有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的哲学思想中,因为公共管理学在学科形成的过程中,仍然侧重对政治伦理以及标准化问题的思考,因此,社会公平观点并没有形成一种具体的方法论,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管理学虽然已经发展出自我的学科意志,但这种学科意志并没有完全苏醒,尤其是在从管理学母体中抽离独立的形式上,公共管理学还缺乏真正的独立的核心,仍然对管理学的基础存在一定的依赖。学者在批判公共管理学缺乏独立性的同时,也认为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够对行政管理提供一些积极的帮助,特别是绩效考核、层级控制等,能够对权力均等化的现象进行反对,从而保障行政机关的高效率。 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对管理学的扬弃行政机关并不是单纯的低成本以及高效率产出的企业,因此,对于公共管理学而言,传统管理学的理论必然被扬弃,公共管理学必须处理行政机关特有的技术问题。对于公共管理学当前所出现的管理主义倾向,实际上很多学者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进行合理的扬弃,重新塑造科学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并且凸显公共管理学的公共性质。因此,公共管理学对管理学的重新审视和批判,能够让公共管理学逐渐发展出独立的学科意志,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公共管理行为提出理论支撑。 (一)公共管理对公共利益的回归 公共管理的服务对象应定位于公共事务,而公共事务的本质就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当前,对于公共利益的定义从本质上仍然是不清晰的,这也就很难在公共管理学的科学范畴中对其进行具体化的操作。公共利益不同于企业营利,不具备标准化的特征。企业营利通常可以采用货币形式进行表现,例如,传统的资产以及新兴的品牌价值,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表达。而公共利益并不能够进行直接的市场兑换,往往是一种无形的观念,更会随着行政区域的变更而产生变化。所以,公共利益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服务项目,而是公共管理学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其本质的推动力是公共管理部门对于公共事务负责的态度。仅凭管理学的效率至上观点,并不能完全解决公共管理问题。因此,公共管理学的价值评估尺度并不是纯粹从效率高低进行出发,关键在于政府的服务对象以及服务定位等问题。因此,从新公共管理开始走向效率至上的观点后,对公共利益价值观的回归是公共管理学重新找回使命的重要支点。 (二)公共管理的主客体塑造与定位 对于公共管理而言,实现公共利益的主体不仅是行政机关,而是一个复合型的治理网络。这种治理网络的主体塑造以及定位,是公共管理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公共事务、实施公共管理的模式已经逐渐显现出疲态,现今出现了公民、第三方的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等更多个体与组织的介入,从而呈现出公共管理的复合主体格局。一个互相之间可以分享权力以及进行功能补充的公共管理格局是公共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产生这样一种系统结构化的管理结构,也要求传统的公共管理学不能纯粹在管理学的基础上停留,而应该有自身的学科意志。同时,公共管理的服务对象定位于社会公共事务,也对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学科探索路径。公共事务不能如同企业的事务一样采用标准化进行管理,其在管理上的技术以及方式具备特殊性。公共事务所接触的广大人民群众,其意识、情感以及文化程度不同,对于政策的自我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公共事务管理相对于企业事务管理而言,不仅仅在内容上有所差异,在管理方法上也存在客观的分野。公共管理在对公共事务介入的过程中,更需要采用柔性的手段,这也表明了公共管理必须发展独特的管理艺术。 三、总结 综上,虽然公共管理学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对于公共管理学的独立学科研究范式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于公共管理学和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之间仍然存在继承的联系,公共管理学在可预期的发展过程中将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实现科学公共治理的目标,需要公共管理学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需要其基于历史任务与现实使命,对公平以及效率进行重新整合,并且鼓励公共管理实践围绕实现公共利益社会价值观的目标发展,这也是公共管理学科经世致用的重要社会使命。 作者:吴燕单位:西安财经学院陕西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论文:公共部门界定和公共管理学范围兼公共管理学和行政管理学关系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公共管理学的问题引起了行政管理学界的关注。其中一个基本问题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公共管理学就是行政管理学,两者的差别是由于翻译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是有区别的,二者不能等同。但这种差别何在?后者没有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笔者认为,在今天的中国探讨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不能仅仅以西方学者的观点为依据,而主要应根据中国目前的理论与实践来探讨。本文试图首先通过对公共部门的科学界定来确定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究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 一、关于“纯粹的”公共部门与“纯粹的”非公共部门之区别 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然而这个整体又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可以对这些不同的部分给予不同的称谓,如社会团体、社会群体、社会部门等。其中,有关这些社会部门的分类,人们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运用不同的标准对之加以区分。例如,传统社会科学一般将整个社会部门分为政治部门、经济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科学技术部门,等等。为了从更宏观上对社会部门进行分类,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会部门管理的规律,当代一些社会科学家将整个社会部门区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为政府组织,这是纯粹的公共部门;第二部门为工商企业,这是非公共部门,西方的一些学者将之称为私人部门;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之间的一些部门,这些部门非常复杂,有的更具有工商企业的特点但又不同于工商企业,往往被称为公共企业或公益企业;有的则更类似于或依赖于政府组织,往往被称为非政府公共机构。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投资兴办和经营的自来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资兴办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非营利性的公共医疗机构以及类似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中介组织等等。 政府作为所谓“纯粹的”公共部门,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里所说的公共事务包含了社会中除私人领域(按西方学者的观点,竞争性的工商企业一般属于私人投资领域,因而这方面的事务被划归于私人领域,属私人事务)以外的所有事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过私人或私人组织来进行处理,小到个人的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大到组织生产、经营管理;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由私人或私人组织来办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会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维护、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公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智力开发,等等。有关这些事务的管理,必须由一个超越私人或私人组织之外的公共组织来进行处理或加以管理。第二,政府组织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把这种权力称之为公共权力,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理由:一是这种权力就其性质而言,它总是表现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某一个阶级的权力,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私人权力。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尽管皇帝把皇权当成自己的一种家族权力,但它实际上是代表整个封建地主阶级的,离开了它所代表的整个阶级,这种权力就不会存在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政府组织的权力被宣称为是一种来自于全体公民的权力,尽管它实际上仍然是有产阶级的权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已经被写入了共和国的宪法。一句话,自从政府产生以来,几乎所有社会的政府组织的权力在性质上都是公共的,当然,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在“公共”这一概念下所隐含的意义有所区别。第三,政府组织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我们知道,政府要通过行使其权力来实现其职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资源为前提。没有一定的人、财、物作基础,整个政府组织就无法运转起来。而在人、财、物等资源中,从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对财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础的。政府组织的财政来源于全体公民的税收,因而其财政实质上是一种公共财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国土、矿山、水利等重要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全民所共享的。第四,政府组织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单独提供给每一个人,而是自动提供给社会中的所有人。例如,国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便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保卫着该国的全体居民,而不需要每一个人单独购买。因此,单个个人不会花钱也可能享受公共物品,即所谓的“搭便车”现象。这样,单个个人一般不会自己花钱来购买公共物品,这种物品只能由政府来购买或提供。第五,政府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服务组织,从理念上讲,它应该把全体公民当成自己的服务对象,它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对于政府组织来说,凡是追求自己本组织、本部门利益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因此,政府应该是一种“公益人”而不应该是一种“自利人”。它应该也只能把追求和维护公共利益作为本组织、本部门的行为目标。在这里,公共利益应该理解为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当然,在一个存在着不同阶级、不同团体的社会里面,由于不同阶级之间、不同团体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而且这此不同阶级、不同团体的利益与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也可能发生冲突,因此,在政府如何对待社会共同利益的问题上也有一个哪个阶级、哪个团体的利益优先的问题,但这并不能因此否定政府组织行为以公共利益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事实。 竞争性工商企业作为“纯粹的”非公共部门,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竞争性工商企业的基本投资主体,在西方国家主要是私人,因而其权益主要归私人所有。这表明,这类组织所控制的资源,实际上归企业的所有者所有,因而是一种非公共资源。当然,这里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个人,而可能是多个人的联合,但其产权是非常明确的,因而每个人所享有的权益也是非常明确的;在我国,国有资产也将逐步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在有些竞争性企业,虽然国有资产还占有很大比例,但已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实行自负盈亏,因而也正在逐步向真正的非公共部门过渡。第二,竞争性工商企业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一般属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能够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够分别按竞争价格卖给不同的个人,而且一般不会对他人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个人对私人物品的消费是可计价的,这样的物品可以由私人自己购买,而不必由政府来提供;其价格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加以确定,而不必由政府来加以控制。第三,竞争性工商企业的行为价值取向是本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竞争性工商企业活动所遵循的是“经济人”原则,这种原则实际上是一种“自利人”原则,其目的是追求本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尽管企业必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有益于整个社会的价值,但就其基本动机而言,为社会提供产品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这种经济人的实质正如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利己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1](第14页)。这就是经济学家眼中的“经济人”,这也是竞争性工商企业的基本特性。 以上分析表明,“纯粹的”公共部门与“纯粹的”非公共部门之间至少存在以下三点区别:一是在它们所占有的资源问题上,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所占有的是一种公共资源,公共权力也可以看成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而作为“纯粹的”非公共部门的竞争性工商企业所占有的是一种产权明确的非公共资源。二是在它们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政府组织所提供的是一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竞争性的工商企业为社会所提供的则是一种私人化的产品。三是在它们的行为价值取向上,政府组织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其行为的价值取向,而工商企业则往往以其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其行为的价值取向。 二、关于第三部门及其与公共部门的关系 第三部门即公共企业或非政府公共机构既不同于竞争性工商企业,也不同于政府组织,但又既与竞争性工商企业相联系,也与政府组织相联系。在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有这样一道供讨论的问题:“思考一下一种从纯粹公共物品到纯粹私人物品序列是有用的。在一张纸上画出这种序列并用下面这些例子填上:纯粹私人、大部分私人、一半私人一半公共、大部分公共、纯粹公共。”[2](第1211页)这个问题表明,从私人物品到公共物品之间存在一个链条,并且这个链条又存在着由细(私)到粗(公)的变化。同样,在竞争性工商企业与政府组织之间也存在着一个链条,这个链条也是变化的,即第三部门由这样一个链条构成:公益性企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第一类组织即公益性企业,如城市自来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城市公共工程公司等。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由政府投资或政府投资为主体,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物品,生产由政府垄断,其服务或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但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必要时由政府补贴。如果套用萨缪尔森等人的话来说,这类组织所生产的是大部分私人或一半私人一半公共的物品,其性质属于(竞争性)企业化倾向比较明显的准公共部门。第二类组织即公共事业,如公立幼儿园、小学、中学;公立高等院校;政府投资兴办的科学研究机构;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如老年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院等。这类机构的基本特征是:主要由政府投资,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部分资金由其为社会服务所得收入予以补充;其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产品,其服务或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但一般不实行企业化管理,政府对这些组织实行必要的行政管制,要求这些组织的活动优先体现政府的意图,甚至直接用来为实现政府的目标服务。这类组织所生产的物品或提供的服务,按萨缪尔森的说法,是大部分公共的。第三类组织即非政府公共机构,如中国妇女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等,这类组织活动所需的经费一般可能由政府或财政提供,如中国妇女联合会等组织便是如此;也不一定由政府或财政提供,如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便是如此。但无论其经费是否由政府或财政提供,它的职能在很大意义上与政府相似,承担着很多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或公共服务工作。这类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基本上是纯粹公共的,至少也是大部分公共的。以上三类组织除了分别具有上述特征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非营利性。当然由于这三类组织所具有的“公共性”程度的不同,它们所具有的“非营利性”程度也不同。一般说来,第一类组织还具有一定的“赢利”,即“非营利性”程度较低;第二类组织基本无“赢利”或只有少量“微利”,“非营利性”程度较高;第三类组织就其实质而言属于完全无“赢利”组织,因而是真正“非营利性”的。可见,从“营利性”这一特征来看,第三部门由从“少量赢利”组织到“微利”组织再到“无赢利”组织这一系列组织或部门构成。 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部门应该既包括“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也包括“准”公共部门即第三部门。第三部门之所以被归入公共部门,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第三部门主要是一些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其生产或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公益性,即为公共利益服务,这与政府组织即“纯粹的”公共部门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二,第三部门市场化程度较低或非市场化,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因此它与政府组织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被当做政府组织用来实现其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第三,第三部门为社会提供的产品也往往是一种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这与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物品是一致的,至少基本是一致的。第四,第三部门的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第三部门也应向私人资本开放,允许私人资本进入某些第三部门,毫无疑问这是对的,甚至是一种趋势。但私人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不可能是完全市场化的,它必须受政府的高度控制,其产品或服务价格必须接受政府的行政管制。第五,第三部门的“非营利性”与政府组织以“公共利益”作为行为价值取向的目标或原则是一致的,即都是以一种“公益人”而非“经济人”的面貌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三部门很难被归入私人企业部门或竞争性工商部门,尽管它不属于“纯粹的”公共部门,将它称之为“准”公共部门是合理的。 三、关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其与行政管理学之同异 什么是公共管理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公共部门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科学。既然公共部门既包括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又包括作为“准”公共部门的第三部门,因此,公共管理学不仅仅要研究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而且也要研究作为第三部门的公益企业和事业组织、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问题。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与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共同构成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从上述关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的观点看,公共管理学与目前我国学界所公认的行政管理学至少在研究范围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语中的PublicAdministration一词就被译为“公共行政”,至80年代这一学科在我国恢复时,“公共行政”一词广泛地被“行政管理”所代替。在政府和学界的共同推动下,行政管理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被很快地发展起来。从那个时候起,我国的行政管理学就被定义为研究政府组织及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规律的科学,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也就是说,从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看,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仅仅是政府组织自身的管理以及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至于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即公益企业与事业组织的管理问题、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问题,则在行政管理学的视野之外。 据此,我们认为,仅就研究范围而言,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在以下方面是共同的:无论是行政管理学还是公共管理学都必须研究“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把探讨政府组织如何高效率地运用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或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政府部门的组织问题、领导问题、决策问题、执行问题、监督问题及其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既是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共性问题,也就是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但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别: 第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不仅仅是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的管理及其规律问题,而且还应包括作为“准”公共部门的第三部门的管理及其规律性问题,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仅仅限于“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的管理及其规律性问题。仅就这一点而言,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就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前者的研究范围要大于后者的研究范围,或者说,前者所探讨的范围是后者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公共管理学所研究的是“纯粹的”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共有的规律性问题。在公共部门中,“纯粹的”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之间是存在着明显区别的,既然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它们各自的管理方式及其规律也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说,它们各自都有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研究这些特殊的管理方式和规律并不是公共管理学的任务,而是行政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任务。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纯粹的”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既然都是公共部门,因此,它们除了具有各自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外,还应有共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研究各种公共部门所共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才是公共管理学的任务。由此看来,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全部公共部门所共有的管理方式与管理规律,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则仅仅是“纯粹的”公共部门所特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三,公共管理学所关注的是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现有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它在研究“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时,也是把政府组织当成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机构的,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把政府机构自身管理好,以便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公共管理学看来,包括政府组织在内的所有公共部门都是管理的客体,至于政府机构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地位,公共管理学则关心不多,而这一点正是行政管理学所十分强调的。行政管理学把政府机构既看成是管理的客体,又看成是管理的主体。当它把政府机构看成是管理的客体时,它所强调的是要把政府机构自身管理好;当它把政府机构看成是管理的主体时,它所强调的是要求政府把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好。而在公共管理学的视野里,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一样,只是性质以及方式不同罢了。因此,公共管理学更强调公共部门自身的管理,而行政管理学则更强调公共部门(“纯粹的”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也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区别。 公共管理学论文: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研究分析 摘要:公共管理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进步。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入手,概述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必要性,并认为学科培养体系较为单一、人才培养不足、公共管理学科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学科界限难以界定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待强化是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难点所在。因此为了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建议应构建多样化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加强公共管理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提高研究团队的合作创新、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的内涵研究,以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创新 一、引言 公共管理是一门综合类的学科。纵观公共管理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共管理学院。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起步较晚,国内公共管理学科主要借鉴的是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国政府多次派学者赴国外学习先进的公共管理知识,从而提高国内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水平。国内的著名大学,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都设有公共管理学院。然而,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起步的时间较短,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大部分高校对公共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需要提高和改善,国内学生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因此,本文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公共管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上,关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研究较为丰富。RendonandSenider(2010)、Halligan(2016)认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需要大量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集体参与。公共管理学科应加大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政府应运用公共管理作为行政决策公益化的推动力。Cepiku(2013)以意大利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其研究发现了意大利的公共管理学科类专业,已在管理类专业中占据主要位置,公共管理学科类专业在意大利的发展中已渐成规模,受欧洲政治与行政路径的影响,其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必将更加迅速和扩展。JordanandGray(2014)、Jensen(2015)指出,公共管理学科不仅包括传统的管理学内容,还应该包括研究方法的创新。公共管理学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问卷调研方法的运用,通过方法创新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随着公共管理学科在国内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强化建设研究也越来越丰富。朱立言(2006)、杨卡(2011)、张志和龚健(2013)及刘西涛和王炜(2015)指出:加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是适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发展的需要。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应加强创新,处理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注重实践,加强师资教育和培养,以促进公共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娄成武(2010)、肖茂盛(2014)和马亮(2015)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应强化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注重研究方法的教育,鼓励学生掌握定量和定性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将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和实验方法相结合,是公共管理学科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王乐夫(2005)、陈振明和李德国(2009)、唐秋伟(2011)及徐玉佩和施向峰(2015)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内容涉及多个交叉学科,加强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要深入分析其可能涉及的交叉领域的学科,通过多方向多维度的学科领域研究可以较好地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现状的考察,研究目前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难点所在,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希望能够对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状况 (一)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现状 公共管理学科是培养商界、政界和社会名流的学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基本位于政府部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以及事业单位等,公共管理的毕业生是引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力量。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开设社会保障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分别有143所、321所、82所、472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在发展中,不断扩大了专业范围,目前公共管理学科范围包括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等17个本科专业。公共管理学科在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适应了我国加快培养高层次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历程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行政体制改革逐渐演化出各种公共管理研习班,是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最初发展形式。1988年中国公共管理学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正式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各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的二级学科。进入21世纪,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获得了快速发展。公共管理学科体系日渐成熟,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也更加注重内涵培养。直至今日,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在近30年的发展中,已逐步扩大并被各个高校所接受和推崇。 (三)建设公共管理学科较为紧迫 公共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快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建设公共管理学科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公共管理学科培养的多数是管理类的精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扩大。公共管理学科的诸多二级学科,如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与管理其主要培养方向均为精英管理的培养。二是加快学科发展的需求。公共管理学科虽取得迅速发展,但同其他较为成熟的学科相比,仍处于发展劣势。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的知名度尚需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三是构建专业团队建设的需求。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这与缺乏专业的公共管理团队有一定的关联。国内公共管理学科较为著名的团队建设是社会保障30人学术论坛,但其他学科却很少有这样常设的学术论坛,足见公共管理团队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难点 (一)学科培养体系较为单一 公共管理学科的培养体系较为单一。多数院校开设的专业不够全面,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目前公共管理下设硕士二级学科仅有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其他如土地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等均没有硕士点。学科在培养中大多以教学为主,缺乏实地调研的经验。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设置,并不能体现出培养的方向性。课程设置各专业之间具有重叠性,难以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同时,公共管理学科各专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难以将公共管理学科形成有效的合力。公共管理学科内容培养体系的单一性,也阻碍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不足 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有待加强。限于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培养方式,大多数学生在对专业的选择中,往往都倾向于热门专业,如金融、会计等。公共管理学科的学生来源往往并不是第一志愿招收,而是通过调剂的方式选拔,造成了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来源渠道较为匮乏。对于公共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培养体系;同时,公共管理学科缺乏高层次人才,设立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高校,与其他学科相比还远远不足。以社会保障专业为例,全国设有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点的高校仅有69所,且限于招收规模和学生报考,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公共管理学科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缺乏团队建设。设有公共管理学科的高校,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公共管理学科属于弱势学科。高校内部以及高校外部之间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缺乏交流,高校对该学科也不够重视,不利于研究团队的组建。即便有相关专业的公共管理学科研究团队,但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建设还有待加强。国内关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相关学术论坛比较匮乏,难以通过学术交流会集公共管理的精英。许多高校尝试组建公共管理学科团队建设,但这一团队建设方案还处于初步的探索中。 (四)学科界限难以界定 公共管理学科的界定难以体现出专业性。现阶段开设的公共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与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具体的公共管理课程的设计上也难以体现出公共性。而较多的体现公共性的课程则大多数与政治类课程相挂钩,学科培养难以体现出公共管理学科自身的专业性。公共管理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对该学科的研究方法难以取得突破,多数教材的撰写仍局限于引进西方传统的逻辑和思维体系。在具体的培养方案设计上,公共管理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其具体的课程没有较多的改变,人才培养难以体现出层次性,培养的深度和难度有待进一步强化。 (五)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待强化 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在具体的科研创作中,限于所学专业的局限,鲜有独到的具有创新的研究方法。现阶段公共管理学科培养学生,其研究方法多数以定性研究为主。而目前国内主流的经济和管理研究方法则以定量研究为主,公共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的课程有一定的交叉,但却难以学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很少有有关对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此外,公共管理学科作为管理学类的分支,其具体的研究方法应与经济管理的学科融合,不应该和主流管理学的思想相脱节,应以管理学的思维方式来设计具体的课程。 四、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创新思考 (一)构建多样化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 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构建多样化的体系,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应立足于高校的实践探索。笔者通过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归纳和思考,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可从提升学生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三个角度推行,以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升学生素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应将提升学生素质放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强教师的培养则是重点所在,教师起到的是育人教学的作用,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导向的作用,公共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需要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而制度保障则是公共管理学科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配套制度的完善。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构建较为完善的体制框架。传统公共管理学科的制度框架较为单一,多局限于教学方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提升素质、教师培养、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加强公共管理学科体系构建,可以为今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供较好的借鉴。具体内容可包括以下方面,从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看,可以设立公共管理精英班、激活本科生导师制、设立公共管理名家大讲堂、建立大学生公共管理学术沙龙;从加强教师队伍角度看,应加强教材建设、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加强研究生和MPA的培养教育;从制度保障看,应设立大学生公共管理学会、建立交流刊物、强化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 (二)建立多内容的公共管理学科培养方案 从公共管理学科具体培养方案的设计来看,公共管理精英班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公共管理学科的精英人才,强化精英的选拔标准,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激活本科生导师制,主要是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导师“三点一线”的本科生导师制,以研究生作为交流的结点,通过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方式,提升本科生和硕士生的综合能力,以提高导师制的运行效率。公共管理名家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学和指导,具体通过定期邀请学者讲学、要求参会学生写思想感悟、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要根据每期的内容进行学术思想创作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认识和了解。而公共管理学术沙龙则是思想交流的平台,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术沙龙活动中可以畅所欲言,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思想观点,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还能锻炼本科生的思维能力。加强教材建设是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教材建设主要包括《公共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学》其中《公共经济学》则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涉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兼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征;《社会保障学》则对于每个人的人生阶段都具有重要影响,加强社会保障学的教育,能深化学生对社会保障的认知。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是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基础,优秀教师是公共管理学科成长的保障,应该强化专业团队建设目标、选拔教学和科研团队带头人、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以提升团队运转能力和效率。而研究生和MPA的培养则是培养公共管理学科高层次人才的保障,要强化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综合培养,加强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双向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公共管理学会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一个组织。能够起到团结同学、增强学生团体的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办事效率的作用。公共管理学科可分为办公室、宣传部、学术部和实践部,通过公共管理学会各部门的分工合作,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团结意识,逐步锻炼和培养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建立《大学生公共管理探索期刊》,可以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和写作的平台。其文章主要来源于全校师生,这不仅可以激励全校师生积极投稿,而且方便大家资源共享、共同探讨学术、交流心得。强化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是公共管理学科定位的根本要求。公共管理实验室主要承担着《电子政务应用实验》、《管理定量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公务员实务》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实验课程和开放项目的授课任务,公共管理实验室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三)加强公共管理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公共管理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是阻碍该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加强公共管理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应该以高校作为培养基地,在符合条件的所有高校开设公共管理学科,提高培养公共管理学科人才的基数。同时,还应将研究生作为重点培养的人群,对于硕士研究生,不仅应培养其科研创作能力,还应提高其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的主体,扩大公共管理学科在这一群体的覆盖面是当务之急。对于博士研究生,则应该重点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升公共管理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学术研究水平。而对于有条件的专科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的设置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让大中专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四)提高研究团队的合作创新 公共管理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可以根据各个二级专业组建不同的科研团队。每个科研团队应该定期申报一定的课题项目,以强化团队整体科研能力。加强对科研团队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可根据实际需要,组建跨学科的公共管理学科队伍。引用经济学和统计学方法来解决科研过程实际问题,此外,应鼓励研究生和本科生加入科研团队,建立起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交流的结点,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强化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培养本科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科研团队的各个成员应该充分合作,完成本职工作,以此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五)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的内涵研究 提升公共管理学科内涵研究,首先应界定公共管理的研究范围。公共管理研究应培养学习者的综合管理能力,而不是只局限于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公共管理学科应与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学科有关联,但更应该注重自己的特色,培养公共领域的综合管理人才。其次,应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公共管理学科应打造自己的特色研究模式,围绕公共管理领域的重点课题进行特色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和实践性。最后,应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公共管理学科应强化特色专业研究,对于特色专业应该围绕公共管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如社会保障学,应该围绕社会保障学课程的特点,探讨社会保障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带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 (六)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内外兼容性建设 公共管理学科应该是一门具有兼容性的学科。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的兼容性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应开设多类型的经济和管理学课程。公共管理学科不应该只培养学生的公共管理能力,还有加强学科的渗透性培养,如开设《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电子商务》等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其次,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的创新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将有益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引用到本学科的建设中。最后,应注重学科自身体系的建设。公共管理学科的兼容性建设,其基础是本学科具有一个完整的成规模的教学和研究体系,在自身发展完善的基础上,加快各个科学之间的相互探索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者:秦立建 周德水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论文:公共管理学和行政管理学关系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公共管理学的问题引起了行政管理学界的关注。其中一个基本问题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公共管理学就是行政管理学,两者的差别是由于翻译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是有区别的,二者不能等同。但这种差别何在?后者没有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笔者认为,在今天的中国探讨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不能仅仅以西方学者的观点为依据,而主要应根据中国目前的理论与实践来探讨。本文试图首先通过对公共部门的科学界定来确定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究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 一、关于“纯粹的”公共部门与“纯粹的”非公共部门之区别 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然而这个整体又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可以对这些不同的部分给予不同的称谓,如社会团体、社会群体、社会部门等。其中,有关这些社会部门的分类,人们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运用不同的标准对之加以区分。例如,传统社会科学一般将整个社会部门分为政治部门、经济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科学技术部门,等等。为了从更宏观上对社会部门进行分类,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会部门管理的规律,当代一些社会科学家将整个社会部门区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为政府组织,这是纯粹的公共部门;第二部门为工商企业,这是非公共部门,西方的一些学者将之称为私人部门;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之间的一些部门,这些部门非常复杂,有的更具有工商企业的特点但又不同于工商企业,往往被称为公共企业或公益企业;有的则更类似于或依赖于政府组织,往往被称为非政府公共机构。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投资兴办和经营的自来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资兴办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非营利性的公共医疗机构以及类似于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的中介组织等等。 政府作为所谓“纯粹的”公共部门,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里所说的公共事务包含了社会中除私人领域(按西方学者的观点,竞争性的工商企业一般属于私人投资领域,因而这方面的事务被划归于私人领域,属私人事务)以外的所有事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过私人或私人组织来进行处理,小到个人的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大到组织生产、经营管理;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由私人或私人组织来办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会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维护、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公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智力开发,等等。有关这些事务的管理,必须由一个超越私人或私人组织之外的公共组织来进行处理或加以管理。第二,政府组织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把这种权力称之为公共权力,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理由:一是这种权力就其性质而言,它总是表现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某一个阶级的权力,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私人权力。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尽管皇帝把皇权当成自己的一种家族权力,但它实际上是代表整个封建地主阶级的,离开了它所代表的整个阶级,这种权力就不会存在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政府组织的权力被宣称为是一种来自于全体公民的权力,尽管它实际上仍然是有产阶级的权力;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已经被写入了共和国的宪法。一句话,自从政府产生以来,几乎所有社会的政府组织的权力在性质上都是公共的,当然,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在“公共”这一概念下所隐含的意义有所区别。第三,政府组织所掌握和运用的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我们知道,政府要通过行使其权力来实现其职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资源为前提。没有一定的人、财、物作基础,整个政府组织就无法运转起来。而在人、财、物等资源中,从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对财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础的。政府组织的财政来源于全体公民的税收,因而其财政实质上是一种公共财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国土、矿山、水利等重要资源,也是一种公共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全民所共享的。第四,政府组织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作为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单独提供给每一个人,而是自动提供给社会中的所有人。例如,国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便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保卫着该国的全体居民,而不需要每一个人单独购买。因此,单个个人不会花钱也可能享受公共物品,即所谓的“搭便车”现象。这样,单个个人一般不会自己花钱来购买公共物品,这种物品只能由政府来购买或提供。第五,政府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共服务组织,从理念上讲,它应该把全体公民当成自己的服务对象,它不应该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对于政府组织来说,凡是追求自己本组织、本部门利益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因此,政府应该是一种“公益人”而不应该是一种“自利人”。它应该也只能把追求和维护公共利益作为本组织、本部门的行为目标。在这里,公共利益应该理解为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当然,在一个存在着不同阶级、不同团体的社会里面,由于不同阶级之间、不同团体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而且这此不同阶级、不同团体的利益与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也可能发生冲突,因此,在政府如何对待社会共同利益的问题上也有一个哪个阶级、哪个团体的利益优先的问题,但这并不能因此否定政府组织行为以公共利益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事实。 竞争性工商企业作为“纯粹的”非公共部门,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竞争性工商企业的基本投资主体,在西方国家主要是私人,因而其权益主要归私人所有。这表明,这类组织所控制的资源,实际上归企业的所有者所有,因而是一种非公共资源。当然,这里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个人,而可能是多个人的联合,但其产权是非常明确的,因而每个人所享有的权益也是非常明确的;在我国,国有资产也将逐步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在有些竞争性企业,虽然国有资产还占有很大比例,但已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实行自负盈亏,因而也正在逐步向真正的非公共部门过渡。第二,竞争性工商企业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一般属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能够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够分别按竞争价格卖给不同的个人,而且一般不会对他人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个人对私人物品的消费是可计价的,这样的物品可以由私人自己购买,而不必由政府来提供;其价格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加以确定,而不必由政府来加以控制。第三,竞争性工商企业的行为价值取向是本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竞争性工商企业活动所遵循的是“经济人”原则,这种原则实际上是一种“自利人”原则,其目的是追求本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尽管企业必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有益于整个社会的价值,但就其基本动机而言,为社会提供产品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这种经济人的实质正如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利己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1](第14页)。这就是经济学家眼中的“经济人”,这也是竞争性工商企业的基本特性。 以上分析表明,“纯粹的”公共部门与“纯粹的”非公共部门之间至少存在以下三点区别:一是在它们所占有的资源问题上,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所占有的是一种公共资源,公共权力也可以看成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而作为“纯粹的”非公共部门的竞争性工商企业所占有的是一种产权明确的非公共资源。二是在它们为社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政府组织所提供的是一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竞争性的工商企业为社会所提供的则是一种私人化的产品。三是在它们的行为价值取向上,政府组织必须以公共利益作为其行为的价值取向,而工商企业则往往以其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其行为的价值取向。 二、关于第三部门及其与公共部门的关系 第三部门即公共企业或非政府公共机构既不同于竞争性工商企业,也不同于政府组织,但又既与竞争性工商企业相联系,也与政府组织相联系。在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有这样一道供讨论的问题:“思考一下一种从纯粹公共物品到纯粹私人物品序列是有用的。在一张纸上画出这种序列并用下面这些例子填上:纯粹私人、大部分私人、一半私人一半公共、大部分公共、纯粹公共。”[2](第1211页)这个问题表明,从私人物品到公共物品之间存在一个链条,并且这个链条又存在着由细(私)到粗(公)的变化。同样,在竞争性工商企业与政府组织之间也存在着一个链条,这个链条也是变化的,即第三部门由这样一个链条构成:公益性企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第一类组织即公益性企业,如城市自来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城市公共工程公司等。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由政府投资或政府投资为主体,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物品,生产由政府垄断,其服务或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但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必要时由政府补贴。如果套用萨缪尔森等人的话来说,这类组织所生产的是大部分私人或一半私人一半公共的物品,其性质属于(竞争性)企业化倾向比较明显的准公共部门。第二类组织即公共事业,如公立幼儿园、小学、中学;公立高等院校;政府投资兴办的科学研究机构;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如老年人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福利院等。这类机构的基本特征是:主要由政府投资,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部分资金由其为社会服务所得收入予以补充;其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产品,其服务或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但一般不实行企业化管理,政府对这些组织实行必要的行政管制,要求这些组织的活动优先体现政府的意图,甚至直接用来为实现政府的目标服务。这类组织所生产的物品或提供的服务,按萨缪尔森的说法,是大部分公共的。第三类组织即非政府公共机构,如中国妇女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等,这类组织活动所需的经费一般可能由政府或财政提供,如中国妇女联合会等组织便是如此;也不一定由政府或财政提供,如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便是如此。但无论其经费是否由政府或财政提供,它的职能在很大意义上与政府相似,承担着很多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或公共服务工作。这类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基本上是纯粹公共的,至少也是大部分公共的。以上三类组织除了分别具有上述特征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非营利性。当然由于这三类组织所具有的“公共性”程度的不同,它们所具有的“非营利性”程度也不同。一般说来,第一类组织还具有一定的“赢利”,即“非营利性”程度较低;第二类组织基本无“赢利”或只有少量“微利”,“非营利性”程度较高;第三类组织就其实质而言属于完全无“赢利”组织,因而是真正“非营利性”的。可见,从“营利性”这一特征来看,第三部门由从“少量赢利”组织到“微利”组织再到“无赢利”组织这一系列组织或部门构成。 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部门应该既包括“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也包括“准”公共部门即第三部门。第三部门之所以被归入公共部门,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第三部门主要是一些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其生产或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公益性,即为公共利益服务,这与政府组织即“纯粹的”公共部门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二,第三部门市场化程度较低或非市场化,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因此它与政府组织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甚至被当做政府组织用来实现其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第三,第三部门为社会提供的产品也往往是一种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这与政府为社会所提供的物品是一致的,至少基本是一致的。第四,第三部门的投资主体或提供资源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第三部门也应向私人资本开放,允许私人资本进入某些第三部门,毫无疑问这是对的,甚至是一种趋势。但私人资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不可能是完全市场化的,它必须受政府的高度控制,其产品或服务价格必须接受政府的行政管制。第五,第三部门的“非营利性”与政府组织以“公共利益”作为行为价值取向的目标或原则是一致的,即都是以一种“公益人”而非“经济人”的面貌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三部门很难被归入私人企业部门或竞争性工商部门,尽管它不属于“纯粹的”公共部门,将它称之为“准”公共部门是合理的。 三、关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其与行政管理学之同异 什么是公共管理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公共部门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科学。既然公共部门既包括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又包括作为“准”公共部门的第三部门,因此,公共管理学不仅仅要研究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而且也要研究作为第三部门的公益企业和事业组织、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问题。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与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共同构成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从上述关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的观点看,公共管理学与目前我国学界所公认的行政管理学至少在研究范围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语中的PublicAdministration一词就被译为“公共行政”,至80年代这一学科在我国恢复时,“公共行政”一词广泛地被“行政管理”所代替。在政府和学界的共同推动下,行政管理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被很快地发展起来。从那个时候起,我国的行政管理学就被定义为研究政府组织及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规律的科学,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也就是说,从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看,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仅仅是政府组织自身的管理以及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至于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即公益企业与事业组织的管理问题、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问题,则在行政管理学的视野之外。 据此,我们认为,仅就研究范围而言,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在以下方面是共同的:无论是行政管理学还是公共管理学都必须研究“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把探讨政府组织如何高效率地运用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或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政府部门的组织问题、领导问题、决策问题、执行问题、监督问题及其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既是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共性问题,也就是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但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差别: 第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不仅仅是作为“纯粹的”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的管理及其规律问题,而且还应包括作为“准”公共部门的第三部门的管理及其规律性问题,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仅仅限于“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的管理及其规律性问题。仅就这一点而言,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就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前者的研究范围要大于后者的研究范围,或者说,前者所探讨的范围是后者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围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公共管理学所研究的是“纯粹的”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共有的规律性问题。在公共部门中,“纯粹的”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之间是存在着明显区别的,既然二者之间存在着区别,它们各自的管理方式及其规律也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说,它们各自都有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研究这些特殊的管理方式和规律并不是公共管理学的任务,而是行政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任务。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纯粹的”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既然都是公共部门,因此,它们除了具有各自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外,还应有共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研究各种公共部门所共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才是公共管理学的任务。由此看来,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全部公共部门所共有的管理方式与管理规律,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则仅仅是“纯粹的”公共部门所特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三,公共管理学所关注的是公共部门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现有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它在研究“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时,也是把政府组织当成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机构的,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把政府机构自身管理好,以便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公共管理学看来,包括政府组织在内的所有公共部门都是管理的客体,至于政府机构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地位,公共管理学则关心不多,而这一点正是行政管理学所十分强调的。行政管理学把政府机构既看成是管理的客体,又看成是管理的主体。当它把政府机构看成是管理的客体时,它所强调的是要把政府机构自身管理好;当它把政府机构看成是管理的主体时,它所强调的是要求政府把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好。而在公共管理学的视野里,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一样,只是性质以及方式不同罢了。因此,公共管理学更强调公共部门自身的管理,而行政管理学则更强调公共部门(“纯粹的”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也是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区别。 公共管理学论文:公共管理学科辩论式案例教学研究 陈振明认为:“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重视经验研究,从经验中汲取出知识),又是规范的(提倡研究‘应该不应该’的问题,用以规范公共管理行为)。因此,案例分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核心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和环节的研究中,案例分析成为一种核心研究方法,那么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中,案例分析同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多数课程中的案例教学部分所占比重超过40%,有的达50%以上,期末考试也常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出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中引入了许多的案例教学方法,但也出现了“案例选用不当、选择质量不高,盲目引入案例教学、忽视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案例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近年来,笔者在燕山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和行政管理本科生课堂教学中引入了辩论式案例教学,进行了试点教学。因此,本文将根据笔者的辩论式案例教学经验来研究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丰富我国目前案例教学方式,改善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学效果。 1辩论式案例教学的概念 辩论式案例教学的历史悠久,其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法”,苏格拉底从现实中的案例开始,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与学生展开辩论,将真理蕴含在辩论中,通过在辩论中取胜让学生信服,将所辩论的问题及其真理传授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苏格拉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及辩论能力,也使得自己成为赫赫有名的雄辩家。本文所研究的辩论式案例教学发展了苏格拉底的辩论教学,更具有系统性与教学针对性。“当人们使用一个含义过于宽泛、内容没有精确界定的术语却未对其中包含的不同意思加以区分时,混淆就产生了,大多数争论皆源于此。”需要界定辩论式案例教学的概念,同时将其与传统教学和一般案例教学区分开来。笔者认为,辩论式案例教学是在一般性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采用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用所学专业知识去辩析案例中的问题,通过教师、正方学生与反方学生的互动来提升能力的教学方式。在辩论式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参与者,围绕着案例展开活动,教师担任主持人,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三个主体以案例为基础形成互动关系。辩论式案例教学活动中三者以案例为基础展开辩论的互动关系使其独特于一般案例教学,通过教师主持与总结、学生展开辩论的方式,增强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考的能力和辩论能力,其效果超越传统教学与一般案例教学。现将传统教学、一般案例教学和辩论式案例教学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根据对比分析可以总结出,辩论式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和一般案例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增大,参与主体增多;课堂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更加具有灵活性;学生以案例为基础展开辩论,提高了思辩能力。辩论式案例教学在辩论与案例教学的基础之上,将其二者相结合,很好地发挥出了各自的优势,达到了“1+1>2”的效果。“案例辩论式教学法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研究,不断补充完善,可以说在大多数经管类专业课程中能够正常应用,而且反应效果非常好。”贵州大学伍国勇将辩论式案例教学法应用到经管类课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相信辩论式案例教学应用到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也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2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辩论式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与一般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笔者将从教学目标、教师能力、学科特性和课程教学4个维度探讨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综合能力。在辩论开始前告知赛后评出优胜队一个和最佳辩手一名,以此调动辩论队和选手的积极性,并对辩论赛全程多角度录像,以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和参与精神。在课堂辩论中,学生之间的论辩唇枪舌剑、针锋相对,锻炼了学生的睿智、思辩能力,能在紧张的环境中快速应变是公共管理型人才的应有之义。 2)教师能力: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辩论式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教学活动设计者、主持人、仲裁者三种角色。教师策划整个教学活动的能力,主持整个辩论、控制辩论进程与场面的能力,驾驭辩论、应对学生提问的能力都能够在案例教学中得到提升。在辩论式案例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多维度传输,辩论中没有唯一的答案,而是知识、观点的多元化融合。在辩论中产生的思想扩展了教师的思想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辩论式案例教学成为了教师授课的一张“王牌”。 3)学科特性: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公共管理学强调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它相关理论来源的外来性,要求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满足这些特点。辩论式案例教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公共管理需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概括出公共管理理论,同时也要用公共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罗伯特•达尔说过:“从某一个国家的行政环境归纳出来的概论,不能够立刻予以普遍化或被应用到另一个不同环境的行政管理上去。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另一个不同的场合,必须先把那个特殊场合加以研究之后才可以判定。”因此,对于公共管理学也要本土化,辩论式案例教学要着眼于我国实际本土案例,通过案例辩论概括、总结出管理经验,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4)课程教学:优化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文化。辩论式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精神。“使用案例教学法不只是对教育模式的改变,更是对大学校园中教与学文化的优化。”教学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教学情境中,师生基于教与学的接触、交流、对话等活动过程而呈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如师生地位、师生互动的文化意蕴,学习方式、思维范式的文化透视等。”辩论式案例教学改善了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教学文化。从师生地位角度看,将师生对立文化变为参与伙伴文化;从师生互动角度看,将师生孤立文化变为师生合作文化;从学习方式上看,将应试教育文化变为学生思辩文化;在辩论式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扮演着主持人与仲裁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辩论中,形成伙伴交流关系。 3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辩论式案例教学将辩论法引入到了案例教学中,结合了辩论与案例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成为正反两方,基于案例展开辩论。近3年笔者在燕山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和行政管理本科生的课堂中进行了试点教学,选择的题目有“高薪是否养廉”、“小岗村土地的分与合”(本案例为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入库案例,案例编号201512520050)、“‘周口平坟’奈若何?”(本案例为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首批直接入库案例,案例编号201412520226)、“南街村与华西村的发展之路”等,根据笔者个人的辩论式案例教学经验,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横向维度,从准备、总结、反馈三个纵向阶段论述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3.1准备阶段 首先是做好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就是教与学的准备,教师与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在辩论式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一个好的案例,并结合所讲课程为学生确定一个辩题。“哈佛人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案例有五大因素:在教学上的用处;引发冲突;强制性的决定;案例的综合性;教学案例要简洁。”教师在选择案例之前还必须对学生进行需求调查分析。教师应该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点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确定辩论式案例教学的次数以及重点。教师应该在学生感兴趣和知识掌握较差的范围实施辩论式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其次做好配套措施。不应当把辩论式案例教学当做一个小的教学活动,而应当做一种教学方式制度化,要有一定的配套措施给予支持、提供条件与环境,包括学校政策、教师评分以及教学环境。在学校政策方面,主要体现在教务处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应当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提高学生参加辩论式案例教学积极性。辩论式案例教学除了在相关政策,即“软”的条件上准备外,还需要一些“硬”件设施的辅助。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需要以下几个辅助设施:(1)宽敞的教室及可移动的桌椅,学生在进行辩论时可以挪动桌椅分成正反两方;(2)一个清楚的投影仪。播放案例,进行电子记录,学生也可播放文件、视频、图片帮助其展开论证;(3)小卡片,方便学生记录语言、陈述观点。 3.2实施阶段 辩论式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案例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的单一角色,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展开辩论的主席,学生不仅听教师讲授理论,还担任正反方辩论的角色。因此,在辩论活动实施时必须研究参与人员的角色扮演问题。 1)人员角色。在辩论式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而是案例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仲裁者”。因此,任课教师充当着活动设计者、主持人、仲裁者三种角色。(1)活动设计者是任课教师从宏观上把握整个课程教学,并对辩论式案例教学的整体流程进行设计;(2)主持人主要体现在控制和引导两个方面。任课教师主持辩论的整体活动,控制时间;从内容上掌握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所讨论问题的方向辩论;(3)仲裁者是任课教师在辩论结束时对辩论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并对正反双方的观点在方向上有一个引导,得出一个结论。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当着这三种角色,学生也相对应地充当着活动主要参与者、辩论的正反方辩手、活动效果的反馈者。(1)活动主要参与者是指在任课教师的活动设计下,学生积极参与到辩论式案例教学中来,选择辩题,展开辩论;(2)正反方辩手是指学生在辩论式案例教学中充当对阵双方辩手的角色,在实施中为自己所赞同的观点积极辩论,试图说服对方;(3)活动效果的反馈者。任何一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效果如何都是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在活动的实施中,只有明确了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才能根据参与者的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2)课堂辩论。(1)辩论首先选定正反辩手各4名,采取报名方式,由于思想工作准备到位,学生积极性很高;正反辩手入座后,其他同学自由选择支持的辩论队,并坐在自己支持辩论队的后方,以示支持。主持人(任课教师)介绍辩题相关背景资料,简单介绍比赛流程和规则;(2)开篇陈词,正反方代表先后发言,并在3分钟之内做完本方的立论陈词;(3)双方展开攻辩:正方二辩对反方二辩或三辩提问;正方三辩针对反方二辩或三辩提问;反方二辩针对正方二辩或三辩提问;反方三辩针对正方二辩或三辩提问。每一阶段时间为2分钟,提问时间不超过30秒;(4)双方进入攻辩小结环节,限时2分钟。小结结束后进入小组讨论或休息环节,小组在此时可以商量剩余环节的对策,教师分别对正反双方进行指导,对前几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并提出自己对两方辩论策略的建议,指导学生用专业理论知识去辩论说服对方;(5)自由辩论环节,双方轮流站起来自主发言,既可以陈述本方观点,也可以指出对方辩手观点上的错误,或者提出问题让对方辩手回答。每一方限时5分钟,时间用完则不能辩论,双方共计10分钟。自由辩论环节是最能锻炼和体现学生反应能力、辩论能力的,教师也可以在此环节向学生抛出更有价值的问题,由学生回答,此环节教师的参与有利于引导双方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为自由辩环节学生辩论很容易偏题;(6)总结环节,双方代表综合各自意见做此次案例辩论的最终结论陈述,时间限制为5分钟。这一环节是学生总结能力、概括能力的体现,教师应当认真听取双方的总结,对学生能力的改进进行指导。 3)总结反馈。在总结陈词结束之后,辩论式案例教学并未结束,而是进入了总结反馈阶段,包括三个方面:(1)活动总结。在辩论结束后学生应当做总结,一是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二是对本团队以及个人在辩论中的表现做总结,为自己的表现打分。教师也应当进行案例本身总结和学生表现情况总结;(2)效果反馈。教师应当听取学生关于辩论式案例教学的意见,学生谈自己的感悟和能力的增长,通过学生的话语来判定其效果如何;(3)成果体现。每一次的辩论式案例教学都应有一定的成果体现,教师应将辩论的整个过程及学生陈述的总结记录在案,形成一份案例教学报告,并将学生的感悟也纳入其中,形成辩论式案例教学的教学案例,为之后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辩论式案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配合,教师需要调查需求、选择案例、确定辩题、主持辩论、总结评价,学生需要熟悉案例、选择辩题、确定团队、展开辩论、感受反馈,最终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配合,二者都能从中有所得,如图1。综上所述,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结合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实践性、案例性的特点,针对其关注社会管理、公共问题的特征,将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案例结合辩论的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改善了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4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应用中的策略优化 成功的辩论式案例教学离不开一个好的、适合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围绕公共管理案例展开的辩论,同时还要规避辩论式案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要使得辩论式案例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选择案例、辩论环节以及规避问题三个方面实现最优。 4.1案例选择:坚持争辩性、针对性、全面性、本土性 从教学应用性上来看,小劳伦斯认为教学的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从中有所收获”。教师在做案例选择的时候必须明白什么是一个好的、适合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因素:(1)案例中问题的争辩性。从两个方面辩论都各有道理,这样才易于引发学生的争辩,要让学生像在进行军事战争的敌我双方一样用自己的思想去“战斗”;(2)案例有针对性。案例的选择应针对所学课程的专业知识;(3)案例论述的全面性。这样学生在展开辩论的时候就能有所依据,利用案例提供的线索展开辩论;(4)案例并不只是故事,而是以现实为基础。“案例反映的情况要与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及实践紧密结合,使其具有中国特色,易于理解和分析。”用案例对学生进行培训,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解决现实中的公共管理问题。 4.2案例辩论:坚持专业化、理论化、开放性、效果性 学生在课堂辩论过程中经常出现偏离主题、生活化语言辩论、混合辩论甚至争论的情况。因此,在课堂辩论中教师要向学生们明确案例辩论专业化、理论化、开放性、效果性的原则。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课堂中更强调的是公共性和管理性的问题,所以,学生在课堂中应当更多地用公共行政、公共政策、管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去理解案例、参与辩论,辩论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与能力。在课堂辩论中不仅要保证专业化,还要使得辩论观点上升到理论分析的高度,既要用理论去分析案例,又要将案例中总结的观点上升到理论高度。 4.3规避问题:坚持效率性、控制性、协调性、重点评价性 在笔者实施辩论式案例教学过程中,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效率低、时间耗费较长,课堂辩论秩序混乱、过于开放,辩论双方僵持不下、无法得出案例问题解决结论。因此辩论过程中要在教师的指挥下坚持效率最大化原则,学生尽可能地简化语言。教师需要按照辩论规则在时间节点上有效地去控制辩论秩序,指挥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对于辩论混乱的情况要及时制止,让辩论有序进行。对于正反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教师要发挥仲裁者的角色,协调好双方。教师在评价时由于所评学生较多、标准也是多样的,很难给出准确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坚持重点评价原则,对于所考核项目中重点的项目给予评分,突出学生优势和长处。 5结束语 我国公共管理学实践性、应用性和理论外来性的特征要求在公共管理教学过程中,关注中国公共管理、政府改革和社会公共问题等具有前沿性、实践性的案例,要将案例引进公共管理学的教学中。我国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大多是引进国外的公共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外来性的特征要求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中国实际案例,将其本土化,就要求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学生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多元化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论式案例教学将辩论法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以案例为基础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多元化的思想。实践证明,辩论式案例教学是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方式,其将案例、辩论和公共管理专业相结合,满足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要求,改善了教学效果,对于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学生和教师能力的增强,而且对于公共管理学的本土化以及教学方式和文化的改善都有很大的作用,并且对于其他学科也具有很大的推广性。 作者:韩兆柱 翟文康 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公共管理学论文: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问题浅析 一、公共管理学科特色 1、综合性。 公共管理学科一门综合运用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公共管理主体管理公共组织及其行为的规律的科学体系,其不仅拥有厚重的理论背景,而且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所涉猎的内容也更为多样化,有基于此也就要求所有运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更具有综合性。 2、实用性。 公共管理学科实际上就是一门运用公共权力实现公共利益的应用性科学,一般来说公共管理学研究多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如何解决某类公共问题方法或手段的内在规律,并进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归纳总结。 3、交叉性。 公共管理学科的交叉性是基于其学科理论基础和研究的问题内容而言的。公共管理学科以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对某一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都必定涉及到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及案例选取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1、理论与现实结合,完善知识体系。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就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它不仅仅是教师讲某一理论和相匹配的案例结合起来的一起分析,更是一种学科理论知识与社会的接轨。 2、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一般来说,社科类学科教学总是显得比较呆板,学生会认为理论性太强,课堂缺乏一个活跃的气氛。然而案例教学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好方法,现实性的案例总能给学生一些可触感,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公共管理案例更是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样案例教学不仅是对教学形式的一种丰富,更是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学工作接地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若把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老师单向将只是传输给学生,总难免有些狭隘之疑。实际上,教学也是老师学习一个很好的形式,这种学习体现在老师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提高上,也更体现在老师对知识的再思考和更跟新上。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尽可能接触更多的公共管理领域的社会性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是很具有实时性的,在案例对认识收集、认知、分析、讲授系列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帮助教师学习到了更多的新知识,并使得教学工作接地气,不归属空中楼阁。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关于案例选取的一些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早已不是一个新的研究问题,在理论研究上已然有很多成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案例教学也已是相当普及,但存在的问题也依然是很多,尤其是在案例选取上。本文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案例选取存在的一些问题小作阐述。 1、难离理论式讲授,案例少。 虽然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在教学中长期以来都在极力推崇案例教学,但或许是出于社科类学科的通病,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还是难以走出思辨的窘境,难离理论式的讲授,选取案例很少,甚至是以老僧读经般的精神去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咀嚼无味的理论。 2、陈年旧事,缺乏时效性。 不容否认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存在很多经典的案例。但公共管理学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总具有的时代性又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时效性,如此说来,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案例也就必然不存在永世的经典。 3、不具典型意义,缺少代表性。 案例作为个案来分析研究,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为了找出解决这问题的具有普适性的方法,无论基于哪个原因都无疑要求所选取的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意义。而现实总会有不少教学案例的选取过于随性,不能代表某一类问题或说不具备典型性。4、过于高大全,脱离实际。当知识也有了统一的标准,总难免会出现一些高大全的东西,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不外于此。在标榜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标准化后,不少教师容易在教学中紧扣标准要求,在选取案例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模范案例,而忽然了现实环境,严重脱离实际。 三、关于案例选取的想法 1、穿插讲授,突破理论化的枯燥。 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案例的选取不仅要考虑数量和质量,还应对案例出现的时机予以考量。案例扎堆出现容易偏离中心理论主题,理论过于集中又容易让学生反感理论的枯燥,所以选择在合适的时机穿插进去案例显得尤为重要。 2、结合最新时事,注重案例的时效性。 前文我们已经对案例时效性的重要做了相关阐述,新的时事总会具有很强吸引眼球的功能。教学过程中选取新时事作为案例来讲解,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案例相关理论学习的兴趣,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会用更多理论知识去分析时刻发生在身边的事物。 3、讲典型,注重案例的代表性。 典型性案例不仅有很强的代表性,也很能加强人们对它的兴趣。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典型性案例的一般都是一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广为人知的事情,选择这类案例来结合理论讲解,能很好地带动大家参与到课堂的案例分析中来。并且,由于大家都案例有一定的了解,在参与分析中也会有更多的同学能够有较好的思考和发言,这也是案例教学中极为难得的。 4、案例接地气重生活,解析要通俗易懂。 案例选取应该接地气,即应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来。如教师跟学生讲国家治理雾霾来作为环境治理的案例,肯定就不比与学生分析其家庭所在社区对公共卫生环境的处理更让他们有亲切感和参与较为强烈的参与愿望。在案例的解析中,也应该尽可能地通俗易懂,动辄就跟学生讲大家们的公共管理理论多会让课堂变得更为陌生和沉寂。 作者:郭恒 单位:河池学院 公共管理学论文: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优化思路 一、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所谓课程体系就是将课程按照一定的原则经过选择和组织而形成的供传授用的系统。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课程体系一方面是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来设置的,另一方面它又将培养目标和要求具体化,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从而对人才的培养产生现实的定向和规范作用。 (一)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课程体系必须适时调整或更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将课程进行整体优化,各课程之问就可能会因为内容发生冲突而无法彼此协调。公共管理学科作为一个发展迅速,需求旺盛且很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其课程体系尚处在建立和探索之中,课程体系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而展开的,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不是靠.-tl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而是靠整个课程体系的协调来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是课程设计中很重要的内容,同时,在专业的课程设计中,还必然涉及列课程体系内部各门课程的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方法等。合理的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整体优化设计。 二、目标导向理论与课程体系 目标导向理论是管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目标导向,指任何行为都以是否对目标完成有帮助来考核成果,所有动作都以完成目标作为指导原则。目标导向理论认为,要达到任何一个目标必须经过目标行为(实现过程),而要进入目标行为又必须先经过目标导向行为(设计、选择和寻找目标)。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其设计要符合目标导向理论。以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学生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进行课程设计。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将典型的课程目标导向分成四种:一是普遍性目标导向一~基于经验、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求而引出的一般的课程目标导向,从而成为了某一课程领域的一般性、规范性的共性目标导向;二是行为性目标导向——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生成性目标导向—_二.在教育环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四是表现性目标导向——在教育情景中不断出现的,在教师的创造需求和学生的个性需求中得以强烈表现的。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三、基于目标导向的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优化应注意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符合大学的定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类型必然是多元的。大学的定位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每个学校都应科学定位,安于其位,争做每个类型和层次上的一流。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之相对应。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中通识课课程比例最高,学科基础课次之,专业课更次之。教学为主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程,基础课以够用为度。职业大学培养职业型人才,注重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专业课程的比重最高。 (二)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符舍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分为高层次、厚基础、少而精的基础性人才;复合型、创新性拔尖人才;知识面广、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公共管理办学和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要为公众服务,捍卫和提倡公共利益。所以,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要围绕是否有利予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来进行。还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即要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科学管理人才。要遵循应用性原则,即以课程学习为主的同时,也重视案例教学,做到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方面并重。要遵循针对性原则,即要充分考虑和关注社会需要、专业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的设置。此外,还要强化基础,多科渗透,拓宽知识面。 (三)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动态满足社会的需要 应建立动态的、开放的课程设置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开办的社会基础是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与此相适应,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应该建立动态的、开放的课程设置体系,不断根据社会变革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加以修订。以河南大学为例,每年都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结合实际情况增设了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方向模块、电子政务方向模块、企业行政管理方向模块、社会工作方向模块社会保障方向模块、劳动关系方向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模块、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模块、社会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方向模块、城市管理方向模块、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向模块,增开政府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政务、小组沟通、个案工作、公务员制度、谈判与沟通、管理创新思维、医院管理学、流行病学、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教育投资与项目管理、社区工作、政务礼仪、绩效管理等一系列课程。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一系列的调节获得了优化,培养的学生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四)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符合科学规律 所谓科学是指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都是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管理和倡导三种核心技能展开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以及模块课的设置应该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具有层次性,注意先修后继关系。学科基础课是为了确保基础学科知识与专业学科知识之间的有序衔接、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而设置的,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是学生能够更深入、细化地研究专业问题、提炼出独特观点的前提条件。在保证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学科基础课应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满足专业课教学的需要,显现出专业特色,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其热爱专业,学好专业,以至开拓专业,创新专业,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比例要合适。在限制与自由,共性与个性之间寻找平衡点,促使通识教育自身达到实现价值的目的,能够对学生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尊重。采用系统学方法优化与构建课程体系,使之成为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体系,兼顾自由和秩序、灵活性和规范性、多样化和专门化、宽度和深度,兼顾个人兴趣和学校指导。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有机联系,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注重各专业间课程的整合,科学合理地构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避免简单设课和重复设课现象。鼓励开设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普及性课程,文理交叉课程和艺术类课程,以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公共管理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体系优化要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与实践训练,将实验教学、实习、社会考察等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课程体系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我国正在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管理科学的重要性,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我国各高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基地建设的完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相结合的日益密切等内部环境的优化,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科技研究论文:加速转型期的科技资源配置研究 摘 要 传统的科技资源概念及理论,忽略了加速转型时期科技资源客观运行环境和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的要求。因此,关注科技资源要素的分化并探索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模式,对全面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转型期 科技资源 配置模式 经济增长 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创造科技成果,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的集合。随着科技资源系统内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当前资源稀缺性存在前提下,特别是在现今加速转型期的科技作为满足人们的无限欲望需求的情况下,决定科技稳定和高效产出的科技资源配置系统必然要成为学者和专家研究的重心。笔者认为,在对科技资源配置研究的基础性问题进行重新审视的基础上,加速转型期的科技资源配置面临着科技资源配置主体的分化、模式的选择、有效配置衡量标准重构以及有效配置的理论发展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1 加速转型期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研究 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由科技资源配置的微观层次的执行主体和宏观层次的调控管理主体构成。其中,执行主体包括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它们是执行科学技术活动的实体,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层次,也是科技资源配置的运行层次;调控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中介科技服务机构,它们对科技资源配置按市场经济和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进行分配、管理、调控、评估组合等,使科技资源配置达到优化目标。执行主体与调控管理主体既通过体制组成资源配置系统,也融会于运行机制,在全社会的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系统中运行。然而,在我国当前科技运行体制下,笔者认为科技主体分化程度不够,直接表现在宏观调控管理主体权利集中和科技活动执行主体经济形态单一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我国原有的科技体制是政府主导型的,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指令性计划下达,因此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系统中的行政作用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调控指导不足,而管理功能过于倚重,其直接影响是科技资源的配置不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产出与市场脱节,造成科技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在加速转型期,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要求必须以市场作为基本运行机制,由于社会的分化,在新的整合机制尚未建立之前,国家的政治整合能力应该不断下降,否则就会阻碍社会转型。因此,政府的职能重心应该是相对下移的。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明确政府职能,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使市场主体完善,主体行为适应加速转型期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时还要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到社会,培育各类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让渡的职能,通过建立广泛的社会对话机制,积极发展政府、科学活动执行主体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伙伴关系,落实民间社会与政府共同治理的合作关系, 其次,由于我国参照原苏联的科技体制,其科技执行主体多年来一直分化缓慢,已不能适应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形式,阻碍了市场运行机制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在加速转型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深化科技活动主体体制改革,主要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体制改革,重构政府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关系,优化运行机制。 2 加速转型期科技资源配置分析框架 对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资源配置规模、配置强度、配置结构和配置效果四个方面,对其合理性的判断就是这四个部分的综合表征。 科技资源的配置规模宏观上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配置的科技资源总量,一般对该部分的研究采用指标体系法,从定义的角度加以研究,并进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其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人力、资金从总体的数量上来表征对科技系统发展的支持程度、保障程度。 科技资源的配置结构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个方面。科技资源配置的内部结构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科技资源在不同方面的分配和使用比例。科技资源配置的外部结构是指科技资源在整个社会资源中的使用和分配比例,具体包括科技资源在不同活动层次配置结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不同活动主体的配置结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不同的行业部门配置结构和不同的学科领域间的配置结构。总的来讲,科技资源要素的配置结构(包括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科技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对该部分的研究一般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 科技资源的配置强度主要表示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和强度,包括科研人员的经费支持力度、国家财政对科技的拨款力度等;科技资源的配置效果主要是对科技资源配置合理性的问题研究,一般采用DEA、AHP、SD等研究方法予以检测和说明。 在科技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各科技活动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运行的机制等都表现为一定的制度规范。真正制约和引导资源合理流动的不是宏观的调控主体、市场,而是制度,整个资源配置的过程表现科技活动主体在制度约束下的自我组织过程。如果存在着科技资源配置的经济寻租行为,那么只是制度的缺陷,其损失就是交易成本。所以,有效地资源配置模式应该是在弥补现有制度缺陷的基础上的总效应递增。根据这一分析,笔者借助科技制度资源适应度的概念来描述科技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其理论值为科技资源系统内科技产出的增幅与交易成本降低额度的之比,其中,交易成本为科技制度供给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科技制度资源适应度可用来描述科技资源配置中的科技制度对科技产出的推动力,其值越大,表示科技资源配置越趋于优化,科技制度对科技产出的推动力越大,数学表述如下: 科技制度资源适应度=科技产出的增值额/交易成本减少额 =Δ科技产出/Δ科技交易成本 这一公式是鉴于加速转型期科技资源系统内科技活动主体多元化、多种经济运行机制并存以及市场化程度不平衡等的特点,根据系统论的黑箱原理得出该理论模型可以在不考虑加速转型期科技资源系统内部配置结构复杂性的基础上实现科技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调控。 3 加速转型期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 科技资源的基本配置方式一般分三种:计划配置、市场配置、混合配置。对加速转型期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应该是在考察国际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创造性的选择和使用。 目前,国际上国家科技资源配置的模式选择通常有三种类型:“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模式、“社会市场经济”的德国模式、“社团市场经济”的日本模式。这三种资源配置模式,其实都是对科技资源配置混合方式的发展利用,其共同点是都认为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应该市场经济为主、政府的计划作用为辅。区别在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职能和所起作用有所区别。 根据国际科技资源配置的经验,由于我国加速转型期实际实行的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运行模式,这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以科技资源的混合配置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模式,又由于加速转型所涉及的面广、层次深、强度大,新的整合机制一时难以形成并安全运作,致使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交接过程中存在的空白环节以及社会的分化导致政府职能存在着让渡等客观现实情况,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就应该强调政府作用,以确保加速转型期的安全过渡,所以,在加速转型期,我国应该实行政府主导型的混合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政府主导型的混合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政策、产权规范等制度的供给发挥政府的职能,在宏观上对全社会科技资源进行引导,使科技资源的布局更为合理,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科技资源更好地在不同科技活动主体和层次、不同的科技活动过程、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分配,有效防止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以大多数微观科技活动主体为中心,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遵守一定的市场规范,使这些科技活动主体高效率地调动自身科技配置,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益,推动经济增长。政府主导型的混合科技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科技活动主体生产出更多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成果,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 在此还要强调一下的是,之所以选择政府主导型的混合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其主要鉴于政府具有其他组织所无法替代的职能,可以通过法律、政策引导等制度手段为科技资源规范的市场化运行创造先决条件,促进科技的高效产出。 4 加速转型期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理论发展 由于科技资源是经济资源的子系统,具有资源的一般特性,经济学作为研究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并实现其最优配置的科学,对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理论构成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落脚点,也构成了科技资源配置理论的一般前提和基础。而当作为科技资源配置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经济学理论在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时本来就存在着问题,而科技资源的特点早已超出了经济资源自身的特点的时候,科技资源配置理论就不应该是简单的经济资源的配置理论的应用,而应该是由其发展和延伸的新的理论支撑。 4.1 传统经济学理论在解决经济资源配置时就存在天然缺陷 科技资源配置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的,而经济学理论自身是为经济资源有效配置的解决而产生的。然而,不管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从逻辑的角度,经济学在解决资源配置是存在着的不自洽的问题,这种不自洽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是由于传统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是建立在抽象分析、逻辑演绎和实证经验方法的基础上,以需求分析为出发点,利用数理为基本工具,使经济学走向科学化、定量化、严格化的道路,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严密演绎结构的、无懈可击的内在逻辑演绎体系,忽略了与环境的联系。而科技资源配置作为一个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分配财力、物力、信息资源到各主体进行研究与开发、测试再由生产部门生产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由人、物、信息、制度、市场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体系,而是既要实现在各主体之间宏观层次的资源分配,又要实现各主体系统拥有资源后的微观配置,即拥有科技资源后的自组织行为,这一点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达到的。 4.2 现有的科技资源配置理论忽略了科技资源自身的特点 科技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子系统,具备经济资源的基本特点,这就意味着科技资源的经济资源属性使其资源流动、配置以及使用必须遵循一定的经济学规律,也构成了用经济理论解决科技资源配置的一般前提,但并不意味着构成了一切前提,这主要是因为科技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科技资源是智慧性资源,具有可积累性、发展性、可继承资源、开放型资源、非强排他性,正是由于科技资源与众不同的资源属性,形成了对传统资源概念和意义的突破,而对传统经济资源质上的区别,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内部效应,重新审视科技资源无法完全转化为物质流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范式分析的现实,重新审视科技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3 现有的科技资源配置理论忽略了科技资源的时代特点 现代社会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以及科技经济一体化,当信息化为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方便时,对基于狭义的科技资源配置对信息资源的漠视,对网络信息资源存在严重不均衡性背景下的统一资源配置模式以及信息资源形式的改变和信息作为资源的交易成本特性所应导致科技资源统计和评价方式的变革就必须引起重视。与此同时,科技资源配置应该建立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是一个充分考虑其他国家资源配置形式下博弈配置,单纯的数理分析是不能真正反映科技资源本质要求。 4.4 数理方法应用前提的高抽象性不可避免会产生资源配置评估失真 各种应用于科技资源配置研究的数学模型研究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理论严密,模型成熟,但是在与科技资源配置研究内容相结合时,存在着不同的侧重点和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科技资源的有关数据来源都经过一定转化处理,具有高概括性和高抽象性。其次,过分强调客观数据,忽略主体环境的考虑,使得产生评估结果往往是简单前提条件下高效评估,复杂条件下的无效评估。第三,就是单个模型往往只能反映科技资源配置某一方面的问题,不是在综合条件下的全面反映,所以就可能会出现同一数据由于使用程度和使用面的不一致导致结论的相悖或相互削弱的现象,最终导致科技资源配置评估失真。 鉴于以上分析,把握现实的资源配置信号以及资源配置主体的活动规则和特征,单靠理性逻辑的认识工具是远远不够的,需借助非理性的工具,如对市场习俗、本能、欲望就是理性逻辑不可言状、难以描述的对象,而事实上,它们也是市场赖以存在、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驱力,而这一切正是传统主流经济学所缺乏。 5 加速转型期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选择 自新古典经济学之后,经济学演绎出了许多流派,其中有一个学派却异常引人注目,这就是制度经济学派。制度经济学着重于从价值判断标准、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宏观制度分析,建立了包括制度权力及其他非经济因素在内的整体方法和注重历史因素的演进方法以及规范分析方法,扩大逻辑演绎前提的内涵和在理论构架上以及方法论上的突破,很大程度弥补了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为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解决的方向。 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之所以必须要以制度为保障,这主要是因为制度作为“约束个人和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共同的习惯、常规、既有的经验和规则”,可以通过一系列外在形式化的规则或程序强制赋予人们的行为一种外在的限制和规定(涵盖角色、功能、责任、权利和义务等),使其形成一种内在共同的文化价值模式,由此产生共同的长期稳定的行为预期,使人们能够在价值模式的内在约束下自觉地按照各自所扮的角色及功能进行有序的共同发展和互动。这种制度安排的制度化和定型化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利益分配格局的塑造过程,通过制度,人们可以对经济活动的规范产生一种长期稳定的预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制度经济学将人类行为的根基建立在制度结构(标准、工作规则、用法和习惯)上,纳入制度和文化背景中,保持加速转型时期社会分化后的活动主体单位的现实状态,并通过假设的制度结构与观察相比较,从而从经验上加以检验分析,对于加速转型期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形态以及不同发展区域的经济行为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讲,比现代的主流西方经济学范式更具亲和力和张力,也为科技资源配置问题的合理解决提供了可能。 科技研究论文: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比较研究 论文关键词:区域科技发展;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十一五”科技规划;中部崛起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体系建设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及关于中部地区“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的定位要求,结合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中部六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十一五”期间的科技任务进行了科学的规划。 0前言 在我国全面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中部六省(即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根据我国的科技规划纲要。相继出台了各省的“十一五”科技规划。为了深入研究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中部崛起的问题,有必要结合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规划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国中部地区科技发展战略提供借鉴。本文比较的重点是中部六省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比较的核心是中部六省科技体制改革、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具体政策措施。 1中部六省科技规划的总体特点 1.1在指导思想上紧扣自主创新的主题 中部六省都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遵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指导思想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大体上是一致的。 1.2在定位上略高于中央的要求 中央在《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指出,“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部地区加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但是中部六省在科技规划中都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规划的基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这种定位略高于中央的要求。 1.3在规划上体现了各省的特色、在科技项目部署上突出了重点 从规划的体系结构上来说。中部六省的科技规划内容、体例大都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框架大体一致。主要的区别在于由各自的科技基础和实力不同所导致的具体科技攻关领域和项目、科技体制改革、配套措施等方面的差别。 中部六省的科技项目规划主要是两个重点领域:一个是集中于“农业、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领域的科技项目布局。在中部各省的发展战略中大都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重中之重,提出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个重点是人口和生态领域,主要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等方面。 具体说来,各省规划的重点和特色是: 山西省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 安徽省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巩固在电子基础材料和元器件等方面的优势。将生物技术作为迎头赶上的重点。促进新材料向功能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江西省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着力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河南省在电子信息方面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化产业发展优势。在生物工程方面加强医药生物、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的重点研究。在新材料方面加快新材料的制备和成型加工两大关键技术的研发。 湖北省发挥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优势,提高汽车、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和农业的创新能力.将能源、资源、环境技术放在重要位置。 湖南省将重点放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现代交通运输业等领域,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2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背景和目标比较 2.1发展战略背景比较 中部六省在“十五”期问,科技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各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企业尚未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不紧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区域创新体系还不健全。“十一五”时期,中部六省将面临许多历史机遇和挑战。无论是实现中部崛起、促进社会和谐,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都需要以科技为支撑。 2.2具体指标比较 中部六省发展的总体目标大都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总体实力”等等。湖北、湖南、江西和山西4个省都提出要达到全国或中部地区上游水平。 从具体目标来看,各省不统一.反映了各省对科技发展规划目标认识的差异性。此外,在少数可比性较强的指标中,各省大体上差不多。如:“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投入(R D)占GDP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等指标各省大体相同。 3中部六省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及重大专项比较 中央对中部地区的定位是“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也就是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3.1粮食生产方面 中部六省都是农业大省,各省在农业领域的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和基础研究都很多。根据中央的要求.中部六省大都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等种子工程和动植物保护工程,不断加强动物疫病防治,继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 各省除了在重大专项上还能体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之外,彼此之间农业科技规划的差异并不显著。农业(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繁育)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业生态安全(农产品安全技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农业技术装备与设施等,大都被中部六省作为重点。 各省还根据区域特色选取了一批重大专项。山西省的重点是: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工程;红枣、马铃薯、优质小杂粮等特色农业产业化技术研究。江西省的重点是:东乡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定位及育种研究:红壤区域治理与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及开发:猪重要经济性状主基因的鉴别与优质种猪的选育研究。湖北省的重点是:名特水产品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畜禽良种培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双低油菜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湖南省的重点是:超级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大宗农产品综合深加工技术及关键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3.2能源原材料方面 中央关于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的要求是,“加强能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山西、河南、安徽等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山西省根据自身是煤炭大省的优势,大力加强和煤炭安全生产、开发、利用有关技术的研究。安徽针对“两淮地区”煤炭的开发利用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部署了煤炭高效安全清洁生产和煤化工专项。河南充分发挥豫北地区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展煤和石油生产及其深加工技术研究。 而湖北、湖南和江西把重点放在高效节能研究上面。湖北强调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电);江西强调鄱阳湖风能开发和生物质能研究:湖南强调新能源(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并把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作为重大科技专项。这些规划符合中央关于“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生物质能发电和风电建设工作”的要求。 中部省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中央提出“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发挥中部地区铁矿石、有色金属、黄金、磷和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优势,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安徽以铁、铜、金等资源为重点,着重开发高效开采和冶炼技术,特别是深部隐伏矿床找矿技术。湖北重点加强对特色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的研究,部署了磷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湖南着重加强矿产资源高效分选提取与矿山接替资源探查技术的研究。 中央还提出要“重点支持钢铁、石化、化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山西主要是和冶金有关,其重大专项是:无镍不锈钢、优质合金钢连铸及热轧工艺技术。安徽省主要是新型特种建材、非金属矿深加工和精细化产品开发。河南省主要是冶金建材。江西主要是钢铁冶炼与加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湖北重点是开发高性能冶金材料.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端板材的需要,开发化工关键技术及其产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关键技术与装备。湖南加快用高新技术提升陶瓷、轻纺、钢铁、建筑等传统材料行业,以技术优势形成产业优势,其重大专项是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 和农业规划不同,各省之间的能源原材料规划很不均衡。能源集中在山西、安徽两省,特别是山西省仅在煤炭领域就设置T4个重大专项。矿产资源集中在安徽、湖北两省。材料集中在湖南、湖北和江西。江西省总共只安排了16个专项,但仅在材料领域就有6个重大专项。能源、资源和原材料是紧密相关的3个领域。山西、安徽和河南省对于能源和资源规划得多,而对于材料贝4较少涉及。安徽、河南在材料方面规划得很简单,而湖南、湖北规划得较详细。 3.3现代装备制造方面 中部六省在现代装备制造领域规划了许多重点和专项。 山西省突出重型装备制造工艺及技术、智能高效采煤设备和工艺技术、铁路机械和专用机械生产工艺技术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矿山机械、重卡汽车生产装备制造技术、公路改性沥青快速制备技术。安徽省突出汽车整车产品开发、关键零部件及汽车电子、混合动力汽车、绿色制造、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智能信息家电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专项、制造业信息化专项。江西省突出先进工业流程标准化示范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新型运载工具制造技术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民用航空关键技术研究。河南省突出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和轿车车身开发技术、超精密加工及超高速加工技术与装备、新型输变电成套设备、新型机械设备。湖北省突出电动汽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技术与设备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动汽车、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湖南省突出现代工程机械、新型轨道交通设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换流变压器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系统重大装备、轿车无级变速器(CRV)产业化关键技术。 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建设现代装备基地的要求是:“建设具有自主创新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清洁高效发电技术装备、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矿山开采设备、石化设备、大型施工机械、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新型农业装备、高速铁路列车、大功率铁路机车、新型地铁车辆、汽车及零部件、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 从上面各省的规划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在现代装备制造的某些领域过于集中。如汽车领域,除江西侧重于民用航空领域以外,其余5个省都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都将汽车作为重点领域,湖北、湖南还将电动汽车作为重要发展项目。而在国家所列举的l2个中部地区重点发展领域中,只把汽车及零部件作为第11个列举项目。 对于国家所列举的其它领域,各省关注程度普遍不高。如关于“输变电设备”项目,只有湖南和河南列入规划;“大型矿山开采设备”只有山西列入规划;关于“高速铁路列车、大功率铁路机车、新型地铁车辆”只有湖南的“新型轨道交通设备”和山西的“铁路机械”涉及到。而“高效发电技术装备、新型农业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项目,中部六省都没有列入规划。江西省侧重发展的民用航空项目不是国家所列举的项目。 中部六省除湖北省现代装备制造种类较多以外,湖南侧重于工程机械、输变电和轨道交通:江西侧重于民用航空;山西侧重于煤炭机械和运输;安徽侧重于汽车整车生产;河南的特色不明显,重点不突出。 3.4高技术产业方面 中央关于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是:“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国家对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现代中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 相比现代装备制造基地来说.中央对中部六省高技术的规划不是很具体.没有列举什么项目.而是着重对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国家工程中心和实验室进行了说明。这就说明,中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不同,还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中央的着眼点是“如何培育高技术,加快产业化”。但是由于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带动性十分显著,加上中部六省普遍对自身创新能力期望很高,因此,在各自的规划中都将发展高技术作为重中之重。 (1)信息产业。山西省以光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新型元器件、软件、现代通信为重点,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核心。安徽省突出软件和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和片式元器件、自动化装置与系统,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子信息材料专项、计算机软件专项。江西省突出信息技术应用工程、软件技术、光电子产品技术.安排的重大专项是应用软件研究开发。河南省突出计算机网络高速路由器、交换技术与产品、各种宽带网络的接入技术及产品.加强信息化的开发应用,研制开发新型农业信息系统。湖北省突出光通信技术及下一代网络、无线通讯系统与终端、激光技术及应用、数字视听(3C技术及融合)产品、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湖南省突出新型显示器件技术、数字视讯与媒体技术、软件、信息网络与现代物流技术,安排的重大专项是数字卡通内容制作及传播应用关键技术。 从上面可以看出,湖北侧重于光电子技术:湖南侧重于数字卡通,其它各省重点不明显。除河南以外,其余5省都强调软件研发,特别是江西和安徽将软件开发列为重大专项。 (2)新材料。在新材料领域,中部六省主要是集中于纳米技术的研发。新材料领域和原材料领域联系较紧密.不少省都集中于传统原材料领域的新材料研发,而对于高技术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实际上并不多。如:山西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永磁、多晶硅及镁合金新材料制备技术开发;安徽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江西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新材料研究开发;河南的重大专项是新材料的制备和成型加工技术;湖北的重点是新材料技术研究与开发;湖南的重点是先进电池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 (3)生物工程、现代中药。山西省以中药现代化综合技 术开发为主攻方向,加强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工艺技术和集成工艺技术开发,重大专项是中药现代化技术。安徽省突出酶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重大专项是新药创制。江西省突出生物医药、化学药新药、中药新药、中药现代化技术聚焦工程.重大专项是江西道地和特色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河南省在医药生物、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形成产业化发展的群体优势。湖北省突出生物医药技术、生物农业技术、生物工业技术、生物医用材料技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技术。湖南省突出生物安全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现代中药技术、创新药物技术。 从上面的项目名称可以看出,在生物工程和现代中药领域,中部地区主要是依托当地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进行现代中药开发。 3.5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中央关于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交通运输枢纽的要求更多地是从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体系、交通运输重点项目的角度进行规划的。因此,中部省份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方面的科技立项十分少.只有湖南和安徽将发展“智能交通技术”列为优先主题.但是具体内容也不是很多。 3.6人口和生态重点科技领域 中央指出.中部地区发展面临着“人口和生态环境压力大、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较弱”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很具体,因此,中部六省在科技规划中,对优生优育和人口控制、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自然灾害预报等领域都设立了优先研究主题。 结合自身的特点.山西将工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研究与示范、煤烟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重大矿山灾害事故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作为重点。安徽将巢湖、淮河水污染综合治理作为重大专项。江西将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相关技术研究作为重大专项。河南加强对艾滋病和地震灾害的研究。湖北强对血吸虫病、洪水预警和防治的研究。湖南把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作为重大专项,并加强对水旱灾害防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 4中部六省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体系建设和对策措施比较 作为省一级的科技规划.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也得到了各省的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和对策措施的关系十分紧密。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规划,各省差异较大:有的将创新体系和体制改革作为对策措施中的一部分:有的没有对策措施,只有创新体系建设。这种差异反映了各省对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认识上的不同。各省都强调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只是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从具体对策来看,各省主要从财政投入、政策法规、优惠政策、人才培养、加强领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中央并没有单独就中部地区问的科技协作进行要求,只是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放在一起,指出中部地区要“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建设若干科技基础平台”。这就说明,中央认为中部地区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体系的建设。 在区域经济布局上,中央也只是提出“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支持中部地区与东、西部地区在粮食、能源、原材料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中部地区与毗邻的沿海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从中央来说,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中部各省份内部的增长极建设和东、中、西部问的互动。 在区域合作方面,中部六省较重视与国外和其它区域的合作,而不太重视中部地区内部之问的合作与交流。其实从中央对中部地区“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的定位以及上面各省的规划重点来看,中部六省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科技需求,在一些方面也有许多共同的优势,完全可以通过加强中部六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来寻求发展.没有必要各自另起炉灶,或只盯着国内或国外一些科技发达地区。因此,中部各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地区问的科技协作,共同促进本区域的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研究论文:中国科技成果评审制度研究 中国科技成果评审制度产生于集权体制时代,显然与改革后的体制不相适应。本文的目的是剖析科技成果评审体系的问题及其根源,探讨适合未来发展的科学评价方式。文章先分析现行科技成果评审体系的特点和各种不同的评审形式(如科技成果鉴定、评奖评审等),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改革科技成果评审制度的建议。笔者认为,应当减少政府资助科研项目的数量,避免各种计划项目、基金项目的重复设置,基本上取消国家社科基金,逐步乃至最终取消科技成果鉴定制度,以更为有效的专利版权制度等来代替它。 一、“科技成果”、“评审”和“领先”、“先进”:中国特色的科技管理概念 “科技成果”一词在中国的文献中出现得极其频繁,最新出台的《科学技术评价方法(试行)》(2003年9月22日颁布,以下简称“评价方法”)中也同样使用这个概念。但是,查阅《中国百科大词源》、《实用科学名词术语词典》、《词源》、《辞海》、《现代科学技术词典》等国内工具书,均找不到对“科技成果”一词的表述。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科技成果”无非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简称,当然,它应该是指某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取得的具有价值的结果。据此来看,未经过科研活动,借用甚至剽窃来的结果肯定不是科技成果;同样,虽经过了研究活动,但取得的结果不具有价值也不能被称为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一词在中国的各种场合事实上被泛化地使用,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也错误地引导着科研活动的方向。许多项目或课题在尚未完成结果鉴定之前就自称为“科技成果”;各种“科技成果”鉴定会、报告会、评审会宣传得不亦乐乎,听起来好像并不是某个项目要进行结果鉴定,而是某个“科技成果”正在做宣传,专家到场是为了替这个“成果”作宣传,越是有名望的专家到场越是能为这个“成果”增光,于是不明就里的媒体便一哄而上,结果不是成果的“科技成果”就真的成了成果。何况,由于存在着评审失败以及评审腐败等诸多因素,即使经过鉴定、评审的项目也并不全是真的科技成果。 国际上通用的与中国特色的“科技成果”相对应的概念只有项目、技术、专利,而且国外的项目一般都是使用它本身的具体称呼,不使用“成果”这一层次的统称,中国本来完全应该参照这一做法进行管理。既然“科技成果”这一概念已经被滥用,中国的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做出规定,慎用以致于取消“科技成果”一词,用其他更为准确的词来代替[1]。实际上,科技成果这个概念带有很强的行政认可色彩,却不具备任何法律意义,它与国际上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利、版权概念有着本质的差别。未申请专利、也不受版权保护的中国式“科技成果”在国际上得不到法律上的承认,这不利于中国参加国际技术贸易与竞争[2]。 “科技成果”一词与中国管理科研技术开发活动的行政体制有很深的渊源。中国的“科技成果评审制度“是科技成果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与计划经济下科技成果的非商品属性相适应。在计划体制下,科研和技术开发计划由政府下达,经费由政府拨付,研究结果归政府所有,由政府负责推广,所以政府必须管理和参加科技成果的“评审”工作。 “评审”是另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在英语或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词。它具有评价和审定的双重含义,指由国家有关管理机构对取得的成果、成就以及某种资格进行评价、审定并最终给予某种形式的确认。科技评审的组织者一般是国家各级科技管理机构,包括政府机构、非政府的国家基金机构、直属政府的事业单位等,由这些管理机构根据国家的有关管理办法组织或委托专家评审小组对科技项目或成果进行评审。本文分析的主要是科技项目的事后评审。 最早的科技成果评审始于50年代,当时的评审主要采用鉴定的形式。1955年10月31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协调委员会,规定其任务之一是“负责鉴定科研成果”,这是最早的关于“科技成果鉴定”的说法。1958年开始“”后,“科技成果”迅猛增长,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建立一套有效的评判标准和方法来辨别“科技成果”之真伪。当时国家科委开始了科技成果的鉴定工作,并在1959年初步形成工作程序。1961年4月,国务院通过了《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定暂行办法》。1994年国家科委颁布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此文件规定,“科技成果鉴定”只用于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换言之,不属于这个范围的“科技成果”可以“评审”,但不组织“成果鉴定”。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科技成果评审”方法体系,其中除了奖励评审外,其他评审形式多是从上述的鉴定制度演变发展而来。 目前,中国科研单位的课题(项目)来源主要有4类。第一,科技主管部门根据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提出的指令性和指导性课题(项目),称为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内项目,包括各级科技计划和基金项目。其中国家级的科技计划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星火计划”、“火炬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计划”等。各部委、省市也都根据自身重点扶持的情况建立各级科技计划。至于各种基金项目,国家级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各省相应也有由省财政拨款建立的省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第二,科研机构与其他部门通过横向联系形成的联合开发课题(项目)。第三,科研机构接受某些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进行研究开发的课题(项目)。第四,科研人员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实地调查后自己提出的课题(项目)。 这些课题或项目研究结束后,成果的确认分别有不同的方式。第一,科技计划或者基金项目,属各级财政支持的项目,按照国家的规定必须评审并登记科技成果。其中应用性技术成果必须有科技成果鉴定;而基础性研究成果由于主要表现为学术论文的形式,其评价本着“公开发表,自由评议”的原则获得认可,但是执行中还须提供由研究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做出的评定意见,从而形成了学术委员会的评审。第二,政府或者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结束时,往往采用委托单位组织专家评审或验收的方式。近几年,有少部分项目已经开始由评估中心或国家认可的评估机构来评估[3]验收,通过专业化的评估程序对委托项目进行判断,提供给委托方最后的评估结论,但这种方法还不成熟。第三,某些有重大影响的自由研究项目,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也要进行鉴定或评审。第四,联合开发的课题(项目)按照主要完成单位为第一负责人的原则,由第一负责人申请鉴定或评审。第五,上述各项目在取得一定的评价之后,得由所在单位推荐向各级政府申报奖励,于是评奖的过程中又形成了评奖评审。 目前中国科技管理部门通常用“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等概念划分成果级别。这种概念的含义是把科研项目成果与以往科学成果对比,从而评价其创新程度及意义。但是,一项新的科学成果的真正价值不只是体现在它是否比以往科学知识的积累前进了一步,还要看未来它能给学术界、技术经济界和教育界带来什么创造性效用。而这后一点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证明。可是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奖却规定:所谓“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是指主要论著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所引用或应用。学术成果发表后短短几年里被引用数次,岂能妄称被“公认”为“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一项科学成果发表以后,多数情况下其价值是否在该领域内领先只有经过同行的普遍认可才能定论,而同行们在认可其价值之前往往会展开学术讨论和评价,不同观点、不同发现、不同结论之间的讨论耗时经年,多年讨论后一项成果被推翻之例亦屡见不鲜。“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之评语是不能轻易判定的。进一步看,国际学术界评价一项新成果的价值,是由科学家们个体分散和自发地进行的,只有当个体的承认积累到相当数量之后才形成共识,尽管其中可能不同学派仍会有不同看法。这个过程很可能比该成果提出者个人的生命还长。如此来看,中国的许多科研结果公布之后就很快被“评审”为“国际公认”的“领先或先进”成果,其实更大程度上是国内人的自说自话,如果不是借助于行政权力,甚至未必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真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公认。中国的科技成果评奖结论的声望不高,与这种“中国特色”的评价概念及评价方法有很大关系[4]。 科技成果的管理是科研和技术开发活动的行政管理之重要一环,欲改革“科技成果评审”的方法和制度,就必须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的法制化、国际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及国际大环境的必然结果,将知识产权概念引入成果管理,还科技成果的本质属性势在必行。 二、中国现行的科技成果评审制度:内容与问题 中国现行的科技成果评审形式主要包括:科技成果鉴定及项目验收评审、评奖评审、学术委员会评审等。另外,由于软科学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点不同,这两类成果的评审有各自单独的规定,下面一一介绍。 1. 科技成果鉴定 在中国,科技成果鉴定是科技成果的主要评审形式。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公布的“2001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显示,该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28,448项,其中采用鉴定方式确认的成果数为21,124项,占评价项目数的74.25%,比重很高。根据现行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5],科技部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国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管理部门归口管理、监督本地区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本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这些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组织鉴定单位)负责组织鉴定,或委托有关单位(以下简称主持鉴定单位)主持鉴定。主要有检测鉴定、会议鉴定和函审鉴定三种形式。采用检测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指定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专业技术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测试,必要时,组织(或主持)鉴定单位可以会同检测机构聘请3至5名同行专家,成立检测鉴定专家小组,提出综合评价意见。采用会议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7至15人组成鉴定委员会。采用函审鉴定时,由组织鉴定单位或主持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5至9人组成函审组。参加鉴定的专家由组织鉴定单位从国家科委或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中遴选。鉴定的程序是,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个人根据任务来源或隶属关系向其主管机关申请鉴定;若符合鉴定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条件,经组织鉴定单位批准,组织或主持鉴定单位将被鉴定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送达承担鉴定任务的专家;参加鉴定的专家收到技术资料后进行审查,提出鉴定意见;组织鉴定单位和主持鉴定单位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核,并签署具体意见;经鉴定通过的科技成果,由组织鉴定单位颁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在这种科技管理体制下,科技成果之产权归国家所有,不是商品,一经鉴定便向社会公开,任何单位均可无偿使用,科技人员获得的报答与成果的推广应用无关,通常是由成果完成单位根据成果鉴定给成果完成人员待遇、奖金、职称、晋升等。由于科技人员往往不关心科技成果的开发利用,许多成果通过鉴定、颁发奖励之后就被束之高阁。中国科技人员众多,但科研成果开发利用的情况却相当落后,这种科技管理体制是一个重要原因。科技成果鉴定的目的在于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应用技术成果来说,得到市场承认的项目才是有意义的、高质量的,市场的接纳也就宣布了它广阔的推广和应用前景,引入市场竞争才能真正促进这类科技项目研究水平的提高,而应用型技术成果本身也非常适合于在市场上进行评价。所以,成果鉴定的目的通过市场完全可以完成,而且会完成得更好、更有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的由行政部门组织的鉴定其意义其实相当有限,只不过是满足了科技管理行政部门自身的需要。 这种体制的另一个问题是,科技管理部门既是鉴定的管理者又是鉴定的组织者,同时还是鉴定的监督者,这充分显露出计划经济的特征──政府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在对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监督付诸阙如的情况下,从项目审批到项目评审各个环节上的腐败就日益猖獗。此外,这种成果鉴定方式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审专家的选择,而参与鉴定的专家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字号(3){[6],鉴定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监督者存在。在这样的状态下,鉴定的派生利益可能成为参与鉴定者的动力,由此又导致国内普遍存在的所谓“学术腐败”。 国家计划内项目及基金项目结项后,除了规定要实行鉴定的以外,其余项目都要验收,于是验收评审成为科技成果评审的又一种方式。验收是指由验收单位按计划任务书或所规定的验收标准和方法进行测试、评价,并做出结论。其一般步骤是,先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负责课题验收,编写项目结题总结报告及课题验收报告,会同依托部门向科技部业务主管司提出项目验收申请,然后由科技部组织验收专家小组进行项目验收。由于验收工作是从鉴定发展而来,验收中的专家评审过程大体与鉴定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2. 科技奖励评审 科技奖励评审往往在鉴定或者其它评审的基础上进行。现有的科技奖励体系有官方和民间奖励二个层次,以前者为主,这里的讨论也以政府的科技奖励体系为对象。这个科技奖励体系是一个上下对应的垂直体系,中央层次有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除最后一项的受奖对象是对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外国组织,其它奖项均为国内科技工作者而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立了省一级科学技术奖(其中又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以下地方政府不再设立科学技术奖。国务院所属各部中仅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公安部和国家安全部设立了部级科学技术奖,其奖励范围是涉及国防和国家安全、不便公开的项目。 根据1999年4月28日通过并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科技部负责科技奖励的评审组织工作,为此专设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其主任委员由科技部部长担任,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著名科学家及有关专家15至20人为委员。“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各个奖项的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下设9个学科评审组,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下设29个专业评审组,负责各自学科(专业)范围内的奖项初评工作,并将初评结果报相应的评审委员会。 科技奖评审对象指国家科技奖推荐项目的完成人、完成单位或国家科技奖推荐人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授予对象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在科技发展中有卓越建树者以及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科学家。“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技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完成重大科技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或组织。后三种奖每年奖项总数不超过400项。 “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奖程序如下:个人申报-有关部门推荐-奖励办公室形式审查-学科(专业)评审组初评-异议公布-评审委员会复审-奖励委员会决议-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其候选人由推荐产生,遵循“逐级上报推荐”的原则,申报与推荐相结合。奖励办公室对推荐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合格的推荐材料提交相应评审委员会学科(专业)评审组或组织具有评审资格的同行专家进行初评。初评由学科(专业)评审组以会议方式或书面方式进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各评审委员会以会议方式进行评审,记名投票表决产生评审结果,并向奖励委员会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种类及等级的建议。奖励委员会以会议方式对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进行审定[7]。 在现行评奖体制下,奖项设立过多,奖励对象分散,单项奖金数额小,这是平均主义观念的产物。奖励因其崇高性与稀缺性而对科学家产生吸引力,奖金额高才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力,激励科技工作者向难度大、周期长的项目挑战。目前的奖励方式对获奖者的激励作用不足,在社会上产生的荣誉导向效果也有限。此外,评奖过程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比如申报和推荐要按行政级别层层上报,一项科技成果若因各种原因在基层单位得不到承认,就失去了“参赛”机会。前一段时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蒋春暄”现象决不是偶然发生的\字号(3){[8]。其实,完全可以进一步放宽推荐人的资格,允许权威性学会组织或著名刊物出版机构推荐参与科研成果评奖者,或制定复合量化标准(如发表的刊物质量、被引用次数达到一定数量等),允许达到这个标准的成果完成者自荐参评。 3. 学术委员会评审 这里讲的学术委员会是指在研究院所、高校、学会等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组织内设立的由教授、专家的代表组成的学术审议机构,其主要职能之一是评审各类科学研究成果。在高等院校里,除校学术委员会以外,还设有院级和系级学术委员会,一般由本单位的“一把手”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的成员相当一部分是单位的中层领导,如高校中的院长、系主任、所长,也有一部分是老教授。这种制度本身是集权体制和审批经济的产物,违反学术发展的规律。教授与教授之间的地位本来应该是平等的,但在行政权力的支持和背书下,学术委员会的存在人为地把教授分为两类,一类(多数人)的命运掌握在另一类(少数人)手中,前一群体中每一位教授的权力利益都要受制于后一群体,从而允许后者垄断支配前者的命运。 即使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均能做到公正,它也缺乏行使权力的能力。因为学术委员会要评审几乎所有学科的成果,而选自每个学科的委员人数非常有限,在隔行如隔山的情况下,只有被评审项目相关学科的少数委员在具体的评审过程中有发言权,多数委员往往是门外汉,所有评审过程易被少数人控制。事实上这种委员会只能进行形式上的审查。学术委员会下设的分学科委员会没有最终决定权,后者的决议时常被学术委员会所否决。假如院系的分委会起决定性作用,则校级学术委员会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按照目前的科研管理体制,各院校完成的政府各级计划内项目的基础研究成果一般要由校学术委员会出具评价意见书,这是校学术委员会承担的评审功能之一。但是,现实中各单位学术委员会对这种研究成果实际上根本不是认真严格地评审,而是把“评审”变成了促进该成果通过验收的过程。由做项目的单位出具对项目的评价书,无论如何这个评价书都不会是客观的,因而也没有实际意义,这种形同虚设的评审早就应该取消。 4. 软科学项目评审 自从中国科学院撤消了哲学社会科学部,政府将该部另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后,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只管辖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由于自然科学某些学科的发展已经越出了传统的自然科学边界,而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又不愿意把这些新学科的管理权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是就在其管辖范围内另设了一个独特的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软科学”研究领域。由此在中国的科研管理上出现了自然科学、软科学、社会科学3大领域的界分,这也是“中国特色”,世界上没有别的国家实行这样的管理模式。在中国,软科学研究是指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多门类多学科知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和论证手段,研究决策和管理实践中提出的课题。 目前,科技部归口管理全国的软科学研究,其政策体改司软科学处为软科学研究管理的具体执行机构,各级政府机构相应设有软科学管理机构。软科学成果评审由各级软科学管理机关聘请同行专家,按照规定的方法、程序和标准,对软科学成果的质量、水平等进行审查、评价,并做出相应结论。其评审程序与管理方式与鉴定相似,只是在具体的评审标准和评审时侧重考查的指标方面,由于软科学自身的特点而有所不同[9]。 由于软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各种社会发展问题,其成果主要是一些咨询意见或政策备选方案,这些成果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要由政府有关部门或经济部门来判断,而不应当只由同行内的学者专家从学术角度判断。所以,从其特性考虑,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评审应以政策被采纳的部门或委托咨询机构评审并奖励,而不必由科研管理部门自行评审,政府不必再设软科学方面的评审。 5. 社会科学评审 目前社会科学界尚没有一个关于社会科学项目评价的条例,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项目结项都采用鉴定的办法。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刚出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鉴定结项办法》,对2000年以来立项的院重大课题的结项鉴定工作做出规定。其程序包括:重大课题的成果定稿后由课题主持人向所在研究所提出召开课题结项报告会申请,经研究所同意并由所科研处组织课题结项报告会;报告会后由研究所向社科院科研局提出鉴定结项申请,科研局组织成果鉴定,核定成果鉴定等级,并将结果报院里审批;科研局公布课题最终结项结论,下达院重大课题结项证书或院重大课题终止通知书[10]。按此办法,一项课题结项实际上要分别举行结项报告会和专家鉴定会。前者邀请研究所内外同行专家、所学术委员、院科研局和财计局的有关人员,报告内容包括研究概况、成果主要内容、成果在学术上的贡献和创新等,报告会上要求有质询程序。后一个会由院科研局主持,请专家就课题成果进行评议和鉴定。 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对于一个问题的研究结论可以多种多样,百家争鸣,一个结论是否正确或可行,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进行检验,绝非一个鉴定会或几位到会学者就能断言并辨明其成果等级或优劣,何况在这种鉴定会上很可能会得出主观的、不负责任、迎合某些意图的鉴定结论。因此,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可以取消。如果课题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可利用其发行量、引用次数、发表或录入的刊物等级以及同行评价等作为学术评价的辅助手段;如果课题属于应用类研究,则应由应用者来评价。 三、应当如何改革中国现行的科技项目“评审”制度 1. 逐步减少乃至最终取消“评审”,对不同的科技项目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评审”并非评价科技项目唯一可行的方式,也不是最有效的方式。“评审”本身属于有目的、有组织地在短期内强制性地对某项研究结果做出评价,由于其人为性、短期性、强制性,所以并不适合所有类型项目的评价。一个真正的成果必然会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或市场的承认,无需官方组织的“评审”;相反,由政府部门介入的“评审”过程未必能“评”出真正的成果。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从来不组织什么由政府机构参与的层层上报的“科技成果”“评审”,这丝毫不妨碍各国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成果。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的“科研成果”“评审”制度源于集权体制下政府包揽一切、控制一切、决定一切的管理需要,改革20多年了,却从未触动这种科研管理制度,以至于到现在这种落后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依然如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腐败日益泛滥的情况下,现实证明,多一种政府机构参与的“评审”就可能多一种寻租的机会,如此则“评审”的正当性就更成问题了。在一些情况下,组织“评审”可能会成为有关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里某些人获取不当利益或学术圈某些人瓜分学术研究资源的途径,这些人为了从中上下其手会千方百计地维持这种“评审”制度。 严格控制“评审”的数量直至取消“评审”这一方式势在必行。科技部最近颁布的《评价办法》也开始考虑到这一问题[11]。欲逐步乃至最终取消“评审”,代之以更为有效的评价制度,应该考虑包括以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当逐步乃至最终取消“科技成果鉴定”制度。这是目前中国“科技成果”“评审”的主要形式,它只适用于评价政府科技计划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项目结果的评价完全不必依赖于上述的“鉴定”形式。从科研发展的趋势、成果推广应用的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化、成果保护各个方面来看,“科技成果鉴定”制度是早晚要取消的,何况它还助长了学术腐败。随着经济的市场化,企业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大量科研活动尤其是应用性技术的研发将主要由企业推动支持,政府组织的各类科技计划不应该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评价应用性科技项目结果的目的是转化推广,必须为推广应用者提供切实可信的专家意见,而不是为满足主管科技的政府部门文档管理的需要“走过场”,现行的鉴定制度只提供过于简单又十分抽象的鉴定结论,并不能满足对应用性科技成果评估的专业性需要。上述“鉴定”制度切断了科研与技术开发之间的必要衔接,只有取消这种制度,让市场机制来评价科研项目的结果,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才会真正关心技术开发和面向市场需要的研究课题,才能大大减少科研项目立项和研究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上述“鉴定成果”不符合鉴别知识产权的法律要求,无法获得产权法的保护,申请鉴定方因为担心其知识产权在“鉴定”过程中或“鉴定”之后受到侵害,不敢在“鉴定”会议上提供核心技术细节,因此参与“鉴定”的专家事实上无法了解关键性内容,如此“鉴定”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科研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3大类,对这3类科研项目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基础研究项目的标准应该是学术影响,其客观依据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公开发表后被同行学者引用的次数以及是否被国际上权威性文摘所摘录。在一项研究结果尚未获得国内外同行自发的评价之前,政府的科研管理部门匆匆忙忙地找几个专家组织“鉴定”“验收”,其实缺乏学术意义上的权威性。这种“中国特色”的“评审”结论并不为国际学术界所承认,不过是“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而已。至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项目的评价则应当向专利管理靠拢。中国早在1985年就颁布了《专利法》,专利申请与审查程序比现行的“科技成果鉴定”办法既科学又有效,也可以减少“鉴定”过程中的不正之风,中国应该与国际接轨,用专利申请和审查代替应用类“科技成果鉴定”。为此科技管理部门应该指导研究者申请专利,鼓励获专利权的单位对获得职务发明专利的研究者先给少量物质奖励,专利投入应用后获专利权的单位从所得收益中按比例给与发明人提成,效益越高、社会贡献越大,个人收益越多。这样的做法与市场经济直接挂钩,不再拘泥于行政性“评审”的名额限制和奖金分配。以专利管理代替“科技成果评审”之后,科研人员的注意力就会从关心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国内“评审”给的“国际领先”虚衔,变成关心一项获得专利的应用型技术成果能不能带来收益。另外,以著作、电脑软件为形式的科研项目可以用发行量的大小作为其成果的评价依据,这种成果评价方式向版权管理靠拢,以版权费作为智力劳动的主要报酬。而软科学项目则可由委托或采纳项目结论的收益部门根据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之大小给予评价[12]。 2.釜底抽薪──减少政府部门对评审的需要 “科技成果”“评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科研评价方式,根本原因是科研管理部门依赖于它,计划项目的完成验收需要“评审”,政府奖励工作也需要“评审”;一旦政府部门参与的“评审”成为主要的科研评价方式,连科研机构完成自选课题后也会主动要求上级部门“评审”,以获得政府部门的承认。要减少乃至取消“评审”,就必须减少乃至消除政府部门对“评审”的需要,同时减少政府部门对科研活动的直接控制,这就必然涉及到科技体制改革。 首先,应当加快国有科研院所的民营化步伐。在科研院所国有化的状态下,科研院所与政府是隶属关系;政府的计划项目以指导或指令性计划方式下达到科研院所,经费由政府拨付,项目完成后成果属于政府。这样,政府对国有科研院所的管理就是理所当然的,而国有科研院所也只能通过政府组织的“评审”结果取得评价和奖励。对科研院所来讲,通过评审、获得奖励的项目越多,下一年度能申请到的经费就越多,因此,为了激励研究人员多申请立项,多数科研院所把政府“评审”的结果与参与项目研究人员的各种待遇、福利挂钩。正是这种体制本身产生了日益膨胀的对“评审”的需求,也导致扭曲的“评审”结果和科研激励机制。假如科研院所是民营机构,政府部门委托科研机构承担研究项目,二者之间就是一种契约双方之间的合同关系,政府部门不能以“上级领导”的身份对民营科研机构处处约束、发号施令,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机构出面主持项目“评审”并决定项目成果的“等级”就不再是公允的安排了,那时会需要由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承担项目评估。 其次,要减少政府资助科研项目的数量,消除各种计划项目、基金项目的重复设置。目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每年资助的项目有上千个之多,如2003年确定的资助项目中,除教育、艺术、军事3个单列学科外[13],其余22个学科的总资助项目数为987项。其实,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绝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并不适合以基金资助形式进行,因为无法在事前或项目完成后的短时期内清晰地判定研究成果本身的价值,因此也不易判断预定目标是否确实实现。此外,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本身不需要多少设备和实验费用,除了进行社会调查之外,其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是查阅资料,许多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在没有多少资助的条件下完成,而通过基金支持提供大量研究经费给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却未必真能在学术上取得重要进展。所以,我们认为可以基本上取消“国家社科基金”,只保留对考古学、历史学等极少数学科及社会调查的资助,将“国家社科基金”改造为国家社科奖励基金,对于成果突出的,给予奖励。自然科学领域的政府资助项目也同样存在着大量的重复设置现象。例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已经设立的资助领域,在“863计划”、“973计划”中又重复设立,评审验收则由不同部门管理,互不沟通,有的项目可能既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又申请“863”或“973计划”,造成资金浪费。重新构建中国的科技项目管理框架,重新设计科技项目的资助体系和评价体系是减少“评审”需求的有效方法。 目前政府所设科研奖励看来还需要“评审”,但可以通过减少奖项来抑制对评奖“评审”的需求。而且“评审”中不少工作完全可以交由各类专业学会或评估中介机构来做,政府的任务是制定严格的评价规则,监督这些中介机构的工作。如此政府部门才能从它并不擅长的专业性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职能上的转变,而评估机构则应当对评估结论承担法律责任。 3. 改善中国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目前中国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仍然是政府主导、行政型运作为主,需要通过改革逐渐形成另一种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同时,2003年以前,由于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科技成果如何评价及评价原则的法律法规,评价办法不完整,各种规定相互之间不协调,漏洞很多,十分混乱。比如有对应用性技术成果评审的鉴定办法,有软科学评审办法,却未规定对基础研究项目的评价办法,也没有对社会科学项目评价方法的明确规定;又如,研究成果应当如何归类也没有明确规定,只能由管理部门进行经验性操作,结果有些边缘性学科的成果无法正确归类。此外,没有关于对“评审”实行监督的机制,这大大影响了评价结果的质量。还有,有关“评审”的各种条例、办法一改再改,不利于科技管理工作的稳定。 在科技和社会各界的呼唤之下,中国在2003年5月15日颁布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对当前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性的意见和决定。同年9月22日,又颁布了《科学技术评价方法(试行)》,明确了评价目的、原则、分类方法、评价准则及监督机制等。但是,由于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和法规本身的不完备性,这两部法规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支撑。 发展各种学会组织作为科技成果评价的中介机构,有助于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专业学术学会组织有着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组织专家进行科研成果评议正是它们的长项。学会组织也能较为客观、独立和公正地进行评价,它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法人,具有对所作评价结论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目前,中国的各个学会组织基本上是政府机关的附属品、一些退休官员的“养老院”。要让专业学会组织发挥科研成果评价的新功能,就要实现学会组织真正的独立运营,其组织的内部管理和结构要重新改造,学会成员的组成、选举要向自治的方向发展。 由评估公司进行科研成果评估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一种方法,而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独立的评估公司。国家科委于1995年、1996年曾分两批组织国内部分省市以及产业部科技计划管理人员赴法国考察科技评估情况,学习国外科技评估经验。1996年又成立了“国家科技评估中心”,此后,科技评估工作在大部分省市陆续展开。由于科技评估机构是政府创立的,所以现阶段科技评估工作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服务,这使评估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不能真正独立进行。此外,科技评估机构在许多省市都是独此一家,缺乏竞争,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今后中国应当培育民间的评估中介机构,让它们承担大量的成果评价工作,政府则进行政策性引导,扶持有信誉的评估中介机构。 对于不得不保留的极少量的科研奖励的评审工作,应当加以改良。评奖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审专家,所以首先要科学化地形成评审专家库。科技部新公布的《评价办法》对评审专家的遴选做了规定,提出了全面性、随机原则、回避原则、更换原则、公开性及开放性等要求。今后,为避免专家库的固化并增加其对创新的容纳力,还应吸收各种学派的专家和非资深专家加入,而不应用一些硬性的指标如职称等加以限制。在组织具体的评审组和委员会时,除了随机原则外,还应综合考虑学科构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等,使结构更加合理。专家的资格方面还应设立限制条件,如年龄、健康状况、近几年学术活跃状况等;在参加某项评审时,亦应确定评审期间专家的时间保证,如现在正在承担项目的专家不要进入评审专家的行列。在评审方法上可采用国际上的一些常见方法,如“双盲法”等。评审材料可以是书面材料、视听材料、实物材料等,评审组织方式可以是通信评审、会议评审,还可以是互联网的网上评审。 目前中国科研成果评审中的一个大问题是缺乏监督,无法保证评审的公平性。新的《评价办法》第53条规定:委托方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科学技术评价监督委员会。但这样的监督委员会能否独立是关键问题。建议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而不单是有依附于委托方的可有可无的监督机构。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利用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严格评审过程的明示制度,特别是评审结论的明示制度,这会使专家对自己的评审结论负责,让评奖处于更加透明的状态中。 科技研究论文: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规律研究 论文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企业成长 生态模型 论文摘要: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类似于生态界生命的成长,都具有发展的欲望,经历着生命 周期的过程,及生存与发展的种内与种间斗争。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个体和集群成长建 立生态模型,并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环境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为我们进一步了 解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规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着地区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又取 决于它是否能顺利的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和“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中小企业要经历几次“蜕变”,每一次“蜕变”都要克服“路径依赖”“知识缺乏” 和“资金缺乏”等障碍。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但是多集中对企 业的生命周期和群落效应的研究上,而对于其成长阶段的生态模型却研究不多,实际上科技 型中小企业成长也具有发展的欲望,要经历成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过程 ,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生存与发展的种内与种间斗争。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也体现 出生态特征:自组织性;结构、时间、功能有序性;共存互惠性;复杂性和新陈代谢性。 本文试图以生物学及生态学的观点,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中表现出来的现像,用生 态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描述,并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单体、群体生态模型和成长过 程中的环境影响因素模型,进一步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单体生态模式 企业成长主要体现在“量”和“质”的增长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个体成长,犹如生物 界中昆虫的个体非变态成长一般,需要经历“卵”、“茧虫”、“成虫”等阶段,只不过作 为一个社会非生命体的组成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阶段主要分为:“高新技术选择”“ 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第一阶段为高新技术选择,这个阶段又可以称为“创 意期”,企业没有形成,还只能是一种概念或者构想,往往是以一些掌握或拥有高新技术的 人员为核心,成员少、资源少且对环境的依赖和要求高。第二阶段为“科技成果转化”,这 个时期的企业如同破卵而出的“茧虫”,刚开始和外界环境接触,生命力脆弱,成长欲望强 ,需要充足的养分。许多企业都在“孵化器”中完成这个阶段,主要在于“孵化器”给企业 提供了成长的政策、金融、人力等环境,保障了企业能健康的成长。科技成果转化后的企业 初具规模,组织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对人才、资金、资源的需求大。第三阶段为“高新技 术产业化”,该阶段企业组织结构日趋成熟,组织功能已经逐步完善。企业开始拥有稳定的 经营管理组织构架,利润不断增加,企业的规模扩大,投资开始多元化,并开始逐步转型蜕 变。通过服务保障为主导的支撑体系支持,发展成熟的企业可以选择产业集群化或第二次飞 跃。 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有着包括物质流、信息流、资金和人才流的大量资源流 动,当然不同阶段的资源流动规模也是不一样的。在第一到第二阶段,信息流流量大,这个 阶段的企业还处于被动的适应环境时期,信息对于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第二到第三阶段 ,物资流和人才、资金流量大,这个时期是企业快速成长期,伴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资金 、人才和物资需求增加,其流量也快速增长;第三阶段以后,企业发展趋于平稳,如同生态 界中的各种生物,成长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成长,而开始逐渐走向繁衍后代和衰老,这个时 期的企业资源流动趋于平稳,并有开始下降的趋势。 随着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从关注于生命个体成长,逐步转变为研究生命群体或群 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也是如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单体的成长往往是伴随或引导着一个 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集群生态模式 迈克•E.波特(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 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企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其他实体 。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很多,国际上比较著名的模式有:钻石模式、弹性专业化模式、全球 价值链模式和集群效率模式,也有学者将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分为三种:内生型集 群、外资嵌入型集群、外资带动型集群。 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或环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 的一种结构单元。同样一个集群中的企业往往也是依靠某种特殊的价值利益联系在一起的, 如以自然资源为纽带,如河北省清河的羊绒生产,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人文血脉为纽 带,温州、台胞、侨胞等结成的企业集群;以高新技术为纽带,如美国硅谷、我国中关村等 企业集群;以政府政策为纽带,如各地区的经济开发区等。所以在一个集群的形成之初,第 一阶段就是要确定企业的集群点。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集群点主要以高新技术和政府政策 为主;当企业集群点得以确定,接下来就是核心企业(群)的形成。犹如生态圈中的群落一 样,都需要一个集群的核心,然后逐渐扩散,向外扩张。这个核心企业(群)可以是大型企 业的衍生企业,也可以是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核心企业(群)形成之后,为该企业所配套 服务的其他企业,如原材料配件、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社会保障服务等关联企业以共生、附 生、寄生等方式于之共存,企业集群初具规模。当企业集群成长到一定阶段,就开始向规模 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并力求达到动态平衡。通过前几个阶段的原位膨胀,企业集群已 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动态平衡,当不具备继续发展的空间时,就要寻求新的集群点。当新集 群点的选择变更了企业集群的核心价值,这样建立新企业集群的过程我们称为群落更替;当 新的集群点选择使得企业集群核心价值得以保留,这样建立的新企业集群我们称为异地克隆 。前四个阶段我们统称“原位膨胀”,后两个阶段并称“异地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集 群成长无外乎要经历以上几个阶段。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生态模型将其成长分阶段进行了分析,加深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 成长的认识,有利于制定保障其健康成长的措施。但是生态模型还没有有效反映制约其成长 的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和变化的。 三、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因素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其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科技含量高,受环境影响的制 约程度高,资金、管理、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等都或多或少的制约企业成长。科技型中小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只要存在,它就会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 换。研究开发费用、经营者才能、政府行为、资源状况、成本费用、产品状况、顾客、利润 、市场容量和竞争对手等因素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 各影响因素交叉影响,各个时期又都有一个或几个因素对企业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 用。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又随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呈动态阶段性变化趋势,我们以技术和资金 的变化过程为例。 在初始阶段,高新技术带动企业成长,是高科技企业成长的立足点,这个时期需要充分 的实验条件和技术人员,成长期科技成果已经得到转化,形成了一定的专有技术优势,技术 能力已经较强,到了成熟阶段,技术方式与行业壁垒已经形成,这个时期主要以技术创新为 主,对高新技术的要求开始分化为现有技术的创新和创造性的开发新技术。 企业成长的原动力是企业不断累积的资本,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初始阶段,需要一 定的启动资金,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准备金或企业创业基金,这些资金一般来自个人投 资和风险投资,资金数量相对较少。一旦企业成长链启动,资金就必须源源不断的向企业组 织供给,在前期,资金的需求增长速度逐渐增加,这从曲线的前一部分的斜率逐渐增加就可 以知道。当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成长期,对资金的需求仍然很高,但是增加的幅度开始放慢 ,并且这个阶段企业已经逐步开始运作规范化,管理费用增加的缓慢;市场化运作,利润逐 渐增加,因此对金融支持的需求增量放缓。企业成长进入成熟期后,通过大公司参股、员工 认购、股票公开上市等以及从各种金融机构筹集发展改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并随着企业规 模的扩大、产业升级或转型,对资金需求增长加速。 四、结论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中最具创新 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区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以及企业集群发 展的政策支持都在逐渐加强,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金融外界支持逐渐规范化。科技型 中小企业的成长具有“生态性”和“阶段性”,影响其成长的环境因素呈动态变化。运用生 态模型和数学模型来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为我们加深对其成长过程的认识提供了一 个很好的途径,为企业进行市场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制定更加有利于其 成长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依据。 科技研究论文:浅析增强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师 科技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教师,要提高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位地方经济服务就必须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对地方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学科组织研究团队进行科技创新;主动与中小企业产学结合;将优势学科与地方科技需求对接。同时,政府及地方高校还应从相关政策、激励和培养制度等方面努力创造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 一、地方高校的界定 地方高校是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形成的集合概念。我国通常根据高校的隶属关系将高校划分为部委属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潘懋元先生曾提出高等教育地方化包括两层涵义:一是,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发展服务,使之成为地方文化科学中心;二是,高等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的资金主要来源。[1]因此,可以把地方高校界定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高校或由省辖市(地、州)管理的,担负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的培养任务,少量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以应用学科为骨干的,主要面向地方(包括省、市、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日制高等学校。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高校,不仅具有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同时由于其办学性质和地域差别,往往具有特殊的办学特征。在办学经费上,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和民间投资,地方高校也就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针对地方需求开展科技创新的责任,其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也都具有地方经济的特色。因此,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地方科技创新系统的主力军。 二、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一)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状况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部委院校和教育部直属院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知识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主要承担精英型教育的任务;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因而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主要承担大众化教育的任务。[2]就从事科技创新人员数量来看,地方高校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人员与部委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只有小部分人员从事科研创新工作。根据《200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高等院校786所,其中地方高校696所,占高校总数的88.5%,其教学与科研人员人数占全国高校的69.1%,其中研究与发展人员和R 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占全国总数的62%和54.2%。同时,在科研人员组成结构上,部委院校和教育部直属院校教学与科研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副教授以上职务人员均达到了50%以上,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均达到了70%以上,而地方高校副教授以上职务人员只占40.2%,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只占65.5%。可见地方高校在科研人员的技术层次上与部委院校和教育部直属院校相比,其拥有的高水平的、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的比例较少。 (二)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主要是指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以科学知识生产为目标,对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主要人员、实验技术装备、图书情报系统、科学劳动结构等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建立起效率较高的科研活动系统,采用新的科研方法、开辟新的学科领域、获得具有突破性成果的过程。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则是使得这一创新过程获得实现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主体创新意识、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科研活动产出能力和科学知识流动能力。[3]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科研活动产出能力上,科研活动的产出主要包括高校承担研究与发展项目数量、获奖成果数量、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等。 地方高校由于政策制度、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就地方高校科研产出来看,根据《200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数据,占全国高校总量88.5%的地方高校承担研究与发展项目129364项,占全国总量的56.4%;拥有获奖成果2728项,占全国总数的54.5%;342713篇,占全国总数的56.1%;拥有专利授权5429项,占全国总数的38.5%。由于地方高校肩负着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历史重任,而科技创新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源泉,因此,地方高校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地方需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增强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正确选择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1.多学科组织研究团队进行科技创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日益呈现出“大量分化,高度综合,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并向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延伸。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多,科研活动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4]跨学科进行科技创新,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研究内容上,依托本学科的创新点,进行跨学科、跨分支学科、同一学科内部各个研究方向等多方位的交叉和渗透。在研究方法上,既要有递进式的交叉和渗透研究,又要在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空间进行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拓展,从而提升科研的层次,拓展科研新的领域,形成新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特色。在合作范围上,不应局限于本院系内的合作,还应积极寻求其他学科院系甚至于其他高校的合作研究。地方高校教师在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合作中,不仅能加深自身专业知识还可以拓宽知识范围有助于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 2.主动与中小企业产学结合 在地方科技创新系统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创新源。我国除了少数大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很弱。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同中小企业的联系合作,帮助中小企业弥补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地方高校教师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成为中小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的指导者,积极主动根据企业需求在传统企业改造和新技术引进、推广、吸收、提高方面与中小企业合作攻关。在企业建设上为企业的制度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服务,承担一部分的企业培训和指导,将现代企业制度导入到中小企业中。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和中小企业的产学结合促进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将知识创新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3.优势学科与地方科技需求对接 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高校为其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更迫切的需要地方高校为地方科技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学科建设上,高校必须找准在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和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优势学科与地方科技需求对接,才能保证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并且应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学科:针对当地支柱产业发展重点学科;针对当地新兴产业发展新兴学科;针对当地社会进步发展人文学科,实现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二)努力创造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 1.地方政府搭台,促进产学结合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 地方政府在产学结合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与政府对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密切,地方发展往往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项目作为突破口,培育拥有核心技术的产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这就需要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产学协调发展最有效的途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进行牵线搭桥寻求需要科技成果的企业,使学校的科研成果能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所以,地方政府应建立产学相结合的互动性产业化服务平台,以地方产业情况为背景,将企业的资金与高校科研人才结合起来共建研发机构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 2.政府对教师创造的科技成果形成激励政策 科研奖励是对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者创造能力的承认,是衡量科技人才对社会贡献大小的标志。政府制定各项对教师创造的科技成果进行激励的政策,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迅速发展,促进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通过给予优秀科技成果和突出贡献者以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表彰和奖励,进一步激励科技人才对社会做出更大程度上的贡献,有利于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地方政府应出台一套完整科学的激励政策,对学术带头人和骨干,要真正实行专业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大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力度,鼓励教师多作贡献,强化激励机制。 3.地方高校建立青年教师科技创新的培养和激励制度 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占到了一半以上,他们承担绝大部分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教学和科技创新实践工作。[5]他们虽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和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和广泛,其能力离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应建立培养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为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机会和平台。而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是青年教师获得实际经验、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最佳途径。再者,地方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投入一般是倾向于教学方面,科技创新更多是被看成青年教师的个人行为,被看成是教学工作以外的副业。地方高校也基本没有形成提升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但是要提升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不能忽视占有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二线研究,建立青年教师二线研究的激励机制,对青年教师的科技成果进行奖励。 科技研究论文:科技传播的研究状况及其模式 论文关键词:科技传播;传播模式;网络环境 论文摘要:关于科技传播以及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对科学研究的意义等问题,虽然很多学者进行了探究,但尚有待深化。在分析比较前人的理论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构造了网络环境下知识创新中信息传播的阶梯网状模式。这种阶梯网状模式突出启发性信息的作用,强调信息选择、信息反馈的多样性带来信息传播的随机性和多路径,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科技传播及其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一、科技传播模式的研究状况 虽然科技传播概念的使用还没有达成一致,在国内有“科技传播”、“科学交流”、“信息传播”、“技术传播”,英文中有“Scientific and Teclinical Communication”,有“Science Communication”,有“scientific Communicatmn”,还有“Technical Communication”,但对科技信息、科技交流、科技传播、网络传播等的研究却十分活跃。 1.科技传播 J.D.贝尔纳(J.D.Bernard)是最早注意到科技传播的科学社会学家之一,他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用一章(第十一章)专门讨论科技传播。贝尔纳认为,“按照过去关于科学的概念,交流是科学家之间惟一的桥梁”,但是,“在今天我们已经明白科学情报数量之多已使其传播成为巨大问题”,“除非采取某种措施,我们就将面临知识一经获得就立即无用的局面”,因此“需要极为认真地考虑解决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划分为提供专门资料和提供一般资料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科学出版物本身的职能和科学家之间个人联系的其他手段,第二部分涉及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从贝尔纳的阐述中可以看出,科技传播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科学家之间的交流、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这三方面组成了科技传播系统。 W.O.哈格斯特龙(W.O.Hagstrom)将科学传播与科学奖励联系起来,提出了独特的“交换理论”。所谓“交换理论”,即主张科学家为了得到承认而相互交换科学信息。哈格斯特龙在《科学共同体》一书中完整地阐述了这一理论。在他看来,科学家向科学共同体贡献心智是作为礼物,以换取得到承认作为回报。“在科学中,提交的手稿被科学期刊接受就确立了赠礼者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地位——确实,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地位只能靠这样的礼物馈赠而得到——而且这还确保了他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声望。……科学的组织结构包含着以社会承认对信息的一种交换。”哈格斯特龙的贡献在于深入分析和探讨了科学传播的动因。 D.克兰(D.Crane)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是专门讨论科学交流问题的著作,她采用实证的方法,通过对乡村社会学和数学领域的研究,综合评述了自己对科学交流方面的研究,对科学创新的扩散、科学交流与影响的本质等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克兰的研究无疑对科学交流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翟杰全在《论科技传播》中将“科技传播”定义为:“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认为科技传播承担着把科技知识从其拥有者传递给接受者,使接受者了解、学习和分享这些知识信息的任务,基本功能是把科学家的“私有知识”转化为“社会共享知识”,实现科技知识的传递和扩散,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吴国盛在《科学走向传播》中指出,“传播”首先代表的是一种新的观念。“科学传播”就是把“传播”的理念引入对“科学”的理解之中,用“传播”的态度看待科学、对待科学。科学的“传播”化,表明“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现代观念已经或正在进入科学事业中,进入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中。科学传播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界内部的传播,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 2.科技传播模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注意对信息传播规律的研究,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1974年Meadow发表的《Communication in Science》一书。Meadow指出,人们试图通过建立信息传播的模型,用行为科学理论来研究信息传播的过程,研究的重点是学者为什么和怎样进行学术研究,他们是如何互相交流的,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方式发表研究成果和其他信息,出版发行机构和图书馆在学术信息传播过程中怎样发挥作用等。张勇的《科技信息传播模式研究》从信息的作用、信息化、信息网、信息技术以及科技文献传播、媒体传播、组织(中介)传播、网络和网络化传播等方面的理论和现实状况入手,研究了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科技信息传播的三种模式与应用途径。本人的《试论知识创新信息运动》一文把知识创新看作是创新信息的运动过程,认为知识创新的过程就是创新信息与人的认知能力相结合的过程,知识创新只有基于创新者的信息活动才能完成,知识创新中信息运动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知识创新的整个过程。邹志仁的《情报交流模式新探》提出应当依据信息交流的主体及其关系来建立信息交流的模式,并根据“终结元”介入程度将交流分为直接交流、准中介交流和中介交流。信息栈是严怡民在《现代情报学理论》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信息从生产者向使用者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必须是人或人工系统,其功能是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并且是信息交流过程中信息变异的重要影响因素。王琳认为栈理论和“中介元交流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两者的模式标准都是建立在对信息交流主体及其关系的客观反映基础之上的。但与中介元相比,使用“信息栈”的概念术语除了表明其传递的中介作用外,可以更加突出和强调它的吸收和利用信息并使之增值或衰减的功能,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实质。 3.信息网络化与科技传播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网络传播正在改变着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模式。Michael Nentwieh在《网络科学:信息传播技术改变学术交流模式》一文中,就信息传播技术(ICT)如何通过改变学术交流模式而改变科学研究的模式做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启发式的模型:ICT是个独立的变量,另有一系列相关变量,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新的体系,即网络科学(Cyberscience)。Rice在《网络分析和网络传播系统》一文中对CMC系统(电脑网络信息传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指出,网络已日益重要,而CMC系统的采纳和运用又是重中之重。CMC系统通过电脑和电信网络的联合作用来促进大量联网使用者之间的创造、处理、存储、修复、信息交换等各方面的能力。Leah A.Lievrouw和Kathleen Carley在《在“telesclence”时代科学知识传播模式的变化》中研究了在计算机、电话、传真机以及其他电信设备的工作环境下,科学家们是如何采用一种新的方式——“telesclence”来进行研 究的。文章指出,在网络环境下,刊物文章或者有组织的科学会议的数量不再增加,取而代之的是新电子基础设施上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的增加。Leah A.Lievrouw在《传播、意象和科学知识:一个概念框架和个案研究》一文中指出,科学家交流行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他们交流渠道、风格与信息、网络的复杂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Roosendaal H.E,Geurts P.A.T.M,Vall der Vet P.E.等在《科学传播的发展:关于资源链的思考》中分析了科学信息资源链的转化,并指出科学信息资源链的转化是与科学研究和教育相伴随而变化发展的。燕今伟的《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传播的变革》,从学术信息传播模式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人手,以参与学术信息传播过程的主要机构为出发点,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过程的变化,最后分析了信息传播模式的发展趋势。岳泉等的《网络信息传播透析》指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对传统的信息传播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改变着人类信息传播的模式。郝金星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式初探》中研究了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信息交流在网络环境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文章通过研究网络对信息交流的影响,分析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变化,进而提出了信息交流的网络模型。 信息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益,使得科学家们更倾向于利用网络。Walsh和Maloney探讨了网络对科学研究的合作结构和合作生产力的影响。他们认为,科学之间的协作越来越多,网络技术更能促进科学的团队合作。互联网技术可能改变科学合作结构,从而提高合作生产力。Walsh和Bayma在《虚拟大学:电脑网络信息传播(CMC)和科学研究工作》和《电脑网络和科研工作》中对电脑网络信息传播可能给科学研究工作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他们通过对四个领域科学家的访问,讨论在科研组织中网络传播的影响,认为网络传播能够催生新的合作机制,网络传播已经成为科学工作必需的一部分。他们发现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使用网络的频度不一样,这是由于不同领域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工作组织造成的。Stephanie Teasley和Steven Wolinsky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传播:远距离的科学合作》,论述了网络是如何支持远距离的科学合作的。网络通过快速的信息传播、协调大量复杂的实时关系,增强科学研究间的协作。特别是联合实验室——“无高墙的实验室”:高性能的网络结构连接政府、企业和院校,组成一个虚拟的整体,正是这一整体支持着远距离的科学合作。Kouzes、Myers和Wulf在《联合实验室:在网络上进行科学研究》中指出,现代许多复杂的科研成果都是多个研究机构合作的结晶,基于计算机的合作被应用于现代科学研究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二、科技传播的理论模式 模式,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是理论的一种简化形式,能向人们表明事物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传播学确立数十年来,传播模式创立了数十种,数量之多表示着信息传播模式研究的兴旺和人们对其的重视。 1.拉斯韦尔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中,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D.拉斯韦尔(H.D.Lasswell)。他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被称为“拉斯韦尔公式”,也称“五W模式”。 这一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它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但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了受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能揭示传播双向互动的性质。 2.申农—韦弗模式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申农(C.E.Shannon)和韦弗提出了有关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该模式是从通讯工程的技术设施中抽象出来的,它将通讯原理运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从而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该模式虽然提出了“噪音”的概念,但仍是单向、线性的模式。为弥补和发展申农—韦弗模式的不足,M.德福勒(M.DeFleur)提出德福勒模式。德福勒增加了另一组要素,以显示信源是如何获得反馈的,而反馈则使信源有可能使自己的传播方式更有效地适应信宿。 3.马莱兹克模式 G.马莱兹克(G.Maletzke)1963年提出了关于信息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在该模式中,他把信息传播放在一个受到各种社会力量、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环境中进行考察。传者和受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着互动、双向的信息传播,整个传播过程是在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完成的,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的系统。 4.米哈依洛夫模式 米哈依洛夫(A.L.Mikhailov)将科学情报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交流过程分解为非正式交流和正式交流,提出了广义的“科学交流系统”。他认为通过科学文献系统来进行的交流是正式过程,情报的使用者与创造者之间通过个人接触进行的交流是非正式的。这一模式的提出,可以说开创了情报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情报交流模式。该模式简单明了,有其合理性和实用性,缺陷在于它只是对情报交流的一个粗略描述,作为情报交流系统基本要素之一的“情报”并未在模式中得到反映,而且模式也没有考虑到环境对情报交流过程的影响。 5.假想的2020年信息交流模式 Hurd研究了新技术背景下科学交流的新变化,提出了假想的2020年信息交流模式。该模式立足于网络媒介,颠覆了基于纸质载体的信息交流模式。Hurd认为,无形学院仍将存在,网络工作站增进了成员之间的联系,成员们依靠网络保持联系,学术信息、原始数据被保存在服务器上供他人使用,网络提供相关研究信息和预印本文献。 三、知识创新中信息传播的阶梯网状模式 为进一步认识科技传播及其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在考察分析比较前人理论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构造了网络环境下知识创新中信息传播的阶梯网状模式。 知识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把创新过程置于三维空间中,可以看作是曲折上升的阶梯式攀登过程,每一个完整的阶梯都可以分为平缓面、转折点和倾斜面。而每一个平缓面、转折点和倾斜面都充满着信息传播的网状运动。在信息运动曲折上升的阶梯式攀登过程中,平缓面进行的是“问题”指引下的信息集聚活动。这个界面具有很强的信息加工处理功能,不仅吸取外部信息,而且也发送信息。信息集聚是对知识创新中的信息加以选择和协调,分析和综合,就如同潜能处于高度积蓄状态,稍有机会就能成为契机。转折点的关键是启发性信息的介入,这一介入使得信息集聚爆 发出巨大威力。创新者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某一信息的刺激,使之豁然开朗,产生飞跃。转折点可以说是创新成功的瞬间。倾斜面形象地反映出启发性信息的介入而导致创新的产生,表达了科学认识中的“顿悟”对知识创新的强有力推动。此时,知识创新中的关节点已经突破,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信息从模糊到清晰、从零散到系统、从潜在到显现,并在协调机制和反馈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加速运动,急剧上升,从而进入知识创新的高潮。 在知识创新的阶梯攀登过程中,信息运动曲折上升,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信息运动的积极主动性。引入信息传播流,把创新过程置于三维空间中,信息运动像一根红线,始终贯穿着创新的全过程。信息运动,特别是与外来信息的交流不仅表现在平缓面的信息集聚活动和各界面、阶梯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更突出地表现在转折点启发性信息的介入。 第二,把握了创新的发展趋势。知识创新的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也有停滞,甚至倒退的时候,信息运动也常常可能出现阻滞。但对于有毅力的知识创新者来说,这种停滞是暂时的,随着信息传播的发展,特别是启发性信息的介入,知识创新可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状况,信息运动的总趋势也是上升的、前进的。 第三,突出了创新者的信息能力。如图7所示,增加信息流宽度,缩短每一阶梯所用的时间,就意味着增强知识创新的时效性。要达到这一点,要求知识创新者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能力,即拥有很强的信息意识,从而能敏感地捕捉各种信息,特别是启发性信息,想方设法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应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处理信息,另辟蹊径利用信息等,这样,信息传播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阶梯式攀登过程中,每一个平缓面、转折点和倾斜面都充满着信息传播的网状运动。也就是说,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流中不仅存在着链式运动,而且存在着多重链式互动的运动模式,即网状运动。这是因为,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的运动系统。作为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由于存在着信息选择、信息反馈的多样性,从而造成信息传播及其运动的随机性和多路径。由此形成网络环境下知识创新中信息传播流中的网状运动,网状运动有如下特点: 第一,信息选择、信息反馈的多样性。信息选择是信息传播极为重要的一环。之所以要进行选择,是信息多样性造成的。可以说,对不同信息的选择造成了信息传播模式的不同。在信息传播中,对输入的信息存在着双重选择。第一重选择出现在外界信息开始输入系统时,创新主体不同,选择的标准就不一样,在一些科学家那里能输入的信息,在另一些科学家那里却根本不受重视,没有机会输入。具体表现为:那些在一个范式指导下已经成功地工作了很长时间的科学家,往往拒绝接受不同于原范式的异质信息;相反,那些受原范式影响不深的年青科学家易于接受异质信息。第二重选择出现在外界信息输入后,由于创新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其实质就是科学家思维系统中存贮着一种对信息状况的评价程序,这种评价程序来自科学家此前的科学认识和实践。这种程序一旦形成便成为评判信息的标准,而科学家总是在科学思维中运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来选择信息。正是这种信息选择的多样性,造成了信息运动模式的不同。此外,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传者输出的信息,不仅得到受者的信息反馈,而且由于传者本身也处在信息网络系统中,因此,这一信息互动、信息反馈就显得更加强烈、更加多样。 第二,信息运动的随机性和多路径。在信息传播中,由于信息选择的多样性和信息反馈的多样性,使得信息运动表现出很强的随机性,从而导致信息运动的路径不是唯一的,而是多路径的:一是传者1受者1传者2受者2传者3……二是传者在新的信息启发下,可能直接产生新的信息,或者直接对新的传者产生影响等,形成传者1传者2受者2传者3……三是在传者与受者的互动中产生的信息,对后来的某一个新的传者或受者产生影响,形成传者1受者1传者3受者3传者4……而在这所有的路径中,创新者始终既可作为传者,也可作为受者,参与到这一信息传播的复杂过程中。 科技研究论文:科技体制的概念分析——兼谈科技体制研究的新视角 论文关键词:科技体制 概念 组织方式 制度安排 综合国力 论文摘要:关于科技体制的研究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命题,但我国至今对其尚无统一的定义。本文在研究学术界分歧的基础上,界定了科技体制的概念。进而通过深入分析科技体制的要素和内容,提出研究组织方式、制度安排、政党制度和综合国力等新的视角。 我国近现代科技体制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基础上建立和逐步完善的。民国时期,我国开始尝试建立新型的科技体制,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建制并不成功。除了地质学等极少数学科,民国科技体制对于科技活动的作用十分有限。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前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我国的科技体制才真正建立起来。这一时期的科技体制有效地集中了当时稀缺的科技资源,为新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1985年以后,我国对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使其在运行机制等方面适应国内新形势的需要。这一时期科技体制对科技进步的作用十分明显。面对日益激烈国际竞争,1999年以后,我国政府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并着手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体制 日益成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度体系。 我国学术界对科技体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大多数研究者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在科技体制的基本概念上是模糊的,甚至产生歧义,这也影响了研究者对科技体制作用的深入理解。“科技体制”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本文拟对这一概念进行解析和界定,并提出科技体制研究的新视角。 1 学术界对于科技体制概念的分歧与笔者的界定 在英文中,并没有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ion(科技体制)一词。也就是说,这个词还没有确切的涵义。实际上,国外学术界很少对 “科技体制”进行专 门研究 ,而只是在 PublicPolicy(公共政策)和 Public Management(公共管理)等的学科领域中涉及到 ;真正对科技体制进行广泛而深入研究的是中国学者,这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命题。 在我国,也没有“科技体制”统一的定义。学术界的理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实践层面,一类侧重于理论层面。侧重于实践层面的理解主要是对政府文件的阐释,分歧不多,但笔者尚未发现比较完整、全面的概括。侧重于理论层面的,由于研究者角度不同,分歧很大,兹举例分析如下: 有辞书手册认为科技体制是 “指国家对科学技术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这种定义过于简略 ,而且缺少对其它构成要素的概括,显然不合适。 有学者认为,科技体制是“科技事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一种综合性社会结构和管理制度,它对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能否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影响作用。“这种定义看到了科技体制的本质是一种制度系统。从本质上讲 ,体制是制度的具体实现形态,包含在制度的范畴内。因此,科技体制的本质就是科技活动的制度化,即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但是如果把运行机制简单理解为“科技成果转化”,是不妥当的。 有学者认为,科技体制是“指科技系统的存在与运行形式。换句话说,科技体制是科技系统的形式方面,是科技系统的存在结构与运行形态。而科技系统是科技体制的物质承载者,构成科技体制的内容。”这种说法只是说明了科技体制与科技系统的关系,并不能明确地揭示科技体制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科技体制是“各个科技组织发展的复合体,这些组织是同分配资源以满足个人、集体和国家的需要相关的。它主要包括科技体系结构(组织系统)和运行机制(规则系统)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按照这样的定义,科技体制可以分为多种层次,在具体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界定。有学者认为,科技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方式,是科技系统各构成要素的组织结构及规定其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其中包含有科技活动中各层次、各部门权限的划分、组织形式、机构设置、工作程序和运行机制等等。”这个定义是比较全面和抽象的,但是对于制度安排概括不够。有学者认为,科技体制“是指科学技术研究与管理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权属关系和管理方式的结构体系。”个定义使用的是狭义概念,实际上指的是“科技管理体制”。 以上这些定义,从各个方面揭示了科技体制的内涵,对科技体制进行了初步的总结,指出它是一种制度系统,包含组织方式、组织体系、管理形式和运行机制等要素,对于深刻理解科技体制具有启发性,和我国政府的实践也大致吻合。不过 ,在有些方面还值得商榷,如从抽象性角度来说,职责、职能和管理方式等都可以涵盖在制度安排之内。另外,这些定义都没有完全涵盖科技体制的组成要素 ,忽视了其时间性、系统性、动态性等特点,有明显的不足。 现代科技体制的形成,是从美国开始的。二战结束后,万·布什调任美国国家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主任,他向罗斯福总统递交了一份研究报告,标题是《科学——无尽的战线》。这份报告的中心思想就是,科学研究是国家强盛、人类进步所必需的,因此政府有责任来支持、资助人类在这个领域的活动。它建议由联邦政府出资成立一个完全由科学家控制的 “国家研究基金会”,下设国防、自然科学 、医学等部门,分别掌管各 自的研究。《科学——无尽的战线》可以说是美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美国现代科研政策的基石,被誉为“开创新纪元的文件”。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为美国现代科技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以 1950年为界,美国的科技体制前后是不同的。在我国,如果以 1840年、1949年为界,可以划分出三种科技体制模式,其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同一种模式,我国科技体制在 1985年前后也大不一样。不同国家,或者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科技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对科技活动的组织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由此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就千差万别。因此,历史时期,组织方式和制度安排是构成科技体制的重要因素。 科技体制包含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是一种共识。组织体系是科技体制的表现形式,是行使科技活动组织和管理权力的物质载体,如果没有组织体系,科技体制也就不存在了。运行机制是科技体制的灵魂,是科技系统各构成要素连续不断的运行方式,科技体制赖此发挥作用,如果没有运行机制,科技体制就成了一个空架子。 此外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形式,科技体制必然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其中相关性最大的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等。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政府的实践,笔者认为:科技体制是一个国家一段时期内科技活动的组织方式、制度安排、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的总称,是表现科技系统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动态模式。科技体制是一种综合性的制度系统,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受到后者的制约。研究不同国家的科技体制,应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在内容上有所侧重。 2 科技体制研究的新视角 科技体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当不断拓展新领域,以使研究更加深入。实际上,只要我们细致分析了科技体制的概念,就可以找到新的研究角度。 2.1研究科技体制的要素,扩大研究视野。 对于科技体制的构成要素,研究者一般理解为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这种认识是有合理性一面的。组织体系是科技体制的表现形式,是行使科技活动组织和管理权力的物质载体,而运行机制则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运行方式,通过它发挥组织结构的功能。我们始终关注的是科技体制对科技进步的作用,也就是科技体制的功能,因此,与功能最相关的这两个要素就必然最受重视。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此,是不能全面理解和认识科技体制的,应当摒弃这种功能主义的方法,全面地研究科技体制的各种要素,以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 一个国家对科技的认识不同,国情特点不同,其采用的组织方式也就有所差别。科技活动不同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但是同样需要投入和消耗社会资源,同样有产出和效益,同样需要考虑资源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问题。建国初期,我国政府采用的是“全面规划,重点发展”的组织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集中了有限的资源,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但是,科技活动本身是复杂的并不完全遵从计划,如果削足适履,只会适得其反。另外,科技的产出及应用,也很难用计划来安排。这种粗放型的组织方式,有待于修正和完善。对于组织方式的研究 ,将有利于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提高效益,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制度把人们对科技的认识、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等具体化了。按照构成要素,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创制的,具有强制力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它通常由公共权威机构制定,也可以由有关各方协商制定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政府政策条例、国家机构的职能职责、公司规章、经济合同等。非正式制度是在人们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包括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在科学活动中非正式制度对生产知识这种思维活动的约束作用有效性和能力并不低于正式制度,而且在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下正式制度发生着变迁并最终决定着正式制度的演变。” 科技的落后,其背后的实质与根源就是制度的落后。古代中国成为世界文明中心之一,拥有四大发明;而近代中国却没有出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从而引出闻名于世的“李约瑟之谜”。学者林毅夫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科举制度的激励结构将人的创造力引离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抑制了人们从事技术创新的活力,从而阻碍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成长。圆一定意义上说,在中国,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有效的制度是最为稀缺的要素”翻。制度安排,则是根据社会需要为人们的科学活动设计、制定和供给一定的规则体系,包括对这些规则的运作程序或操作方法的设定。制度安排对创新的影响非常深远和广泛,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制度高于技术》一书中指出的,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对于科技体制,制度安排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视角。 此外,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具有行政化的特征,这种党政关系对科技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共产党行使权力的体制也是科技体制的组成部分,这是我国科技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2.2研究科技体制的内容,提高研究层次。 当我们开始对一个新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碰到的就是概念。概念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科学地认识和界定一事物的概念 ,是科学地认识该事物的前提,因为“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实际上指明了该事物的特定范畴明确了我们的研究对象。因此,当我们界定了科技体制的概念也就明确了科技体制的内容。 科技体制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具体来说:在科技投入方面,科技体制涉及到人力、财力资源的分配,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研究与发展(R&D)力量在政府、企业、大学的分布等。在科技产出方面,科技体制涉及到科学发明、发现的激励,科技成果的转化,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等。在科技影响力方面,科技体制涉及到科技贡献力的显现,高科技的储备,科学普及的广度和力度等等。此外,科技体制还影响科技人员才智的发挥,影响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速度等等。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对于科技发展来说,科技体制的影响是综合性和全局性的,它在总体上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当代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我们必须以科技根本内容,并且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紧密耦合,进行以综合国力为目标的全方位竞争 ,才能赢得在现今和未来国际社会真正有利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美国总统克林顿刚刚上台,就于1993年 2月 22日与副总统戈尔以《技术为美国经济增长服务:加强经济实力的新方针》为题发表了政策报告;德国联邦政府过了《关于保障德国未来经济环境的报告》;英国政府也于 1993年5月 26日发表了题为《认识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的白皮书》。世界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各种政策和措施来激励和推动科技进步,以提高科技实力,增强综合国力。这些政策和措施主要依赖于科技体制的贯彻和执行,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主要依赖于科技体制作用的发挥。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其基本的保障是科技体制改革能否顺利实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体制等制度系统的作用显著增强,科技体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从综合国力的高度来对待科技体制 ,把科技体制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指标,这是一个新的视角。 科技研究论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如何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科技部门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信息服务将成为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在认真分析国外经验和我国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可考虑把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我国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之中。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 一、信息服务将成为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更易取得成效 1.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需要良好的信息服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已经成为继资金、技术之后影响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由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企业。其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由于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周期日益缩短,技术更替日趋加快,只有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速度,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获得成功。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走出去,更要与全球的企业竞争,只有通过建立高效快捷的信息渠道,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及时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熟悉国外环境以及市场准入制度,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所需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在同国外企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2.政府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企业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迅速地对市场波动做出反应,适时地调整研究开发、经营管理及销售策略。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力量有限,加之单个企业获取信息的难度和成本都会加大,因此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统一规划和部署,打破区域、部门、行业、领域的分割与限制,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搭建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 1999-2000年,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连续对科技兴贸计划重点出口企业进行了需求调查,调查表明:出口企业普遍对“政府能够提供国内外的政策法规、市场需求信息”、“对企业如何进入国际市场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培训”有迫切需求。因此,创建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支撑企业快速反应的信息技术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规避等运营环节中提供专业化、结构化的信息资源以及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加入WTO 后,国家不能通过各种补贴直接支持企业的生产活动,然而为企业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确实被允许的,并成为各国促进本国企业发展,提高本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中,通过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更是成为各国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普遍做法。有关调查也表明,企业对政府服务的需要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上,有71.8%的企业认为信息服务是最重要的政府服务项目。 4.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更容易取得成效 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鉴于我国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我们认为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更容易取得成效。首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聚集在各地的高新技术园区,可以充分利用高新区所具有的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其次,科技型对本领域内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竞争对手的技术动向更为关注;第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信息的价值具有较高的认同,且与普通中小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基础条件。 此外,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为突破口,加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有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可以有力推动面向所有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国外的经验和启示 1.成立专门的信息服务咨询机构 欧盟针对中小企业建立了一系列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包括EICs、CORDIS、BC—NET 、BRE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服务。欧洲信息中心(EICs)作为中小企业的“首选信息服务窗口”,现已形成了覆盖整个欧洲经济区以及中东欧、地中海沿岸,拥有294个分支机构的信息网络。它向中小企业通报有关欧盟的活动和议案,包括研究与开发技术的信息及技术转让计划。欧盟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机构(CORDIS)负责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关欧盟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全面信息(包括计划的执行、结论等),同时还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合作研究伙伴,寻求研究活动的潜在资金来源等。创新传播中心(IRCs)负责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帮助,协助它们确认技术要求和合理技术,帮助它们参与欧盟科研开发计划。两个企业合作网络(BC—NET 与BRE )专门负责帮助中小企业在地区、成员国、欧盟乃至全世界寻求合作伙伴。 成立于1953年的美国小企业局创办的商业信息中心遍布全国的大中小城市,每个中心均配有8部10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向中小企业免费提供最广泛的信息服务和资料服务。 法国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各级工商会组织所属中小企业信息联网,发挥桥梁作用,提供海外市场信息。例如,法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希望到中国寻求产品和投资市场,但缺少有关信息和语言工具,因此,巴黎工商会最近成立法中交流委员会,专门承担向中小企业提供中国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家前往中国等事宜。 2.政府出面推动覆盖全国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挪威政府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支撑体系。具体做法是在主要大学和26所地方性学院中建立"国家增值信息专家网络",即TBIC(Technicaland Business Information Center )。这些大学与当地的研发机构合作,构成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与商务信息提供者(如商业数据库商)一起构成本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同时通过Internet,可以寻求全国其他地区的TBIC的信息支持,从而形成多级、分地区的中小企业信息保障体系。TBIC的突出特点是将信息专家和各行各业专家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资源纳入信息支撑体系,且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机构的智力资源优势。 日本政府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机构的跨区域合作,实现经营、技术信息共享。各都道府县的"支援中小企业机构"利用跨地域信息网络和共享的各种数据,向中小企业提供经营、技术和信息等各种咨询服务。日本政府还帮助为大企业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建立同大企业的信息通信网络,提高签订定货合约的速度和效率。 3.制定专项计划促进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美国政府实施了小企业信息服务计划。该计划在全国建立了信息网络,把信息分门别类地输入网络,供中小企业自由选用。中小企业信息服务计划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资金管理、专家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又可以防止社会资源的重复使用造成浪费。中小企业信息服务计划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资金管理、专家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又可以防止社会资源的重复使用造成浪费。 欧盟投入4400万欧元,启动了“进入信息社会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以融入国际市场。 4.出台各种激励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美国联邦小企业管理局推出了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网络经营的计划,为中小企业培训专门人才,尤其是培训网络技术管理人员,目的是使中小企业在网络化潮流中同大型企业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同时,政府方面还积极支持、协助中小企业建立行业性内部网络,实行信息资源共享,为中小企业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日本最近采取了一项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向各地的中小企业支援机构提供资金,帮助它们建立内部网络和加入因特网,建立广泛的信息和接收系统。 5.有针对性的为中小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 英国政府开通了“直接通向政府”主页,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该主页于1998年11月开通,提供包括1100多个文件的企业监管指导甚至各种报表,使企业可以方便、迅捷地在本地“一次性”办理完成政府要求的有关审批监管手续。 欧盟最近在因特网上开通了“企业之窗”网站,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欧盟乃至国际市场的变化,寻找商机争取打入国际市场。“企业之窗”内的信息资料包括经济新闻、贸易博览会信息、近60万家企业的年营业额统计、欧盟关于企业的法规和政策等。“企业之窗”可使用欧盟内部通用的12种文字调阅,是欧盟向企业提供的最方便、信息量最大的资料库。企业还可通过这一网站向欧盟委员会反映它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推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成为我国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根据课题组2003年对我国科技系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在参加调查的78家政府机构(主要是各地科技厅(局))中,虽然大多数单位均建立了网站,但普遍存在浏览量小(53%的网站日浏览量在100次以下),更新速度慢(能做到每日更新只占总数的11%),没有专人维护(57%的单位没有专人或只有一人负责维护)等问题。此外,的信息缺少深度分析,不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据调查73%的网站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主要原因是,缺少一个合适的机制,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要想维持一个运行良好的信息网站,为企业提供真正需要的信息,需要专业的信息分析人员,在不断了解企业需求的情况下,从繁杂的信息海洋中提取,加工和整理相关信息,显然作为一级政府机构的科技厅(局)没有精力做这个事情。另外,在地方科技厅(局)也没有设置这样一个机构或专业职位做这个事情。当然,缺少资金支持,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维护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设立专业化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2.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网络环境、机构建设、服务内容提供以及人才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构建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但资金、人才培养(主要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者,掌握信息利用和获取技能的人才也很需要)、内容建设则成为主要矛盾,而这其中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能够促进信息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还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因此一定的资金投入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当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共享,提高网络利用效率也是网络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人才培养和内容建设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信息服务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如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加工整理出企业所需的信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只有通过对企业需求的分析,生产出满足企业需要的信息产品,为企业提供满意的信息咨询和服务,才能显示出信息服务的价值,信息服务业才可能获得持续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进入信息服务行业。 因此,作为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主体的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而观念的转变、机制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 3.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成为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服务体系作为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加强,世界各国都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为本国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也加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科技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2003年更是提出了科技中介被科技部确定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但是,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成,绝非一日之功,应该把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该纳入我国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分阶段建设的具体目标,通过有效组织和科学实施,全面推动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广泛的服务网络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渠道。鉴于中小企业缺少获取信息的资金、人力和手段,应尽可能采取各种手段,如网站、纸介信息、刊物等,提高中小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二是专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对现有机构的人员培训、吸纳新人进入以及组织离退休科技人员发挥余热等手段,建立一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高水平信息服务的专家队伍;三是大力发展从事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中介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需求、产品和行业发展趋势、投资机会介绍、投资风险评估等信息,减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充分利用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聚焦的特点并,建设区域性信息服务平台;五是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建设富有专业特色的信息服务平台。 2.加强机制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多层次、多主体的信息服务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将一部分职能、一部分资源剥离出来,通过对原有人员的培训和吸引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加盟,组建面向企业服务、公益性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开放政府信息资源,鼓励市场力量进入信息服务领域,通过竞争,激活和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其利用效率。 3.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专项资金 资助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鼓励专业厂家参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及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软硬件开发。我国政府可为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购置的设备提供信贷担保,给予优惠贷款、贴息贷款,同时也可给予正从事信息化的中小企业降低税率、税收减免、一定的财政补贴等财税支持,并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和股票上市等方面,对信息化确有成效的中小企业给予积极支持,从而在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扶持体系。 4.开展“送信息到企业活动” 了解企业需求,建立联系渠道,及时为企业提供所需信息。同时对企业进行培训,帮助企业掌握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为中小企业提供网上查询、主页制作、网上商城、虚拟主机等综合性信息服务。 5.以科技兴贸信息网为依托,建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专栏 在已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广泛搜集国内外技术动态、市场信息,建立一个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直接服务的数据资料库(包括:项目库、人才库、产品库、物资供求库、政策法规库等),使中小企业以较少的费用及时、准确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与各级政府、相关网站建立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扩大信息来源,形成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科技研究论文:浅谈态度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关键词: 态度理论 科技创新团队 管理 论文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和管理学中沟通和激励因素的比较分析,将态度理论引入管理中,主张对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创新型管理。以求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 思想教育与心理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思想教育必须遵循心理学规律。知觉是个人对客观事物、对他人的一种认知心理过程。在知觉基础上与人交往、与客观事物接触,就会逐渐形成态度。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生活环境、知识构成的不同,待人处世的态度往往也不同,态度差异是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态度作为心理上的一种准备状态,支配着人的一系列活动,是行为的基础和诱因,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态度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社会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将态度理论引入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是心理学与管理学两门学科的创造性结合,这一结合必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也有利于加快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1 态度理论概述 态度是个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持久的、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张德,2004)。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或在工作交往中,总是对人或事产生不同的反应,做出各种各样的评价。这种对客观对象表现出来的积极、肯定的或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当这种心理状态变得比较持久稳定,就会成为态度。 态度具有指向性,态度必须有态度主体即态度的持有者(一般指个人),以及态度客体即态度对象。作为态度的主体,人因为在性别、年龄、文化、个性、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着差异,因此对待每一个客体会有不同的态度。态度的客体存在于很多方面,包括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或者仅仅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念等等,因此,同一个人对不同的态度对象会有不同的态度,甚至同一人对同一态度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内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刘永安,2002)在态度主客体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主体一般是通过不同态度客体对自身的利弊情况逐渐产生不同的行为倾向。 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认知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及评价,如对一个人或一件事情的褒奖和批评。情感即人对事物的好恶,带有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人的喜爱或讨厌、热爱或憎恨、尊敬或厌烦、热情或冷淡等,都反映出人的态度。态度与情感不完全相同,但态度包含情感倾向,情感可以直接反映出态度。意向即人对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态度不同于行为,但态度含有行为倾向,人的行为可以反映出他的态度(张德,2004)。 2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点,更是产业结构高速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因此,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新时期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人才队伍建设是自主创新的根本,而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柳洲、陈士俊,2006)。为什么只有进行科技创新的团队化管理才能最大程度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呢? 一方面,科技人才的管理要是创新型的管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它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又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都包含在“维持”和“创新”中,因此,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2005)。所以与一般的团队管理不同,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团队,在这个团队管理中,不能教条死板,不可以墨守陈规。而要时刻保持创新精神,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渗透,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实行新的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科技人才的管理要是团队化的管理。首先,团队化管理可以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科研人员的归属感,通过他们相互理解达成共同目标,从而有效地把个人目标融入和升华为团队目标。其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技能互补,为队员在互动中彼此受益提供了基础,通过相互帮助和支持,不仅有助于增加工作的满意度,使队员拥有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提高队员的创新效率,而且有助于促进工作的协同,产生比个体简单综合高得多的生产率。最后,与一般的科研群体相比,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间通过在研究课题中的分工协作,极大地提高了交流沟通的频率,通过这些交流与共享,不仅使研究的课题迅速完成,而且有助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本学科领域的应用,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 3 学习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前文分别对态度的概况以及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现在我们将对关于态度的理论做一个罗列,其实关于态度的理论有很多,例如:学习理论、诱因理论、预期价值理论、认知反应理论、认知理论、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层次理论等等。下面,文章会将学习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引入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中,分析这些理论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 3.1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C.I.霍夫兰。他认为,人的态度主要是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而产生的。联想、强化和模仿正是学习的三个主要机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重视联想,强化理论重视强化,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模仿。 3.2 学习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激励。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可以将学习理论运用于团队人员的激励过程中。激励就是通过影响职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在企业经营中的行为。在学习理论中,包含了强化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所以根据这些理论的要求,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就要坚持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以强化理论为例,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物的函数。如果刺激物对他有利,这种行为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这种行为会减弱直至消失(张德,2004)。因此管理者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可以通过科技成果奖的设立、科研经费的增减、科研人员的配备等方面作为组织对团队表现的正强化。适当的正强化可以激励这些团队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有利于各个科技创新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消弱直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现阶段我国的科技创新团队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的行政化趋向。科技创新团队理应是学术严谨的管理氛围,但近年来一些高校对人才的管理过于偏向行政化,科研人员越来越在意科研经费的多少和行政职位的高低,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含金量。甚至个别地方还发生了惨假、抄袭的学术腐败事件。对于上述现象,管理者予以行为的负强化,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保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4 认知失调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4.1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列昂.费斯廷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试图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认知失调是个体可能感受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和谐。这个理论认为当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张德,2004)。失调通常是心里上的不舒适,它使人致力于缓解这种失调,用协调的因素来代替失调的因素。 4.2 认知失调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认知失调理论有助于预测人们行为改变的倾向性,例如,如果由于工作需要要求人们去做与他们的个人态度相冲突的事情,他们将努力改变自己的态度,以便使他们的态度与言行协调一致。团队在管理中,沟通十分重要。团队成员与外部人士交流,组织者与被组织者的信息传递,管理者与下属的感情联络,控制者与控制对象的纠偏工作,都与沟通相联系。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团队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是管理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团队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的桥梁。 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引入认知失调理论要以沟通为其媒介,在认知失调理论中的不和谐要通过沟通达到和谐,通过团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沟通,可以使被管理者认识到已发生的不和谐因素并不太重要,愿意试图去改变这种不平衡,而不能使团队成员认为所产生的不和谐是不可控制的结果,那样他们就不大有可能改变已有的态度,从而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此外,众所周知,创新是对原有的思想,原有的原则的一种突破,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革新,所以在科技创新团队中的成员要有一种用于打破常规,坚持己见的精神面貌。所以在科技创新团队中冲突会时常发生。传统观点往往只看到了冲突的消极影响,把冲突当做组织的内部矛盾、斗争、不团结的征兆。因而管理者总是极力的消除、回避或掩饰冲突。事实上,由于沟通差异、结构差异和个体差异,尤其是在一个创新团队中,这些差异和不同的观点都客观存在着,有冲突在所难免。所以,要看到冲突的积极作用。一个没有冲突的团队必定对所有事情都持相同的观点,这样的团队就缺乏创新意识,当然,这也与我们一直倡导的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科技研究论文:浅议压力管理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应用研究 论文关键词: 压力 工作压力 压力管理 科技创新团队 论文摘 要:中国企业为适应国内社会转型、国际经济全球化双向巨变,频繁变革组织管理模式,不断调控资源配置布局,以谋求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而这正导致企业员工自上而下普遍承受着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异常压力,尤其以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所面的为不断更新技术,超负荷透支脑力,无条件输出体力等更高层次的创新压力最为突出。在阐述压力和工作压力定义的基础上,分析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作特点,探究团队工作压力管理新模型的构建,并进一步探讨压力管理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1 工作压力概述 工作压力的产生既有组织环境的原因,也有成员个人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它是组织和成员个人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对工作压力进行管理时,如果仅仅依赖成员个人能力缓解压力,那么企业只能教育或培训成员如何单方面应对压力,而不是从源头上解决工作压力问题。因此,解决减少乃至消除引起压力的源头诱因问题,组织和成员必须积极的进行双向压力管理配适。 2 科技创新团队工作压力管理新模型的构建 2.1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工作特点 科技创新团队中,技术性成员占很大比重,他们身为团队乃至企业的骨干力量,与其他团队的从业人员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工作特点: 2.1.1 复杂性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工作多属于思维活动复杂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这种劳动,需要经过特殊的专业训练,通过训练获得在该工作领域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需的能力。需要成员不断地对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确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法,攻关重大课题项目,突破原有技术瓶颈,创造自主产业价值。而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个人劳动价值隐藏在技术、产品整体性和功能性中。因此,技术、产品的高度智力集成体现了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却并不彰显每个成员的智力投入。成员的工作通常是团队协作中的一个环节,个体离不开团队集体力量,团队也不能没有个体的能动性,所以难以区分个体与团队的劳动成果。 2.1.2 长期性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劳动的长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能力的积累具有长期性。科技创新成员是高层次人力资源,其脑力劳动,无论在经济理论上,还是在企业实践中都视为必须加大投入的智力资本。这种投入必然要以人才储存作为基础,唯有长期培养、不断投资才能形成的理论上和实践中所理想的人才能力储存。另一方面分析劳动行为与劳动绩效之间的反馈不难发现,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脑力劳动要比一般体力劳动所需绩效反映时间长。其团队的劳动绩效反馈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显现,短期内很难用一种精确的计量模型加以确定。 2.1.3 创造性 创造性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自身及其劳动成果的最本质特性。首先,创新是科技创新团队劳动实现价值的根本所在,通过专项劳动发现新现象、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方法,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将创造性劳动转化为全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其次,创新是成员以其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大脑的思维、联想、加工和创造来进行科研、设计、管理和服务的能动过程。其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知识的传播、运用和创新。因此,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创造性工作,决定了其工作性质永远都不可能被电脑或更先进的技术性物质所取代。 2.1.4 自主性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劳动不同于一般劳动,其劳动过程往往处于无形当中。只要劳动者自身愿意,无需要固定的工作场地,他就能随时随地进行思考和探索,进行设计和创新。因此,对于科技创新团队成员而言,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过程既可以不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地点,也可以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流程和步骤,以实现工作自主性的要求。所以工作中强调自我引导的成员大多追求灵活自由的工作环境,喜欢相当独立的工作模式,倾心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 2.2 工作压力管理新模型的构建 压力管理模型的构建除了应对压力产生与作用机制开展研究,还应当从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丰富、拓展模型的管理实践与操作内涵与外延。其中,个体方面的压力管理主要体现在组织帮助成员更好地应对压力,个体通过自身调整缓解因过高的工作压力带来的身心伤害。而组织方面的压力管理则表现为对压力源进行有效控制,建立、完善和运作工作压力预警机制,工作压力保障机制等。这两个方面共同支撑了工作压力管理模型的结构框架。 3 科技创新团队压力管理应用策略 3.1 工作压力管理 3.1.1 工作本身的压力管理 (1)制定工间休息制度:企业制定合理的工间休息制度,并配置相应的活动场所、配备相关健身休闲设施。劳逸结合的工作模式、丰富多样的休息项目不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工作的疲倦厌烦情绪,缓解成员长时间工作产生的压力,而且有助于改善组织管理形象。 (2)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性质的不同也表现在工作时段的差别。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创作灵感迸发、抽象思维活跃常常出现在深夜,通宵工作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保障充足的睡眠和第二天良好的工作状态,企业可以根据科技创新团队自身的特点,敲定合理的上下班时间段。 (3)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多层次、高流量、全覆盖的公司内部网络。成员可以利用内部网进行各项技术交流和学习;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络实现网上培训、智力资源共享,充分共享内部网络资源为成员学习新的技术业务提供条件。 3.1.2 事业发展的压力管理 (1)企业通过正式传播渠道向成员传递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和目标方向,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测评以及职业生涯规划。 (2)绩效考核要充分体现科技创新团队成员能力和业绩,让有工作能力的成员承担更具挑战性的责任。 3.1.3 组织结构氛围的压力管理 (1)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 良好的组织文化使成员寻求企业支持和缓解工作本身造成的压力成为可能。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文化不单单通过书面文字体现出来,还需要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其顺利实现。华为的价值观就是:奋斗、奉献。企业不仅通过内部刊物《管理优化》、《华为人》等向成员灌输这一价值观念,在薪酬政策和晋升制度等方面也充分体现这一价值理念,所以华为的价值观在庞大的成员队伍和偌大的公司当中得到了内化和外显。 (2)增强成员决策参与和工作自主性。 同时,缺乏决策参与和工作控制也是强有力的压力根源,许多策略可以改善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控制的感觉和增加工作决策的机会,比如:构建和发展半自治工作小组、工作圆桌会议。企业中有许多项目组,它们是为了完成某个项目或者不同的职能任务而组建的团队,其中的成员面对同样的工作目标,因此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就目标的实现过程、实现手段、每个人的责任范围等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决策,调动和增加每个人的决策参与性。 3.2 组织、个人压力应对策略 3.2.1 组织应对策略 (1)对成员进行工作压力知识的培训。 由人力资源部门专门人员负责选择培训资料或者教材,包括工作压力的产生、影响因素、作用过程、应对策略等内容的资料或教材,也可根据自己企业实际进行选择。培训可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利用企业内部网络资源成员自修模式,利用外部咨询机构培训方式等。专项培训有利于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正确认识工作压力、科学掌握应对工作压力的基本方法。 (2)企业福利政策。 根据成员工作中中常见的困难将企业制定福利政策所面临的问题划分为:与工作相关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事业发展问题以及成员经济困难问题等。企业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成员提供调理思路、调节人际的服务;也可以制定诸如成员购房的无息贷款此类福利政策为成员的实际需要提供帮助,从而缓解不同问题造成的工作压力。 带薪休假政策建立和完善,则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热情,激发创新潜力。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可以依据制度调整、积攒和申请假期。企业还可依据运行情况照顾、奖励额外假期。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组织成员集体外出旅游或者其他休闲娱乐活动。优厚的福利政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文化外在的社会感召力,而且可以加强企业内部成员凝聚力。 3.2.2 个人应对策略 (1)自信心的培养。 抵御工作压力并保持乐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信心。面对工作上的问题,即使有实力但缺乏自信心也容易陷入“不行了、做不到”的消极思想中,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压力。培养积极自我需要健强的体魄为载体;积极的自我对话为模式;正确的自我认识为基础;合理的自我发掘为动力。在成功突破一次次挑战性工作中,逐步培养起自信心,并通过增强自信心大大缓解工作压力。 (2)时间管理。 许多工作压力是由于时间不够造成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是缓解工作压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有效管理时间就是要改变诸如犹豫不决、精力分散、遇事逃避、办事拖拉和完美主义等错误的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积极的时间管理包括把工作按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处理,改变自己做事的偏好,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制定完成期限等等。对工作采取ABC管理法可以有效利用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缓解工作时间紧张带来的工作压力。 (3)社交支持。 来自亲人、同事和朋友的社会支持,在人们心理上会产生强烈安全感和归属感,对增强人们的自信心,提高个人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产生巨大影响。与来自亲人朋友的支持相比,与同事和主管人员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得到为自己提供客观分析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工作同事或督导的社交支持能更有效地缓解科技创新团队的员工的工作压力。 (4)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度的锻炼,科学的放松技术都被证明对缓解工作压力有积极作用。例如:参与体育锻炼能够增加社交机会,强化自我意识、保持自我功能控制有效性。将体育锻炼中使用的正确呼吸方式运用到普通工作放松间歇环节,有利于减轻紧张感达到缓解工作压力的作用。对科技创新团队成员而言,参与体育锻炼对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明确参与的动机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4 结论 由于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工作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创新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企业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要科学合理应用压力管理理论,从企业层面做好员工工作本身和事业发展的压力管理。企业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参与企业决策意识,提高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工作的自主性,加强对员工工作压力知识的培训,为员工提供合理的心理咨询等方面来做好员工的压力管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的员工自身而言,也要积极学习压力管理理论,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努力增强自信心,做好合理的时间管理,通过社交或其它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缓解工作中紧张的情绪和压力,从而使自己以饱满的精力和心态来面对工作。 科技研究论文:浅析古希腊罗马时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 论文关键词:古希腊罗马 科技伦理 神话 科学技术 道德 善 论文摘要: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活跃期,这一时期的科技伦理思想是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雏形。它深受古希腊神话的影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是其核心;对后世科技伦理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作用。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活跃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诞生了众多学术流派。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伦理思想正是在这片丰沃的文化土壤上孕育发展的。基于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学者们提出了朴素的科技伦理思想,形成了该时期科技伦理思想的理论框架。纵观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史,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伦理思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雏形。研究这一时期的科技伦理思想对我们认识现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现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古希腊神话呈现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端倪 古希腊神话折射了当时人们朴实的宇宙观、自然观,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朴素的科技伦理思想。马克思说过:“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古希腊罗马时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只能把对自然征服的渴望寄托于想象。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就是由想象创造出来的征服自然的化身。人们借助神话中神和英雄的力量达到征服自然的愿望。而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是征服自然的杰出代表,这些神话故事反映的其实是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征服自然的事迹。 1.赞扬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的精神 征服自然造福人类是科技伦理的重要准则之一。这一准则最初体现在古希腊神话中提坦神普罗密修斯盗取火种送给人类的传说中。普罗密修斯为了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违抗了众神之父宙斯的禁令,盗取天火给人类,教会了人类使用火种。这引起了宙斯的愤怒,于是宙斯命令火神赫淮斯托斯和强力神克刺托斯以及暴力神比亚将普罗密修斯钉在高加索山的峭岩上,让鸳鹰每天啄他的肝脏,直到后来被大英雄赫刺克勒斯解救出来,才重获自由。普罗密修斯在明知盗取火种会触犯禁令的情况下,仍不顾个人安危,要为人类送去福社的行为,正是古希腊人对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精神的颂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火”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代表了一种知识技术,学会了使用火,就学会了改造自然的重要技艺。普罗密修斯盗火的行为,正是科学技术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的最初体现。 2.歌颂征服自然勇于献身的道德品质 古希腊神话中很多故事都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勇于献身的科技道德品质。赫刺克勒斯的传说便是典型代表。赫拉克勒斯在婴儿时代就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当两条毒蛇爬向他母亲阿尔克墨涅时,“他两只手各握着一条蛇的脖子,用力一捏,就把它们捏死”。在他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抵制住了“堕落的享受”女神的引诱,接受了“美德”女神的劝诫,“他决定走‘美德’的路,而且不久就有一个使他为善的机会”,只身去喀泰戎山猎杀凶猛的狮子。为了给人类带去幸福,他接受了国王欧律斯透斯的苦差,要完成困难重重的12件大事。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做到了,最终升格为神。赫刺克勒斯在希腊神话中的故事含义深刻,他的事迹是古希腊人同大自然不懈抗争的一个缩影。他勇敢机智、坚毅不屈,为了人类的幸福,勇于献身。这些勇敢的行为体现了当时古希腊人在改造自然中高尚的科技道德品质。 3.体现出征服自然团结协作的优秀思想 团结协作是科技道德规范之一。这一规范在古希腊神话中有充分体现。比如伊阿宋为了恢复他的王位继承权,被他的叔叔拍利阿斯要求去取金羊毛。获取金羊毛的难度是难以想象的,于是伊阿宋在造船手阿耳戈斯的帮助下造了一艘叫做“阿耳戈”的大船,然后邀请了希腊著名的英雄来参加这次盛举。这些英雄们为一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在美狄亚的帮助下,终于取得了金羊毛。又比如,在墨勒阿革洛斯猎取卡吕东大野猪的故事中,他召集了众多的英雄来完成此事。在整个打猎过程中,“有些人布置网罗,有些人放出猎犬,别的人又寻觅野猪的脚迹”。不管是著名英雄,还是普通猎手,人们各有分工、彼此配合,为人类除去了大害。由此看出,古希腊人在同自然斗争中,是十分推崇团结协作精神的,不管你是多么杰出的英雄人物,都要在团结协作的前提下才能退到征服自然的目标。 4.倡导征服自然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也是科技伦理思想的重要准则。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已经朴素地反映了这一科技道德思想。在拍耳修斯的故事中,他奉父命去割下众怪之父福耳库斯的第三个女儿墨杜莎的头。墨杜莎是一个头上盘着许多毒蛇的怪物,谁看见她,就会立刻变成石头。拍耳修斯从赫耳墨斯那里借得了青铜眉碗当他来到墨杜莎熟睡的地方时,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发挥创造精神想到了一条妙计。他背对墨杜莎站着,将青铜盾举起,从发光的盾牌中看见了墨杜莎的形象,于是趁机割下了墨杜莎的头。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的聪明才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能够勇于创新。 二、古希腊罗马时期科技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学技术具有直观性、经验性、猜测性的特点。当时的哲学家探讨有关科技道德的问题,只能出于对自然界直观的、经验的认识,那时的科技伦理思想,更多的是散见于当时哲学家、科学家的各种论述中。 1.数是道德的根源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始基是‘一元’。从‘一元’产生出‘二元’……从完满的‘一元’与不定的‘二元’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一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既然数创造出了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万物,因而道德也是由数创造出来的。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的关于数的哲学体系中,数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代表万事万物的本质。数被抽象成脱离客观事物并先于客观事物的存在,一切客观和非客观的东西都是由数而生。因此,道德也必然以数为基础,在本质上是数的派生物。正如徐少锦先生所说:“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建立在对数的神秘理解基础之上。他把数与道德联系起来,企图从数学知识中引出道德知识,用数学说明道德。”毕达哥拉斯把道德归属于数,蕴含着以数为代表的科学知识派生出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 2.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比毕达哥拉斯前进了一步,提出“美德即知识”。他说:“我们不是说美德是一种善吗……但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他认为美德和知识是一致的。他说:“正义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决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在苏格拉底看来,人只有具有知识,才具有道德,一个人是否有道德是以是否有知识作为依据的。他所指的知识既包括道德知识,又包括自然知识。罗国杰先生认为:“他把科学的真知和道德的真知看作一回事—都是知识”。苏格拉底所指的正义和道德行为的内涵,已经由对人的一般的道德品质要求扩展到了泛指一切事物美好的本性。正义的事和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善的,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这种美好,选择去做它,那么这个人的行为是道德的;相反,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些知识,就不能去做正义的和道德的事。一切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关的技术、经验都可以称为技术知识。一个愚昧无知的人,不会认识到善,更不会用善的知识去为人类造福。因而知识是与善联系起来的。 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们没有明确而直接地提出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而他肯定了知识的道德功能,认为愚昧的人没有道德,只有具有知识的人才有道德,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美德从知识中来,知识与美德具有同一性。苏格拉底看到了知识对道德的作用,但也片面地夸大了这种作用,这是不足取的。 3.善的理念是科学和真理的来源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与发展。柏拉图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善的理念派生出来的,善的理念是一切的基础。他说:“这个给予认识的对象以真理并给予认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识和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识是好东西,但它却是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科学是对真理的理性认识,也是由善的理念派生出来的,科学和真理是从属于善的理念的,善的理念比科学和真理更有价值。他强调:“因为我已经告诉过你多次,说善的范型是最高的知识,所有别的东西,唯有利用善的范型,才能变为有用和有益的……没有善的范型,则其他任何的知识或财产,都于我们毫无益处……如果我们没有美和善的知识,一切其他事物的知识有任何的价值吗?一定没有。”从柏拉图关于科学、真理和善的关系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善的理念是科学和真理的来源,没有善的知识,其他一切知识没有任何价值。 4.自然是决定人快乐和幸福的根源 德漠克利特的观点与柏拉图的观点不同。德漠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的观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认为灵魂和精神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他从唯物主义的路线出发,解释自然规律与人生伦理的统一。他认为原子是决定人生怡然自得和幸福的原因。他说:“太阳和月亮是由同样的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光滑的和圆的,灵魂也是由这种原子构成……生活的目的是灵魂的安宁……灵魂平静地、安泰地生活着。”德漠克利特从原子论出发为自然观和伦理观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他认为宇宙是和谐的,是因为构成宇宙的原子分布是平衡的。伊壁鸿鲁继承了德漠克利特的思想。他认为自然科学是人获得快乐的根源。他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宇宙的性质,而是生活在对那些关于宇宙的寓言所说的事的恐惧之中,对于这个人来说,排除对所谓最主要的事物的畏惧,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人没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享受无疵的快乐。”他明确指明了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就认识不到宇宙的性质,认识不到自然规律,因而无法从宇宙的变化规律中体会到人生的快乐。这就是说人应该去积极探索自然、认识自然规律,获取人生的快乐。 卢克莱修进一步发展了伊壁鸿鲁的思想。他说:“是一个希腊人(指伊壁鸡鲁)首先敢于抬起凡人的眼睛抗拒那个恐怖。”他认为认识自然运动规律是理解幸福的前提。他在《物性论》里论述了物的存在本性与道德的关系,认为物质是永恒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他说:“竟然看不见自然为她自己并不要求任何别的东西,除了使痛苦勿近,叫它离开肉体,除了要精神享受愉快的感觉,无忧无虑。因此,我们看见我们有形的生命所需要的东西根本很少,只是那些能把痛苦去掉,又能撒下一些欢乐的东西。”这就是说自然只是为了人们精神愉悦,而并不要求别的东西,如果人们追随自然的本性,就不应该去追逐名利、财富。人们之所以出现道德缺失行为,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本质,没有从构成万事万物的原子运动中理解幸福的含义,自然规律与人的道德相互联系,人们只有理解自然万物的运动规律,才可能实现精神的愉快,获取人生幸福。 5.科学技术以善为目的 亚里士多德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科技伦理思想,他不同意柏拉图把善当作是科学技术的来源的观点,而认为科学技术以善为目的。他说:“每种技艺,每种学科,以及每种经过考虑的行为或志趣,都是以某种善为其目的。”亚里士多德是从人的行为的目的来阐述他的这一观点的。他说:“由于行为,技艺、科学的种类繁多,所以它们的目的也种类繁多。”这里,人的行为不仅指一般的人类行为,而且包括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他认为这些行为产生了种类繁多的技艺、科学,而这些技艺和科学通过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又表现出种类繁多的目的。技艺、科学的目的与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的目的是一致的。而人的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追求善的。这就是说这些种类繁多的技艺、利学的目的也是直求善的。 6.重视科技道德修养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科学家都十分重视科技道德修养。德漠克利特提倡勤奋好学的科技道德修养。他说:“大部分天性不能干的人,由于练习而变成能干”。他认为要敢于说真话,提倡求真务实的科技道德修养。他说:“说真话是一种义务,而且这对他们也是更有利的”。他甚至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追求真理、刻苦钻研的科技道德修养。他说:“任何艺术,任何科学知识,都不能不经研究而获得。”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明确地提出了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科技道德修养。他说:“一个坦诚的人,一个爱真理的人,他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中是真实的,而在差距悬殊的事情中就更为真实了;他唾弃虚假,不但因为它是可耻的,并且因为它本身。”亚里士多德提到的“爱真理”、“真实”、“唾弃虚假”,即是说人应该热爱真理,应该求真务实,不应该弄虚作假。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面对攻进城里的罗马士兵利剑仍然进行数学研究,将生死置之度外毫无惧色,不幸被杀害,体现了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崇高品德。这种献身科学的科技道德精神,是他良好的科技道德修养的表现。卢克莱修也强调求真务实的科技道德修养。他说:“还必须用推理认识天的规律和面貌。”这里说的用推理认识天的规律,指的是科学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客观实际、实事求是,要有求真务实的科技道德修养。 三、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科技伦理思想的核心 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科学家的科技伦理思想都是依据当时的生产实践和对自然界的质朴认识,围绕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展开论述的。每一个流派对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都有自己的见解,无论是从探究科学技术与道德的根源上,还是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上,都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探讨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科技伦理思想的核心。 1.探讨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贯穿这一时期科技伦理思想的始终 纵观古希腊罗马时期科技伦理思想,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的探讨贯穿该时期科技伦理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最早认识到科学技术与道德有联系的是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他看到了科学技术中蕴含的善的意义。在泰勒斯的雕像上刻有这样的铭文:“去寻求一种唯一的智慧。去选择一种唯一的善”。这里“寻求智慧”与“选择善”是统一的,“寻求智慧”也就是寻求知识,包括寻求科学技术知识。这即是说寻求科学技术知识与选择善是一致的。毕达哥拉斯的“数是道德的根源”、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柏拉图的“善的理念是科学和真理的来源”、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技术以善为目的”、德漠克利特的“原子是决定人生怡然自得和幸福的原因”、伊壁鸿鲁的“自然科学是人获得快乐的根源”和卢克莱修的“认识自然运动规律是理解幸福的前提”等观点,说明这一时期的科技伦理思想至始至终都在探讨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讨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 这一时期的科技伦理思想都以探讨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为中心,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二者的关系。 (1)从根源的角度探讨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从数是道德的根源上说明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的。该学派认为宇宙万物由数构成,由此推论道德也是从数中产生的。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数”是潜在的科学技术。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和谐的数目,数目本身就包括了各种各样和谐的特性,它派生了道德。柏拉图是从善的理念是科学和真理的来源上论述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的。他认为善的理念是超脱一切客观现实和主观意识之外的世界的本原,是知识和真理产生的原因。在柏拉图看来,善的理念派生出科学技术知识。他说:“科学和真理可以认为像善,但还不就是善;善比科学和真理有一个更高尚更荣誉的地位……善必定是不可思议的美,它是科学和真理的作者”。柏拉图将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都归结为一个虚幻的善的理念,这是错误的。 德漠克利特是从原子的运动变化是道德的来源上解释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的。他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的本原,灵魂、精神、意识和道德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伊壁鸿鲁是从自然科学是人获得快乐的根源上阐述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的。他认为没有自然科学知识就不能享受无暇的快乐。 卢克莱修继承和发展了伊壁鸿鲁的思想,他是从自然运动规律的角度出发阐明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的。他探讨了自然的本性与道德的关系,从自然运动变化的科学规律中看到了道德的意义。 (2)从目的的角度探讨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从思考科学技术追求的目的出发,提出科学技术以善为目的的观点,第一次将科学技术和善的关系问题从目的论的角度上明确提出来,这是认识上的飞跃。 亚里士多德从目的的角度论述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比前人和同时代人前进了一步。以往人们即使提出二者具有某种联系,但论述得较为粗浅。“科学技术以善为目的”就较“数是道德的根源”以及“美德即知识”更加明确,更加理论化。因为不管是毕达哥拉斯的“数”,还是苏格拉底的“知识”的论述,都是潜在地指科学技术,但还不明确,不具有确定性。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科学技术以善为目的,使这一理论规范化、系统化了。 亚里士多德还批评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有一个超脱一切客观存在的抽象的善,它派生一切。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善,这个善是客观的,并非抽象的。他说:“善对于每一种事业或每一种技术看来都是不同的。战术的善不同于医术的善,其他各种技术也莫不如此。”他提到科学技术以善为目的的合理性。他还将善和幸福联系起来,认为“行为善的顶点是幸福,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他将幸福作为“行为善”的归宿,即在改造自然的科技实践中去追求善,才能达到幸福。这就抛弃了过去那种形而上地论述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四、古希腊罗马时期科技伦理思想的影响和作用 从毕达哥拉斯的“数是道德的根源”开始,后经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再到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技术以善为目的”,这些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诸多后世哲学家、科学家的科技伦理思想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雏形。 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认为,智慧能使人脱离愚昧无知,能使人行善避恶,知识和道德是统一的。他说:“道德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目的,是一切科学之王,因为只有它教导精神善良。”他明确提出道德是一切科学的目的,即是说科学技术是追求善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科学技术以善为目的”的思想。他进一步指出:“理性是正确意志的指南,并使意志得救。为了行善,要了解它;为了避免作恶,要识别它……没有比研究智慧更值得的了,因为智慧能驱除愚昧无知。”由此看出,他强调理性的重要。愚昧无知的人没有理性,认识不到善,因而无法做善的事情,理性的人才有智慧,才能做善的事情。罗吉尔·培根将知识与行善作恶联系起来,探讨了善与知识的关系,也可说是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观点的传承。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自幼攻读古希腊经典著作,深受古希腊文化的熏陶。他认为:“虽然一切高尚学术的目的都是诱导人们的心灵戒除邪恶,并把它引向更美好的事物,天文学能够更充分地完成这一使命。这门学科还能提供非凡的心灵欢乐。”哥白尼强调一切高尚学术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心灵摆脱邪恶并且趋向善良,肯定了一切高尚学术的道德作用。他认为天文学是最有道德价值的,能够给人带来快乐,是善的。天文学能提供非凡的心灵快乐,就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是追求善的。哥白尼的这种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深受古希腊罗马时期科技伦理思想的影响。他阅读了许多亚里士多德和卢克莱修等人的哲学著作。他说:“在我每天晚上向我妹妹念的读物里面,有些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卢克莱修这本书对于每个还没有被我们时代的精神所完全征服的人,对于每个能够从旁观的角度去观察当代和评价当代人的精神成就的人,都会产生一种迷人的作用。”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技术应该造福于人类,不能为人类带来灾祸。他强调:“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他认为,只懂得科学技术的本身是不够的,必须将为人类带来福社这一伦理原则融人到科学技术的应用中,科学技术应当将有益于人类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关心人本身、为人类造福,这是善的行为,在他看来科学技术应该追求善的目的。他指出:“技术进步的最大害处,在于用它来毁灭人类生命和辛苦赢得的劳动果实”。他看到了科学技术可能会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晚年积极奔走,为不滥用科学技术大声呼喊。如在对待原子弹问题上,他发表了著名的呼吁制止核战争、谋求世界和平的《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这些观点和事例反映出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科技伦理思想具有一致性,都认为科学技术应该以善为目的。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伦理思想对后来的科技伦理思想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科学技术决定道德论,这种理论认为,科学技术决定道德的发展,只要科学技术发展了,它的道德水平就自然会提高。它把科学技术看做是道德的决定因素,各种社会意识、风俗习惯都受制于科学技术。这种思想在理论上是受到毕达哥拉斯“数是道德的根源”思想的影响。毕达哥拉斯认为“数”决定一切,也决定道德的产生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毕达哥拉斯“数是道德的根源”的观点,是科学技术决定道德论最早的理论来源。 古希腊罗马时期科技伦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西方不同时期的科技伦理思想在理论上都受到它的影响,它是整个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理论之“源”。现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正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科技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科技伦理思想的状况,对于我们研究近现代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特点和规律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科技研究论文: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特点与长效机制研究 论文关键词:科技特派员制度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机制创新 长效机制 论文摘要:科技特派员制度由福建省南平首创,是新时期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与补充,是解决目前基层科技力量不足与科技服务“缺位”的成功实践。本文就我国现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概况及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特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建立该制度的长效机制提出建议。 面对新时期的“三农”问题,全国各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从单一的推广者主导变推广者与应用者二元主导,服务模式也呈日益多样化。这些方式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1-2],即:机构型主体服务方式、载体型主体服务方式、传媒工具型服务方式和实体活动型服务方式。科技特派员、科技CEO、科技大篷车、科技人员承包套餐等均属科技实体活动型服务方式。 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科技特派员制度于1999年创建于福建省南平,是“南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农村科技服务体制不完善,“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特殊情况下采取的应对措施。科技特派员是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实体活动型服务方式的代表之一,在科技推广实践中,科技特派员以其独特的服务方式活跃在农村经济生产第一线,其产生的效益,衍生的活力,在全国农村、农民、科技人员和地方各级政府中产生了较大反响,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实践。科技特派员制度特点鲜明,成效显著,具有以下特点与作用。 (一)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和公益性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为了满足国内粮食和工业原料的供给,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将其作为政策和技术延伸的手段,这种推广模式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的一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探索实践。一方面,科技特派员仍然肩负着部分行政职能,包括:执行政府专业科技推广任务;起到向政府提供地区发展战略建议和上传下达的作用;协助政府参与农业生产安全监测、引导基层建立行业组织等;另一方面,开展公益性科技服务,如技术指导、技术推广、农民技术培训、防虫防灾预测预报、信息传播等。 (二)激活了潜在的人力和科技资源 20世纪末,原有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由于缺乏财力支撑和机制不活,已经“线断、网破、人散”,农民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科技成果难下去。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农村科技体制不完善、“三农”问题突出的特殊情况下采取的超常之举。最初下派的科技特派员是从南平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所挑选出来,并将原有的乡镇“农五站”整合成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此后,该制度得到中央及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到从挖掘各级行政潜能、盘活城市科研院所和机关既有人力和科技资源,把科技特派员制度向上下两头延伸。向上通过借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机关的人才优势,从中选派—些高级专业人员担任科技特派员,促使各种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和转移;向下则是从乡土人才中直接选聘村级农民技术员,建立村级服务站。科技特派员原先也都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但因体制机制问题,其人力、技术资源未能有效发挥出来,这一举措超出意料地激活了这些“闲置”的资源,并且在短期内迅速聚集起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爆发力。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沟通协调,各方面互相借力,互为依托,以直接、便捷的方式将农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大量的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和生产开发性项目引入农村,使科技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低成本的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和有效转化的问题。同样的主体和客体,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后,释放出的能量反差如此之大,带来效果如此的截然不同,这就是一个机制的问题。 (三)建立起科技人员与农民的长效合作机制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革命,其核心是科技推广者与科技应用者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实践过程中,科技特派员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和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回报机制。科技特派员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它成功地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解决科技成果与生产结合、科技人员与农民结合的动力问题;把传统服务中由推广者主导的简单生产咨询和技术指导行为转为以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转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和面向市场需求的应用者主导的经济行为,把短期服务行为转为服务加合作的长期行为。据统计,自1999年以来,福建累计下派科技特派员10872人次,与农户或基层经济组织建立各类经济利益共同体2 483家[3]。科技特派员制度特在通过技术支持参与或创办各类农业经济实体,形成各种不同的合作关系、利益结构和经营模式。利益共同体机制,在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同时,给农民吃了一颗放心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投资发展的定心丸,达到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 (四)找到了农村科技和经济最佳的结合点 农民作为农业技术的最终用户,居于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地位,只有农业技术为广大农民所采用,并取得预期的效益,农业技术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科技特派员制度有别于传统科技支农所采取的“拉郎配”行政干预,采取的是双向选择、供需对接。鼓励技术人员根据自身技术专长,农民、专业户及农业企业等根据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当地资源开发的需要,双方在自愿磋商的基础上达成服务契约关系,实行服务对象与服务主体的有效对接。这种灵活,自主性强的合作方式,采取双向选择,把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放在第1位,找准了供需服务双方,科技和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使现有的城市科技资源服务于农村生产,达到生产要素的最有效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五)推动了农村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特派员制度打破了传统农业科技推广站定点服务的模式,采取既定点又流动的新型科技团队服务模式。团队由科技特派员与当地村级农民技术员共同组成,按照“精干、高效、集成、联合”的原则,进行专业力量整合,建立区域行业科技服务团队,对接各种农民专业经济组织,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来提高农业承接科技的程度。即特派员在做好科技服务责任村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团队作用,在团队工作中除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团队在必要时,能根据自身能力的大小和专业需要,可以通过行业组调度,实行跨区域服务,形成整体合力,成为一支既分散各地,又具有整体优势的科技服务队伍。 二、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作用、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工作新机制。但是,由于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非常之举,在实践中,这一制度陆续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开展科技特派员长效工作机制研究,对于确保该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理顺组织管理机构 目前科技特派员的组织管理部门比较混乱。虽然各地均由当地党委或政府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但具体管理部门差异较大,有的归属于科技部门,有的归属于农办,甚至也有的归属于组织部。这种管理体制可能有利于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但从工作统一管理的角度出发,显然不利于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也增加了工作统筹协调的难度。应把处于相对混乱的科技特派员的组织管理体系理顺,做到从中央到地方的科技特派员的管理机构保持一致,并健全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以方便组织管理和工作协调。 (二)建立制度运作保障体系 一是对编制、职务(职称)、工资、福利等给予保障;二是对工作经费和项目资金给予财政和信贷扶持;对优秀科技特派员给予奖励,调动其积极性。进一步加强科技特派员激励机制建设,建立融资担保机制和项目风险保障机制,通过立法的形式设立农业科技投资风险金,科技项目开发初期的风险金由政府“埋单”,以降低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的风险,为其提供放开手脚“表演”的机会;三是探索并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利益分配的方法和途径,使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其工作绩效挂钩;四是鼓励下派期满的科技人员兼职科技特派员工作,继续发挥专长,以保持服务的连续性。 (三)加大技术、资金支持力度 科技特派员紧紧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使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等都得到有效提高,推动了地方特色农村经济的发展。如福建南平市2005年科技特派员实施的63个服务项目中,就有38个项目是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如:毛竹(含竹笋)、锥栗、葡萄、桔柚、食用菌、乳业和茶叶等,使当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一跃成为主导产业。因此,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首先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划出政府投入用于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专项资金,鼓励科技特派员开展优势项目开发。其次是调整农业科研经费结构,给予派出单位稳定的科研专项经费支持。三是保证派出单位对派出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撑。这种技术研究因具专指性和实用性,特别容易向农村转化渗透,是一种有效的农科结合的途径。四是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资金投入农村科技项目开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五是把科技特派员工作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中,与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扶贫等项目结合起来。近年来,我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引起了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极大关注,科技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中德合作项目办公室(GTZ)、日本国际办力事业团(JICA)等国际机构和组织进行了有效沟通与合作,为利用国外资源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结合 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科技资源也不例外,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真正做到“科技下海”[4]。农业作为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弱势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尚无能力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运行的一定时期内,政府应通过适当的行政手段来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将政府行为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当然,随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过多的政府行为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制度成本,从而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到时,政府应适时、逐渐转变角色,逐步弱化其在科技特派员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科技研究论文:国防科技基础研究是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 基础研究的发展来自两类动力:一类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追求,对科学系统自身内部规律认识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一类是面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国防科技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取得新的军事技术优势,为国防科技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础研究会涌现出新概念,进而引起技术和作战能力的重大变化。美国《国家安全科学技术战略》认为,技术优势是美国国家军事战略的基础,保持对美国安全至关重要的那些技术的优势,对美国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基础研究为明天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一、基础研究概念的演进 (一)线式研究模型 1945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在一篇题为“科学———无止境的新领域”的文章中,第一次对基础研究作了简要说明,提出了科学研究的线式研究模型。按照这一模型,科学研究从基础性工作到开发是以逐步前进的方式进行的。基础研究被认为是线式模型中的第一步。线式研究模型可表示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期技术开发,线式模型曾对基础研究有过许多定义,如“基础研究是对现象和可观测事实的基本见解,没有针对工艺或产品的具体应用,”“基础研究是以不考虑实际结果的方式进行的”等等。 线式研究模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首先在美国形成并发展起来,成为当时研究部门的工作模式。在诸如“曼哈顿计划”等成功经验的推动下,美国国家实验室和政府研究机构依靠大量预算繁荣起来,研究教育系统得到长足发展,大学入学人数增加,为工业界研究实验室培养了大量人才。 (二)统一体研究模型 随着全球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研究的线式前进模式受到挑战。由于政府用于基础研究的预算不断削减,工业界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也大幅度减少,为获得最大的经济和军事利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被逐步结合起来,使得研究进程从线式接续变为相互连接的统一体。在统一体模型中,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而不是孤立地进行。基础研究既可以作为没有预定应用目标的基础探索性工作进行,也可以是为了解决产品开发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1997年,美国《研究与发展》杂志对4000名研究人员进行了“基础研究调查”。被调查人员中,67-3%的人把基础研究最关键的因素定义为了解科学原理或现象的工作。另外的17.1%的人认为,基础研究是为将来的发展建立基础。这种认识支持了把各个研究阶段集成为统一体模型,而不是孤立地进行。基础研究以两种方式归入统一体,即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应用性基础研究。探索性基础研究或纯基础研究———应用领域尚不清楚,不产生直接效益,其任务是探索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发现新原理,提出新理论。这种研究对于长期的技术和经济繁荣都非常重要;应用性或针对性基础研究属于工程技术科学的范畴,任务是针对生产实践中提出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或者运用基础科学理论为解决某一类工程技术领域中的普遍性问题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总之,基础研究不管是探索性的还是应用性的,都为研究过程奠定长期的基础,是推动研究工作前进的车轮。必须对基础研究进行稳定持久的投资,才能确保今天进行的研究能给将来的技术和经济提供足够的安全性。 二、国防科技基础研究是国家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防科技基础研究属于应用性基础研究一类,是以军事应用为目的进行的探索新思想、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材料的科学研究活动,为解决武器装备研制的技术问题提供基本知识。国防科技基础研究一是着眼于现有军事系统需求的“渐进式”研究,二是为满足未来国防需求的革命性研究,前者逐步提高技术发展水平,后者则为突破性创新和形成能力奠定基础。 1997年4月9日,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五所大学的校长,联名提出“关于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纲要)中加强国防科技基础研究的建议书》”,得到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7名院士的附议。专家们认为:国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一日无科学技术。发达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以及我国“两弹一星”研制的成功经验表明,国防科技基础研究不仅是整个国家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武器系统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导致武器装备发生质的变化,直至引发军事技术革命的动力,同时还是发展我国国防科学技术的基石和源泉。国防科技基础研究不仅具有一般基础研究的许多共性,还具有一般基础研究不具备的独有特性,如由于高、精、尖武器体系间的激烈对抗性导致国防科技基础研究的先进性、紧迫性和针对性,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以及保证国家安全带来的保密性等。这些特性决定了国防科技基础研究,是国家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基础研究涉及各个学科领域,拥有广泛而深厚的探索性和应用性基础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国防科技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知识基础,是发展国防科技不可缺少的条件。国内外武器装备发展,特别是我国“两弹一星”研制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国家基础研究对国防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国防科技基础研究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先导 基础研究的实质是探索未知,往往是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研究工作才见成果或有所突破,其潜力才能供军事应用。尽管有时某种研究工作的成果可以从实验室直接转化为战场使用的防务系统而显示其效果,但是多数基础研究成果是渐进成果,革命性的突破是罕见的,但一旦突破,却十分有价值。 历史上,基础研究的突破导致新的军事装备的例子很多。例如,激光器就是由美国国防部资助的“三军联合电子学计划”的“分子光谱学”研究引发出来的。今天,各种类型的激光器已用于测距仪、机载扫雷器,通信系统以及其它军事装备和军事训练,而且其应用范围还在扩大。尽管如此,激光器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在继续,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技术上占优势的军事力量的发展和维持,无不依赖于一个持续而有成效的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耐高温发动机材料、视频成像、激光器、信息处理及全球定位等技术的发展,都是长期坚持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从研究到投入战场应用的时间,一般需要7~20年时间,当然,这要根据科学发现的性质而定。然而,在诸如软件、理论模型和新工艺这样一些领域(特别是微电子材料和软件),有可能在不到7年的时间内,就转移到已制造或已部署的系统中提供近期效益。美国国防部基础研究最近取得的能带来远期和近期军事效益的成就近50项。这些成就全面反映了基础研究对军事力量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四、关于加强综合性国防科技基础研究的建议 制订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确定政策和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必将大大推动我国国防科技基础研究的发展。在加快重点武器装备研制步伐,加强预研成果向现代战斗力转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防科技基础研究,也为稳定国防科技基础研究队伍,增强国防科技发展后劲提供了新的契机。 1997年5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召开了国防科技基础研究专题研讨会。到会的100余位科技专家(包括3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认为,《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第十二项重点任务的规划《若干重要基本理论和研究》之所以成功,在于当时很好地瞄准了发展“两弹一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因此,许多同志都希望今天的国家基础研究计划或国防科技基础研究计划,也应瞄准新时期对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的科学问题,全面瞄准在战略层次上对基础研究的需求。 1.开展国防科技基础研究的战略和指导思想 开展国防科技基础研究,我们应坚持1989年制订的《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1990~2000~2020)》确立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战略,即:“发展基础性研究,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注意与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协调发展。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准,仅靠技术引进,不可能从根本上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更谈不上在某些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建树,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因此,一定要有自己的科学研究队伍。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基础性研究规模又必须与国力相适应,发展重点和选题首先要考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也不可能保证基础性研究稳定发展。” “根据我国国情、国力和基础性研究的现状,面向未来发展,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我国发展中长期基础性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大力提高科学研究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不断增强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重大问题的科学能力和提高综合国力,为开拓和发展技术产业奠定科学和人才基础,在主要的学科领域能跟上世界科学发展的步伐,在一些基础较好的领域,有所创造,有所建树,使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继续做出贡献。 国防科工委在长期的国防科技预研工作中,深感基础研究工作对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已建立并逐步完善的国防科技预研体制中,设立了基础研究基金,其研究内容大多来自重点武器项目发展的需求,为解决产品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应用性基础研究,即遵循科学研究统一体模型的原则,组织开展研究工作。“两弹一星”和其它大型武器的研制都采用了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长期以来,国防科技应用基础研究费用是由国防科技预研资金支持的,投资强度受到限制,基本上属于一般项目。基础研究的投资力度不够,削弱了基础研究力量和设备更新,影响了基础研究的进度和成果,不利于为21世纪国防科技的发展提供创新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科技研究论文: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科技标准化作用的双重性研究 论文摘要: 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科技标准化作用建设已经成为 "双刃剑",在GATT/WTO的法律体系中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规定进口国可以保护人类健康,枯竭资源,依据国家主权原则,制订更高标准,保护人类健康,枯竭资源( Human and health, exhaustive natural source)。但是由于规定不完善,易诱导绿色贸易壁垒。一些发达国家在绿色贸易的借口下,行贸易保护之实,制定严格复杂的检测和审批形成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尤其是乌拉圭回合之后,各国只能在GATT/WTO在规定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和卫生和预防协议(SPM)中,人为设置障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适应世界自由贸易环境。 关键词:标准化 自由贸易 双重性 一, 引言 1947年,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了关贸总协定,3作为重要国际组织,WTO在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世界自由贸易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所签的条约,尤其技术条约,已经成为规范贸易行为和制度世界性指导原则。但是这个多边贸易体制具有大国利益倾向,尤其是自由这个贸易中的实用主义依然存在,使WTO成为大国主导操纵一个场所。事实和历史证明:关贸总协定纠纷不断,原因之一便是自由贸易中的实用主义和大国主导操纵,科技标准化作用的双重性使然。有人说:WTO是一个“富国俱乐部(club of developed and rich states)”和“只保护富国利益(protection states' profit only)”。 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科技标准化作用建设,已经成为 "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因此要扬长避短。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适当搞一些自己的标准,以阻挡外国企业长驱直入,保护本民族利益。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要利用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给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和在WTO的过渡保护期内的条件,战略高度上重视标准化作用。 二,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科技标准化发展的趋势和WTO技术标准协议 当今世界技术标准发展的趋势:5 (1) 技术标准与技术专利密不可分,技术标准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因此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6(2)国际贸易壁垒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是指关税以外的通过法律、政策等形成的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其中主要包括对进口产品数量的限制,如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等和贸易技术壁垒(3)贸易技术壁垒的核心是标准,贸易技术壁垒主要通过产品技术标准和制定技术法规,以及检验产品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法规的合格评定程序来实现,其核心是技术标准。 当今世界技术标准发展的另一种趋势是: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的联系越来越多,尤其是乌拉圭回合之后,各国只能在GATT/WTO规定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和卫生与预防协议(SPM)、《TBT协定》中,人为设置障碍,这已经成为贸易技术壁垒的主要组成部分。 1993年,关贸总协定历经七年艰苦谈判,达成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WTO。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的宗旨是限制贸易技术壁垒,要求尽可能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但是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给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带来的利益并不对称。原因是发达国家实际上掌握着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壁垒可言,发达国家的产品能够长驱直入,而对于发达国家,这些标准则可以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口的铜墙铁壁。技术标准与技术专利密不可分,技术标准与技术专利捆绑现象屡见不鲜。 三,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科技标准化作用的双重性研究 在GATT/WTO在规定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规定进口国可以保护人类健康,枯竭资源,依据国家主权原则,制订更高标准,保护人类健康,枯竭资源( Human and health, exhaustive natural source)。 从概念上讲,WTO的规则体系中存有许多例外,如保护环境的规定,俗称环保例外权。例如,美国汽油销售案(U.S.A. Gasoline Case),在绿色贸易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借口下,旨在保护国内炼油企业,制定严格复杂的标准和歧视性达标时间形成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Green barrier)”,这种环保例外权的行使往往和国家主权联系在一起,在国家主权高于一切的国际法原则的影响下,有些国家利用GATT/WTO在规定自由贸易的同时,出于对环保和不均衡考虑的例外,如GATT/WTO在规定第20条的安全例外,和规定不完善,一些发达国家在过份严格的科技标准化的借口下,行贸易保护之实,制定严格复杂的检测和审批形成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尤其是乌拉圭回合之后,各国只能在GATT/WTO在规定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和卫生和预防协议(SPM)中,人为设置障碍,绿色贸易壁垒,形式多样,涉及产品广泛,措施花样繁多。绿色贸易壁垒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惨重,使发展中国家更加处于劣势,沦为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的提供者,污染转移的庞大场所。 纵观GATT/WTO的历史,不难发现:GATT成立之初所奉行的不歧视原则(Non-discrimination principle)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公平的贸易结果,1958年的GATT专家组的报告指出, 对初级产品的依赖和市场问题和现存的规则和公约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10经济学家劳尔.普雷比克研究也表明: 发展中国家,如拉美国家,不得不为较少的回报出售越来越多的货物.11例如,美国汽油销售案(U.S.A. Gasoline Case),在绿色贸易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借口下,旨在保护国内炼油企业,制定严格复杂的标准和歧视性达标时间形成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Green barrier)”,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又如,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的国家,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出口货物已超过25%,约400-500亿美元,极大地削弱WTO多边贸易体制作用的发挥。 严格复杂的标准和歧视性达标不仅严重损伤自由贸易,而且一旦纠纷出现,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DSU)缺陷是程序繁杂,使WTO成为大国主导操纵纠纷解决,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程序之便,拖延时间,采取实用主义,让对方失去机遇和市场.首先,诉讼成本较高,须聘请精明强干的法学者,了解WTO的规则和对争端解决机制的可能的期望进行预测,其次,诉讼时间长,在GATT历史上,有的争端解决拖延时间长达5年.最后,即使胜诉,在发达国家不承担义务时,发展中国家难以采取有效的手段,难以抵偿发达国家不承担义务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应尽快建立快速争端解决机制(rapid disputes of resolution of mechanism)12 四, 我国科技标准化概述 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和标准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尤其是随着农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13。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占领农业国际市场,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加强标准化建设对我国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技术标准与国外具有明显差距并且技术标准水平落后,在采用国际标准方面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14在高技术产业领域,除了在中文编码、VCD和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有少量标准被纳入国际标准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外提出的标准,受制于人。另外,技术标准制定与科学研究脱节。15 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中国政府在中承诺按照国际惯例,开放市场,增强透明度,公布技术标准,中国应自加入时起,使所有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符合《TBT协定》。为改变我国频遭贸易技术壁垒限制,16成为受贸易保护主义受害大国局面,当前条件下,在WTO的过渡保护期内,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找出WTO的TBT 和现行的标准化的差距,集中整治,解决突出问题;第二, 必须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标准化工作;第三,入世条件下实施标准化建设战略,建设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第四,在入世条件下政府应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淡化政府干预职能并加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研究。 五,结论: WTO在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世界自由贸易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涉及自由贸易的纠纷不断,原因之一便是科技标准化作用的双重性使然。 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科技标准化作用建设已经成为 "双刃剑":在GATT/WTO的法律体系中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明文规定进口国可以保护人类健康,枯竭资源,依据国家主权原则,制订更高标准,保护人类健康,枯竭资源( Human and health, exhaustive natural source)。但是由于规定不完善,易诱导绿色贸易壁垒。一些发达国家在绿色贸易的借口下,行贸易保护之实,制定严格复杂的检测和审批形成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尤其是乌拉圭回合之后,各国只能在GATT/WTO在规定第20条的安全例外中和卫生和预防协议(SPM)中,人为设置障碍。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惨重,使发展中国家更加处于劣势,沦为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的提供者,污染转移的庞大场所。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和标准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尤其是随着农业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17,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和加强技术标准工作,尽快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适应世界自由贸易环境。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思维创新方式浅淡 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学生生活、思想、思维的改变,使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传统教学方法的弱点也因此越来越突出,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新思维。探讨新的教学思维,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是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结合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下面简单探讨一下高中历史教学思维的问题。 一、新思维方式 传统教学思维一般是从原因到结果,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跃性。这种思维方式看起来很“稳”,但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做什么呢?该如何消除这种传统思维的弊端呢?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引入新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有别于传统思维,那么哪些才算新思维呢?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双向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是以下我要谈的新思维。 1.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非常式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正如前面所提的,比如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异性。求异思维则突破这种因果关系,在对事物的分析上,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胆的设想,以得到光芒四射的智慧。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的、超乎寻常的思考,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如,童年时代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就是一种求异思维的表现。把这种求异思维引用到历史教学中,就是大胆地引导学生朝其它方向思考。又如,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不一定要学生解答为什么会这样,但可以让学生反问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跳出了固定的框框,反而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全面。 2.逆向思维。 严格地说,逆向思维也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分支,这里我们将它单独谈,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在教学思维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逆向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反其思路而行。如,教材中讲隋炀帝是怎样的一个暴君,在列举这些暴行时,我们可以反其思路而行,分析这些暴行中客观的、正面的一方面,因为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既然它有负的一面,那肯定也会有正的一面。把这样的思维方式引入到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讲,得到的就不仅仅是新鲜感,更是看问题的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 历史是客观的,而问题才是主观的,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又如,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后中国革命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又说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有很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是逆向思维的信息反馈。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既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教学不只是死板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双向思维。 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同样的一个问题,除了正向逆向之外,同一个方向,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结果。 历史这门人文学科的可知性、过去性强,且层次交迭,意象远,而且只有当教、学过程中思维的辐射与聚合协同共振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新乐章。双向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更周到,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还要从地理、人文、社会等各方面思考。分析问题也不能只运用一种方法,还要运用更多的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 我们培养学生的新思维能力主要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以上的思维方式仅仅涉及数学目的,教学方法也要创新。 二、教学思维方法的创新 上面讲的主要是新思维方式,下面主要探讨一下思维方法的创新。 1.裂变创新。 历史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政治、地理学科都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历史教学中若以历史学科为主体,聚合其它学科,将达到课堂教学的匠心独运。这就是所谓的裂变,把一个学科问题裂开来,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说明它。如论证台湾建立起行政机构,行使对其它地区的管辖权时可说明,早在公元230年,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就派将军卫温到夷洲(今台湾);隋朝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琉球(今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元朝时,政府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和琉球(今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入侵者,收复台湾,台湾进入“明郑”时期;1683年清朝军队入台,台湾又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1685年(清光绪11年)划台湾为单一行省,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台湾,此后台湾同胞进行了反日斗争,和祖国大陆同胞一起,于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其次,从空间(即地理)来说,根据地质学家分析,台湾岛本来与祖国大陆相连,在更新世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台湾岛,台湾和福建、浙江沿海地区的地质情况是一致的,因此,台湾是祖国大陆地形自然延伸的一部分,按国际法院1969年欧洲北海大陆架划界案例:“大陆架的主权界限之划定,应符合沿海国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原则”,台湾主权属于中国。再次,从意识(即政治)来说,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这种承认的基础上,联合国这个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在1971年将台湾当局驱逐出去,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益,即使在李登辉露出分裂祖国的真面目后,美国、日本等政府仍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就这样,从时间、空间、意识三个方面的聚合中,我们证明了一个令世界信服的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这样的裂变,不仅使课堂 变得生动,还收到了大大增强学生印象和记忆力的效果。 2.挖掘、转移创新。 这里说的挖掘、转移实际上是指挖掘课本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以使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即“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任何问题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之间总有一些内在的联系,将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中,分析出结果后,再转回来,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更清晰的结果。这和成语中所说的“触类旁通”是同样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一基本史实延伸开去,突破教材中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扩散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到中国资本主义产物时,有的学生持否定看法,理由是:内因是决定因素,中国鸦片战争前,就有资本主义萌芽,说明商品经济发达,在这样的土壤里,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经济才会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有的学生持肯定看法,理由是:没有土壤,强行嫁接资本主义并不罕见。这样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多角度中审视,新观点、新看法就出现了。 三、如何创新 要做到以上这些,不是只教师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配合。而要让学生配合,就要让学生有主动性和创新欲望。 1.增强学生主动性。 我们大力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体性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应科学设立主体教学目标,诱发学生学习心向,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2.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要创新,首先就要有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有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历史知识丰富多彩,中国古代的文明辉煌灿烂、世界战争风云变幻,这些学生都充满好奇,通过学习了解,他们会提出种种问题,也许幼稚、也许无意义,但却是他们的一种发现、一种探寻、一种创新。我在实践中注重及时肯定他们的做法,鼓励这种敢于发问、敢于探讨、敢于创新的精神。 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教学活动不是个体进行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更重要的是做到了教与学的互动参与性。这些问题不同的教学探讨中都已谈到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细举了。 4.要走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误区。 一是切莫抛开课本,一味追求高、深、难。 二是切莫忽视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信心、人际关系等)在历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新的时期需要新的教学思维和新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的教学,适应时代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高中历史论文:浅析高中历史课堂实施开放性作业理论和实践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教师要以发挥学生自主潜能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开放性作业,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变单一的知识为知、能、创的综合训练,让每个学生在完成开放性探究式作业中学知识、用知识、长才干、学做人,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历史课堂推行开放性作业的必要性 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作业往往是为了强化、巩固所学知识,一般是就知识学知识,就技能练技能,比较注重学生的认知,设置是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数量、统一答案,设置的问题都是“理想”型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埋没了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作业只是成为教师教学流水线中不可缺少的“工序”,学生机械应付,收效甚微,这显然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开放性作业以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切入口,通过大量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移情”、“神入”于历史环境之中,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新能力;并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情操,变过去的单一、被动、封闭的学习为多样、主动、开放的学习,凸现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作业的内涵 所谓开放性作业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切,一般没有现成的确定的答案,要求做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开放性作业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探索,去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是人,是需要发展的人,教师心中要有人,以人为本,正视人的知识基础、情感个性的特点与差异,尊重人、信任人,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要强调人的主体作用,要多一些弹性,少一点灵动,使我们的教学既要放得开,让学生各抒已见,又要收得拢,顺势诱导,从而拓宽教学进程中的人本空间,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充分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学活动的开放搞活,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以人为本,让思想开放。 三、高中历史课堂推行开放性作业的类型 1.探究型:亲自动手是实现历史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高中生探秘心理强,历史上许多有趣的现象可供学生们探秘解谜。比如,用汉朝造纸方法试制纸张、选择适当的材料请你动手制作一块雕版、几个泥活字、几个金属活字,各用它们印刷一段文字,找出它们的优缺点,并想想我国印刷技术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体会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这些开放性作业在激发了学生探究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动手的实验性。 2.技能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爱好、技能完成具有个性化的作业。有许多习题,如成语和古文字搜集,擅长绘画的同学可用连环画来表达;擅长书法的同学可做成书法作品;有雕刻技能的同学甚至可将甲骨文直接仿真到“龟壳”上去。有电脑特长的同学可设计历史主题网页、小报、电子画册。这些图文并茂、神情兼备、充满学生技能、智慧,蕴历史于他们丰富多彩的理解和表现手段之中的个性化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有所获。 3.运用型:如我们在学生学习完"百家争鸣"后,就叫学生归纳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然后我们命了一道题:“以儒家道德教育,法家严格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思想观点,对校风建设提出你的看法”。这样就将学生的课本知识引用到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生活中,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性。针对当前国外一些民族和地区冲突的现状,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搜集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有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事例,以书信的形式劝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民族冲突”。这样又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由课堂引向世界,达到谈古论今、活学活用的目的。 4.思辩型:高中学生一般在15~18岁年龄段之间,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喜欢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这为我们设计思辩式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设计“岳飞能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引出了学生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见解。只要学生有创见有新意,言之有理、言之成理,我们就给予赞赏。 5.编演历史剧:很多学生说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因为老师上课是“对着活人讲死人的过去”。怎样才能让历史人物鲜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我认为编演历史剧是较好的办法。这是一种穿越“时空隧道”式的问题,即利用已掌握的有关历史资料和证据,以第一人称或短剧表演的手法来反映过去的社会生活状况,我们把这类题称为“情境再现”。 6.社会调查型: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激增又速衰,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知识面不断拓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这都成为他们学习历史的开放的、持续终生的课堂。学生走进社会,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亲身体验、收集资料、分析信息、提炼思维,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加强,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不但形成联系实际、关注现实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掌握用语言等形式表述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从而使历史贴近生活,关注现实。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要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素质教育本身是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冲击和突破。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浅议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这种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工教,同时又弘扬学生主体精神,促使每个学生得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满足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称之为“素质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素质教育本身是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冲击和突破。下面,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探索和实施素质教育。 1内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最关键一条是要走进课堂。课堂教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也是在课堂,要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必须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给予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为此,我要求:在每次上课开始前,用3至5分钟时间,通过轮流办法,每次由一名学生讲故事,并做到:①用自己的语言讲。②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③与上课内容相联系。④具有教育意义。这样做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课外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准备。讲的内容丰富,知识面也很广。教师在关键处起“点石成金”的作用。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龚自珍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没有主动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2利用历史教学特点,让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教学结构,还要注意教育的全面性。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它融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里有“金字塔之谜”、“十进位、六十进位、十六进位制”等数学知识、有“负荆请罪”、“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等等。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马拉松长跑由来与当今的奥运会相联系),注意运用模型、幻灯、录像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活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譬如讲到货币的知识;“衡”是称质量,是一种质量标准;文字有小篆、隶书和楷书以及介于楷书以及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通过板书字体来比较);“坑儒”和儒家的主张是什么等问题都可以揭示一下。讲匈奴,可联系王昭君的历史故事和杜甫的诗;讲秦“万里长城”时可以同“明长城”比较,通过数字,来说明它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象征。素质教育应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多种多样的知识,使学生的身体,思想和灵魂得到和谐发展。 3教材优势进行思想素质培养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丰富实在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富有实效。譬如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的基本结束时,可同我国春秋奴隶制没落比,让同学知道中国比西欧结束奴隶制社会早了近千年,这说明我国是四大文明故国之一,且排列第二位,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文化。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上,行动上接纳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①规范作用;②组织作用;③传授作用;④管理作用;⑤评价作用;⑥育人作用。在课堂教学传授过程中,对于综合的、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譬如古代史有这么几个问题: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是怎样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是理想社会吗?金属工具和原始手工业的出现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为什么说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劳动者”、“生产工具”、“个体化”、“私有制”、“贫富分化”和“阶级”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讲清楚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起的主导作用(现在的菜农有的赚钱多有的赚钱少)。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得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那时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了原始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大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消费品。到了牛耕地、铁器和炼钢技术时代,生产力又向前发展了,劳动者生产技术提高了,经验丰富了,使得个体化成为可能,随之私有制产生了,伴随而来的是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加剧就出现了阶级。 总之,“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要完成这项改革任务,在教师的观念更新的基础上,还要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思想、能力共同提高,才能全面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高中历史论文: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 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 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 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例如高一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包括四节内容,这四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和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是总的世界革命运动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促成世界现代史首次革命高潮 ,这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导,以被压迫民族为同盟军的 一次世界规模的革命运动。这样讲述,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再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 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 地把握历史。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 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 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 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 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 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时,引用了赵 尔巽在《清史稿》中的有关论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让学生思考这一观点。然 后对学生进行阶级斗争观点辅导,即: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它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 替的质变过程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赵尔巽的观点主要错在否定阶级斗争的历史 作用。 再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 还要注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参加过山东省中学历史优质课评选,也听过很多课。有些课各个问 题平均用力,分不清主次,挖掘不出每个标题的内在联系;有些课则解难释疑,详略得当。例如《“工农武装 割据”的形成》一节,重点讲清概念——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紧密结合,并让学生按本书内容内在联系连线: 附图{图} 这样就把其内在联系讲透了。其难点是中国实施“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这就要按的论述,结合 中国当时实际国情,逐条分析讲述,使学生认识更加深刻。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 严谨的课堂结构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 系: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 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 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 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 ,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 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二)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 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 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 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例如:讲述 完德意志的统一后,可如下设问:“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国分别具有哪 些特点?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这样,不仅保持了学生的思维热点,有助于学生联系性思维,而且也拓宽 了学生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经过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理解的空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 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 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 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 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 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 攀,无从下手,而是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设疑的目的在于释疑。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 讲授法、学生思考法、师生讨论法等等。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若是概念性、知识性的问 题由教师直接解答,如:“什么是五色旗?”、“沙文主义是指什么?”;分析理解型的题则应引导学生回答 ,如:“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内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的阶级属性,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 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 价值的本钱。”所以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优美的课堂语言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 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 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 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亚 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学生容易记错,我简练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 ,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一句话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很牢。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 学美,外在美主要指 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如“字字珠矶、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了的板书、板图美;有张有弛 、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我们 应该长期不懈地去努力、去探索达到上述完美境界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现质的 飞跃。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 容,突出重点、难点,并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如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时,可归纳为五个战场、四次 会议、三次转折性战役、三个法西斯国家投降。使学生不仅记忆牢固,而且知道本节的关键所在,起到画龙点 睛的作用。二是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 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在小结中,我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给课后学 习布下疑阵,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例如: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后,我是这样 安排的:1.扼要归纳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和危害;2.分别请学生把代表英、俄、德、法、日的虎、 熊、肠、蛙、太阳等符号,插画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示意图”上作为课堂练习;3.再挂出《时局图》烘托出 当时中国的危急局势,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之情。提出:“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 族危机,怎样才能挽救祖国被人宰割的民族危机呢?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苦苦探索着,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 结果怎样?启发学生思考,为讲好后面的新课埋下“伏笔”,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课堂教学最后还应注意目标反馈讲练落实,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 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呼吁:“我们要凭借有限 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这是素质教育中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应立足“以本为本” 许多教师都说现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难,学生也觉得难学,因为知识点多,理论性比初中更强,但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教历史,学生学历史,都应立足于课本,而能力的培养、答难质疑亦应立足于课本。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模式,学生如何去学,都应立足于课本。 一、能力的培养应以本为本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其中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等。而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都应从课本出发。 1.掌握历史知识,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础知识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是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能力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其层次较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此类问题尽可能自己少讲,尽量让学生多看书,指导学生自己去掌握这些知识。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条理性强,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掌握,教师只要稍加提示即可。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一些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以活跃课堂气氛,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把握分寸,紧扣教材,切忌夸夸其谈,冲淡主题,否则学生掌握的就只是一些片断,而非系统的历史知识。 2.运用理论观察、分析、评述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重大历史问题,它同样应立足于教材。如中国古代史中如何评价武则天的统治。谈到武氏的统治很多人都会看到其残暴的一面,对此,教师切忌大肆渲染,而应结合课本,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可以看出士族是一个腐朽、寄生的阶层,在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而武则天的统治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庶族地主势力打击士族地主,所以武则天的手段有其进步的一面,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其进步性还应是主要的。另外教材明确指出:“武则天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其统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3.运用史料的能力,即史料分析。这方面的能力训练更应立足课本,且重在平时。教学讲解每一节新课时,都涉及史料分析,所不同的是,面对的史料是教材内容。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问题,其难易度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分析作答,教师最后加以适当总结。这样做,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能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材的讲解是经常性的,所以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经常性的,久而久之,学生运用分析史料的能力必然有较大提高。如教师在讲述“七七事变”的背景时,可让学生阅读该部分教材的引言。从日方来看包括以下方面:①实现蓄谋已久的吞并中国、独霸亚洲、称雄世界的既定方针;②华北事变后,日本积极扩军备战,1936年制定了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计划;③1937年为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难,决定发动战争。同时再指导学生分析中国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同时,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把“七七事变”的背景与“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背景作比较,从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创造性的历史思维其实就是如何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在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典范可供我们学习,如“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就是光辉的典范。同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不乏此类典范。例如: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它是否走资本主义道路?教材指出:“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只是生产关系中某些环节的调整,如管理环节、分配环节等,但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性质,所以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农民只享有使用权,城市中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少部分企业资产拍卖转让),因此,我们走的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经济学说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这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如对一国两制的分析,教材指出它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从结果来看,它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平回归,实现了港澳地区的平稳过渡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完成,值得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发掘教材中的此类问题,特别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发掘此类问题。通过这些范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的能力,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二、答难质疑同样应以本为本 许多师生所涉及的难题,在不少场合下,都未结合教材认真分析,如深入教材加以探讨,这些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另外,学生掌握的历史信息主要来自课本,理论素养又不够,所以教师在答难质疑时应尽量以本为据,这样更能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性认识,同时还能起到培养学生分析教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乃至出现短暂的春天,分析其根本原因,许多人都认为应该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仔细分析教材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该节教材第一段就指出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等措施,使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民国初年出现各种实业团体形成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热潮。由此不难看出,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实际上在民国初年就已经开始了;其次,教材第三段明确指出:“欧洲列强暂时对华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商品和资本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很显然,外部条件不足是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课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只有立足于课本才能使一些看似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才能使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稳步快速地向前发展。 高中历史论文:师资素质下高中历史论文 1.培养专业素质发展意识 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得有发展意识,同时还要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高中历史教师在发展专业素质时,要认识到发展的意识是进步的内在动力,不仅可以促使自我专业素质的提高,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2.提高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专业知识首先要重温大学专业课程,包括经济学、民族史、文化史、军事史等内容,以达到深化专业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教学技能素质 教学技能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教学技能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素质,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具体表现。其次,在课堂中高中历史教师还要熟练掌握依据不同教学内容施以不同教授方法,具体包括:启示性的讲授法、交流性的探讨法以及寓教于乐的情感教学法等,以便从总体上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最后,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史实视频、教学辅助工具等,让课堂更加生动,学生更易理解。 4.升华专业精神 (1)教师应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消除职业倦怠感,坚定自己的最初理想,拓宽专业知识面并提升专业化水平。 (2)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历史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人格和发展学生个性,以学生和自身的终身教育为教学目标。 5.重视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研能力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手段,其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稳固和更新、高等教育中所学专业知识与高中教学实际需要掌握的衔接、丰富的教学理论和具体实践中的技能技巧等。国家及其相关部门应注重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可通过定期组织他们专业更新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水平和教学技能;或者组织课程教学比赛激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和学习的动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以历史学科为切入点,从个人、社会和国家等层面来探求促进师资素质发展的策略,通过培养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教学技能等方式,来改善当前新课改与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促进高中历史教师在师资素质方面的提升。只有在充足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自我学习中逐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才能适应新课改标准下的历史教育需要,成为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时展的教育者。 高中历史论文:谈高中历史课堂模式教学 内容摘要: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模式 我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 ”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 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自学——辅导式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这一模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它比较适合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此外,它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识的结构,熟谙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达;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并作耐心的辅导。 三、参与——活动式 参与——活动式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同时也是引起较大反响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这一模式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所谓活动,则是指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资料,定课题,做实验,搞制作,既动脑又动手。它既表现于课堂教学,更表现于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的推行,特别是历史“活动课”课型的确立,以及历史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的实验,为该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 参与——活动式特别适合于地方史和有关专题史的教学。它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学效果明显,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实施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是,这一模式的运用要求较高,它不仅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明确的主题思想,还要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最好与校、团、队的活动结合起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进行。 此外,在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和目标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高中历史论文: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当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和理念,把握住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和特点,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探索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策略,以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是在具体历史课程实施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最优的教学设计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师生和谐共处友好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和方法齐行、态度和情感端正,全面反思和改革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只有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观去学习历史,才能真正体现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一节历史课上,我们都要追求最高的教学效率,但是我们的课堂不可避免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据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效果是高耗低效,这些主要体现在: 1.准备不充分的课堂引导 过去式是历史学科的一大重要特点,正因为过去的不可再现,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尽可能完整的历史画面。所以,在课堂引导方面,往往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没法在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如果每一次上课都是同样的开场,没有悬念和趣味性,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慢慢失去学习的信心。 2.课堂教学教师引导不力 尽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加强合作式和开放式学习的推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引导不力,致使学生在课堂历史教学中出现学习的困难。因为学生暂时还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习惯,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料来实现信息搜索。所以信息相对闭塞的学生迫切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和牵引。 3.无实质效果的课堂提问 学习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并且把握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深处。 二、以课堂讨论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 针对历史新课程下倡导的探究式多样化学习方式,把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带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是一个新的突破点。通过课堂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是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的方法。 1.充分准备,搞好历史课堂讨论 充分的准备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准备,只有课堂的主体双方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学术讨论的主题,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和目标,让他们及早做好准备,及时参阅资料,以备课题所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10人一组的分组方式,每组拟选2-4个发言人,通过代表表达小组观点。也要让每个人都做好发言的准备,根据所定论题精心准备,奠定课堂讨论的基础。 2.精心命题,保证课堂讨论前提 命题是课堂教学的前提,需要围绕知识概念的把握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历史教学的命题尽量以重要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或者重要历史人物为依托,密切结合目前时事前沿的关键热点话题。在命题过程中,要注意命题的一些细节问题。首先是综合性的命题,要通过命题帮助学生疏通教材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以完成知识的衔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其次是要把握历史命题的联系。这里着重指历史学科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更进一步延伸到与现实生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作铺垫。比如从的三年困难时期,联系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更进一步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与历史的借鉴中了悟历史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最后要把握多维度的命题,让学生从纷繁芜杂的历史事件中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和反思,去发现其中的规律,逐步培养自主的创造性思维。 3.主体主导,准确定位高效课堂。 在真正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及时打破沉默的局面,适时引导学生发言;当出现激烈争论,要适当引导,使讨论向深层发展,紧扣命题。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敢地对历史提出质疑,积极探索前人没有深入的领地,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作为历史教师,面对学生做出的任何探索,无论有何不妥或是不成熟的想法,都要肯定其思维的新异性,帮助分析不足,走出误区,完成课堂教学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打造出高效的历史课堂。 4.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显示出强大的信息功能,为历史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在课堂中展现出了新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器官,以多种方式和[是专门提供论文和论文的网站,]不同表现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现象及其规律以。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加大传输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扬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后,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学的直观性、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性等得到了有益的提升,生动活泼的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春意盎然。如讲述有关革命、战争等内容时,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5.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在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至关重要。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历史课堂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爱好,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推动了师生的相互合作学习和研究,良好地体现了教学民主化的思想。我国的传统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试验在教学中 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针对这一状况,当前历史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所谈仅仅是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尝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教育者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因此,如何上好一门课,有待于今后永无止境地探索,逐步充实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论文:史学研究新成果要融入高中历史教学 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是工作性质和任务全然不同的两个领域。前者是对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重在探索和发现;后者是对中学生进行普及性的历史教育,重在教育和育人。但由于两者都离不开历史,必然会产生相关性:史学研究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用和推广史学研究成果的过程。作为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依据的教材,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以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下面以人教社《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为例,从四个方面来谈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一、吸收新成果,纠正教材中过时的或片面的观点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高中历史教材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无法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历史问题上依然停留在陈旧、过时或片面的观点上。比如,在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教材沿袭了一种传统的说法,称: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的事实。毕竟,思想观念的布新远比政治上的除旧艰难得多,攻克传统意识的文化堡垒远比攻克军事堡垒复杂得多。虽然武昌起义一夜成功,清王朝似大厦将倾,各省先后易帜,但是,与民主共和观念对抗的封建专制思想绵延千载,盘根错节,流毒深广。它通过古典律法的实施,儒家经典的传播,传统意识的灌输以及社会风俗、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不仅渗透到统治阶级的脑海中,而且也浸润了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的迅速败亡,通常被论者当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有力佐证。但是,这两次短命闹剧的匆匆收场,与其说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倒不如归功于部分接受民主共和观念的政治精英奋起抗争。如果认定辛亥革命就已经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那么和新文化运动举起的民主与科学旗帜岂非是无的放矢?因此,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可以修正为:“辛亥革命首倡民主共和。从此,民主共和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 这种修正并不损害辛亥革命的光辉彪炳史册,因为首倡民主共和也是极其伟大光荣的。 二、吸收新成果、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问题 当代史学发展的特点之一是研究视野的开拓和研究视角的转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审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诸多问题,沿着科学和宏观方向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以至有的研究者提出,对现代化的探讨已日益成为“显学”。但是,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仍然是一种“革命史范式”,与高等学校的历史教育严重脱节。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与学都应该关注现代化研究,吸收现代化研究的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范式改进教与学。比如,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评价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过签订《马关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政治、外交活动,按革命史范式提供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但李鸿章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作为洋务派的中坚,他的活动又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按现代化范式提供的标准来评价,他又在1870~1890年代的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充当了“主角”。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总理衙门的设置、辛酉政变、洋务运动等等,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得出新的认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突破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定势,而且促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发现教材内容所包含的新因素,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吸收新成果,引导学生涉足史学争鸣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只向学生介绍史学界认识基本一致的观点,基本上不涉及学术之争,理由是避免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与现代教育观念格格不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思维品质中的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长,他们不满足于书本上或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喜欢质疑、辩驳、争论和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新教材虽然以“脚注”的形式对史学界在重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作了介绍、但仅限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一例,力度明显不足。因此,教师可视情况增加一些教材未涉及的学术争鸣。比如,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新教材采用的是这样的观点,即“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而,在国外和我国台湾史学界却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在欧美和日本有“非革命论”与“排满革命论”,在台湾有“全民革命论”。如果在教学中向学生作适当的介绍,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利于激发学生学史的兴趣。当然,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引导学生变换角色进行虚拟争鸣。实践证明,适当引导学生涉足史学争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式教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在一些发达国家,探究式教学早已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展还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尚需深入探讨。近年来,笔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倡导探究式教学,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对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形成了“质疑──思疑──解疑”反复循环的操作程序。 1.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质疑。 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如关于的性质,笔者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是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新的探究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性质的热烈讨论。为使学生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学完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请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围绕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等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又比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高中历史教材中可质疑设问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思疑。 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不仅要答疑解难,而且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生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如上述对一些问题的质疑,由于教师营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氛围,学生在讨论中灵感飞现,新意迭出。有学生认真思考后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认为既不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不是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性质类似于早期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运动,主观上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的学生认为实际上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帝党和后党之争,维新派只是帝党向后党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当然,这些看法不一定科学,但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确实难能可贵。由此可见,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教学资源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放手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3.开展多彩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 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 探究式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善疑巧问、浅处探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等,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如讨论的性质、洋务运动的作用等;也应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专场课堂讨论或辩论,如组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改革开放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潮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课堂讨论会,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并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实践表明,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是探究式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一定要精心选题周密安排。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教师还应引导学全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总之,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质疑──思疑──解疑”旨在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应该说,这一探索还很不成熟,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这里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广大教师的深入探讨。 高中历史论文: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主题一关注"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是我们新课程由理念层面转化为课堂实践层面的重要桥梁。在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行为。即: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往往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表现。因此,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若想真正得以全面落实,就必须从“教学设计”入手。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应当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级等基本要素。这里必须明确,我们不能把教学设计仅仅定位于解决知识如何讲授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即“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需要学习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察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具体来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通常应包括课前分析、实施过程和课后反思等三个基本环节。 一是课前分析。它包括:1教材分析:包括课标的要求,每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的关联等。2是分析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等。3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培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4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包括教师如何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学两方面的实施策略的选择。6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等。 二是实施过程。指对教学过程与策略方法的设计,即解决目标实现的途径问题。它包括:1设计问题的展开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的情境。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情境的,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探究的、体验的。。。3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利于调整。4设计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使用方式。5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 三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二是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等。 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根本性追求是为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超越而奠基,期望他们能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因此,作为教学设计,就不能在仅仅是考虑如何实现教材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开发以及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创造性、自主性的选择与设计。就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实现要求,就是直接指向了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都应当通过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的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拥有比较广阔的延展空间,这也为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设计的立足点已不再是仅仅着眼于学科知识本位价值,而是一切以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的宗旨上来。教师一切教的行为设计,都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个立足点。概言之,即因学定教。其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应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加以关注的。 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而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其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尝到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新理念。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树立暂新的设计理念,即一定要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习者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换言之,我们觉得以下两点至为重要: 一是要务必强调对学生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学习者对实现某项学习目标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程度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以便为j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如果我们不能考虑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那是不可能指望获得很好的效果的。 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学生能否发展,学生能否主动发展,学生能否全面发展,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终极追求。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是真正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应用教学技术和描绘教学过程的。学习目标不应该是我们强加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不应该是我们主观上想当然来设定的,学习评价不应是由教师单方面来武断裁决的。这一切都应当是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而形成的。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应该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教学过程的操作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而不应该是完全按照教师预定的流程而机械完成的。此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学习方法和思路的引导,更应当要有对其学习情感的唤醒和调动以及对有助于促进和激励学生良性发展的学习环境的营造。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与以往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方式,架构起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即,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其中,这里所说的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着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入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新课程方案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与我国传统课程相比,模块课程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综合性。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即每一个模块都哟模块都以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模块中样,学生在模块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 2相对的独立性。即模块都是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特定的主题内容。模块和模块内容之间虽有一定的学科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很密切,并不一定都具有必然的序列递进关系,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每一个模块都可以与其他模块、其他学科发生多种可能的关联,从而使统一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及多样化。 3灵活性。传统的高中课程往往以单元的方式来设计,单元与单元之间往往表现为一种线性关系,学习必须要个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灵活性较差。而新课程所采用的模块方式,由于不同的模块均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这样,在呈现并列关系的模块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并决定从哪一模块首先开始教学,甚至若有必要,也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性选择。可见,模块教学使教学组织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4开放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线性的梯装序列,而是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关联,这就打破了传统课程相对封闭的弊端,它一方面对教师与学生的经验融入课程,沟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进入课程,实现模块主题的不断更新而提供了前提。 高中历史论文: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焕发新的色彩 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让历史课堂焕发新的色彩,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严谨的课堂结构,优美的课堂语言,画龙点睛的小结。我们要凭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教会学生无限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历史以外的各种东西。 关键词 熟练地驾驭教材 严谨的课堂结构 优美的课堂语言 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新的色彩?下面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 再次,深化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节课一般涉及几个问题,那么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注 意深化各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 严谨的课堂结构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学活历史,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褒贬分明,不可随随便便、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二)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 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提问,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与教师的思维同步。例如:讲述完德意志的统一后,可如下设问:“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英、法、美、俄、日、德等国分别具有哪些特点?你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这样,不仅保持了学生的思维热点,有助于学生联系性思维,而且也拓宽了学生对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必定要经过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理解的空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三)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我不是简单地将要点和盘托出,而是提供四则材料,在学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提示。当然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深刻性,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不应停留在要求学生用“是”、“不是”来回答上,也不应高不可攀,无从下手,而是难易适度,“跳一跳就能摘得到。”设疑的目的在于释疑。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讲授法、学生思考法、师生讨论法等等。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若是概念性、知识性的问题由教师直接解答,如:“什么是五色旗?”、“沙文主义是指什么?”;分析理解型的题则应引导学生回答,如:“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内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的阶级属性,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得出正确结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所以教师要把握一个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优美的课堂语言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你一进教室,学生就兴奋,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亚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学生容易记错,我简练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一句话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很牢。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如“字字珠玑、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了的板书、板图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我们应该长期不 懈地去努力、去探索达到上述完美境界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并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如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时,可归纳为五个战场、四次会议、三次转折性战役、三个法西斯国家投降。使学生不仅记忆牢固,而且知道本节的关键所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在小结中,我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给课后学习布下疑阵,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 课堂教学最后还应注意目标反馈讲练落实,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教学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 劳动,教师应在严谨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让我们要凭借有限的四十五分钟、有限的历史内容让历史课堂焕发新的色彩。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奋斗的目标。 高中历史论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从“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一句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传统的历史教学倾向于背记历史知识,更多的,我们学会去应该思考历史。因此,我们开展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背诵课本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意义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从学习历史中明白道理。这就是我们要提出的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下,所提倡的理念之一。 一、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 历史是一门很综合的人文社会学科,对人成长过程影响很大,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来说,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主要从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几个方面去加以培育,把学生培育成文化知识丰富、人文素养较高的人才。 首先,关于人文素质的培育。人文素质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所以要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窗口,是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要找出好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并对历史有明确的“时间”线索的了解。能够对基本知识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并能把历史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分析问题。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历史中获得的历史意识来考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培养正确的社会认识,培养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即所谓“鉴往知来”、“以史为鉴”。这一点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新课改的要求。 其二,关于道德素质的培育。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历史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思想政治素质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振兴中华的教育等。历史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人量的材料。尤其是,今天的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下,爱国主义日益隐性化,这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育,而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合适的。通过学习历史,知道我国古代有很多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的科学文化成果、如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历史上与外敌的抗争等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等等。 其三,关于心理素质的培育。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趣、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原动力。在历史教学中要尽量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其奋发的进取心和健康的个性心理。例如,生活坎坷、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历史上苦学成名的人物就容易产生“亲近情缘”,有认同感乃至热爱,从而对这类历史人物做出较高的评价。女同学对武则天、秋瑾的事迹记得牢,评价也相对高些等等。把历史人物和重要励志事件等结合班级里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培养他们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法 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节课,一个问题,都必须时刻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认真备课,找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发散式思维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①教师必须加强自我素质的修养和提升,转变观念,不搞应试教育,而要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基本依据,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教师是社会发展的先驱,担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接班人的使命,教师必须自觉地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适应未来的变化并不断地创造未来,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中国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需要。②教学过程中适时增添史料,适当用央视“百家讲坛”式的解读,增强趣味性,丰富课堂,把学生“拉”入教学中,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生思维。③尽量避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要求学生,而是充分构建民主化教学氛围,让学生参与历史事件的讨论,从而在讨论中学习知识,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④对可以提高学生素质的知识点上一定要深度挖掘,比如历史典故,历史名人等方面。⑤改进、更新教学手段和技术。素质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视角的教育,需要我们同行不断探索。当然,素质教育的受众是学生,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因此,教师的素质十分重要。希望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同仁都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用自己的理念、智慧去帮助学生打开启蒙之门。 高中历史论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三维课堂教学 《课标》要求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近两年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实践,就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和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谈谈自己一些体会。 第一, 实行“看、读、说、评与析、导、启”教法,落实“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专题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对这种知识实行“看、读、说、评”教法。 例:在“选修I”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梭伦改革”中的“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一目时,为了帮助学生迅速完成记忆目标,教师首先板书关键词:雅典地理、荷马时代、贵族政治、平民暴动,然后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别予以简释。这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经过学生这样的一看、一读、一说和教师一点评,学习者对于“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历史时间、政治发展等都有所了解,既能强化记忆又能简化理解,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是一种教少学多的选择。 其次,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它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掌握某一学习领域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可以使学生抓住该概念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本质,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分为:分类性的历史概念和抽象性历史概念两种。对这部分知识就用“析、导、启”三步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资本原始积累”概念时,先通过教师的讲解,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等方法,形成有关的时间印象、空间印象、实物印象等,并了解其内在关系,把握其本质,最后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 再次,是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途径。例: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德国的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实例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规律的正确性,这样就会把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历史变成某种公式的图解,便于学生掌握。 在能力方面,高中历史课标要求完成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历史技能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 首先,历史技能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见的显性技能,也称操作技能,如绘制历史地图、表格等;另一种是在人脑中进行的隐性技能,又称心智技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主要培养的是隐性技能,其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和表述历史的技能。包括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课本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逐步提高能力。 例,讲到《选修I》“雅典民主政治”中“陶片放逐法”这则材料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实行“陶片放逐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它有何实质性特点?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何借鉴意义?其次,历史认识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高中历史教育的认识能力培养主要有一般性能力和学科性认知能力。在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这两种类型的能力都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例如:讲“选修I”商鞅变法后进行小结,我给学生这样一道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各有什么反映?其内在联系如何?”这样使学生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好教学的认知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要彻实体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灵、活、巧,落实“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增加了过去没有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的是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方法”指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即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学法指导。“过程与方法”的确切表述应是:通过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如何操作,即程序性知识)来学习什么知识(陈述性知识),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的方法(程序性知识)。从认识论看,学习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它遵循着认识活动的普遍规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看,学校教育中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其中包括由教师到学生,再由学生到教师间的信息输入—— 储存——加工——提取——反馈两个基本环节。 从老师角度看,学习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发展和兴趣领域的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和组织下,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过程。因此,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 其次,方法要灵、活、巧。课程观念的更新为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了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即由教学管制者变为教学民主管理者;由文本知识灌输者变为历史学习引领者;由历史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学习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被动接受学习、无目的的活动学习、解题式学习、死记硬背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新课程的历史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接受学习、主动开展历史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填鸭式灌输,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重在知识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忽视,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主性探讨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特点,切实做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学中得到好的熏陶与锻炼。 例:人教版教材在每个单元前有“学习建议”一栏,“历史必修I”第五单元的“学习建议”有这样一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外交风云》,也可观看新中国外交五十年成就展,或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相关资料”,这些建议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感受历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0世纪50年代,英国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知识应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数学公式来表述的,隐性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教师仅靠书本上的形式加以传递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表明把隐性知识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应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即教育者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证实言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主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和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涉及到“为人师表”的问题,教师必须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例:在讲“选修I”的“梭伦改革”中“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这一节内容,梭伦改革由于没有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面对各种压力,选择了出走,学生了解后,有的笑了,有的说:“真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对此,我抓住机会,反问学生:同学们,你认为梭伦的选择可取吗?应如何看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应如何对待?有的大学生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挫折、就业的困惑而选择了轻生的做法,是一种怎样的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困难与挫折,弱者选择逃避,强者选择面对,寻求最佳的方法与途径解决困难和战胜挫折,从而对学生进行健康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从三个维度提出要求:对个人而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对世界和人类而言,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教师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不但要把自己也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成为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示范者,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 高中历史论文:关于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历史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加紧进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高中历史教育模式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师资力量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研究相对薄弱,不能真正把新课程理念具体落实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完善。本文立足于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深入分析了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发现在创新能力已经日益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只有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育的突破口,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在提高教育者创新能力和历史教育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素质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思考 一、引言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教育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高中阶段,正值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作用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同时,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加紧进行,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制约着我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 发展和完善。 二、改变传统评价模式 2.1改革考试制度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家长、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以分数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发展、一位教师教学水平、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和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唯一指标。考试有着不可避免的指挥棒作用,许多教师眼中"见分不见人",主张"考什么,教什么,评什么,做什么",完全不顾教育的目的和教育规律。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则异化为分数的奴隶。当一切都以考试和分数为中心的时候,课程改革就只能在教室外徘徊,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因此,要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必须要改革考试制度,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评价观,逐步形成对评价的认识,淡化急功近利思想,杜绝弄虚作假的风气,同时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对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进行道德教育。 2.2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2.2.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改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高中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其次要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要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惟一手段,将考试和其它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历史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避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的现象。例如,让学生对本地区近代以来交通方式的变化进行调查,认识交通进步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并撰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方式上,倡导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纸笔考试和其它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历史学习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2.2.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评价要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首先,要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这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基础。其次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三、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素质 3.1加快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更新 为了迎接历史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基础教育 主管部门的教育管理者首先应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思维,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定位思考,积极确立一切以服从于教育改革、服从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服从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服务理念。与此同时,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理念和评价机制,积极探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方案,逐步由现行的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定学定教的唯一评价机制过渡到以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综合提高为目标的多元化教育评价机制。作为基础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还应积极推广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有计划地、系统地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新的教育理念,争取使新课程理念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形成社会支持、家长参与的改革局面,为新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2推动高中历史教师理念更新和素质提高 教师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动力,教师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素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职业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有离职倾向。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工作清苦,待遇低,也有的教师对工作不感兴趣;其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的知识广度、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都未达到应有的能力要求:第三,教师的业务状况堪忧。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少数教师经常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部分教师不会运用,县镇的农村教师现代教学手段更为薄弱。第四,教师的知识更新不足。有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业务学习,特别是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创新思想观念和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欠佳。 有怎样的历史教师,就有怎样的历史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 总之,只有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教育的突破口,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在提高教育者创新能力和历史教育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历史赋予高中历史教育的使命。 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新课程改革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尤其是家长)做好宣传工作,有计划、持续不断地向全社会及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精神,营造课程改革舆论气氛。在全社会掀起浓厚而又热烈的改革气氛,建立一种社会、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大力争取家长与社会的支持。课程管理者和课程改革的发动者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扩大声势,让社会、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体会到改革的必须与重要,急迫和不可逆转。为了引导家长感知课程改革,学校可以举办新课程教学活动开放日,把家长请进学校课堂评教评学,印发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制作大型课程改革宣传展板,张贴标语和课程改革歌等,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改革与家庭教育等内容,使家长了解为什么搞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改什么、家长怎样支持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等问题,并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多种办法和途径,解决家长的疑惑和问题,让课程改革深入民心,产生积极的、广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同社区的沟通,充分利用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新课程教学,使学校、社区、家长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形成合力。 高中历史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点滴思考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和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理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要改变过去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努力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进行,甘肃省也即将进入新一轮改革之中,因此有必要提前去思考高中历史学习评价的变化,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1、全面实施课程标准,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领高中历史课教学,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2、突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历史课教学规律,利用历史学科特有的人文教育的素材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在成长中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引领课堂教学,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贯彻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和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艺术性。 4、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通过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激励和促使教师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学术研究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1、对教学目标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有对教学目标的评价。 (1)教学目标要全面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不全面,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的追求不全面,或者对某方面目标的追求有所忽视。 (2)教学目标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学目标是否合适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要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标准,其目的是引导历史教学向符合教育科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向转变。 (3)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就好开展,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就容易实施。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案在实施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无法按原定教案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必要的,有教学目标可以规范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教学活动是双向的,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由教师单方面来进行的。一旦激活了学习的主体,由我来教你来学,变成了我要学,我要主动探索,主动提问,主动刨根问底。因此,教学目标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整或重新考虑。关键是这种修改和变化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高尚的、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要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共同完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应当分开。不然,在强大的教学传统的影响下,很容易用评“教”代替评“学”。 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首先评价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情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和调控就应该向有利于每个学生发展的方向来进行。就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实践中学习。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是启发和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方法。现在,我们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展现和形成,需要有一种充满矛盾的、可以使思维活动启动的新情境,需要具备一种开放、进取和无所畏惧的心态。这种心态只有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质疑、探索,经常受到鼓励的情况下,才容易形成。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通过教学要实现发展的一方。课堂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主要不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当堂记忆程度。对学生课堂评价的最重要标准应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可以考虑从三方面来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一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广泛性;二是思考问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三是围绕教学问题的交流互动。3、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首先要考虑各项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此外,还要考虑课堂气氛的宽松度、融洽度和师生的精神状态,因为这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兴奋、进取、积极的精神状态是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思维活跃的表现。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1、课堂观察法。进行听课活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观察。对学生学习的观察有五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也有五个维度:组织能力、注意中心、教学机智、教学态度、教学境界。 2、访谈法。对学生、教师的调查访谈是一种有明确评价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3、测验法。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拟出一定的题目,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检测,了解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所得及教师教学的效果。 4、问卷调查法。依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问卷,了解各教学要素的实施情况及达到程度。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要尽量简明,具有可操作性。 总之,历史素质教育呼唤全面评价,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只有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才能使历史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高中历史论文: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进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网络教学大致可分为:运用校园局域网传输教学资源,辅助教师讲课的教学形式;运用网络教室学生人手一机的环境,教师通过计算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运用某种专线(有线电视线等)传输录像资料或计算机课件,超时空的远程教学形式,以及将校园局域网与互联网结合使用,使用部分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教学形式。本文主要就应用学校网络教室进行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些浅见。 一、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条件 1.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络环境的改善。 90年代以来,中学校园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不断改善。仅在天津市,不少中学已经建成校园局域网和网络教室,一些学校还特别注重网络的升级、扩展,使之能够兼容各种拓扑结构,具有良好的网络互联性,适应高速、多媒体传输的需要,并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接。在此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将校园网延伸到各教研组,使教师不但能够在办公室中调取本校教学资料、制作简单教学课件并通过校园网传输至教室应用于教学,而且能够在办公室中通过校园网浏览Internet上的信息,随时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资料;建立电子阅览室,教师以及学生能够在电子阅览室查阅各种图书,并能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外部资源以Shockwave形式和Webpages形式向社会提供部分自制教学软件等目标。 2.师生应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兴趣和技能提高。 天津市进行新课程计划试验以来,高中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普及,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字输入速度,而且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以及在网上信息的方法。设计编程、制作主页也不再是个别计算机爱好者的“专利”,仅在“天津热线”的耀华中学网站上的学生班级主页就已达19个。不少学生不仅对计算机和网络非常熟悉,而且将其作为课余学习、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多数学生愿意进行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学科课程的尝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天津市各中学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许多学校对中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有些中学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计算机技术培训,任职初期必须使用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作汇报课,有的学校采用定期轮训的办法等,使青年教师达到独立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水平。历史学科的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掌握了AnimatorPro、Photoshop、PowerPoint、FrontPage、Flash、Authorware等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术,取得自行设计、制作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的经验,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改意识加强。开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途径。 3.当代教育理论的支持。 近些年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代表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逐渐盛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观、师生关系观等,促使教学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接受教育观、共性至上教育观逐渐向自主教育观、个性发展教育观转变;人的整体素质观。注重培养创造能力的人才观进一步明确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建构主义的理念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更容易被实践。因此,一些历史教师在接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同时,开始以“教学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的理念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促成了理论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初步结合。 二、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导,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的转变,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约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进一步实现。针对历史学科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网络软件的设计,首先应该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设计了学习步骤建议: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后完成一份论证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作业)了解学术观点(史学界对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几种不同观点)阅读学习资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治、经济、社会阶级关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图文资料)进行检测练习展开网上讨论完成作业进行网上交流。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人的学习活动:每个学习环节的时间 ,重点阅读的内容:自己赞同的学术观点,完成作业的方法(如:是以大量下载信息为主,还是以独立撰写为主),学习环节的重复和缺省(如:反复阅读、边讨论边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性交流,不参与讨论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这样,虽然学习步骤建议是线性的,但全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非线性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 2.启发性原则。 在一般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语言、教具,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道理的。在网络教室中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资源是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事先设计好再由计算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课上师生之间的口语交流较少。因此设计历史网络教学软件应特别注意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资料,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提示语言及出示提示语言的恰当时机,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计算机程序或教师本人的适时启发下,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坚决避免网络上的“满堂灌”。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旧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提供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以及社会风俗、服饰等方面的大量历史资料,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察图片、统计图表,在教师的启发和同学间的彼此提示下,很容易发现: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不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学习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服饰(和服与西装的对比图片)和生活习惯(鹿鸣馆的交际舞会图片)也开始西欧化。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适应的原理思考,就很容易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作出判断。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情况用计算机向全班或某个学生发出提示性语言,指点学习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使之达成学习目标。 3.交互性原则。 即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采用人机交互作用的方式,使计算机提供各方面的历史信息“刺激”学生,学生又把自己学习思考后的“反应”反馈给计算机。计算机随时可以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的程度,根据其历史学科的实际水平,提示学习思路,确定适宜的信息传输量,自动提高或降低学生学习进度。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网络软件中,就设计了自我测试发生失误的导学提示,如:在考查“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前,殖民地经济发展的主流”一选择题中,当学生作答失误后,计算机就会提示:“这个问题教材讲的比较简单,请看本课的[基本线索讲授],要详细了解请看[超级链接2]‘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在[超级链接2]中提示:“学习时应特别注意:北美殖民地形成统一的市场,表明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部小农经济与南部种植园经济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北美经济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提出自己的经济、政治要求,承担起领导民族革命的任务。注意结合本年级政治课所学基本哲学观点,理解什么是当时北美经济发展的主流。” 4.层次性原则。 是指在设计历史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时,应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基本、较高、发展特长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在计算机或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发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从而解决因学习目标单一,导致班级中部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学习愿望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设计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社会风俗、服饰等各个方面文字、图片、统计图表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除少量必读内容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学习资料的内容和数量。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一、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用一、两条史实);二、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多方面史实);三、你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详细论述自己的观点(用多方面史实论证,同时说明不同意其他观点的理由)。设计了几种完成作业的方式:利用计算机独立撰写论述明治维新性质的作业;用简单的语言将下载的网络资源连接起来,形成自己的作业;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作业,使学习尽可能地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5.合作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在班级教学环境中交流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而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适宜环境,也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空间。因此,设计网络软件应特别注意将个性化学习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即围绕一些历史问题展开师生间、学生间、个人与小组间、小组与小组间,以及班与班之间的网上讨论、交流,使每个人(学生、教师)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相互激发学习的灵感,优势互补,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的网络软件中,编制了支持网络讨论、网上留言、保存讨论或留言记录、显示讨论或作业内容的程序,设置了“网上讨论”、“讨论记录”、“网上留言”、“观看留言”等栏目,网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浏览或下载信息。学生在学习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进入“网上讨论”环境,选择向教师求教或是与同学切磋,不同范围的交流贯穿始终。 6.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主要是指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计算机网络与传统教学环境的一个显着区别,是可以向学生提供近乎无限的学习资源。设计历史学科网络软件要充分运用这一优势,结合高中生学习的特点,尽量开发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法之一,立足校园局域网,尽量查找、利用互联网上历史学科资源,采用下载信息、创建链接等方法加强校园网的功能。如:“文艺复兴”一课网络软件,设计了校园网与在天津热线上运行的天津教研网站历史学科主页的链接,在天津教研网历史学科网页中有较多的关于文艺复兴的图文资料和互联网上文艺复兴站点的域名,这既能大大丰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又能为学生深入了解文艺复兴问题,进一步探究这一段历史提供自学的途径。做法之二,软化学科边缘,向学生提供与历史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学科知识。如:给学生提供中国古代大运河河道变迁与沿线城市兴衰的图文史料,提示学生结合地理课所学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等知识,运用正确的 史学观点,分析交通运输线与沿线城市兴衰的关系(高三“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软件设计思路人 三、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通过近年来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证明,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科教学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 (2)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记忆结论,而是更多地接触到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通过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有助于学生处理材料和历史阐释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讨论,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求解疑难问题,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在时间、人员、内容上的局限,大大拓展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时,要自行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度,这些有助于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为适应未来学习的需要打好基础。 (3)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延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调控能力,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了互助精神,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2.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 (1)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以如何讲好课程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出发点,而以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模式中,让学生们占据课堂的中心地位,根据他们的学习要求及进度来对他们进行不同的辅导。教师不再充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更加扎实的历史知识和一定的跨学科知识,更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积累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有许多因灵感激发的精彩应答场面瞬间即逝,其间显现的创新思维活动无法再现出来以启迪后人;学生作业中反映出学习的成就与不足,也很难为以后经历这段学习过程的师生借鉴,造成一种无形的教育浪费。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可将许多讨论、作业情况保存下来,供其他教师、学生分析、点评、学习、借鉴,成为一种与历史资料同等珍贵的教育资源。 当然,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如:(1)教育成本明显增加,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开发适用的网络软件外,计算机设备的耗费大,也使很多学校难以负担;(2)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大量信息面前,有的学生出现了求新、求快、求刺激而不求甚解的倾向,容易出现盲目下载别人材料的“抄袭作业”行为;(3)师生之间口语交流明显减少,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所减弱等。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解决。但是不可否认,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将会大大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更好地完成高中历史教学所承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 高中历史论文:论高中历史课改与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构建 【论文关 键 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地方高师院校 历史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后,历史课程体系变化很大,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只有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际,明确培养目标,加强世界史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特色课程,才能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自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来,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全国陆续展开。此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构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体系”。以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为主的地方高师院校应针对这一变化进行改革,构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历史课程体系。 一、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 (一)模块加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不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采用“模块”加“专题”的课程结构,建立起注重基础与综合、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的历史课程体系。三个必修模块,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六个选修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每个模块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及相应的学习内容。每一“模块”由6~9个围绕一定主题、具有相近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学习专题组成,在内容上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综合性和时代性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内容特征 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再像过去强制地把某一历史阶段的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历史学科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确定新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不仅继续重视政治史内容,而且加强了思想文化史、文明史、社会生活史、科技史和教育史的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内容,如“人类起源之谜”这一内容,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又离不开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包含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动物学、地质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同时,高中历史新课程增加了不少与时代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与社会进步和学生经验相联系的课程内容。而六个选修模块课程的设置,旨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的突出变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地不断推进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成为时代的需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世界史内容大幅增加。如高中历史新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来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缺陷,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梭伦改革”、“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玛雅文明的消失”等内容。在世界近现代史方面,增加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内容。在高中历史必修模块总共25个专题中,世界史有11个专题,占44%;选修模块总共41个专题中,世界史有28个专题,占68.3%;在必修和选修总共66个专题中,世界史有39个专题,占总专题数的59%。在高中增加世界史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现行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与中学历史课程体系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主要是按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文件构建的,该文件规定师范历史专业的主要课程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社会生活史、版本目录学、训诂学、史源学、史学论文写作、历史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这种课程设置强调历史学科本位,一些如史源学、训诂学等极具专业性的课程,在地方高师院校只是培养方案里的摆设而已。近年来,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其课程体系仍与中学历史课程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先行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江苏省,有专家在对南京等地部分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师生以及新近参加工作的在职中学历史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和师范生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基本上不太了解、不甚关心;中学历史新课程知识在高校的教学中仅仅涉及少数内容;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都认为高校的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需求”。江苏这样教育发达的地区尚且如此,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由于观念、体制、师资等方面的因素,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并未随着中学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其所培养的学生自然无法迅速适应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中国史和世界史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 大学历史学专业本国史和外国史的比例应均衡发展,且外国史的比例应适当增加。据北京大学高岱教授的调研统计,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的历史学系,从事外国史的教学人员占2/3左右,而且在这些大学中,外国史还是所有非史学专业大学生必修的通选课;韩国、日本主要大学的历史系,从事外国史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也占到2/3;俄罗斯主要大学历史系约有50%的教师从事世界史教学研究。[6]而我国世界史学科在整个历史学科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1/3。尤其在地方高师院校,在一个30~40人左右的历史系,只设一个世界史教研室,只有3~5人从事世界史教学,基本上只能完成几门世界通史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开设必要的选修课程。可以说,多数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课程体系是不完整的。从前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师范历史专业主要课程也可以看出世界史在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和地位。这既不能适应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也不能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及时作出调整。 (三)历史专业教育课程不足 在我国,一般师范院校都较为重视普通教育理论和技能,而忽视专业教育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高师类院校教育类课程学时少,比例低,教育实践时间短。[7]目前,在高师历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教育类的课程主要由“老三样”(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组成,且主要是公共教育理论课程,针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专业教育理论课程严重不足。 三、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新课程体系构建 (一)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8]结合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和目前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需要构建新型的历史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指挥棒。近年来,不少地方高师院校在调整历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味地向综合性大学靠拢,过分强调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忽视了师范性特点,脱离了地方师范院校实际。而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早在本世纪初就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问题进行研究,确定了“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深厚的历史科学知识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的中学历史工作者”[9]的培养目标。一所部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历史学专业都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工作者”,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历史教育专业更应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于服务基础教育,为中学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的综合素质高的合格的历史教师,其课程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其课程设置要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服务并引领地方历史新课程改革。 (二)构建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体系要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在构建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时,必须保证能使学生对人类历史发展大序、框架和规律有基础性认识。因此,可在保证基本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两门通史教学时间从三年压缩到两年。同时增加系列的专门史课程,即开设中外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以及宗教史、文明史、环境史、科技史、教育史等主要专门史课程,凸显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系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较为全面系统的感受和认识。其次,课程体系要纳入其它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历史学科是包罗万象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0]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在构建历史专业课程体系时,有必要纳入人文地理学、考古和文博、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内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原则,既注重专业学习的科学化,又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一些本专业教师无法开设但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非常重要的课程,如文学史、哲学史、艺术史等,可通过学校平台,与其他院系协调,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第三,课程体系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实际。一是要增加部分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相关的必修与选修课,如近代以来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价、探索历史的奥秘等。二是要增加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地方史、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第四,课程体系要突出历史专业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强化历史教育专业的师范特色。除传统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外,应增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历史教育学、历史课件制作、史学名着研读、史料分析、史学论文写作等课程,加强历史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课程建设,强化师范生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历史专业学生所必要的专业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 (三)加强世界史课程设置与教学 2011年,世界史升为一级学科,如何完善世界史学科体系成为一个迫切问题,作为地方性的高师院校,更是任务艰巨。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方高师院校的世界史学科很难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覆盖世界史的七个二级学科,但可以逐步朝这一方向努力。高中世界史的比例已接近60%,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已走在了地方高师院校的前面,作为为中学培养师资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至少应努力适应这一变革,在课程体系上作出调整。具体而言,首先必须保证世界通史系列课程结构,逐步确立和完善外国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等几门主要的专门史课程,以及与高中新课改直接相关的专题史,如世界改革史、世界文化遗产等课程,其次是建立一些拓展学生视野、适应时展的世界史专题,如世界科技史、世界现代化研究、经济全球化研究、国际关系史、恐怖主义研究等课程。此外,可开设周边国家史、亚洲史等课程,侧重研究与中国有关的经济、文化、边疆政策等内容。因此,无论是世界史一级学科发展的需要,还是高中历史课程改 革的需要,地方高师院校都应加强世界史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 总之,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对接是一个急迫的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地方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有教学内容等同步改革,才能真正构建起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体系。 高中历史论文:谈如何把高中历史融入德育 学校以德智体美劳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教育。长时间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讲究品德教育,但是和学生群体脱离,并不符合实际,教导的思想跟不上社会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面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有种懒散、挑剔的反叛心理存在。鉴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属于不成熟阶段,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得到相应的培养,历史教师应从专业角度上出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什么是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和法律的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有着重要的联动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学生德育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培养自身的责任感、道德感,做到明礼诚信、敬业乐群、积极进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遵循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知行一致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自我相结合的原则。 2历史中的德育资源 历史的长河总是给人留下许多启示,璀璨、辉煌历史带给每个国民的财富是数之不尽的。在现今德育问题上,我国古典文化留下许多千古名篇,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屈原的《离骚》,给人以心理上的提醒和涤荡,时刻警醒自身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道德,真正做到从内到外的优秀。从我国历史长河分析,伟大的智慧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延续,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炎黄子孙繁衍生息。 1)历史政治制度。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其政治制度建构的实质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进行剥削与压迫。在当今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教师应教育学生透过古代的制度来学习、认识现今的生存之道、政治政策和法律制度,清楚地认识到古今社会的不同。在政治上,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认清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充分理解国家做出的各项决定,努力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识到人类发展的脚步和基本规律;在法律上,应该使学生明白在这样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遵纪守法,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也要认清相对应的义务,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我国历史上萦绕着浓厚的政治、文化、经济的气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铸就了享誉海内外的文明古国。通过认知我国古代的文明和了解灿烂的文化,应该使学生认清现今的社会趋势,跟随国家发展的步伐,透过古时的政治制度清楚地认知自身所处的时代,确立自身的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历史杰出人物。我国历史上出现大批量的杰出人物,他们创造了许多的辉煌,促进我国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其中为西藏历史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是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与唐朝的文成公主成婚,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造酒、研磨、纸墨等生产技术,与中原王朝在文化、经济、政治上保持了友好的关系。这一和亲的举动不仅密切了唐和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增进了中原与西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习松赞干布在历史上的伟大事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和传统的教育。中华民族精神在实际意义上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其核心就是上面提到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无论前方的道路是多么的迷茫,中华民族都坚定走过。如今更需要教育学生学习历史杰出人物的爱国精神、高尚品格,坚定热爱祖国的思想,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成自己的任务,让民族精神流传到每个角落,与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坚持不懈地拼搏。爱国,是每个中国人从心里发出来的激情,心中坚定的信念。这是一种直入心底的执着,更主要的是内心的尊严散发出来的一种不屈不挠和坚持不懈。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心里的正义感,对人生观和自我实现价值观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实现历史德育的多样性 社会的进步推动德育的发展,在现今的教育当中应该寓德于史,不断创新寻找新的契合点。 1)道德归类。将历史优秀人物体现出的各种道德修养,在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归类,让学生在整理的时候加深印象,形成自己初步的、正确的道德观。 2)日期提示。在我国历史重要节日到来之际,提醒学生温习历史的那一天,加深对历史德育的感受程度,增强对祖国、家乡、自然、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3)影视再现。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能够生动地展现历史,通过人物和事例反映出古人的道德思想,对学生起到熏陶作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影视再现这一有意义的活动,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4)角色体现。通过班级组织活动,模仿历史人物不同方面的道德品质,对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5)形象模拟。通过现代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视、听等手段把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真切地显示出人物真、善、美的道德内涵,将远去的历史变为有形的,巩固加深正面历史人物在心中的印象。 4历史课外活动的培养 1)开展关于历史教育的演讲比赛,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形式。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家乡、祖国、人民充满爱的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 2)利用历史文物、历史名胜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体现。①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讲学,让学生看到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河山,认识到祖国江山的瑰丽宏伟,增加学生 的爱国情怀。②参观文物展览,由于文物的生动、形象、真实等特点,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③通过各时期的古文物收集,让学生认知不同历史时代的经济、文化,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历程,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发展中透过历史这个表面看到深层的本质,结合历史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道德修养上的进取性、法律上的自觉性、政治上的客观性、心理上的成熟性,以21世纪复合型人才为标杆,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管理学方面论文: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裆下在高职院校中较为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理解,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的具体工作流程。《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管理学》的教学改革能够充分体现《管理学》的教学要求与特点,提高《管理学》的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改革措施,旨在不断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过程为导向;《管理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是如今高职院校中比较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的运作中,为了能够做完一件事而必须要做的具体工作,它是动态的,并且有较为稳定的结构。《管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适用于许多专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于抽象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一门课程时不仅要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掌握《管理学》课程的具体使用方法。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的教学,因此高职院校为了保重《管理学》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开创新型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做出一定改革。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作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所指的是在企业的运作中,为了能够做完一件事而必须要做的具体工作,它是动态的,并且有较为稳定的结构。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更多的高职院校开始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高职院校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引用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改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加深课程教学的深度,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管理学》的特点 《管理学》这一门课程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门课程,国家与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也正是因为这样,高职院校才提高了对《管理学》这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一)综合性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课程,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许多较为复杂的情况,又因为管理的对象不是同一的,这也就要求管理者需要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二)非独立性 在企业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是一个企业中必不可少的硬件实力,而管理则是企业中的软件实力。如果能够科学的管理运用不同的资源,那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因为管理本身是不能直接产生价值的,它一定要依附于一定的事物,并且由他们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通过科学的管理所创造出的价值并不能被单独区分,人们很难明确说出管理到底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多少具体的价值。管理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并不能够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慢慢体现它的价值,这与企业生产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实践性 会对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多种,许多因素是没有办法控制与预测的,在管理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一成不变的,管理者面对不同的问题需要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管理者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不同的应对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是在学校中所不会教授的,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掌握。 三、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对象与要求 (一)对象 《管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所面临的授课对象较为广泛,不论是对于专科生来说还是本科生,都是需要掌握的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这也体现出了各个院校对于《管理学》的重视程度。在高职院校中,《管理学》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专科生,但是有开设《管理学》这一课程的专业并不仅仅局限于工商管理等专业。因为《管理学》的教学对象较为广泛,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上都应该要体现出专业性,根据专业的不同做出区分。《管理学》的教师应该要明确自己的教学对象是什么专业,再根据专业所具有的特性与需求来制定《管理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要求 《管理学》是一门极具应用型的课程,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应该要注意几点问题。第一,《管理学》在制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时应该要与实际接轨,致力于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第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该要能够反映在当前社会条件中的具体目的,应该要能够体现使用者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特色;第三;《管理学》教学要学习欧美先进国家的科学教学方法,管理是人类在生活工作管理中所必定会使用到的一种方式,欧美先进国家的管理方式与理论虽然有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标杆。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结合目前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制定《管理学》教学改革方案时应该要与具体的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对于《管理学》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也应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设立的专业大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上也会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管理学》的授课对象较为广泛,涉及到多个专业,因此,《管理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就应该要以专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需要更多适应性较强、能够真正了解管理的意义并且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应该要与不同的专业相适应,辅佐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且专业知识过硬的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这样他们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也能够较快解决。《管理学》这一门课程应该要设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 《管理学》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教学首先就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让二者共同成为教学的主要部分,保证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为了能够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师应该要不断学习并整理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管理问题与相应的解决方案,将其整理成为案例教授给学生,对《管理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做出相应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感受到难易程度的循序渐进,让知识点都相互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也会更加便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在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过程都应该有明确的实践描述与实践总结,让学生能够对实践过程有更加深刻的记忆与了解。 (三)创建教学情境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来给学生教授相应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的主题,把不同环节的工作内容当做教学的单元,并以此来建立起教学情景,让所有的知识点都连接在一起,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并在教学中增加在实际管理中会使用到的相应设备,使校内的教学实训设备更加完整,同时也保证了《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应该要保证《管理学》的教学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样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流程概念,有利于未来的就业。 (四)加强实践教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应该要加强实践教学所占比重,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到社会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工作中了解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以实践为基础来不断修改实践的具体内容,让管理教学与实际管理工作更加接近。不仅如此,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应该要以实际中的管理工作流程为基础,不断调整授课中的顺序,并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不断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的顺序与内容,让其变得与实际中的管理工作更加接近,让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具体管理工作过程,便于日后就业。 五、结语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教授《管理学》这一门课程上做出了极大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且有了较大成效,但是因为受到许多原因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将这一教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学》的教学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管理学这一门学科的理解,并且提高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也能够有效提高。 作者:张玉荣 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医院管理学课程设计及教学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立足于《医院管理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6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其对《医院管理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的评价及教学效果。结果教学内容: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基本能体现医院管理主要职能模块,重点与难点内容讲授清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多样化、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更易被接受,增加课堂讨论比例;教学效果: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掌握了基本理念与方法且对课程基本满意。结论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理论授课内容应紧贴热点,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关键词:医院管理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医院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是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1]。我校管理学院1983年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开展了医院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已积累了36年的教学经验。2015年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医院管理进医院”的教学改革,需了解学生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为改进医院管理学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1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内容 了解学生对现行《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开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五部分,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教学内容评价、课程设计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向我校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1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97%。被调查的59人中,女生43人,占74.88%;男生16人,占27.12%。 2.1教学内容评价 2.1.1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基本能体现医院管理主要职能模块89.83%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章节能满足医院管理中的主要职能模块。10.17%的调查对象认为大纲中涉及的章节未能满足医院管理的主要职能模块,认为应该增加战略管理、预算管理、信息管理、卫生政策解读以及人事管理模块。2.1.2重点与难点内容讲授清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教师能够把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讲授清晰,仅有6.78%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师没有把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讲授清晰。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教师已经将教学大纲中的难点内容讲授清晰。 2.2课程设计评价 2.2.1教学方法多样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教师授课、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课间见习、外请专家授课。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等理论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讨论。为帮助学生理解“医疗安全”一章中“医患纠纷成因及防范措施”知识点,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即举行以热点医患纠纷事件为素材的医患纠纷模拟大赛,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等角色模拟纠纷事件,着力突出医患之间的矛盾点,模拟结束后由小组成员说明该事件的经过及防范措施,最后由教师、助教及同学打分的教学形式。“医疗管理”、“医院感染”两章属于《医院管理学》各论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因此安排学生赴附属医院见习,讲解与观摩相结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病案管理案例实务,请教学医院病案室副主任讲解医院病案管理的内容。调查表明,72.88%的调查对象认为赴附属医院见习有助于加深对医院管理的认识,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课程学习帮助最大。2.2.2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更易被学生接受目前教学方法涉及理论教学、角色扮演、见习、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在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式的调查中,排列前三位的依次是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见习。2.2.3调查对象希望适当增加课堂讨论比例课堂讨论是增加学生参与程度,提高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67.8%的调查对象希望继续增加课堂讨论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32.2%的调查对象则希望保持现状。76.27%的调查对象认为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更活跃;50.85%的调查对象认为讨论使其增加课堂参与度。对于如何分组,调查对象选择“由课代表、助教随机分配”和“由学生自由组合”的各占一半。60%的调查对象认为分组后的小组成员应该固定,40%的调查对象认为小组成员可以流动。2.2.4调查对象希望开展实践教学97%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保留医院见习环节。72.88%的调查对象认为附属见习可以提高课程兴趣,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学习最新的医院管理理念的占比依次为52.54%、47.46%和40.68%。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能提高学习效果,71.19%的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可以“增进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认为实践教学有利于启发思考,可以增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比书本信息量更大。 2.3教学效果评价 2.3.1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调查对象认为影响教学效果最大的因素是教学方式,然后依次是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具体情况见表1。2.3.2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方法88.14%的调查对象认为掌握了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与方法;44.07%的调查对象认为“具备了发现与医院管理相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0.68%的调查对象认为“掌握医院管理学的主要实践技能”。74.58%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应注重“相关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3.3实践教学部分仍存在问题调查对象对去附属医院见习的教学环节比较满意,其认为该环节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衔接起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77.97%的调查对象都选择了“对每个科室及医院运行流程没有深入了解”的原因,调查对象反应:对每个科室及医院的运行流程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多带教老师少,老师不能够一一解答同学的疑问。2.3.4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目前的课程基本满意86%的调查对象对目前医院管理学课程的总体设计满意度调查。16.95%的调查对象“非常满意”,69.49%“比较满意”,13.56%的调查对象“一般满意”。 3讨论与建议 3.1基本达到了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 通过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多数调查对象基本掌握了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达到了教学大纲中目标的要求。因此,对于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仍可沿用。3.2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被调查对象认为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对角色扮演、理论课程教学、课堂讨论、见习4种方式的接受度较高。今后应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3.3理论授课内容应紧贴热点理论授课仍为大多数调查对象选择的教学方式。医院管理学内容丰富,需系统讲授医院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结合目前医院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与实例分析[2],可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医院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查对象认为,在理论授课时,可进一步设计适合分组讨论的热点案例,提高其对医疗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使其在分析解决方案中逐渐养成医院管理者所需具备的专业素质。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手段,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讨论板块设立“医院人事管理”、“医疗管理”、“医院质量管理”等模块,为学生提供既可以相互讨论又可以与教师交流的多方互动平台[3]。 3.4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医院管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医院管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熟悉医院管理的模块,了解医院管理的流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基础环节,首先要重视基本理论的讲解,而《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实践充分结合[4]。就学生来讲,课程见习让学生走进医院,通过医院见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过程中,对医院管理工作有所了解,学到知识的同时减轻压力[5]。与此同时,学生在见习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更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注意力[6]。因此,学生应该走进医院,通过医院见习,实地观摩,充分了解医院的运行流程,各个科室的运作模式,同时学习医院先进的管理方法[7]。课程组织去附属医院见增进了学生对医院运行模式的了解,但由于时间所限,课程中16学时实践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根据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去医院见习[8],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经验丰富的科室老师请教,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医院运行模式,感受实际的医院管理氛围。 3.5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目前我校从事《医院管理学》教学的教师的教育背景均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较少接触医院实务管理,教学案例大多由各种信息渠道获得并改编而成,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院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医院管理学的教师可通过去附属医院挂职、进修等方式提升自己[9],加强教学案例挖掘[10],有助于更好地拓展医院管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姚园 史穆然 田素文 王志伟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高校管理学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为了提高高校管理学的教学效率,文章对当前高校管理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高校管理学教学效率的策略,即: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学知识,要鼓励学生到企业实践,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校管理学;课堂创新;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学作为高校经管专业的必修课,对后续专业课程的研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很多高校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侧重于一般理论性的学科知识,实践教学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致使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必须对管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高校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课程学习初期对学生的引导不足 管理学课程通常在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开设,学生刚开始接触,对该课程的认识较少,教师应该加以引导,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晰且系统的认识,消除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心理障碍。但就现阶段高校管理学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教师在课程学习初期,并未能完全地将该门课程和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讲解清楚,在授课过程中,也未灵活地将管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致使学生认为管理学遥不可及。正是由于教师在课程学习初期对学生的引导不足,导致学生缺乏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滞后 高校管理学教学涉及的理论知识很多,但当前很多高校所选用的管理学教材难以及时反映管理学的前沿理论,特别是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这些内容滞后于课堂教学。对于管理学专业教师队伍来说,对自身的学科储备和创新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管理学教学,在教学中完全遵循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并未向学生补充管理学的前沿理论知识,所培养出的学生也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教师缺乏实践管理经验 当前,很多高校的专业教师群体或多或少地缺乏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很多管理学教师毕业后便直接进入高校教学,在教学期间,高校也很少安排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尽管这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却缺乏相应的实践管理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只能以理论讲解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在设置管理学课程时,以理论课为主,很少或不安排实践课。尽管有一部分高校尝试沙盘模拟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一味地强调实践课,容易产生过高的投入成本,其中显露出的管理弊病也层出不穷。由于当前管理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二、高校管理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学知识 管理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广泛涉猎国内外优秀的管理实务案例,更好地结合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掌握前沿性的管理学知识。同时,教师在课余时间,应积极主动地了解管理学专业知识的新动态和新成果,并以这些新动态、新成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管理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管理学知识,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实践 管理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学生放假期间,教师可安排一到两周的企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到实际企业中调查、参观、访问,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机结合自身的企业管理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更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管理的实际意义,更好地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进一步避免了纯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突破“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局面。从教师主体来看,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开展有关管理学原理的实验,帮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从学生主体层面来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与此同时,管理学教师教学完毕后,还需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注意倾听学生的诉求和建议,适时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 三、结语 高校管理学课程对高校经管专业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学知识,掌握前沿性的管理学知识,并鼓励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社会实践。同时,也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从而有效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水平。 作者:杨哲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现代管理学在查档高峰的应用 摘要:本文借鉴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将查档高峰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分别阐述档案机构在各个阶段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现代管理学;查档高峰;查档高峰 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档案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档案机构查档高峰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全国多地综合档案馆和部分单位综合档案室就先后迎来了原民办、代课教师与原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等多个群体的查档高峰,短期内档案机构接待查档人数和查阅档案数量达到了之前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总量。如何妥善应对查档高峰,让查档者满意而归,成为档案部门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本文借鉴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将查档高峰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分别阐述档案机构在各个阶段应注意的事项。 一、查档高峰事前管理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项工作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动态过程,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有效管理,才能实现结果的最优化。对于一项持续时间较长,程序较为繁琐的工作而言,有效的事前管理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在查档高峰期间,短时间内会有大量查档者涌进档案馆,工作量是平时的数倍。如果只关注事中,在查档高峰到来后才开始谋划管理,档案机构必然会在查档高峰到来之时陷入不同程度的混乱,造成查档效率低下,查档活动进展缓慢,进而使群众满意度下降。因而查档高峰的管理,必须延伸到事前,也就是查档高峰到来之前。具体而言,档案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始准备工作:1.及时了解政策变化,对查档高峰有所预判我国各级档案馆和相关单位综合档案室出现的查档高峰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出台的政策所导致的,比如,各地干部选拔考试往往会伴随报名考生集中到组织人事部门和档案馆查档的现象;全国多地档案馆和相关单位综合档案室最近出现的原民办、代课教师与原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两次查档高峰也是由于政府相关政策所导致;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由于办理相关手续时需要出示夫妻一方的独生子女证,引发了一轮独生子女档案查阅高峰。这些查档高峰的出现都是源于政府部门针对某一群体所推出的新政策。有鉴于此,各地档案馆和各单位档案部门应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变化,对查档高峰有所预判,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及时做好准备。2.合理制定查档计划,并及时告知公众查档高峰对档案机构而言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如果没有计划,必将影响查档高峰期间的正常工作。如果档案部门关注政策变化,并对查档高峰有所预判,档案部门就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制定查档计划,在高峰到来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果档案部门没有根据政策变化对高峰做出预判,也可根据查档人数及查档问题的变化,判断查档高峰的出现。档案机构可以将查档者按某种标准(如所属区域)分为多个批次。制定计划之后,档案机构还应通过下发通知、乡镇和村广播、电视媒体等各种可能的方式,将查档计划告知每一位查档者,方便查档者做好时间安排。3.掌握需要查阅档案的种类和数量,做好查档人员培训查档高峰期间,档案机构需要提供查阅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庞大的档案,接待的人数是平时的数倍。如果查档人员对这些档案不熟悉,势必影响查档的效率。档案机构应在查档高峰到来之前,充分掌握需要查阅的各类档案的信息,并对查档人员做好培训。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查档效率,保障档案机构顺利度过查档高峰。 二、查档高峰事中管理 科学的事前管理为查档高峰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查档高峰本身带有很多不可预见性因素,这就要求档案机构事中管理要精细化,确保查档高峰期间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1.合理分配人员,为查档者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我国各级档案馆和单位综合档案室都不同程度面临人员不足的情况,这对其应对查档高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在查档高峰期间,档案机构应合理调度人员,使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同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使合适的人处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为查档者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抽调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协助查档,这样既可以缓解档案部门人员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新政策的解释和落地工作。2.在利用形式上逐步以电子档案代替纸质档案查档高峰期间,大量查档者涌入档案机构,如以纸质档案为媒介,多人频繁翻阅,极易造成档案丢失、损毁,且查阅效率低下,容易漏检,而电子档案则具有查阅方便、不易损毁、效率高的特点。这就要求档案机构要积极争取条件,将馆藏档案数字化,并尽快掌握相关的查阅、维护技术。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将就业、社保等民生档案数字化。3.与相关单位合作,及时沟通工作进度由于查档高峰多数与政策的变化有关,因而往往会涉及多个不同的部门,档案机构只是作为档案的提供方,在中间发挥服务的作用。因而,档案机构应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合作。在查档过程中,档案机构应及时与相关单位沟通工作进度,以保障整体工作的有序开展。4.及时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查档高峰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档案机构不可能在事前将每一种情况都预料到。在查档过程中,档案机构随时可能遇到新的难点和问题。这就要求档案机构在查档过程中及时总结,并寻找对策,以解决这些难点和问题,保障查档工作正常开展。为此,档案机构可以建立查档人员定期交流、汇报工作的机制,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查档高峰事后管理 每一次查档高峰,都需要档案机构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经验、教训,这些都是档案工作的宝贵财富,对档案机构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档案机构应在事后及时对查档高峰进行总结和评估。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步骤:1.个人和部门自查,撰写工作报告查档高峰是对档案工作者体力、耐力、思维等多种能力的集中检验,也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一次绝佳机会。在查档高峰结束后,参加查档工作的人员和部门要及时自查,总结个人和部门在查档高峰期间的经验教训与心得体会,并形成书面的工作报告,为之后的全体会议做好准备。2.召开全体会议,探讨经验得失,总结查档规律在个人和部门自查的基础上,档案机构应及时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交流个人和部门工作报告,根据查档高峰之前制定的工作计划,探讨此次查档高峰的经验得失,推广先进经验,批评错误做法,总结查档规律,为今后的档案工作提供参考。查档高峰对档案机构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型档案机构的档案利用率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档案工作因而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妥善应对查档高峰有助于档案机构改善自身形象,提高档案工作者社会地位,同时查档高峰也是培养和提高人民群众档案意识、塑造政府形象的绝佳机会。档案机构应充分认识查档高峰的重要性,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为查档者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作者:邢常秀 王增强 管理学方面论文:财务管理学发展道路探索 摘要:财务管理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讲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对自己的财产进行管理。最早在春秋时期出现货币,到后来秦的统一圆形方孔钱,再到后来的纸币,再到现如今的电子货币。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财务的管理不论是方式还是对象等都在不断完善跟进步。现如今,更多的体现的是对财务的投资、使用、运营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注重方法与管理理念存在的学科,财务管理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在此当中包含着重要的学问学识。在此我们展开对财务管理学发展道路的探讨。 关键词:对象;演变;体现方式;手段;影响 一、财务管理的理念要素 财务管理理念主要有几点:一是以人为本,毕竟财务理念,财务经营每一点都是人为操做管理的,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跟这些人的知识跟财务能力是相关的。二是共赢,每一笔交易,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在共赢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进行发展。三是把握风险,有投资就有风险,要抵制每一次的风险,需要树立正确的理财风险观念,稳中求胜,不急不躁。四是借力使力,相互合作,学会借用别人的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五是信息理财,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情况下,信息传播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只有不断的学习跟进最近数据才不会导致落后。六是战略理财,盲目投资理财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根据企业经济状况做出属于自己的经营方案才是正道。财务管理的要素自然就是需要管理的内容。 二、财务管理的对象演变 在最早的时候,刚刚出现货币,不管是用称重的方式还是其他方式,其实在当时人们已经有等价交换的意识,说白了那就是财务的管理意识。对自己的财产进行投资,包括到后来出现当铺,有了抵押等都是实物的交易,只是当时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后来出现纸币的时候就相对改善,面额的大小就成了简单的标准。货币的出现标志着金融市场的萌芽—以银行为中心的市场初步建立,便有了以银行为中介的借贷市场—1602年荷兰世界第一个有形、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推动着金融市场—信用形势的股票和债券等便形成发展。所以后来有了虚拟的货币,便是实到虚的转换演变。再有就是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的关注点是物,现在包含的就很多了,比如人的想法观点都可以用来交易,人的名誉、版权、著作权等也是现在财务方向的另一方向。社会在发展、经济也会发展、之前我们只是内部发展交易,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QFII制度在中国拉开序幕,中国资本市场向全球化体系迈出了第一步,跟国际的接轨,从内部的财务交易转换成了到国际性的外部发展。在古代用的是算盘,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发展,我们从人工转变成计算机的管理,更加快速方便。所以,不论是从方式、对象等方面都在随着社会发展在转变,之后必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来进步,财务管理是没有边际的,会永恒的进步发展下去。目前我们国家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混业经营”是未来的必然选择,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也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企业管理案例分析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并购雅虎,共同联盟。马云和阿里巴巴我们都很了解,是电子商务的开启者,阿里巴巴的目标是涉及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庞大的系统需要更好的引擎,毋庸置疑,雅虎成为首选,而当时的雅虎也正处于瓶颈期,他涉及的全面,想要在其他方面更好的竞争,阿里巴巴的能力能让他有更多的精力保留在其他方面,毕竟,电子商务不管是在欧洲还是美国等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团队有很强的能力去处理这些。雅虎成为阿里的股东占有40%的股权,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为了一家人。合作双赢,便是最明显的体现。1976年,苹果品牌的问世至今,一度成为人们追捧的力量。乔布斯和沃茨尼亚克创立了苹果公司,刚开始投资的时候由马古拉、美利坚银行、洛克菲勒家族等共同投资,现如今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苹果最大的成功在于很强的管理理念,不断的创新,一次次的创造惊喜,引领潮流。在跟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不断创新。可能这就是苹果经久不衰还能一直在潮流前沿前进的原因之一吧。1985年,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诞生—深圳特区经济专业证券公司。之后业务不断发展,公司扩大到一百多家,但就是因为太过心急,业务发展过快,在2002-2004两年的时间便有19家证券公司倒闭,所以说再大的企业都要关注一个财务管理,要有属于自己发展的战略管理。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企业而言,财务永远影响着本国或本企业的命脉,企业需要注重财务方面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理念,合理控制公司成本,促进公司发展。 四、企业财务状况决定因素 马云说“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本就是创造价值的,企业的价值基本是用利润来衡量的,如果一个企业一直处于亏损,那么这个企业便是浪费人力物力,浪费资源,是不道德的。公司是否盈利首先看的就是成本和收入的准确,然而这只是数据,要从资本和经营业务两方面来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毕竟盈利能力的体现也就表示着财务的能力。资本就要看我们初期的投资和当期的盈利或净资产收益率。财务分析如果没有结合经营业务,那么就是两张皮,是没有任何说服力和价值的。一个企业首先要结合产品及市场、结合企业的发展经营策略、企业预算才能准确的分析盈利状况。债务常常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企业出现债务的原因有很多:内部原因有实力不够、资金不足、涉猎太广等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债务的积累,外部原因也不能忽视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最后总有一天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直至倒闭。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偿债能力来进行投资。比如2001年的无锡尚德在2005年成功上市,短短10年时间成为行业第一,然而好景不长,2013年便宣布破产。最直接原因就是公司快速扩张,资金需求过大,大举借债,资金链断裂,直至倒闭。就算这样,还是有不少企业这样急于求成、前赴后继。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急刹车转战稳健发展型战略。企业周转销售快,营运能力强就是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的是公司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共同努力。周转快还是要考虑行业的特征,不是所有行业周转过快是件好事。财务重要的是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这也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能力。宏碁创始人施振荣卖鸭蛋的故事和丰田老板创新供应链的故事都提出来了销售是关键,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持续经营发展要关注的有收入、利润的增长。企业发展能力提高必然资产规模就不断增加。时刻警惕莫陷入“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困境,资金链一旦中断,绝大多数企业就陷入困境,没有现金流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导致资金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销售量降低,囤货情况严重,应收账款大量占用流动资金,二是融资结构不合理或过度使用财务杠杆,三是企业出现泡沫经济,导致企业的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四是无节制、过度的为别人担保不考虑自身实力,不把别人的炸弹绑到自己身上。五是外面环境的负面影响,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当前的煤炭、钢铁、水泥等的行业都因为房地产的下滑纷纷陷入困境。李嘉诚作为商业奇才,说“一家公司即时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他的“现金流”理念非常值得借鉴:现金为王、低负债、互补行业的投资。 五、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影响 金融行业是永久不衰的行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企业的发展看的还是经济,在一个不论是经济、网络、科技、信息都时刻更新换代的时代,只有不断完善经济机制,制定更严谨的管理制度。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配合。每个人的责任明确到位。现在很多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人多职,这样会造成很多情况下走不了正常程序,资金出现差错。财务管理不只是财务的事情,是需要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遵守的,财务跟每个部门都有关联,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配合,那我们出来的数据就是准确的,就能更好的了解到公司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大的企业自然有很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在财务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大公司如果不进取,也是会被淘汰的,小公司需要注意的就更多了,所以企业要通过外部环境跟内部问题,了解行业的生存法则,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知彼知己,才能知道自己要改进的是什么,扬长补短,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即公司的财务管理战略,为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就要有短期目标,有步骤的完成每一个周期的目标,最后才能实现长期目标。战略是方向,没有战略的发展是盲目的,不会长久的,所以战略分析和决策相当重要。符合实际,不能过高到让人心灰意冷,也不能低到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对人、物、财产等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对于方案要有绩效考核体系来支持,这是其一。企业的长久不单单是靠财务的,财务管理也不只是涉及财务一个部门。是每个部门,每个人员的责任,所以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引导员工,鼓励员工,与其靠制度约束大家进步,不如让员工自己心甘情愿的去学习,员工跟领导之间没有什么高贵卑贱之分。如果每个人都能精诚所至的为长远考虑,为公司谋取利益的时候也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金不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发展就此消失,但是也不会影响虚拟货币的盛行。只是数据的变化,只是网络的操作,大多数情况下代替了人为的工作,这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要紧跟脚步,适者生存,适应社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体化、证券化、创新的趋势。随着网络技术和卫星通信的使用,已经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经济贯穿在一起了,之间的传播调动尽是一个数据的转变,几秒之内便可完成的,不受国籍、货币面值的影响的这样的一体化全球经济市场。在债务危机的情况下,银行贷款的收缩,让不少筹资者纷纷转向证券市场,一系列金融工具的出现,也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能处理市场很大的交易,及时处理信息,对新情况作出反馈。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也在不断创新。在未来交易主体的变化可以是家人、企业或个人,买卖身份也可互相转换。21世纪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不少海外留学的学子选择回国创业,同时带回大批风险投资,极大催化中小企业的成长,促进国内创业热情。带动国内投资业的发展。金融行业发展也在进入高潮时期。 六、结束语 未来的财务管理方向我们也不能确定,但是肯定会收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之后不管怎么样,财务都是在创新发展的路上,所以,之后,作为学生要更好的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知识,不断钻研。作为企业,要不断完善建全财务规章制度,不断培养人才,这样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也是一场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知识的对抗,是深不见底的发展和进步,取长补短,不急不躁,规避风险。战略是企业的梦想,是企业未来要走的路,做正确的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追逐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从古至今,企业管理不断创新,但是万本不离其宗,就是坚持我们的文化,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文化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财务管理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 作者:高播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教材结构性分析 [摘要]罗宾斯的《管理学》是世界著名大学选用最为广泛的教材。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罗宾斯的教材进行了结构性分析,发现:该教材的知识模块划分能很好地反映它们在管理实践中的“普适”特性;习题与案例设计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文献引用较严谨,能兼顾理论知识的经典性与时新性。国内相关教材的出版应该更多地学习罗宾斯教材的定位及对细节的完美追求。 [关键词]管理学;管理理论;罗宾斯《管理学》 现阶段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美国罗宾斯的《管理学》教材,[1]被世界各国(地区)著名大学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普遍选用,是国际工商管理教育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教材,它在当当网、亚马逊等主流图书网站的同类书籍销售中,人气排名都多年位居第一。[2]在管理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对罗宾斯的教材进行结构化分析,可以发现该教材的优秀特质,为国内高水平《管理学》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甚至有助于缩小国内管理教育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1罗宾斯《管理学》中的知识模块 管理学的学科定位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差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例如,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是物质的人以及人的生理结构,作为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人是社会人(社会和群体中的一员),而作为管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是个性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有各自价值观念、偏好和感情的人。[3]这种学科特征使得管理理论和思想的发展总在不断地吸纳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为现实中的管理活动服务,如雷恩(Wren)所说,“在所有学科中,管理学是最动态的学科之一”。[4]也正因如此,试图对不断演进中的管理知识体系进行概括注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于罗宾斯《管理学》的体系一直是许多同类教材编写的范本,在表1中,本研究按篇章列示了罗宾斯《管理学》中的知识模块。由表1可见,罗宾斯的《管理学》是按管理职能来组织管理知识,并将管理的理念、原则、理论和方法穿插其中的。具体而言:①该教材坚持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职能划分的经典框架,并将“变革和创新的管理”和“多样性的管理”放在单独的“综合问题”模块中。②该教材在组织职能中设置有“适应性的组织设计”和“团队管理”,以及在领导职能中有“理解个体能力”等章节,在国内教材中很少有相应的内容。罗宾斯教材将“变革和创新管理”作为一个专门议题安排的方式比作一项职能内容安排更可取。这是因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所以被管理理论界认定为最经典的四种职能,在于几乎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涉及这四项职能,[1][3]而变革或创新却不具备这样的普适性。因此,将其作为一个专门议题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凸显它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强化在四个经典职能应用上应该具备的创新思维(或精神)。另外,罗宾斯教材“多样性的管理”“适应性组织设计”以及“团队管理”的内容也为新环境下的一些管理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理解个体行为”则为后续的激励理论、沟通理论奠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不仅如此,罗宾斯的教材几乎在每一章的最后都以一节的篇幅论述与这一章主题相关的最新热点议题。限于篇幅,表2中仅列示了其中4章中的热点议题。这些与章节知识相关的最新热点议题的论述,大大地拓展了现有理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跟踪相关知识的前沿。总之,在知识模块设计上,罗宾斯的教材以经典的四职能为基本架构,不仅包含了最为经典的管理理论,而且将新的知识元素很好地贯穿其中,在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能更好兼顾。 2罗宾斯《管理学》中的习题与案例 除知识体系外,一本优秀的教材,还应该在习题(及案例)设计上,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表3中,本研究列示了罗宾斯《管理学》中各章的习题数量分布。由表3可见,罗宾斯教材设计的习题较多,是一般国内教材的2倍多。不仅如此,在习题与各章相应内容的关联度上,罗宾斯设置的习题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和深度更大。譬如,在罗宾斯的207个习题中,至少有158个不能从教材找到答案,另外49个勉强可以从教材找到答案,难易占比分别为76%与24%。在表4中,我们随机选择了这本教材中5个相对偏难的题目进行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罗宾斯偏难的习题更多偏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第3、4题)、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例如第1、4、5题)、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讨论和学习(例如第2题)、理论应用的灵活性(例如第3题)以及从其他学科知识对管理现象的分析(例如第5题)等。这些习题的设计很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学习(其他学科)新知识以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综上比较,罗宾斯的习题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锻炼。表5列示了该教材中各篇案例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罗宾斯设计的案例每章2个,案例设计的主题较宽泛,有助于训练学生在更为具体的知识点上的综合分析能力。综上,罗宾斯教材无论在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以及在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都做得较为出色。 3罗宾斯《管理学》中的文献引用 由于一本优秀的教材是集现有文献资料之大成,从文献引用的角度也能对教材的质量进行评判。表6列示了罗宾斯教材文献引用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到,罗宾斯教材引用的文献时间跨度从1911年至2011年,达100年之久,而该版教材的出版时间就在2012年,可见文献引用既包含了最经典的早期文献,而且还包含最时新的文献资料。在文献引用的数量方面,罗宾斯教材19章合计引用文献量达1411篇,每章平均引用74篇。罗宾斯每章文献的平均引用量是一般国内教材的25倍之多。通过以上文献资料引用的比较可见,罗宾斯版本教材信息含量更大,在管理理论知识的经典性和时新性方面兼顾得更好,在每部分知识论述的引用上更加严谨。 4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罗宾斯的《管理学》从知识模块、习题与案例、文献引用三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我们发现:(1)罗宾斯教材的知识模块划分遵循了“综合专题+经典四职能”的范式,较好地反映了四职能在管理中的“普适”特性。另外,在经典理论传承与前沿知识拓展的融合上,罗宾斯的教材也做得很好。(2)在习题与案例设计上,罗宾斯教材注重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拓宽,以及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训练。(3)在文献引用方面,罗宾斯教材的信息含量较高。在管理理论知识的经典性和时新性方面都兼顾得较好。总之,在国内《管理学》教材的进一步出版中,本研究的建议是不能仅仅简单地引用罗宾斯的教材,更应该学习其教材的定位,以及在每一个环节上的严谨追求。 作者:陈昆玉 梁霄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职业核心能力在管理学课程的培养与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显得恰到时机。该课程从思想意识以及理论实践中给未来的职业人提供了更得帮助和解疑。对于高职校的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才有意义,因为它可以适应不同职业的需求与环境要求,从而可以对自己进行调整,更好的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所谓“职业核心能力”即有效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等。所以如何熟练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职业核心力;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变革,冲击着各行各业的不断进步。大大激发了人们新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也推动了各行业的结构加速调整和改变,同时经济格局也在飞速的变化着。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显得恰到时机。本课程无论从思想意识还是理论实践,都可以给未来的职业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解疑。人们在职业生涯中或许会面临着很多选择,也会改变很多选择,所以不管当下掌握了何种技能,都不足以保证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体系。因此只有真正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才有意义,因为它可以适应不同职业的需求与环境要求,从而可以对自己进行调整,更好的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所谓“职业核心能力”即有效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等。所以如何熟练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关于沟通 职业沟通是在职场中及其重要的交流过程,它可以是文字,语言等外在形式的体现,也可以是思想,情感的内在传达。因此职业沟通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成败。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出现了极不愿意与人沟通的坏毛病,总认为这是“有内涵”又或者归结为“言多必失”的理由。“委曲求全”才是识大体的表现。再不然就是效仿中国文人“归隐山林”的避世心态,这其实就是最要不得的处理方式,也是极不负责的逃避行为。因此,有效的沟通才重要,因为沟通是一座桥梁,它可以解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说:“一个职业人士成功因素75%靠沟通,25%靠天才和能力。美国哈佛大学做了个实验,从上小学跟踪观察小孩,从小就能跟校长沟通的小孩,长大后成功的几率很大,所以现在的美国小学积极鼓励小孩子跟校长沟通,解决问题,从小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我身边的学生大多数为高中阶段的青春期孩子,就是往往由于缺乏沟通,会叛逆的做出很多过激行为,影响了家庭的幸福,也阻碍了自己的健康成长。长大步入了社会,也会面临着就业与工作的压力,在很多企业或者公司中,就容易出现员工与企业主之间的沟通障碍。这往往体现在文化水平,思想意识以及企业文化的理解接受等方面。当然也有人乐于沟通和学习,抛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积极的与身边的同事,上级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这类人群往往也会担任工作当中的重要角色。成功的职业沟通关系着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与成败。因此相对于生活中的沟通来说,管理工作当中的沟通则显得意义更大。那么如何在职场中做到有效的沟通呢?1.沟通的往来故所周知,沟通的主体是双方,是一种动态的双向行为。有效的沟通对于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来说都应该做到充分的说明与反馈。只有双方对一件事或者一种思想做到完全的理解与认同后,才会有最实际的意义。当然工作中的沟通往来性,或信息反馈的成功与否,将会决定工作是否能顺利的进行和完成。因此这种传递性即是职业沟通过程中的透明。2.沟通的人际往往在工作当中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群体的配合才得以进行。按照工作经验来划分,可以大体划分出两类群体,即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员工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员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稚嫩的新员工应该与企业的老员工,骨干人员甚至是企业主耐心请教。在面对困难任务亦或者独立完成重要的工作的群体应该用鼓励表扬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这样不但能促进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也能用一种相对合适的方式传递企业的思想。对于有阅历的老员工,要保持感谢的心态,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继续发光发热。不管面对的是什么类型的员工,在职场中都要多接触多沟通,即不以工作时间长短,年龄大小做标准,相互交流,尊重每一次的沟通过程。这即是职业沟通中的尊重。3.沟通的传递沟通的本意为为了设定一个目标,将信息内容,思想情感在特定的个人或者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因此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就显得很重要,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充分的理解企业决策,准确、清楚、简洁是每一个沟通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基本要素。传递过程中决策者与执行者要进行必要的交流,达成共识,不曲解主意从而造成执行失误。这即是职业沟通中的合作。 二、关于自我管理 曾经读过一本书,它是这么讲的:“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不过,有了机会,也就有了责任。要做好这些事情,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高职校《管理学》课程的出现与学习,一方面不但可以掌握其技巧,分析市场中的企业前景和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在企业的竞争力,熟练的完善各个方面的技能。这其中自我管理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的一部分就体现出了它的作用。所谓自我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与应变能力,规划与协调能力等。那么提高自我管理的方法与意义又是什么呢?1.职业道德很重要当进入企业中后,每一个人都在对自己从事工作的过程有比较大的自主权。可能往往会因为职业道德的高低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存亡。只有拥有了交高的的职业道德,本着对企业的负责态度,保证不因短期的利益而去做有伤企业光明发展的行为。保证不因上级领导在监管力度降低而对工作出现浑水摸鱼,得过且过的行为。也不因自身能力出众而做出自以为是,损人利己的行为。2.专业技能的保障职业的发展归根到底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做基础,要求自身个人对既定目标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理解与对比,并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来实现。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准确的进行结果的筛选呢?那就需要在职场中除了掌握强大的理论知识和思想以外,还需要学会剖析问题,总结经验,尤其是一些失败的经验,一次失败,两次失败,总会有成功的时刻。自身的专业技能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从而顺利的促进工作的进行和完成。3.优秀的适应能力在企业工作中,工作节奏的变化,时间的安排,个人的心态及状态的调整,都是提高自我管理的根本。初到一个新的岗位中,大多数的事情由于是新接触,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人际关系,当与自身思想出现冲突时而积极进行调整和改变,最大限度的完成企业主的指令与任务,合理的设定具体的工作步骤,实施的方法与解决的途径按时保质的完成。其实在工作中自我管理的提高与完善能让我们处理工作中变的更加自如,无论是分派工作,人力协调还是资源分配等方面,更要求从事者拥有全局意识,妥善有效的制定出策略,同时也要拥有智慧与方法,处理好随时可能会出现的矛盾事件,而自我管理的体现除了在课堂内掌握完整的理论知识以外,更加需要在工作中得以提升。 三、关于团队合作 团队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是极其重要的,也是“职业核心能力”里的重中之重,以为团队会产生凝聚力,也可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人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因此就要使团队之间很好的相处,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荣辱感和归属感,才会齐心协力,共同承担失败与成功。在我们生活当中,单打独斗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诺贝尔奖设立的前25年,合作获奖的只有41%,现在合作获奖的已占到了80%。“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率领公牛队获得6次NBA总冠军的奇迹,也是要靠团队才能创造的!在国内,IT巨头联想集团为了应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提出要打造一支如狼似虎的团队,简称“打造虎狼之师”——这其中的团队管理的精髓也让我们专门研究团队管理的认识心向往之。团队合作可以使一个企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方向,那么如何创建与维护一个团队,团队之间的合作又该如何进行呢?1.理性的竞争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学习有助于整体能力的提升。任何人都有竞争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完成任务而得到称赞和成功。同时也会激励没有做好的队员的失落心境,力争向优秀的人靠近,要求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求胜欲望。但同时也要合理的控制这种欲望,避免因为欲望的过激转变为个人主义和独裁主义的产生而影响整个团队。2.归属感的建立通过团队的合作和配合,能够让每一个团队里的成员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无论是怎样的搭配,都不会因为一个人单打独斗而产生孤独感,团队的作用就是制定统一目标,每人都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从而调动更多的工作兴趣,因此工作的效率也就会大很多。3.新思想的产生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就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团队中,至少有两人及两人以上而组合成一个团队。“三人行,必有一师焉”即便团队中的每个人能力不同,水平或高或低。但每个人始终有自己的长处,同时面对新想法和新创新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元化的配合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集思广益也是团队合作的优点之一,同时由于新思想的产生,在完成态度上就会更积极,工作状态也就会更亢奋。将团队的大目标划分成各个小目标,将零散的想法统一为共同思想,分配给团队中的各个成员共同完成,即可缩短工作时间又能提高效率。4.规范化的发展团队合作的优点显而易见,但正是由于人多想法多,很容易出现在团队内部思想的不统一,工作态度的消极现象等。但也是由于团队合作的出现,当某一个或某几个出现分歧或态度消极的现象时,就可以发挥团队内部的意识力量,气氛态度等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规范和控制力,这种规范程度有利于团队的统一和标准化,在思想与行为上相统一,从而更利于发展,更利于提高团队的和谐性。 作者:冯程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高职理工科类毕业生会经历一线工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四个阶段的职业发展。本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的职业阶段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设计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理工科类学生学习管理学知识的兴趣,提高高职学生管理素养。 [关键词]职业发展;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具备企业管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根据珠三角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培养管理素质与专业技能并举的高职理工科学生是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在理工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基础素质类平台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新举措。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发现,文科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理工科类学生对该课程认同度低,认为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甚至出现管理学“无用论”等现象。因此,亟待对理工科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目前关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颇丰。对于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探讨主要包括以学生全面参与为主,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沙盘实训、学年论文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2]以及通过师生双方不断的反思和辩论过程实现“合悟”效果的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3]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游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4-5]以往的研究都从教学出发探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本文通过借鉴现有管理学课程教学方面的成果,在对高职管理学原理多年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面向职业发展需求”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根据理工科类学生就业的特点,尤其是职业发展需求的特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授课质量,以期为高职理工科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高职理工科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分析 高职理工科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生产加工、操作类岗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一线工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等过程。在不同的职业阶段,所需要的管理学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图1)。基层管理者又称一线管理者,具体指工厂里的班组长、小组长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传达上级计划、指示,直接分配每一个成员的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随时协调下属的活动,控制工作进度,解答下属提出的问题,反映下属的要求。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计划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对基层管理者的技术操作能力及驭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管理职能中,基层管理者需要掌握组织和控制等管理理论及方法。中层管理者处于组织架构的中层位置,是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桥梁,具有多重角色的特点。中层管理者在上级面前是命令的执行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在下级面前是计划的制定者,需要统筹部门的工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同时,还需要与其他部门经理之间互相沟通、配合。中层管理者所需要的素质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些素质是每一位中层管理者所必须的:如主动性、执行力、关注细节、影响力、培养他人的能力、带领团队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长期的调查显示,多重角色、身心疲惫、沟通障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层管理者,已经影响了广大中层管理者的正常工作。因此,中层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沟通和协调等管理学知识。高层管理者位于层级组织的最高层,他们需要面向更长期的未来考虑问题,需要关心一般环境的发展趋势,负责制定组织的战略目标。因此,作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计划、决策和组织环境分析等管理学知识。 三、面向职业发展需求的理工科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 通过对高职理工科类学生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对管理学知识需求的分析,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设计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主要以科学管理、组织职能、控制职能、领导、沟通、计划、竞争战略分析等七个模块为主,具体见一下分析。作为一线工人需要了解和熟悉科学管理相关的知识。尤其是企业生产中优秀的企业的具体实践。因此,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科学管理逐步展开。首先,介绍泰勒的科学管理。提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很多管理者都会产生出一种过时的印象,但从实践角度看,它的教义和技术仍然支配着当今的工作设计。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西方管理科学的诞生,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其次,介绍福特的生产方式,尤其是流水线生产的产生和“8小时工作+高工资”的薪酬体系改革;最后,介绍丰田生产方式。当丰田喜一郎开始研制汽车时,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企业。当美国还沉浸在福特模式带来的喜悦中时,1971年的石油危机让美国的汽车产业遭受日本汽车的重挫,日本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呈爆炸式增长,丰田TPS生产方式也引起了美国制造业的震惊,震撼性地冲击了美国人的“福特生产方式”。美国人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和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作为基层管理者需要组织和控制职能等知识。组织职能重点讲解组织的定义和作用、组织的基本原则,重点分析各种组织结构类型及其优缺点,讲解部门区分和人员选拔。控制职能重点讲解控制的必要性、控制的类型、基本控制方法的运用,控制过程的工作步骤和相互关系。作为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沟通和协调等管理学知识。领导职能重点讲解领导工作的内容、工作过程、优秀领导者的素质、领导学基本理论、领导力法则等。沟通能力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各项职业活动与他人顺利进行沟通交流奠定基础,也是管理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沟通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沟通的重要性、倾听、说服、拒绝与冲突处理、交谈技巧、工作中的沟通、等教学内容,选取以职场中的实际案例为主,贴近职场实际。作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计划和组织环境分析、竞争战略等管理学知识。计划的授课内容包括计划的七要素、计划的“三步曲”和计划的常用方法等。竞争战略中侧重讲解战略制定过程中的组织内外环境分析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内容。在教学组织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视频资料、管理案例分析、管理实战演练等多种方法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积极主要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增加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为主。在有限的课时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中“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管理学地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作者:周小平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高职高专现代管理学教学方法 摘要:在如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对于管理型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的在一些高职高专等学校,对于管理学的对口人才需求的数量也越来越大。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其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科,在相应的管理专业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身为一名在高职高专中的管理学的学者,对于如今的高职高专中的现代管理学有着一番自我见解,发现我国现存的管理学中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我国的相应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探究和探索,根据高职学生自有的特点,提出若干有效的建议,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管理学;教学方法;途径探讨 管理学是一项对于人类进步十分重要的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项基础性的科目。管理学的教育宗旨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有关管理的理论原理技术方法等等,用着理论性很强的知识作为基础,在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应用能力。管理学不单单是一门简单的学科更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真谛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方法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管理学本来就是一门很有难度的学科,若要深入性的进行探讨,难度又将加大了很多。很多大学生在刚刚开学不久就要接触到管理学的学科,学生很难将教师强行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进行消化,导致教学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当做的是革除掉旧的教育方式中的弊端,改变以往的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方式,而是要将重点放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上,对于学生未来在管理方面的领域有一个实质性的培养。这其中的教育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一、教育方法的改变 无论是在高职高专,还是在高校学府,无论是管理学还是其他理论性的学科,都面临着一个教育方式落后、远远不及现在时代所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教师总是利用强行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理念方法,单向的通过语言来进行学术的传播,不但收效甚微,还会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除旧迎新的态势不断的增强,创新型教育理念已经深得人心,相应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也逐渐的被深度挖掘了出来,并渐渐的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在新型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将会从原来的主体地位变为引导,建立起一套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新式教学机制。将灌输式变为启发式,利用互动的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建立起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将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入进高职高专的课堂,应用到管理学的应用,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是一种新的挑战和体验。要重点的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革,对于特定的群体和学生采取特定的方法来教育。教师要做的是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从原来的被动转为主动。例如对于管理学中所要讲的决策的应用和分析,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于是否要征收班费这一课题进行辩论。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将可以畅所欲言,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学识知识,在结合上自己的自主思考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学习讨论中,无形的便对决策的含义与理解进行了加深,潜移默化的体验到了身为一个管理决策者的体会。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之前的课堂上一言不发变为积极的全部参与,可以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投影、情景模拟、管理式教学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管理学的兴趣。教师要以身作则,不能懈怠,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要让学生互助互爱,加强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交流,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需,因人施教。可以多多利用网络社交媒体,例如建立QQ群等,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课下师生间完全可以做到平等的关系,教师可以以一个朋友的姿态进行讨论,交流探讨有关管理方面的心得体会,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就可以让教师更加容易的进行学术方面的教授了。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效率 管理学课堂和其它学科的课堂一样,不能一味的采取单方面单一的课堂讲课方法,这样会导致课堂生机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导致课堂的效率低下,学生最后往往只是在白白的浪费时间,最后会一事无成。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下,在高职高专等教育机构也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利用这些辅助手段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节省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又可以让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毕竟现在的学生都对于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影《乔布斯》,让学生学习乔布斯是怎么管理一个企业的,是怎样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获得最后的一切的。现状的学生普遍都在使用苹果公司的产品,要让学生不仅仅是使用高端的产品,更要对于其的发展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才是让学生成长的根本目的。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一种热爱管理学的精神与兴趣。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为生气勃勃的新式讲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进去,要体现出管理学课堂的主观性、启发性、趣味性等优势,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什么叫做“管理学艺术”,理解管理学中的真谛。 三、理论与实际的相联系与相结合 管理学由于其内在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比较深奥。在平时有关管理学上面的教学向来都是泛泛而谈、一概而论,很难让人真正的理解和消化。如果没有配合上实践的体验,往往就会令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果让学生认定了管理学如同是一门空中阁楼般的学科,学习无望之后,那么强烈的失落感就会涌现到学生的心头,到时候就算是再怎么样的优秀的教师也回天乏术。想要真正的让学生理解管理学中的实际知识要点,就需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社会,切身实际的感受到管理中的奥义,理解管理学中的乐趣。要让他们在真实的企业中去实习,去体会,去总结他们自己的心得体会,去领悟其中的工作经验,这不单是对他们自身的兴趣起到了一个激发的作用,更是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有一个大大的提升。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去一家当地大型的宾馆,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实习一天的管理者,分配任务,分别可以担当大楼一厅经理、厨房后厨总监、后勤主管、秘书长等等管理层的任务,让学生爱上这种管理者的身份,便会在回到学校后更加的努力,为了日后能成为这些职业而奋发图强,对于管理学有了一层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对于高职高专等高校的教师而言,是时候做出应用的改变了。对于管理学的知识不能在一味的采取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应当深刻的挖掘体验,不断的摸索创新,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己任,为出发点。让学生这真正的养成一种喜欢上管理学的习惯,从而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自己,还是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学生会在这个基础下进行积极主动的来获取管理学的知识,提升自我管理学的能力。 管理学方面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发展途径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学科定位与完善、潜在危机与发展、环境变化与挑战等发展瓶颈的制约。化解瓶颈制约,实现突破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建构学科体系、有效化解发展危机和积极应对环境变化有机统一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化解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发展瓶颈;化解途径 一、应时而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时代变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国门的逐步打开,人们在了解世界发展变化、开阔自身眼界视野、增长现代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或者沾染了随着西方文明汹涌而来的不良思潮和反共思想。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日趋完善,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但是同时,人民权利意识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致使各种不良的生活习俗死灰复燃,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引导人、教育人和服务人的作用,就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有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环境,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不断发展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老套、教育效果微弱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恢复以往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结合客观实际,总结教育经验,坚持发展与创新,努力提升其有效性。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是提升教育效率、改变劣势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而建设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科,不仅可以达成上述目标,而且可以预测未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成功规避各种不利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二、居安思危:自身发展和环境变化的瓶颈与危机 (一)学科定位不清: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根本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广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所有阶级社会都共有的以思想政治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教育人的活动。如果从管理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相应的物质载体,对所辖区域内的民众施加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影响,使之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要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非积极影响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其不能产生抵消作用,同时更要协调好内外关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力求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最大化。因此二者的关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是分支学科。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教育管理学是主要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相关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组织领导,包括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理论和行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深化对于管理规律和配置资源规律的认识,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取得切实的成效。因此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二者的学科属性不同,一个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个隶属于教育学,同时,前者的目的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后者在于提升教育的质量;联系在于都是交叉学科,都是充分利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创新,可以互相借鉴。3.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当前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就是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规律的研究。而目前并没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和管理者,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要达到的效果,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信息及其传播过程,这是目前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潜在发展危机:误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发展问题 1.研究目的与研究方向的背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重点应该在于如何发展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当前的研究方向呈现出“注重理论,轻视应用”的现象。研究倾向于理论观念的发展和创新,忽视运用发展和创新的相关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和应用,造成理论和应用的脱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2.学科性质与学科建设的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需要吸收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就当前学科建设而言,研究注重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借鉴和吸收,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应用,但是忽视对于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吸收和借鉴,导致学科建设偏离了交叉学科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 (三)环境产生挑战: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创新问题 1.网络社会新特征导致管理失效问题网络社会呈现出了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人们交往方式的便捷,信息交流和传递的通畅,网络群体的不确定性增强,交往空间的虚拟性增强等方面。伴随网络社会的新特征而产生的就是人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质疑、精神领域发生痛苦的裂变、直接沟通和交流出现障碍、不良信息传播不受控制等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显然无法应对和解决,导致产生管理失效问题。2.青年群体新情况导致管理失灵问题青少年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时刻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加强对青少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目前青少年群体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难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少年个性张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规劝和训导;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不主动关注社会和集体利益;信仰多元化,不坚定信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无法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出现了管理失灵问题。 三、绝处思变:发展瓶颈与潜在危机的应对与化解 (一)建构和完善科学的学科体系 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领导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自承担的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范围的区分和研究任务的区别。同时,学科发展的前提必须是明确本学科的基本定位,而其中学科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是关键问题。根据目前研究状况,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运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管理目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二)认清和化解潜在的发展危机 1.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就要做到在研究目的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轻易改变研究方向;同时,研究目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和修正,以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的一致性是辩证统一的一致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坚持一致性的过程中,要坚持灵活处理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方向就应该是研究将学科理论落实到实际和现实中的模式、机制、方法以及以此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组织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2.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就是要坚持学科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学科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学科所体现出来的性质为根据和依托,而不是漫无目的和毫无目标的发展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学科建设必须注重对于其他学科的借鉴和学习,同时加强对于社会现实难题的关注和研究,加强相关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检验理论的正确和科学与否,在实际检验中修正和发展相关理论,实现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 (三)应对和超越变化的环境挑战 1.探究符合网络社会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方法、新途径、新规律(1)加紧制定相关的网络管理法律,采用法律手段制止非法信息传播,保护网民的合法权利,维护网络社会的纯洁和健康。制定的网络管理法律必须切合当前网络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到有针对性地立法和执法,同时法律制定也要考虑到网络社会变化快、变化多的特点,大胆预测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到结合实际和科学预测的有机统一。(2)建立科技化含量高、政治素养强的“网络政工”。“要努力培养一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掌握网络教育规律的管理人员”[2],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探究其中的规律,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及时提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措施和新办法,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出击,实现虚拟环境的有效管理。2.摸索解决青年群体新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媒介、新理念、新模式(1)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要尊重青少年、关心青少年、理解青少年、帮助青少年,从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来看问题和想事情,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实施的最终归宿和评判标准。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是要认真领会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解决问题同时,促进青少年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情感上打动青少年,从理智上说服青少年,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2)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可以借鉴心理咨询法的优点,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在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的过程中,在内容上,除了心理咨询之外,开设工作技巧咨询、人际关系咨询、情感婚姻咨询、思想道德咨询等等;在方式上,除了面谈之外,开设多种咨询形式,使咨询的方式和咨询的内容不断多元化,适应青少年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需要,迎合青少年新情况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 作者:曹婷 王芬宇 吕阳 单位: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教学模式与改革新思路 摘要:管理学课程是财经与管理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管理理论的深造以及管理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管理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对管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管理、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模式;新思路 高等教育是扩大社会技术性人才需求规模和提升需求层次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而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新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赵炬明认为,由于学习科学和信息革命的发展,使得今天的教育模式必须发生改变,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的“老三中心”,即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应向“新三中心”转变,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1]。刘献军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2]。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学习管理的兴趣和管理思维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受制于“老三中心”思想的影响,在教学模式上,还普遍存在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管理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1.1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体现在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体现在教学大纲上,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大纲只体现了教材内容和重难点,没有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对学习目标的设置并没有表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要素;只体现教的活动,没有体现学生学的活动;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或评估方式。姜大源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始终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的系统化的纽带,提出了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的系统化和课程载体设计的系统化三个层面[3]。因此,通过修改教学大纲,对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重新设计(见表1)。该课程内容体系设计的特点:一是摈弃按照教材目录顺序设计教学内容,而是根据管理理论的演变和管理的工作职能分解为六个核心的学习模块,非核心的教学内容如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介绍等只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补充,不再作为课堂教授的内容;二是学习模块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进行分解,形成学习情景,并有相应的实训内容,即课堂项目活动,使各个模块保证理论的讲授同时有实训的强化。 1.2学习情景具体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传统的教学内容只设定了教学目标,并没有从认知理论视角对教学目标的内容进一步的分解,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单一的教学方法。Bloom于1956年创建了教育目标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类别。Lorin等将Bloom认知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修订,认为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从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来界定智育目标。知识被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也称反省认知知识),每一类知识的掌握都分为六级水平,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4]。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理论。对学习情景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定义了学习情景、教学目标、知识维度,以学习情景1管理与管理者为例(见表2)。该学习情景设计的特点:一是明确了学习情景知识点的知识维度,有助于进一步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二是对教学目标进行认知过程维度的分析,明确知识在认知过程中应掌握的重点,有利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估,改变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1.3课堂项目活动具体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需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行动起来。项目活动能够引导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并学会合作学习。郭德俊等认为,在教学领域中,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动机的激发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5]。因此,需要对课堂项目活动进行设计,以项目活动之一团队组建为例(见表3)。该项目活动的特点:一是让学生学到的管理理论学以致用,懂得管理活动是从管理一个最基本的团队开始;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及解决的办法,促进学生学会沟通、激励以及合作;三是通过课堂的项目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去2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得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因此,教学方式得从单一的理论讲授向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的转变。管理学课程教学以往为理论讲授为主,从学生访谈反映,课堂单调枯燥、气氛不好。现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种教学方法,除了基本的理论讲授,增加了案例分析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也进行设置,包括笔记、小组学习、口述、集中注意等方法,以管理与管理者内容为例(见表4)。该教学方法的特点:一是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也体现了学生的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二是每个单元的内容穿插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合作学习的机会,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2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得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因此,教学方式得从单一的理论讲授向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的转变。管理学课程教学以往为理论讲授为主,从学生访谈反映,课堂单调枯燥、气氛不好。现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种教学方法,除了基本的理论讲授,增加了案例分析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也进行设置,包括笔记、小组学习、口述、集中注意等方法,以管理与管理者内容为例(见表4)。该教学方法的特点:一是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也体现了学生的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二是每个单元的内容穿插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合作学习的机会,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时间/min内容概述解释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直观教具10教学目标及内容综述阐述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讲授集中注意多媒体投影仪20管理的定义、职能结合一些实例介绍管理的定义、职能,帮助学生表述企业的定义和四大职能讲授、案例分析、讨论法笔记、小组学习多媒体投影仪、彩色卡纸30管理者的分类、角色介绍管理者的分类和角色,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角色的扮演讲授、角色扮演口述、集中注意多媒体投影仪20管理的对象介绍管理的对象,通过视频分组讨论对象在企业的重要性讲授、案例分析集中注意、小组学习多媒体投影仪、黑白版10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询问学生是否有疑问,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反馈讲授集中注意多媒体投影仪表4管理与管理者内容课堂教学安排。 3课堂教学管理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教会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自我的管理。传统的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是一对多的管理,教师通过考勤、抓纪律等惩罚手段维持课堂纪律,不仅影响了授课进度,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分散,各自为政,学习技巧和心得得不到分享。因此,得组建以班级小组单位的虚拟团队让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Lipnack等认为虚拟团队是有一个共同目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障碍,相互协作工作的一群人[6]。具体方法如下:1)将班级随机分散为6-8人的多个虚拟学习团队,并各自选出组长,负责团队学习活动;2)团队建立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团队成员可以利用网络常用的沟通软件,比如微信群、QQ群等在不同地点随时随地进行团队沟通交流;3)教师建立虚拟团队学习考核制度,将考勤、发言、讨论权力下放,比如课堂考勤,如果虚拟团队有成员缺课,则扣团队相应的分数,计入期末总成绩,整个团队的期末成绩将会受影响,团队自然会抓好考勤工作;4)虚拟团队与课堂项目活动结合起来,让团队成员参与到项目活动中去。建立虚拟团队的好处是教师从课堂管理中解脱开来,能更加专心于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时刻处于团队学习中,提高了思考范围及认知深度;团队的自我管理加强了学生间学习的沟通与共享,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促进了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 4考核方式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估必须相统一。传统管理学课程的考核侧重于期末的理论考试,其考试成绩占总成绩很大的比重,忽略了平时成绩的考核并缺乏一定的考核标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没有兴趣学习,失去了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探索欲望,在考核方面并不能真正反映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更反映不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改变。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应该提高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利用量规理论应用到平时教学评估中去。Heidi认为量规是一个评分工具,它为一个作品或其他成果表现(比如一篇文章的观点、组织、细节、表达、布局等)列出准则,并且从优到差明确描述每个准则的水平[7]。依据量规理论,应对课程的各个核心知识点的考核进行评估标准的制定,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标准,让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提升的指导。比如对知识点管理与管理者内容的案例分析设置评估标准(见表5)。该考核方法的特点:一是用量规理论能够客观评价学生协作学习、课堂参与、项目实训等多种学习活动,评价学生完成作业或项目活动中产生的成果,评价内容不仅能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还能拓展到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精神、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二是量规体现了一种评价标准,帮助学生了解高质量的学习需要达到什么层次,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主观随意性,不仅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或互评。 5结论 本文对管理学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管理、考核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教育目标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虚拟团队理论、量规理论运用到管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中去,为其他管理类课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作者:高永丰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工商管理学科案例研究 摘要:案例研究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一项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根据案例来对社会科学进行研究,并且在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以及动手操作等能力方面,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人们在一些学术研究的影响下,指出案例研究这种非主流的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中已不适用。基于这一现象,本文从案例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及其应用价值出发,就如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此种方法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科;案例研究;应用价值 一、引言 作为广泛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研究主要是根据实际的案例,通过深入剖析企业中已发生的行为与结果,对企业管理经验进行整理,从而达到提高该专业学生决策及动手实践等能力的目的。但是实际上,由于企业所处环境与外界多种因素,如市场经济、政治制度等联系紧密,有着非常大的变动性,因而在不同的时期与阶段,企业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不少专家及学者也正是考虑到这一情况,指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容易将学生引入思维的误区中,使其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开展各项企业管理活动。当前,如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科学地应用案例研究方法,已成为该专业教师及不少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工商管理教学及研究领域,案例研究已被应用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但对于此种研究方法,一直存在质疑的声音。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对案例研究的争议及质疑也愈发激烈,具体分析,一些学者之所以反对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认为这种方法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是在外部有效性方面,案例研究还存在一定缺失,不适宜采取实证的方法来展开研究,只能借助归纳式研究方法及构筑理论来分析工商管理相关理论;其次,此种方法主观性较强,但可靠性及科学性较为缺失,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引发不少的问题。 三、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 虽然在运用方面有着一些不足之处,但从客观上分析,案例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不小的价值的。在笔者看来,为充分发挥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教学及研究领域中的价值,关键在于采取科学、恰当的运用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此种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作用,使人们对其应用价值产生更深刻的理解。1.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经调查分析得知,经济主义以及教学案例这两个学派为案例研究方法最早代表。人们在上世纪初期,便在商业教育中应用了案例研究方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案例教学这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此外,科波兰德博士在1921年发表了第一本关于案例管理教学的文集,从而为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直到上世纪的中期,才在福特基金会帮助下得到一定推广。而在国内,则是在政府机构的帮助及推动下,案例研究方法才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传播。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国内也愈发重视案例研究方法,并加大了案例培训机构的开办力度,以期推动案例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2.在工商管理发展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作用。通过对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展开深入分析,发现大多数管理理论都是经过案例分析及实践探究得到的,并非所有的理念都是由相关管理思想推导得出的。由此可知,在工商管理这一领域中,案例研究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组织领域中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及应用,大家也对工商管理产生了新的理解,并借助分析此种方法,意识到要想在工商管理中实现比较研究方法,就需要建立起相关框架系统,并通过明确表述来深入分析组织中的比较内容,进而获得相关结论,为企业各项工商管理活动提供科学可靠的实践经验及信息。 四、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步骤 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首要任务便是形成基本的构想,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通常来说,案例研究应遵循以下步骤:(1)从企业案例出发,提出相关问题;(2)文献综述研究问题,并提出论文的分析框架及理论命题,或是提出案例分析的视点;(3)认真、规范撰写研究案例;(4)通过对研究案例展开分析,发现企业实践中新的事实及思想,或是从中对(2)步骤中的理论命题进行验证;(5)总结研究结论,并提出今后的课题。通过研究RobertK.Yin所著的相关书籍,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有关研究步骤应做到有所侧重。其中,研究步骤侧重点会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如图1所示。图1案例研究的具体步骤其中,上面一种研究目的主要侧重于将新的客观事实找出,或实现理论创新,第三步骤(也即研究案例本身)为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案例研究第二步骤(即文献等理论研究)可为案例的收集提供研究的切入点或分析的视角。其中,这类案例研究成果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便是能够透过案例本身找出新的思想与事实。下面一种研究的目的主要侧重于对理论命题的补充或是验证,第二步骤(也即论文分析框架)应当为研究的重心所在。为支持论文的命题或分析框架,就需要将企业案例的素材收集起来,并通过研究案例对理论命题进行验证。其中,评价该研究水平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提出逻辑相符却又不乏创意的理论命题或分析框架,并借助实证分析,实现自圆其说。此种案例研究手法强调了文献研究的价值,并借助研究文献提出论文的命题,且对命题或分析框架的严密性及严谨性非常重视。客观事实找出,或实现理论创新,第三步骤(也即研究案例本身)为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案例研究第二步骤(即文献等理论研究)可为案例的收集提供研究的切入点或分析的视角。其中,这类案例研究成果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便是能够透过案例本身找出新的思想与事实。 五、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案例研究方法尽管有一定的缺陷,但依然存在可取之处,我们应当从发展的角度来对此种研究方法的作用展开深入剖析。只有对案例研究方法做出正确的定位,才能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工商管理学科中的课题进行研究。现阶段,国内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对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展开分析,主要是我国经典的工商管理案例严重不足,即便调查并研究企业的管理活动,也无法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实际管理情况有一个真正的了解。由于没有展开真实的调研以及确切的求证,使得当前的工商管理案例不具备高水平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一些学者认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不适宜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做到:在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应从国际化视野出发,采取规范的研究方法,深入到企业内部,并展开实地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确保采取的研究步骤是科学、规范的,并将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等之间的相同及不同之处严格区分开来,而开展案例研究一项重要的步骤便是将研究案例认真撰写出来。其中,在撰写研究案例过程中,注意采用明确的、客观性的语言,并注重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价值。除此之外,还应对案例的细节予以高度重视,通过观察细微地方,能够发现新的事物及事实。作为研究性论文理论的重要依据所在,第一手资料必须具备高度的可信赖性、客观性及真实性,只有通过分析优秀的研究案例,才能找出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及高可信度的研究成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这种方法依然存在巨大的应用价值。为从案例研究方法中获得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就需要确保选用的研究案例具有比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并与企业外部实际经营环境以及内部具体管理状况相结合,进而展开全面的调研。由此可知,我们应当以端正的、客观的态度来进行各项科研工作,并科学合理地应用案例研究方法,从而促进国内工商管理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刘念孜 管理学方面论文:工商管理学科案例研究方法 摘要:案例研究法是将案例作为依据来研究社会科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代表性,以及启发性。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应用,却有着异议,认为案例研究的方法不是主流的研究方法,并不适合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本文就批判性和价值角度两个方面,对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案例研究;工商管理;优化措施 以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企业行为、以及结果为实际案例,然后总结出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案列研究方法的基础。用这种研究方法来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1]。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企业生存的实际环境有着很强的变动性,而且政治、经济、以及市场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外部运营环境。所以不同阶段的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一些学术界学者提出,案例研究法存在着不科学性的缺点,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思想误区,并不适用于工商管理的教学。下面就从批判的角度,和价值角度进行分析。 一、批判性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学术界人士对于案例研究方法却一直都存在争议。现如今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也越来越快,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也越发的激烈,对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的反对意见,也越来越多。这是由于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缺少一定的科学性。而案例研究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在外部有效性上的缺失。同时,案例研究方法,只能利用理论结构和总结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工商管理学科中的理论进行分析,而适合用真实的实际案例来进行研究。因此,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应用,持反对意见。 二、价值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上文从批判的角度分析了案例研究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案例研究方法依然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的。只要正确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依然能够体现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价值[2]。关于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和贡献如下:就目前工商管理中管理的理论来说,大部分都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然后通过实践研究才得出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工商管理领域来说,贡献是巨大的。多数学者也发表言论成,能够将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中加以运用的人,多数都是来自专业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外加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让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方法有了崭新的认识,并且清楚的意识到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工商管理的重要意义。在案例研究法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明确表述为前提,创建一个框架体系,对比较内容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工商管理提可靠的信息依据和管理实践上的经验。 三、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优化措施 1.对环境背景进行细分前文提到,如今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案例研究方法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因此在案例研究方法中,运用真实案例进行研究也存在不稳定性。但是也不能就此否定案例研究方法。为了解决企业环境变化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使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时,对实际案例的环境背景进行细分,不同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各不相同的,这对案例研究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需要细分的方面具体包括:发展时间、企业实力阶段、企业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企业的环境背景划分越详细,那么,通过实际案例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就更加可信。同时也能成功解决企业环境的变化,带给实际案例研究的困难。2.学习国外先进的案例研究方法,建立规范的研究模式采用国际化的视野,要善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案例研究成果,并加以学习。另外要结合国内工商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将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融入到国内的工商管理研究领域中[3]。与此同时,可以将国外的实际案例进行分类,然后与国内情况相近案例进行对比,随后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比和研究的过程,来提升国内的案列研究水准。关于案例的研究模式,一定要规范化。具体的方法,可以依据不同种类,对工商管理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以后,归类总结。最后总结出不同类型案例中的通用元素。以此来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体系,防止研究主观化的误导。3.同等性质的案例进行量化研究案列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因此,为了尽可能的防止这种情况,或者其他的人为因素,影响到案例研究的结果。将同等性质的案例,以量化的手法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客观真实的数据对比,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这是提升案例研究方法效果的措施之一。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不能坑否认的是,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的领域内,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应用价值。另外,只要采取科学正确的优化措施:树立一个客观正确的研究态度;完善案例研究的方法;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模式等。依然可以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 作者:王静静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 管理学方面论文:慕课在高校管理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脚步的进程不断加快,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授课方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慕课自从在我校进行试点、推广以来,不仅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当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促进了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大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就以管理学为例来谈一下慕课在大学管理学教育中的应用和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关键词:慕课;管理学;高校;教育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地发展进步,慕课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授课模式。所谓慕课是指大规模开放性的课程开发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在线课堂模式。慕课的出现和在大学课程中的推广能解决大学办学规模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问题,并且还能让大学生重复播放和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慕课是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情,专门录制出的一些教学视频,这些视频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利用慕课还能起到有针对性的攻克教学难点、梳理知识体系、建构知识网络的目的。 1当大学资源不足时应用慕课 现在我们高校教学中,往往由于教室配备不足,又或是教师资源不足,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班化上课现象,以我校管理学教学为例,因为管理学是基础学科,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都是在阶梯教室中上合堂,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难以关注所有的学生,并且教师为了完成课堂任务,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如果让学生讨论或者探究的时候,还会显得课堂较为混乱等问题。而如果我们的管理学中引入慕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在手机或者是电脑上进行学习,老师只需要录制相应的视频就可以,这样能把老师充分解放出来,让他们去做更高层次的研究,又或者这些老师可以去专门解决学生之间的疑问,从而解决了大学教学资源不足,教师配备不全的情况,同时因为少了大班化教学的干扰因素,利用慕课进行管理学的教学还能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将课堂知识理解得更加清楚,将重难点问题掌握得更加透彻。 2当建构知识体系时可以应用慕课 利用慕课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益的目的。我们的教学大纲要求提升学生的双基能力,可见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那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这个双基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管理学教材中的各种概念,以及各种理论,并且要掌握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应用方法。利用慕课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比如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管理学分成八大模块,第一大模块是认识管理与管理者。在这一模块中主要是系统的阐释管理学的概念和核心,对于管理的思路与方法还有基本的技能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而第二大模块则是制定管理的决策和战略计划,这里面我们需要分析组织环境和波特竞争等,并通过案例来研究决策的概念和过程中,并教给学生制定决策的各种方法等等,以此类推。我们将这八大模块制作成慕课后放在一定的平台上,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样学生既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又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对于慕课进行反复播放和观看,这样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3当攻克教材重难点时应用慕课 利用慕课可以帮助学生攻克管理学学习的难点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往往设置容量比较大的课堂,而这么大的课堂容量能被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吗?这肯定是不行的,先不说是班级内的学生存在能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并且班级内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异。即使是对于那些学优生来说,他们也存在不能一时理解的内容,这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所说的“夹生饭”的问题,出现了“夹生饭”一定要及时解决,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就会有学生慢慢地变成学困生。慕课有着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进行重复播放,这样学生课上不能理解的内容,他们可以在课下跟着慕课进行学习,一遍学不好,可以再多次播放,这样学生的难点就会越来越少,学习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比如我们在进行管理学教学的时候,讲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时候,这一大模块也有着很多理论,学生学习起来会较为困难,弗鲁姆认为:人总是苛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且要设法达到这一目标,如果目标没有实现,那这就表现为一种期望,这个时候,目标能够成为个人动机的激发力量。那么这个激发力量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表示:M=V*E,对于这个公式很多同学都能记住,但是对于这个期望理论的案例分析却让大部分同学都会搞不明白,这个时候,慕课就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了。总之,高校在进行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慕课进行教学,利用慕课能够解决师资配备不足的问题,能够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好习惯,并且通过慕课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大学规划。 作者:王祯敏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原理在翻转课堂的实践 摘要:对管理的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对管理的重视刺激了对高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对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又推动了我国高校管理教育的持续发展。在管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适用于高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本文中,笔者《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为例,对在该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翻转课堂;探讨与实践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又被称为翻转教室、颠倒教室,是一种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学生需要借助视频讲座、阅读电子书以及信息搜索引擎等各种工具进行自主性学习,这样教师就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上。学生在课堂上再和老师一起完成作业和交流讨论,并且通过参与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1]。由于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更多时候需要在家自主学习与以往主要在学校学习为主的传统教学不同,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普通课堂教学方式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主要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工具,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在高等学校的课程教学特别是经管类课程教学中推广的价值。实质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对基于印刷术之下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彻底颠覆,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重构。因此,在《管理学原理》课程实际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一系列的问题。 (一)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翻转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要达到这样目的,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学都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师们抱怨课业任务重,没有时间组织学生互动、没有时间进行项目化学习、没有时间开展小组合作等[2]。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具有了充足的课堂时间,对于如何高效使用这些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设计以及课堂组织能力。现实中,部分高校教师对于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使用不甚了解,这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利的。因此,要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推广的培训中努力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具有能够运用自如地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例如,把微课运用到翻转课堂中去,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微课的制作时,最佳的情况是根据学生现有学习水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等定制开发微课,而不是通过批量引用外校或市场上的微课。如何设计切合学生真实需要与生活经验的微课,则需要考验教师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工作量大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在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学环节较多、教学形式丰富,需要进行包括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微课的、学习平台的管理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的学习是教师难以掌控的,虽然学习任务单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微课,教师也能够通过回收学习任务单检查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但很显然这些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像以往的教学一样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方案,而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来安排具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策划安排的教学活动中来。整个教学流程下来,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工作量就很大了。 (三)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 《管理学原理》课程针对的是高校学生,高效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具有较高学习自觉性。但对于习惯了传统传授式教学的学生来说,突然要采用“翻转课堂”这一颠覆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的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还是不足的。因此,要使“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有效推进并且为高校学生所接受和适应。需要一步步提高他们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他们逐渐转变学习思维、学会独立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去[3]。 三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对策建议 要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说,仍存在一定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一)加大宣传,做好动员工作 要在较大范围内实施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事前需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宣传“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对这种教学方式有大致的了解,对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准备工作,并争取通过宣传和动员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改革的风气[4]。 (二)要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开展“翻转课堂”改革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需要建立起教师技能培训机制。针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及对学生海量问题的解答技巧和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保证“翻转课堂”改革的质量。 (三)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模式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注重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开始参与“翻转课堂”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我们要清楚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改革的过程中切勿操之过急,一下子就全面铺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模式,一步步深入“翻转课堂”改革,逐步提高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扎实牢固、真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对实用性、能力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网络信息科技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我国推行“翻转课堂”改革提供了条件。当然,出来硬件条件之外,要推进普及“翻转课堂”仍需要解决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探讨和实践。 作者:贺光明 单位:长沙医学院管理系
口腔医学中生物学的运用研究:生物信息学在口腔医学中的价值体现 1在牙齿生长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牙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一些关键基因和调控因子在牙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赫尔辛基大学创建了牙齿发育数据库,收录了牙组织发育中的基因特征、结构及表达情况等。Hubbard等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Edman测序及质谱分析方法,对釉质的发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口腔牙组织的蛋白数据库,为口腔内组织蛋白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本。聂敏等运用二维凝胶电泳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维生素D对牙髓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维生素D可促进牙髓细胞的分化,并在牙齿发育和矿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Jevnaker等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以整个牙胚作为研究对象,首次构建了小鼠牙胚在不同时期的微小RNA表达谱,从基因调控机制上研究了牙齿的生长发育。 2在口腔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的研究多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能够高效率、高通量地筛选口腔肿瘤的相关基因和蛋白,寻找肿瘤的诊断标记和治疗靶点。 2.1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 OSCC是口腔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用抗体芯片的高通量蛋白组分析方法推测认为,上皮和间充质间涉及的多重细胞信号的分子信息在口腔癌的发生中起了关键作用。2004年,香港大学利用蛋白质组分析方法检测了OSCC细胞,获得了丰富的蛋白质信息,鉴定了与肿瘤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或分子靶点。2005年日本千叶大学通过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了OSCC与正常组织中22种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Wang等研究表明,活化激酶C受体1蛋白在OSCC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可作为OSCC的临床诊断分子标记物、临床预后指标及候选药物靶标等。张永强等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人舌鳞癌细胞cDNA库,并预测了Doc-1基因编码的P12蛋白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基序。另有研究采用甲基化DNA免疫沉淀结合芯片技术分析研究了口腔疣状癌中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口腔疣状癌的发生分子机制和治疗靶基因奠定了基础。 2.2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SACC) SACC是涎腺常见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之一。卢友光等采用第二代差异显示技术构建了SACC高低转移细胞株的基因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Notch基因家族中的4个成员在ACC-2、ACC-M这2个细胞株中存在表达差异。另一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初步筛选出Notch信号通路在SACC中所涉及的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组学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Notch信号通路中有46个基因与SACC相关,并检测出其中的8个基因在SACC高低转移细胞株中存在表达差异。 3在口腔黏膜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3.1口腔扁平苔癣(orallichenplanus,OLP) OLP是一种口腔黏膜癌前状态,其病因不明。王文梅等建立了OLP与口腔正常黏膜蛋白表达谱,对OLP在双向电泳图谱中高表达差异的10个蛋白质进行质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发现了差异表达的蛋白。Tao等利用DNA芯片的特点筛选并建立了OLP的病变基因表达谱,研究共发现了98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29个上调,356个下调,这为研究OLP的发病机制打下了基础。 3.2口腔白斑(oralleukoplakia,OLK) OLK指仅仅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王文梅等通过蛋白质差异组学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膜联蛋白A2、角蛋白8以及角蛋白Ⅰ和Ⅱ型角蛋白亚基、免疫球蛋白J型轻链的C区片段等在OLK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改变。Odani等采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发现:兜甲蛋白和角蛋白在OLK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差异较大,且多个基因在癌变过程中显著下调。周晌辉等利用cDNA芯片成功检测出OLK和OSCC组织中30个基因的表达差异,其中17个为已知功能基因,这些功能基团与细胞分裂、信号传导、免疫防御、细胞代谢及细胞成分等密切相关。 4在牙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牙周炎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Steinberg等使用具有上皮细胞特异性的DNA芯片研究了白细胞介素对口腔角质形成细胞1β的作用,确定了与牙周炎相关的几个基因。Vardar-Sengul等通过DNA芯片在1次实验中同时分析出了超过40000个基因,得到了类似的结果。Beikler等构建了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组织中的一些免疫和炎症基因的表达谱。Covani等利用生物学实验及生物信息学算法,鉴定出参与或可能参与牙周炎的61个基因,其中5个是主导基因,并完全建立起2个主导基因的牙周炎模型。 5在其他口腔研究中的应用 5.1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在维持口腔正常生理体系和诱导口腔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Chen等构建了口腔病原体的生物信息学资源。2008年,人体口腔微生物组数据库启动,方便了研究者查看和检索口腔微生物信息。在对口腔致病菌的研究中,郭丽宏等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及数据库进行C血清型变异链球菌高毒力株特异DN段的基因分析、识别和功能预测,发现了5个新的基因片段以及高毒力株特异的DN段的主要功能。刘筱娣等采用生物信息学结合Southern印迹杂交法,构建了变异链球菌的苏氨酰-tRNA合成酶基因敲除的重组质粒。另有研究者应用鸟枪法、蛋白质组学分析、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检索等,建立了变异链球菌耐氟菌株和亲代菌株的蛋白质组表达谱。 5.2口腔唾液 人类唾液中的唾液蛋白同唾液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口腔唾液蛋白成分含量的变化同龋病、牙周病等有密切关系。目前,通过大通量的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建立唾液蛋白成分的全功能图谱,揭示唾液与口腔内环境及菌群分布的关系,鉴定唾液蛋白中肿瘤的生物学标记,区分不同唾液腺分泌蛋白,研究口腔炎症及其他疾病的生物学标记。 作者:冉金梅 张凌琳李伟单位: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西口腔医院 口腔医学中生物学的运用研究:生物医学材料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 摘 要:口腔生物医学材料近年来已由传统的单一型材料逐渐过渡到新的复合型、智能型和功能型材料,本文针对口腔临床中高分子类、金属类及非金属生物复合三种口腔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材料在组织工程学及口腔临床应用中将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物医学材料;口腔临床;临床应用 1. 前言 口腔生物医学材料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范围,不只是在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牙体组织和颌面器官缺损的修复方面进行应用,还可能在鉴别诊断口腔疾病方面具有辅助作用。生物医学材料可实现对缺损组织与器官的修复和置换,恢复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功能。随着迅猛发展的科技水平,口腔生物医学材料的制作方法也具有明显的改进,日益推出复合型与功能型形式各样的生物医学材料,并日益优化其性能。 2. 资料与方法 通过对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有关文献的数据库的检索,并进行较深入地分析。结合临床口腔生物医学材料应用的特点,比较分析有关数据。口腔生物医学材料基础性研究、临床应用的生物医学材料等相关文献都是重要依据,并将与目的无关的研究结果予以排除。 3. 结果 按照材质类别可将口腔生物医学材料分为金属、高分子及非金属生物复合材料三类。金属类材料在临床口腔生物材料中是最早应用的一类材料,这类材料优点是具有较高强度、较强韧性、获取容易等,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还可结合其成分将金属类材料分为纯金属、合金及特种金属三种,在临床中纯金属类材料应用不多,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合金和特种金属。合金类金属材料由不少于两种金属元素组成,尽管其延展与抗压等物理性能低于纯金属材料,但在应用中生物安全性较高,所以在临床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钴基合金材料目前广泛应用的合金类材料,主要有钴铬钨镍和钴铬钼合金两类,具有抗腐蚀性较强的性能,高于单一金属材料40倍。但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比较烦琐,所以相对具有比较昂贵的价格。此外,机械性能也比纯金属类材料高,通常在替换颞下颌关节与颌面部内固定大面积骨折中应用较多。钛合金与上述金属合金材料相比较,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和相容性,在人体植入后不会产生排斥反应和毒副作用,生物相容性较好。通常在种植牙基桩制作、固定骨折及骨缺损替代植入性材料中比较常用。但在使用中金属材料也具有不足之处,诸如在使用中因人体具有比较复杂的内部环境,因人体内长期存在金属材料部会造成离子向体内微渗入,进而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和毒性。 在现代口腔生物医学材料中非金属生物复合材料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生物活性陶瓷,该材料是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吸附性的一N陶瓷,通常具有羟基,为多孔形,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在体内生物活性陶瓷能够降解吸收,通常在生物体内用于骨诱导材料对新生骨生长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在实际应用中骨传导性与诱导性良好,所以通常该材料可用于修复骨缺损的一种支架材料,在支架的周围利用填充材料的良好生物学活性充填覆盖,以实现对缺损的修复作用,并使材料增加生物相容性。二是惰性生物陶瓷材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铝和氧化锆,硬度高,生物相容性好,所以通常在内固定骨折中应用较多,在制作口腔全瓷牙内冠中也比较常用。三是复合树脂,主要混合有机树脂基质和无机填料形成,在特定条件下是能够引发化学性反应的一种修复材料,在修复小面积牙体缺损时比较适合。在临床中目前主要应用的有光固化、化学固化及复合固化等树脂类材料,该材料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良好的仿真性、较高的生物相容性、比较耐磨等优势。 在临床中高分子类材料是一种比较广泛应用的材料,稳定性强,聚乙烯和聚丙烯是其主要成分。与其它材料相比较,该材料在人体中不能降解产生离子,因此不具有毒性。抗冲击性和抗摩擦性也较强,所以在替换人工关节中应用比较广泛。高分子类材料中的硅橡胶材料耐高温、腐蚀及透气性较高,所以在制作颌面部复体及口腔印模精确制取材料中应用较广。另外,该材料可降解,经一段时间后可形成小分子化合物而随人体基础代谢排出患者体外。 4. 讨论 通过研究分析生物材料有关文献资料,在口腔临床生物医学材料中选取金属材料、高分子、生物复合材料三大类分别进行研究。大部分高分子材料与生物复合材料都是由不少于两种材料构成,对这类材料进行制作时,可利用相关技术对材料微观构造进行改变,使材料特性和优点得到充分发挥,对不足之处进行有效弥补,对生物材料赋予新的生物特性。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在特定环境下能够降解吸收,在临床应用中完全满足。在高分子材料与生物复合材料中,我国开展相关的研究相对较晚,并在研究初期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但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由最初的盲目效仿逐渐发展到自主研发,由质变迅速发展发展到量变。口腔医用生物医学材料目前在我国已逐渐由传统的单一功能、非专一化、低效逐步发展为功能完善、复合化、专业化及高效,发表的生物医学材料的相关文献也跃居世界第二。 随着医学技术及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口腔生物医学材料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在临床研究中已逐渐由常用的无机材料转变为有机材料,有机类生物材料在开展较多研究的就是多糖类物质。天然多糖类物质中壳聚糖属于其中一种,其生物相容性良好,抗菌性能优异。通常该类材料被用于对各种材料进行塑造以便于长入细胞和将应力传递至骨与骨之间。壳聚糖类物质因其生物相容性和细胞黏附性较好,而被广泛用于各种细胞因子和药物载体,实现对遗传信息进行传递以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 5. 结语 综上所述,口腔生物医学材料近年来已由传统的单一型材料逐渐过渡到新的复合型、智能型和功能型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可实现对缺损组织与器官的修复和置换,恢复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功能。随着迅猛发展的科技水平,口腔生物医学材料的制作方法也具有明显的改进,日益推出复合型与功能型形式各样的生物医学材料,并日益优化其性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材料在组织工程学及口腔临床应用中将得到迅速发展。 口腔医学中生物学的运用研究:分析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的生物力学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的生物力学。方法收集2012 年12 月~2013 年12月本科收治的76例双颌前突病例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例数均为3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口外弓加强支抗进行治疗,研究组实施微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最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生物力学 牙颔面畸形作为牙科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常见口腔疾病,此疾病发病率高达70%[1],而双颌前突对患者日常生活更是形成非常严重的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口腔正畸方法在牙颔面畸形疾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此治疗方法可通过各种矫治器形成的矫治力,对患者颔骨及牙周组织产生相应的作用,同时产生一系列生物力学及生物反应[2],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组织及器官,重新改建患者牙齿移动及颔骨定向动态,美观性比较良好,确保高效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情况。为了分析口腔正畸微植体支抗技术的生物力学,在2012 年12 月~2013 年12月,本科对收治的双颌前突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传统治疗方法与微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 年12 月~2013 年12月本科收治的76例双颌前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例数均为38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患者17例,年龄在16~38岁,平均年龄为(30.34±3.09)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患者18例,年龄在19~35岁,平均年龄为(31.33±2.37)岁。 1.2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口外弓加强支抗联合横腭杆进行治疗,每侧口外弓牵引力为200g,每日指导患者确保佩戴12h。研究组采取微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在进行微植体种植前,用铜丝将患者需种植微植体牙齿分开,之后对进行种植微植体部位做一标记,并充分检查患者牙根形态、位置及相临牙齿的组织状况;对于需植入种植体且被牙槽黏膜覆盖的部位,做一3~5mm的纵切口同时,在患者膜龈结合部位方向实施微植体植入,使种植角度与骨面保持垂直水平,略微倾斜。在患者手术结束后,服用适量抗生素抗感染。患者采取微植体的长度为9mm、外径为2mm、内径为1.6mm。刃状螺纹圆柱性纯钛螺钉的螺纹顶角为60°、螺距为0.3mm、深度为0.2mm。将微植体植入患者牙槽骨后,保持骨外留有3mm的空隙。医护工作人员可通过种植体尺寸对其建模,合理网格划分模型实施,精度为6。在单元格处理过程中,可采取三椎体十节点建模方法,以确保良好的精度。 1.3观察指标[3]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情况等,并分析研究组患者生物力学。 1.4统计学处理方法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差异显著性为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研究组患者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研究组生物力学分析研究组患者微植体的水平载荷力为200g,在90°倾斜角下实施应力及位移。界面颈部作为种植体应力集中的主要位置,可能会在皮质层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情况。随着不断增加倾斜角,种植体峰值将会逐渐减小,同时,植入角度的变化不会对种植体位移造成影响,位移非常小。在患者颈部和根尖区出现较大的位移,其中颈部位移变化较根尖区大,并且颈部同根尖区之间的位移呈现相反的方向,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3讨论 随着人们对食物精细度的要求提高,口腔疾病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患者的美观性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文献表明[4],牙周病、龋齿及牙颔面畸形等疾病发病率高达50%,口腔正畸疾病是指外界理化因子损害患者口腔,随着侵入病原的日趋严重,造成牙颌面发育异常,最终引发全身性疾病。错颌畸形、龋齿、牙周病是口腔三大常见病,错颌畸形疾病严重干扰患者日常生活,主要是患者在儿童生长发育期间,受先天因素或者是后天因素等,导致牙齿、颌骨及颅面出现畸形现象。针对口腔畸形疾病的病理特点,应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传统治疗口腔正畸疾病的支抗预备方法为采用横腭杆、口内组牙、口外弓及舌弓等,这些治疗方法对畸形疾病没有显著效果,不能很好的对患者出现的颔面畸形进行较好的治疗。口腔正畸的治疗在于依据指定的距离及方向进行移动患者错位的牙齿,保持患者支抗牙不动。微植体强支抗的根本前提是保持稳定,其治疗稳定性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此方法在临床治疗的失败情况仍然存在,因此,为了确保微植体支抗的成功治疗,必须合理选择微植体型号,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手术设计,结合三维有限元法进行分析相应的生物力学[5]。在本研究中,微植体的种植角度及正畸力加载作为微植体稳定性主要的影响因素,患者种植体向骨界面传导应力时,患者骨皮质需要承受比较大的应力,骨皮质与种植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会随着植入角度的减小而不断增大,有利于提高种植体的稳定性。但是,种植体的水平力矩会随着种植体角度的减小而增大,从而增大种植体同骨面之间的承受应力,对种植体的稳定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微植体支抗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此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简单性、方便性,稳定性等,可有效纠正患者口腔畸形,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微植体支抗可在最大程度上使用拔牙间隙内收前牙,从而改善患者面型,可防止患者牙齿移动方向出现相反情况,不断增加支抗,提高治疗效果。通过以上研究表明,给予研究组实施微植体支抗技术进行治疗,患者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微植体支抗技术应用于口腔正畸,利于改善患者口腔疾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痛苦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等。 口腔医学中生物学的运用研究:生物学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运用 1在牙齿生长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牙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一些关键基因和调控因子在牙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赫尔辛基大学创建了牙齿发育数据库,收录了牙组织发育中的基因特征、结构及表达情况等。Hubbard等[4]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Edman测序及质谱分析方法,对釉质的发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口腔牙组织的蛋白数据库,为口腔内组织蛋白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本。聂敏等[5]运用二维凝胶电泳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维生素D对牙髓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维生素D可促进牙髓细胞的分化,并在牙齿发育和矿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Jevnaker等[6]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以整个牙胚作为研究对象,首次构建了小鼠牙胚在不同时期的微小RNA表达谱,从基因调控机制上研究了牙齿的生长发育。 2在口腔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的研究多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能够高效率、高通量地筛选口腔肿瘤的相关基因和蛋白,寻找肿瘤的诊断标记和治疗靶点。 2.1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 OSCC是口腔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用抗体芯片的高通量蛋白组分析方法推测认为,上皮和间充质间涉及的多重细胞信号的分子信息在口腔癌的发生中起了关键作用。2004年,香港大学利用蛋白质组分析方法检测了OSCC细胞,获得了丰富的蛋白质信息,鉴定了与肿瘤相关的生物标记物或分子靶点。2005年日本千叶大学通过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了OSCC与正常组织中22种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Wang等[7]研究表明,活化激酶C受体1蛋白在OSCC中存在差异性表达,可作为OSCC的临床诊断分子标记物、临床预后指标及候选药物靶标等。张永强等[8]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人舌鳞癌细胞cDNA库,并预测了Doc-1基因编码的P12蛋白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基序。另有研究采用甲基化DNA免疫沉淀结合芯片技术分析研究了口腔疣状癌中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口腔疣状癌的发生分子机制和治疗靶基因奠定了基础。 2.2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SACC) SACC是涎腺常见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之一。卢友光等[9]采用第二代差异显示技术构建了SACC高低转移细胞株的基因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Notch基因家族中的4个成员在ACC-2、ACC-M这2个细胞株中存在表达差异。另一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初步筛选出Notch信号通路在SACC中所涉及的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组学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Notch信号通路中有46个基因与SACC相关,并检测出其中的8个基因在SACC高低转移细胞株中存在表达差异。 3在口腔黏膜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3.1口腔扁平苔癣(orallichenplanus,OLP) 鉴定发现了差异表达的蛋白。Tao等[11]利用DNA芯片的特点筛选并建立了OLP的病变基因表达谱,研究共发现了98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29个上调,356个下调,这为研究OLP的发病机制打下了基础。 3.2口腔白斑(oralleukoplakia,OLK) OLK指仅仅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王文梅等[12]通过蛋白质差异组学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膜联蛋白A2、角蛋白8以及角蛋白Ⅰ和Ⅱ型角蛋白亚基、免疫球蛋白J型轻链的C区片段等在OLK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改变。Odani等[13]采用寡核苷酸芯片技术发现:兜甲蛋白和角蛋白在OLK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差异较大,且多个基因在癌变过程中显著下调。周晌辉等[14]利用cDNA芯片成功检测出OLK和OSCC组织中30个基因的表达差异,其中17个为已知功能基因,这些功能基团与细胞分裂、信号传导、免疫防御、细胞代谢及细胞成分等密切相关。 4在牙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牙周炎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Steinberg等[15]使用具有上皮细胞特异性的DNA芯片研究了白细胞介素对口腔角质形成细胞1β的作用,确定了与牙周炎相关的几个基因。Vardar-Sengul等[16]通过DNA芯片在1次实验中同时分析出了超过40000个基因,得到了类似的结果。Beikler等[17]构建了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组织中的一些免疫和炎症基因的表达谱。Covani等[18]利用生物学实验及生物信息学算法,鉴定出参与或可能参与牙周炎的61个基因,其中5个是主导基因,并完全建立起2个主导基因的牙周炎模型。 5在其他口腔研究中的应用 5.1口腔微生物 口腔微生物在维持口腔正常生理体系和诱导口腔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Chen等[19]构建了口腔病原体的生物信息学资源。2008年,人体口腔微生物组数据库启动,方便了研究者查看和检索口腔微生物信息。在对口腔致病菌的研究中,郭丽宏等[20]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及数据库进行C血清型变异链球菌高毒力株特异DN段的基因分析、识别和功能预测,发现了5个新的基因片段以及高毒力株特异的DN段的主要功能。刘筱娣等[21]采用生物信息学结合Southern印迹杂交法,构建了变异链球菌的苏氨酰-tRNA合成酶基因敲除的重组质粒。另有研究者应用鸟枪法、蛋白质组学分析、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检索等,建立了变异链球菌耐氟菌株和亲代菌株的蛋白质组表达谱。 5.2口腔唾液 人类唾液中的唾液蛋白同唾液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口腔唾液蛋白成分含量的变化同龋病、牙周病等有密切关系。目前,通过大通量的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建立唾液蛋白成分的全功能图谱,揭示唾液与口腔内环境及菌群分布的关系,鉴定唾液蛋白中肿瘤的生物学标记,区分不同唾液腺分泌蛋白,研究口腔炎症及其他疾病的生物学标记。 作者:冉金梅张凌琳李伟单位: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西口腔医院(四川大学)
浅谈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数控加工模块实践教学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加工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工业的每一个领域,机械加工行业也朝着高质量、高成功率、高成品率以及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数据加工技术融合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精密测量等多方面技术的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数据加工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此方能为社会输送大批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数据加工模块实践教学课程设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其掌握十分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很快参与到实践工作当中去。随着机械产品的加工和制造日益智能化。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对严重的矛盾,一方面,现代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对于专业的数控加工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由于不具备相关的素质,大批的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的学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式。在大学进行的数控加工技术的实践教学中,所面向的基本都是工程类的在校全日制大学生。其中非机械类的工科生在实习之前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到机床,这也导致了工科学生数控加工技术十分薄弱。对于机械专业的全日制大学生而言,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亲身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比较少,在数控加工上往往处于知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的情况。通过设立数控加工模块实践教学课程,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数据加工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的基本技能。在数控加工技术模块化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上,是在集合了对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对于每一个任务和技能的深刻分析上,权衡利弊作出的。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每一个实践教学模块,都有着十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要求。还包括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具体的操作细节,实践教学强调学以致用。就此而言,数控加工技术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有扎实的了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进行实际操作和加工的技能型人才。 2数控加工模块实践现状 2.1数控加工实践设备严重缺乏 由于每一台数控加工设备都极其昂贵,导致学校购买的数控加工设备有限。由于人数与数控加工设备的数量对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就导致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以及操作时间都十分有限。致使实践教学难以起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学校的数控机床大部分都是实验数控机床组成的,用于实际生产的数控机床相对而言比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直接接触到与企业相关的直接生产,导致了实践教学效果不佳。虽然当前各个开设数控加工专业的学校都建设有不同的数控加工技术实训中心,但是由于机床的维护费用和数据道具十分昂贵,导致了学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也是尽量避免实践课程的安排。这样虽然各个学校都有数控加工实训基地,却导致了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2教训内容比较陈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数控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控加工实践教学的内容也理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的更新。但是,在数控加工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实践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发展相脱节的现状。由于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以及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导致了教学的前后连贯性较差。这样就导致了虽然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掌握了相关的数控加工实践技术,也会因为课程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而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的严峻挑战。同时在数控加工的实践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了数控机床的简单操作上,而对于刀具在实践过程中的选择以及对于刀具的维护,在刀具的刃磨、工装的选择调试、数控自动编程等专业技能面的训练明显不够。 2.3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在数控加工实践教学中另外一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教师资源。在当下的数控加工实践教学过程中,并不缺乏专业的理论课老师。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却是十分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现有的实践课程指导老师也只是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的,对于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简单的问题他们能够解疑答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在涉及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素手无策,不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再者,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老师往往没有企业的工作经验,他们不知道企业所需要的具体人才。因此,在实践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实践教学往往带有盲目性,不知道实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何处,导致了数控加工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3数控加工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标准的研究 3.1对学生进行分组操作 虽然近年来,学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有了很大的投入,但是就总体上而言,还是不能做到每个学生都一台,而且由于进行实践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实践的过程中以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数控加工模块的实践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实验任务交给一个学习小组去共同完成,不仅仅解决了实验中实验器材少的问题也使得实践教学具有了更高的效率。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智慧可以圆满的实现预期要实现的实践教学效果。 3.2要将数控加工技术与机械加工技术结合起来 现行的数控加工技术是在吸收和借鉴传统数控加工技术以及送机械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数控加工技术和机械加工技术为现代的数控加工技术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必备的技术基础。因此,在学习现代数控加工技术之前,有必要让学生首先掌握如切削原理、刀具、机床等传统的技术工艺。除此之外,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所必须的基础背景知识。在数控加工技术的实践教学中,加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电火花等实训项目之后,不仅仅可以坚实学生学习数控加工技术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提高基础薄弱的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其对数控加工知识的掌握。在对学生进行实训时要坚持由易到难的程序,在试训的过程中要坚持先普通车床熟练技能,在进行数控车床加工技能的学习,这样一步步的逐步过渡到的数控加工的学习步骤,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控加工。 3.3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以往的数控加工教学过程中,普遍的存在着重视对数控加工技术的理论教学,而数控加工实践的教学相对落后的情况。这主要是受到实验设备比较少,实验场地规模不大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在计算机前面学习软件知识,而真正的用在具体操作上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甚至于导致部分学生简单地认为数控加工实践教学就等同于对相关的绘图软件的学习。随着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实训基地规模的不断变大以及数控加工设备的更新和增多,在数控加工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的重点发生倾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数控加工的实践教学上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3.4建立大学科技园积极实现与企业的互动 建立相关的大学科技园区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时也为学生的数控加工技术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学生在科技园区内,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相互印证,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另外一方面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推动了学校科技园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学校与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协议,在企业的内部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与企业之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既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调整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准确的把握到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及时根据变的市场来调整数控加工技术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校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同时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锻炼平台,可以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培养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推动学生运用数控加工技术能力的提升。 4结语 现代学校教育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数控加工技术的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变化,而不断的做出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数控加工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更加注意实践教学的效果,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此才能培养出能够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刘佳坤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浅谈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数控加工技术教学革新简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国家对教育教学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数控加工技术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数控加工人才是很多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就数控加工技术教学在职校中的革新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宝贵建议。随着国家发展脚步的加快,社会对数控加工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数控专业人才成为了众多教师研究的问题,要想提高数控专业人才的专业性,首先就要在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一、数控加工技术教学当前形势 现在,现代化的机械加工发展飞快,但是教学的机器相比较下却很落后,再有数控专业的教学的减少,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懂得、了解这个专业的概念以及怎么样去使用则非常不易。这使得和“视就业为目标、视能力为基础、教学技术方面的人才”的学生教学方向出现了很大差距。那么,追求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的结果就一定是可以的,也就是说,身为数控专业的专业教师,要怎么样才可以更加高质量的教育学生学习好这个技术呢?办法非常之多,然而当中必须要牵连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要怎么样调动学生对这个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学习的引导是教学的另一面,当中的本质是和教学的内容相关联的。如果脱离教学的内容,即使贴近了平常的生活,乐趣增添了,却缺少教学的意味,不能给教学的课堂起到良好的作用,引导后即便吸引学生也不会产生好的结果。想要有好的结果,让教学的课堂用合适的程度改变它的无趣性,让学生可以非常深入的懂得教学的意义。毕竟教学是个使人动脑筋的课题,引导学生们在最后支持以及接受教学的这个意义,这也就是我们大家思考的目的。大家应该根据教学的线索,探讨背后的深层面,让学生用观摩的心态来爱上教学。 二、注意对数控加工教材的挖掘 每个科目,都不能不谈“兴趣”。数控专业的科目与别的科目相比,有非常大的“兴趣”,但是其中有明显和不明显的分别。所以,想开发学生求学这个技术的兴趣,那么要把教科书本身的“兴趣”给激发出来,目的是使学生对这个技术有好感。现在对“明显和不明显的分别”说两个方面。 (一)重视开发教科书“浅显”的“爱好” 这类的教科书有多关于“浅显”的“爱好”。例如教科书中有很多的、五花八门的零件的图案样式,从简易到难辨。学生通过一般车床的了解,很容易去相互比较,比如使用一般的车床,学生们就算已经学习长达一个学期,同样也还是做不出书本里的中等难度的零部件,那么必定心里产生了疑问:我已经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培训,那么可以使用数控车床做出类似的工件吗?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们:如果你们的培训达到了中级工水平,那么就可以做出这些非常简单的零部件;达到了高级工水平,那么就能做教科书上的全部零部件。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尽可能的激发教科书中“深藏”的“爱好” 所谓激发深藏的爱好,也就是说,因为学生受到原来的知识水平的限制,能感觉到数控专业的书本上的一些内容根本没有什么“爱好”,好像都是某些毫无趣味的专业术语、培训指南等。不过这只是表面得问题,只要深入研究的话,也会使得其乐无穷。对教科书里面“深藏”“爱好”的激发,一方面是可以通过研究材料自身来取得;二是可以阐发材料上面附加的东西来取得。 三、向教师索取爱好的培养 对于数控加工的培训本身是不能没有数控专业的专业教师,那么就是说,学生学习这个技术的爱好也得向老师“要”。教师自身上都有哪些的“爱好”呢?总结起来,分为以下几点: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伟大奉献,教师的知识、概念和得到发挥,教师的高超技艺与灵活运用。教师应该用崇高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用妙趣无限的培训语言影响学生。 (一)有德才会有兴趣 教师模范的力量是无限的。要怎么样才可以让学生们“亲其师”呢?原因则有很多,小到教师可以写出非常漂亮的字,也可以让学生们纷纷羡慕不已,可是最关键的还是下面的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和学生要保持着平等的关系,真正的能够为学生们设身处地想,尽量的理解学生,尽量的宽严相济,要对每个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待他们就像自己的子女,还要对后进的学生更加是多付出关爱;二是老师要做到恪尽职守,要对待自身的教学,做到全身心的地投入,体现在每一节课里甚至是占用课外的时间。三是老师本身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 (二)有设计才会兴趣 课堂培训的全部,都要紧紧跟随着教学自身的内容才可以,而且必须要精心的设计出来。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导入、过渡等。内容如果设计的出色,那么自然而然也就能够吸引住学生,使其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结语 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所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而已了,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对数控加工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更好的相结合,使数控加工技术得到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武珍平 浅谈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模具数控加工技术的教学改革 1.课程定位 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根据零件的工艺性分析能力,具有制定数控加工工艺能力;具备利用机床数控指令完成零件加工程序编制能力;具备应用仿真软件模拟加工能力;具备利用数控机床完成零件加工能力;具备较强的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与交流沟通能力;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岗位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2.课程设计理念 该课程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进行主导性转变,教学重心突出以传统的教师“讲”向学生“学”为中心转变,教学内容从实际生产中提取相应工作任务并针对此工作任务开发出适合教学的学习项目和情境模块,以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向工作过程知识转变,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3.课程内容选取 为了使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任职岗位的要求,课程团队在内容选择时与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座谈,对生产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明确相应任职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选取实际生产典型零件做载体,将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整合进课程内容中,并设计适合教学的内容。同时,课程团队还考虑到课程应体现高职学生高起点、高技能、高素养的特点,课程内容选取时还应满足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实际任职岗位职责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学内容按工作内容不同序化为4个教学项目13个学习任务,总共88学时,实践学时比为34%,采用理实一体授课方式。 4.课程组织 课程各项目学习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组织进行,并按照任职岗位工作过程引导和帮助学生得到必要的结论,从而最终完成全部任务。任务完成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完成前有计划和实施方案;(2)进行中有记录和数据图表;(3)结束后有结果和总结报告;(4)完成的效果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体现。具体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现场示范、角色扮演、小组协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5.课程实施 根据企业中模具零件数控加工的工作过程(看懂图纸对零件的几何形体进行分析拟定加工方案编制数控程序模拟仿真在数控机床上装夹毛坯执行程序并加工),我们又将每个工作任务设计为6个学习情境以贯穿学习过程始终。 6.教学评价 该课程采用项目考核、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7.改革效果 通过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实践,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以提高。从思想意识上加强了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重要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飞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 浅谈数控加工技术教学:数控加工工艺兴趣教学法探讨 一、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众所周知,技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自我约束力差,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不肯定,自我认同感差,当然这些现象是由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造成的,但这些因素都对数控工艺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加之,数控工艺课程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学习起来的确有难度。于是笔者首先帮学生树立信心,通过讲述一些技校生的成功实例,报纸上登载的知名人物要讲,更给他们介绍现在还在本校学习的优秀学生,特别是一些参加过数控竞赛,取得名次的高年级学生,还请这些学生来给正在学习的同学讲他们的学习经验,给他们树立榜样,激励他们认真踏实学习,更要让他们树立起我也行的信心,鼓励他们互相之间多交流。 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技校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如果所讲的专业性过强、理论推导过多就会使学生难于接受,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笔者把教学的内容重点选择与现实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更在内容中引入实例,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内容是数控机床的切削工艺和电加工工艺,就有较多加工实例,学生觉得实用,更乐于接受。在教学中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规律来安排授课内容。 三、用学生感兴趣的工艺品作为学习工件 教材中的加工实例比较单一枯燥,学生没有兴趣加工,自然学起来索然无味。为了让学生上课能觉得有趣味,笔者就在艺术品工件上下工夫,比如葫芦、酒杯、保龄球甁、花瓶、佛珠等。这些工件学生一听就很有兴趣。把课本的知识点融入到这些艺术品的加工中,学生既学会了编程的知识又加工出自己喜欢的物品,从而对数控学习的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教学中增加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将业界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可使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强烈兴趣,并将已有兴趣与探索新技术的兴趣结合起来,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在教学过程中,不光教师本人多关注本专业的新信息和新知识,也让学生自己多关注,主要从网络上和期刊杂志上。并且也关注学生的就业信息,和学生进行课题外的讨论,让学生多多少少了解以后的就业情况,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学生形成一种融洽的关系,学生也更乐意和你交流。良好的课堂气氛也能增进他们的学习意愿。 四、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让学生成为主体,能让学生参与的地方尽量有学生的活动,虽然有时是被动的参与。每节课都进行提问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复习知识,也让学生明白应该掌握的内容有哪些。讲解过程中对于基本概念类的东西也进行提问,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进行关键词的讲解。对于习题册,让学生给学生讲解答案,对于判断题要解释对错的原因,对于计算题让学生来黑板上进行演算,把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 五、在教学中利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实物示教、演示实验等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进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除了传统的课堂上讲解,利用多媒体技术,找一些网络上的精品课程让学生观看,分析和讨论,对于讲解到数控车削和铣削工艺,以及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理论部分时,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让他们动手动脑,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 六、小结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并且付诸实践,使学生普遍感到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到了实用的知识,在多次的教学评估中都获得较好的成绩。 作者:孙磊 郭勇 单位: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
浅谈医学信息管理中的计算机技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整合和优化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元依赖关系的设置课程的方法,并结合教学实际,对该专业计算机课程单元的整合、教学内容的优化及实践教学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多元依赖;整合;优化 1引言 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先后经历了专业创建、实践探索、调整改革、飞速发展四个阶段[1]。在每一个阶段中,课程体系都有较大调整,其中计算机课程无论从课程单元还是课程内容变化最大[2,3]。随着信息技术在医学信息处理中的广泛与深入地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课程设置超着动态性和开放性发展。为此,立足学科知识结构,遵循计算机科学课程间的内在规律,体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技能培养为目标,改革实践教学,整合课程类型和课程内容,才能科学设置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 2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概况 课程设置服务于培养目标。我国的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大致有两类[1]。一类基于信息资源管理,其培养目标以医学情报学为主,兼有向医学信息处理方向扩展的趋势;一类基于信息技术应用,其培养目标以信息技术为主,突出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培养目标不同决定了其中计算机课程设置的不同 根据对我国10余所有代表性的开设该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关于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情况调查,我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教育大致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三个层次,其课程设置情况如下:①第一层次的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离散数学、计算机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②第二层次的课程,包括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操作系统。③第三层次的课程,包括计算机信息检索、多媒体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引论、软件工程、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库。另外,一些学校还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的前导数学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 2.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各学校同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①计算机课程设置没能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整体知识结构相融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简单抽取的子集,在整个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表现出孤立性、游历性和离散性。缺少课程单元的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②计算机课程设置体现不出开放性、动态性,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同步。其中的必修课程居多,选修课程较少且针对性不强。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技能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不利于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医学信息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这是各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包括实验项目中基于课程群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少,基于单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占多,提升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集中性实践环节不足,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足等。 3计算机课程的优化设置及教学改革建议 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计算机课程设置要运用系统的观点,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身的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出发,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医学信息管理的交叉和融合,突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性和先进性。 3.1以多元依赖关系为指导,设置计算机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应选择既依赖于本学科课程又依赖于相关学科的课程作为课程群的课程单元,我们把这种课程之间的联系称为多元依赖关系。比如“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技术”课程既和“程序设计”、“离散数学”存在依赖关系,也同“信息组织与存储”、“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存在依赖关系。根据依赖关系选择的课程可以实现不同学科课程间的交叉和融合,从而使其被真正纳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形成本学科完整的知识结构。图1说明了“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技术”的依赖关系图。 3.2整合和优化课程,完善课程设置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要符合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性质,体现其学科特色,而不是符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性质,因此必需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①课程内容的优化。计算机文化基础适当介绍用于医学处理的应用软件,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进行医学统计的SPSS、SAS、ROCKIT等;进行流行病分析的EPI;用于化合物及化学方程编辑的CHEMDRAW;为生理学、药理学、毒物学的研究者提供的数据采集和实时处理软件IOX、数据后处理软件DATANALYST、心电图分析软件ECG-AUTO等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以设计方法、指针及应用为重点。离散数学以集合与图论为重点。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内容以技术应用为主,原理为辅,同时还可以减少对计算机原理、数理逻辑等前导课程的依赖。②课程单元的整合。在内容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课程。数学课程群的整合,将高等 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卫生统计学、离散数学整合为课程计算机数学基础。硬件课程群的整合,将电路分析、大学物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整合为课程电子技术基础,将汇编语言、计算机原理组合成计算机原理。软件课程群的整合,重点学习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等课程。应用课程群的整合,重点学习医院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医学信息分析与研究等课程。③增加选修课是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新的技术增长点,保证本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可增加的选修课有:数据挖掘与数据仓库、网站建设与维护、多媒体技术、数字图书馆、网络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网络安全与管理等。 3.3强化实践环节,突出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性特色。 为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中的作用,应加强实践教学,主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①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如医学信息分析与研究、医学信息检索等。②增加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如网络数据库、可视化软件编程等。③增加面向市场的实验课程,如JAVA程序设计、网站建设与维护等。④增加课程设计,如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技术课程设计、高级程序语言课程设计等;尤其应增加基于课程群的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⑤改革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联合医学信息技术公司,采用“毕业实习+职业培训+就业”的模式,为学生就业应聘提供从业经历。 4结束语 计算机课程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贯穿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医学信息处理及医院信息化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只有不断更新计算机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时代需求。 浅谈医学信息管理中的计算机技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这门课程涉及了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的知识,教学效果存在不太理想的一些情况。该文总结分析了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医学信息管理专业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学科基础是管理学和信息科学。而计算机网络是支撑学科的基本课程之一。但“计算机网络”课程与一般课程不同,其原理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只有在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再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真正学好。[1] 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应用不断普及深入,医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需要大量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而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跟不上现实的发展变化,各种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现在高校一般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满意。 而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包含很多比较复杂和抽象的概念、结构、原理、算法等内容,如果只使用传统方式来讲授这些内容,学生不但会觉得枯燥,而且老师也很难将某些问题讲清楚。如,网络层次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由于数据包在各层次的流动以及协议对其的处理过程都隐藏在设备内部,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实际的直观印象,只有理论的抽象讲述,学生很难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与运行规律。 2) 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的知识,课程知识点多而杂,各种协议实体交互复杂,理解和掌握的难度较大。而学时安排不多,理论讲不深。例如:比如OSI模型和TCP/IP模型,以及TCP/IP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然而模型中主机的七层和通信子网中的低三层的是如何协调工作的,不同设备相同层之间如何协调、同一设备不同层之间如何协调,这些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理解。 3)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存在脱节的问题,教师主要讲授各层协议,没有注重实用性和实验设计,而且许多理论问题很难有条件设计相应的实验题目。比如,对于TCP/IP协议族的学习中,实验内容仅是使用Ping命令和Tracert命令去观察相应情况,仅通过这些实验是不足以理解相关知识,更难以掌握相关技能。 4) 目前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材相对较少虽然计算机网络教材很多,但很难选到合适的教材,网络课程的内容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 2 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的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我个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目前采取了以下改进的方法: 1) 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的能力。同时增加学生的实验课时,主要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实验的考核,做到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达到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巩固教学成果的目的。 2) 针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我设置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和网络安全。课程的难点主要是数据链路控制、网络路由技术和TCP传输控制机制。 3)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实验内容重点不在编程,而应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因此主要实验内容选择如下:组网实验,交换机配置实验,路由器配置实验,Windows 2000 Server的安全与配置、用户账户与组账户的管理,Web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Ft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DNS服务器安装与配置,利用Iris软件截获并分析数据包实验。 由于我校没有网络实验室,只能利用其他网络仿真平台或网络设备模拟软件构造虚拟实验环境拓展实验的外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硬件的不足。 4) 教学手段上:课堂教学采用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主,黑板教学为辅的形式。对于需形象性思维、抽象性问题等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问题直观、形象、易理解,也可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公式推导等需演绎的内容,采用黑板加讲解的方法。对于抽象和复杂问题的讲解,首先对需要演示的内容进行讲解,介绍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流程,以及包含的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寻找;多媒体课件演示一遍后,要求学生回答课件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观察课件展示了知识点的哪些细节;多媒体课件演示两遍后,要求学生回答课件展示了知识点的哪些细节,然后要求他们思考课件中没有展示出知识点的哪些关键细节,如果让你来设计课件的话,你会怎么做。 5) 针对传统教材部分内容与技术发展脱节的情况,引入一些新技术做为课堂讲授的知识,比如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 3 结束语 该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验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多方的配合和保障,本文只能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进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浅谈医学信息管理中的计算机技术:医学院校基于物联网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实验室的管理对于正常教学进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以往的管理模式存在非常多的不足运用物联网来实现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可以实现动态管理、随时管理,可以将工作量有效的降低,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物联网;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为服务于全校医学生的综合计算机实验室来讲,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人流量非常大、计算机非常多、使用的频率极高,对于计算机的运行和各种软件的需求非常复杂,除了要满足正常的教学实验以外,还需要满足学生课外自由上机的需求,还需要做好各种大型计算机考试以及培训的需求。 这些事项不断对于计算机、网络运行、整体框架、系统配置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还对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机房的环境维护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以及建设方式,较好的达成了各种需求,将实验室的管理形式进行简化,提升管理效率,提升实验室的使用率成为了当前计算机实验室创建的首要任务。 1.物联网含义 物联网是透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IFD ~I)、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进行的,依照事先的协议,将任何物品同互联网相互连接,执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辨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一种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由此可见,物联网是通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进行延伸和发展的网络体系,物联网的中心及基础依旧是互联网,物联网把它的用户端延伸、扩展到了任意物品和物品之间,来采取信息互换和通信。 2.以往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 在计算机的基础信息的管理上,通常运用纸张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设备的购买时间以及损坏时间的记录,以及计算机的维护时间、每堂课的每个计算机的使用记录。 在计算机的定期检查上,实验室的管理员要维护非常多的计算机,可是计算机由于使用频繁,一定会出现各种故障。实验室的管理员维护计算机只可以运用实验室的空闲时间,为所有的计算机进行维护,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还影响教学。 在实验室的环境管理上,因为实验室的使用度非常高,实验室的湿度、温度控制以及除尘的工作无法及时进行,使得实验室的硬件设施频频发生故障,无法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在实验室的安全上,实验室每天都会有很多学生上机,一定会涉及到实验室物品以及学生物品的安全管理事项,主要防止的是电源使用不规范产生的火灾隐患以及实验室物品的丢失状况。 3.源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运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来达成物品和物品之间的信息互换以及通信的一种网络。 通常来说,物联网的拓展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于物体的属性采取标识的方式,属性包含了静态及动态,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应用在标签当中,动态属性则要先通过传感器进行探测; 其次,需要鉴别实验室内部设施对物体属性的读取,而且要将信息转换成符合网络传输的数据信息; 再次,要把物体的信息透过网络传输执行到信息处理中心,透过信息处理中心来完成对物体通信的有关计算。 运用互联网技术来管理实验室,就是在实验室的仪器上输入电子语言,透过管理的终端进行信息的汇总,之后执行相关的处理。 运用物联网技术来管理实验室,有以下几项优势: 首先,实验室设施信息进行全局管理,运用射频识别,RFID体系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可以通过电子标识把实验室设施的基本信息的内容进行储存,透过传感器以及无线网络就可以非常方便的获取实验室设施的基本资料以及进行合理的管理。 这些基本资料不但包含了型号、规格、出厂日期、设备号、使用单位、使用地点、维护记录、生产厂家,还包含了它的单价等详细的信息。 其次,实验室信息的动态管理,运用RFID体系可以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跟踪管理,当前只要在所有实验室的出入口设置门禁芯片,这个芯片包含了读头及联网接头,芯片的关键功能在于可以自动对进出门的实验物品进行扫描,而且可以将出入的时间、房间号等信息透过无线网络传输给管理计算机。透过这样的技术还可以给实验室设置更多的安放位置,进行报警设置,这样不但可以预防发生私自挪动的情况,还可以预防被盗的发生,力求做到更加全面、实时的对机房合理监管,保证机房的安全。 再次,透过对计算机的管理就可以在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中识别实验的步骤、以及操作的要点等。协助实验者顺利的完成实验。再同有关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实验室设施运用动态管理,如果运用不合理就会自动进行报警,而且将实验的过程中断掉,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操作者可以进行远程控制,在实验的操作过程里数据可以被及时采纳而且用合理的方式供应给操作者,达成实验教学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最后,实验室的及时维护,透过传感系统可以让设施的维护、检修变得更加简单,并且因为所有实验设备上的电子标识都具备了大量的信息和维护状况,这样可以及时的确定该设备的运用状况,极大的缩短了维修的时间,提升了维修的工作效率。也就免除了相关的责任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这样全新的管理模式,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营造了全新的机会及挑战。但愿物联网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可以为教学、科研营造一个技术支撑的平台,以更好的形式为教学和科研进行服务。 浅谈医学信息管理中的计算机技术:医学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探讨 计算机实验室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计算机公共教学实验室、硬件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部门,管理建设好这些实验室对于计算机教学、科研至关重要。现根据我校计算机实验室上机情况分析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法。 1 计算机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实验室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上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计算机实验室几乎全天对学生开放,机器的运行时间长,超负荷运行下故障率高,机器维护任务重;(2)学校机器大都是成批购买的,一些购买较早的机器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机器的配置一般较低,而且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安装了多种软件,机器的运行速度慢,影响上机效果;(3)学生操作不熟练,易错误删除部分系统文件,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4)在硬盘或服务器上堆放大量的个人文件,降低了系统的运行速度;(5)私自携带染有病毒的小软件或游戏进实验室,使系统感染病毒,从而破坏整个网络;(6)学生私自将个人U盘、光盘等带入机房,使机器感染病毒的机会大大增加,也加大了管理 的难度。 2 计算机实验室软件的管理 系统维护和软件的管理。为防止学生有意或无意的破坏硬盘数据、更改系统设置,致使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我校采用了硬盘还原卡来保护计算机系统。在使用时可以把硬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分区,只对系统盘进行保护,设置为每次还原。而对于非系统盘,可以根据情况设置为每周还原、每月固定日期还原或不还原。这样既保护了系统又能保存学生的实验结果及一些重要的文件。采用Ghost软件保护硬盘数据使用Ghost软件镜象技术修复硬盘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Ghost是一个磁盘和分区的拷贝工具软件,它支持DOS、Windows 98、NTFS、OS/2、Linux等不同的操作系统,可以把整个硬盘或分区快速复制到另一硬盘或分区,也可以将硬盘或分区复制于镜像文件中,用于9X或Windows NT系统工作站的镜像备份,通过TCP/IP协议对联网的多台计算机同时进行镜像恢复。我们选用了Ghost 6.0版,具体方法为:(1)制作镜像文件,将其中一台工作站的硬盘设置好并安装各种软件,用Ghost将这台工作站的硬盘克隆成一个镜像文件,存放在服务器的某个目录中;(2)制作网络启动盘,利用Ghost中的多点传输向导制作一张网络启动盘;(3)当硬盘内容遭到损坏,需要作镜像时,在服务器端,打开“开始”――“程序”――“NortonGhost”――“Multicast Server”,在“Session Name”中输入服务器名字,在Image框中输入镜像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等待客户端的连接;(4)在客户端,用原先做好的网络启动盘启动计算机,进入Ghost后选择“Multicast”,输入服务器名,在文件选择窗口选中刚才创建的镜像文件,开始从镜像文件恢复系统。 3 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管理 实验室设备的管理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数量较大,项目繁杂,贵重物品较多,如计算机、服务器、集线器、交换机、维修工具、各种桌椅等。不管物品大小、贵贱都要认真填写清单(包括产地、价格、数量等内容)以便及时核对。要做到责任到人,以减少设备不必要的损坏和丢失。 在对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上要经常性地对现有设备进行常规检查,检查的重点包括机器是否能正常运转,出现问题是否及时处理,线路是否畅通,是否达到安全指标。做到对每次检查结果做记录,心中有数。 在硬件设备购进时就应做好登记和编号,定期对机器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对于易损器件和常用耗材要有充足的库存,以备能及时更换坏损的器件。学生上机时的误操作和野蛮操作也是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破损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常常需要计算机实验室老师做好上机前的指导工作。若发现故意破坏者,应从严处理。要随时注意学生的上机情况,制止学生打游戏、上网聊天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提高上机教学质量。学生上机要爱护实验室设备,不准私自搬动和拆卸部件,不得随意调换座位,有事举手示意请指导教师协助解决。如有人为损坏设备者,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必须按规定赔偿所造成的损失。 4 计算机实验室制定教学实验规定 教学实验管理也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安排好各系学生对实验室设备的使用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计算机实验室需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做好学生工作,使之自觉遵守。进人计算机实验室后,对号入座;检查显示器、鼠标、键盘、主机等设备是否完好无损;遵照指导教师指令按顺序开机;保持安静、环境整洁,不大声喧哗,不随意走动;学生上机必须严格按照课程内容进行实验,不得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操作,严格禁止玩游戏。对于在实验过程中机器出现的问题实验室老师要及时给予处理,配合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对每天的实验班组、内容、指导教师、机器状况等因素及时记录、整理作为资料保存,便于以后参考。为保证计算机安全,学生上机不得私自将个人U盘、光盘等带入机房,不得擅自安装软件,上机应统一使用实验室提供的软件。不得携带水、食品及与课程无关的物品进人计算机实验室。不随意插拔计算机实验室内的设备,下课时,合理关闭主机、显示器、摆好桌椅。必须严格按教学计划安排上机实验,如需特殊安排、调换课程需通过教务处解决。机房一切设备概不外借。 5 计算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 计算机是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实验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探索新知识,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6 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 用电安全一直是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重点问题,任何一点小的差错都可能引起设备的损坏,甚至引起火灾,造成人员的伤亡。计算机实验室用电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定期检修线路;在结束计算机实验室工作后离开时一定要关闭电源,禁止学生乱动电源,严禁学生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及周围吸烟,同时也要注意在遇到风雨雷电等特殊天气时的用电安全。配备专用防火设备,以备发生紧急情况时使用。计算机实验室失窃在高校中时有发生,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提高警惕,在关计算机实验室前检查好门窗,我校为此安装了红外线防盗报警设备,对防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 计算机实验室环境和卫生管理 经常保持计算机实验室的凉爽、清洁、通风。计算机等设备散热性大,温度过高时对机器设备损害会很大,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实验室内应安装空调,以调节室内的温湿度。还应避免显示器受到阳光直射,应安装较厚深色的窗帘,减缓显示器的老化;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应减少机内灰尘,定期打扫计算机实验室卫生,使计算机实验室干净整洁,让同学和老师有一个良好的上机环境,这就要求学生能自觉遵守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不在计算机实验室吃东西,不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吐痰、乱扔杂物垃圾等。
浅谈平面设计中标志设计的发展:浅谈平面设计中标志设计发展的审美趋势 摘要:标志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种符号现象,有着沟通人与文化、信息的作用。标志设计不仅是实用物的设计,也是一种图形艺术的设计。它与其它图形艺术表现手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同时,标志设计也是图形符号极为精简的表现手法。因此,现代标志设计审美观点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能够体现平面设计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标志设计;发展趋势;审美;演变;艺术设计 一、前言 标志是一种特殊的视觉传达符号,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包含的意义非常丰富。标志在增强识别力、加强文化交流、保证信誉、树立好形象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它已经超越了语言和文字的限制。作为人类直观联系的特殊方式,标志不但在社会活动与生产活动中无处不在,而且对于国家、社会集团乃至个人的根本利益,越来越显示其极重要的独特功用,它被公认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由于标志设计对其简练、概括、完美的要求十分苛刻,即要完美到几乎找不至更好的替代方案,其难度比之其它任何图形艺术设计都要大得多。这里所提到的标志设计,不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商品商标名称,按照标志的功能可以分为商业性标志和非商业性标志,商业标志包括产品的商标和名称等,如一些公共标志或者特定节日、活动以及团体等使用的标志等等则被成为非商业性标志。但是不管是哪一个类型的标志,都可以找出符合时代审美需要的发展趋势。 二、标志设计发展的审美趋势 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的产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亲睐,除了包含产品设计规划的远见之外,我们从他的标志设计的演变也能窥见一斑。苹果的第一个标志由Ron Wayne用钢笔画的。画面完整内容丰富,形式上更接近于一幅线描的插画。该标志呈立体浮雕的造型,外围缠绕着丝带,上面书写着苹果公司的名称,丝带围绕的中心是一幅写实主义的画面,画面描述的内容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设计灵感来自于牛顿在苹果树下进行思考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正是那一颗引人瞩目的苹果,引发了一系列物理界的变革,因此,苹果也想要效仿牛顿致力于科技创新。标志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图腾”。那时每个氏族和部落都选用一种认为与自己有特别神秘关系的动物或自然物象作为本氏族或部落的特殊标记。因此,这枚1976年设计的苹果公司的标志,便以苹果这一特殊符号作为象征,由此开始了苹果公司未来的传奇发展历程。当时的标志设计以识别性作为最主要的目的,一个出色完美的商标,除了要有优美鲜明的图案,还要有与众不同的响亮动听的牌名。这个标志在当时利于图形的识别,能够使得苹果公司与其他公司有所区别,并且在产品推介阶段,加深了人们对于一个新兴品牌的印象。但随着产品需要和标志适应性的发展,这个标志仅仅使用了一年的时间,在新产品推出之后,便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第二个标志诞生于1977年,Steve Jobs需要他的Apple II新产品,第一代的商标由于图形复杂,色彩单一,很难应用在新产品上。由此根据Apple II新产品采用全新塑胶外壳材质的特点,将具象画面的标志更改为抽象的线条图案,标志仍然以苹果为主体。同时苹果公司1977年的新产品采用了彩色屏幕,于是第二代的苹果标志一改往日黑白灰的色彩,设计成了多种色彩条纹组成的苹果标志,同时在图形处理上,改变了苹果的轮廓,由Regis McKenney广告设计公司为苹果公司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标志,即有标志性的苹果图案,又创造性的将曲线改造成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更加生动而特别。这个时候便产生了一个能够具备简单应用,风格独特的品牌标志,从而帮助消费者记忆,提高了辨认度。被咬掉一口的苹果造型很特别,彩色条纹充满了亲和力,就这样我们所熟知的彩色苹果标志诞生了。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黑白外观的苹果产品与他彩色条纹的标志相得益彰,占据了市场一定的份额。 但是对于标志设计来说,设计师一旦确定好标志设计的色彩和图形元素,就尽量会减少对于标志设计方案的更改,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的红色标准色和飘带形式的字体设计已经成为可口可乐公司最大的财富符号,有报道显示,即使单独出售可口可乐的标志,就将是一笔巨款。由此可见,标志设计除了具备识别作用之外,自身已经演化成为独立的符号和商品。很多品牌由于频繁更换标志,不仅使得消费者无法留下一贯的印象,更使得企业在更换标志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得不偿失。苹果公司的标志演变却都是与产品的变革分不开的。产品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作为产品符号的标志设计只有在演变中找到亘古不变的经典元素,并不断加强这一形象,才能使得标志符号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对于1998年的苹果公司来说,这一年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这一年,苹果公司了最新的imac系列产品,再一次让世界瞩目,并将品牌定位成简单、整洁、明确。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的企业,在1998年,竞争对手的产品仍处于无彩色阶段,苹果公司却率先生产出了一系列彩色半透明外壳的产品,使得该设计一举成名,从其他产品中脱颖而出。伴随着新产品的,苹果公司在新产品iMac、G4 Cube上应用了全新的半透明塑胶质感的新标志,标志显得更为立体,时尚。这一新标志随着新产品一同,搭配着使用了半透明的光泽感。该标志变化的原因是新产品都采用透明材质的外壳,为了配合新产品的质感而改变。同时,在彩色系列标志之外,设计出了黑白色的反色方案。黑色标志大部份是出现在包装、商品或需要反白的对比色上,为了配合产品的宣传。这是符合现代标志应用规范的一种做法,无彩色和彩色的标志各有优势,在不同的宣传场合搭配使用,更利于标志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正是这个阶段,确定了单色苹果标志的应用先河。 直到2007年,铺天盖地的苹果产品扑面而来,这一次对于品牌策划来说,苹果正式的将公司名称从苹果电脑公司改为苹果公司。并将产品的标志设定为与产品色调相一致的黑白系列。但是单色标志的应用通常过于单调。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常见处理方法便包含以下两种: (一)三维造型的广泛应用 标志更加立体化。通过前所未有的立体造型传达更强的视觉欣赏视觉信息——三维造型。标志还可以在更加细致的区分为几种层次上的立体造型。标志一向被认为是平面二维环境中的设计应用,但是现在通过点、线、面以及透视等手法的应用,能够使得平面印刷的图形呈现出三维立体的效果,使得视觉效果更加突出。 (二)材质和光泽的应用 标志摆脱以往纯色填充的约束,具有更丰寓的材质和光泽。这种设计风格还受到其他邻近设计领域风格的影响。关于质感的应用不光是在平面设计中得到重视,在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中,质感的搭配也为设计添色不少。质感和光泽在标志设计中使得平面的图形更生动,更有肌理的美感。 苹果推出iPhone手机时,采用玻璃质感的产品标志,一是为了配合iPhone创新地引入了Multi-touch触摸屏幕技术,带了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而设计的;另外也恰好 符合产品中标志设计的审美趋势。 在今年3月,最新一次的苹果iPad会上,细心的设计爱好者发现,我们又看到了彩色的的苹果标志。从彩色回归到彩色,苹果标志在设计上的一次回归,彩色的晕染渐变给人带来一种千变万化的感觉,使标志更富有质感和艺术气息。也许是代表了新一代的iPad选用了更为惊艳的高分辨率视网膜屏,也许是苹果下一个产品的发展方向。 从以上标志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标志设计的演变并不是一味简化的过程。当今的品牌标志需要视觉先行,通过一定的图案、颜色来向消费者传输某种信息,以达到识别品牌、促进销售的目的。品牌标志盲目的跟随标志趋势是不正确的,标志需要符合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为了特立独行而随意简化。随着人们审美眼光的改变,现代标志设计趋向于多元化、立体化、质感化,这些新的视觉需求代表了一个时期的审美需求,但仍然不能脱离标志设计最根本的应用目的,在满足审美需要的同时,我们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诸多问题,例如其实现的可行性,针对其应用形式、材料和制作条件采取相应的设计手段。还要顾及应用于其它视觉传播方式或放大、缩小时的视觉效果。总而言之,视觉的美感是需要设计来完成的,但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和规范,而不能一味的追求视觉效果,而失去了设计的最初目的。 浅谈平面设计中标志设计的发展:平面设计中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探析 摘要: 科技的进步、媒体的发展、设计理论的变革等这些因素对标志设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今,设计对人类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随着平面设计自身不停地发展变化,出现了新的设计需求和新的设计概念。本文以两个典型案例探讨了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平面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发展 一、设计与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活是设计的基础,为设计提供源泉与素材;设计是生活的需要,为生活带来方便与情趣,创造出了符合人类生理、心理需求的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审美观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一个品牌的标志设计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发展。可口可乐的标志在数次变化中,始终保持了其最重要的特征,现从以下四个时期具体分析其标志的简要发展历程。第一,早期的标志:早期的可口可乐标志字体主要有两种形式:打印的和手书的。到后来,由于靠打字机打印的粗衬线体,其识别性和企业特征都不够突出。相反,手书的斯宾塞体有着更为流畅的曲线以及优雅的飘带,字体不仅易于区别于印刷体的同质化,而且这种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标志设计,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第二,二战时期的标志:二战时期,可口可乐标志设计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视觉传达系统,确定了斯宾塞字体为标准字体,红色为标准色,成为广告业界著名的“可乐红”,完善了企业形象设计的标准化准入机制。1938年,可口可乐公司根据女人的曲线和人机工程学原理重新设计了可乐的瓶子,其中可口可乐改进标志采用深红色的底色映衬流畅的白色斯宾塞体字样,由字母的连贯性形成白色波状的曲线构成了一种连续变化的效果,给人一种液体流动之感。第三,成长期的标志:二战结束后,在20世纪50、60年代,可口可乐标志设计相比之前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局面。如可口可乐公司将文字放置在“鱼尾”的形状内,使用“鱼尾”形状标志取代以前单一的设计表现形式。20世纪60、70年代是美国企业形象设计(CI)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可口可乐标志上出现了连续起伏、类似飘带的波浪曲线。1987年,可口可乐标志设计在波浪曲线下加入了灰色条带,使标志色彩的层次更加丰富。到了20世纪90年代,可口可乐标志设计以经典的玻璃瓶形象为背景,使用具有立体感的气泡作为装饰,使得标志设计更为生动。做出这些改变,主要是由于战后单一、平面化的现代派设计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活中具象事物的存在。因此,在后现代派影响下的设计师们,开始在技术和形式上开拓创新,进而创造出了更为精致、新颖的作品。总之,创意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使标志设计更加具有层次感,丰富了企业标志的内涵,并从多种角度诠释了企业形象。第四,成熟期的标志:标志设计摒弃了过去繁杂的设计特点,在表现手法上,趋向简洁和符号化,而后现代又厌倦了过于单一的平面形象,转而探讨具象和丰富画面的可能。可口可乐标志设计在经过多种形式的改变之后,最终又回归经典——以斯宾塞字体为标志主体,并放大和重复了那根优雅的白色飘带,体现了简约、优雅、大方的设计风格。这种做法既延续了可口可乐标志设计的3个特点,又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受,并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在2009年的标志设计中,可口可乐公司则干脆抛弃了斯宾塞字体下方白色的飘带,而直接使用老的手书体,把白色字体改成了红色,既简约,又醒目,其传达性变得更强。总之,在可口可乐标志发展的历程中,虽然经历了多次细微的改变,但每次的调整都是在这3种视觉元素(斯宾塞字体、标准可乐红以及曲线飘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或增添或删减,力求在遵循品牌理念、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情况下进行革新。而这种小小的改变往往灵动变幻,它带来的不是人类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而是创造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二、大品牌标识的变化调整一般都会比较微妙,但有一些品牌标识的变化之大仿佛是经过重新设计一般。比如,苹果公司就对品牌标识进行了巨大的改变。第一,第一代标志:1967年,苹果的第一个标志极为复杂,如果不经人介绍很难了解它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和现代标志的特点大为不同,它的灵感来源于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读书,一个闪闪发光的苹果正要落下来,上下有飘带缠绕,写着Apple……Computer……Co.字样,外框字样为“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的灵魂”。第二,第二代标志:1977年,苹果电脑公司为了配合苹果二代的新产品,就需要在第一代标志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进而能够清晰的传达信息、表达产品的理念、帮助消费者记忆、提高辨认度。于是一款充满活力的、全新的标志出现了,标志形态是被咬掉一口的苹果,颜色采用彩色条纹,增加了视觉冲击。由此,苹果的标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提高了其辨别度。第三,第三代标志:1997年,苹果电脑公司将品牌定位为简单、整洁、明确。所以苹果的标志外形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是其材质和颜色。这些微小的变化也是为了配合新产品的推出,配合商品和包装材质的体现和颜色的对比。第四,第四代标志:2001年,苹果标志变为透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首次被推出市场的Mac…OS…X系统而改变的。这次苹果的品牌核心价值从电脑转变为电脑系统,苹果标志也跟随系统的界面风格发生了变化,采用了透明质感。现代标志是把一个复杂的事物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一目了然,因而比其他设计更要求集中、强烈,更具有代表性。在简练、概括的表现形式下,标志的含义是丰富的,构思是巧妙的,结构是严谨的,内容是准确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设计在不断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在快速地更新换代。归根结底,科技的进步,媒体的发展,设计理论的变革使标志设计越来越简洁、扁平化、符号化。设计服务于人们,而标志设计则是服务于品牌,从而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标志的作用就是表达商品及企业想要表达的理念。一个好的标志不但要跟随设计潮流,更要表达企业的文化和内涵,进而体现商品的生产理念和核心价值。 作者:刘博 鞠月 单位:西京学院 浅谈平面设计中标志设计的发展:浅析平面设计中标志设计发展的审美趋势 【摘 要】标志设计作为一门象征性的图形艺术,作为人类至关联系的特殊方式,不但在社会活动与生产活动中无处不在,而且显示其越来越重要的独特功力。同时它是以明确简练的特定图形,以抽象的精神理念传达设计事物的品质内容,并以可视的图形语言表达出来。 【关键词】标志设计;发展趋势;理念;审美 一、前言 标志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视觉传达符号,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包含的意义非常丰富。标志在增强识别力、加强文化交流、保证信誉、树立良好形象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它已经超越了语言和文字的限制。作为人类直观联系的特殊方式,标志设计不但在社会活动与生产活动中无处不在,而且对于国家、社会集团乃至个人的根本利益,越来越显示其极重要的独特功用,它被公认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由于标志设计对其简练、概括、完美的要求十分苛刻,即要完美到几乎找不至更好的替代方案,其难度比之其它任何图形艺术设计都要大得多。这里所提到的标志设计,不仅是指通常意义上的商品商标名称,按照标志的功能可以分为商业性标志和非商业性标志,商业标志包括产品的商标和名称等,如一些公共标志或者特定节日、活动以及团体等使用的标志等等则被成为非商业性标志。但是不管是哪一个类型的标志,都可以找出符合时代审美需要的发展趋势。 二、标志设计发展的审美趋势 以中国电信的英文首个字母C的趋势线进行变化组合,似张开的双臂,又似充满活力的牛头和振翅飞翔的和平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传递出中国电信的自信和热情,象征着四通八达,畅通、高效的电信网络连接着每一个角落,更多的用户,也强烈表达了中国电信/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服务理念,体现了与用户手拉手,心连心的情感,同时也蕴含着中国电信全面创新,求真务实,不断超越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中国电信与时俱进!奋发向上!蓬勃发展,致力于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景。 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的红色标准色和飘带形式的字体设计已经成为可口可乐公司最大的财富符号,有报道显示,即使单独出售可口可乐的标志,就将是一笔巨款。由此可见,标志设计除了具备识别作用之外,自身已经演化成为独立的符号和商品。很多品牌由于频繁更换标志,不仅使得消费者无法留下一贯的印象,更使得企业在更换标志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得不偿失。产品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作为产品符号的标志设计只有在演变中找到亘古不变的经典元素,并不断加强这一形象,才能使得标志符号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 (一)现代标志设计由一元向多化元演变 传统标志设计大多从早期比较复杂的图案逐渐演变成简洁的图形,传统的标志追求简洁化,平面化,单色化,抽象化。设计形式也主要是以点、线、面的一般设计法则进行概括组合,追求二维空间的最佳视觉效果,这主要是受当时制版,印刷,制作工艺,传播手段以及制作成本等的限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制作工艺,传播媒体的涌现,人们对品牌意识的提高和对标志个性化的追求,使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在保留传统平面化装饰形式的同时,现代标志设计相继采取了渐变,写实,立体,甚至摄影图片等形式标志设计不再受传统设计形式及制作,技术的限制,而是追求多元化的设计风格,以不同的题材与表现形式力求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和个性化的图形语言。 (二)现代标志设计由感性向人性化演变 标志通过视觉形象展示着时代气息,随着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科技繁荣,高科技设计语言强调现代数字化的表述,标志全方位地接受着信息科技革命带来的蜕变,成为简洁精致的时尚图形,这种时尚图形的不断演变,使人们的审美观念悄然发生了改变:一方面以完善的实用功能,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另一方面,顺应现代审美潮流,追求着美的情调。 (三)现代标志设计由平面向多维空间演变 平面的二维延伸至三维,四维甚至向多维的视觉空间拓展,图形的时空与科技手段为我们展现出多样化的空间图象,如索尼爱立信手机公司的标志,它以新型的标志形象传达出极具魅力的视觉信息;这些新兴标志拥有不同以往的设计理念和无与伦比的视觉传达优势,其优势在于把视觉要素在标志设计中进行重新定义,以三维化,材质化的图形作为丰富标志视觉表现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仍保留着原有标志设计风格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要素。 (四)现代标志设计互动性的介入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被动获取信息之后,人类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各领域中渐渐树立,互动的出现使人的主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标志的一种形式(图标),在这种新兴的信息获取模式中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既能让人们完成获取,又能让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不同以往的视觉形式,这时的图标在具备了以往功能表现形式的同时,更具备了以前标志图形所没有的性能(互动性)。图标的互动性表现在它不仅只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达,而且具有了真正的通过和人接触完成一定指导目的的意义“这种互动性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变得尤为重要,人们也对这种完善的服务意识表现出一定的满足感” (五)现代标志设计审美需求的变化 由于媒介的发展,不同时期的标志设计美感有不同的表现,早期的印章由于材料的特性,风格粗犷,表现上比较粗糙,以器物为媒介的标志表现,根据器物材质的区别,也有所不同,如金属器皿上的会比较大方,硬朗;瓷器上的则比较优雅,细腻,印刷技术的出现令标志的设计形式得以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文图结合的标志形式并得以广泛的传播与运用,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标志设计的表现逐渐摆脱了一些技术层面上的束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孕育着各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表现方式将更加生动和具有参与性。如今,标志在非物质媒介中的运用脱离了原来物质层面的某些限制,更新的电子技术令标志拥有了质感,空间,互动等多方面的变化,各种媒介终端也在日趋新颖,千姿百态的图标衬托下更显时尚化。 以上标志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标志设计的演变并不是一味简化的过程。标志设计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和形式都较传统图形符号有了很大的扩展,各种新的设计理念和需求使其突破了原有平面概念走向立体化、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络,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介的发展,设计师在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段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总而言之,视觉的美感是需要设计来完成的,但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和规范,而不能一味的追求视觉效果,而失去了设计的最初目的。
浅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论文 水利工程又称为民生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产品具有复杂性以及多功能性。其中,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相对复杂,工程建设前的准备工作,工程施工中的严格要求,工程建设后的验收处理,针对水利工程的特殊性,一般水利工程选择的位置都是施工条件落后、困难的的确,由于其施工质量管理、技术、施工周期以及自然环境条件差异都将影响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每个环节的质量管理要求,系统化标准化是关键,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是保障。 一、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五大因素 水利工程施工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系统地调动人员的能动性,运用要综合运用施工建筑的技术手段,保证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按期完成。即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五大因素主要有: (一)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指包括工程组织者和施工操作者在内的水利建筑工程项目的参与者。一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项目中,施工人员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到项目建设当中。其素质是影响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主要因素,统称为人员素质。人员素质主要是包括了施工人员的细想素质、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强烈的责任心以及专业化得技术水平等;二是,就是包含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的组织者,表现出对工程质量管理的责任心和管理水平,工程施工的操作人员的素质。因此,需要确保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高质量管理、高效率的工程项目则需要高素质的人员以及高水平的工作能力。 (二)材料质量管理 项目施工的材料质量管理指的是包含有砂石、水泥、钢筋、装饰等材料在内的项目施工中所需求以及消耗的建设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材料都要求质量管理达标,需要在招标采购和购买中保证和全面监管,施工中的正确运用等程序来达到质量管理要求。 (三)机械设备 机械设备指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现场施工中所需要的各种建筑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管理以及效率。所以在考虑机械设备的选择上,应注意合理的价格、先进的技术、方便的操作以及维护等,才能够在保证施工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正确的使用设备。 (四)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指项目设计,方案、工艺、施工流程、现场操作顺序等。在设计上,需要研究其可行性,并进行论证,施工方案是否经济、合理,是否按照了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利用成熟的工艺技巧,实现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效果,确保工程的安全以及经济、施工成效,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管理。 (五)环境 首先,在施工质量管理的影响中,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最为严重、复杂,如气象、水文、地质等,如果没有正确的论证和研究,难以预计的后果容易发生,因此,因地制宜的计划工期设计、人员安排、组织管理、机械设备运作和原材料供应等因素的合理和计划与否,决定了工程质量管理的情况。其次,当地的人文环境,对水利工程的施工也具有影响作用,需要认真和具体分析,重视环境因素对工程施工的强相关性。 二、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问题的表现 (一)投资不足,材料、设备和专业人才缺失 中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小,但往往伴随着投资不足的情况,而且一部分资金由地方筹资,投入资金紧张,费用控制严谨,材料的采购和使用不符合建设的要求,致使施工设备老化,且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依赖于经验与个人判断。监管人员专业水准欠缺和人员稀缺,无法保证工程质量管理的验收和管理。 (二)前期可行性研究不足 前期勘测设计的深度、精度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经费进行专业的勘测,由于中小型水利工程在前期的勘测方面不足,在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安全、技术上的隐患。后续问题的暴露正是因为前期的研究不透彻,后续严重的问题将导致更大的投入和困难,恶性循环。 (三)违背合同约定转让施工任务的情况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对承包都是有严格控制的,既不允许分包,也不允许转包。实际情况中,水利工程中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分包与转包(尤其是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转包现象要比大型水利工程普遍的多。),很多的承包商都没有资格承接这些项目建设的资格。分包和转包都做的相对隐蔽,这也给监理工程师造成难以有效的控制质量管理相关问题。 (四)工程项目的腐败问题 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前提的调研研究,材料的准备和中期的施工,涉及的利益问题监管不严,会出现偷工减料,挪用或侵占项目资金的问题,腐败是工程项目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必须坚持严格的监管和处罚。 三、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控制措施 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管理的施工要求来控制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问题。必须建立包括终身质量管理的制度,质量管理意识,工程建设前的准备工作,工程施工中的严格要求,工程建设后的验收处理,建设市场征信系统保证,强度大的监管等组成系统化标准化的全面质量管理管理体系。 (一)终身责任质量管理制和征信体系制服措施 1、工程项目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各参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工程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负责人、注册执业人员要按照各自职责,对工程质量管理负终身责任,各参建单位必须签订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终身责任书,如果出现质量管理安全问题,无论其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2、全面实施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加大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失信成本,对各类企业和注册执业人员的信用进行公开,对失信企业采取记录、警告、处罚、取消市场准入资格等措施,使信用管理真正发挥市场准入和清出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提升企业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动性。 (二)高强度的媒体和公众监管制度 建立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全过程监督,建立投诉举报制度,鼓励和激励工程施工人员和外界公众的监督,强化监督的力量,坚决排除人为干扰,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做到过程和结果公开公平公正,把握质量管理的要求。 (三)工程建设前的准备工作 1、在项目施工之前,考虑到水利工程的规模、性质、要求等级以及施工企业的具体条件,选择具有高信誉、高资质、高效率的施工企业。并考察企业是否具有法律资格、相关技术施工经验、机械设备以及施工人员的条件、财务等筛选出符合标准的企业,严格控制施工企业的进场条件,并按照施工项目的明文规定招标监理单位,明确其合同内的责任与义务。 2、选取具备管理水平,专业素质,施工人员资格以及相当数量的管理、责任方面的人才。在前期尽量选择好,避免在施工过程当中更换管理人员以及施工队伍,相对稳定的施工,也能偶增强其责任与安全方面的重视程度。完成材料采购和设备配备的透明化,监管控制体系强化,处罚严格和鼓励监督管理。 3、完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施工方案的合理安排,首先让施工企业熟悉现场施工条件和设计图纸,做好图纸设计等相关技术胶结,并对施工企业提供的施工组织、技术措施设计进行审查。 4、研究制定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的标准,明确检测质量管理的手段、方法。对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及实际施工方案进行严格的、细致的审核,审核的范围包括施工企业所划分的单位、分布以及单元。 5、确定建设的计划工期,违反约定的整改期限及处罚措施,对造成不同程度档次施工质量管理事故,明确法律责任。 (四)工程施工中的严格要求 1、严格的检查,保证各种机械设备、建筑原材料等品级,包括依据合同内的质量管理标准规范要求其采购、运输、加工、入场检查、存放以及出仓等。采用突击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的方式,确保质量管理可靠,保障施工质量管理所需的条件完备。 2、对施工企业在投标书里面承诺的各项条件,如机械设备、施工人员、经验技术等进行严格检查,并及时检查其是否及时到位,技术人员是否有岗位证书等。 3、严格查处违背合同进行施工合同段的转包行为,对转包涉及人员严格查处。 4、参照水利建筑行业施工的技术明文规定、标准,在施工中强调控制检查,在施工之后,做好认真复查,保证本道工序的质量管理,如遇到上道工序不合格时,不允许进行下道工序。在施工过程中,对平面几何、高度、垂度、钢筋规格等做到随时观察,做到善于发现安全隐患,并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处理。 5、针对审核变更设计和完成、修改设计图纸建立审查机制,做到及时、快速的完善,对施工中使用的主要设备以及原材料的质保认证、抽检,送检等做到步步跟踪。 (五)工程建设后的验收处理 1、严格依照设计及合同中规定的质量管理建设标准,对每个单元、分部、单位工程组织全面验收认证。拒收不合格的工程认证。其中要考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控制。尤其是对整个工程的要害部位或是存在一定疑问的部位要及时进行复查,如施工完善后的沉降观测、几何尺寸的复查等。 2、在保证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转的同时,加大质量管理保证金,让施工企业对工程质量管理有跟踪和责任意识。 浅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的管控 摘要:水利工程作为社会基础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其建设较好的实现了对自然界中水资源的调配,在预防洪涝灾害及水力发电等建设项目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期间,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质量出现较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水利设施 的安全,制约了水利设施基本功能的发挥。而对水利工程项目施 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能够更好的保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提高施工效率。文章首先对影响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施工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进而分析了影响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强化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控 制管理的有效措施,可以为相关施工作业管理人员开展质量管理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质量管控;措施 前言 水利工程施工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防洪抗涝、水利调配等工作奠定了基础。因此,为了确保水利工程设施在投入使用后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必须强化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只有保证水利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才能真正发挥水利工程设施的作用,必须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实时动态的控制,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1、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1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计划组织问题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由于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的组织计划没有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严格的制定,有时会造成相应的施工工序及技术要求等不能够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施工作业,甚至出现施工混乱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及总体质量。 1.2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整体质量变异性较大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而言,由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并不是固定 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整个项目实施期间受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较多,导致施工质量控制工作难度较大,难以进行定性的控制管理。 1.3水利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控制不严 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现场的掌控不到位,使得在施工中的施工环节错乱,各种施工机械设备没有准确的操作及使用,原材料的购进等存在漏洞,使得施工材料的质量存在问题,加之作业人员的违规操作、偷工减料情况的发生等,使得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出现混乱,进而难以控制施工质量。 1.4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检验,虽然已经具有较为先进 齐全的检测方式与检测手段,但是部分水利工程内在质量问题,仍然难以及时的发现,部分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的责任也难以界定,导致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效果较差。 1.5用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项目的原材料质量不合格 在进行建设材料项目招标时,考虑不到位,此外,当材料运抵后没有进行实际的检验工作,从而使水泥、钢筋等施工材料的质量无从掌握,如果存在质量不达标材料时,很有可能会使整个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受到影响。 1.6部分水利建设项目施工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要想使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有所保证,就要有强大的、高水平的施工队伍作为支撑,同时从事于项目设计等的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整体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但我国现阶段从事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队伍组成复杂,经验丰富的专业型操作人员数量有限,很多都是在建设当地招募的施工人员,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也不具备操作经验,这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建造质量经不住考验[1]。 2、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2.1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在进行具体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更好的理顺施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及流程,并更好地落实施工中的相关工作,如质量监督及成本控制等,从而使施工环节更加细化,更为有效地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在制定施工管理制度时,要将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关工作内容作为施工制度的重点部分,并以文本的形式进行颁布及实施,从而更好地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此外,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还要进行动态管控,在施工中要随时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并动态地记录相关检查内容,从而使施工内容更加符合技术要求,从而顺利通过竣工验收[2]。 2.2制定完善的施工组织方案 在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计划编制过程中,必须统筹制定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监督、成本以及安全管理计划。并在水利工程不同的施工阶段,进一步细化完善施工方案,明确质量控制管理内容,有效的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 2.3重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 要想较好地实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的质量管控工作,相关的工程质量管理部门及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基于建立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并依据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使工程施工中的各环节以及各种问题都更为清晰,同时制定完备的质量管理控制办法,从而使相关的质量工作顺利展开。与此同时,要选用更为专业且技术水平过硬的施工队伍来进行相关的施工作业,并提高施工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其以身作责,重视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从而使整个施工都更加专业化、标准化,从而提高施工质量。 2.4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 在水利工程项目主体工程以及附属工程施工结束后,必须通过验收工作对项目建设情况是否满足设计以及质量要求而开展的考核工作。通过规范完善的验收工作,可以有效地约束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文件以及工程合同规定,完成项目建设工作,从而确保项目质量满足要求,严格按照水利工程竣工验收程序开展验收工作。当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结束后,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主体工程以及附属工程完成之后,应该按照相应的流程向建设主管单位提供必要的竣工资料以及竣工验收报告,申请对水利工程开展竣工验收工作[3]。 2.6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 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前期,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确定监管人员的责任,从而有效的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根据建筑施工的要求,对监管的目标,进度以及人员进行统计,从而有效的对建设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要不定期的对建设施工的质量进行检查与评定,对于出现问题的一定要进行整改,不能走形式,水利工程是老百姓的工程,也是国家的工程,所以,在质量监管上一定不能马虎大意,造成严重的损失,要让建筑施工人员都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这样,也便于建筑施工中各个单位的协调配合与各道工序中的衔接。 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直至未来项目投产运营时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因此,对于水利工程质量施工建设而言,作为项目参建单位、管理人员、以及全体施工人员等,必须要全面认识到工程项目质量施工的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以此才能保证项目投产后正常运作,确保工程质量营运功能。 浅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控制分析 摘 要: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水利项目规模在急速增长。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管理及控制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尤为重要。文章结合近年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经验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对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探讨,确保工程质量。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施工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明显加快,为保障水利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和形势的持续稳定,就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同时,由于水利工程项目涉及到建设点多面广、量大以及工作难度较大,致使因为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水利工程事故常有发生,这给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了重大损失。于此,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 1.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因素分析 一是 “人员”,包括参与基础上建设的组织者、 指挥者和操作者。每个工作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 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政治思想水平、身体素质等。 高质量的人及其高质量的工作就能带来高质量的产品。 二是“材料”,材料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严把材料采购关;合理使用,减少损失;建立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合理处理剩余材料。 三是“机械”,施工机械设备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等。 四是“方法”,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一些工程常因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或施工工艺落后而造成施工进度推迟,质量达不到要求和追加投资等情况。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时, 必须结合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 经济上合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五是“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 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 更为重要的是搞好地方群众关系, 遵守地方风俗。 2.水利工程质量管控措施探讨 2.1健全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体系是有效保障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 要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必须要明确施工各部门的具体职责,从而,保障工程施工中各项质量控制工作的具体实现。 同时还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有重点、有结构地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进一步预防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要利用有针对性的分项质量控制方法,保障施工的质量。 2.2规范水利建筑秩序 (1)要强化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严格建筑活动主体资格管理体制和承发包管理、项目管理。查处无证设计、无证施工、无证监理,借证卖照、 资质挂靠等到违法违纪行为。(2)要加强建材市场材料、产品、设备监督,杜绝以次充好,防止不合格进入施工现场。(3)要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 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2.3加强责任落实 水利监管部门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高度重视, 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前提。 水利监管部门要以对人民、历史负责的态度,把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具体落到实处。 全面落实基础责任制,明确项目责任同时还要加强监督管理。 要严格执行水利工程的具体规范和技术要求, 一旦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不管当事人是谁,处于何种级别,都要追究具体责任,即所谓的工程质量终身制。 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对工程质量问题不管不问,甚至推卸责任的弊端。 2.4提高设计标准 (1)要遵守《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依法进行勘察设计,严格贯彻实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2)要推行设计招标发偶然性工作,促使其提高设计资质和技术水平,将设计单位推向市场,靠竞争、信誉求发展。(3)推行设计监理工作,杜绝由于设计质量低劣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4) 要严格建设审批制度, 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有批准的初步设计。 2.5强化施工管理 (1)要从操作人员、建筑材料、施工机械、施工工艺和方法、 施工环境五个方面做好施工工序质量控制。(2)要对工程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动态控制, 做到施工前主动控制,施工中认真检查、施工后严格把关的质量控制措施。(3)要加强施工单位内部管理, 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程、 规范、 技术标准精心施工。(4)项目经理、质检员、 特种作业人员要达到全部持证上岗。 2.6妥善处理质量缺陷 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快速发展,质量缺陷问题也随之而来,也会影响工程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发挥及人民生活的安定。工程质量缺陷的处理,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减少缺陷处理的影响面,尽可能采取局部返工和修复的方法,同时在施工中不破坏原结构,合理缩短工期,做到缺陷处理消失在萌芽状态。 2.7严格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1)技术责任制: 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技术工作;(2)施工日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日记;把施工中每天每项工作情况、 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与结果详细记录、完好保存,作为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依据;(3)图纸会审:做好此项工作,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差错、保证和提前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就可及时纠正,并详细记录、存入技术档案,达到消除差错的目的;(4)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的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 (5)技术复核: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6)材料检验:施工工地所用的各类材料,如钢材、水泥、粗沙、石子等都应抽样检查,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以确保施工质量;(7)技术档案:为了系统地积累施工经验、资料的需要,应从工程一开始就建立技术档案,汇集整理有关资料,直到工程结束,所有资料必须保存原始记录,如实反映情况,并有技术负责人的正式审定意见,不可擅自修改、增补;(8)工程验收: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同时,也为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3.结束语 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速度。劣质工程不仅增加了维修和改造的费用、缩短工程的使用寿命,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反之,优良的工程质量能给各方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项目也能早日投入运营,早日见效。由此可见,质量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不能因为追求进度,而轻视质量,更不能因为追求效益而放弃质量管理。
大学数学的教学篇1 1大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经管会类专业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招生中占比较大,而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是其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教育的基础理论课、必修课,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目前,高校大学数学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部分知识,这些数学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必要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1].现今,学校和教师都比较重视大学数学的教学,也对其进行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但一些客观原因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高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教学依然停留在“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上,使得在教学课堂上,学生主要以被动的听和记笔记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材情况与以前相比,大学数学的相关教材中会加入一些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例子,但由于教材基本是由数学专业教师编写,与经管会专业衔接不够紧密和深入,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故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教学情况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以老师讲授,学生被动的听讲为主,课后学生再对课上老师所讲内容进行消化,未充分结合经管会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人数较多,课堂考勤和课后习题作业批改的工作量大.任课教师未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情况,且难以顾及到所有学生.学生情况现如今,经管会专业文理科生兼收,同时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大部分理科生数学思维较文科生活跃,数学基础相对较好,而文科生数学知识相对薄弱,学习方法也不够恰当,教师难以全面兼顾.学习情况微积分或高等数学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最早接触的数学课程,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且连续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大学数学枯燥乏味,学习提不起兴趣.同时,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课时少、难教学,所教授的内容之间又是环环相扣的,因此,教师会占用绝大部分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讲授.习题课少,部分同学只会书上例题,不会举一反三.课后学生自主学习缺乏指导.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未能及时解决,易影响其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引发厌学情绪.因此,通过教学改革,寻找到一个适合大学生学习大学数学课程的新课堂模式,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满足人才发展需要十分必要. 2基于“线上线下”的大学数学混合模式教学的优势 混合模式教学[2,3]是不断发展中的教学理念,其目的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电子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习落到实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本身具有独特的优势,充分结合力信息技术和各方面资源的优势,形成学生课前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内容自主学习,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未学懂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课后总结答疑的学习链. 3基于“线上线下”的大学数学混合模式教学的实践方案 “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工具我们选择基于雨课堂的大学数学课程为突破口,设计优化的智慧生态学习资源,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鼓励学生通过中国大学慕课(MOOC)平台免费注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运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制作全学期的雨课堂课件,依据雨课堂反馈的学生预习、复习情况实施精准教学.通过雨课堂平台反馈的学生自主学习数据,有力的促进了考核评价真正落实.大学数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准备工作电子教学包的制作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大一新生为例,大学数学课程主要针对的是经管会专业的学生,大一上学期所教授内容为微积分部分的前五章,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等内容.将课件分为三类进行制作:第一类是通过雨课堂提前发给学生课前预习用,包涵慕课(MOOC)视频,PPT课件以及检测题,学生能在移动终端随时学习的手机课件;第二类是适用于大学数学大班制教学的雨课堂授课课件;第三类是供学生复习以及期末模拟测试的平台,题型多样.教学准备首先,在教师电脑端配置好雨课堂软件环境,建立课程班级QQ群,以方便师生随时随地交流讨论;然后,师生都用微信关注雨课堂公众号,通过手机扫二维码或指定课堂码进入雨课堂,并把自己的备注信息修改为姓名加学号的形式,方便考勤与预习情况的反馈。大学数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具体实施过程课前布置预习内容.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把电子教学包中的第一类课件按照相应时间节点通过雨课堂推送到学生手机端,教师通过手机查看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根据学生预习中不懂的知识点,可以适当调整上课节奏.将学生通过雨课堂预习课件的情况,纳入到平时成绩中,更加有效的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完成课前预习内容.课中依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反馈,教师再次梳理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层次分明.在上课前五分钟,利用雨课堂的签到功能,让学生进行实时签到;教师点击“开启雨课堂授课”,学生微信雨课堂端能同步推送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雨课堂的随机点名功能对学生进行提问,保证其学习专注度.借助雨课堂的答题功能,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置好测试题和测试题答案,让学生现场限时作答,雨课堂能对测试题中的客观题部分,将学生答题情况生成相应的柱状图,在电脑上显示出来.而对于主观题,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端或者电脑端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批改后可通过雨课堂将其答题情况反馈给学生.有助于任课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其及时调整授课进度.课后每堂课授课结束后,教师微信端会收到雨课堂推送的本堂课“课堂报告”,课堂报告的数据中,能清楚了解学生的到课情况、测试题答题情况以及学生所学知识不懂的反馈详情,同时生成“优秀学生”和“预警学生”的名单.根据优秀学生、预警学生、其他学生名单进行分组,使其互相监督、互相带动,共同进步。大学数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结果反馈“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主要有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需要完成大学数学课程学习,本次我们对会计专业的学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进行教学,其余专业学生仍然采用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学生的成绩反馈情况如下图所示: 4基于“线上线下”的大学数学混合模式教学实践的教学效果评估和总结 借助“雨课堂”和“慕课”等网络教学工具,能方便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沟通,有利于学生对各种资源的获取,同时学生在雨课堂的线上学习也给老师提供反馈,以此为数据进行分析,能更好地辅助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3].通过“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一学期的大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平均成绩比其它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专业成绩略高,说明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确实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使得老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作者:甘梦婷 单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大学数学的教学篇2 1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大学阶段是学生即将进入社会最关键的学习阶段,大学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很多高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仍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虽然非常明显,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延续多年,虽然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1.1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 学生在整个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听和记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非常少,学生没有机会去表达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逐渐下降。 1.2评价方式单一 数学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只根据某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进行判断,并没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整个教学评定缺乏一定的公平性。 1.3未能落实个性化教学 由于受学生数学基础以及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各不相同。只有落实个性化教学,才能弥补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教学质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线教学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的学习,在面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还可以重复学习,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出现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2在线教学模式的不足 2.1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线教学模式多数情况是由学生自主操控,学生自己去观看教学视频,这阶段,学生并没有教师的指导,因此,在遇到一些重点、难点的时候,学生就没有办法去把握。 2.2缺乏团队合作 由于在线教学的学习过程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很少会出现同学之间的合作、探讨。 2.3学生要有坚强的毅力 由于在线教学大部分是由学生单独完成的,所以,学生自身的毅力是否坚强非常重要,如果毅力不坚强,极有可能会半途而废。 3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将传统学习方式中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有机整合,既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将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的实现社会对人文素养人才的实际需求。 4大学数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4.1硬件因素 第一,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自主选择视频。第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互动,如果教师不在线,可以预先提出问题,待教师在线之后再对其进行解答。第三,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提供科学完善的学习建议。第四,在平台使用过程中还要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处理平台上的一些突发问题,定期对在线平台进行维护,确保平台的运行不受影响。 4.2教师因素 第一,大学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积极掌握数字时代的教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掌握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能够运用到的软件、硬件设施。制定混合式教学资料,选择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材,起到方便学生在线学习的作用。第二,数学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面授内容,弥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堂基础知识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数学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知识点,避免出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第三,数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好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工作,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平衡教学进度,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 4.3学生因素 首先,大学数学教师要在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让学生牢固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来进行选课,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大学数学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在线学习的相关培训活动,并掌握在线平台的操作流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好友、同宿舍的方式组成一个学习团队,明确分工团队成员,轮流担任学习角色,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在线平台自测评估自身的学习成果,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量来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4.4教学评价因素 在开展教学评价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重点要求学生参与评价,并将评价环节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在线测试等学习过程作为最终的教学评价内容。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对自身学习情况的自我认识,意识到自身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知道如何运用在线平台来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能并不会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需要数学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监督和评价。 5结语 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混合式教学是由这两种教学模式中各自的优势集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短期看,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有时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其学习成绩还会更低一些。但是,长时间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作者:吕琳琳 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大学数学的教学篇3 2016年6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指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2]可以看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学的形态越来越强调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规模化与个性化是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一、大学数学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数学课程是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以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为例,以往大学数学课程都是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作了纯粹线上授课的短暂尝试,客观上促进了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比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有难以克服的“瓶颈”,而纯粹线上教学优点与缺点同样显著,此时如何对单一的线上和线下教学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这正是实践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探索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学院的智慧教室智慧校园等工程接连竣工,这为学院实践大学数学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改革创造了物质基础。 (一)大学数学课程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大学数学课程作为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通常包含三门课程,分别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传统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课时紧张。以线性代数为例,教材是同济六版《线性代数》,要学习五章内容,涉及行列式、矩阵、向量组和二次型等较多知识板块,课程抽象,可是却仅有40学时的授课时间,基本是上完就考试。加上军校学生训练多公差多,自习时间少,学习效果就很一般。 2.学习积极性不足。由于大学数学课程的高度抽象性以及教材语言的高度凝练,学生即使课前预习了教材,常常也是一头雾水,某种程度也挫伤了学习积极性,而且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多,压力大,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极少能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也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更加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上课打瞌睡的学生屡禁不止。 3.学情难以精准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一个知识点,譬如矩阵乘法,却无法精确了解每位学生对矩阵乘法易错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只能多强调几遍,通过同学们的表情神态亦或提问个别同学的发言正确与否对学情模糊判断。 4.大学数学的广泛应用难以体现。以概率统计为例,这是一门具有高度应用性的科学,其中概率部分的古典概型、全概率与贝叶斯公式、离散型与连续性随机变量和中心极限定理等内容都有大量生动的应用案例,而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呈现。统计部分运用MATLAB软件进行随机模拟和统计分析,画统计图,进行统计推断,这些数学实验其实能够很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可视化操作,同样面临着传统课堂教学中难以实施的窘境。 (二)大学数学课程纯粹线上教学的优缺点。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全面实施了大学数学线上授课实践,借助腾讯会议和超星学习通,完成了近40学时的大学数学的线上授课,发现了线上授课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不受制于教室的空间的限制,学生容量均在百人以上,学生随时可以观看视频回放。学生作业通过学习通上传,单元测验由教师在学习通上定时发布,学生定时答题并交卷,教师线上批改作业和试卷,真正做到了无纸化办公。但是,线上教学的缺点也暴露无遗,师生无法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很难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线上教学还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及其不利,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学院在后期恢复线下教学时就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线上授课效果极差,这也说明就大学数学课程而言,线上授课不能完全替代线下授课。 (三)大学数学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学院2021年实现了为每一名本科学生和授课教师配备电子书包,内有爱课堂软件平台供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利用爱课堂平台备课,发布各种资料视频,学生可以在学生端接受教师发布的信息。绝大多数教室已经改造成了智慧教室,每间智慧教室都有自己的局域网和两块电子屏可以用来播放PPT和手写电子板书,也可用作电脑终端登录互联网。教师可以在爱课堂平台下进行课堂授课,这些举措都为教师实践大学数学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大学数学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笔者所在的教师团队探索了大学数学课程之一的线性代数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授课实践,教材是同济六版线性代数,在爱课堂平台下按章节进行备课,教授知识点共五章二十四节,将每一节授课划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课前环节线上发布预习视频、布置预习问题,教师从预习反馈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课堂授课调节侧重点,查漏补缺。课中基于爱课堂教学平台进行面对面授课,既有重点讲授重要知识点,又有线上发布课中问题抢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通过软件的反馈结果,精准掌握学情。课后环节发布授课课件供学生复习所用,同时发布课后习题和拓展案例,对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用录屏软件录制讲解视频发布给学生供其自主线上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该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延伸了教学时间和空间。教师备课时设计课前线上预习,对于叫难懂的知识点譬如矩阵的秩的概念,从大学慕课上精选优质的讲解视频,运用录频软件录取关键部分,通过爱课堂平台推送给学生,设置观看时长,教师可在平台教师端及时掌握学生的浏览情况。这相当于提供了一个线上教学资源,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客观上延伸了教学时长,学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一般视频时长较短,学生易于接受且不至于感觉学习压力加重,也不影响他们正常的作训公差活动。针对课堂授课完毕学生仍然存在的困惑譬如个别学生反映对行列式的展开定理的推论没听懂,教员可以就这个小知识点录制讲解微视频推送给该名学生供其课下观摩学习。这些举措客观上缓解了学时紧缺,授课进度较快与军校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相对很少的矛盾。线上学习不需要学生整齐划一地齐聚课堂,学生哪怕是公差在外,也可打开电子书包浏览教员推送的预习视频和复习课件亦或是课后拓展案例进行学习,这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 (二)丰富了教学内容。虽然线性代数较为抽象,仍然不乏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应用案例,譬如课堂学完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后,可以作为课后拓展为同学们线上推送物理中特征值问题的例子———梁的弯曲问题,还可介绍特征值在航天飞机定位中的应用。再例如学完矩阵的对角化后,可以为同学们制作小视频介绍其在马尔科夫链中的应用以及在网页搜索与网页分级中的应用等,既巩固了相关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线性代数的教学内容。 (三)活跃了课堂气氛。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其实很难活跃课堂气氛,通常学生都陷于数学概念或定理中作苦思冥想状。而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前预习环节学生自主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客观上分担了课堂授课的压力,为课堂教学多创造互动和讨论环节提供了契机,笔者在智慧教室的爱课堂授课平台下,课堂上提问学生设置随机挑人或者设置抢答环节,学生对此类互动通常感到很兴奋,也乐于在对问题讨论中辨明真理,课堂气氛因此活跃了很多。 (四)精准掌握了学情。课堂授课环节,笔者在智慧教室的爱课堂授课平台下,讲完某一知识点后,发布课堂习题,以选择为主,要求学生在电子书包上立刻作答,譬如学完了矩阵乘法,关于AB=0,我们知道矩阵A和B都可以是非零矩阵,当A是方阵时,只有可逆,B才一定是零矩阵。就这个知识点,课堂发布提前拟好的选择题,发现居然有不止一个学生认为A和B中至少有一个为零矩阵,通过查看爱课堂作答情况统计数据,知晓了哪些学生回答错误,精准掌握了学情,从而能够做到重点督促。以上四点是笔者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授课探索实践基础上的一些心得,他们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可以看出,线上与线下模式在授课中相互融合,彼此促进。从目前的学生反馈来看,普遍认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能够做到深入浅出,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好评。 三、大学数学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的需求分析 笔者基于学院智慧教室以及爱课堂平台的授课实践探索中,发现要想良好实践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必须要满足以下几点。 (一)线上授课资源的建设。在互联网大环境下,拥有海量线上教学资源,光是大学慕课就有众多大学数学国家精品课,对于这些资源,教员面临如何选择取舍的问题。教师线上发布学生课前预习用的视频资源、课中授课用的补充材料、课后探讨的拓展案例都需要教员的精心筛选甚至加工再造,目前亟待从无到有地建立一个优秀的线上教学资源库。 (二)问题驱动式的教学设计。光有线上教学资源远远不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对预习用的线上资源,不是发布给学生浏览就行了,还要给他设置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观看视频,并且尝试能够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堂授课环节,同样需要教师备课时设计好问题供课堂发布作答,教师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大学数学课程实践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尤其需要问题驱动式的教学设计,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思维。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下,无论是线上资源的筛选与加工,还是课堂教学的设计,或是课后拓展案例的研讨,都高度依赖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每一位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都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精进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月芬.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内涵、实施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6:19~25 [2]韩志祥.走向“双线融合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20,24:17~24 [3]李琛,刘兵,陈春晟,等.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应用[J].包装工程,2019,12:25~29 [4]周燕,肖莉,杨志成,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概率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25~126 [5]王慧丽.以应用为导向的概率统计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26):43~44,51 [6]郑文斌,林耀进,周豫苹.线性代数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21,2:80~86作者:单位: 作者:李苗苗
煤矿采矿工艺分析篇1 在我国,尽管煤炭资源储备极为可观,但采矿工艺与技术的落后影响了煤矿开采效益的提升。只有与时俱进,加大先进技术在煤矿开采中应用,提高开采设备自动化水平,还要注重绿色低碳开采,方可最大程度保障煤矿开采综合效益。未来煤矿开采势必向着智能化、生态化方向发展,这也是煤矿可持续开采必然要求,下面将结合煤矿开采实践,具体分析采矿工艺及技术,安全高效完成煤矿采矿任务。 1煤矿采矿工艺分析 现如今,煤矿开采工艺与技术依然形成体系,能够适应各类复杂煤矿开采环境。在煤矿开采中,要对煤矿结构及开采条件有所掌握,合理选择采矿工艺,才能高效率完成采矿作业。 1.1充填采矿工艺 该工艺主要应用于煤矿采空区回采作业,通过材料填充的方式进行采矿,在煤矿采矿中有较多的应用。对于煤矿采空区的处理,需要做好全面维护工作,既是通过设置支架以及进行材料填充,可保证采空区回采的效率及安全。填充采矿工艺的实施,需要实现地压的有效控制,而且材料填充还可有效预防沉降及崩塌问题,促进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提升。在煤矿开采中,时常会发生自燃现象,对煤矿采矿构成严重威胁,而填充采矿工艺可有效避免该问题。总之,充填采矿工艺在煤矿采矿安全性保障方面意义重大,益于煤矿企业安全稳定发展。 1.2空场采矿工艺 在煤矿资源回采中,空场采矿工艺有着广泛应用,而且有着较长的应用历史,空场采矿技术也更为成熟。通常在空场采矿作业中,应当采取必要的岩石加固措施,并对采矿工作面进行预留,具体有采矿方和采矿柱2种方式。该工艺在具体实施时,应当确保煤矿回采场地的空场状态,这也是空场采矿所需注意的重要问题。同时,在完成回采作业后,还需处理好作业面的矿柱,使其空场作业面保持在相同状态,实现煤矿回采条件的有效改进。实践证明,空场采矿工艺具有较高的采矿效益,有着较大的推广价值。 1.3崩塌采矿工艺 当煤矿开采区域存在塌陷状况时,或者矿区本身具有塌陷多发特点,则主要应用崩塌采矿工艺。具体实施时,要根据煤矿矿体崩塌状况,在崩塌范围岩体部位,主要采用矿方或者矿柱的回采形式。有着较多类别的崩塌采矿工艺种类,较为常用的是阶段性和分层崩塌采矿工艺,需结合各工艺特点及适用范围,合理制定崩塌采矿实施方案。 2煤矿采矿工艺技术应用需注意问题 2.1煤矿采空区问题 采空区问题的处理是煤矿采矿中应注意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煤矿采矿安全及效率的关键性措施。首要问题就是要确定采空区的存在,并对其进行有效加固,通常煤矿采空区的加固措施是施加在岩石上的,应切忌盲目采矿对后续煤矿生产造成较大妨碍。在煤矿采空区域,通常采用填充采矿工艺,当然还应充分了解矿区矿产结构特点,分析煤矿开采工作面状况,合理选取煤矿填充方法,进而提高采矿工作效率。这也就要求煤矿企业,要结合矿区开采特点与采矿技术设备等,制定科学的采矿方法,做好煤矿采空区问题处理,尽可能提高采矿效益,维护好煤矿采矿安全。 2.2煤矿采矿安全问题 安全一直是煤矿开采所围绕的核心问题,煤矿安全更是关乎煤矿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而煤矿安全事故主要发生在开采环节,只有充分保证开采安全,方能从整体上控制事故发生概率。这需要从采矿作业环境到采矿人员素质全方位贯彻采矿安全意识,尽可能保障煤矿开采安全。因此,采矿作业人员应履职尽责,把握好各自承担的安全开采职责,还要强调安全开采监督,还要做到采矿设备的规范化操作,这样才能控制好煤矿采矿安全问题,实现更高安全与经济效益。 2.3低碳开采方式 低碳开采也就是要坚持环保低碳的开采理念,既注重煤矿采矿效益,也要重视矿山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这也是煤矿开采所倡导的。低碳开采已成为煤矿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式,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形势下,有更多的人去关注。低碳开采所追求的是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的一致性。在煤矿开采前,应做足开采环境勘查工作,准确全面获取勘测资料,制定合理的低碳开采计划,循序渐进开展煤矿开采作业,还要做好煤矿采矿污染浪费问题监察,实现采矿效益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3煤矿采矿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3.1煤矿采矿的智能化趋势 伴随信息科技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有深入应用,造就了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趋势,煤矿采矿行业也不例外。如今,煤矿采矿更加依赖于机电自动化技术,而且在采矿技术发展中,信息化应用更加深入,促进煤矿采矿智能化水平提高。当煤矿采矿智能化达一定水平后,能够实现煤矿无人开采,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煤矿开采,智能采矿的效率更高,减少人工参与,降低采矿事故危害性,有效保证煤矿采矿的安全与效益。 3.2煤矿采矿的生态化趋势 随着绿色煤矿理念的提出,煤炭资源节约和矿山环境保护已成为煤矿开采的重要任务,也是煤矿可持续开采的基本前提,也代表着煤矿开采的生态化趋势。要求煤矿采矿工艺技术积极创新与改进,迎合社会发展需要,重视煤矿采矿伴生的环境问题的处理,创造更加生态环保的采矿环境,维护好煤矿生态环境安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煤矿采矿工艺技术的发展更加追求智能化和生态化开采标准,煤矿企业应分析现有工艺技术特点,结合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对采矿工艺进行改进,还要明确煤矿企业发展方向,创造更高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寻求煤矿采矿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键 单位:阳煤集团寺家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采矿工艺分析篇2 0引言 近几年,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离不开煤炭资源的支持,同时经济实力的提高也促进了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现阶段随着煤炭资源这一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世界各国都格外重视本国煤炭资源开采合理性的提高。但是现阶段应用于煤炭资源开采的一系列工艺和技术都缺乏先进性,所以不仅煤炭工程的开采效率无法提高,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浪费问题,这就不可避免的限制了煤炭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由于煤炭资源的利用关系到我国工业领域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如何提升煤矿采矿工程的工作效率以及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是目前煤炭产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针对现阶段煤矿开采工艺和技术,煤炭产业必须不断对其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创新,并将其与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1煤矿采矿中工艺技术的重要性分析 煤炭资源是由动植物尸体在地表下长期与空气隔绝,进而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力化学变化演变而来。由于煤层气的存在,导致煤炭资源的开采工作存在很大的危险性,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煤炭企业应该制定出详细的开采计划,这样才能够提升煤矿采矿工程的安全性,最大程度上保障煤炭开采工人的人身安全,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现阶段,由于我国煤炭资源的需求量日渐提升,所以很多规模较小的煤矿企业跻身于煤炭资源开采领域进行煤矿的开采,但这些小企业进行煤炭资源开采工作时,由于其安全设施不合理,尤其是在比较复杂的地质结构进行煤炭资源开采时,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大幅提高。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那些开采难度小的煤矿数量明显减少,所以以后我国的煤炭资源开采工作难度将不可避免的升高。如果现阶段应用于煤炭资源开采工作的采矿工艺和技术先进性没有得到有效提高,那么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同时采矿工作人员的工作危险性也会进一步增加。所以煤炭企业应该不断改善和创新煤炭资源开采的工艺和技术,并切实提高采矿工艺与技术的选择合理性。 2现阶段煤矿开采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有着非常多的采矿工艺和技术,所以在进行煤炭资源开采时有着非常高的选择性。由于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不规律,不同区域的地质结构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不同区域进行煤炭资源开采时,选择合理的采矿工艺和技术就变得尤为关键。合理采矿工艺和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保障煤炭资源的开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还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以及降低煤矿开采对于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所以,为了将煤矿开采工作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由于开采技术的问题给煤炭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在对采矿工艺与技术进行合理选择的同时,还要不断对其进行创新。 3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与技术探讨 3.1露天煤矿技术的应用 在采矿中露天煤矿是我国一项比较常见的采矿技术,此技术的安全系数在开采时会较高一些,采矿的方式便是通过煤矿上层的遮挡物进行有效的转移工作,然后便能够建立出一个完整的露天采矿基地。这种露天的采矿技术如果在开采过程中没有发生极特殊的情况便不会发生上层矿石塌方情况。这种露天煤矿技术能够很好的避免采矿人员在施工中出现危险的事故,同时露天采矿技术还可以通过大型的机械设备进行高效的施工,在机器的充分帮助下可以使露天开采的建设水平得到极大效率的提升。合理的应用露天煤矿技术,能够使采矿工程能够准时的完成交工,但是虽然露天煤矿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质量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煤矿产区都会适合此技术。因此在使用露天煤矿技术时,应当充分勘测煤矿产区,露天采矿技术一般使用在煤矿层较浅的地区[1]。 3.2空场采矿 煤矿开采后,整个矿体上会有较大的矿石间隙而周围的岩石柱和矿柱将支撑着整个空场,这称为空场开采矿法。当这种方法用于采矿时,煤矿的裸露面积非常大可以充分开发各种采矿工程流程,这就是采矿的优点。但是确实有一些缺点,例如完成采矿工程之后为了可以有效的避免危险必须及时填充空白区域。现阶段,我国在空旷地区进行填埋的主要方法有分段填埋法、浅井填埋法、矿柱法等。 3.3地下开采工艺 在对煤矿进行开采时,需要由浅层向煤矿深部进行开采。由于浅层的煤矿日益减少,开始向深部挖掘。地下开采工艺相对较为危险,在开采时会出现地压较大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煤矿中的原岩应力、煤矿岩体塑性大、在进行煤矿的地下深部开采时对矿石的作用导致矿山的整体压力变大,从而表现出较强的地压,为煤矿的地下深部开采造成一定难度,需要使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安全有序的进行相应开采工作。 4采矿工艺与技术应用的改进措施 4.1重视人才培养,切实落实责任 人力资源工作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定期对煤矿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这样才能够逐渐使工人培养起安全生产的意识,以及逐渐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而且为了开展好煤炭资源的开采工作,煤炭企业需要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很高的队伍。首先煤炭企业应该注重采矿和技术创新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随后不断提高采矿和技术创新人员的工作能力。另外不断完善煤炭企业的相关制度,切实落实相应的责任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员工的责任心得到有效的激发。 4.2改善煤矿生产行业的管理制度 改善煤炭开采技术的最好方法是分析具体问题并制定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从而将煤矿开采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管理体系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对采矿技术的审查,还应包括对煤矿公司的惩罚从而进一步使煤炭行业能够找到其缺点和解决方案,并清楚地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管理制度的改善可以使煤炭行业有意识地自我调节,从而有助于提高煤炭效率[2]。 5煤矿采矿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 5.1煤矿采矿的智能化趋势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我国的很多领域中都实现了大规模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给采矿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然而现阶段煤炭资源的开采工作中还主要依赖于机电自动化技术,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煤炭资源开采中应用的不断深化,煤矿采矿工程的智能化水平将会实现大幅提高。甚至随着煤矿采矿工程智能化的不断提高,未来将会实现煤矿开采无人化的目标。相较于传统的煤矿采矿工程,信息化技术主导的新型煤矿采矿工程不仅能够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保障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 5.2煤矿采矿的生态化趋势 现阶段,煤炭资源的开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随着绿色煤矿观念的提出,改善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浪费问题及对矿山环境进行必要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煤炭企业的重要目标,同样这也关乎到煤炭资源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利用,所以说这就是未来煤矿采矿的生态化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煤炭企业不断创新煤矿开采技术,并提高煤矿开采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切实提升煤炭资源开采环境的环境友好性。 6结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我国经济水平实现了快速的提升,我国煤炭资源的大量利用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现代社会无论是工业还是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已离不开煤炭资源的支持,可见煤炭资源与我国社会各方面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由于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应用于煤矿采矿工程中的一系列工艺技术缺乏足够的先进性,极大的限制了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率的提升。 作者:马云龙 单位:山西乡宁焦煤集团台头前湾煤业有限公司 煤矿采矿工艺分析篇3 煤炭资源是中国的支柱性能源,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比最大。20世纪,中国实现了煤炭资源的工业化开采[1-3]。煤炭资源的开采受空间限制因素较多,因此必须采用一定的采矿工艺和技术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开采。而煤炭资源赋存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采矿工艺与技术的多样性,在实际开采中应因地制宜选择最优的采矿工艺与技术实现经济、高效、安全开采[4-5]。 1煤矿采矿工程的特点 煤矿采矿工程的特点对采矿工艺与技术的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煤炭资源在大自然中的赋存条件复杂多变,不同的赋存条件下煤矿采矿工程具有不同的特点。将煤矿采矿工程的特点总结归纳如下:a)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煤炭资源的生成周期决定了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大自然中的煤炭储量是相对固定的,若无序、无限开采则煤炭资源将面临枯竭。根据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开采,并选择最优的采矿工艺与技术,避免造成资源浪费。b)采煤作业的专业性。采煤作业是在一固定区域根据煤炭赋存的地质条件,采取适当的采矿工艺与技术实现将煤炭资源采出的目的。采煤作业的空间条件是无法改变的,而空间严重制约了煤炭的可采性,因此,采煤作业必须由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如此,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采。c)采煤作业的危险性。中国大部分煤炭资源赋存于地下深部,必须采用井工开采。井工开采受诸多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如瓦斯、煤尘、水灾、有毒有害气体等。若井下发生事故,则会给作业人员和生产矿井带来极大的损失。且近年来随着浅部资源的枯竭,矿井开采深度日益增加,面临的不安全因素更多。可见,煤炭开采是一项危险性较大的工作。d)采煤作业的流动性。采煤作业的流动性主要是指作业人员的流动性。大部分煤矿所在地偏僻,且随着中国产能结构的优化,煤炭资源需求量也在下降,一些小的煤炭企业无法按时足额支付工资,这些都造成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的流失,给煤炭行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2目前常用的采矿工艺与技术 由煤矿采矿工程的特点可知,采煤作业必须结合井田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采矿工艺与技术,使采煤作业达到安全、有序、回采率高等目的。采矿工艺与技术的选择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十分重要。 2.1充填采矿工艺 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工作面后方不可避免会形成采空区。采空区可能有瓦斯等有毒有害气体的积聚,也可造成地表下沉,形成高应力区等,在煤层群开采过程中还会威胁其他煤层的开采安全。充填采矿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该工艺利用可就地取材的矿渣、矸石等对采空区进行科学回填,改善采空区受力状态、减轻地表下沉和高应力区的发展,不但保证了采矿作业的安全,而且充填材料可就地取材,便于施工,经济高效。 2.2空场采矿工艺 空场采矿工艺又称留矿采矿法,是一种利用煤岩自承力来控制顶板的技术。空场采矿工艺主要包括房柱式采煤法、分段法和浅孔留矿法。房柱式采煤法的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该方法在采煤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煤柱留设,借助围岩自身和煤柱的承载能力为采煤工作面提供可靠支撑。空场采矿工艺可使采矿作业具有较大的作业空间,但其回采率较低,开采完毕后需对矿柱进行回收,同时对采空区进行充填。 2.3煤与瓦斯联合开采技术 中国对于采矿过程中瓦斯的治理可追溯至明代,明代著作《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代先民利用竹筒引流排除瓦斯的工艺。长期以来工程人员一直把瓦斯当作井下最大的威胁之一,然而瓦斯也是一种自然资源,如果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开采则可变废为宝,因此煤与瓦斯联合开采技术应运而生。煤与瓦斯联合开采是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采用水力压裂等方法增加煤层的透气性,同时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抽采钻场,通过抽采钻孔对煤层中赋存的瓦斯进行抽采。该技术可在降低煤层瓦斯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瓦斯的利用,具有极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图3为煤矿井下瓦斯抽采示意图。 3智能化采矿技术的发展 从采矿技术来说,中国采煤工作经历了人工开采、机械开采、自动开采等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智能化采矿技术也被提上日程。中国采矿技术的发展阶段如图4所示。智能化采矿技术是以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手段建立智能化开采系统,实现对煤矿的智能开采。智能化采矿在一定程度上可不依赖于人工干预,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自主决策,并反馈给执行端。智能化采矿技术可实现自主感知、自主决策、自主协同、自主执行等功能,涵盖了切割、支护、运输等煤炭生产的全过程。目前的初级智能工作面技术体系如图5所示。如图5所示的初级智能工作面技术体系主要涵盖采矿系统的“采、支、运”阶段,接下来对这三大体系的智能化做简要分析。a)采煤机智能化技术。采煤机切割煤岩工艺是煤矿采矿工程中的核心工艺,采煤机智能化技术是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采煤机的“智能感知+人工远程干预”运行。采煤机智能化技术包含姿态感知、视频监控、交互通信、记忆截割、自动定位和煤岩识别功能。b)液压支架智能控制技术。地下采煤过程中工作面的安全开采,是在工作面顶板支护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进行的。液压支架作为工作面的支护设备,起着“顶梁柱”的作用。传统的液压支架支护技术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需人工进行移架、补液等操作。而液压支架的智能控制由智能系统代替人工操作,可实现自动移架、自动跟机、自适护帮、自测矿压、自动补压和自动调整方位等功能。c)刮板输送机和带式输送机智能化技术。采煤工作面截割下的煤炭需要通过运输设备运至采区煤仓或井底煤仓,刮板输送机和带式输送机便担任着运输大任。刮板输送机和带式输送机的运输能力需与采煤机的截割能力相匹配,智能化技术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三机协调”运行。刮板输送机的智能化技术包含智能软启动、智能调速、功率协调、智能紧链、断链监控、采运协同等功能。带式输送机的智能化技术包含智能保护、煤流管控和自动张紧等功能。 4结语 a)阐述了煤矿采矿工程的特点,并据此分析了目前常用的采矿工艺与技术,主要包括充填采矿工艺、空场采矿工艺、煤与瓦斯联合开采技术。b)依据中国采矿技术的发展阶段及当前的发展形势,对智能化采矿技术的发展做了简要分析。目前,初级智能工作面技术体系主要由采煤机智能化技术、液压支架智能控制技术、刮板输送机组和带式输送机智能化技术三大系统组成。 参考文献: [1]王万德.浅谈现代化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15):203-204. [2]郑文兵.煤矿初始地应力场测量方法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19(5):131-132. [3]师向鹏.论煤矿采矿工程中的采矿工艺技术[J].能源与节能,2019(4):93-94. [4]郭良,贾辉敏,柴晓.长榆河煤矿应力场三维数值反演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8(17):115-117. [5]秦忠诚,陈文龙,郑元忠.郭屯煤矿深部地应力测试及应用探讨[J].煤炭技术,2017,36(5):8-10. 作者:郭建平 单位:长治市矿山救护大队
园林建筑质量控制研究:园林建筑质量管理问题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园林行业不断发展,我国的园林建设水平也随之提高,对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的需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园林建筑质量直接影响着园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因此需要通过质量管理加强对园林建筑施工过程的监督与控制,确保园林建设安全且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基于园林质量管理的形式与发展,分析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以此做好园林建筑的质量管理工作,从而促进园林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园林建筑;质量管理;有效措施 前言 在百姓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人们对城市景观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不断加强园林建设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园林建筑施工质量是影响园林建设效果的重要环节,加强该过程的质量管理有助于提升园林建筑的安全性、美观性与实用性。现阶段我国的园林建筑质量管理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果,但仍存在组织结构松散、质量管理权责不明、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给园林建筑成果与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质量管理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及时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园林建筑安全保驾护航。 1园林建筑质量管理概述 1.1国内外园林建筑质量管理的主要形式与发展 园林建筑质量管理对园林建设效果的影响巨大,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强质量管理研究,目前国外园林建筑质量管理的主要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以法国为代表,法国一直是欧洲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法国园林的发展离不开欧洲背景与新观念的冲击,因此园林建设与质量管理更加关注历史,文化底蕴浓厚。②以美国为代表,美国是相对自由的国家,而且园林建设与质量管理技术成熟,已经成为美国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园林景观效益。③以日本为代表,日本国土面积较小,为了达到充分利用空间的目的,其园林建设与质量管理更加贴近自然,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打造和谐的园林风格。④以我国为代表的园林建设与质量管理,近年来我国的园林绿化快速发展,园林设计与质量管理与众多行业紧密相连,促进了园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园林建筑质量管理的定义及方法 园林建筑质量管理与其他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相似,主要是指为满足业主需求、合同要求、国家相关规定、设计规范等综合方面要求而进行的管理工作。一般来说,园林建设是建设方与业主之间的交易规定,具有功能性、经济性、艺术性、实用性、使用期限等要求,其中艺术性与实用性是园林建设与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园林工程的对象大多是植物,种植完成后需要进过长时间的精细护理才能达到其应有效果。园林建筑质量管理意义重大,管理部门应明确其管理要素(见图1),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加强人员、材料、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管理控制,进而确保园林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与效率。 2园林建筑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组织结构松散现象明显 在园林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其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组织结构过于松散便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园林建筑施工人员整体素质不足,缺乏专业能力与学习能力,无法深刻理解与掌握设计涵义以施工工艺,不仅降低了园林建设效率,还有可能酿成严重的安全事故。②质量管理队伍中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由于园林建设与质量管理工作经常风吹日晒,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导致技术人员大量流失,影响了园林建设与管理的整体效果。③园林建筑质量管理组织规模有限,不仅资金周转易出现问题,管理效率与手段也较为滞后,久而久之更加难以生存发展。 2.2建筑质量管理的权责不明 园林建筑质量管理是园林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建设成果有着深远影响,为了提高该项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需要明确建筑管理权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权责不明确的情况非常常见。园林建设的承包方经常无法完成技术交底工作,施工方也不重视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双方相互推诿责任,且建筑质量管理中缺乏统一有效的施工方法、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为此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小难度。最严重的是,承包方对园林建设施工不重视,较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导致园林市场较为混乱,施工方过于重视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却忽略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也不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 2.3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 施工过程是园林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旦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将会对园林建设效果造成不利影响。目前园林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存在问题,不仅忽视了施工质量,也忽视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降低了园林景观的经济效益与建设效率,无法科学高效的监控施工进度。另一方面是施工材料管理存在问题,并未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与管理,同时也没有严格控制现场施工材料的来源,为园林建筑安全埋下了隐患。另外,施工现场质量检验也存在问题,检验方法只适用于大工程,不利于小工程园林建设的发展,而且质量检验过于重视结果,忽视了细节的审查。 2.4缺乏有效的园林建筑质量管理验收机制 现阶段的园林施工质量验收机制不能科学全面的为园林质量提供保障。园林建设施工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承包方完成,专业企业完成的部分较少,因此施工效果并不理想。现实中园林建筑完工验收时,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等单位的验收工作流于表面,对工程的实际情况了解较少,不能保证园林建筑的质量与安全。园林建筑质量管理验收机制还未形成竞争机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建立健全园林建筑质量验收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3加强园林建筑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建筑质量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园林建筑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与规范。①需要制定人员管理与培训制度,源源不断地吸纳人才,保证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能满足质量管理工作要求,同时还需要对员工的能力与潜力进行进一步开发,通过技术培训等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②要建立质量管理责任制,清晰划分承包商、企业及职工之间责任与利益关系,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与园林建设质量管理有关的制度与规范。最后是质量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具体任务与权力,使岗位工作更加具体化、明确化、规范化,进而保证园林建筑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完善园林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 完善施工现场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内容。①加强施工材料管理,严格把控原材料来源、运输及贮存过程的质量控制,避免因施工材料问题影响园林建筑的总体质量。同时还应加强成本控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效益。②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员工的责任心与安全意识,为园林建筑质量管理建立有力后盾。③全面控制工程施工过程,对施工中出现的重点与难点加以分析,使用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方法,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竣工验收,保障园林建筑安全无隐患。 3.3推行园林建筑质量管理监理制 经实践证明,园林建筑质量管理监理制能有效提升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效,值得在实际工作中大力推行。监理指的是对园林建设所进行的监管活动,监理单位一般指利用专业优势独立开展工程建设监理和其他技术服务行为的组织,能够为园林建筑质量管理过程提供明确凭据。监理内容包括园林建筑施工过程、植被种植养护过程、园林后期管理等,监理机制具有协调性与强制性,能保证园林建设中的正当利益、打击该过程中的不正当利益。总之,推行园林建筑质量管理监理制能够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制约各方,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4完善园林建筑质量管理的资料整理工作 资料整理在园林建筑质量管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质量管理部门应加强园林建设全过程尤其是竣工验收后的的资料整理。验收对园林建设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工程结算、施工总结与整体评价,验收人员应对园林建筑进行全面检查,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书面资料,确定工程质量没有问题后才能通过验收。竣工资料验收需要对园林建设中涉及的施工图纸、设计方案等内容进行检验封存,一来检验工序是否合格,二来是为以后工作研究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持。 4总结 近年来,园林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园林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需要强化建筑质量管理工作,以此提升经济竞争力与社会竞争力。质量管理部门应提高重视,全面掌握园林建筑质量管理的定义及相关方法,通过建立健全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完善园林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完善园林建筑质量管理的资料整理工作、推行推行园林建筑质量管理监理制等措施解决园林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园林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黄耀强 单位:防城港市防城区园林管理站 园林建筑质量控制研究:管控园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研究 摘要: 分析了我国园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并探讨了管控园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法。 关键词: 园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控方法 随着人们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品质要求。城市也在不断地扩展城市园林建筑工程建设,由此优化提升城市环境,让城市面貌也由此焕然一新,提升城市对外形象与内涵的扩展。园林建筑工程要保证良好的工程状况,做好施工质量控制管理尤为关键,对整个园林行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当下我国园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园林建设需求的不断扩展,导致全国各大城市开展了大量的园林建筑工程建设,同时,园林建筑工程施工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展,施工工艺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然而在施工方面,仍旧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施工质量需要进一步强化控制,从而才能有效履行施工标准,促使工程质量得到优化提升。 1.1缺乏健全完善的质控管理制度 园林建筑工程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经济、文化的支撑,但在实际施工中,相关工程质控管理制度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健全,甚至存在盲目冒进的状态。质控管理中没有对应相对独立公正的第三方监理机构,监理单位与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产生错综复杂的内在利益牵连,从而无法让监理机构保持公正客观的处理立场,导致园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监督管理,施工质量差,从而导致园林建筑工程所对应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无法有效发挥。同时,在施工中由于施工主体缺乏清晰确定性,因此,出现施工质量问题也无法找到对应的负责人,导致施工问题无法及时有序地处理。甚至出现问题产生相互推诿,没有对应承担者,缺乏责任到人,导致工作推进存在难点。 1.2缺乏高素质施工团队 园林建筑工程不断扩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张,但是实际的人才市场中,对口高素质的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都较为缺乏,甚至由于人员需求量大,不得不放低用人标准保证施工工作的有效推进。在用人机制上缺乏科学合理的筛选标准与培训管理标准,甚至施工人员中大多没有专业技术与理论基础,仅仅凭借粗浅的工作经验做具体工作开展,在工作协商沟通上也缺乏有效性,工作责任心低,甚至降低操作标准的蒙混过关。而管理人员缺乏相关园林建筑工程建设的经验与理论,同时对于综合素质较低的施工团队人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用人不当,人员操作指导不科学,无法依据实际情况做人员管理与工作协调,从而为施工安全与质量埋下隐患。 2管控园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方法 2.1注重园林建筑工程工作人员管理 要不断强化施工人员对工程质量的要求意识,需要依据实际情况指导施工人员展开切实可行的施工措施,让员工对施工方法、质量有充分地认识,提升实操效果。掌握合理的培训方法:一方面要强调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另一方面需要采用培训方式的合理性。展开分层培训处理,依据不同员工实际接受方式,可以采用书面材料指导、面对面实操培训、沟通交流会议等多种方式联合。同时,定期展开施工人员会议,提升人员对执行标准、方式的深刻领悟,达到质量意识培养的目的。当然,也需要配套激励机制的配合。分层培训还需要依据不同工种、不同经验技能水平做差异性的培训指导,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要展开培训指导,提供差异性、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与形式,满足实际员工培训获取所需。保证施工安全与品质的基本标准,选择有经验,同时对工作有强烈责任心,实操上手迅速的工作人员,从而有利于后期培训效果的展现,让员工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所需。 2.2完善施工质控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包括激励机制、用人机制、监督机制、绩效评估机制、施工标准等各方面内容,从而达到全面配合的质控管理效果。激励机制可以联合绩效评估机制,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与责任心。用人机制上要采用责任制管理,同时配合有效标准的人员纳入与培训制度。尤其是责任制管理,让各岗位工作人员提升责任心,由于承担对应的责任,关系个人职位与经济收入,因此,提升其工作责任感。监督机制则是通过相对独立的部门与个人,做好施工中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施工问题予以纠正。确定好施工标准,既要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同时也要依据实际情况,符合当地工程情况特点,从而提升可执行性,必要的需要制定人性化制度,避免员工产生逆反情绪。 3结语 制度、机制的建立完善,人才素质的保障,从而有效保证园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优化提升,由此发挥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者:陈若思 单位:湛江市园林管理处 园林建筑质量控制研究:质量因果分析法在园林建筑混凝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摘要:建筑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动态控制的过程,科学而合理的混凝土质量控制系统,是建筑工程项目特别是零星园林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的有力保障。本文结合园林建筑及小品项目实际特点,通过对混凝土在建筑施工中,现场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因果分析法;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方法 前言: 由于园林建筑及小品项目大多较为零散,混凝土工程量相对较少,混凝土试验检测及质量控制无法能像大型建筑项目那样集中可控,且混凝土的质量问题本就具有可变性。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因养护不当形成微裂缝,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因温度应力或使用应力而逐渐扩展形成破坏性裂缝,最终会引起质量和安全事故。本人经过多年学习研究,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设计了一套新的现场混凝土质量控制软件系统。利用混凝土质量控制系统,可以明显降低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并降低混凝土成本。 1 园林建筑中混凝土质量问题成因分析 混凝土施工是建设工程施工各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环节,尤其在园林建筑施工环节中。与其它建筑工程不同,园林建筑中混凝土工程量较少,混凝土搅拌大多的生产场地就是施工现场,加之施工现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混凝土的质量更不稳定,质量控制的难度就更大。而混凝土工程必须满足具体的质量目标: (1)满足用户所要求的耐久性和使用功能目标; (2)满足设计者所提供的强度目标; (3)满足施工过程中所要求的安全环境目标等。 (4)满足施工方所要求的成本控制目标; (5)满足施工单位施工所要求的和易性目标; 为此人们常用各种方法来分析混凝土质量问题的成因,目前主要常用是因果分析图法,从相关人员、施工与检查方法、施工机械与环境等角度来分析混凝土质量问题的成因。针对园林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工程分布地点多,工程量少,工程施工组织较为零散等特点,按照因果分析图法,采用有针对性的质量特性图法,利用特性图来系统整理分析某个质量问题与其产生原因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 2 建立混凝土质量参数回归方程 现场混凝土质量参数主要包括: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新拌混凝土的水灰比(W/C)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的坍落度检验,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取大量数据;新拌混凝土的水灰比分析却是个较为复杂的检测,其基本原理是:在混凝土样品内准确分离出水泥浆体,用加热或烘干的方式分析出一定质量的浆体内所含的水质量和水泥质量,从而得出浆体的水灰比值。我们设计了一套详细的可操作的混凝土水灰比分析规程,主要设备包括天平、小烘箱、筛子、离心机等。试验证明,用这种方法分析新拌混凝土的水灰比是准确的。现场混凝土的快测强度采用高温(95℃)对混凝土试件(连同试模)养护6h而获得。 在施工现场,获得一个坍落度数据需5-8min时间,获得一个水灰比数据需要30-40min时间。上述两个质量参数十分适合现场控制使用。混凝土的快测强度需7-10h才能获得,该质量参数用于验证其它质量参数的结论和推测混凝土28d强度。 经过试验研究,证实上述三个质量参数与混凝土的其它质量参数有相关性,呈相关性的质量参数方程是: W=At+B F28=m•C/W+n F28=m0.fk+no 上述各式中,W为每m3混凝土用水量(kg);t为新拌混凝土坍落度值(mm);F28为混凝土标养28d抗压强度(MPa);C/W为新拌混凝土的灰水比(水灰比的倒数);F28为混凝土的快速检测抗压强度(MPa);/A、B、m、n、mo、n。均为回归系数。 在准确而适合的试验条件下,每个回归方程需要不少于30对的数据来支持。其回归过程如下(以公式1为例): 系数:A=Lxy/Lxx,B=W-6t Lxy=∑(ti-t)(wi-w) Lxx=∑(ti-t)2 Lyy=∑(Wi-w)2 相关系数 Lxy、Lxx、Lyy为中间变量,Cxy为变异系数。 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当r大于临界强度值时,即认为W与t之间存在相应的线性相关关系。 3 现场检测与数据分析 对于一个施工单位或施工工地,事先通过试验而建立起质量参数回归方程,并将这些方程输入专用的混凝土质量控制软件系统,该系统即可以此为依据对实测的现场参数进行分析和预测。 其主要过程如下: 按相关规程要求在施工现场抽取新拌混凝土样品,首先测试出样品的坍落度值,接着测试样品的水灰比值,最后将样品成型为两组试件,一组用于快速检测强度,另一组用于标准养护。应将现场的取样时间、代表部位以及全部检测数据输入现场的笔记本电脑内。根据坍落度值和水灰比值,软件系统可以迅速检测混凝土样品的每m3水泥用量,以及推测混凝土的标养28d强度。 这些质量参数具有互补性,即它们之间可以相互验证。当两个以上参数得出同一个结论时,则这个结论是可信的。例如:由水灰比可以得到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值,由坍落度值可以得到每m3混凝土用水量。从两个样品中可以得到两组数据,一般情况下,水灰比一定时混凝土强度越高则用水量会越小,如从两组数据得到这个结论,那么这些数据的预测结果十分可靠;反之,预测结果不可靠。当预测结果不可靠时,要用快测强度的预测结论来验证,以此验证结果为最后结论。 4现场质量参数信息反馈 在施工现场,根据快测的质量参数,软件系统能迅速给出混凝土的质量结论,例如水灰比不符合配比要求,坍落度值过大,混凝土强度不足或偏大等。根据这些质量信息,软件系统也能给出纠正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配比调整、原材料质量纠正和搅拌时间等。质量监控结论和质量纠正措施也可用便携的打印机打印出来,现场质量控制人员要将这些信息及时通知现场的混凝土搅拌站(或商品混凝土供应商),搅拌站随即实施纠正措施。这样即使园林建筑中混凝土工程施工量再少,工程地点再多,施工组织再零散,也可以很好的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5混凝土质量控制 由于混凝土的生产过程是在施工现场完成的,因此,对混凝土质量控制也与其他材料不同,除了产品是否合格外,生产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也是混凝土质量控制比其他土木工程材料难的原因之一。因果分析法控制混凝土质量就是根据人、法、科、机、环五个方面进行“因”的控制,从而实现事前控制和主动控制的。 5.1人的控制 人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直接取决于混凝土工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管理层的质量控制意识也是质量控制的关键。 (1)强化管理意识 在同样的专业技术条件下,由于管理水平差异,其产品质量、消耗、效益必然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进行混凝土施工管理的人员,不仅要熟悉混凝土的质量特性和质量形成的过程,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质量管理思想、理论、手段和方法。 (2)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岗位责任制应包括:质量监督人员的监督责任;监理人员的监理责任;施工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工作责任;质量员的监督责任;混凝土施工人员的直接责任。将混凝土质量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人员身上的岗位责任制度是实现全员管理、主动控制区、事前控制的具体体现。 (3)引入激励机制。无论是作为受控对象,还是作为质量控制主体,人们都应在合理的激励机制下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混凝土生产的各个环节,根据工作成绩给相关成员以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4)持续培训 混凝土质量靠的是相关人员的良好素质,而素质的提高就在于教育。通过持续培训,既可提高相关人员的知识水平,也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最终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5.2原材料的控制 混凝土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正确合理地选择原材料,控制原材料的质量规格、性能特性是否符合要求,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质量形成。 (1)严格检查验收。订货时明确地提出所需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并要求供货方做书面保证。对进场原材料应进行抽检,验收时应全面检查原材料质量要求是否符合供货方的质量保证指标和合同要求。 (2)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可建立企业内部材料供应商质量评估文件。在订货时必须考虑原材料的质量因素,从价格性能比权衡利弊。另外,尽量减少供货者的数量,这样可减少质量的波动。 (3)建立原材料管理台帐,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减少材料耗损。目前国内大中城市所用混凝土多为商品混凝土,因而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一般由混凝土公司进行。因此,对混凝土公司所用的原材科也应进行必要的抽检。 6结论 不同于大型建筑工程,园林建筑中混凝土工程分布地点多,工程量少,工程施工组织较为零散,只有利用科学而合理的混凝土质量控制系统,才能克服困难,有力地保证园林建筑混凝土的质量。不合理的混凝土质量控制方法是导致施工质量低、成本增大的主要原因。利用我们设计的混凝土质量控制系统,可以做到项目多点质量归集控制,明显降低混凝土强度标准差, 并降低混凝土的成本。
浅谈钢结构防火材料的应用:钢结构厂房中的建筑防火设计浅析 摘 要:我国正趋向于发展节能型、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建设,由此对于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结构厂房建筑是我国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数量有增无减,本文对钢结构厂房中的建筑防火设计进行研究。 关键词:钢结构;厂房;建筑防火设计 前言 一般而言,就钢结构性能来讲,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承载性能高、稳定性能优越、安全性能可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层钢结构工业厂房如雨后春笋般崛地而起,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我国当前工业厂房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新型建筑类别。 一、钢结构工业厂房特点 就其钢结构工业厂房而言,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钢结构构件可在厂房里可以实现批量生产,因而施工工艺简单,同时安装便捷,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施工的周期。钢结构构件结构体系主要运用轻钢,与其他钢材料性能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能,其自身的重量相对较轻。从本质上来讲,工业厂房结构运用轻钢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钢结构工业厂房的自重。钢结构工业厂房主要运用轻型围护结构。具体而言,采用夹芯金属板作为主要的围护材料,其材料自重相对较轻,且承载力较高,对钢结构工业厂房的基础要求水平不高,有助于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施工质量。钢结构体系从本质上归属于绿色环保建筑,作为一种强度与效能均高的建筑材料,其再循环价值相对较高。通常情况下,无需进行制模施工。此外,在厂房用途的影响下,钢结构工业厂房每层高值都相对较大,厂房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厂房结构性能优越。 二、钢结构建筑火灾的危险性 1、钢结构的耐火性差 钢结构的耐火性很差,耐火极限低。当钢构件自身温度达到350℃时,其强度会下降1/3;当自身温度达到500℃,其强度会下降1/2;当自身温度达到600℃,其强度会下降2/3;在全负荷情况下,使钢构件失去平衡稳定性的临界温度为500℃,而在火灾过程中,一般最低的温度为800℃,所以钢结构很容易失去强度和稳定性,造成建筑物的坍塌。 2、材质易导热隔热性差,快速升温 钢铁作为建筑构件材料,相对于传统的砖混结构建筑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构件,钢材具有容易导热,隔热性差的特点,如果不涂抹隔热涂层,钢结构在火灾发生时,将迅速升温,导致形状变化。 3、钢结构建筑构件耐腐蚀性差 有些工厂车间会生产腐蚀性产品,腐蚀性气体挥发损伤钢结构建筑构件,发生化学腐蚀;另外钢结构还会发生电化学腐蚀,当大气中的相对湿度大于60%时,钢构件的电化学腐蚀加剧。 三、钢结构条件下建筑的防火设计 1、确定钢结构建筑的防火等级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对建筑物进行防火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长久以来,建筑物的防火问题是工程师考虑的首要问题。而最重要的基础防火设施必须要妥善处理:建筑的防火分隔、建筑的避难层设置、安全出口的设置。而钢结构建筑的构件在火灾中如若遭到破坏,则会严重影响到人员的安全。为此,我国规定了各类建筑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耐火等级定得偏高,则施工的成本加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定得偏低,则消防安全会受影响。因此,要合理确定钢结构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2、设计时要做到以人为本 对于钢结构建筑物,无论其设计的多么完善,在发生火灾时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因而,在这种百密一疏的情况下,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人员的疏散问题,做到以人为本。在设计人员疏散时,务必要将钢结构建筑的特点和人员密度指标综合起来考虑。在此基础上,务必加强对安全疏散路线、疏散宽度和疏散距离的设计要求。一旦发生火灾,在钢结构构件达到耐火安全极限的时间里,能够有效的疏散建筑物中的人员,使人们安全脱离火灾,避免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当然,除了发生火灾时人员的安全疏散,在平时也必须切实制定好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要适时检查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化灭火装置是否完好有效,消防监督检查是否到位,切不可因一时大意疏忽酿成悲剧。 3、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质量技术对策 钢材在升温初始阶段,弹性、塑性变化不大,但在250℃左右时钢材抗拉强度提高而冲击韧性下降,这种现象叫蓝脆现象(表面氧化膜呈现蓝色)。当温度超过300℃以后,屈服点和极限强度显著下降,达到600℃时强度比原来下降了2/3左右。温度上升至500℃时,屈服强度下降到常温的一半时,构件发生塑性形变而破坏,到600℃时强度几乎为零,建筑在纵向压力和横向应力作用下,钢结构就会扭曲变形,垮塌毁坏。钢结构采用防火涂料保护后,钢材导热性能降低、温升速度减慢,火灾时能形成耐火隔热保护层,耐火极限增大,从而保护钢结构建筑在火灾中,在防火设计规定的时间内不垮塌。目前,钢结构防火涂料按涂层厚度可分为三类:H类为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一般为8~50mm,粒状表面,密度较小,导热率低,耐火极限为30~180min;B类为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一般为3~7mm,有一定的装饰效果,高温时膨胀形成耐火隔热保护层,耐火极限一般为30~120min;CB类为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在3mm以下,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高温时膨胀形成耐火隔热保护层,一般应用在耐火极限要求在30~90min的钢结构构件。因此,涂刷钢结构防火涂料可以增强钢结构抗火灾能力,防火涂料的质量和施工质量十分关键,施工中的主要质量对策如下:防火涂料产品质量要求:用于保护钢结构的防火涂料应是符合公安部消防产品市场准入规则,并经国家法定检验机构的耐火极限和理化性能检测合格的产品,用户、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应检查其产品的生产资质是否符合消防产品市场准入规则要求,钢结构防火涂料产品的包装和铭牌标志是否有涂料品种名称、技术性能、生产批号、贮存期限和使用说明等。防火涂料中的底层和面层涂料是否相互配套,底漆是否锈蚀钢材。同时,对在同一工程中,每使用100t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应抽样检测一次粘结强度;每使用500t厚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应抽样检测一次粘结强度和抗压强度,以确保施涂于钢结构上的防火涂料产品质量性能符合标准和工程设计要求。 防火涂料、底漆的选用要符合标准规范要求:防火涂料的选用要严格遵守《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根据钢结构耐火极限要求选用不同的防火涂料:耐火极限≤1h时,可选用超薄型或薄型防火涂料;耐火极限≤2.5h时,可选用薄型或厚型防火涂料:耐火极限>2.5h时,应选用厚型防火涂料。底漆的选用。防火涂料在火场中保证防火性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在火灾中膨胀体不能脱落,这除了与防火涂料配方有关外,与底漆的选择也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在钢结构上使用的底漆大多数是醇酸防锈漆,一般地说单独使用醇酸调和漆防锈,其寿命不超过3年。防火涂料涂层有一定的透湿性,所以醇酸调和漆做底漆不能保证防火涂料牢固附着长达15年以上,而且可能一旦发生火灾,醇酸调和漆在温度达到200℃左右时,即防火涂层刚刚形成隔热膨胀体时,就会因醇酸调和漆软化而脱落,从而丧失防火性能。如90min耐火极限的涂料,因为底漆选用了醇酸调和漆,导致耐火极限小于30min即发生脱落。实验证明,选用环氧树脂为成膜剂,以氧化锌或磷酸锌为填料的底漆较好。 4、钢结构条件下的建筑防火策略 钢结构条件下的建筑防火有着重大意义。第一,钢结构的防火保护目的是尽可能的延长钢结构达到临界温度的时间,以争取一切的时间救人;第二,避免钢结构在整体结构坍塌时造成人员伤亡;第三,减少钢结构在火灾后的修复成本,使得修复周期缩短,减少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 (1)截流法 截流法主要包括三种具体方法: a喷涂法,即是利用喷涂机直接将防火涂料喷在构件表面,以形成保护层来隔断火源。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可以适用于任何构件。 b包覆法,即在构件的外层覆盖浇筑混凝土或者耐火砖,将钢构件完全封闭,从而避免与火焰直接接触,从而延长温度的上升时间,保护钢结构建筑。这种方法施工简单,但是会影响建筑物美观,并且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间。 c屏蔽法,即把钢结构包藏在耐火材料组成的墙体或者吊顶内,火灾时同样延缓了升温时间,并且这种方法能够增加室内的美观。需要注意的是,在做吊顶和墙体时一定要注意接缝和空洞。一旦出现要及时封闭,以免发生火灾时火苗窜入,引起钢构件受损。 (2)疏导法 截流法的目的是设法将钢构件与外界火源隔离。而疏导法的原理截然不同,其允许热量传到构件上,然后设法将热量从其他地方传递出去或者消耗掉。这样也可以达到使构件温度不高于临界温度的目的,从而保护钢结构。疏导法目前主要是冷却水保护这一方法。具体操作是:在建筑的空心封闭截面中注水,发生火灾时能够使得钢构件把吸收火场里的温度可以及时传递给水,同时依靠水的蒸发和水的循环将热量导出去。这样构件的温度则会最多维持在100℃左右。其实,从理论上来讲,这是保护钢结构最为有效的办法。在发生火灾时,系统相当于盛满了水的加热容器,像开水炉一样工作。根据水的比热和汽化热比较大,发生火灾时构件吸收的热量会源源不断的被消耗和排出去。需要注意的是,要保障有充足的水源和足够的水位。当然,冷却水的供给可以由高位水箱或者地下水,甚至是消防车来补给,水蒸气则由排气口排出。当水柱的位置过高时,可以将冷却水系统分为多个循环系统来冷却,以防止柱底的温度过高。同时,为了防止管柱的锈蚀和水的结冰,还可以向其中定期加入阻锈剂和防冻剂等。 结束语 在钢结构工业厂房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钢结构厂房强度、耐久性等方面性能进行严格的要求,还要充分的体现出钢结构厂房的防火安全性能,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业厂房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浅谈钢结构防火材料的应用: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现状和发展探讨 摘 要:文章综述了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现状、发展、机理、分类,结合工作实际评述了新产品在建筑中的实际应用,并展望了钢结构防火涂料发展趋势。 关键词:钢结构;防火涂料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构造的形式也日新月异,其中,钢结构建筑以其自身强度高、质量轻,并有良好的延伸性能、抗震性能并且具备施工周期短等特点,在建筑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高层建筑以及大跨度建筑等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影响力。据统计,世界上在100 m以上的高层建筑中钢结构建筑占了总数的约79%。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完善,钢结构建筑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长足地应用。在我国高层建筑中钢结构建筑占了37%,多数是近几年建设起来的。随着我国各地城镇化速度的稳步推进,钢结构技术在我国建筑领域中将拥有更加广阔的远景。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让钢结构建筑出现了很多的瑕疵,建筑的质量安全与消防安全对钢结构建筑影响是最大的,如何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问题是最急需要考虑的问题。 1 火灾中钢结构建筑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钢结构建筑虽然自身是不燃烧体,但因其耐火性能差,在实际火场的高温下,其强度、弹性系数等都会明显降低,当温度达到600℃时,钢材就会完全丧失其强度和硬度。 ①钢结构内的夹芯材料防火性能不佳。钢结构厂房多用夹芯的彩钢板做墙体和分隔材料,而该芯材多是聚氨脂泡沫、聚苯乙烯等易燃或可燃材料填充,且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易造成人员伤亡,2013年消防局已经正式下文杜绝使用此类易燃有毒的彩钢板。 ②钢结构因自身的抗火性能很差,受热极易垮塌,不利于消防官兵进行火灾扑救和人员物质的疏散。无保护的钢结构屋架,耐火极限只有15 min,同时,所造成的钢结构倒塌将严重影响火灾扑救,消防官兵无法进入建筑内部实施扑救,无法直接扑灭着火点。 2 对钢结构的强化以及对裸露结点的保护 在火场中,使钢结构失去稳定性的温度约为500℃,在我们常见的火场温度有800~1 000℃,此时,裸露结点会很快出现变形和坍塌,这就要求对容易起火、火灾负荷大的部位应进行强化,如可适当加密钢柱的间距,从而提升隔墙的防火承载能力。同时,也应采用喷涂防火涂料对裸露的结点进行保护。 3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历程 防火涂料是建筑材料中的重要成员。自防火涂料配方被研制出来,防火涂料不断向前发展,效能也得到了及大的提升,后来又出现了膨胀型防火涂料。我国防火涂料的历程,较发达国家晚5~10 a,但现在的发展速度已经有迎头赶上的架势了。不论品种类型、性能效果还是适用标准上看,已经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4 防火涂料的机理 防火涂料的机理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①本身为不燃材料,使被保护的材料不直接充分地与空气接触,延缓被保护材料着火并减缓燃烧速度。 ②具有导热系数低的特点,可以阻止燃烧时高温向被保护材料的传递时间和速度。 ③氮系防火涂料受热分解出NO、NH3等氮化产物,和有机游离基化合,阻断连锁反应,抑制燃烧。 ④受热分解会产生惰性气体,充斥在了被保护材料受热分解出的可燃气体周边,使之燃烧速度减缓。 ⑤膨胀型防火涂料受到高温后膨胀发泡,同泡沫灭火机理形成泡沫隔热层将被保护材料覆盖,延迟热量向被保护材料的传递,抑制物体着火燃烧。 5 按成分的分类 ①一般的防火涂料主要用于木材、人造板等板材上,如用在建筑的木质屋架、顶棚等表面。 ②膨胀型防火涂料又划分为乳液膨胀型防火涂料、溶剂膨胀型防火涂料和膨胀无毒型防火涂料。 ③乳液膨胀型防火涂料和溶剂膨胀型防火涂料主要用于常规建筑物上。 ④膨胀无毒型防火涂料主要用于保护电绝缘管、聚乙烯管道上。 6 按效果分类 6.1 厚型 厚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是指涂层厚度在7~50 mm的涂料,此类防火涂料的耐火极限之多可达到3 h。高温中涂层表面不发生膨胀,依靠不燃、低导热和吸热性,大幅延缓了钢结构的升温。与其他涂料相比,除开具有水溶型防火涂料的部分特点之外,因为其从自身的基质到添加剂均为无机物,所以成本低廉。然而由于其成分采用无机材料,其防火性能较稳定,纵使长期使用其性能也能保证,但其涂料成分的粒质过大,导致其外观会有凹凸不平的现象,影响了钢结构建筑的整体外观视觉,因此此类型多用于隐蔽的工程。实际中,多层工业或民用建筑、高层民用建筑的钢柱中支承柱的耐火极限要求达到3 h,此时要达到耐火标准采用此类厚型防火涂料进行保护为最佳选择。 6.2 薄型 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是指涂层厚度在3~7 mm的涂料,此类涂料受火时会发生膨胀发泡现象,其机理也是以膨胀发泡形成耐火隔热的泡沫层,借此来延缓被保护钢材的升温,其耐火极限在2 h以内。对此类防火涂料,所选用的水基型的混合物必须对钢结构基材具备较好的附着力、耐水性和耐久性。其视觉美观效果比厚型防火涂料强,但差于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 6.3 超薄型 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是指涂层厚度不超过3 mm的涂料,此类防火涂料遇到高温也是发生膨胀发泡现象,其形成的致密防火隔热泡沫层,使耐火极限一般控制在2 h左右,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新品种。与之前所述的厚型与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相比,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附着力更强,涂层更薄,视觉美观性也好。在满足消防规范的同时也能满足视觉美观性的要求,尤其针对有大量裸露结点的钢结构建筑中,此类涂料更是备受好评的涂料。于此同时,由于此类防火涂料涂层需要敷设的表面很薄,使得对材料的需求大幅减少,从而降低了涂料的成本费用,于此同时还能让钢结构建筑的防火保护达到消防规范要求,性能效果很好,势必成为今后行业发展的趋势。 6.4 矿物棉型 矿物棉型防火涂料是继厚型防火涂料之后的进一步升级材料,其与厚型防火涂料所采用的珍珠岩系列和氯氧镁水泥珍珠岩系列涂料相比,其矿物纤维基料对涂层强度起到了增强作用,起到防火、隔热和吸音的效果。实际应用中,已广泛使用的是快干型矿物棉型防火涂料,在施工条件有限的工地使用时,具备了降低施工难度、降低成本和降低干燥时间等多项优点。 7 结合工程实际展望新技术 在笔者于2013年7月验收的荆溪镇小城镇规划建设展示馆项目中,建设方就采用了武汉武立涂料有限公司出品的室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来处理该建筑的耐火性能,经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抽检,由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显示,该NB室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在涂层厚度4.7 mm时,耐火性能试验时间为3.0 h,符合规定的耐火时间要求,其余各项技术指标均合格。该NCB室内超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在涂层厚度2.00 mm(含防锈漆厚度0.04 mm)时,耐火性能试验时间为2.1 h,符合规定的耐火时间要求,其余各项技术指标均合格。从而满足了规范要求的钢柱3 h,钢梁2 h的要求。 由此得知,国内已经出现了耐火性能达到或超过3 h的薄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新品种,它主要是以特殊结构的丙烯酸乳液作为基料粘合剂,附以高聚合度聚磷酸铵、季戊四醇(95%含量)、三聚氰胺(一等品)等为防火阻燃体系,添加钛白粉、膨胀石墨等无机耐火材料,以200#溶剂油为溶剂复合而成。各种轻钢结构、网架等已经可以采用该类型防火涂料进行防火保护。由于该类防火涂料涂层薄,使得使用量较厚型防火涂料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工程费用,又使钢结构得到了有效的防火保护,防火效果很好。 随着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防火涂料的环保性能也提上了发展日程,向着低污染、高性能的方向提升。水基型防火涂料由于安全无毒、对环境影响小,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又以无机型防火涂料具备的不燃性、耐高温性,即使高温作用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的优良因素,让其在防火涂料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硅酸盐膨胀型防火涂料,就是用梯次发泡的原理,让低温发泡层与高温发泡层的融合,解决了火场高温中钢结构前期导热升温快和后期涂层融化的问题。另外,采用膨胀型和非膨胀型防火涂料相结合的方法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即涂料的配方中既有膨胀型的材料,又含有较多耐火基料的成分,再加入高熔点的无机纤维材料等,使防火涂层在火场高温的作用下形成膨胀率很低的高强度碳素表面,确保表面能够长时间在火场中迎火而不会造成脱落。 8 结 语 总之,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钢结构基材作为一种相当好的建筑材料,其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钢结构建筑广泛应用后的消防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人生和财产的安全。然而钢结构建筑在耐火性能上存在着先天不足,为了创造出更好的消防安全环境,我们着手大力发展新型防火涂料是非常重要的和刻不容缓的。新的钢结构防火涂料产品的不断问世和深入发展,也促进着消防事业的发展,在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发挥了其重大作用。 浅谈钢结构防火材料的应用:浅谈石油化工企业钢结构防火设计 摘要:探讨石油化上装置钢结构防火设计的特点,钢结构防火材料的设计选用,钢结构防火规范的理解和钢结构防火设计思考等问题。 关键词:石油化上装置:钢结构:防火 0引言 在大型石化装置的结构设计中,钢结构以其强度高、自重轻、加强改造处理灵活,组装制造方便,施工周期短等优点而被设计人员大量的采用。据笔者初步估算,在近年来的中石化、中石油的项目建设中,钢结构框架、排架等占到结构型式的一半以上,特别是高层的化工装置框架、钢结构,往往以其较好的变形性能、优越的抗震效果而被设计人员作为设计方案的首选。 1判断结构是否适合用钢结构 钢结构通常用于高层、大跨度、体型复杂、荷载或吊车起重量大、有较大振动、高温车间、密封性要求高、要求能活动或经常装拆的结构。直观的说: 大厦、体育馆、歌剧院、大桥、电视塔、仓棚、工厂、住宅和临时建筑等。这是和钢结构自身的特点相一致的。在石油化工企业中钢结构常用于冷换框架、反应器框架、管架、厂房、泵棚、楼梯间等。2 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在钢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被强调的是“概念设计”, 它在结构选型与布置阶段尤其重要。对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规范未规定的问题, 可依据从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设计思想, 从全局的角度来确定控制结构的布置及细部措施。运用概念设计可以在早期迅速、有效地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所得结构方案往往易于手算、概念清晰、定性正确, 并可避免结构分析阶段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同时, 它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钢结构通常有框架、平面架、网架(壳) 、索膜、轻钢、塔桅等结构型式。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钢框架主要用于支承冷却器、换热器、卧式容器、空气冷却器等化工设备; 钢排架用于支承管道、电缆仪表槽盒等;门式钢架用于大型压缩机厂房、泵棚等。 结构选型时, 应考虑它们不同的特点。在轻钢工业厂房中,当有较大悬挂荷载或移动荷载, 就可考虑放弃门式刚架而采用网架。基本雪压大的地区,屋面曲线应有利于积雪滑落(切线 50°内需考虑雪载),降雨量大的地区相似考虑。建筑允许时,在框架中布置支撑会比简单的节点刚接的框架有更好的经济性。结构的布置要根据体系特征,荷载分布情况及性质等综合考虑。一般的说要刚度均匀、力学模型清晰, 尽可能限制大荷载或移动荷载的影响范围, 使其以最直接的线路传递到基础。柱间抗侧支撑的分布应均匀, 其形心要尽量靠近侧向力(风震)的作用线, 否则应考虑结构的扭转, 结构的抗侧应有多道防线。比如有支撑框架结构, 柱子至少应能单独承受 1/4 的总水平力。框架结构的楼层平面次梁的布置, 有时可以调整其荷载传递方向以满足不同的要求。通常为了减小截面沿短向布置次梁, 但是这会使主梁截面加大, 减少了楼层净高,顶层边柱也有时会吃不消, 此时把次梁支撑在较短的主梁上可以牺牲次梁保住主梁和柱子。梁保住主梁和柱子。 2钢结构的耐火特性 钢结构虽然具有重量轻、空间大、施工快、便于改造等优点, 但钢材与其他材料一样, 也会受到火灾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混凝土相比, 钢材的耐火性能差。钢材虽不燃烧, 但在火灾高温作用下, 其力学性能、钢材的强度在 0~250℃范围内基本无变化, 只是在达到 300℃以上强度开始下降,500℃时强度只是原来的一半,600℃时是原来强度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 强度几乎丧失殆尽, 也就是钢材的耐火极限在 15min 左右。根据一些实验资料, 结构用钢当温度低于300℃时, 强度增加而塑性降低;当温度高于 300℃时, 强度降低而塑性增加。钢材的导热系数约为混凝土的 40 倍, 当构件表面受热时, 热量会很快传到其内部; 加之由于钢构件由单一材料组成, 温度分布均匀, 截面形状呈薄壁状, 受火面积大, 在火灾中升温快, 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规定: 当钢结构表面长期受辐射热达到 150℃以上或在短期内可能遭到火焰作用时, 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以保证有效期内安全可靠。 3钢构件的防火保护方法 3.1 隔热法 用耐火材料把构件包裹起来。包裹材料有混凝土、轻质耐火混凝土或钢丝网膜耐火砂浆等, 其优点是取材方便, 价格低廉, 表面强度高, 耐冲击, 对施工技术要求不高, 但比较笨重。 3.2阻热法 原理是截断或阻滞火灾产生的热量向构件传输, 从而使构件在规定的时间内温升不超过临界温度。其做法是在构件表面设置一层保温材料, 火灾产生的高温首先传给这些保温材料, 再由保温材料传给构件。由于所选保温材料导热系数均较小, 所以必然能阻滞热流向构件的传输, 起到保护作用。 3.3导热法 就是在空心封闭截面中( 主要是柱) 充水, 火灾时构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水, 依靠水的蒸发消耗热量或通过循环把热量导走, 构件的温度可维持在 100℃左右。使构架温度不至于升高到临界温度, 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这种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很难行得通, 也不适用于室外钢构架。 3.4喷涂法 用喷涂器具将防火涂料直接喷涂在构件表面, 火灾时能形成耐火保护层, 目前大型石化厂构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厚涂型防火涂料( H 类) 涂层厚度介于8-50mm, 该类涂料密度较小, 导热率低, 以涂料本身的隔热性能来提高钢梁的耐火极限, 耐火极限可达 0.5-3h。薄涂型防火涂料( B 类) 涂层厚度为 7mm 以下, 该类涂料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能, 以涂层遇高温时膨胀发泡所形成的耐火隔热来提高钢梁的耐火极限。它的耐火极限可达 0.5-2h。因此薄涂型一般适用于室内钢结构。而石化企业火灾属于烃类火,烃类火灾与建筑火灾的主要区别是升温曲线不同, 建筑火灾 30min 火焰温度达到 700~800℃, 而烃类火灾升温速度快,10min 温度达到 1000℃。 因此薄涂型防火涂料虽然涂层薄质量轻, 但这类涂料耐火极限很低, 在室外使用有老化问题、在潮湿环境下膨胀的可靠性问题以及树脂分解后产生浓烟及有害气体等原因。防火涂料的一般要求原料应预先检验, 不得使用石棉材料和苯类溶剂。防火涂料可使用喷涂、抹涂、辊涂、刮涂或刷涂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施工, 并能在通常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干燥固化。防火涂料应呈碱性或偏碱性。覆层涂料应相互配套, 底层涂料应能同普通防锈漆配合使用。涂层干后不应有刺激性气味, 燃烧时一般不产生浓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气味。 4设计思考的一些问题 由于石化装置防火设计中,对应于不同构件设计不同的涂层厚度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行,所以根据本公式对整个装置的钢结构型号的选用上,可以通过分析比较选取适于防火的截面形式。目前在石油化工防火设计中,基本是以上述的标准构件耐火试验为基础的。实际上,基于计算的现代设计分析方法已经开始发展运用,CECS200:2006《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以火灾高温下钢结构的承载力极限状态为基础,根据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原则,做了抗火设计分析验算方法的推荐,对于普通的结构构件可进行一般抗火计算,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结构宜进行整体抗火计算。由于石油化工企业的火灾绝大多数是烃类火灾,标准火灾(即建筑火灾)与烃类火灾的主要区别是升温曲线不同,标准火灾的升温曲线,在30分钟时的火焰温度约700}8000C;而烃类火灾的升温曲线,在10分钟时的火焰温度便达到10000C。所以,是否在石化装置设计中进行抗火计算,需要设计师基于设计方案、建筑物的特点及重要性、技术实现手段、工程造价等因素进行分析判断。 5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材料的研制开发,石油化工钢结构防火设计中需要考虑安全风险、工程造价、材料性能、施工方便等综合因素,运用先进的计算手段,选取简单、易行、优化的设计方案。
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基于用户终端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摘要:随着专线接入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很难通过传统的现场维护或集中培训等方法解决,因此,探索一种解决专线故障新的解决方案非常必要。基于用户终端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就是出于这方面考虑可以实施开发的系统,用户通过系统能方便快捷地对终端故障进行预处理,大大降低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 关键词:终端网络; 故障诊断; 效益 1、 课题研究建立 1.1、 问题提出 随着通信运营商业务的快速发展,专线接入的规模不断扩大,专线故障次数日趋增多,导致专线故障率逐步增加。随着电信重组全业务运营带来的契机,如果专线用户故障居高不下,将直接影响公司今后数据业务的发展。由于专线接入点主要为全市各渠道营业厅,特别是乡镇营业厅分散,偏远,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各营业厅的专线接入规模将不断扩大,很难通过传统的现场维护或集中培训等方法解决,因此,探索一种解决专线故障的新的解决方案非常必要。 1.2、 问题分析 根据某地市运营商提取了专线用户发展情况和故障情况,并按照故障点所在位置进行了分类统计。用户端故障是造成专线故障次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用户端故障占每月专线故障总数80%以上并成呈逐月增长趋势。通过以上8个月的故障统计,我们得出了每月的平均故障及占比。 我们对用户端的故障原因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发现用户端人为故障占用户端故障次数的80%左右,是造成用户端故障次数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我们得到故障占比月均值,作出如下饼图: 对之前的《故障维护记录表》进行了讨论分析,发现用户端大部分故障都是可以通过用户自身简单处理就能恢复的,于是我们对用户在遇到常见故障的处理能力上提出了质疑,带着这一问题,对100个曾出现过故障的专线用户进行了常见故障处理能力调查,发现由于专线用户各方面基础知识薄弱,造成了用户自身原因的故障次数多,因此提升专线用户诊断常见故障的技能,将会是降低专线用户自身操作问题造成的故障次数的关键。 2、 设定目标 2.1、 总体目标 探索出一种帮助用户诊断网络故障的新方法,有效减少用户端自身操作故障次数,从而有效解决专线故障问题。 2.2、 目标值 将专线故障率由35%降低到15%以下。 3、 确定最佳解决方案 3.1、 提出可能的方案 解决目前的问题可以有以下三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帮助用户诊断及处理人为故障,整理亲和图,得到三种可行的方案,转换成树图: 3.2、 从三种方案中进行测试优选 (图3-2:专线传输设备系统) 方案一:基于传输设备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抽取了50个专线用户,进行了基站端至用户端的传输监控,对其一个月内的故障原因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分析得出,若这50个专线用户被纳入传输设备系统,经验证其人为故障恢复比为78.26%。 结论:该系统可对专线用户传输设备进行实时监控,能有效定位网络故障源的大概位置,方便维护人员指导专线用户进行故障处理。该系统部署需要大量硬件设备支撑,需要对整条链路的设备进行统一。 方案二:基于网管监控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抽取50个专线用户,进行了机房端至基站端的传输监控,对其一个月内的故障原因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分析得出,若这50个专线用户被纳入网管监控系统,经验证其人为故障恢复比为69.57%。 结论:该系统可以对专线故障做出及时的反应,当一条链路出现中断时,网管系统会及时告警,显示哪条专线中断,维护人员可以很快响应。每次出现故障后,维护人员会马上与专线用户取得联系,电话指导用户对故障进行判断和处理,由于很多故障由用户自身原因所致,维护人员工作量较大。 方案三:基于用户终端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抽取了50个专线用户,进行了用户端自身的传输监控,对其一个月内的故障原因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分析得出,若这50个专线用户被纳入用户终端系统,经验证其人为故障恢复比为82.61%。 结论:该系统集成了常用的DOS命令测试工具和终端设备故障判断方法,对用户判断终端故障具有指导意义,用户通过系统能方便快捷地对终端故障进行预处理。大大降低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用户满意度较高。 根据上述的分析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各种方案如下表所示: 表3-1:三大方案对比表 方案 描述 优点 缺点 结论 基于传输设备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在机房放置一台监控终端,对整条专线链路设备进行统一更换 1、维护人员能快速诊断故障并对其进行处理。 2、技术要求不高。 1、成本昂贵,每条专线需要1000元对设备进行更换。 2、部分用户端造成的故障还得不到解决。 故障恢复比78.26%。 效果较明显,但成本太大。 基于网管监控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在机房放置一台终端电脑和一台服务器,安装基于网管的诊断系统 1、可对全网进行全天监控。 2、对中断专线用户信息反馈及时。 1、维护人员事务较多,每天约2/3时间与用户沟通。2、由于用户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3、系统开发技术要求较高。 故障恢复比69.57%。 效果欠佳 基于用户终端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在每个用户端可任找一台普通的Windows系统终端机进行安装 1、维护人员工作量降低。 2、用户可以自己诊断并解决大多数专线终端故障 1、需对每条专线的终端安装诊断系统,初次安装工作量较大。 2、系统开发技术要求高。 故障恢复比82.61%。 从源头解决问题 效果显著 结论:由上述比较,最佳方案:研发基于用户终端的网络故障诊断系统。 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神经网络在网络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针对传统的网络故障知识库难以共同存在的缺陷的高冗余性和稳定性,综合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和粗糙集理论,提出了RSNN算法,以获得研究样品净化处理。该算法简化了样本,具有高适应性和高容错性,不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可以有效地处理噪声或不兼容的网络故障诊断。使用这种方法与其它相似的方法相比,可以提高诊断的精度和速度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神经网络;计算机网络;故障诊断 1 引言 目前的网络规模、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这些新的变化变得越来越难作出诊断网络故障,迫切需要的一种工具来进行网络管理与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网络故障诊断依赖于各种网络设备的状态信息,当发生故障时,通过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判断,找到原因[1]。在本文中采用粗糙集理论,在原有的规则提取的网络状态信息,算法的基础上决定神经网络的粗糙集(RSNN),并引入层次分散优化的思想和错误的传播原理设计,网络故障诊断模型,引进的层次分散优化网络故障诊断模型,可以在混合网络环境中提供一个singlenetwork的操作控制环境来管理所有子网和管理设备,统一远程控制的,以建立合理的和有效的诊断知识库,故障排除和网络设备,从而提高产品质量的网络,抗干扰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的重新配置。 2 网络故障诊断的相关概念和它们的状态信息 定义1 网络状态S是一个二元组 , 是非空有限的对象,称为被管理对象的空间,记作 , 是被管网络对象, 是相应的属性参数, , 是状态属性, 是相应属性的参数。网络状态信息是指行为信息提取的网络实体在网络运行的状态。 定义2 网络实体可以定义成一个三元组 ,其中 这是一个系统迁移。G是映射功能状态变化,A是造成物理状态变化的事件集合。网络局部状态能分成L个不相干的特征 , L是由域节点的性质确定。网络故障是一种从正常状态过渡到不正常的状态。 网络状态信息通过信息的收集交界处,基于SNMP轮询的时序相关的MIB变量的数据采集,E调换改变当前网络运行状况E,数据管理,转换成网络状态信息: 为实体状态的属性参数 设定了一个阈值 , 固态性能参数的物理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可以设定一个阈值,需要的专业知识或反复实验,调整,建立比较函数: 用 代替 ,替换预处理后的状态信息。得出: 。令 得到: 因此,要使用的n-维矢量表示本地网络状态的特性。 3 系统原理及实现 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RSNN的网络性能、网络的局部特征的性质定义的属性过滤掉所有重要的属性,以反映网络故障的性质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这些属性,建立最低起ruleslayered综合的知识基础,根据神经网络,以提高系统的性能,降低误报率的特点。预处理模块是负责网络状态记录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间隔相应的离散特征属性,建立基于粗糙集理论和层次分布的优化思路,以减少网络故障可辨矩阵的功能,为了消除矛盾(冲突)和重复的分类规则的故障诊断系统,为每种类型的网络层包含多个子分类粗糙集理论,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上面的步骤包含规则的故障检测。 诊断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映射,我们使用一个神经网络来近似这种映射,故障分类系统的学习样本集由故障状态和故障,如在下面的表1中示出的判决子格式的子集的属性组成: 训练样本集在给定的知识领域的专家,所以难免不兼容,导致多余的样品,对这些样品进行培训,不仅不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会降低效率的学习神经网络,使用的是三层神经,每个属性贡献的故障现象子集的决策是不一样的,系统需要反映不同的属性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网络的故障信息描述的网络结构中的神经元和连接权特定的数目,必须导致低效的学习算法,并最终因为它是有限的使用,以得到样品决策表决策的标志包含只有一部分的的完整冲突样品,沙美特罗H优化算法的神经网络结构的原始库的规则,在每个层的神经元素来定义一个性能指标,i-层优化指标: 其特征在于,表示的第p个样本输入端,第i层的第j个结点的的实际加权和输出;表示第p个样本输入端,第i层的第j个结点加权和期望的输出,以确定网络的神经元的神经网络的权重可以调整到决策过程中的分层分散子优化问题的修正神经网络的学习和粗糙集的决策规则之间的交流达到了粗糙集学习,提高学习当选最低的构成正确的训练集。 (1)简化网络故障信息样本系统。设R是故障属性集,如果对于a∈R,属性集D,如果 ,那么就删除a; (2)计算信息表的可辨识矩阵 ; (3)对于可辨识矩阵中的所有取值为非空集合的元素 ,建立相应的析取逻辑表达式 ,将所有的析取逻辑表达式 进行合取运算,得到合取范式 , ,将L转换为析取范式的形式,得 ,其中,每个合取项中包含的属性组成约简后的条件属性集合,得到降低冗余后的知识系统K。 (4)穿越不同类别的知识系统属性,如果有重复的记录删除冲突记录,如果删除一列保留了原有的属性值,标记为其他记录,其余的属性值可以判断决策,然后删除该值,否则保持原有的价值知识系统; (5)如果两个记录仅仅是一个条件属性值,和的财产已被删除的记录,那么没有标记的属性值的记录时,可以判断决策,然后再删除另一条记录,否则,删除记录在案; (6)在上述处理中,一个新的信息表,所有的属性值是值的表芯,所有的记录都对应一个决策规则,沙美H优化算法知识的神经网络,输出为每一个输入对做如下处理: (a)输入信号前向传播: (b)输出误差信号后向传播: 输出层:由 ,得到: 隐层:和BP算法一样,将输出层的误差沿代价函数的负阶梯方向逐层后向传播: (c)计算:由 可得到: 将上式带入 ,得到: (7)更新权值:设误差能量函数 ,其中 。 表示梯度,设 得到: 其中, 表示 的单位梯度向量。 (8)重复步骤(6),直至收敛或学习步数达到规定值; (9)如果训练成功,固定权值,用于回代,重新迭代。 4 结束语 针对传统的网络故障知识库难以共同存在的缺陷的高冗余性和稳定性,综合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和粗糙集理论,提出了RSNN算法,以获得研究样品净化处理。该算法简化了样本,具有高适应性和高容错性,不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可以有效地处理噪声或不兼容的网络故障诊断。使用这种方法与其它相似的方法相比,可以提高诊断的精度和速度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煤矿局域网网络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 【摘要】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煤矿局域网的规模越来越大,局域网有着便捷、传输速率高和资源共享等多项优点。随之而来,在局域网的使用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网络故障。作为网络管理员,必须及时的进行诊断,从故障现象出发,分析故障原因,确定网络的故障点,查找问题的根源,排除网路故障,快速恢复局域网的正常运行,并且想办法减少故障的出现,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局域网;网络故障;诊断;排除方法 1、引言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贯彻“科技兴煤”战略的重要手段。网络故障排除是一门综合性技术,以网络原理、网络配置和网络运行的知识为基础。 2、局域网常见网络故障 2.1 按网络故障的性质分类 (1)硬件故障 网络设备是否正常被连接,网卡是否正常安装,网络线路是否有断路,线路和网络模块的打线是否正确,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的电源和连接的端口是否正常等。 (2)软件故障 网络软件故障相对网络硬件故障来说复杂得多,网络软件故障主要体现在网卡驱动程度的问题上,看网络协议是否正确,IP地址分配是否正确,路由器在配置上是否准确,并且看VLAN或子网划分是否正确,是否存在病毒等。 2.2 按网络故障的对象分类 (1)端口故障:端口故障通常包括插头松动和端口本身的物理故障。 (2)线路故障:在日常网络维护中,线路故障发生率约占发生的网络故障的70%。线路故障通常包括网络线、水晶头损坏及线路受到严重电磁干扰等引起的网络故障。 (3)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故障: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故障在此是指物理损坏,无法工作,导致网络不通。 (4)主机故障:此类故障通常包括网卡接触故障,网卡松动,网卡物理故障,主机的网卡插槽故障和主机本身故障。 3、网络故障的表现及排除步骤 3.1 网络故障的表现 在日常的维护和管理过程中局域网的网络故障现象虽然多种,但是其表现归于以下几种: (1)计算机无法登录到服务器; (2)计算机用户无法访问网上邻居; (3)计算机无法从局域网内浏览内部网页面,或者无法收取局域网内的电子邮件; (4)计算机能够浏览内部网络中的网页,也可以收发内部网络的电子邮件,但是无法接入Internet; (5)计算机无法通过服务器接入Internet,或者计算机只能和部分局域网中的计算机通信; (6)计算机网络程序运行速度缓慢。 3.2 网络故障排除步骤 对于网络故障首先要诊断网络故障的表现,列举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缩小范围,对故障原因进行定位,查找问题的根源,最后采取适当的排除方法解决。具体可以遵循如下的步骤进行。 (1)确定问题 分析网络故障的第一步,就要首先描述清楚故障的现象和症状。 (2)收集因素 使用相关工具进行测试,收集需要的用于帮助隔离可能故障原因的信息。 (3)考虑可能的原因 通过集中思考,将问题分类,先排除一些不可能的问题,根据收集到的情况考虑可能的故障原因。 (4)创建诊断计划 根据上一步确定的可能故障,制定出相应的诊断计划。 (5)执行计划 开始仅用一个最可能的故障原因进行诊断测试,这样可以很容易恢复到故障的原始状态。 (6)做好记录 记录每一步和最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自己支持网络的能力。 4、网络故障排除方法 本文按网络故障的性质分类,即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进行网络故障诊断,在检查网络故障时,一般本着先硬件故障再软件故障的顺序检查。 4.1 硬件故障排除方法 网络硬件故障主要表现为线路、端口、网卡、信息插座等方面。一旦网络出现故障,首先想到的最直观的排查方便就是检查网络的物理线路和硬件设备。 (1)线路故障排除方法 在日常网络维护中,线路故障发生率约占发生的网络故障的70%。对于双绞线引起的故障,其中包括网线及水晶头的损坏、线序不正确以及网线过长引起的回波损耗,可以用替换法或使用测线仪来确定是否是网线的问题。 (2)端口故障排除方法 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查看信号灯状态是否正常。如果离得较近,首先要查看网卡、HUB、交换机、路由器面板上的指示灯。 (3)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故障排除方法 ①若怀疑是集线器或交换机问题,通常最简易的方法是替换排除法,用正常的集线器或交换机替换原来的集线器或交换机。 ②判定可能是路由器或MODEM问题,通过IE打开路由器地址或MODEM地址,看设置有没有被更改,再看运行状态是否正常,若运行状态正常而网络不通就应考虑是其它问题,并非为路由器或MODEM的问题,当然从其指示灯也可以作连接正常否的简单判断。 (4)主机故障排除方法 在此主要介绍主机与网卡无法匹配工作的情况。对于网卡接触故障的解决办法是拔出网卡将其金手指用橡皮擦擦掉其氧化层再插入使用。对于网卡松动、主机的网卡插槽故障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更换网卡插槽。 4.2 软件故障排除方法 (1)网卡驱动程序安装不当的排除方法 在设备管理器窗口中,检查网卡选项,看是否驱动安装正常,若网卡型号前标示出现“!”或“x”,表明此时网卡无法正常工作。解决方法很简单,只要找到正确的驱动程序重新安装即可。 (2)主机网络地址参数设置不当的排除方法 查看网络邻居属性中的连接属性窗口,查看TCP/IP选项参数设置是否正确。 (3)主机网络协议或服务安装不当的排除方法 在网上邻居属性或在本地连接属性窗口查看所安装的协议是否与其他主机是相一致的。 (4)网卡设备有冲突的排除方法 磁盘大多附有测试和设置网卡参数的程序,分别查验网卡设置的接头类型、IRQ、I/O端口地址等参数。 (5)一些重要进程或端口关闭的排除方法用Ping线路近端的端口看是否能Ping通。 5、总结 随着煤矿生产规模的扩大,安全生产情况日益复杂,安全生产数据信息急剧增加,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指导、服务于安全生产工作,建立高效灵敏、运行可靠的信息体系,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势在必行。 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无线传感器网络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能量具有制约性,导致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运用环境比较脆弱,所以本文探讨一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的诊断技术。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 网络故障 诊断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因为传感器节点廉价和微型的特点,促使无线传感器网络对节点的利用率非常高,尤其是在无线传感网络的监测区域,在自组织方式的参与下,以互相协作的形式完成无线传感器的监测任务,所以其应用的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但是传感器节点的工作能力是有限的,难免会发生系统故障。 1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评价指标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的性能评价指标是以无线传感器的网络特点和网络应用为基础制定的,其标准主要体现在诊断精度、特殊环境诊断精度、能效性以及诊断时间四个方面。 诊断精度。无线传感器故障诊断精度是诊断机制对故障最直接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在网络安全性较高的环境中,如果不能保障故障诊断的精确度则会导致传感器网络系统出现安全漏洞,同时意味着此故障诊断精度的失效,诊断精度主要是以一次过程为故障诊断的依据,分析被诊断的节点状态与实际节点状态的相符程度,诊断精度中故障误报率和故障识别率为评价故障的两个指标。 特殊环境诊断精度。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特殊环境中的应用是有特定的诊断精度的,例如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特殊环境因素,由于故障的节点在网络中的分布不均匀,可能会出现故障区域节点的过分疏散或者是节点的过分密集等现象,普通的诊断精度是不适应的,所以只能采取特殊环境的诊断精度对故障进行评价。 能效性。受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供应方面的影响,能效性成为故障诊断评价机制中需要最先考虑的问题,能效性比较强的故障诊断机制可以促进网络使用寿命的延长,以便保障传感器网络监测、计算方面能量的持续供应,与能效性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有数据通信、处理和采集三方面。 诊断时间。无线传感器网络投入使用后,如需进行故障诊断需要对传感器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协作性判断,主要是因为节点呈现激活状态的数量比较多,如果节点出现联系性的故障一定会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造成巨大的能耗压力,所以节点故障诊断的时间不宜过长。 2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分类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主要来源于传感器的节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模块上,分别为能量电池供应模块、无线网络通信模块、传感处理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运行和使用,其组成元件、部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干扰通信、线路老化、电能耗损以及接线松动等等,引发无线传感器网络发生故障。 2.1 节点级别的故障 节点级别的故障主要是发生在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处,大部分故障主要是传感器的节点本身出现了问题,其又可分为节点软故障和节点硬故障,软故障是指节点在不影响无线传感器网络运行的前提下发生故障,只有对数据进行传送和测量时,可瞬间影响通信的故障;硬故障是指对节点本身以及对传感器网络造成的直接损害,例如节点本身损坏、电源布置不合理或电源能量不足都会造成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 2.2 网络级别的故障 网络级别的故障是指无线传感器的节点本身是正常的,但是在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传输、协作方面上出现制约性问题,导致网络连接异常、通信受阻、信息丢失、IP偏差、非法入侵等等,此故障的出现是直接作用于网络的,其故障的表现极其明显,而且故障出现的速度非常快,影响范围比较广,属于无线网络传感器网络中相对较为敏感的故障。 2.3 功能级别的故障 无线传感器网络功能级别的故障对于整体网络都是存在影响的,如出现功能级别的故障会造成网络中汇集点不能正常接收和收集网络中运行的全部信息,引起功能级别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传感器节点的重启、死亡和失效,链接线路故障以及路由装置故障等。 2.4 数据级别的故障 数据级别的故障是指传感器节点表现正常,但是传达了错误的数据信息,致使网络形成错误的数据感知,数据级别故障的隐蔽性比较强,只有经过精细的检测才可发现传感器节点传递了错误的感知数据,因为即使节点感知数据传递错误,但是其本身的表现形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此无形中降低了无限传感器网络的运行性能,而且会错误的引导网络管理员检查维修。 3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主要是针对其投入使用的期间,通过对网络传递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否发生故障,根据故障发生的状态检测导致故障发生的基本根源,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的诊断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项目,基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运行的特点决定了故障诊断的难度,为降低诊断的难度,一般情况在进行故障诊断时需要以传感器各个节点日常的测量数据为主,以节点数据传输的附加信息为辅,促进故障诊断的效率。 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的指标为传感器高质量的服务和能量的有效保护,而故障诊断策略的衡量指标主要有错误警报率和检测率,其中错误报警率反馈的是无效警报在诊断报告总警报中的占据比例,错误报警率较低即可说明此次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检测率反馈的是被检测出的故障在网络总故障中占据的比例,与错误报告率相反,检测率越高则说明诊断策略的有效性比较高。目前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主要以传感器的故障、场景类型为中心,对传感器节点的功能、读数故障进行探讨,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故障的诊断技术。 3.1 传感器节点读数故障的诊断技术 节点读数故障的诊断技术主要是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错误的测量数据,错误数据产生的情况主要有外界环境干扰导致网络受到安全攻击、节点部件的损坏等等,针对节点读数故障提出以下诊断技术。 (1)WMFDS诊断技术。此技术主要是对传感器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数据进行空间相关性的测量,越临近的节点其测量结果的相似性越大,所以只能通过正常读数的空间关系,根据此理论提出WMFDS诊断方法,主要是对两节点之间的故障率、分布密度进行分析,判断节点是否出现问题,此方法还可对相邻的节点进行加权处理,但是此方法只可以用于具有空间相关性的节点读数上。 (2)FIND诊断技术。此技术利用无线传感器节点在监控区域具有可持续性监测的特点,感知网络的突然事件,此节点的数据读取可反馈事件发生点到节点相对应的距离,传感器节点的信号强度与距离是呈现相反关系的,即相对距离越大,节点信号强度越弱,节点信号的强弱变化被称为单调变化特性,所以节点的单调特性是反馈节点出现读数故障的判断标准,比如故障节点会表现出与相对距离单调特性相反的现象。 (3)CSN诊断技术。此诊断技术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主要是以移动设备为检测对象,利用加速器得出节点的地震运动,故障节点的读数会存在阈值,此阈值与实际历史差距比较大,通过计算机分析节点比例,如出现较高阈值则说明此节点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3.2 传感器节点网络故障的诊断技术 传感器节点网络故障主要表现在链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网络可靠性降低等现象,针对传感器节点网络故障提出的诊断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 (1)网络软件调试法。在传感器的节点中采取调试,利用软件的调试命令,对节点处的网络状态进行分析,收集节点网络数据,确定节点网络故障的来源。 (2)特定模型推断法。特定模型推断法主要包括两种,分布式和集中式的方法。分布式的诊断技术是针对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利用从局部到整体的决策方法,分布式诊断技术的代表方法有LD2和TinyD2,最终通过节点网络的整合,得出诊断报告;集中式的诊断技术是在网络节点处植入小型探测器,以便对经过节点的应用数据进行分类、分组,但是探测器对得到信息的分析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需要感知系统的参与,以此为基础进行节点网络故障的细化诊断。 (3)无声故障诊断技术。此诊断技术在三种技术中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其可对无经验故障进行有效诊断,例如AD诊断技术,即是比较典型的代表,通过对节点各类型诊断信息之间相关性图表的变化,发现网络中存在的隐藏故障,即无声故障,此技术可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同时降低了故障出现的频率。 综上所述,利用无线传感器故障诊断技术诊断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一方面可以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运用效率,另一方面提高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使用率,所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和提高。 4 结语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是比较高的,其渗透多项科学技术,例如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等,无线传感器的研究不论是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社会效益上,都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无线传感器有效的网络故障诊断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无线传感器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对能源节约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篇1 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土木工程施工》是其专业重要的教学课程,此课程主要包括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等两部分内容,但是其涉及的知识体系比较复杂,且实践性也比较强,同时此课程中思政教学至关重要,是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内容。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实现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做好教学改革和实践。 1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激发他们职业情感。通过将土木工程的行业发展历程和最新科技发展以及工程实例的教学,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其专业的内涵,来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以及民族的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为社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理想与信念。2)需要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创新的意识。将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周期进行教学,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工程设计以及施工的原则,这样来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进而通过对一些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来促进学生工程智慧的启发,提高学生工程创新的意识。3)培养学生职业责任和敬业奉献的精神。通过对工程施工和管理中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析,来强化学生的工程施工责任性以及职业道德意识,从而使学生从其内心深处树立社会责任的意识以及对职业具有敬畏感,这对促进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和敬业奉献精神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 2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方案 2.1引进案例教学 在土木施工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案例进行教学,来促进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对土木工程发展和特征进行讲述,让学生了解本学科深厚的历史,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本学科的魅力和内涵;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比较优秀的工程案例,如以上海的中心大厦、都江堰和港珠澳的跨海大桥等当作载体,来对其进行科学原理和技术的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工程具有的智慧和情怀,进而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专业的自豪感进行激发;另外还可以将一些工程灾害以及事故案例等进行剖析,来将其产生的危害向学生进行阐述,并且从课堂和课后,不断引导学生对事故案例进行了解,分析事故带来的惨痛教训和影响,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以及职业道德。 2.2借助人物故事教学 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思政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政学习,加深学生的思政感悟,教师可以借助人物故事来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引入詹天佑人物故事,将其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壮举进行呈现,对此工程修建过程中的不易以及技术难题等进行分析,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对大师不畏艰辛的职业精神以及追求卓越工匠精神进行深入的了解,进而影响学生能够对土木工程施工具有正确和客观的认识,能够促进他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对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对自己身边从事土木工程行业工作的人员和职业发展等进行观察,并将他们故事让学生进行相互的分享,对比不同职业素养人员具有的职业差别,从而来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念进行引导,促进他们对自身发展的不断思考,进而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观和终身学习意识,这对他们后期的成长以及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2]。 2.3强化职业规范教学 在土木工程施工专业,学生需要进行注册土木工程师的考取,而其职业和人民与国家的生命财产是密切相关的,他们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需要他们在遵纪守法基础上,对自己严格要求,且严格遵守其职业道德规范,对社会和国家公共利益进行自觉的维护[3-4]。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注册土木工程师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来对他们的职业观念和思想意识进行不断的引导,促进他们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效统一。 3结语 综上所述,土木工程施工和社会以及国家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土木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做好其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实践措施来加强思政教学的开展,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作者:杨瑞英 齐琼 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建工学院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篇2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整合到各门课程当中去,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齐头并进,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的核心任务。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优秀、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各教学单位都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学工作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2]。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1“课程思政”融入模式:“课程思政”=知识点+社会热点+升华点 找准切入点是“课程思政”融入的关键点,把控好合适的切入点往往能事半功倍。将课程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整合,并与社会工程案例和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再将之升华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内容,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目标,具体参考表1。 2土木工程施工的“课程思政”举措 2.1引进案例教学 在土木施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国内许许多多的优秀工程案例进行辅助教学,推动学生培养思想政治观念,也可以对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自己本专业的深厚历史,也能了解到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大趋势,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科的魅力与内涵。结合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等优秀工程案例,分析这些建筑背后的建筑技艺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并学习,通过这些案例,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分析一些发生过的工程上出现的一些事故案例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向学生讲述这些事故所产生的危害,分析这些事故对社会造成的深刻的、沉重的影响,也能从侧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特别是可以结合最新时事中的案例,例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造,讲解专业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2借助人物故事教学 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思政”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名人故事。例如,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梁思成参与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吴良镛设计的南京金陵红楼梦博物苑等,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这些建筑的故事和背后的艰辛,深入学习这些大师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的精神,这不仅能提高他们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2.3优化教学内容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重组教学内容,以执业考试为抓手,把原本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重组和优化,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最好的状态,根据注意力曲线,把知识点的讲解尽量控制在15~20min。要把培养学生就业后的工作能力作为重点,因为在毕业后会有执业资格考试,这也是需要被重视的问题。可以搜集所需考试的真题和答案,发放给学生进行练习,同时可以提高日常作业的难度,让学生提前适应执业资格考试的难度,做到真正考试时也能和平时一样,保持一颗平常心。由于与未来的发展相挂钩,所以学生会保持相当高的重视程度。 2.4强化职业规范教学 在土木工程施工专业,学生需要进行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师等国家执业工程师的考试,因为他们的职业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大,所以需要他们不仅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严格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维护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在思政教育中,教师促进学生全面了解国家执业工程师的责任、权力及其要履行的义务,不断引导和增强学生的职业观念和思想意识,帮助学生协调处理好个人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4]。 3建设方案 “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各类课程和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未来所需的职业技能,也要肩负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责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典范,再转变成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材料,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指引学生的理想信念方向与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学会做人做事。以《土木工程施工》的知识、能力和育人为中心,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齐头并进,把专业资源库充分利用起来,供学生们使用,认真研讨思政教学目标,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对教学的内容及方式进行精确的设计。 (1)将课程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对专业资源库中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使用,开展课前在线预览、加强课堂学习和纠错、课后多方面拓展,提升学习效率。同时,在思政教育上投入时间和精力,促进“课程思政”有效开展。 (2)梳理兼具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专业标准》的学科特点,认真挖掘,深入研究《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思政教学目标。 (3)引入“成效为本”的OBTL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成效。OBT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初期给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以及用何种方式可以达成目标,学生通过主动性的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梳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的内容与知识点,精心设计学习产出目标和制定评估标准,以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取得预期的学习目标为中心,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手段。通过OBTL教学,学生达到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并接受评估考核,从而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时的针对性和高效化[5]。 (4)注重“课程思政”融入方式的多元化。课上教师带领分析经典案例,小组成员就此案例发表意见和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启发为主,课后以学生自主进行社会调查、模拟案例设计制作。设置开放性的话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情境,教学活动在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学生现阶段的能力和这个教学活动想要达成的目标,在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时努力做到自然协调,具体参考图1。 (5)引进案例教学,借助人物故事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强化职业规范教学。在土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国内优秀工程案例进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也可以对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与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深厚历史,也能了解到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大趋势,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科的魅力与内涵;此外,还可以分析一些工程的技术灾害和事故案例,向学生说明其中的危害,分析这些工程事故所带来的深刻影响,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以及职业道德[6]。4结语于土木施工课程思政教学中结合时事进行教学,对与国家和人民密切相关的时事中所包含的土木工程施工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建立。将土木施工“课程思政”教学与执业工程师的资格考试有机结合,重视与执业工程师考试相关的教学内容,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为他们的职业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大,所以要重视“课程思政”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严于律己,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作者:张健 张焱 封士明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篇3 土木工程施工[1]课程是土木工程类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的一般规律,内容包括土木工程中主要工种工程施工方法和工艺,施工项目组织原理,以及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有知识结构复杂、工程实践性和综合性强、应用性广,并与现行规范、规程联系密切等特点。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大学教师们亟待解决的课题和不懈努力的方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2]具有以下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根据这些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了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针对学生学习方式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将“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探讨,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代替“强制灌输式学习”传统教学模式,从而促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1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3,4]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按照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内涵,探究性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并小组合作交流。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会得到锻炼。老师的职责由教“书”转变成教“学”,同时,学生也从“接受学习”过渡到“发现学习”[5]。 1.1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进度确定讲授的知识点或学习对象,就可以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创设与此知识点或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或学习对象的学习。 1.2启发思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教学应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使探究性教学取得成效,首先教师要确定学习对象,然后根据学习对象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引人思考、并与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1.3自主探究 由于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使得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而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加。大学生不再需要现成的知识和“张口吃食”的被动学习方式,他们更渴望“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处获取信息,也可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他们从别的学生处理知识的态度和方式以及别人对知识的解释中,获得新的知识,使自己的认识由浅入深。在这种情形下,课堂讲授时间不断减少,相应地,课堂讨论、提问、质疑、练习、实验、分组讨论等时间会显著增加。 1.4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环节是与前面的自主探究环节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经历过认真的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后,才能搭建起为其他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才会有高质量的合作交流。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或合作,有利于成员之间观点和感情的交流,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1.5总结提高 在充分思考与高质量合作交流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探究成果对那些富有启发性、引人思考、并与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自己学习成果进行认真分析与归纳,并联系实践,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2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可帮助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探究性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2.1精选学习对象 扬州大学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一般是在本科3年级第1学期开设,理论授课40学时。为了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精心挑选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实用性的土木工程施工教材。但是,教材在与时俱进方面往往会滞后[6],因此,教师有必要对现场施工实践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信息进行关注,并将这些信息第一时间补充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又能了解社会实践中最新科技的发展。 2.2精炼探究性教学的启发性问题 启发性问题要指引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问题的质量关乎着探究性教学是否能取得成效。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肩负主导地位,他们直接影响启发性问题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知识来满足探究性教学的要求。教师拥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精炼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模板工程”这一章的探究性教学中,“如何支模才能使模板变形最小”比“模板是由哪些组成的”更具有启发性。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很强。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将繁杂的施工工艺、机械设备、技术要求等信息用文字、数据、图片、音响、录像等体现出来,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以加强学生对陌生的实践过程和难以想象的抽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了发挥了高校与社会的潜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和实习。例如:2013年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到杭州市国际博览中心施工现场进行认知实习,施工教研室教师进行了现场指导,并针对现场施工提出了许多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思考。这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加强团体协作精神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即使一个较小的工程项目都涉及很多施工工艺复杂、机械设备繁杂以及技术要求高,这需要现场项目部管理人员之间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建成。分组讨论或交流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小组组员之间的相互协作,讨论或交流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之间团体协作精神得到了锻炼。 2.5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作为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手段,而且在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考核不应只局限于试卷成绩,还应考虑学生的理论学习、现场实习、分组讨论成果、课外自主学习情况、回答问题等多方面,通过比重不同分配系数,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些方法,既全面考核了探究性教学的成果,又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结语 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探究性教学探索适合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新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与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取得感性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中汲取知识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与了解。 参考文献: [1]郭正兴.土木工程施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2]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汪建军,刘青,毛长丹.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中应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25(1):1-3. [4]杨志英.研究型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02(8):28-31. [5]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郭咏梅.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2):69-71. 作者:马洪伟 殷为民 单位:扬州大学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篇1 一、传统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弊端 1、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目前高职教育中的工程材料课程,从教材内容的编写和安排上,基本是将材料工程类专业所学的几门课程,如金属学、金属材料、金属热处理等有关内容经浓缩处理,全面推给学生,内容大而全。这对于机械类高职学生来说,在基础理论上要求过高,既耗费学生的大量精力,又误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任务要求,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工作需要。同时,由于高职学生工业背景知识较为缺乏,感性认识较少,学习方法不适当,因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好的现象。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机电、数控、机械设计等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是产品设计,或设备维护维修,或研究解决产品制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工艺问题,因而学生需要获取的是与机械工程设计紧密相关的材料知识。在一般性的了解各类材料的性能特点,各类材料的使用范围的基础上,重点要求掌握各类零件在不同服役条件下的失效方式以及根据服役条件、失效方式确定对材料性能要求,通过分析、对比选用先进又经济的材料。而目前工程材料课的内容,相当一部分是针对材料专业的学生,讲述材料的晶体结构,金属与合金的结晶过程,金属与合金的组织与结构,加工工艺及其它们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等,而把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最有可能需要的“机械零件的失效分析与选材”部分的内容放在了次要地位,甚至由于学时的关系将这部分忽略。造成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之后,不能建立明确的,根据服役条件进行选材的意识,造成学生不会选材,不知道如何选材现象。这样的教学内容,与高职教育“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是不符的,而且也无法体现出培养应用型、实践型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特色。 3、教学模式僵化 目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以课堂灌输为主,过多的强调基本原理;学生被动的接受,死背书,考前突击,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以及深奥的理论,造成“教者难,学者更难”的局面,令学生望而生畏。 二、工程材料课程改革的形式和手段 1、重新修订课程大纲 根据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原则,我们重新修订工程材料课的教学大纲,使之适应机械类学生的具体实际需求。如“金属学原理”中关于铁碳相图的部分,传统的教学顺序是通过金属和合金的晶体结构、结晶的过程,以及二元合金相图逐步引出铁碳相图。而对于机械类学生,这部分内容往往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不是“必需”的知识。如果直接针对铁碳相图所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即降低了难度,又缩减了不必要的学时,同时加强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应用。这种方法已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针对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所学的东西工作中用不上”的弊端,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采取“需求型”教学方法,即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实际工作中需要什么专业知识,学校就培养适合的学生,教师就传授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绪论课进行改革。以前绪论课的重要性经常被忽略或降低,实际上,绪论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应给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作用,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从一开始就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克服或避免学生一想到材料课就不感兴趣而产生逆反或抵触心理。必要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人才市场看看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供求信息,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或去生产单位看看实际工作中需要哪些专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以工业实践和实验观察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在学生接触大量的感性认识之后再进行教学,或是在教学中间让学生多增加感性认识,可通过金工实习、工厂参观,使学生迅速的吸收和理解工业知识。同时可以采取“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他们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堂上由学生提出实际问题,教师回答,在解答的同时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在考核方式上,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对于一门需要通过大量感性知识的认知,达到质的飞跃的课程,往往凭一张试卷定成绩是不全面的,更应该注意平时的积累,从课堂提问、讨论、试验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评定。同时,可以将考试内容尽可能的联系实际,考题多以实际案例为主,基础知识为辅,重在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工程材料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素质,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强他们的内驱力。教学中要确保学生的中心或主体地位,同时尊重客观实际,为社会培养大批懂技术、会应用的实用型人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逐步走向成熟,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正在起步阶段,切实做好还需时日,不能一蹴而就,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闯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使教学体现“联系实际,深化概念,注重应用,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特色。 作者:武丹 周丽艳 赵艳红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篇2 工程材料是各工程类专业尤其是材料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也是类机械专业知识实践的基础课程。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拓宽机械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其综合科学素质。所以如何建设好该门课程,对其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影响很大。工程材料课程主要介绍实际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尤其是钢、铁等金属材料,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区别、认识各材料的基本性能和热处理工艺,并能够灵活选材[1]的能力。但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发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得知识较慢、课堂氛围沉闷,究其原因是由本门课程的特点决定的。传统的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体系将材料类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工程材料学知识进行缩减,所用教材和实际教学内容却又强调材料学的理论性与系统性,而忽视了非材料专业(如机械、能源、动力、化工等专业)学生材料相关知识基础薄弱的实际,在某些知识点方面,如晶体学、合金相图,对学生要求过高,耗费时间较长,却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未侧重强调在工程实践中合理选材、灵活取材的重要教学思想,未能突出工程材料学在其他学科中的交叉应用。结果就是很多非材料专业毕业生连常用材料的牌号与基本特性都没有掌握,因而灵活取材、选材,并选择正确的加工方法和制定工艺路线更是无从谈起。加之工程材料学本身教学内容广、概念多且较为抽象,学生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现有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工程材料对于非材料专业学生的教学需求,工程材料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次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工程材料的教学进行探讨。 1明确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械类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造加工的相关工作,合理正确地选取材料是从事此类工作的基础,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选材用材也成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材料工程师和机械设计工程师对于工程材料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不仅侧重点有差异,深度也不一样。机械工程师侧重于正确地选材、用材,合理选择加工方法并制定工艺路线。他们需要的是工程设计制造中相关材料知识的运用能力,相对于材料工程师来说,更加偏向于材料的实际应用。因此机械类专业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应符合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强调学以致用。因此,针对新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本次改革对工程材料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在满足所需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遵从“精简基础、突出重点、实用为度”的原则,将课程内容重组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在此部分删掉了不必要且较深入的理论内容(如晶面、晶向指数,复杂的位错结构理论),精简晶体学、相图以及热处理原理工艺等知识。第二部分为合理选材、用材知识。此部分为本课程的重点,应加强工程材料的实际应用内容,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验学时并减少纯理论课时。第三部分是工程材料的加工工艺,要求学生可以对所选材料采用合理的加工方法并制定出加工路线。 2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手段工程材料课程涉及的概念多、内容多,知识点抽象、知识面广,不仅有基本概念与原理,也有工程实践应用内容。目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即“知识传授型”教学,教师以课堂灌输为主,难以克服教学内容多而杂的难点,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本次改革选择以翻转课堂[2]为主要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手段创新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并充分结合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旨在实现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转移至课前完成,知识的内化则由原先课后做作业的活动转移至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很好地解决了工程材料学知识杂、繁、多的难点。 2.1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共同完成“教”和“学”的任务而采用的工作方法,“教”与“学”两种方法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本次课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综合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等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较于传统的“填鸭”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来陈述知识或分析问题,还需要引起学生的响应,利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高他们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工程材料的理论内容多、知识点抽象的特点,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恰当引入实际工程中的案例,由实际导出理论,就可以把知识简单化和具体化。如淬透性的概念易混淆且不易掌握,将其联系实际应用进行讲解,就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概念。 2.2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出了很多简便、有效的教学手段,而传统的“教师—黑板—教材”的教学方式再也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要求。通过引进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以及现场实物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效果进一步得到提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陈述性表达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了其对基本理论内容的理解[3]。案例教学法[4]即“围绕一定专业背景(在这里主要是工程材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境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实际的案例,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并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案例问题”。以机械设计中的减速器为例,减速器中的箱体、轴、齿轮等不同零件在不同工况下的使用性能要求不同,因而需要针对其不同失效形式进行合理选材,并确定加工路线。现场实物教学对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既是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查和体现,更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学习价值和学习方式的导航器[5]。传统的考核方式大多是“一卷定音”的期末考试模式,很多学生靠死记硬背也能通过考试,能否顺利通过课程考试也就成为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甚至是部分学生学习的动力。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不到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需要做出一些改革。为了能够真实地考核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本次改革采用了平时学习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测试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学生对应的成绩也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又细分为课程小论文、课堂讨论和平时作业成绩,这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成绩由实验与工程实践成绩组成,注重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试卷由教师自主命题,知识点覆盖全面,考核学生对工程材料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充分考虑到答案的多样性与多质性,鼓励不同的想法;既重视考试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再死记硬背以求通过考试。 4结语 通过机械工程材料的课程教学实践,从重视探究性、研究性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出发,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合理的设计,探讨得出了一套较为合适的教学体系。该体系以翻转课堂为主要教学模式,融合了启发式、讨论式、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并辅以信息化教学技术和多元的考核评价方式,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了教学实践。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实施,机械工程材料还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融入课程,与时俱进,使教学质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作者:孙红亮 杨康 朱德贵 邱慧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篇3 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明确,即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职业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作者从事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已有多年,在认真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工程材料这门课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工程材料课程的地位和特点 工程材料课程是机械及近机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阐述常用工程材料的成份、组织、性能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机器零件的设计、制造、使用和正确选材、合理用材提供必要的知识,同时它也是学习机械零件、机械设计及机械制造等课程不可缺少的先行必修课。工程材料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概念多、术语多,内容繁多、抽象,而且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不易掌握。机械类及近机械类专业开设的工程材料课程理论教学必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来确定本课程的教学体系。 二、整合教学内容,适应改革的需要 高职教育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加快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就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因此,对理论教学的课时数必然作大幅度的缩减。目前大多数学院工程材料课时数在32—42学时之间,而原学时总数在60左右。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两种走向,其一是独立设置,其二是与其它课程整合。目前该课程较多的是与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公差与配合等课程合并为机械基础这门课程。不管课程是独立设置,还是与其它课程合并,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均应以加强实际应用教学为出发点,保留本课程所要求开出的基本实验项目。新的教学基本要求在内容和安排上作了许多取舍和调整,所缩减的课时主要从理论授课方面加以调整,改革前后其课时对比分配见表1。 1.对基本理论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削枝强干,合理取舍。如对金属的晶体结构理论、二元合金相图等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大的内容,作了适当删减;再如金属在冷却时的相应机理部分过深,可适当降低理论深度,使之简浅易懂。同时精简了部分传统内容,如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及钢的淬透性研究,而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热处理方法的特点及应用。 2.随着材料工业的发展,对工程材料部分改变了以往金属材料一统天下的模式,在保留金属材料作为主要工程材料的前提下,强化非金属材料部分;同时结合新型材料如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结构材料的同时,增加了功能材料的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当代材料处理新工艺和材料科学的新发展。重点掌握工程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能、应用与加工工艺,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熟悉各类常用的结构工程材料的牌号、组织、性能和应用;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改性、硬化和表面处理技术的知识。 3.教学大纲的制定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以专业群体对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依据决定课程内容的舍取。我院机电、数控及电气控制专业,应适当减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内容,相对增加非金属材料的内容;对机制、模具专业,则重点强调模具用钢,阐述模具用钢的塑性变形及韧性的合理配合,以及模具热处理在延长模具使用寿命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深刻了解可通过热处理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潜力,以实现大幅度延长模具寿命的目的。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前面已经说过工程材料这门课程概念多,而且比较抽象,随着理论课时的压缩,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必须作相应的改革。 1.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采用电视录相、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而且还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材料应用环节等情景。加深了学生对材料组织、结构、性能的认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2.提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诱导学生开动脑筋,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互动。对于叙述性强的、内容较易的内容,应下放给学生自习,教师则在课上抽一定时间进行提问,这样既可保持知识的连续性,又可保证重点内容讲解所需要的学时数。 3.讲授过程中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力求做到“精讲”,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有关内容时,尽量结合一些工程实际和日常生活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容易理解。如在介绍钢的热处理时,以20钢制造轴类零件为例,说明进行热处理和不进行热处理,其材料在组织和性能上的差别,从而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进行热处理,知道热处理是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力、更合理、更节约地使用材料的有效途径。 4.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一般情况下工程材料课程开设三个实验,即金相组织观察、硬度测试、钢的热处理。经过调整将其重新安排成一个综合性实验,使知识整体化和系统化,大大地节约了教学时间。另外,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观摩,这样可以学到一些在课堂上讲不到和讲不清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先进的设备和先进工艺,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注重平时学习,改变考试方法。对机械类或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考查课程,原来只是在期末进行一次考卷答题作为最终学习成绩。由于本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学生往往对本课程感到枯燥、不好学,因此也不愿意学。学生在考前只是进行突击硬背,这样学习效果差。因此改变考试方法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对此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平时的学习,主要是实验、课堂提问、作业以及上课情况等都应纳入考核中来,尤其是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定,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注重平时对知识的学习、消化、掌握和积累。或者作一个综合训练题,如汽车、拖拉机齿轮,轴类等典型零件选材与工艺分析,将所学有关材料的性能、材料的选择及热处理工艺的选择、制定融合起来,让学生做一次很好的练习。 四、结束语 经过二轮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由消极学习转为积极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门课程的改革不仅要考虑本课程的特点,而且还必须考虑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衔接,同时还需要教与学之间的相互配合。 总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但是,只要我们在明确当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正确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践性、通用性和综合性,那么改革就能够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超梅.对高职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3,5(2):100-101. [2]谢春生.浅谈《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1999,13(5):79-81. 作者:艾小玲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公路施工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人才流动日趋活跃的今天,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结合公路施工企业的特点,简单分析了当前我国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人力资源的竞争。而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国有公路施工企业由于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留住和引进各种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人才氛围和领导的用人观念淡薄 人才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但有些公路施工企业的领导特别是具体项目负责人的人才观念淡薄,没有意识到吸引、稳定和用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用人机制死板,奖惩机制不健全,论资排辈现象严重,没有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一个充分的优厚空间,甚至有些领导把新分配的大学生当临时雇工一样使用,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僵化 企业仍以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依据,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人员的使用和控制上,忽视了对员工个性的尊重和潜能的开发,缺乏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员工被动的接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岗位评价、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各项职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三)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很多人事管理人员还只停留在整理档案、年终评定等这些程序化、公式化的工作上,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大多数人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已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四)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 随着近几年对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和社会化教育的普及,虽然员工总体素质偏低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与不足: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偏低;熟悉公路高速等高新、尖端技术的人才及会计、财务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普通型员工相对富余。各个层次人员都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企业人才的总体素质令人担忧。 (五)企业的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企业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人才外流的现象也日益严重。这些流失的专业人才一般是在工作岗位上工作2-3年的大学毕业生,有的甚至是有着丰富施工经验的项目经理、总工程师等管理人才,这些人才经过单位的培养和锻炼,熟悉工作程序,掌握了工作技能,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了独立工作能力。这些人才的流失使企业陷入了一边缺人,一边又流失人才的窘境,也给企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软硬件支持,笔者认为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要加强宣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使其转变思想,彻底摒弃传统人力管理重物不重人的陈旧模式,建立一种以人为本、唯才是用、充分发掘人才潜能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迅速转移到人力资源的战略职能上来。 (二)建立健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通过制定和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组成、分布等信息进行全面综合的收集和整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分类,确定出待开发、待培养的以及急需引进的人才,并制定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体系,注意及时收集对分散于各工程项目部人员的评价信息,建立起流畅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网路,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企业选择、培养、使用人才提供依据。 (三)加大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1、企业应该合理的配置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同时加强队伍的内部建设,要树立“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用才理念,积极倡导“能者上、庸者让”的竞争用才机制,进一步完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机制留人”的各项制度,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 2、对于一些重要岗位和特殊专业人才,要通过主动加强与高等院校联系、拓宽社会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实行多种优惠政策等形式,吸引企业急需的人才加盟企业。 3、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应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多方面了解企业功能、施工生产、企业文化等,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获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 (四)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注重职工职业生涯规划 公路施工企业要转变那种重使用、轻培训的做法,将对员工的培训贯穿到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路子,对员工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同时,鼓励员工参加各类资格考试,对获得资格证书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奖励,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建立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 1、薪酬激励。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股权等方式,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 2、精神激励。企业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增加对员工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系与体贴等,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 3、事业激励。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其提升在专业领域的成就、名声、荣誉和地位。 4、企业文化激励。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在企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打造良好的环境。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试论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策略探讨 论文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策略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公路施工企业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本身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隐藏的问题。文章分析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国家对基础建设的力度加大,公路工程的建设规模和数量急剧增长。而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暴露了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弊端和问题,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 1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公路施工作为一种特定的人工构造物,其生产上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组织上的专门化和协作化与一般工业生产基本相符,但在人力资源方面有着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 ①人员专业性要求较高。公路施工企业是以技术管理和技术实施为主的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较高。在施工阶段,单位工程繁多,工序复杂,各单位工程的作业内容差异很大。在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要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对项目进行控制和管理,稍有不慎,则会影响项目质量和工程进度。②人员构成复杂。就大多数施工单位而言,其人员构成中,既有学历低但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也有知识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设计人员,还有引进的专家型管理人员。这些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员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价值目标,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也造成了公路施工企业人员的复杂性。③施工人员流动性强。公路施工企业不像普通企业那样有固定的生产场地和生产部门。施工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的实施者,具体的组织机构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变化而变化。通常根据某个工程项目的规模、技术要求、地域情况等具体情况构建相应的项目管理机构。当项目结束,人员组成又要根据下个工程进行新的调整。而另一方面,同一个工程项目中,工人也能在一个工程项目的不同部位、工地现场范围内各个施工对象以及不同工地和建设地区间辗转流动。④人力资源信息收集困难。由于施工行业本身的特点,使得工程项目布局分散。施工地往往处在偏僻的山区、野外,信息传输网络建设较差,使得各种人力资源的信息难以及时传递汇总,这样收集到的信息也有着很大的滞后性,对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管理思想陈旧 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水平上,没有上升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等管理层次上。对员工的管理属于“安置、控制”的范围,而不是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认识“劳动关系管理”。把人力资源部门当作仅仅处理“考勤、档案管理”等工作的事务性部门,并由专业化水平不高的人员担任。 2.2人才体系不够完善 ①人才招聘存在误区。在引进人才时不能根据自身岗位要求招聘员工,缺乏科学的岗位分析和评价标准。在实际的招聘中,导致岗位要求与应聘候选者的实际情况多有偏颇。往往结果是费时费力的招聘,招来的员工差强人意,勉强聘用。②人才储备结构偏颇。公路施工企业的后备人才多属于土木、桥梁等与公路施工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充沛,而在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等专业人才却相对不足,在项目管理中,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更少。 2.3绩效考核浮于形式 ①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够合理。目前,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的绩效考核多数还停留在“德能勤绩”的考核阶段,考察工作结果、个人的工作能力、态度和考勤等。这种绩效考核模式使得指标缺乏针对性、没有明确的标准。在考核时无法突出重点所在,不能真正反映员工个人业绩,常常是“老好人”排在前面。②绩效考核缺乏透明。考核过程和结果仅有考核负责人和相关领导知晓,员工对自己的考核结果却毫不知情,或者对每项考核得分不甚明了,导致一些暗箱操作和有失公平的情况发生。 2.4激励机制不灵活 薪酬激励是激励机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公路施工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数企业的薪酬制度属于岗位薪酬制,以岗定薪,岗变薪变。除非晋升或者员工行为没有明显过错,员工的工资水平则维持在固定状态。而有些企业又仅以专业技术作为晋升的标准,使得很多员工升职无望,造成离职、出勤不利等反面效果。另外,一些企业的福利较为同质化,无论管理层、技术层或者施工人员,享受的福利项目相差无几,不能满足员工的福利偏好。而公路施工野外作业较多,员工能享受到的精神激励也较少,无法有效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5人员培训效果不佳 ①重管理轻开发。由于公路施工企业中人员构成复杂的特点,使得企业人员构成上出现参差不齐的局面,素质不高的员工仍有许多。而一些企业由于担心人员流失或经济问题忽视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开发,使得工作效率低下,工程项目质量不高。②培训成本相对较高。公路施工地点的分散和施工人员的流动,给企业集中人员培训带来了一定困难。而野外环境作业,信息相对闭塞,减慢了员工接受新信息和新知识的速度,培训成本也会因异地的空间距离而大大增加。 3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3.1更新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也要随环境的变化保持动态更变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也要朝着促进企业发展的方向发展。企业应在“物的管理”更新的同时,也要更新“人的管理”的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人力资源部门也要从繁琐的传统事物工作中走出来,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3.2合理规划,建立健全人才体系 ①进行岗位分析,明确招聘标准。针对现有职位进行岗位分析,通过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整理出岗位的具体责任,资格条件等,制作出职位说明书。不仅能为以后的招聘提供依据,明确现有工作的要求和内容,使其更加合理化,而且能做到招聘到的员工与工作相适应,能岗匹配。②平衡员工队伍结构,建立员工数据库。对公路施工企业进行人才规划,有计划的平衡员工学历结构,着重储备符合公司中长期战略规划的专业人才。建立包含教育技能水平、职业兴趣、测评结果、工作经验、培训经历等信息的员工数据库,以便及时补充空缺岗位。 3.3优化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公正合理实施 ①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绩效考核方法,设计适合本企业的考核体系。例如360度绩效考核法、平衡计分卡法等。只有正确的考核与评价,才能为岗位调整,人员晋升提供公平的依据,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②避免绩效考核中的不公平现象。为防止企业的绩效考核浮于形式,信效度不佳,企业应遵循公平、量化的原则,制定规范的 绩效考核办法和流程,以员工的工作结果为考核对象,对事不对人,避免考核过程出现的晕轮效应,最大限度减少主观随意性。除公布量化指标和考核结果外,应设立考核仲裁制度,仲裁委员会有权改变考核结果,其仲裁结果具有最终效力。仲裁委员会成员由公司所有员工公开投票选举。整个考评过程要公开,公正,员工可以对每个环节提出异议,并对其他员工的考评进行监督,如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员工也可查阅自己三年内的绩效记录。 3.4创新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现人才价值 ①调整薪酬结构,向关键管理和特殊人才倾斜。建立以业绩和效益为基础的薪酬体制,对关键技术岗位倾斜,真实反映人才价值,减少人才流失率。在对公路施工企业中三类主要人员管理岗、技术岗和施工人员区分员工需求的基础上对薪资结构进行调整。增加施工类人员的固定工资比例,降低浮动工资比例;增加技术岗人员的浮动工资比例,降低固定工资比例;管理岗则按固定工资稍大于浮动工资的比例进行调整。施工类员工多为体力劳动者,对于货币工资的需求较为刚性,工资浮动比例不宜过高。而技术岗和管理岗为脑力劳动者,较高的浮动工资相比于施工人员,能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②工资设计要拉开差距,调动员工积极性。按岗位职责和技术能力拉开同一职级管理岗和技术岗差距。对于同一岗位的员工间,设计以技能水平为主的工资标准,充分调动员工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的积极性。③设置弹性福利。良好的福利保障是留住人才的基本措施。在法律规定的五险一金的基础上,设置弹性福利项目供员工选择,最大化的满足员工的福利偏好并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公路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导致员工特殊的福利需要。公司可在制定福利总成本上限后,设定福利可选项目。员工所选福利限额则根据员工的岗位级别、薪水、年资或家眷等因素来设定。 3.5改进培训系统,提高培训实效 ①开展教育培训规划。教育培训是联系个人进步和企业发展纽带的一种投资,关系到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企业的生存发展,对企业获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提升员工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公路施工企业应在分析自身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员工素质基础、学习发展的意愿,考虑企业资源、经济条件,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以满足企业和员工两方面的需求。②实行多形式、灵活的培训制度。为了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增大培训投入产出比例,在增加教育培训投入的同时,选择费用较低的培训形式。例如在培训教师的选择上,既可以与相关高校结合聘请专家讲课,也可以利用企业内部技术水平高的员工,对其他员工开展技能培训;为避免培训与工程进度冲突,企业可利用生产淡季、雨季或没有项目的时间进行培训;对关键人才和重点培养对象要定期送出去培训,及时更新知识;对工人鼓励参与学习多工种技能,培养多面手,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③设置培训评估体系。对培训过程中、培训结束时及培训后的行为改变、业绩提升予以检验和评估。其目的在于检验培训成效,对培训体系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反馈,改善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4 结语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信息时代,竞争范围在逐渐扩大。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经营,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明政无大小,皆以人为本”。毋庸置疑,人才的作用对于国家和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只有掌握了人力资源的优势,才会获得长远的发展保障。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在公路施工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的保障和根本推动力。因此,公路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从自身企业发展和管理的实际出发,做好人才的稳定、使用和管理工作,并根据企业目标和特征来合理选择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最大化地发挥人才作用,在确保公路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保障其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市场经济环境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而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增强公路施工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水平,必须将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方面,重视和逐步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长足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公路施工企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将其渗透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创新当中,有效协调企业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充分实现,同时也要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来提高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使其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稳步提升,更好地为公路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目前公路施工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储备不均衡的情况,因此在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公路施工企业在引进优秀人才时,必须首先要对岗位招聘的标准进行细化和完善,并对岗位职责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控,充分了解到员工组成结构以及岗位的实际需求,从而控制人才的引进,从而完善人才的引进,真正选拔合适的人才来充实公路施工企业的人才队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保障才尽其用,也能促使员工能够在恰当的岗位上发挥其自身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让广大员工感受到职业满足感,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能被有效激发出来。 2完善绩效考核薪酬制度 公路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绩效考核以及薪酬制度是重点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也关系到员工能否承担起自身职责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公路施工企业必须从长远发展出发,根据企业目前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制度中不适合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容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以免影响到员工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公路施工企业需要科学调整薪酬结构,在完善基础薪酬体制时,必须将业绩以及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并通过薪酬的设置来彰显人才价值。同时对于技术岗位的薪酬而言,必须要提高薪酬标准,因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资源,通过提高技术岗位薪酬标准的方式,能够大大降低人才流失问题,同时也能减少企业的人力损失。在薪酬制度的调整当中,需要适当拉开一定的距离,形成阶梯性的薪酬体系,同时也要根据岗位情况设立岗位奖励,鼓励员工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并发挥其自身价值。另一方面,公路施工企业要建立科学化和透明化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的过程以及结果必须公开透明,同时也需要将考核的标准以及过程结果公示在企业当中,并鼓励员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接受员工的普遍监督。在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当中,必须要有效避免不公平现象,避免影响员工工作热情,同时也要让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中,大大提高制度的透明性,也使得这一制度能够准确履行。 3重视建立员工价值体系 公路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将这一观念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并最终建立起完善的员工价值体系,号召广大员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发挥自我价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方针,并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并采用以人为本的民主化管理模式来提高员工忠诚度和满意度,建立坚强的精神统一战线。第二,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全面了解员工的个性和发展需求,并尽可能多的为员工创造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员工长远发展。第三,公路施工企业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以及员工发展的需要来确立员工的职业战略,在制定企业经营决策时也要发挥民主管理的优势,号召员工积极参与,拉近领导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增强员工间的信任感以及人际关系,大大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推动员工价值体系的建立。公路施工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将企业优秀的光荣传统和先进性的价值观念传达给全部员工,从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同时也能促进个体与群体文化的融入,进而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促进企业整体竞争水平的提高。 4加强对员工的开发培养 公路施工企业在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必须充分意识到有效的资源管理模式不仅要为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服务,更要重视人才自身价值的发挥,努力为广大员工提供培训和提升的机会与平台,并鼓励员工制定企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促进员工个人价值发挥的同时也能够让员工更积极地参与到企业建设与发展中来,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公路施工企业必须首先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了解,并根据企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实际来制定合理的员工开发和培训工作计划。公路施工企业要根据企业职能和责任来对员工开发和培训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一方面,施工企业必须将施工淡季的时间以及工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并在这些时间内对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展开培训工作,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以及优化施工水平的培训,对于技术岗位的工作人员就专业技术性问题以及技术指导的优化进行培训,并定期展开考核工作,努力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公路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内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着力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确保全局战略实施的能力。公路施工企业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能够让所有员工都有机会接受到于岗位相关的培训,也能够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从而建立企业员工培训开发的长效机制,提高员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广大员工能够在企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方志力 单位:贵州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的探讨 【摘 要】随着国际化的到来,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的发展,不仅要面对国内的压力,还要面对来自国际化的竞争。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不容忽视,公路施工企业想要在这样的竞争中生存或者是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摒弃原来不合理的资辈管理。建立全局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方法。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为企业培训优秀的技术团队,培训综合素质过硬的施工人员,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让施工企业在未来的公路施工企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公路施工;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分析 0 前言 随着我国GDP的迅速增加,国家在对公路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打造我国纵横的交通网络。通过他们的努力,特别是先前国企公路施工企业的付出,已经为我国建造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是,随着私营企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国有施工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造成了国企公路施工企业的严重缩水。国有公路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虽然私营企业同样有这样的缺点,但是相比国企的公路施工团队来说,他们显现不那么明显。所以,本文对我国公路建设中,公路施工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一点意见,供企业借鉴。 1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1 人员复杂,流动性强 作为公路建设的施工企业,因为没有固定的建设时间和地点,所以他们的工作都是流动性非常大的。施工企业因为项目、技术等要求不同,经常组建不同的管理机构。从而导致了人力资源过于分散,不好管理。其次,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组成非常复杂,有低学历的工人,也有专家型的技术人员,更有学历高的管理人才。所以,就造成了他们的观点不一,思想不一,也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复杂困难性。 1.2 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随着我国与国际市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我国公路施工企业,不仅仅要面临着同行的挑战,技术、人才和管理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时,他们还要面对国际施工企业的压力。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而在我国,目前因为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现有的人力资源与公路施工企业脱节,使得公路施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结构分散,施工人员素质较低,各机构之间职业定位模糊等情况十分普遍。再加上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对员工的不重视,薪酬太低,而导致人力资源无法为企业培训优秀的施工人员。从而造成公路施工企业管理层与操作层分离的情况。薪酬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企业无法留住一些优秀的人才。 1.3 资辈主义严重 一些企业,对于高层的管理人员不重视。往往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都是选择“经验主义”,都要有相关生产经验的人,来担任高层的管理,这样就违背了管理的定义。在公路企业中,往往都是有经验、工作时间长的人,通过论资辈的方式占据了管理的位置。从而造成企业管理层能力不达标,人力资源无法发挥正确的作用,从而无法正确地引导公司,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这样的现象,不仅会使得公路施工企业施工效率低下,施工质量存在各种问题。而且使一些真正有管理能力,有技术才华的人,得不到发挥的舞台,从而选择离开企业,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增加了公路施工企业的用工成本和施工成本。人才的流失,也导致一些先进技术的外泄,从而导致公路施工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 1.4 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 首先,专业人才分布不合理,在现代公路施工企业中,大多都缺乏一些熟悉公路建设的顶尖技术人才和管理财务方面的人才。缺乏技术人才,导致企业的管理方面没有规律、没有技术,使得公司成本上升或者公路建设质量低下;而缺乏财务人才,则使得公路施工企业在公路施工预算和成本核算方面,没有办法最大限度地为施工企业节约成本。其次,施工企业因为掌握新技术的人才缺乏,而中低技术的技术员,却占据了比较重的比重。他们的存在,不但没有有效地为公司节约成本、提高施工技术,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施工企业的发展。可以说,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施工企业的发展需求。再次,人才分布不合理。由于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大多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他们的建立也是分布在这些计划经济的重点城市。这样就使得公路施工方面人才的不均衡,有的企业人才缺乏,而有的则存在着浪费。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法真正做到人员的分配和优化。 2 公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应对对策 2.1 重视人才战略管理 企业未来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建立合理健全的人力资源部门,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使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替企业笼络各方面的人才。对于我国公路施工企业来说,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和高端的技术人才是急缺的。经验主义和资辈管理的错误,对于如今现代化的管理公路施工企业来说,已经不适合企业的发展了。他们的存在,将会进一步地阻碍公路施工企业的发展,从而面临淘汰的境地。 2.2 人力资源管理 公路企业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规范公路企业的各类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进行资源重组。通过依赖于人力资源部,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和重组,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让人力资源部代替公路企业对各部门的人才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摒弃一切能力不足的资辈管理成员,公路企业想要获得发展,绝对不能因为资辈和经验的因素,而置企业管理制度而不顾,这样会让员工心生不满,从而接着跟风,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2.3 加大企业人才管理力度 对企业高层人才,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部,进行合理地考核和甄选,选出符合公司现阶段发展管理水平的人才。加大公路施工企业施工人员技术的培训,组建一支技术过硬,拥有着先进技术的技术团队。对技术人员,进行资格考试的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证上岗。企业想要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管理,顶尖的技术也是企业将来能够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另一法宝。所以,一定要加强人力资源对企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力度。让企业的技术团队,能够获得更加良性的竞争和发展,不断地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让企业的技术人员,都充满着大胆创新的技术理念,向着更高层次提升自己。从而间接地提升公路施工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2.4 加大员工培训和活动开发 对于公路企业来说,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人力资源的存在,不仅需要为公司负责招聘各类合适的员工。并且在上岗前,要对员工进行素质培训,绝对要让员工的素质符合公司制订的要求。让员工有足够的责任心,保证施工质量,让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企业人力资源部,应当针对员工对公路企业的贡献度,制订各种相应的奖励策略,对于一些高级的技术型人才或者是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年底分红或者是股份,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来经营,从而让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做到以质量为第一,而且可以更好地杜绝浪费。让管理人才自觉地树立起管理的意识。 3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地发展,国家在道路的施工建设方面,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可是,在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导致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发展不健全,本文对我国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对的调整政策,希望能够让这些企业有所借鉴。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摘要】:当代社会,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各行各业都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技术、高素质、多面型、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施工企业不可或缺的竞争资本,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本行业争相抢夺的重要资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公路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0、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国际、国内公路施工市场的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并逐步演化为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地位日益凸显。目前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并逐步成为困扰每个同类企业的头等大事。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公路施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推进企业发展的一项长远而重要的紧迫任务。 1、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构成 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成分为三大类:施工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施工作业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包括建筑项目的管理者和监理人员,主要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管理、协调、监督和控制,是企业的主导力量,起到宏观调控和运筹的作用。施工技术人员包括建筑师、结构师、设备工程师等,主要负责施工项目技术设计、控制等,起到技术方面的指导、策划和研究的作用,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施工作业人员就是具体施工人员,主要负责建筑项目的具体建设实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也是具体管理、技术等方案和措施的落实者。三类员工虽然所处的职位不同、待遇也不同,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2、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欠完善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才引进未采取按岗招聘的原则。公路施工企业并没有对企业公司岗位设定评价标准。在人才引进方面具有明显滞后性,导致引进人才与岗位实现脱钩,员工未能切实发挥其效能。另一方面,企业人才储备结构不平衡。为了促进公路施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其重点引进了桥梁、土木工程等方面的人才,但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却相对来讲比较缺乏,导致人才储备结构整体不平衡。 2.2、管理观念陈旧、方式落后 目前,很多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甚至有的企业缺乏专业管理队伍,人力资源工作基本上还沿用传统老套的人事管理模式,主要完成员工的聘用、辞退、档案保管等事务性工作,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的咨询、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等工作提起重视。同时大多数的施工企业的管理者都喜欢“任人唯亲”,而不是谋求各岗位最需要以及最适合的管理人才。此外,分配方式多为平均分配,忽视绩效考核和多劳多得等激励机制的作用。员工的报酬与绩效存在脱节现象,彰显人才自身价值的分配机制仍未形成,企业员工易上难下、一业终身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善。 2.3、薪酬激励、绩效考核不灵活 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薪酬激励。从实际情况来看,公路施工企业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绝大多数企业一般是按照岗位薪酬的制度,来给工人发工资。如果企业员工晋升或者是遭到处分,其工资水平一般是固定的。但是有的公路施工企业将专业技术作为员工工资晋升的重要指标,导致很多职工在感觉到工资晋升没有希望的时候,就会选择离职,不利于公路施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的公路施工企业在绩效考核方面也不够科学。公路施工企业绩效考核还是将重点放在了“德、能、勤、绩”这几个方面,这一绩效考核的模式导致很多指标缺少一定的针对性,未给出确切的标准。在进行考核的时候也没有突出绩效重点,也无法显示员工的实际业绩。并且绩效考核也没有相应的透明机制,绩效考核的整个过程与结果也是让相关的领导或者负责人知道,而员工对自身的考核结果并不知情,使绩效考核失真。 2.4、缺乏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 从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看,由于职工自身能力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致使人才得不到施展,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虽然施工企业大力推行培训开发人才等一系列措施,但还是难以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制订人才开发战略,基本都是进行短期培训,这种仅局限于岗位的、没有长远规划的短期培训难以为企业做好人才储备,也达不到人才开发战略目的。 3、提升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3.1、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当前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也应该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作出一定的改变。公路施工企业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也应对企业的发展有利,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水平。此外,重视岗位分析,对岗位招聘标准进一步细化,对于员工队伍的实际结构展开分析,创建员工数据库,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结构。 3.2、创建并完善系统、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加强培养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更好地得到制定、贯彻落实。抽调公路施工企业基层的管理单元——项目经理部内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设计、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同时重视并强化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2)打造卓越的执行力,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真正成为公路施工企业选择、培养、使用人才的依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对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分布、构成等信息进行综合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并且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由此确定出亟待引进的人才以及企业发展下一步待开发、培养的人才;同时,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分散于各工程项目经理部的人员评价信息及时收集汇总,建立流畅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网络,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体系。 3.3、建立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兑现体系 建立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兑现体系是做好企业的必然选择,针对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主要选择有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直接工资激励。企业可以把员工的工资与绩效挂钩,采取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以明确的经济利益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对个人的收入情况处于比较满意的状态,促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 弹性福利激励。公路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导致员工特殊的福利需要。公司可在制定福利总成本上限后,设定福利可选项目。员工所选福利限额则根据员工的岗位级别、薪水、年资或家眷等因素来设定。 精神层面激励。精神层面的激励包括企业对员工的尊重、理解、信任、关心、支持等,比如对优秀员工进行提拔、奖励,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对典型人物进行表彰,培育和塑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事业机制激励。积极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在专业领域内积极探索,创造有利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能够发挥所学,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位子”。 企业文化激励。通过企业文化激励,树立良好的企业价值观和正确的员工世界观,激励广大员工不断学习成长,不断自我完善,形成学习型个人和学习型组织。 3.4、做好员工的培训,合理规划员工职业规划 提高员工的整体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就是顺水推舟的事。为员工提供广泛而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一些基本的技能培训,也涉及到高层的管理培训,还有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开发的培训课程,以帮助员工成长。在不断的成长和进步中,员工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使整个企业呈现昂扬奋发、不可阻挡的态势。 4、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公路施工企业的竞争正在逐渐扩大。只有掌握了人力资源的核心优势,公路施工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调整结构,开拓创新,获得长远的发展保障。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根据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明确提出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才方面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构建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阐明了各个定量指标的具体定义、相应的计算公式以及评价方法和步骤。通过案例证明该评价体系能较好的反映当前水利工程管理的建设水平,评价方法是有效的和适用的。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水利现代化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1-2]。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走上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实现水利现代化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不仅是客观自然条件和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必然要求。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涉及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人才、发挥水利工程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很丰富。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和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对水利的要求以及水利自身的发展水平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及相应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根据对国家现代化、水利现代化进程及其经验的研究,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水利建设和近年来一些地区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可以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建立现代科学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才的现代化。 1.1 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根据新时期水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步伐,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3-5]。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主要内容。 1.2 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就是要建成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其实质是实现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6]。 1.3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改造和替代现有设备,改善水利管理条件;加强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监测自动化程度;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监测、预报和决策的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增加管理工作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 1.4 现代化的管理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根据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水利人才队伍,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 2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进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综合评价,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是基础。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指标比较多,有些指标相关性很强,有些指标虽然重要,但不易取得准确数据。本文采用常用的专家调研法,经过三轮咨询后,才形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了能够客观、准确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区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发展水平,在确定指标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7-10]: ① 指标体系要符合我国水利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 ② 指标体系要有系统性和协调性; ③ 指标体系要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④ 指标体系要考虑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两个方面; ⑤ 指标体系要体现社会管理和工程管理不同层次的要求; ⑥ 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导向性。 2.2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类别,每一个类别由两个层次构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见表1所示。 2.3 定量评价指标的内涵 ① 工程设施完好率。工程设施完好率是指水利工程中技术性能完好的设施数量占全部设施的百分率。即工程设施完好率=(技术性能完好设施数量/全部设施数量)×100%。 ② 观测设施完好率。观测设施完好率是指水利工程中设置的技术性能完好的观测设施数量占全部观测设施的百分率。即观测设施完好率=(技术性能完好的观测设施数量/全部观测设施数量)×100%。 ③ 工程设计能力达标率。工程设计能力达标率是指水利工程目前实际防御洪水能力(蓄水、泄水、输水)达到设计洪水(蓄水、泄水、输水)标准的百分率。即防御洪水能力达标率=实际防御洪水能力/设计洪水标准×100%。 ④ 保洁率。保洁率是指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持续保持洁净的水面和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率。即保洁率=(持续保持洁净的水面和土地面积/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总面积)×100%。 ⑤ 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是指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绿地总面积占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即绿化覆盖率=(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绿地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⑥ 水土流失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率是指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已经得到治理的水土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 ⑦ 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是指水质达标的认证水体及断面数量占全体认证水体及断面数量的百分率。 ⑧ 生态与环境用水保证率。在基本保证生活、生产用水的同时,要重视水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满足维护生态与环境用水的要求。预测的生态环境用水量,应包括维护河道、河口稳定和维持改善生态与环境的水量。生态与环境用水保证率=(1年中满足生态环境需水的天数/年总天数)×100%。 ⑨ 水管单位盈亏率。水管单位盈亏率可按下式进行计算。水管单位盈亏率=(水管单位盈亏额/综合经营总成本)×100%。 ⑩ 合理水费及其它规费征收率。合理水费征收率是指每年实际征收的水费额占每年按标准应征收水费额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合理水费征收率=(每年实际征收的水费额/每年应征收水费额)×100%。 11可开发土地资源利用率。可开发土地资源利用率是指已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占水管单位管理范围内可开发土地面积的百分率。 2.4 评价方法与步骤 对于定性指标,可分五级进行评价: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对应的分值为:(0.9~1.0),(0.8~0.9),(0.7~0.8),(0.6~0.7),0.0。至于定量指标,可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实际情况,测定各指标现状值。 ①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针对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水利工程,可对指标选择有所取舍。指标的权重确定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方法。 ② 确定定量指标的目标水平。目标水平值的确定是对定量指标进行评价的基础,并带有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价值取向的特征,兼具阶段性和地域性。因此,对定量指标确定目标水平值,是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③ 对二级指标进行评析、考核。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是具体的考核对象,对定性指标可根据其内涵进行考核以确定达到等级,对定量指标可根据其定义直接进行计算求得;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二级指标的实现程度。 ④ 对一级指标进行评析、考核。一级指标是根据下一级各指标(二级指标)的考核结果、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在此基础上,确定该一级指标的实现程度。 ⑤ 对系统总体进行评价。系统总体指标是根据下一级各指标(一级指标)的考核结果、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在此基础上,确定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程度。 3 案例分析 横山水库位于江苏宜兴市宜溧太华山区,是太湖流域溪河水系的拦蓄工程,是江苏省六大水库之一。水库于1958年动工兴建,1969年9月基本竣工,2001年10月至2004年4月实施除险加固,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水利旅游、水产养殖、山林种植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 2005年,横山水库管理处被批准为江苏省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3.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根据横山水库实际情况,初步拟定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评价指标,然后再根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设计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值。最后通过与江苏省内有关专家反复协商讨论,确定出横山水库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及权重体系。 3.2 管理水平综合评价 根据横山水库工程管理现状,对照各指标体系内涵和计算办法,计算出横山水库工程管理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为91%,见表2所示。 4 结语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对水利的要求以及水利自身的发展水平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及相应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现有关于水利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界定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是指水利工程管理理念的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以及管理人才的现代化。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构建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步骤,文章最后用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评价指标体系 【摘 要】对于关系我国广大群众的农业水利工程也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充分了解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含义,充分了解相关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方式以及管理人才的基础上遵循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来建立一套农业水利现代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期望能够为促进农业水利工程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如今,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是以现代突飞猛进的科技为技术支持,以提高防洪安保,对农业用水资源进行调度进行优化,保护水资源与水环境,提高农业经济利益以及实现生态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程。在农业不断发展以实现突破和经济现代化、农业水利现代化的强烈需求下,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能较好的满足这些需求,助于农业水利工程发挥其作用于效益。因此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对促进传统农业水利工程实现现代化这一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含义 要理解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含义应从其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机制、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体现、管理人才等方面入手。 1.1 管理理念 工业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肩负发展我国农业经济、保护水资源等方面的重大职责。农业水利现代管理理念应根据新时期农业水利工程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来调整,以实现传统农业水利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指导、努力实现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农业水利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 1.2 管理体制与机制 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来说,就是要求构建权责明晰就、责任切实落实的农业水利工程分层级管理体制。需要建立起科学管理、规范经营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构建一套与市场契合、专业实力强大的农业水利工程维修与养护体系;健全合理定制水价和有效计收水费的机制;建立对工程资金从投入到各个环节使用都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的监督机制。 1.3 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体现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投入资金引入新技术、新设备以实现现有设备的更新和改造,最终改善工业水利工程管理的条件;着重建设自动检测系统,实现监测自动化;结合IT技术推进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监测、预报和工程决策上实现现代化管理;积极主动进行管理创新,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最终促使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1.4 管理人才 推进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主体是人才。应根据农业水利工程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加大人才的培养,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来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水利人才大军,以为实现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及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综合的评价,必定依赖评价指标体系这必不可少的基础。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涉及的方面很多,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则,搭建合理的框架,采用适合的评价方法和步骤,并与适合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能够更为客观、准确且较为全面的反映和评价不同地区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应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遵循合规原则,即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我国水利现代化方面的要求和规范;遵循系统性和协调性原则,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各部分的指标之间应相互协调;遵循代表性和可比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能抓住本质,反映本质;遵循兼顾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的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对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进行管理后的成效进行衡量;遵循层次性原则,应反映社会管理和工程管理不同层次的要求;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被切实定性和定量化处理,并且计算不应太庞杂。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个层级的指标。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细化。对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而言,其包括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两个方面。定性评价指标中(1)管理体制合理性及先进性其下属的二级指标包括水管但单位分类定性准确性指数,管理与养护分离方案先进性与具体实施程度指数,管护经费落实、管理机制先进性指数;(2)管理规范度的一级指标下包括检查、检测制度完备、控制运用方案与操作制度和执行规范指数,预案完备指数,岗位责任制度完备指数,人才培育制度与激励制度的完备指数;(3)管理手段自动化程度及信息化水平这一级指标下包括管理信息化、工程安全监督检查和闸站工程自动化系统先进性、农业水情检测预报系统先进性等方面指数;(4)管理法治环境的优良等级这个一级指标下还包括管理权责划分完成、依法管理程度、检查人员素质培养力度、公众参与管理程度等方面的指数;(5)安全管理水平这个一级指标下还包括反事故预案、报告责任制度的完备指数一级责任落实程度指数。 另外,定量指标包括(1)工程设施完好度这个一级指标下包括设施完好率、设计能力达标率两个二级指标;(2)水环境保护水平的一级指标下包括环境保洁、绿化覆盖、水土流失治理、建筑物保洁指数等二级指标;(3)水管单位的经营绩效和水管单位的发展能力的一级指标下还分为费用收取、土地资源利用、经营项目盈亏比率等二级指标;(4)人力资源专业水平与人力资源队伍结构合理度这一一级指标下包括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比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结构、人数与职能相适应比率。 2.3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也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定性指标评价方法与定量指标评价方法。 在定性指标评价方法上,应结合农业水利工程管理实践与其现代化建设状况,根据定性指标的内涵,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给出的评价意见来确定等级。具体的等级遵循五级制及分值为:优(0.9-1.0)、良(0.8-0.9)、中(0.7-0.8)、合格(0.6-0.7)、不合格(0.4-0.59)。 在定量指标的评价方法上,还应根据具体指标对应的定义来进行计算现状值。计算出现状值后还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参照相关个科研成果来确定目标水平,或者通过汇总专家意见来确定目标水平。将目标水平做分母,指标现状值做分子,得出定性指标的具体实现程度。 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是分为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因此在计算出二级指标值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求其加权平均值,确定一级指标的实现程度,完成对一级指标的评价。 2.4 评价步骤 首先应结合具体类型和功能的农业水利工程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及权重水平;接着确定定量指标的目标水平;完成后再进行二级指标进行考核评析,当中的定量指标可以直接求出,定性指标应根据其内涵考核确定等级;第四步应根据二级指标的结果和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获得一级指标的实现程度,完成一级指标的考评;第五步应根据一级指标实现程度对该系统总体进行评价;最后应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做到好的地方指出不足的地方。 2.5 评价标准 具体的评价标准分为三个层级,初步实现对应的现代化评价标准是该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在90%以上,而基本实现层级对应的实现程度水平定在93%以上,全面实现层级对应的实现程度水平应达到95%以上。 3 小结 在我国实现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不少人开始更多的关注可持续发展。制定的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构建以上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明确各各环节工作的目标和检查落实的效果,这一体系今后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论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各种水利工程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利工程管理难度。因此,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管理质量,应当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评价。文章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些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措施,以期为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代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方法 水利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质量,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进行评价,并加强水工程信息化建设、推行水利可持续发展观、培养水利工程管理人才以及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概述 水利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当有必要对水利工程进行现代化管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也在不断发展,对水利的要求及相应标准也在不断变化。通过建设各种水利工程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是传统水利的作用。现代水利对优化水资源配置较为注重,并采科技手段和用现代化管理,在保证水利工程发挥基础作用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管理原则,采用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法制化以及社会化,创建一流的、先进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良性运行模式,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这是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要求。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进行综合评价,应当结合我国国情,科学地制定出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水利现代化水平。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客观、真实地反映水利现代化水平,在构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时,应当符合我国水利现代化的目标及要求,并对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建立的评价指标在具备可比性和代表性的同时,还应当具有层次性、系统性以及协调性,并满足社会管理和工程管理的要求。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主要由定性评价指标、定量评价指标以及综合评价指标组成。其中定性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完善的水资源配置网路体系、防洪减灾体系、水利发展机制、水管理保护体系,是否具备良好水环境与生态保护系统,是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指标。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防洪能力指数、水旱灾害损失率、农村用水比例系数、城市供水普及率、生产用水生产效率指数、水利信息化指数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率等相关指标。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综合评价包括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其中正向指标MDI=IOOI实际值/I标准值(I=1,2,3…n),逆向指标MDI=100I标准值/I实际值(I=1,2,3…n),采用等权评价模型来进行评价,即:SMD=∑MDI/n,其中SMD是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MDI中的MDi是第i项评价指标的实现程度,n是评价指标总个数。 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措施 水利工程管理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现代化管理:1.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可以采用先进科技来建设通信与网络、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以及数据库储存与服务等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2.推行水利可持续发展观。现目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行水利可持续发展观,根据我国水利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我国水利发展的新模式,推动我国水利可持续发展。3.加强水利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水利的不断发展,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为了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应当加强人才培养,制定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并不断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队伍,推动我国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优化水资源配置。进行水利工程现代管理时,应当注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水利工程的抗洪涝、抗干旱等基础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项水利工程不断增多,因此,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进行评价,并加强水工程信息化建设、推行水利可持续发展观、培养水利工程管理人才以及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摘 要: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是我国迈入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水利工程对于经济现代化、人才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以及安全现代化的管理要求都极为严格,因此,只有按照现代化管理的评价标准,达到评价的指标才能顺利建立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本文将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出发,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以及其建立标准进行客观的分析,以期能够获得对其更深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 前 言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对于制度、手段、人才以及经济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执行标准。该标准体系的顺利建设与应用能够为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提供有利的执行方针,其作用不仅仅关系到人民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有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对于满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必然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体系是我国当前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对于国家的建设、全民小康社会的进展都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其与国家的发展有着必然关联。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之一,对水资源的合理应用能够令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具时代性。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程度加深,水资源开始变得弥补珍贵。能否科学且有效的利用本国水资源环境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有效标准[1]。为了维护我国的尊严与地位,对该方面的发展与建设刻不容缓。 2 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 2.1 理念上的现代化管理 对于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而言,首先需要转变的即是管理理念。水利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下,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应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和完善在管理当中所遇到的问题[2]。合理的加快水利工程发展步伐,依照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对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进行调整,开展水利工程与自然相协调的共同性发展理念,将现代化的水利管理理念完全融入实际的工作当中去,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有利的思想保障。 2.2 人才上的现代化管理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建设同样离不开有关人才作为技术上的有力保障。相较于原始的水利工程而言,对于当前人才的管理要更加具有时代性。通过与市场经济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才进行绩效考核制度,选拔出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能够提供良性作用的专业型技术人才。水利部门也应重视对于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采取共需科目培训的方式对企业内部人才进行知识强化,以该种方法培养完全能够胜任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人员。利用按劳分配方式留住部门人才,提供其应有的技术价值与个人价值,为其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期获得更为优秀的管理与技术性人员[3]。 3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一个客观标准的评价,应建立完善的标准评价体系。该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设施的完好率、观测设施的完好率、工程的设计能力达标率以及保洁率四大方面,通过标准的计量方法对该类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做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在评价过程当中,应对所有内容进行分层次的概括,可以选取优秀、良好、中等以及差等的方式来进行性规范其标准,对于达标项目进行褒奖和督促,而未达标项目应严格要求其满足达标要求,以期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顺利转型。 3.2 对于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主要取决于水利工程建设当中的设施完好度以及对于环境的保护率,在各个项目方面要求其必须满足评价标准体系,确定评价体系当中的首要目标,建立其发展方向,对评价体系标准当中所包括的项目采取考核制度,将其标准化为一级、二级、三级等,通过不定期对该类项目进行考核的方式对分级进行升降,在确保其体系考核能够完全按照标准的情况下开展。以期促进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 4 结 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期,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能够促进该种情况的顺利进行。针对水利工程而言,其首先应满足现代化管理所具备的远见性、代表性和可比性。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标准控制,严格要求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方向与进程。而在人员、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上,应适应现代的社会主题,以人为本,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评价水利工程管理是否达到现代化的标杆。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心理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培养;学习数;兴趣;情景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现代课程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让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蟆⒆橹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应积极的创造教学情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直观教学,唤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本身比较枯燥,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要求较高,只凭用嘴巴叙述,不易理解,学生听起来也觉得无趣。如果利用教具,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问题变明了。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单纯画几个图形是不够形象的,应当充分利用教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一数,画一画,通过具体感知,是学生能够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这样就将课本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同样,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丽的三角形状的实物图,接着抽象成几何图形,并利用多媒体具有动画与声音的特点,一一出示三角形的三条边,出示的同时还伴有悦耳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练习时还让学生利用鼠标操作,在众多图形中找出三角形,找对了电脑会鼓励学生“你真棒”、“你了不起”等,这样利用美丽的图像、形象的动画和悦耳的声音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唤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不断地改变和充实自己的教法,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授课,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营造宽松的环境,注重学生交流等能够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求异、求新、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灵活的思维,便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精心设计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巧妙的练习安排还有助于学生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认知建构并将数学知识广泛的应用于生活实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单一、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式的练习,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倦感。相反,形式新颖、情节有趣的练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大受学生的喜欢,并能在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作用下,形成人人积极思考,人人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的积极学习的氛围。因此,教师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体验成功,激励学生的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在每一次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动、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结语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作为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 摘 要:新课改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注重知识传授并不能真正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也由于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大多数小学生都渐渐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要将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上日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兴趣;思维培养;一题多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加强“四基”教学的同时着眼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我更加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要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吸引力,还要采取多种教法,使用直观教具,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少批评多鼓励。 教学中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引起兴趣。教师首先要思考和理解教材中各部分事实与现象之间的线索与结合点,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化。比如,教学“时间单位”这一课时,我问:“同学们,你们多大年龄了?是不是每年都过一个生日呀?”孩子们回答:“是。”“但是淘气今年已满12岁了,只过3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你们谁知道他是哪天出生的?”同学们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接着我告诉同学,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就知道了。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了这一节课,得知淘气的生日是2月29日。 同时,还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用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例或者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特别是几何与图形教学中尤其需要。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启发学生观察三角形有三个内角并询问这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度?除引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动手实验外,还启发学生多动脑筋。有的学生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相加求和;有的学生做一个纸质三角形,用剪子剪下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还有的学生先画一个三角形,再仿造画出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等实验方法证明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180度。 二、重视逻辑思维兴趣的培养,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教师平时要注意抓好各项解题技能训练。 1.抓编题训练 (1)根据算式编写应用题。在学习有关行程问题类应用题后,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写具体的情境问题:比如(35+27)×4,240÷(20+40),教完已知两个数,求两个数差的应用题后学生根据算式21÷(8-5),540÷(5+4)编写应用题。 (2)看图,看数编写题;看条件,看问题编写题。结合学生见闻编写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我是题中人”以突破难点。 2.抓审题训练 审题是解题的起点和基础。审题时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对已知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都要有清晰了解,特别是对那些反映一定数量关系或暗示隐藏条件的词语要弄清它的含义。对于一些数量关系较复杂,易混淆的题要引导学生认真比较,逐渐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有理有据的思维方法,使条件和问题建立联系,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从解答一步应用题开始,就训练一条件为依据,以问题为思维方向,运用综合法、分析法等思考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3.抓一题多解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根据题意让学生进行多项思维,重视学生别出心裁,鼓励突破常规,提倡学生质疑讨论。例如,学习了“数学广角”后,进行复习时,有一道这样的题:小明在期中考试中,语文和数学一共考了168分,语文和英语一共170分,数学和英语一共178分。他的语文、数学、英语各考了多少分?学生读题以后,我首先把条件写在黑板上: 语文+数学=168 算式1 语文+英语=170 算式2 数学+英语=178 算式3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168+170+178=516分(即2个(数学+语文+英语)) 516除以2等于258(一个数学+语文+英语) 258-168=90(英语)258-170=88(数学)258-178=80(语文)或者算出一个由题中的条件求另外两个。 (2)算式2比算式1多了170-168=2分,这2分即是英语比数学多的。根据算式3求出英语和数学:(178-2)÷2=88(数学)88+2=90(英语)170-90=80(语文)同理:算式3比算式2多了8分,即是数学比语文多的,同样由算式,1求出语文和数学。 (3)算式1和算式2运算之后相加得出:2个语文+数学+英语=168+170=338,减去算式3得出:语文338-178=160,160÷2=80求出语文、英语和数学就好了。 总之,解决问题时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突破认识的单一方向为多种思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实践可知:只要善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探讨 摘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在于以兴趣激发动机,促进思维和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至获得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培养;兴趣;方法 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相反,学习若没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更不会有惊奇和喜悦,这种学习是枯燥难熬的、沉重的苦差。教师要善于诱导、激发、表扬和鼓励学生,培养其良好的、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就是给学生找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若被调动起来,思维就活跃了,探究知识就轻松了。就不是只停留在老师包讲、学生包练的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模式中,而是使学生得到相应发展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处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良好的榜样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着,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兴趣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乃至穿着无不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必须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展现给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优秀素质,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敏锐的数学智慧与学识,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日常教学把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人类道德的崇尚以及对美由衷的赞叹。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才会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进行认识性的学习,也进行感情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好,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师生关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灵活多变,保持新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新鲜感,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求知欲。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学会这几种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了。所以专门让学生动手简拼图形,观察剪拼成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使学习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不枯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蛭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识,已知与未知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造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如学习“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在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设疑:“是否个位数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呢?”然后请同学用“3、4、5”这三个数组成的书去验证、去探知、去发现。这样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三、优化课堂学习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如果能够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果转化教师角色,让学生来当老师是一种好方法,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时,边板书便提问:“你们仔细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学生:“是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师:“对,怎么加法,我们以前学过没有?”教师巡视,见学生睁着迷惑的双眼。生:“分母不能直接相加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同学们那么聪明,联系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开动脑筋想个办法,看谁想的最快,就让谁来当老师。”学生悄悄的笑,积极动脑相继举手。师再问:“有的同学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我们请他们来当老师,大家要仔细听,看他们的方法能不能解决问题,有没有道理。”生甲:“因为分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我想:要先通分,把两个分数的分母变成相同的。”生乙:“对!那就变成了刚学过的同分母相加了。“听完发言,许多学生就动手计算。师生一起研究,学生当小老师既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用多鼓励和多表扬来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厌学情绪。而应以“鼓励”为主,寻根问底,找出病源,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吃力、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碰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和鼓励,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对于这一类学生,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他们一有进步,教师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总之,要想让同学有兴趣,教师的教学就要有活力和乐趣,多一点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优化,教师得以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探析新课改下如何高效地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摘 要】数学是学生们学好其他理工类学科的基础和前提,在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新课改实行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帮助学生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一直是教师们在平时授课中讨论的一个热点的话题。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进入校园,真正开展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期,也是重要的奠基期。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们的学习保持高度的重视。努力地帮助学生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而能够帮助学生们有效提升学习成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地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其实本来并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足够的用心,同时也要掌握好的方式、方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笔者认为,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自主意识,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兴趣,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提供好的帮助,教师又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地提升自身的授课能力,为学生们良好数学学习兴趣的养成提供好的基础和前提。 一、将数学教学生活化 让学生们对数学知识产生足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种很好的助力学生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有效途径。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同时也在为生活提供便利和服务,为了更好地开展好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而言要集思广益,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寻找最适合学生们学习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打破以往数学教学中的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解脱出来,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更好地接轨。比如说,教师在让学生们认知基本的平面图形时,尽可能地想象一下生活中,哪些家用的器材或者是建筑物等应用了哪些图形,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引导学生们自觉地进行思考,同时,还能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更好地识记所学知识。将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及时地传达给学生们,便于他们更快地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当然,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不断地抛出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的话对于学生们更好地进行思考,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也便于学生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求知欲。 二、加强师生之间课堂教学互动,使得学生们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的氛围 鼓励学生们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也是一种很好地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的良好方式,最终也将大大地有助于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养成。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采取的往往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针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程度,教师并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教师们往往将关键点放在如何更快速且高效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快速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要更加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将真正有助于当前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予以有效传承,对于那些不利于学生们学习的方法则予以取缔。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有效地互动,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展开探讨,也可以通过让学生们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建议的方式与学生寻找话题互动。教师的核心思想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多表现、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培养的是更加注重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些有能力的群体,而非传统应试教育下的知识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努力的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好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们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针对学生们的课堂表现,教师要保持充分的认可和尊重,对学生们要保持微笑和以赞美为主旨的教学评价原则,这对于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是一种有效地方式,当然,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加强师生之间探究性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针对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面评价,这对于学生们更加自觉地加强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养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策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地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锻炼。特别是在当前的背景下,教师要培养的是学生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加强针对学生们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们能够拥有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既可以给学生们的学习提供有效地教学资源,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学习知识和锻炼自己的机会。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每次发言站在多媒体扩音器前面,通过声音的清晰传递,锻炼学生们的自信心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们自主学习意识和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策略。 人生有涯而学无涯。在教师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其实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教师能够为学生们做到的就是不断地探索和求新,在充分地了解学生群体和扩充自身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努力地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便利,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和自学能力。当然,每一个人针对数学教学所持有的方式方法、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都是不同的。但是,无论教师所持有的方法再怎么多样化,所共同秉承的教育理念确是大同小异的。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怎样更好地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提供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当前阶段也是以后各个阶段的教学中需要深思的一个共同话题。当然,只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益处,都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够看到大家有更多精彩的教学方法,在此分享,也希望大家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变得越来越高效。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探析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摘 要】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措施必然面临着改革的抉择,然而如何更为有效地寻找到更适合新环境下小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如何更好地培养起学生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地方。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生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新策略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学理性,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数学学科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主要课程之一。学好数学课程可以更好地为日后的日常生活服务,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好初高中阶段面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帮助学生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然而,真正立足于数学教学这个事件上来讲,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往往又是最为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旦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这将大大地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被动性,反而会有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去,继而努力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当然,如何更为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学好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性教学模式,营造欢乐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以传授知识为最重要的课程任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反而比较少,如果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继续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将于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要培养的是更加注重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化教学的方式,将单一性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性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努力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助于教师的课程教学,也将大大地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比如说,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与学生之间进行有针对性地探讨,也可以让学生们针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我们努力的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是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考虑,在相对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维系下学生往往会更愿意与我们交流和沟通,这样的情境下我们就能够知道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实际诉求,在与学生搞好关系的前提下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产生。当然,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也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优质的指导,除了要提升我们自身的教学技能之外,我们还需要努力地营造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能够在一种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开展数学课程学习对于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自主性的养成和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比较有用的策略。 第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方式,及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这种方式对于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各地院校纷纷针对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案,作为教师而言我们也需要让我们的教学方式能够及时地做到与时俱进,能够将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才是我们对学生们最负责的表现。而在众多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极大地便捷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使得教师们从繁重的备课压力中解放出来,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之间展开课程互动与交流。 此外,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课程教学的形式,能够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们以更高效的方式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且更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说,在几何图形的认知这一节课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PPT的形式呈现出很多生活中的实用工具,可以将很多图形的设计过程以图形的方式按步骤呈现在同学眼前,使得学生们能够更直观的观察到图形的制作过程。而且,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现在电脑几乎家家具备,因此为了更好地给学生们提供锻炼的机会,我们可以授课过程中给学生们安排一定的家庭作业,在班级内部建立QQ群,让学生们通过回家观看幻灯片的形式提前预习课文,由学生家长负责监督,在真正的上课过程中让学生们能够带着问题参与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样对于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将会更有帮助,长此以往也有助于学生们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三,寓教于乐,将小学数学教学尽可能地生活化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在参与游戏或者是其他娱乐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学科知识,这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比较有效的策略。其实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内部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一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对自己班级学生最了解的始终是教师自己,哪种方式更能够受到学生们的喜欢和接受教师心中也是有自己的认知的。 在笔者看来,寓教于乐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比较严肃的氛围,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通过背诵口诀或者是做游戏的方式来学习课程内容或许对于学生们来讲更受欢迎一些。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作为教师而言我们要担当起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们能够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自觉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比较开发性质的教学形式反而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锻炼,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来讲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努力地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知识这件事情产生一定的兴趣是我们在这一阶段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做到在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及时寻找更有助于学生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在不断地探索和经验的总结中寻找好的方法,努力帮助学生在兴趣产生的基础上更高效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也是我们需要为学生们做到的一些基本的指导需要。以上几点仅仅是笔者个人的几点观点,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有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共享。其实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只要足够用心,一定可以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中医药毕业论文:高职高专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研究 1国内就业质量研究概述 对于就业质量内容的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是在微观层面上开展研究,注重毕业生的个人感受。张桂宁[2]认为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就业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8个方面: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工作安全、尊严、福利、培训可能性、平等参与、晋升机会等;李军峰[3]指出就业质量的内涵分为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稳定与安全、个人尊重、健康与福利、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劳资关系、机会平等9个层次;陈韶[4]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毕业生最需要考虑的指标选择中,从多到少依次是发展空间、薪酬水平、专业对口、事业成就感、行业、职业升迁、工作氛围、个人幸福感等。 2高职高专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特征 与高职高专其它专业相比,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如下特征:一是执业资格转入制度,要从事相关工作必须要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二是就业质量显现的时间滞后性较其它专业要长;三是肩负着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使命,只有具备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 3构建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1就业率 就业率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需求越大则毕业生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就越多。从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可知,需求越大、供给越少,则价格越高,同样的对于毕业生的需求也是如此,就业机会越多则毕业生可获得的报酬或收入就越高。 3.2就业对口率 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等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专业性较强,只有提高就业对口率,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中医药类毕业生的专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3薪酬福利 薪酬福利包括工资收入、企业基本福利和企业补充福利三个部分。其中工资收入和企业基本福利是维持员工生活和改善生活状况的基本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 3.4职业发展前景 职业发展前景包含行业发展趋势和晋升机会两个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医药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为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其次,晋升机会也是分析职业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单位能否为毕业生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一个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来实现自我价值是高就业质量的体现。 3.5执业资格证 中医药行业实行执业资格转入制度,因此,执业资格证的获取情况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3.6满意度 满意度包括个人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三个方面。在三个方面中个人满意度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是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主观感受,与个人定位及职业生涯规划息息相关。广义上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表明毕业生的工作效率较高,但是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满意度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性,真正的高质量就业应该要实现个人与就业单位的双赢。某一就业岗位或职业能得到更高的社会认可和更多人的尊重,本身就体现着较高的就业质量。 3.7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包括工作稳定性、工作强度、人际关系、硬件条件等方面。员工置身于一定的工作环境中,其行为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能使员工积极投入工作,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同时,工作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主观判断。 3.8区域中医药文化 文化是指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内会形成一个主流文化和无数的亚文化,中医药文化在该区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与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4结束语 高职高专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且其会随着社会环境及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性,研究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在于更好的指导人才培养过程,将就业质量融入人才培养工作之中,更好的促进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杨麒 周月倾 单位:云南省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系 中医药毕业论文: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1单位性质流向 根据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2012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蓝本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共有2687人签订了正式就业协议。以上统计数据显示,蓝本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以企业为主,由于学历层次和专业的限制,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数量较少;接收毕业生的单位分布于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和健康产业,其中以医药企业为主。 2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分析 2.1各专业协议就业情况分析通过对蓝本学校近三年专业就业情况分析,药相关专业就业率要高于其他专业,其中医药营销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100%,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为蓝本学校2009年招生的新专业,其就业率也达到了100%。在专业对口率方面,各专业总体对口率均超过80%,相比较其他非医疗类专业,调查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 2.2各专业灵活就业情况分析灵活就业是指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包括自由职业和其他灵活就业两种方式。[2]一般而言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普遍不高,也相对不太稳定,蓝本学校近三届各专业灵活就业率依然较高,均超过50%,其中护理、药学、医药营销、针灸推拿、中药学五专业的灵活就业率更是超过70%,灵活就业率高直接导致毕业生毕业后离职率较高。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以中医学、针灸推拿为代表的医疗类专业总体灵活就业率较高,这与目前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较高有直接关系,毕业生到公立医疗单位就业机会较少,大量毕业生在众多私营医疗单位之间徘徊,由于不愿意受到劳动合同的束缚,导致大量医疗类毕业生以灵活就业方式就业。众所周知,这种就业方式不是一种良性的就业,我们一方面希望有关人力资源部门加强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帮;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法制观念的教育,从维护劳动者利益的角度,引导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协议。[3] 2.3各专业毕业生创业情况通过对三届毕业生跟踪调查,蓝本学校有25名毕业生以自主创业方式就业,其中有3名学生在校期间创业,11名学生毕业后当年创业。在创业单位中,理疗诊所、药店和小型医药营销公司等单位9家,家政服务公司一家,其他以小商品经营商铺为主。分析可以看出,受专业影像,中医药高职学生创业相对比一般职业院校学生较少,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先就业而不是创业。 白冰通过对蓝本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笔者对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结合蓝本学校就业工作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就业指导思路: (1)继续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深刻领会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等一系列新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毕业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继续拓展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校内就业市场;二是努力拓展省内外就业市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三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四是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广泛交流,积极依托实习、见习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市场;五是加强与校友的沟通和联系,充分调动校友资源;六是联系管理规范、适合学生就业的高质量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4] (3)响应国家创业政策,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创业人数进一步增加。 (4)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5)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鼓励学生积极应征入伍。 (6)关注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困难群体毕业生顺利就业。 (7)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人人关心就业”的舆论宣传工作。 作者:白冰唐珺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药毕业论文:中医药院校构建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探讨 摘 要 毕业实习是中医药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转入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本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医药技术人才。①②本文以当前毕业实习管理中存在的管理症结为突破口,通过强化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探讨并建立一种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期能有利于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中医药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毕业实习 质量监控 信息反馈 人才培养 毕业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上社会的预演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学校、 教师和学生都应非常重视这个教学环节。本文通过分析毕业实习存在的管理症结,就如何建立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为切入点,阐述了建立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从管理模式、信息反馈方式、毕业实习质量评价、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对如何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进行了探讨。 1 毕业实习存在的管理症结 我省是教育大省,有120余所高校,在校生约109万人,由于在校生的校园环境较单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容易把握,学生管理工作也因此相对容易开展。但到了学生实习期间,大部分学生离开校园进入其他实习单位,成为“半社会人”,管理上的“真空”现象让部分学生思想上出现松懈,在生活和工作上相对散乱,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近几年国内外研究发现,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社会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使得学生感到就业的压力以及前途的迷茫,激发了考研的决心,而就业、考研与毕业实习在时间上的重叠度高,引发了学生们在三者时间分配上的矛盾。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毕业实习这一动态教学环节出现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环节的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大幅下降,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就业竞争力的增强。③④ 2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如何应对当前形势下的毕业实习管理,_保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如何协调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考研的矛盾,是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的管理工作模式思路过程,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需求的过程,而体系的构建也有有助于学校对实习生的监控管理,可进一步的加快、满足社会和教育的需求。因此,建立合理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能够有效解决毕业实习中的管理症结,是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同时,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提供大量反馈信息,为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的调节、控制和决策依据。因此,加强中医药院校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且科学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 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构建策略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促进毕业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最终目的,以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基地为主要对象。在体系构建思路中,我们首先必须理清他们各自对体系的需求、理清社会和教育对体系的需求。初步考虑可以从管理模式、信息反馈方式、毕业实习质量评价和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满足各方面需求。⑤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3.1 管理模式 按照三层次、三阶段进行实施管理。 三层次:学校管理部门、各实习辅导部门和老师、各实习学生小组。 (1)学校管理部门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与实际情况,统一部署实习任务,制定切实有效的实习方案。 (2)各实习辅导部门和老师通过充分学习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制定的实习方案,进一步对实习内容进行组织与安排。 (3)各实习学生小组通过认真学习实习内容,并且根据实习内容的指示,认真完成具体的实习任务。 三阶段:实习前、实习期、实习结束。 (1)实习前:学院开展实习动员活动,并进行实习前学生心态的调查,适时地调整实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加强实习管理质量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毕业学生实习的效果。 (2)实习期:打破传统的实习模式,将实习期分散分配。将实习期前段时间安排给学生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培训或其他与毕业实习相关的培训工作,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考研与到外单位实习的时间冲突矛盾。此外,在校内进行毕业实习有关知识培训的同时,学院相关管理部门能够进一步对毕业实习任务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实习期的后一部分做好准备工作。学生也能够在前段时间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以此来更好地进入之后的实习阶段。 (3)实习结束: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实习结果进行总结,规范实习后的学生论文答辩等流程。同时,及时总结,找出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下年实习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经过以上过程实施,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规范的管理流程。 3.2 信息反馈方式 各种渠道或信息源反映的与实习方面有关的问题、建议、改革思路和现状能够及时地反应出学院整体教学工作的质量状态。 学院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地收集有关信息,并且根据毕业实习生的跟踪调查结果呈现的信息,及时调整实习方针与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校各个部门、相关教师、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实习基地的各个部门、学生家长等对象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明确分工、拓展渠道的效果。 同时,设立院主管教学领导信箱、教学办公室主任信箱、党支部书记信箱等相关领导信箱。公开相关职能部门的电话,使信息的收集更加简便、快捷、直接,更加有效地提高信息反馈的效率。 3.3 毕业实习质量评价 建立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学校、实习基地、教师、学生四个方面的相互评价及自我评价。 采用量化质量监控指标,按照对实习生的要求将实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种必须掌握的实习技能赋予一定的分值,并且要求在各科实习完成后必须达到一定的分值,对实习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 对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使其具体化和量化,具有可测量性,最终反映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能力、投入幅度、技术掌握熟练程度等,在此基础之上,对毕业实习生的实习过程进行量化的评分,以此评分作为毕业实习生实习考核的最终成绩。同时,对带教老师的工作情况在组织与管理方面进行思考,具体考虑带教老师工作过程是否到位、是否按时填写工作情况汇报、是否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等,从而形成一种规范化的建设模式。 3.4 制度保障 始终坚持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纳入文件,形成文件系统,制定相应的制度,并汇编成册。如《毕业实习应注意的事项》、《药学专业毕业实习流程》、《学校毕业实习管理及考核规范》、《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等,为及时发现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习质量和效果、体系的运行畅通提供保障。 4 展望 我校药学院每年毕业生高达800余人,其中药学专业的有200余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成功构建将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加快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能。同时,能极大的提高我校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并能进一步促M我校院系及学科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批新时代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此外,在省内乃至国内推广优质教学管理模式,构筑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可供其他院校借鉴,以进一步提升我校在国内知名度。 中医药毕业论文: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摘 要:本文希望通过对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目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提升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 毕业生 跨区域 就业意向 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而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区域差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所掌握的数据,不难发现,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区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是经济发达、生源较多的地区在编人员需求少,门槛高,但求职者人满为患,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另一方面,一些经济欠发达、生源较少的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医护人员需求量大,却很少有毕业生愿意选择去这些地方就业。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目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结合各区域对中医药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对策,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还可以给地方性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设置提供参考,提升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力,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进而提升就业质量。 “跨区域就业”是指劳动者到其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区域去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跨区越的分析单位可以是国家、省份、地区、县区或者是乡镇等,本文以县区为最小的分析单位,所指的跨区域就业是指毕业生到生源地所在市、县以外的其他区域就业的情况。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云南中医学院2015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共计发放4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51份,有效率为98%。调查对象覆盖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市场营销等14个专业。其中,男生128人,女生323人;云南省农村生源318人、城镇生源79人,外省农村生源26人、城镇生源28人;党员107人,非党员344人;独生子女95人,非独生子女356人;学习成绩排班级前50%有404人,50%以后的有47人;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有120人,偶尔参加的有297人,从不参加的有34人。 2 调查结果分析 王文波、宋琦等人在《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研究述评》中认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区域性流动产生关键影响”,“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本文以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做参考,其中个人因素主要以性别、政治面貌、是否是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和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情况作为参考,家庭因素主要以家庭人均年收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父亲的职业、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的社会关系为参考。 2.1 个人因素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影响 从毕业生的个人因素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目标很明确,同时,不同的个人因素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呈现出不同的影响特征。生源地市区或县区是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区域,50%左右的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在生源地市区或县区就业,其中40%以上的独生子女和经常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学生更倾向于在生源地市区就业,这与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生活环境以及对周边人际关系的熟悉程度考虑有关。从跨区域就业的区域选择看,所占比例较高的是学校所在地昆明,其中35%以上的独生子女和学习成绩在班级前5%的毕业生自我认同度更高,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而出于对自身在求职中竞争能力的考虑,仅有11.11%的学习成绩在班级50%的毕业生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其次是离家较近的县城,其中17.19%的男生和32.14%的学习成绩在班级50%以后的同学出于能顺利就业的考虑,愿意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县城就业,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所占比例在10%左右。而愿意选择到外省中小城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不到10%,愿意到外省大城市就业的比例不到5%,其中独生子女无人选择跨省就业,男生、学习成绩在班级50%以后以及从不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毕业生无人选择到外省大城市就业。 2.2 不同家庭(家人)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态度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来自不同家庭、家人对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的态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说,大部分家庭对于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持“一般支持”的态度。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40%以上的家人对于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持“一般支持”态度,其中出于家庭对求职成本和回报的考虑,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更加支持毕业生离开家乡到外地就业。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对于毕业生选择到外地就业时,53.62%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家庭表示“尊重毕业生个人的就业意愿”。从父亲的职业因素来看,35%左右的来自父亲在企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和公务员家庭的毕业生,较其他情况而言,家人更加尊重毕业生的个人意愿,同时,29.27%的来自父亲是自主创业的家庭非常支持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从生源地来看,较省内的毕业生而言,省外生源的毕业生其家人更加支持毕业生到新的环境去就业,占30%以上,而省内的家庭所占比例不到省外家庭的一半。从家庭社会关系来看,家庭社会关系较为广泛的家人可以利用家人在当地的社会关系网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帮助,因此25%以上的“社会关系较为广泛”的家庭不支持毕业生外出求职,25%以上的家庭社会关系一般和较少的家庭表示尊重毕业生个人的意愿。 2.3 阻碍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因素 阻碍您到生源地以外的其他城市就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36.14%的毕业生在选择是否跨区域就业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对家人的牵挂,可见,亲情仍然是90后毕业生较大的牵绊,“父母在,不远游”这一传统的思想观念对90后毕业生的影响依然很大。其次,因为来自家庭收入较低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考虑到就业的交通成本和住宿费用等经济问题,17.07%的毕业生认为其跨区域就业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就业成本高。同时,16.85%的毕业生认为对其他区域生活环境的不熟悉是他们选择跨区域就业最主要的阻碍因素。而没有熟人、单位是否有编制和工资待遇这几项因素的比例均在10%以内。只有7.76%的毕业生表示到生源地以外的其他城市就业毫无阻碍。 3 对策及建议 解决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实现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存在诸多困难和阻力,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方面。首先,针对这种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政府在继续推进完善目前的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的同时,还应该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打造政策“洼地”,构筑人才“高地”。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环境,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常年在基层工作的医护人员。保证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不仅引得进人才,还要留得住人才。其次,在人才输出方面,为了鼓励更多的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应继续加大对贫困生的求职补助,为贫困毕业生解决因为就业成本造成的跨区域就业障碍。政府应加大与其他省份区域的人才输出战略的构建,帮助毕业生搭建“走出去”的平台,为毕业生拓宽外出就业渠道。 第二,学校方面。首先,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专业建设,构建一张属于自己的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名片。其次,在进行招生时,学校应针对地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需求,适当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招生名额。同时,还应该多了解省内各区域以及省外各地对中医药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和行业准入情况。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提升人才质量。再次,为了更好地输出人才,学校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出省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到外面的医院岗位去了解和熟悉外省医院的需求,提前适应当地的环境。 第三,老师方面。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及时向学生就业信息,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传,让毕业生能结合自己的求职竞争能力来理性定位自己的求职目标。专业课教师更应该结合专业特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四,毕业生本人方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及早奠定自己的求职资本。同时转变就业观念,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竞争力,理性地定位自己的求职目标。 中医药毕业论文: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培育策略 【摘 要】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就业压力增大。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医院药剂科、制药厂、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毕业生从事药品销售。总体来看,药学类毕业生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 【关键词】药学;中医类;基层就业观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提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要求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近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本科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本科生想进公立大中型医院、研发机构越来越困难。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大力发展,面向基层就业已成为时代和市场的要求。[1] 1 我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 1.1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因无法获得我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及数据,通过与其他中医药院校的药学院沟通,了解到其他高校药学院的毕业生存在着相似的情况,本文主要以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近三年的就业状况为依据进行分析。 我院毕业生在不设区的市(县)以下基层就业的比例占1/3左右,2/3左右的同学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在基层岗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不足1/3。 1.2 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认知 2014年4月共向药学院本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286份,回收254份,有效问卷254份,回收有效问卷率88.81%,覆盖学院本科毕业生65.80%。问卷采取问答的形式进行,经过汇总整理后发现,影响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因素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前景、城市、薪资待遇。 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观的因素主要包括:51.20%的学生认为边远地区薪资水平较低、32.11%的学生认为职业发展前景不清晰、17.44%的学生认为户籍制度下后代的教育问题、14.56%的学生认为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9.01%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无法得到应用。 2 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困境及原因 2.1 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困境 我国中医药院校培养的药学类毕业生以中药方向为主,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的发展速度要明显落后于西医药,大中城市的医疗机构提供的中药方向的就业岗位明显偏少。随着中医药院校的不断发展,培养的毕业生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制药企业对中医院校的药学类人才需求量巨大,但是企业基本分布在城市郊区或者县级以下的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属于艰苦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根据2013年在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全省医疗卫生单位大型招聘会收集的信息显示,福建省的中医药院校药学类的供需比关系中,基层单位、基层岗位基本处于供不应求,大中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处于供大于求状态。 表1 福建省2014届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供需表 2.2 原因分析 我国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虽然比较乐观,但是专业对口率较低,基层就业率偏低,专业对口率反映社会对人才的利用效率。基层单位和基层岗位专业对口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吸引毕业生。其中可以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面来探寻原因。 2.2.1 毕业生基层就业观念较差 对基层就业的定位不够准确。大学生由于受到从众心理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在就业取向上常表现为“非大城市不去”和“非公务员不为”,需要大批毕业生去服务、去建设的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带几乎元人问津,每年的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则变成了千万就业大军拼抢厮杀的必经之路。但是,另一部分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中也不乏抱有“退而求其次”心态的人,他们或把基层就业当作一种镀金手段,以此获得公务员考试加分或其他有利就业政策的机会;或把基层就业作为权宜之计,认定基层就业只是自己最终就业的中转站,认为在基层待不久,服务期满就会离开。[2] 对基层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不了解。很多同学对医疗单位、制药企业等基层工作岗位缺乏深入了解,“制药企业从事的工作只需要初中文化就可以了”。一位在药厂实习的同学反映。据药厂反映,企业需要大学生在入职以后在多个工作岗位进行轮转,熟悉基层岗位的性质和内容后,才可以从事相关技术性较高的岗位或者管理岗位。毕业生和制药企业的这点分歧是比较明显的,毕业生刚踏入社会,生活压力较大,急需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2.2.2 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制药企业缺乏长期的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仪器设备普遍价格昂贵,担心毕业生在技术岗位上进行操作损坏仪器设备,没有将人才培养放在战略高度。毕业生到医药企业后,两三年内都需要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上工作,毕业生感觉不到自己和知识的价值,所以两年内的跳槽率偏高。通过信息传递,下一批次的应届毕业生到企业相关岗位工作的积极性出现下降。 3 培育毕业生基层就业观念的对策和建议 制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人才培养方案偏向于基础知识等理论方向,本科生的实验技能、实用性操作技术等方面较为缺乏。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实验经费没有相应提高,相关的实验室、实验器材无法跟上,课时也无法充足保证。在目前的现实状况下,只有积极培育毕业生的基层就业观念,通过鼓励、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激发学生的基层就业积极性,到企事业单位基层岗位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为我国的制药行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3.1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 国家和高校对基层就业的宣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表现在,在中部及其他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毕业生和家长仍抱持着非城市不去,铁饭碗,一次就业定终身、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等陈旧择业观,缺乏扎根基层和参与竞争、进行创业的意识和激情。这就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人才密度过大,就业困难,而基层人才匮乏的局面。另一方面表现在,毕业生和家长对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对国家相关基层就业的政策不了解。[3]通过宣传教育,培育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风险意识,培养大学生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的新风尚。在毕业季可以在学校的公共宣传栏、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大力进行基层就业宣传。通过树典型、学模范等活动推动宣传力度,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树立良好的基层就业观。 3.2 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国的中医药院校基本上属于本科院校,大部分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研发能力,研发能力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能牺牲主干课程。可以在保证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教学实践课,推动学生走出去,安排一定的课时到制药企业、医疗卫生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实验操作技能课适当增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3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多数高校是辅导员进行授课,缺乏专职的教师。辅导员本身的工作任务繁重,而且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没有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知识,导致授课缺乏针对性,偏重于理论方面的引导,授课效果不是很明显。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引入相关专业的校外专家和企业中高层管理层来校进行授课,校外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热情,效果良好。但是因为校外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授课无法融入教学体制内,存在无法形成长效机制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进行教学体制改革。 总体而言,我国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而且在基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技术能力也存在欠缺,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几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医药毕业论文:中医药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 【摘要】总结近三年广西中医药专业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并对研究生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及就业单位地域分布进行分析,提出要认清形势,加强对研究生政策引导,帮助中医药研究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把握政策和区域优势给中医药带来的机遇,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服务水平。高校要根据现代经济建设的需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培养质量,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全面知识和实际动手技能的高级复合人才。 【关键词】中医药;毕业研究生;就业分析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而当今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医疗体制中,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研究生,则面临更大的挑战。与以往的就业情况相比,广西中医学院硕士生的就业日趋紧张,为了把握当前及今后的就业态势,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现就我院近三年的硕士生就业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寻找有效对策。 一、近三年毕业研究生基本情况 我院2007届、2008届及2009届三年硕士毕业生共696人;毕业生专业分布为中医基础理论29人、中医临床基础33人、中医医史文献7人、中医内科学122人、中医骨伤科学75人、中医妇科学20人、中医儿科学21人、中医五官科学12人、针灸推拿学45人、中西医结合基础14人、中西医结合临床171人、药物分析学28人、药理学27人及中药学92人。基本情况见表1。 二、近三年研究生就业情况 (一)就业率 就业率统计时间为每年8月31日。近三年我院硕士生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三年就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5),见表2。 (二)专业分布 为便于了解研究生就读专业的就业情况,分别按基础、临床和药学统计就业率,其中基础学科专业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及中西医结合基础;临床学科专业有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专业有药物分析学、药理学及中药学。我院三年来研究生就读专业的就业情况见表3。 (三)就业单位地域分布三年来我院研究生90%以上在市级以上区域就业,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就业者达50%以上。三年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5),见表4。 三、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趋势分析 从2000年实施研究生扩招政策以来,我院硕士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我院研究生招生规模为30人,到2009年招生331人,十年间规模扩大了11倍。近三年来我院毕业研究生人数每年增幅分别为61.40%、23.34%及25.55%,迅猛增幅的中医药人力资源,使得硕士生就业难度逐年加大,与以往一次就业率100%相比,近三年的就业率相对降低,但近三年的就业率仍在9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年的就业率持平,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 (二)专业就业分析 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范围、培养的侧重点不同,社会对毕业研究生就读专业的需求有不同的倾向,临床学科专业的人才依然走俏,而社会对基础学科专业的需求相对少,造成基础学科专业研究生就业难的态势。我院近几年基础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率虽然与临床学科专业的就业率无差异,但从实际的就业状况看,到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毕竟是少数,多数还是考博继续深造为多,且他们报考博士的专业是以临床学科为主。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稳中有升,特别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药学人才比较青睐,而从事药品开发、研究的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高,相应地对学历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高,因此,药学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在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海洋药物资源,面向东南亚有利的地理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广西中药产业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因此,我院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具有较好的前景。 (三)就业地域分析 由于直辖市、省会城市在现代化程度、经济发展、生活条件及就业环境等方面较为完善,而在人才竞争中,研究生依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在地域选择上,首选直辖市、省会城市。表4显示,近几年来我院毕业研究生半数以上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就业,而县级及以下单位极少人问津,说明研究生的就业考虑比较现实。在目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是多元化的,有的是为了做学问,而相当多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改变生活境遇,因此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首选多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直辖市、省会城市及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待遇偏低和业务发展前途受限是影响医学研究生不愿意选择基层单位的主要原因。 四、思考与对策 (一)认清形势,加强政策引导 2010年将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学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将大大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在当今的医疗体制中,西医占着主导地位,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更显得严峻。然而,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中医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加之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给与了政策的扶持,多种现代卫生服务形式给中医药院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认清目前的形势,利于对中医药专业毕业研究生进行政策引导,帮助研究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把握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等给中医药带来的机遇,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培养质量 随着现代经济建设的需要,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符合实际需要,让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医疗、教学等工作,使研究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全面知识和实际动手技能的高级复合人才。 (三)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服务水平 毕业研究生就业难不仅仅是研究生择业观念与价值取向的问题,更多的是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结构的失衡与错位,同时还有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因素。作为研究生管理部门除了加强对毕业研究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外,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扩宽就业市场,收集就业信息,如加大宣传力度,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可信度高的就业信息,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利用导师自身在本行业中的各种优势,向一些用人单位推荐研究生;发挥校友资源优势,获取就业需求信息,推荐研究生就业。此外,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有良好服务态度的就业工作队伍,做好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努力使毕业研究生顺利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
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环节价值分析 【摘 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一伟大工程的过程中,法学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远程开放教育专业,其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环节内涵基础上,论述了实践教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教学模式 法学专业实践环节 一、树立正确的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理念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实践的意思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而“教学”则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总而言之,实践教学就是教师为使学生能够实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目的把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学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专业学习过程中理论课程的延续和拓展。 (二)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 1. 远程开放教育实践环节教学 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的教育形式下,其实践教学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实践教学,每个开放教育学员的专业背景、文化基础、自学能力以及年龄、职业、家务负担等方面情况不同,针对不同的学员必须因材施教,实现其实践环节教学,比如实习、实验和社会调查研究等等。 2. 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 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以实习和社会调查为主要内容的,为实现远程开放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实用性极强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有必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分析处理法律问题,更重要的是形成依法办事,用法律的眼光看待社会事务,在工作单位中有法律职业道德的观念。 二、实践教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司法实践能力 用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以具体案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为主体,用法学理论讨论分析案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习形式,给学生提供职业训练的平台,提升其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熟悉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经过实践教学后,远程教育法学专业的学生逐渐将一些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增强了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推动了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有利于远程教育师生之间交流互动 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包括案例教学法或叫做判例教学法,还包括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形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师生之间的问答,辩论,形成了师生之间的良性的交流互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积极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探索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判断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运用思维能力面对法律问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法律思维的形成,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就更有利于远程教育师生之间加深交流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三)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通过实践教学,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师跳出传统讲授式教学,作为组织者组织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引导学生主动用法律思维思考,对社会热点法律问题有所关注,这样也提高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的意识,不再故步自封,以平等的对话和积极的互动充实实践教学。 十八大以后随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改革的深化,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长期仍将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应当积极研究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以克服当前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法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浅谈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完善 【摘要】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应用远程教育手段已经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等成人应用型法律人才,对我国的法制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教育现实和学员实际状况的改变,确实也出现了一些不太适应现阶段法学教育发展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希望我国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法制建设。 【关键词】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模式 ,完善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的水平,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开放教育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模式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相比,无论是在教学手段还是教学技术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不同。该种教学模式对于较为有效率培养大量能够达到一定目标的大众性专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法律人才。 一、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培养模式的特征 (一)高度统一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采用集中辅导和巡教、巡考等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选修课可由地方电大或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但专科阶段已选的选修课,本科阶段不得重复选用。地方电大亦可根据培养目标及当地的需要自开选修课。法学专业80%的课程属于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法学本科阶段基本不涉及法学专业主干课程。 (二)多种形式的教学,面授学时大大缩短。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所开课程,一般面授学时不到普通高校面授学时的一半,其余学时由学员自学,以及网上导学和其他学习活动学时数构成。学员可以通过看电视录像,和教师在网上互动等方式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三)集中统一考试。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根据课程属性的不同,规定相应的命题权限。中央电大掌握统设课程的命题权限,省级电大掌握省开课程的命题权限。不管统设课成还是省开课程在每个学期期末都按照统一的时间和安排进行考试。 二、开放教育法学教育形势的变化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普通高校法学专业在校学生总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进一步趋紧。当前,绝大多数的法科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均十分严峻,学生一次就业签约率创历史最低,许多学生被迫走上了考研之路。法学专业之所以出现学生就业率屡创历史新低,最后被教育部定为招生黄牌专业,原因之一是因为高校扩招。法学专业的设置门槛并不算高。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许多原来没有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也纷纷开设法学专业,法学毕业生一时间大量激增,而导致供给大于需求。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比其他专业就业率低的另外一个核心原因则是法律职业的准入资格要求较高,将大多数毕业生拒之门外。使得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相对较少。 普通高校的法学毕业生相对过剩对于成人法学毕业生也会产生示范性的冲击效应,会对成人法学学员的职业期待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不能对这种冲击影响给予正确的应对,将直接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三、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 (一)面授到课率下滑。虽然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强调学员可以灵活的根据自己实际,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但是还是要求学员参加一定的面授学时。面授在法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本来面授学时就比较少,到课率还出现下滑,学员通过开放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就不太理想了。更有一些基层教学点,考虑到学员到课率下滑,干脆就更加减少面授学时,于是学员就更加不来,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面授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作为最早开设的开放教育试点专业之一,各类网络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学员本来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的,但是在实际中学员队这些网络资源的利用却是差强人意的,学员除对有关考试的资料比较关注外,其他资料并不是非常在意。 (三)期末考试压力较大。由于面授到课率较低,网络资源利用也差强人意,即使学员自己自习比较努力,其学习效果还是不理想。这直接使得学员通过期末考试的难度增加。学员留考几个学期都没有通过考试的情形也较多。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培养目标方面原因分析。普通高等院校扩招使得法学专业毕业生大量增加,不但填充了原来的缺口,而且产生较大的剩余。法学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竞争也是激烈、白热化。法学毕业生如果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精英化是其必然出路。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大众化的目标“留得住、用得上”与法学毕业生的精英化方向产生较大差距。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其就算认真学习,圆满达成各项目标,但是很难说他们毕业后就可以和普通高校精英化方向的毕业生抗衡。所以其目标上的无力感日益增强,学习的目标对他激励作用逐渐降低。从而到课率,网上学习积极性均降低了。 (二)教学方式方面原因分析。教学方法不适应法学专业课程的特点,是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原因。有些学员感觉学习不到东西导致对上课失去兴趣。较多的教学点因为面授课时较少,教师没有能够在面授学时内对课程作出有效的处理,使得学员能够得到该门课程所能给与的知识、技能上的满足,学员因而到课率有所降低。教学点因而顺势有砍掉相应的面授学时,使得学员就更学不到相应的知识技能,就更不来上课。这些教学点实际上放弃了对学员知识技能的满足,放弃了自己的义务。 五、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模式完善的探索 (一)重新确定培养目标。当前我们面临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在培养法学学生的思路上必须实现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思路的转变必然带动培养目标的改变。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该对毕业生的职业要求有所满足。毕业生的法律职业需求与学历提升的需求应该进一步结合起来。培养能够适应法律职业要求的,具有较高法学素养和相应技能的法学高级人才。毕业生就应该:第一,扎实地掌握基本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第二,清晰明了现行法律体系框架;第三,熟练地运用法律推理,依循法律逻辑,解决实际问题;第四,深入地进行价值考量,理性评判法律规则;第五,准确地分析案件事实,把握各种法律关系,合理地作出法律解释,准确地适用法律规则。毕业生毕业后,可以接轨国家司法考试及相关的资格考试。 (二)教学模式完善 1、以文字教材学习为主,采用灵活方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在学期开学前,辅导员必须把征订到的教科书及时发到学生手中,保证学生能按时拿到教材进行学习。在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文字教材的基础上,采取不同形式帮助学生搞好学习。对城市地区学生,主要采取网上师生交流的形式提供教学服务,包括网上讨论,网上答疑,利用电子邮件辅导,周末面授辅导等形式解决学生学习难题。对边远地区学生,为他们提供教学辅导录像,疑难问题解答录音,期末复习资料等多种媒体的学习资料,使学生有充足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在学习中仍有一些困难和问题时,又通过电话,信函辅导与答疑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大多数问题。剩余的少部份问题再由学生记下来,留在期末面授课中加以解决。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边远地区的学生也能较好地完成课程学习。 2、加强对学员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开放教育法学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和学生平时自主学习的质量有很大关系。有少数学生平时不主动学习,只等到期末面授再来学习,教科书一片空白无任何学习记录。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力度。比如可以要求学生的书上要有学习记录、每个学生必须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等。每个学生必须编制学习进度表,并按制定的计划进行学习。除此之外,每位学生都必须按导学上的要求按时按量地完成四次大作业,并按规定时间送交教师批改。学习记录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和形成性考核成绩紧密挂钩,直接影响课程学习的总成绩。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分别询问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进度,经常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 3、加强对学员移动学习、网上学习过程的监控。开放教育法学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同时也和其利用媒介学习的质量息息相关。要提高学员的学习质量,必须对网上学习过程进行有力的监控与引导。加强学员和老师的网上交流互动,使得其网上学习获得实效。比如说,一名网上导师长期辅导一个小组的网上学习模式,加大网上学习考核的力度等举措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网上案例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网上教学是开放教育突破传统课堂式教学模式的一大特色,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更是适合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在《国家赔偿法》课程的网上教学活动中,探索运用案例式教学,以期为今后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相关课程的网上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案例式教学;网上教学 1 研究背景 2010年7月,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1];要“办好开放大学”[2]。2012年6月21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文件,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同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和上海开放大学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在开放大学成立后,如何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内容,在充分发挥其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和构建适合开放大学发展方向的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是每一名远程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当前,国家开放大学正在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因此,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内涵建设,以实现开放大学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 2 关于案例教学法 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了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 of institution)。1870年,兰德尔担任了哈佛大学的法学院院长。在当时法律教育到了亟待改革的历史关头: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法因袭守旧,未能反映法学领域的最新成就,还有就是关于法律的案例和文献急剧增多,而美国法律界承认判例为法律的渊源之一。兰德尔指出,“法律条文的意义在几个世纪以来的案例中得以扩展。这种发展大体上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来追寻。” 在兰德尔的倡导下,哈佛大学法学院启动案例教学法以适应法学教育的发展需求。自那时此,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和不断发展。 3 网上案例教学模式是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必然选择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案例教学法逐渐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重视,高校和基础教育领域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日益深入。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在2001年开始招收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学员,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探索研究 “开放、动态”的法学专业教学模式。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目的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网上教学活动。在法学专业多门课程中,特别是通过《国家赔偿法》的教学实践,对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网上案例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 3.1 网络教学是开放教育的主要教学手段 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开放教育的网上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更加注重教师面授辅导与学生个人自学的结合,以及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导学、助学和自学的结合。教师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实时的案例讨论与辩论,也可进行通过保留案例讨论发言,进行非实时的交互,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见,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应当突出特色,重点在网上教学方面开展活动。 3.2 案例实践教学是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必然要求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单纯地进行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完全实现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教学目标。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学生部分来是来自与法律事务相关工作岗位,比如律师事务所、法院、公安部门等;有的是准备毕业以后投身到法律工作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对法律感兴趣,想通过学习扩充自己的法律知识。基于专业特点和生源特点,就要求学生在修完全部课程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满足处理较为复杂的法律事务的需要。从实践来看,在当代社会,“法学教育应当以能力、素质,特别是法律思维的培养为其宗旨,而不应以某些僵死的知识的传授为其宗旨。法学教育的真谛不仅仅在于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法律信息和培养学生的一般职业动手能力,而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法律思维”[3]。因此,仅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理论和法律条文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法律工作者还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运用法律和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各种法律事务。因此,在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学中,应当从培养学生法律技巧、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入手,通过对案例讨论、讲解和分析的教学环节,实现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教学目标。 3.3 网上案例教学是开放教育与法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契合点 自19世纪下半叶,哈佛大学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和不断发展。在开放教育中,为适应远程教学的特点,案例教学法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开展了网上案例实践教学——这是一种既能够发挥开放教育网络教学的特色,又能够满足法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 网上案例实践教学是一种现代实践教学模式,而非传统法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模式。传统实践教学是通常是由教师组织学生面对面的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或者组织学生利用半天或更长的时间进行参观学习,这些方式对于全日制的普通高校学生来将更为适合,而对于开放教育的成人学生来讲,受到家庭、生活、工作等因素的影响,操作起来相对困难。而网上案例实践教学则是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活动。 4 网上案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网上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实时的与非实时的两种。实时的网上实践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时间,在同一网络平台上进行交互。而非实时的网上实践教学则是通过网络平台保留发言的功能,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可以让其他学生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参与讨论,也可让参与过讨论的学生根据其他同学的发言而再次发言。实时的网上实践教学也可以延伸成为非实时的形式。对于完整的网上案例实践教学,它的教学流程可以通过下面。 4.1 网上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阶段 无论是单纯的网络教学还是面授辅导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情况,授课教师一般都要提前在网络平台或面授课堂上,给学生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网上案例讨论进行总动员。每次网上案例教学活动以1—2专题为宜,进行案例讨论。在每一个专题中,可以选取比较典型的2—3个案例,供学生讨论。提前一周时间,授课教师应当把即将讨论的案例上传到课程平台上,学生可以下载后,进行学习、查找相关资料,并提前准备回答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可以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学和准备。 4.2 网上案例教学的实施阶段 每次网上教学活动参与的学生数量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针对学生人数的多少,授课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组织案例教学。在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先让每一位学生进行发言,然后,归纳出几种不同的观点和问题焦点,供学生进行下一步的讨论。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2—3名学生进行重点发言,发言以后,其他学生可以提出不同见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的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他们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经过讨论阶段,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点评过程中,不宜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总结学生发言中的不同观点,指出其思维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做出综合评价,给他们一个参照点。 4.3 网上案例教学活动后的延续阶段 实时的网上实践教学结束后,课程平台仍然开放。对于已经参与网上教学活动的学生,可以就相关案例进行提问或者互相讨论,或者搜集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而对于那些没有参加实时教学活动的学生,他们也能够完整的看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内容,以供他们参与和学习。 5 网上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 5.1 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准的师资队伍是网上案例教学开展的关键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过程的起点,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4]因此,对于授课教师而言,一方面应当具备案例的筛查、选取能力。目前,可以参考借鉴的案例很多,但是真正适合案例教学的案例还需要授课教师进一步加以判断。另一方面,在网上案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还应当具有准备和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掌握学术动态,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能力,具有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新问题,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科学准确的的评价和指引。还有,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师必须注意到开放教育的有些学生入学时底子薄,有些学生则实践经验丰富的特殊情况,结合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案例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讨论和分析。因此,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师还有很多工作要在今后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挑战中完成。 5.2 学生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是网上案例教学开展的前提 学生是网上案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学生参与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每次教学活动的效果。在网上案例教学活动前,应到做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员工作,并指导他们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准备案例讨论并参与到网上活动中,踊跃发言。 5.3 完善的配套改革是网上案例教学开展的辅助环节 完整的教学环节应当以终结性考核为最后一个环节。课程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近几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对《国家赔偿法》等部分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变,由过去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案例分析题在整个试卷的比例逐渐加大,这一改革措施的实施旨在重点考核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样的转变,学生不必像过去那样背大量的概念、简答题和论述题,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平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学习的系统性,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以获得更好的成绩。 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总结性评估结束后的广播电视大学应当处于一种常态的发展。法学专业作为一种长线专业,应该重新反思其培养目标定位,探求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设想,以利于电大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大 开放教育 法学专业 培养目标定位 教学改革 探索 1 对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依照“试点项目”的专业规则设计,法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被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的水平,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1]。我们认为这一培养目标在试点初期和中期基本上是可行的,理由在于: (1)从法学专业生源的背景看,大部分从事公、检、法、司以及律师、公证等与法律相关工作,他们的社会工作阅历丰富,司法实践经验充实理解能力较强,所以学习的原动力较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高,集中教学实践环节易于开展,借助于“在岗实习”、“在岗法律实践”的便利,使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可以更好地有机结合。 (2)从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动机看,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是一致的,多数学生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张法学教育的本科文凭,而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法理知识层次,真正做到学用结合。 (3)从法学专业学生的年龄结构层次看,中年居多,他们能够深切体会到终身教育的理念,学习型社会的价值所在。 (4)由于“试点项目”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的推动和促进,电大系统全体教职工服务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和践行教学模式,树立了牢固的质量观,其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基本上能够实现的,制度的设计和结果差异较小。 但是随着全国电大“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的结束,开放教育步入正常运行管理阶段,我们认为重新反思和定位电大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充分考虑现有电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工作阅历。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参加电大法学专业学习的学生,80%以上的并非从事相关法律工作,随着“两院”学历达标的基本完成(实现了司法准入制度的统一接轨),即便是从事法律工作的也是刚刚步入门槛,加之年龄段的降低,其司法实践的经验也是少之又少。他们对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认识不足,这为原先设计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部分学员的学识水平与学历证书差距较大,“文凭缩水”成份较多,即所谓的“假的真文凭”。 其次,近期《法制日报》专版讨论中国的“法学教育路向何方”,中国的法学教育是走大众化之路还是精品教育之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2]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及法学院遍地开花,据统计全国有法学专业的高校达620所,在校生30万人。扩张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危险,即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离。依北大贺卫方教授所言“法学之人如过江之鲫,法律文凭贱如粪土。”另有学者以为“现在的法科毕业生多是次品。”目前中国的法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法学教育质量。[3]这对我们成人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值得借鉴和启迪的,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7年全国电大书记校长座谈会指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不仅仅是全日制本、专科教育的任务,同样也是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包括电大的主要任务。”[4]面对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反思和定位电大法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三,职业人教育理念的提出,需要我们反思电大法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国际上对人才观念的重新定位即“可雇佣性”,电大的法学教育应考虑应用性、实用性的法律人才,致力于职业法律人才的培养。对各地兴办的所谓的司法职业技术教育我们不敢苟同,尽管法律是一门技术,但不是仅靠学校教育直接培养出来的,因为与现行的就业制度难以接轨,无论如何最终进入法律职业的门槛都要经过国家司法考试。有人呼吁取消我国的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段教育的观点也值得我们电大人反思。 第四,作为法治社会中逐渐成熟和冷静的电大成人教育消费者,其对教育的需求的选择和挑剔,也使得我们要对现行电大法学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但是依照最新的专业规则来看依然未变。 2 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设想 2.1 专业规则设计应当合理 首先我们不主张成人学历教育的专业规则定位于培养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它仅仅属于一种补偿性教育,综合素质的教育只应该针对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在校生,已经步入社会的成人需要的是学历和弥补法律知识的不足,因而通识课和专业拓展课的模块的设置属于“水中花、镜中月”,不太现实。其次成人教育的学历要达到相当于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的水平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2.2 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围绕着重新定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各级电大和专业主持教师以及课程责任教师要充分理解加快和深化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教学改革是各级各类教育永恒的主题。”作为中国成人高校的排头兵,“要将中央电大建设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和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将省级电大建设成为当地的远程教育中心,将地市、县市电大建设成为当地的远程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中心。”[5]电大开放教育已经进入正常的管理运行阶段,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和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步伐。其次我们以为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 2.2.1 内容上的革新。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法学专业必须完成的14门主干课的要求,鉴于目前电大法学专业本科段学生的非法学专业比例越来越高的现状,应当强化补修课的力度和措施,严防补修课失控最终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的水平”的设计目标。同时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特别是在文字教材和媒体教材上要有创新,目前多数课程的教材与普通高校毫无差别,没有充分体现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开放教育的特色。电大外聘的教师较多[6],多数课程辅导教师的教学理念、方式仍停留在以面授辅导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我们正在尝试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教育校园博客圈,也是一种探求网上教学活动的方式。 2.2.2 模式上的创新。在总结性评估过程中,我校曾经总结和推行了“三个一”的教学模式应该值得肯定,但是中央电大在顺利通过总结性评估之后,应该针对各级电大的教学模式进行归纳和筛选,针对法学专业创制统一的教学模式。模式的设计应当立足于对法律职业人的教育培养,对象培养和目标定位,最终培养电大毕业生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路径。“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其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法学专业的课程在学习过程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操作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学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而且是一种职业训练。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纯法理的探讨,忽略了分析及其处理实际法律案件和纠纷的能力培养。” “我们认为在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递进式教学模式”和“案例式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对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7] 2.2.3 机制上的健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中央电大应当成立法学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机构,各省级电大也应当成立相应机构。既要尽快制定改革方案,又要鼓励积极创新。电大开放教育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强化内涵式建设;树立品牌意识,要有自身的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特色;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库,大力推行精品课的制作。 2.3 考核方式上的改革 对形成性考核应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设计形式多样题型。“开放教育考试的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还考试以真面目。”应当承认成人业余学习与一般的全日制学生的学习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开放教育的考试改革,考试的题型应以开放性试题为主,坚持测验定向和形式的多样性,重点检测学生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8]由此我们认为法学专业的终结性考试应当进行改革,进行开卷或半开卷考试,内容上尽可能多考案例分析题和材料分析题,以应对国家司法资格考试。 2.4 加强综合实践环节 为落实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目标,必须有一套严格、规范和可操作的规程及其质量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最终效果。[9] 法律实践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了解。接受法学思维和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法律实践按照设计模式有多样,要充分鼓励电大学生在岗进行法律实践,不搞一刀切模式,模式自主选择,既可以全体又可以分小组还可以单个进行,这样充分体现学习自主化、个别化的特点。 毕业论文是实施法学专业规则,实现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 毕业论文作为法学专业本科段学生实践性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和必要的一个“环节”既是我们全面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又是我们向社会集中反映办学成果的重要方面,应当更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摘 要】通过对互联网+背景的介绍,分析了其对教育领域中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的影响,在分析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实践设计、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有针对性的安排实践内容、全面开发在线模拟软件、整合相关网络资源为课程实践提供支持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开放教育;环节设计;在线平台 “互联网+”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对于社会各个领域都影响巨大,它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调节方式,更是一种高效的媒介工具,是大数据时代下萌发的产物。而对于以远程教育为主业的电大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课程实践而言,既受到了冲击,又给予了机遇,更是一种革新的动力。 1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1.1 取得知识的途径发生了质的变革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在单一。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只需轻点鼠标即可,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有条件的选择并储存起来。优质的教学资源不再封闭,并且向社会大众敞开了大门。如哈佛的公开课程、慕课、微课程等的出现,对于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而言,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使得知识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知识的专业化、便捷化特征凸显。 1.2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方式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生出于被动地位,难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犹如大海啸。互联网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十分巨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互联下的教学模式已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实际需要为主。授课的方式已不是依据教材按部就班,而是针对实际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 1.3 改变了远程教育的现有格局 广播电视大学成立时的初衷就是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凤凰城大学的成功经验,为成人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当时,采用广播收听和电视观看等手段进行授课,学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可见广播和电视是当初的远程教育手段。而互联网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开放教育的技术运用手段以及授课的方式受到了冲击,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远程教育主体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2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现状分析 2.1 课程实践环节设计过于单一,缺乏实际操作性 目前,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的开展主要还是依托于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现场或是开展社会调查。学生为了完成课程实践任务,无论是在讨论中还是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过程中都是敷衍了事,一味应付,失去了课程实践的意义。笔究其原因还是课程实践环节设计过于单一,互联网利用水平不高所致。 2.2 课程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带动了整个信息技术的革新,信息的交互更为透明、便捷。而对于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而言,课程实践设计内容过于陈旧,如案例讨论、模拟法庭,课程实践的内容只注重共性而忽略个性。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自于社会各个行业,对于专业的诉求也有所不同,因为课程实践和学习关注的焦点也各不相同。仅仅通过班级论坛进行案例讨论,加之案例的内容过于陈旧,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导致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案例讨论的效果不佳。 2.3 互联网利用水平不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课程实践目前利用互联网方面主要表现为班级BBS论坛、在线答疑论坛、网上模拟法庭等手段。这个网络平台的设计相对简单,仅仅是文字和视频的交流,承载在线使用的人数有限。而相比较于国外的慕课而言,更是体现了技术上和设计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不足,客户端的设计工作不尽人意,无法体现出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便捷服务能力。 2.4 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和课程实践教学的兼容性不够 传统的开放教育课程实践环节中,教师往往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组织,无论是手段和还是知识层次的设计及考核都过于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教学水平而言也无法得到提升,通常是教师的辛苦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而对于网络上纷繁复杂的各类法学教学资源,教师的驾驭和整合能力十分重要,也是实践环节设计的基础。只有充分整合网络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和社会实际,开展专项实践,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课程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实践教学来检验网络教学资源整合水平,可以进一步提升课程实践的专业性和适用水平。 3 “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3.1 依托互联网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实践设计 “互联网+”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有效服务,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的普及以及高效性已经让众多行业和领域开始了变革,而对于开放教育教育法学课程实践而言,更需要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通过设计实时在线模拟法庭、在线仲裁、在线调解等版块,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参与模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还能彼此进行交流,更能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积极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安排实践内容 我国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交流的工具有多种,在线交流成为了主要渠道。如微信、QQ等软件的出现,使得彼此之间的交流距离更为缩短了,并且其参与的群体日益庞大,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可见,通过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程实践,必能提高学生参与的数量。当然,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也要针对不同的受众,要分层次的进行。无论选择哪种在线交流平台,都要因材施教,真正体现课程实践的意义,达到课程实践实际的目的。 3.3 全面开发在线模拟软件,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法学专业的课程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偏理论、轻实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究其原因之一便是知识不直观,缺乏实践机会,因此全面开发在线模拟软件十分必要。通过开发实践游戏软件,让学生在游戏中模拟律师、法官、检查官、当事人,可以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4 及时整合相关网络资源,为课程实践提供支持服务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强调的是数据的共享,而对于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正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体现。网络教学资源的整理并非盲目的照单全收,而是需要比较、提炼和总结。例如,美国哈佛的公开赛介绍美国的宪法,我们可以吸取其精髓,而并非是全部照搬,因为分属法系不同。若是一味照搬,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四不像,反而失去了借鉴的意义。而网络优质资源的整合还要着眼于课程实践设计,要一切从课程实践的设计和目的出发,保证知识点考核的全面性。 综上所述,以“互联网+”为背景,通过对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四项解决措施,非就能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一些教学实践上的深化改革,还有待深度探讨。
浅谈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加强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不少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其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垮掉了,发达国家统计资料表明,将近五分之四的破产企业是获利企业,他们倒闭的原因不是亏损,而是财务危机引发的现金缺乏。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清醒认识和控制已成为当今企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找出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以便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避免风险增加收益,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预警分析;风险管理 一、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是企业一切风险的财务表现。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又称举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举债筹资而丧失偿债能力导致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企业运用财务杠杆不当,短贷长投,可能致使企业无法偿本付息,因而潜伏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导致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不仅包括狭义的财务风险,而且还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投资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外部原因—— 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任何企业的财务活动都是出于一定的大环境下,同时受环境的制约,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威胁。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在机构设置、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应对措施不力,容易使企业产生财务风险。具体表现为企业不能科学预见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等。 (二)内部原因 1、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不严格按程序操作时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在当前,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治理层和管理层之间,在资金管理和使用利益分配等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尤其是资金管理混乱。这样造成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流失现象严重,资金从而出现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样导致企业财务负担加重,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过高 企业在构建自身的资金结构时,应充分考虑自有资金与负债资金、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相互比例,以确保企业的资金能够正常运转。在当前,企业采用负债经营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过高,贷款过多的问题,造成资产负债率上升,就出现了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资产负债率越高意味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如果企业实现不了目标利润,到期债务将无法偿还,企业会立即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 3、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财务规章制度要靠财务人员去操作与执行,然而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认识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能力不足,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缺乏,没有很好地参与企业经营决策。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财务活动成为企业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企业的财务活动也越来越复杂。由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4、企业的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通常,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一般都是根据经验或者自己的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由于缺乏真实、全面的信息,决策所依据的信息只能接近真实情况,而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由于企业的财务决策不科学,使得企业的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筹资成本,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与对策 1、分析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环境,制定财务管理战略,防范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还应制定各种应对措施,调整财务管理方法,设置高效的管理机构,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不断提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减少因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2、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加强资产管理 要想构建最佳的资本结构,首先在资金的筹措方面,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风险能力,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融资组合,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化。其次,要使负债结构合理化,企业必须关注和优化负债结构,才能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再次,保持科学的分红比例,注重企业的营利留利,确保企业有充足的流动资金,还可以建立财务风险基金,以使企业在面对财务风险时可以从容应对。 3、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必须做到责、权、利的统一。这样才能在面对企业的错综复杂的内部财务关系时,防范财务风险。当前,我们应该处理好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治理层与管理层之间、资金管理和使用利益分配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照顾企业各方的利益,真正做到权责统一。 4、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增强财务风险意识,任何环节的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增强企业整体的风险意识,如果单纯增强全员的风险意识,没有将风险责任落实到个人,那么效果将大打折扣。另外,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树立资本运营观念,风险理财观念,信念理财观念,人本理财观念,建立和健全责任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 5、构建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 财务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因此,为了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体制。在决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财务决策的各种因素和影响,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稳健理财,科学投资,决策要力求“精”。这样能够集思广益、科学决策,降低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决策失误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6、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加强财务内部监控制度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一种数据化和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方式,它是通过对企业各方面信息的全面分析,将企业存在的或将要产生的财务风险信息提前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系统。。一个企业要构建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信息,设立专职机构及人员,对影响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收集与分析,并及时提供给经营决策者。二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各企业、单位为保护资产的安全好会计资料的事实,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采取的措施、程序和方法的总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以财务风险控制为中心,通过规范内部制度防范财务风险。三是建立全程全面监控的财务预警系统。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应该是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控制的,可以由外部资深咨询专家和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组成。需要说明的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之后,企业应该安排专门的人员关注预警系统的信息,及时反馈,并将其责任与绩效挂钩,避免因为不能及时发现财务风险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给企业带来风险。 四、结语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算指标体系,增加预防与治理财务风险的意识与措施,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过程中的各项风险管理,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管理者的驾驭下,就可以变财务危机为发展“商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达到企业的有序发展、和谐发展,使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 浅谈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浅析 摘要:现阶段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企业竞争,财务风险的也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愈演愈烈。然而,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键词:财务;客观性;财务预算;风险成因 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特别是对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获得长期良好发展的重要准侧,财务风险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经营发展中的必然产物,是无法消除和避免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全面分析各种不同风险的产生原因,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文章中就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及特征,然后归纳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最后从六大方面详细探讨了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和管理方法。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及特征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的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取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按主要内容一般可分为筹资、投资、资本运营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企业财务风险也相应地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本运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种。这些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客观存在性 即风险无处不在,存在于企业发展的全个过程中。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意味着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财务管理中我们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进而避免风险。 (二)不确定性 即影响财务活动结果的因素多种多样并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可能在经营管理事前就预测或者发现财务风险的大小,企业财务风险是并存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全面性 即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或者不确定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而且危害极大。 (四)利润与损失是共存性 即利润是与损失共同发生,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利润越大也代表着企业存在的损失和财务风险就越大。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关系日趋复杂,竞争也日趋激烈,财务管理更成为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市场经济越发展,财务管理越重要。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企业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导致决策失误 许多企业重视投资、重视经营,但是却忽视财务风险管理,认为只要用好企业资金,获得投资收益,就不会存在财务风险,这种思想是传统的也是错误的。正因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所以企业对会计与财务的职责认识、分工不清,以为会计就是财务,做好账,得出数据后,没有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管理财务,仅仅只是靠着管理人员的主观意愿来进行财务决策,因此做出失误的决策在所难免。 (二)宏观环境的变化,引起企业财务风险发生 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复杂多变,决定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财务风险,带来风险损失。如2007 年从美国爆发并进而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使中国的众多企业陷入困境,许多企业出现了财务风险。又如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给许多外贸企业带来了汇率兑换上的损失。因此如果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三)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对称性结构不合理 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对称性结构是指企业的资金来源与资金使用的搭配,如果搭配不合理,必然导致企业收益性降低或导致企业风险增大。由于许多企业自身资本有限,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不得不采取负债经营,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问题。而企业往往又对风险评估不足,追求效益最大化,通常采用风险结构,即用较低成本的流动负债作为非流动资产的来源,由于两者在流动性上不一致,流动负债要在短期偿还,而非流动资产却需要经过较长时期才能获得价值,变现能力差,从而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管理策略 (一)明确财务风险的管理原则 1、收益风险均衡原则 风险均衡原则要求企业不能只追求收益,而不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企业进行的每一项具体的财务活动,要全面分析其收益性和安全性,按照风险和收益适当均衡的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趋利避害,争取获得较多的收益。 2、风险适度承担原则 财务风险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但必须正确及时地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并明确最大的风险限度,保证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营。 3、有效规避原则 风险的出现具有预示性,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财务风险的管理系统,从而有效规避风险。 4、分级分权管理原则 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要在企业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分级分权的管理办法。 (二)加大宣传,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 首先,管理层要参加财务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起财务风险意识,要将此意识作为企业的文化进行宣传。 其次,要设立财务风险官的职位,其职能就是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中心任务,既为决策层分析财务风险的存在,又要组织宣传风险与企业全体员工的关系,将风险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从而促进全员风险管理素质的提升。 最后,正确认识财务风险。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会使企业在获取收益时伴随更大的风险。因此,企业不敢冒险,消极保守的理财思想也是不可取的。企业要正确认识风险,掌握应对风险的方法,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三)控制负债比例,拓宽融资渠道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负债经营是现代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经营方式,也被市场证明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但过大的负债则只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企业负债比例过大意味着企业资本结构可能面临失衡的危险,大量的负债会使企业将更多的剩余利润用来偿债,而很难用于扩大再生产或者向股东分配股利,从而引发企业财务危机。为此,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一个负债比例警戒点,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将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四)建立完善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化解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贯穿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这要求企业必须研究财务风险的管理办法,来预防和化解财务风险。 1、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 混乱的财务关系,容易引发财务风险,因此要理清各部门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权利和职责,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建立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可以使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时可以按制度办事,有章可循,避免因为游离于制度之外而产生风险。 3、通过一些可行的方法,化解财务风险 (1)降低风险法 当市场竞争激烈,或产品处于滞销状态时,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商业折扣,将存货销售出去,避免占用资金;为了加速资金的回收,可以给予买方一定现金折扣,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 (2)分散风险法 通过投资多元化来分散风险,将投资生产项目、投资证券市场、投资商贸活动的资金按一定比例分配,将风险投资与稳健投资相结合,风险投资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但要避免没有调查研究、道听途说的盲目投资。 (3)转移风险法 转移风险法是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共同承担。此方法主要有: ①投保。通过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当发生风险时,可以由保险公司按缴费比例给予赔偿,减少风险损失。 ②转包经营。对投资较大经营项目,可以通过转包的方式转移给其他单位经营,将一部分风险转移给他方。 ③货币保值法。对牵涉到外币业务的企业,可以与对方企业签订货币保值条款,从而达到风险共担,转移部分风险。 (五)制定科学的财务预算 从根本上降低风险。针对具体的财务风险还要做好以现金流转为起点的财务预算。以现金流为起点的财务预算注重考量企业的现金从哪里得来又用到何处去。 根据现有业务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情况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将采购、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以及融资、投资等活动的现金收支加以预测和量化,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控制现金支出和收入的合理程度,做到既能充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能留存一定量的现金以满足正常运营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同时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浅谈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探析 摘要:该文简单介绍了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其原则;分析了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供同行进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途径 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迅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国内外的市场竞争逐渐加剧,虽然给企业带来宽广的舞台,但是出现了许多风险,企业倒闭的关键原因就是财务风险,这是许多实例证明过的,应该积极意识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大力强化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最终合理地控制财务风险。 一、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介绍及其原则 现代企业对财务风险进行辨识、衡量、评价并合理运用管理措施的这一过程就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之中,属于一个特例,其自身特征不同于一般的风险管理:首先是企业财产损失,企业财务之中的基本财产风险主要有:企业财产的物质性损失,还有额外的费用支出。其次是企业经营损失,企业经营财务风险通常有:由于财产损失导致的收入以及营业中断损失,还有额外的费用支出等方面。最后是企业财务人员损失,由于过失损害别人利益而造成的企业责任损失。 对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仅要遵循事前管理这一原则,还要遵循风险与收益互相协调这一原则。现代企业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途径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要遵循原则,确保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时候,需要在风险与收益二者间作出权衡,基于“风险之中寻求收益”的这一基础,确保企业风险与收益互相均衡,防止企业经受边际收益比较低以及不必要的风险,实现企业经营最大的效益。同时财务风险管理不是在产生损失以后作出应对,而是需要进行风险预警机制的合理建立。在未出现风险的时候,便进行识别、评价以及应对。把财务风险控制到能接受的范围。 二、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遇到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偏低 企业一旦进行财务活动,定会出现某些财务风险。具体的工作之中,一些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较弱,没有掌握财务风险的客观规律,进而导致了现代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所有的系统得以运行,关键的影响要素就是人。现代企业非常可贵的财富就是素质高以及专业的财务者。针对现在的形势而言,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者一直受到计划经济、专业教育的制约,他们的业务素质不高,特别对于职业道德及其识别能力,很难达到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2.不同的环境具有比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企业经营存在的复杂性以及外部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导致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不停地改变,对企业现金流的产生造成影响,也对银行借款的及时性造成影响,最终对企业到期偿还本息的能力产生影响,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得以增加。技术以及法律政治环境,还有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环境是现代企业的外部环境。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环境这些因素具有比较低的不确定性,别的不确定性都比较高,致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比较大。现在不少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致使企业不能够对内外部环境作出有效的预测,不能使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提升。 3.现代企业的内控体系依然不健全 现代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有了分离,股东不能非常熟悉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所有者一般把每股收益作为盈余指标,针对管理人员实施考核以及奖励,管理人员有了道德风险,为了确保业绩指标的完成并得到奖励,他们一贯通过财务杠杆让每股收益提升,运用债务融资的手段,同时“短借长投”的状况较多。因为信息不对称,没有健全的企业内控体系,股东没有增加就管理层的监督力度。此状况之下,企业没有有效的债务融资手段,负债率比较高,遇到比较大的财务风险。 4.没有科学地进行企业内部决策 企业内部会计关系的混乱造成现代企业之中财务风险的产生。通常表现在以下几点:在现代企业之中,企业和企业以及企业和每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在企业的资金利用及其管理,还有利益配置这些方面上,存在着管理混乱以及权责不清楚的问题,导致企业的资金使用率不能提升,资金流失现象突出,很难确保现代企业资金的安全性,也保证不了完整性;在采购及其销售、生产及其市场预测,还有财务管理这些阶段之中,企业未进行有效的统筹分配,致使企业的存货及其应收账款这些方面的资产有了巨大损失;企业进行关键的投资决策之时,没有进入市场作出考察以及合理的认证,仅仅盲目的投资,给不良资产带来巨大损失。同时,有些企业未正确规划资本结构,投资成本相当高,导致这些企业有着太高的负债比重,产生了财务风险。 三、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合理途径 1.大力加强财务风险意识 一个企业没有办法改变遇到的外部财务风险,所以只有着手内部管理上,通过动态系统的手段进行规避。企业在注重国家政策变化的同时,更要重视财税与金融政策改变以及投资政策变化;对于投资及其经营项目、筹备资金以及经营成本而言,管理层要事先预测这些会造成的负面效应,进而运用有效的预防手段。管理人员更应重视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认真地选取投资手段。 2.引起财务风险预测的高度关注 对于预测的财务风险,通常为在识别及其估量风险的前提之下,定出企业遇到的不同风 险,及其应对这些风险之后,对企业财务造成影响的若干方法,通常有风险的识别及其估量这些方法。前者主要指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之中,对财务风险的有关信息作出搜集整理,细致研究风险环境,并识别出风险类别及其特征。为了正确判断出潜在风险,应该积极地观察并分析该企业的内部、外部环境,推断出环境因素给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产生的某些影响,进而预测出风险会导致的损失,也要研究出损失原因与其特性。幕景以及财务分析法、还有可行性的研究这些都属于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针对风险的估量方法而言,主要通过统计推算这一手段,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描绘,通常有:每种潜在风险的损失度以及出现频数,还有它对企业经营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企业潜在风险的估量,给之后财务风险的预防、解决及其决策提供有效的根据。概率的估量法以及费希尔线性的判定法即为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估量手段。 3.促使企业内控体系的健全,增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力度 企业需要健全内控体系,强化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力度,以避免管理层的逆向选择或者道德风险。还要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不要一味重视企业、管理人员、股东单方自身的利益。要让每方面的利益保持平衡。企业还要健全信息披露机制,使投资方和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变少,增强投资者就管理层的监督力度,以避免管理层一味追求自己利益进而对投资者利益造成不利。确保管理层能够制定出正确的融资策略。 4.促使企业的筹资管理得以强化 资本作为一个企业得以生存的前提,有效的资本结构能够优化财务结构。根据期限,正确地搭配各种债务,降低债务压力,确保资金能够顺利运转。何种程度的融资金额和资本结构有着紧密关系。优秀的企业要进行企业管理的优化,减少融资成本,保证风险达到最低程度。实现企业的现金资本与负债率均衡。现金资本属于现代企业的生命线,同时资产负债率会对企业结构及其发展造成约束。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应改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有效优化资本结构。另外,企业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率要维持在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在企业现金足够的时候,能提升资产负债率,在现金不充分的时候,需要减少资产负债率,让财务风险的出现得以规避,确保企业顺利发展。 四、总结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之中,应该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管理之中的问题,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强化企业竞争力,确保企业能够安全顺利发展,使企业效益能达到最大化。(作者单位:新疆风能有限责任公司) 浅谈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越加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本文简单介绍了财务风险的基本概念及特征,对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风险管理 ;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来自国内、国际市场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又潜藏了无数风险,诸多案例表明,财务风险是导致企业破产的最重要原因。只有全面认识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及成因,切实加强财务的风险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根据中西方的财务理论,通常认为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筹资中出现的风险。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完整。众所周知,现代企业开展财务活动,是一套完整的包括投资、筹资、回收以及收益分配等环节的系统,在各项环节中均可能存在风险。对此,我们应从整个财务活动过程,即由财务观念至最终的财务收益全面认识企业的财务风险。将企业的“财务风险”解释成: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现代企业中,由于受到各种无法预料及防范的因素影响,导致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的发生偏离,进而使企业产生严重损失。 二、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者缺乏认识财务风险 只要企业开展财务活动,必将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多数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者缺乏较强的风险意识,缺乏认识财务风险的客观规律,这也是企业存在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任何一个系统的运行中,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高素质、专业的财务人员,是现代企业难得一见的宝贵财富。根据当前的形势,当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长期受限于专业教育以及计划经济,其个人素质以及业务素质相对较低,尤其是自身的职业道德及判断能力,难以满足目前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 2.企业内部决策的科学性不足 现代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与企业内部会计关系的杂乱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于:首先,我国的现代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管理部门间的关系发生混乱,企业资金的使用、管理以及利益配置等方面出现权责不清、管理杂乱的现象,这使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不断下降,资金严重流失,并且难以保障企业资金的完整性及安全性。其次,企业在采购、销售、生产、市场预测以及财务管理等环节上,缺少合理的统筹分配,这导致企业的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损失惨重。最后,企业做出重要的投资决策时,并未到市场上进行深入的调研及科学认证,只是一味的投资,最终导致不良资产损失严重。加上,企业的资本结构未能得到合理规划,筹资成本过高,进而促使企业的负债比重过大,引发财务风险。 三、预防及控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及增强员工的风险应对意识 在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中,要想取得较高的效益,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团结协作以及完善制度的支撑。唯有从风险文化上,增强企业职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转变以往与我无关以及分层管理的风险观念,构建充分具体的风险观念。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及评估风险,自行调整及达到风险防范的团队化,进而将财务风险管理的理念及行动贯彻落实在企业的每位员工中。与此同时,企业的相关管理层,应集中精力进行市场的调查及规划,加强建设企业自身的风险机制文化,做到风险文化与制度控制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水平。 2.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 应收账款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对此,应重视企业应收款项的风险管理。首先,妥善管理企业的客户资料,及时及完整的收集顾客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可靠的信息对顾客加以资信评估,主要包括收集客户个人的信息、财务及经营等情况的信息内容。其次,构建合理的顾客信用管理体系,依据企业的产品销售制度、资金使用情况等,加以确定顾客的信用日期及信用额度。再次,注重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对拖欠已久的款项,应尽快追偿,并构建严格规范的账款清欠机构及清欠制度。最后,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职能,逐渐健全财务风险的内控体系。与此同时,适时抽查企业内控制度的行驶状况,加强应收款项的内部审计,如销售货物、收款程序的审计等。 3.构建有效可行的风险解决机制 为有效预防及控制潜在的财务风险,现代企业应从长远的利益着想,构建及完善财务风险的防控机制。第一,利用某种形式,如参与社保等,将企业的所有或者部分财务风险进行转移,让其他人承担,并构建完善的风险转移制度。第二,通过企业与企业间的各种经营、联营以及对外投资的多元化等途径,将企业的财务风险及时化解或分散,并构建完善的风险化解制度。第三,选取财务管理方案时,全面评价每种方案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另外,在确保理财目标顺利完成的条件下,构建完善的风险回避制度。第四,构建完善的风险基金与积累划分机制,及时补充企业自身的现有资金,以不断增强企业的经济发展实力,从而有效提高现代企业的抵抗风险能力。 4.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 预测的财务风险,是指在识别及估量风险的基础上,确认企业面对的种种风险,以及应对此类风险后,给企业财务产生影响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与风险的估量两种方法。其中,风险的识别方法,即企业经营管理中,收集及整理财务风险的相关信息,并认真分析其的风险环境,以及识别其的风险特点及种类等。要想有效识别潜在的风险,必须适时调查及研究企业的内外界环境,加以判断各种环境因素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造成的影响,预测这些风险造成的损失,并分析其的损失原因及性质。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主要有:财务分析法、幕景分析法以及可行性的研究等。而风险的估量方法,则是利用统计推算的方法,加以描述已识别的风险,主要包括各潜在风险的发生频数、损失程度及其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等。通过估量企业的潜在风险,为后来财务风险的防控、处理以及决策等做出准确依据。企业财务风险的估量方法,包括费希尔线性的判定法、概率的估量法等。 5.企业应当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负债融资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同时也增大了财务风险。企业应该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权衡,确定在一定条件下获取最大收益的资本结构,使财务杠杆利益抵消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确定资本结构时,应从自身实际的生产经营能力、资产周转情况和偿债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企业未来时期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及稳定程度,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的情况等因素,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保持主权资金和负债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其次,企业必须保持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有一定的比例;因为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比较强,流动资产所占比例越大,偿债能力越强,但是过多的流动资产会使资金闲置,对企业增加收益不利。此外,企业必须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即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和期限结构,根据借款金额、期限、利率的高低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并在负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确定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使它们的结构趋于合理,减轻到期支付压力和风险。在金融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还应当充分考虑各大银行在不同种类的业务上的不同条件和优惠,充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趋利避害,降低筹资成本。 结束语 总而言之,预防及控制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加强预防及控制各种风险的出现,认真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逐步提高其的市场竞争力。 浅谈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过程分析及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财务风险也影响着企业的生存,现代企业必须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成因,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机制,防范企业发展中的财务风险,这样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确保企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 财务风险 管理 防范与对策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1.企业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指企业通过举债方式进行筹资而不能按期偿还的风险。从筹资风险的成因来看,可以分为现金性筹资风险与收支性筹资风险。前者是指企业在特定时间点上,现金周转不灵,进而到期不能还清本息的情况。后者则是指企业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出现无力偿还本息的情况。企业进行负债经营,是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只要企业可以按时清还,就能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假如企业举债不当,资本结构严重失调,企业的生存价值就会丧失。企业负债过多时,使股东减少收益,增大企业风险,影响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从而影响企业价值的实现。 2.企业投资风险 投资是指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因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风险。企业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投资项目不能定期投产,不能盈利或虽已投产,但是严重亏损,使得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二是投资项目并无亏损,盈利非常小,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但是低于企业正常盈利水平。造成投资风险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决策失误、证券市场风险等。 3.资金使用风险 资金使用风险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使用中,由于个别原因,致使企业受益减小。资金使用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企业经营收进的不确定。第二,资本与售价不平衡。第三,企业资金的使用不明。 4.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是指企业为了扩大产品销售量,经常以贸易信用的方式赊销产品,这就必然导致企业资金回收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存在,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市场不景气,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导致负债巨大,会导致资金回收困难。如果市场蓬勃发展,资金回收没有困难,则企业也会平稳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也和企业管理决策水平有关。 5.企业外汇风险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我国的对外贸易也逐渐增加,而以浮动汇率制为主要特征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汇率变动频繁,升降变化十分剧烈,因此,在对外商品进出口贸易和对外借贷活动中的外汇风险是必须要加以重视的。企业的外汇风险主要包括:会计折算风险、国际贸易风险、借贷交易风险等。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强化财务风险意识 对于企业在外部面临的财务风险,企业无法对其改变或者影响,企业只能从内部管理上下手,采用动态系统的方法予以规避和转移。企业应及时关注国家政策转变,投资政策变革、金融和财税政策的变化等;管理层应对企业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借资金、经营成本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预先判断,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管理层也要关注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谨慎的选择投资方式。 2.加强企业的筹资管理 优化资本结构。资本是企业长期生存的基础,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优化财务结构。将不同的债务按期限合理搭配,减小债务压力,保证企业资金流畅运转。融资金额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资本结构。企业应该优化企业管理,降低融资成本,这样才可以使风险降到最低。平衡企业的现金资本和负债率。现金资本是企业的生命线,而资产负债率可以制约企业的结构和发展。想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同时,企业的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率应保持动态平衡,企业现金充足时,资产负债率可以相应的提高,当现金不足时,应降低资产负债率,这样可以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3.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可以大大的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于企业防范风险显得更为重要。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作为一种成本低廉的诊断工具可以预知财务风险的征兆,每当那些财务危机突发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出警告,以提醒经营者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控制财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一般可以通过对变现能力比率、负债比率、资产管理比率等财务指标的分析和监控,尽量避免或减少企业财务风险损失。 4.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 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防御制度。但进行风险投资的时候,要选择风险和收益适当的方式进行投资,而儿投资活动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态度。权衡得失,对风险和投资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对投资方案进行评估选择是有效的选择投资项目的方法,所以,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的确立在合理确定负债经营规模和形成合理化经营预期方面可以起到重要应用。企业法人应该尽量完善风险防御制度结构。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必定会造成管理风险。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会是这种机制中的不同利益代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公司员工在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的情况下,互相制约,对公司法人财产进行有效的管理的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所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才可能防范风险。 总之,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问题的根源,可以使风险变成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因此,企业应该认清自己的处境,对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加以分析,通过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园林施工技术篇1 当今社会,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对相应的施工管理策略与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形势下,技术人员有必要立足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实际,充分有效整合施工资源要素,灵活运用多样化施工策略,全面提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成效。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1研究背景 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事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局面。施工管理是风景园林工程建设的关键构成项目,对于确保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质量与进度,有效整合与挖掘各项施工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价值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在施工管理标准化、施工过程控制流程化以及施工效果评价系统化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规范与行业标准,在风景园林工程建设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成为推动现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和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风景园林工程的各类施工单位同样在创新施工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成就显著。尽管如此,在养护管理、流程构造等主客观要素束缚下,当前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依旧存在诸多短板,施工管理水平和成效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施工资源整合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讨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路径,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2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2.1风景园林工程发展现状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建设开始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优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内涵、彰显城市价值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风景园林施工所涉及内容要素较多,如何对这些内容要素进行统筹集中控制,有效促进施工效果的优化提升,一直以来都是风景园林施工的关键点所在。整体而言,我国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起步相对较晚,所积累的施工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在施工规范与行业标准方面的积累相对薄弱。但在经济社会的推动下,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其时代内涵与特征得以全面凸显,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均得到大幅提升,风景园林工程与建筑、旅游、公共服务等行业的结合度更高,新型化与精细化的施工管理理念层出不穷,并在施工管理实践中取得理想效果。 2.2对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 长期以来,技术人员在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管理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体系等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先后形成了《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园林工程建设现场施工技术》等一系列具有导向性的理论成果与行业规范,为新时期高质高效地开展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与动力,构建形成了以科学化施工管理理念为主导,以落实各项施工管理机制为主要保障的风景园林施工规范体系。同时,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管理的特征更加清晰明确,其长期性、附属性、综合性等方面的特征跃然而出,施工管理所囊括的资源要素种类更加细化,层次更加鲜明,特征更加突出,同时对各类施工元素的衔接性要求更高,对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施工管理体系产生了强烈需求。 3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原则 3.1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适宜原则是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首要原则。通常情况下,风景园林工程所处地域环境不同、自然气候条件不同,施工规模与整体要求等同样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从因地制宜的原则出发,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施工管理策略,确保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在因地制宜原则要求下,风景园林工程施工需要对项目特点与客观要求等进行充分研判,熟悉业内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设定符合本地域实际的施工流程,并结合施工工作的紧张对相关策略与方法做出动态化调整优化。 3.2以设计方案为准原则 设计方案是开展风景园林施工的重要依据,只有围绕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管理才能从源头上确保最终整体施工管理效果。随着现代风景园林工程精细化要求的提高,相应的设计方案所包含的内涵与要素更加丰富,其系统性与专业性更强。因此,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要遵循以设计方案为准的原则,对于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偏差问题等进行及时纠偏,防止最终施工效果达不到整体施工成效。同时,设计方案是风景园林工程的灵魂与精髓,必须紧跟设计理念,在施工管理中充分与设计方保持沟通联系,真正领会设计意图,才能取得理想的施工管理效果。3.3责权利平衡的原则风景园林工程的整体性较强,其中各参与方具有不同职责和权利,若无法对权责利等进行平衡协调,则势必无法取得良好的施工管理效果。因此,要遵循权责利平衡的基本原则,充分保障甲方、监理方、施工方、设计方等方面的权责利,避免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各类技术性与管理性难题,从本质上确保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效果。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权责利平衡原则,同样可实现风险分摊,防止因风险过度集中而导致的施工管理问题,形成更加严密有序的施工管理职责体系。 4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方法与体系重视不足 现代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只有将现代集约化与精细化的施工管理理念融入其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整体效果。纵观当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实际,普遍存在对先进施工管理理念重视不足、对传统僵化固化施工管理模式依赖性较强等共性问题,无法从源头上破解风景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应用的难题。同时,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机制不健全,粗放式施工管理模式特征显著,对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现场把关不严,管理职责混乱,缺乏科学制度方法的指导,施工管理水平与效率低下、施工质量、效率、成本等要素关系得不到优化控制,阻碍了风景园林工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发挥。 4.2对现代信息化施工管理方法运用不当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得传统技术环境下难以完成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任务更具实现价值。实践表明,部分风景园林施工单位管理理念落后,未能引进现代先进信息化技术,无法对风景园林施工的预期效果进行仿真模拟,难以构造形象化与立体化的施工管理技术体系,更难以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模型,致使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各项要素统筹布局不甚科学。此外,风景园林施工未能结合本地环境特征,未能充分彰显本地人文文化,缺乏特色。 4.3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足 在当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是领会运用新型施工管理理念,落实各项施工管理责任的直接实施者与操作者,其技术涵养的高低与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整体效果具有直接关联。现状表明,部分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新方法、新技巧、新理念融会贯通不足,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淡化,对施工管理任务存在懈怠心理和敷衍态度,无法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岗位新要求。 4.4园林绿化养护工作落实不到位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背景下,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养护管理所面临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必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掌控,确保各项养护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实践表明,部分风景园林施工对养护管理重视不足,狭隘地认为风景园林养护管理便是浇水、修剪等基础性工作,不能够从整体与宏观角度把握风景园林养护管理的核心价值方法,将长期性养护管理与阶段性养护管理对立起来,割裂了新形势下风景园林养护管理各类要素之间的关联,与施工管理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5提升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成效的有效策略探讨 5.1工程案例概况 某风景园林工程占地面积约2万m2,工程设计有亭子、建筑小品、铺装广场、护栏、驳岸、景墙、树池、花池、门廊、园路、绿化、叠水水景等设施组成施工范围包括园林硬质铺装工程、绿化工程、水景(含水景设备)工程、安装工程以及为完成上述内容而有必要采取的隐含的所有施工及安全、现场文明施工及各种配套保证(如临时设施、自备发电、电缆、脚手架搭拆等)等。工程造价:经双方确定本工程的总造价为人民币800万元。承包方式:采用大包干,即包工、包料、包工期,在承包范围内如遇工料价格变动,则固定单价不变。本工程将以高标准、严要求实施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样板工程”和“优良样板工程”标准,争创国家级优质工程奖。 5.2做好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5.2.1做好风景园林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风景园林施工具有系统性与周期性等特征,因此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应主要包括人员准备、机械设备准备、绿化苗木准备等内容,这对后续施工是否顺利具有关键作用。在人员准备中,应对风景园林施工人员进行必要培训与指导,使其掌握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各项专业技能,以确保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在机械设备准备中,应根据施工项目与苗木特点,配置具备相应功能的吊装设备等;在绿化苗木准备中,则应提前对土质条件进行分析,并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配置苗木类型,以提高其成活率,提高绿化苗木适应能力,以确保风景园林的整体施工效果。 5.2.2建立健全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方法与体系 根据风景园林工程客观实际需求,立足于行业规范与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的施工管理方法与体系,为施工管理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与保障,并以规范化的方式将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目标要求、方法过程、保障措施、职责任务等固定下来,构建责任落实追溯机制,形成施工控制体系。对发现的潜在施工质量与安全问题第一时间予以排除,突出不同施工阶段之间的衔接性。对施工管理机制的运行状况保持动态化监测,对所有不符合风景园林工程实际需求、不符合技术规范标准、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条款约定予以修订,使施工管理机制始终发挥基础性与根本性保障作用。对既有施工方法体系进行梳理排查,体现差异化与个性化需求,强化其约束性、导向性与可操作性。 5.2.3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施工管理手段 搭建基于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平台,风景园林各项施工要素作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象,构造层次性、立体性与规范性的可视化施工管理系统,将风景园林苗木配置、绿化效果分析等进行仿真模拟,充分确保园林施工技术要求规范落实到位。通过可视化的信息技术,将复杂抽象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与养护过程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构造特定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模型,实现对施工管理的目标化操作。突出集约化与精细化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手段的适用性,加强植物配置技术的管理,在人员管理、苗木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集中整合,观看施工模拟视频,确保最终施工管理的整体效益。 5.2.4严把园林植物的质量关,强化栽培细节管理 格把关,强化栽培环节的细节管理,这有助于降低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成本,提高施工经济效益。绿化植物应有序搭配,在色彩、花期等方面予以科学选择,避免使用不符合本地区环境的绿化植物,提高整个工程的艺术价值。在栽培管理中,应根据植物生长习性,控制土壤、水分、养分与温度等条件,选择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进行栽培。坚持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施工原则,提高苗木土球标准,综合运用表土回填技术。若不在最佳生长期,则应采取喷洒营养药、裁剪枝叶或断根等方式进行技术处理,防止绿化植物死亡。 5.2.5做好风景园林的施工养护管理 一是水分养护管理。根据风景园林工程的所处地域气候环境,对栽种完成后的植物进行浇灌处理。若该地区区域性降水相对集中,则应减少灌溉水分施用量,而若降水相对较少,或存在季节性降水失衡现象,则应及时对风景园林苗木进行补水。二是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对各类病害问题进行防治,以获取充分的生态效益,防止盲目使用农药对人居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风景园林安全。三是苗木的整形与修剪养护。合理安排树木的修剪时间,夏季进行球类、绿篱、行道树修剪,冬季进行花灌木修剪,整个修剪过程应做到去弱留强、先上后下、去老留新,既要保证风景园林苗木枝叶茂盛、均匀协调,又要使其满足后续生长要求。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施工组织、管理体系与绿化养护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不利于取得更为理想的施工管理整体效果。因此,技术人员应围绕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基本要求,创新施工管理模式与路径,有效进入基于信息化的施工管理方式,拓展风景园林养护管理范围,为全面优化提升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成效奠定基础,为开辟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事业新局面贡献力量。 作者:何姗 单位: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园林施工技术篇2 在园林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中,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到对园林养护工作要点和关键性问题进行详细地了解,更应当在具体的技术应用中选择合理的技术进行应用。另外,养护工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的养护工作要求严格执行相应的养护工作流程,确保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效果与预期的施工建设要求相匹配。 一、园林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 1.确保先进的园林施工技术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 不同类型的园林工程项目所需要应用的具体施工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园林施工技术还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或施工人员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针对园林施工技术的应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管理,有利于帮助施工建设技术人员在管理人员的监督引导下合理应用不同类型的施工建设技术完成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另外,不同技术的应用要点和操作流程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更需要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找到科学的管理应用和管理方式[1]。 2.及时发现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园林工程施工建设来说,外部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两方面特征。这也意味着园林工程在施工建设的具体工作落实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具有灵活性和突发性的。开展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工作,意味着园林工程建设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安全隐患就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被发现,进一步的技术优化调整和安全隐患杜绝的工作落实效果也能得到同步的保障,这对于整体的园林工程项目建设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 二、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1.客观上的管理困难较为显著 客观上的管理工作困难主要是指大部分园林工程都处在旅游景区或城市建设的热点区域,因此,园林工程施工对于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在这种情况下,园林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在执行落实方面就有可能受到一些客观环境条件的影响[2]。另外,施工建设的管理工作还需要考虑是否会对旅游景区的正常运营造成不利影响,这都是影响管理工作开展的典型因素。 2.施工管理专业技术难度较高 园林工程中的植物生长对于外部环境条件和种植培育方法都提出了非常专业且具有针对性的要求,作为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其自身也需要同步掌握不同园林工程的背景资料,从其基础的环境条件、土壤类型以及季节变化特征这些细节入手,对园林工程的管理工作要点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施工建设管理工作,但目前部分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思路、管理水平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上,这会导致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执行落实的效果上受到影响。3.管理工作成本支出较高植被管理工作相对于其他的施工管理工作而言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这部分管理工作的开展会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植被生长状态也会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出现变动和问题,这意味着无论是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还是后续的养护工作开展都会存在一定的客观难度,可能需要支出的整体成本也相对更高。 三、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养护工作策略 1.提升施工技术应用有效性,为养护工作提供便利 施工技术人员应当与养护工作人员加强沟通交流,从项目施工建设的实际出发,当前期的施工技术实施效果基于有效的管理达到良好的状态,意味着后续的养护工作就有了更加良好的基础,养护工作的开展也能够基于相匹配的先进技术的应用获得良好的效果[3]。养护工作人员只要结合个人的工作需求掌握相应的园林工程施工建设原理,就能够在后续的养护工作中找到科学切入点,并且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完成养护工作任务,促使园林工程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和保障。 2.加强现场管理力度,重视定期做好养护工作规划 基于其建设阶段所受到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需要管理人员通过加强现场管理,及时发现现阶段养护工作和施工建设阶段工作落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通过养护工作的开展弥补施工建设阶段可能存在问题,养护工作的开展从具体落实的角度上来说,包括了定期的植被修剪以及整体植被水循环系统的建立,确保已经完成了的植被施工建设成果,基于良好的环境保障达到良好的生长状态,除此之外,养护工作的开展还应当注重做好有效的规划,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按照不同植被的生长发育特征和具体的生长需求做好定期的养护,最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为养护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4]。 3.注重病虫害的针对性管理,提高病虫害防护力度 病虫害防控工作在具体的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防控工作开展中,病虫害防治需要结合不同的病虫害类型在具体的防控措施制定的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在具体的防治工作落实环节,也需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协同合作,通过合理的沟通交流找到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路径,达到更好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对于植被生长来说,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核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具体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角度出发来说,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也应当同步按照病虫害防治的侧重点和具体要求制定专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执行落实流程。除此之外,日常当养护阶段的工作开展中,也应当按照病虫害的季节性特征在具体的病虫害高发期采取相应的除虫措施达到更好的病虫害防护效果。 结束语 综合分析可知,在具体的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通过针对性地施工建设管理措施的采取达到更好的工程加快现场管理和养护工作效果。管理工作人员和养护专业技术人员只要结合具体的项目管理和建设要求提升个人和相关团队的技术能力,促使整体的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质量得到针对性地提升。 作者:唐峰 园林施工技术篇3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方式都在被淘汰,城市的生态绿化建设和宜居程度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一些旅游景区以及准备把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成新的经济发展支柱和城市名片的城市中,更是把城市的园林建设工程提到了城市发展规划的前列。广州市作为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我国各项工程建设的展示窗口,广州市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口碑与形象。因此,在广州市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园林种植植物的质量、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园林构成设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广州市园林建设水平,提高广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1园林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前期准备问题 园林施工前高效的准备工作是园林工程有序开展、合理推进的关键所在,对于整个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做好园林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园林建设项目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对于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加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就广州市多处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而言,园林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不足、三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工程建设意见未达成一致前开始施工等具体问题,严重影响着园林建设施工前期的高效准备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园林建设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目的无法彻底落实到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具体工作中,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诉求和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的反馈,管理人员的规划与整改命令无法高效下达且落实等园林工程建设中的状况。 1.2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园林建设的具体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能够提供由具备高水平的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组成的施工团队、能够设计科学合理的园林施工方案并及时对方案进行优化与调整的设计团队,以及能够实现对工程建设的各个参与单位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的管理团队。但是在我们所调研的广州市部分地区的园林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如施工技术不合适、园林工艺不契合、技术与工艺的使用方式不完全正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园林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1.3工程验收问题 园林工程建设项目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园林工程完工后,不仅要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因此,园林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价值、观赏价值以及工程的质量等方面都是验收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但是在一些园林建设的验收阶段,验收人员通常会因为园林建设工程相关信息与数据的不全、对园林施工技术与设备的了解不深、在开始验收之前没有做好具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等问题造成验收结果不能真实、准确的反应园林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后期的灾害的预测与防止,工程内容的维修与养护等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园林工程的验收更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员,选择更加科学、更加合适的验收方式,采取科学合理的园林工程评价标准。 2园林施工技术要点 2.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园林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繁琐的工程,不仅要求施工人员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求施工团队配备不同类型的技术人员,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完成园林建设工程中某部分比较复杂的任务。在开始正式施工之前,要明确工程建设的具体流程,对各个关键的建设标准进行详细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中不同施工环节之间的有序衔接与过渡,对不同工作人员的职责与任务进行明确的分配,并且设置严格的奖惩机制,对于任务达到工程建设标准要求的工作人员进行嘉奖,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问题要快速定位问题的源头,并且做好追责工作,对于任务完成不达标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除了施工团队的准备工作,园林布局中的植物的选择准备也很重要,要在选择植物时,充分考虑广州市的气候特征,选择与广州市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契合度较高的植物,在保证园林设计的绿化水平和观赏性的同时,合理的控制植物的采购与种植成本。 2.2土壤回填与改良技术 园林建设中绿植的生长与发育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充足的养分,植物如果要达到枝繁叶茂的观赏要求,就需要对城市发展中因为人类活动而变得贫瘠的土地进行养分的补充,确保植物能够从土壤中获取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在进行表土回填时,首先要对植物生长环境中的废物、废水等有害因素进行清理,然后在进行土壤回填时要尽可能避开阴雨天气,确保表层土壤的干燥,然后回填工作中的地基应该设置一定的坡度,确保地基中不会有积水影响施工。最后,植物最好生长在比较松散、团粒状态的土壤中。在完成土壤回填后,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利用现代设备与化学肥料等提升土壤肥力,为植物生长营造更好的环境。 2.3定点放线技术 定点放线技术是完成园林绿化部分建设的重要技术之一,定点放线技术要求施工人员全面、准确的掌握施工图纸的各项要求与设计细节,施工过程务必体现出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实现设计人员的各项功能要求。在选择参照物时,通常选择具有固定性的建筑物,准确的设置出清晰的标记。在色带、色块、绿篱的定点放线过程中,可以利用方格网络法,能够保证设置的标记充分发挥指示作用,同时为了使园林绿化更加美观,树坑中心要保持一条之间,树木尽可能的与道路中线保持平行。 3园林施工管理措施 3.1对设计方案进行核查 只有在科学、准确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才能够有序、高效的开展园林建设工作,因此在设计方案确定以后,要由专业的核查人员对图纸、材料等设计要求和方案进行核查,确保园林的设计理念能够准确传达到施工人员中,确保设计图纸清晰明了、描述准确,能够指导施工人员有序的开展建设工作。在图纸的设计与园林建设的具体情况不符时,施工人员要及时进行上报与反馈,确保设计人员能够得到准确的现实数据与信息,使设计人员能够快速的完成设计方案的更改与优化,确保设计方案能够在现实中执行。 3.2加强材料管理 为了进一步降低园林建设工程的原料采购成本,在进行园林建设中逐步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允许社会资源进入到园林建设工程中,但是众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无形中也提高了劣质材料进入市场,流入园林建设工程中的风险,因此在原材料采购时,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在保证原料质量的基础上,选择价格最低的原材料。除此之外,在进行原材料的选择时,要尽可能选择更加绿色、更节能的材料,降低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的破坏,针对广州湿热的气候特征,还要做好原材料的防湿防潮工作。 4结语 广州市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在进行园林建设时具有天然的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广州市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城市,城市化水平高,人们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广州市的园林建设中,要针对现存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园林建设技术以及管理水平,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按照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开展土壤回填、定点放线等工作,通过加强对设计方案的核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建设原材料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园林施工管理能力,推动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况金辉.园林施工技术要点与管理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19,(13):200-201. [2]侯文.园林施工技术要点与管理对策探究[J].现代园艺,2019,(12):200-201. [3]苗运海.园林施工的技术要点与管理对策[J].南方农业,2017,11(32):26-27. 作者:陈雪萍 单位:广州市林华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