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督论文: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策略研究 【论文摘 要】在经济监督体系中,会计监督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眼下中国在会计监督体系方面有着诸多不足和弊端。在会计监督中体系建设不到位、资金管理存在漏洞以及会计人员监督职能弱化等诸多不足。本文提出了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相关策略,这对加强公司的内部治理意义十分重大。 最近,我国颁发了新的《会计法》,“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被重新地建立,该体系包括社会审计监督与政府监督,其中,前者一般是由单位内部监督,常常是注册会计师来执行。可是,现有的情况表明该体系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更糟糕的情况是,逃避会计风险的现象更加地严重,这主要是因为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很好地起作用,知情人不知道是否应承担会计责任。 一、我国现有的公司会计监督体系的缺点 现在,我国会计监督体系仍存在不足和缺点,具体如下: 建设会计监督体系不足 第一,不能清楚地监督经营者的经济责任与经济活动。当前,经营者在监督体系处于主导的地位,是会计监督权的授权者,而审计与会计人员享有该项权利,而且,他们享有的会计监督权是不完全的,是受到很多条件限制的,另外,该监督权对经营者受到的某个时间内和固定的,缺乏时效性。无法有效地控制常见的经济责任与经济行为。 第二,该体系的事后监督不实际,太形式。一般来说,经营者被监督的的常见形式是社会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是该项权利的施行者,所有者间接享受该项权利。可是,现实中的很多情况导致审计关系复杂和繁琐,导致社会监督脱离现实。 第三,政府监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具体体现为:(1)监督体系个部门的义务分配不正确,一些诸如审计和财政等部门值关心自己的业务;(2)监督途径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威慑力;(3)政府职能的变化远远赶不上经济管理的进步。 二、资金管理出现缺陷 近年来,金融体制的革新,银行的管理逐渐进入企业化的进程,银行为了获得尽量多的利益,不愿意承担过多的现金监管职能,有时候甚至片面地只考虑自身的经营目标,这样导致管理现金出现一些问题。 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不足,会计责任不清楚 只有当单位管理者允许,会计人员才能监督与处理会计相关的事务,只为授权人服务,只愿意承担该部分责任。会计部门一般只在乎管理当局的立场与好处,进而降低了会计监督应该起的作用,会计人员不得不依靠其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法规举措 政府、社会和企业进行联合共同构建完善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会计法》修改后专门指出会计的监督职权,如有人员违反本会计法或国家规定的其他会计制度,会计人员有权拒绝对其办理相关事项。同时,本法还规定,会计人员必须依法行使监督职能,不得提供虚假财务报告,销毁财务资料以及利用公职之便贪污、挪用公款等,这都是会计人员必须履行的职责。新《会计法》法律责任一章中,对这些违法行为,如利用公司会计张博、报告等从事违法活动等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了完善公司财务监督体系,从2006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国公司法》也明确指出:一方面,健全完善相关法律的规定对监事会制度的完善与强化内容,《新公司法》在第34条中作出了明确规定,指出,为了保障股东的知情权,对公司的财务账簿,有限公司的股东有权进行查询监督;在第164条中指出,企业建立的财务与会计制度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档;在165条中指出,每一会计年度末,公司必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相关政策编制出财务报告,而且会计事务所需依法进行审计;而在第172条中指出,除法定财务账簿,公司不得再编制其他账簿。而对于其违规惩罚,新公司法也通过其202、203条等对其进行了规定。 另一方面,健全完善公司内部财务监督体制一个完善、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能够保证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公司业绩,而且有利于我国整个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和国家经济的迅速、有效发展。所以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财务监督体系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各国都在通过完善《公司法》《会计法》等不断进行监督模式的创新与完善,来确保公司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并使财务制度更合理公正。 三、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具体措施 1.为了确保会计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就必须制定出一套全面而有效的监督方案。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比如来自国家机构的、来自大众舆论的以及公司企业自身的。有了这些监督资源,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开展工作。首先从公司外部来看,我们应该明确审计员对公司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国内目前这方面职能的划分并不是特别的明确,可以向国外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国家学习经验。比如日本,他们在商业法案中明确了一个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即可以同时进行公司生意上的监察和公司账务上的监察,并且把这两个部门分而治之,互不干涉。 其次,也应该对公司内部的监事会做出明确合理的工作安排,使各部门的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作为一个尤其敏感的机构,财会部门应该着重监督。在我国的《新公司法》中明确强化了公司内部监事会对于公司账面情况的审阅权限,并且还从本质上加强了监事会 的建议权和调查权,同时把其他相应职能权限也新加入了其中。由此可见,我国这些年在这方面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随着公司上市潮流的热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成为了股民,证券交易量的激增,公司股东对于公司董事的督查也越发松懈,所以在这个时刻提出对于董事会的监察工作是一个必然的举措。对于监事会职能的强化,不仅要给予其独有的法律效力,还要延伸其职能的权限,使其可以对公司账目资料进行检查,这样才能真正使监事会发挥其作用。 最后,通过会计参与制度,邀请专业会计师,审计法人和税务会计共同来制定公司的财务报表。其中股东大会拥有对参与制定财务报表人员的任命权,并且这些参与人会承担同等效力的法律责任,所以这项工作看起来是具有法律效力和公正的。被任命的参与人此时并不是所谓的外人,而是作为公司董事的一份子,共同合作。通过这一举措,可以有效的实现监督工作,使其具有透明性,法律性和公正性。 四、结语 完善监督体系的策略包括维护会计工作秩序、从内部健全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功能以及尝试创立会计参与制度完善监督。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可以极大地提升会计监督体系的效率,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和责任。 会计监督论文:会计信息失真监督体制建构 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资金反映,准确的会计信息可以为企业的重大决策提供数据信息,保证企业制定发展目标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很多企业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社会的稳定。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会计信息失真扰乱了市场秩序 在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中信息瞬息万变,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科学合理,但是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就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阻碍,从市场环境中来看,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那么所反映出来的经济效益就是不真实的,对于投资者来说,由于信息的不真实他们无法根据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即使做出判断也是错误的,给整个市场的有序发展造成破坏。 2.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 企业的会计信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各项资金的支出和收入情况做出统计,为企业决策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但是会计信息失真之后,会计提供给企业决策者地信息都是虚假的,企业决策者按照这些虚假的信息对公司的各项活动做出的决策就没有科学合理性,而且,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目标是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会计信息失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虚假的,对于加强企业的管理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任何的帮助。 3.会计信息失真助长了整个会计行业的不良风气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不会做假账的会计不是合格的会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很多企业为了寻求高的收益,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在账面上作假,这其中的执行者就是会计,而会计在进行假的会计信息过程中由于跟自己没有利益的牵扯,所以心安理得。这种现象的发生直接导致了会计行业中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不重视,同时也造成会计职业道德泯灭。 4.会计信息失真给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带来干扰 企业是国家经济组成的一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对于经济整体把握过程中出现失误,会计信息的失误会使国家的经济核算偏离,导致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造成市场中资源配置不合理,国家调控政策流于形式,使得国家的整个经济发展蒙受损失,甚至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5.会计信息失真影响到社会稳定 企业进行虚假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夸大企业的经营利润,这种做法欲盖弥彰,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之后,不是积极进行解决,而是在会计核算方面进行掩盖,长此下去就会造成其中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导致企业的破产,使企业职工失去经济来源,失业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就相应的加强了。 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越来越严格,但是对于整个财务管理尤其是会计工作的管理还不是很重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没有指定相应的会计管理制度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相应指导。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加上企业管理者对会计制度执行的不重视,会计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2.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阶段很多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进行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会计操作方面的失误。另一方面,企业的会计人员没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往往是为了个人的私欲或者是执行企业领导者的错误指示,在会计工作中进行假账的制作,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从而造成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失误。 3.企业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会计法》,其中对于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中的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度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领导者权利的过于集中,对于管理中的法制意识薄弱,没有将《会计法》中的各项规定放在心上,在日常的管理中对会计工作随意指示,破坏会计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4.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企业会计监督机制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审计部门,但是现实中由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由企业内部人员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进行的,其中牵涉到企业职工的利益,所以在行使内部审计权利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很好的监督。另一方面是企业会计的外部监督机构一般是由各个相关部门进行的,但是由于各相关部门的监督指示对本领域的检查,没有建立全方位的整体监督体系,所以不能达到有效的监督效果,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就出现了漏洞,会计信息失真就是必然发生的。 5.企业对利益的过度追求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企业的管理者为了企业利润留存大一点,或者是为了应付检查,制造虚假的企业利润信息,还有一些企业纯粹是为了逃税,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指使会计采用各种办法隐藏收入,从而少缴税费。 三、如何有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1.建立健全企业的会计制度 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保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控制制度,以这个制度为基础进行企业的会计活动,在建立会计控制制度的过程中,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会计控制制度,保证各项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2.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建设 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要从两方面做起,首先,在会计人员的任用过程中,要对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相应的考核,选择专业知识扎实的人员担任会计工作,其次对于现有的企业会计人员要加强培训,使其专业知识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能有相应的提高,最后,对于所有企业的会计人员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鼓励他们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在工作的过程中用良好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 3.加强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意识 现阶段《会计法》的颁布对于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有重要 的作用,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领导者的法制意识要不断加强,我国法制建设的进行加快,对于违法现象的查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企业的领导者要提高法律意识,合法经营。 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于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监督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要严格进行,对于企业内各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中对于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都有一定的控制。另一方面就是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有效避免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的干预,可以找专门的会计事务所对企业的经济信息进行核算,从而发现出现的问题,有效防止信息失真。 5.加大会计虚假信息的处罚力度 从国家方面来说,针对日益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国家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故意造成信息失真的企业做出一定的惩罚,使他们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可以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个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励,在企业的管理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所以企业和国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会计监督论文:浅谈加强和完善我国会计监督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会计监督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部门和单位因缺失诚信,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不仅影响了投资人、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 (1)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会计监督也亦如此,但目前会计领域依然存在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如,新《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细则却没有出台,致使新《会计法》在执行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当出现违规事件,仍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进行有力制裁。加之已出台的法律制度执行力度不足、监管与惩罚力度不足等,导致监管体系制度上的缺陷。 其次,有的单位在新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新制度、老法子”,会计管理混乱。 (2)单位负责人缺乏监督意识。 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督意识薄弱,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不少单位负责人是“财盲”,认识不到会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未从根本上认识到虚假会计信息也是一种造假、制假,致使一些单位负责人为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唆使、暗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影响正常会计工作,阻碍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 (3)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虚假的会计信息一般都出自于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在会计监督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往往以不知情为由,有意无意制假,不能真正完成会计使命。另外,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职业判断能力弱,往往根据领导的意识办事,唯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下,不能根据事实说话,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更谈不上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抵制。 会计监督论文:关于国企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研究 前言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是促进国企有序运营的关键因素,对会计行为操作是否能够做到规范化有着直接影响,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现阶段,国有企业频频出现的腐败、资产流失等现象主要都是由于会计监督体系构建力度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而引起的。这些问题都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一、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 一是,企业管理者缺乏会计监督意识。在构建过程中一些管理者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含义,往往认为只要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显着提升,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否合理也就无关紧要了。而又由于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的经营者,其常常会认为会计监督会削弱自身的经营自主权,所以会对会计监督产生一定抵触,甚至完全不顾及会计监督给予的建议和管制,这种管理层的不支持,严重阻碍着会计监督智能锁的发挥[1]。 二是,企业内部监督制度不完善。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进而常常导致虽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却无法真正落实,形同虚设,会计监督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单位经济活动也呈现出乏力状态,由于缺乏行政方面的保障,也造成相关监督工作难以全方位实施。同时,也由于很多企业会计部门只管建设,而忽视财会惹事权,在这种制度下使得会计人员的地位无法得到独立,这也使得会计人员的任免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意愿。这样的管理体制也严重打击了会计人员在坚持原则方面的意志,进而导致会计监督无法在企业实际经济活动中得到科学有效实施。 三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监督力度不够。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等原因,严重打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进而使得会计人员素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经营者在聘用会计人员时任人唯亲。这两方面原因导致国企会计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降低,因而会计监督力度不够。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使其在监督过程中采用的监督理念与模式都过于陈旧,也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展相应的监督工作,进而使得会计监督的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2]。 二、 完善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构建的策略 (1)不断完善会计法规制度。要想国企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保障。会计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将会计监督工作的每个环节进一步落实到各个部门,并使相关人员能够明确自身职责,真正实行责任制,进而使会计监督体系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完善。同时,政府也要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更新与完善,进一步优化国内法律结构与体系,进而使国企会计监督工作能够在法制性、强制性,以及合理性的背景下顺利落实,并充分体现出有法可依的精神,而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为相关执法、会计监督等相关部门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监督管理氛围,从而促进国有企业会计监督能力得到显着提高[3]。 (2)建立健全国企会计监督管理机制。会计工作是否能够正常进行对国企整体经济项目的实施效果与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而会计监督工作则为国企经济项目的有效落实与推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首先,建立健全会计监督管理机制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会计监督机制的覆盖范畴进行科学合理的拓展,进而使其能够为国有企业提供更良好的运营环境。同时,还要将构建后的会计监督机制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层面上,进而使职工的实际工作行为能够受到规范化、标准化的会计监督机制的约束,所以各国有企业设立专业化的会计部门,并且还要要求其具有较为完善的操作流程与制度要求,并以此来促进会计监督机制的贯彻落实[4]。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始终遵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工作原则,并在经济效益逐步提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的内部结构,进而使国企会计监督工作的落实质量得到显着提升。 最后,国企还应该制定出相应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不仅是推动国企会计监督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国企会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必然要求。因此,国有企业各部门,以及相关人员都应该充分重视起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对会计监督工作的执行水平。另外,国家政府部门也应该严格按照问责制度,对国投企业具体负责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职责追究,具体来讲,就是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则国家政府部门则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以及相关的会计规法等,对负责相关工作的具体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情况严重的应对相关负责人实行严厉的处罚[5]。 (3)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从整体上提升国企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各国企应充分重视起会计工作的者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工作。全面提升国企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够促进国企会计监督体系构建与完善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古国企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构建现代化和先进化的国企会计监督体系,不仅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丰富、新颖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其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理念,以及良好的自控能力,进而使得会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自觉的遵循相应的会计法规。 然而,当前我国国企大部分的会计工作者,通常都是由上级领导直接任命来就任会计岗位的,这些人员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严格、系统和专业化的资格考核流程,进而导致国企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下降,在工作中实际行为操作与职业道德要求严重脱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此,国有企业在聘用会计人员时,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上岗考核,以及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应的资格考核制度,进而将不合格的会计人员剔除会计工作者者行列。同时,国企还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实际工作需要,以及会计人员的工作特点和业务性质,对其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并且还要对培训后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另外,还要根据择优上岗的原则,对会计工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进而使当前国企的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也进一步提升其实际工作质量与效率,从而为科学、有效的构建与完善国企会计监督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总之,国有企业的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有着直接影响,而相应的会计监督体系能否得到科学有效的构建与完善,也关系着企业是否能够完成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发展目标。因此,国有企业应充分重视起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深入分析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究出问题的具体原因,并通过不断完善相应制度,加大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进而推动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构建与完善工作的顺利进行。 会计监督论文:论财务管理与会计监督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1.1财务管理的本质决定了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所谓财务管理,就是为企业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管理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区别于经济管理中的其他管理工作,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因此,抓管理应以抓财务管理为基础。 1.2企业经营决策依靠财务管理系统。企业经营决策主要包括:产量决策、定价决策、促销决策。做到科学决策,强化财务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系统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财务管理系统是以决策为主的计划体系与组织为主的协调体系和以控制为主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联,并要求形成特定的结构和层次,具有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之功能。因此,企业经营决策必须依靠财务管理系统。 1.3现代企业需要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但是,市场犹如魔方瞬息万变,潜伏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政府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而相应调整其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并在进一步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西方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合资和联合公司、大型公司对理财提出了更高的行为规范和更广泛、更复杂的理财范围和方法。比如在企业筹资和用资方面,发展了创新金融工具(如票据发行便利互换交易、外汇期权、外汇运期和期货交易等),从而给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多元化的关系,以及直接和资本市场建立商业关系提供了条件。同时运用创新的金融工具也带来了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不仅显得重要,而且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有待我们研究解决。 2.如何使财务管理发挥企业管理的核心作用 要使财务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真正发挥核心作用,就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1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首先是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观念,充分理解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其次是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核算,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理财;还要求熟悉国家法律,对社会环境有一定的观察和预测能力,以及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2.2理顺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职权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根据产权明晰的原则和企业财产委托经营制度的要求,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是必须分设的,前者是理财,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后者是核算,侧重于对外会计报表。当然,两者存在着不少的联系,但有联系并不韵味着意味着必须合为一体,同样地,财务管理部门还要明确划分与企业管理、生产、销售和决策部门之间的职权范围,形成以财务管理部门为核心,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管理网络系统。 2.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根据财政部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指导意见,笔者认为应考虑围绕以下“六个中心”。即1、企业管理制度以建立指标考核机制为中心;2、经营管理以预算为中心;3、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4、成本管理以环节控制为中心;5、非经营性开支以期间费用管理和技改投资管理为中心;6、促销管理以资金回笼为中心。分别制定实施细则。 3.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一是核算,二是监督 这些年来,大多数对会计核算相对重视,但对会计监督方面比较松懈,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像财经违纪、违法现象,乱收、乱摊、乱罚等等,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工作非常必要。 3.1改革会计人事制度。 由于现行的会计人事制度的欠缺,会计的人事权归单位管理。这样,会计的监督作用很难得到发挥。有些会计人员已经变成了领导的驯服工具,会计监督作用实际难以发挥。曾经有人提出,成立会计局,会计人员的人事编制归会计局所辖,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设想一时难以实现。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会计人员编制可以改为归口管理,会计人员由各系统、各行业进行调配。并规定会计人员在一个单位任职期不得超过2到3年。这样,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就容易得到发挥,会计监督由被动变为主动。这种做法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均有益无害。 3.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也是一种加强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方式。首先要加强财会人员政治思想教育,组织财会人员学习各项会计法规,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使广大会计人员能够自觉的做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同时也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没有熟练的业务知识,会计监督工作也是为作不好的。此外,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对那些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敢于揭露违纪、违法现象的财会人员给予表扬和嘉奖。从而,促进会计监督工作。 3.3健全财务机 构。目前,有些会计核算单位的会计机构仍不健全,特别是乡、村一级的会计核算单位,有些会计核算单位的会计,出纳有一人监管,不利于会计监督工作。所以,要尽快的健全会计机构,配足人员。一个独立的会计核算单位起码应有一名主管会计和一名出纳会计,同时还要确定一名政治素质强、业务精通的主管审批财务负责人。只有健全的财务机构,会计监督工作才能正常运行。 3.4完善会计监督制度。会计监督制度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会计制约制度,制约制度的核心是钱和物应有二人以上监督管理。这里,主要讲讲倾向资金管理的两个制约制度。首先是财务印鉴管理。财务印鉴管理十分重要,各会计核算单位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它要有两人以上保管;其次是票据领用制度。票据领用制度也是会计监督的一种重要制度,各会计核算单位的空白票据(含银行支票)应有专人保管,领用时必须登记。只有严格的监督制度,会计工作才能做的更好。 3.5财会人员要自觉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会计监督工作。会计监督,会计是主体,要做好会计监督工作,主要还是依靠广大的财会人员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财会人员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首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学习会计法规,增强职业道德,克服本位主义思想,要敢于坚持原则,对于一切违纪、违法的经济活动一不参与、二要抑制。在工作中一切要按照会计法规和国家政策办事。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有过硬的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总之,要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须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真正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会计监督论文:会计监督职能的浅议 论文关键词:会计 监督 论文摘要:《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木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业务处理也日趋复杂,但会计工作又经常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和监督机制不健全,有些企业设账外账,假造信息;有些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经纪律松弛,经济效益差,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更需要加强对会计的监督和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人们对与市场经济活动紧密相关的会计也有了崭新的认识,愈来愈认识到会计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会计被人们看作是各种主体单位经济活动的综合管理者和信息提供者,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监督职能必将更好地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会计监督的概念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各单位的法定义务。会计监督可以定义为"经授权的会计人员按照本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使用特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监督和督促,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监督的主体应该是经授权的会计人员而不是会计机构。监督是一种权力机制,会计监督的客体即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会计人员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手段全面反映企业活动,监督的依据是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对企业和会计人员的外部约束力量,监督的直接目的是为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服务,最终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计监督的内容 当前经济管理处于新旧体制交替阶段,新的规章制度尚未健全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正在建立。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经营范围在不断扩展,经营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要求,但现行的核算制度与这些变化了的情况还不相适应。笔者认为,由于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因此,监督的内容应从核算工作开始。 一是要对单位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 原始凭证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最基本证据, 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也是保证会计数据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关键。因此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是各单位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的重要环节。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是否有账外设账的违法行为,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费用、成本、利润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加强对财务收支的监督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责,只有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对单位收支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才能堵塞漏洞,防止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二是要看会计资料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监督各单位的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对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是否及时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三是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检查其使用的会计软件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用电子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 四是要监督检查各单位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从事会计工作必须持证上岗,这是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一项创新。因此要坚决制止不懂业务的无证人员上岗。 3 会计监督的方法 3.1 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作用。 要加强对各项法规制度的学习和宣传,使之人人懂法,人人守法,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制,《会计法》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应以身作则,带头执法,不得干预、阻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更不能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切实维护国家财经纪律,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不断提高执行财经法纪法规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理顺会计工作关系,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确保《会计法》和各项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 3.2 实行会计监督,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根据当前会计工作状况,很有必要由财政部门配备专职的会计检查人员,对所属会计单位进行常年的循环往复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保证检查制度的正确执行。在内容上要侧重对会计资料和财产的检查,主要检查凭证、账簿、报表等,核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真实。在方法上应侧重于凭证所反映的内容,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查对,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处理。 4 如何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4.1 正视会计的地位,积极改善会计履行职能的环境。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会计监督应该是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管理者合法有效地完成受托责任,并利用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向社会有关职能部门及利益相关者证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成果分配的合法有效性。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真正发挥会计监督职能,除了需要来自企业内部的监督,还需要财政税务部门、政府审计部门、民间中介机构甚至司法监督部门对企业行为的监督与控制,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促使会计监督职能的正常运转。 4.2 实现会计职业管理社会化。 会计人员职业化管理指会计人员从业前必须通过财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并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证书。《会计法》已经作了明确规定,还对因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会计人员重申了处罚决定。由于会计人员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受法规制度和职业纪律的约束。不具备条件的人员,不允许从事会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会计工作从业人员的管理,并对每个会计人员的从业成绩、执业执行情况做出完整记录并定期进行考核。 4.3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监督检查,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主管人员。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内容。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工作,在我国还刚刚开始,实践不多,经验也有待积累,因此,有必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监督和检查,主要是监促和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同时通过正反典型案例的宣传,逐步树立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良好风尚,这样才能维护好会计职业的社会形象,增加会计监督的力量,财务管理工作更需要有合格的总会计师、财务科长等财务主管人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财务主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应做好对财务主管人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业务理论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考核和培养,达到全方位的综合性素质,保证会计工作秩序不乱。 4.4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是执行会计监督制度的保证。内部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有助于单位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自觉遵守财经法纪,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监督论文: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研究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研究.摘要: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在市场经济中比重逐渐增大,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对经济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合理的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管理决策必须以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为基础,而经济信息中大于七成的数据又来自于会计,因此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又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如何有效的进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研究,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因此加快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研究变得十分迫切。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 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体系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 金融衍生工具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高科技产品,经过短短四十年的发展,它得到广泛的运用,并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主要投资工具之一。金融衍生工具诞生的原动力就是风险管理,而其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不对称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交易者、经纪机构与衍生交易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个人能力有差异,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市场交易的判断会不一样.恰恰就是这判断的不一样,造成了盈利与亏损. 在我国,信息披露体系的不完善,大量重要信息数据不透明,重要资讯不公开,地方单位虚报账务,导致投资者信息杂乱,最终遭受莫名损失。 2、投机性风险 目前,纯粹的投资者越来越少,往往都禁不住现实利润的诱惑,浮躁的风气造就了一大批投机者.投机者逢低买入,逢高卖出赚取差价,盲目涌入利润回报高金融市场,推高衍生工具市场价格,造成泡沫经济。 3、产品设计不尽合理 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是转移风险.然而实践表明,在多个品种的衍生工具的运用实践当中,风险并未有效转移反而扩大.这是由于金融衍生品“双刃剑”的自身特点决定的,而导致实践应用中无益而害的导火索即是不尽合理的产品设计。 4、监管机构的监管缺失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 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拉大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金融衍生市场是一个创新思想不断涌现的市场,新的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这些新的产品很多是为了规避现有的金融制度和管制安排,因此衍生市场的监管难度就更大。 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作为经济监督的重要内容,是从单位经济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的监督。其重点是对合法性的监督,促使会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的财经方针和法规制度,它是会计核算的继续和深入。因此,建立起良好的会计监督体系并使其发挥作用,能避免一系列由会计信息失真引发的问题,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会计监督内容: 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相关部门和会计工作人员根据各项财经法规的规章制度,通过分析、检测、计算等途径,对运行企业经营范围的规范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其按规定执行企业各项指标。 2、会计监督措施: (1)一、从社会角度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 1、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 2、会计师事务所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执业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要实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用制度来保证执业质量。 3、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为了彻底摆脱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依赖关系,保证其独立性,应当改变目前的审计聘任制度。 (2)二、从政府角度强化会计监督的措施: 1、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 2、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保证会计监督有据可依。 3、财政监督是会计诚信的促进手段。 4、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诚信体系是财政监督的重要目标 。 三、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监督体系是指由若干具有履行会计监督职能的组织机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个部分。现行的会计监督体系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保证了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现行会计监督体系中主要监督手段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下来的。现行会计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行使有效的会计监督,会计控制管理工作是企业内部重点关注的对象,是管理控制交易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2、对会计监督认识不到位,导致会计监督不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差,难以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由于会计人员是受雇于经营者,为经营者服务从而得到一定的报酬,由此形成了管理与被管理的上下利益关系。 (2)对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概念理解不够,会计监督部门工作较为松弛,只是一个摆设而已。大部分会计工作者和单位相关负责人极易将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混淆,所以,单位内部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及相关负责人怠于行使会计法赋予的合法权益和责任,造成内部会计监督没有任何作用可行。 (3)单位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对内部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大多数企业会计信息的虚假也是出自于会计手中,因此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和职业岗位责任心的高低在会计监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新的会计监督理论指导下,我国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的新体系也正以其崭新的面貌体现在大家面前。当然,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监管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预见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监管体系也不是一步到位。而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必将比理论变革更加困难,我国金融市场的会计监督还任重而道远。 会计监督论文:央行会计核算监督建议 一、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工作存在的难点 目前,基层央行会计核算监督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散监督,二是集中监督。随着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集中监督已成为普遍采用的模式。2010年11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以下简称监督办法),在监督理念、定位、目标、程序等方面均做了重大修改,使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具体操作流程或实施细则,使监督工作出现很多难点和问题。 (一)缴存款考核监督缺位 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缴存款考核包括财政性缴存款考核和一般性缴存款考核。国有商业银行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由总行统一进行考核,基层人民银行主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和农村信用社的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进行考核。一方面,现行基层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考核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依据商业银行、信用社每旬报送的日计表、业务状况表考核,且当前部分商业银行、信用社所报送的报表仍是手工填制而成,大大降低了报表的可信度。有些商业银行、信用社为了增加其日常可用资金,有意降低日计表各科目余额,或设立二级科目,从而达到向人民银行少缴、漏缴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目的。对商业银行、信用社的日计表缴存科目余额,事后监督部门难以保证其准确性、真实性,只能照表行事,监督乏力。另一方面,会计核算事后监督子系统对农村信用社缴存款考核存在缺陷。农村信用社一般性缴存款不足时,事后监督子系统没有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不足提示,营业部门将缴存款不足情况反馈给信贷部门,由农村信用社依据缴存款准备金不足金额和罚息率填制一般性罚没款票据入账后,事后监督部门才能发现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不足问题,造成被动监督局面。如果核算部门或信贷部门存在漏罚问题,事后监督部门无据可查,造成监督缺位。 (二)监督子系统存在功能缺陷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日常会计核算数据备份量较大,须定期由会计、科技和营业部门进行维护——删除前期已刻录的备份数据。一旦发生此项操作时,事后监督子系统在日常监督网点柜和联行柜重要空白凭证上便会出现上一工作日已监督过的重要空白凭证数据,与当日重要空白凭证发生额不符,需事后监督人员人为干预,再次监督上一工作日发生的重要空白凭证数据,造成了事后监督情况报告表中重要空白凭证监督项发生业务笔数与当日实际发生笔数不符现象,事后监督工作人员只能手工制表说明情况,逐柜组标注上日核销重要空白凭证号段,监督主管签字确认,并附在监督情况报告表后注明监督情况。这一方式一旦形成规律,将产生对重要空白凭证管理监督审核不严或监督不到位问题。 (三)电子对账系统制度跟进滞后 2009年下半年,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在全国银行间已经全面运行,实现了人民银行与各金融机构之间电算化对账管理,并相应出台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但从两年来的监督情况来看,《办法》存在一些制度缺陷。一是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与《办法》要求上存在不明确事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在信息查询、申请维护等模块中提供了输入打印功能,但目前《办法》没有规定事后监督部门每日应打印的报表种类,一旦对账出现某种问题以及监督超期、对账不一致等情况,备查资料将无法可查(内部网上对账无法备份);二是《办法》中未明确对账问题处罚部门。《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开户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视其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中国人民银行暂停办理其会计核算业务”。而目前上级行没有明确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制度跟进措施比较滞后,导致对账出现问题时部门之间出现推诿,使部分对账制度难以执行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银行的公信力。 二、加强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监督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建立健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监督体系,重点规范会计核算监督考核行为,使会计核算监督步入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一)建立较为完善的缴存款考核体系 一是针对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和信用社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考核缺位情况,建议总行尽快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财政性存款法律保护,并统一规范财政性缴存款科目,加强对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科目管理,同时要不定期对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行为进行检查,对出现迟缴、漏缴或不缴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以确保国家债权人利益以及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二是建议农村信用社上报日计表考核存款准备金时废弃现行的手工汇表方式,统一使用核算系统打印的报表,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少缴、漏缴等差错。 (二)研发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实时综合监督系统,理顺监督时差和监督无力问题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会计核算系统的发展需求,建立与国际会计体系接轨的长效监督机制。总行应结合公允价值的参考条件,尽早研发出综合监督系统,既满足即将上线运行的《中央银行会计数据集中监督管理系统》会计核算业务要求的实时监督内容,同时又能符合监督检查部门业务监督需求内容,保证实时监督与业务发生同步、监督信息调阅便捷、监督共享机制管理顺畅。 (三)建立完善制度跟进管理办法,适应基层会计核算监督的需要 应尽早完善事后监督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从上至下建立统一操作规范和监督标准,统一差错认定和整改模式,使事后监督工作指引更加明确,避免事后监督工作盲目性和随意性。建议总行在中央银行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平台基础上,利用现代网络传输技术和影像技术,加快监督系统的升级或换版,实行事后监督与会计核算业务信息实时互动,即时监督,解决事后监督手段落后,监督时滞问题。 会计监督论文:试论国有财政资金的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 从业务控制的角度来看,国有财政资金的监管可分为两个部分: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前者是在会计主体内部,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由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实施的内部监督,后者是指来自会计主体之外的相对独立的审计组织在单位会计监督之上对会计工作实施的检查监督,通常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与本单位会计相比,就一定程度和范围而言实际上也是一种外部监督)。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是对同一经济业务过程进行控制的两个不同阶段,是资金监督全方位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虽然在监督范围、监督内容、监督的方式方法以及监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从监督的意义和目标来看却是一致的,即保证国有资金在使用单位内部按照预算规定安全完整的运行。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在国有财政资金运行中的各自职能,笔者试从会计监督与国家审计监督(即政府审计监督,以下统称审计监督)的重要意义、联系以及区别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旨在进一步加强对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认识,促进两者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项经济监督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一、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重要意义 1、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有助于科学地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监督,准确把握二者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在表面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二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独立工作,有各自不同的工作职能和职责范围,正确认识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从本质上对两种不同性质的监督加以区分,在业务监督领域,对于充分发挥两者的职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2、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有助于从宏观方面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推动国有资金监管工作的贯彻执行。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来看,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自身的业务工作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管理的依据,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加强两种监督的相互协调配合,更好的服务于国有资金的监督管理。 3、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有助于分清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之间的责任,从不同角度客观分析评价各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监督责任是监督主体在监督过程中应负有的相应责任,会计监督的责任是指会计监督过程中产生由会计主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审计监督责任是指审计监督过程中由国家审计机关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各自享有的权利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对于国有财政资金的财务运行状况,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能够通过不同的执法手段、依据不同的业务标准进行分析评价,以揭示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就产生了分析评价的责任应该由会计负责还是由审计负责的问题。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便于分清两种监督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有利于对各单位资金运行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 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 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监督,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的主体不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监督的主体不同,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监督主体是以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为主的会计机构及其相关人员,从这一点看,会计监督具有监督范围的局部性和监督人员的复杂性,也就是说,会计监督仅指单位内部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内部控制形式。而与此不同的是,审计监督则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人民政府由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具体实施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因而审计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法定的审计机关,相对于会计主体而言,审计监督主体具有权威性和相对独立性,它是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之下工作的,是为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 2、监督的内容不同。无论会计监督还是审计监督,监督内容都与其职能密切相关,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不同,集中体现在二者所具有的职能不同。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就明确指出了会计的两大职能:反映和监督。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会计职能直至今天演变为集核算、监督、分析、考核、预测等多种职能于一身的重要经济管理活动,与此相适应,会计监督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监督除了履行自身的监督职能外,同时还蕴含着会计服务的功能,会计监督作为单位内部经济监督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不仅存在于机关、企业、事业等使用国有资金的单位,也广泛存在于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非国有资金单位,可以说,凡是有资金运动的企业或组织,就必然存在着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且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会计监督在整个会计工作中的地位必将快速提升,会计监督的内容将越来越深刻,监督的覆盖面也将越来越大。审计监督的内容同样是审计职能的反映,受审计工作特点的制约,审计具有监督、评价、鉴证三项职能,其中审计监督是审计最主要的职能,国家审计机关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其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结果必然要与国家相关政策法令保持一致,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因此,审计监督的内容就目前来看主要局限于使用国有资金的单位,民营经济的发展短期内不会对审计监督内容的拓展产生太大的影响,但随着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集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税收纳入审计监督的范畴也是完全可能的。 3、监督的方式方法不同。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中的一种专门技术方法,它的方式方法体现在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方面,而会计核算又分为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试算平衡、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七个组成部分,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也就是说,在会计核算中,处处体现着会计监督的内容:设置账户是通过账户分类对单位发生的会计事项进行会计监督,其目的是将本单位所有的资金运动均纳入会计核算,以保证会计记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复式记账要求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并通过“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监督和控制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直接监督;登记账簿是对会计凭证加工整理后的综合反映,其实质上是为日后的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提供依据,做到有据可查;试算平衡是对会计业务处理结果实施的一种会计监督,某一会计事项处理完毕后如果不能够做到试算平衡,或者说试算后不平衡,则说明该项业务处理已经发生了错误;财产清查是会计监督最直观的一种方式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盘点现金实物、核对银行存款和往来账项进行;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也是会计监督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编制会计报表可以验证会计核算是否正确,会计要素是否完备。由此可见,会计核算的每一种方式方法中无不体现着会计监督的职能。审计监督的方式方法与会计监督的方式方法不同,审计监督的方式方法不是与会计处理相融合,而是凌驾于会计处理之上独立于会计核算之外的体现政府监督行为的方式和方法。由于审计监督的职能不同于会计监督的职能,因而审计监督有其独特的方式方法,一般而言,审计监督实施前先要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前调查,下发审计通知书,审计过程中要编写审计日记,对查出的问题要进行审计取证,审计完毕后还要向有关部门出具审计报告,有违规问题的要下发审计决定书。就审计监督的具体方式方法来看,审计方式有就地审计和送达审计,审计方法有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见审计署6号令),正确的审计方式方法是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和合理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 4、监督的后果和各自承担的责任不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后果和承担的责任是各不相同的,首先,从监督的后果来看,会计监督只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手段,对会计监督的结果,会计主体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或者说,会计监督是在本单位领导之下实施的监督,其监督的程度和结果受本单位行政管理的制约;而审计监督是独立于会计主体的外部监督,它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利益,对于政府审计机关下达的已经生效的审计决定书,被审计单位除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外,必须无条件执行,否则就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受到相应的制裁。其次,从承担的责任来看,1999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根据权利责任对等的理论,会计工作中的责任也必然归属于会计主体,也就是说,对于会计监督产生的责任应由本单位自行承担。而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代表政府实施的监督,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九条也同样作出了明确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这一规定表明,审计监督及其产生的责任应由人民政府或负责审计监督的审计机关负责,这是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又一明显区别。三、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相互联系 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尽管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区别,但作为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控制手段,两者在某些方面又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是资金运动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监督手段,二者不可偏废。如果把资金运动的监督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则会计监督是这一过程的前哨,审计监督则是这一过程的继续。在资金运动过程中,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般来说,最先介入监督的是会计监督,会计监督要通过会计记录和会计核算等手段完整地反映资金运动的全貌,掌握着大量资金运动的原始信息,会计核算和反映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会计监督的过程,就监督的本身而言,会计监督的经常性、系统性和重要性,是其他任何监督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审计监督就其事后监督内容来看,它不是一种日常性的原始监督,而是依据会计资料在会计监督之上实施的一种再监督,或者说是一种二次监督。此外,审计监督明显带有政策性监督的痕迹,它既是会计监督的延续,也是会计监督的补充,如果说会计监督是资金运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那么审计监督就是资金运动安全的坚强后盾和最终屏障。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完美结合,增强了资金运动过程中的防控能力,起到了资金监督的合力作用。 2、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使经济监督更加全面和完善。会计监督离不开审计监督,离开了审计监督,会计监督就会陷入孤军奋战孤立无援的境地,同样,审计监督也离不开会计监督,离开了会计监督,审计监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会计监督过程中形成的会计资料,要搞好审计监督工作是不可能的。会计监督需要审计监督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需要在审计监督的约束下把握正确的监督方向,审计监督则需要以会计监督为前提,以会计监督成果为依据,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是经济监督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任何一种监督,经济监督都是不完整的。从这一点上看,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确实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关系,两者的共同作用使经济监督更加全面和完善。 3、监督的对象和目标相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目标也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对财务过程的控制和监管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正因为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对象和目标具有同一性,业务实践中往往造成一种错觉,把会计监督看作是审计监督,或者用审计监督代替会计监督,以致混淆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其实,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对象和目标的一致性,并不能表明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内容性质以及方式方法完全等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象相同起点的两名运动员向同一目标冲剌时速度不同一样。用联系的观点对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对象和目标进行分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衡量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关系,就能够在两种监督手段相互区别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促进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完美结合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 4、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相互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为市场经济有序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国有资金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事项发生前必须通过会计监督进行预测和控制,在会计事项发生时必须根据会计监督的要求正确反映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貌,以备日后的审计监督和检查,同样,国有资金运动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审计监督在加强政府调控管理中的必要性。如果只进行会计监督不进行审计监督,资金运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就无法得以证明,反之,如果单纯依赖审计监督而不注重会计监督,就无法从源头上堵塞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只有将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完美的法制环境,才能保证国有资金健康有序地运行,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 四、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在实践中的运用 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在实践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国有财政资金的监督是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是国有财政资金监督过程中必须分清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各自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三是国家审计监督的超前性问题。 1、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完美结合构成了统一完整的国有财政资金监督。首先,通过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对国有财政资金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严格的会计监督控制可以促使资金使用单位把握政策方向,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其次,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实施的审计监督也是非常必要的,审计以国家和政府的身份参与资金监督,不受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个人的影响,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够起到在会计监督之上再监督的作用。上述两种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会计监督偏重于资金的使用,审计监督偏重于资金的监管,对资金运动的监督不能没有会计监督,也不能没有审计监督,缺少任何一种监督,资金运动的监督都是不完整的,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会计监督的基础上进行审计监督,才能使国有财政资金的监督更加完整统一,监督制度建设更加趋于完善协调。 2、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在实践中的运用还表现在各自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方面。实施会计监督并保证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是资金使用单位的法定义务,也是其必须承担的责任。审计监督义务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实施审计并向上级部门报告审计结果,它仅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负责,而不能对会计工作承担责任,这既是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主要区别,也是界定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和重要原则。例如,一项国有专项资金下拨某国有企业后进行使用,经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后没有发现违规问题,如果以后有足够的事实证明该项资金在使用中确实存在着问题,在确认违规行为的责任主体时,显然,作为资金使用单位的国有企业应对违规行为负责,审计机关仅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审计中必要的审计风险和相应的审计责任。因此,就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义务责任来看,正确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对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实践工作产生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3、国家审计监督的超前性。从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形成来看,多年来人们一直习惯于“先会计后审计”的经济监督模式,也就是说,人们往往把会计监督视为资金运动的事前和事中监督,而把审计监督视为资金运动的事后监督。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审计的职能逐步拓展,审计监督已逐渐摆脱单纯的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乃至事前监督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逐步将工程项目预算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审计范围,它说明国家审计已超脱历史的局限,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国家审计监督的超前性,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廿一世纪,审计监督必将和会计监督密切协作,在经济监督中共同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会计监督论文: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净化会计监督环境 会计监督作为经济监督的重要内容,是从单位经济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的监督,其重点是对合法性的监督,促使会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的财经方针和法规制度。它是会计核算的继续和深入。因此,建立起良好的会计监督体系并使其发挥作用,能避免一系列由会计信息失真引发的问题,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然而,目前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中阻碍会计监督职能发挥的问题不少,一些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对会计过分“干预”,会计人员难以开展工作。不少单位负责人尽管了解《会计法》,也很重视会计工作,但法制观念淡薄,在经济益的驱动下,授意、指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会计资料。《会计法》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重要权力,但人员职位、工资福利等均受单位负责人控制,会计人员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有些会计人员秉公办事不仅受到同事的误解和非议,有时还会遭到领导的阻挠,甚至打击报复,致使实行会计监督缺乏有效的保障。 社会监督起步晚,很多地方还不完善,执行质量不尽人意。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单纯追求收入,忽视执业质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等,“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信力不够坚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环境也不太完善,委托审计主体很不明确。 此外,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滞后,法律责任体系存在缺陷等等。针对当前会计监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改善会计监督的监督环境,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从政府角度强化会计监督的措施 1.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保证会计监督有据可依。 财经会计法规既是约束企事业单位经济的准绳,也是会计人员据以进行会计监督的依准。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应细化,对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规定应较为固定,减少会计操作的灵活性和主观性。完善违反财经法规处罚办法,加重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予以规范,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多层次的会计披露方式,将我国非上市企业划分为大、中、小三个规模层次。大型企业完全执行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年报按照上市公司处理,并进行审计,但不要求临时公告;中型企业按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制度执行,可以不执行会计准则,要求编制会计年报,但无须编制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要进行报表审计;小型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年度报表可以简化,不要求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是否审计可以由其自行选择。这样可以保护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贯彻成本效益原则,使会计监督工作有重点的进行。 2.快速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的理论,着手研究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 目前我国对财务会计的规范,采用了一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方式。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我国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原则性规定较多,但因缺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原则基础的应用还不充分。应考虑我国国情及实施条件(如道德环境、监管体系、概念框架、会计人员素质、准则制定机构等),引进国外先进的财务会计监督管理理念,保证会计准则的相对稳定性,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及加快国际会计一体化的步伐,快速与国际接轨。着手研究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规范会计市场,加强财务监督。 3.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会计人员奖惩制度,进而完善监督机制和监督手段。 严格执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进一步细化单位领导人违反财经纪律的处罚办法,强化财政、审计、监察、人事等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和会计监督的执法主体地位。取消政府对企事业单位下达年度目标管理的目标责任制的办法,改变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监督检查的现象。 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为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权力保障、法律保障、措施保障。对会计监督不力的会计人员,应予以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或由于会计监督不力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应依法追究责任;同时要给有能力并且在会计岗位上敢于抵制违法行为,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会计人员,在行政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励,经济上给予激励,促进会计人员积极有效地进行会计监督。 二、从社会角度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 1.会计师事务所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执业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要实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用制度来保证执业质量。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和内部分配制度等,既保证有章可循,又充分调动注册会计师的积极主动性。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全面质量控制的政策与程序,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各项条款的全面落实。 承接业务要谨慎,防止客户风险转移。推行“双承诺制”,即客户向事务所承诺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会计凭证、会计资料,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对单个项目实行全过程控制。业务项目的每一步都应按操作规程扎扎实实地做好;严格三级复核制,各级都应明确具体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审计项目的所有环节自始至终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此外,要完善督导机构,加强督导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任会计师必须对职业质量控制负总责,总结经验教训,掌握业务规律,提高执业水平。 2.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 由于合伙制的事务所对外承担无限责任,将合伙人个人利益与事务所的业绩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以提高其抵御外部环境压力的能力,增强其独立性。这一思路在我国的脱钩改制措施以及《注册会计师法(征求意见稿)》对会计师事务所设立的规定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为了彻底摆脱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依赖关系,保证其独立性,应当改变目前的审计聘任制度。建议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审计聘用委员会,充当被审计单位与事务所的“中间人”,其具体工作包括对上市公司评级、招标选择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等。 3.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 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监管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强制性因素,有必要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职业道德监管机构,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要完善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杜绝继续教育走形式、学习不深入的现象,以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行业监管水平。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改进目前的以清理整顿、年度检查为主的监管手段,采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追踪制度,建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信用档案,以保持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外在驱动力。 会计监督论文:对新的会计监督体系的认识 摘 要:文章对新的会计监督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必须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关键词:会计监督体系 内部监督 国家监督 社会监督 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监督是会计主体运用记录、计量、分析、检查的方法,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和督促的管理活动。具体体现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监督。由于会计属于单位内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因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所履行的会计监督只能是一种内部监督。全面地看,会计监督应有两层涵义:一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的监督;二是对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行为的监督,以及对会计监督工作的再监督。这既包括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人员工作与会计行为的监督,也包括单位外部对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行为的监督。 一、会计监督之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适应,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增无减,会计监督有名无实,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和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扩大企业自主权后,有些单位,一切开支由领导说了算,会计法规可有可无,会计人员坚持原则,执行会计法规,往往会受到打击报复,并且得不到妥善处理,严重挫伤了会计人员严格执法的积极性,使会计监督变为事后反映,成为理论上的假设和实践上的摆设。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混淆了会计监督职责分工、会计监督组织机构的层次性,把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监督的职能放大,会计人员不仅被赋予了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而且还要求会计人员代表政府对单位负责人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会计监督被作为政府监督的基础环节,会计人员被赋予了“双重身份”。但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种“双重身份‘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由于会计人员并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其人事关系、切身利益从属于所在单位,因此无法很好地行使对所在单位,尤其是对其上级———单位负责人的监督。会计监督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增无减,会计监督有名无实,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和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新《会计法》颁布后的会计监督体系 新《会计法》在“会计监督”问题上有较大突破。新《会计法》将会计监督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加以规范,构筑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即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这种规范更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构建和完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监督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实行内部会计监督,而外部监督分别赋予单位所有者、政府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 1.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新《会计法》中规定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本质上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 新《会计法》规定,各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这一规定明确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对象是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手段是对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实行监督。由会计人员承担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其主要任务是在单位领导人的领导下,通过对记账凭证的审查、财务收支的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并保证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活动在法定范围之内。多年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一直在经济监督体系中承担重要使命,而且在促进单位内部强化管理、保证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等方面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2.国家监督。国家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机关代表国家对各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的监督,它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单位内部监督起互补作用。新《会计法》明确了有关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确定了在对会计工作实施政府监督的过程中以财政部门为主、其他政府部门协作的关系,体现了政府监督在监督主体上的“协调性”。在此要强调的是,只有财政部门将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作为监督检查的直接对象,而其他部门只是在了解其他情况时需借助会计资料进行,即检查会计资料只是他们完成各自检查目标的手段。此外,在财政部门行使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权时,可以结合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财政预算管理以及专项检查来施行,并使这种监督经常化、制度化。有关法律规定,各单位必须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税务等机关依法进行的监督,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或者谎报情况。 3.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它是一种外部监督,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补充。社会监督是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证性而得到法律的认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的社会审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看,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监督和服务作用。注册会计师依法并接受委托,对有关会计事项如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法律公证性的审计报告,以此为委托人和有关方面服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且其审计工作具有法律公证性,因此,其监督也是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新《会计法》增加了有关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专门条款,加强了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加大了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这些规定改善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规范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标准,对会计中介机构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在新的会计监督理论指导下,我国会计监督的新的框架体系已经以其崭新的面貌体现在新《会计法》之中,也必将能够在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出无可比拟的作用,显示出其巨大的威力。 会计监督论文:德国公司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及其启示 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目前,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是美、英等国为代表的股东利益导向模式;另一种是德、日等国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导向模式。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也各有特色。本文对德国公司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概括了其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德国公司的公司治理环境与公司治理结构 1、德国公司的公司治理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其最高指导思想是“竞争秩序”观念,即由国家的秩序政策的力量维护自由的市场经济。会计作为管理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充分体现了这种秩序观念。如在会计工作规范上,德国没有单行的会计准则,而是试图通过法律规定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其会计规范是由政府通过分散于《公司法》、《税法》、《商法》中的规定来体现,即“会计规范法典化”。 在德国,独资公司占企业总数的87.3%。中小企业大都是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只占公司总数的5%左右。大型私有企业、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少数大型“公私合有”公司,都基本上实行股份有限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大股份公司在企业总数中的比重并不大,只占公司总数的2%左右。 德国股份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也具有与美、英等国完全不同的特点。企业和家族在股份公司所有权中占主导地位,大约85%的大型股份公司至少有一位持股量在25%以上的股东。由于股权分布较为集中,股票的投机成分较少,大部分股东可以通过向监事会委派自己的代表以直接获取会计信息。因此,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是很高,股票交易所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审计也没有额外的要求,影响很小,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也都可以直接从企业中获取会计信息。这种高度集中的所有权结构决定了德国公司的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必然采取以内部监督控制为主的模式。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银行在德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德国的银行可以持有工商企业的股票,虽然银行持股的比例仅为10%左右,并不是很高,但由于德国的银行可以充当小股东的股票托管人,并被赋予可撤消的投票权,所以银行凭借这种投票权可获得比实际持股比例多得多的投票权,从而能够在股东大会上通过投票有效地选举自己的代表进入公司监事会。另外,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性质也使得银行成为德国公司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2、德国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其“共同决定”的治理模式。共同决定(Co-determination)就是由雇员选举自己的代表,与股东代表一起共同组成公司决策机关,实行联合决策式的“两会制”。在这种模式下,公司治理结构主要由管理委员会(相当于美、英的高级管理部门或执行委员会)和监事会(相当于美、英的董事别组成。管理委员会的委员被称为执行董事,负责公司的具体运营。监事会成员不能充当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不得参与公司的实际管理。 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是公司股东、职工利益的代表,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具有任免执行管理委员会成员和主席的权力;监督执行管理委员会成员是否按公司章程行使经营权;对资本增减、筹资与投资等重要财务事项进行决策;审核账簿、核对资产,并在必要时召开股东大会。由于公司监事会有权聘用和罢免管理委员会成员,因此,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德国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 由于德国公司的公司治理环境和公司治理结构均与美、英等国有所不同,因此德国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与美、英等国也有很大区别。 1、监事会审计 在德国公司中,由于管理委员会全部都是执行董事,而监事会成员不得在管理委员会兼职,监事会的成员都是非执行董事,再加上监事会有任免管理委员会委员的权力,使得监事会的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须像美、英等国那样设立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 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可以检查公司账簿、文件和财产物品;也可以为此目的而委托某个监事会成员,或者为了某些特定任务而委托个别专家。在检查公司账簿时,有权委托财务专家和会计师,这些权利是保证监事审计职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监事会的信息主要来自执行董事会,因而重点对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审查。由于德国公司的监事会实质上是由股东、职工和银行三方面共同控制的,因此,监事会对管理委员会的监督就能够较好地体现股东、职工、经营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2、税务审计 税法对德国财务报告和审计的影响非常大,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所采用的原则应与税法要求相一致,所有纳税扣减项目都要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为保证公司的财务报告遵循税法及其细则的规定,德国还开展税务审计,成了保证德国公司财务报告真实性、客观性的又一道屏障。 3、独立审计 虽然德国的独立审计总体上讲还不很发达,但对于股份公司来说,独立审计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1931年为标界,在此之前,审计业务主要是由非专家的监事负责进行,而在此之后,审计业务则委托给了专业审计人员实施,但监事会具有选择和更换审计人的权力。1965年的股份公司法规定,对全部公开公司和达到一定规模的公司都要进行审计。1969年的公司法又将审计对象扩展到公开公司以外的公司,在该年制定的《关于一定企业和康采恩计算的法律》中,规定无论企业的法律形态如何,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必须披露年度决算书并接受决算审计师的强制审计。 4、内部审计 在德国公司,企业内部审计出现较早。德国最大企业之一的克虏伯公司。从1875年开始就已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德国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主要有三种情况:(1)隶属于管理委员会,这种方式在少数特大型企业中采用;(2)隶属于总经理,大多数德国企业都采取这种方式;(3)隶属于财务副总经理,目前有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方式,但将会越来越少。显然,与美国公司内部审计更多的是隶属于财务副总经理或主计长的状况相比,德国公司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层次相对更高,这与德国公司更重视内部监督有直接的关系。 三、结论和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 1、德国公司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不仅注重股东利益的保护,而且特别注重对债权人和职工利益的保护,其监事会成员中既有股东代表,又有职工代表和银行代表,这与德国在公司治理中倡导“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有很大关系 在我国,虽然《公司法》对监事会的设置做了原则规定,并要求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但由于没有明确规定职工代表比例的下限,因此,上市公司监事会中由职工出任的监事并不多,仅占全部监事的20%左右,并且当出现意见分歧时,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通常是采用一人一票的投票制度,职工代表的意见很难左右监事会的决议。至于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在监事会监督中就更难体现。因此,监事会的监督实质上代表的仅仅是大股东的利益。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环境的状况与德国公司较为接近,德国公司所倡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的理念及其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基本构造很值得我们借鉴。 2、德国公司监事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监事会的监督在整个会计监督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监督主体与决策主体分离从而使监督主体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是构建有效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企业监事会的监督与德国公司的监事会监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实际运作情况很不理想,大多数企业的监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监事的遴选机制使得监事会无法保持其独立性;二是监事的专业素养不足,缺乏权威性,无法完成监督董事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重任。因此,切实保障监事会的独立性、提高监事的素质是完善我国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一个重要问题。 3、各种监督关系清晰、分工明确是构建有效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关键 虽然德国公司同时存在着监事会审计、内部审计、独立审计、税务审计等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形式,但它们之间的职责关系却界定得十分清楚,从而使整个监督体系有条不紊、协调有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独立审计并非作为一种可以取代监事会监督的独立监督形式,而只是把它作为加强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的手段来使用,而且选择或聘请独立审计人的权力在监事会,这使得监事会的监督更为有效。我国《会计法》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将社会审计监督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相提并论,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应当正确认识独立审计在整个会计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依靠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的监督来形成,独立审计则应作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的一种借用手段来使用,而不应当把它作为第三种监督力量来看待。 会计监督论文:健全现代企业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 公司治理其实质就是一种制衡机制,它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条件下,由于股东对经理人的控制减弱,而形成的一种“以股东为核心的利害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现代企业制度均建立了以“三会”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机制,决策权和经营权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但公司的监督机制仍不规范或比较薄弱。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和探讨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充分发挥其在现代企业制度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信息是企业向外界传递其经营、发展情况的重要信息,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正确与否。 因此,在公司治理框架下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减少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相互制衡,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会计监督的削弱不仅造成当前公司治理失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也损害了所有者的利益。 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必须与公司治理相结合,在内部成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等对经理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工具,在外部成为政府、社会公众等监督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和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会计监督主体的广泛性。在公司治理框架下,在企业内部由于两权分离,相互制衡,股东必然会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等行使自己的权利,加强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会计监督。在企业外部,债权人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也非常关注企业的会计监督;政府为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必然加强宏观会计监督。同时,还由于所有者自身素质或专业知识的限制,委托注册会计师代其进行会计监督,从而使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拥有了更为广泛的会计监督主体。 2.会计监督目的的普遍适用性。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会计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它不仅适用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而且能更多的适用于广大股东、债权人、社会公众、投资者等进行各种决策。因而,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变得更为广泛,会计监督的目的具有了普遍的适用性。 3.会计监督的复杂性。在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为适应新的公司治理环境,必将形成以所有者为主体的微观会计监督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会计监督相结合的新的会计监督体系,充分地发挥微观会计监督在经济建设的作用,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同时为满足股东、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不同要求,会计监督的内容变得更为广泛、深入、细致;会计监督的形式也将更为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 4.会计监督的独立性。在公司治理框架下,宏观上政企分开,微观上两权分离,使得会计监督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达到真正的独立。而且为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各方的需求,会计监督工作必须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出现,独立性更成为他们工作的灵魂。 在目前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其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针对目前“外部会计监督不力,内部会计监督缺失”问题,笔者提出从两个方面来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即宏观方面(外部会计监督)和微观方面(内部会计监督)的一些设想: 1.外部会计监督是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对社会总资金的运动和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控制,监督主体主要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加强外部会计监督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有关的会计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①依据《会计法》、《证券法》、《审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加快对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培育,健全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机制,并且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确保社会审计的独立性;②制定和颁布《会计监督条例》等法规,为会计监督的实施提供完整可靠的法律依据,并保证会计监督人员的合法权益;③大力宣传、学习和贯彻执行《会计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2)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模式。合理协调国家各有关职能部门(财政、审计、税务、金融等)的监督职能,避免重复监督而又监督不力。注重发挥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3)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尤其是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社会信息,对社会的各方面都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它也是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渠道,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监督。 2.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是对具体的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的监督。 (1)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相结合,建立严密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实现其内部会计监督的基本保障。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企业应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法律法规,不断深化企业的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充分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另一方面,为会计人员实施内部会计监督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需要注意:①合法性。应以国家的财经法规为准绳,制定合法而有效的企业会计监督管理制度。②严密性。监督管理制度应周全严密,不应出现控制或监督的空白。③适应性。符合本企业实际需要,并且随着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健全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使其能够不断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始终如一地发挥最大作用。 (2)设置合理的企业会计及会计监督机构。在实行公司治理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设置合理而运行良好的会计监督机构是进行会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就目前我国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企业,董事会应下设审计委员会或财务总监,由独立董事组成或担任,其主要职责是确保企业如实编制会计报表,披露会计信息。 (3)改变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委托关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改变企业是会计人员直接委任者的关系,会计的工资、福利待遇与企业直接脱钩,变经营者委托为所有者委托。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让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4)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开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失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这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使会计信息质量从源头上得以提高。 会计监督论文:国家审计会计信息监督的制度基础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似是一种顽症,强化对会计的监督、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赖于建立一种有效;的会计信息监督机制,而国家审计无疑是这一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审计应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以发挥国家审计会计信息监督的制度基础作用。 [关键词]国家审计 组织模式 立法式 所有权监督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监控多采取间接监控手段,会计信息也越发成为这些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者受托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进而作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本质描述和基本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客观经济活动适当相符。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会计造假盛行,已成公害。琼民源粉饰会计报表的严重作假行为,制造了一个“中国股市的大骗局”,给众多的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1996年的“渤海事件”、1998年的“东北药事件”、“红光事件”等又何尝不是造成了这样类似的恶劣后果,尤其是震惊整个社会的银广夏案件,使得虚假会计信息成为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说这些是点上的问题的话,那么,下面的情况就具普遍性了:财政部从1999年起对全国不同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情况进行抽查表明,会计信息失真大有逐渐加重之势,会计信息质量越来越令人担忧。在美国,几个大公司会计造假丑闻也接连曝光,从安然到世通、从施乐到默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造假的数额一个比一个人,也给社会造成极大震动。 我们需要治理会计假账,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这有赖于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信息监管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审计无疑发挥着独特的监管作用。审计是具有比财政、税务、银行等经济监督形式更大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形式,但又是实务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审计无疑需要研究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技巧等,但是,欲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审计而言,必须研究和采取适宜的组织模式,审计自1983年得以恢复以来,我们似乎过多地关注了审计程序与技术,而对审计组织模式或体制的研究还不够,即使涉及也仅是不触痛处的。当今,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审计体制的改革也必须与其相配套。 关于审计组织体系,在理论上,尽管有多种观点,但却从未否认过“国家审计是主导”的基本观点,我国《审计法》规定国家审计应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对内部审计进行指导和监督。国家审计对于整个审计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起着主导作用。我们需要研究审计组织模式,尤其需要研究国家审计适宜的组织模式。 二、国家审计的不同组织模式 国家审计机关是国家的财政经济综合监督部门,它代表国家在其授权范围内行使审计职权,履行审计义务。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存在诸多差别,所以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方式及在审计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也存在很大不同。 在世界范围内,有四种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形式,并形成了相应的内部关系。 1.立法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机构,在立法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向立法机构报告工作。在世界上,有相当多的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但最早采用的是英国。1861年英国在议会下设立了决算审查委员会,实施审查国库收支的审计:工作,并向议会提出报告。186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国库和审计部法案》,并依此法案在次年成立了国库审计部。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立法式审计制度的诞生。美国是立法、司法和行政二权分立的国家。这三方面的权力分别由国会、法院和政府来行使。审计总署受国会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反映情况,独立于行政之外。美国这种体制的形成主要是受英国的影响,美国使得“立法模式”进一步完善,它与英国一起被称为“立法模式”的代表,因此,有人把这一模式叫做“英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审计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2.司法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审计机关建立在司法系统中,具有司法权。首先采用这种模式的是法国。1807年法国正式通过法令,决定新建具有司法性质的国家审计法院。审计法院是介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的司法机构,它不归属司法部门,但拥有司法审计权。这种体制的总体目标是把国家审计管理法制化,以此来强化国家审计管理的职能。欧洲、南美和非洲一些原为法国殖民地的国家,如希腊、塞内加尔、阿尔及利亚等,由于受法国的影响,先后按司法模式建立起国家审计制度。除上述国家外,另一个较有影响的选择司法模式的国家是德国。在世界审计史上,法德两国的国家审计合称“大陆派”。这种模式·厂的中央审计组织和地方审计组织是没有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的。 3.独立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国家审计机关既不隶属于立法机关,也不隶属于行政系统和司法系统,具有超然独立性。日本采用这种模式。1889年5月, 日本根据本国宪法制定了《会计检查院法》。该法规定,会计检查院直属于天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1947年,修订了《会计检查院法》,这意味着独立模式的国家审计制度最终形成。修订的《会计检查院法》表明,会计检查院不再隶属于天皇,并独立于国会、内阁和司法部门。独立模式下中央审计组织和地方审计组织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4.行政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行政系统,是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对政府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实施审计监督。这种模式的国家审计,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要差于立法模式的国家审计。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大都采用这种模式。这些国家采用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行政模式是与其相适应的。前苏联是较早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影响下也建立了苏式的行政模式国家审计制度。但后来有的东欧国家依照本国国情放弃或改变了这种模式,如南斯拉夫后来采用了立法模式。目前,某些北欧国家象瑞士和瑞典,其国家审计也设在行政系列中,具有行政模式的某些特征,但其审计工作又要向议会报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议会执行检查职能的附属机关。我国国家审计也采用了行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审计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一般是有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的。 综合而言,上述四种模式中的前三种属于独立型的,后一种属于半独立型的。独立测的国家审计机关较为符合审计的三者关系,即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的三者关系,在这些模式下,审计的所有权监督理论可以得到最为直接的体现,即国家审计机构接受公有财产所有者代表的委托,或直接代表财产所有者对公有财产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进行审计监督,其结果是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都较强,尤其是独立模式,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最强。行政模式之所以叫做半独立型,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委托者和被审计者有时是合二为一的,审计的三者关系不尽明确,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是不如独立型的。尽管这样,国家审计机构的审计行为也是代表财产所有者并以其需要为出发点的,只不过它或多或少地还受到财产经管者的制约。应该说,某些国家之所以采用行政模式,是与其当时政治和经济体制及其他诸多客观情况相吻合的;如果舍此而求彼,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无论是独立型,还是半独立型的国家审计机构,其设置都体现了所有权监督的需要。 三、国家审计组织模式的选择依据 一般来讲,设立审计组织是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的前提条件,而设立审计组织必须遵循一定的依据。 1.所有权监督的审计溯源理论依据 审计的溯源理论是关于审计产生利发展客观基础的理论。所有权监督作为审计产生利发展的客观基础,自然也是审计组织设立的理论依据。根据所有权监督理论,审计代表财产所有者进行经济监督,在监督的内容、方式及目标上,都应考虑财产所有者的需要或要求,这样,在设立审计组织时,就应以满足财产所有者的这种需要或要求为出发点,并以此作为审计组织设立的依据。首先,设立审计组织应在其隶属关系上考虑所有权关系的要求。我们已经知道,财产的所有权与经管权分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不同的所有权应由不同的审计形式米代表。就内部审计而言,监事审计组织直接代表具体企业的股东集团(出资者所有权)的利益,直接隶属于股东大会;企业内部审计组织直接代表法人所有权进行经济监督,直接隶属于企业的法人代表。部门内部审计,有的代表出资者所有权进行经济监督,有的代表法人所有权进行经济监督,所以,隶属关系视所有权关系而定。其次,设立审计组织应在其作用的侧重方面考虑财产所有者的要求。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形式,可以在财务审计、[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方面发挥其具体作用。设立的审计组织,发挥的作用是侧重于财务审计,还是法纪审计,抑或是经济效益审计,应考虑财产所有者的要求。在审计界,有人认为,审计组织设立的理论依据是独立性和权威性。实际上,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审计组织按所有权监督理论设立后所表现出的一种必然结果,而不是前提条件或理论依据。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依照法定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监督,不受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干涉或阻挠,组织独立是其具体表现之一。权威性是指审计在独立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监督活动的高层次性和审计结论和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的可信赖性。审计代表财产所有者进行经济监督,在两权分离的前提下,就使得审计在经济上完全脱离于被审计单位,不从事任何的经济业务,在组织上与被审计单位没有隶属关系,它只隶属于财产的所有者。正是由于审计这种相对于财产经管者的超脱性,决定了其必然具有独立性。所有权与经管权相比较,所有权为经管权提供物质要素,并对其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约束,所有者可以对企业所获利润进行分配。所有[权是一种终级权利,它高于经管权,由此决定了审计所代表的所有权监督具有天然的权威性。正由于审计组织的设置必然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所以,实际设置审计组织时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2.提高审计效益效率、明确责任、规避风险的审计目标理论依据 审计目标是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期望取得的结果。对于具体的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期望取得的结果,尽管有不同表述或观点,但有一点是勿容质疑的,那就是审计应高效益和高效率地实现其目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明确审计责任,规避审计风险。在弊端审计阶段,要高效益、高效率地查错防弊;在财务审计阶段,要高效益、高效率地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鉴证,以便为广大的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相应作出投资决策;在经济效益审计阶段,要高效益、高效率地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分析和评价。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都应根据审计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环境,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审计责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规避不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要高效益和高效率地实现审计目标,要明确审计责任、规避审计风险,就应设置或建立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审计组织或机构,就国家审计而言,应设置适宜的审计组织模式。 3.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制依据 设立审计组织应符合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在此基础上,还应具体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该说,制定有关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应依据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这样看,设立审计组织似乎只要遵循了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就够了,但是,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作为设立审计组织的理论依据只是一种宏观要求,不能给予具体指导:而且,制定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除了遵循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以外,还考虑和兼顾了其他诸多情况和因素,例如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当时的审计环境等。所以,设立审计组织遵循法制依据与遵循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依据并无重叠,更不矛盾。就我国而言,遵循法制依据设立审计组织体现在很多方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务院设立了审计署,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了审计局或审计厅,确立了国家审计在隶属关系上的行政模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建立或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机构,该机构直接隶属于本部门或单位的有关行政或业务负责人领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公司制企业设立了企业内部审计或监事审计机构,隶属于出资所有权或法人所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批准合伙设立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民间审计组织开展注册会计师业务。 四、我国现行国家审计组织模式的弊病和症结分析 我们有必要从这一体制的产生说起。八十年代初,特定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促使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建立我国审计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紧迫而又细密的研究,其结果孕育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审计监督制度。当时理论界就国家审计体制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将审计机关置隶于人大系统,以强调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二是将其归属政府,中央审计由国务院领导,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由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经多方商讨后,1982年12月修改后的宪法对国家审计体制采用了后一种方案。 应该说,这一体制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合我国当时国情的。当时我们急需建立审计机关,考虑的着眼点是采用哪种审计体制更有利于迅速建立审计机关并及早发挥其监督作用。当时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都是由国务院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的,作为立法和权力机关的人代会及其常委会正值恢复与健全时期,采取行政式的国家审计体制是适当的。实践证明,这一体制成功地创建了我国的审计机关,走过了中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的奠基阶段,并使国家审计的组织机构在规模上不断得到发展,管理上逐步得到加强。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对国家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越来越强调,对国家审计监督作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直沿用至今的现行国家审计体制越来越难以满足这种需要,其不适应性乃至弊病便逐渐暴露出来。 1.自我手术效应日趋严重 按照审计监督三者关系理论,审计机关作为审计监督者应接受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人代会及其常委会的委托,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单位的经济管理及经营活动实施监督检查,并向委托者报告结果。而现行体制说明审计实质上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行政约束,经济运行的管理权与监督权集于一身,使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成为空壳,从而形成审计的自我监督、自我手术效应,并日趋严重,大大削弱了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2.监督领域的真空地带时有形成 由于监督的权威性较小,独立性较差,加上自身利益考虑,使得审计机关对同级被审单位几乎难以发挥监督作用,对有些重要部门和领域有时也不能或不敢涉足,如在政府决策失误、计划失调、财政收入流失、支出失控以及政府短期行为等问题上,审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监控作用。因此,审计监督出现真空地带,这种情形并不时发生。 3.以权压审现象难以杜绝 现行体制下,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奖惩等,都与本级人民政府有着直接关系。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有时利用这种关系来干扰审计工作,致使形成有关方;面以权压审现象。 4.审计迁就变通行为已是无奈 从一定意义上讲,审计者与被审计者总是存在矛盾甚至冲突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解;决这些矛盾或冲突。现行体制下,审计机关不能真正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独立行使监督检查权,只能迁就变通,成为本级政府维护区域利益的工具,充其量也只能在极低程度上维系和约束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利益分配格局。审计的这种迁就变通行为并非自愿,实属无奈。 综合上述诸多弊病,其根本在于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不适应或已不适应审计发展和深化经济改革的需要,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审计生命的根源。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上述弊病,其表层原因是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造成应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的缘由无疑是上述弊病的根本症结。对此,我们必须作透彻分析和研究。 1.历史环境的局限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受特定环境的影响,审计也不例外。纵观新中国成立前的国家审计产生与发展过程,其领导体制一直是行政模式,即各级审计机关分属本级行政政权领导。我们知道,审计在我国奴隶社会的早期——西周便基于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了,此时的审计职权直隶于居百官之首、掌邦国之治的冢宰或大宰,而最终受制于朝庭天子。此时审计领导体制行政模式的采用是适合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因为奴隶社会的早期,生产方式还很落后,经济活动还很不发达,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也只能在浅层次上得以分离,审计应该也只能归由阶级利益的统治者来领导。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审计监督越来越规范。这种规范性应体现在审计方式方法越来越先进,审计范围内容越来越深广,审计规划管理越来越科学,审计领导体制越来越合理。但遗憾的是,审计领导体制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基本上沿袭了审计萌芽与产生时的做法,只不过国家审计机构已有多个层次,领导体制也已形成一个网络。应该说,这是与我国整个社会制度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相一致的。国家审计领导体制的缺陷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国家审计在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上便受到很大影响和限制。 新中国成立时,由于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没有专门设置国家审计机关,其职能是由财政、银行、税务等经济监督形式代替的。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八十年代。1978年党的11届3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但开始时,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尤其是农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还远未涉及和展开,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只是刚刚恢复。况且,经济体制改革也是任重道远的。总之,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存在的缺陷和弊端还未从根本上解决。正是在这样的政治与经济背景下培育了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审计体制。尽管这一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适合当时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但它一产生,便带有一定缺陷,并逐渐成为一种致命因素——影响或削弱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环境影响和限制的结果。 2. 理论研究的不足 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武器。如果说现行体制产生之前,限于时间和各种因素,对审计理论未能作深透研究,那么,在此之后,这一工作的开展还不能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就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了。长时间以来,我们偏重于审计业务具体操作技术的研究,对审计的深层次理论和关系到能否发挥审计真正效能的管理体制未作广泛的、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其主要表现就是对关系到能否使审计的独立和权威地位得到保障的、西方己作长时间研究并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审计三者关系理论,我们既没有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也没有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探讨,以致使我国的国家审计管理体制至今还不能完全符合这一重要理论。按照审计三者关系理论,审计机关作为独立的经济监督者应接收财产所有者的代表一人代会及其常委会的委托,对被监督者——各级政府及其所辖单位和部门的经济与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委托者、审计者和受托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所体现的审计关系实际上是二者关系,因为只有受托者和审计者,没有委托者。这就混淆了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关系,违背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实践就必然得不到科学理论指导,体现在审计体制上就是现在这种缺乏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状况。 3.综合改革的欠缺 ll届3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几年政治、经济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不容置疑的。审计从无到有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就国家审计体制而言,也是历经几次改革的。如将中央各部委的审计机构由原来的纯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改为兼有外部审计的管理体制,即将中央各部委的审计局改为审计署的派驻机构,实行特殊意义上的双重领导:各级地方国家审计机关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其工作辖区内设立派出机构;特别是,刚实行不久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应该说,这对增强国家审计机关的执法权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不可否认,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改革措施有时缺乏有机协调,加之人们认识能力和客观环境的限制,使有些改革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就国家审计管理体制而言,虽经上述几项改革,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审计独立性差、权力地位弱的问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利地位虽有所强化,但还未能跳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的总体框架,未能摆脱其禁锢审计职能充分发挥的指导思想。这既有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不够的原因,也有审计与其他各项政治与经济改革措施之间缺乏综合协调的重要缘由。 4.自身素质的弱化 审计从其自身职能讲,应当具有较强的经济监督权限,但这一权限的行使,除了具备各有关外部因素环境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与此相适应的素质。现行国家审计体制难以培养与造就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反过来,低素质的审计人员又加剧了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弊病。因此,当前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弱化也是造成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种种弊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述症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地诱发并助长了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种种弊病。透视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弊病,分析其症结,目的是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五、我国国家审计组织模式的选择 (一)确立科学的改革思路 根除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弊病,其根本就是改革现行体制,改革现行体制则必须把握一些基本原则,理顺总体思路。 1.总结历史,研究现在 上已述及,我国的国家审计体制自古至今都是行政模式,但这一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这就要求我们比较这一模式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对现行审计体制的每一细节及其与其他有关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便在明古悉今的基础上设计改革方案。 2.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改革国家审计体制,消除其弊病,是为了摆脱国家审计的现实困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监督作用。但每一步改革都应不是权宜之计,要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使改革后的国家审计体制能较长时间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基于本国,借鉴他国 世界各国由于在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上存在差异,于地理、历史、民族和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便使国家审计体制具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特点。四大模式的区别在于将国家审计机关有的归属于立法系统,有的归属于司法组织,有的归属于行政机构,而有的置于完全独立的地位。应该说,四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但比较而言,立法模式更为科学合理,更符合审计的三者关系理论,所以,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在设计改革方案时,应针对我国国情,借鉴这一模式,以使我国的国家审计体制逐步趋于合理。 4.尊重科学,注重合理 改革现行国家审计体制,必须依照体现科学规律的审计三者关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改革方案。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改革方案应是可行有效的。 (二)设计理想的目标模式 国家审计体制既属于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也是政治体制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改革国家审计体制,既要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又要满足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健全、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高度的民主政治和完备的法制机制在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并监督国家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实现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使整个政治体制富有效率和充满活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推进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与使用各项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根本措施是放权、分权与责任制约。放权,要求从总体上使我国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状态;分权,要求各项政治与经济工作职责明确,权限相宜;责任制约,要求从宏观与微观上使各个岗位、每项工作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所以,设计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时必须与上述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相协调,并充分体现放权、分权和责任制约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并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和思路,我们设计出下列理想的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目标模式。 (1)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立最高审计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审计院,取消国务院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高审院负责对国务院及其所辖部门进行经济监督,实行与高法院、高检院相同的管理体制,即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进行审计监督,并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在权限上相似,在职责上侧重于经济监督。 (2)在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下设立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院,取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下的审计局或审计厅。地方各级审计院负责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辖部门进行经济监督,实行与本级法院、检察院相同的管理体制,即各级地方审计院既隶属于本级人大常委会,又要接受上一级审计院的领导,在权限上相似,在职责上侧重于经济监督。 (3)在一定时间内保留中央各部委、地方各有关部门及各有关大城市的审计派驻或派出机构,使其继续负责对本部门或本行政区域内的有关经济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但在关系工归属于设立派出机构的审计院,各部委、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应积极协助和支持派驻或派出机构的审计工作。待时机成熟和条件具备后(改革后的国家审计体制走入正规),再取消派驻或派出机构。 (4)高审院、地方各级审计院及派驻或派出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立或在特定时期内设立若干或特别职能机构,并使其职责分工,岗位明确,工作配合,相互牵制,以形成高效、协调的组织网络。 这一模式的确立,符合审计三者关系理论,确保了审计机关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综合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职能作用。它不仅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也与国际惯例相吻合,符合世界审计发展的趋势。但是,这一模式确立后,需要在其指导下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而具体改革方案存在一个逐渐完善的磨合过程。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实施环节解决了。 (三)规划合理的实施程序 改革现行国家审计体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五个阶段: (1)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在上述目标模式指导下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并应经过初步论证,以奠基础。 (2)试行阶段。在这一阶段,对设计好的改革方案,应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一点或多点试行,以求稳健。 (3)总结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对试行阶段正反两方面的结果进行科学总结,并对原方案进行修正,以求准确。 (4)推广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对修正后的改革方案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速度,以求高效。 (5)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对推广后的改革方案,针对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情况,不断补充和完善,并加大实施力度,以求健全。 上述三个对策构成一个整体,运用时,必须将其予以综合,以发挥其合力作用。 (四)建立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立法式国家审计组织模式的建立与运行,必须建立起保障机制,主要包括适时修改《宪法》和与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加速我国整个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使国家审计组织模式的改革与其他相关改革协调进行等。改革现行国家审计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这一工程的完成,需要研究诸多理论问题,解决许多实际矛盾。 会计监督论文: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提出建立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对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将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其中,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是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系列管理方式,包括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会计、审计诸方面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本文着重就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断强化管理,保证会计工作权利,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行为责任主体的单位负责人 修订后的《会计法》明确单位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1、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单位负责人要不断提高执行财经法纪法规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理顺会计工作关系,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确保《会计法》和各项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 2、实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负责人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的监督制约程序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程序明确,实施内部审计的办法与程序明确。 3、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单位负责人应当支持。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保障会计人员合法权益,经常了解掌握会计工作情况,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履行职责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单位内部为会计人员实行有效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带头执法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作为单位负责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应以身作则,带头执法,不得干预、阻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更不能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切实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努力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财务管理 财务与会计是属于两种不同层次的活动,它们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财务管理就是组织单位资金运动、处理资金运动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1、以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财务管理的重点由资金管理转向财务会计监督,进而转向以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为主形成的控制系统。通过对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促使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2、实施对资金运动过程的监控。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施对经营资金运动过程中的监控,包括有计划地筹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事前控制,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财务监督,按照规定正确处理好投资者、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等。 3、抓好一系列相关的基本环节。实现财务管理任务的关键是要抓好一系列相关的基本环节,包括进行财务预测。制订财务计划、组织财务控制、开展财务分析和财务信息反馈、实行财务考核等等,保证各环节的衔接,保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 4、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主管人员。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有合格的总会计师、财务科长等财务主管人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财务主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应做好对财务主管人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业务理论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考核和培养,达到全方位的综合性素质。 三、设置合理操作规范的会计管理 根据会计工作客观性原则应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设人,人员精干、各司其职,达到会计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证会计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 1、注重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作用。会计岗位设置中应注意横向与纵向关系上的相互牵制作用,以便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预防发生错误和弊端,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与完整。 2、认真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与基本操作要求,要把经济活动中与会计有关的重复出现的经济业务按照客观要求来规定其处理程序,使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会计工作手续不严与职责不清的现象发生,务使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限期达到规范要求。 3、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应包括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帐簿设置与记帐要求等内容。通过会计处理程序控制、手续控制和复核控制等措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达到真实、及时和完整。 4、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的记录体系,主要体现在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与会计报表三方面。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会计帐簿是全面记录和反映一个单位的经济业务并通过归类整理,逐步加工成有用会计信息的簿籍,会计报表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报告。通过规范的会计技术处理,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 四、独立行使监督权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由单位独立于财会部门之外的专职审计人员进行的审计,主要对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有助于单位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自觉遵守财经法纪,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1、规范审计行为,突出评价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企业经营决策依赖于对经济活动的执行及其结果的客观检查和评价等信息的反馈。要拓宽内部审计领域,规范审计行为,逐步建立内部审计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签制度,突出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 2、明确工作重点,发挥内审作用。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要积极参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转向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并要从单位实际出发突出决策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3、做好后续审计,实施审计认定。内部审计管理应建立对审计事项的后续审计制度,对单位重要经济活动、重大资产重组和经营结构调整实施跟踪审计方法,通过后续审计对其帐务处理的合规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计认定,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延续性和规范性。 4、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内审效率。随着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内部审计工作要引进现代管理理论,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方法,积极加快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内部审计管理水平。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心理资本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某大学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60份。其中男生76人,女生184人,年级分布为大一30人、大二25人、大三131人、大四74人。 2.研究工具。一是采用Luthans等编制的《心理资本问卷》进行测量,共24题,分自我效能感、希望、坚韧性、乐观四个因子,每个因子6道题。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6级计分。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二是参考赵冬、谢娟自编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30道题,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5级计分方法,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3.数据处理。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均值、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分析。本次研究中就业能力和心理资本的均值分别为100.53、104.47,都处于较高水准;心理资本的四个因子均值分别为自我效能27.15,希望25.03,坚韧性26.12,乐观26.18。对性别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各变量无显著差异,p>0.05。针对年级因素F检验发现,就业能力、心理资本不存在显著差异,心理资本四个因子中仅有自我效能因子在年级上存在差异,p<0.05,其他因子无差异,p>0.05。两两比较发现,主要是大四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而其他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 2.相关分析。针对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及其四个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66,p<0.01;与此同时,自我效能、希望、坚韧性、乐观四个因子都与就业能力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57,0.59,0.46。 3.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心理资本的哪些维度可以有效预测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自我效能、希望、坚韧性、乐观为自变量,以就业能力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坚韧性和希望进入回归方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R2值为0.46,F值为53.71,p<0.01。 三、讨论与建议 1.研究结果讨论。 第一,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心理资本在性别和年级维度的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心理资本水平均在性别和年级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就业能力反映了大学生适应未来就业的综合素质;心理资本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积极心理发展状态。性别因素和年级因素并未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心理资本产生显著影响。这与谢娟和王尧骏研究结论一致,说明性别和在校时间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心理资本的发展并非决定性因素。同时,此结果凸显出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在校学习期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心理资本并未因为在校时间增加而发生质的提升。进入大学后,在校大学生与求职相关的综合素质并未得到较好培养。这也表明了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学生素养提升上存在需要关注的空白地带,还需要开展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工作,引导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就业能力和心理资本的培养中,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第二,就业能力与心理资本间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表明,就业能力与心理资本以及心理资本的四个因子都存在高度相关。就业能力问卷测量的是大学生适应就业要求的综合能力,考察方面主要是围绕求职行为能力、自我成长能力、社交能力、分析计划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担当能力等几个方面。就业能力得分体现了在校大学生的素质和适应未来就业的可能性。Luthans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心理资本得分体现了在校大学生内在的积极适应环境的状态水平。研究结果发现,心理资本水平得分高的人,就业能力得分也高,两者具有较高相关系数,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可以看出,就业能力和心理资本两个因素分别从外在的行为潜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两个角度探讨了未来发展的基础,有着实质的密切联系,即使采用不同问卷仍能得到验证。 第三,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影响的讨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坚韧性及希望三个因子能够预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心理资本作为对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两大概念的延伸,对大学生个体发展尤其是就业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让在校大学生面对挑战性任务时有信心,愿意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自我效能);能在遭遇逆境和挫折时坚持努力,迅速复原并采取新的途径和方法来取得成功(坚韧性);与此同时,相信自己能够设置目标,能想出实现目标的途径,并激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希望)。这些积极心态必将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具有“乐观”取向的个人能够把好的事件归因于内部、持久、普遍深入的原因,把坏的事件归因于外部、暂时和特定情景中的原因。有研究发现“乐观”会帮助个人积极面对求职中的各种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使自己求职成功。本研究虽然已发现乐观因子与就业能力有显著相关性,但本研究认为,由于在校大学生还缺乏足够求职经历,所以乐观因子并未对其产生作用。 2.依据本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针对性别和在校时间上的差异,高校应发挥更大作用,引导不同性别和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引导大学生摆脱性别歧视的影响,鼓励女大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勇于找寻适合的就业目标,并保持乐观态度应对就业压力。其次,针对不同年级,高校应结合其心理发展的阶段,开展针对性更强的培训活动。入学适应阶段,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找寻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在校大学生克服学习无动机和能力培养无意识两大问题。进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应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知识技能与未来职业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树立“就业靠专业,专业化就业”的就业理念,强化专业能力和职业化素质的培养。毕业前阶段需进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学以致用,以练促成;针对求职方法、简历撰写、面试技巧及创业技能开展实战模拟培训。 第二,在校大学生和高校都应重视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增加针对性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就业能力从行为潜在表现角度探讨了个体的发展可能。心理资本则体现个体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两者又都和人才培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校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良好的教育环境,重视自我培养和自我发展以实现职业理想。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同样应当促进大学生转变就业思路,重视大学生心理成长,分阶段有针对地引导和教育,避免只重视求职技巧,不重视就业能力培养的状况。 第三,重视自我效能感、坚韧性和希望等方面的培养价值,通过强化心理资本的相关内容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能力。对于就业能力的培养,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展。为避免相关工作的盲目性和功利性,让学生自我能力真正成长,就业能力的培养方案应该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大学生需要学会做好自我评估,培养自我效能感;正确看待挫折,增强坚韧性,减少消极心理,克服功利和索取心态;设置合理目标,及时调整方案,保持对未来的希望。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富有发展潜力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在开展针对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中,高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坚韧性和希望等内容为核心,依据不同阶段发展主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心理资本相关内容的学习和锻炼。有目的、有规划、有递进地开展系列教育,综合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促进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作者:李晓鹏李娟娟单位:长治医学院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心理资本视角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理论基础 1.心理资本概述Luthans等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积极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地引导个体积极的行为方式。[1]它可以被测量和开发,涵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维度。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运用所掌握的技能完成一项任务的信心[2];希望即对实现目标所具备的坚强意志与途径交互认知下的积极心理状态[3];韧性即从挫折逆境中迅速恢复甚至实现超越的能力[4];乐观即对消极事件倾向外部归因,对积极事件倾向内部归因。[5]国内多数研究者接受Luthans的结构划分方式,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重新划分。例如,柯江林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将心理资本分为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6];张轩辉将大学生心理资本划分为为乐观、希望、韧性、自信和成就动机五个维度[7];周利霞将大学生心理资本界定为愿景、自信、合作、乐观、韧性和感恩六个维度[8];王蓓、苗元江和蒋苏芹将大学生心理资本划分为成就动机、自尊希望、乐观幸福、责任意识、自我效能、情绪智力、坚韧自强、包容宽恕以及创新能力九维度。[9]本文借助于较为公认的Luthans的心理资本结构划分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2.心理资本影响因素研究伴随着积极心理学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深入发展,近年来国内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呈现激增状态,但对心理资本前因变量的探究仍相对匮乏。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众多,涵括个体的生理特征、家庭、组织和社会等环境因素,而大学生并未进入社会生活,其学习成长环境多为家庭和学校,因而个体、学校和家庭因素对其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国内有关心理资本的文献也验证了这一点。在个体因素方面,饶从权的实证研究表明女生心理资本水平高于男生[10],但付立菲和张阔却发现在心理资本分维度自我效能上,男生要优于女生。[11]在学校因素方面,国内学者多在年级、专业和学习成绩等背景变量下考察心理资本差异。在年级上,和彭燕等研究者皆发现心理资本存在显著性差异[12],付立菲和张阔进一步证实乐观维度也呈显著性差异。[13]在专业上,饶丛权发现文科心理资本水平高于理科[14],但也有学者发现理科生韧性、乐观水平高于文科生。[15]在学习干部经历和实习经历上,饶丛权、戴雪珂、陈俐等学者一致证实这些经历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其分维度产生积极影响。[16][17]在学习成绩上,诸多学者发现心理资本、自我效能感和乐观对学习成绩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19][20]此外,陈学军和章倩的研究表明职业辅导对心理资本存在积极影响。[21]在家庭背景变量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王蓓发现心理资本并无显著差异[22],但吕兆华发现独生子女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3]在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方面,杨国欣从理论上阐述了民主家庭教育氛围利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提升[24],马伟娜和秦艳发现父母养育方式与中韩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皆显著相关。[25]在家庭经济状况上,曹杏田和励骅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家庭经济状况无关[26],但潘清泉和周宗奎发现贫困生的心理资本及分维度自信、希望、韧性和乐观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贫困生。[27]在家庭所在地方面,吕兆华发现城市大学生心理资本和自我效能感高于农村大学生[28],而李力、廖晓明发现农村大学生韧性高于城镇大学生。[29] 3.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研究学术界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多发生在工作场所范畴内,也已证实心理资本对员工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侧面表明心理资本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激增,诸多学者开始探究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例如,林萍从理论角度阐述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息息相关。[30]励骅、曹杏田和吕兆华则通过实证研究证实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1],张玮等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信心存在显著正相关。[32]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研究者普遍认为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积极影响,而其心理资本影响因素仍存在分歧,亟待进一步研究。且当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仍多属消极导向型,聚焦于贫困大学生或女大学生等特定弱势群体,多关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违背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另外,如前所述,心理资本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是代际间物质生活条件差异在精神领域的折射。以前的研究侧重于“80后”大学生这一主体,而目前高校的教育主体和未来10年的就业主力将是“90后”高校毕业生。本文顺应这一变化,超脱固定群体的局限性,希望通过在明确“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其就业过程、就业结果关系的基础上,厘清心理资本的驱动因素,设计促进心理资本培育、提升就业能力的相关策略。 二、理论模型和调查设计 1.理论模型根据对文献的梳理,我们构建了“90后”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模型。该模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理资本及其维度,用来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及其构成;第二部分为心理资本与就业状态关系,用来考察心理资本对就业过程和就业结果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心理资本与相关前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来提炼影响心理资本的关键因素,为设计“90后”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策略提供依据。具体如图1所示。依据概念模型及相关的文献观点,本文的主要假设如下:H1:大学生心理资本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H2:大学生心理资本在学校层面背景变量(学习层次、年级、学习成绩、学生干部经历与实习经历等)上存在显著性差异;H3:大学生心理资本在家庭层面背景变量(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方式等)上存在显著性差异;H4:毕业生心理资本对其就业过程(就业决策、就业心理状态、就业困扰等)具显著性正向影响;H5:毕业生心理资本对其就业结果(就业状态、就业速度、就业满意度等)具显著性正向影响。 2.研究量表本研究采用Luthans开发的心理资本量表作为心理资本的测量工具[33],并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进行修订。采用Liket五点计分法进行测量,无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试者心理资本水平越高。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因子负荷量较低的第4题、9题、10题、14题和21题逐项删除。删除5个题项后,心理资本量表整体及各维度Cronbach’sAlpha系数分别为0.900、0.787、0.755、0.770、0.735,分半信度分别为0.821、0.768、0.748、0.735、0.761,均在0.7以上,内部一致性良好。经适合度检验得到KMO值为0.920,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为0.000,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较高,因子结构清晰,结构效度良好。 3.调查设计与实施本次调查从2013年5月20日开始到6月10日结束,以河北省某综合性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这样设计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学生来源广泛。该高校在河北省高教系统有较高知名度,生源分布全国各地,有较高代表性。第二,学科设置齐全。该高校学科涵盖了国家除军事学之外的所有门类,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抽样与比较相对便利。第三,服务调研目的。之所以把调查对象在大一到大四之间进行分配,与分析的目的密切相关。如前所述,本次分析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探索“90后”心理资本状况对其就业过程和就业结果的影响,这需要对正在寻找或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对大四学生来说,很多人从大四学年的10月份开始寻找工作,签约高峰主要出现在下一年的四、五月份。没有签约的同学也经历了若干次的简历投送和应聘体验,对就业过程和结果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同时,5月份也是该高校要求学生返校进行论文修改与答辩的时间,学生集中返校,调查实施比较容易。本次调查的第二个目的是了解“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水平、构成以及探讨影响心理资本的前置因素,为设计“90后”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策略提供依据。这就需要将样本范围扩展到涵盖大一到大四的所有在校大学生,以便使其更具代表性。第四,办学层次完整,涵盖了一本到三本的所有类型。调查采取携带问卷访谈的调查方式,有利于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数据的准确性。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487份,回收率为97.4%。其中有效问卷475份,有效率达到97.54%。 三、研究数据分析 本研究对收集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编码和录入后,运用SPSS21.0作为统计工具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1.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在此次有效调查样本中,男生共234名,占样本的49.3%;女生共241名,占样本的50.7%。一本学生共215名,占样本总量的45.3%;二本学生共24名,占样本总量的5.1%;三本学生共236名,占样本总量的49.7%。大一学生共103名,占样本总量的21.7%;大二学生共116名,占样本总量的24.4%;大三学生共95名,占样本总量的20.0%;大四学生共161名,占样本总量的33.9%。文科学生共235名,占样本总量的49.5%;理工科学生共240名,占样本总量的50.5%。 2.“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状况数据显示,当前“90后”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较为富足,其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略上(大于理论中值3)。心理资本的各维度中,韧性得分最高,希望得分最低,即大学生韧性水平最高,希望水平最低,具体见表1。 3.不同背景变量下“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差异分析我们把背景变量分为性别、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学校层面包括学习层次,年级,专业类别,成绩排名等;家庭层面包括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方式等。具体见表2。(1)性别变量下“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差异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各分维度均未在性别上形成显著性差异,研究假设H1不成立。(2)学校层面背景变量下“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差异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发现“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希望、韧性、乐观分维度均在学习层次上呈显著性差异,心理资本和希望在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假设H2部分成立。通过Tamhane’sT2事后检验,一本学生的心理资本及希望、韧性、乐观分维度水平显著高于三本学生。经过LSD事后检验,发现成绩前5%的学生希望水平和心理资本水平显著高于成绩处于6%-25%、26%-75%的学生和最后25%的学生,学习成绩处于6%-25%的学生希望水平显著高于最后25%的学生。虽然“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在学生干部、实习经历上并未形成显著性差异,但在个别维度分析上亦形成显著性差异。“90后”大学生自我效能在实习经历和担任学生干部尤其是班干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希望在实习经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担任学生干部的自我效能水平(M=17.8311)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M=16.5475)。具体分析学生干部类型后发现,担任班干部的大学生其自我效能感(M=18.0391)显著高于非班干部学生(M=17.0922),但在学生会干部和社团干部上无显著差异。最后,经过LSD事后检验,发现有非专业相关实习经历的学生的自我效能(p=0.011)和希望水平(p=0.021)显著高于无实习经历的学生。通过图2可以发现自我效能在专业无关的实习经历上达到顶点,而希望则在专业相关实习经历上达到顶点。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高校所授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获得专业实习岗位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能发现自身所学知识难有用武之地,导致自我效能感下滑。但与非专业相关实习经历相比,专业相关实习经历更能帮助“90后”大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和自身职业期望,从而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并掌握实现该目标的方法。因此,有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的“90后”大学生希望水平更高。此外,“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专业和接受学校就业心理辅导与否上并未存在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当前多数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就业心理辅导,形式化泛滥,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有效建立解决方案,从而在积累心理资本上功能弱化。(3)家庭层面背景变量下“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差异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在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教育方式上皆未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假设H3不成立。这可能是由于“90后”大学生备受家庭关注,皆从家庭获到巨大的力量与温暖,在心理资本形成过程中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性。 4.“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分析本次研究将有效样本的心理资本按降序排列,将前后30%的被试样本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代表心理资本水平的高和低,进而运用卡方检验和回归分析探究心理资本高低对就业的影响作用。(1)“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其就业过程的影响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发现心理资本处于不同水平的“90后”毕业生,其就业决策倾向性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389),但在就业过程中心理状态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9),研究假设H4部分成立。高分组和中分组的“90后”毕业生的求职心态多为信心十足,而低分组的相对消极。具体表现见图3。此外,通过对不同心理资本组别与就业困扰进行交叉分析,发现“90后”大学生低分组的就业困扰更倾向于自身原因,高分组倾向于社会因素。这也反映出心理资本高的毕业生归因风格更为积极,而低分组毕业生本身的心理状态略消极,自信心不足,遭遇就业困境时更容易将其进行内部归因。(2)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其就业结果的影响分析通过卡方检验,可以发现心理资本处于不同水平的毕业生,其就业状态(p=0.176)及就业速度(p=0.302)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进一步进行分析,仍旧有一些有价值的所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将继续深造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也纳入就业率的统计中,而本研究仅考察心理资本对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工作的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关系。剔除继续深造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后,高分组、中分组和低分组的就业率分别为45%、56.1%、31.4%,说明心理资本居中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心理资本偏低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就业速度上,高分组和中分组的毕业生就业速度多为一个月内,低分组的毕业生寻找工作的速度多为三个月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心理资本高的毕业生,其就业更为迅速和顺畅。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分组一个月内寻找工作的比重高于高分组,低分组在半年以上寻找工作的选择上没有样本分布。形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被试样本容量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心理资本偏高的毕业生对自身期望值较高,对未达心理预期的工作单位持观望态度,并不急于就业。而心理资本偏低的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一开始就对工作地点、单位性质、收入水平等期望值不高,珍惜每一个到手的工作机会。此外,以心理资本组别转化的虚拟变量作为自变量,就业满意度为因变量,对“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就业满意度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其通过F检验(F=8.508,p=0.001),两组虚拟变量都就业满意度形成显著解释力。其中,高分组&低分组标准化系数为0.761,中分组&低分组标准化系数为0.584(见表3),表示高分组和中分组的就业满意度皆高于低分组。综上,“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在客观就业结果(就业状态和就业速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对主观就业结果———就业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研究假设H5部分成立。 四、结论讨论与政策建议 1.“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结论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较为富足,其分维度中韧性水平最高,希望水平最低。心理资本及其相关维度在学习层次、学习成绩、学生干部、实习经历等方面存在差异。第一,一本学生的心理资本总分及分维度希望、韧性和乐观水平显著高于三本学生。究其原因,可能是一本和三本在社会认同度、学习环境、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三本学生初入学后心理压力较大。同时,由于中国文凭“等级”观念的影响,三本学生的就业机会明显低于一本学生,这也对三本学生心理资本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三本校方要重视其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心理优势。第二,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希望水平也显著提升。这可能由于校内师生较为重视成绩,学业优良的学生受到外界的肯定和自我肯定程度较高,成长过程相对顺遂,造就了他们积极的心理状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这反过来又促进学习优良者的学习能动性,形成良性循环。而学习不良的学生可能由于多次的失败经验而产生自暴自弃等消极心态。这要求学校打破习得性无助,帮助学习不良的学生积累心理资本。[34]因此,学校急需帮助学习不良者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估,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熟知自身优势劣势从而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引导其形成正向思考方式,提升心理资本尤其是希望水平。第三,学生干部尤其是班干部经历可以帮助“90后”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水平。这可能由于学生干部尤其是班干部承担着师生间沟通的桥梁作用,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自身沟通协调等工作能力,较易获得师生的赞扬和肯定,通过持续的成功体验保持自信心。第四,实习经历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水平和希望水平。这是由于在实习过程中,“90后”大学生可以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并积累工作经验。这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办事效率,通过成功的工作经历提升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坚强意志,了解自身职业期望并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提升自我就业希望水平。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与学生管理岗位,帮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成功经验,养成自信自强的优良品质。第四,心理资本对毕业生就业过程和就业结果产生积极影响。心理资本高的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心态和行为更为积极主动,归因解释风格偏于外部归因,就业速度较快,就业质量更高。这表明心理资本对个人就业过程、就业结果及就业质量产生积极深刻影响,可以作为改善“90后”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手段和新途径。 2.政策建议尽管数据显示高校在“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建设上起主导作用,但现实中的心理资本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90后”大学生没有生活在真空中,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在“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上,需要在突出高校作用的同时,加强多方配合,借助多方合力,更好地实现心理资本建设的目标。第一,“90后”大学生要自我完善。每个学生要意识到心理资本对自身就业的显著预测作用,在校期间除了要努力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外,还要善于累积自身心理资本。一方面,“90后”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创造机会提升自我效能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在就业过程中,要提高自信心,善于把握就业机遇;端正就业心态,正确认知自我和就业环境,设置合理的就业目标,并为之进行积极的职业准备;构筑积极心理应激机制,以就业过程中的挫折为契机,寻找自身的短板加以完善,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第二,学校要构建良好的心理资本培育氛围。首先,高校应将心理资本培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帮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更为直观地掌握积累心理资本的方法,并通过多元实践活动加以迁移和巩固,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积累心理资本的习惯。其次,要针对重点群体有针对性地建立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训及问题解决机制,着重改善本三学生的心理资本和各维度水平、成绩不良者的心理资本和希望水平以及非学生干部的自我效能感。再次,定期组织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和心理健康检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及时诊断疏导“90后”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最后,学校要净化校园环境,构筑积极校园文化和人际氛围,为“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第三,父母要发挥好后盾作用,为子女心理资本提升提供情感支持。家庭对个体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父母一方面要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为子女做好榜样,引导子女形成积极心理状态及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子女的心理状态,在鼓励子女开发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同时积极积累心理资本,拓展综合素质。第四,社会要构建全方位的支持系统。首先要大力倡导心理资本之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鼓励高校和家庭企业有效培育大学生心理资本,为大学生心理资本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其次,通过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和高质量的就业服务等手段,增加大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和空间,帮助其通过成功经验建立心理资本优势。再次,确保心理教育资金投入,为学校优化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及相关配套机制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 五、研究局限与展望 受限于研究者人力物力的限制,本研究在对“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其与就业关系进行有益探索的同时,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完善。首先,本次调查样本来源较为单一,均来源于河北省某高校大学生,样本容量偏小,样本代表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加之本研究通过被试样本的自我认知来评估其心理资本状态,可能由于个体认知失衡或主观故意,造成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产生误差。希望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取样范围,增强抽样的规范性和研究的科学性。其次,人的心理状态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心理资本可能会发生变化。受限于研究资源和条件,本次调查研究仍旧属于横断面研究,样本均来自同一时点。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展开长期的纵向研究,跟踪样本心理资本的变化,深挖心理资本与就业的关系,为心理资本培育和就业体系的完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总之,“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其就业过程和就业结果具有积极作用。大学是个体社会化和人格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资本积累的关键时期,关注并培育大学生心理资本尤为重要。鉴于心理资本建设的复杂性,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个体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构筑心理资本培育机制,并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资本优势来拓展其就业机会和提升就业质量。 作者:杜晓静李慧娟王智红沈占波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教育心理分析论文 文章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大学生就业基本走向市场化。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市场化下各种因素的影响,转变就业心态,正确认识市场化、端正就业意识,多样化就业、就业重心下移,积极谋业、甚至多次就业,努力实现从择业、就业到创业的转变。 一、大众化教育下的就业现状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他根据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英才教育、大众化憝育、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普及教育三个阶段。姑且不论特罗的理论是否真的适合中国教育的发展实际,但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和社会面临的大问题。 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思路,到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达到33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l5%,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中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就业。因为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加起来所有的就业岗位是4.3亿个。中国现在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是7.4亿个。很快就要达到7.5亿个。等于说,中国用7.5亿个就业岗位提供的是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0%都不到。但是,西方发达国家仅用4.3亿个岗位就可以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0%,甚至70%。从这个反差中看出:我国现在要么是充分就业。但是平均从业人员的收入肯定不会太多,而且有可能出现高学历向下积压;要么不就业,不就业使收入差距过大。” 我国这几年教育的大发展,人才的存量资源大大增加,使得大学生人力资源的稀缺程度在下降,产生了岗位和人才学历的不对等,用人单位呈现出人才“高消费”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教育大众化下的人才浪费,从整体上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处于“买方市场”。 二、就业市场化的选择 有的学者提出“教育市场观”的观点。认为教育市场观是调节教育内部分配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一种有用的观点,是一种激发教育活动效率的有效思路,它包括教育在市场中、教育成为市场、教育遵循市场规律。 就业是学生从入学到完成学业的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学生从学校生活进入社会劳动生活,开始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无论是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还是毕业生的就业标准,亦或是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其市场化趋势愈发明显。 (一)毕业生就业由政府行为过渡为市场行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由过去的政府行为过渡为市场行为。市场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市场的主导作用。收入期望在调节毕业生就业流向、就业观念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之就业专题调查(2002—2003)》指出,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是经济收入。“大学生期望最低月收入平均约3200元。与2000年的调查相比,提高了700元。’’“很多大学生宁愿到收入高但随时可能下岗的单位(占84.9%)。”西南师范大学团委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经济收人的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其对收入的要求与社会实际情况相比,期望值偏高,大学生群体对于最低收入的期望差别较大。 二是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实现就业最主要的方式。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就业市场化即大学毕业生全部进人人才“市场”.企业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是必经之路。各类人才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要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择业,而不要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里。 三是部分高校学生一毕业即待业成为可能。部分同学成为就业大军的“校漂族”,部分人无业可就,部分人则有业不就。这也是市场调节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杠杆。面对市场.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经受严峻的考验。校方也在为就业率的高低而努力,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社会效益,关系到学校下一年的生源。这就是市场规则.这就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主导高校毕业生就业.主导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是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直接进人个人创业阶段。 (二)就业市场化过程中要注意处理的几个矛盾 (1)就业市场化与人事制度改革之间的矛盾。现行的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尚不能与毕业生市场化的择业机制相协调,毕业生落户、档案划转等方面还约束着毕业生就业.社会养老金、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最低生活保障费等社会保障措施尚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毕业生的流动。 (2)就业市场化与大学专业设置之间的矛盾。当前,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缺乏前瞻性,没有与就业市场化实现互动。专业设置上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但是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还没有准确把握,盲目设置专业,一拥而上脱离市场的现象十分严重。 (3)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就业观念之间的矛盾。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社会、高校及学生在很多方面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形势,主要是就业观念落后。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和学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仍然存在着“等、靠、要”的思维模式,缺乏就业主动性。 (4)就业市场化与人才信息不畅之间的矛盾。就业市场化需要良好的就业信息流通.但就业市场总体上还存在着信息不畅,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社会用人制度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用人单位不知何处觅人才,毕业生不知哪里找工作”。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以区域就业为主,还是围绕着接收大学教育的区域打转。 三、市场化就业的对策思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就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市场化的就业环境中各种就业因素的影响,多次就业,自谋职业,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生应转变就业心态,积极就业、谋业,以我为主,并努力完成从择业、就业到创业的转变。 (一)正确认识市场化,增强就业意识是前提 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压力突增的各种因素.而这些因素的解决是我国社会发展长期面临的大问题。(1)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人世”的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人世”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 (2)我国就业压力的影响。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城市劳动力就业:其次。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找工作.使得城市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就业形势日趋严峻。(3)高校连续扩招,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域不平衡性。这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二)多样化就业、就业重心下移是方向 教育的“大众化”使很多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从“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也使“精英化”就业转为“大众化”就业。这就需要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用大众化的观念来对待就业。要逐步让人们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只是提高其素质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必然和所谓的“高尚职业”联系在一起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生平晾长仍然希望到传统受尊重的岗位就业,如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而现实的状况是这些传统的接收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随着改革的深入其接收能力在不断减弱;传统观念中所谓的“好工作”、“好岗位”越来越少,也正是这样的观念使他们白白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当我们用一种新的视角看待这个社会时就会发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采用,以及加入WTO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新的职业甚至新的行业在不断涌现出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甚至创业的可能。 (三)积极谋业、甚至多次就业是选择 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树立就业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国家“统、包、管”一条龙服务;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实行择优录用、双向选择,因此要认清形势,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有意培养自己的就业意识。大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争取机会多接触社会,主动了解我国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增强对社会、市场的适应性。特别是要培养主动推销自己的意识,“寻找适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打破“一次择业,终生就业”的观念束缚.增强创业信心与能力。毕业生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及社会的选择。 (四)从择业、就业到创业的转变是趋势 现在的教育模式将从职业培养人才转向创业培养人才。传统的高等教育只强调按照现有的职业岗位需要进行培养,而没有看到社会发展对职业变化的需要。在未来,创业教育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创业教育的凸现,成为高等教育的新任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未来人才就业的主导方式将不再延续传统的就业模式,即不再是先由社会出现一个职业位置的空缺,然后个体去应聘.而是转变为人才自己预见到社会发展需求.然后组织成一种适应未来需要的知识模式和能力模式,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工作模式,从而创造出一种职业模式来。这种对社会发展的预见能力和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高超的组织能力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就是一种创造能力。未来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进行这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也将成为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超级秘书网 (五)培养目标的再确认、反思大学教育是延续 传统的大学教育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直接为企业培养有用的人才,大学教育的有效性并不是体现在学生毕业后的即时就业,而是反映在学生就业若干年后的工作与大学所学的知识技术相关联的潜在能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改变了以往学历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格局,必然导致在就业地位上大学毕业生的非特权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扩大,使大学学历在社会职业分配上的地位开始动摇,大学生就业的学历规定力在弱化。同时,就业结构的变化也加快了大学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分离,呈现出劳动多极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整个教育与培训体制,包括传统的学校教育和企业内的教育、培训目标进行重新调整,要求大学教育改变以往以完成学业程度为唯一判断标准的传统,转为关注劳动就业。引入部分职业教育的要素。重视学生在学期间职业观的形成,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职业生活,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使命。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策略分析论文 文章摘要: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一个既有市场经济的某些特征又不完全市场化的市场,其供需关系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波动。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就必须从市场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出发谋求解决策略。 如果将大学毕业生所能提供的专业技能服务看作是类似于商品使用价值可供消费的服务,那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高校则可以看作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是该服务的供应方,用人的企事业单位则是市场中对这种服务的需求方,三方在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一个供求不断变化的市场。但由于高校一般是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与其他市场中的商品供应者相比,很多时候它们并不具备完全市场主体的地位,这就决定它们在市场供求关系波动的情况下,因为不能随意变动其供应量而时常处于被动的境地。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波动的因素 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从以往的供小于求到现在直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供大于求,其始终难以处于一个理想的均衡状态,究其原因,除经济大气候、就业市场机制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外,更多地是受种种微观因素的影响。 1.成本因素。学校培养成本。在供小于求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学校的成本收回能得到保障。但在扩招后,由于持续的供大于求的市场只给予大学毕业生们比较低廉的平均价格,与看涨的学费相比,家长们开始抱怨和质疑学校收费过高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密切影响着学校培养成本的收回,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刺激市场需求,扩充市场容量,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培养成本和学生接受教育成本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主要为受教育的)成本。调查显示,200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对月薪的平均预期在1200元左右,百分之二十在1000元左右。我们以一年为期限考察损益平衡下单个毕业生在校所费的全部成本,其中:单位固定成本用在校本科生一年学费的大致区间3500-6500元表示,目标利润期望值区间1000-1500元,单位变动成本用估计的生活费、书本费、其他杂费之和的区间5000-1000()元来表示,那么计算出来的单位“商品”价格区间在9800-18300元。在这个基础上乘以四,得到一个大学毕业生就读四年后就业的成本区间为39200-73200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衡损益的最低成本也难以在毕业生找到工作之后的两至三年或更长的时间里通过他们的薪酬得以回偿。 用人单位的取才成本。用人单位的取才成本指的是用人单位从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获得所需人才所支出的一系列费用,其中包括获取相关人才信息的成本、招聘筛选成本、培训成本、机会成本、人才短缺成本及对方违约风险成本。理想的市场状态下,各用人单位都能从市场中各取所需,不存在人才短缺成本和违约风险成本,其他成本的支付也相对较少。在供大于求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似乎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其人才短缺成本和对方违约风险成本似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仔细估量,用人单位要在参差不齐的大学毕业生中寻找到对口的人才,其获取人才信息的成本和招聘筛选的成本其实也并不低廉。 2.价格因素。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整体平均价格是随着供求关系的波动而变动的,虽然其价格受到市场因素的作用,但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市场最终还是会给毕业生一个量身而估的价格的,这不仅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更是市场选择的显著体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类似于商品价格的毕业生的身价(薪酬)并不能完全通过政府的干预和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还受到专业(行业)、具体单位、个人不同预期的影响,毕业生的市场平均薪酬不能灵敏地波动以适应不同的市场状态,价格作为商品服务市场一个最明显的因素在该市场中受到约束。就目前而言,一方面,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状态决定了毕业生一跌再跌的身价。这是价格决定于供求关系的一个极端体现。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活的”具有永久增值潜力的商品,也不肯完全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 3.价值因素。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作为商品的大学生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二是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三是再发展的潜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直接为用人单位所用,是其用人的首要标准,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大学生的成绩、证书、学历与相关测试等对此加以衡量,而单个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以及再发展的潜力一时无法用面试或其他简单形式度量。排除造假的可能性之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难以全面测定每一个应聘对象的真实价值,或者说做这种测定不具有经济性。然而大学毕业生群体的整体价值却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确定的平均价格得以反映。理想的市场状态中,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找到一份工作体现其人生价值,用人单位也可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商品价值属性,市场给出的是一个与其整体价值相称的平均价格水平;在供小于求的态势下,市场会提供一个较高的平均价格,这个价格超过了大学毕业生的整体价值。就目前而言,大学就业市场的平均价格是远低于其整体价值的。 二、适应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主要策略 我们在解决大学生就业供需均衡问题时要从市场的国家和市场各相关主体两个层面来加以思考。 1.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必要的制度安排。鉴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当前态势,政府应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来促进市场按其规律有效运转,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和服务者,应制定相关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提供相应的保障与服务,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创建平等的交易机会与就业平台。交易机会与就业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各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自由流通,使大学生这种商品能够按照自身的价值和价格顺利交易,形成一个良性的全国范围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就要求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取;适度扩大国家公务员的录用比例;给予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更多的用人自主权,使企业敢于用人、公平用人;改革户籍、社会保障制度,为大学生毕业生解除跨区跨省就业的后顾之忧。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治建设,维护就业公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法律手段是政府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手段。要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各个相关者的市场行为,确保市场的秩序与效率。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要从立法的高度来保障他们公平就业的权利。 2.大学生就业市场各相关主体优化自身素质。需求方—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可以以较低报酬扩大比例的形式多试用应届毕业生,在合理的期限后择优录用。这种方式有利于用人单位低成本利用人力资源,也给毕业生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上岗和积累经验的机会;对于所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员,用人单位可在人力资源部建立人才档案,以学校或专业为类别,结合他们实际工作的表现情况,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其质量和差异,从而在以后的招聘中有的放矢;用人单位应与所在地区及其他地区的高校保持联系,交流信息,有侧重地寻找适合本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减少招聘筛选的成本;各用人单位特别是大型企业应在统筹本单位人力资源基础上制定中长期人才吸收培养计划,特别是针对特殊的领域和未来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技术项目,定时或不定时的向社会公布其所需人才的类型和岗位不仅可以保证人才供应链的持续循环运转,还可以为大学新生提供择业风向标,向他们透露未来的市场信息,有利于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供给方—高校。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必须随社会用人机制(或谓社会人力资源配置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出现高校育才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在如今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模式下,高校只有适应市场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培养出“畅销”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一要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目前和将来几年,市场上大学生这种商品都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用人单位因此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苛刻条件,再加上我国地区经济的差异和新兴行业、朝阳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而深化市场细分,剖析市场需求,找准学校定位是保证产品畅销的前提。二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和进行差异化经营。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之中,不仅具备与他人同等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而且还拥有他人一时难于逾越的特质与优势。这种特质与优势即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找准产品进人市场的突破点。高校积极进行差异化经营,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人才培养战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其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与接纳。超级秘书网 商品—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是教育的产品,大学毕业生必须树立起自己是产品和商品的意识,积极营销自我。一要低价人市。按理来说,大学生在输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人市场时应考虑成本回收,但是由于其非市场主体地位和目前市场的低价趋势,其不可以也不能够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擅自调高价格。所以,对绝大多数毕业生而言,在当下一个整体低迷的就业市场下,走低价切人再求发展之路不失为一个现实而理性的选择。二要资源整合。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资源整合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资源整合,因为信息往往存在不对称、不均衡的现象。因此,毕业生谁先占有了市场信息,谁就掌握了先机,谁就能取得就业主动权。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必须主动出击,冲破信息的障隔,利用各种途径比如网络媒介、老师、同窗、亲朋、人才交流中心等整合信息为自身所用。三要价值营销。商品要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就必须营销其品质。大学生除提高自身进人市场的内在品质外,还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品质,务必做到“形、态、礼、言”的完美统一。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论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摘要:就业形势一年严峻一年,且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就业形势空前的严峻。给当代大学生造成极大落差和沉重的心理压力,而女大学生面临的困难远远大于男生,所以分析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多种心理困扰及其产生的原因,寻找调适方法对促进其顺利就业尤为重要、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就业困扰调适 一、女大学生就业困扰的表现 (一)女性生理特点产生“女性就业歧视”的困扰 例如某师范大学的小雯在大学生城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上,看到一家单位需要新闻专业毕业生,就凑过去看,发现自己的条件完全符合。于是她必恭必敬地将简历递给工作人员。可是,对方根本不看简历,只是面无表情的摇头。“是不是只要男的”,她忽然想起以前说的某些用人单位的性别要求,果然工作人员很不耐烦地点了头。小雯的这种求职遭遇,被很多专家定义为“女性就业歧视”。 女大学生就业的年龄段,又是她们结婚与生育的年龄段。用人单位招收女性职工承担的成本较高。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下,女职工特殊的胜利现象和所承担的人口再生产劳动,客观上造成了企业成本的增加。不少招聘单位认为最头痛的是,好不容易招到一名出色的大学生,并且进行了培训,但没多久就结婚生育。女大学生工作后遇到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对企业正常的工作造成影响。现在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精兵简政,一个萝卜一个坑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而男大学生上岗后却不存在这些头痛的问题,所以用人单位还是会首选男大学生上岗工作。由于我国现有的福利政策。女职工的生育费用和生育带薪产假增加了所在企业的经济负担,也导致企业不愿接受女大学毕业生。我国有学者认为,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会增加用人单位的经营成本,要降低成本,就必须减少女性劳动力的市场需要。当问到女生就业难于男生的原因是什么时,回答是多种原因形成的,根据女生们选择的多少排序,认为是“性别歧视”、“女生的生理特征”、“女生不及男生优秀”等原因造成的。 (二)女性心理特点产生不良就业心理问题的困扰 女生在求职是对学校、父母和亲友方面的依赖性高于男生,依赖学校推荐、父母帮助、亲友帮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0%的女生认为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首要是靠家庭及社会关系,仅有10%的男生是如此看法。自卑心理也是影响女生就业的是一个重要因素,女生就业难已经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求职前已经想到招聘单位不会要自己,增加了自卑感,打击了自信心。此外,有专家认为,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整体上缺乏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外语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在应聘中容易缺乏自信、被动,就业期望值过底,这都严重影响到她们顺利就业。具体影响表现如下: (1)自负与自卑心理 大学女生往往存在自负心理,就业时易挑三拣四,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由于性别原因,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宁招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自卑心理。 (2)依赖与从众心理 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困难,依赖心理较大。有些女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盲目从众,追求大多数人特别是同性选择的“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等企业,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分析。 二、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及心理调适 (一)建立平等的就业制度 国家和社会应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在人才选聘上,标准统一,不人为设置性别障碍。 (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女大学生的求职技巧 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三)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1)尽快转变社会心理角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就业这对女大学生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归属的改变,还意味着自身社会心理的转变。女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克服自卑、依赖等不健康心理,尽快完成心理角色的转变。 (2)发挥性别优势,正确自我评价,选准职业切入点。女大学生的性格、语言、交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比男生略胜一筹,又具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耐心细致的特点,因此女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爱好特长等,通过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来拓展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提高社会、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找准职业切入点,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3)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各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如:转移、宣泄、自我暗示、放松等。在遭遇挫折和冲突时,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困扰,最终实现合理就业、成功就业。 总上所述,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暂时无法根本消除,但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就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而逐渐得到完善。女大学生只要知识、能力和终合素质全面提升,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就业也不再困难。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女大学生就业心理 【摘要】就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社会现实中依然存在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使得女大学生在择业心理压力、心理冲突方面较之男大学生更加突出。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多种心理困扰及其产生原因,同时提出了一些措施以助于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困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女 随着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据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普通高校女毕业生占总人数的44%左右。现实社会中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远远大于男生,这就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准确把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及归因,重视女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和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 1.1安稳与实惠心理 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就等于捧到了“铁饭碗”,不会有“企业倒闭职工下岗”的风险,这些思想导致了女大学生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偏爱心理。实惠也成为女大学生的普遍价值取向,有部分女生在“大款”、“大腕”面前,放下清高,挽起“款爷”的手臂,把金钱实惠作为人生目标。 1.2自负与自卑心理 大学女生往往存在自负心理,就业时易挑三拣四,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高。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由于性别原因,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宁招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自卑心理。 1.3依赖与从众心理 一些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种种困难,依赖心理较大。有些女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盲目从众,追求大多数人特别是同性选择的“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等职业,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分析。 1.4焦虑与恐惧心理 就业前的一段时间内,既要完成学业,又要奔波于用人单位之间,心里非常疲惫。加上就业市场上男女机会的不平等,使女生就业受挫的经历更多,造成女大学生精神上紧张,烦躁不安,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行为上也表现得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有些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女生甚至出现“就业恐惧”。 2产生心理困扰归因 2.1社会因素 传统观念的束缚及传统教育方式的后果。虽然重男轻女的观念己被现代社会所摒弃,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仍左右人们。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对女性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造成不少女生对自身性别的自卑。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工作范围和社会效果,忽视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等。 2.2学校因素 高校对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疏导,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还显得比较被动,就业心理咨询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还不够广泛。 2.3自身因素 (1)不正确的自我定位走入心理误区。有些女生很难给自己正确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时忽视所学专业特点,忽视自身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而是盲目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2)低职业成就动机导致行为偏差。女大学生虽然是女性中的佼佼者,但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职业成就动机却较低,有些女大学生将人生幸福寄托在“找个好丈夫”上,将很多精力放在身材、美容、穿着打扮等外在的形象上,而忽视大学期间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引发心理危机。 3措施与对策 3.1国家和社会应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在人才选聘上,标准统一,不人为设置性别障碍。 3.2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3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1)尽快转变社会心理角色,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就业这对女大学生来说绝不仅仅是一次归属的改变,还意味着自身社会心理角色的转变。女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克服自卑、依赖等不健康心理,尽快完成心理角色的转变。(2)发挥性别优势,正确自我评价,选准职业切入点。女大学生在性格、语言、交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比男生略胜一筹,又具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耐心细致的特点,因此女大学生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爱好特长等,通过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来拓展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找准职业切入点,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3)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各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如:转移、宣泄、自我暗示、放松等。在遭遇挫折和冲突时,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困扰,最终实现合理就业、成功就业。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制度写作论文,既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又使他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必然会出现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教育 一、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与障碍 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1)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3)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时常表现的心理障碍 (1)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2)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3)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4)自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5)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二、对策与措施 1.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高校要加强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教育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多做贡献;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2)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择业竞争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所需知识的共性要求,培养学生掌握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宽而实的基础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三是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人文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高校就要培养他们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在大学四年中,为他们制定一个个目标,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初中级考试,取得初级程序员、中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报关员、营销员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等。 (3)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毕业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系部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办公室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择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4)进行相应的体验式培训。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传统式的培训,培训对象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而“体验式培训”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即包括小组讨论、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作业练习、行动指南等方式,使培训对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可采用体验式培训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用职业生涯的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就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使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掌握就业技巧,将来成为更有成就的人。 2.大学生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生只有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主要应做到: (1)自我反省。大学生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自己的性格特点怎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哪里,最适合干什么等。只有通过理智、冷静的自我思考,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客观上要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可以与社会其他人员作比较,特别是与自己条件、情况相似的人进行比较,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也可以通过社会人员对自己的态度及自己参加社会活动(如社会实践)结果的分析来认识和评价自己。 (3)心理测验。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心理学的标准化测验表,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通过结果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3.大学生要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常见方法有: (1)自我转化法。当就业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学习一种新知识技能、假日郊游等,使自己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平衡。 (2)适度宣泄法。择业时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情绪藏在心底,应进行适度的宣泄。忧虑隐瞒得越久,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宣泄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以及参加打球、爬山等运动量大的活动。宣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该是无破坏性的。 (3)松弛练习法。这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放松身心的方法。放松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头疼等。择业时遇到类似心理反应,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练习。 (4)自我安慰法。择业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尽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应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5)理性情绪法。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观念引起的,如果变非理性观念为理性观念,就可消除情绪困扰。例如个别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应该是顺利和理想的”,遇到择业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如果转变这些错误想法,不良情绪就会得到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同时从组织管理、实践管理、活动管理三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好的建议。 关键字:心理健康就业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和调查研究显示,高校多数大学生择业心理还是比较稳定的、健康的。这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有稳定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未来满怀憧憬;有健全的意志,果敢、顽强、有自制力;人格完整统一,敢于竞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的认识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现实有比较客观的认识,适应性良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择业环境、择业理念、择业途径、择业方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学生择业心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择业标准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不同的择业过程,大学生对择业理想抱有不同的择业期望值,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特点。如:有的毕业生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待遇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就业地区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单位性质放在第一位等等。在当前大学生多元的择业价值取向中,有两个取向最为突出,一是毕业生普遍看重经济待遇,关注生存条件;二是择业时越来越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在普遍关注的两个问题当中,除了就业单位待遇外,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发挥。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事业使生命之树常青”,他们懂得只有将职业价值与个人需要、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去认识职业,去认识自己,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择业意识市场化,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大学生择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受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自由选择职业的心态已经成熟。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的认识与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好择业心态,主动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不仅使物质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也使人才资源的配备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社会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高校供给,而是根据自身的客观需求吸收人才。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大学生择业意识也市场化了,具体表现在择业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有些大学生不再是毕业前半年左右开始找工作,而是提前一年甚至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和运作;还有一些大学生,他们在寻找职位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专业需求状况非常了解,能做到知己知彼,不再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不可能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成就一番事业。 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加强组织管理,促进教育力量整合。 目前,从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组织管理模式来看,多数高校的组织机构由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与心理辅导部门联合组成,通过开始《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并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同时通过政策咨询、心理测试、学术讲座、网上就业指导等多种教育渠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服务。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部分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很零碎,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教育途径分散、单一,很难形成合力。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只有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责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相结合的组织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地、系统而科学地开展。首先,高校应努力构建一个立体化、专兼结合、多元化组合的工作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从校领导到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各院系部,再到专兼职心理教师、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开展择业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通过各种力量的相互协同工作,来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其次,高校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大学生择业的服务体系,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其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水平,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引导,才能推动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逐渐步入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2.加强活动管理,促进学生主体自育。 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择业活动的宏观控制力度,准确地把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向,在充分挖掘组织管理效能的同时,又要注重发挥受教育者主体的自育作用。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既是就业心理辅导的客体,也是就业实践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在主体教育的过程中。从教育过程上看,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活 动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有助于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内化,更能发挥大学生主观的能动作用。一方面,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学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会”、“心理健康俱乐部”和“就业辅导自助协会”等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组织,通过“大学生恳谈会”、“大学生座谈会”、“个人成长小组”等自助形式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多注意启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多注意引导学生参加心理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就业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3.加强实践管理,促进教育效果延伸。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大多源于认识的偏差和对择业实践适应的不良。只有社会、学校和就业指导部门来共同关注并采取相应的辅导对策,实施正确有效的引导,才能排除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通过对大学生择业实践全过程的心理监测与指导,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的能力,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地面对择业求职。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社团、协会的功能,组织学生参加对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抓住“寻岗”这个环节,树立“独自寻岗,战胜困难”的大学生典型,对大学生择业时的自我表现实行科学的引导,使之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能主动地调整择业期望值,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让他们顺利度过接触社会之初存在着的自卑、怯懦、自负、焦虑等心理状态的不适应期;三是加强专业社会实践过程的管理和考核,组织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两课”教师对大学生的综合性实习进行指导,对大学生实行“模拟就业过程”的演练,培养大学生与人相处、共事、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四是做好社会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成为有良好竞争心理准备的人,自觉地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培育良好的择业心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定位,有助于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还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伴随着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普及开展,其教育模式的建立也必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应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开辟各种教育渠道,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毕业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行为,积极把握择业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同时从组织管理、实践管理、活动管理三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好的建议。 关键字:心理健康就业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和调查研究显示,高校多数大学生择业心理还是比较稳定的、健康的。这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有稳定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未来满怀憧憬;有健全的意志,果敢、顽强、有自制力;人格完整统一,敢于竞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的认识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现实有比较客观的认识,适应性良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择业环境、择业理念、择业途径、择业方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学生择业心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择业标准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不同的择业过程,大学生对择业理想抱有不同的择业期望值,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特点。如:有的毕业生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待遇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就业地区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单位性质放在第一位等等。在当前大学生多元的择业价值取向中,有两个取向最为突出,一是毕业生普遍看重经济待遇,关注生存条件;二是择业时越来越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在普遍关注的两个问题当中,除了就业单位待遇外,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发挥。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事业使生命之树常青”,他们懂得只有将职业价值与个人需要、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去认识职业,去认识自己,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择业意识市场化,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大学生择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受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自由选择职业的心态已经成熟。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的认识与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好择业心态,主动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不仅使物质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也使人才资源的配备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社会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高校供给,而是根据自身的客观需求吸收人才。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大学生择业意识也市场化了,具体表现在择业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有些大学生不再是毕业前半年左右开始找工作,而是提前一年甚至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和运作;还有一些大学生,他们在寻找职位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专业需求状况非常了解,能做到知己知彼,不再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不可能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成就一番事业。 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加强组织管理,促进教育力量整合。 目前,从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组织管理模式来看,多数高校的组织机构由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与心理辅导部门联合组成,通过开始《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并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同时通过政策咨询、心理测试、学术讲座、网上就业指导等多种教育渠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服务。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部分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很零碎,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教育途径分散、单一,很难形成合力。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只有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责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相结合的组织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地、系统而科学地开展。首先,高校应努力构建一个立体化、专兼结合、多元化组合的工作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从校领导到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各院系部,再到专兼职心理教师、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开展择业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通过各种力量的相互协同工作,来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其次,高校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大学生择业的服务体系,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其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水平,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引导,才能推动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逐渐步入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2.加强活动管理,促进学生主体自育。 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择业活动的宏观控制力度,准确地把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向,在充分挖掘组织管理效能的同时,又要注重发挥受教育者主体的自育作用。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既是就业心理辅导的客体,也是就业实践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在主体教育的过程中。从教育过程上看,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活 动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有助于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内化,更能发挥大学生主观的能动作用。一方面,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学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会”、“心理健康俱乐部”和“就业辅导自助协会”等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组织,通过“大学生恳谈会”、“大学生座谈会”、“个人成长小组”等自助形式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多注意启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多注意引导学生参加心理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就业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3.加强实践管理,促进教育效果延伸。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大多源于认识的偏差和对择业实践适应的不良。只有社会、学校和就业指导部门来共同关注并采取相应的辅导对策,实施正确有效的引导,才能排除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通过对大学生择业实践全过程的心理监测与指导,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的能力,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地面对择业求职。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社团、协会的功能,组织学生参加对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抓住“寻岗”这个环节,树立“独自寻岗,战胜困难”的大学生典型,对大学生择业时的自我表现实行科学的引导,使之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能主动地调整择业期望值,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让他们顺利度过接触社会之初存在着的自卑、怯懦、自负、焦虑等心理状态的不适应期;三是加强专业社会实践过程的管理和考核,组织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两课”教师对大学生的综合性实习进行指导,对大学生实行“模拟就业过程”的演练,培养大学生与人相处、共事、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四是做好社会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成为有良好竞争心理准备的人,自觉地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培育良好的择业心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定位,有助于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还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伴随着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普及开展,其教育模式的建立也必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应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开辟各种教育渠道,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毕业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行为,积极把握择业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同时从组织管理、实践管理、活动管理三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好的建议。 关键字:心理健康就业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和调查研究显示,高校多数大学生择业心理还是比较稳定的、健康的。这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有稳定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未来满怀憧憬;有健全的意志,果敢、顽强、有自制力;人格完整统一,敢于竞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的认识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现实有比较客观的认识,适应性良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择业环境、择业理念、择业途径、择业方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学生择业心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择业标准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不同的择业过程,大学生对择业理想抱有不同的择业期望值,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特点。如:有的毕业生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待遇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就业地区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单位性质放在第一位等等。在当前大学生多元的择业价值取向中,有两个取向最为突出,一是毕业生普遍看重经济待遇,关注生存条件;二是择业时越来越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在普遍关注的两个问题当中,除了就业单位待遇外,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发挥。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事业使生命之树常青”,他们懂得只有将职业价值与个人需要、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去认识职业,去认识自己,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择业意识市场化,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大学生择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受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自由选择职业的心态已经成熟。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的认识与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好择业心态,主动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不仅使物质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也使人才资源的配备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社会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高校供给,而是根据自身的客观需求吸收人才。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大学生择业意识也市场化了,具体表现在择业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有些大学生不再是毕业前半年左右开始找工作,而是提前一年甚至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和运作;还有一些大学生,他们在寻找职位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专业需求状况非常了解,能做到知己知彼,不再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不可能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成就一番事业。 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加强组织管理,促进教育力量整合。 目前,从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组织管理模式来看,多数高校的组织机构由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与心理辅导部门联合组成,通过开始《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并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同时通过政策咨询、心理测试、学术讲座、网上就业指导等多种教育渠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服务。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部分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很零碎,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教育途径分散、单一,很难形成合力。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只有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责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相结合的组织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地、系统而科学地开展。首先,高校应努力构建一个立体化、专兼结合、多元化组合的工作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从校领导到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各院系部,再到专兼职心理教师、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开展择业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通过各种力量的相互协同工作,来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其次,高校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大学生择业的服务体系,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其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水平,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引导,才能推动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逐渐步入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2.加强活动管理,促进学生主体自育。 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择业活动的宏观控制力度,准确地把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向,在充分挖掘组织管理效能的同时,又要注重发挥受教育者主体的自育作用。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既是就业心理辅导的客体,也是就业实践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在主体教育的过程中。从教育过程上看,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活 动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有助于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内化,更能发挥大学生主观的能动作用。一方面,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学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会”、“心理健康俱乐部”和“就业辅导自助协会”等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组织,通过“大学生恳谈会”、“大学生座谈会”、“个人成长小组”等自助形式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多注意启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多注意引导学生参加心理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就业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3.加强实践管理,促进教育效果延伸。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大多源于认识的偏差和对择业实践适应的不良。只有社会、学校和就业指导部门来共同关注并采取相应的辅导对策,实施正确有效的引导,才能排除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通过对大学生择业实践全过程的心理监测与指导,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的能力,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地面对择业求职。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社团、协会的功能,组织学生参加对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抓住“寻岗”这个环节,树立“独自寻岗,战胜困难”的大学生典型,对大学生择业时的自我表现实行科学的引导,使之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能主动地调整择业期望值,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让他们顺利度过接触社会之初存在着的自卑、怯懦、自负、焦虑等心理状态的不适应期;三是加强专业社会实践过程的管理和考核,组织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两课”教师对大学生的综合性实习进行指导,对大学生实行“模拟就业过程”的演练,培养大学生与人相处、共事、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四是做好社会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成为有良好竞争心理准备的人,自觉地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培育良好的择业心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定位,有助于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还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伴随着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普及开展,其教育模式的建立也必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应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开辟各种教育渠道,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毕业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行为,积极把握择业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心理资本理论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摘要】心理资本作为个体内在积极心理资源,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起到正向预测作用,心理资本中的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能够促使大学生设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增强对求职情境的掌控,有效抵御焦虑反应,尤其在面对就业压力、求职挫折时能够帮助大学生合理归因,保持积极心态和持续的就业动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应通过全程生涯规划、导师制学习、实践创新、职业体验以及结合就业心理辅导方式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提升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心理资本;自信;乐观;韧性;就业能力 有关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研究最早出现于英国,着重个体劳动者潜在可雇用性方面的研究,虽然目前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非常丰富,然多以在职人士为研究对象。国内学者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虽然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但都比较一致地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获得、保持、发展工作的综合能力(陈勇,2013),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潜在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上的集中体现。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兴起以后,FredLuthans等人(2004)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组织行为领域,形成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随后有关心理资本研究大量涌现。心理资本指的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包含了自信、乐观、韧性和希望四个维度,具有可测量、可开发、可培养的特性。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作为个人内在潜在素质,具有很大相关性,心理资本的可测量、开发、可培训的特性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 1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国内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就业能力的研究逐渐丰富,沈晓梅(2013)、马亚静(2014)、李晓娟(2014)等对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关系展开了理论方面探讨,李金地(2013)王尧骏(2013),师玉生、安桂花(2014)的研究发现,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和乐观因子对就业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吴旻(2015)等人研究也发现大学生事务型心理资本(自信、乐观、韧性、希望)对其就业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韩菁(2016)等通过实证研究,均发现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能力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因此,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心理资本干预将有助于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提升自我效能感,树立大学生就业信心 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角度,自我效能感能有效减轻压力对机体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升工作绩效。工作绩效的提升又将有效提升自我效能感。在现实中,自我效能水平较高的人往往能确定较高的工作标准,并能主动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将有助于大学生对就业目标的追求,成为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内在驱动力,使得就业过程的主动性增强,体现在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和外在就业压力时,依旧有充分的自信去面对和克服阻力,寻找与自身条件和生涯发展规划相适应的职业目标,避免盲从或者“高不成低不就”的消极就业状态。此外,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的意志努力和坚持度,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时不会轻易放弃。在求职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的大学生会确信对求职情景的控制力,从而减少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困扰,因此,在就业过程中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专注于问题和困难上,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并利用情景激发出更大的能量来发挥潜能,使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1.2开展心理资本开发,增强大学生就业韧性 韧性是心理资本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又称心理弹性、复原力,是个体对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常常遭受拒绝。研究发现,韧性好的学生即使在失败的情况下也能够肯定自己的努力,有所作为。韧性有助于压情境下的情绪控制和坚持不懈,能有效缓解焦虑,保持心理健康,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比如调整职业期待,改变认知、运动宣泄、重新规划、接受培训等有效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和提升就业能力的积极途径。而韧性较低的学生在面对求职失败等挫折情景时,更容易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比如焦虑、抑郁、自暴自弃、逃避、攻击等。因此,培养高韧性的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困境突破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1.3保持乐观,帮助大学生正确求职归因 在面临失败和成功时,人们往往会自我去寻找原因。积极心理学家马丁•斯林格曼(MartinE.P.Seligman)认为具备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个体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通常会做外部的归因,认为失败、挫折都是暂时的、是特定性的情景事件等外部的因素引起的,而在面临成功和成就时,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个体会认为成功和成就是自我的内在原因所致,而且是长期的,并会影响到其他活动。因此,具有乐观解释风格的个体,在面对外在的就业压力时,会采取幽默、升华等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避免压抑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大学生求职中难免遭遇挫折和失败,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逐步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帮助他们摆脱求职挫折感,保持积极心态。 1.4体验积极,保持对就业目标的不懈追求 希望作为心理资本的另一重要维度,指的是人的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动机状态,表现为对目标的锲而不舍;体现在对目标追求过程中的积极状态,从总体来看,希望品质能够促使个体长期维持兴趣、高兴、自豪等积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就业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得到有效发挥,从而促使大学生个体获得更多的人际支持和就业资源;同时,良好友善、积极健康的持续状态和坚持有序、路径规划的行为特征,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会逐步稳定内化,构成大学生内在较为稳定的人格特点;从就业具体情境来看,“个体在遭遇就业失败挫折等负面影响时,对目标坚持不懈的积极状态和锲而不舍能帮助个体更客观地看待失败和挫折,从而更快地调整好培养心态,以积极的精神面貌主动出击”,体现出百折不挠的品质,克服阻碍达成就业目标。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就业心理资本 2.1全程生涯规划,提升就业希望感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势必要注重对心理资本的开发,做好大学生的全程生涯规划就是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希望感,帮助学生全面分析自我、用专业方法评估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性格、职业性向等,充分发掘内外在资源,和全面了解就业市场、就业政策环境等基础之上设立合理且富有一定挑战的生涯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将目标分解,帮助寻找发掘达成目标的不同路径,可能出现的挑战、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及解决预案等,当小的子目标达成后,就会产生积极体验,一方面会增强学生对自身的认可,提升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会巩固达成下一个目标的期望,增加希望感,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 2.2实践创新开发大学生自信品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让他们在真实而可行的任务中增加经历和见识,“让他们了解职场环境和岗位要求,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交往技能,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创造价值的困难与快乐,培养良好职业素质”。 2.3导师制培养方式促进自主探索 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为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提供一种创新性的途径,一方面,专业导师能够提供榜样和重视他人的力量,提供大学生模仿和替代学习的对象,另一方面导师可以提供实践的情景和真实体验,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发现学生存在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研究专题,围绕任务展开学习,进行结果检验和过程总结,有助于自主探索,保持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韧性,导师在这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合理归因,提升自信。 2.4职业生涯体验开发大学生职业韧性 职业生涯体验周、岗位实习等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情境,多次的演练一方面可以提高内心的职业安全感,将这些情景中学习成果可以内化和迁移到以后的就业情境,有助于就业能力提升,另外,帮助学生通过对演练中问题和困境的解决,学会积极的归因模式,改善对自我和就业的期望、动机和外在行为反应,提升职业韧性。 3设计就业团体辅导方案全面开发就业心理资本 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除了从总体上融入心理资本开发方法,还可以依托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专业化的心理干预方法,基于某个小的就业团体的开展就业潜能开发的方式,通常显得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就业团体心理辅导是常用的一种干预方式,基于积极心理资本理论的就业辅导团体方案设计可以运用心理测评、游戏、互相评价、个人反思、视频观看、制定计划结合的方式,设计游戏导入、自我探索、叙事重构、建立计划等环节设计进一步开发积极就业心理资本,适度设置就业相关的障碍和挫折情境,允许体验失败,并引导个人反思和内省,引导大学生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在心理舒适区以外选择最想完成的事件且制定计划,帮助大学生们分析实现的步骤和找寻有效资源,重点训练学会延迟满足,选择更有韧性的做法以应对障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弹性,提升就业心理资本。 作者:阮小燕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ABC心理教育运用 一、ABC理论简述 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一种理论,埃利斯认为,人们通常的情绪困扰,是因为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他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ABC理论是心理学上认知疗法的一种,它是通过纠正人们的认知来改善咨询者的情绪体验,达到调节心理状态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比如,有两个同事一起逛街,恰巧看到另外一个同事迎面过来,但是对方没有和他们打招呼,就直接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可能有一个人是这么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又没带眼镜,没看到我们,也可能有别的原因”,但是另外一个可能会想:“他是不是还在为前几天的吵架耿耿于怀呢,他现在故意不理我,下一步可能就要找我茬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想法造成了不同的心理和行为,下一步可能前者该干什么干什么,而后者的这种情绪会让他无法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不合理的信念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合理的信念中,就有可能产生情绪障碍。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体会到,大学生的部分不良的就业心理状态等都是由于认知错误造成的,如果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进行积极的引导,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会有促进作用。ABC理论虽然是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但是理论掌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笔者认为,如果能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进行融合,将会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就业形式严峻,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单纯依靠学校心理辅导的老师是不可行的,辅导员通过掌握ABC理论并能加以应用,将会大大增强学校就业工作的力量。 二、ABC理论子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中的应用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大学生出现的不良就业心理,是由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在这里不再论述不良心理出现的原因,仅仅针对大学生出现的普遍的就业心理不良现象以及辅导员如何运用ABC理论进行教育和引导进行探析。 1、自卑 自卑主要表现为脸红、低头、出冷汗,这些大学生胆小、萎缩,面对就业单位不知所措。按照我国的学制,大学分为重点大学、普通本科、独立学院、高职院校等,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大学生面对毕业院校比自己好的大学生或者条件比自己好的大学生容易出现缺乏信心的现象,这些大学生勇气不足,瞻前顾后,缺乏主动争取的心理。这种现象在学历相对比较低以及农村的学生中出现的比较多,女性出现的比例也比较大。自卑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辅导员在面对这些大学生时,要通过引导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因为大学生的B(信念)出现了不客观,所以他们的情绪和思维的结果C就出现了问题。面对这些大学生的B,辅导员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通过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认清楚自己的性格、特长、优势在哪里,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去比别人的长处;另外,还要认清楚现实情况,对于应聘的岗位自己符合的条件有多少,不打无准备的仗,对于条件高的岗位不要贸然去应聘,否则失败的次数多了势必打击自信心,而对于符合条件的岗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全力出击,并及时总结应聘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等。 2、焦虑 焦虑主要表现为大学生长期担心、心烦气躁、心神不宁,思想压力大,睡眠不好等,严重的甚至对就业表现出恐惧心理。这种情绪的出现主要源于大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面对就业形势,也不知道如何去找工作等。辅导员面对这样的学生应该首先让他们认识到,焦虑的出现是正常的情绪反应,适当地焦虑可以让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就业,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但是过度焦虑就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以及就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大学生过度焦虑甚至产生恐惧心理的情况下,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B(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比如,有的大学生感觉自己没有竞争的优势,肯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进而焦虑。辅导员要针对大学生的信念B——“没有竞争优势,肯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进行纠正,通过自信心的塑造以及提高自身竞争力等方面纠正学生的认知。 3、从众 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在就业的选择上,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从众心理,表现为:选择大家都看好的热门职业;就业地区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或者大城市;趋向于选择工资高的单位等。这是因为大学生很多人把别人的就业选择作为自己的参考标准,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攀比,盲目从众。这种从众往往导致大学生扎堆找工作,造成很多人失利,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等后果。辅导员针对这种情况,同样要纠正大学生心中的B(不合理信念)——“别人的选择就是我的选择”。辅导员要通过引导让大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有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特点,自己适合的工作和符合自己条件的工作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要结合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来选择职业,不要盲目追求金钱、大城市和工作轻松等条件。而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刚开始起点的不同并不决定了每个人的生活,只要自己努力,辛勤工作,早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4、自我定位过高 这种大学生也体现为自大的心理,他们认为自身条件很好,自我估计较高,在职业的选择上表现为职业取向太高,脱离现实,心态上自高、自傲,盛气凌人。这种类型的很多大学生往往自己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就业单位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十全十美,对于用人单位挑三拣四,但是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这种单位是否能够招聘自己。而这种大学生一旦未能如愿,则容易出现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这种好高骛远的心理对于大学生的顺利择业和就业产生的影响很大辅导员面对这样的学生,利用ABC理论纠正学生的不合理信念——“我的条件很好,我就应该去那些大型企业”。纠正这种不合理信念的方法很多,辅导员可以利用清单法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到“人外有人”,帮助他们认识到找工作不是要找所谓的“好”工作,而是要找自己适合的和适合自己的工作等。 三、辅导员运用ABC理论的注意事项 现实中,大学生的就业不良心理现象不仅仅只有以上分析的四种,但是笔者认为以上四种是受大学生认知因素影响比较大的心理现象。大学生就业认知因素是指由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主客观因素推理与判断是否正确导致的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而ABC理论是认知疗法的一种,针对以上四种心理现象最为妥当,因此本文不对其他心理现象进行分析。ABC理论本身是心理咨询方法的一种,笔者认为辅导员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仍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咨询讲求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辅导员工作中,辅导员一定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逐步建立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只有这样的前提下,辅导员进行的关于认知等的沟通和交流才能产生效果。当今国内众多学者对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的疏导者,但是具体怎么疏导谈之甚少,辅导员还是要经过实践总结掌握方法。 2、ABC理论是通过纠正学生的认知来达到调整学生心态的目的。辅导员在开展工作前要认识到大学生自身已经具备的一些客观现实条件等的不可改变性。如,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进行心理教育工作,这时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大学将近三年或者四年的学习已经基本确定,每个人的素质是不同的;大学生的性格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也已经是基本稳定的状态等。只有认识到这些,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瓶颈或者分析问题时才能比较全面和客观,如一位辅导员在进行一名自卑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他要通过交谈认识到这名学生的自卑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家庭、自身素质还是其他原因,而家庭条件等是老师不可改变的,这时在利用ABC理论进行疏导时应该把分析的重点转移,而不应该局限于不能改变的现实情况。 3、虽然本文研究的是ABC理论对于辅导员就业工作的帮助,但是就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辅导员在运用这个理论的过程中,还可以和其他的一些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该理论的使用也是因人而异,不一定所有的辅导员都适合使用本理论,辅导员在与大学生交流前,务必要做好准备工作,不要生搬硬套理论,注意根据学生情况随机应变。 四、小结 辅导员利用心理学知识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干预,可以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和人生过程中的抗挫能力,可以使大学生在逆境中,控制负面影响,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本文仅仅对心理学理论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这些就业心理的教育和指导需要和学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其他工作如就业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员,就业指导课程等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辅导探讨 摘要:高职大学生就业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问题,高职大学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就业和需求相对较窄,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增加,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多方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就业教育;岗位选择 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高职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模式变化多样,高职大学生需要树立积极的心态、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辅导学生,以宽容的心与企业合作,增强耐受力和自信心,正确定位职业的选择。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意义 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是高职大学生人生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转折点,需要不断完善心理素质,就业指导老师或辅导员老师需要对他们的心理开展咨询和辅导。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不仅关系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当前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高职学生就业有更大的困难,许多学生存在就业心理困惑,迫在眉睫的是探讨健康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二)心理健康对大学生人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他们调整就业观念,积极面对就业。(三)就业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有利于缓解高职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有利于采取相应策略来服务与大学生就业择业,助推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与岗位选择的探讨 (一)大学生求职的态度。据调查,大多数毕业生都谨慎,当前就业形势下占54.47%,需要动员相关力量,聚集一切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健全就业工作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大学生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具有特色的众创空间。建立人才市场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发展调控机制,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衡量专业群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专业和职业之间的关系。在处理专业和工作关系时,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工作希望尽可能是专业同行,但是不坚持,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可接受,专业倾向于身份,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意识,男性大学毕业生在此表现更加明显,39.59%的毕业生认为工作就业市场没有对应的专业,85.41%的毕业生认为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当前大学生对就业的理解是盲目的去企业,到主动了解他们自己的和客观的了解当前图1的就业形势。 (三)大学生面临找工作的困难。大部分的毕业生仍然选择克服困难,占40.18%,有33.03%的毕业生遇到的困惑,会抑郁,14.29%的毕业生将继续抱怨没有行动,除了12.5%的毕业生选择逃避现实。 三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就业认知的偏见。自我意识偏差是指大学生的职业目标、需求、价值观和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的定位,主要表现为自负和自卑情绪,职业偏见主要为偏执心理、盲目屈服心理。当前就业竞争加大,一部分毕业生决定“先就业,然后选择职业”,降低就业期望值,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只要公司雇用,就甘愿屈从就业,因此一定程度增加了就业压力的盲目性。(2)情绪困扰。包括悲观、不满、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如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状态,沮丧的职业生涯中,会感到无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进一步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3)适应社会心理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盲目从众和比较心理。①功利主义观。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并没有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心理上和其他人比较,毕业生的心态往往盲目地追随或遵循他人的建议,职业生涯中盲目的追求高薪的起点,强调职业的功利主义价值。有的大学生往往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状态出发,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时过多关注其他就业方向,一直在寻找一个更好的条件的单位,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就业失败。②依赖心理。依赖是指个人长期由依赖习惯形成的心理状态。学生就业的这种心理往往缺乏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责任,没有个人独立决策能力,没有创业精神,但依赖父母或老师、学校,甚至是他人,而不是积极的。这些毕业生一旦独立面对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经常有逃避心理和阻力。③个人完美主义观。由于各种社会趋势和概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个人的经济利益,经济薪酬和工作环境作为主要条件的工作,不考虑他们的理想和社会的需求,导致大量的毕业生就业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此外,一些学生追求完美的工作,要求雇主满足工资、住房、地理位置的所有要求,要求有完美发展的空间需求。一些学生雄心勃勃;在求职的过程中,他们的就业预期和力量的定位过高,过于理想主义,导致重复的挫败;在求职的过程中,或因为他们不能适应这份工作,必须再就业。④寻求稳定心理。大多数毕业生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工作倾向于选择一个稳定的职业,盲目追求简单、稳定、高工资、好工作,而不是选择冒险、富有挑战性的职业,缺乏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仍然只有稳定,人为地为就业路径增加设置障碍,导致就业困难。⑤侥幸和懒惰心理。一些毕业生缺乏完整职业规划在找工作,主要依赖侥幸和懒惰心理。一些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可以不去验证;不能进行综合研究和自己的理解,依靠假简历提供虚假信息。一些毕业生虚构获奖证书和等级考试证书、社会实践经验和干部经验,一些毕业生在采访中吹嘘自己,在实践评估或试验的结果显示了原型。 (二)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心理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为新大学生就业心理导致一些心理问题,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要培养他们吃苦耐老,到基层边远地方就业的准备。(1)树立继续学习心理。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未来的社会注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因此,一些高职毕业生为了有一个高起点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会选择升级本科或研究生来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一些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选择继续学习,以适应学习和积累工作经验的需要,希望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系统的学习机会。(2)明确“就业优先”的心理。所谓的就业优先,是找到一份工作,自力更生,也就是说,第一次就业是职业选择。这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是最理想的心理反映。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尤其是非专业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由于专业限制、工作经验和其他因素,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容易。要求大多数的毕业生有就业优先心理,找一份工作,自力更生,所以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经济形势改善,然后实现第二个就业,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成为关注的焦点,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是注重个人人格发展的。 (四)关心爱护学生,妥善分析学生就业创业心理 有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来满足需要,通过自己的生活来实现心理需求,以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通过网络等提供便利的条件,通过学校,一些政府和社区提供一些帮助,为实现自己的事业,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五)加强学校就业心理健康机制建设 如辅导员要管理好一个年级,管好年级里的每个班级的就业心理健康,要培养这个集体的凝集力,一直不断前进,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对学生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爱心,真正融入学生中间,理解他们,他们才会信服你,把你当作好朋友,愿意与你多方面地交流思想,以做一名幸福感与责任感并存的辅导员。总之,通过对高职学院的毕业生对就业去向、就业态度、就业地区和单位的选择、就业压力、就业心理指导等方面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需要积极引导。高职学院的毕业生需要积极了解人生和未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扩大社会交往,先就业,后择业。学校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辅导员需要将就业心理素质培养融入日常管理之中,在就业问题上,学校、家长、企业还有学生都应该有一定的正确感官,这个问题也需要四个当事人的努力使之更加完好。 作者:刘萌萌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分析 摘要:从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现象入手,在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之上,系统地分析数据来反映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这些心理带来的影响及其发生的后果,旨在通过科学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为了避免未来新型问题的发生,做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三个方面开展大学身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案:一是社会方面,二是家庭方面,三是个人方面。 关键词就业压力;心理问题;职业价值 1概述 1.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就业成为越来越热的话题,社会、家庭、个人都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只是在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父母的儿女不切实际的期望太高,学校家庭分配的作业太重,在巨大的竞争压力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1.2研究内容和意义 运用实证科学分析方法,分析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应当如何对待大学生的就业,如何为获得就业的顺利做好心理素质上的准备,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旨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并对今后的社会就业的趋势发展作出预估,以防将来出现更多的问题,并提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统计调查分析 2.1调查问卷的总体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于2016年2月20日,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随机发放,采取自愿填写的形式。问卷共发放52份,全部为网络调查问卷,实际收回5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2份,无效问卷为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2统计调查的基本分析 根据表1和表2调查表明,80%的人选择了就业,28%的同学想要创业,9%的同学想要出国,总的百分率已经超过100%,说明很多人想要尝试不同的道路,表明他们已经做好了自己毕业意向失败的心理准备。也侧面表明他们对自己的毕业意向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划。根据表3所示,“来自社会的压力”这一项有63%的同学都选择了,“自我期望太高”也占答题人数的44%,而“看见同学朋友找到了工作,自我感觉受挫”的同学也占了答题人数的30%,由此可见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承受力对自己的就业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3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的培养对策建议 3.1接受客观现实、正确定位自己 在表3中显示,“来自社会的压力”这一项有63%的同学都选择了,“自我期望太高”也占答题人数的44%,而“看见同学朋友找到了工作,自我感觉受挫”的同学也占了答题人数的30%,由此可见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承受力对自己的就业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要从长远的发展去看,要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现在的社会看似就业形势很好,也有很多的新机遇和机会摆在大学生面前,但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把握的不够到位,总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很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到现实就业形势的残酷。任何人不会一开始就立马获得一个完美的职业生涯,因此一定要学会接受客观事实,根据实际情况和当今的就业形势来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不要一开始就期望太高,改掉眼高手低的毛病,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当你有职业可供选择时,可以首先,选择一个相对理想的职业,在职位发展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拓展视野,最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适当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将自身的价值实现。一部分大学生还可以放开自己的眼界,在一些冷门的产业或者地带,发现新的发展机会,并为之努力奋斗,说不定就成为了以后新兴产业的先驱者,取得自身事业的成功。表3表明,“自我期望太高”占到了答题人数的44%,这已然不是一个小比例,说明大学生在自我定位上依然有很大的问题。 3.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动出击,抓住机遇 在表5中,依然有32%的人在“你觉得你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吗”这一问题上选择了“说不好”这一选项,说明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质疑。传统的观点认为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就是人们工作的意义所在,但是对于现在的人而言,基本生活需求早已满足,转而满足其他方面的一些需求成为了工作的目的,例如满足人们的交往、归属、责任的需求,因而在职业价值观的建立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位职业发展道路,应当看到职业价值对自身发展的重大影响。要想抓住机遇首先要学会了解自身特点,多收集相关招聘信息,多去一些招聘的现场,根据招聘条件认识自身不足,再次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表4表明,约60%的人认为自身的能力还有欠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认识到欠缺就需要我们去改善欠缺,以便在机遇来临之前做好万全的准备。机遇总是稍纵即逝,我们要做好足够的准备,才能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从而错失良机。要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发现就业机会的时候主动出击,不能优柔寡断,要有不怕失败的闯劲。 3.3直面求职挫折,提升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的求职路大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阻碍,比如自身能力不够,所学专业不对口等,这时候委屈的情绪就会涌上心头。但是面对这些问题只委屈或者发牢骚是没用的,最重要的是接受现实,调整好心态,直面就业过程当中的挫折,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其实就业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生可以在就业遇到挫折的时候重新认知自己,找出之前认知的偏差,通过求职过程完善自己的性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求职中难免遇到挫折,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冷静地对待遇到的问题,客观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改变求职策略,学会自我安慰和调整。 作者:左小利 母巽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学院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的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传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心理教育模式缺乏对学生积极潜能的开发。本文基于就业心理调查问卷,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视角,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从而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幸福是什么?这个话题在互联网上被广大网友热议,国内最早系统论述“幸福”的理论源于《尚书•洪范九畴》中的“五福”“六极”说,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阿瑞斯提也对“什么是幸福”做了详细的阐述,可见幸福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近年来,西方的科学家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有关幸福的科学,即:积极心理学。2000年1月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这门新的学科形成。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传统心理学将焦点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丧失上,较少关注个体的韧性、资源和更新能力。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给出了积极心理学理论概念的“精髓”,即:“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倡导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困扰做出新的解读,同时主张以个体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个体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它的研究目标是,实现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实现从修复心理疾病到构建人类的积极品质的转变。它倡导用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帮助个体积极、幸福生活。 三、国内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问题 为了解国内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观念,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对江苏省部分本科高校2016届、2017届毕业生1200人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心态、就业认知三个部分展开,共计包含50道题目,主要从自我认知、就业观念、求职方式、就业心态、就业服务等方面维度综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调查结束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092份,有效率91%。本次调查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结合《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下面从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心态进行解读。从认知层面上分析,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动机较为功利和现实,缺乏奉献意识,就业过程中不能精准定位,但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能准确认知,注重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就业观念呈现多元化。[1]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查找就业信息,参与各类招聘会和网上求职,少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存在“依赖”和“从众”心理;[2]从情感层面上分析,即将走出象牙塔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大学生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面临着多种剧烈情感层面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会伴随着就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部分大学生在情感层面上存在焦虑、自卑与自负并存、攀比等现象;[3]就业层面的意志是指毕业生自觉地确定目标,积极求职,克服困难,实现就业目的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毕业生时刻充满朝气与活力,能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从容应对,不断拼搏,最终成长成才。[4]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不善于应对挫折、缺乏恒心、存在惰性等方面。 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 传统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心理问题为目标,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部分同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问题上,而忽视了更广大同学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身心健康发展的培养目标,越来越显现出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变思维,由“消极”走向“积极”、由“解决少数问题”向“注重多数发展”转变。第一,心理健康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大学生开展情绪调节。随着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更应把握好心理健康课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大学生情绪体验,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认知。首先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心理健康课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引发大学生开展积极认知和心理活动的“钥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一个令学生充分信任的引导者角色,充分保证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然流露,敞开心扉,充分展示自我,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和情绪体验。其次教学环节设计是心理健康课程的重点,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应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典型案列为同学们创设情境,通过启发式、感悟式、互动式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助人、自助的机会,为学生营造充分自主探索、与同伴协同探索的“学习空间”。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任课教师应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形式,摒弃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灌输、说教等显性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课程环境有机融合。第二,积极心理学专家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积极情绪的有效活动形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贴近大学生活、贴近就业实际,在实践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高校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展模拟招聘、专题讲座、团队讨论、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积极体验,提升技能,同时遵循“隐蔽教育的原则”,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使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体验中心理得以升华。同时还应有相应的活动反馈机制,密切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动态,及时向学生反馈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情况,有目的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体验。第三,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开展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在团体氛围内个体通过人际交互,与团体成员开展观察、学习、体验,认识探索、调整改善等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个体在团队中良好的适应与发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与目标有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且预防、发展重于矫治。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有关就业知识和社会体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协助大学生在就业时树立正确的目标,对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充分认知,从而发挥个人的潜能,塑造积极心态。第四,积极心理咨询注重对积极的培育和不断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传统的心理咨询中,治疗的目标在于症状的缓解和消除,而积极心理咨询重点在于发现个体身上的潜力和自助能力。积极心理咨询常利用一些故事与求助者沟通,这些故事一般不与来访者内心观念产生直接冲突,而是从另外的角度作出积极的解释,目的使来访者在积极想象中重新思考自身的行为和观念,并进一步建立新的积极观念和行为模式。 作者:孙文静 罗俊
本科经济学论文: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论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构建了宏观经济学教学理论分析框架,指出了现有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方面、教材方面、考评考核方式方面、实践教学方面以及教学目标理念等7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 1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金融学专业、投资学专业、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和管理学专业等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课程的学习不但为了解其它相关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工具,用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宏观经济问题,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问题。通过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经济理论、发展动态、研究方法和前沿成果,并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来分析当前宏观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学会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探索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措施。进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够分辨出能为我国政府借鉴和利用的理论观点和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此外,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重要理论观点和经济政策的基础上,熟悉经济学科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对其他专业各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基本的经济理论基础,并举一反三地分析、解剖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宏微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以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为辅。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学相关的参考书,完成大量的课外习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几个方面特征:①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③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④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⑤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3宏观经济学教学分析理论框架的构建 本课程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为主体框架,并且融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这意味着本课程的教学分析模型主要参考借鉴新凯恩斯DSGE模型。接下来我们忽略数学上的严格性,省略模型的具体推导细节和详细推导过程,重点介绍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演变、特点、总体框架、分析方法和研究思路。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政策分析首先要区分模型中的经济主体,并描述和分析其经济行为。由于将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引入到模型中是近年来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一个最前沿的建模方向,因此我们在本文以一个典型的包含金融摩擦和金融冲击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为例来刻画、描述和分析模型各个经济主体及其行为决策。该模型的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家庭部门、生产部门和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包括中间品厂商和最终品厂商。对这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笔者详述如下:①家庭在劳动供给方面是异质的,但在其他方面都是同质的。这意味着劳动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从而将工资粘性引入到模型中。家庭部门是厂商的所有者即股东,通过购买厂商发行的一期债券和权益为厂商提供生产活动所需的资金。家庭部门的收入包括因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提供给厂商而获得劳动工资、因持有厂商的股份而获得的厂商发放的权益支付和厂商偿还的债务和利息。家庭部门的支出包括通过向厂商购买消费品而进行的消费支出、购买厂商发行的用于融资的一期债券的支出、购买厂商发行的用于融资的权益的支出以及支付一期总额税的纳税支出。最后,在预算约束下家庭部门通过选择消费支出、劳动供给、厂商权益份额持有量及厂商一期债券持有量以使其预期终身效用最大化。②中间品生产厂商使用融资获得的资金购买劳动和投资品,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下通过使用劳动和有效资本(资本利用率乘以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并结合一定的技术条件生产出异质中间品,这些异质中间品最后销售给最终品生产厂商。这意味着中间品生产厂商具有一定的产品定价权,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中间品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来自于中间品生产厂商的资本累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投资调整成本和投资效率冲击。中间品生产厂商为引入价格粘性使价格调整遵循Rotemberg机制。通过发行债务和权益中间品生产厂商为生产活动进行融资,债务融资相对于权益融资具有税收优势,也即债务融资面临一定的税收抵扣。中间品生产厂商在生产决策中同时面临预算约束条件与借贷约束条件。在生产过程中,中间品生产厂商的收入包括中间品产出和借入资金,而支出包括购买劳动生产要素的工资支出、购买投资品的支出、权益发放支出、融资结构调整成本和偿还债务的支出。中间品生产厂商面临的借贷约束(强制约束)条件意味着,一方面更高的债务会使借贷约束更加束紧也即更加严格,另一方面更高的资本存量则会放松该约束。借贷约束还受反映每单位抵押品可以获得的贷款量的金融冲击的影响。金融冲击值增加意味着单位抵押品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量即生产厂商借贷限制放松,反之则反是。最后,有家庭部门拥有的中间品生产厂商在生产函数、资本累积方程、预算约束条件和借贷约束条件下通过选择权益支付、劳动投入、投资支出、债务发行量和资本投入以使得股东收益最大化。③最终品生产厂商购买异质的中间品,并将异质中间品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出同质的最终品,这意味着最终品生产厂商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最终品生产厂商将同质最终品分别销售给其他部门(比如政府购买、中间品厂商的投资品和家庭部门的消费品等)。最后,最终品生产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产生中间品的反需求函数也即中间品价格。④政府部门包括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门执行预算平衡政策,通过向家庭部门征收一次性总额税为其购买支出和中间品生产厂商的债务利息支出的税收抵扣融资。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采用利率规则形式的货币政策,且货币政策同时盯住通胀和产出增长率。当研究最优货币政策时,给定家庭部门和厂商部门等部门的最优化行为决策,凭借最小化不同货币政策下的福利损失函数,我们获得不同的最优货币政策,通过比较不同最优货币政策下的福利损失,我们可以开展不同最优货币政策的比较和选择。很多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经济变量将最后可能收敛于一条均衡增长路径,为此在开始求解模型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稳态经济变换。 4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理论知识不夯实,偏离实际。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程门类有待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不够新,有点陈旧。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有点脱离市场实际,停滞不前。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方面表面化,严格的执行和督导不足;宏观经济学教学资源不够丰富,高校不够重视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目标认识不完整,宏观经济学课程价值与实际教学不一致。[2]教学方法单一,不重视实践教学。宏观经济学教师素质亟待加强,缺乏全面的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知识,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宏观经济学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全面彻底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真正具备“双师型”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3]当前宏观经济学使用的教材内容显得过于单薄,知识和容量不够宽广,内容缺乏必要的前瞻性、新理论、新知识在教科书很少有反映。宏观经济学教师专业知识面不够广,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较低;专业知识不专业,没有掌握相关的方式方法。[4]教师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手段单调呆板,说教式、单向传送式、灌输式的教授法使广大当代大学生容易产生对宏观经济学抵触不耐烦的情绪。较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不够丰富,匮乏呆板单一。许多学校宏观经济学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实践知识。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宏观经济学教材水平较低,且反复出版。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正式的宏观经济学教育手段教学方式非常单一匮乏,基本都是传统教育单向传输的。教材选用不够规范,不够合理。说教式、单向灌输式已经不符合现代宏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该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教师应该成为主导,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以知识传播为重中之重,相应专业教师明显不足,当前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5]①教师的本专业就是宏观经济学,②教师本专业为理论经济学方面的专业,③教师本专业为应用经济学方面的专业④教师即非经济学科班出身。其中教师属于第一种类型的较少,属第二、第三种类型的最多,属第四种类型的教师也占一定的比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宏观经济学开设初期,绝大多数教师都属于第四种类型,他们几乎没有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经验,他们教学内容局限于自己原来的教学领域,虽然有少数教师通过了宏观经济学相关的进修学习,但也难以完全达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要求。 5完善我国高校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突出经济学思想方法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思维,重视智力因素,优化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实力建设,选择合适的宏观经济学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改革、创新和优化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避免“满堂灌”教学,重视宏观经济学的引导发现法教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强化宏观经济学教学管理与督导,借鉴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增加案例教学数量,扩大案例的领域覆盖范围,加强宏观经济学案例引导,提高不同能力水平的大学生的案例参与度。考评考核方式方面:建立多方面能力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考评体系,改革创新考试制度,优化考核方式和教学过程。建立科学、开放、多元、全程化的新型考核评价体制机制,在评价形式的综合性和评价主体的多面性方面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方面: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宏观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宏观经济学课程组的作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宏观经济学“双师型”教师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教师帮助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素质,建立教学保障团队,完善课程设置。通过校外引入和校内挖掘等途径强化宏观经济学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完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打造魅力教师和提供教师更多发展机会等途径打造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大学生主体平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将单一集中的实践转变为“全程式”的分散实践,强化宏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基础技能课。建构双向共赢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增设实践课程类型,培养大学生多项能力。理顺理论与实践关系,建立实践环节培训体系,培养大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教材方面:加强理论型与应用型教材建设,挖掘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课程种类和课程体系结构,完善自编教材,建立科学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体系,强化教材建设,改善实训条件,构筑新型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体系。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方面: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余建干 单位: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以安徽省宿州学院为例,对开设该课程的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指出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办法.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认知程度;课程论文;调查分析 引言 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根据生物计量学biometrics仿造出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1930年12月,弗瑞希、丁伯根等人在美国克里夫兰发起成立了国际计量经济学会,并于1933年创刊《Econometrics》,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1].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1].从其性质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或者说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一门文理渗透的交叉学科,而不是应用数学或应用统计学[2].计量经济学作为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如何学好这门学科,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师也对目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3-7].宿州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在应用数学专业和统计学专业均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下,改进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以及相关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与学,我们对全院开设计量经济学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从课程的认知程度上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1课程的学习准备 本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关系到本课程的学习质量,所以就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由图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各门课程对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有着显著影响的观点表示有点同意或非常同意,只有极少数人对此观点表示非常不同意.其中认为统计学的学习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着显著地影响,其次是相关的专业课程,认为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影响最小的是西方经济学.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学习方式上主要以课堂认真听讲为主,课堂听讲与课后预、复习相结合、完成相应的习题以加强理解和上机实习理解所学的知识. 2课程教学内容情况 目前,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授分为绪论、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和单方程回归模型的扩展.我校使用的是庞皓主编的十三五规划教材计量经济学,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各章教学内容而言,同学们对各个内容的感兴趣程度的情况如图2:从上图看出,导论部分感兴趣程度的均值评分明显较低,且调查者之间的差异较大,其他内容评分也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相差不大.针对各章的内容,进行了难度调查,我们发现:(1)对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内容而言,同学们认为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内容难度最大,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思路内容难度相对最低.(2)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同学们认为多元回归模型有关的数学公式的证明难度最大,多元回归模型各类表达式以及参数估计等知识点难度相对较小.(3)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多重共线性实例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和多重共线性的补救措施.(4)在计量经济学模型异方差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几种统计检验方法,最容易掌握的是异方差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5)在计量经济学模型自相关的检验中,同学们认为最难以掌握的是Cochrane-Orcutt法及上机操作,自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经济意义、检验自相关性的基本思路相对而言最容易. 3课程学习情况分析 3.1单因素方差分析 我院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学生文理兼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体现了不同的学习特点.我们将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分别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理论性评分、实用性评分、课程期望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从方差分析表可以得出,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影响的显著性检验的p值都小于0.0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至少有95%的把握说完成计量经济学作业方式对喜欢专业程度评分、教学内容评分、难易程度评分、本课程喜欢程度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3.2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认知程度普遍不足.在成绩等级为60分以下的大学生中仅2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重要的,成绩在60分到70分的大学生中有70%的人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或重要性一般,成绩在70分到85分之间的大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不重要的仅有10.3%,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没有人认为计量经济学是不重要的,93.3%的人是肯定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认知程度在不同的成绩等级中的分布是不同的,认知程度高的一般分布在成绩好的层次中. 4结论 通过对我校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充分意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良好前提.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理论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模型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加以应用.在案例教学中,可适当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从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合理使用课程论文,使课程考核多样化.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应该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引入课程论文考核,在学期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不仅能够锻炼他们在理论应用分析、模型构造、软件使用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还能够在日常学习中增强同学们的交流,促进大家的团队协作.考核时通过PPT答辩,更进一步的加深对该课程的学习体会. 作者:武以敏 高凤伟 单位:宿州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经济学专业模块化教学分析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对经济学毕业生要求的变化,经济学学生要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要使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因此必须对经济学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方法改革,了解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经济学专业模块化设计,以及完善模块化教学的应用条件。 【关键词】应用型;经济学专业;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把课程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再根据其内在逻辑把这些知识点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按不同专业培养和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编排成教学模块,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可以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模块化教学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以学科知识输入为价值取向转变为以专业能力输出为目的的新模式。经济学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是否科学,并不取决于设计者的主观意志,而是取决于社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需要。 一、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专业缺乏特色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经管人才,经济学专业随之成为热门专业,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经济学专业。但这些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开设课程、培养方案、培养大纲基本相同,缺乏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究其原因是在创办经济学专业时,没有考虑自身所在地区、所在行业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课堂讲授式教学是经济学专业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式,即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主要目标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照本宣科、信息量少,不注重启发学生思考的现象非常普遍,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这种以教师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导致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培养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三)重视理论课教育而忽视实践课教育。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的目标,所以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侧重于理论,像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国际经济学等这样的理论经济学的课程开设较多,课时量也比较大,学生的理论经济学功底比较深厚,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大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多多少少忽视了实践教学在经济学专业中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成了经济学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认知社会、熟悉职场环节、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都是通过实践教学实现的,具有理论教学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突出实践,强化应用。 (四)实践流于形式。虽然许多经济学专业都开设了实践课程,但大多重形式而轻内容。实验室实验、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是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实验室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基本是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效果没办法具体衡量,实践教学的目标无法实现。 二、经济学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是模块化教学的首要环节,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英语、计算机、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更要具备经济环境分析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管理与组织能力、经济预测和分析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和营销能力,房地产市场分析和操作能力。通过多方面的调研,根据经济学专业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把经济学专业课程分成五个模块,每个模块由四、五个子模块构成。按照经济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经济学实际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对具体模块课程进行设计。再根据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相关课程进一步整合成相应的子模块,在具体每一门课程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子模块教学。 (一)经济理论与基础应用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具备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国内外微宏观环境的能力;掌握财政基础理论和财政分配的基本政策手段;掌握经济、贸易和金融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基本经济原理和经济分析工具,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二)统计与财务分析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数据搜集和整理的方法,具备运用相关工具,根据统计指标分析企业、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状况的能力;掌握企业利润核算、效益分析和系统性财务分析;具备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经营决策,评估财务风险的能力;具备分析企业税收的能力。 (三)管理与组织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具备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相关费用与环节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从而把控并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能力;能识别和评估企业经营风险,具备风险预判与规避的能力;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具备项目管理的相关能力。 (四)市场调研和营销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及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具备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撰写市场调研报告并作出企业决策;具备开拓市场、开展广告宣传、营销策划的能力。 (五)经济工程应用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房地产基础理论处理房地产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掌握房地产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理解我国现行房地产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和意义,会分析市场可能发展趋势;掌握房地产价格评估的基本方法,具备确定房地产价格的能力;了解房地产开发程序,具备对房地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能力;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房地产转让、房地产租赁、房地产抵押的基本操作流程和相关合同的内容,重点掌握房地产中介业务、业务等基本业务;具备编制房地产投资分析报告和参与房地产投资项目调研和策划的能力。 三、模块化教学法的应用条件 (一)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强化学科优势。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区、所在行业经济发展状况,制订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势的经济学专业模块化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自身优势和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加强经济学各教学模块的联系。每一个教学模块都是针对不同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设计的,为了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并能将这些知识要点应用到具体的领域,必须把每个模块集中起来。因此在模块教学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加强各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只有模块之间的联系清晰、明确,才能避免课程信息的分割,才能灵活运用经济学专业知识。 (三)加强模块化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模块化教学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重,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此,一方面要加强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任课教师可通过到企事业单位挂职的形式接受实践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任课教师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到基层或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邀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事业工作人员走进课堂,给同学们传授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可以提高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完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济学专业五个模块中有四个模块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通过模拟实验操作和实地演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没有仿真实训基地教学任务是很难完成的。为了满足经济学专业模块化教学的需求,必须逐渐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推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此同时,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自主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实现从学校到社会有效对接。 四、结语 经济学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整合在一起是经济学专业中运用模块化教学的要求,这种教学法节省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是应用型本科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因此经济学专业要进一步进行模块化改革,完善模块化教学的条件,让模块化教学发挥更大的效用。 作者:周荣蓉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要:计量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已经成为学生就经济问题定量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立足于计量经济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对该课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本文针对教师、学生及教学等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对策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近年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与教学受到国内众多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其他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的调研,发现现有的计量经济学在其教学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对于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学科理论基础、学科性质等问题未能形成清楚的认识。此外,在课时安排上仍存在不足现象,而学生的统计学、数理经济学乃至宏微观经济学的先修知识不足。这些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若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的培养目标将事倍功半。为此,本文对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结合本人在教学及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梳理,基于此,提出本人对于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解决方案。 一计量经济学的界定与学科特点 Frisch(1933)对计量经济学的定义给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他认为将统计学、经济理论与数学结合起来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理论体系。进一步说,基于现有经济数据、构建经济理论回归模型、估计模型参数、参数检验以及对相关实证结果的具体应用构成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而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以及微观计量经济学构成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四大分支(李子奈,刘亚清,2010)。此外,学者们基于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或者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的角度,将计量经济学划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对于大部分本科院校,其对学生的培养定位或者理念就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注重计量经济学在现实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而对其诸如模型构建、参数估计、参数检验等理论基础未作深入探讨。整体而言,计量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数据依赖性以及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点。首先,对于其综合性,正如Frisch(1933)指出的那样,计量经济学融合了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研究体系或方法。这也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经济理论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其次,计量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质量,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统计资料、数据库、互联网采集大量的数据,而且对于数据的处理、特征提取、缺失数据等诸多工作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数据的质量以及数据的数量对于计量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准确性影响较大,这就是所谓的计量经济学的数据依赖性。最后,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特点,经典的计量经济学研究体系,其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就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过模型的建立,数据的采集,参数的估计、检验等一系列计量经济学理论,最终达到分析经济问题间的数量关系的目的。即进一步将计量经济学应用于解决、服务实际问题,完成经济问题定量关系的探究、经济预测等目标,而这也是经济学学科研究本身的最终目标。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综合性、数据依赖性、理论与应用结合的特性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但也充分反映了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理论、应用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基于笔者计量经济学的授课经验以及相关调研,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列举了较为突出的几项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分析 (一)先修课程有待完善 计量经济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仅要求学生对经典的经济理论体系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于学生的统计学与概率论基础,以及计算机编程等内容要求也较为严格。然而,部分高校在大学二年级就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学生对于经济学内容、数学内容未能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由于本科生注重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学生对于采用诸如Eviews、Stata、Matlab等工具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甚至模拟过程中对于缺乏一定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导致其入门难度大。这些问题不仅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计量经济学,也会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兴趣的缺失。此外,姚福寿等(2010)指出,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尤其是文科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方法等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整个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等课程应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较为重视的先修课程。 (二)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方式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在高等院校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是,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模型的估计、参数的检验等需要较为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而将这些内容仍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无疑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例如,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未能形成深刻印象,教学内容展示过快。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因此,多媒体教学在表面上看来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应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的结合,以达到最高效的授课方式。 (三)计量经济学软件掌握较差 现在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解。王少平、司书耀(2012)指出,计算机已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的仿真实现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然而,教师大都通过计算机实验室对案例演示操作,使得学生不能熟悉的掌握操作,影响了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效果(郑兵云,2010)。 三改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该学校在计量经济学的师资条件、硬件设施等是提高计量经济学授课效果的重要保障。例如,对于以理科为主的学生要注重其对经济学理论相关知识的强化,否则,计量经济只是作为数学与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不能形成很好的分析能力。而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应注重其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的强化。否则,学生对于其模型的设定、参数估计问题一知半解,更无法将其应用于经济问题分析与预测中。综合而言,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结合的特点为前提展开。否则,会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把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分析。 (二)优化课程设置 在某种程度上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都应较为扎实。因此,在教学方案以及培养方案的设定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将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学、高等数学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设置综合规划、考虑,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置于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支撑课程学习之后;再次,在以初等计量经济学为教学重点的同时,以专题模块的方式适度开设高等计量经济学相关内容的介绍,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知。 (三)注重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 高等数学以及宏微观经济学等内容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要求,对于学生知识的把握以及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注重、强化学生对于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对于基础课程应该的训练。尤其对于计算机软件的熟悉,例如最为容易掌握的EXCEL、SPSS、EViews等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训练,这也为计量经济学等应用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注重计量经济分析软件的学习 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分析软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计量经济软件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应忽略。鉴于此,每个学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我们分配了三分之一的课时给实验教学,就是在锻炼学生对软件的学习运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做完每个模型的模拟,我们在课堂上都会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做报告,学生的反馈是学到了很多有用的,课本上没有的软件应用知识。这对于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计量经济学课程融合了经济学理论、数学知识以及计算机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讲解,对其应用分析以及在现实经济问题上的应用也该给予充分重视。同时,根据笔者教学的经验,应该针对不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实际的经济活动相结合,并且应用模型去分析探索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请学生将分析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示,通过笔者的尝试,这样的教学活动效果较好,学生反映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这也符合我们“应用型人才”高校办学的基本宗旨。 作者:刘亚清 吴福锁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际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而在新疆高校教育中,不仅存在内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共性,而且存在一定的新疆特殊性。笔者以塔里木大学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新疆高校与内地高校不同,其少数民族学生占据相当比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更多的抵触与消极情绪。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并未接受英语教学活动,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计量经济学教育过程中对软件的应用就十分吃力。从而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如何改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凝练适应本地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特色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索本地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本文以新疆塔里木大学经管院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为例,提出了新疆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和教学改革的建议。 二、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单一,学习积极性差 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解释说明问题,往往会对经济模型公式进行步步推导分析。这样的过程对于实际的计量经济学应用意义并不大,学生受制于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他们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新疆高校本科学生因此将高校计量经济学与数学化为一等,学习枯燥乏味,抵触情绪强烈。笔者在教授计量经济学与学生的实际接触中,了解发现学生们面对计量经济学教材中与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高等代数内容相关的数学推导,会产生恐惧与反感心理,学生很可能因为对这门课程性质认识的偏差,认为计量经济学太难太枯燥,以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也很少能用到这些知识,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此种认识尤为明显。而计量经济学是融合了数学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经济学知识的交叉性学科,归根结底它是一门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的经济学学科,复杂的理论公式推导并不是教学的目的,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才是根本,注重案例分析与软件操作解决实际的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二)软件应用障碍较大 计量经济学实际操作软件eviews中并未存在相当大的词汇量需求,但是由于缺乏一个详细的指导手册,造成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本科学生对其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 计量经济学应当在高等数学(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等)学习之后安排,但却存在有计量经济学先于高等数学教学的现象。 (四)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 计量经济学体系庞大,实际的教学中存在时间短而教学任务量大的基本情况。但是在此基本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继续压缩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课时的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束掉教学大纲的教室学习后准备要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就已经要结课了,留给学生自己进行实际上机操作的课时太少,致使新疆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通病是,学生貌似学了很多计量经济学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与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有的不知如何建立模型,该建什么样的模型;有的是理解不了模型数据结果的经济意义。因此,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欠佳的一大关键问题。 三、新疆高校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意见与建议 (一)教室上课与机房操作“间作”教学 高校教务管理层应当根据具体的课时安排,采取上课与上机间作式的方法进行课程安排,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两个手段,及时反映问题,在良性互动中实现高效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同时要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态度进行引导,要树立学以致用的方法,并重计量经济学理论来源与放大使用,同时以实际使用与操作效果为考核的根本。 (三)扩大计算机教室承载力 高校计算机教室实际承载能力的提升需要硬件与软件的同时跟进,只有具备充足的实际承载能力才能更好地给高校学生的实际操作阵地,对于提升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操作应用效果意义重大。 (四)合理安排课程与课时 计量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类专业的重点课程,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的论文答辩以及考研升学或毕业工作意义重大,应当适当压缩非核心课程而加大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增强高校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掌握与应用能力。建议将总学时增加到64—72学时之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二分之一。实验教学学时应当穿插在理论课教学之间,通过软件应用与操作及时消化各章节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另外,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课程基础,在开设该课程之前,先修课程的协调与衔接尤为重要,必需的先修课程有微观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微积分、高等代数、概论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打破各课程主讲教师各自为教的局面,增强彼此间教学信息的沟通交流,使得这些数学学科以及计量经济学学科作为经济学工具为经济学服务。 作者:连旭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生“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学知识应用日趋广泛,以及高等院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越来越多的高校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经济学”课程。讨论当前高校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缺乏适用性、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增减优化教学内容、精心编写适用教材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讨式教学 近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专业结构上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而且在人才质量上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经济发展对各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仅仅掌握某一专业技术,还要求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宽广型、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学知识应用日趋广泛,以及高等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越来越多的高校非经管类专业开设了“经济学”课程。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为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并结合本专业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经济管理能力和人文修养。因此,讨论当前高校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问题,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作者所在教学团队自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的形式,对河北农业大学非经管类的10个专业600名学生的“经济学”课堂授课、教材选用、学生听课、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走访了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经济学专业相关教师,总结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以及不同专业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最后为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提出综合性的课程改进建议。 一、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状况调研 (一)学习意愿 调研结果显示,非经管类的本科生大约70%的学生认为开设“经济学”课程很有必要,认为能开拓视野、拓展知识结构和知识面,对将来步入现实经济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20%的学生对学习“经济学”的意义认识不清,认为非经管专业的学生学习“经济学”不一定有用。10%的学生认为“经济学”课程与本专业没有关系,学不学无所谓。 (二)教材选用 非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学”教学中,一般选用《简明西方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原理》作为教材,河北农业大学选用了专门针对非经管类本科生编写的《简明西方经济学》教材,该教材侧重于最基础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现实运用。教材基本做到了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用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三)授课方法 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的课时一般为48学时,在相对较少的课时内讲授的内容过于庞杂。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课下作业为主,缺少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参与度低,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很好调动起来。成绩评定主要是在期末考试时对于“经济学”课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这样的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在考试前两周前搞突击、死记硬背,因此,考核结果不能很好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素养。 (四)教学效果 调研结果显示,90%的非经管类学生由于对于传统经济学知识较为陌生,认为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经济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尽管老师在授课时尽可能结合案例深入浅出的进行简化分析,学生仍旧感觉公式复杂、概念晦涩难懂。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太多,授课进度稍快,对课程整体理论体系框架难以掌握。 (五)学生们的开课建议 对“经济学”课程开设建议归纳如下:一是强调“经济学”知识对于该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联系该专业就业和行业发展的实际,尽可能多加入相关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经济学”知识的有用性;二是建议在课堂上改变“满堂灌”的讲述方式,运用各种方式与学生一起互动,鼓励参与式学习;三是建议精简授课内容,尽可能少些公式推导,降低专业性和理论性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教材缺乏适用性 在缺乏专门针对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编写教材的情况下,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经管类专业对“经济学”的教学采用了基本上与经管类专业一样的教材[1],任课老师一般选用“经济学”课程中最简单的教材,忽略了传统教材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编写的,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联系的不够紧密,很多章节还穿插了复杂的数学公式与图形。学生学完“经济学”课程以后,了解了西方国家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却不知道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如何运行的,这便强化了学生学习无用的想法。而且,传统“经济学”教材中有一些理论公式是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照本宣科无疑会增加非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学习难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会降低。 (二)教学模式单一 对于非经管类大学生,“经济学”课程被认为是纯粹的基础理论和模型的学习,很少主动去了解和搜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经济学”的教学中,模型和公式所用到的经济术语大多是英文字母,但非经管类学生对于专业英语有抵触心理,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忽视了其内在的经济含义[2],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基于这种情况,师生很难在课堂上互动,偶有案例教学或教师提问也基本是要求学生复读老师讲授的理论内容。大部分任课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式教学,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其结果就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 (三)学生的参与度低 “经济学”教学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规划和管理的应用能力。因而,教师如果忽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偏重于概念和理论的解释,就会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形成教学双方都感到困惑的难题。经济学是一门集各种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比较多。对于非经管类的学生来说,图形、公式、数学推导部分难以接受,尤其是难以把这些图形和公式的经济学含义与文字描述统一起来,为此,学生们很难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很难完全理解经济理论的含义和现实应用。另外,由于开课的年级较低,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低,尤其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了解较少、理解比较肤浅,这些因素都造成学生参与度低,也制约着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 首先,要明确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对于,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学”课程并不是为了让其全面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便将来在经济学领域有所建树[3],而是为了让他们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习经济学的思维方式[4],以便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的一系列经济现象、明白政府各种经济政策出台的原因,以达到开拓思维、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满足其对社会发展的需要[5]。其次,一定要把“经济学”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社会中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脱离实际工作和生活而学习的经济理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需要对“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增加经济学原理与现实经济生活、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的联系,增加相关案例分析。删除那些理论性过强、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图形分析等内容,从而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较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需要“教”与“学”的互动。单纯的“教”,不管“教”的多好,顶多也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独角戏,学生参与不进来,参与的少,教学主体“学”的不好,教学效果必然提高不上去。只有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好了,教学效果才会提高。 (二)精心编写适用教材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应定位于培养 经济学的思维、了解市场经济运行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突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建立现代经济管理的理念,培养经营管理的意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商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拓宽就业领域。教材的编写应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合理安排“经济学”各层次的教学。首要问题是要打破以往以理论推演为主的教材写作模式,采用在理论简明介绍的基础上侧重实例分析,突出理论运用,强调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经济学范畴的理论解释和实例分析,不是对西方经济学的简单归纳,因此,需要加强对经济学知识点的重新组合,主要内容可以设计成包括市场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营销经济学、博弈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投资理财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推荐具有代表性、适合学生使用的参考书以及习题集等。教师还要时刻关注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扩展和丰富教育内容,确保教学内容跟上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把相对前沿的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 (三)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丰富教学方法是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应该坚持开放性原则,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求能够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热情。建议灵活运用如下教学方法:一是问题教学法,该方法的理念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孕育着创新能力,突出强调学生的经济学直觉的培养”,在系统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于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提问题,其形式有如专家、学者讲座后回答专业人士提问的形式,学生问题多数有见地,也很尖锐。二是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的教学中贯穿富有启发性的生活小品和典型案例,尤其是要使用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实际案例。主讲教师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与课程内容、学生专业联系密切且生动活泼的小品和案例,并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并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理论与现实生活得到有机结合。三是开展对话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前期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权威观点,勇于做出自我判断[6]。在课时允许的条件下大量训练学生的抽象思辨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规范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规范的表达习惯。四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帮助学生超越课堂传授的局限,鼓励他们大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为某一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释或答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围绕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再组织课堂讨论或专题研讨,以此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兴奋点,使学生保持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者:路 剑 王印华 张晓芳 赵君彦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本科经济学论文: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教学分析 1当前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的突出问题 1.1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比较差 经济学课程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在分析的时候要通过数学公式、图表和曲线等工具,而且部分理论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分析的时候需要借助大量的数理实证和图形,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但实际上,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却恰恰相反,人文知识比较丰富,而数学的基础却很薄弱,导致了学生更倾向于学习经济学的定性分析,而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却不感冒,不愿意深入研究定量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不习惯利用数学公式、图表和曲线等工具来分析经济学课程中涉及到的概念、原理以及理论。因此很多经济学学生在学习方面觉得有难度,认为经济学课程枯燥、抽象,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1] 1.2因为国内外差别,学生学用脱节 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产生以及发展的,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的历史背景相差很大,与我国的国情也有很大的差别,很多经济学理论以及观点如果站在中国,根据中国的国情去分析的话,很难理解透彻。因此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常常出现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学习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无法运用到社会经济实践之中。往往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对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一些经济问题没有办法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这即是所谓的学用脱节,也是目前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2] 1.3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不足 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一般都是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开设,学生还处在本科的低年级,由于进入高校的时间并不长,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并未完全消除,因此在学习上还处在一个较被动的地位,而且高等院校的学生也没有工作经验,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也比较少,因此经济学的素养不足,对很多经济学知识点的理解都不透彻。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点,但是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也没有感性的认识,甚至存在一些经济学的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不了解或者只是掌握一些皮毛。 2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进行创新教学的对策 2.1应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经济学老师应当对课堂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效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如下几种:(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很多门学科都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济学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经济学老师根据经济法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通过引用一些典型的经济案例,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案例中的材料和问题,然后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通过判断给出决策,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了运用教材知识或者所掌握知识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讲经济学中某一个基本原理的时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3](2)讨论教学法。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尤其是高校本科的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作为课堂上的指导者,经济学老师也应当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在经济学课堂上开展经济学活动,并且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和谈论,学生之间的观点不同,这些观点相互补充和修正,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且还能指导学生去发现和探讨经济学教材中知识的规律,深化研究的力度,思维得到了开发。在讨论交流活动的最后环节,经济学老师可以就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加强学生的理解以及加深学生的记忆。(3)综合案例讨论教学。知识点相互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因此经济学老师在经济学的讲学过程中,也不能只对某一个单一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可以通过巩固和复习前面的知识点,来引进新的知识点。 2.2良好把握课程教学的核心 高校的经济学课程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微观经济学,还有一个是宏观经济学。前者重视资源的配置问题,“价格理论”是主要的核心理论。而后者重视资源的利用问题,“国民收入”是主要的核心理论。很多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导致学习吃力。[4]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经济学老师应当为学生分别理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主线,让学生在掌握这两条主线的基础上再将全部的经济学内容串联起来,继而全面掌握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例如宏观经济学含有较多的理论派系,经济学老师可以根据经济学中的三大模型,给学生详细阐述各个模型的内涵,并且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模型内涵的基础上掌握模型与模型之间的联系。 2.3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也就有了巨大的学习动力,会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经济学老师首先要有课程意识,并且要有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和教材观念,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并将其完全结合起来。在学生的培养模式制定上,要根据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将其与学生的素养紧密结合起来,再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经济学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经济学老师要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经济学产生创新欲望,情感得到培养,思维得到激活,在此基础上,经济学老师除了要有课程意识,还要有目标意识,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三个方面充分结合起来,缺一不可,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到教育效益,不能急功近利,要根据经济学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主动能力。[5] 2.4全面结合我国国情 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产生以及发展的,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相差很大,如果从中国的国情角度去分析的话,很难做到透彻理解,经济理论脱离了生活实际,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如今本科经济学的教材内容撰写背景都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主,而我国的经济生活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国可以利用“洋为中用”这一方式,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借鉴国外的经济学课程和案例,将中国的实际经济和系统教学有效结合起来。[6]例如经济学教材中在分析三大货币政策时,主要强调与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相比,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取得最佳的效果,一般来说使用较少。但是在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次数就比较多,其目的是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的威胁以及抑制经济的过热现象,这样与国外的行情则大不相同,中国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也会产生很多疑问,经济学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当前开放的经济背景,从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金融环境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给学生解释。 2.5落实技能培训 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并且是纯理论,除了介绍经济学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就是介绍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点,但是经济学的教学则不一样,如果经济学老师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学生的专业化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也就没有办法将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也就没有办法进行解决,这样的经济学课程教学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经济学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还要落实学生的技能培训,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应用到专业化能力,并且经济学老师要掌握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形态,了解到当前社会经济行业的规范和需求,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用技能,对感性认识进行深入研究,将感性知识转变为理性知识。[7] 3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化需求,培养经济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当前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经济学老师应当结合我国国情,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并且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经济人才。 作者:唐丽君 单位:辽东学院经济学院贸易经济系 本科经济学论文: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文献综述 由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教育改革是最近一两年内才逐步推出并上升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国家战略,因此关于转型背景下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这一改革趋势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如马玲等(2013)、蒋月定(2014)等,而涉及到在转型背景下特定专业如何适应这一转型的现实需要并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而由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学历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相关研究文献也比较多,如张静(2014)对如何将案例教学作为提高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刘生、李桃(2014)从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模式创新和多元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培养应用型经济学人才的实践体系构想。杨晶(2011)按照就业导向的思路提出了提升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吴迪(2014)基于课程群的视角对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然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和教育学生的总纲,无论是课堂模式创新还是实践教学机制的改革都需要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纲举”才能“目张”。因此,如何适应高校转型的新形势,从人才培育方案和课程设置的角度来切实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技能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高校转型对地方高校经济学本科教育的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张式”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上升至2013年的34.5%,也标志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与此相伴随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特别是地方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却屡创新低。一项调查显示,我国2012年高等学校学生就业率最高的是“985”高校与高职院校,其次是“211”大学与独立学院,而排在最后的是科研院所和地方高校毕业生(王春雷,2015)。“211”、“985”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居前可以理解,但是地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不仅落后于高职院校,也远远落后于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就有点让人大跌眼镜。细致梳理地方高校的本科办学历史可以发现,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大多是在1999年以后由几所专科院校合并或者一所本科院校合并若干所专科院校形成。这些学校成为本科院校以后,由于既无本科办学历史经验可供借鉴,师资力量又相对薄弱,因此多数高校办学定位向“学术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看齐,相应的其专业培养方案也照搬学术型大学的专业培养方案,“重科研、轻教学”、强调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陈旧的课程设置和办学模式使得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既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也使得课程体系僵化、缺乏对现实需要的适应性。地方高校这种人才定位和培养模式长期实行的结果是使得其培养的毕业生在学术造诣方面缺乏与“211”、“985”高校毕业生竞争的能力,在实践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上又缺乏与高职院校与独立学院毕业生竞争的能力,同时其薪水期望值又高于一般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结构性矛盾使得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大为增加。以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湖北科技学院是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于2002年由原咸宁医学院与原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而经济学本科专业则于2003年获得招生权并于2004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经济学本科专业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经济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也主要参考学术型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以理论课为主,如《跨国银行管理》、《世界经济》、《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课程以较多学时在培养方案中出现,而侧重于学生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如《证券投资学》、《外贸电函》等课程虽然开设,但是由于实习和实训等硬件设备没有跟上教学的步伐,而导致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是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重要参考,各种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培养目标来开展活动。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学生素质等方面都达不到研究型大学所需要的基本要求,因此新建地方高校往往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自身的办学定位,即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为地方经济服务,其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努力贴近当地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围绕高校所在地的地缘优势来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对于地方高校经济学本科教育来说,科学确定其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并与其所在高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其根本前提是要对社会特别是高校所在地对经济学人才需求并结合经济学学科自身特点来整体把握。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经济学学科专业特点相衔接。经济学是一个大的学科门类,在教育部对经济学学科分类中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正是由于经济学属于“理论”学科,使得经济学本科教育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理论”色彩,如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等课程在经济学本科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课程相对而言其理论性较强而应用型不足,即都是对经济运行规律和运行状况进行理论阐释和研究的学问,同时由于经济学专业研究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定义和研究基础之上,因此经济学不仅是整个经济学学科门类的基础,同时也是工商管理等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由于兼具上述两项特征,经济学专业的理论性、基础性和综合性要更强。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约束下,地方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厚基础、宽口径”且具有向经济学相关专业进行渗透和扩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次,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社会特别是高校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经济活动的拓展更加依赖于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社会对于经济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不再是掌握了经济学理论知识、知晓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趋势和规律的经济学人才,而是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厚基础、宽口径”是现阶段社会对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高校科学培养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高校所在地一般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更显其重要性。以湖北科技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为例,其本科毕业生除了少部分进入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以外,大部分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大大高于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需求。最后,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与地方高校自身的战略定位相衔接。在高等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将“为地方经济服务”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和战略定位。因此,地方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重视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根据多变的人才市场来调整知识结构,为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通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学生实际工作的需要。相对于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难度更高,因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是运用某个特定的经济学理论来解决某一个专业的经济学问题,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学生综合素质来体现。在现阶段全社会都在鼓励“创新”、“创业”的背景下,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来完成,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则显得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湖南科技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宽广的视野,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年能力的人才,可以在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入校起就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以及促进这种素质结构得以实现的教育、教学方式。随着我国市场化取向改革不断深入以及全球化对我国全方位的影响,大学毕业生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而且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终生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尤其重要。因此,修订经济学本科专业培养方式时,特别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在继续坚持“一专多向”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确保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可以获得必要的就业技能,而且可以学习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去解决问题,使得培养的人才更好的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①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优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展开。构建了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集中实践课程体系等。在课程体系中,即要重视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将理论性较强而对学生能力提升无太大帮助的课程如《世界经济》、《产业经济学》等课程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删除,增加和完善了实践课程体系。由于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大三要划分为“金融”和“贸易”两个方向。因此,在“金融方向”这一模块,强化学生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不同资本市场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利用学校试点“第三学期制”的机遇,通过引入模拟炒股软件来增强学习对于股票市场的运行及不同资本市场之间联系的了解。在“贸易方向”这一模块,强化学生对于外贸报关流程的熟悉以及外贸电函英语和外贸电函公文的写作和解读能力,确保学生可以实现高效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②重构专业课程群。专业课程设置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础,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具体来说,主要通过压缩一部分理论性课程来减少必修课程学分,增加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实用性选修或者专业课程如《公司法》、《市场营销》等课程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加学生课外自我只配和自我发展的时间,给学生更多时间来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时间。 ③改革选修课制度。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增加学生选修课课时与学分。其中,选修课又包括专业选修和公共选修课两种。公共选修课设置目的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人文素养,如《市场营销》、《中医养生》、《音乐欣赏》、《书法》、《办公自动化》等课程,而专业限选课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就业技能,如金融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证券投资学》而贸易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外贸函电》等课程。 ④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完成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湖北科技学院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方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纳入培养方案,与理论教学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从相互联系角度来说,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特定的知识点如数据整理和表达,要求教师在这一环节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并且实践课程中所使用的数据应该是开放的,即教师只要求学生通过“数据搜集、整理和表达”的操作实现“发现一般规律性”的目的,具体搜集哪一方面的数据则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实践,不仅让学生了解课堂相关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学习兴趣。从相互区别的角度来说,由于湖北科技学院开始试行“第三学期制”,即在每学年末(一般为两~三周)集中开展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可以将专业实践如《企业沙盘模拟》、《外贸函电》、《模拟炒股大赛》等放在这一时间段来集中完成。 ⑤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来完成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日渐多元化,多媒体教学也得到了普及。然而,必须看到,很多课程进行多媒体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多媒体教学科研综合应用声、光、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而一部分课程特别是数学类课程需要严谨的推导和证明才能对结论有一个完整把握,如得出这个结论需要哪些假设,为什么要有这些假设等。如果完全使用多媒体,数学结论的证明过程一带而过,学生对结论的理解根本不深刻,也没时间去思考得出结论的必要假设在结论证明过的中的作用,其教学过程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提倡实行多元化的教学并不是提倡所有课程都实现多媒体教学,针对性的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⑥优化师资结构队伍。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专业良好发展的基础。由于“老师”也是从“学生”走来,而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最近几年来引起教育界重视并贯彻到实践工作中去的。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对于湖北科技学院而言,由于地处非省会城市,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很难吸引一流教师来校工作,同时落后的经济也难以为教师提供实习的岗位。因此,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具体来说,首先要把好用人关,让真正有能力和实力的人才充实到我校的教学和科研一线。同时,选派和鼓励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行短期访问和交流或者进行系统学历教育,完善教师师资结构。同时,利用政府部门和企业推出的实习机会如高校教师深入企业等项目鼓励教师去企业短期挂职,增加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针对性。 作者:田涛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当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需要一系列的先期课程作为支撑,比如《经济史》、《高等数学》等课程。比如通过学习《经济史》,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理解现代经济学的产生意义。在接触《西方经济学》时,对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会加深。现代经济学中有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推导以及图形,需要以《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为铺垫才能完成这些知识的讲授。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以及生产者均衡理论,都离不开《高等数学》中的函数求导运算、函数求极值运算。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刚刚升本的院校,缺乏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深层次理解,在课程设置上忽视《经济史》,有的院校虽然开设《高等数学》,但是却将其开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后,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缺乏必要的数学储备,教学效果不理想。 2.体系过于庞杂。《西方经济学》旨在研究整个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从内容上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又包含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含了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么庞杂的内容,有的学校将其压缩为一个学期讲授,只能浅尝辄止。即使在一个学年讲授,学生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因为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学演算能力,知识点环环相扣,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好将影响后面的学习。在许多学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往往出现高分率低、不及格率高的现象。 3.教材选用不合适。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往往选用国家规划级教材,比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本教材理论难度较大,而且数学推导、数学公式非常多,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中级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国外经济学教材中结合生活实际的案例非常多,而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多是对理论、模型的书面阐述,案例非常少,即使有案例往往是从国外教科书上搬下来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比如在说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时,国内教材多用大炮和黄油的产量来说明,黄油不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东西。在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总是在咖啡和茶叶两种商品间进行选择,都和我们的生活实际有所差距。这样案例分析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4.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讲授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侧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记忆,忽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多数高校的经济学课堂,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利用制作精美的课件讲解相关理论,但这种方式仅仅是在经济学图形方面清晰,又由于其信息量过大,学生往往跟不上节奏。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依然不能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时始终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可以在第二学年开设,在第一学年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先期的支持课程,比如说《经济史》、《经济学说史》、《高等数学》等课程,为学生后续的《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基础。《高等数学》课程应该与经管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相联系,多增加一些经济应用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后经济学学习中的数学公式推导和演算。一些管理类的专业由于课时有限,可以将《经济史》课程开设为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开设学术讲座。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为学生开设专题性质的学术讲座,使得学生可以了解当前经济学的发展前沿。学校也要积极聘请企业、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讲座,使学生获悉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发展的现状,激发其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2.科学选定教学内容。经济学经历上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其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即使用完整的一个学年来学习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关联,突出重点和难点,紧紧把握注重实践的教学原则。所以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要做到合理划分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坚持以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为主,非重点内容简单一提或者让学生课下自我阅读,增强实践性。以微观经济学的讲授为例,讲解内容涉及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等内容,但是每一部分要突出重点,重点的多讲,不重要的少讲或者不讲。比如弹性理论要重点讲解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以及供给价格弹性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在讲解需求价格弹性时,重点讲其计算、分类,特别是需求价格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要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详细讲解“薄利多销”、“谷贱伤农”问题,让学生用抽象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本着“基础、实用”的原则选择教材。《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择也要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基础、实用”为原则。一方面教材要注重对基本原理、概念、模型的解释和阐述,对于一些很复杂的数学证明可以适当省略。比如在介绍利润最大化原则时,注重对原则的理论解释,极限求导运算可以忽略。在介绍短期生产时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关系时,可以通过举例来讲解,没有必要构造生产函数通过求导来运算。有些教师在讲解中过分注重对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模型本身的经济含义。以文科生为主的经管类学生本身数学基础比较差,对数学推导接受起来难度大,又不理解模型的经济含义,进而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教材中的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均衡理论时,不一定非要用咖啡和茶叶作为消费者抉择的商品,完全可以换成同学们更加熟悉的商品,比如是馒头和大米之间的选择、雪糕和饮料之间的选择等。宏观经济学中在讲解就业理论时,应该多讲讲我国的就业现状。在讲宏观经济政策时,财政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我国近年来政府支出的规模、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要给学生讲清楚我国非市场化的利率变动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政府这些政策的目的所在。这样学生会感觉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地掌握有关理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一是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这类教学模式首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然后再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如社会收入分配、大学生就业等问题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也可以采取《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办法。《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是对实际经济环境的一种模拟,由学生来扮演不同的经济角色来做出不同的经济抉择。比如通过市场均衡价格实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会相关经济理论,这往往是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进行《西方经济学》课堂实验,学生增强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其团队合作能力、口才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二是注重案例分析教学。案例是沟通抽象的理论与客观实际之间的桥梁。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注重两个原则。一是所选用的案例应是生活热点,广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案例讲解中融入有关经济理论。比如“公交车让座”问题近来一直是社会争论的热点,教师可以从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角度去分析。年轻人是纳税人,他购买了车票,理应有座位;老年人免费乘车,如果将座位给老年人,似乎有悖于效率原则。但是长远来看,老年人为社会做了一辈子贡献,如果不让座给他,似乎也不公平。二是所选案例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比如讲商品效用时,可以讲大学生看电影的效用来的快,时间短暂;而努力学习的效用来得晚,时间长久。将机会成本时,可以给大学生算一下其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提高其学习兴趣。 作者:张艳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本科经济学论文:有关中国本科层次经济学教育的若干思索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经济管理类在校生在我国普通高校中所占比重也日益扩大,这既有助于我国经济学教育发展,也对我国经济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们的经济学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将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对我国本科层次经济学教育作些思考。 关键词:本科经济学倾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经济管理类在校生在我国普通高校中所占比重也日益扩大,这既有助于我国经济学教育发展,也对我国经济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经济学教育曾经侧重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今仍有不少院校称为西方经济学的现代经济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然而时过境迁,当前现代经济学在我国可谓如日中天,各种国外教材和理论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经济管理类人员(简称海归)炙手可热,人们寄希望于他们来缩短中国经济学与国际水平的距离,确实,现代经济学在中国能有今天的地位,海归们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的经济学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将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对我国本科层次经济学教育作些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国各类院校的经济学教学计划趋同、教学内容趋同。这种趋同的原因是国内重点大学要向国外看齐,并将之称为国际化或与国际接轨,但问题是中国的现实环境并没有与国外接轨,结果必然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的脱节。例如,我国的金融体系与美国的金融体系有非常大的差异,我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而美国是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因此我们在培养金融类人才时必须让他们掌握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中的理论与政策,包括操作层面上的具体知识与技能,按照适合我国需要的知识体系去培养学生,就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领域的实际工作。而且,我国本科教育定位在培养专业人才,经济管理类学生经济学原理学得不扎实,具体业务课程却学了很多,导致学生原理一知半解,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创新能力。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定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专业分得很细,一到岗位就能从事具体业务,高校包揽了企业应该进行的职业培训,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专用性,本科生毕业时往往选择对口专业单位,选择面很窄,不利于就业,跨专业就业又会造成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所费时间资源配置错位,形成浪费,增加人力资源成本,不利于劳动力资源流动,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存在从国外照搬脱离中国实际的倾向。2005年6月27日,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梁晶工作室共同发起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主题研讨会上,就有一些学者提到了类似现象。厦门大学张馨认为,不管什么经济学都有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是跟国际化相联系的,现在大家都在讲国际化,真正本土化的问题到现在来讲还没有真正地解决,连我们传统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人民大学方福前提到,他发现一个现象:不加分析,不结合中国的实际而一味用西方经济学的大有人在,比如宏观经济学的IS-LM模型,但IS-LM模型的前提是利率市场化,而中国的利率是高度管制的,IS-LM模型不能完全照搬。从我们院系已经发表的科研成果来看,这种倾向也不例外,不少成果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国外理论而没有对前提假设加以修正,特别是前沿理论,往往直接将我国数据代入国外模型得出结论。从我们举办的两次全国性经济学会议入选征文来看,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我们粗略地进行了统计,存在这种倾向的论文占所有文章的比例达到30%左右。可能后果:第一,由于没有做好本土化工作,导致我们利用中国数据得到的结论容易发生偏差,无法得到有价值的理论,这就制约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使得我们中国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国际舞台上没有自己的声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邻国印度,虽然经济不如中国发达,但却出现了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为代表的一批自己的经济学家。第二,由于我们的经济理论多数是引进的,缺乏中国实际,用于指导中国,政策效果很差,甚至会造成失误,使得我们经济理论界在我国经济政策方面缺乏话语权,无法参与重大经济问题的决策,这将进一步造成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形成恶性循环。这方面我们教训很深,前几年海归派在国内很吃香,但由于有些海归没有做到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照搬国外的一些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结果出现水土不服,带来了一些政策失误,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也使人对海归产生了怀疑,于是出现了海待。比如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问题上,有些人没有考虑中国国情,机械地按照国外标准提出推倒重来,导致股市与宏观经济发展严重背离,根本没有发挥晴雨表的作用。 三是课堂教学内容存在与实际业务部门实践脱离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些老师感到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较虚,因为他们一直在高校学习工作,缺乏实际经验,希望能有机会到实际工作部门实习,而部分有实际工作经历的老师则感觉教科书的内容有不少和实际差别较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对实际工作中究竟怎么样操作更感兴趣,特别是通过社会实践,不少学生初步有了接触实际的机会,而在实习过程中普遍感到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性不强,由于涉及商业秘密或内部管理规定,经济管理类学生实习时往往很难接触实质性业务,因此他们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但是,不少已经参加工作、经手具体实际业务的毕业生反馈信息揭示,我们的教学内容与实践脱离很大,使得他们参加工作时很多业务不知如何下手,感觉大学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知识,甚至有些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与实际相反。这可能导致:第一,由于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成绩和今后工作能力关系不大,导致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校期间比较放松,部分精力放到谈恋爱、看电视、玩游戏、兼职打工上,部分同学有不少课程重修,无法获得学位证书,特别是在毕业找工作时,尽管女生学习普遍比男生好,但就业情况还是不如男生,毕业后有些平常在校学习很一般的学生反而发展顺利,成绩优异。第二,由于学生所学和所用脱离,导致企业选拔人才时无法发挥学历的信号机制,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使得部分企业采取其他考核方法招聘人才,甚至出现某些极端现象,对某些院校毕业生一概不招,或者用提前见习的方法考察毕业生,造成毕业生最后一年无法正常学习,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无法安心撰写毕业论文,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不良企业利用这种状况剥削乃至欺骗准毕业生,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我国大学现在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因为我们的职称晋升主要取决于学术研究水平而非教学效果,而职称又与福利待遇挂钩,在这样的激励制度下,教师自然将精力主要用于科研,至于所写文章和专著的原创性和实用性则另当别论。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写出来的研究文献缺乏原创性或实用性。 二、美国与日本经验 美国本科教育定位是基础教育,所以美国本科生入学时不需要分专业,先采取通识教育,然后实行主修。各个院校在其教学计划中都贯穿培养目标必须追随社会需求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制定切实可行培养目标基础上,围绕目标富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各具特色。美国的经济学本科培养比较简单,课程不多,但很精炼,而且有层次。美国大学经济学本科生一年级的核心课是经济学原理,二年级学中级宏观和微观、计量经济学,三四年级选两门经济学专业领域课。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到经济思想,学会利用经济学原理考虑和分析问题,而不是学会具体技能。主修经济学的本科生就业时选择面很广,而且作为本科生,就业时其实也没有什么选择,只能被动地等待雇用单位选择,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完成的,通识教育培养的准同质本科生有利于竞争机制的发挥,激励学生在校认真学习,所培养的学生比较适合市场调节,到具体岗位后由企业完成职业培训,从事具体岗位。 美国经济学研究目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规范,特别强调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很多经济学理论是根据美国实际得出的,比如戈德斯密斯通过美国的数据提出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弗里德曼根据美国的货币流通规律提出了货币主义学说。当然,也有不少美国经济学家根据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数据比较分析,提出了很有影响的理论假说,如肖和麦金农的金融抑制论等。 美国的经济学教育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不仅通过案例教学将现实中的典型案例搬上课堂,体现了经济学经世致用的价值,为帮助学生领会所学理论的应用价值,教师往往从经济咨询、政策分析和理论研究中提炼归纳出各种经济模型、真实数据,将其编为例题、习题或思考题。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还根据经济发展和实业界人士对经济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教师教学内容和质量进行监督考核。在海外学生申请入学时,有些大学经济系还会特别问学生有哪些实践经历。 教学和学术研究在美国教师的职称晋升中占有相同的权重,平均来说,美国大学的教师将52%的精力花在教学上而只将30%的精力用于学术研究。为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美国还专门让一流的教授给低年级学生上经济学基础课,并实行严格的轮换上课制度,这样既可以发挥一流教授的示范作用,也有利于优化基础课教学。 日本的经济学教育也曾经存在和我国相类似的问题: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很不明确;经济学课程内容存在着与现实经济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大学教师存在着忽视教学的倾向。1985年成立的日本经济学教育学会借鉴美国经济学教育经验,对推动和发展日本经济学教育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日本的经济学教育已形成以下几个特点:1在专业口径与培养目标设置方面,强调宽口径和专业适应性。日本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宽口径设置,不仅为日本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提供了支持,而且还适应了日本特定的劳动就业市场需要。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注重应聘者的基本素质而非具体技能,一般信息处理能力及可塑性而非深窄的专业知识。日本企业都有一套培训员工的教育制度,大学毕业生就业后通过企业培训可以胜任各种工作。2在基础知识及其结构方面,重视一般基础课程的教育。日本对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通过立法程序从原则上提出要求。日本大学普遍强调学生基础课程学习,重视学生社会文化知识及素养的培养。日本在二战后就注重综合研究,在社会经济领域产生了一批新的边缘课程和学科。3在学校自主权方面,自主性大,培养方案灵活。虽然日本文部省通过教育立法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结构有统一规定,但对大学经济学类专业的教育培养方案却未做硬性规定。各大学可以自主发挥优势,因材施教,根据本校的师资条件,开出具有不同特色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根据本人的特长和志愿制订选课计划,不强求统一。日本经济学教育与其国情和实践结合得比较好,对日本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日本的经济学研究在亚洲名列前茅,部分经济学家在国际上都得到了认可。 三、几点思考 解决前面第一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各校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在保证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如何根据社会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特色,使得我国经济学人才具有多样性,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对此作了很好回答,不再赘述。解决第四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协调好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这两大职能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美国的实践已经说明了问题,从高校三大职能的排序上我们也可以得出孰是孰非来。下面我们侧重谈谈理论研究如何与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相结合和理论教学如何与实际业务部门相结合。 正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胜利所揭示的一样,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理论,经济理论必须来自现实经济,具有特定的前提假设,我们只有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并提炼出与中国实际相符合的前提假设,对相关理论进行修正,归纳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内容,进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的经济学才能在国际舞台有立足之地,已故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在超边际分析方面取得成绩就是明例。要想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鼓励中外合作培养经济学理论研究人才,毕竟发达国家经济理论比我们成熟的多,要想缩短我们与国际主流的距离,必须要走出去,直接接触理论前沿,但一定要强调中国实践,不能完全依赖国外单独培养,解决好本土化的问题。二、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坚持请进来,请一些对中国或者亚洲国家/地区颇有研究的国外专家学者来我国访问交流,甚至作为经济顾问,通过他们的示范为我们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提供指引。三、加强国内交流合作,不仅仅科研人员要加强交流合作,还要促进科研人员与实际业务部门的联系,鼓励人员流动,特别是鼓励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流向科研部门。 一旦经济理论能够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的课堂教育便会不再与实际业务部门相差太远,因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求我们从事理论研究时必须关注实际部门的业务,研究实际问题,并指导实际问题,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们的课堂教育与鲜活的实际业务紧密相连,学生就不再感到所学知识无用,英雄有用武之地,这种激励会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企业也不再认为我们的学生是高分低能,学历的信号机制得到体现,从而步入正常的良性循环。为真正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请一些有专业理论水平较高的实际业务部门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应用性的实务课程,能够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单纯让教师去实习,然后再回来传授给学生效果不会太好,毕竟很多保密性业务学不到,而且短短的实习无法得到一些需要积累才能有的经验,另外教师的精力有限,也没有条件一直跟踪最新的业务进展。二、开发设计模拟现实业务部门流程的软件,甚至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情景模拟,将一些枯燥的实务课程开发成游戏软件,让学生寓教于乐,边学边玩,这样可以弥补由于保密性使得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端,以次优的方式实现实习的主要内容。三、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保留学籍,大三和大四期间参加工作1至2年,积累经验,然后再学习专业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会更强。 本科经济学论文:论文的格式: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辅导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经济学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经济学本科学员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经济学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绝不可应付了事。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3)科学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2、除了以上四点外,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1)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围绕自己所学专业进行。 (2)不能偏离经济学专业所要求的经济管理范围。 (3)正文字数5000-7000字。 (4)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意义 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题目的好坏不能不能离开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作者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做到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我们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了很大的精力,表达得再完善,也是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1.从“热点”问题选题。在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学科研究中,尤其是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经常出现集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关注度非常高,各种形式的讨论相当的热烈。“热点”问题一般在某个时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曾经出现过的“国有企业承包制”、“国有企业产权问题”、“资产重组问题”和当前的“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等等。相对来讲,“热点”问题引人注意,一定时期集中讨论“热点”问题的文献资料也比较丰富,从中确定自己论文的选题也是比较容易的。关键的是,自己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能力,即知识、信息、理论水平及分析提升的能力。“热点”问题有大有小,要选择自己综合能力可以驾驭的论文选题。 2.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而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行业垄断问题”等等。 3.从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选题。在倾向性问题的苗头出现时,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它的生命力或后果,这样具有前瞻性的选题往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如“居民富了要增加智力投资”、“居民收入增加了要外出旅游”、“乱划开发区破坏挤占耕地”等等。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题目。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并根据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学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但能发挥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展示出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才能大有益处。 第三、要选大小适宜题目。现实性强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好题目,但由于自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题目如果太大往往不容易写好.因此,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好.如果学员在工作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熟悉,材料丰富,对问题的理解有深度,小题目也能发挥理论水平,写出好文章。选题可以大题小做,如论述工资制度改革,可以限定为论机关工资制度的改革;也可以小题大做,如从某企业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等等。总之,题目的选择应是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大小适宜为好。 第四、要拟一个好的标题。标题是给文章标的题目,即取个名字。毕业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眉目,应仔细推敲,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充分考虑,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好的标题应是确切适宜、简洁明白、醒目引人。标题不可过长,尽量在20个字以内。常用的拟标题的方法有:一是直接揭示或概括主题,如“应正确看待当前物价的上涨”;二是引人注意的标题,如“房改的出路在哪里?”;三是形象化暗示主题,如“大地超载----论我国的人口形势”;四是直接指明主题的所属范围,如“安徽省地区第三产业水平评价及发展战略”等等. (三)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 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 2、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3、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 4、征询指导老师的意见,在导师指导下选题。 5、利用图书馆、电子网络中的资料选题。 三、毕业论文的结构 毕业论文结构布局的基本格式由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 中文摘要要以不多于200字的语汇摘出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便于读者一看就能掌握论文内容的要点。目前比较通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内容摘要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 正文是论文的的核心内容,包括导论、正论、结论三大部分。导论部分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导论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通常几百字即可。正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作者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 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缩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在一篇论文中,导论、正论和结论都要有,但却不一定是三部分三块。有的论文三部分齐全,导论提出提出问题,正论分几层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有的论文把结论提前融进导论,以解决问题导入,正论再一层一层地分析论证,最后没有结论,或只有一个结尾;还有的论文导论提出问题,正论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后,然后提出对策,再写个结尾。 本科经济学论文:对能源经济本科专业“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摘要:针对能源经济本科专业的“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本文从多角度分析和概括了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能源经济学理论特点及其教学要求,简述了国内外能源经济专业设置及“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模块化设计思路提出了课程内容设置的原则、模块内容划分、学时安排和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希望能为国内的课程建设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能源经济学;战略性新兴产业;课程体系;内容模块 当前,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方式正面临深刻变革,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能源产业也在经历从传统垄断和计划为主的管理模式,通过管制放松和竞争进行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能源相关资源配置将更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这一进程中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 能源经济学就是以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全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为核心,阐释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相应经济规律,为实现能源及相关资源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配置和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撑的一门应用经济学,是能源经济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理论。2010年,教育部启动包括能源经济专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能源经济学”课程普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一、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基于课程知识框架的角度 当前,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能源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关系;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价格、能源市场和税收;节能与循环经济;能源替代;能源国际贸易和能源金融;能源政策等[1,2,4,5]。总体上,能源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有关理论来源,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制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所采用理论分析工具主要是运筹学及数学规划、应用统计与计量经济学、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理论、系统科学及系统动力学、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等。 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可以从对能源经济的不同认识角度理解。 1.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面(图1)角度 宏观层面内容侧重总量分析,有关政策分析考虑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宏观能源供需及平衡分析、能源市场、能源环境管制政策、能源安全等;中观层面内容主要是能源产业政策与管制;微观层面内容涉及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源供需均衡与配置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的外部性等。相对而言,能源技术经济则强调围绕能源生产消费过程或项目,更具有与技术特征相结合的管理学特征,如投资决策分析、能源管理机制、生产消费过程(或设备)的能效分析等。现在部分开设的“能源经济学”课程,涵盖了能源技术经济学部分内容。 2.从产业链及其技术经济特性角度 考虑不同品种能源,结合从作为矿权的资源到勘探/开采/生产、输配和利用等环节(图2)的技术经济特点进行区分,如煤炭经济学、石油经济学(勘探开采、石油市场等)、天然气经济学(勘探开采、管道输配等)、电力经济学(发输配、电力市场)、新能源经济学等。现有能源经济学体系就是以以国际石油市场为背景的石油经济学为肇始,在原有各品种能源的专门经济学基础上拓展、融汇和深化形成的。 3.从研究方法论角度 以规范的定性和数理模型为方法的研究,为能源经济相关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如能源供需分析、能源环境税收、能源环境资源配置优化等;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研究内容,为能源经济分析提供实证方法和必要证据,如能源供需定量分析、CGE模型应用和能源市场建模等内容。 与资源环境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等周边支撑理论相比,能源经济学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与经济学结合更为紧密:紧密围绕能源的生产、分配和利用过程,有更鲜明的针对性,侧重阐释能源在能源、经济和环境(3E)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能源与经济和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政策涵义。从宏中微观层面,为能源经济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支持。在当前主流能源经济研究中,实证分析占有主要地位,重视实际应用。相比而言,资源环境经济学更具基础性,而能源技术经济理论则侧重于更微观的工程经济实践。(2)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能源经济学为能源经济研究提供相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撑。但是,如能源平衡表、能源CGE模型、3E系统理论等有关方法和工具,以及相关实证方法及其研究提供的实证证据,也能够直接用于能源经济管理决策和实践;(3)交叉融合性、动态发展性和创新性:能源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多样,现代能源经济学内容实际上结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经济学和能源工程等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不断进行交叉、融合和发展,不断在深入和拓展研究领域,不断为回答和解决能源经济发展问题提供创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撑,逐步成长为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但是,无论从研究还是从教学的角度,目前对能源经济学涵盖范围的认识尚不统一,理论体系本身远未成熟完善。 二、能源经济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能源经济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高校设置能源经济相关专业,培养能源经济管理和研究人才,历史不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材编制、都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具特色。以前多作为研究生层次专业,设置于环境或能源相关系(学院),或能源环境相关跨学科专门研究中心,依托所在院系的专业及研究基础,教学内容的工程和管理学特征较强。依托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科开设能源经济专业的相对较少。考虑到学科交叉性,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于理科和工科生源。 美国特拉华大学能源环境政策中心,于1983年最早面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设置了能源经济及管理专业,2012年开始招收能源经济及管理本科专业。近年来,由于能源经济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专业人才需求增加明显。国外的著名高校如MIT、加大伯克利分校、南加大、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国内很多高校,如国内的中科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江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也都相继招收能源经济方向研究生。2011年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重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晋东学院等高校陆续开设能源经济本科专业。 目前,国内已出版的教材[2-6]中,笔者认为魏一鸣主编的《能源经济学》(第2版,2011年)较为符合当前专业教学要求,其它教材多适合研究生层次。国外多数院校多采用讲义形式,也没有正式教材。知名教材中,《Energy Economics:Concepts, Issues, Markets and Governance》较适合本科教学,但内容程度偏浅;《International 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Energy》更适合研究生层次使用。 从多数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由于能源经济学覆盖面宽和研究视角多样,对能源经济学及其体系的认知差异较大,课程内容也因为衔接课程的差异和依托专业不同,差异较大,深浅不一。目前存在的明显问题有: (1)课程内容体系欠规范,与相关课程内容重复和冲突的情况突出:例如,资源环境经济学对可耗竭资源开采、环境经济的分析,在本课程中也会讲授。在“能源经济”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方面,前者有关内容作为能源经济学理论来源之一,完全可以简化和有针对性地纳入能源经济学课程内容之中,作为基础理论模块的内容;还有,能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等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叠。(2)缺少一致认可的成熟教材,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教学多采用课堂讲义和教辅资料结合的方式。(3)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创新。对非工科背景的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的能源经济专业课程,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可考虑选择多媒体课件、有关能源生产过程和技术的视频、现场参观及专业实习等多元化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反之,依托工科专业建设能源经济专业,需要增加开设经济和管理有关课程,加深学生从经济管理角度对能源经济的理解。(4)教学学时数偏少。在目前高校本科培养体系规范下,多数高校可分配给专业课程的学时仅约占总学时的10~15%,单科课程多不超过60学时,中国石油大学等在能源经济专业建设中具有较长办学时间的高校,专业培养环节约占总学时的20%。教学学时普遍偏少,多是32或48学时。既要符合现有本科培养规格要求,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受能源和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传授和素养培养,以满足未来从事能源经济领域实践与科研工作的要求,需要把握教学规律和专业学习特点,更为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 总之,从国内外发展动态来看,本科层次“能源经济学”课程的规范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辅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等。本文主要对教学内容和辅助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探讨。 三、对“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建设思路 作为创新型专业核心课程,“能源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从教学体系建设角度,特别是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能源经济本身属于新兴领域,新的技术、理论方法和问题层出不穷。这要求能够把握能源经济理论及发展动态,在内容上采取教材(讲义)和科研文献相结合方式,不断充实、拓展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及其结构、课件和实验环节等,反映该领域的新动态新发展。(2)特色定位:应充分结合原有教学和研究基础,在目前国内能源经济专业尚不多的情况下,各专业应找准自身定位,有的放矢,根据各品种能源及其子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有选择地突出某一两子产业或部分教学内容,单独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如石油大学单独开设了“国际能源市场分析方法及应用”、“国际石油经济学”,反映出了自身特色。(3)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源经济专业设置的直接目的是要培养面向能源经济实际,能够回答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紧迫能源经济问题的人才队伍。因此,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培养环节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特别重视对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需特别指出的是,出于数量实证方法在能源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能源平衡表、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SAM及CGE模型编制的工作量大和比较复杂,有关教学内容最好安排独立实验课程。(4)区别不同能源品种及其产业链:在对能源经济总量概念及有关分析理论的把握之外,应在能源供给、能源市场与价格、能源产业管制等具有明显子产业特征差异的内容部分,根据不同能源品种的技术经济特性划分教学内容模块,如可大致分为煤炭、油气、电力和新能源等和能源市场、能源金融等细分内容模块。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特色定位进行适当侧重和取舍。(5)教学内容的灵活组合和调整:应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应用和政策应用的维度,对内容模块的设置仔细分析、灵活剪裁和设计,反映专业定位及特色,区分主干和外围拓展内容。(6)注意与其它课程的衔接承递:明确课程之间的序贯承递关系,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尽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冗余,提高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支撑度,最大限度节约教学资源。适当考虑与研究生阶段有关课程的衔接。 2.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从各高校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能源经济学”课程多设置于第4或5学期,课程学时多是32或48学时。课程预备知识,主要有:能源概论、宏微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化。参考有关《能源经济学》教材内容,从便于学生消化吸收的教学需求出发,笔者认为该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应适当增加学时至60学时,内容模块可大体划分如表1所示。 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基本思路和原则是:(1) 以“能源供需分析―能源市场与能源价格―能源产业管制―能源政策―能源与经济增长、环境的关系”的有关概念及其理论阐释为核心脉络,组织和展开教学主干内容。(2)在理论和分析方法论的教学中,注重与有关课程内容衔接:理论分析部份,应注重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讲授和深化,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能源经济问题的能力;注重讲授3E领域应用广泛的主要量化方法,包括指数理论与因素分解、DEA效率评价、投入产出分析、CGE模型和计量分析等方法,最好能够结合典型文献和课程实验环节,深化学生对有关方法及其在3E领域应用的理解。该部分内容有一定深度,可选择另外单独开设实验教学环节或课程,实验课时也可适当增加。(3)考虑内容深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及教学安排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强调学生对“能源-环境-经济”基本问题及知识的掌握和准确理解,突出特色定位,有所侧重,兼顾理论和方法论教学,进行内容取舍或单设课程。 3.辅助教学手段和方法 由于学时有限,学生对于跨经济学和能源科学的课程内容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上,既要安排对能源学科特别是能源工程领域知识的预备课程,也要结合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可包括:(1)以专业研究报告和学术文献作为补充,较全面、细致和及时地反映能源经济实践和学术研究的进展,反映能源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重要结论。(2)能源经济与工程技术的教学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和感性认识。(3)能源经济模型及其分析工具,如CGE模型、3E系统模型,能够为学生更为深入和准确地理解能源系统提供模拟或仿真环境。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能源学科专业实验室,提供能源工程教学的辅助仿真实验。(4)安排课程认知实习环节。(5)有组织地开办课外能源经济专业讲座,增加学生课外的知识获取渠道等。 四、对重庆大学“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CEBA)于2011年获批在现有应用经济二级学科下筹建“能源经济”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建设上,CEBA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依托技术经济及管理国家重点学科,传承电力技术经济特色方向,以打造辐射全国的特色专业为目标,为西南地区及至国家相关行业部门输送急需的能源经济及管理专门人才,并为相关专业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科研培养输送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从人才培养角度,提出了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建设和能源经济研究急需的“懂能源,精经济,会管理”的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上,课程教学学时规划设置为48学时。根据我院本科教学总体课程规划,梳理“能源经济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关系如表1。对有关教学内容作出了相应安排:(1)在课程内突出能源经济实证研究方法内容,设置实验教学环节。(2)相对突出电力技术经济特色,单设“电力技术经济”、“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学”课程,安排“电力工程概论”课程作为预备课程。(3)建立与能源企业的教学培养合作关系,安排能源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举办讲座,安排课程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和专业现场实习等环节。 五、总结 能源经济专业的设置和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都是新兴事物,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国内“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处于初创阶段,有待规范化和经验积累。本文基于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结合国内能经专业办学的实际,探讨提出了“能源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模块化设计及其原则与必要辅助教学手段,希望能够为能经专业的下一步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本科经济学论文: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课程创新研究 摘要: 职教本科作为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出现的新本科教育层次,其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仍处于摸索阶段,西方经济学教学也不例外。本文首先基于培养目标探讨了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总结了当前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职教本科生在西方经济学学习中的优势,最后提出了若干教学改革建议。 0 引言 职教本科生是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出现的本科生群体,他们来自技校(技工学校)、中专(中等专业学校)或职高(职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中学),经过单独对口统一考试合格后,进入一些地方高等院校接受本科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 西方经济学作为职教本科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地方本科院校职教本科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并没有针对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但实践技能相对强的职教本科生的这一最大实际,而是照搬普通本科的教学设计,或者在职教专科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简单增加教学内容与课时。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效果的偏差,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偏离了职教本科的培养目标。 1 基于培养目标的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基本定位 1.1 职教本科不同于普通本科 职教本科与普通本科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全日制本科层次。但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生源不一样,而且在于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职业本科是2014年国务院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体系,主要目的是为了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解决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迫切问题。职教本科教育则区别于过去的普通本科教育,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毕业之时即具备一定工作能力,毕业生以其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和劳动力上独树一帜。而我国普通本科目前仍主要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所以在培养目标上,职教本科培养的是适应经济实践和生产实践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而不是传统的理论型、学术型或研究型人才。 因此与普通本科相比,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上,职教本科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过多的理论假设和模型推演,而在于基本概念与经济实践的融合讲解、基本原理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分析等。 1.2 职教本科不同于职教专科 从上述也可以看出,职业本科教育既重视理论塑造又重视实践训练,一方面通过扩大理论视野、丰富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素养、培育严谨的理论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让他们形成比普通本科生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持续的操作能力及创新素质。而职教专科主则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一般性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是面向车间及生产线的操作性人才。所以,职教本科在课程设置上,应在专科课程技术性、实操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理论思维的训练,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让学生在全面的理论知识的武装下,具备强适应性,避免因理论知识的不足而形成的思维局限,从而在毕业之时,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并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拥有可持续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上,与职教专科相比,职教本科教学的侧重点不在于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简单介绍和基本原理的简单应用,而在于经济学范畴的较深入理解,并让学生掌握专科阶段可能未深入理解的西方经济学原理,从而既避免职教专科生单一的模仿执行状态又避免普通本科生的理论与实践可能脱节的现象发生。 2 职教本科生在西方经济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知识水平底,对数学内容难以接受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也不例外。职教本科生在中职院校没有接触过西方经济学这门课,但西方经济学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而大多数学生虽然在大一第一学期都学过“微积分”这门课,但到第二学期问他们具体学习了什么内容,很多同学都说不上来了,总的来说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他们已经忘得也差不多了。所以现在一些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内容,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职教本科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需要对职教本科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补缺补差。 2.2 对大学教学方式变换不适应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讲究教师主导的“满堂灌”,同样一门课安排课时多,许多知识点教师反复精讲,而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都在课堂中进行,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教育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因此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本科教育,相比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而言,教学内容更多,教学进度也更快。因此至少对大学一二年级的职教本科生而言,由于他们仍然喜欢填鸭式学习和题海战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均已根深蒂固,故对大学的授课模式很不容易适应,也不愿主动改变。 2.3 对西方经济学学习难以提起兴趣 西方经济学虽然名为经济学,但其实很抽象,与经济实践并不直接“融会贯通”,特别是微观经济学部分。因此多数学生普遍有这样的心理:西方经济学如此抽象、晦涩难懂,与我所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与我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没什么关系,而且,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好坏也不影响我今后的生活,所以听不懂就听不懂,顺其自然吧。也有的职教本科生,囿于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局限,认为自己知道怎么做就行了,不用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能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就足够了。 3 职教本科生在西方经济学学习中存在的优势 3.1 对经济实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职教本科生来源于中职学校,他们在中职阶段学习了一定课时的专业课程,有的甚至参加了一定的生产生活实践,因此,相比较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对经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感觉和感性认识。而西方经济学作为财经类课程,作为对经济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如果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生产生活经历与经验,无疑有助于学习者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所以说,相比较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职教本科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乃至其它财经类课程,在可接受性这一点上,是有一定优势的。 3.2 思想较为活跃,学习思路较为开阔 同样源于他们的学习与接受教育的经历,他们较之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较少经受应试教育的训练,虽然在基础理论以及数学训练上逊色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正由于较少经受应试教育思维固化的影响,他们思想较为活跃,学习思路较为开阔。 据笔者的观察以及与他们的交流,了解到他们之所以在课堂学习中显得较为沉闷,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基于自己出身(学校)的自卑心理。而实际上,当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形成更贴近他们的教学氛围时,他们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感觉”就会被适时激发出来,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职教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4.1 因人制宜,改进教学手段 职教本科生虽然来自中等职业学校,但具体来自技校(技工学校)还是中专(中等专业学校) 或者是职高(职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中学),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习者不同的个性,开展课堂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而且如果辅以良好的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良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而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内在动机发挥作用后的学习成就感。 笔者在一次西方经济学的期末考试后,与职教本科生交谈时得知,他们中大部分之所以西方经济学考得较差,固然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但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手段的落后:有些西方经济学教师在课堂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僵化呆板――先讲概念,再展开原理,接着画出图形,最后进入课后练习(有的甚至连课后练习都没有),套路固定,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教师为中心,基本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学和考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实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并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西方经济学学习热情。 4.2 发挥经济学的实践性,增加授课的趣味性 西方经济学体系包含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类,其中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所涉及的有关消费、生产、经济政策等知识,职教本科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都已经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知识。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认为以上相关章节内容,他们较为感兴趣,但同时也觉得教材编写过于抽象,从而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笔者建议,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开场白宜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与辩论,再开始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此外,西方经济学教育中存在很多的知识点,教学大纲中并未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穿插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引导的过程回归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这样可以降低学生的畏难和急躁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4.3 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改变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以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空间的泛在化以及学习内容的丰富化等特点使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的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微课、MOOC、精品资源在线课程、网络公开课等各种优质在线教学资源,使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渴望现代教学手段能对他们的专I或非专业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在面向职教本科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大学教师应结合职教本科生兴趣广泛、喜欢寻求变化的特点,及时利用“互联网+教育”提供的的时代机遇。 笔者在实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就发现利用了互联网视频和音频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效果某种程度上远远超过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的课堂,从而提升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本科经济学论文: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创新教学分析 摘 要 经济学课程是高校本科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对于高校本科经管类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教学要摒除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实行创新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提高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校本科 经济学课程 创新教学 0 前言 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经济型人才,但是当前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比较差、学用脱节以及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经济学课程学习效率,也会影响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鉴于此,笔者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创新教学方式展开详细的论述。 1 当前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的突出问题 1.1 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比较差 经济学课程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在分析的时候要通^数学公式、图表和曲线等工具,而且部分理论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分析的时候需要借助大量的数理实证和图形,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但实际上,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却恰恰相反,人文知识比较丰富,而数学的基础却很薄弱,导致了学生更倾向于学习经济学的定性分析,而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却不感冒,不愿意深入研究定量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不习惯利用数学公式、图表和曲线等工具来分析经济学课程中涉及到的概念、原理以及理论。因此很多经济学学生在学习方面觉得有难度,认为经济学课程枯燥、抽象,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 1.2 因为国内外差别,学生学用脱节 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产生以及发展的,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的历史背景相差很大,与我国的国情也有很大的差别,很多经济学理论以及观点如果站在中国,根据中国的国情去分析的话,很难理解透彻。因此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常常出现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学习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无法运用到社会经济实践之中。往往都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对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一些经济问题没有办法用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这即是所谓的学用脱节,也是目前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1.3 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不足 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一般都是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开设,学生还处在本科的低年级,由于进入高校的时间并不长,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并未完全消除,因此在学习上还处在一个较被动的地位,而且高等院校的学生也没有工作经验,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也比较少,因此经济学的素养不足,对很多经济学知识点的理解都不透彻。即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点,但是因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也没有感性的认识,甚至存在一些经济学的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不了解或者只是掌握一些皮毛。 2 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进行创新教学的对策 2.1 应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经济学老师应当对课堂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效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如下几种:(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很多门学科都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济学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经济学老师根据经济法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通过引用一些典型的经济案例,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案例中的材料和问题,然后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通过判断给出决策,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了运用教材知识或者所掌握知识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讲经济学中某一个基本原理的时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强了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2)讨论教学法。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尤其是高校本科的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作为课堂上的指导者,经济学老师也应当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在经济学课堂上开展经济学活动,并且不断鼓励学生参加和谈论,学生之间的观点不同,这些观点相互补充和修正,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且还能指导学生去发现和探讨经济学教材中知识的规律,深化研究的力度,思维得到了开发。在讨论交流活动的最后环节,经济学老师可以就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加强学生的理解以及加深学生的记忆。(3)综合案例讨论教学。知识点相互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因此经济学老师在经济学的讲学过程中,也不能只对某一个单一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可以通过巩固和复习前面的知识点,来引进新的知识点。 2.2 良好把握课程教学的核心 高校的经济学课程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微观经济学,还有一个是宏观经济学。前者重视资源的配置问题,“价格理论”是主要的核心理论。而后者重视资源的利用问题,“国民收入”是主要的核心理论。很多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导致学习吃力。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经济学老师应当为学生分别理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主线,让学生在掌握这两条主线的基础上再将全部的经济学内容串联起来,继而全面掌握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例如宏观经济学含有较多的理论派系,经济学老师可以根据经济学中的三大模型,给学生详细阐述各个模型的内涵,并且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模型内涵的基础上掌握模型与模型之间的联系。 2.3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也就有了巨大的学习动力,会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学的学习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经济学老师首先要有课程意识,并且要有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念和教材观念,在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并将其完全结合起来。在学生的培养模式制定上,要根据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将其与学生的素养紧密结合起来,再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经济学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经济学老师要通过多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经济学产生创新欲望,情感得到培养,思维得到激活,在此基础上,经济学老师除了要有课程意识,还要有目标意识,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三个方面充分结合起来,缺一不可,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到教育效益,不能急功近利,要根据经济学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主动能力。 2.4 全面结合我国国情 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产生以及发展的,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和我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相差很大,如果从中国的国情角度去分析的话,很难做到透彻理解,经济理论脱离了生活实际,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如今本科经济学的教材内容撰写背景都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主,而我国的经济生活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国可以利用“洋为中用”这一方式,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当借鉴国外的经济学课程和案例,将中国的实际经济和系统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例如经济学教材中在分析三大货币政策时,主要强调与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相比,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取得最佳的效果,一般来说使用较少。但是在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次数就比较多,其目的是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的威胁以及抑制经济的过热现象,这样与国外的行情则大不相同,中国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也会产生很多疑问,经济学的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当前开放的经济背景,从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金融环境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给学生解释。 2.5 落实技能培训 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并且是纯理论,除了介绍经济学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就是介绍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点,但是经济学的教学则不一样,如果经济学老师仅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学生的专业化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也就没有办法将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也就没有办法进行解决,这样的经济学课程教学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经济学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还要落实学生的技能培训,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应用到专业化能力,并且经济学老师要掌握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形态,了解到当前社会经济行业的规范和需求,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用技能,对感性认识进行深入研究,将感性知识转变为理性知识。 3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本科的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化需求,培养经济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当前高校本科经济学课程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经济学老师应当结合我国国情,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并且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经济人才。 本科经济学论文:关于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文章阐述了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是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论。计量经济学教学有几大特点:一是学科的交叉性,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数学、统计学作为其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必不可少,而学生普遍对此有畏难情绪,导致教师授课比较被动。二是应用性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应用型经管人才将来能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侧重于应用,需借助大量的应用实例来辅助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计量经济方法论的掌握和用离不开实验教学,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熟悉相应的分析软件。以上这些特点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和学都有难度。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学起来感觉较抽象、枯燥,缺乏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急需改革。笔者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特点,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完善先选课程设置,适当增加课时量 计量经济学本身并没有自己固定的经济理论,方法和技术大多来自数学和统计学,因此,学习计量经济学前提是具备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先选课程未开设或者开设后讲授内容有限,都不满足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需要。因此,要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应完善先选课程的设置。计量经济分析步骤缺一不可,所涉内容多,需要的课时量大,但很多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时量已经被压缩到极限。而且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需要花时间对预备知识进行复习。教师讲授计量思想和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应给予学生一些时间思考、讨论甚至现场实验演示。实验课,学生熟悉应用软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充足的课时来支撑。因此,不管是讲授课还是实验课,都应该加大课时量,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二、强调经济学科实质,加强应用能力培养 [JP+2]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授课时除了介绍方法和模型以外,还需注重计量经济模型和其假设的经济含义,并指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所估计的模型,体现该课程的本质,提升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感觉是在学数学或统计学。 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以应用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适当减少烦琐的理论推导,增加案例分析,让学生觉得易学、有趣、有用。案例分析课与实验课的安排时间要恰当。据以往上课的情况看来,将案例分析的内容贯穿于理论知识讲解中,学生更容易听懂。而实验课应安排在理论方法讲解之后且间隔时间尽量短,避免学生遗忘理论方法。 三、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计量经济学涉及大量数学符号和公式,学生翻开教材的第一反应是难且抽象,尤其文科生源大多有“畏数学”情节,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解模式,采用多样化方式教学。如,讲解理论方法时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减少枯燥感,必要的时候,让学生上台演练;适时增加案例分析内容,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经济计量方法;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省略部分理论推导,让其从例子中体会出原理;必要时采用板书教学,可以放缓教学节奏,留时间引导学生思考,使其集中注意力,还能避免多媒体大屏幕翻页让学生难以上下衔接等。经验表明,如正规方程组的推导,联立方程组模型中使用阶、秩条件进行模型识别的例子等内容,使用板书讲解的教学效果更好。 四、重视课程论文环节,丰富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的写作可培养学生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软件应用、结合经济理论对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优化等综合能力。以往教学中大多没有讲解课程论文的写作,其弊端体现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上。据了解,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大多数学生对实证分析有畏难情绪,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增设课程论文写作培养环节,能极大提高实证分析的能力。 课程论文环节可分组进行,组员间相互讨论可扩充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团体合作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考核方式上,多种考查方式相结合可让学生摆脱单一的应试学习,有助于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平时成绩中,还可纳入案例分析讨论与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遵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试卷题目应偏重应用分析能力的考核,尽量避免烦琐的数学推导和公式计算。 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这期间,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方向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增删、教学方法的变更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这不仅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的其他改革配套措施。对此,我们应沿袭建设精品课程的精神,继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更加完善。
期刊设计论文:封面设计原则中文摘类期刊研究 一、文摘类期刊封面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一)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开展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个文摘类期刊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不仅需要有符合读者阅读口味的高质量的内容,同时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作为开拓市场的手段。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外在形象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读者看到刊物时第一印象的主要来源。“一个刊物质量的好坏,不仅同登载的文章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它的封面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文摘类期刊一定要高度重视封面设计工作,通过优秀的封面设计来塑造自己的良好市场形象,构筑自己的读者群和社会认知。 (二)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内在品质的重要载体 封面设计是文摘类期刊的门面,也是读者对文摘类期刊的第一观感。一个期刊的封面既可以间接表达编撰者的思想和感情,也可以彰显其载体的内容和风格。每个期刊的定位和读者群都各有不同,这与期刊的内在品质密切相关。而文摘类期刊的内在品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外在的封面设计上。因此,对于读者类型多样化的文摘类期刊而言,封面设计的风格要随着读者口味的变化而改变。 二、文摘类期刊封面设计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封面设计对文摘类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主观上的不重视和客观上缺乏设计人才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还存在着下列主要问题: (一)不能体现文摘类期刊的特色 在我国目前现有的文摘类期刊中,绝大多数都是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期刊,或是情感类、益智类的文摘期刊,时政类文摘期刊所占的比重不高。不同类别的文摘期刊在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期刊的封面设计也有着极大的差别。例如,专业性、学术性的文摘类期刊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要求封面设计比较端庄大气,时政类文摘期刊的内容政治性、新闻性较强,要求封面设计要相对稳定。期刊内容的不同决定了这类期刊封面设计的整体风格必然不如情感类、益智类期刊般灵活多变。然而,现在不少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都有着向情感类、益智类期刊封面设计靠拢的态势,逐步呈现灵活多变的特点,时政类文摘期刊也有着类似的发展趋势。应该说,封面设计的这种新趋势并不利于充分体现期刊自身的特点,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期刊的视觉美没有充分体现 文摘类期刊一般是每月一期或是每周一期,中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设计者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对期刊的封面进行艺术设计。期刊的封面设计“要讲究均衡或对称、对比、衬托与调和、分散与呼应、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例等形式美法则,要经得起审美推敲,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然而,目前很多文摘类期刊都没有按照上述视觉美的要求进行封面设计。例如,有的文摘类期刊封面列出了很多文章的标题和图片,但标题和图片的排列却完全没有遵循任何的艺术规律,它们像是散落的棋子,被随意的编排在封面的某一个角落。有的甚至没有以一种恰当的形式把年份和刊期等重要信息排列在合适的位置,以至于读者要找到期刊名称以及出版年份、刊期等信息都必须进行地毯式搜索,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美感。 (三)期刊的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水平差异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跟各期刊的重视程度有关。《读者》、《特别关注》等社会知名度比较高的文摘类期刊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封面设计工作,他们拥有高素质的封面设计人才,形成了相对稳定且灵活多变的设计风格。然而,我国很多文摘类期刊都存在着缺乏专业的封面设计人员、封面设计的专业水平较低等问题,这就导致期刊封面设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了文摘类期刊的正面发展。 三、文摘类期刊应坚持的封面设计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是文摘类期刊非常重要的封面设计原则,也是文摘类期刊封面设计的首要原则。“封面设计的形象又和它所办的刊物定位有关,而刊物封面的定位又受刊物内容的制约,它们各自互相独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只有通过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反映出该刊物的独特内容,进而与其他刊物产生明显区别,读者才会由最初的好奇阅读进入到持续的兴趣阅读,最后实现对该刊物的长期阅读。具体说来,文摘类期刊个性化的封面设计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明显的地方性。 任何一个文摘类期刊都应该具有地方性,而不应简单地把国外的风景或图片当作自己的封面。如果条件允许,一个文摘类期刊甚至可以选取本地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是能够体现本地风土人情的图片作为自己的封面。这样既可以展示该期刊所在地的风景及文化特色,同时,其独特的图片展示也能够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刊物的内容。 2.可理解性。 由于文摘类期刊的读者群是非常广泛的,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对期刊的审美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既要兼顾高层次读者对该刊物较高品味的要求,也要充分注意考虑中低层次读者对刊物内容通俗易懂的需要。因此,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不能采取太过抽象的绘画等形式来展现模糊的含义。 3.针对性。 期刊封面的设计者要充分考虑该期刊受众的群体特征。以《学术界》为例,由于该期刊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学术界展开,因此,它的封面所采用的图片多来源于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或是知名人士。这种封面设计的方式就很能体现该刊物的主要特点。对于期刊的设计者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活感受和知识积累,懂得和熟悉不同类别读者的心理和审美特征,才能在封面设计中表现出恰如其分的艺术效果。 (二)视觉美原则 视觉美原则是指期刊的封面设计让人看起来拥有审美的愉悦感,从而产生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和念头。具体说来,视觉美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体设计的视觉美。 在一个期刊的封面设计中,刊名、出版年份、刊期等需要体现在封面上的文字信息要尽可能的简练、一目了然。同时,字体的大小和色彩要与封面相协调,期刊的年份和刊期等信息的位置要突出,以便于读者阅读和查找。 2.图形设计的视觉美。 文摘类期刊封面的图形设计可以利用很多要素,如绘画、摄影照片等,既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写实的。但通常情况下,由于文摘类期刊所面向的读者群很广泛,因此,考虑到受众的审美需求,其封面设计多采用让人比较容易理解和体会图形设计美感的写实手法,促使读者对刊物产生阅读好感和兴趣。 3.封面色彩设计的视觉美。 色彩对展现一个期刊的个性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意义。由于不同色彩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因此,封面的色彩设计一定要与文摘类期刊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不同读者的心理特征,通过视觉生理、心理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的调和来合理搭配不同的色彩。 (三)稳定性原则 在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中,保持期刊封面设计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有些期刊每一期的封面设计都在图形、颜色、风格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这让人很难记住这些期刊的符号特征。任何一个文摘类期刊的封面设计都代表着这个期刊的社会形象,要想获得读者对一个期刊的稳定认知和理解,文摘类期刊就需要保持封面设计形式和内容的基本稳定,不能轻易调整封面设计的总体框架和形式。如果一个文摘类期刊总是频繁地调整封面设计,那么读者就很容易失去对这个期刊的稳定认知,从而影响读者对该期刊的忠实度。 作者:孟圆圆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期刊设计论文:学术期刊封面设计创新探讨 一、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创新原则 21世纪是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具有科学性与权威性,在封面设计中创新意识的增强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表现。学术期刊的创新原则首先要体现在封面设计中,这不仅是时代的特征要求,同时也是学术的科学展现。 (一)专业学术性 高校期刊是学术权威的体现,就期刊的封面设计而言就是要遵循其学术性的原则。学术期刊与普通的生活休闲类杂志、文学艺术类杂志、娱乐时尚类杂志等截然不同,在封面设计中一定要体现庄重、严肃的学术气息,整体设计要体现出大方、雅致、清新脱俗的书卷气。设计师要充分了解高校学术期刊的定位,首先从学术的角度出发,打造特有的学术氛围,再用艺术的语言表现,营造出独特书卷气息。 (二)具有时代感 科学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学术论文同样要体现时代性,及时发现当下的社会问题,研究最具前沿的科技信息是高校学术期刊的使命。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就是要紧抓时代脉搏,体现出现代感。封面设计中各个视觉元素要简洁、流畅,力求把积极向上、高速发达的时代感表现而出。抽象的视觉符号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醒目单纯的色彩为我们带来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都是现代设计中常用的视觉元素。 (三)体现特色化 高校学术期刊因其研究方向不同、定位不同,所以也会形成不同的风格特色。期刊的封面设计禁忌常常更换,每期发行的期刊在大体格局与版式设计不变的前提下,细节设计可以略有调整,以体现出发行时间不同,为读者带来新鲜感。高校学术期刊与普通期刊有许多不同之处,太过媚俗或时尚、张扬都不能体现学术特色。期刊的封面设计创意要结合学校的特质、体现刊物的宗旨、展现地方的特色为核心,使其更具特色化。 (四)宣扬主题化 高校的学术期刊基本上都会有文理版之分,多数情况下它们的封面没有太大区别,往往只是在封面的色彩或文字内容上稍作改动,这样就很难体现出期刊的主题,从而失去特色。如哲学社会版的期刊封面,在设计中要更具文学气质与感性色彩,而自然科学版就要更加理性化,给人以客观、公正、清新、自然之感。同一高校,不同专业类别的期刊一定要统一并富有变化,这样才能使书籍的主题更加突出并吸引读者。 二、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艺术创新 (一)字体编排 在学术期刊的封面中,文字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如刊名、副标题、期刊号、编辑名称、出版社名称、学校名称等,这些文字信息都是封面中重要的视觉元素。众多的信息只有精心的设计与编排才能既不失美感,又主题突出,使读者过目不忘,乃至爱不释手。如郑州大学出版的《美与时代》。《美与时代》目前是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美学和艺术学学术期刊。封面中刊名设计独特醒目,字体干净利索,封面信息主次清晰,同时又透着一股清新时尚之美,阅读中为我们带来赏心悦目之感。在这份学术期刊的封面上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刊名的设计,字体把杂志主题与时代感体现的淋漓尽致,副标题、刊号、出版日期、内容简介等系列文字信息编排合理、条目清晰,不仅有很好的导视作用,同时与刊名设计衔接得当,在整个封面设计中使装饰与阅读功能合二为一。这使《美与时代》在大多数直接引用学校名称字体或名人题字的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中脱颖而出,美不胜收。 (二)色彩搭配 色彩在视觉传达中有着优先于图形与文字的优势,是人类情感的直接体现。色彩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左右我们的情绪。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同时又可以使读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在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不仅对呈现期刊的风格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与所表达内容的合理搭配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山西大学学报》,期刊采用棕色为封面主色,色调素雅而沉稳,显示出该校的悠久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式竖向的编排,学校古老而富有特色的建筑图片,以及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背景无不与怀旧的色调相得益彰,透露出该校的独特风格韵味。再如《陕西大学学报》的封面设计,黑白红的色彩搭配强劲有力,色块分割构成简约时尚之美,烘托出一种宽松开放的办学理念和学术氛围,使其在众多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中脱颖而出。当读者第一眼看到就能够被这种强有力的色彩搭配所感染,并激发出阅读的冲动,从而使读者进入一个思考与探索的阶段。对于期刊封面来说,色彩所赋予的感染力,给阅读者带来的情绪影响是直接而重要的。作为设计师不仅要对色彩应用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同时也要对该校的历史、办学理念、专业特色等做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合理运用色彩语言,设计出让广大读者喜爱的期刊封面。 (三)插图应用 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走进“读图时代”。精美的插图使人们在阅读中拥有了更直观、形象的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更加便捷。“读图时代”的来临也使当代书籍设计发生改变,这种设计的变化也直接反应在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中。插图就是一种图形元素,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如绘画、电脑制作、摄影图片等,都可以作为学术封面的插图使用。插图早于文字出现,是一种比文字更为形象的视觉语言。学术封面中的插图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语言转化成亲切形象的视觉符号,使读者直观、准确、形象、快速地了解书籍所要传播的各种信息,以此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装饰》一书,生动的图形语言作为封面设计的主体,不仅使读者对每一期的内容具有准确直观的了解,同时也美化了期刊的封面,实乃一举多得的优秀设计典范。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装饰》,每一期都采用最新的资讯信息设计封面,从而拥有了更高的关注度,赢得读者喜爱,以此显示出该期刊的学术真实性与资讯快捷性。如本年度4月的热点话题是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离世与iphone4s的成功上市,这成为《装饰》在2012年4月封面的设计主题。又如2012年7月伦敦奥运会如期而至,奥运会徽成为该月的期刊封面,同时期刊内容也会针对奥运主题事件展开评论与研究。正是准确地运用了图形语言,读者才能透过《装饰》了解更多、更广、更全面的艺术评论研究,使得该期刊在其专业领域树立起学术性的权威地位。由此可见,学术期刊的封面插图设计不仅有美化版面的作用,同时也是期刊学术定位与精神面貌的展现。如果说读书能开启人们的心智,那么读图则能是视觉的享受,插图具有多姿多彩的表现方法与艺术形式,能够轻而易举地把复杂的信息转变成简洁的图形语言,使阅读成为一种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 (四)纸张与印刷工艺 优秀的设计要通过到位的纸张材料与高超的印刷技术才能够显现出来。纸张材料的选择不仅为设计锦上添花,同时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刊物的质量。由于高校学术期刊的庄重性、严肃性,选择一些有质感的纸张作为封面,能大大增强刊物的形象定位和设计水准。另外,选择与纸张材质相协调的印刷工艺,更能使封面设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摈弃毫无质感的纸张材料与粗糙的印刷方式,使学术期刊的封面在第一时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为原本刻板严肃的学术期刊赋予生动形象的性格色彩,使其具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当然,纸张与印刷工艺的选择要以适合该期刊的学术定位为准,太过复杂或成本过高的材料和工艺要慎重选用。总之,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与其他期刊相比需要相对严谨、低调、质朴的设计风格与表现手段,切记要避免那些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过度设计产生。 三、结语 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同样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体现。学术期刊的内容决定了其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同时刊物的设计又是为其内容服务的。如果完全忽视内容只注重形式,或忽视形式只注重内容,都不能把刊物创办成优秀的学术期刊。高校期刊作为学术的风向标,要富有创新意识,封面设计时要做到内容与形式贴切统一、相辅相成,更好地体现出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特色、内容及学术价值,做到学术性与艺术性兼容并行,使高校学术期刊不负时代的使命。 作者:王宇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期刊设计论文:探求期刊封面设计的原则及发展趋势 1《核技术》封面刊登内容规范化要求 要想设计出好的科技期刊的封面,首先要了解科技期刊封面设计国家标准的规定。《核技术》期刊在进行封面设计时,遵循了相关标准和规定。主要依据了《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等中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涉及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中英文刊名、出版年月、卷期号、主办者、出版单位、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等内容。与此同时,《核技术》期刊封面设计时还遵循了以下几点期刊封面设计的一般原则。(1)期刊不同于图书,它在出版上,具有时效性强、出版周期短、长期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这一特点;在阅读上,具有跳跃性;在携带上,具有轻便性。所以在设计封面时,要保持稳定的特色风格,不能跳跃的太厉害,体现整体的统一。(2)封面设计的风格要与期刊的内容协调一致,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如果期刊的内容是严肃的、学术性的,封面就不能过分活泼;期刊内容是较活泼、轻松、色彩丰富的,封面就不能太呆板。因此,科技类期刊的封面一定要体现相关的科技内容。(3)刊名应该醒目、大方和富有个性,字体、字号和位置都要设计得当,出现在最重要的位置,利于识别。(4)年份和卷期号的定位设计也是期刊特有的,读者都是通过年份和卷期号来判断刊物的新旧,所以应该放在突出的位置。 2国内外同类期刊封面比较 在《核技术》期刊封面设计时,本人调研了国内外一些优秀的科技期刊,如NuclearInstruments&MethodsinPhysicsResearch、PhysicalReviewLetters、AppliedPhysicsLetters、CellResearch、《中国科学》系列、《中国物理C》、《原子能科学技术》、《核动力工程》、《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封面底色为单一色或者条纹渐变色,没有图片,只有刊名、卷期号等新闻出版署规定的必要信息。(2)期刊封面放些风景图片或建筑物图片,但与本专业没有关系,只是增加观赏性。(3)采用代表专业范围的图片作为封面的整体背景,或者以抽象的概念图片作为期刊的封面,它能反映学科特点,但是一年内或者几年内都一个样。(4)封面设计采用每期重点文章里的图片作为期刊封面,并每期更换,突出了每期的主题和学术内涵;辅助以简明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使得期刊封面既有一定的艺术性,能吸引读者眼球,又能体现科技期刊严谨简约的风格。笔者认为这一类型是比较好的。《核技术》封面重新设计时,借鉴了这一类的设计风格。(5)在封面上放广告,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感觉学术气氛不浓,不太适合科技类期刊,特别是学术类期刊。表1是不同类型科技期刊封面的比较,列出了每种类型期刊封面的优缺点。 3《核技术》2013年封面重新设计方案 通过不同类型科技期刊封面的比较,决定借鉴上节第4类封面设计风格,即封面设计采用每期重点文章里的图片作为期刊封面,并每期更换,这能突出每期的主题和学术内涵;辅助以简明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使得期刊封面既有一定的艺术性,能吸引读者眼球,又能体现科技期刊严谨简约的风格。这种设计打破以前传统的、习惯性的封面风格,符合现代科技期刊理念,能够代表本学科科研动态,具有个性化。重新设计后封面的优点阐述如下。 3.1色彩改善 在色彩改善上,因为本刊一直是以蓝色作为本刊的背景色,所以还是决定采用蓝色作为主基调,但是不再采用单一的颜色,而采用渐变色和不同明亮度的蓝绿色作为背景。这样,色调不致过于沉重、呆板,既能够体现学术期刊的严谨气质,又能够显得活跃、轻松、色彩丰富。 3.2排版改善 在排版改善上,将版面进行合理安排,如将版面分为页眉、中文标题、英文标题、主题图片、页脚等区域;在页眉部分刊登期刊的ISSN号、CN号和CODEN号,中文刊名、英文刊名和卷期号间用细横线分隔,中文刊名也做了上下不同处理的美化效果,另外在刊名前加大写的“N”标明期刊英文的第一字母,并采用了倒立阴影的效果,增加了艺术性和观赏性;在页脚部分标注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上面用白色渐变弧线加以区分,显示出整体页面的流畅性。 3.3内容改善 在内容改善上,除了刊登国家规定的必需要素(中英文刊名、ISSN号、CN号、CODEN号、卷期年、出版时间、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外,增加与本期相关的主题图片,由主编和编辑人员依据严格的学术和审美原则共同选择,选取能够反映本期学术重点和国内外本学科领域最新最快的学科动态的重点文章的图片,并配上每张图片的图题和图片的出处,对封面图片进行一定的文字解释,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这样使读者对本期文章的重点一目了然,吸引读者阅读内文的兴趣。2013年第1期刊登的是一幅全息成像的图片,图片非常的漂亮,与背景有很好的融合,可谓相得益彰;第2期刊登的是一个XRD曲线图,介绍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对直接硼氢化钠燃料电池放电后积分得到的XRD曲线结果,为当期刊物重点报道的内容,在设计上图片背景采用透明,透出封面原来设计的背景,字体也采用白色,在蓝色背景上更加醒目自然、清晰可辨。这样每期封面背景一致、主题图片切换的封面设计很好的体现了本刊封面风格的连续性,又突出了每期的特点和个性,见图2。 4封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革新,今后科技期刊的封面再不会是保守单调的,而是花样繁杂、琳琅满目、不断发展更新的。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设计风格上,科技期刊一定会与时尚类期刊和社科类期刊越来越接近,色彩丰富、字体美观,既能体现科技期刊的特色,又能吸引大众的眼球。(2)在内容设计上,将与本学科的前沿发展相结合,从每期的封面即可看出本学科的前沿发展轨迹。(3)在内容传播上,考虑到与电子出版物的连接。由于当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科技期刊上网已是大势所趋,现在我们正处于传统纸质出版物与电子出版物共处的时代[9],从发展趋势看,网上电子期刊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面都是传统纸质期刊无法比拟的。所以今后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时,要考虑到与电子出版物的连接,比如封面设计的主题和风格要与期刊网站和电子期刊的相一致,目前《核技术》期刊的网站和数据库投稿系统正在试运行阶段,估计在2013年7月正式对外运行,而此次网站设计的风格就是参考了《核技术》封面设计的风格制作的。(4)更多地运用现代化手段。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期刊的封面上也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比如在封面上印二维码,通过智能手机扫描就可以打开对应的电子期刊的网站地址;或者封面上的主题图片可以与正文做超链接,从图片就可直接进入封面文章进行阅读,还可以显示浏览量和下载量等信息。 5结语 通过对《核技术》封面的重新设计,了解了很多国内外优秀期刊的设计风格,并且总结了本期刊之前的缺点,设计出耳目一新的封面。它既反映了本学科的重点科研成果,也显示出了本刊的个性;虽然本刊并不能像国外优秀期刊Science或Nature在科学界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是本刊每期刊登的封面图片串联起来也能代表核领域科学发展的动态和进展,所以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并且本刊在页码上也做了改动,不再采用排序式编排页码,而是采用6位数字,以“期、栏、第几篇”的方式编排页码,为以后在线优先出版(OnlineFirst)和开放获取(OpenAccess)做准备。相信在2013年几期刊物出版后,稿源一定会有所增加,尤其是优质稿源的比例会大幅提升,并且发行量也会逐步增多,一定会得到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肯定。 作者:霍宏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编辑部 期刊设计论文:探索期刊封面设计办法 期刊封面是期刊的外在形象,读者看到期刊得到的第一信息就是来自封面,封面的色调、图案、文字等首先对读者产生感官的刺激。因此,期刊封面可以说是期刊“脸面”,亦是期刊的特质表现和风格体现,是吸引读者的期刊要素。因此,期刊的设计非常重要,在期刊设计中应当掌握一定的要求和技巧。 一、封面设计应要素突出,达到要求 期刊封面都有期刊名称、刊期编码、提示标题和图案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不同的组合、协调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面形象,能够彰显出区别于其他期刊的特质。一个特质突出、个性鲜明的期刊方面设计,需要具备如下基本要求: 1.刊名和标识突出。一般来说刊名要简练、文字要少,以便于读者记忆和理解,就达到了刊名的目的;期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标识相当于产品的商标,是区别于其他产品的品牌符号,它要具有便于识别、便于记忆、富含深意、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2.封面内容协调。封面中的文字、图片、色彩的运用应当符合美学要求,在运用中应当彼此协调,每期封面文字内容应当与本期内容一致,发挥出对期刊的导读功能。 3.封面在外在形象的体现上要具有相对稳定性。每期的封面内容虽有变化,应体现形象的稳定性,在标识、色彩、风格上应力图稳定性,防止较大变化给读者带来陌生的感觉。因此,每期封面在根据刊期文章内容变化中,其他方面的封面信息应是基本不变的。 4.刊名和标识突出。封面内容协调。封面要体现外在形象的相对稳定性。封面信息应突出艺术美感和特质。封面在表达基本的期刊的刊名、期数、标识等基本信息的同时,应力图突出期刊的文字、图标、色彩等整体信息的协调性、和谐性,努力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体验,给人以高雅、大气的视觉美感,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层次。 二、封面设计应构思清晰,抓住关键 期刊封面要达到基本的设计要求,首先应进行精心构思,其思路应清晰,抓住关键点进行设计。因此,这就需要做到: 1.封面构思调研应充分。期刊设计构思应首先对期刊的种类、期刊刊载主要信息方向、期刊的市场定位、客户群体等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构思封面要表达的视觉效果,才能明确封面的表现形式和应突出的风格。 2.封面构思要以基本素材作为基础。封面构思不是凭空的想象,更不是无缘地胡乱涂鸦,而是依靠设计者对封面审美认识,需要对封面要素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还要有设计实践的不同体验,只有设计者具备了一定的设计素材基础,才能在调研基础上对封面的整体形象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框架的描绘,这个形象框架描绘实质就是在已有素材的基础上的重新组合,甚至是再创造,可以说对封面整体形象的初步描绘是封面设计的雏形。 3.封面构思中要精选有价值的要素信息。在封面构思中,有很多素材堆积而成的封面形象,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元素,这些众多的元素应当对其进行精心选择,筛选有用的、能彰显封面特性的要素,而将其中无关紧要的,甚至要对读者形成干扰的要素进行剔除。有时在封面构思中,设计者往往存在添加素材容易,而剔除已有的素材是不易做到的现象。按照“多就是少”的理念,在封面构思中,应当使要素的表达简明、清晰,集中读者对封面欣赏的注意力。 4.封面构思应立意新颖。封面设计与期刊中的文章写作一样,应有不同于俗套的新颖视角、新颖内容、新颖表达方式和新颖的渲染手段,因此,其在构思中的文字大小、字体运用、色彩选择、图案大批等应避免市场中的同质化,要不断探求,给人以新奇的感觉。 三、封面设计应突出特质,增强感染力 在封面设计中,特质是期刊个性的表现,而检验特质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能否给读者以美好的体验,能否对读者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给读者以较强的感染力。要做到这些,都需要在文字表达、图案设计、色彩表现上下功夫。 1.封面文字的表达应追求变化和审美。封面中刊名的文字是封面中最为突出的信息要素,它的字体、颜色若表现恰当,则给读者首先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实践设计中,使用不规则性美术字体较多,它较书法体和和美术规则字体而言,在个性表达、空间利用、艺术美感上都具有较强的优势,因而应用较多。传统的印刷字体比划单调、表现风格单一,而随着电子印刷技术的应用,印刷字体的表达也发生了较大变换,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空间技术,舒展印刷字体的笔划,表达刊名丰富个性。 2.封面图案的选择应表达鲜明与美感。图案在期刊封面中占据面积的主体,它占据了人的视觉中心,因此图案表达是否鲜明,是否具有美感,决定着是否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由于不同期刊的市场定位、读者面向是不同的,因此,它往往在封面设计的图案选择上也不同,或以动物为背景,或以植物为背景,或以山水为图,比如,科技类期刊,应以科技产品或科技建筑物、科技活动图片为封面,对于影视期刊则以影视人物或影视剧照、场景图片为封面,对于美术期刊则以美术作品、美术设计为封面,对于新闻期刊则以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场面为封面,以使封面与其期刊办刊方向相得益彰,从而有利于与读者进行信息沟通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说,期刊的图案选择应当服务于期刊的办刊内容。 3.封面色彩的配置应协调与赋予表现。封面的色调表现也要服务于期刊的内容,应符合期刊的办刊方向和风格,一般应对期刊封面的色彩进行艺术处理,要给读者以较强的视觉冲击,通过色彩的搭配、表达期刊的思想内容。期刊封面色彩的应用要考虑与刊名的色彩是协调,要突出书名的色彩,要与书名的色调协调,使背景色调成为书名色调的陪衬。一般来说,文艺期刊、美术期刊其封面的色彩表达可以以开放的视野,其表现形式可不拘一格,而其他期刊的色彩运用,则就要考虑符合期刊的办刊要求了。比如,对于儿童读物期刊,其封面的色彩可以表现为明快,但不需要强烈的对比,要体现色彩的柔和、清新和淡雅。 四、封面设计应找准期刊定位,彰显审美追求 封面设计应当始终服务于期刊的办刊方向,服务期刊的发展宗旨。其中在封面设计中应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找准期刊发展的定位,二是要打造期刊的审美价值。 1.封面设计应找准期刊发展的定位。期刊发展的定位涉及市场定位、内容定位、受众定位、品质定位、营销定位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封面设计中要抓准这些期刊的定位要素,使封面的设计与期刊的定位相协调。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的经营中的品牌定位十分的关键,它关系到期刊的市场生存与市场竞争力,因此封面设计中应当特别突出与期刊品牌打造的协调。因此,在期刊封面设计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期刊标识应符合品牌要求。标识是重要的品牌符号,封面中的图案、色彩以及用字等都应当服从于标识,要做到标识鲜明、突出,并力争做到与期刊其他要素的协调,要在要素协调中强调标识的容易识别性、便于记忆性,使在长期的标识使用中,激烈读者品牌认识,不断增强标识的品牌影响力。 (2)丰富的设计要考虑营销推介的效果。品牌的打造靠质量,而更需要营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的封面在其营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期刊封面图案、人物、色调是否多人眼目,期刊内容提示是否具有悬念,能够诱人去探寻,期刊在被陈列摆放时,其关键要素是否能传递给读者,都是期刊封面设计中应当关注的。其中期刊内容提示、期刊名称在封面的位置、字体的大小、内容的提示对期刊的营销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其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期刊封面设计应追求独特的审美品质。期刊封面的审美品质,具有深刻的内涵,其或为期刊的文化特质、或为期刊的品质追求。因此,期刊封面中的文字、图案、色调不是简单的无含义的组合,而是追求的一种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个性品味,它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办刊的层次,彰显办刊的品味,体现办刊的发展方向,代表办刊的核心诉求。反之,一些低级、庸俗甚至是下流的图片被搬上期刊封面,则使期刊陷入粗俗、品质低等的境地,很容易招致读者的反感,从而远离。因此,在封面中追求审美品质是其最重要的要素追求。其中,在现代封面设计的审美要素中,应着重考虑文化内容、读者定位和技术应用等三个方面:。 (1)封面设计中应考虑文化内容对审美品质的影响。文化信息、文化成分往往是决定审美品质的重要内容。封面良好的文化信息传递,可以催人奋进,高雅的文化信息传播,可以潜移默化地对读者产生素质养成教育,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引导读者追求社会发展,担当社会责任,而寓意高雅的文化信息,可以激起受众美好的情感体验,给受众以精神的启迪和信念的力量,可以说封面的文化内容,可以提高期刊的审美品位,它是营造期刊美好精神家园的根本。 (2)封面设计中应考虑期刊读者定位的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期刊的读者定位越来越明确,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需求,因而这就要求封面设计中要考虑面向的读者群体的文化层次、审美需求,要根据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进行封面的构思与设计。 (3)封面设计要重视应用现代的传媒技术。现代的传媒技术得到了发展,色彩的表现、图案的绘制、文字的变形等都在现代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印刷技术中具有了较多的创新机会,应重视这些技术的应用,按照市场需求性、时代潮流性与封面审美结合的观点,加强封面设计的审美追求与品质创新,提升封面设计的审美层次。 期刊设计论文:医学期刊封面设计的要求阐述 1医学期刊封面的设计要求 广义的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和封四,具有保护、装饰、达意和广告的作用[1]223224,这里讨论的医学期刊封面系指狭义的封面,即指封一。目前,医学期刊封面设计已有改观,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仍存在创新不足、审美观念老化、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优秀的医学期刊封面设计,要迎合医学专业读者的审美心理,符合其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在进行封面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几项要求。 1.1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期刊传播的文化信息决定其封面创意的轨迹,封面是内容的表象和含量的外延[2]。医学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临床医学又包括内科学、外科学等,各个学科又细分为不同的专业,每一学科和专业都有各自研究的对象和特点;因此,确立期刊封面的设计思想、主题和风格,应从期刊的专业特点和读者定位出发,设计出与之相一致的表现形式,或庄重严肃,或含蓄蕴藉,或淡雅脱俗,或明快简洁,或新颖奇特。封面的形式及风格,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办方和编辑出版者的办刊理念和学术追求,以及刊载内容的学科专业范围、属性、特点和特定的作者、读者群的定位[3]。新版《放射学实践》封面简洁和谐,朴实亲切,每期都会刊载各种不同的影像图片,配以重点论文的主题,引导读者关注数字化、微创化、远程诊断等影像医学发展趋势的最新报道,激发读者对医学影像学诊断与治疗新技术、新知识的探求,在展现医学影像学奥秘的同时,展示了科学的美丽,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4]。 1.2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医学期刊的学术属性决定其封面必须有一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必须有一定的格式,符合一定的标准。首先要按GB/T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在封面指定的位置上依次注明刊名、刊名汉语拼音、英文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主办者,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及条码等。这些规范化的格式,有利于光盘网络数据库的检索,也反映了期刊的连续性艺术;但是,如果所有的期刊都是同一张严肃的面孔,缺乏个性,就会显得十分乏味。封面设计艺术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读者第一印象的好坏,是对读者视觉的审美传递,也是艺术与文化通过封面作为载体的创意和个性化表现,不应将其理解为各类视觉元素的简单构架,要“赋予其新颖的创意和个性化表现,以极为强化的形象展示给读者,以期达到刊物的形式和内容的互动关系及全新的视觉效果”[5];因此,应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对封面进行艺术的加工,以突出医学期刊的个性,只有期刊的规范化与个性化完美结合,才能设计出成功的封面。《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每期封面均刊有名画,并在文中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从艺术的角度吸引读者,使本来枯燥的专业期刊变得十分活泼、高雅,让人过目不忘[6]。 1.3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结合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有其延续性和稳定性,医学期刊的封面设计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既能稳定基本的读者队伍,又有利于期刊品牌与风格的形成。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的“国际”系列,如《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等,曾是《国外医学》系列,原就采用统一、相对稳定的封面设计,更名后这类期刊封面设计方案仍保持一致,庄重大方,突出系列杂志的整体效应和品牌效应,封面上3个相连的花环意义深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医学期刊虽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但数十年不变的面孔,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且,读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也会对专业期刊提出新的要求,而不再停留在“温饱水平”,希望在阅读期刊内容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因此,医学期刊的封面设计应是一个基于基本风格,进行不断调整、创新、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还应关注市场和读者的反映,给予读者以第一时间的打动。刊名好比人的面孔,色块、图案好比人的衣服,可以在刊名字体、字号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更换色彩、图片,以增强期刊封面的新鲜感和艺术魅力。 1.4整体与局部和谐统一期刊的封面设计是借一定大小的纸张幅面所提供的空间而进行的,在封面的方寸之间,设计者应用均衡、统一、节奏、对比、重复、重点和动势等基本原则对文字、图形、色彩等封面视觉元素进行组织架构,使得各视觉元素整齐、连贯、映衬、呼应、严密、平衡、一致[7]。设计时要安排好封面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使封面各个视觉元素构筑成最终有组织、有系统的视觉空间,做到整体协调统一,局部呈现韵律和变化。《眼视光学杂志》在封面的右上角镶嵌着一只经过放大处理的蓝黑色眼睛,顾盼有致,眼睛的右上角嵌有一橘黄色块,封面的主基调为黄绿色,设计者用具有中国韵味的黑色书法体刊名将原本分离的色差较大的色块有机地连在一起。这样既可把握封面设计的整体性,又使局部画面充满生机活力,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整体与局部和谐统一后给人带来的那份艺术视觉冲击力。 2医学期刊封面设计的视觉语言 视觉语言是以视觉可以认知的表现形式阐述信息的过程,它借助于视觉图像来传达信息的设计,以文字、色彩、图形等为视觉认知语言的基础元素进行艺术表现[8]。 2.1文字语言平面设计的字体大致分为2类:一是以西方文字为代表的字母文字,如希腊语系文字;二是以东方文字为代表的独体文字,如汉字[9]。文字既具有语言意义,又是抽象的图形符号,它是点、线、面设计的综合体,如一个字可以看成一个点,一行字可以看成一条线,一段文字可以看成一个面。文字设计主要从字体的使用、字号的选用以及在封面中的位置等方面来进行。封面所用的字体主要有印刷体、手写体和美术字。印刷体可应用于所有文字;手写体可用于刊名;美术字变化多,可用于刊名和要目等。医学期刊除刊名外其余文字宜使用稍小的字号,给人以理智、冷静的感觉。文字在医学期刊封面中的位置主要有三段式、对角式和一角式[1]229等。刊名的设计是刊物的点睛之笔,是读者鉴别期刊的重要标志;因此,这里主要讨论刊名的设计。封面的上半版比下半版更具强势,刊名通常应以横排形式固定在封面的上1/3位置,这样可以获得醒目效果。也有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采用竖排形式。刊名字体型号的选择,应与刊物性质和内容的搭配密切相关。医学期刊的中文刊名字体可以采用印刷体和书法体,书法体可以美化封面,增强艺术感染力。刊名的字号大小可以不一致,其中需要强调部分所用字号可以稍大一些。如《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其刊名为黑色、规整的印刷体与红色的书法体(“中西”)结合而成,“中西”2字比其他字要大一号,排列错落有致,既有现代感,又有民族特色。刊名要与封面其他文字具有强烈的对比,产生层次感和节奏感,避免封面元素均衡。可以对刊名在造型、笔画和构架上进行装饰,如把刊名做成立体浮雕状,并在名字下加上投影,从而产生空间感,增强视觉冲击力;也可将字体反白,字的四周用重色烘托,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感;还可以借鉴英文字体编排的艺术手法,体现设计中的自由风格[10]。此外,刊名在较长周期内要保持一贯的风格,以保证其稳定性。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汉字还是英文,都具有俊秀、浑厚、奔放、飘逸等各种风格,能让读者去品味体会。字母文字比汉字更具形式感,更便于设计。例如中华医学会“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封面左侧35mm宽的深色块内均印有3个CMA(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的首字母)的字样,顶左底右,CMA这3个字母被适当地变形,并用连接的艺术手法在各个字母外围加边线,将其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美观的统一体,既形象地代表了中华医学会这个品牌,又具有现代韵律感。但是,目前国内医学期刊利用英文字母的特性对封面进行设计尚较少,若能把国外字母字型艺术变化的手法应用到国内医学期刊上,将会给期刊封面带来全新的感觉。 2.2图形语言图形是人类通过视觉形象传达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是人类视觉语言的基础,比文字更形象、更具体、更直接,在一瞬间便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图形的形式有黑白画、彩色插画、摄影照片等,表现方法有抽象的手法、图案的手法和写实的手法等[1]231。 2.2.1写实的手法医学期刊封面图形多采用此法:1)在封面构图中融入医学元素,期刊专业特点一目了然。可选取与期刊主题或本期专题相关的医学类图片,如《解剖学杂志》每期都选用内文中重点文章的一幅图片作为封面图形。2)融入民族元素,体现民族特色。如《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中医杂志,英文版)选择青花陶瓷作为标志性的构图元素,恰好又符合当下流行青花瓷的时尚。3)刊登专业会议的新闻图片或本领域内的名人照片等,如《人民军医》每期封面都以一位人民军医的风采吸引读者的眼球,内文并配有封面人物简介。4)刊登广告图片,既能美化封面,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医疗卫生装备》在刊名下方刊登大幅广告,广告图不但没有抢占风头,反而将刚劲有力的红色书法体刊名托到读者眼前。 2.2.2图案的手法医学期刊的封面也可设计一种能表征期刊属性或者专业特点的图案和符号,参与封面的构图。如《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以2个肾、2条输尿管和1只膀胱连接起来勾勒成泌尿系统的一个剖面图作为封面图案,直观而形象地表征了期刊的专业特点。还可以根据刊物特点设计新颖而有代表性的刊徽,点缀封面,增强稳定性。如《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封面在墨绿的底色上配以黑色刊名,显得有些灰暗,但刊名下方一枚金色的白求恩头像徽章,一下子打破了这种沉闷。 2.2.3抽象的手法医学期刊也可以采用这种手法设计出能反映专业特点的艺术构图。如《沈阳医学院学报》封面的主体是一条“S”(刊名第1个字母)形路,路面则以富有医学含义的DNA双螺旋样图形铺就而成(颜色由紫到蓝渐变),由封面的左下角向上向前蜿蜒开去。整个构图抽象而富有含义,“路”由近及远寓意了学院的发展和未来,亦可理解为学院中“教师”和“学生”2大主体的共同发展,或理解为医患关系的和谐。DNA双螺旋则表明基因工程已成为医学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造福人类健康的作用是无限的,医学生任重道远,而双螺旋的向上延伸宛如升腾在科学上空的瑰丽彩带,令人神往[11]。 2.3色彩语言色彩是视觉效果中极敏感的因素,最引人注目[12]。期刊的封面色彩应该与期刊的内容和品牌气质协调一致,医学期刊的内容严肃、庄重、权威,底色色彩一般不宜过浓,以淡冷或暖色为基色。任何一种彩色都具有色相、明度和纯度3大属性,期刊封面设计的色彩处理也主要从这3大因素来进行,同时要考虑色彩的冷暖、面积、数量、调和、呼应等因素,才能使色彩协调。 (1)色相即每种色彩的相貌、名称,如红、橘红等。医学期刊封面在配色时应以一种主要颜色集中或分散地占有相当的面积,再从中点缀小面积的其他颜色。这样主调鲜明,并能产生色彩变化,使整个设计既显得统一庄重,又不乏对比变化,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与审美乐趣。如《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的封面以蔚蓝色作为底色,封面顶部开白窗,黑色书法体刊名横排于其上,封面中下部左侧是色彩丰富的竖排风景画,右侧为本期主要论文的题名,以白色字竖排,形成一条条白色的竖线,与右侧的风景图片形成呼应的关系,左下角开白窗刊印条码,与刊名呼应,右下角黄色的刊徽和橘黄色的年份及期号与图片呼应,整个构图点、线、面协调统一,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典雅优美、清新自然、对比鲜明的视觉冲击。 (2)明度即色彩的明暗差别,亦即深浅差别。明度接近的色彩搭配,给人以变化丰富、朦胧虚幻之感;明度相差大的色彩组合,则给人以响亮明快、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13]。《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封面色彩即采用了同一色相的深浅变化,从左上角向右下角为渐变的蓝色、浅蓝、白色,使得整个封面具有立体感、空间感、轻重感和层次感,同时还能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让读者在阅读学术文章之余,获得一种轻松愉悦和安宁祥和之感。 (3)色彩的纯度又称饱和度。纯度高的色彩艳丽,而纯度低的色彩则灰暗;纯度高的色彩具有运动感和热烈感,而纯度低的色彩则具有沉稳感与平和感[13]。在封面设计时特别突出的刊名,可用较纯的颜色,而其他次要的图形作为陪衬色,则要降低其纯度。《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封面以高纯度的红色为底色,书法体刊名反白横排于封面的上1/3,英文刊名用纯度较高的黄色分3行居中排列于封面中1/3,英文刊名下方则是一从封底、刊脊至切口的绿黄色条带,其上刊印英文年月、卷号和期号,封面的右下1/3刊印着红黄灰相间的刊标,左下角反白刊印条码。整个封面用色艳丽而不杂乱,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那一袭红色让读者能在众多期刊中一眼就能看到。期刊封面设计中常需留有一定的“空白”或“空间”,如果没有了白,不仅色彩层次显得欠缺,而且使人有透不过气的感觉。国内许多医学期刊常以不同明度的绿色和蓝色为封面底色,配以白色刊名,封面四角或反白字体刊印刊号、主管和主办单位等,或开一小白窗刊印条码,虽然比较简单,倒也清爽透气。 期刊设计论文:院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革新 封面设计是如今书籍装帧中一个最重要的项目,人们对书籍的第一印象便来源于封面的设计,其美丑直接决定了读者对该书籍的取舍。多年来,高校学术期刊与学报的封面设计大多没有得到重视,很多高校学术期刊在早年的创刊初期并没有“封面设计”这一概念。而近年来,由于网络与计算机的兴起,电子版书籍逐渐取代实体书籍,而高校学术期刊很大程度上成为为作者服务的目的性刊物,从而忽视了学术期刊的封面,使得其不仅不具有艺术性,更谈不上“设计”之说。本文就如何更好的讲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创新展开问题探讨与研究。 一、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特点与内容 (一)学术期刊封面的构成元素 学术期刊的封面,从大体来说,主要以稳重、朴素、严肃等为特点,着重突出学术的理论性,不讲究花哨的风格,这与高校注重学术研究的特点相辅相成。大部分的高校学术期刊封面,大致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简单的色块和文字构成,没有太多的图案等元素,以文字的排列为主,色块与线条为辅;另一类是将本校的标志性建筑艺术化处理之后放置于封面上,直接作为封面的主要元素呈现于公众眼前。 (二)学术期刊封面的色彩运用 为了体现学术的庄重,严肃的特点,绝大部分高校学术期刊的色彩采用了单色或加套色底纹[1],并运用了蓝色、绿色、暗红色、米黄色等安静沉稳的色彩。也有小部分期刊运用了渐变色,这就使得稳重中略带一点活泼,打破了整体一色的单调、沉闷。也有部分期刊使用两种不同的色块的搭配,这样就显得醒目,并带有一定的装饰性。 (三)学术期刊封面的文字安排 将本校的校名原字体照搬上期刊封面,是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的选择,这样便直接反应了本校的校名特点;另外还有的期刊使用手写体,如名人题字;而标准字体则是除上述两种选择之外的最佳选择了。在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文字安排上,一般有标准中文名,标准英文名,国内与国际刊号,年卷期号,各方收录等信息,一目了然。 (四)学术期刊封面的构图 一般来说,期刊名称在封面上方的比例在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中占比较大的比例,其次的就是在侧面。在构图上来说,人们的阅读习惯为从上到下,所以首先要知道这是什么刊物,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刊物名称。而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中,英文名称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装饰性的文字,有不少学报将英文名称刻意的放大,成为装饰封面的一部分。在背景的选择上,纯色的背景占大部分,有的则以抽象的图形辅助文字。 二、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学术性 无论怎么改革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首先最基本的是不能跳脱其学术性的原则。学术期刊与一般的文艺杂志,时尚杂志不同,在封面设计上要遵循庄重、严肃的规律,整个设计要文雅、大方,流露出一种书卷气[2]。从这一点来说,就要求设计者把握好设计的“度”,从学术的角度出发,营造特有的学术氛围。 (二)现代感 学术论文的研究,需要与时俱进,及时研究当下社会问题。同样,高校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也是如此,要具有时代感,现代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比较流畅的曲线,代表飞速发达的时代元素,也可以运用类似光束的效果,或者是利落的几何体、点阵等。这类简单抽象的元素在设计中,往往代表的就是现代感。 (三)特色化 形成特色,突出风格。学术期刊的封面不必常常更换,这是与时尚生活期刊的不同之处,所以在特色风格的形象上较之其他刊物有所削弱。而一个好的封面设计,可以给高校的学术期刊带来强烈的存在感,结合该校的特质,或地方的特色,体现刊物的宗旨,有创新,有突破。 (四)主题化 很多高校的学术期刊,有文理版之分,为了区分,往往只会在封面整体颜色上做出改动,而封面内容不变。这种区分方式只有对该期刊熟悉的读者,才会从颜色上进行分辨。社哲版在封面图案上,可以运用中国传统的图案、特有的纹样、或是篆书体等古文体作为底纹;自科版则可以将数字符号、公式等艺术化处理后作为底纹。这样就能让读者对不同的刊期进行快速的区别。 (五)艺术性 目前,在市面上的书籍装帧中,封面设计的表现手法,强烈的艺术感占据了半壁江山,各种抽象的,超现实的,简单的,强烈的手法使设计达到很好的效果。虽然强调独特的艺术性手法,但是由于学报的特殊性质,局限了很多好的设计形式,设计者在体现艺术性和形式感的同时,必须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应遵循的艺术设计要求 (一)合理布局在众多的高校学术期刊中,封面设计的布局大多分为左右布局和上下布局。刊名作为最主要的部分,设计者往往在这方面做设计变动。由于中文刊名常常用到比较规范的字体,设计者可将英文刊名夸张艺术化,如首字母放大并占比较大的面积,在版面设计中,字体设计在一个规矩的框架中,不同的文字,词组有大有小,这就让人感觉既活泼又统一。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喧宾夺主。 (二)色彩搭配单一用色是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的选择,单一用色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多色彩太过华丽的装饰性。一般来说,学术期刊封面的色彩不宜过多,三套色以下为佳,但极小面积的使用多彩色,反而能达到醒目的作用。在用色上,尽量避免对比色的出现,多使用同色系,尽量选择温和、安静的色彩搭配。如果希望刊物的封面醒目些,可以考虑使用较亮眼的淡色系来多色搭配;如需使用灰色系,要注意灰彩色容易显“脏”的特质,并且不建议使用满黑来作为学术期刊的封面色彩。 (三)体现质感好的封面设计要搭配好的纸张和印刷技术,纸张的选择从另一个方面突出了刊物的质量。由于高校学术期刊的严肃性,庄重性,选择一种有质感的纸张作为封面,便大大的提高了刊物的整体水平。另外,建议摈弃粗糙的印刷方式,选择相对精美的印刷,由于封面设计对于一本刊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粗糙的印刷将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对这本刊物的看法。 (四)特殊工艺如今在印刷手段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工艺能体现出设计者的设计意愿,例如凹印、凸印、烫金、植绒等等手段。设计者在这些工艺的选择上,针对高校学术期刊的特点,可以小范围的应用,比如刊名使用凸印,会显得比较精美,但有些工艺却不宜大面积使用,比如烫金字,这就需要设计者把握这个度。与其他期刊相比,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需要相对低调,相对朴素,而太复杂的印刷工艺成本略高,这对于高校的编辑部来说,是一笔并不需要的开支。 (五)整体配合除了封面的设计,还有书脊、封底等部分的设计,期刊的封底有刊物的一些详细信息[3],在编排版式上也需要设计者注意美感,对字号的选择,排列的方式,都应该与封面的设计协调,整体,统一,首尾呼应。其他部分的设计,也是高校学术期刊封面设计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四、结语 高校学术期刊,是高校中比较特别的一部分。其封面设计,是相对独立的艺术创作,更是体现高校综合素养的展现过程,但往往容易遭遇忽视。封面的设计,只有确定了设计理念,才能出色的设计出既符合学术期刊的内涵,又体现艺术特色的作品。作为学术前沿的大学校园,学术刊物在一定时候可以直接反映该校的文化素质,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就要求不论是期刊编辑,还是从事学术刊物封面设计的业务人员,都需要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和艺术眼光。好的封面不仅能给读者留下好的印象,并给予读者美的享受,而且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不可忽略的艺术价值。 期刊设计论文:期刊版式设计法律保护 一、版式设计权的概述 (一)版权设计权的概念。版式设计是包括对图书和期刊等刊物的版面内容的创作,包括对版心、行距、排式、标题以及符号等版面安排的综合布局。版式设计权是我国《著作权法》赋予出版者的重要的权利之一,且属于著作权中的邻接权。根据《著作权法》第36条规定,“出版者有权许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由于《著作权法》并没有具体对版权设计内容和保护范围的具体规定,所以在其他法律概念中,还存在容易与版式设计权相混淆的其他概念。(二)版式设计与装帧设计。版式设计的概念在此不再赘述,而装帧设计是指对图书期刊的外表的装潢创作,包括刊物的封面、书脊、和扉页等印刷作品直观外表的设计。二者在客观上所包含的内容就不尽相同。再从版式设计和装帧设计的法律性质方面分析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法律概念。因此,二者在著作权法中保护的体现也是完全不同的。版式设计对于出版者而言,无论在该图书期刊是否构成作品,被著作权保护和认可,都会单独被著作权法保护,明确赋予给出版者版式设计权。而装帧设计不是著作产权法中一项被独立保护的权利,只有其依附的图书期刊的印刷物在构成作品时,才能够被当作作品的一部分被著作权法认定,否则只能作为外封装来对待,不能直接被著作权法加以认定。综上所述,从著作权法的角度分析,版式设计权是明确被著作权保护的权利,而装帧设计不是被著作权独立保护的权利内容。(三)版式设计权与外观设计权。二者法律性质及保护的范围不同,版式设计权属于著作权中的邻接权,而外观设计权属于专利权法中的专利权。保护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是指,出版者有权赋予或禁止除权利人外的他人应用其版式设计作品的权利。而专利法的规定外观设计权的保护的内容包括,一是设计者在图片图书等知识产权类上的外观设计作品。二是专利申请人在申请其专利时在其专利产品上使用的独特外观设计作品,该外观设计会被当作专利的一部分进行保护。此外,这两种权利在某些情况会存在重合现象。当出现这种的情况时,根据二者权利所属法律各自保护对象的范围和特点,专利权保障的范围和强度明显高于版式设计权所设计的范围,所以当两项权利内容和性质发生竟合时,一般会通过专利法中的外观设计权来加以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二、我国版式设计权制度的缺陷 (一)侵犯版式设计权的维权具有依附性。版式设计权是在作品传播中被产生的权利,也是从著作权中派生出的邻接权。因此,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是伴随著作权享有人的著作权利而产生的,如果没有著作权人创作作品,也不会存在作品传播的过程,当然版式设计权也不会出现。因此,得到著作权人的允许是版式设计权在行使过程中的必要前提,也就是说会被其传播作品的著作权所约束。通过司法实践也可知,因单纯侵犯版式设计权而起诉的案件很少存在,都应该当依附于著作权的侵犯而一起起诉,因此,独立且全面的保护版式设计权在目前理论和实践中都很困难。(二)版式设计权的内容缺乏明晰的界定。首先,《著作权法》对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的相关规定非常笼统模糊,并没有对版式设计权保护的具体内容和范围作出规定。同时,仅仅明确了禁止“使用”出版社、期刊的版式设计,但没有界定“使用”的内涵和外延,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是复制的行为。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激增,致使出版社的版式设计的作品高速传播,被合法以及非法“使用”的机率增加,在开放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互联网领域中,如何界定版式设计内容以及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使用”版权设计的认定成为最主要的问题。(三)版式设计权的侵权责任追究困难。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47条第9款规定,侵犯版式设计权的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首先,针对停止侵害,一般来说,版式设计部分在整部图书期刊中只占较小的比例。当侵犯版式设计发生在出版物实际出版发行过程时,如果单纯因为侵犯了版式设计权就贸然不再发行该出版物,并召回已出版发行的出版物加以销毁,这不仅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而且不利于保护该图书期刊的著作权者的利益。其次,关于精神赔偿方式。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中还没有规定精神赔偿进行。因此如果被侵权人向法院提出由请求侵权人向自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精神赔偿的请求时,法院很难给予权利人支持,这也是极为矛盾的一点。最后,关于赔偿的计算标准,包括被侵害人的实际损失、侵权人的非法所得以及其他相关法定赔偿部分。实践中,版式设计权实际损失一般只包括出版刊物的设计费用,但无奈的是,在刊物出版过程中不会独立计算版式设计的费用,因此想具计算出侵犯版式设计权的赔偿额度是较为困难的,版式设计权人想要得到经济赔偿或者补偿也很难落实。综上,侵犯版式设计权的后,权利人的追责是存在很多困难,根据现有侵权责任追究制度,出版人的版式设计权在受到侵害时很难得到相应的经济损失赔偿和精神损失的赔偿。 三、版式设计权保护的完善 (一)完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范围。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版式设计权并不包括在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规定的范围内。但随着我国艺术文化作品在网络传播数量的激增和速度的加快,目前大多数图书期刊已经推出了数字版,因此通过网络传播侵犯版式设计等信息的侵权行为也大量涌现,如果我国立法还认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中不包括版式设计权,侵权人可以通过法律漏洞畅通无阻且无后顾之忧的侵犯网络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为了符合时代的发展和主流思想,将版式设计权纳入到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内势在必行。(二)完善版式设计权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联系。由于传统出版刊物的版式设计独创性要求较低,所以法律只给予了版式设计权邻接权性质的保护。但是,版式设计受保护的条件之一是需具备独创性,但我国法律未规定其判断标准,在侵权案件中出版社也面临着取证难的问题。而通过公法性质的《反不当竞争法》可以对私法性质的《知识产权法》起到兜底性的保护作用。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法》关于出版者版式设计权的保护存在空白的地方可以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寻求救济和正当权利利益的维护,填补漏洞,以体现公法的维护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秩序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将著作权法与反不当竞争法更有效地衔接起来,保护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甚至能够全面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利。(三)完善版式设计权的追责机制。现有的法律规定对于侵犯出版者的版式设计权的责任追究规定较为笼统,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很难得到应有的救济和赔偿。版式设计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虽然其独创性程度的认定仍存在歧义,但此已表明版式设计汇集了版式设计人的精神以及脑力劳动和艺术创作,应当被一视同仁给予应有额保护。相信每一位创作者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投入热情和精力,也会表达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著作权法是否引入精神赔偿也值得商榷。与此同时,在其他民事责任的赔偿也应当更加符合实际,尤其在经济赔偿上,应当更细出更有针对性的赔偿标准,更好地保护出版者的合法权利,以此促进我国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著作权法》中对版式设计权制度的理论缺陷,同时版式设计权保护在司法实践也同样的窘境。同时,图书期刊的出版者或出版社需也要提升版式设计的创新性和数字化理念,从而在源头上避免版式设计依附性的制度缺陷,借此来提高其图书期刊在传统市场和互联网市场的竞争力。 期刊设计论文:儿童期刊封面色彩设计探究 一、大自然赋予儿童丰富的色彩世界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曾于1933年夏所作不朽诗词《菩萨蛮•大柏地》中生动的描写了雨后天空中太阳折射出七色彩带壮丽自然景观。天空中雨后湿度很大,构成了极小的水雾微颗粒,彩虹就是由于太阳光线照射在空中的水雾微颗粒,形成光的散射进而反射形成美丽的七色彩带。于是,从古至今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就经历了从感官到理性的升华,掌握了利用红黄蓝三原色,冷暖互补,判断、推理、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绘出大自然五彩缤纷的画图。清晨人们在空旷的田野里或在大海边就会看到硕大的红红的太阳在东方冉冉升腾,傍晚,在西方天空中烧的通红的晚霞中缓缓落山。那就是人们首先看到的激情、热烈、奔放“红”的色彩,这就是小朋友都喜欢的小红棉袄、大红苹果、红高粱的颜色。它是基本三原色之一,可见光红色波长大约为约625—740nm。橙色是温馨、浪漫、辉煌、华丽、光辉的色彩,是暖色中最暖的色彩,是电磁波的可视光部分中的长波,波长大约为590~610nm。黄色给人以轻快、活波、舒畅、纯情大的感觉,黄色是一个暖色调,其电磁波的可视光部分中的中波长部分大约为565—590nm绿是大自然的主色调,凡是陆地上有绿色出现就意味着生命的存在。它是基本三原色之一,绿色是电磁波的可视光部分中的中波长部分,波长为500—565nm。青色是一种蓝色中带有少许绿色的颜色,在可见光谱中青色色域比较狭小,其波长范围485—500nm颜色的亮度基本一致,由于人们的色彩感觉的原因,不好分辨。蓝色是最冷的色彩,也是三原色之一,为440—485nm,属于短波长。蓝色象征着刚毅、坚强、冷静和广阔,晴空万里朵朵白云衬托出广阔无垠的蓝蓝的天空。紫色是由热烈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柔和而成,自然界了有很多这种优美的紫色,如紫藤、紫罗兰、丁香花、薰衣草等,在这些这些造型各异的花卉丛中,那美丽葡萄藤架上那串串玫瑰紫葡萄令人垂涎欲滴,乌拉圭涵洞里的紫水晶是一种泛着非常娇艳深沉紫色最高级色调,在高温高压下大自然将那晶莹剔透的高纯度石英中掺杂了微量的锰、铁高价元素精心而调配出来的,在阳关下泛着酒红色的火光。这种紫色的波长在380—440nm范围。 二、儿童对色彩的心理感应 眼睛是打开心灵的窗口,也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婴儿出生4—5天后就会感知周围的一切事物,尤其是对于颜色的感知,越是纯色的单色的鲜艳的颜色对于儿童的反应越强列。当婴幼儿看到眼前红、绿、黄色气球的时候,都表现出手舞足蹈得到动作,并且嘴里发出“喔喔”声,反映了孩子对色彩的很大兴奋!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颜色的感知是不同的。儿童的色彩感应和其心理及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他们不同的年龄段和性格对色彩的感应也是有很大的区别。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就一百五十名二至五岁的孩子,进行一年有关儿童色彩的追踪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对孩子来说,色彩与线条各有其固定的意义,总结了不同儿童对色彩的偏爱,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喜好和性格。据色彩心理学家研究幼儿时期的儿童对靓丽、反差、鲜明的红、绿、黄颜色显示出偏爱的倾向。从幼儿园里他们的涂鸦作品里可以看到,绿绿的草坪上点缀着点点的黄花,一轮火红的太阳公公微笑着俯视着大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于全谱色彩感知越来越全面,他们逐渐喜欢一些表现力丰富的过渡色,这些感知都是来源于大自然的情景,而且,对于以颜色的种类喜爱也有了性别之分,男孩子多喜欢强烈的冷色调,女孩多喜欢温柔的暖色调。观察和分析儿童这个时期的色彩心理,是我们设计编辑者要深入研究的。 三、儿童期刊封面色彩的选择和运用 一册优秀的不同年龄段儿童期刊,成功的封面设计是首要的。瑞士画家伊顿曾说过:“色彩就是力量”,尤其是儿童期刊的封面色彩的表现,更要具有对婴幼儿心理强烈的激发、感染、共鸣的效果。所以,色彩在不同年龄段儿童期刊的设计中,达到对婴幼儿传达生动、细腻、感知、启蒙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册婴幼儿期刊从封面到内容,要从实际、科学、自然的运用不同色彩和图案吸引孩子们的心理和视觉。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儿审美心理特点是不同的,对于色彩的感知有很大的差异。首先,需要我们在设计中要明确色彩的定位,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喜好特点进行不同色彩选择搭配,以增强孩子们看到期刊封面第一感官的视觉效果。婴幼儿时期(0-3岁)的孩子大多喜欢靓丽纯色,平铺直述的着色效果。这个时期的期刊封面色彩设计采取写实夸张的手法。例如,很多年前的一幅儿童画----拔萝卜,描写老公公带着老婆婆及全家还有小花狗一起拔一颗红红的大萝卜。那个又大又红的大萝卜和那绿绿的萝卜叶子占据正个篇幅的绝大部分,多少年来当年的小朋友如今的老爷爷老奶奶仍然记忆犹新,除了生动的故事之外,其鲜亮色彩的创造给了小朋友首当其冲的直观感觉。处于萌动幻想、天真烂漫时期(3-7岁)的儿童,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万花筒——绚丽多彩,他们慢慢认知了大自然的森林、动物、植物、水果,公园,甚至对一年四季、黑天白昼充满了天真地遐想。所以,要深入的了解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感知和审美特点,按照儿童的成长规律,这个时期的期刊封面设计就要走出婴幼儿初期的那种平铺直述纯色直白的色彩选择,除了遵循选色靓丽醒目之外,对于色彩的处理要用好色彩的透明、过度、渐变手法,去创作那些令儿童们喜欢的刊物封面,使他们看到刊物封面之后,迫不及待的翻看书中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期刊封面那种栩栩如生具有动画效果的风格起到了抛砖引玉作用。 作者:田少华 单位:天津市教育新闻中心 期刊设计论文:期刊设计论文 内容摘要:杂志打出品牌靠的是其持续性,设计通常是一份杂志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变化是杂志设计所应遵循的重要信念。 关键词:品牌定位设计形式设计 期刊杂志的世界非常引人入胜。杂志总是在我们的视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平面媒体,也是编辑和设计师共同劳动产生的图文结合体。大多数杂志都有较固定的读者。一个好的设计师总是深谙新闻学和品牌定位,而一个好的编辑则应懂得图片设计的重要性,在这个宽泛的范围里再考虑明确的设计因素:版面大小、网格、字体和细节,所有这些都促成杂志的定位和视觉冲击力。 品牌定位设计 在期刊杂志这个领域里,我们会发现这个行业中很多的决策都会受到竞争的影响,无论是一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还是限量发行的专业性杂志,都会有至少一两个以上的直接竞争者或众多的间接竞争者。同在拥挤的市场上出售的其他商品一样,品牌对于杂志来说意味着一切。人们购买杂志时都会基于一个称之为“四个我”的概念:看着我、拿着我、翻开我以及买下我。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应添加一些主要元素来定位杂志,例如两本杂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能够彰显出它们的不同宗旨和观点。杂志的每个组成部分,无论多么细枝末节,都必须看作是不断变化的总体的一部分,最棒、最敏锐的内容往往能激发精彩的设计。现在,出版商们更清楚地知道杂志可以办成品牌──一本期刊杂志不只是纸加墨,它是一种价值、一种信念体系。而针对杂志的品牌定位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主题内容加拿大杂志《Adbusters》是以评论消费者权益的全球化和当今世界的消费环境现状为主要内容,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主题,该杂志的品牌定位就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很好的消费评论平台。而像《Realsimple》这样一份介绍如何生活得更雅致的杂志,它的主题内容就和《娱乐周刊》这样以炫目多变的娱乐新闻为主的杂志截然不同。正是这些令人惊奇的因素,标志着一本杂志在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时能否成功。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杂志都是依赖某种精心策划的运作指令来表现各类信息,设计者和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变换体现内容的方式,达到变换步调的目的,并以此来保持新鲜感和兴奋感。 时间和名称很显然,杂志要打出品牌靠的是持续性,它必须一直保持着某种品质,同时又有所改变。读者熟悉他们期待中的内容,但是在翻开时还是感到惊喜。其中,杂志的名称是唯一不变的因素,正是这种主题性的名称决定了它的形式。 艺术设计在报摊上,一份杂志必须在2.5秒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的注意,杂志的设计者必须迎接这个艰巨的挑战。读者对杂志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封面必须简洁地集纳杂志的个性和风格,还要求其内容和封面、封底保持足够的连贯性,以吸引读者。品质的持续性是体现在每期中的,杂志必须始终如一地做这些事情,并保证比竞争对手更具深度,更有个性。品牌杂志的设计需要周密的策划,而绝不仅仅是映衬文章的配角。杂志的艺术设计包括杂志的总体外观、形式、大小、版式、文字、图形、色彩、节奏等。字体在杂志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Wired》这样的杂志已经开始要求读者从侧面翻开,并倒着阅读文字,凝视彩色背景上的相同颜色的文字,或者斜着眼来阅读蝇头小字,在视觉和功能上,杂志设计变得更像网页设计,简短的广告词、图文框、可点击信息,这些已经被读者日益熟悉。与颜色一样,字体同样能够在不损害文章信息传达的情况下为页面带来力量和时尚,虽然位于几何形状内部或粗黑线条旁的粗体彩色引言会打破文章内部的排版节奏,但是粗体的标题与白色的页面以及正文的小号字体对比则显得更加完美。新贵男人的杂志《GQ》曾聘请印刷专家来设计折帖定型字体,设计师研究了20世纪早期的旧地铁海报,并根据这些海报的字体创建一种无衬线字体,在这种成型的字形字体中,字母较圆,且上行字母的顶部以及下行字母的底部都是扁平的,这种字体使得从封面标题到补充文章等所有的内容都变得很雅致,更有早期的《ArtDeco》的几何特征,设计师在保持杂志“摩登更经典”的风格的同时实现品牌定位的目标。该杂志的照片和插图同样出色,他们主要使用大牌人物的照片,但也不断选择革新者,将他们的风格融合起来。插图是杂志品牌的另一个重要部分,《GQ》的设计总监Dupless说,该杂志已经研究欧洲的杂志以便寻找新的插图画家和图画方面的天才,插图画家必须熟悉《GQ》的风格和感觉,并能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框架中工作。红色和黑色是《GQ》调色盘中最浓型的色彩,它们通常被用来起强调作用,并坚持使用精美的中性色调。《GQ》杂志的设计一直在改进,坚持完善的一致性,它的现代设计带有酷的、矜持味道的品位和自信,其结果就造就了一份能让人感觉成熟、自信的外观精美的杂志,就像订阅它的读者们一样。 形式定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杂志设计经历了一场有趣的革命。传统的期刊杂志是发表文章的舞台,而现代的读者正翘首期盼新的媒体能带给他们三维的视觉感受,为此,杂志做出了积极的响应,杂志设计者拥有更自由的手段来决定他们的工作形式。杂志没有了标准尺寸的限制,没有了形状和宽度的要求,这些限制都会妨碍杂志功能的发挥,一本杂志可以被制成人们适应的任何大小和形状,只有印刷技术可以限制设计。德国的《Shift》实践了一种比较极端的杂志形式,与任何一种杂志都不相同。该杂志诞生于柏林的一组设计师之手,每一期内容都聚焦不同的主题,从而发展不同的表现手法:第一期杂志将食用肉类作为主题,它没有被装订成册,而是以一个挂肉的钩子穿过杂志每页角上的孔,使其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装订形式;第九期是关于艺术品市场的,由一种棋盘游戏和CD-ROM组成。这种自由当然归功于自有资金的运作。美国时尚杂志《Visionaire》目前已成为世界时装领域的新宠,它创造了第一个以电池作为动力的出版物,是一个由一系列大号幻灯片组成的会发光的盒子。 在伦敦、巴黎、纽约、米兰等地,还出现了微型杂志。微型杂志时尚新颖,它受到DIY信念的激发。因它面对微量读者,出售给相对富有、国际化、有复杂视觉的大众,所以其显著特征是品质制作、对图片的奢侈应用和强调设计。伦敦的《10》把文字和图像分开,要么读文,要么看图,这样反而看着舒服。微型杂志创始人约瑟夫编辑设计的《Nest》在室内设计领域地位明显,使用雕塑形式,颜色和图案有几期被定型成雕塑品或雕刻品,另一些则用缎带扎系,空白页引人注目,取代文字的是大块的着色图案和纹路,修饰与之形成互动的图像。一本好的微型杂志接近于艺术品,它的目标就是打破矫揉造作的习惯。 同样,网络杂志给任何一个想办杂志的人提供了暂时的可能性,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形式。从广义上讲,国际互联网是个全球性媒体,而印刷的杂志很难使读者群国际化。网络杂志可足不出户传播到世界各地,设计师可以为网络杂志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外观和感觉,如使用按纽翻滚、快速下载等方法在屏幕上随心所欲地表现。如果一本杂志具有年轻、有趣的品位,那就可以适当运用声音效果、动画、音响和颜色来体现,同样的工具也可以用来表现更严谨和商业品位的美学理念。瑞典的电话类杂志《StockhlmNew》就用FLASH做成幻灯,再把杂志一页页的放进去,它对于印刷版唯一的改进是把标题和图片、说明文字放大,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清楚。英国图像设计季刊《Eye》是一本视觉引导杂志,它的网站和杂志同时设计,《Eye》新设计的一些编辑因素可以同时运用于两个媒体,比如每个特写开始时的关键词和段落。又如,《Hint》是一家网络杂志,有时它能以一种印刷品不可能做到的方式表现时尚,给了读者更多的选择。在《Hint》的设计中经常放进FLASH,然后加上音乐片段,往往是即将上市的CD的预听曲目,具有很强劲的体验感。因为《Hint》比很多印刷版杂志有更高的发行量,因此它获得了韦伯奖的最佳时尚奖。虽然和它同步的印刷版杂志也了获得了成功,但相比之下网络杂志的颜色和形状更有冲击力。 在人们的观念中,杂志一直是文字和图片的混合体,在每个特定的出版物中这两种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产生独一无二的感觉。技术对于文字和图像的还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杂志的质量,而杂志设计通常是一份杂志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变化是杂志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信念。当然,品牌定位是杂志设计的核心,对设计师来说,挑战就是抓住机会,新的技术会磨砺出新的品质和完美。只要设计者能够了解他们的读者,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理由,都能达成优秀的设计。在期刊杂志设计中,每一种产品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读者群,否则就会被那些每天都在接受新信息的读者所忽视。那些不断创新并始终坚持“自我”的杂志必将脱颖而出。 期刊设计论文:期刊设计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杂志打出品牌靠的是其持续性,设计通常是一份杂志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变化是杂志设计所应遵循的重要信念。 关键词:品牌定位设计形式设计 期刊杂志的世界非常引人入胜。杂志总是在我们的视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平面媒体,也是编辑和设计师共同劳动产生的图文结合体。大多数杂志都有较固定的读者。一个好的设计师总是深谙新闻学和品牌定位,而一个好的编辑则应懂得图片设计的重要性,在这个宽泛的范围里再考虑明确的设计因素:版面大小、网格、字体和细节,所有这些都促成杂志的定位和视觉冲击力。 品牌定位设计 在期刊杂志这个领域里,我们会发现这个行业中很多的决策都会受到竞争的影响,无论是一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还是限量发行的专业性杂志,都会有至少一两个以上的直接竞争者或众多的间接竞争者。同在拥挤的市场上出售的其他商品一样,品牌对于杂志来说意味着一切。人们购买杂志时都会基于一个称之为“四个我”的概念:看着我、拿着我、翻开我以及买下我。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应添加一些主要元素来定位杂志,例如两本杂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能够彰显出它们的不同宗旨和观点。杂志的每个组成部分,无论多么细枝末节,都必须看作是不断变化的总体的一部分,最棒、最敏锐的内容往往能激发精彩的设计。现在,出版商们更清楚地知道杂志可以办成品牌──一本期刊杂志不只是纸加墨,它是一种价值、一种信念体系。而针对杂志的品牌定位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主题内容加拿大杂志《Adbusters》是以评论消费者权益的全球化和当今世界的消费环境现状为主要内容,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主题,该杂志的品牌定位就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很好的消费评论平台。而像《Realsimple》这样一份介绍如何生活得更雅致的杂志,它的主题内容就和《娱乐周刊》这样以炫目多变的娱乐新闻为主的杂志截然不同。正是这些令人惊奇的因素,标志着一本杂志在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时能否成功。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杂志都是依赖某种精心策划的运作指令来表现各类信息,设计者和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变换体现内容的方式,达到变换步调的目的,并以此来保持新鲜感和兴奋感。 时间和名称很显然,杂志要打出品牌靠的是持续性,它必须一直保持着某种品质,同时又有所改变。读者熟悉他们期待中的内容,但是在翻开时还是感到惊喜。其中,杂志的名称是唯一不变的因素,正是这种主题性的名称决定了它的形式。 艺术设计在报摊上,一份杂志必须在2.5秒的时间内吸引读者的注意,杂志的设计者必须迎接这个艰巨的挑战。读者对杂志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封面必须简洁地集纳杂志的个性和风格,还要求其内容和封面、封底保持足够的连贯性,以吸引读者。品质的持续性是体现在每期中的,杂志必须始终如一地做这些事情,并保证比竞争对手更具深度,更有个性。品牌杂志的设计需要周密的策划,而绝不仅仅是映衬文章的配角。杂志的艺术设计包括杂志的总体外观、形式、大小、版式、文字、图形、色彩、节奏等。字体在杂志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像《Wired》这样的杂志已经开始要求读者从侧面翻开,并倒着阅读文字,凝视彩色背景上的相同颜色的文字,或者斜着眼来阅读蝇头小字,在视觉和功能上,杂志设计变得更像网页设计,简短的广告词、图文框、可点击信息,这些已经被读者日益熟悉。与颜色一样,字体同样能够在不损害文章信息传达的情况下为页面带来力量和时尚,虽然位于几何形状内部或粗黑线条旁的粗体彩色引言会打破文章内部的排版节奏,但是粗体的标题与白色的页面以及正文的小号字体对比则显得更加完美。新贵男人的杂志《GQ》曾聘请印刷专家来设计折帖定型字体,设计师研究了20世纪早期的旧地铁海报,并根据这些海报的字体创建一种无衬线字体,在这种成型的字形字体中,字母较圆,且上行字母的顶部以及下行字母的底部都是扁平的,这种字体使得从封面标题到补充文章等所有的内容都变得很雅致,更有早期的《ArtDeco》的几何特征,设计师在保持杂志“摩登更经典”的风格的同时实现品牌定位的目标。该杂志的照片和插图同样出色,他们主要使用大牌人物的照片,但也不断选择革新者,将他们的风格融合起来。插图是杂志品牌的另一个重要部分,《GQ》的设计总监Dupless说,该杂志已经研究欧洲的杂志以便寻找新的插图画家和图画方面的天才,插图画家必须熟悉《GQ》的风格和感觉,并能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框架中工作。红色和黑色是《GQ》调色盘中最浓型的色彩,它们通常被用来起强调作用,并坚持使用精美的中性色调。《GQ》杂志的设计一直在改进,坚持完善的一致性,它的现代设计带有酷的、矜持味道的品位和自信,其结果就造就了一份能让人感觉成熟、自信的外观精美的杂志,就像订阅它的读者们一样。 形式定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杂志设计经历了一场有趣的革命。传统的期刊杂志是发表文章的舞台,而现代的读者正翘首期盼新的媒体能带给他们三维的视觉感受,为此,杂志做出了积极的响应,杂志设计者拥有更自由的手段来决定他们的工作形式。杂志没有了标准尺寸的限制,没有了形状和宽度的要求,这些限制都会妨碍杂志功能的发挥,一本杂志可以被制成人们适应的任何大小和形状,只有印刷技术可以限制设计。德国的《Shift》实践了一种比较极端的杂志形式,与任何一种杂志都不相同。该杂志诞生于柏林的一组设计师之手,每一期内容都聚焦不同的主题,从而发展不同的表现手法:第一期杂志将食用肉类作为主题,它没有被装订成册,而是以一个挂肉的钩子穿过杂志每页角上的孔,使其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装订形式;第九期是关于艺术品市场的,由一种棋盘游戏和CD-ROM组成。这种自由当然归功于自有资金的运作。美国时尚杂志《Visionaire》目前已成为世界时装领域的新宠,它创造了第一个以电池作为动力的出版物,是一个由一系列大号幻灯片组成的会发光的盒子。 在伦敦、巴黎、纽约、米兰等地,还出现了微型杂志。微型杂志时尚新颖,它受到DIY信念的激发。因它面对微量读者,出售给相对富有、国际化、有复杂视觉的大众,所以其显著特征是品质制作、对图片的奢侈应用和强调设计。伦敦的《10》把文字和图像分开,要么读文,要么看图,这样反而看着舒服。微型杂志创始人约瑟夫编辑设计的《Nest》在室内设计领域地位明显,使用雕塑形式,颜色和图案有几期被定型成雕塑品或雕刻品,另一些则用缎带扎系,空白页引人注目,取代文字的是大块的着色图案和纹路,修饰与之形成互动的图像。一本好的微型杂志接近于艺术品,它的目标就是打破矫揉造作的习惯。 同样,网络杂志给任何一个想办杂志的人提供了暂时的可能性,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形式。从广义上讲,国际互联网是个全球性媒体,而印刷的杂志很难使读者群国际化。网络杂志可足不出户传播到世界各地,设计师可以为网络杂志创造出令人满意的外观和感觉,如使用按纽翻滚、快速下载等方法在屏幕上随心所欲地表现。如果一本杂志具有年轻、有趣的品位,那就可以适当运用声音效果、动画、音响和颜色来体现,同样的工具也可以用来表现更严谨和商业品位的美学理念。瑞典的电话类杂志《StockhlmNew》就用FLASH做成幻灯,再把杂志一页页的放进去,它对于印刷版唯一的改进是把标题和图片、说明文字放大,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清楚。英国图像设计季刊《Eye》是一本视觉引导杂志,它的网站和杂志同时设计,《Eye》新设计的一些编辑因素可以同时运用于两个媒体,比如每个特写开始时的关键词和段落。又如,《Hint》是一家网络杂志,有时它能以一种印刷品不可能做到的方式表现时尚,给了读者更多的选择。在《Hint》的设计中经常放进FLASH,然后加上音乐片段,往往是即将上市的CD的预听曲目,具有很强劲的体验感。因为《Hint》比很多印刷版杂志有更高的发行量,因此它获得了韦伯奖的最佳时尚奖。虽然和它同步的印刷版杂志也了获得了成功,但相比之下网络杂志的颜色和形状更有冲击力。 在人们的观念中,杂志一直是文字和图片的混合体,在每个特定的出版物中这两种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产生独一无二的感觉。技术对于文字和图像的还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杂志的质量,而杂志设计通常是一份杂志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变化是杂志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信念。当然,品牌定位是杂志设计的核心,对设计师来说,挑战就是抓住机会,新的技术会磨砺出新的品质和完美。只要设计者能够了解他们的读者,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理由,都能达成优秀的设计。在期刊杂志设计中,每一种产品都必须满足一定的读者群,否则就会被那些每天都在接受新信息的读者所忽视。那些不断创新并始终坚持“自我”的杂志必将脱颖而出。 期刊设计论文: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的应用技巧 摘要 期刊版面色彩设计已成为突出版面内容、增强版面视觉美感的重要方式。为增强期刊版面设计的艺术性,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也越来越成为期刊版面设计的首选。本文拟从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误区入手,阐述了期刊版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 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运用原则 期刊版面是通过对期刊内容进行编排布局所表现出的期刊外貌形式,包括文字、图片的位置,标题的大小形式、字体的大小及其它影响期刊外貌的因素等。对期刊版面进行设计是为了对文字和图片进行优化组合,使版面具有更好的清晰感和视觉上美感,以便读者阅读。然而,在期刊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增加期刊视觉上的美感和清晰感,以便提高期刊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在期刊版面设计方面,增加期刊版面色彩已成为首选方案。在期刊选择全彩色出版方式并改变传统黑白的印刷形式时,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丰富色彩给予了读者愉悦的精神享受,极大地表现出了版面的层次感和绚丽多姿,也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因此,在期刊版面设计中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色彩,创造出读者喜爱的优秀版面,是版面编辑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误区 随着期刊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期刊版面设计改革早已兴起,主要是从色彩运用方面着手,加强期刊的视觉冲击力,目的是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便应运而生。但是,在期刊版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存在一些误区,导致期刊版面的风格和内容产生不和谐的影响。 1.1 期刊版面色彩使用过多,缺乏统一性 期刊版面的色彩运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丰富,然后,由于色彩运用的不当,没有确定主色调,使得色彩过多过杂,违背了色彩美学的初衷。这种现象普通存在,如有的期刊,封面设计上有五六种颜色,甚至还不包括彩图的颜色,这样使得版面毫无美感可言。虽然突出了色彩的多样性,可对读者造成了视觉混乱的视觉效果,带来了很大的负作用。另外,在没有主色调的基本上滥用色彩,破坏了期刊版面的和谐,也影响到期刊在读者心目中的价值。 1.2 期刊版面设计缺乏艺术性,过分追求读者感官上的刺激 为提高期刊的市场竞争力,很多期刊都开始注重感官上的刺激,这样虽吸引了读者的关注,但无疑大大降低了期刊版面设计的美感和艺术性。运用色彩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在于色彩的美感和艺术性。过分地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必然降低了期刊的定位和市场价值。同时,色调反差过多,期刊内容也受到影响,造成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色彩为版面服务,版面为内容服务,所以,色彩是为期刊内容服务,然而,颜色强烈的颜色过分地使用,必定突出了色彩,忽视了期刊内容,最终影响了读者的阅读。 2 美学视角下全彩色期刊版面色彩的运用原则 在有限的期刊版面空间里,为使版面的构成要素得到更好的组合,表现出版面的视觉美、清晰感,以便读者更愉悦地阅读。在期刊版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便很好的解决了此类问题。然而,为纠正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误区,更好地使版面设计与美学理论更好的结合,在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确定期刊版面主色彩,强调统一美 在编辑美学理论中,统一和变化是永恒的主题,为形成期刊版面的整体感,统一必须是主导,而变化是为了避免期刊版面的单调和死板采取的变通手法,属于从属地位。在体现本期刊特有的版面设计理念时,应有自己的主色彩基调,这样更能体现期刊版面的地位和风格,在读者心理也能产生视觉上的冲击,让读者感觉到期刊独有的神韵。在强调主色调的基础上,也可以配以相近色系的颜色,给读者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和心灵感受。 2.2 基于对比组合突出多样美 在强调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的统一性时,如只使用一种色系来设计版面,势必会让读者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让读者有一种单调乏味的感受,而且采用颜色过于强烈的色彩还会让读者觉得刺眼,这是违背了美学初衷的。在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若在主色调基础上采用互补的色调,在色彩的布局和亮度上适当处理下,就可以产生鲜艳丰富的视觉效果。但这些都需要通过对比组合来完成,比如,调节色彩纯度,冷暖色调对比等等。从心理学角度看,也符合人对色光的感官感受。在全彩色版面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彩色部分之间的色对比效果,以便更好的丰富版面。 2.3 注重简约美 全彩色期刊相比传统意义上的黑白相间期刊更能够提高读者读者阅读兴趣,但是,如果色彩的度把握不好,便会适得其反。这要求彩版色彩的运用,必须把握好用色的度。全彩色期刊版面编排的优势就是版面颜色丰富,但不要把颜色丰富等同于花花绿绿,在版面设计中,所有颜色都用上,这样就没有了重心。因此,把握好色彩的度在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中的意义重大。要强调用色恰当。比如,可以对重要的版面以颜色强烈的色彩突出,同时,对周围的区域可以采取冷色系的颜色,这要可以形成中心内容和次要内容的色彩反差。另外,在色彩的运用中,也可以灵活一些,少用纯色,这要可以更好地把握用色的度。但纯色用的好,可以更好的突出版面内容的重要性,对版面设计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便会画蛇添足。总之,一个优秀的版面要尽量少用纯色,多用复色和次纯色,注重版面的简约美。 2.4 运用搭配强调和谐美 运用色彩的目的不仅让读者产生视觉上的美感,更要愉悦读者的精神世界。歌德在他的名著《色彩论》中也说道,当人们的眼睛看到一种色彩时,便会有另一种色彩与之和谐,人们也会通过自身对色彩的感觉去找寻另一种色彩。在全彩色期刊版面的设计中,版面上色彩与色彩之间的整体关系,必须遵循色彩运用的美学理论。在搭配色彩的同时要注重色彩之间的和谐。一般在色彩搭配方式中,有3种搭配方式:一是同色系的搭配,在版面设计中只使用一种色系的颜色,只对这种颜色进行亮度和暗度的处理;二是对类似色彩进行搭配,使用颜色,纯度相近的色彩;三是色彩互补搭配,在版面设计上使用一种主色调,然后使用一些配色,在配色上要使用纯度低点的颜色。通过对色彩的搭配使用,可以让读者感到愉悦,而且,色彩的这种传情功能是期刊版面和谐的重要形成因素。早有心理学家就已实验证明,色彩的物理光可以直接刺激人的生理,影响人的情绪。因此,版面编辑必须先对色彩的感情因素和传情功能有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了解,充分利用色彩的传情功能,赢得读者的心。 3 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新思路 全彩色期刊版面设计正朝着艺术性方面发展,设计理念早已取代传统黑白色的设计模式。在娱乐、服饰方面的期刊表现的更加明显,因其图文并茂,对读者有很强烈的吸引力。但是,期刊版面设计还应该不断开拓设计理念上的新思路。 3.1 设计要突出“视觉冲击中心” 在读者第一眼关注到版面时,版面设计就应该立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进一步创造出视觉兴奋感,让读者不自觉的进行阅读,使其目光停留在版面上。这个能够引起视觉兴奋感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视觉冲击中心”,期刊版面设计就应该朝这个方面发展。根据不同情形,这个“视觉冲击中心”可能是一个字、一句话,也可能是一张照片。强调版面设计的“视觉冲击中心”主要是为了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和观点的重点在哪,更好地引导读者阅读。 3.2 要运用形式美学理论营造期刊版面设计的美感 形式美学理论是用创作中的抽象规范指导艺术创作。期刊版面设计是多种因素的搭配和使用,包括稿件选用搭配、栏图设计、文字和图片的搭配等。为使读者在阅读时充分感受到阅读的愉悦和视觉上的美感,就需要运用形式美学理论和抽象的艺术设计规范进行调整,使版面布局和谐紧凑,美观大方,而且要使整本期刊色调一致。颜色多样但不杂乱,色彩变化而又统一,这样便达到了和谐的美学效果。 期刊版面设计是一本优秀期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今,在提倡期刊版面全彩色设计的同时,要在遵循强调统一美、多样美、简约美、和谐美的原则上,创造出期刊版面设计的新思路,更好地为期刊版面设计服务,为读者服务。 期刊设计论文:期刊封面设计之重要性 摘 要 期刊封面设计是期刊编辑工作的延续,是期刊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内众多期刊逐步转变为公司或者企业,期刊封面设计在期刊出版工作中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然而,实践中“重内容,轻设计(封面)”的传统观念仍十分盛行,究其原因是对期刊封面设计之重要性钛识不是所造成的。期刊封面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读图时代期刊生存的需要,而且也是数字时代期刊发展的需要,同时述是信息时代期刊竞争的需要。 关键词封面设计;期刊封面:重要性 期刊封面是指期刊的外表部分。广义的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脊封。狭义的封面仅指封一。本文所讲的封面仅仅取其“狭义”,即期刊与读者眼光首先接触的那一面。从视觉表现的角度来看,期刊封面是由图片、文字利色彩3大要素组成。从功能表现的角度来看,期刊封面包括期刊刊名、期刊出版年月、期刊卷期、刊号刊徽、期刊条码、封面标题,图片及广告语等众多元素: 一个期刊用区别于其他期刊的图片、文字、色彩等要素组合成的封面,体现着期刊的个性和品位,体现了办刊人的办刊风格和水平。期刊封面设计不仅仅是期刊刊名、期刊出版年月,期刊卷期、刊号刊徽、期刊条码、封面标题、图片及广告语等众多设计元素的简单相加。每一本期刊的封面都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封面设计者艺术构思的结晶,体现了期刊封面设计者的才气和办刊人的智慧。 在当前。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出版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众多期刊将逐步转变为公司或者企业,期刊业的竞争程度必将日益激烈,在期刊出版工作中,期刊封面设计工作理应得到足够重视。然而,在期刊出版领域,“重内容,轻设计(封面)”的传统观念仍然十分盛行。究其原因是对期刊封面设计之重要性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1 读圈时代,期刊封面设计关乎期刊的生存 “读图时代”即传统纸媒为适应社会的变化,改变以往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模式,图片在当今的报刊版面中占主导地位。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将由以前的读字为主变为读图为主。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人快速阅读的时代,图片是已经成为新时代阅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传统纸质媒体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吸引读者,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作出取舍,图片成为争夺读者的最好筹码。今天的读图时代是“目光向上的品质追求”,是图片对浓缩的文字信息的稀释。而图片导向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文字排斥,而只是克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使表达的方式更趋直观化。“视觉化并不能替代语言性的话语,但却可以使之更容易理解、更便捷,也更为有效。”在读图时代,图片只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更加表象的、更加直观的方式。因此,读图时代对传统纸媒的从业人员,包括期刊编辑提出了一种必须具备的,能通过视觉化手段将信息快速传达给自己受众的意识,图片是众多传统纸媒的从业人员的首选。 在这样的阅读背景下,传统纸媒面临的竞争变得十分激烈。第一视觉冲击和第一阅读欲望被视为报刊的生命。对于一份期刊而言。封面无疑是这两者的融合。期刊封面在读者购买决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份期刊,无论其内容再丰富、编写质量再高、可读性再强,如果其在封面表现上不能从众多同台亮相的期刊中脱颖而出,快速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么它很容易被读者所忽略。从期刊发展的角度看,没有读者的关注,没有受众的购买,期刊的生存就会大受考验。 2 搬字时代,期刊封面设计关乎期刊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期刊业正经历着由数字技术所引发的新一轮深刻变革。以至于有人认为,我们已经步入数字时代。当前,数字出版技术正在期刊出版业引发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催生了多种新的传播模式,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在数字出版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阅读传统期刊,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通信网络等数字网络轻松阅读数字期刊。特别是随着以文字、图片、Flash动画、音频、视频,3D等多媒体信息为表现形态的数字网络多媒体期刊的不断发展,网上阅读实现了{卖者通过界面与作者、编者、广告商及其他读者等多方面的互动,其发展壮大对传统期刊的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 期刊要想在数字时代不断发展壮大,必需要有众多读者、作者、广告商等多方面的参与。一份封面设计精美,品味极佳的期刊不仅会吸引众多购买者。而且也会引起作者、广告商的注意。只有拥有设计精美的封面、拥有众多高质量的稿件和实力雄厚的广告商和众多固定读者的支持,才能会有期刊的长足发展。在数字时代,读者、作者和广告商可以通过网络轻松看到期刊的封面。期刊要想让人们在网络的海洋里发现自己,重视期刊的封面设计是必需的。如果期刊被数字网络海洋淹没。不为人所知,那么将很难得到发展。 3 信息时代,期刊封面设计关乎期刊的竞争 托马斯・达文波特在《注意力经济》中阐述了一种新的营销理论。他指出;“在新的经济形态下。人们的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英特尔前总裁葛鲁夫也曾断育:“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珠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纪的生宰。”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每天社会产生的信息量是无限的。而一个人的注意力却是十分有限的,受众的注意力在这样―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 因此,再优秀的期刊,如果不被读者所注意、吸引,那么它将很难创造出自己的市场价值。一份期刊在零售市场上最大的目的就是让目标读者购买,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的促销工作,很大一部分是由期刊与读者目光首先接触的封面来完成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缺少忠诚读者的期刊。国内外大量的读者调查反复验证一个事实:读者在经过报刊亭时决定购买期刊的时间仅有数秒钟,而读者购买期刊的决策75%取决于封面的视觉化表现。期刊封面的视觉化表现又是靠图片(包括线条)、文字、色彩等要素实现的。利用期刊封面最大限度地获取目标读者的注意力是信息时代期刊竞争的需要。 当前,读者对期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广大读者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艺术眼界的扩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已不再单纯地追求片面的“形式美”、“自然美”,而是把刊物的整体设计,尤其是封面设计看作刊物艺术品味、内容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独具特色的期刊封面不仅可以增加期刊外形的美观,而且可以体现期刊的整体审美价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帮助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期刊设计论文:一种基于全文检索技术交互式电子期刊的设计 摘 要:在分析光盘型电子期刊需求和功能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电子期刊的设计,提出借助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和结构化查询语言实现全文检索和结构查询相结合的交互式电子期刊的设计方法,并利用CDWeb技术实现了B/S结构,用户界面简单易用。该设计方法具有实现简单、通用性强、应用方便等特点,并已实际中得到了验证和应用,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电子出版物中。 关键词:全文检索;CDWeb;电子出版物;光盘型电子期刊 1 引 言 电子出版物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媒体,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与计算机程序融合,以数字信息形式存放在光盘中,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进行阅读,具有信息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易于管理、价格低廉等传统印刷型出版物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全文检索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电子出版物中的运用,方便快捷的检索功能使电子出版物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变的越来越重要。 目前光盘型电子出版物一般以专门软件开发设计,灵活性较差。本文在光盘型电子出版物检索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非结构化的文本转换为结构化数据库的模型,充分发挥数据库技术管理结构化数据、海量数据的优势和全文检索技术管理及检索非结构化文本数据的优势,并且提出了一种支持超文本信息全文检索的解决方案,在《农村金融杂志》光盘型电子期刊的设计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和验证。 2 系统设计 2.1 总体结构设计 B/S(Broswer/Server)模式的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易学易用、操作友好,适合于图文资料和数据库检索,因此系统采用光盘Web服务结构,采用标准的Web浏览器作为浏览检索结果的操作界面,所有的操作都在同一个窗口中通过超文本链接完成,用户可以方便地信息浏览和导航,使用简单。同时,Web浏览器支持图文混排,支持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直接播出,支持各种排版格式的WORD/PDF文件,能够方便实现原版面显示浏览。 2.2 系统功能设计与工作流程 根据期刊的内容和检索需要,系统功能分为期刊浏览和检索2部分。期刊浏览设计每一期刊物对应一个封面以及若干页目录,可以通过调用某一期刊物,打开封面、目录,进一步浏览全文。检索系统分为全文检索、分类检索、标题检索、关键词检索、作者检索和时间检索等部分,同时还可以进行二次检索。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3 光盘Web服务技术 目前光盘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引入Web技术,主要有3种方式,第一种是光盘Web文件方式,即检索界面和检索方式采用传统的专用程序,检索结果通过浏览器来查看,主要利用Web页面多媒体元素集成的优点,不需要任何Web服务器支持。系统扩充性差,不能发挥Web技术的优势。第二种是Java技术。浏览器嵌入Java小程序实现数据库检索,检索结果以页面方式显示,以充分利用浏览器的Java解释功能。不过操作系统需要支持Java虚拟机,由于Java小程序每次都有下载过程,而且程序运行效率较低,比较适合于数据量不大的数据库检索。一般产品说明书的全文检索多采用这种方式。第三种是光盘Web服务器方式,引入Web服务器功能,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技术,整个系统就是一个Web站点,界面好,功能强,需要TCP/IP协议支持,网络应用实现容易。 本系统采用光盘Web服务器方式,应用DynamicCD软件实现Web服务。DynamicCD可以直接从CD/DVD介质运行提供所有互联网Web服务器的各种功能,不需要安装。支持数据库访问,支持用VBScript和ASP脚本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实时生成HTML页面,还能提供数据加密的功能。 4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中存储的已不再是简单的单一的结构化数据,而是包含了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如: 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对于结构化数据,数据库系统通常采用关键词对主码的倒排文件方式,进行简单的精确的或模糊的检索。 为了帮助用户快速方便查询所需期刊资料,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按期刊栏目类型分类,将全文资料按HTML格式保存在Web服务器目录下,在数据库的表中记录文件路径,不同栏目的资料存放在不同的路径下。其数据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 URL地址对应Web服务器的文件目录、子目录、文件名,用于超文本全文。目前入库的内容包含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出版的全部内容。 5 系统功能实现 5.1 全文检索的实现 实现全文检索主要有2种方法[1]: (1) 直接对文章进行字符匹配的方法,这种方法由于没有建立索引库,因此所占空间较少,但同时正是因为他没有索引库,所以在进行全文匹配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2) 全文建立倒排索引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大大节省检索的时间。但同时,这种方法需要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来建立索引库。本文通过将非结构化的超文本文件集转换成结构化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文本记录的特征字段进行标引,形成完整的全文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检索引擎,实现全文文本查询的目的。 全文检索实现的核心技术是将源文档中所有基本元素的出现信息记录到索引库中。在中文系统中“基本元素”可以是单个汉字字符,也可以是词,这样,就存在2种基本的索引库结构,即基于字表的索引库和基于词表的索引库。字表法是把源文档中每一个字的出现位置信息记录到索引库中,索引库对每个不同的字符都保存一个字表,记录同一个字在文档中的所有出现位置。与此相对应,词表法以能表达一定意义的词为基本独立单位建立索引库。 本文采用字表索引,字表结构见图3。其中字符对应的字表记录了该字符的源文档中的所有出现位置,出现位置通常用字符相对于文档头的偏移字节数表示。 建立字表索引时,需要扫描整个源文档,对所出现的每一个有效字符,计算其在文档中的出现位置并将该位置值加入到对应的字表中。本文使用使用SQL语言设计数据库触发器,在数据存储过程中扫描存入全文表的正文字段,定位字符的位置,写入每个字符的索引信息到索引表。 5.2 数据检索流程 检索过程如图4所示。 (1) 输入检索条件,如“农村金融”; (2) 应用程序进行分析,整理出全文检索和数据库查询,提交给数据库; (3) 检索关系型字段,并将结果存入临时表中; (4) 全文检索,见结果保存在临时表; (5) 取出两个临时表的内容,生成最后结果集; (6) 将结果返给用户。 数据库系统同时有3张临时表,用于存储关系检索结果、全文检索结果和最终处理结果。另外系统还支持二次检索的功能。在进行二次检索时,用户的检索条件增加一些额外的信息,例如文档的时间以及作者等。通过二次检索,可以大大减少结果文档的数量,提高检索的精度,同时也节省了用户的查找时间。 5.3 检索结果显示 检索结果采用HTML语言设计页面,应用分级查看的方式显示,在检索结果界面系统列出检索条件、满足检索条件的命中记录总数、当前显示记录数、页面快速定位、排序方式设置以及命中记录的题录列表。如果想改变检索结果的输出格式,可点击通用工具栏中的“参数设置”按钮,自行设定每页输出的记录数和输出格式。检索结果列[LL]表包括题名、作者、期刊名、出版日期、年卷期页码、全文提供方式以及是否包含图片文件等相关信息。点击文献题名链接进入文献简介界面,该界面下列出了文献的详细信息,包括文献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等,点击“全文”链接可浏览原文。 6 结 语 通过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和结构化查询语言相结合实现了非结构化的超文本数据的检索,发挥了数据库系统管理结构化数据的优势,借助自建的全文索引实现快速的全文检索,使得多媒体的电子期刊系统在检索时响应速度达到秒级,而且查询结果令人满意;并将光盘Web服务技术应用于交互式电子期刊设计中,利用ASP,VBScript和Dreamwear 8在DynamicCD3.0和Accese2003下调试通过,将全文数据库、HTML文档、联机帮助文挡、光盘封面、CDWEB服务器等进行合成,形成一个独立的Web系统,经测试后制成光盘应用。 期刊设计论文:我国少儿类期刊设计发展趋势的思考 当前的中国是个出版大国,同时也是个拥有近四亿少年儿童这一世界上最大读者群的少儿读物出版大国。我国目前有少儿类期刊接近200种,其数量在全国9000多种期刊中仅占不到2%,但在月发行量超过百万的24种期刊中,少儿刊物占了9种。其发展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有计划的调控,期刊品种增长的步子较几年前放缓了,使办刊人更多地关注于期刊思想、文化内涵的提高和材质制作的精良等方面,使期刊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品牌期刊的差距日益缩小。然而,由于中国期刊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期刊集团化经营发展历史短。集团化经营实体数量少,最大的期刊集团拥有12种刊物,与西方大期刊集团拥有60~80种刊物相比,差距甚远。由此而直接导致期刊品牌少,绝大多数期刊集团只拥有一个品牌,无法在较大范围内形成气候。这一问题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少儿类期刊的办刊经营过程中。面对眼花缭乱的、激烈竞争的期刊市场。同时面对网络介质、电子介质等的入侵,使作为传统媒体的少儿期刊,必须在信息传达多层面发展的今天找准自身发展的方向。 一、少儿类期刊设计领域的现状 期刊设计是整书装帧设计的一类。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一种。可以被看作是刊物的包装、名片,凝结了设计师的创意与智慧,其中封面设计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期刊的购买行为。 有人用建筑艺术来比喻书刊装帧,则封面便如同建筑的外观,要能体现建筑的精神,同样期刊设计也要体现书刊的主题精神,它是刊物内在实质的外在表现。期刊设计的变化必定是依托于刊物内容的发展变化。少儿类期刊的读者定位,编辑方向。栏目分类。文笔风格等,决定了设计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当前作为文化产业的期刊,其商业属性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少儿类期刊设计。多以年龄段划分市场。婴幼儿类以卡通插画为主,中小学生类多以摆放少年摄影图片为主,如此这般。很难贴合小读者多样化的心理需求。设计编排、制作方法、材质选择趋同,缺乏创新、缺乏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少儿期刊的品牌区隔特点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这种由于少儿期刊市场激烈竞争而导致的状况如下。 1.品牌定位意识缺乏 封面设计是期刊的外包装和名片,是期刊品牌形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好感度和美誉度。目前已有一些少儿期刊注意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开始逐步打造品牌形象。但多数少儿类期刊仍是未能重视到这一点。在策划构思、构图布局、选取图片时。不注意为期刊整体形象系统服务,影响了期刊形象的提升,不利于品牌建设。 2.分类笼统,定位重叠,设计雷同 我国少儿期刊按年龄段分。一般不小于三岁一个梯度,在当前读者选择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刊物分类笼统,定位不明显,许多期刊可以交叠阅读。各省少儿类期刊面对同一年龄段读者群的刊物就有好几本。更别说外省入境分割市场的同年龄段同类期刊了。内容多以辅导少儿学习、生活,提高其综合能力为主旨,竞争可想而知。内容的重复,装帧的模仿,使许多期刊摆在一起,如果不仔细辨别刊名,很难通过封面设计一眼认出是何种期刊。这种缺乏创意的封面设计是市场上多数少儿类期刊设计的通病。 3.审美观念滞后,制作有待改善 国画大师潘天寿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封面设计的风格当随潮流、时尚而动。随着少年儿童心智的成长发展。期刊的市场细分是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期刊封面的设计者切忌闭门造车。为设计而设计,避免设计审美观念脱离市场,脱离读者。 我国少儿类期刊普遍采用大度32开和正度32开的开本标准,1.5个印张,价格从1.OO元至3.50元左右不等,利润不高,因而许多期刊在材质的选择上偏向低廉纸张,美术设计也因纸张印刷的限制等原因而尽量简化。 二、少儿类期刊设计品牌化发展趋势 面对国内少儿期刊同质化现状,以及国外原版引进少儿刊物的竞争压力。我们必须正视本身的问题,并认真汲取优秀期刊设计的长处。 期刊整体设计中,封面设计形象力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在眼花缭乱的少儿期刊货架上。封面品牌形象的吸引力和购买说服力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可以看看国外的成功经验。比如原版引进的《米老鼠》、《兔八哥》等(见图1)。国外的期刊经营大多是以集团化的方式进行的。采取跨越多种媒体形式、跨越多个国家、多种文化的多层面立体发展方式。其中,品牌的力量是取胜的关键。以一个品牌形象带动多个形象的产生,以一本母刊细分出多本子刊,全面出击。占领市场。风靡世界的成熟的品牌形象令同品牌的期刊一样风靡全球。《米老鼠》便是一个海陆空全面出击的例子。动画片是米老鼠形象得以传播的第一个手段。随着精心设计的可爱形象、以及每个形象背后个性、经典故事的家喻户晓,为纸质平面期刊品牌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的实证还有美国华纳公司出版的《兔巴哥》系列。 我国期刊界对品牌形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许多期刊社已经开始尝试进行一定的品牌经营。但是在我国多年的媒体管理体制中,不同形式的媒体之间多是单兵作战,在这个基础上,要想建立全方位立体的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系统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当前我国少儿类期刊中,《嘟嘟熊》杂志是做的比较好的(见图2)。通过有趣的内容,固定的有一定特色的“嘟嘟熊”形象的树立,带动周边一系列卡通动物形象的建立。在多项活动中进行推广。比如在系列刊物《婴儿画报》、《幼儿画报》上刊登期刊订阅广告、随刊赠送有品牌形象的小礼品、在电视动画片上出现嘟嘟熊的形象等。随着期刊知名度的提高。这一品牌形象也随之广泛铺开。 近几年,在少儿卡通类品牌形象经营方面,值得借鉴的还有“蓝猫”系列(见图3)。截至目前。《蓝猫淘气3000问》系列节目在国内外一千多个电视台播出,蓝猫系列品牌已先后向韩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了版权。“蓝猫”品牌形象的成功,建立在“教育功能”的推陈出新、有效实现上。与我国少儿类期刊的“教育”功能是一条路线。虽然“蓝猫”以动漫为龙头,只是进军了图书、音像等媒体,并未发展延伸至期刊,但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为我国少儿类期刊的未来发展走向及其运作方式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前车之鉴”。实际上,期刊媒介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事业单位。而是将一只脚踏进了市场领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所面临的是一个充满诸多选择的商业社会,没有一个响当当。吸引人的品牌几乎是无法想象的。我国少儿类期刊面对的受众广、忠实度高,只要抓住了小读者的心理,贴进小读者的生活,具备卓越的远见、不挠的勇气,完整的可操作性的策划等条件,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将是可行的。 三、少儿类期刊设计思维多元化发展趋势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多湖辉说:“内容里的97.9%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非常常见的普遍的东西。当它们被一种新的关联体系重新组合起来,具有相当的有效性时,就能发展成策划。”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对期刊整体形象的有组织的策划下,通过形式对内容的重构,会令同质的内容产生不一般的形态。打个通俗的比方,烹煮菜式,一样的配料,由于下锅的先后顺序的不同、分量的轻重、火候掌握的老到与否,等等原因,会令这道菜产生完全不同的口感。同样,不同的关联体系、组合方式、设计思维,会让差别不大的内容产生眩目或平淡的完全不同的效果。 同样是经营少儿类期刊,形象设计的可亲近与否是首决条件。《米老鼠》中主配角形象具备夸张、漂亮、可爱等诸多令小读者感觉可亲的因素,其行为举止中透出的调皮、滑稽、夸张、半成人化的思维令儿童觉得新奇、有趣,符合孩子探索未知成人世界、渴望了解和长大的愿望:同时又令成人感受到童真、童趣和年少的青涩滋味,从形式设计到内容定位同时讨好了儿童和成人两个世界。其设计形象无论哪一个年龄层次、哪一种文化程度、哪一种形态的国家都能接受并喜爱。 其次,在封面设计布局、色彩、刊名文字等的设计经营上。要突破传统思维框架。我们仍以《米老鼠》为例,其封面设计的框架看似无划分、无界限,一种自由的组合,但其实与国内所有少儿类期刊封面一样,刊名、卷期、年号、主题形象等都有固定的位置。只是与国内期刊不同之处在于。它采取了一种隐性的开放设计,即几乎所有的划分都是无边界的。利用固定的位置、文与图的和谐配搭、对比自然的色彩、空间的和谐摆布,形象与受众有效的沟通形态等等,使整个封面设计呈现出巨大的情绪调动力,人文性与商业性达到完美的结合。 与此相比,我国少儿类期刊虽不乏封面设计成功之作,但文化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尚欠缺。首先从设计形式上来看,封面设计各要素的框架使用仍然太多,使封面表现出人为的分区,看后有一种区域封闭的感觉。其次,在图形设计上,没有相对固定、完整的品牌形象做支撑,并且,为迎合市场口味,许多期刊封面借鉴日本卡通造型,“舶来”的感觉缺乏深层文化底蕴。中国泱泱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却在当前商业大潮的压力下。表现在货架上的都是“哈日”“哈韩”的形象。令人深思。激人振奋。 设计思维的多元化和商业化是不容回避的。同时,商业化如果不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将会毫无生命力。毕竟,设计一定是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的。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社会,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必须放进设计之初的整体策划当中去。是我国少儿类期刊封面设计的趋势所在。 综上所述,少儿类期刊既是文化教育事业,也是一项文化产业,它是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商业的有机结合。如何寻找传统与现代、文化教育与市场产业的契合点,是期刊业者的责任。面对国际国内日益加强的竞争压力,本土少儿类期刊在二十一世纪要取得新的长足发展,需要重视设计形象力的作用,尤其是注重创立形象品牌,并注重创新、创意。拓展多元化设计思维。这需要从传统的土壤中汲取养料并结合现代的设计形式来完成。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一、企业生产中造成员工不安全的因素 1.违规操作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每个人都喜欢舒适安逸的环境,不愿意去改变,不喜欢太麻烦的事,喜欢走捷径。在工作中一旦形成某种习惯,下意识的不愿意去改变,觉得一旦改变,操作起来麻烦,成效也不一定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状况,经常会有员工故意地忽视某一道工序,喜欢走捷径,初次尝试后,发现并无不妥,就会长此以往,最终这种恶习还会传染给他人,影响了企业整个生产的安全。安全事故未发生并不代表生产就一定安全。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必须树立安全意识,不要因为长期未发生事故,就认定生产环境相当安全,从而在生产中懒散怠慢。这就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2.管理不当 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本质原因是管理失误。安全隐患的产生是事物的不安全与企业管理的失误共同造成的,除客观的不安全因素外,主观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时,不要简单地认为是人为操作失误,把过失都归结于操作员工,同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制度、管理等问题。事故的发生并不固定在操作的某一道程序,某一个岗位上。工作时间的长短与是否发生事故不成正比,或者说没有太大的关系。管理者的素质也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之一。目前,企业管理一直实行传统的经验管理,管理者很少考虑未发生的问题,往往把时间花在解决已发生事件上面,这种事后检查工作,对安全事故无法起到预防作用。在实际生产操作中,事故一般都是发生在生产现场,生产现场的情况具有多变性,所以无法杜绝问题的发生,不安全因素不固定,解决了发生的问题,又会有新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并不适用所有的情况,若强行按经验主义办事,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对生产安全的管理,重点是做好预防工作,而不是把重心放在事后处理。 二、以人为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核心思想的意义 1.以人为本是加强员工管理的要求 以人为本,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主要措施是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增强员工的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在企业内部应形成一种“重视安全,远离危险”的集体意识。每个员工都应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这样企业在生产中才能有效减少事故发生。 2.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企业要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就必须确保企业环境的稳定、安全。员工违规操作、疏忽大意等情况一直存在,这些都是安全事故的“导火线”,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损失将不可估量,扰乱企业的正常运营,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安全生产,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确保企业的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3.以人为本是企业现实的要求 从目前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看,违规违章指挥操作对生产安全的威胁较大,尤其是在煤炭企业,其自然条件相对来说较艰苦,但9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操作不当造成的。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员工违规操作是因为自觉意识不强,不重视企业的各项生产规章制度,未正确认识到违规操作的严重后果,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安全生产的培训,确保企业顺利发展。 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 1.提高员工的素质 员工素质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和职业技能,员工的精神文化水平与企业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企业的每个员工来自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接受不同的教育,所以员工的素质必然参差不齐。成长过程的差别,导致每个员工的个人能力不同。企业不仅在招聘时要坚持招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要重视对员工素质的培养。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员工的高素质也能体现企业的高素质。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不仅要提高其素质,还要培养其集体荣誉感,使其意识到自己也是企业的一份子。企业的壮大与发展离不开员工,公司应定期组织员工培训,进行户外拓展训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自主学习。企业应坚持做一个学习型企业,与时俱进。在培养员工素质时,应把员工培养成学习型员工,鼓励员工努力学习、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在工作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员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提高企业的创造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2.建立考核制度 企业管理重点在于考核制度的建立。建立一个科学、健全、有效的考核制度,才能有效的管理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若考核制度设置有缺陷,则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最终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下降。考核制度必须确保绝对公平,并且必须设置激励这一项,所有的工作标准必须仔细列出,设置合适的奖惩机制。制度并不由管理者单方面制定,要让企业的员工共同参与,进行公开的讨论,让每个员工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制度的制定是双向选择、互相商量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制定制度后严格执行,尤其是在奖惩制度方面,更应公开公正,加强员工对企业的信赖感。为了保障每个员工的利益,企业应制定相关业绩考核制度,以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业绩考核与每个员工都有关,所以考核制度应多听取每个员工的建议。不断完善业绩考核制度,把按劳分配制度与绩效结合起来,让制度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员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收。企业管理者应不断完善企业的竞争机制,实现员工内部的良性竞争,制定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考核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稳健快速发展。 3.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措施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是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化管理的章程,是以搞好安全生产、工业卫生、保障职工在生产中的安全、健康为前提的,规范了人们的安全行为、生产技术、设备技术。企业应在遵循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标准,是安全生产工作秩序的依据。实现劳动者与经营者之间、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生产过程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使得企业在安全生产的行为和过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了保障法定制度和措施得以严格贯彻执行,必须做到对安全生产有高度的重视,合理的措施,有效的消除和控制危害,积极的采用先进技术和设计,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对危害的识别能力,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严格落实检查制度,即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查制度、查整改、查落实,安全检查可分为定期检查、连续检查、突击检查、特种检查等。要牢固树立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做到在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上严格细致、处理事故上严肃认真。企业严格认真切实地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和措施,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降低风险,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 作者:张永祥 单位:天津市双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问题分析 一、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在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了阻碍正常生产,危害建筑和施工工作者安全的问题。笔者通过自身在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经验总结如下几点: (一)建筑企业没有科学的生产程序。从目前情况看来,建筑企业较为缺乏安全生产程序,尤其是一些小的建筑企业。我国明确有法律条文规定,建筑企业生产前必须向当地生产有关部门提交生产申请,并且得到当地主管部门生产批准后方可进行开工。然而较多建筑企业并不能确保该规定的基层落实,往往出现了没有按照规定,没有科学的工作程序就施工的现象。与此同时,出现了部分企业开工前期准备工作滞后,开工后才办理相应手续的情况,这就直接影响了当地相关部门的有力监管。 (二)生产工期缩短,安全生产费用投入较少。有的企业为了减小生产周期,减少生产费用,盲目地缩短生产工期,直接造成了生产压力。有了生产压力后,必然会导致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生产,直接造成建筑工作者工作时长增加,建筑生产器械高负压生产,容易出现建筑工作者注意力不集中,器械损坏等问题,间接给建筑安全带来隐患。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建筑企业市场份额较大,工程量巨大,可能会要求施工单位垫付部分施工资金。一旦给施工单位生产压力,极易造成施工单位不按照生产标准进行施工,施工资金的断缺直接影响了施工质量,是产生安全生产隐患的一大原因。 (三)施工单位安全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安全生产制度。由于一部分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没有意识到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性,把企业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对安全生产存在侥幸心理。殊不知,一旦忽略了建筑的安全生产,造成的损失不是经济效益方面而已,往往还有可能对施工企业的信誉造成影响,其后果不是经济效益就能简单弥补的了。由此可见,施工企业管理工作者的安全意识尤为重要。当然,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有一个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科学落实。笔者从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获悉,部分施工企业管理工作者空有安全生产意识,并不能把安全生产意识科学地落实到实际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中,容易造成安全生产管理的不同步。 (四)生产安全隐患来源管理不充分。所谓生产安全隐患来源,指的是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重点部分。从笔者的工作经验看来,生产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建筑器械以及由于建设需要的深坑等等。这些危险来源往往是由于施工企业抄袭套用其他企业的施工方案,导致不能正确地使用器械,出现方案与实际施工不符合等问题。当然,这些隐患有可能是施工不规范造成的,比如在混凝土浇筑之前,没有科学合理地进行验收,就有可能出现安全隐患。 (五)施工从业人员生产技能低下。施工工作人员是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基层工作人员,犹如一个花园的修剪工,他们的综合生产技能直接影响了建筑的整体。由于当前很多企业一线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他们未经科学的技能培训,施工技能低下,安全生产意识较低,从而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二、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建筑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从安全责任的角度出发,杜绝出现施工单位垫付施工款项的现象的出现。从实际生产需要出发,不能一味地追求生产进度,保证施工工作者的正常工作和休息时间。强化企业管理层的安全责任意识,让所有人都主动地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来。与此同时,保证合理地施工程序的落实,避免出现先施工而后申请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奖罚分明。安全生产离不开一个全面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上文笔者提到,部分管理工作者仅仅是有了安全生产意识,但是并没有把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到实际的规章制度中。这要求我们建立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保障安全生产模式的推进。加大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确保安全保障设施的投入,提高施工工作者的安全系数。当然,对于建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惩罚,违法的必须移交当地公安部门。对于那些工作积极,能够在胜任本职工作的职工,给予必要的奖励,促进建设人员的积极性。 (三)全面提高施工工作人员工作技能。提高施工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需要施工企业在招纳人才的时候进行一定程度的考核,对于那些没有科学工作技能的农民工等,必须等待培训考核成功后方可持证上岗。当然,为提高安全系数,必须对施工工作者进行定期的考核,加强重要器械操作者(如起重机司机、司索工、手脚架工等)的重点培训,因为他们操作着大部分安全隐患来源,保证高质量的施工是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部分。 三、结语 总的来说,安全生产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对于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阐述。并根据实际生产需要提出了加强安全责任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奖罚分明;提高管理工作者、施工工作者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施工工作者的工作技能等对策。这要求我们不断从实际生产需要出发,探索出更加完善的安全生产方案,为我国建筑业发展奉献自己的谋略。 作者:张汉雄 苏浩杰 单位:杭州元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加强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 1.1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越发严峻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资源需求的越来越大,很多煤化工企业都进行了大型煤化工装置的购进,从而加快企业的生产速度。但是,伴随着更多的经济效益而来的是更大的危险性。煤化工装置的大型化发展,为煤化工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性。而一旦发生爆炸等安全事故,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进而给企业和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此外,面对着不断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新材料,煤化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显然还不能适应。所以近年来,煤化工企业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使得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越发严峻。因此,对于煤化工企业来说,有必要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加强。 1.2国家、社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提高 在煤化工企业安全事故频发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都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政府在2010年颁布了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执行更加严格的标准。另一方面,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与媒体都关注起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问题,进而使煤化工企业不得不面临着来自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所以,随着国家、社会对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提高,企业也应该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加强。 1.3安全生产管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积极作用 在煤化工企业生产煤化工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高温高压、负压深冷等多种严酷且复杂的工艺工程的运用。所以,在煤化工企业的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全因素。一方面,煤化工企业需要加工、处理和运输一些易燃、易爆、有毒和强腐蚀性的化学品。另一方面,煤化工企业使用的加工工艺较为复杂,所以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再者,煤化工企业的生产将产生一些废物,所以有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加强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可以使这些安全生产问题得到控制,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煤化工企业有必要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加强。 2煤化工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就目前来看,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显然是造成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一些煤化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真正意识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是一味重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表面工作。而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并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直接导致了员工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漠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员工违规操作、加班加点的现象长期存在,进而导致了煤化工企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2.2管理责任未能落实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还需要人员去落实,进而使安全生产管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想要使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落实,就要使管理的责任得到落实。但是就现阶段而言,很多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显然没有落实。一方面,一些企业只进行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却没有安排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成为了一种口号,并没有具体的人员去展开具体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之后,一些企业并没有去追求事故产生的责任人,也没有进行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的调查,而是一味急于恢复生产工作,进而为企业的生产管理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3管理水平落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煤化工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显然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落后的管理水平无法在安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无法胜任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而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好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则流动在各个大型企业之间,无法真正的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一些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设备和设施比较落后,无法进行新型的生产设备的管理。再者,一些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和规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更新,所以无法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提供指导。 2.4资金投入不足 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相比,煤化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只有少量的资金投入。而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不仅不能进行人才的培训,也无法进行新的安全设施的购买,从而无法保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3加强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3.1树立安全文化 为了加强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企业首先要进行安全文化的树立。因为,安全文化的树立,可以使企业的全体员工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进而使企业全体参与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一方面,企业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对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的力度。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努力做到使安全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企业要将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工作落实,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演练,进而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3.2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想要进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加强,还需要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责任人身上。因为,在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之后,就能够更好的完成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一方面,企业要进行安全生产制度的完善,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将责任制度层层落实下来。另一方面,企业要进行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机构的建立,从而保证责任人的责任能够在监督管理之下得到落实。再者,企业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生产管理。而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就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和责任的判断,并追究责任人的管理责任。因为只有这样,管理人员才能吸取工作中的教训,进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完成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3.3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了进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加强,企业要积极的寻求方法进行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企业要进行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待遇来进行优秀的管理人才的吸纳,从而提升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企业要定期进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使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再者,企业还要进行专业援救人员的培养,进而使安全生产事故得以及时的处理。另一方面,企业要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更新,从而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此外,企业还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预防工作,进而使企业生产的安全隐患得以消除。 4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煤化工企业来说,想要保证企业能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而从本文的研究来看,煤化工企业想要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加强,就要在安全文化树立的同时,使安全管理责任得到落实。此外,企业还需要通过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加大安全投入等方法来全面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完善。因此,本文对加强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进行的探讨,对于促进煤化工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陈华涛 单位:神华新疆吐鲁番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中小型食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中小型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部分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管理整体上已有很大改观,开始重视引入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厂区和车间的环境建设也可基本满足食品安全管理的要求。然而,由于食品生产过程比较复杂,现有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多注重抓生产和销售,因此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还是薄弱环节。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外界污染因素和内在微生物代谢或毒素引起的。外界因素主要包括原料生产环境、加工条件、加工环境、仓储管理和人为操作等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内在因素则是由食品原料性质导致的,如微生物繁殖或代谢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内源酶的表达引起的品质下降等。因此,要保障食品安全,则必须对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和防范。我国现有中小型企业在食品安全生产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仍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加工条件差,自动化程度低 加工过程是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要在加工过程中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则必须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安全管理:①对食品加工设备和装置的安全管理。食品的加工离不开加工工具或机械装备,它们是与食品直接接触最多的外在因素,因此加工设备的卫生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食品的安全。2013年的恒天然奶粉原料检出肉毒杆菌事件正是因为对管道清理不彻底引起的。②对加工环境的安全管理。加工环境是指生产车间内的整体生产环境,包括车间的通风条件、排水条件、整体卫生条件等,良好的加工环境可以有效避免产生食品安全问题。③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监控。要保障食品的安全生产,就需要对整个加工过程进行有效地安全监控,建立食品质量追溯系统,规避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食品加工生产中的手工操作较多,设备自动化程度较低,加工设备和加工车间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整体条件相对落后。问题主要有:①在加工设备和装置方面,某些加工设备较为落后,有的生产设备和加工工具已出现了锈蚀,这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带来较大的隐患。②在加工环境方面,一些企业车间天花板或地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车间设计上多处存在卫生死角,通风条件差,车间排水不畅、地面有积水,非加工材料外露且极易脱落飞散至车间各处而造成食品污染;在环境维护上未对环境空气进行微生物检测,未进行日常食品接触表面的涂抹测试以及空气沉降菌检测等,这些较差的加工环境给食品生产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和问题。③在生产过程的监控方面,目前多数中小型企业仍未实现自动化生产,工厂内生产食品安全的监控基本靠人工,某些关键数据的记录仍为手工记录,这对食品安全情况的准确判断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2企业监控设施建设不完善,缺少对样品的基本检测能力 品质监控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判断产品安全性和品质稳定性的唯一方式。通过品质监控,可以避免因食品原料、包装等问题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危害。而要实现对产品品质的有效监控,则需具备以下条件:①成立品控部门。品控就是对产品品质和安全的控制,主要负责原料把控、生产加工、产品制成、成品检测到成品入库以及售后质量的跟踪。②建立在线监控点。对某些影响产品生产的关键点实现在线监控,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由于中小型食品企业投入资金相对较少,在品质控制相关部门、在线监控系统的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和技术瓶颈。调研的多数食品企业基本不设品质监控部门或在线监控系统,缺少对产品品质的安全检测和监控。即使一些企业建有产品品质控制实验室,但也因为检测设备价格昂贵或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缺失而使企业对食品的检测能力几乎为零,如某些食品生产企业甚至连大肠菌群这样基础的指标检测能力都没有。有研究表明,企业对其产品品质的控制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规模及其组织。而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因此其对产品品质的控制往往没有特别重视,进而容易产生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1.3企业管理不规范,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良好的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由于包装、储藏、运输等设施落后和管理不善,也容易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使食品生产产生较大的隐患。要在管理方面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则需要对车间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机制。①仓储管理:包括对加工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和其他物资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应该针对每种物资的不同性质和储藏要求进行分类储藏和管理,防止因储藏不当而产生交叉污染。②车间管理:包括产品生产时的原料、辅料和其他物资的位置管理,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与外界的流通情况管理等。③物流管理:是指原料、配料、半成品和成品在运输过程中按各自的物流条件进行运输,以防止出现安全问题。如冷冻食品则需要采用冷链运输等。④消防安全管理:即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对消防安全方面的有效管理和实施。调研发现,由于缺乏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中小型食品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和安全生产隐患。比如,在仓储管理方面,多数中小型企业将不同的加工原料、半成品、成品和个人物品混乱放置,未进行严格分区,极易造成产品的交叉污染;在车间管理方面,设备清洁剂等化学用品随处摆放,未设置固定区域、防护及标识;在物流管理方面,物流通道对外门随时敞开,车间与外界联通,极易造成交叉污染;在消防安全生产方面,制冷机房内随意放置保温箱板,车间内插座随意安装,部分消防器材缺失,生产车间的消防通道或消防栓被遮挡等等,这些安全生产隐患的存在很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1.4专业技术人员缺失,安全意识淡薄,整体水平低下 专业技术人员是体现一个企业加工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有效保障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从业人员的素质及专业水平能获得较大的提升,则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地解决。要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需要配备以下类型的专业技术人员:①工艺生产人员:主要负责在生产车间对产品进行加工生产;②化验分析员:主要负责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检测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和检测,保障食品的安全;③生产工程师:主要负责对生产设备进行调试和管理,保障车间生产的良好运行。调研发现,从现有员工来看,多数中小型食品企业仅配备了生产人员,而且多数生产人员并非专业技术出身,仅通过简单的培训就立即上岗。并且现有的生产人员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也十分淡薄。例如在生产时工作服穿戴不规范、佩戴首饰、使用非食品专用刀具等。另一方面,化验分析员和生产工程师在多数食品企业中严重不足。未配备化验分析员,则无法对原料或成品中的基本指标进行检测,没有这些基本检测数据,也就无法证明产品是否安全;生产工程师的缺失,则不能对生产设备进行有效地维护和管理,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只能选择停产,进而可能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 1.5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管理制度有待提高 为保证食品安全生产,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和完善了关于食品企业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等。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检查和监管力度,以通过法律手段有效保障食品安全。而企业生产过程中,如果按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执行和管理,则基本可以有效保障食品安全,避免安全问题的出现。然而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型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主要是企业对员工的教育不足,从业人员不熟悉国家相关食品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少企业在生产中并未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执行。多数企业对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认识不够深刻,理解有待加强。企业内部基本没有建立有关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未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消化吸收,以转化形成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这种对食品安全生产的认识和管理意识淡薄问题,导致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进而使生产可能产生巨大的安全隐患问题。 2中小型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对策 从上述问题中可以发现,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对食品生产的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及其他物资安全管理不足,对可直接接触食品和影响食品安全的加工设备、生产车间等安全防控不够,缺少专业技术检测部门和专人技术人员,对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执行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其资金有限造成的。多数中小型企业缺少足够的资金去实施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这也使得绝大部分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难以从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安全监控机制和系统。因此,要保障中小型食品企业的食品生产安全,必须借助于外部资源的力量,通过政府的职能干预手段,实现政府与企业共同建立与完善安全生产和管理体系,保证中小型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如建立安全检测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聘请专家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以提升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水平等。 作者:徐婧婷 王云华 沈楠 赵杰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大学淮北实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国内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电力生产现状及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 1.1安全生产管理远未实现标准化、正规化、常态化。 对于各大电力集团来说,安全生产管理一直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管理远未实现标准化、正规化和常态化。 1.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重心不明,观念陈旧。 现阶段很多电力企业对电力安全生产缺乏清晰的认识,认为安全生产的实现仅仅停留在动员大会、岗前培训、奖惩制度等方面,其实安全生产还体现在管理理念、全局观系统观等方面,同时在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对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电力企业都存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重心不明,观念陈旧的问题,无法及时地根据周围的环境调整企业的管理方法和侧重点,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自身发展。 2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1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压力。 随着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入,再加上市场化转变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很多电力企业都会选择走节约成本、减员高效的发展道路,或多或少都会选择减少安全投入;同时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对电力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使得很多电力企业都处于长期高负荷运行状态,很难保证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保养和检修,因此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压力使得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更加艰难。 2.2安全职责不明确。 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安全职责不明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虽然每个电力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安全生产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落实安全生产职责的企业并不多,而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很多电力企业制定安全生产制度都是走个形式,只是象征性地做一些一般性和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再加上相关的领导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难以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二是在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生产各环节中存在的显性和隐性问题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如此不仅没有办法找到相关的事故责任人,也无法从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三是一线人员没有真正理解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对电力安全生产的认识还停留在被动记忆的阶段。 2.3管理方式老旧,缺乏现代化观念。 很多电力企业都存在重视大规模、高要求生产的安全管理,忽视其他较小项目的安全管理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的领导人没有与时俱进,采取的管理方式依然是计划经济下的旧式动员大会与运动化管理,这种老旧的管理方法,由于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不适用于现代电力企业的发展。 2.4安全管理人员良莠不齐,缺乏对隐患的识别力。 很多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这些工作人员在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和责任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员工面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或隐患缺乏识别力,无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判断,只有等到事故发生之后,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5现场标准化不健全,经常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是指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其主要包括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三个方面。比如有些工作是需要停电的,但是有工作人员在没有停电的情况下就开始工作,最终导致人身触电死亡事故等。 3促进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3.1在企业中自上而下地树立“安全至上”的思想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和挑战,由于电力产业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家、社会的进步和稳定都与电力产业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直接的关系,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电力企业需要在企业中自上而下地树立“安全至上”思想意识,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而把搞好安全生产作为确保生命安全、提高生存质量、保障家庭幸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行动。 3.2安全生产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当代社会的用人单位中,不管是现代化的企业,还是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等,都坚持“以人为本”,它已经成为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最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在电力企业亦是如此。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要以人为本,如此可以推进企业现代化进程。具体方法如下:首先,相关领导层不能有特权,必须和普通员工一样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相关领导人还应该坚持走基层、走现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基层员工的所思所想,对于基层员工反映的各项问题予以重视,采取妥善的措施进行解决,使职员更加没有后顾之忧地工作。其次,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由于员工操作中的每一次失误都可能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尽量减轻职工的心理负担,最大程度地改善和美化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3.3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 要想保证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统一的、可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体系,对安全生产进行整体化管理;二是为了避免发生事故后相互推诿,必须统一安全职责和行政职责,保证制定的生产计划和安全技术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三是把安全责任逐级逐层进行细化,落实到个人,实现安全生产的逐级管理;四是企业定期举行生产事故学习教育培训,鼓励全体员工进行学习和探讨,最大限度地避免电力事故的发生。 3.4加强监督力度。 在实际的电力安全生产过程中,即使制定了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也提高了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也无法真正杜绝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因为生产中的风险总是在所难免的。这时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与奖惩机制,加强监督力度。安全监督具体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动态监督,另一方面则是静态监督。动态监督主要是指对各项可变环节的监督,即生产计划与安全计划的实现程度、职工在生产操作过程中的各项准备与实行工作的监督、安全设备与措施的展开与实行等。静态监督指的是对各项硬指标的监督,即安全工器具的维护与摆放是否符合规定、各职工对规程的遵守情况、安全管理机制是否得以实行、设备维护是否符合标准等。 3.5开展多层次、全面化安全培训工作。 岗前培训是各大电力企业在职工上岗前的一个必要环节,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培训方式老旧、培训内容枯燥,培训的效果并不好,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安全培训机制,开展多层次、全面化的安全培训工作,找到一条可行性强且教育力度大的培训方式。由于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是每个在职员工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因此传统的强制性安全教育不能丢弃,但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入贴合实际、易于理解、教育性强的内容,比如实例分析、规程制定过程等,同时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培训,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应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工种进行培训。 4总结 虽然现在是我国电力改革的关键时期,各大电力集团在转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只要电力企业能够在企业中树立“安全至上”的思想意识,安全生产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开展多层次、全面化的安全培训工作,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电力生产事故的出现。 作者:李海利 单位:国网冀北迁西县供电公司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焦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一、焦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在前面我们已经大概的了解了一下焦化企业的生产工作环境,也就知道在这样的企业中进行生产安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里,我们就焦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分析。 1.焦化设备的安全管理 焦化设备是生产相关焦化产品的必不可少的专业机器设备,所以在设备的安全管理这一方面,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证机器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转。 (1)购买机器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购买相关的机器设备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确定需要购买的机器设备。如果没有经过提前的估计与预算,那么买进的设备很有可能不符合或者没有达到自己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所需要的相关配置。这样一来企业不仅在产品的质量上难以保证,还很有可能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如果长期在这样的一个生产环境中持续工作,工人们很有可能承受不了工作压力而消极怠工。这样的后果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进行设备购买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由相关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数据做出相关的判断,依照他们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相应设备的买入。 (2)使用机器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设备投入使用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安全问题的预防与检测。众所周知,任何事物一旦进行使用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磨损,刚开始这些磨损对产品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如果我们对其视而不见,不对机器设备进行有效的维修保养与安全管理,那么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一定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在对投入使用的机器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修保养方面,我们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企业需要培养相应的人员对机器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在制定的机器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安全计划期间,需要保证有足够的机器设备可以维持正常的工作生产,不能为了保养维修机器而进行大范围的停工。这样的做法不仅得不偿失,还会给企业造成不小的困扰,让竞争对手抢得有利机会,使自己的企业陷于困境。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记住并不是机器设备一旦进行保养就可以长期进行使用。任何产品都是有其自身的使用寿命,如果不顾规律强制使用已经不能继续工作的机器设备,不仅在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上达不到相应的行业标准,更有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这样的后果是十分惨重的。 2.焦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分配 在焦化企业进行生产最重要的便是安全问题。为此,除了贯彻全方位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安全管理的责任分配,保证人人都有安全意识,最大限度降低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保证人们的安全。企业需要抽出一个特定的时间对工人们进行安全教育,让工人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企业再进行相关的安全责任分配就可以更好的让大家接受而不是以往的各种推脱拒绝。在对相关的安全负责人进行培训时,需要让他们了解到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安全问题并非儿戏,需要他们打起精神认真对待。他们需要在工人们进行企业产品生产时进行安全隐患的发现与排除,要在第一时间里发现问题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结语 “安全生产责任大于天”这几乎是每个企业在生产车间都可以看到的一幅标语,但是如何真正的贯彻下去还是需要相关负责人进行相应的思考。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为了卖出产品与获得利润,更重要的还是工作人员的身心安全:只有保证生产人员是在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中,才可以让他们没有顾虑的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最大限度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企业才可以进行更为长远的发展。 作者:龙旭佳 单位:邯郸金华焦化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式落后 煤化工企业存在生产设施落后、陈旧的实际问题,这为煤化工生产埋下了潜在的安全威胁,给煤化工企业带来安全隐患。煤化工企业没有对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和机制的体现,特别是没有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的风险评估,这会使各类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容易酝酿出重大的安全事故。 1.2企业员工安全素质不高 相当一部分煤化工企业长期雇佣临时工来降低劳动成本,这些人大多都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作为指导,这些都是造成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漏洞,进而导致煤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2煤化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2.1建立起重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共识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是对“人”的尊重,是煤化工企业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代表,在现代社会里,人是一切管理的根本,也是管理的根本目标。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煤化工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安全,这也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所在。因此,在煤化工企业的范围内必须建立起重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观念,要通过煤化工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建立,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认知加以强化,使每位煤化工企业的人员都能主动实践和配合现代安全生产管理,这样才能从意识上和认知上实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通过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更好地凝聚煤化工企业全体人员的共识,为煤化工企业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安全和管理的基础支撑。 2.2加强对人员的现代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强调每个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认为安全隐患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和具体操作之中,因此,必须加强对全体人员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培训中强化安全意识的养成教育,要结合煤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和风险分析,将安全意识全面地落实到生产和管理的细节之中。现代安全生产教育中丰富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使教育工作更能贴近煤化工生产的实际,这样有利于企业员工的认可,同时也有助于安全行为的养成和建立。现代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要具有动态性,要以各种手段来进行,通过更为生动和结合实际的手段来提高现代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的生命力。同时要在现代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中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将“要我做到安全”转变为“我要做到安全”,这样就可以更为主动地、积极地预防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安全隐患和风险。 2.3做好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评估工作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安全风险评估,就可以实现对煤化工企业安全问题的事先控制,进而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结合煤化工行业的特点聘请有经验、有资质的人员对企业生产进行全面、细致、系统地评估,进而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制定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动防护和积极治理的方案,进而确保煤化工企业生产的安全进行,真正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点和实质落实到企业的各方面,重点与细节之中,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成效。 3结语 煤化工企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要对安全有敬畏的态度,这样才能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法律发展的基础上,将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在煤化工生产中实现现代安全管理理念,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中煤炭化工企业应该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从细节上降低不安全因素的产生,从关键上抵制不安全行为,这样才能在系统上和操作上达到对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达到整个煤化工行业生产的整体性安全。 作者:姜洪生 单元:中煤黑龙江煤炭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生产管理水平落后 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大规模的生产产品,但却忽视了产品质量,尽管生产效率上来了,但由于质量不过关使生产效率受到重创。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生产管理流程,无论是采购管理流程还是客户订单评审流程以及生产线管理流程都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还没有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导致生产管理始终处于“打乱仗”的状态。比如对生产线的管理,由于产品多种多样,必须采取不同的生产线管理,但一些企业为了方便往往采取统一的流水线动作,影响企业运行。 1.2质量控制不够到位 质量是现代企业的生命。企业生产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质量控制,通过质量检验来确保产品质量。但很多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被退回的问题屡见不鲜。还有一些企业尽管十分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但由于质量检验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验,主观上造成了产品质量不过关。 2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 2.1完善生产管理机构 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转型发展以及遇到重大制约瓶颈的企业来说,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显得更为重要。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必须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聚消、精简和合并不必要或者功能重叠的部门,优化组织体系,强化部门职能,建立联系制度。牢固树立“精益生产”理念,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分布,将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效利用,提升生产管理效率。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还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决策层、管理层、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就企业生产管理计划以及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研究落实,强化企业生产管理的“协同性”。 2.2完善生产管理流程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而要落实好制度就必须完善工作流程。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着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大力加强采购、订单评审、库存清理、生产线、质量检验等流程建设,比如对于质量检验管理,应当建立原材料采购流程来保证原材料的可靠性,建立生产环节检验流程来确保质量检验到位,真正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流程,保证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完善生产管理流程,还必须根据品种、质量、价格、时间、服务等企业竞争力“五大要素”来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将“五大要素”渗透到企业生产管理各个方面,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的科学性。 2.3完善生产管理机制 健全和完善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是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执行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因而现代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形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管理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全体员工遵照执行。建立企业生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落实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部门和员工应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那些破坏管理制度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给予必要的惩处。把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加强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来强化生产管理水平。全力打造一流的企业生产管理队伍,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员工公认的生产管理队伍。 3结束语 总之,生产管理是企业运行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的有效管理,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企业应当从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推进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步入科学、持续、健康发展轨道,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吴伟 范少华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1人本管理思想、内容及在管理中的运用 1.1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1.1.1现代管理,是指在一定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等进行控制的过程。在任何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的决定因素。因此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的关系,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把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这就是管理的人本特征。管理的这一特征要求任何管理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牢固树立人本观念,坚持人本原则。管理的人本观念包括四层涵义: 1.1.1.1人是生产的首要因素,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 1.1.1.2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因此任何管理必须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目的和追求的最高目标,作为管理绩效的评判标准。 1.1.1.3人的存在是多样性的,因此管理活动中要树立多样性、整体性的人本观念。 1.1.1.4管理人本观念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1.2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1.2.1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包括人、环境、文化三项基本因素: 1.2.1.1人的因素。在任意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各种管理活动紧密依存,相互联系形成管理关系,管理关系实质是人的关系。 1.2.1.2管理环境的因素。管理环境是各种物质环境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综合而形成。主要包括环境的类型、环境因素的作用、公共关系的影响与作用等内容。 1.2.1.3文化的因素。管理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现代管理文化的构成,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人际关系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二是文化的功能。即管理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等作用。三是价值观。即人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客观现实的基本信念奉行的行为方式。 1.3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1.3.1人本管理的基本理论逻辑推导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是管理的最高目标,而人的心理、动机、能力和行为是可以塑造影响和改变的,管理环境、文化及价值的变化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同时,作为管理主体和客体的人之间是有相关性、其目标是可以协调的。 1.3.2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1.3.2.1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 1.3.2.1.1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是人本观念应树立的基本观念。所谓人的因素第一,就是在观察任何事物,处理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时,都把人的因素看成首要因素,关键因素,决定性因素,既不是重物不重人,更不是见物不见人。 1.3.2.1.2树立 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必须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人才是人的因素之中的栋梁之材,是人的因素中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凝聚力和带动力的因素。 1.3.2.2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 1.3.2.2.1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管理追求目标的观念是管理的人本观念的实质内容,也是高层次的人本观念。传统的人本观念,只是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手段,这是一种低层次的人本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已成为人本观念核心理念,成为一切管理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 1.3.2.3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 1.3.2.3.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观的实现和思想政治因素在管理体制中的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人的素质和层次,形成良好的共同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唯其如此,才能实现管理目标。 1.3.2.4以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 1.3.2.4.1激励主要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期望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人的需要是人普遍存在的自然本性,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树立人本观念,必须研究人的需要和如何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达到管理目标,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管理体制,不同民族文化条件下,人的需要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为此,实施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应当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管理环境针对性进行。 1.3.2.5构建人本管理的机制 1.3.2.5.1有效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形成自觉地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为此应建立包括动力机制,压力机制,约束机制,保证机制,环境影响机制等内容在内的管理机制。 2安全生产是关系人类生命、健康和财产的重大事项。当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之际,安全生产面临空前严峻的压力与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全球范围重特大恶性事故频频发生,更是突现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保护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这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更应当注重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既是国家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也是新时期学习、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学生从事行业安全管理十余载,深知“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由于安全生产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复杂,尽管全社会各方面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和巨大投入,但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成效却并不十分显著,各类重特大事故仍然时常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此研究和解决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成效的问题,已是全社会的当务之急。笔者就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树立人本观念谈谈自己肤浅认识 3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坚持人本原则 3.1安全生产及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3.1.1安全生产概念及主要特点 3.1.1.1安全生产是指的生产过程中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安全生产实质是保护人权:人的生存权、健康权和财产权等。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劳动者自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是人类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安全生产涉及诸多行业,范围极宽,既包括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矿山、农林等各行业,也包括人身、财产等各属性,几乎囊括了社会各方面,因此,安全生产既具有极端重要性,也具有复杂性、艰巨性、综合性等特点。 3.2安全生产管理及其主要任务 3.2.1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在一定环境下,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在一定环境下,管理者对管理对象实施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构成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广义上讲,安全生产管理至少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3.2.1.1预测人类生产活动中各个领域里存在危险,进一步采取措施,使人类不受到危害和伤害; 3.2.1.2制订并落实各种法律、法规、规程、规定和办法、措施,消除危害因素; 3.2.2.3教育人们去认识、发现、分析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危害、防止发生事故; 3.2.2.4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及时、正确处理事故,减少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总结吸取事故教训,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3安全生产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必然性 3.3.1一般而言,任何领域的管理活动都要树立人本观念,任何管理过程也自始至终树立人本观念,因此管理的人本观念具有一般规律指导意义,由于安全生产管理的特殊性,其管理活动尤其必须坚持人本原则,这是因为: 3.3.1.1安全生产管理以人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为直接目标凸现出人本管理关心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 3.3.1.2在安全生产管理客体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作为管理对象客体的人,其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发挥,对安全生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影响。 3.3.1.3作为安全生产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具体而言,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素质直接关系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是决定安全生产管理成败的首要因素。 3.3.1.4安全生产管理是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和方面,管理关系份繁复杂,但是在众多管理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安全管理关系。正确处理其关系对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4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树立和施行人本原则的途径与方法 4.1高扬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思想和观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4.1.1建国以来,我国一贯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安全生产管理自身的原因,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并不乐观。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因素影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呈现逾发严峻和局部恶化的形势。据统计全国每年安全生产事故损失达千亿以上。特别是近年类似“南丹事件”,“大连空难”,“北京网吧火灾”等系列恶性事件,不仅损失巨大,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国际形象,教训十分深刻,发人深省。究其原因,其中安全生产管理理念上,人本原则的缺位是重要因素之一。在安全管理中突出表现为:一是“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就事论事”等随处可见。对安全生产认识一般化,缺乏对安全生产人本特征的理论探讨和深度认识。二是安全检查生产重要性上认识与投入的反差强烈。一方面大家都一般性地“颂扬”安全生产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安全生产实际投入微不足道,实质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异化”。三是“亡羊补牢”现象盛行。很多单位、部门的安全生产投入极其吝啬,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却不得不花巨大代价“善后”。一些领导,非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终结,才能唤醒他们对安全生产“人本原则”的认识。四是广大安全生产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人本精神的缺乏构成我国安全生产最大隐患。处于安全管理客体地位的从业人员缺乏认知保护自身权力的自觉性,使得安全管理的人本原则的推行困难重重。安全生产管理必须高扬人本原则,这是由安全生产本质属性决定的。安全生产管理人本原则的确立,最关键的是真正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这是因为: 4.1.1.1“安全生产、预防为主”倡导的是安全即人的基本权力,是第一位的因素,如果人的生存权都不乎存在,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安全优先的原则,实质上是把人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考虑,只有确立了“安全第一”的原则,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效益、发展、稳定、安全之间的关系。 4.1.1.2“安全生产、预防为主”倡导的是谋事在先,防患于未然。一是强调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能够通过尊重科学,探索发现规律,防范事故,实现保障安全的管理目标。二是强调人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根本手段。 4.2在安全生产管理循环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本原则 4.2.1管理的过程是决策、计划、实施、监督、评价等不断循环的过程,同时也是各项管理职能作用实现的过程。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贯穿人本原则的实质,就是在各个管理层面人本原则如何体现的问题。 4.2.1.1在决策过程中坚持人本原则第一的原则。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是管理的核心。安全生产管理各层次决策中,人本原则应是第一原则。即以保护人的健康、生命、财产等权力为最优先考虑,体现“安全第一”的基本功方针,体现人文关怀。实践中,要坚决反对“安全生产是政绩工程”,“安全让位于经济效益”,“安全生产目标从属于其他目标”,“安全生产久议不决”等决策思想和作法。安全生产决策中,只有把人当作人对待,把人作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人对待,才能真正贯穿人本原则。 4.2.1.2在计划职能中体现安全生产管理人本原则 4.2.1.2.1计划实际上就是预先确定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和谁做的一种程序,在计划中体现安全管理人本原则。一是计划要“以人为中心”,通过人的关系筹事、物、财等管理要素的关系,着力解决实践中安全监理机构不到位人员及其经费、装备不落实的现象。二是充分激发和调动管理对象,主动关心安全、重视安全、保障安全的自觉性,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要彻底改变目前安全生产管理严重的“猫鼠对立关系”,“一方喊断气,另一方不来气”等消极现象。三是要十分注重协调安全检查生产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形成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格局。安全检查生产涉及面广,必须十分注重抓住人与人之间关系这一主线,协调好方方面面关系。四是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调动主体与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特别注重发挥安全生产一线管理人员和直接从业人员的智慧与积极性。 4.2.1.3在监督过程中注重安全生产人本原则的贯通监督是对管理运行过程中各项具体活动所实行的检查审核、监督督导防患促进的管理活动。安全生产管理人本原则的贯通主要把握两点:一是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围绕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二是监督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关心。在安全管理实践中要克服安全检查为检查而检查的形式主义倾向和安全生产舆论、大众社会监督弱化的现象。 4.2.1.4在评价过程中体现安全生产人本原则的要求 4.2.1.4.1管理的评价过程,是汲取经验和教训,推动另一个管理循环发展的过程。安全生产管理评价职能一要在总结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人素质,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二要侧重对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教育与激励。目前,要注意克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考核评比形式化、笼统化、泛化等现象。 4.3建设全社会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 4.3.1所谓安全生产文化,就是安全价值观、经验、道德、理想、传统、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的复合体,是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安全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也具有国际性、共性等特征。 4.3.2安全文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原因和社会背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安全文化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学生认为,我国的安全文化建设十分落后,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抓好: 4.3.2.1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灵魂。亚洲,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是事故高发地区,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仅发道路交通事故为例,2002年,美国机动车2.1亿辆,死亡46000人,中国2140万辆,死亡11万人。我国车辆占全世界1.9,死亡人数却高达15,绝对数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中国各类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人的忽视和对生命的漠视,安全保障“不是不能为,而是不为”。相当部份典型恶性事件莫不如此。因此,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安全强势群体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是安全文化建设主题思想。 4.3.2.2唤醒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 4.3.2.2.1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透过科学的和理智的观点,将安全第一的概念变为人们生活的习惯,进而将安全意识渗透到潜意之中,使人们思维、行动中,不自觉地将安全变成习惯,时刻以安全第一为原则决策和行动。统计分明表明: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已出现第四次事故高峰。在导致事故高发的机制、管理、技术、环境等诸因素中,人的问题是首要的原因。仅两份事故原因中,人为失误高达70以上。因此,安全生产管理并非某种制度、某一规范、某种管理方法就能彻底解决的,安全生产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安全文化问题,安全意识的唤醒,要突出教育的贡献。要从学校、家庭、单位、企业等各种环节,从幼儿、少年、青年,直至老年各时期针对性教育。 4.3.2.3广泛开展全社会大型安全文化运动 4.3.2.3.1安全文化运动的实质是普及安全知识和提升安全意识。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党和政府应当组建相应机构,制定有关规则,动用主流媒体长期坚持。二是构建全社会事故防范信息系统,比如通过设置类似警务110之类的公开电话,接受全社会范围各类重特大事故隐患的举报、投诉等。三是在社会公共场所,公众聚集地,装置大型电子荧幕,设置专门节目,宣传安全知识,解剖典型安全等,让公众时时、处处感受安全文化。 4.4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4.4.1人本管理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管理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效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构建完整的管理机制。安全生产人本管理机制包括以下机制: 4.4.1.1力量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和压力机制。安全生产动力机制在于建立起各单位、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公民个体在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的驱使下,自觉保证安全生产。笔者大胆设想,比如在企业税收中根据行业属性和安全等级征收安全税,又比如在机动车和驾驶员法定保险条款中加大对无事故车辆和驾驶员保费的返还比例等思路,形成广泛的安全生产利益激励机制和实施办法。在压力机制方面,要健全安全事故责任的事前追究和事后追究双重制度。要特别建立单位、部门、企业、业主等主要负责人的问责制。要使各方面在安全目标责任的压力之下,明确目标,积极落实措施,履行职责。我国安全生产动力的缺省和压力机制的扭曲问题同样严重存在。 4.4.1.2责任机制,主要应当包括责任体系和责任追究两方面。责任机制实质是构建一个庞大的安全职责系统,明确各单位、部门、行业,各安全人在保障安全生产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应履行的职责、任务,让每个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保证时时、事事、处处有人对事故隐患和事故负责。责任机制也是安全生产力量机制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目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安全责任空洞,好像人人都有责任,但人人都不负责任,责任的细化和落实很不到位。二是责任的追究没有完全遵循因果关系,而是按照领导的批示或抓“替罪羊”的办法,随意性大,说服性、教育性不强,不利责任制的真正到位。三是几乎全部是事后责任追究,极少事前后惩治。 4.4.1.3约束机制,主要是在科学分析、研究安全生产规律、总结经验基础上建立健全制度、规则、规程,使行为人有章可循,按部就班,现行安全生产制度是比较健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现有制度的落实,现有制度对参与安全生产各方面人的约束。 4.4.1.4保证机制,主要是指从法律、法规、制度等体系的层面,确保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思想、政策、措施、方法等贯彻落实。这方面,尤其需要从法律层面上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问题,严格意义上讲,现行安全生产法虽然有原则提法,但是从1998年至2002年四年间,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在修补中变化了四次之多却仍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现行体制中多次管理、权责不清、部门协同差,各自寻求“经济权”等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安全管理效率。更有甚者,个别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五方面出于某种利益,以高压方式管理安全,以安全为借口,肆意剥夺企业和个人的基本权利,而另一方面,当无利可图时,就万般推诿和逃避责任,置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于不顾,鉴于以上情况,重新站在一个战略高度上确立适应我国转型期的安全体制,制定责权利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法规政策和制度,这是对人民健康、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当务之急。 结论:安全生产管理必须高扬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安全生产管理每个环节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措施。 内容提要:安全生产是人类社会21世纪人类共同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更应当注重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既是国家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也是学习、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安全生产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复杂,尽管全社会各方面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和巨大投入,安全生产管理的成效却并不十分显著。因此研究和解决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成效的问题,已是全社会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图通过人本管理思想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运用的探讨,寻求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成效的另类思维。文章共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人本管理的主要思想、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人本管理思想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电信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一、电信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电信企业属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建设,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既担负着国家通信的重要职责,又承担着普遍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直接决定了电信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这是由电信企业的职能决定的。电信企业既担负着国家通信的重要职责,又承担着普遍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既是构成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又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保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信企业的安全就是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安全! 其次,电信企业的安全是全面保证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电信企业是国家信息传递的中枢,国家信息安全以及金融,保险等部门的生产经营无不都依赖和依托于电信网络的安全和稳定。 再次,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是电信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和发展的根本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有稳定安全的生产环境,安全生产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最后,全面落实电信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不仅是对企业,对员工的一种责任,更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义务。 二、电信企业安全生产的特征 电信企业安全生产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多样性。影响电信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复杂,安全隐患事故更是多种多样,既有通常所说的消防安全,又有由通信网络、通信设备等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 (二)、连带性。电信企业全程全网作业的特点表明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全网的协同配合,每一个电信企业都是这一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安全事故的出现,无疑会对这一网络中的其他企业形成连带影响,进而影响到全网的安全和效率。 (三)广义性。电信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安全生产含义的广泛性。电信企业的安全既包含一般意义上的消防安全因素,又包含有通信网络安全以及企业保密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四)经济性。电信企业的资产是国家的资产,努力使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的目标是电信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电信企业的特殊职能和特殊地位赋予了其开展安全生产的的特殊意义,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企业、对国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电信企业安全生产的落实 (一)、电信企业安全生产,抓制度落实是根本。 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意义,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的安全意识。宏观上要加强对国家安全法,保密法,消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和落实,微观上要认真执行企业制定的相关安全生产规程和业务操作流程,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落实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做到令行禁止。二是要将这些制度和措施落实贯彻到企业生产活动中去,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纳入企业管理的议事日程,使企业安全生产与企业的经营工作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实。三是按照“管理自主,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要求,与企业相关责任人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使企业安全生产权责明确,层层落实和层层管理。六是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将企业安全生产与个人绩效考核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企业员工对企业安全生产高度重视,使之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享其利,负其责。 (二)、电信企业安全生产,抓教育培训是途径。 隔行如隔山。企业安全生产的落实有赖于员工安全素质的提高。一是加强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员工保密教育,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观念,二是加强对员工消防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对企业员工进行消防知识,消防安全、消防器材、消防自救等方面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技能。三要加强对消防安全单位的联系和交流,聘请他们对企业的安全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努力健全企业安全工作监督预警机制。四要利用局务公开宣传栏,自办小报等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安全工作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案例分析讲解、参观教育等方式来促进企业落实安全工作。 (三)电信企业安全生产,抓队伍建设是关键。 一是根据企业实际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企业业余消防队,按照“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严格要求,平时加强安全训练和实战演习,使企业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二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应多听听企业员工群众对企业安全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开展“我为安全献一策”的活动,集思广益,让全员参预企业安全生产,举行安全生产可行性建议竞赛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一定奖励,三是要在企业内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切忌走过场,走形式,虚张声势,通过树立安全生产典型事迹,巧妙运用榜样的表率作用的感染力量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深入。 (四)、电信企业安全生产,抓硬件设施建设是基础。 一是努力加强消防设备和消防器材的配备,在企业的重要部门和重要地点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二是加强对企业消防设备和消防器材的预检预修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三是建立企业自动安全报警系统和企业安全集中监控中心,以科技的力量来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四是建立企业安全预警系统和应急方案,做到防患于未然,力争把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总结 电信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是事关企业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电信企业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来重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把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纳入企业管理的议事日程,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与企业的经营工作做到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实,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问题及对策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例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出台了《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深入开展了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了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工作,严格了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追究等等。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与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各类安全事故高发,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所致,而人为原因与管理又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不仅涉及到企业,而且还延伸到各级政府及管理职能部门。因此,这些问题无疑与安全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企业安全生产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一直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伤亡事故多发,死亡人数居高不下。据统计资料分析,最近几年,全国各类事故每年死亡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每年死亡人数15000人以上。形势严峻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职业危害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约有50多万个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达2500万人以上。以粉尘危害为例,目前全国尘肺病患者约1万人。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有些企业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甚至放弃安全生产管理,致使一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薄弱,规章制度松驰,有的企业根本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存在大量事故隐患。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目前仅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欠帐就高达40多亿元。从业人员在这样没有安全生产保障又十分恶劣和危险的条件下作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 在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企业主要负责人(或者说是企业法人代表,行政一把手)对安全生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企业主要负责人思想上并不重视安全生产,主要表现有:一是部分企业老板“要自己的钱,不要别人的命”,违法生产经营或者知法犯法,导致事故不断,死伤众多;二是有些企业由于产品对路,适应市场的需要,效益较好,再加上多年没有发生大的事故,对安全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安全无关紧要;三是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安全生产不重视,工作不到位,熟视无睹,疏于监管,组织的安全大检查,走马观花。如每年年终组织的安全责任考核验收,可操作性差,流于形式,容易给企业负责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安全管理就这么简单,不用创新与投入,就能获得地方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负责人往往只要经济效益和“票子”忽视甚至不要安全生产,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没有意识到它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需要进一步落实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的作用是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负责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它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织保证。但是,很多企业并未按照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对有关管理人员按照规定进行培训。我们都知道,安全工作既是一项管理工作,同时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另外,企业机构合并、人员裁减,企业安全管理部门首当其冲,导致安全管理人员流失严重。 3、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缺乏安全生产保障 企业安排适当资金,用于改善安全设施,更新安全技术装备、器材、仪器、仪表以及其他安全生产投入,对于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达到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要求非常重要。目前,部分企业建设项目未执行“三同时”审批制度,未进行安全评价和安全论证,留下事故隐患;没有按规定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有的企业采用比价采购的办法,降低成本,导致采购的劳保用品质量低劣;没有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从业人员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无法获得医疗救治、职业康复和经济补偿,有的企业出了工伤事故不进行工伤鉴定,不享受工伤待遇,更严重的是造成工伤或疑似职业病就解除劳动合同。很多企业缺乏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设备、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直到报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使用的是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安全条件极差,粉尘、噪音超标严重,通风不符合要求,照明很差或不足,从业人员在这样没有安全生产保障的条件下作业,导致了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居高不下。 4、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低,缺乏安全自我保护意识 我国劳动者文化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受教育阶段缺乏安全培训,参加工作又缺乏安全教育,并且大部分劳动者还是考虑如何赚钱养家糊口的问题,希望多挣一些钱来改善家庭的经济生活而忽视了平安即是福的简单道理。另外,生产安全事故(包括职业病)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发生在进城的民工身上,他们从农村的环境一下转换到陌生的工业环境,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有些民工(特别是生产忙时招来的季节工)未经培训就上岗,甚至从事一些特种作业或者危险作业,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违章作业,如工业气瓶在无防震圈、防护帽的情况下,猛摔猛碰,野蛮操作;车工操作时违章戴手套,不戴防护眼镜比比皆是;更严重的是无证人员从事行车、叉车、喷漆、电焊、电工等特种作业。二是很多劳动者缺乏安全知识和意识,认为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没有必要,往往不按规定佩戴或者不能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由此引发的人身伤亡和职业病时有发生。 5、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应负的责任。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企业搞好安全生产,保证其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很多企业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安全责任制是安全部门的事,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事,与其他部门和人员没有多大关系;有的企业对安全工作“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事故再要”的现象,不出事故,安全部门提出的安全问题也被忙碌的生产所冲淡,引不起领导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能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及时修订,检查时拿出的规章制度都是十几前计划经济时代制订的,早已不适应现在企业发展的需要了。有的企业事故隐患整改不力,每次检查时提出的问题,不能认真进行整改,又没有制订有效防范措施,导致事故不断发生。很多企业对外进行承包或租凭,而部分承包单位和个人又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相应的资质。如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有毒有害作业人员无安全防护用品,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等。 三、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对策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全方位、全员和全过程做好工作。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安全工作也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由传统的安全管理向需求管理上转变,由落后的“事后调查”向“超前预防”管理转变。 1、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力度 企业发生安全事故,其原因大多是因为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技术规程、规范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如生产经营活动的作业场所不符合保证安全生产规定,设备、设施、工具、器材不符合安全标准、存在缺陷,未按规定配备安全防护用品,未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职工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劳动组织不合理,管理人员违章指挥,职工违章冒险作业等。因此,企业应通过广播、报刊和网站等各种舆论工具,进一步加大对《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的宣传力度,然后通过执法检查,抓好其各条款的落实工作,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后,进行调查时,才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2、加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安全生产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必须要由企业“一把手”挂帅领导,统筹协调,负全面责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必须依法履行自己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职责,做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可以安排副职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需要了解、熟悉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积极参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培训班,做到依法持证上岗。通过培训,让各级领导干部逐步掌握要求设置的安全技术规程,提高安全素质,杜绝违章指挥,并在企业安全生产决策和投入中表现出决断能力,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其工作效率。另外,对普通职工进行有效的安全生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狠抓班组安全建设、三级安全教育、岗位变换教育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教育,坚持全员安全教育,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3、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高设备设施本质安全性 我国已建立了安全生产的市场准入制度,企业必须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要设立专门的帐户或者科目,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挪用安全生产投入资金,并且要定期召开有关安全生产的的会议,听取有关职能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的汇报,对反映的安全问题,认真组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企业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管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对超过使用期限的劳动防护用品,企业必须及时更新。在工伤事故中,因为设备本身不安全导致的工伤事故不在少数,应定期对设备的传动部分、各种安全装置进行检修。购买新设备时,必须同时购买与其配套的安全防护装置,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要做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企业要经常组织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或者事故隐患,指定专人负责,并在人、财、物上予以保证,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4、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减少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企业职工的劳动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而劳动环境的好坏,是导致伤亡发生与否的因素之一,改善劳动条件,不但可以减少伤亡事故,大大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增加企业凝聚力,从而增加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甚至国际劳工标准的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使劳动者健康、舒适、愉悦地工作,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5、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构筑政府和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桥梁 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许多工作,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需要由具有相关的专门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很多企业缺少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希望能从社会上的有关中介机构聘请到所需要的专业人员为其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技术服务;而有些企业配备安全生产专门机构和人员会造成经济不合理,可以与中介机构签订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合同的形式,由中介机构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同时,政府也可以组织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或者企业安全专家进行安全检查或诊断,掌握企业安全管理状况。 6、认真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活动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其管理思想机制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其管理思想最能体现“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又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特点,要求企业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企业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达到保护职工安全与健康的目的,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消除国际贸易壁垒和改善我国企业在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的国际形象。 安全生产是一项艰巨、长期、复杂的工作,“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不能有麻痹思想,企业要警钟长鸣,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力争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状况的根本好转,保障人民更好、更快地建设和实现“安全小康”社会。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摘要:笔者长期在基层监管机构从事安全生产监管,经常到企业开展安全检查、执法工作。本文立足于企业安全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企业实现安全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安全第一”是我国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针,也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发展的前提是安全、健康。因此,无论企业还是政府,抓好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企业安全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力度加大,安全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显出来。 一、正确认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就是在保障工人生命安全和财产免受损失的前提下,企业所进行的生产过程。从这个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有三个:人、物和环境。尽管企业、单位的性质不同,生产经营的情况不同,但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都是相同的。在这三个要素里,由人实施监督管理,操作机械,选择、改善、控制环境,因此人是其中最能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安全生产管理就是消除生产过程中一切影响人的健康和安全的不利因素,进而保障正常的生产运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三个因素:人、物和环境。监督管理的范围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和范围,才能找准安全生产管理的着力点。 二、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足随着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关注,企业负责人对安全工作比以往重视了。但事实上,有的“领导重视”是出于对责任追究的担心,害怕企业出现安全事故会追究自己的法律责任,并非出于对“安全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的话讲到了,工作要求提到了,如果再出现安全事故,自己似乎就无责可追了。 2.“三同时”缺位、“生产优先于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为了引进外资和项目,不惜在安全监管上让步:建设项目“三同时”可以不做,消防设施建设可以不搞审核、验收,导致企业在建设项目“三同时”方面缺位,出现了“生产经营优先于安全”的不正常现象。有些被招来的项目,在被安全监管部门查处后,动不动就找上级领导告状,以投资环境不好为由抵制安全监管和查处,而领导为了“安商”,有时会暗示监管部门“网开一面”。这种情况,势必加剧企业负责人对安全工作不重视、不落实的局面。 3.企业“三项岗位”人员安全培训落实不到位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三项岗位”(即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人员应当进行专门的安全培训并持证上岗。从目前企业参加培训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少数企业强调生产忙、挤不出时间参加培训;二是个别企业认为安全培训属长线工程,对培训活动积极性不高,大多被动应付;三是部分企业属于民营性质,特种作业人员流动性大,不愿意多派人参加培训。 4.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到位大部分企业存在只重视生产设施建设,不重视安全设施建设的问题,致使安全设施建设不能满足企业防范事故的需要。有的企业安全投入没有计划,不使用标准产品,不请有资质的单位施工,不搞竣工验收,不注重平时的维护,有的安全设施形同虚设。 5.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氛围不浓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也明确了安全职责,但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方面,没有深入地、系统地开展。另外,企业在安全生产宣传方面的力度比较小,导致了“安盲”的出现,有的人正因为对安全常识的无知而失去生命。 (二)解决对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多途径,多层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施。加强和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认识是根本,企业负责人重视是关键企业负责人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和重视,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承担起“一岗双责”的责任,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与其它工作同步计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考核。 2.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覆盖全面,贯穿生产全过程,不留死角,不留漏洞,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1)健全组织机构,构建安全管理组织网络,成立企业一把手任组长,各级管理人员任成员的安全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覆盖全面的安全管理网络; (2)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3)在制度落实中,既要持之以恒,又要严肃认真。 3.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企业的安全理念、安全文化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着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宣传教育的內容要全面,对主要的安全生产法规、重点的安全管理制度、规程应全覆盖,不遗漏;宣传教育的形式人性、多样化,让人乐于接受、便于接受,努力达到好的效果;教育培训的对象应多层次、全员化,并涵盖企业的“三项岗位”人员。 4.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企业要将安全生产投入纳入年度工作预算,制定安全投入计划并实施。同时,结合企业应急救援的实际需求,加大急救救援物资储备和投入,提高企业应急救援水平。 5.加强安全制度建设,突出安全文化创建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新要求,企业要不断完善安全制度建设,定期识别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新变化,并将法规要求转化为企业内部制度规定。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的作用,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安全文化宣传,使广大职工“懂安全、会安全”。 三、结语 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应有之义。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安全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和体系管理,突出安全文化创建,真正将“安全第一”的原则永驻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作者:常茂 单位:蚌埠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营销专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论文关键词:实践能力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专业 论文摘 要:市场营销是一个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实践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探讨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普遍形成,企业竞争日益加剧,市场营销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并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然而,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弊端,造成了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因此学校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性的营销训练,提高其营销实践能力,为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一、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构成 实践能力,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实践活动进行组织、谋划、实施的能力。具体到市场营销实践能力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创新能力,营销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营销人员需要不断地发现市场机会、利用市场机会,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⑵专业技术能力,营销人员能够利用专业的理念和专业的方法做专业的事,比如市场调查和分析能力,营销战略规划能力,营销组合的应用能力,营销计划与实施能力等;⑶基本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利用外语阅读文献和进行交流的能力,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日常工作的能力等。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工作重点是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并没有把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许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很难实施,加之经费不足,实践教学形同虚设。首先,由于指导学生实践的工作量大且非常辛苦,而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工作不重视,这限制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其次,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相对困难,学校不重视,考核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则不愿意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营销实践中去,甚至意识不到实践对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即使参加也往往敷衍了事。 2、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迅速,很多博士、硕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并很快成长为教授、副教授,成为当前营销专业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营销理论基础扎实,但营销实战经验普遍不足,成为营销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重大障碍。由于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没有在企业参与营销管理的经历,工作后,又忙于日常教学和科研,缺乏与企业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许多教师不了解企业营销管理的现实状况。不仅如此,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与实践教学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教师在职称晋升、评优过程中主要看的是科研项目、,而实践教学的成效与教师的利益往往关系不大,这限制了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动力。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 实践性是市场营销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创造性的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营销实践。然而目前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缺乏课堂师生互动,缺乏对现实案例的剖析,这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价值,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手段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不足,有些教师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起到了板书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实践基地建设困难,利用率不高 教学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参加实习的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很难完全胜任企业营销工作,企业处于保护商业机密的需要,一般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即使接收,也不会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重要的管理事务,因此实践基地不仅建设困难,而且利用率较低。 三、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1、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使其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并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实践教学,可以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共同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2、加强师 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水平 拥有一支营销理论知识扎实并且具备较高的营销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针对目前营销专业师资队伍状况,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水平:首先,学校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企业去任职或为企业做顾问提供咨询,积累实践经验;其次,从企业聘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最后,聘请校外专家和一些成功的企业管理者来学校开设讲座,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营理念和成功的实际工作经验。 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改变过去灌输式的培养教育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法、课堂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体验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现代教学媒体,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而且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目前,传统的培养方案围绕着专业来进行,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主,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整体性,课程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这样的课程设置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核心位置。所以,为了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营销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就要打破传统的模式,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强调知识的针对性,重新进行课程设置。 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学生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的帮助,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帮助企业提高决策效果和运营效率,形成互利双赢的伙伴关系,这样企业取得了发展,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实习,提高实践能力。 营销专业论文:分析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 工程机械的销售重在产品结构、性能的专家型介绍、销售流程的熟悉和给买家的服务,因此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得到从事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所需的营销常识,建立工程机械服务营销的理念,熟悉工程机械销售和技术服务的基本流程,掌握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获得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是培养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为了更好的实现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扎扎实实的抓好实训教学的改革,全面构建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实训教学体系。 一、实训教学设计理念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理念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突出高职特色,重点强化工程机械技术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1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按照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构建实训课程教学体系,大力开展与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1.2 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进行实训课程设计。教育内容是根据工程机械专业领域的行业发展对高职教学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的深度上本着理论够用的尺度,淡化理论教学部分,强化了工程机械技术营销与技术服务工作岗位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技能。 1.3 以就业市场对本专业的要求为最终目标来组织实训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实训课程的开发设计始终围绕当今社会工程机械营销和技术服务领域实际工作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和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借鉴工程机械4S店的职业培训模式,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实用性,突出工程机械销售岗位和技术服务岗位的实用能力,使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思路是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工作岗位,再以实际的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工作为主线、按照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的职责要求,归纳出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策划和工程机械销售两项工作任务;然后以完成这两项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完成过程为导向进行实训课程设计。具体思路是:从分析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技能需求入手,确定岗位任务;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三、实训教学具体实施办法 3.1 课堂教学实训 具体形式包括: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策划竞赛等。 1.主题辩论 由任课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辩论题目,全班分组进行,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敏捷思维和思辨能力。对主题辩论实训的分析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分析评估包括:自评、他评和实训教师的总评。总评主要从商务礼仪、营销知识、论点分析、主题演讲、辩论技巧和总结陈词等方面进行。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主要运用在工程机械产品推介上,由学生分别扮演顾客、销售顾问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同时还可以相互启发、广开思路、相得益彰。 3.策划竞赛 策划竞赛主要是对工程机械的销售进行策划,由学生分组制作完成策划方案,并且要求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台演示自己的策划内容,并回答评委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 3.2 电脑模拟实训 由于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堂教学需要了解大量的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直接深入企业,往往给企业造成负担,企业难以接待。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理论教学更为贴近实践。电化教学能将实践中发生的事例,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象的再现出来。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单一、空洞的语言教学效果更好。 为有效进行电脑模拟实训,可以建立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仿真实训室,配备电脑并购置相关的专业教学软件,从而让学生有机会在复杂的模拟环境中演练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体验企业从工程机械市场调查、竞争战略制定、营销策略分析,到具体的营销活动组织的全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3.3 案例分析实训 案例分析实训,是指任课教师印发与所讲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材料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补充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最后,进行案例汇报,并由老师总结点评。通过案例分析实训,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案例分析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小组讨论、口头叙述、书面报告、角色扮演等,或者是多种形式的组合。案例分析重在学生参与,主要责任由学生承担,强调独立学习能力和自学效果,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督促。因此,案例分析所提供的材料应当是杂乱无章的原始资料,学生必须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去伪存真,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工程机械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实训,是把学生放在设定的工程机械市场环境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工程机械企业营销活动进行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工程机械市 场营销问题,让学生处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鲜明的教学目的性和仿真性两个特点。 3.4 专题调查实训 工程机械市场调查实训的教学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课堂模拟调查 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选取调查方法、模拟实地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最后小组汇报,接受其他小组和教师提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调查任务来学习市场调查的专业理论知识。 2.校内实地调查 这一环节安排在课堂模拟调查之后,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市场调查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从指导老师处领取一个校内调查的实际项目,从调查方案设计到调查汇报的整个调查过程中,在指导老师的引导督促下,学生自主完成。 3.校外实地调查 由学校负责联系工程机械4S店等销售企业,承担企业委托的调查任务,由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这种方式的教学特征较弱,与课堂教学的协调有一定的难度,调查时间、调查课题的确定都较为被动;但它的真实性是完全的,其课题成果、调查资料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此,校外实地调查在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5 岗位模拟实训 为使学生能够尽快的从学生角色转换到工作角色,明确自己的实训任务,对实训环境的布置尽量能够模仿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环境布置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硬件环境,也就是实训地点的空间布置和设施配置;另一方面是软环境,也就是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企业化,学生是某个单位某个岗位的职员,教师则是该岗位的上级主管。 通过岗位化模拟实训,可使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工作能力,有助于提升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岗位化模拟实训的内容更加贴近工程机械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因此,通过岗位化模拟实训,可以拉近与工程机械企业工作岗位的距离,加强与工程机械企业的联系,有利于拓展专业“产、学、研”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专业“产、学、研”建设。 营销专业论文: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论文关键词:中职 市场营销教师素质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而高素质的教师是关键。就市场营销专业来说,高素质的教师应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出适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学生,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作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如何加强修炼,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1. 热爱祖国。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 热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自己的一腔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必须具有慈母般的爱心。爱心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想,以及日常生活的爱护和关心上。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 3.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不只是简单地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更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尤其是面对学生时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因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 4. 克己忍让,具有高尚的传统美德 。教师是一个清贫的职业,这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在经济上很富有,所以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不能奢望权贵,不能计较个人的得失,否则就会动摇信念、影响自己的工作。克制自己,不为金钱所动,不谋名位私利,甘于清贫,甘于奉献对于教师来说是必需的品质。另外,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与人的关系是最复杂的,师生关系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如学生调皮捣蛋,作业敷衍了事,更有一些程度差的、不懂事的学生故意与教师作对,甚至辱骂教师。凡此种种,都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以理智战胜感情,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不急不躁,平心静气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忍耐性和自制力。 二、提升业务知识水平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对于市场营销教师来说,只有自身拥有较高的市场营销知识水平,才能更好地将市场营销理论知识讲精、讲透。让学生真正领会市场营销理论知识,首先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仅要学习营销学,还要学习当代市场营销理论、网络营销等最新市场营销理论知识。 其次,要经常参加在职培训,以及一些学术研讨会。要有计划地利用寒假、暑假参加在职培训,还应有针对性地参加实际操作技能培训,这样使自己不仅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还提高了自身的知积水平。 最后要勤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利用寒暑假到大公司去亲自参加市场营销实践,也可采取脱产到企业顶岗实习,到社会兼职,这样既可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前沿科技信息动态;也可以由学校牵头,联合企业和学校成立职教联盟,拓宽产学研道路,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形成生源链、产业链,不仅密切学校与企业和人才市场的关系,而且能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还可和学生一起创办小的实体来实践市场营销活动,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内含,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三、提高教学能力水平 1. 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市场营销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做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①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硬件资源。例如,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市场营销专业课实践性很强,往往需要用形象生动的例子讲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件制作能力,学会运用网络上的资源来丰富课件的内容,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②作为营销专业的教师还要会利用学校软件资源。例如,在课堂情境模拟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角色中去体会和学习各种技能,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探索和锻炼,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存能力。 2. 创新改善教学方法。教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参与教改和教科研实践活动,然而有些教师只满足于上课、批改作业,不注重吸收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不热心教学科研活动,不积极从事课堂教学改革。每个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科研,尽快转变观念,跟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同时,提高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职教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主动地了解市场需求,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更注重案例的讲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改和教研能力,哪些课程和内容要增删,哪些内容要案例讲解或动手操作,这些都是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所以了解市场,了解企业,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是中职教育唯一的出路。此外,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直观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室模拟教学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会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科研能力,改进教学模式,适应中职 教育教学的需要。 3. 即时更新教学内容。市场营销的更新和发展是很快的,营销理念和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因而课程和教学内容也必须更新,实践能力也必须加强,走产学研道路,促进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开发,开设新课程。此外,在自我培养的基础上,还应重视从企业引进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重点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弥补学校长期以来“专业教师无实践经验”的不足。 四、具有创新精神和知识结构多元化 现代高新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对职业岗位的智力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职业技术教育要求的高移化,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具体表现为课程设计综合化、教学内容社会化、教育技术现代化。这就要求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变化。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如果固步自封,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不学习新的知识,不进行创新,不及时调整知识构成,就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的进度,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 必然会被时代淘汰。老化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社会和教育对职校专业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营销专业论文: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目标就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市场竞争力,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以靖边县为例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一、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 靖边县从2000年开始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截止2011年底全县共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97家,成员总人数达4200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5万户,合作社资产总额9500万元。合作社经营服务情况良好,全县合作社年统一销售农产品总量14万t,年销售生猪7992t,年销售羊肉432.5t,年销售牛奶900t,年销售兔子3万只,年销售总额2亿元,年农资服务量2.77万t,年农资服务额1.4亿元,年服务业总收入46万元,2011年底抽样调查示范社入社成员较当地农户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一是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达到发展,全县合作社共发展规模化生产基地15万亩,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注册商标10件,绿源泉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有机食品生产基地5000亩。 二是农产品产地市场初步建立,目前5家示范社已建成产地批发市场并投入运营,年交易额达1600万元。 三是产品整理贮藏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目前3家示范社已建成集产品分级、整理、包装为一体的产后营销服务体系并投入运营,建成冷库20门,产品整理车间3处。 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以出售原产品为主,产品缺乏整理分级包装等,产品增值能力差;二是加工运销能力滞后,全县合作社资金实力薄弱,缺乏加工实体,合作社除了具有产品产地集散能力外,几乎不具备运销能力;三是城市销售窗口、网络营销理念还未形成。 二、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效果分析 1.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农业竞争力 合作社通过发展无公害等标准化生产,增加了农业科技含量,提高了产品产量与质量,东坑镇兴农洋芋专业合作社、席麻湾同富马铃薯专业合作社2007年先后建立了15000亩、10000亩马铃薯生产基地并对基地和产品进行了无公害产地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基地平均亩产2000kg,产品平均市场占有率90%以上(普通马铃薯市场占有率仅为68%),平均每千克售价较普通马铃薯高出0.1元左右;全县合作社注册了“绿源泉”辣椒、“统万”马铃薯、“马莲坑”散养鸡、“芦源”羊肉等特色品牌,发展了本地特色品牌,促进了产品销售。 2.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东坑镇兴农洋芋专业合作社2007年通过对马铃薯产品贮藏、包装,每千克较普通马铃薯售价高出0.15元左右;东坑镇宝丰蔬菜专业合作社2011年发展销售包装2800t,平均每t包装增值40元,发展红萝卜清洗制冷1800t,平均每t增值120元;红墩界绿源泉蔬菜专业合作社年蔬菜贮藏保鲜量5000t,平均保鲜期3个月,年蔬菜贮藏保鲜效益80万元,年产品包装量8000t,年产品包装效益60万元,年蔬菜脱水10000t,年蔬菜脱水加工效益50万元,产后服务中,调解了淡旺季,增加了经营效益。 3.合作销售产品环节,减少了流通费用和中间商盘剥,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2008年,东坑镇兴农洋芋专业合作社、席麻湾同富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全年合作销售马铃薯产品3万t,平均每千克较当地一般马铃薯售价高出0.01元左右,直接增加农民收入30万元。红墩界绿源泉蔬菜专业合作社2010年全年统一销售“万丰泉”辣椒等蔬菜4.7万t,使辣椒产品商品率提高,实现了产销两旺,全面推进了辣椒产业建设。 三、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思路与对策 1.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组织进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生产优质高效农产品;二是对基地和产品进行认证;三发展名特优产品;四是注册产品商标,创立特色品牌。 2.农产品产后营销体系建设 一是产品整理、分级,对马铃薯、蔬菜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整理分级,实行分级定价;二是发展包装,对产品按产品分级进行包装,对加工品进行包装;三是发展产品贮藏,充分利用土窑窖、建立冷库、发展罐藏;四是发展产品加工,合作社开展淀粉、粉皮加工,蔬菜脱水、腌制;五是运销服务,发展产品配送系统。 3.综合应用促销方式 一是人员促销,召开产品推荐会,介绍本地特色产品,增进顾客认知,吸引消费者;二是广告促销,利用传单、户外广告、新闻媒体对产品进行宣传;三是充分利用产品包装图案文字、商标设计等对消费者进行宣传。 4.拓展销售渠道 一是建立产地批发市场,实现产品直销;二是设立城市销售网点、窗口;三是建立大中城市商销售关系;四是开发本地市场,发展分销商。 5.创新营销观念 一是发展网络营销,利用互联网优势,对产品进行宣传销售;二是实施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与超市学校建立销售关系;三是实施订单农业;四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观念,进行市场调研及需求分析,结合自身优势,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以求获得市场认可。 营销专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为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成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具备较高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分段培养、模块培养、推行导师制、学生毕业论文的先期介入,并通过有效途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企业对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市场营销专业更是如此。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以企业需要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企业急需的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要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使培养的人才一个专业,多种能力,使学生走出校门即可直接上岗。 一、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对市场专业的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 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市场竞争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市场营销的内容和手段也在不断地丰富并发展变化,旧的营销方式也将被新的营销方式所取代,如电话营销、直邮和网络营销等。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增加新的培养内容,以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要体现“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要积极探索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这就要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除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还要采取论文写作、市场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召开研讨会等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合作共事能力。 2.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从当前经济形势、就业形势来看,市场营销、计算机和企业管理这两年一直高居人才需求榜之首的“铁三角”,社会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员。但与此同时,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精通市场营销理论、掌握市场营销规律,而且需要丰富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采取有效的市场营销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本职工作。这种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高要求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提出严峻的挑战,从而要求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市场营销人才,达到提高就业率的办学目的。 为此,应该积极探索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二、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 1.分段培养 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分成两个培养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和应用能力培养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掌握教材基本理论的同时,激励学生阅读经典名着,不断丰富自己。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及市场营销模拟活动。应用能力培养阶段主要是在专业知识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生存发展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创造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使各个企业必须重视产品的营销,这就要求市场营销人才既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自我学习能力就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使市场营销人才能在今后的营销活动中自觉地学习新知识。实践创造能力就是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实际运作能力。现代商战,有效沟通已经成为商业活动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既要与顾客进行有效沟通,又要与竞争对手进行有效的沟通,唯有这样,才能形成合作的基础,这就要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合作共事能力。通过对上述市场营销人才素质结构的分析,要求我们必须从灌输型教育模式向素质开发型教育模式转变,从静止平面知识教育观念向动态多维的素质教育观念转变。 2.模块培养 在市场营销系组建研究团队,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根据辽宁科技大学所在地鞍山的具体情况、学校的办学特色(立足冶金)和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划成三个模块,即三个研究方向三个研究团队。三个模块是:钢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研究;中小企业营销策略研究。学生一入学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与自己的研究团队结合在一起,与各团队的指导教师紧密联系,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从而锻炼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3.推行导师制 推行导师制,主旨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给予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本方法是:使学生一进入专业学习后便与确定的研究团队结合起来,即与导师结合起来。导师的职责是:要全面介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及课外实践环节;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按照学生的个性和经历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达到全面发展。导师制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推行,将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 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每个导师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依靠日常的言谈举止、身体力行、思想交流、答疑解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有利于形成全方位育人的环境,使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获得学习和实践的方法,养成对专业的浓厚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全面成才。 4.毕业论文(设计)先期介入 学生在自己的研究团队中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选择研究方向,并在研究方向下选择两个实体企业开展研究工作,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查找资料(包括理论与实体企业),建立各自的资料库;按照研究的顺序撰写论文,即研究方向的理论性论文(如钢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研究方向的实体企业论文(如鞍钢营销策略分析与研究、鞍钢产品策略分析与研究、鞍钢价格策略分析与研究、鞍钢营销渠道分析与研究、鞍钢促销策略分析与研究、鞍钢营销新理念研究等),全部学生都要撰写,上交后由教师组成员批阅检查,出版论文集,每一篇论文出版一集;学生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分组进行实体企业的市场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出版调研报告专辑。在这个基础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就是自己的毕业论文。教师组成员在此基础上撰写行业发展报告。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写作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实践创造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相关的研究可以提供给各企业,实现校企对接。 5.通过有效途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首先,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中开展营销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的大讨论(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使每个学生对营销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其次,在营销专业的学生组建营销沙龙,开展市场调研、组建模拟公司、召开研讨会、举办模拟招聘会、模拟营销与实战营销、举办营销策划大赛、编辑《营销动态》杂志等各种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实践创造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 三、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评价 经过不到两年的实践,该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提高了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毕业论文的先期介入,使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先期介入毕业论文,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提高了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学生所撰写的全部论文结束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汇总,既可以完成毕业论文,有效杜绝学生在写论文过程中上网抄袭的现象,也有效解决了学生毕业设计与找工作、毕业实习的矛盾。 2.科研促教学。教师组成员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汇报给学生,每周召开一次专题报告会,使学生全面了解各个行业的发展概况、营销理念、市场环境、营销策略等内容,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营销基本理论,也能了解各个实体企业的营销策略,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学生组成员和教师组成员共同参与,促进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学生组成员在教师组的指导下撰写科研论文和调研报告,督促学生多读书、勤思考,实现目前学生“听大学”到“读大学”的转变。 4.实现校企对接。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行业调研报告、发展报告和科研论文,可以将研究成果提供给相关企业,实现校企对接。 5.综合提高学生能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撰写科研论文和调研报告、组建模拟公司、撰写营销策划书等途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写作与逻辑分析能力、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实践与团结协作能力。 营销专业论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 市场营销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通过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的分析,找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出现原因进行了剖析,尝试性地提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市场营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对于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业、公司,如果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以科学、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来参与市场竞争,肯定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市场营销人员已是各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全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成为国内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但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大专教育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系统性学科,但高职类院校其在教学过程中却未能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及行业需求特点等要求,形成高职院校的特色教学模式。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来看,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广州市有些高职院校采用合班教学的方式,这既不利于互动式教学活动的展开,还大有可能会导致出现“吃不饱”和“消化不良”共存的教学结果。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通过对部分高职学校的走访和与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交流,得出广州市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课程体系与高职培养的人才定位不相符。有些高职学校仍过多的采用理论式教学,因而培养的营销专业的学生实战能力不足,这与我们在教学中实践环节太少有直接关系。多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是借鉴普通本科类大学的课程体系而建立的,而从学生的就业岗位情况来分析,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是进行市场营销调查、客户关系管理、广告策划等工作。这说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理论够用为适,尽量增加营销实践学时,由老师带领学生真实地从事营销相关活动,使学生在参加营销工作后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完成相应的营销工作任务。 2、对关联性课程的近似内容处理不得当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其中有一些课程会出现近似内容,各系部之间的教师之间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沟通,其结果便是有些内容多门课都讲,重复严重,对这些内容学生会毫无兴趣。如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房地产市场营销、工业品市场营销这些课程重复性的内容很多,组织行为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的内容很近似。因此各科教师要做好衔接工作,规划好各科的教学大纲,避免重复内容教授。 3、营销专业教材选用不合理 我国有一些高职院校仍选用普通本科类营销专业的教材,而非针对本学院学生的实际能力去选择合适的教材。本科的教材并不适合拿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做教材。有的虽说高职类教材,但没有以高职的学生为中心来因材编写,只是把本科教材进行简化,拼凑而成,总来来说教材的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校方应当严把教材审定关,成立由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和系主任组成的教材审定小组,从教材内容、新颖程度、出版社、作者等方面全面评价选用教材,避免为了得回扣而去选教材。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参与编写教材,去编写真正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 4、市场营销课程考核方法过于单一 在营销市场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考核形式仍然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好坏,没有形成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氛围。有些高职学院宽松一点,也仅仅局限于增加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一般占总分的30%左右,而所谓平时成绩则主要指的是作业成绩和课堂提问成绩。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偏重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在考查学生 综合能力上则稍显不足。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例如增加模拟操作、市场调查实操、案例分析报告、课堂讨论、营销策划设计等实践性考核方式的比重。 5、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营销课程是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搭配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很多教师进行营销教学活动时仍旧采用填鸭式的方式,不管是讲解理论还是分析案例,都是老师一个人参与,学生只需要听和理解,无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组织、分析和讨论中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课效果都会更佳。例如在2011年广州松田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推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总结及展望 综上所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问题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其问题具体表现为:营销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缺乏高职院校个性和特色,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安排不得当,教学过程中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脱节,理论课时过多及实践环节不足,培养出来的众多学生难以满足各行业对营销人才需求,行业针对性不强、工作上手慢等。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学校、系部和老师应坚持以培养实战型营销人才为导向,从改革营销教学的模式、加强营销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等方面着手改进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来全面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营销专业论文: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借鉴cdio的教育理念,提出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应首先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市场营销的项目为背景,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其次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最后要开发课程的教学大纲,通过课程单元的设计,落实课程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并且要完善课程考核体系,以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关键词:cdio?摇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改革现在市场营销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cdio是一种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周期为背景的工程教育模式。在其教育理念中,深刻体现出“做中学”的精髓,它的课程体系设计、学生能力培养、实践场所建立、教与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等各方面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但目前市场营销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根据培养目标所设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首先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来重新审度专业的培养目标。随着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营销的模式和手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营销也已成为企业营销的新方向,所以市场营销专业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自己本身的特点来设定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其次,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要根据设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重建应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的应用和管理能力为导向,以营销项目为背景,对课程进行整合和开发,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第三,改革营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的考核体系,落实课程体系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总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对市场营销教学各个环节的完善和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连接。 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等五个方面。 1.建立以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时代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借鉴cdio的理念,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培养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的系统方法。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和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但这种整合并不是课程简单的合并和叠加,而是应以市场营销项目为背景,打破目前的课程框架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因此改革后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应是一个围绕学科进行组织,由相互支持的专业课程构成的有机体系。它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市场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渗透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关于学科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2.以市场营销项目为依托,构建贯穿于课程计划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一批优质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要想让学生具备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就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致力于探索出一个以项目为依托、贯穿于整个课程计划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该实践课程体系将既包括概念实习、技能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还包括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在项目的安排上,早期的项目注重学生对营销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通过实践练习鼓励学生的创造力,而在组织形式上通常以3~5人为一组,实现对学生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后期的项目则是通过比较复杂的项目去帮助学生整合整个课程计划的知识和能力,在项目选择上应强调创造力和对多门课程的综合,实现对学生思维连贯性的训练。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要改变以往形同虚设的状态,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客座教授或教师到企业交流等方式,使之稳定并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融合,为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连接搭建桥梁。 3.不断深化市场营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知识的运用比知识本身显得更为重要,多年来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直在不断改革。目前,“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有所改变,“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也已引入课堂。但为了实现一体化课程体系所达到的一体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营销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同时得到训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需要不断深化。在国外的教学中有一句谚语“如果让我告诉你,你可能会忘记;如果让我演示给你看,你可能会记住;如果我们共同来操作,你肯定会牢记。”所以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应以项目为背景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互动式”教学和学生个人经验的交流、总结。教师作为整个课程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行为和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是讲授知识和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4.开发和整合课程的教学大纲,以保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市场营销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中,课程的教学大纲应是教学效果的体现。它是按照专业的培养目标,由行业专家、课程体系设计者和授课教师共同制定完成。在教学大纲中,不仅要体现出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还要落实对学生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和次序的安排,课程中包含的项目及其具体的实施计划、课程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能力(包括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等)的训练方案以及课程的考核体系。 5.合理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完善课程的考核体系。课程的考核体系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完善的考核体系将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的考核大多采取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的过程独立于教学,这对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有限。所以在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中,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融合多种考核方法的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以学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是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在专业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应用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笔试、口试、表现评分、营销项目评估和团队内自我测评等的多种方法,预先设定每项评估方法的标准和评分范围,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如图)。 三、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想促进改革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以下问题的解决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1.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解改革的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市场营销专业的每一位教师。教师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决定了改革的速度和效果。所以在教师中要建设一种改革的文化,形成一个能够积极响应、勇于创新的团队。同时改革还要获得高校上层领导的支持和参与,他们可以为改革提供资源和组织上的权利,这是改革成功的组织保障。 2.努力提高教师的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改革要求教师能够在课程中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营销管理和应用能力,那么他们必须首先熟练掌握这些能力。因此改革中应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所谓“请进来”是指聘请有工作经验的资深教师来教授和辅导其他教师,或者从企业引人具有项目经验的营销工程师到校内来讲课;所谓“走出去”是指为现有的教师提供教育活动的机会(如短期培训班),或者通过与企业交流的形式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还要通过经验交流、观摩课制度和研讨会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评估能力。 3.构建多层次的市场营销专业项目库。市场营销实践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相关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基本手段,项目库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石。在项目库建设过程中,应以真实的市场营销项目为主,既要有为实现前期课程目标而建设的复杂程度较低的单方面项目,还要有为配合后期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训而设计的综合项目。构建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项目库将是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营销专业论文:关于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对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论文关键词:营销专业;职业道德;案例教学;培养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越来越重视。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作为为社会输送专业营销人员的高等院校,应加强对营销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营销专业学生六大方面的基本职业道德,及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是指与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专业分工越细,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高。从宏观来说,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落实“以德治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需要;从微观来说,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明确,职业道德已成为个人求职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企业的核心是营销,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已成为企业招聘营销人员时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曾有一篇这样的报道:某企业对新招聘的两名营销人员“委以重任”,派他们分别带几千元钱出差。其中一名完成任务如期返回,另一名却携带这几千元钱逃之天天,不知去向。事后,该公司表示:公司派他们出差的目的就是测试一下他们的基本的职业道德,在这个测试面前有人没有及格,一名新人行的营销人员倒在了几千块钱面前,不能说企业遭到了损失,反而应该庆幸,因为这也许为企业避免了将来更大的损失。从这篇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把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已经放在了考核的首要位置,而部分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员,连续几年高居人才需求之榜首;另一方面,求职者最多的也是应聘市场营销工作.但是这种供给却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究其原因就在于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营销人员,而且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而社会上大量供应的都是具有简单的专业知识甚至没有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方面也有所欠缺的新人行人员或者频繁跳槽的“不安定分子”。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作为为社会输送专业营销人员的高等院校,在对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时,应加强对其职业道德的培养,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 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六大方面的基本职业道德 综合各类企业对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最基本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方面:遵纪守法、自律守节;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忠诚可靠、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平等待人;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奉献社会。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方面效果甚微,而被越来越多课程所采用的案例教学,则能通过鲜活的例子、深入的讨论、自主的思考,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精神的触动,使其在头脑中形成意识,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培养。 营销专业的课程覆盖面比较广,在不同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职业道德。针对现代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教师应在案例教学中有目的的突出这些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意识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其职业生涯的巨大影响,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2.1遵纪守法,自律守节 营销人员在从事营销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遵纪守法,自律守节。既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还要遵守企业的章程及管理制度。任何违犯法律及规章制度的行为都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这样的案例在许多课程中都可以找到。在《基础会计》,《财政与金融》,《市场营销》等课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让学生接触这些案例,让学生知道违反法律或公司章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再强调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要遵纪守法的意识。比如在《财政与金融》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国内外的具有影响力和广受社会关注的偷税漏税、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案例的录像带或者光盘,然后分析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这些案例的素材我们在电视、报纸上很容易找到。 2.2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无论是刚人行的营销员,还是业绩突出的高级营销工程师,都应该有高度的敬业精神,热爱本职,有岗位荣誉感。尽职尽责,勇于承担责任,竭尽全力的履行应尽的职责。 现在很多营销专业的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没有热情,也没有把公司的销售业绩当作自己的职责,认为与己无关,漠不关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努力培养学生对自已专业的热爱,充分认清自己的职责并勇于承担。在《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课程中的一些案例都表明在某一行业干得出色的都是热爱本职工作的人,尤其是《市场营销》课中学生接触的很多世界级的营销大师都是对工作充满了热情,高度敬业,一点点地取得成就的。比如美国的营销大师乔吉拉德随时随地做营销的故事就可以成为案例课上很好的素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像带或光盘,或者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的方式,在案例课上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优秀营销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2.3忠诚可靠,诚实守信 营销人员总是在与人打交道。忠诚可靠、诚实守信是与他人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的基础。守时、守信、遵守承诺是一名营销员的最基本的准则。不仅包括对客户,也包括对雇主和同事、对股东和企业忠诚,严守企业的商业秘密,对客户要诚实,维护客户的利益,讲信誉、重信用,重视于合同和约定。 现在很多营销专业的学生认为营销就是说尽所有的漂亮话,把东西卖出去,只要可以打开销路,可以把商品说的天花乱坠。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营销不等同于推销,我们承认营销需要技巧,但是也要本着诚实的原则。顾客要先相信你,才会相信你的产品。ibm大中华区副总裁秦尚民就说过:“ibm的第一个理念就是成就顾客,要有一个非常诚信负责的态度,大家建立起非常好的关系,成功的营销人员必须扮演好这样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用类似的话语再辅以相应的案例,对学生诚实守信道德的培养会起到不错的效果。 目前营销人员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频繁跳槽,不懂得爱惜自己的名声与个人品牌,更有甚者把公司的核心技术、人才和客户一起带走,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时就要强调营销人员的诚实守信,忠诚可靠。在《市场营销》课程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跳槽后的营销人员以原公司的客户资料和技术作为筹码,胸有成竹地去新公司应聘,却被当场拒绝,原因就是他的不诚信行为毁了他自己的名誉。这样的案例肯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在头脑中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2.4办事公道。平等待人 营销人员要明确是非标准,秉公办事,不计个人得失,不徇私情。在整个营销过程中,既不能损害公司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人利益或照顾亲戚、朋友、同学等“近人”,也不能损害顾客的利益来换取公司和个人的收益。 营销人员应该能正确地评价他人的贡献,在工作中不贬低同事、同行或其他相关企业和个人。 市场营销中的很多案例都说明,成功的营销者并不是靠贬低竞争对手来销售自己的产品的,而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顾客公正的分析两种产品各自的优缺点,先赢得顾客的好感和信任进而才销售产品的。这样的案例不仅能教会学生争取顾客、成功推销的方法,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办事公道、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2.5积极进取。锐意创新 营销人员应主动学习最新的专业技能知识,探索更好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并且在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中要不断的创新。 现在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在讲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这种意识持续深入地传导到学生头脑中。在《企业管理》课程中,学生已经知道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营销是企业的核心,那么营销人员的创新精神将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比如ibm的价值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为要”。教师在案例课程中通过讲述一些企业的创新案例,让学生懂得创新为企业及个人带来的利益,将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2.6团结协作。奉献社会 现代营销已经从讲究技巧向重视社会营销转移,这就要求营销者在营销活动中重视社会与道德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公司、个人和公共利益,在实现公司、个人利益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奉献社会。 《管理经济学》中讲到外部经济,《市场营销》中又讲到社会效益,那么在这两门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介绍一些企业在达到公司效益的同时又实现了怎样的社会效益,引起了人们怎样的看法和关注。学生在接触到这些案例的时候自身会有一个价值判断,知道怎么做更好,怎么做效果不尽人意,自然就会在心目中培养这种意识。 3 应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 案例的典型性是指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所选取的每一个案例都应该是该类型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能突出反映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和具有较大影响的。我们现在通过电视、报刊、书籍、网络等手段可以搜集到的案例数目是巨大的,虽然这些案例的每一个都可以反映某一方面的内容,但通过分析和筛选总能选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能更深刻、清晰的说明问题。由于课堂教学受学时所限,教师不可能选取太多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只能通过典型的案例来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不求多,但求“精”,而且只有典型的案例才能更好的阐释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触动学生的心灵,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3.2所选的案例要有时代感 一方面,案例教学的目标群体是最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大学生。他们只对紧跟时展、离他们的生活较近的事情和思想感兴趣。为了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应该选择具有时代感的案例,让学生觉得离他们很近,而且是他们将来参加工作时很可能遇到的事情,这样他们会非常投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取得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实施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求职和发展应具备的技能和职业道德,只有和时展联系紧密、能体现时代特点的案例才是我们需要的,能帮助我们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师应注意及时更新案例库,摒弃那些陈旧的不能跟上时展的案例,及时为案例库补充新鲜血液,使其更具有时代感。 3.3从学生的实习活动中提炼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 学生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会发生很多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比如有的学生表现出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诚实正直等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被实习单位给予嘉奖,并为其提供就业及晋升的机会。有的学生在毕业两三年内就因为各方面表现出色而得到提升,做到主管、副总等职位。也有的因为消极怠工、偷奸耍滑、不诚实等原因被公司退回或开除,失去了很多机会,也背上了不好的名声。教师应注意提炼学生在实习中发生的这些典型案例,作为课堂上的素材。心理学上有“邻近效应”,即指人们的心理对越是临近自己的事物越是关注和易于接受的一种心理状态。师哥师姐们的事例对于学弟学妹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运用这样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在基于个人道德素质的基础上,既要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通过实践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利用案例教学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标准,使其在当今的人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为其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取得成功打好基础。 营销专业论文:浅论重视高职营销专业实践环节的职业素质培养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本文围绕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探索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应重视实践环节职业素质培养观点。 最新的《中国大学生求职状况调查》显示,金融危机成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逐渐扩散的大背景下,许多企业不得不选择裁减员工、缩减开支以渡过经济寒冬。受此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并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就业压力大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就业机会,企业更看重的是大学生自身能力和职业素质。曾有企业罗列了80后大学生的七宗罪:一、不能吃苦;二、对自己的业绩无所谓;三、基础素质差;四、不爱学习,不务正业;五、强制培训无效;六、无事业心,不关心自己的未来;七、适应能力差。在这里姑且不论企业的观点是否有失偏颇。我们发现企业提及的问题并非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而是将矛头指向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课内实验”、“阶段实训”和“毕业实践”三个阶段。“课内实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验,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与课程同步进行,由任课教师组织在校内实验室或计算机房进行。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专业知识了解和运用,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点逐个认知和技能点的训练。“阶段实训”是市场营销课程讲授完成后,为了将知识系统化所进行的训练,一般为一周到两周的时间,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主要目的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毕业实践”体现市场营销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一般为三个月到半年,由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内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最终使知识线和技能线和谐拼接,完成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任务。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日臻完美,按说应该能够帮助大学生毕业后很快地在营销行业成长和成熟。然而有些大学生毕业多年都始终没有找到自身优势、事业基础和奋斗的方向,成功离他们渐行渐远。问题出在哪里呢?根据自己多年的营销经历与教学经验,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更应重视职业素质培养。因为实践教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只有在这个时期养成被企业认可的良好职业素质,才能很快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平稳地走出职业生涯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职业素质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将职业素质培养渗透在实践教学各阶段当中。 1 强化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会影响到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因此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帮助学生认识市场营销专业的性质,工作的内容及特点,应从实践教学的第一天就开始。首先一定要告诉学生已经是一名“职业人”,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特别是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明白可以在短时间内不能创造价值,但是没有企业能容忍任何人长时间地不能创造价值。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不能再有学生时代“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其次要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与调控能力,学生在企业里遇到的挫折、委屈、打击远比学生时代多得多,必须学会承受和勇敢的面对。 2 做好职业角色定位 学生要想在实践教学中扮演扮演好“职业人“角色,只有事先做好职业角色定位,才能按照定位调整心态,端正态度,然后付诸行动。一个员工只有按照角色位置不断提升能力,按机制要求实现角色定位,不断提高绩效,才能与企业共同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职业人与学生的角色特点,从而在扮演职业人角色时,能够克制自己的偏好,克服自己的弱点约束自己的行为。还要让学生明白专业能力仅仅是具备了专业角色,而专业定位是职业角色定位的初级阶段,职业角色的定位需要和实际需求相对应。正确区分专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关系,要想在某个企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就必须了解企业对这个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3 建立团队意识 拥有强大能力的组织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保障,而团队意识是组织智慧的重要部分。所谓团队意识,就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是显现团队所有成员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普遍较为薄弱。但团队意识是可以通过参与被培养出来的,团队精神既强调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又强调与人合作的能力。应注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交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消除学生自卑、自傲等影响人际关系的不健康心理。建立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团队协作意识。 4 增强学习意识 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知识不断出现。每个人要想使自己有所成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才有可能实践人生价值,职业生涯的成功。刚开始做营销的大学生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他们的学习能力、技巧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知道怎样在实践中学习,生搬硬套一些“营销巨著”未必能解决实际的营销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虚心向身边那些优秀的同事和领导学习,看看他们每天如何思考,如何做事,有哪些优点,有哪些良好的习惯,找到自己的差距,坚持学习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注意观察和模仿同事、同行学习的方法,增强学习意识。 高职教育经过在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培养的大学生中不乏有佼佼者,他们毕业后很快的适应行业和企业,做出了优秀的业绩。如果那些还未走出校门,准备走上营销岗位,还没有找到营销感觉的大学生们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多多反省和检讨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理会到营销这条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那么实践教学将使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才能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有用人才。 营销专业论文: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 摘 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际交往能力。由于营销工作的的特殊性,该专业对社交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不光是在生活上为你提供帮助,更是在事业上为你添砖加瓦,帮助你早日成就人生理想。 关键词:营销学生 社交能力 培养 一、社交能力的涵义 社会交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与他人传递思想感情与信息,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二、社会交际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营销工作实际上是一项商业交际活动,是依赖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完成的。这种交往主要是营销者与消费者之间,两个甚至多个不同商业组织的营销之间的相互接触。在接触交往中,营销者通过各方面与交往对象的信息交流,心理沟通,形成具有倾向性的人际关系,再采取适当的办法和手段,通过这种人际关系达到营销的目的。 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是营销工作成功的必要条件。人际关系主宰成功,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营销成功的背后是良好的、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一个营销人员的业绩直接与客户的数量有关,拥有良好的、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的人,他们的业绩往往是惊人的。”因此,想要成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人际关系开始,而人际关系展开的关键,在于如何推销自己,是以自我推销的能力来决定人生的成败。这就需要你多与人交往、沟通,争取他人的认同,争取好人缘,培养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自己的事业成功。 人脉资源越丰富,赚钱的门路也就越多;你的人脉档次越高,你的钱就来得越快、越多。这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智商(iq)决定录用,情商(eq)决定提升”。在中国,人际关系更为重要了,如果你想在营销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尽早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吧。 四、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好人际关系网 与更多的人结交,就要想着与大家一起合作。无论是生活圈还是事业圈,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都在于一张完美的人际关系网,网结得好,才能做人生的赢家。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商人,都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古今中外皆如此,而社交的目的之一就是织成并利用这张网。这是决定事业成败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的人整天忙碌碌,认识很多人,网织得很大,但漏洞百出,而且又有很多死结,结果使用起来没有实绩,撒进海里网不到渔。而有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懂得在关系中找到最重要的那一个环节。如何织好这张网呢? 第一步:筛选。把与自己业务有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的人记在一个本子上,把没有什么关系的记在另一个杯子上,这就是像打扑克中的“埋底牌”,把有用的留在手上,把无用的埋下去。 第二步:排队。 按重要性,根据自己业务的需要进行排队,从而决定交际策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第三步:分类。知道他们的不同作用。 第四步:检查、修补。随着部门调整、人事变动,你的网也会出现漏洞。你必须随时调整、重新排队和分类,使自己的关系网一直有效。 (二)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 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现在适时、适量、适度三个方面。 1、要适时。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才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他们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反之,有的人该止时不止。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唠叨叨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主人心绪不安时仍滔滔不绝发表宏论;在长辈家里乐不可支地详谈"马路新闻"。请设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见了上面这种人,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2、要适量。适量的社交口才还包括声音大小适量。大庭广众之中说话音量宜大一点,私人拜访交谈音量宜适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间交谈,小声则可以表现亲密无间、情意绵绵的特殊关系,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应该掌握的技巧。 3、要社交口才适度。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言谈的深浅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言谈的得体度,根据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谈的分寸度。其次,体态语也要恰到好处。 (三)人际融合能力的培养 融合于社会,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地面对世界、接纳世界。当然接纳世界并不是要你消极等待和向困难屈服,更不是要你没有任何原则地去苟同消极落后的东西,甚至同流合污。而是要你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接纳现实,并有勇气和决心去消除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弘扬主旋律,尽一份营销人应尽的责任。 人际融合能力并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能否接纳世界、认同世界方面,它还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人际融合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连的。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营销专业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能够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也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 人际融合,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艺术。美国俄亥俄州的rmi公司,一度生产滑坡,工作效率低,员工面临失业,情绪不稳。受总公司委派前来担任总经理的大吉姆?丹尼尔面临着与大家融合、并带领大家改变面貌的严峻考验。他在公司中处处张贴这样的标语:"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没有笑容,请把你的笑容分些给他","任何事情只有做起来,兴致勃勃,才能取得成功"。大吉姆还把工厂的厂徽改成一张笑脸,贴在工厂的大门上、办公用品上、员工的安全帽上。亲切感产生信任感、归属感,在没有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公司生产效率提高了80%。 (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妨借鉴一下ibm培养职工的方法,ibm对此能力的培养有五大步骤: 一要定义并理清问题:先收集资料并分析,确定问题确实存在之后,将问题写下来,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了解的陈述,将问题具体化,使相关人员明了。 二要分析问题:可以利用管理学的技巧辅助,如鱼骨图等。或是与部属举行讨论会议,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类,并且列出解决的优先顺序。 三要订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邀请同仁脑力激荡,最重要的是把这些结果用有系统的方式整理出来,依照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是否能获得管理阶层支持,以及是否可付诸实行等原则排出顺序。 四要选出解决方案订出行动计划:选择影响力最大、推动起来最容易的方案,立即拟定行动计划。 五要推动解决方案并追踪结果:进行之前先给予’成功’的定义,在过程中不断检视决策的推行情况,并树立各阶段里程碑,确保行动达成目标。 总之,要增进个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对自己及别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细心观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处并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交环境的掌握。虽然心理学家认为社交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但要真正的提高社交能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决心、努力与恒心。 营销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如何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 校内实训基地 创业教育 探索 论文摘 要: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新时期的就业背景和环境下,对创业技能的培养十分必要,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如何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教育,达到培养人才和能力的目的。 在部分的高职院校的营销专业中,陆续开设创业教育的培训,更多的是在课堂中进行的。但是创业教育应该是一项实践与操作较强的活动,因此,需要利用现有的资源例如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创业教育及实训活动。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它不仅传授关于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创业需要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即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准备,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具备较好的情商。创业实训是创业教育和能力培养能否成功关键因素。 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较其他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业教育的实训可以培养学生在创业上的技能和完善经验上的不足,使学生参与到创业的规划、项目的运营、营销活动的开展,进而掌握企业和业务的流程以及操作技巧,熟悉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找到解决的方法,提高技能。因此,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中进行创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基本上每个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都有较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如何利用资源进行创业教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教育的原则与作用 2.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教育的原则 (1)企业和学校资源结合与共享。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创业教育是在企业的运作模式下进行的,实训室的建设是需要企业的帮助和指导的。所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企业的力量,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学生模拟创业公司、学生自主创业等的有效手段。 (2)创业教学、创业实践、创业生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市场营销校内创业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学习,培训和实训的重要场所,因此创业教育的实训基地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和实践的能力,从而达到创业水平的提高,创业素质的实现和经验的增长。 (3)与时俱进原则。 高职市场营销校内创业实训基地要突出与时俱进,跟随时代步伐的原则。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巨大竞争尤为激烈,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竞争社会立足,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实操的重要场所,在建设上要与企业和社会发展相匹配,在文化建设、硬件设施上要为学生创造浓郁的创业教育和实践的氛围。 (4)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高职市场营销校内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即基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考虑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以及创业能力的提高,紧紧围绕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的需要。 2.2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教育的作用 (1)教学与实践的纽带。 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用,不仅能够很好的完成创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既道道了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也完善了创业能力的开拓,借助实践,可以使学跳出单纯求知、被动适应的圈子,真正学以致用。 (2)实现学生多方面发展。 对学生而言,校内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可以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首先,通过大量知识的掌握、案例学习和模拟创业过程的参与,使学生能到创业意识的启发;另一方面,依托高职市场营销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开展创业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能锻炼和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培养教练型教师队伍的基地。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是专业的能手,学生的教练,培养教练型的教师队伍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投入到实践中,在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参与按企业化运作的组织管理中,教师可不断掌握新的技术,转变观念和更新知识,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在实践中提高素质,成长为教练型教师。 (4)社会与人才沟通的桥梁。 高职市场营销校内创业实训基地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创业活动与企业互动等形式,使学生更多了解企业和业务的流程。通过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搭建社会和人才的桥梁,为学生走入社会,企业了解学校的人才铺设道路。 3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如何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教育 3.1 设立大学生创业园 高职市场营销校内创业实训基地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设施就是大学生创业园,不过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无法引进企业资源的情况下,没有办法提供资金和贷款的支持,就需要另外寻找合适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训的途径。例如,让学生们引进产品进行营销活动,真正的创业必然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大学生创业园必须以市场淘汰为内部运行机制,规范创业流程,其中包括:递交创业计划书——对创业计划进行合理性评估——获准入园——签订协议——开业申请——注册、登记——开业等。这既是对大学生负责,也是督促大学生对自己的企业负责的有效作法。 3.2 开辟创业教育与文化宣传栏 在校内实训基地里,可以以展板的形式或者是墙贴等方式,将典型创业人物的创业历程、创业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展出。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创业典型的距离,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创业的热情,同时梳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冷静的面对在创业路上的艰辛和挫折、成功和失败,提高创业心理素质。 3.3 开展创业技能比赛 创业技能比赛,可以是新技术、新研究、新产品的上市策划竞赛活动,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创业计划竞赛活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研究领域组建各种类型的创业项目团队,进行创业计划项目研究。创业竞赛活动中,组织者应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各学生创业团队的指导教师,同时,利用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作为比赛场所,充分实现实训基地的创业平台的作用,使学生更乐意利用实训基地提高创业技能。 3.4 完善创业模拟实训室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都有完善的电脑设备,并且配备了移动组合桌椅和多媒体设备,能够为学生提供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团队合作以及项目培训等创业模拟训练。在实训室里,可以安装合适的创业模拟软件,通过小组操作,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内容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市场开发、生产、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训练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受企业发展的历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软件特点在于:创业技能=创业知识+创业案例+创业故事+创业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明确创业者应具有的基本创业素质及其重要意义,进而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素质,努力学习创业知识,具有初步的创业技能,为今后个人创业团队集体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5 建立模拟营销公司进行实践 利用大学生创业园和多媒体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由同学们自组建立一个模拟营销公司,公司按企业要求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公司总经理由指导老师担任,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由学生担任,各自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实训采用模拟公司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即模拟公司为企业完成营销任务,有偿服务,大部分报酬,作为学生业绩提成奖励,小部分留作模拟公司发展,课开展各种形式的营销策划,公关策划等活动。 3.6 与其他专业嫁接,校企联合建设校内营销专业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都有多个专业,每个专业都可以与相关的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如物流专业与物流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会计专业与会计事务所、一般的企事业单位、银行等共建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市场营销专业不仅仅拘泥于自己原有的资源,还需要打破这个界限,不做井底之蛙,与学院其他专业合作,依靠其他专业的关系,开拓资源,建设更多适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基地。因为这些企业同时也需要优秀的营销人才。营销专业介入,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从单纯的技术合作向全面的合作过渡,从而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同时,企业进入学校为创业基地的建设和实训室的建设提供技术上、人员上乃至资金上的支持,使校企合作更为紧密,一些企业的营销人员、管理人员还参与学校的专业指导工作,并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也可派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从企业一线实践获取第一手资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到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实训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效利用,并建立得更完善和有效。 营销专业论文:浅析以职场能力为导向 深化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 论文关键词: 职场能力 市场营销 实训教学 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 以职场能力为导向,以实训教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场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能把握市场需求动态,懂得市场营销策划与职场礼仪,能进行有效营销沟通,获取企业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深化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的意义 1.1 市场的需求目前,虽然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2009年毕业生高达610万人,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又高达630万人,但是营销职位在人才需求榜中仍居榜首,特别是专业营销技能较强、有一定行业背景、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端营销人才最为紧俏。据猎头7年来的分析统计,市场营销总监、市场营销经理职位稳居人才需求榜首,薪酬标准也大大高于其他同级别职位[1]。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若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健康长促的发展,就必须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这自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具备良好沟通技巧和心态,并对该行业有深入了解的营销人才。那么,作为培养营销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高职院校就更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培养出具有一定职场能力和营销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1.2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现存问题市场营销行业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而目前高校培养出来营销人才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市场营销的课堂教学还处于灌输理论的阶段,使学生对实践性很强的营销专业课程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这既会阻碍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不能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另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都实行教学计划制度,这样一来,许多课程都是提前计划好的,不允许随意更改。但就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几年前设置的营销课程早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会造成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课程无法全面系统的被介绍,只能是教师在课堂做部分补充而已。更进一步,即使学生参加实习,其实习的过程也过于形式化,例如,国内许多企业把接收学生实习当成一种任务,根本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为的是怕泄露商业秘密,如此,学生便不能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行和管理,结果使学生的营销实习变成了某个特定业务环节的临时打工者。 2以职场能力为导向,深化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 职场能力主要是指在职场上熟练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创造性解决生产中可能发生的意想不到问题的能力,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职业核心能力、通用管理能力和通用生产能力[2]。只有通过加强实训环节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场应用能力。 2.1 通过校企合作,强化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不随工作岗位的变化而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因为企业能够为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表达交流、数字应用和信息处理的良好的平台,可以强化学生的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为学生的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和外语应用等创造机会。对于学生而言,这样实习工作更有针对性,避免了形式主义;对于学校而言,实习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发现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计划,效果更客观;对于企业而言,因为有学校提供的相应智力支持,那么企业就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利用较少的费用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决策效果和运作效率。可见,通过校企合作不但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而且有利于学校制定出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更能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这是一个对学生、学校和企业共赢的局面。 2.2 通过顶岗实习,加强通用管理能力通用管理能力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的特定知识和技能,是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3],涉及到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团队建设管理能力、资源使用管理能力和运营绩效管理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强的专业,若想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因此,作为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顶岗实习,是在校学习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是实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通用管理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升学生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树立起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优秀的领导才能;有助于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范围及适用程度,巩固和扩大所学专业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会对人、财、物、信息这几个核心资源的安排,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资源使用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更有效的沟通、与人交往协作,以及协调和处理人、团队和其它资源的关系,从而提高其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和运营绩效管理,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工作,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可见,顶岗实习树立起了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4],可以培养个人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管理技能和能力。 2.3 通过工学结合,提高通用生产能力课堂教学是开展现代营销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是学生感受知识、提高素质的第一个界面,通过《经济学基础》、《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了企业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策划的专业能力。但是,优秀的营销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深厚的营销理论,而且要求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5]。正如教高16号文所指出的,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即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通用生产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高职教育改革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学结合担当了引导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重要角色,可以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例如,可以通过工商模拟实训,进行市场调研分析,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6];还可以依托企业进行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使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从而,培养以熟练操作、安全生产、减少损耗、产品符合规格与创新等为主的通用生产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以合格营销人才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活动就应围绕着通用生产能力培养来设计,这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一个重要途径[7]。 工学结合真真切切体现了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通用生产能力为根本的职业教育观念,创新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方案、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思路,是实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任务。 3结语 正如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所言,“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受教育者最终要在职场上获得成功,职场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为了保证高职能够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市场营销的高技能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以职场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 营销专业论文:试论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 市场营销专业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论文摘要: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行了房地产策划师等级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探讨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1房地产策划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就业空间广阔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国房地产界衍生了一个特殊的新兴职业——房地产策划师。据住建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有65%的房产企业急需策划人员,有90%的企业出现岗位空缺。”这表明,目前中国从事房地产策划工作的人员还远远不够,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在房地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随着中国城市化,城市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据智联招聘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房地产策划师已经连续三年蝉联智联招聘十大热门职位。 2005年3月为了满足对房地产策划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推出《房地产策划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将房地产策划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并将房地产策划师共分为四个等级。 房地产策划师可在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投资分析、开发、策划、销售工作;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从事估价、咨询工作;在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经纪、销售、咨询工作;在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服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房地产交易中心、土地拍卖行、资产评估事务所从事相关岗位等等多种工作。 2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特征 2.1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房地产市场营销及策划理论、销售与管理基础理论、规划设计等知识,锻炼房地产市场调查、项目策划、房屋销售技能及管理等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熟悉房地产政策法规。 2.2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 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房地产策划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等。这无疑为创建富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3.1科学系统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知识主要课程可以设计安排经济数学、统计学、管理学、房地产概论、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市场营销学、消费者心理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分析、房地产市场策划、房地产商务谈判及推销技巧、公关礼仪、房地产定价理论、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理论、房地产经纪实务、建筑概论、房屋结构与识图、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建筑工程概预算、物业管理、房屋维修与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开发经营、经济法实务、房地产法律法规等课程。 从事房地产策划与销售管理等工作,对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房地产营销与工程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要求较多,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内外环境以及建筑工程建设、工程概预算、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材料等基础知识。房地产项目开发早期就较多涉及到与房地产营销后期的协调,如售楼处包装、样板房建设、销售培训内容等,但随着房地产营销意识的深入,房地产产品本身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市场和自身条件而确定房地产产品定位,从营销角度出发指导规划设计已成为普遍做法,这就要求房地产策划师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 3.2加强校内“房地产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设房地产产品概念展示厅(配置房地产主题概念的模型、效果图、沙盘及展示设备),满足形成房地产概念资料库,满足专业及专业群建筑产品从认知与运营等方面的教学需要功能; 建设概念设计实训室(配置概念设计用桌椅,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设计资料库),满足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规划等基本技能的实训功能; 建设房地产营销实训大厅(配置楼盘沙盘,洽谈桌椅,销售管理软件及其它售楼道具),满足开展销售策划与销售实务技能实训,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房产营销业务房地产网上交易与交流平台,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样板间实训室,通过建筑构造、装饰构造节点剖析与展示,满足房地产产品销售、建筑构造、装饰构造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训需要,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物业设备实训室(配置各类物业设备,包括消防系统,楼宇智能化运行系统等),满足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设备运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提供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运行、调试、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和物业管理公司员工上岗培训需要。 在加强院内“房地产实训中心”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通过与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物业管理企业等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已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另一方面为这些企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并储备了急需的人才。 3.3加强《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是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核心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对学生从事房地产行业的策划、销售等相关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可以帮助分析房地产市场,掌握策划与销售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本课程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尝试。 1)自编教材、建立教材群,并重组课程内容,与房地产行业对执业人员的职业认证要求结合起来。采用“双教材”教学,即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材相结合。 2)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3)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实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如讨论式教学、边讲边练、社会实践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形成特色专业。 营销专业论文: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探 摘要:高职汽车类专业是为汽车行业的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由于汽车类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重建、实践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五个方面入手,对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焦点。以往陈旧的高等教育课程观念将理论改革和实训改革割裂开来,结果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收不到好的效果。目前,汽车专业为提高教学成效,迫切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而课程项目化改革则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汽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有大量时间在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践能力的训练。但是,目前汽车专业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得还不够,培养缺乏连贯性,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很好地形成一条能力培养的主线。因此,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制定及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制定技术服务与营销服务并重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将对专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创新 汽车类专业要彻底打破“在黑板上修机器”、 “在实验室谈保养”的怪圈,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才能真正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行业发展需求。通过企业调研、兄弟院校咨询以及专家论证等手段,我们按照营销服务与技术服务两条腿并行的原则,来修正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汽车技术服务和汽车及配件营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汽车技术营销、性能检测的知识,具有汽车及配件销售、汽车维护检测、二手车评估交易及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在汽车营销、检测、评估及服务岗位上,从事汽车交易顾问、配件管理、售后服务及二手车评估等工作,面向汽车后市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新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毕业后自己做小老板的潜能,如汽车配件营销、二手车评估与交易、汽车维护与保养,等等。 为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通过将汽车4s店、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形式、运行模式、环境布置引入到教学中.并依据汽车营销、汽车售后服务岗位群工作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为精髓,构建“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用4个学期时间安排学生在校内完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用1个学期(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现场操作技能和综合专业能力;用1个学期(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上一学期的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已基本能够胜任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两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使学生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学习与工作,从而做到“学做合一”,真正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目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为浙江省汽车技术服务和营销服务领域输送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重建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充分考虑与中职的衔接,坚决避免重复。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特点,我们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突出技能,细化岗位。新建课程分布见表1。 三、实践课程开发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主线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编排授课计划,以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强化技能实操,借阅同类院校课程建设经验,参阅国家精品课程网站资源,按照培养目标要求,采用换位思考方法开展课程建设。缩短纯理论教学时间,加大实践课程开发与建设,确保实践和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至少为i:l,把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结合起来,即进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把部分课程改在实训室进行授课,使学生边学习边操作,操作与理论学习相融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并在实训中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根据汽车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等方法组织教学,课程内容紧贴生产实践和技术前沿,让学生研究现场的实际问题,实现学校内顶岗实习,企业内生产性实习的要求。开发项目化教学校本教材,按照“提出问题——实践——理论——实践”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实验实训考核成绩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在实训开始时,就明确该实训所应掌握的内容以及考核要求,促使学生在实验和平时注意知识积累和操作技能锻炼。坚持以赛促训,综合实训以比赛的形式开展,并推出以课程核心知识、技能为主线,增设趣味性竞赛,如汽车拆装比赛、汽车结构双语竞赛、汽车故障排除竞赛、品牌车性能介绍竞赛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必须加快骨干教师培养和团队建设。本专业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研、对外技术服务及产学研活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根据汽车专业现有教师现状,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初步将现有7位专任教师分为两个团队,即营销服务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及专业背景担任相应的课程任务。 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对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教学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对学习者进行鉴定的能力以外,还要具备职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实施职业教育教学的能力等。在师资培训方面,应有侧重地培养汽车营销、汽车技术方面的教师,派送教师参加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加快现有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要求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深入汽车企业进行实践;鼓励专业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职业技术等级;依托企业、兄弟学校和高一级学校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定期召开汽车营销及技术课程教学研讨会,研究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验实训等问题。 五、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保证正常有效的实践教学,必须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同时进一步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努力为该专业学生创造更好的实习条件,给他们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汽车实训室的建设要以培养专项技能为基础,划分为汽车拆装实训室、汽车电器电控实训室、汽车营销实训室、综合检测实训室、汽车故障诊断实训室这五大实训室,融教学、实践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体现环境真实化、功能系列化、管理企业化、科研现代化、人员职业化五大特色。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完成汽车拆装、检修、营销、社会服务一条线的模拟真实企业环境下的实训,将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贯穿始终。 高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目前,汽车专业与以众泰汽车为重点的十多家汽车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合作方式不仅仅停留在教师挂职锻炼、学生顶岗实习等阶段,而且向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人才及设备资源共享等深层次目标迈进,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服务于下沙区域经济。 六、今后建设的思路 1.实训基地向生产性转换 需要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环境布置、设备配备、组织机构设立等方面,尽可能接近汽车4s店的真实场景,为全校教职工私家车或社会车辆提供保养、简单维修等服务。 2.专业课程改革需要继续加强 在课程改革方面,要加大企业介入力度,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发挥企业兼职教师作用,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实现对接,实践教学也要加入企业实用操作技术内容。 3.产学研结合需要进一步深入 要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让师资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让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深层次地介入专业教学改革,参与教材内容更新。
体育心理学论文:论体育心理学发展促进我国体育教育革新 摘 要:我国心理学的研究这些年发展迅速,体育心理学也随之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体育教育的革新。体育心理学促进了体育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也为体育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心理科学根据,着力于体育教育的实践服务。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心理学;改革;重要作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体育心理学积极地紧跟国际体育心理学的步伐,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融合到我国体育教育革新的实践中,积极建设有中国体育特色的心理学体系,努力地促进我国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提高。 1 我国的体育心理学发展近况 1.1国际的体育心理学发展迅速 当今的体育运动朝更加专业化和细化发展 ,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身体运动本身已分化成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等几大部分了。就心理学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来分,又可分为体育和锻炼、运动心理学,这几方面快速发展,相互支撑,且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和特点。所有这些学科的发展不但充实了我国体育心理学领域,扩大了研究空间,而且最根本地促进了我国当代体育教育的革新。 1.2目前我国的体育心理学发展更加成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的各大院校重新开设了体育心理学。马启伟教授于1996年主编出版了《体育心理学》,此书迅速成为全国各大院校的体育心理学统编教材用书,并成为体育专业体育心理研究的指导丛书。随后,中国的体育心理学专家结合中国体育的现状和特色,陆续编写出版了大量有高质量和学术水平,影响广远且适合各种不同的体育人群的体育心理学相关的教材用书。比如龚坚、张新2006主编出版的《体育教育学21世纪体育教育丛书》;季浏2006年主编出版的《体育心理学教与学指导》;马启伟、张力1998年主编出版的《体育运动心理学》等等。这些体育心理学专家学习国际先进的体育心理学知识,结合我国的自身情况和特点,致力于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和教学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促进我国的体育教育革新和发展。 2 体育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使体育的素质教育有了可靠理论基础 2.1体育教育的环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环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学生个性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学校知识和规范的学习,还受环境的变化影响,尤其是复杂多变的环境。普通的文化教学一般处在教室里,相对而言较封闭;而体育教学一般处于开放式的露天场地或宽畅的场馆进行。体育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和研究,作为理论基础很好地应用到体育教育环境,改善了学生的体育教学环境。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全面发展。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体育心理学促使体育运动更加稳定有效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而且还能很好地治疗身心方面的疾病。当然盲目的体育锻炼非但不能起到促进和治疗作用,不当的话甚至会引起伤病,正确的方法加上科学的指导,体育运动才能更加有效。体育运动项目中,尤其是体育运动员的水平相当接近时,运动员心理素质已成为是否能赢取比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专家先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其运动项目之间的关系研究,再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心理选材和训练,把运动员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和心理有效的发展结合,使体育训练更加合理有效,也为我国全面的体育教育革新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3 体育心理学能更好地指导学校对学生主体性教育培养 3.1体育心理学为学校培养学生全面性和主体性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界盲目地追求升学率,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针对这种不合理的局面,我国的教育专家深入地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理所当然,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的理论基础,其把学生学习行为看作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体育心理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 体育心理学特别重视个体之间的不同差异,讲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个体才能。我国的体育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和精心的分析,有了丰富的经验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针对个体差异进行素质教育,因材施教,让学生个性和全面性得到充分发展。 4 体育心理学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各种挑战 4.1体育心理学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的一般智力行为包括动机、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和感知、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努力地培养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质,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项目发展,发掘和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运动员。 4.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育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人取得成功所具备的非常重要的一项,人是由身体和心理组成的,两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体育教育革新的重要一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明确提出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目标是刻不容缓的。我们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找学生谈心,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从而使学生不仅生活上心理健康,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能保持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将来的社会生活。 5 结论 我国的体育教育革新必须要以体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全面身心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心理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满足了学校德育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健身方式与性格的关系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投入到体育运动中的人越来越多,选择什么样的健身方式最适合呢?成都体育学院专家田川认为,除了考虑年龄、职业、生活环境等因素外,将个人的性格因素考虑进去,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项目,对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缺乏正常人拥有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或是表现明显的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通过有针对性的适当健身运动,可以纠正不良性格缺陷,改善心理和精神状态。 田川列出了几种类型的人应选择的运动项目,其中与跳水、游泳相关的有: 胆怯型 有的人天性胆小,动辄害羞脸红,性格腼腆。这些人应多参加游泳、跳水等健身项目。这些健身项目要求人们不断地克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胆子会变大,为人处事也就显得从容自然了。 虚荣型 有的人虚荣心强,遇事好逞强。这些人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动作较复杂的运动健身项目,如跳水等,以不断地提醒自己,万万不能骄傲。 急躁型 有的人处世不够冷静沉着,易冲动急躁。这些人可选择游泳等健身项目,这类活动多属静态、单独的运动,不会带来情绪的大的波动,有助于调节神经功能,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体育心理学论文:高校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摘要]体育心理学课程是基础性学科,其理论性较强,因此导致学生厌学和畏学现象较重。文章从教学改革入手,结合体育院系学生的特点,以体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为例,证明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改革的过程,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评价水平。以期通过实践,寻找到体育心理学教学的最佳方式,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院校 体育心理学 教学改革 在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的专业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理论课教学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已达成一种共识。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目前,体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极其欠缺,教学方法又过于单调,基本上是长期维持课堂讲授满堂灌的局面,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多数体育心理学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偏重知识的传授,忽略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本课程理论性较强,体育院系的学生,又有自身的特点,他们大多活泼好动、性格比较开朗,但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扬长避短,以发挥学生的优势。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外,还应充分考虑理论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学生在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从“被动学习”阶段逐步转化到“主动学习”阶段,从而达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突破。 根据本学科的发展特点及其面对的教育对象特性,本文对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实践,教师在理论课堂教学要讲清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此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理论讲授,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增加实践感,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学生观看教师的实际授课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评议实践中看到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的情况,并要求结合专题内容写出书面评价。通过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一、利用分组,控制课堂纪律 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课程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体育院系的学生天生性格开朗,活泼好动,这也是理论课的课堂秩序不好维持和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好的教学效果,依赖于好的课堂秩序和课堂心理气氛,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有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课堂心理气氛,十分重要。在教学之初,把任课班级的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设有组长、理论课讲授人和评分员。组长任务,主导全组工作,安排好各项任务;理论课讲授人的任务是,完成一次10~15分钟的理论课讲授;评分员的任务是,给理论课讲授人打分,作评价。教师考勤,实行公开制,每次课前把学生上一次课的考勤公布出来,按组打分。 有研究表明,当一个个体以归属组的方式呈现的时候,其表现最好。因为,作为组的成员时,考虑到自己的表现对整组成绩的影响,其责任心就会增强。公开考勤,在每次的考勤时间的框格内,用符号标识这一节课学生的出勤和表现情况,例如:√——迟到,×——旷课,Jh——交头接耳聊天,——事假,——病假,Sh——玩手机,考勤分数,每课一更新。通过按组进行的公开考勤,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纪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传统的体育心理学教学方法过于单调,长期维持课堂讲授满堂灌的局面,教学过程是教师演绎知识的过程,而非学生理解、认知知识的过程,更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因此,教学中,在组长的引领下,每组学生完成两个实践任务:看课分析和理论讲授。看课分析指的是,看其他教师的实践课,要求有记录有评价;理论讲授是指本组的理论课讲授人,利用多媒体课件,完成一次理论讲授课。 (一)看课分析 1.学生进行看课分析的程序。教师教学过程中,在恰当的时间分阶段安排学生进行看课分析。比如,讲过“体育兴趣”和“体育动机”的章节后,安排任务,让学生选择任意教师的课程,进行看课分析,主要分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用了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机。学生应用所学的体育心理学知识,以体育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实践课的看课分析。让学生明白,学到的东西应该学有所用,也就是说学了有用。 2.学生进行看课分析的要求。要求学生按组进行看课,组长统一管理,安排任务,每人做课的过程记录。为了实施管理与监督,要求学生所做的看课记录,必须有任课教师的签字。个人形成看课记录和评价分析后,由组长组织,全组成员最后进行综合评价讨论,形成本组完整的书面看课报告。通过这一过程的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即让学生明白,学到的东西如何用。 (二)理论讲授 1.学生进行理论讲授的程序。教师全面介绍理论讲授的意义,安排理论课讲授的内容,布置任务,并给出理论课讲授的评分标准,标准共分为6部分,总分100分:(1)举止仪表。主要看举止仪表是否大方得体,能否做到身教,占20分。(2)语言表达。是否流畅自如,能否做到言传,占25分。(3)列举实例。是否恰当贴切,是否充实内容,占25分。(4)学生反应。是否认真投入,能否达到效果,占20分。(5)教学课件。是否内容丰富,是否科学易懂,占5分。(6)教学时间。是否安排合理,是否恰到好处,占5分。各组的评分员,根据理论课讲授人的实际讲授情况,进行打分。打分时,要标明讲授的章节(内容),按项给分,以便分析各项得分的百分含量,最后计算出总分。 2.学生进行理论讲授的要求。全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协助理论课讲授人准备理论课的课件、讲稿,并进行试听试讲,帮助理论课讲授人查找不足,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利用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 (一)看课分析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个人和组总评的情况,带领全体学生,共同进行分析评价,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哪一种方法”培养了学生“哪方面的兴趣”。例如,教师的游戏法,激发了学生的上课激情。同时,发现教师还存在哪些不足,例如,教师上课过程中的语言表达不当,影响了学生的情绪等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讲授评价 将四组评分员所给打的分数汇总,计算单项得分、单项得分的百分含量。例如,某同学的得分情况:若四组评委分别给“举止仪表”一项打分19分、19分、19分、20分,则该同学这一项单项总分得分为77分,平均分数为(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4=19.25分,该项最高分为20分,该项得分的百分含量为19.25/20=96.25%;“语言表达”一项打分23.5分、23分、25分、24分,则该同学这一项单项总分为95.5分,平均分数为(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4=23.88分,该项最高分为25分,该项得分的百分含量为23.88/25=95.50%;“列举实例”一项打分24.3分、24分、24分、23分,则该同学这一项单项总分为95.25分,平均分数为(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4=23.81分,该项最高为25分,该项得分的百分含量为23.81/25=95.25%;“学生反应”一项打分19分、19分、20分、19分,则该同学这一项单项总分为95.25分,平均分数为(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4=19.25分,该项最高分为20分,该项得分的百分含量为19.25/20=96.25%;“教学课件”一项打分4分、4分、5分、5分,则该同学这一项单项总分为18分,平均分数为(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4=4.5分,该项最高分为5分,该项得分的百分含量为4.5/5=90.00%;“教学时间”一项打分3.5分、4分、3分、4分,则该同学这一项单项总分为14.5分,平均分数为(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4=3.63分,该项最高分为5分,该项得分的百分含量为3.63/5=72.50%;该同学最后得分为19.25分+23.88分+23.81分+19.25分+4.5分+3.63分=94.31分。此分数为个人的总得分情况,同时也是理论讲授人这一组的总分。此同学的评语是:举止仪表、语言表达、列举实例、学生反应四项都在95分以上,很好。教学课件稍需加强。教学时间得分较低,注意讲课中的时间控制。 在对学生讲授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做好引领工作,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例如,在分析有缺点的时候,教师让每一个学生指出理论讲授人在讲课过程中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要有具体实例作支撑。例如,他的“举止仪表”不好,是因为“他总是摸自己的头”;他的“语言表达”欠佳,因为他讲课中有太多“口头禅”;学生反应较好,因为他有提问等等。也可以让讲授人自己做评价,根据大家提的意见,总结评价自己的讲课过程。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评价后给予总评,教会学生评价的核心和价值,给理论讲授人及时恰当的反馈,使学生进步。总评要根据学生讲课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而且采用公开评价的方式,使全体同学了解评价的机理,总评价反馈应该教会学生:在分析得分时,不能只看得分多少,要看该项目的百分含量,百分含量越高,说明该项越好,查找不足,发扬优点,再接再厉,取得更好成绩。 四、结束语 体育心理学是体育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并且是一种指导性的学科,本身其应用性极强,而在实践教学中,利用小团体的学习,刚好激起了学生归属的内驱力,使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经历,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分组后的学生,在小组内部积极协同配合,交流合作,表现出良好的积极性行为,从“要我学”逐步转变成“我要学”。而且在评价过程中,也发现学生的评价能力在逐渐增强,随着评分次数的增加,评分员们的评分越来越接近,随着讲课次数的增加,学生们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少,因为学生下意识地克服着前面同学所犯的错误,对应查找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学生的这一变化,刚好符合了理论知识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也充分说明了教学改革的合理性。 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并且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这一体育心理学教学的改革效果,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学生从最初的“厌学”和“恐学”状态达到最后的主动学习状态,也是一个漫长的经历。因此,在教学中,应考虑到体育院系学生的具体特点,根据学生情况,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绝对不能操之过急,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地进行教学实践的改革,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我国体育活动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应用到了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去。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知识来研究教学对象的具体心理活动,并分析体育教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实施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完美的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体育心理学 体育教学 应用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体育强国,同时也是体育大国,但是当前的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是喜欢体育的,但是却不愿意上体育课,在课后没有完全将学到的体育基础技术吸收和掌握。体育教学不仅是要教授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体质,同时也要掌握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思维活动并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 二、体育心理学的概念作用 心理学现在在国内外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具体调节下完成的,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具体分支,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进而很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通过体育教学的过程吸收到有利于身心的知识与技能,所以这在体育教学具体过程中就会涉及到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如果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考虑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那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和抵消负面情绪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也能降低焦虑的产生。合体的利用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原理,有助于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目标的很好实现。 三、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怯懦和恐惧的心理 当学生看完教师教授的动作或练习时,因为自身缺乏的运动能力而产生害怕的心理;当学生认为自己的运动水平完成某个动作会发生意外,进而产生胆怯和恐惧的心理。一旦学生产生这些想法,在心理上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导致焦虑、记忆力减退、心跳加速等症状。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活动,当怯懦和恐惧的心理一直存在,学生肯定是完成不好教师教给的具体技术动作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心理学对生进行指导,当动作具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应该帮助学生加强保护的力度,给学生以鼓励,让他们集中精神完成动作。如果是其他的原因,那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长久坚持下去的话,学生就会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简单的训练,最后使学生心理恢复到积极的正常状态。 (二)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心理 注意力主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照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教学活动,但是在这过程汇总也许有一些学生因为没有将注意力集中进而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没有很好的完成与掌握。在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学生的眼神等表现出来的心理折射去观察学生是否集中了注意力。教师应适时的通过一个眼神或者幽默风趣的话语将学生的注意力再重新的吸引过来,这样也不会打扰到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这样更利于教学过程的很好实现。当教学过程进行一段时间后,这师生之间就会有一种无形的默契存在,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善于用各种的方法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一堂体育课在轻松的氛围中度过。 (三)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不感兴趣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中时,会很容易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能够很好很快的掌握动作要领,而且还能使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但是如果学生参与他们不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时,就会很难兴奋起来,动作也会显得迟缓和无力,不仅妨碍动作要领的掌握,还能容易伤到自己。所以,教师在体育活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长跑练习市,教师不能一再的重复这些单调的动作,应将加速跑与放松跑结合起来,同时变换练习活动的动作和内容,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要领和运用技术。 四、总结 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对于一堂生动而又充满乐趣的体育课会很亢奋,学生往往到下课时依然情绪比较高涨。这就要求教师应在下课之前让学生做一些调整性的训练,以达到放松的目的。体育教师要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充分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经验,对《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进行探索,进一步深化《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进一步在实践教学中提高《体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理性思考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具体而言,它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1〕。《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明确学习体育心理学的特殊性和必要性。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指导当前的运动学习;同时运用体育心理学的原理、规律观察和指导运动实践,并灵活运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再学习、就业储备知识与能力。 目前,传统的体育心理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材知识容量大,但教学时数少;实验教学比重偏低,实验过程过于老套僵化,无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教学活动多以讲授为主,过于单调,而既能培养动手能力、学生又感兴趣的实验教学比重较小,且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学习的能力;评价体系单一,使学生养成了考前死记硬背,考过后知识基本全忘或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身和他人的训练和比赛的现象。因此,如何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深化《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这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探索。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 体育心理学是在修完《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面向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必修课,但在学时设置要求方面,各院校存在着不同的设置要求。目前,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为36学时或48学时〔2〕,多数院校为36学时,2学分。以华东师大季浏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心理学》(2006)为例,全教材共20章,内容详尽充实,并且包含许多本学科近些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将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提高《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任务。 马启伟先生指出:“社会需要永远是体育心理学发展的最基本、最强大的动力。”〔3〕而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将是我们《体育心理学》讲授的重点。为此,我们教师在重点内容的选取方面就应该做到“结合体育教育的实际,反映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需要”。学者颜军也指出:“体育心理学教材的特色应当主要体现在它的实用价值上,即兼顾学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者和谐统一,注重于‘为人’和‘为师’,能真正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教书育人能力和提高体育教师职业心理素养。”〔4〕同时也有专家认为:“体育教育本科生应重点掌握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关运动技能学习基本过程的知识和体育教学心理的基础知识。”〔5〕可见,《体育心理学》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体育活动中动机、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运动技能的学习,提高运动技能的心理训练方法以及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等章节,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推荐和介绍相关的书籍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既能学到基础知识,又能把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2 加大实验教学比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心理实验是《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现行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各个专家学者并没有对体育心理实验做过多的安排,甚至根本没有实验内容,即使任课教师认识到了实验课的重要性,但由于课时的原因或者仪器的原因,对于实验也只是简要介绍、一述而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遵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最终写出实验报告,而对实验的应用并没有仔细理性的思考,导致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仅仅流于形式。因此,应使学生在充分认识体育心理实验的意义和明确实验课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改革和优化体育心理实验教学过于老套的实验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和设计体育心理学实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 此外,一本权威性的体育运动心理实验指导教材的出版也迫在眉睫,除了经典的体育心理实验外,教材还应加大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型的实验比重,正如我国学者周君华所提出的那样“教材只指出实验目的、实验结果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具体实验方案,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实验技能的本领。任何一个实验的设计,无论是心理现象的演示,还是规律的验证,都应有助于对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以后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工作能力的提高”〔6〕。 3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学习者。而如今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运动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把心理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避免枯燥抽象的从理论到理论,摒弃罗杰斯所说的“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经验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觉地去寻找知识对个人的意义。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地、积极地探索问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发展为“主动探求”,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努力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鲜明、具体、直观,创设教学佳境 心理学、传播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结合有助于信息的摄入和吸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众所周知,心理学的名词、概念、理论较为抽象。因此,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概念具体具体化、复杂心理过程形象化、不易观察的心理活动直观化,并把抽象的心理训练方法与实际运动技能相结合,并辅助以动画、视频,创设一种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这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地过渡到抽象思维,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虽然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它毕竟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这一点广大教师都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国学者曾提出体育心理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切勿“追求大信息量,忽视学生的承受能力”〔7〕,在这一点笔者深有同感。由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师不用板书,大大提高了授课的效率,课堂节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加快,这样无疑课堂容量加大,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知识量可能远远超过其接受能力,或者必须每时每刻全神贯注地听讲,稍加分心,就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加之体育院校学生多数文化课底子薄弱,更是影响了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应容量过大,在讲授重点和难点时,应将课堂时间适当留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 5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价手段主要还是考试,针对于专业必修课程,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而闭卷考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机械的考前死记硬背,考试结束便一问三不知;考试作弊成风;闭卷考试一般都是较简单的试题,而且答案都较为简单,甚至是老师考试之前特地提醒的问题。因此,在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地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把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终结性价和过程性评价、现实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非智力因素在体育心理学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并且应利用考试这个平台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 结语 教育追求迁移价值,而教师更应树立“为迁移而教”的理念。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更是如此,不仅要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中的某个问题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其它情境中的其它问题的应付能力也得到提高,不但使其在自己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受益,而且要使其终身受益。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课程改革 摘要:在对体育心理学学科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对体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究,认为不同专业使用不同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加强实验教学改革进程、推进心理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软着陆”是未来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学科定位;课程改革 体育心理学是我国发展较早的体育学科之一。早在1942年,萧忠国和吴文忠就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编译作。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体育心理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一学科也成为体育专业教育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然而,由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含混、概念模糊,致使体育心理学课程在不同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差异性体现得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在不同的专业教育中使用同一种体育心理学教材。 学科定位与课程改革存在一种相互依赖、互相支持的关系。学科定位是根,课程改革为末。学科定位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起点,课程改革是对学科定位的诠释和反映。学科定位与课程改革的内在关联,决定了课程改革必须以认识学科属性为根本出发点。本文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谈起,在此基础上探究体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从而使体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建立在牢固的学科基础之上。 1 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实践形式的分野日益突出,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三足鼎立的态势逐步形成。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这3种体育实践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与之相适应,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门学科的分离与独立发展,也大势所趋。这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那样:“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即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这里的“体育心理学”是“小体育心理学”的概念,大致相当于身体教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或称健身)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其研究对象比“健身休闲心理学”狭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体育的诉求,除了增强体质的需要外,休闲娱乐已成为大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动力,休闲娱乐体育成为锻炼外,大众体育另一种新兴的体育形式。因此,研究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感受和体验,除了锻炼心理学外,还包括休闲心理理论与实践,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健身休闲心理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了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外,还要有特定的研究方法。马启伟和张力为曾经指出:“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不可能超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围,不过是在实际应用的操作过程中有些不同特点,但无本质的区别。”可见,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它的母学科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学术界,人们通常把体育心理学界定于“科学”和“应用科学”之下。如祝蓓里等人认为,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身体教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启伟、张力为认为,体育运动心理学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应用科学。不管是“科学”和“应用科学”,都不是体育心理学最临近的属概念,都显得比较宽泛。体育心理学是体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体育心理学的交叉性决定了体育心理学属概念的两重性:第一,相对于心理学而言,体育心理学是应用性分支学科;第二,相对于体育学而言,体育心理学是基础性学科。体育心理学是母学科心理学联系体育学的媒介,它既可以为体育学发展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科学基础和基本原理,又可以为一般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材料和应用基地。 综上所述,体育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用学科和体育学基础学科,具体包括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 2 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方向 2.1 按专业需求编写教材满足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统计显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包括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民族传统体育6个专业,分别分布于248、60、143、25、3、34所高等学校中。在本科专业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是体育本科专业中分布最为广泛的3个专业,且这3个专业都针对具体的体育实践;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表现形式,可以被包含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活动中,且专业覆盖面小;运动人体科学及运动康复与健康是体育基础学科,与前几个专业不在同一层次上,且专业覆盖面小。因此,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实质上只应设置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3个专业。然而,由于“体育教育”一词使用的逻辑错误,“运动训练”一词内涵的相对狭隘,以及表示体育工作领域的概念――“社会体育”与其它2个专业在分类学上的逻辑错误,这3个专业还需逐步规范为身体教育专业、运动竞技专业、健身休闲专业。 身体教育专业以培养能够胜任身体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运动竞技专业以培养能够胜任运动竞技、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健身休闲专业以培养能够在大众体育领域里从事健身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技术指导、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3个本科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要求不同的知识体系与之相适应。 体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科学基础,研究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形成了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个分支学科。这3个分支学科为学生未来从事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工作提供心理学知识与指导,分别成为身体教育专业、运动竞技专业和健身休闲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体育心理学3个分支学科对体育实践的适应性发展,要求在专业教育中联系不同的专业实际使用不同的教材,从而使体育心理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发挥得更充分。鉴于此,原有《体育心理学》教材的呈现形式和课程内容都要做一些调整。 (1)《体育心理学》教材不再使用,针对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3个不同专业,使用“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种教材。 (2)“身体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 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掌握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教学,以帮助所教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因此,“身体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应包括体育教学心理、体育学习心理、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心理健康和团体游戏心理等方面。在以往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比较重视体育学习心理,而体育教学心理、团体游戏心理和体育心理健康所占篇幅相当少。例如,在晋通高校“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体育心理学》中,共11章,除1章绪论外,10章中有6章关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关于体育教学心理、团体活动心理、体育心理健康仅各占1章。在由季浏主编的“十五”《体育心理学》规划教材中,这一状况仍没有多大改变。目前,颜军和邵伟德已经出版了《体育教学心理学》著作,对体育教学心理做了积极性探索,可补充到身体教育心理学教材中。体育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内容还需在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土化。此外,李莱的《团体游戏心理学》可以为身体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提供参考和补充。总的来说,“身体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仍需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3)“运动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掌握运动员的心理诊断与选材、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咨询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因此,“运动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应包括心理诊断与选材、心理技能训练、运动竞赛心理等。目前,“运动心理学”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其分支学科现出端倪,如运动训练心理学、运动竞赛心理学、教练员心理学、运动员心理学等,为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4)“健身休闲心理学”应包括健身心理学和休闲心理学2个领域。目前,健身休闲心理学发展还不够成熟,有关健身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但休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较少。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体育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健身休闲心理学应以“健身心理学”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充实新近的研究成果。“健身休闲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应包括影响个体参与健身和休闲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健身和休闲对健身者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等。 2.2 重视实验课程改革 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应用性是体育心理学最基本的学科特性。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性。要求我们不止于学习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体育实践中,以解释体育实践中的心理现象、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从而为体育实践科学有效地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这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就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实验是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走入科学殿堂的重要依据,是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在“九五”、“十五”等已有的各版本《体育心理学》教材中,大都对实验内容未作安排,相关介绍有的作为辅助内容出现,有的简单呈现在研究方法的内容中。在组织形式上,大都由实验员先准备、调试好实验仪器,教师再给学生讲解实验内容、目的、材料、程序等,最后让学生按计划被动地进行。季浏依据“十一五”《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身体教育专业主干课配套教材《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选编了10个心理实验和27个心理问卷(量表),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但实验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基本知识和加强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开展实验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根据学过的心理学理论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方法和步骤,甚至把自己在实践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实验课题。在体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内,实验运动心理学对于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而言,具有基础性地位,因此,可开设“实验体育心理学”课程。 2.3 心理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软着陆” 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体育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心理学与体育学的结合有两种形式:一是心理学以长驱直入之势进入体育学领域,将心理学强硬地套在体育学之上,称之为“硬着落”;二是心理学在与体育学的长期作用中,不断调适、变通、跟进、完善,使其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发展,从而推进心理学与体育学的结合,称之为“软着陆”。“硬着陆”在学科发展之初较短的时间内能产生很高的效率和很好的作用,但在学科深入发展之时会因其“生搬硬套”和“消化不良”影响学科的发展。“软着陆”在学科发展之初效果不明显,因为它要经历长时间的磨合而在短时间内难以奏效,但也因为其长期磨合而使新兴学科具有较强适应性、应用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体育实践的发展,体育心理学的分化之势越来越明显。但从当前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来看,还存在许多“生搬硬套”和“消化不良”的现象,心理学的痕迹比较严重,体育学的特色明显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既有身体教育的心理学问题,也有运动竞技、健身休闲的心理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对体育种种形式和现象的特殊性认识不清,从而使心理学理论含混地运用于体育领域的各种实践形式中。 体育心理学在整个体育科学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体育心理学的学科使命,就是要把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具体的体育实践中,为体育实践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可见,推进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实践领域的“软着陆”,成为当前体育心理学教材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心理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软着陆”,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切忌将心理学理论直接套用在体育中,必须跟具体的体育实践相结合;第二,加强体育理论研究与学习,增强心理学理论在体育中的适应性。 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是体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体育心理学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定位,为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即要求不同专业使用不同的体育心理学教材、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进程、推进心理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软着陆”。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和课程改革探究,对充分发挥学科价值、推动体育实践发展、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导中的实用性 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心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的专门条件下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体育心理学也是教育心教育教学理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品质[10],是研究参与身体练习活动的人,研究的内容涉及人的心理活动,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门科学[11].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学生身心发展出现的特点,激发了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者对体育心理的全面、深入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运动心理学家们逐渐重视体育心理的发展,体育心理利用人类的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原则试图解释、预测或改变与运动相关的行为,在其中找出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使体育专业人员能够运用,帮助人们运动并从中获益[12].在人们运动的过程中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心理,即体育心理.它是与体育运动同时产生的,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再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的情况下,可以往大脑传递的冲动就越多,大脑的受刺激程度就会越高,随之情绪高涨,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还能培养人的意志.体育教育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体育活动也可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更加和谐,让人们正确的认识自我等.这些都是与人的心理相关的.学习体育心理学有助于未来或在职的体育教师、教练提高自身的运动意识,熟悉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掌握测量和提高人们的潜能,也是基本的手段和实验方法.对于体育心理学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知识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使学生了解运动参与的心理能力.而且除了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外,还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体育教学中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13]. 体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缺乏体育心理学指导可能导致以下严重问题:1)影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智力的发挥.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意志力容易动摇,看法和认识相对浅短、片面,对有些体育项目带有盲目性和兴趣性以及冲动性等,因此,体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假若缺乏心理学理论的指导,那么会不利于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技能的同时开动脑筋,大胆创造,也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影响学生的聪明才智的挖掘和主观能动性的加强.比如在攀爬这项体育运动中,假如教师没有适当的运动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来完成这项运动,那么有的学生可能会对攀爬形成胆怯心理,会退缩.而有的学生会对攀爬形成好奇而自作主张地去攀岩,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培养.2)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心理素质高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人际关系良好的前提.比如篮球、足球等很多集体运动就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凝聚力,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团结,能相互认同和赞扬,促进彼此的学习,会加强人际间的交往,降低人际困扰率.如果我们把体育课堂视为社会的缩影,那么就应该把体育教学视为人际交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传授,也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假若缺乏体育心理的指导,就不能很好的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观念,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3)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假若在体育运动中没有体育心理的指导,学生就不能对体育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体育运动关.学生只是在盲目的参加运动,掌握不了体育活动的技能,感受不到体育活动带来的益处,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可能会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如在登山这项体育运动中,假如没有体育心理学来很好的指导,那么学生在登山中只会感觉到身体累,根本体验不到登山的乐趣所在,反而会降低他对登山这项活动的兴趣,从而降低运动频率,缺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精神,根本不会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这样一来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重在运用,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体育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的科学,在推行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由于它的特殊性,应用理论进行体育教学就显的至关重要了.具体体现为体育心理学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体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现实教学中,比如运用心理学理论中的表象训练法来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各项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并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表象是对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在体育教学训练和运动竞赛中运动员正是凭着自己的表象进行运动来练习或表演,假若在表象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这一体育心理理论,则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就是有预定目的的,人的足额系,受训练,知识的增加等任务都是有意注意的作用,在教学中这种注意是一种主动的,服从于当前一定任务的,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任务的重要性理解越清楚,越深刻,则完成该项任务的愿望也就越强烈,从而也能够坚持有意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练习过程是以感知做基础的,如果教师能利用体育心理理论来有效指导,从各方面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身体肌肉来感知动作,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要准确无误,语言简洁,以免学生产生误解,影响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时时刻刻伴随着复杂的体育心理活动,在教学中掌握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和运用心理学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贯穿着整个体育教学,所以体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心理学理论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学生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实践体育学是符合教学发展趋势的,因此,要改革教育机制,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置学生以情感交流的情景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重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男生不喜欢集体练习,集体练习这种体育活动有束缚性,负荷小,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无兴趣等,同时男生好动也不喜欢集体练习,女生则与男生不同,她们较喜欢集体项目,不喜欢自由练习,原因是女生有依赖性,单独训练时常有害羞的心理,所以在女生训练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可以开设其他集体练习的项目,由此来适合女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才能使体育教学更好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和改进体育心理学理论要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坚持教学练习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发现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改进.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及其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前提,在重视具体问题研究的同时,还要将研究成果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次,建立有特色的体育心理学,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更加深刻的认识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有利于改革体育心理学理论.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教学实践中调整心理学理论,就必须优化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丰富教材的教法,目前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进行精简,因此,体育心理学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精简与融合,建立自己的体系,吸收国外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对改进体育心理学理论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重视加强教学实验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除此之外,还需要将特定文化情境中的体育心理学知识再造,努力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教育学辩护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体育负担着应有的育人作用.而且,体育不能与其他教育相脱离,不能孤立地看待体育,更不能狭隘地看待体育,体育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体育不仅给人以健康的体魄,还能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发展等其他方面的发展,给人以生命的提升.因此,只有对体育心理学理论做认真全力的辩护,才是改进和改革心理学的前提.多种体育心理学的交汇融合,是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取向,多种体育心理的融合就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只有将融合的内容在体育实践中及时发挥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将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今后我国研究体育心理学理论也离不开多种体育心理学的交汇融合,融合研究也会越来越重要.体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融合并不是多种理论的纯粹拼凑,而是要经过全面综合的系统认知,是要经得起体育实践检验的综合融合.假若对心理学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层面上,体育心理学研究必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使心理学理论出现闲散,毫无头绪可言的状态,缺乏理论性和逻辑性,无法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总而言之,体育心理学的融合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综合,是在更高层次和更高理论水平上的综合创新.多种体育心理学是以一个结合体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起来的,而从更高更广的视觉,我们可以认为学科发展的源头在于实践的要求,因此,多种体育心理学相融合也是实践的需要.体育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本身就是各种科学研究成果包括自然层面、生理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成果的有机融合的现实产物.体育心理学的科学综合观赖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现代科学心理学领域与人文历史心理学领域的整合重建.综上所述,将多种心理学进行相通融合有利于体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应用. 虽然体育心理学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促进作用已经被人们所证实,然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心理学的价值,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事实上体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具体的实践应用一直都存在一个落差,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其中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经过反复的实践,将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方法合理的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够获得相对理想的教学成果,并结合体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总结和发展一套实践性强,应用效果佳的教学实践应用方法. 本文作者:黄陆工作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心理学论文:撑杆跳高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探析 摘 要 体育田径项目教学中,撑杆跳高教学占据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对于这个田径项目,在教学中,实施比较困难。一是由于撑杆跳高的技术难度大,二是这项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若能够合理将体育心理学原理引入到撑杆跳高教学中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并能够使教学能够很好的开展下去。以此类比,若能够将体育心理学原理引入其他体育项目,则会使整个体育教学体系的构架更为牢固。 关键词 体育心理健康原理 撑杆跳高 田径运动 一、撑杆跳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不置可否的是,撑杆跳高这项体育项目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之前一直作为一种休闲游戏,并未纳入到田径运动项目中去,之后是在1896年,男子撑杆跳高纳入到奥运比赛项目中,随后在2000年,女子撑杆跳高也纳入其中。由于撑杆跳高自身的特点,让许多初学者望而生畏。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因为顾虑到学生的生命安全的问题,并未将撑杆跳高教学放在体育教学的重心,造成了一些本具备撑杆跳高能力学生的流失。二是,不少高校或中学所聘请的体育教师,本身也不具备专业的撑杆跳高的能力,在教学中,未给撑杆跳高一个合理的平台。三是,学生在初见撑杆跳高时,都会有点怵,不敢贸贸然尝试,学生这种畏难心理一经发酵,就会造成更多的学生不敢勇于尝试。四是,学校在配备撑杆跳高所需的硬件设备时,并不达标,更有甚者,基本没有办置这些必要的设施。硬件设备的缺乏,导致教师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也会影响学生学习撑杆跳高。 撑杆跳高的运动精神,旨在培养运动员的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它在全面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去起到了辅助作用,因为撑杆跳高这个田径项目,可以将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参与活动,他要求学生在进行训练时,不能在任意时刻松懈,不仅仅是在体力方面,更是在灵活能力方面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另外,撑杆跳高技术难度性明显高于其他田径项目,更是它所具备的危险系数更高。教师在开展这一教学时,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方面,教师更是得尤其注重,需要尽快找到解决方案。而体育心理学原理则在帮助教师教学时,能够很好的起到作用,帮助教师能够尽快解决教学上的难题,让学生能够勇于跨出第一步,为撑杆跳高这项体育运动,增加不一样的色彩,接下来,我们以体育心理学原理来进行剖析。 二、体育心理原理在撑杆跳高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励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内在渴望 在进行撑杆跳高教学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了解撑杆跳高的起源于发展史,通过讲述有关撑杆跳高一些著名的人物和经历,使学生通过阅读、聆听或观看视频,对撑杆跳高有一个具体的意象,让学生在讨论中,能够不由自主地将撑杆跳高的动作要领重复出来,激发他们对撑杆跳高的内在渴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对撑杆跳高的内在渴求时,能够适时引导学生对撑杆跳高树立一个积极、正确的形象,之后再思想方面,教师应该熏陶学生,让学生知道撑杆跳高不仅仅可以用来娱乐或强身健体,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正是因为有众多像我们这样的学生,撑杆跳高也会迎来,明媚的春天,让撑杆跳高这项运动日益繁荣。 (二)培养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兴趣 要知道,要想让一个人孜孜不倦的为某一项事业做出贡献,最为核心的就是让他首先爱上这项事业。撑杆跳高同样如此。教师在进行撑杆教学时,一方面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动作要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撑杆跳高的兴趣能够长此以往保持下去。这就需要教师不能按照教学方案,一成不变进行“填鸭式”教学,忽视对撑杆跳高的动作要领的贯通。教师可以结合当下,最新、最火的关于撑杆跳高的体育消息,拿来与学生分享、交流。另外体育教师作为一个可以和学生直接进行情感交流的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努力与学生沟通无阻碍。 (三)撑杆跳高教学中训练进阶 教师在结合体育心理学原理之后,应该更为人性化对学生进行训练。第一步,教师可以反复重复一个动作,让学生在临摹时,能够有一个具体意象,也可以将整套动作分解化,让学生对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益求精,让学生在进行训练时,做到胸有成竹。第二步,学生在进行动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适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在进行撑杆跳高时,教师应该让学生能够冷静思考,之后屏气凝神专注跳高,在每一个学生撑杆跳高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学生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人。第三步,教师在设置考核标准时,应该要全方面考虑学生的每一个特点,针对每一个学生,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点出学生的优点及不足,让学生能够全方位了解自己。第四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能够对撑杆跳高的每一动作,每天在头脑风暴几次,反复记忆。深入到学生里的骨髓中去。第五步,校方应该及时配置达标的撑杆跳高的硬件设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害,另外,学校也应该转专门为进行撑杆跳高教学的学生及教师,配备专门的医疗小组,给学生及教师一个安全的保障。第六步,学校也不能居于一隅,要时刻与兄弟院校进行友谊赛,让学生在竞赛中,领略撑杆跳高的魅力。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演变回顾与思考 摘要:体育心理学应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紧扣体育专业的改革方向和新课改的理念。对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进行分析,提出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实践运用的结合;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大体育心理学教材结构体系的创新;体现电子教材,网络文档与书面教材的协调结合;体现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知识的渗透交叉和多元化。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回顾与思考 0引言 “十七大”报告中反复强调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可塑性”“全面协调发展”体育专业人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亦是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知识及思想的来源就是教材,因此,研究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实施教学尤为重要。体育心理学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教材质量会影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更好的发挥体育心理学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本文对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了解体育心理学知识及思想体系的发展脉络,找出其中的问题,提出着眼未来发展的思考,把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形势下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改革方向。目的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体育专业教学。 1体育心理学教材版本系列演变及总体印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体育心理学从教材的编排及内容的安排上已比较系统。到目前为止,有代表性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应用的体育心理学教材版本大致有如下几个版本:马启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996年4月版的体育心理学;祝蓓里,季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年5月版的体育心理学;高发民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6月版的体育心理学;刘淑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7月版的体育心理学;季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5月版的体育心理学;殷恒婵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版的体育心理学(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体育专业方向教材)。 从体育心理学教材出版时间来看进入21世纪,教材版本明显增多。这与体育心理学学科的研究发展及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指导纲要》不无关系,这是一个欣喜的局面。但是,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体育心理学的正常发展仅仅走过三十年,各方面研究还比较稚嫩,还需要努力提升体育心理学专业学科的研究质量和层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马启伟教材版本是最早被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心理学教学的教材版本,到现在许多高校还在使用。本人认为,作为体育心理学教学应根据据时展和具体形势适时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和研究进展并符合实践需要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当然,本人不提倡“卸磨杀驴”的做法。有句话叫“前人栽树,后人纳凉”,过去的研究成果是未来研究的铺垫,因此,在原有体育心理学教材基础上,积极借鉴采纳和创新新的知识点和研究成果是体育心理学学科研究及高校体育心理学教学中应该提倡的。 《体育心理学》教材新版本的不断出现,反映了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研究的走向,对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起到了“发动机”作用。从体育心理学教材不同版本的内容分析来看,随着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体育心理学本身依附于其母学科心理学的现象越来越少,自成体系以初见端倪,而且体育心理学的实践性越来越强,有“三十而立”的气势。尤其2006年季浏主编的“十五”规划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有十四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教材的编写,研究成果及应用性有了质的飞跃,说明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我国体育心理学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从这些版本的教材内容设计来看,有的教材版本“太泛”,而有的版本“太微”,并且与实践结合还是只停留在“婴儿踏步车里走的阶段”。本人认为,这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教材的“融会贯通”,更不利于今后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活用”。 2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演变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1 教材内容选择缺乏先进性和实践性的协调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运用体育心理的方法和技术解释和控制体育行为。在实践基础上探索符合体育行为发展规律的体育心理学新理论和新方法,达到二者有机结合在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中还比较欠缺。编写教材只一味的强调“研究新进展”而脱离实践,这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刚涉及体育心理学学生以及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来讲还是“过犹不及”。 2.2 教材的功能目的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体育心理学目的功能应包括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和控制功能,即体育心理学应阐述体育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体育心理及行为产生的原因、科学的预见和推测体育行为,并且运用体育心理的手段和技术、按照体育心理规律干预、控制人的体育行为。然而现行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强调的大多是描述功能和解释功能,体现为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程序性知识的介绍,而忽视预测功能和控制功能,缺乏策略性知识的介绍;只有一般原理,缺乏应用指导,使学生感到学习之后难于掌握体育心理学的方法,不知如何应用,对今后的工作往往是雾里看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2.3 教材的概念和理论“自我革新”程度不够目前编写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在概念和理论上大多是简单的“移植”,未能很好的完成自我革新。结合新课改,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切实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做到知识的拓展和运用还有待提高。 2.4 教材内容排列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课程结构体系缺乏整合性,出现了概念众多、知识点条块分割、借鉴的理论拼凑多、无明晰的主线组织教材、内在逻辑性联系不强。 3适应时展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设计构想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学校更加重视“民生工程”“人文关怀”,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重视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寻求体育带来的快感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思想越来越迫切。可以认为,体育心理学在今后学校体育改革和休闲体育与健康指导中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应立足于我国体育专业教学及指导全民健身的实际,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明确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的框架构想。 3.1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内容的安排应范例在前,知识点在后的格局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大多是先表述概念和理论,在概念和理论中简单列举一个或几个小例子,有的甚至也不列举例证,这样直接导致的就是学生理解和领悟知识时费劲,学习效果差。本人认为,教材知识点和例证必须协调结合,且打破原有教材知识点在前的惯例,改变为先列举某一体育事件,然后以设疑的方式逐步归纳总结出相关的体育心理学知识点。 3.2 体育心理学教材应多提倡书面教材配电子教材电子教材中可制作体育项目的动画创作,动画中嵌入体育心理学知识点,有“金镶玉”的感觉,这样在体育心理学教材教学时更具有直观性,而且,信息时代,同学们在阅读电子教材时,还能体验到“操作”的乐趣。对提高学生对体育心理学学习兴趣以及对体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必有很大好处。 3.3 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章节应设计前后章节的对比分析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断的分析比较和思考,才能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中设置前后章节的对比分析和思考,有助于学生对整个教材知识体系的把握,能够寻找到体育心理学学习的脉络。 3.4 体育心理学教材章节概要应放在本章节后面,且内容应多样化目前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提要往往放在每一章节的前面,而且大多只是简单的对本章涵盖内容的介绍,本人认为对于学生学习没有用处。“反其道而行之”往往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提倡,章节概要放在每章章节后面,概要部分不应仅仅是章节内容的简单介绍,应包括:内容知识的概括;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结合思考;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建议;课外学习读物推荐等。这会提高学生对该章知识点的熟悉和运用程度。 3.5 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构建应做到学生通俗易懂,学以致用 体育心理学教材的编写应做到学生学以致用,适用社会。因此,在编写体育心理学教材时应体现体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知识的渗透交叉和多元化,随着人类生存环境中突发事件的增多,在编写体育心理学教材时应有意识的设置体育运动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心理章节,如体育运动与应激等。并且要做到教材内容的直观和通俗易懂。 总之,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力促体育心理学学科与体育专业教学的和谐发展。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课程教法改革的思考 摘 要: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体育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体育心理学课程讲解中,仅仅是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提高体育心理学教育的发展,要注意与实际情况结合到一起,综合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等一些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讲解。从实际角度出发,加强实践操作、并且在考核方式上要进行改革。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 课程 方法 改革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课程讲解当中,纯粹的理论灌输依然是主流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是在讲台后黑板前列出条条框框来讲述,很少有老师来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辅助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对体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产生厌恶、即便有些学生勉强来死记书本知识,也仅仅是将经验停留在答卷上,没有真正的将应该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活动当中,造成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思想僵化,无法进行创新开发的思考,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困难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这无疑对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改革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法是必须的。该文根据我国教育体制现状,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实际情况,对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教法做出思考与总结。 1 体育心理学教育的现状 如今,国家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体育心理学的教育也是如此。它从原来的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轻视素质培养,渐渐地向着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实际应用当中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各个高校教师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地实施体育心理学的教育方针,将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进行的更加彻底。 2 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的中心方略 2.1 注重科学性、前沿性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引入先进的科学研究调查结论,及时地与学生们一起研究讨论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消息,以此来讨论论证该学科发展的规律与先进的理论结果。 2.2 注重理论在现实的应用 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要与体育的实际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和学生以后工作的主要内容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发展体育心理学所应具有的必要因素。所以,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讲解体育心理学在具体的体育活动或竞赛中的作用,还应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出色的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活动都和体育心理学有着重要联系,这样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心理学的兴趣爱好。 2.3 注重讲解在学生实际当中的运用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育的课堂中,学生不仅作为该学科的学生,又作为未来教育学生的教师,这种角色的代换是很有趣的。所以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们意识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和实际的情况联系到一起,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代入感强烈,容易理解。 3 改革体育心理学教法的具体办法 3.1 完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对本节课如何来生动的导入做一个良好的构思。一个好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体育心理学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导入,比如提问法、对比法、演绎法等几种方法。比如在讲解运动损伤与心理影响关联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们提问:“我们在进行马拉松长跑的时候,由于过度紧张导致比赛途中肌肉抽搐,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怎么避免?”这就是提问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对于接下来要学习的课程的期待,学习目标明确,这不失为一个提高体育心理学课程教育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将知识重点做一个规划总结,按照实际的需求对教科书上大篇幅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不可以照本宣科地对着教材讲读。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教材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有个明确的了解,突出重点难点,结合当今体育心理学最新先进研究成果来丰富当堂课的教案。此外还要注意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相对于课本上理论概述这些静态文字,学生更能接受和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细节,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恰恰就实现了理论和实际相互结合,对于学生将来从认知到实践的过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 加强实践教学应用 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其特色是优先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该从实践环节重点着手,发挥出心理学的特点,重点进行体育活动以及竞赛中实践讲解,增加心理学实际应用与体育竞赛训练中所占比重,使学生们对体育训练以及竞赛的指导和安排有系统的规划总结。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在接下来的体育教育中可以拥有更好的竞争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将来就业中会接触到的体育知识以及训练方式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然后建立一套新颖的考核机制,由于单纯的笔试考核很难真正的考量出学生们对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因此可以将最后的成绩的百分之六十放到平时的成绩当中,另外的百分之四十可以当作最后的理论考核。当然,对于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所遇到的困难或者可能遇到的困难所做出的应对反映都可以当作一个评分的参考。 3.3 加强教师的职业水平素质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过程中,教师的能力水平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授课过程当中,应该突出体育心理学教育的特点,一切以实践为主,培养技术应用的技巧,面对国家对于高校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教师及时做出调整,充分的适应国家的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中为主动。此外,授课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更新,如今的体育心理学研究水平的发展呈非常迅猛的势头,只有教师保证始终站在世界科研理论的前沿,才能教育出将来在体育教育事业中有科研贡献以及方式革新的学生来。 3.4 增加考核方式的种类 由于体育心理学所包含的知识面比较驳杂,原理多种多样,同时课时有限,内容涵盖面积非常广。若同其他学科的考核模式一样的话,就会造成在考核试卷中的涵盖不全面,仅仅是填空或者问答等形式。忽视了最基本的心理学运用。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达不到考核的目的,无法对于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这样的考试方法还会造成教师授课时候的压力,导致教师只能是向着考试大纲靠拢,不能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无法培养独立研究创新的精神。同时,在某一方面也削弱了学生对于体育心理课程的重视程度,给与学生一种在课堂上可以不用心听讲,无视老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仅仅地通过考试前夕的强行背诵,硬性记忆以及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来考试。所以在研究了国外的一些考核方案,总体来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重知识面的积累,扩大包含知识重点,这就要求试卷里面题目数量要大。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回答每个题目的时间就要相应的减少。综合考虑起来,应当加大选择题的题量。因为选择题相对于问答题来讲,具有答题耗时短,对于填空题又有机会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选择题数量的庞大可以提高涵盖知识点的面积,答案的唯一又能提高学生的客观判断的能力。 第二,要注重平衡发展能力,在考核过程中,要做到既能考核理论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到具体实践起来应变的能力,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对于理论研究有一个很深的把握能力,要注意运用体育心理学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要做到出题灵活,范围广阔、具有发散性,同时还要有客观唯一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于心理知识在体育运动训练以及一些体育竞赛中的问题灵活解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注重平时的成绩,因为要了解一个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像体育心理学这种学科,更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平时的课堂表现上。教师要积极发掘出在课堂内表现突出的学生,并且积极培养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并且还要经常监督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以便于学生可以及时地将本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牢靠,只有理论知识扎实,才能够进而发展成发散性创新思维。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工作,势必要对平时的表现程度进行评估,这主要包括在课堂的随机提问,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质量,这些都是评价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以及成果的重要客观资料。 4 结语 该文通过对体育心理学教育特点进行分析,从如何改革体育心理学教法方面入手,简单讲述了该如何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授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时候,要通过与实际心理学在体育竞技以及训练中的应用方面来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不仅对于教学的方法进行改善,还要将最终的考核方式做一个调整,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彻底地对体育心理学做出改革。 体育心理学论文:浅析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摘要:相关研究表明,在进行不同的体育情境过程当中,人会相应产生各种错综复杂与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而这种心理活动所折射出的心理现象,同当前的体育活动当中的关系是双向性的,会产生互相作用与反作用之效,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除了受制于心理学发展之外也可以促进自身心理机能等方面的有效发展。本文将对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不断强化心理学对于体育教学的影响,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负面心理特征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心理学开始独立于运动心理学而单独存在。作为心理学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体育心理学是一项致力于研究在体育活动条件之下人们心理现象发展与发生规律的一门专业学科,它是我国体育教学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其承担着提高学生基本技能与技术、提升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与学生体质等多项任务。尤其是对于专业体育院校而言,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更离不开体育心理学的辅助与支持,体育教学同体育心理学之间的有效整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与体育技能。本文将对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不断强化心理学对于体育教学的影响,进而提高体育教学水平[1]。 一、在体育教学当中引入体育心理学的具体作用探析 体育心理学同体育教学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与支持的,二者缺一不可。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引入体育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大致如下: 首先,从内心活动层面来看。如前所述,在长期对体育心理学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表明,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将自身置于特定的体育情境状态之下,因而会产生许多错缩复杂与丰富多彩的心理状态,这些产生的心理状态同体育活动之间具有双重影响性。我们知道,内心活动的关键在于表现一个人的内在与精神修养,也正因为如此,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高人们内心活动模式以及需求已然成为了体育教学环节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所在。其次,转变学生负面心理特征。当前,我国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当中,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全面发展能力的有效遵循,来达到全面提高与开发学生自身潜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我们知道,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效果好坏与教育质量的高低会对学生运动能力以及身心健康产生正面影响,与此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力等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综合因素也相对更为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必须对体育心理学加以重视,充分遵循学生心理规律与社会发展趋势,最终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与运动技能。 总的来讲,对于学生心理层面而言,体育活动具有对抗、宣泄负面情绪之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运用体育心理学当中的规律与原理实现教学,有助于减轻焦虑心理以及压力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体育教学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也能最大程度为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参考依据。 二、体育心理学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应用分析 如前所述,我们知道于体育教学而言,体育心理学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应如何对其进行应用,笔者将其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消除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过程当中的恐惧与胆怯心理。一般来讲,当学生自我认为自身技术能力与体能水平与所需要求相差较大之时,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一定的恐惧与胆怯心理。当然,体育学习也是如此。而对于体育学习而言,一旦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当中产生这种现象,进而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无助感”。其对个人影响大致为呼吸与心率的不断加快,脸色苍白与血压升高,并伴随冷汗现象产生,破坏原有自身的动力定型。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会影响他们自身的行为以及反应。努力提高他们自身的“应激”能力,使之可以控制自我情绪,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展开适应性训练,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2]。 第二,提高学生自我集中力。我们知道,注意是心理层面上对一定对象的集中与指向,一般来讲,注意可分为有意后、有意与无意注意三种。在对注意进行提高之时,必须首先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升华至有意后注意。在进行授课之时,也就是说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体育兴趣来对教学进行组织,教师可实行手势、眼神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注意度。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尚未集中自身注意力的学生来讲,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比如轻松幽默的调侃、眼神的发挥等方式,都可以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不影响到其他学生学习上的注意力,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从无意上升为有意后注意。通常来讲,这种注意是一种无形当中所形成的默契,这种注意力可有效提学生注意力,进而保证课堂的高效性与趣味性。 第三,利用多种心理教育形式来不断调整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当中的动作错误与偏差。体育教学同其他科目的教学一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同样需要一些辅助性的方式来完成教学,比如教学小结、下节预告、批评与表达等手段,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启发性、阶段性的信息反馈。具体而言,教师可在下课之前,根据课堂学生动作情况与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对他们所存在的各种不足加以评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动作进行指导与分析,让学生能够明确动作目标,了解自身学习情况,进而提高他们的体育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表现情况,对他们的技能掌握程度、学习态度分别给予批评与表扬,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所做动作加以调整与评定,并在课堂结束之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告,从而有效保证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课程的连接度[3]。 三、结束语 在当前体育心理学对于其相关教学的促进与提高作用已经早被人们所证实,但从实践层面来看,怎样更好发挥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体育心理学自身的价值,还仍是一项有待发展与完善的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仍存在巨大落差。也正是因为如此,只有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加深对体育教学的掌握力度,从而有效了解体育教学规律以及其教学特点,无数实践表明,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尝试,体育教学才能同体育心理学的发展相适应,二者才能更好整合,也只有如此,才能发展与总结出一套兼具实践性与科学性的体育教学之法,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在今后的工作与教学过程当中,广大业内人士还要加强对其探索,只有基于实践的基础之上所得的经验才是最科学与系统的,也才能切实服务于体育教学。 体育心理学论文:论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在比赛中,心理素质较好的运动员会发挥出正常水平,甚至能发挥出超水平,心理素质欠佳的运动员则往往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在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减少学生情绪方面的不利因素,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将素质教育的这一目标落到实处,也使得教学的质量得以提升。本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讨论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在应用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应用;内容;意义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于运动员而言,身体训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心理素质这一影响运动状态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于有时候在竞技比赛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体育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性研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体育心理学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起基础性作用,是体育教育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练员应根据学生各自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调节,促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良好,利于比赛成绩的发挥。所以加强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体育心理学的内涵 在我国,体育心理学是最近一些年从教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衍生出来的一门学科,所以我国的体育心理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就体育心理学的概念而言,它是体育心理现象研究的基础,体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在其中有明确阐述,指导人们关于体育的教育学习,同时它也对心理学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起一定作用。 现如今体育心理学研究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其发展速度也很快。西方国家体育心理学的内容结构则跟它们的差异十分明显:1.苏联等国家侧重于从理论,而西方国家则侧重于从实际应用。2.苏联等国具有比西方更为严谨和逻辑性更强的内容结构。3.当谈及运动者的心理状况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时,苏联等国家所涉及的范围较窄,西方国家则考虑得比较周全。 根据上述体育心理学的内容结构三个方面的特点,我们应采取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1.结合青少年生理心理学基础特点,按照我国体育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探索。2.从身体锻炼的心理学特点进行研究。3.从心理特征对我国民族整体素质体育基础的提升上进行研究。4.进行体育锻炼与学习的关系方面的研究。5.关于体育学习对日常的学习起指导作用方面的研究。6.关于进行体育活动整体的心理和精神卫生方面的研究。7.人才培养中体育学习心理因素方面的研究等。只有把满足我国实际的内容与方法方面的研究明确下来,才有助于充分发挥出我国体育心理学的教育作用。 二、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体育教学指导着运动训练的开展,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应首先对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有一个了解,随后才能开展严格而又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样有利于巩固运动技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成绩,以更好地在竞技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体育心理学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起基础性作用,是体育教育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体育心理学的作用 进行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开展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不断健康的发展。在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方法,减少学生情绪方面的不利因素,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达到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两不误,将素质教育的这一目标落到实处,也使得教学的质量得以提升。 (一)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负面情绪 通常学生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类似恐惧,无奈,焦燥等不积极的不利情绪,这样不利的情绪如果产生,学生就会因为这种情绪无法建立充分的自信心,没有了自信心就无法发挥正常的的运动体能水平。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都会产生不利的变化,因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采取一定的办法,找到产生这些不利情绪的原因,在学生的心理方面给与一定心理学方面的干预,把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疏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完成学习中的动作,不断的总结,熟悉,学会掌握各个动作的要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建立信心,是自身的学习过程逐步发挥更好的状态。 (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上好体育课的关键是能否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灵活的问答、新颖有趣的练习、机动多变的队形操练等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一个关注的眼神或是一句幽默的话语,都可以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以使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种轻松愉快的方法与途径,提高学生注意力,完成教学要求,达到良好的教学 (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产生是学生自发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而合理运用体育心理学就可以达到此目的,并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自觉地进行体育学习。 (四)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促进他们的学习开展 教学中,教师应做好教学总结,运用表扬、批评、提前告知课程内容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掌握技能的情况、教师应给予相应的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便于他们调整学习情况,在学生明确了课后练习重点后,要把下节课的内容简要告之学生,使学生能够结合上节课和下节课的内容,便于下节课的开展。 (五)掌握学生的运动负荷,保持身心健康 学生在进行基本部分练习时,有一定量的运动负荷施加给机体,这不仅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使运动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必须进行放松练习,缓解肌肉疲劳,比如环绕操场走两圈,做简单的舞蹈动作,使学生的机体逐渐恢复过来,这些舞蹈是优美的,因而大脑皮层的兴奋点转移,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得到控制。这就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神经系统兴奋点得到转移,因而使学生的机体很快恢复过来,心理上也得到平复。这不仅是体育教学异于基础学科的一个地方,而且应该作为体育教师的教学重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心理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帮助他们掌握技能,提升运动能力;体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坚实性和可靠性依靠体育教学心理研究保障。目前,我国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为此,应加快我国心理学体系的建设,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指导体育教学的良好开展,发挥体育心理学的价值。(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体育教研部)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心理学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的应用 摘 要 本文利用体育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对运动员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手段,为促进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体育 体育心理学 心理障碍 一、前言 在体育比赛中,由于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变化,会导致不同的比赛结果。有的运动员训练成绩较稳定,但比赛却不能发挥、有的训练成绩平平,但比赛时却超水平发挥,这些无不与心理因素有关。体育心理学就是主要研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感觉、表象、思维、记忆等,研究体育运动训练过程和运动竞赛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特点,赛前的心理状态,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以帮助教练员、运动员寻找可以使运动员达到最佳心理状态的途径或方法。为此,本文主要探讨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使运动员养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确保在比赛中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二、在训练和比赛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过于紧张或焦虑 过分紧张和焦虑情绪是引起运动员竞赛成绩下降的最常见的心理原因。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过于强烈的紧张情绪,就会影响技术和心理潜能的发挥,使运动成绩下降。一般来说,在比赛前这种由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的心理障碍反应较高,在比赛中随着心理能量的逐渐释放,该不良情绪会有所缓解。 (二)注意力难以集中 注意力难以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的对象难以指向,注意力不能从某一对象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以及不能正确地分配注意力。在比赛的最后,经过长时间持续高强度的集中注意力后,身体和心理都已经非常疲劳,此时心理上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导致精力分散。还有的运动员是由于技术要领不熟练、缺乏信心导致的过度紧张,使运动员无法正常发挥水平。 (三)身心过于疲劳 在训练中,如果训练方法失当或练习过度就会引起生理和心理两方而的疲劳。生理上主要表现为浑身乏力、肌肉疼痛或痉孪、感觉迟钝、嗜睡等,心理上则出现厌恶、惧怕、精神涣散、紧张不安、反应迟钝等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运动负荷过大,运动员在高强度状态下持续运动产生的神经性疲劳;此外,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的单一化,以及训练环境的恶劣,如天气炎热、高压缺氧、场地器材不规范等都会引起心情紧张烦躁、压抑不安而产生疲劳。 三、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节 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节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运动员在紧张的训练、比赛中,完善、可靠地完成活动时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是对运动员的大脑所进行的专门训练。它主要是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采用外部言和内部语言来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一)意志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要忍受很多一般人不能承受的辛苦,因此,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是必不可少的。按照体育心理学,意志支配行动的过程首先是动机的产生,其次是行动目的的确立,再次是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最后就是克服困难执行决定。因此我们在训练中就要根据以上几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二)情绪的自我调节 在比赛和训练中运动员小可避免的要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心理状态要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那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有助于运动员的行为适应。但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则是对运动员十分有害的,我们应设法避免或减轻它们对运动员的影响。 1.合理宣泄 当情绪发作时,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须借情绪的发泄来加以释放,否则积聚起来对运动员的身心是非常不利的。比赛中我们经常看到运动员在兴奋或愤怒时大声叫喊就是这个原因。情绪的宣泄途经分为自接和间接两种方式,运动员应在不伤害他人和自己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宣泄途径。 2.适当控制 对正常的情绪需要宣泄,而对不良情绪则要控制。一般情况下,运动员控制不良情绪的手段有:(1)以自己的理性认识来控制个人的情绪。(2)当产生强烈的不良情绪时,有意识地分散注意力,使情绪得到缓解。(3)用一些自我调整法控制情绪,用心理过程来影响心理过程,达到松弛入静的效果,使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解除。 (三)自信心的培养 运动员参加比赛小可能总是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免会受到挫折和失败。如果运动员对自己信心不足的话,情绪上就会产生很大的波动,这必然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教练员要用多种方式如评价激励、心理暗示等来肯定运动员的表现,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子表扬,使运动员增强信心,提高自我心理控制的能力。 (四)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1.音乐放松法 一些运动员在大赛前由于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精神忧郁,情绪低落,对于这些运动员,听音乐可以有效地调节他们的心情,也可以帮助其集中注意力。不同的乐曲其作用也不尽相同,运动员可根据不同的心情和需要来选择不同的音乐。 2.注意力调节法 在比赛前或比赛中运动员产生紧张情绪时,运动员应主动采取措施,强迫自己的注意力从引起紧张的事物上转移到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上。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应多贯彻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3.回忆法 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欠佳时,要保持头脑清醒,稳定自己的情绪,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和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体验当时的身体感觉和情绪感觉,进而积极找回正确感觉,以增强信心、恢复自己正常的水平。 4.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的方法有多种,包括肌肉渐进放松、闭目养神;音乐放松、情景放松、语言暗示放松等,但基本原理都是通过意念控制使肌肉放松、宁神静气、均匀呼吸,以加强抑制和减弱交感神经的活动,使运动员从肌肉到骨骼关节,从外部感官到大脑皮层都逐渐放松。通过这些具体放松动作,使整个机体和心理活动都处于放松状态,从而缓解紧张情绪,减低心理压力,提高肌肉感和能力,增强自我调节情绪能力,进而使运动员集中注意力,信心十足地准备接下来的训练和比赛。 体育心理学论文:体育训练与比赛中体育心理学的应用解析 摘 要:主要围绕体育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通过了解运动员在体育训练以及比赛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状况,提出几种解决的措施,从而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发挥出最高的水平。 关键词:体育训练;比赛;体育心理学 一、在训练和比赛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由于教练给运动员的任务量过大,训练难度较高,教练、家人给予了较高的期望等原因,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在赛前过于紧张或者焦虑。此外,在生活中,运动员也会有许多烦心事,或者由于长时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心理上产生了疲倦,身心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大量的体育训练之后,运动员往往身体过于疲劳,或者在比赛过程中,由于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运动员很多不良情绪在内心积蓄,这些状况都严重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成绩的发挥。 二、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节的措施 1.培养意志力,增强自信心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首先要学会忍受艰辛,据此分析,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是运动员变得更加优秀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体育心理学,运动员在支配身体行动时要经过大脑意志的驱使,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有行为动机的形成,然后再对行为的目的性进行明确,随后,运动员要对行动的方式以及进行的战略规划并抉择。最后,为了完成使命,更要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任务。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上述的行为过程,对成员的各个方面进行培训,做到有针对性地各个攻破,培养运动员的行为动机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有一种更高、更快和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并有针对性地培养运动员的行为意识、更有效的训练,以提高其组织能力,最终培养运动员训练的主动性,让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品格。例如,在日常的体育训练过程中,教练要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训练中应不断加深训练难度,逐渐增加运动量,同时,还要对运动员提出相应的要求,使他们合理运用自身的意志来完成体育训练任务。当运动员身体疲惫时,教练应该根据每个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身体负荷,继续增添平时的训练任务,让运动员学会通过意志力的利用来克服困难,对心理与生理上的困难发起挑战,努力克服。这样做,不但能够使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而且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又不骄傲自负,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2.情绪的自我调节 (1)合理宣泄。人类都有情绪消极、兴奋或恼怒的情况,此时身体里会暂存着一股巨大的负面能量,如果不能释放出去,会严重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运动员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发挥,也会对他们的身体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2)适当控制。情绪一般分为正常情绪和不良情绪,针对正常情绪,运动员要学会宣泄,对于那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学会控制。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具备辨别不良情绪的能力,在认清不良情绪之后要尽量避开或者努力去克服。要学会分散自身的注意力,从而使那些不良情绪得到削减和缓解。要学会自我调整,从而使运动员处于心理放松的状态,缓解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 3.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1)音乐放松法。在我国,有许多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由于精神压力太大而精神忧郁,情绪难以控制。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运动员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来缓解情绪,使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的同时,保持正常的情绪。 (2)注意力调节法。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表现优异,但是在比赛之前或者正在比赛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压力,产生消极情绪或者紧张不安。因此,运动员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将这种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和好友聊会天或者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4.教练员的正确引导 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值得注意的是:(1)对运动员的训练规划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周到,做到训练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训练量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从而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分享成功的喜悦。(2)注重训练的情境教育,在创设情境中,要与艰苦的条件相结合,从而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具备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和责任感。(3)在一段时间内要对运动员进行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也可以适量地实施一些奖罚制度,从而提高运动员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调动他们对体育训练的热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竞技的水准也越来越高,它已不仅仅是身体技能的竞争。不过,多年的统计显示,很多运动员由于各种心理原因,在体育比赛中发生了各种状况。因此,运动员要克服心理困难,从而实现体育竞技成绩的有效提高。 体育心理学论文: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心理素质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无论是对大学生今后成就事业还是走好人生之路都起着至关常重要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女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也磨练了意志,这对女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女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培养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使之能与未来社会相适应。 【关键词】女大学生;体育心理学;心理素质;意志品质 1、前言 目前女大学生在人数上占高校学生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进入工作岗位女性同样将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同时将承担起家庭重任和生儿育女的责任,将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和责任,这就对现代女性提出了更高的心理素质要求。体育对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学习、训练的同时很好的利用体育心理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体育心理学的相关介绍 2.1体育心理学的定义 关于体育心理学的定义,不同时期有着不同观点。在体育心理学的初创阶段,体育心理学被简单理解成是一门体育加心理学的学科,人们往往用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原理来解释体育中的有关问题。近些年来,体育心理学进入了发展的起步阶段,越来越多的体育心理学者认识到,作为教育心理学分支学科的体育心理学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并应尽快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因此,体育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祝蓓里等人指出,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体育心理学被理解成是研究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竞赛活动中心理问题的学科。 总之,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体育锻炼等情景中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2.2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学习体育心理学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可采用一些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调节情绪状态;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训练水平; 怎样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使运动员处于最佳比赛状态,充分发挥最大潜力,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 3、体育与心理发展 体育对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体育实践和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的个性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表现、训练和发展。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影响有所差异,如在集体对抗项目中,学生的互助合作、默契配合、顽强拼搏的意志性格得到发展;高难、惊险的技巧项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勇敢、果断和顽强的个性品质;通过激烈紧张的比赛,可培养学生控制自己情绪和意志的能力,发展运动智力和品德。体育教师应注意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促其发展相应的心理品质。 一般认为,体育运动具有以下意义:①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②提高独立性;③消除紧张;④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⑤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体育之所以能促进心理卫生主要是因为:①坚持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体格强健、耐心持久,提高身心适应能力,从而增进热情积极、勇敢坚强等个性品质,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消极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②体育运动常以竞赛形式开展,竞赛中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并争取更高的目标,可以得到同伴和集体的承认,可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利于经受挫折考验,保持社会心理平衡。③体育运动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它具有社会性、公开性等特点,有利于人际沟通和培养形成健康的群体心理。④参加体育运动可缓解或转移各种消极情绪,尤其是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某些持续而有节奏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还可以减缓或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另外,体育对开发智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 4、根据女生心理状态科学的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指导 人的心理状态是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总的特点,它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心理现象。心理状态对人的活动、心理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体育心理状态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总的特点,呈现出健美性、适应性、竞争性、价值性、厌倦性的特点。 按照心理活动的性质,可将心理状态划分为:动机状态;认识状态;情感情绪状态;意志状态四种。应当说明,由于心理状态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且具有完整的性质,它们之间可以是重叠的、联系的、渗透的。在参与体育运动中,可以将体育心理状态氛围六种类型。理想型:兴趣动机较高,认知能力较好,情绪稳定,意志力强,善于人际交往。认知型:兴趣动机较高,认识能力较好,情绪稳定,意志力尚好,善于人际交往。意念型:兴趣动机、情绪态度、认知能力均高于一般水平,意志力和人际交往稍差。情绪型:兴趣动机一般,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稍差。情绪型:兴趣动机一般,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稍低,但情绪态度和意志尚好。淡漠型:动机兴趣和认知能力低,情绪态度和意志力不够,不爱人际交往。厌倦型:兴趣动机、认知能力、情绪态度、意志力、人际交往很差。 女大学生对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的价值功能的认识具有较高的共性;大多数女大学生的体育态度积极;健康、娱乐和减肥是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女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表现在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上明显不足,在体育行为上表现出与态度的不一致性,不良的外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其行为弱化的关键所在。 身体的发育状况与体育心理状态类型密切联系,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环境,在意志力的培养上加大力度,对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引导、调整、调控,促进女生体育心理状态的转化。 5、总结与建议 科学的利用体育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指导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实际教学运用上总结出一下几点建议有利于更好的起到作用: (1)加强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心理的研究,探索符合女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形式,开设女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选项课,注重女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在体育教育中,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德育,引导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优秀品质。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特别是女体育教师要为她们做好榜样。在体育活动中,要积极鼓励她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使她们深刻体会体育锻炼带给她们的良好改变,强化体育意识。 (3)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开放,为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每学年要积极组织开展多项目、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尤其要照顾到女大学生这一群体,鼓励和创造条件,为使更多的女大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中提供良好的体育氛围。
化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及策略:化工设备高温结构设计难点及要点 摘要:化工生产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体现,促进化工行业的发展除了需要有良好的研究投入外还需要相应的化工生产设备予以支持。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中,化工设备需要经受住高温、低温等各种恶劣的环境,特别是对化工设备的高温设计时,应当注意处理好高温结构对化工设备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化工生产时所产生的高温将会造成化工设备中的局部结构膨胀、化工设备所使用的材料在高温下产生膨胀以及化工工艺造成化工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膨胀等,这些都会对化工设备的安全运行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会使得化工设备的抗疲劳能力下降,不利于化工设备的长期安全、可靠的运行。因此,文章在对化工设备在高温条件下的结构设计所容易出现的缺陷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化工设备高温结构设计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化工设备;高温;高压;压力容易;结构设计 化工设备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会面临着高温、高压等恶劣的工况,因此,需要对化工设备的高温结构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好化工设备高温结构的设计对于确保化工设备安全运行及化工设备的使用时间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于各种化工产品的需求,同时也加大了对于化工设备的需求,但是现今一些新发明的高温化学工业设备在高温结构设计方面质量方面参差不齐,一些化工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垫片、法兰、螺等部件由于受到高温的作用,经常会出现变形或是蠕变变形、部件结构弹性下降等影响化工设备使用性能。为提高化工设备的使用安全性与可靠性,应当在化工设备设计过程中做好对于化工设备高温结构的分析与设计,避免化工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1化工设备高温结构部分在设计中的缺陷分析 1.1化工设备高温结构部分在使用中弹性下降问题 化工设备的使用性能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会受到高温的严重影响,尤其是化工设备高温结构的弹性较为敏感,因此,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受到化工设备生产过程中高温的影响会使得化工设备的高温结构的弹性下降进而影响到化工设备的整体功能。因此,为应对高温对化工设备高温结构部分的影响,需要在化工设备高温结构部件设计的开始阶段就设置相对应的螺旋弹性垫圈以减小高温变形的影响,这些所添加的高温垫圈的作用类似于套筒的作用,通过改变高温结构部分的弹性变形系数来使得化工设备的结构弹性得以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影响法兰从而实现对于热膨胀部分的充分吸收,从而降低化工设备因材料膨胀对化工设备高温结构的影响。弹性垫圈与套筒所起的作用相类似,但是相较于套筒来说,使用弹性垫圈的结构较小,同时采用密封垫片可以获得较强的预紧力,同时在化工设备高温结构的设计过程当中需要对该结构所能承受的作用力的范围引起足够的控制,避免控制作用力过大而造成高温结构被压扁。因此,在化工设备高温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好对于压力和温度的控制,此两点是化工设备高温结构设计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化工设备整体结构弹性的前提。 1.2化工设备高温结构变形或蠕变问题及对策 化工设备在高温条件下运行时,高温会使得螺旋连接产生蠕变现象,同时过高的温度还会使得化工设备高温结构部分的法兰、垫片等部分产生一定的变形,这些蠕变或是变形会对化工设备高温结构连接的紧密性与密封性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而这也是造成化工设备容易损坏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化工设备高温结构部分的设计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解决好化工设备高温结构中的法兰、垫圈、螺钉等在高温条件下产生变形或是蠕变破坏化工设备高温结构部分的连接及密封效果。因此,在化工设备高温结构部分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应的将隔热衬环安置与法兰或是垫片的内侧,通过使用隔热衬环来将热量有效的隔离,避免化工设备生产过程中的高温对法兰、垫圈和螺栓等产生较为严重的热影响。通过采用隔热衬环可以使得法兰、垫圈与螺栓等受到的热辐射效果明显下降,提升其在高温条件下的工作性能,同时通过采用隔热衬环还可以有效的降低设备的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温度差,提高化工设备高温结构部分的整体性能,提升化工设备高温结构的法兰、垫片、螺栓连接部分等在高温条件下的工作性能,较少或是避免高温蠕变或是变形的发生。提高化工设备的使用寿命。 2化工设备高温结构设计注意要点 2.1精确设置设计参数 化工生产中的工艺参数的设置在化工工艺生产中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只有在确保基本参数正确的基础上才能够保证化工设备及工艺的安全生产。在化工设备高温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秉持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从全方位、多角度对化工设备高温结构部分进行分析和计算,任何设计细节都需要经过多次讨论、论证,避免因细节的忽视而影响到推理值的准确性。例如,在参数设置的过程中,推力矩数值与实际值存在着微小差别或是不符合相关标准或是规范时,会造成法兰连接的不紧密,容易在法兰连接处产生泄漏等安全隐患,从而对化工设备的安全、可靠的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对化工设备高温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参数做进一步检查,在确保参数准确的基础上对各项细节加以把控。 2.2控制好温度对于化工设备高温结构设计的影响 在化工设备高温结构法兰连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对于温度的控制,化工设备高温结构部分在运行的过程中,如温度的骤变将会使得法兰的连接产生剧烈的反应。所以,为避免或降低高温对化工设备高温结构部分所造成的影响,应当在连接部分设置相应的隔热衬环,从而使得温度的转变经历更多的过程,如果选用奥氏体不锈钢作为隔热衬环板的材料,要注意对于化工设备高温结构部分温度的控制,由于奥氏体不锈钢的热膨胀系数较大,当法兰温度过高时,在隔热衬环设置环节和焊接工艺中容易出现焊缝剪切的问题,使得隔热衬环板凸出,降低法兰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从而使得化工设备高温结构法兰连接的安全隐患大为增加,所以,在法兰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注意温度对于化工设备高温结构的影响,将连接温度控制在300℃以内,提高连接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同时在温度的控制方法上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做好活套法兰的使用,在使用活套法兰还可以更好的抵抗热循环和热冲击,活套法兰相较于一般的法兰厚,而且活套法兰的刚度较大,其挠度可以通过减少法兰和法兰螺栓张力而减小。活套法兰在管道上应用较多,而在大直径的设备上使用活套法兰成本较高。(2)在螺栓上增加使用弹性垫圈,通过使用弹性垫圈能够有效的减小热膨胀对化工设备的影响,但是由于垫片体积刚度的影响,使得弹性垫圈所能承受的预紧力较为有限,同时在高温条件下使用弹性垫圈会在回火时降低其弹性。(3)做好化工设备高温结构中垫片材料的选择。 2.3做好对于化工设备高温结构的安全检验 化工设备高温结构的可靠性对于整体工艺的完整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需要对化工设备高温结构进行定期的检测、检验,及时发现化工设备高温结构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化工设备高温结构的整体工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3结束语 化工设备高温结构的设计对于化工设备的安全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化工设备高温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分析化工设备高温结构中所隐藏的各种隐患从而做好对于设备的不断优化。 作者:沈佳艳 李小军 单位:常州蓝翼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常州大学化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化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及策略:化工设备日常管理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化工设备被逐渐应用于实际的化工生产工作中,化工设备越来越成为衡量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工具,同时也在化工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化工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可以通过检查和维修及时解决化工设备所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一定程度上保障化工生产的安全,保障企业的利益和企业工人的生命安全。本文我们就将简要介绍化工设备日常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并结合目前我国化工设备管理现状分析日常管理工作对生产安全的致关性,以促进化工生产更加安全。 关键词:化工设备;日常管理;安全生产;致关性;发展关键 任何生产的前提都应该是安全,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化工生产更不例外。为了相应国家的社会注意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同时更是为了切实保障化工工人的生命安全和化工企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保障每一项化工生产的安全。只有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化工生产,才能考虑实际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化工设备是当前化工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对化工生产的安全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保障化工设备的质量和有效,才能减少因化工设备问题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化工生产的安全。 1化工设备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1对化工设备的检查工作 化工生产不同于其他生产工作,在化工生产工作中,被加工的原材料往往具有一定的危险,有些原材料在特定条件下极易发生爆炸、燃烧等现象,因此对化工设备的强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化工设备的材质结构都比较复杂,往往由不锈钢、高强度耐热钢、合金钢等高强度金属构成,同时化工设备在启动闭合时的转轴等部分必须严密由金属覆盖。除此之外,部分化工材料还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整个化工设备都必须严密,一旦发生材料泄露,就会对周边环境或化工工人造成很严重的损害。而化工设备日常管理工作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化工设备的检查工作,其工作包括对化工设备是否可以正常运行的检查以及对化工设备存在的危险因素的检查,可以说化工设备检查人员掌握着所有化工工人的生命安全。如果化工设备检查人员不能及时检查出化工设备所存在的漏洞而是任由其应用于化工生产中,就很容易造成非常严重的安全事故,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1.2对化工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 在化工设备检查过后,应对化工设备进行负责认真的维修工作,对于漏洞较大的化工设备,维修人员可以申请进行设备的淘汰。同时,化工设备日常管理工作还包括对化工设备的保养工作,通过与化工设备检查人员相配合,在尽量减少经费的条件下及时对化工设备进行保养维护,保证化工设备可以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对于出现问题化工设备,工作人员应及时申请暂时使用并加以保管,在可行情况下,可以对设备进行改造和零件处理,争取设备的二次利用。 1.3对化工设备的采购更新工作 化工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还包括在合理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采供更加先进的技术设备的工作,采购人员应对整个企业的化工设备做到全面的了解,并及时掌握每个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对于技术较落后或者设备影响生产的环节,可以申请采购新设备。同时,对企业落后淘汰的旧设备,管理人员还应负责旧设备的处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2影响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 2.1对安全生产认识不够统一、全面 现在的企业很多高层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即认为安全管理工作只是管理单位的事情,与其他单位无关,这是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其实安全管理工作是化工企业当中每一位员工都应该高度重视的事情,那些生产部门的工作人员绝不应该仅仅追求利益问题而忽视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因为长期以此将会严重妨碍公司企业的发展,造成生产与安全不能协调发展的现象,从而严重阻碍工作的进程。 2.2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国内相当一部分化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领导人对经济效益的投资程度远远大于对安全生产方面的投资力度,厂家完全降低生产所需成本,顺应时代的改变而发展,但是为了获得较大的利益,仍然采用那些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这对于化工企业的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而有一些小型的化工产业,因为其投入资金有限,所以其设备相对于大型化工厂来说肯定是有许多差距的,但是其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经常会使机器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这种情况不仅其效益不会增加,长期以往反而肯定会降低所获得的利益,因为机器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将会给施工过程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2.3职工操作技能水平偏低 纵观近些年来我国各化工企业发生的安全事故,究其原因,大部分都是由于生产员工操作水平地而引起的,如操作不正确、记录不及时、观察不当等。这并不是说工厂对员工的训练力度不够,而是因为企业当中那些一线员工的流动性相对而言就打,且相关管理人员大都安全管理意识较为浅薄,不具备较高的保护教导能力,这些都是导致我国近年来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所在。因此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与各个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与操作机械熟练程度是有很大关联的,一旦基层工作人员出现一个细小的工作误差那对整个工作项目都将会造成一场安全事故的产生,因此化工企业要想谋求发展,提升基层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对机械的掌控程度是极其有必要的,还是那句话,一个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必不可少的几个方面,一是员工的技术操作水平以及员工的敬业精神,二是一个企业当中管理者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态度,只要能够做好这两个方面,企业的发展就会成为大势所趋,水到渠成。 3化工设备日常管理工作对安全生产的致关性 3.1化工设备日常管理可以保障安全生产的进行 由于化工生产的原材料多为危险物品,因此化工设备的质量决定着化工生产的安全性。化工生产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安全生产的进行,一方面,化工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可以及时检查出化工设备存在的漏洞,并可以及时通知设备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以防止安全漏洞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给企业和企业人员带来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化工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以对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汇总分析以确定化工生产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决策分析制定出一定的预防措施,如针对易燃易爆产品增加大量消防设施等,可以对那些无法避免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在发生事故时可以及时进行处理。 3.2化工设备日常管理可以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化工设备日常管理包括对设备的更新,因此化工设备日常管理还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化工企业通过对已有化工设备的统计汇总,淘汰落后的化工设备,引进先进的设备就可以提高化工生产所有设备的整体安全。更加先进的化工设备出现安全漏洞的几率就会更小,安全事故发生的次数也就会更少,同时还可以有效减少化工维修保养的工作压力,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化工设备作为化工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安全程度对化工生产的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保障化工工人的安全,不应该只依靠必备的消防设施,更要从根本上减少危险因素。一方面应尽量改善化工工艺,增加对危险品的保护程度。另一方面则应该尽量提高化工设备的技术水平,保障化工生产的进行。但最重要的则应该是加强化工设备的管理工作,及时对危险因素进行排查,保障化工生产的安全进行,促进化工企业的可持续长久发展。 作者:王向南 单位:内蒙古大唐国际克什克腾煤制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 化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及策略:化工设备管理维护优化措施 摘要:化工设备出现设备磨损、老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化工设备的运行效率。本文从化工设备管理维护的重要性和管理维护优化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化工设备的管理维护研究,藉以提高化工设备的效率,增加产能。 关键词:化工设备;设备管理维护;优化措施 化工设备随着持续的运转,会出现设备磨损、老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化工设备的管理维护就显得至关重要。对化工设备进行管理维护不仅能降低化工设备的磨损,还能提高化工设备的运行效率,增加产能。本文从化工设备管理维护的重要性和管理维护优化措施两个方面进行化工设备的管理维护研究,提高化工设备的效率,增加产能[1~2]。 1化工设备管理维护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化工行业所面对的挑战不断增加,对化工设备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只有充分认识化工设备管理维护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和优化化工设备管理维护措施,才能提高化工设备管理的效率,增加化工企业经济效益[1]。首先,化工设备的管理维护为化工企业提供设备支撑,实现企业增产增收。化工设备的管理维护有助于保障设备的正常和有序运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奠定基础。好的产品质量是实现企业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在企业运营中具有决定作用。此外,化工设备的管理维修有助于提高设备效率,实现产品的快速、有效生产,进而实现企业经济目标。最后,化工设备的管理维护为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支撑,为企业增加收益提供可能。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是国家规范的要求,主要依靠化工设备的管理维护来实现,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化工企业生产中出现的设备磨损、老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化工生产存在较大的隐患,只有对化工设备进行管理维护,才能实现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企业和国家的利益。 2化工设备管理维护的优化措施 基于化工设备的管理维护的设备支撑和安全生产作用,对化工设备的管理维护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工设备维修在基础管理方面存在设备技术要求、设备维护流程等问题,在维护和保养方面存在化工原料泄露、敏感仪器使用等问题,容易导致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以及产品质量的下降,影响环境和企业经济效益。只有从管理和维护两个方面进行化工设备管理,结合设备自身的特点,加强设备维修人员的定期指导培训,引进新鲜血液、完善和优化设备管理制度、规划和完善设备的维修保养方法和策略等,才能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1-3]。首先,通过定期加强化工设备维修人员的定期培训,引进新鲜血液,提高设备维修人员的素质,为设备安全、有效地生产提供支撑。化工设备维修人员是设备管理维修的基础人员,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生产。定期进行培训有助于提高维修人员对设备维修的重视,增强对设备维护工作的激情。定期培训还有助于充分挖掘化工设备维修人员的潜力,以先进的生产维修技术武装自己,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此外,将年轻的设备维修人员引入化工企业,有助于拓展电子信息等网络技术在设备维修中的空间,促进相互间的知识交流,共同构建安全、有效的化工生产环境。其次,完善和优化设备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基于化工生产的危险性,只有加强化工设备管理的制度,在化工设备的润滑、防腐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才能保障化工生产的安全。基于化工设备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充分结合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完善设备的润滑、防腐等管理,实现设备的高速、有效生产。完善和优化设备管理制度还包括利用惩罚等措施提高设备维修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改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为安全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管理支撑。最后,规划和完善设备的维修保养方法和策略,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化工设备的维修保养包括保障设备正常负荷运行、在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实行设备维修保养、规划和完善维修保养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设备正常负荷运行是指及时检查设备的运行状态,保障设备的运行环境良好。在设备出现故障或老化等问题时,依据前期检查的结果进行故障分析研究,及时进行设备维修,延长设备的寿命。在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实行设备维修保养是对设备维修保养时间的有效界定,提高维修人员的重视度,为企业安全奠定基础。全过程的维修保养有助于增强设备之间的联系,构建管理、保养、维修等有机整合的系统,实现化工企业的安全、有效地生产。通过制定维修保养的制度,规范设备维修人员的工作流程,实现设备维修的有序进行。制定维修保养的制度有助于及时解决设备磨损、老化严重等问题,简化工作流程,解决好检修计划与生产计划间的矛盾,合理规划维修保养时间,在实现安全生产的同时,保障设备生产效率。 3结语 基于化工设备的管理维护的设备支撑和安全生产作用、化工设备维修在基础管理方面存在设备技术要求等问题、在维护和保养方面存在化工原料泄露等问题,只有从管理和维护两个方面进行化工设备管理,结合设备自身的特点,加强设备维修人员的定期指导培训,引进新鲜血液、完善和优化设备管理制度、规划和完善设备的维修保养方法和策略等,才能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作者:王宏田 单位:陕西汉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化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及策略:新时期化工设备管理维护对策 摘要:石油、煤层气等行业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但是在化工设备管理维护方面还存在各种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化工设备;设备管理;设备维护 新时期的化工企业面临日益增长的产品成本与新科技、新技术的矛盾,在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结合新科技、新技术对化工设备进行管理维护,保障化工设备的正常生产,为化工设备的高速、有效生产奠定基础。为此,本文从新时期化工设备管理维护的问题出发,探讨新时期化工设备管理的对策,为化工设备的高速、有效生产奠定基础[1,2]。 1新时期化工设备管理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化工设备管理维护包括设备零件完整性、设备老化程度、设备腐蚀状况等多方面的设备管理内容。设备管理维护主要是通过防腐、润滑等措施,解决化工设备的设备磨损、设备老化等问题,保障化工设备的正常生产。基于化工设备防腐、润滑的重要性,化工设备存在的问题主要从防腐、润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首先,化工设备防腐过程中存在防腐制度建立不足,使得员工对于设备防腐措施落实不到位,阻碍设备的生产效率。基于化工设备与腐蚀介质的长期接触,化工设备的定期防腐维护是保障设备正常生产的基础,防腐维护人员按照规范要求对化工设备的外观、镀膜、缝隙等部位进行定时的检修,有助于保障设备的完整性,为设备的正常生产奠定基础。其次,化工设备润滑过程中存在润滑剂选择不合理、润滑剂存放环境不符合要求、润滑管理制度、规范落实不到位,使得设备的润滑措施落实不到位,阻碍设备的生产效率。合理的润滑剂选择,有助于减少设备磨损、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润滑剂的存放环境是保障润滑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设备的磨损、老化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润滑管理制度和规范是保障整个设备生产期间的制度保障,为企业的安全、有效生产奠定基础。只有依据设备型号进行润滑剂选择,保证润滑剂存放环境符合规范,规范设备润滑制度,才能避免润滑剂误用等现象的产生,进而保障设备的正常生产。 2新时期化工设备管理维护的对策分析 综上,基于化工设备防腐、润滑等方面的存在问题,将化工设备的管理维护问题进一步归纳为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不到位、设备操作使用不规范,是新时期化工设备管理维护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为此,必须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加强设备管理维护人员的定期培训、规范和完善设备管理维修的制度、制定详细的管理维修细则,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1,2]。首先,化工企业通过加强设备管理维护人员的定期培训的方法,提高设备管理维修人员在新时期的适应性,提高工作效率。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使得化工企业应对更多国际和社会同行业的挑战,设备管理维护人员作为设备生产的重要保障,加强设备管理维护人员的定期培训具有重要作用。设备管理维护人员的管理培训有助于提高其专业水平,有助于将先进技术、科技应用化工行业,不断完善和优化设备管理维护工作,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定期的培训有助于创新设备管理维护的工作,简化工作流程,充分结合企业和维修人员自身状况进行调整,充分发挥新技术在设备管理维护中的作用,保障管理维修的及时有效。定期培训有助于提高设备管理人员关于设备档案的建立和完善,为设备维修提供便捷。其次,化工企业通过规范和完善设备管理维修的制度,解决设备的腐蚀、老化问题,保障企业经济效益。化工设备的管理维护是实现设备安全、有效生产的根本途径,设备管理维修的制度是实现化工设备的管理维护的重要途径。规范和完善设备管理维修的制度有助于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设备的正常有效运行依赖于设备的定期检查、设备生产全过程的维护管理。企业通过制定规范和制度确定设备管理维护人员的相关责任,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做到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可以规定奖罚制度,充分调动设备管理维护人员的积极性。企业还可以通过人员自治等措施,不断优化和完善设备管理维修的制度,保障设备的安全生产。最后,化工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管理维修细则,弥补设备管理制度的不足,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化工设备详细的管理维修细则有助于弥补化工设备防腐过程中存在防腐制度建立不足,化工设备润滑过程中存在润滑剂选择不合理、润滑剂存放环境不符合要求、润滑管理制度、规范落实不到位,进而保障设备的安全生产。通过制定详细的管理维修细则,明确每个人的化工设备的外观、镀膜、缝隙等检查责任或润滑剂存放规则等管理责任,减少重复工作的进行,提高设备的管理维护效率。详细的管理维修细则的制定有助于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设备的安全生产。 3结语 基于新时期化工设备管理维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加强设备管理维护人员的定期培训、规范和完善设备管理维修的制度、制定详细的管理维修细则,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作者:周群 单位:陕西汉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化工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及策略: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论文 1现代管理技术对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的影响分析 1.1系统工程技术对于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的影响 在天然气化工设备的管理之中,系统工程技术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实际的应用性也是非常的广泛,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能够给予充分的认识,通过实际的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来实现其价值以及核心的实际发展趋势,最终实现实际工作的不断健全。系统工程主要是将数学、信息学以及运筹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相结合,在传统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来实现现代管理技术的充分应用。可以根据化学生产的实际流程来对于化学设备的实际放置的位置以及具体的次序来进行科学的设定,通过相对合理性的布局来实现占地面积的减少,同时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设备运行中所需要消耗的实际成本。还可以利用库存理论、排队理论等科学的理论学说来对化工设备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以及科学的调配,通过更加科学而合理的配件计划的制定来对化工设备进行充分的利用,同时也能够面对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进行及时性的补救。 1.2网络技术对于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对于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通过网络技术能够使得相关的管理工作更加的精细化,进而实现管理效益上不断的提高,同时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不断的提高,实现生产以及建设成本上的不断降低,进而实现化工企业在生产效益上的不断强化,实现工作效率不断的提高。通过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为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提供便利,实现管理技术上的自动化以及信息化,实现资源上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计划工作周期的不断缩短,进而不断的降低实际的生产成本,实现化工企业在经济效益上的不断提高。此外,网络能够实现管理中需要人员数量上的总体确定以及具体的调配,这就样就能够实现人力资源上的合理培养,通过人力的充分利用来实现损失的降低,实现人员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平衡性。 1.3计算机技术对于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的影响 在天然气化工设备的实际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施工能够实现化工设备管理上的自动化以及科学化,还可以借助数学模型的方式来实现实际问题的解决,实现管理效益上的不断优化。通过设备管理水平上的不断优化能够实现总体生产效率上的更新,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相关数据的科学处理以及分析,制作出更加直观、科学、完善的数学报表,进而为后期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保障。总之,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效率的保障,同时还为化工设备的实际维护、故障排查以及维修管理等工作的进行提供重要的便捷性的保障,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技术上的避免,实现化工设备管理中所存在的故障实现快速的并且非常准确的查明,针对实际问题来进行维修对策的分析,使得总体的维修工作更加的具有便捷性以及效率性。 2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得天然气化工设备的管理建设呈现出了一种多样性,这就需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来不断的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的工业技术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更加充分的借鉴当今先进性的相关科学技术,通过管理水平与生产实际水平的不断提高来实现管理效率的保障。对于先进天然气化工设备管理的现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且结合先进实践中的各项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管理水平以及生产水平的不同提高,在系统性的分析中实现核心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的把握分析,最终实现工作上的改革与创新,实现相关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更新。 作者:周红芹 单位:中石化达州天然气净化有限公司天然气净化厂
绿色建筑施工篇1 建筑行业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就目前建筑行业发展现状来看,资源浪费较多、能源消耗较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不过随着人们愈发重视环境问题,绿色节能理念提出并将其贯彻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之中,综合来看,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 1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概述 1.1施工背景 现阶段全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便是环境问题,若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对于各个国家来说都不能够独善其身,因此,各个国家都需针对环境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以此达到保护环境、创造美好家园的目的。我国对此也采取了有效策略,例如十八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双碳目标等,尤其是双碳目标的提出,就需通过发展绿色建筑等的方式实现。 1.2应用原则 (1)创新原则。创新能够促进发展,因此,为促进建筑行业长远发展,就需遵循创新原则。目前我国科技发展较为迅速,能够更好地在建筑领域当中发挥技术优势、材料优势和设备优势,所以在工程建设时,既要使用绿色节能技术,同时还要遵循创新原则,不断完善施工技术,从而改善施工技术应用效果。 (2)节能原则。该原则在建筑领域使用绿色节能技术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由于建筑工程量大,所需材料、资源、能源较多,相应的消耗也较大,必须在施工的各个环节充分贯彻绿色、节能理念,以此减少资源浪费、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绿色发展。 (3)低能耗原则。一是加强材料使用管理,由于建筑工程工程量较大,使用材料较多,进行材料使用管理能够控制材料使用,减少材料浪费;二是严格制定施工方案,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并合理应用各种资源,尤其是电能、水资源等,减少能源、资源浪费,达到预期绿色、节能效果。 (4)实际性原则。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由于包含内容较多,且不同工程适用的技术有所不同、存在差异,为保证建筑工程进度和质量,就需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现实,因地制宜,根据施工场地具体情况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选择工程最宜适用的节能技术。 1.3施工意义 (1)有利于提高建筑舒适度。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加注重享受生活,对于建筑舒适度要求有所提高,而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恰好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建筑舒适度的要求,因此,在建筑行业中使用绿色节能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建筑舒适度。 (2)有利于提升建筑环保性。传统建筑工程施工时,常因水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影响施工场地附近居民正常生活,而且这些环境污染问题若是持续加剧,对于城市环境影响较大,既不利于城市绿色形象的塑造,同时也不利于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增多,但因建筑工程工程量较大,所需材料较多,所以相应的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而且我国人口较多,资源较为短缺,若仍大量浪费资源,极有可能会出现资源紧张问题。不过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使用能够较好地改变这种局势,该技术的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绿色、节能理念,能够大幅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4)有利于节约材料降低成本。材料成本一直是建筑工程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建筑工程所需材料较多,为保证工程质量,就需严格把控材料性能、质量等方面,如此才能有效保证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所需材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证材料性能、质量等方面合乎标准,而且使用绿色节能材料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更能够降低材料成本。 (5)有利于创造良好城市环境。该技术的使用充分贯彻环保理念,不仅在材料选择方面选用绿色节能材料,而且在机械设备方面不断更新机械设备,能够有效减轻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6)有利于增加工程综合效益。建筑工程综合效益是否增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所以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时刻坚持绿色施工,合理规划施工方案,在保证材料性能、质量合格的基础上降低材料成本,合理使用施工经费,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增加建筑工程综合效益。 2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 2.1太阳能技术 该技术优势明显,不仅能够循环利用,而且绿色环保,因此该技术应用范围较广,且在各个行业中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在建筑领域内应用该技术也已取得成效。该技术的使用会用到新型光伏材料,将其铺设在建筑屋面等地方,利用这种材料收集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污染极少,同时也能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不过该技术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受天气影响较大,能源转换效率不高等,为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改善缺陷,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2.2噪音控制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时噪声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对施工场地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必须采取有效策略进行解决,包括: (1)源头进行控制,考察各个施工单位,尽量选择资质较好、声誉良好的施工单位,以便于保证设备质量; (2)选择合理设备,部分施工单位为加速完成工程,一般会选择体积较大的设备,这些设备噪音也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适当选择体积较小的设备; (3)更换工具工艺,打桩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噪音,可选择使用空气锤减轻噪声污染,施工过程中还可适当减少液压打桩机使用次数,使用较为先进的新型焊接方法; (4)加强现场管控,施工人员若是素质较差,经常乱丢工具器械,也易产生噪音,影响其他人员休息或工作,因此,需加强现场管控力度,杜绝工具器械乱丢现象发生。 2.3扬尘控制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时大气污染问题同样较为严重,由于施工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粉尘,若不及时处理,极易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同时也会危害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在粉尘产生之前就事先做好解决措施,根据粉尘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例如,拆除墙体时,首先清理墙面灰尘等杂物,其次控制拆除力度,之后在附近放置吸尘器,最后进行打扫,如此才能减少粉尘、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 2.4门窗节能技术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中对于该技术的使用次数较多,毕竟门窗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部分,所以在使用该技术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包括: (1)选材方面,重视选材工作,考察多家门窗材料,选用质量合格、功能性好的门窗材料; (2)购材方面,分析各个厂家材料,选择绿色环保材料,确保材料符合标准; (3)质量检测,进行质量检测,去除不合格门窗材料,保证压条质量,从而确保门窗后期投入使用质量,同时还要做好施工防护工作,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2.5地源热泵节能技术 该技术较为先进,主要利用地热能调节空气,能够将低热能转化为高热能,不仅能够降低能源消耗,而且能够调节室内温度,所以在建筑工程建设中经常应用。该技术能够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调节室温,例如天气寒冷时提供热量,天气炎热时吸收热量,不过该技术实际应用仍存在挑战,还需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改进技术,如此才能大范围应用。 2.6外墙节能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建设中外墙施工也很重要,必须重视该技术在外墙施工各个环节之中的应用,做好细节工作,事先分析墙体框架结构,根据具体参数选用适宜材料,从而确保外墙各项性能,之后应用该技术。该技术较传统外墙施工技术来说,优点较多,例如防水技术较强、隔热性能较好、保温性能较好等。 2.7屋面保温节能技术 屋面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屋面的各项性能如保温、防水等必须要好,毕竟这与用户居住体验密切相关,只有屋面的各项性能较好,用户的居住体验感才能良好,才能真正实现建筑建造的价值。该技术重点在于选材,如今节能材料逐渐开始取代砖瓦,使用保温材料能够保证居民日常生活不受寒冷天气的影响,能够较好地保证室内温度,能够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3绿色节能建筑施工实施关键点 (1)应用太阳能。建筑工程能源消耗较大,使用可再生能源能够有效改变目前我国能源紧张的局势。建筑工程中太阳能应用范围较广,能够将太阳热辐射能转化为电能,不仅清洁无污染,而且不会出现能源短缺的问题,所以建筑工程施工时,可根据当地气候状况选择设置太阳能装置,一般将其设置在屋顶,既不会浪费空间,也能够充分接受太阳辐射能。 (2)应用水能。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可用水资源量较少,为保证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就需重视防止水资源枯竭问题,对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例如设置净化装置净化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工作,缺水时可使用这些水源饮用或投入到生产生活当中,以此发挥雨水作用,同时也能减少水资源的使用。 (3)应用风能。风能也属于清洁能源,是由空气流动而产生的动能,这种能源应用范围同样较广,不过由于我国相关技术尚不成熟,所以对于风能的利用还不足以发挥风能的优势,仍需相关人员不断探索,从而挖掘风能利用潜力。 (4)门窗安装。门窗是建筑的必备部分,门窗质量合格与否与用户居住体验感密切相关,但因门窗并不密闭,所以若是安装不好日后极易出现漏风、漏水的情况,严重影响用户日常生活,所以必须重视门窗安装,安装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包括:①玻璃选用,玻璃是门窗安装的关键,具有保温隔热、遮风挡雨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玻璃的选择,尽量使用低辐射玻璃,以免因反射性较强造成光污染;②窗墙比例,根据房屋实际情况调整门窗朝向,例如,东侧、北侧窗墙比例大约控制在两成以下,西侧、南侧窗墙比例可适当提高,此种方式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消耗;③外墙气密性,门窗是安装与墙体之上的,因此,门窗与墙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有一些缝隙,为保证建筑保温隔热、遮风挡雨的作用不受影响,就需选用密闭性较好的材料辅助门窗安装;④温度阻尼区,设置此区域能够保证建筑保温性、隔热性,从而改善居住环境。 (5)地源热泵。地源热泵能够调节室温,不过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还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地源热泵施工方式,例如,地区早晚温差较大,就需保证地源热泵在天气寒冷时提供热量、天气炎热时吸收热量。但是由于地源热泵节能技术尚不完善,尤其体现在操作方式方面,所以还需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探索,以此完善该技术。 (6)外墙施工。外墙施工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极其重要,外墙质量是否合格直接决定了外墙日后能否正常发挥遮风挡雨的作用,所以在外墙施工时,需注意以下几点,包括:①控制施工力度,不可大力砍凿;②根据方案施工,尤其是堆砌施工过程中更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③进行全面检查,不论是施工时还是施工后,检查过程中若发现任何问题如存有裂缝,都需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以免日后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漏状况;④慎选施工方式,我国一般通过铺设保温材料从而保证室温,所以在选择施工方式时需慎重,尤其是干挂、喷涂等环节,必须先行铺设保温材料,之后再进行防潮处理。 (7)屋面施工。屋面对于建筑的重要性等同于外墙对于建筑的重要性,不过屋面施工还需考虑其他因素。由于屋面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例如雨雪天气,屋面会堆积雨、雪,若屋面保温性能较差,那么室温就会降低,严重影响用户正常生活,因此,需重视屋面施工。屋面保温节能技术常使用浇筑泡沫混凝土的方式进行保温,这种方式相对来说操作较为简便,能够较好地减轻外界因素对于建筑内部的影响,因而使得屋面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有利于降低后期维修、养护成本。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应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既能降低施工成本,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也能提高建筑舒适度,大幅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更能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优化城市环境的目的,所以建筑行业必须重视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重视绿色节能建筑施工实施关键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从而达到应用绿色节能技术建造建筑的预期效果。 作者:刘骥 单位:北京城建八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绿色建筑施工篇2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在市场内具有较高的份额。但在建筑业发展中,无节制地开拓土地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建筑行业不得不在发展中考虑环保方面的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节能建筑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1]。下述将以绿色节能作为切入点,对建筑施工展开研究。 1工程案例 以某开发区建筑项目为例,共有9栋建筑属于超高层建筑,建筑层数在28~35层之间,建筑内部为双梯三户形式,工程概况见表1。在建筑设计中,窗户采用Low-E双层空心玻璃,外壁为特厚的绝热岩棉板。该项目要求采用绿色技术进行施工,预期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地区二星级民居建筑社区。为助力该建筑的顺利施工,工程方在施工前投入重金,购进大型施工设备,并引进多种现代化技术辅助该项目的施工,例如:铝合金窗技术、外墙保温隔热技术、新风技术、遮阳技术、中水技术等,预期通过应用新技术,使该建筑内部的居住环境达到恒温、恒湿、低噪声等效果[2]。为降低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的能耗,达到优化、节能效果,该建筑在设计施工中不使用空调、暖气等设备,只采用对墙体的处理,使建筑室内温度维持在20℃~25℃范围内,湿度在30%~60%范围内[3]。 2绿色节能背景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2.1再生能源建筑温控施工技术集成 为实现建筑的绿色节能,首先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尝源。在实现对建筑温度控制和调节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集管流量专用控制系统,其是一种新型的流体输送回路,利用其实现对建筑内部温度的控制。同时,在控制过程中,可引入再生能源热泵。图1为地源热泵土壤换热示意图。由于单一的再生能源热泵无法保证建筑物节能体系的完整性,因此需要结合地源热泵、天棚辐射采暖楼面、冷风吹尘等形成一种针对温度进行控制的集成体系[4]。根据上述温控施工需要,设计如下一体化施工流程:在实际施工前,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地质特性进行现场勘察,并运用数学优化的方法,确定了最优的勘探井位,并进行了网格布置。在施工中引入了一种新的完井技术,以改善完井质量。在此基础上,按照“制备U型管”→“孔结构定位及标高”→“钻孔”→“下管”→“垂直埋管灌浆”→“地理管体系试验机运行”的顺序完成施工。为确保管道安装质量和精度,可在安装时使用标准垂直或横向伸缩补偿装置[5],利用该装置上的前置伸缩螺母进行安装,并将其镀锌拉杆作为管道安装前的固定杆结构[6]。 2.2复合功能植被顶板施工 针对建筑顶板的施工,为体现绿色节能,应用复合植物顶盖施工技术。从底层起,采用了防霉乳胶涂料、水泥基渗透结晶涂料、分层找平、混凝土保护层钢筋网片等一系列综合技术,以此达到提升施工质量和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目的。为了避免室内湿气过重,并达到防潮防霉的效果,可选用具有防霉性能的乳胶漆材料,这种材料使用丙烯酸乳液制备而成,具备良好的防霉、抗藻性能[7]。在施工时,需要先将表面灰块、浮渣等杂质铲除,并针对表面存在油污的位置进行清洗,待其完全干燥后,用棕刷将表面浮砂、灰尘清理干净。将水与界面剂按照10:1的比例配置稀释液,并在表面以滚刷的方式涂刷,以便针对地层不平整位置进行填补。对于地下室植被顶板的重载抗渗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工艺流程完成:“施工准备”→“模板安装”→“浇筑申请”→“监理批准”→“浇筑、振捣”→“养护”。在完成上述施工后,还需要按照设计图纸完成对种植土的回填工作。种植土要选用植物顶板绿化专用土壤,可以在轻质的人工基质中加入颗粒状颗粒,比如破碎的黏土颗粒、膨胀珍珠岩等,这样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风和渗水性,从而有效地控制土壤的pH值[8]。此外,还需要通过建模的方式观察植物顶板在后期建筑使用中会发生的变化,以此确定在施工初期填土的高度以及密度,以保证景观的总体结构与设计要求相符。回填高度应控制在设计标高以下0.05m以内,并严格按照工程图纸的标高要求,对微地貌结构进行塑造。 2.3中置式超厚岩面防火保温处理 为确保建筑外墙结构具备良好的防火和保温效果,将中置式超厚岩面板作为外墙保温层,图2为中置式超厚岩面板基本结构示意图。图2中编号1~8分别为:基层墙体结构、粘结层结构、岩面保温板结构、空腔结构、龙骨结构、石材板结构、特制锚栓结构和预埋件。为了确保中置式超厚岩面板与外墙干挂石材的相互结合,达到防火、保温和美观效果。通过现场调查和精确的计算分析,得出了超厚岩棉板锚栓的数量、嵌入墙体深度、锚栓长度、锚栓间距,确保了其安全、稳定;栓头附加加厚的铝制传力垫片,岩棉板的外壁采用铝箔密封,以改善其使用寿命。采用上述方式进行中置式超厚岩面防火保温处理,能够避免棉板变形或脱落问题产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外墙质量。在对预埋件进行整体规划时,可按照设计图纸当中预埋件的布置方案,在岩棉板上进行排布,保证预埋件始终位于面板的中间位置,从而减小切口损坏的可能,从源头上解决建筑外墙质量差的问题。用特制的加长膨胀螺栓将超厚的石棉绝热材料固定,并经耐候处理,以承受超厚岩棉板的自重,并将其插入到主体结构中,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塑料膨胀螺栓进行锚固,并在此基础上增加铝制加长锚固栓,并在其上加厚铝制传力衬垫,从而达到防腐蚀目的;采用铝箔密封的岩棉板,提高了其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3案例分析 3.1温控施工效果 根据设计内容,进行建筑内部的温控施工设计。设计的内容包括:增设室内再生新能源断桥隔热墙、减震系统、冷风送风系统、新风吸尘系统和热泵系统。施工完成后,对住宅的室内温度与湿度进行随机抽测,结果见表2。 3.2复合功能植被施工效果 根据设计内容,进行建筑复合功能植被施工,施工内容包括:顶棚挂耐碱玻纤网格布刮糙处理、耐根穿刺复合胎基防水卷材辊压式铺贴处理、复合功能植被顶板天棚结构优化、天棚雅达EF-014B防霉乳胶漆喷涂、复合功能顶板上层种植池。通过实例说明,该施工一体化技术可以避免植物根系对车库防水层、保温层甚至是结构层的渗透,降低裂缝的产生,避免渗水、漏水的现象,提高了顶板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将高性能的防水卷材与栽植池配套使用,其中,复合植物顶盖结构既能起到防水的作用,又能起到保温隔热作用,其防渗性能比传统的单层处理更加安全、高效,而且完全超越了目前常用的保温技术。利用全新建筑施工技术,在屋顶上形成了一种集雨结构,通过植物吸收、蒸腾、阳光等方式,将其直接排入大气,实现了自然循环,从而提高了城市大气的品质,并防止了大量的污水被直接排出,减轻了城市的下水道压力。算结果越大,说明防渗效果越差),k代表建筑结构孔隙率,ρ代表流体密度,g代表流体渗透加速度,η代表结构体粘滞系数。对1#~9#超高层建筑的防渗系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1#~9#超高层建筑的防渗系数均满足建筑防渗设计要求。 4结语 (1)根据表2住宅居民的室内温度与湿度随机抽测结果,明确了本文此次设计的施工方法,可以使施工后室内温度与湿度维持在20℃~25℃范围内、30%~60%范围内,说明该施工技术可以实现在不使用空调等电气设备的条件下,使建筑室内温度达到更加适宜的效果。 (2)根据表3中1#~9#超高层建筑的防渗系数计算结果,明确了此项施工可以在应用中达到防止建筑渗漏的效果,使建筑竣工后质量达到预期要求。综上所述,此次设计的施工方法的综合效益显著,满足工程施工要求。 作者:杨俊 单位:额济纳旗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绿色建筑施工篇3 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由于工程建材行业能耗较高、环境污染严重,所以政府必须在建材行业中增加或采用清洁和超低能耗技术设备,以克服燃料紧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国家出台环保政策法规之后,中国建筑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改革,并发展了大量成熟的绿色节能技术设备。 1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在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施工中,主要在于优化空间分配和能源供应规划。在总体规划施工阶段,因地制宜,进行整个建筑的施工,走向、形状、照明草图的施工和室内空间设计施工。 1.1被动式技术 1.1.1高性能隔热系统 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具有高性能隔热系统,相比其他普通高耗能建筑,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隔热层更厚,保温效果更好。夏季保凉,冬季保温。在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外墙的隔热层厚度约为300mm,而传统建筑外墙的厚度约为100mm。 1.1.2无热桥施工 建筑围护结构中热流压力明显上升的地方成为产生了热能传导的桥,又称热桥。在超能源的建筑施工时,有必要严格控制热桥的产生,并为建筑的结构施工设计非加热桥。非热桥施工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合理设置隔热层,合理去除不同建筑连接节点之间的热桥,隔热层与建筑构件的连接部分无连续空间,从而降低了建筑围护结构的不均匀度,也因此降低了建筑的热分摊面积。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外窗安装方式与一般建筑的外窗安装系统有很大区别。一个普通的建筑窗户附着在砌块结构上,加热层悬挂。在安装极低能耗建筑的外窗时,外窗框的热桥损失最小,外窗框内外表面平整,采用外挂安装方法,窗户安装在保温层中,外墙保温层包裹在大量窗框中,与专用成品的连接部位连接,保温层必须连续无中断。 1.1.3整体气密性 确保建筑物有良好的气密性,是实现低能耗的关键措施。良好的气密性减少了冬季的寒风侵袭,也减少了夏季对非受控通风系统的制冷需求,同时降低了由于霉菌滋生、露水凝聚等自然湿气入侵环境而造成的影响,并减少了由于室外噪音和空气污染等自然不良影响而对室内环境的干扰。虽然建筑物通常对气密层没有强硬要求,但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要求气密层完全包围整个外部结构。通过在节点上进行气密处理以形成气密层。建筑气密性的保证应贯穿于施工和施工的各个阶段。对于门、窗、开口和结构之间的间隙等重要部件,需要进行气密施工和改进。作为外窗安装部分的气密性处理的示例。 1.1.4遮阳施工 通过采取合理的遮阳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夏季空调能耗和冬季供暖能耗。遮阳施工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房间功能和朝向等因素进行考虑。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配套可调节的遮阳设施,对不同的太阳高度角及时做出反应,流入房间的速率小于室内,并可根据太阳高度角和室外天气条件自动或手动调节,是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最佳形式。例如,北京地区某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位于南北方向,将可移动的金属遮阳百叶窗或机翼遮阳板一起使用。翼形遮阳板可以根据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自动调整进入室内的太阳能,减少空调的能耗。外窗玻璃和外窗之间的间距可以调整为100mm或更大,以便外窗玻璃被加热以引起热传导,并且不会增加能耗。 1.2主动式技术 1.2.1高效新型空气热回收系统 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采用高效新型风能回收系统,通过回收废气废水中的余热能量来减少供暖制冷耗能。热回收新风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通过热回收排出室内的脏空气,并对过滤净化后的室外新鲜空气进行净化,进入高效热回收容器后,通过热交换接近室温的空气通过管道送入室内,达到节能通风的目的,这项技术必须根据区域气候特征考虑热回收设备的类型,并应考虑到施工的具体情况。例如,空调施工采用新型风机和装配式空调机组。新型风机采用高效空气净化器,通过送风过滤器和排气过滤器有效过滤室外空气,配备高效热回收系统的新型空调系统能够在夏季收集和排放空气中的空气量,并在冬季回收排放空气的热量,从而完成循环,降低能耗,达到高效、节能、健康和舒适的目的。 1.3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1.3.1风能 建议在建筑物内安装通风管,以促进建筑物内的通风。 1.3.2光能 在建筑物的南墙上,安装一大尺寸的透明窗户,能够有效增强室内亮度,减少电子照明设备的使用,降低了电能消耗,并自然光能有效地提高建筑空间的舒适性。除此之外,在施工时,有必要考虑原有的遮阳外观,并计算夏至、冬至的日照高度,调节好建筑距离,保障一天的充足光照。同时,在室内,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美化环境,设置景观美化池,调节小气候。 2技术应用分析 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施工不仅要考虑成本控制,还要结合项目的平面功能、表面效果和实际应用效果:通过对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中的无源技术和有源技术的分析研究,选择合适的高效新风系统和热回收装置,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从高效节能光源和节能设备四个方向提出超低能耗技术与建筑的有机融合。 2.1可再生能源分析 2.1.1源热泵 水源热泵系统的能效比普遍大于空气源热泵系统。由于我国的华北部分区域夏季酷暑,冬天严寒。因此夏季的供热负荷比普遍大于冬天。冬季,由于水源温度远远小于夏季。而考虑到埋管在冬夏二季的水热平衡,而夏季时埋管的冷却压力最大,因此建议将冷却塔用作辅助装置。为最大程度地增加热泵的效能,地热系统一般采用混凝土和冷却塔作冷源。在夏季,源热泵作为冷却水塔系统作为冷源,能够给施工现场有效的能量传递以稳定地下温度和避免能量聚集,在冬季,源热泵作为系统保养的电阻热源。必要的能量通过夏季传输的热能供给。冷却水塔系统能够即时启动,使用方便。 2.1.2太阳能利用分析 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建筑节能从节能到产能的重要技术之一。利用范围最广、效率最大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即在屋顶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太阳能电缆安装好,收集太阳能,并将其转换为电能,同时,太阳能可以用作生活热水的热源。常见的太阳能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二个类型的被动和主动系统。最常见的被动型太阳光系统包括了太阳能屋顶和太阳能烟囱。在带有玻璃幕墙和遮光板的住宅的屋顶上,装有完备的太阳能系统,同时通过适当的建筑施工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的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的太阳光,然后再按照设计要求把太阳光转化为其他类型的能量,从而减少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充分利用了洁净资源,从而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根据太阳能发电技术的上升效应,光伏构件可局部应用于外墙。光伏构件可以采用光伏玻璃、光伏围栏和光伏百叶等材料,其不同的颜色、几何形状和材料特性会影响建筑的整体外观。当受到阳光照射时,光伏构件的类型和所在的位置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光线、颜色和透明度。在美观兼容的同时,光伏构件为建筑物本身提供电力,白天发电、存储电能,用于夜视照明。 2.2增量成本分析 与传统建筑相比,建造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成本约为1000~1400元/m2。相比普通建筑,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增加的成本主要包括围护结构、高效热回收的新型风系统、绝缘热桥措施和气密性措施。通过对中国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模型项目的研究,驱动技术的应用包括高性能围护结构和门窗的隔热和保温,是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成本增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来看,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材料使用寿命更长,并且极低的能耗在建筑运营过程中减少了更新和维护成本,通过建筑的节能效果,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收回增量投资成本。 2.3围护结构施工分析 进行超能源消费施工的重点之一是实施适当的围护结构施工,以减少房屋的热荷载和冷载荷。合理使用房屋的布置,按照房屋构造特征实施房屋结构被动施工。由于在这些地方夏季酷热,设计空调消耗显然超过了冬季。所以,对于低能耗的围护结构的设计要重视夏季的导热性,也有必要考察其围护结构在冬季的保温施工能力。而一般来说,围护结构中比较脆弱的地方就是门窗和冷桥。建筑面积仅为建筑围护结构总面积的30%左右。所以,增强建筑外门的保温防水能力,对超能源的城市建设而言十分关键。 2.4外墙分析 建筑物外立面应选用外墙保温系统,这种结构将自热与内暖有机结合。在施工中,需要对绝气系统的各种系数进行细致的计算与研究,并正确选择防腐材料,并满足保温结构的耐久性、风荷载以及冬季抗冻等要求。建议在外墙面使用更薄的有色材料和绝缘热反射材料。在室内外立面的施工设计中,对所有冷桥部分都做了适当的调整,以提高蓄热的节能特性,从而使得冷桥对建筑物能耗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点。同时,可以在外墙内自由移动的模块化外墙隔热构件。这种结构能够在夏季与冬天之间的过渡期提高建筑内部空间的热辐射,进而改善建筑外墙的保温特性,从而增加了房间的自由温度,减少热功率。 2.5墙壁分析 在建筑设计中,噪音干扰问题一直是个普遍存在的大难。建筑物隔音效应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内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所以,墙面可以选择有隔热和隔音功能的浮动材质,从而把地面的冲击噪声防护提升至六十五分贝,有效缓解地面左右、墙面之间的噪音问题,改善生活品质。 3结语 对比分析表明,应用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可以降低化石能源在建筑施工阶段的能耗,减少碳排放。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可以通过提高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减少建筑本身的热损失,减少冷负荷,通过使用主动技术优化建筑能源系统,提高整体能效,实现建筑的超低能耗。实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在当前正着力打造绿色建筑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对绿色能源、节水减排和健康环保等理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另外,在各领域新推出的"绿色管理",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住宅应充分利用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和主体材料,提高室内的舒适度。另外,考虑到建设地方的环境特征和投资成本,有必要进行绿化的建设,减少总成本,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佳乐 邸超星 刘凯 李耀文 许宁 李冀川 单位: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 摘要: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深受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重视。有利于护生进行自我定位,确立生涯目标、设计合理的成才之路,帮助护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正确处理当前学习与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关系。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如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最为突出并亟待的问题。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一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由于教育环境、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阅历的局限性,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缺乏科学依据,在校期间甚至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为了有效地实现自身价值,顺利谋取职业并逐步取得成就,每个人都需要对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路径进行全面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各阶段的职业目标而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知识、技术与能力等的储备活动。目前,高职院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没有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待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中引起重视。 一、高职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已经被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日程,尤其对高职高专医学生而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众多的招聘单位,许多学生尤其是护理系的学生没有明确目标,拿着求职材料不知往哪家单位投是好,参加就业招聘会好像是在“赶集”。多数护生没有“生涯”概念。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也不甚了解。我国有关调查显示,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发展没有规划,34%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在做出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中,2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见,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对成功者是多么重要,规划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护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二、护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漠。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对职业生涯规划毫无概念的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门普通的课程学习而已,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缺少基本认知。表现在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学生工作部门每学期都布置的要求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敷衍应付,不少学生干脆直接从网上下载交差了事,完全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潜意识里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 (二)学校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目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了教学计划,但仅仅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可谓是一次性的教和学,没有后续的、科学的、完整的、规范的教育指导体系,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人才,不能为学生提供全程的专业性指导。 (三)教学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目前,很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参与各种竞赛获奖的优秀职业生涯规划展示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义、相关理论、类型、步骤,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整齐划一的程序化教学内容。优秀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展示能够参与的学生很少。课堂教学或作品展示,起到了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缺少了个性化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只能是为规划而规划。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 (一)构建符合高职高专医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提升就业指导教学的质量。教学安排方面:将就业指导课分别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第一学期安排“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和职业发展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学业规划指导;第二学期安排“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树立创业意识;第四学期安排“求职过程指导,包括: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收集、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与笔试技巧、心理调适、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工作程序与就业市场、就业权益保护和诚信教育等内容”。 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二)学校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整合各方资源,从各个层面给予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各个学院、系部的学生辅导工作人员也应加入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收集学生的第一手信息,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此外,生涯辅导人员首先应对学生的个人特质及发展需求做个初步的了解,通过采用个性测试量表、资料收集、深度探究、面谈等各种科学化手段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并参照测量结果,结合个人特征,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特质及环境特征,以实施个性化的生涯辅导。 (三)打造一支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涯辅导师资队伍,提升学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要安排责任心强、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强且有学生工作经验的教师从事就业服务工作,注意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精干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有利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有利于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 (四)丰富授课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对学生集体或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定期为大学生做讲座,扩展学生及教师的视野,把握行业最新动态,激励学生树立合理实际的职业目标。除了一般理论的讲授外,授课形式也需要改变传统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为主要形式,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某些就职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产生生涯规划的强烈愿望。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生涯辅导教育活动,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为踏上工作岗位早做准备。 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建设就业信息平台,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第一途径是学校创建就业信息网,由学校就业部门及时地将就业信息到就业信息网上,让学生能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第二途径是各班级建立班级QQ群或飞信平台,辅导员(班主任)将与本班学生相关的就业信息及时地到班级QQ群或飞信平台,以提高毕业生使用就业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就业信息的使用率。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摘 要: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成为高职院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主要从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分析卫生高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提出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以期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得到学校足够重视,扎扎实实抓出成效。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一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为了有效地实现自身价值,顺利谋取职业并逐步取得成就,每个人都需要对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路径进行全面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各阶段的职业目标而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知识、技术与能力等的储备活动。随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相继展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逐渐得到了高校、职业学校的重视,纳入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并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卫生类职业学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没有真正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待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中引起重视,真正将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作为实现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一、护理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层面 1.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不足 高职(五年一贯制)护理专业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入学时年龄14~16岁不等,基本还是离不开父母呵护的娇娇女,她们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倾向和价值观、职业能力等还处于懵懂状态。她们虽然就读了护理专业,但是仅有很少的学生是出于了解和喜欢自主选择了该专业,绝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的意愿抑或是上不了高中的无奈选择,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对今后要从事的护理职业更是一头雾水。对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不足,必将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流于形式和空洞,个性化不足。 2.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漠 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第一学期开设,对职业生涯规划毫无概念的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门普通的课程学习而已,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缺少基本认知。表现在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学生工作部门每学期都布置的要求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任务,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敷衍应付,不少学生干脆直接从网上下载交差了事,完全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潜意识里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 (二)学校层面 1.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目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了教学计划,但仅仅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师为完成任务而教,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可谓是一次性的教和学,没有后续的、科学的、完整的、规范的教育指导体系。 2.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人才 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任务由德育课老师承担,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而德育课教师欠缺规范、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受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的局限,在对护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时难免力不从心。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也仅限于在学生毕业时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信息,每年举办一次毕业前的就业指导讲座和招聘洽谈会,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参考意见的几乎没有。陪伴护生学习生涯五年的年龄稍长的班主任,可以说无一例外都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门外汉(因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很多人没有真正接触过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因为被要求督促检查学生工作部门每学期例行布置给学生必须完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业,不得已去学习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识,根本不能为学生提供全程的专业性指导。 3.个性化辅导不足 目前,很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参与各种竞赛获奖的优秀职业生涯规划展示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意义、相关理论、类型、步骤,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整齐划一的程序化教学内容。优秀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展示能够参与的学生很少。课堂教学或作品展示,起到了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缺少了个性化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只能是为规划而规划。 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 对专业认同才能为职业生涯设计比较实际和清晰的职业目标。针对大多数学生无奈、被动选择护理专业的情况,学校要在学生入学初,利用入学教育对学生作初步的专业介绍,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前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等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产生认同感。学生认同了专业,就能激发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制定适合自己的、具体的、可行的学习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 (二)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学校应转变育人理念,统一思想认识,给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工作足够的重视和支持。除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专业培养目标,更需要加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为确保工作的常规、长效性进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机构,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和培训,倡导师生更多地关注、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工作。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指导团队建设 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指导团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学校要引进具有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专职专门开展对学生集体或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工作作为一项持续性工作,还需要有一支稳定的包括德育课教师、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优秀校友等成员在内的兼职指导人员队伍。学校应加大投入,制订并切实落实培训计划,为兼职人员提供学习、培训机会,提高兼职指导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素养和指导能力,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心理的关系 摘要: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是进入医疗机构就职。但是,医疗事业的发展,促使着医疗机构提高了对于护理人才的要求,所以,护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问题也面临着困难。在护理专业的学习中,学生应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同时,发展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本文主要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心理的关系出发,以期可以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关系探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则更大。尤其是护理专业的人才,社会需求更大,但是要求同样也很高[1]。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产生压抑、烦躁、忧郁等负面情绪,学生的就业心理急需得到有效的指导[2]。经过调查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就业的心理具有较强的联系性。本文的写作主旨在于,通过研究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就业的心理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一些帮助。 1 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情况 当前,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情况令人担忧,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持无所谓的态度。相关工作人员针对某所学校护理专业的近千名学生进行调查,并且分项目进行分析[3]。据调查显示,60%的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清况;仅有18%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过明确的、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有3%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未来一点也不重要[4]。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 在学校进行相应的护理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但是,很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严重欠缺;有的学校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但是学生对此根本不了解,造成选此课程的人数及其稀少的情况发生,这些。都是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欠缺所导致[5]。 2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心理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残酷事实与学生的就业期望向违背的时候,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压抑、焦躁等不利的心理情绪,进而影响学生正常发挥,严重时更加影响学生的就业。 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如果有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工作、未来能有一个很好的、清晰的、明确的规划[6]。那么,学生就可以按照这份职业生涯规划,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能力与技能,从而使自己在找工作过程中,能有一个适当的求职方法、技巧;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位能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对自己的工作选择占有主动权;而且当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去竞争,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使自己具备一个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总之,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提供一份就业依据,使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有效地减轻,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就业。 3 如何指导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过程中,首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水平,进而使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训练;其次,为学生提供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使学生有效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以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就业模拟演练,模拟真实的择业、就业过程,以提高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进行就业心理压力的缓解,以及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 结束语 职业生涯规划在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重点关注。尤其是相关教师与研究者,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同时还要以积极的态度缓解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以促进护理专业的学生能以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来面对就业中的各种问题,保证护理专业的学生能打开眼界,开拓就业市场。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浅谈 【摘要】对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提出了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专业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研究 护理专业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探索期和建立期的关键阶段,通过职业生涯探索,明确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护理本科生在校期间的重要任务。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尽可能地规划未来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职能、性向、价值,以及阻力、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在护理专业生涯中根据专业发展和个别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拟订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达到目标的活动,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1 前言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由职业生涯辅导(career guidance)演变而来,职业生涯辅导起源于职业导(vocational guidance)。1908年,美国工程师Parsons[1]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指导局,第一次提出了职业辅导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Super[2]将“职业生涯(career)”的概念引入职业辅导。职业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与历程,它统合了人的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由此表露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组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职业生涯辅导”逐渐取代“职业辅导”,从过去静态、单纯的就业指导,演变为动态、涉及到人一生中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并衍生出“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1.2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护理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计划自己在护理专业生涯中根据专业发展和个别需要,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拟定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达到目标的活动,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它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引申、一种扩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辅相成。 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到护理管理领域,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促进护士素质的提高和职业发展,对降低护士从业失败的可能性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医院广泛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加强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已成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护士个人的自我概念、尊严和满意感[3]。同时,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能随时在医院内部找到符合新增职位所需条件的人才,有利于医院的目标实现与发展[4]。如果护理管理者能最大限度地协助护士及早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给护士指明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目标及实现途径,可以增强护士对工作压力的适应,减少离职率。 1.3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有关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国外开展的较多,欧美国家已经将生涯规划的理论引入护理教育之中,向学生介绍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步骤,帮助学生尽早设定专业目标,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以正确的态度从事护理工作,降低其适应困难,促进专业成长。有学者在有关生涯规划及其对生涯发展影响的研究中指出,进行过生涯规划的人在薪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方面都较高[5]。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评工具,有学者开发了生涯决定困难相关因素问卷(CDDQ),包括缺乏准备,缺乏职业相关信息,内心世界与外界矛盾的冲突等3大类因素[6]。 1.3.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护士职业生涯规划鲜有报道。临床护理人员工作前绝大多数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对在职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辅导尚待研究。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显示,目前人们对自己职业的满意率较低,仅有3%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状况很满意,,14%的人对自己的职业比较满意,40%的人觉得自己的职业一般,26%的人对职业不满意,而对自己的职业很不满意的则占了7%,总体的满意度仅为26.81%[7]。王群研究表明,护士对工作的评价处于不满意的水平,工作中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是护士对工作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护士认为医院、护理学院及学术团体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太少[8]。在我国专门针对执业护士的生涯规划问卷目前尚处空白。 2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2.1 自我评估:性格是职业选择的前提,兴趣是工作的动力;自我评估是对自己做出全面分析,主要包括对个人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的分析,以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和自己具备哪些潜能。自我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常用的主要有3种:橱窗分析法、自我测试法、计算机测试法。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性格要求,虽然每个人的性格都不能百分之百地适合某项职业,但却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来培养、发展相应的职业性格,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潜能。 2.2 对护理职业的认识:有些护理专业学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对护理职业并不了解或是了解甚少、了解得比较片面,他们的选择主要是遵从父母、亲戚、朋友的意愿或是受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全面正确地认识护理职业,调整自己以便更好地适应职业的需要和寻求职业发展。职业信息的获取是认识职业的前提条件,职业信息的获取途径有很多,如图书资料、网络媒体、咨询职业从业人员以及学校教育等。对职业的分析要客观,不仅要认识到职业发展的状况、优势、前景,还要考虑到职业压力、职业存在的问题、职业的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氛围等。只有充分了解职业和职业影响因素,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才能使个人职业规划得以发展和实现。 2.3 确立个人职业生涯目标:职业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通过对自我的评估、职业的认识、社会环境的分析,找出自己适应的职业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确定职业和职业发展的目标。目标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和微型目标。长期目标为最终追求的结果,职业生涯目标就归为此类;中期目标一般需要1个月到1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短期目标一般需要数天到1个月的时间实现;微型目标就是在1天或某天的一段时间里所完成的目标。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要切合实际、要和自己的具体情况、职业发展相适应。 2.4 行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确立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是为了争取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行动方案的制订主要包括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实践计划。行动方案的实施:大学一年级,认识自我,为自己建立档案,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倾向。收集职业信息,认识护理职业,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多利用见习、社会实践的机会多角度的了解护理职业;大学二年级,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设定专业发展目标,除了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掌握护理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大学三年级,除巩固提高护理专业知识外,还须掌握求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大学四年级,实践自己的护理专业知识,适应社会环境,完成从学生到护理职业者的转换。 2.5 护理职业生涯的评估与反馈: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要经常发现、诊断问题,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评估职业生涯规划,修正对自己的认识,纠正实施过程中的偏差,保证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行之有效。同时不断地评估和修正还可以增强个人实现职业目标的信心。 3 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对自我的兴趣、能力、气质、爱好、优势与特长、缺点与不足等自我认识上,约有1/3的学生认为已经很了解,但半数以上的学生仍表示不确定,对此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估和正确的定位。具体表现在:不确定自己的能力特长是什么,对自己未来五年的发展很茫然,对自己是否希望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一致的工作也不能清楚地回答。 3.2 职业环境认识不足: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与今后就业方向缺乏整体认识,对职业环境缺乏了解,缺乏对学业和各方面素质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调查发现,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对口就业范围仍然处于模糊的状态,不能全面而明确的描述护理专业今后从事的工作领域范围。 3.3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虽然大多数护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基本没有接受过学校或其他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服务。仅有不到10%的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设计书,大部分学生认为离毕业还远,不用太早规划或不知道怎样做规划。也有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意义不大,在现实情境下不具备可操作性。这说明了当前我校护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缺乏理性认识和思考,对职业生涯缺乏基本认识,生涯规划意识比较薄弱,对自己职业选择考虑较少,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 3.4 职业目标脱离实际:调查发现,由于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短,接触社会的机会少,护理专业学生缺乏对行业、职位详细信息的了解,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不具备切实体验,职业目标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很多学生以薪水高低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长远发展。许多护理专业学生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依托大量理论而缺乏联系实际,生涯规划缺乏操作性,不注重规划的整体性与现实性,生涯规划大同小异,缺乏独立性。 3.5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3.5.1 学校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整合各方资源,从各个层面给予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各个学院、系部的学生辅导工作人员也应加入职业生涯管理机构,收集学生的第一手信息,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此外,生涯辅导人员首先应对学生的个人特质及发展需求做个初步的了解,通过采用个性测试量表、资料收集、深度探究、面谈等各种科学化手段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并参照测量结果,结合个人特征,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特质及环境特征,以实施个性化的生涯辅导。 3.5.2 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丰富授课形式: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涯辅导师资队伍。可以在学校内部选拔合适人选,也可以引进相关领域的专家。比如:心理学专家,营销学专家以及聘请各医院护理部主任、社会知名人士、人力资源专家参与。定期为大学生做讲座,扩展学生及教师的视野,把握行业最新动态,激励学生树立合理实际的职业目标。除了一般理论的讲授外,授课形式也需要改变传统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为主要形式,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某些就职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5.3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产生生涯规划的强烈愿望。要强化生涯辅导意识,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之一,并将生涯辅导课程纳入到学生培养计划中,从新生入校之日起就开始对其进行持续的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生涯辅导教育活动,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为踏上工作岗位早做准备。 4 结语 长期以来,护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往往注重传授护理学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较少引导学生认真考虑和分析自己的内心需要,计划自己的未来。欧美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已经将生涯规划的理论引入护理教育中,向学生介绍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步骤,帮助学生尽早设定专业目标,有利于学生今后以正确的态度从事护理工作,降低其适应困难,促进专业成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各院校均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但生涯规划不是简单的思想教育,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分析自我的方法,在分析自我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长处及不足,了解环境对自我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正确定位,扬长避短,既不要好高鹜远,又不会低估自己的能力。若护理学生能尽早确立专业发展的目标,必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专业成长以及我国护理专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 418000 湖南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浅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干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干预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校大学生150名,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和统计,对比职业生涯规划干预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影响情况。结果:对比发现教育后显著优于教育前,差异具有显著性。 【关键词】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干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趋势也呈现多元化。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社会大环境下,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求其具备娴熟的社会交际能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和把握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特长,规划、设计、完善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校大学生150名,男性18名,女性132名,年龄范围为19~23岁,平均年龄为21.3±1.5岁。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和统计,对比职业生涯规划干预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影响情况。 1.2方法 1.2.1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尤其是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习惯了在“格子化的环境下”学习、生活,造成很多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前,对未来走上社会的职业类别、职业环境状况和职业要求几乎是一无所知。学生将“读书”看成了自己的唯一职业,将“考上大学”看成了自己唯一的职业目标。这种“学生职业观”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职业的认知,即使有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设计,也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更多的是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的职业理想。对职业认识的先天不足,使很多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正确理解,对职业的认识往往浅尝辄止,直到毕业时才忙于了解、关注职业,这样难免处处碰壁。 在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由于教育环境、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阅历的局限性,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缺乏科学依据,在校期间甚至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有关调查显示,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发展没有规划,34%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在做出职业规划的大学生中,2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护理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2.2应对策略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授课教师应具备全过程理念,以确保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真正按照设计路径来实施,将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有效完成预定任务,并引导大学生理解、树立全过程理念;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会运用职业规划知识和方法认识自我、规划学业,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并有意识、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有效规划。 构建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紧紧围绕其目标体系来进行,遵循护理专业大学生成长规律,以满足普遍学生需求为主线,兼顾个性化需求,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为主要内容,以专业教学为重要保障。根据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教学体系应涵盖4学年,每一学年的教学内容按照阶段目标进行设计,包括自我认知教育、学业规划与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职业素质与核心竞争力教育、自主创业教育等内容。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应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进行分类教学,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课程,尽可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能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核心课程,通识课、专业课等专业教学课程也要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体系进行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核心课程主要承担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工具等基础性任务,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认清自我、规划自我等。大学生学业、职业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全方位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作保障,并且该课程体系必须紧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体系,突出阶段性、系统性的特点。 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体系的实施由多个主体构成。这既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手段多样化改革的必然结果。授课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主体,同时要注重就业主管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心理咨询中心等主体的联动。课题组开展了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组织同学围绕“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 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生涯辅导讲座等活动。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问卷,上述学生教育前后自我认知(满分五分)以及就业规划(满分五分)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教育前自我认知平均得分为2.3±1.1,就业规划平均得分为1.5±0.9;教育后自我认知平均得分为3.9±0.8,就业规划平均得分为4.1±1.2。对比发现教育后显著优于教育前,差异具有显著性。 3 讨论 护理专业大学生只有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定位,了解自己的人格、个性、兴趣特征,考虑社会需求等制约因素,选择今后职业生涯目标与道路,并制订科学的大学学习目标,不断激发学习的动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决定自己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对大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开展积极有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现阶段,我国就业问题还未得以改善,使得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高校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学生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引导学生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背景下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必须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并根据其所制定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朝着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企业管理类论文:企业管理创新和六西格玛管理的初探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当前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变成一个企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也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很显然要想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占据着有力的竞争地位,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很多人的眼里创新只不过是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但是,在新的环境下,企业的创新已经不仅仅包括这些方面的创新。从当前世界500强企业中例如丰田公司、戴尔、美国的西南航空公司等,不仅是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而事实上企业的管理创新才是企业在当下环境中占据着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所在。在过去的20年里新出现的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为很多企业的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从过去的管理经验来看,六西格玛管理与企业的管理创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实现并存和相互的促进。六西格玛管理的内涵在于“正确的做事,”而一个企业的创新在“做正确的事情”不管是怎样的企业都必须保证自己能够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可能正确的做事,很明显两者是有着一定联系的。所以在一个企业当中完全可以进行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推进六西格玛管理。在企业的管理中,六西格玛管理可以作为一种精确地管理工具,在很大程度奠定了企业的管理创新基础。同时六西格玛管理还是企业实现技术实现突破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应用中发现六西格玛管理其实是一个企业系统业务改进的最好办法,具体的改进办法就是不断地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这样的最终标新是让更多的客户对企业的服务感到满意。六西格玛管理可以对企业内部进行系统的以及强大的集成的办法实现过程的优化,而且能够保证这样的设计是没有缺陷的,对现在的进程再一次进行定义、测量以及分析和相关的改进,最终实现消除缺陷,以及在企业发展中没有价值意义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就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保证产品的质量,尽可能的缩短货物在运转中的时间,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客户的要求,满足他们的需要,很明显在当下的激烈竞争中,可以使得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六西格玛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企业的发展活力。 二、企业管理创新本质特性分析 一个企业要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进行自我的不断创新,是事实上一个企业要向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是离不开创新的。在企业的发展中进行系统的创新是一个企业真正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因为系统性的创新其实就是一个企业进行自我的调整,是从战略角度出发的,这样的战略才是企业的主要驱动因素,才可能加速企业的创新过程。企业管理创新也是企业进行自我创新的真实想法和实际的行动指标,这也是企业在发展中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体现出了企业的发展理念。尽管在当下各个企业都在强调着自己的管理创新事实上知道现在人们还不能准确的将企业创新进行定义,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管理的创新其实就是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进行改进,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原则以及在管理中的实际管理机构划分等。一些学者也认为,所谓的管理创新其实就是一个企业在组织上进行变革的形势,也是在活动、质量以及运转模式上的一种转变这个转变和过去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企业的管路创新中最终的目的是很简单的就是为了企业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和达到企业前期的发展战略目标;同时在管理创新中在此实现企业内部人员的合理调配,创新管理的理念,使得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运行中更加的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减小企业内部的阻力。在创新中在很大程度上转变自己固有的思想,勇敢的走出思想的束缚,实现灵活多变的管理办法的想法。 三、六西格玛管理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 1.六西格玛管理的产生其实就是企业创新管理的结果。目前一个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创新,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是很明显这是一个企业在当下经济形势下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由于日本企业通过自己的技术革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产品质量,在短短的五年内占据了美国的大部分市场,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考验,摩托罗拉的管理大胆的使用了六西格玛管理办法,从1987年开始摩托罗拉公司正式走上了六西格玛的管理道路,就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得这样一个管理在企业的内部大量的推行和应用,正是这样的决定使得摩托罗拉公司,几乎完成了前些年想都不敢想的业绩。由于六西格玛的管理方法使得摩托罗拉的业绩突飞猛进,还在当年获得了美国的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接下来六西格玛管理,又再一次被着名的通用公司大力倡导,!最终演变成了现在的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实现了多方面的结合。比如对企业内部的人事、财务以及各种企业运行模式做了很好的推进。 由于六西格玛在当时的通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世界着名的企业中成了各个企业竞相追逐的对象,才长期的实际应用和尝试中使得六西格玛管理变得更加完善可靠,以及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性。可是六西格玛管理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经过企业长期磨合实验得出的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在六西格玛管理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四个要素:具有很高的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理念;在企业的运行中不断的寻找出不适合的环节及时的进行改正和调整;同时对业务的改进也有着很高的造诣;还有对质量产品的缺项管理非常到位。对于产品制造的源头,六西格玛更是进行了质量工程、稳定设计技术以及现代统计学的技术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实现其设计流程的合理化。2.西格玛管理、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六西格玛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的管理创新模式的体现。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跨越性需要从很多个只能不能中实施也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过程,而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要将这些复杂的业务流程变得更加合理有效,进行改进以及从新的设计。这样一个过程是:对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进行改进比如对于企业的质量、成本、实际运转的周期进行科学的统计和管理;在战略成面上进行突破,时刻跟随和满足客户的需求,明确一个的发展方向;提前优化管理方法,尽可能的正对关键问题的解决上;在职能的管理上显现夸部分的问题解决方案和组织方式;进行大数据计算保证每一个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案都是切实可行的。3.基于六西格玛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现在的企业管理创新 已经和过程的管理方法有了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对于规范化的问题解决流程。六西格玛的管理方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它是从心理学逻辑以及多层次多角度的考虑方法,对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最终找到问题的根源,得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想法和实际的解决办法。这是每一个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都必须具备的特点,只有在思想上打开新的思路和视角才管理上才会更加的科学有效。在管理中六西格玛更加强调的是企业的管理的时效性、创造性和实际的可操作性,这些其实就是。管理创新最基本的要求。这样的企业管理是有着很强活力的,例如采取流程的每一个阶段环节,得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思考方向,保证了在企业管理中思维的开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的创新,保证企业的管理变得灵活多变具有创新性。 四、结语 企业管理创新关系到整个企业未来发展的好坏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状态。所以对于企业的管理创新一定要切实可行,具有实际操作意义,而要想保证这些方面的内容,六西格玛管理就就为管理创新找到了新的出路。进而保证了企业管理创新能够符合企业内部的发展协调,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企业的管理流程和实际运行效果。所以六西格玛对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企业管理类论文:利用IT创新企业管理 编者按:TCL集团有限公司于1980年代初靠5000元贷款起家,经过18年的发展成功地将TCL品牌从电话拓展到视听产品、电工产品、计算机技术等领域,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电子、通讯、信息三大产业的大型国有跨国企业集团,销售总额超过90亿元人民币。 TCL集团对内实施经营变革、管理创新,以增强集团的整体竞争能力;对外力拓市场,充分挖掘和发挥集团在市场网络、制造技术、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使业务获得了全面持续的增长,并逐步建立起一个高效的内外部计算机管理系统。 最近,本刊专题作者JaneZhao采访了TCL集团袁信诚副总裁,探讨TCL利用IT管理制胜的经验。 请谈谈TCL在哪些方面优于其它竞争对手? 在实践上与竞争对手相比,要从大局来看,一是分权,使整个组织结构灵活、有活力;二是调动员工积极性,这是关键。 表面上,这是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造,实际上是企业机制的创新。按照国有企业的惯常做法,是从上到下的逐级管理,中间很容易形成所谓的官僚层地带。在新的市场竞争中,无法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分权的改革,使第一线的生产情况也能很快地反映到最高决策层,为管理者创造了活力,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了每一个组织单位的效率。文秘站版权所有 分权的确能为企业带来活力,但它也可能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您是如何平衡的? 不错,过度的分权会增大管理资源利用的难度,比如人力资源、品牌资源、资金资源等都因分权组织相对独立的使用,而无法实现整体优化。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管理共有资源的集权结构。我们TCL设计了这个结构,就象建筑学中的“预应力”,可以预先知道将发生什么。 你们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结构或管理模式来实现这种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我们的创新是采取“航空港”的经营模式。我们设计了一种矩阵型结构,横向有“研发、制造、销售”三个平台,纵向则以产品打通。企业要迅速发展壮大,一定不会是靠单一产品来做的。我们1989年开始做家电,并立足和利用这一行业,再确定自己在相关产业和相关产品上多元化,不象某些企业看哪个好赚钱就做哪个。这其中有些是分权的,如彩电、家庭影院和VCD。但研发队伍、制造队伍、销售队伍都分别集中在三个平台上采用的IT计算机系统来管理。 请具体谈谈TCL是如何利用IT来创新企业管理的? 伴随着高速发展,TCL的销售终端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7个大区、28个分公司、150个经营部的庞大销售网络。单靠原有的传统数据统计方法根本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巨大市场压力和企业快速成长的要求。从而产生了自下而上的管理需求。1995年底我们与对整个网络管理和企业研发、生产到销售整个系统管理都了解的开思软件公司合作,将先进的管理思想与企业实际运作相结合,把国外先进的管理手段中国化,逐步建立起TCL高效的内外部管理系统。 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完全是靠人,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管理手段的提高来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企业管理方式的一个根本性变革。该系统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1)它能够非常清晰、准确地反映整个企业的资源运作,为企业决策提供基本依据;2)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本身的高速运作来提高我们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整体性。该系统完全是按照计算机化的概念来对我们企业的人力、财力和其它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这一系统给TCL带来的最直接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最主要的是以信息化为支持,给企业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企业运作管理的速度。该系统具有一般营销网络的概念,如全国跨地区的网络分销体系,也有生产网络。日本的花王公司(Kao)之所以能在12小时之内满足客户的需求,就凭它分布在全球所有分销系统的用户系统。它的成功就是靠信息化来支撑企业发展的。在国内,还没有单个企业这么做。我们是想做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必然要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 企业管理类论文:提高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党在企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又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全局。在逐步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项规章和制度的前提下,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上来。 一、提高把握政治方向能力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企业就能获得持续发展;坚持片面的发展观,企业就会以牺牲资源环境甚至以人的生命为代价铤而走险。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者能否处理好企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提高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文秘站版权所有 在政治上,企业管理者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始终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具有高度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做到头脑清醒、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牺牲政治利益;要始终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的拥护者,维护者和贯彻执行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保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受损害。在发展上,企业管理者要始终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把握好企业发展定位,将企业发展战略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始终保持企业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在管理上,企业管理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为灵魂的最高准则,通过各种激励和约束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文秘站版权所有 二、提高驾驭市场能力 企业管理者是在充满风险的市场竞争中履行组织者的 职责的,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要面对复杂的市场经营环境,敢冒风险,敢为人先,大胆引进新的经济关系,革新经济结构,勇于淘汰旧的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企业管理者要善于把握市场趋势,勇于打破旧的市场格局,不断创造新的市场。要不断提高自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注意把握市场脉搏,始终保持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敏感性,培养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企业管理者必须以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展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考,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企业管理者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提高决策管理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企业管理者应利用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和借鉴成功企业决策和管理的优秀成果,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特点,剖析企业当前存在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加强战略研究,积极探索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出路,大力提升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企业管理者要按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要求,根据市场经济法则,注重企业执行力建设,借鉴成功的管理案例,融合先进的管理文化,抓住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成本核算、资金运作等管理重点,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果,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企业高质量运行、高速度推进、高效益发展。 四、提高民主管理能力 民主管理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之一。因此,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根本方针不能动摇。企业管理者要继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广大职工的民主地位,保证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挖掘每个职工的内在潜能,共商共议,群策群力,推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促进民主管理工作取得实效。企业管理者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拓宽民主渠道,实行矿、区(科)务公开,切实发挥好、保护好职工群众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管理者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凡事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同意不同意为前提,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始终与广大职工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企业管理者要敢于创新管理,大胆使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提升民主管理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实现对职工管理创意的包容,积极鼓励支持职工的各种创造性劳动,集纳群体智慧以取得企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 五、提高廉洁自律能力 提高廉洁自律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管理者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根据其业绩而付与的报酬就是企业管理者的价值所在。当前,在企业管理者薪酬制度不到位或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要自觉强化道德法规约束,具备廉洁自律的能力十分重要。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要以党员的标准衡量、要求和规范自己。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和两个《条例》的深入学习,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加深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自觉而坚定地做遵守党纪国法、执行党纪国法、维护党纪国法的模范。企业管理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证职工赋予的权利始终用来为职工谋利益。企业管理者要自觉做好警示教育,常用一些反面案例警示自己,时刻做到自警自省,警钟长鸣。要坚持加强自我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挑战和考验。 企业管理类论文: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浅议 摘要:面对日益变化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特点,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创造新价值,才能立于市场不败之地,只有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得以取胜。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途径 一、 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不仅总体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管理也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也被陆续引入,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的局面有了较大改观,涌现了一大批管理水平较高、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企业。但也应看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企业尤其是从事竞争性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市场拓展上,相对疏于内部管理,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新形势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高度重视管理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只有让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 企业管理创新要点 1. 企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作为生产力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其创新和发展必然要求作为生产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管理为自己提供最有效的发展形式。无论培养选拔科技人才、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加强科研设施建设,还是培育企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都要通过管理观文秘站:念的创新、管理方法的探索、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由于管理科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国外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制度前提和人性假设与我国的国情、社情不相符合,如果完全照抄照搬,必然导致“水土不服”。同时,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并没有提供相对落后国家如何有效推进技术创新、快速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路径。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立足自身实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创新之路。 2. 企业管理创新重视战略管理。战略谋划是企业的灵魂,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兴起所带来的外部环境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所面对的世界“超级队”——跨国公司的挑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战略创新方面下功夫。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将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另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叫核心专长,就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资源。今后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展开。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适应企业外部的环境因素,如顾客价值,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变化。顾客价值是指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效用多少。面对变化了的顾客价值,应采取的措施是重新选择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经营环境和业务领域,避开变化了的过客价值;不断建立新的核心竞争力,预测、跟踪并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贸易壁垒减少带来的企业竞争对手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企业必须及早确立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竞争方式和运作方式,在形成核心竞争力方而有突破性。 三、 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一般认为企业管理创新就是指对企业生产要素和管理职能在质与量上实现新的变化或新的组合,以提高管理整体效能和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创新很明显是对企业生存环境发生新变化的反应。 1. 思维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管理思维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旧有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思维创新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经营的创新,它深刻地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效益,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思维创新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模式,即浓重的小生产意识、经营理念上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组织管理上的“等”、“靠”、“要”,意识、管理决策上的“一言堂”、“家长制”作用。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建构全新的思维观念,即着眼世界振兴民族经济的使命感和机遇感、培育和维护企业形象的CIS意识、严格成本观念和全面质量管理观念、确立名牌战略意识、强化危机管理观念、竞争意识;树立以人为本、“顾客即上帝”的现代文明经商观念等等。 2. 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为了求得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技术研制与开发,合理实施技术改造,发挥技术优势的创新活动。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分工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而非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技术开发引导着市场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因此,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在外部环境方面,国家应该对技术开发研究给予经费投入,对高技术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稳定的政策支撑系统。就企业本身来说,必须有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可产业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项目;同时有对引进高技术产业项目创新能力。 3. 组织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现代企业组织创新就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资源进行重组与重置,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新的组织结构和比例关系,使企业发挥更大效益的创新活动。企业组织创新是通过调整优化管理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现有管理要素的效能来实现的。作为企业的组织创新,可以有新的产权制、新的用工制、新的管理机制,公司兼并和战略重组,对公司重要人员实行聘任制和选举制,企业人员的调整与分流等等。组织创新的方向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企业的组织创新,要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要对未来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筹划;要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信息、宏观调整信号及时作出反应的反馈应变系统;要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组合,开发人力资源;在注重实物管理的同时,应加强价值形态管理,注重资产经营、资本金的积累等等。 4. 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创新是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 。制度创新是把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功效。它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是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保证。企业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动效率。 5. 市场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要靠市场创新。(1)产品策略。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一定要树立产品的整体概念。要设计开发并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并提供恰当服务的适当产品,要遵循产品技术创新的原则去开发与设计产品,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构想一代”。同时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任何单位生存发展的需要。管理能出效益,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管理显得更加重要,但现今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许多不懂管理力一面的知识。(2)价格策略。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大中型定价的策略中,艺术的成分较科学的成分比重大些。单纯靠降价做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其实,我国企业在定价时完全可以采用多种定价策略,只是在选择定价策略时要遵循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要参照市场上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心理价值来综合定价。(3)渠道策略。在分销渠道的选择上,我国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存在着以传统的营销渠道为主,分销渠道众多,渠道相对较长且信息反馈较慢,造成费用较高,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战略、实力来选择渠道策略。要重视运用促销理念来开发管理市场。要做好经销商选择、经销商市场运作管理、经销商贷款管理等工作。企业尽可能选择、配送和连锁经营的销售力一式。这里很重要的点是,要促进制向规范化发展,要逐步向佣金制过渡。同时,也要采用协销的力一式,加强与零售商及客户的紧密联系。(4)促销策略。在促销策略的选择上,重点是切记不要迷信广告。我国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想通过广告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但其广告的定位却存在着只注重扩大知名度,而不能有效地提高消费者的偏爱度并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缺陷。 企业管理创新应是一项包括管理思维变革、管理行为改造和管理效果追求三大内容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管理思维变革是前提,管理行为改造是主体,管理效果追求是标志。这三项内容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紧密联系,形成有机体系共同作用于整个管理创新过程。管理创新的灵魂是管理思维的变革,只有不断地创造和拥有新思想、新概念,企业管理才能常变常新,创造辉煌。因为管理行为是管理者履行管理职能、从事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所以,管理行为的改造是管理创新的主体。企业管理行为的改造应着眼于组织行为的改造、经营行为的改造、财务行为的改造、管理方法的改造。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管理效果是管理创新的标志。管理创新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最终的落脚点都要放在这一点上。 企业管理类论文:统计制度变革和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对于统计工作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偏差性理解,有些企业则认为,统计是适应于计划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于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取缔或者是消弱这种机制的管理;一部分企业认为,统计的职责服务对象是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只是通过一系列的汇报统计分析,做一些繁琐的工作,对于企业而言只是增加了相应的工作量和额外开支;还有企业认为,统计只是负责了企业内部的总结报告,只是侧重于文字的统计,数据的统计,没能付诸于工作实践,对于实际工作意义不大,认为统计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规模,对于提升经济效益起不到多大作用,提升不了生产总值。这些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管理,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对此,需要从下面几点进行改进。 1.设置综合统计机构,明确其职责 对于任何行业的企业来讲,设立统计部门是相当有必要的。假如,企业内部考虑到经费、内部框架的构成等问题,不能设立独立的统计部门的,从长远角度出发,企业内部应该设立一个综合统计岗位,通过人员设定,规范只能限制,确保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对于综合统计部门或者是统计岗位而言,应具备以下几点职能:首先,制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信息送报规范。从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和管理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市场、竞争企业、政府部门等与企业相关的要素,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的统计规范,以便各部门及时有效地统计数据并报送给上级管理机构。其次,明确部门统计责任。统计部门要对数据进行搜集、审查、分析、汇总,并提供统计信息报告。第一,对于各部门上报的信息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进行严格审查,最终给予详细完善的可实施报告;第二,搜集本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信息;第三,搜集汇总行业竞争者和市场有价值信息。从这几点上来看,企业统计指标的报送既包括对内的信息反映也包括对外的报送任务。最后,利用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探究。首先,通过一种信息进行分析,比如对生产进度的分析;其次,多方面综合分析,比如,生产、盈亏、质量等方面诸多信息的统计分析,研究产销增减的原因;最后,综合多种信息对企业单一方面或者多层面进行评估预测。在统计工作进行中,所涉及的方法、形式等可以不同,但是最终结果必须用报告的形式加以展现,给人一合理的数据分析。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统计分析人员应该具有高素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对企业内部的构架和各部门的职能有所了解,并将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细化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明确责任范围 目前国内企业市场中,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统计工作不能仅限于统计部门内,应该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现在的部门职能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劳资部门对于机构人员数字比较清楚,基建部掌握投资数字等,为了保证企业内部资料的统一完整,实时有效性,就要求对统计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规范,指导各部门统一汇总信息,做到企业的一致性,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对于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合理规范,对统计工作顺利进行做一个前提铺垫。对于企业统计来讲,职能的合理化管理,系统化分配,对于企业内部构架建设也起到推动的作用,提升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力。 3.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多向运行 原有企业内部统计信息是自下而上的一种运行方式,主要是基层单位向职能部门汇总信息,通过职能部门分析总结,将信息统一汇总到综合统计部门,之后由综合统计部门汇报给企业领导层,这种职能的传递可能使部分统计信息失真或失效,为了确保企业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内部应该从单向运行转而多向运行,确保管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稳定企业发展。总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统计工作不容忽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企业工作的顺利进展以及决策领导的有效性,合理的统计工作机制,带动企业长久发展,通过统计工作体制改革拉动企业管理的发展,提升企业管理综合水平。 企业管理类论文:正确认识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意义 经济体制的转换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更新。经过几十年不懈的摸索和尝试,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巨大作用后,企业界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现代企业必须重视管理,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但在目前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财务管理中心作用的发挥。因此,实际工作中应该提高对以下问题的认识。 (一)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 企业都设有财会部门,专司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之职。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职能。会计管理为财务管理服务,对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映,其原始单据的收集、整理、记录、登帐和编表等都有一个固定模式,方法上差别也不大。财务管理则不然,它目标明确但方法不拘一格,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其价值管理的观念要深入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所以说,财务管理虽然是从会计管理中分离出来的,但其意义比会计管理要深远得多。 (二)财务管理迫求的不是帐面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角度进行管理,它强调的是在资金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资金的增值。人们评价企业经营的好坏也越来越多地从企业资金运转状况来考虑。高额的帐面利润可能掩盖了企业资金周转下灵的实情。例如,大量逾期应收帐款的存在,一方面导致成为坏帐的风险,一方面又使企业帐面利润可观,但并无资金可用,投资者分不到红利,债权人到期收不回本息。又如,追求眼前利润则易于产生短期行为,使企业战略决策缺乏前瞻性,盲目生产、盲目投资,造成产品积压,虽帐上表现为可观的流动资产,但投资得不到回收,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所以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是帐面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利润,并且能同时带来现金净流量。 (三)财务管理不能简单地强调降低成本。费用和支出。 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即为节约成本,减少支出。不错,降低成本必然能增加利润,但成本增加并不意味着利润一定减少。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市场,在市场机制的调控下,物价有变动,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缩短,这一切使得不同时期的产品成本具有很多不可比因素。如果只简单强调降低成本而使企业生产技术固步不前,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因缺乏竞争力而与市场失之交臂,从战略上动摇企业的生存基础。因此,财务意义上的成本管理是成本效益管理,是要节约那些效率不高的成本,控制那些管理不善的费用,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支出。而对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结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还有那些虽然眼前增加了负担但从长远看能使企业持续经营和蓬勃发展的费用支出,则必须给予保证。 (四)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不是要忽视和否定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所强调的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而决不是要忽视和否定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和盈利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管理,财务管理是其中的一项。只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及财务管理本身的特点——它以价值管理的观念指导各项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并且对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和最终结果进行全面综合的反映,这才决定了它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但财务计划指标的完成、财务管理目标及至企业目标的实现仍然依赖于企业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配套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等。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和分离的,而应是相互渗透的,是以财务管理的思想来指导和实现企业经营的总目标。离开了其他管理工作的协调配套,财务管理是空中楼阁;没有财务管理的指导,其他管理工作是盲目的。 (五)财务管理不单是财务部门的事。 有人片面地认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就是以财务部门为中心。然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它远不是仅靠一个部门的工作所能够解决的。企业的决策和计划需要来自各个环节的协调,而决策和计划最终要企业的高层来决定并由各个职能部门米执行和控制。因此,财务管理是一项需要全盘考虑,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工作。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要求实现观念的转变,把价值管理的观念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人、每个过程和每个环节。这需要各方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创造更大财富。但是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财务管理摆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无疑给企业财务部门带来了压力,财务部门要变压力为动力,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做好决策的参谋。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企业的各项管理(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都要服务和服从于经营需要,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各自为政。它们之间应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和相互衔接,单项管理制度或方法的改变要统筹考虑其对整个管理体系的影响。 (二)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相结合的电算化管理。通过迅速。高效的电算化管理,将企业产情况与财务情况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井深入分析,寻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措施,堵塞漏洞,提高效益。 (三)各项决策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经营决策等要在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对其发展目标,要量力而行,平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严密的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效益测算。一个项目或者一个环节的失误,可能会使几十年的积累财富毁于一旦。 (四)加强成本管理,在保证正常生产经营需要新的利润来源;另一方面要不断对现时的利润结构进行分析和调整,尤其要加强和 扩大实实在在的主营业务利润,避免短期行为,保证和提高利润的质量。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目前个别上市公司为了修饰当前利润,达到扭亏为盈和配股的目的,通过关联交易方式,对控股公司大量大额地出售产品。处置资产或转让其子公司,这一做法不仅扭曲了利润的生成机制,影响了利润的含金量,也给控股公司今后的经营带来了难度。 (五)加强风险管理。市场历来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低风险低收益的谨慎和高风险高收益的诱惑,往往使企业在决策面前进退两难。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衡量风险的程度,结合自身的承受能力,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权衡得失,选择最佳方案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效益,是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作出决定之前要针对不同风险制定一系列防范、保全和补偿措施,使企业在风险出现时不致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企业管理类论文:规范机制建构提高企业管理 一、公司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上海石化经过近四十年的制度建设, 已经形成了覆盖公司治理、内部风险管理、专业管理等各项制度, 从股份公司成立初期的 1995 版制度到目前的2008 版制度 ,其中都蕴含着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 ,以及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以法治企、规范内部管理的痕迹。 目前,公司层面的制度(含职能部室系列文下发的管理细则)有 360 余项,二级单位层面承接的公司制度约各有 100~200 余项不等, 各基层单位层面的个性化管理细则约各有 10 余项,再加上各专业的操作法、工艺规程、安全规程等技术性规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为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风险控制、企业稳定、队伍建设等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随着企业外部竞争的日益加剧,总部对制度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公司内部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对制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公司制度建设工作现状分析,在制度建设的架构设计、层级与分类等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统一性等方面有待改进, 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综观公司制度建设工作现状,归纳起来主要反映出四个方面的管理现象: 一是公司制度顶层设计存在系统性不够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公司层面以公司文件的形式颁发制度后,由于某一个制度所覆盖业务范围不够全面,操作性不强等原因,为了弥补不足,会不断制订新的补充类制度或增加操作性的制度, 有些还以部室系列文的形式颁发,通过打补丁的形式,补充原公司制度设计的缺陷,一个公司制度需要几个补充制度支撑。一方面,使制度数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因补充制度在不同阶段、不同形势下推出,难免会出现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存在交叉、真空、甚至矛盾的情况,尤其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 办理一项业务可能需要查找好几个制度, 甚至会出现不知按哪一个版本的制度办事的情况。 二是管理制度设计时存在合理性不够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公司专业管理制度全部是由公司 专业部室负责制定, 由于单个部室难以把握企业全局性,对部门之间责、权、利难以全面界定,而制度制定部门、相关专业部门、制度执行部门之间在制度前沟通不够顺畅, 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共识,所制定的制度难免出现职责界定发生一定的偏差、业务流程设计不够合理、业务环节 偏多、业务链条偏长等情况,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 尤其当存在利益驱动因素时, 会出现公司利益部门化的倾向,从而使责、权、利不能完全匹配,削弱了制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三是制度管理上存在不完全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公司制度建设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年度计划,有些制度在制修订时还存在没有经过事先订立计划与审批程序,在制度下发前也没有经过会审和会签程序;有些制度的制修订前也缺乏必要前期准备工作,如开展制度有效性的评审、征求制度执行者和相关部室的意见、 对制修订有关情况的说明等,在这种情况下颁发的制度难免会出现考虑不够周全的情况。 尤其是如果缺乏公司法律主管部门的审核,还有可能出现所制修订制度缺乏合法性要求的情况。 四是制度的格式、业务分类存在不够规范、标准的现象。 主要表现在公司目前制度存在按专业部室进行分类,不是按业务类别进行分类的现象;公司的制度格式是参照国家法律法规条文格式编制,还没有按照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所要求的格式进行编制,与国际上一些着名公司、与公司面临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二、公司制度建设内外部环境分析 1.总部对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 2010 年,总部提出了企业特色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初步构想, 其中对制度建设提出了制度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计划,并成立了设计团队,初步完成了制度标准化框架设计,并在总部层面、部分企业局部进行试点。 在取得阶段成效的基础上,2011 年, 在总部层面和所有企业进行全面推行, 并由总部统一设计开发了制度信息化管理系统。由于公司正在进行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一方面所编制的管理手册与程序文件的时间紧、工作量十分巨大, 另一方面管理制度作为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支持性文件, 需要与管理手册与程序文件建立必要的钩稽关系, 在管理手册与程序文件前难以完成对接关系, 如果在管理手册与程序文件编制过程中,再同步进行制度的标准化改造,势必影响工作质量。 2. 公司体制调整后对运行机制配套完善的要求 公司按照总部 《关于塑造中国石化特色管理模式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运行管理模式要求,通过近年来的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和实践, 已经基本完成专业化集中管理和 “公司-管理部-车间” 管理模式的构建工作,“专业化、扁平化、规范化”体制完善工作得到了全面推进。如何按照总部要求和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做好体制调整后的运行机制配套工作, 抓紧实施制度标准化改造和建立制度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事事讲规则、行事依制度”的工作氛围,全面提高公司企业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3.一体化管理体系对制度建设的要求 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对公司所有文件进行受控管理,其中文件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管理性制度、技术性规定、业务发生过程产生的记录等。 制度受控管理的要求,一方面,对制度要进行识别和标识,另一方面,对制度从立项、制定、审核、审批、编号、发放、存放、作废、回收、评审、修订、再审批等环节进行全过程控制,防止作废制度非预期使用所产生的风险。目前公司制度的管理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 三、公司制度标准化建设的意义与目标任务 1.制度标准化建设的定义 所谓制度标准化是根据总部要求, 将传统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有机融合, 按照规范化、系统化的要求,按照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建立统一的标准化制度体系。 2.建设标准化制度体系的意义 建设制度准化制度体系既是公司贯彻落实总部特色管理建设的战略意图和须定期完成的目标任务,也是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中对支持性文件管理提出的必要条件。 更是公司配套体制调整,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炼化企业的现实需要。 3.公司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公司建设标准化制度体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 一个方针、 实现两个目标、 达到三个统一、 强化四方联动。 ”“一个方针”是指将先进管理思想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体现总部和上海石化的管理意图;“两个目标”是指通过制度标准化、信息化,实现制度与业务相匹配,提高制度执行力;“三个统一”是指统一制度架构,统一制度模板,统一制度管理流程;“四方联动”是指制度制定方、管理方、信息化方和制度执行方联动,保证制度落地执行。建设标准化制度体系应遵循“统一、规范、实效、继承、创新”的原则,既要与总部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又要与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机融合。 4.公司制度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按照公司 2012 年内建成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并通过 QHSE 三标认证的目标,以及在一季度完成制度标准化改造任务的进度要求, 全面高质量地完成用一套文本支持多个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 四、公司制度标准化建设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与原有制度的关系 制度标准化体系对制度的标准化提出一整套管理要求,如对制度的框架、结构、分类、格式、模版、编号、全生命周期管控等均有具体的要求。 公司对制度的标准化改造工作不是推倒重来重砌炉灶, 而是尊重公司原来的制度, 对原来优秀制度的继承、 完善和有所创新。 是按照总部的制度标准化建设要求, 在对原来优秀制度继承、完善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整合并进行标准化改造。 2.处理好制度的纵向横向关系 制度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公司三级管理模式,对能够在公司统一的制度进行一级策划分级实施。如对考勤制度、 门卫制度等能够在全公司统一的制度仅制订公司级制度,不再制订二级单位级、装置车间级制度。 对各二级单位有个性化管理特点难以在公司层面统一的制度, 考虑建立公司级与二级单位级的二级制度,并由公司决定二级单位的承接要求。对基层单位尽可能不制订管理制度, 确需要制订个别操作性细则的,需经二级单位批准,并用相应的业务流程和流程图客观反映出价值链的内部业务模型、 业务领域和业务活动,逐步解决制度重叠、矛盾、真空、交叉和制度衔接等存在的不足问题。制度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同类业务的管理要求, 对同类业务要在设计制度时尽可能考虑整合,尽可能打破部门界限,避免因同类业务不同分管部门而产生多个不同的制度或类似的制度。 如对规范现场临时动土、动火、入槽、用电等管理方面的内容可考虑整合在一个制度中。 对规范同一类对象如承包商管理要求方面的内容也可考虑整合在一个制度中。 通过将公司业务按总部 12 项 A 大类(包括细分的中类和小类)、18 项 B 大类 (包括细分的中类和小类)规定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对分类的业务在纵向上细分,与制度管控业务相匹配,使制度与业务形成关联关系。 3.处理好标准化制度与一体化文件的关系 一体化管理体系要求用一套文本支持所有的体系,标准化制度体系的管理要求必须符合一体化管理体系对文件的管理要求。 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总部对制度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转化为对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要求,并与体系标准进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使之既符合总部对制度标准化改造的要求,又符合体系标准对文件管理的要求,形成公司在制度方面从制度立项、起草、预审、会签、审核、签发、执行、监督考核、评估、动态优化等全新的全生命周期管控机制,发挥综合管理优势,提高管理效率。 企业管理类论文:企业管理的背景及措施 一、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的规章制度眼下,企业在进行运营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和经济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都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的,极为明显的体现在实际执行及管理的过程中。同时,在现代企业中,一些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过时了,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发展状况,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发展速度是要比经济管理制度的革新快很多的,若制度的发展无法对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满足,那么就有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形成阻碍。2.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一些企业没有重视对员工进行分配和管理,这样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利的,会导致人员有非常大的流动性。对企业的操作流程十分熟悉的老员工离任后,新进的员工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彻底的熟悉业务,这样企业操作流程比较熟悉的老员工离任后,新进的员工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的对业务进行熟练,这样工作质量以及企业的运营效益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若企业具有比较大的人员流动性,则团队的向心力就很有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人心就会发生不稳的现象,也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3.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于企业来说,若想要更好的进行经济管理,就需要拓宽自身的眼界,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时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故而,企业中的全体工作人员和领导层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但是,许多企业在落实经济管理的措施时,时常会对管理思想的进步有所忽视,从而对于经济管理就无法正确的进行认识,进而企业在实施危机管理和明确战略目标时就会严重的受到阻碍。4.企业中落后的经济管理模式当下,很多企业会被历史原因和传统观点所影响,故而,经济管理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极易转变为粗放型而不是集约型。但是,市场经济却越来越激烈,所以,企业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集约型的经济管理模式是必需的,但是,常常企业又会对管理经济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只是一味的想要抢占市场。因此,企业必须突破传统的思想观点,充分的对现代科学的技术优势进行发挥,从而促进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5.没有明确地划分管理责任企业作为一种机构,是为了盈利而构成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其根本的目的。但是,运营效益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在当下的这种市场形势下,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若想要更好的对企业进行发展,就不仅要对自身的经济利益进行考虑,还要把社会效益纳入考虑范围内,否则企业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对进行经济管理的部门都有专门的设立,但是,虽然都给这些管理经济的部门配备了齐全的人员,传统观念的影响力却仍然存在,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无法有效及时进行,所以相互促进和相互协作的关系就很难形成。尤其是一旦发生事故,企业在进行彻查时是存在很多的困难的,通常部门之间的人员是会互相推卸责任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的对责任进行划分。同时,有一些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把生产运营和扩大市场当作重点,这样就对财务管理有所忽视,从而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就存在一定的缺陷,许多的管理制度并不符合企业实际的运用状况,而岗位责任制就无法得到落实,这样不仅对经济管理的效率有所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对作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了影响,久而久之,企业内部的管理就会发生失控的现象,同时,贪污腐败的现象也会比较严重,有可能企业会直接破产甚至倒闭。 二、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方式 1.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处于目前的这个大环境之下,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管理是势在必行的,一定要全方面的对经济管理进行监督、对战略型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进行发展,尽可能的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比较全面。若想要提升经济活动,那么就要对内控体系进行完善,眼下,社会经济在快速地发展,若企业建立的内控机制是完善的,就可以对各方面的约束力进行加强,从而对财务的渗透力/!/度进行增大,对企业管理活动的范围进行拓宽,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2.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事实上,管理理念往往是基于以前对企业进行管理形成的经验以及知识所产生的。具体来说,对于企业来说,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再结合当下的形势,从合理、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从而生成新的思想观念,并彻底的在企业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进行贯彻。无论是一线员工还是领导人员,都需要从创新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尽可能的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同时,有两个理念我们也应当要明确,第一就是战略的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所制定出的战略要对全面性和先进性有所保持,有效的对市场占有率进行增加,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其次就是危机管理的概念,企业在进行发展时,无论是哪一个发展阶段,其都是存在的,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说,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就是企业的生命线。3.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如果想要有效的对企业的运营效率进行提升,那么对于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的创新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企业若想要实现良性发展,这也是必经之路,它可以为企业实施经济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企业只有成为一个可以高效运行的经济体,同时建立起来的企业的内部结构也是和当下的市场规律相符合的,这样员工的工作效率才可以被切实有效的提升。有些欧美学者也都认为,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崛起,极大程度上都是由于高效率经济组织的促进,固然这种说法中有夸张成分的存在,但是,国内企业还是可以进行一定的参考。4.严守企业的三条红线企业的战略基础是安全环保、计量和质量,它们是所有员工的共同职责,必须要保证万无一失。进一步的对全员安全生产责任的体系进行完善,对属地管理、直线责任以及有感领导进行强化。做好评估分析安全风险的工作,定期的进行隐患整改和安全环保检查,时刻都要对应急预案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保证。不断的对质量业绩考核的机制进行完善,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力度进行加大,从而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合格率。 企业管理类论文:养老保险在企业管理的作用 一、企业管理中养老保险的价值体现 1.加强员工激励,体现职工价值。在国有企业中,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人,要有“企业兴旺,我之责任”的主人翁精神。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职工的福利,将员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加强养老保险管理工作能够促进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消除员工不满情绪,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职工更专心于本职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认识到加强养老保险管理,它能给职工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让职工能更充分的投入到企业发展中去。2.促进企业生产力提升,提高全员利用效率。国有企业生产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全员职工的总体合力,养老保险维护的是职工全员的福利,体现的是职工的切身利益,给企业职工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员工在工作中消极怠工的几率。由于养老金的领取直接取决于缴费标准,缴费年限及工作年限,企业就可以通过对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调整,来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加强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3.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国有企业由于存在员工流动性强,频繁跳槽,管理和约束难度大的特点,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而员工频繁的变换工作,势必影响养老保险的连续性及缴费标准,最终在职工退休之后的养老金的领取上遭到大的影响,使职工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若企业能依法执行养老保险制度,如实地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使得职工老有所依,为职工免除了后顾之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为企业留住人才,对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壮大起到了保障作用。 二、目前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管理水平偏低。要想切实发挥养老保险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离不开一批训练有素、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专业化管理队伍。但目前许多企业过多考虑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在管理中轻视了养老保险的作用。虽然有养老保险管理这项工作,却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往往是企业其他工作人员兼任这项工作,这些人员没有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社会保险意识不足,缺乏做好养老保险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缴费费率过高。我国的养老保险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养老保险制度由过去的现收现付制度转变为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的部分积累制。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金的比例不超过企业总工资的20%,个人当年缴费工资的4%,从1998年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8%,确定个人账户为本人工资的11%,后来调整为8%。目前我国企业职工28%的养老费率,给不同的企业带来了不同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目前,有的国有企业在缴费能力有限而社会保险缴费负担沉重的情况下,就会通过降低职工工资或者通过降低缴费基数来转嫁社会保险的缴费负担。若继续保持这种高费率将使企业的负担过重,使得职工生活水平下降。3.社会统筹和个人基金账户管理混乱,筹资规模受到限制。从管理运营层面上看,由于没有要求个人账户独立于社会统筹部分单独管理,而社会统筹又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巨大赤字压力。在没有财政等外部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当社会统筹不足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时,直接挪用个人账户就成为了最便利的渠道。在社保改革起步之初有限的覆盖面与国企经营困境,社会统筹资金部分收不抵支成为了普遍现象。因此,用个人账户积累资金应付当期养老金支出就成为政府的现实选择。混账经营的局面最终导致个人账户出现巨额空账运转,严重影响到广大职工缴费的积极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及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国有企业养老保险的对策 1.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强保险金的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交纳养老保险金后,最关心的是养老金的管理和使用问题。养老部门应加强资金管理,在养老政策上走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虚账问题日益突出。应从制度重构入手,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分别管理,建立专门的个人账户专管体系,从制度上防止和消除社会统筹基金占用个人账户基金。做到统账两条线,各自管理其收入,两者单独核算。这样就从制度上预防和消除社会统筹基金挤占、挪用个人账户基金,使个人账户的资金落实到位,确保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2.平衡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差距。养老保险应当遵循促进公平正义、适应发展趋势、实现多方共赢的理念和原则。国企职工群体,迫切希望自身能逐步享受到与政府公务员、事业在编员工的同等养老待遇,这不是说要拿和公务员、在编员工一样过高的养老金待遇,而是尽快实现“社保缴纳多少、养老金享受多少”的制度公平。目前国企职工与公务员在退休后,养老待遇有着天壤之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双轨制”。而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则有悖社会公平,这就需要“加快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相通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与城镇职工等其他社会成员,共享同样的养老金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让企业职工充分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让大多是人成为改革的受益者。3.积极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已经从单一的国家养老保障转变为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其基本养老保险发挥着主要保障作用,其他保险作为补充措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是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自愿发起,政府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来加以鼓励。它能广泛地调动社会资源,体现不同地区、企业间的经济发展差别,能缓解基本养老保险扩大产生的财政压力,保证个人养老保险待遇总水平不会因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减少而降低。同时,还应鼓励个人建立储蓄性养老保险,让个人为自己将来的养老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等私人保险计划建立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使职工在退休之后能有更加充足的养老资金,更大程度上满足职工的养老需求。总之,完善国企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论是对职工个人利益,还是企业管理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做好国企养老保险工作,能使企业的基层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从细微处使企业的管理更加趋于完善,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更大的增长。 企业管理类论文: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一、企业信息化 1.1企业信息化的论述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势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信息化是各企业管理运用中必须强化的一项内容。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将涉及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创新。 1.2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的概述:管理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信息安全管理是通过对信息活动相关领域的管理,来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的目的。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涉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信息安全的研究领域。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这主要指的是企业额信息化建设所依赖的软件、硬件环境。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机硬件环境;二是运行企业管理系统的软件环境,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等。 2.1 硬件平台的建设 硬件环境是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是企业管理系统赖以运行的平台。目前,企业硬件环境的建设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建设。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规划和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硬件环境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特定技术发展策略、企业的机构设置和布局、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等众多因素。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以说,企业的网络环境解决方案是针对每个企业而言的,不可能让许多企业使用一个通用的标准方案。缺乏经验的企业可以平起专业的咨询公司或计算机网络集成商为其提供服务。 2.2 软件平台建设 软件平台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工作站操作系统、浏览器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的选择。 分布式网络计算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一般可分为: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讯服务器。企业应根据网络体系结构的要求来购置网络服务器和选择网络操作系统。IBM、DELL等厂商都提供专业网络服务器。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包括Unix、Windows、NT、Novell NetWare等。Unix比较适合大型企业,可以作为主要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它也非常适合于基于内部网的系统开发。但是,建立和维护Unix 平台存在一定困难,而且选择基于Unix 平台的计算机也会存在限制各种流行的应用开发工具,如VB和Delphi等。由于企业内部网支持多种硬件平台,可运行多种操作系统。因此,如果需要,也可以选择多种产品,组成混合性的多种平台网络。 三、计算机的防控与传统犯罪一样,法律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但除了依靠法律的威慑力之外,企业更要从管理和技术上入手,在各个环节加强企业资源的安全管理。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计算机的破坏,企业必须把专门的政策和步骤融合到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做好管理好控制工作。控制是保证企业信息管理安全最根本的手段。所谓控制是根据信息管理标准,为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而进行的人工与自动化相结合的方法。 企业信息资源是犯罪分子的目标,所以管理和控制企业系统的信息资源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系统信息资源的控制,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3.1 同一性检查。所谓同一性监察是指用户在使用系统的资源时,要事先检查该用户是否具备访问系统资源的权限。它要求不仅仅要检查用户的代码,还要监察用户的口令,这两者都和系统中设置的代码完全匹配时,才能够使用系统的资源。这样,可以阻止未被授权的人员访问系统资源。而且,用户的代码和口令不应该长期不变,应该经常变更,防止用户代码和口令被破译。 3.2 用户使用权限分配和检测。企业信息系统具有很多的用户,实际上这些用户对于企业资源的访问和使用权限是不同的。所以说,企业系统资源的管理人员必须授予相应的用户一个适当的权限。有些用户可能只具有阅读企业系统的某个子系统中的某些数据资源的资格,而有些高级别的用户可能具有改写系统数据的权限。所以说,在设置权限控制清单时,不能够有半点的模糊,而且要给用户规定实际需要的最小权限。 3.3 必须建立系统运行日志。 建立系统运行日志的目的是确认、跟踪与系统数据资源的处理和使用等相关的事物,它可以提供检察系统的具体使用情况等信息,可以帮助发现权限问题、系统的故障等。 企业管理类论文:核心期刊房地产企业管理模式的研究 1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环境的剧烈波动和竞争的加剧,房地产企业开始进行大规模跨区域扩张和并购整合,规模化、集团化成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趋向和重要特征。 规模化经营是“指企业采用生产要素凝聚和重组的经营方式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效益”。规模化发展要求房地产企业从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式、精细化转变,它特别强调企业管理的专业化能力,同时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清晰、各组织模块职能明确,业务单元划分适当,并且相互之间的联系通道顺畅,业务流程管理高效。 集团化发展对房地产企业的管控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以及专业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它要求集团总部能够从整体上保证各职能模块和业务单元的有机运转,且高效地掌控不同区域的多项目运作;同时,不同区域的项目在开发时还要保持协调运转、规范运行,以保证高效顺利地完成。另一方面,必须更好地配置企业资源,做到优势互补,互相推动,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规模化、集团化已成为当前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在其促动之下,母公司的管理幅度迅速加大,母公司不能身兼项目操作者和管理者双重角色,企业从“母公司―项目公司/项目部”的架构向“总部―区域联动”的集团模式转型成为必然。相应地,现有的房地产企业的组织管控模式也应做出必要的调整与创新,否则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2价值链理论 1985年,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管理理论,其认为,企业的价值产生于包括生产(投资)、经营、销售、服务和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协调运作产生的整体价值增值,而这一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价值产生的动态过程就是价值链。 价值链具有如下特性:(1)企业的价值活动只要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个方面,其中基本活动主要是直接创造价值的业务环节,而辅助活动主要是企业的内外部管理活动;(2)企业的价值活动其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环节完成自身的工作内容后,传递到下一环节。价值链上的参与者通过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分工协作,实现价值增值。(3)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成本领先和差异化,而从价值链角度来看,企业竞争能力和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价值活动本身和最优化、协调的价值链活动。 3房地产企业价值链构成 按照价值链理论,房地产企业的开发作业流程,同样也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个方面。 3.1房地产企业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 (1)前期研究决策阶段:通过缜密细致的市场调研,结合企业自身综合实力,对目标地块的购买与否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于已购买地块进行前期研究,确定项目业态和开发模式,进行价值研判与决策。 (2)规划阶段:根据前期决策,委托设计单位对已获得地块进行策划设计,形成良好的功能规划和市场识别,将土地最大限度实现增值。确定设计方案后,依法对拟建地块进行规划保健,获得许可。 (3)工程建设阶段:通过招标比选,选择最优施工企业,使其有能力完成设计方案,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施工,并对工程施工进度、质量、安全进行有效控制。工程建设是对土地、建筑材料等原料通过作业投入成本,使之转化为产品价值。 (4)销售阶段:在取得房屋销售许可证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推广与销售,并根据客户需求反馈,对在建和后期拟建产品设计和建造进行修正,实现销售价值最大化。 (5)物业管理阶段:产品开发、销售完成后,对产品进行物业管理、保修和后期维护。 3.2房地产企业价值链中的辅助活动 房地产企业价值链中的辅助活动都是围绕具备房地产特有产业价值链特性的基本活动的开展而开展的,它穿插、融合于房地产价值链运作的整个过程。 (1)战略定位管理: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宏观战略,作为具体经营方针制定的依据,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 (2)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力和资本是企业发展重要支撑要素。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利用合理的薪酬、培训、晋升等机制,促进知识资源的积累和应用;财务管理是就做好企业的投资管理、营运资金和筹资管理以及税务筹划。 (3)企业文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价值附加值来源,在凝心聚力、品牌推广、市场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企业创新:在激烈竞争的 房地产市场中,技术、产品、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是企业不断获取竞争优势和获得价值增值的重要手段。 4价值链运营管理模式 价值链运营管理模式是以房地产价值链为核心,按项目开发流程实现一体化协同。公司所有职能模块和业务单元均基于价值链定位,从业务线、职能线及战略、管理、审计线三个层次各自承担相应职责,整个价值链上横向的各个协同单元成为利益共同体,互为依存,互为客户,各自形成可以量化的对整体价值链的贡献,通过协同提高效率,从而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创造最大化,形成横向一体化。相互协同又相对独立的各个业务单元和模块作为“小价值链”,通过积累形成各自的专业化优势,提高专业化能力,形成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相互作用提升集团整体优势,从而形成集团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上述价值链理论,将房地产企业的价值链条整合为横向一体化协同和纵向一体化协同。横向一体化协同注重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纵向一体化协同注重知识积累、专业能力的提升。 4.1横向一体化协同 首先由四大中心――战略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制造中心和营销中心串成项目开发业务链条,这是地产企业价值链的核心和主干;由财务、人力资源、企管等职能部门搭成资源提供、职能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的支持平台;业务链条以支持平台为依托开展经营活动,相互作用,形成立体协同的价值链。这条链延伸到企业外部与战略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方(如:供应商、建筑商、设计公司、装饰公司、销售等)对接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房地产企业的整条价值链。 基于价值链,四大中心作为业务单元分工明确、准确定位。战略研发中心侧重于集团战略研究,目标计划及项目的高、精研发和经营环境分析;产品设计中心侧重于项目规划与设计,致力于环保、节能、舒适、温馨、有品味的品牌诉求和产品设计;制造中心侧重于产品制造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以及产品制造的高效率、低成本;营销中心侧重于营销和服务,基于消费者心理,研究需求趋势和营销方式,建立营销管理和服务特色;与客户、合作伙伴相互尊重、关注共赢;实现价值链创造价值的做大化。 基于价值链,业务单元与资源提供和职能支持模块互为依存,互为客户。创造是所有业务单元和模块的共同取向。这样,就会产生协同效应,并打破部门和业务单元之间的界限,实现价值链的价值最优。具体工作中,各业务单元和模块在各自分工负责的重点工作和领域内首先努力做得最专业、最有效率,然后主动地参与价值链其他环节的工作,从不同的视野贡献智慧,避免漏洞,防止风险。 4.2纵向一体化协同 纵向一体化协同就是在价值链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各业务单元和模块工作范围相对固定,业务聚焦,打造专业化团队,提升专业化能力。纵向一体化使专业技术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员有参与更多项目、更多业务的机会,有利于员工个体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成为专业化人材,并通过专业化发展的通道成长,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各业务单元和模块作为专业化团队,有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良好机制,团队内更容易培养知识分享的气氛,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积累,进而形成专业化优势,提高价值创造的能力,能为价值链的价值贡献更大。 价值链运营管理模式一种以价值为核心的管控模式,它将整个项目运作过程都纳入到集团的管控范围之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集团的管控能力;并且通过业务单元和职能模块的设置,一方面使得房地产企业组织的架构更为清晰,业务流程更为顺畅,另一方面这种调整弱化了职能部门的权力,强化了职能部门对项目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意识。因为在一体化趋势下,各部门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与协调才能实现价值,进而也避免了各职能部门高高在上,缺乏服务意识的现象,使项目运作过程中公司的各种资源可以达到最大化利用。此外,重要的是将各职能部门对应于相应的业务单元使各部门的专业化优势能够更好地发挥,而且这种围绕业务流程的专业化优势整合促进了公司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使其更加能够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竞争与压力。 企业管理类论文:企业管理会计内控创建思考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体系: (一)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的含义 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的主体是包括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在内的全体员工,控制客体是企业各层次的经营活动。但至今,国内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范畴意义上的概念定义的研究并不深入。[1] 2.内部控制的内容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其中,我国在控制环境和监控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 3.内部控制的分类 内部控制从不同角度或不同的分类基础看可产生不同的类别:从组织内部的控制主体角度,可分为董事会控制、管理者控制盒员工控制。进而形成了相互对应的战略规划控制、战略实施控制和任务控制三个方面的控制内容。从控制目标角度可以分为达到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控制、实现经营活动效率和效果的控制和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控制。从控制过程角度可分为资源投入控制、经营过程控制、产出成果控制和利益分配控制。从控制内容角度可分为生产与制造控制、采购与销售控制、财务控制、资产与人力资源控制和会计控制五种。[6]在基于不同角度的分类中,内部控制类别是相互融合或交叉的。 (二)内部控制体系: 1.内部控制体系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指引等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内部控制实施体系两大部分。其中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包括基本规范及其相关的3个指引,共七章五十条,有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等内容。[5] 2.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要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指引的实施建议,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着手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逐步建立一套以基本规范为统领,以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和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为补充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以法制为推动、以企业实施为主体、以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为保障、以各方面积极参与为促进的内部控制实施体系。[4] 二、管理会计的含义及应用 (一)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对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确认、计量、整理、对比和分析,为组织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对其整个组织及各个责任单位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为管理当局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作出最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管理会计的应用 管理会计在现实中的主要应用有四个方面:确定各项经济目标、合理使用经济资源、调节控制经济活动和评价考核经济业绩。西方国家的管理会计应用比较广泛,不仅应用于工商业企业,而且在银行业和服务也也得到推广和发展;而我国的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于成本会计系统、短期决策、资本预算、标准成本核算和管理控制这五个领域。[7] 三、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管理会计应用的关系 1.管理会计的应用为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提供手段与方法 首先,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会计控制入手,而这又关系到采购付款、销售收款、工程预算和对外投资等环节,而这些环节的顺利进行与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分不开的,管理会计能够为这些环节的进行提供成本核算、预算等工具,进而为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提供手段与方法。其次,内部控制还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即进行组织计划、统计分析、工时和操作的研究、业绩报告、雇员的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等控制手段,而这些活动的有效进行也需要管理会计提供一些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工具。因此,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为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提供手段与方法。 2.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为管理会计应用提供平台 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是存在交叉点的,因此要想管理会计职能能够很好地应用,就需要健全管理体制,理清管理权限;与此同时,也要处理好控制点与控制面的关系,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进行重点管制,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为管理 会计的有效应用提供平台。总之,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管理会计的应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要有效地进行,为彼此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步地进行不断完善。 四、基于管理会计视角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的最高目标是要促进发展战略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使内控成为企业长寿的基因,而不仅仅是为了防止经营失败。所有企业的领导人必须做足从心理到知识的储备,真正把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变成一种企业文化意识。同时,我国企业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培养和造就内部控制专业人才队伍也是十分重要的。从管理会计视角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完善企业的内部环境。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同时加强内部审计并通过完善绩效考评机制等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 其次,要进行恰当的风险评估,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再次,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用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程度内。 最后,要加强信息的准确收集与有效地沟通,并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8] 企业管理类论文:企业管理费用控制的探讨 一、现阶段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特点 简单的讲企业管理费用就是指企业在发展和运作过程中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和其他相关的活动进行管理而产生的费用,所以企业的管理费用是一个持续的、全面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费用,相应的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工作也是一项全面的、持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是一项十分科学严谨的工作。具体的来说就是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工作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相关项目的运行和发展而不断的变化,而且需要贯穿于企业运营和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来完成这项工作,而且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有较强的责任意识,除此之外,对于企业的管理费用控制工作需要持续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而且管理费用的控制工作需要追随时代的角度,需要随着现阶段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 二、现阶段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现状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企业相关的领导和管理者已经加大了对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力度,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规范,同样也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工作依旧没有达到最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力度不够强 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力度不强是现阶段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影响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问题,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力度不强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会将一些无法扣除的费用计入管理费用,通常通过业务招待等正常的日常开销的名义来反映,而且会利用坏账准备等科目来调节企业的收入水平,这样一来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企业管理费用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是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企业管理费用所占比例越小,说明企业的管理控制水平越高,相应的企业的运行效率也就会更高,而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力度不够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费用,不仅造成了企业资金的浪费,而且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费用核算体系 完善的管理费用核算体系是保证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高效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现阶段一些企业对于管理费用的核算工作不够细致和严谨,也没有相关的制度规范来进行约束和管理,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来监督和审核企业的管理费用控制工作,而且现阶段企业管理费用的核算方法容易出现高估投资收益,低估营业税和筹资成本的现象,还会导致管理费用和生产部门的成本支出界限不清问题的发生,对于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的薪资和消耗材料的费用因为是分期计入管理费用的,而现行的管理费用核算方法不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计算,从而容易导致不必要风险的发生和财产的损失,进行降低了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费用报销项目不够严谨 费用报销项目管理是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但是现阶段好多企业的费用报销项目不够严谨,严重影响了企业费用管理控制工作的高效开展和运行,一些企业在填报报销凭证时没有在规定的位置填写完整的费用信息,比如在填写住宿费时只填写总的费用,而没有住宿的时间和地点,甚至没有住宿成员的姓名;除此之外,相关的工作人员将自己自费的经济活动以各种的名义填报相关的报销凭证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通常会融入到差旅费和办公用品费中,这样一来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工作质量,造成了资金的损失和浪费,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三、解决现阶段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费用管理水平,强化管理费用控制能力 加强企业管理建设,严格的控制企业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各项费用的支出,是加强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提高费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能力,就要求企业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增强相关制度规范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而且要将相关的制度规范细化,尤其对于企业办公费用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要求企业对相关的费用进行全程的监控,比如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出差时要严格填写出差申请单,在出差结束后填写相关的报告,提供具有完整信息的报销凭证,对于其他工作也是如此,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费用的支出,提高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水平。 (二)严格报销程序,加大控制力度 严格报销程序,加大控制力度是提高企业费用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企业报销的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多,招待费用和其他各项费用也在逐渐增多,因此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多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机会,所以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不断的规范自己的报销程序,加大对每一个报销程序的控制力度,从而能够有效的减少企业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促进企业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 (三)完善企业核算方式,深化核算力度 完善企业核算方式需要将和企业投资活动直接相关联的诸如审计、评估、咨询费等费用计入投资收益或者单独以投资支出项目进行核算,而不通过管理费用核算,保证核算工作的独立性,而且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和管理费用核算方式,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等方法进行核算,将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划分界限,将相关的费用单独核算,减少核算工作中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四)强化管理费用控制意识,完善监管体系 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管理费用控制的意识是提高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鼓励相关的工作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管理费用控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善于采用信息化的管理费用核算和控制的方法,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而完善的监督体系不仅需要企业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而且还要构建专门的监管部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监管的力度,从而对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在提高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基础上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结束语通过上述对现阶段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描述可以发现,现阶段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造成了企业不必要资金的损失和浪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所以根据企业现阶段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战略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企业管理费用控制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措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也是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企业管理类论文:以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加强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新形势下,加强管理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充分进行行业竞争分析和企业资源分析与能力分析,在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地调动企业的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而使企业获得某种竞争优势,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与我们电力行业,要把电力事业做大做强,只有科学务实,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一、落实“一强三优”的目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根据电力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电网公司确立了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企业战略目标和“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我们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确立了以建设电源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一流发电企业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强化管理,创新机制,稳步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推进。在管理上,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不变的基础上追求低成本,重视成本控制。以倒算成本,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例如拜城发电厂按照“理顺关系、加强管理、效益优先”的原则,对厂内部机构进行了整合,将原化学车间、!燃运车间分别合并到汽机车间和锅炉车间,机构整合带来了管理新变化,各专业人力资源整合共享,相互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拜电在20__年,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就收到了明显成效。该年度完成发电量71115万千瓦时,完成全年计划60000万千瓦时的118.52。创下历年发电量最高记录。实现了年内3个安全生产100天,全厂连续安全生产无事故485天的目标。电厂还被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 二、严格细致抓管理,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安全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抓好安全管理,必须做到“严、细、实”。体现在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上,抓到班组落实到人。拜电的做法是,将安全指标量化,具体到车间、班组,签订了“三级”(厂、车间、班组)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厂控制事故、车间控制障碍、班组控制异常的三级控制贯穿于安全生产全过程,实行闭环管理。并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制度促管理,形成了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在具体抓落实中,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和技术培训,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回头看和“四个一”等安全活动,将历年来系统和该厂发生的人身、设备事故进行了汇编,印发至车间班组。确立了安全警示日,促使安全警钟长鸣。对生产一线职工进行了电力生产紧急救护知识培训。组织人员参加迎峰渡夏反事故演习,提高电网应急和事故处理能力;二是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预控。定期开展安全大检查,认真执行“两票三制一卡”制度,要求合格率为100;三是在检修工作中实行了工作票附图制度,提高了检修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四是将多经公司的生产运输、外包施工等安全工作一并纳入了统一管理,有效控制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促使全厂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了可控在控。 在设备管理方面,我们坚持“应修必修,修必达标”的原则,按照《检修质量验收标准》,认真作好每一次检修的验收工作,做到项目明确,质量标准明确,工艺措施到位,人员责任落实到位,使检修后的设备处于健康状态并能满足长周期投入经济运行。将设备跑、冒、滴、漏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严格按照《设备缺陷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无泄漏管理及考核标准》、《泄漏点控制指标》和《设备评级标准》对设备缺陷按类进行监督、检查、考核、验收,做好设备定期消缺维护工作。 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上,我们通过科学论证,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强化执行情况的分析、监督,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使全厂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达到了118.01,推动了企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产结构的优化组合。同时树立全员成本意识,度电成本意识,使各项费用与发电任务挂钩,控制各项费用支出,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特别是在物资出入库管理上,实行代销的办法,企业提供库房和人员管理,厂商按需提供物资,减少了库存,盘活了资金。发电企业燃料管理大有文章,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做到逐车验收,逐车采样,确保电煤检斤率达100。在节能管理方面,设立节能专项奖金。开展运行值经济小指标竞赛,鼓励职工进行创新创效,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三、在加强企业管理中要同步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管理 企业如果没有很好的企业文化就如同没有精神支撑,缺乏凝聚力,自然无竞争优势可言。对于企业文化,认识上不能仅局限于企业的业余文体活动,其实企业文化的内涵很广,含盖了企业的指导思想、精神理念工作作风,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型仪式、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它不单包括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心理、技能、方法和企业自我成长的特殊方式与各种因素。因此我们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特别要加强人本管理,重视加强对职工的企业文化培养,以企业精神为统领,坚持“三抓一创”,正确引导职工以爱厂如家的主人翁意识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忠诚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尽职尽责,创造企业的辉煌,实现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的双赢。 四、要加强对中层管理者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知识的培训显得优为重要。特别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知 识层次。要加强管理人员“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司理财”、“企业经济法”及证券等管理课程的培训,拓宽了他们视野和知识面,在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运营管理学,会让管理人员明确如何将人力、物料、设备、技术、信息、能源等生产要素变换为有行产品和无形服务,如何制定运营的活动计划、组织与控制,如何进行运营系统的设计、改造与升级,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得利润。再如“企业经济法”,进一步让他们熟悉企业法律环境的主要特点,对企业设立、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法律关系的性质、类型、特点进行基础性的了解,提高其法律意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竞争的程度空前加剧,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就是制定计划、规划、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善于用人、量才而用,用其所长,补其所短,就会事得其人。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对企业发展将是一种推动力,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企业管理中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党员的先进性要通过模范作用来体现。针对个别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经不起多元化思想的引诱,明辨是非的能力差,一切向钱看,甚至不如群众,难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突出问题,如不进行强化教育,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思想意识,那么就会对企业管理带来消极影响。我们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了党员的思想意识教育,纯洁了党员队伍,提高了党员队伍在各项工作中的战斗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总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强管理,并引导企业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职工敬业爱岗的精神,引导职工关心企业热爱企业,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企业紧密相连,风雨同舟,风险共担,在为企业劳动的实践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能实现企业的效益的最大化,就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类论文:计算机技术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 1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使用范畴 1.1处理数据 处理数据是指对企业里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收集、存储、整理、分类、统计、分析、加工、利用、传播等一系列活动的统称。在企业中计算机大多数用途就是处理数据,这项工作任务很大、领域很宽,是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主要方面。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处理的方法,在企业中为能完成预期任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2计算机辅助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包括CAD、CAM和CAI等。 1.2.1计算机辅助设计 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来进行产品的规划和设计,以达到最好设计结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企业管理中已被广泛使用。 1.2.2计算机辅助制造 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产品的管理、操控和制作的过程。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这两种技术合为一体,最络达到自动化生产的目标。 1.2.3计算机辅助教学 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通过制作的课件来图文并茂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轻松掌握必须的知识。 1.3应用网络 通过建立了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计算机相互联系在一起,这同时也共享了相互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很大地加快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步伐。 2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而其中计算机应用的安全问题是最重要的。 2.1计算机网络带来的问题 (1)信息的窃取:数据信息如不加密码就在计算机上以直接传送,那么窃取信息的人员就可以在信息所必经的网关或路由器上拦截对其有用的数据信息。 (2)信息的改动:当窃取信息人员一旦知道了信息的通常格式和规律后,他们通过高端技术将计算机网络传送的数据信息在传送途中进行了修改,之后向目的地传送。 (3)恶意破坏:由于攻击者可以接入网络,则可能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修改、掌握网上的机要信息,可以通过注入病毒或恶意代码来篡改和窃取信息,甚至可以潜入网络内部、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2.2安全问题——与计算机操作系统相关 我们周围大部分的计算机都是用Windows系统,这个操作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会引来许多安全问题: (1)有些使用无线网络的计算机,Windows系统里的资源共享过程中经常会有安全问题,使用Internet或者无线网络就能控制该计算机,可以将其耳麦变成偷听器,这样就可以偷听到该计算机所在空间里的说话。 (2)络传输过程中带入某些病毒,可将计算机硬盘的资料以E-mail的方式发送出去。 3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建议 (1)加强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懂得如何使用相关的软件和硬件,来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操作。 (2)加大投入,使得企业所用的计算机软硬件能更好地提高计算机安全应用。总之,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合理运用,是企业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针对本单位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和完善,就能使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传统教育论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统教育模式探讨 一、传统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职业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成为与专业化人才市场对接最为紧密的高等教育。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但高职生自身存在的自信心缺乏、学习基础薄弱、功利观念严重等问题,一方面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加大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难度。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在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用优秀的文化营养滋补高职学生的心灵,营造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传统,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型的高等职业人才。 传统文化教育指的是中华民族悠久传承的、经过历史过滤和筛选并融入中华族人血脉之中的文化精华和人格精髓。“文化传统主要蕴涵在古代文化经典之中,古代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先哲们的思想精华,其思想既有那个时代的先进性,也有人类社会的普遍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才能实现文化的回归与振兴,担负起民族复兴崛起的重任。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精神、文化三部分内容,其核心是精神文化。高职校园文化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职业特点、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要素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力量和源泉来自于和谐的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汲取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渗透、感染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性情,建立起昂扬向上的品质精神,并由个体扩展到整个学生群体、整个校园,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优良的文化传统和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现阶段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迫使高职院校更多关注的是专业类型的多样化和市场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优化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但“大学生在思想品质方面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德育对‘做人’教育的偏失,而这种偏失主要是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生优良的人文素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开辟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推动高职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处于探索过程中。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国内外高校文化教育经验,结合本人在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积累和体会,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究,也是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有意义尝试。 1.利用课堂主渠道,设置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各地区各层次的高职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课程开设的范围十分有限。其次,课程开设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针对此种现状,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中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结合专业内容和特点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具体可以有两种途径:第一,辅修专业史。如建筑史学、财经史学、算术史学等。第二,引入经典专业著述。在一些专业学科中将古代经典的专业论著引入教学,用其中的经验、理论与现代社会的专业方法相比较。一方面,可以完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专业探索热情;另一方面,还可以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另外,在计划课程之外,通过举办讲座、开设选修课等形式,营造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总之,建设人文型高校,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发挥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处理好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合理安排课时,将文化教育系统、长期地开展下去。 2.以文化主题宣传带动文化传统教育。文化教育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为关键的是将之转化为意识从而指导行为。因此,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首先必须明确主题内容。文化传统教育实践环节的主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人格主题。孙中山先生说过:“国民要以人格救国,有好人格才会有好国家。”优秀文化能够育化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内涵,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2)爱国主义主题。中国古代社会有杰出卓越的历史人物,如岳飞、戚继光、郑成功、文天祥、林则徐;有领先世界的创造性科学成果,如四大发明;有堪称经典的专业著述,如《周髀算经》《伤寒论》《九章算术》《内经》。只有使大学生认识到民族的优秀、传统的伟大,激发起民族的自信、民族的豪情,才能具备民族的自尊、民族的自豪,也才能从心底产生爱国、爱校、爱家、爱人的自觉。(3)美德主题。美德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传统,诚信、孝义、崇俭、尚德,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而又经过提炼、凝结回到生活,倡导美好的德行,从而进一步强化道德传统,这些是大学生思想行为最直接的典范。 文化主题宣传可以采用以下途径:(1)主题班会。学生组织、参与班会活动,通过沟通交流,相互感染,实现自我教育。(2)主题征文。面对全校师生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文化主题的征文活动。(3)多媒介主题宣传。利用校园内的广播、院刊校报、宣传板栏以及局域网等媒介形式开展文化主题宣传。(4)外接型主题活动。即走出校园,与社会对接,发挥社会的资源优势,如建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观看文化题材的文学、艺术、戏剧、影视作品,发放主题宣传材料,开展文化互动活动,参加省市级文化活动等。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大学生;并且尽可能地挖掘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建立一种反映全校师生价值观念、理想观念、共同利益的一种理性文化,使这种文化成为继承优秀文化传统,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主题实践活动为手段,以地域文化为补充,多要素、多途径、多层次地推进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必将构建起具有人文内涵的和谐校园文化。 传统教育论文: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体问性思想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教育 主体间性思想 师生关系 论文摘要: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过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是师生主客体关系,现在则转向了师生主体问性。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是人类教育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其中也包含有很多主体问性思想,如困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这些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 一、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思想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要素。20世纪初,教育界围绕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论”这两种观点引发了一场大争论。后来,德国的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概念,它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交往和理解的关系。随着对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普遍认可,人们开始研究教育领域的主体间性问题。所谓教育主体间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分别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同时,通过二者的平等交往和主动对话去发挥对方的主体性并由此获得双方的共同发展。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汽长、博大精深,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中国传统教育是指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已定型的教育遗产,是已经成为实际的教育历史实体,是中华民族文明进化过程的教育渊源。我国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教育改革,大都在模仿西方教育,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教育模式,面对新世纪,回顾和反思我国传统教育中所包含的优秀思想,对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现代化道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思想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涌现出了众多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优秀传统,并成为世界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育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活动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我国传统教育中就蕴涵着这种思想。 孟子认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就是说,只有让学生通过努力追求而获得的知识才能彻底掌握。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语类》)明朝的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也主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与心”(《观德亭记》),即只有通过自己思考得来的知识才是有效的学习。在激励学生学习方面,传统教育强调学生要有“天道酬勤”、“自强不息”的精神。颜之推在《勉学》中列举了很多勤学的例子—“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以此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国传统教育思想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怀疑与创新精神。北宋的张载教导学生“学则须疑”,认为“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理窟·义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也强调了怀疑的重要性。柳宗元主张,学习要在“读百家书,上下驰骋”、博采众长的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自著伟词。韩愈要求学生不要一味背诵文章,而是要吸收前人的优秀思想,即“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主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的良好效果。宋代的程颖和程颐也强调“学者求有益,须是日新”((遗书)十九)。 2.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非就要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积极指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朱熹更是强调,教师的作用就是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点,在结束阶段去检验学习的效果,正所谓“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荀子提出,学生应当“隆师”,即主动接近教师,因为“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儒效》)。和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认为,“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天下若无着实师友,不是各抒己见,便是态情纵欲。”这些都强调了教育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我国特有的书院制度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于宋。书院教育采用的是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并且以自学为主。这种教育方式深刻体现了主体间性理论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宗旨。 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就必须自己先学习,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对此也有许多论述,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无私无隐等,这些都是合乎教学规律的、有价值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从古至今就肩负着培育人才的作用,需要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发展而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我们坚信,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3教师妥运用好教学方法 关于指导方法,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也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因材施教,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早在2001〕多年前,孔子就在长期讲学过程中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在《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个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想法要立即去做吗?,,这样同一个问题。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却对冉求说“闻斯行之”。后来,孔子这样解释:“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才”,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北宋的张载说,“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语录抄》),教师要做到“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正蒙·中正》)。明清的王夫之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刚柔敏钝之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正所谓“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四书训义)卷十五)。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教育比较注重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性格、情感、意志、爱好、能力等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并且也很注重通过教育来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是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启发式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孔子在《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中对此做了精辟的分析:“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排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他要求教师不要急于代替学生下结论,而是“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张载认为,教师首先要“答问者必知问之所由”,回答学生问题来引导学生自求通达,以培养学生自己获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教师围绕着学生的问题来步步深入、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从而使其以学生主体的姿态来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4.师生双方要教学相长、互促共进 教育主体间性理论认为,师生在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同时,还要通过交往实现师生主体的共同发展。而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便是这一思想的高度概括。 “教学相长”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通过交往和互动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唐代的韩愈也主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荀子在《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强调每个人都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进步,提倡学生敢于超过老师。王守仁提倡“谏师”,更进一步地发展了“教学相长”的思想。他指出:“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在这种双向互动的教育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反映了师生交往的平等思想,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是难能可贵的。”“教学相长”的思想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传统教育中主体间性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挖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主体间性思想,许多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和规律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传承和发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教师要运用好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师生双方要教学相长、互促共进,这些教育思想都是经过历史检验而保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是我国教育宝库中一笔独特的宝贵财富,同样这也是世界人民教育宝库中的精华。 教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现代教育思想是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继承、汲取其中的积极成分,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进而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成为我国再度腾飞的新起点。 2.我们要在教育实戏中认真贯彻主体间性思想 主体间性思想的提出为当今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它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活动。教育主体间性最重要的一点突破就是打破了传统的认知模式,超越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模式,进人了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模式。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与教学资源共同构成了主客体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共同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在其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一种交往和沟通,主体间性思想倡导在教育实践中,既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要注重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师生双方不断地自我超越并且不断地获得双方共同发展。第一要注重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教会学生学习;第二要激发和强化教师的教学动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第三要建立灵活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主体性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四要促使师生积极交往、相互促进,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我们要深入地分析师生的主体间关系,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增强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我国教育更广阔的发展。 传统教育论文: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体问性思想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教育 主体间性思想 师生关系 论文摘要: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过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是师生主客体关系,现在则转向了师生主体问性。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是人类教育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其中也包含有很多主体问性思想,如困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这些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 一、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思想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要素。20世纪初,教育界围绕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论”这两种观点引发了一场大争论。后来,德国的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概念,它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交往和理解的关系。随着对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普遍认可,人们开始研究教育领域的主体间性问题。所谓教育主体间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分别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同时,通过二者的平等交往和主动对话去发挥对方的主体性并由此获得双方的共同发展。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汽长、博大精深,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中国传统教育是指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已定型的教育遗产,是已经成为实际的教育历史实体,是中华民族文明进化过程的教育渊源。我国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教育改革,大都在模仿西方教育,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教育模式,面对新世纪,回顾和反思我国传统教育中所包含的优秀思想,对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现代化道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思想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涌现出了众多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优秀传统,并成为世界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育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活动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我国传统教育中就蕴涵着这种思想。 孟子认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就是说,只有让学生通过努力追求而获得的知识才能彻底掌握。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语类》)明朝的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也主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与心”(《观德亭记》),即只有通过自己思考得来的知识才是有效的学习。在激励学生学习方面,传统教育强调学生要有“天道酬勤”、“自强不息”的精神。颜之推在《勉学》中列举了很多勤学的例子—“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以此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国传统教育思想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怀疑与创新精神。北宋的张载教导学生“学则须疑”,认为“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理窟·义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也强调了怀疑的重要性。柳宗元主张,学习要在“读百家书,上下驰骋”、博采众长的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自著伟词。韩愈要求学生不要一味背诵文章,而是要吸收前人的优秀思想,即“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主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的良好效果。宋代的程颖和程颐也强调“学者求有益,须是日新”((遗书)十九)。 2.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非就要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积极指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朱熹更是强调,教师的作用就是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点,在结束阶段去检验学习的效果,正所谓“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荀子提出,学生应当“隆师”,即主动接近教师,因为“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儒效》)。和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认为,“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天下若无着实师友,不是各抒己见,便是态情纵欲。”这些都强调了教育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我国特有的书院制度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于宋。书院教育采用的是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并且以自学为主。这种教育方式深刻体现了主体间性理论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宗旨。 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就必须自己先学习,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对此也有许多论述,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无私无隐等,这些都是合乎教学规律的、有价值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从古至今就肩负着培育人才的作用,需要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发展而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我们坚信,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3教师妥运用好教学方法 关于指导方法,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也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因材施教,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早在2001〕多年前,孔子就在长期讲学过程中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在《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个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想法要立即去做吗?,,这样同一个问题。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却对冉求说“闻斯行之”。后来,孔子这样解释:“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才”,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北宋的张载说,“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语录抄》),教师要做到“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正蒙·中正》)。明清的王夫之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刚柔敏钝之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正所谓“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四书训义)卷十五)。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教育比较注重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性格、情感、意志、爱好、能力等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并且也很注重通过教育来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是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启发式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孔子在《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中对此做了精辟的分析:“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排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他要求教师不要急于代替学生下结论,而是“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张载认为,教师首先要“答问者必知问之所由”,回答学生问题来引导学生自求通达,以培养学生自己获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教师围绕着学生的问题来步步深入、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从而使其以学生主体的姿态来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4.师生双方要教学相长、互促共进 教育主体间性理论认为,师生在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同时,还要通过交往实现师生主体的共同发展。而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便是这一思想的高度概括。 “教学相长”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通过交往和互动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唐代的韩愈也主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荀子在《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强调每个人都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进步,提倡学生敢于超过老师。王守仁提倡“谏师”,更进一步地发展了“教学相长”的思想。他指出:“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在这种双向互动的教育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反映了师生交往的平等思想,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是难能可贵的。”“教学相长”的思想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传统教育中主体间性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挖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主体间性思想,许多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和规律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传承和发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教师要运用好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师生双方要教学相长、互促共进,这些教育思想都是经过历史检验而保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是我国教育宝库中一笔独特的宝贵财富,同样这也是世界人民教育宝库中的精华。 教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现代教育思想是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继承、汲取其中的积极成分,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进而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成为我国再度腾飞的新起点。 2.我们要在教育实戏中认真贯彻主体间性思想 主体间性思想的提出为当今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它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活动。教育主体间性最重要的一点突破就是打破了传统的认知模式,超越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模式,进人了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模式。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与教学资源共同构成了主客体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共同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在其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一种交往和沟通,主体间性思想倡导在教育实践中,既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要注重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师生双方不断地自我超越并且不断地获得双方共同发展。第一要注重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教会学生学习;第二要激发和强化教师的教学动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第三要建立灵活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主体性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四要促使师生积极交往、相互促进,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我们要深入地分析师生的主体间关系,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增强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我国教育更广阔的发展。 传统教育论文: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之碰撞与融合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而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的渊源、碰撞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偏差予以澄清和矫正,以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一、新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已经内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并外化为教师的新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经由师本位、知识本位向生本位方向发展,由“双基”目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发展。课堂教学形式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探究式”、“互动式”方向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但是,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当中,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新课程理念的历史渊源?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传统教育理论的作用何在? (二)世界上没有什么最好的教育理念,因此,不要盲目追“星”,不要机械套用所谓的经验。当前“生命教育”、“创新教育”、“赏识教育”、“超越教育”等以及由西方引入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新概念新名词陆续涌现,老师们颇感茫然。我们还发现,有的教师在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的情况下,囫囵吞枣并义无反顾地去贯彻执行。与其这样,倒不如去探讨新课程理念的渊源,从博大精深的心理学实验宝库中吸取营养并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将“皮格马利翁效应”、“海因兹偷药”等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我们当前的教育,也不失为一条捷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教育理论与新课程理念并不矛盾,也不抵触,传统教育理论并没有作废,也不能作废。 (三)新课程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它也决不是最好的和经典的,只能说,在经过38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验结论是肯定的,是可用的。既然如此,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过多地关注了中等生,学困生也被一定程度地关注,但“尖子生”、“吃不饱”的问题则被忽视,而这一问题,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就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材施教,亦即根据学生不同的资质、潜能、个性有选择的施以合适的教育。这样,才是发展全面和全面发展的教育。 (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还有一种困惑,即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这是需要肯定的,但是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如何把握?我们认为,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丝毫不能低估和消弱,否则,还给学生的课堂就不是课堂,探究、合作、目标达成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能消弱,而且还应加强。而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课堂调控、调动、激励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艺术功力方面,而不是回归“一言堂”、“满堂灌”的师本位,也绝非儿童中心主义。 二、新课程理念的历史渊源 新课程理念的产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不是传统教育理论的照搬照抄,也不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精华的提炼、浓缩、延伸和发展。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主张“儿童中心主义”,我国古代的教育专著《学记》明确提出:“时观而弗语”,“学不躐等”,“时教正业”,“退息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及”、“预”、“时”、“孙”、“摩”的教学原则及方法,甚至对教师的语言要求也提到了“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的高度,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弗”的尖锐批评,这些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及包括孔、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布鲁姆、布鲁纳、陶行知等教育大家在内的各种教育流派、教育理论,都会对指导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新课程的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 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四、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五、意义及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的激烈碰撞也是必然的,而且对于我们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任何事物,没有矛盾,就没有斗争;没有斗争,就没有进步。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的多次碰撞,必将引发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和对传统教育理论的重新认识,最终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努力学习、吸纳、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教育理论,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逐步完善。 传统教育论文:浅谈在古诗教学中加强文化传统教育 论文关键词:古诗教学 爱国主义 人生观 价值观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传统教育论文:探析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摘要: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并着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巨大的需求。必须承认,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然而,只有敢于面对问题,我们才能进步,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对我国来说,就要迈上新的5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人才的准备。问题的重要性使我们不得不去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目前在基础教育界已形成了共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且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究其原因,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既要尊重教育现实也要注重教育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实施素质 素质教育 教育战略 一、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就需要认真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了解它的局限性: 第一,只面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多数的人成为“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第二,我国的传统教育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不够。 第三,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如何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重知轻能”。 第四,我国的传统教育就是致力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大强调使学生创造出新东西,不去自觉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学生读书学习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但对所学的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这些知识的反思注重不够。 第六,在知识的学习、巩固和提高上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对待学生、摧残学生。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明确的告诉我们传统教育是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 一九九九年年初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素质教育研讨会”上,各地的学者、专家对如何界定和理解素质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但都一致地认为,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素质转移,把知识的提高同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和素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旧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根本区别。而传统教育的本质是“应试教育”,既以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为教育目的,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目的的根本不同是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清传统教育既“应试教育”的危害性,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育发展战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六大指导纲领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必须走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待遇较高的师资队伍的路子。”和“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等条文,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人员、经费和政策的保障。随 后人大在制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又通过和公布了《教育法》和《教师法》,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以法治校、以法治教,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教育现实 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牵扯整个体制的系统工程,是重大改革,决非有些人认为的只是中小学的事,或是让学生玩玩乐乐的事,这是国家重大历史时期的重大改革,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培养人,全国人民都要转变观念。但是实施起来,还有很多盘根错节的问题要解决和完善。第一,中小学课程教材内容、难度问题。六天工作制改为五天工作制,而课程设置不但未改,相反学科教材难度增加,广度增大,分量加重,内容增多,每周30多个课时排得满满的,高年级一节自习课都没有,尽管教育部已决定适当删减教学内容,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层次,把部分教学内容改为选学内容,适当缩小考试内容的范围,但至今并未见太大成效。第二,中小学课程设置问题。除以前实施的课程设置方案未做太大修改外,而且增加了健康教育、计算机教育、劳技教育、三防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科普教育等等,其中前三、四项已要求列入正式课程,排入正式课表。课程设置总量已超过周总课时量。一方面,“开足开齐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督导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另一方面,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多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好坏,又是上级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未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学校的自主办学、特色办学,学校和学生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没有了,只好加班加点,这就是政策和要求上的自相矛盾产生的恶果。第三,升学压力的问题。一方面,中高考升学率是学生、家长、社会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最主要标准,是学校真正的生命线。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现象。第四,部分教师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和教师教学成果如何及时评价的问题。部分农村中学甚至于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占教师比例过大,而教师学识水平无法达标,教学水平无法保障。无论从师资的继续教育还是师资的选派上都一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继续教育是面对在职专任教师的且在提高实际教学能力上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而师资的选派也存在着大中城市过剩与边远地区极度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本身就具有滞后性,面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最终评价是学生进入社会后,才能得以充分体现的,然而对于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应该是及时的、有效的,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教育的目标出发,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应是对教育对象进行全面考察的结果,这就需要尽快的组织专家制定出可作参考的指导性意见来,以供学校参照执行。第五,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主义,内容陈旧,方式死板,学习对口性差,对教学水平促进不大,而多以完成任务为主的问题。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应紧紧贴近中小学教学的课程、教材、教法、教研、科研的实际,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而广大教师也要切实认识到继续教育的深远意义,自觉参与,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使继续教育起到真正教育的作用。第六,中小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虽然教师的工资有了基本保障,但部分城镇中小学和农村的多数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公用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大部分实验学科不能开足开齐,文体活动器材匮乏等等。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要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建立保障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机制。并要建立 和完善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只有在承认以上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应落实在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来,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要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我相信随着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和完善,我们教育事业的前景是美好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会更大、更深入,尤其是把教育已经看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来,对教育的进一步“松帮”,为教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可以说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注射了一支强兴剂。四、全力以赴做好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里所谈的“硬件”,既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装备以及所有的配套设施和校园的美化、绿化、厢化、硬化。学校“硬件”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尤其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求新求异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学校校园的绿化、美化、厢化、硬化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国家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软件”,既学校的师资、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而其中师资力量,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的总和。教师素质的培养和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教师是一种知识面广博、懂得教育、善于育人的复合型人才,对其要求更高,需热爱学生,能为人师表。教师的劳动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而教师教育观、人才观的更新、转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之所在。在今天这样一个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感召学生,以高超的教学技艺引导学生,以严谨的行为教育学生,以广博的学识、全新的知识结构吸引学生。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精神的潮头,充当学生的主心骨,为学生梳理出一个明晰的价值范畴体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以创新教育为灵魂,以学生发展为本职,要做到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目前,主体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创造教育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模式的探索,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同时,分类指导、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已在广大教师中深入人心。 总而言之,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势在必行,而它又是关系全社会 的系统工程,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影响素质教育发展进程的诸多因素协调一致,加大改革、调整的力度,减少滞后因素给改革带来的不利条件,使素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早日实现中共中央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提出的战略构想。 传统教育论文:浅析现代传播手段在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论文关键词:人文传统教育 现代传播手段 凝聚激励 论文摘 要:人文传统教育是以人的道德感、崇高感、理智感、美感为内容,以情感状态、感觉水平、想象加工为形式,以自我愿望、情绪调控、体验理解为功能,它既不脱离也不隶属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而是作为教育的理念渗透,贯通于诸教育之中。随着科技进步,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进行高校人文传统教育越来越重要。本文从教育导向作用、凝聚激励功能以及创新功能三方面阐述现代传播手段在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教育导向作用 现代传播手段的教育行为导向功能,就是在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的过程中,运用良好而恰当的现代传播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的功能。高校人文教育通过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和行为导向,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从而促进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 (一)整合信息,提高传承品质 在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中,内容包含了文、史、哲、艺等学科总论性质的人文科学,该教育内容资源庞杂、信息量大,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积淀都有可能被纳入其视野。这不但对参与者的资料掌控、知识积累和学术视野是一个全面的检阅,同时也对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提出极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的人文传统教育既需要集成丰富的素材,同时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将文字、音、图片、影像等灵活集成起来,通过选择适当的媒介方式来呈现各种不同种类和用途的教学材料,使得需要具体展示的内容形象化,单一传播形式生动多样化,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品质。 根据认知理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包括两个独立的通道,即加工听觉输入和言语表征的听觉通道和加工视觉输入和图片表征的视觉通道,每个通道的加工容量是有限的。即仅有有限的加工发生在听觉通道,同时也仅有有限的加工发生在视觉通道。人文传统教育的大量信息,对学生接受来说,如果仅通过单一的通道加工,很容易造成高校人文传统教育的思考负荷超载,而通过现代传播手段的加工形式呈现的信息,让学生能够利用听觉通道和视觉通道同时进行认知加工,从而提高他们获得信息的效率。 (二)发展观念,引领传承方向 教育思想一般是较深层次的认识,是经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的比较系统的稳定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教育价值观、教师观、学生观以及教育发展观等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传递,高校人文传统教育是对人文社会知识的传递与创新,并为社会提供服务。现代传播手段改变了以往的教育价值观念,以传递和创造知识、科技为主要责任的高等教育不仅在经济上具有服务性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而且在经济上具有独立的“内在价值”。 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为我国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的跨跃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数字产品和网络生存的普遍化使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观念面临新的挑战。现代高校应把现代传播手段作为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立足点,提高一个认识层次,把现代传播手段看做是学校在人文教育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平台,它应是高校提升水平和层次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和支撑点。目前我们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实现信息传播的自动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从本质上说,现代传播手段之所以能使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不在于它能提高传统教学的效率和范围,而在于它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知识探求方法和学习方法。 二、凝聚激励功能 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仅出现了大学生“国学热”等现象,而且正逐步引领和示范着一个民族文化基础的形成,这也表明现代传播手段对我国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发挥着凝聚激励的功能。现代传播手段对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的凝聚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凝聚、规范、精神激励,通过现代传播手段的应用,促使高校人文教育积极开展,对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模式、机制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并努力实现理想的目标。 (一)凝聚力量,传承优秀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源于我们对价值观的认同,使我们个人把自己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愿遵循这些原则,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作为文化重要的传播地,现代传播手段的在高效的应用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大学生们亦因该强大的凝聚力而紧紧地走在了一起,激励大学生团结合作,奋发进取。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在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等客观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沉积。它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广泛的外延,它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沉积已经深深的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它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传播手段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传播,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也得到大力发展,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重视大学生情操的陶冶,都因现代传播手段的应用而得到极大的改善。现代传播手段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撑,灵活应用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的功能,并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图像、声音,生动逼真地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相互糅合,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刚毅奋进、厚德载物、爱国爱家、忧国忧民、不屈不挠的基本精神。 (二)整合资源,协同文化传承 现代社会价值观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价值的连续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为贵”,“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已是进入到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科学与真理、民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这些共同的价值,既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指导。文化的纽带是知识,大学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联结。大学的教学是传播知识,大学的科研是创新知识,大学的为社会服务是运用知识,大学的图书情报是收藏和处理知识,大学的国际交流是交换知识。知识就是大学的内涵,大学是文化的集中概括。 在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要素看,它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以传统文化本质为组成要件,并在形并包含了传统伦理观中的忠、仁、智、良、义、信、礼、俭、勇等基本要素,而这些恰恰是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石与基因。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显现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是精神与文化的结晶,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民族精神起着决定作用,它制约民族精神的走向与发展,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灵魂。同时,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巩固,又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国高校传承文化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现代传播手段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整合多方面的文化资源,通过扩大现代传播手段的有力方面,协同文化传承。 (三) 兼容并蓄,激励文化创新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激励是长期的,现代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为我国高校传承文化传统教育带来了契机。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人本主义。它就好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们处于一种和谐人际关系的文化氛围之中,拥有一种自信与自豪感,保持一种高昂的、积极的精神状态。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向上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它对人的激励不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的引导,它不是被动消极地满足人们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求,而是通过文化的塑造,在企业群体中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每个成员从内心深处自觉地产生为国家走向成功而努拼搏的献身精神。 三、创新功能 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即在创新活动中高度的热情、自信心、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探索精神;二是创造性思维,即在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它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三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一切创新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只有在活动中依靠勤奋的劳动、高超的技术,才能把创新的思想变为现实。这种高水平的能力——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扎实的知识和一般能力为基础,从一般能力发展而来的。就是说,创新能力是和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及有关能力相联系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主要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 (一)突破思维定势,注重教学多元化 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强调在既定的目标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总是照教师设计好的模式、计划和教学步骤去学习,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机械地记笔记,教师和学生都停留在“学会”的要求上,最终局限了创造思维和发展的空间。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要注重培养创造思维,拓宽发展的空间,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式、研究式、实验式的教学,将讲授、自学、讨论、研究、实践结合起来,重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 目前对大学生的创新方面的教育多放在“实”的方面,即在开发脑功能,培养创新思维和观察、想象、实验、推理、分析、综合等各种具体技能上下工夫,而对“虚”的一面,对创新的人文因素、环境的作用讨论较少。但创新的原动力恰恰在“虚” 的一面,在人文,在人际环境。创新是在一定的知识、能力的培养训练基础上依靠环境的酝酿、启迪、激励而爆发出来的。人的创新思维也是这种起潜移默化作用的环境的引致变量。 因此,现代传播技术为基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直接参与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同时注重营建浓郁的人文气氛,以实现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文化的教育多元化。 (二) 改革教学内容,高度注重个性的发展 一般而言,创新人才是有个性的人才,他之所以能够创新,是在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养成的个体差异,大学生必然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征,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创新型教师是进行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和基本保证。教师队伍只有具备创新素质,才能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应当从知识、能力和个性品质三个维度来构建创新型教师的综合素质结构。创新型教师同时需要对知识结构有深入的把握。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思维的硬件系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同专业同年级学生按统一的学制、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习同样的课程,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因此必须根据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精选经典教学内容,注意把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征的、多学科的知识交叉与渗透的趋势和动向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因此,将学生的可塑性和教育的针对性有机结合起来,就要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个性培养。我们的事业需要大量的个性鲜明的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把“基本要求+特色”当作人才培养的总模式,其中的“基本要求”是指全面素质的培养,“特色”是指个性的发展。坚持这种模式,可望造就出一批顶尖人才来。现代传播手段的应用,为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多元化,培养个性人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教育论文:浅谈新课改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教学评价 角色缺失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教育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就新课标开展过程中与之并存的传统教育两者的相互影响为线索,就我国目前的教育进行反思并且提出几点建议。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验,似滚滚洪流不可阻挡。拒绝课改,就会被淘汰;被动适应,就会落后。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教师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而教研工作的策略也需作相应的调整,将重心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学校、家长的习惯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特有的传统背景下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实践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地并行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材、课堂压抑和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学习文史类课程时也就很难有高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此时不过多参与指导,那么在预定时间里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也只好选择全程指导教学,这一现象在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相当多见。因此,解决不了这一问题,我们的教育改革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所以各个学校在发展教研组研究教学理论,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切磋技艺,资源共享等最基层的学习化组织的同时,也应当同步在相应学生群体中加大教育投入。如中学生心理指导可帮助他们屏弃不良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产生健康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再增加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和设施,如书籍,影视资料,多媒体资料等等来开阔视野,也有助于课本知识的吸收。 二、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改革严重滞后 新课标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陈旧的课堂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精神的同时,没有同步对我国相应的评价机制进行同步改革。这一现象则直接导致课堂评价的不足,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表扬的泛化,优劣界限模糊,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或不评价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好声一片”,实际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教师角色的缺失。这样也不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容易使其养成骄燥情绪从而缺乏必要的抗挫折能力。因此没有直观的标准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家长及学校就难免要沿用老标准“分数”来体现自身优于他人之处了。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综合课相对缺乏重视,处于对分数的追求,科学,艺术类课程被打入“冷宫”,这也违背了新课标“顺应学科之间融合和交叉的趋势,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一初衷。 由于以上几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使得教师——教学的主导,在新课改的洪流中徘徊了,甚至缩手缩脚,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他们的困惑也相应地产生了: (一)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学生的不良行为被姑息迁就,教师生怕沾上“变相体罚”的骂名,教师角色的缺失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明显。 (三)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实际并未跳出旧的评价模式,教师感觉到被成绩所逼,自然也会给学生压力了。 (四)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执行者,改革效果的评价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参与,正因为执行过程中有一些难以处理的矛盾,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使得老师不敢挺而走险有大胆新的尝试,只好持观望态度,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害怕成为一旦教育改革失败的责任人而承担骂名。到最后可能所有的教学思路都会单一,谈不上创新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课改中遇到一些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我们必须正视问题,想办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一、教师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理念调整教学策略,让更多的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学生的评价要更科学合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的同时也努力创新出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把形式的创新与效益的提高密切结合,努力创设融“情感、互动、创新”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质量综合评价制度与奖励制度,发挥评价与奖励机制的激励、促进作用。克服“应试教育"在评价、奖励中的负作用。不能把考试结果做为评价教师的目标,不能把考试分数做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不能把考试各种"率"做为奖励教师的唯一依据。奖励制度的基础是评价。我们各项表彰和奖励都是建立在评价基础之上的。科学的评价奖励机制必须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上行动起来,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突破。打破已有的束缚,坚持素质教育,服务国家建设。 传统教育论文:运用计算机音乐技术改革高校音乐传统教育模式 1 高校音乐教学现状 当前,对于学生的教育得到社会人群的广泛关注。2000年,全国高校开始实施大批量的招生,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及普通高校的在校人数都有明显的提升。高等学校中升学录取率也相应的上升,充分发挥了高等学校其教学水平、办学能力及潜力,让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升学效益都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加快了高等教育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从另一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相应地推动了教育改革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也随着高校的课改浪潮开始进行深化与进步,可以说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及教学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就目前各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学科来说,不论是从音乐科目的招生数量、授课教师的培养、教学环境的改善等软件条件,还是从音乐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来看,都有了非常乐观的改善与提高。 但是,从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发展过程来看,同时发现一些实际生活中出现或潜在的问题及矛盾,这些问题及矛盾的产生也会对我国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实施改革及发展造成障碍。在这些问题和矛盾中,最突出的就是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同现实中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缺失的矛盾。高校中音乐教学资源一般可以总结成两种类型:其一为教学中的客观资源,如教学设备和仪器等;其二为教学中的主观资源,如各个音乐类型的专职教师等。如想要解决招生数量越来越多而现实中教学资源相对紧缺这对矛盾,就应该对新型计算机音乐技术和高校音乐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处理,也就是应该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对高校音乐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和补充,这也是提高我国国内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效率及节约高校音乐教学资源的主要措施之一。 2 计算机音乐技术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音乐,又称为电脑音乐、数字化技术音乐,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同音乐相融合的产物。计算机音乐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从它面世的第一天开始,计算机音乐就给音乐欣赏者带来感官上的冲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软件的开发,计算机音乐作为一种新生代艺术逐步成形,并且不断渗透到音乐创作、乐器演奏、商业音乐、娱乐等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已经由专业化向社会化、家庭化延伸,成为数字化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艺术殿堂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当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长处就在于它拥有高水平的数字化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音乐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对声音的数字化处理能力,数字化处理声音的技术有着对声音很好的保留度,增加音响效果,同时加大了音乐的感染力,让音乐中的声音质量及结构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是一项质的飞跃。数字化的音频同midi技术是让音乐同计算机进行结合的关键所在。其实,现代人的生活中经常与数字音频打交道,如收音机、电视机、电影放映机、录像机等电子产品中出现的音乐都采用了这项技术。计算机音乐创作应该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用midi技术同数字化的音频等技术为控制方法及信息沟通的语言,再加以合成器、采集器等电子乐器的配合,最终成为一种电子音乐。从对音乐进行创作的角度看来,应用这种技术所创作出来的音乐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其有着特有的音乐类型及表现形式。人们为了区分,就把这种音乐命名为计算机音乐。 计算机音乐有着特有的音乐曲风、语言表达及美学等特性。它在旋律的运用、歌曲的结构、和声部分的配合、乐器的音效等方面都形成自己特有的体系,同以往的传统音乐都不尽相同。从制作的技术手段方面看来,计算机音乐涉及的音乐剪辑、音乐录音、音乐韵律、电学等数字化的技术手段等,都应该归属于音乐学这个新兴的学科中,供人们进行学习与探讨。 3 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改革高校音乐传统教育模式的意义 计算机音乐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对于高校中固有的音乐教学方法形成较强的影响和冲击,有助于帮助高校音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对高校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计算机音乐的技术进行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有助于高校音乐教学客观资源的使用率的提升,让教师不再因客观原因导致音乐教学课程无法顺利进行。自从我国高等学校进行扩展招生以来,音乐学科的招生数目也相应地提高,高等院校音乐系的学生规模也大幅度增大,这样就使学校中的教学客观资源产生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高校采用不断增加教学资源的办法来进行音乐教学,从而提高经费的使用,减少学校教学收入的比例,这样也无法第一时间让学生开始音乐的学习。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对高校中的音乐课程进行改革,可以更全面地避免教学客观资源的重复建设、投入,从而提高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客观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在开展相同科目的教学中共用或者继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制教材,从而减少教学资金的投入。 2)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有助于高校音乐教学主观资源使用率的提升,让教师不再因主观原因导致音乐学科无法顺利进行。自从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音乐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音乐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这也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主观资源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高校音乐专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的增长和提高方面。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在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形势下,这一教学方式无法满足高校音乐教学的需要。而计算机音乐技术的广泛推广和普遍运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它可以更好地降低音乐教师重复备课和重复讲授的发生,节约了教学主观资源,降低了音乐教师的工作强度,减少了工作量。 3)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有助于教育模式的自身发展与完善。在总结传统的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方法上存在的不足与结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音乐技术优势,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与计算机音乐技术相结合,优势互补,不仅有利于提高现行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4 小结 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探讨运用计算机音乐技术改革高校音乐传统教育模式,值得广大教育人士共同关注。 传统教育论文:传统教育与新课改关系 一、继承传统精髓、促进新课改发展 课改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它是在扬弃过程中发展的。特别是传统教育的理论,是多少贤能志士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理应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可是有的老师不能理智地看待传统教育理论,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把传统的东西批得一文不值,仿佛要打进十八层地狱。在这些老师的眼里不打倒旧的东西,新的东西就没有立足之地。其实新的东西都是从旧的东西中演变发展过来的,离开了旧的基床,新的东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诚然旧东西客观上阻碍着改革进程,妨碍着新的东西的发展,不破不立,但要看怎么破,怎么立。改革中,我们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客观公正地对待传统的东西,不要像马克思批判的那样,为了泼洗澡水,不惜把澡盆里的婴儿一起泼掉。我们应该把婴儿抱起来再去泼水,这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二、剖析传统优劣、认识新课改意义 传统课堂“师道尊严”,造就了传统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宰者,学生是被动者,是被支配者。建构主义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运用认知能力自行建构。他认为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协作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活动应取代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是过程导向而不是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是学习导向的,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使他们在认知的阶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传统小学语文教育强调“工具性”,把语文课仅仅看作是识字课、讲解课、把能力训练当作题型训练,让学生“题海无涯苦作舟”,既没有兴趣培养,也不注重人格价值引领,忽视了语文还有“人文性”特点。在人文方面,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改革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既要重视双基、强调工具性,又要抓好以人为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即人文性,这是语文教学的走向,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从传统的单一性中走出来,顾及两点,整体推进语文教学。 三、改革传统教育、促进新课改创新 语文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并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之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传统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教学层面,本质上是一种维持性学习,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汉语语法、词汇、阅读分析教学,几代学生做着同样的作业,把作业的反复训练作为能力的培养。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忽略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应用知识逻辑综合分析问题的训练,抑制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灵活运用、勇于创新知识的能力。从社会及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减弱,结果,使社会对学生语言素质的高度期望值与学生对学习的淡漠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公民有更高的人格独立性,思维独创性以及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从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来看,语文教学格局需要转变,素质教育应提上日程,“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育人思想应成为语文教学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的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语文教学内容将必然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转向学生素质全面培养,从对知识接受性的学习转向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看来,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拓宽、务实、求活,应以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应该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协调统一,强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强调充分合理使用多种教学资源,使其最大可能地发挥效益;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不但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且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作者:翁艳玲 单位:山西省孝义市青年路小学 传统教育论文: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分析 1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的共同特点 1.1将教师的讲授与自我学习向结合 传统教育方法,通过课堂为基础,将教师的授课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体系之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讨论起到辅助作用。将自主学习与接受性的学习相互结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而在远程教育之中,虽然并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但是对于自主学习的要求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强,学生要自行的对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来进行学习,同时进行时间的规划,最后取得成果。 1.2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足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那么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在实际情况中将知识加以应用。目前来说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教学向实践教学不断地进行转化,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增长,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适应实际的工作情况。虽然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重视时间的部分,但已经有很多学校在传统教学的方法之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实践学习的部分。要注意到,远程教育的应用者主要都是在职者,他们对实践经验的重视程度比起传统教育方法的学习者来说更为迫切。但是远程教育由于自身的形式限制,并不能提供场地或者条件来为学生增长实践的经验,只能以一些毕业设计之类的形式来对学生的施加能力来做出考验,这当然是远远不足够的。 2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 2.1教学模式方面存在差异 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是远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显而易见的区别所在。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各项内容,教学节奏都是由教师来进行决定,而学生对学习次序和重点不能自行决定,只能靠教师的讲述,在学习姿态上属于被动的接受者。而远程教育对这个方面则是截然相反的,教师只是担任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而学生在学习上更为主动和自由。 2.2师生交流方式的差异 通过传统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同聚一堂,在教室中进行讲授,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可以直接的向教师提问并获得解答,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讲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设置,同时学生之间也能获得交流。而在远程教育的方式下就不同,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能进行当面的交流,学生也只能自行记下笔记。若要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疑问或者建议就只能在课后通过电话或网上聊天的方法。这就是远程教学中的一个重大的缺点。总的来说,远程教育模式在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时间的决定上更加自由,但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自由性就大大降低了。要注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有着电脑所难以代替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活跃的气氛和教师针对问题给出的解答能够大大的增进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自由的发挥自身的教学才华和课程设计方法,而远程教育在这方面就远远不及。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自认为学习条件(时间精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者更加倾向于选择远程教学的学习方法,同时惯于传统学习方法的学生也能够很快的对远程教学法得到适应,并不会出现难以适应或者学习效果大幅下降的情况。与此同时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明显的对于学习内容的交流程度较少,对于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难以得到交流和修正,但是获得的学习资料明显的更加丰富,可以在学习资料上获得更多的参考。 3完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策略 3.1可以考虑在学生开始学习之前进行预先培训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考虑到参与远程教育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正在工作的人员,首先对于相关的知识已经多半淡忘,对于学习也很有可能不太适应,在开设学习之前需要进行相关的资料学习或者工作人员的介绍或者培训,帮组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3.2采用虚拟技术,让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我国的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越来越重视,而对于远程教育来说,假如缺少了实践环节,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会大幅降低,达不到远程教育的成果。因此,如果要提高远程教育的工作成果,就有必要对远程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学习做出提升。对于远程学习来说,一般学生时间不多,学校也缺乏条件来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因为这样的原因,就需要应用虚拟技术来建立模拟实际情况的实践学习条件。利用现代技术来对实际中可能面对情况来进行模拟,让学生获得接近现实的实践经验。通过采用网络虚拟实验室可以获得以下优势:①由于是在网络上构建的虚拟实验环境,除了软件费用之外不需要太多的支出,相比于实际利用设备来进行操作来说,在经济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②符合远程教育更好的利用零碎时间和便利的特性,使得学习者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模拟现实的学习,这样的便利性是传统教育远远无法做到的。③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能力自由的定制实践学习的内容,充分的培养各方面的能力。④虚拟实验环境对于很多工科和理科的内容也可以进行模拟,既不存在实践中的危险性,同时也拓展了远程学习的范围。 3.3增强师生间的教学交流 之前已经提到过,传统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师与学生展开交流并对教学内容作出修改,但是在远程教育之中这一点就无法做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的渠道。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途径进行拓展,不断丰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比如说,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讨论群组和论坛,并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和有建设性意见的时候与老师或者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成果与工作质量。 3.4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由于远程接受教育者的能力水平和学习能力还有学习目的都各不相同,一些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很多的实践经验,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指导,另一部分学生则没什么知识基础,需要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来强化自身。学校在进行远程教育的时候也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些问题,在教学资源的设置上秉承丰富化和广泛性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来获得知识的补充,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这也是提高远程教育水平的重要努力方向。同时,对于远程教育的课程而言,要提高实用性,不能是机械的对课本的复述,而是要与时俱进并结合技术应用的实际,从而更好的创造教育成果。 4结语 我们知道,远程教育具备着相当多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对学生显得更加灵活,也更加便利,是进行在职教育的有效补充,也能够对那些正在学习的学生构成有效的知识与能力的补充。总之,远程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不断发挥自身优势,从而获得不断的前进与发展。 作者:江为苍 单位:安徽省安庆市人事考试院人事培训中心培训科 传统教育论文:传统教育图式大学英语论文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课文中的英语知识却没有将其作为一种应用性技能,而学生则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这对于头脑活跃、喜欢新鲜事物、身处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来说,不但没有吸引力,甚至让他们厌倦。其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脱节。目前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应付考试为目标的基础英语知识,很少涉及到专业英语,不能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不能体现出鲜明的专业性特色,造成英语教学和学生所学专业相脱节,学生体验不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从而很难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第三,师生课堂交流少。在我国传统教育图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和权威,学生认为老师讲的知识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自己只需要被动地听讲并将老师的所讲所授全盘接受即可,没有必要也不敢提出质疑或异议,与老师交流少。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成绩差,自轻自鄙,不敢主动与老师交流,不敢多方面地展示自己来获得老师的认可和关注,造成师生关系疏远,课堂气氛不活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此外,考核方式比较单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简单直观、可操作性强的考试则是评价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手段。大学虽然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但仍然逃不脱考试的“魔咒”。学生的各项评优、先进、奖学金等都无不与考试成绩挂钩。这就导致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数,从而造成成绩等同于能力的误区。高等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主要也是采用统一的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考核只占很小的比重,这种近乎“一刀切”的考核方式基本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不能兼顾作为个体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的表现及个体的差异。 2.学生因素造成的问题。 首先,由于这些年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学生的水平良莠不齐,一些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比较消极。很多学生还没有明确的英语学习的意识,对于需要大量输入的语法知识和词汇提不起兴趣,学习英语的动机仍然停留在应付考试与学校要求的层面上,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不佳,一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直接放弃英语学习。其次,学生学习目的比较单一,过于功利化。长期的传统应试教育片面重视学生的英语解题能力,忽视了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了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很多学生来讲,学习英语就是为了拿到相关的证书,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而,学生片面地重视考试,重视书本知识的吸收,死记硬背,大量输入,以期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再现”,派上用场,取得好分数。然而学习英语只学习其语法、词汇,只为应付考试是远远不够的,且枯燥的语法、词汇知识不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此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不得当。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学英语,到了大学仍然学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得当。他们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简单地认为记住单词学好语法就是学好了英语,而实际上背的单词很快就忘掉了,繁杂的语法也经常令学生无所适从,因而产生“不知道要学什么”“不知道从何学起”“不会学”的困惑。很多对英语原先抱有学习热情的学生,也时常因为找不到恰当的学习方法而逐渐产生消极情绪。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受我国传统教育图式的影响而产生的,以西方为参照,通过中西方教育图式的对比可以找出我国教育图式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 二、中西传统教育图式的根源性差异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的创造和传播途径,一个国家的教育受其政治、经济体制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并反过来服务于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每一种图式无不烙上该国文化的印迹,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也会折射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1.文化差异。 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神秘未知的自然界充满着敬畏,他们战战兢兢,顺天应物,以企望能够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因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平等,强调“天人合一”。衍生于这种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中的中国教育,其特征就在于强调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把握,注重整体的认识与内心的感悟,培养学生综合性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安分守己,修身养性,以达到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强调统一性和群体性,忽视个体和个性差异。这种“和谐”的宏观式教育限制了人对自然的追求与探索,一味遵从自然,而不能积极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自身的创造力量和生命价值,缺乏对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认识能力,缺乏微观的分析思辨能力。此外,这种以知识的静态接受为特点的教育敬重权威,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形象示范作用,通过其传道授业解惑来达到一种文化的传承、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专制主义,约束、压抑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导致学生唯“权威”马首是瞻,畏手畏脚,自卑自抑,使个体淹没在群体之中,缺乏竞争的动力,缺乏主动进取的挑战精神。西方是典型的海洋文明。西方人类始祖长期以海为生,凭借一叶扁舟驰骋于大海风浪之中,充分享受自由与冒险。他们强调人与自然对抗,主张人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鼓励以自我为中心,运用理性获得真理,勇于展现自我,追求和实现个人的价值,注重人格和尊严,肯定个人的主体性地位。这就使得西方的文化传统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抗争主义的色彩。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满着竞争,以竞争为特质的传统文化渗透于西方教育理念,从而决定了西方社会建立的是一套重视个体,重视权利,崇尚个人自由发展的“民主”教育。这种重个体的激励性教育价值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个性的张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在独立思考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教育方式上也比较宽松开放,有利于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却也极易造成个人主义。 2.政治经济体制差异。 我国传统教育起源于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阶级关系之中。在中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长期处于手工操作的水平上,这种以经验和体力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生产方式,客观上决定了当时生产力的维护和稳定对学校教育没有直接的要求。这样,学校教育始终远离生产,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所独占。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和严密的君父宗法制度,统治阶级推崇儒学的伦理纲常,政治与伦理道德结为一体,教育则成为实现政治统治和教化臣民的手段。因而学校教育始终以灌输伦理知识、进行道德训练为主要内容和核心任务,这就决定了我国古代阶级社会中人们将政治与伦理等同起来,“政教合一”,并将之付诸教育实践当中,内容固定,形式统一,注重整体性。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其政治秩序,统治阶级大力宣传“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吸引学者向其政治体制靠拢,“学而优则仕”,鼓励为学不离从政,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强调教育治国安邦、教化人民的政治功能。西方社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它追逐利润和剩余价值,崇尚资本。出于推销其商品、扩大商品销路、不断积累资本的需要,资产阶级四处奔走,在世界各地建立联系,开拓和扩大市场。这样,资本主义世界就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同时,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规范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资产阶级提出了“法律至上”“契约自由”等一系列的统治原则。资本集团为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高度重视对个人的教育,从个人的成长需要出发,以学生兴趣需要和发展需要为主导,注重人格独立和行为自主,强调学生具备独立意识,养成自立能力,鼓励求新求异,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行为极大地包容,鼓励自我表现,追求竞争性和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中西传统教育图式差异的外在表现 1.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强调整体的统一性,崇尚师道尊严,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和绝对权威,在教师的统一“领导”下,所有学生步调一致,课堂秩序“一片井然”。以教师为主,不太关注情感意识的表达和个性的张扬;注重教师的“教”,教学内容整齐划一,多采用单一、固定的课本,重教材的知识性、系统性和权威性,但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刻板,认为只有通过老师教,学生才能学,学生易产生依赖心理。西方重视个体,强调和崇尚人人平等,推崇个性独立,课堂注重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去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和问题;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鼓励学生情感的自由表达,塑造学生的个性。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而非领导或权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材,重教材的实用性;欣赏交际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高。 2.教育评价中的差异。 教育评价是教育进行和发展的“指挥棒”。在我国教育评价主要来自政府的鉴定、审验性质的总结性评价,比较注重结果;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教育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对象单一。这种简单的、封闭式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脱节,形成“两张皮”。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高校教育评价的权力属于社会,由一些民间机构来承担,具有较强的科学民主性和积极开放性。其通过民间机构对教育进行评价和控制,为学校与社会构建起沟通的重要渠道,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接轨,切实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西方高校内部评价形式灵活多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课堂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于教师教学改进之中。 四、促进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思考 中西方传统教育图式核心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两者各有利弊,互有优势,因此在借鉴西方教育理念的时候,不能一味照搬、全盘西化,而应参照西方教育图式的优势,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二者各取其长,融会贯通,为我们历代先贤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下的优秀传统增添新的活力。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源于西方,要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更应该发扬西方教育的优势。在促进大学生英语学习上,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指导学生对英语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不再把英语学习当成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的需要。因此教学应由单纯重视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转变为既重视语言知识又重视语言运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增添英语学习的乐趣;教学内容上重视语言交际,按照专业选择相应的英语教学内容,注重英语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学以致用,将学习内容与专业相结合,实现“教、学、练”一体化,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能力培养上来。 2.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师生课堂角色。 新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学应摒弃“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认识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都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因此要合理调控课堂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教师“施动者”的作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充当学生与知识间的中介,而非全盘包办,不做学生“知识的保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的主动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讨论时发散思维,畅所欲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积极性,形成持久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3.重视地域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以人为本。 由于我国地域经济、文化基础等的现实差异,英语学习不可实行“一刀切”的统一模式,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由于对外经济等活动频繁,具有比较良好的英语氛围,因此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可适当提高;在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英语学习则不能过度“拔高”,而是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以人为本。而就学生个体而言,其学习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因而教师在不同教学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英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英语本身,而不是考试,单纯地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依据教育评价理论,评价的过程应是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展示自己的才华,促进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而不是着眼于他们的单项素质方面的发展,更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对英语教学的评价首先必须从单一的考试转化为全面的综合能力的考察,从简单的分数评价转化为全方位的学习能力的评价;其次,充分发挥人文化评价和实证化评价的优势,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学习结果;此外还应转变评价角度,从紧盯学生的不足的“纠错”式的评价转化为关注学生的长处的激励式的评价,消除学生的学习焦虑,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其英语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的功能。 五、小结与展望 受传统教育图式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新时期,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西方传统教育图式为参照,深入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借鉴西方教育中的优势,中西合璧,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使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作者:龚艳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传统教育论文:述评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 1教学形式多样化 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一书一本一粉笔”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展现,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灵活性 网络教学提供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与信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可以通过E—mail、QQ、微博、论坛等多种形式向教师进行提问,与同学之间进行课程的探讨与学习的心得,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及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计划,这些都体现了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3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如果将二者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各自优势,必将得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3.1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教育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教育公平的一大难题,虽然现在许多城市进行教育改革,尽量达到教学及师资在一个地区内的均衡,但在不同地区间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而网络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2]。网络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资源共享性,通过它就可以解决教育公平性问题。此外,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改变了信息单向的、被动的传播的局限,实现了学习者对信息的主动获取和控制,从而使学习交往模式由单向式向交互式转变[3]。学生可以通过多样的网络形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实现师生间相互平等、相互影响的交往模式,教师从原来高高在上的长者变成了学生的朋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并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3.2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教育中,规范化的课堂教学,严谨的教学节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由于课堂紧张的气氛,及过于教条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可以将网络教育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带入传统的教学课堂,将复杂化、抽象化的问题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的形式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展示给学习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接受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习的印象深刻,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3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优化教学方式 网络教育在教学形式上虽然不受时间、空间地限制,但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要求极高,没有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没有了老师的督促,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发挥传统教学对于课堂有效控制的优势,教师在开学初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期中可以进行测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另外在网络教育中可以安排一些课堂教学的课程,定期安排学生与教师的见面会,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4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人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很难满足社会的竞争、工作的需要及自身对知识的渴求,网络教育弥补了这一缺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工作的需要进行相关的网络课程的学习,以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延续传统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终身教育的要求,符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总之,无论是网络教育还是传统教育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点和不容忽视的缺点,通过上面的研究发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是可行的、有效的,结合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但对于二者的完全融合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如何使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更加系统化是未来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作者:赵艳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物理学院 传统教育论文:项目教育法与传统教育法的差异 两者之间不同点分析 (1)教学形式不同。在“课程制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总是以“课程”来安排教学。教学内容可分为室内设计、家具设计、模型制作、设计表现等课程,由此也派生出色彩课老师、表现课老师等。在“项目制教学”中教学是以职业岗位为单元展开。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立不同的工作岗位,围绕工作岗位完成不同的项目任务。相应的有家居设计工作室指导教师、小产品工作室指导教师等。(2)学科关联性不同。在“课程制教学”中如模型课程老师,他的教学任务是落实模型制作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很少关联到人体工程学课程和材料课程的知识。在“项目制教学”中,要完成某个项目单靠某一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很难完成,大多要运用好几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是一项综合性的知识运用。(3)教学的目的和侧重点不同。在“课程制教学”模式下,老师上课运用的例子是为了讲清或巩固知识点,操作课的实例或任务是为了强化技能点,课程突出系统性和基础性,至于该知识点及技能点的实用性不太在意。“项目制教学”模式下教学要求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工作经验。“项目”内容要来自职业岗位中的实例,对于那些工作中很少遇到的事情则不必强调,对于那些没有条件开设的项目也只能去掉。完成“项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工作经验。(4)教学方法不同。“课程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很多如“尝试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设喻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特点,都只是为了满足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需要。“项目制教学”模式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模式,它自身的特点注定了它有着特别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系列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或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5)教学课时安排不同。“课程制教学”模式下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每次教学内容分为几个知识点,所需教学时间不需太长,因而学校通常都采用传统的45min一节课。“项目制教学”下,因为完成某个“项目”所需的时间通常比较长,45min往往不能完成项目。要形成工作经验必须反复完成项目,需要时间更长。所以项目制教学采用上班制,以整天安排比较合理。(6)教学场所不同。对于需电脑操作的教学大多学校采用“课程制教学”。教学安排一般分为理论课教学和上机练习课教学。学校的机房不足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大家熟悉了这种排安排。但是,对于“项目制教学”而言,这种安排不太合理,对于应用设计来讲,电脑是必须随时具备的工具,即使是最初学习电脑软件知识的阶段,也会联系一定的实际案例训练,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工作经验。平时的教室也应模拟为工作场景,以便工作时的合作与交流。(7)实例特点不同。在“课程制教学”模式下,老师总会举些例子或做个小练习,但举例的目的就是为了落实知识点,因而其例子必然小而简单,并对例子进行了简化,使其突出知识点。“项目制教学”的特点是围绕项目展开教学。“项目”本身就要求是相对完整、实用、贴近实战的实例。尽管对“项目”可以适当简化,但项目规模较大,花费时间较长,同时为了形成经验,对项目还要反复训练,不是“会了就行”。 项目制的优势 (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一个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是由众多的环节编织而成的,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就需要工作室整个团队通力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制教学”模式将从企业接到的真实项目按照企业的运作程序来进行,学生通过与指导教师、工作室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辩论,可以使项目更好更快地完成。通过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展现自我,发挥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同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推动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搭建起教学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是学校面向社会和企业的窗口,它以较多的实际项目来代替部分专业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纸上谈兵的弊病。通过承接各类设计任务,师生共同研发项目、共同开展科研活动,大大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学生在参与设计项目的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资料汇总等工作,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把握市场脉搏,在社会和市场中找到准确定位,为学校提高办学效益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市场前景。(3)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项目制教学”模式是以明确的项目展开的,在工作室教师的指导下,工作室成员按照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协作,在校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市场的最新信息,获得合作企业或单位对应岗位上的第一手信息和实践知识,积累丰富的市场经验,在项目的实际完成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4)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走下三尺讲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企业和市场去洽谈项目,接受来自企业一线的真实项目和信息,由照本宣科改变为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探讨,单一式的课堂主讲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动。项目制教学形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差异。 结论 “项目制教学”模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校应用型教育教学模式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项目制教学”模式不仅通过项目的衔接,使学校与企业、市场有机结合,解决了学生的实践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工作室的项目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制教学”模式将设计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为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运行方式,带动了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形成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可以说走向综合既是设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设计教育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认为,“项目制教学”模式要依据具体学生基础、课程性质、教学阶段来进行,而不是一味地推行。学校的教学既要保留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又要发挥项目之特长。具体的说:在基础教学部分,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形态、模型制作、设计表现等课程仍然采用“课程制教学模式”,学习各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一方面发挥了教师传统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为解决下阶段“项目制教学”做师资和经验上的过度和准备;在进入专业案例教学阶段采用“项目制教学”模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项目制教学的优越性,利用课程制的优势弥补项目制教学的不足,做到交叉互补,使项目制教学在设计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张婷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传统教育论文: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特性及挑战 作者:汤燕妮 单位:四川科技职工大学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美国的网络成人学校、网上教学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活力。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的理念,跨越时空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学习活动,这给成人特别是家务繁忙以及工作时间、地点经常变动的成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使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涉足校园或从来没有机会上大学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正规大学的课程和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呆板枯燥的成人教育变成生动形象的教学,有力地推动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一、传统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教育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对教学系统的控制主要来自教师,而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未能参与控制。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它不仅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师单向的提问、启发、引导和讲解的质量,在实际中,把讲授的问题讲得过细,对问题的解决时常是教师一讲到底,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很有限,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体现。传统教育模式是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许多的优点,例如,学生可看到教师的讲解过程和教师的各种表情,也可随时进行讨论和感情交流。这种通过校园氛围对学生的熏陶和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享受。但传统教育也有很多的弊病,例如,这种教学模式本身就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教育模式封闭,当坐在一个教室的学生层次不同、基础不同时,采取“等量、同速、同要求”的教学,集体化的无个性的统一学习,统一教学进度,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局面。教师们在选择授课内容或确定教学进度时往往会觉得众口难调,制订教学计划无从着手。它们的最大缺点是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扼杀了个性的发挥和创意的产生。 二、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很少有—种技术能够像网络一样唤起公众如此的热情,激发整个社会对未来的想象力,网络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涉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网络的催化作用下,整个教育系统已经并还在不断地进行着解构与整合。不可否认,目前的教育制度在完成教育的社会职能,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作用上是不可替代的。然而,工业时代的教育也就必然地带有工业社会的特征,即强调专业化、标准化、统一化甚至批量化生产。制度化教育特别是制度化的学校几乎成了教育发挥其功能的唯一途径,其后果是造成了教育自我封闭的系统、机械的评价标准、僵化的管理模式、以升学为宗旨的培养目标等现状。很显然,这种状况已难以适应网络时代人们对多元、多变、民主、平等等价值观念的追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传统教育将面临着整合。其主要特征表现在:教育的物质要素、人员要素(教师、学生)、时空要素(时间与窄间)、内容要素(课程)等教育的基本要素的发展变化上。 (一)教育投资的重心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在传统社会中,教育的决定性因素是对物质资源的控制。正如农业社会,人类主要从土壤、水域或林木等资源索取财富,工业社会则通过消耗煤、油及其他矿物等资源进行生产一样,教育同样以消耗物质资源(如校舍、桌椅、书籍、粉笔、电力等)维持运转,因而教育越发展,所消耗的物质资源就越多。然而,不可再生资源的加速开发和使用,终;有一天会枯竭,并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因此。教育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突破物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呼唤一种新的可再生的资源。网络时代的到来将使这一设想变为现实。在网络时代,信息将取代自然资源、资金、人力等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其原因在于,信息资源相对于物质资源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点:(1)无损使用。物品一经使用即在不同程度上被损耗,而信息可经无数次使用而自身没有减少。(2)无损分享。信息无论如何传输仍可以在原地存在,(3)不可分割。多数物品必须分割才能使用,但信息只能成套使用,绝大部分经分割的信息没有使用价值。 (二)教师、学习主体角色的转变不同一方面,教师除了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技能之外,还要吸收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能,不断地学会应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对学习主体遇到的技术问题给予快速的解决;另一方面,网络学习对于学习主体各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主体不应当只停留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上,还应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和通信手段,吸收和共享各种资源和服务。此外,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习主体的角色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之迅速,教师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往往没有学习主体那些迅速,此时学习主体就充当了教师的角色。 三、网络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教学它的开放性、交互性、时空无限性,但是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通过口语、文字甚至肢体语言等面对面的交流,相互的情感传递迅速而有效,与此同时,固定的学习空间,也让所有的学生能有时间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间的讨论、协作、研究经常发生,他们之间的感情传递也比网络来得直接的多,有效的多。相比较而言,网络教学则缺乏这种情感的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陌生,直接导致了人文环境的缺失,这个已经成为网络教学发展过程的一个巨大的瓶颈。网络是一个可以储存无限资源的数据库,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或课程的需要,方便自由地寻求课堂之外的许多辅导材料或知识,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也可以方便自由地寻求专业之外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现代社会的进步,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需要寻求一种合理的张力来保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要求彰显一种新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多样化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思想表现的层次性,道德要求的广泛性,对于这些社会思潮变迁带来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适应这种要求,确立一种动态的、立体的、辐射的教育观念,一种高效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弊端是仅限于面对面的说服教育,有时候花费很多时间,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外,由于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情况了解不多,使得老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信息滞后于学生的实际。这些弊端使得我们的思想教育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灌输式”向“交互式”转变,打破思想道德教育仅仅局限于书本、课堂、理论的界限,确立开放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与网络时代的发展相一致。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用网上教育来取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网上与网下配合教育,网上运用多种手段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具体问题特别是一些敏感、热点、疑难和深层次问题,仍要坚持在网下做耐心细致的深入工作,探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合点,把进网络看成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与传统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矛盾。同时要注意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产生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机制,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网络时代拥有知识并不必然具有教师权威,教师自身不懈追求真知,不断学习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显现的对于学习的热望和信心,学习者从教师言传身教中所感受到的一种旺盛的精神生命力。网络教育模式的构建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符合网络教育教学规律,然而,传统教学中好的一面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弃,关键是如何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势部分拿过来为远程教育所用,做好教学设计,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采矿工程施工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 【摘 要】采矿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技术因素关乎着最终的采矿结果,直接决定着人员的命运,同时也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本文研究了由于曲率选择不当、偷工减料和设计考虑不全面引起的安全技术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采矿工程施工工程;不安全技术因素;曲率选择;偷工减料;考虑不全面 矿产资源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矿产的开采即采矿工程施工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关系到最终的结果。在整个采矿过程中,除了必须具备过硬的采矿技术外,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就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安全工程是否有保障,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与成本,对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1 采矿工程施工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 采矿工程施工中技术的娴熟关系着最终的采矿结果,甚至是整个矿井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命运。笔者认为,采矿工程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主要包括三类:(1)弯道井巷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曲率半径选取不当引起的安全问题;(2)偷工减料造成的安全隐患;(3)设计考虑不全面埋下的安全隐患;下面分别针对这三种情况进行具体的、深入的、详细分析。 1.1 曲率半径选取不当造成的问题及其对策 在弯道井巷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曲率半径选取不当很有可能会为运输买下安全隐患。通过物理知识可知,曲率半径对运输车的速度和离心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离心力过大,很有可能有造成车祸,后果将不堪设想。 举一个现实生产中的例子,在采用7T自黏式电机车运输的井巷施工中,曲率半径一般控制在12m-15m,如果采用其他的运输方式,曲率半径一般取9m。但是在曲率半径为9m的时候,因为曲率半径较小,由于构件之间的相互摩擦,可能会造成耙矸机的部分钢丝严重磨损,最终致使绳子断裂发生可怕的安全事故。同时,如果曲率选取过大,迎头爆破以后产生的碎石无法弄干净,再加上巷道的坡度过大的情况,给后期的工作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 因此,在巷道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巷道的曲率半径,不宜将曲率半径选择过小,在满足成本预算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扩大曲率半径,通常控制在12m-15m,以保障安全生产与运营。 1.2 偷工减料造成安全隐患及其对策 偷工减料一直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其目的不外乎就是降低成本和缩短工期,但是如果偷工减料比较严重,很有可能会致使比较重大的安全事故,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并且很有可能给企业造成更加的损失。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巷道起坡轨的设计有两种方案:双道起坡和单道起坡,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坡道。在工程中选用单道坡道的时候,其相关部分工程量比较小;而选用双道坡道的时候,其相关工程量则较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部分企业为了控制成本或者紧压工期,在中部车场段多采用单坡道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运输车没有问题,但是当遇到重车或者材料下放的情况时,采用人工主推,会给相关工作人员造成很大的威胁。 针对偷工减料的问题,各企业在施工时,因尽量根据运输车辆的实际情况设计车道,这样一方面不但可以节省成本,而且可以保障安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如果对运输车辆的实际情况不确定时,尽量采用双坡道设计,因为双坡道一种比较保守的设计方法,对于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1.3 设计考虑不全面及其对策 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全面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是某些不重要的细部构件考虑不全面可能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有些构件容易被忽视却起着很重要作用,对整个运输结果就具有重要的影响,设计人员必须加强对这类构件的重视与处理。 例如,在车场设计中,部分设计人员过多的考虑了上山的方位和运输大巷的方位,但是为采区下部的车场考虑却比较少,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设计结果,比如使其处于弯道处。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死机和打点钩人员之间的信息无法正常交流,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针对该种情况,在设计下部车场时,尽可能采用直线布置的方式,确保施工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 研究结果 采矿工程施工过程关乎采矿的最终结果,决定着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安全问题处理的好,最终开采很可能就颇具成效,促使企业往着很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安全问题处理的不好,那么不但员工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企业能够存活与发展都是一个有待争议的问题。在现行的安全技术因素分析中,有些常规性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与处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问题是不易发现的,甚至即使发现了也是不易处理的。在采矿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道路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刍议采矿工程施工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和对策 摘 要:在实际煤矿采矿工程施工中,其安全技术作为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必须严格要求以及规范施工技术,才可以有效控制采矿工程的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神华大雁矿山建设的实际情况,刍议采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采矿工程;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因素 引言 在煤矿采矿工程中,为避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确保采矿工程施工的合理进行,能够有效改进施工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从而才可以长久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进行。以下就将分析采矿工程施工中存在哪些不安全技术因素,并给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1 采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1.1 井巷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对于煤矿采矿工程中,其采矿井巷工程施工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安全技术因素,包括井巷工程施工中,在中部车场施工、弯道井巷施工以及弯曲巷道施工中[1],如果设计不合理,就将会产生车辆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将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影响工程的施工安全。 1.2 分析在开拓巷道工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在煤矿工程施工中,会存在下部车场轨道安全间隙过小的不安全因素,在对巷道的腰线进行设定时也存在不安全因素,以及巷道设计中还会出现高度过低现象,这些都将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施工安全度。 1.3 采掘工作面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在采矿工程的采掘工作面施工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安全技术因素,如存在切眼和分斜坡开口施工中的问题,以及急倾斜煤层主斜坡设计中出现坡度过小的不安全技术因素[2],掘进工作面施工中改造眼拐弯处过多以及反眼坡度设计过大问题,都将会影响采矿工作面施工安全,影响工程施工质量。 2 改进采矿工程施工安全的对策 煤矿安全事故中,多数由于安全技术因素而造成,为提高采矿工程施工安全,应针对采矿工程施工中,应该针对其施工中存在的各种安全技术因素,以规范的设计、严格实施施工管理,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进行。以下就来介绍具体的改进对策。 2.1 改进井巷工程施工安全技术的对策 在采矿工程施工中,针对于其井巷工程施工中,对于中部车场采取单道起坡施工技术,不仅可以确保采矿井巷工程中部车场设计与施工工作的完善,也可以缩短施工工程量,选择单道起坡设计中部车场,可以有效节约工程施工建设成本;还可以避免空车在道岔行驶过程中发生掉道问题,降低飞车现象的产生[3]。对于井巷工程中,还应该合理确定其曲率半径,确保曲率半径设计合理,减小巷道弯度,可以将巷道弯头曲率半径控制在12m左右,可以降低巷道内的运输工作的安全隐患。最后,对于采矿工程施工中的弯曲巷道中,为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车场设计中,应该选择合理的车场位置,在设计施工前,其设计人员应该对采矿区以及运输巷道具体方位进行分析[4],避免将采矿区下部车场设计在弯曲巷道中,有效避免因电机车司机视线阻碍而产生的安全事故,确保司机在行驶中可以观察到前方信号,尽可能的在直线部位设计建设车场,降低不必要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2.2 采矿工程施工中开拓巷道施工安全技术 对于采矿工程中,针对其开拓巷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应该改进施工中的安全技术,提高工程质量。针对下部车场轨道施工中,应该确保双轨间安全间隙在大约1.4m左右,并且在实际的施工中,尽可能确保安全间隙保持在1.4m,这样才可以确保运输车正常的运行状态,有效避免人员伤亡。针对巷道设计中高度过低的问题,应该根据实际的应用情况设计墙高,避免施工中矿区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实际采矿工程施工当中,在巷道的腰线施工之中,由于需要用中线和腰线来完成对巷道掘进的施工控制,因此在实际的施工中,应该每隔30~50m距离,就能够利用测量仪器设置中腰线,避免施工过程中中腰线偏离情况的发生,及时矫正巷道施工中的中腰线偏离问题,确保施工质量水平,并且针对厚煤层位的巷道施工中,可以应用进分层开采技术,将对曲线巷道施工质量控制方面转化成弦线、切线控制,确保井下施工安全。 2.3 改进采矿工作面施工安全技术 对于矿井工程中,针对影响采矿工作面施工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应该严格规定施工中对切眼的开口操作,确保施工中切眼开口长度、方向以及各项参数符合施工要求,保其可以按照规定沿煤层正倾斜方向,避免三角带煤柱跨帮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对于急倾斜煤层主斜坡施工之中,应该避免坡度过小的问题,可以沿着煤层伪斜方向进行施工,确保主斜坡坡度满足实际工程中的施工标准,确保煤炭可以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可以有效下降自溜,提高实际工作效率。最后在采矿工程施工中,需要合理选择运输巷拔口位置,确保运输巷拔口的正反拔口设计合理,确保施工过程中外开口巷道牛鼻子位置以及与内开口巷道刷大点位置,使其之间的距离可以保持在8m左右,可以综合考虑改造眼施工中的各方面影响要素,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矿区施工获得更多经济利益,避免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确保煤矿建设中采矿工程的安全施工,应该有效控制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将不符合生产规范的施工工程规范化,不仅可以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同时也可以降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隐患,降低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 【摘要】在采矿工程施工中安全是第一位的,相对于安全生产而言安全生产技术是保障,很多安全事故的产生,都和采矿工程施工不合理等元素造成的,因此提升施工的安全技术要素十分重要,本文就主要针对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作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采矿工程 不安全技术 对策 1引言 采矿工程具不具备安全保障,是安全生产的前提,从建国六十多年以来,国内众多采矿事故的产生,很重要的原因都是来自于采矿工程施工本身不具备安全性,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一方面是因为安全技术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是领导思想的安全意识不到位,所以在新的经济体制下,采矿工程施工过程中,务必做到以保证安全生产为技术发展趋势,对不安全的采矿工程应该及时修复,以保证采矿生产时的安全特性。 2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 2.1采区井巷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在井巷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不安全技术因素,本文认为主要具有以下三点: (1)在弯道井巷施工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曲率半径如何选取,如果选取不适当,将会为运输埋下安全隐患。本文针对采矿井巷的施工过程举一列说明:在井巷施工中采用7T自粘式电机车运输的运巷,通常对于巷道的曲率半径范围控制在12~15m之间,如果运输方式选用其他的方法,对于曲率半径值一般选择为9m。但是将曲率半径选取为9m的时候,有时却采取6m曲率半径的时候,因为巷道的曲率比较大,那么在施工的过程中将会导致耙矸机的钢丝绳出现严重的磨损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将会导致绳子断裂而出现伤人的后果。同时,曲率选取过大,巷道迎头爆破之后产生的矸石无法进行有耙干净,导致巷道坡度过大,为后期运输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所以,在弯道井巷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一般情况都对曲率半径进一步将其扩大,通常选用12m或者15m的曲率半径,这样对于安全生产才有这更加有效的保障。 (2)在中部车场采取单道起坡的设计时候如果出现偷工减料过渡在乎成本的时候,对于施工人员将会带来极高的危险性。在工程施工中对于巷道起坡轨的设计方案有两种:一是双道起坡轨;二是单道起坡轨。那么在工程中选用单道起坡轨的时候,对于中部车场拔口的工程量就显得的相对比较小;如果采用双道起坡,那么对于中部车场拔口工程量就显得较大。因此,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节省中部车场的成本以及减少施工量,中部车场均是采用单道起坡,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重车或者材料下放的时候,打点钩工作人员为了顺利的将空车行驶过道岔,工作人员在作业的时候就需要立在岔道的地方实行人工主推,这样对于工作人员会带来的极大的危险发生。 所以,尽量采用双道起坡的方式,可以将工作人员的危险性进行降低,而且还保证空重车以及其他材料车辆能够顺利的通行。 (3)在车场设计的过程中,对于采区上山的方位和运输大巷的方位有着较详细的考虑,然而对于采区下部的车场的考虑并不怎么全面,导致其往往处于弯道处。造成司机和打点钩人员之间的信息无法正常传递,很容易发生运输事故。所以,下部车场的设计,应当尽量采用直线布置的方式上,保障施工作业环境的安全。 2.2开拓巷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在开拓巷道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不安全技术因素,主要具有以下两点: (1)在采矿工程进行开拓施工的时候,通常施工中给予车场双轨之间的距离只有1.3m,而有些矿井中将此距离留有1.2m,将下部车场双轨之间的安全间隙控制的比较小,造成双轨之间经常性的发生施工人员挤伤的事故情况发生。 所以,我们在施工中对于车场双轨之间的安全间隙的控制一定要考虑全面,对于安全间隙的范围值应当采用1.4m范围左右,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防止工作人员受伤,减少施工隐患。 (2)在施工中对于巷道的开拓作业中,对于保墙的高度通常都确保在1.2m以上。但有很多的保墙高度却只有1.1m,那么在巷道进行架线作业的时候,无法保障架线的安全高度,很容易出现触电的事故发生。 所以,施工技术上要根据实际的施工环境对巷道的高度进行认真的考量,确保架线高度处于一个安全值范围,减少安全隐患出现。 (3)在施工时井巷支护,顶板管理不合理导致顶板垮塌事故的发生。 ①锚喷支护及管理技术要点。一是锚杆支护的刚度,特别是锚杆预应力的决定作用,是很重要的,在支护设计时,要主要井巷围岩的条件,确定锚杆的合理预应力,高预应力下的锚杆,具有高强度性;二是预应力扩散在支护效果当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单根的锚杆预应力对井巷的作用有限,可应用托板、钢带及金属网等元件,将锚杆的预应力尽量扩散到围岩当中,要注意金属网与钢带等构件作用;三是锚喷支护所针对的的是围岩张开的裂缝、裂纹与离层等,为避免发生扩容破坏与变形控制,应保持围岩的受压状态,防止井巷围岩出现弯曲、拉伸与剪切破坏等状况,尽量维持围岩整体的强度、稳定性与完整性;四是锚索作用也是很强的,在锚索施工的时候,预紧力要施加的大些,应压密挤紧岩层节理或层理缝隙等不连续面,增加不连续面间的抗剪力,以提高围岩整体的强度,同时将锚杆所形成次生的承载结构与围岩进行连接,让次生的承载结构能获得稳定性。 ②软岩井巷支护及管理要点。其一,强化金属网或喷层的强度与刚度,对于薄弱环节应加大锚梁支护,增强围岩表面的约束力,防止井巷破碎区不断向纵深方的发展;其二,在支护过程中,要适时实施二次支护,增加支护强度,在初期支护的时候,要有一定柔性,井巷不失稳状况下,允许井巷围岩具有较大变形,充分释放软围岩能量,支护后期,就要加大强度与刚度,控制好围岩变形或者支护的过量变形;其三,要减少围岩破坏,增加围岩强度,提高承载力,在支护当中,可以实施光面爆破,减少围岩的震动,让围岩的环向裂缝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井巷围岩整体的强度,还应注意井巷周边的光滑平整度,防止应力集中情况的出现,同时,应用膨胀材料,将锚杆孔充满,形成全长锚固,做好井巷的支护措施。 2.3 采矿通风不达标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在矿山实际生产中,许多非煤矿山不注重通风安全。多数中小型矿山没有按设计安装主扇风机,理由是云南山高坡陡,空气自然流通。在掘进及采矿中用局扇进行通风时,风筒口距离掘进工作面及采场作业面的距离远大于规程要求的10米。现场员工经常不堪井下空气潮热而汗流浃背,不得不赤臂上岗。有些矿山为了节约电费,下午放炮后不开风机通风,而是采用自然流通消散炮烟,结果第二天员工下井后炮烟中毒。 通过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强制性要求矿山必须安装主扇风机,完善通风系统,并安装井下监测监控系统,对井下风速、风量及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监控,确保井下作业过程员工身心健康。 3提高采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因采矿工程的工作环境特殊,作业条件具有不可知性和多变性,是一项危险性较大的工作。为做好对矿产开采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实现对采矿安全管理的进一步优化,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平衡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在采矿过程中,应将“安全第一”作为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短期看来,矿藏开采重视安全性会对企业提高效益起到一定限制作用,但安全性的提高与效益的提高并不是不可兼得的,这要求采矿企业管理者平衡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以在保证采矿生产安全性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3.2落实基层班组建设,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在安全管理规划中纳入班组建设,以扭转其轻安全、重生产的倾向,可以为采矿安全性夯实基础。同时,通过有效班组考核等机制,可以为班组提供一个具体、科学、规范的平台,并鼓励班组进行自查自纠,从而给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此外,班组还要兼顾安全检查工作,保证采矿中的各项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指示指令得到贯彻落实。将基层班组建设作为采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从标准、考核等环节入手,建立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的认真实施,从而为采矿安全管理工作夯实基础。 3.3强化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 安全教育是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采矿企业中应抓好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通过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强制培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从而为安全开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本文对采矿施工中不安全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对于提高采矿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在当前采矿工程施工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安全的技术需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的总结,才能够有效的提升采矿工程施工的质量,才能够为今后的采矿安全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分析 摘要:文章研究采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关注并研究采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并在设计和施工环节中对这些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改正,以提高采矿工程的安全度。 关键词:采矿业;采矿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 根据采矿安全事故发生的数据资料加数据显示,我们不难发现采矿工程施工中的技术操作不规范问题是引起大部分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所以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应分析研究采矿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因素,及时发现其中潜在的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并抓紧采取措施整改,规范整个操作流程的生产,这对确保安全施工,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采矿井巷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策略 1.1 采区井巷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分析 1.1.1 弯道井巷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曲率半径。一般来说,在采矿井巷施工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采用12米或15米的巷道曲率半径,可以说这是最适合井下七吨架线式防爆电机车运输的数值,但是当采用其他运输方式时,以上的曲率半径就不合理了,而以9米最宜。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井巷采用6米的曲率半径,这就使得巷道的拐弯处变大,很容易使耙矸机的钢丝因加剧磨损而发生断绳伤人的安全事故。除此之外,当曲率半径过大时,爆破后落下的矸石耙不到底,这就使巷道的坡度变大,加大运输难度。所以,在弯道井巷作业时一般我们以9米或12米的曲率半径为宜。 1.1.2 中部车场采取单道起坡。在设计采区中部的车场时,需综合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建设不同巷道的起坡轨,即单道和双道两种起坡方式。一般来说,单道起坡的施工工程量相对不大,而双道起坡的建设要求比较高,它还需要额外设置一付固定的道岔和弹簧道岔。最近几年来,在设计采区中部的车场时,一般优先考虑单道起坡,这主要是因为单道起坡不仅节省资金投入,也极大地减少工作量。但是,在建设单道起坡时下放空重车和材料车时,为了避免空重车在通过简易道岔时因倒掉问题进入中部车场,这就需要打钩人员在道岔位置进行适当的助推。然而这样做就对挂钩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在设计采矿区的中部车场时,最好采用双道起坡的方式,既可以保证空重车和材料车的顺利运行,也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1.1.3 车场设计在弯道巷道中。在进行车场的设计时,技术人员通常只分析考虑采区上山的方位及运输大巷的具体方位,一般就会在采矿区的弯道巷道里建设下部车场,这就直接导致电机车司机的视野存在盲区,很难及时观察到前方信号的变化,影响司机与信号挂钩人员的信息交流,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所以,在设计下部车场时,应尽可能地在直线部位设计车场,尽量避免类似安全事故的发生。 1.2 开拓巷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分析 1.2.1 下部车场轨道间的安全间隙过小。在巷道施工的过程中,设计下部车场时,通常把1.3米作为车场双轨间的安全间隙,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矿井的安全间隙通常只有1.3米,这就导致当车场的运输任务比较紧张,尤其是运输车变形或材料车过宽时,车场双轨之间极易发生挤碰而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在施工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超宽运输车可能通过的情况,尽量把安全间隙设置在1.4米左右,以此来确保施工工作的正常 进行。 1.2.2 设计巷道时出现高度过低的情况。掘进巷道采用砌碹支护开拓作业时,半圆拱形断面是首选的掘进方式,一般墙高都被控制在1.2米左右。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为数不少的矿区并没有严格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巷道的开拓,很多大断面积的巷道的墙高仅有1.1米,这就直接导致了在巷道里架线时,达不到架线的安全高度和施工的安全标准,极大地提高了触电事故的发生率。所以,在设计巷道墙高时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 1.2.3 设定巷道的腰线时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中线和腰线是井下巷道进行施工时用以完成施工控制的,中线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对巷道的掘进方向进行指导,一般来说,需要在巷道的顶板位置或是棚梁上设置3~4个中线点,以正中或偏中线的形式展示,采用激光光束等方法检查掘进迎头的尺寸是否合理。所谓腰线其实是一种标示线,用以对巷道的标高和坡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可以用水平尺等施工工具延伸到掘进迎头的位置来探测腰线所在的位置是否合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般每隔30~50厘米就会用测量仪设置一个中腰线,但是当发现中腰线有所偏离时还是需要现场及时纠正。除此之外,在煤层比较厚的区域还需要对巷道进行分层以便于开采,这时巷道的压力会加大,支架一旦变形或错位就会直接影响到中线点,使其在不同的线上,造成巷道施工的质量水平下降。另外,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施工方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变化的,这就需要把拐弯处的曲线巷道的半径及转角等转化为切线或弦线来提高施工质量,当然,实际作业时还应严格按照施工的安全规定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把安全隐患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 2 采掘工作面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策略 2.1 采煤工作面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和措施分析 2.1.1 切眼和分斜坡在开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采掘工作面的实际作业过程中,技术人员在设计切眼时,开口的方向并没有沿煤层的正倾斜方向,还有很多开口即使沿正倾斜方向,但是设计长度明显不合理,这就造成三角带煤柱容易发生垮帮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切眼开口的设计,尽量避免出现质量 问题。 2.1.2 急倾斜煤层的主斜坡坡度过小。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设计好急倾斜煤层的主斜坡的坡度,然而即便有明确的倾斜角度作为参考,施工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使得主斜坡的坡度不符合施工标准,即使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煤炭也不能自溜下降,降低了工作效率。 2.2 掘进工作面施工中存在不安全技术因素 2.2.1 运巷拔口位置的选择。一般来说,可供选择的运巷拔口位置主要有正、反两种。另外还要特别注意,错开石门一层煤两边的开口位置应详细些。 2.2.2 改造眼的反眼坡度。在设计改造眼时,相当多的矿区会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在设计改造眼时并不能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有的甚至把改造眼的坡度设置到30度以上,并且有太多拐弯,给施工安全留下隐患。 3 结语 随着我国采矿业的飞速发展,采矿技术也不断进步,但是在实际的采矿工程施工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安全的技术因素和操作不规范的现象,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为了提高施工的安全度,保证施工工程进度和质量,就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手册的标准进行操作,并进一步完善设计计划,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 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浅析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 摘要:在采矿工程施工中,保证安全生产是第一要素,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分析了采矿工程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系列减少安全隐患的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采矿工程;不安全因素;解决策略 1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与解决策略 1.1采区井巷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在井巷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不安全技术因素,笔者认为主要具有以下三点: 首先,在弯道井巷施工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曲率半径如何选取,如果选取不适当,将会为运输埋下安全隐患。笔者针对采矿井巷的施工过程举一列说明:在井巷施工中采用7T自粘式电机车运输的运巷,通常对于巷道的曲率半径范围控制在12~15m之间,如果运输方式选用其他的方法,对于曲率半径值一般选择为9m。但是将曲率半径选取为9m的时候,有时却采取6m曲率半径的时候,因为巷道的曲率比较大,那么在施工的过程中将会导致耙矸机的钢丝绳出现严重的磨损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将会导致绳子断裂而出现伤人的后果。同时,曲率选取过大,巷道迎头爆破之后产生的矸石无法进行有耙干净,导致巷道坡度过大,为后期运输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所以,在弯道井巷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一般情况都对曲率半径进一步将其扩大,通常选用12m或者15m的曲率半径,这样对于安全生产才有这更加有效的保障。 其次,在中部车场采取单道起坡的设计时候如果出现偷工减料过渡在乎成本的时候,对于施工人员将会带来极高的危险性。在工程施工中对于巷道起坡轨的设计方案有两种:一是双道起坡轨;二是单道起坡轨。那么在工程中选用单道起坡轨的时候,对于中部车场拔口的工程量就显得的相对比较小;如果采用双道起坡,那么对于中部车场拔口工程量就显得较大。因此,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节省中部车场的成本以及减少施工量,中部车场均是采用单道起坡,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重车或者材料下放的时候,打点钩工作人员为了顺利的将空车行驶过道岔,工作人员在作业的时候就需要立在岔道的地方实行人工主推,这样对于工作人员会带来的极大的危险发生。 所以,尽量采用双道起坡的方式,可以将工作人员的危险性进行降低,而且还保证空重车以及其他材料车辆能够顺利的通行。 最后,在车场设计的过程中,对于采区上山的方位和运输大巷的方位有着较详细的考虑,然而对于采区下部的车场的考虑并不怎么全面,导致其往往处于弯道处。造成司机和打点钩人员之间的信息无法正常传递,很容易发生运输事故。所以,下部车场的设计,应当尽量采用直线布置的方式上,保障施工作业环境的安全。 1.2开拓巷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在开拓巷道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不安全技术因素,笔者认为主要具有以下两点: 首先,在采矿工程进行开拓施工的时候,通常施工中给予车场双轨之间的距离只有1.3m,而有些矿井中将此距离留有1.2m,将下部车场双轨之间的安全间隙控制的比较小,造成双轨之间经常性的发生施工人员挤伤的事故情况发生。 所以,我们在施工中对于车场双轨之间的安全间隙的控制一定要考虑全面,对于安全间隙的范围值应当采用1.4m范围左右,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防止工作人员受伤,减少施工隐患。 其次,在施工中对于巷道的开拓作业中,对于保墙的高度通常都确保在1.2m以上。但有很多的保墙高度却只有1.1m,那么在巷道进行架线作业的时候,无法保障架线的安全高度,很容易出现触电的事故发生。 所以,施工技术上要根据实际的施工环境对巷道的高度进行认真的考量,确保架线高度处于一个安全值范围,减少安全隐患出现。 2采掘工作面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策略 2.1采煤工作面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在采煤工作面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不安全技术因素,笔者认为主要具有以下两点: 首先,切眼的开口没有沿煤层正倾斜方向进行设计,或是沿正倾斜方向而长度不够。同时,分斜坡的开口方向与煤层的正倾斜方向不成垂直角度。这样就容易导致切眼的三角带煤柱出现跨帮的现象。因此,保证切眼沿煤层的正倾斜方向,还要确保有足够的长度,分斜坡的开口方向必须与主斜坡方向垂直。 其次,急倾斜煤层的主斜坡施工采用沿煤层的伪斜方向施工的方式,然后采用塘瓷溜槽进行溜煤。坡度通常设计为22°左右,而实际施工时却往往只有18°左右。当主斜坡的坡度不够大,不能够使煤炭利用自身重力自溜时,使得他们进入采矿区进行作业,极其容易导致安全事故。 因此,主斜坡的坡度和设计值最好为23°以上,这样能有效的保证采下的煤能够利用自身重力进行自溜。 2.2掘进工作面施工中存在不安全技术因素 在掘进工作面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不安全技术因素,笔者认为主要具有以下两点: 首先,对于运巷拔口位置的选择,石门的一层煤两边开口位置应错开。尤其是外开口巷道的牛鼻子以及内开口巷道的刷大点错开距离必须大于8m。 其次,改造眼的反眼坡度偏大或拐弯过多,在这类矿井中,大部分的煤层都属于局部可采煤层。所以,要全面考虑施工中的基本要素,避免过多的拐弯果现象,将安全施工安全放在第一位置,将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控制。 3优化采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做好事故防范措施 因采矿工程的工作环境特殊,作业条件具有不可知性和多变性,是一项危险性较大的工作。为做好对矿产开采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实现对煤矿采矿安全管理的进一步优化,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平衡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在采矿过程中,应将“安全第一”作为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短期看来,矿藏开采重视安全性会对企业提高效益起到一定限制作用,但安全性的提高与效益的提高并不是不可兼得的,这要求采矿企业管理者平衡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以在保证采矿生产安全性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3.2落实基层班组建设,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在安全管理规划中纳入班组建设,以扭转其轻安全、重生产的倾向,可以为采矿安全性夯实基础。同时,通过有效班组考核等机制,可以为班组提供一个具体、科学、规范的平台,并鼓励班组进行自查自纠,从而给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此外,班组还要兼顾安全检查工作,保证采矿中的各项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指示指令得到贯彻落实。将基层班组建设作为采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从标准、考核等环节入手,建立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的认真实施,从而为采矿安全管理工作夯实基础。 3.3强化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 安全教育是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采矿企业中应抓好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通过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强制培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从而为安全开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语 本文所述的安全隐患机器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对于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应当加以全面的分析,尽量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法,致使采矿施工工程实施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确保采矿工程的安全生产。
企业创新论文: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摘要基于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和河南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的研究,提出了我国技术创新战略对策,期望对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所启示。 中小企业历来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技术创新又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目前,国家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已相继出台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贷款体系指导意见》和《科技中小企业创业基金实施办法》等措施。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 1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看,目前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1000万家,在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已占总数的997,占全国工业产值的60,占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的40。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据1997年江苏省调查,从大中型国有企业下岗的职工,半数以上是通过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自主创业实现了再就业。同时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不少困难。 1.1企业的组织制度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较大企业成功率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十分有利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河南省中小企业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条块分割、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到1996年,河南省县属以上的科研机构仍有300个之多。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普遍浪费,致使很多基础性、关键性和普遍性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直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进程。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的羁绊,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体制困难。 1.1.2中试机构建设缓慢,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中试机构建设、人才培养、设备配备、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科技服务保障等建设步伐缓慢,措施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结果致使作为成果转化之核心机制的中间试验活动发展缓慢,仍为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1.1.3落后技术、传统技术多相当一部分属于淘汰和限制技术。技术水平低,直接造成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消耗浪费严重,污染环境。以乡镇企业为例,1996年以来该省先后被关停五小”乡镇企业达17300多家。 1.1.4适用技术少,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更少在该省效益尚可的中小企业中,基本上属于适用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和高技术所占比例甚小。 1.1.5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该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中小工业企业平均每户固定资产仅为41万元,工艺技术设备水平也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中小企业基本上仍属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 1.1.6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创新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投资增幅逐年回落,由八五”时期年均递增341下降到九五”时期的年均17,1997年又降到9,以上虽然是一个省的情况,但据此推算,其他各省中小企业的情况也不乐观,甚至更为悲观。此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和折旧提取比例都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甚至一部分企业根本就不提取,处于只能吃剩饭”的境地,也就难以谈及技术开发和创新。 1.2企业素质和企业经济实力影响技术创新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国有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陷于困境,设备老化,冗员过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非国有中小企业以乡镇企业为主体,高科技企业比重较小,从全国范围看,地区分布上也不平衡,东南部较发达,内地相对落后。但总体上以家庭企业”和亲友企业”为主流。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影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还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1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据我们对河南省南阳市的调查,该市乡镇企业中专学历的技术人员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只有142和975,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却高达69,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也只有1左右,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 1.3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以前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都集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使一些有潜力、发展快、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不能健康地成长,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3.1资金投入不足以河南省为例,八五”期间,河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累计10598亿元,加上1996年累计也不超过14208亿元,实际使用总量累计分别是9463亿元和12603亿元。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三项费用八五”期间累计只有499亿元,加上1996年累计也不过699亿元。这种投入的绝对数量是很小的。 1.3.2扶持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政策力度不够1993年财税体制改革,取消了新产品减免税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加上对中小企业而言,新产品开发风险很大,缺乏资金支持,致使近几年来,全省新产品的开发一直呈下滑趋势。近两年来,该省财政用于直接扶持企业技术开发的资金仅为700万元,占省科技三项费用的1/10,而其他兄弟省市,此项资金都占科技三项费用的30以上,有的达到50以上,而且在银行信贷、税收等方面对于企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给予优惠政策。在此情况下,该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将受到极大影响。此外,由于技术创新存在着市场、技术、制造等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风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的重视,才能顺利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初探技术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企业必须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创新。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与国家创新体系相结合,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2.1模仿创新战略针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实验和设备手段相对落后的实际,为推动技术创新,首先应采取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是具有模仿创新能力的企业的战略选择。模仿 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袭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由于模仿创新不仅可以使吸收开发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这就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与自主创新战略上相比,模仿创新战略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有典型性。日本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是照搬别人的技术,而是对引进技术不断进行研究改进和创新。日本中小企业在技术引进和开发过程中,首先是从研究开发某项专门技术开始,进而确立企业的主导技术。然后,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主导技术为核心,吸收其他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实现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这样,当某一种产品滞销,就可以马上转产,使企业具有分散风险、适应环境变化的内在调节能力。2.2联合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采用联合竞争战略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我国中小企业可采取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模式和区域联合创新模式等形式。(1)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创新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料、人才、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这种模式一般适于开发产品(或项目)使用范围行业性强或某方面的技术人才集中在某一部门。如煤炭行业、化工行业、医药行业等。在有关行业产品技术开发上,与本行业相关的高等院校、研究所等联合开发可以取长补短,降低创新风险。如三明制药厂和福建医学院联合开发的蛇酶注射液项目,金陵制药厂与江苏省中医学院合作开发的治疗脑血栓的中药脉络宁等都属国内首创,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区域联合创新是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调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往往以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如由江苏省科委、扬州水箱厂、扬州有机化工厂、南京理工大学等联合完成的国家863”项目和CIMS工程,就属国内首创。该项目的完成不仅提高了合作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江苏省企业的科技进步。 2.3与大企业合作创新战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与大企业合作,一方面发挥自身创新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的优势,另一方面可利用大企业的科技、设备、资金等优势,快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这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单薄、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大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的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生存空间,所以称这种相互信赖关系为生存互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定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与它协作的中小企业约有1200多家,所需的零部件70~80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所以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中小企业之间所建立的相互信赖、共同发展的关系。“文秘站”版权所有 中小企业在实施这种战略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与大企业的协作条件。作为大企业的加工承包单位或委托加工单位,在决定价格、交货期、质量、支付条件等协作条件时,一方面需要承包企业注意谈判策略的采用,以一种对等的关系来确定协作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求承包企业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以争取主动。 (2)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中小企业在协作生产期间,必须注意技术积累,不断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树立信誉,逐渐摆脱大企业的控制而独立地面向市场,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应采取特色战略,寻找市场空白,开发具有工艺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产品,逐步使自己扩大规模,争取主动。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还应得到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政府应建立中小企业管理体系,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和技术政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加上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创新论文:石油企业管理创新论文 摘要:管理的新生力量在于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深入研究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正确处理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中的几个问题,处理好几个关系,是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高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企业管理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西方管理文化的精粹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要不断让科学管理的新观念、新方法冲涮。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小农意识,就是用市场经济的规范取代计划经济的禁锢,就是要在民主、科学、创新的旗帜下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实施高效、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整合中西管理文化的精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建设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和文化十分必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石油企业正逐步推向市场,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的发展趋势。如何才能促进石油企业有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其关键是需要研究企业管理创新。 一、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主要是在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中开展。参与管理创新的人员主要是专职的管理人员,其他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很少,这反映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狭窄,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广泛开展。当前石油企业鼓励创新主要集中在管理方式方法及管理模式或在一些局部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而管理制度创新较少。这就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从创新方法上看,主要是借鉴其他相邻领域知识和技能,独创较少。同西方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群众性;同时创新领域狭窄,创新手段有限,整体创新能力水平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经营观念陈旧,企业的管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些问题:1、国家对企业的有效监督和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结合;2、已经进行公司化改造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规范;3、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制度没有建立健全;4、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5、企业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完善;6、成立股份公司后企业管理如何转变;7、重组改制后各个公司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企业管理创新来逐步解决。 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虽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但笔者认为企业内部环境是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1)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石油企业属于矿藏采掘业,同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油气资源深埋地下,勘探开发难度大、时间长、成功率低;二是原油生产受自然规律的严重制约,企业生产的成本费用高;三是油气企业工作场地大都在野外,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1]。石油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约束条件要较普通工业企业要多,而且正是这些特点加大了管理创新的成本,从而使得石油企业很难在管理创新方面有所突破。2)企业创新本文来自中国美术高考站,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激励政策导向企业管理创新极易受到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导向影响。由于国内原油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提高原油产量,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很强的认知,其投入也很大,而对管理创新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3)企业创新氛围良好的创新意识,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在一个好的氛围下,人就思想活跃,新点子产生得多而快;不好的氛围则可能导致人思想僵化,思路堵塞。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对市场反映迟钝,缺乏市场压力,难以形成企业创新的氛围。 三、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管理创新,以期超越一流,保持不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管理创新是一浪高过一浪,在管理的诸多领域中进行了大胆而又成功的创新。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营关系越来越重要,管理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我国石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我认为在石油企业管理中需要开展创新活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1.组织机构的创新 组织机构是企业运行赖以支撑的架构,科学的机构设置是管理理论与规律的产物,也与企业实际管理的要求相关。目前石化集团正在进行的重组改制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组织机构必须有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才能适应全新的委托关系、集权与分权要求、管理效率的提高等等。因此,开展组织机构创新活动特别重要,否则企业制度创新就不可能真正成功。 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它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石油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方法和高效益产出为归宿,推动石油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 3.经营理念的创新 由于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价值观及行为存在一种惯性,这种惯性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其行 为中表现出来。石油企业的这种模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式及价值取向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特性的经营理念,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 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这是把原来的一个企业分为二个,各自有自己的法人,在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在不断改变。石油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 6.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只有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2]。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7.企业流程和信息技术运用创新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四、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1.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关系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搞好各项其他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前提条件,是企业进行各项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条件。石油企业若想进一步创新、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必须处理好管理基础工作与管理创新的关系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基础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充分搞好管理创新,探寻新的发展方法和手段,推动石油企业向前进步。 2.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对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加强和改善我国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习、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石油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 创新决不仅仅是知识的发现,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并不简单地取决于其科技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说管理创新也能创造市场,也能弥补技术创新的不足。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除了尽可能地运用技术创新的成果推动管理创新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管理创新来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的潜力和效率。 3.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与自身特色的关系 石油企业独有的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所有的管理创新活动都应当围绕如何减少和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展开。例如,地下油藏呈上下分布,不同的油藏分布在不同的地段,其平面上相互重叠;反映到地面生产上,不同的油藏其地面生产设施可能在同一区域。油藏分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油藏地面生产设施不可能以油藏为单元组织,而只能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组织。因此现行油藏原油成本核算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进行成本要素归集,这样的成本归集反映的是同一集输系统内所有油藏的平均开采成本,从而使采油在优化油藏开采方案时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在经营理念创新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创新上,都必须建立在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之上;否则,所有的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 4.管理创新过程与利用信息技术的关系 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管理游戏规则,信息技术不仅使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特别是掌握当代前沿技术的大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不断加强,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周转的速度,使他们更容易获得远远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这从根本上破坏了利润平均化的机制。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在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方面与西方大石油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加上管理创新活动缺乏或滞后,使其竞争力差距不断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已成为当今石油企业竞争的焦点。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现行管理创新的重大影响,是决定企业管理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5.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创新和管理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不能把二者的关系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实质上就是改革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改革,旨在界定企业与政府、与社会、与投资者(股东)、与员工的关系,奠定企业管理的制度基础,带来企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这是企业现代管理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如果企业的产权界定不清晰,外部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即使内部管理改革取得突破,也是不能持久的。企业管理体制(或组织结构)的改革,目的是实现管理模式的市场化,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以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基本完成以后,企业管理创新的任务更艰巨,对企业的竞争力、经营绩效的影响更直接。这两种创新是并行的、相互促进的,都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因此,石油企业必须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加强和深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完成市场导向型的管理创新,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当前石油企业必须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加强和深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完成市场导向型的管理创新,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状,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新措施,正确处理好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关系,切实搞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把经济搞上去,为我国石油企业在新世纪有更大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多做贡献 企业创新论文:产品创新、服务提升是保险企业获得加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国内保险市场进一步向纵深拓展,保险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产品开发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产品开发在整个公司的业务运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更新换代已有的老产品。保险市场正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使得以往的大众市场经营策略转向无数的分散市场。一个崭新的变革开始了,直接与消费者互动取代了原先大众市场中冷漠的消费关系,人性化的消费哲理代替了原先的销售哲学。在现代保险市场条件下,尤其是目前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不断向个性化发展,技术日新月异,保险公司数量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原有的部分保险产品将逐步会被淘汰,原有的产品体系将会被打破。迫使我们要以创新的能力开发新产品,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要注重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保险职能在社会的发挥,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有利于调整的资产结构,有利于长期盈利能力的形成,利于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有利于销售队伍的稳定与发展。现就产品创新谈几点看法,仅供借鉴。 一、产品创新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导向 产品开发的导向是一家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是保险公司在未来市场中定位的导向,创新产品我们还要以下共同需要遵守的导向: 1、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保险公司的经营需要体现自身的盈利能力水平,从而获得自身不断发展的能力,同时更要注重研究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和政府监管导向,要考虑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在保险职能的基础上部分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市场需求分析、研究。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保险公司要站在客户的立场去了解客户的需求,逐步实施保单通俗化。尽量让客户参与公司的营销决策,包括产品的开发和设计。 3、市场细分导向。随着社会发展趋向多元化,消费者的需要也有个性化的趋势,公司所要满足的已不再是单一的市场,而是有个别的,有个性的消费者。强调目标市场的细分,根据不同销售渠道、保险消费者阶层、不同年龄层次的特点,进行产品的开发,积极完善、逐步到位,形成完整产品框架体系; 4、竞争导向。过去公司面对竞争所采用的营销策略和做法,往往针对特定的竞争者而来,使得客户导向转变为竞争者导向。这种固然有其优势,但也可能被误导为随竞争者的步伐亦步亦趋,而使自己脱离了顾客,忘记自己的核心优势和条件。 5、客户关系导向。虽然目前都在说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目的,但在实际上仍以个别交易为考虑单位,而在一个流动性很强的保险市场,忽视了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一次交易完成不应是关系的结束而是开始。 二、各级保险机构在产品管理中的定位和作用 (一)保险公司的总公司在产品管理中的定位和作用 1、从自己的庞大信息网络中不断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组织开发和引进新保险的元素,开发适合保险消费需求的产品,使险种与客户需求的最大匹配。建立和健全在目标市场的产品体系,为销售渠道不断提供新产品。所谓新产品:就是指一个产品的多个维度,如技术,性能,服务,品牌,形象,质量,包装,价格其中改变产品任何一个维度都意味着一个新产品的产生,真正的原创性产品只占总开发产品数的10左右。在当前保险市场中,影响保险公司销售问题,突出问题的是产品同质化,企业缺少个性化的险种。许多企业经营不好总是认为是销售问题,实际上首先是产品问题,是产品同质化,甚至明显不如人家的问题。因此,如何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不断推出个性化的好产品才是关键,这正是营销战略的核心问题。现代营销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首先开发符合特定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的产品,然后才是整合传播,把产品想办法送到消费者手中。是否满足市场需求是新产品成功的基础,如何可获得先发优势,建立品牌忠诚、获取经验优势、占有稀缺资源,进而具有全新的独特技术是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 2、必须明确的是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公司要对正在销售的产品生命周期进行把握和管理,通过对市场和产品的分析,对不同的产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调控手段。公司通过费用政策、竞赛策略、销售引导、考核机制调整产品销售结构和险种占比,达到综合的平衡。同时总公司要周期性地对公司产品体系及各销售渠道的产品线进行评估提出产品线调整意见对不符合公司经营和产品策略的产品应结合业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意见提出停售建议和善后应对文秘站版权所有。保险公司要建立自己的产品库,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有的企业销售失败的原因就是陶醉于现有产品的销售业绩,在成功的道路上多走了一段。 3、产品开发明确两个细分:一是目标市场的细分。产品推广工作的核心目的是“把产品卖出去”,搞清楚要“卖给谁”显然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产品设计工作一定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充分结合市场状况,保险公司自己的客户资源情况。二是销售渠道的细分,产品推广工作还要解决是“谁在卖”的问题。不同渠道会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采取完全不同的销售办法,即使在同一渠道,销售队伍同样存在高、中、低端能力的业务员的差异性问题,忽视这个现实将可能导致我们对部分市场的丧失。文秘站版权所有 4、产品需要对购买者定位和包装。总公司要围绕产品的不同分类和特色优势,实施对产品的系统性的包装工作,最后推广到各基层销售单位。另一方面,充分要依靠分支机构,结合当地情况实现紧贴市场的产品包装和销售推动。优秀的产品包装和产品同等重要。社会上保险行业的信任度下降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业务人员对客户的误导,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存在公司对产品销售理念认识不到位,产品缺乏整体定位和包装,任由销售人员自由发挥和随意包装造成的。 (二)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产品管理和销售中的定位 组织销售是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产品推广中的主要工作。核心围绕:卖什么?卖给谁?和怎么卖?谁来卖?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卖什么?(差异化产品市场定位分析) 如果说总公司是产品的供应商,那么分支机构就是销售商,作为销售商首先要研究所处的市场环境,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自身环境特点的产品类型。更重要的是能从 利于销售的角度分析产品,使我们通过做这项工作知道该向什么人、以什么方式、销售哪些产品,这要求我们伴随客户定位与市场推广工作同时进行。其次在销售过程中不断发现市场的需求,积极向供应商提出客户需求,提出这些保险需求的形态和潜在的市场价值分析。 2、卖给谁?(客户发现和客户区隔) 建立以解决客户问题为核心的销售理念。保险公司是由于客户的需求存在而存在。我们把目光投向市场,发现目标客户的需求。回过头来看产品,找到解决客户需求的产品方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需求也会发生变化。目前市场上重点是中端和中高端客户群,客户群另外的两极考虑较少,一是广阔的农村市场,在农村市场中同样存在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群,他们需要财产保险、养老、医疗保障。另外,还有很多不富裕的人他们为孩子上学、结婚,自己的养老、医疗做准备,保险的积累资金功能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要开发适合这个层面的产品,特点是实用和收费相对低廉。另外一极是社会中非常富裕阶层,人数不足总人口的5,却掌握75左右的储蓄货币资源,这部分人由于没有很适合的产品和相匹配的业务员,基本是保险的空白地带。面对庞大的保险市场需求,管理水平在现阶段仍然是制约保险发展的主要矛盾。文秘站版权所有 3、怎么卖?(产品销售的管理技术) 首先如果产品由相对独立的保险元素构成,为给投保人和销售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和发挥的空间。保险组合是“新产品”的再造过程,使产品数量从有限拓展到无限延伸。既体现了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原则,也赋予营销人员无限创作空间。 其次,要总结市场规律和特性,实施与其相符合的业务拓展工作。保险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不同客户在不同时期和时点集中存在购买欲望,销售队伍要做好不同市场的时间匹配,做出业务的节奏感。 第三是产品包装。我们常说“二流的业务员卖保单,一流业务员卖理念”。保险企业管理者的层面越高,越注意产品战略,就是“道”的问题,越往下面越关注战术,就是“术”的问题。一个产品如果销售人员对产品不感兴趣,公司通过“话术”让业务人员去忽悠客户,往往很难有好的效果。通过降低价格手段进行销售是技术含量最低的竞争手段。 第四是市场开发与市场环境保护。保险公司要共同维护保险市场环境,遵守竞争规则,竞争要由简单的价格竞争转向以产品、服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力竞争。 第五是风险防范。目前市场中类似险种或同一险种在不同机构销售,产生的结果差异性很大,说明由于销售通路和队伍素质的差异性,会带来产品效益的差异性,要运用险种风险监控系统加强险种预警和管控,同时要建立对销售团队的业务品质管理体制,确保险种销售过程中风险防范。 4、谁来卖?(销售通路和销售团队建设) 首先,销售通路和销售机制是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最重要环节。对适应不同保险需求的人群要采用不同渠道进行销售,渠道创新是销售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要适合特定渠道销售的特点,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其次,不同的产品由于销售通路的不同,必然带来用于流通领域的成本不同。在相同销售模式下,分配机制的先进性和相对科学性,是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断创新和完善分配机制才能保持销售的相对优势。 第三,优秀的销售人员产生:一是相对优势的薪酬和较为科学的人才选拔措施,吸引和选择相对优秀的人才;二是优秀的培训机制造就优秀的人才;三是科学的销售管理机制,培养销售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带来良好业绩。四是特定客户的产品要匹配相适应的销售人才。 三、服务提升使保险企业获得发展的加速度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意识,以客户良好感受为标准,实现服务提升,为保险企业发展提供加速度。保险业的服务提升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更新服务理念。一是由以往的客户管理观念向客户服务观念转变。以往是对客户要求为主,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经营模式,要求公司的整个业务运作皆围绕如何向客户提供服务,尤其是围绕服务改变流程,主动积极与客户联络提供服务甚至是超值服务。 二是由保单管理转变为客户服务管理。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三是由保户投保为外勤服务结束,转变为投保是服务的开始,实现由满意客户向忠诚客户的转变,让客户和公司一起成长,培育大批忠诚度客户群。 2、使服务为保险产品增值,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一是要引入客户关系管理(crm),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的客户档案、客户服务知识库和服务记录,了解客户真实需求,向顾客提供针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二是提供具有保险特点的服务项目,如急难救助服务、车损后的短期免费车辆提供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是提供最便捷的缴费、查询、报案、保险金领取等常规服务。 四是通过电子、通讯、网络系统提供生活和情感类关心服务,如通过电子邮件、自动传真、语音电话、短消息服务等现代通信手段,为客户提供如缴费通知、报案、新险种推介、节日和纪念日问候等自动服务项目,亲密公司与客户之间关系。 通过服务提高客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相互信任度,实现公司与客户的双赢和共好,实现保险行业的加速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企业创新论文: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内容的探讨 摘 要:文章对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进行了分析,指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企业财务管理 目标创新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主要包括财务管理目标创新、财务管理内容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创新、融资管理创新、无形资产投资创新、资本结构优化创新、财务分析内容创新、财务分配方式创新、财务报告内容创新等。 一、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企业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加速应用,深刻影响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向高层次演化。原有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因为,其一,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企业股东以外的人员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其二,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实际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资本在较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其三,知识最大化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二、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传统的财务管理对企业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评价,可以说是周密细致。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素面临着从财务资本向知识资本的扩展,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例如,在知识资本的取得上,财务管理要关注从什么渠道用什么方式取得知识资本,如何降低知识资本的取得成本,怎样优化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之间的结构;在知识资本的运用上,财务管理要关注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如何结合运用,如何有效配置企业的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提高知识资本的利用效率;在知识资本收益分配上,财务管理要关注知识资本如何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 三、风险管理方法创新 风险是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经营呈现出高风险性,表现在:(1)开发知识资产的不确定性,会扩大投资开发风险。(2)企业内部财务结构和金融市场的变化使财务风险更为复杂,如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使用寿命,知识资产推销方法的选择,会使现有资本结构不稳定,技术资本的泄密、流失、被替代或超过保护期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3)作为知识资本重要构成要素的企业信誉、经营关系等变化,使企业名誉风险突出。据统计,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成功率一般只有15%~20%,而有些高技术项目的成功率只有3%,高技术产业一旦成功,可以为企业带来几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巨额收益。据世界电信联盟测算,信息技术每投入100美元可以获得1000美元的产出,相反一旦失败,则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建立风险的计量、分析、报告和监督系统,以便采取恰当的风险管理能力。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的三个过程。风险管理包括三个过程:风险识别、风险管理者应提高判断能力,对风险种类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判断。采用数学模型、计算机系统等现代分析工具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损失进行分析和评价。采取适当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或将风险合理地转移到投资的其他方面。二是提高风险管理者的个人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风险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素质。他们必须对企业经营及所处的行业、部门有非常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在财务管理及业务管理方面都有非常广泛的经历和体验;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高新技术的市场走向及潜力进行准确判断。三是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与其他管理的有机结合。风险管理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作为企业,应提供一种合适的组织形式,以使风险管理者能定期与其他管理人员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商讨,如企业重大事项的决定、企业财产安全的切实保护措施和内部审计、库存现金管理等。 四、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创新 传统观点认为,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决定企业生产规模、收益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中一直把项目投资管理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企业竞争能力、发展动力和收益能力的重要标志,而体现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将超过“有形资产”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美国网景公司仅因为开发了可同微软公司的因特网浏览器相媲美的导航者浏览器,便成为唯一能与微软在这个领域一争高下的公司,而它的所有资产就是导航者浏览器这一软件。同样,世界驰名的耐克公司本身没有一家工厂,却称霸于世界运动鞋市场,它的所有财产就是:“耐克”商标、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投资战略将从过去主要投资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调整到大量投资于无形资产上,财务管理也将把无形资产投资管理作为重要内容。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首先,必须强化无形资产意识,用法律保护无形资产,企业应当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无形资产的创新、设计、引进、应用的投资。其次,要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评估,为无形资产投资交易和共享创造依据,为企业资产的流动创造产权量化条件。再次,企业要加大无形资产投资,积 累和扩大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不断扩展无形资产的范围,特别要注意对知识产权和流通领域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开发使用,提高人力资本的效率和增值能力。总之,应当根据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变化,以无形资产的增量去改造和带动有形资产存量效能的提高。五、融资管理创新 企业融资决策的重点是低成本、低风险筹措各种形式的金融资本。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推进融资管理的创新,把融资重点由金融资本转向知识资本,这是因为:(1)知识资本逐渐取代传统金融资本成为知识经济中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一些发达国家将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资本量化为企业产权已成为现实。(2)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经济趋向全球化、市场化、拓宽可融通知识资本的空间。(3)金融信息高速公路和金融工程的运用,加快了知识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为企业融通知识资本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工具。 六、资本结构优化创新 资本结构不同资本形式、不同层次及不同时间长度的各种资本成分构成的动态组合,是企业财务状况发展战略的基础。知识资本日益突出,因而有必要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优化资本结构。具体来说:(1)合理确定传统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比例。(2)合理调整传统金融资本内部的结构。(3)明确知识资本证券化和种类及期限结构,非证券化知识资本的权益形式及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的产权形式等。通过对资本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达到收益与风险的相互配比,实现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 七、财务分析内容创新 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诊断企业现在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有效手段。随着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加,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知识资本的作用。因此,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应包括对知识资本的分析,即评估知识资本的价值,定期编制知识资本报告,披露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收益,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知识竞争力的发展情况。同时,应设立一系列知识资本考核指标,如知识资本利用率、知识资本利润率、知识资本成本率、知识资本增长率、知识资本损耗率等指标。 八、财务分配方式创新 财务分配是由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大小决定的,在工业经济时代,有形资本的多少决定利润分配额的多少。随着知识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知识资产逐渐转变成为财务分配的轴心,因此财务分配方式也必须创新,确立知识资本在企业利润分配中的地位,使掌握知识及利用知识能力较强的职员在总体上分享更多的企业利润。 九、财务报告内容创新 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报告的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财务报告内容把重点放在物质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知识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知识资本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只有对企业物质资产和知识资产进行充分揭示,才能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使财务报告客观、公正、公允、实用,满足财务报务使用者的需要。 企业创新论文:对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探讨 1管理创新的内涵和必要性 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它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一般地讲,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既有自然的工具属性,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可以近似地认为,管理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它既包括管理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成功的管理创新实质上是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两方面创新的综合体现和必然结果。 对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可以从对管理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需求方面看,首先,管理薄弱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不到40%,管理水平高低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1995年与1985年比较,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中,上升的占50.9%。管理约束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次,新的经济格局和市场环境要求国有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同时,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已经导致了结构性的买方市场的形成。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和历史包袱更使其在竞争中处境不妙。提高管理水平是国有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从供给方面看。首先,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出台,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其次,现代科技的进步既对管理创新带来了需求上的压力,如技术的进步使得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对管理的需求和依赖,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管理方法成为可能,如CIMS、EBP、MIS等等,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对产出的贡献率。 2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基本途径 2.1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 各种管理组织、制度和管理行为都不过是管理者思想的外在表现。据资料,我国现阶段仍有不少企业家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不熟悉甚至还不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不理解现代企业制度,有的企业家不赞成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认为设董事会是使经理多了一个“婆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仍不重视市场问题,不认真调查分析市场状况。很多企业家不熟悉、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大力在国有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来开阔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2.2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 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设计管理组织,改变传统的单一行政式职能型组织结构,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十分繁多,而且也不合理,非生产性组织(如党工团和后勤服务部门)占了企业相当多的编制和人员,同时,真正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机构和人员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编制限制也很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就需要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引入如矩阵制、事业部制等新的组织设计模式。 2.3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问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我国企业推行CIMS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CIMS是建立在现代管理模式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系统。它带来的典型管理模式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 II)、准时生产模式(JIT)、按类个别生产模式(OKP)、优化生产技术(OPT)、精良生产方式(LP)、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模式等。尤其近10年来,在我国20多个省市、10多个行业的200多家企业开展了CIMS应用示范工程,其中国有企业超过半数。CIMS应用示范工程10多年的实践证明,它不仅给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而且改变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和经营思想,促进了企业管理的高度集约化和信息的共享。 2.4要重视企业主要经营者在管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改进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讲,国有企业主要经营者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具有创新精神的熊彼特意义上的国企经营者,对于管理创新的推进,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反之,就会阻碍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属性,我国现阶段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不但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训练,也缺少管理实践,因此,这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素质的高低不一。面对国有企业全面走向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逐步改革国企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国企的管理岗位,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上新的高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 2.5还要大力夯实国有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管理技术和方法工具创新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障 基础管理包括企业内部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基本流程的规定、基本信息资料的储备传送以及管理队伍的建立等等。只有搞好了基础管理,理顺了内部基本的生产协作关系,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否则,管理创新只会适得其反,使得企业更为混乱无序。比如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上,就需要很高的基础管理水平。据一份调查显示,我国企业实施企业管理软件的条件参差不齐,大多数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还较低,处于国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我国大多数企业完整实施ERP的条件并不成熟。此外,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动态管理,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抓基础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创造适应自身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效益稳步上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企业创新论文:企业完善金融创新管理的思考 现代租赁业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从金融工具角度看,具有扩大投资和融资的功能。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具有促进产品销售的能力。与国家、地方政府政策相结合,具有调整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功能。对承租人来说,具有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加强资金流动,进行资产管理,降低成本的功能。融资和融物特点相结合,又具有转换资本的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的功能等。正是租赁本身所具有的上述特殊功能,使得现代租赁业在国民经济和市场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管理制度和对现代租赁业认识不足等各方面原因,使得现代租赁业在我国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却一直被资金、人才等难题所困扰,探讨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发展思路,能够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融资租赁创新 首先是融资租赁的功能创新。准确的功能定位是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融资租赁业能否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融资租赁的功能创新就是要在功能上充分挖掘、放大除融资以外的其他功能:从宏观上讲,融资租赁还具有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调节宏观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引导资本合理有序流动等三大功能;从微观上讲,融资租赁还具有扩大投资、促进销售、节税、表外融资、盘活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缓解债务负担、增加资产流动性和强化资产管理等九项功能。 其次,融资租赁的模式创新。融资租赁的基本方式是三方当事人(出租人、承租人、企业)间的两份合同(购买合同、租赁合同)所确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从最基本的直接融资租赁,可以诱导出多种变体,如转租赁、售后租回租赁、杠杆租赁、委托租赁等。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许多创新模式,如分成合作租赁、风险租赁、结构式参与租赁、捆绑式租赁、综合性租赁等,综合这些创新方式的特点,社会上有许多经济业态,如果能和租赁结合起来就是租赁创新。 第三,融资租赁的租期与租金设置创新。应该对租期和租金的设置上变刚性为弹性、变静态为动态、变规定为协商,即应该弹性地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来调整租金支付形式;如果企业确实是因不可抗力而出现偿还困难,出租人应酌情减少本期支付额;在期限上如果企业投资项目确有巨大发展潜力,只是短期内不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则可适当延长支付期限。 第四,融资租赁的标的物形态创新。应将无形资产纳入租赁标的物范围,如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一般都较为敏感,而采取租赁方式,商家让渡的仅仅是无形物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产权),这样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无形资产的租赁期间,承租人可以享受到商家的租后服务,而厂商也可以搜集到用户的反馈信息。 第五,融资租赁的交易退出机制创新。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必须遵循的经营原则,租赁证券化由此产生。租赁证券化是集合一系列用途、性能、租期相同或相近,并可以产生大规模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流通的债权的过程。租赁证券化盘活了租赁公司的资产,增加了资金流动性,加速资金回流,从而为其新项目的运作提供了保证。 人才租赁创新 人才租赁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对租赁标的物形态的创新。传统的租赁标的物总是被界定在有形资产范畴内,而实际上,除了已经兴起的软件租赁外,像商标、品牌等特许使用、管理模式输出以及特许经营等,本质上都可归结为无形资产作为标的物的租赁。无形资产能否租赁,关键的问题是能否对其定价。由于人才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定价,所以人才租赁的出现自然也就是市场需求的结果。 实践证明,人才租赁能够克服中小企业分散管理人力资源的不少弊端:对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人才租赁可以实现“企业用工、社会管人”,从而有效地控制员工人数,明显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和运作成本,而高级人才租赁更实现了高级人才资源的共享;对租赁员工而言,专业化的系统管理能够提供系列化和规范化的工资、福利、保险、劳动保护以及税收代缴等周全的服务,让他们即使是为中小企业服务也能得到与大型企业水平相当的人事方面的保障。随着我国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人才租赁这项新兴业务在我国各大城市也相继展开,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社会保险尚不完善等原因,人才租赁业务在我国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面向中小企业的人才租赁创新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人才租赁的模式创新。基于人才能力与工作的双向多样性和特殊性,人才租赁的模式不可能采取固定模式。中小企业应该在现有人才租赁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创新,而不应该简单地接受或抛弃某种模式,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岗位性质、人才环境等诸多因素正确评价,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租赁模式。 另一方面,人才租赁的激励机制创新。与传统的用人模式相比,人才租赁涉及到用人单位(人才租赁公司)、用工单位与租赁员工三方的关系,甚至还可以扩展到用人单位(人才租赁公司)、用工单位、租赁员工与高校四方的关系,人才租赁管理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人才租赁过程中,由于委托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方可能凭借自己比委托方占有更多的信息而侵犯委托方的利益,而在实务中方有可能是上述三方或四方中的任一方,如何在上述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做好激励工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问题。 租赁交易方式创新 传统的租赁交易方式通常具有交易工具手段落后、交易成本高、交易效率相对低下等缺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要素的一部分,许多网站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利用其 资源与网络特点,为人们提供不同的服务,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其中商品在线租赁(Onlineleasing)是众多服务中的一种,其业务流程一般为:网站会员在一定周期内交纳固定的费用,获得在网站在线租赁商品的权利,并在一定时间内提交商品订单,获得商品使用权,但是在使用期限内必须归还商品。由于网络信息传输成本较低、传播范围广泛、直达核心消费群,并且交易过程中互动性强、感官性强,商品在线租赁业务可以说是目前最先进的租赁交易形式,同时其对于面临短期现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也是最具诱惑力的交易方式之一。 在租赁交易服务网站上,利用传递的信息,租赁交易双方在线浏览、离线交易,将网上信息转化为实际交易行为,采用第三方安全交易保证金结算方式进行结算,使租赁交易从业务咨询、双方交流确定合作意向,到进行贸易的全过程都在网上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在线租赁交易在保留了物理形态交易的主要功能之外,还增添了更加强大的功能。通过集聚和组织出租和寻租两方面的信息,在线租赁交易使供求双方接触的机会增加,打破了原有企业间的疆界,使所有在线信息的企业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数字化的、虚拟的行业联盟。供需双方通过进行公平透明的交易,使原来相对固定的价格变成浮动价格,能最真实的反映市场供求,打破靠独占商业信息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业垄断局面,最终实现企业间的双赢。 企业创新论文: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企业 构建和谐企业,要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职工思想稳定,达到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目标。以下几方面应特别注意: 一、定期掌握职工思想动态,找准企业当前存在不和谐因素,寻找构建和谐企业的突破点。 企业党委要注重了解职工思想动态,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思想动态分析,洞悉员工心声,正确对待职工利益诉求,把握企业存在的矛盾与不和谐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的不断深化改革,首先凸显的是利益问题,表现在:企业员工收入偏低、管理者与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愈拉愈大等;其次是干部素质,由于一些管理者工作作风不民主、自以为是、处事独断专行、简单粗暴等,引起职工不满;再次,贪腐不能杜绝,且监督不力,群众有怨声。找准这些问题后,有针 文秘站: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积极培养与和谐社会相融合的员工,做到企业氛围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要营造和谐企业氛围,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做到理解人,要理解人,就要知人,要知人应要先和人交心、关心人。对牵涉员工精神文化需求、生产管理、生活福利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应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内容一抓到底,坚持把员工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视为思想政治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三、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程度。针对市场化、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突出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宣传,解疑释惑,引导他们正视差距,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把过去单纯化的教育人、管理人、改造人的模式,向满足员工自身全面发展转变。 四、坚持人人平等、互利互惠的教育理念,注意营造平等、公平、公正的和谐企业文化氛围。 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意将单一的政治平等转变为机会、权力、规则等方面的平等,创造一种“正义公平、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企业环境。 企业创新论文:矿业集团管理创新促进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集团公司“三三三”管理文化品牌,它来自于矿区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来自于基层单位的积极探索,来自于各级领导在管理实践中不断进取、大胆实践,是矿区上下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广泛的感召力、亲和力和生命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构成了内涵丰富的管理体系。其主要内容是“三基建设”(基础、基层、基本功)、“三化管理”(准军事化、精细化、市场化)、“三个亮点”(质量标准化、企业文化、环境综合治理),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开展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引领广大员工转变观念。20__年上半年,集团公司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教育活动,江卫董事长亲自撰写文章发表在《枣庄矿业新闻》报上,并反复在各类会议上宣讲,提出“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号召大家从迷茫和困惑中摆脱出来,振作精神,打破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摈弃“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求发展。并把思想教育的重点放在强化优胜劣汰和责任意识上,提出“不换脑筋就换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新观念,要求干部职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谋求新的发展。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实施管理创新打牢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狠抓政令畅通,建立集中高效的管理机制。集团公司开展了讲大局、讲团结、讲党性、讲纪律、保持政令畅通的“四讲一保”活动,实施了煤炭销售、资金管理、物资供应等方面集中统一管理,主要解决了一些领导干部的政令不畅、二级单位各自为战和企业“集而不团”等问题,增强了企业的宏观调控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开展了干部人事、劳动用工、工资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推行了新井新机制等举措,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机制保证。 三、提出文化强企战略,明确管理创新的战略地位。进入新的世纪,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集团公司高瞻远瞩,提出了“三步走战略规划”和“五大施政方略”。“三步走战略规划”即:第一步扭亏脱困,解决“吃上饭”问题;第二步加快发展,解决“吃好饭”问题;第三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打造和谐富美矿区。“五大施政方略”即:一是实施主业做大做强;二是实施适度多元化发展;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四是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五是实施文化强企战略。这不仅首次把企业文化建设明确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确立了管理创新的战略地位,而且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的结合问题,防止了“两张皮”,彰显了以文化力打造执行力、激活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意义。 四、鼓励基层单位踊跃实践,形成竞相超越的创新氛围。集团公司征集、提炼出了“诚信、勤俭、严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各种理念。在企业精神和核心理念的指引下,许多基层单位进行了文化创建和管理创新实践。柴里煤矿率先进行了学习型组织创建、内部市场化运作、准军事化管理试点,蒋庄煤矿进行/,!/了基层、基础、基本功“三基建设”试点,田陈煤矿进行了精细化管理试点,新安煤矿进行了安全文化建设试点。集团公司及时选点树标,总结经验,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矿区上下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出现了百花齐放、竞相超越的局面。枣矿管理创新走出了一条从基层来、到基层去的发展轨迹。 五、建设“三个亮点”工程,形成体系完备的管理文化品牌。集团公司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化,明确提出了质量标准化、企业文化、地面环境综合治理“三个亮点”建设。质量标准化重在提高工作质量、工程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促进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提高,是代表先进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企业文化重在培育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凝聚员工力量,提升管理水平,与代表先进文化相一致;环境综合治理目的是通过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来影响人的行为习惯,提升企业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为职工家属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一项人人受益的民心工程,代表了矿区广大职工家属的根本利益。集团公司把“三个亮点”与精细化管理、准军事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地开展起来。自此,以“三基建设”、“三化管理”、“三个亮点”为主要内容的“三三三”管理文化品牌形成体系,最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枣矿管理品牌。 六、建设富美和谐矿区,进一步提升管理文化品牌。以和谐文化建设为“龙头”,突出抓好了安全文化和廉洁文化两个关系企业和谐稳定的“天字号”大事,广泛开展实践活动,使之在员工灵魂深处落地生根。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集团公司制订了《关于和谐矿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十大目标”、“六项原则”和“十大体系”,开展了“和谐杯”竞赛。开展廉洁文化和安全文化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廉洁文化进 机关、进基层、进岗位、进家庭,使廉洁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促进了各级领导班子的廉洁勤政。实施了安全文化系统推进、“手指口述操作法”、岗位价值流程再造、编码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创新举措,提出了“十荣十耻”安全荣辱观,提高了员工的安全素质。新的形势和任务,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新的内涵,促进了“三三三”管理文化品牌的进一步深化提升。通过多次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势任务教育等活动,全面实施了以“三基建设”、“三化管理”、“三个亮点”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创新,集团公司上下步调一致,同心同德,破除了畏难发愁、墨守陈规、不思进取、按部就班的旧观念,树立了抢抓机遇、向严管理要效益、向科技创新要效益、打破常规,跳跃式发展的新观念,为大集团战略的全面实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观念转变天地宽。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又进一步推进了矿区员工思想观念的不断升华。七年来,集团公司上下自觉认知、自觉倡导、自觉实践、自觉培育,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和实践,最终形成了“三三三”管理文化品牌,其中,“三基建设”是基础、是平台,“三化管理”是载体、是手段,“三个亮点”是目标、是境界,三者既独辟蹊径、自成系统,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像踏实有力的“三足”承载起枣矿管理文化的“大鼎”,不仅提升了文化力,激活了生产力,而且有力促进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在现有矿井中,安全生产周期超过5周年的3个、4周年的1个、3周年的3个。全公司百万吨死亡率由1999年的2.75,降为20__年的0.28、20__年的0.18、20__年的0.099,20__年实现了全年安全生产。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被国家煤监局列入全国首批十大安全质量标准化核准企业。 二是煤炭主业迅猛发展。新源井、滨湖矿分别用18个月建成投产,创出了全国同类型矿井建设新纪录。高庄矿通过改扩建,由年产21万吨的小井,发展成为300多万吨的现代化矿井。实施多元投资建设的新安矿年产能力达到500万吨。毛煤产量自1999年以来,以年均200余万吨的幅度递增。20__年完成2145.6万吨,是1999年的2.68倍。 三是非煤产业快速崛起。先后建成了电厂6座、年产110万吨煤焦化、10万吨甲醇、800万条子午线轮胎、1.5万吨白炭黑、1600万平方米石膏板等一批重点项目。现有非煤产品20__余类,其中薄煤层综采成套设备、水煤浆、煤焦化工、石膏板、炸药、制衣等许多产品销往国内外。20__年,完成国际贸易额3.24亿元;完成非煤总收入77.4亿元,是1999年的13.8倍。 四是走出去战略稳健推进。先后在贵州、云南、安徽、山东四省进行了煤炭资源开发。贵州大方绿塘、清镇两个矿和云南斯派尔矿已开工建设;龙口柳海矿已建成投产。收购的安徽淮北煤矿、租赁的山东济宁菜园煤矿和滕州金庄煤矿已顺利接产。开发了加拿大森林采伐项目,运作了美国、印尼国际贸易,达成了合作开发加拿大矿产、俄罗斯萨哈林岛森林、泰国石膏矿的意向。 五是经济效益年年攀升。企业总收入自20__年以来以年平均20多亿元的幅度递增。20__年实现116.28亿元,比规划提前4年跨入过百亿企业行列。20__年完成170.8亿元,上缴税金21.88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6.6倍、14.68倍。实现利润10.37亿元,比1999年增盈12.23亿元。按照20__年企业总收入,枣矿集团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90名、中国企业纳税200佳第107位、中国煤炭企业100强第9位、山东省100强企业第13位、山东省煤炭企业第2位。 六是技术创新成效显著。自主研制了ZY-20__、ZY-2400、ZY6400等15个系列支架,并在薄煤层电牵引、采煤机、综掘机、破碎机等“六机一架”研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其中ZY-2400型支架的开发应用,比普通炮采工作面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并填补了国内空白。ZY6400型大采高支架、极薄煤层智能化高效开采成套设备和具有自移、旋转、机械手、液压四项专利的ZKLGS-300型采煤机先后通过了专家组的现场鉴定,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推行了矿井生产辅助系统无人值守,实现了新建矿井生产系统遥测、遥控、遥试和遥调,达到了矿井主动力系统数字化集中控制国内先进水平。在薄煤层综采工艺、综合机械化采煤、综掘配套设备、顶板支护改革、矿井水患治理、井下防灭火、水体下安全开采等方面开发了一大批技术创新成果。有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23项向国家申报了专利,有5对矿井被评为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双十佳矿井、6对被评为全省科技兴矿先进单位。 七是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打造文明矿区、创建温馨家园活动,消除了卫生死角和视觉污染,改善了员工及家属居住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变了煤矿黑乱脏臭差的环境面貌,塑造了整洁亮丽的新型煤矿形象。环境的美化、亮化让矿区员工共享了管理创新的成果。无论是新建矿井还是衰老关闭破产矿井,无论是生产单位还是后勤服务单位,无论是工广区还是生活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清洁如新,亮点纷呈,处处都给人优美舒适的感觉,尤其是衰老矿井即使在原鼎盛时期也未达到这种程度。 八是和谐矿区建设扎实有效。在不断增加员工收入的同时,出资1000万元建立了“枣矿情暖万家基金”,成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仅20__年就帮扶困难职工家属近3万人次,发放各类救济金562万元。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公司所属单位先后荣获省市级文明单位72个次,有5个煤矿被命名为全煤系统文明煤矿,有1个煤矿被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有2个煤矿被命名为全煤系统企业文化示范矿。 以20__年之前的七年和20__年以来的七年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相比,可以充分说明企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1993年至1999年七年,煤炭产量4587万吨,销售收入1501651万元,利润总额-30449万元,缴纳税金100191万元,职工人均收入总额53587元。20__年至20__年七年,煤炭产量11131万吨,是前七年的2.43倍;销售收入5624742万元,是前七年的3.75倍;利润总额147838万元,比前七年增盈减亏178287万元;缴纳税金571350万元,是前七年的5.7倍;职工人均收入总额129133元,是前七年的2.4倍。 集团公司的管理创新是在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管理实践中继承与创新的产物,是理论探索与大胆实践的产物,是企业决策思维与员工具体行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不断提升,是枣庄矿区有史以来管理的重大变革和突破,是一场管理的革命,是枣矿集团的发展实践证明了的一套“实际、实用、实效”的科学管理举措。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原山东省委 书记张高丽,省委书记李建国、省委副书记、省长韩寓群、副省长王仁元及全国政协、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安监总局、中煤政研会等有关领导多次前来视察。国内外、行业内外有6万余人次前来考察。集团公司先后荣膺全国典范企业、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拥军先进单位、山东省首届最佳企业公民、山东省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特等奖、山东省企业文化示范单位、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等一系列称号。 企业创新论文: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网络营销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互联网作为新的商务模式,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扩大了市场,对企业生产和营销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营销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新形势下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创新。 一、电子商务发展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类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直接影响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在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影响最为广泛,变革最为彻底,同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也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电子商务具有全球化、成本低、效率高、方便快捷等特点,得到了各国的政策和经济支持,以我国为例,自信息技术发展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另外,从网络用户普及情况上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1月的第35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6.49亿人,并且网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加深。最后,从企业角度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并将电子商务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新渠道。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企业营销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1.电子商务为企业市场营销带来机遇 (1)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网民数量在不断增加,而这些人的消费行为往往较为独立,对于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求其满足功能性需求,更希望能满足个性化需求。传统的营销环境下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所需的搜寻成本较高,而网络营销环境消除了传统营销中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时空限制,无论何时何地,消费者都可以查询到自己所需产品和商家的详细信息,并可以方便地进行货比三家,甚至可以及时了解到该产品的更新换代信息,从而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例如图书的购买,消费者不需要为找寻一本书而跑遍各个书店,而只需要在网上书店查询,就可以获取所需图书的详细信息并进行购买。同时消费者在下订单时还可对包装、物流等信息做出要求,满足自身的个性化需求。 (2)电子商务使得企业与消费者实现了双向交互式沟通。传统营销模式下,企业在产品设计之前就会充分考虑消费者需求情况,力图设计出满足消费者所有需求的产品,然后在营销阶段围绕产品特点来制定策略。但这在实际情况中很难满足,这是由于消费者很容易对现有的产品实物提出建议,而对处于设计阶段的产品,无法对其是否满足自身需求做出评价。同时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由于自身财力、人力等的限制,无法与消费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以了解其需求。而在网络营销环境下,即使中小型企业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话题讨论等方式与消费者进行双向交互式沟通,实时获取消费者的需求信息。通过这种双向沟通模式,消费者对于产品设计有着更高的积极性,使得企业做出更有效率的决策,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3)电子商务模式下网络上信息的公开使得企业之间网络营销竞争更加公平。传统营销模式环境下,产品宣传力度受企业本身的资金投入、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投入宣传资金更多的大企业所经营的产品能够有更大的营销范围,产品更能引起消费者注意,从而其市场占有率也越高,消费者对产品市场中几个大型品牌的了解更多。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网络上的信息具有较好的公开性,不同企业的产品所拥有的消费者受众范围类似,市场产品信息更加公开,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平。中小型企业通过展开电子商务,不用投入很大的成本即可获得较大的产品信息受众面,从而各个企业的产品信息公开程度类似,产品竞争更加公平。此外,电子商务的出现也使得产业界限更为模糊,大企业不仅面临着同行业中小型企业的竞争,更需应对其他行业企业的竞争。 2.电子商务为企业市场营销带来挑战 (1)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企业之间能够较为公平地进行网络营销的同时,也使得企业需要面临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信息技术的进步不可逆转地影响了全世界的经济格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物理距离、文化距离和心理距离。企业不仅面临着本土同行的竞争,更面临着跨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竞争。虽然国家为了保护本土企业,通过政策法律设置了一定的贸易壁垒,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独立范围内的竞争优势终将减少。同时,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也能够方便地了解到国内外产品信息并进行比较决策,例如“海淘”、“海外代购”等的出现就是消费者利用互联网使得自身效益得到最大化的结果。因此,企业在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时更要考虑到来自于全球的竞争挑战。 (2)信息风险包括信息虚假、信息不完善、信息滞后和信息垄断等情况。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能够较为快捷地获得海量信息,然而如何从这些信息中甄选出对企业网络营销策略有用的、真实可靠的信息则是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企业不能从海量数据中及时获取完备的信息,则无法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无法制定合理的网络营销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所需的一些关键性信息可能在海量数据中无法得到满足,而是被相关部门或机构垄断,这种情况下,如何获取这些垄断性信息是企业需要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3)企业网络营销还面临着来自于政府的政策和财政风险。由于网络营销为新生事物,网络经济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对其认识尚不深刻,各国虽然都有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但各国内部及国际之间对于网络营销的政策法规并不完善,而得到各国普遍认可的法律法规则更少,尤其对于国家税收和跨国电子商务之间的政策更为缺乏,可以预见,随着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个国家都会逐步推行出针对企业网络营销行为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国家之间也会制定出通行于国际的互联网法规,使得全球电子商务系列标准达成一致。新的政策法规环境也是企业网络营销策略需要适应的新的挑战。 二、电子商 务环境下网络营销策略创新 营销理念由4P向4C的转变。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遵循菲利普?科特勒1967年提出的经典的4P原则,即从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以及Promotion(宣传)四方面来综合考虑并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认为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将产品的功能诉求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市场划分制定价格策略,专注于销售网络的建立,对产品进行宣传。根据以上描述可看出,传统的4P策略是围绕产品定位来进行的,企业在设计产品时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而在后期营销阶段很少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而近年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更倾向于较为个性化的产品,因此,要求企业在设计产品和制定营销策略时对消费者人群进行充分的细分,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策略。以舒尔茨为首的营销学者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提出了新的4C营销策略,即从Customer(消费者)、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性)、Communication(沟通)四方面来综合考虑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认为企业应根据消费者需求来提供产品,在营销时不仅考虑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考虑消费者搜索产品所花费的购买成本,在消费者购物时享受到产品和企业服务带来的便利性,并通过良好的沟通建立新型企业-消费者关系。在4C基础上的市场营销是基于客户需求制定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被拉进,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制定出营销策略。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制定营销策略也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本文从4C原则出发,提出新形势下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创新。 (1)从消费者(Consumer)角度考虑网络营销策略。与传统营销始于产品不同,网络营销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双向沟通的便利性,在产品设计就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充分的网络沟通和调查研究,将营销策略贯穿于整个产品设计、生产直至销售期间。网络营销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面向消费者需求的垂直型网站和专业化网站建设,充分了解采集消费者需求信息,将消费者的个人偏好融入到产品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同时在产品销售阶段,针对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对产品特性进行细分,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2)从成本(Cost)角度考虑网络营销策略。4C理论中的成本不仅仅指企业的生产成本,还要考虑消费者为了购买产品所付出的搜索成本。网络营销方式大大减少了消费者为购买产品所需要付出的搜索时间、体力消耗,同时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很容易进行货比三家,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然而网络购物比实体购物多了一定的风险,这也是消费者网购行为中会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企业在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时,不仅要了解类似产品的定价,根据生产营销成本制定合理价格,更要从降低消费者网购风险成本角度考虑,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保障性营销策略,如承诺正品、提供运费险等。 (3)从便利性(Convenience)角度考虑网络营销策略。21世纪的商业竞争不仅仅在产品本身,也在于企业为消费者所提供的服务。便利原则是指为消费者提供最大的购物和使用便利。现代营销理论认为,企业营销行为在售前、售中和售后都存在,消费者购物行为存在于售中,而购物体验也延续到了售后,其所感受到的便利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顾客忠诚度和满意度。B2C商家往往在售中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购物体验,而缺乏便利的售后服务,以天猫为例,商家售前客服在消费者咨询时服务态度良好,对产品做出耐心解释和解答,但很多商家会疏忽售后服务,从而当消费者有负面情绪时不能及时解决。企业在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时应对售中和售后服务给予同样的重视,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消费者忠诚。 (4)从沟通(Communication)角度考虑网络营销策略。传统营销策略中考虑促销(Promotion)行为,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极力推荐自身的产品,是一种单向的劝导行为。本文认为企业应同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可循环的双向互动式沟通关系,充分讨论客户的需求和企业产品的特点,为消费者提供最适合的产品。在网络营销环境下,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充分了解到消费者需求,并提供差异化的产品细分,同时在销售环节为消费者推荐合适的产品。企业在网络营销时应通过充分的、良好的沟通来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长期的企业/消费者关系。 三、结论 传统的4P企业营销策略是围绕产品进行的,本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认为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追求个性化与差异化,因此企业在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时要围绕消费者需求来进行。同时,本文以4C营销理论出发,从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四个方面提出了企业网络营销的创新策略。 企业创新论文: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探讨 以创新意识面对职工思想变化 全国工会十五大提出的“三个不能”中,强调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主力军作用不能动摇。我们电力企业在历经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以后,在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利益格局、分配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了员工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变,员工的思想也越来越活跃,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电力企业职工群体正在形成。因而时代在呼唤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首先要创新的是我们的工作内容,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要大力倡导和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大力营造邪不压正的氛围和环境。同时必须培养和弘扬团队精神。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木桶的容积,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将构成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加高加强,就是要将团队中较差的那部分成员提高提升。为此,就要从最基层的部门抓起,比如,在班组中开展“手拉手”活动,“手拉手”是团结、互助、友爱、协作的象征,是建立团队精神基础。“手拉手”是和谐班组建设的一部分,它告诉人们的是一种宽容,它给人们的是一种关怀,它唤起人们的是一种激情,把这种激情贯穿在我们的思想工作中将成为一种竞争的动力,用团队精神凝聚员工,引领员工,教化员工,锤炼员工。 其次要创新的是工作方法,一是由“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进行正面灌输,大张旗鼓地营造声势,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然而,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果继续停留在依靠行政手段搞活动、搞宣传、作报告、造声势上,结果往往是“走了过场”,耗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且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为避免这种“镜中花”、“水中月”的“空对空”做法,就要紧密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比如,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到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融入到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之中,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开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二是由“说教式”向“引导式”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人是有情感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进行,同时还要调动职工群众自觉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动力,使主体和客体达到互动,两方面相互交融,相互贯通,实现由被动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型转变。比如,开展一些向身边的好人学习、我身边的人和事、我看我的同事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借鉴心理咨询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结,进行灵活多样的心理疏导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由单纯“灌输型”向寓教于乐的“渗透型”转变。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之中,是避免思想政治工作枯燥单调、空洞乏味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定期搞职工文艺表演,建立这个书屋,大力支持职工读书活动和职工自学活动,广泛开展职工摄影、各类征文活动,结合实际的开展技术比武、举办各种各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倡导全民健身运动等等。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调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手段,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让职工群众在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将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要求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向文化力要执行力。四是由单一“教育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单靠思想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新时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教育,辅之以关怀,动之以情感,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延伸和拓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定期开展“问计于民”活动,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切实关心职工群众的疾苦,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既可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又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创新论文:对民营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的管理创新 摘要:企业的管理创新应该通过学习来充实,所以首先应创立学习型组织,建立校企联盟,让高校和企业结成联盟,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同时在企业内部培养整体学习的氛围,让每个员工都意识到学习对于个人和企业的重要性,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民营企业还应完善企业管理制度,重视企业战略,人性管理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管理创新; 校企联盟; 学习型组织 经济形势日日更新,上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下至一个企业一个人,都必须去适应生存的环境和形势,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刻处于主动地位,在不断的创新中得以成长。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高度融合的时代,笔者认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应该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中发现不足,并且以高瞻远瞩的眼界为企业谋发展。 一、让企业家素质在学习中提升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经营技能不断变革创新,企业家不是神仙,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固步自封只会退步,原本的智慧也会变得愚蠢。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必须不断学习,全方位提升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才能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有计划地实施企业洗脑工程,进行经营理念意识的再造,才能带领企业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使企业家成为信息社会自觉的主人。很多企业家的成功事例表明,优秀的学习能力加上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出众的捕捉时机的能力,为他们带来了事业的成功。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提升企业家素质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优秀的企业家可以掌舵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优秀的企业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企业的生机和活力,而企业的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也要求有高素质的企业家。所以,如何学习就成为问题的关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于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一书,推介了一种最成功的企业组织模式——学习型组织——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新未来的组织。它是一种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学习往往被认为只是学校的任务,其实人的一生无时无处不在学习。圣吉正是批判了这种学习与实践的分割,主张以生命一体的观点来了解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来诠释学习型组织的最高境界。 目前,创建学习型组织已经在全国上下推行,但推行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应该有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促使企业真正认识到学习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从而不断地从学习中受益,发展和壮大自己的企业。 1. 建立校企联盟,提高领导学习意识 现在很多高校都设有企业管理专业,但绝大多数是为了迎合招生和就业,从事企业管理教学的很多教师其实根本没有在企业实践过,所以,讲课大多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同时,企业家绝大部分也没有系统学习过企业管理课程,凭的往往是自己对市场和企业的直觉。这两者一直以来都是割裂的,以至于我国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道路上成效不佳。本文认为建立校企联盟已经势在必行。让教师走进企业,让企业家走进课堂,高校和企业相得益彰,学习和实践真正融合。首先,让高校管理学教师走进企业。每个企业都必须配有高校教师管理顾问,薪酬可以自定,当然以不增加企业负担为宜,因为教师走进企业,受益的是双方,教师在企业既是顾问也是学生。同时,让企业家走进高校。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分批去学校进修,一方面在课堂听授课,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展课下讨论和讲座,将课堂的知识和实践的体会进行对比,使双方都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真谛。这两个过程可以同时进行,正好可以弥补人员的空缺。建立校企联盟,应该作为一项制度,由相关部门督促其实施,原则上以校企自由结合为宜,相关部门可以给予适当干预。也许在刚开始的时候,双方会有些不适应,毕竟新的岗位新的环境,但如果可以坚持下去,我们相信,这样一种双赢的联盟一定会受到高校和企业的欢迎,并且对于我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2. 培养企业的整体学习氛围 建立校企联盟,更多的是给企业的领导阶层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而企业的员工也不能放松学习。无论员工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都是必要的。绝大多数员工习惯于受雇的角色,被动地进行工作,只为每月生活所用的薪酬。管理大师德鲁克倡导让每个员工都能拥有主人翁的姿态,针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断总结,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进步。而这就需要在企业中培养整体的学习氛围,让员工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胜任每天的工作,否则就会落后,甚至遭到淘汰。企业应该就此开展一定的活动,比如:不定期地开展技能大赛或知识竞赛,让大家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与别人的差距;经常聚餐,在饭桌上讨论工作相互借鉴,这种做法并不是建议大家铺张浪费,因为有时候饭桌上的气氛比会议室更融洽,更有利于大家理解领导的意图;也可以组织大家外出等。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增加企业的团体凝聚力,并在活动中逐步培养企业整体的学习氛围,让大家都认识到学习是个人进步、企业成长的源动力。 二、让企业在先进管理中成长 1. 企业由投机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 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就是企业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优势,基于自身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有效协调企业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全方位的综合因素出发,对自身的经验运作所进行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德 鲁克指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就是回答“企业是什么,企业的未来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目前,民营企业发展的主流还是机会导向,战略趋同化严重。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以及内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发展战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战略制胜将成为民营企业未来分化的主要驱动力。 战略管理包括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战略的制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创业阶段,民营企业战略目标就是找准市场切入点,迅速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并依靠自己的产品积累到第一笔财富,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创业成功之后,企业战略重点则应主要放在巩固既有产品与服务市场、开拓新的产品与服务市场,以客户为导向,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企业经过了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企业新的发展目标就是追求企业的全面综合发展,并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民营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方案,但还不足以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战略的成功实施还有赖于民营企业中组织结构、企业领导、企业文化和资源分配的调整,从而保证战略的有效实施。 2. 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导企业管理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和信息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而知识的承载者正是企业中的人。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在整个管理哲学中。“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应是以人本理论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它追求的是管理活动的人性化。从管理的角度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益的思想,以此来丰富、补充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企业管理中实行“仁治”以安民。儒家认为,民为国之本。这种思想运用到企业中,就是先要做到“尊人”, 再要做到“安人”。其次,在企业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的环境。再次,企业要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儒家把用贤看成是兴亡成败的关键,现代的企业管理同样也是如此。一流人才经营一流的企业,二流人才只能经营出二流企业。 三、让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成长的动力 要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即要从过去的增量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为存量型的增长方式。所谓存量型的增长方式,就是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挖掘企业内部资源,获得企业的成长,这就需要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 (1) 选择恰当的自主创新方式。自主创新方式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二次创新。原始创新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多,一般的企业难以承受,特别是在企业的初创阶段,依靠原始创新发展企业产品,难度较大。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资金雄厚、规模较大的企业。集成创新指的是选择具有极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大力促进多种相关技术的综合集成。模仿再创新,即二次创新,二次创新的模式包括模仿创新,即“干中学”;创造性模仿,即对已有技术结构与引进技术结构的相互适应和融合;改进型创新,即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 (2) 选择与企业核心能力相关的技术创新。企业应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技术项目选择和创新,否则会收益甚微,并且会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技术创新本身的风险很大,企业有时候会采取权宜之计来降低这种风险。比如减少长期研发项目投资,在新产品迅速上市方面增加投入;会搁置长期项目,转向回报快的项目。虽然加快创新速度,取得快速的、有可衡量的结果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公司如果过于看重短期成效,就会限制自己在突破性创新方面的潜力,最后只能进行渐进式的技术项目选择。 (3) 发挥资金、技术、人员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经验表明,凡是技术水平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进行资金投入的力度较大。对于经济实力不是特别雄厚的企业,在开始阶段,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企业在增加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采取不断递增的办法;另一方面,还要能够使技术创新的成果,尽快转化为市场上需求的产品,从而尽快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进入一个“投入—技术效果—经济效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过程。 企业创新论文:浅谈以创新的发展观促进非煤企业发展 如做大做强非煤产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的方向,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 观念创新,为非煤企业打开快速发展之门 观念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可以促成一项改革的成功,也可以将它扼杀在摇篮之中。说到底,企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发展理念。作为非煤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与时俱进,有创新观念。其次,就是如何转变职工的观念。领导再新的观念,必需由职工去执行,职工理会不了精神,执行起来就不力。转变职工的观念,一是要“引”。通过形势教育,引导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企业领导、政工干部讲形势与邀请专家讲座相结合,充分发挥媒体作用与开展主题教育、讨论活动相结合,引导职工积极更新观念,转变观念;二是要“带”。通过管理层、党团骨干观念的转变,带动职工思想观念转变。由于所处的环境、受到的教育、承担的责任、接受的信息等情况不同,企业管理层与党团骨干对改革创新更容易产生认同感,观念更新容易一些。其言行往往对周围的群众具有影响和带动作用。通过机关带基层、管理层与党团带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使职工队伍观念发生转变;三是要“激”。通过企业成败典型的宣传,激发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宣传正反典型,可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成功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职工观念新,企业思路新,充满活力;而失败以及被淘汰企业的职工观念必然落后,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从而激发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转变,树立自立自强、开拓进取的观念。 突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水平 产品是企业经营的核心,是企业生命力所在。要做大做强非煤产业,必须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力带动整体发展,促进产业化产品优化升级。技术创新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引进新技术。结合现有产品采取具有技术含量高的单位进行外部联营,以产业集群或产业链的方式对外招商。在外部联营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商贸流通或其它产业联营,形成多边宽带联营格局,不断提高自己产品技术含量;二是对专业技术较强的特殊行业,根据使用年限进行技术改进,增加使用年限。这就要在总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减少频繁大修,降低中间投入费用,使老机组焕发活力,创造新效益;三是把支柱产品的深加工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深加工技术,把现实的初级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尽快实现产品的优化升级,增强创效能力。四是大搞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固废资源。五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难度大,但可以抓住本省南方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强信息收集,在相关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基础设施、生物工程等产业开发。 管理创新,为企业自身素质强化升级 管理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要内容。徐矿集团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主要是非煤产业,而且非煤产业在“十一五”期间生产规模到效益规模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所以必须以管理为基础,确保非煤系统效益的增长与壮大。企业管理创新一是战略管理,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谋化。集中研究发展战略和策略,综合系统管理、市场营销、融资和财务、生产和操作、研究和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二是扁平化组织。一个良好的企业,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非煤企业随着发展其经营的范围、产品范围将逐渐扩大,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经营已成为可能。过样一来,过去那种金字塔型的管理组织结构就难以适应现代动态环境和经营的变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应运而生。三是虚拟经营。现阶段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只保留企业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功能,而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界力量进行融合弥补,其目的是在竞争中发挥企业有限资源的优势;四是人本管理。最成功的企业里的管理都是真正面向人、重视人的管理。管理中让员工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表现和发展自己的才干,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感到工作有意义、有保障,依靠共同的信念来激励大家。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职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营销竞争从一般消费品市场领域及生产资料市场领域扩展到房地产、金融、保险及其他文化、娱乐等市场,已使人感到营销竞争无处不在。因此,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迫切需求已经显现。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和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高职院校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 现代营销理论的深化和拓展以及市场营销专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培养21世纪市场营销高级人才以及指导与推动我国企业营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发挥自身的优势,突现自身的特色,培养、造就适应市场和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高水平、实战型的中高级市场营销人才,已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1市场营销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良好的品德。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革命情操,诚实严谨、恪尽职守的态度和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的作风。 (2)渊博的知识。在当今以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营销人员必须以渊博的科技、文化知识作后盾,其中掌握一般文化知识是基本条件,精通本专业的知识是必备条件,并且要具备广泛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与客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3)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特征是:有浓厚的职业兴趣,它可以增强营销人员开拓进取的精神,使营销人员在奔波劳累之中乐此不疲,以持久的热情从事营销活动,探索营销的成功之路;营销人员要有充分的自信心,这是决定营销工作能否成功的内在力量。 (4)较强的公关能力。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公关能力主要包括:推销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劝说能力、演示能力、核算能力、应变能力、反馈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其中推销能力最为重要。 (5)良好的气质。气质在一个人的行为和活动中的表现,跟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胆大而不急躁,迅速而不轻佻,爱动而不粗浮,服从上司而不阿谀奉承,身居职守而不刚愎自用,胜而不骄,喜功而不自炫,自重而不自傲,豪爽而不欺人,刚强而不执拗,谦虚而不假装”,这应该成为营销人员共同的信条和宣言。 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加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努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做学问、做事与做人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各类主要课程,要与相应的经营业务直接对接。如:针对市场调查业务开设“市场调查”课;针对广告创意制作业务开设“广告实务”课程;针对商品营销业务开设“推销技巧”、“商务谈判”、“消费心理学”等课程;针对销售管理业务开设“销售管理”课程;针对营销策划业务开设“营销策划”课等等。专业学科教师把知识教学、技能训练与承担的企业营销服务业务融合贯通起来。教师针对学生公司业务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讲授、技能训练,然后带领学生直接进入市场,参与企业的实际营销运作,直接参与并完成企业的市场调查、产品推广宣传、市场铺货、理货、店头商品化、企业广告创意设计、公关、促销设计、营销方案策划等实际营销工作。通过深入业务一线将学生由课堂直接进入企业市场竞争前沿,接触市场上最新的营销策略和部分战法,锻炼实战营销技能。②注重营销教育创新。要采取各种可能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继续强化电化教学方法之外,大力加强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商业氛围,感受营销工作的多变性复杂性。③增设务实性的营销类课程。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企事业机构中有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家担任客座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2)转变观念,逐步形成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各种应用性经济部门,必须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增强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自营实训基地的建立可考虑投资创建超市、商场以及生产实体,拥有自己的实验基地,实施产业化运作,推进名牌战略和集团化经营,让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实施“模拟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内容相吻合。建立自营实训基地既能缓解我国高职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又能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要求脱节的问题。在市场营销专业中运用实践教学方法要注意两个问题:①要注意循序渐进,以使实践操作的难度逐渐增加、控制范围逐渐扩大、学生的实践经验逐步积累。②要注意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参加营销实践,并积极组织筹划实践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参加营销实践。 (3)大力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①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教学软件,从而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应用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CAI课件、视频录像、PowerPoint和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CAI课件和视频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一方面将学生的课堂精力集中于听课和思考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学生记录和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则将课堂进行了有效延伸,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BBS课程论坛、ICQ实时答疑和Email等进行自主学习。②21世纪的市场营销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启发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等方式将更多的被使用。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从而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加强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针对性,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4)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学校应要开拓投入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在争取国家资金的同时,又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办学资源,积极争取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并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有了经费的保障才能购置先进齐备的教学、实验资源。同时与企业合作也能为优化实践教学提供活动场所和有利条件。新晨 (5)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高职高专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对专职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创造条件使之经常深入实际,提高业务素质,培养一支“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培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从职业学校的数量、在校生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大量中职毕业生特别是营销管理类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是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本文试图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寻找建立一个适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以实现中职教育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市场营销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从职业学校的数量、在校生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大量中职毕业生特别是营销管理类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不是数量过剩,而是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规格定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营销管理人才的需求,难以实现真正的校企对接,导致社会需求巨大并不断剧增但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就业岗位的矛盾与尴尬局面。本文试图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寻找建立一个适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以实现中职教育改革的目标。 一、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出现偏差。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重心升级、经济模式的转换时期,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而我国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得营销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一方面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高素质营销类人才紧缺的矛盾。 2.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脱离知识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窠臼,与普通大学的课程设置相比,除课时减少外,内容基本相同,是“压缩饼干”式的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设置多于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缺乏高职特色,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力度不大,教学内容陈旧。 3.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存在着“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都忘记”的现象。不少学校的教学仍是“纸上谈兵”:课堂上“推销”、黑板上“策划”。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4.实训基地建立困难。市场营销专业难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拒绝障碍。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竞争的紧张程度日益加剧,保守核心机密和减员增效是其本能的自我保护动作。因此,不能要求企业自觉承担培训现代化市场营销人才的社会责任,甚至企业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条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建设思路 中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主要设计成获得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术和专门技能。它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更体现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课程。 三、市场营销专业定位研究 在专业定位研究方面,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研究市场营销职业分类,然后找出相对应的典型职位,最后根据中职培养特点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 如果我们将“理论”到“应用”作为一个纬度,而“局部”到“整体”作为一个纬度,可以将大多数营销职业分成五类,与之相对应的有五类典型职位。 1.市场营销理论人才。主要是在研究机构或大专院校从事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研究人员或教师,营销顾问、财经编辑等岗位。 2.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市场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区域经理、产品经理、品牌经理等。 3.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策划总监和其它策划岗位。 4.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推销员。 5.市场营销服务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市场调研员、分析员、销售内勤、售后服务人员等。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和普通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后者主要培养从事营销理论和科学研究以及进行工程设计、规划或决策的人才,直接从事将理论、设计、规划或决策转化成有效的产品营销工作:而前者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因为中职教育是实践型、技术型和职业专门化的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建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重视以职业知识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又要重视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教育”,还要加强对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坚持“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密切融合,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及专业定位构建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 1.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与设计。根据上述研究思路,在课程改革与设计时,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展开。 (1)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改革。应按照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在掌握营销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开设有效的职业技能实践课,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实践训练,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走上社会大舞台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上岗工作。 (2)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应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须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有针对性教授和学习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 (3)教学考评改革。注重考评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志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区别,这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建立自营实训基地。只有把教学、生产、科技结合起来,职业教育才能办出特色。职业院校自营实训基地的建立可考虑投资创建超市、商场以及生产实体,拥有自己的实验基地,实施产业化运作,推进名牌战略和集团化经营,让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实施“模拟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内容相吻合。建立自营实训基地既能缓解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又能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要求脱节的问题。 3.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校要与企业加强沟通,针对企业需要按照岗位要求调整细化实训环节(可将实习环节分为六个部分:企业认识实习、推销模拟与生存训练、市场调研实习、专业实习、营销策划实习、毕业实习),根据不同企业的需要安排不同的实训,即满足企业的需要又能达到实训的目的。 4.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职业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可采取专业教师轮流下厂锻炼的办法,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兼职教育的成分,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这样既可以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较前沿的水平,又能大大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一、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训环节设置流于形式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实训环节的设置主要有实习与调研,一个认识实习,一个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调研。认识实习主要是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学生主要是看看生产线,了解某种产品的制造过程,听生产企业讲解企业的历史及产品生产销售情况,但很少有对企业市场营销环节的认识。毕业实习与调研大都利用实习基地,部分采取自主实习形式,受实训基地数量和实习现场指导教师数量的限制,在某一实训基地实习的学生很难学到知识,使得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2.案例教学库的管理与实施不够完善 (1)案例的选择 在案例研讨与分析中,我们将教学班分组,一般以4-6人为一组参与研讨,由学生自行组织,教师提出组队的建议。由于学生缺乏与案例相关的经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不同,就需要可供选择的案例比较多,而且应该把国内外最新的营销案例选择出来,由于教师数量有限以及管理的原因,要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与策划中,并学到相应的技能,解决营销实际问题方面仍存在着不足。 (2)学生的组织与管理 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都希望能顺利找到一个愿意接受其实习的企业,最好是能帮助实训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这种衔接就需要学院能够加以组织与管理。把小组的创业项目的选择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形成模拟策划项目,这样会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与社会连接的平台,但运作起来困难重重。 3.实训教学基地使用不充分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由于投入不足以及管理等诸多原因,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训基地局限于制造企业较多,由于学生对制造业了解偏少,明显造成学生实训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另外,实训基地联系多是通过熟人关系,投入不足,又缺乏沟通,很难让实训基地长久发挥作用。 4.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利用起来较为困难,就应该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加大投入。然而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低,实验室资源共享困难。另外由于不同专业各自为政,导致实验室在软件、硬件建设上可能存在重复购置、重复建设的现象。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思考 1.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本专业的办学特点,聘请有关领导,经验丰富的市场营销专家和学者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实践教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为使实践课程设置更趋合理,专业负责人和教师应该经常去各种类型的企业与用人单位交流,定期邀请各种层面的营销人士来校为学生做报告,了解企业对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经,过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形成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训的基本内容。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与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包括各种常规实习和课程实训的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在数量上应该增加到4至5个,类型上应该包括生产制造业、商业企业、服务业、流通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对确定的实习基地应该保持长期联系。学校主管部门应该主动与地方有关单位联系,加强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尤其要利用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丰富市场营销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3.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训环境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不仅在上课时间开放,课余也使学生拥有自己探索和实践的场所,巩固所学的某一门课的知识,同时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4.构建专业实训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评价一般采用课程考试形式,难以反映实训教学的全貌,不利于反映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合理构建实践教学环节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实训教学教学效果的日常考核评价和构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活动的综合素质考评。 5.发挥专业课教师作用 市场营销教师要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和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素养,提高区域经济发展与专业实践教学结合的科研能力水平,积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专业的实践教学。要进一步优化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结构,激发、吸引和鼓励相关跨专业课的教师参与专业实践教学。 三、营销案例分析法应用的思考 1.分析培养法 该培养法主要有:(1)综合分析法,即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总体内容的掌握,对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平时授课是一章一节独立进行的,学生缺乏总体认识和思路。而在营销案例分析中,往往需要把各章节内容联系起来,全面分析运用。这种方法虽然包含内容复杂,分析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它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学科体系,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单一分析法,即对市场营销中目标单 一、规模较小、事件较简单的案例就某一侧面进行剖析,深入讨论。这种专题式研究,便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层把握和透彻了解。 2.实景模拟法 市场营销专业应用性强,必须注重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创造一定的市场营销环境,让学生亲临其境,主动参与,模拟操作,这种培养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模拟实践是由教师设计出实践的环境和条件。其做法是让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的不同人物,但在模拟前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要达到的目的,按案例要求活动。演出结束后,由扮演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其他学生可以进行点评,教师进行最后总结。 3.策划方案法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分析总结案例,而且还应该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进行策划,制订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目标与具体的行动措施。这种策划市场营销方案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全局性思维,并且加深学生对市场营销理论的认识,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课堂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解和解释,对高校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市场营销是一门以企业等组织的营销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市场营销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备内容。当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模式是以企业锻炼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以上两种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对于顶岗实习来说,它在实际运作中,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商业秘密也日益增多,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认为接收学生实习是一种负担,结果学生到实习岗位却接触不到本岗位的实质性工作。又如每个企业对于管理岗位的实际需求往往较少,每次顶岗学习,学生要么以销售为主,不能够全面了解企业运作流程,要么非常分散,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笔者认为加强与完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堂教学的实战技能训练已经迫在眉睫。 市场营销专业课堂教学实战技能训练旨在使学生在基本掌握市场营销理论的前提下,学以致用,对市场营销实务操作进行专题培训,紧密结合企业市场和营销岗位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实战能力。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实战技能训练的主要理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必须突出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强化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强化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及社会适应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其次,必须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使学生通过仿真模拟环境和软件模拟环境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所需的技能,获得该专业的直接上岗能力。再次,必须将营销专业实验、实训内容和手段的改革,建立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平台上,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二、建构主义视野下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和内容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因此,老师并不是什么知识“权威”,课本也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总之,尽管建构主义有不同倾向,但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确定性提出了怀疑。这种知识观尽管不免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市场营销课堂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 笔者认为市场营销教学应该回归到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轨道上来,努力使学生成为应用性人才。笔者认为,市场营销课堂教学目的,应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包含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现代商务活动涉及的范围、领域和环节越来越广泛、复杂,即使一项看似简单的商务,也需要商务链的协同,而良好合作的前提是进行良好的沟通。再次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研究开发、战略分析、决策、管理、企业策划、形象设计等软组织功能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市场竞争从产品延伸到工作间的创意和实验室的交锋,竞争成为知识和智慧的较量。因此,各组织都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多年的市场营销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市场营销课程在内容安排上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体现复合型、多元化、全程性设计。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市场营销学都只安排60~70课时,而教材大多都接近20章40多万字。笔者认为章节过多,分得太细,不仅影响了课程的系统性,而且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学计划很难完成,更不用说进行课堂实战技能训练了。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必须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编排,设计成12章,系统讲解市场营销理论的核心内容。这12章分别是: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哲学,市场营销环境,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组织市场与购买行为分析,市场营销调研与市场预测,目标市场营销策略,产品策略,品牌与包装策略,定价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市场营销的新领域与新概念。其他章节为避免与管理学内容重复不再专门讲授。这些章节共用48课时,剩下的课时用做课堂实战技能训练,例如课堂讨论、营销游戏、营销模拟等。 三、建构主义视野下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体验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体验式教学区别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知识教育,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使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 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1]。它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的互动联系,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注重学习者情感的激发和内心的深刻体验,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双向交流,不强求划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各有所获。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的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融合知、情、意、行为一体的内化系统,是培养学生学会用心去体验事物的一种能力。[论文网] (二)项目教学法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活学生求知欲望。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成项目,开展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项目教学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项目任务,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现实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要求展示项目成果,小组代表发言,陈述项目任务完成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项目教学通常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参加项目的设计与运作,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集体互动,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沟通。 在项目教学中教师首先扮演着“信息库”的作用,学生在做项目时,教师要给学生随时补充必要的信息,在学生有疑问时及时进行咨询答疑,充当参考数据库的作用。其次在整个项目教学中,教师还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各小组的活动都应在教师的紧密监控与指导下进行。对于各小组工作的进展遇到的难题和最终成果教师都要参与决定和进行个别辅导。在项目实施中教师还应发挥“指挥员”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状态,帮助学生明确各项目的目标,掌握各项目的程序、规范和操作方法,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编制教学计划和进度表,使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尽早进入状态。 (三)虚拟公司运作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另外,会话还可以理解为学习者与学习群体反复互动的过程;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2]。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鉴于此笔者认为可建个虚拟公司让学生在公司情境中协作、会话和建构。 虚拟公司运作法就是正式上课时先让学生自由组合组建若干个虚拟公司,并按普通公司的运作模式与方法进行运作,以便让学生较熟练掌握市场营销理论、方法与策略的教学方法。公司运作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学生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采用虚拟公司运作法要注意的是: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前提下,对每一步骤的工作,老师应给予及时的理论指导或帮助。也就是说,老师的讲课内容和顺序必须与虚拟公司经营程序的要求相一致。为体现真实感,虚拟公司所选择的产品或业务必须与本地的实际有密切联系,或者是大家所熟悉的产品,同时老师应给每家公司配备一定的虚拟资金,具体数量视该公司的经营产品和业务的需要而定。 除了采取以上几种课堂教学法提高实战技能训练以外,还可采用讲座式教学、参观式教学、综合式教学等方法。由于市场营销学的实践性很强,具体如何操作,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讲座式教学法是指邀请企业界的营销高手或为企业做过营销策划的咨询公司的专家来开设讲座,传授具体实战经验,介绍实战案例的教学方法。这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市场营销体系的知识在实战中的灵活应用,分析各种前沿理论在运用中的适应性和局限性都大有裨益。教材内容讲完之后,还可以采用综合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市场营销知识加以综合分析,从整体和全局来把握,掌握市场营销的产、供、销、人、财、物等各个环节,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知识融会贯通。 四、改革市场营销课程考核办法,强调课堂实战技能训练 市场营销学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实战技能训练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虽有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但实践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对课堂实战技能训练不够重视,特别是实践环节的考核方法欠缺。实践环节的考核是确保实战技能训练实践质量的重要手段,它的考核方式应该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一张试卷”的考核。大部分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在结束时的考核一般都会进行统一的闭卷考试。但是单一的闭卷方式只是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难以考核学生的实战技能,容易造就高分低能的人才。为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改革考核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措施。可以采用课堂学生表现、课堂讨论、实践作业、调查报告、促销策划书、期末考试成绩这几种考核形式,分别给予一定的比重。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实行的考核中平时成绩只占20%~30%,这个比重偏低。笔者认为提高到40%~50%是比较合适的。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者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这些观点对改革市场营销传统教学、加强市场营销课堂教学实战技能训练具有重大意义。建构主义教学通过对营销实务工作的模拟操作,训练学生正确的营销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市场营销意识,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懂经济、会管理、善营销,能适应企业一线需要的人才,最终体现自身对企业生存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培养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从职业学校的数量、在校生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大量中职毕业生特别是营销管理类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不是数量过剩,而是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规格定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营销管理人才的需求,难以实现真正的校企对接,导致社会需求巨大并不断剧增但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就业岗位的矛盾与尴尬局面。本文试图从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寻找建立一个适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以实现中职教育改革的目标。 一、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出现偏差。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重心升级、经济模式的转换时期,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是大量的,而我国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得营销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相脱节,造成一方面高职营销专业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高素质营销类人才紧缺的矛盾。 2.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脱离知识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窠臼,与普通大学的课程设置相比,除课时减少外,内容基本相同,是“压缩饼干”式的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设置多于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缺乏高职特色,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力度不大,教学内容陈旧。 3.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存在着“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都忘记”的现象。不少学校的教学仍是“纸上谈兵”:课堂上“推销”、黑板上“策划”。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4.实训基地建立困难。市场营销专业难以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其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拒绝障碍。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竞争的紧张程度日益加剧,保守核心机密和减员增效是其本能的自我保护动作。因此,不能要求企业自觉承担培训现代化市场营销人才的社会责任,甚至企业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条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建设思路 中职教育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主要设计成获得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术和专门技能。它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更体现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课程。 三、市场营销专业定位研究 在专业定位研究方面,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研究市场营销职业分类,然后找出相对应的典型职位,最后根据中职培养特点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 如果我们将“理论”到“应用”作为一个纬度,而“局部”到“整体”作为一个纬度,可以将大多数营销职业分成五类,与之相对应的有五类典型职位。 1.市场营销理论人才。主要是在研究机构或大专院校从事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研究人员或教师,营销顾问、财经编辑等岗位。 2.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市场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区域经理、产品经理、品牌经理等。 3.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策划总监和其它策划岗位。 4.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推销员。 5.市场营销服务人才。在企业中的岗位主要是市场调研员、分析员、销售内勤、售后服务人员等。 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和普通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后者主要培养从事营销理论和科学研究以及进行工程设计、规划或决策的人才,直接从事将理论、设计、规划或决策转化成有效的产品营销工作:而前者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因为中职教育是实践型、技术型和职业专门化的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四、建立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 既要重视以职业知识为重点的“基础教育”,又要重视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教育”,还要加强对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坚持“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密切融合,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及专业定位构建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 1.中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改革与设计。根据上述研究思路,在课程改革与设计时,我们从以下三方面来展开。 (1)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改革。应按照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在掌握营销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开设有效的职业技能实践课,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实践训练,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走上社会大舞台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上岗工作。 (2)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应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须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有针对性教授和学习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 (3)教学考评改革。注重考评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志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区别,这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建立自营实训基地。只有把教学、生产、科技结合起来,职业教育才能办出特色。职业院校自营实训基地的建立可考虑投资创建超市、商场以及生产实体,拥有自己的实验基地,实施产业化运作,推进名牌战略和集团化经营,让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实施“模拟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内容相吻合。建立自营实训基地既能缓解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又能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要求脱节的问题。 3.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校要与企业加强沟通,针对企业需要按照岗位要求调整细化实训环节(可将实习环节分为六个部分:企业认识实习、推销模拟与生存训练、市场调研实习、专业实习、营销策划实习、毕业实习),根据不同企业的需要安排不同的实训,即满足企业的需要又能达到实训的目的。 4.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职业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可采取专业教师轮流下厂锻炼的办法,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加大兼职教育的成分,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这样既可以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较前沿的水平,又能大大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 一、创新教学模式,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 目前,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营销专业学制为三年。针对三年制的市场营销专业,采用“1.5+0.5+1”模式,按照“一个主干,多个专业方向”的思路,实施订单培养。“1.5”即入学后的前三个学期,利用这段时间培养强化学生市场营销岗位所需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形成营销职业能力的主干。“0.5”指第四学期,此阶段实施“多个专业方向”的培养,即在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细分专业方向,按照企业的需求实施订单培养。“1”是指第 五、六学期,这是为就业而准备的专业实习、职业资格考试、订单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毕业设计等。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依托,以培养人才的营销职业能力主线,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的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专业方向模块满足学生就业的不同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高职教学体系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做到“五符合”即:一是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突出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二是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即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完善人格、发展特长、终身教育;三是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坚持因材施教;四是符合社会和岗位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五是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要求。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创新教育。公共基础课是职业技术所需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以应用为目的,并考虑终身教育的要求;专业基础课是多个职业方向所需的基础课程,要满足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职业技术课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解决职业岗位中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课程中还应融入如何去学习专业知识、寻找获取专业相关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等思维训练和方法训练的内容,在学习与掌握职业知识过程中强化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培养现代社会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整合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如何强化学生的营销专业技能,提高营销职业素质展开,反映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的要求,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要求。如把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进行整合,同时融入推销员、高级营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内容;把《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进行整合,强调《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市场营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重在应用这种工具,为营销决策提供科学、准确、有效的依据。 三、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导,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交叉进行的,要将专业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1、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和教学手段组合。 对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适合个体化教学辅导的谈话教学法。谈话教学不同于日常谈话,要有明确的目标,且信息传递是双向的;(2)案例教学法。除了运用传统的文本案例进行教学以外,还可用音像性案例、调研性案例等“活案例”教学法。(3)经典的程序化技能培训。由课前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结四阶段构成。 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则比较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做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按照以下五个教学阶段进行:(1)确定项目任务(2)制定计划:(3)实施计划(4)检查批评(5)归档和结果应用。如要强化学生营销策划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典型产品或服务进行策划,由此确定项目任务;其次由学生制定营销策划的计划,确定策划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认可;再次由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形式,按照已确定的策划步骤进行工作;然后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检查评分,并通过对比师生评分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最后是归档和结果应用,策划结果最好能应用到企业中,或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用以检验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其次在教学的安排上最好能集中进行,以利于学生对整个过程的完整体验,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2、创新考核方式、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面的考试观,既要解决“考什么”,又要解决“如何考”。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考核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操作、论文、报告与答辩等,也可以是上述几种方法的组合。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既有校内老师,又有校外专家;既有他评,又有学生自评和互评,最终形成以“学生为本位”的考核与评价新模式。 3、组建“社会实践部”、“营销实训中心”。 新生入校后,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积极参与产品推销等各种实践活动,以期获得感性认识。随着学习的深入,要求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介入更高层次的营销项目,每次活动后要求做出详细记录、写出感受,并作为考核学生专业技能的项目之一。组建“社会实践部”、“营销实训中心”,为学生搭建参与社会实践和营销实训的平台。 4、建立实习公司(模拟公司)。 实习公司是由系里组建,模拟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股份制组织机构,由专业老师指导,让学生自主经营,以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实习实训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公司通过招聘的方式,挑选营销专业的学生作为各部门管理层的人员,学生按教学计划分批轮流到实习公司、实习超市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建立由学生自主经营、自行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其特点是把经营管理的课堂教学直接与企业实际经营运作结合起来,实行“课堂+公司”的教学模式。 5、开办“走向成功”培训班。根据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规格,从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制定详实的培训计划,聘请社会、行业和院里的专家教授,对培训班成员进行“走向成功”所必须具备的理念、技能、体能、品德、意志等方面的强化训练,拓宽学生们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意识及综合职业能力。 6、切实搞好顶岗实习、实训和毕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时按照“任务到班、责任到人、学生管理、教师指导、阶段考核、联产计酬”的二十四字方法进行管理,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从而培养出品德好、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能赚钱、勇创业的人才。 四、加强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重视订单教育,把改革落到实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必要保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责任意识。二是根据营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培养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三是通过学校派出进修、个人自学或到企业实践锻炼,致力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四是从校外企业及社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请他们到校举办讲座、参与实践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 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各类基地的建设要以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为中心,积极推进“校企互动、区域融合、以基地为依托、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不仅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学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和人才支撑,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就业市场,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动、互信、互利,通过建立紧密型基地,发挥基地建设对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一体化。 订单教育是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订单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全方位互动合作形式。二是定向式定单培养形式。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需要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五、注重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以德育教育为核心,把德、智、体、美相互渗透的素质教育作为校园生活的主旋律,要加强诚信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依法经营和从业有道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恳扎实的工作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多种兴趣,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延长”的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 六、与人才市场对接,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 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在西方许多国家,职业教育从小学就开始,而且教育的形式非常多样,这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相融的。目前我国高校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一是要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加上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课程。二是要强化提高营销职业能力和技能。三是推行“双证制”,使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获得营销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及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四是建立和完善职业咨询机构。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体验式教学 摘要:市场营销专业体验式教学,就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营销教学情景,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真实的或模拟的营销环境中,让学生在各种营销情景中去领悟知识、获得专业技能和实战经验。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符合学科性质和学生认知的需要,也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陶冶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实习等途径实施。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市场营销教学法 市场营销学科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具有非常鲜明的应用性和实战性。但目前许多院校在市场营销学科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授—受教学,偏离了市场营销学科的特性,也与市场营销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差甚远。近二十多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营销观念的增强,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但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人才却和社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人才规格不符合企业要求,这无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因此深刻反省目前的教学现状,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是解决上述矛盾、实现市场营销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体验”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从上述解释可以看出,体验是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是一种亲身经历。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是在与一定经验的关联中发生的情感融入与态度生成,它是包含认知在内的多种心理活动的综合。体验不仅包括认知,更包含情感和态度。通过体验,认知可以不断进步,情感得到渐次升华,态度得以不断发展。体验所获得的深度认知,尤其是情感的产生和态度的生成,在传统的授—受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在授—受教学中,师生的投入尤其是情感的投入是浅度的,因而教师的教是机械的,学生的学也是被动的、机械的简单重复,教学没有生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学习成了一种主动性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全部参与,身心处于紧张和兴奋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学习的效果大大提高。因此,对于市场营销这样的应用性学科,传统的授—受教学是不能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只有采用体验式教学,才能符合市场营销学科性质,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市场营销学科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就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营销教学情景,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真实的或模拟的营销环境中,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强化学生的营销体验,使学生在各种营销情景中去领悟知识、获得专业技能和实战经验,从而实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对营销人才的广泛需求促进了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迅猛发展。从八十年代到现在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市场营销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蓬勃发展的过程,这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基于市场对营销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绝大多数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专科的培养目标都是应用性人才,而非理论研究人才,这就要求营销专业的教学要紧紧围绕营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在掌握营销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处理各种现实的营销问题,实现学校和社会的无缝接轨。而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就是为学生创设各种营销情景和氛围,让学生在亲身体会和操作中领悟营销的真谛,掌握营销的技能,培养营销的情感,成为能将知识灵活应用的营销专门人才。 (二)符合学科性质 市场营销学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作为世界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有新的科学能够研究并指导市场,于是,以市场营销学为核心的营销学科群诞生并迅速发展。无论是市场营销学,还是消费者行为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品牌策划等等,都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形成的,它们来源于实践同时也指导着实践。这些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科,都是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市场营销学科的教学必须要遵循学科特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将知识真正运用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实践,同时也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形成活的技能而非死的书本知识。 (三)符合学生认知的需要 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的MichaelH.Goldhaber曾说,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而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而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注意力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信息的极大丰富甚至是泛滥,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获取知识成了极为容易的事。人们面对不知道但想要知道的任何知识,都可以迅速地从互联网上获得。而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互联网使用者的主流群体,可以说把互联网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对学生来说,他们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深入思考,是集认识、情感、行为于一体的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体验就是个体运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运用单一的感官认识事物,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调动多种感官尤其是情感的投入,则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知识的引路人、技能的培训师、情感的调动者。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缺乏的不是营销知识,而是对营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的任务就是为他们创设情景,引导他们去体会和验证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 体验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调动了全身心的力量,思考、关注某一事物或经历某一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心理活动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经验,产生新的体会,形成新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之内化为个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个体的身心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在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互动交往、亲身经历,不仅能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还能有助于形成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终极目标的实现。另外,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强,教师对教学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是一次智慧的旅程,这无疑也能极大地促进教师的成长。因此体验式教学也是一个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常用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本身源于工商管理教学,市场营销作为工商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自然而然离不开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产生来源于教学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典型的或有价值的企业营销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读、讨论,领悟营销的真谛。因为案例是具体的、真实的、生动的,学生尤如身临其境,可以获得近似于真实营销活动的效果。 (二)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就是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或虚拟再现出来。通过情景模拟和再现,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营销知识和理论,并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同时也能对这些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学生充当营销活动中的某个角色,用该角色应有的思想、态度、情感、行为、语言等来处理营销问题,使学生理解不同角色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态度立场等,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会。 (四)陶冶法 陶冶法就是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情景,让学生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在营销教学中,可以安排一定的学时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了解企业营销的运做情况,和营销人员接触,获得感性认识,培养专业情感;也可以邀请营销界大师或精英来校讲座,让学生感受营销的奥妙。同时营销大师们成功带来的自豪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学生,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决心。 (五)游戏法 游戏法就是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激烈的竞赛和无比的兴奋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某些知识。游戏法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是让学生在玩中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因此,在营销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营销类游戏,不失为一种可行的体验式教学方式。 四、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也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启发式提问,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去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探索。因此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为便捷的体验教学方式。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小案例、小游戏,既避免了课堂教学枯燥单一的说教式局面,又能够让学生在思考中、讨论中、游戏中获得新的认识、产生新的感受。 (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市场营销体验式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实验设备,通过动脑动手实际操作,体会知识运用的乐趣,完成营销技能的训练。营销实验可以通过借助于一定的仪器和设备来完成,比如ERP沙盘模拟和各类营销实验软件;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的灵活多样的实验,比如客户投诉的处理、公共关系活动模拟、沟通技巧等等。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学生的体验、感悟,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方式。市场营销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市场营销教学也是为实践服务的。学生营销能力和营销技能的培养不是在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而是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接触实践、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只有亲自去体验,才能获得经验,从而形成并发展为专业技能。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实践方式来完成上述目标。 (四)实习 实习是大学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体验式教学的传统方法。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衔接阶段,也是学生将大学几年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检验自己、获得体验的过程。扎扎实实地完成实习阶段的任务,是大学教育圆满完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教学革新研究 摘要: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是独立学院培养人才面临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独立学院的转型更是凸显了该问题。本文以浙江省科艺学院为例,对科艺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在转型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革新的基本思路,以期为各独立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意见,为独立学院成功转型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市场营销;教学革新 一、引言 独立学院是我国现存的一种高等院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国家鼓励公办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金,创办独立学院,发展至今,独立学院开始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2014年国务院相关文件提出:“独立学院转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这对独立学院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胡荣,刘咏梅,2016)。浙江省科艺学院作为一个典型的独立学院,亦需抓住此次转型的大契机,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当然,成功转型需要独立学院各专业、各层次的配合,现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探究在独立学院转型的背景下,该专业可以进行的教学革新,希望能够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科优势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 二、科艺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市场营销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传入中国,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其注定无法得到发展,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才真正在我国开始了发展之路。本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成立于创校之初,隶属于经管系,办学近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包括营销管理、营销策划、市场营销等传统课程,以及为了把握信息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思想指导下的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新课程。虽然为了积极向“应用技术型”转变,本专业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努力的力度还有待加大,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下所述:(一)专业培养目标泛化。多数独立院校在办学定位中较依附母体院校(如早期科艺学院专业任课教师多为外聘母体院校教师,办学理念和思想多向其看齐),目标多是建立“综合型、学术型”大学,考核重点放在学术教学质量上;教育教学方式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实习实践(王丽,2016)。但现实是,独立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相较于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薄弱,他们的优势可能在其他方面,因此适用于本一本二的培养目标并不一定适用于独立学院,这就需要我们将泛化的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化、清晰化、定位准确化,使之符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要求(陈伟,2005)。(二)教学模式守旧。传统的市场营销教学系统主要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构成,以教师讲授为主、板书或者多媒体PPT为辅,把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传递给学生,亦可称为“填鸭式”教学法(董甲婷,李刚,2010)。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的现代,知识的获取越发便捷,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越发凸显。很多知识可以从网上查到,单纯的理论讲解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更不要说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了。科艺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转型期也是一步步探索着前进,在“填鸭式”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最终落脚点更多的还是在老师自身,学生的听和记多于参与和思考。(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有待优化。在培养目标受到母体院校影响明显的情况下,专业课程设置亦能体现出明显的借鉴意味,偏理论化,这就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磨合期拉长。有学者调研,即便很多公司有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专业的岗前培训,但他们仍需1至2年的时间才能独立承担工作任务(董甲婷,李刚,2010)。此外,科艺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待进一步梳理,如:课程安排是否循序渐进,是否根据不同年级由浅入深;同一学年理论课和实践课内容上、逻辑上是否结合紧密等,这些重点部分的逻辑和顺序如果不梳理清楚,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认知混乱。(四)考核内容和方式缺乏灵活性。不仅是独立学院,一些普通高校的多数专业最终的考核方式也多为一纸试卷,操作确实简单易行,但这种方式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不是他们真正学到了什么。市场营销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真正掌握的、被企业和社会需要的能力,这种传统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常被称为“高分低能”,这与独立学院成立的初衷不相符,与独立学院转型期的目标不相符,也抑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五)缺乏配套的实践环节。独立学院要顺利实现由学术型到应用技术型的转变,必须要增加大量的实训和实践教学环节(韩卫群,2016),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实训和实践教学环节就意味着实训实验室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其建设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但现实是独立院校的专业性实训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数量普遍较少,因为建设的同时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投入,教学成本的增加,若没有国家和地方财政对独立学院的支持,单靠独立学院本身,能够吸纳的社会资金非常有限,且与独立学院对接的企业常常受成本效率等因素影响,配合力度不足(王丽,2016),这些都有碍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综合来看,此次借转型和搬迁的双契机,结合科艺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进行市场营销专业应用技术型教学革新是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配合整个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要举措。 三、教学革新思路 (一)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转型,首要任务是脱离对母体院校的依赖,建立属于自己的培养目标,体现应用型的特色。其次应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型企业,专业的设置和定位离不开地方经济的发展(熊高强,2016)。此次科艺学院的搬迁可视为一个机会,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纺织、化纤和服装产业都是重点支柱产业,本专业明确培养目标,需考虑所在地的社会背景、企业实际状况和对人才的需求,考虑范围还可扩大至整个长三角地区,重点在于培养目标要建立在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之上,形成学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优秀人才,地方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机会和帮助的良性循环。 (二)教学模式创新 “填鸭式”教学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要求,简单地将板书从黑板上直接搬到PPT上,已满足不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要求,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能力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或者统一培训都可以达到,多媒体的可用性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PPT。2.善用模块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是学校按照专业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开发与学校的教学组织相适合的课程教学模块,同时注重模块间有机联系的教学方法(袁素红,2014)。重点在以学生为主体,按照既定的模块,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再加上其他辅助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灵活性和针对性,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多种教学手段的整合使用。可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如:项目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角色扮演式、参与式、PBL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等。如:营销管理课程可以引入项目式;营销策划可以采用案例式和情景模拟式;推销学可以参考参与式、角色扮演式;品牌管理可以借鉴PBL式;市场营销学适用得则更加广泛。不管如何选择,重点在于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讲授为辅,充分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考核内容和方式单一的问题。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时,得到的成果就会多种多样。可以是策划书,可以是案例讨论心得,可以是项目报告,总之不再是一张期末考试试卷。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考核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更加客观。4.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大前提是培养实战型、应用型人才,包含专业课程安排、课程教材和内容、课时安排三方面内容。一般来说,市场营销专业常见课程有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营销策划、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还有信息时代新兴的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大学六到七个学年如何安排(最后一两个学年通常用来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较少安排课程)必须保证合理性和逻辑性。如:市场营销学可以安排在网络营销之前的学年,学生对市场营销的整体框架和内容了解之后,更容易理解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市场营销有了哪些发展和升华,循序渐进。课时上,课程重要、内容丰富的相应多安排课时,包含实践实验内容的课程,需保证实践操作时间。如果某门课程是实践课和理论课分开进行的,那么这两部分安排的上课时间不应相差太大,否则开始实践时可能理论知识已经不记得多少了。教材上,要注意与时俱进,保证教材的新颖度,牢牢把握市场营销专业本身的特性。5.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这里包含两个环节:一方面是加强校内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实训平台建设,丰富模拟实训内容,另一方面是加强“校企合作”。首先可以由专业牵头、借助政府或社会的力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在现实中检验所学所得,这是单纯的模拟实训无法做到的。其次可以体现在师资建设上,本专业的教师走下讲台,走进企业,在实践中深化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将之运用在教学中才会事半功倍,毕竟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既具有专业的理论素养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新时代教师。可以邀请企业的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走进来”成为学生的实践导师,从而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学生了解了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企业了解了学生的实际状况,对高校如何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 作者:王路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研究 一、建设市场营销专业群的必要 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市场和认识需求并结合本校的办学理念来建设市场营销专业群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这样可以带动市场营销相关专业水平的提升。市场营销专业涉及的相关专业包括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广告管理等专业,每个看似没有关联的专业之间在具体理论学习、训练课程、学校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相互联系。市场营销专业群将面向社会需要、面向相关单位企业,考察社会和企业,根据考察的结果运用到市场营销专业群的建设中,设计相关的教学重难点和实训重难点,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当然,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群的建设是可以当作公共的资源在各大高校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利用,长此以往对培养优秀人才和师资团队的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市场营销专业群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专业建设的大量资本。市场营销专业群的建设除了资源共享、共同进步之外,可以利用品牌优势,提升专业群的有用价值。因为市场营销专业本来是一个相对比较老的专业,可以利用品牌优势让市场营销成为品牌专业,这样可以节省在建设品牌时的资金费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不断革新,建设市场营销专业群让专业管理走上时代的前列,这是众多高职院校建设市场营销专业群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高校里其他专业都顺应信息发展,走上现代管理的道理,那么市场营销专业群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二、市场营销专业群的主要内容 1.营销服务对象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群的建设必然与社会和企业的营销大方向相联系,那么对高校培养营销人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一定的方向把握。当然社会和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营销专业群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应对。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的意义在于培养出一批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 2.营销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群不是简单的服务于几个相关的专业之间的组合,市场营销专业群的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建设思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首先要实地区进行调查和考核,人情社会和企业对市场营销岗位内容和人才结构的需要,认清企业和人才之间的联系变化。其次是要在市场营销专业群中要能够分清主次,要清楚市场营销的核心专业和相关课程设置。最后要明确市场营销专业方向。清楚认识到市场营销各个专业之间的相关性,搭建一个实用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专业共同进步。 3.专业内容建设 假设高职院校职场营销专业群建设的相关专业有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广告管理等,那么结合专业的课程内容建设应该包括《创业管理》《营销实务》《网络营销》《广告策划与管理》等。这些基本的课程内容设置同样是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然同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课程实践内容,努力明确市场营销专业群的内容建设,突出实践能力。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问题探讨 通过对企业和高校实际情况的研究及高职院校近几年来的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得知,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群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市场营销专业群受到了教育部和高职院校的重视,并且让市场营销专业群的建设达到一个热度。但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群被跟风建设,其效果可想而知。这样不根据实际情况而效仿反而会适得其反。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的内容来说,要考虑本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需要考虑本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群的能力培养方向和人才目标建设。如果不全面考虑,那只是学习表象,未涉及根本内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包含的专业不是多而好的,更不是简单的相关专业融合,在专业群建设中一定要体现集群思想。集群思想是在同一集合中的不同部分对集体贡献出有用力量。集群思想体现出在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的资源共享和最优化的思想建设,抓住市场营销专业群的核心力量,并且最大限度地避免专业群带来的弱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不是因为几个相关专业的结合而互相分离,市场营销群建设应该是无界限的,无论是电子商务、广告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都是有一定的内部联系,内部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在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的联系之间寻找突破,积极运用无界限思想创造事物之间的新联系。我们没有因为专业之间的联系被束缚,可以一分为二看待,也可以看作整体来考虑。 综上所述,关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的研究,笔者了解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必须跟随现实的变化及时调整更新,要重点意识到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这是建设成功的市场营销专业群的理念观点。对于相关内容的建设,集群思想和无界思想的正确认知并合理运用,促使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 作者:孙永生 李丽 单位: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就业指导论文: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和实际能力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为积极应对目前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对毕业生进行科学性、实效性指导,使得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严峻的就业压力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重点。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1.社会原因。 随着近年各大高职院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毕业生人数高达61l万人,加上历年约150万未就业的大学生,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达到新高,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使得社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许多单位削减甚至取消招聘计划。这样的供需矛盾,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2.个人原因。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从众攀比心理严重。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时,并不知道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是什么,只是盲目地游走在招聘会现场。找工作挑三拣四,非大公司不去,非大城市不去,把工资待遇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2)就业观念滞后,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3)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弱。(4)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在就业后,频繁跳槽,成为社会上所谓的“跳蚤族”。 3.学校原因。 (1)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盲目招生。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使得学生不能顺利就业。(2)就业指导体系相对滞后.虽然许多院校都已经为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也仅是忙于一些通知的传达和校园招聘的联系。并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合理安排学生就业。(3)就业指导老师的业务能力相对欠缺,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如何发挥作用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辅导员的要求都很高。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多是由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担当,他们来自各个专业,对就业指导这一专业领域并没有深入了解。如果辅导员没有充分了解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缺乏相关技能,就不能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对辅导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自己也应该虚心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多走访企事业单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一位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老师。 2.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辅导员应该做到:一方面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使学生有过硬的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很快适应社会。 (2)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贯穿于日常教育中。教育学生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合理定位自己。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及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调节 (3)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习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明确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 3.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指导。 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并在学生中广泛动员,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4.做好学生实习工作.全力配合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三就进入了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候,学生不仅忙于找工作,还要做好毕业设计。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平衡,辅导员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就拿我院今年毕业生来说,在毕业生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学生不积极找工作,甚至放弃好的工作机会.认为应在学校多学点知识;另一种是学生认为工作重要,学校的事情无所谓,不和老师沟通探讨就业问题,态度不积极,在专业理论上落后了很多。因此,辅导员要做到:做好实习学生的计划、安排、总结,及时将学院的信息通知学生,经常与学生的专业老师联系,了解在外实习生还应该做什么,使学生能够及时完成在校的学业。 5.大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 这里所指的大学生离校是指第六学期的大学毕业实习阶段.在第五学期末.许多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在继续努力当中。因此,辅导员就必须分别对待这部分学生,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一方面,对已就业的学生,辅导员应走访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学生或学院的建议。这样辅导员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有利于辅导学生就业。同时,辅导员能及时与毕业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公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避免学生频繁跳槽。另一方面.对未就业的学生及时给予就业指导,长期进行电话、网络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并将校园招聘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特殊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将学生信息向领导汇报,寻求上一级的帮助,避免学生因长期无工作而产生心理问题。 6.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效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相继颁布,各种招聘会、“三支一扶计划”、“从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政策”等应对措施纷至沓来。然而,很多大学生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职业的选择依然保守和单调。 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辅导员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信赖的人,辅导员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因此,辅导员可以根据各个学生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应该选择自己的路。比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而且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继续深造,在学历上得到一个提高: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军.这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他们.还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通过辅导员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提高学院就业率,为学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来自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就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更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高度关注就业工作,不断探索就业工作的规律和科学方法,给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科学、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其达到就业目标,实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就业指导论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探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原则 【论文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本文初步构想出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领导作用、重视全员参与、注重全程指导、采用系统指导、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以信息为基础、互利的“三赢”关系等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八大原则”,并逐一进行了阐述。 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谋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要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更是需要健康和谐的人力资源配置做保障。高校是社会的人才高地,其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新发展。因此,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原则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初步构想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八大原则”。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1】。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都离不开社会需要,从营销学角度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采取适合自身的营销策略将自己推向市场。高校应充分了解社会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求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能通过全面而广泛的就业市场调查研究,号准用人单位的用人之脉,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职业信息。比如职位分析就是不能被忽视的指导内容,用人单位和学生都会考虑职业与个体的匹配、个体是否能胜任相关岗位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强调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脱离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对学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二、强调领导作用 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强调:“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加强人员配备和条件保障。高校的书记、校长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加强指导;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服务真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生。”强调领导作用,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全员化”的前提,领导的重视会影响到师生对就业指导的重视,有助于促进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进而有益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强调领导作用,将毕业生就业视为“一把手’,工程,有利于确立统一的宗旨及方向,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的充分参与,有利于激起全体学生的高度重视,有利于确保就业指导工作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有利于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重视全员参与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事,也不仅仅是就业指导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在“一把手”的领导下,全体教职工通力协作、全员参与来实现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力量。在就业指导系统中,学生主动参与,全体教师积极响应,以及家庭、校友、用人单位、其他社会支持的积极配合都显得非常重要。 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特别是调动各专业教师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力量,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有益举措。应当看到,专业教师在对专业分析、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分析、相关专业的就业行情、形势分析等方面有着其他人员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便于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有利于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传授给学生更多、更实用的技能,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领域的“软实力”,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贯彻“全员参与”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在多方位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正确、理性的就业观、职业意识、择业观,加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进而积极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强调全员参与,除要求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教师资源外,还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源,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教学,与相关政府机构、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用人单位等进行合作,将企业HR、成功校友等社会人士请进课堂。他们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向,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熟知职场的生存法则等,能够将最新、更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些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和实用的信息,让他们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职业、了解企业。因此,重视全员参与,高校应积极调动和发挥学校内外资源的力量,促进两者在就业指导工程中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提高高校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四、注重全程指导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与决定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作为对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传统的仅面向毕业生开展的,明显带有“季节性快餐’’特点的就业指导,希望在短短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客观认识自我与职业、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职业目标等,这样的就业指导很难保证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对处于“职业探索与准备期”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应只是毕业生,还应面向全体学生,就业指导应贯串于整个受教育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层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开展有计划的并不断深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视“全程化”。 全程化就业指导,是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根据其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的职业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提出具体要求,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走向社会成功就业,并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就业指导过程。全程化就业指导突出时间上的“全程性”,即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中,可将就业指导划分为专业与职业认知阶段、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业准备阶段、就业实施阶段和职业适应阶段等,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连续不断地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注重就业指导的全程性,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规划和实现职业目标,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择业和就业,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成才与发展。 五、采用系统指导 就业指导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以及实施保障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结与互动,构成了就业指导的高度系统性。系统指导需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兴趣、愿望等,通过职业咨询、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我,探索职业世界,树立职业理想,澄清职业价值观,内化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够在就业时作出合理选择,适应工作并能在任职中获得发展。同时,就业指导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重要桥梁。它可以协助用人单位选择所需人才,促进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协调与联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系统指导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助于协调和整合各类资源,减少人力与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象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毕业生,而应拓宽就业指导对象,把全体学生都纳入到系统的就业指导中来。就业指导根据各阶段、各层次学生的特点、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的引导与教育。二是主体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应是全员性的,像就业指导这样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级、各部门、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共同协作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高效、优质展开。这样有利于将有关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资源加以综合运用,将高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利的“三赢”关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富有成效。三是从内容上。个性化就业指导是要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其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内容丰富、细致的系统指导。显然,系统的就业指导不只是局限于毕业前的几场就业讲座、临时抱佛脚式的求职技巧传授等活动,还应该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咨询、就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阶段、分层次的系统指导过程。 六、与时俱进地持续改进 由于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的。所以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也是大势所趋,并应成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永无止境的追求。持续改进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激励高校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理论、内容、方法和实践,培养学生持续改进的意识,主动关注职业世界的变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需求等,从而客观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比如大学生应培养和提高众所周知的智商(IQ)和情商(EQ)外,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挫折商(AQ)。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必须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这三个因素。在智商和情商都跟别人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因此,在当今金融危机形势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下,大学生也应“与时俱进”地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高挫折商。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同时,持续改进的原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理论、方法、内容、实践等各方面进行创新。比如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强烈愿望,高校应强9a~,J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应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就业指导工作中,形成传统有形就业市场与无形网络就业市场相辅相成、互相弥补的更全面、更完整、更有效的就业市场。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增加各类科学、系统的标准化心理测评、职业测评工具的使用。 七、以信息为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招聘手段的革新,就业信息已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保障[4]。就业信息是能对个人的职业选择、适应与发展带来影响的信息,又是个人理解社会实情,推敲自我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等自我概念,开拓自身职业发展前途,促进自我职业志向形成的素材[5]。就业信息的主要功能是:(1)能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职业兴趣、能力、个性等,树立理性的职业目标,自觉地制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2)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的同时认识职业世界,并使自我与职业匹配地结合;(3)让大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职业世界的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预期,开阔个人就业视野;(4)提高大学生辨别各类职业信息的可靠度、价值度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有目的、自觉地收集、整理与利用职业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把有效的信息应用到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及职业决策中去。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应客观地、有选择性地、批判地筛选、判断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并且信息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关注的职业领域,而要开阔个人就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其他相关职业领域所提供的机遇。由于当今社会信息日新月异,量大面广,而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因而在搜集信息时,要做好记录、加工和分类工作,以利于及时筛选、更新过时的信息,补充新鲜信息,必要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八、互利的“三赢”关系 就业指导是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知识与劳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桥梁。互利的“三赢”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在就业过程中能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学校实现高就业率,高质量的就业势必会提高学校的声誉、地位,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人单位挑选到适合于企业文化、适合于岗位要求、适合于工作性质的人才,有利于节约用人成本利于企业发展;毕业生获得与自我兴趣、能力、个性、愿望等相匹配的职业,有利于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胜任、适应与发展。 毕业生是否建立起合理的就业观念、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是否顺利就业、是否适应职场并获得职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用人单位对其的认可度。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主要是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以及工作表现等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检验,主要来自于市场而不是学校考试、考查的成绩,用人单位才是最权威、最有效的评价者。因此,从用人单位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指导的有效性,也更能使学生清楚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进而主动积极、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可使学校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需求,进而能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效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高校来说,与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互惠双赢的长期合作关系,逐渐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形成强强联合,也无疑是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乃至引导其成功步入社会的一次有效尝试。到实践基地实习有助于学生更直观、感性、深入地了解企业,在接触优秀企业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提升就业竞争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提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满意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方互利、共赢。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高校班主任是毕业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 就业指导工作 现实背景 现实做法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千变万化,班主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出发。着重阐述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现实背景、做法与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是否就业,不仅关系着学生的个人及其家庭.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每所高校都在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作为从事一线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凭借自身的工作特点,理应成为学生就业工作的主力军,发挥在学嫩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一、班主妊成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中流砥柱的现实背景 1.从班主任的工作特点来看:班主任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担任班主任的老师。有的是刚从校园出来的年轻人,他们因为年龄接近.易于学生打成一片;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他们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擅长与学生交流沟通;有的的是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他们凭借渊博的学识,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无论是哪种类别的班主任,通过长时间与学生接触.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提高了就业指导的可信度。加之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的效率。 2.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或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二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由专业课教师适时进行职业教育: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相关专家开设讲座;四是通过多媒体,如网络、录像等传播就业知识。这四种形式的结合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能,但无形中都忽视了班主任的作用。若将班主任的因素加进来,相信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目前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构成来看:现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学校的相关部门( 如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院系分管领导、辅导员担任。学院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负责“面”上的工作,传达各级的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联系招聘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常规管理工作等;系分管领导和辅导员日常事物太多,只能对就业的政策、观念等进行“整体”性指导.对于一些精细的工作无暇顾及。可以看出。目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还相当薄弱.迫切需要补充人员.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一线的班主任无疑成为首选。班主任充实进就业指导的队伍.有利于将就业心理、技能等个性化的指导落到实处。 二、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的现实做法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必须转变班主任“就业与我无关”的观念.提高班主任的就业意识。为此。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针对班主任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情况,如班主任会议、宣传橱窗、订阅报纸杂志、就业工作研讨会等。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2.培训技能。提升水平。学校应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班主任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培训.内容应包含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大学生求职的方法技能、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从而增强班主任就业指导的知识技能.提升班主任就业指导水平。 3.规范制度.强化动力。考虑到就业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将就业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当中势在必行。因此,要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责任制,制定严格的班主任就业工作考核制度,规范班主任的日常工作。院系要定期召开班主任就业工作会议,汇报本班工作进展.交流工作经验。在班与班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推动就业工作顺利进行。为了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班主任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如要求班主任每周开设2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给予课筹:班级的就业率与年终津贴挂钩;就业率高的班主任优先评选先进,等等,从物质与精神上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就业丁作中。 三、班主任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中流砥柱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班主任与学生亲密无间的关系,决定了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从低年级开始,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等途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辩论会等形式组织新生探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如何成材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班主任还应尽早向学生灌输竞争择业的意识.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压力.促进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打好知识基础。进入高年级.班主任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毕业生准备求职材料,提高毕业生的面试技巧;为毕业生全方位搜集就业信息等。这些精细化的工作有了班主任“点”对“点”的参与.使就业工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高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2.有助于建构和谐的校园环境。班主任参与就业工作.因他们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现实表现和能力,可以及时发现因就业问题引发的校园不和谐因素并及时将这些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了校园的稳定。班主任直接参与就业,本身就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园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建构和谐的校园环境。 毕业生就业是个系统性工程.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对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创建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调动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性。为服务毕业生顺利就业添砖加瓦。 就业指导论文: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全程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全程就业指导作为破解这一问题的落脚点。本文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及相关实践内容。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规模、质量、效益上的不断提高,为缓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矛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出现新的特点,逐渐从绝对的卖方市场开始走向相对的买方市场,其中,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显露,无疑给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 1.人数众多、形势严峻 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毕业生近500万人。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7年,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严峻。而在这组庞大的数字中,众多的地方本科高校占了相当大的份额。 2.就业预期较高、自我认识不清 确定一所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必须综合分析该校的办学实力和服务范围的社会需求。一所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与国内一流大学和办学历史较早的老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浅、师资力量弱、设备条件差、区域位置偏等先天不足,另外,学生来源中尽管不乏有可造就的精英之苗,但总体上讲,仍不可否认,生源的知识基础整体上还是较弱的。然而,现实社会中,由于长期的“考上大学光宗耀祖”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预期还是相当高的。非白领不做、非经济发达地区不去、非高薪不去的现象比比皆是。 3.就业指导存在误区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始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的政策起,虽说已经有一段时间,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区,其中主要在于就业指导仅限于就业。即,对象上只对临近毕业的毕业生进行指导,内容上仅限于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提供,缺乏创业教育,缺乏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更缺少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的全程指导。在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人才配置模式下,这样的指导是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大多由辅导员和部分管理人员承担,不仅人员少,指导的专业性也不强,难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4.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大学生就业 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金融机构出现连锁性破产,并引发金融业裁员潮。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全球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本次金融危机,已引起更高的就业危机,一些大型企业纷纷取消全国校园招聘计划,而今年毕业生比去年急增64万。原先,大批外贸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创造了大量的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成为地方本科高校主要的就业流向地。然而,受金融风暴影响,大批被裁员工(包括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的再就业和留学生的回国就业,势必会加大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延伸到中低端人才市场,让国内应届毕业生求职更为艰难。 二、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全程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鉴于对当前及未来就业实际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地方本科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和理念,提升全面素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实现,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变为大学生们求生存的必要环节,演化为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涯设计规划、获得职业成功的有效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需求、就业途径与方式,呈现日益多样化的态势。“一次分配定终身”已经成为过去,一个人一辈子从事单一职业的传统职业生涯被易变性职业生涯所替代。因此,在学生进入大学之日起就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提前进行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重要的落脚点。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必须把解决理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大学生人生发展、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从新生开始推行专业化的、有针对性的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情感,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俱进。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专业化。专业化的大学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职业选择能力。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生涯设计指导需求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队伍的形成,追在眉睫。 全程就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金融危机虽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通过生涯辅导,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周期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减少无谓的抱怨和对未来的迷茫,看到经济危机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带来的契机,以及大学生在这些岗位面前的优势。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拉动内需的措施、政策扶持自主创业、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拓展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机会。 三、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生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及做法 实践中,笔者将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活动对象确定为每年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以年级为阶段、不同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分块进行。已经在校的各年级大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参加相关的职业生涯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具体的可分为“三个阶段、四个体系”。 “三个阶段”是指工作必经的三个过程: 1.初期阶段(一年级):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动 力。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优势与不足,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习通用性技能,提高基本素养,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做好专业准备。 2.中期阶段(一年级第二学期、二、三年级):帮助学生自我拓展,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事业观。通过开展职业测评、组织职业咨询、职业信息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职业,根据自身条件、职业志向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和督促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决策,推荐和鼓励学生参加职业培训、社会实践、创业锻炼等活动,拓展职业知识技能,提升自我素质,培养高度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提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后期阶段(四年级):帮助学生自我发展,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形成现实而正确的个人发展评价,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通过毕业实习、个人辅导、职业信息的收集和选择、就业技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实现人生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内在统一,鼓励他们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建功立业,完成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四个体系”是指在实际操作中要努力形成和依托的途径和形式,以便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形式开展工作。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有意识、成系统地讲授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主渠道。在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既可以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达到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的目标。 2.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人生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通过成立专业社团、主题研讨与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等模拟训练、团体辅导、职业测评等多种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课外活动。积极探索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设立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主题网站或网页,扩大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受众面和受益面。 3.社会实践体系: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信息和社会需求,树立职业精神,拓展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个别辅导体系:构建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三级辅导体系,充分发挥职业发展专业辅导人员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个别职业咨询、测评和辅导。要不断扩大职业发展指导的覆盖面,提高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的服务水平。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论文:浅析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以“全面全程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服务推进大学生就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保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同志2007年 6月 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我们 的工作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观,构建大学生全程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开展全面的就业指导,突出大学生创业教育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顺利、稳定的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其本质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失业问题的客观要求,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高等学校必须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这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的的理念,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以就业为中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同志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 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回报,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他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对高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着眼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就业作为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就业教育,以就业教育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其全面发展,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实现毕业生的顺利、稳定的就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指导强调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谋求人在职场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主动性。我们必须一方面要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顺利就业提供专业化综合服务;另一方面则要帮助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要求,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社会职业 ,达到与工作岗位的有效结合,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以“全面全程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前的系统的、完整的准备阶段。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规划 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从业前的准备,把价值观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更好地胜任未来的职业角色,真正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树立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工作意识 ,全面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使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突出就业竞争力的提高为核心,既着眼于大学生就业、职业基本知识教育 ,又着眼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条件。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优良的发展潜能等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竞争能力。全程的全面就业指导就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不能就某一方面开展指导,而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应当包括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程序、就业渠道、职业道德、推荐表与 自荐材料的制作、公关礼仪等内容,并根据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律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分阶段逐步实施,为青年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科学地、合理地规划大学各个阶段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大学三年为例,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工作起点,以年级为划分的纵向线和以专业为划分的横向线两条线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重点是目标分解 ,通过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分析近年的就业形势,使新生从入学起就有一种学习紧迫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将三年的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 (期),指明目标和努力方向,实行 目标管理,使新生入学后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大学二年级,重点是准确定位: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升学考研的目标;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强调加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提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争取多拿一些奖证,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一阶段主要开展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就业渠道、职业道德、公关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大学三年级,主要开展创业指导、就业技巧、推荐表与自荐材料的制作等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咨询、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介绍上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当年市场需求,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整好心态,根据自己的成绩、能力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合理定位,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引导动员学生到基层工作,牢固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科学就业观 。 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以授课为主,由拥有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教学大纲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第二模块以讲座为主,由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专业课教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知名校友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第三模块以社会实践为主,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就业市场调研、到企业参观考察等。同时,应做好对学生的个别咨询指导,开展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为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相结合 ,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评,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 ,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 目标的职业 ,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就业指导只有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充分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该干什么”,以及“怎么干”,才能使他们准确定位 ,找到适合 自己发展的岗位,也才能使他们将近期择业目标与长远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改变“一岗定终身”的观念,既做到面对现实,及时就业,又能长远规划 ,分步实施 。 实施全面全程就业指导,应重点在“七个结合”上下功夫。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就业指导与解决毕业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学生毕业实习、实践相结合 ;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与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就业指导与毕业离校活动相结合。 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构建完善的全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以服务推进大学生就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 (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功能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参与和支持。学校应建立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院系、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毕业就业工作格局,明确“一把手”责任制;要根据 国家政策规定 ,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出台就业指导工作相关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下放相应的权力,使责、权 、利统一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人财物的配备,健全工作队伍,加大经费的投入,建立多媒体洽谈室、信息查询室、资料室、电子阅览室;完善毕业就业工作评估体系与考评办法 ,全面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功能。 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 ,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将专业教育、就业目标培养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学科发展论坛、专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拓展就业指导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能动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体现个性化指导的要求。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全校教师要共同协作,构建以学校就业部门为主体、各方面通力协作、全方位齐抓共管、立体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师资质量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 面对新的就业环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极不完善。学校指导渠道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 、就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是就业信息和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的通道。就业指导工作,事实上是一项专业化工作。从事人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综合知识,通晓国家、省市就业政策。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由行政人员、专职辅导员担任 ,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到岗“指导”学生就业,不能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职业指导,整体素质令人堪忧。为了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并建立健全开放、畅通的就业信息网络。我国自1999年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进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目前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不过一万余人。而高校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所占比例更是不多。因此相关教育等主管部门要在高校大力推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就业指导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要把学生看作是我们 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物力、财力、制度、机制、信息、设备、场地等等方面有相应的支持,积极开展各方面的就业服务工作,进行尽心尽力的指导,以帮助大学生顺利成才,顺利就业。 (四)应用现代网络技 术开展网上就业指导 在当今信息时代 ,利用网络技术,创建就业网站,实现就业指导现代化、网络化成为各高等学校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网络就业服务的优越性主要是信息量大、透明度高、经济、快速 、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我们要根据当今传媒的特点和资讯优势,采取网络互动、电话询问、信函调查等方式 ,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化网络的建设。高校就业网应涵盖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较全面的就业指导内容,指导毕业生学会和充分利用相关网站获取就业信息并得到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五)做好毕业生跟踪调 查及 回访工作 跟踪调查及回访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而且也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设置专业和招生,应注意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预测,避免因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脱节而造成就业困难。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招生,如何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和预测工作,“走出去,请进来”是最好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办法之一。因此,高校在积极培育校内就业市场的同时,还应主动与社会各用人单位联系 ,努力建成一批稳固的、长期的大学生就业基地。还可以通过网络及信函的方式 ,广泛向社会各用人单位发放“毕业生质量反馈表”,跟踪调查已经上岗的本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也可以组织有关人员每年到各用人单位实地了解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这种具有“售后服务”性质的跟踪调查工作,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可以使高校及时发现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专业结构调整和在校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此外,要经常邀请用人单位的同志到校举办各种人才招聘会、座谈会、信息会等,通过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 ,增进感情,加强合作,使就业体系更加完备,不断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学校还应对毕业生提供 5年以上的毕业后服务,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动态维护毕业生就业信息,为毕业生继续提供教育,解决本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难题,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等各种服务,帮助他们向用人单位反映要求,解决困难,克服心理障碍,进一步适应工作、生活等环境。 四、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保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由于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 、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日趋严峻,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全职工作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就业问题成了人们不得不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把传授就业知识、培养就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在就业指导的各个阶段始终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 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8年在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大学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未来高校毕业生最好的就业是自主创业。”据国内外经验和有关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其就业容量在多数领域平均比大企业高出l倍以上。因此,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人们都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上的重要作用。在我 国 ,据 国家经贸委提供 的材料 ,目前 全国的中小企业提供 了大约 75%的城镇 就业机会,中小企 业也已占企业总数的 99%,其中从业者在 7人以下的微型企业约占72%,从业者在 8人以上的中小企业约占27%,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利税占 40%。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一支主力军。由此可见 ,没有创业,就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也就不会有广泛意义上的就业。只有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创办中小企业,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实施创业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今的社会瞬息万变,人们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在校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情感脆弱。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到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促使其掌握创业技能,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坚韧性,锻炼意志品质,使他们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 ,学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如何生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及实现人生价值。 开展创业教育,要加强创业知识、创业意识的引导教育。如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创办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创业教育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使学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有 自信心,敢于承担风险。 开展创业教育,还要加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 ,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明白创业的艰辛,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追求享受 ,贪图安逸的懒惰思想。同时,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要扩大对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从经费上给予保证;要给予重点扶持,从场地上给予保证;要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在人力上给予保证。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 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适当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产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同时在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某些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会生产、市场营销、规划运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接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此外,“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也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使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业指导论文:高校政治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的现状及路径探论 【论文关键词】政治辅导员 就业指导 就业观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面临的普遍难题,尤其是新升本的院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如何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前提下,结合当前形势、院校特点和大学生实际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高校政治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内容涵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高校政治辅导员的配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新生入学到毕业,与同学朝夕相处,辅导员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可以了解掌握分管班级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技能专长和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帮助大学生分析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科学就业观念,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掌握求职技巧,实现顺利就业。 一、政治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或兼职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二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由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渗透就业教育;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士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这三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都是就业指导切合实际的有效探索,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但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缺失政治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参与度。而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技能专长和综合素质等情况,同时政治辅导员在所带学生中普遍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亲切感。广泛的调动政治辅导员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拉动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政治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路径 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和渐进的过程,辅导员只有通过深入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向学生讲解职业状况与就业形势,具体解决学生在就业供需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1.循序渐进、分阶段开展就业指导 辅导员要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一年级全面开展专业与就业教育工作。通过教育,让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自身的特点迅速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生活,找准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避免过度功利性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大一期间,还应帮助学生适度认清就业压力,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前景、工作情况等,使学生了解今后的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从而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避免产生对社会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是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辅导员要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掌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从思想上帮助学生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动力。大学二年级指导学生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在大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的自身不足,有选择地参加各类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类演讲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以锻炼自己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全面开展相关专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考试)取证工作。让每位在校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取得一本与专业相关或所感兴趣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大三年级全面开展学生考研指导和就业前的相关准备学习。大四年级全面推进就业工作,紧紧围绕“五个一”,即让学生学好一部法律(劳动法)、抢占一个岗位、实习一段时间、签下一份协议、工作一定年份,真正落实就业措施,抓住机遇,抢占就业市场。 2.强化就业宣传和信息 为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目标,政治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强大推进作用,在院系橱窗、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建立就业信息宣传栏,主要张帖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就业办理流程、应聘面试技巧,心理调试等内容的就业宣传材料。同时,政治辅导员还要充分使用传统和现代传媒手段宣传就业信息。采用传统方法让就业信息栏进教室、进宿舍(公寓),达到广而告知的目的。使用系部网络平台、QQ群、飞信和博客等现代媒介手段,让就业信息全方位地充分撞击每位毕业生的眼球。通过大量宣传和信息的让毕业生做到,政策法规明晰,就业观念正确,心理准备充分,认识高度统一,行动步调一致,信息了解及时,顺利实现就业。 3.深入调研,定向推荐 政治辅导员要对每位毕业生下发就业意向调查表,收集汇总、分类整理出每位毕业生对就业地域、岗位、薪酬等方面的取向及需求。在就业推荐时做到,充分掌握毕业生的情况,及时调配,定向定岗定人推荐,提高就业推荐的满意率和成功率。 4.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 “个性化”就业指导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能力和基本素质,帮助他们不断调试心理,调整发展目标,为其初步规划将来的职业范畴,可以使学生理性的,全面地认识自我,减少择业过程的盲目性,从而可以做到合理而充分的去择业。第二是教育、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挫折,认清形势,根据市场这张晴雨表来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确立适当的择业目标,客观冷静地分析处理各种就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毕业生由于缺乏恰当的择业技巧,有恐慌感,在供需见面时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有的因此而错失良机。因此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指导中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具体指导毕业生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了解对方,以及应有的礼仪和言谈举止,就可以避免由于介绍不着边际、材料不得要领、礼貌不周、言语不当的失误,从而为毕业生顺利的就业提供帮助。 5.重视社会实践,树立科学就业观 政治辅导员要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及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期间,仅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自身所需要锻炼的各项技能。同时,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锻炼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理性的定位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并能让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更贴近自己选择的职业,从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三、结语 关注民生,促进就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学校组织的宏观就业指导不可能针对学生的个案进行微观指导,作为离学生最近的服务者和管理者,辅导员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对于让学校的宏观就业指导工作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就业指导论文: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 不利因素 优势 论文摘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在扰业指导工作中有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若一些问盈。研究这些优势和问题,对于充分发挥栩寻员在魏业指寻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念义。 “大学生就业难”不单是“扩招”惹得祸,除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因素外,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辅导员作为一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特点和情况的教师队伍,始终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着实影响着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1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利因素 (1)高校就业指导方式容易忽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就业指导课;二是由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三是邀请企业相关人士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这3种做法在实际的就业指导中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忽视了辅导员的作用,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最有可能了解到学生就业、择业的真实情况和想法。据了解,相当一部分高校仅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才开展上述形式的就业指导,加之忽视了辅导员的特殊优势,浪费了这一宝贵的资源,致使学生临近毕业时就业率还是不容乐观。 (2)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辅导员除了要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还要承担党团、行政、心理辅导等其它事务性工作,操作性和常规性的工作较多,且辅导员队伍建设缓慢,辅导员和学生人数的比例远达不到1;200,同时学生欠费、心理和就业问题等日益突出,这更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压力。这些因素都使得辅导员不知不觉放松了理论学习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造成了辅导员不能有效地利用科学的就业指导知识指导学生就业,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只能“临阵磨枪”,不可能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3)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而大多高校辅导员一般是由刚毕业的年轻人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和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的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重视。年轻的辅导员在未经过任何专业培养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召开“就业动员大会”或“就业形式报告会”,讲解就业政策等方面,不能很好发挥其特定的优势,更不能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化的指导,致使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大,不够系统,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需求。 (4)辅导员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未得到有效的关注和重视,这给其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发挥作用带来了困难。虽然关于提高辅导员待遇和地位的文件和措施很多,但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依然不高。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处理,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师课堂秩序出现问题也将责任推给辅导员,这样的工作模式致使辅导员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研究的基本条件,更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给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时带来了困难。 2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1)辅导员的角色优势,为就业指导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大多很年轻,他们的年龄和生活阅历等和大学生比较接近。辅导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经常深人学生中间,使师生之间更多地以朋友身份展开交流,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这大大增加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可信度,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辅导员的信息获取优势,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辅导员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辅导员的配备也具有相对固定性,经常从学生入学带到学生毕业,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长,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便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有利于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3)将就业指导与常规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就业的压力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各高校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大学生及家长重点关注的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将就业指导工作融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与学生日常管理、学风建设、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相结合,这既能提高常规工作的效率,也有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在学生一人校时便帮助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既有长期目标,有短期目标,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校风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工作的开展,更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就业竟争力。 3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作用的几点建议 (1)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健全培训学习机制,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知识,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比如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就业指导知识的专题辅导;分批选送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培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要求辅导员多做调查研究,了解就业市场,掌握市场信息。主观上辅导员还应不断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储备,从而避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空洞说教或专业水准不够等情况的发生。 (2)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意识,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就业指导。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特点,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即应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辅导员要根据各个年级和专业学生的特点,明确目标,各有侧重地分步实施。从大学生踏进大学校园起,就开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等,建立个人职业生涯档案,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性地实施这个目标,并在以后四年实施目标过程中给予监督和指导,并根据情况不断作适当的调整。 就业指导论文:丰富就业指导实现成功就业——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认识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符合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还将成为学校调整办学思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工作中应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就业指导;就业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计划走向市场,毕业生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最昂贵、最重要的资源。大学这个培育人才的摇篮,如何将其产品推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发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成功就业,不仅符合学生角色转变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且将成为学校调整办学思路,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从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人手,分析大学生择业状态,并针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若干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我们看到现在人才交流会、毕业生招聘会的现场总是人山人海,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近年来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据调查,2001年有约20%的本科生就业困难,有60%的专科生难于找到“婆家”,2002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65%,2003年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截止6月20日该指标是50%。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方面因素。 1.大学扩招 2002年,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这一数字只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水平,加上我国大学生在职工中占的比例并不高,我国经济又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似乎大学生就业不应成为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15%这一比例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公认的标志。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达到这一水平,而我国仅在几年内就达到了。1999年至2001年这三年,我国共扩招300多万大学生。在扩招过程中,一些热门专业超大幅度扩招,造成某些专业毕业生过剩。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主导下,市场无疑成为人才供需的无形的手。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了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双重浪费。 2.就业观 一是“官本位”的就业观念。大学生经过艰难的高考跨入象牙塔实属不易。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也已根深蒂固。自身的优越感,社会观念的影响和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压力,加之国家干部的特殊社会地位,都在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挤向机关、事业单位的现象。然而,这种就业观恰恰束缚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使大学生就业也必须持有大众化观念。特别是在以知识和高技术为标志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将大幅增加的形势下,传统的精英岗位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层次明显下移,社会需要大量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充实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大学生不再是以往意义上的天之骄子。 二是“一步到位”的思想观念。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风险,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的高收入职业,不愿意冒创业的风险,缺乏到艰苦环境中奋斗的精神。许多学生把第一次就业看得过重,加上同学之间相互攀比,导致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使大学生不能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殊不知,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实质性地加入WTO,社会将产生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将调整各个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个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追求生活、工作多元化和个人价值全面实现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并且随着个人知识面的拓宽、阅历的丰富,更不愿意终生固定于某一职业,再次择业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学生对此往往缺乏长远思考。因而,一步到位也是毕业生短视和保守的结果。这两种就业观是造成大学生选择性待业的主要原因。 3.就业准备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被用人单位认为和社会接触较少,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已使大学生开始重视社会实践,尽早地了解社会,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大学生也开始注意动手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但这些还是不够。大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1)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加入WTO后,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更符合市场的需要。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的基本要求。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最受企业青睐的。而大学阶段,学生往往忙于各种考级、考证,却忽略了对建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素养的理性思考。 (2)能力欠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80年代就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理念。信息化社会,尤其需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学习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通过学习,挖掘每个人自身的潜能。大学阶段是培养学习能力的最好阶段。学习态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等等能力的培养正是许多毕业生所欠缺的。合作能力也是企业尤其是大公司特别看重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生们已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竞争放到了首位。我们可以在校园里观察到为了奖学金、为了学生社团的领导位置,有的学生竟不择手段。合作意识的欠缺也无疑将带到今后的工作中。此外,毕业生还需要在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自己。 (3)心理准备不充分。毕业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征程。然而,我们发现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过于理想化,就业期望值过高,对社会的认识却很不够。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屡屡碰壁。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大,使他们来不及适应。在失败面前开始迷惘,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继而,有的学生产生了逃避、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大学中一心只读圣贤书,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和提高,导致在面试时过分紧张,甚至退缩。可以看出,大学四年中,学生需要作全面的自我准备。在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不断充实自己,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增强择业的信心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造成大学生不充分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社会、学校的因素,又有学生个人因素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确实任重道远。有许多地方值得思考,也有很多方法值得尝试和探索。 二、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1.确立以学生为本、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离开校园踏上社会是其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个人来讲,是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开始。一个人人生的发展与其职业选择休戚相关。大学毕业,学生将面临重要的职业选择。就业指导将引导学生开启社会之门。这项工作关乎学生的人生发展大计,它的重要性将被广泛认同。因此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现实情况为着眼点,以其将来发展为目的,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而非仅仅为解决临时问题而开展就业指导。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为其长远考虑。 对学校教育来讲,这是接受社会检验的关键时刻。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而高素质人才如何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确是从大学生毕业就开始了。虽然这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然而在人才还未进入市场时,学校有责任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指导人才的流向,一定程度地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2.改变就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现在就业指导是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政策、法规、求职技巧指导以及心理咨询等活动。正如工厂的一件成品,在进行最后的包装,然后决定如何投放市场一样。我们知道这时的“产品”已定型,无法改变其内在属性,所以对市场的选择也是有局限性的。现在的就业指导也正局限在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的指导,因此,只是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外包装的作用。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应建立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凸显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引导学生以广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设计,实行全程就业指导。 所谓全程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时间上,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各阶段,而非仅在毕业阶段开展。现在的大学生进校就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但这时他们对专业知之甚少,对社会的认识也是懵懵懂懂,更不用说对发展前景的分析、选择,也就无从设计自己的发展轨迹。这种迷惘、困惑往往影响到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这也正是我们就业指导的盲点。临近毕业的就业指导又只能解决临时的、表面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进校后,就要以其各阶段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为切入点,围绕职业生涯设计和准备开展相应的指导,将就业指导拓展到大学阶段的全过程,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式的教育,使学生看清楚未来,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有意识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有的放矢,从容不迫。 二是内容上,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应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根本目的。这个设计和实施过程是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是不断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学会制订计划、调整目标、学会决策和选择,避免匆忙就业带来的短期行为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从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和就业准备的不充分上,可以看到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的深层次思考。职业生涯设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择业观的确立。大学生择业中反映出的功利化倾向,也非几节就业指导课所能解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择业观教育也非一蹴而就。它必须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渗透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大学生入学以后,将择业观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融入专业课,融入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环节。学校应营造适宜的人文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同时,在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方面需要引入科学的理论,借鉴国外相关的经验,辅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充实自我,认识自我,逐步实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达到素质的全面提升。 3.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加强就业指导机构职能。高校一般都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但该机构的职能仅局限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事务性工作。从其架构和职能上都不能适应就业指导的新要求。因此,要在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前提下,改革就业指导机构的组织结构,以实现其各项职能。 要强化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就业指导机构如果要承担上述就业指导内容,那将不堪重负。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机构,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还是要在其根本的管理职能上下功夫。学生就业行政管理是机构的本职工作。学生就业反馈的分析研究应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依据。院系就业指导工作,包括一线从业人员的管理也属职能范围。而面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个性化要求以及企业招聘时间、形式上的多样化需求,仅靠学校是难以满足的,必须寻求专业性的机构来承担有关职能。比如组织招聘会,开设个别咨询,心理门诊等等。将部分职能转移到学校和院系以外的第三方就业服务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同时,提高了就业指导质量和效率。这样无疑将促使就业指导走向市场,主动去适应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重需要。而这些机构的开发与管理,在现阶段可以作为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同时,我们要尊重并重视就业教育的专业性,使其切实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2)建立就业指导途径。全程就业指导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式。以往的任何一个专业的教育计划中都未曾出现过。但它和我们的培养目标并不矛盾,只是进一步强调人才培养的人本化和市场化的要求。这一思想需要在相关教育活动中贯彻实施。同时,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共同作用来实现。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取消不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补充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可以开设专门课程,开设讲座、报告会等等,提升就业指导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可以由专门机构和院系联合开展相关教育。培养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必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它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形成共识,尤其需要取得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4.根据市场需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就业形势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因扩招等因素造成的大学生结构性待业,确是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亟需正视的问题。高校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加入WTO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出现了国际化、多元化等新的需要。 因此,学校要建立灵活的机制,适应专业设置的变化。同时,要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即实行以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适应市场多样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实现人力资源投资的最大回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针对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方面,还有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教改中,高校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素质基础。 就业指导论文:试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工作 网络体系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层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便捷条件。本文阐述了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含义和特点,论述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以及就业指导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建议。 0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愈加突显,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展现学校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体系,要从建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以及建设现代化网络管理模式上人手,通过网络开展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渠道。 1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含义及特点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是指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个环节上.贯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咨询与服务网络化,实现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网络化。也就是说,就业指导的网络化不仅包括人才队伍建设,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综合素质测评、心理健康教育、职前教育课堂等,而且还包括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了解、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跟踪等。网络化就业指导以信息化为基础,将传统就业指导与网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更人性化的服务大学生就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化就业指导方式可以更有效的、更快捷的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研表明,学生在即将毕业时,对职业、择业、就业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都明显不足,从而导致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已成为各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2)网上丰富的共享信息,为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实现了全程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在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内容丰富传播及时、影响广泛的特点,在网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有关就业指导的内容。 3)网络化就业指导弥补了传统就业指导的不足,提高了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效率。通过就业指导网站开辟的区域,毕业生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可了解用人单位的资料,对中意的单位投递电子简历;用人单位也可以浏览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概况,通过学校档案信息系统了解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通过学校就业网站核对电子简历的诚信度。 4)网络化就业指导,改变教师传统的工作方式,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合理安排工作,研究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新方法。指导教师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有更多精力关注企业,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挖掘有效信息,为本校应届毕业生就业丁作提供更多研究成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提高和改善提供智力支持。 2 就业指导网络体系的现状 重视和加强高校就业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网络化就业指导的影响.仅是各政府部门应该关心的问题,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 1)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下作重视力度不够,就业指导师队伍建设投入不足。部分高校设有就业指导科,该科室编制较少,主要工作是以就业信息以及学生就业予续办理,只仅限于毕业生毕业前的各项手续办理工作,作为学校就业工作实施的主要部门,其工作方式没有突破传统模式。部分学校没有专职就业指导师,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都是由总支书记或学生辅导员兼任,且没有对这些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教育,就业指导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对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没有鼓励性政策,兼职教师身负繁重的工作,完成工作之余.没有更多精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作。 2)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目前高校就、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就业网站指导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就业网站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及专业介绍、毕业生信息、就业政策及法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个人求职信息等。目前,网上提供的就业指导内容仅是各种政策法规的问答,关于指导大学生系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测评、个性化辅导、就业心理辅导方面内容涉及不多,也未能实现网上招聘、视频面试。网络上所的信息都是由用人单位或毕业生自己填写,有些毕业生填写了很多不真实的信息。如随意更改自己的电子简历,提高学习成绩等;用人单位也夸大单位实力。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就业矛盾,人们对网上招聘的信任度下降。 4)就业信息的独享局面需要进一步打破。目前.许多高校均已设置了提供不同功能的就业信息网站.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网络化实施有效方案,不能及时地就业信息,不能实现和其他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就业信息数据标准不统一。就业信息的、就业数据的统计、学生就业管理等工作还未摆脱传统方式。 3 就业指导网络休系的建构与实施 就业指导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即通过对学生的就业意识、职业道德、就业能力等方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设计、学会职业选择,顺利实现社会就业。它充分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思想。从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实施过程而言,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涉及到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教学计划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等诸多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3.1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根据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稳定的系列课程。它始终贯穿于高校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1)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三大原则:指向性、实用性、阶段性。 指向性原则:即指课程的目标性,具体而言,就业指导课程就是着要基于大学生专业人才培训目标、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基于大学生一生个人价值和事业的追求。 实用性原则:就业指导课程是直接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即指向于大学生的发展未来,为大学生现实的成长提供指导和服务。所以,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不论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形式,都应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特点,使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同时,就业指导课程十分强调课程的参与性,即在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能及时地将所学理论与自我实际相结合,并付诸于个人实践。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是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程化”指导.而在指导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年级阶段,设定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2)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3)就业指导课程要与各专业学科建设相结合; 4)就业指导课程要与社会教育资源相结合; 5)就业指导课程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6)就业指导课程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的开发,实现就业指导的“信息化”。 3.2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是在学校的制度和机制等诸多方面,保障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实施和时效,是学校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建立评价体系,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考核的范畴。学校要将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和本校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制定全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要把就业指导列入到就业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使之常规化。同时,学校还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把大学生就业指导按不同的要求,列入到全体人员工作业绩考核的范畴之中.从制度和机制上强化服务意识,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落实和成效。 2)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位大学生的成长。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形式要坚持群体辅导与个体咨询并重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集体辅导,又要强化实践活动和个体辅导,特别是要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经验分享、互动沟通、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的机会。同时,要关注每位大学生的成长。作好个性化就业服务.帮助每位学生根据社会和自己的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成才道路,以及为他们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及时提供具体的帮助。学校还要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咨询室,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专家为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3)建立网上职业测评系统,为广大学生提供职业兴趣、能力等测评服务。欧美等国家高校就业指导的实践证明,尽管职业测评系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为提供学生个性化辅导的方面,职业测评系统仍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人才测评系统(校园网络版),能为广大学生通过国际公认的心理测验,从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行为模式、个性分析等多方面解自己潜在的素质特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优劣分析、生涯规划建议、能力倾向等全面、详尽的综合报告,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具体的职业岗位选择提供帮助。 4)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我国当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必胜信心,以良好的心理品质应对社会的挑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纳入学生工作的范畴,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结合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特点,力求正面引导,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以积极、理性的心态,正确处理择业过程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要关注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为帮助他们实现社会就业排除心理障碍。 3.3 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性的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保证就业工作质量的根本保障,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就业工作普遍存在的最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雉题。因此,要突出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1)把就业指导队伍纳入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范畴。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包括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各教学单位政工干部及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教师。南于缺乏重视和投入.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要把就业指导队伍纳入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没的范畴,从制度、机制、投入等多方面保障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为从事就业丁作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2)加大对大学牛隶虻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水平。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一项神圣的事、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就业指导人员具备较高的专门知识、能力、素质需要形成一支事业心强、专业水准高、市场意识敏锐的团队。学校每年必须安排专门的培训经费.把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纳入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日程,及时作好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3.4 就业指导硬件设施建设 3.4.1 就业网站的没置 在高校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网络技术与就业工作具体业务的结合,紧紧把握为就业的主体双方服务的宗旨。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包含两个模块:一个是在校学生就业指导模块,另一个是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块。针对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便于互动的网站。就业指导信息网站就业指导模块的基本功能应包括: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新闻、就业通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测评、个性化辅导、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服务模块的基本功能应包括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信息、个人求职(网上投简历)网上招聘会(可视化网上面试)、毕业生派遣资格审查、就业在线答疑、毕业生派遣认证、毕业生档案去向查询、毕业追踪、BBS公告栏、相关链接等。特别要注重网站的互动功能,开设“就业咨询”、“论坛专区”等栏目,一方面能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动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问的沟通和交流、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互通,促进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利用现有各种通信技术手段,建立高校、企业、毕业生之间的信息联络平台或信息采集系统,如采用E—mail、移动飞信等业务,实现及时、快捷的点对点就业信息服务,及时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并开展咨询。同时还可使毕业生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 3.4.2 高校就业信息共享 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站的研究与建设对于一个大学生就业网站来说,供求信息资源量越大越好,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就业网站供求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步伐.提供更多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使无形人才市场与有形就业市场更好地相互补充。打破校际之间就业信息壁垒.消除信息重复、数据更新缓慢等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信息共享的弊端,将各高校局域网内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与各省市教育网、国家的就业信息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以及地方政府人才机构联网.共同创办大型人才服务网站,开辟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大家谈、人才论坛、网络供需见面等栏目,实现就业指导、信息网络化,招聘、求职资料与意向传递快捷化,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通过互联网,有效地促进人才流动和毕业生就业,为就业主体双方构筑信息桥梁,实现推荐、招聘信息公开化、过程网络化的目标。 3.4.3 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处理系统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工具,提高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水平,实现就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增强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信息处理系统,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到计算机的管理之中。对毕业生的择业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如将已签订就业协议书、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资料从就业信息平台后台数据库中及时转移、清空。这样可以使用人单位从就业信息平台上只能浏览到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的资料。另外,对于长期的合作伙伴,有针对性的将符合条件、愿意去就业的学生设一个专区,便于用人单位查询。 建立企业以及毕业生信息库.对企业及毕业生追踪调查,与企业建立长期良好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扩宽道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不仅能创建数据,为今后的专业设置,教学教育方向的调整提供信息支持,也能挖掘就业信息提供给应届毕业生,为毕业生拓宽渠道。全校动员,挖掘就业需求,鼓励全校教职工关心学生就业,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供给毕业生。 4 结束语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高校之间、高校与地方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之间不懈的努力和有序联合,使就业指导工作随着信息化技术和科技的不断更新,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开展网络化就业指导对于提高大学生求职择业的素质与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之中,对于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业指导论文:关于中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理性思考 论文关键词: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活动引领;就业能力 论文摘要:目益涌现的用工荒,加深了中职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理想化假想;甚至有些同学入学时所选择的专业亦随波逐流,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促成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试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既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服务手段,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行最佳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是指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活动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创业和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 为此,必须改变过去仅将职业指导作为“走进职业前的就业指导”的现象,而切实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以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型人才。笔者从组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多年的行之有效的尝试,现形诸于文以与众同行分享。 1.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职业指导队伍由专职指导老师、班主任老师、德育课老师、任课老师和学校管理层领导共同组成。专职指导老师挑选具有前瞻性的、有实战经验的、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的教师担当,并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教研组。学校在加大对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对班主任职业指导能力的培养,养成班主任自觉进行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识,使班级管理工作始终围绕着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展开,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努力学好文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增强学生择业、就业与创业的能力。学校将毕业生就业的面试录用率、推荐上岗率、岗位稳定率和用人单位的辞退率等指标,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德育课教师是学校搞好职业指导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要求在德育课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加强与劳动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市场经济常识等必修课程的教学。全体任课教师都必须将职业指导切实地贯穿于N常教学中,自觉地在学科教学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渗透性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行业和岗位的职业规范水准,努力提升职业竞争能力。2009年3月,德育课教师季徐丽在07服装班执教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开课,得到了南通市德育学会的专家一致好评。学校管理层为全体教师提高职业指导的水平与能力提供帮助,通过组织教师参观用人单位,参与社会调查和招聘、面试、考核,参加社会各行业的活动以及聆听行业专家、标兵讲学讲座等方式,帮助教师接触社会,走进市场、贴近市场、了解岗位,使教师心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鲜明的职业意识,在不断增知长智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教育领域,提高职业指导水平。 2.建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借鉴现有职业指导教材和总结过去职业指导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整合、编写了《中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校本教材,并将职业指导课程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劳动法律法规、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创业指导及行业职业规范等八大教学模块,其中班主任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礼仪规范二模块的教育教学,德育课老师承担职业道德与劳动法律法规二模块的教育教学,职业指导老师承担职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与创业指导三模块的教育教学,专业课老师承担行业职业规范指导的教育教学。此外,学校就业指导处负责对学生就业状况的专题调查,行业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社会就业动态,指导学生参加用人单位应聘、面试和洽谈,做好学生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与指导,及时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职业指导教育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系统地、全面地组织开展。按教育部规定,三年制职业中专(高中)必须两年在校完成学业,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在校期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职业概念形成期,指从第一学期起,针对学生所关心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今后就业去向等问题进行专业思想、职业发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所学专业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找准职业的切人点,给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如:使教育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之间的关系,明确将来要在某个职业领域中求得发展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第二时期为职业意识萌动期,从第二学期开始,在学生对专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有所认识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巩固、产业变化、行业发展、岗位要求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和进取精神,使他们按未来职业的目标去塑造自己。第三时期为职业求知启动期。从第三学期开始,指导学生对已有的职业生涯计划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确定更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使学生认识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实习、技能竞赛和工厂化实习训练等活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第四时期为职业选择期。从第四学期始,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择业技巧、就业方法与策略和创业指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立志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指导学生确定适宜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 学校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坚持了“四个”结合。 第一,职业指导与学生个人能力提高相结合。举行以“自我介绍”为主题的演讲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模拟面试演习,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心理素质。及时将企业的文化、管理策略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尽早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我准备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如何努力去做?同时还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特别对个别心理障碍明显的学生进行启发疏导,帮助树立就业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都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获得成功就业。 第二,职业指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2009年四月中旬,在南通市职教学会开展的“创业教育”系列活动中,学校07动漫班展示的“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主题班会,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称赞。各班级根据年级、专业的特点,每学期召开2-3次以“职业、就业与创业指导”为专题的班会,针对班级管理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积极尝试运作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努力使班级管理工作与职业指导紧密结合,促进良好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 第三,职业指导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还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开展校园“三创”(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创造者,以创业带动就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和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三创”活动观摩、校外创业基地的实践和为民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展示专业特长,参与创业实践,营造学生“想创业”“能创业”的浓厚氛围;通过毕业生创业典型示范和创业成功人士经验介绍,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信心和创业潜能,产生自主创业的欲望,引导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实现成功创业。 第四,职业指导与学生上岗前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对毕业生就业上岗前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就业指导讲座及人才招聘、洽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及时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和制度。使学生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转变就业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适宜的职业期望值;使学生确立“面向生产一线,面向乡镇企业,面向农村”的就业方向;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新理念;同时加强就业心理、求职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的指导,召开就业学生家长座谈会,向学生家长介绍目前就业的形势、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企业的用人制度等等,努力使学生推荐就业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在职业指导中的共同教育合力。 专业过硬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科学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为夯实就业工作的主阵地提供了保证;丰富多彩的职业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科学的就业指导观形成提供了机遇;以上三个方面,互为补充、互成犄角,这一切均有力地护航了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此外的学生就能水平、社会的就业环境、企业的劳动待遇等,都在一定层面上对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起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作用。 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蕴育过程,是个多渠并行、立体推进的过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众志”活水来。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技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技校 职业指导 就业 社会需求 论文摘要:职业指导是技工学校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我们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播、职业指导以及指供一定就业信息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对待机遇,在校期间加强学习,为自己就业创造机遇。本文就从院校学生就业的基本特征、开展职业指导的基本思路及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三方面来阐述技工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 随着目前经济体制改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使得技工院校走向的公平,公正、平等的就业方向,或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针对目前的经济危机及大学生扩招等相关问题,我们的技工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让他用了解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在人才市场发挥个人优势已成为了我们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任务。 如何有效的开展这项重要工作,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技校毕业生的基本特征。技校生基本是16周岁未能升学的各类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没有任何的工作经历,很多人来自是农村。在劳动就业方面有初次性、专门性、群体性等特殊性,其就业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大多数受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在蓝领中具有高学历的优势群体。他们在企业就业中科技含量较高,发展潜力大,就业岗位知识含量高,工资待遇好。可以说他们在就业中是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就业前景是很广阔的,如何让这些人才找准自己的定位,必挥个人优势是我们职业指导者要考虑的问题。 2、发展潜力大,就业方向不明确。技校生有着专业的优势,职业取向是考虑职业身的发展和今后长远的发展机会,所以其就业也就向发达的中心城市。所选择都是实力强的企业,但介于目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职业指导者,我们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专长,较强的适应性等特点,可以走出发达城市,到中西部等周边的优质企业中发展个人专长,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3、不同专业、性别影响就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分得更细。企业分工细化要求专业水平高,而技工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往往就晚几年,教材老化不适于新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技工学校要结合市场经济和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加强技能的操作。对于技工毕业生来说,女性的就业率比男性的相对就少5个百分点。 4、缺少就业能力和工作经验。他们的就业能力是要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由流动通过持续就业而实现潜能的能力,在没有进人劳动力市场之前,其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数人是属于初次就业,没有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足,择业技巧与社会实际状况存在差距,所以他们不能很快进人市场实现就业,要经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得于实现。 5、就业预期非理性化。主要表现在就业单位选择的标准与现有的技校生实际能力有差距,而学生对企业的薪酬要求往往高于市场水平,所以导致在求职过程中要不断的磨合才能达到两方的共同需求点。 针对这些学生的优缺点,我们职业指导工作者要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信息系统,了解劳动力市场信息需求,对个人进行自我评估,制定求职策略,掌握求职方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加强完善实习、见习制度、与用工单位建立长期的供需关系,稳定就业等等工作。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在学校中开展取业指导工作的基本思路。 1、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学生通过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可能性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进人将个人民的期望值放在合理的位置上,树立个人正确的就业择业意识和保持良好心态。 2、通过职业指导,可帮助学生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各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了解职业、了解自我,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要让他们掌握就业的政策,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懂得如何向企业提出那些要求,建立一种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团队合作,创造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3,通过职业指导,可为学校塑造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学生的就业率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和发展,同样,经过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也会反映出学校的专业水平。作为学校的职业指导者,我们要努力推出一个新形象,认真做好培训,时刻想就业,为市场需求作好准备。 4、通过职业指导,可以让学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校所培养的学生要被社会所接受,必须紧密联系市场信息,联系实际来进行定向培养,并从学生的类型,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研究和探索职业指导工作。还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就业促进、课时的有郊利用、毕业生的跟踪指导、教学中的职业指导,以及职业指导的效度等工作,使得学校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职业指导工作在学校中有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以我们将讨论在学校中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措施。 1、要开展预防性的职业指导。学样职业指导是长期的、滴水穿石的工程,我们要防止临时报佛脚的做法。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就要从他们进人校门的那时刻开始,结合所学的专业,指导于平时的教学当中。并要针对就业观念等主要问题进行指导。消除和控制在实现就业中和各种障碍因素,防止问题的出现。我们要建立多梯级、多阶段、多目标的系统职业指导工作预防工作,保证各种问题的妥善安排。 2、实施公开性的职业指导工作。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我们不仅要体现出一种全员参与,还争取在学校中建立职业指导工作平台。所谓全员参与是指导在校老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参与。教师有专业和职业指导师知识,并了解其功能和作用,能够结合社会实践应用到职业指导教学当中去。将个人工作与就业紧密相结合,主动学习,开创职业指导新事业。而学生的参与就是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了解其对自己的以后的作用,主动参与训练,总结,反馈,主动进行体验和实践,为自己就业创造机会;家长的参与就表现在能够理解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主动配合,支持和敦促学生参与职业指导训练,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社会的参与就在于联合其它中介职业机构,信息最大化,争取了解社会资源,从中争取企业的认知和自我调整,改进;为学校建立良好的就业通道。最后就是建立学校职业指导平台,要由学校相关领导作为主要班子,将这个管理工作上下联接,融会贯通,各尽其责,对整体工作进行调整,上下联动整个系统才能将全员参与到职业指导工作中来。 3、要联结职业介绍和职业教育培训进行职业指导工作。职业指导要发展作用,他要结合职业介绍所和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将职业指导课程、专业课、实习课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 4、职业指导工作必须建立一种系统的、持久、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支持的工作方式。这种培训和指导是一种长期的思想教育、要融合于日常的生活和行为中。这需要系统的、持久的指导方式来支持。不能只是上几天的课程,就可以得实现。 5、职业指导采用活动实践形式来进行实施。我们的指导是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实施,目前最多的一种是户外拓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实习演练、团队游戏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听得最多的是说教,我们要让他们全身的参与,就要引起兴趣。通过这种体验性培训,可以让他们更加深人了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技校职业指导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作为职业指导者,如何在工作中发展更大的作用,不仅要我们上下的全体努力,还要我们职业指导者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在这个低迷的经济时期发展最大作用。 就业指导论文:试论如何提高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技校 就业 效果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提高技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并提出了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和辅线以及具体原则。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面对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机制,技校生越来越感受到就业难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这就对各级技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就业指导工作要想扎实、有效地进行,就要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不同年龄、特点的技校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注意分析和调节技校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偏差,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即做到合理分析、有效控制,构建稳定、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对做好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 有助于技校生明确职业目标、提高综合素质没有准确、适宜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技校生自己很难明确当前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就会盲目、缺乏动力、涉猎知识范围狭窄,导致知识结构失衡、适应社会能力弱化等不利结果。所以,应从技校生人学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让他们明白,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观,才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才有可能获得好的职业发展。 有利于达成个人发展与未来职业要求的和谐一致技校的良性运转建立在能否给学生提供适合其个体职业潜能、职业倾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上。只有让学生尽快明白自身能力、职业倾向与想要从事职业的适配性,才会培养出合格、适时的技术人才。实践表明,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体有三种类型:(1)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和真正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2)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而选择了某种职业;(3)说不上适合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只是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都小于第一种情况。因此,对技校生适时、适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有效提升技校整体的教育效果。 有利于激发技校生求职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技校生有效提高自主择业意识,对他们步人社会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线,即针对技校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通过实施一整套辅导计划,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控制和解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设系统的生涯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知识,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地制定大致的发展方向,以助其对学习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从而使他们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另外,应开展一些情境模拟面试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同时,应进行一段时间有关角色转变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心态,缩短角色适应周期,尽快适应就业后新社会角色。 科学开展职业心理刚试与训练,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新职业通过开展智力测验、职业兴趣测验、人格测验、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等,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不仅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性格气质、能力倾向等心理特征,还要辨析和认清个人的职业自我概念和职业价值观,评估和诊断自身生涯发展和成熟状况,以寻求最佳人职匹配。通过开展职业心理训练,开发技校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其中包括自我经营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利用时间的能力、竞争合作、交往处世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以使他们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生涯辅导在指导技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年级和不同学习任务及心理发展阶段,进行有侧重的职业生涯辅导。比如,在一年级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二年级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培养、职业个性认知、职业价值观确立,从而帮助他们寻找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三年级重点帮助学生为实现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以科学的职业规划来解决遇到的心理困惑,努力实现目标。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辅线 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辅线即通过对技校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合理分析,对就业指导工作效果进行精确控制。技校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心理冲突和困惑,这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就业,也极有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这就需要学校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全面细致地分析心理偏差(主要包括择业认知偏差、择业期望过高、择业趋于功利、择业动机失度、择业技巧缺乏和择业患得患失等),帮助学生察明形势、找准自身定位,增强自信,对职业做出正确的评估,进而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和方向,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例如,学生对月薪的过高期望恰恰反映他们不了解社会上该工作的基本情况,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做好技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原则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需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和认识自我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体现出主动性、理智性和灵活性。其具体指导原则主要有: 适宜原则:即选择与本校学生实力相当的职业岗位首先要根据本校专业、层次、学生的特点,确定适当的推荐就业范围.寻找符合条件的就业目标单位。其次。要考虑就业成功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相应的对策,一旦首选就业单位推荐失败,要及时做出调整。在实际工作中,要客观、准确评价自身因素,对本校专业、层次、学生的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和劣势要有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扬长避短,为学生找到较满意的就业去向。 适度原则:即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不刻意追求完美结果要学会充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职业;有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他们。从而合理调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最大可能地使学生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相适应。面对就业困境,鼓励学生采取“先就、再择业、再创业”的办法,边干边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自强原则:即强化信心教育,心理适应性教育强调“天生我才必有用”,鼓励学生树立就业信心,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适应能力,发挥自身的专长,以不断提升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学会面对失败。只有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间题,帮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力量,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作出客观规划,才能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 激励原则:即教育学生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就业的过程是一个攻坚战的过程,许多学生由于信心不足就业半途而废,很多时候可能再坚持一点点,再努力一点点,就会成功,但往往由于缺乏毅力和执着,没能克服困难。所以,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打击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教育学生要学会在逆境、困境中生存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学生的就业之路是艰辛曲折的,但只要技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科学控制,就会取得成效。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工作模式探索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 工作模式 全租渗透 创新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普遥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要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枕业指导服工作棋式: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转吏鱿业指导机构工作取能,建立起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形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近几年,随着我国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就目前而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同时也与高校自身的体制有很大关系,其中就业指导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课题。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起步较迟,目前仍处在探索和建立时期。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沿袭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较大,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程度相比+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存在着许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商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问题。 1.职业教育与学生职业定向脱节,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 大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但缺乏系统的、一体化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正确的工作指导,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缺乏科学的职业观念教育。事实上.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择业观和选择标准、个人道德行为都是在毕业前养成的.如果说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真正的自我定位、职业兴趣或个人职业适应性同盟的话,郡无疑是人力资源和社会成本的巨大浪费 2.就业指导的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或者请几名优秀毕业生做经验交流,而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并没有多大用途。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不少学生还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同时,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 3.就业指导队伍不够专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门学问和艺术。但目前一些高校.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在工作中。还存在着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现在,许多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多忙于虚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据了解.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办公室和就业指导办公室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就业办的工作主要是停留于毕业生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塞派发、就业率统计等层面上,专业化水平不高,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缺乏有效陛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的效果。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重新审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构建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模式。 1.开展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往的就业指导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应届毕业生才需要指导,其他年级的同学没有必要进行这项工作。就业指导变成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突击式”、“运动式”的集中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才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结构、组织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不足时,已来不及了,只能“望洋兴叹”。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就业指导,即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选修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和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整个大学教育。 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服务在强调“全过程”的同时,更强调“渗透”。具体而言,这种“渗透”应该是针对大学生的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学根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不仅仅只是针对毕业生的阶段性指导,应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大学生自身生活的全过程。要求高校在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在学生工作中,都要为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指导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2.转变就业指导机构工作职能,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不仅应体现在为学生进行就业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短期价值上,更应体现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引,既有发展前途又适合自身特长发挥的职业方向的长远价值上。所以,就业指导中心首先要改变过去的松散结构,设置结构严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组织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在职责上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重服务和管理功能转变到重教育功能,扮演好教育者、宣传员、服务员、调研员、管理员的角色。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决定就业指导的成效。由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经验参差不齐,使得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因此,各高校要尽快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第要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不但高校毕业生需要专业的就业指导,更多的社会人员,无论是下岗职工还是专业水平高的知识型人才,都需要在就业指导的帮助下找到薪水高而又有发展前途的职业。第二,各高校应网罗由人才市场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较成功的创业者、政府官员、教育界著名人士、往届成功就业的毕业生等组成阵容强大的兼职队伍,依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指导效果。 3.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形式 完善、丰富就业指导要注意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阶段性是指毕业前的集中指导,连续性是指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提供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指导。在保证就业指导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在表现形式上活泼新颖、推陈出新,以利于大多数同学接受,比如举办“模拟招聘会”等。 就业指导源于外国,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利物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形成了从如何认识自己、树立择业观到确定单位以及离开学校后如何得到帮助的系统化辅导内容。辅导形式新颖活泼,有贯穿学生就业全过程的讲座、就业咨询(包括招聘程序、对面试的辅导、短时间的面试建议,心理测试等),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培训课程等。美、加两国的就业指导则普遍设有求职门诊服务,帮助学生确定求职意向和进行技能评估。我国高校应结合我国实际引入就业指导和人才测评体系,使就业指导与国际接轨。 4.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适应性,同时更要强调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使高校毕业生不只是为了就业,还要创业,创造更多的岗位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要在就业指导中引入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内容,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摆正就业心态,走出校园,寻找创业机会,不要等靠,要自主创业,在为自己创造机会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 就业指导论文:试析强化四个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关键词:专业教育 职业教育 就业教育 创业教育 论文摘要: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就业同样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就说明高职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提高了信誉度。否则,就会影响高职教育的信誉和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将这项_L作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把“四个教育”抓实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 一、专业教育 所谓专业教育,就是通过对专业情况的介绍,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及发展前景、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自觉性和土动性。 从日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看,专业教育必须从开学之初抓起。就高职学校的生源来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高校扩招后仍没能进入本科院校而选择高职,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日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父母,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毕业时,到了「作岗位方知自己当初学习不够功夫,技能较差,但是时间已过去,后悔晚矣。搞好专业教育应该注意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讲清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都是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急需人才的专业,学生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与依据,了解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前景十分必要。就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设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而言,应该向学生介绍,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软件产业正在我国兴起,目前国家对软件人才侮年的需求量是20万人,而高校每年毕业生只有5万人,急需大规模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软件开发与软件技术应用人才。学生了解产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状况,对白己所学专业充满了希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使学生找准自身发展定位。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蓝领和灰领人才。由于专业不同,具体培养日标也不同。譬如,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软件蓝领,即初级程序员。因为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人批急需的高素质的企业软件蓝领止是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日标,也是该专业学生为白身发展应该做好的准确定位。 第三个环节,讲清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在向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把高职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讲清楚,进而把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高职教学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土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精化知识基础,强化应用能力,深化素质教育。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模块式教学,学生要掌握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和网络编程的技能。让学生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经过理论、实践、考证三个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了解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就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从思想到行动上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二、职业教育 职业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做好就业指导作中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等。 1、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两课”教育必须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特定的职业人员必须遵守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并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热爱本专业,热爱本职,忠于职守,认真负责。职业教育还要与实训课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职业的本职要求出发,规范白身的行为,在实践中进入角色,逐渐养成适应职业的工作态度。在实践操作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领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事业发展以至个人前途的重要性。 2、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学的主线 针对高职学生的现状,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爱好,帮助学生选择不同的技能方向,以通过选修技能模块的方式,让学生的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爱好,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白己潜能,进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互动,边学边练,边学边干,.早实践,多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1至2种技能,做到顶岗就顶用,为他们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3、职业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高。高职院校以培养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本位,因此要注意培养和训练高职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为事业的成功、项目的实施、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合作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去体验只有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取胜,进而增加合作意识。二要培养学生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踏实、肯干、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细节做起,保证细节不出错,保证各环节不出错,保证整体工作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后顶岗顶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现在,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己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阻挡的趋势。原来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实是“学不到老就活不到老”。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白学能力,把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自觉学、主动学、用脑学,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白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在学生就业后就能够坚持在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这也是教育的成功之所在。 三、就业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就更大。因此,在为学生多方开辟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教育。 (一)就业观念教育 高职院毕业生存在种种就业观念问题:有的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不应该再从事体力劳动;有的认为只有到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有的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想一步登天当老板;有的这山望那山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除了安排就业指导课外,还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召开以就业观念为主题的班会等,让学生做到“四个了解”,“四个树立”。即:了解国情、国家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改革制度现状:了解国家各产业与职业的分类情况和发展前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产生、发展、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及待遇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现实状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树立先实践逐步积累经验的观念;树立诚实守信、扎实肯干、吃苦耐劳的观念;树立“低看自己、高显才”的观念。只要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坚定理想,树立勇于吃苦、勇于实践的精神。他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白己发展的位置。 (二)应聘技巧教育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双选洽谈形式己普遍采用。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应聘技巧的教育和指导。这主要应该注意三点: 1、把握求职简历的填制原则 填制求职简历既要言简意赅,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实事求是:既要精心编制,又不可过分花哨。通过求职简历能表现出学生的爱好、特长,特别是高职学生的技能特色等。用人单位通过阅读求职简历,可对该毕业生有个初步了解,并能够分析其工作及生活态度。 2、学会自我推梢 自我推销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过程,学会自我推销是高职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一门技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应该采取模拟场景等方式给学生创造表达、展示和锻炼的机会,这也是对学生的培养过程。 3、自我推销应该抓住三个要点 一是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要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意向和岗位要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自己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和素质。如果自己自信心不强,底气不足,这种自我推销肯定会失败。二是表达方式要落落大方。在招聘者面前展示自己,要注意语言精练,朴实无华:在工作待遇上要提得合理、适度,不要在谈薪论价上多动念头,应该重在工作,缓谈薪酬。三是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许多高职毕业生由于不注重人文素质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许多毕业生在供需见面会上只想着把简历送到用人单位面前,却忽略了自己的举止,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不好。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除了简历外,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社会礼仪等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内化,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进而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创造条件,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力度 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多实践、早实践可使高职学生获益,并利于能力养成。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增加教学见习次数,加大教学实习力度;另一方面要安排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中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利用岗位实习和假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岗位工作的实际过程,提高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就业时就会形成水到渠成、得心应手的效果。 四、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要求人们把高职院校真正办成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为此,我们要: 1、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世观。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中遇到困难、问题时,敢于鼓励他们具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支持其付诸实施,使学生不仅成为认识主体,而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会学习”与“会做事”的高度统一。更注重培养人的“三自”精神,即“自学”、“自教”和“自做”。前两者反映的是个人的主动学习精神,后者反映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把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始终,把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整合,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和实训教学整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价值观。心理学家马斯罗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的实现即价值的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个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因此,创造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社会价值观,这种新价值观以主体力量为核心。只有当土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时,知识才能在运动中发挥创造性的巨大能量。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创业教育,使学生通过创业来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要不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有利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有利于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就业指导论文:浅谈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浅析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特点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笔者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出发,总结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现的复杂性,并对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进行了探索。 独立学院界于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其按民办高校的标准进行收费,学生入学门槛低,但又依托于母体高校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说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又处于一定的劣势;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自身的一些特点又使得其面临的就业形势具有某种复杂性。因此。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探索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是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校生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流,成绩优异的考生进入一类重点大学学习,连年扩招增加的学生量慢慢地将由独立学院吸收。独立学院在本科第三批次招生,高考成绩相对较低。以江苏省为例,2005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60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29分,而本科三批省控线仅为455分;2006年,本科一批省控线为572分,本科二批省控线为542分,本科三批省控线为480分。通过对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招生情况看,独立学院学生和母体高校学生录取分数线卜.的巨大差异,给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了障碍,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少数学生知识水平不能很好适应现行专业人才(尤其是科专业)高等教育的高求。 (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等指数都较高。独立学院学生普遍从小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多有特长,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英语口语应用、文体活动、自我展示、社交方面郜有优异的表现 (三)自我中心意识强 由于家庭环境千u所缴的学费较高等原因,独立学院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对知识的获取、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学院现状的要求也比较高。他们十分在乎自己与母体高校学生的待遇差异,如同样专业的独立学院学生会很在乎所开设的课程是否与母体高校一样,使用的教材版本是否一样,教师授课的方法侧重是否一样,师资、宿舍条件是否一样,是否可以和母体高校学生一样拥有推荐免试研究生和减免学费的资格等等。在他们看来,他们上大学付出了更多的学费,理应得到和母体高校学生同样甚至更好的服务。 (四)自信心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参与意识强,尤其是在自己的特长方面能够勇于展现自己,在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对他们的自信心打击较大,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底气不足”的感觉,对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毕业文凭的“含金量”以及毕业后的待遇有所怀疑。 二、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的复杂性 (一)用人单位并不认可独立学院毕业生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高考成绩低、文化基础知识较差,用人单位会因此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持怀疑态度,这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望而却步。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 一些毕业生对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没有合理的定位,对各种职业和岗位有什么特点和要求心里基本无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茫然无措、举棋不定、人云亦云、浮躁轻率,结果选择的职业和岗位不一定适合自己。 (三)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和上学期间付出的学费较高,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更看重经济利益,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偏远地区单位工作。如果他们认为不是自己满意的地区和单位,宁愿在家待业。这种心理上的误区不解决,将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困难。 (四)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自卑心理严重 过分看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常常对自己文凭的含金量和毕业后的待遇等方面有怀疑,在与“一本”学生竞争过程中的没有信心,这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不积极,不愿意推销自己,就业主动性差。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挑剔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过程中的一道道难题和一次次挫折,会使得毕业生没有信心和勇气参与竞争。 三、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新思路 (一)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创立学院品牌特色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独立学院要招特色师资、建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要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加强综合性知识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基础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国多家独立学院提出了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独立学院开设的专业都是母体高校建设较为成熟、师资条件和专业实力较强的社会热门专业,在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创立学院的品牌特色,注重学院的宣传工作。独立学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宣传报道学校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优势,努力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了解,促进交流,吸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在每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启动之前,就业指导部门应制定一个详细的学院简介、专业介绍和毕业生情况介绍,发给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了解学院和毕业生情况。 (二)做好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由于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以及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位不明确等诸多原因,使得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多的问题;因此,做好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十分必要。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不断分析自己的需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分析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设定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分析自己所处和应该扮演的角色。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确定正确的就业和成才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并非只针对毕业班学生或属于季节性工作,它应当是贯穿于大学生整个本科学习阶段。首先,学生入学以后,应以入学教育为契机,教育学生做到大一树立学习为就业的思想意识,大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找准就业定位,大三具备基本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到了大四,主要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指导和教育,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求职技巧、心理调试、材料制作等方面进行指导。其次,在学生明确形势、了解就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摸清毕业生的择业状况(主要是择业意向),包括自我学业盘点、自我评价、拟求职的行业、地域、薪金期望确认、当前就业状况以及期望学校提供何种帮助等。最后,分析学生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三)引导学生增强信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囊 要引导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正确分析自身优劣,尽力挖掘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才华,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同其他同学竞争;在竞争中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热情和大方,表现出自己一定能胜任的自信心和干练作风,让对方认同并接受你。 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鼓励、经济调控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行业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去。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我们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要破除传统的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我,根据个人的素质、爱好、学识、能力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并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广阔就业环境,积极参与竞争,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用正确的思维和心态面对就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努力开拓美好未来。 (四)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帮扶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加强创业实践、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应该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独立学院,创业教育要有机地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展开。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自主性创业实践活动。学院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友创业网络等办法,建立一大批校外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要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节、开设大学生创业网站、开展创业计划设计大赛等专题活动,训练学生的创业思维,拓宽创业视野,提高创业设计能力;同时,要制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创业的制度和措施,保护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提供创业的良好条件,对毕业生的创业活动发挥指导、规范的作用。
中药毕业论文:浅谈中药学本科生毕业论文与工作实习间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摘 要:随着高校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及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未毕业就进入企业参加工作实习,在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下,本科生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与工作实习时间冲突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合适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提出了加强毕业指导、真正向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输送学生、改革毕业设计环节方案,以缓解目前矛盾,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求贤愿望,又能符合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也为毕业生提供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实习 中药学专业是一门特色学科,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均招生 中药学专业学生,而且随着综合院校纷纷成立药学院,很多综合类大学也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学生。中药学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目前各院校对中药学学生培养主要为4年制,开设与中药学学科相关的各门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还有专业基础课包括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虽然培养计划不尽相同,但大部分为三年半的基本理论学习,半年的毕业设计,有些院校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甚至大于半年,足见各院校对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十分重视。在平时的上课期间,虽然各院校都会开设很多的实验课,但绝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较小,因此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不能培养出科研思路,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比较困难。因此,各院校在培养本科生中都会设计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完成论文。因此,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生活的检验,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毕业生也希望自己能够完成一份有分量的论文,为自己的四年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每个毕业生来说都是头等大事,但目前中药学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各个用人单位对没有任何工作和实践经验的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有着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如何快速地融入社会,熟悉即将从事的工作内容,尽快为企业单位创造出效益,是摆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面前的共同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用人单位提出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到用人单位实习,这样一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用人单位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既要完成实习工作又要在没有指导教师帮助的情况下,独自完成毕业论文,从精力和能力来讲都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编造、抄袭就不可避免;对学校教师来讲,常常陷入体会学生的难处,对质量低下的论文视而不见,还是以牺牲学生的实习,施加压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论文的两难境地。难道毕业论文和工作实习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真的没有“鱼与熊掌兼得”的方案吗? 针对当前的现状,我们既要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使二者兼顾,必须多管齐下,各个环节统筹协作,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矛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 下方面加以考虑。 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学校要转变观念,不包分配不是不管分配,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到毕业的那天为止,都要不遗余力地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其中。首先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需向学生灌输所学知识和将来就业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指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使学生尽早构建起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其次,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仅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要专业化,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真正向校企联合实习基地输送学生 目前高校毕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理论知识掌握一大堆,但缺乏实际经验,往往连最简单的仪器操作都不规范,出现很多“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毕业生。而当今的用人单位已经完成从单纯地追求学历型人才向追求实用性人才的转变。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和实际工作尽早融合,是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而建立广泛而稳定的校外毕业设计实习基地就是最有力的解决方案。校方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固定的企业或公司作为实习基地。秉着“互利,互信,平等”的合作理念,在与企业合作完成高校产学研一体化这一重要命题的同时,也可向企业输送企业需要的人才,并可有针对性地培 养,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可以检验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可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 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毕业生早日融入企业创造价值创造了条件。目前很多高校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建立很多实习基地,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往往为挂牌实习基地,真正向实习基地输送毕业生去完成毕业论文的并不多。主要一方面企业往往不能提供很多学校毕业论文要求的格式的论文内容,二是学校没有真正建立校企联合毕业实 习毕业论文如何完成的制度,使得学生在企业里实习的内容无法 和毕业论文真正成为一个体系。因此,这就需要各个学校认真地考虑将毕业论文灵活化,不要格式化、统一化处理,使得学校能真正地利用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 三、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改革 毕业设计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素质能力的重要课程,如果不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有效整合,就等于为社会输出了一个半成品或不合格的毕业生,这对用人单位、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一种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首先,对毕业设计和教学环节进行整合。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制订科学的目标,既不能过松又不能强度过大。通过制订目标会让学生有一定的紧迫感,从而提高效率,让学生在成功实践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同时,学校应多给学生提供各种实习的机会,鼓励低年级学生根据兴趣加入,让他们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 独立设计的能力,为择业和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设立淘汰制。从教育体制上来说,高校应当建立淘汰制,而淘汰制应该是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的,不仅仅是在毕业阶段。如果说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用人的法则,那及早引入淘汰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才成长最好的保护。 再次,调整目前的毕业设计方式,由集中式毕业设计改为分散式毕业设计。目前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在时间上的重叠,所以可以考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将毕业设计由集中式进行改为分散式操作,实施毕业设计大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将毕业设计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的任务只是总结前段工作并完成论文的写作,辅助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习,或者工作前的实练。这样可以减轻大学生的择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就业问题。 总之,各高校应当积极探索解决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与工作实习间的矛盾,上述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矛 盾,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而且随着社会就业环境影响较大,应当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 辽宁中医药大学) 中药毕业论文: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摘要:结合本学院近几年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采取的措施,从毕业论文选题和内容方面,分析了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指出实验研究型论文质量较高,非实验研究型论文及综述性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题不当、开题报告内容笼统、论文内容抄袭、剽窃现象严重、文本不规范和答辩时间匆促,提出了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中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我校中药学专业每年有毕业生八九百人,为了适应就业的新形势,学校将毕业实习时间从第八学期提前到第七学期的下半学期,即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的3月底,4月份结束实习,写论文并进行答辩。为了保证论文质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实习实践机会,学校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及合作单位,并为毕业实习规范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工作流程。在毕业实习前,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印发实习手册,还为每个校外实习的学生配备了论文指导校内导师(也称二导),论文质量比以前有所规范和提高。然而从近两届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和内容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改进。 一、毕业论文现状 学校要求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必须写论文,一人一题,不能只写综述。对2010届和2011届学生毕业论文的调查发现,实验研究型论文占40.4%,课题主要来源于老师或实习单位,分别为16.5%和26.3%。实习单位主要是本校内各个教研室、药检所、研究所和部分大型药企。实验研究型论文普遍质量较好,抄袭现象少,内容跟专业密切结合,学生了解选题的目的意义,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工作量较大。非实验研究型论文占45.8%,大部分为学生自己选题及跟指导老师共同选题,实习单位主要是医院药房、医药公司、部分药厂和药店等,内容主要包括药厂生产工艺分析、医院药品处方分析、中药质量管理、药品经营或销售、调查报告等,仍然有6.3%的论文属于文献综述,其他类型占7.5%。非实验研究型论文和综述型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抄袭现象严重,很多学生承认论文结论意义不大,只是应付。下面重点分析该部分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题不当。毕业论文选题应结合科研、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选好题是完成一篇高质量毕业论文的关键。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少接触到毕业论文研究的相关教育和培训,大部分学生对如何选题、什么是与专业相符的毕业论文内容根本不了解。部分校外实习单位缺乏有经验的毕业论文指导人员,没有办法对论文的选题和写作做出指导。有些学生平时对一些问题没有思考、钻研,没有自己感兴趣或有一定资料积累的课题,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显得十分被动,随意选一些验证性、总结性或概况性的题目,既缺乏创新性,又缺乏理论价值和应用背景。有些学生的论文题目过大、过深,不适合本科生来完成。如:“中药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某类疾病中药处方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分析”等。部分选题题目不够严谨、精炼,没有内容支撑,如“OTC类成人感冒药物的使用状况分析”;部分选题与专业相关性相差太远,如“药品营销计划”、“某类药物销售手段分析”等;一些选题内容太简单,工作量不饱满,如“药店计量工具调查与分析”,只分析了三四种计量工具。 2.开题报告内容笼统,不符合要求。确定选题后,学生应进行开题工作准备,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并形成开题报告。许多学生随意选个题目,不了解课题研究目的,不知道怎样利用实习单位的条件,结合实际收集相关资料或数据,即使有资料,也不懂得要分析什么、解决什么问题。部分开题报告选题依据不够翔实,研究内容简单,研究方案只是查阅文献或调查问卷;有些开题报告中,研究内容和题目、目的不相符;部分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连基本的查资料都不会,对选题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缺少分析,参考文献太少、引用的文献太旧;部分学生缺乏基本的写作技能和技巧,开题报告语句不通畅,表述不清;有些研究方案过于详细,连实验结果和具体实验数据都写好了,说明开题报告是抄袭文献或是在论文完成后写的,不真实。个别指导老师也存在责任心不强,马虎应付的现象,在开题报告审核具体意见中,或空白,或过于简单。 3.论文内容抄袭、剽窃现象严重。一些实习单位,如医院药房或药店,每年都要接收4到8名学生实习,指导老师没有那么多题目给学生,论文内容重复、简单,甚至出现“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学生原创论文的比重逐年下降,很多学生上网搜索了同主题的文章,然后复制、粘贴、整理后就形成了一篇所谓的论文,甚至连图表都是整体复制,没有修改。由于学校规定不能写综述,学生在实习单位能得到的数据资料有限,很多论文的数据只有两三个表,且数据没有实际意义,其余分析内容都是抄袭文献或书籍。如“某某病临床常用中成药分析”或“治疗某某病中药处方分析”,学生只是统计了病患性别、年龄、处方药味或某个药物的出现频率,缺乏临床医学知识,不能对处方进行深入或有针对性的分析,又不了解病症病因,论文得不到具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例如不同类型处方单味药出现频率最大的是甘草,因为甘草是各种处方中的调和药,这个结论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在保健品公司或药店实习的很多学生,苦于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收集数据,论文多数写调查报告,但调查问卷设计简单、不科学,收集的范围和份数也不足,甚至出现伪造数据的情况,为了凑够论文字数,结果分析部分的内容多是抄袭文献,往往出现调查问卷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及结论不相关的情况。 4.论文文本不规范。论文摘要一般应说明主要研究什么问题,通过何种研究方法得到了什么研究结论等研究内容,但有些学生的论文摘要,200~300字中,大约有一半用在情况说明、写作意义上,没能反映论文中心内容。说明学生缺少相关写作训练,不了解科技论文写作要求。部分论文存在数据来源注明不规范、图表数据来源、表题文字说明等内容不统一的问题;有些图表缺少编号或缺少表题、图题,有些图中曲线没有标注单位;少数论文题目与论文内容不一致,论文中普遍存在错别字现象。 5.论文答辩时间匆促,存在形式主义。组织答辩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答辩教师可全面检查学生的论文质量,使学生全面回顾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指出论文的成效与不足,锻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10届和11届学生的调查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论文答辩有必要,且基本达到交流和完善论文的目的。学生普遍承认论文答辩的作用在于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论文的重视程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和增长学生见识,少数同学认为论文答辩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有30%的学生认为论文答辩无太大必要性或完全无必要。15.2%的同学认为没有达到论文交流目的,承认论文答辩是形式主义的有9%。原因在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工作量很大,每个答辩小组一天要完成五六十名学生的答辩任务,每个学生答辩时间过短,非常匆忙,影响整体答辩效果,也影响了实习成绩的客观评价,部分认真准备的学生来不及充分展示其论文结果。最后学生基本都能通过答辩,给学生造成毕业论文可以应付的印象。 三、改革设想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结合几年来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体会,提出以下建议: 1.实习前开展选题讲座和相应的培训。近年来学生就业压力大,择业时间提早,很多学生提前和单位签订合同,有些用人单位提前让毕业生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只是应付,论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有必要在大三期末及大四实习前,进行多种形式的讲座及选题培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毕业论文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论文抄袭、造假是很严重的错误。必须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论文内容才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 2.改革毕业论文选题制度,提供课题选择范围。中药学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单位主要有:药品研发或生产单位、中药材、药品或保健品市场推销、销售单位、医院药房、药品注册及管理单位等。部分实习单位缺乏毕业实习指导人员,也没有那么多课题供学生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全部学生写实验型或研究型论文,势必加重学生抄袭、剽窃现象。学校有必要在实习前,给学生提供一些范文(从开题报告到毕业论文)和课题选择范围,让学生了解不同实习单位可以有哪些选题方向,在实习开始时可以有意识地收集资料或数据。同时要允许学生根据不同单位实习岗位的实际,写不同方面的论文,毕业论文应该允许学生写实习报告,其选题能运用本专业知识,结合实习岗位实际,分析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可以。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而不是弄虚作假,这一点非常重要。 3.设立奖惩机制,提高教师责任心。个别教师指导的实习学生人数较多,不可避免地出现指导不到位的现象。有些硕士研究生导师,把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全部交给研究生来做,由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有限,不能给学生明确的修改意见和及时的答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院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还可通过奖惩机制,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增强其责任心,同时要建立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表彰论文优秀的学生,也表彰负责任的指导老师。 4.重视论文答辩环节,杜绝弄虚作假行为。针对学生人数太多的问题,建议不要求全部学生都参加答辩,优秀论文或实验性论文进行答辩,其他论文随机抽选三分之一,使答辩时间充足,不走过场。答辩要严格把关,不允许不合格论文蒙混过关,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明显抄袭、弄虚作假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答辩不通过的允许进行二次、三次答辩(就像补考)。答辩小组要及时公布答辩成绩或结果。 5.规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尽管学校有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详细的工作流程,但流程太繁琐,表格太多,执行时又不够严谨和规范,缺乏对整个过程的有效监控,缺乏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建议学校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表格,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并对学生自己选择的实习单位进行遴选,不符合带教资质的单位不批准学生去实习。同时创造条件鼓励校内老师多接纳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实验,有利于提高论文质量。 药学(中药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药学(中药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现状,以改进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 方法 对本校近4年药学(中药学)类5个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 所抽查的116份论文中,综述型论文占69.83%,研究型论文占30.17%。在书写规范、基本要素和专业理论运用及学识水平3个方面,综述型论文优秀率均不高于15%,研究型论文优秀率均高于28%;总评成绩高于80分的综述型论文为53.09%,而研究型论文为88.57%。 结论 综述型论文比研究型论文多但质量较差,主要是由于学生和学校不够重视。今后应加强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 药学;中药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调查与分析 毕业论文是评价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根据本校药学(中药学)类各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本科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应能够综合运用有关专业知识,完成一篇调查性(综述型)或实验性(研究型)科研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以此培养初步学生的科研能力。为探讨当前就业新形势下毕业生论文的质量,笔者对近年来本校药学(中药学)类各专业的毕业生论文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由于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及中药资源与开发等药学(中药学)类5个专业的本科生学制均为4年,均在校已修完规定的各门课程后在第7学期第19周起开始实习20周,且实习岗位和就业单位所涉及的领域和工作性质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故选择本校近4年上述5个专业2009~2012届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抽查药学(中药学)类5个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内容涉及中药饮片、中成药和西药等药品的生产管理、药品仓储管理、药品质量检验、药品销售、药品调剂及药品研发等方面。抽查近4年内各个专业论文共116份,采用描述性统计,从论文性质和所涉及的领域以及论文的质量(书写规范性、基本要素、专业理论运用及学识水平)两方面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毕业生论文的性质及领域 毕业生论文的性质及领域统计结果具体见表1。 在所抽查的116份各专业毕业论文中,综述型论文共81篇,占总数的69.83%,内容涉及药品的生产、仓储、销售、调剂及研发等领域,其中药品销售领域的综述最多,药品检验领域无综述型论文;研究型论文共35篇,占总数的30.17%,内容涉及药品的生产、检验、调剂及研发等领域,其中,药品研发方面的研究型论文最多,而在药品仓储和药品销售方面无研究型论文。 从涉及的领域来看,最多的是药品研发方面的论文,共35篇,占总数的30.17%;其次是药品销售方面的论文共28篇,占总数的24.14%;第三是药品生产方面的论文,共18篇,占总数的15.52%;第四是药品调剂方面的论文,共15篇,占总数的12.93%;第五是药品仓储方面的论文,共11篇,占总数的9.48%;最少的是药品检验方面的论文,共9篇,占总数的7.76%。 2.2 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质量评分见表2。尽管均能够达到及格以上的水平,但在各自类型的论文中,综述型论文在书写规范、基本要素和专业理论运用及学识水平3个方面优秀率均不高于15%,总评成绩高于80分的优良率为53.09%(其中优秀率为12.35%,良好率为40.74%),另中等以下的及格论文占12.35%;而研究型论文在书写规范、基本要素和专业理论运用及学识水平3个方面优秀率均高于28%,总评成绩高于80分的优良率为88.57%(其中优秀率为34.28%,良好率为54.29%),且全部在中等以上。 3 讨论 3.1 论文的性质和领域可反映出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 从调查结果可知,各个专业的综述型论文的数量大约是研究型论文的2.3倍,综述型论文明显比研究型论文多。毕业论文的撰写与实习岗位所做的工作有关,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实习生的实习岗位。由于实习与就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许多学生为了在实习时找到工作单位,常常选择实习单位时就考虑到了今后的就业。由于近年来药学(中药学)类毕业生在药品销售领域实习和就业人数最为普遍,故近年来到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实习的毕业生越来越少,而到社会上从事非研究工作尤其是药品销售类的实习和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造成很多的毕业生对研究型论文无从下手而选择撰写综述型论文。 目前,这种就业去向状况可能会提高毕业生短期内的就业率,但其就业质量有下降的趋势。面对就业环境的恶化,许多毕业生为了尽快就业,不得不草率择业。因药品销售等工作的性质,大学4年所学的很多专业知识运用较少而逐渐淡忘。这固然与就业变化的新形势和社会新需求有关,但也需要多引导学生做长期择业计划。 3.2 论文的质量评分可反映出论文撰写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调查结果可知,各种优秀论文所占比例不到20%,良好论文比重较大,占论文总数的40%~55%;总体上综述型论文的质量比研究型论文要差,且有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包括: 3.2.1 学生缺乏正确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 本科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没有专门开设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或毕业论文的课程。平时在校参与科研的学生比较少,系统完整地参与科研全过程的学生更是不多,单独书写科研论文实践的学生也就寥寥无几。另外,大部分学生在校外实习,很多实习单位无专门的论文书写指导老师,尽管学校会对所有学生指定校内指导老师,但由于学生长期在外实习,校内的指定老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不熟悉,且学生经常在论文答辩之前的较短时间内才回校求教指导老师,许多学生甚至都没有当面向指导老师请教过;同时每个老师也经常指导多名学生的论文,在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多时间来认真指导学生。这些原因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正确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所撰写的论文常常书写不太规范,论文格式尤其如此,缺乏英文摘要、正文序号不规范以及参考文献格式不对且比较陈旧,甚至一些专业名词术语不能正确使用等问题比较常见。 针对此问题,建议学校在学生实习之前开设约1个学分的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科研论文)的课程,由专业老师承担授课任务。 3.2.2 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许多学生长期在校外实习,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紧张的毕业实习、找工作和各种考试分散论文写作精力等原因,极易使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许多学生在实习的平时不去思考如何写好毕业论文,而是在提交论文前的较短时间内,才应付式地匆匆忙忙写论文。只求容易写,资料好找,导致选题不到位、题目内容陈旧,甚至采取抄袭,从各种学术期刊或互联网上摘抄,东拼西凑,使论文质量受到影响。在进行英文摘要部分撰写时,一些学生英文译文不是通过自己逐字逐句翻译,而是通过计算机软件翻译,这也使毕业论文质量降低。 鉴于此,要加强学生对毕业论文撰写重要性认识的教育,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找工作、实习和论文的撰写。早期经常性地对学生灌输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本学科科研发展的动态、成果,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让他们知道科研能力是本科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主动行为,才能收到较好成效[1]。通过强化宏观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除了是毕业并取得学位所必须之外,也是提高自身社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在毕业前夕集中接受综合性、全方位的知识、能力训练的关键环节[2]。 3.2.3 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把关欠严厉 目前,同许多其他学校一样,本校对所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定了校内的指定老师。由于老师人数有限,每个老师常常需要同时指导多个学生。学生往往又在答辩前的短时间内找指导老师指导论文,常常导致指导老师在比较仓促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论文把关不严。学生论文东拼西凑甚至大段大篇抄袭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果指导老师缺乏责任心没有认真核查,一方面直接导致学生的论文质量不高,另外一方面可助长学生不重视论文之风,引起恶性循环,今后毕业的学生论文质量就会越来越差。 解决此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论文指导导师制,建立一套科学、严格的导师选拔制度,明确指导老师的责、权、利,增强指导老师的责任心,提高指导老师的待遇。在现有条件下,指导教师一定要始终坚持勤能补拙,精益求精的原则,把论文多读几遍,多看几遍,大到通篇布局,小到标点符号,都要认真修改和校对[3]。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得以保证,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态度,有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及有助于规范学生的科研活动[5]。由于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中,注意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6]。 3.2.4 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欠严格 由于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科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大多会考虑自身的就业问题,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也多会优先录用在本单位实习表现好的学生,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甚至在校成绩常常不会过多考虑。因此,实习生在回校进行论文答辩时,许多学生已经联系好就业单位,学校也常常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就业率至上的原因,在论文答辩过程中也常常对论文的要求不太高。除非是完全抄袭或明显不规范的论文,不管学生答辩的表现如何,基本上都可以准予通过论文答辩。对于完全抄袭或明显不规范的论文也常常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力修改,最终也会准予通过。因此,实际上近几年来没有出现真正因为毕业论文的问题而不能毕业的学生。由于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欠严格,很多学生在实习之初就有“论文答辩易通过”的想法,导致他们不重视论文撰写而使论文质量下降。 针对此问题,学校应在学生实习之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严格规定准予论文答辩通过的条件,并按规定严格执行。对于不符合条件的毕业论文不予通过,将不予通过的学生名单进行公布,规定在一定时间内重新修改再行答辩,延期毕业。只要按规定严格执行出现有几个不能按时毕业的情况,就会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在以后的毕业生中就会有个强烈的警示。这在短期内会对那些不重视毕业论文、质量太差的学生有较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今后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中药毕业论文:中药学类专业毕业实习过程管理 摘要:中药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科学规范中药学类专业毕业实习过程管理,对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管理,需分别做好毕业生实习前期准备工作、毕业实习阶段和实习考核的管理,并通过工作反馈总结与过程评价,监控管理中药学类专业毕业实习的每一环节。 关键词:中药学;毕业实习;过程管理 中药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地位。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将所学到的各门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全面地、综合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各种基本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得到加强和提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1]因此,科学规范中药学类专业毕业实习过程管理,对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管理,需分别做好毕业生实习前期准备工作、毕业实习阶段和实习考核的管理。并通过工作反馈总结与过程评价,监控管理中药学类专业毕业实习的每一环节。 一、毕业生实习前期准备工作 1.实习前开设综合性实验 在毕业实习之前,通过多学科通力合作,使学生系统地完成某一研究或生产的全过程或主要过程片断,[2]将各门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有机地结合,将孤立的各学科操作技能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整体观。为毕业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行毕业实习准入制 实习前加强实验技能培训及考核,完善毕业实习准入制。根据中药学类专业特点,实习中要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涉及到大量的基本实验操作。综合性的训练较少,实验操作规范 细节部分学生不够熟悉,有必要在实习前进行实验技能集中强化培训,包括实验基本技能、大型仪器设备的各种基本实验操作,并进行考核,成绩合格者允许进入毕业实习,经再次培训仍不合格者,取消毕业实习资格。 3.讲座 (1)科研讲座。本科应届毕业生已经学习了大量基础课程,但对于如何着手撰写毕业论文仍感到茫然。为此,实习前聘请各学科专家开展相关专题讲座,从而保证取得良好的毕业实习效果。讲座内容须包括开题报告的结构、内容和写作方法;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如何从文献阅读中发现论文写作的创新点;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注意事项、基本结构、写作方法、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及论文修改的思路方法。 (2)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就业指导讲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常常在找工作期间处于迷茫状态,不了解有哪些就业方向,也不知该如何着手。[3]因此聘请学校就业管理部门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就显得很有必要了。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等。为学生今后理性择业、顺利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架起毕业实习与就业的桥梁,以实习促就业,建立良性就业平台。学生接触社会之初,不了解工作单位的部门设置、岗位职责,面对求职介绍上的岗位需求,却不知工作内容性质,面试中无法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可聘请实习单位大型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让毕业生了解公司待遇、招聘具体要求、招聘流程、职位发展空间等问题。 (4)精心挑选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的管理质量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稳定的实习基地,[4]具有丰富的实习管理经验,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带教经验丰富并具有一定资质的教师,能提供高水平讲授的实习讲座,等等,可为实现实习效果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在前期准备阶段,学校应狠抓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精心选择操作规范,以带教能力强的药厂、研究单位、医院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圆满完成毕业实习要求的各项内容。并且可以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意向单位。 (5)做好毕业实习动员。这是搞好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习动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七学期初,召开实习准备会。同时下发实习计划任务书,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通过动员,使学生充分认识毕业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学习相关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明确各自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阶段:第七学期末,召开实习工作会。聘请相关实习单位实习负责人,并要求相关实习指导教师和全体学生参加。发放毕业实习手册,让学生了解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中应该完成的各个步骤。实习管理教师介绍实习计划、时间安排、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实习岗位等方面的情况。[5]特别要强调实习期间安全、纪律方面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务必以安全为第一要务,做到实习安全两不误。 二、毕业实习阶段 1.强化开题报告环节 强化开题报告环节,要求中药学类专业实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开题报告,并组织开题报告会。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报告课题内容,由相关方向专家进行论证、把关。一方面,开始便对课题进行质量监控;另一方面,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所裨益,为论文答辩作好准备。 2.严格中期检查制度 中期检查采取学生自查、学院与校督导组抽查的方式。实习学生对前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自查,对照开题报告中研究进度与内容安排,认真填写中期检查表,并经指导教师审查、签字确认。[7]校督导专家组与学院毕业实习领导小组领导、主管实习工作的领导、实习秘书及毕业班辅导员组成的检查组,对各个实习单位进行查访和巡视检查,了解实习环境,与指导教师座谈,听取实习学位管理负责人建议和要求;充分发挥各学科专家在检查指导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类问题,并检查督促实验完成情况及论文书写的进度,掌握毕业设计(论文)及实习教学工作情况,了解和解决毕业实习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相互反馈,从而加强实习工作管理,确保毕业实习教学质量。同时,也拉近了学校与实习单位的距离,加强了沟通与联系。 中药毕业论文:基于PBL的中药学毕业生实习带教模式 [摘要] 当前毕业实习带教方法优化改革已成为从事实习带教同仁共同关心的话题。笔者结合毕业生实习带教实际,首次将解决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毕业生实习带教的选题、文献研读、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提出基于PBL的中药学毕业生实习带教模式,以期为中药学及其他学科实习生带教方法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 中药学;毕业生;毕业实习;带教模式;教学改革 中药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实习主要包括选题、文献研读、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毕业论文等几个环节,富有成效的实习带教方法会使毕业生从毕业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受益匪浅,可极大提高中药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PBL是从国外引进的教学理念,是时刻不离问题的教学模式,具有有的放矢、高效率等优势。通过PBL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笔者结合毕业生实习带教实际,首次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毕业生实习带教的选题、文献研读、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提出基于PBL的中药学毕业实习带教模式。本文提出的PBL毕业实习带教模式,将为中药学及其他学科实习生带教方法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1 基于PBL的选题指导 当前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实习期间主要从事偏向于中药药理或化学的实验研究,往往是对具体中药或复方的研究。因此,在实习之初,带教老师可多通过PBL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引导学生首先选取待研究的中药,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研究选用药物的哪方面内容,是偏向于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质量控制还是药理研究,若是药理研究,是研究抗癌、保肝、抗抑郁还是其他等问题。 2 基于PBL的文献检索、研读指导 在选好题之后,文献查阅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基于PBL启发学生搜索、思考当前常用的中文数据库、外文数据库有哪些,通过哪些数据库能下载到全文而哪些只能看到摘要等;在清楚了文献数据库之后,就要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数据库搜索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文献查阅方法之后,需要对所下载的文献进行系统的研读。此时,可以通过开展让学生讲解文献的方式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并在纠正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文献研读的能力。 3 基于PBL的实验设计指导 在选题、文献检索、研读之后,即进入实验设计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安排实验时间、准备哪些实验材料、采用哪些实验方法、实现实验方法是否具备应有的实验条件、如果不具备局部的实验条件如何来解决等问题。通过基于PBL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为即将开始的实验奠定扎实的实验设计基础。 4 基于PBL的实验过程指导 实验设计完成之后,即进入了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需要强化哪些实验方法操作、实现这些操作需要掌握哪些要点、有哪些核心实验步骤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找出专门的时间给学生演示操作过程,并边演示操作边讲解要点,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完成实验。 5 基于PBL的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指导 在实验操作阶段完成之后,即进入了实验数据的处理、结果分析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选择何种统计软件、利用所选统计软件中的何种检验方法来分析、如何分析、何时有统计意义、如果需要用图表来呈现结果如何来制作图表等问题。通过基于PBL带教,学生掌握了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呈现结果的方法,不仅使学生独立完成了对实习期间获得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呈现,而且为毕业后科研生涯的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奠定了扎实的科研素质基础。 6 基于PBL的论文撰写指导 在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之后,即进入了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此时,基于PBL启发学生思考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要素、每一部分撰写要点、注意事项等问题。之后,教师抽出专门时间对学生讲解自己的认识,以弥补学生认识之不足,从而有助学生撰写出更专业的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 7 结语 当前,实习带教方法的优化改革已成为高等院校从事毕业实习带教同仁共同关心的话题。PBL作为从国外引进的优秀教学方法,在国内已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渗透到普外科[2]、肿瘤[3]、麻醉[4]、神经外科[5]、护理[6-7]、急诊科[8]、血液科[9]、中医内科[10]、检验科[11]、医学影像学[12]、乳腺病科[13]、病理学[14]等多个学科。本文结合中药学实习带教实际,首次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药学毕业生实习带教的选题、文献研读、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提出基于PBL的中药学毕业生实习带教模式,以期为中药学及其他学科实习生带教方法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中药毕业论文:提高高职中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之初探 【摘 要】通过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药专业课程设置特点的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探讨,提出了三点提高高职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方法,即把握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意识;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共育,提高高职中药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中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中药即中医用药,是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等)、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所组成。中药的发展史记载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中药[1]。中药专业知识博大精深,在以“健康“为主题的今天,中药专业在我国各高校蓬勃发展。随着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供不应求,我院于2010年申报了三年制大专中药专业,现已连续三年招生。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客观要求。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不断更新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把握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1.建立专业的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学院的人才、技术、社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建立专业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划拨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围绕教学内容承接合作项目、服务于企业的同时亦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性人才。因此,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更要重注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培养,而传统的教师教室授课,早已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加强小内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建立校内中药标本馆、中药种植基地、中药炮制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市场要求。 3.开发教学资源。为培养中药专业毕业生岗位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充分开发校内外教学资源。例如在本地市的植物园中辨识药用植物、中草药种植基地亲身实践中药的栽培,在制药企业下车间参与中成药的生产过程,医院中药房中实践药品的配伍等等;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网络资源掌握中药的现状等未来发展趋势,扩充知识面,提高就业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1.改革理论教学模式。通过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课程标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中药专业的招生对象包括统招理科生和统招文科生,且文科生的比例大于理科生,由于文科生的高中生物、化学基础薄弱,针对学生特点,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融合,努力向“化学生物社会药学”的模式转变。 2.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据调查显示,我国中药工业企业高技能专门性人才存在数量不足、年龄偏大、掌握先进设备的能力不足等供不应求等问题[3]。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中药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上应与岗位需求基本适应。进行实践课程的改革,应加强中药专业市场调研与职业岗位分析,与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外兼职教师加强协作,将中药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生技能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3.改革考核模式。为适应目前市场对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提高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校期间的考试制度应进一步改善。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再以一张试卷决定一个学生的能力为标准,改进考试及成绩评定方法,我们可以将考核方式灵活化,“理论考核+实验考核+项目任务考核”的方式来完善专业考核体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岗位意识的树立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相适应。 三、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共育,提高就业竞争力 1.高职中药专业对应的行业主要为中药行业,包括中药的研发、生产、销流通、使用及管理等诸多方面。中药因其源自天然,毒副作用较小,具有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作用而享誉海内外。为了提升高职中药专业毕业生在海内外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在校人才培养模式上,校方应加强与海内外大中小型中药相关企业的校企合作,建立顶岗实习制度和定向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共育,提高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树立多元化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不应停留于表面的简单合作关系,应将该企业对人才某方面能力的特殊需求进行调研,在学生第一学年集中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第二学年可分项目任务定点教学,以培养出真正企业所需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积极探索校企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根据中药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创建“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中药企业的长期合作,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例如与制药企业进行“厂中校,校中厂”的教学模式,按照药用植物采摘时间,试行分学期、分段式的模式组织教学。 在分段式教学中将学生全部安排到企业中,专业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都在企业进行。在此期间,由学院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共同推进、交替进行,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四、展望 中药即中医用药,因其源自天然,毒副作用较小,具有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作用而享誉国内外。中药包括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其中成药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中成药和中药材的主要消费市场是城市居民,农村乡镇也是巨大的潜在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医药市场的容量还将进一步扩大,巨大的中药人才需求为国内中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培养中药人才时,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不断进行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意识;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共育,以提高高职中药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 中药毕业论文:高职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调研中药专业市场岗位需求、学历需求、应聘条件、毕业生能力需求、毕业生素质需求等,提出四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中药专业 就业情况 调查分析 中药是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专业是中国高等院校特色专业。中药的发展史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与疾病的斗争史。中药专业知识博大精深,尤其是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今天,中药专业在我国各高职高专院校蓬勃发展[1]。随着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供不应求,我院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中药专业办学整体实力和水平。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不断更新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本着“抢先抓早、讲求奉献、踏实肯干、厉行节约、注重实效”的宗旨,针对2014届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可行的市场调研,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我院2014届(2011级)毕业生就业状况 1.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对口率分析。 2014年,我系2011级中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83%,年底就业率为100%。毕业生就业具体情况如表1: 从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看,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除少数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选择升学外,进入中药品生产与营销企业的占到49%,较2013年同比上升4%;医疗卫生单位的占到34%,较2013年同比持平;其他就业方向的占到13%。分析本年度毕业生就业方向,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了药学、中药及相关专业进行就业,学以致用。经市场调研,目前国内中药类专业人才紧缺,供不应求,就业前景较好。 2.中药类专业就业岗位需求调查。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岗位除了药品销售外,还集中在中药饮品制剂生产及药品调剂两大方面。这表明,中药生产企业对我校毕业生有需求,我院毕业生在生产一线岗位上有一定竞争力。 3.就业岗位未来三年最缺的中药专业人才学历调查。 调研数据显示,来我系招聘的企业有73%的岗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为大专,25%的岗位需求本科学历,仅有2%的岗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为硕士以上。结果表明,大部分药企缺少的都是专技中药学类人才,这正是高职学院的优势所在。 4.录用高职高专中药专业毕业生优先应聘的条件。 从图4中可以看出,企业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职业能力非常看重,应不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5.录用高职高专中药专业毕业生重点关注的问题。 从图5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药品销售公司比较关注学生个人形象,中药品生产企业比较重视学生职业技术资格证,各个就业单位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侧重点。社会实践经验、吃苦耐劳及动手能力等是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 6.中药专业毕业生最为重要的能力[2]。 由于本次调研的就业单位大部分需求的岗位均为药品销售人员,从图6中可以看出,这些企业比较注重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为此,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方案应在着重考虑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7.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3]。 从图7可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各种素质都有所要求,比例比较均等,这表明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的人才,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上的要求。在校期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心理健康等教育。 二、提高中药专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能力的主要措施 1.组织多元化的就业指导课和就业培训讲座。 根据学院总体安排,在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完成毕业生就业常规工作;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活动;组织富有特色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报告,让学生广泛参与;系部学管办、毕业班班主任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就职愿望,使学生“立足校园、学以致用”。 2.拓宽思路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陕西省“医药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系部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企业宣讲会”、“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以及各种大小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机制,促进就业。 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机制,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2014年新增了实习基地,如深圳一致药店、修正药业、宝鸡华西制药、汉江职工医院、汉中市中医院等;并与多家医药业等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议。 4.鼓励学生升学、入伍、到基层从医从教。 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实习之间,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升学教育,鼓励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本年度我系两名学生顺利考入西安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班学习。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鼓励政策,积极推荐毕业生预征入伍。同时,积极鼓励我系毕业生到基层从医从教、支援西部开发、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等。 三、小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中医、中药产业和医疗卫生服务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保健、养生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中药作为养生、保健领域的重要环节,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养生保健领域对中药学人才的需求日渐旺盛,中药专业服务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动态发展的趋势,得到了国际医药卫生界的普遍认同,这表明中国中医药专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招生”是高职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就业”是招生的保证。扩大招生量,尤其是扩大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度专业的招生量,才能使高职高专类院校良性可持续发展。只有探索“多元化”的招生模式和就业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就业岗位,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才能使中药专业得以长足发展。 中药毕业论文:医学毕业论文:中药抗组织损伤与白细胞黏附 【关键词】中草药 [关键词]中草药;组织损伤;白细胞黏附 白细胞跨内皮迁移至血管壁间隙是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必要步骤,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是此过程早期重要的一步。白细胞与血管内皮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是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过程的重要分子基础[1]。炎症的重要特征就是白细胞黏附。炎症时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而出现选择素分子,与白细胞膜上的配体反应,使白细胞在血管内皮上滚动。炎症性物质激活白细胞后,其表面的黏附分子受体即为激活型,血管内皮上的相应配体与白细胞对合,导致白细胞内皮细胞之间的强烈黏附,引起白细胞移动、趋化。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是有选择的。如急性炎症反应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壁的黏附,而慢性炎症反应则以单核细胞黏附为主。这是由于白细胞表达黏附分子的差异及细胞因子的不同调节所造成的[2]。另外,白细胞黏附功能异常将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同样会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中药可通过调节白细胞或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水平来改善白细胞黏附功能,发挥抗炎作用,从而减少组织损伤。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及其配体的表达上。大致分以下四个方面。 1调节ICAM1表达,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 ICAMl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庭的成员,广泛地表达在各种血源性和非血源性细胞的表面,如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某些肿瘤细胞、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可以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诱发性表达。这些诱发性因素包括致炎性细胞因子以及高血压、缺氧和缺血再灌注等。ICAMl能通过与其配体β2整合素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n1,LFA1)和白细胞受体alphaMbeta2(Mac1)/(CD11b/CDl8)的结合而促进T细胞活化及白细胞从血管内向炎症部位浸润,有助于炎症和免疫反应。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组织损伤的机制之一,黏附分子的作用是缺血再灌注的病理分子基础,中药调节黏附分子的表达可能是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正常情况下,脑内ICAM1表达水平很低;脑缺血再灌注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ICAMl等黏附分子表达上调,介导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促进循环白细胞迁移进入脑实质,导致炎症性脑损伤,多种抗黏附策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3],应用ICAM1单抗亦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鼠脑组织损伤[4],表明ICAM1在脑缺血后白细胞介导的脑缺血早期炎症损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用灯盏花素50mg/kg和75mg/kg治疗,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和抑制ICAM1表达,从而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5]。海风藤新木脂素类成分也可以通过下调ICAM1及其mRNA的表达来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性病理损害[6]。粉防己碱可抑制ICAM1mRNA的转录和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的激活,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中性粒细胞的募集[7]。总之,中药可通过下调ICAM1及(或)其mRNA的表达来发挥脑保护作用。ICAMl也是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急性肾衰竭的一个关键介质,可能的作用是强化中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CAMl表达明显升高,主要在肾小球的内皮细胞,正常肾脏表达水平较低。活血化瘀注射液Ⅰ号和丹参均可抑制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组织ICAMl的表达,使肾脏ICAMl表达水平降低[8]。ICAMl、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均受NFκB调控[9]。参附注射液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减少ICAM1、iNOS和TNFα表达而起到减轻再灌注期间肠黏膜损伤的作用[10]。 中药还可通过调节ICAMl的表达,实现神经保护。Del等[11]证实,大鼠脑出血后,脑内嗜中性白细胞反应造成血肿周围神经细胞损伤。Gong等[12]发现脑出血大鼠血肿内及血肿周围出现炎症反应,其特征为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活化及ICAM1表达上调。经中药脑溢安(羚羊角、钩藤、三七、天竺黄、丹皮、地龙、牛膝、生地黄、大黄等)治疗12h后,大鼠出血侧脑内ICAMl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相应区域的中性白细胞浸润及神经细胞损伤也显著减轻[13]。 2降低可溶性ICAM1表达,改善白细胞黏附功能 细胞黏附分子(cellularadhesionmo1ecule,CAM)是位于多种细胞表面的一类大分子糖蛋白,它通过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黏附作用参与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在一些因素作用下,细胞黏附分子可以从细胞表面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形成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o1ublecellularadhesionmo1ecule,sCAM)。Kishimoto等[14]在研究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ICAM(so1ubleICAM,sICAM)的出现伴随着细胞表面膜型细胞黏附分子的丧失,故推测sICAM是由细胞表面膜型细胞黏附分子脱落而形成的。正常人血清中有低水平的可溶性ICAM1(so1ubleICAM1,sICAM1),它与位于细胞表面的配体结合后,可抑制细胞过度黏附,从而参与细胞黏附功能的调节。但生理情况下,sICAM1抗黏附作用很弱,仅有细微调节作用;而病理状态下,sICAM1水平升高,抗黏附作用显著增强,使白细胞黏附功能明显降低,从而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Komatsu等[15]观察到心肌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亦表达极少量sICAM1,普通免疫学方法无法检测到其存在。在心脏遭受严重损伤、心脏移植排斥反应、心肌缺血再灌注及TNFα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心肌细胞膜表面sICAM1量可成倍增加。亦有人[16]将sICAM1水平作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sICAM1表达减少可减轻白细胞之间及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改善微循环[17],从而起到抗组织损伤作用。 某些中药复方对sICAM1的表达有调节作用。彭汉光等[18]应用加味四逆散(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白术、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等)治疗肝郁脾虚患者时发现血清sICAM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表现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低下,治疗后恢复到低水平状态,发挥它仅有的细微调节作用,维持免疫功能的正常。杨丁友等[19]也发现慢衰灵口服液(生黄芪、太子参、炮附子、川芎、黄精、葶苈子等)具有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sICAM1水平的作用。以上作者的研究都证实sICAM1低水平状态是维持细胞间稳态的必要条件,能抑制细胞过度黏附,尤其是白细胞黏附,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 3调节CD11b/CD18表达,抑制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 炎症反应中黏附分子表达上调及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增加是炎症反应发展的重要步骤,而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s)的黏附分子CD11b/CD18介导此全过程[20]。正常情况下,CD11b/CD18仅在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膜上呈低水平表达。当病理情况下,其表达增加,通过与其配体――内皮细胞表达的ICAM1相互作用而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此为炎症的早期反应,是组织损伤的关键步骤。 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证实,动脉硬化过程是炎症反应参与的结果,抑制慢性炎症,可以预防血管病变[21]。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药复方(生地黄、赤芍、川芎、当归、丹参、红花、山萸肉、山药、山楂、桑椹子、黄芪、太子参、葛根等)治疗后,不仅降低了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TNFα,抑制了多形核白细胞黏附分子CD11b/CDl8的表达,而且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albuminexcretionrate,UAER)的减少与TNFα降低及黏附分子CD11b/CDl8的表达下降呈正相关。因而认为,该中药复方可能是通过抑制白细胞的黏附、减少患者的炎症反应而发挥预防血管病变作用[22]。刘军等[23,24]观察了糖尿病大鼠大脑缺血再灌注后CD54和外周血中白细胞CD8及CD11b免疫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发现随着CD54、CD8及CD11b阳性细胞数的增加,中性白细胞的浸润也随之增加,在时程上与CD54的增加同步,用丹参治疗后CD54的表达水平和外周血中白细胞CD8及CD11b免疫阳性细胞数及白细胞的浸润明显降低。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调节CD11b/CDl8的表达可抑制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进而减轻组织损伤。 4调节淋巴细胞黏附功能,改善免疫功能 现已证明细胞间黏附的分子基础是细胞表面众多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在免疫反应发生时,体内产生大量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TNF等细胞因子,上调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25],促进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从而进一步促进免疫反应。 调整淋巴细胞黏附功能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中药黄连、黄柏的活性成分小檗碱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炎、抗癌等。研究结果显示[26],小檗碱不仅能抑制静止的及IL1、TNF激活的内皮细胞与淋巴细胞的黏附,而且可抑制IL1激活的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来完成,提示抑制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是小檗碱抑制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之一。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有除CD18ICAM1以外的黏附分子介导,如极晚抗原4(verylateantigen4,VLA4)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e1,VCAM1)等[27],所以小檗碱还可能通过抑制其他黏附分子的表达而抑制细胞黏附,也可能通过使淋巴细胞CD11/CDl8的构型改变而减弱与内皮细胞的亲和力[28]。黄芪是研究较多的另一味中药,其活性成分黄芪多糖(astragaluspolysaccharin,APS)具有抗感染、抗肿瘤、抗辐射、抗衰老等多种药理作用。晚近的研究表明黄芪多糖是通过其免疫增强作用而发挥功效的。黄芪多糖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endothelialveincell,HUEVC)而不作用于淋巴细胞,通过促进HUEVC表面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而增强HUEVC与淋巴细胞黏附,促进淋巴细胞再循环,增强淋巴细胞与抗原的接触机会,从而扩大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29]。 一般认为黏附分子是辅助性T细胞(helpTcell,Th)、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Tcell,CTL或Tc)活化、增殖及完成各种功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而Th、Tc细胞是参与免疫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CD11a+、CD18+分子是其中重要的黏附分子[30]。用免疫方法复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模型,结果表明,LTR、IL2、CD8+及T淋巴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8+CD11a+、CD8+CD18+表达水平低下,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人体发病相似。中药灌肠液(黄芪15g、大黄15g、黄柏15g、五倍子15g、白芨15g)可明显提高Tc细胞表面CD8+水平及其黏附分子CD11a+、CD18+的表达,提示中药灌肠可能是通过提高黏附分子CD11a+、CD18+在Tc细胞表面的表达,从而提高Tc细胞的活化、增殖及其各种功能[31]。 此外尚有中药同时作用于ICAM1和其配体,影响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的表达。商陆皂苷甲(esculentosideA,EsA)是一种从中药商陆(PhytolaccaesculentaVanHoutte)中提取的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三萜类皂苷。以往研究表明EsA有十分显著的抗炎作用。肖振宇等[32]观察了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条件下Es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EVC304及人中性粒细胞表达黏附分子的影响,发现EsA能显著降低HUEVC304细胞在LPS刺激条件下黏附分子ICAM1mRNA的表达水平,亦能降低人中性粒细胞在LPS刺激条件下黏附分子CDl8mRNA的表达水平。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影响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的表达是商陆皂苷甲的抗炎机制之一。 总之,调节黏附分子的表达可能是中药抗组织损伤机制之一。中药可以通过调节白细胞或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减弱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组织损伤,或调节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抗组织损伤的作用。 中药毕业论文:中药学毕业专题教学模式综述 中医院常有一些院内制剂及验方,这些制剂往往缺少全面、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处方质量标准,可以保证其疗效,也可促进其深层次的开发研究。药品营销企业主要调研其药品质量检测中心。主要切入点为相似品种、贵重药材的真伪鉴别;多来源、多产地药材的质量评价及药材的规格划分。如通过课题组初步调查了解,目前药店(包括大型零售连锁药店)出售的药材沉香伪品居多,主要包括人工伪造沉香及未结香的白木香木材,以此为切入点可建立研究专题。通过组织鉴别、粉末鉴别、理化鉴别等方法建立沉香及其常见混伪品的鉴别方法及鉴别指标,并将鉴别点归纳总结,为质检人员提供依据。类似的专题如药材熏硫的鉴定、灵芝真、伪品及非法处理品(蒸制、涂漆)的鉴别等。 1.专题模式规划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生产的基本理论,还要熟悉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生产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工学结合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教学过程采用“1+1+1”的教学模式,即“一段基本一段岗位一段职业”的实施方式。 第一阶段为专项能力培养和基本技能训练,在校内学生科研平台或校外教学单位进行,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有哪些具体的研究内容或技术性工作,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专题内容主要来自药企、医院、药品营销企业的主要技术性工作,如中药制剂分析方法、技术要领、检验标准,中药炮制的炒法、煅法、水火共制等各种炮制方法的要领等。不同专业技术教师根据岗位将相关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使学生对一些具体的方法、技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遇到问题知道如何寻找解决方法,这也是本科技术人员和一般技术员的最大区别。 第二阶段为岗位能力培养和岗位技能训练。此阶段,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岗位内容,在校内学生科研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或订单培养企业参与完整过程。学生需至少完成一项具体的专题内容,期间教师或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其完成全部过程。第三阶段,进行专题内容小组交流会,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撰写论文。毕业专题与毕业实习可无缝对接,学生在顶岗企业或订单培养企业中按照准员工要求进行顶岗实习和预就业。 2.管理制度 严格要求和科学管理是保证专题质量的关键。学校在专题开展之前进行动员教育,端正专题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并提出严格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专题生管理;定期开展工作汇报、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教师及实践单位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梳理,指出不足、错误或不合理的实践操作,提出解决方法。作为正在探索中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改革组织开展本科生科研实践工作,仍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作者:刘红菊 吴铁 贾振斌 闫冲 单位:广东医学院药学院 中药毕业论文:中药学毕业实习调查报告概述 摘要:为及时了解本校中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情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对该专业2015届完成毕业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学生的毕业实习属于科研实验型,大部分学生能自己完成毕业实习课题内容,67.8%的学生认为实习过程中在实验操作和做人做事方面学到了很多,84.7%的学生对实习岗位满意,且满意率与对指导教师的满意度相关。调查结果也反映出部分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实习内容与就业工作相关度较差、学生对实习工作及教师指导不满意等。认为需进一步从提高毕业实习的重要地位、加强实习管理、提高指导教师水平、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实习等方面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效果,推进毕业实习改革,为学生成功步入社会提供更好的实践培训。 关键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毕业实习;问卷调查 毕业实习是中药学专业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环节,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毕业实习的质量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地由学校教育过渡到社会就业。笔者对本校中药学专业2015届毕业生(59人)的实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不记名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100%。调查内容包括实习岗位选择与分布、实习时间安排、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对实习岗位的满意度等,旨在了解本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情况,发现问题,改进实习,提高毕业实习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1调查结果与分析 1.1实习岗位选择及分布调查 实习岗位是影响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2]。对于校内外多个实习岗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或由学校安排。27.1%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实习岗位,30.5%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选择实习岗位。学生对实习岗位选择的数据见表1。最终学生的实习岗位分布中,54.2%的学生在本校实习。在校内和校外科研单位实习的学生,其实习内容基本上为科研实验型,能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完成某一部分的科研实验,并以科研实验的内容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在校内外科研单位以外岗位实习的学生科研实验相对做得少,但可以更贴近药品实地生产、销售、管理等,与校内教育环境不同,所接触内容不同,更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社会经验,有助于就业后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对“选择实习岗位时最吸引你的条件”问题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期待在实习过程中能获得相关经验以利于今后的就业,而岗位所在地决定了能否方便就业应聘等活动,所以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今后可引导学生在实习安排中将二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安排实习,既考虑到学生的实习地点问题又增加学生的实习效果。另外,教师因素也是学生对岗位选择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1.2实习时间安排情况调查 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期,在此时间段,学生不仅要毕业实习,而且面临考研或就业,大量的招聘面试、公务员招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或调剂等伴随着整个毕业实习期。很多学生的毕业实习断断续续,实习时间、心态或实习专注度受到一定的干扰。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中药学专业的实习学生中,64.4%的学生在实习期内基本在岗,27.1%的学生因去有意向的公司实习而1/2以上的时间不在岗,6.8%的学生因考研复试、应聘等原因1/2以上时间不在实习岗位,1.7%的学生基本上都不在实习岗位。但从实习的结果来看,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实习任务及毕业论文。经调查,那些长时间不在实习岗位的学生选择在实习期前找指导教师,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提前实习,以调解实习期中实习与工作招聘、考研等之间的冲突。 1.3实习内容完成情况调查 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毕业实习,要求学生能够在实习期间独立完成某一部分科研课题的研究。从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完成情况来看,52.5%的学生实验或毕业课题是全部由自己完成的,20.3%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基本上是做辅助工作,27.1%的学生认为自己做的实验等完全与毕业论文无关,没有做实验的学生为0%。从数据来看,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内容上多数从事实验研究,但有可能由于实验结果不理想造成实验内容与毕业论文不相关,或因实验技能达不到指导老师的要求而只做一些辅助工作。 1.4实习效果自我评价调查 学生对自己毕业实习的效果评价见表2。67.8%的学生认为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说明毕业实习的确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能体会到毕业实习在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重要作用。另外,25.4%的学生认为虽然未觉得对以后有什么用处,但毕业实习会是大学生涯中印象深刻的记忆。在“实习是否对未来的职业有帮助”这个问题上,虽有44.1%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帮助,仍有较多学生认为很少帮助或没有帮助。对未来规划不清及实习岗位的选择缺少主动性可能是对实习效果产生不好影响的重要因素。实习后,33.9%的学生认为通过实习明确了毕业后的就业目标,32.2%的学生知道了大概方向,说明毕业实习对就业还是有相当大的引导作用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向就业过渡的作用。 1.5对毕业实习要求的调查 通过实习,全部学生基本完成了毕业实习内容、撰写了毕业论文并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回顾实习过程,33.9%的学生认为学校要求太多、过于严格,52.5%的学生认为要求基本合适,13.6%的学生认为要求太少。从学校角度出发,对学生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实习制度,有助于学生更能专注于毕业实习,提高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从学生的角度,对更灵活的管理方式及实习模式有所期待。就“如果对实习岗位有再一次的选择机会,会更多考虑哪方面因素”,39.0%的学生认为会更多考虑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30.5%的学生会更多考虑指导教师的人品和对学生的关心程度,11.9%的学生会考虑岗位所在地,18.6%的学生会更多考虑实习内容。可见,指导教师的科研水平及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在实习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及其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应该是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1.6毕业实习与就业方向相关度调查 毕业实习与就业相关度的调查中,笔者发现,28.8%的学生的第一份工作与实习内容相关,37.3%的学生基本相关,说明实习岗位的设置与就业关联度相对较高,能够对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但也有33.9%的学生的第一份工作与实习内容不相关,可能由于学生在实习前对未来工作方向不明确或想尝试不同的工作内容等原因引起。 1.7对实习的满意度调查 学生对实习岗位及指导教师的满意度是对学校实习设置及安排工作的重要考评指标。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实习岗位的满意程度,有30.5%很满意、54.2%基本满意、15.3%不满意;而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满意程度,从很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到非常不满意,分别是59.3%、23.7%、10.2%和6.8%,满意率达83%。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实习岗位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是满意的。其中,学生对实习岗位的不满意度与指导教师的因素有关。 2讨论 从以上对中药学专业学生实习情况的调查结果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面对毕业实习,并能从中获得较好的效果,对毕业实习是满意的。通过问卷调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学生的毕业实习效果。 2.1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的地位 从学生选择毕业实习岗位的方式来看,大部分学生能针对自己对未来工作的规划或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知道自己应该在实习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科研或工作经验。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毕业实习岗位的选择缺乏主动性,说明这部分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因此需要加强毕业实习的动员工作,让学生对毕业实习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学校要开阔思路,引进多种毕业实习模式,修订培养计划,进行毕业实习改革,提高毕业实习在整个中药学本科教学工作中的地位[3]。 2.2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毕业实习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因与课堂教育方式不同,学生对毕业实习充满了新奇、期待,也要面临一系列挑战。面对遇到的问题,应及时解决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顺利进行,这就要进一步加强毕业实习动态管理,加强实习巡查制度[4]。在增加实习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安全教育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教育,适当增加考核制度,以增强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提高实习的质量[5]。加强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沟通、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规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行为,确保学生在毕业实习中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进而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提高指导教师水平 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决定学生在毕业实习中能获得多大收益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问卷调查也显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满意度直接与对教师的满意度相关。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热情和实习的效果[6]。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态度[7]。指导教师可在实习期间适当安排针对实习内容的讲座,提高实习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深入理解,并在实习过程中就某些知识细节亲身细心指导,以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实习角色。除了专业方面的指导,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情感上的关心和鼓励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实习,顺利步入社会。 2.4加强对学生实习安排的指导 首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实习时间。由于毕业实习受到就业应聘、考研复试等各种重要事情的冲击,合理的毕业实习计划对学生来讲显得格外重要。做好实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有利于学生有效利用毕业实习时间更多地学习新技能,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也有助于学生在实习与就业、升学各种事情之间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8]。另外,要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实习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的就业工作与毕业实习内容不相关,这也是部分学生对实习不满意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学生实习前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规划未来并根据工作的需要选择更合适的实习岗位,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有更有利的条件,也更能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3结语 毕业实习问卷调查显示,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的来说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而对于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不足,应通过加强对毕业实习的重视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实习制度、改革实习模式等予以解决,以期推动学生有效合理地利用毕业实习,充分发挥毕业实习在整个中药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毕业实习成为学生未来工作、学习坚实的铺路石,同时为培养符合中药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中药学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作者:褚克丹 王晓颖 徐伟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毕业论文:中药学专业毕业实习现状分析 摘要:基于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实习内容、实习现状,本文提出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实习效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将来更好地实现就业。 关键词:中药学;毕业实习;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中药学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拓宽。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面对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的冲击,固有的教学模式不足以支撑现在的学科发展,中药学专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前提,专业学科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必将成为高等中药学教育的发展新趋势。中药学专业课程主要以中药学为主,另以化学、生物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以外语、计算机、数学等课程为支持工具,辅之以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突出要点,巩固生物学知识及化学知识,加强中药种植、采集加工、鉴定、炮制、提取工艺、中药制剂和中成药生产及药效研究、安全性评价、中药临床事件等教育。以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并重的扎实基础,可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很好的帮助。 一、毕业实习的含义 毕业实习是落实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的深化学习和继续深造。毕业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中以及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毕业实习是中药学专业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毕业实习能够有效地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慢热平台,让学生能够缓冲学习与工作的距离。 二、毕业实习内容 中药学专业实习重在培养中药学专业人才基本技能,通过课程学习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实习的过程是对专业课知识学习的深化和理解。目前,毕业实习一般包括5个环节,选取题目、查阅文献、实验研究、论文撰写。毕业论文是对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等各项技能的综合考核,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毕业实习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实习现状分析 中药学专业学制为四年八个学期,目前,一般设置在第七学期进行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对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的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尤为重要。本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另一类则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实习一般为12周,时间较长,而且这段时间恰好与找工作和考研的时间互相冲突。毕业实习是本科阶段的重要环节,对每个学生都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毕业生的发展方向,在毕业实习环节中注重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使这一教学环节对每个学生都起到积极作用。对于找工作的学生,学校应该推荐其到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中进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毕业实习,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其将来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对于选择继续深造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学校应该推荐其留在学校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理论知识,培养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毕业实习一般分为5个环节,其中毕业实习论文是重中之重,也是学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毕业论文的指导和完成只有在校教师和部分科研单位指导老师才能够开展。原则上,毕业实习的开展是由学生与指导老师进行双向选择,但一些院校是由学校直接安排分配,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权,使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因此,撰写毕业实习论文的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发挥学生选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考虑对指导老师研究方向的兴趣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多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正确的双向选择,这有利于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学校与企业、科研事业单位合作的同时,应以学生的毕业实习论文这一环节为基准,不仅要考虑到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该考虑到指导老师的科研能力,以便顺利如期地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论文,提高效率。 四、结论 近几年,一些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均在医院、制药厂、药检所等企事业单位工作。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人数扩招,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导致中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幅度降低。因此,各专业学科如何交叉渗透、让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更胜一筹,这使我们必须对中药学专业的培养方式有所改革,让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学科知识上领先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使中药学专业成为宽口径、适应面广的优势学科。此外,毕业实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实验目标制定、实验研究、论文撰写及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综合能力对学生要求颇高,不但能巩固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药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在本科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既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是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或者即将踏入研究生学习的一个缓冲。未来的发展要求我们时刻创新,专业学科也是一样,需要逐步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以全新的态度和创新的观念改进中药学学科教育,使中药学类院校更好地发展。 作者:豆佳媛 陈敬明 刘存芳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论如何提高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 摘 要:现今交通运输方式呈多元化高速发展态势,对传统运输巨头铁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服务质量是铁路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成都铁路局管内特等客运站成都站为例,就客运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寻求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成都站 近年来,多样化的交通运输模式使铁路不再是出行的唯一选择,旅客在选择出行方式时,安全、速度、价格、舒适度、服务质量等均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铁路客运的“卖点”已经不能仅限于低廉的票价,特别是对于客运站而言,在无力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或是根据需求增长运能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提高服务质量就是不容忽视的关键。 一、铁路客运以及成都站的基本情况概述 1.铁路客运基本问题 铁路客运是铁路承担旅客运输的职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始发站、列车、中途站、目的站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其中客运站是整个铁路运输的起点以及终点,承担着售票、安检、组织、服务等职能。因此,客运站的服务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 2.成都站基本情况 成都站是西南最大的铁路枢纽,也是西南最大的特等站,直属成都铁路局,1952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成都站位设在成都市金牛区,设到发线18条,总建筑面积超过160000,接轨铁路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灌快铁,有可直达全国各大城市的列车,与成都东站、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共筑成都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输立体化体系。 二、成都站客运工作现状 1.硬件设施相对落后 成都站是投用超过六十年的老站,虽在经历了多次高规格的现场会筹备后进行了翻修整治,但与成都东、成灌线等起点高,投入大,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新站相比,自助化程度还存在差距,比如没有检票匣机、卫生间还是老式冲水设备、没有直饮水而是老式开水器等。 2.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成都东客运站投用后,无论是媒体导向还是车站管理人员都将视线重心转移到了成都东站,成都站的管理水平处于止步不前甚至稳中有降的不良局面,思想观念上重经验,轻创新,满足于“不出事”。职工缺乏责任主体意识,习惯于被管理,中层干部求稳怕乱,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改革的精力和勇气。显然,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合社会的发展和旅客的需求。 3.客运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客运工作在铁路系统内部处于不受重视的状态,甚至存在将其他工种的“老弱病残”调剂为客运人员的情况。加之客运工作要求高,收入低,管得严,还要同时面临来自旅客和安全的压力,大多数人不愿意从事客运工作,更不会热爱本职工作,直接造成人员素质提高困难,服务水平低的结果。另外,大部分客运人员的工作心态还满足于“过得去就行”的低水平上,工作成效“不拔尖、不扫尾,力争当中游”,对服务缺乏认知和理解,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以旅客为中心,习惯于管理旅客,不习惯服务旅客,习惯于自我纵向比,不习惯与先进路局、与旅客需求横向比,习惯于凭经验办事,不习惯创新思路和方法。 三、提升客运服务质量的措施 1.改善硬件设备设施 硬件设施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成都站可以从改善车站照明、厕所、冷暖、卫生条件着手,尽力减少旅客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不满和投诉。同时加强设备养护,学习成都东站实行编号管理,并相应建立巡检、报修机制,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2.提升客运职工素质 客运队伍往专业化方向建设是大势所趋,其中人才储备更是关键。车站可以优先选择新入路大学生,利用两至三年的时间跟班学习客运内外勤业务,打下扎实的业务功底;各班组选拔优秀员工培养为预备值班员,充分发挥班组长“兵头将尾”的作用,提升班组自我管理能力;对内勤部分重点岗位,比如收入结账、票据管理、退改签窗口,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选拔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同志担任,保证重点岗位不出差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内外勤轮岗培训,以此储备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从而让客运职工整体素质有一定程度提升。 3.转变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滞后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强化机制管理,就要实施预警机制,把过去的问题当成现在的问题,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超前进行案例教育,开展反思讨论。同时还可以实施评价机制,邀请新闻媒体监督,或地方统计局参与,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旅客、社会意见,找准存在的问题,据此改进工作。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挖掘旅客多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服务特色,确立“一切为了满意旅客需求”的服务意识,以“真诚、优质、创新”的服务质量来感动旅客,企业才能发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特征,指出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中因基础设施设备、服务质量评价、服务管理等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解决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创新服务理念、确保设备质量和加强服务管理。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服务体系 随着铁路旅客运输市场的日益完善,特别是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铁路旅客运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输能力有了很大的扩展,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对旅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铁路旅客运输还存在与市场不相适应的地方,总体竞争实力不强,特别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还不够高、广大旅客还不够满意。铁路旅客运输要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必须尽快适应市场,走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必须正视客运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全力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做好旅客运输服务设计、旅客运输服务实施和管理、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改进等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一直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为宗旨,近年来,一些贴近民生的服务形式得到创新和升华,如在全国铁路客运服务部门争先开展“以人为本”的“创先争优”活动,增强服务意识。但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体系仍然滞后于旅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1.1客运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安全是铁路运输企业永恒的主题,所以铁路在资金投入上,优先用于安全基础建设,影响了客运基础设施的发展。尤其是普通旅客列车的服务设施存在不同程度陈旧老化,直接影响铁路外部形象和服务质量。 1.2客运服务缺乏整体运作 部分干部职工把客运服务质量单纯看成客运部门的事,忽视机务、线路、检修、治安、多元经营、后勤保障等单位对客运综合质量的影响和协调运作关系。 1.3客运服务组织方式滞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的要求相应提高,而铁路运输企业没能针对不同车次、车型制定相应的服务承诺、服务标准,满足旅客的服务需要。对于因施工或调图变点,以及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列车运行晚点没有确切的预告,以致引起旅客不满和投诉。在客流高峰时,还存在一票难求和乘车难的局面。 1.4客运服务方式落后 目前许多列车服务方式还是停留在送水、扫地、擦桌了等基本服务方面;列车餐车品种单一;列车广播缺乏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服务。 1.5客运人员素质偏低 少数员工素质偏低,服务态度“生、冷、硬、顶”的现象小同程度地存在于铁路运输企业中,影响了铁路的形象和声誉。铁路客运系统职工素质普遍较低,主要原因一是文化素质低。二是铁路教育内容陈旧所学知识基本为管理旅客而非服务旅客,造就的亦为管理型,而非服务型职工,不适应时代要求。 1.6领导行为的影响 领导行为中的不良因素,对客运服务质量下降负有一定责任。主要原因:一是存在重安全轻客运的倾向。在安全上投入大,不惜血本,在客运服务设施上投入少,特别是支线、小站和绿皮车。一是对服务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客运只要不出路风问题即可,对提高服务质量不丰动,态度消极,项目简单,缺少特色。对服务中出现的问题更是研究少、分析浅、未提前预测和防范。 2提高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2.1提高客运服务基础设施水平 提高铁路运输企业服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铁路运输企业各单位必须遵循服务价值理念。铁路运输客运作为窗口单位,服务质量的好坏,对企业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重大。因此,必须加大服务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普通旅客列车从技术、装备、资金、人员上给予重点投入。对运行时间长、出现老化的设施及时进行整修和整治,对旅客反映强烈的待客、供水、供暖、供冷等热点问题进行重点整治,使铁路运输客运的服务基础、服务软什适应新的要求,让旅客从进站上车就能感受到新环境、新面貌、新服务、新体验。 2.2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针对一些陈旧落后的服务观念,铁路运输企业要确立“以全新的服务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新理念,扩大宣传市场竞争面临的严峻形势,引导员工澄清模糊认识,提高服务意识。向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宣传“服务就是发展”、“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就是市场竞争力”等观点,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 2.3建立联劳协作机制 提高铁路运输企业整体服务质量,不能只靠窗口单位的单方行为,还需要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公安等系统的协调运作。但这些系统分属于不同的单位,因此,有必要建立各系统经常性的服务联劳协作机制,由各系统领导和组织机构以驻点办公、现场办公、视频办公的形式,定期、不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站车关系、三乘关系,以及结合部的管理问题。 2.4制定灵活的服务标准 铁路运输企业要学习酒店行业的服务标准,向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发展。要根据不同列车种类、车型、坐席和车站等级,制定与旅客消费水准相对应的服务质量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承诺,并在站车明显位置向旅客公布,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和旅客货丰监督。在春运、暑运和节假、黄金周等客流旺季,铁路运输企业更要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在车站设置电子显示屏提前向广大旅客通报铁路运能动态,有条件的要开通短信平台、铁路交通电台,及时向旅客消息,防止旅客集中涌向铁路车站,出现运输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2.4.1服务方式要多元化 要针对不同旅客群体的不同需求,推出因人而异、因线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服务流程,根据服务对象,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项日,如温馨提示法、无干扰服务法、立即应对法、道歉先导法、心理沟通法、补救服务法等,在软卧硬卧车厢配备温馨提示卡、列车服务指南、介绍列车的各项服务设施、沿途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味美食、气候特点等,为旅客在旅行中提供多元化服务。 2.4.2服务内容要温馨化 打造“平安祥和”之旅为主线,为旅客营造温馨氛围。在车厢配置医药箱、流动娱乐用具、便民服务袋、针线包、擦鞋用具、免费借阅图书、配置超员凳,开办广播点歌、短信回音,代办生日餐、赠送天气预报卡、重点旅客爱心牌等服务。餐车可根据不同旅客的餐饮习惯和口味偏好,推出各式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供旅客挑选,并做好餐前茶、餐后巾系列服务,如清真餐、功夫茶具等,逐渐形成“一车一特色、一线一品牌、一站一风景”的特色服务内涵。 2.4.3服务过程亲情化 要不断规范乘务员的服务程序,在服务过程中做到旅客上车有欢迎声、服务中有问候声、下车有欢送声,并坚持乘务员始发作业的自我介绍和送茶、送水作业程序。同时,要做好重点旅客的重点服务,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亲情化服务。 2.4.4应急服务人性化 要把解决旅客乘车中的一系列实际困难作为企业的服务导向“急旅客之所急,想旅客之所想”。如针对一部分年轻母亲在列车车厢中为婴儿哺乳的尴尬,可设置母婴哺乳房服务项目:针对少数旅客突发急病,建立“小护士”服务项目,为患病旅客解决一时之需等。 2.4.5建立、健全旅客投诉制度 铁路旅客运输部门应着力做好旅客投诉受理、督办工作,设立并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处理旅客的投诉,并把旅客的有效投诉纳入考核管理。 3结论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作为面对社会、服务人众的重要窗口,分析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一切为了满意旅客的需求”的服务意识。提出解决提高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提升整体综合服务能力,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关于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创新的思考 摘 要:提供高效、优质、令乘客满意的服务,是铁路客运服务的经营目标和价值所在。但是由于我国铁路运输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造成了“店大欺客”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服务理念欠缺、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的局面等情况,很难与国民经济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匹配。所以如何对铁路客运服务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革,从而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突出服务特色、提高服务质量,使铁路客运体系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力的地位,为铁路客运体系实施市场竞争战略、发挥竞争优势提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铁路客运;管理创新;服务质量 铁路运输作为一种影响国计民生的现代运输方式,多年来铁路部门一直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经过全路干部职工的努力,一些贴近民生的服务形式得到创新和升华。但是,铁路运输企业客运服务体系仍然滞后于旅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铁路客运业也进入了一个黄金转折期。经济的发展、人民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航空、公路及海运的竞争为铁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与风险并存的平台。然而我国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现状却远远赶不上实际所需的水平,如管理水平落后、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相关法制规章不健全、设备不匹配造成服务方式单一等。为此,只有不断转变客运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增强铁路服务体系职工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并改善客服系统的配套设备对促进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实现构建和谐铁路客运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造成铁路客运体系不适应新形势的原因分析 造成铁路客运体系不适应新形势的因素很多,既有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有其他的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铁路服务体系工作人员及旅客的主观因素是主要制约方面。 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旅客对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及维权意识的增强与铁路服务体系工作人员陈旧的服务观念间;客服体系管理者落后管理理念及狭隘的管理意识,而忽略了对整体工作人员水平的提升。此外,由于客运系统方面投资不足造成服务设施老化,先进设备及管理理念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对策和建议 铁路客运服务系统是铁路部门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她既是铁路的形象部门,也是铁路的重要职能部门,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并提高铁路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力,对铁路客运服务体系进行创新思考是每一个铁路职工的职责,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 受自身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铁路客运体系主要采用量化的发牌处罚的管理模式,即各级管理者通过对自身所管辖部门的检查,发现问题并现场记录,事后汇总分析并根据相关考核依据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一定的处罚,并以此作为评价干部职工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客运职工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但弊端也非常明显。 容易出现考核不科学、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完成任务,为了考核而考核等问题,进而导致部分领导者考核不严肃,随意考核,一定程度上挫伤广大客运一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转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使领导与职工能够站在一条线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引领职工、凝聚职工,赢得职工的信赖,树立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带头人的作用。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干部的绩效挂钩,以此为杠杆,形成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引导各层工作人员识大体、顾大局,使之具有“推功揽过”的胸怀,时时处处为企业着想,达到“众心齐,泰山移”的效果,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素质一流的团队。 2、强化铁路客服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明白自身的职责和角色,从而在不同的时刻、岗位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他们既可以是尊重旅客、爱护旅客的铁路服务员;也可以是为旅客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的参谋者;还可以是传递铁路信息动态、展现良好风貌的代言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必须经过更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为了提高客运服务职工素质。第一,改善职工素质结构。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市场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心理、礼仪等各类专业人才,完善人才结构,为客运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需要根据职工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精心制订客运职工培训方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工程技术人员、部队教官、专业礼仪讲师、业务技术能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授课,重点对提高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基础理论、作业程序、作业标准、作业流程、质量要求、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讲解;组织客运职工到先进企业、兄弟单位观摩取经,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取长补短,使客运职工了解掌握高速铁路客运原理和服务技巧,不断提高客运职工的整体服务质量水平。第二,提升职工业务能力。注重对职工特别是客运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敬业精神的树立,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责任心。同时,随着铁路客运产品的创新,要加大客运服务人员服务知识和服务规范的培训。第三,完善服务质量考核。要在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对客运服务工作的考核偏重于内部管理、忽视旅客外部监督的状况,建立以旅客为考核主体,以旅客满意与否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和尺度。第四,加大激励手段。要改过去重考核轻激励、重惩罚轻奖励、重精神激励轻物质激励的做法,以职工的需求出发,完善各种激励手段,提高激励效果,调动工作积极性。 3、强化并改善客服系统的配套设备 现阶段,我国铁路基础设施对客运服务有着很大的制约性,如部分新建高铁车站远离城区,旅客乘车不方便;部分车站没有与其他交通运输设施建立良好的衔接,不利于旅客与其他运输工具的换乘;客站设计不合理、功能不健全,如低站台不利于旅客上车,天桥地道和进出站通道狭窄不利于旅客快速疏散,候车室座位少且缺乏功能分类等等基础设施设备存在的缺陷是影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此外,客运工作人员相匹配的各种工作设备的缺少或功能不稳定也为铁路客服体系的正常工作造成了障碍。同时先进而正确的舆论宣传作为客服系统的软件配套设施的工作能力也有待进一步的强化。为此,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设施的投入,为铁路客服工作人员提供后勤保障是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奠基石。 结束语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是一个庞大而繁杂的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其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为此,我们铁路工作者要不断地反思总结,以期建设成为一个让诸多旅客放心满意的新型客运服务系统。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探析 【摘 要】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础交通工具,是最基础的服务企业。服务是铁路运输企业之根本、之宗旨,而文化则为铁路客运服务之血脉、之灵魂。服务文化是以“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为核心内容的服务理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关键词】铁路;客运;文化 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建设,将为铁路客运提供崭新的文化氛围,最终从根本上改变铁路客运行业的形象。就铁路运输行业内部而言,服务文化将设将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特别是思想觉悟、价值观及服务意识,优化物质环境。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的研究,能够发现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的水平。 1.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涵义 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主要由服务理念文化、服务制度文化、服务行为文化和服务物质文化构成。 铁路客运服务理念文化,是指铁路行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客运服务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是一种深层次的服务文化现象,在整个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服务意识形态、服务思维方式、服务哲学、服务经验和理论等。 铁路客运服务制度文化,是指得到铁路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从的由铁路的领导体制、组织形态和经营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是一种约束铁路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是铁路服务文化的中坚和桥梁,把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理念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它包括铁路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经营制度、管理制度和一些其他特殊制度。 铁路客运服务行为文化,是指铁路员工在生产经营、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目标形态。它包括铁路企业的经营、宣传教育、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等活动中产生的服务文化现象。服务行为文化就是分析不同人的行为特点和倾向的关系,在管理使用中做到扬长避短。 铁路客运服务物质文化,是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是服务行为文化、服务制度文化和服务理念文化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发展程度,直观而外在地反映了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发展水平。 2.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运输能力的制约,铁路运输一直处于卖方市场,职工缺乏服务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铁路运输加快了进入市场的步伐,客运服务质量总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铁路的要求相比,服务质量仍有待于提高。同时,铁路企业提出服务文化建设这个概念的时间不长,客运服务文化建设正处在起步的初始摸索阶段,具体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服务文化概念理解模糊。什么是服务文化,专家学者研究机构的探讨文章和媒体报道,观点不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由于对文化的概念、内涵的理解认知的程度不同,导致客运服务文化建设的层次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对服务文化的概念、内涵,没有一个清晰、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是服务文化建设浮在表面。相对一些单位服务文化建设还处在思维模糊状态,有些单位虽然进步一些,已形成了内部制度和措施,或是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统筹安排文化建设的推进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及一些阶段重点工作的关系,顾此失彼;或是由于领导者、职能部门负责人变更等因素,缺乏必要的后续支持和推动,最终导致服务文化建设停留在下发文件、制定措施上,而没有具体的实践行动。 三是没有自身文化精髓。随着文化建设热的兴起,文化建设被有形化了,名人名言、警句格言、标语口号被制作成精美的标牌揭挂在醒目位置,墙壁粉刷一新,物品更换一新,看上去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这些名人名言、警句格言,并没有体现铁路客运服务的精神,并不能代表铁路客运员工的核心价值观,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铁路客运服务文化了。 四是实践中机械模仿。在文化建设初期,借鉴和学习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无可非议,但必须结合铁路的实际,建设具有自己行业特色的服务文化。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铁路客运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要用辩证法和科学发展的观念,指导和实践铁路客运服务文化建设。 3.培育铁路客运服务文化,提高客运服务品质 3.1打破传统束缚,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建设客运服务理念文化 针对不同层次旅客的心理需求,当前,要在四种服务理念上彻底转变。一是变管理旅客为服务旅客。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要求。二是变工作让领导认可为让旅客满意。把尊重旅客人格、研究旅客需求、赢得旅客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三是变让大多数旅客满意为让每名旅客满意。就是对每一名旅客都要做到用心去服务,根据他们的需求心理,提出个性化、特殊性服务标准,达到旅客人人满意。四是变传统服务方式为勇于创新。要使员工树立起“以人为本、旅客至上”、“一切为了旅客、一切方便旅客”的服务理念,让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追求的目标。 3.2强化基础管理,营造和谐的作业秩序,建设客运服务制度文化 要积极推进作业标准的贯彻落实,确保列车环境卫生、厕所使用、列车供水、卧具更换、车内温度、接待旅客基本服务全面达标。要改善设备设施,从硬件环境的投入与改造入手,加大列车卧具、清扫工具等设备、备品投入力度,兑现梯次更新计划,确保工具齐全、作用良好,为旅客提供整洁、实用的服务设施。坚持内部挖潜,优化劳动组织,完善考核标准,提高劳动效率,建立与客运服务质量相适应的全新保洁整备作业方式和奖罚机制,实现客车内部保洁专业化管理,促进整备质量全面升级。进一步完善列车卧具备品购置、使用、洗涤、维修、管理等配套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实现有序控制,努力为旅客提供舒适的旅行环境。 3.3面向旅客需求,推行人性化的特色服务,建设客运服务行为文化 要研究不同档次列车、不同成分旅客的需求,结合实际推出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不断提高各次列车服务水平和档次。实施特色服务,就是要从市场特点和旅客需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要求的基础上,自觉从高定位抓起,让旅客乘车时有新鲜感、旅途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要在个性化服务上实现新突破,针对不同旅客身份、层次、年龄、旅行目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对个性服务的要求。要重新规范服务用语,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灵活应对,哪种交流方式能使旅客感到亲切、舒适、习惯,就采取哪种交流方式。同时,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技能大赛、服务技能技巧练兵比武、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服务知识和技能技巧,增强和促进服务素质的提高。 3.4突出永恒主题,打造安全的列车环境,建设客运服务物质文化 把确保安全有序可控这一永恒主题作为打造和谐旅客列车的第一需求,通过对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行为的影响,增强干部职工保安全的责任意识。要注重安全理念的树立,大力开展安全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注重安全行为的养成,坚持不懈地搞好形势任务教育、目标激励教育、事故案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遵章守纪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要注重安全责任的落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把安全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更可靠。只有这样,铁路才能当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才能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火车头,才能在构建和谐铁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牵引动力的作用,以彰显铁路客运服务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魅力。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浅议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摘要:长期以来,铁路交通是我国人民重要的中长距离出行工具,其社会功能和地位是一般交通工具无法代替的。我国幅员辽阔,社会环境复杂,不同的方言、习俗、文化环境中的人群均依赖铁路交通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由于涉及的人群多、区域广、情况复杂,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一直存在诟病;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日益增加,人们的出行需求变得更加迫切,铁路运输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详细分析当前铁路客运服务面临的现状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包括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铁路客运;客运服务;重要性;对策 一、提铁路高客运服务质量的必然性探究 人类社会最基础的需求来源于身体感知,即生存需求,其次才是精神满足。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年代,交通运输行业只有少数群体才会接触到,因此供需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随后,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经济体制和垄断经营的原因,铁路交通建设的速度较为缓慢,无法满足后期井喷势的出行交通需求。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当供小于求的市场格局和垄断行为同时出现并长期存在,不可避免的导致行业退化和服务质量的下降。 铁路运输被冠名为“铁老大”之意,除了代表其不可小觑的社会功能和无法撼动的地位之外,更多的是含有一种愤然和无奈,而这种情绪最直接的来源是铁路客运服务系统,铁路客运服务人员是与旅客直接接触并传递这种情绪的媒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世纪末,中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全线下滑,完全背离了服务行业的基本原则。究其原因,依然是“官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就铁路企业体制而言,职工属于国有在编系统一员,端的是“铁饭碗”,无法放下身段为旅客服务。 从市场竞争角度分析,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均取得了让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以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最为迅速,航空运输、高速干道的相继完善,足以满足大批原本依靠铁路交通出行的需求,人们的选择出现了多元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必要的客运服务外,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资源,客运服务质量也相继提高,这让原本一家独大的铁路客运丧失了绝度优势。对于出行旅客而言,他们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到达目的地,更希望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完成旅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原本经历过铁路客运服务诟病伤害的旅客,会尽量避免遭遇同样的对待,放弃铁路客运也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来,铁路客运的份额逐渐减少,运营收益也进一步缩水。 从文明和谐角度分析,铁路客运提高服务质量迫在眉睫。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所阐述的“寻求层次理论”可以直接解释出这一必然性的原因。通过旅客个体、途径选择和客运服务三个要素建立的递进关系模型,“途径选择”是这一体系中相当于不同阶段需求的结论,而“客运服务”则代表了关系模型中的负面力量,即阻止更改主体意愿的条件因素,这一因素对旅客的影响越大,则对整体铁路客运越有利。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通过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挽留旅客份额,别无他径。目前,我国铁路客运仍占据较大份额,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巨大责任,而不能单纯的看做是一种购买服务和提供服务的商业关系。 从商业盈利角度分析,封闭、高速行进中的铁路运输是极理想的商品消费场所。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样面临巨大的经济效益压力。通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优化客运服务环境,培养旅客的旅行消费习惯,可以极大的增加铁路客运收入;同时,也开拓了“主辅结合”的新型铁路客运商业模式。 二、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型产业,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所关系的不仅仅是旅客满意程度,更加深刻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崇高理想和目标。由于铁路客运涉及到全体国民甚至更广阔的的范围,通过其服务质量可以感觉到对实践国家荣誉感、荣辱观理解深度;同时,作为一种管理模式,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好坏可以直接反应铁路客运建设的战略理念。 首先,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是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一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程度,最直接的可以从服务行业观察出来,而铁路客运涵盖了不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方言等多种因素,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一个“微型社会”,优质的客运服务可以温馨旅客身心,缓和因各种误解造成的矛盾,尤其是一线的铁路客运服务人员更应该主动、热情为旅客解决实际困难,让优质服务的效果落实到位。 其次,铁路客运在我国是过往历史悠久、未来长期存在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有助于全新铁路客运管理模式的探索。并通过网络与12306电话建立反馈跟踪途径。客运服务是直接作用于旅客群体的,有较多机会从中获取消费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提取分析,并反馈到系统的相关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创新优化当前的铁路客运管理模式。如:列车技术改进增加舒适度、如何合理制定供餐时间等。 再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提高可以提升旅客运输行业的附加值,引领中国客旅服务行业向国际水准靠拢。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到国内考察、旅游的外国团体、客人逐渐增加。相对而言,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水平较高,也对中国客旅服务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如何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相关对策 强化自身理念,注重管理机制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坚定的理念信心,否则无法将所有热情投入其中,尤其针对铁路服务行业而言,应该牢固树立“旅客至上”的理念;对于一线工作的铁路客运服务工作人员而言,更应该全心全意从旅客的换位角度思考,将普通的工作转变为伟大的事业。同时,加大对我国铁路客运服务系统在体制建设方面的投入,将人性化服务和“以人文本”的工作态度贯穿到每一个细节。在日常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服务评价方式、乘客留言方式、舆论报道方式进行监督,施行服务岗位问责制。 2、树立服务典型,弘扬榜样力量 铁路客运服务工作人员除了定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之外,也需要通过职业道德培训来增加自身的职业修养,书本教材所传达的知识十分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适合服务行业,这点对铁路客运服务人员也不例外。优秀的工作和高质量的服务需要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做起,通过树立服务典型人物、事件,更加感性的对铁路客运服务人员产生影响;呼和浩特铁路站售票员孙奇的动人事迹,不仅感动了每一位她帮助过的旅客,更感动了每一个曾经接受过优质铁路客运服务的人。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一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业务开展和职工管理分别采取不同的模式,一紧一松、双管齐下。在业务开展方面,一切按照制定的标准和规章制度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营,规避因散漫、大意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关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概念的查阅以及对现今铁路客运服务状况的分析,总结出铁路客运服务当下存在的问题,即客运基础设施设备存在缺陷、客运服务管理理念未完全落实等,同时提出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措施,如提高客运站硬件设施条件、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等。 关键词:铁路客运 服务质量 提高 一、铁路客运服务的概念 铁路客运服务,即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是指为满足旅客和行李包裹托运人、收货人的需要,凡从事铁路旅客运输业务及与铁路企业签订合同,在站车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与旅客、货主接触的活动和其内部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结果。铁路客运质量就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满足旅客、货主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特性的总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国铁路客运的快速发展,对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通过对铁路客运服务几十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旅客的需求也在以迅猛的速度增长着,面对这样的场景,如何提高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铁路客运服务的内容 旅客服务工作包括车站服务工作和列车服务工作。车站服务工作主要有候车室服务、问讯处服务、 旅客乘降服务、广播宣传服务、 小件寄存及卫生服务等。列车服务工作内容有车厢服务、列车广播服务和餐车供应服务等。旅客服务不仅应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旅行过程中的物质文化需要,还应坚持“全面服务、重点照顾” 的原则,提供让旅客满意的优质服务。 三、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意义 由于人类科技的发展进步,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更多选择,不过,这也带了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铁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铁路在整个运输体系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运量大、能源消耗低、占地面积小、运行效率高、运输成本低、节能环保、安全性高等优势,使其被公认为绿色的大众化交通工具。 随着人民消费能力的显著提高,人们的出行结构也将有着显著的变化,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只有朝着更加方便、快捷、舒适、安全方面发展才能在未来的交通运输方式中占有一席之地。 经研究表明,要想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应从服务设计,一线员工, 运营模式这三个对服务起重要影响因素的方面着手进行改进。 虽然铁路在我国一直有着“铁老大”的称号,但是随着最近几十年公路、 航空等交通方式的高速发展和旅客运输市场的成熟完善,客运方式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如果铁路客运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水平,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满足旅客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可能就会被其他交通方式所取代。因此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已经刻不容缓。 四、现今铁路客运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铁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铁路客运在服务质量上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 1.在客运服务的整体运作方面,没有将机务、线路、治安、后勤保障等单位与客运部门协调配合起来,忽略了其对铁路客运质量的影响。 2.客运服务组织方式没有跟上旅客的要求。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铁路客运服务的要求也提高了,然而铁路运输企业服务标准却没能及时满足旅客乘车的要求。还存在着对于列车晚点没有准确预告、高峰时期一票难求等引起旅客投诉和不满的现象存在。 3.铁路运输企业对于旅客运输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大量的资金用于了安全基础建设,致使旅客基础设施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4.没有正确认识到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性。领导层面对其认识也不够深刻,从而导致了客运服务的项目简单,缺少特色,同时铁路工作人员对铁路客运服务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浅和提预测和防范的也很少。 5.列车服务方式还停留在基本服务等方面,如扫地、擦桌子;客运列车上的食物品种单一、质量较差等。 五、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几点建议 1、提高客运站硬件设施条件 增强客运站的输送能力,不仅能够减少旅客的候车时间,提高旅客周转率,还能很好的解决购票难的问题。同时合理设计和布置客运站的设施,如站台宽度、高度等,使其更加的人性化,让旅客享受到放心、安心、舒心地服务,真正的做到做利民和便民。 2、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使其形成为服务人民的理念 提高客运工作人员的工作业务技能,同时更要培养其精神上的理念,增强他们在个人礼仪、服务态度等基本服务知识上的认知。要让工作人员了解到客运部门不仅是一个生产部门,更是一个服务部门。 同时,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和举报投诉制度,并认真落实到位。定期开展一些与实际生活工作有关的技能学习活动,形成一种学习的风气,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建立起一个服务品牌,形成整套的服务体系,向着国际化服务标准进军 (1)制服应精神时尚,满足大众的审美 现在铁路实行政企分离的管理体制,作为一个大型企业,制服是一项体现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它让旅客能直观的感受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从而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2)主动服务,而不是被动服务 作为一个铁路客运工作者,要多将自己放在乘客的角度进行思考,想想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被动的等待旅客的求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要求。 (3)行为、语言礼貌得体 在员工正式工作前,应先对客运员工进行服务礼仪有关的培训,通过现场实习,避免照着规章学习导致的“张不开口”的现象。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 摘要:本文是以旅客为评价主体,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从而了解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感知。通过计算期望值和感知值之间的差值,可以找出铁路客运服务中某个环节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改进,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 关键字:铁路客运,SERVQUAL模型,服务质量 引言 铁路旅客运输主要是实现旅客的位移,保证旅客安全、准确地从始发地到达目的地。在旅客旅行过程中,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铁路客运部门的形象。因此,铁路客运部门一定要做好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工作,保证向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我国铁路部门在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方面研究是比较具体的。铁道部先后颁布许多关于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方面规章和标准,如《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铁路客运运价规则》、《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则》《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监督监察办法》和《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等文件[1]。同时,在各个铁路局内开展车站、列车的评比等评比活动。但是,这些规章和评比活动也存在很多缺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评比和考核活动是铁路内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进行考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旅客的参与; 2.评比和考核活动过于主观,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主要是依靠管理者的经验和主观印象来评判,缺乏科学性。 3.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理论不健全,一些规定过分强调细节,考核的结果缺乏指导意义。 本文以旅客为评价主体,采用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2. 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铁路服务质量 2.1 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的介绍 1988年,在帕拉休拉曼(A.Parasuraman)、莱特汉毛尔(Valarie A.Zeithaml)和百瑞(Leonard L.Berry)[2]三人合写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到了SERVQUAL这个词。SERVQUAL是英文Service Quality的缩写。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是建立在1982年Gronroos提出的可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和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基础上。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通过SERVQUAL量表来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SERVQUAL量表是从五个方面进行描述的,这五个方面分别是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3]。有形性包括服务的设备、设施及服务人员的素质等;可靠性是指履行服务是否可靠、准确;响应性是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反应时间;保证性是指员工讲文明、懂礼貌并且对于顾客来讲员工是可信赖的;移情性是指向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SERVQUAL量表的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22个问题,是为了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第二部分也有22个问题是为了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在了解了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和感知后,计算出服务期望和服务感知两者的差值,这个差值可作为判断服务质量水平的依据。 2.2 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的计算过程 利用SERVQUAL方法进行计算时,首先明确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SERVQUAL量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获得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打分。计算公式如下: (2-1) 式中 SQi——感知服务质量 Pi——顾客对第i个因素的感受分数 Ei——顾客对第i个因素的期望分数 但是,上述公式仅适用于五个方面各个因素在同等重要情况。在实际情况下,因为顾客对服务质量看法五个方面的重要度不同,所以,应确定各个要素的权重然后加权平均得出的分数较为合理。公式为: (2-2) 式中 ——第j属性的权重 将分数除以因素个数n,就得到单个顾客平均的分数。 (2-3) 最后,将所有调查的顾客的分数加在一起,再除以顾客人数m,就得到该服务质量的平均分数,即 (2-4) 式中 SQ——感知服务质量 m——被调查的顾客人数 2.3 实例 本文以成都铁路局开行的T8列车的服务质量为实例,采用SERVQUAL模型方法进行评价,评价过程如下: 1.设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 根据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和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特征,可以对SERVQUAL量表的五个要素进行微调。将SERVQUAL量表的五个要素改为安全性、可靠性、便捷性、经济型和舒适性。在每个要素下面设置若干问题,共20个问题。SERVQUAL量表如下: 列车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 2.发放调查问卷 针对于乘坐同一列列车的乘客随机发放200份调查问卷,每个问卷上有两个相同的列车服务质量SERVQUAL量表,一个用来填写乘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另一个用来填写乘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值。请同一位乘客发别在发车前和乘客下车前填写调查问卷。在发车前,填写乘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值。在下车前,填写乘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值。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172份。 3.计算SERVQUAL分数 在计算SERVQUAL分数前,通过对不同旅客的广泛调查,综合得出SERVQUAL量表五个要素的权重值,即安全性(0.39)、可靠性(0.12)、经济性(0.23)、便捷性(0.12)和舒适性(0.14)。根据公式(2-1)计算每一个旅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总评分数,再除以问题数20,就可以获得每个旅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所有顾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再除以有效问卷的旅客人数,就得该列车的平均服务质量分数。计算结果如下: SERVQUAL计算结果 根据公式(2-3)和(2-4)计算,得 SQ=-(30.81+4.56+59.11+6.72+58.1)/(200*170)=-0.05 最终,列车服务质量平均SERVQUAL分数为-0.05。 4.结果分析 (1)列车服务质量平均SERVQUAL分数为-0.05,可以看出列车服务质量没有达到顾客的期望; (2)从SERVQUAL计算结果表中可以看出,在经济性和舒适性方面,旅客对列车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的感知相差较大。从经济性可以看出,旅客对车票价格和车上的食物、商品的价格承受能力有限;从舒适性可以看出,在车内卫生、乘务员服务态度、车内环境三个方面还有待改进。 (3)从安全性可以看出,安全是旅客运输的第一要素。旅客对安全的期望值要求是极高的,其中,在旅客人身安全、行李无丢失和车内治安情况三个方面的期望值都是满分。 (4)在可靠性和便捷性两个要素可以看出,旅客的期望值和感知值的差值相对较低,其中,在列车运行速度和下车方便快捷方面,旅客的实际感知值高于期望值。 3.结束语 旅客是铁路客运服务的购买者,同时也是整个铁路客运服务过程的体验者。旅客对铁路客运部门提供的服务的感知,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的评价。传统的铁路评价方法因为缺少旅客的参与,致使铁路客运部门对旅客的服务期望了解的不多。而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方法是以旅客为评价主体,通过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评价方法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铁路客运部门很容易了解旅客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期望和实际感知,从而可以了解到客运服务中哪一个环节不足,对其进行改进,提高铁路客运的服务质量。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构建之策略的探讨 摘要:铁路客运服务是强调旅客在消费客运服务时的一种实际体验和体验的满足程度。文章通过三方面探讨了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策略探讨 引言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铁路运输服务的基本特性应包括安全、及时、经济、便捷、舒适等。铁路客运服务的实质是铁路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的需求并为其创造价值。客运服务是站在消费者角度强调旅客在消费客运服务时的一种实际体验和体验的满足程度。为了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更好地为乘客提供便利,急需构建合理的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做到以人为本,人人满意。 1. 加强铁路客运基础设备投入与管理 近几年铁路在列车上的基础设备上投入不小,但是仍然满足不了乘客的需要。铁路客运服务站要做到:一、根据客运规章要求和旅客旅行生活需要,对车站及客车的服务设施配齐并及时修补、完善。如暖气、空调、座位、开水、厕所等,及时了解旅客需要及对水暖等条件的要求并作调整。二、增设服务项目,如书籍、扑克、药品、担架、轮椅、盲道、无线网络等,并在列车上增设老、弱、病、残、孕专用座椅。三、根据运输行业及社会发展情况,安装先进服务设备。如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电视询问台、总服务台等[1]。铁路客运的基础设备也需要高效管理。设备的保养,是保证设备质量处于良好状态的重要手段。若要保证设备的良好使用,就必须实行“两定”、“三包”,要求设备的使用人员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三好”、“四会”、“润滑五定”制度。增强操作者的责任心,加强岗位监督作用。通过以上管理手段使设备的使用和保养达到执行标准化作业目的[2]。铁路客运职工应按时维护基础设备,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使所有设备都正常工作,物尽其用,为旅客出行提供方便。同时应改进一部分基础设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2.提高铁路客运职工素质 客运职工是提升服务质量的主体。铁路运输是传统的服务行业。多年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铁路运输一直处于卖方市场,职工缺乏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社会和旅客衡量车站客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火车站目前的服务水平与社会的要求和旅客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存在个别客运服务人员衣着不整,服务态度不热情、缺乏礼貌礼节等问题,“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客运服务人员工作不认真,服务不规范、不到位。一些客运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不能高效向旅客解读铁路规章,不能高效处理旅客投诉,少数客运人员不及时做清洁,不按时检票,广播员不及时通告列车开到情况,给旅客造成极大不便。铁路客运工作对于职工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职工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地理学、医学、法律等现代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铁路客运职工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能够处理多种旅客遇到的问题。还应当增强对职工的学习培训工作。车站的领导应加强职工业务能力的教育培养,切实提高职工的岗位工作能力。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培训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的科学性非常重要。所有客运人员必须参加岗位培训,经培训合格并达到标准要求的方可正式上岗。要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需求的基础上,主动从高起点、高定位抓起,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精”。另外,还需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客运服务质量,通过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全面落实《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标准》,切实关心旅客、尊重旅客,真正把人性化服务落到实处。 3.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管理水平 铁路作为服务行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服务质量问题,不仅反映了铁路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虽然铁路客运部门采取了减员增效、岗位合并等措施,但是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铁路客运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应当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管理水平。一要理顺管理机制。首先把好进人关。实行用工招聘制,坚决调整有问题和不适应客运工作的,把住入口、敞开出口,保证客运队伍质量,还要加大服务质量的考核,让优秀职工政治上光荣,物质上优厚,增强职工优质服务的积极性。更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对那些严重违法乱纪、屡次犯错的人,要坚决处理,以树正气,教育广大干部和职工。旅客运输涉及车站、机务、水电、车辆、公安等部门,服务质量的提高与多个部门有联系,需要综合治理。四是对旅客运输相关部门和人员统一管理。 二要坚持严格的管理制度,树立“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激励制度,引入现代企业的激励方法,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协调统一,激励广大职工在客运服务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现有的收入分配格局下,采取灵活的方式提高职工收入,保证适度的收入差别,实现客运职工的工作表现、旅客的评价与职工的收入联动[3]。 结语 铁路客运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客运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提高铁路客运服务工作质量,应提高铁路客运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就业岗位竞争力,增强铁路职工的整体素质,这是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对铁路客运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检验。上述的若干策略对于构建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来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是在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科学方法,对于该领域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但这也不能完全适应每一个地方的铁路客运服务体系构建,所以在此项工作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来研究解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笔者相信,只要社会和国家坚持构建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令人民群众满意的铁路服务,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综述 摘要:随着各种运输方式的逐渐成熟,铁路运输在方便性、舒适性、快捷性等方面逐渐暴露其劣势,为了更多的吸引旅客对铁路的选择,改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成为运输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铁路运输服务质量评价理论进行梳理,希望给铁路运输部门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铁路运输 服务质量 服务评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分布比较广,铁路就成为旅客出行的首要选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他们所要求的客运服务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现有的铁路运输服务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全面改善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成为铁路运输部门的工作重心。 国外研究 Kanayama、MasafumiotahitoshiIdea、Yoichi(2001)等人检测了影响铁路服务质量的先决条件以及政策条款,提出进一步研究客运服务质量改进的必要性;通过东京铁路为案例,论证了进一步有效投资就必须改革铁路组织形式的规则和模拟私营铁路服务提升的新方法论。MiehielJ.C.M.Vromans、RonunertDekker、LeoGKroon(2006)提出可靠性是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可靠性可以通过减少由于列车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产生的延迟传递。通过减少不同区间的运行时间差异,从而产生更多同类部分构成的时刻表,而达到减少依存性的目的。Janic.Milan研究了影响铁路运输服务质量的两个方面:物理因素和时间因素。物理因素是指连接出发地到目的地的铁路线路长短,而时间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段的旅行速度和列车晚点情况。 国内研究 2.1服务内容研究 金涛、杜文(2005)从旅客需求为切入点,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较全面、有针对性和易操作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路线、指标权重的确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严琦(2006) 运用质量管理和系统分析的理论方法,结合铁路运输行业总体情况和有关车站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车站客运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有关数据和信息,对某车站2000 ― 2002年客运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刘启钢(2006)通过对国内外服务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和评价方法进行合理借鉴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服务流程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旅客需求为中心,把旅客的意见作为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建立了服务质量指数模型,该模型通过旅客调查获得基础数据,实现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科学量化评价;通过对某车站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实用性。张玉召、李海军(2006)针对铁路旅客运输中车站客运服务质量评判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模糊数学及决策论理论相关知识,提出了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判的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为客观评判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2.2评价体系研究 熊天文、赵继阳、王彦(1998)综合考虑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各个指标,建立适用于我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针对我国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一种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马强、刘莹(2001)在分析总结铁路运输企业的服务质量特性的基础上,选择铁路运输企业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结合模糊数学有关理论,建立了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薛德利、伊洪冰、邓宇锋(2003)结合铁路客运的性质和特点,阐述铁路客运质量的实质,设计了客运管理的内部管理闭环系统和外部管理闭环系统,并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客运运营质量进行了定量分析。肖华斌(2004)通过对传统评价模型与灰色关联评价模型的论述,引入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客观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建模的思路,使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化。王燕、王慈光(2005)分析了铁路客运站营销工作的影响因素,在定性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对客运站的营销工作质量进行了评价。张秀敏、姚建明(2005)在分析铁路旅客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旅客心理需求的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突出旅客心理的情感性反应指标、兴趣与意向指标,以及主观综合评价指标在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结合案例分析,运用随机与模糊数学中的评价分析方法,对铁路客运服务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王海湘(2006)以铁路旅客列车服务质量为例,结合SERVQUAL评价模型提出列车服务质量决定因素的选取原则,确定列车服务质量的评价准则和子准则,以及这些准则和子准则的权重,通过计算得到列车服务质量的最终得分。张玉召、李海军(2006)以铁路旅客运输中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的问题为前提,运用模糊数学及决策论理论,提出了车站客运服务质量综合评判的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为客观评判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 姚建明、刘丽文(2007)提出一种综合评价铁路客运服务方法,将评价对象定位于一定时期客运服务质量的改善程度。在承认不同评价主体服务基础相同或不同的条件下,突出了解客运服务的改善程度和改善速度,为合理、适时的调整铁路客运管理方案,提升客运服务水平的同时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依据。胡翔(2008)系统地介绍了高速铁路理论及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理论,通过找出影响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张建平(2008)从评价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闭环中的重要性入手,对以旅客为主体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王莉莉(2008)分析铁路客运的实际情况结合SERVQUAL评价模型,提出了衡量铁路客运产品服务质量优劣的5大属性24个因素(指标)的定量评价模型,设计了问卷调查表,通过对某车次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感知的调查,以及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田志强、韩君、潘金山(2008)结合铁路客运站有关服务,建立了铁路客运站旅客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审法和旅客调查法相结合建立了合理有效的数学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铁路客运站提高旅客服务质量提供有效方法。刘韵光(2010)按旅客接受客运服务的全过程分阶段构造出三级指标的层次结构图,建立了客运专线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针对多个同级别的运输组织客运服务质量进行横向比较的基于模糊多指标和TOPSIS方法的组合评价模型以及针对多个运输组织在一段时间内客运服务质量改善程度进行比较排序的评价模型。 3、研究启示及展望 目前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评价总体上,缺乏统一的理论研究指导。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个人经验阶段,对影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因素包括哪些,采用什么方法理论来进行评价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来指导。高速铁路正在快速发展并逐渐普及到全国,然而对铁路的客运服务评价仍然在传统的铁路上,不符合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应该在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这个背景下,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总结一套完善的服务评价体系。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调查应用研究 摘要: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是铁路旅客运输质量提高的前提,文章在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ERVQUAL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铁路旅客运输质量调查问卷,通过实际抽样调查,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并利用旅客满意度量化了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为改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满意度 随着运输市场的开放和立体交通的迅猛发展,铁路、民航和公路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提升本身的竞争能力,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引用了国外众多先进的顾客满意改善工具和方法,其根本目标是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提升铁路运输企业运作效率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SERVQUAL是一种以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为基础的调查顾客满意程度的有效工具,在电信、保险、酒店和银行等服务性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通过调查顾客满意度在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正越来越多地为制造型企业或服务性行业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所应用。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应用SERVQUAL模式对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要素进行调研和分析,获取旅客的满意度,以便评价其服务质量,为铁路客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一)SERVQUAL模型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服务经济”社会,服务管理研究也开始成为研究热点。格罗鲁斯第一次对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做出科学的界定。在此基础上,莱蒂宁模型、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格罗鲁斯模型等相继诞生。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是由美国学者Parasuraman、Zeithamal和Berry在1985年提出的,它说明了服务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了服务传递过程中的五种差距。 Servqual分数=实际感受分数-期望分数 该模型中顾客的感受主要是从服务的有形性、可靠性、反映性、保证性、移情性5个方面的属性得到,并由其确立相关的22个具体因素来说明它。然后通过问卷调查、顾客打分和综合计算得出服务质量的分数,其计算公式: 式中:SQ为感知服务质量;Pi为第i个因素在顾客感受方面的分数;Ei为第i个因素在顾客期望方面的分数(i=1,2,3,…n,n=22);wj为第j个属性的权重。 将此SQ分数除以因素数n(n=22),得到单个顾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调查中所有顾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除以顾客数目m,得到某企业该项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即 (二)SERVQUAL模型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在用SERVQUAL模型分析进行数据采集时,往往需要确定质量属性的权重,并且需要询问被访者对某一质量属性指标需求的期望和感受绩效。 SERVQUAL模型从五个质量维度来来度量顾客期望和顾客感受,问卷通常采用7分制,1-7分分别表示非常不满意、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很满意和非常满意。顾客以根据接受服务前的预期和接受服务后的感受来给期望值和感受值打分。通过比较上表中期望值和感受值得到的结果就可获得某一服务属性的“差距分值”,再根据顾客调查利用模糊评价方法确定5个质量属性的各自权重。“差距分值”*所属质量属性权重=质量差距。质量差距越大,消费者的感受离期望的距离越大,服务质量的评价越低。相反,质量差距越小,消费者的感受离期望的距离越小,服务质量的评价就越高。 二、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分析的SERVQUAL问卷设计 结合铁路客运服务产品的具体情况,对SERVQUAL模型进行相应的改造,形成切合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评价指标。铁路客运服务产品的质量属性或标准可以概括为安全性、及时性、便捷性、经济性、舒适性5个方面。将每一种质量属性具体化到几个因素(指标),即将客运服务产品质量5大属性概括为22项因素(指标)的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一)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5个属性及与之相关的22个因素,每个因素项目按期望值和体验值分两次请旅客回答打分,如表1所示(仅以安全性为例来说明调查问卷的设计模板)。在购买同一客运产品的旅客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乘车旅客,请他们对所购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各项因素i,按自己的希期望和体验值进行打分,即得到各个因素的Ei和Pi值。在问卷调查中,对同一因素的期望值和体验值打分时,提问的语意表达上侧重点不同,并且应尽量消除询问语气对顾客评分的映射作用。 (二)计算Servqual分数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购买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产品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124份。最后对124份问卷旅客填写的内容进行统计。首先,通过旅客调查,利用模糊评价方法综合确定上述客运服务产品质量5个属性的各自权重,安全性权重为w1=0.35,及时性权重为w2=0.25,便捷性权重为w3=0.15,经济性权重为w4=0.1,舒适性权重为w5=0.15。根据“差别理论”,Pi与Ei在分值上一般是不同的。依前述公式将每张问卷上考虑属性权重后,各个因素项目的Pi与Ei的差值乘以所属属性权重之后再相加,便得到单个顾客对该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总评分值,再除以因素数n(n=22),就得到单个顾客的平均Servqual分数。最后,将调查中所有乘客的Servqual分数相加,除以乘客数目m,得到铁路客运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本文依据124份问卷调查的数据,对K577/578次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的开展评价。运用SERVQUAL服务模型中的计算公式,求得:旅客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16.1;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整体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0.13。 三、SERVQUAL分析的结果 (一)被调查的旅客基本情况分析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购买K577/578次客运产品的乘客中本文共随机抽取了124个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是根据现代营销管理学的理论,对铁路客运整体产品进行设计的,将其质量特征具体化为5大属性24个因素(指标)。据对124份问卷旅客填写的内容进行统计,可将被调查的旅客基本情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年龄:50岁占1.7%。性别:男性占77.3%;女性占22.7%。出差事由:公差占44.0%;私事占56.0%。文化程度:小学占0.9%;初中占11.7%;高中占41.4%;大学及以上占46%。月收入: (二)K577/578次铁路客运产品服务质量分析 由于服务产品是为顾客提供满足感,因此,可以把服务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转化为用顾客满意度来表示,即用顾客实际感受的服务水平与预期质量的百分比来表示,可做如下几点分析: 1、根据广铁长沙总公司K577/578次客运整体产品平均的Servqual分数为-0.13,由服务模型概念,可以得知,该客运整体产品的旅客满意度为87%,说明旅客对该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基本满意,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2、根据SERVQUAL模型可以计算每一个质量属性的Servqual分数,就可得到该属性或该指标的旅客满意度,旅客对于该产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较为满意,经济性和舒适性的服务质量水平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但旅客对于客运产品的便捷性是不满意的,在以后的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管理中应着重这一属性的改善。 3、在客运整体产品质量特征5大属性22个因素(指标)中,据旅客对这22项质量因素(指标)打分,可计算出每个因素的旅客平均Servqual分数;旅客对客运产品的准时发车、车站安全情况、及时报站、旅行中乘客人身安全、行包安全等因素的服务质量感到满意,但对到发时间点合理性、列车餐饮质量价格、行包托运、候车环境、购票途径与等待时间的服务质量尚不满意。 四、结论 铁路客运产品是无形的服务产品,其产品质量取决于旅客对客运产品的期望质量和体验质量的对比,根据这一特点,本文将评估服务质量的SERVQUAL模型应用到铁路客运产品的服务质量调查当中,在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SERVQUAL模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铁路旅客运输质量调查问卷方式。找出了目前影响铁路客运服务产品质量的各质量属性因素,并利用顾客满意度量化了铁路客运服务质量。通过将该方式运用于购买K577/578次客运产品的乘客,采集了铁路客运的相关数据,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抽样调查,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为改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旅客满意度,提升铁路客运的综合竞争能力。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从整体上看,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绝大多数思想健康、作风扎实,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群体。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现有铁路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思想观念、职业技能和人员结构不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速度,迫切需要进行总体提高。只有做好招聘、培训、考核激励,才能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对人力资源的最佳管理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客运服务;素质;培训;考核激励 一、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看,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绝大多数思想健康、作风扎实,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群体。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铁路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思想观念、职业技能和人员结构不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速度,与铁路改革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进行总体提高。现有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的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铁路运能与运量矛盾的突出,导致部分管理者和职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铁老大”思想。近年来铁路的整体客运服务水平较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旅客至上的服务意识并没有牢固树立,服务态度生、冷、硬的现象尚未杜绝。部分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文化修养不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不主动服务,服务不到位问题,在日常服务中仍然存在。有的服务人员很难接受新的服务理念和掌握现代服务技能,有的服务人员心理素质差、容易冲动、自制力差,在处置服务差错或者纠纷时,极易与旅客发生冲突。可见树立“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有着现实的紧迫性。 (二)思想观念滞后 1、忧患意识差和竞争意识淡薄。大部分服务人员还存在“铁饭碗”思想,对铁路客运面临的挑战与冲击的严峻形势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危机感。随着铁路的改革和发展,铁路作为运输现代企业,企业制度仍在不断健全,竞聘将成为企业用人的主要方式。而现有服务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对服务工作敷衍了事,对岗位的撤并及人员调整,束手无策。 2、学习观念落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需要不断学习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新知识、新文化,需要全面加强综合素质培训。铁路服务人员临时突击、应付考试与检查的学习态度远远落后于现代企业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职业技能偏弱 客运服务工作看似没有技术可言,部分人员自我提高的意识不强,对服务工作的钻研不够积极,不会主动去学习一些业务书籍或与岗位工作相关的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积累。还有一些“80后”的服务人员,一般来说他们的工作经验较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处理事情不够冷静,致使旅客对其服务不满意。 (四)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结构不合理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铁路用人体制的不完善,造成客运服务人员结构不太合理,并影响着客运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沈阳局沈阳客运段某一车队来分析:该车队共有服务人员795人,其中女工514人约占2/3;党员71名,不到1/10。其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如表1所示。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该车队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且文化素质偏低。 1、年龄结构不合理。服务工作需要年轻的面孔,年轻人富有朝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符合铁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该队服务员中30岁以下者只占40%,这个比例有待于提高。 2、文化素质偏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铁路旅客运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客运专线即将开行的动车组列车更是高科技的集成,需要高素质的服务人员。而该队初中学历的服务员竟占了一半,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服务人员才占4.4%,显然不能满足客运服务发展的需求。 二、影响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的因素分析 (一)用工机制的制约 铁路用工机制的不合理性极大地制约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铁路体制的总体制约。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铁路劳动生产率低下,职工队伍非常庞大,由于政策的因素还要接受大批转业人员。基层单位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用人单位,没有权限根据人员的变化、结构来决定需要补充的人数及层次。 2、用工形式单一。当前用工机制比较僵化,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服务人员进入铁路企业,不管这个职工各方面的素质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岗位的需求,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可以一直干下去,这样很容易造成职工滋生懒惰思想,进而影响工作质量。 (二)培训方式滞后的制约 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一环,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以后列车的服务水平。当前,客运服务人员培训存在的主要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缺乏系统性。铁路培训没有从一个称职的客运服务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应掌握的知识等方面去进行系统设计,而是想到什么就培训什么,随意性较大。 2、培训缺乏针对性。现在铁路的培训大部分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教育。管理者没有真正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不知道服务人员到底什么方面欠缺,盲目进行培训,效果很不理想。 3、培训内容单一。对客运服务人员的培训往往以业务规章为主,忽略了其岗位所需的服务知识、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服务人员的培训本来就缺乏,再加上培训方式和内容不正确,导致了服务人员的素质不能提高,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三)考核激励方式不合理的制约 铁路客运部门的考核和激励不合理极大地影响了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淡化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形成了现在所谓的“铁老大”,思想考核和激励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岗位工资的确定标准明显不尽合理。客运服务人员的作业看似很轻松,但也非常辛苦。长时间在列车上工作,正常作息时间被打乱,对心理和生理都有不良影响,而且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被投诉、被无理谩骂的风险,尤其是相对较低的收入更不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影响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2、奖金分配的不合理。基层的服务人员拿的奖金最低而且在服务人员内部也没有明确的激励方式。长此以往会导致表现优秀服务人员工作热情降低,进而影响整个职工队伍的服务水平。 三、提高客运服务人员的方法对策 (一)服务人员的招聘 人力资源作为三大资源之一,应当在进口招聘处把好第一关,这样才能保证之后的服务质量。由于不可能通过简单的面试程序完全了解一个人的素质,而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因此要首先把好学历关。根据服务工作的特点,招收大中专毕业生是一个相对合适的办法。当然,光招收高校毕业生是不够的,最主要还是招收合适的人到合适的位置,这样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二)服务人员的培训 1、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没有工作经验或经验较少的人进行培训,培训时要根据人员特点,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培训时间到位、培训内容到位。培训采取理论培训与上车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2、再教育培训。再教育培训是根据工作需要对在职职工的工作培训,一般具有针对性且时间较短的特点。服务人员需要再培训一般分为两种:第一,部分服务人员在上岗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对列车上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作的不够熟练而需要再培训。第二,由于列车等级的提升和列车需要调整服务内容时要进行短期的培训。由于客流具有季节性和方向性,不同季节,不同区段,客流比例不尽相同。为提高服务质量,客运部门必须进行应急性培训及时调整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服务,赢得旅客的认同和赞许。 (三)服务人员考核和激励 造成乘务员队伍素质不高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服务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方法不合理。因此,要提高乘务人员综合素质,首先必须对此问题重视起来,尤其是客运企业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要把对服务人员的考核和激励当作企业乃至行业的重大发展战略,认真抓紧抓实。关于如何对乘务人员的进行管理,主要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做起: 1、服务人员的考核。任何一项劳动人事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人事考核,它既是人事管理活动的手段,又是进行人事管理的依据,人员考核的对象、目的和范围复杂多样,因此考核内容也颇为复杂。就服务人员的基本工作内容而言,考核的方法总结起来说分以下两种:第一,民意调查测验法,该方法把考核的内容分成若干项,制成考核表。让旅客评出服务人员的优、良、中、差。第二,共同确定法,即由列车长或车队队长组成考核小组(一般7至9人)依据的报酬,不是真正的劳动报酬,按照考核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逐人逐项打分,用以确定服务人员的素质情况。 2、服务人员的激励。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激励是一种精神动力和状态,其对人的行为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导向目标。激励是一种动力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方法。广义而言,激励的实质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极力特制组织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使其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在针对客运服务工作来说,主要可归纳为三类:第一,薪酬激励。要激励客运服务人员,必须通过合理的薪酬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尽管薪酬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最易被运用的方法,因为追求生活的需要是人的本能。第二,目标激励。对于客运服务人员来讲,由于工作地点的特殊性,在其工作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的难度很大,组织上可以以零投诉或者创建红旗列车为目标,达到目标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以达到激励的目的。第三,精神激励。客运服务人员常年在列车上工作,压力很大,通过精神激励,可以使压力得到释放,有利于取得更好的业绩。例如关注他们的感情需要,关心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的感受,把对服务人员的情感直接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情绪始终保持在稳定的愉悦中,促进服务的高水准。 综上所述,现在客运服务人员素质偏低表现的方面比较突出,造成的原由也很多。本文经过对客运服务人员素质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招聘、培训、考核激励这三个提高客运服务人员素质的可行措施。其中招聘是门槛,要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一定要把好进门关;培训是对服务人员工作内容的安排;考核和激励是为了让服务人员高标准完成服务工作。三者层层相扣,只有把招聘、培训、考核激励这一过程做好,才能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达到对人力资源的最佳管理利用。 (作者单位:神华准能大准铁路公司车务段)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促进铁路科学发展 摘 要: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服务是铁路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检验铁路科学发展的根本标准。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使铁路客运这一公共资源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本文就服务的重要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的主要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段是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铁路 服务;质量 科学;发展 一、深刻认识全面提升铁路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 铁路服务质量一直受到社会关注,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对铁路服务质量必然会寄予更高期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145次提到“人民”再次充分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全面持续提升铁路服务质量正是充分体现了铁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铁路,促进“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2014年春运是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之后的第一个春运,总公司提出以“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为内容的“三个出行”的目标,这是铁路对社会做出的真心承诺,也是对自身提出明年铁路春运服务质量跨上新台阶的更高要求。 (二)有利于拓展市场,提高铁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客运服务水平是一个国家铁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在内的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客运服务,谁就能赢得旅客,并在激烈的客运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占据主动地位。在解决铁路买票难问题上,铁路总公司今年将积极推广电话订票、互联网售票、电子客票、银行卡购票、自动售检票,最大限度方便旅客。这是铁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拓展市场,实现运输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有利于打造铁路服务品牌,增强铁路企业核心竞争力。当今市场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品牌已成为客运服务的无形资产,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只有深化服务品牌的创建,加快服务品牌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多年来,在铁路发展进程中,围绕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已经创新出一些体现铁路特点,深受旅客喜爱,具有企业竞争力的服务品牌。一批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的客运专线相继通车运营,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石太客运专线、太原―西安新线即将开通运营的客运高铁专线备受路内外群众期待瞩目,必将成为晋陕铁路建设的又一个客运服务品牌,这对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二、提升客运服务质量,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服务不到位。目前,由于部分职工“旅客至上”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服务理念没有根植于心中,有“差不多”过得去”的想法,所以存在对旅客生、冷、硬等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服务标准不高,满足于让旅客“走得了”忽视了让旅客“走得好”的现象。更谈不上让旅客方便出行和温馨出行。 (二)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健全。完善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做好铁路客运服务工作的基础。现阶段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定性为旅客意见定性,服务的好坏要看领导检查是否认可,缺乏以旅客为主体的社会评价定性体系。如何变被动接受检查为自觉主动服务是客运服务工作函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服务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铁路客运服务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化的服务模式――如何迎接旅客进站、上车、旅途如何服务和如何到站、出站等服务内容程序化。相对单一的服务、被动服务经常存在我们的工作中,如何改变相对单一的服务模式,使服务模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由封闭式服务向开放式服务转变,如何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服务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旅客需要方面,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以铁路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客运服务质量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意识。以旅客是否能安全、方便、温馨出行作为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广泛宣传铁路作为窗口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紧扣“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和,引导干部职工分层开展服务理念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深刻反思,积极换位思考,查找差距,审视自身不足,清醒认识到我们的服务工作离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存在的差距,现开通的“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客服还设置了投诉信箱。有什么意见,可以向铁道管理部门投诉。这种网上投诉渠道的建立,使电话投诉、走访投诉、信件投诉的投诉格局得到改善,旅客的话语权有了更大的释放平台。旅客满意度就是铁路客运服务的根本标准。 (二)完善软硬件设施,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提升客运服务质量。目前,铁路客运服务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服务阶段,客票服务实现了网络化,客车速度实现了高速化,站车服务正向航空化服务迈进。客运核心业务方面提升了服务水平。积极创新服务手段,根据旅客需求探索基本服务、重点服务和特色服务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售票、候车、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质量;窗口单位要做到规范服务、诚恳服务、礼貌服务;修订完善服务标准,规范岗位作业行为;搞好列车商品供应,保证商品质量和安全;确保旅客列车和旅客绝对安全,提高客车正点率,认真做好晚点客车旅客服务工作。 (三)创新服务活动载体,深化客运服务窗口创先争优活动。服务人民群众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检验活动成效的基本标志。客运服务窗口要进一步优化活动载体,进一步深化“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和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首要前提;要组织窗口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开展党内品牌工程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在本单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铁路客运服务知名品牌,如太原站推出的“改梅服务室”李静服务台”等,树立党员服务标兵,带动职工自觉执行岗位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选择权交到了旅客自己的手上。人民满意衍变成铁路发展的标尺,人民幸福是铁路发展的目标,一切源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铁路的客运服务质量就一定能够得到大力的提升,从而,达到铁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浅析 摘要:铁路运输部门,在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和交通运输事业多元发展的新形势下,其发展出路在哪里?本文就如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铁路企业长远发展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字:铁路运输;服务;质量;客运 新形势下,铁路客运作为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重要窗口,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社会竞争力,加速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博得旅客的认同和满意度,铁路企业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铁路旅客运输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部门由于管理方式、运营机制等原因而导致的现存问题较多,竞争力不足的根源在于其仅停留在铁路客运产品上,而忽视了消费者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 (一)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思想观念问题是目前铁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安全是铁路旅客运输最基本的条件,也是重要保证。确保旅客生命、财产安全是客运工作的基本要求。重安全、轻服务,片面的理解“安全第一”是目前铁路工作的重要现状之一。长期以来,铁路部门花大力气巩固安全基础,从来就没有放松过。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客素质不断提升,对铁路需求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仅仅给旅客一个安全的运输环境已经远远不够了,铁路客运服务观念也就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因此,不能只顾安全,轻视服务。其实,安全和服务并不矛盾。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特性之一就是安全、正点,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服务,但仅仅满足了旅客的最基本需求,与其日益增长的要求却相距甚远。铁路管理者应该不断强化学习,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服务质量的作用和意义,正确理解服务与安全之间的关系。 (二)培训管理上的问题 目前铁路客运服务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反映了对职工的培训管理尚未到位,虽然客运职教部门在培训方面也有具体的推进计划,但是这种培训缺少一个模式化、多功能的系统,缺少一套完整而科学的培训手段,缺少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缺少系统性和全面性。只是每年例行公事、简单的进行业务性培训,其内容涉及服务技能方面的甚少,职工的综合素质没有真正的提高,没有到达预期的培训效果。用语不规范、卫生质量较差、供水不及时、服务设施和备品缺陷、餐车供餐质次价高等是旅客不满意的主要内容,因此必须加大对客运职工的培训力度。 (三)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乘务管理体制对服务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旅客列车的乘务工作有公安、车辆、客运三家单位共同承担,实行的是列车长管理下的分工负责制。由于隶属三家单位,乘务组的管理工作也有了特殊性,对“三乘”人员服务质量的量化考核也就存在较多的不便。但对旅客而言,不管是客运、公安、车辆人员,在他们眼中都代表铁路,无论哪家服务上出了问题,就是铁路客运服务出了问题。因此,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有待解决。 二、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探析――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是在铁路市场竞争环境下,围绕着旅客的需要和满意度,在服务管理、理念、方式、培训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实现对旅客服务范围的最大化,服务质量的最优化。铁路不单纯是提供简单的位移,还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得到旅客的认可和信赖,同时赢得市场。铁路客运部门应该深入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学习航空服务、星级酒店服务的先进经验,根据市场和旅客的需求,不断改进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旅客满意度。 (一)服务管理创新 在制定服务标准和实施服务管理上,要随着旅客的需求不断改进,不能一成不变。一方面,在考核中增加服务类的考核项目,加强对服务的管理,用机制引导职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建立内考外评的服务质量评定机制,进一步调动职工主动服务、真情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兑现职工的承诺、制定让职工满意的管理规章制度,激励职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为旅客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根据《银川客运段岗位积分激励办法》规定,对旅客满意度高的服务明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以便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服务理念创新 铁路客运走向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吸引旅客、赢得旅客认同,必须摆脱计划经济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从不同层次旅客心里需求的调查分析看,要从理念上进行彻底转变。变管理旅客为服务旅客,把过去那种管理旅客的职能和一系列“不准”的硬性要求,换成亲情、和善的提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在乘务工作中,能够结合“服务旅客创先争优”活动,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视旅客如亲人”的理念,建立“从您的希望做起,与您的需求同步”的思想,通过“严而有序的管理、使用统一的标准、温馨亲和的服务”,达到让旅客“上车时有亲切感、乘车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的目标。对列车供水、车内卫生、卧具备品、厕所使用、实名制等重点作业环节,能够认真落实,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同时,针对一些不能很好地反映铁路服务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规定,应以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进行修订,将新观念,新规则融入其中,促进铁路客运工作健康发展。把尊重旅客人格、研究旅客需求、赢得旅客满意作为衡量客运工作的重要标尺。 (三)服务方式创新 针对不同旅客的身份、层次、年龄、旅行目的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对个性服务的要求。重新规范服务用语,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灵活对应。推行特色服务,从市场特点和旅客需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服务方式、满足旅客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旅客,让旅客乘车时有新鲜感、旅行中有舒适感、下车后有回味感。在列车提速中不断修订、完善各次列车的作业程序。同时细化服务过程,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笔者所在单位对服务创新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具体细节有:通过认真学习作业程序来确保标准化作业的落实,采取出退乘留题,学习会提问并进行演练,途中检查落实,边学习边抓整改,让乘务员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确保服务质量。在落实好标准化作业的基础上,各班组认真做好特色服务,悬挂“爱心牌”,对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做到优先安排铺位、座席。在重点旅客铺位、座席处悬挂红色“爱心牌”,让旅客一进车厢就心生暖意,做到“旅客哪里有困难,我们就出现在那里”。还有班组推出了自己的特色服务:西宁车队宁三组在乘务员中开展佩戴“笑脸”标志,让旅客第一面见到我们的工作人员就有一种轻松、亲切的感觉;北京车队京三组为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服务质量,从提高服务语言入手,在班组开展了“好好说话”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服务培训创新 服务技能培训,已经成为当今一门专业的学科,服务人员从形象设计、仪表修养到基本操作和业务规范的掌握,都无一例外的必须经过科学、严格和规范的培训才能达到。铁路客运部门应该着手按照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标准,进行服务人员的系统培训,除了岗位应知应会、服务技能、礼仪、旅客心里等方面的培训外,还要加大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的整治素质、努力培养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客运职工队伍。在客运市场上,品牌就是效益,改变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创建特色项目,才能真正把旅客列车开成“高标准、高品质、高水平”的精品列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安全发展的理念,争当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以优质的服务传递各层次旅客之间的美好情感。以创一流服务为目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让列车成为连接全国各地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纽带。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理论研究 摘 要:随着服务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物质文明生活与精神文明生活不断提高,这对我国铁路客运既是机遇,又存在挑战,铁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做到加强客运服务质量管理。然而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我国的铁路客运服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帮助铁路客运企业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以旅客为导向”,以服务质量形成的“过程性”为主线。具体1.总结了铁路客运服务、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概念和特性,以及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形成过程2.以铁路客运服务取得的成绩来展示旅客运输服务的地位和作用3.针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旅客满意度的关系;从这三方面来加以论述。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旅客满意度 无论是《辞海》、经济学。管理营销学对服务的定义,都突出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与有形的产品相比,服务更多的是一种行为和过程,二是服务一定要提供一种利益的满足感。服务的定义将服务和服务质量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1 铁路客运服务概念 客运服务是指为了实现旅客位移而由一系列或多或少具有无形性的活动所构成的一种过程,该过程是在旅客和服务人员、硬件和软件的互动过程中进行的。铁路客运服务的实质是铁路企业最大限度的满足旅客的需求并为其创造价值。 客运产品是客运企业提供满足旅客位移需求的某种价值或利益的组合,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企业通常按一个整体提供给旅客。 可见,“客运服务”与“客运产品”之间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一是认识角度的不同,“客运服务”是站在旅客消费的角度强调旅客消费的一中过程体验,然而“客运产品”是站在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二是认识特性不同,“客运服务”主要表现在旅客消费时的功能性。“客运产品”主要体现在经营者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满足,突出了其技术特征。 2 铁路客运服务特性与地位 2.1 特性 服务与产品最本质的区别是服务具有过程性。铁路客运服务就十分具有过程性,与过程性相伴而生的还有客运服务的无形性、服务的不可储存性,以及服务的不可转移性等特征。 2.2 旅客运输服务的地位 铁路客运有很多优势,比如消耗小、成本低、占地少、全天候、安全好、环境效益大,并有广泛的适应性等。大力发展铁路旅客运输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也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我国目前情况看来,铁路运输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3 旅客运输服务的作用 铁路企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这样一句流传甚广的话;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就去那里的车站看看。提高服务质量,跟上旅客满意的步伐,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贯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 铁路旅客运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必须认识到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靠价格竞争是有限的,靠服务竞争才是无限的,高质量的服务是提高铁路竞争力并持久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4.1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旅客满意度的关系 只有当顾客认为企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较高,超越了他们内心的期望时,他们才会产生满意的心理。这是Gronroos、帕拉苏拉曼等人,特别是克罗宁和泰勒的研究结论。1992年,克罗宁和泰勒研究发现;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认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有显著地影响”。 4.2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优劣势分析 由于铁路客运旅客感知服务质量与旅客满意之间存在很强的关系。铁路部门自然应该大力提高服务质量,让旅客满意,从而留住旅客。因为,研究表明:吸引一个新顾客成本,是维护一个老顾客的五倍。但是,提高服务质量,并不是要求企业做到十全十美。企业不能盲目追求服务质量就忽略了成本和利润,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找出一些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集中有限的资料并充分利用改进这些缺陷,以提高铁路客运的管理效率和旅客满意程度。 5 结束语 铁路作为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重要“窗口”,必须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这是“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综合反映,是铁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更要重点提高客运服务质量,把让旅客满意作为客运服务的最高追求。按照建立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满足旅客不同心理的需求。加强人性化管理,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扩大铁路客运市场份额。 铁路客运服务论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提升的探讨 【摘 要】铁路客运管理中服务质量的提升对于提升整个铁路客运形象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旅客对服务质量要求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综合质量显得更加重要。论文将围绕当前铁路运输过程中客运服务质量存在的相关问题,从多方面探讨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模式,从而更好的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管理手段 铁路旅客运输中客运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结合铁路运输中客运服务的各项要求,以旅客对客运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从售票、乘降组织的便捷性,站车客运设备设施的完善,站车人性化服务,列车运行平稳、安全、正点等方面提出提高服务质量的措施和办法,本文将以人性化服务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 1 简述制约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相关因素 1.1 服务意识的淡薄 铁路运输在注重人性化的服务过程中,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服务思想的影响,有些客运服务人员心理依旧存在固有的“铁老大”思想,在服务意识的转变上还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更加不能主动改变现有的服务方式,在满足旅客需求、改善服务、创新服务上下功夫,尤其是客运服务的意识相对淡薄,思想观念滞后,对于铁路运输客运服务的相关知识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等方面,都不能与时展相适应,有些客运服务工作人员还存在安于现状的思想,用消极的心态在参与工作。 1.2 培训管理的漏洞 在当前铁路客运服务管理中,仍存在忽视客运服务人员服务水平培训的现象,还停留在原有的客运规章制度、消防安全、电气化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客运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修养、文化气质、服务意识、工作能力等方面还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培训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客运服务人员的形象管理,服务人员在工作中的语言、行为、态度都不能适应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需要,有些客运工作人员将个人的情绪带到工作之中,凭借个人爱好与一时心情办事,不利于整个客运服务质量的整体跟进。 2 探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综合提升的方式 2.1 创新综合管理方式 在铁路运输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中,要突出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在提升服务质量、缩短旅程等方面下大力气,尤其是将面向旅客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服务手段,将优质服务贯穿在整个铁路运输客运管理之中。一是,充分采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化管理手段,使服务商融入信息化的主流方式中,采用贴近公众生活的传播方式,形成铁路运输客运服务的企业文化形象。二是,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的服务是一种突出旅客为主的服务模式,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要细化每一个服务环节,形成服务型的客运模式。在整个客运服务过程中与旅客形成相互理解、尊重、平等的服务氛围,凸显出工作人员的热情、热心和爱心,引导式、自助式、无干扰、无障碍、VIP等服务方式全面推行,满足旅客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2.2 加大培训管理力度 采用培训管理师对客运职工进行培训是提升铁路客运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通过与相应的培训机构合作,聘请有经验的培训管理师,传授给客运服务职工灵活多变的服务技能。同时,安排相关职教工作人员到培训机构进行进修,掌握相关的培训方法、技巧和艺术形式。日常培训中,要结合旅客的心理需求、服务要求等,在整个培训工作中,融入客运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对工作人员在提升服务技能、围绕服务过程中的声音训练、站姿培养、手势训练、迎宾礼仪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让工作人员形成主人翁的服务意识与“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使服务意识深入到脑海之中,更好的提升整体形象。同时构建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一是,可采用实地培训与异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走出去请进来;二是,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融入服务考核与监督机制;三是,加大培训管理的经费支持,使培训能有序推进。 2.3 优化服务管理机制 优化企业管理机制,通过对客运工作人员采用多种方式的管理,从爱护、教育、帮助等多角度采用灵活的方式,采用激励奖惩机制,对于在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表现优秀、收到旅客欢迎的形象代言人,要进行一定的宣传,对其优秀事迹与表现进行褒扬;对于有些表现平凡、对旅客态度冷漠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让旅客参与到整个服务管理之中,并在客运服务管理中推行新闻媒体监督机制,对于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找准问题与对策,更好的培养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服务队伍。 2.4 注重微笑服务的整体运用 微笑服务是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要追求微笑服务的效果,构建和谐、自然、热情的客运服务模式。一是,要注重与旅客的及时沟通。在微笑服务的实现过程中,通过使用甜美的声音,从提高形象的角度出发,保证与旅客之间良好的沟通,更好的确保微笑服务的质量,同时工作人员要及时加强与旅客的沟通,用积极的心态倾听旅客的牢骚,让旅客感受到微笑、热情带来的力量。二是,注重微笑服务声音的音色控制。在整个微笑服务过程中,铁路客运人员要形成一个温和、专业的形象,让旅客更加容易接受,采用上扬的声调,让旅客感觉到一种尊重,重视,拉近与旅客之间的距离。三是,注重微笑服务的具体实施方式。在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对于微笑一面的展示,要根据具体服务场景、服务情况,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精准的控制好语音的节奏感,既让旅客感受到温暖,展示出微笑有力量的一面,又不失大方专业。 3 结语 在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中,采用高标准、严要求、抓细节的管理方式,坚持科学、细致、热情、周到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更好的达到优质高效的服务效果,尤其要围绕旅客的心理需求与服务要求进行整体的服务管理,使服务水平的提高在促进铁路客运效益的提高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浅议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浅见: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因此,我们要在课外阅读的生活领域里,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小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是其扩展知识、训练能力、发展自我的一种良好方式。本文探讨了目前中小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六种动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其积极主动地读书的三个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阅读;心理;对策 一、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含义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的是中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里,利用已经习得的语言文字知识从书籍中获取大量的信息、从中吸收有益的成分,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并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阅读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来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阅读从与中小学生相关的方方面面来塑造个体、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与发育,还可以对其素质中的核心部分――审美观、道德观乃至人生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阅读的过程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过程,可以扩展和丰富中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帮助他们加深对社会及人性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中小学生认识自我、反省自身、提升自我。再次,通过阅读,中小学生储备了丰富的词汇和句子,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为灵活地思考提供了物质载体;阅读过程中,中小学生可以透过字里行间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发展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动机分析 1.为辅助课堂学习而读 在中小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具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了更扎实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他们还会在课外阅读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大多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或者就是教师布置的阅读书目,以吸收更多更新的信息、扩展自己的知识积累。 为了辅助课堂教学而读书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学习过程中遇到了疑难问题,为了答疑解惑,他们进行阅读,到文献资料中寻求具体的知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当然,也有一部分中小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而读书的。 2.为扩大知识面而读 勤奋好学的中小学生,一般希望通过广泛的阅读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这样的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读书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阅读的书籍包罗万象、涉猎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各种书籍,他们尤其喜欢内容深刻、观点新颖的力作。这些学生读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期望这些新的知识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发挥作用。 3.因兴趣爱好而读 某些中小学生具有特殊的兴趣爱好,他们的阅读书籍多与这种个人爱好相关。如,有些学生喜欢阅读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书籍,有些学生喜欢军事题材的书籍,而有些学生专门阅读足球、篮球等体育书刊。 4.因好奇而读 好奇和求新是人类的特点,这一点在中小学生阅读上也表现无疑。很多学生,只要是新出版的图书,不论其内容如何,都要看一看,这种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对自己处于变化之中的身体及心理感到非常好奇,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及情感,他们往往会悄悄阅读一些身体发育、生理心理发展方面的书籍以及与青春期相关的图书。 5.为赶潮流而读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对时尚非常敏感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流行的回应十分强烈。当图书有了“畅销”的热度时,跟随潮流、跟随时尚的阅读也就随之有了热度。一般来说,这种阅读往往具有“从众”的性质和“追星”的特点。 6.为休闲而读 中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抽出一定的时间,挑选一些具有趣味性、能愉悦心情的图书,如漫画书、影视剧介绍、童话神话故事书等,都属于为了休闲而阅读。这样的阅读,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使大脑得到休息和放松,也是一种丰富知识与情感的良好方法。 三、促进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方法 中小学生阅读的范围极其广泛,阅读的动机也不一而同,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阅读行为,中小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1.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欲望和效果主要来自于他们的自身需要,但是客观环境对他们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读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图书馆设施、采光、空气、音响、卫生等条件,对于读者阅读心理有一定影响。因此,学校图书馆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环境条件,为学生提供尽量宽裕、不相互影响的读书空间。图书馆、阅览室的布置要清雅些,要保持窗明几净,书籍、期刊、报纸的摆放要井然有序,为学生提供心情舒畅的阅读环境。此外,及时更换报刊杂志,保证学生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报纸与期刊。 2.提供良好的“图书馆利用指导” 中小学图书馆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如果学生不会使用,图书馆的各项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为学生提供“图书馆利用指导”,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图书馆、资料室的馆藏信息及书籍期刊分布情况,掌握获取信息的多种途径与方法;指导学生将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地选择、加工并处理外部信息;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搜索并使用数字化信息资料。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 3.提供“因人制宜”的服务方式 图书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的阅读心理,针对不同特点的读者进行相应的推荐服务。这样做,可以缩短学生查询资料、选择图书的时间,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比如,对于“为辅助课堂学习而阅读”的学生来说,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向他们推荐相关的教学刊物;对于“为扩大知识面而阅读”的学生,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向他们推荐新近出版的、内容新颖的刊物,以满足他们汲取知识的需要;对于“为休闲而阅读”、“为赶潮流而阅读”的学生来说,图书管理人员可以推荐一些富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的科普刊物、文学作品等,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得到娱乐休息,也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另外,图书馆还可以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专题资料,比如,举办各种展览、出专题黑板报、举办专题讲座等。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重视学生的阅读需求 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一般比较重,家长的期望及行为也使得中小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比较少,这些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他们的阅读和阅读效率,乃至降低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了解中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及阅读动机,重视学生的阅读需求,为其提供适合其年龄及身心发展的美文,帮助学生保持心情愉快、身心轻松地进行阅读活动,用心体会阅读文献中体现的美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是中小学生期望通过读书行动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体现,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是培养中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必经阶段。因此,中小学图书管理人员应当研究中小学生的阅读取向和阅读规律,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阅读的活动,比如故事会、佳作赏析、读书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评比等活动,吸引中小学生参与读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我要读书”的阅读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活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之我见 我校地处偏远、高寒地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较差,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无不折射出阅读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农村小学,由于阅读氛围差、缺少生活的经验以及孩子自身的特点,导致了他们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少,阅读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工作经验,浅谈一下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以供同行交流。 一、榜样力量带动阅读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同样的道理,学生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老师的一言一行会让学生争相模仿。在孩子们眼中,老师妙语连珠,滔滔不绝、无所不知,很是神奇。充分利用这样的时机带动学生阅读。当学生们看到老师手里捧着书的时候,强烈的好奇心就会驱使学生们凑过来看一看老师在看什么。还会用稚嫩、充满疑惑的语气问:“老师,你在看什么呀?”“老师,可以讲给我们听听吗?”如果学生听到老师经常在休息的时候,或坐在办公室里,深情地诵读诗集,那么他也会非常向往成为这样的人。老师的这种习惯,对阅读的热爱与执着,非常重要,它对学生而言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想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必须改变自己,要让自己也爱上阅读,成为学生眼中爱读书的人。 二、阅读宣传不可小觑 为了让学生们爱上阅读,我把每周二、四晨诵的20分钟定为“阅读时光”。将在这20分钟里颂读、分角色读、表演着读为他们精挑细选的诗歌或文章,给学生呈现不同文体、不同内容带来的精彩,学生们在诗海里徜徉陶醉,在故事里思索感悟,学生对于这样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每天的快乐之旅由晨诵的20分钟开启,这会成为学生一天当中最憧憬、最快乐的时光,然后感受这些内容,记住了这位老师,也就深深的爱上了阅读。 三、营造阅读良好氛围 (1)开展师生整本书共读。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学生和老师一起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一起阅读一本书,一周,半个月或者根据书籍情况定时间。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所得、感悟。我曾与学生们共读了的第一本课外书叫《豆蔻镇的居民与强盗》,我们要求只用两周的时间读完。然后我们举行了一次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对豆蔻镇这个小镇产生了兴趣,有的觉得,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强盗都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还有的在书中感受到了善良的人会得到幸福等。他们把自己阅读心得分享出来,同时又聆听着别人的见解,经过交流之后,学生对这本书就有了更多的认识,更深的记忆和感情,也勾起他们想要阅读更多书籍的愿望。 (2)利用多媒体推荐、展示阅读。为了让学生们爱上读书,我寻找一些(或是像同行打听)适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书籍,根据书的版面、作者、书中精彩的片段做成PPT,在晨诵或自习课时推荐给学生们看。精美图文加上曼妙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情感上的冲击,学生们会根据老师的推荐去寻找,去阅读。此外,我要求学生每天抄写一首陌生古诗或一句名言,然后跟同学,老师交流。我鼓励他们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诵读当天读到的美文佳句,在空旷的山间小路上,朗朗书声成为别样的风景。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逐渐爱上阅读。 四、积星换礼促阅读 在班级里,我开展了“积星换礼”读书活动,每读10000字的书,学生可以储存一颗星星,十颗星星可以从班级的图书架上随意选择一本书(学生家长委员会出面购买)。如果获得20颗星星,可以向家长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如果获得30颗星星,可以向老师申请一次免做家庭作业。这样,学生们会互相比较,看看谁的财富多,从而提高了读书的积极性。有家长打来电话兴奋地告V我,学生主动读书了,不用家长监督了。 我每周都从学校图书室借来几十本书,“奖励”给爱读书的学生;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丰富多彩:举行读书交流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览,表彰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总之,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它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坚持不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好习惯成就好人生”,阅读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愉悦轻松地旅行。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的阅读万不可局限在课本中。课外阅读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出,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引导学生踏上一条趣味无穷的阅读之路,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语文老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课外阅读,寻找优化学生阅读生活的策略,丰富阅读材料,趣化推荐方式,丰富读后交流。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笔者的做法是: 制定合理的、整体性地阅读训练计划。确保充足的阅读时间,营造激励课外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保持,需要学校营造具有激励性的读书氛围和环境。比如,图书馆的环境与藏书布置,书香长廊,图书角的开辟,让学生在校园里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书,拿到书,读到书,让沉浸在阅读中的孩子成为校园里另一种文化景观。班级可以设立图书角,年级设立漂流书架。 注重过程性的督促。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把本小组伙伴们的读书情况做好记载,每周阅读课上进行汇报,评出书香小组。根据学生借阅的图书数量和阅读成效授予阅读之星、阅读大王、读书宝贝等称号,以榜样和荣誉带动阅读。 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朗读、讲故事、读后感、读书交流会,有主题的手抄报评比,都能激发孩子阅读的热情,把读书与综合实践结合起来。低年级的读书交流会要求不必过高,只需要比较简单的交流:什么书,作者,主要写的什么事,读读精彩的语段等。 师生共读一本书。老师先在课堂上大声把书的内容读给同学听,再让学生课外自己读。当然针对低年级的小朋友这个一本书其实就是一个故事。听老师读故事不是简简单单的接受,而是孩子与老师与文本与作者的互动。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孩子的思维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张开了,情感产生共鸣了,在这时候,不需要给学生说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一切在读中水到渠成。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解他们倾听的情况;当老师把故事读完后,全班再一起交流对书中人物的看法,对哪个情节感兴趣,你最喜欢谁等等话题。在学生兴致盎然的时候,老师顺势引导:这个故事有意思吗?你还想不想读这个故事?那就课外自己去读吧! 读绘本故事,创编故事。绘本故事图文结合,生动的画面,简单的语句,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老师可以通过创编绘本故事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老师先读故事的起因、经过,让学生去猜猜故事的结尾,鼓励学生大胆创编;最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故事书里的结尾是怎样的呢?自己去读书找答案吧!”以此调动学生的读书欲望。 召开读书推荐会。学生每人准备两本以上已经看过的课外书,并自行制作宣传海报,以现场推销、现场演讲的方式“用书换书”进行推介、分享、交流。推荐的形式可以是讲述读本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分享阅读过程感悟或读后感,甚至可以就读本中最感兴趣的段落来读一读。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指导要着眼一个“趣”字,要好玩一些,推荐的书,推荐的方式,读后的交流都尽量从“趣”字着手。推荐阅读,要优先考虑兴趣和需要。可以推荐贴近生活、激发共鸣的校园小说,比如杨红樱、秦文君的校园小说系列和张之路的经典校园小说;推荐与众不同、幽默风趣的童话经典;推荐超越现实,富于幻想的科幻小说;推荐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世界名著。 开展“每天一句话,每周一首诗,每月一本书”的活动。有的语文老师所带班级的黑板的左上角每天都有用粉笔工工整整抄写的一首诗,那就是学生每天必读的一首诗;有的老师则利用早读的时间指导学生背b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日积月累,学生必将厚积薄发。 字写错了,可以擦掉重写;书读错了,可以纠正重读,可是坏的习惯一旦养成了就会伴随终身。反之,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那么养成一个习惯到底需要多少天呢?美国心理学家曾研究表明,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形成初步的习惯,重复90天,就能成为稳定的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如果坚持下来,就能让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动作。 李士方,湖北来凤县实验小学教师。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一、 课外阅读激趣的办法 1. 讲小故事吸引法。我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比如中午用餐后,为学生每天讲一个趣味性强的小故事,要求学生回家后讲给家长听。然后,教师可以在微信群里听取家长的反馈意见。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增加难度,当讲到精彩部分时教师立即停止,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把故事补充完整。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慢慢给学生介绍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课外读物。 2. 设置专门的阅读时间。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可以每天利用固定时间段,让学生共同分享阅读。在此期间,学生之间互相督促、互相学习,日积月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 教师推荐课外读物。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推荐其感兴趣的书籍。或在班集体推荐一批类别各异的课外读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行选择读物。这一过程中,老师不做过多干涉,全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这也是对学生不同兴趣爱好的充分尊重。 4. 通过课文引申课外读物。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从基础上拓展更广博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拓展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通过趣味性问题引入。例如,二年级《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课前预习时,教师提出“你知道植物妈妈是怎么生小宝宝的吗?”“为什么北方没有椰子树呢?”“我们可以摘草莓、摘玉米,那你们摘过芒果吗?”等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课文中没有的答案。 6. 直观引入涉及的书籍。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通过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学生了解到植物播种的方式。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植物生长的内容,引入阅读《植物百科》一书,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条件、生长环境、开花结果的时间等。 7. 通过活动促使广泛阅读。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讲故事比赛”,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有趣的故事,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区分故事的长短。每周选择一个时间进行比赛,故事内容要求积极健康,不设定范围,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再例如“每周我喜欢的人物推荐”活动,用一个人物故事表达出喜欢这一人物的原因,并推荐给同学们。类似的活动形式可以有很多,教师只需要集中精力抓住一到两个主题深入开展,真正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使学生喜欢阅读的目的。 8. 督促家长起带头作用。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或QQ群聊天的机会,与家长聊聊课外阅读的话题,督促家长在家里与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聊阅读,激发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 9. 榜样的力量无穷大。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榜样的力量。小学课外阅读水平的提升方面,更不能忽视榜样的激励作用。在班集体中树立读书榜样,不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还可以促使其他学生与其共同进步,甚至勇于超越。 二、 阅读积累的方法 1. 引导理解难懂词句。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解决这些字词。还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将读音、意思等汇总记忆。对遇到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做重点分析,通过故事了解其使用的语境、寓意。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词汇量会突飞猛进,并能够恰当地将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 有意识地搜集好词好句。对于大脑的武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一定要日积月累。搜集好词好句更要依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每遇到一个值得记住的词或句子时,要将其熟记于心,习作的时候才可以信手拈来。 3. 区分精读与泛读。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精读的时候要纤屑不遗,略读的时候要提纲挈领。”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精读细读,也不是所有的书都一目十行、了解大意。我们要充分引导学生对涉猎的书籍做出分类,对于文学性强的名著一定要精读,采摘名家名句进行记录,可以大力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而对于文学性较弱的现代小说则可以泛读,得以了解即可。 三、 课外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读书要有选择。书是一把双刃剑,好书可以带着学生领略作者的风采、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而类似学生感兴趣的口袋书,读后收获甚微。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向,对格调低下、充满色情、暴力的书要坚决抵制。 2. 尊重学生之间差异。学生的资质潜力是有所差别的,不同的学生领悟力、洞察力不同,其完成课外阅读的质量也会截然不同。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差别、正确引导,尊重学生并多鼓励学生,一如既往地努力完成课外阅读任务。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教师,要立足于课本向外围拓展,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到有利的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享自己的书香生活,收获无限精彩。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三小学)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之我见 摘要: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开阔视野,提高写作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阅读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a生了兴趣,何愁他不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提高 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开阔视野,提高写作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此,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段阅读都制定了目标要求,不仅对课内阅读教学进行了具体的目标指导,而且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量化。 课标中就阅读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不阅读。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结合我的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紧扣课内促课外 堤外损失堤内补,课内不足课外补。有些课文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量,那老师只有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弥补。如:学习古文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简单的古文让学生阅读了解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了外国名著单元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外国名著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学生获得无穷的乐趣,提高了阅读兴趣。 2.紧扣课本促生活 课本的内容有相当的局限性,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本阅读的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课本中有关于对联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一些关于对联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有学生收集了一位当地民办代课教师三十多年前过年的对联;上联“一二三四五瓶酒”,下联“六七八九十斤肉”,横批“有些蛋白”(一种当地的豆制品)学生说这位老师很幽默,反映了那些年教师的贫穷。有学生收集了地名,对“美人峰美人骑龙”“狮子堡狮子长角”。学生在收集中阅读积累,在课外阅读中增长兴趣。 3.紧扣校内促校外 为了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我校在召开家长会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给每位学生订阅了《学语文之友》。学校课题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朝会前20分钟和午休2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内阅读。部分学生还订阅了其他适宜小学生的读物,让学生回家阅读。同时告诉学生留心校外广告、通告、通知等户外文字宣传资料,了解校外对语文的运用情况。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提高。 4.紧扣现代促传统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阅读现代美文外,我们还要结合实际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特别是《增广贤文》的阅读,对高年级的学生相当有帮助。学生在读背了《增广贤文》后,在作文中能恰当地运用其中的经典语句,使得作文精彩了许多。阅读让学生的兴趣大增。 课外阅读指导是一项漫长而浩大的工程,只要老师精心设计,悉心引导,耐心指导,因势利导,一定会事半功倍。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策略 广州市花都区新华棠澍小学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小学生在六年中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基于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调查,提出有效指导小学生提高课外阅读总量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积极的课外阅读态度和对课外阅读的正确认识是搞好课外阅读的动力,这一动力是由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正确认识而产生的。通过调查发现,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态度基本上是积极的,但在对课外阅读主要意义的认识上存在弱点与欠缺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对课外阅读是“自我成长需要”的认识上,因而影响了课外阅读的方向和范围。因此,学校领导、班主任、各科教师及家长,在取得对学生必须加强“自我成长需要”教育的一致性认识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实施课外阅读是“自我成长需要”和补充,是丰富自身知识结构需要的教育,使其提高认识,获得动力,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小学生课外阅读朝着“自我成长需要”的目标进行。 二、分学年段确定课外阅读范围 从调查中得知,由于学生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存在弱点与欠缺,课外阅读的范围不完整,带有明显的无目的性和无计划性,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建议的范围。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引导学生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和建议的阅读范围,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课外阅读意义;第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和建议的阅读范围,结合课堂知识学习内容,分年级整体规划学生课外阅读范围与量;第三,遵循由浅入深、由窄到宽、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出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计划,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例如按年级、按班级、按读物开展课外阅读竞赛;一天一读活动;亲子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体会专刊等),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技能,提高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四,要坚持按学生课外阅读范围和计划阅读,经常指导学生“查漏补缺”,并分阶段对照计划进行考核。 三、全面课外阅读与个体特长的重点课外阅读相结合 从总体上讲,学生课外阅读一定要根据《语文n程标准》中有关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和建议的阅读范围全面的阅读。在全面的基础上,又要发挥各自特长重点阅读。对技能学科课外阅读这一部分,同样如此,既要求学生全面阅读各技能知识读物,又要坚持提倡学生重点阅读各自专长技能知识读物。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特长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讲全面发展,绝不是指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成为同一模式的人,而是包含着个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课外阅读的指导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育。 四、构建“二位一体”的学生课外阅读引领与指导模式 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指导小学生较好的完成课外阅读的总量,并非只是学校的任务,应该是学校、家庭共同的使命。学校要构建“二位一体”的学生课外阅读引领与指导模式,只有当学校和家庭指导形成了合力,通过家校合作,全面整合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开展父母引读、亲子共读、亲子互读、师生激励、生生合作、个性化家校联系卡等多方立体互动,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和课外阅读的积累技术,顺利完成课外阅读的任务。 五、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与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与条件,这是帮助学生逐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和满足阅读范围的物质保证。学校要订购学生必需的读物,新订购的读物要用板报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这不但起到了课外阅读的导向作用,而且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同时学校各科教师、班主任要引导和指导学生自己订购优秀读物,一是可弥补学校藏书的不足,二是可培养学生买书、读书、藏书的好习惯。此外,学校还应该号召学生之间彼此将自己的读物交换着阅读,这既能扩大课外阅读面,又能让学生在这种课外阅读活动中学会交往,一举两得。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它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情感和语感,从而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阅读能力的提高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我以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要教育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应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相关篇章或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介绍学习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自查其他读物,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写科学小论文。 1.2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1.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2.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2.1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2.2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外,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2.3拓宽学生n外阅读空间。去年,我们学校购买了电脑并联网,供学生查询自己所需读物及相关材料,从而丰富了学生阅读内容。 3.激发阅读兴趣, 巩固和扩大阅读效果 3.1根据学生差异推荐书籍。小学生富于幻想、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推荐图书时, 不能一刀切, 必须根据小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向学生提供书籍目录, 小学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 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 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 3.2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首先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时常和各年级任课教师联系, 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其次抓住大阅读这一特色, 经常开展一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心得交流会"、"展 评 优 秀 读 书 笔 记 "、"剪 贴 册 "、"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经验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 国庆节到来之际, 用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我国国情知多少知识竞赛来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优秀文化、科学遗产、社会主义建设等成就, 让小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 更加热爱祖国。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读书活动, 不光使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增加生活乐趣, 而且高年级学生也起到了"榜样"作用。比如: 五六年级学生开展 "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让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观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 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不但增长了知识, 而且从中找到了学习榜样,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如今小学教育中,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是广大学生的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 更是他们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利用课外阅读提升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几点教学体会 摘 要:阅读的本质是阅读主体、阅读客体(阅读对象)、阅读客体创作者三者的心灵交流。课外阅读是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的,指学生在课外,依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阅读兴趣,自主的、有选择的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利用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即课外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教学体会,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语文学习能力 一、利用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 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指的是对字形、字音、字义的认识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真切地感受到文本中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库,更有利于他们再次认知时的重新建构,更加有利于提升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可能有很多家长认为从小让孩子玩识字游戏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认知能力,还有他们在父母的陪伴下,经常读绘本,读一些手绘的小故事,这样一遍遍地读既有利于他们理解能力的提升,也能让他们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强化汉子字形,自觉地把字形与词义句意结合起来,这样会使他们的语言认知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赛,是对一个人语言认知能力的很好的检验,通过对实力很强的选手的采访可以发现,他们对汉字的识记的超凡能力大多来源于他们大量的课外阅读的。从这些生活中的鲜活实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方法来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孩子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阅读能力,作为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语言认知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结合的体现,是一名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是学生通过语言认知能力获取文本信息,将自己的经历、感受、思维融入其中,是学生对于语文的感受能力。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作品都是由作者的“写”和读者的“感受”组成的,阅读过程是读者根据自己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对作品进行主动感知、理解和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读者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学习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整体质量。其实阅读能力中,理解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这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体现。而课外阅读量充足的学生就会比课外阅读匮乏的学生的理解力、感受力要好得多。这就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面对年龄相同的学生也要分层教学的原因之一。年龄段相同的学生刨除智力水平的差异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所经历的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同样大的孩子,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差别是十分巨大的。这就是他们课外阅读量不同造成的。有的孩子,他的课外阅读量十分庞大,而且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文学作品还有一定的深度,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较强,有较高的阅读能力。而对于一些限于读课文,没有足够量的课外阅读扩充的孩子来说,对一些文本的理解、解读就存在一些困难。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促进孩子语言感受能力的发展。 三、利用课外阅读提升小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语言的实践能力指的是基于社会和个人生活经验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有利于促进个人“社会化”的形成。文本的建构是“社会性”和作者“个性化”的统一,读者的“读”即意味着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来自于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也来自于经过反思、批判的理性思考。读者运用恰当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而提升语言的实践能力。课外阅读十分有助于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语言实践能力是基于社会和个人生活经验的,学生的社会和个人经验可能不会很丰富,因为作为学生,感知生活体味生活的经历和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扩充,有时所谓的经历并不一定要是自己经历的,可以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跟着作者去感受他所感受的,经历他所经历的。例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其中就有好多的到各地的旅行的经历,带着读者一同去感受名胜古迹的风采,去挖掘古迹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运用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四、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书面表达,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A,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写作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立意能力,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归纳,把其中包含的意思加以提炼,确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布局谋篇的能力,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要求组织材料,各种表达方式运用自如;表达能力,指运用语言文字准确流利地表达。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来说,一是材料的积累。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而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另一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从这一源头获取的材料最为广泛。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书籍报刊,可以使他们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可见,学生要增加课外阅读,通过留心生活,精于阅读,学生材料积累多了,便不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而是泼洒成文。二是语言的积累。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学生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都要记下来。平时课外阅读过程中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三是精妙写法的积累。古人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优秀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通过熟读、多读各名家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能学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多了,积累多了,用于写作实践,必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说我们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在小学生“需要”中引导课外阅读 摘 要 引导学生在“需要”环境中课外阅读,学生并不感到是一种负担,相反,会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他们在乐中读、读中乐,读中学、读中用、读中练,不知不觉阅读速度快了,阅读面广了,知识丰富了,智力得到了开发,语文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关键词 小学生 引导 阅读 1在学生听故事“需要”中引导课外阅读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说要讲一个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闪烁欣喜的目光、露出甜密的微笑爱听的故事不要说听一遍,哪怕听上十遍,孩子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当老师讲完故事或讲到精彩处卖卖“关子”:“欲知后事如何,请看资椤保耸毖灰⑵鹪亩劣侨魏嗡到潭急炔簧系摹? 讲故事又是诱导低年级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如每周设立一节“故事会”,每个学期举行1~2次讲故事比赛。要求每个学生每周必须准备1~2个故事。故事会上,学生按抽签的顺序上台讲,其他同学当评委对讲故事人的表情、动作、语音、语调、故事的内容等进行量化评分。讲者全神贯注,听者也丝毫不敢马虎。为了讲故事的需要,必须搜集素材,有的从大人那里“取材”,但大多数学生 是看一些童话、寓言方面的书,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读故事书成为每个学生每天生活的必需。学生的书包中,以上、班级图书角里可随时看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科幻故《一干零一夜》等书籍。提起“白雪公主”“丑小码“七个小领人故事,学生都能讲上几段。有关研究表明,汉语的识字2000作为基本条件,按“新大纲”要求,小学低年级就过识子关了,起步最佳期是二年级下学期或三年级上学期。对于一个当年级学生,每学期能讲上二三十个故事,相当于读二、三十篇文章,应该说这是个不小的数字。 2在学生课文学习“需要”中引导课外阅读 有机扩大课外阅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课内向课外扩展延伸,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或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学习内容有密切相关的课外读物,旨在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提尚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这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纽带和桥梁,不失为一项切实可行的策略。具体做法为: (1)根据课文内容所涉及到的时代背景、人物故事,查阅相关的课外书籍。如学习《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后,就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小学生读本);学习《晏子使楚》后,就向学生推荐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学习了《一个降落伞包》后,就向学生推荐《的故事》,如学习《狱中联欢》时,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感到困难,更无法体会感情。如果在课前向学生推荐阅读渣淬涧 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所著的小说《红岩》,再重点读第16章,那么学生对当时(1949年)国民党反动派玩弄“停战”把戏,洞中革命前辈利用这一机会举行别开生面新年联欢这个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同时还引起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监狱之花”“江姐”等人物命运的关注,激起阅读下半部小说的兴趣,触动学生的情感,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根据课文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查阅其系列作品。如学习冰心《再寄小记者》,让学生了解到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是中国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引导学生查阅她的《樱花赞》《小桔灯》等儿童文学作品。学习白居易《暮江吟》,让学生知道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介绍学生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潮春行》等美妙小诗。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了解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家,是世界文学童话的创始人,他才华横溢却终身贫困。一生中共写了168篇童话。大多数童话表达他热爱生活,追求光明的理想。同时介绍他的《海的女儿》《拇指姑娘》《野天鹅》《园丁和主人》等童话故事等等,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这些古今中外作家的了解和作品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把握了作者写作的风格。 (3)根据文体,推荐阅读同类型文章。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同时注意趣味性和广泛性。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落叶》《动物过冬》《太阳》等,就向学生推荐阅读《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百科全书》等,如学习《惊弓之鸟》《刻舟求剑》,就向学生推荐《小学生多用成语故事》;如学习了《海底世界》,就向学生推荐《海底历险30天》;如学习了《桂林山水》《长城》《颐和园》,推荐阅读《小学生漫游祖国》等反映中国河山壮美的资料;学习古诗后,可参考课标中“小学生古诗背诵然篇目”适时指导学生阅读,背诵古诗词。这样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课内外并举,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这些扩展阅读不一定要局限于语文科,数学、自然、社会、思品等学科要结合各自学料的特点效仿,则会大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在学生实践活动“需要”中引导课外阅读 让学生编制小报是一项极有意义的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内需”,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3.1确定专题,广泛阅读 编制小报是许多学校传统课外兴趣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如 “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节、国庆节、元旦)或确定主题(如:“漫游祖国”“拒绝邪教,走近科学”“寓言故事”等)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专题的需要,制作小报。要编制小报,学生可做的事就很多,首先必须根据专题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外读物,他们大量翻阅书籍,上图书馆,甚至上网下载,总希望获得耳目一新的材料,总希望自己的小报能贴在“你看,我多棒”学习园地上。学生院阅读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读书的欲望在熊熊燃烧。他们从阅读中获得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对读物的要求越来越广泛、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3.2鼓励交流,推动阅读 通过编制小报,学生知识面广了,只要学生获得了与内容是关的知识,就尽量让学生莱介绍。同时还充分利用晨会和队会内开展“比一比,谁讲得最精彩”活动,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所了解的信息、知识。这样即时、即地交流,便捷地、充分地利用了文化资源,使语文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在交流中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大量阅读中又丰富了课外知识,在“比一比”中推动了阅读热情的高涨。这样在语言积累、语言表达和语言应用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读书。 我校小学生拥有的图书量不多,拥有一百册以上图书的学生只占29%,拥有50册以上图书的学生占35%,37%的学生没有尝到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所以不想读书。于是被其他的媒体夺去了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46%的学生不会读书,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即使迷迷糊糊读了也没有什么收获。11%的学生不能读书,原因是家里没有藏书或是没有合适的书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2、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么读。 3、《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既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又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同类课题内外研究现状 从2005年开始,南京教研室推出了一项振兴阅读计划,计划为期五年,在南京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南京的小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计划,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如南京力学小学,学校每年都向全体老师和学生推出一位作家,一套丛书,一本经典,以年级、班级为一个维度,每个班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案或者计划。学生读到了很多的精华和经典,提高了读书的效益,语文素养明显提高。 四、学术价值 课外阅读促进了学生的课内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课外、课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真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意义。课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让每一位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把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的经验,推广本课题可以建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学校研究基地。 学生和教师都是本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而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又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和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造条件,解决书源,为学生阅读提供可能,在班级内、校内、家庭中创设读书的良好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指导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3、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文化品味;在研究实践中掌握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4、以读促写,通过大量阅读,经常练笔,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以阅读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纠错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6、遵循“模糊性、重过程、重激励”的评价原则,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形成激励机制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 重、难点:1.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养成;2.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保持。 七、研究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获取知识。 八、研究对象 五(2)班学生、四(2)班学生、三年级全体学生、二(1)班学生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开展研究。 十、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安排部署和基本情况调查 1、学习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的阅读观点和动态; 2、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了解学生阅读现状; 3、申报课题,确定研究班级和人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0月) 第一步:营造读书氛围,为阅读创设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让学生能读; A、召开家长会,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宣传开展阅读活动的意义,提高家长的阅读认识和参与度、支持度; B、筹措图书,充实学校图书室,建立班级图书角,为师生提供阅读环境; C、开展每周格言和每周一诗诵读活动,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班级读书氛围; D、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校园读书活动,让校园弥漫书香,让学生置身书海; 第二步:探索阅读指导方法,为阅读提供科学引领,让学生会读; A、各班级制定阅读计划,定期小结; B、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C、建立教师读书活动的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开展师生共读,以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进步; D、根据实际,推荐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的阅读书目,并通过班级读书会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第三步,开展各种读书促进活动,激发阅读潜能,让学生乐读; A、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 B、开展各类评先评优活动,激发阅读向纵深发展; C、开展各类读书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向往阅读; 总结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1、建立学校图书室定期开放制度和班级图书角定期充实图书和借阅制度; 2、建立学校年度读书评比制度; 3、各类课题成果的编撰与整理; 4、举办课题成果展示会,推广实验成果; 十一、预期成果 课题论文集,优秀课外阅读课例,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展示集、成果集、多元评价表、结题报告。 十二、课题保障 课题组成员选员科学、结构合理,采取个人申请与考查推荐相结合的原则,选定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年段分布均衡的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其中课题组负责人董晓育,曾参与中国学习科学学会学习指导实验研究中心指导的学习指导实验研究,并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王永平与王莲老师曾参加过陶行知十一五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语文课外阅读》)。王蜀苏老师参加过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小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方式的评价》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资源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我们课题组还准备聘请自治区、市级教研机构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作指导。 十三、项目分工 组长:董晓育 主持课题,全面领导 副组长:王永平进行具体实践、研究工作、收集资料 组员:王莲、王蜀苏、李波、曹琼进行具体实践、研究工作、收集资料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其对策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激活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开拓视野,也能潜移默化中渗透情感教育,教会小学生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克服心理困境,通过阅读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然而从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来看,受到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制约,很多小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基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提出优化对策,希望引起教师与家长的共同重视,加强对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发挥课外阅读的应有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现状; 对策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越来越关注课外阅读活动,尤其在中考与高考语文科目中,考核课外阅读的内容比例逐年增加;另外,小学语文新课标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阅读学习要求,要求小学低段的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中段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高段的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重要性,但是从当前课外阅读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忽视了阅读指导工作,导致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不高、阅读效果不理想,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语文教学目标。 1.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虽然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课外阅读能力,但是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与效果仍有待提升,现有的课外阅读情况无法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1.1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 兴趣是影响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通过了解小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发现,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他们很少主动阅读,缺乏阅读动力。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找不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难以体会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他们缺乏高效率的阅读方法,逐渐失去了阅读学习的兴趣,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1.2课外阅读方法不得当 高效率的课外阅读离不开正确的阅读方法,很多小学生由于没有掌握阅读技巧,参与课外阅读活动的过程较为随意,所以没有达成预期的阅读效果,影响了他们的阅读积极性。而对于教师来说,由于不重视课外阅读环节,对小学生的指导与帮助非常有限,这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非常不利。 1.3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在课外阅读中,很多小学生无目的、无计划,阅读的过程也没有积极思考或讨论,更很少有学生做笔记并写读后感,他们阅读学习的过程非常被动,只是盲目地追求读书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由于缺乏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阅读活动应付了事,很难达成预期的目标。 2.改善小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对策 课外阅读效果的好坏一定程度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反思以往课外阅读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积极制定改进对策,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体现课外阅读的价值与作用,顺利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2.1营造浓厚的课外阅读学习氛围 首先,学校内要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为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创造课外阅读的环境和条件。例如在教室内开设图书角,每个学生在图书角中分享自己喜欢的图书,大家互相借阅、共同交流读书经验,这样既能提高阅读数量,也能提高阅读质量。其次,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引导小学生做好阅读计划,每周至少保证1-2节阅读课,并且利用午休时间或者下午时间,给学生创造阅读学习与讨论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要做好指导工作。再有,学校定期组织阅读学习活动,如读书交流大会、读书笔记竞赛、读后感征文大赛、课外阅读报告会等,调动小学生参与读书活动的积极性;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具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通过海选的模式评选“读书小达人”,激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2.2强化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对达到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想要实现课外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强化科学的指导方法,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首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高效率的阅读方法非常关键。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快速阅读并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步筛选的方法,提高阅读有效性。其次,阅读过程要注重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一定的质疑更利于学生把握阅读的内涵与重要意义,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遣词造句,通过阅读获得启发。例如,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质疑,一边阅读寻找答案,同时摘抄文章中优美的字词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才是课外阅读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再如,教师也可鼓励家长参与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通过亲子阅读模式调动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3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终身受益,夯实的语文知识也对他们学好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课外阅读环节,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与阅读质量以外,更要关注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思路与阅读方法,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例如小学生的字词量有限,在阅读中经常遇到生字、生词,阻碍了阅读进展,教师不能只教会学生认生字,更要指导他们独立使用工具书,一边阅读一边做好批注,只有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才能提高阅读效率与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有所收获。另外,阅读学习的过程应循序渐进,同时调动小学生手、眼、口、脑等多重感官,通过观察与思考,掌握阅读的真谛。 总之,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原则,充分调动小学生的阅读学习积极性,积极运用先进的阅读指导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技能、扩展阅读量,通过创设浓厚的阅读学习氛围,让小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浅谈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殷汇中心学校 【摘 要】课外阅读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如果学生阅读能力不好就很难学好语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相当贫乏,这种阅读现状确实令人担忧。本文对图书室的建立、教育观念功利化等几个方面对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案。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困境;对策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语文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语文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文课外阅读作为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教学从教到不教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时间短,阅读面窄,而且阅读的效果也不是很好,这种现状确实堪忧。 一、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面临的困境 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非某所学校所独有,而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到底何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图书室相对较少 农村小学因为基础设施的配备相对简陋和经济条件的相对薄弱,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图书馆、阅览室,即使设置了图书室,也很少对学生开放,有的甚至从未开放过。即使开放了也没有多少适合W生阅读的图书,因为那些配备的图书都很陈旧,学生光看外表就没有兴趣看了。 (二)教育观念功利化 相对来说,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应该比以前好,家长给学生买几本课外书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我很少有学生拥有自己的课外书,就连高年级的学生也很少征订课外书。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籍,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功利化,很多父母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学习,为了考上大学,至于那些“闲书”,读了没什么用。甚至有些父母认为课外书内容不健康,浪费金钱不说,还耽误时间,影响学习,他们宁愿多给学生零用钱,也根本不允许孩子买课外书籍。 (三)影视作品的冲击 现在家庭生活好了,电视的普及率已相当高,小学生看电视的时间远多于课外阅读的现象十分普遍。电视是活动的图像,其吸引力大于书籍,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而课外书籍虽说有不少新奇之处,但与丰富多彩的充满神奇、幻想的影视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一些电视台特别了解小学生的个性,总是在学生的课余时间上映一些学生喜欢看的节目,特别是动画片。学生的吸引力被影视节目深深吸引,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时间,很多学生无时间去完成作业,更无兴趣去读那“白纸黑字”。 (四)课外阅读指导的缺失 在农村小学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很少指导或不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学任务的繁重使老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指导。在农村小学,教师资源不充足,有的教师既要上语文也要上数学,备课和批改就够忙的了,哪里还有时间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二是许多教师自身由于缺乏儿童文学的修养,农村教师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师范毕业的,没有学过儿童文学,同时,学校也很少订阅儿童文学方面的书籍,教师知识面相对来说比较窄,阅读兴趣不强,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方法不多,也不能给学生以示范作用;三是对考试成绩的片面追求,致使一些教师采取短视行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不够。四是农村教师一大部分要从事农事劳动,他们课外更没有时间指导学生了。 (五)社会文化氛围不浓 在倡导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享受到浓郁的文化熏陶。而事实上,在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的乡村,成年人对读书的兴趣不浓,闲暇之余,多数成年人沉迷于打扑克、麻将,对子女的课外阅读指导督促不够,有的甚至从来没有督促子女看书,更有些家长给子女报名,连他们读几年级都不知道,家长的行为给年幼的孩子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当然,也有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管教不了,一放学就参与对身心有害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有一定影响。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对策 (一)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的小学语文老师,更有责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让他们学好语文,让他们学会学习。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指导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其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筛选等阅读方法进行课内外阅读。再次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写写,摘录一些好词佳句,以便积累运用。 (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就连我们学东西也一样,感兴趣的东西学得更快。所以教师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已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可以采用榜样激励、赏析片段、活动激趣、展示成果……激励学生阅读兴趣。 (三)落实检查,深化课外阅读 监督检查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力保证。小学生限于知识能力、水平阅历、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的不同,阅读中难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只有通过检查,不断地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才能有所获,有所得。具体可以通过家校互动、读书汇报、读书交流、读书笔记展示等形式检查读书笔记,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指出阅读中存在的优缺点,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四)营造阅读氛围 良好的阅读氛围具有激励学习动机的功能。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较之单纯说教易于被学生理解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更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1)提倡亲子共读、师生共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语文老师要设法与家长配合,做好家庭阅读的组织、指导工作。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助于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是在家庭中进行,所以家长应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减少各种人为的干扰,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有利条件。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为孩子选购类别多样、内容优秀的书刊,增加家庭藏书量,提高家庭文化品味,以拓展孩子的生活空间,丰厚孩子的心灵视野。家长要做孩子x书看报的楷模,经常抽时间陪孩子一起读书,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激励。 (2)开放图书室,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近年来,营造书香校园已成了许多校长的共识,各校都拥有一定的藏书量。而农村小学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手头只有一二本作文选之类的书,有的甚至一本课外书也没有。针对目前农村小学大都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的现状,可以采用图书管理与班级图书角相结合,改学生个人借阅为班级集体借阅。集体借出的图书存放在班级图书橱里,日常借阅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个月换借一次,班级间循环交替。也可以让学生几个人拼起来订阅一些优秀的少儿报刊,或者开展“捐两本,读百本”活动,让学生的“私房书”也流通起来。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可读之书,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3)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前几年,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近两年,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因为书中对于“光轮2000”的精彩描写,使学校打扫卫生的工作一下子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的书而想方设法地努力;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暇想之中。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坚持与努力。作为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坚持长期的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及时总结经验,我相信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而语文教学也将会有新的突破。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浅谈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学习内容,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因此,以课堂教学为基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延伸到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浓厚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读书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以课文为范例,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要使学生的阅读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关键。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知道了怎样去读,才能保持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自己人生中的一件要事,而不仅仅是一时的好恶。 (一)精读为主 精读有两层意思:一是读得精细,“纤屑不遗”(叶圣陶语),二是阅读所得精粹,做到“发挥尽净”(叶圣陶语)。精读是阅读的最高形式,是最有价值的阅读。对有些课外读物,教师可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细细品味、慢慢欣赏读物中的精彩片断,学习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布局谋篇的技巧,以达到积累知识,掌握方法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对教科书和教科书有关的书都应精读,如学习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再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课内的古诗,又让学生自读课外同题材的一些古诗,或者熟读《唐诗三百首》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好做法。 (2)读写结合 阅读的目的和成果都体现在表述之中。如果学生不能用任何方式表达,如口头的、笔头的,就意味着阅读并未完成。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又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说法都说明读书要动笔墨。读写结合,就是把读书、思考和写作三者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可具体指导学生用下列方法进行读写结合,圈点:在读物中画不同的符号表示阅读的情况;批注:即在书头书边写出简评,或赞成,或疑问,三言两语,要言不烦;摘录:将书中的好词佳句摘抄在卡片或笔记本上;读书笔记:将自己读书的体会、收获写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几种方法交替使用,“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读书就拿笔的好习惯,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记,有助于集中读书时的注意力,克服读书时的随意性,学生阅读时手脑并用,更能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如能得到教师方法上的指点,无疑是给他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能使他们的阅读循序渐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注重学生个性选择合适的书籍,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过青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 1.选择书籍要适合学生个性特点。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对积极上进、理想远大、热爱科学的学生,要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对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喜欢文艺、体育的学生向他们介绍与之相关联的名人趣事,投其所好,循循善诱,使他们从这些名人趣事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地方,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让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兴趣就可以将“被动”变成“主动”。 2.选择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书籍。小学生由于视野还不开阔,生活经验不足,对于离自己生活比较远的事物兴趣还比较淡薄,因此向小学生推荐读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比如说可以为小学生订阅《少年文摘》、《儿童文学》、《少年智力开发报》等。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开展读书活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每月开展一次读书活动,如“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汇报读书情况,交流读书感受,分享读书的快乐。选出同学们都感兴趣的文章,让学生来读一读。还可以推荐有趣的书,让学生可以通过别人的读书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2.办读书剪贴报或专题小报。它集阅读、编辑、绘画、书写于一体,还能反馈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可以及时总结鼓励,提出努力方向。还可以调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办相关主题的小报,这种亲子共读,更能增强孩子课外阅读,查阅资料的兴趣。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首先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如果我们要实现我们心中的教育理想,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而且学得比我们强,我想,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 (作者单位:扬州市广陵区杭集镇中心小学)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如何引导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在知识的快速累积,科技的突飞猛进的今天,孩子们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变革。死记硬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要,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收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把课外阅读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大突破,将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走上一条课内外相结合的康庄大道。如何指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提高其语文素质呢? 一、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首忠簦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当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 ,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确定课外阅读专题,组织引导学生选择专题开展课外阅读。譬如教材中《丰碑》、《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等许多课文,反映的都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动人故事,让学生读一读有关长征的历史书籍,诵读《长征》那气势磅礴的诗句,倾听《长征组歌》,既能增加阅读量,又能使学生了解伟人、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使之在读书中感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语文人文性的教育所在。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 ,而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二、教会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读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进行课外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文选的原著, 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如读了《草船借箭》,指导读《三国演义》;第二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第三是属于字典、辞典的书,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 三、指导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新世纪的竞争离不开高效益,在当前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人们都深深地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阅读能力渐渐有所提高后,接着引导他们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略读――翻阅报刊可采用版面、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读――对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文章和书刊,则采用仔细地研究,及时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要使课外阅读既有效益,又有深度,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佳作、名著前,先阅读序言,了解作品梗概。阅读后,多查阅有关的书评,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把握作品,深化认识。 阅读实际上是一种放松,学生的课外阅读应是自由的阅读,一定读什么或一定不读什么,不该由教师或别人去决定,应该由学生的兴趣去决定。如有些同学喜欢想象,喜欢幻想,愿意读一读情节跌宕的科幻读物;有些同学喜欢读一些节奏明快的、富有刺激性的故事、幽默、笑话、五侠小说等也未尝不可。老师要以宽容的态度放任自由的让学生去选择读书的材料,让他们去享受无拘无束的阅读乐趣。 四、开展多彩活动,稳定读书兴趣 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故事会、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古诗朗诵、自制手抄报及手抄报展”等活动。还可以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早间五分钟”等,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讲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真正掀起一个人人喜欢读书,人人学会读书的高潮。我们在指导中应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促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稳定学生的读书兴趣。众所周知,小学生既爱表现又爱表扬,尤其是某种成功表现受到老师夸奖时,学生更是喜上心头,笑上眉梢。因此,老师要在课内外,为学生搭设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暴露自我,勇于表现自我。在表现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调动其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强化自主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是学习之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出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我们还注重指导学生根据阅读专题(或某篇名著)制作手抄报,定期在班上展览,让全班学生在阅览中共享他人的阅读成果,增长自己的知识才干、提高语文素养。做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鼓励学生积极投稿,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成功的机会与喜悦。 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慢慢地自己就会找书读 ,慢慢学会读书 ,使自主阅读的意识得到增强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来说,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基础和不同的阅读感知方式,因此所得信息的质和量就必然不尽相同。阅读到什么程度,教师进行指导时应由学生自行决定 ,让学生充分发挥才智,发展个性。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播下性格,收获命运。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需要我们教师悉心培养。碧空般神奇的课外知识吸引着孩子们,海洋般深邃的课外知识陶冶着孩子们。小学生年龄小,贪玩好动是天性,对读书不可能顷刻之间就出现“如饥似渴”的状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如果能循循善诱、激发引导,相信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会指日可待,课外阅读这方热土就一定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传统教育探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统教育模式探讨 一、传统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职业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成为与专业化人才市场对接最为紧密的高等教育。近些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但高职生自身存在的自信心缺乏、学习基础薄弱、功利观念严重等问题,一方面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加大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难度。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在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用优秀的文化营养滋补高职学生的心灵,营造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传统,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型的高等职业人才。 传统文化教育指的是中华民族悠久传承的、经过历史过滤和筛选并融入中华族人血脉之中的文化精华和人格精髓。“文化传统主要蕴涵在古代文化经典之中,古代文化经典凝聚着中华民族先哲们的思想精华,其思想既有那个时代的先进性,也有人类社会的普遍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才能实现文化的回归与振兴,担负起民族复兴崛起的重任。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精神、文化三部分内容,其核心是精神文化。高职校园文化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职业特点、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要素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力量和源泉来自于和谐的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汲取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渗透、感染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性情,建立起昂扬向上的品质精神,并由个体扩展到整个学生群体、整个校园,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优良的文化传统和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现阶段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迫使高职院校更多关注的是专业类型的多样化和市场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优化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但“大学生在思想品质方面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德育对‘做人’教育的偏失,而这种偏失主要是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生优良的人文素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将传统文化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开辟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推动高职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处于探索过程中。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国内外高校文化教育经验,结合本人在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积累和体会,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究,也是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有意义尝试。 1.利用课堂主渠道,设置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各地区各层次的高职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课程开设的范围十分有限。其次,课程开设的种类相对比较单一。针对此种现状,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中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结合专业内容和特点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具体可以有两种途径:第一,辅修专业史。如建筑史学、财经史学、算术史学等。第二,引入经典专业著述。在一些专业学科中将古代经典的专业论著引入教学,用其中的经验、理论与现代社会的专业方法相比较。一方面,可以完善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专业探索热情;另一方面,还可以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另外,在计划课程之外,通过举办讲座、开设选修课等形式,营造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总之,建设人文型高校,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发挥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处理好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合理安排课时,将文化教育系统、长期地开展下去。 2.以文化主题宣传带动文化传统教育。文化教育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为关键的是将之转化为意识从而指导行为。因此,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首先必须明确主题内容。文化传统教育实践环节的主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人格主题。孙中山先生说过:“国民要以人格救国,有好人格才会有好国家。”优秀文化能够育化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内涵,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2)爱国主义主题。中国古代社会有杰出卓越的历史人物,如岳飞、戚继光、郑成功、文天祥、林则徐;有领先世界的创造性科学成果,如四大发明;有堪称经典的专业著述,如《周髀算经》《伤寒论》《九章算术》《内经》。只有使大学生认识到民族的优秀、传统的伟大,激发起民族的自信、民族的豪情,才能具备民族的自尊、民族的自豪,也才能从心底产生爱国、爱校、爱家、爱人的自觉。(3)美德主题。美德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传统,诚信、孝义、崇俭、尚德,来源于人们的生活而又经过提炼、凝结回到生活,倡导美好的德行,从而进一步强化道德传统,这些是大学生思想行为最直接的典范。 文化主题宣传可以采用以下途径:(1)主题班会。学生组织、参与班会活动,通过沟通交流,相互感染,实现自我教育。(2)主题征文。面对全校师生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文化主题的征文活动。(3)多媒介主题宣传。利用校园内的广播、院刊校报、宣传板栏以及局域网等媒介形式开展文化主题宣传。(4)外接型主题活动。即走出校园,与社会对接,发挥社会的资源优势,如建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观看文化题材的文学、艺术、戏剧、影视作品,发放主题宣传材料,开展文化互动活动,参加省市级文化活动等。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大学生;并且尽可能地挖掘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建立一种反映全校师生价值观念、理想观念、共同利益的一种理性文化,使这种文化成为继承优秀文化传统,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主题实践活动为手段,以地域文化为补充,多要素、多途径、多层次地推进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必将构建起具有人文内涵的和谐校园文化。 传统教育探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体问性思想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教育 主体间性思想 师生关系 论文摘要: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过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是师生主客体关系,现在则转向了师生主体问性。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是人类教育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其中也包含有很多主体问性思想,如困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这些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 一、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思想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要素。20世纪初,教育界围绕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论”这两种观点引发了一场大争论。后来,德国的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概念,它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交往和理解的关系。随着对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普遍认可,人们开始研究教育领域的主体间性问题。所谓教育主体间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分别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同时,通过二者的平等交往和主动对话去发挥对方的主体性并由此获得双方的共同发展。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汽长、博大精深,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中国传统教育是指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已定型的教育遗产,是已经成为实际的教育历史实体,是中华民族文明进化过程的教育渊源。我国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教育改革,大都在模仿西方教育,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教育模式,面对新世纪,回顾和反思我国传统教育中所包含的优秀思想,对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现代化道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思想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涌现出了众多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优秀传统,并成为世界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育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活动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我国传统教育中就蕴涵着这种思想。 孟子认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就是说,只有让学生通过努力追求而获得的知识才能彻底掌握。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语类》)明朝的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也主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与心”(《观德亭记》),即只有通过自己思考得来的知识才是有效的学习。在激励学生学习方面,传统教育强调学生要有“天道酬勤”、“自强不息”的精神。颜之推在《勉学》中列举了很多勤学的例子—“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以此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国传统教育思想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怀疑与创新精神。北宋的张载教导学生“学则须疑”,认为“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理窟·义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也强调了怀疑的重要性。柳宗元主张,学习要在“读百家书,上下驰骋”、博采众长的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自著伟词。韩愈要求学生不要一味背诵文章,而是要吸收前人的优秀思想,即“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主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的良好效果。宋代的程颖和程颐也强调“学者求有益,须是日新”((遗书)十九)。 2.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非就要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积极指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朱熹更是强调,教师的作用就是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点,在结束阶段去检验学习的效果,正所谓“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荀子提出,学生应当“隆师”,即主动接近教师,因为“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儒效》)。和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认为,“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天下若无着实师友,不是各抒己见,便是态情纵欲。”这些都强调了教育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我国特有的书院制度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于宋。书院教育采用的是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并且以自学为主。这种教育方式深刻体现了主体间性理论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宗旨。 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就必须自己先学习,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对此也有许多论述,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无私无隐等,这些都是合乎教学规律的、有价值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从古至今就肩负着培育人才的作用,需要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发展而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我们坚信,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3教师妥运用好教学方法 关于指导方法,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也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因材施教,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早在2001〕多年前,孔子就在长期讲学过程中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在《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个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想法要立即去做吗?,,这样同一个问题。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却对冉求说“闻斯行之”。后来,孔子这样解释:“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才”,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北宋的张载说,“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语录抄》),教师要做到“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正蒙·中正》)。明清的王夫之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刚柔敏钝之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正所谓“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四书训义)卷十五)。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教育比较注重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性格、情感、意志、爱好、能力等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并且也很注重通过教育来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是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启发式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孔子在《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中对此做了精辟的分析:“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排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他要求教师不要急于代替学生下结论,而是“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张载认为,教师首先要“答问者必知问之所由”,回答学生问题来引导学生自求通达,以培养学生自己获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教师围绕着学生的问题来步步深入、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从而使其以学生主体的姿态来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4.师生双方要教学相长、互促共进 教育主体间性理论认为,师生在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同时,还要通过交往实现师生主体的共同发展。而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便是这一思想的高度概括。 “教学相长”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通过交往和互动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唐代的韩愈也主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荀子在《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强调每个人都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进步,提倡学生敢于超过老师。王守仁提倡“谏师”,更进一步地发展了“教学相长”的思想。他指出:“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在这种双向互动的教育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反映了师生交往的平等思想,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是难能可贵的。”“教学相长”的思想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传统教育中主体间性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挖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主体间性思想,许多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和规律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传承和发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教师要运用好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师生双方要教学相长、互促共进,这些教育思想都是经过历史检验而保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是我国教育宝库中一笔独特的宝贵财富,同样这也是世界人民教育宝库中的精华。 教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现代教育思想是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继承、汲取其中的积极成分,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进而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成为我国再度腾飞的新起点。 2.我们要在教育实戏中认真贯彻主体间性思想 主体间性思想的提出为当今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它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活动。教育主体间性最重要的一点突破就是打破了传统的认知模式,超越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模式,进人了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模式。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与教学资源共同构成了主客体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共同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在其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一种交往和沟通,主体间性思想倡导在教育实践中,既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要注重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师生双方不断地自我超越并且不断地获得双方共同发展。第一要注重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教会学生学习;第二要激发和强化教师的教学动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第三要建立灵活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主体性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四要促使师生积极交往、相互促进,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我们要深入地分析师生的主体间关系,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增强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我国教育更广阔的发展。 传统教育探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体问性思想初探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教育 主体间性思想 师生关系 论文摘要: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过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是师生主客体关系,现在则转向了师生主体问性。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是人类教育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其中也包含有很多主体问性思想,如困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这些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 一、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思想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要素。20世纪初,教育界围绕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学生中心论”这两种观点引发了一场大争论。后来,德国的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概念,它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交往和理解的关系。随着对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普遍认可,人们开始研究教育领域的主体间性问题。所谓教育主体间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分别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同时,通过二者的平等交往和主动对话去发挥对方的主体性并由此获得双方的共同发展。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汽长、博大精深,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中国传统教育是指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已定型的教育遗产,是已经成为实际的教育历史实体,是中华民族文明进化过程的教育渊源。我国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教育改革,大都在模仿西方教育,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教育模式,面对新世纪,回顾和反思我国传统教育中所包含的优秀思想,对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现代化道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思想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涌现出了众多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优秀传统,并成为世界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育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活动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我国传统教育中就蕴涵着这种思想。 孟子认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就是说,只有让学生通过努力追求而获得的知识才能彻底掌握。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语类》)明朝的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也主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强调“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与心”(《观德亭记》),即只有通过自己思考得来的知识才是有效的学习。在激励学生学习方面,传统教育强调学生要有“天道酬勤”、“自强不息”的精神。颜之推在《勉学》中列举了很多勤学的例子—“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以此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国传统教育思想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怀疑与创新精神。北宋的张载教导学生“学则须疑”,认为“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理窟·义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也强调了怀疑的重要性。柳宗元主张,学习要在“读百家书,上下驰骋”、博采众长的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自著伟词。韩愈要求学生不要一味背诵文章,而是要吸收前人的优秀思想,即“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主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的良好效果。宋代的程颖和程颐也强调“学者求有益,须是日新”((遗书)十九)。 2.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非就要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积极指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朱熹更是强调,教师的作用就是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点,在结束阶段去检验学习的效果,正所谓“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荀子提出,学生应当“隆师”,即主动接近教师,因为“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儒效》)。和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认为,“学者须先立志,志既立,却要遇明师”,“天下若无着实师友,不是各抒己见,便是态情纵欲。”这些都强调了教育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我国特有的书院制度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于宋。书院教育采用的是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并且以自学为主。这种教育方式深刻体现了主体间性理论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宗旨。 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就必须自己先学习,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对此也有许多论述,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无私无隐等,这些都是合乎教学规律的、有价值的见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从古至今就肩负着培育人才的作用,需要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发展而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我们坚信,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3教师妥运用好教学方法 关于指导方法,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也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因材施教,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早在2001〕多年前,孔子就在长期讲学过程中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在《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个因材施教的经典例子,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想法要立即去做吗?,,这样同一个问题。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却对冉求说“闻斯行之”。后来,孔子这样解释:“子路遇事轻率鲁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谨慎些;而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才”,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北宋的张载说,“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语录抄》),教师要做到“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正蒙·中正》)。明清的王夫之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刚柔敏钝之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正所谓“教思之无穷也,必知其人德性之长而利导之”((四书训义)卷十五)。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教育比较注重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性格、情感、意志、爱好、能力等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并且也很注重通过教育来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是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启发式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孔子在《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中对此做了精辟的分析:“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排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他要求教师不要急于代替学生下结论,而是“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张载认为,教师首先要“答问者必知问之所由”,回答学生问题来引导学生自求通达,以培养学生自己获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教师围绕着学生的问题来步步深入、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从而使其以学生主体的姿态来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4.师生双方要教学相长、互促共进 教育主体间性理论认为,师生在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同时,还要通过交往实现师生主体的共同发展。而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便是这一思想的高度概括。 “教学相长”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通过交往和互动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唐代的韩愈也主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荀子在《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强调每个人都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进步,提倡学生敢于超过老师。王守仁提倡“谏师”,更进一步地发展了“教学相长”的思想。他指出:“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在这种双向互动的教育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反映了师生交往的平等思想,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是难能可贵的。”“教学相长”的思想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传统教育中主体间性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挖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主体间性思想,许多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和规律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传承和发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教师要运用好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师生双方要教学相长、互促共进,这些教育思想都是经过历史检验而保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是我国教育宝库中一笔独特的宝贵财富,同样这也是世界人民教育宝库中的精华。 教育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现代教育思想是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继承、汲取其中的积极成分,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进而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成为我国再度腾飞的新起点。 2.我们要在教育实戏中认真贯彻主体间性思想 主体间性思想的提出为当今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它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活动。教育主体间性最重要的一点突破就是打破了传统的认知模式,超越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模式,进人了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模式。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与教学资源共同构成了主客体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共同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在其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一种交往和沟通,主体间性思想倡导在教育实践中,既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又要注重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师生双方不断地自我超越并且不断地获得双方共同发展。第一要注重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教会学生学习;第二要激发和强化教师的教学动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第三要建立灵活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主体性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四要促使师生积极交往、相互促进,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我们要深入地分析师生的主体间关系,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增强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我国教育更广阔的发展。 传统教育探讨: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之碰撞与融合 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而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的渊源、碰撞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偏差予以澄清和矫正,以促进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一、新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已经内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并外化为教师的新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经由师本位、知识本位向生本位方向发展,由“双基”目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发展。课堂教学形式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探究式”、“互动式”方向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但是,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当中,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新课程理念的历史渊源?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传统教育理论的作用何在? (二)世界上没有什么最好的教育理念,因此,不要盲目追“星”,不要机械套用所谓的经验。当前“生命教育”、“创新教育”、“赏识教育”、“超越教育”等以及由西方引入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新概念新名词陆续涌现,老师们颇感茫然。我们还发现,有的教师在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的情况下,囫囵吞枣并义无反顾地去贯彻执行。与其这样,倒不如去探讨新课程理念的渊源,从博大精深的心理学实验宝库中吸取营养并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将“皮格马利翁效应”、“海因兹偷药”等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我们当前的教育,也不失为一条捷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教育理论与新课程理念并不矛盾,也不抵触,传统教育理论并没有作废,也不能作废。 (三)新课程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它也决不是最好的和经典的,只能说,在经过38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验结论是肯定的,是可用的。既然如此,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过多地关注了中等生,学困生也被一定程度地关注,但“尖子生”、“吃不饱”的问题则被忽视,而这一问题,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就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材施教,亦即根据学生不同的资质、潜能、个性有选择的施以合适的教育。这样,才是发展全面和全面发展的教育。 (四)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还有一种困惑,即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这是需要肯定的,但是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应该如何把握?我们认为,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丝毫不能低估和消弱,否则,还给学生的课堂就不是课堂,探究、合作、目标达成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能消弱,而且还应加强。而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课堂调控、调动、激励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艺术功力方面,而不是回归“一言堂”、“满堂灌”的师本位,也绝非儿童中心主义。 二、新课程理念的历史渊源 新课程理念的产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不是传统教育理论的照搬照抄,也不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精华的提炼、浓缩、延伸和发展。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主张“儿童中心主义”,我国古代的教育专著《学记》明确提出:“时观而弗语”,“学不躐等”,“时教正业”,“退息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及”、“预”、“时”、“孙”、“摩”的教学原则及方法,甚至对教师的语言要求也提到了“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的高度,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弗”的尖锐批评,这些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及包括孔、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布鲁姆、布鲁纳、陶行知等教育大家在内的各种教育流派、教育理论,都会对指导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新课程的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 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四、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五、意义及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的激烈碰撞也是必然的,而且对于我们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任何事物,没有矛盾,就没有斗争;没有斗争,就没有进步。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理论的多次碰撞,必将引发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和对传统教育理论的重新认识,最终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努力学习、吸纳、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教育理论,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逐步完善。 传统教育探讨:浅谈在古诗教学中加强文化传统教育 论文关键词:古诗教学 爱国主义 人生观 价值观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传统教育探讨:探析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摘要: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并着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巨大的需求。必须承认,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然而,只有敢于面对问题,我们才能进步,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对我国来说,就要迈上新的5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人才的准备。问题的重要性使我们不得不去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目前在基础教育界已形成了共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且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究其原因,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既要尊重教育现实也要注重教育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实施素质 素质教育 教育战略 一、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就需要认真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了解它的局限性: 第一,只面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多数的人成为“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第二,我国的传统教育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不够。 第三,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如何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重知轻能”。 第四,我国的传统教育就是致力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大强调使学生创造出新东西,不去自觉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学生读书学习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升学,但对所学的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这些知识的反思注重不够。 第六,在知识的学习、巩固和提高上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对待学生、摧残学生。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明确的告诉我们传统教育是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 一九九九年年初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素质教育研讨会”上,各地的学者、专家对如何界定和理解素质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但都一致地认为,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素质转移,把知识的提高同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和素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旧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根本区别。而传统教育的本质是“应试教育”,既以应付考试、取得好的考分为教育目的,并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目的的根本不同是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清传统教育既“应试教育”的危害性,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育发展战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指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六大指导纲领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必须走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待遇较高的师资队伍的路子。”和“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等条文,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人员、经费和政策的保障。随 后人大在制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又通过和公布了《教育法》和《教师法》,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以法治校、以法治教,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教育现实 素质教育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牵扯整个体制的系统工程,是重大改革,决非有些人认为的只是中小学的事,或是让学生玩玩乐乐的事,这是国家重大历史时期的重大改革,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培养人,全国人民都要转变观念。但是实施起来,还有很多盘根错节的问题要解决和完善。第一,中小学课程教材内容、难度问题。六天工作制改为五天工作制,而课程设置不但未改,相反学科教材难度增加,广度增大,分量加重,内容增多,每周30多个课时排得满满的,高年级一节自习课都没有,尽管教育部已决定适当删减教学内容,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层次,把部分教学内容改为选学内容,适当缩小考试内容的范围,但至今并未见太大成效。第二,中小学课程设置问题。除以前实施的课程设置方案未做太大修改外,而且增加了健康教育、计算机教育、劳技教育、三防教育、人口教育、环境教育、科普教育等等,其中前三、四项已要求列入正式课程,排入正式课表。课程设置总量已超过周总课时量。一方面,“开足开齐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督导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另一方面,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的多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好坏,又是上级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未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学校的自主办学、特色办学,学校和学生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没有了,只好加班加点,这就是政策和要求上的自相矛盾产生的恶果。第三,升学压力的问题。一方面,中高考升学率是学生、家长、社会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最主要标准,是学校真正的生命线。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现象。第四,部分教师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和教师教学成果如何及时评价的问题。部分农村中学甚至于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占教师比例过大,而教师学识水平无法达标,教学水平无法保障。无论从师资的继续教育还是师资的选派上都一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继续教育是面对在职专任教师的且在提高实际教学能力上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而师资的选派也存在着大中城市过剩与边远地区极度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本身就具有滞后性,面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最终评价是学生进入社会后,才能得以充分体现的,然而对于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应该是及时的、有效的,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教育的目标出发,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应是对教育对象进行全面考察的结果,这就需要尽快的组织专家制定出可作参考的指导性意见来,以供学校参照执行。第五,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主义,内容陈旧,方式死板,学习对口性差,对教学水平促进不大,而多以完成任务为主的问题。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应紧紧贴近中小学教学的课程、教材、教法、教研、科研的实际,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而广大教师也要切实认识到继续教育的深远意义,自觉参与,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使继续教育起到真正教育的作用。第六,中小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虽然教师的工资有了基本保障,但部分城镇中小学和农村的多数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公用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大部分实验学科不能开足开齐,文体活动器材匮乏等等。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要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建立保障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机制。并要建立 和完善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只有在承认以上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应落实在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来,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要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我相信随着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和完善,我们教育事业的前景是美好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会更大、更深入,尤其是把教育已经看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来,对教育的进一步“松帮”,为教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可以说是为实施素质教育注射了一支强兴剂。四、全力以赴做好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里所谈的“硬件”,既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装备以及所有的配套设施和校园的美化、绿化、厢化、硬化。学校“硬件”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尤其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求新求异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学校校园的绿化、美化、厢化、硬化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国家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软件”,既学校的师资、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而其中师资力量,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的总和。教师素质的培养和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教师是一种知识面广博、懂得教育、善于育人的复合型人才,对其要求更高,需热爱学生,能为人师表。教师的劳动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而教师教育观、人才观的更新、转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之所在。在今天这样一个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感召学生,以高超的教学技艺引导学生,以严谨的行为教育学生,以广博的学识、全新的知识结构吸引学生。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精神的潮头,充当学生的主心骨,为学生梳理出一个明晰的价值范畴体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以创新教育为灵魂,以学生发展为本职,要做到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目前,主体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创造教育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模式的探索,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同时,分类指导、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已在广大教师中深入人心。 总而言之,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势在必行,而它又是关系全社会 的系统工程,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影响素质教育发展进程的诸多因素协调一致,加大改革、调整的力度,减少滞后因素给改革带来的不利条件,使素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早日实现中共中央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提出的战略构想。 传统教育探讨:浅析现代传播手段在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论文关键词:人文传统教育 现代传播手段 凝聚激励 论文摘 要:人文传统教育是以人的道德感、崇高感、理智感、美感为内容,以情感状态、感觉水平、想象加工为形式,以自我愿望、情绪调控、体验理解为功能,它既不脱离也不隶属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而是作为教育的理念渗透,贯通于诸教育之中。随着科技进步,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进行高校人文传统教育越来越重要。本文从教育导向作用、凝聚激励功能以及创新功能三方面阐述现代传播手段在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一、教育导向作用 现代传播手段的教育行为导向功能,就是在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的过程中,运用良好而恰当的现代传播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的功能。高校人文教育通过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和行为导向,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从而促进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 (一)整合信息,提高传承品质 在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中,内容包含了文、史、哲、艺等学科总论性质的人文科学,该教育内容资源庞杂、信息量大,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积淀都有可能被纳入其视野。这不但对参与者的资料掌控、知识积累和学术视野是一个全面的检阅,同时也对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提出极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的人文传统教育既需要集成丰富的素材,同时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将文字、音、图片、影像等灵活集成起来,通过选择适当的媒介方式来呈现各种不同种类和用途的教学材料,使得需要具体展示的内容形象化,单一传播形式生动多样化,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品质。 根据认知理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包括两个独立的通道,即加工听觉输入和言语表征的听觉通道和加工视觉输入和图片表征的视觉通道,每个通道的加工容量是有限的。即仅有有限的加工发生在听觉通道,同时也仅有有限的加工发生在视觉通道。人文传统教育的大量信息,对学生接受来说,如果仅通过单一的通道加工,很容易造成高校人文传统教育的思考负荷超载,而通过现代传播手段的加工形式呈现的信息,让学生能够利用听觉通道和视觉通道同时进行认知加工,从而提高他们获得信息的效率。 (二)发展观念,引领传承方向 教育思想一般是较深层次的认识,是经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的比较系统的稳定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教育价值观、教师观、学生观以及教育发展观等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传递,高校人文传统教育是对人文社会知识的传递与创新,并为社会提供服务。现代传播手段改变了以往的教育价值观念,以传递和创造知识、科技为主要责任的高等教育不仅在经济上具有服务性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而且在经济上具有独立的“内在价值”。 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为我国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的跨跃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数字产品和网络生存的普遍化使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观念面临新的挑战。现代高校应把现代传播手段作为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立足点,提高一个认识层次,把现代传播手段看做是学校在人文教育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平台,它应是高校提升水平和层次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和支撑点。目前我们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实现信息传播的自动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从本质上说,现代传播手段之所以能使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不在于它能提高传统教学的效率和范围,而在于它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知识探求方法和学习方法。 二、凝聚激励功能 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仅出现了大学生“国学热”等现象,而且正逐步引领和示范着一个民族文化基础的形成,这也表明现代传播手段对我国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发挥着凝聚激励的功能。现代传播手段对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的凝聚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凝聚、规范、精神激励,通过现代传播手段的应用,促使高校人文教育积极开展,对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模式、机制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并努力实现理想的目标。 (一)凝聚力量,传承优秀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源于我们对价值观的认同,使我们个人把自己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愿遵循这些原则,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作为文化重要的传播地,现代传播手段的在高效的应用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大学生们亦因该强大的凝聚力而紧紧地走在了一起,激励大学生团结合作,奋发进取。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在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等客观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沉积。它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广泛的外延,它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沉积已经深深的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它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传播手段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传播,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也得到大力发展,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对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重视大学生情操的陶冶,都因现代传播手段的应用而得到极大的改善。现代传播手段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撑,灵活应用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的功能,并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图像、声音,生动逼真地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相互糅合,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刚毅奋进、厚德载物、爱国爱家、忧国忧民、不屈不挠的基本精神。 (二)整合资源,协同文化传承 现代社会价值观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价值的连续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为贵”,“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已是进入到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科学与真理、民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这些共同的价值,既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指导。文化的纽带是知识,大学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联结。大学的教学是传播知识,大学的科研是创新知识,大学的为社会服务是运用知识,大学的图书情报是收藏和处理知识,大学的国际交流是交换知识。知识就是大学的内涵,大学是文化的集中概括。 在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要素看,它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和依托,以传统文化本质为组成要件,并在形并包含了传统伦理观中的忠、仁、智、良、义、信、礼、俭、勇等基本要素,而这些恰恰是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石与基因。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显现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是精神与文化的结晶,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民族精神起着决定作用,它制约民族精神的走向与发展,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灵魂。同时,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巩固,又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国高校传承文化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现代传播手段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整合多方面的文化资源,通过扩大现代传播手段的有力方面,协同文化传承。 (三) 兼容并蓄,激励文化创新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激励是长期的,现代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为我国高校传承文化传统教育带来了契机。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人本主义。它就好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们处于一种和谐人际关系的文化氛围之中,拥有一种自信与自豪感,保持一种高昂的、积极的精神状态。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向上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它对人的激励不是一种外在的推动,而是一种内在的引导,它不是被动消极地满足人们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求,而是通过文化的塑造,在企业群体中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每个成员从内心深处自觉地产生为国家走向成功而努拼搏的献身精神。 三、创新功能 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即在创新活动中高度的热情、自信心、独立思考的品质和探索精神;二是创造性思维,即在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它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三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一切创新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只有在活动中依靠勤奋的劳动、高超的技术,才能把创新的思想变为现实。这种高水平的能力——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扎实的知识和一般能力为基础,从一般能力发展而来的。就是说,创新能力是和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及有关能力相联系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主要是两种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的结合。 (一)突破思维定势,注重教学多元化 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强调在既定的目标下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总是照教师设计好的模式、计划和教学步骤去学习,往往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机械地记笔记,教师和学生都停留在“学会”的要求上,最终局限了创造思维和发展的空间。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教育要注重培养创造思维,拓宽发展的空间,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式、研究式、实验式的教学,将讲授、自学、讨论、研究、实践结合起来,重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 目前对大学生的创新方面的教育多放在“实”的方面,即在开发脑功能,培养创新思维和观察、想象、实验、推理、分析、综合等各种具体技能上下工夫,而对“虚”的一面,对创新的人文因素、环境的作用讨论较少。但创新的原动力恰恰在“虚” 的一面,在人文,在人际环境。创新是在一定的知识、能力的培养训练基础上依靠环境的酝酿、启迪、激励而爆发出来的。人的创新思维也是这种起潜移默化作用的环境的引致变量。 因此,现代传播技术为基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直接参与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同时注重营建浓郁的人文气氛,以实现高校传承人文传统文化的教育多元化。 (二) 改革教学内容,高度注重个性的发展 一般而言,创新人才是有个性的人才,他之所以能够创新,是在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养成的个体差异,大学生必然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征,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创新型教师是进行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和基本保证。教师队伍只有具备创新素质,才能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应当从知识、能力和个性品质三个维度来构建创新型教师的综合素质结构。创新型教师同时需要对知识结构有深入的把握。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思维的硬件系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同专业同年级学生按统一的学制、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习同样的课程,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因此必须根据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精选经典教学内容,注意把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征的、多学科的知识交叉与渗透的趋势和动向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因此,将学生的可塑性和教育的针对性有机结合起来,就要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个性培养。我们的事业需要大量的个性鲜明的创造性人才,所以学校把“基本要求+特色”当作人才培养的总模式,其中的“基本要求”是指全面素质的培养,“特色”是指个性的发展。坚持这种模式,可望造就出一批顶尖人才来。现代传播手段的应用,为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多元化,培养个性人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教育探讨:浅谈新课改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教学评价 角色缺失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论文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教育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就新课标开展过程中与之并存的传统教育两者的相互影响为线索,就我国目前的教育进行反思并且提出几点建议。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验,似滚滚洪流不可阻挡。拒绝课改,就会被淘汰;被动适应,就会落后。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教师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而教研工作的策略也需作相应的调整,将重心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学校、家长的习惯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特有的传统背景下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实践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地并行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材、课堂压抑和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学习文史类课程时也就很难有高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此时不过多参与指导,那么在预定时间里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也只好选择全程指导教学,这一现象在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相当多见。因此,解决不了这一问题,我们的教育改革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所以各个学校在发展教研组研究教学理论,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切磋技艺,资源共享等最基层的学习化组织的同时,也应当同步在相应学生群体中加大教育投入。如中学生心理指导可帮助他们屏弃不良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产生健康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再增加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和设施,如书籍,影视资料,多媒体资料等等来开阔视野,也有助于课本知识的吸收。 二、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改革严重滞后 新课标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陈旧的课堂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精神的同时,没有同步对我国相应的评价机制进行同步改革。这一现象则直接导致课堂评价的不足,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表扬的泛化,优劣界限模糊,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或不评价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好声一片”,实际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教师角色的缺失。这样也不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容易使其养成骄燥情绪从而缺乏必要的抗挫折能力。因此没有直观的标准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家长及学校就难免要沿用老标准“分数”来体现自身优于他人之处了。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综合课相对缺乏重视,处于对分数的追求,科学,艺术类课程被打入“冷宫”,这也违背了新课标“顺应学科之间融合和交叉的趋势,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一初衷。 由于以上几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使得教师——教学的主导,在新课改的洪流中徘徊了,甚至缩手缩脚,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他们的困惑也相应地产生了: (一)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学生的不良行为被姑息迁就,教师生怕沾上“变相体罚”的骂名,教师角色的缺失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明显。 (三)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实际并未跳出旧的评价模式,教师感觉到被成绩所逼,自然也会给学生压力了。 (四)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执行者,改革效果的评价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参与,正因为执行过程中有一些难以处理的矛盾,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使得老师不敢挺而走险有大胆新的尝试,只好持观望态度,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害怕成为一旦教育改革失败的责任人而承担骂名。到最后可能所有的教学思路都会单一,谈不上创新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课改中遇到一些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我们必须正视问题,想办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一、教师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理念调整教学策略,让更多的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学生的评价要更科学合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的同时也努力创新出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把形式的创新与效益的提高密切结合,努力创设融“情感、互动、创新”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质量综合评价制度与奖励制度,发挥评价与奖励机制的激励、促进作用。克服“应试教育"在评价、奖励中的负作用。不能把考试结果做为评价教师的目标,不能把考试分数做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不能把考试各种"率"做为奖励教师的唯一依据。奖励制度的基础是评价。我们各项表彰和奖励都是建立在评价基础之上的。科学的评价奖励机制必须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上行动起来,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突破。打破已有的束缚,坚持素质教育,服务国家建设。 传统教育探讨:运用计算机音乐技术改革高校音乐传统教育模式 1 高校音乐教学现状 当前,对于学生的教育得到社会人群的广泛关注。2000年,全国高校开始实施大批量的招生,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及普通高校的在校人数都有明显的提升。高等学校中升学录取率也相应的上升,充分发挥了高等学校其教学水平、办学能力及潜力,让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升学效益都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加快了高等教育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从另一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相应地推动了教育改革模式的不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断完善和深化。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也随着高校的课改浪潮开始进行深化与进步,可以说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及教学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就目前各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学科来说,不论是从音乐科目的招生数量、授课教师的培养、教学环境的改善等软件条件,还是从音乐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来看,都有了非常乐观的改善与提高。 但是,从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发展过程来看,同时发现一些实际生活中出现或潜在的问题及矛盾,这些问题及矛盾的产生也会对我国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实施改革及发展造成障碍。在这些问题和矛盾中,最突出的就是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同现实中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缺失的矛盾。高校中音乐教学资源一般可以总结成两种类型:其一为教学中的客观资源,如教学设备和仪器等;其二为教学中的主观资源,如各个音乐类型的专职教师等。如想要解决招生数量越来越多而现实中教学资源相对紧缺这对矛盾,就应该对新型计算机音乐技术和高校音乐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处理,也就是应该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对高校音乐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和补充,这也是提高我国国内各高校音乐教学方法效率及节约高校音乐教学资源的主要措施之一。 2 计算机音乐技术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音乐,又称为电脑音乐、数字化技术音乐,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同音乐相融合的产物。计算机音乐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从它面世的第一天开始,计算机音乐就给音乐欣赏者带来感官上的冲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软件的开发,计算机音乐作为一种新生代艺术逐步成形,并且不断渗透到音乐创作、乐器演奏、商业音乐、娱乐等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创作者和欣赏者的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已经由专业化向社会化、家庭化延伸,成为数字化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艺术殿堂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当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长处就在于它拥有高水平的数字化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音乐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对声音的数字化处理能力,数字化处理声音的技术有着对声音很好的保留度,增加音响效果,同时加大了音乐的感染力,让音乐中的声音质量及结构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是一项质的飞跃。数字化的音频同midi技术是让音乐同计算机进行结合的关键所在。其实,现代人的生活中经常与数字音频打交道,如收音机、电视机、电影放映机、录像机等电子产品中出现的音乐都采用了这项技术。计算机音乐创作应该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用midi技术同数字化的音频等技术为控制方法及信息沟通的语言,再加以合成器、采集器等电子乐器的配合,最终成为一种电子音乐。从对音乐进行创作的角度看来,应用这种技术所创作出来的音乐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其有着特有的音乐类型及表现形式。人们为了区分,就把这种音乐命名为计算机音乐。 计算机音乐有着特有的音乐曲风、语言表达及美学等特性。它在旋律的运用、歌曲的结构、和声部分的配合、乐器的音效等方面都形成自己特有的体系,同以往的传统音乐都不尽相同。从制作的技术手段方面看来,计算机音乐涉及的音乐剪辑、音乐录音、音乐韵律、电学等数字化的技术手段等,都应该归属于音乐学这个新兴的学科中,供人们进行学习与探讨。 3 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改革高校音乐传统教育模式的意义 计算机音乐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对于高校中固有的音乐教学方法形成较强的影响和冲击,有助于帮助高校音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对高校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计算机音乐的技术进行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有助于高校音乐教学客观资源的使用率的提升,让教师不再因客观原因导致音乐教学课程无法顺利进行。自从我国高等学校进行扩展招生以来,音乐学科的招生数目也相应地提高,高等院校音乐系的学生规模也大幅度增大,这样就使学校中的教学客观资源产生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高校采用不断增加教学资源的办法来进行音乐教学,从而提高经费的使用,减少学校教学收入的比例,这样也无法第一时间让学生开始音乐的学习。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对高校中的音乐课程进行改革,可以更全面地避免教学客观资源的重复建设、投入,从而提高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客观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在开展相同科目的教学中共用或者继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制教材,从而减少教学资金的投入。 2)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有助于高校音乐教学主观资源使用率的提升,让教师不再因主观原因导致音乐学科无法顺利进行。自从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音乐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音乐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这也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主观资源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高校音乐专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的增长和提高方面。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在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形势下,这一教学方式无法满足高校音乐教学的需要。而计算机音乐技术的广泛推广和普遍运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它可以更好地降低音乐教师重复备课和重复讲授的发生,节约了教学主观资源,降低了音乐教师的工作强度,减少了工作量。 3)应用计算机音乐技术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有助于教育模式的自身发展与完善。在总结传统的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方法上存在的不足与结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音乐技术优势,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与计算机音乐技术相结合,优势互补,不仅有利于提高现行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4 小结 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探讨运用计算机音乐技术改革高校音乐传统教育模式,值得广大教育人士共同关注。 传统教育探讨:传统教育与新课改关系 一、继承传统精髓、促进新课改发展 课改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它是在扬弃过程中发展的。特别是传统教育的理论,是多少贤能志士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理应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可是有的老师不能理智地看待传统教育理论,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把传统的东西批得一文不值,仿佛要打进十八层地狱。在这些老师的眼里不打倒旧的东西,新的东西就没有立足之地。其实新的东西都是从旧的东西中演变发展过来的,离开了旧的基床,新的东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诚然旧东西客观上阻碍着改革进程,妨碍着新的东西的发展,不破不立,但要看怎么破,怎么立。改革中,我们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客观公正地对待传统的东西,不要像马克思批判的那样,为了泼洗澡水,不惜把澡盆里的婴儿一起泼掉。我们应该把婴儿抱起来再去泼水,这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二、剖析传统优劣、认识新课改意义 传统课堂“师道尊严”,造就了传统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宰者,学生是被动者,是被支配者。建构主义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运用认知能力自行建构。他认为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协作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活动应取代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是过程导向而不是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是学习导向的,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使他们在认知的阶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传统小学语文教育强调“工具性”,把语文课仅仅看作是识字课、讲解课、把能力训练当作题型训练,让学生“题海无涯苦作舟”,既没有兴趣培养,也不注重人格价值引领,忽视了语文还有“人文性”特点。在人文方面,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改革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统一,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既要重视双基、强调工具性,又要抓好以人为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即人文性,这是语文教学的走向,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从传统的单一性中走出来,顾及两点,整体推进语文教学。 三、改革传统教育、促进新课改创新 语文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并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全面和谐地发展。使之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传统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教学层面,本质上是一种维持性学习,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汉语语法、词汇、阅读分析教学,几代学生做着同样的作业,把作业的反复训练作为能力的培养。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忽略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应用知识逻辑综合分析问题的训练,抑制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灵活运用、勇于创新知识的能力。从社会及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减弱,结果,使社会对学生语言素质的高度期望值与学生对学习的淡漠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公民有更高的人格独立性,思维独创性以及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从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来看,语文教学格局需要转变,素质教育应提上日程,“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育人思想应成为语文教学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的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语文教学内容将必然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转向学生素质全面培养,从对知识接受性的学习转向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看来,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拓宽、务实、求活,应以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应该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协调统一,强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强调充分合理使用多种教学资源,使其最大可能地发挥效益;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不但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且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作者:翁艳玲 单位:山西省孝义市青年路小学 传统教育探讨: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分析 1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的共同特点 1.1将教师的讲授与自我学习向结合 传统教育方法,通过课堂为基础,将教师的授课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体系之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讨论起到辅助作用。将自主学习与接受性的学习相互结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而在远程教育之中,虽然并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但是对于自主学习的要求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强,学生要自行的对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来进行学习,同时进行时间的规划,最后取得成果。 1.2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足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那么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在实际情况中将知识加以应用。目前来说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教学向实践教学不断地进行转化,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增长,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适应实际的工作情况。虽然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重视时间的部分,但已经有很多学校在传统教学的方法之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实践学习的部分。要注意到,远程教育的应用者主要都是在职者,他们对实践经验的重视程度比起传统教育方法的学习者来说更为迫切。但是远程教育由于自身的形式限制,并不能提供场地或者条件来为学生增长实践的经验,只能以一些毕业设计之类的形式来对学生的施加能力来做出考验,这当然是远远不足够的。 2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 2.1教学模式方面存在差异 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是远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显而易见的区别所在。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各项内容,教学节奏都是由教师来进行决定,而学生对学习次序和重点不能自行决定,只能靠教师的讲述,在学习姿态上属于被动的接受者。而远程教育对这个方面则是截然相反的,教师只是担任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而学生在学习上更为主动和自由。 2.2师生交流方式的差异 通过传统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同聚一堂,在教室中进行讲授,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可以直接的向教师提问并获得解答,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讲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设置,同时学生之间也能获得交流。而在远程教育的方式下就不同,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能进行当面的交流,学生也只能自行记下笔记。若要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疑问或者建议就只能在课后通过电话或网上聊天的方法。这就是远程教学中的一个重大的缺点。总的来说,远程教育模式在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时间的决定上更加自由,但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自由性就大大降低了。要注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有着电脑所难以代替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活跃的气氛和教师针对问题给出的解答能够大大的增进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自由的发挥自身的教学才华和课程设计方法,而远程教育在这方面就远远不及。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自认为学习条件(时间精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者更加倾向于选择远程教学的学习方法,同时惯于传统学习方法的学生也能够很快的对远程教学法得到适应,并不会出现难以适应或者学习效果大幅下降的情况。与此同时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明显的对于学习内容的交流程度较少,对于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难以得到交流和修正,但是获得的学习资料明显的更加丰富,可以在学习资料上获得更多的参考。 3完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策略 3.1可以考虑在学生开始学习之前进行预先培训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考虑到参与远程教育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正在工作的人员,首先对于相关的知识已经多半淡忘,对于学习也很有可能不太适应,在开设学习之前需要进行相关的资料学习或者工作人员的介绍或者培训,帮组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3.2采用虚拟技术,让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我国的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越来越重视,而对于远程教育来说,假如缺少了实践环节,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会大幅降低,达不到远程教育的成果。因此,如果要提高远程教育的工作成果,就有必要对远程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学习做出提升。对于远程学习来说,一般学生时间不多,学校也缺乏条件来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因为这样的原因,就需要应用虚拟技术来建立模拟实际情况的实践学习条件。利用现代技术来对实际中可能面对情况来进行模拟,让学生获得接近现实的实践经验。通过采用网络虚拟实验室可以获得以下优势:①由于是在网络上构建的虚拟实验环境,除了软件费用之外不需要太多的支出,相比于实际利用设备来进行操作来说,在经济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②符合远程教育更好的利用零碎时间和便利的特性,使得学习者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模拟现实的学习,这样的便利性是传统教育远远无法做到的。③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能力自由的定制实践学习的内容,充分的培养各方面的能力。④虚拟实验环境对于很多工科和理科的内容也可以进行模拟,既不存在实践中的危险性,同时也拓展了远程学习的范围。 3.3增强师生间的教学交流 之前已经提到过,传统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师与学生展开交流并对教学内容作出修改,但是在远程教育之中这一点就无法做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的渠道。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途径进行拓展,不断丰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比如说,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讨论群组和论坛,并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和有建设性意见的时候与老师或者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成果与工作质量。 3.4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由于远程接受教育者的能力水平和学习能力还有学习目的都各不相同,一些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很多的实践经验,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指导,另一部分学生则没什么知识基础,需要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来强化自身。学校在进行远程教育的时候也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些问题,在教学资源的设置上秉承丰富化和广泛性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来获得知识的补充,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这也是提高远程教育水平的重要努力方向。同时,对于远程教育的课程而言,要提高实用性,不能是机械的对课本的复述,而是要与时俱进并结合技术应用的实际,从而更好的创造教育成果。 4结语 我们知道,远程教育具备着相当多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对学生显得更加灵活,也更加便利,是进行在职教育的有效补充,也能够对那些正在学习的学生构成有效的知识与能力的补充。总之,远程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不断发挥自身优势,从而获得不断的前进与发展。 作者:江为苍 单位:安徽省安庆市人事考试院人事培训中心培训科 传统教育探讨:传统教育图式大学英语论文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课文中的英语知识却没有将其作为一种应用性技能,而学生则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这对于头脑活跃、喜欢新鲜事物、身处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来说,不但没有吸引力,甚至让他们厌倦。其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脱节。目前公共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以应付考试为目标的基础英语知识,很少涉及到专业英语,不能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不能体现出鲜明的专业性特色,造成英语教学和学生所学专业相脱节,学生体验不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从而很难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第三,师生课堂交流少。在我国传统教育图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和权威,学生认为老师讲的知识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自己只需要被动地听讲并将老师的所讲所授全盘接受即可,没有必要也不敢提出质疑或异议,与老师交流少。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成绩差,自轻自鄙,不敢主动与老师交流,不敢多方面地展示自己来获得老师的认可和关注,造成师生关系疏远,课堂气氛不活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此外,考核方式比较单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简单直观、可操作性强的考试则是评价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手段。大学虽然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但仍然逃不脱考试的“魔咒”。学生的各项评优、先进、奖学金等都无不与考试成绩挂钩。这就导致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数,从而造成成绩等同于能力的误区。高等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主要也是采用统一的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考核只占很小的比重,这种近乎“一刀切”的考核方式基本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不能兼顾作为个体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的表现及个体的差异。 2.学生因素造成的问题。 首先,由于这些年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学生的水平良莠不齐,一些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比较消极。很多学生还没有明确的英语学习的意识,对于需要大量输入的语法知识和词汇提不起兴趣,学习英语的动机仍然停留在应付考试与学校要求的层面上,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不佳,一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直接放弃英语学习。其次,学生学习目的比较单一,过于功利化。长期的传统应试教育片面重视学生的英语解题能力,忽视了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忽视了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很多学生来讲,学习英语就是为了拿到相关的证书,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而,学生片面地重视考试,重视书本知识的吸收,死记硬背,大量输入,以期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再现”,派上用场,取得好分数。然而学习英语只学习其语法、词汇,只为应付考试是远远不够的,且枯燥的语法、词汇知识不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此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不得当。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学英语,到了大学仍然学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得当。他们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简单地认为记住单词学好语法就是学好了英语,而实际上背的单词很快就忘掉了,繁杂的语法也经常令学生无所适从,因而产生“不知道要学什么”“不知道从何学起”“不会学”的困惑。很多对英语原先抱有学习热情的学生,也时常因为找不到恰当的学习方法而逐渐产生消极情绪。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受我国传统教育图式的影响而产生的,以西方为参照,通过中西方教育图式的对比可以找出我国教育图式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 二、中西传统教育图式的根源性差异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的创造和传播途径,一个国家的教育受其政治、经济体制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并反过来服务于其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每一种图式无不烙上该国文化的印迹,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也会折射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1.文化差异。 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神秘未知的自然界充满着敬畏,他们战战兢兢,顺天应物,以企望能够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因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平等,强调“天人合一”。衍生于这种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中的中国教育,其特征就在于强调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把握,注重整体的认识与内心的感悟,培养学生综合性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安分守己,修身养性,以达到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强调统一性和群体性,忽视个体和个性差异。这种“和谐”的宏观式教育限制了人对自然的追求与探索,一味遵从自然,而不能积极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自身的创造力量和生命价值,缺乏对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认识能力,缺乏微观的分析思辨能力。此外,这种以知识的静态接受为特点的教育敬重权威,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形象示范作用,通过其传道授业解惑来达到一种文化的传承、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专制主义,约束、压抑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导致学生唯“权威”马首是瞻,畏手畏脚,自卑自抑,使个体淹没在群体之中,缺乏竞争的动力,缺乏主动进取的挑战精神。西方是典型的海洋文明。西方人类始祖长期以海为生,凭借一叶扁舟驰骋于大海风浪之中,充分享受自由与冒险。他们强调人与自然对抗,主张人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鼓励以自我为中心,运用理性获得真理,勇于展现自我,追求和实现个人的价值,注重人格和尊严,肯定个人的主体性地位。这就使得西方的文化传统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抗争主义的色彩。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满着竞争,以竞争为特质的传统文化渗透于西方教育理念,从而决定了西方社会建立的是一套重视个体,重视权利,崇尚个人自由发展的“民主”教育。这种重个体的激励性教育价值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个性的张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在独立思考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教育方式上也比较宽松开放,有利于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却也极易造成个人主义。 2.政治经济体制差异。 我国传统教育起源于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阶级关系之中。在中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长期处于手工操作的水平上,这种以经验和体力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生产方式,客观上决定了当时生产力的维护和稳定对学校教育没有直接的要求。这样,学校教育始终远离生产,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所独占。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和严密的君父宗法制度,统治阶级推崇儒学的伦理纲常,政治与伦理道德结为一体,教育则成为实现政治统治和教化臣民的手段。因而学校教育始终以灌输伦理知识、进行道德训练为主要内容和核心任务,这就决定了我国古代阶级社会中人们将政治与伦理等同起来,“政教合一”,并将之付诸教育实践当中,内容固定,形式统一,注重整体性。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其政治秩序,统治阶级大力宣传“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吸引学者向其政治体制靠拢,“学而优则仕”,鼓励为学不离从政,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强调教育治国安邦、教化人民的政治功能。西方社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它追逐利润和剩余价值,崇尚资本。出于推销其商品、扩大商品销路、不断积累资本的需要,资产阶级四处奔走,在世界各地建立联系,开拓和扩大市场。这样,资本主义世界就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同时,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规范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资产阶级提出了“法律至上”“契约自由”等一系列的统治原则。资本集团为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高度重视对个人的教育,从个人的成长需要出发,以学生兴趣需要和发展需要为主导,注重人格独立和行为自主,强调学生具备独立意识,养成自立能力,鼓励求新求异,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行为极大地包容,鼓励自我表现,追求竞争性和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中西传统教育图式差异的外在表现 1.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强调整体的统一性,崇尚师道尊严,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和绝对权威,在教师的统一“领导”下,所有学生步调一致,课堂秩序“一片井然”。以教师为主,不太关注情感意识的表达和个性的张扬;注重教师的“教”,教学内容整齐划一,多采用单一、固定的课本,重教材的知识性、系统性和权威性,但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刻板,认为只有通过老师教,学生才能学,学生易产生依赖心理。西方重视个体,强调和崇尚人人平等,推崇个性独立,课堂注重学生的“学”,放手让学生去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和问题;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鼓励学生情感的自由表达,塑造学生的个性。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而非领导或权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材,重教材的实用性;欣赏交际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高。 2.教育评价中的差异。 教育评价是教育进行和发展的“指挥棒”。在我国教育评价主要来自政府的鉴定、审验性质的总结性评价,比较注重结果;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教育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对象单一。这种简单的、封闭式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脱节,形成“两张皮”。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高校教育评价的权力属于社会,由一些民间机构来承担,具有较强的科学民主性和积极开放性。其通过民间机构对教育进行评价和控制,为学校与社会构建起沟通的重要渠道,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接轨,切实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西方高校内部评价形式灵活多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课堂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于教师教学改进之中。 四、促进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思考 中西方传统教育图式核心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两者各有利弊,互有优势,因此在借鉴西方教育理念的时候,不能一味照搬、全盘西化,而应参照西方教育图式的优势,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二者各取其长,融会贯通,为我们历代先贤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下的优秀传统增添新的活力。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源于西方,要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更应该发扬西方教育的优势。在促进大学生英语学习上,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指导学生对英语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不再把英语学习当成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的需要。因此教学应由单纯重视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转变为既重视语言知识又重视语言运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增添英语学习的乐趣;教学内容上重视语言交际,按照专业选择相应的英语教学内容,注重英语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学以致用,将学习内容与专业相结合,实现“教、学、练”一体化,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能力培养上来。 2.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师生课堂角色。 新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学应摒弃“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认识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都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因此要合理调控课堂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教师“施动者”的作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充当学生与知识间的中介,而非全盘包办,不做学生“知识的保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的主动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讨论时发散思维,畅所欲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积极性,形成持久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3.重视地域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以人为本。 由于我国地域经济、文化基础等的现实差异,英语学习不可实行“一刀切”的统一模式,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由于对外经济等活动频繁,具有比较良好的英语氛围,因此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可适当提高;在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英语学习则不能过度“拔高”,而是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以人为本。而就学生个体而言,其学习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因而教师在不同教学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建立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英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英语本身,而不是考试,单纯地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依据教育评价理论,评价的过程应是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展示自己的才华,促进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而不是着眼于他们的单项素质方面的发展,更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对英语教学的评价首先必须从单一的考试转化为全面的综合能力的考察,从简单的分数评价转化为全方位的学习能力的评价;其次,充分发挥人文化评价和实证化评价的优势,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学习结果;此外还应转变评价角度,从紧盯学生的不足的“纠错”式的评价转化为关注学生的长处的激励式的评价,消除学生的学习焦虑,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其英语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的功能。 五、小结与展望 受传统教育图式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新时期,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西方传统教育图式为参照,深入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借鉴西方教育中的优势,中西合璧,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使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作者:龚艳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传统教育探讨:述评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 1教学形式多样化 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一书一本一粉笔”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展现,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灵活性 网络教学提供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与信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可以通过E—mail、QQ、微博、论坛等多种形式向教师进行提问,与同学之间进行课程的探讨与学习的心得,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及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计划,这些都体现了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3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如果将二者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各自优势,必将得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3.1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教育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教育公平的一大难题,虽然现在许多城市进行教育改革,尽量达到教学及师资在一个地区内的均衡,但在不同地区间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而网络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2]。网络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资源共享性,通过它就可以解决教育公平性问题。此外,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改变了信息单向的、被动的传播的局限,实现了学习者对信息的主动获取和控制,从而使学习交往模式由单向式向交互式转变[3]。学生可以通过多样的网络形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实现师生间相互平等、相互影响的交往模式,教师从原来高高在上的长者变成了学生的朋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并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3.2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教育中,规范化的课堂教学,严谨的教学节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由于课堂紧张的气氛,及过于教条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可以将网络教育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带入传统的教学课堂,将复杂化、抽象化的问题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的形式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展示给学习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接受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习的印象深刻,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3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优化教学方式 网络教育在教学形式上虽然不受时间、空间地限制,但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要求极高,没有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没有了老师的督促,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发挥传统教学对于课堂有效控制的优势,教师在开学初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期中可以进行测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另外在网络教育中可以安排一些课堂教学的课程,定期安排学生与教师的见面会,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4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人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很难满足社会的竞争、工作的需要及自身对知识的渴求,网络教育弥补了这一缺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工作的需要进行相关的网络课程的学习,以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延续传统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终身教育的要求,符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总之,无论是网络教育还是传统教育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点和不容忽视的缺点,通过上面的研究发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是可行的、有效的,结合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但对于二者的完全融合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如何使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更加系统化是未来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作者:赵艳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物理学院 传统教育探讨:项目教育法与传统教育法的差异 两者之间不同点分析 (1)教学形式不同。在“课程制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总是以“课程”来安排教学。教学内容可分为室内设计、家具设计、模型制作、设计表现等课程,由此也派生出色彩课老师、表现课老师等。在“项目制教学”中教学是以职业岗位为单元展开。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立不同的工作岗位,围绕工作岗位完成不同的项目任务。相应的有家居设计工作室指导教师、小产品工作室指导教师等。(2)学科关联性不同。在“课程制教学”中如模型课程老师,他的教学任务是落实模型制作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很少关联到人体工程学课程和材料课程的知识。在“项目制教学”中,要完成某个项目单靠某一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很难完成,大多要运用好几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是一项综合性的知识运用。(3)教学的目的和侧重点不同。在“课程制教学”模式下,老师上课运用的例子是为了讲清或巩固知识点,操作课的实例或任务是为了强化技能点,课程突出系统性和基础性,至于该知识点及技能点的实用性不太在意。“项目制教学”模式下教学要求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工作经验。“项目”内容要来自职业岗位中的实例,对于那些工作中很少遇到的事情则不必强调,对于那些没有条件开设的项目也只能去掉。完成“项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工作经验。(4)教学方法不同。“课程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很多如“尝试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设喻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特点,都只是为了满足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需要。“项目制教学”模式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模式,它自身的特点注定了它有着特别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系列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或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5)教学课时安排不同。“课程制教学”模式下为了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每次教学内容分为几个知识点,所需教学时间不需太长,因而学校通常都采用传统的45min一节课。“项目制教学”下,因为完成某个“项目”所需的时间通常比较长,45min往往不能完成项目。要形成工作经验必须反复完成项目,需要时间更长。所以项目制教学采用上班制,以整天安排比较合理。(6)教学场所不同。对于需电脑操作的教学大多学校采用“课程制教学”。教学安排一般分为理论课教学和上机练习课教学。学校的机房不足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大家熟悉了这种排安排。但是,对于“项目制教学”而言,这种安排不太合理,对于应用设计来讲,电脑是必须随时具备的工具,即使是最初学习电脑软件知识的阶段,也会联系一定的实际案例训练,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工作经验。平时的教室也应模拟为工作场景,以便工作时的合作与交流。(7)实例特点不同。在“课程制教学”模式下,老师总会举些例子或做个小练习,但举例的目的就是为了落实知识点,因而其例子必然小而简单,并对例子进行了简化,使其突出知识点。“项目制教学”的特点是围绕项目展开教学。“项目”本身就要求是相对完整、实用、贴近实战的实例。尽管对“项目”可以适当简化,但项目规模较大,花费时间较长,同时为了形成经验,对项目还要反复训练,不是“会了就行”。 项目制的优势 (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一个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是由众多的环节编织而成的,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就需要工作室整个团队通力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制教学”模式将从企业接到的真实项目按照企业的运作程序来进行,学生通过与指导教师、工作室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辩论,可以使项目更好更快地完成。通过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展现自我,发挥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同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推动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搭建起教学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是学校面向社会和企业的窗口,它以较多的实际项目来代替部分专业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纸上谈兵的弊病。通过承接各类设计任务,师生共同研发项目、共同开展科研活动,大大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学生在参与设计项目的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资料汇总等工作,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把握市场脉搏,在社会和市场中找到准确定位,为学校提高办学效益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市场前景。(3)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项目制教学”模式是以明确的项目展开的,在工作室教师的指导下,工作室成员按照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协作,在校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市场的最新信息,获得合作企业或单位对应岗位上的第一手信息和实践知识,积累丰富的市场经验,在项目的实际完成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4)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走下三尺讲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企业和市场去洽谈项目,接受来自企业一线的真实项目和信息,由照本宣科改变为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探讨,单一式的课堂主讲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动。项目制教学形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差异。 结论 “项目制教学”模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校应用型教育教学模式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项目制教学”模式不仅通过项目的衔接,使学校与企业、市场有机结合,解决了学生的实践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工作室的项目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制教学”模式将设计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为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运行方式,带动了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形成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可以说走向综合既是设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设计教育必须遵循的发展方向。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认为,“项目制教学”模式要依据具体学生基础、课程性质、教学阶段来进行,而不是一味地推行。学校的教学既要保留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又要发挥项目之特长。具体的说:在基础教学部分,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形态、模型制作、设计表现等课程仍然采用“课程制教学模式”,学习各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一方面发挥了教师传统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为解决下阶段“项目制教学”做师资和经验上的过度和准备;在进入专业案例教学阶段采用“项目制教学”模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项目制教学的优越性,利用课程制的优势弥补项目制教学的不足,做到交叉互补,使项目制教学在设计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张婷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传统教育探讨: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特性及挑战 作者:汤燕妮 单位:四川科技职工大学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美国的网络成人学校、网上教学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活力。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的理念,跨越时空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学习活动,这给成人特别是家务繁忙以及工作时间、地点经常变动的成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使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涉足校园或从来没有机会上大学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正规大学的课程和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呆板枯燥的成人教育变成生动形象的教学,有力地推动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一、传统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教育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对教学系统的控制主要来自教师,而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未能参与控制。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它不仅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师单向的提问、启发、引导和讲解的质量,在实际中,把讲授的问题讲得过细,对问题的解决时常是教师一讲到底,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很有限,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体现。传统教育模式是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许多的优点,例如,学生可看到教师的讲解过程和教师的各种表情,也可随时进行讨论和感情交流。这种通过校园氛围对学生的熏陶和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享受。但传统教育也有很多的弊病,例如,这种教学模式本身就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教育模式封闭,当坐在一个教室的学生层次不同、基础不同时,采取“等量、同速、同要求”的教学,集体化的无个性的统一学习,统一教学进度,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局面。教师们在选择授课内容或确定教学进度时往往会觉得众口难调,制订教学计划无从着手。它们的最大缺点是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扼杀了个性的发挥和创意的产生。 二、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很少有—种技术能够像网络一样唤起公众如此的热情,激发整个社会对未来的想象力,网络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涉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网络的催化作用下,整个教育系统已经并还在不断地进行着解构与整合。不可否认,目前的教育制度在完成教育的社会职能,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作用上是不可替代的。然而,工业时代的教育也就必然地带有工业社会的特征,即强调专业化、标准化、统一化甚至批量化生产。制度化教育特别是制度化的学校几乎成了教育发挥其功能的唯一途径,其后果是造成了教育自我封闭的系统、机械的评价标准、僵化的管理模式、以升学为宗旨的培养目标等现状。很显然,这种状况已难以适应网络时代人们对多元、多变、民主、平等等价值观念的追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传统教育将面临着整合。其主要特征表现在:教育的物质要素、人员要素(教师、学生)、时空要素(时间与窄间)、内容要素(课程)等教育的基本要素的发展变化上。 (一)教育投资的重心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在传统社会中,教育的决定性因素是对物质资源的控制。正如农业社会,人类主要从土壤、水域或林木等资源索取财富,工业社会则通过消耗煤、油及其他矿物等资源进行生产一样,教育同样以消耗物质资源(如校舍、桌椅、书籍、粉笔、电力等)维持运转,因而教育越发展,所消耗的物质资源就越多。然而,不可再生资源的加速开发和使用,终;有一天会枯竭,并会导致环境的污染。因此。教育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突破物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呼唤一种新的可再生的资源。网络时代的到来将使这一设想变为现实。在网络时代,信息将取代自然资源、资金、人力等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其原因在于,信息资源相对于物质资源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点:(1)无损使用。物品一经使用即在不同程度上被损耗,而信息可经无数次使用而自身没有减少。(2)无损分享。信息无论如何传输仍可以在原地存在,(3)不可分割。多数物品必须分割才能使用,但信息只能成套使用,绝大部分经分割的信息没有使用价值。 (二)教师、学习主体角色的转变不同一方面,教师除了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技能之外,还要吸收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能,不断地学会应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对学习主体遇到的技术问题给予快速的解决;另一方面,网络学习对于学习主体各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主体不应当只停留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上,还应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和通信手段,吸收和共享各种资源和服务。此外,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习主体的角色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之迅速,教师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往往没有学习主体那些迅速,此时学习主体就充当了教师的角色。 三、网络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教学它的开放性、交互性、时空无限性,但是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通过口语、文字甚至肢体语言等面对面的交流,相互的情感传递迅速而有效,与此同时,固定的学习空间,也让所有的学生能有时间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间的讨论、协作、研究经常发生,他们之间的感情传递也比网络来得直接的多,有效的多。相比较而言,网络教学则缺乏这种情感的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陌生,直接导致了人文环境的缺失,这个已经成为网络教学发展过程的一个巨大的瓶颈。网络是一个可以储存无限资源的数据库,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或课程的需要,方便自由地寻求课堂之外的许多辅导材料或知识,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也可以方便自由地寻求专业之外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现代社会的进步,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需要寻求一种合理的张力来保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要求彰显一种新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多样化发展,大大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思想表现的层次性,道德要求的广泛性,对于这些社会思潮变迁带来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适应这种要求,确立一种动态的、立体的、辐射的教育观念,一种高效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弊端是仅限于面对面的说服教育,有时候花费很多时间,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外,由于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情况了解不多,使得老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信息滞后于学生的实际。这些弊端使得我们的思想教育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灌输式”向“交互式”转变,打破思想道德教育仅仅局限于书本、课堂、理论的界限,确立开放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与网络时代的发展相一致。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用网上教育来取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网上与网下配合教育,网上运用多种手段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具体问题特别是一些敏感、热点、疑难和深层次问题,仍要坚持在网下做耐心细致的深入工作,探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合点,把进网络看成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与传统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矛盾。同时要注意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产生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机制,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网络时代拥有知识并不必然具有教师权威,教师自身不懈追求真知,不断学习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显现的对于学习的热望和信心,学习者从教师言传身教中所感受到的一种旺盛的精神生命力。网络教育模式的构建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符合网络教育教学规律,然而,传统教学中好的一面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弃,关键是如何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势部分拿过来为远程教育所用,做好教学设计,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大学心理论文:心理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 心理训练;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16项人格测试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104名体育专业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8名,对照组56名。研究组给予认知技能、系统脱敏、人际交往训练16 w,并于训练前、训练16 w末和停止训练24w末分别采用16项人格测试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组间和组内评定分析。结果 研究组心理训练16 w末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显著下降,与心理训练前比较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P 0.05);研究组停止训练24 w末16项人格测试量表二级指标评定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 心理训练在短期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对人格的改变无直接影响。 【关键词】 心理训练;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16项人格测试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加之人际交往的复杂化。体育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1]。为此,作者对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探讨心理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某本科院校体育专业104名大一新生,随机分为研究组58名,对照组56名。排除有心理疾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研究组给予认知技能、系统脱敏、人际交往训练16 w,并于训练前、训练16 w末和停止训练24 w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中科院心理所修订的16项人格测试量表(16PF)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组心理训练前后与对照组SCL90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表1显示,研究组经16 w心理干预后SCL90各因子分均明显下降,与训练前比较其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因子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与对照组比较躯体化、人际关系有显著性差异(P 0.05)。 表1 两组SCL90评分比较(略) 注:训练后与对照组比较:*P 0.05 2.2 研究组停止训练24 w末与对照组16PF评定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16PF评分比较(略) 表2显示,研究组停止训练24 w末16PF二级指标检验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心理健康、专业成就感、创造能力、新环境成长能力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3 讨论 本测试结果显示,经16 w心理训练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因子分的降低。说明心理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与文献报道一致[3~6]。提示高校体育教师除了具有体育教学技能外,还应掌握心理训练的基本常识,并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使体育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改善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干预方法。 在停止训练24 w末经16 PF二级指标检验,两组在心理健康、专业成就感、创造能力、新环境的成长能力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心理训练对人格的改变无直接影响。在教学中采用何种训练方式能达到心理干预训练的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大学心理论文:试论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 论文摘要: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性,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卡特尔16PF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根据人格理论分析了贫困生人格的成因: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成熟动机强烈,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教育管理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近年来为社会广为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其心理疾病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学生.从而出现了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的“双困生”。由于心理能量不足,贫困生容易产生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过程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学习生活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损等负性变化,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经济上给予了贫困生很大的帮助,但在我们工作中仍能感受到贫困生精神状态的低落。因此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精神扶贫,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精神压力。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笔者从九江市四所本、专科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中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400名贫困生(月个人消费总额低于九江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和40O名非贫困生,利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量表fl6PF1进行统一测试.发放问卷各400份,回收问卷贫困生368份和非贫困生392份,问卷有效性分别为92%和98%。数据统计采用W_I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和SPSS软件包。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格因素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16PF值如图l所示 从图l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有恒性(G)、忧虑性(O)、独立性(Q2)、自律性(Q3)四个方面分值高于非贫困生,而在聪慧性(B)、稳定性(C)、兴奋性(F)、敢为性(H)、世故性(N)、实验性(Q1)六个方面分值贫困生低于非贫困生。通过统计分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聪慧性(B)和敢为性(H)两个方面差异显著.其显著性小于0.05,而在兴奋性(F)方面显著性明显,其值小于0.01.表明贫困生较朴实,做事审慎、保守,甚至有退缩倾向。 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次级人格因素。比较卡特尔教授在研究人的l6种个性因素的基础上,认为有4个次元素可以进一步诊断人格特点根据卡特尔的次级人格因素分数的计算公式.利用图1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次级人格因素从图2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内向与外向方面与非贫困生差距明显,其显著性差异小于0.05,表现在贫困生相对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不主动,甚至缺少自信。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社会心理学理论表明.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或相似的生活环境中的人会形成相似的人格特点笔者采用访谈法结合人格理论分析贫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及特点,归纳出影响其人格特点形成的几点因素: (一)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O5名来自于农村.其中164名来自于边远山区.这些地区信息不畅通.消息相对比较闭塞.人们生活状态相对比较落后.导致贫困生从小见识少,对有些新科技不了解,没掌握:另外,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相对落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所以进入大学后,贫困生在聪慧性方面与非贫困生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兴奋状态较低 (二)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313名来自于多子女家庭,其中195名同学表示父母由于家庭压力较大.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致使他们从小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不自信。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偏内向,极易产生自轻、自贱、自畏等自我意识的偏离,行为上也往往表现为退缩:还有65名同学表示习惯于用不平衡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们在交往中不能善待自己、宽容别人,叛逆的行为既伤害同学间的感情.又挫伤本人的自尊心.形成人际危机:另外.经济上的拮据也往往限制了贫困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客观上强化了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 (三)成就动机强烈 在访谈中有310名贫困生表示.由于从小家境贫寒.使他们更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更早产生了为父母分忧的想法.并有强烈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在高校里,贫困生在自立、自律、有恒性方面要好于一般同学,他们更能吃苦,更有韧劲。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对策 (一)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 “扶贫先扶志”,在努力加大对贫困生经济扶助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在充分了解掌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要对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如笔者在此研究其间。吸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2名。参与成立本校以贫困生为主体的“自强社”.“自强社”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也通过社员们的自助、助人、服务社会等模式.将他们的个人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把当前的困难与远大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面对现实。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能够成熟的为自己定位,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二)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我心理健康状况,客观、勇敢地面对现实,恰当、全面地接受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外在劣势.又看到自己的内在长处笔者对学生进校后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筛查,并对其中有自卑感、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心理倾向的贫困生进行约谈,予以特别关注,让贫困生感觉到他们是备受关心的在学校层面通过点面结合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如采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和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为了使贫困生打开心扉。笔者组织贫困生开展一些以他们自身为主角的活动,如“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资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的困难群体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使贫困生从内心融入社会群体.逐步消除孤独感.并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奉献才华,升华自我。 (三)开展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训练 笔者针对贫困生人际关系能力不高、乐群性分值低、较自闭等心理特点,尝试开展了一些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团体训练如在“肯定性团体训练”中.要求贫困生合理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寻找消极的自我意识.然后运用自我辩质训练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最后通过角色扮演法及各种社交技巧的训练.变通方式.实现认知重建一位同学在参加完“信任之旅”活动后表示.能信任别人是温暖幸福的.被人信任是自豪的.给别人一份信任.给自己一种责任.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会更融洽可见.贫困生在团体训练中能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并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关爱.进而提高了兴奋性.增强了信心.学会了与他人积极相处.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帮助贫困生从实践活动中增强自尊和自信 从自身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笔者研究其问.尝试在学校勤工助学群体中组织开展“十佳服务标兵”、“意志坚强好青年”、“逆境中的英才”等评选活动,使贫困生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自身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都是自己独有的美德:认识到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不要盲目通过追求成绩来满足自尊的需要.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笔者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经常遇到贫困生因为老师一句伤害性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如“这个老师从来都不关心和过问我的学习”.“这个老师看不起我”等。因此笔者认为要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引导师生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贫困生,不歧视、多理解、多帮助贫困生,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和自卑意识,改善班级、寝室等小群体的人际关系对于贫困生来说.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在小群体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生的自卑情绪、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灵、增强其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发动师生扶助贫困生.形成全员助困的良好氛围在师生中积极倡导爱心助困活动。从经济、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帮助贫困生,唤起全校、全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和支持。 大学心理论文:试析篮球活动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作用 论文关键词:篮球 体育运动 情绪障碍 论文摘要:针对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以篮球活动为手段的运动处方,规定锻炼者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要求,向锻炼者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运动方案。 1篮球活动的特点 篮球活动是球类游戏演变而来的,参加者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人们可以在工作之余随时组织几个人进行全场或半场的比赛,在比赛中,如果投篮命中高或运用多种投篮技巧,那么参与者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极大的乐趣,从而驱散了不良情绪的困扰,若能经常这样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开朗乐观,则能调节情绪,克服心理障碍。 2调适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 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识、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动机特征、感情色彩、态度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组合在一起产生有害的偏见、错觉,会给人际关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如自卑、嫉妒、猜忌、报复等心理。针对忧郁、猜忌、压抑、恐惧等心理障碍进行调适的运动处方:10 21分投篮比赛法:在罚球线上投中得5分,若球落地反弹后接球继续投篮投中得3分,而后球不经落地接住投中得2分。累计得分21分为赢。若一次性投中5,3,2分则为满堂红,可以奖励再投一次。违犯规则的则不计分。“两打一”或“三打两”半场比赛:在半场上,由一名或两名队员组织防一名或三名队员组织进攻。投中篮后,进攻和防守相互交换。采用以多胜少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投篮的成功率。③投篮升级比赛:以球篮中心到地面的投映点为圆心,以此圆心到罚球线的距离为半径画两个半圆弦线,构成投篮升级比赛区线。在北边线上画A,B.C,D,E 5个标志点,分别投篮成00,600,900,1200,1800,每个点为升级点,要求队员5名逐一投完五个点,先投完的队为胜。 3调适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的运动处方 运球投篮接力比赛:这种方法要求多位同学参加。将所有同学按人数均匀分为两组,同时在底线上开始运球上篮,投中后才返回投另一个篮筐,投中后交给下一个同学。看哪一组先完成,输的队绕运动场跑一周。组织男女混合的全场比赛:要求参赛队由三男两女或四男一女组合参加.其他的同正规比赛规则一样。 4调节意志品质障碍的运动处方 “三分球”或“两分球”投篮比赛:与同伴比赛,在三分线或罚球线外看谁能将球投中,输者罚做“俯卧撑”。“三对三”或“二对二”轮换赛:进行三人对三人或两人对两人的对抗赛,看哪组先投中五个球。输队下场,换另一队上场与胜队比赛。投篮.时抗赛:可由四人参加,两两一组分为甲、乙两组,要求在罚球线上投篮。甲1首先投篮,投篮后立即去抢篮板球并把球传给同组的甲2,甲2接球后立即投篮,然后去抢篮板球传给甲,如此反复下去直至规定时间。乙队同样进行,比较两队投中球数,投中次数多的组为胜队。如此投篮对抗方法进行三轮或五轮实行三打二胜或五打三胜制,最后决定胜负。 5讨论 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识、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组合。不同思想基础、动机特征、感情色彩、态度方式,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组合在一起产生有害的偏见、成见甚至错觉,会给人际关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r’一”。由于大学生心理或生理条件的限制,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幼稚,他们追求理想,但容易脱离实际,陷人空想,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往往不顾客观条件,不善于从现实情况出发,固执己见,急躁冒进,滥用体力与精力,容易随时间推移和困难增多以及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恼、苦闷、不满甚至绝望,导致形成不良的意志品质,影响着学习效率、生活态度、自我评价。 篮球活动是一种需要体力和智力进行的游戏活动,因此运动量宜从小到大,尤其是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同学不宜参加剧烈的对抗活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锻炼在每周两三次,每3个月为一个周期。 篮球运动是一项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比赛中要求体力和智力的投人较大,而且得分和失分的偶然性很大,造成输赢的不稳定性很大,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有“败不馁,胜不骄”的心态,正确看待胜败,通过努力、再努力去克服重重困难,获得最后的胜利。通过篮球活动可以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挫折,从而培养顽强、勇敢、坚毅一、机智、自制、艰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大学心理论文:试析大学生心理特点与高校政治理论教育 论文关键词:心理特点 政治理论学习 政治理论教育 论文摘要: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来说,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又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创新和改善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提高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乃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政治理论教育关系着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却存在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政治理论教育之所以缺乏实效性,其中原因很多,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大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时存在的心理特点,来探讨怎样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以提高其实效性。 一、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的学习心理会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1.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根据在认知、情感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按年级将大学生划分为大一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大四学生三个群体。在政治理论学习中,这三个群体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反应。 大一学生刚人校门,多数仍采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印象还停留在纯粹的政治常识记忆上,易产生枯燥感和距离感。但此时他们对学校和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学习上具有盲目性,会顺从学校和教师的意愿努力学习,视理论学习为任务,对待政治理论只能以知识接受的方式加以接纳,很多学生不能联系自身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学习仅仅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角色转变,到了大二、大三时,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将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目的性、主动性和选择性。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了新的水平,但还不够成熟,处于由分化到统一的转折期,自我意识中理想成分较多,“理想我”在自我意识中处于优于“现实我”的地位,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高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由于上述原因,他们有很强的向往自由和民主的意识。在政治理论学习方面,他们急于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却又不明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时存在着立场不够坚定、方向不够明确的问题。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会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不能认真分析和领悟社会主义目标的客观性、实现途径的现实性和发展的阶段性,从而追捧所谓的“共产主义空想论”。而另有一部分同学,他们从自己的现实利益和眼前利益出发,认为政治理论的学习是假、大、空的东西,他们更倾向于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到了大四阶段,现实的就业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他们对“现实我”的关注要超过对“理想我”的关注,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职业走向和未来发展。他们看待社会现实多从自己是否与之相适应的角度着眼,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深切关注会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的动机,因此多数人能够用相对客观的视角,联系实际进行学习,学习理论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能够在一定深度上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对个体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大四阶段的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也不同于大一时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他们能够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更能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的正确性。 2.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各专业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据王滔、张大均、陈建文等人对重庆、厦门、广州三市2 54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在适应性、实践性、创造性等方面,理科类大学生比文科类大学生差,文科类大学生比工贸类大学生差。 而对于政治理论学习,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同样具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尤其表现为文科、理科大学生学习心理之间的差异。理科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认知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待政治理论学习的情感倾向和态度都会不同于文科类大学生。他们对政治理论能全面把握、深刻理解,但由于其专业特点,他们不懂得政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内容上关注的主要是技术、技能的掌握。在教师和学校的要求下,他们可能被动地学习政治理论,但这些政治理论很难进人学生头脑。 文科类大学生在思维上习惯于将社会生活实际与社会科学理论相对照,并据此对社会生活实际进行理论分析,将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但与理科学生相比,他们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他们更富有激情,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往往带着主观情感进行价值判断。在政治理论的学习中,他们有很高的自觉性,有来自内部的情感驱动力,并且在学习中善于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融合,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但在对待某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方面有时可能会片面化和感情化。 3.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王滔等人的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存在学校类型之间的明显差异,但在自我特征和个人定向适应性方面,重点大学的学生与普通大学的学生明显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来自过去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当前和未来的心理预期和价值判断。相对而言,重点大学的学生的成长经历一般都比较顺利,成就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往往强烈,他们中的大多数自信心较强而且有远大的抱负,对待政治理论学习往往表现出积极、主动和灵活的特性,能将政治理论创见性地内化,并进一步运用。 一般普通院校的学生对未来的心理预期和自我评价要低于重点大学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会产生很多困惑。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中不易把握方向从而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一贯性,难于灵活地将理论与自身及社会实际联系。他们对政治理论大多持接纳态度,但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因对自身不满,转化为对他人、社会的不满,因而对政治理论学习也有排斥心理。 4.学生其他方面的心理特点 在政治理论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上述因年级、专业和学校层次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心理差异外.还存在着可能因性别、学生来源地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学习心理的差异。 男女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专业能力以及成就动机、认知模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心理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在政治理论学习中明显表现出灵活性和固定性、创造性和接受性、针对性和稳定性方面的差异。相对来说,男生更能灵活掌握和创造性地应用理论,并有针对性地将理论联系实际。 而农村和城市学生之间、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学生之间,也往往因为其成长环境、接受教育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学习认真刻苦,但方法不够灵活,对政治理论的领悟也较慢,他们态度偏向平和,不会像城市和富裕地区学生那样富有政治热情,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理论的理解却会更深刻、更本质。城市和富裕地区学生创造性和灵活性较好,对政治理论的接受和掌握更快,并且能更好地将理论与自身及社会实际相结合。他们具有强烈的政治情感,一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理论学习,但在对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把握上可能略逊于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一筹。 二、因材施教,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理论教育 在《矛盾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为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不同质的矛盾,应该用不同质的方法加以解决。在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创新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1.高低相别、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时不同的心理反应,对他们应区别对待。首先,对于大一学生应使其明辨是非、明确正误,着重培养其独立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让其意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的精神实质。其次,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应使其深刻理解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全面把握理论。要进行系统学习和理解,积极探索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安排专家辅导、答疑。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其将学习中的新体会、新观点、新创见收集起来进行交流,在交流和创新中达到思想的日臻成熟和完善。再次,根据大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更进一步使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的学习主要以研究、研讨为主。针对政治理论中某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广泛进行社会调研、充分查阅资料、深人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以研带学,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2.文理相分、扬长避短 理科类大学生理性思维较强,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针对政治理论中的疑点、难点问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其深人思考,以全面把握、深刻领会。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和体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从而激发其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和内部的情感驱动力。针对文科类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兴趣较浓,有强烈的学习激情的特点,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打破保守和僵化的思维模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感情融合,在高度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中引导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例如,安徽师范大学发挥邓小平理论自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教学中穿插自讲、互评、擂台辩论等形式,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接受科学理论并以科学理论来指导学习和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应着重加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识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以把握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文献,提升他们的理论功底,并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 3.区分层次、把握力度 相对于重点大学的学生,一般而言,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理论功底要薄弱一些,表现在政治理论学习上,其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较之重点大学的学生也存在差距。对于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他们自身主动地学习、钻研,自行组织“学习论坛”之类的活动,组织演讲或辩论,尤其对于容易形成模糊认识的问题,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总结实践经验。对于一般院校的学生,首先应着眼于其理论功底的提高,教师应联系实际上好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刻分析政治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让学生了解各种理论的科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社会生活中生动真实的材料,用理论去分析社会生活,用生活实际去论证并进一步加深理解理论,做到学与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着眼差异、情理并重 社会发展需要多层次、多规格的专门人才,各种人才的培养规律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时应着眼差异,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公式化。为增强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对学生进行理论强化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但政治理论教育不能满足于形式主义、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应注意运用情感的力量来吸引、感染、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关键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华东理工大学开展的“感恩和责任教育工程”,通过培养大学生对家人、对学校深厚的感情,来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利用节假日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沿着共和国的足迹”“高举光辉旗帜、实践‘三个代表”,“科技文化下乡”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和领悟正确的政治理论,增强对理论的感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对高校情理并重地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三、结束语 深人地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当前,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并未达到理想化境界,提升其实效性是一个待解决的课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影响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根据大学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地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对增强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心理论文:论有氧运动对增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研究 [论文摘要]健身跑活动这种有氧运动能活动人体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机能,对大学生心肺功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氧运动不受场地、器材、季节限制,大学生做起来简便易行,行之有效,宜广泛开展。高校在积极开展有氧运动的同时,也应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关键词]有氧运动;大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1问题的提出 2009年l0月1日起正式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身心健康对培养人才、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利用体育中的有氧运动促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就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如何寻找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健身方法,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就体育中的有氧运动对增进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效果,以及有氧运动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锻炼方式、方法予以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08级八个系的大学生800人,涉及经济贸易系、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电子工程系、生化与环境工程系、旅游与涉外事务系、信息与智能工程系。 2.2测试过程与研究方法 2.2.1测试内容与过程 上述学生进校后经本学院校医体检后均符合相应医学要求,无器质性病变。随后对上述大学生进行了UPI(由日本筑波大学提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问卷测试和晨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台阶试验指数等身体素质的测试。UPI问卷测试由主试者宣读指导语后,学生独立当场填写,约15分钟内完成交回。共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790份,有效率为98.7%。身体素质测试由我院体育教师担任,均按照相应的测试要求进行。上述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每天早上的晨练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活动内容为健身长跑,不限定跑速和距离,量力而行,视自己的身体状况跑,但每次最少要跑完1500m(或慢跑2O分钟~30分钟),每周5天,每天2次,锻炼时计间3个月。完毕后同样进行了UPI问卷测试和上述身体素质测试。共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794份,有效率为99.2%。 2.2.2研究方法 将上述测试数据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并作综合性的逻辑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1有氧运动对大学生躯体的影响 UPI问卷的躯体类问题在有氧练习前后呈现出差异,可见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经常参加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正确引导,向大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介绍有氧运动的一些常用方法技巧,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塑造大学生健壮的体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生理基础。 3.1.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从情绪类问题的统计对比不难看出,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见表1)。在有氧运动中,人体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各肌肉群向大脑传递的兴奋相应迅速增多,在大脑皮层形成大量的兴奋灶,使得情绪高涨,直接给大学生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快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1]。当大学生在学业或生活上遭遇挫折或失败时,通过有氧运动可将自卑、忧虑、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时宣泄出来,从而实现移情效应,减轻心理压力。 从人际关系类问题的统计对比可以看出,有氧运动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有氧运动前后呈现出显著差异(见表2)。就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来说,交往需要在其人生构架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练习项目,他(她)们总是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为大学生提供了满足交往需要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团结友爱的进一步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学会互相帮助、以诚待人。 3.1.4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神经症的影响 有氧运动可以促使一些患心理疾病比较严重的学生改变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行为方式,使他们排除自卑、抑郁从而表现出自信、坚强、充满活力[2]。体育锻炼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具有易接受、见效快、无副作用、反弹小和便于自我调节等优点。根据美国学者Kyan的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氧运动能够引发神经递质B一内啡呔等内源性阿片酞物质、儿茶酚胺、5一HT等的含量发生改变,导致运动中的情绪高涨,干扰、破坏大学生心理疾病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维持心理平衡,消除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的效果。 3.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生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三个月的有氧练习,大学生的晨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台阶试验指数等生理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见表4)。从晨脉看,实验班学生出现心动“徐缓”现象,当然仅从晨脉还不能完全判定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增强与否,只有给机体一定负荷,观其变化情况,才能作出真实的判断。肺活量提高,说明肺呼吸功能和肺通气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最大吸氧量是反映氧运输系统机能潜力的综合指标,大学生的氧运输机能通过有氧运动得到了显著改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有氧练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有氧运动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有氧练习对于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具有极其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有氧运动在维护大学生的生理健康方面起着极其特殊的作用。 有氧练习能活动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特别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等,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增强体质,特别是提高不同年龄段机体有氧代谓}功能的有效运动形式。 4.2建议 有氧练习易于参加者掌握,方法简单,不受场地、器材、季节性条件限制,是一种简便、行之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高校体育老师应当积极开展有氧练习,充分利用体育运动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有氧运动。高校在积极开展有氧运动的同时,也应注重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运动能力展示的平台,完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促成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心理论文:关于一例大学生焦虑情绪心理咨询报告 论文摘要:本案例运用空椅子技术和认知疗法为一例焦虑情绪的大一新生进行了心理咨询,针对其不合理信念进行一系列有效矫治,结果改善了求助者焦虑、紧张、担心等的情绪,改善了求助者睡眠状况。本文详细报告了案例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咨询过程。 论文关键词:焦虑情绪;空椅子技术;认知疗法 一、来访者情况介绍 (一)基本资料与测评结果 张某,女,大专院校一年级学生,20岁。身高1.60米,面色憔悴。小张独自一人走进咨询室,衣着整齐干净。神情紧张,愁眉不展,谈话有些拘谨忧虑,精神状态显得低落。神志清楚,说话条理切题,性格内向。目前,张某在大学里只是和宿舍同学比较亲近,朋友不是特别多,还没有男朋友。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亦无精神疾病史。对其进行心理测量,结果如下: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测验结果显示呈现阳性的项目是躯体化因子、焦虑因子。 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1,标准分为63,属于中度焦虑。 (二)个人陈述 小张说,最近一个月她感到特别心慌,睡眠也不是很好,差不多将近一个多月没有好好睡过觉,每天都在一种恐慌的情绪中度过,上课的时候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作业的时候,也常常很烦躁。其他的文娱活动更是没有什么兴趣。小张说她近来十分害怕“死亡”这个话题,整天胡思乱想,站在高楼的走廊上,就担心自己会掉下去,坐在公交车上就担心自己会忽然跳下去,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就担心自己会不会因此而忽然死去……此类的问题一直缠绕在她的脑海里,经常感到全身的神经都绷紧了,有时候手脚都会发抖,吓出一身冷汗。 在我的引导下,小张慢慢叙述了对她影响比较大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她小学的时候,她的一个同班同学因为忽然肚子疼而被送进了医院,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同学就再也没有出来,很快传出了死讯。这让当时还年幼的她十分错愕,感到人的生命原来是这么的脆弱,可以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彻底消失了。第二件事情是有次暑假放假在家,奶奶让她去搬了几个西瓜回家,瘦弱的她感到手臂酸疼。当她回到家后听奶奶说家里的一个亲戚去世了,她忽然感到全身僵硬,从手臂到全身都发麻。她说这个亲戚在她印象中身体一直不错,想不通为什么他忽然就辞世了。这件事情过后她得了种怪病,全身都没来由的疼痛,但是全身检查又没有什么问题,一段时间过后,这种怪病又莫名其妙地没了。这让她感到人的身体似乎不受自己控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些可怕的事情。第三件事情是对她刺激最大的一件。中学时候,同宿舍的一个原本十分开朗外向的女孩子忽然辍学了,离开学校前,这个女孩对同宿舍的另一个她的好朋友说:“我不想读书了,你家庭比较困难,我出去赚钱给你交学费。”这个女孩辍学后,大家就失去了她的消息,几个月后她们看到她的母亲来学校,才知道这个女孩跳河自杀了。她的母亲显然受了非常大的打击,她来到学校对小张的那个舍友说:“都是你害死我的女儿,你跟我回家,给她磕头认错!”之后,她们几个同学都来到了她家,亲眼看到了她的母亲抓着那个无辜的女孩,让她磕头认错,也亲眼看到了原本熟悉的笑脸变成了桌子上的一张照片。这件事情对小张的影响十分大,她久久不能走出那种惊恐和悲伤的情绪,带着这些事件的负面影响,她走入了大学的校门。最近,当她再次听到大学生跳楼、富士康员工接连跳楼这样的消息后,整个人崩溃了,她对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感,认为自己的生命也随时都有可能消失,从此惶惶不可终日。 二、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易受暗示的人格与内向的性格特征 从小张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到小张情绪的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这说明小张本身的人格特征具有“易受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格特征具有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缺乏主见,情绪波动大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暗示,加上小张的性格比较内向,因此受到暗示后,心理能量大量在内心积聚,无法释放。在躯体上表现出来就是查不出生理病症的躯体疼痛,在心理上的表现就是恐慌、焦虑、紧张等情绪。 (二)接连发生的生活事件 心理学中有一份很重要的评估人心理健康的量表就是“生活事件量表”,其中列举了对人心理健康损害较大的一些生活事件。同时,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频率也不可忽视。我们从小张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接连发生在她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忽然辞世的事件无疑对她的刺激很大,形成了“继发性的压力源”。经历了应激事情之后,她的心理没有得到及时地疏导,很多错误的认知观念没有得到及时地纠正,这就导致很多负面情绪与消极观念的累积,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生死观教育的缺乏 据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自杀已成为中国全部人口第五位、15—34岁人口第一位的死因。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指出:自杀率与我国生命教育几乎是空白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倡导在教育中引入生死观教育,向学生倡导一种热爱人生、尊重生死、正确看待死亡的教育,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重新认识生命的宝贵性和严肃性,从而使他们热爱人生,以期为学校预防青少年自杀寻求一条新的途径。 (四)合理宣泄情绪技巧的缺乏 小张在每次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之后,都不会选择找人倾诉或者其他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而是自己把自己关起来,一个人独处,一个人胡思乱想,渐渐地她与朋友的关系也越来越疏离,同时自己使社会支持系统丧失了为她及时减压的功能。合理宣泄情绪的技巧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尤其是对于性格内向的人而言,更应该加强这方面技能的培养。 三、心理咨询的过程 针对该学生的情况,我与她共同制定了心理咨询的方案,并积极地争取她的配合。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我为她做了四次的心理咨询,具体过程如下: (一)第一次:问题的评估 在第一次的咨询中,我主要倾听了小张对她的困扰和烦恼的倾诉,在她的叙述中,我又引导她对一些关键性的事件做了具体的阐述,从而使我对她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把握,为下一步采取具体的方案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次:空椅子技术 在第一次的会谈后,我发现,在几件对小张影响较大的事件中,中学发生的那件舍友自杀的事件对她的影响最深。因此我从这件事情入手,帮助小张打开心结。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我采用了“空椅子技术”帮助小张完成自己心里未完成的愿望。在咨询室中,我在桌子的两边摆了两张空椅子,一张象征着自己,另一张象征着那个同宿舍的同学。当她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就用自己的口吻对对方说出所有自己想说的话,当她坐在对方的椅子上,就用对方的口吻对自己说出所有她可能会对自己说出的话。在征求她同意的情况下,治疗正式开始。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小张表现的十分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时,她哭得泣不成声,把压抑在自己心里好多年的话全部都说了出来,其中有对对方的想念,对对方选择自杀的不解,对另外一位无辜受牵连同学的同情等等,当她坐在对方的椅子上时,她以对方的口吻说出了为什么会选择自杀,以及自己对大家的思念,对自己的好朋友无辜受牵连感到内疚。可以看出,其实在小张心中,她并不是真的认为对方是无缘无故就选择自杀的,而且以她对朋友的了解可以推测出她选择自杀的原因。但是在情绪的压一下,她并没有让这些理性的想法占据自己的头脑,反而是让那些不理性的想法,如“人就是会莫名其妙地选择死亡或者死亡”这样的观念充斥在自己的脑海里。通过坐在对方的椅子上,事实上是给小张一个换位思考的机会,让她梳理自己的想法,疏导自己的情绪。在经过几轮对话以后,我让小张对对方做个告别,说出自己心中的祝愿。同时也让她代表对方,对自己说出希望和祝福。小张坐在对方的椅子上时,对自己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地生活下去,我一时糊涂才做错了选择,你们一定要开开心心地活下去,不要再为我担心,更不要为我内疚,否则我也会很不安,我永远想念你们,保佑你们!”在说完了这些后,我紧紧地给了小张一个拥抱,抹去她脸上的泪水,告诉她,要像朋友说的那样,坚强地生活,快乐地生活!在这次的治疗之后,我还给小张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小张回去后给那个受此事牵连无辜的那个朋友写封信,帮助她疏导情绪,帮助她重新站起来。 (三)第三次:教授放松方法和积极心理暗示方法 在第二次的咨询之后,小张说她感到轻松了很多,回去后睡眠也改善了一些。在对她进行鼓励的同时,我在第三次的咨询中,对她教授了一些肌肉放松的方法以及如何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告诉小张,既然了解了自己容易受暗示的人格特点,就要利用她好的一方面,自己积极地给自己正面地肯定,这就是运用积极地心理暗示的方法。例如在自己的书桌上,床头上等熟悉的地方写下鼓励自己的话,重复默念,尤其是在自己紧张害怕的时候,马上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四)第四次:效果回访,巩固疗效 在进行了三次的咨询之后,小张说她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再那么焦虑不安了,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样极端了。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会有紧张的情绪突然涌上心头。我告诉她这么长久积累的问题要有一段时间的修复,自己一定要有信心,一定会战胜这些负面想法,重建自己的认知体系,重新回到平静愉悦的生活中来。 四、对本案例的反思和建议 通过接触这个案例,我深刻感受到学校应加强学生的“生死观”教育。生死观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我国心理学者对生死观教育进行长期的研究和探讨,认为生死观教育应以生命为主线,从个人推及他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由人衍生动物、植物和环境,将今日扩展至未来。生命教育要达成二个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苦难;二是引导学生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生命教育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也就是说,生死观教育应最集中、最深刻地体现人文关怀,要着力构建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精神家园;生死观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热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生死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场所与宗教相分离,对学生加强生死观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死态度,而不是宣扬有神论,以及虚无、消极的人生观。 此外,我还建议各个高校要重视新生入学后的心理普查与访谈。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有利于筛选出心理问题的弱势群体,主动对其进行心理咨询,防患于未然。对每位学生都建立心理档案,有助于对其在大学期间的心理发展状况追踪研究。这些措施都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主动的心理服务。 五、结语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验,这需要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十分细致入微的了解和关怀。只有真正深入学生内心,深入学生的生活,对于人生意义的教育,对于生命价值的教育才能真正具有说服力,真正具有影响力。学生思想工作,任重而道远,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我们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的努力! 大学心理论文:试析利用足球活动运动处方调适大学生心理障碍 论文关健词:足球活动 心理障碍 运动处方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对足球活动的特点分析,针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产生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若干种以足球活动为手段的运动处方,以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障碍。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且处于我国经济转型和教育转轨时期,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不断深人的高等教育改革,难免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情绪情感障碍、社交障碍、以及意志品质的缺陷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进行各项体育锻炼,尤其是体育比赛过程中,都需要参与者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因此,日常生活中根据不同类型的心理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不良心理状况、弥补情感,培养健全的人格。 许多体育工作者对此做了研究和实践,提出以运动处方为方案的调适心理疾病的方法,列举了许多有益的运动项目,足球便是其中之一,足球活动是全国群众都很喜爱的运动项目,常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能够有效地培养人们勇敢、顽强、果断、机警等意志品质。本文就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提出以足球活动为调适手段的运动处方。 1.足球活动的特点与调适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 足球活动中射门技巧多样性的特点,可以调控情感情绪。心理学家认为劣性情绪是大学生最大的敌人,不仅会引起生理疾病,而且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和障碍,危害极大。所谓劣性情绪是指持续的消极情绪和过度的情绪反应,例如因不幸事件引起的悲伤、忧郁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都不能消除,或情绪反应过于激烈,都会对身心造成危害,进而引起压抑、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 足球活动是球类游戏演变发展而来的,参加者在比赛中,如果运用多种过人技巧并能射门得分,将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极大的乐趣,从而驱散不良情绪的困扰,若能经常这样保持心情愉快,则能调节情绪情感,克服心理障碍。以下方法是针对忧郁、猜忌、压抑、恐惧等心理障碍进行调适的运动处方: ①射门比分法两人或更多人。每人射门10次,在一定的点射门让球打在足球墙上,墙上有不同分数。看十次后总分谁最多,最多的为胜方。 ②“三打二”或“四打三”半场比赛在半场上,由二名或三名队员组织防守三名或四名队员组织的进攻。射中门后,进攻和防守相互交换。采用以多胜少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射门成功率。 ③任意球射门升级比赛以球门线中点为圆心,以此圆心用适宜的距离(视参与者能力而定)为半径画半圆弦线,线上画A,B,C三个标志点,分别与球门线成450,900,1350,每个点为升级点,要求队员面对人墙和守门员在每个点逐一射中球门,先射完的为胜。 (2)足球活动中相互配合的集体性的特点,可以协调人际关系,改变性格缺陷。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识、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它们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关系的不同思想基础、动机特征、感情色彩、态度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如果不同的因素组合在一起产生有害的偏见、成见甚至错觉,会给人际关系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如自卑、嫉妒、猜忌、报复等心理。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是靠群体合作而完成,是以传接球为纽带,以两三个人甚至五个人之间默契地进攻和防守为基础进行的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相互理解、相互珍重、相互沟通的气氛,从而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荣誉感,达到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以下方法是调适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的运动处方。 ①两人颠球比赛要求多位学生参加,将所有学生分为若干组,两人一组,同时开始颠球,两人交替颠球,球不能落地,看哪一组坚持时间最长。 ②半场“五对五”或“四对四”对抗赛在半场内,五个学生与五个学生之间或四个学生与四个学生之间进行对抗赛,看哪组学生先进球,输的学生罚做“头拱球”。 ③组织“一枝花”或“两枝花”小场地全场比赛要求参赛队由五男两女或六男一女组合参加,其它的同正规比赛规则一样。 (3)足球活动中的胜败与输赢不确定性的特点,可以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积极的拼搏精神。意志品质是人们克服困难完成各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由于大学生心理或生理条件的限制,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幼稚。他们追求理想,但容易脱离实际,陷人空想,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往往不顾客观条件,不善于从现实情况出发,固执已见,急躁冒进,滥用体力与精力,容易随时间推移和困难增多以及遭遇挫折而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恼、苦闷、不满甚至绝望,导致形成意志品质缺陷,影响学习效率、生活态度、自我评价,影响自身的成才与社会的发展。 足球运动是一项十分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比赛中要求体力和智力的投人较大,而且得分和失分的偶然性很大,造成输赢的不稳定性很大,这就要求参与者要有“败不馁,胜不骄”的心态,正确看待胜败,从而培养顽强、勇敢、坚毅、机智、自制、艰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以下介绍调节意志品质缺陷的运动处方。 ①“点球”比赛与同伴比赛,在罚球点罚点球,输者罚做俯卧撑。 ②“七对七”或“六对六”小场轮换赛进行七人对七人或六人对六人的小场对抗赛,看哪组先进球。输队下场,换另一队上场与胜队比赛。 ③足球网球用网球的场地,场地大小可根据情况自己选择。人数三对三或更多。方法同网球规则,在练习中不能用手碰球。发球时用脚把球踢到地方场地内比赛就开始。发球方获胜才能得分,否则交换发球权。看谁得分先到10分。规则:按照网球规则,球落地一次后就要把球踢到对方场地。 2.建议 足球活动是一种需要体力和智力进行的游戏活动,因此运动量宜从小到大,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学生不宜参加剧烈的对抗活动,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运动处方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锻炼在每周两到三次,每三个月为一个周期,周期长短看效果如何。 大学心理论文:浅谈运用运动处方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运动处方 认知疗法 大学生 心理障碍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冲击很大.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本文通过实践和查阅各种资料等方法,发现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制定运动处方时,我们要特别重视认知疗法的运用. 1运动处方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动向 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近几年发展很快,研究成果逐年增多,但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近几年来,采用体育手段干预心理障碍的方式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把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定为“亚健康”,对其采用不同的体育运动手段,也就是开出“运动处方”.例如: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者建议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遇事过分紧张,容易发挥失常(如考试)者建议多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排球等项目,因为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对付,才能取得优势,遇事就不会过分的紧张.通过许多的实践都证明了运动能有效调节大学生的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使积极的情绪得到加强,同时又能够释放、转移、缓和情绪的负面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目前如毕秀淑等的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抑郁症、焦虑症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丁庆建等的研究采用12min跑练习10周,心理障碍患者的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以及痛苦水平等比练习前均有显著性降低.这些研究都证明了运动处方对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起着积极的作用. 2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作用 通过运动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可以为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合理的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从而消除情绪障碍,达到心理平衡.运动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大学生心理障碍以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效果.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方便易行,不受限制,而且便于自我控制.所以运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预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3运动处方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2001年本人在刚人校的新生体育课中,发现两名学生经常不上体育课,而且体育运动能力很差,体质测试总是不达标,并且很少与人说话,性格内向.通过与她们交心谈心,了解她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鼓励她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根据她们的身体状况及爱好,安排运动项目及运动量,针对她们在运动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适时的引导,从而克服生活中的其它难题.经过两年的调适,她们的心理障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并且体育运动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这两例及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采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可分为三个阶段: 3. 1第一阶段:缓解心理压力阶段 由于心理障碍患者心理压力本身就大,而且大多数人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能力较差,体质状况不是很好,因此对体育运动缺乏自信.所以安排运动处方时,不宜安排过于复杂或对技巧要求较高的项目,因为一旦患者不能完成,会影响运动处方的锻炼效果,甚至会加重其心理压力.安排处方时多以动作简单,容易控制的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为主,如长跑运动、爬山等.负荷量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而定,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注意根据患者练习后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每周练习次数应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30min二这一阶段的治疗要达到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增强患者对运动处方疗法的信心,为下一阶段的治疗打好基础. 3. 2第二阶段:矫正心理障碍阶段 经过上一阶段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很大缓解,身体状况也有所改善,而且对运动处方的疗效更加坚信,那么就可以进人这一阶段的治疗.在这一阶段中要根据患者心理障碍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手段,利用不同强度、速度、方向和节奏的变化干扰,破坏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消耗患者因患心理障碍所积聚的大量心理能量以达到心理平衡,消除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具体地说:抑郁症患者可以选择集体性的练习项目,像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重点强调与他人的合作,同时要注意观察速度、强度、节奏的变化;焦虑症患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且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像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种球类运动,练习时强度要大,速度要快,每次练习完后要做好放松练习;而对于神经衰弱患者可以选择速度稍慢的长跑或重意念的太极拳等运动,且运动量要适中,速度和节奏要稍慢些.最后要注意这一阶段的治疗初期要与上一阶段交替进行,根据个人的情况慢慢过度,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多给予鼓励,使患者产生一个良好的心态. 3. 3第三阶段:巩固并提高心理素质阶段 经过前二个阶段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理得到有效地矫正,则可以进人第三阶段的巩固并提高心理素质的治疗.这一阶段的初期仍然要采用矫正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进行练习,以后逐渐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难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练习的项目和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让患者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练习项目和方式长期进行练习,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能力,并在练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采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治愈后一般不易复发,因为患者会把治疗的运动处方当成习惯方式长期进行.本人对运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的两名01级学生进行了跟踪采访,她们即将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到现在仍然每天锻炼身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很好,并且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4认知疗法与运动处方的配合运用 4. 1对认知疗法的认识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3].认知疗法强调人们的情绪与行为发端于想法或信念,这些想法或信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人们长期持有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并因而处于不良的情绪中,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假如消除其不合理信念,改变或修正其曲解的认知,则可以改变其心理和行为. 中国人是一个重理性的民族,注重说理,所以认知疗法从总的倾向看比较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认知疗法对那些能够接受理性分析过程、具有较好智力水平的人尤为适合.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心理障碍主要是以学习、人际关系及爱情方面的问题为焦点的情绪障碍,因此认知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 4. 2认知疗法的作用 许多心理障碍患者刚开始并不承认自己有病,因此选择认知疗法的切人点非常重要.渴望成才是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而大学生要想今后有所作为,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通过分析大学生成才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使其认识到心理素质在成才中的重要性.然后再通过帮助患者分析其所特有的对已、对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从中去发觉其所与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看法”或“态度”,并协助其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不合理性与病态性.在患者能正确认识其心理障碍并希望能改变这个现状后,最后通过分析运动调节治疗心理障碍的原理、效果以及运动对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其接受以上的运动处方治疗. 4. 3认知疗法与运动处方的配合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动对心理障碍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但对于严重心理障碍患者,仅仅依靠运动处方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须与认知疗法相结合.如:01级A同学天生体小身弱,家庭条件较差,她想通过大学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很高的人生目标,而在实际生活中她的能力又有许多事不能为之,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出现了心理焦虑、过分紧张、神经衰弱等症状,久而久之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通过体育课对其身体状况进行了解,配备不同的运动处方,在运动治疗的同时帮助她分析自己、寻找差距,并使她产生改变自己“不良心理素质”的强烈愿望.也就是说必须在运用运动处方疗法中同时运用认知疗法,这样才能对大学生抑郁症、焦虑症以及神经衰弱等情绪障碍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在运用运动处方疗法的同时必须注意认知疗法的配合运用. 大学心理论文:关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与干预作用研究 论文摘要:通过实验法,探索以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效果差异。以有效采用不同内容的运动处方来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以便更好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经过12周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中等强度的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攀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方武均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2)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焦虑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3)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论文关键词:焦虑;抑郁;运动处方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了高等院校教育和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人才库”和“人力资源”建设,给国家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主要是因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加之社会环境、家庭和学生的健康意识不强等因素,造成一部分大学心理出现问题。其中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疾病最为严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调节和干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单项篮球运动(以下简称单项)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以下简称复项)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处方,对患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运动调节和干预,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分析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节与干预作用,寻找合理调节和干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水平的科学运动处方 一、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和分组 选择云南师范大学生科院2005—2007级有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个45人。按照焦虑和抑郁分成两组,组成4个实验组。说明:实验成员是身体基本健康、无特殊疾病,适合运动锻炼的本科学生;排除残疾学生和留学生,每一个实验组样本由不同程度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组成。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二)测量工具 l_测试量表:并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在师大2005、2006、2007级学生600名本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从中选取有焦虑和抑郁心理障碍的学生各90人作为实验组,将焦虑和抑郁学生随机再分为两组各45名。 2.焦虑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由zung于1971年编制而成。它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的自评量表。主要用于评定被试者的焦虑主观感受。焦虑自评量表采用四级评分。 3.抑郁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是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Zung1965年编制的,由20个问题组成,使用方便。 (三)实验程序与运动处方 1.实验验时间:2008年9月8II开始至1i月28日结束,共12周。 2.运动处方:(1)锻炼内容分别采用篮球和篮球与太极拳组合两种。(2)锻炼方式单项班篮球采用小型比赛;复项班的项目程序和时间安排为24式太极拳i0min的准备活动和15min的整理放松活动;其余时间为篮球小比赛活动。(3)锻炼时问与频次为每周锻炼3次,为星期二、五早上6:00—7:00和周三下午4:00一5:00,每次实际锻炼时间为60min(含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4)锻炼负荷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在中等强度,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采用每隔15min随机检测5名学生的心率方法,并记录每次运动前、后的心率以供制定计划是参考.合理控制运动强度。(5)锻炼监控由研究者指导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采用《体育活动等级表》(PARS一3)对其运动量进行测试和监控。 3.对照组情况:对心理健康学生随机抽取同样组数、人数的学生进行同等条件的锻炼,在练习时段结束后与心理障碍组进行对照。 4.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对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分别在实验前后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且实验班所有同学焦虑和抑郁2项指标均在安静状态下测试。所有数据采用SPSSforWindows15.0软件包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班学生焦虑、抑郁在实验前、后水平变化的差异性比较 注:表示P≤0.05,为显著水平。一表示P≤0.01,为非常显著水平。以下各表同。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在实验前后的焦虑、抑郁水平出现差异,其中实验复项班的焦虑和抑郁都水平出现显著差异;且焦虑出现非常显著差异。而单项班抑郁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并且单项运动和复项运动对焦虑和和抑郁水平的影响不同。 (二)实验班中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焦虑与抑郁的影响效果比较 1.实验单项班和复项班之间在焦虑和抑郁水平的变化差异 从表3的结果可知:经过对实验班的单项班和复项班的T检验,在焦虑方面单项班和复项班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抑郁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比单项篮球运动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进而改善心理健康,而对于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方面,二种不同处方的锻炼对焦虑和抑郁心理障碍的调节没有差异。 2.焦虑和抑郁不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两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人对其进行分析。1990年,诺瑟等人(North,Mccullagh&Tran,1990)多年1969—1989进行的80项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进行了分析: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体育锻炼能更有效的降低抑郁。彼得鲁茨罗等人对1960—1989年问进行的104项有关体育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进行分析。表明运动活动量必须常于20分钟,才能有效降低焦虑;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体育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能有效降低特质焦虑。1992年,拉方泰等人对1985—1990年间涉及有养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观研究分析总结+结果与诺瑟等人的研究和彼得鲁茨罗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体育运动的实验班同学在实验前后的焦虑、抑郁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实验班中的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的焦虑和和抑郁出现显著差异(P≤0.05);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的焦虑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但对抑郁没有显著差异。不但支持了前人有关身体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同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设计了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的研究,补充了关于运动处方的制订和调节与干预心理障碍的研究。 三、结论 (1)中等强度的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均能够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 (2)单项篮球运动和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对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3)复项太极拳与篮球相结合的运动处方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焦虑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 大学心理论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图书馆阅读疗法 论文关键词:阅读疗法 心理健康 大学图书馆 论文摘要:阐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13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j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必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礼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卜,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巾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凶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埘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丌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r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眼务的职能外,还宿负着对火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同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凋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j,“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耆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一一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日。 3.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闭读台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靖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5.丰富馆藏资源,编制专题书目。阅读疗法必须有相应的馆藏资源,应根据需要合理地进行文献配置。还要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开展导读工作。 如:阅读大学生成才素质与学习方法、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大学生成功心理训练、祝你成功等书,可以缓解遇到困难挫折引起的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阅读社交心理学》、(《卡耐基交际大全、交际与口才、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幽默与言语艺术、心灵鸡汤系列,对因交际困难而抑郁、孤独的读者会有帮助。因情感问题导致的消沉、嫉妒、厌世等心理问题,可以阅读恋爱心理学》、读者、心灵鸡汤》、走出情绪低谷》、罗兰小语、爱情婚姻家庭等。 随着信息化、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El益加剧,情绪因素所致疾病的患者逐年递增,阅读疗法应受到重视。高校图书馆开展此项服务,不仅有利于图书馆服务内容、方式的创新,也有利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开展阅读疗法,存预防、缓解、排除大学生心理疾病、心理问题,完善人格、增其心智、健全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大学心理论文:激情与理性间徘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社会学解读 内容摘要: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 关 键 词:大学生;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情感与符号之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的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1]在大学校园里情感丰富的学子们的消费行为必然有其诸多的表现: (一)抑制不住的情感消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特点,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则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因为他们不仅希望商品能够在实用性方面满足人的需要,还希望商品能让人在使用和观赏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满足。一般来说,大学生更愿意购买能使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商品,他们的消费行为更注重感官的满足。他们凭着自己敏锐的感官来感知、认识世界,而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样一件商品,只因为颜色稍有差异或包装稍有不同,大学生消费者可能一眼看中,进而购买,也可能一瞥过后,再不理会。换言之,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认识,当外面的某个事物被他们感知并激发起他们的情感时,他们会如醉如痴地紧紧追随。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支配,更容易跟着感觉走。其次,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逐渐增强,依附和从众心理不断减低。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大学生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情感和直觉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情感和理智相撞击时,一般偏重于情感,容易感情用事。同时,大学生在消费中的情感“两极性”心理也非常明显,肯定与否定都比较明确,强度也比较大。某种商品只要符合个人需要和兴趣,引起肯定的情感,便会形成对商品的偏爱和追求之心;反之,就会产生一种否定和抵触的情感,对商品厌恶、拒绝。 (二)无法抗拒的符号消费 法国的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一件商品,它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2]于是,人们选择和消费的产品或品牌成了自我表现、体现个性的工具,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符号象征,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获取分的标记。因此,符号消费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符号表现形式:一是“趋同”,二是“示异”。所谓“趋同”,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层或小团体的相同、一致和统一。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这一物品自己并不需要,但也随大流去购买。“购买”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社会群体的所谓一致性。同学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别人有斯沃奇表,我也要戴斯沃奇表。趋同性的时尚消费让大学生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就如同获得了迈入“时髦社会圈”的入场券,从而摆脱了“落伍”的诟病。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和不同。你用传呼机的时候,我已用上了手机;你刚用上3000元的手机,我却早已用上5000元的甚至1万元的,以此来显示我的与众不同。 (三)“行不由衷”的形象消费 “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代表着什么?什么都不代表。他能成为什么?一切,或者几乎是一切。因为他孤独地处在上百万孤独者身边,他受到一切利益的摆布。”[3] 今天的莘莘学子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儒生,他们追求新颖,需求多样,引领消费时尚;他们活泼感性,率性而为,消费却不免冲动。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里,在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他们比任何一个群体,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候更重视、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并为此不惜代价。护肤品、美白祛斑用品、修眉、洁牙、丰乳用品、美体保健用品、减肥用品等等方面的消费,在她们眼中已是司空见惯了。一些人甚至不惜昂贵代价来实现“人造美女”“人造帅哥”梦。正如吉登斯所说的:“我们的身体越来越成为自我审视、反思、规划和改造的对象”。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用人企业和单位采取“年龄歧视”和“相貌歧视”的用人政策。例如,在许多公司和单位的招聘广告中,公开宣布不招35岁以上的应聘者,有的连身高和长相也有苛刻的、超出工作角色所需要的限制。于是,为了延缓衰老、掩盖形象缺点、增加形象魅力,身在象牙塔和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不得不重视形象消费。 二、躁动的需求——消费行为的心理成因 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较舒适的环境、条件下,心理应变及承受能力都较差,外界的变化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大学生消费也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下进行的。 (一)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与大学生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4]是消费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影响或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但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它们之间实际上存在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任何一个因素也同时被其他因素影响或决定。消费行为就是这些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某一时点上,又可以看作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比如消费者的某种感情反应状态(如生气或惊喜),某种认知反应状态(如对某个品牌的认知度或评价),某种行为反应(如对某种品牌的消费),都是上述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其中任何一个关键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整个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也就是说,不同的消费者个体或群体,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虽然消费者消费心理(消费的决策过程)是未知的,但消费者外现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环境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而且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外现为不同的消费行为。 (二)心理特征指引下的独特消费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又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在青年期,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能力、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均获得了较大发展,个性基本形成。与这些心理发展状况相适应,青年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也独具特点:由于自身广博的知识面,因而在消费时追求知识性;由于对新鲜事物的热衷,在消费时会追求时尚性、潮流化,强调美观大方;由于个性强烈,在消费时会情绪行动,即兴即买,冲动性购买往往多于计划性购买;由于富有创造性,也会在消费时注重个性,追求与众不同。 虽然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但他们已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在购物时自身意志力较差,只要兜里有钱就会迫不及待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上,就是:1、追求新奇。大学生虽身在校园,却有很多的社会接触、社会实践时间,有了一定的社会能力,也能自主的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同时又没有中学生高考的压力,没有成年人较重的工作、社会、家庭压力,真正可以放开束缚随心所欲的进行一些消费,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新奇的产品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有些学生达到了不奇不要,无奇不买的地步,甚至到了追求怪异商品的阶段。2、强调“美感”。即要求商品的美学价值能与自己的审美观点相一致。但大学生所讲的美感与传统美学所讲的美感并不完全一致。在他们的眼中,也许残缺是美的,不对称也可以使美的……只要“我”觉得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选“它”没有理由。3、追逐时尚。生理与心理的渐趋成熟使得大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而时尚活动莫过于是最接近的生活方式,时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广泛关注,又正好契合大学生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特征。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个性与文明——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在大学生消费问题上,我们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用简单的对或错来作为评价标准,更无法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抑制大学生的个性消费。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适度消费。 第一,发展个性消费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为个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也迥然不同。更何况是处于彰显个性时期的大学生们。美国社会学家戴慧思认为:“高速的商业化进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垄断。”[5]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消费,也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选择,因此,我们不宜压抑大学生的正常消费,相反,在购买力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发展其个性消费。 第二,消除不良消费 消费所追求的内心满足是永无止境的。正如叔本华所说的:“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6]一种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新的欲望,如此层出不穷,永无终止。可有些大学生一味地想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平衡,而不顾目前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去赶时髦、追新潮,这不仅会助长讲名牌、好攀比、爱虚荣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而且还会出现过度消费的情况,带来不必要的浪费。在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从感情、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消费的冲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他们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应该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文明行为,加强自身修养,抵制畸形消费,消除不良消费。 第三,提倡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是指在保证大学生的自然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在不超出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消费。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孩子视为家庭生活重要的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而对于远离家长过独立生活的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理财的经验。这就造成有些学生追求高消费,盲目追求档次、品牌,存在攀比心理,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方式,甚至个别学生不能体谅家庭的困难,以各样的借口欺骗家人寄钱用于自己不必要的消费。这些不健康的现象,与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娇惯与纵容,使学生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关系重大。因而,倡导适度消费,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校情、家情教育。学校与家长都要对学生的消费加以科学的指导,以使大学生的消费步入健康的轨道。 第四,倡导消费文明 消费文明即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费性消费,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等等。通过倡导消费文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加知识与技能。因而,通过倡导消费文明,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弄清什么是正常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消费,从而正确地评价和选择自己的消费行为。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消费行为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所以,应该在大学校园里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科学正确的消费观。 大学心理论文:浅析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有机结合 探索 [论文内容提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相互融合等特性决定二者在教育内容、师资条件、教学形式上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一再被提及,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目标感缺失,自我认识程度不高,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不了解。这也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进行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业指导着重于求职技巧而忽视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讲座对象有限且内容缺乏延续性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的相关探索或许能给从教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1.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绝不仅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职业能力及气质、性格等基础上,结合职业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及具体方案。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困惑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环境支持和允许自己干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去以后有什么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性 “大学生自我认知”(具体包括对自身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的认知)、“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能力等)、“职业世界探知”(具体包括对职业与专业关系、职业环境分析等)以及“职业决策技术(包括生涯决策平衡单等的运用)”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 “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职业生涯目标的明确与生涯设计的过程也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尽可能把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契合在一起,将‘我意欲’和‘我必须’统一起来,从而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2]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3.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优越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引导学生在开放、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去认知自己和职业,去了解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职业决策的方法,同时练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采取单纯的知识讲授就可能变成空洞的说教,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真正的引导教育作用。这就决定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必须是经验式、建构式的。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的聚集和参与,形成团体互动的力量和意图性的团体经验,从而达成个人发展的心理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大学生在开放接纳的心理环境中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经验分享、脑力激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全面真实的自己,同时团体的集体智慧和社会支持也能激发大学生去更深入地去探究职业世界,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相关信息。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效果易巩固和迁移等特点。因此,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各大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方式 1.教育内容的结合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一般都在大学二年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课时控制在16-20左右。就业指导则通常在毕业前进行1-2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的时间、内容都不固定,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这些有限的课程、讲座及就业指导很多都是为了应付教育部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大都流于形式,其实根本无法真正完成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教育,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课程设置及教学研究更是有了极大的进展,能较好覆盖到高校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必然和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如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学习与测试等内容。这既可以弥补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课时的不足,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师资条件的结合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往往把就业指导归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仅数量少,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少人是“半路出家”,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各级各类高校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人员,同时由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背景相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较好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关职业素质、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再加上专业教师及聘请的一些行业内人士开展关于职业认知、职业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几方面结合能较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3.教学形式的结合 随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逐步开展,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很多从教者的好评。研究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如果局限于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学生容易变成“被动接受者”,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而以 “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团体生涯心理辅导活动中,以团体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团体中来,通过团体生涯心理辅导的一系列活动,实现对自我认知的提升、感受职业的特性及要求、学习职业决策的技能、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中种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这种体验、参与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使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遥不可及”,而且在团体活动中,通过交流,借助团体的动力,大学生可以从团体其他成员身上得到启发,甚至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团体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对生涯规划的困惑不仅某个人存在,而是大家共同要面对、探究解决的问题,这可以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安,能更好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设备、师资等资源。依据不同理论的生涯心理团体辅导还会不断出现,很多学校在职业指导中应用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师资问题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具有良好的心理学背景,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求执教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时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目前高校师资缺少的正式那些真正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这使大学生真正了解职业世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一方面应鼓励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行业学习交流,支持他们参加“职业规划师”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及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到大学兼职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同时,对这些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建设、培训一支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2.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大学心理论文:浅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干预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处在人生发展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应激性、痛苦性、危险性、机遇性、时限性等特征。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存在的问题,应建立防御、监控、干预、转介、善后等五个系统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 危机理论和危机干预最早基于精神病学家Lindemann (1944) 的一项工作。1942年波士顿的一场大火夺取了近500条生命, Lindemann参与了对101位伤者及其亲属的心理评估和治疗。Lindemann指出这些幸存者体验到的极度悲伤是对悲惨事件的通常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病症,对患者提供及时的帮助能显著地降低其最终转化成心理病症的可能性。Capalan(1964)把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时,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1〕。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危机,对危机中的人给予帮助便称为危机干预。广义的危机干预可以是全方位的帮助,而狭义的危机干预便是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身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大学生是处于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 1.突发性。心理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而且具有不可控性。 2.应激性。心理危机的出现如同急性疾病的爆发,它需要人马上紧急应对,而不管大学生主观上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承受。 3.痛苦性。心理危机给人带来的体验是非常痛苦的,会让大学生无所适从、痛不欲生,甚至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4.危险性。心理危机中的危险可能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人际交往等,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学生本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 5.机遇性。“危机”中危险与机遇并存,如果能够成功地把握危机情境或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大学生能够度过心理难关、恢复心理平衡,并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和发展,这就是机遇。 6.时限性。危机的急性期通常在6周左右,如果未得到及时解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或出现自杀、攻击他人等适应不良行为。 (三)正常应对心理危机三阶段 一般的正常应对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立即反应阶段,此阶段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是完全反应阶段,当事者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是消除阶段,当事者接受事实并为将来做好计划。心理危机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突然死亡的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不够深入和成熟 近些年来,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外有了很大发展,成为自杀企图者及遭受严重心理创伤者的有效的干预方法。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更多的是参照国外的研究成果。但发展很快,势头很好,初见成效。如北京、上海等地开设了青少年自杀心理预防热线。各大高校也相继颁发了《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等文件,启动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这些将会更好地帮助危机中的大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心理危机事件,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接受心理救助和危机干预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报道,自杀已成为中国人死亡的前列原因,也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2〕,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一至三成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精神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退学总人数的39.7%和64.4%〔3〕。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个体在遭遇危机事件时出现心理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激能力差 由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起步较晚,各大高校也是近些年开始重视,因此,干预的时间紧迫性和干预的效果都不太理想。如:SARS 爆发时大学生中出现了过度恐慌、逃离学校的现象,结果不仅逃离不了,而且导致更加恐慌。很多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名存实亡、反应迟缓、应激能力差,丧失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 。 (四)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把心理危机预警的任务交给辅导员,但是大部分辅导员没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再加上辅导员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对象过多,有的高校一名辅导员要管理上千的学生,因此根本不可能及时进行预警。如:马加爵3天杀了4个同学,被害的薛荣华事前曾找过辅导员“诉苦”,但是没能引起重视,预警机制中没有任何反映。若是有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预警系统理应得到正确的预警信息,及时做出决策,也许能避免很多起马加爵式惨案。 (五)高校缺乏高素质的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有效的机制 近几年的大学校园里,学生自杀、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学校的处理主要仍是班主任、辅导员做思想工作,而真正科学化、专业化地对待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高校并不多。我国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人屈指可数,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还不足200人〔4〕。而且大多集中于精神卫生医院和为数不多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在欧美,从事正规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的人员必须受到严格的咨询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专业训练,通过资格考试后方可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工作〔5〕。我国应加强和规范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防御系统 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防御系统做好危机的早期预测, 并通过评估预警信息发出危机警报, 防患于未然。 1.大力开展防御性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防御体系。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发性和意外性,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2.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中,组建一支心理危机预警队伍,明确分工,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根据高校的运行特征,可以设置四级(校级、院系级、班级、朋辈级)、三线(学生线、教师线、管理线)的工作队伍,及时准确地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定期对重点学生进行了解、评估,并汇集所有信息于校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构,便于统一部署,采取必要果断的措施。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在大学校园内积极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如:团体辅导、朋辈辅导、发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热线电话、校园110、校园邮箱、网站留言板等。利用所有的机会和力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意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二)监控系统 1.收集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组织专家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会诊,通过早期干预、心理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走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化道路。危机干预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理论功底和专业技巧、丰富的生活经验及其他较高的心理品质,如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和洞察、面临突发危机事件的冷静性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与学生工作队伍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专职人员的缺乏问题,也可以更全面地获取信息。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培训,提高思政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教育意识,提高其危机预警和识别能力。 (三)干预系统 力求在最佳时期即危机事件发生24至72小时之间,对危机进行有效干预。该系统将根据危机的类型和性质紧急培训干预人员,识别危机程度,协助当事人减少或摆脱危机的影响,恢复心理平衡〔6〕。 1.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中心专家组成员由资深心理医生、学生工作管理专家组成,负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及相关课题研究。 2.建立和开通24小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校园110。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校园110,确保陷于精神痛苦或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能及时找到救助方式,其他学生也能及时传递信息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以便中心及时采取措施。 3.学习、运用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技巧和方法。灵活运用危机干预六步法:定义问题保证求助者的安全提供支持提出可变通应对方式制订计划获得承诺。其中,前三步主要是倾听技巧,以移情、真诚、尊重和客观的态度进行倾听、观察、和做出反应;后三步便是行动,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和环境支持,选择适当的干预方式。 (四)转介系统 转介系统要求学校与精神卫生机构建立良好的联络和协作关系,请专家对处于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把不属于咨询范畴的、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干预措施。一旦发现有自杀企图并计划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要立即对其实行有效的监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并迅速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共同采取干预措施;对自杀未遂的学生,应立即送到专业机构救治。 (五)善后系统 善后系统是在此次心理危机过去之后,通过个案咨询、班级辅导等方法,协助经历危机的大学生及其同学、家长、班主任等相关人员,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问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进行跟踪调查,减少负面影响,避免下一次心理危机的发生。
交通工程学论文:针对90后大学生的《交通工程学》教学思考 摘 要:《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本文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面进行改革,指出教师人格素养、师生交流对于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交通工程学 教学思考 交通对于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提高物流效率、承载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交通的完善足以延展个体生命的宽度。怎样营造一个安全、畅通、快捷的交通环境就成了各国政府关心的课题,交通工程专业应运而生,而该专业中起奠基作用的一本学科就是《交通工程学》,它是进行交通管理的理论基础,是解决交通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主要技术措施,也是大学生了解交通工程专业的宝典。 自从2008年第一批90后考入大学后,现在的大学里,90后已经成为主体,和70后、80后相比,他们具有更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而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喜欢特立独行,喜欢追求新事物,喜欢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获取社会的关注,具备更多地获取丰富资源的方式且乐于通过自身实践获取知识。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的百般呵护与宠爱,生活环境优越、物质条件富足,多数没有经受过生活的磨炼,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较差。90后大学生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普遍拥有各种电子产品,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量也更加丰富,而且在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方面甚至不逊于自己的老师,这就给课堂教学提出巨大挑战。 针对他们这些特点,我们对《交通工程学》的教学工作做了必要的改革,课时分配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适时更新,课程考核更加灵活。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对现在高校提出的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寄望很大,从小接触的知识面广、思想独立且独具个性,在家时生活学习上家长干涉较多,一旦进入生活、学习相对自由宽松的大学,一部分学生迷失了奋斗的目标,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放松一下,随之出现逃课、听课不认真、课堂纪律差等问题,为有效约束学生,上课考勤是必不可少的。 点名是上课考勤简单的一种方式,但这只是“堵”,“疏”才是最可行的。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也可以针对90后活泼开朗、善于表现自我等性格特点,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型的交通主题讨论会[3],比如可以讨论当前公交车的弊端及改进意见、交叉口信号灯的设置、交通事故和违规行驶、停车场的设置和管理等,通过这些学生熟悉而又值得思考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的学习氛围,既起到课堂考勤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交通工程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在后面的教学中查漏补缺,调整教学节奏,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提出:教育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高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升学,也不应仅是谋生,而是为了个人更多的知识储备及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给予他们相对自由的空间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彻底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通过有问有答的引导,促使学生思考,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活力。 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90后大学生知识层面高,信息接收面广,对电子产品依赖性强,而现在的《交通工程学》教材大都只汇集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而且里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已经落伍,和现在的应用不挂钩。所以教学时授课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教师应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学习本领域的最新成果,并适当地增补于授课内容中。本课程涉及范围较广,信息量大,授课时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时以交通为主题,采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反映相关主题,增加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吸引90后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竞争且个性独立。根据这些特点,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实践环节,比如在交通调查部分学习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的一些重要道路和交叉口进行调查,获取这些地段的交通流参数,到了交通流理论学习后,可以指导学生应用相关理论对自己当初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往后学习了信号灯的设置后,还可以此为基础,进行信号灯的配时计算,停车场的设计也有了数据支持。可以说实践教学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课程的自主学习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方向,逐渐形成以知识积累为主,实践能力培养为辅的教育模式。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首先在小范围内建立学习兴趣小组,组织他们到生产基地实习,鼓励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回头寻找理论依据。 90后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加之从小课业任务重,很多学生动手能力差,与人协作少,抗挫折能力较差,在实践教学之初,统一给他们定一些相对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学生首先自我肯定,树立信心。对专业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90后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和未来获得一份满意职业的需求比父辈们更加迫切,在实践教学中可恰当给予就业指导意见,并适时强调该课程的重要,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同时,为了锻炼90后学生的自理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提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三、完善教师人格素养,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的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现代教师不应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递给学生的还应包括文化品位、人文关怀,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因此,教师,特别是理工科出身的教师,更应在思想深度、文化品位、语言表达、交往艺术、甚至服饰着装等方面提升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以教师的人格浸润学生的人格,激起学生心灵沟通的欲望。 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应在专业知识素养、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学生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付出更多的精力,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授课艺术会直接关系到90后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只有吃透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若能适当地增添一些幽默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不难了。 四、主动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要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把师生交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和职责去完成,可在课后即兴交谈,可以参加一些学生的集体运动,还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加强交流和沟通,比如借助留言板、讨论区、QQ群、人人网、微博等方式[3]。通过各种途径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学生、信任学生、了解学生[4]。当然,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他们更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使师生相互了解更为容易。 五、理论实践结合,选用灵活机动的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时,和学生一起复习课程的主要内容。用交通这条线索把课本内容串起来,然后回顾每章节讲述的知识点,让学生对课程有个整体的把握,重点内容可适当强调。避免只划重点的现象,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而“猜题”。 课程成绩评定时应把平时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综合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个方面给出学生的总评成绩。结果考核通常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总结性考核,这个目前占的比例还是大一些,达到60%~70%;平时考核,则以学生上课考勤情况、课堂上参与教学的表现及实践教学的成果和平时作业等进行综合评定,使成绩构成多样化,形成一个开放、宽松和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氛围。 总之,在《交通工程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90后学生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多途径地展开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双重培养。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为顺应高校教学改革,很多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将交通工程学设为双语教学课程。通过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了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进行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上,从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教学方法改革、教材选编、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和对策,以期能更好地指导双语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对策 0 引言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倡导本科教育要进行双语教学,并于2003年将推进双语教学的要求写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在教育部的推动和要求下,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双语课。 《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牵涉面广,涵盖内容多,知识体系涉及到现代高新技术及学科前沿,很多高等院校交通工程专业将该课程设为双语教学课程,力图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如果实施双语教学效果好,会使学生从中受益,不仅获得该课程本身的精髓,还能提高英语阅读及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为后续专业课双语教学打下基础;但是如果教学效果不好,则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并且使他们对双语教学及英文资料产生畏惧,所以在进行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时一定要慎重。 1 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部分高校开展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调查及相互交流发现,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感觉难度很大,兴趣不高 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1)交通工程学一般在大二下学期开课,这正是公共基础课(数学、物理等)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过渡的特殊时期,面临许多全新的概念和内容,学生不能马上适应,感觉学习起来难度很大;(2)学生本身英语水平有限,用英语讲授会使得他们听不懂看不懂,大部分学生还没有通过英语六级,即使过了英语六级,由于中国固有的应试教育模式,他们的听说能力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而双语教学需要的恰恰是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3)开设交通工程学双语课时,学生还未接触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很多专业词汇都不懂,也造成其听说水平不高;(4)这个时期学生压力大,负担重,每天从早到晚课程几乎都是排满的,所以学生课下没有时间预习和复习,再加上课堂上听不懂,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也就缺乏积极性而丧失学习的信心了;(5)学生认为毕业后能用英语的地方不多,毕竟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留在国内某个单位工作或继续读研,所面对的工作伙伴和学习环境都是以中文为主要交流语言,真正用英语思维来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不多,所以兴趣不大。由于以上因素,部分学生不愿上双语课,个别的甚至会排斥双语教学。 1.2 教师力量薄弱 除了学生因素以外,双语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要想使双语教学效果好,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拥有丰富的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应具备相当高的英文水平。虽然目前从事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多都具有博士学历或是教授,但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所接受的英语教学模式仍然是读写能力训练,因此,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这样一来,教师备课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英语上,小部分精力才用到专业知识的更新上,造成专业知识和英语的错位,长期下去,势必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同时,由于教师的英语水平可能导致双语教学变成简单的英文翻译课,这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主要因素。 1.3 双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虽然提倡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是为了与国际接轨,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英语的能力,为今后在该领域进行国际交流打下一定基础,但是,这个目的似乎不能让人信服。正如前面所述,毕业之后真正用到英语的机会甚少,即使用到英语,也应该是在基础英语学习中要解决的,而不是通过一两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就能实现的,所以,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目标模糊,往往只是为了应付各种教学评估及检查,没有起到真正的双语教学目的。 1.4 教材匮乏及教学模式呆板 双语教学一般会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部分内容和背景不适合中国国情,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同时由于不同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及专业研究方向不一样,偏重的教学内容也会不一样,找到一本好的、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很不容易。这也会影响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 目前,部分院校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模式呆板,比如规定双语授课比例必须达到50%以上,将此作为双语教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完全不考虑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暂且不说老师是否能做到,就学生层面来讲,大部分学生英语听说水平不高,不可能要求他们用英语思维,这简直是荒谬之举。为了应付考核,往往是教师在台上努力用英语讲解,而台下的学生好比听天书,一头雾水。这样只会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脱节,这也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建议 在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过程中,要确保双语教学能取得双赢,即专业基础与英语水平双丰收,极力避免专业知识没学好,甚至专业知识和英语都没学好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明确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实施双语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动员,做好双语教学的宣传工作,使学生明确双语教学目的,从思想上先接受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 2.2 选用合适教材及参考书 要想双语教学效果好,一本好的教材是前提。一般会选用国外原版英文教材,目前大多数院校使用的都是美国Roger P.Roess等编写的TRAFFIC ENGINEERING这本教材,但是正如前面分析所述,由于国内外各方面的差异,建议在此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内部讲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保证英文教材的“原汁原味”,又能反映学科前沿动态。 2.3 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一般来讲,双语教学模式有3种形式:(1)教师讲授以汉语为主,穿插使用一些常规的英语课堂用语;(2)教师以英语讲解为主,对较难的专业知识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3)教师全部用英语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且用英文完成作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条件和教学内容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讲授模式,如难度小的英文讲解,难度大的中文讲解,难度适中的半中文和半英文讲解,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让教学模式流于形式,要讲究实效,要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双语课是不同于专业英语和英语课的,它强调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 在交通工程学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先用学生熟悉的英文词汇介绍本门课的意义与内容,加之多媒体动画和国际前沿研究的介绍,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弱化学生对英语的恐惧,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形式,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再者考虑到学生的英文水平,对于交通流理论及通行能力等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重、难点章节宜用中文讲述。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等偏重人文科学、概述为主、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章节用全英文讲述。其他介于两者之间的则可以采取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时中英文比例也要因地制宜。中英文比例最初采用中文多英文少,慢慢过渡到中英文对半,当学生习惯双语教学环境并对大部分课程专业名词熟悉之后再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教学。另外在英文讲解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是否完全理解或者半知半解,或者是完全不懂,如有必要,可用中文重复讲解一遍,毕竟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大家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2.4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由于外文原版教材篇幅大、内容多,加上学生外语水平有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甚至部分学生会觉得枯燥,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某部分重点内容进行精读,而其他内容泛读了解即可。同时,在原始板书讲授的基础上,可以引进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利用动画、最新图片、视频短片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授的知识和原理。比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交通安全、交通环境等学生认为比较枯燥的知识,利用图片展示和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比起老师一味讲授效果要好得多。像城市交通系统、ITS等展示交通发展新动态、代表学科前沿的内容,用生动的图片或视频讲解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比如某些重要名词或生词建议用板书写,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如第三章交通调查,人工调查法尽可能用板书引导学生掌握调查方法、步骤;第四章交通流理论,第五章道路通行能力中某些公式推导也建议用板书来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平时教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教师可以每次下课时指定下一堂课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之前,对上一节课内容进行提问,鼓励学生用英语简洁回答,课堂上采用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多给他们创造外语学习环境,课下引导学生复习,用课后作业进行学习效果反馈,作业也要求用英语完成。通过学生反馈实时调整教学方法。 2.5 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教师方面,一方面可以引进交通工程专业的外籍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将本校教师送出国进修,提高教师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2.6 开设双班,学生自主选择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同时开设交通工程学双语班和交通工程学汉语班,让学生自主选择。先试点一两年,以后根据情况慢慢调整。 3 结束语 既然开展双语教学,就应该尽量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否则不仅会让学生一无所获,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为了实现双语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应该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及手段各个方面着手,只有以上几个方面都做好了准备,才能发挥双语教学效果。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仿真技术在交通工程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现有的交通资源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交通需求的增长,针对当前严峻的形势,交通管理部门首先采用交通仿真技术来模拟道路上的交通流状况。该研究首先具体介绍了三种仿真软件VISSIM、Synchro、TSIS,并利用这三种软件对扬州市一个城市交叉口进行仿真研究,根据相关指标对这三种软件进行比较,并且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找出最接近真实情况的仿真软件,综合各方面的结果显示,VISSIM仿真最为接近现实,文章最后再对仿真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模拟;交通仿真技术;城市交叉口 简介:陈秋香,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道路交通网络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和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路网通行能力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交通增长的需要,由此造成的交通拥挤、堵塞、事故不断等已问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不仅导致了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1、2]。针对这些问题,交通部门正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缓解这种紧张的交通局面,在找到合适的方法之前,如何真实的反映道路上的交通流状况又成了必须首先的解决的问题,于是有关人士将目标锁定在了交通仿真技术上。本文重点介绍三种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分别是德国PTV公司开发的VISSIM,美国Trafficware公司开发的Synchro,以及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开发的TSIS仿真软件,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这三种仿真软件进行实例仿真并分析其结果,最后对三种仿真软件的前景进行展望。 2.三种仿真软件的简介 VISSIM软件是德国PTV公司的产品,它是一种离散的、随机的、以s为时间步长的微观仿真软件。车辆的纵向运动采用了Wiedemann于1974年建立的心理―生理跟车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一旦后车驾驶员认为他与前车之间的距离小于其心理(安全)距离时,后车驾驶员开始减速。由于后车驾驶员无法准确判断前车车速,后车车速会在一段时间内低于前车车速,直到前后车间的距离达到另一个心理(安全)距离时,后车驾驶员开始缓慢地加速,由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加速、减速的循环迭代的过程。横向运动(车道变换 )采用了基于规则的算法。不同驾驶员行为的模拟分为保守型和冒险型。VISSIM软件提供了图形化的界面,采用2D和3D动画向用户直观显示车辆运动状态,应用动态交通分配进行路径选择。该软件系统内部由交通仿真器和信号状态发生器两大程序组成,它们之间通过接口来交换检测器的呼叫和信号状态[4]。 Synchro是美国Trafficware公司根据美国交通部标准HCM规范研发的,该标准中的参数是根据汽车性能、驾驶员的行为习惯、交通法规等设定的,计算得出的某些结果(如延误时间、服务水平、废气排放等),作为方案比较的相对参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信号配时也非常合理[5]。 TSIS(Traffic Software Integrated System)是最早的基于窗口的微观交通仿真系统,该仿真模型综合了应用于高速公路连续流仿真的FRESIM和用于城市间断流仿真的NETSIM的特点。它一个大型的集成化的交通仿真工具箱,目前的版本可以在Windows 95、Windows98、Windows NT4.0、Windows2000 系统下运行。TSIS适用于信号控制的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或者由信号系统与高速公路所组成的更复杂的路网系统。与其他仿真软件相比,它能够模拟各种交通条件下的诸多细节问题[6]。 3.实例概况以及理论计算结果 此次研究采用扬州市邗江区开发西路与邗江中路交叉口为实例进行交通仿真软件的应用,从而进行几种仿真软件的对比分析。 该交叉口地处扬州市邗江区,其北面三百米处是扬州市汽车西站,其余三个方向均为各个企业以及工厂。该交叉口有公交车37路、30路、39路、16路、18路经过,每10―15分钟发一班车。此处行人极少,因此在调查时忽略这一影响因素。信号灯采用定时控制,分为两个相位,周期为68秒,其中绿灯时长31秒,黄灯时长3秒,红灯时长34秒。 另外,经过调查,南进口道以及北进口道处限速50km/h,以及设置了禁止低速货车和电动三轮车通行的标志。东西进口道为两车道,分别为直左、直右方向,其中西进口直右车道宽度为3.9米,直左车道宽度3.75米,东进口两条车道均为3.7米。南北进口道为四车道,两条直行,一条左转,一条右转,各车道宽度为3米,其中左转专用车道为拓宽车道,各进口道与出口道之间并没有分隔带,而是以双黄标线隔离。 4.实例仿真结果分析 通过对邗江中路与开发西路交叉口的数据分析分别建立路网模型,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选取排队长度、延误时间以及服务水平三个指标来进行比较。 1)排队长度。作为衡量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主要参数,在交通仿真中三种软件都能对四个进口道的排队长度进行检测,现取最大排队长度对仿真结果分析如下: 从结果看出,Synchro对于单点交叉口的最大排队长度与观察所得的现状更为接近,主要在于VISSIM虽然定义了车辆行驶的道路,却少考虑了各个车辆间的干扰,而Synchro在车辆间的干扰方面比VISSIM设定更为细致,因此对于单点交叉口更能反映出实际情况,另外由于TSIS模拟仿真时,未将公交车与货车等车辆分开,导致所有的大车都变成公交车辆,因此在港湾式停靠站时,比实际公交数量多,产生更大程度的道路拥挤,也使得排队长度进一步变大。 2)延误时间。在延误时间参数上VISSIM是根据设定的行程时间检测区段来统计延误的,与Synchro一样,既可以统计每个进口道的延误,也能反映出每条车道的延误,为了便于与TSIS比较,于是采用整个交叉口的延误作为评价指标。 从结果得知,VISSIM与Synchro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差不大,而TSIS的输出结果则相差较大,分析原因同最大排队长度的形成因素,最终才使得总延误时间偏大。 3)服务水平。在服务水平方面,Synchro能更为直接的得出该数值,而TSIS与VISSIM都需要统计大量数据得到。Synchro的输出结果为该交叉口饱和度为0.79,交叉口服务水平为B,VISSIM统计得到的数据也可得出交叉口服务水平为B,与实际情况接近,而TSIS统计数据后得到服务水平为D,与实际相差较大。 综上所述,对于单点交叉口,在交通量不大、服务水平较高的情况下,Synchro与VISSIM的仿真结果相差不是太大,与实际情况也相对来说比较吻合,而TSIS的仿真结果较易失真,综合各方面来看,最接近交叉口真实情况的为VISSIM软件。 5.前景展望 对于交通仿真技术的研究是智能交通研究的课题之一,当前国内外对于交通仿真的研究开展的很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9]。然而伴随着对交通问题的深入了解及对其核心内容的把握,研究的重点在不断强化,在本文对VISSIM、Synchro和TSIS三个仿真软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方面还需要改善: 1)必须要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仿真软件。现在比较流行的用的比较多的仿真软件都是国外研究的成果,而这些仿真都是建立在对国外交通流状况的研究基础上,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我国道路的车流运行情况,因此研究出一款专属于我国的仿真软件已经刻不容缓。 2)应对各种仿真软件进一步优化。通过对实际交通流的调查以及研究、对系统的准确性进一步定义,精确建立仿真参数校正体系,对仿真系统进一步优化,从而得到较真实的交通流状况。 3)目前的仿真软件缺乏对非机动车的研究。在国外道路交通是以机动车为主,而我国的交通属于混杂交通,除了机动车外非机动车作为交通工具上已经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仅仅对机动车进行仿真并不准确,因此在下一步研究中应加大对非机动车同机动车相互影响的分析,同时需要建立他们之间的影响模型[3、10]。 再者,通过此次对交叉口进行的仿真,再一次见证了交通仿真软件的作用巨大,尤其是VISSIM,这款软件不管在路网构建、流量动态分配方面都比其他两个软件都完善许多,虽然还会有一些小缺点,但总的来说,已经相当实用,相信这款软件以后会有很好的发展。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已经快速发展,再加上交通研究方面的人才也是越来越多,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能开发出越来越好的交通仿真软件,不管是在宏观、中观还是微观模型仿真方面,这都将大大有利于交通学科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为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降低事故发生率等方面以及为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的正常运行作出更大的贡献。 交通工程学论文:以学定教的交通工程学教学改革 [摘 要]学校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单位。面对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与挑战,可以通过结合教学经历,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缺陷,从交通工程学的教学角度,提出“以学习定教,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理念,分别从教学改革的主体――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出发,阐述两者作为教学改革主体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教学管理体制,从而实现管理与实践两种模式下的协调、统一,形成良好的反馈系统。 [关键词]交通工程;以学定教;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出现快速增长。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取得优势,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早在1990年,国家就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单位。随着教学改革的推广和研究的深入,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具体的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的典型事例却很少。同样的瓶颈也发生在学科的教学改革中。笔者从事高校教学多年,面对新时期教学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交通工程学的教学角度,提出了“以学习定教,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理念。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特点。[1]它将人、车、路、环境和能源综合于一个系统中,同时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实现缓解城市拥挤、减少交通事故和尾气排放等城市交通问题。随着新的交通理论思想不断出现,先进技术在交通领域的推广,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最根本的基础理论学科,在新时期条件下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思想所强调的是教师的重要性,而学生只是学习的对象,是被忽视了的 “真正学习和受教的主体”。传统课堂教学过程有以下特点。 1.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完成知识的传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对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传统的中学教学相比,大学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不受升学率的影响,其更应积极主动地进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寻求一种新的变化。 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够全面,从而影响到教学方案的有效实施。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既要从普遍性出发,认识其中的特殊性,也要在了解个性的基础上推广到共性。在对学生的了解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把他们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的整体对象,而不是仅仅考虑其中部分的个体。 3.教学模式过于僵硬、程序化。教学过程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原定的教学方案,甚至对于课堂的提问,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够给出其预期的答案。 “以案定教”的教学思想有其存在的优势,但也应避免其极端化,避免其束缚教学思想。 国外大学教学改革方案更关注发展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关注学生自身的生活和道德。在了解国内传统教学的不足和国外教学改革理念所提供的借鉴意义的基础上,我们更应寻求一种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以学定教的内涵 以学定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课前预习程度,并综合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找到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学习目标。[2]“以学定教”的本质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古代“因材施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交通工程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既要注重课堂教学思路的严谨,也要注重课堂氛围的活跃;在思想上,既要注重引导,也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消化、讨论和学习。在全面分析传统的交通工程学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以及新时期国家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之后,我们认为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更加符合未来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向。 教学的过程包括了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参与学习以及与之相应的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等,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以学定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如何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主动学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且富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变得十分关键。在交通工程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几点加以分析。 1.借鉴新型多媒体MOOC的教学方式。通过视频教学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交通工程学理念,不断更新现有的传统教学资料,这样既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也能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同时,注重“学”与“用”的关系,通过理论的学习,将其同实际结合。例如,通过仿真软件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实际分析现有的某个路段存在的问题,将理论与所学知识结合,通过仿真给出相应的调整方案。 2.组织学生参加交通类的知识讲座、学术报告和交通科技赛事等。参与学术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发展,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更多的交通人,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借鉴。通过实际的接触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发现问题,面对挑战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在新时期、新背景条件下开展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3]语言的学习是为更好地了解世界,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和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让课件能够实现中英文实时切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相应的英语背景知识,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 四、以学定教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对书本的讲解,为了教学而教学,却忽视了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4];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足,仍是依靠传统教案按部就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配角”。 为改变这种现状,应加强教师思想理念的转变,根据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调整交通工程学传统的授课形式,用新的“学案”引导学生在课上的参与度。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案的制定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教学方案的框架搭建和程序化的教学,它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把握教学的精髓、选择编制恰当的题目、掌握引导学生的方法,同时做好相应的学案设计要求。而这些元素能够实现有效统一的关键点在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以学定教模式下,教师更多的是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就像一个舞台中导演的角色一样,而这个舞台真正的核心是广大的学生。新模式下的教学改革是为了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剧本,让其真正成为未来生活的主人。 五、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以学定教的教学改革是否真正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一套与之相应的管理系统对其做出评价和反馈[5],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和完善课堂教育管理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热情。在管理方式上,建立以学定教的教学管理机制,让教师有更多的参考标准和具体的实施依据。同时,定期举行教学会议,让教师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 2.完善交通工程学课程试题库的研究与实践,做到及时准确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期学案的制定和调整做好理论依据。通过试题题库的建立合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相应的各个阶段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为教学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反馈信息,实现实时而又有针对性的调整。 3.建立专门的调研小组,加强教学目标制定和教材选取,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文化的培养,提升整体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教材的选取既要考虑到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又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六、总结 以学定教和以案定教、以教定案的本质区别在于以学定教是“以人为本”,从学习的主体出发,尊重学生,真正的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发展。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的角色,发挥各自的能动性,积极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很好地完成新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同样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相互监督循环,形成良好的反馈系统,共同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大纲编写的几点建议 [摘 要]交通运输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我校设置该课程的本科专业有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可以在分析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大纲现状的基础上,引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在交通运输类各专业“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完成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大纲修订,介绍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大纲编写的几点建议,为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运输工程;教学大纲;共建共享 交通运输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我校设置该课程的本科专业有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一直以来,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分别由各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独自承担教学任务,并完成本专业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这导致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相差甚远。作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一些通识性的课程内容不同专业无法做到一致,其主要原因是教学资源条块分割,资源信息不流通,不同专业缺乏对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的共建共享。为使教学资源趋于科学化、合理化,让各专业分工合作,避免不同专业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共享教学大纲,为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素质,促进不同专业间教师的流动,应在各专业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完成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大纲修订,为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为此,本文将介绍基于共建的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教学大纲编写的几点建议。 一、共建的内涵 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能够被教学者或学习者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共建是指各部门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部门共同拥有、使用。通过共建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共建可以打破条块分割、信息闭塞和垄断。 二、教学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学大纲的编写要围绕人才培养定位,紧扣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体现“通识致远、专识致用”的原则,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目前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大纲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分别由各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独自承担教学任务,并由其完成本专业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师相互间资源信息不流通,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这样导致两个结果:第一,不同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名称相同,但所学内容可能相差甚远,一些通识性的课程内容不同专业无法做到一致,无法体现“通识致远”;第二,不同专业学生所学内容基本相同,没有达到“专识致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的教学手段大多采取板书或配合多媒体教学,将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的授课处理成纯理论化的灌输,课堂缺乏互动,学生听课热情不高,这直接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方式陈旧 课程结业考核方式单一,一直沿袭传统的考核模式,比较侧重于理论考试在考试成绩评定中所占的份额,忽略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也背离了“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教学大纲编写的基本原则 1.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在修订、制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在贯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关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的同时,要明确本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本门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和要求,课程任务与要求要与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相一致。 2.科学性和适时性有机统一。本着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特色培养和优质培养理念,教学大纲中所列的教学内容材料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能反映学科、专业和行业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知识点不能陈旧和老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吸收先进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 3.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系统性方面,要以学科体系为基础,保持学科、专业的基本逻辑系统;既要保证相关知识的整体性,又要确保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联系和配合,保证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要统筹专业内各课程,避免出现一个专业内不同课程间内容重复或遗漏的现象。要从培养方案的全局出发,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的衔接与配合。在保证系统性的同时又要注意针对性,即制订的教学大纲要针对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状况和可接受程度,适当确定内容的难易程度,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4.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制订或修订的教学大纲应保证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清晰,同时要特别突出对应用性知识的传授。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比重,明确和细化课程目的任务,精心设计课程讲授、讨论、考试等各个环节,确保课程实施质量。 5.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对于原来开设过的课程,修订大纲时要总结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之处;对于新开课程,要学习借鉴同类兄弟院校的有关课程大纲。所有大纲在制订、修订过程中都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所创新。 五、基于共建的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大纲编写的几点建议 (一)各专业教学内容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交通运输工程学作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基础课,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体现“通识致远、专识致用”的原则,考虑各专业的共性和特性,各专业教师在互相交流后对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内容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突出通识性基础知识的讲解,“通识致远”。 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这五大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适用范围及系统组成和发展趋势,该部分内容作为各个专业的通识内容,应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内容一致后,各专业教师可以实现流动上课,也可以只配备一个专业教师上大课,这样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取长补短。由于不同的教师上课风格迥异,这无形中增加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可以打破条块分割、信息闭塞和垄断。 第二,针对不同专业,“专识致用”。 由于不同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不同,在学生掌握通识性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后续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同专业各有侧重。交通工程专业侧重:五大运输方式主要设施及设备,综合运输设施规划的内容及方法。交通运输专业侧重:公路运输组织生产过程,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物流工程专业侧重:五大运输方式主要设施及设备,公路运输组织生产过程,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尽量做到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修订后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学时分配见表1。 通过共建共享,统筹各专业教学内容,可以打破条块分割、信息闭塞,避免相同课程不同专业的简单重复,同时又能做到相同课程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做到与时俱进。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过程中,大家分享教学方法与手段,吸收先进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 课堂实行多媒体教学,实践环节开设研讨课[1],课后辅以课程作业,让学生查阅网络资源完成有关自学内容。 课程中对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的设施和设备及运输组织与管理所涉及的相关政策与标准建议学生课外自学。 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各运输设施和设备的相关内容应配合大量图片及相关案例资料进行讲解;对公路运输组织与管理、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研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以研讨课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改革 在交通运输工程学教学大纲的共建过程中,大家群策群力,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出勤率、平时作业、小组研讨课成绩,终结性评价为课程期末闭卷考试。过程性评价成绩所占比例为40%,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为60%。 应在共建共享现有优质资源的基础上促进自身的发展,使教学资源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各专业应分工合作,避免不同专业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共享教学大纲;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素质,促进不同专业间教师的流动。本文展示了基于共建的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几点建议,为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建设 摘要: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其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非常重要。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工程学课程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形成了独有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现将相关经验总结,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 交通工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0引言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其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非常重要。我校该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了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和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并通过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 并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体系建设 1.1 比较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教学探索,课程组制定了具有我院特色的《交通工程学》教材体系。现使用的教材体系由主讲教材、辅助教材、教学支撑料(扩充性资料)等三个层次组成,覆盖了交通规划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三个层面。 1.2 比较丰富的教学扩充内容交通工程学课程扩充性资料包括:①高新科技成果在交通工程中产生的新方法、新技术,例如: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交通控制仿真技术、交通信息技术等;②近期收录的典型交通工程案例分析,例如教师科研项目中或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的典型案例分析;③国内外最近发表的有关交通工程学的论文研讨。总之,本课程教学本着从基本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更深入的实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有目的有意识地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 1.3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主讲教师主持和设计各自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和要求。实验、指导教材配套齐全。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 1.4 高水平的交通实践基地为了培养交通规划的实践能力,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实验室,建立了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交通工程实践基地。该实践基地由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房、交通模拟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组成。实践教学环节由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负责,他们均参与过相关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积累了相关案例,对交通工程前沿有较深刻的理解,且具有较强的交通工程领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他们的实践教学受到学生的好评。 1.5 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目前,《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已经形成多媒体教材体系,《交通工程学》课程以及实验教学主要内容已经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2教学方法建设 2.1 明确教学内容,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针对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专业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将教材内容指定为两部分分别进行精讲与课后自学,其中精讲内容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细致性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方法的同时辅助以大量的交通工程实例分析;自学内容约为教材内容的1/5,其中数据采集、交通现状分析与近期治理、交通需求预测、网络分配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交通战略规划及道路交通系统评价为精讲内容;交通系统规划软件、交通规划工程研究报告为自学内容。对学生的课后思考提出具体要求,并结合课堂讨论、实践论文以及课程设计等灵活方式加以考核。 2.2 开展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以交通工程学实际案例为基础,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有一路一例的案例,也有综合案例,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又力求简明、形象、生动、具体。 教师的单方面授课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本课程中,结合实践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工作的介绍和演讲,并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互相交流。 2.3 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外聘专家或授课教师定期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分析典型工程案例,介绍相关基础知识和学科动态,使学生能够在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了解本课程的前沿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学科精心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开展“现场化”实践教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已和河北冀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石家庄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等单位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为交通工程学课程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变由单一任课教师站在讲台前传授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充分整合教学实践基地的教学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或聘请资深交通专家、知名学者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式”教学,或带领学生参观交通工程设施的现场,结合具体工程项目进行针对性讲解。 2.5 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该课程是一门信息量大、时代感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小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设计了大量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语 本文总结了我校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建设经验,是课程组多年来工作的心血结晶。尤其是实验教学和高水平实践基地建设,大家投入了较多精力,是集体智慧的具体体现。希望以上经验和分析能够对同行有所裨益。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摘要: 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的交通流的基本特性、交通调查的一般方法、交通流理论、通行能力、交通管理与控制等知识内容,对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石家庄铁道大学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直将《交通工程学》做为重要课程讲授,本文简要介绍该课程的建设和相关思考。 关键词: 交通工程学;课程;建设 1本课程在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安全工程等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的交通流的基本特性、交通调查的一般方法、交通流理论、通行能力、交通管理与控制等知识内容,对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交通工程学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3年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设置了交通工程研究室。七十年代末,交通、公安等有关部门开展了交通工程理论学习,1978年以美籍华人交通工程专家张秋先生为代表的外国交通专家来我国讲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是河北省较早设置交通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创办初始就提出致力于构建特色鲜明的交通工程教学体系,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交通领域人才的需求。《交通工程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1 1999年,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工程本科专业成立,同年开始建设交通工程本科课程体系,并将《交通工程学》作为重点课程,确立了以城市交通和公路相关内容为课程主体的教学体系。 1.2 2000年,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开设研究生《交通工程学》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道路选线、交通设计综合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1.3 2007年,为了便于同学学习,《交通工程学》课程的相关资料,包括课件、授课计划、实验指导书等由分院交通实验中心网站,为本门课程的同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网上教学平台。 1.4 2007年至今,石家庄铁道学院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等本科专业分别针对其学生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相继引入《交通工程学》课程作为选修课,由交通工程系教师授课,交通工程学课程逐渐渗透、融合,其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理论课教学内容 石家庄铁道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河北、服务交通、面向全国,致力于将我院建设成特色鲜明、河北一流、国内知名的多科性大学”。生源来自于全国20多个省、区、直辖市,学生就业于工程生产一线,2007年度就业率为90%左右。 交通工程是石家庄铁道学院“立足河北、服务交通、面向全国”办学定位的重要支撑专业,也是学院优势特色专业之一。该专业培养具有大交通意识,具备城市道路、公路、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控制与管理等知识,具备初步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本科生专业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生专业的学位或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学院相关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交通工程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开展城市及区域交通调查、规划、管理和控制、交通事故处理等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为交通工程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难点: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即面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方法:基本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习题及思考题,并安排答疑,为综合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注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课程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引导学生将课本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与本课程相关的竞赛活动和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学团队建设 围绕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学科始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工程学课程的师资队伍由六名专职教师组成,其中:两名毕业于东南大学,一名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两名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名毕业于日本岐阜大学,学缘结构优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四名,占全体教师的67%,辅导和实验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50。这支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40岁以下的教师五名,占83%,40岁以上教师一名,占17%,平均年龄35.8岁,形成了一个年龄合理的教师梯队。从职称构成情况来看,教授一名、副教授一名、讲师三名,所占比例分别为17%、17%和66%。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本课程建设和改革始终围绕着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进行,利用最新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把培养交通领域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根本目标。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组老师团结协作,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课程内容体系不断深化改革。代表性成果有:①河北省“道路交通规划”省级精品课建设。项目负责人。2009~2012。②河北省“交通运输教育创新高地”建设。项目负责人。2009~2012。③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排名第二。2009~2012。④国家级交通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排名第二。2010~2013。 交通工程学论文: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侧重于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满足产业需求的问题,本文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系统工程学课程建设中,分析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的难点,提出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CDIO;应用型本科;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 本项目受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2013/01/125)、淮阴工学院校教改基金(JYC201314)、淮阴工学院优秀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交通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仍然大多仍侧重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本原理的讲解,而忽略了系统工程学的具体实践,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往往在学完系统工程学后仍然不能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考虑专业问题。 1 系统工程学教学难点 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体系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部分。课堂理论教学主要教学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具体的系统工程技术;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系统工程技术,如系统分析、系统预测及系统评价等;课程设计则是综合利用所学系统工程方法解决交通运输具体问题。 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诸多原理的学习以及模型的计算(如层次分析法、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等)对学生来抽象且枯燥,自然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内容虽然相对具体,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较快地掌握相关知识,但这两部分内容在传统设置中往往比较零散,仅针对单个知识点,而没有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实践体系,因此学生虽然可能掌握局部知识点,但无法构建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完整全局体系,从而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总会呈现或多或少的形而上学问题。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 (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的合称,且将其体现在学生培养的全生命周期、旨在通过项目带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种工程教育模式[1,2]。CDIO是“做中学”的一种模式,是对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CDIO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以系统的思想培养人才。CDIO模式打破学科、专业、文理之间的限制,在教学工程中首先统一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工程师的目标与技能,界定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在特定要求下实现对行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 (2)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CDIO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将培养目标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协调能力。 (3)以产业需求为基准。CDIO模式要求学生以项目为中心,开展理论与实践学习,使学生能将学科知识融入到真实的项目实施中。CDIO模式中所运用的项目均来源于行业产业,因此是不断满足产业变化的工程教育模式[3,4]。 3 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方案 (1) 基于项目的课堂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系统工程学教学的首要环节,传统方法往往按照课本顺序依次讲解,教师以实践案例为基本时间轴,依次讲解实践案例所用到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具体技术。例如,通过针对公交车服务质量评价实践案例的讲解,重点依次讲解公交系统与要素、公交系统分析、公交系统优化、公交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公交系统评价等知识点。理论教学中所讲解的实践案例均来源于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更加注重使得学生理解系统工程方法论的运用。每5人一组,为每组分配不同的项目,要求每组学生之间充分讨论,对课堂所讲到的知识点进行验证及运用。 (2) 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同样采取分组形式,为各组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各组之间互不相同。系统工程学实验目前共6学时,均为验证型实验,要求所有学生独立完成。而课程设计中,为每组分配的项目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项目,要求每组学生通过内部合作完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名学生通过内部协调,获得各自不同的具体分工,完成1-2个知识点,最后所有人的完成内容综合成课程设计报告。 (3) 成绩评定 依据CDIO思想,将系统工程学课程理论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阶段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者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分别为2:3:5。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以及实验成绩;阶段考共有2次,分别通过项目的形式,随堂让学生基于系统工程方法论提出项目的实施方案,并进行适当地计算。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在利用系统工程学方法论解决具体问题时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 4 结论 系统工程学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核心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深刻理解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从而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基于CDIO的系统工程学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具体项目实施也有了贯穿全周期的实践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解决具体项目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相互协作和沟通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适应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更能快速适应交通运输行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因此CDIO模式可以在应用型本科中工程教育类课程中进一步作推广。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研究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道路交通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有待解决,道路设施及管理方法与社会的需求出现错位和脱节现象。与之相对应的,交通工程学科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交通工程学科建设研究,具体措施如下:大力推进交通规划理论改革,促进学科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加强对交通分支学科的研究,促进道路交通系统的人性化管理,完善交通工程的学科理论。 [关键词]交通工程;学科建设;关键问题 交通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交通工程也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学科,这门学科的理论在每一个岔道口、每一条道路上都有其实际效应。交通工程的组织、设计、决策都需要参与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分析其预测结果。由此可见,交通工程是一门将主观决策与客观定量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它需要理性分析道路现状,并将之升华为相应的决策方案,进而有效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增加道路的服务功能。由于各个城市道路,公路的区域环境、条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不同时间段内,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交通状况也不尽相同,这就促使交通工程的设计者每次设计都必须进行“评价―预测―决策”。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交通工程学科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交通工程学科仍有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专业问题。 一、大力推进交通规划理论改革 现在多采用“推理规划”的道路交通规划模式,对OD调查有较大的依赖性,需要根据调查构建“出行分配”模型,并依据预测结果在路网中分配。总体而言,这种道路交通规划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当前,交通规划理论有以下几方面需要革新:首先,OD调查资料的回收率有待提高,同时,在回收的表格中,还存在大部分偏态失真的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OD样本的合格率,调查资料的代表性也必然受到影响,以此为基础的相关系数值也相对偏低。其次,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的出行分布模具,以及根据模具得出的预测也会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再次,在预测结果基础上进行的流向和流量分配规划成果也存在不确定性,这无疑会影响交通规划方案的制定。若要提高交通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就必须革新规划理论和手段。当前,交通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在现存路网中通过强化管制与扩建快速疏导客流,构建经济、舒适、畅通、安全的组织交通,因此,交通工程学科规划理论应当着眼于如何解决道路交通拥挤堵塞。 二、促进学科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首先,要加强多目标系统主机归并树图法。这种方法简单有效,是对系统实现模拟和仿真。这种方法具有明晰、直观的特点,常用于评价、描述和分析许多定量的问题。它可以根据系统信息的反馈探寻目标问题的所在。其次,要运用非线性、多元线性的数理统计法。这种方法通过建立样本数学模型、综合多元样本不断简化问题。尤其是通过模型的趋势外推,能够取得较为贴近实际情况的预测值,进而解决系统样本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同时,关于多元回归模型余项的数学推理,能够为数据预测提供保障。再次,要使用拓展模糊聚类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那些边界条件不确定的交通工程问题。根据模糊聚类的结果采用三角函数图、星座图和雷达图等,可以有效处理交通规划中的多元样本。除此之外,还应当重视统计数理法。在分析道路交通费系统状态时,这种方法可以为衡量车头时距、车辆到达的形态提供重要依据。 三、加强对交通分支学科的研究 随着交通工程学科理论的不断丰富,实践的不断深化,这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不断积累和更新,在处理动态样本时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在学科系统演进的过程中,相关学科的交叉度也越来越高,这些都为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例如在系统行为、系统组织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生态工程学”,在数理统计定量解析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系统工程学”,在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基础上形成的“交通信息工程学”,针对复杂地理环境产生的“山区交通工程学”,根据法规、政策研究开发的“交通法制学”,以及在近代科技监控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管理工程学”与“交通控制工程学”。 四、促进道路交通系统的人性化管理 首先,要在交通控制和管理中融入人性化的理念。当今时代,出行的车辆逐渐增多,道路的负荷越来越重,道路控制和管理这一分支系统在控制疏导车流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保证交通畅通,必须及时修正道路交通系统,使其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移。总之,交通管理控制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辅助手段,而是日渐成为交通管理系统的基础。其次,要关注交通环境。当前,道路交通越来越发达,交通的环境也就越发值得重视。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是交通环境污染的两个重要类型,可以通过道路景观、绿化及环保设施等不同形式对之进行线性补偿。需要注意的是,日食、太阳黑子磁爆、月食等现象同样会对道路交通产生重要影响。可见,道路交通系统是环境、人、路、车、管理控制等众多分支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针对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应当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交通环境、交通控制等方面应该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五、完善交通工程的学科理论 实用性是交通工程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这门学科的理论建设必须以实践训练为基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这也使得社会各界对道路交通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不断协调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各种新举措、新招式、新方法相继出现。这促使交通工程学科的各种新方法、新思想、新理念随之产生。这些革新实践成果都为交通工程学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挖科技理论内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并对之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构建系统化的交通工程学科理论体系。此外,道路交通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因此,其学科理论也必须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在尊重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积极从社会实践与相邻学科中汲取有效信息,不断充实学科理论。 六、正确处理交通工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首先,应当充实交通工程的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提高这门学科的专业水平。交通工程学科由国外引进,但中西方道路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若要提高学科水平,就必须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不断革新教材内容,创新实践手段。其次,要增强交通工程学科教师的业务素质。众所周知,交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具有亲身实践经验,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这就需要教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科研过程中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只有在科研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增强交通工程学科的趣味性。再次,还要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该学科的经费投入。实际操作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当加大资金支持,为该学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同时,也可以安排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入科研项目,以科研促教学,增强学生的学科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交通工程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因此,高校应当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积极应对交通工程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使道路交通工程不断产生新的特点,因此,学科建设也应当不断变化。交通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还要具有创新意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专业局势。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课程全英文教学试点研究 摘要:建设全英文专业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本学科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论述了交通工程学建设全英文课程的意义,以及全英文课程与既有双语课程的互补关系。通过开展交通工程学全英文教学试点,对授课内容、教学团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与同期开设的中文课程对比。对试点过程中存在的课堂规模不适宜、讲授内容深度不够、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性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交通工程学;试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一、“交通工程学”开展全英文教学的意义 “交通工程学”是国内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也是国际上本专业的通用基础课。“交通工程学”的国际化程度和教学水平,是衡量整个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乃至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开设“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国际化的必然需求。通过“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建设,能够实现扩大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增进国际学术、教育交流的目标,也能够为国际著名大学与国内高校进行师生互访活动提供课程支持,对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亦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全英文课程的定位及其与双语课程的关系 “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是面向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的通用课程,授课语言、讲义和多媒体课件均采用英语,对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均有很高要求。全英文课程只是对现有中文课程的一种有益补充,现阶段并不能替代中文课程,也无替代中文课程的必要。作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交通工程学”是历来各类教学改革的重点。与全英文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是双语教学。自2003年教育部将推进双语教学的要求写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纲要[1],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开设了中英文双语讲授的“交通工程学”课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3]。全英文课程与双语课程有不同的定位,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都存在明显区别。从授课对象来看,双语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主要目的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提高本国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而全英文课程面向本国学生和国际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教学尝试。从教学语言来看,双语专业课程通常以中文为课堂讲授语言,辅以英文多媒体课件和讲义;而全英文课程的授课语言、课件及讲义均为英文。从授课内容来看,双语课程的授课内容与中文课程并无太大差别,而全英文课程由于受到语言的限制,其讲授内容需要做较大调整。因此,全英文课程与既有的双语课程并非简单的升级和替代关系,而是具有不同受众和不同教学模式的互补课程,两者都有存在的必要,应根据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开展。“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程需要学生有较高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与表达能力。一般高校本科专业英语课都安排在第七学期开设,而交通工程学专业课通常安排在第五学期。从课程安排顺序来看,通过专业英语课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全英文课做准备并不现实。因此,需要在学生选课阶段对全英文学习存在的困难有充分认识。 三、“交通工程学”全英文教学试点 2011年秋季学期,本校交通工程专业首次开设了“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课。本次试点授课聘请了一名外籍教授作为主讲,本学科配备两名青年教师作为助教,组成了教学团队。教学团队针对课程特点,全面剖析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案设计、团队合作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本次授课基本取得了预期效果,为进一步推进英文课程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教材。“交通工程学”涉及的覆盖面广、理论体系比较复杂,是交通工程专业授课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在本次全英文试点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沿用了外籍教授所在国外大学的授课大纲和授课内容,其基本知识模块包括:交通工程的概念和发展、交通系统组成、交通流基本模型和分析方法、交通规划、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管理、交通能源与环境、交通安全、交通信息等。课堂讲授共计36学时,与同时期开课的“交通工程学”传统中文课程学时相同。与中文课程相比,全英文课程讲授的内容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与当前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结合也更加紧密。但是从内容深度来看,每个知识模块的理论讲授深度不及同时期开设的中文课程,特别是在有关数学模型的讲解方面,英文讲授深度与中文课程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英文授课,涉及到数据模型等较难理解的部分讲授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内外对于本科教学定位的差异性,国外注重知识覆盖面,而国内更注重知识体系上有一定的深度。在教材方面,本次授课以外籍教授自编的课程讲义为主,辅以国际通用的、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使用教授自编讲义作为主要学习资料具有其合理性。首先国外原版教材内容体量非常大,更适合学生课后花大量时间自学,这种学习方式目前并不非常适合国内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有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另外原版教材与外籍教授的课题教学内容有所差异,为使学生少走弯路、克服畏难情绪,首次试点授课决定以教授讲义为主。 2.教学团队与教学方法。本次试点组建了3人的教学团队,包括1名外籍主讲教授和2名“交通工程学”中文课青年教师。考虑到开设全英文课程的目标以及实施难度,在课程建设初期的2~3年内引进外教是必要的。本次引进的外籍教授系国外著名大学交通工程专业资深教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善于运用各种实例说明问题,语言风趣,富有个性,课堂感染力极强。本次试点配备的中文课青年教师是系本学科教学骨干,均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专业英文水平较高。中文课教师与主讲教授配合默契,在教学辅导、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首次试点情况来看,配备中文课教师配合外籍教授非常必要。由于学生尚未学过交通工程专业英语,因此对于大量的专业英文词汇非常陌生,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汇,需要中文课教师及时进行必要的中文释义,否则会影响到整堂课的理解。通过与外籍教授配合,中文课教师在国际化教学理念、方法与教学能力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今后逐步代替外教、独立开设全英文课程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教学方法上,外籍教授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讲到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时,外教列举了自然界的蚂蚁作为例子,说明其交通系统的合理和高效。同时,课件中还大量采用了动画、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其中许多视频资料在国内“交通工程学”课堂尚属第一次出现,启发性非常强。这也说明在课件制作的生动性方面,国内与国外相比确实有较大差距。近年来虽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但“灌输式”教学方法仍旧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课件制作方面没有下到功夫,国内教师也缺乏在这方面的培训和支持。 3.课程作业与考核。全英文课程作业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作业以交通模型计算分析为主,课外作业以主观题为主,开放性较强,旨在培养学生对于交通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对于交通问题的初步识别和解决能力。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要求全部以英文作答,对学生要求较高。从考场实际答题情况来看,有约30%的学生由于英文写作水平受限而明显影响答题的效率,有10%的学生影响较为严重(试卷中部分题目用中文作答)。 4.教学效果与问题。从本次试点授课的实际效果来看,全英文课程在学生中的受关注程度非常高。选课人数共计32人,占本年级全部人数的四分之一。学生对于全英文课程的态度非常积极,学习兴趣比中文课程更为浓厚。从学生提交的课程学习报告来看,80%以上的学生认为全英文授课知识面更宽、趣味性更强,有利于开拓视野。学生普遍认为选修全英文课程能够为将来出国深造打下基础,这也是不少学生选择英文课的初衷。本次试点授课基本上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反映出了若干比较突出的问题,列举如下。①英文课的理论深度不及同期开设的中文课程。因受到语言的局限,理论模型讲授达不到中文课程的深度。从学生提交的课程总结报告来看,70%以上的学生认为英文课程讲授内容的难度明显低于中文课程。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仍将面临研究生升学考试、面试等环节,而交通工程学又是此类考试的主干科目,因此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授课内容深度问题。②师生比偏低。本次试点只开设一个班级,共32名学生。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课堂发言和讨论机会相对较少,学生的专业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特别是当教授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章节时,课堂变成了英语“听力课”。根据试点实际情况,建议将班级规模控制在20人以内。③作业量偏少。作业量偏少也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考虑到语言理解效率不同,相同学时的中文课程与英文课程相比,信息量更大,更容易理解。因此,需要在课后通过加大作业量与辅导力度,弥补课堂听课效率的差距。④选课学生英文水平差距较大。虽然选课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略高于中文课学生,但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甚至英语基础较差,本着“加强英语学习”的目标选择全英文课程,其专业知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英文听说能力不平衡的现象,加强中文教师的辅助作用。也可以考虑对学生进行一次英文水平摸底测试,未通过者建议选择同期开始的中文课程。 建设全英文专业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学科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全英文课程建设对本专业其他课程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交通工程学”全英文试点授课的总结,比较了全英文授课和同期开设的中文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分析了试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授课内容深度、课堂规模、课后作业、学生英语水平等方面,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下一步继续深化全英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交通工程学论文:独立学院《交通工程学》教学体会与思考 【摘 要】交通工程学是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因素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研究,是一门具有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在独立学院《交通工程学》的教学过程之中注重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综合运用,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探讨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关键词】交通工程学;独立学院;教学体会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道路交通规律,建立交通规划、设计、控制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有关的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等,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的一门技术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930年美国交通工程师学会成立作为其诞生标志。而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起步较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1]。 1 课程简介 在我院,《交通工程学》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比较多,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包括交通特性、交通调查、交通流理论、道路通行能力、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交通管理、静态交通系统、交通环境保护等内容,几乎涵盖了交通工程学科的方方面面[2]。结合我院“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本课程内容以交通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技术为主。 由于交通工程学涉及内容丰富,现行教材版本较多,且多是侧重于理论教学,对于独立学院的本科教学来说则不易把握,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总结。 2 教学内容 交通工程学是把人、车、路、环境及能源等与交通有关的因素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研究,既研究了交通发生、发展、时空分布、运行特性,又研究了交通政策、法规、管理等内容,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系统性、交叉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在我院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突出“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化组合,突出重点难点,以适应教学要求。 2.1 课堂理论教学 2.1.1 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优化教学内容,从交通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入手,使学生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交通特性、交通调查、交通流理论、通行能力分析等。另一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将教材中没有及时更新的内容进行修订,如《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更新为《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同时,及时关注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 2.1.2 优化知识结构 在我院的交通工程的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涵盖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这对于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稍有不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结构还需进一步的取舍优化。首先,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包括交通特性、交通调查、道路交通流理论和通行能力分析;第二部分为应用部分,包括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交通管理、静态交通系统和交通环境保护;第三部分为发展动态,包括交通仿真、ITS等。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以第一部分为主要教学内容,第二部分在后续的课程中将深入学习,本课程只做简单介绍,第三部分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兴趣作为拓展知识。 2.2 实践教学内容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教材更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论介绍,而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强调不够。若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重点介绍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那么学生就会感觉抽象、枯燥无味,很难抓住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加强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附加拟定了相应于课程内容的实践任务,做到理论课与实践课同步跟进,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以交通量、速度、密度(占有率)为调查对象,进行交通调查试验,加深学生对交通流三个基本参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3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当对于本课程来说,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较多,内容丰富且不易掌握;而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强,且缺乏实践经验,对生活中的交通现象也缺乏关注。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多举实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启发式――通过教师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相关的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将已知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进而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法――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如:在学生掌握基本调查方法后,精选实际调查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成败得失分析讨论,传授学生间接经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讨论法――进行课堂讨论,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观察交通现象,针对道路交通现象进行描述,在课堂中展开讨论,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探讨中将知识点提炼、升华。 实验法――设置实训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在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之后,设置与课程内容相一致的实训课程,要求学生按照实训要求,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训室或实际的道路上完成相应的实训内容。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道路交通的实际中去,进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 教学评价 传统的《交通工程学》的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30%加上期末闭卷考试70%。平时考核一般是侧重于对平时作业与课堂出勤的评价,期末闭卷考试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4]。而很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虽然通过考试,但并不是真正地掌握了课程知识。 为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到各个学习阶段之中去,包括课后作业、阶段性考核、课内实践、综合运用能力考核与期末考试五个部分。 课后作业,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课后作业也可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巩固,占10%;阶段性考核,一般以章节为单位做随堂小测验,考查学生对章节重点内容的掌握,进一步巩固阶段性学习成果,占20%;课内实践,考查学生对重点难点的了理解掌握与运用,通过实训课程及实训报告考核,占30%;综合运用能力,考察学生运用综合多种理论、模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道路交通之中的各种交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更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点,且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需要学生综合归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占10%;最后是期末考试,仍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主要考查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占30%。 5 结语 交通工程学作为一门具有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基本理论,并且能够用相应的理论、模型去分析解决道路交通中的实际问题。对于独立学院的本科教学中,更是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积极改变教学思路,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论文: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摘 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与此同时,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阻碍了改革的进行。故而,本文将以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概述作为突破口,浅要分析了现阶段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弊端,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希望能为广大高职教员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交通工程学 课程教学现状 0 引言 高职院校的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期,社会交通不断发展,城市交通管理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之下的必要探索。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不断推进,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来说是一个亟需突破的难题。加之交通工程学课程属于交叉性和应用性学科,极具操作性和实践性,现如今的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 高职教育交通工程学课程概述 1.1 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 从宏观上来看,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由道路工程学衍生出来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交通发展、发生、运行、分布以及驻停等规律,涵盖了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运营、交通监控、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的理论,重点探讨了交通中道路、车辆、行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门集聚了工程设计、工程技术以及管理能力的学科。 纵观我国广大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其微观上的内容涵盖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性理论,重点阐述了车辆、行人以及公路的交通特性,穿插了交通流量理论和交通环境基本理论。第二个部分则在着重讲述交通规划以及交通调查。第三个部分则阐述了交通通信能力、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以及停车场的规划和设计等。交通工程学课程是高职院校中交通运输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具备交通工程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 1.2 交通工程学的性质 关于交通工程学的课程性质,实质上是与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通常来说,交通工程学是以交通道路为主要研究方向,从交通设计、交通规划、交通环境等方面系统地研究影响交通流量、交通效率、交通安全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以及交通参与者(车和信任)等要素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关系、基础方法和基础理论。交通工程学往往是高职院校中交通运输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也会与轨道交通、交通工程以及土木工程等专业联系在一起。故而,交通工程学就具备了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社会性。 2 现阶段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弊端 2.1 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而且课程又极具交叉性的性质。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公式多、符号多、概念庞杂、教学环节复杂。这就需要高职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但是,就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来看,仍然以传统单一的方式在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开放性、跳跃性,学生主体意识难以展现出来。而且,交通工程学是一门需要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的课程,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尽管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一点教学作用。但是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觉到课程教学的乏味,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内容也不能准确掌握。近些年多媒体教学方法不断普及,但是有的高职教师在运用过程中却又本末倒置,让多媒体教学方法成为主体,导致教学方法偏离,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更是难以理解和消化。 2.2 交通大发展,内容不能够跟得上,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交通运输也得到了空前发展。现代交通运输的问题和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国交通工程学是上世纪70年代末才创立的,正处于交通工程大发展时期。作为年轻学科的交通工程学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很多理论知识也在不断涌现,交通问题也是不断出现,交通理论知识也不断更新。而上世纪创立的交通工程学很多内容都颇为陈旧,理论太多,跟不上实际交通状况。 2.3 缺乏实践性 交通工程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就决定了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一定要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结合起来。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的课程教学无法与人才培养联系起来,缺乏实践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使得交通工程学的系统思想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2.4 理论与实际知识脱节 由于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缺乏实践性,对于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实际知识的要求很高。但是现阶段由于观摩学习实际知识的操作性小,学时不够等原因。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存在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此外,由于现阶段交通大发展,交通方式设计的问题层出不穷,交通方式多种多样,每个城市的交通情况也不同,学时很难学到全方位、立体化的实际知识。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多,交通实际知识的学习需要到达交通现场,交通现在情况多变,不利于学生安全。 3 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和方法是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广大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教师应当改革传统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手段,做到优势互补和有机融合。具体而言,丰富教学手段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多媒体教学方法是现如今广泛利用的一种,合理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显著提高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广大高职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收集交通工程相关的各种视频资料、动画资料、图片资料等,通过科学整理和精心编排形成合力完整的多媒体资料,合理融入课件中。切忌主次颠倒,一定要将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发挥出来,不能让其成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2)在传统的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往往都没有专门设置实践教学的环节。故而,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环节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交通调查任务,让学生主动进行交通特征统计的课外实践。为往后交通状况预测、交通数据的处理奠定基础。 (3)网络教学是当今教育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了广大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网络教育方法不仅可以转变教师角色,也可以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教学课件、教学习题和教学大纲,通过现场教学录像的共享让高职学生在课后能够与教师不断进行沟通。 3.2 变化教学思想 在教学观念上,教师必须从交通工程学课程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出发,将现代交通工程的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中,并不断注重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思想的转变。通常来说,教学理念的变化需要注意以下内容:(1)交通生态环境和交通心理环境的协调。(2)交通安全与社会安全的协调。(3)交通现状与交通发展的协调。(4)充分考虑高新技术、交通资源、交通参与者的协调。 3.3 更新教学内容 就现阶段与交通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理念、新技术等不断出现。其中囊括了绿色交通系统、交通系统管理、交通运输系统智能化、交通需求管理、智能管控体系、现代计算方法等。这些内容与我国当下交通工程的发展紧密联系,但是交通工程学课程内容却很难跟上这些理念、技术和理论的更新。故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势在必行。在更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我国交通工程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交通工程学所涵盖的基本方法、基础理论和基础概念等于现代化交通工程相互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交通发展的新趋势。 3.4 加强实践 加强实践是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这是适应现阶段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也是实践教学建设的趋势。首先,广大高职院校一定要摒弃以往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形式,探索出符合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有独立的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系起来。其次,要不断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高职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完整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再次,不断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加实践性、减少说教性。逐渐构建操作性、实践性、综合技能型相互结合的综合实践体系。最后,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相关设备,组建实训基地。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观念,才能促进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够不断适应现代交通工程发展的需求,能够顺利迎接交通管理、交通安全在新时期下的要求和挑战。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为了提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硕士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对全国各个开设交通运输工程及其二级学科的院校进行大量的调研为基础,通过科学分析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等发展现状,结合河北工业大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为培养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合格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现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行[1],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就成为当务之急。河北工业大学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培养了大量交通建设科技人才,为了提升河北工业大学培养该学科高端人才质量,进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有:刘翠莲等(2009)围绕具有航运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几个方面,对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2]。郭一唯(2010)在分析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大交通"专业背景下,结合交通运输类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学习体会,探讨、总结出了一套具有一定程度方法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的本科生培养方法[3]。段爱媛等(2012)从课堂教学环节、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环节研究了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实施办法[4]。这些成果都有其适用性,所以结合河北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现状,通过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对提升河北工业大学培养该学科研究生的质量尤为重要。 一、全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概况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与运用工程[5]。它是研究道路交通规律,进行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的一门学科,目的是实现客货运输的安全、迅速、舒适、经济[6]。该学科与电子、机械、材料、信息工程、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是一个综合性交叉学科。 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院校调研,发现交通运输工程及其二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博士点或硕士点授权的单位共78个,按学位授予权级别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 图1学位授予权院校分类图 由图1可以看出,全国范围内具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一级博士授权点的院校有21所,占全部授权单位的27%,具有一级硕点授权的院校有34所,占全部授权单位的44%,表明我国有近半数的授权单位具有完善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二级学科培养体系。 二、全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与整理,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如图2-6所示。 (一) 交通运输工程重点学科分布 图2重点学科在博士点院校的分布 图3重点学科在硕士点院校的分布 由图2可以看出,22个有国家重点学科院校中7所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他们主要培养交通运输行业高端理论研究人才。由图3可以看出33个省级重点学科院校中有25个省重点学科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博士授权点,有8个具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硕士授权点,他们主要培养本行业具有应用研究能力的精英人才。大部分院校则重点培养各自学科特色人才。所以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人才高尖端集中、系统培养和特色发展的布局。 (二) 实验室建设水平 图4 具有重点实验室的院校 由图4可见,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共8所,其中四川省4所,北京2所,陕西省1所,上海市1所,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华东、西南、西北等地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0所,东北地区9所,华北地区6所,中南地区6所,西北地区5所,西南地区8所,华东、华南等地区6所。重点实验室在不同地域均有分布,既体现了交通运输工程系统研究特点,又可结合全国不同地区实际需求的特点。 (三) 师资状况 图5一级博士点院校师资队伍 图6 一级硕士点院校师资队伍 由图5-6可见,具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一级博士授予权、一级硕士授予权的院校其教授与副教授所占师资总人数比例均在50%左右,但是一级博士授予点院校教授职称比例较大。 所以,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水平,尤其是正高级的业务水平。 三、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各院校从课程结构上分析, 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 础课程、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实践环节必修环节五个大项,现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从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进行分析:河北工业大学现有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道路工程与规划两个二级学科学术硕士授权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专业课程见表1. 表1 河北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课程分类表 由表1可得:在道路工程与交通规划方面的专业课设置较多,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有部分专业课程,但仍显不足。载运工具与运用工程学科,没有涉及,在交通运输行业向大交通综合运输发展的今天,社会急需培养交通类综合性人才。因此,该校学科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现象。所以河北工业大学按国家学科分类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河北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分析表 从表2可看出,该校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发展已日趋成熟,因此,可以积极申报该学科博士授权点,使该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知名专业。其余二个二级学科在课程设置中,需考虑社会需求和发展因素,根据校企合作、学生实践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到课程设置中,急社会所急,以社会需要为原则增设专业课程,做到按需培养,最终实现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全面发展。 四、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教学方法分析 单有好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还不行,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匹配才能使研究生易于接受,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教学方法探讨如下: (一)学术交流法 河北工业大学校作为河北省属院校,坐落于天津,这就使得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教师、研究人员增加了加强和外界的联系的机会,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会议,掌握本学科的最新信息,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并把新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同时也鼓励研究生在学术交流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使其由观众走向舞台,提高研究生群体的综合素质。 (二)报告教学法 研究生通过聆听本专业国内外专家学术报告,能接触到自己所学专业最前沿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并激发继续钻研本专业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案例分析教学法 执教研究生课程的教师都主持或参与一些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教师通过讲授项目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掌握学科最新的进展,了解科技发展的未来。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授课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科技,构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网络交流平台,老师在规定的时间轮流上线解答同学们在网络上提出的问题,使课程学习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外。 (五)实践教学法 通过增加课内试验学时和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使实验仪器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促使实验室趋向于开放式管理。 研究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在研项目,使其在校期间就可以得到真正的锻炼,把课堂学到知识进行应用,提高专业技能。 教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让研究生分组,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并上台讲课,然后其余同学提问互动,教授对不足之处提出补充或指正,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五、结语 为了培养高素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人才,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院校调研,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对现有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在课堂授课与实践教学两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诸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小组作业、演讲汇报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方法,为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交通工程学论文: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建设交通工程骨干课程群,达到教学目的,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提出多个方面的改进意见。对交通工程学课程和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交通工程学 精品课 教学 建设 交通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课程之一。在青岛理工大学最早开设于2000年,一直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多年来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该课程被学校确定为校级精品课建设,2012年山东省教育厅批准该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予以资助。在已有基础上,深化教育革新,强化内功,系统性地建设、完善精品课程,需要教学团队深入研究和把握。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1]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课程资源,提升其内在价值,有效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2]通过这些精品课程的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和发展。[3] 精品课程建设是大学必须常抓不懈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科学技术在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层出不穷,一方面,教学内容必须随之不断更新,否则课程的生命力就会丧失。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在不断进步,带来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革新。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将导致昔日优秀的课程不再优秀,甚至落伍淘汰。[4]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分析 大学教育系统简化如图1所示,对学生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系统内主要部分。 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规定了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学习顺序与内容,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依据。教学设备条件是教学质量的职称条件,包括校园教学、生活等基础设施条件,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设备、实验设备条件等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态度对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大师对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对学生的影响力,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人生观形成,都十分重要。教学管理制度与执行力要素规范教学流程、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成果,使学生合乎毕业条件。在大学教学系统中,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与提高管理执行力,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优良学风,教师形成严谨与创新的教风。 将教学系统相关要素展开,得到鱼骨分析图,如图2。一方面,要明确因素与建设精品课程目标的相关关系。即当所有因素为正相关时,对精品课程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妨碍精品课程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明确所有的支持要素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精品课程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遥不可及,而在于脚踏实地地完成方方面面的建设工作。 三、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 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因素系统分析,抓住重点与全面解决问题相结合,从课程的建设计划、队伍建设、内容和体系改革、方法和手段、教材、理论和实践并重等方面着手,实现交通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 (一)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交通工程学课程在我院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教育部制定的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强特点,是精品课程群中的基础性学科。因此,必须要做好课程之间知识体系的衔接。 (二)明确课程建设目标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依托课程组的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相结合。以更新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根本,紧紧抓住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级精品课程乃至省级精品课程,成为山东省区域本专业业内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典型性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成为管理学领域重要的学习中心,实现教学效果和学术地位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双重目标。 (三)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先进性 该课程体系的设计,紧紧围绕交通科技发展和社会实践应用的需要,既注重该课程理论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又注重该学科理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选用获国家教委一等奖的教材,但又不拘泥于现有的教学内容。通过修改教学大纲,我们在内容上将实现两大突破:第一,在讲授内容方面,在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系统讲述相关知识,注重深度控制,是学生构建交通工程学科的体系。第二,部分知识模块可以深入讲授,以便后来不再占用学时,如交通环境等。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课程组所有教师都已经采用多媒体教学,重新设计和优化了多媒体课件,以扩大授课的信息量和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等。同时,建立了管理学课程网站[5],通过作业练习和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利用本课程网站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资源,进行主动和积极的课程学习。除此之外,课程组利用将购置的教学视频辅助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网站,如利用Google街景功能看国内外道路设计、优酷视频网站了解交通事故等,搜集短小精悍的案例视频资料,根据需要引入课堂。 (五)课堂及教学改革 本课程组通过实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交互式教学、主题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的教学方式,建立“学生主动学、教师引导教、实践体验学”的教学模式[6],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交通工程领域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能力,以案例、图片、录像等形式客观地展现交通工程专业精髓。 在教学方法上,总体遵循“课前引导、课堂精讲、课后作业、团队讨论”四个环节,增加随堂测试,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精讲与多练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的教学氛围。采用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式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脑、动手,增强解决问题能力。 为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改进记分办法,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严格、全面记录课堂讨论和作业检查情况信息。 (六)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组加强了实践教学,以更好地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第一,加强课内实习环节,设计好几个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利用二年级初始,学生对专业的满怀热情,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第三,与学院团委联合通过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七)网络平台建设 丰富网络平台的结构与功能,除了陈述内容和下载材料的功能,更要增加和扩大互动功能和内容,如网上答疑交流。继续完善现有的教学网络平台。实现全部课件上网、教学视频上网、实践教学上网、作业上网、参考资料上网。 (八)采他山之石,纳百家之长 学习、参考国内外名校的教学模式,以改进和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通过互联网,可以参考学习其他高校的交通工程学和其他课程的网站建设情况。通过到其他高校访问,学习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组织过程等,做到取长补短。 交通工程学论文: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基于讨论探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师资学生现状,从实践出发以交通工程学课程为例,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教改方案,并给出了具体的定性定量考核指标。 关键词:讨论探究;交通工程;课程改革 1、前言 对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般高校来说,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提升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和知名度的必经阶段。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对于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该教学方法在国外知名大学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方式,而在我国一般高校教学课题中,讨论探究式这种教学方法还没能推广开。通过初步试验可知,学生非常喜欢此教学方法,这对于下一步实施会很容易推进。 国内有关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实践课教学体系方面上,没有人提出针对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交通工程学课程中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及其有关定性定量考核评定方法[1、2、3]。 国外大学在教学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体现的主要是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应该怎样教,如何教得更好,同时提供有效的方法[4]。 2、方法过程 主要研究内容:制定交通工程学课程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可行方案以及相应定性定量考核方式和方法;在交通工程学课程中实施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方案检验并不断完善。 研究目标:通过对交通工程学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交通运输专业其他专业课程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提供参考蓝本,为我国其他一般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实施教改提供实践例证。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交通工程学课程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可行方案制定;在讨论探究式教学课堂中及时准确的记录相应定性定量化指标。 研究方法:在全面把握专业现有师资、试验仪器设备和交通工程学教学现状,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的基础上,收集国内外有关大学专业课教改文献资料,制定交通工程学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行方案,确定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定性定量考核指标,最后给出课程教改可实施方案,并在在交通工程学课程实际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并不断完善,及在交通运输专业中进行推广。 3、方案制定 3.1现状条件 交通工程方面师资的薄弱,仪器设备简单。交通工程学教学主要靠课堂讲授,方法单一。学生交通感性知识非常欠缺,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3.2方案制定 针对现状条件,制定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行方案,具体如表1所示。教材的选取是结合多年各个版本的交通工程学教材,考虑学生知识基础以培养学生技能、增加知识含量、拓宽知识面为主,自己开发教材。 表1 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方案表 注: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没有把交通工程学各个章节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案都放上面,只是节选几个章节。 4、考核指标确定 考核指标采用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考核指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组织配合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总结概述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绘图设计技能等。 定量考核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小文章数量、高质量地完成交通实验次数、准确翻译有关外文资料字数、根据所学交通工程学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个数、正确高效地完成作业数量、数量、申请或参与科研项目数量等。 定量考核方面包括: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试验成绩、作业、小论文成绩、卷面成绩,这些方面给出具体的分数比例和评定办法。 5、教学实施检验 交通运输专业的2010级、2011级两个班级《交通工程学》课程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效果及完成成果:校园交通标志标线设计及应用研究;对校园停车场进行了设计;市区交通拥堵交叉通组织、实际调查交通数据资料、初步翻译了英文版的《交通工程学》教材。 6、结论 从我校交通运输专业2010级、2011级两个班级中的授课实践情况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成效。交通工程学课程中采用了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后,对于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检验学生实践环节中运用情况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面对面”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于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实践中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通过课堂讨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究专业技术的前沿,让学生对对未来工作充满了极大的憧憬和动力。最重要一点是本教学方法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考研继续深造提供了巨大的专业实践知识储备。 交通工程学论文: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交通事故成因分析与安全设计理论 摘要:由于我国道路安全保障措施研究和发展滞后,加之交通管理难度加大管理水平滞后等诸多原因,造成交通事故频繁,伤亡人数过多,经济损失巨大。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交通事故成因分析与安全设计理论研究能够充分考虑驾驶人心理、生理特征与需求,有针对性的消除交通安全隐患,使人—机—环境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关键词:道路安全;交通管理;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引言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通过对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研究和完善,使三者之间相互统一,相互协调,达到系统安全高效有序的运行[1]。保障系统安全是人机工程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事故成因分析可为最佳安全设计提供思路;安全设计又可为有效控制事故提供措施。事故成因分析与安全设计的目的是使人—机—环境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状态。道路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车、路构成的动态系统,在此系统中,由于驾驶人、汽车、道路环境中诸因素的不良变化,导致三者匹配质量恶化,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一定时间就会酿成事故。因此,通过对道路交通系统进行事故成因分析和安全设计能提高道路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事故成因分析 虽然引发事故的原因较为复杂,但依据人机工程学理论,可将事故的基本成因总结为人的原因、物的原因、环境条件、管理四大因素的多元函数。如果将环境条件归入物的原因,则人机系统中事故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间接原因就是管理失误;基础原因一般是指社会因素。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 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多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其比例高达70%~80%[2]。人的失误行为的发生既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人体内在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影响驾驶人的噪声、温度、湿度、照明、振动、驾驶舱环境以及道路环境等;人体内在因素主要包括驾驶人的心生理状态、知觉、反应以及驾驶人的性格、操作技能等[3]。在进行人机设计时,应努力使诱发人的失误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得到控制,并通过外部环境的设计保证人体内部系统稳定有序的运行,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交通过程中涉及的物质主要是指车辆,不正常的车辆状态是交通事故的诱导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制动失灵、转向失灵、轮胎损伤、燃料用尽等。虽然在事故资料统计中,由于车辆的故障而造成的交通事故较少,但是车辆的不安全状态往往会导致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管理失误 管理失误是指由于管理方面的缺陷和责任,造成事故的发生。虽然管理失误是事故的间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原因,而且是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管理失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驾驶人管理缺陷:对驾驶人缺乏合理有效的选拔、教育、培训,导致驾驶人驾驶技能参差不齐,部分驾驶人交通素质低下,给道路的运行带来了较大的不稳定因素。 道路管理者养护监管不力:道路发生病害,交通安全设施损坏或设置不完善等,若不能及时被发现并加以改善,将会加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 事故救援体系不完善:交通事故救援机制不健全,救援装备落后,对交通事故的救援响应较慢,甚至造成二次事故的发生。 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失误共同耦合形成的,当客观上出现事故隐患,主观上表现不安全行为时,必然导致事故的发生。 安全设计技术 安全设计技术可以划分为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设计技术及防止或减轻事故损失的安全设计技术,这是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在技术上的保证。交通项目的设计、设备、工艺过程是否安全,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3]: ①防止人失误的能力;②对人失误后果的控制能力;③防止故障传递的能力;④失误或故障导致事故的难易;⑤承受能量释放的能力;⑥防止能量蓄集的能力。 基于以上原则,目前交通安全设计方法主要从生产设备的事故防止对策、防止能量逆流于人体的措施、消除和预防危险及有害因素等三个方面考虑,常用的交通安全设计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危险因素控制 道路中的危险因素,是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通过设计消除危险或使危险最小化,是避免交通事故最有效的方法。当道路中存在危险因素时,应首先采取治理措施,消除危险;当危险因素无法消除时,应采取隔离防护措施,以防止危险或将危险降低到最低水平;当预计到可能会发生危险,而又没有很好的防护办法时,必须使其损失最小;对于难以消除或控制的危险,在进行各种比较、分析之后,应选择转移危险的方法。 (二)能量控制 对于任何交通事故,其后果的严重程度与事故中所涉及的能量的大小与类型紧密相关,用控制能量的方法,可从根本上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能量控制技术主要从限制能量、用较安全的能源代替危险性大的能源、防止能量积聚、控制能量释放、延缓能量释放、开辟能量释放渠道、在能源上设置屏障、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人与物之间设置屏障、提高防护标准等方面考虑。 (三)闭锁和锁定 闭锁和锁定是防止不相容事件发生或事件在错误的时间发生或以错误的次序发生。闭锁是指防止某事件发生或防止人、物等进入危险区域,如油罐车上的闭锁装置,可防止在车体未接地的情况下向车内加注易燃液体;锁定则是指保持某事件或状态,或避免人、物脱离安全区域。例如停车后在车轮前后放置石块等物体,防止车辆意外移动而引发事故。 (四)人的失误控制 对驾驶人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驾驶人的交通素质,增强驾驶人的责任心、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并加强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交通安全教育等,减少人的失误。 (五)管理失误控制 认真改善设备的安全性、工艺设计的安全性,制定操作、维护保养的标准和规程,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备高效稳定的运行,加强对管理失误的控制。
施工技术型论文: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公路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为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企业必须找出原因,从根本上加强公路工程质量控制。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作为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技术,其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公路工程中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的施工准备及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公路工程;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施工准备;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公路工程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基于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为确保人们出行的安全性,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公路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作为公路工程施工的重要技术,其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质量的优劣。因此,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必须重视并掌握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只有这样确保工程的质量。 一、准备工作 水泥稳定级配集料是当今国内外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半刚性基层材料,其中又以水泥稳定碎石性能最为优异。然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并没有消除半刚性材料的缺点,因此如何进一步减少其反射裂缝的产生,依然是充分发挥路面结构整体性能的关键之一。因此有必要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进行研究,以便能为将来更为广泛的应用提供经验。 1、施工机械准备 拌和机。拌和机必须采用定型产品,至少要有五个进料斗。摊铺机。选择摊铺机需要结合路面摊铺层的实际情况,如宽度、厚度等。压路机。配备20T以上单钢轮振动压路机3台或12T左右双钢轮振动压路机3~4台,同时配备3-4台25T以上的胶轮压路机。自卸汽车。根据拌和设备、摊铺设备、压路机的数量等确定自卸汽车的数量。装载机,不少于2台。⑥洒水车,不少于2台。⑦水泥钢制罐仓。 2、检测仪器 检测水泥胶砂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的仪器设备。检测水泥剂量的仪器设备。用于振动和压实成型的仪器设备。重型击实的仪器设备。制作水泥稳定碎石抗压试件的仪器和设备。标准试件养护室。检测基层密度的仪器设备。标准筛。检测土壤液的仪器设备。检测压碎值的仪器设备。针片状测定仪器。取芯机。 3、底基层的验收 底基层外形的检查。在对底基层进行验收的过程中,检查验收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程、中线偏位、宽度等。检查底基层压实度。通常情况下,检查底基层主要涉及压实度和表面松散度两个方面的内容。检底基层沉降查。在沉降速率方面,如果底基层表面小于5mm/月,并且连续持续两个月,那么就可以铺筑基层。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G F80/1-2004)的要求检查底基层的质量。 4、混合料组成设计 (1)材料要求 水泥,在原材料选用方面,水泥主要包括: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碎石,合成碎石的颗粒组成。水,施工用水以饮用水为主。 (2)设计混合料组成 选择现场的碎石,进行水洗,对碎石的组成比例进行确定。选择现场的水泥,根据水泥剂量的不同,分组进行试验。根据试验,确定含水量,拌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按照标准条件养护水泥稳定碎石试件。将水泥稳定碎石浸水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R应不小于设计值。水泥稳定碎石的生产配合比通常情况下按照强度要求进行确定。 5、试铺 验证混合料的配合比。拌和机进行调试;调整相应的拌和时间;检查混合料的含水量、级配、水泥剂量等。确定松铺厚度、松铺系数。确定施工方法。控制配比;确定摊铺方法和机具等;增加含水量;选择压实机械。协调拌和、运输、摊铺之间的关系。确定作业段的长度。对拌和、运输、碾压等工序进行严密组织。 二、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存在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的大量存在给人们的出行增添了许多安全隐患。为提高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企业必须找出原因,从根本上加强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的大量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延长工程的使用周期,同时还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测量放样:在验收合格的底基层上恢复中线,直线段每20m一桩,曲线段每10m一桩,并在底基层两侧边缘外0.5m设指示桩,在指示桩上标出挂感应线的标高(一般比松铺后的标高再高出20cm),并在底基层上标识出水稳层铺筑边距的位置。培路肩:在验收合格的路基上,标出路肩内外边线,进行培土路肩,充分压实路肩后报监理工程师进行复检。清扫:路肩土铺筑压实合格后,将计划铺筑水稳碎石基层的段落内全部进行清扫。 2、洒水碾压:在水稳碎石基层铺筑前,为了始终保持级配碎石底基层的湿润、平整和密实,在水稳碎石基层摊铺前,将级配碎石底基层洒水碾压一遍,并随时对摊铺机和运输车辆造成级配碎石底基层表面损坏和表面干燥松散部分及时洒水碾压处理。 3、拌和:采用水泥稳定土厂拌设备集中拌和。正式拌制前,先通过称量后的石料进行拌和和筛分的结果,调整拌和机皮带的转速,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达到规定的要求。当原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进行重新调试设备。 4、运输:为防止混合料装车时出现离析现象,拌和站卸料装置高度安置不能过高。车辆到工地现场每个环节都要有专人指挥。 5、摊铺、整型:采用带自动调平装置的稳定土摊铺机摊铺,采用下列两种方案施工: (1)一次性摊铺成型 先用平地机摊铺第一层碾压完毕,检测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后,紧接着用摊铺机摊铺第二层,及时碾压,以便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但注意在第二层施工时不宜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以免损伤下基层。先用平地机摊铺第一层,初步碾压找平后,用摊铺机摊铺第二层,并用大吨位的压路机及时碾压,使分两次摊铺的两层形成一个整体。 (2)分两次摊铺 先采用带自动调平装置的稳定土摊铺机摊铺第一层(17cm),碾压成型后洒水养护七天,钻芯检测合格后,清扫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第一层表面,⑺泥浆并及时用带自动调平装置的稳定土摊铺机摊铺第二层,摊铺碾压完毕,检测各项指标,洒水养护七天,最后钻芯检测。 6、 设置横缝 连续摊铺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横缝垂直路面车道中心线,通常情况下,按照下列步骤进行设置:碾压碎石混合料,摊铺机在碾压完毕后沿斜面转移到下承层。压路机沿斜面开到施工的基层上。压路机沿着接缝进行横向的碾压。平整度方面,碾压后的接缝符合设计要求。 7、养生及交通管制 路面碾压后,需要进行质量方面的检查和验收,同时进行相应的养生。养生方法:方法一: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养生,在7天内应保持基层处于湿润状态。方法二:将麻布或透水无纺土工布湿润。在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 三、结束语 随着公路工程事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必须重视抗裂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准备工作,还要加强其施工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路工程的质量。 施工技术型论文:网格植草型生态道路施工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网格植草型生态道路施工技术,该工艺结合了BIM土方平衡和BIM排版预策划等技术,做到减少对原有土方扰动,优化裁剪和铺设,防止道路雨水冲刷和积水,增加摩擦力,既保证临时道路安全行驶,又保证植草的存活率。 [关键词]网格植草;生态道路;土方平衡;绿色施工 面对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绿化与环保成为建设者们共同考虑的主题,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同时绿化与环保也不容忽视。在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对项目前期进行综合考虑,形成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相结合,建设环境友好型项目。对传统生态道路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并利用BIM的预排版技术,形成大面积网格植草型生态道路的施工工艺,并应用于广西百色干部学院(一期工程)绿化道路施工,解决了传统方法完成后效果差;二次恢复利用难;道路建设中水土流失和生态恢复难;客土喷播工艺繁琐以及植草砖绿化面积低;道路排水性差;路面常有积水等现有的绿化道路问题。 1.工程概况 广西百色干部学院(一期工程)绿化道路为网格植草型道路,该道路为1#楼行政楼与2#楼报告厅;4#楼教学楼与6#楼图书馆;5#楼交流中心与4#楼教学楼的主要交通道路,道路全长约1400m。道路主要建设于山地之中,山体地势高低起伏、错落不一,我们运用基于BIM的土方平衡技术,做到最少的扰动原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功能和景观美化效果。道路中存在转弯、上下坡、雨水井及雨水篦等影响网格排版的障碍,应用BIM技术将植草网格根据道路的走向及路面障碍物合理化排版,既能达到最优化裁剪,减少标准件的损耗,又能符合绿色环保、节材、美观的效果。 2.构造原理 为增加网格植草型道路的渗透性,通过材料的合理化选择,使各层结构既满足道路承载力要求又有足够的孔隙率使路面水在植草格生态道路自然渗透,保持道路表面干燥,并加大路面绿化面积,减少草皮受力,并在各结构层中合理增加一定比例培植土,使路面草皮根系稳固生长,达到功能性、环保性和舒适性的使用要求。网格植草型生态道路主要分成植草层、稳定找平层和碎石层三层。植草层为道路面层,道路绿化面积大,需要草皮标高略低于植草格面层标高,且草皮弹性较大,因此主要由植草格承受道路传递来的荷载。稳定找平层由细骨料颗粒组成,可使植草层与稳定找平层紧密接触,当受到植草格传递而来的荷载时,将荷载较均匀向下传递。碎石层由粗骨料与细骨料混合而成,做为道路基层使用,由于网格植草型生态道路柔性较大,无需担心路面断裂,因此碎石层无需做刚性处理,即无需混入水泥。 3.BIM技术在网格植草型生态道路施工的应用 3.1基于BIM技术的土方平衡 百色干部学院项目地形高低起伏,原始地貌复杂,用于网格植草型生态道路路段地质条件差,道路设计标高与原始标高相差较大,土方挖填量大,土方工程成本较高。为解决土方挖填量大的问题,引用了基于BIM技术的土方平衡技术,应用eivil3d软件精准计算各单体土方挖填量,然后将土方运输问题抽象成目标规划模型,进而确定调配方案,并最终实现土方运输平衡。BIM在网络植草型生态道路主要应用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将整个约1400m的网络植草型生态道路按照100m长度平均划分成十四个调配区域;(2)运用Civil3d计算各调配区域的土方工程量;(3)根据土方开挖量、土方回填量和土方运输距离等因素确定土方最优调配方案;(4)根据土方最优调配方案形成土方调配任务单;(5)将土方调配任务单通过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推送土方调配任务。 3.2基于BIM建模的网格预排版技术 通过BIM技术进行建模和预排版,提高大面积植草格排版工艺工作效率,节约材料。预排板时,将路面分为直线路段、弯道路段和道路障碍物等几种情况进行考虑。 (1)直线路段的预排版原则:1)先确定道路宽度,根据道路的宽度编排植草格摆放的方向和模担2)在植草格编排时,延路宽方向,每边应多出路边5cm~10cm;3)确定道路路面后期需要安装的井盖、雨水篦等障碍物,在整体排版时留空,排版并安装完成后再填补;4)排版时,以弯道的起弯点延直线路段开始编排,弯道部分排版另行设计。根据规划,使用植草格道路的路宽为6m。路面设有圆形雨水井、污水井,路面井盖尺寸为φ700mm;方形雨水篦,雨水篦尺寸为750mm×450mm。我们选用的植草格单个尺寸为510mm(长)×450mm(宽)×50mm(高),在排版时,路宽排版范围应为6+0.05~0.1×2=6.1-6.2m。当以植草格长边延路宽方向排列时,0.51×12=6.12m,路宽6m,加上每边多预留的5cm-10cm,则可得此方案符合要求;当以植草格短边延路宽方向排列时,0.45×14=6.3m,则每边会多出5cm~10cm,造成浪费。如图1所示。 (2)弯道路段的预排版原则:1)弯道排版在完成弯道两端直线路段排版后进行;2)弯道排版与其中一端直线路段排版一致并向另一端铺设。同样以6m宽道路为例,两个直线道路之间有一个内半径为3m的弯道,在找到两个直线路段的铺设起点完成铺设后,剩余的位置为弯道植草格铺设位置。弯道铺设时,以其中一段直线路段植草格的铺设方向为基准向另一端连续铺设,直到与另一端相连接且不能放下整块植草格时为止。 (3)道路障碍物的预排版原则:弯道路段路面所遇到的井盖、雨水篦等障碍物处理方式与直线路段相同,将受到障碍物影响的植草格整块空出。弯道植草格之间的空隙与植草格和障碍物问的空隙采用裁剪与拼接技术将其填充,如图2所示。 3.3植草网格的裁剪 在植草格的路面预排板时,会遇到井口、道路弯道等非直线且不能连续铺设的情况。因此,在植草格需要裁剪与拼接时,如何保证道路受力的稳定性、合理性与材料的节约是此项施工技术的重点。植草格的裁剪:植草格为六边形连续结构,六边形构件受力均匀且结实。植草格每边都设有链接扣,可使每个植草格紧密相连。因此植草格在裁剪时所保留的部分则必须成为完整的六边形且保留有扣接键。若六边形由中间切断,在受到道路的竖向荷载及横向挤压力时,该植草格受力将不均匀,容易发生形变,受到破坏。在裁剪前,由于已经把能整块植草格编排的部分都完成,因此我们通过BIM技术将需裁剪的位置进行规划:1)将每一个需要拼接的井口、雨水篦、弯道等部位进行编号;2)将编号好的部位进行实地测量,利用BIM建立好单块植草格模型,将现场实际需要的尺寸在模型上进行虚拟裁剪;3)虚拟裁剪后剩余植草格进行重复利用,排版选择最优方案,做到浪费最小化。 4.植草网格种植原理 (1)培植土原料为粘性土添加适量有机肥料,配比适合草皮生长条件,同时在铺设碎石层与稳定找平层时,增加了一定比例的土壤,可使草皮的根系由植草层通过稳定层与碎石层和素土相连,让草皮稳固生长;(2)在植草格的凹植槽内填人种植土并用扫帚均匀扫入植草格孔内,土层高度与植草格面相平为基准。完成种植土铺填后,在土层面洒水,使松散的培植土填入密实,洒水量为15-20L/m3,完成洒水后土面将低于植草格5mm-10mm。植草格高于土面,在道路受压时植草格先受力,可减少草皮的磨损;(3)草皮铺植入植草格路面时,根据植草格单个六边形大小将草皮分为小块,然后人工栽种至植草格培植土内,后用人工踩实,使草皮与土壤结合紧密,无空隙,易于生根,保证草皮成活。 5.结语 本文结合广西百色干部学院(一期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使用网格植草型生态道路施工技术进行研究,通过BIM建模模拟,运用了土方平衡、网格预排版等技术进行大面积路面绿化,减少施工中产生的扬尘、建筑垃圾和水土流失,也使道路生态得以恢复。植草网格可更换并回收利用,无污染,施工方便,节约人力物力,符合绿色施工环保要求。 施工技术型论文:大型FPSO可解脱式内转塔安装连接施工技术详解 摘 要:深海油田的开发通常由FPSO、多个井口平台、海底输油管线系统等多个系统组成,FPSO作为中心将这些设施组成一个整体,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系泊系统是FPSO的关键设施之一,系泊方式主要分为单点系泊、动力定位以及多点系泊。就世界范围来看,在FPSO和浮式储油船(FSO)上应用最多的系泊系统是单c系泊系统。大型可解脱内转塔式系泊则是其中科技含量最高也是最昂贵的一种,此类内转塔结构在建造时分为3大部分,建造完成后与船体进行总装。由于内转塔在FPSO中的关键位置及系泊功能的要求,对于旋转部分及相关组件,总装精度要求极高,安装连接控制存在很大难度。本文以第一个在国内进行大型可解脱式内转塔总装的PYRENEES FPSO项目为例,详解内转塔总装的安装连接技术,为以后类似项目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FPSO系泊;内转塔;连接;调平;精准度 1 前言 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在深海石油开发中,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FPSO(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 )是一个重要的装备。这种船兼有生产、储油和卸油的功能,在海上与水下采油装置和穿梭油船组成一套完整的生产系统.由于FPSO能很好地解决开采深海油田的经济性和可行性,所以自FPSO问世以来,,已成为国际上海上石油开发的主要设备。系泊系统是FPSO的关键设施之一,主要分为单点系泊、动力定位以及多点系泊。就世界范围来看,在FPSO和浮式储油船(FSO)上应用最多的系泊系统是单点系泊系统。单点系泊又可细分为浮筒式(CALM等)、塔式(软刚臂等)和转塔式(内转塔和外转塔)。 大型可解脱内转塔式系泊则是其中科技含量最高也是最昂贵的一种,此类内转塔结构在建造时通常分为几大部分,分别建造完成后再与船体进行总装。由于内转塔在FPSO中的关键位置及系泊功能的要求,对于旋转部分及相关组件,总装精度要求极高,而总装场地多为码头港池,安装连接控制存在很大难度。 2 大型FPSO可解脱式内转塔安装连接概况 目前国内建造安装的FPSO内转塔大多为小型简易内转塔,由船体甲板上的维修平台和船体中心井中的转轴模块组成,尺寸重量小,形式较简单。 随着单点系泊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大型FPSO内转塔结构得到应用。大型FPSO内转塔结构在建造时分为转轴模块、旋转平台及滑环操作平台等几大部分,总重量超过千吨,建造完成后分别与船体进行总装,其极高的精度要求对安装连接施工工作方式方法提出了挑战。 PYRENEES FPSO项目内转塔结构型式,其贯穿整个船体月池,分为转轴模块(LTM)、旋转平台(UTM)和滑环操作平台(SAS)3个部分,总重量达1200吨,组装后总高度达60米,船体月池直径超过12米。这给安装连接内转塔结构,尤其是旋转部件带来了不少的困难,而合理的安装连接施工技术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大型内转塔结构的安装连接变得简单可行。 3 大型FPSO可解脱式内转塔安装连接施工技术 下面将以PYRENEES项目为例,分别详解转轴模块、旋转平台及滑环操作平台相互之间的安装连接、与船体总装连接的施工技术。 3.1 转轴模块的安装连接 PYRENEES项目转轴模块重量为520吨,需要安装到直径12米的船体月池中。施工难点在于其精度,安装中转轴模块与月池壁最小间隙为40毫米,转轴与月池轴承配合间隙为5毫米,允许位置误差为0.5毫米。 为了达到此安装精度,施工技术的原理是使用力矩和力计算位移,具体是利用在轴承支撑位置布置的顶丝配合浮吊调节转轴模块的位置,通过间隙尺和压力传感器观察重心偏移的位置及在相应位置的压力,当偏移和压力数值时达到预先的计算值时,即保证了设计的中心定位。 其主要施工步骤详解如下: (1)船体在进行LTM安装前进行压载,使船倾斜一定角度(以保证前端压力传感器上能显示读数)。并对已安装在月池中的轴承段、安装导向的位置进行确认,保证LTM和底部轴承之间最大的间隙在船首0度位置。 (2)将若干个周向顶丝安装在轴承支撑结构上,保证所有的垂向顶丝和周向顶丝分别与轴承支撑结构的底部和外壁平齐。 (3)慢慢将LTM放入月池,直到轴承支撑环板的底面离月池尾部180度轴承支撑板中心上表面一定距离,以便灌注CHOCKFAST(一种机械用填充剂)。吊装过程中采用侧向导向拉绳来保证轴承支撑结构周向位置与船体纵向中心线对齐。 (4)用左右舷的周向顶丝来将轴承支撑结构定位在月池的中心位置。用浮吊将LTM向船尾方向移动,直到轴承支撑结构的外壁接触到月池尾部180度中心位置结构内壁。 (5)手动将轴承支撑结构上的垂向顶丝拧紧,直到所有垂向顶丝全部接触到月池支撑板。应用间隙尺来检查确认LTM在底部轴承的定位,并继续使用周向顶丝来调整。 (6)拧紧最后面的周向顶丝使LTM向船首方向偏移,偏移的距离应能在底部轴承位置产生需要的压力。 (7)测量检查距离船首中心线左右舷一定角度位置上LTM上所受的预应力,2千斤顶应同时作业,同时对LTM施加顶力,直到LTM与月池底部轴承面在船首方向0度位置的间隙值达到一定要求时,记录下千斤顶的读数。 (8)如果上一个步骤的预应力读数不符合要求,LTM的位置需要重新进行调整。 3.2 旋转平台及滑环操作平台的安装连接 旋转平台的底部与直径2米的转轴中心柱相对接,顶部需要安装支撑整个滑环组的直径2.2米,厚度200毫米的滑环底板(SSB)。施工难点在于其要求的水平度及同心度允许偏差仅为1毫米。施工的基本原理为先使用导向结构、木楔块配合浮吊进行安装调平;而滑环底板安装原理是考虑到旋转平台转动时滑环操作平台不发生转动,故在旋转平台及滑环操作平台安装连接完成后安装,利用固定在中心轴柱上的顶丝和布置在滑环底板周向和垂向百分表读数,配合旋转平台和中心轴柱的转动,逐步实现滑环底板的中心水平定位。 主要施工步骤如下: (1)安装前在UTM外边缘安装若干个临时支撑,防止UTM的重量全部集中在中心节点部位,临时支撑焊接在UTM第一层甲板下,在船体上准备木块和木楔用于UTM的调平,在与LTM中心轴柱对接部位安装导向板。 (2)浮吊将UTM吊起就位,通过在临时支撑下方放置的木块、木楔和千斤顶来调整与LTM的垂直度使得符合要求。UTM周向位置也应与LTM对齐。 (3)在UTM调平工作完成后,对UTM和LTM中心节点、斜支撑进行组对焊接。并去除吊点和临时支撑结构。 (4)在SAS结构安装完毕后,便可进行SSB的安装。SSB的水平度和同心度需要通过旋转UTM和LTM来测量。 (5)根据图纸,提前标注SSB在UTM上的定位点。 (6)准备2套百分表,固定在SAS结构支撑上,一个百分表测量SSB的水平度,一个百分表测量SSB的同心度。 (7)为SSB调平工作准备支撑导向和顶丝,SSB应保证水平度和同心度。 (8)通过码头吊和滑轮旋转UTM, 百分表读数每转一定角度时记录一次。保证SSB的水平度和同心度不超出允许误差。 (9)如果SSB的水平度和同心度误差超出,应通过调整顶丝和重复旋转UTM/LTM来调整SSB位置,直到SSB的水平度和同心度满足误差要求。 (10)在SSB位置调整好后进行SSB的焊接(增设控制焊接变形结构),需要进行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11)完成SSB的焊接后,再次旋转UTM/LTM和测量百分表读数确认水平度和同心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4 结语 由于大型FPSO内转塔的重量大,起重船的使用必不可少,合理的施工技术的运用在上述关键步骤上最大限度的压缩了浮吊工作时间,节省了昂贵的船天,并在其他步骤上做到合理的优化,使得项目在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下成功按时的完成。在PYRENEES FPSO项目中,安装连接施工还经受了不良天气、人员经验不足、物资缺陷等一系列考验,在上述合理的施工技术的使用下最终使得内转塔在预定工期内成功安装,并使得FPSO提前顺利投产。 施工技术型论文:大型跨线钢结构楼房施工技术 我国的大型跨线钢结构楼房施工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建设经济效益问}和质量问}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建筑工程中大型跨线钢结构楼房施工技术评估的发展概况,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了大型跨线钢结构楼房施工技术的具体方案,最后相应的介绍了建筑工程中大型跨线钢结构楼房施工技术中现场吊装难点的处理措施。 当前,我国针对一些房屋建筑工程|量通病的防治,保持了高涨的热情,随着其防治对策应用范围逐渐广泛,我们也发现了诸多在建筑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纰漏与问题。像墙体部分破坏以及出力不足等问题,除此之外,相当一部分的建筑企业由于建筑系统的故障,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弊端,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安全、可靠运行。一小部分建筑还会引发各种事故的高频率发生。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针对此类问题于以高度的重视,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发生,以至于使建筑工程防水质量能够得到相对安全可靠的把关。这不仅降低了建筑的使用周期,还引起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们必须要切实弄清出现的原因。目前,大型跨线钢结构楼房施工技术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因为钢管的制约作用,大型跨线钢结构中的楼房在三个方向上受压,极大的提高了楼房的抗压承载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以及延性。基于上述的这些优点。使得大型跨线钢结构楼房在我国实际应用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除了在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在桥梁与公路中使用钢结构也逐渐得到了推广。 工程概况 某大型跨线钢结构房屋。工程结构的形式是多层钢结构。其中,钢结构的主体桁架从8轴到16轴,纵向共4跨,横向共8跨,总宽度b=21m、长度L=42m。与此同时,此大型跨线钢结构楼房跨高速公路八车道部分的钢结构主体高度距离地面H=10m。 主桁架施工 主桁架支座跨的施工方法。参照现场的总进度。钢结构安装应该依据整体吊装或空中拼装的顺序进行施工。在实际施工中。依据钢承板、焊接接头补漆、接头探伤、接头焊接、钢次梁、钢柱间支撑、钢梁的安装顺序进行施工。 主桁架施工方案的选择。方案一:主、次桁架分散拼装法,预计工期30天。在桁架施工的过程中,将临时支承结构分为两级搭设。在临时支承平台上,将次桁架部分小单元拼装再吊装。在地面拼装焊接完成后,主桁架跨线部分借助于地面拼装法进行施工,再及时的焊接,最后将钢架整体提升。依据计算要求的速度与顺序。解除临时支承约束并拆除临时结构,而在屋盖桁架施工完成后。可以变成仅两端支承的实际大跨度形式。方案二:主、次桁架落地拼装整体吊装法,预计工期2。天。在地面拼装完成。采取9轴到15轴整体拼接完后,利用4部汽车吊来整体提升就位。紧接着借助已经安装的斜梁连接固定到8轴、16轴,再吊装连接8轴到9轴、15轴到16轴的其它构件,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 方案比较确定:落地拼装整体吊装法,在支座跨施工时就能够进行拼装。然而需要大型的起重设备。吊装难度较高。参照现场施工条件以及工期要求。经过讨论决定借助于主、次桁架落地拼装整体吊装法。 落地拼装整体吊装的计算 整体吊装的计算。将主体桁架钢结构整体重量均匀分解到每个吊点才能够防止变型。拼接后主体桁架钢结构b=21m、长度L=42m重量G=260t、高度H=11m,幕墙骨架重量G=30t左右,整体总重量G=260t,借助4部200t汽车吊来整体提升就位,等到9轴到15轴整体吊装到位后,再吊装连接8轴到9轴、15轴到16轴预留的梁。 地面拼装的计算。在整体拼装时。根据图纸上估算出来最重的边上H轴、D轴2片。然后再一片一片翻身竖立起来连接横梁以及所有的斜拉支撑,重量为50t/片,图纸提供的尺寸长度为31.5m。120t汽车吊杆长L=16.6m、作业半径R=11m、安全吊装载荷是G=32.8t,参照吊车曲线表选用两部120t汽车吊来抬吊竖立是比较合理,两部100t竖立钢架计算如下:G=52.48t 51.8t。 现场吊装难点处理 吊装注意事项,左右两边主体桁架预留出来的主梁需要单根连接,等到主梁连接完成之后。才可以将左、右两边200t汽车吊脱钩,主体桁架吊装才算完成,4部200t吊车支腿用路基板垫牢固。然后每部车将绳扣挂好,注意吊点是设定在主体桁架钢结构底部大梁上面,以至于减少吊车杆伸得比较短。吊装能力更强。 驾驶员根据吊车电脑上数据调整吊钩起升的快慢,注意观察设备的水平度,指挥调整最终达到4部吊车同步。四台200t吊车位置及提升要求4部吊车对称布置在D、H轴外的10、14轴上。实现同步起吊。 总之。通过研究大型跨线钢结构楼房施工技术使建筑系统养护的成本极大的减少,系统维护程序便捷。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和工程管理及是一个复杂化、动态化以及系统化的过程。所有部门与企业都必须参考先进的管理理念,依照工程的实际情况利用有效的策略。综上所述。大型跨线钢结构楼房施工技术已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现阶段我国针对大型跨线钢结构楼房施工技术可靠性的改进需要我们逐渐的创新。基于对大型跨线钢结构楼房施工技术评估和应用的几种技术分析与研究。使得钢结构楼房施工技术的可靠性正向着有条不紊的方向快速的发展,从而为建筑系统中大型跨线钢结构楼房施工技术可靠性的改进提供便利条件以及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旨在让人们直观的认识到大型跨线钢结构楼房施工技术的本质。以至于加大发展建筑工程的力度。更好地为人们生活的健康和舒适服务。 施工技术型论文:浅谈大型建筑施工技术综合管理 [摘 要]加强技术管理工作,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施工方案,是关系施工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重要问题。不断地降低工程成本,多、快、好、省地完成建筑施工生产任务。建筑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施工技术准备工作。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按照规划规定的工期,以及按定额规定的人力、物力、设备的消耗,建造出满意的建筑产品。因此,对建筑产品的工程质量,光靠事后检查是很不够的,必须在搞好质量检查的同时,事先便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质量问题的因素发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关键词]质量管理,建筑产品,施工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1.施工技术的管理 技术管理工作是建筑生产过程中有关技术性问题的处理、技术活动的监督以及工程验收等方面的日常生产技术活动。例如:在每一建筑物开始施工之前,施工承包单位必须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本企业的情况,及时解决如下几个问题:选择适当的施工机械和施工方法;合理地确定工程的施工开展顺序和施工进度;计算出工程所需要的各种劳动力,建筑机械设备、材料、制品构件等的需要量及其供应办法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方案、途径、办法,其技术经济效果也不尽一样。因此,加强技术管理工作,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施工方案,是关系施工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重要问题。同时,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基础上的,只有建立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才能把整个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技术工作,保证技术管理工作的完成。企业要加强技术管理工作,认真编制和组织实施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要像“按图施工那样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做好图纸会审及变更洽商、技术交底、技术资料管理、原材料及施工试验的管理等工作。 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认识和利用建筑生产的技术规律;正确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技术政策,以技术和经济相统一的原则来组织技术工作,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建立正常的生产技术秩序;充分发挥物质技术的作用,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工作的经济效果;不断地降低工程成本,多、快、好、省地完成建筑施工生产任务。 建筑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施工技术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工作;施工技术的开发、更新等方面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技术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保证有章可循。 技术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严格按照科学的技术规律办事;正确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技术政策;全面讲求经济效益。要依靠科技进步,组织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问题。为此建立企业施工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过总结施工经验,积累本企业宝贵的技术财富,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这样,有利于企业的技术积累,可以提高企业素质和施工管理能力,并能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促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利于企业采用新技术。 2.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按照规划规定的工期,以及按定额规定的人力、物力、设备的消耗,建造出满意的建筑产品。也就是说,施工企业不但应强调优良的质量,也要强调成本、工期和消耗。如果不计成本,拖延工期,不讲质量,那么数量也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了。因此,质量管理的目的,也就是在一定的工期内,用最低费用,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优良的工程。 质量管理的任务,就是组织全体人员,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和质量评定标准等有关规定,采取积极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消灭质量隐患,以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 早期的质量检查,只是依照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采用一定的测试手段,对施工过程及施工成果进行检查,使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不合格的工程不交付使用。这种质量管理属于事后把关的方式,它对保证工程质量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由于建筑产品与其它工业产品不一样,事后检查出来的不合格或次品,可以不出厂或作削价处理。建筑产品一旦建成,如果发现关键部位不符合质量要求,需要返工或加固,便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特别是有些隐 蔽工程,如事后检查出现不符合标准,往往是无法挽救的。因此,对建筑产品的工程质量,光靠事后检查是很不够的,必须在搞好质量检查的同时,事先便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质量问题的因素发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是建立在质量检查的基础之上的。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不仅是事后检查,同时也有充分的A防措施,因此可以大大降低质量事故的发生率。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准确地完成计划。按质、按量、按期建造出用户满意的工程。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大改革。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各级质量管理责任制,正确运用经济手段,实行质量奖惩制度,从组织上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生产要素管理方面 生产要素管理重点是劳动管理问题。劳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管理的任务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有关劳动力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和调度,从而达到有效地管理。换言之,劳动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协调职工的工作,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展建设成本分析,是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它的主要作用有:①可以促进企业领导和职工提高成本意识,保证产品质量,因为不合格产品的增加也会增加成本;②它有利于质量与经济的统一,把质量的提高落实到每一个岗位;③能够促进以质量责任制为主的经济责任制的落实;④可以促进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降低成本。为了使这一措施得以实施,还应拟定成本管理的工作程序。其目的是使各个有关的部门以及各个有关的岗位,不但责任明确,而且能够有序地协作、步凋一致。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建立工作程序是从总体要求出发,把局部的工作联系成协调的整体,以发挥整体效应。劳动管理是对劳动力及其劳动活动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的目标的实现。所以,它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劳动力是最活跃的也是最重要因素。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时,建筑生产又具有流动性、单一性、露天作业,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对劳动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管理,就更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施工技术型论文:浅析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新型应用方案 摘 要:为了满足我国现阶段水利工程基础的建设要求,进行施工技术新型方案的应用是必要的。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水利工程施工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要求日益严格,通过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性发展,有利于捍卫人们的生命财产及安全。通过对水电工程施工策略的优化,有利于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实现工程施工预算的有效控制,大大推动水利工程质量建设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水利施工:施工技术;施工问题;勘探环节 1 水利工程现阶段施工状况 (1)为了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健全性发展,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水利工程施工标准,确保其有法可依。在现阶段水利施工过程中,有的施工企业并不能进行施工规范的严格性遵守,只是做做面子工程,难以实现水利工程基础性施工活动的规范性落实。有的施工企业缺乏专业性的人才队伍,缺乏系统性的施工技术,他们大多数的工作能力来自于日常工作实践,确保正确的水利施工理引导知识。有的施工企业缺乏合理性的施工方案,难以做好对施工现场的规范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科学性管理理念的应用,有的工作人员盲目的进行施工,不服从管理,这不利于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 受到水利施工经费的影响,有些施工企业的可行性报告、设计文件等缺乏有效性的准备该工作,从而难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性配置,由于缺乏对施工区域环境及发展状况的分析,导致其细节性工作步骤的不稳定发展,难以满足水利水电施工评价及设计工作的要求,不利于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 目前来看,我国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系并不健全,施工企业存在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有的企业缺乏专业性的施工管理制度,有的企业缺乏专项性资金,有的企业缺乏健全性的施工监督体系,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利于施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我国的很多施工企业缺乏对施工技术的科学性验证,导致施工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必须健全施工技术体系,做好水利建筑施工的整体性控制工作,避免出现较大的水利工程失误问题。 2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体系的健全 (1)为了实现工程技术的科学管理,必须要进行施工技术可行性的分析,做好水利工程的施工控制工作,进行新型质量控制方案的应用,确保先进性施工技术及工艺的应用。 在施工过程中,要提升对施工操作行为的积极性控制,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程序的工作人员具备不同的工作任务,在施工环节中,需要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每天施工进度的记录,实现施工问题的积极发现,确保新型施工解决方案的应用,提升水利工程质量的整体效益。工作信息记录模块是工程质量评定及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邀请专业性技术人员做好图纸的审计工作。 施工机构要根据实际施工状况及施工原则,进行机械设备的规范化控制,根据设备的质量及应用性能,实现设备选择方面的择优录取。在较小规模的水利工程施工环节中,要做好水利工程设备的配置优化工作,定期进行设备使用状况及检修规范的管理更新。 (2)为了实现施工体系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进行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落实好条件质量及效果质量的控制工作,实现整体施工工序之类的提升,实现对整个水利工程的规范化管理,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规范要求,进行水利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在闸坝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进行导流技术的应用是必要的,其对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模块、造价模块均有深远的影响。这需要做好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从而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导流问题,实现对水利工程河水的有效疏导,有利于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实现对施工进度的有效控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按照国家的建设规范要求,做好导流流量方案的制定工作,实现对主体施工过程的有效性设计及控制。 (3)为了确保工程施工效益的有效性提升,必须进行造价预算模块的控制,实现工程施工进度的良好性控制,在枯水期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混凝土工程及土石方工作环节的协调,整体来看,水利枢纽工程具备较强的季节性特点,从而导致施工过程中不均匀性问题的出现。为了提升水利工程的施工效益,必须进行财力、物力等因素的合理性使用,在洪水季节到临之前,需要做好建设坝工作。通过对安全度汛工作环节的协调,有利于实现水利工程整体进度的控制,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导流工程的相关设计工作,进行当地地理环境的深入调查。 在施工环节中,施工地基性质具备差异性的特点,为了提升水利施工的工作效益,需要结合具体地基环境的特点,进行相关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挖掉破碎性岩石技术是常见的地基稳固措施。通过对先进性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可以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比如通过对回填灌浆模块、固结灌浆模块等的应用,实现地基整体稳固性的提升。通过对混凝土防渗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地下渗流的有效性截断,有利于落实好地基加固工作,碎石加固模式、分层填啥工作模式是常见的地基加固方案,这些方案施工步骤比较简单,具备良好的施工效益。 (4)预应力锚固技术是水利工程施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整个工程施工效益的提升,具备不可或缺的战略意义,通过对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有效性加固、补强,具备良好的水利施工效益,受到这种施工优势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施工单位倾向于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应用。在该技术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锚固的设计方向、力的大小等,进行主动预应力的添加,进行建筑物受力状况的改变,实现建筑物的有效性加固,造孔模块、放束模块、锚固模式是常见的预应力锚固施工步骤。 机械式、豁着式是预应力锚固的重要组成形式。纯水泥浆是后者施工模式的重要资料,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是机械式预应力锚固的重要表现形式,碾压混凝土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施工具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其技术应用规模不断得到扩大,实现预应力锚固体系的健全,满足现阶段混凝土拌合及土石坝填筑等的工作要求。 (5)碾压混凝土坝具备良好的防渗效益,其具备高强度的特点,其内部混凝土体积较小,在土石坝的施工过程中,操作步骤比较简单,是一般混凝土施工的常见施工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碾压混凝土方案不断得到更新,新型的碾压混凝土试验工作不断开展,区别于其他的混凝土性质,碾压混凝土具备良好的施工效益性,其施工步骤类似于石坝的填筑模块,通过对振动碾压机械设备的应用,实现石坝表面压实性的提升。在大坝式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柱状分块模式、插入式振捣模式是常见的碾压实混凝土施工步骤,这些工作程序具备良好的施工速度,有利于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益,满足了现阶段复杂化水利工程施工规范的要求,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水利施工过程中的各个工作步骤,实现其内部工作模块的协调。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的日益健全,水利施工技术模式不断得到更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益,但是整体来看,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的,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规律,进行先进施工技术的普及,实现工作人员工作技术体系的健全,实现新老技术的结合性施工,确保提升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体技术效益。 施工技术型论文:屋面彩钢板原位压型安装施工技术研究 摘要:总结了彩钢板屋面传统运输吊装方法的不足,本着节约劳动力、减少对半成品材料破坏的原则,根据彩钢板屋面施工的特点,采用了屋面彩钢板原位压型安装施工新技术,其关键技术即彩钢板半成品原位压型技术,成型板现场堆放高度递减技术,板下暗钩支撑、拉结技术,突破了传统施工方法,提高了彩钢板屋面施工质量及耐久性,缩短了施工工期,节约了施工成本,比传统施工方法更安全、更环保。通过实例应用,证明了新技术具有实用价值。 P键词:原位压型;堆放高度递减;板下暗钩支撑、拉结 0 引言 钢结构具有质量轻、强度高、韧性好、抗震性好且加工制作方便、工期短等诸多优势,因此钢结构在现代建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彩钢板屋面作为钢结构的组成部分,除具以上优点外,还兼备施工方便、自重轻、外形美观的优势,因此,也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建筑中[1]。 但是,传统的彩钢板屋面施工,是将彩钢板在工厂中按照要求压制成型后运至施工现场先进行堆放,再将其吊装至屋顶进行安装。按此方法施工,彩钢板屋面材料在运输及吊装安装过程中存在表面漆膜被破坏、卷边、渗漏等问题[2],从而影响了彩钢板屋面的施工质量及耐久性,同时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开支。因此,如何提高彩钢板屋面耐久性及施工质量、如何降低施工成本等一系列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1 原位压型安装关键技术及应用原理 防止彩钢板半成品在从加工地点运至施工现场再到施工工位过程中的破坏,保证彩钢板屋面的耐久性;防止成型材料在吊运过程中的破坏,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合理处理板间接缝问题,避免在板面上的人为开孔,减少屋面板的渗漏问题,提高彩钢板屋面的耐久性等等,是钢结构屋面板安装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对彩钢板屋面施工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①彩钢板半成品原位压型技术:统筹考虑影响彩钢板屋面半成品材料耐久性的因素,本着节约施工过程中的劳动力、减少施工过程对半成品材料的破坏、缩短工期的原则,开创性地将压型机搬运至现场施工工位,并做好保护措施,对彩钢板半成品进行现场原位压型。此技术避免半成品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破坏、折损,同时节约了材料的运输、吊装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 ②成型板现场堆放高度递减技术:在保证屋架檩条在弯矩承受范围之内的前提下,通过对屋架檩条承载力的精确力学计算得知,屋架檩条在未按放彩钢板时,所承受的弯矩从两边向中间递增,从而确定出经压型后的彩钢板应从屋架两侧向中间处高度递减堆放,待装各堆放处之间依据堆放块数间隔特定的距离。此技术有效减少彩钢板材料的搬运次数,防止成型板在安装过程中的破坏,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同时提高彩钢板屋面的施工质量。 ③板下暗钩支撑、拉结技术:彩钢板与檩条之间用特制挂钩进行支撑、拉结,改变以往用自攻螺钉、铆钉将彩钢板穿透直接固定在支撑件上的做法,这种独特的固定方式更牢固、能更有效地提高屋面抵抗风的作用,而且从工艺上避免彩钢板屋面受到破损,并使得彩钢板在受温度变化时能自由伸缩,减少屋面整体变形,板间接缝处配合采用卷板方式使面板之间真正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屋面系统取得更好的防水效果。 2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1 工艺流程 技术准备:①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 ;②绘制排版图、统计构件;③提出加工技术及技术要求;④加工及现场检查。 现场准备:①结构层检查;②测量放线;③构件位置处的基层处理。 现场施工:①内天沟吊装;②檩条吊装、安装;③压型机支架安装;④压型机现场定位;⑤彩钢板卷现场就位;⑥彩钢板原位压型;⑦成型板搬运、安装;⑧采光板带安装;⑨外檐沟安装;⑩屋脊盖沿、封檐压型钢板。 2.2 彩钢板半成品材料现场压型 鉴于钢结构屋面坡度长,因此在彩钢板安装过程中,将彩钢板屋面材料的半成品以彩板卷的形式运至施工现场,并将彩钢板压型机运至屋面施工工位,对彩钢板半成品进行现场压型加工,这样做可以避免彩钢板在运输过程中的折损,提高彩钢板材料的质量,同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其次,此做法也便于现场整改,顺应安装的需要。 2.3 成型彩钢板现场堆放高度的确定 为解决成型后彩钢板的垂直运输困难,将压制成型后的彩钢板直接在屋架檩条上进行分组堆放,而后作水平移动。成型彩钢板的堆放方式经过力学计算确定,将屋架檩条沿横向进行力学分析,精简化后的屋架檩条力学结构如图1。其中q表示屋架檩条在自然状态下承受的风力及自身重力等均布荷载,l表示钢结构屋架沿横向的跨度,A与B表示屋架的两端。 根据力学知识可知:该结构为静定结构,受力平衡,因此端部A与B所承受的反力RA=RB=ql/2。支座A、B处的弯矩为0,即MA=MB=0,中间处弯矩最大,M中=ql/2×l/2-ql/2×l/4=ql2/8。所以屋架檩条结构的弯矩图如图2所示。 由弯矩图可知,屋架檩条中间弯矩最大,并由中间向两边递减,因此,在均布荷载作用下,一个屋架内中间所能承受的力最大,边缘处最小,所以在彩钢板进行堆放时,檩条端部堆放高度最大,并依次向中间递减,每组间隔距离视檩条跨度、每片彩钢板宽度及堆放高度不同而不同,使檩条弯矩分布沿跨度分布均衡。檩条上堆放彩钢板方式如图3所示。 2.4 屋面板安装――板下暗钩支撑、拉结 ①安装流程:支撑暗扣挂钩固定第一张彩钢板安装下一排暗扣固定件及彩钢板检查彩钢板公母肋是否正确扣合板间接缝咬合锁边按以上程序铺设后续屋面彩钢板。 ②铺设方向:按当地的顺年的最大频率风向进行横向搭接。由远及近。 ③安装方法: 1)拉线安装第一排特制暗扣固定件及中间肋支撑暗扣挂钩,每个暗扣固定件采用两个固定端固定在次檩条支撑面上,每个支撑面设置一个暗扣座。 2)将第一张屋面彩钢板依照与天沟正交的方向,排放在已固定好的暗扣座上,固定时先将中间肋对准暗扣的弯角,从中间向两端方向用脚肋或胶锤将中间肋及母肋依次扣合在暗扣上。 3)挨紧第一张屋面彩钢板按相同方向放好第二排暗扣座,使暗扣座的联锁肋拱倒挂在彩钢板边缘,固定好紧固件。 4)将第二张彩钢板放在第二排暗扣座上,将其母肋扣合在第一张板的公肋上,公肋与母肋的尺寸是配套的,扣合时必须注意要扣到位,以保证扣合的严密程度。 5)对板间接缝进行360°无缝咬合锁边,将相邻面板的立边与暗扣的钩头相扣合,锁边过程采用专用的封边机器全自动方式进行。 3 本技术创新点 ①适用性:采用彩钢板半成品原位压型技术,将压型机安放在现场的施工工位,能灵活地适用现场的施工条件,高效便捷,且不影响其他施工工序的顺利进行,能保证半成品生产尺寸的准确可靠。 ②安全性:成型板堆放高度递减技术,充分考虑了屋架檩条的抗弯力学特征,保证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板下暗钩支撑、拉结技术增加了屋面系统抵抗风力、雨雪等荷载的能力,保证了结构后期使用的安全。 ③经济性:彩钢板的现场压型技术,降低了材料的运输费用;精细化的施工工法从工艺上降低了彩钢板在安装过程中的破坏、折损程度,减少了后期的维护维修费用,同时节约了人力物力。 ④耐久性:在屋彩钢板的板间接缝处理中,本工法改变了传统的螺栓连接,避免了在彩钢板上直接人孔穿孔,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彩钢板屋面的渗漏问题,提高了其耐久性。 ⑤绿色环保性:把质量完好的原装钢板(卷)运至施工现场,避免了运输过程中材料漆面的破坏,减少了后期对材料的补漆维修,降低了施工现场的污染;板间接缝处用暗钩代替螺栓连接,避免了人工钻孔,减少了现场粉尘的产生,实现了的绿色节能减排的目标。 本项技术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高度低于20m的钢结构材料屋面的建筑工程。 4 实例研究 “屋面彩钢板原位压型安装施工技术”应用于青岛某钢结构民用建筑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9149.5m2,其中钢结构屋面面积8453m2,造价为101.44万元。 4.1 经济效益 应用彩钢板半成品原位压型技术与成型板堆放高度递减技术,降低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破坏、折损程度的同时,大大减少了材料的运输费用;板下暗扣支撑、拉结技术,解决了彩钢板屋面的锈蚀、渗漏问题,节约了后期补漆维修的费用,同时节省了人工费、措施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具体经济效益分析见表1。 4.2 社会效益 本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解决了传统彩钢板屋面施工过程中的运输易损、安全性差、板面锈蚀、渗漏等问题,提高了其施工质量及耐久性,同时降低了施工现场的污染,实现了绿色节能的目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5 结论 屋面彩钢板原位压型安装施工技术,改进了传统施工方法中的不足,成功地解决了彩钢板屋面在运输、吊装过程中的折损、破坏及屋面板渗漏、耐久性差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安装质量可靠,工艺经济合理。通过实例应用的研究,证明了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值得在实际应用中推广。 施工技术型论文:大型圆形地连墙施工技术分析 摘 要:本文针对具体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对于大型圆形地连墙施工新技术的应用特点以及难点展开阐述,具体对圆弧形钢筋笼加工、圈梁竖肋锚筋施工和液压抓斗成槽圆形地连墙这些新技术进行分析,具体得出超大型圆形连地墙施工新技术的一些特性,可以依据本文的技术分析能够为相关的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超大型圆形地连墙;施工新技术;技术分析;难点阐述 当下,一些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基坑开挖是技术人员面对的主要施工难题,具体确保基坑开挖的科学有效性,一定要运用有效的围护结构来对基坑结构实施保护,然而当下工程项目运用的基坑围护结构主一般是运用的钢筋混凝土圆形地下连续墙展开工程的施工,与此同时针对大型的基坑工程一般,运用的都是超大型圆形地连墙施工新技术,这一施工新技术的运用,更有效的起到了隔水和挡土的作用,进而保障基坑的施工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1.具体工程概况 1.1现场工程规模 这一超大工程项目在进行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它围护结构运用的施工方式就是钢筋混凝土圆形地下连续墙施工手段,运用这种施工方式,更好的起到了隔水以及挡土的作用,保障基坑开挖的质量。地连墙的内部半径主要为65m,其地连墙的墙壁厚度是1.5m,地连墙顶部的标高是主要为2.3m,它底部的标高是为-25.8m,这一地连墙可以分为多个段进行具体的施工,它的地连墙的标准段长度设定为4.625m。按照墙壁的内侧从上到下的进行钢筋混凝土圈梁以及竖肋的设定,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定数量控制为4道,运用的混凝土要具备必要的强度等级,最理想强度等级为C25。 1.2该项目的地质条件 按照相一些的资料调查结果可以知道,这一项目工程中,顶部区域位于填海的过程中,地水力的冲刷作用所形成的粉细砂层,而在下部区域中,则地质土层多为粉细砂、粉质粘土以及粉土等一些类型,多种不同类型的土层相互参差,造成上部区域的承载力相对较低,且下部区域的承载力则相对比较大,还有上下两个区域的标贯击数不一样。 1.3工程水文条件 这一工程项目的内部区域,地下水主要是松散的孔隙渗水以及微承压水,这两种水体在地下空间中的标准高度主要在3.5-3.9m之间。 2.超大圆形施工技术特点及难点分析 2.1圆形地连墙的成槽设备和成槽工艺的设定 这一工程项目采用圆形地连墙展开施工,具体施工的过程中,要求施工队伍好好的配合,采用合理的施工设备,还要对成槽工艺进行合理的设定有效的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圆形地连墙采用组合潜水钻成槽工艺,每个槽段成槽分幅多,而且每幅长度较小,地连墙槽壁为多折线形,但折线同圆弧最大偏差为4mm,基本同圆弧形槽壁吻合。采用潜水钻机成槽设备还是采用液压抓斗,经过多次方案讨论会讨论和方案优化后,最后决定采用液压抓斗成槽设备,液压抓斗分幅为2.8m,地连墙槽壁为折形,折线同圆弧最大偏差达到30mm即弦高30mm,钢筋笼不能顺利安放而且钢筋保护层不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如何成槽才能使槽壁形状符合圆弧形是摆在技术人员面前最大的技术难题。 3.超大型圆形地连墙施工新技术应用的特点和具体效果 3.1液压抓斗成槽圆形地连墙新技术的一些方法 这一工程施工中,地连墙运用的主要施工方法就是纯抓发成槽施工,具体施工过程中,运用一些抓斗,其主要为液压抓斗,这一抓斗的有效利用,能保证地连墙施工成槽的进度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连墙的施工整体效率得到有效改进,更好的满足工程施工的整体要求。 在对单段地连墙成槽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将成槽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就是在成槽的分界点位置上,抓斗的斗头与内侧导墙之间呈现出紧贴的关系,而在成槽的中心位置区域,也就是抓斗斗头的另外一端,要能够与外侧的导墙之间进行有效的紧贴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抓斗的内侧部位能够与导墙的内侧相互贴合。应用液压抓斗成槽圆形地连墙新技术对工程地基进行施工,液压抓斗在没有的导向杆的情况下,只利用钢索式悬挂液压抓斗来进行抓斗平面的定位,这就有效的节省了抓斗平面定位处理的工序。 要使得抓斗平面定位的准确度得到有效的提升,就需要合理的对抓斗履带板的位置进行有效的调整,将为感的角度调整到适宜的角度,要保持抓斗的中心线与履带板的中心线保持在平行的状态上,这样能够有效的满足抓斗一端与内导墙以及外导墙的紧密贴合要求。 第二部分的成槽则需要将抓斗的位置与第一部分的成槽抓斗位置相对应,两者采用对称的方式进行布置,使得槽段中分界线的位置能够与内导墙之间形成紧贴的局面,而槽段的另外一端则能够与外导墙之间紧密贴合。在这两部分的成槽设定完成后,就需要可以在成槽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死角进行有效的修补,这样就可以保证成槽处理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2超大圆弧形钢筋笼加工新技术 首次加工圆弧形钢筋笼,采取了两项新技术措施:第一:加工平台选用移动式钢平台,并对钢横梁进行改装,焊接Φ25圆钢形成弧线。钢平台选用125型钢制作而成,首先沿钢筋笼长度方向布置三根通长型钢作为纵梁,纵梁上安放型钢作为上横梁,上横梁间距为2m,在上横梁顶部焊接Φ25圆钢,圆钢为弧线形,以满足主筋布置高低变化的要求,同时将穿筋阻力降至最小。第二:大箍筋胎具进行改装,内外边线改装成弧线形,以满足大箍筋内外弧线的特点。在大箍筋下料时,根据外弧弧长大、内弧弧长小的特点,施工人员严格控制下料尺寸和加工精度,之后将大箍筋安放在胎具上,再按照设计位置摆放小箍筋,大小箍筋点焊连接,最后封闭大箍筋,圆弧形箍筋加工成型。 3.3超大圈梁竖肋锚筋施工新技术 依据更多的工程施工中凿出圈梁竖肋锚筋的硅拆除量大、硅拆除困难、施工工期长的实际情况,为减少锚筋硅拆除工程量、提高施工效率,在本工程中采取了设置聚苯泡沫板的新技术措施。在钢筋笼加工时,在圈梁锚筋位置布置聚苯泡沫板,摆放锚筋,锚筋弯钩勾住泡沫板,将锚筋拉紧后于钢筋笼点焊固定。泡沫板厚度为5m,泡沫板宽度同钢筋笼宽度,高度为甸边宽出上下排锚筋l0cm。聚苯泡沫板随钢筋笼一并浇筑在硅内,泡沫板外面形成3-5cm,厚的硅薄层,泡沫板夹在中间形成“夹层”,由于泡沫板的存在,只需要凿除硅薄层和拆除泡沫板,就能将锚筋暴露出来,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4.结束语 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到更多的具体办法,基于大型基坑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有效率的运用超大型圆形地连墙施工新技术具有明显的可行性,这一新型施工技术的运用,不只是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需求,还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进度得到快速的提升,降低施工成本的应用,对建设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意义。 施工技术型论文:高层建筑中箱型基础的裂缝与防治施工技术 摘要:在高层建筑的箱型基础施工中,因混凝土水化反应引起温度快速变化导致砼体体积收缩进而产生裂缝问题,此方面问题一直也是高层建筑箱型基础施工备受关注的一项关键内容。文章针对高层建筑中箱型基础的裂缝问题展开了分析,通过归纳阐述相关的防治施工技术,以期为类似项目施工管理提供更为宝贵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高层建筑;箱型基础;裂缝成因;防治施工技术;项目施工管理 认识高层建筑箱型基础的形成结构,定性分析裂缝成因,归纳引起箱型基础裂缝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采取一定的裂缝防治施工技术手段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保证施工质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能,提升建筑物使用周期。下文将重点对高层建筑中箱型基础的裂缝与防治施工技术展开论述。 1 工程概况 涟钢2250mm热轧主轧线工程是由原涟钢棒材拆除而新建的,主轧线地下设备基础总长440m,基础最宽处42m,其厂房柱基础与设备基础相连,为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没有留置永久的变形缝。其相对标高±0.000=118.6m,大面积基础埋深-9.9m,冲渣铁皮沟部分深度-14.78~-9.9m。基础所处地质以中上石炭系壶天群白云质灰岩为主,地表土层很薄。基础底板厚度1400mm,墙板厚度800mm或1200mm,顶板厚度变化较大,最厚的顶板达到4000mm,顶板及底板设计有大量的螺栓和螺栓预留孔洞,在粗轧机区、精轧机区及卷取机区顶板布置有设备的底座基础、电缆沟槽、楼梯等,标高变换大,结构造型复杂,施工难度相对较大。基础底板及墙板设计为C30S6混凝土,顶板设计为普通的C30混凝土(如图1所示)。主轧跨共设置后浇带11个,将主轧线分为12个区。后浇带按规范一般30~40m设置一道,后浇带的宽度为1000mm。 2 高层建筑中箱型基础裂缝的常见形式及成因 箱型基础主要由顶板、底板和若干纵横墙柱组成(如图2所示),其特有的组成和型式特点也决定了箱型基础在高层建筑中应用必然要面对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八字形等裂缝问题,而不同形式的裂缝成因各不相同。 2.1 垂直裂缝 通常垂直裂缝是由混凝土收缩变形引起。建筑结构设计布局不够合理,主体结构局部刚度过大,而刚度不同的交接截面位置极容易出现收缩裂缝。该类裂缝通常对于建筑结构性能不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但需注意设计阶段也应严格按照相关设计规范及程序执行,合理设置伸缩缝和后浇带,主体结构规划要尽量均匀和对称,特别在配筋率一致的前提下一定要确保钢筋直径和钢筋间距适宜,混凝土的浇捣施工须密实,相关的养护工作要到位。 2.2 水平裂缝 墙板和顶板交接处的水平裂缝,大部分是由于施工工艺不当所引起。在浇筑完墙板混凝土后,没有待墙体混凝土充分沉实和收缩,就进行顶板混凝土的浇筑,由于两者收缩方向的不同,在交接处很容易产生水平裂缝。 2.3 八字裂缝 墙板上斜裂缝是由于受力不均匀而产生的裂缝,它会影响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功能。其原因主要是设计不合理,也有因施工顺序不当和墙板混凝土受到外部约束而产生。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于:绝对沉降量控制值偏大,引起同一基础相对沉降偏差大而产生裂缝;不按规范要求设置沉降缝或后浇带;箱形基础各个部位刚度分布不均匀,使各个部位的变形不均匀、不f调;施工顺序不当,也会引起墙面斜裂缝的出现。 3 高层建筑中箱型基础裂缝的防治策略 下面笔者从材料质量控制、钢筋下料与固定控制、模板拼装与支撑结构搭建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浇捣施工的质量控制和养护质量控制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材料质量控制 严控施工材料质量指的是材料质量控制与优化。水泥材料宜用旋窑普通硅酸盐水泥,由它拌合高强混凝土可保证良好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且大幅降低水化热。粗集料选用级配碎石,其片状石约占15%(重量比),含泥量不应超过1%,碱含量则不超过3kg/m3。细集料可选用质量合格的河砂。外加剂则多选择高效减水剂和微膨胀剂两种,也可适量增加粉煤灰以保证拌合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强度、抗渗性、和易性和可泵性,并能减少水泥用量和减少水化热。 3.2 钢筋下料与固定控制 第一,箱型基础钢筋应以机械连接为主,每个截面钢筋接头数不宜超过总数的1/4,且接头之间的间距不宜超过200mm;第二,箱型基础底部钢筋的绑扎应严格控制间距和保护层厚度,竖向构件的插筋绑扎应以垫层面定位划线为标准予以绑扎,而底板上层钢筋网应将竖向构件的插筋以焊接方式予以固定,防止混凝土浇筑、捣固影响插筋的定位精度。 3.3 模板拼装与支撑结构搭建的质量控制 第一,外导墙模板以12mm厚竹胶板作为面板材料,横楞选用50×100mm木方,竖楞选用Φ48×1000mm架子管,以Φ12@600对拉止水螺栓和平均间距为1m的钢筋支架予以固定;第二,基础侧模选用砖胎模,可兼做外墙防水基层;第三,反梁模板选择木胶合板,竖楞以平均间距300mm加设50×100mm木方,水平背楞选用双钢管形式,以Φ12 PVC套管作为对拉螺栓予以固定;第四,地下室砖墙模板选用18厚层板材料,背楞选用50×100木方以0.3m间距竖向加固和Φ48×3.5双钢管以0.6m间距横向固定;第五,采用600×600Φ12对拉螺杆对模板辅助加固,并以横撑连接支撑系统和脚手架。 3.4 混凝土浇捣施工质量控制 箱型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捣固施工宜在每个浇筑带之前提前配置7台插入式振捣棒,3台作为上部混凝土振捣所用且应放置于泵管出料口位置,另外2个则作为下部混凝土振捣所用且布置于坡角位置,这样做也能避免混凝土的过多堆积的问题,与此同时,为消除上下浇筑层之间的接缝,可将插入式振捣棒在振捣过程中向下层混凝土深入5cm厚度。另外,为避免混凝土集中堆料问题,可提前捣固已出料的混凝土,使其自然流淌并形成一定坡度,紧接着以0.4m为间距、以梅花形均匀布置捣固点,依次按点插入捣固实现全面捣固。值得注意的是,插入捣固须重点控制混凝土流淌的近端和远端,严格把控各个捣固点位的间距、振捣时间以及插入深度。于配筋密集部位的捣固应改用小径(一般为Φ30)振捣棒予以捣固,可随混凝土浇筑进程逐步推进,并随浇筑层高依次上移,从而可以保障每层混凝土的捣固质量。如需改变浇筑的方向,可于另一端向回浇筑并捣固,以此与原坡交集并构成集水坑,推进浇筑也将集水坑逐渐推向中间段,最终可由软轴抽水设备排出。另外,对待箱型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构件表面的水泥浆问题,可于浇筑完成2~3小时内施作处理,主要办法是利用2m刮尺根据控制标高予以刮压处置。混凝土初凝之前须以木抹子做两遍粗平压实,然后以铁抹子做两遍搓平压实,确保构件表面的密实性和平整度合格,最后一抹面做表面平整 处理。 3.5 养护质量控制 混凝土初凝以后以洒水润湿的方式养护不少于2h,然后于基础四周砌筑相应的挡水墙,要求蓄水深度不低于15cm,要求养护时间不少于14d;及时掌握箱型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和表面温度二者的变化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是,基础底板内预先埋设全面积温测点(通常要求每一个温测点可辐射30m2范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和可比性的温测点宜设于基础板后底部、中部和表面,但要求与边角和表面的距离不小于5cm;箱型基础混凝土内部温度监测应选用专业化程度高且符合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的温测仪。按照温测点布置方案预先将探测头绑扎于墙柱竖筋位置,且露于板面的长度不小于20cm。探头线长度设计则依据板厚而定,外露探头须采用塑料袋予以遮罩,防止遭受污染。温测点可以上、中、下位置依次编号。插头插入主机的插座,启动电源开关即可得到温测点位置的温度值;混凝土浇筑完成(即终凝)可进行相应的测温工作,温度监测的频率一般以28天为准。前3天每间隔2h可完成一次测温;第4天至第10天每间隔6h可完成一次测温;第11天至第20天每间隔8h或12h可完成一次测温;第21天至第28天每间隔24h可完成一次测温。箱型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一般在第4天获得的测温数据最高,约为58℃左右,自第5天持m降温。因此,为保证下一道工序不受影响,可在蓄水第7天放水弹线,相应的测温工作与其同步进行。通常,测温工作进行到第7天,基本可以稳定在8℃~15℃之间,远低于不安全温差标准线(25℃),如此控制温度是非常理想的。 4 结语 混凝土裂缝控制是建筑结构施工的一大难点,特别是超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因其自身特点要求施工技术含量较高,且现场施工管理相对更严格。上文主要针对高层建筑中箱型基础的裂缝与防治施工技术展开分析与论述,特别要求在其施工阶段要做好材料质量控制、钢筋下料与固定控制、模板拼装与支撑结构搭建质量控制、混凝土浇捣施工质量控制和养护质量控制五个方面确保箱型基础的施工质量,方能保证整个高层建筑的安全、使用性能。 施工技术型论文:大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在现代工程建设中混凝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和控制,质量的保证措施以及混凝土养护时间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技术管理;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种大型建筑的建设工作层出不穷。如大型水库、大型建筑、大型桥梁等,使大型建筑混凝土的施工工程不断增加,建筑学家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是:“结构断面最小尺寸80cm 以上,同时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称之为大体积混凝土。”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温度裂缝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1. 裂缝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1在混泥土施工过程中,要控制水化热的产生,关键在于材料。材料不同,其特点不同,比如,具有早强性能的水泥,它的水化热较高,收缩性也较大。在施工中,我们可以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碎石或卵石作为粗骨料。一般粒径在5~30mm 之间,含泥量一般应≤1%,其具有良好的形状,质地坚硬,细长和片状颗粒不多于10%,不含风化颗粒。就细骨料而言,一般选用中砂,含泥量≤1%,色泽均匀、干净,细度模数方面,控制在2.7 左右,砂率为30%~45%。UEA-M 复合膨胀剂可作为膨胀剂来选用,能够起补偿收缩的作用。为了降低早期水化热以及增强后期强度,可选用颜色浅、细度小、质量稳定的优质Ⅰ级粉煤灰以及木钙减水剂。为了延长混凝土的终凝时间,减少早期水化热的集中产生,我们在搅拌的过程中,还应该添加些缓凝剂;还应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一般可以在18~22 之间,目的是减少用水量,从而使水化热降低。产生水化热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水泥和水,我们可以通过上述办法减少两种材料用量从而减少水化热的产生。 1.2采用较大粒径的粗细骨料在规范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采用较大粒径级配连续的骨料配制混凝土,因为增大骨料粒径,可减少用水量而使混凝土的收缩和泌水随之减少;同时亦可减少水泥用量从而使水泥的水化热减少,最终降低了混凝土的温升。实践表明,采用较大粒径的骨料配置同样强度的混凝土,在水灰比相同的条件下水泥用量可减少40~50Kg,用水量也会相应减少。 1.3混凝土配合比的调配。混凝土标号和抗渗等级应按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应提供有合格证书的复合高效防水剂、水泥、砂、石,委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试配,做出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在施工中根据天气实际情况控制好砂石的含泥量和含水量,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和设计要求。 1.4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大体积混泥土产生裂缝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是防止大体积混泥土裂缝的有效措施。 (1)混凝土浇筑方法。混凝土的浇筑按混凝土自然流淌坡度、斜面分层、连续逐层推移、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每层混凝土初泥前都确保被上层混凝土覆盖,保证上下层浇筑间隔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避免施工裂缝出现。依据设计图纸中的后浇带将整个大底板划分成厚薄、大小不同的区段,每个区段独立一次浇筑完成。 (2)混凝土振捣方式。在浇捣混凝土时使用振动棒。在混凝土初凝之前可进行二次振捣,这样就可以防止混凝土泌水时在粗集料和水平钢筋下部产生水分,形成空隙,使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把握力增强。预防因塑性沉落的出现而产生的裂缝,使内部微裂情况的发生频率降低,保证混凝土更加密实,减少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3)泌水处理。在浇捣混凝土的过程中,将有大量泌水和浮浆涌出,然后顺着混凝土的坡面流入侧模底部,侧模底部的开孔可以将泌水从基坑中排出。当混凝土大坡面的坡角和顶端模版将要接触时,就换个方向浇筑,使水集中在一处,随即用水汞将水排出,减少混凝土表面裂缝,保证品质优良。 (4)表面处理。对于表面水泥浆较厚的泵送混凝土,浇筑大s2 到8 小时后,起初可以用长刮尺按一定程度刮平,为了使混凝土表面更加密实,刮平后用木板反复压过,最后用贴面板收面。收面后应该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 2. 混凝土的质量保证措施 2.1选择合适水泥。在选择水泥生产商的时候要选择规模比较大的,固定采购地点,可以保证水泥质量。 2.2减少水泥用量。减少水泥水化热,从而使混凝土的升温值降低。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可汞性,水泥用量应保持在450 千克每立方米。 2.3掺外加剂,控制水灰比。按照设计要求,混凝土中掺入的复合液为水泥用量的4%,复合液同时包括了防水剂、膨胀剂、减水剂、缓凝剂所具有的功能,其中所含的糖和钙可以使混凝土的和易性增加,可以减少20%左右的用水量,可将水灰比保持在0.55 以下,将初凝时间延长到了5 小时左右。 2.4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含泥量选用10.4mm 连续级配碎石(其中10.3mm 级配含量65%左右),细度模数2.8~3.0 的中砂(通过0.315 凹筛孔的砂不小于15%,砂率保持在40~45%)。砂、石含泥量保持在1%以内,并且里面不能混有有机质杂物,一律不得使用海砂。 2.5加强技术管理。(1)加强原材料的检验、试验工作。应该严格遵守方案以及交底的要求,按要求指导施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加强计量监测工作,固定时间进行检查并认真详细的进行记录。对于浇筑的时候可能出现的冷缝应该严肃对待,并采取措施防止其发生。(2)加强对人员的技术管理,在对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节点时,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一定要做到位,施工结束后应该进行总结,主要围绕施工过程中技术的应用。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尤其应该重视,认真细致的进行分析,讨论,深入研究,保证施工过程没有失误。 2.6合理组织劳动力及机械设备(1)施工人员分两大班四六制作业。每班交接班工作提前0.5 小时完成,且明确落实好接班应注意的问题,避免在交接班时的疏忽而引起潜在质量危机。(2)承台浇注采用自由式泵送,并用塔吊配合,避免接、拆泵或堵管时混凝土出现冷缝。每台泵输出混凝土量大概在22 立方米每小时浮动,塔吊吊运混凝土4.5 立方米每小r左右。人员的分工明确,在实施过程中有序管理所有工作人员。 3. 混凝土养护时间 (1)混凝土刚刚浇板浇筑完成后的12 个小时之内必须对其进行覆盖养护,可采用稻草、麻袋等覆盖,并要对其进行浇水,保持一定的湿度,对一般混凝土在刚刚浇筑完后的养护时间为≥7 小时,如果是添加缓凝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在刚刚浇筑完后的养护时间为≥14 天。 (2)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72 小时之内,严禁对其进行踩踏、支模、加荷等破坏行为;当混凝土强度≤10 米每帕时,严禁在浇板上吊运、压放过重物体,堆放重物时要尽量的减轻对现浇混凝土板冲击影响。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施工推载的控制工作,荷载量不能超出相关文件的规定荷载量。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猛速的发展,而在现代建筑中,混凝土材料是运用最广的材料之一,社会对混凝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建筑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探索优化混凝土质量的配合之比,努力完善浇注的技术,提高养护混凝土的方式方法等,在施工之前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加强现场勘察,及时的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加强过程管理。在混凝土工程日益扩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混凝土的技术,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从而使混凝土工程进一步完善,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施工技术型论文:城市工业建筑新型隔声吸声墙体施工技术 摘 要:S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高科技设备的出现,对城市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主要影响表现在城市内部出现噪音的可能性有很大的提升。针对于这一点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城市内部出现的声音污染,保证城市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在对城市内部声音污染进行解决的主要方法在于进行工业建筑施工的时候选取新型隔音吸声墙体,这种墙体能够有效减少城市自身声音污染的扩散,借以改善城市自身环境。但是由于这项墙体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其自身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这项墙体施工技术进行全面分析,保证这项施工更加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工业建筑;隔音吸声墙体;施工技术 在对目前城市上出现的环境噪声进行全面研究中,了解到这种污染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仅会对人体健康和心理方面造成影响,而且人们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中还会引发自身过激的行为。这就需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有效的解决。 1 隔音吸声墙体构造及选用材料 在对现在城市进行建筑隔音吸声墙施工的过程中,发现目前社会上进行这项工程选取的墙体结构大多数是多层次结构,并且在墙体内部添加有效的隔音材料,这样对加强建筑墙体的隔音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这种墙体施工的时候选取的内部填充材料主要在于水泥板层、玻璃棉包层和阻力层等,在三个层面对城市环境中产生的噪音都有非常良好解决作用,而且在进行隔声吸音墙施工的过程中,还要保证对这里设计的材料进行合理应用,从根本的角度上保证建筑吸声墙的施工合理性,减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要想保证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其中涉及的数据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对于提升施工质量和稳定性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 施工流程 总的来说,由于这种工业建筑新型隔声吸声墙在我国城市内部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这就导致这项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于这一点就要对整个工业建筑新型隔声吸声墙体施工的流程和相应工艺有所掌握,借以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进行工业建筑新型隔声吸声墙体施工之前,需要对整个建筑物的结构和所处的地理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不仅仅能够促使施工更加顺利的进行,对于提升建筑整体隔声施工质量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在分析工业建筑结构的时候,还要对整个过程中涉及的建筑施工材料质量进行有效检测,有效减少在进行这项工程的时候因为建筑施工材料等问题造成施工不能顺利进行的情况发生。一般来说,要想保证工业建筑新型隔声吸声墙体施工的顺利进行,还要遵循规定的施工流程,并对整个施工中涉及的步骤和相应数据做到全面遵循,缩小实际施工和计划之间的差异,这样对于提高工业建筑新型隔声吸声墙体施工质量和其他方面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需要按照规定的施工流程进行建筑墙体施工之外,还需要保证施工人员在施工时的安全性,尤其在进行材料切割的时候,由于切割过程中会有大量颗粒物和纤维等在空中漂浮,因此在施工的时候要求施工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在安装隔声吸声墙体之后,还要定期对墙体进行检修,保证墙体自身质量,使得工业建筑在城市中起到保护环境减少噪音污染的作用。对于在进行这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障碍物,还要对其进行有效规避,并在规避之后对建筑墙面进行合理固定,借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3 施工技术要点 3.1 安装过程中墙顶需做防水措施,防止雨水进入墙内。可用1层2mm厚白铁皮做压顶,通过栓钉固定在横向墙架上,白铁皮搭接范围内贴1道遇水膨胀的止水条,保证墙体防雨抗渗的功能要求。 3.2 在安装内侧水泥板时,可预先将次龙骨附在水泥板上一起安装。内侧水泥板安装完后,其内外两侧可双向施工。安装完次龙骨后,依据实际尺寸裁切水泥板与玻璃棉。水泥板采用纵向铺设,短边用自攻钉固定在横向主龙骨上。固定应从板的中间部分向周边进行,自攻螺钉头与板面平齐,钉距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3 水泥板应做好嵌缝处理。首先将腻子刮入缝隙;然后在板缝上粘贴50mm宽的纸胶带或玻纤网格布,再用嵌缝腻子刮平;在丁字型或十字型相接处,如为阴角,应用腻子嵌满,贴上接缝带,如为阳角,应做护角。 3.4 在装饰性玻璃幕墙位置,幕墙后的水泥板上还需刷上色漆,加强玻璃的色泽。幕墙后水泥板用包边固定,保证平整度。 3.5 裁切好的离心玻璃棉用无纺布包起,塞入次龙骨间,棉包应略大于次龙骨间距,以保证填塞密实。 3.6 安装玻璃棉包时,玻璃棉包裁切时注意防止纤维四处飞散;玻璃棉包易沾水,堆放时应注意防水,安装完成后应及时封上水泥板;边角处工人易忽略填充,应加强检查。 3.7 阻尼为一层沥青物,位于外侧两层水泥板之间。由顶部向下铺设,相互搭接100mm,必须钉牢固,防止风吹下伤人。铺完及时安装外层水泥板,不可长时间暴露。 3.8 压型孔板的设计搭接长度为50mm,实际安装中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但必须保证板的边缘在一条水平线上,而且上面板压下面板。在柱间支撑处,压型孔内板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裁剪,以满足外观上的需要。 3.9 夹芯外板安装,外板为承插式,由下向上安装,安装底部第1板时必须控制好标高,并注意上下板对齐。 3.10 外板安装完后再整体撕去保护膜,吊篮内侧垫以泡沫板,防止上下运行时擦伤外板。 4 安装过程的成品保护 4.1 隔墙轻钢骨架及水泥板板安装时,应注意保护隔墙内安装好的各种管线。 4.2 施工部位已安装的门窗,已施工完的地面、墙面、窗台等应注意保护、防止损坏。 4.3 轻钢骨架材料,特别是水泥板材料,在进场、存放、使用过程中应妥善管理,使其不变形、不受潮、不损坏、不污染。 4.4 吊篮安装时应保证与墙体的距离至少20cm,防止刮蹭墙体次龙骨、阻尼等薄弱部位。 结束语 目前城市在进行工业建筑新型隔声吸声墙体施工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建筑物自身结构进行全面考虑,还要保证对隔声吸声墙体施工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效保证这项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在对这种墙体进行研究中,了解到这种墙体自身具备的优势非常多,因此在施工的时候还要对整个墙体自身具备的优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对于保证工业建筑新型隔声吸声墙体施工的顺利进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在进行这种墙体施工的时候还应该通过一定手段提高这种墙体的品质,有效减少城市受到的噪声污染。 施工技术型论文:污水处理厂大型池体施工技术 [摘要]南京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分为两期建设,其中一期两座生化池是本工程中规模最大的水 工构筑物,设计通过单元格将底板和外墙板的砼分割成25个单元,单元之间由橡胶止水带防水变形缝连接。工 程已经投入使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生化池;单元;橡胶止水带;抗渗;防水变形缝 1 工程特点和施工难点、重点 大型生化池平面尺寸110x100.9m,池体高7m,埋入地面 以下5m,属于大型露天构筑物。底板和墙板分别划分成25个单 元,单元之间由橡胶止水带防水变形缝连接(见下图所示),砼 总量为11000m3,钢筋含量1200T,砼强度等级为C25、抗渗等 级S6,具有实物工程量大,施工作业面积广,池体抗渗要求高, 橡胶止水带纵横交叉,上下连接复杂,施工难度大等特点。现将 施工难点和重点分析如下: 1.1 施工难度大。池体超长、超宽,设计划分为25个单元设置 的橡胶止水带防水变形缝长度长、数量多,施工不当极易造成 池体渗漏,且无法补救。 1.2 质量要求高。在不进行二次装修的条件下,要求池体外观 达到清水砼的效果。砼墙面不能出现接槎痕迹和其他质量缺 陷,必须内实外光,表面颜色一致。 1.3 管理要求严。池体占地面积11100m2,作业面广,施工体 量大,组织流水施工和工序交叉管理必须严格要求。砼墙体浇 筑高度达7m,模板支撑系统必须稳定可靠。砼浇筑时不得形成 冷缝,否则将会影响到池体的抗渗要求。特别是预埋、预留工作 量大,要求各工种相互紧密配合,避免遗漏。 外墙板和底板橡胶止水带位置分布、单元格划分及砼浇筑顺序示意图 2 降水施工 由于地处江心洲岛,地下水源丰富,地下水的分布情况上 部为微承压水,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渗入补给,水量充沛。孔隙 潜水与下部微承压水之间无良好隔水层,并与长江水水源联系 密切。池体底标高为2.7~3.1m,地下水位高度为5~6.1m。在土 方开挖前沿基坑四周共布置9套井点降水系统,每套总管长度 50m,生化池占地面积大,采用池体周边一级轻型井点降水,池 体中部水位难于降低,施工时在池体中间部位,另增加4套井点 系统,作为辅助方法进行“盆中降水”,当池体基础内水位下降 稳定后,在挖土过程中将池体中部4套降水系统逐步拆除,池体 外围9套井点降水系统继续降水至基坑回填土。 3 生化池施工 3.1 测量定位。要实现生化池在不抹灰的条件下,砼表面达到 清水砼的效果,首先必须从生化池的测量放线开始。为了控制 11Om长,1 00.9m宽大型生化池的平面尺寸位置准确,施工时 在纵、横方向共设置了6条控制轴线。测量定位采用全站仪进行 施测,把测量放线作为先导工序贯穿于施工各个环节,以确保 各环节的施工精度到达清水砼的效果。 3.2 钢筋工程施工。清水砼不能出现钢筋外露或明显锈迹,因 此钢筋的规格、保护层尺寸要求及接头、绑扎质量要严于普通 砼,特别是施工过程要确保底板上、下层钢筋的位置和墙体内、 外两层钢筋位置的准确。 生化池底板上下层钢筋采用Ф22~25,间距150mm绑扎而 成,重量大,施工时上下层钢筋网之间采用Ф25钢筋焊接竖向支 撑架,间距为1.Oxl.Om,呈梅花状布置,支撑部位应相应增大 砼垫块的分布密度,同时在绑扎橡胶止水带的夹筋时要求夹筋 与底板上下层筋满绑,以确保止水带夹筋位置固定不跑位,从 而保证橡胶止水带防水变形缝处的砼的连接强度。 墙板钢筋绑扎前,搭设好脚手架,先绑扎竖向钢筋,再绑扎 横向钢筋,内外两层网片间用“S”筋控制钢筋网片的位置。由 于墙体长度长,高度高,在绑扎钢筋网片过程中,采用临时支撑 固定,在安装模板前拆除。(底板和墙板止水带安装固定见下图 所示) 3.3 模板工程施工。模板是影响砼质量的关键,模板的支撑系 统必须牢固,要有足够的刚度,模板的拼接缝必须严密,不能出 现漏浆和接槎痕迹。施工时,底板和墙板模板的施工分别采取 了以下方法。①底板模板:底板侧模,采用竹夹板做模板,侧模 采用木方和钢管支撑系统固定,以确保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 性,墙板与底板交接处支设300mm高的吊模,由对拉螺杆和钢 管拉结,吊模顶部设(300mm高)一道钢板止水带,钢板止水带 嵌入墙板砼施工缝上下各150mm。②墙板模板:墙板的砼一次 性浇筑高度约6.5m,砼表面为一次成型,达到清水砼外观质量 要求,墙板砼采用12mm厚,质地坚硬、表面光滑的竹夹板 (1.2×24m)做模板,模板支撑系统选50×100mm木方和 Ф48mm钢管、扣件与底 板中预埋的“U”形地锚 连接固定(见连接示意 图)。 两侧模板采用M12 止水对拉螺栓对拉固定, 以400x500mm的间距 呈纵横排列布置,以确保 整体的刚度和稳定性,为 达到清水砼的外观要求,在池壁模板施工前刷脱模剂,使用后 要及时清除模板表面的砂浆、再次涂刷干粉脱模剂,对模板破 损处进行修补或更换,填塞模板上的螺栓孔洞,模板拼接缝处 粘贴泡沫胶带,并用50x100木方顺直压缝,同时保证模板工程 中相关的技术参数符合规范要求。 3.4 橡胶止水带防水变形缝施工。 3.4.1 橡胶止水带的安装。①橡胶止水带的连接。本工程主要 采用模具加热加压连接法进行橡胶止水带的连接。采用配套生 产的生胶条作为连接材料,加热设备采用氧气乙炔燃烧,连接 过程中采用电子测温计全程控制加热温度。②橡胶止水带的安 装。根据橡胶止水带的自身技术要求,橡胶止水带的中心圆环 应置于变形缝的中心线位置,以保证橡胶止水带在结构使用过 程中仍能保证其自由伸缩,从而达到应有的防水抗渗的柔性连 接作用。安装时,模板外侧的止水带用木条上下夹紧,内侧止水 带的上下部均采用扎丝或定位钢筋与主筋拉结,防止橡胶止水 带跑位;(见橡胶止水带安装示意图)当橡胶止水带与施工缝处 的止水钢板相遇并搭接时,以半幅橡胶止水带的宽(70mm)为 宜。止水钢板与橡胶止水带保持50mm的间距,以便于砼下料 和振捣,确保砼与止水带间有足够的连接强度。(见下图所示) 3.4.2 聚苯乙烯闭孔泡沫板的嵌填。聚苯乙烯闭孔泡沫板在 伸缩缝的一侧砼浇筑完毕拆模后紧贴砼侧面进行安装,为方便 以后聚硫密封膏的填充,在施工变形缝的迎水面处安装闭孔泡 沫板时,可通过埋设30x30的木条来预留嵌膏缝,但应在木条 的顶部加压或固定好木条,以防止砼浇筑时泡沫板浮起。对于 底板底部的变形缝处可直接安装闭孔泡沫板,使其封闭。在另 一侧砼浇筑完毕后,拆除木条再施工嵌膏缝。(见下图所示) 3.4.3 聚硫密封膏勾缝。拆除木条后,对嵌膏槽进行修理,使 嵌膏槽两侧平直、宽度一致,以保证以后变形缝的美观并清理 嵌膏槽内的灰尘,并使嵌膏槽内保持充分的干燥;在填充密封 膏前应首先在嵌膏缝内均匀涂刷赛柏丝(防水液)一道;进行聚 硫密封膏嵌缝时,每条缝宜一次性连续做成,缝内密封膏要填 塞密实,并用压条将表面压平,最后用铲刀清除多余的聚硫密 封膏。聚硫密封膏分为水平缝型及竖缝型,两者不可混用。 3.5 池体砼施工。 3.5.1 砼配制。清水砼要重视颜色的一致性,施工时选择同一 厂家、同一等级和品种、颜色纯正、安定性和强度好的水泥。 砼为现场搅拌,采用砼输送泵进行砼浇筑施工,配合插入 式振动器振捣,砼强度等级为C25、抗渗等级为S6,施工配合比 每m3材料用量为:水泥295kg、中粗砂707kg、石子1153kg、水 180kg、粉煤灰40.2kg、JM一Ⅲ25.2kg,水泥采用42.5级普通硅 酸盐水泥,中粗砂和石子的颗粒为5N31.5mm。 3.5.2 底板砼施工。池体砼浇筑根据其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 各单元单独浇筑。各单元之间通过橡胶止水带将其间隔,单元 与单元之间进行间隔浇筑,间隔单元浇筑完成后,再进行中间 单元填充浇筑,浇筑顺序按单元编号进行(见单元分格图),每 单元底板砼须一次浇捣完成,砼浇筑时,采用2m宽浇筑带来回 循序浇筑,以避免出现冷缝,先浇筑厚部位再浇筑薄部位。采用 上述间隔跳仓浇筑各单元砼的方法,可使砼完成一部分早期收 缩,从而防止和消除整个底板砼完成后的收缩裂缝。 3.5.3 墙板砼施工。外墙板各单元格砼浇筑顺序同底板,导流 墙的浇筑也随同外墙所在单元格同步进行,并在分格处留施工 缝。 砼采用输送软管直接下料到模板内,下料高度不得超过 2m,以避免砼中砂浆与石子因高空坠落而离散,砼浇筑时分层 下料,分层振捣密实,采用8m长振捣棒进行振捣,振捣时严禁 振动棒直接接触钢筋、预埋件、橡胶止水带,特殊部位(如止水 套管、预埋件底)须加强振捣,防止漏振、漏浆而引起渗漏。 3.5.4 橡胶止水带部位砼施工。橡胶止水带处的砼施工质量 对变形缝的抗渗性能的好坏,关系十分重要,在施工中应严格 控制以下要点:①在砼浇筑前要检查橡胶止水带的安装位置必 须准确,固定牢固;其两侧表面要清理干净,不得有砂浆、泥浆、 锯末等杂物;②水平向的橡胶止水带浇筑时应分层浇筑,应先 将止水带底部灌满砼、振捣密实,赶出气泡后才能进行上部砼 的浇筑;③竖直向的橡胶止水带砼浇筑时,应在左右两侧对称 下料,在振动器的振捣下自然流淌而布满止水带的两侧,同时 振捣密实;④在橡胶止水带与钢板止水的带两带搭接处进行砼 浇筑时,要保证两带间的距离(50mm),对此部位砼注意对称 下料,砼振捣时应更换小型振捣棒,确保两带间的砼与两带的 连接强度。 4 施工效果及体会 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扩建一期工程中的两座生化池已正式 通水投产运行,运行中池体未出现一处渗漏现象,主体砼面表 观质量内实外光,无需进行二次装修,达到了清水砼效果,得到 业主、监理、工程院院士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大型生化池能一次性施工成功,顺利地达到了设计要求, 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①施工过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抓住从 降水到池体试水的每一个施工环节,精心施工,是取得上述效 果的重要环节。②大型生化池属于超长超宽露天结构,为了防 止池体在施工过程和建成后产生温度裂缝,除严格按设计要求 的伸缩缝分25个单元组织施工外,在施工前还进行抗渗砼的试 配工作,掺加了JM一Ⅲ早强抗渗外加剂和粉煤灰,从而改善了 砼的性能,保证了设计规定的砼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要求。⑧ 橡胶止水带的连接和安装质量是本工程施工的重中之重,关键 的关键,施工时我们选择了有施工经验的队伍和先进的连接加 工机具进行施工,从而确保了池体3000多米橡胶止水带防水 变形缝部位的施工质量。 施工技术型论文:59R2槽型轨精调施工技术 摘要: 本文以沈阳市浑南新区现代有轨电车项目为工程实例,对59R2槽型轨精调进行了阐述,对槽型轨精调所需的设备、仪器,精调方法、精调项目以及精调标准等进行了介绍,为以后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 槽型轨;有轨电车;精调 0 引言 现代有轨电车是一种在传统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全面改良的介于公交和轻轨、地铁之间的先进的绿色交通工具,现代有轨电车投资少、工期短、运营成本低和中等运量的特点,是体现未来城市交通智能化的标志性运输工具。迄今为止国内59R2槽型轨无砟轨道施工经验较少,本文主要通过对59R2槽型轨无砟轨道精调施工技术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经济可行、技术先进、质量保证、进度超前、安全可行的施工方案、方法,为以后国内类似施工项目提供经验。 1 工程概况 沈阳市浑南新区现代有轨电车一期工程3号线是第十二届全运会的配套工程之一,该标段起点位于沈营路与创新路交叉口,终点位于21世纪大厦前,线路全长11.3km。该工程正线、辅助线及综合交通枢纽均采用59R2槽型轨,材质均为U75V。道床结构为无砟轨道结构形式,有轨电车最高设计速度为70km/h,59R2槽型轨轨道精调是有轨电车轨道工程施工的关键工序之一。 2 施工方案 2.1 铺轨基标测设 铺轨基标是轨道铺设平面和高程的基准,基标测设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轨道铺设质量,为此,基标测设必须准确,以确保轨道铺设的质量,为列车平稳安全运行奠定基础。 2.1.1 基标测设 基标分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两种。控制基标设置标准为直线120m,曲线60m,曲线四大主点。基标可采用钢筋桩,设置在支承层上,为永久性控制基标。基标标高低于轨面(直线以左线左股为准,右线右轨为准,曲线以内股钢轨为准)450mm。 控制基标埋设完成后,应对其进行检测,检测内容、方法与各项限差应满足下列要求:①检测控制基标间夹角时,其左、右角各测两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应小于6″;距离往返观测各两测回,测回较差及往返较差应小于5mm。 ②直线段控制基标间的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实测距离与设计距离较差应小于10mm;曲线段控制基标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2mm,弦长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5mm。 ③控制基标高程测量应起算于施工高程控制点,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控制基标高程实测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2mm,相邻控制基标间高差与设计值得高差较差应小于2mm。 ④各项限差满足要求后,应进行永久固定。 2.1.2 加密基标测设 加密基标直线段每6m,曲线段每5m设置1个。 加密基标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的限差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横向:加密基标偏离两控制基标间的方向线距离为 ±2mm;②纵向:相邻基标间纵向距离误差为±5mm;③高程:相邻加密基标实测高差与设计高差较差不应大于1mm,每个加密基标的实测高程与设计高程较差不应大于2mm。 2.2 轨排的组装 钢轨在吊装、运输、存放中均不得倾斜和颠倒、扭曲。轨缝应为2cm左右,通过无缝夹板将两相邻钢轨夹紧以使接头平顺,轨缝接头错台保证施工要求(0.5mm)。精调后不得再松动无缝夹板,否则轨道方向、高程又要改变必需重新精调。轨排组装前应排轨,排轨原则按照岔前、岔后排轨。岔前、岔后各预留50m,按标准轨25m排轨,轨缝为30mm,最短轨不小于6.25m。 2.3 安装轨道支撑架 钢轨支撑架基本结构见图1所示。 安装支撑架时使用手拉葫芦将轨排吊起,在轨排下方放入支撑架。根据单位长度的钢轨和轨枕块的质量及支撑架的承载能力,对支撑架进行合理分配,钢轨接头处支撑架的布置可作适当调整。支撑架架设间距:直线段3m、曲线段2m设置一组,而且直线段应垂直线路方向,曲线段应垂直线路的切线方向。 整个支撑架可分为两层。上层为两调整螺栓及定距杆,调整轨道时两螺栓一松一紧带动定距杆实现钢轨的水平位移,对轨道起粗调的作用。下层为连接定距杆的拖式卡口,每个卡口的两轨卡螺栓可调整钢轨的水平位移,还可以实现对轨距的少量调整,完成对轨道的精调。钢轨由插板托起,在丝杆的作用下实现高度的变化。 2.4 轨道精调 轨排的调整是通过对钢轨支撑架上的高程和水平调节螺杆的调整来完成的。支撑架高程调节螺杆又是支撑架的立柱,调整范围:螺纹部分全长;水平调节螺杆横向可调整范围:±150mm。轨道进行精调时,支撑架两侧起固定作用的支撑杆应处于松弛状态。
管理学方面论文: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裆下在高职院校中较为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理解,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的具体工作流程。《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管理学》的教学改革能够充分体现《管理学》的教学要求与特点,提高《管理学》的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改革措施,旨在不断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过程为导向;《管理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是如今高职院校中比较科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的运作中,为了能够做完一件事而必须要做的具体工作,它是动态的,并且有较为稳定的结构。《管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适用于许多专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于抽象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一门课程时不仅要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掌握《管理学》课程的具体使用方法。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的教学,因此高职院校为了保重《管理学》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开创新型的《管理学》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方法做出一定改革。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作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所指的是在企业的运作中,为了能够做完一件事而必须要做的具体工作,它是动态的,并且有较为稳定的结构。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更多的高职院校开始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高职院校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引用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改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加深课程教学的深度,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管理学》的特点 《管理学》这一门课程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门课程,国家与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管理,也正是因为这样,高职院校才提高了对《管理学》这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特点。 (一)综合性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课程,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许多较为复杂的情况,又因为管理的对象不是同一的,这也就要求管理者需要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二)非独立性 在企业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是一个企业中必不可少的硬件实力,而管理则是企业中的软件实力。如果能够科学的管理运用不同的资源,那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因为管理本身是不能直接产生价值的,它一定要依附于一定的事物,并且由他们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通过科学的管理所创造出的价值并不能被单独区分,人们很难明确说出管理到底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多少具体的价值。管理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并不能够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慢慢体现它的价值,这与企业生产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实践性 会对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多种,许多因素是没有办法控制与预测的,在管理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一成不变的,管理者面对不同的问题需要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管理者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不同的应对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是在学校中所不会教授的,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掌握。 三、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对象与要求 (一)对象 《管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所面临的授课对象较为广泛,不论是对于专科生来说还是本科生,都是需要掌握的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这也体现出了各个院校对于《管理学》的重视程度。在高职院校中,《管理学》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专科生,但是有开设《管理学》这一课程的专业并不仅仅局限于工商管理等专业。因为《管理学》的教学对象较为广泛,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上都应该要体现出专业性,根据专业的不同做出区分。《管理学》的教师应该要明确自己的教学对象是什么专业,再根据专业所具有的特性与需求来制定《管理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要求 《管理学》是一门极具应用型的课程,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应该要注意几点问题。第一,《管理学》在制定教学目标与内容时应该要与实际接轨,致力于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第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该要能够反映在当前社会条件中的具体目的,应该要能够体现使用者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特色;第三;《管理学》教学要学习欧美先进国家的科学教学方法,管理是人类在生活工作管理中所必定会使用到的一种方式,欧美先进国家的管理方式与理论虽然有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标杆。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结合目前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制定《管理学》教学改革方案时应该要与具体的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对于《管理学》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也应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设立的专业大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上也会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管理学》的授课对象较为广泛,涉及到多个专业,因此,《管理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就应该要以专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需要更多适应性较强、能够真正了解管理的意义并且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应该要与不同的专业相适应,辅佐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且专业知识过硬的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这样他们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也能够较快解决。《管理学》这一门课程应该要设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 《管理学》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进行教学首先就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让二者共同成为教学的主要部分,保证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为了能够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教师应该要不断学习并整理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管理问题与相应的解决方案,将其整理成为案例教授给学生,对《管理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做出相应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感受到难易程度的循序渐进,让知识点都相互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也会更加便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在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过程都应该有明确的实践描述与实践总结,让学生能够对实践过程有更加深刻的记忆与了解。 (三)创建教学情境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来给学生教授相应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的主题,把不同环节的工作内容当做教学的单元,并以此来建立起教学情景,让所有的知识点都连接在一起,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并在教学中增加在实际管理中会使用到的相应设备,使校内的教学实训设备更加完整,同时也保证了《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应该要保证《管理学》的教学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这样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流程概念,有利于未来的就业。 (四)加强实践教学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管理学》教学应该要加强实践教学所占比重,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到社会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工作中了解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流程,并以实践为基础来不断修改实践的具体内容,让管理教学与实际管理工作更加接近。不仅如此,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应该要以实际中的管理工作流程为基础,不断调整授课中的顺序,并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不断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的顺序与内容,让其变得与实际中的管理工作更加接近,让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具体管理工作过程,便于日后就业。 五、结语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教授《管理学》这一门课程上做出了极大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且有了较大成效,但是因为受到许多原因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将这一教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学》的教学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管理学这一门学科的理解,并且提高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也能够有效提高。 作者:张玉荣 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医院管理学课程设计及教学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立足于《医院管理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6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其对《医院管理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的评价及教学效果。结果教学内容: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基本能体现医院管理主要职能模块,重点与难点内容讲授清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多样化、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更易被接受,增加课堂讨论比例;教学效果: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掌握了基本理念与方法且对课程基本满意。结论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理论授课内容应紧贴热点,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关键词:医院管理学;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医院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是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1]。我校管理学院1983年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开展了医院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已积累了36年的教学经验。2015年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医院管理进医院”的教学改革,需了解学生对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为改进医院管理学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1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内容 了解学生对现行《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开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五部分,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教学内容评价、课程设计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向我校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1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97%。被调查的59人中,女生43人,占74.88%;男生16人,占27.12%。 2.1教学内容评价 2.1.1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基本能体现医院管理主要职能模块89.83%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大纲中所涉及的章节能满足医院管理中的主要职能模块。10.17%的调查对象认为大纲中涉及的章节未能满足医院管理的主要职能模块,认为应该增加战略管理、预算管理、信息管理、卫生政策解读以及人事管理模块。2.1.2重点与难点内容讲授清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教师能够把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讲授清晰,仅有6.78%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师没有把教学大纲中的内容讲授清晰。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教师已经将教学大纲中的难点内容讲授清晰。 2.2课程设计评价 2.2.1教学方法多样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教师授课、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课间见习、外请专家授课。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等理论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讨论。为帮助学生理解“医疗安全”一章中“医患纠纷成因及防范措施”知识点,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即举行以热点医患纠纷事件为素材的医患纠纷模拟大赛,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等角色模拟纠纷事件,着力突出医患之间的矛盾点,模拟结束后由小组成员说明该事件的经过及防范措施,最后由教师、助教及同学打分的教学形式。“医疗管理”、“医院感染”两章属于《医院管理学》各论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因此安排学生赴附属医院见习,讲解与观摩相结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病案管理案例实务,请教学医院病案室副主任讲解医院病案管理的内容。调查表明,72.88%的调查对象认为赴附属医院见习有助于加深对医院管理的认识,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课程学习帮助最大。2.2.2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更易被学生接受目前教学方法涉及理论教学、角色扮演、见习、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在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方式的调查中,排列前三位的依次是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见习。2.2.3调查对象希望适当增加课堂讨论比例课堂讨论是增加学生参与程度,提高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67.8%的调查对象希望继续增加课堂讨论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32.2%的调查对象则希望保持现状。76.27%的调查对象认为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更活跃;50.85%的调查对象认为讨论使其增加课堂参与度。对于如何分组,调查对象选择“由课代表、助教随机分配”和“由学生自由组合”的各占一半。60%的调查对象认为分组后的小组成员应该固定,40%的调查对象认为小组成员可以流动。2.2.4调查对象希望开展实践教学97%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保留医院见习环节。72.88%的调查对象认为附属见习可以提高课程兴趣,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学习最新的医院管理理念的占比依次为52.54%、47.46%和40.68%。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能提高学习效果,71.19%的调查对象认为实践教学可以“增进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认为实践教学有利于启发思考,可以增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比书本信息量更大。 2.3教学效果评价 2.3.1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较大调查对象认为影响教学效果最大的因素是教学方式,然后依次是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具体情况见表1。2.3.2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方法88.14%的调查对象认为掌握了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与方法;44.07%的调查对象认为“具备了发现与医院管理相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0.68%的调查对象认为“掌握医院管理学的主要实践技能”。74.58%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学应注重“相关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3.3实践教学部分仍存在问题调查对象对去附属医院见习的教学环节比较满意,其认为该环节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衔接起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77.97%的调查对象都选择了“对每个科室及医院运行流程没有深入了解”的原因,调查对象反应:对每个科室及医院的运行流程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多带教老师少,老师不能够一一解答同学的疑问。2.3.4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目前的课程基本满意86%的调查对象对目前医院管理学课程的总体设计满意度调查。16.95%的调查对象“非常满意”,69.49%“比较满意”,13.56%的调查对象“一般满意”。 3讨论与建议 3.1基本达到了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 通过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多数调查对象基本掌握了医院管理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达到了教学大纲中目标的要求。因此,对于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仍可沿用。3.2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被调查对象认为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对角色扮演、理论课程教学、课堂讨论、见习4种方式的接受度较高。今后应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3.3理论授课内容应紧贴热点理论授课仍为大多数调查对象选择的教学方式。医院管理学内容丰富,需系统讲授医院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结合目前医院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与实例分析[2],可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医院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查对象认为,在理论授课时,可进一步设计适合分组讨论的热点案例,提高其对医疗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使其在分析解决方案中逐渐养成医院管理者所需具备的专业素质。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手段,在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讨论板块设立“医院人事管理”、“医疗管理”、“医院质量管理”等模块,为学生提供既可以相互讨论又可以与教师交流的多方互动平台[3]。 3.4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医院管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医院管理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熟悉医院管理的模块,了解医院管理的流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基础环节,首先要重视基本理论的讲解,而《医院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实践充分结合[4]。就学生来讲,课程见习让学生走进医院,通过医院见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过程中,对医院管理工作有所了解,学到知识的同时减轻压力[5]。与此同时,学生在见习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更能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注意力[6]。因此,学生应该走进医院,通过医院见习,实地观摩,充分了解医院的运行流程,各个科室的运作模式,同时学习医院先进的管理方法[7]。课程组织去附属医院见增进了学生对医院运行模式的了解,但由于时间所限,课程中16学时实践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根据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去医院见习[8],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经验丰富的科室老师请教,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医院运行模式,感受实际的医院管理氛围。 3.5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目前我校从事《医院管理学》教学的教师的教育背景均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较少接触医院实务管理,教学案例大多由各种信息渠道获得并改编而成,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院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医院管理学的教师可通过去附属医院挂职、进修等方式提升自己[9],加强教学案例挖掘[10],有助于更好地拓展医院管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姚园 史穆然 田素文 王志伟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高校管理学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为了提高高校管理学的教学效率,文章对当前高校管理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高校管理学教学效率的策略,即: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学知识,要鼓励学生到企业实践,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校管理学;课堂创新;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学作为高校经管专业的必修课,对后续专业课程的研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很多高校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侧重于一般理论性的学科知识,实践教学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致使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必须对管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高校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课程学习初期对学生的引导不足 管理学课程通常在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开设,学生刚开始接触,对该课程的认识较少,教师应该加以引导,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晰且系统的认识,消除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心理障碍。但就现阶段高校管理学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教师在课程学习初期,并未能完全地将该门课程和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讲解清楚,在授课过程中,也未灵活地将管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致使学生认为管理学遥不可及。正是由于教师在课程学习初期对学生的引导不足,导致学生缺乏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滞后 高校管理学教学涉及的理论知识很多,但当前很多高校所选用的管理学教材难以及时反映管理学的前沿理论,特别是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这些内容滞后于课堂教学。对于管理学专业教师队伍来说,对自身的学科储备和创新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管理学教学,在教学中完全遵循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并未向学生补充管理学的前沿理论知识,所培养出的学生也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教师缺乏实践管理经验 当前,很多高校的专业教师群体或多或少地缺乏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很多管理学教师毕业后便直接进入高校教学,在教学期间,高校也很少安排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尽管这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却缺乏相应的实践管理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只能以理论讲解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校在设置管理学课程时,以理论课为主,很少或不安排实践课。尽管有一部分高校尝试沙盘模拟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一味地强调实践课,容易产生过高的投入成本,其中显露出的管理弊病也层出不穷。由于当前管理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二、高校管理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学知识 管理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广泛涉猎国内外优秀的管理实务案例,更好地结合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掌握前沿性的管理学知识。同时,教师在课余时间,应积极主动地了解管理学专业知识的新动态和新成果,并以这些新动态、新成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管理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管理学知识,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实践 管理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学生放假期间,教师可安排一到两周的企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到实际企业中调查、参观、访问,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机结合自身的企业管理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更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管理的实际意义,更好地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进一步避免了纯理论教学的枯燥乏味,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突破“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局面。从教师主体来看,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开展有关管理学原理的实验,帮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从学生主体层面来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与此同时,管理学教师教学完毕后,还需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注意倾听学生的诉求和建议,适时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 三、结语 高校管理学课程对高校经管专业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学知识,掌握前沿性的管理学知识,并鼓励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社会实践。同时,也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从而有效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水平。 作者:杨哲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现代管理学在查档高峰的应用 摘要:本文借鉴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将查档高峰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分别阐述档案机构在各个阶段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现代管理学;查档高峰;查档高峰 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档案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档案机构查档高峰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全国多地综合档案馆和部分单位综合档案室就先后迎来了原民办、代课教师与原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等多个群体的查档高峰,短期内档案机构接待查档人数和查阅档案数量达到了之前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总量。如何妥善应对查档高峰,让查档者满意而归,成为档案部门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本文借鉴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将查档高峰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分别阐述档案机构在各个阶段应注意的事项。 一、查档高峰事前管理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项工作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动态过程,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有效管理,才能实现结果的最优化。对于一项持续时间较长,程序较为繁琐的工作而言,有效的事前管理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在查档高峰期间,短时间内会有大量查档者涌进档案馆,工作量是平时的数倍。如果只关注事中,在查档高峰到来后才开始谋划管理,档案机构必然会在查档高峰到来之时陷入不同程度的混乱,造成查档效率低下,查档活动进展缓慢,进而使群众满意度下降。因而查档高峰的管理,必须延伸到事前,也就是查档高峰到来之前。具体而言,档案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始准备工作:1.及时了解政策变化,对查档高峰有所预判我国各级档案馆和相关单位综合档案室出现的查档高峰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出台的政策所导致的,比如,各地干部选拔考试往往会伴随报名考生集中到组织人事部门和档案馆查档的现象;全国多地档案馆和相关单位综合档案室最近出现的原民办、代课教师与原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两次查档高峰也是由于政府相关政策所导致;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由于办理相关手续时需要出示夫妻一方的独生子女证,引发了一轮独生子女档案查阅高峰。这些查档高峰的出现都是源于政府部门针对某一群体所推出的新政策。有鉴于此,各地档案馆和各单位档案部门应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变化,对查档高峰有所预判,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及时做好准备。2.合理制定查档计划,并及时告知公众查档高峰对档案机构而言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如果没有计划,必将影响查档高峰期间的正常工作。如果档案部门关注政策变化,并对查档高峰有所预判,档案部门就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制定查档计划,在高峰到来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果档案部门没有根据政策变化对高峰做出预判,也可根据查档人数及查档问题的变化,判断查档高峰的出现。档案机构可以将查档者按某种标准(如所属区域)分为多个批次。制定计划之后,档案机构还应通过下发通知、乡镇和村广播、电视媒体等各种可能的方式,将查档计划告知每一位查档者,方便查档者做好时间安排。3.掌握需要查阅档案的种类和数量,做好查档人员培训查档高峰期间,档案机构需要提供查阅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庞大的档案,接待的人数是平时的数倍。如果查档人员对这些档案不熟悉,势必影响查档的效率。档案机构应在查档高峰到来之前,充分掌握需要查阅的各类档案的信息,并对查档人员做好培训。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查档效率,保障档案机构顺利度过查档高峰。 二、查档高峰事中管理 科学的事前管理为查档高峰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查档高峰本身带有很多不可预见性因素,这就要求档案机构事中管理要精细化,确保查档高峰期间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1.合理分配人员,为查档者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我国各级档案馆和单位综合档案室都不同程度面临人员不足的情况,这对其应对查档高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在查档高峰期间,档案机构应合理调度人员,使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同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使合适的人处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为查档者提供耐心、细致的服务。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抽调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协助查档,这样既可以缓解档案部门人员不足的问题,也有利于新政策的解释和落地工作。2.在利用形式上逐步以电子档案代替纸质档案查档高峰期间,大量查档者涌入档案机构,如以纸质档案为媒介,多人频繁翻阅,极易造成档案丢失、损毁,且查阅效率低下,容易漏检,而电子档案则具有查阅方便、不易损毁、效率高的特点。这就要求档案机构要积极争取条件,将馆藏档案数字化,并尽快掌握相关的查阅、维护技术。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将就业、社保等民生档案数字化。3.与相关单位合作,及时沟通工作进度由于查档高峰多数与政策的变化有关,因而往往会涉及多个不同的部门,档案机构只是作为档案的提供方,在中间发挥服务的作用。因而,档案机构应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合作。在查档过程中,档案机构应及时与相关单位沟通工作进度,以保障整体工作的有序开展。4.及时总结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查档高峰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档案机构不可能在事前将每一种情况都预料到。在查档过程中,档案机构随时可能遇到新的难点和问题。这就要求档案机构在查档过程中及时总结,并寻找对策,以解决这些难点和问题,保障查档工作正常开展。为此,档案机构可以建立查档人员定期交流、汇报工作的机制,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查档高峰事后管理 每一次查档高峰,都需要档案机构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经验、教训,这些都是档案工作的宝贵财富,对档案机构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档案机构应在事后及时对查档高峰进行总结和评估。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步骤:1.个人和部门自查,撰写工作报告查档高峰是对档案工作者体力、耐力、思维等多种能力的集中检验,也是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的一次绝佳机会。在查档高峰结束后,参加查档工作的人员和部门要及时自查,总结个人和部门在查档高峰期间的经验教训与心得体会,并形成书面的工作报告,为之后的全体会议做好准备。2.召开全体会议,探讨经验得失,总结查档规律在个人和部门自查的基础上,档案机构应及时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交流个人和部门工作报告,根据查档高峰之前制定的工作计划,探讨此次查档高峰的经验得失,推广先进经验,批评错误做法,总结查档规律,为今后的档案工作提供参考。查档高峰对档案机构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型档案机构的档案利用率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档案工作因而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妥善应对查档高峰有助于档案机构改善自身形象,提高档案工作者社会地位,同时查档高峰也是培养和提高人民群众档案意识、塑造政府形象的绝佳机会。档案机构应充分认识查档高峰的重要性,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为查档者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作者:邢常秀 王增强 管理学方面论文:财务管理学发展道路探索 摘要:财务管理用简单易懂的话来讲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对自己的财产进行管理。最早在春秋时期出现货币,到后来秦的统一圆形方孔钱,再到后来的纸币,再到现如今的电子货币。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财务的管理不论是方式还是对象等都在不断完善跟进步。现如今,更多的体现的是对财务的投资、使用、运营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财务管理学是一门注重方法与管理理念存在的学科,财务管理需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在此当中包含着重要的学问学识。在此我们展开对财务管理学发展道路的探讨。 关键词:对象;演变;体现方式;手段;影响 一、财务管理的理念要素 财务管理理念主要有几点:一是以人为本,毕竟财务理念,财务经营每一点都是人为操做管理的,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跟这些人的知识跟财务能力是相关的。二是共赢,每一笔交易,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在共赢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进行发展。三是把握风险,有投资就有风险,要抵制每一次的风险,需要树立正确的理财风险观念,稳中求胜,不急不躁。四是借力使力,相互合作,学会借用别人的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五是信息理财,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情况下,信息传播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只有不断的学习跟进最近数据才不会导致落后。六是战略理财,盲目投资理财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根据企业经济状况做出属于自己的经营方案才是正道。财务管理的要素自然就是需要管理的内容。 二、财务管理的对象演变 在最早的时候,刚刚出现货币,不管是用称重的方式还是其他方式,其实在当时人们已经有等价交换的意识,说白了那就是财务的管理意识。对自己的财产进行投资,包括到后来出现当铺,有了抵押等都是实物的交易,只是当时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后来出现纸币的时候就相对改善,面额的大小就成了简单的标准。货币的出现标志着金融市场的萌芽—以银行为中心的市场初步建立,便有了以银行为中介的借贷市场—1602年荷兰世界第一个有形、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推动着金融市场—信用形势的股票和债券等便形成发展。所以后来有了虚拟的货币,便是实到虚的转换演变。再有就是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的关注点是物,现在包含的就很多了,比如人的想法观点都可以用来交易,人的名誉、版权、著作权等也是现在财务方向的另一方向。社会在发展、经济也会发展、之前我们只是内部发展交易,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QFII制度在中国拉开序幕,中国资本市场向全球化体系迈出了第一步,跟国际的接轨,从内部的财务交易转换成了到国际性的外部发展。在古代用的是算盘,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发展,我们从人工转变成计算机的管理,更加快速方便。所以,不论是从方式、对象等方面都在随着社会发展在转变,之后必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来进步,财务管理是没有边际的,会永恒的进步发展下去。目前我们国家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混业经营”是未来的必然选择,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也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企业管理案例分析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并购雅虎,共同联盟。马云和阿里巴巴我们都很了解,是电子商务的开启者,阿里巴巴的目标是涉及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庞大的系统需要更好的引擎,毋庸置疑,雅虎成为首选,而当时的雅虎也正处于瓶颈期,他涉及的全面,想要在其他方面更好的竞争,阿里巴巴的能力能让他有更多的精力保留在其他方面,毕竟,电子商务不管是在欧洲还是美国等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团队有很强的能力去处理这些。雅虎成为阿里的股东占有40%的股权,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为了一家人。合作双赢,便是最明显的体现。1976年,苹果品牌的问世至今,一度成为人们追捧的力量。乔布斯和沃茨尼亚克创立了苹果公司,刚开始投资的时候由马古拉、美利坚银行、洛克菲勒家族等共同投资,现如今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苹果最大的成功在于很强的管理理念,不断的创新,一次次的创造惊喜,引领潮流。在跟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不断创新。可能这就是苹果经久不衰还能一直在潮流前沿前进的原因之一吧。1985年,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诞生—深圳特区经济专业证券公司。之后业务不断发展,公司扩大到一百多家,但就是因为太过心急,业务发展过快,在2002-2004两年的时间便有19家证券公司倒闭,所以说再大的企业都要关注一个财务管理,要有属于自己发展的战略管理。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企业而言,财务永远影响着本国或本企业的命脉,企业需要注重财务方面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理念,合理控制公司成本,促进公司发展。 四、企业财务状况决定因素 马云说“不赚钱的企业是不道德的”,企业本就是创造价值的,企业的价值基本是用利润来衡量的,如果一个企业一直处于亏损,那么这个企业便是浪费人力物力,浪费资源,是不道德的。公司是否盈利首先看的就是成本和收入的准确,然而这只是数据,要从资本和经营业务两方面来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毕竟盈利能力的体现也就表示着财务的能力。资本就要看我们初期的投资和当期的盈利或净资产收益率。财务分析如果没有结合经营业务,那么就是两张皮,是没有任何说服力和价值的。一个企业首先要结合产品及市场、结合企业的发展经营策略、企业预算才能准确的分析盈利状况。债务常常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企业出现债务的原因有很多:内部原因有实力不够、资金不足、涉猎太广等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债务的积累,外部原因也不能忽视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最后总有一天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直至倒闭。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偿债能力来进行投资。比如2001年的无锡尚德在2005年成功上市,短短10年时间成为行业第一,然而好景不长,2013年便宣布破产。最直接原因就是公司快速扩张,资金需求过大,大举借债,资金链断裂,直至倒闭。就算这样,还是有不少企业这样急于求成、前赴后继。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急刹车转战稳健发展型战略。企业周转销售快,营运能力强就是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的是公司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共同努力。周转快还是要考虑行业的特征,不是所有行业周转过快是件好事。财务重要的是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这也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能力。宏碁创始人施振荣卖鸭蛋的故事和丰田老板创新供应链的故事都提出来了销售是关键,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持续经营发展要关注的有收入、利润的增长。企业发展能力提高必然资产规模就不断增加。时刻警惕莫陷入“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困境,资金链一旦中断,绝大多数企业就陷入困境,没有现金流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导致资金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销售量降低,囤货情况严重,应收账款大量占用流动资金,二是融资结构不合理或过度使用财务杠杆,三是企业出现泡沫经济,导致企业的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四是无节制、过度的为别人担保不考虑自身实力,不把别人的炸弹绑到自己身上。五是外面环境的负面影响,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当前的煤炭、钢铁、水泥等的行业都因为房地产的下滑纷纷陷入困境。李嘉诚作为商业奇才,说“一家公司即时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他的“现金流”理念非常值得借鉴:现金为王、低负债、互补行业的投资。 五、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影响 金融行业是永久不衰的行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企业的发展看的还是经济,在一个不论是经济、网络、科技、信息都时刻更新换代的时代,只有不断完善经济机制,制定更严谨的管理制度。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配合。每个人的责任明确到位。现在很多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一人多职,这样会造成很多情况下走不了正常程序,资金出现差错。财务管理不只是财务的事情,是需要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遵守的,财务跟每个部门都有关联,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配合,那我们出来的数据就是准确的,就能更好的了解到公司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大的企业自然有很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在财务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大公司如果不进取,也是会被淘汰的,小公司需要注意的就更多了,所以企业要通过外部环境跟内部问题,了解行业的生存法则,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知彼知己,才能知道自己要改进的是什么,扬长补短,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即公司的财务管理战略,为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制定长期战略目标,就要有短期目标,有步骤的完成每一个周期的目标,最后才能实现长期目标。战略是方向,没有战略的发展是盲目的,不会长久的,所以战略分析和决策相当重要。符合实际,不能过高到让人心灰意冷,也不能低到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对人、物、财产等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对于方案要有绩效考核体系来支持,这是其一。企业的长久不单单是靠财务的,财务管理也不只是涉及财务一个部门。是每个部门,每个人员的责任,所以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引导员工,鼓励员工,与其靠制度约束大家进步,不如让员工自己心甘情愿的去学习,员工跟领导之间没有什么高贵卑贱之分。如果每个人都能精诚所至的为长远考虑,为公司谋取利益的时候也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金不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发展就此消失,但是也不会影响虚拟货币的盛行。只是数据的变化,只是网络的操作,大多数情况下代替了人为的工作,这是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要紧跟脚步,适者生存,适应社会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体化、证券化、创新的趋势。随着网络技术和卫星通信的使用,已经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经济贯穿在一起了,之间的传播调动尽是一个数据的转变,几秒之内便可完成的,不受国籍、货币面值的影响的这样的一体化全球经济市场。在债务危机的情况下,银行贷款的收缩,让不少筹资者纷纷转向证券市场,一系列金融工具的出现,也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能处理市场很大的交易,及时处理信息,对新情况作出反馈。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也在不断创新。在未来交易主体的变化可以是家人、企业或个人,买卖身份也可互相转换。21世纪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不少海外留学的学子选择回国创业,同时带回大批风险投资,极大催化中小企业的成长,促进国内创业热情。带动国内投资业的发展。金融行业发展也在进入高潮时期。 六、结束语 未来的财务管理方向我们也不能确定,但是肯定会收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之后不管怎么样,财务都是在创新发展的路上,所以,之后,作为学生要更好的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知识,不断钻研。作为企业,要不断完善建全财务规章制度,不断培养人才,这样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也是一场战争,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知识的对抗,是深不见底的发展和进步,取长补短,不急不躁,规避风险。战略是企业的梦想,是企业未来要走的路,做正确的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追逐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从古至今,企业管理不断创新,但是万本不离其宗,就是坚持我们的文化,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文化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财务管理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 作者:高播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教材结构性分析 [摘要]罗宾斯的《管理学》是世界著名大学选用最为广泛的教材。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罗宾斯的教材进行了结构性分析,发现:该教材的知识模块划分能很好地反映它们在管理实践中的“普适”特性;习题与案例设计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文献引用较严谨,能兼顾理论知识的经典性与时新性。国内相关教材的出版应该更多地学习罗宾斯教材的定位及对细节的完美追求。 [关键词]管理学;管理理论;罗宾斯《管理学》 现阶段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美国罗宾斯的《管理学》教材,[1]被世界各国(地区)著名大学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普遍选用,是国际工商管理教育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教材,它在当当网、亚马逊等主流图书网站的同类书籍销售中,人气排名都多年位居第一。[2]在管理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对罗宾斯的教材进行结构化分析,可以发现该教材的优秀特质,为国内高水平《管理学》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甚至有助于缩小国内管理教育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1罗宾斯《管理学》中的知识模块 管理学的学科定位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差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例如,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是物质的人以及人的生理结构,作为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人是社会人(社会和群体中的一员),而作为管理学研究对象的人是个性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有各自价值观念、偏好和感情的人。[3]这种学科特征使得管理理论和思想的发展总在不断地吸纳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为现实中的管理活动服务,如雷恩(Wren)所说,“在所有学科中,管理学是最动态的学科之一”。[4]也正因如此,试图对不断演进中的管理知识体系进行概括注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由于罗宾斯《管理学》的体系一直是许多同类教材编写的范本,在表1中,本研究按篇章列示了罗宾斯《管理学》中的知识模块。由表1可见,罗宾斯的《管理学》是按管理职能来组织管理知识,并将管理的理念、原则、理论和方法穿插其中的。具体而言:①该教材坚持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职能划分的经典框架,并将“变革和创新的管理”和“多样性的管理”放在单独的“综合问题”模块中。②该教材在组织职能中设置有“适应性的组织设计”和“团队管理”,以及在领导职能中有“理解个体能力”等章节,在国内教材中很少有相应的内容。罗宾斯教材将“变革和创新管理”作为一个专门议题安排的方式比作一项职能内容安排更可取。这是因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所以被管理理论界认定为最经典的四种职能,在于几乎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涉及这四项职能,[1][3]而变革或创新却不具备这样的普适性。因此,将其作为一个专门议题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凸显它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强化在四个经典职能应用上应该具备的创新思维(或精神)。另外,罗宾斯教材“多样性的管理”“适应性组织设计”以及“团队管理”的内容也为新环境下的一些管理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理解个体行为”则为后续的激励理论、沟通理论奠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不仅如此,罗宾斯的教材几乎在每一章的最后都以一节的篇幅论述与这一章主题相关的最新热点议题。限于篇幅,表2中仅列示了其中4章中的热点议题。这些与章节知识相关的最新热点议题的论述,大大地拓展了现有理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跟踪相关知识的前沿。总之,在知识模块设计上,罗宾斯的教材以经典的四职能为基本架构,不仅包含了最为经典的管理理论,而且将新的知识元素很好地贯穿其中,在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能更好兼顾。 2罗宾斯《管理学》中的习题与案例 除知识体系外,一本优秀的教材,还应该在习题(及案例)设计上,能充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表3中,本研究列示了罗宾斯《管理学》中各章的习题数量分布。由表3可见,罗宾斯教材设计的习题较多,是一般国内教材的2倍多。不仅如此,在习题与各章相应内容的关联度上,罗宾斯设置的习题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和深度更大。譬如,在罗宾斯的207个习题中,至少有158个不能从教材找到答案,另外49个勉强可以从教材找到答案,难易占比分别为76%与24%。在表4中,我们随机选择了这本教材中5个相对偏难的题目进行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罗宾斯偏难的习题更多偏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第3、4题)、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例如第1、4、5题)、对最新研究成果的讨论和学习(例如第2题)、理论应用的灵活性(例如第3题)以及从其他学科知识对管理现象的分析(例如第5题)等。这些习题的设计很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学习(其他学科)新知识以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综上比较,罗宾斯的习题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锻炼。表5列示了该教材中各篇案例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罗宾斯设计的案例每章2个,案例设计的主题较宽泛,有助于训练学生在更为具体的知识点上的综合分析能力。综上,罗宾斯教材无论在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以及在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都做得较为出色。 3罗宾斯《管理学》中的文献引用 由于一本优秀的教材是集现有文献资料之大成,从文献引用的角度也能对教材的质量进行评判。表6列示了罗宾斯教材文献引用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到,罗宾斯教材引用的文献时间跨度从1911年至2011年,达100年之久,而该版教材的出版时间就在2012年,可见文献引用既包含了最经典的早期文献,而且还包含最时新的文献资料。在文献引用的数量方面,罗宾斯教材19章合计引用文献量达1411篇,每章平均引用74篇。罗宾斯每章文献的平均引用量是一般国内教材的25倍之多。通过以上文献资料引用的比较可见,罗宾斯版本教材信息含量更大,在管理理论知识的经典性和时新性方面兼顾得更好,在每部分知识论述的引用上更加严谨。 4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罗宾斯的《管理学》从知识模块、习题与案例、文献引用三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我们发现:(1)罗宾斯教材的知识模块划分遵循了“综合专题+经典四职能”的范式,较好地反映了四职能在管理中的“普适”特性。另外,在经典理论传承与前沿知识拓展的融合上,罗宾斯的教材也做得很好。(2)在习题与案例设计上,罗宾斯教材注重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拓宽,以及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训练。(3)在文献引用方面,罗宾斯教材的信息含量较高。在管理理论知识的经典性和时新性方面都兼顾得较好。总之,在国内《管理学》教材的进一步出版中,本研究的建议是不能仅仅简单地引用罗宾斯的教材,更应该学习其教材的定位,以及在每一个环节上的严谨追求。 作者:陈昆玉 梁霄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职业核心能力在管理学课程的培养与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显得恰到时机。该课程从思想意识以及理论实践中给未来的职业人提供了更得帮助和解疑。对于高职校的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才有意义,因为它可以适应不同职业的需求与环境要求,从而可以对自己进行调整,更好的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所谓“职业核心能力”即有效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等。所以如何熟练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职业核心力;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变革,冲击着各行各业的不断进步。大大激发了人们新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也推动了各行业的结构加速调整和改变,同时经济格局也在飞速的变化着。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显得恰到时机。本课程无论从思想意识还是理论实践,都可以给未来的职业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解疑。人们在职业生涯中或许会面临着很多选择,也会改变很多选择,所以不管当下掌握了何种技能,都不足以保证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体系。因此只有真正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才有意义,因为它可以适应不同职业的需求与环境要求,从而可以对自己进行调整,更好的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所谓“职业核心能力”即有效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等。所以如何熟练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关于沟通 职业沟通是在职场中及其重要的交流过程,它可以是文字,语言等外在形式的体现,也可以是思想,情感的内在传达。因此职业沟通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成败。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出现了极不愿意与人沟通的坏毛病,总认为这是“有内涵”又或者归结为“言多必失”的理由。“委曲求全”才是识大体的表现。再不然就是效仿中国文人“归隐山林”的避世心态,这其实就是最要不得的处理方式,也是极不负责的逃避行为。因此,有效的沟通才重要,因为沟通是一座桥梁,它可以解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说:“一个职业人士成功因素75%靠沟通,25%靠天才和能力。美国哈佛大学做了个实验,从上小学跟踪观察小孩,从小就能跟校长沟通的小孩,长大后成功的几率很大,所以现在的美国小学积极鼓励小孩子跟校长沟通,解决问题,从小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我身边的学生大多数为高中阶段的青春期孩子,就是往往由于缺乏沟通,会叛逆的做出很多过激行为,影响了家庭的幸福,也阻碍了自己的健康成长。长大步入了社会,也会面临着就业与工作的压力,在很多企业或者公司中,就容易出现员工与企业主之间的沟通障碍。这往往体现在文化水平,思想意识以及企业文化的理解接受等方面。当然也有人乐于沟通和学习,抛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积极的与身边的同事,上级领导进行有效的沟通,这类人群往往也会担任工作当中的重要角色。成功的职业沟通关系着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与成败。因此相对于生活中的沟通来说,管理工作当中的沟通则显得意义更大。那么如何在职场中做到有效的沟通呢?1.沟通的往来故所周知,沟通的主体是双方,是一种动态的双向行为。有效的沟通对于信息传递者与接收者来说都应该做到充分的说明与反馈。只有双方对一件事或者一种思想做到完全的理解与认同后,才会有最实际的意义。当然工作中的沟通往来性,或信息反馈的成功与否,将会决定工作是否能顺利的进行和完成。因此这种传递性即是职业沟通过程中的透明。2.沟通的人际往往在工作当中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群体的配合才得以进行。按照工作经验来划分,可以大体划分出两类群体,即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员工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员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稚嫩的新员工应该与企业的老员工,骨干人员甚至是企业主耐心请教。在面对困难任务亦或者独立完成重要的工作的群体应该用鼓励表扬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这样不但能促进其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也能用一种相对合适的方式传递企业的思想。对于有阅历的老员工,要保持感谢的心态,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继续发光发热。不管面对的是什么类型的员工,在职场中都要多接触多沟通,即不以工作时间长短,年龄大小做标准,相互交流,尊重每一次的沟通过程。这即是职业沟通中的尊重。3.沟通的传递沟通的本意为为了设定一个目标,将信息内容,思想情感在特定的个人或者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因此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就显得很重要,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充分的理解企业决策,准确、清楚、简洁是每一个沟通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基本要素。传递过程中决策者与执行者要进行必要的交流,达成共识,不曲解主意从而造成执行失误。这即是职业沟通中的合作。 二、关于自我管理 曾经读过一本书,它是这么讲的:“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不过,有了机会,也就有了责任。要做好这些事情,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高职校《管理学》课程的出现与学习,一方面不但可以掌握其技巧,分析市场中的企业前景和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自己在企业的竞争力,熟练的完善各个方面的技能。这其中自我管理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的一部分就体现出了它的作用。所谓自我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与应变能力,规划与协调能力等。那么提高自我管理的方法与意义又是什么呢?1.职业道德很重要当进入企业中后,每一个人都在对自己从事工作的过程有比较大的自主权。可能往往会因为职业道德的高低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存亡。只有拥有了交高的的职业道德,本着对企业的负责态度,保证不因短期的利益而去做有伤企业光明发展的行为。保证不因上级领导在监管力度降低而对工作出现浑水摸鱼,得过且过的行为。也不因自身能力出众而做出自以为是,损人利己的行为。2.专业技能的保障职业的发展归根到底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做基础,要求自身个人对既定目标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理解与对比,并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来实现。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准确的进行结果的筛选呢?那就需要在职场中除了掌握强大的理论知识和思想以外,还需要学会剖析问题,总结经验,尤其是一些失败的经验,一次失败,两次失败,总会有成功的时刻。自身的专业技能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从而顺利的促进工作的进行和完成。3.优秀的适应能力在企业工作中,工作节奏的变化,时间的安排,个人的心态及状态的调整,都是提高自我管理的根本。初到一个新的岗位中,大多数的事情由于是新接触,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人际关系,当与自身思想出现冲突时而积极进行调整和改变,最大限度的完成企业主的指令与任务,合理的设定具体的工作步骤,实施的方法与解决的途径按时保质的完成。其实在工作中自我管理的提高与完善能让我们处理工作中变的更加自如,无论是分派工作,人力协调还是资源分配等方面,更要求从事者拥有全局意识,妥善有效的制定出策略,同时也要拥有智慧与方法,处理好随时可能会出现的矛盾事件,而自我管理的体现除了在课堂内掌握完整的理论知识以外,更加需要在工作中得以提升。 三、关于团队合作 团队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是极其重要的,也是“职业核心能力”里的重中之重,以为团队会产生凝聚力,也可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人们常说“人心齐,泰山移”因此就要使团队之间很好的相处,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荣辱感和归属感,才会齐心协力,共同承担失败与成功。在我们生活当中,单打独斗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诺贝尔奖设立的前25年,合作获奖的只有41%,现在合作获奖的已占到了80%。“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率领公牛队获得6次NBA总冠军的奇迹,也是要靠团队才能创造的!在国内,IT巨头联想集团为了应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提出要打造一支如狼似虎的团队,简称“打造虎狼之师”——这其中的团队管理的精髓也让我们专门研究团队管理的认识心向往之。团队合作可以使一个企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方向,那么如何创建与维护一个团队,团队之间的合作又该如何进行呢?1.理性的竞争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学习有助于整体能力的提升。任何人都有竞争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完成任务而得到称赞和成功。同时也会激励没有做好的队员的失落心境,力争向优秀的人靠近,要求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和求胜欲望。但同时也要合理的控制这种欲望,避免因为欲望的过激转变为个人主义和独裁主义的产生而影响整个团队。2.归属感的建立通过团队的合作和配合,能够让每一个团队里的成员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无论是怎样的搭配,都不会因为一个人单打独斗而产生孤独感,团队的作用就是制定统一目标,每人都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从而调动更多的工作兴趣,因此工作的效率也就会大很多。3.新思想的产生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就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一个团队中,至少有两人及两人以上而组合成一个团队。“三人行,必有一师焉”即便团队中的每个人能力不同,水平或高或低。但每个人始终有自己的长处,同时面对新想法和新创新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元化的配合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集思广益也是团队合作的优点之一,同时由于新思想的产生,在完成态度上就会更积极,工作状态也就会更亢奋。将团队的大目标划分成各个小目标,将零散的想法统一为共同思想,分配给团队中的各个成员共同完成,即可缩短工作时间又能提高效率。4.规范化的发展团队合作的优点显而易见,但正是由于人多想法多,很容易出现在团队内部思想的不统一,工作态度的消极现象等。但也是由于团队合作的出现,当某一个或某几个出现分歧或态度消极的现象时,就可以发挥团队内部的意识力量,气氛态度等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规范和控制力,这种规范程度有利于团队的统一和标准化,在思想与行为上相统一,从而更利于发展,更利于提高团队的和谐性。 作者:冯程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高职理工科类毕业生会经历一线工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四个阶段的职业发展。本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的职业阶段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设计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理工科类学生学习管理学知识的兴趣,提高高职学生管理素养。 [关键词]职业发展;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具备企业管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根据珠三角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培养管理素质与专业技能并举的高职理工科学生是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在理工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基础素质类平台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新举措。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发现,文科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理工科类学生对该课程认同度低,认为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甚至出现管理学“无用论”等现象。因此,亟待对理工科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目前关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颇丰。对于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探讨主要包括以学生全面参与为主,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沙盘实训、学年论文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2]以及通过师生双方不断的反思和辩论过程实现“合悟”效果的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3]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游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4-5]以往的研究都从教学出发探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本文通过借鉴现有管理学课程教学方面的成果,在对高职管理学原理多年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面向职业发展需求”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根据理工科类学生就业的特点,尤其是职业发展需求的特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授课质量,以期为高职理工科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高职理工科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分析 高职理工科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生产加工、操作类岗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一线工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等过程。在不同的职业阶段,所需要的管理学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图1)。基层管理者又称一线管理者,具体指工厂里的班组长、小组长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传达上级计划、指示,直接分配每一个成员的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随时协调下属的活动,控制工作进度,解答下属提出的问题,反映下属的要求。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计划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对基层管理者的技术操作能力及驭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管理职能中,基层管理者需要掌握组织和控制等管理理论及方法。中层管理者处于组织架构的中层位置,是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桥梁,具有多重角色的特点。中层管理者在上级面前是命令的执行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在下级面前是计划的制定者,需要统筹部门的工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同时,还需要与其他部门经理之间互相沟通、配合。中层管理者所需要的素质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些素质是每一位中层管理者所必须的:如主动性、执行力、关注细节、影响力、培养他人的能力、带领团队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长期的调查显示,多重角色、身心疲惫、沟通障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层管理者,已经影响了广大中层管理者的正常工作。因此,中层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沟通和协调等管理学知识。高层管理者位于层级组织的最高层,他们需要面向更长期的未来考虑问题,需要关心一般环境的发展趋势,负责制定组织的战略目标。因此,作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计划、决策和组织环境分析等管理学知识。 三、面向职业发展需求的理工科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 通过对高职理工科类学生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对管理学知识需求的分析,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设计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主要以科学管理、组织职能、控制职能、领导、沟通、计划、竞争战略分析等七个模块为主,具体见一下分析。作为一线工人需要了解和熟悉科学管理相关的知识。尤其是企业生产中优秀的企业的具体实践。因此,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科学管理逐步展开。首先,介绍泰勒的科学管理。提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很多管理者都会产生出一种过时的印象,但从实践角度看,它的教义和技术仍然支配着当今的工作设计。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西方管理科学的诞生,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其次,介绍福特的生产方式,尤其是流水线生产的产生和“8小时工作+高工资”的薪酬体系改革;最后,介绍丰田生产方式。当丰田喜一郎开始研制汽车时,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企业。当美国还沉浸在福特模式带来的喜悦中时,1971年的石油危机让美国的汽车产业遭受日本汽车的重挫,日本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呈爆炸式增长,丰田TPS生产方式也引起了美国制造业的震惊,震撼性地冲击了美国人的“福特生产方式”。美国人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和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作为基层管理者需要组织和控制职能等知识。组织职能重点讲解组织的定义和作用、组织的基本原则,重点分析各种组织结构类型及其优缺点,讲解部门区分和人员选拔。控制职能重点讲解控制的必要性、控制的类型、基本控制方法的运用,控制过程的工作步骤和相互关系。作为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沟通和协调等管理学知识。领导职能重点讲解领导工作的内容、工作过程、优秀领导者的素质、领导学基本理论、领导力法则等。沟通能力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各项职业活动与他人顺利进行沟通交流奠定基础,也是管理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沟通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沟通的重要性、倾听、说服、拒绝与冲突处理、交谈技巧、工作中的沟通、等教学内容,选取以职场中的实际案例为主,贴近职场实际。作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计划和组织环境分析、竞争战略等管理学知识。计划的授课内容包括计划的七要素、计划的“三步曲”和计划的常用方法等。竞争战略中侧重讲解战略制定过程中的组织内外环境分析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内容。在教学组织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视频资料、管理案例分析、管理实战演练等多种方法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积极主要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增加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为主。在有限的课时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中“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管理学地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作者:周小平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高职高专现代管理学教学方法 摘要:在如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对于管理型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的在一些高职高专等学校,对于管理学的对口人才需求的数量也越来越大。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极其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科,在相应的管理专业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身为一名在高职高专中的管理学的学者,对于如今的高职高专中的现代管理学有着一番自我见解,发现我国现存的管理学中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我国的相应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探究和探索,根据高职学生自有的特点,提出若干有效的建议,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管理学;教学方法;途径探讨 管理学是一项对于人类进步十分重要的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项基础性的科目。管理学的教育宗旨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有关管理的理论原理技术方法等等,用着理论性很强的知识作为基础,在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应用能力。管理学不单单是一门简单的学科更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真谛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方法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管理学本来就是一门很有难度的学科,若要深入性的进行探讨,难度又将加大了很多。很多大学生在刚刚开学不久就要接触到管理学的学科,学生很难将教师强行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进行消化,导致教学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当做的是革除掉旧的教育方式中的弊端,改变以往的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方式,而是要将重点放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上,对于学生未来在管理方面的领域有一个实质性的培养。这其中的教育方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一、教育方法的改变 无论是在高职高专,还是在高校学府,无论是管理学还是其他理论性的学科,都面临着一个教育方式落后、远远不及现在时代所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教师总是利用强行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理念方法,单向的通过语言来进行学术的传播,不但收效甚微,还会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除旧迎新的态势不断的增强,创新型教育理念已经深得人心,相应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也逐渐的被深度挖掘了出来,并渐渐的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在新型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将会从原来的主体地位变为引导,建立起一套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新式教学机制。将灌输式变为启发式,利用互动的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建立起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将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入进高职高专的课堂,应用到管理学的应用,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是一种新的挑战和体验。要重点的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革,对于特定的群体和学生采取特定的方法来教育。教师要做的是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从原来的被动转为主动。例如对于管理学中所要讲的决策的应用和分析,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于是否要征收班费这一课题进行辩论。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将可以畅所欲言,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学识知识,在结合上自己的自主思考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学习讨论中,无形的便对决策的含义与理解进行了加深,潜移默化的体验到了身为一个管理决策者的体会。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之前的课堂上一言不发变为积极的全部参与,可以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投影、情景模拟、管理式教学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管理学的兴趣。教师要以身作则,不能懈怠,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要让学生互助互爱,加强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交流,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需,因人施教。可以多多利用网络社交媒体,例如建立QQ群等,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课下师生间完全可以做到平等的关系,教师可以以一个朋友的姿态进行讨论,交流探讨有关管理方面的心得体会,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就可以让教师更加容易的进行学术方面的教授了。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效率 管理学课堂和其它学科的课堂一样,不能一味的采取单方面单一的课堂讲课方法,这样会导致课堂生机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导致课堂的效率低下,学生最后往往只是在白白的浪费时间,最后会一事无成。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下,在高职高专等教育机构也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利用这些辅助手段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节省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又可以让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毕竟现在的学生都对于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影《乔布斯》,让学生学习乔布斯是怎么管理一个企业的,是怎样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获得最后的一切的。现状的学生普遍都在使用苹果公司的产品,要让学生不仅仅是使用高端的产品,更要对于其的发展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才是让学生成长的根本目的。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一种热爱管理学的精神与兴趣。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为生气勃勃的新式讲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进去,要体现出管理学课堂的主观性、启发性、趣味性等优势,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什么叫做“管理学艺术”,理解管理学中的真谛。 三、理论与实际的相联系与相结合 管理学由于其内在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比较深奥。在平时有关管理学上面的教学向来都是泛泛而谈、一概而论,很难让人真正的理解和消化。如果没有配合上实践的体验,往往就会令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果让学生认定了管理学如同是一门空中阁楼般的学科,学习无望之后,那么强烈的失落感就会涌现到学生的心头,到时候就算是再怎么样的优秀的教师也回天乏术。想要真正的让学生理解管理学中的实际知识要点,就需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社会,切身实际的感受到管理中的奥义,理解管理学中的乐趣。要让他们在真实的企业中去实习,去体会,去总结他们自己的心得体会,去领悟其中的工作经验,这不单是对他们自身的兴趣起到了一个激发的作用,更是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有一个大大的提升。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去一家当地大型的宾馆,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实习一天的管理者,分配任务,分别可以担当大楼一厅经理、厨房后厨总监、后勤主管、秘书长等等管理层的任务,让学生爱上这种管理者的身份,便会在回到学校后更加的努力,为了日后能成为这些职业而奋发图强,对于管理学有了一层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对于高职高专等高校的教师而言,是时候做出应用的改变了。对于管理学的知识不能在一味的采取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应当深刻的挖掘体验,不断的摸索创新,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己任,为出发点。让学生这真正的养成一种喜欢上管理学的习惯,从而激发出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自己,还是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学生会在这个基础下进行积极主动的来获取管理学的知识,提升自我管理学的能力。 管理学方面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发展途径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学科定位与完善、潜在危机与发展、环境变化与挑战等发展瓶颈的制约。化解瓶颈制约,实现突破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建构学科体系、有效化解发展危机和积极应对环境变化有机统一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化解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发展瓶颈;化解途径 一、应时而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时代变化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国门的逐步打开,人们在了解世界发展变化、开阔自身眼界视野、增长现代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或者沾染了随着西方文明汹涌而来的不良思潮和反共思想。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日趋完善,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但是同时,人民权利意识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致使各种不良的生活习俗死灰复燃,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引导人、教育人和服务人的作用,就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有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环境,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不断发展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老套、教育效果微弱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恢复以往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就必须结合客观实际,总结教育经验,坚持发展与创新,努力提升其有效性。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环境,是提升教育效率、改变劣势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而建设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科,不仅可以达成上述目标,而且可以预测未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成功规避各种不利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二、居安思危:自身发展和环境变化的瓶颈与危机 (一)学科定位不清: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根本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在广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所有阶级社会都共有的以思想政治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培养教育人的活动。如果从管理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政治集团或政治组织机构,为实现其特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精神方式和相应的物质载体,对所辖区域内的民众施加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影响,使之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要把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非积极影响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其不能产生抵消作用,同时更要协调好内外关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力求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最大化。因此二者的关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是分支学科。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教育管理之间的关系教育管理学是主要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相关规律的科学。它研究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组织领导,包括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理论和行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深化对于管理规律和配置资源规律的认识,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取得切实的成效。因此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二者的学科属性不同,一个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个隶属于教育学,同时,前者的目的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后者在于提升教育的质量;联系在于都是交叉学科,都是充分利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创新,可以互相借鉴。3.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当前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就是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规律的研究。而目前并没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没有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和管理者,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要达到的效果,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一切信息及其传播过程,这是目前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潜在发展危机:误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发展问题 1.研究目的与研究方向的背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重点应该在于如何发展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当前的研究方向呈现出“注重理论,轻视应用”的现象。研究倾向于理论观念的发展和创新,忽视运用发展和创新的相关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践和应用,造成理论和应用的脱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2.学科性质与学科建设的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需要吸收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就当前学科建设而言,研究注重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借鉴和吸收,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应用,但是忽视对于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吸收和借鉴,导致学科建设偏离了交叉学科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 (三)环境产生挑战: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创新问题 1.网络社会新特征导致管理失效问题网络社会呈现出了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人们交往方式的便捷,信息交流和传递的通畅,网络群体的不确定性增强,交往空间的虚拟性增强等方面。伴随网络社会的新特征而产生的就是人们对于主流价值观的质疑、精神领域发生痛苦的裂变、直接沟通和交流出现障碍、不良信息传播不受控制等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显然无法应对和解决,导致产生管理失效问题。2.青年群体新情况导致管理失灵问题青少年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时刻关注的重点和焦点,加强对青少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目前青少年群体出现的一些新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难题,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少年个性张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规劝和训导;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不主动关注社会和集体利益;信仰多元化,不坚定信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实施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无法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出现了管理失灵问题。 三、绝处思变:发展瓶颈与潜在危机的应对与化解 (一)建构和完善科学的学科体系 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与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领导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自承担的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范围的区分和研究任务的区别。同时,学科发展的前提必须是明确本学科的基本定位,而其中学科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是关键问题。根据目前研究状况,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际运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管理目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二)认清和化解潜在的发展危机 1.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坚持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就要做到在研究目的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向,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轻易改变研究方向;同时,研究目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和修正,以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的需要。二者之间的一致性是辩证统一的一致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坚持一致性的过程中,要坚持灵活处理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有效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研究方向就应该是研究将学科理论落实到实际和现实中的模式、机制、方法以及以此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和管理、组织管理、目标管理等方面。2.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坚持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紧密性,就是要坚持学科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学科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学科所体现出来的性质为根据和依托,而不是漫无目的和毫无目标的发展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学科建设必须注重对于其他学科的借鉴和学习,同时加强对于社会现实难题的关注和研究,加强相关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在实际应用中检验理论的正确和科学与否,在实际检验中修正和发展相关理论,实现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 (三)应对和超越变化的环境挑战 1.探究符合网络社会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方法、新途径、新规律(1)加紧制定相关的网络管理法律,采用法律手段制止非法信息传播,保护网民的合法权利,维护网络社会的纯洁和健康。制定的网络管理法律必须切合当前网络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到有针对性地立法和执法,同时法律制定也要考虑到网络社会变化快、变化多的特点,大胆预测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到结合实际和科学预测的有机统一。(2)建立科技化含量高、政治素养强的“网络政工”。“要努力培养一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又掌握网络教育规律的管理人员”[2],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探究其中的规律,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及时提出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措施和新办法,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出击,实现虚拟环境的有效管理。2.摸索解决青年群体新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媒介、新理念、新模式(1)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理念,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要尊重青少年、关心青少年、理解青少年、帮助青少年,从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来看问题和想事情,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实施的最终归宿和评判标准。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就是要认真领会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解决问题同时,促进青少年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情感上打动青少年,从理智上说服青少年,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2)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可以借鉴心理咨询法的优点,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在实施多元的咨询管理法的过程中,在内容上,除了心理咨询之外,开设工作技巧咨询、人际关系咨询、情感婚姻咨询、思想道德咨询等等;在方式上,除了面谈之外,开设多种咨询形式,使咨询的方式和咨询的内容不断多元化,适应青少年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需要,迎合青少年新情况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标。 作者:曹婷 王芬宇 吕阳 单位: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教学模式与改革新思路 摘要:管理学课程是财经与管理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管理理论的深造以及管理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管理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对管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管理、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模式;新思路 高等教育是扩大社会技术性人才需求规模和提升需求层次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而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新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赵炬明认为,由于学习科学和信息革命的发展,使得今天的教育模式必须发生改变,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的“老三中心”,即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应向“新三中心”转变,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1]。刘献军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2]。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学习管理的兴趣和管理思维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受制于“老三中心”思想的影响,在教学模式上,还普遍存在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管理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1.1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体现在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体系体现在教学大纲上,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大纲只体现了教材内容和重难点,没有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对学习目标的设置并没有表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要素;只体现教的活动,没有体现学生学的活动;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或评估方式。姜大源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始终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的系统化的纽带,提出了课程体系设计的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的系统化和课程载体设计的系统化三个层面[3]。因此,通过修改教学大纲,对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重新设计(见表1)。该课程内容体系设计的特点:一是摈弃按照教材目录顺序设计教学内容,而是根据管理理论的演变和管理的工作职能分解为六个核心的学习模块,非核心的教学内容如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介绍等只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补充,不再作为课堂教授的内容;二是学习模块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进行分解,形成学习情景,并有相应的实训内容,即课堂项目活动,使各个模块保证理论的讲授同时有实训的强化。 1.2学习情景具体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传统的教学内容只设定了教学目标,并没有从认知理论视角对教学目标的内容进一步的分解,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单一的教学方法。Bloom于1956年创建了教育目标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类别。Lorin等将Bloom认知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修订,认为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从知识类型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来界定智育目标。知识被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也称反省认知知识),每一类知识的掌握都分为六级水平,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4]。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理论。对学习情景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定义了学习情景、教学目标、知识维度,以学习情景1管理与管理者为例(见表2)。该学习情景设计的特点:一是明确了学习情景知识点的知识维度,有助于进一步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二是对教学目标进行认知过程维度的分析,明确知识在认知过程中应掌握的重点,有利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估,改变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 1.3课堂项目活动具体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需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行动起来。项目活动能够引导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并学会合作学习。郭德俊等认为,在教学领域中,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动机的激发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5]。因此,需要对课堂项目活动进行设计,以项目活动之一团队组建为例(见表3)。该项目活动的特点:一是让学生学到的管理理论学以致用,懂得管理活动是从管理一个最基本的团队开始;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及解决的办法,促进学生学会沟通、激励以及合作;三是通过课堂的项目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去2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得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因此,教学方式得从单一的理论讲授向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的转变。管理学课程教学以往为理论讲授为主,从学生访谈反映,课堂单调枯燥、气氛不好。现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种教学方法,除了基本的理论讲授,增加了案例分析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也进行设置,包括笔记、小组学习、口述、集中注意等方法,以管理与管理者内容为例(见表4)。该教学方法的特点:一是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也体现了学生的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二是每个单元的内容穿插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合作学习的机会,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2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得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因此,教学方式得从单一的理论讲授向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的转变。管理学课程教学以往为理论讲授为主,从学生访谈反映,课堂单调枯燥、气氛不好。现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种教学方法,除了基本的理论讲授,增加了案例分析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活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也进行设置,包括笔记、小组学习、口述、集中注意等方法,以管理与管理者内容为例(见表4)。该教学方法的特点:一是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也体现了学生的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二是每个单元的内容穿插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合作学习的机会,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时间/min内容概述解释教学方法学习策略直观教具10教学目标及内容综述阐述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讲授集中注意多媒体投影仪20管理的定义、职能结合一些实例介绍管理的定义、职能,帮助学生表述企业的定义和四大职能讲授、案例分析、讨论法笔记、小组学习多媒体投影仪、彩色卡纸30管理者的分类、角色介绍管理者的分类和角色,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角色的扮演讲授、角色扮演口述、集中注意多媒体投影仪20管理的对象介绍管理的对象,通过视频分组讨论对象在企业的重要性讲授、案例分析集中注意、小组学习多媒体投影仪、黑白版10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询问学生是否有疑问,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反馈讲授集中注意多媒体投影仪表4管理与管理者内容课堂教学安排。 3课堂教学管理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教会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自我的管理。传统的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是一对多的管理,教师通过考勤、抓纪律等惩罚手段维持课堂纪律,不仅影响了授课进度,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分散,各自为政,学习技巧和心得得不到分享。因此,得组建以班级小组单位的虚拟团队让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Lipnack等认为虚拟团队是有一个共同目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障碍,相互协作工作的一群人[6]。具体方法如下:1)将班级随机分散为6-8人的多个虚拟学习团队,并各自选出组长,负责团队学习活动;2)团队建立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团队成员可以利用网络常用的沟通软件,比如微信群、QQ群等在不同地点随时随地进行团队沟通交流;3)教师建立虚拟团队学习考核制度,将考勤、发言、讨论权力下放,比如课堂考勤,如果虚拟团队有成员缺课,则扣团队相应的分数,计入期末总成绩,整个团队的期末成绩将会受影响,团队自然会抓好考勤工作;4)虚拟团队与课堂项目活动结合起来,让团队成员参与到项目活动中去。建立虚拟团队的好处是教师从课堂管理中解脱开来,能更加专心于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时刻处于团队学习中,提高了思考范围及认知深度;团队的自我管理加强了学生间学习的沟通与共享,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促进了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 4考核方式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估必须相统一。传统管理学课程的考核侧重于期末的理论考试,其考试成绩占总成绩很大的比重,忽略了平时成绩的考核并缺乏一定的考核标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没有兴趣学习,失去了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探索欲望,在考核方面并不能真正反映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更反映不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改变。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应该提高平时成绩的考核比重,利用量规理论应用到平时教学评估中去。Heidi认为量规是一个评分工具,它为一个作品或其他成果表现(比如一篇文章的观点、组织、细节、表达、布局等)列出准则,并且从优到差明确描述每个准则的水平[7]。依据量规理论,应对课程的各个核心知识点的考核进行评估标准的制定,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标准,让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提升的指导。比如对知识点管理与管理者内容的案例分析设置评估标准(见表5)。该考核方法的特点:一是用量规理论能够客观评价学生协作学习、课堂参与、项目实训等多种学习活动,评价学生完成作业或项目活动中产生的成果,评价内容不仅能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还能拓展到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精神、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二是量规体现了一种评价标准,帮助学生了解高质量的学习需要达到什么层次,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主观随意性,不仅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或互评。 5结论 本文对管理学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管理、考核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教育目标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虚拟团队理论、量规理论运用到管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中去,为其他管理类课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作者:高永丰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方面论文:工商管理学科案例研究 摘要:案例研究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一项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根据案例来对社会科学进行研究,并且在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以及动手操作等能力方面,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人们在一些学术研究的影响下,指出案例研究这种非主流的方法在工商管理领域中已不适用。基于这一现象,本文从案例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及其应用价值出发,就如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此种方法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科;案例研究;应用价值 一、引言 作为广泛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研究主要是根据实际的案例,通过深入剖析企业中已发生的行为与结果,对企业管理经验进行整理,从而达到提高该专业学生决策及动手实践等能力的目的。但是实际上,由于企业所处环境与外界多种因素,如市场经济、政治制度等联系紧密,有着非常大的变动性,因而在不同的时期与阶段,企业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不少专家及学者也正是考虑到这一情况,指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容易将学生引入思维的误区中,使其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开展各项企业管理活动。当前,如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科学地应用案例研究方法,已成为该专业教师及不少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工商管理教学及研究领域,案例研究已被应用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但对于此种研究方法,一直存在质疑的声音。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对案例研究的争议及质疑也愈发激烈,具体分析,一些学者之所以反对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认为这种方法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是在外部有效性方面,案例研究还存在一定缺失,不适宜采取实证的方法来展开研究,只能借助归纳式研究方法及构筑理论来分析工商管理相关理论;其次,此种方法主观性较强,但可靠性及科学性较为缺失,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引发不少的问题。 三、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 虽然在运用方面有着一些不足之处,但从客观上分析,案例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不小的价值的。在笔者看来,为充分发挥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教学及研究领域中的价值,关键在于采取科学、恰当的运用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此种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作用,使人们对其应用价值产生更深刻的理解。1.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经调查分析得知,经济主义以及教学案例这两个学派为案例研究方法最早代表。人们在上世纪初期,便在商业教育中应用了案例研究方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案例教学这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此外,科波兰德博士在1921年发表了第一本关于案例管理教学的文集,从而为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直到上世纪的中期,才在福特基金会帮助下得到一定推广。而在国内,则是在政府机构的帮助及推动下,案例研究方法才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传播。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国内也愈发重视案例研究方法,并加大了案例培训机构的开办力度,以期推动案例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2.在工商管理发展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作用。通过对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展开深入分析,发现大多数管理理论都是经过案例分析及实践探究得到的,并非所有的理念都是由相关管理思想推导得出的。由此可知,在工商管理这一领域中,案例研究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组织领域中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及应用,大家也对工商管理产生了新的理解,并借助分析此种方法,意识到要想在工商管理中实现比较研究方法,就需要建立起相关框架系统,并通过明确表述来深入分析组织中的比较内容,进而获得相关结论,为企业各项工商管理活动提供科学可靠的实践经验及信息。 四、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步骤 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首要任务便是形成基本的构想,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通常来说,案例研究应遵循以下步骤:(1)从企业案例出发,提出相关问题;(2)文献综述研究问题,并提出论文的分析框架及理论命题,或是提出案例分析的视点;(3)认真、规范撰写研究案例;(4)通过对研究案例展开分析,发现企业实践中新的事实及思想,或是从中对(2)步骤中的理论命题进行验证;(5)总结研究结论,并提出今后的课题。通过研究RobertK.Yin所著的相关书籍,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有关研究步骤应做到有所侧重。其中,研究步骤侧重点会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如图1所示。图1案例研究的具体步骤其中,上面一种研究目的主要侧重于将新的客观事实找出,或实现理论创新,第三步骤(也即研究案例本身)为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案例研究第二步骤(即文献等理论研究)可为案例的收集提供研究的切入点或分析的视角。其中,这类案例研究成果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便是能够透过案例本身找出新的思想与事实。下面一种研究的目的主要侧重于对理论命题的补充或是验证,第二步骤(也即论文分析框架)应当为研究的重心所在。为支持论文的命题或分析框架,就需要将企业案例的素材收集起来,并通过研究案例对理论命题进行验证。其中,评价该研究水平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提出逻辑相符却又不乏创意的理论命题或分析框架,并借助实证分析,实现自圆其说。此种案例研究手法强调了文献研究的价值,并借助研究文献提出论文的命题,且对命题或分析框架的严密性及严谨性非常重视。客观事实找出,或实现理论创新,第三步骤(也即研究案例本身)为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案例研究第二步骤(即文献等理论研究)可为案例的收集提供研究的切入点或分析的视角。其中,这类案例研究成果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便是能够透过案例本身找出新的思想与事实。 五、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案例研究方法尽管有一定的缺陷,但依然存在可取之处,我们应当从发展的角度来对此种研究方法的作用展开深入剖析。只有对案例研究方法做出正确的定位,才能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工商管理学科中的课题进行研究。现阶段,国内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对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展开分析,主要是我国经典的工商管理案例严重不足,即便调查并研究企业的管理活动,也无法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实际管理情况有一个真正的了解。由于没有展开真实的调研以及确切的求证,使得当前的工商管理案例不具备高水平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一些学者认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不适宜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做到:在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应从国际化视野出发,采取规范的研究方法,深入到企业内部,并展开实地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确保采取的研究步骤是科学、规范的,并将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等之间的相同及不同之处严格区分开来,而开展案例研究一项重要的步骤便是将研究案例认真撰写出来。其中,在撰写研究案例过程中,注意采用明确的、客观性的语言,并注重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价值。除此之外,还应对案例的细节予以高度重视,通过观察细微地方,能够发现新的事物及事实。作为研究性论文理论的重要依据所在,第一手资料必须具备高度的可信赖性、客观性及真实性,只有通过分析优秀的研究案例,才能找出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及高可信度的研究成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这种方法依然存在巨大的应用价值。为从案例研究方法中获得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就需要确保选用的研究案例具有比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并与企业外部实际经营环境以及内部具体管理状况相结合,进而展开全面的调研。由此可知,我们应当以端正的、客观的态度来进行各项科研工作,并科学合理地应用案例研究方法,从而促进国内工商管理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作者:刘念孜 管理学方面论文:工商管理学科案例研究方法 摘要:案例研究法是将案例作为依据来研究社会科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代表性,以及启发性。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应用,却有着异议,认为案例研究的方法不是主流的研究方法,并不适合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本文就批判性和价值角度两个方面,对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案例研究;工商管理;优化措施 以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企业行为、以及结果为实际案例,然后总结出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案列研究方法的基础。用这种研究方法来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目前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1]。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企业生存的实际环境有着很强的变动性,而且政治、经济、以及市场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外部运营环境。所以不同阶段的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一些学术界学者提出,案例研究法存在着不科学性的缺点,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思想误区,并不适用于工商管理的教学。下面就从批判的角度,和价值角度进行分析。 一、批判性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学术界人士对于案例研究方法却一直都存在争议。现如今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也越来越快,关于案例研究方法的争议也越发的激烈,对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的反对意见,也越来越多。这是由于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缺少一定的科学性。而案例研究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在外部有效性上的缺失。同时,案例研究方法,只能利用理论结构和总结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工商管理学科中的理论进行分析,而适合用真实的实际案例来进行研究。因此,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应用,持反对意见。 二、价值角度分析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上文从批判的角度分析了案例研究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案例研究方法依然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的。只要正确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依然能够体现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领域内的应用价值[2]。关于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价值和贡献如下:就目前工商管理中管理的理论来说,大部分都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然后通过实践研究才得出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工商管理领域来说,贡献是巨大的。多数学者也发表言论成,能够将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中加以运用的人,多数都是来自专业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外加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让人们对于案例研究方法有了崭新的认识,并且清楚的意识到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工商管理的重要意义。在案例研究法的影响下,人们认为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明确表述为前提,创建一个框架体系,对比较内容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为工商管理提可靠的信息依据和管理实践上的经验。 三、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优化措施 1.对环境背景进行细分前文提到,如今企业环境的变化速度日益加快,案例研究方法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因此在案例研究方法中,运用真实案例进行研究也存在不稳定性。但是也不能就此否定案例研究方法。为了解决企业环境变化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使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时,对实际案例的环境背景进行细分,不同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各不相同的,这对案例研究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需要细分的方面具体包括:发展时间、企业实力阶段、企业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企业的环境背景划分越详细,那么,通过实际案例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就更加可信。同时也能成功解决企业环境的变化,带给实际案例研究的困难。2.学习国外先进的案例研究方法,建立规范的研究模式采用国际化的视野,要善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案例研究成果,并加以学习。另外要结合国内工商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将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融入到国内的工商管理研究领域中[3]。与此同时,可以将国外的实际案例进行分类,然后与国内情况相近案例进行对比,随后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比和研究的过程,来提升国内的案列研究水准。关于案例的研究模式,一定要规范化。具体的方法,可以依据不同种类,对工商管理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以后,归类总结。最后总结出不同类型案例中的通用元素。以此来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体系,防止研究主观化的误导。3.同等性质的案例进行量化研究案列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因此,为了尽可能的防止这种情况,或者其他的人为因素,影响到案例研究的结果。将同等性质的案例,以量化的手法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客观真实的数据对比,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这是提升案例研究方法效果的措施之一。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不能坑否认的是,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学科的领域内,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应用价值。另外,只要采取科学正确的优化措施:树立一个客观正确的研究态度;完善案例研究的方法;建立一个规范的研究模式等。依然可以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 作者:王静静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 管理学方面论文:慕课在高校管理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脚步的进程不断加快,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授课方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慕课自从在我校进行试点、推广以来,不仅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当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促进了大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大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就以管理学为例来谈一下慕课在大学管理学教育中的应用和所带来的巨大效益。 关键词:慕课;管理学;高校;教育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也不断地发展进步,慕课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授课模式。所谓慕课是指大规模开放性的课程开发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在线课堂模式。慕课的出现和在大学课程中的推广能解决大学办学规模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问题,并且还能让大学生重复播放和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慕课是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情,专门录制出的一些教学视频,这些视频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利用慕课还能起到有针对性的攻克教学难点、梳理知识体系、建构知识网络的目的。 1当大学资源不足时应用慕课 现在我们高校教学中,往往由于教室配备不足,又或是教师资源不足,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班化上课现象,以我校管理学教学为例,因为管理学是基础学科,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都是在阶梯教室中上合堂,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难以关注所有的学生,并且教师为了完成课堂任务,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如果让学生讨论或者探究的时候,还会显得课堂较为混乱等问题。而如果我们的管理学中引入慕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在手机或者是电脑上进行学习,老师只需要录制相应的视频就可以,这样能把老师充分解放出来,让他们去做更高层次的研究,又或者这些老师可以去专门解决学生之间的疑问,从而解决了大学教学资源不足,教师配备不全的情况,同时因为少了大班化教学的干扰因素,利用慕课进行管理学的教学还能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将课堂知识理解得更加清楚,将重难点问题掌握得更加透彻。 2当建构知识体系时可以应用慕课 利用慕课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益的目的。我们的教学大纲要求提升学生的双基能力,可见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那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这个双基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管理学教材中的各种概念,以及各种理论,并且要掌握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应用方法。利用慕课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比如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管理学分成八大模块,第一大模块是认识管理与管理者。在这一模块中主要是系统的阐释管理学的概念和核心,对于管理的思路与方法还有基本的技能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而第二大模块则是制定管理的决策和战略计划,这里面我们需要分析组织环境和波特竞争等,并通过案例来研究决策的概念和过程中,并教给学生制定决策的各种方法等等,以此类推。我们将这八大模块制作成慕课后放在一定的平台上,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样学生既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又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对于慕课进行反复播放和观看,这样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3当攻克教材重难点时应用慕课 利用慕课可以帮助学生攻克管理学学习的难点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往往设置容量比较大的课堂,而这么大的课堂容量能被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吗?这肯定是不行的,先不说是班级内的学生存在能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并且班级内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异。即使是对于那些学优生来说,他们也存在不能一时理解的内容,这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所说的“夹生饭”的问题,出现了“夹生饭”一定要及时解决,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就会有学生慢慢地变成学困生。慕课有着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进行重复播放,这样学生课上不能理解的内容,他们可以在课下跟着慕课进行学习,一遍学不好,可以再多次播放,这样学生的难点就会越来越少,学习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比如我们在进行管理学教学的时候,讲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时候,这一大模块也有着很多理论,学生学习起来会较为困难,弗鲁姆认为:人总是苛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且要设法达到这一目标,如果目标没有实现,那这就表现为一种期望,这个时候,目标能够成为个人动机的激发力量。那么这个激发力量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表示:M=V*E,对于这个公式很多同学都能记住,但是对于这个期望理论的案例分析却让大部分同学都会搞不明白,这个时候,慕课就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了。总之,高校在进行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慕课进行教学,利用慕课能够解决师资配备不足的问题,能够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好习惯,并且通过慕课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大学规划。 作者:王祯敏 管理学方面论文:管理学原理在翻转课堂的实践 摘要:对管理的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对管理的重视刺激了对高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对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又推动了我国高校管理教育的持续发展。在管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不适用于高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我们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本文中,笔者《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为例,对在该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翻转课堂;探讨与实践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又被称为翻转教室、颠倒教室,是一种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学生需要借助视频讲座、阅读电子书以及信息搜索引擎等各种工具进行自主性学习,这样教师就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上。学生在课堂上再和老师一起完成作业和交流讨论,并且通过参与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1]。由于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更多时候需要在家自主学习与以往主要在学校学习为主的传统教学不同,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普通课堂教学方式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主要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工具,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在高等学校的课程教学特别是经管类课程教学中推广的价值。实质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对基于印刷术之下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彻底颠覆,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重构。因此,在《管理学原理》课程实际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一系列的问题。 (一)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翻转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团队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要达到这样目的,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一般的教学都是以讲授为主的,教师们抱怨课业任务重,没有时间组织学生互动、没有时间进行项目化学习、没有时间开展小组合作等[2]。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具有了充足的课堂时间,对于如何高效使用这些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设计以及课堂组织能力。现实中,部分高校教师对于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使用不甚了解,这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利的。因此,要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推广的培训中努力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具有能够运用自如地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例如,把微课运用到翻转课堂中去,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微课的制作时,最佳的情况是根据学生现有学习水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等定制开发微课,而不是通过批量引用外校或市场上的微课。如何设计切合学生真实需要与生活经验的微课,则需要考验教师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工作量大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在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学环节较多、教学形式丰富,需要进行包括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微课的、学习平台的管理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的学习是教师难以掌控的,虽然学习任务单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微课,教师也能够通过回收学习任务单检查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但很显然这些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像以往的教学一样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方案,而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来安排具体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师策划安排的教学活动中来。整个教学流程下来,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工作量就很大了。 (三)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 《管理学原理》课程针对的是高校学生,高效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具有较高学习自觉性。但对于习惯了传统传授式教学的学生来说,突然要采用“翻转课堂”这一颠覆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的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还是不足的。因此,要使“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有效推进并且为高校学生所接受和适应。需要一步步提高他们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他们逐渐转变学习思维、学会独立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去[3]。 三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对策建议 要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说,仍存在一定的难点,针对这些难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一)加大宣传,做好动员工作 要在较大范围内实施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事前需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宣传“翻转课堂”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对这种教学方式有大致的了解,对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准备工作,并争取通过宣传和动员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改革的风气[4]。 (二)要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开展“翻转课堂”改革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需要建立起教师技能培训机制。针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教学形式的创新、以及对学生海量问题的解答技巧和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保证“翻转课堂”改革的质量。 (三)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模式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注重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开始参与“翻转课堂”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我们要清楚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推进“翻转课堂”,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改革的过程中切勿操之过急,一下子就全面铺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模式,一步步深入“翻转课堂”改革,逐步提高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扎实牢固、真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目前,我国正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对实用性、能力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网络信息科技迅速发展和普及为我国推行“翻转课堂”改革提供了条件。当然,出来硬件条件之外,要推进普及“翻转课堂”仍需要解决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探讨和实践。 作者:贺光明 单位:长沙医学院管理系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论合作学习模式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们在四五个人一个小组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在学前双语专业口语课堂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前双语专业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英语口语教学 合作学习 学前教育专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幼儿教育持续发展,国际化的双语幼儿园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起来,这样也就亟需能够从事中英文双语教学并掌握幼儿教育技能的“复合型”幼儿英语教师。正是由于这种现实情况,众多的高职院校便开设了学前教育(双语方向)专业。 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活动,并不单纯是一种语言教学,它是通过双语来组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学生要成为合格的幼儿园双语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基本专业技能和英语语言基础,还要具有把专业技能和英语有效地结合起来去独立组织幼儿园各种活动的能力。 然而,高职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高职高专学校生源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传统的大班化教学模式很难使每个学生在口语课堂中得到充分的训练。众多因素导致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十分薄弱。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上必须进行改革,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合作学习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及原则 1.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种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合作学习提倡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活动,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 合作学习的小组是由不同性别、不同能力和不同成绩的学生组成,这样就使这个小组更灵活,更具有互补性;合作学习是一种使学生把交流作为主要资源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模式重视学生的作用,在课堂上学生表达思想、讨论问题,老师只是引导者;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合作学习模式的评价对象是整个小组而不是个人,这种机制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这就推动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使小组表现最佳。 2.合作学习的原则 首先,合作学习中必须有交流。“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就是进行积极交流的教学活动。”(王坦,2003)合作学习之所以会在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是因为它加强了学生间的创造性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可以学会怎样去与别人合作,怎样去帮助别人,学生间可以取长补短。 其次,所有的合作学习方法都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讨论、表达和合作,他们是积极的合作者和参与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不重要了,教师仍然管理着课堂,引导学生不要跑题和防止课堂失去控制。合作学习倡导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再次,合作学习模式评价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体。合作学习模式鼓励教师运用严格的标准和奖惩条例去鼓励学生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基础稍差的学生不会在活动中太紧张,他们会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为自己的队加分。合作学习模式提供的不仅仅是竞争还是合作与自我发展,这种合作与竞争的结合优化了竞争环境。 二、合作学习的优势 1.合作学习可以减少学生的焦虑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去说英语。学前双语专业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必须有标准的发音,而个别学生因为自己的发音不够准确,就羞于张嘴说英语。合作学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通过合理的分组,每个学前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大班授课的弊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训练。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组长会给每个人分配任务,这样就避免出现小组成员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并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以确保小组任务的成功完成。小组成员可以针对自己的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评论和提供帮助。如学前专业学生在小组试教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要负责的授课环节,大家一起合作,完成一整节课的授课任务。以这种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说的机会。通过学生们的自己表述,可以很快了解到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口语中的表达错误也可以尽快地得到更正,有效地提高了英语口语学习的效率。 3.合作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开始时,一些学生可能会不愿意努力学习,但是慢慢地他们会意识到他们是小组的一份子,不管他们愿不愿意,他们都应该积极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例如,在学前专业的学生中,有的学生不是很热爱自己的专业,学习上也就热情不高,但在小组合作中,她们也都会尽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发挥出来。正如我们常说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想拖小组的后腿,这样就使得学生们希望学习去赶上其他同学。为了不落在别人后面,学生们会发扬优点弥补不足。 4.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通过学习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基础好的同学主动帮助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互相讨论、研究并一起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5.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是轻松的。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好”学生与“坏”学生的界限不再清晰,每个人在小组中都是平等的,它改变了个体竞争的机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和帮助者,这就为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提供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们与“队友”在一起会感觉到放松,并且愿意张开嘴去表达,而且越说就越有自信。学前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与其说她们是在上课,不如说是大家在一起策划一些有趣的活动,每个人都乐在其中,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们在四五个人一个小组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在学前双语专业口语课堂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前双语专业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学习效率有了大大的提高,同时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前双语专业学生顺利走上幼儿双语教师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方向)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探究 【摘 要】文章主要从主要分析了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含义、产生的背景以及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特点。重点从时间安排上、内容、形式、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分析了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特点。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方向;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 一、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含义 见习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是指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将实践教学的内容、见习实习时间安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贯穿于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中。 二、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产生的背景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与师范类其他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起进行,这样就造成了“实习时间短而集中、实习形式单一、实习指导不力、实习与考研冲突、实习效果欠佳”的局面,严重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查阅我校各专业大一新生课程表发现,大部分是公共课,而且多为理论必修课,因此各专业的大一新生基本上处于适应新生活的时期,是从高中向大学过渡的一个学期。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相对都比较淡薄。本次研究中,笔者分别从我院09级、10级和11级学前教育专业三个年级中分别抽取了10名同学进行了访谈,80-90%的学生反应大一第一个学期的感觉是“课余时间太多,不知道课后干点啥;也不知道学前教育专业是干什么的。”有60%的学生谈到“开始对专业课有感觉了,但听课时总是心神不宁的,想听又不想听。不知道现在的幼儿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搞不清楚学习的知识以后的工作有没有用。”70%的学生建议“至少大三让他们到幼儿园去看看,千万不能等到大四的时候直接就去实习了,压根就不知道实习是干什么的。”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形成专业意识,明确专业方向,提升专业素养。参考其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见习实习的情况,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将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活动调整为四年一贯制的“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 三、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特点 (一)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时间安排的连续性和灵活性 从时间安排上来讲,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体现出一贯性和灵活性。连续性是指将见习实习的时间从大一的第一学期开始一直贯穿于大四的下学期,横跨了学生本科四年的整个学习生涯。这样就使得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自然而然的和自己的专业密切的结合起来了。灵活性体现在,根据既有教学的需要,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时间安排灵活多样,可长可短。既有短期性,又有长期性的。 (二)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内容的全面性和连贯性 从内容上来讲,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表现出明显的全面性和连贯性。全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既包括课程见习实习,又包括保教见习实习,还包括部分顶岗实习。另一方面既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见习实习,又包括专业实践课见习实习。连贯性是指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内容相互衔接,前一阶段实习的内容是下一阶段实习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阶段见习实习的内容又是前一阶段见习实习内容的巩固和提升。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内容的连贯性首先体现在先有保教见习,后有保教实习和顶岗实习。其次,从课程见习实习来看,先安排了理论课课程的见习实习,后安排了专业技能课的见习实习。 (三)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多样性是指既有集中见习实习,又有分散见习实习。灵活性是指既可以是单独的集中见习实习,也可以是单独的分散见习实习,还可以是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即所谓的集中见习实习是指学生在学校或院系指定的实习基地统一进行。比如毕业大实习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学校所规定的实习地点实习。分散见习实习则是指学生可以自己联系见习实习的地点,只要完成见习实习的学习任务即可。比如《学前卫生学》的课程见习和保育员见习。学生既可以服从老师的安排到指定的实习基地,也可以到自己所在地市的幼儿园。 (四)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组织的周密性和系统性 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涵盖了学生四年大大学生生活,已经纳入了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每学期都要预定的1周、2周、1个月、2个月的见习实习时间。其次,它的周密性和系统性还表现在每次见习实习都有稳定的指导团队。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职责。比如在课程见习阶段指导团的教师主要包括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研室主任、见习课程的任课教师以及幼儿园的园长、幼儿园的指导教师等。教研室主任和幼儿园园长主要负责协调幼儿园和学院之间的合作事宜。任课教师主要忙于带领学生到幼儿园做好接洽工作,并负责制定课程见习的主要内容和考核评定等,并全程跟踪课程见习活动。幼儿园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和帮助见习生的学习和生活。从培养计划的具体规定和指导团队的配备上讲,体现了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组织的周密性和系统性。 (五)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考核与评价的均衡性和科学性 学前教育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专业。见习实习的目的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消化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战经验,提高学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的科学性体现在,将学生的见习实习表现和学生的卷面成绩相结合,综合对学生做出评价。这样就避免了对学生的评价仅仅依靠一张理论试卷。均衡性是指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更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与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应用性人才”,以及课程教学的目标突出“厚基础,重实践。”也是一致的。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方向)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组织实施 摘 要:本文从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含义入手,重点分析了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三个阶段的实施情况以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方向;一体化见习实习 一、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含义 “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指的是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将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贯穿于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见习实习内容的一体化,一方面即将专业理论教学的内容与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整合为一体;见习实习方式一体化,即学前教育各科课程见习与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整合为一体;见习实习组织形式一体化,即将集中见习实习和分散见习实习相结合;见习实习时间安排的一体化,即将见习实习的时间从大一的第一学期开始一直贯穿于大四的下学期;见习实习考评一体化,即将学生的见习实习表现和学生的卷面成绩统一作为对学生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实施 四年一贯制“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吸取了学前教育专业传统见习实习模式的优点,借鉴了其他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并结合我院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根据每一个阶段能力培养侧重点不同,将四年一贯制的“一体化”见习实习过程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专业认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即专业兴趣培养阶段;第三阶段,即专业素养提升阶段。 (一)专业认知发展阶段:丰富感性认识,培养其专业意识 大学一年级。这一阶段见习实习的目的主要侧重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其专业意识。本学年,分别在上学期和下学期各开设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即大一上学期开设《学前卫生学》,大一下学期开设《学前心理学》。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期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接触专业课,尽早培养其专业意识,缩短其专业适应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学前心理学》,这门课既具有较强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为期两周的课程见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幼儿的感性认识,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萌发了学生对幼儿教育的热爱。 (二)专业兴趣培养阶段:掌握基本技能,巩固其专业兴趣 此阶段主要是指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本阶段见习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幼儿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巩固其专业兴趣。大二上下学期分别开设《学前教育学》和《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大三上下学期分别开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和《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以及各领域教法课。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为期两周的幼儿园实习,一方面帮助学生消化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熟悉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和基本工作流程。《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见习中让学生观察记录儿童的自由游戏和教师的教学游戏。 (三)专业素养提升阶段:就业实战演习,提升其专业素养 此阶段主要是指大学四年级。本阶段见习实习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顺利就业做准备,是学生就业前的一次集中实战演习。这一阶段为期8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对于考研的学生,可以在大四上下学期各实习4周,以缩短实习时间,扩展考研的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三、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稳定而充实的一体化见习实习周或月。见习实习也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体化见习实习计划应该被纳入学前教育的培养方案中,呈现在课程表上。比如,《学前心理学》课程的见习适宜在第十周、第十一周进行,这两周就成为见习周。本周学生的教学应该在实习基地或学生自己选择的幼儿园进行,而本周其他课程的教学则全部暂停。有了时间保证,见习实习才可能扎实有效的进行。 第二,稳定而充足的一体化见习实习基地群。为了确保见习实习的顺利进行,自2009年以来我院已经与省内外多家学前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他们是许昌市学前教育实验集团、建业集团幼儿园等。并与上述幼儿园签订了正式协议,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凡是双方签协议的幼儿园已经在省教育厅备案。良好的见习实习基群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环境,它为见习实习的开展提了物质保障。 第三,稳定而精干的一体化见习实习指导团。一体化见习实习活动是一项持久的攻坚战。每届为期4年,涉及校内外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成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指导团队。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托幼一体化是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 摘 要 0~3岁婴幼儿阶段是儿童语言、情感感知以及思维启蒙的关键时期,也是人们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然而由于在我国长期的制度化的学期教育历史发展,0~3岁阶段儿童的教育和3~6岁阶段儿童的教育一直处于脱节割裂的状态。目前,随着社会对人口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度日益凸显,托幼一体化教育的实施改革是我国制度化的学前教育一项划时代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从托幼一体化的含义和正确认识,托幼一体化的必要性,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基本关系以及对整体化教育的几点建议来具体阐述。 关键词 托幼一体化 学前教育 整体化教育 必要性 建议 1 托幼一体化的含义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托幼一体化教育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托幼一体化”就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统一管理主体和教育管理模式;也有人认为“托幼一体化”就是将幼儿园和托儿所形成统一的建设规划。事实上,幼儿园托儿所的办学规模在托幼园所设点布局的调整下逐步扩大,然而社会对0~3岁阶段婴幼儿的入托需求总量却呈现下降趋势,导致很多挂牌为托儿所的实体实际上已经成为只招收3~6岁阶段婴幼儿为主附设托班的幼儿园。考虑到社会就近入托的需要,对于只针对0~3岁儿童为主要招收对象的托班设点布局不能过分集中,因此将0~3岁阶段的婴幼儿招收与幼儿园作为一个整体合为统一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实行托幼一体化体系的整体化教育的根本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为了重视0~3岁阶段儿童潜力的开发和科学教养,尊重早期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整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从而为早期婴幼儿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2 托幼一体化的必要性 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提出后,引起了全国各地教育机构和教育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探索。其实,托、幼的年龄划分是人为的,因为我国教育历史的影响,0~3岁婴幼儿的教养和3~6岁婴幼儿的教养是由两种教养机构承担的,导致两个阶段的婴幼儿教育发生脱离的现象。下面主要从婴幼儿自主调节能力的发展以及教育角度的发展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托幼一体化的必要性:(1)婴幼儿的托龄、幼龄的发展过程应该是相对完整的,从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情绪调节、行为调节和注意调节三个发展阶段,是从遗传的影响和经验的吸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没有能力到可以胜任的转变过程,从完全依赖他人到自己来管理的渐变过程,最终发展到自己获取必要的能力来管理自己的过程。(2)从教育的角度分析,由于0~3岁阶段婴幼儿和3~6岁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限制和教育组织机构和形式的不同,0岁-6岁的儿童教育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实质性的制度化体系,托儿所阶段和幼儿园阶段教育应该实现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的一体化,深入、系统地研究契合婴幼儿身心的发展水平的教育模式,制定合理的托幼教育目标、内容和进程,从而使儿童能够从内心接受与个人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真正实现托儿所阶段和幼儿园阶段的教育自然的衔接和过渡,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3 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基本关系 (1)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实行0~6岁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加强儿童的劳动力而是为婴幼儿以后长期的发展奠定基础。早期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生活的过程,年龄越小,教育和生活的联系就越密切,如果早期教育仅仅是重视3~6岁儿童的教育而忽视0~3岁阶段的教育,就会扭曲儿童健康成长的正常的生活轨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早期教育可以成为儿童自己的生活,应充分了解儿童生活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需求和潜力,有利于其生命成长的教育。 (2)家庭和机构的关系。家庭是儿童重要的生活场所,其给予儿童的安全感和依赖感是教育机构无法企及的,无论是0~3岁的儿童还是3~6岁的儿童,家庭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无可代替的,在接受教育后,儿童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教育机构,因此实现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就是建立家庭和机构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机制,通过家庭和机构的协作配合可以使早期教育体系更加完整。 (3)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政府是实现家庭和教育机构之间协作配合的催化剂,政府的公共政策会影响父母、儿童、家庭以及开展教育工作人员的一切生活和工作,而优质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形成和人的最初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政府应该针对0岁~6岁儿童发展的多层次需求来制定适应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公共政策,从而达到学前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协调统一,全面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4)儿童和父母的关系。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和蔼可亲的父母和温暖的家庭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0~3岁的儿童来说,家庭是他们活动的中心,幼儿园或早教中心只是辅助场所,让儿童进入全日制的托幼机构也是不得已的选择,父母和儿童分离的时间太长,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是3岁前儿童教育的核心。0~3岁儿童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4 对整体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4.1 整体构建教育目标 0~6岁是一个人开始自己人生的初始阶段,也是儿童发展直觉行为思维的阶段,也是儿童的身体、智力、感知和社会性逐步产生发展相对较完整的年龄阶段,因此实施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手段非常重要。托幼一体化的建立方针是要综合考虑0~6岁阶段儿童的整体发展,不仅仅要考虑3~6岁的儿童处于准备学习的阶段,同时也应该注意到0~3岁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体各方面发展开发潜力优势和能力的阶段,0~3岁和3~6岁不同阶段的儿童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托龄阶段和幼龄阶段教育的分层,完全扭曲了儿童身心发展的正常规律,因此在建立教育目标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充分考虑两个阶段儿童的不同发展需求,既不能将0~3岁和3~6岁两个不同阶段教育分开,也不应该把0~3岁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混合到3~6岁的教育目标中,其次应该有目的计划整体教育方案,以0~6岁儿童未来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长久发展为教育的准备起点,注意给儿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积累有益的学习经验。目前对0~3岁阶段儿童的学前教育研究是托幼一体化教育的重点研究对象,因为3~6岁阶段儿童的学前教育的研究比较多,教育方案和课程内容相对来说较为成熟,而对0岁~3岁阶段的儿童教育的研究比较缺乏,还未研究出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和课程内容。目前针对托幼一体化教育的整体建设目标,主要是要对0~3岁儿童阶段的学前教育的教育方案和教育内容策略的研究,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教育人员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针对性培训。 4.2 完善托幼一体化教育机构 世界儿童基金会的西里尔·达莱斯曾指出,为了促进儿童在早期教育中更好地发展,必须强调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婴幼儿的潜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家庭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社会机构和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当然社会机构和教育机构对儿童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托幼一体化教育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地协调组织家庭、社会机构和教育机构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作用。其中社会机构的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艺术馆、博物馆以及公园等公共设施对0~6岁的儿童而言,都具有教育和娱乐休闲生活的双重意义,均是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良好场所;而教育机构是专门为了实现儿童学前教育的正规教育的场所,通过教师的宣教可以对幼儿的智力、情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中间的桥梁作用,及早呼吁立法机构制定《早期教育法》,通过国家对0~6岁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视,从而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为发展早期教育服务的良好机制,同时还应该督促政府对早期教育综合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4.3 提高托幼一体化教育人员的素质 托幼一体化的工作人员是决定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关键,应该严格制定早期教育的师资准入以及资格准入制度,严禁一切违背儿童生命健康成长规律的机构和教育行为,从而提高早期教育的质量。未来从事托幼一体化的教育工作人员主要包括教师、咨询人员、保育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四个方面的人员结构,其中教师肯定是直接负责儿童的教育课程,咨询人员主要是面对儿童的家长,负责家长的疑问解答以及向家长反映儿童在托幼所的具体情况,保育人员主要负责儿童的护理和养育,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管理人员就负责托幼所的主体发展方向。每个层次的工作人员都有其不同的岗位职责,为了更好地促进托幼一体化工作的实施,必须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员实行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托班的专任教师应该选择有当过母亲的经验的工作人员,按1:4~1:3的比例来配置保教人员,教师应该从教育者的角度考虑儿童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应该具备基本的保育常识,和保育员共同参加一些保健、保育的岗前培训后才能上岗。 婴幼儿的健康发展和早前教育已经成为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教育人员最关心的话题,打造托幼一体化教育体系在我国掀起很大的热潮,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托幼一体化的实质以及重要性,通过各方力量的相互协调配合,促进托幼一体化的全面实施开展,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学前教育(艺术方向)学科教学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为保证前景良好的学前教育(艺术方向)的和谐发展,实现量与质的提升,结合实际学科的特点,在教师、学生、管理三个层面构建学前教育(艺术方向)学科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并全面设计学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绩效评价指标,将有利于学科教学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科教学;绩效评价;应用型人才 在国家政策激励和社会需求导向的影响下,近年来高校学前教育(艺术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融合了传统学前领域的理论基础与艺术类学科的实践优势下,人数规模逐年递增。考评一个专业和学科可持续发展是质量与规模的有机结合,同时需符合专业特点的适合的教学绩效评价体系。 一、定位:学科特点与教学绩效评价的实施 教学绩效是主体为实现其目标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高校的学科绩效同样是为实现本学科领域的任务目标在必要学科建设投入上,在教学运作、人才培养上的有效输出,因此在设计学科教学绩效评价体系时,考虑三个因素:特定学科的办学基础、运作的特性与发展空间、学科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前教育(艺术方向)学科是面向学前领域培养中高端幼教、早教师资,以及科研与管理人才。衡量其学科教学绩效:本质是借助学科教学平台,探求教师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对课程教学成果的反馈,特别要关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绩效评价的对象是人在学前领域的教学、管理能力,为此要考虑教学活动中明显的个人意志,由于艺术类学科的形象、表现、立意、审美很难准确量化,因此考量其教学绩效,应在追求相对准确基础上,既要尊重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在教学投入、教学改革、科研创作方面顾及艺术教育的特殊性。 二、体系:学科发展与教学绩效评价的构建 将学科教学视为一个动态、全方位的教学流程,考虑其流程中的步骤、主体、活动等要素,可从以下基本方面来构建评价体系。 (一)教师层面:教学组织与教学创造并重 首先:备课阶段,重点考究教师对教学文件的研究与运用程度,如:教学大纲,此外考量课程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教师对课程重、难点的把握与驾驭技巧,教师能否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扩充课程信息量。 其次,课堂授课阶段,重点衡量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材、授众、时间的把控,能否对教学目的、程序,进行整体的构思,以及其他能力。 再有,课后考评也是教学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特点随时掌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利用讨论答疑、作业布置、技能训练等加强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对于艺术类的专业课程,特别安排发散的考评形式,锻炼学生的创新、发散的思维。 最后,学术研究成果历来是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主要指标,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学创作能力。在学前艺术类学科教学中,具有一定学术科研水平和创作能力的教师将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科教学领域针对性的论文论著,教师理论造诣水平、基础调研能力,参与课题数量和质量、实践领域的设计与创造力都是考评的重要方面。 (二)学生层面:基本素质与专业修养的全面评价 1.基本素质与学习效果。通过类似儿童故事大赛、幼儿园见习“双语”教学、模拟计算机等级考试、体能达标等通识类知识,考评学生的全面基本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爱心、耐心、细心的对待学员与学前教育。 2.专业素质与学习能力。作为学生学习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该部分主要包括组织教育的能力。通晓学前教育科学理论,能够发现幼儿对象的心理状况,设计探究性的游戏类型,依据幼儿发展和实际经验,及时把握幼儿生活中随机事件,外延学习营养和常见病伤的处理知识,这些对组织教学资料,探索需求发展、维持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实现组织幼儿园语言、科学、社会、艺术和健康教育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的目的都起到很大作用。(1)艺术修养与能力。学前教育(艺术方向)有其专业特殊性,评价其教学绩效也应从美术、音乐、舞蹈基本艺术方式着手。布置有艺术氛围的园区环境,具备指导幼儿绘画、制作玩教具、剪折纸、泥塑的动手能力,可识谱和创作儿童歌曲、可完成儿童舞蹈创编、表演、编排;还需让学员掌握基本的乐理、美术知识,欣赏艺术作品,有能力组织一些活动编排综合艺术能力。(2)科研素质与能力。现代学前领域需要研究型幼儿教师。通过研究幼儿教育知识体系,有利于改进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这就要求学生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规律,深入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发。在考评学生能力上,可通过是否善于观察幼儿并解决实际问题,专题研究创新,撰写专业文章的水平,资源整合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与辐射力等。 (三)管理层面:动态、开放的评价标准 有效的教学管理是衡量教学绩效水平的重要保障。学前教育(艺术方向)教学实践性和工作对象低龄化,决定了教学管理的开放性、动态性特征。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1.幼儿园工作规程、教育活动、幼儿园管理课程的开设情况,教学中是否运用现场管理、实际参观等实践活动,实习保育员和教养员的工作开展。 2.领会《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导文件的程度,并且能够实际运用到对幼儿园的管理中。 3.师生运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自觉程度,学校是否借助多媒体手段实现教学生动化,学校注重道德教育的程度。 三、强化:学科成效与实践教学绩效评价 综合应用性是学前教育(艺术方向)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由于幼儿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实践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要方向,相应具有“艺术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应成为重要指标。 1.影响实践教学绩效的投入与产出因素分析。从投入因素分析:实践教学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不同等级的教师结构、硬件设施、信息、软件等软件设施的投入上;教学经费在实践教学中所占比例,合作项目的深入程度上都会影响实践教学绩效。 就产出因素来看:学生规模、具备职业资格能力的学生数量,实践课程体系与课时、实习形式、实践教学的开展、实践基地设施、实践教学成果、社会认可度、毕业生就业率、新生报到率等这些考评指标都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实践教学活动的绩效。 2.制定标准,规范实践教学绩效评价。基于以上诸多投入与产出因素:需制定一套与之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规范。为此遵循三个依据:依据人才培养的应用型要求,依据幼教领域师资、人员的专业标准,依据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实际表现。考虑绩效评价具体形式不仅有分散、集中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常规,还包括学前五大领域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师安排学生参与教学等实践活动,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 总之,科学、全面的绩效评价带动学科教学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自觉提升专业素质,坚定职业理想,为未来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最终成为学前教育学科可持续性发展人才。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体能方向的可行性 摘 要: 高职院校专业的发展必须顺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学前教育发展前景广阔,陕西省创办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及时调整方向,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综合能力强的学前教育人才。明确的培养目标、优秀的师资队伍、合理的课程设置、扎实的实践训练、多样的资质证书、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体能方向、发挥其职教的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 体能方向 师资队伍 课程设置 实训基地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体能方向的市场前景 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每年的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艺术系要专门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举行一场招聘会,到会的用人单位有100余家,其中有很多幼儿园与我系建立长期人才输送关系,成为艺术系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更有一些幼儿园和我系签订订单式培养计划。然而,由于目前很多院校都开办了学前教育专业,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多方面满足现今市场的需求,如何在众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我们办出自己的职教特色。目前,西安市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幼儿园会从西安体育学院招聘体能老师,但这些老师从未学习幼教专业理论知识,未受过幼教专业技能训练,当初来幼儿园只是觉得好玩,但真正投入工作后无法适应,最终辞职,造成体能教师的流失。而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很多喜欢体能课,甚至有一些学前教育的男生就想当体能教师,可是苦于未能系统地参与专业的幼儿体能课程学习而在机会面前手足无措、产生挫败感,不得不放弃工作机会。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体能方向正是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现今社会,人们的教育观念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一些家长会让男孩子去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但毕竟男女生的生理结构和性格特点不同,如果男孩子到幼儿园只是担任一线教师,可能真的难以让他们的优势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次,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已经关注到了体能课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发展专业优势,彰显职教特色。 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利用自身优势,满足市场需求,在改革和探索中有创造性地发展学前教育,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为高职学前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体能方向的设想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调整,保障培养目标的明确性、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职教的特色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明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能方向的培养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强、心理素养好、符合幼教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加强高素质的优秀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若开设体能方向,完全依靠现有教师队伍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些新鲜血液的注入。首先,请有丰富幼儿园管理经验的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的体能老师作为培训师,对现有教师中有志于从事幼儿体能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或派部分教师到幼儿园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系统地进行幼儿体能课的学习。其次,从一些教育机构聘请专业的体能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指导。最后,从学生中选擅长体能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训练并带动其他学生,优化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进一步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应从实际出发,保证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及体能训练比例的平衡,着重突出实践环节,发扬高职教育的特色。实践课主要指平时的实际演练和幼儿园的见习活动,目的是在增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幼儿园体能课的系统学习,突出体能方向。在教学方法方面,避免照搬大学的教学模式,以实践性和操作性为重点渗透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景教学和示范教学,通过观摩、感知、示范、模拟、强化训练等手段达到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四)扎实的实践训练体系 高职教育的特色就是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体能方向的学生的实践训练包括观摩讨论、技能比赛和社会实践。首先,可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优秀体能教师上课过程,并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观摩和模拟课堂,使学生更加了解幼儿园体能课的教学方法和常用手段。其次,可在学生中开展各类相关竞赛,如体操比赛、户外游戏比赛、田径比赛等,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及其启示 【摘要】在丹麦,学前教育是隶属于社会教育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以社会教育为背景的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及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具有与我国截然不同的特点,可以为我国以师范教育为背景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丹麦;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启示 在丹麦,学前教育专业在经历了1992年的一次教育变革后,变成了隶属于社会教育专业的三个专业方向之一。目前,丹麦有近2/3的社会教育专业毕业生在与儿童相关的领域工作。社会教育专业已成为丹麦高等教育中最受欢迎的专业。〔1〕本文旨在分析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以期借鉴丹麦的经验,在我国构建并发展本土化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一、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1.培养目标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方向主要培养的是在为3~6岁儿童开设的幼儿园、为10岁以下儿童开设的服务中心或者在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工作的教养员。①学前教育专业方向培养的教养员应具备分析和反思能力;能以反思性实践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对特定背景中的行为作出判断;能够理解并把学习定义为终身学习的过程;具备倾听和交流能力;能够把个人经验和专业经验相联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音乐欣赏和审美能力;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具备跨专业工作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儿童家长等协调开展工作。〔2〕 2.基本内容 下表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课程在整个社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社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专业领域课、实践和毕业论文五个模块,其中选修课、实践和毕业论文是与专业领域课相关联的。如果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向是学前教育的相关领域,那么相对应的选修课必须选音乐、戏剧和表达,实践和毕业论文方向也要与之相对应。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应用于相应的工作领域。 二、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特点 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教养员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成为未来社会的一名合格公民并发挥相应的作用。以社会教育为背景的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及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都体现出与我国以师范教育为背景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不同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适应性 一般来说,培养目标是以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为依据制定的。〔4〕在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完全由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决定。目前,丹麦共有90000名教养员,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3%。〔5〕其中,将近2/3的教养员在为10岁以下儿童服务的机构工作。几乎所有儿童在10岁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教养员一起度过的。托儿所、幼儿园以及为学前儿童开设的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之间的纽带,社会对教养员的需求量一直很大。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相适应,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在托儿所、幼儿园、服务中心等机构工作的需要,为学生获得从事教养员工作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相配套的支持。 2.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关联性 在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必修课、选修课和专业领域课既在内容上相互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既有助于学生整合各学科的知识,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又有助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彼此配合,避免知识的不恰当重复。同一学科的各年级教师和不同学科的同年级教师会定期进行课程研讨,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以保证不同教师承担不同理论的授课任务,或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同一理论进行不同阐释。必修课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选修方向,力求使授课内容与其选修课和专业领域课相联系,以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例如,教育综合理论这门课包含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教师在经过讨论后,会将其中的相关内容根据知识领域的不同加以整合,从而使相关知识能够适合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 3.课程实施过程的渐进性和灵活性 丹麦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教师有权规划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将同一学科内容在不同学期循序渐进地加以拓展和细化。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预习或巩固。例如,除了实践学期外,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要学习教育综合理论。在数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使所教的理论能够逐层深入,使学生的学习难度逐渐提高。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知识讲授外,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室外现场教学,如自然、运动等学科。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展开程度。 4.教学组织形式的合作性和自主性 教学组织形式的合作性表现在大部分课程内容是以小组练习和项目作业的形式开展的。小组练习是学生学习理论并加以运用的重要形式。课堂问题的讨论或者艺术作品的制作等都需要小组之间的团队合作。项目作业则包括课程进行中需合作完成的项目报告及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学科知识展示活动,即全班同学合作,将学到的知识以节目的形式表演出来。小组练习的自主性表现在学生有权自主分组,自主选择小组成员,自主分工,自主决定活动方式,影响整个小组成绩的学生很容易被小组淘汰。项目作业的自主性表现在学生有权自主选择项目作业的主题和方式。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又能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课程考核评价的多元性 课程考核评价的多元性一是体现为评价内容的多维化,二是体现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三是体现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仅仅从一个方面来考核的,而是注重多维考核。课程考核评价包括对每门学科的单项评价和学年末用来检验学生对教学计划中各门学科的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分学科的综合评价。根据考核结果的呈现形式,课程考核的评价方式包括书面报告、口头报告、书面报告与口头报告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评价的主体包括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即学生的成绩由任课教师和聘请的校内或校外的学科督导协商评定,以保证学生成绩的准确性。学生的实习成绩则由校方和实习机构共同评定。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浅析学前教育专业的歌唱教学方向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专业教师, 歌唱是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必修课程,科学合理的设置歌唱教学的方向,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的音乐素养有着重要作用。要结合实际,立足当地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安排歌唱教学的内容,弱化专业声乐教学,强化儿歌演唱教学。加强课程的横向联系,注重课程的平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为幼儿园培养综合能力强,实用的、合格的幼儿教师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方向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不是专业艺术类人才,而是要为幼儿园培养综合能力强,实用的、合格的幼儿教师。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当地幼儿教育的需要。 一、深入幼儿园,了解社会需要 为了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就必须定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和调研,让学生仔细观察幼儿日常教学活动,了解小朋友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老师。让他们认识到小朋友喜欢的老师要不但能说会道、能写会画还要能弹会唱。让学生认真观摩幼儿园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了解幼儿园的最新音乐活动动态和歌唱教学在幼儿园的重要性。了解地方幼儿园的教学现状和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前教育歌唱教学的目就是为了满足幼儿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做到会唱儿歌、能儿歌表演唱,最后发展到儿歌的自弹自唱。 二、教学过于专业,学不能所用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歌唱教学延续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把培养歌唱家、演员作为教学目标,过多的训练各种高深的声乐技巧,而忽视了幼儿歌曲的教学。以美声、民族歌曲为主,幼儿歌曲的歌唱没有引起师生重视,只是在弹唱教学中得以体现。培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演唱美声、民族歌曲如《燕子》、《玛依拉》等,却不能完美的演唱简单的儿歌如《健康歌》、《粗心的小画家》等。不能很好的范唱幼儿歌曲,就不能满足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儿歌范唱能力。许卓娅教授说,“幼儿园歌唱教学最聪明的办法还是教师做出正确、美好的榜样。”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唱歌曲,而是包括唱歌、舞蹈、器乐等综合音乐活动,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就必须提高音乐的综合素养。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考试时不进行专业考试,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歌唱的基础。前教育专业的歌唱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歌唱基础理论和歌唱的技能技巧,能够胜任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它和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求歌唱的声音必须达到一定地规格。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歌唱教学则要求学生做到歌唱的姿势正确,能基本正确运用歌唱的呼吸和共鸣,吐字清楚,语气准确,做到发声流畅、自然,声区统一,能够比较完整、生动的演唱幼儿歌曲。所以我们学前教育的歌唱教学要强化幼儿歌曲教学、弱化专业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幼儿音乐教学能力。 三、依据传统歌唱方法,突出儿歌教学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他们没有歌唱基础,如果离开传统的歌唱教学方法,一味去唱儿歌也是不科学的。传统歌唱教学在声音的训练上已形成一套科学的方法,应该吸取利用、传承发扬。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是:学生在初期阶段要加强歌唱的基础训练,从歌唱的发声方法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幼儿歌曲教学。首先让学生侧重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初步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学习掌握呼吸支点、歌唱的位置、咬字吐字等歌唱方法。把民族唱法中的歌唱的微笑状态、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方法运用到儿歌演唱中去。有一定的歌唱基础以后就要结合舞蹈加强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鼓励学生做出拍手、点头、耸肩、扭腰等简单的身体律动。提示学生在演唱中要跟着音乐表现情感,注意声音的状态。在唱好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歌曲和儿童律动相结合,把儿歌创编成儿歌表演唱。让学生领悟到,儿歌的演唱不仅是唱而已,还要在唱中舞蹈,在唱中游戏,愉悦身心,获得知识。为了满足幼儿音乐教学的需要,要让学生在课下结合歌曲的钢琴伴奏,把弹和唱结合起来进行练习,做到能够自弹自唱。它的实用性很强,非常符合幼儿教学工作的需要。我在教学中一般每周学唱一首儿童歌曲,三周学习一首简短的艺术歌曲。选择难度小的发声练习曲,结合幼儿歌曲进行歌唱练习,引导学生较好地运用歌唱的技巧并尝试运用到幼儿歌曲演唱中,引导学生把艺术歌曲演唱的方法为幼儿歌曲的演唱服务。 四、以集体课为主,小组课和个别辅导为辅 我院学生多,老师少,授课主要采用上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集体课主要是歌唱基础知识的讲授、发声技巧的训练和老师的示范演唱。歌唱集体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在歌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影响了教学效果。小组课把存在问题相同或相近的同学聚集到一起进行辅导,让学生互相观摩、各抒已见、切磋争论,小组课上学生所听到的、感受到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影响。可以丰富学生对声乐的认识,开阔学生的思路和眼界,促进学生对歌唱学习的积极性。歌唱小组课教学,学生通过观看相互的演唱,感受每一个同学的歌唱状态和歌唱感觉的不同,可以看到教师是如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实际指导,解决技能和音乐上的问题,从而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歌唱的判断能力。个别辅导能够使老师因人而异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能够发现并解决学生歌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个别辅导教师工作量较大,虽然能够解决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问题,但没有和同伴合作竞争、协作的机会等问题。三种教学模式相辅相成就基本上能完成学前教育的歌唱教学。 五、加强横向联系,注重平行发展 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不是单一的歌唱教学,它是歌唱、舞蹈、器乐等综合的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老师不仅要教儿童唱歌,还要在歌唱中给儿童伴奏、载歌载舞,通过多种方式加深儿童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幼儿教师这种独特的专业,就要求幼儿老师必须具备很强的音乐综合能力。加强课程的“横向联系”,注重各个课程的“平行发展”,把视唱、声乐、钢琴、舞蹈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我根据这几年的教学体会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感觉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与幼儿音乐教学的实际应用有一些不吻合现象,现在的音乐教学过于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不能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结合地方幼儿园的实际教学需要编写我们的校本教材做为我们教材的补充。教材可以根据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搜集一些优秀的幼儿歌曲编写成册。同一首儿歌,用视唱教学来学习儿歌的音准、节奏,用歌唱教学来训练歌唱的方法和技巧,用钢琴教学来练习儿歌的伴奏,用舞蹈教学来掌握歌曲的律动。让学生做到不仅能唱艺术歌曲,还会儿歌表演唱、儿歌自弹自唱。自弹自唱的能力不仅体现了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更能体现学生幼儿歌曲的演唱和歌唱教学能力。老师要指导学生对幼儿歌曲进行演唱和表现,让学生能“以弹伴唱,以唱为主”逐渐提高幼儿歌曲弹唱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幼儿音乐教学是非常适用的。 我们培养的是幼儿专业教师,只有我们在培养过程中重视了歌唱基础理论和歌唱技巧相结合,弱化专业声乐教学,强化儿歌演唱教学,加强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才能得到幼儿园的欢迎,才能适应国家学前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双语方向)的培养目标、能力构成,并提出了通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进而提高幼儿双语师资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 模块化 课程体系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鉴于此,我校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了双语方向,并且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实施幼师素质教育,来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目标,提高幼儿双语师资水平。 一、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的整合,是对两个专业分析和综合的产物,是对两个专业知识体系的突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成果。它与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有很大不同的:一方面,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薄弱,也难以胜任幼儿园双语教学工作。显而易见,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幼儿园双语教学的要求。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立双语方向,就是适应幼儿园双语教学需要的重大教学改革举措。 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学生的能力结构 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学生的能力结构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职业基本能力,如儿歌弹唱与幼儿歌曲创编;幼儿园教学与管理能力,如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设计;全面英语语言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学生核心能力。它包括语言知识,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英语职业技能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紧密相关的。我们应始终把传授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增强职业技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重在培养能够胜任未来幼儿双语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岗位的要求设置出所需的专业课程,然后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设计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基于这种认识,根据幼儿园双语师资需求的变化来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模块:一是“公共课”,为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毕业生就业中所需的较广博的综合性文化知识的系列课程,重在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专业课”,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所设置的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的幼儿园双语教学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三是“实践课”,主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双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公共类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大模块。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公共课程的开发突出多层次,可分为知识层开发,能力层开发,和素质层开发。知识层培养现代人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力层培养职业人所具有的潜在素质;素质层将知识,能力内化为人的有意识的素质。公共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并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大模块,覆盖了幼教岗位群所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知识和教学设计能力。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组织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教材的能力、板书能力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等,主要包括学前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语音、英文书法、幼儿英语活动设计、幼儿英语文学等。专业选修课包括英文歌曲与表演、英文故事、英美时文欣赏。专业类课程主要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专业知识,增强从师技能,拓展兴趣爱好,丰富个性特长,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实践课分为军事训练、教育见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顶岗实习五个模块。本模块主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创新特色 1.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该课程的各个模块都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吸收新的信息。首先,以“专业课”模块为例,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幼儿园双语教学工作,在传统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幼儿英语活动设计,让学生懂得幼儿园双语教学活动的特点,选择怎样的内容组织学前双语教育活动,如何开展学前儿童感兴趣的双语教育活动等。其次,我们知道在双语师资培训过程中,必须既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又关注文化习俗的了解,多进行英美文化的渗透。因此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我们增加了英美时文欣赏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表达习惯等。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准确地掌握英语,不至于出现那种中国人听不懂,英国人也不明白的汉式英语。 2.课程结构的非线性 传统的的英语语言课程通常是以学科的逻辑结构为框架进行构建的,这种课程呈现一种线性结构。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课程具有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在具体课程中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作为主干课程之一的“学前综合英语”,它是由英语专业知识和学前专业知识两个学科相关的元素构成。两种知识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或是其他逻辑关系,而是通过相关的交叉点来显示整个课程目标的整体效果。随着相关的交叉知识逐渐丰富,新的知识不断加入,“学前综合英语”的课程母体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的反映整个课程的观念,具有更加明确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3.课程发展的螺旋形 在该课程中,传统螺旋式的课程发展模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一是课程体系中任何一门课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主题互相关联的;二是课程总是处于不断组织、整合和应用过程中;三是课程经过课程建构者,教师和学生的反思、考察、批判,最终为人们所接受。因此,该课程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相互协调,从而保证课程能够向不断优化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通过对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这是一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宗旨和规律,体现能力本位,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课程模式,对于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目标,提高幼儿双语师资的整体水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浅析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培养体系的构建 摘要 笔者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与实践,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科学研究相结,课程教学、课外训练、幼儿园见习和实习5个基本途径,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唱歌、弹琴、跳舞等七个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本科学历的幼儿园一线英语教师,提高了办学质量,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市场。也为省内外同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 本科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 培养体系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是黑龙江大学剑桥学院根据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于2003年开始设置并正式招生的本科专业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设置是我院教育系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教育系的办学空间和办学层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办学质量,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合格成才,顺利就业,经过对省内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确立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办学理念和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的办学思路,在学生入学之初,在开始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加强英语口语基础的训练,强化幼儿园英语口语,现已形成了课堂教学、课下操练、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教育教学体系。 1 背景 经济社会发展对幼儿英语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幼儿园英语师资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中等师范学校的英语师资,而幼儿园一线英语教师则主要来源于中等师范学校,也就是幼儿园教师英教化,还有一个来源就是过剩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来从事学前教育的英语教学工作。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制由三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始承担起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培养任务。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具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也开始承担的幼儿园的英语教学工作,专业的幼儿英语师资与英语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培养的只有中专学历的英语教师应该有什么区别?如何培养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又具备全面发展的专业技能?这是我们创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幼儿英语方向面临的一个非常实际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需要学习系统的国际音标与语音、幼儿园英语口语、幼儿英语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和学前教育教学技能类课程,如何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具有从事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在毕业时能够迅速适应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具有很好的专业技能迁移能力和教学策略生成能力,能够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经过对国内外英语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与省内外高校的同行交流办学经验,到幼儿园与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研究幼儿英语教师基本素质的内涵,组织全系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认识到必须实行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和以教材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必须在加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技能训练,尽快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技能培养过程尤其是特殊技能的形成过程。 2 内容 目标明确、切实实施、科学评价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英语语言知识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培养,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形成过程,一方面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形成实施教学的运作体系,同时要具备完整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2.1目标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英语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胜任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能从事幼教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英语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专业技能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为英语语言的听、说、声乐、琴法、舞蹈、绘画、手工制作、口语等8个基本方面;综合技能主要为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3个基本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本科幼儿英语师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2.2实施教学的运作体系的形成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主要培养幼儿园英语教师,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于幼儿英语教师来说,发音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主要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从操作层面上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包括课程教学、课外训练、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 2.3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引导幼儿英语方向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以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英语儿歌、故事竞赛活动以及论文评比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科学的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使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3 途径和方式 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科学研究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工作要突出课程渗透、空间拓展、时间贯穿、强化基础和注重规范等教学理念,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幼儿园实践、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途径进行。 3.1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包括专业课程、活动课程以及素质课程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课程渗透”的教学理念,即在各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要注重突出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技能和其他技能结合运用的培养。不仅重视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重视音乐、美术、舞蹈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 握。音乐(声乐和琴法)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连续开设不能少于六个学期。美术、舞蹈课程开设不应少于四个学期。所有理论课程教学都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所有教学法课程则以实践教学为主,英语语言的相关课程贯穿始终。教学的考核工作突出技能考核,以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3.2课外活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应突出“空间拓展”的教学理念,即不仅注重课堂教学时间的技能训练,更要注重在课外的一切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参加外语角的活动、参加社团组织,经常进行与幼儿英语教学关系密切的舞蹈、绘画等技能训练活动,既可以进行集中的强化训练,如每周利用早晨和周一晚上集中训练。也可进行分散训练,组织志趣相同的学生互相帮助。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锻炼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 3.3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 幼儿园英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幼儿园英语教育见习与实习要突出“时间贯穿”的教学理念,即依托一定的实习基地,确定实习的内容,学生在校学习的四年时间里不间断地进行英语教育见习和实习。 首先,建立实习基地,选择办学条件较好的幼儿园或双语幼儿园作为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次,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幼儿园教学实习、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将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穿插实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使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实习相互补充,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适应能力。 第三,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可以将幼儿园实习分为三个时间段: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安排半天去幼儿园见习,帮助学生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学生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以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英语教学。三年级开始随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尤其是英语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进行短期实习锻炼,让学生承担幼儿园英语教学工作。到四年级再利用八周时间集中进行专业实习。 3.4技能训练与竞赛 为了提高幼儿英语方向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在完成扎实的英语语言教育的同时,应经常开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应突出“强化基础”的教学理念,即把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训练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形式,集中训练主要由有关技能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分散训练则由团总支、学生会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用英语描绘出相应场景,唱好英文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口好故事、有较好的舞蹈表现力等,同时每学期都进行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树立竞赛优胜者为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 3.5科研训练 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写作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形式,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突出“注重规范”的教学理念,即通过严格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不仅具有一定的科研写作规范,更重要的是具有科研道德规范。具体指导方面,可以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进行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训练,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课题关,要求学生选择角度小,贴近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的课题进行研究,最好是进行实证性的个案研究。二是写作关,明确专业水平较高,并发表过一定数量论文的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从论文选题到基本规范进行具体的指导。三是答辩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题答辩,第二阶段是论文最终答辩。只有通过开题答辩的学生,才能参加最终的答辩,答辩以后,凡是需要修改的论文还必须进行认真的修改才能最终定稿。 4 意义与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在学院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目前,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完成,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过程中为培养合格的幼儿英语师资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也为省内外同类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4.1理论意义 丰富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确立了幼儿英语方向本科人才培养应面向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指导思想,在重视学生做人教育、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幼儿英语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了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4.2实践意义 经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系统训练的学生,专业思想巩固,业务能力较强,英语运用能力表现突出。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前已经成为从事幼儿园英语教学的“熟练工”,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剑桥教育集团、省、市政府机关幼儿园来我院挑选人才,首届幼儿英语方向毕业生全部就业,其中多数在幼儿园一线就业,还有一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和公务员。毕业生就业率100%。 结语 通过课程教学、课外训练、幼儿园见习和实习等5个基本途径,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英语方向学生的听、说、唱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行系统训练,培养了一批具有本科学历的幼儿园一线教师,提高了办学质量,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市场,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通过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和生涯教育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使学生的专业成长与其终身发展相结合,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更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构建学前教育幼儿英语方向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一支锐意进取,教学与科研并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优秀师资队伍,为我院学前教育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方向)建设 【摘 要】分析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业为例,从跨界思维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突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界思维的重要性。 【关键词】跨界思维 学前教育 专业建设 教育技术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其教育质量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政策,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纷纷出台区域性的政策。广西学前教育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幼儿园学位明显不足,教师数量缺口大、素质不高等。据统计,到2017年需新增近50万个学位,需新增6.6万名学前教育教师,才能满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需要。截至2013年,广西全区专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比不到60%,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幼儿教师占比为35.3%,乡镇以下幼儿园仅为22%。 当下,由于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近年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抓住机会,应对挑战,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根据一线幼儿园的实地调研,结合当前广西幼儿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在原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增设多个方向,满足幼儿园对教师多样化的需求,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幼儿教师。下面以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为例,透视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 一、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建设背景 根据国家相关教育文件精神,专业设置需要经过市场需求调研、专家分析论证,呈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程序。在国家、自治区政府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形势下,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对学前教育专业及方向进行探索,经过一线幼儿园实地调研、市场多元化需求的详细分析,组织专家充分地论证,决定设立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需求。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前教育信息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学前教育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信息技能的教育远远地落后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更没有培养专门教育技术人才的计划,导致幼儿园相应的岗位人才紧缺。据调查,幼儿园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尝试了多种解决路径,但效果差强人意。一是招聘计算机专业人才,他们专业技能强,但缺乏相关教育经验,进入岗位后,沟通不顺畅。另外,由于他们专业性技能强,在幼儿园信息化岗位上感觉大材小用,加上幼儿园的工资待遇较低,很难留住专业的人才。二是招聘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他们都具有本科学历,具有教育与技术的知识背景,但他们不懂学前教育,无法带班,只能做幼儿园的教辅人员,在幼儿园的地位较低,工资收入不高,岗位的吸引力不够,离职机率大。幼儿园缺少专业人才的技术支持,使得教育信息化方面发展不太顺利。为此,很多幼儿园园长曾多次提出希望有学校培养一些复合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二)幼儿园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要。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幼儿园开始装备数字化、电子化的设备,如多媒体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这些设备都已经进入到各班级的活动室。而学校办公室都配备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数字化办公设备已经成为城市幼儿园标配,甚至有些幼儿园已经实现了从入园到离园全程精细化管理,而网络成为数字化设备连接的桥梁。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幼儿园的每个角落,保障网络与数字化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培训等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支持,可见幼儿园对教育技术人才的依赖越来越强。 (三)目前课程体系不能满足幼儿园需求。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由于专业总课时的约束,本科类师范专业为3个学分,而专科类师范专业为2个学分,换言之,学时数只有48或36学时。据调查,大部分报读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太宽裕,较少学生购买计算机设备,在硬件上缺少相应的支持,加上课时的限制,而缺少必要的实践时间。如果没有大量的操作实践,要掌握全部课程内容,达到熟练的操作技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者,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其他课程无所谓,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师发展的巨大支撑作用,对课程的认识不到位,导致课程的学习不到位,只是掌握一些基本的理念,技能训练无法落实,以致进入岗位后,不能较好地适应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特别是在城市的幼儿园,园方需要一些既懂学前教育,又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专任教师。 (四)学生的信息素养难以满足幼儿园需求。据调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她们之所以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就读,一是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就业形势好;二是师范类专业学费较低,相当于同层次专业收费的三分之一。另外,由于学生95%以上都是女生,她们对技术类的课程兴趣不高,而操作技能的训练光靠上课时间是绝对不够的,希望她们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技能操作的困难可想而知。综上所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水平难以满足幼儿园信息化岗位的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应开设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招有志于从事学前教育,且拥有个人电脑,对信息技术有特长或有兴趣的学生,培养幼儿园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于跨界思维的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建设 在2008年诺贝尔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我们学科培养体系都是独立的学科,没有关注到‘跨界’培养的优势。”综观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实现复合型目标,完成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的融合,必须有跨界思维。要整合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两个专业,必须用跨界的理念去思考,从目标设定、师资结构、课程设置、学习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努力探索一条融合发展的专业建设路径,促进专业的发展。 (一)目标跨界,教学与管理双层次。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目标的定位。目标是否清晰、明确将决定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实践技能和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在幼儿园教育技术应用方面有一定特长,能胜任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专科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其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定位,首先要求保证培养对象掌握学前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实践技能与一定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开设幼儿园需要的“三学五法”课程,具备一名合格的幼儿园带班教师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求培养对象掌握幼儿园日常教育与管理需要的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技能,以满足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 (二)合作跨界,构建多元化复合型师资队伍。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因素在于师资。专业的发展,没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将无法达成培养的目标。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专业的课程团队,打破原有单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打破系部与教研室的界限,先从校内进行整体调配,参与部门涉及学前教育教研室、艺术教研室、信息中心、艺术系等;然后从校外其他高校聘请教育技术专业的教授,构建结构合理、理实结合、专兼结合的复合型课程团队。打破原来的界限,实现多领域的跨界合作。同时,与幼儿园的实际需求深度整合,实现多元化与复合型队伍建设,应特别重视教育技术课程专任教师的历练,可分批次到幼儿园顶岗、跟班或挂职锻炼,加强幼儿园一线的实际岗位的体验,更加明确幼儿园的真实需求,从师资队伍建设上实现校园、校校、多部门之间的跨界合作,打造多元化复合型师资队伍。 (三)课程跨界,学前为主,技术为辅。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根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达成。 一方面,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方向之一,决不能脱离母体――学前教育。第一学年应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类课程,强调专业的基础性,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第二学年增设专业方向课程,即教育技术类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技术、教育影视制作、课件制作等,通过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幼儿园对信息技术岗位的相关的要求。如开设幼儿园课件制作,不仅可以帮助同事完成幼儿园教学课件的制作,也可以辅助自己的日常教育活动;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实用技术课程,根据幼儿园信息化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选择一些在幼儿园切实可行而又迫切需要的技术,通过实践强化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特别注重与幼儿园的实际结合。开设幼儿园教育影视制作课程,针对幼儿园的宣传与发展的需要,让培养对象掌握教育影视制作的技术,怎么样从幼儿园的角色,从教育的角度去摄影、摄像。这些方向技能课的开设,一是让学生能维护幼儿园内的计算机设备,判断、处理较简单的软硬件技术故障,进行相关的维护;二是让学生掌握网络运行与维护的相关技能,保障幼儿园园内网络的正常运行;三是让学生能制作较好的教育影视作品,掌握摄影与摄像技术,满足幼儿园教学、活动等录制工作;四是制作较高质量的幼儿课件,辅助支持其他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 另一方面,必须基于跨界思维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造与整合,如用跨界的理念改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目前,学前教育领域没有找到把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整合得很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根据教学团队多次深入幼儿园一线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多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打破原来的课程内容体系,重新建构了学前教育与教育技术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目前已经编写讲义进行实践。从试用期间的学生调研反馈发现,基于跨界思维的课程内容深受学生的喜欢。 (四)方法跨界,凸显能力与合作。根据专业与方向的特点,一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特别是方向类课程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培养方式,突出技能培训。依托信息中心强大的实践场所,与信息中心合作让学生分批次轮流实践,以信息中心技术助理的身份参与实践,不仅可以有效地做到学以致用,而且让其亲身体验信息化岗位工作。这样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让学生增强了岗位适应能力。二是评价方法改革突破学科的评价,以技能培养的过程性评价为主,从实践顶岗的日常表现,与专业理论的学习结合进行总结性评价。三是学习方法改革结合学科交叉的特点,突出以信息技术支撑学习的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生的探索技能,实施小组学习、协作学习,作业以小组为主、个人为辅。利用自媒体实现资源分享与推送,鼓励学生在技术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前教育(教育技术方向)建设的探索,尝试用跨界的思维不断摸索。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跨界势必成为潮流,而教育跨界的实践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将沿着跨界的方向不断努力探索专业建设,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跨界人才。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摘 要:学前教育事关广大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未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分析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现状,努力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展望未来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方向意义重大。 关键词: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影响无声却有力,直接关系到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学前教育理论对儿童的教育意义重大。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自古有之,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得到了较深入的发展。但是,在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也影响到具体的学前教育效果。因此,在研究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时,需要首先对其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分析我国未来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我国便出现了有关教育学的著作《学记》,在《学记》中,有“禁于未发之未豫”的说法,即认为对儿童的学前教育是要让儿童舒适从容地成长,尽情享受生活,避免各种有损于儿童成长的情况出现。这在当时是十分进步的学前教育理论。而随着我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学前教育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并提出了许多优秀的学前教育理论观点。后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东方的侵略,在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况之下,一些先进的学者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并将各种西方现代儿童学前教育观念引入中国。后来,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也经受了不少打击和考验,例如,20世纪60年代,我国发生了“”,即对学前教育事业造成较大的创伤。“”结束之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学前教育理论也得以回到正轨,继续发展。于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积极影响之下,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取得了发展和观念变革三十年的巨大成就。从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不难发现,政治、政策对于教育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只有在较为宽松的思想氛围和开放的政策之 下,学术发展才能取得较大的进步。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随着西方教育理论不断传入我国,也为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都通过对西方优秀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符合我国实际国情学前教育观点,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例如,陶行知和陈鹤琴等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现状 虽然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便开始出现对学前教育的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学前教育理论。但到了1840年左右,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却一度处于停滞状态。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大多是在借鉴西方学前教育理论之后发展而成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古今问题 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古代起,在《礼记》《大学》《中庸》等著作中便出现了大量关于儿童成长的内容,并积极地主张对儿童的教育要师法自然,学前教育的教育观是为了使儿童享受生活。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对儿童的学前教育逐渐沦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相关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如今,学前教育理论早已完全摆脱了封建社会时期的种种束缚和迫害,处于较为宽松的氛围之中,并得到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后世影响极大,除了为当下的学前教育理论带来一些十分积极的正面引导之外,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了儿童教育观念出现较为严重的偏差。例如,如今,小农经济意识依然对儿童学前教育理论产生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小农经济意识只看重短期的利益,鼠目寸光,缺乏长远的眼光,看不起书本知识,小农经济意识的这些观点十分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社会变革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社会的重大变革也会对学前教育及其理论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60年代我国发生的“”即对学前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也遭到重创。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公布,使儿童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风暴。“”时期,将儿童学前教育理论中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视当作一种“封资修”废除掉,并在幼儿园增设了“政治课”,主要教材是“语录”“评法批儒材料”等,从而导致广大儿童的思想和社会意识出现了巨大的偏差,形成了许多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虽然“”事件早已过去,但广大教育工作者仍要注意重大社会变革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一旦出现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中外学前教育思想的交流 随着中外学前教育的不断交流,中外学前教育思想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在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影响之下,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在积极吸收国外学前教育理论优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中一些不良内容的影响,于是,很多儿童的思想出现了偏差,出现了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的观念。 三、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方向 1.古为今用,积极融合古今文化 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理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具有许多可取之处,例如,陶行知先生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认为普及教育不仅要普及小学教育,也要积极地普及幼儿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而对幼儿的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则是根本之根本。陶行知先生总结旧时学前教育的“三种大病”,即第一种,“外国病”,即仿效外国,不适国情;第二种,“花钱病”,既然处处模仿外国,样样要给洋人,自然花费过多;第三种,“富贵病”,即所收儿童多为贵族。针对这种情况,陶行知先生积极地沿用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理论中的精华部分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在我国的古代,学前教育理论提倡以德育为主,重视正面教育,并把品德为先作为学前教育的“纲领”。例如,汉代的王修就曾经教育自己的儿子要注意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告诫他:“未必读书,并学做人。”而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也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的道德培养,认为,对儿童要“自小便教之以德”,并要“教之以尚德不尚力之事。”朱熹还在自己编写的《小学》一书中,积极地收录了大量古今圣贤的“嘉言懿行”,为广大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促使儿童能积极地学习圣贤之人的德行,“学到做人的样子”。还有贾谊和颜之推等人,也都十分重视对儿童的学前道德教育。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语文改革的基本方向及可操作性分析 摘 要: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探讨了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和可操作性,以期促进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学前教育专业 从教育目标来说,中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实践型、复合型人才。中职学生毕业后,一般直接从事社会工作,语言能力会影响到其就业情况。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往往是其成功就业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中职毕业生在进入幼儿园后才能快速地融入教学氛围,更好地与幼儿沟通,并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教育。 随着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对各学科进行整合和调整,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其专业的特殊性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教材内容基本符合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在教学当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教材内容不够切合专业实际,需要进行适当改进。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1.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沿袭了传统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内容,并未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教材和教师的安排。在一般的中职学校当中,语文教师往往采用“类同式”的教学范式,无论是教还是学基本为一种模式。与此同时,根据笔者近三年来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2010年表示对语文没有兴趣者占62%,2011年上升到67%,而到2012年则上升到71%。由此可见,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进入了一个怪圈――不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仅看考试成绩而不看教学实效,导致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对语文产生了厌倦感。毕业后,学生写作能力差,书写报告时常常提笔忘字,错字连篇,语句不通,引用不得体。同时,教师也教学无力,课堂气氛非常压抑。 2.原因分析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是各个学习阶段的必修科目。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来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落实职业岗位对语文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此同时,需要为部分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奠定相应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但通过笔者近些年来的调查和教学发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教学进入了怪圈,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陈旧。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没有形成有机整体,语文教材中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内容少得可怜,且内容陈旧,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 (2)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目前,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重智育轻德育。这种教学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公开教学活动上也有,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与当今的专业课改革相距甚远。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很难接受新兴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体制,在执行过程中自身具有排斥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对学生的教学与管理难有起色。相应的,学生也提高不了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出现上课不专心听讲甚至逃课的现象。 (3)缺少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中职学校接收的学生入学起点较低,自我学习能力差,语文基础知识不够,难于管理。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技工人才,学生在入学时的目的就是学习一项技能,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并不用心;学生在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交流、识字的能力,感觉没有必要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动力;另外,中职语文考评体系陈旧,缺乏竞争机制,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动力。 体制方面,中职学校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师资力量,语文教师方面没有很好地进行优选;教师奖励机制上将语文教师排除在外,岗位竞争机制上缺少对语文教师的考核,所以,语文教师对于教学改革缺乏积极性。 (4)语文考评机制陈旧。目前,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语文课程学习的评测管理机制上,依然沿用传统的测试模式,无法体现出现代教育下的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只要在考前死记硬背即可通过考试。有的学校对于语文考试半透明或者透明化,并没有将语文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能力的依据,导致语文课程可有可无。 三、强化专业意识,整合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优化 (1)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譬如,可以拿一篇美文,采用课堂互动的方法,让学生一人一句地进行朗诵,这样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尝试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比对各组的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相同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不同的教学的效果。中职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目的,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修养,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语文学习,为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说写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而这项能力是中职学生普遍需要加强的。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能够通过听、看、读、写、说五个方面融入语文课程内容的情景之中,深刻体会文章内容,并且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读、多写,教学内容上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能够真正用语言文字表达出内心的世界。譬如,中职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刚刚走入校园的学生难免有思家之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使教师和家长都能感到欣慰。 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多多安排一些写作任务。譬如让学生写一些广播稿、申请书、调研报告、通知、自荐书等,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喜好进行设计。这样能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3)将学生能力培养和训练作为教学主要任务。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目标,要结合教学计划,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鼓励学生多说、多看、多写、多听;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情绪,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对丰富学生的情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听、说、读、写的训练,无形中积淀了学生的文化修养,有助于学生健康地面对人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工作和生活。 2.提高教学效率,突出实践能力 (1)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现代教育要转变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的是组织和引导作用,要充分地发挥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比赛、故事大会、文章发表等活动,促进学生灵活掌握语言技巧,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2)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中职学校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校课时安排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这样,学生就有条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深入地研究。但是很多学生贪玩心理很强,不愿意读书写字,这个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学生自身素质差,学校及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学校应该多开设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也要合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感觉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样学生也就不会迷恋网络。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古迹、展览馆、博物馆等,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逐渐喜欢上语文,喜欢上写作。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能够从身心上得到发展。 3.改变考试方式,调整学习方向 (1)“化整为零”,降低常规考试所占比重。现代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要从笔试中脱离出来,真正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考试制度要对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定,形成成绩累加考核办法,提高学生在校期间自我表现的能力,给学生以主动学习、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学习平台,“化整为零”,形成一种灵活的考试评定标准。 (2)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考试内容。教学内容方面不能够生搬硬套,要走出传统教学的形式,增加与中职院校学生相关的语文教学内容。并且对这部分内容着重考评,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复合型人才。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考试。考试作为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地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特点。在传统的考试中,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考试不但考试内容固定、考试形式单一,而且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所以,语文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考试形式与考试内容的制定中。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积极开发学生的潜意识,让学生能够通过考试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 总之,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上,要以培养学生自身读、写、说的能力为主,通过对原有语文教学传统体制的改革,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输入新鲜的血液,大胆尝试教学新方法,不断突破,让学生耳目一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中职语文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张弛有度,让课堂充满温馨与互动。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重庆电大增设学前教育专科(英语方向)的必要性及发展构想 摘 要: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重庆电大”)基于自身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增设学前教育专科(英语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凸显,本文在分析学前期实施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和重庆电大增设学前教育专科(英语方向)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电大学前教育专科(英语方向)建设发展的构想。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必要性;专业发展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英语已成为我国各教育阶段的重点科目,英语教育的低龄化也使学前英语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把开设英语课程作为一种时尚,打着“双语教学”的招牌。 幼儿园对英语教师的需求与日俱增,也使得许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把培养学前英语师资作为了重点。自此,学前教育(英语方向)这样一个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出现了。 一、重庆电大增设学前教育专科(英语方向)的必要性分析 1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的变革――自身发展需要 专业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应根据变化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整,强调专业人才和社会需求的对接。从2007年秋开始,重庆电大学前教育专业经过7年的办学实践,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学前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从招生数量上来看,2010年春季招生421人,2010秋季招生571人,2011春季招生1682人,2012春季招生6101人(包括开放教育),现阶段重庆电大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注册人数已超过了8000人,且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数量突破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该专业的发展。 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选择与重庆电大学员的实际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深化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一直是重庆电大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开发出新型的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专业和课程也成了重庆电大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2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双语教育的普遍性――市场需求 实施幼儿英语教学,英语教师是关键,能胜任学前英语教育的教师应熟知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他们除了开设英语课外,还能协助其他教师用英语开展必要的活动。同时,教师应具有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 当前幼儿园主要的三种英语师资(即本园教师、外聘英语教师、外籍教师)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本园的英语教师大多是幼师毕业后通过各种途径达到学前专业大专程度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用双语进行教学的能力十分有限。外聘的英语教师和外籍教师,虽然英语基础相对扎实,语音较规范,能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和榜样,但由于他们缺乏对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把英语当作一门学科来教学,背离了幼儿英语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总体来讲,我国学前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较低,既具有良好的英语专业水平又懂得幼儿教育的师资匮乏,合格的幼儿双语教育师资已经成为劳动就业市场的迫切需求。[ 1] 3学前期实施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学科分析 很多研究表明,外语教学的起始年龄越早越好,因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在3〖FGS〗~〖FGN〗6岁,即幼儿园学习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在大脑中形成两个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如果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儿童没有得到第二语言的学习和训练,儿童中枢的调节、控制机制就会受到第一语言较深的影响。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母语的干扰越来越大,会变得更加依赖于具体的动机和系统化的语言学习。因此,让孩子在学前期开始学习外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期双语的学习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空间,有利于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双语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因为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接给儿童提供了更多联想的机会。拥有双语不单单意味着拥有两套语言代码,双语发展使孩子具有更灵活的思维,能够更好理解跨文化问题。加拿大的兰伯特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比较了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外语习得的差异,发现双语儿童对其他民族和文化比较宽容,而且拥有比较开放的心态。日本心理学家米治角田通过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掌握双语的儿童比单纯会讲本族语的儿童头脑更趋灵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强。[ 2] 二、重庆电大学前教育专科(英语方向)建设发展构想 1专业定位 (1)招生对象。招生对象为亟待提高学历的幼儿园教师或想从事幼教工作的高中(包括同等学历)及以上学历者。 (2)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主要培养面向重庆市主城区以及周边的区县、城镇幼儿园以及一些教育培训机构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能够在幼儿园进行双语教学的大学专科水平的幼儿园英语教师。 (3)就业方向。主要为幼儿园英语教师、儿童英语教育机构教师、社会英语培训机构教师、幼儿园外籍教师配课教师、各类儿童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教育行政、社区教育服务、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部门从事儿童英语教育指导、宣传和管理等相关岗位。 2学前教育专科 (英语方向)学生的能力结构定位 (1)基本素质和能力。在毕业之前英语需通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考试;计算机方面应具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能力、汉字录入及文字处理能力、计算机常用软件使用能力,并在毕业前通过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教育观念意识。学生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应有生命健康教育为首的意识;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树立人本发展意识;要重视对儿童一生可持续发展有长远意义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具有终身教育的意识;要重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为幼儿创造力的成长奠基。 学前教育方向论文:以公益普惠和优质特色为发展方向努力推动重庆学前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2012年是重庆学前教育事业实现跨域式发展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市教委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11〕46号)精神,抓紧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公益普惠和优质特色为发展方向,努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全面加强幼儿园建设与管理、大力提高保教质量,有力推动了全市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2012年重庆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6500余个(含附设园),在园幼儿86.7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3200所(含附设园)、在园幼儿41万余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49%、48%;民办幼儿园近3300所、在园幼儿45万人,占比为51%、52%。总体而言,重庆学前教育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一)资源总量持续扩大。与2011年相比,全市幼儿园数量和入园幼儿人数取得明显增长,新增幼儿园300余所(含附设园),新增入园幼儿2.5万人,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二)公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数量比例分别为49%、51%,公办在园幼儿和民办在园幼儿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8%、52%,公民办幼儿园结构比例基本合理,初步实现了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三)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成效显著。2011年重庆出台扶持普惠性幼儿园的政策措施后,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共计达2600余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39.3%;在园幼儿约33万人,占全市在园幼儿总数的38%。其中,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近1000所,在园幼儿12万余人。(四)优质特色幼儿园发展迅速。在吴刚副市长“名盘+名园”发展思路的引领下,以优质、特色为办园理念的品牌幼儿园发展迅速,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市已有“名园+名盘”幼儿园150个,在园幼儿总数达3万人,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二、重庆发展学前教育的几点举措 (一)抓建设,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为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扩大了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一方面,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让更多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2012年,全市采取新建、改扩建、新增附设园等方式,共计增加幼儿园300所(含附设园),累计增加幼儿学位7000余个。另一方面,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学前教育领域,为老百姓提供多样化、选择性的学前教育服务。全年民办幼儿园共计增加200所,吸引社会资金约1亿元,增加幼儿学位5000余个。 (二)抓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2012年,市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将学前教育发展列入预算资助范围,建立了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投入机制。市级财政共计投入1.07亿元,按照生均每年200―400元的补贴标准给予普惠性幼儿园人均公用经费补助;对城乡低保家庭、孤儿和残疾等儿童入园,给予每人每年2160元标准的补助,免除受助儿童的入园费用,全年市级财政投入9034万元;设立民办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较好的区县,给予适当奖励性经费,共计投入1.02亿元。2012年,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学前教育达12.8亿元,有力保障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抓公益,推动普惠幼儿园发展 在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普惠性幼儿园的认定标准严把入口关,积极加强过程管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普惠性幼儿园2600所,给予普惠性幼儿园财政资助4.4亿元,惠及33万幼儿。同时,为提高普惠性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普惠性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纳入“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进行免费培训,提升了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真正实现了“普惠与质量并重”的工作目标,受到公众的好评。 (四)抓质量,鼓励走优质特色之路 一是建设“名盘名园”。全市教育部门认真贯彻吴刚副市长提出的“名盘+名园”发展思路,鼓励在小区配套建设优质幼儿园,支持幼儿园走优质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已引进大地、才儿坊、红黄蓝等市外著名幼教品牌15个,培育出巴川中学幼儿园、三色、宜生阳光等10余个本地知名幼教品牌,建设“名盘名园”达150个,在园幼儿达3万人。二是公民办结合,带动民办园优质发展。部分示范公办幼儿园采取与民办园合作办园的形式,探索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带动了民办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如南坪实验幼儿园与龙湖地产合作建设了10个优质幼儿园,江北新村幼儿园与民办园合作举办了6个幼儿园,实现了合作共赢、优质发展的目的。 (五)抓培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重庆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着力抓了几个方面:一是增加教师编制。根据重庆教育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安排中小学富余师资转岗培训合格进入幼儿园任教,逐步配齐保教人员,解决了教师数量不足问题。二是加大学前师资培养力度。适当扩大高校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从源头上提升学前教育师资水平。三是开展教师培训。全年共开举办各级各类师资培训班40余个,培训幼儿园教师1800人次(其中民办幼儿园教师500人次),“转岗”教师培训1300人次,置换脱产研修350人,提升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水平。 (六)抓管理,全面纠正“小学化”现象 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教基二〔2011〕8号),要求各地各级幼儿园集中力量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提升幼儿园科学保教质量。市教委对此高度重视,周旭主任、赵为粮书记要求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幼儿园积极防治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全面提高科学保教水平。经过清理,各级各类幼儿园不再举办兴趣班,不再统一使用幼儿用书,不集中教授拼音、珠心算等不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提升了保教质量,全面纠正了“小学化”现象。
绿色科技论文:科技推动低碳革命创新提升绿色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企业的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2010年的“两会”,低碳经济再度成为了焦点话题,绿色经济被社会重新定义为各行各业新的发展方向。为了响应中国政府倡导的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号召,人民电器集团启动了以“科技推进低碳革命,创新提升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决定2010年5月18日,在集团总部隆重举行“人民电器集团5・18环保日”启动仪式暨绿色志愿者宣誓大会。本次活动由集团董事长郑元豹牵头,叶玉森总经理负责,集团党委、工会、共青团、妇联、计生协会等部门配合,集团浙江、上海、江西、湖北、河北基地,以及投资公司、进出口公司、房地产公司、水电开发公司和全国5DOO多家销售分公司共同参与。 5月18日上午8时,人民电器集团隆重举行“5・18环保日”活动启动仪式。乐清市副市长王忠宝,柳市镇副镇长林金乐,人民电器集团总经理叶玉森,集团团委书记、绿色志愿者协会会长郑经洁出席仪式并讲话。乐清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胡里生,乐清市环保局党组副书记胡修茂,集团有关部门领导包巨文、刘水贵,胡方财,叶海武等1000多人出席仪式。 集团董事长郑元豹在外考察,特意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电,希望广大员工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绿色理念,为保护地球、保护生态文明、保护大气层做出贡献,并祝贺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启动仪式上,叶玉森总经理代表人民电器集团致辞。叶玉森指出,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是13亿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望,也是人民电器集团宏伟的目标和永恒的事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叶玉森强调,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也日益突出,保护地球、保护生态文明、保护大气层,已成为全球人民共同关心的话题。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理念、开放的战略、统筹的方法、共赢的途径去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总目标。叶玉森表示,在郑元豹董事长领导下,人民电器集团将与全国人民一道,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呵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同时,人民电器将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在保护知识产权前提下实现技术共享,肩负起“科技推进低碳革命,创新提升绿色发展”的使命。 启动仪式由集团办公室主任汪志金主持。乐清市副市长王忠宝、柳市镇副镇长林金乐发表讲话。他们对人民电器集团“5・18环保日”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王忠宝说,开展“5・1 8环保日”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人民电器集团作为中国500强、世界机械500强企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后代负责的态度。林金乐认为,人民电器不仅在经营管理上开拓创新,而且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同样敢为天下先。作为全国首家成立”绿色志愿者协会”的民营企业,今天,人民电器集团又率先创建“5・18环保日”,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广大民营企业做出了表率。 据了解,本次活动以“科技推进低碳革命,创新提升绿色发展”为主题,将高举科学发展观大旗,广泛宣传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启动仪式上,集团团委书记、绿色志愿者协会会长郑经洁表示,人民电器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把环保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发展经济时,绝不以牺牲环境、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将努力追求企业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实际行动宣传绿色理念,传播绿色文明,创造绿色生活,发展绿色经济!郑经洁介绍,人民电器“绿色志愿者协会”自2003年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如“环保中国行”、 “徒步迎奥运”等活动均产生较大影响,为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优化产业结构等作出了不懈地努力。 启动仪式上,作为“5・18环保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电器“低碳生活我先行”万人签名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集团浙江总部和上海、江西、河北、湖北等基地,以及各省市人民电器销售分公司,在当地市民广场同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签名活动。 在人民电器集团总部广场,鲜艳的环保标语和五彩缤纷的气球迎风招展,将整洁干净的集团总部装扮得更加靓丽。在集团各生产、商贸基地和各省市销售分公司,人民电器“低碳生活我先行”签名活动移师当地市民广场时,引起周边民众和过往行人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前来签名,争当“环保志愿者”。 广大市民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提高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活动现场,人民电器工作人员向参加签名的市民分发了《健康之路》和环保手提袋等小礼品,团结和谐的气氛把“5・1 8环保日”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 据了解,为扩大本次活动影响,唤起更多民众参与环保行动,人民电器斥资百万分别在电视,报刊,网络上投放了多批(次)公益广告,并制作1000多条以环保为主题的横(条)幅悬挂在市区主要街道,同时编辑出版了50多万册环保宣传手册,积极向广大市民宣传低碳革命。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倡导节约水电、少开空调、少乘电梯、以步代车出行的环保新理念,努力推进低碳生活走进千家万户,使低碳概念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作为全国率先成立“绿色志愿者协会”和首家创建“5・18环保日“的民营企业,人民电器集团为众多企业树立了榜样。其遵循的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理念,也必将成为广大企业寻求属于自己绿色商业模式的新标杆。据介绍,人民电器集团“5・18环保日”活动从5月15日开始至5月25日结束,历时10天,活动范围涵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首府,以及180多个地级市,估计有数十万人可直接参与活动,受众人口约5000万人以上。活动结束后,人民电器将把本次活动的相关资料及数据,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念物品捐赠给国际环保组织或政府相关部门,以推进环保事业发展。 绿色科技论文:恒润科技高彦章:绿色IT 应结合企业的需求 对于企业来说,绿色IT 的概念很好理解,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有着不小的难度。绿色IT到底应该如何实施?对企业来说,实施绿色IT,不仅仅要考虑硬件的能耗,一些软性因素也值得重点考虑。 “绿色IT是一种趋势,也是我目前关注的重点。但IT预算成本和绿色IT成功范本缺失是阻碍我们将其落到实处的关键因素。”恒润科技IT主管高彦章坦言眼前的困境。 其实,与高彦章持相似观点的CIO不在少数。中小企业CIO对绿色IT的概念逐步了解,也开始主动关注节能产品或绿色解决方案。那么,绿色IT为何没有真正地应用到企业中?绿色战略实施究竟难在何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恒润科技IT主管高彦章进行了一番交流探讨。 IT基础薄弱 历时十余年,恒润科技已成长为以项目研发为核心业务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在公司成长的十年岁月中,虽然公司对IT基础建设和信息系统越来越重视,但IT基础仍然很薄弱。”正是这一原因,高彦章重任在肩,眼下紧迫之事是为公司的IT未来规划一条清晰的道路。 “今年,我们IT部门已完成了公司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相关信息系统的整合。在自建数据中心的过程中,我也接触了不少优秀的解决方案。从节能降耗这一层面来看,数据中心在硬件建设方面可以进行隔热处理,可以选择节能效果较佳的空调设备,但在具体实施时我们发现困难重重。”高彦章说。 在他看来,困难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资本方面的限制。恒润科技不像大型企业有足够实力可与物业进行交涉,他们只能根据公司办公楼宇的现实情况着手数据中心建设。第二,公司投资需求的扩大,一定程度上约束了IT预算投入,而节能型软硬件网络设备的价格相对较高。因此,恒润科技必须在此现实情况下、预算范围内建设一个符合标准的数据中心。 绿色IT必须与现实捆绑 “目前,我比较关注的绿色方案是虚拟化+服务器。它能够较好地融入目前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中,不会造成初期投资浪费。这种方案也比较适合我们目前数据中心的建设特点。”高彦章介绍道。 当被问及公司目前有无节能降耗的具体措施时,高彦章笑谈:“主要是瘦客户端改造。瘦客户端是目前的一个趋势,能够缓解不少网络压力,降低部分能耗。但我们最初选择该方案时并未考虑能耗问题,而是考虑到信息安全问题。由此看来,绿色IT的实施更应该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绿色科技论文:文化古城与绿色高科技 摘 要:文化古城的经济发展需要将科技发展、绿色发展与城市个性协调起来。本刊就科技进步、城市定位、发展平台、城市软实力与文化古城发展关系等问题采访了郑有院士。 关键词:城市发展;绿色科技:城市竞争力 中国名城:城市竞争力的基础要件是产业竞争力。现代社会城市作为一个经济中心,是生产要素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各种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地区。您作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专家,长期从事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请您谈谈科技进步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郑有遥旱贝一个城市的发展跟经济发展是统一的、分不开的,经济发展跟科技发展是分不开的,这三者是有机结合的。这三者对于不同城市要协调发展,一句话“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我觉得扬州这个城市很有特色,有着2500年历史沉淀,从水文化到盐文化到饮食文化,现在进入到经济文化,经济文化秉承了一个新的科技文化,我认为一个城市必然要走这条路。但我们不能盲目地发展科技款项,要有选择性地发展,要根据城市的特色进行定位。 中国名城:面临科技款项选择时,主要依据为何?目标指向是什么?您觉得,是它蕴藏的经济价值,还是它对城市的综合影响力? 郑有遥阂远猿鞘械淖酆嫌跋炝ξ主,不单纯以GDP值为考衡。假设任何一个城市都来搞重工业,那么它的GDP值必然会升高,但归根结底,城市需要的是协调发展。我感觉扬州这个城市定位得很好,发展“三新”产业。“三新”产业中以太阳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新光源产业和以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它们基本上代表了现代信息产业的新技术。就新光源光伏电来说,它本身是一个绿色的工业,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干净的能源,利用太阳能发电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当前世界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能源紧张、二是气候变暖,这对地球是一个致命性的问题,所以绿色能源非常重要,光伏发电是对人类的贡献。扬州发展“三新”产业,并不仅仅为了本身需要,还为了国家需要,为了世界需要。我认为现代的古城,首先是绿色古城。历史文化名城利用绿色工业来发展经济,进一步加深了它的历史文化传统。我所看到的扬州老城区里没有高楼如春笋冒出,新区又建设得很好,总体感觉协调,规划定位合理。可以看出,扬州既是一个文化古城,又是一个绿色古城。 中国名城: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用国际化的视野来给城市定位,在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过程中同步提升城市独特的竞争力? 郑有遥何胰衔首先是根据自己的传统、历史,不因世界出现了新格局,就完全依照着来改造城市,应发挥自身特色。例如,扬州选择了与城市特质匹配的产业,发展绿色高科技来反映城市特点。 中国名城:请您谈谈城市应营造怎样的孵化环境来促进科技进步,提供怎样的发展平台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政府应有何作为? 郑有遥菏紫日府提供平台,政策开放,政策激励,鼓励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然后建立平台要有所选择,要根据地区发展的需要,有选择的给予政策优惠,并把各种需要协调起来,这个政策应是实现“双赢”的政策。美国一个产业家说过,合作双方没有一方亏损,一方赚钱的,实现“双赢”,平台就要体现这点。这次参加的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院士专家扬州行”活动,政府把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工、机电装备等领域的国内的院士、专家邀请过来,提供技术咨询、诊断的服务,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问题。这非常好,很不容易,说明政府具备了开放的意识,“走出去,请进来”,对企业、地区、城市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中国名城:自从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上世纪80年代提出“软实力”这个概念以来,软实力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国家与国家间、城市与城市间都在进行着软实力的调查、比较与排名。相对于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居民素质、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城市社会凝聚力、文化的感召力、科教支持力、参与协调力等各种力量愈显重要。您认为的其中的核心力量为何?关键元素是什么? 郑有遥憾酝饨缋此担一个城市的素质很关键,素质高的城市是吸引人的城市,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二是人才。政策与素质密切相关,政策能够体现素质。对于一个古城来说,不能封闭起来,而是要开放,有开放的胸襟,有开放的政策。还有一点,是人才的素质,一个现代城市必须有一批杰出的人才。“一切问题最终是人的问题”。深圳原先是个渔村,通过引进人才,所以发展很快,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信息化的城市。对于有着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相信以它的文化积淀,在此劳作生息的居民会有踏实的做事风格,这也是素质,有了它,将吸引外界来投资。 中国名城: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过程中,您觉得如何克服千城一面现象,彰显自己的个性,突出自己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郑有遥何揖醯谜夥矫嫜镏葑龅帽冉虾茫不管外面怎么变化,扬州特色还在彰显,古建筑和历史街区保存较好,不像有的城市突然间就有五六层,甚至更高的饭店酒楼冒出,很乱很不协调。我曾到国外访问,1979年到了美国纽约,穿梭如流的汽车、鳞次栉比的大厦,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这是相对于国际金融城市而言的,不由得拥有这般繁华景象。到了德国,除了柏林和富兰克福以外,其他城市非常安静、幽雅。欧洲城市一个与另一个的风光不一样,环境保护得相当好,治安也很好,让人放松、享受自然。 绿色科技论文:染料展数码印花展完美演绎科技、绿色印染 近日,由中国染料工业协会、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市分会主办,上海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染料工业及有机颜料、纺织化学品展览会”和“上海国际数码印花及印染自动化技术展览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本届展会展出总面积40000平方米,吸引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630家企业参展,展品涵盖各类先进的环保型染料、有机颜料、助剂、中间体、仪器环保设备、数码印花设备、印染自动化技术及印花材料等。 中国国际染料工业及有机颜料、纺织化学品展览会经过16届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染化展、行业发展风向标。本届展会与上海国际数码印花及印染自动化技术展览会同期同馆开展,旨在打造纺织印染一站式采购,为行业发展创建更广阔的平台。随着染料行业自欧美发达国家向亚洲发展中国家迁移的完成,目前中国染料产量已经占据全球总产量的60~70%,印度、韩国和台湾省是我国进口染料最多的国家和地区。 上午九点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副会长李陵申,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专职副会长李瑞萍等领导来到染化料展区,先后走访了日华化学、联胜化学、传化化工、昂高化工、闰土股份、锦鸡染料等展位,详细询问了环保压力下,企业的发展情况、产品研发和市场销售。 闰土股份经营副总景浙湖介绍,今年一季度闰土股份的销售额、利润率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其关键就是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产品性价比高。锦鸡染料总经理赵卫国表示:“环保高压下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要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更要加快研发绿色产品来m应新形势,企业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很看好中国印染行业的发展。对比,锦鸡染料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始终贯彻其产品中,全部通过了权威部门的安全环保检测,并获得了符合欧盟标准的生态认证和绿色标签,产品深受海内外客户的信赖。” “十一五”以来,环保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5%,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提出,绿色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保护生态环境已是全球发展共识,环保政策标准节节攀升,绿色贸易壁垒日渐高筑,绿色消费正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推手。绿色、责任、协同发展是纺织印染行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建立绿色材料供应体系,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建立绿色循环体系已成为全行业共同的责任。 在数码印花展区,孙瑞哲会长带队先后参观了杭州开源、宏华数码、爱普生以及黑迈数码等展位,详细了解了企业数码设备的研发情况,特别是在市场中的推广与应用。展会上,杭州开源、宏华数码、黑迈数码都带来了最新研发的数码印花设备,不仅速度快,节能高效,而且更智能化、绿色环保,再次验证了当然数码印花市场的火爆和快速发展。 每届展会大咖云集,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有拓纳、亨斯迈、约克夏、昂高、司马、科凯、日华、佳和、多闻、宁柏迪、卜赛特、赢创、鲁道夫、联胜、龙盛、闰土、吉华、亚邦、传化、德美、天源、美利达、景津、EPSON、MS、宏华、开源、黑迈等悉数到场,全面展示了行业先进技术和绿色产品,助推印染行业绿色转型。 此外,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中国染料工业协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等众多行业协会同期还举办了各种配套论坛;Intertek天祥集团、传化智联、TESTEX瑞士纺织检定等举办了多场技术交流会,介绍先进技术和理念,共推行业绿色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展会上七彩云染化电商平台还举办了盛大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和纺织印染娱乐学习丝豪产业游戏会。 绿色科技论文:新技术推进“绿色制造”创新空间展示科技可能性 2015年,“绿色制造”成为中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强调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同时把“绿色制造”作为重点实施的五大工程之一,部署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10月13~15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于第5次参加了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的第21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Intertextile Shanghai Fabric,在三大主题展区(流行趋势空间、新技术创新空间、可持续发展专区),向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500家面辅料供应商,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全面推广“绿色制造”路线、工具和创新技术,推进行业企业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与全球纺织供应链的绿色发展。本次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从行业和公共服务角度,突出“创新性”和“公益性”,集新材料、新面料、新技术三大主题于一体。 打造“绿色制造”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社会责任 2015年“新技术创新空间”位于5.1号馆,展示面积达470平方米,共邀请了28项近年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同时,在展会现场还举办以“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交流”和“纺织新材料推介”主题交流日活动,开展技术交流近二十场次;在静态展示区,全面展示近年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项目、“纺织之光”公益活动项目、纺织产业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成就展示,与纺织专业观众和展商进行对接和交流,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科技创新是纺织服装行业实现“绿色制造”的重要驱动力,此次以“绿色制造”为主题的展会行动得到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的支持,共同重点打造科技创新空间InnoTex的“科技创新社会责任”主题展示和展会互动,重点从“可持续创新”、“有害化学物质管控”、“环境信息披露”三大议题展示“绿色制造”的趋势、技术路径和合作机会。“绿色制造”主题得到全球19个市场领导品牌组织“ZDHC有害化学物质零排放缔约品牌组织”及各品牌代表的积极响应参与,并在新技术创新空间与业界开展互动交流。 展会期间,中纺联社责办、中纺联科技部、ZDHC品牌组织共同开展了四项“绿色制造”主题活动,包括“为‘绿色制造’主题点赞+签名”,“可持续创新技术目录”业界意见征求,“纺织供应链化学品管控信息交换系统试点招募”,和“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交流活动日,欢迎行业企业和各利益相关方的莅临展位参与和支持。 “新技术创新空间”展示科技可能性 今年在新技术创新空间展出的28项技术成果,都是近三年来荣获“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项目,主要展示纺织新材料成果和纺织可持续发展技术两个方面,这些新技术和成果展示特点鲜明,令络绎不绝的参观企业印象深刻。 纺织新材料成果突出新型化学纤维产品、新型纱线产品,以及纺织功能性新面料等。主要参展成果有:青岛即发集团的新型壳聚糖纤维及产品、江苏奥神公司的聚酰亚胺纤维及产品、上海德福伦公司差别化纤维及产品、张家港中孚达公司的牦牛绒纤维制品、泉州海天的高蓬松摇粒绒面料,嘉兴天之梦公司双面丝绒面料,厦门三维丝公司的氟/醚复合材料,浙江荣盛石化、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鲁泰集团、如意集团、旭荣针织等企业也将带最新的产品进行展示。 纺织可持续发展技术成果突出现代纺织服装生产中影响资源和环境类的源头控制、末端治理及循环经济类技术成果;提升生产效率、改善工作条件的纺织生产监控和管理技术;影响消费安全的防控类新技术成果。主要参展成果有:苏州大学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江苏丹毛公司的羊毛植物染色技术、龙之族公司的发泡涂层技术、宁波大发化纤的废旧纺织品再生技术、张家港三得利公司的纱线连续涂料染色技术等近十项成果进行展示。 在“空间”活动现场开展主题交流日活动,其中,“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交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纺织新技术介绍,纺织科技创新实现纺织社会责任专家论坛。“纺织新材料推介”主题交流日活动内容包括:纺织新材料推介、纺织新材料应用研讨交流。 同时,“空间”活动静态展示是今年活动的又一新亮点,第一次以文字、图片和展品共同展示,内容包括近年在“纺织之光”公益基金支出下获得的纺织行业科学技术成就、公益活动项目、教育科研成果,以及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实现纺织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纺织强国中如何实现纺织行业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 “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新技术创新空间”展示活动,是依据《建设纺织强国纲要》和《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针对纺织行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在大型的纺织展览会、博览会上开辟“新技术创新空间”,举办新技术成果展览、展示和交流活动,搭建纺织技术成果交流展示和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自2009年至2015年,“新技术创新空间”在上海“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中已连续举办7届,累计展示新成果130多项,技术交流活动100余场,现在,已经成为了纺织行业新技术成果推广和交流的窗口。 绿色科技论文:热议生态科技引路绿色纺织 日前,“中国生态环保面料创意发展高峰会”在盛泽举行。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苏州市吴江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共同承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人民政府特别支持。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主任陈宝建,江苏吴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副书记、中共吴江区盛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吴建中,江苏吴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中共吴江区盛泽镇党委副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赵菊观出席会议。 会议作为“第二届江苏(盛泽)纺织品博览会”的重要内容以及“2015首届中国生态环保面料设计大赛”的延伸活动,主办方邀请了流行趋势、生态纺织技术、服装品牌方面的专家,为盛泽企业提供产品开发专业培训,目的在于促进企业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生态纺织品开发,引导行业绿色发展,并助推盛泽产业的时尚创新力、生态创新力和科技创新力的提升以及盛泽产业集群新形象的构筑。活动吸引了百余位纺织服装面料企业设计师、技术人员、产品开发主管等前来参与,丰富、实用的“干货”内容令场内座无虚席。 科学产品开发管理体系很重要 李斌红在致辞中表示,“2015首届中国生态环保面料设计大赛”以赛事的形式,通过流行趋势的引领,让一批生态环保绿色产品脱颖而出,带来了优秀的产品开发模式,实现了大赛塑造品牌生态、科技生态、绿色生态的初衷。当前,纺织服装产品供应链发生了变化,订单的碎片化、品种的多元化已成现状。如何更加持续地向前发展,构建一个科学的、结构化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对企业来说已至关重要。 结合刚刚落幕的2015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上所呈现出的产业新特点和产品开发新趋势,李斌红总结道,未来产品开发要着重把握三大关键点。首个关键点便是发展战略。在今天,愿意创新的中小型纺织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产品战略,也就是确定自己想成为谁,又为谁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产品的价值观。生态纺织品是未来的潮流趋势,这意味着企业和消费者都会在制造、生产、消费的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第二,生态纺织品实际是作为一种竞争力去面对服装品牌和消费者的,企业考虑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其实就是在思考到底在面对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的问题。今年,国内外贸易环境发生变革,企业生存压力巨大,但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一部分企业生意比以往好做,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会有好光景? 李斌红分享道,在走访和考察了相当一部分企业之后发现,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都把握住了市场的需求,从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出发开发出的新品会更加畅销。主要有两类产品购买力持续增强,第一种是高品质、有风格、时尚度高的产品;第二种是针对大众消费的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毕竟中国老百姓对纺织服装方面的消费投入仍然是有限的。 第三,学会从产品结构的角度思考问题。首先,你的产品结构究竟是什么?产品结构取决于大的消费环境下的客户结构。其次,你的产品线是什么?目前,企业对自身产品线描述不够准确,谈及自身产品时易习惯性列举单个品类,其实,企业的表达应该是针对下游消费需求的。在盛泽等产业集群地,大部分的企业是生产织造型企业,以及以贸易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销售公司,于是,产品的组合营销就变得非常关键。我们应该以面对终端采购的要求来构筑企业的产品线和产品结构。 深剖生态纺织发展走向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主任陈宝建在《生态环保面料开发趋势》中结合“2015首届中国生态环保面料设计大赛”获奖产品进行了点评,并深度分析了生态环保面料设计的要点包括标准、认证、原料、染化料助剂、生产工艺及技术等。他谈到,本届参赛产品在材料应用、工艺技术及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生态性、科技性。一方面注重生态环保材料的利用,如采用生物基原生纤维、生物基再生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可回收纤维等生态环保纤维为原料,注重纤维配比的科学运用,降低资源消耗,凸显产品的环保性;另一方面在纺、织、染、整等环节中采用生态环保工艺技术,工艺突出,技术稳定。如天然植物染色技术、无PVA上浆工艺、如意纺短流程技术等。 东华大学教师王俊围绕生态纺织品的基础、加工技术、国内外生态纺织品的标准、纺织品生态性评价四个方面讲解了《国内外生态纺织技术发展趋势》。在生态纺织品加工技术部分,她重点介绍了纺织纤维的生态评价、纺织生产过程的生态技术、纺织品染整加工的生态技术、服装生产过程的生态技术。 时尚视野解读商业趋势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产品事业部创意总监李雷作了《2016/17秋冬法国PV展国际面料流行趋势分享》演讲。他结合9月法国PV展七个区展出的最新纺织面料,总结提炼了逾百块特色面料产品的开发要点,涵盖了针织、皮革、外套、晚装、成衣、花样六个方向,并进行了国际纺织面料流行趋势深度分析,为与会者指明了下一年度以至更长远时间的面料产品开发方向。 知名时装设计师、上海标顶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武学凯从服装行业趋势、发展模式、案例分析、市场调研四个方面进行了《中国原创设计师品牌商业趋势》演讲。他谈到,长久以来,中国本土设计师在商业化和独立化这两条道路之间权衡轻重摸索发展。对于设计师来说,品牌良性发展需要深谙市场运作,从寻找合适的生产厂家、进驻租金高企的商场,到学会利用新媒体为品牌宣传造势等整个产业链的整体运营。然而市场运作并非他们专长,数据显示本土设计师品牌盈利者不超三成,这样的生态环境催生了以扶植设计师产业为初衷的设计师品牌集成店,其优势明显:在品牌和设计师推广环节共同聚力营销;在生产环节搭建共享平台,规避风险并增强议价能力;在市场销售环节获得定期反馈,给予设计师思路启发等。从消费者角度而言,综合多个品牌的集成店有效延长客人停留时间,高达单品牌店的3倍,从而促进销售产生。这样的策略被证明行之有效,设计师集成店模式能有效突破当下设计师生存发展困境,已逐渐发展成为新的服装营销模式。 借助盛泽纺织业强大的品牌黏度和盛泽纺博会强大的优势平台,此次创意高峰会的举办,为纺织服装面料企业带来了生态纺织产品技术、开发方向、市场趋势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和指导。依托盛泽纺织重镇的强大品牌辐射力,此次活动也对引导和促进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绿色科技论文: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7月22日,2015关注气候中国峰会“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分论坛在京召开,与会专家与企业代表重点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主题进行讨论,并一致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将进一步促进企业绿色发展新常态,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将为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绿色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不可维系,高速增长过后的企业,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引擎,以期更好地应对技术和环境的变革与挑战。 “经济发展新常态从三个方面促进企业绿色发展新常态:一是进入中高速发展后企业更加重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二是通过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发展共识,三是科技驱动增长取代生产要素增长。”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表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程会强指出,企业践行绿色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既是增强自身绿色竞争力的体现,也会对国家经济转型发展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比于资金投入,绿色科技是企业转型升级,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动力。”杭州世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嘉明说。 完善市场机制 中国再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产学研的发展体系,但与整体工业制造水平仍存在差距。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消费者对安全的顾虑制约了再制造业的发展。 对此,程会强表示应加快形成包括财税、技术、荣誉表彰等再制造业的帮扶手段,推进再制造业的产业化程度。同时应为再制造业建立内外激励机制,加快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 “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绿色科技共享,有助于提升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形成良性的科技创新市场机制。” 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销售总经理李邵建表示,通过绿色设计软件,欧特克设计的320马力通用飞机引擎,比传统活塞发动机重量轻28%,并减少约30%的燃料使用与温室气体排放量。 李绍建特意将一架简易的台灯拿了出来,他说:“这是专门为山区孩子设计的,已经在四川大凉山地区使用。这家公司叫东西元素,非常小的设计企业,设计正源于此,而欧特克则帮助它们实现了这个创意想法。这样一盏灯上是精巧的太阳能面板,每天只需2个小时的日照时间,就可以晚上满足3个小时的照明。拆下来之后还是一个手电筒,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在山区里夜间行走的时候不会有后顾之忧。” 搭乘“互联网+”便车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首次将“互联网+”绿色生态列入重点行动规划。 “经济发展新常态造成市场对再生资源的需求放缓,再生资源价格大幅度下降,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降低,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再生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经济效益成为一种有益的探索。”骆建华指出,互联网技术提升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质量与效率,通过O2O模式紧密联系资源需求与供给方,促进资源利用的便捷化、互动化、透明化。 在构建互联网生态大数据上,安徽泽众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君表示:“通过无人机,可以监测收集工厂高空排放数据,而借助互联网技术,无人机采集的信息和数据分析就能及时反馈,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在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企业绿色发展的融合上,骆建华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理念、思维与方法,提升企业绿色发展的效率,降低成本,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绿色科技论文:“科技驱动 大众创业――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分会场嘉宾发言集萃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 中国环保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期 从1994年“三河三湖”治理开展以来,到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历史节点,环保事业得以借势向前发展。 中国所处的时期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日本颇为相似,日本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后,暴发了公海绿藻灾害。随即日本经济放缓,而其环保投资的高峰却在1973年到来。目前中国也已到达经济换挡,由高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时期,环保产业面临着大发展机遇。 有鉴于此,预计未来中国将出现环境拐点。第一个拐点预计在2020年出现,此时,中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将达到峰值,在此之后,伴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强,污染物排放物将呈下降趋势,未来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将达到最高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程会强: 构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中国模式 绿色发展与中国企业的实践相结合,诞生了立体农业、循环养殖业、协同处理、产业园的技术集成、产业共生相伴、互联网+再生资源、产城融合八个方面的发展模式。 绿色发展的八大模式可以把绿色科技渗透到许多传统企业中,例如德青源、北京水泥厂等公司积极采用绿色科技改善生产;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会渗透到绿色发展之中。可以预计,未来当科技和传统产业相融合时,会迸发出更大的能量,也会推动很多传统产业去拥抱绿色发展。 现在人们更加推崇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就是京津冀的实践。在区域的协同发展方面,京津冀已经具备很多重要元素,如企业的战略、相关产业的支持、社会机遇以及政府支持。新型的跨区域大规模产业协作的条件已经成熟。在这种模式之下,京津冀已经建立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产业共生的模式,这个模式是推动京津冀板块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欧特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销售总经理李邵建: 用软件技术实现绿色梦想 如何通过科技驱动大众创业来推动绿色发展?欧特克的办法是在全球选择愿意在清洁能源、环境友好、节能型产品方面有意向的新型初创型企业,助其运用欧特克软件技术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这样的愿景下,许多模式新颖、设计前卫的应用产品问世,这些产品除包括日常消费品外,还涉及学习、娱乐、生活以及生产等方方面面。例如在足球中内置发电装置,孩子们早上踢足球娱乐,晚上将其变身为照明装置;还有的产品能使偏远山区的人们在烧柴过程中将能量发电储存,供给夜晚使用。 在中国,两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年轻学生,制造出成本极低但转化效率极高的可弯曲太阳能面板,不仅在青海和当地慈善组织一起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发电设备,同时通过众筹在河北建立了第一个分布式电站,已经能够为一个社区提供足够用电。 凡此种种,这些初创企业通过欧特克的优化设计和技术,实现了节能减排、绿色产品的问世,对于缓解甚至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不少良方。 安徽泽众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君: 无人机技术填补环保监测盲区 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是相当前沿的,比美国还要前沿。目前无人机在环保领域用途很多,如在石化园区里,无人机可以定点起飞,监测整个石化园区上空的污染物排放状况,把数据汇总,形成自动监测。无人机很好的解决了以往只是在地面进行环境更监测,没有空中环境监测的问题。 不仅监测大气环境,无人机还可以监测水环境。比如无人机可以到湖里取一小杯水,自动带回基地做检测,节省了很多人工成本,否则监测者必须开着船来回取水。此外,无人机还可以对核辐射进行监测。在核电站周围,无人机可以定点起飞监测核辐射的数值。 目前,中国的无人机在海外也有应用。如安徽泽众的无人机产品已经出口南美市场的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国,用做安防领域。在紧急状况时,无人机出动,到事发地点的上空中观察现场的情况,做出应急处置和判断。 无人机产业还包含很多其他的高新技术,比如无人机一般选用最环保的碳纤维材料制作,并且使用锂电池或燃料电池供电。此外,进行环境监测不仅仅可以使用无人机,还可以使用机器人产品在地面或地下对环境进行监测。 绿色科技论文:加强标准化、科技创新、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推动“四个交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10月13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听取关于《交通运输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标准化规划》)、《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科技规划》)、《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节能环保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的汇报。他强调,要深入研究、科学编制相关规划,进一步加强标准化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四个交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会议指出,作为首个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专项发展规划,研究编制《标准化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化工作战略部署,提高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综合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会议强调,要切实把研究、制定、宣传、实施、监督、创新和国际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有机整体,加强统筹协调,实施全过程管理。要进一步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机制,构建特色鲜明、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支撑有力的标准技术体系。要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趋势,加强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形成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会议强调,科技进步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抓紧抓好《科技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准确把握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围绕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大局,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不懈推进科技创新和行业融合发展,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转化、成果普及应用和保障措施等内容的研究,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交通运输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作用。 会议强调,发展绿色交通、加强节能环保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期盼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要科学研究编制《节能环保规划》,不断增强做好节能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不断提升节能环保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明确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职责定位和目标要求,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环保政策和标准化研究;落实行业节能环保任务,强化督查问责手段;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绿色交通,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绿色科技论文:搭建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哈尔滨着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哈尔滨着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在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食品研发能力,整合科研院校资源,组建以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绿色食品工业研究院,并将具有转化价值的科研成果纳入食品工业研究院,从而加速哈尔滨市食品产业科研成果落地,这些结论是两次跟随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到在哈科研院所和高校调研时了解到的。 作为商品粮生产大市和科技强市,哈尔滨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方面具有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近年来,在哈科研院所和高校绿色食品产业研发方面积累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培养了众多科研人才。东北农业大学在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选育、绿色食品加工等领域拥有大量国内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目前已组建了涵盖多学科、多领域、多方向的创新团队91个;黑龙江大学在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其中,我国第一个机群并行数据库服务器系统、L-乳酸菌系列保健产品等科研项目成功实现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均达数亿元。此外,黑龙江省农科院建有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等46个国际中心和国家级中心、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市农科院多年来承担多个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虽然食品研发能力突出,但也存在着科研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不清晰等突出问题。为此,哈市提出,各高校和研发机构,要抓住当前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及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不断提升的有利契机,强化协作共赢的意识,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加快推动组建以相关高校院所以及农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绿色食品工业研究院,将具有转化价值的科研成果纳入食品工业研究院,依托这一平台加快成果的转化和落地,并在该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评估和营销两套体系,定期向社会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信息,吸引各地投资者来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哈市还将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情况作为对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鼓励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科研成果转化,享受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哈尔滨市政府将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中试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将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科研成果加快实现产业化。 延伸阅读: 哈尔滨绿色食品品牌领先全国副省级城市 从哈尔滨市农委获悉,哈市通过培养绿色食品龙头加工企业、引导企业多认证绿色食品、为企业搭建展销平台等措施,使得绿色食品产业不断发展,在不断刷新“三品”认证面积与产品认证数量的同时,哈市绿色食品品牌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2014年,哈市元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面积预计达3222万亩(含山产品、水产品面积),比上年增加50万亩;产品认证数量预计达到2140个,比上年增加5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2个,比上年增加2个;创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10万亩,比上年增加50万亩。 据介绍,哈市农委集中力量培育大型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中小型龙头企业建设;发展龙头与基地农户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扩大订单农业,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调动和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多认证绿色食品;抓大户认证带多户认证,抓重点区域带全市发展,引导雀巢、大众肉联、中粮、东方米业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发绿色食品,提升龙头企业“绿色化”程度,扩大绿色食品的影响力,全年新增加绿色食品企业34家,完成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338个,绿色食品续展148个。 据了解,哈市农委不断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为企业搭建展销平台,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在全国最大的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直销中心设立了哈尔滨绿色食品展销中心,产品销售在西郊国际57个展馆中由原来的13名跃居第2名。此外,还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有关农业方面的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通过展会扩大了哈尔滨绿色食品的知名度,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强化对产地“源头”监管,从“源头”上净化投入品市场,在全市普遍建立了农户生产档案。全面实施对“三品”企业年检制度,对所有认证的产品进行抽检。 科技助推绿色施工降本增效应用 摘要: 结合长安万科中心绿色施工的具体实例,阐述了现代工程建设中,通过引用科技创新技术,采取绿色施工手段,达到施工工程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工程高质量与低成本科学结合的目的。在本工程建设期间,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四节一环保”中使用了关键创新技术,可为类似绿色施工项目做参考。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资源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施工过程中资源利用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项目中资源浪费所占的比例令人咋舌,且传统非绿色施工项目中存在诸多坏境污染问题,如光污染、噪音、土体和水源的破坏,这些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07年1月国家建设部了《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并于同年9月颁布了《绿色施工导则》。《绿色施工导则》中明确给出了绿色施工的定义,其中制定的绿色施工国家强制性标准,近年来已逐步被大家认可和应用。2010年颁布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其中的第7大项也有专门针对绿色施工和节能环保的具体措施。绿色施工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先进科技水平下指导的绿色施工,不仅可以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形象,也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1 工程概况 长安万科中心大型综合体项目,地处东莞市长安镇北部中心区358省道与长青南路交界处西北角,主体为一栋59层超高商务综合楼,集商业、餐饮、办公于一体。该项目是万科集团在国内的最高项目,定位为绿色三星级建筑。建成后总建筑面积达114504.21m2,最大高度260m,建成后将成为东莞市第三高楼,是长安镇当之无愧的新地标。 2 科技助推绿色施工的组织管理措施 2.1 管理制度 《中建四局项目管理达标考核标准》150条中,明确规定了绿色施工规范细则,在达标检查中也以分数量化的形式进行考核。针对绿色施工的日常管理,应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小组成员每周定期开会,针对现场情况进行通报和处理,确保出现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解决。 2.2 科技、绿色的教育学习 首先解放思想,让全员对绿色施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深入了解,认识到科技助推绿色施工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是在建筑过程中能创造效益改善环境的助力。定期开设业务学习培训班,学习先进工程中绿色施工应用的案例,结合本工程实际特点,具体学习适用于本工程的先进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措施。在不断学习中提升项目各级管理人员、劳务分包队伍及具体的操作工人的绿色施工理念,达到企业领导重视,工人自觉的目的。 2.3 加强绿色施工评价的实施 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同步测评制度,每月评价次数达到2次,其中地基与基础施工完毕应至少进行1次评价,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的测评次数不少于2次,装饰装修工程与机电安装工程施工中的测评次数不少于2次。其中单位工程目标总得分为90分以上,结构工程目标得分为90分以上,优选项目标总得分15分以上。 3 科技助推绿色施工关键技术介绍 3.1 高精度塑料模板和塑料背楞的配套使用 塑料模板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同木模板和钢模板比较,具有重量轻、易脱模、周转次数多和可回收利用等优点,而且可以节省大量木料,保护森林资源。塑料背楞起到支撑和加固塑料模板的作用,在具体工程中和塑料模板配套使用。长安万科项目将全力推进塑料模板的使用,以达到“全工地无木制周转材料”目的。 根据长安万科中心8栋模板面积情况:负三层8272m2,负二层9321m2,负一层13110m2,地上59层(面积最大)2000m2,总模板面积为265317m2,由于塑料模板可周转30次,板面模板拟采用3套塑料模板,柱模板拟采用2套塑料模板,塑料模板150元/张,回收残余35元/张;与木模板对比,木模的柱模板及板模板可周转8次,则需要7套模板,木模80元/张,综合比较:塑料模板比木模少3.806元/m2,可以总共节省3.086×265317=1009796元。图1-图4为地下室结构施工中模板的应用情况图。 3.2 全面推行工具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项目的临建、防护等全过程推行工具化使用,确保各种设施、构件周转式使用。 3.2.1 可周转可吊装集装箱式临设 在长安万科项目中大力推广使用可周转可吊装集装箱式建筑。集装箱建筑坚固耐用,由方钢框架组成,彩钢岩棉板墙板,具有很强的抗震、抗变形能力;在使用10年之内都可以进行翻新,租赁和出售。即使使用20年以后仍然可以按照废钢价格出售,而且还可避免使用大量周转性材料而造成材料损耗的浪费,其综合效益良好。 本工程办公区需25个集装箱板房。每个板房2万元,板房长6m,宽3m,高2.7m,集装箱板房产品使用寿命至少在10年,可周转8个工地使用,本工地工期为3年,每个集装箱运输费及吊装费为800元,残余价值按照废钢价格出售2000元/t,1个集装箱废钢铁约有0.35t。传统板房每平米330元,按工期3年计算,25个板房共可节约资金35000元。 3.2.2 工具式防护 定型化防护相对于传统防护的优势是,使用简单方便、整体美观、牢固耐用、可重复利用,如遇下个工程洞口尺寸不一样,可把槽钢用电焊接长使用。在长安项目中对钢筋加工场、材料堆场、电梯井防护门、各种临边防护栏杆等均采用型钢制作成工具式,周转使用。 3.3 BIM技术在管线施工方面的应用 在传统项目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遭遇管线图纸错误和施工返工问题。通过BIM模型的管线碰撞功能,在图审阶段就可以解决二维图纸中的所有错误,实现图纸优化。通过模型出图,实现了管线图纸的集成化和可视化,提高了读图效率;通过施工模拟,方便了施工交底,提高了沟通效率。本工程专门成立了专门的“BIM”技术工作小组,在机电桥架施工领域,运用BIM技术设计管线,保障合理有序安装。既节省了工期和客观的经济效益,也解放了劳动力,改善了工人的工作条件。 3.4 LED节能灯具的使用 LED节能灯相比于传统灯具具有光效高、耗电少、寿命长、免维护、安全环保等特点。本项目生活区和工作区大面积采用LED节能灯具,尤其是在塔吊顶端,堆场加工棚和人行通道内,根据不同的需要,合理选择LED灯的功率和个数。截止到目前为止,本项目目前使用LED24W、LED50W、LED100W各10余盏,每月可节约电费1000元左右。(表1) 3.5 针对拆除基坑支护梁所使用的大型绳锯切割技术 金刚石绳锯切割技术是金刚石绳索在液压马达驱动下绕切割面高速运动研磨切割体,完成切割工作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切割技术。相比于传统切割技术,该切割技术的特点为:①不受被切割物体体积大小和形状的限制;②能整体切除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③可实现集中吊运清理;④大型绳锯切割技术解决了常规拆除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噪音、粉尘等环境污染问题。 本工程基坑内支撑位于基坑的西面1轴~4轴,共两道内支撑,现场实测两道内支撑的顶标高分别为-4.95m及-8.60m,梁高1m。内支撑梁总长为198.24m,现从经济效益方面对比绳锯切割和传统的人工破除。 3.5.1 绳锯 内支撑梁外包两层总共11.5万元(包拆和包运输废料); 需搭设400m2架子,架子搭设单价为13元/m2,架子搭设费用共计5200元; 绳锯切割期间所需水电费用460元。 两层内支撑梁采用绳锯总费用为 11.5+0.52+0.046=12.066万元 3.5.2 人工爆破凿除 ①采用人工爆破凿除,两层内支撑梁总长为198.24m,根据广州定额套价,总共费用18.062万元(其中人工费为10.2996万元,机械费为7.7624万元); ②需搭设400m2架子,架子搭设单价为13元/m2,架子搭设费用共计5200元; ③人工破除后需清理破碎混凝土160m3,其清理及运输单价为85元/m3,混凝土清运费用为13600元; ④为防止扬尘污染,需拉设防尘网1200m2,防尘网单价2.05元/m2,防尘网拉设共需2460元; ⑤人工爆破凿除所需水电费950元; ⑥采用静爆材料的费用为8000元。 两层内支撑梁采用人工拆除总费用为 18.062+0.52+0.095+1.36+0.246+0.8=21.083万元 两层内支撑梁采用绳锯和人工爆破相比节约效益: 21.083-12.066=9.017万元。 内支撑梁采用液压绳锯切割,改变传统破除方法,降低了劳动强度,操作安全可靠,能够成倍提高工作速度来缩短施工工期、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切割并移除,大量避免施工缝的预留,减少后期麻烦,进一步降低劳动力成本。对比传统人工破除,还减少粉尘污染,节能环保。实现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3.6 其他新技术的使用 3.6.1 节水水循环系统的应用 施工现场采用有效措施将可利用水回收再次利用,达到水循环使用,降低成本。本工程施工现场采用的节水技术主要为:①水循环利用:现场北门和西门分别设的一个3m×5.5m的三级沉淀池利用洗手池、洗脚池和雨水沟中水回收来用于洗车和冲洗厕所,楼层养护,可达到循环利用,节约用水;②楼层间施工止水并回收利用;③抽取地下井水使用。 3.6.2 电瓶车和电瓶叉车的应用 电瓶车和电瓶叉车采用绿色清洁能源,具有无污染、易操作、节能高效等优点。同传统叉车比较不仅运行成本极低,而且不会产生废气,运行起来更为顺畅;同时还具备超低噪音,超低震动的优点。本工程中在模板、砌体的运输等方面采用电瓶车和电瓶叉车,大大降低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3.6.3 全自动弯箍应用 引进一台德国“PRIMAR”数控钢筋弯箍机,可自动完成钢筋矫直、定尺、弯箍、切断等工序。相较于传统人工弯箍,它具有如下特点:①节省加工机械场地占用;②产量多、速度快;③钢筋加工精准度高、质量高;④无废料产生。 3.6.4 竹节形外立面结构附着式爬架的应用 长安万科中心8栋塔楼超高复杂,楼体外立面为竹节形,与爬架距离最大处可达2m。项目中采用附着式升降爬架进行施工,爬架和楼梯外立面之间采用爬架自带的可折叠式翻板封闭。 与传统爬架相比,该爬架具有以下特点:①节约材料成本;②防火绝火;③模块化吊装拆除;④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⑤减少施工中扣件过多带来的安全隐患;⑥具有实时报警系统。 4 结语 根据长安万科中心项目的自身特点,以建筑行业10项新技术为指导,以绿色施工、科技施工为手段,实现了施工工程与周边环境统一,工程高质量与低成本科结合,最终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绿色措施和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运行费用,减轻了对地方基础建设的压力,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建筑价值和企业价值,并获得了投资和补贴。 长安万科中心项目采用科技助推绿色施工降本增效,累计降低成本近300万元人民币。绿色施工节约了资源,对周围的环境带来了较小的污染和破坏,同时一些最新技术如整体可提升式爬架、BIM、工具式临设的使用,为工程安全和质量提供了保障。科技助推绿色施工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绿色施工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种具体于施工建设中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指导方针。在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绿色施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应该随着科技的进步,行业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的。相关工作人员对绿色意识的理解和培养,是能否自如运用其指导施工的关键。应该避免为了绿色而绿色的刻意行为,养成绿色施工理念。这样做有利于环境和建筑的和谐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绿色科技论文:发展绿色建筑 加强住宅科技创新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在加大,同时对于住宅在舒适性和实用性方面也具有更高的要求。然而,高要求的实现就必然导致大量的能源的消费,不利于我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的社会发展模式。因此,必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兴起,并加强住宅的科技创新,通过使用绿色的建筑材料,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改善社会的生活环境。文章简要介绍目前我国建筑的现状和绿色建筑的概念,提出几点进行住宅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创新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建设创新性国家目标的提出,我国要求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住宅和房地产,作为我国支柱性的产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怎样通过技术的创新来发展我国的绿色建筑,并有效解决住宅在环保、节能以及结构质量通病是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开始应用有效的工业技术与工业产品去建造大量的住宅以抵抗大自然的侵害,这虽然是住宅技术的创新,但是它还是无法解决目前住宅存在的环保、节能和结构质量通病的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1]。因此,国家必须更进一步的促进住宅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坚持走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造出真正的绿色建筑。 目前我国建筑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大量农民工的进程加大了城市的能源消耗量,而快速增加的建筑规模更是加快了建筑材料的消耗,使我国成为了全球建材消耗、污染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第一的国家。同时,随着集中供暖区的扩大、农村能源商品化、空调的普及和大量住宅面积的增加,使建筑能耗飞速增长,在社会能耗中的比重也在不断的加大。此外,随着欧陆风的盛行,大量“能源杀手型”的建筑出现,大大的加大了建筑的消耗。上述种种现象都显示出目前我国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的紧迫性要求,要想解决这一情况,就必须进行建筑模式的创新,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创新型国家。 加强住宅技术创新的要求 对于“绿色建筑”这一概念,目前已经被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给误解了,从而导致大量“非绿色建筑”被冠上了“绿色建筑”的标志,影响了我国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为此,建筑部对“绿色建筑”进行了重新的定义:绿色建筑就是指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工作的空间,并且在房屋建筑的全过程中高效率的利用相关的资源,最大限度的缩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建筑物。在这里,它要求的是人们以有效节约并利用资源的方式来建造出低环境负荷的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空间,是人、环境与建筑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建筑模式,属于“四节二环保”的建筑。因此,对住宅的技术进行创新必须以“四节”为切入点,逐步进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四方面的技术创新,然后建造出对外部环境和住宅内部环境的“二环保”模式。 首先,节能技术创新。在这里,就是要求在进行住宅建筑时,有效解决其高耗能和浪费土地的问题。通过在住宅建筑围护体系中推广应用双层中空节能门窗及遮阳技术等,来提高住宅建筑的整体节能效应。同时,在大力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倡导绿色建筑,有效的开发、应用相关的节能技术,并围绕以建立节约型社会和构建和谐人居的目标,建造出适宜人们健康居住的生活环境。 其次,节地技术创新。在众多的物质资源中,土地是最大的资源,因此,如何有效的应用这一土地资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在这一阶段进行住宅创新时,首先就要对建筑用地进行有效的规划,合理的利用土地,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建造出高品质、高舒适的绿色住宅。 再次,节水技术创新。在这一阶段,强调的是加强节水器具的有效推广应用,在进行住宅建造时,要根据节水标准合理的设计节水设施,和对污水的处理措施,以提高污水的再生利用率。 最后,节材技术创新。在我国,有关建筑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都是比较大的,因此,在发展绿色建筑的时候,就要积极的采用新型的建筑体系,有效推广应用那些高性能、低消耗、低污染和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从而不断的提高住宅建筑的品质,发展绿色建筑。 加强住宅技术创新的具体措施 从上述可知,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进行住宅技术的创新,必须从“四节”入手,从而建造出高质量的住宅基地。在实际的绿色建筑的设计中,要对住宅建造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将立项、规划、设计、施工、检测、竣工验收、销售、维护使用等环节进行有效的技术监管,并且全领域的展开节水、节地、节能、节材技术、住宅供热技术、结构设计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有效创新[2]。比如大量推广太阳能技术、水源热泵技术等,并开发与应用风能、沼气能等可再生能源,以突破建筑在节能方向的技术瓶颈;在住宅小区普及中水回用设计方案,并进行“阶梯水价”、“推行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创新,从而完成对建设节水型的社会目标的实现。 同时,建筑节能作为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实施力度。如在实际的生活中,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加快相关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设,鼓励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建筑节能政策的实施。同时,加强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工作和建筑工程中的全程监管工作,从而建造出更多的绿色建筑,来满足人们对舒适生活的不断追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发展绿色建筑,并加强对住宅科技的创新,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其整体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结合,并进行多方面的技术创新,这样才能有效的加快绿色建筑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简介:许志民(1969.9.10),男,汉族,河北廊坊香河县人,本科学历。 绿色科技论文:浅析“昆山低碳科技馆”绿色建筑之钢结构设计 【摘要】钢结构绿色建筑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使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但目前国内的设计现状是,很多钢结构设计都能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与绿色建筑的概念背道而驰。本文将结合设计实例,分析了绿色建筑之结构部分的实现。 【关键词]】绿色建筑;钢结构;可持续发展 引言 钢结构节材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内容,然而我国所谓的绿色建筑政策,片面的追求建筑墙体的节能、太阳能利用等,而对钢结构骨架的节材不够重视,因此便导致我国不少大型钢结构的笨重和怪异。目前,我国设计与施工的现状是:“设计”创造困难,“施工”也要上。其中不少项目结构方案不够合理,用钢量太大,造价惊人,不符合中国国情。本文将以实例论述,现代钢结构设计如果更好的实现绿色建筑之目的。 一、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在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上个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泰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Arology,Architecture+Ecology)的概念,即绿色建筑前身。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适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需要注意的是,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不能直接划等号,绿色建筑一定是节能建筑,但节能建筑不一定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节能建筑的基础上还加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节水、节材、节地、室内环境质量和智能控制的内容,为使用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更强调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二、钢结构与绿色建筑 钢结构固有的四大核心价值:最轻的结构、最短的工期、最大限度的回收利用、最好的延性性能,具有绿色建筑得天独厚的特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可再生性。钢材的可回收性是钢结构被誉为绿色建筑结构的主要原因,也是钢结构建筑在资源利用方面的最大优势,钢材的可回收率最高可达80%以上,钢筋混凝土建筑的耗能量为钢结构的1.2倍,CO2排放量为1.4倍,根据统计钢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预工程化程度高,建设成本降低,工期缩短。钢结构构件大部分在工厂加工完成,现场只进行拼装,提高了施工速度,并且相比现浇混凝土结构减少了空气和噪音污染。 (3)固体废弃物的减少。钢材可回收性的另一大优势是减少了施工中和建筑寿命终了时的固体废弃物数量。据我国台湾建筑业统计,钢结构建筑物拆除垃圾仅为混凝土结构的1/4。 (4)建筑使用率的提高。钢结构建筑结构体系的截面尺寸远小于混凝土结构,根据目前统计数字显示,钢结构建筑在使用效率上比混凝土结构提高了3%~5%。 (5)抗震性能更好。钢结构由于自身结构轻、强度高、延性好,在同等条件下比混凝土结构的震害更小,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上表现出色。 三、昆山科技馆实例分析 1.工程概况 昆山低碳科技馆位于昆山市玉山镇昆山低碳产业主题公园。建筑面积9992平方米,主要平面功能包括展厅、影厅、多功能报告厅、咖啡厅及办公等,功能多样,标高多变。本项目定位为具有生态特色的节能建筑,发挥低碳技术集成的特点,将低碳科技馆打造成为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展示、示范、教育中心。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土类别为Ⅲ类,场地特征周期0.45s,基本风压 0.45KN/m2(50年一遇),地面粗糙度为B类,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 2.结构选型与布置 2.1 柱布置及选型 为了满足建筑上大开间灵活分隔以及室内不露柱的要求,结构柱全部埋于墙内。这种布置不仅节省了使用空间,而且建筑更加美观。为了满足建筑的特殊要求,结构柱的正常布置受到限制,柱数量少,单柱轴力弯矩均较大,故选择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柱跨16米,采用外径550mm的圆钢管混凝土柱。其以下优点可以实现本工程建筑绿色节能的要求: (1)承载力高,塑性、韧性及抗震性能好。钢管可以有效约束其核心混凝土,从而延缓其受压时的纵向开裂,核心混凝土的存在可有效的延缓或避免钢管过早的发生局部屈曲,从而实现1+1 2的理想效果。 (2)制作和施工方便,省去绑扎钢筋、支模和拆模等工序。 (3)提高了钢柱的耐火极限。火灾作用下比纯钢柱有更优越的抗火性能,可以大幅度延缓结构倒塌的时间,火灾后构件具有很好的可修复性。 (4)经济效果好。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比普通砼柱约可节约混凝土50%,自重减轻50%左右,钢材用量略高或持平,与钢结构相比,可节约钢材40%左右。此外,由于管内砼的存在,钢管混凝土柱的防锈费用会较钢管柱有所降低。 韩林海老师在《现代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中对各种柱结构的性能比较,如表2所示: 2.2 梁布置及选型 本工程建筑平面布置复杂。梁布置既要满足结构计算要求,又要与建筑造型相协调,主次梁均采用H型钢。为了配合压型钢板组合楼面的使用特点,次梁均采用单向布置。最大柱跨16米,钢梁高控制在800mm以内,高跨比1/20,节省了建筑空间。 2.3楼板和屋盖 楼板和屋盖采用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盖。压型钢板可以作为现浇混凝土的永久模板和施工平台,并可作为楼板底筋使用,方便施工,节省模板施工的人工成本,且无须喷刷防火涂料即可达到1.5小时(一级)的耐火时效。 2.4屋面与太阳能板一体化设计 屋面钢梁除了按结构承载力进行设计外,还兼顾太阳能板的设计要求,作为光伏太阳能板的支座,同时光伏太阳能板代替普通屋面楼板,减轻了结构自重,建筑整体也更为美观。 2.5节点设计 本工程结构节点主要为H型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的刚接节点。节点的焊接全部在工厂完成,现场只进行钢梁与柱的高强螺栓拼接,节点形式主要有两种。对于梁端内力比较大的节点,采用外加圆形加劲板构造,传力明确,构造简单;对于梁端内力较小的节点,取消外加环形节点加劲板,尽可能的简化节点,以减小节点用钢量及减少节点施工工序。 3.本工程绿色建筑控制指标执行情况: 四、结语 钢结构建筑不仅要考虑工程的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的承载能力。中国工程院沈祖炎院士提出钢结构的“轻、快、好、省”四大优异特性,彰显出钢结构绿色建筑的特性。我国应大力发挥钢结构建筑优势,加快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同时绿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落实到每一个工程项目中。每一位结构设计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设计水平,牢记使命,每一次设计都仔细论证、认真分析,精准计算 ,选择正确的结构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应和高效的生活空间。 绿色科技论文:绿色科技e控未来 安凯――中国新能源客车领域的先行者,率先把互联网生态引入新能源客车设计,改变了传统客车的定义。 9月3日,“‘绿色科技 e控未来’安凯新能源e控系统会暨第五代纯电动车下线仪式”在安徽省合肥市安凯新能源基地隆重举行。中国新能源客车领域的知名专家、来自全国的新能源客车用户及安凯客车的主要领导参加了本次活动,共同见证了中国新能源客车的历史性时刻。 安凯e控代表未来趋势 安凯新能源e控系统是安凯卓越电管理系统(I-EMS)的全面升级,以整车控制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为基础,集合操控人性化、安全多层化、功能智慧化三大特点,通过电容多点触控式交互操作,带来科技、舒适的驾乘体验,引领中国新能源客车全面进入智能大屏时代。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中国汽车产业信息化及车联网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指出:用信息化技术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企业的基本共识。其中车身轻量化技术、车联网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将成为未来汽车技术发展三大重要趋势。“如果现在不在车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方面进行提前布局,必将面对行业出局的风险。安凯e控就是应对这种未来趋势而迈出的实质一步。”安凯技术中心新能源研究所所长陈顺东这样评价该技术系统战略价值。 市场迫切呼唤 安凯e控应运而生 随着中国客车市场全面进入买方市场,客户需求和客户体验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014年安凯客车提出“新安凯 新价值”的企业发展理念,其核心就是“以客为尊”,让客户需求成为企业经营的决定性力量。 本着“以客为尊”理念,安凯e控系统和安凯第五代纯电动客车的出发点就定位在满足客户需求和提升客户体验上。中国新能源客车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范围进行了示范运营,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众多的问题,比如,续驶里程不足、车辆价格过高、操控培训、保养维护困难、安全隐患等问题成为制约新能源客车推广的障碍。广大新能源客户热切期盼一款既不逊于传统客车运营性能,又能体现新能源客车节能环保优势的产品。 安凯e控系统和安凯第五代纯电动车正是针对客户需求的回应。安凯e控系统具备九大功能模块,全方位多角度解决新能源客车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让客户开着省心、放心、安心,而且更加节能环保。 安凯e控的四项第一及三大优势 安凯e控系统创造了中国新能源客车的四个第一,即:第一个针对新能源客车全运行环节的智能管理系统;第一个将12寸防眩光液晶大屏应用到新能源客车上的智能管理系统;第一个可以对新能源客车故障进行智能诊断的智能管理系统;第一个让乘客、驾驶员、管理人员可以同时使用的智能管理系统。 安凯e控系统的三大优势为:操控人性化、安全多层化和功能智能化。 操控人性化:安凯e控系统将人性化做到了极致,e控首次将传统机械开关和操控模式融合至12寸液晶触摸屏中,行车中几乎所有操作都可通过触摸屏完成,真正做到屏随心动,车由e控,极大提升了新能源客车驾驶乐趣和便捷性,让驾驶新能源客车成为一种愉悦的科技体验。为了进一步简化操作,安凯e控系统自带了“节能”“动力”“正常”“雪地”四种智能驾驶模式和相应的驾驶评价系统,可以实时评价驾驶状态的经济性能;还能根据不同驾驶习惯和路况,对客车的能量消耗做出智能化控制,在提升乘坐舒适度的同时,使整车的能耗降低达5%上;并且配合先进的电容和电池融合技术,综合能耗降低达10%以上,大幅提升了新能源车运营经济效益。 安全多层化:e控系统采用了防范为主的安全控制策略,对各类重要指标,诸如绝缘监测、烟雾监测、温度监测、碰撞监测等进行严密监测。通过6层高压系统防护,以及采取5层动力电池系统防护,最大化地保证了车辆安全。同时,e控还集成行业内首次应用的碰撞安全监测功能,当发生碰撞时将自动切断高压系统,为客车安全运行把好最后一道关。 功能智能化:安凯e控系统堪称“客车智慧专家”,其配备的智能检测、诊断系统一举为客户解决了维修保养方面的诸多困难。系统融合了安凯研发工程师多年的现场诊断经验,结合4核处理器的强大运算能力,可以在现场对故障进行专家诊断,直达故障根源。通过e控的无线WiFi热点分享功能,可以通过“云”服务网络对整车进行监管和保护,当车辆发生故障时,专业人员可实施远程诊断,也可现场通过WiFi连接系统,对系统进行标定、分析以及系统软件的更新和下载。 安凯e控 开启新能源客车e时代 安凯e控系统目前已正式应用于安凯第五代纯电动客车上,卓越的性能配合第五代车全铝车身,使其在动力电池最优工况下匀速续驶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即使在公交工况上,续驶里程仍可达到350公里以上。相比上一代电动客车,整车续航里程提升30%,综合能耗降低10%以上。与传统车相比,搭载e控的纯电动客车全年可节省18万元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5吨,可谓国内目前综合性能指标最高、续驶里程最长的纯电动客车,真正解决了公交公司对纯电动客车全工况的运营要求。安凯第五代纯电动车在本次活动上已经正式下线,预计年内就会正式推向市场,成为2014中国新能源客车市场的明星。 中国已经连续四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产业的下一个目标是: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建成世界汽车产业强国。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引领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以信息化技术带动和提升传统汽车产业。安凯e控系统代表了汽车产业与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的正确方向,是中国客车企业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靓丽一笔,开启了中国新能源客车的e时代。 绿色科技论文:构建城市科技生态水岸,展望城市绿色低碳未来 摘要:滨水岸线的建设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水岸景观在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形象品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引导城市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本文以德州减河湿地生态修复为例,从营造地域性湿地景观、示范先进生态技术、提供健康生活场所、维护地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出发,阐述城市滨水岸线景观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生态水岸湿地生态技术生物多样性 0前言 196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园林教授麦克哈格发表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提出了综合性生态规划思想,在设计和规划行业中产生了巨大反响[1]。20世纪70年代,受生态思想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影响,生态主义成为当代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我国的生态景观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如今,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遵循生态原则,本文以德州减河湿地生态修复为例,从营造地域性湿地景观、示范先进生态技术、提供健康生活场所以及维护地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出发,阐述城市滨水岸线景观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德州减河位于市区东部,由四女寺枢纽南进洪闸入境,在德州市区内全长31.3公里,属漳卫南运河水系,长期以来其功能以分洪、行洪、农业灌溉为主,近年随着城市东扩,减河的基本功能由单一的行洪、灌溉逐渐演化为以生态景观为核心的多元状态。 1概况 减河两岸河滩平缓,现状用地主要为农田、果园和林地。在东风路附近,西岸为中国太阳谷――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研发、检测、生产、教育、旅游基地;东岸为温泉度假基地――大雁岛生态园;减河两岸城市设计中,上游规划有太阳湖风景区。 2场地分析 2.1优势 河滩宽阔、平缓,为季节性河流湿地的建设提供最佳基底; 自然生态条件良好,玉米田、杨树林、荷花荡、果园呈现出典型的北方乡野风光; 临近太阳谷高新产业园区,为营造低碳生态景观提供技术支持。 2.2不足 两岸高大杨树林形成封闭、单调的天际线,远景观赏受到限制,需进行郁闭度调整;岸线平直,缺少变化。 3综合定位 减河作为德州城市空间的生态廊道,随夏、冬季节的变化形成丰水期和可耕枯水期,融合防洪、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的保护与开发,对城市的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将其定位为低碳、生态、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 3.1低碳属性 减河两岸是德州的高铁新区和太阳谷开发区,是德州未来发展的重心,是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低炭理念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新态度,新能源技术和低炭理念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是未来景观发展的趋势。 3.2生态属性 减河承载着城市的蓄洪排涝功能,同时也是城市空间的生态廊道,是维护和构建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优先是减河的核心属性,在景观规划中主要通过“绿道、蓝道、灰道”三条廊道进行表达:绿道指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通道,强调本土动植物种群的营建;蓝道指减河水生态保护通道,再现清水河道;灰道指沿减河两岸布置的慢性系统,强调城市慢生活与湿地景观空间的融合。 3.3城市属性 减河位于德州市的新城中心,减河湿地的营建可以提高周边土地价值,带动城市发展,为市民健身休闲提供场所空间。 3.4季节性河流湿地属性 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及洪泛平原湿地[2],减河湿地属季节性河流湿地,主要表现在河流泄洪功能的支持、河滩湿地景观的营造等方面。 4滨水岸线特色营造 在减河蓝道核心景观带的统领下,形成“一带三区十景”的景观结构。南部为森林湿地景区,以太阳湖风景区为主体,展现森林湿地生境,体验湿地生趣;中部为城市休闲景区,以太阳谷示范园为主体,突出科技示范、生态休闲主题;北部为湿地田园景区,以月牙湾田园湿地为主体,突出农耕文化主题,展示乡野风情。在蓝色与绿色交融的河流景观带的统领下,以洲、岛、屿、泽、滩、湾、谷、山、林、田等自然元素为基地,营造了翡翠洲、大雁岛、碳趣屿、撷萃泽、金荷滩、月牙湾、太阳谷、望日山、万果林、艺术田等十大景点。 4.1 营造地域性湿地景观――森林湿地景区 森林湿地景区北起新河路,南至规划红线南边界,与太阳湖风景区相临,作为太阳湖风景区的延伸区,突出物种保育和湿地科普体验,形成德州地区湿地生物基因库。 4.1.1翡翠洲 在上游结合柳滩、芦苇荡、湿地浮岛等形成大大小小的绿色河洲,将水面划分出丰富的层次,为鸟类、鱼类、爬行类以及昆虫等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营造德州自然湿地物种的保育科普生境。 4.1.2碳趣屿 设置碳汇林地、藻类碳汇通道、碳汇工艺展示基地和碳汇工艺创意基地等,打造碳汇体验空间和碳汇教育基地。 4.1.3撷萃泽 采用低碳花园、花溪、台地花坡、水生花卉栈道迷宫等,展示德州地区丰富绚丽湿地植物资源,形成德州的湿地植物种质资源库,营造德州湿地植物科普基地。 4.2示范先进生态技术――休闲湿地景区 位于新河东路和东方红路之间,整合太阳谷示范园和大雁岛生态园,增加滨水休闲空间,强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互动。 4.2.1太阳谷 太阳谷主题公园是集可再生能源研发、检测、生产、教育、旅游基地,结合“太阳”主题,在河滩中设置树状的太阳能雕塑景观,白天吸收太阳能,夜晚扮靓城市,展示减河湿地的低碳科技景观。 4.2.2大雁岛 对大雁岛生态园进行景观提升设计,引入减河水系,使建筑群体与水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空间多变的水上庄园。河道边缘设置了一系列如同海绵一样的湿地水泡,利用“清洁性群落生境”技术,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水质。 4.2.3金荷滩 结合现状荷花荡,扩大荷花种植区,增加新优赏荷品种,春播莲子、夏观荷花、秋收莲蓬、冬尝莲藕,打造集产业,科技示范,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有机莲田。 4.3提供健康生活场所――湿地田园景区 该区位于天衢路以北,结合现状农田和果园,以水系进行分隔组织,形成如画的湿地田园景观。每块土地形成一个家庭园艺单元,认领到单元的家庭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从事多种农事活动,家长可以带孩子亲自动手种植和养护农作物,家庭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劳动成果,认识更多朋友,体验健康的生活方式。 4.3.1艺术田 改造现状农田单一的种植模式,以不同的农作物分块种植,形成具有艺术气息的大地景观。在田园中,设计了一些圆形的草甸,人们在这里可野营、野餐、放风筝、放松身心、体验郊野农耕的美丽景象。 4.3.2月牙湾 在大学路以北的河湾处,水流变缓,形成大面积的滩涂,结合滩地,大面积种植水芹、慈姑、茭白、芦苇、蒲苇等禾本高草植物,形成“蒹葭苍苍”的景象。 4.3.3望日山 河湾内侧利用拓宽水系产生的土方堆山造景,改变德州有水无山的格局,丰富景观类型与层次,结合滴灌系统,大规模种植向日葵,花开与丰收的季节,形成震撼的梯田景观。 4.3.4万果林 结合现状果园,增加柿、樱桃、杏、桃、李子、葡萄等果树品种,林下套种西瓜、草莓、菜花、红薯等,根据不同果树的开花期、采摘期,定期举行观花节、采摘节,形成一年四季可游可摘的综合采摘园。 4.4维护地区生物多样性――湿地植物景观规划 减河风光所呈现的是原生态的湿地景观、季向丰富的风景林、充满野趣的草花景观,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场地植物机理的同时,创造出色彩斑斓的亲水空间,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保留场地植物机理,营造乡土植物群落;创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强调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保持湿地植物多样性;人、动物、植物三者之间建立互动关系,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4.4.1森林湿地景观区 结合河洲、水下暗岛,种植水杉、水松、池杉、小垂柳、以及芦苇、香蒲等湿生、水生植物,将水面划分为多个层次,形成水中森林景观,水缘片植荇菜、千屈菜、中华萍蓬草等水生植物,形成丰富的湿地植物群落。 4.4.2休闲湿地景观区 以疏林草地空间为主,以常绿树种为背景,结合植物季相围合出春景草地、夏景草地和秋景草地等多种风格的疏林草地空间,春景草地林缘选用樱花、海棠、杏花等营造浪漫情调;夏景草地选用合欢、七叶树、木槿、石榴点缀草地边缘;秋景草地林缘以火炬树、五角枫、黄栌等秋色叶树种点缀,营造红叶似火的景象。 4.4.3湿地田园景观区 以果树、特色农作物为重点,果林、花田、芦苇荡勾勒出宁静、恬淡的乡野景观。 5生态策略 5.1截污清源 对沿线污水排放点进行截污纳管,减少减河水质的污染; 5.2疏浚清淤 对河床中的淤泥进行清理,降低河水的富营养化; 5.3生态治岸 以自然生态驳岸代替硬质人工驳岸,舒缓的地形向水中延伸,形成自然岸线,栽植高低不同的植物完成水面与陆地的过渡; 5.4修复湿地 调整河流形态,使平直岸线变得蜿蜒曲折,增加湿地带和绿岛,促进植物生长,提高生物多样性。 6结语 减河湿地修复工程作为城市滨水生态景观设计的一次实践尝试,通过场地分析,根据场地自身特征营造地域性湿地景观,降低人工干预,应用清洁能源、净水处理技术,建立良好的乡土植物生态体系,完善湿地生态系统,以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自然、安静、优美的生态之河,使其成为德州的生态之脉,维护地区生物多样性、示范先进生态技术的绿色之河。 绿色科技论文:试论国内煤矿绿色开采科技 摘要:绿色开采是煤炭开采今后的发展趋势,对提升煤炭采出率、保护生态环境及实现煤矿的良好发展有着较为关键的影响和作用。文章论述了绿色开采科技,归总了国内煤矿绿色开采办法的当下状况,针对科学采矿有着很大的参考性价值。 关键词:绿色开采;煤矿开采;煤与瓦斯共采;充填开采;煤炭地下气化 煤炭开采导致岩层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导致岩层中水与瓦斯的流动,造成煤矿瓦斯事故与井下突水事故;煤炭开采引起岩层移动,从而导致地表塌陷,导致弄条、建筑设施遭到损坏;煤炭开采形成的大量堆积在地面的矸石,既占用良田,又造成环境污染;随着国内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矿山压力显现及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发生的频次增加,强度增大,危及矿井的安全生产。上述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在接下来的时间中,伴随着能源整体准求及煤炭产量的不停增加,煤炭资源开采将带来的矿区安全及生态方面的问题将更加严峻,人们的生活环境及社会未来的发展都会遭受很大的影响。 依据国内能源目前情况,煤炭是国内较为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在将来的几年中,煤炭将在能源构成当中的重要地位不会发生变化。2020年国内煤炭消费量将达到40亿t。那个时候,煤炭总量将没办法满足工业需求,所以不能够以单纯的以提升煤炭产量消除煤炭供应上的问题,而应当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减少煤炭采发对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且应当将 “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实现煤炭绿色开采”作为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的采煤科技。 1煤炭绿色开采体系 煤矿绿色开采以及相应的绿色开采科技,在基本概念上是要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来认识和对待煤、瓦斯、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3年,中国矿业大学钱鸣高院士首次提出了煤矿绿色开采的概念和科技体系,随后明确了实现煤炭资源开采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开采研究目标,为国内绿色开采科技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钱院士提出的绿色开采科技体系, 绿色开采理论依据: (1)关键层理论。 (2)开采对岩层移动的影响及移动规律。 (3)水在裂岩体中的渗流规律。 (4)开采后岩层内节理裂隙分布发育规律等。 2保水开采 保水采煤在不同的矿区有不同的科技内涵,缺水矿区要以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为主;大水矿区,要以减少水资源破坏和防治水灾害为主。因此,保水开采包含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利用(煤水共采)和水灾害防治等多项重要内容。 3煤与瓦斯共采 瓦斯既是矿井有害气体也是洁净能源。因此,应该使其资源化,其科技途径有: (1)采前抽采:若能在开采前将煤层内瓦斯抽出,则是利用瓦斯改善。煤矿安全的最好办法。 (2)煤与瓦斯共采:开采后围岩压力降低,大量瓦斯在采空区释放,有利于瓦斯抽采,因此形成煤与瓦斯共采体系。 (3)废弃矿井抽采瓦斯。鉴于废弃矿井煤层经过采动而充满瓦斯,因而可以利用采动后岩体内裂隙场的分布及钻孔,将瓦斯抽排管装在井下、封闭井口后,抽出瓦斯。 (4)回风井回收瓦斯。 (5)煤与瓦斯共采的科技主要有:留巷钻孔法、卸压法等。 4充填开采 国内多数煤矿存在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压煤的问题,充填采矿法对解决这类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4.1矸石充填利用井下采空区处置煤矸石的充填采煤方法,既可以减少煤矿固体废弃物排放,又可以减轻开采沉陷灾害、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是实现煤矿绿色开采的关键科技途径之一。 (1)抛矸机抛矸充填。将岩巷和半煤岩巷掘进矸石用矿车运至井下矸石车场,经翻车机卸载后,矸石经破碎机破碎,而后进入矸石仓。通过矸石仓下口,胶带或刮板输送机将破碎后的矸石运入上下山,而后由胶带或刮板输送机转载进入采煤工作面回风平巷,再由工作面采空区可伸缩胶带输送机运至工作面采空区抛矸胶带输送机尾部,由抛矸胶带输送机向采空区抛矸充填。 (2)刮板输送机卸矸充填。充填装备由后端带悬梁的自移式液压支架和充填刮板输送机组成。在自移式液压支架后端增加后悬臂等配件,采用可调高但挂链悬挂充填刮板输送机溜槽,悬挂是为了增加充填垂直高度。输送机中部溜槽按顺序连接,并与机头和机尾组成整部刮板输送机。每2节中部溜槽设置1个溜矸孔,溜矸孔开在溜槽的中板上。由电机车牵引矸石矿车至采区矸石车场,通过翻车机卸载,矸石经转载机、破碎机进入矸石仓。破碎后的矸石经上下山输送机、平巷输送机运至液压支架后的充填刮板输送机,在采空区卸载。 (3)风力抛矸充填。风力充填材料粒度的直径不宜大于充填管道的1/2~1/3。并且要求充填材料沉缩率低、不自然、腐蚀性小。矸石经充填机、充填管路充填采空区。一般采煤机割两刀煤充填一次,充填步距1.2~1.6 m,每次充填长度6~9 m,工作面每向前推进50~100 m,充填机前移一次。机械矸石充填对充填材料要求不严格,使用设备也较少,在国内山东矿区发展较快,有推广趋势。 4.2水砂充填水砂充填采煤法是利用水力通过管道把充填材料沙粒送入采空区的充填采煤法。目前水砂充填科技已经十分成熟。在地面用矿车将采出、破碎及筛分后的成品砂运到贮砂仓贮存。在贮砂室,砂与水混合成砂浆,经充填管路送至工作面采空区,并在采空区脱水,砂子形成充填体,废水经采区流水上山和流水道流入采区沉淀池,经沉淀后,澄清的水流入水仓,用水泵经排水管将水排至地面贮水池,以供循环利用。水砂充填采煤法充填致密,可减少煤尘危害,能有效地控制地表下沉和变形,但井上下充填系统复杂,设备及设施投资大,充填材料昂贵,提高了吨煤成本。 4.3膏体充填膏体充填科技是1979年在德国的格伦德铅锌矿首先发展起来的,由于膏体充填具有料浆质量分数高、充填效率高、成本较低等优点,这项科技试验成功以后在金属矿山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得到应用。 5煤炭地下气化 煤炭地下气化是指将地下煤炭通过热化学反应在原位把煤炭转化为可燃气体。可以部分消除煤炭开采对环境的污染和煤炭燃烧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与破坏。煤炭地下气化是一种整体绿色开采科技。它开始于英国1912年,由于热值低、成本高而未得到发展。国内于1958 -1960年曾在16个矿区进行试验,于1962年停止,1984年又开始了新的试验,1994年达到连续产气295 d,产气量为200 m3/h,热值13. 81~17. 57 MJ /m3,采用的是有井式、长通道、大断面的煤炭地下气化方法。目前国内的地下气化科技仍处于工业试验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6结束语 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绿色开采是消除煤炭开采环境矛盾的最好办法。要顺利开展绿色开采,需有效协调的探究和消除经济与科学技术上的一些问题。绿色采矿应当尽量避免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还能够为人们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绿色采矿是发展绿色矿业及矿区绿色家园的关键性举措。伴随着绿色开采的逐渐进行和完善,煤矿绿色开采必然会展现其有利的租用,为人类及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自身独特的贡献。 绿色科技论文:谈谈化学工程中的绿色科技 摘要:化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纤维材料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衣着服饰的革命,突破了原有的棉、麻、毛等材料的局限;新的可替代能源的发明,给日益严峻的煤炭、石油等天然原料短缺的趋势提供了缓和压力的空间。在化学化工科技发展带来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负面效应也随之产生,那就是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废弃物污染情况的加剧。因此,绿色科技的运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化学工程 绿色科技 环境保护 绿色化学 一、绿色科技促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1]。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 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二、海水淡化工程的预处理过程中运用绿色科技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能离开水,水对于每个人的生命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资源。而这种重要的资源,又具有这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淡水的危机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难题。而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最缺乏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就成了缓解我国淡水资源匮乏现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水淡化所必须的成本也在逐渐的趋于大众化,使这一技术不再是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才使用的起得奢侈的技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进并采用了这一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指的就是一种利用物理上的或者化学上的方法将海水里面的盐和水进行分离的技术。在进行海水淡化技术的预处理进程中,任何影响环境状况的不良影响都没有产生。并且在获取海水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继续对生态环境构成伤害。我们的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就是指要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以继续发展的环境状况。因此,将绿色的化学工艺运用于海水淡化的过程中的这一举措至关重要。因此,将绿色的科学理念与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便成为了现代世界化的化工生产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海水淡化构成的预处理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氢氧化镁,成为了环保领域新的宠儿,这种物质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效果良好的特点,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绿色化学技术在我国传统香精香料工业中的应用 在日常化学产品的生产中,香精香料是不可缺少的添加剂之一。我国的香精香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及全球性经济萧条的状况逐渐加剧,我国的香精香料出口产业收到了很大的打击,产品订单大幅度减少。 在深入地调查我国香精香料产品出口订单锐减现象的原因之后,不难发现,产品中有害杂质含量超标,是其真正并且主要的原因。造成有害杂质含量超标的原因则在于生产工艺方面的缺陷。例如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有残留以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不当等原因。其中,提取原料的成分在产品中的残留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提取技术来改变。包装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则应通过加强企业和工厂的监管力度,督促生产商家和企业反复试验,选取符合有害杂质含量标准的外包装物等方法来改善。还要牢牢掌握我国香精香料产品的优势方面,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和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够满足生产出高质量、低能耗的香精香料产品的要求。 四、绿色化学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呢,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解析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 摘 要: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我国的电子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表面上看,纯技术的研究工作将电子科学技术推向了一个高峰,但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说,如果不进行一定的理论研究,将会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原因在于,电子学习技术需要强大的实践为基础进行研究,但需要一定的理论进行辅助,这样研究出来的技术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群众,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对多值逻辑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多值;逻辑;电子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多值逻辑与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不符合之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科学技术的大幅度进步。多值逻辑逐渐的被人们所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我国在多值逻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现阶段的一些成果已经有效的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情况和工作情况,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的探索。本文就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研究多值逻辑的意义 (一)许多逻辑问题本身就是三值的 多值逻辑与一般的逻辑有很大的不同,多值逻辑强调“值”的数量。一般的逻辑观点只有一值,而多值逻辑认为,很多的逻辑问题本身就是三值的。从表面上看,多值逻辑与原有的一些逻辑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冲突,但在科研人员细心研究之后才发现,多值逻辑与我们原来所接触的逻辑并没有冲突。例如:信息处理及PL人等课题中的“真”、“假”、“无定义”三态,电机控制的“正转”、“停”、“反转”,三态,数值界限常可区分为“正数”、“零”、“负数”三类,等等。这类问题用三值逻辑处理比用二值逻辑处理更为自然、方便。由此可见,利用多值逻辑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的快捷,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电子科学技术来说,多值逻辑是非常适合的一种思考方式。 (二)对数字系统故障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过去的工作中,电子科学技术一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虽然现阶段的发展幅度较大,但并没有刚开始那么强烈。对于电子科学技术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问题,像这类高精度的技术,一旦在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全局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其中,数字系统故障一度成为了阻碍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难题,令众多的科研人员束手无策。但是在采用多值逻辑来思考的时候,就简单的多,而且顺利的将问题解决。数字系统的故障诊断需要考虑有故障与无故障时的状态,只用0、l两个逻辑值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多值逻辑。另一方面,若用多值逻辑电路来构成二值数字系统,其多余的逻辑值可用来使系统成为容错、自校验、失效保险或故障安全的数字系统。由此可见,对于多值逻辑而言,不仅仅能够提高电子科学技术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够将电子科学技术中的问题有效的解决,为其发展提供较大的动力。 (三)前景较为广阔 对于电子科学技术而言,前景的广阔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多值逻辑却让很多人持有担忧态度。毕竟,某种纯理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达到一个巅峰,之后就会停下来,人们会将目光投向其它理论。多值逻辑之所以从开始一直到现在都非常的受科研人员的青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多值逻辑的前景非常的广阔。无论是客观方面,还是主观方面,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都非常广阔,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思维过程是很难用二值逻辑来模拟的。但多值逻辑中的多阂值逻辑却能较好地模拟神经元的工作。机器学习、专家系统、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问题中应用多值逻辑的前景十分广阔。由此可见,未来的工作需要将多值逻辑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这样才能让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更加健全,在科学领域当中,获得更大的突破。 二、多值数字系统的信息密度高 科研人员在研究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多值系统的信息密度较高,这就从客观上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便利。对于电子科学技术来说,任何一个环节的计算都必须达到非常精确地效果,而多值逻辑在除了能够运用多值的方向进行思考,还可以让多值数字系统的信息密度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当这种数字系统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时,可以大大节省集成电路的基片面积。例如,已经在Int e l8 087数字数据处理机及i A PX-432计算机中使用的四值ROM,每一位相当于二值ROM的二位,而所占面积增加不多,从而使整片集成电路节省基片面积31%。 三、集成电路的功能日益增强而体积日趋缩小 在研究电子科学技术的过程中,集成电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科研人员在集成电路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得集成电路的体积不断的缩小,有的甚至缩小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另一方面,集成电路的功能却丝毫没有降低,反而与体积相反,伴随着体积的缩小,集成电路的功能不断的增强,使得现阶段的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一个较为高端的水平。再结合多值逻辑之后,就会将原有的一些问题有效解决,发展的更加健全。一般来说,前者的引线数要多,后者则要求减少引线数。这一矛盾严重地影响了集成电路的发展。二值逻辑已很难解决这个向题,而多值逻辑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向题。由此可见,对于多值逻辑而言,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它能够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实质化的积极影响。我们需要对多值逻辑充满信心,并且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工作。 四、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 从以上的阐述当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多值逻辑对电子科学技术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而且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值逻辑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对于多值逻辑而言,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自身的强化使得多值逻辑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在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之间建立某种良性循环,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积极影响。 五、总结 本文对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进行了一定的解析,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已经密不可分,而且二者呈现出相互促进的状态,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可以在多值逻辑与电子科学技术方面,获得一个更大的建树。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实验室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电子科技与技术行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扩展起来。而光电子实验室也是构建电子科学技术实验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本文针对电子实验室建设的环节,阐述了光电实验室的用具、设计与制作的程序等内容,并根据现状提出了未来实验室的新主张。 [关键词]科技水平;电子实验室;设计与制作;新主张 目前,随着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专业设置方面也进行了不断地改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便是的电子器件、激光、微电子等专业的组合与推陈出新的成果。它是一个宽口径、新生代的专业。并且一直是我公司研究的核心方向,拥有一支科研先进、学历资深的强大队伍。在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用性与实践性都相对较强,不管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还是未来共同富裕的实现,电子科技都已经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目前光电子实验室是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及其重要的一步。 1实验项目的设置 根据我公司的现状,设置了以激光电子为基础贯穿整个光电子实验室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作了各种的实验器材与设备。经过深思熟虑与各部门的讨论研究,再结合公司周围的建筑环境,明确了应建的实验项目。通过实验项目的研讨,抽取项目中的四个实验,作为确定测量激光以及技术的项目,其中,实验以“光电子物理基础”为依据,来测定激光增益、激光线宽、以及激光纵横模。而另一方面,将以“光电子技术”为依据,主要项目是技术方面(包括电光调制技术、倍频技术以及激光调Q等)。 2实验仪器的设计和制作 公司通过走访了国内的几所科研公司的实验室,根据与实验室的领导谈话,得知并了解了这些公司电子科技实验室的一些状况与创新之处。我们也明确了并规划了属于自己的电子实验室设备配置的基本蓝图。 在测定激光增益这一项目过程中,发现我国内光电实验的方法都是各持己见、截然不同。比如:就拿放大法来说,有些科研人士是透过一个放大器并根据激光器所输出的激光,然后分别进行输入光强大小与放大器输出光强大小的测定,再根据最后的结果,求出所得的增益系数。另一些则在采用此方法时,也不尽相同。他们测试增益系数的方法是通过内损耗法而得。也就是把损耗输出片插入腔内,并且,根据该损耗片旋转的角度变化与损耗片上光反射率所发生的改变,然后,对损耗片上所输出的光强以及损耗片旋转角度变化关系曲线的测定,通过数据,就可以很快的求出小信号的增益系数,除此之外,还可以求出一些参数(如:腔内所损耗的以及饱和光强的参数等)。 但是用这种方法来测试机构是比较的复杂的,并且在数据处理方面,工作量与时间量都比较大,按照客观的标准,我们可以换另外一种方法来测试激光增益,那就是内损耗法。一般公司的光电科研室,大多数都使用染料调Q的方法来进行激光调Q,目前,工业化进程较快,并且工业生产中,激光的应用现状与调Q都比较的稳定与先进,基于这个原因与现状,我们采用电光调Q技术,并且已经明确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电光调Q的实验基本的方法与操作原理。 确定了我们所采用的实验设备方案之后,下一步,就是依据所使用的状态与情形,明确与规划好实验设备的基本参数以及测量操作过程的精确程度,然后,就是设计新版的实验操作仪器结构,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所以,根据使用的状况,我们对某些结构又开始了更精确与先进的改进,例如。当我们在采用内损耗法时,如果激光增益的损耗片旋转角度为@时,那么,放射光束的旋转角度就是2@。这就是为什么光探测器不能跟损耗片放在同一个旋转驱动轴上的原因。为了能够确保损耗片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与反射光束探测器运转方向一致,在我国许许多多的实验装置中都是采用一套齿轮系统。然而,我们测试反射光时,是直接地用我们所设计的一条长条形的光电池。但是,这并不影响实验的内容与结果,如果损耗片在旋转的过程中,使反射光束不脱离光电池,那就万无一失了。这样不仅使实验装置更加的简洁,而且也降低了制作材料的成本。还有就是,三套装置的空间都较小(包括激光横模的测量、激光线宽的测量、激光纵模的测量)。在我们设计的过程,会将我们采用的同一种激光源(He-Ne激光)放置在同一个实验箱里面。激光就会被光反射器各自的引到不同的测试光路里面。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实验空间的利用。 在我们推出新的实验装置时,我们会用微机采集测试代替之前设备中,使用函数记录仪收录实验的数据。例如,如果在测量增益,损耗片上的反射光强度与其旋转角度的相关曲线,或者在测量激光横模时,光强的分布曲线,透过计算机的程序掌控步进电机运动,光探测器所测得的结果会通过模数转换被串口输进计算机里面去。这样曲线与数据表文件都会在计算机的荧屏上显示。为了能够使操作员通过计算机读取相关的数据并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处理,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将数据拷进自己的硬盘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操作员对实验数据的敏感度与精确度,同时,还能更加熟练的操作相关的软件,如:Origin或者Matlab等。为了确保实验测试的精确度,如果我们测量激光线宽时,可采用多光束干涉法,并在我们新设计的实验装置中用CCD成像代替之前实验中通过拍照来记录的感光底片,输入计算机里,这样相关的程序读取荧屏上显示的数据以及图形文件。 为了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产生枯燥的心绪,在实验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上其他有趣的项目。如果是进行电光的调制实验,操作员可以把电光晶体上测得的电光调制曲线进行适当的调节,然后,增加正弦信号,并通过调节直流偏压来观察信号的失真状况。紧接着,我们可以把MP3中一些通俗歌曲的音频信号传送到电光晶体上,收到的音频信号放大后,通过扬声器进行播放,在此过程中,操作员不仅可以领略到光通讯的整个过程,还可以感受到波片旋转过程中信号失真的具体状况。 3电子实验室目前使用的现状 目前,电子实验室主要开放对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技术员。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倡导操作员积极动手试验,以提高他们对基本实验的方法与技巧熟练度。本实验室除了对专业的技术员开放外,还可以开放其他对电子科学感兴趣的员工开设实验(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设有“现代光学实验”一课,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设有激光原理实验课程)。实验室除了能够完成实验任务外,还能帮助技术人员的研究其他的实验活动。并且,还想使实验室的设备更加简单化,以便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如把电光调制系统更进一步的简单化,完成了混沌信号光通讯的研究,还有采用了脉冲调Q激光器,进行了激光烧蚀制备纳米材料的实验研究。 4下一步的规划 在光电子实验室里,由于里面设备的局限n生,技术操作员只能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实验项目,由此可看出,光电子实验室在功能方面还有待完善。根据我公司的计划,在实验室的空间里,也新设了其他的实验项目(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的“现代光学基础)这个实验项目跟普通的物理实验相差甚远,主要针对公司电子实验室的特点而设置。 它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的广泛,包括一些显示光学技术、光电检测、眼视光学等较先进的实验项目。为了能够使技术操作员的视野更加的开阔以及更多的实验供他们选择,在不久的将来,我公司将开设一些创新型、高科技的实验项目,其中,就包括新型激光器件应用、光纤通讯等实验项目。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摘 要 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出发,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直接上岗型人才为目标,从实习基地建设和定向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探索全新的校企合作之路。 关键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定向培养 2000年6月,国务院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明确提出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1]。大力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克服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短缺,抓紧培养集成电路专业人才方面的重大举措。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和企业对集成电路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校企合作体制的实施和更深层次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校企合作体制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毕业生在准备就业的时候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能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设计软件,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行业背景和企业需求,为培养直接上岗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重要专业分类。河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集成电路工艺和集成电路设计两大类课程,其中集成电路设计又包括电路设计和版图设计。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讲授,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加工工序(如硅片的清洗、氧化、光刻和扩散等)、集成电路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如全定制、半定制、CPLD和FPGA等)和集成电路基本单元的版图结构(如电阻、电容、BJT管和MOS管等)。虽然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软件落后,以及与社会生产实际相脱节的状态十分严重。这里以集成电路版图实验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集成电路版图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经费的限制,只能通过免费或者低级的版图绘制软件来完成实验教学工作。由于使用软件功能上的落后,没有办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对版图进行设计规则检查和电学规则检查,不能清楚地知道设计规程检查文件,不明白版图后仿真和电路图与版图的比较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不知道实际生产中相关元件的版图绘制方法,只能简单地绘制出某个元器件的版图,造成学生只是学习到了版图设计中的一点儿皮毛,相关知识匮乏,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2 校企合作方案探索 实习基地的建立 2003年7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通知中要求高校要大力推进“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学改革[1]。为了培养应用型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了解企业需求,河北大学跟北京芯愿景软件有限公司保定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这既能让学生接触到先进的设计软件,增长自身技能,又能为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 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之后,双方又制定了详细的实习基地实施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暑期毕业实习。学校的毕业生需要在大三之后大四之前的暑期进入实习单位完成毕业实习的工作。实习基地建立之后,企业可以接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进入单位实习并对学生提供培训。学生要严格按照企业的上下班制度等要求自己。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掌握了实际生产中相关元件的版图实现方法,明白了集成电路产业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和实现方法,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双向选择,深入了解。在暑假毕业实习完成之后,企业对实习的学生进行了综合评定,学生也对企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大四下学期毕业设计阶段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保障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这既能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又能为企业本身培养所需的人才。 最后,除本科生的实习以外,还对集成电路工程的硕士生制定了实习计划,并聘请了北京芯愿景软件有限公司的两名高级工程师担任学校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对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硕士生进行联合培养。企业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培训方案,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定向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也是为了为合作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实现双赢。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应该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从专业课开始到专业选修课,都融入了实际生产中会用到的相关内容。 如在数字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以及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两个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凡是涉及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和版图设计部分的内容时,都融入了芯愿景有限公司的相关书籍或资料作为补充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企业在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时是如何进行综合考虑的。在数字集成电路综合实验和集成电路CAD课程设计这两门实验课中,采用芯愿景公司的软件和素材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芯片制作过程中模块安排、虚拟结构单元、数字单元、模拟单元、有源器件、无源器件以及布局布线的相关知识,加深对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的认识。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实验两门课程的开始过程中,从企业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入课堂帮助任课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以上一系列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对集成电路设计流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到了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为合作企业培养了所需的人才,使企业减少了招聘风险,降低了成本。 3 结束语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深化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是一次记忆深刻的体验,是一次写在记忆中的成长经历[2]。校企合作协议签订半年多来,经过2009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检验,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自己还存在哪些方面的欠缺,校园里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实习经历虽然短暂,但是学生收获颇丰,最终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笔者深信,随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致力于把合作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带给学生的将是更加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待遇优越的就业岗位,带给企业的将是源源不断的就业生力军和企业品牌的进一步推广。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进行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紧紧抓住“产学研”的建设思想,把课程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堂内容在室外的延伸,把“产学研”本身就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产学研;微电子;专业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2年9月,2003年正式开始招生,设定了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目前已开设的专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以微电子器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为主要发展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我们广泛地参考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及国内其他重点大学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建有半导体器件原理与测试综合实验室、半导体工艺实验室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达到了国内部分一流高校的微电子专业实验室水平。十年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我们在本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上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一、拓宽专业方向、夯实专业基础 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过程来看,为了突出专业方向,以往专业建设中我们往往设置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方面的课程,但每门课程的课时数较少,同时压缩了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的门数和课时数,造成学生基础课没有学好,专业课太多而每门课课时数过少以致学得囫囵吞枣,也就是专业基础没掌握牢,专业课更没有学好。而大多数用人企业却需要大量工作在生产现场,能够处理生产当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掌握丰富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这些人才所应掌握的知识不是一两个专业能够培养的。因此我们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不追求过新、过尖,注重拓宽专业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设置不过窄、过深,给予了学生比较宽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各种研究方向,同样由于现在微电子技术发展很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很短,专业课不要求讲得很深,主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主要业务范围和处理问题方法。这样培养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了解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内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便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迅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特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天津工业大学本科培养及学士学位要求制定。方案中规定了本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应修读各类课程学分的最低要求,是审查本科生学习计划、认定毕业资格、授予学士学位的主要依据。根据服务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体要求,对本专业调整了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教学计划,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加大培养方案的宽松度与灵活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减少必修课程,增大选修范围,使培养方案有更大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学生可以在培养方案框架内,参考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建议,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选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大的空间。(2)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建体现学科发展与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度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拓宽专业的内涵,增大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基本上按照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大类基础,按一级学科构建专业基础,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重组专业方向课程。(3)加强实践,将“实践、探索、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本专业实践环节在学校和学院的公共实践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专业课程专题设计和专业系列性实验等实践课程。专业课程专题实践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课程专题实践的题目采取由学生自拟、专业委员会审核的制度来确定。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课程设计采取组队的形式,由3~4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小组,互相分工合作完成设计。本课程专题实践在第6学期开设,为期8~10周,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采用毕业设计的模式进行管理,最后以实物演示和论文答辩的形式结束。开设专业系列性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阶段性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系列性实验课主要依托本专业的实验、实践平台来开设,分别于第4、6、7学期为学生开出。第4学期的实验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实践平台的结构和框架,并提出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告知学生要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第6学期的专题实践以设计型专题实践为主,使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实际系统硬件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并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第7学期的实验以综合性设计为主,熟悉芯片级、板级和系统级设计方法和步骤。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大力加强实习教学环节,拓展一批校外实习基地,才能使学生走出去,学得成,真正做到学有专长。在校内,我们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随时性、方便性的优势,配备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到专业实验室进行操作和技能训练。在校外,我们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天津滨海新区企业服务,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能力的广阔空间,目前我们在社会上选定“天津南大强芯半导体芯片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市森特尔新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海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工大海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等一些相关的公司、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协作关系,让学生到公司、企业参加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这样的实习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开拓“产学研”模式的特色人才培养 随着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其强大的功能集聚优势开始迅速形成,这为天津市相关电子产业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目标之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集聚国内外研发资源为主线,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研发转化环境以及高效并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流水平的高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以滨海新区为产业聚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型高科技产业,将加快滨海新区的总体建设步伐,奠定天津滨海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地位。同时,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八大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因此,作为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学科,在天津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我们已初步建立微电子专业方向,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达到“产学研”教育模式的实现,我们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科研工作中的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方式上加强针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不断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在教学效果上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科技、新工艺,培养出大批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搭建竞赛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改革,本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此我们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建立了基于基础实践层、提高设计实践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创新专题实训层四层金字塔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本专业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实践能力培养计划,通过参加不同竞赛,由浅入深地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确保本专业全体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和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参加学院组织的竞赛掌握电子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指定题目的竞赛培养复杂电子系统设计的能力;通过参加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培养软件设计方面的能力;通过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不限题目的竞赛和课外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培养大学生面向实际项目的电子系统设计能力;从优秀的学生作品中培育参加全国挑战杯这样强调创新性和工程化的竞赛。在各类竞赛培训和指导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步提高。通过参加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为学生就业也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进行了“产学研”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紧紧抓住“产学研”的建设思想,把课程教学不仅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堂内容在室外的延伸,把“产学研”本身就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鼓励广大教师将学科优势与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和向教学转化,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必修课教学内容,调整选修课课程结构,把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融入本科教学之中,对于培养本科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摘要:从国家、地区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出发,结合湖北工业大学的实际情况,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以及具体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微电子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理论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专业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学科背景及问题分析 1.学科背景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信息科学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它属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一般是指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新型技术学科,主要涉及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相关的技术与工艺。[3]由于实现信息化的网络、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基础是集成电路,因此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石。此外,从地方发展来看,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在全力推进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以光通信、移动通信为主导,激光、光电显示、光伏及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电子信息产业在湖北省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湖北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7年,完全适应国家、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建设专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毕业生可以从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和光电子器件、系统(激光器、太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等)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微电子产业的人才需求为牵引,遵循微电子科学的内在客观规律和发展脉络,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微电子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电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2.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理论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想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建设配套的实验教学平台。然而目前人才培养有“产学研”脱节的趋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较少。建立完善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前提。 二、建设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平台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基础课程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电子实验和计算机类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平台即微电子实验中心,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部分。在实验教学体系探索过程中重点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的微电子人才培养理念。微电子人才既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包括基础物理、固体物理、器件物理、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等),又要求具有较宽广的系统知识(包括计算机、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微电子实验教学环节强调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同时兼顾本学科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协同训练,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第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微电子实验教学体系,将“物理实验”、“计算机类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微电子工艺”、“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课程设计”、“集成电路课程设计”、“微电子专业实验”、“集成电路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相互贯通,有机衔接,搭建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兼顾半导体工艺与集成电路设计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半导体的产业链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封装、测试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为了扩展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适应范围,实验教学必须涵盖微电子技术的主要方面,特别是目前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半导体工艺两个领域。 第四,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推动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与国内外科技同步发展。倡导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教研相长,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化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此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三、建设内容 微电子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是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我国微电子技术人才紧缺,尤其是集成电路相关人才严重不足,培养高质量的微电子技术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微电子学科实践性强,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相关的测试分析技能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等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利用经费支持建设一个微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具体包括四个教学实验室: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实验室、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性能参数测试与应用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科技创新实践实验室。使学生具备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微电子器件、光电器件参数测试与应用、集成电路设计、LED封装测试等方面的实践动手和设计能力,巩固和强化现代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在微电子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培养学生具备半导体材料、器件、集成电路等基本物理与电学属性的测试分析能力。同时,本实验平台主要服务的本科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同时可以承担“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10余个本科专业的部分实践教学任务。 (1)半导体材料特性与微电子技术工艺参数测试分析实验室侧重于半导体材料基本属性的测试与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半导体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测试方法与技能,包括半导体材料层错位错观测、半导体材料电阻率的四探针法测量及其EXCEL数据处理、半导体材料的霍尔效应测试、半导体少数载流子寿命测量、高频MOS C-V特性测试、PN结显示与结深测量、椭偏法测量薄膜厚度、PN结正向压降温度特性实验等实验项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等。 (2)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性能参数测试与应用实验室侧重于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基本特性、微电子工艺参数等的测试与分析方法,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半导体基本理论、器件参数与性能、工艺等的理解,掌握相关的技能,包括器件解剖分析、用图示仪测量晶体管的交(直)流参数、MOS场效应管参数的测量、晶体管参数的测量、集成运算放大器参数的测试、晶体管特征频率的测量、半导体器件实验、光伏效应实验、光电导实验、光电探测原理综合实验、光电倍增管综合实验、LD/LED光源特性实验、半导体激光器实验、电光调制实验、声光调制实验等实验项目。完成形式包括半导体专业实验课、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课程设计、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 (3)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侧重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硬件描述语言、Cadence等典型的器件与电路及工艺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设计流程等,并通过半导体器件、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的仿真、验证和版图设计等实践过程具备集成电路设计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能力。以美国Cadence公司专业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为载体,完成集成电路的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工艺设计等训练课程。完成形式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集成电路设计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上机实践等。 (4)科技创新实践实验室则向学生提供发挥他们才智的空间,为他们提供验证和实现自由命题或进行科研的软硬件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包括LED封装、测试与设计应用实训和光电技术创新实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设计器件或电路的研制并通过测试分析,制造出满足指标要求的器件或电路。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系统训练,加深对所需知识的接收与理解,初步掌握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对工艺技术及流程的认知与感知。完成形式包括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创新实践环节、生产实践、毕业设计、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各类科技竞赛及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等。 四、总结 本实验室以我国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人才需求为指引,遵循微电子科学的发展规律,通过实验教学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系统了解与掌握半导体材料、器件、集成电路的测试分析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工艺技术等技能,最终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范围广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微电子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电子人才的迫切需求。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摘要]经过数年的发展,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未来的生存发展。文章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工程技术对经济与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美、英、法、德、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由于注重加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其工业化崛起提供了及时高效的技术支持。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目前应用前途很广,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收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到现在已有一届学生共近50名学生顺利毕业了。现在回眸总结这几年我校在电子科学与技术新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体会,总体上看,这届毕业生不仅实践动手能力很强而且理论基础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欢迎。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建设许多环节中仍然存在不少不足。其中最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在人才培养的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因材施教理念,同时实验设备及手段还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人长期从事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制定及教学工作,切身感觉到提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质量未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满足服务于未来社会行业市场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更快和更多地为社会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级应用人才。为了达到上述这一宏伟目标,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满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社会需要,找准定位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问题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作者认为,给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一定要突破管理理念,树立真正的市场理念,扬弃固定模式,瞄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市场需求的现状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依靠我校师资、信息等优势,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因此,作者认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目标是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一定创新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适应市场需要。为此,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注重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和竞争能力,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兼备特长、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复合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旨在规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行为,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2011年,我校“微电子技术实验室”获得中央与地方高校资金资助,总金额达300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实验条件,对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必要的改进,达到有利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实验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由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基楚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三个模块构成。配合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一)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 这类实验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方式、方法、常用仪表的原理性能及使用、选择、读数方法等,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基楚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题目自行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参数和所用的仪器仪表。通过此类验证性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综合设计性实验。 这类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教学软件,开设多种综合型实验,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保证一人一组。在开放时间内,学生可以到实验室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及爱好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不受规定实验项目的限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为他们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学生在电子与信息系统领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信息、电子等行业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适应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专门工程实用技术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较宽口径的专业,其内容涉及到电子和科学工程两个方面。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与科学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信息系统和集成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 在设置专业方向上,应从培养素质性、通用性和实用性人才出发设置专业方向,可以设置应用电子和集成电路设计两个方向,相应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按需调整。 四、研究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我校独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材”与211院校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在于高考分数较低,这就有可能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二是学习不够刻苦。教学中如不注意克服这两种劣势,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材”也有其优势:一是就业压力迫使他们要勤奋学习;二是城市生源偏多,家庭各个方面条件较好,相对而言,见多识广,接受新信息、新事物反应快,动手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作者认为,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因材施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学习方面,通过各种活动,如聘请电子科学与技术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成功的企事业家等来校作专业指导和学术报告等,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成才的紧迫感;做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在新生军训的同时,配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律教育和专业教育,帮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针对不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设立奖学金、组织各种学习竞赛,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开设各种强化班和补习班,帮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信心,激发成才的欲望。 (二)在生活方面,通过严格管理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坚持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纪律约束,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队伍建设,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计划,组织开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展开心理教育,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心理跟踪档案,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指导作用,及时调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有效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学校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和知识的需求。 五、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方面,应着重处理自身师资和外聘教师的管理和培养问题。首先,应坚持聘任制和严格考核考评制度,并以此转化为竞争激励机制,教师的工作得到认可和回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和进修机会。教师有了能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并实现教师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化的途径,自然能安心工作。培养出本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建立本校的核心教师队伍。通过聘任高水平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外聘教师(教授)或专家为学科带头人,以他们为主来构建教研室,开展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目前本学科教师都具有985高校博士学位。 总之,在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针对性、开放性、可持续性发展、市场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是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如果能够切实转变教育质量观,以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借助于其新机制,创新办学模式,完全可以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市场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专本业2007级学生的成绩统计分析表明,学生每门功课的平均合格率在94%以上,平均优秀率在70%以上。这说明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预期效果。同时在全国和省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2007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李智同学和肖超军同学获湖南赛区竟赛一等奖,邓超爱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奖。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生产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习基地缺乏、实习岗位安排不合理、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矛盾、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为生产实习课程的建设、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生产实习;学生 生产实习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它是与今后的职业生活联系最直接的,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校内教学的总结,而且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责任心、使命感的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学习企业工人和现场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树立刻苦钻研精神;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以及电子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等一系列的过程;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和质量的过程控制;培养劳动习惯、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计量学院光学与电子科技专业学生,我们采取集中实习为主(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学生自习联系实习单位)为辅的组织方式,目前生产实习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实习基地缺乏。由于学生缺少实践经验,不能从事技术类的活,不仅难以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且还给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带来不便,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生产实习,造成了生产实习基地建立困难。 2.生产实习岗位设置不合理。由于生产实习的时间较短,企业在安排生产实习岗位时会有很大的难度,往往会出现企业将学生当劳动力使用的现象。虽然此类生产实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组织纪律性和敬业精神,但是对于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感觉实习工作的实际情况与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出现情绪不稳定,身体不适应的诸多情况。 3.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的矛盾。生产实习实施过程主要在企业完成,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而实习评分模式往往以校内指导教师评分为主,企业指导教师评分为辅,两者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导致企业指导教师管理学生困难,影响了生产实习的效果。 4.生产实习时间不合理。生产实习时间不合理会严重的影响生产实习的效果。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原来安排在第七个学期的17~19周,此时很多学生面临着考研、公务员考试和找工作等相当多的事情,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5.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生产实习结束后,没有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讨论,没有及时改进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6.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校外分散实习(指学生个人脱离分院统一安排,个人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行为)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监控。 二、有效的解决方法 1.建立动态生产实习基地。我们往往要求实习基地是大型企业建立的,并且能够长久使用,甚至这已经成为评价实习基地好坏的标准。大型企业能够安排较多的学生,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容易;大型企业一般技术力量较强,有利于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大型企业设备较先进,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但是,大型企业对普通高校的依赖较少,校企之间很难有深度的合作,往往会将学生当劳动力使用。生产实习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落脚点则是“生产”,所以,我们认为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紧跟产业发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就业的企业才是适合学生生产实习的基地。要摈弃一劳永逸建基地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经常性地关注和寻找适合实习的企业,积极寻求和建立广泛的社会化联系,寻找最佳结合机会。在研发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企业文化等方面实地对企业进行考察,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产品更新情况,以便对学生有个初步培训。实习结束后再通过企业调查和学生座谈了解实习效果,决定是否将其列为下一年度的基地名单。 2.建立多实习岗位和岗位轮换实习模式。以中国计量学院电子专业的学生在浙江正泰中自工程公司围绕控制系统与仪表产品开展的生产实习为例,经过校企领导多次有效沟通,确立了部件生产(部件装配、测试)岗位、仪表生产(仪表装配、测试)岗位、系统生产(系统装配、测试)岗位以及产品研发岗位(研发流程介绍),并进行轮岗。这种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组织形式,学生以分散的实习小组为单位,在研发、生产、测试等至少三个岗位上进行轮岗实习。每个岗位配备企业指导老师,同一小组学生一周内在岗位不同阶段进行流动学习,基本可以了解掌握该岗位的组织方式、工作流程等内容,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通过实习,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结合专业知识,进一步了解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光电技术的实际应用,学习、了解研发管理流程和常用测试设备的使用,还可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质量的过程控制,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又不会对企业正常生产带来太大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3.学生管理模式和评分模式改革。针对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的矛盾,我们加强了学校指导教师对生产实习过程的监控。在学生校外实习期间,分院里安排了专职教师进驻实习企业进行管理,更好督促学生熟悉相关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学习企业的组织机构及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方式,了解技术方面的研发和管理方法,了解社会对技术的需求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增强教师工程实践经验。 我们对原来的生产实习评分模式进行了改革,修改了评分标准,强化企业指导教师的评分比率。在生产实习结束时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组织生产实习答辩会,评定学生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并给出答辩成绩。将生产实习评分分为四方面:出勤率、生产实习答辩成绩、实习记录本质量以及实习报告本质量(所占比例为20%、40%、20%、20%),综合后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 4.生产实习时间调整。我们调整了生产实习的时间,将实习时间调整为第七学期的短学期,也就是暑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5.建立了闭环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利用问卷方式对学生开展实习情况调研,了解学生对生产实习教学的期望、实习中工程能力培养的实际感受以及对生产实习教学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生产实习期间每周召开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座谈会,对学生生产实习状态以及生产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解决,建立了有效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 6.规范校外分散实习,有效控制分散实习的质量。严格把关校外分散实习申请。首先由本人提交书面申请《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校外生产实习申请表》。学生接受单位必须与本专业相近,学生接受单位与学校同时指定双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同志作为指导教师,按照学校培养方案和该实习环节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然后提交《中国计量学院光电科技学院学生校外生产实习的承诺书》,经校内指导教师审核后,由学科负责人和学生所在系部和分院批准后方可执行。 实习期间,学生必须在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严格按照实施计划的进度进行毕业环节的教学任务。校内指导教师必须每周向学生所在院系部汇报学生实习情况。在校外自主进行实习的学生,必须在该实习环节规定的结束时间前返校,并按规定撰写实习记录本与报告本;同时提交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填写的《中国计量学院实习单位意见反馈表》给校内指导教师。 对于实际过程表明无法正常进行实习或不能保证质量的学生,指导教师应及时向系和分院,以采取有力措施或终止学生在校外自主实习环节,并做出妥善安排,由此导致学生延误学业由学生本人负责。严格对学生在校外自主进行分散实习的审批,强化管理以保证学院教学和教学质量。 三、结语 本文在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生产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习基地缺乏、实习岗位安排不合理、生产实习的学生管理模式与评分模式矛盾、生产实习反馈机制欠缺、校外分散实习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动态生产实习基地、多实习岗位和轮岗实习模式、调整生产实习时间、建立了闭环的生产实习反馈机制以及规范校外分散实习,有效控制分散实习的质量等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终为其他专业生产实习课程的建设、改革提供了参考。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本文从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详细解读了本科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并与省内外相关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相比较,突出专业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办学特色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产业化趋势反过来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并详细介绍了培养方案的制定情况。 一、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目前,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微电子、光电子、光伏和新能源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分布不均,分类较细,且发展变化较快。另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存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能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该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才。并且结合我校“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特色,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微电子和新兴光电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三、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及专业下设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本科培养方向的思路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工程能力,使毕业生能满足长三角地区微电子、光电子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需求。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专注于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则偏向于光电信息、光电材料与光电器件方面。 四、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 要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并结合我校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省内外几所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1.培养方案的模块化设计。在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时,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和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下,专业培养方案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个模块,下设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相同的课程,到大三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选修各自方向的专业课。由于两个方向的不同培养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设置限选模块,每个专业方向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2.改革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保留了原有电子信息类专业通常所开设的电子类课程外,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如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删减了原先与物理类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物理学史、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并删减了一些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如C++程序设计、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分方向限选模块,两个专业方向对应有不同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3.优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的主干部分,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开设有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半导体测试技术、现代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等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围绕光电材料和光纤通信方向,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传感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课程。另外专业课程里面还设置有专业实验,通过加强实验环节,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五、与省内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 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大高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服务于不同的区域经济,这就要求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区域化、差异化。我们分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这五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使我们能学习到其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也可以发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各个学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区域经济要求确定专业的发展定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定位于能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乃至电子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光通信、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培养能够在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突出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培养能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服务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培养能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系统、电子集成系统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通信电子电路、EDA技术、薄膜物理与技术、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和应用、现代DSP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的能力,开设了电路原理、模电数电、通信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光纤通信原理、光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线路CAD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通信原理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大型实验、微电子基础实验、半导体器件仿真大型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大型实验等实验类课程。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线路CAD、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VLSI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信号与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等实验类课程。南京理工大学培养学生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光学、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显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线路、电视原理等专业课程。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能力,开设有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伏材料等专业课程,以及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能力,开设有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原理、MEMS技术、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薄膜材料及制备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以及近代物理实验、专业实验等实验类课程。 3.人才培养特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注重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方面能力的培养。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电路与系统设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注重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联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本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能较好地改善这种状况,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就业率;联合培养机制 一、目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子信息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牵动整个社会的重大问题。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我系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我院的一个新型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比重有待平衡。电子科学技术专业至今已招生四年,今年迎来第一批毕业生,就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看,由于缺乏相应的实验条件,较偏重理论基础教学,实验环节较少。显然,书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必须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力与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满足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实践教学的不完善构成了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一个短板。 2.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学生就业取向不甚吻合。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常存在教师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就业取向不甚吻合的现象,这很可能导致学生被动从事毕业论文设计。由于教师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往往偏重于理论计算或是模拟仿真,学生难以从事实践锻炼,学生感觉不到毕业设计对日后工作的作用,造成学生不愿投入精力,积极性不高,最后会导致很多本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毕业设计工作,最后却不得不由教师代劳。因此,提高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的就业取向的吻合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学生就业优势的体现。 3.继续深造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与未来研究方向结合。在众多的毕业生当中,有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这些深造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专业及研究方向会更加细分化,其研究方向也与未来导师的研究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当学生毕业设计题目与未来研究方向不太一致时,可能也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会出现应付毕业设计现象,严重降低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针对目前现状,我们提出了一些改革理念及改革思路,探索能够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内容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或工作环境起到一个良好的衔接作用。 二、改革理念及思路 1.改革理念。立足于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培养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这直接关系到学院乃至学校的长远建设与发展。 2.改革思路。针对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能较好改善这种状况。 毕业设计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手段。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大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以后,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一次综合型训练,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型教学环节。该环节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一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到一名毕业学生能否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尽快适应社会需要。通过与实习企业达成协议,让学生选择与实习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去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在企业做结合实际的毕业设计,让学生更容易适应以后的新的工作环境。应届毕业生在第七学期结束时基本都签定了就业协议或是在用人单位实习,因此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中,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设计是可行的,也是培养快速适应企业工作需要优秀毕业生的最佳时期,这种培养方式是一种“准定单式培养”。另一方面,加强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由于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为新办专业,实验设备方面较弱,有些教师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但教师理论基础功底扎实,须加强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才能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对于已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可以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题目在研究(设计)院(所)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可以充分培养其科研能力。 但是对于以上各环节,尽管学校或学院在开展相关的工作,但是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开展,获得预期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具体的实施细则上还不够完善,导致实施结果并不理想。 改革内容:(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将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依据其就业取向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考取研究生(或不签约就业打算来年继续考研)进一步深造型和签约就业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适合的毕业设计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2)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我校地处长三角经济活跃区域,半导体方面的大中型企业数量较多。就杭州市及周边地区而言,就有数量较多的有关电子科学技术专业领域的企业,因此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可依托本地签订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3)鼓励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联合,增强工程实际能力,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由于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为新办专业,实验设备方面较弱,有些教师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但教师理论基础功底扎实,需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工程实际能力,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方案:(1)在充分调研用人企业和往届毕业生工作需要的基础上,确定电子科学技术相关专业大类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的模式。(2)基于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在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使指导教师的工程实际能力得到再提高,结合实际确定设计题目。(3)对教师申报的毕业设计题目要严格把关,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发挥本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势,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题目选择尽量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取向,与本专业联系紧密,工作量饱满,能够在毕业设计期间完成或有阶段性成果。 实践:提出这种设想之后,我们与浙江缙云电力电子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联合指导,部分学生选择去该公司进行实习,部分学生与本专业老师开展课题研究,还有部分学生考取外校研究生,选择与未来导师进行课题研究,预先进入课题研究阶段。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都非常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设计,最后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成果如下: 1.由于设计题目能够与学生的就业取向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由于毕业设计采用与相关企业联合指导的运行模式,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社会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 3.由于毕业设计题目能够紧密地与企业具体实践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就业后的工作中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工作的快速“无缝对接”。 结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本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能较好地改善这种状况,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优化研究 [摘 要]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介于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员在本科学习期间从理论分析模式转向工程应用模式最重要的结点。为了满足合训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在深入研究合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授课经验,全面分析当前学科点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套优化学科点综合实践平台的方案,方案包括建立合适的教学机制,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开放式实验室章程等措施。 [关键词]实践平台 电子技术 教学机制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介于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员在本科学习期间从理论分析模式转向工程应用模式最重要的结点。基于此,学科的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建设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电子技术类课程在我校的开设历史已有几十年,其建设和发展也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层次,但是面对新的转型形势,尤其是在2012年明确开设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合训专业后,课程建设的不足和实践条件的薄弱显得愈发严重,特别是基于该系列课程和新开专业的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有必要在“统一筹划”的基础上加大建设的力度。 一、基本情况 (一)环节设计零散,资源不能共享 目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综合课程设计及本科毕业设计等自主创新实践活动在时间和形式上相互独立,衔接不紧密,缺乏连续性,专业体系结构不完整。当前学科竞赛和课程实践教学工作缺乏交融,两部分工作属不同人员负责,工作缺乏统筹规划,资源没有有效共享。最终造成的局面就是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没有在已有的基础上出发,一切都是从零起步,学科竞赛所积累的成果没有回馈到大众教学环节中来,没有发挥其本应有的指导作用。 (二)管理机制松散,教学效果不佳 电子技术教学实践活动多采用导师负责制,各教员在培养方式及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别,随意性较大。统一有效管理机制的缺乏根本无法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首先,管理机制的松散造成学员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学员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最多只有1个月左右。时间不充足,再加上重视不够,不注重平时的积累,学生学习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次,管理机制的松散造成在选题方面大部分都不够规范合理。好的选题对于学员实践能力的锻炼至关重要,但是实际现状是,每年仅有20%左右的选题难易适中且切合电子技术学科实际。最后,管理机制的松散造成学员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不能线性连接,递进培养。现在的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十分难堪,前期的单元实践简单敷衍,中期的课程设计模块训练不能达标,后期的毕业设计更是缺乏基础,无从下手。 (三)基础条件薄弱,培养质量不高 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是新开课程,其建设工作是从零开始。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七学期实施,两周完成,要求每名学员应用“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频电子线路”、“EDA技术”、“单片机原理”等课程内容,独立设计制作和实现一个特定功能的电子系统,对实验条件及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形式开放,使更多学员能够从中受益,急需改善实验室硬件资源环境,建立有效管理体制及资源共享平台。 基于上述现状,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各类教学实践环节,探索综合管理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形成浓厚的“电子创新“氛围,提高培养质量,提高综合效益。 二、建立一套合适的教学运行机制 相较于这两大实践环节的沉闷现状,本学科点面向全校学员开展的实践创新活动却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对电子创新的热情。 (一)电子科技创新月 每年3、4月,学科点举办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历时一个月,至今年已连续举办五届。通过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学员们对电子技术知识的理解得到深化,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开阔,实践动手和组织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团结协作和努力拼搏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一批能力素质较高的学员脱颖而出,为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积蓄了力量。 (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近年来,各类以学员为核心的学科创新实践竞赛活动在各个层面广泛开展,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活动依然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对理工科类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极大的牵引和推动作用。 因此合训学员的培养也可以参考并借鉴电子创新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员动力不足,设计制作综合实力偏低的问题。 1.第三学期。这时的合训学员刚刚进入大二,除了已经开设过的C语言课程外,电子方面的课程都还没有开始,实验室开设40学时的公共选修课《电子系统设计》进行基础培训,能使学员提前学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认识常用电子器件,掌握焊接技术、单片机编程技术等。 2.第四学期。学科点组织全校范围的电子科技创新月活动,在竞赛活动中,参赛学员须完成简单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制作。参赛学员以大二学员为主,大三优秀学员为辅,这样可以在团队中以长带幼,发挥好传承作用。 3.第六学期。学习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通过本课程,学员应能结合“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及“通信原理”等所学的电子类专业课程,并利用电路设计仿真软件、EDA技术及常用测量仪器仪表等工具独立设计并制作出一套完整的电子系统。 4.第八学期。进行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毕业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从学习阶段到实际工作阶段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对提高毕业生全面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 要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教”这一环节极其重要。首先要制订完善规范的教学标准,包括教材、课程标准和各种辅助资料,其次要有一支过硬的教学指导团队,确保学员在硬件、软件、理论、仿真等等环节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指导导师,同时教员也要不断的扩充视野,关注电子技术学科的前沿动态,在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课题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对系统性能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1.建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进度表、多媒体课件、参考书等教员使用的教学资源管理。 2.建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综合题库,可供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题。选题方面,指导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对于有能力、有想法的学生可以自己提前拟定题目,自主选择指导教师,然后和指导教师确定最终题目。另外学员也可以从综合题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学生自选题目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员的创作热情,题库中的资源应结合生活或部队武器装备实例,难易适中,既能体现电子技术学科的特点,又能让学员能够学以致用。 3.建立学员自学所需的各种教材、元器件手册、软件使用教程、仪器使用方法教程等。 4.建立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章程,为给学员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实验室全天开放,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教员和学员的积极性,每天都要安排值班人员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 四、结语 本项目所优化设计的综合实践平台,可应用于大部分的基层教学单位,特别适合于工程实践性强,同时承担创新活动、竞赛的单位,推广应用范围前景广泛。本项目若能与学科网站对接,资源共享,全校乃至全军的电子技术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同时教员、学员通过网站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进行教学互动。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关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计算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研究范畴十分广泛、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学科。本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研究。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0、前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大,电子信息类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宽口径应用型专业,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电子信息领域内的一门主干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培养目标上的优化调整 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院校应在能力要求与课程设置上不拘传统,有一定的突破:是在基于贯彻教育部制定的有关教学计划的原则下,应针对学院与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应突出本专业在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生产实际,有创造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应在制定目标上突出本地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2.1、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地位 从目标定位和实际情况出发,必须逐渐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地位,在大学理工科专业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他们是专业课程及基础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而必须加大这些课程的教学课时数,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学好这些基础课程;英语是全校的公共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今后发展必须要求掌握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必须加强英语的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为后续的双语教学及全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专业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她是体现该专业特色与方向的主干课程。我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路分析、信号与线性系统、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微机原理、数据库等。因此我院大力加强了这些课程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2.2、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 专业设计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员进行电路设计、研发、测试所具备的必要的实践能力,它要求从业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研发、设计知识。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要想在学校里具备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和要求上,毕竟不太现实。不过可以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作品设计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毕业作品设计的选题方面,指导教师应根据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器件方面的发展,选择一些具有前沿知识性的课题,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是在毕业作品的实际制作上,应将学生力所能及的知识运用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智慧,力求作品在性能、技术方面的作出创新,突出展示作品在设计上的闪光点。三是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应突出综合性和前沿性,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知识高度和深度,尤其在一些前沿性的知识的论述方面,从资料查阅、信息搜集、前沿知识的再学习等方面,应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一定的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以上毕业设计阶段的三个方面的培养,学生在专业设计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其进入社会,打下专业基础。 2.3、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且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通识教育课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增加了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疆历史、高等语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必修课及选修课,要求选修素质教育课不低于10学分,涵盖文学、美学、音乐、书法、社科、写作等各类人文素质课程。 同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国内外经典名著,积极参加校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及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写作、口语、演讲等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课程,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公民。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必须选修其中一门课程,体现了为学先为人的教学理念。通过人文社科基础课与理工基础课相结合,公共人文选修课与学科选修课相结合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文化素质培养目标。 2.4、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学不致用”的状况,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要贯穿整个学程,并增大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按照“多样化、综合性、分层次、重创新”的原则,一是注重专业实践与课程设置相结合;二是通过课程实验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四是不断改进实验方式,推进开放实验教学;五是延伸课程内容进行技能认证;六是补充和强化社会实践环节;七是加强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的支持;八是结合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构建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专业技能培养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我们形成了多层次的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一层次是专业技术基础的动手能力,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开展《办公自动化》、《应用程序设计》等模块的技能训练,同时开设电工工艺实习等,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锻炼动手能力。第二层次是针对专业技术方向开设专项能力训练。其功能是巩固和强化课程中重点内容、方法和原理,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专项能力。这部分训练以课程设计为主,辅之以技能认证。如《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第三层次是针对专业结构开展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其功能是掌握相关领域的软硬件、信息系统和工程应用的设计、分析、组织、实施的基本方法,全面促成学生对本专业某一方向具体认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如社会实践、参加各类大赛竞赛、高年级开设的《网络工程与技术》、《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等。第四层次是针对专业领域进行综合训练。包括科研训练、工程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逐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完成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方向的“三级跳”。 为此,要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实习平台。校内实习平台,采取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制,实习内容、方式、手段、课程比例由相关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确定。部分实习可以采用自行开发的实习平台,一方面自行开发的平台更经济,也能达到实习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自行设计实习设备,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校内校企合作实验室。利用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和设备,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和人才力量,建立校内实验室。将企业的典型案例整理为实训案例,企业定时派出人才进行技术和项目管理上的指导。 在合作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发挥生产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院与许多软件公司、电信企业等建立了实习基地,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平台。定时派学生赴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注重熟悉企业管理制度、了解企业文化和接触基本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研发流程。 2.5、师资队伍建设,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条件。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思想水平;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科研,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带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3、结束语 做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这对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开展高等学历教育的路径,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充分发挥教育引领教育科学发展的发挥出积极作用。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摘 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微电子以及集成电路等专业领域的具有扎实理论技术、较强实验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不仅是促进专业与时代要求进行紧密贴合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创造更优专业学习条件与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现阶段的结构特点,围绕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阐述,就其有效实施对策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研究;实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电子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教学或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与其他传统专业类似,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也主要分基础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两阶段,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地方是:基于这一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理论课课时较少,实验课程得到增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及应用能力。 一、现阶段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结构基本特点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宗旨有了大致了解,在对专业建设的有效开展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此专业的结构特点进行详尽分析。 (一)基础教育的重视。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结构来说,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是其一大特色,主要开设了高等数学、普物实验、英语和计算机文化训练等课程。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是一门涉及领域较广的专业,这样一来,在数学、物理以及英语、计算机等方面都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理论的强化。减少、缩短理论课程教学课时,并不意味着忽视基础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在理论教学总学时减少的条件和前提下,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体现出强烈的强化基础理论教学趋势,即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吸收效率,如对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以及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基础以及实验指导的基础上,形成宽厚有效的专业基础。 (三)实践环节的加强。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教学体系中为数不多的实践课时较多的专业之一,除了几乎每门专业课都开设了相应独立的实验课程之外,还会定期安排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训效果。这些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严格的科研训练环境下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综合,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促使学生了解、掌握研究的整个过程。 二、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基础构成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从专业的结构安排来看,虽然具备了专业训练的条件,但是专业建设效果依然不明显,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径过宽,特色不明显。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是理工结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知识面较宽,包括了无线电物理学、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将其分为两个方向,学生从大三开始选修相应课程。虽然这种培养模式比较有利于学生将来选择就业,促使其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但是从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都与电子信息工程或是电子科学技术,甚至和计算机等专业差别不大,口径过宽,特色不明显。 (二)师资力量有限,硬件缺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算是新兴专业,加上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器件以及新技术层出不穷,有着扎实专业基础及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刚从学校毕业的缺乏系统教学经验的硕士研究生居多,师资力量有限,结构合理性不足。 (三)实验力度不足。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的实训和实践环节来说,虽然占据了大部分课时,但是课程实训及实践的内容太过于单一,并且专业性及难度需要加强。从专业实验的具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都是验证型实验,学生要面对的是一成不变的试验箱,进行连线、开电源、观察现象以及记录现象即可,完全没有设计型、研究型实验的项目或内容,尤其是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不够。 三、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有效措施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市场发展的推动,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各个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各大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着力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但是从专业建设的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专业口径过宽、师资力量有限以及实验力度不够等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有效进行的措施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一)突出特色,加强专业方向建设。针对专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建议结合各校的实际师资条件以及专业教学环境,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可能突出专业方向,如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或者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方向的划分,强化落实相关实践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及应用性,促使实践教学能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应以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为基本教学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构建独立有效的实践体系,确保实验场所硬件配置的有效性,尽量保证开放的时间;其次,还应加相应实验室的文化建设,转变考核测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还应明确实验教学具体内容,摆脱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引起研究型实验;最后,教学还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小组与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创造氛围。 (三)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在师资力量不是特强的情况下,建议理论老师和实验老师不分开,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就该专业课程建设或教学体会进行交流;其次,学校还应加大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及技能的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新兴的技术及设备进行学习和了解,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层次,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及专业建设的有效进行,奠定师资基础。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通过教学内容博精兼备、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启发创造性思维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对该学科内容与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博精兼备;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课时少,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该课程作为专业先导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作指引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如何让本课程符合专业发展及未来就业趋势的变化,将课程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出特色,让学生有所收获,并对学生后续学习有指导意义,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要博精兼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包括了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多个专业方向。因此,该专业概论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纳加工等多个方面,且每个方面理论比较抽象,对于大一学生来讲,理解非常困难。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但是,如果将教学内容分割开来,缺乏系统性,学生则很难对该学科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首先综合考虑课程总体结构,明确各个课程模块在总体结构中的定位。同时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精选、整合和精简,在“广而博”和“少而精”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实现让学生既可以形象了解专业概况,又能较容易了解到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在教学中,部分内容可以选取专题讲座式教学,将内容分成几个专题。在保持基础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有侧重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涉及到的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基础知识应用作简讲,安排2个课时,使学生认识到该学科所要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宽。而微纳加工工艺应重点讲、精讲,安排6个课时,使学生便于理解学科的基本方向。重点内容可以分几个部分来讲,对于概念、应用、发展前景等部分,重点讲应用,如应用微纳加工技术制造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 2.以实例为先导的多样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学生能够学好一门专业课程,并达到学有所用的基本前提。举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应用成果,或身边的事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应用,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神奇。本学科涉及到高新技术,可以列举一些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比较新且比较有趣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兴趣。讲授过程中应从简单应用入手,逐步到高新技术,让学生产生一种对知识渴求的强烈愿望与积极探索的兴趣。如太阳能电池等半导体光伏发电技术在国家绿色能源战略上的地位,微纳传感器件尤其是硅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也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医疗、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的应用等,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半导体技术前沿发展趋势。 对于概念和理论模型内容比较枯燥,缺乏直观形象的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软件、实物模型、生产录像等教学手段进行模拟教学。也可以将专题分派给几个学生小组,要求学生通过课下提前查阅和搜集资料,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老师加以引导补充,最后由学生整理写成小论文、专题资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相互间讨论,补充知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讨论中训练了思维方式,并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进而也激发了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走进专业实验室,通过对实验室的观摩,可以了解专业实践内容,这样更明确、直观,学生会有想动手的欲望。 3.正确理解专业课程体系,方便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面向未来就业方向,横跨微电子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子信息等有关领域内知识,就业面广。电子科学与技术在能源、信息、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学科,是设计各种电子或光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集成电子系统以及光电子系统的技术学科,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因此,电子科学与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态势。“电子科学与技术概论”是该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方便学生对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结构有更清晰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选择学习有目标,更理性,使所学知识成系统,又不失广泛性,使学生可以对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真正地高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教学反思 1.探索循序渐进式教学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所涉知识面很广,很多概念十分抽象,原理难以理解,推导过程涉及数理知识既多又深。不能急于求成,将知识体系分割开来,这样学生将很难跟进,教学内容安排应该是循序渐进,层层加深,循环上升,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体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关联性是系统层次之间普遍存在多样性联系和相互作用,它的直接结果是引来问题的复杂性,对学习产生难度。只有将层次性和关联性同时考虑,精心合理安排,才能化难为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2.兼顾教学艺术和学术水平 该课程的教学是集学术性和教学性于一体的活动,学术性是该类课程的根本属性,没有科研学术做支持,没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无法体现该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同样,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水平得不到提升,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注创造性,在教学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与面向生活世界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真正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去教材化”,不再“迷信”教材,不再唯教材马首是瞻。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对讲课内容进行补充更新,侧重加入发展成熟的新理论、新知识,突出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力求做到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怀疑,懂得思考,设法探索事物的本质。 3.启发创造性思维 鉴于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研究的前沿和竞争的焦点,该课程除了介绍该专业领域内的常用理论基础,还需注重专业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中,一定要详略得当,深浅适宜,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部分内容要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为此要寻找知识体系的关键点,通过比较、归纳、整理、综合等手段透过知识升华学生能力,为学生创造综合联想、知识迁移、求异思维、发现问题和发挥创造思维性的机会,但不面面俱到,要留有余地,启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看起来多而杂的知识,当整理形成网络时,就变成了一个整体。多维立体交叉关联的事物,启发多维立体交叉式的思考。这种多方位的思索,多角度的透视,多层次的重组,将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认识的“临界点”,这一点一滴的启发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基础。 三、结束语 学生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未来发展,如果通过该课程能让学生对自己在专业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就可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规划,不至于盲目、迷茫。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可塑性很强,大学知识不同于中学,学生有强烈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是必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该文阐述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讨论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等。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电科”)专业是以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领域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工程专业。作为电科专业教育中重要内容的光电子技术,不仅是当代信息技术两大支柱之一,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续焕发着生命活力。而让光电子技术保持如此强劲发展势头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广泛应用,例如激光器与新型光电探测器的应用的人你还。另外,诸如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光子晶体及相关器件、超材料及相关器件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及器件等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国际上光学与光电子学研究领域的前沿热门方向。由此可见,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相关知识,不仅对电科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就业方向的确定具有积极的影响,也为那些将来希望从事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科研工作的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然而,根据笔者的调研,虽然国内许多重点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开设了光电子技术课程,但很少有大学专门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而由于光电子技术的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教学课时又往往有限(一般为32或48个学时),因此在光电子技术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讲授教师往往重视光电子技术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该文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内容、应用及发展等方面说明其在电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经验,研讨电科专业中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教学方法。 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简介 光电子材料是指能产生、转换、传输、处理、存储光电子信号的材料。光电子器件是指能实现光辐射能量与信号之间转换功能或光电信号传输、处理和存储等功能的器件。自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以来,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在短短的50多年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经历了从红宝石激光器的发明,到半导体激光器、CCD器件及低损耗光纤的相继问世;从各种光无源器件、光调制器件、探测与显示器件的小规模应用到系统级集成制造实用化阶段;从大功率量子阱阵列激光器的出现再到光纤激光器、光纤放大器和光纤传感器的诞生。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并正在不断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实际需求的引导下,各种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层出不穷,性能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微米及纳米级加工技术的成熟,新型的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异常活跃。纳米光电材料、光子晶体、超材料、表面等离子体器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未来光电子器件的微型化、集成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当代信息产业与科学技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课程不仅应当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独立教学,而且应该作为重视工程教育的电科专业的核心课程。 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研究 2.1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与教材选择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不仅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例如光电子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等,而且与实际应用结合精密,因此,本课程宜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课时安排方面,作为电科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总课时应不低于32学时(2学分),理论课学时不低于26学时,实验课不低于6学时。 另外,在教材选择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是光电子技术中的一部分内容,而目前国内关于光电子技术方向的参考书籍很多,其中亦不乏一些光电子技术课程的经典教材,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安毓英主编的《光电子技术》[1],西安交通大学朱京平主编的《光电子技术基础》[2]等。虽然这些光电子技术参考书中或多或少都会介绍与光电子技术相关的材料与器件,但是,目前专门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的教科书却是少之又少,市面上仅有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侯宏录主编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3]一书。加之,该书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深,基础浅薄的本科生很难驾驭。由此可见,对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这门新兴课程而言,设立统一的教材并不合适。因此,笔者建议该课程的讲授教师根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自行编写该课程的讲义与课件。 2.2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 按照电科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理论教学也应该突出“工程”内容。传统的光电子技术教学中所重视的原理、定律与规律等内容,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要弱化;而传统光电子技术教学中往往被弱化乃至忽视的光电子材料与光电子器件的相关知识,要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中占主体地位。如此才能保证在有限理论课时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由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主要应用于光电子技术之中,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与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者建议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理论教学的章节设置按照光电子技术的章节设置进行。以笔者讲授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理论课程(共26学时)为例,该理论课程共被分成了绪论(2学时)、激光原理与典型激光器(5学时)、太阳能电池(4学时)、光通信器件与材料(5学时)、光探测器件(5学时)、光电显示器件(3学时)与光存储器件(2学时)等七个章节,这七章内容基本囊括了光电子技术中光产生、光转化、光传输、光探测、光显示以及光存储等各个重要环节中最为典型的器件以及所用到的材料。另外,在每章内容的设置上,也尽可能突出“工程”内容,弱化“理论”知识。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中各章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以及光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简介。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简介中,向学生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与考试方式与参考资料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介绍,让学生对本课程的意义、内容、侧重点有一定的认识。在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简介中,重点向学生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与光电子技术的关系,并通过对光电子技术的概念、特征、发展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对光电子技术以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激光原理与激光器重点介绍几种典型激光器的材料、结构与工作特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激光原理简述、典型激光器与激光器的应用。在激光原理简述部分,由于多数电科专业在学习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之前已经修过激光原理等类似课程,所以该部分内容为简略介绍的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激光的特征、历史与光辐射理论等知识点。而第二部分内容典型激光器是本章内容的重中之重,在该部分内容中,将依次向学生介绍固体、气体、液体与半导体这四大类激光器中的典型激光器的结构、特征与工作特性等知识。由于发光二极管与半导体激光器结构与工作原理上的相似,在介绍完半导体激光器后,可以顺理成章地介绍发光二极管的结构与特征。另外,本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激光器的几种常见应用。 太阳能电池虽然是光电探测器中光伏效应的一种特殊应用,但是由于它在现如今光电子技术产业以及光电子器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该部分内容被独立成一章。在第三章太阳能电池中,主要分两小节给学生介绍,第一小节介绍当今能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了解当今能源资源的现状以及新能源研究与应用的迫切需求,然后介绍太阳能利用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势;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特性等知识。 第四章光通信器件与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光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有源与无源光器件。本章内容共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介绍光纤通信的基础知识,包括光纤通信的定义,光纤的结构、导光原理、发展历史,以及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与特点。第二小节正式介绍光纤通信系统中所用到的各类光电子器件以及构成这些器件的核心材料。在光纤通信中,最重要的器件当属光纤,所以,本节开始就着重介绍光纤的相关知识,包括它的结构、原理、分类、特征参数与传输特性。然后,又将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其它光电子器件分为有源与无源器件两类,并分别介绍了这两类光器件中的代表器件:掺铒光纤放大器与波分复用与解复用器。最后,在本章结尾还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中其它几种常用光器件,例如光耦合器、光衰减器、光环行器等。 第五章光探测器首先介绍了光电探测器的物理效应、性能参数、噪声;其次,按照光电探测器物理效应的不同一一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外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管与光电倍增管)与内光电效应探测器(光电导、光电池与光电二极管)。教学的重心仍然放在对探测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特性等方面。 第六章光显示器件重点介绍四种光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与电致发光显示器。 第七章光存储器件主要介绍了现如今最常用的一种光存储系统―― 光盘系统以及其中最总要的器件光盘。 2.3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的实验教学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并重点介绍理论课上讲解过的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课程的学时应不低于6学时,开设的时间最好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以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已对实验器件与实验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验项目的设定方面,既要保证与理论课程内容的相辅相成,又要尽量避免与其它课程实验项目的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许多大学的电科专业都已经将激光原理一课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并配备了相应的激光器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再次引入激光器的实验内容,不仅消耗了宝贵的实验时间,实验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下面跟大家简单介绍笔者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6学时)中的实验安排。 (1)实验内容:共包含六个实验项目,它们分别是:光控开关实验、光照度计实验、红外遥控实验、PSD位移测试实验、太阳能充电实验与光纤位移测量系统实验(每个实验1学时)。各实验中都应用到了一个或几个核心光电子器件,这些光电子器件基本涵盖了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所学到的最为重要的几类器件,例如光控开关实验应用到了光电探测器中的光敏电阻作为核心元器件;而红外遥控实验中用到了发光二极管光源与红外探测器等光电子器件。 (2)实验要求:以往的光电子技术实验往往重视现象的观察与定性分析,但经笔者调研,这种实验方法很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动手能力,因此,在对原有的实验指导书进行改良后,笔者自行编写了实验的指导书,并在每个实验项目中加入了一些测量与定量分析的实验内容。例如太阳能充电实验,原来的实验指导书只是观察太阳能充电的效果,但是,在新改良的实验指导书中,要求同学测量不同光源照射下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并要求学生分析比较其差别。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实验方式:分组实验,共同撰写实验报告。这样,不仅提高实验效率,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考核方式:根据每位学生实验完成的情况与实验报告撰写的情况综合评分。 3 结语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现代科学的研究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电科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为电科专业学生提供着良好的就业竞争力与科研基础。本文通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与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内容的分析,讨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电科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根据笔者自身的授课经验,提出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在电科专业中的教学形式、课时安排、教材选择以及理论与实验课程内容设置的一些意见与建议。 电子科学技术论文: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摘要:从分析我国地方高校课程设计目前现状出发,针对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电子专业 课程设计 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要解决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然而目前的情形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动手能力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较差。基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我校属刚升本科院校,属地方高校,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学生整体素质较重点高校有一定差距。我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计教学在我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素质,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专业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特点一是口径宽,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二是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性强,既有硬件也有软件,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走向基层的工作岗位要求很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然而受长期资金短缺和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对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单从实验和毕业设计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课程设计的建设。 长期以来课程设计普遍存在几点不足: 其一,内容不合理,同一门课既不跟踪新技术发展变化又不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目标等因素多变,多年用一个题目 其二,设计题单调,几十个学生用同一个题目,抄袭现象严重,课程设计的效果不明显。 其三,教学模式单调,理论多而结合实际少。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设计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各门学科一个综合性考察。课程实验与课程密切配合,目标单一明确,并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指导书,而毕业设计持续时间长,各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题目。毕业设计不能代替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则是对毕业设计起到补充作用。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选择专业综合性课设内容既要结合前修课程,以巩固教学内容,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新颖性,因此我们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选择本专业成熟的、有特色、适合教学的科研项目作为课设内容。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尝试在课程设计中内容上进行不同课程的交叉设置,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就是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在各行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老师都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而不想自主选题的学生可采用教师的题目。 教师的指导充分体现个别答疑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在指导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大组集中分析讨论的方法。老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要善于发现一些个别错误,并采用个别答疑的方法及时纠正。这种共性和个性问题的结合,合理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确定学生题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题目要尽可能多地涵盖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尽量涉及,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扩展。 2)难易适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等因素,题目设计不合理。题目太难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太简单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3)实用性 提供实践平台供学生对比分析和试验,通过实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体会、理解, 有利于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的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发现抄袭者,可适当的给予扣分等处罚,从而避免偷懒和高分低能的出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检查、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教师每半天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避免消极怠工情况的出现。教师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对于缺席三分之一以上者没有成绩。设计成绩完全依照每位同学在设计中的表现,与理论课成绩无关,使同学清楚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解决一项难题、达到研究目标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验中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撰写报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3 结语 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增强新本领。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人与物的最佳配置,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艺术教育论文:如何加强广告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迅速成长。这无疑给广告设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但在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当今社会,人文教育的遗漏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代教育的严重失误。在当今课程改革的同时,挖掘广告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创造,也是教师尤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大众对广告设计的认识过于简单化。经济利益驱动下许多广告设计作品一味模仿西方设计形式或简单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做一些浅层的形式上的挪用、拼凑甚至抄袭,使我们的设计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个性。这对于中国广告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从学校层面上看,各高校在市场导向下一哄而上,而师资力量和理论研究上又有所欠缺,致使广告教育在根基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快速膨胀,必然造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学校一方面很少提供给学生真正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一方面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建设也很有限。面对广告这个不断变化,重视市场规律和团队合作的综合学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从学生层面上看,盲目重技术,急功近利。学生没掌握好设计基础,没有设计理念就盲目重技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不够重视。社会上大部分广告公司希望用一些实际操作熟练的毕业生,并不很重视创意、文化、艺术这些层面的需求。他们只是需要更多更快的完成设计生产。这种完全是经济利益趋势的需求对于已经或将要学习广告设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误导。导致学生无法安心全面扎实的学习,而是仅仅急于掌握各种设计软件的操作。 以上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各环节、各层面缺乏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诸多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如认知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处世哲学、道德意识、人格理想、审美情趣等等,都是构成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人文精神是改造社会和我们人类自身的武器。它能引领我们提升社计理念,提高广告设计作品的文化艺术质量。广告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广告设计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则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及创造力。 一切设计都存在着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为什么而设计?设计的功能是什么?怎么样的设计才是美的?这一切都需要人文素养为其提供精神指导。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功能效用与审美意识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服务,“设计以人为本”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设计人性化是发展的大趋势。 那么怎样在广告设计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注入以人为本新的文化理念,完成“自我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呢? 当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加之对计算机的过分依赖,使得思维上缺乏创新,思想上缺乏深度。从近几年的学生作品来看,对计算机的依赖超出想象,不善于挖掘内涵,机械的从素材库里东拼西揍的完成设计作业,自己的创意思想越来越少。这种现况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缺乏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加强。 (1)教学方式人性化,不要扼杀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要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启发、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在广告设计学科的高等教育中,教师应当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的定位,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志向爱好,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目前我国的广告设计教育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个人动手实践的模式居多。我们应探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比如以广告项目为中心的方法,学生自组团队,模拟广告公司竞标的流程,或者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课程的尝试。教师把握好大的方向和步骤,并给予不同团队一些建议。在这种模拟现实的互动教学中,学生会更加投入,互相协作并且了解自己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为自己深入学习指明了方向。在为企业培养有潜力的人才的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我们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技术的素养,还要有人文的涵养。其范围博大而丰富,如中国的哲学思想、古典文学、艺术精神、审美境界、书画篆刻艺术、民间艺术、汉字、园林、建筑、陶瓷、石雕、木刻以及音乐、诗词、戏剧、典故、传说、中药、针灸、武术、围棋、饮食、茶道……这些都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文化资源。为此我们在广告设计教育环节中要积极倡导设计的人文精神,树立先进的现代设计文化理念,注重设计对文化的再创造。在每个设计课题中引导学生感悟此项设计的思想内涵,精准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建立清晰准确的设计思想、发现并创造独特视觉语言的前提下大胆尝试,用自己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人文思想,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创造中体现设计的人文精神。 总之,在广告设计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是知、情、意并重的教育,是使个体的 精神道德和专业知识平衡发展的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尽管在实现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整合还有待于我们做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的广告设计教育若要更加积极稳固的发展必将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基础支撑。 艺术教育论文:分析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前途与困境 一、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在内的艺术教育工作却迟迟难以开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缺少了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作为培养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小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对实现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实施完善的艺术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的校园艺术教育也更有利于唤起社会对农村的关注,促进农村地区艺术师资力度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孩子自我封闭的个性,完善审美。不仅如此,学习艺术课程,可以促进学生们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艺术教育课程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农村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开展长期面临着诸多困境,也正因为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利因素,农村的艺术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盲点”。 1.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包括学校、家长、学生自身在内,都对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而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深刻认识,单纯以最求文化课的高分以及升学为目标,艺术课程被普遍认识为“副科”,甚至是“副科的副科”。有些学校甚至占用美术、音乐课的时间来学习语文、数学等主课,长此以往,便对艺术教育的产生轻视的看法,更不利于参与艺术教育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甚至连相关主管部门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制定相关教育规定是并没有将艺术教育列为“必修”的重要课程,只是将这些艺术课程屈居主课之后。 2.农村艺术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 艺术教师是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城市中的学校,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师往往都是非专业的,这也是造成农村地区开展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重要困难之一。在有些农村中小学中,美术、音乐等课程往往都是由语文、英语老师兼任,在进行艺术教学时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往往是单纯的娱乐性质,无法掌握绘画或是歌唱的基本原理及技巧,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更加削弱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深刻认识,不利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了良好审美的培养。 3.财政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不足,造成艺术教学缺少最起码的设备 充足的教学设备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辅助,而在很多农村学校之中,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却是极其缺乏。最基本的音乐器材,美术用具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不用说专门的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画室。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学设施,艺术教育课程便很难开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财政支持也明显不足,而学校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用在最重要的主要课程上,首先保证“主科”的师资,对艺术教育的投资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社会对农村的教育关注力度不足,人们对在农村工作存在偏见 由于农村地处偏远,距离较为发达的城市较远,所以广大艺术专业毕业生宁肯在城市中做着不对口的工作,也不愿大老远跑到农村学校任职艺术教师,心中对农村工作存在抵触心理。长此以往,便很少有人会愿意到农村做教师,教育资源的倾斜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是富于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无人问津。 三、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对策 1.要在思想上扭转对艺术教育不合理的偏见,让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充分的。要充分认识到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是艺术的力量深入人心,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开展教育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深入贯彻素质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可以以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逐步打开农村艺术教育的局面,让农村艺术教育成为常态化的课程,让每一位农村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艺术教育带来的快乐。 2.要确保农村艺术教育课程的师资,引进专业过硬的教师进行授课 一方面,要呼吁上级部门制定政策,为农村地区补充大量的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过硬的艺术教育人才队伍,使之可以源源不断的服务于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可以与专业院校建立对口支援,让优秀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专业学习跨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还要给与艺术课程以充分的空间,要合理增加艺术课程的课时,并将课程列入实施计划严格遵守,让广大的农村学生可以充分学习艺术,更好的感受艺术的魅力。 3.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更大支持 在进行教育拨款时,要留出专项资金保证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应为各校区合理添置相关的教学设施,并且要不定期举办文艺节目,为校园增添艺术氛围,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学生享受到较好的艺术教育。 4.加强宣传引导工作,进一步均衡教学资源 要从根本上改善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农村的艺术工作中,要开动脑筋充分调动艺术课教师的工作积极 性。选派一定数量的市、县级学校中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援当地的艺术教育,分享各校区、各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的艺术教育共开展的更有活力。 5.要认清农村艺术教育工作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尽管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规模,但农村的艺术教育水平却往往落后于其他课程的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艺术教育是一件长期性的工作,远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一错而就的,应坚定长期目标,认清发展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让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好、更有成效。 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主管部门和学校、学生、家长之间对艺术教育给与高度支持,加大对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才能迎来更好的未来。 艺术教育论文: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 根据2011年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艺术学已经单独作为一个学科门类与理学、工学并列,而传统理工科大学是以理学、工学为主干学科发展起来的,艺术学的教学活动没有历史的积淀,无论是从学科背景、师资队伍,还是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与综合院校或文科类院校相比都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人文学科力量相对薄弱 从1992年开始,一些较大的理工科大学合并了农、医、师等院校成为综合性大学或者多学科门类的理工科大学。但在高校扩大规模的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大部分的理工科大学还是在自身的基础上增设了人文学科院系,这些人文院系的设立大都是在学校开设的人文社科公共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时间相对较短,其专业设置、学科力量、师资水平一般很难赶上综合性高校的人文学科。所以,理工科大学目前的人文学科设置在整体上还是相对薄弱的,再加上理工科大学本身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力度和资金投入普遍不够,没有同理工科大学的其他专业同步发展,也造成了理工科大学的人文学科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坚实的有利于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人文学科体系。 (二)校园人文类学生社团影响力不够 高校的艺术教育,除了专门的课堂教育以外,还需要依赖大量的学生社团来组织各项活动。目前,理工科大学虽然成立了许多社团,但是人文艺术类的学生社团却不多,而且不论是社团的学生规模、水平,还是社团的影响力都远远不及那些理工类学科社团的影响力大。 (三)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一般来源于学校专门引进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专业人才和学校的人文社科类院系的专业教师。由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般都是选修课,对教师的知识广度、深度和授课水平,乃至个人知名度和魅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承担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压力还是很大的。为此,公共艺术教学现状,带来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二、艺术教育的认识误区 各理工科大学虽然按照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的要求开展了艺术教育,但是各高校在具体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仍遇到诸多困惑和困难,对艺术教育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颇之处。 (一)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当把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列入正式第一课堂教学时,个别理工科大学的决策者认为没有必要,认为是占用了专业教学时间。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过要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熏陶,而公共艺术教育则体现了对于人的个性培养,这是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也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由于当代社会大众文化中庸俗化倾向的挑战,加强艺术教育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共艺术教育是理工科大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看作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有些理工科大学把校园内的艺术教育仅仅看作是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学生业余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将公共艺术教育上升为学校素质教育层面进行规划和建设。其实各种艺术活动如绘画、舞蹈和唱歌等是体现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领域,生动的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实现自身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是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三)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当成激发大学生的智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些理工科大学虽然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作为课堂教学列入了培养计划,但与整个人才培养计划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真正从专业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艺术课程布局,往往局限于有哪一类艺术课程教师就开哪类的课程。从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得知,公共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激发学生进行形象的、想象的直觉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力和严肃的审美品位等方面具有其他门类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和特殊作用。艺术素养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真正有利于提高理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举措 (一)健全课程体系 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把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纳入到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体系之中,通过改革,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第一课堂的建设,使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把公共艺术教育课列入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目前, 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按照选修课进行实施和管理,此性质决定了这些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要求才能真正开设,若存在教学质量不好、课程内容匮乏,自然会被学生“淘汰”。同时,这些课程授课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或周六、周日,教务管理中往往疏忽对这些课程的日常督导。所以,必须将公共艺术课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保证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理论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在重视艺术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十分突出艺术教育的实践性,着力于提高学生对艺术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比如学校要重视大学生艺术团这个平台,把艺术教育落实到器乐演奏、声乐表演、话剧排演、舞蹈训练、书画作品等具体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和水平,并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巡礼”,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走出校园、走出国门进行表演等方式,展示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的同时,也展示出各个学校大学生的风采。 (三)做好艺术教育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第一,理工科大学要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要明确分管公共艺术教育的校领导,成立类似于“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对全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规范管理,对有关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重大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承担公共艺术教育部门与教务处、学工处、宣传部、团委以及人文社科类专业院(系),必须密切配合,既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又要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做好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第二,做好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各项制度建设。理工科大学要根据公共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制度内容。 (四)加强艺术教育的专门师资队伍建设 理工科大学要从整体发展规划和学生培养的需要出发,按照公共艺术教育应具备的人才队伍素质的客观要求,专兼结合,多措并重举,努力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规划工作。为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高校需要聘请包括教学名师、专家,坚持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进行严格的审查、试讲评比活动,推行教师多媒体课件进课堂的“准入证”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案、课件进行考查;同时,把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列入学校教学督导组的督导对象,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通过这些措施,来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加强各种条件的保障力度 理工高校要加大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这些经费主要包括日常建设经费、课程建设经费、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专项经费、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专项经费等,来保证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正常运转以及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技术手段方面,一是要为公共艺术课配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二是要为大学生艺术社团配备乐器及图书、音响、影像资料等。在活动场地方面,高校要营建专门的艺术教育场馆,满足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的需要。 (六)突出自身艺术教育的独特性 目前,许多理工科大学都是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高校,一些院校还专门设立了艺术院系。今后,理工科大学还要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要逐渐形成自己的公共艺术教育规律,进一步结合学校实际,形成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鲜明的特色。但各个学校都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尤其是学科建设和服务领域,所以公共艺术教育要与本校特色相结合,努力打造出本校的品牌和优势。 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专业教育,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的根本宗旨是育人,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依托公共艺术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把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坚持将艺术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生活,繁荣校园文化;三是坚持艺术教育普遍规律与学校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符合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特点的模式,实现艺术教育更加深刻、更高层次的价值;四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分类指导,针对全国招生、生源层次多、艺术基础差别大的大学生群体,构建不同层次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论文: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优势促进儿童发展 促进幼儿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任务,是确定教育目标、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幼儿教育的多种教育内容、多种教育形式都在各尽所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来促进幼儿发展。音乐教育则要尽音乐艺术之所能,发挥音乐艺术教育之优势来促进幼儿的发展。音乐艺术之所能,音乐教育之优势,都可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中去探索,去挖掘。为此,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本文想着重谈谈与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音乐艺术特殊性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 这是音乐区别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体现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基础。音乐的声音主要是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声音艺术的特点来做教育工作,譬如,音乐中的声音要有准确的音调,无论歌声、琴声都要注重音准,音乐的声音要动听,不仅要选择动听的旋律还要注重演唱演奏时音色的美。在音乐活动中要善于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二、音乐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艺术 画家创作的画,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所以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而音乐表演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的音乐技能技巧,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音乐艺术十分重视技术的磨炼和艺术的创造。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也应当重视幼儿音乐素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情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 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抒发、激励、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都要抓住音乐艺术这一特长,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音乐艺术教育这一优势,把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 为了叙述方便、把音乐艺术主要的特殊性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它们是互有联系、互相影响的。如,正因为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的艺术,因此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不能发出音响,必须有人演唱演奏才能使音乐产生社会的、教育的影响。正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有传情达意的功能,而且声音与人的情感活动都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所以音乐不仅能抒发、激励、表达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能表达感情的发展变化。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目的是更有力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特长,做好音乐教育工作,促进儿童发展。 唱歌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最容易普及的音乐艺术形式。歌曲中有词有曲,词曲共同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人们可以借助歌词较为具体地理解歌曲的含义。而旋律中声音的起伏、节奏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都是在和歌词一起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发挥激励人的情感的作用,在演唱中词曲共同表达思想感情。如果在歌唱中只注意歌词的教育意义,忽视旋律的作用,就会忽视歌唱的艺术表现力,削弱唱歌教育的力量。 艺术教育论文:浅析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 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论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艺术教育 整合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 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艺术教育论文:加强和改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内容摘要:艺术教育能培养和健全学生的审美结构,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能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前有些农村、高中的办学存在择优招生的现象,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忽视了艺术教育对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学校的教育方向步入误区。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就必须全面改革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的落后局面。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正常化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各级领导的真正重视。作为艺术教师更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大胆参与、重于实践,在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教育观念的全面更新,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艺术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视。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养和健全学生的审美结构,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艺术教育的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能有效地调节学生心理,使之淡化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目前教育,主要是侧重与左脑的教育,而右脑的教育却忽视了。美国西北理工教育大学校长谢佐齐教授曾经指出:中国教育非常严谨,具有十分严密的逻辑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培养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虽然左脑比较发达,而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相对较弱,这说明缺乏左脑的训练。他带过不少中国留学生,大多数的笔试成绩优秀,可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协作的能力比较差。他认为:问题的根源就是左右脑的训练失衡。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就必须加强对艺术的教育,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一代‘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帮人。”可见党和国家已把美育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论述了实施美育的全面性;强调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时期美育的重要任务,即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课堂教学,同时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加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大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已渐趋一致,各项法规建设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具体到市县教育局、中小学领导在大小会议上也能做到与中央与上级“保持一致”,不过这种跚跚来迟的教育改革却没能像经济改革那样迅猛,依然是蕾声大,雨点小,举步维艰,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一、 校园文化结构不合理。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虚设或少设音乐、美术课,把艺术科目的课程作为语数科的“机动课”或简化成“唱歌、画画”课,加上教师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把升学率当作唯一奋斗目标,因而每天上课不是语文就是数学。使课堂艺术教育得不到落实,教学内容和测试考核形式极其单调草率。 二、艺术教育设施不完善。很多学校虽然校舍很现代气派,一般的办公设备也不甘落后,但作为艺术教育的教学设备却极其陈旧落后、残破不堪或有其物未尽其用甚至不可用,不少音乐、美术教室置于善未改建的旧房,摆设的课桌椅不少是“退役”的。很多学校甚至不设或未设音乐、美术室。教学商店设施如:乐器、石膏模型等的购置、维护和更新置之不顾,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 三、艺术师资队伍不健全。全省共有小学24720所,在校生917.01万,据1997年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全省专职的小学音乐教师人数为11808人,美术教师人数为10200人,即使按平均一所小学一个音乐教师和一个美术教师计算,还有一万多所小学连一个专职音乐教师和一个美术教师也没有。艺术类师资数量严重缺乏是人人共知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来各大中专院校陆续为广大农村培养输送一批批的艺术师资,但远远未能满足实际需求。对于紧缺的专业人才,本应得到抢聘重用,但大多数农村学校领导却把这少之又少的专业人才“改装”成语数“主科”教师,使这些人才学非所用才能未能得到发挥,从而未能得到发挥,从而出现了不少专业思想不牢固的识时务的:“俊杰”。深知当音乐、美术教师被人认为是“副科”老师,而且极不“吃香”,每当碰到评优、拿奖金等实际事时,音乐、美术教师往往是靠边站,因此,主动要求担任“主科”教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些教师在上岗后不久,专业知识技能方面不可避免地退化,有的甚至忘得一干二净。严重地浪费了国家培养出来的艺术类人才资源。 四、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缺乏。 同在一个市镇里,城乡之间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对比起来,悬殊就很大。城市的中小学除了学校;里内外的艺术教育活动外,走出校外,还有很多像“少年宫”一样的艺术场地加以熏陶,而农村中小学生则仅有学校里的“唱歌、画画”课,出了校门受艺术的教育则是一片空白 笔者从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近20年,单从我担任的音乐教学这一方面而言,我认为造成上述主要原因有下面 几个方面: 第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学校的教育方向步入误区。由于主管地地方教育的中下层领导人员教育观念滞后,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抓学校教育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一套落实的措施。 第二,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忽视艺术教育。有些地方初中阶段存在择优(分级)招生现象,学校领导为了升学率,只重“知识素质”语数“主科”的教学效果,而放弃了其他术科。 第三、农村农民对艺术教育意识淡薄。为了适应所谓的“应试升学”,农村中大多数农民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语数”两科学得好,能顺利靠上重点中学就心满意足了,并不支持孩子学“图音”,怕影响语数科的学习。 不少学校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圈圈,艺术教育哪怕再重要,但作用不是能立杆见影,更谈不上升学率的重要,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主科”教师的“作用”,也决定着学校的声誉。 我们正处于一个大改革的时代,社会的变革要求学校教育要重新审视时间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策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实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开放、敏感、活跃、和谐的心灵结构。因此,那种忽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而把升学率当作唯一奋斗目标的应试教育,是整个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不相适应的。 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全面改革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落后局面,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促进其它教育的和谐发展。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领导,必须把艺术教育真正重视起来。尤其校长乃一校之魂,学校艺术教育正常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校长带领下广大师生革旧定新、充分发挥艺术教师创造才能的结果。更具体地说,就是: 一、要加大力度宣传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共识,营造适应艺术教育的大气氛。 二、要有一个总体的办学规划包括总体教育目标和艺术教育目标。学校领导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安排课程表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改。像“语数”主科一样。把艺术科目的课程落实到实处。在择优生入重点中学的考试形式上,必须增设艺术科目。 三、要重视艺术类专业人才。学校领导应充分用好现有的艺术师资,专业专职。鼓励专业教师进修培训。教学上定期进行教学观摩,多开展文娱活动,营造一个适应艺术教育的文化氛围。发掘教师特长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使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艺术得到不断提高。 四、要有一套与艺术特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设备。特别是新建设的学校,在设备上都应该有所计划与考虑,例如把音乐室、合唱室、舞蹈室合成一个多功能、多媒体教室。这样即能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方式,更能使教科书的结构和形式发生变革和革新。 此外,要备有一套能反映艺术教学成果的资料。 艺术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 九年义务教育既是中小学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教育主要落实在音乐、美术科目上。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全面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突破口。2002年9月国家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拓展创新,令人耳目一新。如何实施艺术教育,下面单从音乐学科的教学谈一谈我们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音乐兴趣。 大纲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对祖国音乐的感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新大纲淡化了音乐教学的技能目标,对“双基”的内容做了调整,较大幅度降低了乐理、识谱知识及技能的难度,更符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使音乐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音乐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又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利用学生求趣心理,一趣激发学习热情。如果不能把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激发出来,个别对上音乐课兴趣不浓的学生就如球盲看足球,毫无乐趣可言。因此,教师要根据音乐的特有功能,以悦耳动听的旋律、神奇变幻的节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其蒙而引其趣”,将每节课的知识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板为有趣。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可以组织学生唱游、歌表演、配乐诗朗诵等,还可以进行音乐节奏及简单旋律的即兴创作,举行乐理知识抢答比赛,以及乐理接龙游戏等有趣活动,让学生平等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动口、动手、动脑。这样,使学生感到音乐课十分有趣并能学有所获,及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在心理或生理上得到某种程度的逾悦与满足,自然而然地产生愉快兴奋的积极心理,激发他们上好音乐课的热情。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品质,对于音乐学习产生宾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加强音乐教学内容与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大学习信息量,为学生们提供各种不同情绪的体验,扩大知识面,不再受制于阅历的框架,主要是学生能从中体会到人类蓄含于音乐中的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必须在成绩评价上,改变“一歌定成绩”的草率、单调的懒办法。学生音乐素质的高低并不能单凭一首歌或一次考试来评价,教师可设计好音乐成绩评定名册表。评定内容包括欣赏、歌唱、器乐、律动、乐理、学习态度等方面,使学生的音乐学习得以全面发展成绩以1平时为主,期末为辅。每节课按照教学内容分别考核2——4名学生,以减轻学生期终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提高平时的课堂效率。期末测评主要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出现或书面阅历及欣赏知识的测试。期终是学生考试最频繁时期,将音乐可改为班级音乐会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调节紧张心理。 二、坚持导字当头,培养探索能力。探索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但学生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探索任务。因此,学生的自行探索活动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诱导。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探索活动的动机就愈明确,而且表现比别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音的高低》一课时,教师课前准备很多的物品:玻璃杯、碗碟、易拉罐、筷子等,课上启发学生:“讲台上这些都不是乐器,你们想把它们作成什么乐器吗?快开动脑筋,试试它们可以发出什么声音?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新课一开始就能感知探索目标,萌发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能为后续的探索培养兴趣。 指导。在组织六年级学习《介绍贝多芬及欣赏其代表作品》时,教师可先让学 生去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音乐背景中,交流有关贝多芬丰富的个人资料与传说。接着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共同去感受乐曲的情绪与段落的划分。 疏导。由于知识经验、能力等各种因素影响,部分学生的探索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对学生的暂时的“失败”,教师一定要通过疏导、适当点拨,让学生始终充当“主角”,引导他们去探索自己失败的原因,避免因“失败”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进一步探索的信心。 三、重视艺术实践,培养协作精神。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特长,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文化活动,如组织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器乐班等,或定期开设艺术节,积极参加社会的音乐活动等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到锻炼和发展。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不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艺术教育工作,造就一代“四有”新人,这还需我们和各级领导重视和改善艺术教学的软硬环境,更需要广大艺术工作者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出一套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育工作措施,才能在素质教育中成分发挥艺术学科的作用。 艺术教育论文: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看当代设计教育 内容摘要:文章在深刻认识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从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 键 词:设计 艺术设计教育 创新 设计的英文为“design”,该词源于拉丁语“designnge”。美术词典对设计的解释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运用符号形象地表现为可视的内容,作为造型活动的重要阶段的造型计划可称为设计”。王受之先生指出:“设计,是指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活动。”设计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将内在的观念转变为外在的形象或产品,依靠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技术,借助于现代生产条件,实现设计者心理——物质——产品——艺术商品——大众化的审美教育创造过程。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20至30年代,80年代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艺术设计教育转变。199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的专业设置,正式以“艺术设计”取代了沿袭多年的“工艺美术”学科,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体系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各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设计教育成为普及教育。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其一,急功近利之风助长了重艺术设计实践,轻设计教育理论研究;重外国的艺术设计流派,轻中国的传统艺术。其二,由于采用传统的纯艺术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所学部分知识和市场脱节,导致“毕业”就是“失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三,大部分高校艺术类教育模式往往重在造型及样式的教育,对工科知识传授较少;工科类教育模式重在某些工科课程,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科学的关注不多。这种功利性、重艺轻技、单向度设计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和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有必要研究当今时代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今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点。 “所谓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说就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物质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创作;从其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发展属性看,它既包含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型设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协调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目的的实现取决于设计师是否真正了解社会的需求,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传统的重要地位,继而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计。任何一件设计作品都是设计师智慧的结晶,是设计师价值观、美学观以及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体现。以上种种又和我们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看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学生不只是接受纯艺术技能的培训,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灵魂,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下文从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几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探讨。 一、良好的知识结构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础 对设计师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广泛的修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系统,才能形成科学的设计理念,形成理性和感性、逻辑和意象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 自然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包括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融入设计,为设计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实现手段,改变了设计的方法和观念;社会科学包含政治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法学、教育学、 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学、新闻学等,为设计师理解客户的需求、情感、价值体系等提供了知识资源。这有利于帮助设计师正确判断和预测消费的趋势,进而在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和创造新的消费潮流。设计师懂得法学、伦理学的基础知识,能保障设计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健康的发展,并且有助于设计者遵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设计风气。 人文科学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因此,要加强通识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分量,完善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是使设计者形成良好的洞察力、创造力以及多方面的能力的基础。这些知识的价值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真正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过硬的业务素质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 业务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修养和技能。专业知识素养包含艺术史、设计史、建筑史、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它帮助我们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传统、现状与发展趋势,从而开阔眼界,汲取精华并进一步发展和重构传统。专业知识素养的高低是设计师与操作工的一大区别,它决定了一个设计师是否最终形成自己的设计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关键。 专业技能就是对事物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对材料、结构、功能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设计的实际制作和动手能力是设计师的技能的最直观的体现。锻炼专业技能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整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加强社会实践锻炼,诸如参观实践法、案例教学法、模拟岗位实践、项目实战法、顶岗实习法等。由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社会、企业所需的设计潮流动态。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这也是全面提高学习者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强学习者创造能力,激发其创造欲望的有效途径,使我们的设计教育从艺术的自由性、个性、非标准化、反团队工作性转化为强调集体工作、强调标准化、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与艺术表现结合的方式方法。 三、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 设计艺术的本质在于启发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创造性是设计过程最重要的部分,是决定设计事物生命力的强弱、优劣、成败的关键所在。艺术设计作品的成功在于设计人员对创造性思维的灵活运用。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只有将良好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进行不断实践和深化,对事物和生活才能有独特、创造性的见解,才能不断地向新领域挑战,产生好的创意和好的作品。黄永玉先生正是运用传统和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的创新设计理念,才设计出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而又不失强烈时代感的“酒鬼”酒的包装。2008年的奥运会的35个体育图标的创意,来源于书法中的大篆,把中国的传统书法和现代图形设计紧密结合,而篆书来源于甲骨文,可以称为中华文明的“远古足音”,将中国延续了三千年的象形文字辅以运动的现代感。这种造型意趣体现了中国迎接奥运的现实精神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认知领域的深入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消费内涵由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艺术设计成为精神和物质、技术与艺术、实用和审美相融合的交叉性学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主力军,我们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和艺术土壤,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站在设计领域的前沿,把握设计教育的脉搏,最终跟上时代迅速前进的步伐。 艺术教育论文: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在进大学之前,便已经过了文、理、艺术的分科,使其在认知能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综合素质的培养计划为题海所湮没,从家长到学校,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入大学之后,由于专业划分细致,而且壁垒森严,学校在培养学生成为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又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和人文素质教育。随着科技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的失衡所引发的人类危机的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这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素养”的教育偏向提出了质疑和思考。20世纪末,我国高等学校传统办学模式遭到了急剧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挑战,素质教育的命题应用而生。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这个崭新的办学理念已经被提升为国家意识。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根本目标在于“立人”。 这里的人,指的是是丰富、完满、富有创造力的人,而不是像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和“机械人”。大学的目的不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把人弄成“有用的机器”,而是为了造就懂得真善美、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戏剧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形态之一,是一种融文学、舞蹈、音乐、美术、造型、表演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承载着人类悠久的文学传统和丰富的舞台实践,积淀了深厚的理论体系,并且开始从舞台走入生活,成为离人类生活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也成为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戏剧教育对于人们的综合素质、自我表达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以及社会活动的能力,对于培养人的个性和感受美的能力方面,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途径。”①2006年3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把《戏剧鉴赏》列为大学生艺术限定性学修课程之一,对于戏剧教育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文件的形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为了进一步完善戏剧教育教学体系,更好发挥戏剧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切身体会,谈一谈对当代大学戏剧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本人于2008年开始在本校开设戏剧鉴赏课程,至今已有3年,选课人数累计逾千人。在这门课的初期,采用的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堂上主要由教师向学生传授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发展历史以及艺术流派等基本知识,并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加以分析阐述。几个学期的教学下来,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点,比如信息量大,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戏剧艺术的发展脉络,掌握一些戏剧欣赏与评论的一般方法与途径,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对“戏剧史”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而这些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从诸多的教科书中获取,没有体现出课堂教学的优势与特性,因而不能完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戏剧艺术的“文学性”,忽视了戏剧艺术的“舞台性”。人为割裂了戏剧艺术的多维性,从而使戏剧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 三、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法,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激发出他们的内在潜能。鉴于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围绕着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对戏剧教育课程做出了如下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说来: 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努力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来。在讲解具体的戏剧作品时,不仅仅是由老师来讲解剧本主题,分析人物性格,还要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特性,让学生来“演”。戏剧不像其他叙事文学那样通过故事的叙述启发读者的生活想象,而是通过充满戏剧性的人物关系、戏剧动作、戏剧场面来展示生活情境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戏剧是场面的艺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戏剧作品时,要适时抓住剧本中那些“戏剧性”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扮演”来了解剧本的场面配置和调度技巧,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理解剧作深刻的思想内涵。比如在讲解曹禺的名作《雷雨》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演出第一幕中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那一场戏,就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结合戏剧艺术的特性,贴近学生的生活。戏剧艺术区别于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综合了语言和形体,是人和环境的结合,戏剧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知解力,学会用适当的言行来表现自己。” ②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世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通过戏剧教育使学生在不同场合学会适当、恰当地表现自己,是戏剧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纽约大学戏剧学教授理查?谢克纳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戏剧研究,开始从人类行为和仪式本身去研究戏剧表演,提出了“人类表演学”的概 念,并且已经在西方国家引起强烈的反响。该理论认为,表演是恢复和解放人类天性,塑造人类自我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应该让戏剧文化走出剧场,让戏剧表演融入到学生的整体生活中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的主渠道是去人才市场求职应聘,而求职应聘的最后一道门槛是用人单位的面试。面试的本质,就是通过当面交谈测试求职者的当众表演能力,并依据其表述考察对象的综合素质。在戏剧课堂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这样类似求职面试的锻炼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面试场景进行情境设计,分角色合作表现各种面试情境,体验面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景,提供临场应变能力和面试处理技巧,使戏剧教育与学生日后的求职面试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戏剧的育人功能。 三、在课程的考核上,改变之前的以学生撰写论文为主的考查方式,改为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戏剧实践活动。戏剧的真实生命在于舞台,采用这样的考查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检查学生的戏剧素养,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之前戏剧鉴赏课程主要采取的考查方式是由老师出一个题目,然后让学生来撰写论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去完成这个作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了很多雷同的内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尝试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戏剧的实践活动来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指导他们进行戏剧的自编、自导、自演。在这个过程中,既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在编剧、导演、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以戏剧的形式表达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使自身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较大的提升。 总之,当代大学戏剧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戏剧教育的有效模式,发挥戏剧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论文:艺术教育与舞蹈教育的融合 利用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与艺术的统一性,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动作结构形态的沟通。通过舞蹈教学过程中的群体配合、位置和队形的变化、节奏的起伏、姿态的变化所构成的波斓曲折、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在先并加以理性点拨,从而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利用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其欣赏能力。舞蹈课应选择优秀的教学录像带,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感受优美的动作所带来的舒适、愉悦以冲破审美感知的局限,通过录像的视觉感受,使学生在练习中积极主动地模仿完美的整体动作与优雅的姿态,在模仿中掌握动作要领,同时在教师准确而恰当的语言点拨下,感知、体验并把握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画内与画外、主体与客体的融合统一。 利用文学语言的感染力,为学生提供驰骋想象的自由天地。舞蹈课应运用放松、富有情感的语言调动学生潜在的文学意识,使学生从语调、语意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动作的身体语言而不是矫揉造作地机械模仿。这样可以积极调动学生在文学领域的审美经验去领略、同化与顺应舞蹈动作的审美信息,从而达到文学体验与舞蹈体验的融合统一,创造出美的艺术形象。 利用音乐艺术的渲染力,提高学生对情绪节奏的感受力,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用音乐诱导启发学生通过动作表现出音乐的内涵,使音乐与动作水乳交融,使学生将情绪思维感受联成一体,通过雄浑有力的音乐与有力度的动作搭配、欢快跳跃的音乐与活泼的动作揉合,优美抒情的音乐与柔和、舒展的动作联系,使学生在舞蹈中将音乐语言的独特魅力转化为形体语言,表现两者的共同性与互通性。这样,不仅可将音乐与舞蹈融为一体,而且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更高层次的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艺术教育论文:对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探讨 正是基于这种研究,我们在长时期的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教师的实践过程中,坚持把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将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贯穿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更是民族文化的关键载体。如果说民族文化是抽象的、广泛的,那么,民族艺术则是具体的、鲜活的。我们在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增设了诸多民族艺术教育的课程和内容。如藏族祥巴(版画)、纳啵艺术、藏族舞蹈、羌族舞蹈、藏羌歌曲、藏羌体育等等。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果桌比赛、沙朗比赛、大体舞比赛等。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多种形式进行民族艺术教育,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方便他们将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能够尽早、尽快地被民族同胞所接纳,融入民族生活习惯、习俗,出色地完成民族教育工作。 一、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创新型人才与普通型人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维。人类思维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思维的性质、特点也相当广泛,很难研究或探讨。换一种方式,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说,思维可能又变得非常简单,思维就是人开动脑筋思考(想)问题。当然,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如果说普通人是顺向思维,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逆向思维;如果说普通人是聚合思维,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发散思维;如果说普通大学生、知识分子具有较丰富的形象思维和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还要具有灵感、顿悟和直觉思维能力。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独立性,不能人云亦云;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敏捷性,不能反应迟缓,思维迟钝;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批判性,凡事应有挑剔的眼光,不能不加审视一概而论的“拿来主义”;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应具有广泛性,不能思路狭窄,一叶障目,以偏概全。思维的性质复杂而广泛,但创新型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在教育,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培养了学生较严密的逻辑思维。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知识学习过程本身训练了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形成了逻辑思维的习惯。我们这样说并不否定知识的创新性,知识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没有创新就没有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没有知识就没有创新,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但是,并不是说知识多者就一定能创新。学生学习知识过程本身不是知识创新过程,学习不能等同创新,也不能替代创新。在学生的视域中,知识的逻辑性淹没了知识的创新性。因为学生学习的是书本知识,是前人创新的成果。创新者必须有足够丰富的知识;但不是知识足够了、丰富了就一定能创新;知识不等于创新。与知识相比较,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新异性,尤其是少数民族艺术。如果说知识的首要特征是逻辑严谨,那么,艺术的突出特征就是新异。基于此,我们认为艺术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元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要件。我们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长时期坚持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这已经是我们长时间形成的传统或者说习惯。长时间的民族艺术教育使我们师生收益匪浅。我们回味起长时间反复进行的民族艺术教育过程觉察到,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非常重要。艺术使我们产生了灵感、顿悟和直觉,启发了我们,诱导了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随处可见,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到处都渗透着艺术的元素。人们评价也是赞美少数民族及其少数民族艺术“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对少数民族以及少数民族艺术的最好的称赞,同时也是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艺术最恰到好处的评价。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就是在这些歌舞中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也同样是在这些民族歌舞中享受生活与快乐。 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民族艺术本身的特征决定的。首先,民族艺术的娱乐性让人心情放松,消除心理压力,化解内心抑郁,每一个人的心理都充满阳光,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无论什么人,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当他(她)唱歌或跳舞时都要比在进行紧张工作或者深入思考问题时心情轻松得多、放松得多、愉快得多。这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当我们心情愉快时,工作起来不知疲倦,好像全身有用不完的力气;学习英语背单词记得多、记得快。当我们心情不愉快时,身心疲惫,全身乏力,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做;学习英语背单词一个也记不住。简单的生活小事(常识)尚且如此,发明创造、创新之重大事件就无需再论了。所以,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民族艺术的新异性使人思维活跃,产生灵感、直觉与顿悟,诱导创新。知识是严谨的,艺术是快乐的;知识督促人审慎地思考,严密地推理、论证或抽象地思维;艺术让人放松心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随心所欲,异想天开,产生灵感、直觉与顿悟。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在聆听小提琴美妙乐曲中产生灵感,创造人类最伟大的创新———相对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到处追杀爱因斯坦先生,他不仅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简直无处藏身。当然,美国等国家也有很多大学很想接纳爱因斯坦先生。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爱因斯坦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为爱因斯坦提供了最好的工作或研究环境条件。校长安排工作人员悉心照料爱因斯坦先生的生活起居,当得知爱因斯坦非常喜欢小提琴乐曲时,专门聘请当时最好的小提琴家现场为爱因斯坦演奏小提琴曲,使爱因斯坦先生非常高兴,心情特别愉快。当他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那时候自己就像个小孩子一样“乐的跳起来”。正式这种艺术的快乐让人陶醉,愉悦身心,催生了大师产生灵感,创造了鸿篇巨着。总之,民族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是增进民族和睦、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民族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很多国家或地区因为没有处理和解决好民族问题,社会稳定被破坏,民众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更严重者甚至引发战争,造成杀戮,乃至国家分裂。民族问题历来是敏感问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严重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加强民族团结,促 进民族和睦与进步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每一个民族包括每一个民族成员也都在积极地为增进民族和睦、民族团结与友谊而努力。民族团结、和睦从各民族间的相互认同开始。如果各个民族之间、各个民族成员之间不能相互认同,那么,民族团结与和睦就无从谈起。民族认同是民族团结与和睦的起点。民族认同的内容、层次非常广泛,其中,国家认同是最根本的民族认同;而存在于各个民族成员中的公众认同(百姓认同)是最基础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层次最高,而公众认同的基础性最强,往往更受到关注。 教育在民族文化的传播,民族艺术的推广、普及和发展,民族生活方式、习惯、习俗的接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民族艺术教育在增进民族和睦、促进民族团结与友谊方面发挥了很好的连接、沟通和纽带的作用。当一位汉族青年学生,接受了羌族艺术教育,如,羌秀、羌族歌舞等,从而对羌族文化有了一些认知(艺术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懂得了如何欣赏羌族艺术,如何表演羌族艺术,进而更多地了解到一些羌族的生活方式、习惯、习俗,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羌民族的生活之中。同样,一位羌族青年,接受了藏族艺术教育,如,祥巴、果桌等,从此启程了他的藏文化之旅,开始了解和学习欣赏藏族艺术,不可避免地就要接触藏民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习惯、习俗,自觉不自觉地走入藏族的生活之中。每一个民族之间,每一个民族成员之间都是如此。“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1990年总书记视察新疆讲话)。每一个民族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民族团结与和睦、发展与进步是所有民族的共同愿望与追求,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民族成员都在为之努力。民族艺术教育在增进民族和睦、促进民族团结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连接、沟通和纽带作用。我们每一位民族成员都应当积极发掘民族艺术教育的巨大魅力,为促进民族团结和睦,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艺术教育论文:艺术院校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内容摘要:21世纪艺术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创作能力的发挥,而创作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人的个性解放,文章着力探索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教育研究,培养艺术人才的健康个性,挖掘艺术创作能力,最终实现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 个性教育 个性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的目标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告诉我们:高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即个性的教育。 一、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内涵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人的健康个性的实现和超越为主要特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培育健康个性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把实施个性教育作为一条重要的途径,而对于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清楚个性及个性教育的内涵。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扩展中,每个人都以其独立的个性存在着。”“都是作为无可替代的独立个体存在着。”在人的个性品质中,既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品质,也有独立性、开拓性、创造性等积极的个性品质。个性教育是为了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防止与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使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在当前条件下得到自由发展。也就是说,在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方面,做得更自觉、更有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在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人的主体性、人固有的潜能和创造精神的发挥,试图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合。具体来说,能动性是个性教育的基本内容。能动性相对于被动性而言,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明确的目的支配着主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和活跃的状态中,能自觉地调动潜藏在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自主性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主体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真正具有积极个性特征的人绝非依赖性的人。具有自主性的人能够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够自然而又充分地显示个人的潜能、意志和魅力,表现出独特的能力和品质,最大限度地求取发展。创造性是个性教育的最高目标。创造性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也是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它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具有创造个性特征的个体,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能独立提出问题、设想并进行验证。激发人的创造性是个性培养的最终目的。 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是一个杰出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每个艺术家终生为之奋斗的方向。艺术创新的基点是艺术个性。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总是能从前辈没有走过或没有走完的地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们总是能用独特的眼光寻找适合自己行走的方向,在无人问津的领域和地带独辟蹊径。而一代代艺术家富有个性的不断变革、不断创新,才是推动艺术繁荣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个性教育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德性人格影响德性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动。这就要求育人者既要有完美的德性人格,更要有科学的育人理念。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应避免三种偏见:一是惧怕个性教育,认为学生有个性,就会影响集体的教育;二是过分强调个性,把个人与群体对立起来,甚至以个人需要代替群体需要;三是认为强调个性教育,就是在否定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把握好教师作用的“度”,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克服以往把德育处理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不顾及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土壤和适宜的空气,使正确的育人目标无法实现,又常通过开会和听报告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接受的被动与抵触情绪。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更新观念,改善育人办法。 1.坚持民主原则,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民主性原则要求我们通过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艺术氛围,注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创新的原则。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儿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我们所面对的并不都是天才,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学生,但他们同样需要自由的空气,需要自由自在的呼吸。因此,给学生一片民主、和谐、宽松的天地。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活跃,擅长形象思维,这是推行个性教育的良好基础,老师们要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心理获得自由安全,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开展艺术思维活动,突破旧的传统观念,很难想象一个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的人会在艺术上有所造诣。 2.坚持合作性原则,创造良好的协作关系。艺术教育的合作性原则就是要努力完善个体独立与群体协作关系,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现有的艺术形式及思维,发表不同看法。其次,要完善群体协作关系。学生个体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沐浴,而集体中个体与个体的碰撞更能产生创造的火花、艺术的灵感。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不仅仅是来自于老师和书本,还可来自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通过集体学习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坚持实践性原则,以实践促学习。艺术教育的审美特性,需要实践作导向。而重视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艺术院校要把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艺术节、“全国大学生短剧小品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CCTV舞蹈大赛及其他重大演出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营造“第二课堂”“实践课堂”,激励学生在实践中突显专业个性。 (二)坚持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形成思想教育的最大合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个性发展与人的成长都需要良好环境的滋润和呵护。在适宜的环境下,人的个性会得到健康发育而丰富多彩;反之,在受到歧视和排斥的氛围里,个性发展会受到压抑、扭曲甚至扼杀。素质教育理论大力倡导“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但是,要真正形成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还需要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去努力,务必实现三者目标的一体化,并形成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教育环”,努力做到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从而使三者形成个性教育的最大整合力。优化社会环境要求社会形成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社会的舆论工具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优秀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环境,增加党和社会主义的凝聚力。社会是源,学校和家庭是流,学校、家庭教育只有依托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依据。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的作用,尤其在情商方面影响更大。不能只重视智力培养,重智轻德的危害性很大。个性形成和发展,学校环境的作用最为关键。这不仅因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还在于处在性格铸造最佳时期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活动在学校,这里个体性格丰富多彩,可比较、参照的对象众多,相互激励效应好。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采取发展特长的“多维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少不了对学生的评价,但评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有正面作用,也有副面作用,评价学生力求将负面作用减少为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我们往往只强调重视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等大道理的教育,而对人的基础教育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关注较少,强调政治教育较多,强调思想教育较少。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缺乏层层递进的演进,没有将所有学生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结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走向极端,往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就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建立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在评价内容上应该是多维度的,不要将一切评价的出发点仅仅放在教育者、管理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也要同时放在受教育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采用多视角、多维度评定,提高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如多主体评价,有自我评定、同伴评议、辅导员评定、任课教师评定等。 艺术教育论文: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中国是世界文明之一,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与亦独具风彩。然而,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总书记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重要举措。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 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 2、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让京胡、手风琴、录音机交错进行伴奏,重点对有影响的生旦净优秀唱段进行教唱与练唱,以至排练20分钟左右的小折子戏等。 3、尝试举办中小学生戏曲知识竞赛和中小学生京、评剧票友比赛,在更多中小学生中逐渐营造热爱戏曲,爱唱戏曲的学习氛围。 4、随时进行调查。教师要在学生中对喜欢、比较喜欢、一般可以接受及不喜欢戏曲的情况进行随时调查摸底,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促进戏曲艺术的普及教学。 艺术教育论文: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践 [摘要]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艺术教育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动机为钥匙,以创设情境为铺垫,以认知操作为主线,以积极情感为动力,以方法审美化为手段,以成功反馈为调节。变传统教学唯心史观智的认识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心理活动,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表演才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信心。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整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决定既明确了美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加强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指明了美育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在加强艺术课程教学的同时,德、智、体、美等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能培养人的情趣、陶冶情操,培养正确感受美、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还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美育,课堂活动将会变得苦燥乏味,毫无生机,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美育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语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我们把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 不仅能极大地丰富美育的内涵,拓宽美育实施的途径,并能获得很好的美育效果。艺术教学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可以以美启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美育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美健身,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通过审美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从事美育工作的同志对美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但艺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是一个全新的实践,这个实践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艺术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研究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也是一个很有创新意义的课题。如何借助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探索出一套科学、系统的美育融入英语学科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模式,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曾说:“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生活,教学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法。”把艺术教育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可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易使学生对教育目标产生强烈的感悟作用,它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毫无疑问,学生是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把艺术教育融入英语教学,教学过程就是充满美感的过程,它使学生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状态而达到教学效果,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每一种能力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主体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从根本上保证主体活力得到空前的激发。 (二)教育艺术化原则 教育艺术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教育规律,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讲究教育艺术,就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进行审美性学习。学生的审美性学习,从理论上讲有三个层次,即“求知欲——自我实现欲——审美欲”。三个层次中,审美欲是最高层次,若在教学中学生实现了审美欲,其求知欲也会得到更好发展,自我实现欲也会表现出来。因为审美就是自我本质力量的投射和发现,审美就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去创造美,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艺术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审美欲层次,从而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实现学习上质的转变。 (三)教育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是教育艺术的精髓。实践证明,教育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然流于僵化、枯燥。“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于创造,把艺术教育融于小学英语教学,能改变传统的僵死方法,代之以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创造性地教,必然会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力量的价值和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课前教师努力挖拙教材的审美因素,课堂中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努力使社会美、艺术美的因素充分展示,从而使教学内容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真的、美的观念和获得美感享受熔为一炉。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使学生在审美性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 三、实验的操作 (一)建立民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美的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激发,品格的形成、视野的开扩具有极大的影响。小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都是少年儿童,他们正处于一种趣味性与时代感相融合的阶段。因此,优美、有趣的教学环境能使他们对英语课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能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如,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些英文字母的装饰品,在黑板上张贴一些充满艺术趣味的教学挂图,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产生丰富的想象,灵感不断迸发出来,更容易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思维。或者在课上和课间播放英文歌曲,欢快的音乐使学生融于浓厚的气氛之中,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也是一种不同于说教的灌输,正如陶先生说的“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对学生慈爱关心,平等相待,循循善诱。热爱学生的教师一定是教书育人的表率,一定能把爱生情感渗透到教学中去。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什么法离开了学生的热爱和学习主动性,教学都不会取得理 想的成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更主要的是教师要以情感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给全体学生以热爱、信任和恰切的期待 。 课堂上,我总是以亲切的教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所学的陌生的英语知识也有“亲切感”。走进教室我习惯于亲切地对学生们说“How are you!”孩子们总会面带笑容地回答:“Fine,thank you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微笑着倾听,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会走到他面前轻轻问一句:“Can I help you ?” 课余时,我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教师多鼓励,多与他们相处,师生的心理距离才会越近。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当学生对老师不是敬而远之,而是喜而近之时,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开口,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跃跃欲说,教学活动更能溶于学生的生活。教师的人格美是一缕缕春风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吹开了他们智慧的花朵。 (二)挖掘审美的、情意的因素,感悟美的主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情感性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美育的突出优势。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的幽默与技巧、板书精心巧妙的设计、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甚至连教师的穿衣打扮等等无处不存在美育。 因此,教师应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少年儿童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所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的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示范作用(如学识渊博、气质优雅、聪慧、自信、幽默、真诚,服饰、举止得体等),以及教师的某些爱好、特长和教学“绝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美育资源,也是教师有效实施美育的一种手段,我们要善于挖掘情意的因素。 美的东西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爱美、求美是儿童的基本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欣赏美、享受美,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除了挖掘情意的因素外,还应努力挖拙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推行愉乐教育,变苦学为乐学。愉乐教育又称快乐教育,它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意志力较为薄弱的特点,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对学生已不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是成为了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自身的精神需要。 为此,教师应有一颗爱美之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敏锐、准确地发掘、提炼教学内容之美。 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英语教材的独特优势是实施愉乐教育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小学生初接触英语,比较新奇,好奇心特别强,求知欲望很高。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的优势,制造悬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美的感受,使他们形成正确、高尚的艺术审美观。对此,我们做了很多探索,有的设计出精美、实用的课件,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有的设计出新奇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把音乐、美术手段引进课堂,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学生长期耳濡目染教学的美,必然会引起其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这种由教学美感所引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在他们心中形成美的沉淀,从而对其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 (三)讲求教学方法的审美化、艺术化, 精心设计美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到各种审美活动中去,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条件,并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的尊重。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和引路人,而不总是一个好与差、对与错的评判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民主、安全的环境中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改变目前美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多和偏重于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等忽视美育特征的做法,而应该让学生做(动)得多,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 组织活动要了解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主体情况指学生的认知水平、英语基础;客体情况指英语特征、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环境指英语输入和输出的外部条件。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就是要根据阶段性教学要求,把主体、客体、环境等方面情况联系起来,并寻找出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最佳联结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听说读写方面的有效训练。 按照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可分为:a.呈现活动;b.练习活动;c.交际活动。每一类英语活动都有很多方式,很多活动是可以交叉进行的。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造情景,呈现新的教学内容,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 2、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可锻炼,可自我展示。 3、交际活动要从头抓起,从培养交际意识到交际能力,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活动、生生活动,使交际活动在模拟的或课堂教学本身真实的环境中展开。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又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使在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中猎取知识,锻炼和提高求真、立善、创美的能力。 (四)创设情景,激励学生创造美。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将美育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根本目的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创造美并不神秘,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劳动,直至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创造者、一名能手,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创造的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所以,只要我们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反复尝试创造美,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讲中创造美——说一说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小学英语的许多对话可以说是引起学生进行“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德国美学家克罗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型结构,训练学生创造美。 2、练中创造美——唱一唱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把音乐和英语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好动、活泼,喜欢唱歌、跳舞。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就尽量多编、多教英语歌曲,借助音乐的优美旋律和节奏进行英语单词和句型的教学、巩固。如在教句型单词monkey, duck,panda 时,把单词溶入歌曲之中,学生边唱边表演。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趣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画中创造美——画一画 学完有些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画一画,更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途径。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绘画中创造出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美的形象。如教学水果类单词时,让学生画出 自己喜欢的水果,并涂上颜色,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 4、演中创造美——演一演 英语课本中美的对话内容,可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表演就是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孩子一份自由发展、自由发挥的天地。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在表演中“把这种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美与审美观》语)”,这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方式。教学口语交际时,就要放手让学生演一演,使学生通过虚拟情景表演创造出行为美、语言美。 5、仿中创造美——写一写 在写字教学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写漂亮字,虽说始于幼稚的模仿,但这却是美的创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指导学生写好字、练好字,写出比较漂亮的字,将“美统一于实用”之中。 教学中学生创造美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收集谦虚的名言、谚语,办英语手抄报等。这些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启发和引导了学生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只要教师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就一定能组织好创造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出美。 四、实验总结 课堂教学中知识教学与艺术教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认知的发展与情感的发展共同构成个性的和谐,同时,智与美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连结的,智的本身有很多内容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而美育确有一种对智育的催化作用,以美启真,以情感人。因此艺术教育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赏,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主动热情地投入审美创造,并感到乐在其中。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支撑着毅力,激化为认知,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展开美的想象,受到美的教育,进行美的创造,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审美修养,善于把学科知识中的审美因素、教师的人格光彩和审美化的教学氛围三者动态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综合效益,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与英语学科整合是一种“无痕”的教育。借用一句古诗所描写的,其内容应是与学科内容相联系的“好雨”,其投放应是“当春”(学生产生相应的心理需求时)那样的恰到时机,其方式应是“随风(教学知识点)潜入夜(教学过程)”,其效果应是“润物(学生的心田)细无声”,即教师虽不言美而使师生真切地感受到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五、结束语 放眼二十一世纪,整个时代的进步已使人类实践活动审美尺度的意义日显突出,功利主义已使人厌倦,片面的求真已遭到人性的反抗,审美、立美活动已从狭窄的艺术空间、迅速、自觉地渗透到了生活的一切领域。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也是不完美的教学。教学与审美应该也完全有可能统一起来,二者合则相得益彰,二者分则两败俱伤,这已为大 量事实所证明。艺术教育与英语学科整合反映了这一教学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教育创新的需要。其实施将变传统的唯智的课堂教学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的教育活动,将尽情地展现教学应有的魅力,从而实现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返朴归真——满足人类爱美的天性,使之不再成为强制性的、功利性的行为,而真正成为追求人的自身完美和按照美的规律育人的活动,这是教育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标志。 艺术教育论文:艺术教育只重技术会丢掉灵魂 中国青年报讯(张剑 记者李新玲)“艺术教育不应只重技术,应更加注重人文内涵。”北大教授、着名美学家叶朗近日做客南开大学名人讲座,就当前中国青少年的艺术教育作出如上点评。 针对现实中不少家长逼迫孩子弹钢琴、学画画的情况,叶朗指出,艺术教育首先是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要在循序渐进中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应带有功利色彩。他说:“如果学习艺术的目的只是为了考级,或是升学考试时加分,根本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那就谈不到去欣赏音乐、舞蹈和绘画之美,自然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 他强调,艺术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这样的培养就不是艺术教育,更不是美育。”他认为,对孩子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他们形成较高的人生境界、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完善的人格结构,从而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让孩子在多才多艺的个人背景下享受生活、表现生活,甚至创造自己追求的一种存在方式。因此,把音、体、美简单地理解成为孩子将来的谋生准备,必然贬低了艺术审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因为一个指法不到位,就严厉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笨’或‘你怎么这么不用心’等等,会让孩子丧失兴趣和信心,得不偿失。”他说,“弹琴本身是一项很复杂的心智活动,尤其是在注意力分配上,既要读谱、又要搞准指法,一双眼睛,一个脑袋,同时要做这么多事情,确实不容易。但家长不应只看到艺术的技术性,更应看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素质的培养。” 叶朗认为僵化的“艺术教育”会将艺术的美感消磨殆尽,是对孩子欣赏美的一种干扰。 艺术教育论文: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艺术已经充斥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艺术教育也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成为满足每个社会公民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的常态手段。艺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艺术家等专业艺术人才,更在于提升每个社会公民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人们更加关注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艺术教育也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但在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却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把艺术教育简单等同于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艺术理解为美术和音乐,在教育实践中,学校的课程设置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艺术的误解。比如,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美术和音乐是艺术院校传统的两大学科,而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更是以美术和音乐两门课程为主。在各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课程表中仍然是只有美术和音乐,而无艺术。 其二,把艺术教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技能的训练。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训练人的艺术技能,而且更有着丰富的内涵。但现实中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几乎以艺术技能的训练为主,而忽视了艺术综合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比如,过于重视各种绘画技术和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史及美术作品的欣赏,忽视了对人的美的情感及鉴赏美、创造美等艺术修养的塑造。音乐教育则只重视各种乐器的弹奏技巧,忽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忽视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人的心灵的滋养和品德的熏陶。 各种乐器的考级制度进一步助长了艺术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学音乐就是练习弹好各种乐器,学美术就是把画画好,而艺术内蕴的美感及艺术对人的精神家园的价值则被功利性的教育弱化了。一些家长让孩子学美术、学乐器只是想让他们以后多一门手艺,增加一些就业机会。这种教育和训练由于背离了艺术的宗旨和规律,忽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只是变成简单枯燥的技能训练,反而使学生把一种高级审美活动当成了一种负担,甚至使一些学生对艺术产生了厌倦心理。 其三,艺术教育没有起到促进全体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价值,相反却成了培养少数艺术类人才的独享产品。艺术本身是一种以审美为目的的高级精神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最真挚表达,人在各个年龄段对外部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都会有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感受的欲望,儿童的涂鸦、少年时的各种小制作、青春期激情澎湃的诗歌朗诵等,实际上都是宝贵的艺术萌芽或是艺术的创作。事实上,以各种艺术形式对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是每个人所共有的特点,是人的天性。艺术教育就应该予人的天赋为前提,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给以加工和培养,从而促进所有人艺术素养的提升,最终使人的德行高洁,精神家园丰富。但现实中,本应对所有学生和社会公民所实施的艺术教育,却仅仅变成了少数艺术类专业院校和少数人的独享产品。 当前的教育中,一方面存在艺术教育的边缘化倾向,一些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无视艺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之所以选择学习艺术类课程,往往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或者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大多数学生都是把艺术的学习当成了未来谋生的手段。 艺术教育的种种认识误区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当做法,不利于艺术教育的正确开展和有效实施,影响艺术教育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深入研究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克服艺术教育实施中的片面性和功利性,坚持艺术教育的大众化取向和审美取向。 首先,确立以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的艺术教育宗旨。艺术教育的价值不是把所有人都培养成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总体上应以培养人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建构丰富的精神家园。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对那些少数确有艺术天赋和对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适当的专门指导,为他们选择艺术专业作准备;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则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艺术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做到艺术技能与艺术审美并重。只有艺术技能和技巧,而缺乏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画匠或乐器演奏者,而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大师。 其次,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丰富艺术教育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把《艺术课程标准》落到实处,适当增加戏剧、舞蹈、影视、书法、雕刻、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各地根据地方文化传统可增加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内容。增加艺术作品欣赏方面的内容,重视对艺术史及各国文化艺术的介绍。 再次,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使艺术教育复归理性。艺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取向一方面源于家长对艺术本身缺少必要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往往以社会上少之又少的明星的成功为范例,误以为学习艺术就可以成为艺术家,就可以出名从而获取高收入。近年来以“超级女生”为代表的各种“造星运动”助长了家长和学生的明星梦。事实上,艺术创作需要一定的天才成分,艺术家的成功道路充满艰辛,在艺术领域获得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最后,要完善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制度。为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全发展,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的督导,确保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和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另一方面必须改革艺术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协调文化课与艺术专业加试的关系,适当增加文化课分数的比重,在专业加试方面适当增加艺术史及艺术欣赏等与艺术修养有关的内容,增强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底蕴。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开发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情景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当前专业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开发,以工作岗位需要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切入点,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内容,实训室建设,工作室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建设意见。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计算机网络基础;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生存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它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计算机行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行业,近十年来,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增长点,根据工业与信息化部分析,我国计算机行业将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计算机行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高职院校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计算机维护和网络专业人才属于实际操作人员,其主要作用是实现计算机研发、应用和管理的规模化和流程化,此类专业人才相对于未来行业的整体需求来说供应量仍属不足。随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企业对高技能水平的计算机系统维护、设备管理、数据库维护、计算机销售与服务等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71.2%,预计今后5年将达到60-1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技术人才要求的专业人员还不足20万。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全国90%的企业网络技术人员由于技能单一、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开发,完善课程体系,促进课程专业建设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 根据网络搜索和部分院校的调查,目前关于《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没有统一课程标准,没有相关教材、教学资源缺乏,《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两门课程的组合,在实践工作中,往往计算机和网络是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的。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试点将两门课程有机融合,新组建了《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课程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使《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本次课程开发严格按照教育部2015年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的要求,“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对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项要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从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行业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等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事实要求。 1.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 根据教职成[2015]6号精神,基于工作过程将《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工作任务和和相关职业能力设置如下: 1.1 计算机操作和微机装配调试工作岗位 计算机操作和微机装配调试的工作任务有计算机安装、连接与调试、计算机装配、计算机软件安装、计算机外部设备安装、计算机系统故障处理、客户服务等,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有计算机软件系统、常见办公设备、网络设备操作技能、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1.2 网络设备调试和网络管理工作岗位 网络设备调试和网络管理的工作任务有按照工程文件要求,使用专用工具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综合布线、按照工程文件要求,对设备间机柜中的网络设备进行配线、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交换机配置、路由器配置、广域网管理、服务器的搭建、无线网络管理、排除网络设备的故障、对网络系统进行统调和维修等,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有具备网络综合布线、网络组建、服务器搭建、调试、维护的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2.《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开发 根据《计算C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进行如下课程开发: 2.1 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介绍,计算机硬件选购,计算机硬件的安装调试,办公设备使用,操作系统的安装,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计算机故障排除,OSI模型,TCP/IP协议,子网划分,网线制作,综合布线,组建局域网,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无线路由器配置,服务器配置,网络故障诊断。 2.2 实训室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办公设备的使用,操作系统的安装网线制作,综合布线,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无线路由器配置,服务器配置等实训操作,需要配套的实训设备,计算机硬件组装实训室,办公设备实训室,操作系统安装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交换机和路由器实训室等。 2.3 建立工作室 建立工作室,承接计算机硬件的选购,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计算机维护,网络的建设、网络的维护等工作,提高实践经验。 2.4 开展校企合作 通过和企业合作,深入到企业一线,参与企业的工作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为毕业后与企业零距离,实现和企业的接轨。 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开发,为今后的《计算机组装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建设的经验和思路,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浅谈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普及,人类社会已经开始步入计算机网络时代。随着人类新的发展时期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将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将是我们今后十分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类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户自由地进行通信、网上视频交谈、各种娱乐活动、多媒体教学、网上交易、从网络中方便快捷的获取各种信息。 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1、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讯设备和通信线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综合信息服务、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 2、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分类有: (1)计算机网络按照地理范围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2)按拓扑结构划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网;(3)按交换方式划分为:线路交换网、存储转发交换网和混合交换网;(4)按传输带宽方式进行划分为:基带网和宽带网;(5)按网络中使用的操作系统分为:NetWare网、Windows NT网和Unix网等;(6)按传输技术分为:广播网、非广播多路访问网、点到点网。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由服务器、工作站、计算机外部设备、数据通信设备及通信信道组成。 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软件。根据网络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可将其分为网络系统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两大类。(1)网络系统软件。网络系统软件是控制和管理网络运行,提供网络通信,管理和维护共享资源的网络软件,它包括网络协议软件、网络服务软件、网络管理软件、网络通信软件及网络操作系统。(2)网络应用软件。络应用软件是指为某种应用为目的而开发的网络软件,它为用户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网络应用软件既可用于管理和维护网络本身,也可用于某一个业务领域。 3、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通常由资源子网、通信子网和通信协议三个部分组成。资源子网在计算机网络中直接面向用户,是数据的来源与归宿;通信子网在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传递和转发工作。而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约定就称为通信协议,它的存在与否是计算机网络与一般计算机互连系统的根本区别。 三、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有四个方面: 1、资源共享。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共享资源。共享的资源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其中共享数据资源是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目的。 2、数据通信。据通信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网络间的信息传递。这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如电子邮件、传真、远程数据交换等。 3、分布处理。指当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个计算机系统负荷过重时,可以将其处理的任务传送到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系统中,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率。对于大型的综合性的科学计算和信息处理,通过适当的算法,将任务分散到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分布式的处理。促进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发展。利用网络实现分布处理,建立性能优良、可靠性高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4、综合信息服务。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要产生大量的信息需要及时的处理,而计算机网络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计算机网络的常用设备 1、网卡(NIC) 插在计算机主板插槽中,负责将用户要传递的数据转换为网络上其它设备能够识别的格式,通过网络介质传输。 2、集线器(Hub) 是单一总线共享式设备,提供很多网络接口,负责将网络中多个计算机连在一起。所谓共享是指集线器所有端口共用一条数据总线,因此平均每用户(端口)传递的数据量、速率等受活动用户(端口)总数量的限制。 3、交换机(Switch) 也称交换式集线器。它同样具备许多接口,提供多个网络节点互连。但它的性能却较共享集线器大为提高:相当于拥有多条总线,使各端口设备能独立地作数据传递而不受其它设备影响,表现在用户面前即是各端口有独立、固定的带宽。此外,交换机还具备集线器欠缺的功能,如数据过滤、网络分段、广播控制等。 4、通信线路 网络的距离扩展需要通过线缆来实现,不同的网络有不同连接线缆,如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等。 5、公共电话网 即PSTN(Public Swithed Telephone Network),速度9600bps~28.8kbps,经压缩后最高可达115.2kbps,传输介质是普通电话线。 6、综合业务数字网 即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是一种拨号连接方式。低速接口为128kbps(高速可达2M),它使用ISDN线路或通过电信局在普通电话线上加装ISDN业务。ISDN为数字传输方式,具有连接迅速、传输可靠等特点,并支持对方号码识别。 7、专线 即Leased Line,在中国称为DDN,是一种点到点的连接方式,速度一般选择64kbps~2.048Mbps。专线的好处是数据传递有较好的保障,带宽恒定。 8、X.25网 是一种出现较早且依然应用广泛的广域网方式,速度为9600bps~64kbps;有 冗余纠错功能,可 靠性高,但由此带来的副效应是速度慢,延迟大。 9、 帧中继 即Frame Relay,是在X.25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新技术,速度一般选择为64kbps~2.048Mbps。帧中继的特点是灵活、弹性:可实现一点对 多点的连接,并且在数据量大时可超越约定速率传送数据。 10、 异步传输模式 即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是一种信元交换网络,最大特点是速率高、延迟小、传输质量有保障。ATM大多采用光纤作为连接介质,速率可高达上千(109bps)。 11、 调制解调器(Modem) 作为末端系统和通信系统之间信号转换的设备,是广域网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分别用来与路由器的同步和异步串口相连接,同步可用于专线、帧中继、X.25等,异步用于PSTN的连接。 五、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人类文明进入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它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打破了原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超乎寻常的方便和成功。但是,网络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它要求我们要以更高的层次去面对新的生活和环境,同时不断地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抓住网络时代带给我们机遇,不断努力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的高阶段发展。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基于翻转课堂的技校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模式 摘 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现在推行的一种新兴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方式,课内外协作互动,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提升了教学效果。本文从翻转课堂教学的发展优势、教学实践及实践反思三个方面,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应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计算机网络基础 目前部分技校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还是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上,而且出现了理论与实操没有紧密结合的现象,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往往无从下手,不能理解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出现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或玩手机的局面,教学效果非常差。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被现在技校学生所接受,学生的实操技能得不到提高,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笔者学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设计教学,通过实践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优势 1.翻转课堂教学的发展 “翻转课堂”即“颠倒课堂”,就是将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进行重新调整,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课后自学新知识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2007年开始,已在美国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成为2011年以来影响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技术改革。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是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引下,通过“微课”的形式获得的。“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学习主题制作播放时间为10~15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自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利用数字化设备,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进行个性化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让教师根据课堂的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并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的课程指导,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实操技能的可持续发展,使每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这种教学模式冲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沟通,通过课堂上的分组协作式的探究活动和成果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笔者学校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新构建和规划,集中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开发了学校的“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实现了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在课前完成,教师制作相关的课题教学视频,可对学生进行在线或离线的课程辅导和答疑。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每位学生对于教师操作的每个细节都一目了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胸有成竹,可以有更多时间参与师生、生生互动。现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双绞线的制作及应用”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笔者将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分成课前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和课后总结反思等几个阶段,相关实施内容如下。 1.课前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在组织教学前,笔者首先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利用Camtasia Studio 6录屏软件录制了两个“微课”视频课件,分别是《双绞线的分类及制作》和《双绞线在网络设备布线的应用》,且每个“微课”视频课件的长度大约在8分钟,同时可根据有关双绞线教学内容设计好实操题目,还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双绞线制作及应用的课程资源(其中包含理论知识文本资料和常用操作视频)。其次,为学生设计学习工作页(包含本节课的活动流程、教学目标、知识的重点难点等)。最后,笔者将教学视频课件上传到网络学习交流平台上供学生下载或在线学习。在教学视频制作中,最重要是授课内容的呈现和视频长度,且在每次上课前提供给学生的视频内容要简洁、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教学视频一定要精心设计,确定合适的知识面,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双绞线制作视频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双绞线制作标准、掌握网线钳的使用等相关内容,可由教师将有关制作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课前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 (2)自主学习资源,及时提出问题。课前,笔者将有关双绞线分类及制作方法等学习材料和课前针对性练习,通过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发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学习进度。课前,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双绞线课程课件后提出各种问题;课后,教师把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归纳。 2.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1)确定课堂探究的问题。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角度考虑才能确定课堂探究的问题。这是因为教师一定要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课前针对性练习中产生的疑问以及与同学交流中未解决的困难,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相应的探究题目,进行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学生独立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双绞线的制作实操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真正实现知识内化,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 (3)开展分组协作式的探究活动。在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水平参差不齐,只能通过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效确保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随机分配探究题目,要求每组人数控制在3~5人,并在每组中推选出一位小组长负责组织好所有活动项目,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必须积极参与课题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各小组成员通过学习交流和团队协作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在分组讨论中,笔者及时了解各组的讨论情况,及时指导他们,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反馈,选择合适的小组交互学习策略(如头脑风暴、工作表、调查问卷等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掌握、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进度。 (4)开展成果交流活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交流学习经验,讨论及分享学习收获。要求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和知识归纳,并将成果展示过程的视频在课后上传到学校网络学习交流平台上,让师生可在课后进行学习讨论。 (5)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涉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因此该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制是多维度、多方式的,教学评价应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评价内容包括针对性课前练习、确定问题、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成果交流等方面,根据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和任务,并确定下节课需要探究的课题。 3.课后总结反思 课后,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发表自己在“双绞线的制作及应用”课程中的体会及总结。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归纳和方法梳理,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交流平台上的课件视频资料进行复习和巩固。 三、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互动的个性化指导,提供充足的讨论、交流和协作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虽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笔者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笔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教学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课前要准备好教学视频,组织学习资源,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迫切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控能力,以适应角色的转变。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之外,建议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教研组应合理组织各个专业骨干教师分工合作,先由教师个人备课,再由教研组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教师精心备好每节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 2.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笔者通过实践发现。自主学习模式比较适合学习主动且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学生。如果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课前自觉主动地观看课件视频及完成针对性练习,而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则比较困难。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学习能力情况统计表和调查情况软件等方式,对学生参与翻转课堂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统计,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他们鼓励和帮助,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3.翻转课堂的教学时间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 在分组协作式的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的情况,而且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有时会偏离了教学任务要求,甚至出现理解教学内容时间比较长的情况。因此教师需要考虑课堂上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密切关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范围,充分调动好每组小组长的协调和组织能力,及时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探索活动的时间,按时完成相关教学任务。 四、小结 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实践,解决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翻转课堂使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转变了学习观念,增强学生学习的交互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团队协作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技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应用和推广的价值,容易被学生接受。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高级技工学校)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摘 要】对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进行简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并提出相关的意见,阐述了教改的新尝试。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 高职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重要性也就更加凸显,更是成为了高职高专院校中专业课的必学内容。计算机网络基础可以说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入门课程,它关系到学生对电子商务、网络技术、信息管理等多门课程的理解,以便于让学生可以更好更快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并可以灵活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以后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使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得不到应有的提升。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联系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改的背景 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应该把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作为首要的基础任务,以满足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所以,就要求毕业生拥有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操作与熟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等优势。现阶段,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急需计算机专业的技术人才作为其发展的支柱。因此,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为了避免出现学生毕业入岗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的不了解、对专业术语的不熟悉、或不能够进行相应的操作等现象的发生,就要对其教学内容及方法等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一)过分注重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的重要性 虽然这门课程中的理论内容要多于实践内容,但是也不应该完全忽视实践,过分注重讲解理论。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尽管也提出了有关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观念,在教学方法上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对学生课堂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也较为可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现如今依然还是轻视实践,依然没有达到教学改革所要求的目标,部分学生上课还是无法集中精力,从而使教学质量及效果也较为低下,不能够与教改新目标相适应。 (二)教材种类较多,但具有实用性的却相对较少 虽然在教材的供给方面改变了以往过于单一的局面,增添了多样化的教材,但是却没有意识到更新过于繁琐的教材会给学生带来查阅的疲劳感,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这一门课程的教材,对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等方面要求极为严格,过于专业的教材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不利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还有些教材过分注重某一方面,缺乏与计算机各方面相综合的教材,因此就会出现教材虽多,但具有实用价值的却很少,导致学生想学却无从下手。 (三)知识体系结构滞后,不能够及时适应时代的发展 现如今,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迅猛,网络化日益推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这就使得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不能够及时跟上时展的脚步。尽管在这方面也有过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知识体系还是有所滞后的,不能够及时适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在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时明显不足。 (四)计算机的各专业知识相互渗透,易混淆 虽然同样都是属于计算机的专业课程,但由于其教学的内容和知识的结构不同,对其自身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在现如今的教学中,对于这一方面还没有彻底的区分开,许多的课程都是相互混淆,这就增添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使专业课程的后续课程没有办法有序开展,各方面的零散知识没有办法融合到一起。应将其融合在专业的课程当中,理清课程的教学思路及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融合。 (五)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在教学中,个体差异是较为普遍的存在,但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增添了教学的难度,也增添了教改的难度。教学中的个体化差异是较为复杂、难处理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不同,基础的不同等都会有影响。有些接受能力强、基础牢固的学生可以很快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有些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较差的就会跟不上教学的步伐,导致其落后,在教学中难以保证教学和接受的平衡。 (六)考试形式的过于单一 通常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考试这一方面采用的是笔试答卷的方法,在新时展的今天计算机的网上答题就成为了主流的答题方式。尽管是计算机答题的方法,但是其考试的内容大都也是以书本上的为主,学生还是一样可以应付考试,考试合格不代表其一定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或技能。所以,就要寻找一种可以全面考核学生的方式,不要仅仅局限于计算机考试这一种形式,可以将考核方式多样化,多方面考核,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尝试 (一)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的优化 一方面,在以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和内容的不充实等,使得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所以就要求老师在讲述专业课的同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其他相关的内容,但一定要将知识的体系整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将实际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多采用互动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兴趣。老师要在教学前明确此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从整体的角度来规划教学。另一方面,要切合实际地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并根据教学的重点将其划分为几个部分来开展,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第一,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要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理解其自身的主要功能、特点,了解它如何运行、与网络进行联系等。第二,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传输及通信这一模块的内容中,要重点让学生认识网络通信,对网络通信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对如何实现通信和传输的原理及各个部位的网络备件等也要进行详细的了解。第三,在局域网的构建这一模块,主要讲述什么是局域网,局域网是怎样进行工作的,对它的物理定义及功能和数据的连接及使用等,要充分的予以概述,便于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局域网。第四,在Internet协议这一方面,要充分的让学生认知网络的互联协议、内部的传输层协议以及各个应用设备的作用及用途。 综上所述,可按照以上四个方面的具体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规划,可以重点安排学生的实训教学,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但要注意的是实训一定要足够的全面、严格,要根据相关专业比赛的要求来进行,整体保证实训过程的规范化、专业化,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综合性实训,以增强学生的操作水平。 (二)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网络教学资源 在以往的教学方面,关于计算机课程的资源大都是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的,这样的方式未免太过于死板,师生间的互动积极性也得不到很好的调动。所以,就要适当的在网页资源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相关的重点内容来建立一个实践理论一体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内容呈现出来。在建设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要善于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教程融入其中,一切从基础开始,使其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与理论一体的模拟题库,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此外,还可以单独开设自主的实践课程,在实践中安排专业实训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修正。 (三)设立网络实验室 在此门课程中学习理论是为了实践操作打基础,在实际的应用中实践是多于理论的。所以,就应该了解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对实践内容进行规划,挑选实用性强的教学资源,配备齐全所需的各个硬件及软件,建立起网络实训室。在设立的过程中,对实训教材的挑选也是至关重要的,要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排版及要求都更加适合学生的教材,使教学资源变得贴切实际,更具合理性。 (四)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1.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内容形象化。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和设备,对知识进行形象化的转述,以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使用先进的网络设备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扩展教学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变复杂为简单。因其课程难以理解,所以就要善于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用生活去缓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问题,用举例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一定要注意所举的例子要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否则就算学生当时了解,但在以后遇到此类事情时还是会出现错误。 3.模拟课程设计或者采用实习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探究和考察,对于一些情况相对落后的同学,要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因材施教,将其成绩提升。在教学之外,可以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当中去实习,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为适应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的操作能力,处理好改革与时展的关系,将二者很好的融合,从多方面改善教学,从而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的现状,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教学模式的转变,并给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同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 计算机网络 非计算机专业 基础教学 教学模式 1、引言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还存在着把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材直接发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学生本身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却要读懂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知识,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习最大效果的产生在于学习的难度比以往的知识高出一些,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有很大好处的,教育讲究的是因材施教,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为其编订符合其学习难度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材,才能使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变得轻松、实用、易懂。 当下我国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讲解比较死板,创新能力不强,教材对于科技成果的体现不及时,导致旧的知识应用性和吸引力很低,并长期存在于课本,非常多的教材经不起市场的检验。 2、传统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出现的问题 2.1重理论而轻实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正是这个特点导致了其实践相对较弱,在很多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已经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再加上本来就不足够的课时,导致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较少,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育是以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为重点,通过对OSI模型的学习和研究为重点,在理论教学上一直保持着这种形式,相应的实验和实际操作就比较少,根据未来的发展眼光看,这与非计算机专业掌握这门课程的目标是相违背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知识,就是为了能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能够进行实际的应用,由于消耗于过多的理论知识学习中,使学生抽不出时间来实践,所以也就培养不出应有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对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学到有用的东西,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去学习作用不大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专业来说影响较大。 2.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其对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本就不多,对于学生及老师来说这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本来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学习充满了憧憬,可是正式进行上课的时候,就会发现,因为存在着很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欠缺,不可能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而这要求学生要全面系统的复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就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基础知识的补习上;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说,一方面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让教师高兴的地方,但是面对非计算机学生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在授课的形式上不能协调一致,使得课程目标和计划都不能很好的执行,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 2.3缺乏配套实验 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这样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应该是需要大量实验的,因为通过实验,学生们才能清楚的认识到其中的原理,并且对以后具体的操作和计算机网络问题的解决有帮助,但就目前来讲,一方面是设备的缺乏,造成缺少实训的机会,另一方面就是重视程度不够,课时相对较少,这两个方面造成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缺少实验,理解难度大,学习任务重,解疑答疑等工作相对比较困难,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很难展开,因为缺少相应的实训设备和实验时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单一的讲解,相对直观易懂的实验来说,不但效果差,而且教师的压力也将增大。 3、预科生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3.1理论联系实践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当中会出现大量的专业术语,学起来会让人觉得乏味,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会有这样的感受,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就要求老师对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的解释,运用实训方式让学生直观的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能够把重点的知识通过实训的方式进行验证,这样不但能增强课堂学习的效果,而且对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应用的开发也大有益处。理论联系实际既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内在要求,同时实践教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解决难点知识的方法,这些学生不是计算机专业,对于很多理论知识不用死记硬背,只需对其进行理解,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能够知道怎么操作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本来就是因材施教,不能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太严格,这既不符合教学目标,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该课程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实践能力,如果不能把握课程的重点,这门课就将失去意义。所以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务处在制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时候,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立足点,灵活多样的教学,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2理顺学习顺序 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其对于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对实际操作教关心。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理论性强,在学生学习的时候会产生抵触心理,更多学生喜欢去操作实践,因为操作给学生们的发挥空间更大,学生也会感觉更自由,没有束缚。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从易到难,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端正心态,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在课堂上及时做笔记,对存在的疑问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在实践相不是很多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实验,从而增长自己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水平,对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才有更大的帮助。 3.3加强实用技术实践 加强实用技术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高职院校要为实验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条件,使学生们能够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知识的应用性,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首先,从教材入手,非计算机专业要有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这样针对性就强。其次,全程教学都在实训室完成,进行教中学、学中做、做中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引入最新科研和教学成果,以网络的基本必需理论为基础,以网络应用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最后,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形式,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同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式,并开设教师论坛和辅导网站,这样一来,增强了学生在任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基本职业素质和操作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基础》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学习时存在的现象,对课程进行研究,强调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在突出该课程重点内容的同时,融合网络最新技术,使得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相适应,并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思考能力 1背景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网络的体系结构,以及随着网络发展而越来越重要的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基本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外,并借助知识点的传授,形成线面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本课程教学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为主的教学,一类是以网络应用和体系结构并重的教学。两种教学主线各有特点,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高职高专的教学来说,采取的是后者。 2注重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中,本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编程以及网络安全等相关后续课程的基石。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轻理论重实践的现象,虽然说对高职高专的学生,侧重实践教学,但是针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来说,却需要理论和实践并重,才能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知识技能的培养 讲授专业知识,关键是把知识点串成线,再由线到面,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灵活的掌握每个知识点。《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教学,遵循的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一主线,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 3.1计算机网络概念和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分布在不同位置、功能独立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通信的系统。从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当中,可以引申出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即数据通信和交换,资源共享等,并且从网络的定义中可以引申出网络是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构成的。网络的功能和组成都是来源于网络的定义,这样三个知识点,实际上就形成了一条线。 计算机网络研究采用分层的方式,为了完成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把每台计算机互联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定义的层次,并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及服务,将这些同层进程通信的协议以及相邻层的结构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在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中,网络自下至上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七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功能和特性,每个层次都和相邻层之间进行通信合作,这种既独立又相互依赖的网络体系结构,对于研究并规范网络的运行是去繁化简的方法。 3.2 物联网和云计算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云计算狭义理解就是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是云计算的目标。 从物联网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物联网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并且融入了智能技术,而云计算本身就是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都是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电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的。这样,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就由三个知识点形成了一条线,这条线是以互联网为根基,以时间为背景形成的。 课堂上,采用这种方式,打破不同章节之间的割裂,或者补充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以教材为基本内容,融合现在新科技,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使得课堂教学贴近技术发展。 4思考能力的培养 文中在讲述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也有部分思维能力的涉及,但是这些都是属于网络专业思维。作为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可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也很可能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那么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思考能力的培养就只是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除此以外,还要涉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同样可以以计算机网络知识作为基础拓展开来。 举例来说,在讲述网络的拓扑结构时,学生都很容易掌握网络的五种拓扑结构,并能熟记这五种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就五种拓扑结构中的一种拓展开来,结合哲学中的辩证思考来培养学生看待事物的能力。以星型拓扑结构为例来说,其优点是很容易在网络中增加新的节点,容易实现数据的安全性和优先级控制,这些操作都可以在中心节点上实现;其缺点就是对中心节点的依赖性大,一旦中心节点出现故障就会引起整个网络的瘫痪。正是因为星型拓扑结构本身的构造才产生出其所谓的“优点”和“缺点”,但是这个“优点”和“缺点”本身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就好比学生的性格,很多学生都希望自己性格外向一点,可以很容易交到朋友,但是外向型性格在某些时候,会显得不够稳重,多读书多思考方可弥补不足。所以,学生怎么看待自己的性格,如何让自己更好地成长呢? 教学中的这种拓展,不但使得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还会启发部分同学的思考,意识到网络专业和其他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意识到网络专业对个人成长的帮助,意识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相互联系。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一个狭窄的专业,不再局限于枯燥的知识点,而是活灵活现的适用于生活工作。 当然,这种专业外思考能力的拓展,不是仅仅依靠一门专业课的教学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却可以给学生种下思考的种子。 5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既注重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又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思考能力的培养,并且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应用研究 摘 要:虚拟仿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本文简介了虚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优势,阐述了其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应用 一、虚拟仿真技术的概述 虚拟仿真技术是将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仿真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实验研究技术,人类、战略性技术。借助该技术可认识和改造世界,因而它有望成为继数学推理、科学实验之后又一虚拟仿真技术以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一个与现实世界的物体和环境相同或相似的虚拟环境,如模拟器、仿真软件、数学模型、仿真实验等。其中虚拟仿真实验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广泛应用,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1.国内外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国外虚拟仿真软件主要包括多功能电路模拟实验平台PSPICE、模拟和数字电路的Tina Pro、用于电路描述和仿真的语言与仿真软件Circuit Maker、仿真单片机Proteus、Cisco路由器和自定义网络拓扑结构及连接的Boson NetSim。在我国,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有“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Packet Trace软件、北京航天大学的分布式虚拟环境、GMDSS模拟训练实验室、导航雷达模拟训练中心等。 2.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优势 通过实例操作演示非常抽象的概念,将抽象的网络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提供逼真生动的学习环境,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教与学双向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通过仿真实例的展示,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充分吸收和掌握教学内容,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 二、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应用 1.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优化了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环境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硬件设备与软件更新滞后,教师无法正常地开展实验教学,只能通过视频和文字等辅助资料来补充实际实验的不足。虚拟化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虚拟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环境,学生可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服务器与终端机之间的切换,并能使用不同的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来开展网络实验。虚拟技术实现了改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的目标。 2.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更新了实验教学手段 高职教师们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了“一机多用”,有利于顺利开展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精确地操作某些系统或者软件,了解其运行特征和过程,并以此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近距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缓解了实训设备不足的难题 目前,在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训设备严重短缺,而虚拟仿真技术让虚拟实验室成为现实,尽管不能从根本上替代实际上的物理设备,但是学生可在虚拟机上做所有的操作实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习更直观,教学更真实,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实验实训设备短缺的难题,又能更好地为高职教育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助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将虚拟仿真技术与真实实验相结合,可有效解决学校设备和场所短缺等问题,使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掌握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浅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该文根据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各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开设情况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际提出了多种改进课程教学的方法和优化课程考核方式。 关键词:网络基础;教学方法;过程学习;授课形式;检测卡 1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地位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目前有三个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包含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64课时,多媒体教学的考试课程。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获得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新技术及动态,同时必须重视实用技术的运用,为相关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各个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却有不尽相同。比如在计算机网络专业中,该课程属于导论式的基础课,很多章节内容在后续的课程中有详细介绍,在授课时侧重于给学生传授网络的框架和网络的外延,让学生形成一个网络的总体概貌,为后面的学习搭建专业框架。在计算机软件的专业中,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授课时侧重于网络软件的介绍和服务器的介绍。而在电子商务类型的专业,应侧重于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模式介绍。老师教学应该根据专业有侧重点。但是在目前市场上提供的教材中没有区分专业,侧重点基本由教师自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删减和补充。 2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 一是该课程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课程教学中抽象概念较多,是大多专业课程的必修和先修课程。不管是哪个专业方向,该课程要求学生各个知识点之间要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各专业的侧重点,也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关系,要让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是该门课程考核方法单一。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我校以前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会死记硬背大量枯燥的网络基础理论,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出现了重考试结果而轻平时学习过程的错误导向。 3 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而高职学生对理论有畏难情绪,理解更困难,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克服理论学习困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根据笔者多年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经验,对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3.1授课形式多样化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基本概念讲解多,教师很容易采用“填鸭式”的教学,现在的学生都是在信息技术爆炸时代长大的95后,接受信息的方式多样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疑难问题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是每个教师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使理论教学形式多样化,内容更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1.1 演示法 为弥补理论教学的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可以实时尝试使用多种形式演示法教学。比如在学习传输媒体时我们可以事先准备好双绞线、光纤等传输媒体材料,现场教他们识别和制作方法,让理论的学习实物化、直观化。再比如结构换布线系统中我们可以以教学楼或者大家熟悉的建筑物现场查看实际的布线情况,再评论当前建筑物综合布线的优劣和改进办法。让网络的思想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专业的思维和眼界。微课视频等手段利用也是不可少。 3.1.2课堂讨论法 在某些章节老师可以给定一个主题,要求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以演讲、辩论或者专题的形式来进行,将教师原本要“填鸭式”教学的内容抛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查找相关知识,让课堂变成了思维碰撞的场所,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服务器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抛砖引入的讲解一下服务器的基本知识,每个学生都可以针对服务器的某一点来放大上台讲解,教师最后总结,经过这次学习学生对服务器知识了解深度和广度就都不一样了。 3.1.3课外补充法 计算机行业技术更新快,如果我们课堂只是讲解已经存在实施了的知识点,学生会觉得实用性不强,兴趣不大。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多结合当前的行业发展、新技术与新知识的介绍。比如当前网络发展的方向时,我们可以以专题的形式介绍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并让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参与其中。比如在介绍很多教材在多个问题上反复出现“隧道技术”,但是一般教材却没有对这一技术做详细说明,教师可以补充讲解这个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知识,老师只是做一个总结性的发言。 3.2 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点的原理,更要懂得某些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因此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介绍一下实际运用的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3.2.1操作化 讲述MAC地址的时候,介绍了MAC地址的定义为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在机器上演示并查看MAC地址,也可以延伸介绍下MAC地址过滤在上网管理时的应用。例如,使用无线路由器时经常会碰到“蹭网”的现象,这时使用MAC地址过滤,仅允许某一个或者某几个MAC地址访问,或者将某些“蹭网”者的MAC地址设置为黑名单,就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3.2.2实物化 在讲述传输介质时,除了讲述几种常用的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之外,各种线材的特性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范围不同,比如长距离埋地或者架空的布线一般选用光缆,而室内的布线就应选择价格比较便宜的双绞线。同是也可以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知识也介绍一下。 3.2.3 前沿化 比如网络互联设备时,我们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当前最新款的路由器、服务器和防火墙的资料,结合课本内容在课堂上剖析这些设备的技术设置,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市场相结合,形成专业思维。 3.2.4实例化 在讲述TCP和UDP两个协议时,需要重点介绍两个协议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对比。根据他们的原理特性的不用,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比如文件传输等需要可靠传输的网络应用,在传输层一般选择TCP,而像实时视频传输,一般则选择UDP。还有些网络应用是需要两个协议都是用的,比如说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的实时画面的传输,对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选择UDP。而监控的画面需要保存起来以备后续查看,对画面的质量要求较高,可以选择TCP。 3.3类比法 OSI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学生普遍反映很抽象。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类比法,将邮政体系的邮件邮递过程和OSI体系结构做一个详细的比较,能较好地从基本上掌握分层的原理和特点。 3.4考试方式多样化 3.4.1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偏向理论,考试也是理论考试偏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能够学以致用,理论考试应该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最基础的网络原理的掌握,比如网络基础体系结构各层的特点和作用、分类等。实践考核可以考核学生对一些网络设备使用的熟练情况。题目可以是网络互连、简单服务器的配置等。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既让学生重视了对理论的学习,又让他们掌握了重要的职业技能。而且,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大的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3.4.2 采用过程学习检测卡 传统的学习重视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导致部分学生在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不利于专业思维的培养。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以下过程学习检测卡(图1),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学习效果,通过该检测卡使用情况和课堂表现,教师容许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免考,一部分表现太差的学生多次给予不及格预警,其他学生表现作为学生学习评价和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参考,同时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4 结语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要促进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的改变,更是思想、观念向现代化改进。在正确的教学定位下,通过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体会到学习的极大乐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更要体现时展的特点,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课教学改革 摘 要 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实训内容的设置及如何开展实训进行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实训;项目教学法;高职 1 前言 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能够比较深刻地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些必要理论,掌握一些实用的网络技术。在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开展中突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的特点,尽量减少枯燥和实用性不强的理论灌输。 高职学生生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中职升上来的,一部分是高中升上来的。中职上来的学生对网络知识及技能有一定的掌握,高中学生很多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很少。因此,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遵守从简到难的过程,实训教学设计显得尤为的重要。 2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项目 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一般采取理论和实训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理论课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通信基础、局域网基础、网络互联技术、综合布线基础、服务器配置及网络安全知识。为了达到知行统一,理论指导实践,在开设实训课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和理论衔接好,同时做好不同专业对同一门课程采用不同的授课计划、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 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本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网络使用技巧和理论,实训课的开设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项目。 项目一:参观校园网及机房 教师在这里要讲解校园网可以实现的功能,向学生介绍这些网络设备及实现的功能。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网络的定义及实现的功能有一个较直观的认识,再在这个基础上介绍网络的拓扑结构,使学生对理论课所讲的网络拓扑结构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及理解。 项目二:TCP/IP常用命令的使用 此实训重点介绍使用命令的方式查看TCP/IP配置信息,使用Ping及Tracert命令进行简单的网络排错,对理论课中所讲的TCP/IP命令的使用更好地掌握。 项目三:制作双绞线 此实训重点介绍常用的直通线和双绞线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项目四:局域网的搭建 子项目一:两台电脑实现互相通信。掌握简单的局域网的组建,对理论中局域网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综合布线的布线规律有一定理解和认识,同时对前面所学的TCP/IP命令的使用有更好的灵活应用。 子项目二:文件夹和打印机共享。文件夹和打印机共享在实际生活中很常用,同时让学生对为什么组建局域网有更深的认识。 子项目三:多台电脑在物理层实现互联。通过这个实训项目,重在对网络设备集线器有更深的认识,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子项目四:无线局域网的搭建。网络已经深深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组建是很常用的技术,这个实训项目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无线局域网的搭建。 项目五:VLAN的划分 此项目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组建不同局域的局域网。 项目六:Internet应用技术 此项目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IE浏览器及收发电子邮件。 项目七:网络病毒防治 此项目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防病毒的方法。 3 合理使用教学手法,开展好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课 为了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提出的比较提倡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演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法。如何应用好这些教学方法,是很多人一直在探究的。 目前提倡的教学方法介绍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是基于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其本质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任务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按照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内容和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即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分层教学法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极大地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如何应用好这些教学方法的见解 很多教师认为,计算机网络基础偏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实训课难开展好。笔者不这么认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是偏理论,但是不应该将本门课开设的宗旨定为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 笔者认为较好的实训课的开展,教师应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把所讲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教师分析此项目,并演示本项目中的重点部分,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此项目,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 这个小组不随便分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互相搭配,分成若干组,每个组里选出一名学习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由组长监督并带领本组的成员完成项目,每个成员完成项目后由组长报告教师,教师进行点评。每学期教师事先把实训项目告知学生,并告知每一组学生:完成多少个项目,实训课才能及格;完成多少个项目,实训课是中;完成多少个项目,实训课是优。每个层次的学生评定及格、中、优的标准不一样。这样分组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互相监督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浅析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 [摘 要]本文根据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针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并对其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适合信息社会的需要,我校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以培养综合型人才。而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面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根据专业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因此,探索课程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不断高速发展的交叉性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无法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我认为只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学方法单一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理论知识点较多,需要实践操作的内容较少,特别是面对笔试形式的升学考试,而且教学设施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更多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从而使课程本身的实践应用匮乏。,使得学生空有一身理论知识,但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丧失。 2. 考试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考试仍沿用闭卷考试的模式,所测内容仍以理论知识为主,强调学生专业理论的熟练程度,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项目没有,这样导致了学生在课程方面就回出现偏差,导致应试学习模式。另外,使许多能力较强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 实验条件不充分 《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有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基础》里面的许多知识点诸如路由协议,IP地址的配置等,没有经过亲自动手,很难掌握。而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局域网的设置,服务器的调整、设备的配置等很多实验如果没有亲身实践,也根本无法完全掌握。 二、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理论不好理解,增大了授课的难度。当深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之害的学生疑难问题越积越多时,他们就会因为“听不懂”而失去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讲课时没有结合实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章节都会出现大量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多元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法:①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用PowerPoint等课件将知识点制作成动画,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②类比教学方法。用实际应用和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与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基础理论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引导学生去公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加网络相关产品会、技术讲座等,增进学生对市场的了解,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增加教学实验与教学设备 增加实践课程,既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践课中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做RJ一45接头。事后证明,这节课很有意义。它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还让他们学到了实用技能。有几个同学实验课完后,马上回去把自己损坏的RJ一45接头换好了。这就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增加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 3、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点的原理,更要懂得某些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因此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介绍一下实际运用的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1)讲述MAC地址的时候,介绍了MAC地址的定义为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可以延伸介绍下MAC地址过滤在上网管理时的应用。 2)在讲述传输介质时,除了讲述几种常用的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之外,各种线材的特性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范围不同,比如长距离埋地或者架空的布线一般选用光缆,而室内的布线就应选择价格比较便宜的双绞线。同是也可以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知识也介绍一下。 3)在讲述TCP和UDP两个协议时,需要重点介绍两个协议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对比。根据他们的原理特性的不用,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比如文件传输等需要可靠传输的网络应用,在传输层一般选择TCP,而像实时视频传输,一般则选择UDP。还有些网络应用是需要两个协议都是用的,比如说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的实时画面的传输,对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选择UDP。而监控的画面需要保存起来以备后续查看,对画面的质量要求较高,可以选择TCP。 三、结论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该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时效性强,因而教学难度也较大,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尝试、完善、改进,适应时代需求,以培养更多更好的相关行业高素质人材。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与应用模式 [摘 要]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系统、通信链路和网络节点组成。网络节点是双重作用的节点,它用来负责管理和收发本地主机来的信息,并为远程节点送来的信息选择一条合适的链路转发出去。它还与网络其他功能一起,避免网络的拥挤和有效使用网络资源。通常它是一台起通信控制处理机作用的小型机。通信链路是节点间的一条通信信道,为提高通信的可靠性,两节点之间可以采用一条以上的通信链路。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通信技术 应用模式 控制系统之所以能成为“分布式”而区别于“集中式”,其关键就在于它具有一个完善的通信系统,把模拟信号采用数字通信进行传输,实现测控与通信分离。 1.现代通信网络的应用模式 1.1 集中式应用模式 集中式应用模式是以一台主机(大中型机)为中心,通过通信系统连接一组终端用户的主从网络方式。它常采用多用户操作系统和集中式数据库。终端设备在主机的完全控制之下,只负责输入输出的功能。例如早期的银行储蓄系统就属于该模式。这是70年代典型的应用模式。 1.2 分布式应用模式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计算机的成本不断降低,尤其是个人计算机的性能越来越高,使得除了大型机使用网络进行输入输出外,更多的是小型机利用网络进行交互,即一台个人计算机不依赖于一个大的、用于集中控制的中央计算机,而与网上任何一台计算机通信。这种应用模式称“端到端网络”或“分布式计算”。完成文件服务或数据库服务的高性能、高配置的个人计算机称为服务器(Server);作为网络中实际工作平台的智能化设备称为工作站。 1.以LAN为基础的文件服务器模式 以LAN为基础的文件服务器模式用高档PC作服务器,连接多台PC工作站。服务器用文件的方式管理数据,即运行以共享外设和文件为主要目标的网络操作系统。服务器与工作站之间传输的是文件。服务器的硬件配置要求尽可能高的网络流通能力,但对CPU的性能要求不太高。文件服务器的功能毕竟不能与大型机相比,故不能实现大型机功能。以太网、3corn网即属该模式。这是80年代典型的应用模式。 2.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 寻求一个开放的、多平台协同处理的计算机应用模式,以适应更高的信息处理与信息服务的要求,这就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提出来的技术背景。从物理结构看,在系统中能够为某类应用提供服务的计算机或处理器都可以看作是服务器。能够将某种应用需求转换为符合某种规范的服务请求,并提交给服务器处理的计算机或处理设备称客户机。实际上,客户机/服务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新的应用模式。它的工作原理是将计算机应用的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由多台计算机完成。客户向服务器提出对某种信息或数据的服务请求,由系统中最适合完成该任务的服务器完成客户服务请求,然后将结果作为服务响应返回客户。 在这一过程中,多任务之间存在多种交互关系,即“服务请求/服务响应”的关系,所以,该模式是一种计算处理模式,是一种软件结构。该模式将应用程序分成两大部分:由多个用户共享的功能、信息即提供服务的程序,和每个用户所专有的功能即访问服务及数据处理的程序。前者称服务器,后者称客户机。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是指程序之间的通信,即工作站向服务器发送服务请求,服务器对数据文件或数据库进行操作,然后返回工作站所需的信息。在某个具体的应用中,应用程序要么是客户,要么是服务器。在一个多层次的系统中,一台计算机既可以是下位机的服务器,又可以是上位机的客户机,所以,客户机、服务器是一个逻辑的、相对的概念。就网络配置而言,客户机和服务器指的是计算机实体,在物理上可以有多种拓扑的连接方式;就应用模式而言,分别指请求方和服务方的运用进程。 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基本功能可分为以下四种: (1)应用界面AI; (2)逻辑处理LP; (3)数据管理DM; (4)服务请求/响应界面RAI。 前三种功能可分别在客户机或服务器上单独完成,也可由客户机和服务器共同完成;第四种功能由客户机和服务器协同完成。 该应用模式的主要优点有:由于编程、调试和维护工作的减少和资源可利用性的提高,软件遗产可继承性增大,使计算机系统整体应用成本降低。 该模式可设多个服务器,采用多用户操作系统UNIX、WindowsNT、Netware;工作站一般由PC构成。其最大的特点是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减少服务器工作负担和网上信息流量,支持多种型号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构造新型的、面向对象的用户界面等。 2.网络通信常用概念 2.1数据的传送、传输与编码 1.传送方式 例如,计算机向显示器传送数据就采用单工方式。数据的传送方式有如下几种: 并行传送方式,串行传送方式,单工方式,半双工方式,全双工方式。 2.信号传输与信道使用 (1)基带传输。凡按数字信号原样进行的传送称为基带传输。基带传输中传输的是一系列方波电脉冲信号。 (2)载带传输。如果在一条物理信道上,把要传送的一路数字信号“骑”在另一种载波信号上进行传送,称之为载带传输。载带传输中传送的是一路具有载波频率的连续电信号。把数字信号“骑”到载波上称为调制,把数字信号从载波上卸下来称为解调。常用的调制方式有调频方式、调幅方式及调相方式。执行调制与调解任务的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 (3)宽带传输。如果在一条物理信道上需要传送多路数字信号,使每种要传送的数字信号“骑”在指定频率的载波信号上,用不同频段进行多路数字信号的传送,称之为宽带传输。这样一种传送技术称为“频分复用技术”。宽带传输中传送的是几组不同频率的连续电信号。 3.总结 本文总结了常见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现代工业企业都在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时时刻刻传递过程变量、控制要求、报警信号以及组态信息等过程控制的各种信号,以及企业的各种管理信息等,所以计算机通信网络执行着极为重要的任务,成为集散控制系统和决策管理系统的主要结构。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进行了思考,包括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建立校企合作型网络实训室、选择和使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 理实一体化 实训教学 教学模式 笔者所在学院是全国示范职业院校,笔者在信息管理系承担了十多年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改革创新,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 1.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计算机网络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例如教学内容比较零乱,教学不直观,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脱节,一般不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合在一起。 2.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计算机网络实现过程分析。 3.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 笔者依据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理论教学重点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识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结构、种类、功能与工作过程等。第二部分,网络信息传输以及通信。在这一部分中,重点让学生了解数据通信的概念、数据通信的工作原理以及常见网络硬件设备。第三部分,局域网络构建。在这一部分中,重点介绍局域网的工作过程、物理层定义与功能、数据链路层定义与功能,掌握一些常用协议。第四部分,Internet协议。在这一部分中,重点让学生了解TCP/IP网络互连协议、Internet传输层协议、应用层作用等。 根据四部分理论教学重点,实训教学可以安排网络拓扑实训、数据链路实训、网络层实训、传输层实训与应用研究层实训。实训教学要结合全国或者省级技能大赛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实训,鼓励学生代表学院参加全国或者省级技能大赛。 三、建设理实一体化网络教学资源 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基本上是网页类型的教学资源,不利于师生的交流互动。因此,迫切需要在网页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理实一体化网络教学资源。职业院校可以利用建设精品课程的契机,打造建设理实一体化网络教学资源。在建设理实一体化网络教学资源时,笔者建议打造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资源,在理实一体化网络教学资源中,重点形成一整套理实一体化网络教学资源和技能项目模拟题库,还可以设置课外学生自主实践项目,利用理实一体化网络教学资源教学时应该安排专业实训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和互动交流。 四、建立校企合作型网络实训室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实际应用性比较强。因此,应该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科学规划实训教学内容,精选实训教材,配全所需硬件与软件,建立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网络实训室。选择实训教材也是非常关键的,笔者所在学校选择的是闫书磊、李欢编著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该教材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编著而成,网络实训内容选择比较合理。 五、选择和使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用传统教学方法教授,学生会感到学习枯燥无味。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非常关键。 1.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扩展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当然,如果遇到需要演绎公式推导时,可以采用黑板辅助教学。 2.多举例与类比,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由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抽象难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举例,用生活中的类比事件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在讲到“协议”与“层”的含义时,可以举例两个国家领导人通话的例子,双方通话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的,处于上层的通信需要下层协议的支持来实现。 3.模拟项目化课程设计或者实习 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技能大赛的题型,采用项目化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之外,增加实习环节,让学生深入企业,在实践中应用知识。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兴趣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摘 要:对于计算机课堂,学生通常觉得都是枯燥无味的,而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法,学生通过对计算机进行自主操作,感受到计算机科学的魅力,就会提高其学习兴趣,最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记忆。兴趣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模式而言,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使其最基本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对兴趣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技巧进行分析。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课堂氛围;电脑游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应用中职生的好奇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国家只有对人才培养加以重视,才能得到发展和进步,而人才培养是一个从小就应抓起的事情,中职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应接受更高质量的教学,而对于中职计算机教育,必须重视其教学的有效性,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等。利用兴趣教学模式,能够增加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障。本文就兴趣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的科学应用展开研究,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一、兴趣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对计算机的操作,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教师应用兴趣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对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计算机操作的奇妙之处给学生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探知的欲望。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和求知欲望,就会自觉地对计算机进行探索,在这个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计算机知识熟练掌握,而且其计算机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和谐课堂氛围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环节,而且有利于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通常情况下,学生如果喜欢哪位老师,上课时就会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而倘若学生不喜欢哪位老师,就会在上课期间不注意听讲,甚至有时候还会进行破坏捣乱。利用兴趣教学法使学生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兴趣,学生也会喜欢计算机老师,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3.激发学生潜能 我们可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看出,学生对某学科感兴趣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相反,如果学生对某学科不感兴趣,则付出的努力相对较少。兴趣教学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学生在兴趣教学法中通过自主探索计算机,不仅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而且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兴趣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开展兴趣教学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得到普及,因此现在的中职生在迈入中学以前,大都对计算机有所接触,而且对其使用方法还略知一二。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这就说明学生还是有内在驱动力的,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在进行兴趣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心理。例如,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制作幻灯片这一节,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向学生展示自己事先做好的幻灯片,而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幻灯片的内容,可以是娱乐人物,也可以是时下热点,通过幻灯片展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对幻灯片制作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开展兴趣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计算机课堂学习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一个前提,两者相互交融与促进,最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利用电脑游戏促进兴趣教学 中职生一般都比较喜爱玩游戏,游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并且使人的情感认识得到增强。利用电脑游戏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很有实效,通常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讲解提不起兴趣,不过如果在计算机课堂中穿插一些小游戏,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亲身参与其中,然后再进行知识讲解,并且融入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就会有效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一些学生在语数外学习中成绩不好,不过却熟练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因为他喜欢动手操作,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学习成绩得到提高。适当运用电脑游戏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3.不断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根本上说,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对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状态与学习特点加以了解,制定与学生自身相适合的教学方案。例如,日常工作与学习中,组织开展有关计算机的赛事,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竞赛,将学生的自尊心与进取心激发出来,确保学生在备赛与参赛期间能够拓展思维能力,并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明确学生在学习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确保教学工作能够向提升学生思考能力方面倾斜。 兴趣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还要对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加以提高,注重创新,选择多种渠道应用兴趣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探讨 摘 要: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不能脱离生活实际,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训、科研活动、职业培训、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见习和实习方面详细论述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主体意识 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1]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及心理现象的学科,是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应用型的学科,这就注定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仅仅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的各种教学、实践环节与教学活动的有序运行体系。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依据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简称《纲要》)中提道:“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教育能否对个体产生积极的作用,关键要看个体是否有积极的意愿。教育的内容固然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但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和兴趣,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时,不能是为了实践而进行的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的实践活动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其动手操作和情感体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知识融入生活中。只有投入了感情的活动才是有生命的活动,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也才能够保障实践教学的成效。 (二)服务社会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的目的 《纲要》中还提道“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2]服务社会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检验所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必须走出校门,同社会接触。从这点出发,开展实践教学就必须要找准同社会的接触点――实践单位。选择实践单位,不仅要与本专业相关,更要关注学生在这个单位中是否能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是否真的能锻炼了能力。社会上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实习生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即便一些单位接收了实习生,也只是让他们做些打字发文件之类的工作,同专业相关的业务是插不上手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有针对性,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能够踏踏实实融入工作,而不认为仅仅是在参观。学生只有深入接触社会,才能了解到心理学真正的魅力。学校只有服务社会,才能换来实践教学更大的空间,也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顾秉林先生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指出,实践教学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3]。根据这一界定,综合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的需求,陕西理工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根据特定的目的,运用心理学仪器设备等研究工具,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锚,以探求心理现象及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既包括传统的认知类实验,也应当包括新兴的行为研究实验。目前,本专业已经建立起两大心理学实验室,即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和行为研究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室、行为观察室、沙盘室、心理测评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大了对学生和社会的开放力度。如,心理咨询室还负责提供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低年级学生可在此见习、帮助咨询教师安排活动,高年级学生在取得咨询资格之后,也可进行咨询活动;对心理学社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沙盘室固定时间开放,利用沙盘游戏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心理测评室则承担过地方单位员工的心理健康评估等等。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和开放利用,不仅改善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心理学实训。心理学实训是心理学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学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这部分共开展了三项,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和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技能;心理咨询技能训练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类型、基本手段、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初步具备在不同情景下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则主要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服务。 科研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科学研究活动(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自己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学校设有“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会对有价值的课题立项,并对学生的科研工作进行评比奖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每年都会就社会或校园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申报,采用查阅资料、访谈、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如“陕西理工学院校园规划的人文价值”“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研究”等等。此外,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帮助教师进行问卷施测、录入数据分析,讨论结果等等,这些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的科学意识,也锻炼了相应的实践能力。 职业培训。根据国家相应的职业标准或行业的知识、技能的等级标准,培训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以获取相应职业技能乃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分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前者有心理咨询师证件考核,后者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件考核。对于心理咨询师,毕业时学生约有60%持有三级资格证,相较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率低些,毕业时持有率约30%。此外,还有一些同学从就业的方面考虑,会参加会计资格认证、秘书资格认证等考试。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在大三上学期进行,目的是为了培训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毕业论文是指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前,在老师的指导下,个体独立从事心理学研究并撰写相应的研究论文。每年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同教师商议,确定选题。在为期8周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应用,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次终极考核。 专业见习和实习。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学校统一组织和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应用心理学的职业方向,在校内外实习场所等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参观或从事相应的实际工作,以获得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见习一般从大一第二学期一直持续到大三第一学期,专业见习的时间为三周。见习的场所为汉中市精神病院、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三二零一医院和陕西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兴趣,为下一步的专业实习奠定了思想基础。陕西理工学院的专业实习在第三学年开始,截止到大四上学期,总时间为一年半,在大四上学期还会专门安排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以正式工作者的身份进驻各实习点,进行咨询技能的继续学习巩固。实习的地点有汉中市劳教所,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精神病院、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汉中市的部分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各中小学实习基地。专业实习主要解决专业技能中两大技能的形成问题,即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形成。学生把学到的专业应用型技能知识由输入到输出,应用型操作技能由模仿到熟练进行,经过不断训练,使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得到不断提高[4]。 三、未来建设的重点 尽管现在的实践活动形式较多、训练内容较丰富,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们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首先,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较少。陕西理工学院位于中国西部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市位于巴山和秦岭之间,交通不便,工业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具有一定规模的常规企业较少,因此,可联系正规的实践单位比较少。虽然尝试在民营企业中进行实践,但由于民企的经营及管理随意性较大,感觉实践效果不佳。建立适合的企业实践基地将是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其次,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而实践教学对师资的要求更高,既需要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又需要教师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丰富经验,两者缺一不可,这正是制约许多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学校在建设专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邀请部分实践基地的骨干人员担任校外实践导师,但仍然未能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如何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打造 摘 要: 本文从学术团队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了对策与建议。首先提出我国高校在创新性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目标价值不清、缺乏制度环境等问题。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包括:锤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推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目标管理、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制度环境等。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专业 研究生学术团队 成因 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质量存在下降趋势。许多高校为了遏制这种不良趋势,纷纷打造自己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美好愿望下面临的现实问题――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出现的创新能力不足、团队目标不清、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都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是广大专家学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2.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巴赫认为,团队是指由一定的有互补技能的,愿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团队和群体的区别,即团队是群体的子集,团队包含于群体之中,同时也强调了只有正式的群体才有可能成为团队。① 根据上述团队定义,我们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定义归纳为: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具有合作精神和凝聚力的高校在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组成的正式群体。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和学术等活动的基础力量,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具有强大的内在潜力和活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共同的目标。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成员要清楚了解本学术团队所要实现的目标和目标所包含的现实意义,这种目标的重要性还在于激励每位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融合到群体目标中,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互补素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学科素质要有互补性,达到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的目的。③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良好的沟通。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是使团队稳定发展、有效完成科研学术任务的重要保证。 3.对打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思考 3.1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3.1.1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础力量。随着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质量不免受到影响。现在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条件下,导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进行深入指导。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与学术研究上,出现严重的学术工作敷衍、学习风气浮躁的现象。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水平不高、学术功底薄弱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唯导师的命令是从,导师的研究方向就是自己的研究方向,思维方式陈旧、呆板,学术视野不开阔,创新活力不足,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创新成果,等等。这些都给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同时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打造过程中出现的最难解决的问题。 3.1.2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目标价值不清 洛克(E.A.Kcke)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明确的工作目标对组织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可以提高工作绩效。目标不仅能减少行为的盲目性,而且能提供挑战性②。 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管理过程中,团队的目标犹如路标,为团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最主要的任务是确定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团队,就像在大海中远航的轮船失去了灯塔,在无边的沙漠中跋涉的行人失去了罗盘,无疑会使他们迷失方向。可以说,没有目标的团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也就没有存在价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的基础力量是在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他们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和对学术研究的动机及兴趣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产生影响。但是就目前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组建来看,其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一起进行学术研究,主要是为了拿到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他们为争取有限的资源,陷入了极端的功利主义当中。这就导致这些团队的目标模糊不清,方向混乱。这样的团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不会存在很长时间,因为它有自身的死穴――功利主义和目标不明确性。 3.1.3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缺乏制度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团队管理制度方面都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团队在组建过程中缺乏学校层面的制度支持。或者有些高校有学校层面的支持,但学术管理制度和办法只是停留于表面,缺乏制度方面的长效机制,不利于团队建设。他们可能在有关团队领导、团队结构与规模、团队成员、启动经费等方面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要求,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另一方面,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组建后,相应的团队支撑体系跟不上,学术团队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在管理过程中责任不明确,尤其是团队负责人个人角色不明确,不知道哪些是作为团队负责人应该做的工作。而哪些是作为团队成员应该做的工作。其次,团队负责人学术能力不强,管理能力有限,不能在团队发展与创新过程中起到领袖作用。再次,团队负责人分工不够明确,造成团中各成员不能积极有效完成学术科研任务。最后,团队负责人不能很好地分配团队资源,不能使团队成员各尽所能,这些无疑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战斗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成果造成严重的影响。 3.2对策建议 3.2.1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 创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大批量扩招的今天来说,注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质量的培养,尤其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重要。现在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大多是导师负责制,而导师的教授、示范、指导和控制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导师能够恪守学者的道德操守、淡泊名利、专心科研,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另外,导师能够定期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学术交流与思想沟通,并在这些活动中发现问题、开阔思路、探索科研创新、寻求学术上的心灵碰撞。当然,高校研究生院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摇篮,要时刻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能力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无论是举办各类科研学术活动还是各类学术竞赛,都要注重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学校、研究生院、导师及所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成员都积极朝着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这一目标努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快速提高。 3.2.2推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目标管理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目标不清无异于失去灯塔的轮船在大海中航行。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也是一个组织,因此它也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如果其目标价值不清,那么团队成员像会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不仅谈不上创新,就连最基本的学术科研活动也很难保证。因此,一个良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将整个团队的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把一个个子目标分配给每一个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要做到对每个成员子目标进行定期考核与审查,对于没有按期完成目标的成员,要有相应的措施加以约束,同时对表现良好的团队成员给予适当的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是团队明确目标并使团队积极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方法。另外,只有做到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地评价各成员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维护团队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实现团队的总目标。 3.2.3创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制度环境 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也不例外。因此,创建良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制度环境,能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建设与培养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培养制度要求学校管理层提供各种学术科研资源,包括设备、设施、科研经费和优秀的导师团队等。其次,要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等特点,建立专门培养多学科合作的机制。管理者要广开思路,注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激励制度的建设。最后,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科研成果的评价和利益合理分配等,要有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 4.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刚刚起步,与国外相比,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建设过程中,锤炼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明确学术团队的目标价值、完善科研团队的制度环境等都需要一个过程。在新形势下,我们更需要深入思考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对策,为将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术团队锻造成一个高效率的、富有活力的创造型学术团队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 目的:调查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方法: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有48.48%的学生觉得没有掌握好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42.42%的学生认为课时安排不太合理,有51.52%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不太合理。结论:教师必须强调学习西医诊断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健全教学方式,修订教材、把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学好西医诊断学。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西医诊断学; 教学调查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心理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压力。心理因素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躯体疾病患者都兼患有抑郁、焦虑障碍等心理问题,心理因素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医院越来越需要由临床医生和具有医学知识基础的心理咨询师来共同诊治疾病,社会对具有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2]。自2001年以来,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3],为实现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何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将医学教育模式与心理学教育模式结合起来,培养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4-8]。在此背景下,笔者就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西医诊断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并进行分析,为医学院校改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级本科学生99人。 1.2 方法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结合西医诊断学教学实践,借助网络问卷调查平台,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情况。问卷内容由两种封闭式形式构成:(1)单项选择:针对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设计了11个问题,每个问题可选取3个选项中的1个;(2)多项选择:设计了1个问题“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可同时选取12个选项中的多个。 1.3 统计学处理 当学生填写完网络问卷之后,可以从网络问卷调查平台直接导出问卷统计结果。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网络问卷调查邀请99份,回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1 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问卷囊括了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如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和兴趣程度、学校安排课时的合理性、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调查结果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而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见表1。 2.2 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调查结果 影响因素包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校、老师、学生不够重视,内容太多,难理解等。调查结果显示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见表2。 3 讨论 3.1 强调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但是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有调查发现影响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就业中实用,对未来的咨询有帮助”[9],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就业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健康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心理咨询服务不断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范围也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卫生部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必须要设有临床心理科,这就代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满足单纯的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社区心理卫生工作,也应满足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4]。应用心理学专业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大部分医院都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并重。许多国内心理学家也认为,要能从事心理咨询等应用心理学相关工作,除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训练外,还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训练[10-13]。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应该更具有医学特色,要发挥其医学优势,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医学训练背景、又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西医诊断学是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是医学知识训练的必修课,国内各大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均开设了西医诊断学课程[4]。对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西医诊断学能够为毕业后把握住各种就业机会、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改进教学 3.2.1 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训 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不能将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本来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变得分散脱节、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列举一些应用医学知识解决心理治疗中的某些问题、提升咨询效果、增强患者信任度的案例,或者是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通过心理咨询及时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心理反应、增强疾病治疗效果的案例。这就要求西医诊断学教师要具备一些心理学知识,才能在讲授医学知识的时候做到和心理学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这种教师多学科素质的提高,除了靠任课教师自我提高之外,还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进修、访学,开设心理学知识讲座、研修班等,提升教师的学科交叉能力[14-15]。 3.2.2 加强实践教学 调查结果显示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只有51.52%的学生觉得掌握了基本体格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增加教师示教、学生实践的时间。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课时少、医学知识基础薄弱的具体情况,教师备课时应该将各部分内容充分整合、归纳,使学生对疾病知识的掌握不是点状而是片状。例如,体格检查部分视触叩听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解边演示,把纸上谈兵的内容变为临床实践教学,把体格检查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演示过程中讲解清楚;还可以运用标准化模拟患者,增强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电教视频等手段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和应用性。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体系架构,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有所用,学而会用”。症状学部分教学时可以利用一些典型的病例,把某个症状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和治疗要点通过具体病例进行形象生动、清楚明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病例来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点,解决西医诊断学内容多、记忆难的问题。 3.2.3 调整课时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一般来说,要对西医诊断学进行系统的教学至少需要90个课时,而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只安排了32个课时。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系统深入地讲解,加上学生医学基础薄弱(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西医诊断学之前,只学习了生理学和解剖医学等医学课程),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无法充分理解,更无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临床中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因此,在以后的课程设置中有必要适量增加一些课时,以使得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更加系统而深入地展开,帮助学生把课程学得更扎实。 3.3 修订教材 合理地选用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对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的西医诊断学教材是临床专业使用的十二五规划西医诊断学教材,还使用了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材中有关西医诊断学的部分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教材中纯医学知识太多,无法与心理学知识交叉结合,以致于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对教材进行整合修订,在不破坏医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体现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的特色,使教材中的医学知识部分更加浅显易懂,并适当加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并应用到心理学实践中去。 4 展望 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定位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深化,师资队伍的培训还需要加大投入,实践教学的加强还需要不断尝试和优化,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西医诊断学教材的修订也还需要一段时间,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服务社会的医学―心理学复合型人才。 (收稿日期:2014-05-30) (本文编辑:陈丹云)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现状和改革发展 【摘 要】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本文就如何加强对应用心理学的课程改革,建立完整优化的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更好发展为目标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学;专业课程;改革;发展 有研究表明,“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应明确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多元化教学方 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评价。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学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理论型,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实践经验,因而他们的讲授可能更偏重于概念、理论的阐述,涉及到实际应用的教学则相对较少。心理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很少有教师对这些领域都能驾轻就熟,教学中往往自己擅长的部分多加发挥,不擅长的部分则一带而过,从而影响到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为了弥补师资队伍的缺陷。首先聘请更多的心理学背景的老师,引进有经验的教授;其次由优秀教师开出示范课供大家观摩学习,要求教师同行定期听课,每次听课都随时记录听课意见,并由听课人召集任课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沟通,将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引导任课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扎实提高教学质量。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实行“一帮一、结对子”的“结对帮扶”措施,由优秀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其备课、上课及其他教学工作,在老教师“传、帮、带”的指导下,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质量,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最后要加强学院之间的交流合作,邀请其它学院或其它学校的老师授课,取长补短。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2008年11月29日在深圳就中国教育存在的三大弊端发表演讲时指出的,大学教育的典型写照就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缘于我们一以贯之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心理学研究的一些重要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等学生无法掌握和操作演练,多媒体教学的技术和手段由于课件制作上的麻烦也难以得到普遍运用。再加上心理学作为公共课,基本上是采用几十甚至上百位学生的大班教学,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不当,导致公共心理学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欠佳等都影响了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一味以学科体系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做法,及时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与优化,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与心理指导。首先,应该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涉及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学观念的问题要予以保留并加以提炼,加强课程中有关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内容。在以往专业实践课的基础之上加入心理测量、SPSS统计学教程等实验实训类课程。 其次,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我们在选题尽量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情况而定,通过一系列课程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自我、群体、人际关系等概念所反映的心理咨询内涵,从而加深对学科概念来源于实践的感受。 总之,我们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需要,打破传统的体系,兼容和整合心理学各分支科的内容,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学课程独特的体系框架,在此体系中,还要组织安排能反映最新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陈旧、方法简单,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为标准,扮演权威代言人的角色。即使重视或使用案例传授教学,课堂上也主要是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现在课堂教师也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但经常导致学生的认知超载,并没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习效果。师生关系仍然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的经验、情绪、态度、需要和兴趣等主观因素被忽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一)讲座式教学。 可适当采用讲座式教学。例如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感觉他们更像是专题报告,每一节课设定一个主题,然后深入来讲解那个主题,而课程的内容不一定涉及到我们 教材所有的内容,但却对这节课的主题却讲得相对深入。同时可指定一两本书作为主要的教材,但同时会在穿插期刊上的论文,增加课堂讨论、课后网上查询,并把课后讨论纳入平时成绩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注重主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精髓。体验式教学强调“做中学”,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将学习变成乐趣和追求而不是压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采取多种方式将体验式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提供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之后再互换进行练习,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再分享、交流、整合以及应用。 以咨询案例的视频为主线的讨论教学方式。把每次邀请来知名教师的讲座录下来进行资源积累。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大家观看,然后分组讨论各自的感受,最后老师点评,共同提高。 体验心理咨询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有附属医院的资源,加强临床教学以及实践,组织学生跟随坐诊医生进行治疗观摩,让学生体验在真是的临床情境下治疗者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患者的了解,并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水平。 大学全程式实践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究,除了可以参加院系里老师们的研究项目之外,可鼓励低年级的同学,参加高年级的学生和系里已毕业的研究生的一些研究。同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结合各个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水平。 作者简介:姚朝宗(1984.),性别:男,籍贯:河南长垣,学历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本文在分析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对策 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自1998年设置以来,经过十余载的发展,已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办学规模的扩大,具体表现为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数量众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开设该专业院校类型的多样化。目前,全国已有近18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招生规模也日益扩大;而在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中,除了师范院校这一传统办学主体外,综合院校、单科性院校也纷纷加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队伍。 1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为新兴专业,应用心理学在经历上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困惑,突出表现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应用心理学是一门以探究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为研究目的的学科,因而强调应用性及专业实践性就成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将应用心理学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由此可见,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就决定了专业实践能力成为衡量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因而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及重点;然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薄弱又恰恰是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点。“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结果表明,40%的专家对心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训练状况,特别是对基本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感到不满意。“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2]。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也表明,“我国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最为欠缺的是心理学应用技能”,并导致毕业生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最低[3]。 造成上述状况的客观因素很多,主要涉及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1)培养定位方面,定位于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及研究人员,而非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因而在培养过程中更侧重学生理论素养的养成而对其专业应用技能训练不够。虽然心理学专业与应用心理学专业同属心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但因其研究领域各有侧重,因而在培养定位上也有所不同。(2)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尚未建构起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心理学科经过几十年研究及建设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但在研究倾向上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互脱离、忽视应用技能研究等问题。而上述问题也势必影响到心理学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在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各院校多半采用移植法,将已有的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直接移植为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而未充分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应用技能的特定需求,构建出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在上述课程体系移植过程中,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缺乏应用技能研究及专业技能实践不足等顽疾也被同时移植了过来。(3)实践教学条件方面,其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专业建设需求。应用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因而对专业实践的类型及场所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加上专业建设周期较短,因而部分院校现有的实验室、专业实践基地无法充分满足专业实践的需求。(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业教师自身也相对缺乏应用型技能训练及专业实践经验。目前国内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囿于高校现行的教学及职称等评价体系中没有纳入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教师多半专心从教长于学术研究,而在专业实践训练方面较为薄弱,并因缺乏在企业、咨询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业或实践的经验,因而导致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也较为缺乏。 2 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对于提升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1)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明确细化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能力定位,并加大实训力度。相关院校应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认真梳理经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具体需求,从而明确专业实践训练的领域及相关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依据不同的定位实施分类培养,并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大专业实践训练力度,提高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2)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并建构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建构适合该专业特点及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于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在这方面部分院校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大部分院校仍需逐步完善。(3)着力提升实践教学条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实践教学条件的支撑。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各院校可积极申请各级财政支持进行专项建设。如很多高校已通过部省共建实验室及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室等方式获得专项建设资金,完善了实验室建设;在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院校可根据专业方向定位,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拓展适宜的专业实践及实训基地,为师生的专业实践提供有效支撑。(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师的应用心理学实践技能专业化进程。要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素养。就实验教学而言,应建设一支专职化的实验教学队伍,改变目前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无法统筹规划的局面;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请各类境内外研修及访学项目,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研修深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实践活动或赴企业进行实践,丰富自身的实践或从业经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协助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可通过聘任校处高层次专家、企业家、管理者、专业机构从业者等人士为兼职教师的方式,由他们参与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探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 摘要: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是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素质,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向。 关键词:心理学 学生 实践能力 应用心理学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的,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应用心理学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生态事业、绿色行业和阳光职业。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个应用特色明显、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专业实践能力在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在当代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就业竞争中,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意义极其深远。然而怎样切实有效、深入持久地推进,建立可操作的实践,是一个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研究的心理学课题。 一、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医疗、司法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特别是心理教育与咨询、心理治疗、开发方面的专门人才,使其将来能够胜任心理咨询、治疗、测评等工作。因此,坚实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新近发展、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最高办学理念。 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希望加强心理学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然而,很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踏入社会求职与就业时,感到重要而缺乏的正是相关的专业技能。调查表明,由于适应不了新的社会需要,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困扰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极大地影响了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因此实践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实践的构成 我们把专业方向目标主要定位在面向医院和学校,培养具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块: 1、基础能力 主要包括:英语水平方面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国家四级考试;计算机要达到国家二级水平,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普通话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技能。 2、专业能力 主要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补救。心理课程及教育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发展。心理测评及应用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准确了解。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侧重于发展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技能。 3、综合能力 主要包括:综合心理技术,要求学生掌握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群体社会心理测查技术等。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自行选题、取样、设计、实施实验,进行数据统计和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还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实践的保障条件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实施的基本保障条件建设是实现专业实践体系科学运行与良性发展的物质、社会空间与师资保障。它主要包括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心理与行为实验中心的建设、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优化校内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四个方面。 (1)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编写了包含实践指导和训练环节专业课程的实践大纲、实践手册、实践考核制度;制定了专题调查、专业基础实践设计、专业实习、心理辅导技术微格训练、实施计划和考核方法。 (2)强化心理与行为实践中心建设。心理科学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实践是科学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学生构建科学的应用心理理念,形成高素质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保障。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条件要求比较特殊,不仅要有专业基础实验室,还要建设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员素质测评与团体培训等多个专业小组。 (3)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最终要服务于社会,而社会相关机构的实际需求和专业要求可以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动力。我们围绕专业培养方向,经过沟通与协商,构建了一批心理辅导方向和人力资源方向的校外专业机构实习基地,包括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机构、共青团咨询与服务机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教育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幼儿园与幼儿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等,与各实习基地签订专业实践指导协议,共同讨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与培养规格,聘请有关负责人和指导专家任应用心理学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讲师。与此同时,我们也为这些机构提供了专业人才的支撑。 (4)优化校内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师资是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建设的核心关键的因素,它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统领和指导学生各个教学环节的专业实践活动。 当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体现,这将会激发了我们建设与完善专业实践体系。当然,这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和不断创新的建设过程。我们任需努力。但强调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定其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任何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只有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相互配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技能,打造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心理学高级人才。实践能力,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贯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唯有如此,人才培养的质量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关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反思 【摘要】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应重点突出的“应用”与“实践”素质,但就目前各个院校该专业毕生的总体情况来看,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不强,追根究底是因为其实践能力薄弱。从学校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以及师资力量与实验设施的不足等。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能力;课程设置;教学方式 一、概述 无论对于何种专业,坚实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顾名思义,要求重点是应用型人才,因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突出。但就目前我国很多相关院校培养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培养就业的情况来看,学生们出去实践能力总体上并不理想,专业理论的掌握和实践情况都有所欠缺,很多学生反映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对应用心理学的本科毕业学生并不十分满意。这类情况的出现让很多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处于尴尬的境地,不但影响了该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而且也成为制约着该专业发展。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薄弱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将剖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的措施与方案。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成因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不合理 调研发现,我国各院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少高校偏重基础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应用技能,背离了应用心理学“应用”为关键的这一基本前提。心理学系历届毕业生普遍认为,该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就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这正当前一些高校最欠缺。相关用人单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最重要的要求是相关的实践能力。 课程安排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合时宜,当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放在重点时,必然导致老师的教学内容也转移到理论的讲解,形成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无益于学生的发展。尽管应用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方法;以致很多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多,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带来极大困难。 (二)师资力量不足 基于我国国情,应用心理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且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在科研和实践各领域都相对不足;因此可以发现一些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都有待提升。不少高校该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受到应用心理学系统综合严格的培训,甚至有部分教师并非出身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因而他们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如:咨询心理与治疗、心理统计学、如实验心理学、SPSS基础与应用、心理测量学等课程的难以驾驭。而还有一些教师是刚经过培训或自学之后立马上任授课,导致学生的很多问题教师无法正确解答或出现敷衍的情况,更不很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使很多应用课程出现走形式的现象,形同虚设的应用课程并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业。所谓“名师出高徒”,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良是一大问题。 (三)实验设施不足 目前,虽然我国大部分院校都购置并配备了相关心理学实验仪器,但是由于这些实验仪器的价值及相关经费的限制,不少高校的实验课在多数情况下只能采取教师在台上讲解、演示,而学生则分成多人小组共享一台实验仪器,资源的稀缺造成很多学生“打酱油”,影响教学质量;若每个人都进行实验操作,则需消耗大量的时间,理论与实践很难同步,同样教学质量也大大折扣。另一方面,我国总体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仪器的品质与性能偏低,从设计到生产都不够规范科学,因而这些器材所测出值往往与真实值有相当的偏差,在精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远远低于实验教学要求。严格来说,心理学实验仪器一般只能用于演示教学,而不能用于量化的实验教学,从而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 三、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改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 根据当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教学规律制定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方案。明确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方法、途径、具体要求和目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领域主要可以划分为五大方面,即课程实践、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创新和毕业实践等。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应以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与培养方式,增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比重,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除了改进课程设置外,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实验心理学是该专业的基础和核心,实验教学需打破原来传统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而增设更多综合应用性实验,提升实验课程的开放性,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应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互动学习为主;在教学中引入新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情境演示等以提高学生相应实践能力。 (二)提升师资力量 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应用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必须由一支专业素养很高的教师队伍从事,他们负责研究实验教学规律,致力于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各院校同时需要定期对实验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到更加权威的机构与学术中进修学习,提高其技能与学术层次,使其更加专业化,以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另外,也可以聘请其它机构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学者,造一批具高质量、专业技能强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社会实践与服务,开展研讨学术与教学实践交流,丰富其实践经验。 四、结语 本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现成分析了其成因,并探讨了提高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两个的重要方面。可以看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点在于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树立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观念,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打造出一批社会适应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人才,真正服务于社会。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将介绍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生的就业不理想的情况,并分析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然后基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参考多方专业学术意见,提出针对该专业的大体的改革思路与具体措施的建议与想法。 【关键词】应用性理学;就业情况;改革思路;能力培养 一、引言 事实表明,心理学的应用涉及到当今生活中的诸多领域,如:政治、商业、体育等;可见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有利用促社会文化的提升。应用心理学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适应社会需求的潮流,但我国各院校该专业实践成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大多呈现专业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难以胜任相关职业。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将针对能力培养问题提出对该专业改革的相关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相对而言,我国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较高;对于刚经历过高考的本科生来说难以真正落实相应的要求。另外,近几年来心理学的硕士博士生的明显增加,本科生就业相对困难。而且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心理学”与“心理学”专业的区别不大且交叉混乱,使得毕业生对岗位的寻求感到迷茫,而导致应用心理学与其它心理共同竞争同职位,而影响其就业率。 (二)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理论性学习,突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却无法体现出应用心理学“应用”的特性。该专业的课程内容知识点全面但不深入,针对性不强,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浮于表面,对基础心理学知识与实践的掌握不够牢固。以实践与技能培训为主的课程量占比小,缺乏专业训练的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另外,很多时候课程内容陈旧死板,没有及时更新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学生的视野与学术积累无法得真正的提升。 (三)培养方式不合理 我国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课就是专业基础课中的某一点上的强调与细化而不是深入,而且同样以理论为主,授课的内容与方式也大体类似。笼统而单调专业课划分,各院校雷同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并不能在其专业上细致深入地研究学习,无法体现应用心理学的特色与专业性;甚至还会影响到学校与专业的学科建设。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路线与措施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思路 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力培养是有差别的,我们可将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分为三大块: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括外语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专业能力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心理教育能力、心理统计与测量方法、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则主要包括: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数据统计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科学研究素养和精神以及学术交流的能力。顺应时代与社会的需要,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鉴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四个主要去向,即: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目前该领域普遍认同的整体改革的思路是: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定位就业方向、侧重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因而,要以对此的正确认识为基本前提安排理论与应用型课程的比重。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理论而轻视实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术”轻于“学”这种不平衡的课程设置直接引起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薄弱。因而现在急需改进的是优化应用心理学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研究规律与职业要求明确培养的重点,并以此为重心与基础划分出不同的培养模块与层次,突显各类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同时加强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以防内容重复。 能力培养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单调。学生的学习状态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呈动态发展趋势,而同时相关的学术成果也在不断的更新。作为教师,不但需要根据学生课上的反映对授课方式加以调整,实现师生如朋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局面,而且还需要时常关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发展,及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关注度,形成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最终要投身于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所谓的“能力”,是指胜任工作的能力;而这些工作中必备的能力都是实践中一步一步积累形成的,尤其是专业能力。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培养是社会要求接轨的重中之重,在校的实验课和相关活动的机会多少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高低。据此,本文建议各院校根据年级和学生掌握情况设计并开展相关锻炼学习实践能力的活动,如:模拟心理咨询等。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以项目的形成将学生划分小组进行学科调研、到校外进行访谈和问卷等专业实践。到高年级时,应让学生深入学习SPSS软件应用、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并在期间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参与其中,实现知行合一。学校应为学生创造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可与校外相关机构或当地中小学协作成立更多更广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更多接触社会以丰富专业综合素质、积累工作经验。 四、总结 从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各院校必须对这一现象足够注视,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当然,一门学科专业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不但需要以正确科学的路线支撑,还需要各院校长期坚持对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的优化改良,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提高学术与实践能力的机会,才能真正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提高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摘 要]变态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教学存在理解困难、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根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对变态心理学教学方式、考评体系、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探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变态心理学教学存在内容抽象、空洞,缺乏特征性等问题,缺乏临床实践的在校生难以掌握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各种概念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难以理解,部分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症状类似而难以区分。多数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招收文科生或文理兼招,其专业培养方案缺乏系统的诊断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目的教学,学生相关医学的基础较差,虽然通过系统的变态心理学理论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应精神心理疾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理论知识,但学生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部分精神心理疾病难以理解,甚至部分该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使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存在表面化倾向。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从事变态心理学的教学经验,探讨适用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以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应用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小组进行,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等优点,目前在各学科教育中已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变态心理学教学章节的特点,选取部分较难掌握的疾病或重点内容,如精神分裂症、癔症、广泛性焦虑等,在授课之前布置相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相关干预方案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书面作业或在课堂中回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问题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授课教师针对病例予以适当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之前部分科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如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内容需复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中关于心境的含义,完成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相关问题需了解发展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康复需结合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课堂案例讨论,强化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部分精神心理疾病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如人格障碍与普通人相似使学生很难区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因学生缺乏临床实践难以掌握其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临床特点。只有将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典型症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述,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该病特点。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在临床案例教学时,增加案例讨论学时数;根据案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完成课后相关作业,以增强学生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不易掌握的章节可以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电影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填鸭式或纯理论教学影响学习效果。如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较难理解该病幻觉、妄想、智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观看电影《美丽的心灵》的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纳什的特点,结合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该病的幻觉、妄想的临床表现。同时,影片中纳什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活动缓慢、情感表达异常、性欲下降等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意义。在孤独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缺乏孤独症临床经验的实际,可以通过选取观看电影《雨人》的部分内容,结合雷蒙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kanner三联征(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动作行为刻板)”的临床表现。对于部分较为空洞的教学内容,如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某些历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讲授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讲授冲动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水浒传》中的李逵;讲授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历史中的诸葛亮。通过介绍这些人物的相关事迹帮助学生掌握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部分心理疾病,如神经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组模拟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了解相关心理疾病的特点及问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 四、改革考核模式,提高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题目主要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死记硬背、内容偏多、不重视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及学生易作弊等诸多弊端。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其考核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赣南医学院自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变态心理学考试试题全部由案例组成,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将变态心理学科目成绩分多次考核,将在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情况、平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课程论文、病例情景模拟等内容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考核学生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总结,达到教学目的。 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课间见习,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某些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或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形式障碍、肿瘤科患者身心问题等,应尽可能安排精神科或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的课间见习教学。学生通过查阅病历、观摩问诊、案例讨论、询问病史等临床活动,结合心理测验及相关心理治疗等工作,了解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提高问诊、询问病史、精神检查、辅助诊断、常用心理测验量表使用等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目前,我国重性精神病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而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急相关障碍等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变态心理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将课程重点内容向神经症等倾斜。同时,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原因,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容易受到社会歧视,在就医过程中更需要心理治疗工作人员的支持、鼓励和理解。因此,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增加变态心理学发展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解人文精神在变态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逐步建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通过相关的介绍,提升学生人格的整体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对变态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心理测试与评估、发展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相关科目的掌握和理解,能够初步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心理工作人才打下基础。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四川省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会议召开 日前,由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办的“四川省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会议主题旨在研讨四川省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来自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华大学、四川文理学院、成都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宜宾学院、西昌学院等省内具有心理学本科专业的20余所高校的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及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首先由教育部心理学科类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宁维卫传达了新一届教育部心理学教指委会议精神。未来,心理学本科专业将在如下方面重点开展:(1)深入研究和调查,开展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进行心理学本科专业调研;(2)积极宣传讲解,扩大教委会影响和指导力;(3)提高工作实效性,切实解决问题;(4)搭建与心理学结构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平台;(5)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6)拟建立心理学学科的国家标准,建立学科认证机制;(7)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和心理学教学研究活动。宁维卫还详细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情况,和与会代表分享了有关人才培养、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有益经验。 各高校专业负责人及教师积极发言,共同研讨并形成共识:(1)必须加强学校特色和本土化专业特色研究,走一条心理学特色建设之路;(2)加强心理学教材、课程建设研究;(3)加强各高校学术合作和研究;(4)形成省内专业学术联盟。 通过本次专业研讨会,参会人员不仅更全面了解了省内各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情况,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同时更明确了未来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发展方向。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 要】现在我国本科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安排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内容单一,没有根据实际问题出发,牵制培养专业人心理学素质。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助于培养健康身心、丰富知识顺应社会发展人才作为目标,社会根据时展,人们对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发生了变化,本科高职院校面临教育心理学的新问题。这篇文章是对高校应用心理学如何培养专业人才进行研究,提出对课程合理设置、教育形式、课外拓展等进行建议。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培养;研究 一、前言 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都表明人们需求越来越高,对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强,加大应用心理学专业和高等院校心理学是社会人群的期望。从现在来看,高等专校心理学教育和社会期望是有一定距离,主要原因有,心理学在我国没有形成发展潮流,与中国文化具备差异性,在期间提出心理学论遭到批判,扼杀了培养专业心理学人士;还因为,学校在培养心理学人员期间,心理专业课程和其他专业存在差异,课程出现一致性问题,表现出心理学专业内容安排不合理性,而且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体现不出心理学的科学性质,与社会没有明显关联,研究培养人才模式合理安排课程,培养出专业心理人才。保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各高校要具备自身教学特色,个性发展专业知识把课程内容相结合起来,要保证知识内容的实用性、科学性,研究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士培养时,可以根据国外案例进行研究,借鉴国外教学方法设置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足当前国情发展的心理课程体系。 二、增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须性 2.1大学犯罪案件上升 从小学到大学期间,学生对事情认知能力越来越强,犯罪案件不断上升。2010年 12月11日,犯罪人小阳在楚雄市紫溪中学401宿舍持刀对宿舍睡觉同学小宇进行刺杀。5-8中南大学杀人案件,2011年5月8日,中南大学南校区华生公寓15栋、16栋宿舍下发生一起命案,一男子持刀将在校一女子杀害随后自杀。郭力维校内杀人事件,2009年11月14日凌晨,吉林某学校发生血案,该校信息技术学院大四生郭力维将其室友赵妍杀害在宿舍当中,次日被省内媒体放在头版头条。随后,知名网站连续转载,网民称郭力维为吉林马加爵。以上案件杀人凶手与被害人都是学校的在校生,根据统计,大学生犯罪案件在近年持续上升,案件的发生引起社会对学校教育产生质疑。 2.2大学生犯罪原因 犯罪的发生加大教育工作者的压力,致使学校对犯罪案件的发生进行了分析。①法律意识的淡薄。②沾染社会不良的影响。③心理素质薄弱。④精神人格的心理缺陷。在我国高等专校越来越多,教师资源缺乏,经济体制的发展造成贫富差距,教育上也存在贫富差距,学生得到教育差距也就拉大,学生泡酒吧、网吧等形成这一社会不良风气是事实。其中最主要是学生心理素质不强,如果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犯罪行为就会相对减少,大学期间就是要加大应用心理学教育,完善学生心理,减少犯罪心理。进过调查表明,有94.3%的同学意识到自己是有心理缺陷,但在自尊心驱使下不能勇敢面对心理缺失,造成更加严重心理缺陷,本科专校要重视心理缺陷带来的危害性,所以要重视心理学教育[1]。 三、如何进行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培养 3.1 积极互动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育当中,学生是主体老师主导学生进行学习,两者之间要相互沟通、了解进行互动,在教育学生上老师不应把自己教师身份抬高,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的教育基础是同等对待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老师具备主导作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往往不能得到社会保障。通过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为学生创造交流平台,在交流当中从被动转变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去探索研究,带领学生去发现、探索、以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时间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比如从老师与学生参与研究探索、启发教学模式、师生合作进行解决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手能力。 3.2联系实际,应用于实际 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是必要的,理解之后要运用到实际当中去。所以教学的结果往往不是一张张成绩单,而是如何运用到实际当中,心理学教育是要学生对知识掌握和了解,更加注重能力方面的培养和知识的运用。学习的内容和实际是相关联,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应用心理上,每个人都有心理活动,心理学知识和人们息息相关,心理是探讨人类内心深处想法的一门学科,在同学心中具有神秘感,抓住学生对心理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到生活中应用到生活中来。应用心理学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意科学和应用性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完善心理学教学的体现。不断完善教学改革,要重视心理学的细微知识,掌握进行运用,除帮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带领学生组织相关活动,进行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 3.3如何带动学生积极性趣味性 中国传统式教学是说教模式,只在意把知识灌输到学生脑袋中,学生是否可以运用心理知识只要完成讲课任务,从而产生学生逃课、旷课现象等,造成学校培养心理专业人才流失。二十一世纪是多媒体时代,老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可以运用录像、影片、以及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也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带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心理教育课上要表现学生积极性与趣味性,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素质问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提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了解知识;如果学生对心理学不感兴趣,觉得学习心理学成为负担,教师要让学生把知识当成一种享受,享受知识乐趣,不应把学习当成死学习模式[3]。所有的传统式教学都是从一本书开始,教师讲课不应该局限在一本书上;这种方法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生存下去,信息时展下的学生想法奇特,旧的教育模式不能应用在现代化发展上,老师要从教育目标出发大量研究先进教学方案,搜集资料给同学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讲,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更加明显,由于社会犯罪率不断增加,为适应社会发展减低学生犯罪率,加大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师生交流与对社会了解认知心理学对人们的重要性,我们要高度重视心理学在社会上的发展,保障社会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出良好教育结构中心,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完善学生综合素质,高等院校在讨论中研究方案,要积累自身教学经验,运用丰富的经验知识完善培养心理学专业人士,这样才能完善人才监看发展,社会才可以和谐发展。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摘 要 应用心理学是应用性、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素质就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实践应用,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简要分析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以期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人才。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专业人才 实践能力 培养策略 1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国家教育部关于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描述是:“培养具备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等管理部门从事教学、还礼、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上述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室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的教学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咨询服务能力、专业的信息获取能力等等,这些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够让应用心理学的教育不仅停留在林论知识上,还能让这些应用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和深度学习都有着一定的好处。 1.2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 专业的实践检验是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质量的试金石。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类产业的革新,这种经济的发展,也给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的教育行业不仅要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要求,还要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提高了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才能够得到体现,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也就更加宽广。现在各个部门都在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让这些学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地。 2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开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提出了很多实践能力培养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坚持这些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2.1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应该按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制定出适合应用心理学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应用心理学的使劲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毕业实践等几个方面,要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实践能力培养还要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不能一概而论。在教学时间的过程中,可以实施教师负责的体制,将实践培养的任务进行分解,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的实践项目,确保能够全方面的锻炼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能够快速的落实到教师的身上,并且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2.2建立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非常注重教学实验的学科,因此要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人才,就应该建立起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在建立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应用心理学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还应该设定一些研究型课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心理学的实验教学应该减少炎症性和单学科的实验,应该注重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举一反三的能力。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锻炼应用心理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应用心理学人才。 2.3优化教学方法 应用心理学教学方法应该做到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教学方法应该进行优化。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进行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相结合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发展,进过改进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做到更好的自我评价,掌握更多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并且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保证应用心理学人才的专业性和可信赖性。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方法的革新,只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更加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图书馆利用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目的:为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图书馆利用情况。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我校12级、13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共8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数该专业学生表示医学院校图书馆存在重视医学专业而忽视非医学专业的现象,心理学专业相关资源欠缺,现有资源过于陈旧且更新较慢。结论:学校应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加大对心理学书刊、杂志的投入,同时需要开展相应图书馆使用的宣传教育工作。 关键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图书馆 随着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批权的下放及大学扩招,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非医学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医药营销、英语、运动人体科学等,而应用心理学专业(临床心理方向)正是医学院校在这一条件下产生的主要新办专业。自2001年9所医学院校开始招收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至今已有50多所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1]。目前,各医学院校已招收该专业本科生预计达到万余名,这对中国未来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2]。 但是,因为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特点,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因资源有限,主要的资源主要投向医学专业,在实验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投入相对有限,造成该专业先天不足。而图书资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但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应用心理学专业相关的专业书刊、杂志等资料方面配置上存在一定缺陷。为了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资料利用情况及存在的意见,笔者对我校11级、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为未来高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校11级、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83名,其中11级43名,12级40名;男生27名,女生56名。所有调查对象均完成心理学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及科学研究有一定了解。 2.研究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根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学习特点和个别访谈的结果,并参考相关研究[3]编制调查问卷,包含11个题目。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会或课间时由教师发放问卷,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进行个别访谈,所有回收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3.统计方法。描述性统计。 二、调查结果 在图书馆使用情况方面,31.3%(26名)的学生基本不去图书馆,47%(39名)的学生每月偶尔去图书馆(约1~3次)查阅资料,仅21.7%(18名)的学生每月使用图书馆次数在5次以上,甚至36.1%(30名)的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及相关规则完全不了解;在希望借阅书刊类型选择方面,49.4%(41名)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借阅文学、历史、人物传记等课外读物,39.8%(33名)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借阅心理学专业书籍、期刊杂志或参考资料,剩余同学希望借阅研究生、公务员、英语四六级等考试辅导资料或医学类等其他专业书籍;在对图书馆服务满意度方面,38.6%(32名)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工作人员态度(33.7%)、缺乏心理学专业书刊、杂志(27.7%),74.7%(62名)的学生认为图书馆存在重视医学专业而忽视非医学专业的现象,非医学专业相关资料极少,仅2.4%(两名)学生对我校图书馆服务及图书资料表示满意;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书刊、杂志配置方面,全部学生表示心理学专业相关资料太少、配置的书刊、杂志过于陈旧且更新速度太慢,甚至47%(39名)学生表示学校图书馆严重缺乏心理学专业资料,完全没有为学校的其他非医学专业学生考虑,另有32.5%(27名)的学生认为,除医学相关书刊外,其他书刊、杂志总藏量过少;在改进方面,83.1%(69名)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非医学专业考虑,购进更多的相关专业参考资料并扩大电子阅览室。 三、讨论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馆使用情况不仅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储备。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图书资源利用率较低,其原因除图书馆工作人员态度外,还存在学校对非医学专业投入过少,相关图书资源配置不足,在个别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图书馆中除医学书刊外,几乎没有其他专业资料,而心理学相关书刊、杂志偏重于科普类,使用图书馆也只能借阅小说等非专业书籍。因此,在改善方面,除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完善规章制度外,还需要医学院校加大对应用心理学等非医学专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心理学相关资源的馆藏量,才能有效提高该专业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本次调查有部分学生表示不了解图书馆的相关规则,提示在未来的新生教育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入馆教育,并提供读者反馈平台。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思考 [摘要]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为突破口。具体而言,从分析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出发,指出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 实验教学 教学效果 应用心理学专业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特点,许多高校都在近十年设置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然而,目前新开设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项目和评价方式上基本沿袭了以往名牌综合高校或师范类高校基础心理学专业的模式,以精英型教育为特点,在教学上偏重理论和研究,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为心理学专业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因此,就出现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中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如何适应高等教育新时展特点,体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应用特点,实验教学在整改教学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当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验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虽然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育工作者提出,应将实验教学定位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教育观念和现实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还是习惯于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将其置于次要地位,起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条件匮乏 除了极少数名牌高校外,大部分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受办学经费的制约,心理学实验教学条件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设备少且实验条件简陋,学生上实验课时需要轮流分组实验,实验时难免互相干扰;二是多数学校的心理学实验室种类、功能单一,心理学实验室几乎完全等同于基础心理学实验室,主要为完成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服务。 (三)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 受心理学学科特点影响,长期以来,心理学专业没有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主要依附于实验心理学课程中,虽然有部分学校在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中设置了少量实验项目,但是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并无根本改变,而且无论在哪门课程中、实验项目中,基本都是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项目极少。 (四)实验教学师资不足 大多数高校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没有设置专门上心理实验课的实验员,心理实验教学主要由理论课教师完成,一个老师同时指导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感觉力不从心。 (五)实验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在以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中,许多时候都是教师先按实验指导书讲一遍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然后学生在实验指导书的帮助下对实验项目进行被动模仿和机械重复。 (六)实验评价方法滞后 因为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所以对学生做实验的结果也不单独设置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学生来说,实验进行完毕后,主要以实验结果是否验证了理论学习的内容作为实验成败的标志。对老师来说,主要以学生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来评价实验的结果。对实验本身的评价和反思几乎没有,这也使得很多同学即使做了很多实验,写了很多实验报告,却无法自己设计并实施实验。 以上诸多因素综合一起,使得心理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验教学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实验教学效果较差。以上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许多高校中普遍存在,如何真正做到加强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地位,还是应从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入手。 二、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对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重新定位 心理学自成立以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特点的学科,心理学专业各分支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因此,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学生在复演心理学家们的经典研究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生活中更好地灵活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心理实验的学习形成的求知态度、探索未知的方法以及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技能,也会迁移到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因此,应用心理专业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切不可厚此薄彼。 (二)适当完善相应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条件,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校中,“高精尖”的实验仪器不能配备齐全也无可厚非,但基础实验条件应该齐备,尤其要利用心理学实验计算机化的特点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例如:配备适量的心理实验台和实验教学软件,满足基础心理学类课程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提升与自己专业方向一致的实验教学条件,如心理测评工具、团体心理辅导工具、沙盘治疗用具、生物反馈仪、音乐治疗仪、人力资源实训软件等,以期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科学设计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很多课程中是有重叠的,心理实验也如此,在设置实验项目时,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从整体上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实验项目,科学设置实验项目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一大关键要素。此外,应用心理学专业还应根据自己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协调设置实验项目,突出基本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和应用类实验的比例。 (四)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不能像理论教学那样集中实施,所以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显得更迫切,尤其是心理学专业各课程实验方法又各具特色,万能实验员显得几乎是不可能。因此,理论课教师全部掌握实验技能就很有必要。尤其对于缺乏实践操作经验的理论课教师,要采取外出培训等多种方法提升教师实验指导的能力。 (五)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多数经典心理学实验都带有基础实验的性质,实验材料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单调重复的实验操作过程,部分同学在经历了最初对心理实验的好奇之后,很快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心理实验教学中可以一方面创新实验材料,调整实验参数,使之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实践,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增加非实验室实验项目。这样一是可以避免学生只能在实验室照搬实验步骤,从而激发其学习心理实验的兴趣;二是也有助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参与设计和评价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学习实验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实验中揭示的心理学原理。 (六)改革实验评价方法 在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明确实验在每一门课程中所占的成绩权重;其次,要注意全面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效果,特别重视记录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能力;再次,提高对实验本身评价的重视程度,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要给予充分重视;最后,要及时、规范、认真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巩固实验教学效果。 三、结语 实验教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显得十分重要。通过以上多方面重新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设计和规划,对显著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效果将很有帮助。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摘要:从心理测量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面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并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提升心理测量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心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自从1905年比奈和西蒙发表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智力量表以来,心理测量学的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相关领域,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实用价值。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心理测量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系统地进行心理测验问卷的编制和使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为将来从事相关的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事测评以及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传统的心理测量教学模式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心理测量的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有所欠缺[1]。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育技术革命和学科研究的不断进步[2],心理测量学的教学改革也应该从该学科的课程特点和当今社会需求出发,以现代学习理论作为指导,辅助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最终实现“教”与“学”的进步和超越。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探索 1.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并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与成材的动机源和催化剂。心理测量学课程中包含了很多的统计学原理、公式以及大量抽象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因此,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于心理测量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抵触和恐惧心理,成为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可从生活中的心理测量实例入手,增加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分析,以生动的形象思维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到抽象的概念学习中,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并最终将理论知识再回归到日常生活中,促使学生进行深度的专业思考。例如,在教学实践的探索过程中,尝试在导言部分首先引入学生所热衷的趣味测验,例如“神奇的Q测验”、“从唱卡拉ok的姿势看个性特征”等,然后组织学生对心理测量的概念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教师总结概括,从而引入心理测量的专业概念学习;在导言结束的部分,给学生布置访谈作业,分别采访身边的老人、父母、同龄人、小朋友四个不同的年龄群体,了解他们对心理测量的看法和认识,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度。 2.弱化统计计算过程,加强统计软件的实操训练。心理测量学的理论框架部分,包括经典测验理论、信度和效度、项目分析、常模等,这些内容是心理测量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但这些章节中会出现大量的统计学原理和计算公式,使得部分统计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讲授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重视,通过丰富生动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对于其中所涉及到的统计学公式及数学运算过程,可以适当放宽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在信效度的评估、项目区分度,以及常模分数的导出等教学内容中,加强学生数据统计思路和统计软件操作能力的训练,在熟练使用统计软件的基础上能够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因素分析等)进行相关的评估和计算。鼓励学生使用SPSS软件来完成相关章节的课后习题,并在课堂上演示其具体操作过程,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心理测量学作为一门应用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性课程[3],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对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框架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体会心理测验学习的乐趣,领悟心理测验的基本流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涉及“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实施”内容时,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恋爱幸福感”或“婚姻幸福感”的问卷编制任务,并选取小样本被试进行施测,运用之前所学知识对自编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评估,制定出测验常模。通过这一实践环节的训练,使得学生对测验的编制和实施有了感性的认识,并将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合到整个实训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测验信度、效度、常模等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编制问卷的能力。对于各类经典心理测验,例如韦氏智力测验、16PF、MMPI、EPQ等,在教师讲解清楚基本施测要点和计分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要亲自寻找被试者,对其进行施测,并提供完整的测验结果和分析报告,在课堂上汇报和讨论。通过该实践环节的教学,帮助学生熟悉常见心理测验的内容、施测过程和解释方法,锻炼学生独立使用测验的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4.参考国外教材,补充前沿进展,扩展学生视野。专业课程的学习,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因此,教师需要在心理测量学领域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并充分了解掌握所教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出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目。在国内,戴海崎等人编著的《心理与教育测量》一书作为心理测量学的经典教材和考研必看书目,享有较高的专业声誉,保证了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如美国Ronald Jay Cohen Mark E.Swerdlik编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Anastasi Urbina编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Lewis R. Aiken Gary Groth-Marnat著的《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所选教材的内容框架,适当补充国外教材中的有趣案例,适量介绍最新的心理测量学理论和研究进展,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心理测量的应用问题,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心理测量学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二、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问题情境的学习是将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之中的一种情境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张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小组合作和教师的指导或促进在学习活动的作用[4]。重视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情感需求,鼓励师生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究、讨论和交流,提出富有思考价值和有深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质疑,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心理测量来源于现实生活,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教师可以巧设一些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心理测量的研究问题上来,有助于学生新知识的生成。心理测量学课程是面向大三上学期的学生开设,很多大学生会在这个时期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教师可以从这一现实情境出发,组织学生来讨论“你认为怎样才算是成功的大学生?”“大学生生成功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高考状元们的未来是否一定是成功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中,教师可以引导出关于测量中的“实证效度”、“效标”等相关概念及其特点,让学生从生活实际或是亲身经历中加深对这些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感受到心理测量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加投入地进行专业学习。 2.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传统的心理测量教学方法容易给学生带来抽象、难懂、枯燥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的发展。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积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出学生对心理测量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将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例如,关于“心理测量学的建立与发展”章节中,会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心理测量学思想起源和实践探索。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教学效果非常有限。根据问题创设的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教师事先准备教材中所提及的七巧板、九连环等智力玩具(还可以补充魔方、橡皮泥等),将其带至课堂分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自由玩这些玩具,然后在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思考“刚才玩玩具的过程中,你可以看到哪些和心理测量相关的东西?”“从一个人玩玩具的过程中,你可以观察到他的哪些行为和心理特点?”在总结学生们的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测量的应用,心理测量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此时,学生的探索不再是被动的,学生是中心,教师是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提问设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变得趣味无穷,课堂变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 3.创设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所教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开展研究型学习,合作探索、共同讨论、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心理测量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知识点,创设协作探究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各章节结束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该章节知识相关的最新研究文献,在小组内部进行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总结,撰写初步的研究综述并提炼制作成PPT,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与分享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在协作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要对教材中呈现的知识充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从文献搜索、组织讨论、撰写综述、制作PPT到最后的课堂汇报,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深化对心理测量学知识的学习,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三、考核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探索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组成部分,是督导学校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测和评价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取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方法性、技巧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心理测量学课程来说,传统的单一考试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心理测量学的学习水平和运用能力。根据学习原理和教学评价的主导思想,对心理测量学的考核应采取多角度考核的考评体系。首先,传统的期末考试应予以保留,试卷采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还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出勤率、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独立作业和小组作业的完成情况、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察。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根据平时考核和试卷考核的不同权重予以确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能够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综上所述,心理测量学的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了多元化的尝试和探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心理测量学课程及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积累了直接的借鉴经验。 作者简介:周甦(1981-),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心理测量学和实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1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1.1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系,需要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实践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预防医学档案真实记录了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全过程,为现代预防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是预防医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建设科学的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就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一个国家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先进程度,将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预防医学的发展水平。 1.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国家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的重要指导 预防医学档案是对人类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医学实践的宝贵结晶。疾病的预防控制体系,不仅需要医疗工作者的全程深入参与,更需要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者、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体系属性。建设科学有效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激发群中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全面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2.1动态记录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首先应注意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进行动态记录和动态处理。同时,预防医学档案管理还应注重资料获取和管理的时效性。疾病防治的规律告诉我们,很多类型的疾病,尤其是地区重大的传染疫情,其发展速度和变化速度都是非常快的,因此需要我们建立动态监测和观察体系,以求能够及时、高效、真实的记录疾病发展变化的每个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经常性检测记录、突发性检测记录、跟踪记录等记录方式相结合的动态监测记录体系,并能够根据疾病发展的阶段不断调整记录方法。所以,建立一个动态监测记录体系,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2.2注重基础数据的整合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另一个核心就是对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整合。预防医学档案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声音、标本等等,但是,随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将这些材料整理成基础性的数据进行存储和交流,以方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数据处理和整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较少的运用医学理论对原始材料进行处理,而需要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语言去客观描述一个原始材料,这是因为医学具有很强的证伪性和扩展性,随着现代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很多过去的理论已被证明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数学和统计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上的稳定性和传递性,有利于保证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的稳定性。 2.3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交流 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整合,是构建信息系统的基础。构建科学有效的预防医学档案信息系统,对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更加方便和高效的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技术工具,将各种存在形式的预防医学档案转化为数据化的档案材料,从而使预防医学档案具备较强的可复制性,存储和交流都更加方便;第二,有利于预防医学数据的分析研究,随着计算机科学在医学研究中的普及,以及数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尤其是预防医学研究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多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者开始注意到信息系统构建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着预防医学档案的数据化水平,从而更好的满足现代医学研究对基础数据的要求,更好的促进预防医学理论研究;第三、有利于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全球共享,医学是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的理论体系,预防医学档案盒预防医学研究成果,理应造福于全人类,而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够在促进不同国家间交流的同时,推动预防医学的发展。 作者:刘娜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 预防医学论文:传统案例教学结合预防医学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1完善课程设计 第一,根据不同的教学板块,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师们认真选择案例,选取医学里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以及与人们生活紧密关联的常见性案例进行讲解,着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第二,指引学生们从医学文献中找出典型的反面案例,例如在设计、实施等出现错误的案例。学生们所选的案例主要限定在医药卫生领域的临床科研实践,以及近期公开发表的医药卫生领域的科研成果。这些素材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且没有固定的答案,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错误之处和辨别设计思路的能力。第三,综合运用专题讨论法、选题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讨论来提高学生积极地学习性。相对于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们更倾向于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这一方面能有效的诱使学生们进行深入学习,大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对教职工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1.2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学生们的学习素材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讲师们传授的内容以及有限的专业课本上。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下,院校应当为学生们提高条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来源。一方面,院校应当为学生们建立齐全的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的网站,提供教学资源和国内外著名的预防医学网站给学生们享用。这样学生们能够根据查阅的教学资料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同时也能方便快捷的利用邮箱、在线解答等方式与教师们沟通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另一方面,院校应当加大对预防医学教育的资金物质投入,建立预防医学的实践场地,帮助学生们完成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相互转化,提高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真正跨入预防医学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1.3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 原则上来讲,评价考核体系主要包括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两方面。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下,考核内容应更加侧重学生们综合能力的评价,并相应地增加案例讨论内容所占的比重,拓宽案例讨论的考察范围,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而考核的形式应当突破单一的试卷测试,根据案例讨论的教学和课程特点,考核时应当兼顾学生对案例的收集整理能力、撰写的分析报告、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的因素采用试卷理论考试、课堂答辨等多样式手段来评价。例如,由于采用了案例式和传统法教学后,学生们的业余时间被用去很多,因此,适度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的比例能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日常对学习的投入。 1.4重视教学反馈 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结合使得学生们经过自主学习和在对案例的分析下充分掌握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中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保证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由于学生们自身的知识有限,不能深入分析案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为此,院校教师们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认真监督教学的每个进度和环节,做好回馈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出现的问题。 2结语 预防医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预防医学教学中,院校使用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结合,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们对预防医学的兴趣,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达成的提高,同时,也促使教师们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教学效果更佳明显。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被普遍采纳,各院校们应进一步的尝试和完善,为预防医学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作者:史莹 单位:新乡卫生学校 预防医学论文:重点部位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1、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感染管理 1.1重点部位构成 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有手术室、门诊注射室、口腔科、内镜检查室、门诊换药室、急诊抢救室、观察室等。手术室、门诊注射室、口腔科患者多以治疗为主,在这些地方停留的病员数量较多,流动性大,获得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注射室一旦消毒液体、注射器具等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较多人数的感染,因其感染的群体性,波及面广,对病员造成危害也较大。口腔科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唾液,自身的感染风险较高;手术室、口腔科的各种器械较多,容易通过多种途径造成感染,也会给消毒灭菌带来困难。 1.2内镜室感染预防问题 内镜室有关幽门螺杆菌、肝炎病毒(HBV和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都有可能经内镜传播,其中胃肠镜以幽门螺杆菌、沙门菌、假单胞菌;气管镜以结核杆菌、非典型分枝杆菌、假单胞菌感染为主[2]。对内镜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 1.3门诊手术室和换药室感染管理问题 近年来,门诊手术数量增加,控制门诊手术室、换药室感染也成了门诊医疗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手术切口感染,但多数感染是因术中细菌进入伤口所致,所以医护人员应该高度重视,严格保持门诊手术室的无菌环境,换药室也要尽量保持相对无菌。 2医院重点部位感染分布 2.1人群分布 ①年龄分布:何多多等报道[3],感染与患者年龄呈“V”形分布。婴幼儿及老年患者感染病种广,感染率高,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老年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相对低下,侵入性操作较多,且多伴基础疾病,是构成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②性别分布:牛凤梅调查发现[4],医院感染与性别无关,但某些部位感染有性别差异,如泌尿系感染女性较男性高。③患不同基础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同,根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1996年监测报告,以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率最高,达9.5%,其次为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疾病患者,发病率为7.1%,而良性肿瘤及未定型肿瘤、妊娠及产褥期并发症及精神病患者发病率较低,均在3.0%以下。④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无危险因素者高[5],如心脏外科术后行气管插管患者,插管时间4d以上者为4d以下者的20.1倍,手术时间5h以上者为5h以下者的3.7倍。 2.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美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5.7%其感染部位依次为泌尿系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肺炎菌血症和其他部位感染,其中泌尿系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占整个感染部位的42.0%和24.0%。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8.0%,以下呼吸道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消化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主,这4个感染部位占整个感染部位的70.0%,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和外科切口部位感染分别占33.0%和21.0%。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随手术切口的不同而异,手术切口污染程度愈重,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愈高。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3.1自身因素 高危科室患者从年龄上看,老年科、儿科由于老幼体弱者较多,机体抵抗力弱;从住院时间上看,神经内科患者病程及治疗周期长;从接受药物治疗看,肿瘤患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3.2医源性感染因素 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不严谨可成为感染源,如侵入性操作、各种插管(导尿管、吸氧管、气管插管等)不及时清洁更换,将致病菌带入体内增加感染的机会;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许多耐药菌株的产生;激素用量过大、过滥使机体免疫力有下降趋势[6]。 3.3环境因素 病室是病员密集的地方,由于通风不够造成交叉感染机率大,加上陪护人员的增加,致使环境中微生物含量升高;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如对出院患者的床单元终末处理及晨晚间护理不符合湿式打扫要求,也使环境中致病微生物增多。 4医院感染产生的原因和问题 4.1医院感染产生的原因 新的致病微生物不断出现,旧的病原微生物抬头;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的使用,特别是介入性治疗;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广泛使用静脉置管,导管菌血症占全部医源性菌血症的75%,菌血症发生率达4.2%[7];机械通气设备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再加之患者抵抗力的下降,卫生资源的限制等诸多因素是构成医院感染的原因。 4.2存在的问题 各医疗机构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的问题是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医院中心供应室存在问题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不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清洗消毒的意识不强,医院的医疗器械和设备陈旧,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管理不严。 5、医院感染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控制的管理思路 笔者认为,单纯依靠医院自身已很难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必须通过卫生系统各部门、单位的通力合作方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控制效果。以笔者多年来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实践经验来看,必须确保以下各项管理及技术措施的实施方能确保医院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 5.1加强科室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在医院感染的管理中,组织制度建设应摆在首位。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协调各科室组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内日常工作的监督及消毒灭菌管理,分工明确,实现目标管理。院感科对各部门的环境监测结果,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建立各科室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管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等。 5.2加强院内预防隔离措施,深化“标准预防”理念 将有传染性或疑似传染性患者按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菌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进行保护性隔离,其有效性已得到欧美国家一些医院的认可实施[8],但我国尚缺乏系统、明确、严格的执行措施。目前,各种相关的隔离措施已被广泛探讨,正在逐步将“标准预防”的概念和基本规范转化为严格的规章制度。 5.3严格无菌质量的监控 各科室的无菌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首要条件,为了提高无菌效果,主要对各种器械、物品、布类的消毒与无菌进行质控管理。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进行常规监测,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无菌质控,对内镜室、口腔科、妇产科、手术室根据消毒液作用时间的长短每月定期做细菌培养,保证消毒液无菌合格率达100%。搞好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所有可能与医护人员及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各个诊疗室空气、各类器械、医护人员的手等。 5.4重视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感染护理 5.4.1重视护理单元管理 对供应室、手术室、产房等重点护理单元,严格规范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及半污染区范围,操作流程合理,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按《规范》要求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对监测结果及时反馈。 5.4.2病区环境管理 规范病区治疗室、抢救室、换药室等的陈设,保持室内清洁和空气新鲜,晨间护理湿式清扫,污染的卧具及时更换,据资料显示,患者用过24h的床铺上可以检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9]。因此,保持病床清洁、平整、舒适可以减少患者感染的机会。 5.4.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特别是各种介入性操作,如导尿、吸痰、切口护理等,可提供微生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机会。因此,加强无菌观念,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可有效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课程社会实践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经过信效度检验的《社会实践自评量表》,从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效果三个方面对二组学生进行比较,每个维度分值为0~25分。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100%,剔除2份不合格问卷,剩余48份问卷进入统计分析。 1.2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02进行双录入,录入结果核对无误后,采用SAS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二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而且方差齐同,统计描述给出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t检验,否则统计描述给出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研究结果 2.1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得分为满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的得分比低年级学生高,这说明在思想认识方面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2.2不同年级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效果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分为22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效果方面的得分与低年级学生没有差别,也就是说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可以从低年级就开始,一直贯穿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 3讨论 3.1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 《预防医学》是一门理论严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预防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养“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使其既懂医治又懂预防。《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它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会本课程中所涉及的最基本的营养学知识、常见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论、常见调查方法的设计分析,以及和调查对象沟通的技巧,因此《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成为“五星级”医生的必要环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不同年级对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的不同,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的不同,高年级经过了见习这一阶段,马上要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他们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更能深刻的体会到社会实践对他们的益处。 3.2自主学习能力 本研究表明,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大多数都能积极参与《预防医学》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对《预防医学》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对社会实践调查的资料进行及时核对和整理,能够根据社会实践撰写调研论文并达到医学杂志发表水平,提高和强化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三级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常言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21世纪的学习是终身性的学习模式,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替年代中,每一个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成功的教学方式不是填鸭式的授给学生知识,而是交给学生获取知识方法,通过《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临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社会实践效果 医学社区实践不仅对人文思想有积极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也会产生影响,可启发今后的工作思路,学习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科学管理、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等。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了解到基层居民的医疗卫生知识比较缺乏,了解到中医药在基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学会了医学生的一项最重要的沟通技能,通过《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同学们掌握了与人沟通的技巧,使他们能够顺利的走向临床工作岗位。尤其是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了解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作用,使他们坚定了学好中医学专业的思想。 作者:衡明莉 步怀恩 赵铁牛 李戈 陆征丽 王泓午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预防医学论文:刍议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课的革新 1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是使培养出的人才更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大量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因此,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培养方面,需要加大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其形成预防为主的意识,具备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工作能力,成为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2)预防医学课程的改革符合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先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目前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是以基本、通科的执业能力为主,未专门设置具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特点的考试内容,因此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既要针对学生今后主要在城乡基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实际需要,又要兼顾学生毕业后参加的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对预防医学理论和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当前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当前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部分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的发展;②脱离专业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具有针对性,学用脱节,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措施 2.1理论教学改革 合理增减、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要求和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力求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重点教授实用性内容,即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适当增加运用社会医学的手段进行初级卫生保健,实施个体和人群的防病、保健内容;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内容;增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内容以及“新发传染病的防治”内容。删去内容陈旧及与其他科目重复的内容(如矽肺病的诊断、一般传染病的防治等)。 将预防医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环境与健康,主要介绍社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各种环境要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第二部分为人群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第三部分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主要介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医源性疾病等的预防与控制及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当今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和方法,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自觉地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 2.2实践教学改革 2.2.1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讨论。如食物中毒案例讨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讨论等实用性强的案例讨论。学生用课堂上学过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结合临床知识进行常见病的预防。如糖尿病患者的食谱编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其预防等。 (3)运用预防医学的理念和医学统计方法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临床预防服务、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如疾病分布的描述、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等,通过指标的计算、结果的分析、结论的推断,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形成预防医学的整体观,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4)上机操作,学习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5)进入社区,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如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营养咨询、常见病的调查等,从进入社区前的准备到进入社区后的项目实施,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6)应用多媒体,模拟实习环境。在视听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的配合下,配备必要器材,模拟相应的实习环境。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动手进行部分指标的检测,并对所有的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提出预防措施。 (7)建设教学资源库,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播放实践教学内容等,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2.2.2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工学结合 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基地可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生可在实习、实训基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疾病防治的实践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如开展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的讲座、健康教育宣传、社区老年人的查体、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在工作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提升专业适应能力,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行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3.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案例教学法,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上引用各自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3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其以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3.4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如板书、录像、幻灯、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5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预防医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3.6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是在现场教学因经费、场地、人员等条件的制约不能实施时的一种有效途径。 2.3.7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健康教育、慢性病的调查等,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2.3.8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增大信息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4考核方法的改革 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的、规范化的、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4.1笔试,进一步完善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主要考核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4.2口试,主要考核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 2.4.3实践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调查设计、资料收集方法、调查表填写、案例分析、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解释、结论推断、调查报告撰写等。 3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临床全科医学人才充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化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认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成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 作者:李研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预防医学论文:医校预防医学的案例教导探索 建立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 1.培养“预防为主”的思想案例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预防思想”。下面以预防医学案例来谈对以“预防为主”思想的培养。某某男,年龄49岁,职位为企业经理,在重要商务会议上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死者家人介绍,某某男成年后仅住院3次,最后一次为踝骨骨折。在2008年-2011年,某某男体重飙升,长期处在繁忙工作、巨大压力和商务应酬的环境中,并养成吸烟、酗酒和暴饮暴食的习惯。某某男的两位哥哥体检出高血脂症,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假设自己为医务工作者,思考某某男延长寿命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认为某某男在最后一次就医时候,应该咨询医生关于保健的方法,让医生纠正其不良习惯,进而避免悲剧的发生。上述例子让学生意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并将“预防思想”植入学生的思想中。2.明确自然环境与健康之间关系中医提出“天人相应”的预防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明人类需要依据自然环境来延长寿命。预防医学任课老师将预防理念引入课堂,将教学内容和中医预防思想有机结合。诸如,“夙兴夜寐,洒扫廷内”(《诗经•大雅•抑》),提示人类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定期打扫其居住场所。又如,“弗洒弗扫”(《诗经•国风•山有枢》),批评人类不讲卫生的坏习惯。[6]预防医学任课教师在阐述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时,列举众人熟知的公共灾害,并以讲故事的形式阐述灾害发生的原因、致病机理、患者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学生通过老师的详细陈述,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7]诸如,任课教师可以将1952年英国伦敦煤烟雾事件与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比较,帮助学生分析大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同时,任课老师可以将1925年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和痛痛病事件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水和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另外,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最近的事件展开讨论,诸如,2011年5月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2011年8月云南铬污染,2010年7月紫金矿业污染汀江等有关预防意识的新闻事件,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职业因素与健康关系的教学随着新技术和工艺的出现,中国职业病的种类不断增加。同时,农民工人数的扩大,职业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预防医学需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病的机理、致病因素、影响健康的程度和预防措施,以此对职业病进行有效控制。任课老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职业病知识,可以通过Internet来查找相关图片,让学生对职业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例如,任课教师在讲授“生产性粉尘引起的尘肺”时,列举在2009年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张海超开胸验肺),并通过讲授、引导、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职业病的特点、诊断依据、防治措施和预防措施。4.食物与健康关系的教学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在神农氏时代,药物与食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无毒的植物可以食用,有毒的植物必须避免。“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内经》)。由此可见,中国早已认识到食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三氯氰胺奶粉、苏丹红辣椒、红心鸭蛋、牛肉膏猪肉、地沟油等,这是都是预防医学老师可以引用的案例。针对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网络、图书馆等处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在预防医学课堂上进行讨论。案例分析方式可以培养了学生事件能力,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外,任课教师在讲授食物中毒内容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中的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设计一场商务宴会。在商务宴会过程中,客人出现大范围的中毒现象,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客人进行救治。在这场情景模拟过程中,学生可以将预防医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经历相融合。[8-9]。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法需要建立独立的考试规则、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传统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理论,案例教学法注重事件分析,所以案例教学法比较侧重于案例收集、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与案例交流。在预防医学期末考试成绩中,理论掌握占总成绩的60%,案例讨论和分析占总成绩的20%,信息收集占20%。因此,案例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使预防医学理论与案例实践相结合。另外,案例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比较浅,不适合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中医院校中,女生比较多,女生大部分都比较内向,这就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度。案例教学法的这方面不足可以由其他教学法来弥补,所以预防医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1.教学目的要明确案例的选择要符合预防医学教学大纲,更要符合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这是预防医学教学中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解释案件中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质疑,老师最终解答学生的疑问,这一过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10]。2.案例要有代表性预防医学教学中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分析几个案例来帮助学生了解一系列问题。案例的选取要依据教学情境,将教育学、心理学和预防医学理论有效融合,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深入分析案例的本质,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来了解预防医学理论。3.案例要有可操作性中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模拟案例环境,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预防医学理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中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一定具有实践性。调查研究显示: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积极性,在分析实际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 作者:王爱莉 张建辉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教学难题及应对策略 作者:董菊 陈全良 李国春 秦蕾 王均琴 吴娟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1.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23份,其中有效问卷691份,有效率为95.57%。由表1可知,被调查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和其所学专业有关并对将来发展有帮助,分别占76%和65.7%,但对该课程兴趣强的仅占8.8%,32.8%的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强或没有。 2.对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评价。由表2可知,被调查学生中,73.7%的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总体评价很满意或较满意;其中对多媒体课件的满意率最高,不满意度仅为0.6%;对本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以及教材的评价相对较差,不满意率分别占6.5%、6.9%。 3.对预防医学主要教学内容的评价。由表3可知,被调查的教学内容中,认为需要深入学习的,食物与健康部分的人数比重相对较高,为36.6%;比重最低的是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为14.5%。对各部分内容学习效果满意情况的调查出现和上述相同的趋势。被调查的教学内容中,认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统计学原理与方法的人数比重最高,为82.6%,其次是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而认为教学方法需要改进的,也是以统计学原理与方法的人数比重最高,为61.4%。4.对预防医学的教学建议。采用开放式问句调查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建议,结果有384人作出应答(有效调查人数691人),应答率偏低,约为56%。由表4可知,应答学生中,建议增加教学实践性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各种建议人数的49.2%,其次是培养学习兴趣,增加互动与讨论。 调查发现,被调查学生大多认识到预防医学的相关观念与方法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有一定关系并可能对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有帮助,但仍有近1/3的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兴趣不强或没有兴趣,且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学习这门课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多方面的:首先,人们重治轻防的思想观念还未能得到有效转变,造成了不少中医类专业本科生对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他们认为疾病的预防与自己无关,作为医生能治病、治好病即可,因而不重视该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其次,目前本科生就业形式严峻,迫使很多学生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在考级拿证书、考研上,从而无暇顾及该课程(包括一些其他课程)的学习;此外,上述调查结果也表明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可能还存在问题,需要我们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进行相关改革,以改变目前中医类专业本科生对预防医学缺乏兴趣的状况。在对教学过程满意度调查中发现,73.7%的学生对教学过程总体评价较满意或很满意,其中对多媒体课件的满意率最高,不满意度仅为0.6%;对本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以及教材的评价相对较差,不满意率分别占6.5%、6.9%。 目前,我校(包括其他一些中医院校)该课程教学采用的《预防医学》教材是西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下的不同分支学科内容的一个融合和简化版,涉及内容较多,知识体系比较庞杂,既包括各种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又包括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方法学内容,由于内容多,而学时数有限,有些内容就不能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这让学生对教材的适用性产生怀疑。并且教材内容中真正和中医知识相联系的部分较少,这可能是部分中医类本科生对教材不满的另一个原因。此外,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满意度也较高。预防医学本是一门应用型并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践,很多内容就会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真正的掌握。比如流行病学和统计学部分内容,没有科学研究的实践,对研究思路、数据分析等就不能很好的掌握。因此,现行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增加实践教学可能是提高中医类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的教学内容中,最需要深入学习的和学习效果最满意的教学内容均为食物与健康,最不需要深入学习的和学习效果最差的是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而最难理解和掌握的并且教学方法最需要改进的是统计学原理与方法。这些结果表明中医类专业本科生乐意学习一些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知识,而对一些方法学内容缺乏应有的学习主动性。原因除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有关外,还与中医类专业本科生的理科知识功底比较薄弱以及学习方法不正确有关。如医学统计学内容的逻辑性强,需要理解的内容多,如果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背公式和公式推倒演算过程上,不但学的辛苦,而且很难学好。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改变学习其他医学课程所用的记忆式学习方法,并多结合实际案例来介绍方法学内容,这样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在对预防医学的教学建议的调查中发现,应答者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提出要增加预防医学教学的实践性,比如开展一些调研活动,开展实验课学习统计软件等;此外,还有较多学生提出要多增加互动与讨论、多增加课外或生活中的案例等建议。这表明在今后的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尽量使教学方式多元化,并使教学过程实践化。可借鉴其他高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一些成功做法,通过案例、PBL教学法[1],或通过建立预防医学实践基地[2-3]等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提高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双语教学成效评估 作者:金佰明 祁艳波 钞虹 钱学艳 李继媛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成果 1一般情况2009级实验班学生51名,其中,男生14名,占27.45%,女生37名,占72.55%;51名学生均为英语考生,其中四级通过45名,通过率为88.24%,六级通过24名,通过率为47.06%。 2学生对双语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效果评价通过对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英语水平、中英文衔接、重难点讲解、教学方法与手段、师生互动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 3学生对双语教学认同的效果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个人在教学进度,教学效果满意度、英语能力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见表2。 4对双语教学内容的效果评价 4.1学生对双语教学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51名学生中,有3.92%(2/51)的学生表示完全能听懂双语教学的内容,有29.41%(15/51)的学生认为能够听懂80%以上的内容,有33.33%(17/51)的学生表示能够听懂60%~80%的内容,有33.33%(17/51)的学生表示仅能够听懂60%以下的内容。 4.2学生双语教学前后专业英语掌握情况对双语教学前后学生专业英语测试成绩的构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435,P 0.001),表明双语教学实施前后学生专业英语成绩存在着一定差别,意味着双语教学对专业英语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结果见表3。 讨论 1双语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多数(74.51%)学生认为教师的英语口语发音与专业水平良好,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本院在教师英语能力培养上的成效,教研室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参加外语培训班的学习,强化教师的专业外语与口语水平。黑明燕等[2]报道,大多数学生认为使用双语教学是否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之关键在于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彭伟莲[3]的研究显示,我国医学专业人员的英语水平限制了其与国际间的信息和学术交流,为此,还应继续加大对教师英语能力的培养力度。教师中英文比例及衔接“良好”评价的比例为64.71%,表现的中规中矩,尚需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授课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评价良好的比例略有偏低(50%左右),在这些方面亟需改善,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做到生动、形象、直观,要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用英文讨论与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68.63%的学生对布置预习、复习、思考与讨论等方面给予“良好”的评价,每次进行双语教学前,教师都将双语教学内容涉及的关键词汇、概念的材料分发给学生,学生就有足够充分的时间进行预习。且对于一些重难点内容、疑难单词、重要概念重点加以解释说明,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双语教学的效果 学生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认同方面,鉴于预防医学自身的特点,专业术语较多,相对起来不易理解:80%以上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总体效果、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等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60%~70%的学生对教学进度与综合英语能力提升方面给予较高的评价,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对双语教学还是比较认同的,另外侧面也反映了双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双语教学在本科教学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54.9%的学生感觉双语教学会增加学习的压力,另有50.98%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现出不是很感兴趣。双语教学是一种中英文不断切换的一种教学思维模式,学生要想达到知识理解与接受的满意程度,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双语教学的预习、复习上,自然会感到压力所在。如果双语教师在课堂设计环节上准备不足,可能会导致双语课堂趣味性的缺乏,学生听起课来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对双语教学的兴趣。作为双语教师,一定要将双语教学课堂成为一种既能传授知识,又充满趣味、激情活力的课堂。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改进来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学习兴趣成为授课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4]。 3双语教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 双语教学实施前后学生专业英语测试成绩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说明双语教学实施前后学生专业英语成绩存在着一定差别,侧面反映双语教学有助于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双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来学,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利用英语语言掌握专业知识,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5]。鉴于双语教学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应加大推行预防医学双语教学的力度,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交流,通过学习医学英语、阅读医学专业英文文献以增强学生基础英文水平,这样才能达到双语教学本身的目的和要求。综上所述,通过对临床专业开展预防医学双语教学的效果评价与分析,预防医学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在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课堂师生互动,以及中英文的比例与衔接等方面问题突显。 通过双语教学,笔者体会到了双语教学过程的难度和复杂性,预防医学双语教学尚属尝试研究阶段,只有对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才能探索出适合预防医学自身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逐渐使预防医学双语教学步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素质情况调研 作者:孙亮 孙锦峰 吕全军 付晓丽 李小芳 单位: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 调查结果 1.身心素质方面。 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并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学生的外向度和自信心偏高,特别二年级学生比其他年级高,需要加强教育(结果详见表1)。 2.学习素质。 在学习素质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突出,但对当前的学习满意度不高,有230人认为学习不满意的方面为“看不清前途”,占到调查人数的59.4%(结果详见表2)。3.情感发展素质。在情感发展素质方面,学生的情感、意志力和视野开阔度均较好,但艺术修养、成功指数和社交能力方面有待加强,特别是艺术修养方面的提高对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结果详见表3)。 讨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各指标评分均在0点附近,说明学生各项素质总体水平在标准范围,整体素质较好,但学生的外向度和自信心还有待加强,学习满意情况更不容乐观,近六成的学生因“看不清前途”而对学习产生不满情绪。因此,预防医学生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应更新和转变素质教育观念,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更新教育思想[2]。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预防医学生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预防事业热爱与献身精神。 再者,应做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引导在校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专业特征和社会需求,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倾向,明确目标,并制订出有效的实施方案的教育[3]。在当前社会“重临床,轻预防”环境下,预防医学专业其社会认知度不高,致使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前景感到非常困惑,从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因此,从入学阶段就应做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确定大学时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目标及分阶段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够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其次,应调整课程设置,加强社会实践。预防医学生课程较多,除要学习临床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预防专业课程,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应付考试,没有时间走向社会,所以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造成学生外向度和自信心不强。因此,要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合理优化,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课程,了解预防医学专业特点,从而使学习规划与职业规划更好的相结合。 最后,还应分阶段进行差异化的素质教育。有文章指出,按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分层次、分阶段地采取不同内容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4]。本次调查也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各素质指标间存在差异。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学习成长阶段,合理规划任务及目标,正确引导学生规划大学生活。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教育革新探究 作者:王思喆 杜玉开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一)预防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目前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借鉴美国的预防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并重,培养的学生有一部分从事科学研究,也有一部分从事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因此,应增加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所占比例,将与公共卫生联系不紧密的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在保持原有核心课程设置系统性的基础上,增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对专业课实行模块管理,每个专业方向中设有必修课、限选课两个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来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应尽早开设预防医学基础专业课及现代公共卫生问题相关课程,开设SAS和SPSS统计软件应用和文献检索类选修课程及一些反映本专业新进展的选修课。 (二)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基本普及。但应注意的是,传统的板书和讲解不能完全被多媒体取代,教学中要遵循“教学→学生课堂设计→相关单位高资历人员带教→实际开展工作的科室人员指导→现场实施”的规律,逐步深入、控制难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学有所得。定期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公共卫生相关工作者来校开设讲座,注重培养本科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为学生提供英语、计算机、车辆驾驶等技能的培训机会。此外,要对当前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加以改革,把教学过程中的作业、报告都记入平时成绩,并在总成绩中占一定比重。取消题库和多年重复的题目,在试卷中适当增加案例分析和开放式答案的考题,将答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作为评分标准,从过去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转为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要求毕业生具备文献检索、信息提炼总结、撰写流调报告及科研论文的基本能力。 (三)预防医学本科教育实验、实践改革。 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开设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课,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了本科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3]将实验内容整编,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公共卫生学院分别设立实验点,由兰州市疾控中心和学院教师共同带教,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学校或院系可设立基金,开放部分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保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安排学生边上课边实习或在理论学习结束后马上进入实习,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置突发公共卫生问题。还可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开设暑期学校,严格实习管理及考核制度,保证实习质量。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等级的专业研究,学习操作省级疾病控制中心现行使用的仪器设备,掌握检验检测方法,并能对实验结果的进行分析和报告。 (四)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中应重视素质教育: 据资料显示,1998年国内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时比例只占总课时的8%左右[4],到2004年国内重点医学院校的相关课时比例一般在10%左右[5],目前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5%。在教学中要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可邀请相关专业的著名学者、教授开设讲座,通过结合医学史、校史、院史对学生加以教育。强调预防医学在促进公众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唤起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培训及适应能力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改革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改革首先应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建立一支专业性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学生成长[1]。研究显示,很多院校都由博士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在大多数学校里,即使有能力从事教学的教师也更热衷于科研,过去五年中55%的学校这种师资状况持续恶化[6]。要改善这一状况必须为教师提供支持和奖励机制,使授课教师兼顾科研和教学,鼓励教师在课上为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最新进展,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也可选择优秀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 预防医学本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的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审查越来越严格,学校应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等多方面培训,融入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知识,培养有领导才干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利用预防医学教学资源,为本科生开设公共营养师、职业病医师、家庭保健员等培训课程,提高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完善网络教育平台及发展边缘学科。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要尽快完善网络平台,加强网络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包括推广精品课程,建立用人单位意见反馈系统,邀请毕业生在校园网开设论坛,使学生有更多渠道获得知识和经验。同时学校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公共卫生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的联系,发展社会关注的边缘学科,为预防医学教育事业开拓更广阔的前景。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类实习的思索 作者:汪靖 李跃平 单位: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实验室管理水平尚有欠缺开放性实验室是一种全新实验室建设模式,其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更广,要求更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工作不够到位、登记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以及有关文档和技术资料收集不完全等不足,导致对本科生缺乏有效的监控管理。 实验室重要性认识不足1.开放性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放性实验室重要性的认识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有场所进行相关的测试与检测就足够了;二是开放后增加了许多管理工作量和设备维护数量,大大提高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实验中心教师存抵触心理。2.学生及时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的作用认识不够充分。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需要对具体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验证课题设计所提出的问题,并根据分析和研究的结果总结出毕业论文的基本观点,这需要一个具体的研究过程。学生依据自己所选的研究方向和指导老师的具体要求选择是否进入开放性实验室。目前,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专业指导教师有时会抱怨实验中心提供的实验条件不足;另一方面是学生不良的就业心态,放松了对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的重视,等临近提交论文时间,学生草草应付了事,甚至出现毕业论文不符合基本要求的现象。 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平台指导毕业实习的具体改进措施 (一)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意识以及管理能力,保证实验室的开放质量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是一个时间和空间开放的问题,而是一种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4]。预防医学开放性实验室建立后,对实验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师能否胜任关系到开放性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开放性实验是学生以自身兴趣和学习中的思考为出发点的自主实验,进行实验设计后再进入实验室开展具体实验。在开放性实验中,学生可能提出更广泛更复杂的问题,学生操作仪器时会出现更多问题,使用的试剂种类和用量也会相应的增加,这对指导教师和实验教师的管理能力、指导能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开放性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质量,一方面需要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学院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保证其有效运行实验室开放将会涉及许多新的管理问题,这就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开放性实验室的日常运行提供保障。例如:实验室开放后,实验试剂和耗材消耗就会增加,试剂和耗材领用与管理的问题;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治安、防火和安全检查问题;仪器设备损坏赔偿的问题;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和使用的问题等,都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合理规范,为实验室开放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此外,遵守开放性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管理的重点,光有规章制度而不执行,规章制度也就只是一个幌子。这就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三)充分挖掘实验室的潜力,满足毕业实习的需求基于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阶段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开放性实验室应尽力从以下两个方面配合毕业实习。1.开放性实验应与本专业毕业实习内容相结合。例如我院预防医学实验中心近年来开设了“毒理学动物实验设计———化学物对机体毒性作用评价”、“铅作业人群的健康监护”及“常见食品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测定”等8项综合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中涉及到许多较为先进的检验方法,这些检验方法可以在毕业实习中得以运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检验方法学生通过完成一次综合性实验项目就能熟练掌握,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让学生有机会再次进入实验室,在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那些较为先进的检验方法。2.加强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阶段不但项目众多而且周期较长,学生一旦选定实验项目,就需要实验室全天候对其开放,从而给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创造自由进入实验室的条件。这就要求实验中心教师不仅要付出更多时间,而且要采取更加合理且有效的管理方式,以求达到较好的效果。 (四)实验教师与指导教师应密切配合,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监督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的质量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实验教师与指导教师之间配合是否密切。对于指导教师来说,要主动与实验中心联系,确定毕业实习的项目和具体实验内容。对于实验管理和技术人员来说,发现实习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与毕业生的指导教师联系,有效沟通,商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毕业实习阶段必须建立例会制,构建实习指导教师与实验教师良好的沟通渠道,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合理安排时间,抓好各个教学环节,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设计、写作、答辩等环节进行全过程严格监控[5],有效解决毕业实习中发现的相关问题。 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平台指导毕业实习的成效 (一)学生对科研实验和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为本科生提供了发挥自身才能的实验平台。对预防医学专业而言,本科生可对自己学习过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疑惑和思考进行实验探索与求证,并由此确立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实践的兴趣。通过对2008-2012年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实习基本情况的归类分析,得出2008-2012年实验研究占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实习之比呈“U型”变化,结果见表1。产生上述“U型”变化的主因是我校预防医学实验中心自2007年开始逐步搬迁至大学城新区,本科生实验研究的条件受限,导致实验研究占毕业实习比逐年下降。2011年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实现整体搬迁后,开放性实验室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验研究占毕业实习比大幅提高,到2012年达到63.57%,体现了学生对科研实验的兴趣加大,实现了兴趣驱动的目的。 (二)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炼近年来,我院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开设了8个综合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预防医学开放性实验室的工作逐步由单纯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到“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近5年来,我院本科毕业生在各类期刊共发表10篇实验研究类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论文,学生研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p#分页标题#e# (三)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开放性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可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价值[6]。实验室开放工作与本科毕业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方式更加灵活,进而使实验室资源包括各个专项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等均能得到更好的利用。2008-2012年我院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使用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倒置显微镜及图像处理系统、气相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等教学科研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总使用机时数达422小时。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类文献共享探究 1共享优势 新媒体是网络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可分为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和数字新媒体[1]。目前以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简易信息聚合(RS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电子书、网络杂志/电子杂志等为主。融合的宽带信息网络,是各种新媒体形态依托的共性基础。终端移动性,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4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5媒体”。依托它可便捷地实现预防医学信息文献实时精准传播。任何情报文献的学术价值,都是在流动中形成与体现,在共享中最终实现。 2共享思路 理论上一个长远的合理文献信息的资源共享体系,包括共建与共知。共建是共享的物质基础,共知又是共建和共享的理论基础,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资源共享的手段是馆际合作,通过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原文复制和联合咨询达到资源共知共享,带动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共享的渠道,提高共享效率,保证共享的后续发展。目前我省各县(市、区)疾控机构共享的路线基本以本中心文献信息库为主体,依托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呈放射状传播。随着交流的频繁与深入,不断梳理沟通渠道,加强了解与协作,文献信息共享服务途径将由单向输出逐步演变为实际意义上的共知、共建与共享,做到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来促进实体与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发展。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可使不同区域网络连接起来,实现广域范围的资源共享。调查显示,我省基层单位均拥有互联网,工作人员基本可在岗位上自由上网,这为文献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硬件服务支持。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2.1设立联系窗口 可在中心网站设立一扇和图书情报室的联系窗口,成为与基层单位科研人员、图书情报人员业务联系的纽带,及时接收和回应科研人员对预防医学文献信息的需求。为了使专业人员能够更方便快捷地阅读到本中心网站的最新信息,网站可推出RSS聚合资讯服务,利用互联网支撑下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围绕预防医学工作性质及当前的工作任务,不断补充丰富RSS订阅源,对预防医学专业信息加以及时、广泛、深度的挖掘与规范化的学科整合,丰富虚拟文献信息资源,科研人员可有的放矢地浏览查询最新信息与科研动态,避免在茫茫网络中毫无头绪、费时费力。 2.2通过微搏共享 可利用微博实现文献信息共享。据新华网报道,微博注册用户2011年底已超过3亿。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消息(字数140字以内)或上传图片,即时浏览最新信息,随时随地参与分享与讨论。一些有影响力的医药卫生媒体和部分省市的疾控中心,•72•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6月第18卷第3期StraitJPrevMed,Jun2012,Vol.18,No.3已在新浪开设官方认证的微博交流渠道:例如健康报官方微博北京市疾控中心长沙市疾控中心等。还可同步申请微博的官方网盘,它是一款云存储网盘,用来存储海量文件,并支持分享文档、音乐、视频等任意文件到微博、邮箱、QQ/MSN等。科研人员利用它可同步分享预防医学情报讯息,保存到微盘的文件可自动同步到电脑、手机等设备,无需携带电脑、移动硬盘,只要能联网,随时随地即可访问到图文并茂的专业文献信息。 2.3提供PDF文献 在为基层科研人员提供实体馆藏的医学文献信息服务时,可利用扫描仪将读者急需的文献转换成PDF格式,通过各类网络邮箱传送到读者的终端接收器。PDF页面最大优点是保证文献文本的准确性与相关图像的精准性。 2.4信息咨询服务 预防医学文献资源需求调查显示,基层单位同行对满足中外文资源需求的途径并不了解。我们可通过各种便捷的新媒体渠道,做好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预防医学文献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引导和帮助读者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期刊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当前世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传播信息资讯的途径丰富多彩,预防医学情报人员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应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密切跟踪和掌握各类新型网络媒体的传播形式,抓住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给预防医学情报工作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预防医学情报服务工作提出更长远、更实际、更具专业效益的服务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工作模式,提高图书情报室的服务技能和专业咨询能力,为促进预防医学事业发展与科研能力提升做出贡献。 预防医学论文:小组拼图法与预防医学综述 作者:邵爱玉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以高职高专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病例对照研究”为例,说明小组拼图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课堂教案名称:病例对照研究。本次授课共4学时,180分钟。 1情境引入(3分钟)预防医学的目的是预防疾病,增进健康。预防疾病首先必须要明确病因。流行病学揭示病因的研究方法有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以及理论性研究。今天我们将学习分析性研究中的一种:病例对照研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20世纪中叶以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等占主导地位,这些疾病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该如何开展调查研究揭示病因呢? 2展示学习目标(2分钟) (1)学会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方法;(2)培养与人沟通能力;(3)培养忍耐力;(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5)培养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6)培养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能力;(7)培养文字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3课堂教学设计(175分钟) (1)分6个主题,提前一周布置教学任务。①何谓病例对照研究?②病例对照研究分几种类型?③病例对照如何选择?④资料如何搜集?⑤资料如何分析?⑥病例对照研究有何优缺点?(2)采用小组拼图法分组讨论并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①初次分组,进行专题讨论(30分钟)。上课开始时教师先将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8人。教师将印有上述6项任务完整答案的学习资料(每张纸上只有一项学习任务内容)分发给对应的小组(第一项学习内容发给第一小组,以此类推),各小组分别学习、讨论本小组所负责的研习内容。②再次分组,进行所有问题的综合讨论(50分钟)。 从以上每个小组中每次抽取1人,组成1组,每组6人,共8组。具体操作办法是在所发放的6种不同学习内容的任务纸上,分别画上太阳、月亮、星星、大海、大雁、小鸟、香蕉、苹果8种图案,拿到相同图案的学生组成一组,共8组,分别称为太阳组、月亮组、星星组……各组成员聚在一起,将上述6个问题综合起来,共同讨论,不明白处可以咨询教师。③小组提问,代表发言(30分钟)。 教师赋予其中一个小组如星星组提问的权利。该组可要求其他任何小组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没被提问的小组成员也可给予补充。教师也可提问,并最终点评、总结。④教学效果检验与评价(6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涵盖上述所有知识点的案例,以第二次划定的小组为单位讨论15分钟,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发言,教小组拼图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邵爱玉(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255314)师点评(45分钟)。⑤教师布置作业(5分钟)。 利用所学知识“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一个常见病或多发病的调查方案,以便查找病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下次上课前提交方案,上课时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并模拟表演(角色扮演法教学),成功后赴现场开展社区健康状况调研。 应用小组拼图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过去在学习“病例对照研究”这部分知识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整体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采用小组拼图法进行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气氛活跃。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等均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心理学、管理学知识,在具备“双师”素质的同时具有综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小组拼图法并不适合任何教学内容和所有学生,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还应以讲授法为主;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学生太多的班级,此教学方法不适合。在采用小组拼图法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和学生首先要转变教学、学习观念,同时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 一、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1.安全培训不够到位。虽然,学院组织过多次消防安全和生物安全知识讲座,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也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但所具备的安全知识还不全面,在实验课的具体授课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纰漏。同时,因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加以及任课教师不足等原因,各学系常常安排研究生代上实验课,而大部分研究生只接受过一次针对科研实验开展的安全培训,在实验授课过程中容易忽视各种安全隐患。 2.未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在成立伊始就已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事故应急预案,但并未根据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虽然实验教师都了解在事故发生情况下自己的职责和行动步骤,但缺乏事故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无疑是纸上谈兵。 3.实验室安全监管制度不严、执行力度不强。大部分高校实验室缺乏污染物处理设施,缺少专业部门对废液进行统一回收、管理和后续处理。未经严格处理的成分复杂、毒性较大的废液,如果直接排放或只简单稀释后就直接排入下水管道,毒性物质会逐渐累积,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教学实验时还存在本科生未将解剖完的小白鼠尸体与脏器放入指定的垃圾桶进行统一处理,而直接丢入普通垃圾桶的现象,这种不规范随意丢弃生物源废弃物的行为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二、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通过分析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笔者拟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具体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和完善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安全风险。 (一)加强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实验动物和微生物,其中包括各种强腐蚀性、易燃、易制毒化学危险品,因此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实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1.化学试剂和生物样品的贮存。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安装通风系统。对于化学品储存应依照各种化学品的种类、性能分开存放,对化学性质相抵触的化学试剂要严格分类贮存,各种腐蚀性化学试剂应存放在试剂架的最底层。试剂储存室必须指定专人专管,确保储藏室入门钥匙双人双锁并妥善保管,储存室要根据条件安装防盗监控和火灾报警系统,配备相应的消防灭火设备。 2.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应清楚地了解实验课所涉及的所有化学试剂的化学特性和防范措施,并悉心指导实验人员。易燃、易爆和易挥发的化学品应在有安全防护的通风橱中使用,并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用具,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实验准备室内仅允许存放少量无毒或低毒的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任何化学试剂均应严格按实验室的规定,两名管理人员同时在场方可领取,并做好出入库登记和详细的领用记录(领用时间、领用剂量、使用方向、领用人、剩余试剂去处等)。对于易燃、易爆、易制毒和腐蚀性的化学危险品应现用现领,使用剩余部分禁止随意存放,必须及时登记与退还试剂储备室,妥善保管安置。 3.化学废弃物与生物源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于剧毒化学危险品的残余物必须作无害化处理,并由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废弃化学危险物品的处置和销毁应上报并征得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同意后,请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动物尸体和脏器等生物源废弃物应统一放入指定的冷冻设备中等待下一步的统一处理,而微生物类废弃物应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 (二)加强实验仪器使用培训和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仪器种类繁多,涉及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毒理学、营养卫生学等等,需要实验管理人员加强仪器的管理,保证实验人员正确并安全地使用仪器。 1.编写培训讲义。实验教师应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种仪器的培训讲义,具体内容应包括仪器原理、仪器应用范围、仪器基本结构、仪器操作参数设置、仪器使用操作具体步骤、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等等。 2.仪器操作培训。全体实验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必须由任课教师统一进行仪器使用培训,实验课任课教师应详尽地讲解仪器的基本原理,具体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要求每位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3.仪器的日常维护。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是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不仅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更是实验室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实验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除了定期校准外还应时常除尘保养,并做好水、电和燃气管路的定期检查,发现松脱、老化以及损坏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三)利用现代科技改善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时,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安装热感应探头和烟雾报警系统)及时发现事故并发出警报。此外,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意味着本科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创新实验的时间增加,而实验室不可能一直有人在现场照看。因此,应采用网络摄像监控的形式对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状况和实验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四)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落实责任 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予以保障。例如:实验教学的防火和安全检查、危险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安全使用与管理、仪器设备的损坏赔偿、废弃物的安全排放、气瓶的安全管理等,都需要制定合理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为本科教学实验的安全运行提供制度保障。除了制度保障外,还应建立和健全以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为基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指南和实验人员在实验室的行为准则,并明确安全第一责任人。 (五)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进行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 要做好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努力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促使实验室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 1.提高安全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安全教育培训。对于实验课任课教师、实验教师以及学生来说,只有不断地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进一步普及安全防护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技能水平,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进行事故应急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应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员参加的消防应急逃生演练。实验课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要熟悉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具备一定的初期灭火指挥和应急疏散能力,提高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紧急应变能力。火场危机常给实验人员带来震撼性、突发性和危险性,不仅干扰实验人员的正常思维,还可能干扰实验人员正常的行为,因此在事故应急演练中应理论结合实际,对实验人员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定期检查维护,消除安全隐患 实验室应每日安排值班人员,坚持日常安全检查和检查登记制度,对实验室的安全情况进行定期的巡查,实验室负责人应不定期地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安全状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各类危险化学试剂、高压气体钢瓶等重点防范对象的管理要指定专人专管,及时发现和排除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将可能出现的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作者:汪靖 李跃平 李昱辰 汪家梨 陈建玲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课堂教学论文 一、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健康与疾病是现代医学最为重要的两大概念,从生态学来看,所谓健康就是人同周围环境两者保持着正常动态平衡的过程,一旦这个正常动态平衡过程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疾病。如何防止这个平衡过程被打破?以及如何修复这个失衡的过程,使人同周围环境的正常平衡过程得以恢复,正是预防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按照人体所处的健康、临床前期与疾病三种状态,即未病、欲病、已病分别采取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办法,防止疾病发生,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如降温对中暑的预防、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预防等都属于防患于未然这一类;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措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如定期健康体检、普查、筛检等都属于二级预防的内容。三级预防又称之为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减轻病痛,延长寿命,以及预防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预防肿瘤转移等。现代医学的专业越分越细,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三级预防为核心的预防为主的思想,不论其将来走上何种医学相关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面对健康人或病人都能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以三级预防为核心贯彻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说明某种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教室内或在实训室内借助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预防医学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单纯进行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实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亲临环境现场,通常采用的是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法充实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室内可以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外,其余内容的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必须进入各自的环境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则很难取得成效。环境卫生学中家庭环境卫生实践内容,可以进入社区并走进家庭,进行现场调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参观饭店、餐馆、食品厂,可以通过体检、化验与膳食调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参观工厂、矿山工人现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感受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到职业病防治院(所)去见习,见识各种常见的职业病,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鉴别职业病的能力,以减少误诊。 三、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即开场白作为开始阶段、以新课进行为中阶段、以结束语为结束阶段。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是看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作用。通过开场白导入新课常见的有旧课导入式、事例引入式、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几种常见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关注了教师,倾听教师的讲课,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即主体内容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案例的应用,以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教学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上完整性的体现。一次授课内容结束之前,进行结束语的设计,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直到最终掌握并应用该知识,以及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都需要通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常见形式有解惑式结束语、归纳总结式结束语、传道式结束语、留置悬念式结束语等。 四、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材教法研究是课堂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主要有现场调查法、列表比较法、类推法、讲解法、讨论法、自学引导法等。例如,从现场调查法来看,预防医学重视现场调查,而现场调查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调查并总结现场调查的方法、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列表比较法主要应用于教学内容相同与相近的地方,通过列表比较,以找出相近内容的异同点,对易混淆的内容加以区别。例如,职业性慢性中毒中的铅中毒与汞中毒,它们同样都是慢性中毒,而却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表现为病因与中毒机制不同,而且中毒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前者以铅中毒贫血、多发性神经炎和腹绞痛为三大特异性症候群;而后者则以汞毒性口腔炎、震颤、中毒性脑病为三大主要表现。通过列表比较区别开了易混淆的内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特殊性,因此,其本身的基本概念众多,而基本概念的教学常用类推法,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等基本概念具有包容性与相似性。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内部,改变了环境的组成与状态,破坏了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空气、土壤、水体、食品等。因此,环境污染作为空气污染、食品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的总纲,起到纲领性的作用,对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而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则是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环境污染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中只有把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讲解清楚了,就以此类推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的概念即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作者:姜新峰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初探 摘要:由于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一生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小学的教育备受重视。其中,语文学习更是重中之重。它还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更加重要,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对此,教师应在清楚了解当下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并对提高课堂效率进行研究,以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由于一些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原因,导致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不高,很难达到小学生应有的积极性和水准,这是不可忽视的。而学生只有具有了学习热情才会积极主动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构建高效课堂浅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当下语文课堂的现状 (一)教学资源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由于现在就业压力以及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不断充实学生语文知识,包括作文阅读解答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紧缩式讲解。即在课堂上,教师会将自己的课程倾销式告诉学生,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对学生课堂问题以及课后问题的解答方面,教师留给学生自己做阅读的时间比较少,而将自己的思想倾销告诉学生的时间比较多。这种情况下,学生做的题少,即使做的题很多有问题也得不到解答,致使学生做再多题也是徒劳,并不会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也没办法融入自己的思维,很难形成自己的以文思文。同时,由于教师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却不在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高,甚至由于成绩的不理想,兴趣越来越弱。 (二)学生的压力过大 小学本来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天真、最无邪的日子,但是由于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再加上语文在小学阶段更多是打基础的过程,如从一开始的学习汉字到后来文章的背诵,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让小学生觉得这些东西枯燥乏味又繁多。同时,学生又会担心自己学不好语文。一旦真的考的成绩不好,小学生对语文的担忧心理就会加大,这些压力来源于教师也来源于家长,甚至来源于同学。如果周围的学生都学得很好,掌握阅读思维和汉字的速度比自己快,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质疑,压力不断加大,课堂效率自然就不高。 二、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举措 (一)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用心程度 这个用心程度是要注意教师和小学生的沟通。也就是说,教师要在课堂上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打造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小学语文多维互动教学主要就是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和第三方之间的互动,摆脱传统课堂的单一乏味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课堂的精髓和意义,让学生去发现语言的魅力,增加学生对语文课堂参与兴趣。这种方式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够使整个课堂变得有活力。 (二)注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小学生天生是爱玩的,他们也爱与人交流。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注意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分组探究的办法。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下教育者推崇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法。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控者对学生的课堂效率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分组,鼓舞他们进行互动。在小组分组中,有的学生可能不想说话,有的学生可能想多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时候,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导。沟通能力不仅仅可以提升课堂效率,对小学生未来发展也有很大的意义。比如,在进行汉语拼音的讲解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彼此之间互相朗读,加强对学生的胆量的培养,让学生互相朗读拼音,彼此纠正错误。在进行这种互动时,教师需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教师要尝试弱化自己的主导性,只在学生之间没有指对错误的时候才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并在最后再将拼音为学生讲解一下。这样可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的应该是辅助作用,而具体的流程则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教师要注意做好课前准备 这一点指的是教师对课堂的提前准备。课前,教师需要提前想好这节课的教学模式,并思考如何进行教学,哪里是教学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指的不仅仅是考纲所规定的点,还有可以为学生带来其他教学意义的点。比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时,在为学生进行汉字的讲授时,教师关心的不应仅仅是哪些汉字不好学,还应注意传达中华汉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碗这个字的“石”部分,是因为最古老的人们是用石器的,现在虽然已经可以用塑料、瓷器或是其他人造材料,但是我们还是继续用“碗”这个字,这就是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类似的很有意义的汉字还有很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注意将这些意义告诉学生。这样不仅仅是向学生讲解一个汉字,还将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讲授给学生,从而既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 三、结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课是打下文学素养的基础课程。小学语文课为学生的阅读、写作打下基础。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进行知识的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新课改进行后,这种传统的方式和新课改的精神不符合。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进行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性教学,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宋景平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沙镇李家磨小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初中语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语文作为主要科目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教育改革进一步实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于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几方面来简要阐述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1引言 在传统的教育课堂上,语文往往是处在一个尴尬的状态下,与其他科目比起来存在感较弱,看起来得分较为容易,背课文、做试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生。真正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是精彩纷呈的,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是目前教学形势下的重中之重。 2构建高效课堂,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寻根溯源还是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影响,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高效课堂是指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并实现教育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在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下,高效课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素质教育理念功不可没。构建高效课堂,要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并在考虑教学实际的情况下,保证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来体会学习的感悟。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2.1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在课堂活动中,能够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他们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对自己的地位有确信的认知和认可。只有这样,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2.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之外,还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教学变为主动吸收知识,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建造高效课堂的有力措施。 2.3实施针对性教学 在对书本的把握基础上,掌握重点,把握教学重点,实施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使高效课堂变得高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主要是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什么样是“会学习”,在学生懂得学习方法后就能举一反三,对学生的针对性教学也有很多方法,在生活中教学,生活学习的另一个大课堂,就像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可以通过真正去感受或者通过视频模型等方式来进一步加深了解。还有《我的叔叔于勒》,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可以进行书中人物的角色扮演,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书中人物的心理状态,真切地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内涵,以此来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课堂刚开始是最重要的,课堂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高效学习。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赶进度,或者进行题量训练,直接上课讲语法,老师“填鸭式”教学,学生麻木机械地记笔记,这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这是快速记笔记,考察记忆力的课堂。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对于未知的东西感到好奇,但他们缺乏耐心、恒心和毅力,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培养他们的耐性,让他们喜欢课堂。就像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夹杂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课堂生动有趣。在课堂上要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45分钟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结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无法建立课堂上的良好氛围,想要实现高效课堂的建立,只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教学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找到符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 3.2优化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让课堂活跃起来,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并且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上进行创新优化。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标杆化,对学生的培养都是粘贴复制,高效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因材施教的新型教育理念。每个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无法让不同的花在同一时期开放。针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觉得简单,有的学生觉得像天方夜谭,这不是高效的教育理念,面对他们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达到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效果最大化,建立信心,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4结束语 在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建立高效课堂需要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针对性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的转变,注重因材施教等方面来实施,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能力、情感表达能力。这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语文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中无可替代。 作者:范述碧 单位:贵州省锦屏县钟灵中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措施 摘要:语文是初中阶段的三大主科之一,这一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语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下要紧抓语文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质量,实现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标。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它对初中语文课堂提出如下的要求:一要主动建设高效的语文课堂;二要从各个方面强化教学的实际功效;三要实现语文课堂的完整、全面以及实效,不断推动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一、前言 新的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应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在给学生传达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帮助学生学会恰当的学习方法的内容。过去的语文课堂,通过都是由教师在不断地讲授,这样单一的方式很容易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需要将改革的重心放在课堂效果和效率的提升上,并做好这项工作。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教学成绩的优劣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只有通过高效课堂,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增加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与兴趣。高效课堂的创建,是适应新课改的一大重要改变,体现着对传统教育的创新。因而,它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学生方面,它能增加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的知识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发展学习的潜力。教师方面,它能促使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三、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一)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兴趣、性格等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学生们的基础水平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对语文理解程度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即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情况,分成几个层次,来展开教学。具体来说,对那些基础好,语文理解能力处于较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将其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情感等。对那些基础薄弱、语文理解能力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牢牢抓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要求学生将整篇文章仔细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课上提出来等。 (二)构建情境教学 情境构建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是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构建起来的教学情境。教师通过对知识内容的深入分析,然后运用知识情景化的方法,使语文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那么这个时候,身处知识情境的学生,其思想情感会被情境所带动,进而增强对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更富有激情地投入学习活动,学习的体验也更加丰富。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多媒体、角色、故事等情境方法,它们的作用也各有千秋。具体来说,以语文课本《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为例,通过角色情境的方法,即使课本转化为剧本,教师扮演鲍西亚律师,学生们则分别扮演文中的安东尼奥、巴萨尼奥、夏洛克等角色,学生们一边揣摩角色的内心活动一边扮演体验,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内容的概括和掌握,教学实效性得到充分体现。再以课文《故乡》的教学为例,通过多媒体情境法,教师播放出具备声画同步、一动一静特点的音乐,该音乐还与课文《故乡》的内容相符,舒缓且富有感情,那么,学生的情绪就容易被调动起来,随着情感体验的深入,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便更容易把握,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构建情境,实现了有效教学的目标。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对于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主体,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是最重要的受众群体和教学对象。因此,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学生们的热烈参与度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备要素。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要植根于学生主体地位,不断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实现教学质量提升飞跃,乃至高效课堂成功构建的目标。从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况中,可得出如下结论:高效课堂的成功和发挥出作用,一方面要倚仗教学重点的把握,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实施;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改革教学理念,实现创新发展。 (四)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比如在讲到杜甫诗集的时候,学生对杜甫为什么这样忧国忧民不太理解,也不清楚为什么杜甫的诗集被称作“诗史”。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陈列出杜甫的生平经历,还可以播放一段有关杜甫生平的视频。进而让学生去了解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遇,进而去了解杜甫生活的年代动荡不安,百姓们居无定所、民不聊生。杜甫基于这样的经历才逐渐造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他的诗集才主要记述了那个年代的主要事件。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讲述,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初中语文课程在初中阶段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这个阶段进行高效率的语文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思想的不断深入,对初中语文课堂教育任务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要不断打造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对于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建构,需要从课堂氛围、学生情绪状态、学生地位等这些切入点展开,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功能,并服务于实际,最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姚启梅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郭城驿华峰初级中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探讨 摘要:生本教育理念属于新时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能使得教学工作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教育的真正含义,享受教育的乐趣,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分析生本理念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方式,笔者针对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发展,生本理念也更加地深入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本概念灵活多变,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中,创设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 一、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方式———学生方面 1.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 由于高中语文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一,采用枯燥、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勇于尝试改革,采用生本理念进行教学指导。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摸清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将班级内学生分成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制订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效率。 2.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摆正自己教学组织者及引导者的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认为学生自己无法弄懂文章的真实含义,从而不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及探索的时间及空间,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讲解,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发挥。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激发学生不断探究问题答案的兴趣,通过不断地探究、思考及讨论,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点及学习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在学习戏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入学习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如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诗词背诵或朗读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比赛,让学生在比赛及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诗词的魅力。 二、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方面 1.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记笔记的教学形式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具体且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学活动中学会积极思考。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及知识点,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12课时的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及网络搜索出相关演讲视频让学生们进行观看,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进入教学情境中去,学生在这种慷慨激昂的演讲氛围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性格特征及强烈的愿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合作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综合情况等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及思考。教师在这一教学形式中应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及分工,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语文能力提高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及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1课时《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内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小组内学生各司其职利用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搜索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要求学生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中国建筑物的发展过程有哪些?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及自己居住的地方的建筑风格属于哪种?”等问题,在小组内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在小组内积极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及合作、讨论等,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三、结语 总之,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以发挥学生学习自主能力为主的一种教育理念,生本教育下的教学拥有积极向上、活跃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学习内容及学习任务,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高效的学习,使得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均更加轻松,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从而建设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作者:黄显秋 单位: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极其重要。同时,如何营造轻松愉快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就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建立进行素描。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理念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高效课堂教学对于促进学科的发展及其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效课堂是及其重要的。如何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是十分值得探讨的。 一、要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是促进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通过兴趣的提高,学生的愿意学习、主动学习的心理就会被释放,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特别的轻松。而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例外。小学生带着兴趣去进行语文方面的学习,不仅仅能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还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热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充分建立教师和学生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满积极的情绪,增强学生主动思维,主动探索的热情,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愿意去钻研和探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已经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体向前发展。具体方式如下: 1.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主义情怀十分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教师要能够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有趣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愉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感到拘谨,不敢到紧张,而是感受到和谐、宽松,从而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更加活泼有趣的进行语文教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比如,教师在进行《在金色的海滩上》这个课文的讲解时,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构建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将大海、海滩等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教学场景,构建出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这种和谐的教学场景不断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其兴趣,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发展。 2.教师在教学氛围的创设上要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氛围对于促进相关学科的教学及其的重要。但要建立高效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实用的教学氛围及其的重要。所谓教学氛围的科学性,指的是在教学氛围建立的过程中教学要能够更加有效的推进语文学科的发展,而不是仅仅的建立一种教学氛围。科学性要能够推进教学的发展,让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促进语文学科的提高。所谓教学氛围的实用性,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更加重视语文教学相关教学气氛适合语文教学内容,不能出现尽管教学氛围合适,但氛围的构建跑偏这种现象。 3.教师建立多变的教学氛围 所谓多变的教学氛围,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固定教学氛围,要能够善于变化,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教学氛围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去进行语文方面的学习。多变的教学氛围指的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多种教学氛围的设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 1.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指的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的主要知识。小学语文课本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有些内容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课堂学习的需求,但是教师要在课外或者阅读课上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能够在内容的学习方面更加热爱语文课程。比如,教师在课外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能够符合课本知识上的总体要求,还要能够选择适合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有趣性,还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教学过程中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吸收相关知识,让自己语文知识更加的充实。 2.教师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把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质量的把控,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授能力,还取决于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首先要能在教学中的重点进行阐述,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主次之分。其次教师还要对教学的质量进行及时的检测,随时发现问题。教学问题的检测最重要的就是教学反馈。所谓教学反馈,指的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教学测验、家访、竞赛等多种形式来查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从而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及时的将教学质量更好的把控,同时也能够更及时的解决学生的学习存在的困惑,让学生能够不再带着问题去进行深入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地轻松和愉悦。 三、教师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具有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理念 1.教师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极其的重要。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指的是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工具,在这种教学工具的使用下,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相关教学内容更加的直观,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的促进其理解,同时也更加的符合时展的趋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不断的提高,学生更加愿意主动的去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学习的成绩逐步提高,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效果越来越明显。 2.教师要具有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说教师要能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能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教学的主人,学生在被动的受听,学生没有自我主动发挥的空间。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这门语言课程而言,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后,他们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意识就会广泛的增强,他们更加愿意去进行语文方面的学习,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的高效。 3.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是,要善于做有心的人,通过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来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理。对于一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不断的鼓励、鼓舞;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在肯定其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要告诫他们不要出现骄傲自满的心理。这种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最重要一环的教学理念将能够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的高效,使学生在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上更加的主动。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学习更加的主动,学习成绩更加地优异。小学语文教师要围绕高效课堂的建立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者:郑成娟 于文香 单位:山东省莒南县第八小学 山东省莒南县竞技体育运动学校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综述 摘要: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了更好地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文章主要从关注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进行差异性教学三个方面探讨和分析了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通过对学生进行了解,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构建有活力、充满热情的语文课堂,满足语文学科教学实效性和全面性的需求。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的课堂模式已经成为众多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讲,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点。教师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关注,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氛围的营造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和填鸭式的讲解是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首先就是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更多的兴趣。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需要选择学生有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动脑思考,不断提升对文章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童年趣事进行回忆,并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此了解鲁迅先生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间的关联性。另外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使用多方面的手段给学生讲课。例如,在《雷雨》中,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游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娱乐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在氛围的营造上也可以加入游戏,让这成为一种教学的有效手段,还能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反应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激发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让学生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学习和爱好结合在一起。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美术,那么在学习《紫藤萝瀑布》的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用画画的方式将自己头脑中所学习的《紫藤萝瀑布》展现出来。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还需要认真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节奏点,以此为兴趣点进行不断的拓展教学,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满足课堂学习的需要,也能够让学生更加认真地对语文内容的学习进行分析研究[1]。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过程中,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个人一丝不挂的在集市上走是什么情形,让学生去想象,并且这个人德高望重,这样学生就会在想象之下哄堂大笑,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厚,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想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入到文本当中,让学生的学习减少束缚感,并且带领学生认真地去感知文本。 三、进行差异性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以及学习情况也不同,因此在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上难免会出现差异性。这种差异并不能成为区分优秀与否的标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关注的重点都是对问题标准答案的讲解,有一些学生在感悟方面不是特别强,因此学习效率也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在理解方面就会出现差异,和高效课堂相背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性差异,然后按照差异性进行耐心的指教。对于学生来讲,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背景,在差异性教学方面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构建起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符合现如今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并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得到推广[2]。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城市当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这些内容不是非常的理解,尤其是不了解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更不知道百草园是什么样子。针对这种差异性,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够感知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这样再去学习就会更具有效率[3]。 四、结语 文章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使我们意识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立的重要性。它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认真的学习,更好地领悟语文知识。 作者:宋文武 马松山 单位:凉州区长城镇长城小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技校语文高效课堂初探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主要通过作业、背诵、阅读等方式对语文教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吸收,从而提高应用能力。而高效课堂则完全颠覆了这一传统模式,重新建构了学习流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通过课前导学案的预习完成自主学习,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小组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或同学的协助下完成的。但兴起于普通教育的高效课堂教学如何应用到技校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呢?通过学习与实践,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对高效课堂的初步认识。 一、编写好语文导学案,重视课前自主学习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完成的,所谓“功夫在诗外”,高效课堂更是功夫在课下,尤其要注重课前导学案的自主学习,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导学案在开头把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直接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有明确目标的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针对性、不盲目,因此提高了师生的课堂效率。由于很多技校学生还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将以前以检查督促为主的课后辅导改为课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让学生自主掌握知识以及留疑存惑的过程。语文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力抓手,语文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入了解,还要根据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体现导学案的实效性。不同文体的文章,其教学目标也不同。例如,小说和说明文就要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小说把人物作为学习的重心,而说明文则把说明的事物作为学习的焦点。优秀的导学案有助于实现把课堂交给学生和“先学后教”的高效教学构想,使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保证语文课堂学习的活跃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习效率。 二、组织好课上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通过合作探究,把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检验自学的预习效果,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优势互补,激发潜能,共同发展。为了保证语文学习的效果,在小组探究阶段,可以在独学的基础上,依照对学、群学的顺序进行:“独学”就是个体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对学”就是结对子学习,即互相帮助的学习;“群学”则是由三个或以上的成员组成一个小组进行的群体学习、合作学习。“独学”的目的是基础问题,“对学”“群学”则解决提高性问题。例如,在《哦,香雪》一课的探究中,有的学生从来没有乘坐过火车,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这对独学造成了很多困扰,而在“对学”“群学”环节,就可以很快知道火车的运行特点,弥补了知识的欠缺。“对学”“群学”旨在解决“独学”阶段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优势互补,使学生豁然开朗。 三、搭建好展示的平台,恰当地评价学习 语文高效课堂的重点和精彩之处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展示中,学生的展示是否精彩也取决于导学案的编制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好说。搭建课堂展示平台意义重大,既包括在黑板上书面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也包括学生登台讲解以及学生在互动质疑中的各种展示活动。教师在课前要对问题有适当的预设,每一个问题的教学价值,需不需要展示、展示到何种程度,都需要教师掌控。有些问题可以一带而过,有些问题需要深入探究,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展示环节的关键,这样才能突出重点、难点,切忌对所有问题平均用力,泛泛而谈。例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的展示环节,笔者重点把问题设定为:这篇小说跟我们以往接触过的战争作品有什么不同?战争是残酷的,孙犁为什么要写得那么美?荷花淀的女人们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问题基本概括了这篇小说的特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特点。语文教学的展示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恰当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愉悦和激情,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展示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多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用赞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与展示的积极性。 作者:肖绍波 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解析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想在这改革浪潮中成为真正的弄潮儿,就要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改变教学模式。教学中凸显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指引、辅助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最大限度的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进而来构建最优化的高校课堂。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究竟如何来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研究分析一下。仅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构建模式途径 大家都知道,在短短的一堂课45分钟中,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得到最大化的收获和启迪。因此,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百花齐放、各有不同。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最主要的就是还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课堂气氛活跃、高效。对于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来说,就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最小的投入让学生全员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并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那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如何来构建,语文教师到底运用哪些教学模式能够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呢?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上: 一、采用多种不同教学模式,并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老套、落后,因此导致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潜能。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欲望一旦被严重的制止与扼杀,就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与高效课堂的构建。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学习兴趣不能被激发、甚至学习兴趣被扼杀,即使在课堂上教师再怎么卖力,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其中来,这样的教学也是失败的。现今,随着新课改教学要求的提出,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忘记传统教学理念并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崭新的教学模式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不论是采用哪种教学模式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就是好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课堂上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传统填鸭式教学、满堂灌式教学以完全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体现学生是主角、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是精心设计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除了要对本节课进行认真的勾画之外,还要确立教学目标。可以说,教师确立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是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与主要人物。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模式确立的教学目标都要一致。 二、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魅力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身理与心理都在这个阶段有所微妙的转变。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很阳光、思想前卫、思维敏锐,模仿能力很强等等。他们的性格特点促使他们爱憎分明。有的时候,他们喜欢那个老师就说明他们愿意上这个老师教的这门学科。反之,不喜欢这个老师自然也不会爱上其教的那门学科。为此,教师要不断的提升个人的魅力,让学生打心眼里对自己产生一种崇拜,然后带着积极的心态投入并参与到学习中来,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提升。一般情况下,教师温柔的话语、甜蜜的笑容以及独特的气质,丰富的情感表达、幽默的话语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有些时候,教师一个和蔼的眼神对于学生来说都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觉得老师在时刻关注着自己,从而聚精会神的投入到课堂讲解当中来。大多时候,教师的语言魅力很重要,它可以让学生专心致志的听讲,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外转入到课内。譬如在教授《再别康桥》时,由于不同因素影响,事先准备好的图片与资料无法展示给学生,因此学生会感到很失落。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幽默的话语来调动现场气氛。可以说:“可能再优美的图片在徐志摩笔下都显得暗淡无光,都没有他本人的诗句来的更有感染力,下面就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感受这份浪漫。”学生们会心地笑了。教师人格魅力就是体现自己的个性,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可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语文教学氛围,学生在教师创造的这个氛围中,情感受到感染与熏陶。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改革重点强调课堂氛围,师生的互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结束语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深入,教师要想在这场改革浪潮中成为真正的弄潮儿,就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就是构建高效课堂。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采用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更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感受语文带给他们的欢乐。 作者:苗琳 单位:长春外国语学校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中学语文高效课堂解析 摘要: 新课程倡导改革,自发实施教育改革,这既是现代教育办学方向,又是适应当代社会的教育需求。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自主、探讨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情操。适应改革要求,提倡高效课堂,教师要从历史意义出发,培养适合新形势下的新型学生,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做好课堂改革。 关键词: 高效课堂;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社会性 一、语言的社会性 学习语言,重在语文实践,因为语言是交际工具,不仅承载着历史,更是社会的组成部分,除了从家庭、社会获取知识外,更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语言的社会功能性决定了高效课堂的必然性。人们的社会交流思想、信息传递,需要我们有严肃的语言框架与完善的语言体系,以有效进行社会交流,实现语言功能。 二、语文课教育教学目标 从传统教育模式走向新型教育模式,这已经被大家接受。新课标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黑板、粉笔逐步走向多媒体介入教学,以开发学生智力、能力、思想为主导方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多角度、多层次地满足学生的学习目标。把传授知识变为自主接受知识,深入研讨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准确让学生领会文本内涵,实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有效且高效教学,达到新型人才的标准等。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探讨,更新自己的知识领域,多方位设置适合本班学生的教育方式,学生才能高效接受文本内容。 三、中学语文高效课堂尝试 1.教师的教学行大胆尝试新方法。由于许多教师习惯黑板、粉笔教学,思想保守,不敢涉及改革内容,担心自己知识不够,管理层就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技能,使他们能够驾驭每一节课堂;组织他们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进行培训学习,改进传统方法。如:利用交互式白板、PPT、FLASH(图片、视频、美术、音乐)等媒介参与教学,教师对这些资源要有所了解,并大胆尝试使用。不仅是这些新的教育手段,还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社会是多元的,教育应是丰富的,所以只有开放教育,才能高效。 2.充分调动学生资源,让他们活动起来。 2.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要让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眼过千遍古,不如手过一遍”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让空间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在课堂中自由发挥,让他们的思想驰骋,既解放老师,又开发学生的智力。 2.2传统教学是老师设置问题,学生作答,我们要打破这一守旧模式,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积极思考。《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讲究启发设问。比如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中“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老师不必一一交代,让学生结合历史自己理解。他们会展开各种讨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结合文本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其实就是一种尝试,他们既学习了历史知识,又领略了文本内容,还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使教学轻松愉快,使学生更有参与意识。 2.3教育改革不仅是形式上的改,更落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课堂上恰当进行点拨与指导,找出文本的课堂目标,广开言路,突破重点,既要引导学生深挖课本内涵,又要老师进行研讨文本,吃透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师没有梳理出准确的文本信息,也就谈不上高效课堂。 2.4严把教学常规,不能随意散放。虽然进行自主教学,但学生的理解是有限的,教师要严把课堂教学规律,有分寸地进行探讨教学,即让学生有话说,做到让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从文本中汲取营养,从课堂中受到教育。教师要把握几个环节:课前的预习设置,要富有开放性,但又不失文本信息;课堂重在交流与提问,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学,组织学生把有效问题拿到课堂上,剔除无关紧要的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思考,包括信息的筛选、整理,字词句的理解,艺术技巧的应用,但这不等于教师不参与备课,反而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准确传递信息,否则学生得不到准确的信息,就会挫伤积极性,没有更有效的问题设置,达不到高效课堂的要求。 2.5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习是多元的,学生思维是开放的,要多方位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背影》一文,我们怎样让学生感知父爱的伟大呢?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背影,但我们的学生没有真正关注自己父母的背影,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父母给你留下多少背影,多少背影是让你永远记住的。这样学生会较快理解朱自清的“背影”,在“背影”中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感悟。 2.6有效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不能少的,现在许多教师没有布置课外活动,这是不科学的。课外学习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与消化,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设置主题与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外的阅读,讲座、演讲、名著的欣赏等。我们不能禁锢于课本知识,要有效利用客观的资源,丰富文化知识。 3.改善教学设备,开发多方资源。我们有可观的教学资源利用,现代教学已经不仅仅限于课本知识,要掌握更多的科普知识。比如通用技术、科普知识、机械设计、计算机等,都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泛,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再由实践帮助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充分的展示空间,这样有助于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论语》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指对于学问和学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只有学生喜欢了才能谈高效课堂。改革是一个渐趋渐行的活动,我们可以多交流,多学习,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王光明 单位:文县第二中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摘要: 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目标不清楚、教学模式不适用、教学方法不灵活等等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针对性的,目的性的唤醒学生学习的信心;丰富实践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群体个性化需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管理扁平化;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平衡。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为调查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状况,笔者了选取Y市S小学的小学语文教师100名,小学生15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同时,利用spass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探析。这样可以大概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和教学情况。 1.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不清楚。德国教育学家第斯惠指出:语文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乏清晰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目标是提升语文学习效率的核心因素。但是目前大约有42%的小学语文教师,表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大约有31%的教师,表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成绩、顺利通过学校的考试;大约有27%的教师,表示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答案显然是各人觉得各人有道理,每个认为不同想法的老师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教学。 1.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适用。在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多媒体等现代信息设备的应用,导致教师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课件、视频的制作和挑选上,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有的老师甚至不惜把几乎所有的课程都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授课。全然不顾及学生对此的看法和上课学习的接受情况。以至于一直以来这个误区就是硬生生塞给学生,老师成为了专制的霸权主义者。经过访问,目前大约有37%的小学生对语文教师在教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等情况,表示不满意。大约有42%的小学生对语文教师在教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等情况,表示不满意。大约有21%的小学生对语文教师在教过程中使用多媒体等情况,表示不满意。可见,老师认为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不是一味的适用,也不是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 1.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会大大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而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切合实际。经过调查发现,大约有58%的小学生感觉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太单一、古板。大约有28%的学生对老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基本还满意,大约有14%的学生喜欢现在的教学方式。此外,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利用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简单阅读语文课本。很多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是比较被动的接受。因此,语文教学效率必然大打折扣。 2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策略 2.1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唤醒学生学习的信心。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因此,针对小学语文学困生在学业成败中的归因障碍而设计干预计划,进行归因训练,这样可以直接改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使学生接受成长性的挫折教育。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勤奋程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经常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唤醒学生高效学习的信心。 2.2丰富实践教学活动,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由于语文学科特性,导致部分感性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晦涩难懂的语文学概念和内涵。语文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课外实践的活动,为小学生提供客观事物的真实面目,让全体小学生在丰富实践中协同多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摸准语文学习教学的起点及预期可能的制高点,在备课时超前准备,实现分层渐进,才能有效地发展和完善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语文学习教学效率,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 2.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管理扁平化。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教育资源的增量、盘活了教育资源的存量,实现学习者自由选择的权益。教师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一些创意和想法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很便捷地创造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再现语文课本各章节的知识框架,实现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直观化,进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成知识网、流程图和概念图。这样,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微课,就可以实现课堂管理的扁平化。 2.4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瞬息万变的社会,要求建立了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不仅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其多方面素质,帮助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相信自我。而多元评价策略是指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励、肯定、鼓励和赞扬等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所以,小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多维互评,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考试成绩、学习成就,更要培养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才能,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 作者:骆惠丽 单位:河源市龙川县新城小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高效语文教学课堂建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小学生教育的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就小学语文学习目标而言,学生们需要在有效的时间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还应兼顾体会教材内容中作者语言的描述之美,体悟思想感情。针对这一新的学习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前就积极准备,争取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调动起学生们探究知识的兴趣,以积极的状态完成每一堂语文教学。接下来,笔者将从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练习这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如何重构实际教学内容,进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课前预习,体悟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教材上的那些内容,还应采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们的视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那短暂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有效拓展学生们的视野,需要更多的则是语文教师在前期备课过程中做好准备。课前需要预习的不只是学生,教师也应该做好课前预习,并将相关的资料进行整合,让学生们在课前就能够充分了解课文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卧薪尝胆》一课前,自己先进一步学习了卧薪尝胆的主人公生平遭遇,以及当时七国争霸的历史背景,也要求自己先从主人公的角度出发去感悟卧薪尝胆一文中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了解了这些后,我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扩充,将吴国和越国之间那些前仇旧恨的历史故事以及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性格特点等资料整合到了课堂教学的PPT中,在课堂实际教学时,我先带领学生们了解了“公元前496年,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在今日的浙江嘉兴发生的那场因小小私怨而引发的战争。”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们了解“卧薪尝胆”这个故事的起因,并鼓励学生们去想象“卧薪尝胆”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进而展开教材正文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自身的课前预习,将课文的相关历史情境整合至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在学习正文之前能够通过一些历史故事来了解当事人的性格特点,理解当事人的心路历程。这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之前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对于后续的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也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课中探究,变换视角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正确理解、正确的打开方式也不只有一个。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甲认为文章表达的是作者这方面的情感,而乙则认为作者想要读者明白的又是那一种观念。而事实上二者都是片面的,都没有全面的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结合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们以多元的视角看问题,通过多方体会、整合课本信息,全面的学习语文教材,掌握全面的情感表达。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时,要求学生们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解读课文内容。有的学生说道,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因没有火种而只能吃生的食物,也不能因此取暖时,善心大发,决定要为人类冒着危险偷盗太阳神的火种,表现出了他心系人类,大慈大悲的形象,也表现出他不畏艰险、勇敢执着的性格特征;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当普罗米修斯想要为人类获得火种的时候,应该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比如向主神宙斯说明情况,依照神的法律解决问题……学生们对于课文看法不一,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们变化角度去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课文内容,很快学生们就掌握了课程内容。通过转换角度,学生们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情感表述,这对于后续的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课后练习,链接生活 有了课前和课中重构教材内容的基础,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应从课后练习中抓起。课后作业抓教材重构,不仅是之前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还是下节语文课搞笑开展的前提。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后习题时,应杜绝依赖教材课后习题的习惯,而是要布置一些多元开放思维、开阔视野的课后练习作业。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后,要求学生们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去读懂大自然想要说出的话语。比如,要求学生们夜晚根据天空中的小熊星座判断出北极星的位置,并判断它在自己家的具体位置;还要求学生们收集一些有趣的石头,在下次语文课上,将自己收集到的石头分享给大家,并说说这块石头的特别之处在哪里……除了这些以外,我还要求学生们每周都应读一本有关大自然奇妙之处的文章,学习一两个大自然语言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小知识。通过让学生们将大自然的语言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有效的复习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体会到生活中那些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带着兴趣去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由此可见,想要进一步提升学生们课堂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更精的知识,小学教师应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整合教材内容,将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稍加处理,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还应鼓励学生们站在学习的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稍加引导,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作者:邵珏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语文高效课堂自主学习构建 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最新学习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一种共识。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而阐述了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 1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抓不住重点: 在语文课堂上,小学老师认为要尽可能多地设置课堂活动,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达到让每个同学都自主地学习。但是,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课堂,只有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而没有真正达到教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自主学习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一节课让学生们明白某种道理、学会某种技能,增长某方面的智慧。所以,教师要努力在这些方面下功夫,真正抓住自学教学的重点。 1.2教学引导不到位: 小学老师们在启发学生时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一味地向学生发问,经常搞问题轰炸,学生因问题而没有头绪时会产生焦急情绪,连带老师也会焦急起来,所以,通过这种问题式的引导并不能达到较好的引导效果。在不能利用问题引导出学生的思路的时候,老师就要好好考虑其他的方式,而不是坚持提问到底,就像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揪住一个问题不放,刨根问底一样,会使小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会伤害到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引导和实现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个阶段目标,很清楚地提到,学习兴趣的培育是摆在首位的教学目标,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不可轻视。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他们才会想学、愿学、乐学,才会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力求使大多数学生都有所收获。语文教学要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激发兴趣和探索动机。在教授《田忌赛马》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同样是马,只要调换一下出场次序就可以反败为胜”,鼓励学生分别扮演田忌和齐威王各自的三匹马,亲身体验两场比赛的经过,学生纷纷积极上台参与活动。通过演示形象地领悟了其反败为胜的道理。这一教学案例充分说明了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2.2加强自学引导: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具有个性的主人公,他们对语言的感悟会有独特的理解与体验,对学习会有各种途径与方法,但这也需要我们教师来为他们导航,加强灵活的自主学习引导工作,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要做到两点: 2.2.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因为,我们所面临的不是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也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采用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学习。我认为“十步自学法”较为科学完善,它是这样的十步:一定(学习目标)、二查(有关背景材料)、三找(不认识的生字词或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设法认读记忆)、四释(借助工具书释词、释句、释疑)、五理(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线索)、六读(采用多种方式自读自悟,特别是佳句佳段的赏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练(尝试抓重点与难点,结合课后思考题自设习题多加练习)、八总结(总结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九质疑(根据学习目标有疑而问)、十实践拓展(根据实践预先进行实践活动,获得第一手认识从而拓展能力)。这几种自学方式的引导,确实可以让学生收到良好的效果。 2.2.2注重启发引导,以“导学”取代“授学”: 古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大家都明白,难能可贵的是将它落到实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为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导学”取代“授学”,以导为先。导学,学是主体,导是关键,真正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就应该在“导”字上下功夫。为此,我们要做到五导:第一,导向。就是我们要导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方向,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学有要求,直至学有成就。第二,导情。小学语文应该多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悬念、设置疑问,形成提高意识,努力让师生情感交融与作者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第三,导法。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一篇、一类文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阅读理解,自主进行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第四,导思。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如何思维,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第五,导序。我们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线索,尽力使作者、教者和学者融为一体。这样,由教师的教到用不着教师的教的教学过程,对他们今后在学习相类似的语言情境中,能够自我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2.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 在当前这个社会当中,团结、协作精神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利于合作的素材,营造合作氛围.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及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口述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平均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内,由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优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明确活动的目的,选择探究的策略。让其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互相碰撞,互相启发,遇到的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改革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的必备途径和手段之一,也是素质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事实。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和发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最佳教学策略,督促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培养社会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作者:张爽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城东学校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小学语文教育高效课堂实践 摘要: 学生得到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思维的拓展,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应该构建怎样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怎样优化对教学的设计,来达到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水平与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师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新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把学生放在首位,以学科特点和学生为基础,改变教学模式,建立高效语文课堂。因此,文章就小学语文对高效课堂的运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高效课堂;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推广和深化,这为教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概念。对于以往的传统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在注重教材讲解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达到学生自我成长、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这就是高效课堂。此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们在学习上能得到主动权,掌握课堂,进而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综合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一、教师认真做好备课准备,做好课前的教案 语文高效课堂和传统课堂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负责引导。教师对于教材的准备不只是对课堂内容的准备,还要对教材指导、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以及在教材以外的书籍进行了解。关于编制的学案要符合考纲、课题和高考的要求。教师可以合作组成备课小组,分工制作,让学案可以高质量高标准。在学案的封面要进行信息的填写,方便日后的编改和使用。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开展课堂,达到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效果,教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师备课的阶段,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如果高估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和自学情况,进行的知识点过于困难,学生会降低学习的信心,产生抵触消极的情绪,如果知识点过于简单,学生也会感觉无聊失去兴趣,所以把握好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根绝学生的情况进行备课,也是教师要拿捏精准的部分。 二、对于课堂组织进行精心准备,智慧上课 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教师的引导起了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一个点评或者点拨,常常就能让学生茅塞顿开,教师的表扬,会让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对学科的热爱更深。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点燃和启发非常重要。设立良好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们思维的源泉。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安排学生们进行自主阅读,再巧妙地设立一些问题,让学生们的好奇心得到激发,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促进求知欲。设置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掌握好尺度,避免学生产生挫败心理和无趣心理。例如在学习《小儿垂钓》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关于“路人借问遥招手”中招手的究竟是路人还是小孩?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们理解文章和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进行分组学习,共同探讨[1],让学生们对阅读更有兴趣,不仅不排斥阅读,还可以养成善于思考、思维活跃的好习惯。 三、对于课堂练习的优化 在课堂上的练习非常重要,对于练习一定要富有针对性。要与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相结合,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还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语文练习还要“接地气”,题目一定要带有一些思考味和生活味。这样的题目,才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对于题目的兴趣提升上去了,就会让学生开始进行自主探究,练习效果也是事半功倍。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这就会造成学生四维空间以及理解能力出现差异。所以,在进行设计练习题时,要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异,制定不同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圆满完成,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有效完成,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完成。比如,在《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基础较好的、中等的以及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一共分成三组[2]。首先,进行课上的自行阅读预习,在预习中,给三组学生分别发放任务,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给他们的问题就是:认清课文中所有的生字、生词,遇到不懂的词句就利用字典先自行解决;给中等学生留下的问题:对民族小学幸福生活与作者赞美自豪之情进行描写的句子整理出来;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让他们对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进行理解,将句子中的含义做到理解。学生们可以自行讨论,对于看法也要轮流发言。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们的情况,有必要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对自己部分的问题稍加思考就能解决,可以提升他们的自豪感和积极性,让学生们对语文学习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小学语文课程中对高效课堂的合理运用,就要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不单单以成绩为首要目标,对新课标教学的理念进行迎合和发展,教学任务也要以学生的实际的知识水平掌握和实际能力来制定,不能完全照搬教材[3],在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在教学中,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立和实施。 作者:李海霞 单位:石家庄长安区石纺路小学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浅谈 摘要: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了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要在情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有效的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通过恰当的阅读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构建;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不断地得到更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效率低仍是影响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情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语言的直观能够凸显语文的学科特色,语文中的情境需要语言来描绘,这样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能身临其境的感受文章描绘的画面、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能很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用意。教师通过优美地范读课文,将学生带入文中,通过用激情饱满的语言创设情境,能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图画是展示形象的重要手段,文章的情境通过图画来表现,就是让文章的内容更加形象。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课后习题让孩子理解“撑开绿色的小伞”和“穿上暖和的衣裳”,学生就可以通过插图来理解和表述。渲染情境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音乐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意境美。在教授《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时,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首先,通过有感情的范读,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朗读的欲望。“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我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中,在指名朗读时,他们跃跃欲试。其次,我设置了层层追问,鸟儿为了实现它和大树的承诺,第二年春天,它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它们约好的地方,却发现只有树根留在了那里,这时,鸟儿的心情是怎样的?当它得知大树被伐木人砍倒拉进了山谷之后,它毅然飞向了山谷,来到了工厂的大门前,它的耳边传来了锯木头的“沙沙”声,它想到好朋友大树一定面临着危险,这时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而当它知道大树被切成了细条,做成了火柴卖掉之后,它来到了那盏煤油灯前,看着用好朋友生命点燃的灯火,它在想什么?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思考鸟儿会怎样的问树根、大门和小女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鸟儿寻访大树时越来越焦急、伤心的情感,边读边想象画面,提高了语言感受能力。再次,我利用了教材中的配图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烘托了情境,在鸟儿默默地看着自己的好朋友用身躯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时,它会对大树说什么呢?这时,一张鸟儿对着灯火吟唱的图片出示,一阵伤感、动人的旋律响起,孩子们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知道,孩子们已经被打动了。 二、在有效的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 首先,鼓励学生参与讲课。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讲,我常常在讲授词语时,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哪个字想向大家提醒?如果让你讲授这一段,你会给大家讲解哪些知识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处于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学生对外界新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什么事情都想一探究竟,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大胆的猜想,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要尊重,充分利用他们的长处,发动学生,让他们集思广益,制定学习方案,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口语让学生先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进行讲解。让他们在参与备课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不仅确保学习质量,同时学生积累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得到培养,,促进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其次,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在读课文时,带着质疑走进文本。在准备《扁鹊治病》这则寓言的教学设计时,我看到教学参考给出的教学建议是熟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你有哪些问题,然后整堂课围绕着学生的问题展开,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潜入文本,品词析句。然而对于这样开放的课堂我心存忐忑,孩子们能问出这么“高水平”的问题吗?万一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怎么办,但尝试过后才知道他们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从教师一层层的追问中体会人物的形象,感悟文章表达的感情。最后,不要赋予课本内容和所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色彩,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有时,在品析词语时,有同学提出把文中的词换成另外一个词好不好,类似这样跟课文“较劲”的行为,我都不反对,我们一起分析对比,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都信心高涨,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三、通过恰当的阅读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比较阅读的课文需要有可比性。教学单元是由某一基本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篇课文组成的教学单位,这样安排就为学生比较阅读创造了条件,相类似的几篇文章都在一个单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总结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总结文章异同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取的课文中就很有可比性。该单元的主题是以写动物为主,都是名家写家常动物。首篇是丰子惜写的《白鹅》,接着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这两篇文章一中一外,虽然都是写鹅,但是在表现鹅的步态、叫声等方面写的各有特点,有同有异。之后,是老舍先生的《猫》,最后是老舍先生的《母鸡》。这是同一个作者所描写的两种不同动物。但是在写法和情感上都有不同,学生通过阅读内容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语文教学也要注重阅读的作用。阅读过程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阅读可以很好的掌握和理解文章内容。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培养语感,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这样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可以帮助他们很好的阅读,写作,语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高效课堂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语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创新,努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作者:刘燕燕 单位: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 语文高效课堂论文:新课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摘要 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更高需求,也是提高现有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同时也对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入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它已经成为初中语文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可实施性措施。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为提升课堂效率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更加普及。我们所说的高校课堂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老师采用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方式,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从而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现阶段,虽然老师下功夫教,学生也很努力的去吸收新知识,但是仍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未能实现高效课堂的理想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达成构建高效课堂的改革目标,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平日的教学经验和总结为基础,笔者提出以下可行性办法! 一、激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对初中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只有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才能达到更高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便成了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只有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学、深入学,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俄国伟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话,给予教育工作者极大的启发。在课堂上,兴趣和教学效果是相辅相成的,一旦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那他们便会主动学、主动讨论、主动向老师提问等,而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又可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而这样的课堂氛围必然会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学习的良性循环也便如此形成。钱梦龙作为语文特级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曾深有感触地说:“优秀的教师无不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的都特别懂得怎样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笔者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设定相关活动,如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发现语文的魅力、引发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初中生的大部分学习是在课堂完成的,所以课堂氛围对教学成果的好坏有着直接影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入提出问题征求答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运用对比促进思维、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抒发感受等合理化、融入性强的丰富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创设情境设置提问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是老师要提前思考的问题。只有老师依据课本内容精巧设问、联系实际又巧妙设定想象空间,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思考问题。此外,以课本教学内容为核心,设定丰富活动来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讲有意思的故事、吟诵情景丰富的诗词、解释学生好奇的典故或俗语等都是可以恰当运用的方法。 三、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积极参与合作讨论 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段,课堂时间尤为重要,而课堂讲授内容直接影响着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形成。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并没有讨论等互动环节,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死板,与高效课堂的要求完全不同。高效课堂要求的是活跃氛围、互动学习、教学相长。对习惯了传统教学的人来说,课堂乱乱哄哄,随意发言毫无纪律,是失败的一堂课。但是恰恰是在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通过讨论、提问、解答等多个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也能轻松的发现学生的疑问之处,并针对性的给出解答。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这样的课堂可谓是高效课堂,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式课堂,更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转变中,课堂从老师的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课堂,学生可以在这里讨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由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想象。而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更加轻松,更有方向性的引导学生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再害怕,而是变成喜欢,自然就完成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育不断改革变化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的一种方法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有所改善,效果显著。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分组要合理,老师要真正了解每个同学的真实水平,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确保组内学生可以互帮互助,组间可以实力相当、公平竞争;第二,明确组内成员职责,老师要为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相应的角色,做到每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第三,及时给予每个学生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完全脱离老师的自主学习,老师应该时刻观察,在学生遇到困惑不能解答的时候适时指导,从而让学生顺利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每个老师都要适应新课改的全新要求,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深入到每个教学活动之中,对于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全力为学生创建和谐、轻松、互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喜爱和兴趣,从而让构建高效课堂这一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作者:孟凡德 单位:山东省临沂汪沟第一中学
化工毕业论文: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就业“闪离”问题原因探析 [摘要]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后“闪离”现象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毕业生“闪离”给学校、用人单位、社会都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文章通过甘肃省三所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就业调查情况,从个人、社会、行业、单位、学院等因素分析了当前化工类毕业生“闪离”的原因。 [关键词]高职;化工类毕业生;闪离 “闪离”是指大学生对签订的工作和企业不满意,进入岗位时间还不长,甚至还不熟悉应聘的岗位工作,就提出辞职,另谋新职。在最近几年就业难的情况下,省内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就业后快速离职的比例非常高。据调查,以前化工类新职工的“蜜月期”普遍在6~12个月,由于受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一些化工企业和公司人力资源部反映,许多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以后,三个月就成了一道坎。有些企业甚至表示,“蜜月期”已经变成一个月。 毕业生“闪离”对用人单位而言,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造成岗位的空缺;对学生而言,快速离职和频繁变换工作带来的经济损失就会增大,最重要的是,形成频繁离职的心理倾向;对高校而言,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任和关注降低;对社会而言,造成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1对三所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的调研 化工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产业支柱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化工产业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变,现代化工行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如发展方向高科技化、生产规模大型化、涉及门类综合化、生产控制自动化、产品质量高精化等。前进中的化工行业对于高职化工类毕业生来说,就业压力则显而易见。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选择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相关专业毕业生为此次调研的主要对象,问卷按所学不同专业毕业生随机发放共计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765%。现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形成本次调研报告。 本调查问卷共有47个题目,涉及个人、企业、家庭、环境和学校等因素。 2高职化工类毕业生“闪离”原因分析 21个人适应能力差 211环境不适应 工作地点、环境和相应的生活设施成为高职类毕业生初期评判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企业一般建在远离市区的地方。直接造成新员工上班、购物、娱乐等方面的不方便,一旦有一点不满足他们的期望值,就会寻找其他企业。经调查,有些在广西就业的甘肃籍学生,因为天气太热、雨水太多、空气潮湿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而选择辞职。有些学生甚至吃不惯当地的饮食,产生抱怨心理。 212工作压力不适应 当今社会给90后学生的评价是吃不了苦,高职化工类毕业生一直待在学校里,当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在短期内很难从学生的角色转换到员工角色。化工行业具有连续生产的特点,很多企业实行三班倒的制度,要不停地倒时差。有时候需要经常加班,一个星期下来,也只能休息半天到一天,在家里连家务活都很少做的他们,自然是吃不消。在陌生的工作环境与自我压力下,加上现实与理想的一些差距,使得高职类毕业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如果缺乏正确引导,我们的毕业生很容易出现工作效率下降,甚至离职行为。 213心理不适应 当前高职类毕业生就业时有较强的主观自我意识,其中包括:自我价值得到别人认可的心态、自我能力的提升等。但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经常表现出夸大自己所承受的不公平和消极态度。在工作岗位缺乏耐性,经常见异思迁,不安心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就会急于求成,浮躁善变,这将会引导其寻求下一个工作。 22受国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存在的传统择业观念主要有两方面,很多人认为化工企业工作没有地位,认为自己只是生产一线上的操作工低人一等,对职业缺乏认同感,一旦有机会,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到其他行业中工作。同时,传统的职业观点要求工作要具有安全性,而化工生产对人们的印象是污染、危险、爆炸,对员工的人身安全存在危险,所以最终许多人选择另谋去路。 当前社会浮躁现象也比较明显,高职毕业生受社会影响表现得比较浮躁,他们渴望在极短时间内获得成功,这也是使多数高职毕业生“闪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23整个化工行业发展的影响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化工行业效益大幅下滑,投资动力不足。化工行业出现突出的产能过剩矛盾,由于前期过剩程度严重,同时传统大宗化工产品需求增速明显下降,装置开工率低。国内化工行业创新能力不强,又面临资源环境安全压力。造成运行成本上升,化工行业物流、能源、财务成本上升。部分企业纷纷裁员,给刚离开校园的化工类毕业生造成了恐慌,一些学生不得不离开这个行业。 24就业单位本身因素 多数化工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人才规划缺乏长远观念,把员工看作是一种成本而不是资源或无形资产,在人才培养上,重短期,轻长远,重工作成绩,轻个人感受,重使用,轻培养。对化工类毕业生培训和开发不足,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工作问题和思想问题。学生感受不到个人存在的价值,缺乏成就感和归宿感,容易选择离走。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薪酬结构和薪酬分配的合理程度也是影响员工“闪离”的主要因素。 高职毕业生由于学历有限,往往只能应聘中小企业或组织中的基层岗位,从而给老员工带来危机感,老员工从心理上是排斥他们,对这些新员工抱着不合作的态度。这也是成为一部分高职类毕业生难以融入企业,而最终选择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25教育模式与岗位要求衔接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化工类毕业生进入岗位后,发现自己所学知识与岗位不匹配,没有任何技能,不能很好地胜任岗位,从而出现“闪离”现象。这主要是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习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技能。在进入企业之前,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实践锻炼尤其是就业岗位锻炼的机会很少,从而引起对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就业环境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3结论 本文在结合自己对甘肃省化工类毕业生“闪离”问题的调查,从个人、社会、行业、单位、学院等因素分析了当前化工类毕业生“闪离”的原因。当然,化工类毕业生“闪离”还有其他原因。譬如,家庭原因、个人感情问题、自主创业等。只有从根本上找到原因,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利于化工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多沟通交流。 化工毕业论文:《石油化工》特色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四年中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检阅和提升。本文从选题、指导方式、答辩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工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石油化工》专业特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校企联合指导、企业专家参与答辩环节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石油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石油化工;工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 0.引言 毕业设计是学生即将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次综合训练,同时,也是大学生衔接学校和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3]。 新疆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专业是首批进入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的新办专业。该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为了适应新疆石油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熟悉工程技术和工程原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遵循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和建设任务,依据《石油化工》特色专业培养要求, 课题组加强了特色专业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工科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存在问题分析 1.1 选题面窄且缺乏新意。 部分指导老师缺乏对题目深度、难度的把握,给出的题目创新性不强,普遍存在选题简单化、形式化现象,不少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前沿性;有的题目范围 很窄,工作量严重不足,相当于课程设计;或者有的题目非常大,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可能完成,同时也无实用价值。 1.2 与专业实际结合不紧密。 毕业设计没有达到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工程训练的目的,毕业生缺乏阅读、整理、归纳技术资料的能力。这些问题体现在,指导老师对学生责任心不强,设计题目安排不合理,学生没有得到综合能力的训练,还有部分老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就不强,所以设计题目只是给出设计条件,学生按照工程手册进行常规设计,甚至有的设计类题目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计算办法,没有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的要求。此外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选题不多,使毕业设计失去了让学生进行岗前能力培养和锻炼的功能。 1.3 指导方式单一化。 目前大部分院系均存在着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往往是一名老师指导多名学生,老师本身还承担着其他教学任务,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指导每一位学生和辅导并解决每一位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终结果必然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滑,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因此,如果仍然采用传统单一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仍将无法满足毕业设计指导的要求。 1.4 老师或学生对该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大多数学生因找工作而无心认真对待毕业设计,教师也忙于科研和其它教学任务而无法顾及毕业设计的指导。此外,还有部分老师多年来一直是几个相同的毕业设计题目,分别在不同的几届学生中沿用,导致学生利用借阅毕业论文的机会,借用论文中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因此,在最终论文撰写阶段,部分学生对收集的相关资料不进行分析、整理和消化,出现论文中心不突出,设计计算缺乏依据等现象。 1.5 毕业答辩不够严谨 毕业答辩是以教研室为答辩小组或学生随指导教师所在教研室参加答辩。学校已经制定了严格评分标准和细则,但在执行中考核不够严格,存在顾及面子、同情怜悯,不管质量如何一概顺利通过的现象。在内容评定方面,不能重点考察学生毕业设计的原创性、实效性和真实性。比如:有的题目是“什么什么的研究”,其结果就是一些资料的拼凑,根本没有学生自己独立解决一个问题或新思想的内容或者是典型案例分析,作为工科毕业生这样的论文能够通过答辩,使答辩失去了意义,对后继学生也带来不良影响。 2.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结合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石油化工)》特色专业,就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以下改革与实践。 2.1 优化选题结构,实行双向选择。 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新思想、新改进和新发现,毕业设计或论文着重于选题的前沿性和工程性,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克服传统毕业设计与现场实际脱节的问题。在立题方面可鼓励教师结合科研课题、工程实践、实验室建设等实际工作进行立题,拓宽题目类型。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毕业设计题目的遴选后,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师生双向选择。加大具有工程背景的设计类题目的比例。 2.2 充分利用开放式专业实验室。 利用专业实验室作为毕业设计的一个良好平台。学生根据实验室现有的实验装置,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兴趣,查阅大量的资料,自主进行产品的开发,包括工艺路线及工艺条件的确定,直到得到基本满意的产品的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先后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通过指导老师的指点和提示,学生们能够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想办法去解决。比如:在设计工艺路线和测定方法时,要用到交直流稳压电源和滑动变阻器两个关键仪器,本专业实验室无法解决,学生通过和其他院系专业老师沟通、协商,最终借到了这两个关键仪器等等类似情况。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查阅、整理、归纳、消化吸收资料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动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之间的沟通能力,增强了相互间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2.3邀请企业专家参加毕业设计出题和指导 毕业设计或论文除严格执行程序化过程外,着重于选题的前沿性和难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协作精神,尤其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新思想、新改进和新发现。。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题目的遴选,采取专家和课题组老师共同指导学生或学生到企业现场完成毕业设计的两种方式,每届有4名以上学生在企业现场完成毕业设计。加大具有工程背景的设计类题目的比例,石油化工063班设计类题目占48%,石油化工073班达到60%。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指导毕业设计,一方面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利用兼职教师来弥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的实战能力也得到加强。 2.4邀请企业专家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在答辩环节,采取聘请相关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兼职教授和本院教师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的方式,分别对石油化工2006级、2007级学生实行毕业设计(论文)公开答辩考核。企业专家结合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如:专家提问到,在合成氨工艺流程中合成工段,“为什么将合成塔分三个,而不用一个合成塔”等实际问题。在成绩评定方面,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评分标准,有答辩委员会成员独立、逐项打分,最后取每项的平均分求和得出每位同学的答辩成绩。通过这种企业专家参与学生毕业答辩方式,学生成绩真实、客观,真真体现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和能力。这样对毕业生、指导教师都有警策作用,使之不能掉以轻心,严格杜绝蒙混过关。同时,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性及专业课的系统性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对后继班级学生的学习和对专业的认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结束语 此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具备了三大特色,一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系统性,以石油化工专业的06-3、07-3、08-3三届学生为实践主体;二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针对性,按照化工企业用人实际要求,聘请化工企业的专家参加了毕业设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三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示范性,做到了改革过程的实用、效果的直观,使改革结果对后续班级和其它专业具有示范作用和可推广性。本科毕业设计是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题目、校企共同指导等方式在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能力。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就业人员中进入化工行业的比例,由2010届的52%上升到2011届的69%。 化工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顶岗实习现状与对策 摘要: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顶岗实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使学生了解并适应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顶岗实习 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顶岗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体现在学生方面的主要问题 化工专业顶岗实习是学生从校内到化工企业、从实训室到生产车间的过程,其要求学生转变观念,适应企业的工作制度、生产要求。而大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对企业的作息时间、一些规章制度不能完全适应,加之顶岗实习本身要求时间长且地点分散,教师很难在现场进行指导,因此出现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局面,缺少对学校要求的了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难度。 (二)针对企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顶岗实习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二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大部分学生都不能依据专业选择顶岗岗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增加专业知识与技能产生了局限性。尤其在顶岗实习期间,部分企业只分配学生从事简单工序的劳动,没有合适的教学条件,更没有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顶岗实习的功能被扭曲。 (三)体现在学校方面的主要问题 部分学校依然没有意识到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只要不出安全问题,就可以卸下包袱。例如,学生实习地点不集中、学生人数较多、实习时间较长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学生顶岗实习没有实际意义,现场考核趋于形式化。 (四)体现在家庭方面的主要问题 部分家长对企业顶岗实习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普遍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把顶岗实习看成是工作,因此在思想上并不赞同孩子进入企业实习。另外,部分家长太过宠溺孩子,不忍心让学生到环境不好的企业工作,再加上化工企业的环境与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如机器噪音、化学污染、危险毒物、人身安全等危险隐患都是家长所担心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二、构建“校企共育、教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顶岗实习教学 (一)选择相对稳定的化工实习基地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化工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对学生顶岗学习的顺利进行尤为重要。因此,在选择实习基地时,为了达到顶岗实习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企业的工作经验,学校应尽可能地选择生产、生活环境、效益相对较好以及管理比较严格的企业,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够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从企业的工人师傅、技术人员身上学到职业岗位规范、技能操作、事故处理等技能知识,又有一份通过自己辛苦劳动所得到的收获,使学生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时,能够尽快投入企业生产之中,适应岗位要求。 (二)建设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其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比较显著的内在矛盾表现在:高职院校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迫切需求与有限的教师师资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专业教师,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强化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主导能力、技术服务能力,鼓励教师通过下企业挂职实践、合作研发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深入企业一线,强化实践技能,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内培外引”“互兼互聘”等方式提升“双师”素质,改善“双师”结构;吸引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精湛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兼职教师资源库,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聘用程序、工作职责和考核办法,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讲授的机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除了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之外,顶岗实习的完成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具体而言,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出面要求相关企业与学校签订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协议,以此来约束企业,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基地的稳定性。此外,为了加强企业和学校的紧密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应对顶岗实习企业进行验收,并通过各种媒体对企业的进行正面宣传,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为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三、结语 化工专业顶岗实习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会遇见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尝试,维护顶岗实习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化工毕业论文: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质量下降的趋势。应从提高思想认识和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严把选题和答辩环节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措施 一、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明显区别于其它各教学环节,又是其它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则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度、教师与学生水平的重要依据。[1]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呈现出新的特征,如高校重组、合并与重新定位;办学的形式多样化、多规格、多层次;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凸显等。[2]为顺应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和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在2000年前后,经教育部批准,一大批由多所专科学校合并定位于“应用型本科”的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扩张很是迅速,4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化工类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0%以上。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由于缺乏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便是一个值得深思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1、对毕业论文的意义认识不够 部分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许多大学具有严进宽出的传统,在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核上把关不严,极少有学生因论文质量问题而拿不到学位,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能否能拿到学位丧失了约束力。[3]二是一直有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呼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这种观点得到了不少教师和学生的认同。三是部分学生将毕业论文当作一次较大型的作业来看待,对有关毕业论文的规定和导师的指导要求重视不够。 2、学生就业与毕业论文冲突 现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最后一学年已经成为寻求工作机会和各种考试的黄金时间,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交往往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一边要做毕业论文,一边忙着求职应聘,难以两头兼顾。毕业论文的成绩对就业影响不大,教师也同情学生求职的实际困难,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往往导致对毕业论文选题随意,指导不力,管理不严,论文内容肤浅,学生匆匆应付,网上下载,甚至直接在网上交费购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4] 3、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力度往往很大,加上这几年的扩招,使得生师比迅速提高,师资短缺现象严重。而现有教师队伍普遍科研方向不够明确,学科带头人匮乏,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积累不多,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能够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往往要进行毕业实习或试验操作,但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学校采取的“放羊式”实习模式存在管理松懈、实习的效果比较差的问题;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显得更加紧缺,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配套设施跟不上。此外,化工类专业还面临特有的难题,即生产现场一般禁止非岗位操作人员进入,学生进入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实践教学不能有效落实。 4、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毕业论文监控机制没有健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撰写、成绩评定、答辩等环节没有明确的标准与考核指标;没有建立有效的指导教师遴选机制;各级管理机构、人员的权责不够明确,从而导致无章可循、程序混乱、相互推诿、学生对毕业论文漫不经心、教师指导流于形式等一系列问题。[5] 此外,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学术诚信教育缺失,实验设备落后,毕业论文指导经费不足等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三、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化工业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积极正面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思想认识是否到位是工作成败的先决条件。在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其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这项工作,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榜样。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认识到这项工作可以将过去所学几十门课程的条状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立体、网状的知识,这些知识及经验有时会受益终身。三是要理顺毕业论文与就业工作之间的关系,因为毕业论文往往与自己的专业结合比较紧密,能为学生提供规划职业前景的机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岩说得好:“一个本科生不能认真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我觉得原因可能是懒惰,忙着找工作、考研等不过是借口。优秀的学生通常在同样的时间里一样完成论文写作,也能找到好的工作。”四是要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净化学术空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抵制学术腐败。 2、改善教学基本条件,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校内外毕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为学生的毕业实习与试验操作提供可靠保障。同时鼓励教师业务进修、提高学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课题申报,这样既可以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又可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开拓眼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 3、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是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和实践锻炼才能实现。其一,在论文考核类课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提炼论题、组织材料、运用论据、论证问题、阐述观点等的论文写作能力。[6]其二,安排学年论文进行文献综述写作训练,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查阅、整理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理论总结、综述学术观点;或安排社会实践调查进行调研报告写作训练,根据实际问题完成构思调研提纲、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研究、处理调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及撰写调研报告等。其三,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开展科研创新课题研究,使学生产生科研兴趣,获得成就感,科研和写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4、严格过程管理,把好选题和答辩环节 毕业论文的完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要严格过程管理,构建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尤其要把好毕业论文的选题与答辩环节。 选好选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对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是应用型工程或技术人才,因此在论文选题上不要过分关注学术价值与创新意义,而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生产实际情况,强调论文的实践性和原创性;并应提倡师生共同分析、确定选题的工作方式,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特长把握好选题的专业性,又能符合学生意愿便于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答辩是毕业论文工作的出口,必须严把这一关。答辩的成绩一般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三部分的分数在评定时必须按照“背靠背”的原则进行,而且一个环节未合格不能转入到下一环节。在毕业论文定稿后,首先由指导教师给出评语和等级,及格以上才可以交给评阅教师评分。评阅教师可以是校内同行,也可以是校外专家,为防止评阅走过场,杜绝人情送分,教学管理部门按一定比例抽取匿名外审的专业,同时按一定比例抽取学生进行论文抄袭检测,对评阅不合格及检测出抄袭造假的论文不允许参加答辩。答辩成绩则由答辩小组成员依据建立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给定,该参考标准应包括陈述内容、报告过程、答辩过程及创新方面等部分以及各部分所占分数比例。[7] 四、结语 毕业论文作为大学四年中最后的一次学习机会,是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不能轻言放弃,更不能放任自流。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应针对当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从选题、开题、指导、评阅、答辩等环节加强管理和指导,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化工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研究 摘 要: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高职化工类毕业生为石化行业发展培养、提供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状况存在着一方面石油化工企业招不到合适足量的员工,另一方面化工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困难重重,找不到满意工作的矛盾。调查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化工类毕业生 就业状况 调查与研究 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化工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基础化工原料、农业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等十几个门类的较为完善的石油化工体系。石化行业良好的发展优势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队伍,高等院校化工类毕业生为石化行业发展培养、提供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状况存在着一方面石油化工企业招不到合适足量的员工,另一方面化工类毕业生在就业时困难重重,找不到满意工作的矛盾。调查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做好化工类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河北省某化工类高职学校校近三年化工类毕业生为调研对象,通过调研比较全面地掌握化工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寻找影响其就业的因素及影响程度,不断完善、改进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就业能力。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 1.问卷调查的设计 选择河北省某化工类高职学校近三年化工类毕业生作为本次调研主要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生源基本情况、就业途径、就业的区域分布、行业分布、专业对口情况、就业满意度、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就业观念和对就业指导的认识。同时调研河北省石化企业,化工类毕业生重点就业单位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 2.问卷调查的方式 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河北某化工类高职院校09届到12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950份,其中有效问卷 896份,无效问卷54份,问卷有效率为94.31%。调查对象均为统招学生,高职化工类毕业生,其中男生467人,女生429人。城市生源187人,农村生源709人。调查对象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煤化工方向,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精细化工生产专业,石油化工生产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调查样本在专业代表了化工行业高职毕业生的普遍情况,具有男女生比例平衡,农村生源较多,生源省份比较集中的特点。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就业途径 根据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采取“市场导向,政策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书落实就业单位。调查问卷显示,受调查的896个学生,89%的毕业生通过学院的推荐落实就业单位,11%通过自联的方式找到了工作。 这是受石油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石化企业人员需求量较大,化工类职业院校重视学生就业工作,积极与企业联系等原因影响。 2.就业的地域分布 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时倾向于选择河北省内或者临近省市(山东、山西、北京、天津等)就业。石家庄、唐山和京津地区是应届毕业生首选工作的地区,其中石家庄就业的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76.7%,另有15.1%的学生选择了“如果薪水理想”可以到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就业。 该高职学校毕业生职业取向地域性较强,毕业生就业地域比较集中,造成这种地域分布状况的原因:一是与学生的生源地有很大的关系,该学院学生生源主要为河北省内学生,外省生源较少,且主要为东三省、山西、甘肃、四川等省份。毕业生以安定稳定为第一的思想,没有太多的敢闯敢拼的精神,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缺乏“走出去”的远大目标。二是河北省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明显的社会经济差异,使很多河北北部和山区的毕业生不愿返乡就业。毕业生中有62.3%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在城市就业,不愿到郊区或者农村地区工作。 3.行业分布 受调查的毕业生中51.2%初次就业选择的是化工行业,35.7%选择的是制药行业,9%选择与化工、制药相关的销售等工作,只有极小一部分选择与化工无关的其他行业。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一旦条件成熟,有毕业生即转行或跳槽。转行或跳槽的原因排前几位的是:工作环境较差、薪资水平低、工作时间需倒班、个人发展的时间较长、空间偏小等原因。而女生转行的要高于男生,主要原因是考虑更多的是工作环境问题、要照顾家庭或寻求更平稳的发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毕业生及家长对就业的看法与以往有所不同。毕业生及家长更倾向于工作环境好、薪资水平高的单位。 另外,由于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对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关注,一部分人认为在化工厂工作环境差,易燃易爆,污染环境对身体不好等,选择在其它行业就业。 4.影响学生就业因素 调查显示,在给出的单位知名度、单位经济效益、单位所在地、单位发展前景、个人发展空间、薪酬福利待遇、专业对口、工作环境和条件、家庭影响九个影响因素中,首要影响因素是“薪酬福利待遇”其次是“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和条件”、“单位所在地”、“单位经济效益”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职业选择中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兴趣、个性发展、薪资水平、发展前景等。毕业生自主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多元化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正越来越明显。“90后”已经成为就业舞台主角,他们的就业观与“70后”“80后”相比有明显变化,更看重性价比高的工作,关注企业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倾向选择有较舒适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的工作,不愿选择没节假日、经常加班、四处奔波的工作。 5.专业对口情况 调查显示,由于化工专业毕业生所学专业专业性强,一般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以操作工、技术员、化验员、销售人员为主。从事操作工的占71.3%,从事化验员的占19.6%(以分析专业为主),从事销售人员的占7.6%,其他占1.5%。毕业生们承担着生产装置主操作、技术员、工段长、班组长等生产骨干。 随着技术的进步,化工行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另外,河北石化行业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发展优势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队伍。因此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化工或者制药企业,就业后的工作岗位与专业的相关性相对较高。 6.就业满意度 就业满意度是指公众对个人工作及再就业机会的主观感受与预期状态的比较评价。本课题组针对09到12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显示,12.3 %的学生表示“很满意”,46.3%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23.7 %的学生表示“一般满意”,另外还有10.3%的学生和7.4%的学生分别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 调查表明毕业生就业的满意度除了受与就业区域、薪资水平、劳动强度、就业层次的影响,与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成长环境等也有密切关系,在校期间学习刻苦努力,工作积极的学生的就业满意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生。 7.对就业指导课的态度及看法 受调查的毕业生中,92.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课程开设十分有必要,但只有44.3%的学生重视就业指导课,能按时上课、认真听讲,53.6%的同学表示认为课程重要,但是由于自身懒惰、有其他事情等原因出现过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的情况,2.1%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课过于理论化,对自己没有太大帮助,几乎没有上过课。 受调查学生中建议增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课程的课时数,希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多了解化工行业的发展前景、企业需要员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就业的相关政策等内容。上课形式避免过于理论化,应灵活多样,增加一些实践环节。 三、思考与建议 针对调查问卷反映出化工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寻找影响其就业的因素及影响程度,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完善、改进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加强教育引导,端正对化工行业的认识 由于化工生产工艺复杂,产品多样,使用原料、中间体及产品多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人们对化工行业出现极不好的认识,导致员工不足,人才严重流失的现状,这严重制约了化工产业的发展和提高。教育学生认识到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河北沿海区域规划的主要产业方向,化工行业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转型,淘汰落后物耗高、能耗高、环境污染重、安全无保障的落后企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改进、完善高职院校化工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从一入学就开设必修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进行测评,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定位,使学生能够运用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管理。 3.转变就业观念 针对调查结果中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和单位比较集中、期望值过高的择业意向,学校要依据国家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把自己的需要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诚信就业,服务社会。另外,引导学生降低就业眼界,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和基层成才观,降低就业期望值,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地区和单位。 4.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满足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对环境和能源的要求,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学校应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调整课程安排,培养社会需要的适用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 5.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应建立并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信息网,给学生提供包括就业政策、专业介绍、毕业生生源信息、就业指导、招聘信息、就业新闻等等。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组织校园双选会,为毕业生与企业搭建供需见面的平台,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可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实行订单培养或者顶岗实习,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 化工毕业论文:就业导向的高职化工设备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毕业设计实践为途径,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成果,以提高毕业生职业岗位能力及提高就业率为目标,将毕业设计环节与就业相结合,进行改革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高职;化工设备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众多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不但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技能有巩固检验作用,而且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力渠道,同时也是拉近学生与就业环境之间的距离、实现学生身份转变的有效途径。 改革的背景与思路 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学风浮躁、高职教育发展不够成熟等多方面的原因,高职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1)毕业设计选题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内容轻技能、重理论;(2)选题与工作岗位偏差大,有的甚至无关联;(3)具有实际工程经验及企业经历的指导教师偏少;(4)没有充分发挥毕业设计研究成果的可用价值。 毕业生就业难 学生就业是高校当前的热点、难点工作,工科类专业毕业生找工作难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使他们更难以就业。另外,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紧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应聘大学生或专业水平过低,或所学专业与企业需求不一致,难以达成协议。因此,学生如何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找到合适的岗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发展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化工设备与机械行业的特点 化工机械制造行业是个特殊的机械制造业。化工机械制造厂所生产的产品均是一些非标产品,因此,对于任何一台产品,必须有配套的设计图纸、工艺、检验等技术文件。生产压力容器的厂家必须持有相应的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设计单位必须有相对应类别的压力容器设计许可证。任何一个环节均需有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岗位所要求的人员必须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约有三分之二的化工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为此类制造厂,因此,如何让毕业生尽快地适应这些岗位,是需要高职院校认真思索和解决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是毕业设计环节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我校实施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后,提升了整体毕业设计水平,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还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但有助于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就业,同时,毕业设计成果又可运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帮助学生就业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毕业设计选题题库系统设计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以往毕业设计选题陈旧,理论性题目偏多,综合训练题目偏少,选题缺乏多样性,题目深度不够,致使学生训练不足。据此,我校化工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首先从选题着手,开发建立了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毕业设计选题题库系统。系统中所有的课题均以学生所学课程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应用并进一步提升训练,以综合实践教学目的为基本要求,题目贴合工作岗位,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对学生而言,是有能力完成的;对企业而言,是有利用价值的。指导教师通过大量的实践和专业岗位调研,设计、收集、整理出具有明确工程背景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组建了题库系统。课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各类非标设备的设计(包括选材、结构设计及强度设计)、基于Excel的化工设备零部件强度系统设计、基于Excel的标准零部件查询系统设计、化工设备及零部件制造工艺(包括焊接工艺)编制、钣金件放样系统设计、非标设备报价系统设计等,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和兴趣,实现毕业设计课题的双向选择。 优化毕业设计过程 我校化工机械专业教师大都来自企业,有着数十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在企业中从事过压力容器设计工作,持有全国压力容器设计审核资质。在学校完成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业余时间还可承担一些项目、设备的设计科研工作。因此,在辅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对于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学生,指导教师要求他们必须选择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课题,这样对学生而言,学习与就业融合在一起,完成毕业设计不再是负担,而是就业前的上岗培训和试工考核。毕业设计过程相当于某一阶段的工作总结,或是对以后工作内容的预习,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也可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对于尚未落实工作的学生,要求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指导教师向他们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包括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收集整理的一些案例,同时督促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学生的一些实践能力如AutoCAD绘图、零件强度计算、正确运用法规规范及技术标准、软件编程等能力会得到锻炼提高,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指导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课题,制定了不同的毕业设计指导过程记录,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压力容器设计类课题的指导记录表如表1所示。通过整个过程的指导,学生对于设计一台压力容器的整个过程有所了解,也经历了选材、强度计算、使用SW6软件、绘图、压力容器分类等过程,基本可以“零距离”就业,从事简单压力容器的设计工作。 推广毕业设计成果 指导教师应对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阅读文献、专业译文、毕业设计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内容、教师指导纪录、毕业设计答辩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这样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化工机械专业每届均有大量的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可将这些优秀毕业设计进行整理、修改、充实、归类,并向企业推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的作者会因此而受企业欢迎,这样的毕业设计可在企业与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就业。如我校2010届机电074班4位学生合作完成了管法兰查询系统设计。该设计以HG/T20592~20635-2009《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为基本数据库,充分利用了Excel中函数功能强大的特点,将管法兰标准中繁冗的表格、数据、图形转换成简单清晰的查询界面,实现了钢制管法兰的实时查询。整个系统包括法兰的公称压力等级对照查询,各种型式的法兰、垫片尺寸查询,密封面尺寸及紧固件查询等。有了这样的查询系统,压力容器、管道等专业技术人员能快捷、准确地查找到法兰系统各个零件的结构尺寸,可大大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毕业设计中,这4位学生的AutoCAD绘图能力、查询标准能力、Excel编程能力均得到了提高,以该毕业设计为桥梁,他们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而且在工作岗位上干得也非常出色。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成果 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是我们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几年来我校化工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100%,有时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有的企业在学生尚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时候就提前跟他们签订就业意向,甚至有的企业要求个别学生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每周六、周日去企业上班,帮助企业绘制设备图或编制制造工艺。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为一年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在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的6个专业中,化工机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得优率最高。 毕业设计环节教学改革的困难与展望 我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两年以来,在改革研究与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也有过一些疑惑。改革确实能够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并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好评。但学校增加了办学难度,对教师而言,无论是教学难度、教学工作时间还是对教师本人的要求都提高了。如果将这样的改革推广到其他专业,则遇到的问题会更多,如顶岗实习单位落实困难,“双师型”教师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学成本增加等等。虽然改革困难重重,但实践证明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并明显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毕业设计既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又成为学生就业的桥梁。我们深深地感到,这样的改革是社会的需要,是职业教育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克服一切困难,将这样的改革坚持不懈地进行到底。 化工毕业论文:高校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创新及实践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效果不佳的现状,提出构建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团队化的模式,以项目团队化为手段、以毕业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小组为完成主体、以团队合作为研究内容,改革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以此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改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培养效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项目团队 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1]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让其更合理、更全面、更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对专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真正达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开设目的。 一、目前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现状分析 传统毕业设计(论文)仅是各自专业进行自己专业相应的设计(论文)题目,没有专业的沟通和合作,导致学生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缺乏专业协作意识以及业务沟通能力。而且由于单人精力有限,一人一题或两人一题的布置方式使得学生能完成的工作量十分有限,致使目前毕业设计(论文)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分析总结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单一,内容空泛,与实际项目联系较少;学生知识面偏窄,获取知识的手段单一,学生脱离实际工作闭门造车,敷衍了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投入精力不足;部分教师投入毕业设计指导的时间较短,毕业设计考核方法不科学等,使毕业设计得不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流于形式,将毕业设计简单化成完成一篇论文而已。[2-4] 教学改革通常是从建立学生自拟题目机制、设立创新性题目、从实践中提炼毕业设计(论文)真题、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模式等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虽然可以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实际应用中的协作团队化意识没有重点涉及。而“团队化”恰恰是现实工作中最为重要的。 同时,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多是实验合成、分析、处理等,一直以来各自为政的毕业设计使得药品浪费严重,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小觑,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在毕业设计中引入“绿色化工”的理念。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构想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改理念 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由劳动组织方式、不同的工作内容与工具以及主观工作能力决定的。在职业教育中,它是分析复杂工作系统的一个结构化工具。每个职业(专业)都有其特殊的工作过程,在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5-7] 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体现职业性、发展性、过程性、行动性及反思性的德国职业教育提出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按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形成的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它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要学生学、逼学生学”的教学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动力,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对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目前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先进职教理念,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不仅建构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为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掌握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综合检验,也是帮助学生实现职业能力发展由“初学者”向“高级初学者”跃升的一种综合训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正体现了这种“综合性”的本质要求。 2.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方案 以化工学院两届不同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教改立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毕业设计项目团队化为手段,模拟工作过程使各专业学生组队配合完成一个统一的毕业设计。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适应团队合作,并通过对专科生毕业设计的改革试点,促使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本项目的创新点是打破了传统的各专业仅做自己专业设计题目的思路,采用创新性题目,从实践中提炼毕业设计内容。重点是以毕业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小组为完成主体、以团队合作为研究内容、以面向工作过程为导向,由具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毕业设计团队指导考核小组,进行此教学研究项目的工作。目的是将相关专业集成为一个设计团队,协作完成一个毕业设计题目。克服了毕业设计(论文)单人单题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完成兴趣以及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团队合作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达到了“项目团队化”和“面向工作过程”两个目的,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毕业设计。同时和实际的工作过程相连,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将单项(合成、分析、检验、评价、处理)毕业设计整合为项目团队化,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既提高了专业素质,又能熟悉今后的每个工作环节,同时将环保、清洁生产、绿色化工的理念灌输进学生的意识,将每个实验环节有机结合,减少浪费,推广环保意识,一举数得。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计划 以某高校2013届毕业生为试点研究对象,选取三个专业(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各2名学生组成一个毕业论文小组。先由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各自的兴趣点和优势、预期目标等,指导考核小组(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综合学生意见划定毕业论文范围,如“α-水杨酸的合成生产”或“涂料的研发及市场推广”。根据专业特长,先由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确定合成路线、所需装置,精细合成专业的学生负责具体的合成过程、加药等等,产物交由工业分析专业的学生负责分析检验决定产品是否合格,最终由小组成员共同设计处理废弃物,同时还可加入市场调研和产品营销的研究等内容。在整个完成过程中体现了面向工作过程、团队协作及绿色化工,要求小组成员以流水线的方式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最终呈现一份完整全面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小组按照阶段评价考核指标对每个成员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经过半学期的跟踪及意见反馈,毕业设计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很高,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进来,互相沟通,懈怠情绪较少,而且完成时间较宽裕,最终上交的毕业论文即完整又全面,属于较优秀的成果。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60%由指导小组根据过程给出,40%由小组成员讨论得出。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该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综合配套改革,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提高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增强了社会竞争能力和提高了就业率。当然基于工作过程改革化工专业毕业设计的项目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小组成员的确定、阶段评价考核指标需要细化等,希望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化工毕业论文: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思路探讨 【摘要】分析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就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质量不高、东拼西凑、抄袭剽窃、创新性缺乏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建立适合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机制,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对提高化工专业毕业生的人才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审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思路进行探讨。 一、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论文格式不规范,没有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正确格式进行撰写,如字体、行距、图表等。二是抄袭、剽窃现象严重。有些学生论文抄袭文字比多达60%,甚至直接把他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论文的数据。三是文章缺乏创新性,没有特色、风采。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往往与参考文献相类似,缺乏创新点。四是字数太少,太简单,有的论文字数不到1000。五是条理不清,遣词造句,自相矛盾。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些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论文(设计)没有高度重视或重视不够。高职院校所招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有些还是因为高考失利未能考上本科院校而无奈地选择了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进入高职院校后,这种状态也随之带到高职教育的学习中来。在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常常置指导老师的意见于不顾,对毕业论文(设计)不予重视,敷衍了事。 第二,一些学生自身素质较差。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过程中,缺乏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一些问题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另外,高职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也较差,如文字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等。一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却无法准确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第三,指导教师资格把关不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与指导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及工作责任心等。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资格把关不严,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多,教师少,为了把毕业论文(设计)分配下去,往往把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或者让单名指导教师同时指导20篇以上的毕业论文(设计),这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总体质量的提高。另外,有些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修改、完善、定稿等环节缺乏耐心的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上存在不足。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比较单一,质量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选题与实践结合不密切,校企分离,缺乏创新性。 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思路之探讨 (一)实现选题方式多样化。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因人而异,贴合每名学生的特点,不应该只局限于校内的研究、开发和设计类的课题,而应该走出校门,与当地企业合作,到生产一线去,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来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进行开放式毕业实践教学。下面提供几种选题思路作为参考:一是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产学研课题拟定几个子课题与学生协商安排题目;二是根据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熟悉领域,拟定几个选题任学生选择;三是学生根据实习实践或者未来工作方向、个人兴趣选题;四是其他形式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以上第一、第二条思路可供一些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科研兴趣高、实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其论文实用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一些基础相对薄弱,主动要求去签约单位毕业实习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可以选择第三条思路,它与学生的实习岗位密切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创新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是衡量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水平,应当注重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采取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题目,学生被动按照要求收集资料和做实验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客观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应当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收集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实验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分析综合归纳、论文初稿撰写到论文修改定稿的每一个环节,应当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努力实现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实现企业实训、科技创新及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可以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化工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及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如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产、学习、研究的毕业实践训练,不但能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毕业实践过程中得以巩固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互惠互利、合作愉快的良好氛围,实现企业实训、科技创新及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因此,在整个毕业实践教学环境中,应充分发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力量,可以由他们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 (四)加强化工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先进的实验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它有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等。实验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化工专业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数据及检测方法都在实验室进行。为了确保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能够顺利完成,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工实验实训基地势在必行。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购置一批实用且性能优越的仪器和设备,如电子分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以为提高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水平作好保障。 (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制定出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要根据化工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要重视研究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改革和工作力度。 (六)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管理工作。许多高职院校明文规定,教师指导一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量相当于2课时,而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到定稿全过程的实际工作量却远远大于2课时,因此容易造成教师对学生论文指导工作的马虎与不负责任等问题。学校应建立制度和奖惩机制,从严治教,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增强责任意识,使指导教师能够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各项教学教育任务。同时建立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以校内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教师队伍,重视解决指导教师的数量和水平不适应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需要的问题。要统筹教师队伍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确保指导教师数量的足额到位。 (七)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学风建设。采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风教育,不仅使学生理解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而且能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对提高自身动手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写作能力、科研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倡导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不良行为。 总之,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与指导是一项重要而艰苦、严肃而认真的系统工程,凝聚着教师、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努力。每位学生都要高度重视,平时要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勇于实践、善于思考。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耐心指导,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各项教学教育任务。 (责编 何田田) 化工毕业论文:高校化工行业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工产业规模将继续稳步壮大,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到2015年,全行业总产值增长到16万亿元左右。成品油、钾肥等细分行业、烯烃、部分有机原料等缺口仍较大的产品、天然气、轻烃等低碳原料与产品、国内紧缺的化工新材料、新型专用种化学品等高端产品,在“十二五”期间将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一、化工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化工行业的不断增长,使得市场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长盛不衰。据全国化工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排名世界500强的化工企业绝大多数都在中国设立了公司。在目前的形势下,国内民营化工企业也迅速崛起,全国各级城镇化工企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私营和合资化工企业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造纸、冶金、涂料、炼油、能源、轻工、医药、环保等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存在很大的空间,由此迅速拉动了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此外,近期国家化工行业利好政策更多倾向二线城市,使二线城市的化工产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同时,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大的市场潜力也促使二线城市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行业人才需求的大幅度增长。 英才网联职业指导专家表示,为实现新时期的“十二五”规划,我国正在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改进生产方式,真正实现低碳的目标,由此带来的影响必然是相关技术的研发人员需求变大。在未来几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化工行业对实验员、研发工程师的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高校化工专业毕业就业前景分析 根据中国化工人力资源网的调查资料,化工行业4大类岗位目前企业需求量较大: 第一类:研发岗位。目前化工研发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研发人员要长年呆在实验室里和仪器打交道,工作枯燥而单调;而有些产品的研发环境也不好,像香精、涂料等,容易引起一些职业病,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做,原有的人才也容易流失。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错位,企业急需研发人员,但自愿从事或够资格者却不多。 第二类:品质管理岗位。精细化工领域的日化用品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质量不过关后果堪忧。品质管理的岗位职责,主要是从事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检验,其技术含量稍低于研发。该类人才的要求一般不是很高,大专生培养几个月也可胜任,因此很多毕业生在入行之初,就从品质管理开始做起。不过由于薪水不高,人才流动较快,因此企业总是需要补充该类人员。 第三类:化工销售岗位。化工销售人员是属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销售技巧,能在短期内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该岗位无论对知识、个性还是能力,都是一个挑战。化工销售岗位人员紧缺的情况,主要出现在二线城市。业内人士分析称,二线城市化工行业的发展更多的是靠传统产业。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一些领域的产能过剩,因此,企业急需销售人才以开拓市场,更多地销售产品。 第四类:技术管理岗位。能够胜任该类岗位的理想人选应该一有技术,二善管理。这样的人选有时还能以技术入股,成为企业的合伙人。但严格地说,市场上这类岗位不多,而合适的人比岗位更少。化工技术岗位人员紧缺在一线城市中普遍凸显。 化工行业是个讲究资历与积累的行业,在这里很少能有人遇到什么“一飞冲天”的特别机遇,需要的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积累技术资本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获得比较好的待遇和地位。对于化工专业毕业生而言,如果要走技术型路线,对自己最负责的选择就是,选择在最基层的车间工作。这条路子的途径为:“车间工人-技术员-研发人员”或“车间工人-车间主任-生产厂长”。而对于销售工作,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家表示,由于化工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化工行业的销售人才必须要有化工专业背景做支撑,才能干好销售。如果求职者想在这类职位的应聘中脱颖而出,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和销售技巧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法律知识和贸易知识。 普遍来讲,化工行业属于传统行业,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业内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新越来越重要。在这个领域,“专业化”越来越突出,整个行业创新体现在专业技术创新上。由于化工业技术含量较高,且门类繁多,不同产品的工艺、配方,国家标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很难通用,因此专业是否对口很重要。 据业内人士介绍,化工行业技术和质量管理这类岗位更强调专业的深度,而不是广度。主要是要做到专业和专注,质量方面要求专业必须专,要懂得国际上所有质量体系、控制方法,以及行业中个性的质量保证的要求和方法;而技术人员不仅要求专业专,还要求行业专,同时还要求懂得技术的应用,结合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技术研发和革新。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应首先从技术类岗位做起,因为越专业越容易出成绩,而且毕业生应当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因为即使是销售类岗位也要求对化工行业有相当的了解才能适应行业的需求。 化工毕业论文: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新形势 摘要: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全面推行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新形势下,化工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长期看好,职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等新兴职业岗位的出现,使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广阔,职业提升空间大。文章提出引导和鼓励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加入注册安全工程师队伍,向安全技术和管理方向发展,是尽快解决我国安全生产管理队伍人才紧缺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安全标准化;大学生就业;职业发展;注册安全工程师 2008年11月19日,AQ3013-2008《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以下简称《通用规范》)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自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通用规范》包括10项A级要素和53项B级要素。其中,10项A级要素分别是负责人与职责、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培训教育、生产设施及工艺安全、作业安全、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职业危害、事故与应急、检查与自评。安全标准化的建立过程,包括初始评审、策划、培训、实施、自评、改进与提高等6个阶段[1~2]。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3],提出了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的工作目标:2009年底前,危险化学品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2010年底前,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要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2012年底前,重点危险化学品企业要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以上水平,其他危险化学品企业要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以上水平。 无论对于危险化学品企业还是政府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贯彻安全标准化管理,既是当前的一项紧迫性任务,也是今后的一项长期性工作。面对安全生产管理的新形势,危险化学品企业中的一些传统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职业岗位群(如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考评员等)。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实施,为提供安全服务的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如安全标准化咨询机构、安全标准化考评机构、安全评价机构等)创造了发展空间,也给化工类高职毕业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毕业生就业形势长期看好,化工操作岗位的职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前些年,随着企业改制和企业用工形式的变化,导致化工操作岗位的门坎降低。不少化工企业,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大量使用未经正规专业教育、未经严格培训的临时工从事化工危险岗位作业。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又不具备基本的化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违规操作、冒险蛮干现象严重,极易导致事故发生。 2008年2月1日,江苏省安监局在全国率先的《关于规范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基本从业条件的意见》(苏安监[2008]14号),要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危险作业岗位操作人员应具有国民教育化工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以上学历,或者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具有5年以上直接从事危险作业岗位操作的从业经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具有国民教育化工或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或者具有化工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和分管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至少有1人具有国民教育化工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具有化工专业高级技术职称[4]。 2008年9月14日的《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提出,从2009年起,安全监管部门要把从业人员是否达到从业条件纳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行政许可条件。由于化学工业是技术密集的高危产业,涉及高温、高压、连续性生产,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生产,技术性更强,危险性更高。《指导意见》同时要求,涉及危险工艺的生产装置应装备集散控制和紧急停车系统,在2010年底前必须完成自动化改造工作,否则一律不予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新建的涉及危险工艺的化工装置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选用安全可靠的仪表、联锁控制系统,配备必要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泄漏检测报警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重大危险源涉及的压力、温度、液位、泄漏报警等要有远传和连续记录,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等重点储罐要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2009年6月23日,《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公布并正式实施。 二、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广阔,职业提升空间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要求安全评价机构申请甲级资质应有25名以上专职安全评价师,按照不少于专职安全评价师30%的比例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机构申请乙级资质应有16名以上专职安全评价师,按照不少于专职安全评价师30%的比例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 2009年9月7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设立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应有10名以上一级注册安全工程师。 2009年10月21日,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咨询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一级咨询机构有不少于20名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考评员证书的人员,其中专职人员不少于10名,且有不低于10名具有危险化学品相关安全知识或化工生产实际经验的人员;二、三级咨询机构的各类组成人数要求分别是10、5、5名和6、3、3名。 伴随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考评员等以提供安全技术和管理服务为特征的新兴职业岗位开始出现并走俏。目前,国家对上述职业岗位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从业人员除应具备相关工作经历要求外,还须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 依据《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2002]87号),取得安全工程或其他工程经济类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3年,可以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考试。依据《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取得安全工程类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从事安全生产相关工作3年以上,可以参加三级安全评价师的资格考试[5]。 自2004年9月举办第一次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以来,目前全国大约10万人取得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6]。据统计,目前我们国家仅高危行业企业就达20多万家,其他各类企业有几百万家,按每个企业配备一名注册安全工程师算,现有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很大。而来自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在4000~5000人[7]。因此,我国的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安全管理人才紧缺的现状短时间内将难以改变。 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几年大多数是在化工企业的一线从事生产操作。生产一线的工作实践经历,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化工操作经验和安全生产知识与技能,对化工装备、电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更加熟悉,对化学化工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得到了提高和深化,而这些都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人员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如果他们能进一步对安全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化的学习,积极参加并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他们将是充实安全管理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 南京工业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南通职业大学函授点于2010年在南通市首次增设了安全工程专升本专业。作为全国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省南通市凭借濒江临海的区位优势,积聚了数千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并建成了7个化工园区。安全工程专升班的开设,填补了这个化工大市学历教育史上的空白,得到了来自企业和安全中介机构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危险化学品企业从业人员的积极响应。招生宣传工作还得到了南通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领导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市安监局领导认为这是一次加强全市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管理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契机。安全工程专升本班,除了设置规定的学历教育课程外,还将联合市安监局邀请市安全技术和管理专家,定期举办各类安全技术讲座和活动。 三、结束语 安全、健康、环保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个普遍要求。抓好安全生产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提出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逐年扩大安全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招生培养规模,加快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因此,化工类高职毕业生以安全标准化管理标准的贯彻实施为契机,将安全技术和管理作为其职业发展的方向,前景广阔。积极引导并鼓励有安全生产相关工作经历的化工类高职毕业生向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等安全技术与管理职位方向发展,也是尽快解决我国安全生产管理队伍人才紧缺的有效举措。 化工毕业论文: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 要:分析了当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角度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历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最接近工程实际的特点,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1]。然而,近年来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整体下滑,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结合指导毕业设计的体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化工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思想不重视,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 (1)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是课程设计或一个验证实验的简单扩大,没有必要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有的甚至认为毕业设计只是形式,学校不会因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优劣而影响他们正常毕业,存在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2)毕业设计大多安排在第八学期,与学生就业和考研复试时间重叠,学生无暇顾及。不少学生对毕业设计只是敷衍了事,个别学生诚信意识薄弱,采取编造实验数据或拼凑论文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 1.2 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创新精神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综合考验,大学阶段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整个课程体系知识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2]。部分学生在前期各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粗枝大叶,对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也应付了事,由此导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1)有的学生因理论基础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欠缺,在接到毕业设计任务后不知如何下手或是拿到实验数据后也不知如何分析。(2)有的学生查阅、综述文献的能力不足,仅限于文献拼凑或简单堆积,导致研究缺乏深度和新意,甚至自相矛盾。(3)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基本功不扎实,文句表达逻辑性差,偏口语化的现象严重,格式也极不规范。(4)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普遍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遇到困难过分地依赖指导教师。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毕业设计工作举步维艰,质量难有保障。 1.3 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 (1)不少指导教师未能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毕业设计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该教学环节上的投入不足,缺少过程管理,指导明显不到位。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放任学生自流或对学生的抄袭现象持姑息态度,忽视学生学术道德的培养。 (2)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部分教师多年来将精力过多地投入于课程教学,科研热情不高,项目经验不足,科研能力与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受到限制。不少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限制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4 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 大多数毕业设计题目是由教师单方面指定的,学生没有参加选择与设计。并且有些指导教师单纯根据本人科研需要选题,而没有考虑选题性质、难度、工作量、综合训练等情况是否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是否结合实际,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5 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毕业设计的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招生数量骤增,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普遍落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由此导致一系列问题,如生师比偏高,指导教师既要完成繁重的课程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指导6~7名,甚至10名以上学生的毕业设计,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毕业设计所需的实验场地、设备和图书文献短缺,经费投入不足等。这些问题均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6 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过程监控流于形式 尽管各高校对毕业设计都有管理规定,但在实施细则方面却很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对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后期检查、评阅及答辩等环节的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与考核指标。此外,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往往采取迁就宽容的态度。对于个别责任心不强或业务水平低的指导教师,缺乏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 2 提高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应对措施 2.1 学生方面 2.1.1 加强宏观指导,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加强毕业设计的动员与宣传工作。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目的及其重要作用,强调毕业设计工作是就业和考研的前提,如果做不好就不能按时毕业。另一方面,加强诚信教育,杜绝蒙混过关的心理,防止学术腐败。 2.1.2 夯实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素质 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其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扎实掌握化工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强化学生对实践环节的认识,使其认真对待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并积极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和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1.3 强化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如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加入实战内容,教师给出题目后安排学生独立检索文献,撰写一篇文献综述;或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将部分知识点分配给学生去讲解,让其独立完成资料收集、课件制作。实践证明,该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为日后完成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教师方面 2.2.1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指导水平 高素质导师队伍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毕业设计涵盖的知识面较广,指导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同时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教师应加强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2.2 组建导师团队,加强指导力度 通过组建导师团队,形成集团军作战,便于交流指导学生的经验,共享资源;便于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强化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便于实现对学生论文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强化指导力度。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分析问题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3]。 2.2.3 科学选题,因材施教 (1)选题应符合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选题,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选题的难度和深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除了根据专业方向和科研项目立题外,还要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特长考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因材施教。 2.2.4 加强论文写作指导,严格论文要求 指导教师要在论文的结构安排、规范性和逻辑性等方面进行指导并严格要求,以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正确运用技术语言阐述理论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及时纠正学生抄袭、拼凑等学术不端行为,培养优良的科学作风,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4]。只有指导教师从严、从高要求毕业设计写作,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2.3 教学管理层面 2.3.1 完善制度,明确责任 (1)制定并完善毕业设计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是规范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保证其质量的基础[1]。 (2)建立健全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并明确责任分工。学校层面负责制定“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条例”和有效的监督和奖惩制度,进行宏观管理;学院负责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明确毕业设计工作流程及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让每一位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做到有章可循;教研室则负责具体的管理和实施工作,按要求执行各个环节并实现资料的规范化管理。 2.3.2 加大投入,优化教学资源 (1)针对实验场所、设备和参考文献等硬件资源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也可缓解校内实验环境的不足[1]。 (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软件条件。通过“内培外引”加快教师队伍建设,降低生师比;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和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使教师得到实际工程训练,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2.3.3 提前开始毕业设计,减少与求职、考研在时间上的冲突 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初甚至第六学期末开始。通过延长时间的方式弥补求职或考研耽误的时间,做到求职或考研与毕业设计两不误、双促进。另外,积极组织、妥善引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将创新成果深入或延伸也可形成毕业设计。实际上这部分学生从二、三年级起就已经切入了相应的研究工作。 2.3.4 严把选题质量关 一方面在选题方式上,改变指导教师单方面指定题目的做法,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导师把关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题目申报与审核制度,加强选题内容的宏观调控。在教师和学生确定好题目后,学院组织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对上报的选题进行审核,以保证一人一题和立题的科学性、实践性,符合专业培养教育目标。 2.3.5 加强质量监控,完善过程管理 集中开题,量化考核。毕业设计开题环节由学院统一管理,教研室组成检查小组,具体负责开题工作。检查小组按照学院制定的量化考核细则分别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查阅资料情况、工作思路、工作量等给出客观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理清思路。 引入定期与不定期两种检查方式,强化过程监控。学院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负责检查工作。定期检查集中安排在毕业设计中期和后期。中期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度、质量和学生出勤情况,同时了解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后期检查安排在答辩前两周,检查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并结合“双盲评阅”[3]审查毕业设计质量,确定学生的答辩资格。不定期检查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掌握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情况,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毕业设计过程顺利进行。 严格答辩,科学评分。答辩过程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原则,由学术造诣较高的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确保有一名评阅人参加答辩。为增加答辩的透明度,学院组织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这既有利于低年级学生熟悉答辩流程,树立良好的学风,同时也促进毕业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实行二次答辩制度,对于第一次未通过者要参加二次答辩,保证质量。另外,为真实公正地反映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在成绩评分标准中,合理设置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及答辩成绩权重。 3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化工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关键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充分调动师生之间的积极因素,从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三个层面,不断加强毕业设计全程管理,就能够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化工毕业论文: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和实验室管理结合的研究 摘要:针对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讨论了实验室发挥管理和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进行了毕业设计实验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毕业设计;科研课题;实验室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表现得比理论课程学习阶段更有兴趣、积极性更高。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非常少见,面临的是各种棘手的问题,毕业设计已变成教学中最难管理、教学质量最难控制的一个阶段。对于化工专业本科生来说,毕业论文实验是毕业设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而实验室,既要承担基础性、辅助性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与管理,也肩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1]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主要是使毕业设计的选题和实验室的建设项目紧密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使毕业设计以新的模式与当前的教学改革接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一、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与就业相冲突 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第八学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业高于一切,他们天天忙于寻找工作,难以专心于毕业设计。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的寒假已经找到工作单位,而这些工作单位的性质可能与化工专业内容相差甚远,觉得毕业设计和他们的工作没有任何联系,自然没有积极性。还有的学生由于考研成绩不够理想,第八学期一开始就到处跑着忙于考研调剂,然后又要准备复试以及公务员考试等各种社会考试,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做毕业设计。 2.抄袭现象严重 目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一般都要求提交电子版和打印稿,图纸要用AutoCAD软件绘制,这就为学生复制文档提供了可能。很多毕业设计换汤不换药,基本内容非常相似,因此学生的文献综述、基础理论、实验现象分析以及结果分析大多数都是重复的,参考文献及出处甚至原封不动照搬过来。而且由于很多指导教师多年来总是使用同一批毕业设计题目,因此下一届学生很容易从上届学生那里获得电子版,只需要稍作改动就直接提交。 3.毕业设计所需的经费和仪器设备供给不足 因资金或经费分配问题,现在不少学校的陈旧设备和仪器无法满足大批学生长时间进行实验研究的需要,学校机房无法满足人手一台,这无疑导致论文缺乏实践依据,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 4.师资力量匮乏,管理制度不严 尽管各高校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收集资料、实验、撰写论文、答辩等都有明确的管理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各项规定形同虚设。在毕业设计工作中经常出现一名教师指导十几名学生以及助教和缺乏指导毕业设计能力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的情况,还有一些担任行政职务的指导教师每日忙于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无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只是走过场。另外,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考勤也往往无法落到实处,经常是教师需要打电话“预约”才能见到学生。 二、结合实验室建设把好选题关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2]可见,精心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先决条件。 目前,高校中最好的实验室和仪器基本都用于科研,如果学生能参与其中的科研项目,那么就能在条件优越的实验室中进行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这样既保证了设计论文的质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反之又会加快科研项目的进度,更好地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为了探索和发展毕业设计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的模式,在组织毕业设计选题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选题要达到高校培养目标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地解决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在选题时,教师要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工程技术和科研能力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化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认真选定。 2.选题应与教学科研、工程生产等实际紧密结合 课题来源力求与教师的科研任务相结合,包括教师承担的各级上级课题基金项目以及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合课题、校内基金课题等。鼓励学生把在实习单位的有关课题和研究带到实验室中继续完成。鼓励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就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研究,提早进入毕业设计阶段。 3.课题难度与工作量要与毕业设计的周期相适合 如果单纯地把教师的在研课题分配给学生,可能造成难度和工作量过大,学生在毕业设计既定的周期内无法完成。因此最好把课题分出子课题,根据课题的工作量,按照以中、小型课题为主的原则,兼顾难度和工作量,使学生既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工作量饱满,又可经过努力完成。虽然原则上选题应一人一题,但对于稍大一些的课题可以分给若干个学生共同完成,要让每个学生对课题都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这种题目更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把学生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师在研项目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并在课题的结题论文中为学生署名。 三、发展新模式,提高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 对于化工专业本科生来说,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影响过程,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虽然学生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也在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综合实验等专业课的学习中多次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但是学生很难有机会将四年中所习得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实验常规知识欠缺,对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仅有粗浅的了解,对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观念淡薄。而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实践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机会。如果把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和实验室管理相结合,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环境,真题真做,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又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及相互协作的精神。 鉴于以上思路,化工学院将基础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化工专业实验室,还有分析测试中心以及AutoCAD机房实验室均面向毕业设计的学生开放,很多精密仪器、大型设备还专门配备了相关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来辅助学生进行操作,同时吸收部分学生管理实验室和仪器。结合实验室实际,制订了包含实验课题立项申报登记、实验场地使用、仪器设备与药品的借用、结题等内容的毕业论文实验管理文件,实行以指导教师负主要管理指导责任、实验室负责协助指导并监督管理的制度,且制订相关管理登记表格,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考。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深深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设计一个装置,调试一台设备,看似简单,其实都要求很多知识与能力,不经过实践是无法完成的,很多学生感慨“实验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在完成毕业课题的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自己动手从废旧材料中寻找合适的道具自己改造实验装置,节约了实验经费和成本。以前在实验室中最常见的仪器损坏的问题也不再出现,学生因亲身参与实践而具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爱护仪器设备,为实验室着想,自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维护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秩序及仪器设备,服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管理。论文实验结束时,指导教师及实验管理人员要检查仪器设备的归还及完好情况,督促学生填好有关使用情况登记表,检查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及安全状况等。 实践表明,这种把毕业设计和实验室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较好地规范了学生及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实验中的行为,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实验室项目建设更加完善和充实,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 化工毕业论文:化工制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改革初探 摘 要: 作者从化工制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入手,从制度建设、选题形式、过程管理、毕业答辩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取得明显效果。 关键词: 化工制药类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 改革 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1],是对大学四年综合知识的总结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阶段。对于化工制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动手能力和所学知识能力的全面考查,而且是对创新能力和掌握新知识能力的全面衡量。 在当前人数多、时间短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是每一位指导老师面临的挑战。目前的毕业环节管理模式已经运行多年,已不适应新世纪化工制药技术及相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急需改革。为此,我们从毕业设计的制度建设、选题内容、过程管理、答辩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以不断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毕业环节的质量 完善的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是毕业设计正常运行的保证。学院制定了《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学生等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规章制度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由于考研复试、找工作等原因请假情况较多,学院根据请假时间长短,采取多级审批和登记制度,并要求学生及时请销假。对于无故缺勤一周或请假累计达四周者,取消答辩资格,成绩按不及格计。 对在校外进行毕业环节的同学制定了更严格考核制度。校外的同学,由学院指导老师负责进行定期检查、考核,每两周向学校导师递交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在企业工作结束时由企业给学生填写鉴定意见,以此作为判定该生论文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由学院负责组织答辩,给出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另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在中期检查前一周和毕业答辩前两周返回学校,准备毕业论文及答辩。 此项规定确保了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出勤率,并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保证了毕业论文和答辩的质量。 二、以合理的选题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 注重提高化工制药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是工科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在选题上,应尽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一些教师科研工作业绩突出,承担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但是工程设计类题目较少,以实验研究为主,由于教师的科研课题直接与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相关,这也导致毕业环节课题中工程设计类题目较少,部分学生只会做试验,不懂工艺流程设计,成为偏科型人才。工程设计是化工制药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培养具有此方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毕业环节中学院鼓励增加设计性课题,并为参加设计性课题的同学无条件提供上机条件,确保学生的设计时间,提高效率。 三、用对过程的管理及时解决过程中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下,学生往往理论比较扎实,实验动手能力较弱,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虽然毕业设计时间受到限制、毕业设计课题存在局限性,但是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结合毕业课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在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自己独立设计并安排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指导老师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以身作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中来,与学生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制定周密的计划,采取严谨的科研态度。毕业设计期间,我院要求老师每周指导学生的次数不低于3次,每次不低于4小时。老师要经常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具体进度等情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定期组织毕业环节进展的汇报会,开展相互讨论和交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及时指出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以及如何克服和改正错误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深入钻研,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严格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科研上的困难,培养他们肯吃苦、肯动脑、勤动手的良好的科研素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并顺利完成其毕业设计。 四、用三级二次答辩的形式使学生得到锤炼 毕业答辩是对毕业设计的良好总结,通过答辩把学生在毕业设计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和交流。高校本科毕业环节是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指导老师要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把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看成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最好机会。但是,有的同学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实验进行得也很好,但由于自己的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工作完整地表述出来,这就需要在毕业答辩环节得到更好的锻炼。 我院每年本科生毕业答辩都进行“三级毕业答辩”,包括小组答辩、系级答辩和院级答辩。顺利通过三级答辩的同学可取得毕业论文的合格成绩。此项政策我院已开展很多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我院对毕业环节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并加以实施,成果显著。 一是系级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与自己的学生采取“背靠背”的形式,即二者不同时出现在同一答辩组,以提高对答辩学生的要求。二是院级答辩采取“二次答辩”的形式,即每个系级答辩小组答辩成绩最后1―2名同学参加院级合格答辩,凡院级答辩不通过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为不及格,并将参加学院于同年的7月初至9月初组织二次合格答辩,通过者方可取得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在8―10分钟内阐述清楚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PPT的制作要求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不允许出现大量的文字内容,应以课题背景、实验结果与讨论、创新点等作为答辩PPT的关键内容。并且每位同学要求有5―7分钟回答问题的时间,这就能充分反映出每位同学毕业环节过程中具体工作情况和对本课题的熟悉情况。 通过改革毕业答辩形式,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效果显著。学生制作的PPT精美程度明显提高、内容精炼、错误明显减少;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能够做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避免了答辩过程中照本宣科的情况出现,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管理的改革,强化了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化工毕业论文:高职高专化工类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分析 【摘要】在对某高职化工类毕业生进行就业价值观念调查及就业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考察高职毕业生选择就业目的地、用人单位的情况;对月薪期望、信息渠道利用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能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明确科学的就业思路,对大学生就业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价值观 就业指导 就业取向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观念和承担社会责任观念息息相关。为了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了解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好地指导就业工作,我们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够通过调查给我们工作带来新的指引。 1 调查背景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是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08级、09级高职毕业生。同时,在问卷调查中还伴有访谈法,针对问卷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采访、探讨。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分别为20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191份、198份,回收率分别为95.5%、99.0%。人数每届约占比例为:45.5%和50.8%。 2 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 2.1 就业地域的选择: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大部分是省内招生,所以学生选择毕业后到省外工作的比例较低,44.5%学生向往到省城或经济发达地市就业,31.6%愿意到经济发达的地市去就业,14.3%的学生愿意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市,9.6%的学生愿到县及乡镇工作。我们了解到,主要原因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市或县及乡镇工资待遇低,信息闭塞,个人今后的工作发展空间小。 2.2 用人单位意愿的选择:对就业单位的选择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3.5%的毕业生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有27.8%的选择“合资或外资企业”,35.7%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大量吸纳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民营和私营企业,却只有13.0%的毕业生选择。调查反映出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理想与现实脱离的现象。 2.3 就业途径的选择:有89.2%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校园招聘会”是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其余依次为“人才交流市场”、“网上求职”、“家庭社会关系”、“毕业实习”、“报刊杂志”、“社会中介机构”。可以看出,高职高专毕业生求职途径相对单一,因其学历的因素以及就业市场的“用人高消费”现象,多数学生依赖学校的“校园招聘会”。因此,办好“校园招聘会”的同时,努力拓展就业渠道是推动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2.4 月薪期望值:毕业生就业前对试用期月薪期望相对较高,一半以上的同学要求试用期月薪在1500左右,他们给出的理由,一是教育投入大,周期长,到回报的时候当然也要求有一定的水平;二是工作初期除了日常开支、租房以外,基本上所剩很少。因此,较多同学希望月薪水平起点较高。市场并没有因为求职者的理由充分合理而有所改变,到毕业时,毕业生能拿到的月薪普遍要比原来的期望值稍低,大多数同学的月薪在1000―1500元之间,也有少数同学的工资起薪较低,在800元左右;也有少部分同学月薪水平较高,在2000左右,这与就业岗位有关,更与同学们在校期间的努力学习、积极锻炼程度有关,学习努力、工作认真、心态平和的同学更有机会找到起薪水平较高的工作。 2.5 未来就业的起点目标:调查结果显示,准备从一线工人做起的占37.0%, 从技术员做起的占44.7%, 希望从管理者干起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4.9%, 还有3.4%的学生希望从中、高管理者干起。这说明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起始工作目标定位还是有点偏高, 脚踏实地从一线工人干起的愿望不强, 这有悖于职业技术培训的层次要求。 2.6 择业时所重视的因素:择业时对一些考虑因素的重视程度排序如下:①个人今后发展;②经济收入;③单位性质;④个人兴趣与爱好;⑤专业对口;⑥就业地区;⑦职业的社会地位;⑧家人朋友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个人今后发展”仍是毕业生择业的首选,“经济收入”次之,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选择上更加理性,更加关注在职业中个人的发展。“经济收入”和“单位性质”仍然在择业中占重要位置, 显示出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务实的一面。“个人兴趣与爱好”和“专业对口”排在4、5位,则更加显示出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其就业价值观出现对个人意向和人生理想的弱化,而更多地体现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2.7 择业知识的来源。:毕业生择业知识的来源依次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书籍报刊”、“网络”等。 3 对策和建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为此, 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引导高职高专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高职高专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多元化, 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以人为本, 积极引导他们, 使其择业观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相吻合, 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大学生合理的择业取向应符合三个原则[2]: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是注意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发展相结合。应加强对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其将个人需要与社会现实协调起来, 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正视社会现实, 不要盲目追求不现实的东西。 3.2 正确定位,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切实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机制要以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作为杠杆, 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 深化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 同时坚持产学研合作的办学途径, 这是高职高专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3.3 进一步打破专业限制, 拓宽专业口径, 培养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划分一般比普通本科要窄, 而行业适应面太窄或太专必然具有一定的风险, 在该行业不景气, 用人需求量减少时, 学校和学生抵御风险的能力低, 专业结构调整相对困难。因此, 应该打破专业限制, 拓宽专业口径, 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3.4 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 建立完善的校内就业指导体系:在就业工作方面, 学校应对就业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 作为学校工作的龙头来抓。学校应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立比较完善的校内就业指导体系,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化工毕业论文:关于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的几点探索 摘 要: 本文以周口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例,介绍了该学院对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探究和摸索,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有效缓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关键词: 化学化工 毕业论文(设计) 高校转型发展 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中最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及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现阶段高校的毕业论文都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个学期,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及就业冲突,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为此,我们对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些卓有成效的效果。 一、目前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有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实力突出,学生选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有些教师有较深的工科背景及横向研究经历,学生选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深入研究的潜力。毕业论文(设计)所在的第八学期恰恰是学生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学生往往忙于就业,无心论文,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复试、资格证考试、公务员考试冲突[2]。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往往依托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实验实践时间需求较大,导致很多课题刚刚获得突破就急于结题,有些课题还未优化结果就要撰写最终结论,一些很有潜力的课题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就随着毕业而被束之高阁。学生为了突击应付毕业论文工作,只好假题假做,甚至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2]。这些做法不但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应该的作用和意义,还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败坏学术风气。 二、针对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所做的探索 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我院经过大量研讨和调查后,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探究。 1.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 因为毕业论文环节放在第八学期,就业等原因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进度、质量,所以我院尝试对毕业论文(设计)灵活化处理,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至第七学期开学前三周的时间段内申请提前选题,部分学生暑假即可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考研深造的学生可以利用长达一年的毕业论文系统的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化工设计类的学生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和化工设计竞赛的准备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于就业的学生则避开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 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化学专业的学生已经修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及相应的化学实验,已经基本具备处理化学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3];文献检索、专业英语、毕业论文写作及学年论文更是为毕业论文工作的提前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完全具备实现的基础。 2.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 高校本科实习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将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提前至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的话与实习工作并无太大冲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是第七学期开始,同时是本科实习开始的时间。这得益于我院的另一项探索即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我院与实习单位达成校外毕业论文(设计)合作教育协议,针对确定从事该行业的同学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合作培养,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可以在实习单位参与一线生产的同时,完成第七、第八学期的相关学业。 三、毕业论文(设计)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问题 针对毕业论文(设计)施行的一系列的举措,我院很好地缓解了毕业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毕业论文期间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共有241名成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李全良老师等指导的毕业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两届所有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均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 总之,根据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缓解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较明显地提升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化工毕业论文:节能减排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愈发严重的全国性大面积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持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我国多省市均采取应对措施,如汽车单双尾号的限行和叫停污染严重的化学工厂。化工企业的叫停,是想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然而,这也间接导致化学化工类岗位大量减少,使得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压力加剧。 二、调查方法 笔者从事唐山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化学系招生就业工作,对我校2014~2016届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将所获取的数据分类整理,对影响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的三个主要方面数据重点分析,针对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分析 根据近年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我校三年来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选择从事化学行业(对口)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2.男女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分析 根据近年我校男女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分析,我校近三年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从事化学行业的女生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男生呈现出升高趋势。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由于专业和岗位要求,化学化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有一定的性别歧视。第二,考虑到对家庭的照顾和下一代的生育培养问题,也有部分女生主动回避化学化工类工作。 3.毕业生就业地对口情况分析 根据我校毕业生就业地对口情况分析,我校2014~2016届化学化工类毕业生在就业时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化学化工类工作且其工作所在地在河北省内的比例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于河北省环境污染严重,很多高污染的化学化工类企业被叫停甚至关闭整顿,毕业生开始把就业目标转向河北省外的就业市场。 四、建议与对策 1.政府方面 一方面是在市场领域方面,政府应努力创造和维护规范公平的就业环境,使之满足当今就业市场的竞争要求;另一方面就是保障毕业生和就业单位彼此独立的地位。 2.学校方面 (1)积极探讨和改革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学科机制与模式。学校应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学科机制,不断革新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科模式,培养顺应社会大潮流的新型专业人才。 (2)大力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建立灵活高效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学校应以顺应社会和就业市场为原则,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断充更新其内容。 3.毕业生方面 (1)在化学化工类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用人单位更青睐男生的情况。针对此问题,除了政府和用人单位需要做出改变,女大学生本人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一,女大学生应该将工作面拓宽,将工作范围扩大。第二,女大学生遇到比较适合的工作时,可以适当地降低自己的标准。先工作,然后以今后的工作表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样女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会进一步拓宽,从而提高就业率,缓解女大学生就业压力。 (2)大学生应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大学生应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关注当今社会的就业信息和情况,尽可能地培养自己的迁移性能力。
创新管理论文: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路径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创新 法治 社会管理 路径 法治是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法治也是社会管理的终极追求和目标。法律是社会的普遍行为准则,是协调不同利益的最好调节器,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我们要通过建设法治政府,带头形成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使社会成员依法享有权利、行使权利、维护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促使行政权力依法运行、受到监督,各种利益关系依法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依法解决,社会管理依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互为助力在推进发展中实现交融。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的积极意义 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化将在社会管理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两个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社会主义法治制度保障的形式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成果提供了规范化、强制力的支持。这有助于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任务的完成。社会管理创新意味着对社会管理主体、社会管理理念与社会管理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意味着对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加强和完善。这些都会推动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与废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大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将会促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自我完善和更新。 二、法治化路径是政府社会管理的根本之路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正,依法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和社会组织进行的管理、规范、组织和协调。社会管理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活动。这个过程是政府机构、社会力量和公众互动的过程,是执行和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的过程,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这种活动是管理活动,也是服务活动。国内关于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上发生了三大方面的范式转变。在管理理念上,从社会控制转向社会服务;在管理内容上,从泛化结构转向分化结构;在管理模式上,从残补模式转向制度模式。 政府的社会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管理,就其本质而言,政府的社会管理,就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规范并协调社会组织、社会行为与社会事务,以化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政府依法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职能的过程。 当前,各级政府和各部门正在致力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符合法治精神。改革创新一旦偏离了法治的正确方向,往往导致群众反对,政府形象受损。公权力是有法治边界的,不能由于良好的目的和效果就越这个边界。这既要求法律法规系统、完善、配套,又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各地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应依照相关法律规范进行合法管理,这就更容易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之有利于推行,不至于引起争议。 只有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为支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重要环节。 三、强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相适应的法治理念 不同的法治观念往往会导致对于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法制实践效果。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新进程中,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法治观念,以新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和认识自己,否则难免在行动上发生重大偏差。这是摆在政府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摆在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摆在一切社会有识之士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保障公民权利 经过艰难曲折的漫长发展过程,2004年《宪法》终于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其中,突出地强调了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这一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理念,突出地宣示了我国宪法的人权关怀。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公务人员增强人权观念,慎用手中权力,在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过程中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平等权利、政治权利、精神与文化活动的自由、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以及获得救济的权利。序言中“放气防盗法”引发很大争议,就在于人们置疑这种做法是否以人为本,是否有损害公民权利的嫌疑。 (二)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限制政府权力 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是能够支配大量社会资源的公权力,具有无限扩张、易于滥用的特性。这就要求公务人员必须具备权力界限的意识,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注意上下左右不越界。前些年,曾有个别地方党委和政府超越职权出台包含“赦免民营企业家原罪”内容的红头文件,一些地方政府首长责令当地人民法院采取不予立案、强迫原告撤诉等措施来配合政府搞土地开发、强制拆迁,许多地方出现假借公共利益之名压价征收征用、变相剥夺农民土地,以及由行政首长个人直接批出土地,赤裸裸地与民争利的做法。这就摆错了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位置,弄错了行政首长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严重侵害了公民权益,大大损害了政府形象,这主要就是缺乏法治主义观念特别是权力界限意识所致。 (三)要树立行政民主的观念,扩大群众参与 社会管理也是一项 调整改善的政府职能,履行这一职能的过程需要顺应行政民主这一世界潮流。行政民主强调行政过程中的平等相处和选择自由,呼唤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为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管理、自主管理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在我国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诸环节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政民主的要求和规范。例如,行政立法过程中的座谈会、论证会,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听证会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申辩理由,行政相对人评议行政机关与行政首长,采取具有协商性和可选择性的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柔软灵活的方式实施行政管理,越来越多的社区自治管理和服务,等等。 (四)要树立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的观念 由管制型、秩序型、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是一场静悄悄的深刻变革。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俨然是企业、市场、社会的主宰者,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是不平等关系,以行政计划、行政审批、行政强制等单方意志和手段来实施行政管理、维持行政秩序,成为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随着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会自治,就成为完善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创新社会管理,健全治理规范的重大课题。公务人员应当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顺应由管理行政、秩序行政、指令行政转向服务行政、发展行政、指导行政这一时代潮流,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积极为公民提供信息、政策、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以及各种公共服务。 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和方针。服务型政府体现了我国人民主权国家的国家性质,彰显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行政价值观,有助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显然,在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实践中,如何面对、理解、回应、推进这一政治与行政改革创新的要求,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行政机关,为其提供法治保障,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而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入手,正是人们选择的一个理性、可靠、高效的进路。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一)健全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 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出现的,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既依法享有各种权益,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要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之下依法经营、依法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实际上为“两新组织”的社会服务管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依法治国这一大的环境背景下,依法进行社会管理不但最有效,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对“两新组织”的管理中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法制化管理既是社会组织活动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及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依法对民间组织实施管理,一方面保证了民间组织在正常的法治秩序中活动,维持了社会的基本团结与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社会组织根据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协调其与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从法律制度上支持和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改善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社会组织在一个法制健全、政策支持、公众认同的环境里发展并且发挥独特的作用优势,成为一支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健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的作用机制,增强社会的管理和服务功能。 (二)健全公民政治参与的法律制度,探索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 在充分保证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作本文转自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使公民政治参与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着重加强两种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立法与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凡是与公民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重大行政决策,都通过听证、协商、辩论、谈判等渠道,直接听取公民的意见,使决策做到民主化、科学化、公开化,同时通过举行立法听证、法律草案全民讨论等途径,影响法律制度的立、改、废;一是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向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提出建议和意见,定期不定期地评测政府的活动。健全和完善公民批评制度、建议制度、申诉制度、控告制度、检举制度、信访制度、监督制度等,使这些制度成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法律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健全虚拟社会的法律制度,依法引导虚拟社会有序发展。 虚拟社会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 我国的网络社会起步晚,网络立法相对落后。我们的网络立法应当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依据网络社会的特征,充分认识到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以超前的眼光进行网络犯罪立法,做到既要维护网络社会秩序,惩治网络犯罪,又要有利于网络社会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特别是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上,我国虽然在几部有关网络言论、信息管理的法规中都有规定,比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但这些法律法规较为零散,不成体系,另外对于网络言论的监管存在着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所以,应尽快在建立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做到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相结合的同时,对现有的法规进行清理,提高立法等级,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统一的、适用于网络管理的专门法律。 十八大将“社会管理法治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路径和主要方法,标志着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将由典型试验 、重点突破、政策引导,向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意义深远。以法治建设为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保驾护航,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法治建设推波助澜,在法治建设的框架之下,通过对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积极性,不断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公平正义,立法、执法、司法与社会各个环节相互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不断调高社会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稳定团结、和谐繁荣。 创新管理论文: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和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这对妇联组织履行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妇联组织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在党政所需、妇女所需、妇联所能的结合点上探索参与社会管理的合适位置,发挥妇联组织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作用,是当前各级妇联组织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市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海宁市妇联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平安海宁、构建和谐社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妇女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在促进妇女发展、维护妇女权益、服务妇女儿童等方面积极作为,使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不断增强。 1、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妇联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要发挥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就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开展工作。近年来,我市各级妇联以“巾帼创新业、转型促发展”活动为主题,大力实施巾帼创业“五大提升行动”,引导服务妇女在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实现妇女自身发展。一是以先进选树浓厚创业氛围。开展优秀女企业家、十佳创业女性、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等评选表彰,举办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故事巡讲、创业案例展示等活动,在海宁电视台、《海宁日报》、海宁妇女网等开设“巾帼风采”、“我身边的女性创业故事”专栏,宣传各行各业女性创业典型,营造有利于女性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二是构建多元支持体系提升发展能力。每年举办“双学双比”培训班,邀请省、市农业专家为女能手们授课,组织参观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培育发展“妇”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和巾帼专业示范合作社,目前全市共有90个 “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带动大批妇女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充分利用女企业家协会平台,组织女企业家开展经济形势分析、政策咨询、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女企业家转型发展能力。积极推荐创业女性参加 “中国女性创业能力开发项目”免费培训,四年来已经输送了29名女性参加了培训。成立了全省首个女性创业联盟协会,支持女性创业者依托协会这个平台学习提升、合作发展。三是落实帮扶举措拓展创业渠道。争取财政支持设立了每年50万元巾帼创业贷款贴息专项扶助资金,2009年至今有273名妇女享受了政策,批准贷款金额5千多万元,有效帮助解决创业女性资金难题。开展百名女大学生与女企业家、百名农村妇女与女能手结对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双百结对、携手创业”活动。积极培育巾帼家政服务品牌,举办免费育婴员(月嫂)培训。开展助推女性网上创业行动,建立女性网商创业基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促进女性在电子商务领域创业发展。 2、把激发妇女活力、促进和谐建设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各级妇联从自身的职责和工作优势出发,以弘扬和谐精神、培育文明风尚为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妇女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各类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妇女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一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引导妇女。开展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时代女性价值观大讨论”、“我与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魅力女性幸福生活”品牌课堂,开展健康卫生、文明礼仪、婚姻家庭、法律维权等专题讲座,提高女性综合素质。加大典型培树力度,开展巾帼建功标兵、十佳好母亲、十佳好婆媳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筑牢和谐海宁建设的思想基础。二是突出“家”字特色开展系列文明创建。以“八星级” 文明家庭创建为基础,不断深化平安家庭、书香家庭、廉洁家庭、绿色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活动。以“四美”标准要求开展 “优美庭院” 创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万户家庭普法行”,制作“平安知识入户”、“法律进家庭”等宣传手册送到千家万户。连续六年举办家庭文化节,开展家庭厨艺大赛、亲情故事征文比赛、家庭才艺展示、家庭美德感言等一系列贴近群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在参与中提升文明素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三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争当合格父母,争当合格人才”为主题,开展“科学家教城乡行”活动,从2009年至今,全市共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咨询、亲子实践活动等近千场次,为近10万人(次)家长送上科学家教知识,营造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四是壮大巾帼志愿队伍塑造美丽团队。组织市、镇、村分别成立“巾帼文明传播”、“巾帼创业指导”、“巾帼家庭教育”、“巾帼法律维权”、“巾帼科技惠民”、“巾帼 环保护绿”等巾帼服务队伍,在心理咨询、维权服务、创业就业、文明新风等方面深入开展服务,促进了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3、把反映妇女诉求、维护妇女利益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根本内容。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联系、协调、沟通优势,建立和完善妇女儿童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一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维权网络。建立健全以妇联维权干部为主体,妇联系统人民陪审员、法律维权志愿者和巾帼平安志愿者为依托的妇女维权队伍,不断完善市、镇(街道)、村三级妇女维权网络,通过“12338”妇女维权热线、“12348”法律服务专线、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法律援助中心妇女维权接待室、“110”妇女儿童救助中心、妇女维权法律顾问小组等多种渠道,为妇女群众提供有效的、多方位的法律帮助和服务。二是强化法制宣传普及教育。通过三级妇联组织网络,利用 “三八”维权周、“11.25”反家庭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通过上街宣传、窗口宣传、培训教育、社会化教育等手段,向广大妇女群众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以及民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广大妇女学法用法,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三是推进妇女维权工作社会化、专业化。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机制,市妇联联合司法、民政等部门,成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海洲老舅妈”作为专职调解员,开展婚姻家庭问题指导,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处,帮助当事人排除各种婚姻家庭危机。自2012年12月婚调委成立以来,共受理各类婚姻家庭纠纷183起,调解和好71对,表示暂缓离婚56对,顺利协议离婚56对。组建“和乐社工事务所”,开展单亲妈妈家庭服务项目,为单亲妈妈提供心理疏导、情感调适、就业帮扶、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关注困境弱势群体。建立了“受助儿童资料库”,开展“同一片蓝天,母爱满人间”为主题的“社会妈妈”爱心结对、从生活、情感、学习上给予帮扶。从2010年起连续四年实施了“助推贫困母亲创业行动”,为60人(次)贫困妇女提供20余万元实物资助,并联系结对女能手,提供技术指导、生产帮扶、联系销售等跟踪服务,帮助贫困母亲创业增收脱贫致富。 4、把注重夯实基础、拓展组织网络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到哪里,妇联基层组织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不断扩大妇联组织覆盖面,努力构建统筹城乡、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妇女工作网络。结合村“两委”换届,推进妇委员专职专选,全市妇代会主任进村“两委”的比例达100%。通过独立、联合、挂靠等多种组织形式,进一步探索在“两新”组织中灵活建立妇女组织。截至目前全市已建“两新”组织妇女组织652家,组建率69.8%。全面推进“1+X”妇女之家网格化建设,形成以村(社区)“妇女之家”为龙头、“妇女之家联系点”为网格的妇女组织服务网络,及时收集掌握妇情民意,调处矛盾纠纷,切实把妇女工作融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整体格局,有效发挥了畅通民意渠道、消除不稳定因素的重要作用。发动各级妇联干部广泛开展“进村入企访访妇情、服务妇女办实事”活动,实现了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帮扶一批困难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的预期目标。 二、进一步促进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进一步推进,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更好地发挥妇联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妇联组织必须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角色,重新审视妇联的工作定位,在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更高水平上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夯实基础,实现以转变促发展,以发展促提高。 1、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围绕中心,积极作为。一是围绕经济发展中心,努力搭建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平台,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和城乡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加大妇女创业小额贷款贴息工作的力度,力争扩大小额贷款的覆盖面,鼓励更多的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继续开展妇女创业(SYB)培训,争取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项目资金开展对农村妇女的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推进家庭服务品牌工程建设,开展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帮助更多妇女就业。以“巾帼创新业,建功‘十二五’”为主题,进一步深化“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巾帼示范岗”创建活动,引领广大妇女为转变发展方式做贡献。二是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中心,努力搭建妇女参与和谐家庭创建平台,为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发挥家庭作为妇联组织传统工作领域优势,以家庭为阵地,找准着力点,作好“家”字文章。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促进社会和家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道德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要开展美德在农家、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廉洁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优美庭院创建活动,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切实承担好妇联牵头家庭教育工作的任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依托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妇女之家”办好一批家长学校,组织家教志愿者参加全国、省、市的培训学习。做好机关、社区和农村家教工作,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开展家教理论研讨和社区家教工作调研工作,提升服务妇女、服务家庭的水平。 2、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选准载体,讲究实效。一是在选择工作载体时,既要体现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又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用活动吸引群众,搭建参与平台,提供多方服务,把广大妇女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要注重创新妇女工作品牌,不断发掘独具妇联特色、影响大、效果好的活动。二是深入了解需求,及时掌握妇情民意和妇女发展重难点问题,科学反映诉求。充分用好妇联的话语权、建议权、监督权,从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推动 解决妇女参与社会管理、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实际问题,通过项目化、实事化运作等方式,为妇女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三是关注解决好特殊妇女群体的问题。特别要关注失地失业妇女、特困妇女、老龄妇女及留守流动儿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大帮扶力度,扎实推动贫困母亲救助、创业帮扶等公益活动,做优做实潮乡“社会妈妈”公益品牌活动,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妇女儿童解难。四是完善维权维稳机制建设。加强基层妇女维权服务站(点)建设,不断完善12338热线服务功能,加强信访四级网络建设,建立以村(社区)妇代会委员为调查员、信息员的妇女民情报告制度,及时把握妇女群众的思想脉搏和利益需求。进一步完善妇联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调解员、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等制度,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继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主动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3、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调动资源,借势而为。一是充分运用妇联资源。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妇联组织的基础上,不断扩容妇联团体会员,如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妇委会等,为妇女工作影响力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提供组织保障。二是紧紧依托党政资源。依托妇儿工委办设在妇联的资源优势,有意识地与政府相关部门多联系、多沟通,依托党政资源为妇女实事。三是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层级式的妇联工作网络,通过各种女性联谊组织,通过各类社区文化团队,发挥团结妇女、凝聚人心的作用,做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哪里就有妇女工作”,在服务妇女、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必须夯实基础,提升水平。一是拓展妇联组织网络。在现有组织网络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妇女的分布和变化,通过创新组织设置,在不同妇女利益群体、不同阶层妇女、不同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设置妇女组织、巩固和发展各类妇女联谊组织。抓“两新”。进一步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一批妇女组织,按照“先建立、后完善、再提高”的组织建设思路,采取“建、联、挂、靠”等不同模式,在“两新”组织中灵活多样地建立妇女组织,有效地开展妇女群众工作。二是完善各级“妇女之家”的建设。抓好一批“妇女之家”示范点建设,通过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建好、用好、管好“妇女之家”,使“妇女之家”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作为体现,真正成为基层妇联宣传政策的阵地、传播知识的课堂、传递信息的窗口、联系和服务妇女群众的纽带、展示妇女风采的平台。三是发展壮大巾帼志愿服务队伍。以妇联现有的工作队伍为核心,扩大妇女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妇女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壮大兼职妇女工作者和巾帼志愿者队伍,积极吸纳各种专业人才进入妇女工作领域,为提升妇联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人力保障。要广泛发动组织巾帼志愿者见诸日常、深入持久地开展助老、帮困、咨询、调解等服务,使巾帼志愿服务扎根于城乡社区和家庭日常生活中,成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社会力量。(编辑:果宝) 创新管理论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1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目标定位 改革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首要是专业学科与课程的调整。过去十几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几经调整,对专业课程面过窄的问题和学科内容老化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高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了比较大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目标的实现,也非一朝一夕即可以完成。教学改革的难度在于思想观念(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的思想观念、学校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资源的配置(含师资配置、教材及实验实习条件配备等)、社会的认可度以及自身改革方案的创新与实践等,诸方面构成了一个直接面对培养对象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只能采取“小范围跨大步、大范围跨小步,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的实施战略。即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都相当清楚了,认识也相当统一了,物资条件也具备了,也还有适应中国国情、校情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达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完成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任务,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创新与实践。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地方高等院校,必须对自己的办学目标、学科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历史沿革,甚至办学条件、风格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探索出独具个性特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案,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渐形成独特的育人环境、风格和品位。 2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的几点做法 中国高校之间的个性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要求,决定了不同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改革实践中的不同创新和闪光之点。这些创新和闪光点,高校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能照搬。以下就重庆文理学院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作一归纳、总结。 2.1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长时间以来,教育界就一直存在“专才”与“通才”之争。本文认为,从终身教育角度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宜以“通才”为主,着力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从各种专门职位都有专门分工角度讲,又要求高等教育给受教育者以一定的工商管理专门知识。从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重庆文理学院慎重地选择了培养“职业经理胜任力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办学理念。为了落实这一理念,从2003年起,重新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分一课堂教学计划、二课堂教学计划和第三课堂。一课堂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二课堂以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教授小助手、企业经济调查、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及学生社团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等为主;三课堂就是到企业一线去见习、顶岗实习。一课堂由教务处、教学院(系)组织实施,二课堂由部分专业教师和导师组织实施,第三课堂由学工部组织实施,如在创业孵化园创办微型企业,参与企业经营活动,为本地中小企业进行策划与指导。为了强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使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出和实施了工商管理教学,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与地方工商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原则,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立足地方工商企业现状,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为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相关政策的规定,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众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确保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工商管理从业人员,具备工商管理人员从业资格,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另外,通过对社会需求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区域工商企业的发展趋势,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的指导思想,推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和两个实施办法。一个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两个实施办法,其一是按文理工商进行大类培养,其二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上述原则,学院一改过去由教研室单方面制定教学计划的方式。首先,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四年制本科教育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并规定各类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含选修课):(1)公共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2)专业技术基础课组合占30%左右;(3)专业技能课组合占40%左右,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公共任意选修课,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职业意向在全校跨专业、跨院系选课进行辅修,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这一基本框架,大力度改革了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保证了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和技术基础知识模块的厚度,削减专业课模块的深度,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此外,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还分两个模块方向:一是涉外企业管理方向;二是中小企业管理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就业意 向在某个方面进行深化学习,这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突破,给宽口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成长开渠放水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问题的高度综合性增强,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受到广泛的关注。重庆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性多科性高等院校,如何让复合型、应用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成长,让部分自身条件好、愿意更大范围拓宽知识面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规划设计,已成为学校高层管理者思考的热点。重庆文理学院与全国若干兄弟院校一样,推出主辅修和创意、创业培训制度。主辅修制,主要是为学有余力的在校本科生开凿出的一条通往获取复合型知识的渠道。而创意、创意培训则主要是为有特殊才能和一些特殊偏才学生加以专门培养和指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2003年,在学校统一教学规划指导下,正式推出了主辅修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凡学习成绩达到优良程度的学生均可申请选修学校已开设的另一个专业作为自己的辅修专业,如管理类可以选择经济类、工程类、文学类等;(2)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在制定本专业主修教学计划的同时,都必须制定出以本专业为核心的辅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即已开设的任何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必须主辅修配套。在实践过程中,又推出了第二专业计划,让对辅修仍不满足的学生再走一步。于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辅修制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其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保证自己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另一专业为辅修专业,完成规定教学计划(一般30学分左右)者,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其二,学生在选择辅修专业学习后,因各种原因(如学习压力大等),不能全部完成辅修专业规定课程者,通过的课程学分数作为任选课学分计入本人主修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学籍管理,未通过的课程不计学分,也不作学籍处理;其三,对完成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仍有余力余兴者,可将此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继续深造(一般60学分左右),全部完成者,由学校颁发第二专业证书,跨学科的可申请第二学士学位。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考研。渠道打开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以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本科学历人才。据调查,在最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的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凭借辅修专业应聘到各类工商企业工作和考取跨专业、学科研究生的,有主修专业毕业证,同时持有辅修专业证的毕业生,在人才招聘市场受到普遍欢迎。重庆文理学院从全国高校就业60强上升为50强就是明证。若干事实已充分证明,主辅修制是本科阶段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良好模式,有必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2.3重塑教育基本原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学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模仿大工业批量生产的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一个教学计划年复一年,成批培养“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专门工作,改换工作被称作专业不对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传统模式逐步受到冲击,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学分制,重因材施教基本原则,这是21世纪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重庆文理学院自2003年学校升本后,已推出学分制教学改革模式,逐步形成以下三大特色:第一,合理实施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充分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发展需求,在现有条件下:(1)在教学计划中开辟20%左右的学分数由学生自主确定该学什么课程;(2)在有条件的任选或必修课程中,推行学生选择任课教师制度,以满足学生对教师的适应程度;(3)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或部分改变既定学习进程。由于任选课程包含如下三大类,即跨专业跨院系的课程、学校专门为全校学生组织开设选修课程以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以在全校上万名学生中,每人的学习计划实际上都不一样,在大基础一致的情况下,学习内容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格局。第二,改革固定学制,适当将学制延长或提前。本文认为这种办法是贯彻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其基本思路是:以国家规定的四年或五年学制为基础,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完成规定学习环节和学分数,并提前或延后毕业,目前大多数学校规定的时间是三到五年。(1)延后、提前还是正常毕业,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2)学生学习中途遇到客观环境的变化,如家庭发生变故、经济承受能力等,可中断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比如有些学生,因生病等原因而申请暂时中断学习一年或参军,保留学籍和学分;(3)学生在规定学制内尚未完成学业,可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继续学习,已学完规定课程,但不符合毕业要求的,给两种选择,申请延长毕业时间,直到完成全部学分,或者持结业证先就业,在规定时间内回校申请补考,合格后换发毕业证书。第三,实行严格而又有一定灵活性的重修、重考制。这一制度含两层意思:(1)学生某门课程不及格,可以进行重修(学校规定必须重修),也可以选择重考(跟下一届学生一起参加该课程的结业考试);(2)学生已经取得学分的课程,成绩不太理想,可以申请重考,刷新自己的课程成绩,低于过去成绩者不刷新。以此激励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某些核心课程的基本内容,也为某些优秀学生,因某门课程的遗憾提供了更正的机会。 2.4实施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去体现,如何去发挥,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又一个热点问题。几年来,学校逐步探索,其特色可归纳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开小灶。学校每年招收工商管理专业学生90余人,其中高考入学成绩由低到高相差100分左右,如何让素质优秀、成绩好学生在完成一般学业要求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直是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为素质优秀、成绩好的学生的成长和有一定特长的学生选派优秀教师给予专门指导和教育是大家的共识。(1)每年入学新生就开始实施优异生计划,选拔一定的优异生,选派优秀教师,尤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基础知识的指导,同时提升计算机、外语及人文素质水平;(2)对刚进校的学生,就开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进行特殊培养,比如为其选派导师,实行导师制,每个学生可深入导师科研基地,与导师一起参加科学实验,当科研小助手等工作,学校在开放性实验、图书资料等方面提供特殊服务 ,集中提升某些基础课程、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要求;(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环境实验、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在学生中创建出注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学风。第二,为特长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大学的教育应体现在“大”字之中,学生在大学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学校应有一种机制,如组建学术团体、兴趣小组,并派专门教师带领、指导、鼓励并承认学生从多渠道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为特殊学生、特长学生创造条件,搭好取得成功的阶梯,比如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创办微型企业等。第三,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和创业条件。首先是要建立起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给学生精神上一种良性导向,同时创造多种机会,组织学生社团,让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各得其所。让学生参与创业培训和创办微型企业。重庆文理学院与校外多家企业有紧密联系,建立了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如有名的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校企联手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另外,学生创业中心和微型企业的创办,更成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总之,重庆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创新,成效比较显着,成果比较突出,在由该成果送入社会的人才中,后期效果将更为显着。但是,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特色问题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关注。 2.5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 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培养的学生都是在顺利毕业后去找一份安定、收入可观的工作,很少有自己去创业的愿望。各行各业的大发展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了诸多创业机会,在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创业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2.6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育学生多学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样反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操作能力差。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思维观念和方法(学知识的方法)尤为重要,所以,应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和方法的培养,这才能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一个过程和整体概念。不能将其肢解后进行教学,不然的话,学生就不可能将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也不能理解管理的真正含义,当然,更谈不上做好工作了。 2.7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为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事先落实了培训基地,如中国电信永川分公司、重庆红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庆名豪集团等,并就实践培训的指导方针、原则和具体措施进行商谈,签订合同。培训基地指派部门经理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员工亲自带、教学生,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为加强教学的实效性,落实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学校还专门聘请企业总经理、职业经理人直接担任相关学科的教学工作。由于来自第一线,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好,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工作适应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8加强对学生的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 目前,管理道德问题在现代中国已经发展到十分严峻的程度,最突出的表现是: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行贿受贿。如:短斤少两,江苏某农药厂所标有效成分为25%,实际只有2.5%;掺杂使假,某些小厂将一般矿石粉碎后与沙土混合冒充磷肥,其有效含量只有3.75%,国家规定最低的四级磷肥含磷量不得低于20%;移花接木,用别人的商标;劣质、仿冒事件,云南劣质饲料粉碎机伤人事件、伪造名牌商品事件等。所以,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刻不容缓,提高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高校应重视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人格。 3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展望 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大有方兴未艾之势,其改革的目标、任务也将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大众化、学习终身化和竞争激烈化方向调整和深化。着力点将主要放在质量更高、效益更好、规模更恰当、知识结构更合理四个基石之上。随着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具备从事国际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朝涉外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综上所述,对于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来说,既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激烈挑战。因此,作为从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者,要视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人才目标为改革己任,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定位、实践创新大胆探索 创新管理论文:社会管理创新中宪法理念的体现 一、宪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保障功能 一是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的合法性。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作为管理依据的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的规定本身具有合法性。法律和法规依据宪法而制订,宪法是它的上位法,因此,法律和法规同样具有合法性。我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不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还具有合法性。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只要不与国家的宪法、法律相冲突,依法制定,其合法性毋庸置疑。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只要依照宪法、法律和法规进行管理,就是一种合法管理,可以得到宪法、法律和法规的保障和支持,同样也就会得到广大公民的支持和拥护。 二是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的权威性。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法治是国家的权威。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只要依法创新管理,社会管理创新就会有权威性。此外,这种权威性还来自立法机关的权威性,即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他们所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等都是他们权威性的延伸,也是他们权威性中的组成部分。同时,这种权威性还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任何组织、个人触犯法律、法规,都会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制裁,制裁的程度根据他们所造成危害程度等因素来加以确定。因此,只要依法创新管理,社会管理就有权威性。 三是保障社会管理创新适用法律的准确性。宪法可以通过法律解释的路径和方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宪法上有关社会管理的规定乃至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机构的原则性规定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活动而执行有关社会管理法律的解释依据。这是确保社会管理创新既不违宪又充分体现宪法精神的重要保障。我们在执行法律中理解、解释和适用法律时应考虑我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解释是否符合宪法的基本精神、是否与宪法相抵触。作为国家机关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适用有关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法律时应具有宪法思维,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依宪解释,依据宪法的基本精神来理解、解释和适用法律,这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必须履行的宪法义务,也是我国宪法的明确要求。在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中,行政机关在开展相关社会管理活动以及司法机关在审理有关案件执行和适用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律规定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及其精神来理解、解释和适用法律,以确保社会管理创新符合宪法精神。[3] 二、社会管理创新中宪法理念的体现 民主、法治、人权等理念是宪法价值理念的核心要素,我们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时也必须充分体现宪法的这些核心要素。 一是要体现保障民主的宪法理念。宪法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因此,民主是宪法首要的价值理念,宪法本身就是民主的产物,没有民主的政权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宪法。宪法通过各种形式肯定民主的基本原则,如多数原则,程序原则和少数原则,在宪法当中都可以找到根据,以防止民主的不正当行使和发生异化。还有,宪法通过规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制裁不法行为和反民主行为,来保障民主权利的行使不受非法干扰。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时应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不受侵犯。 二是要体现保障法治的宪法理念。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应着力贯彻以下法治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国家机关在运用法律时,对公民的保护或惩罚一视同仁,不因人而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程序正当。以正当程序制约权力,正当程序对行政权的控制主要表现在行政程序的运行过程中,如行政听证制度,回避制度等等。正当程序对司法权的控制表现在独立审判原则,公开审判原则、回避原则、两审终审原则等等;职权法定。各国家机关的职权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授权各国家机关相应的职能,权力的行使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越权无效。 三是要体现保障人权的宪法理念。人权是宪法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尊重人权、保障人权,是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正如胡适认为,“宪法的大功用在于规定人民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规定政府各机关的权限,制定一部根本大法,使政府的各机关不得逾越他们的法定权限,使他们不得侵犯人民的权利。”[4]2010年3月,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社会管理的所有立法、执法都必须以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根本出发点,突出地强调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这一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各级各类公务人员要增强人权观念,慎用手中权力,自觉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四是要体现权力监督的宪法理念。有效监督是防止权力腐败的关键,人类的国家生活经验证明,绝对的国家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只有对国家权力实施有效的监督,国家权力才不至于腐败,才能达到尊重人权和保障人权的国家管理目标。在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上,对国家权力监督原则和制度作出了明确具体规定。在社会管理工作中,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必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外部监督,以及上级监督、监察监督、审计监督等内部监督,通过监督来判明责任,包括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 三、保障宪法实施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 社会管理是宪法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宪法实施的重要形式。“只有维护体现先进理念和符合我国社会实际的宪法法律的权威,尊重依据宪法和法律所形成的社会秩序,我国的社会才能够达到长治久安、持续发展进步的目标,人民幸福安定的生活才有保障。因此,严格依法办事实际上就是最大的也是最好的社会管理创新,一切体制、机制和方法上的创新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5]我们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构建一个民主得到充分落实,法治得到充分保障,人权得到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保障宪法的实施是必由之路。 一要强化宪法主体的宪法修养。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必须要强化各宪法主体的宪法修养。人之所以要进行修养,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人,就是为了能担负起重任。宪法意识的有无、宪法修养的高低,对于法治国家建设和宪法实施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公民的宪法认识是公民宪法意识的最直观体现,也是公民宪法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宪法修养的重要反映。宪法修养体现在人们的宪法理念上。公民的宪法理念是衡量一个国家中普通民众对宪 法的普遍接受程度和宪法切实发挥作用的重要指标。我们不仅仅强调公民的宪法意识,还应该强调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宪法意识。仅仅公民有宪法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机关在其立法和执法过程中树立宪法意识,切实履行宪法所赋予的职责。从根本上来说,宪法实施的社会基础是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有了良好的宪法意识,国家机关也就不敢任意妄为,胡乱执法。国家权力机关一方面要加强宪政立法,以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自身宪法意识的培养,也应该在立法过程中注意自己所制定的法律不要违反宪法,努力把握自身权力的宪法界限而不可逾越。 二要完善宪法的适用制度。(1)完善违宪审查制度。违宪审查制度是监督立法机关有关社会管理创新的立法是否违背宪法有关规定的有效保障。我国宪法对违宪审查制度作了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委员会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然而,我国的违宪审查工作并未真正开展起来,当务之急是全国人大特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启动现行违宪审查制度。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当加强法规备案审查工作,随时关注并审查监督国务院所制定的有关社会管理的行政法规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所制定的有关社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是否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及时纠正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违背宪法精神的部门法规和“土政策”,从源头上避免损害公民权利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在司法审判中的适用,以保障社会管理创新不违背宪法的规定及其精神。(2)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宪法诉讼制度是指当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如果穷尽一切普通司法救济手段还不能获得有效救济,那么国家司法机关就可以以宪法诉讼的形式提供相应的宪法救济。我国宪法长期以来基本上停留在作为立法依据的层面上,在具体的司法实践,法院裁判案件未能直接适应宪法。宪法诉讼制度建立后,只要公民受到侵害的权利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而这些权利又没有相应的部门法加以落实和保护,任何国家机关或者公民个人都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宪法诉讼,寻求救济。 三要创设和发挥宪法惯例的作用。宪法惯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存在和通行并经国家认可,具有宪法效力的习惯和传统,宪法惯例是对成文宪法的重要补充。[6]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和现行宪政体制下,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进程中,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有些问题没有在宪法中直接规定,或在宪法中规定的条件尚未完全成熟,那么就适用宪法惯例,以保障社会管理创新不偏离正确的改革方向,符合宪法规定及其精神,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始终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本文作者:钟骏树、赖俭发 单位:中共赣州市委党校) 创新管理论文:工商衔接及管理创新分析 工商协同营销,就是让工商企业共同携手,面对消费者,研究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的调控作用,在又好又快地完成品牌置换的同时实现双赢。我国的烟草行业的内部管理体制有了重大的改革,它开始实施以工商分离的体制,原本传统的工商关系打破的同时新型的工商关系也在逐步形成,这种关系的形成可以统一规范烟草市场使其竞争有序的进行。国家局局长姜成康反复强调“工商之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为主要任务,平等互利、互动互信、资源共享、效率责任,企业如何将新型工商关系落在实处,如何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支持工商协同业务模式的创新,需要从当前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工商协同业务模式的创新、工商协同信息化的实现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 一、行业开展工商协同营销的背景 自2003年新型工商关系提出以后,协同营销就开始成为行业的热点,工商分开后,国家局就提出要以稳定为主,工商之间已然成为了热门话题。2004年北京市首先提出了建立工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08年初国家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工商企业协同营销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烟办[2008]71号),其中明确提出,工商协同营销是行业整体营销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网络建设全面提升的新要求,是订单供货工作不断深化的新任务,是行业贯彻落实“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任务的重要举措。国家局何泽华副局长在工商协同营销试点工作启动座谈会上指出,这两年随着订单供货工作的开展,市场的潜力得到释放,行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得到增强,工商关系进入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阶段。国家局适时提出工商协同营销对促进行业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 二、企业营销工作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目前企业营销信息主要靠各区的业务人员进行人工的统计,全国上下大概有上百个商企采集数据都需要到逐个的商业公司。然而这种采集方式的工作效率很差,数据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很难得到保证,导致企业不能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品牌的宏观态势和发展潜力。销售预测计划是企业的生产计划的主要依据的,我们目前的需求计划不能细化到周或天,这样很容易造成预测结果同商业公司所期望的需求不符的情况,这样企业就会盲目的生产,备货就不能及时准确,企业就只能按照传统方式按照原本的数据安排发货。物流调度缺乏精细化的指挥,很容易出现销量好的产品得不到及时的供给,而销量一般的产品在库存中却占了大部分。 “工商协同”建设是企业营销发展从现在到以后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企业优化和提升市场预测、滚动生产、互动确认、应急调度的业务流程可以通过工商搭建一个新型的数据信息共享交互管理平台,进一步实现各行业能够从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向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努力克服非市场因素,实现分散的营销资源统一管理、加强工商互动、加强品牌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客户关系的维护,量化综合绩效考核指标,加强营销信息分析、完善市场导向,提高管理水平和营销工作效率,提高市场的准确度,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敷率,控制存货周转率,降低烟草供应链成本,建设严格规范、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中国烟草营销体系。 三、对企业加强协同营销创新管理 工商协同营销需要从在三个层面积极开展互动协同。 1.行业战略层面。探索符合行业整体品牌发展战略的协同营销实现机制,加快形成全国性品牌、区域性品牌为系列的中国烟草品牌体系,突出培育“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 2.企业策略层面。工商企业协同制订市场发展战略、品牌发展战略,以协同品牌定位、品牌管理和维护等策略培育优势品牌。 3.营销操作层面。工商双方要制订协同培育品牌的规则和标准,如品牌引入退出规则、促销规则、新品上市流程等,在规则中明确工商双方职责分工,共同执行。 协同营销就是让工商企业共同携手,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按照市场化和经营计划的要求,在平稳地完成品牌置换的同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协同营销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营销理念,正作品牌是企业的象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企业为一种手段推动着中国烟草行业的改革向纵深发展。按照国商协同营销是指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烟草工业和商业企业双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的“两个多个”战略发展方向,国内卷烟方在品牌内涵、品牌定位一致的基础上,为寻求利益最大化,品牌将会进一步的整合,一些市场知名度不高、量小、基础弱在营销理念以及市场、品牌、服务等营销实践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品牌将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被边缘化甚至被压的营销合作。工商协同营销是我们以后工作发展的趋势,协同营销做好市场为目标,培育品牌是我们最终的结果,协同营销就是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紧紧围绕培育品牌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自身最大的价值。 努力完善工商协同机制工商双方是运行协同营销关键,工业企业要更多地关注市场、关注消费者,实现由产品推销向品牌营销的转变;商业企业要更多地关注客户,突出服务,注重效率,优化流程,提高素质,工商协同营销品牌培育是硬件工程的重要基础。从卷烟供应链的角度出发,需要明确工业、商业、客户经理和零售户在品牌培育流程中的职责和权利,形成一条卷烟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才能够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市场,解决工商脱节,推进订单组织货源向订单组织生产延伸,最终目标是做优做强品牌,不断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创新管理论文: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互联网是信息与管理技术的最佳结合,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则最为直接和深远。在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本文着重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等几个方面作了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在管理理念创新上,要建立知识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的基本理念,企业管理者应该十分关注无形资产的投入;在管理模式创新上,应该将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关注核心的管理转到建设一个有能力支持沟通、建立人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内容的系统上来;在管理组织创新上,要实现从金字塔型等级化的垂直管理向网络型扁平化的水平管理的转变;在管理方式的创新上,则应从消极地适应市场转向积极求变、创新,将企业管理从科学管理推进到科学加艺术的管理的新境界。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互联网”成了当今最深入人心的概念。在人们感到惊诧、甚至来不及作出反应之时,它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开始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及不同层面。互联网是信息与管理技术的最佳结合,其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对企业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深远的。面对全球范围内互联网技术及文化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企业管理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经营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本文着重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等几个方面略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一、管理理念创新: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人类的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到“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与此相适应,在企业管理理念上,也正在经历一个新的转折:相对于有形资本,无形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最重要的资源。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以其未来学家的深邃眼光较早地洞悉到这种变化的趋势,并将这种由社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知识的“赋值”称之为“符号财富”。他甚至深刻地提醒世人:没有人会因为苹果计算机公司或IBM公司的物质资产而购买其股份。起作用的并不是这些公司的建筑物或机器设备,而是其市场推销能力和社会关系、其公司管理的组织能力以及雇员们头脑中的那些突发奇想。它们所代表的不过是另一些象征性符号而已,而且已达到令人惊异的地步。 托夫勒的话绝非一个未来学家的奇思妙想,更非要到遥不可及的将来才能在一般的企业中变成现实,在IT行业以外的一般制造业中也早已被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们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的耐克(Nike)鞋业公司,在市场上可谓独占鳌头,但它并不直接生产和制造鞋,它的资产是“耐克”商标、生产许可证、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敢夸下海口:“如果可口可乐公司总部被烧毁,它可以凭可口可乐的牌子重新起家”。在新的企业兼并浪潮中,许多企业就是为了获得无形资产而进行兼并,或以无形资产作为兼并其它企业的本钱。 这一事实表明,传统企业本身的结构、内容和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服务业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发展迅速。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正如美国进步政策研究会 (PPI)技术创新和新经济项目小组主任罗伯特·D·阿特金森(Robert D.Atkinson)博士与该会技术政策分析家拉诺夫·H·科尔特(Ranolph H.Court)在其合著的《美国新经济——联邦与州》一书中详细地分析了美国联邦及各州的新经济增长状况后指出的:“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这一点存在广泛的认同,这也是对新经济认识的一个确切的方面。”“知识日显重要意味着无形资本的净积累(如教育、研究与发展等方面)比有形资本的净积累(如建筑物、交通、道路和机器系统等方面)增长的更快。在联邦财政资助方面,无形资本占联邦财政资助有形资产的比重从70年代的60%提高到现在的93%。在商业中也有同样的趋势。在60年代和70年代,平均股票溢价收益中约有25%应归功于已报告利润的变动。到了90年代早期,这个比例下降到低于10%。这个变化部分地可归功于公司的价值越来越取决于传统会计无法核算的无形资产(如研发、商标和雇员专利知识等)这个事实。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至少已经和有形资产旗鼓相当,而且有形资产价值中的更大部分取决于无形资产的投入。”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教授更是早就明确指出,知识已经成为知识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并一语道破真谛:“知识是唯一的经济资源。” 二、管理模式创新: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传统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将注意力关注于人、财、物、供、产、销等环节,此一时,彼一时,无所谓轻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从物品生产转移到以智慧为基础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占据经济学思想最长久的一个假设——报酬递减。实际上,在互联网极 大普及的经营环境下,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和传统的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在行为上有非常不同的特点。传统的物品生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有形资产的消耗而逐步缩小。与之有别的是,知识在其自身作用下 (生产、分配、使用)是在不断增长的,它可以创造以前从来不存在的市场,引起并产生更多的创新,因此,应该是“报酬递增”,即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特定市场中的企业,其获得的优势在竞争中也是不断增强的。这些企业在管理行为、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有别于传统企业的新特色,在管理模式上事实上正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新尝试。 借助网络技术,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中的环球网进入数据库,还可以利用公司的内部网络获取公司的专业技术知识。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在于太容易将数据与知识、信息技术与信息相混淆。随着资产无形化的日益发展,随着知识在企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随着人们获取的数据不断增加,对数据进行筛选、分享及利用的困难也变得更加尖锐了。于是在许多企业纷纷出现了一批新式高级经理人员,其头衔为:“知识主管”、“学习主管”、“知识资本经理”、“知识管理经理”,等等。一些著名公司(尤其是知识型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从管理模式的角度看,面向知识管理的公司决策者面临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关注核心的管理转到建设一个有能力支持沟通、建立交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内容的系统上来,以行动和知识的创新更快地反馈循环来对全新的经济环境作出反应。” 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应该在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促进企业知识流动。企业还应该充分利用外部知识网络,加强对网络中知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知识资源。在新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管理者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一种特殊资源,企业应该针对其在知识开发中的独特性,实施有效的管理。 三、管理组织创新:从金字塔型的等级化的垂直管理到网络型的扁平化的水平管理 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经理革命》一书中曾经写道:“美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成长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企业规模的扩张过程;二是资本所有权与管理的分离过程。”“由一组支薪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就可恰当地被称为现代企业”。这种被称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成了当今美国工商企业制度中的标准形式,也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参照系。 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在互联网广泛应用和普及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是靠不断找出市场需求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的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大多来自有待解决的市场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识别问题所需要的专门销售和咨询服务,以及把上述两个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只有这种价值才不易被模仿。所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创新和服务将代替控制和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正在改变传统企业管理的许多做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沿用那种按职能分工、条块分割形成的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那就无法对外来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基于此,1993年出现了‘企业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它的核心思想是把原来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形成以任务或合同为对象的有关职能专业人员的组合。而这种变革的技术基础是信息网络在企业内部的普遍覆盖。” 这样的发展趋势,导致企业纷纷压缩纵向距离,造成了企业结构向水平化、横向化的构造运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层次必须减少。“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经理阶层。”中层经理的职责是协调下层部门的工作,从下级收集信息,转给其它的下级或向上级汇报。由于传统体制下等级森严,信息往往难以迅速反映到高层。正如国外有的研究者注意到的,最糟的情况是:报告被净化了,数字被修饰了,信息被隐藏和隐瞒,甚至被伪造。而在新的技术背景下,计算机可以代替中层经理的搜集、传递、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无创造性或低创造性的工作。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得一个普通程序员可以将有关信息直接传送给远隔千山万水的总部的CEO,一下子跨越了传统管理的许多层级和诸多需要汇报、请示的环节,加快了企业信息的反馈速度,更消除了金字塔型等级制的官僚作风,使得高层与基层直接对话成为现实可能,从而某种程度地使中层经理成为多余。 在中层管理削弱的同时,新的企业形式,如网络型企业应运而生,某些虚拟企业的成功运作为人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样的企业结构象网而非金字塔。与传统企业根本不同的是,网络型企业中网络上的每一个结点都是创新的源泉,其成员既是项目的参与者,也是利润的分享者。这样的网络结构一方面极大地刺激了每一个结点的创新,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中层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对解决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是一剂良药。 四、管理方式创新:从消极地适应市场到积极求变创新 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计算机科学家张亚勤先生最近曾经说过:“计算与通信的有机结合是网络革命的最大特征。Internet的蔓延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于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无限联通。”张先生的话是不无道理的。在这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的前景充满着不确定因素。互联网正在覆盖管理空间,管理的范围已经从本土进入全球,管理文化从同质交流进入与异质共存,管理对象从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管理组织从垂直进入水平状态,管理指令从日常语言到网络语言,管理内容从主要对生产要素的管理到对知识要素的管理,这对企业管理方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企业的兴衰成败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者能否具有审时度势、举重若轻、应付自如的素质。 在网络化时代,企业经营者必须破除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的保守思想,消极地适应市场,企图守业,已难以维继。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机遇存在于变革之中,其核心在于创新。要主动地去推进变革,甚至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破坏”,成为变革的先行者,而不是被动地在变革出现之后才去应付经营环境的变化。比尔·盖茨在微软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际曾充满激情地写道:“纵观商业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他们的行事方式僵化死板,满足于自己的成功,而没有意识到世界不论有 无他们都将变化。所以,对微软来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能迅速抓住新的行业方向,随着技术的进化,不断重塑了自己,从而始终保持了成功。” 处在激变时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必须从常规阶段进入创新阶段。新世纪的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讲,将是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和扁平,将注重平等与尊重、创造与直觉、主动与创业精神、远见与价值控制,将依靠信息共享、虚拟整合、企业间相互依存,从而不断创造优势,为赢得未来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管理应该是从科学走向科学加艺术的管理,是求变和创新的管理。 创新管理论文: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校后勤管理成果,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后勤改革情况,就目前高校该如何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从后勤管理实践和理论上做了初步探索,并从后勤管理实践出发,提出后勤管理创新的思路和方式方法。 关键词:后勤;管理体制;创新 1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成果 高校后勤经过近十年的社会化改革,初步建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后勤管理体制,总体上实现了准企业化管理,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显着增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改善了学校的经费结构,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基本实现了如下几点: 1.1政企分开,将学校承担经营、服务职能的部门分离出来组成后勤实体,后勤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现了管理的企业化。 1.2变学校拨款的无偿服务为用户付费的有偿服务,实现了服务商品化。将过去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改为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学校将经费分拨给各单位,对教职工的福利也逐渐变暗补为明补,后勤经济实体以让用户满意的服务换取经济收入。 1.3逐步开放校内市场,引进校外优质服务,实现了后勤服务主体和后勤基础资源配置的社会化。 1.4实体内部建立了适应企业化管理的新型人事、分配制度。后勤实体人员全部列入实体编制,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措施,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行以岗定薪、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5后勤实体与学校建立以合同制约的甲、乙方关系。后勤实体按照甲方的目标责任制,一方面按经济规律办事,加强成本核算,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同时保证了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对后勤实体加强目标责任的过程管理和监控,以确保其经营服务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校开展了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的,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正是推进了这一改革,才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形成了有利于学校全面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办学规模到办学条件,从教育质量到办学水平,从后勤保障到服务水平,实现了我校近年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为学校和后勤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后勤也逐步增强了自己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基本适应学校发展的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 2当前高校后勤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进入良性发展状态的高校还是少数,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垄断市场,自办后勤;后勤运行效率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领导还没有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学校还承担着办企业的风险,后勤依然是高校中较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方面;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以及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与后勤社会化改革不相适应的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3坚持后勤社会化方向,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把体制机制建设贯彻始终,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使改革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目前,高校后勤存在的主要矛盾还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在推进改革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求真务实。通过改革,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3.1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并认识到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带来了后勤的快速发展。当前后勤工作的问题,是社会化改革不全面、不深入、不配套的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而不是改革的方向问题。因此,应充分认识当前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继续下大力气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取代不利于高校发展的旧的后勤管理体制。 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后勤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我国正处于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影响,这就决定了后勤管理体制机制还要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3.2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因地因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是要根据国家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的,检验后勤管理创新成败的标准,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的后勤保障,是否有利于改善师生员工的生活 ,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后勤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所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建立切实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体制机制。 3.2.1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管理实践。不加分析、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生搬硬套某些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做法,或机械地按上级指令办事,最终会经不住实践的检验,由此造成的错误决策甚至会造成学校利益的重大损失。决策者应该系统、超前的研究后勤管理理论,重视基层单位在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的借鉴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并将创新方案建立在决策者与执行者、上级部门与基层单位共识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避免脱离实际的盲目决策。 3.2.2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本校的实际。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后勤管理体制的要求也不同,由于高校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校内情况各不相同,实现途径和进程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高校还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鼓励积极进取,同时也要反对盲目冒进。目前,多数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并在争取做大做强。这种做法实际上不是对每一所高校都适合的。对后勤正式职工多、市场环境不成熟的高校,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难度很大,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对后勤正式职工比较少、市场环境成熟的高校,最好的选择是不办后勤服务实体,直接将办后勤的职能交给社会。学校之间没有必要比较谁的后勤实体强大,应该比的是谁有能力快速稳妥地达到改革目的,建立起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后勤保障体制。后勤服务实体的发展也应讲究策略。应该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2.3管理体制机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目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在高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自然就受到所处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当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达、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时,社会能够在更多方面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后勤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会高一些,较多的后勤服务项目可以由社会相关服务企业来经营管理;如果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由社会提供高校的后勤服务成本高,也不能达到高校要求的服务保障水平,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就相对低些。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 3.3继续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坚持育人与效益并重的原则,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要引进现代后勤服务方式,提高后勤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下,服务也是一种无形的商品。要提高学校后勤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后勤的现代化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使学校后勤服务成为师生心目中优质的品牌。 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这种激励作用,对高校后勤市场同样具有较深刻的影响,学校后勤要自觉发挥和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和损失,使各项服务价格低于社会同类服务价格;另一方面了解市场、掌握市场,主动开拓市场,不断地遵循市场调节的红绿灯信号,使服务在实践中增值,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 要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利用、开发。学校后勤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学生宿舍、食堂、商业网点、体育场馆、园林绿化、物业管理、交通运输、医疗服务等。在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日常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加以合理开发整合,从而使后勤企业形成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状态。 3.4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类推进我校后勤体制机制创新 3.4.1经营型的后勤产业借鉴国有企业改制,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按照“勇于创新、稳妥推进、资产运营、彻底剥离”的原则,积极将具备改制条件的经营型后勤实体成熟一个改制一个,改成独立法人企业。 3.4.2经营服务型的,如水电暖、物业等,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积极推进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逐步与社会接轨。 教学区物业管理以项目承包的方式引进社会物业公司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管理。教职工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引进社会物业公司,学校改暗补为明补,以往用在职工住宅区保洁、保安及绿化养护管理上的费用按人头直接明补给职工,职工再按社会提供的物业化保洁、保安以及绿化养护管理的服务标准缴费,解决在职工福利上存在的“住校内校外不公”、“单双职工不公”、“住大房小房不公”等不合理问题,有利于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切实提高教职工住宅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学校教学区、住宅区的单位和个人均按社会收费标准、按实际计量缴纳水、电、暖费,水、电、暖服务逐步与社会接轨,彻底实现社会化。 3.4.3面向大学生生活服务的后勤实体,如学生公寓、食堂等,坚持公益性原则,以服务育人为前提,全面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的国情和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在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学生住宿、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原则,使这样的实体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既是有偿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福利性。 学生住宿保障工作是高校后勤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公寓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实施亲情式服务,人性化管理。对学生住宿收费的同时,也采取一定的免费送电等形式。 饮食经营实行企业化的全成本核算管理,努力提高饮食经营效益,但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对饮食服务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食服务实体在确保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服务成本、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原材料采购的竞争机制,建立应对 物价波动的长效机制,并且积极争得学校支持,从而稳定学校饭菜价格、稳定饭菜质量,赢得学生的满意。 3.4.4社会型的,如校医院、附属小学、幼儿园等,适应医疗社会化改革、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化。 校医院实行经费定额包干,促进其自我发展。校医院干部职工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加强管理、办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引入竞争、降低药价、赢得市场,同时还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经济效益。 抓好附小、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办学规模,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稳定大学年轻教师队伍。 这种综合型的后勤管理服务模式,既能维持高校安全稳定,又能有序地引进社会上的市场竞争;既能充分地调动后勤职工改革的积极性,又能有力地缓冲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冲击波;既能显着地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又能明显地降低后勤运行成本。从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渐进过程中,稳步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3.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3.5.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工作程序。使后勤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做到执章必严、违章必究。3.5.2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监督机制。一是自觉接受纪委、监察、审计、财务等部门的监督,使后勤的经济活动在体制和机制上始终处于有关部门的参与监督之下;二是严格实行工程和大宗物资采购的招标管理;三是加强后勤各单位的财务监控和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制度,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四是在认真核算各实体的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应的定额费用,逐步推行定额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经济实体管理费的定额监控;五是科学论证、合理使用发展基金,努力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3.5.3分类完善各实体目标责任制和效益分配激励机制。结合实体实际,分类管理,逐步完善各类实体经营服务过程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积累发展等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类实体服务标准、服务要求,建立健全各类实体服务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建立各类实体年终效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效益分配的透明度,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实现途径的关系,正确处理共同任务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正确处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维护学生利益和后勤职工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正确处理重点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等,要明确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实现的途径可以不同,各地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有效的办法,努力使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管理论文:对技术资产审计与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研究 引言 在我国,无论是高科技行业还是传统行业,向来重视硬件设备。近年来,随着知识经的 兴起,对软件知识也越来越重视,技术资产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且技术能力的评价极端复杂,难以用定量方法表达和计量,很多企业对其重视不足,最终导致难以制定出符合自身技术能力的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有多种,典型的有技术领先战略、追随者战略、仿制战略或低成本战略等,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领先者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仿制战略对其要求就相对低得多。因此,创新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拟定创新战略的重要依据。 技术知识具有隐含性、系统性、道路依赖性的特点,而且技术的使用与企业组织、文化与战略相互联结和相互适应,因此技术能力的评价是个多维度、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现在的技术呈现出变化迅速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技术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能力评价必须从现在价值和潜在价值的协调多角度来进行。学者Adler和Sbenbar将技术能力分为四个维度:技术资产、组织资产、项目管理、外部资产。许庆瑞认为,技术能力虽然包含多个维度,但基础和核心仍是技术资产。因此,为了准确评价技术资产的优劣,客观评价自身技术能力,企业有必要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工具,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即技术资产审计。 二、技术资产与技术资产审计 1 技术资产 技术资产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它是由技术方案、证书、图纸等直接载体或与技术相关的有形资产等间接载体来展现的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技术资产是企业拥有的具体技术,包括产品技术、工艺技术与支持技术。这三类技术可以通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和技术获得能力得到体现。与技术有关、或者其核心内容是技术的资产称为技术资产。所以,技术资产审计的重点是技术的审计。以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资产大多是以静态的专利、产品、图纸、资料、工艺、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对诸如此类的静态的技术资产审计并不难,难就难在对技术本身的审计。技术本身是一种知识、技能、诀窍、能力等体现的综合体,难以描述和量化,所以其审计就显得非常困难,故称其为动态技术产。 2 技术资产审计 技术资产审计是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企业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基本程序是首先确定技术资产的种类,然后清点企业的技术资产,评价技术资产的质量与数量,并采用高标准定位法与行业标杆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企业出于商业秘密保护原因,技术资产审计一般采取内审制度。但出于不同要求,比如对技术预测的审计,涉及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与把握,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是一种高级活动,涉及技术轨道、技术前景和市场前景的预测,企业仅依靠内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恐怕难以准确把握,这时就有必要聘请外部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决策,也可以向他们请教或咨询。为保证企业技术资产审计取得实效,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企业有必要成立审计小组,使这项工作经常化、正常化、规范化开展起来[1]。三、以战略管理为目标的的技术资产审计 1.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的内容包括:清点企业技术资产存量、存在形式、所属部门及相关控制人。技术资产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如技能、操作工艺、使用方法、新产品开发技术、新产品开发组织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的流失,使企业蒙受损失。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可以帮企业摸清技术家底,同时可以发现企业急需的技术是否缺少储备,发现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技术存储,暴露出现有技术储备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也会发现在哪些方面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便于管理着清楚自己的技术资产存量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能力。技术存量的清点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做准备,保证未来的技术发展不存在偏差,从而减少失误[2]。技术资产中,由于不同技术对象对竞争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要求企业按照对竞争能力的影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对技术进行分类。 2.技术类别审计 企业的技术是一个繁杂的体系。根据技术在竞争中的地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可分为基础技术、特色技术、关键技术。 基础技术是企业进入某种经营业务所需要的技能,被广泛用于现有经营业务中。此类技术已被竞争对手所广泛掌握和应用,在市场上会因缺乏特色而不再具有竞争优势,但对于拟进入相关经营领域而缺少这种技术的企业仍是不可或缺的。 特色技术是企业独家掌握的专有技术,具有独占性,能给企业带来独享利润。 关键技术是保证企业或其经营单位能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最显着竞争优势的技术。它是企业战胜其竞争对手、增强其竞争地位的主要力量。掌握这种技术是保证企业成功地经营某种业务所必需的。 通过技术类别审计,企业可将现有的和正在研究与发展中的所有技术分门别类,便于鉴别它们的战略重要性程度,为进一步的战略拟定和管理做好准备。 对技术类型的划分是以技术的战略重要性为标准的,具有相对性,即同样的技术在某种经营业务中可以是基础技术,而在另一种经营部门中可能成为关键技术,在第三种场合下可能是试验中的技术。 上述的技术分类,只是提供了企业处于一定环境和技术能力条件下的一种静态印象,而技术在竞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要把时间考虑进去,从更加动态的角度审计技术资产。 3.技术生命周期审计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产生到成熟再到淘汰的过程,根据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的发展分为初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相应地可以把技术分为初生技术、发展中技术、成熟技术和下降的技术等。 技术发展的初创阶段,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需要克服大量难题。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再想获得重大改进十分困难,到达技术极限后,若再追加投资,其效率是很低的,甚至无法收回投资,跌入创新陷阱,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安全。因此,及时把握技术极限就显得非常重要。预示技术极限的征兆有:(1)研发部门的效率明显下降;(2)研发部门中某一部分不能按时完成任务;(3)趋向于改进工艺而不是改进产品;(4)竞争对手的出现,他们采用迥然不同的技术方案;(5)不同竞争对手间,虽然其技术投入相去甚远,但其产品性能无甚差别[2]。这些征兆的出现,预示该技术已经达到它的极限,这时应及时从事替代技术的研发,而不应再投资现有技术的改进。 由此可见,企业完全有可能对技术变革进行管理。如果企业遵照技术发展规律,认清自身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就可以准确把握技术极限的到来,管理好技术的更替并进行投资管理,从而更加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4.技术投资审计 技术投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购买别人的技术;二是自己开发技术;三是合作开发技术。企业的技术投资,完全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来确定,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企业投资的技术一定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技术、特色技术,而不应该是基础技术、成熟技术。对技术投资时要考虑自身情况,比如企业实力较 弱,则不应该投资研发中或试验中新技术,但可予以关注,加以监视。当企业有相当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实力时,则可以适当投资处在研发、试验阶段的技术。 5.技术定位审计 为了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企业需要对自身技术进行合理的定位。技术定位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没有合适的技术定位,就谈不上技术战略。 企业应在充分了解自身技术资产的基础上,对技术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是决策的前提,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是技术专家基于技术的主观预测,对技术发展态势综合分析后作出的结论,并借助外推法、前兆预测法、因果法、概率法等,对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客观预测。 在技术预测时,要把握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技术逻辑、技术极限等重要概念,科学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方法以及在预测过程中是否考虑了这些问题,在审计时都要进行一一检查, 以确保审计不走过场,做到审计取得实效[3]。 通过技术预测,就可以对关系到企业战略的重大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估计,并以此为指导计划的制定,以求在未来市场中占得先机。 完成了技术预测后,就进入技术定位审计的阶段了。企业的技术定位是基于现有公司资源的最好技术方案。即在技术开发上,大致判断出是要做行业领先,做行业跟随者,还是通过仿制,以较低成本开拓市场。技术定位审计完成后,企业基本可以明确技术战略的方向。 6.包含技术的产品与组合审计 大多数技术都是以产品为载体的,因此,对技术的审计可转化成对产品的审计,其主要内容是看技术产品是否先进并保持竞争优势。产品审计要把握两个维度,一是技术先进程度,即根据每种产品的技术先进性,也就是产品中所含的技术进行初步分析,是以前沿技术为主,还是以成熟技术为主。二是技术的成长能力,即通过技术生命周期审计,判断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经过每种产品在两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产品的组合规律以及产品的竞争性和未来的市场前景,作为拟定战略的参考依据。 四、审计结论 技术资产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自身技术能力,明确创新战略方向,提高创新战略管理水平。审计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技术资产存量,存在形式等。技术资产质量情况,其先进程度、市场竞争性,对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明确估计。技术组合的科学性,技术投资的合理性,技术定位准确程度。通过与其他领先企业的比较,给出企业技术资产的优势与不足的审计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通过以上审计工作,企业就可以在洞察自身技术能力,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明确创新战略管理方向,提升战略管理水平。 创新管理论文: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的特殊企业,在面临着我国经济大市场的竞争化大背景下,要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就要不断的进行管理创新。然而,从总体上看,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现状不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现行需求也不能够满足,企业管理现阶段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管理模式不恰当 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经历了几个阶段,逐渐形成了现状,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主要采用直线职能模式,是一个最传统的线条模式。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总分行支行,一条线下来,不是一种全能的。在以往管理中往往出现银行信息传达不及时,难以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及时反应。在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管理中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创新要求,造成企业运转经营困难甚至陷入困境。银行的运作要求就是快速和高效,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由于业务多,类似银行比较少,所以工作繁琐,如果不能改良管理模式,就会堆积越来越多的问题。 2.管理战略的意识薄弱 农村商业银行虽然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但战略管理效率不是很高,有时会滞后;农村银行企业普遍重视市场运作、偏好多元化、对长期发展考虑不够全面导致管理意识欠缺。由于农村的资金观没有城市那么先进,所以资金应用不活跃,也就形成了农村商业银行长此以往的战略意识薄弱。新型农村资金实行县(市)级统筹,因此需要很高的执行成本。一方面使得资金管理本身的行政成本很高;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人员冗余,部门和单位之间没有做好相关职能的有效定位,引发的组织管理成本上升也过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侵蚀新型农村农民对于资金的实际效用。 3.银行管理理论与内容不适应决策需要 在我国以往的传统经济管理时代下,经济增长方式来源于旧式的机器、传统的技术,偏离了在创新管理形势下的知识经济时念,银行管理企业也是以最基础的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以比重较大的趋势不断提升,可是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理论与其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甚少,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和内容已不适应投资决策所需要。 4.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总体指导思想发生偏差 在总体管理上看,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总体指导思想发生偏差,导致银行内调受阻,内部监督力度弱化等问题相继发生。自从银行趋向市场经济化改革以来,农村商业银行也在这个趋势中不断调整自身的市场定位,可是在调整的过程中,“重发展、轻调控”、“重业绩、轻管理”、“重激励、轻管制”的不良现象频频出现,各地方分行的一级人很容易和总行之间形成“尾随其后”的现象,忽略稽核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减弱稽核体系在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职能与作用。 二、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新对策 1.完善管理体系,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督力度 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督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和监事会内部的机构。为保证董事会对内部稽查系统的有效监管,还需在董事会的基础上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同时完善监事会的结构,加强监事会成员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 2.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管理创新能力的加强需要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思考,需要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银行经营活动离不开员工培训的开展。针对创新思路开展员工培训是始终坚持的原则。在继承和完善已有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培训方式,广泛引入现代培训手段,是培训能否取得效果的根本要素。 3.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创新 企业银行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本身应注重提高对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全新认识。要不断的加快企业农村商业银行信息化的步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企业资源计划等计算机的创新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创新的管理水平;加快发展信息化电子商务,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进农村商业银行企业创新管理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创新型的大转变。 4、加强宣传力度,让管理创新得到巩固 在管理创新活动中,需要不断的涌现出优秀的管理人才。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强宣传灌输,增强全员认同感,一流的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在一流的思想观念上。在解决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时,首先要从解决广大员工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思想问题入手,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银行企业文化知识,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水平,从而让管理创新得到巩固。 综上所述,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创新体系,要不断的努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完善公司 内部治理结构。要全面加强创新管理,培育良好的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创新管理体系,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之本。企业在经历了“传统管理型”适时转向“创新管理型”,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将创新体现于企业制度当中,开展银行企业管理创新对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管理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的加强管理创新目标,才能取得企业的新发展。 创新管理论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研究 1 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要求 曾有美国学者将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三大类,即:商业类、物流类以及管理类,将其分为三大类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由于近年来微观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各大物流企业也对企业内部做了充分的调整,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为此,物流管理专业中又增加了3种技能,即:商业、物流以及管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够为物流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的物流管理人才。 事实上,不管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是刚刚入门的管理人才,它们自身所应有的管理技能对企业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他们所应有的物流技能,排在最后的是他们的商业技能。这些从理论上看与以往的要求都很一致,可见,在物流管理专业当中,管理技能对物流经理的重要性所在,因为物流经理同样作为物流的管理者,他们在不断的发展与磨炼中逐渐的成为物流人才,这是每一位物流人才都需要经理的一个过程。 通常,对于物流管理人才而言,商业技能的具备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例如,企业中的各项功能领域所涉及的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等,这都与商业技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其次,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技能,这同时也是他们应该必备的一种职能,这也是物流管理人员在物流企业当中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物流管理教学基础性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需要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然后依托学校内的实验室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去完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素质教育与职业认知的平台,实训基地主要有计算机实验室、语言实验室以及物流实训基地等。 2.2 为物流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都知道,通过项目教学能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习很好地构建出来,在实践教学中,要严格地按照物流模块的要求进行教学,并要分模块地进行打包,如仓储、运输以及配送等这些模块。在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可以在专业实训室内进行实践学习,对每一模块进行一定的了解,并做好技能培训的准备,确保能够有效地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3 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中构建模拟实践教学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如物流中心运作管理模式、仓库管理系统模拟等,让学生真正的进行采购、仓储以及运输等业务流程模拟,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物流行业的工作环境,并且明确物流管理行业中的各项环节之间存在的关系。 2.4 为学生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综合模拟、供应链实训以及WMS实训等。这就要求学生要将所学到的物流知识综合地运用起来,全面解决物流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实训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了实训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各项工作,并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 推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优化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物流专业的设置时间比较短,在应用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为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发展。 3.1 适当地开设物流技能大赛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适度的设计一些物流技能方面的比赛,用比赛去带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在校开设各种物流方面的技能大赛,并且在取得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之下,有效开设物流管理比赛。例如,在我国江苏省的物流实训基地中,就通过了比赛项目的设置,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与研究物流管理工作,这为学生以及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与学习的平台。 3.2 用物流岗位技能培训带动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高职院校当中,可以通过对物流岗位的培训,去带动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力,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学校应该充分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与相关的部门合作,引导学生通过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对能力,并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如,某高校在对学生实施岗位培训过程中,与当地的劳动局与现代物流等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推动课堂、实训场所等,做到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相结合,通过物流岗位培训,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备高水平与技能的物流人才。 3.3 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物流专业要真正的提高其教学水平,就需要强化教学效果,为此,在学校内要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以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利用完善的监控体系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例如,对实验与实训计划内容进行监控,查看其内容是否能够与物流专业的特色相符合;另外,还要对课堂上能否真正的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进行监控, 以确保实验与实训课能够与学生未来发展要求相符合。并且,还要监督学生技能水平程度是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等。 4 结 论 现阶段,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的质量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为此,我国各大服务于人民的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并且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物流管理专业当前已经被高校设置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希望通过高校的教育工作,能够为物流管理专业提供出更多的管理人才。本文主要针对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构建分析,表明了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重要性所在,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物流管理人才。 创新管理论文:办公自动化与政府管理的创新 ――对准知识管理的OA 内容摘要:变革中的组织结构、变化的人,转瞬即逝的技术与一用即弃的设备,OA怎样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我们的工作怎样才真正具有价值?本文试图探讨围绕前沿热点话题“知识管理”展开对技术与管理的关系、知识管理在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与意义、管理创新的征象问题的讨论。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办公自动化实践中的最大不足是忽视了技术与管理的结合部,缺乏围绕信息技术的管理新思想和新理论的创新。管理创新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对知识管理的探讨是信息时代管理创新理论的立足点。 办公自动化管理知识经济制度创新 一、技术还是管理? 对于一个社会,管理和技术同等重要,但技术和管理的结合部比二者更重要。这是最新的“知识经济”理论提出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创见。它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一直被混淆的观点:人类的首要和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技术而是为了追求知识,知识只有在具有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被获得。此外,现实的情形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人们可以买到技术但却不能仅靠金钱买到效率,(我们有太多的用钱堆砌起来的信息系统,在那里人们见惯了高技术与低效率畸形并存)。但尽管世人对技术成果必须经由管理创新才能发挥作用不持异议,但如何使技术成果特别是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管理创新却是令所有人困惑的问题,而“知识经济”理论所提出的“知识管理”的探讨,令人信服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与核心精神。 二、知识与创新 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与创新具有怎样的特征与意义?美国《福布斯》杂志1998年4月22日题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1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论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信息技术时代的“知识” 知识与信息 文章指出,知识不同于信息,并且,“知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的具体涵义和目的是: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促进创新。其产生的过程及在信息时代的运用的具体目的是“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无形资产胜于有形资产 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正是隐性知识对发展具有潜力,但是目前能管理隐性知识的技术却很少,知识管理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使隐性知识发挥巨大潜力的过程中,知识管理要开发提供处理隐性知识的技术“把隐性和显性知识进行处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从上述意义而言,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将重视无形资产更甚于有形资产。 (二)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提出了如下几点特征: 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其重点不是“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是“个人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 知识管理“不是一门技术而是各种可行解决办法的一种综合”,“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属于管理经营范畴,其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共享知识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作者特别指出“创新和创造能力属于经营过程,但是以前几乎没有那个公司持这种观点”。 三、知识管理与管理创新 (一)成就与反思 自1985年以来,我国制定了办公自动化建设与发展的国家规划,政府各部门开始了大规模的信息技术的引进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的进程。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__年发展纲要》,显示了我国为在下个世纪初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走在前列而为之奋斗的决心。此后,在这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政府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经过了奠基、初创的阶段,已进入成熟期,然而,办公自动化的建设是否在实质上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管理效率?在那些具体的方面提高了效率?在那些方面没有?从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来看,目前的办公自动化建设是有效益的还是低效益的?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效益,包括当前的和潜在的效益? 上述问题很少被认真提出,而且也很难回答。众所周知,我国的办公自动化是靠技术设备的配置为主体,而不是以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特别是管理方案的创新为支撑点。以这样的方式实行的办公自动化是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目前我国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效益既没有被重视也没有被普遍地进行评估。在政府管理领域内缺乏新理论和新思维。 不容否认,我们对上述问题尚未能作出科学和明确的回答。特别是当研究的领域不仅仅涉及纯技术层面而且涉及到政府管理以及其间的复合关系时。对于在政府领域内,如何使技术与设备的投入转化为效益成果,当前特别需要各领域专家作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探索与创造性的思维。从国际的经验来看,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管理的创新。前述知识管理就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复杂问题的切入点,是任何变革都必须具有的理论准备。 (二)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 人类社会仍处于前信息社会,在发达国家,为信息技术时代所作的管理变革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我们已经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征象,它们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变革: 组织结构的改变 由于信息传输方式的根本改变,建立在逐级上传下达方式基础上的传统金字塔式等级制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正在逐步解体,有时可能会发生突变。七十年代,以阿尔文.托夫勒等为代表的未来学家对社会信息化特征作出过预测2,这些远见卓识的观察和判断以惊人的准确性预言,将产生符合时代节拍的新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呈现出频率越来越快的不稳定性,非常规部门快速增长,职能部门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为解决一个专门问题而一用即弃的小组在其中“时隐时现,快速来去。”新的组织形式将是暂时性很强、适应信很强、变化迅速的,充满着稍纵即逝的基本单位和流动性极强的个人。相应的信息系统体系的建设也应是具有灵活性和强适应性的体系,特别是它导致重要的观念改变:过去一直认为并强调人――机系统要适应人和机构的要求和工作特点,而现在,情况变得模糊了,人和系统要更多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性的特点,更具体的说,是人在改变、要求人作更多的改变。文秘站版权所有 2工作岗位的流动与业务过程的多层面交互性 组织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工作岗位的不稳定性。例如,今天美国的工作场所的非全日制工作岗位越来越多,同时,衡量工作结果的方式和观念也大大改变,目前已有3/4的比率的工作脱离了按“岗位付酬”的旧观念与旧制度,转而为按“业绩付酬”。 传统官僚组织包括政府和大企业组织的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信息技术时代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体现在软件开发方面,有大量的关于“群件”的产品出现,适合不同层面的交互性业务过程:一项 设计或一个总体方案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的人实时交互进行的,教师与他的学生动态、交互式完成授课,商家更多地与顾客群体一起在相互切磋的情况下完成交易。在所有这些活动的背后的支撑基础设施是环球信息网络。 知识型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 “知识型工作人员需要领导但不承认等级”,这是被称为美国管理理论界的泰斗的彼得.德鲁克早在30年前就指出的。3他说,知识与任务而不是与等级相关,“任务决定一切而不是取决与姓名、年龄,或科目的预算,或从事这项任务的个别人的等级……所以知识必须象一个小组一样地组织起来,其中由任务来决定谁负责、什么时候、负责什么、负责多长时间”。 (三)支持管理创新的系统特点 由上述信息时代管理体制变革的征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真正的管理创新必须是与这些变化相一致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应变性 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信息系统结构都应以灵活应变性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单纯数量上的增减并不能显示改革成就的主要性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3年9月一期对美国政府改革的评论文章4中指出“改革需要策略变化,消减工作人员只是精简机构的短期设计,当时间到来时,需求会使机构增加,这种作法不甚明智”。同样的意见也可适用于我国今天的政府改革。 开放交互性 同样,业务变化以及相关的信息系统都以能适应和支持开放性和交互性为性能衡量指标。其长期潜在的好处是这样的系统和工作特点是促进知识交汇同时也是促进知识创新的。 知识中心性 等级威权正在信息时代的面前逐步瓦解。知识威权重于等级威权。对以知识为中心的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支持是管理科学研究和信息系统构造的中心课题。与我国传统的尊重知识分子的观念不一样,知识分子只是一种身份,有时还演变为一种等级身份,而知识管理不重视等级身份重视的是知识,一切围绕知识组织起来,既不为等级所阻隔也不为专业所阻隔。围绕知识的任务一旦完成,组织的使命也就结束。所以,支持知识中心的组织机构或信息系统是最有创造性的系统。 (四)知识管理系统与网络 上述关于支持管理创新特征的系统,即具有知识管理能力的下一代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定是一个基于Internet的系统,正是因为只有在Internet上才具有支持我们所说的创新特征的充分能力:灵活应变、开放交互和知识中心性。现在正是需要我们对基于Internet网的“网上政府”或“网上办公管理”作前瞻性思考的恰当时机,需要实际地去预见其潜力和风险,作出我们的积极响应与对策。 四政府与管理创新 政府能够对管理创新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其主要作用不是拨款花钱而是建立促进思想和理论的制度创新机制。另外,政府本身也是管理创新思想理论的巨大源泉。例如,美国克林顿政府在93年起相继宣布了被称为“重塑政府”理论的改革总计划,报告中宣称,需要将政府带入信息技术时代,改革的核心是在政府领域内引入市场文化。。改革依据的理论大纲是奥斯本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一书。其正式文件是副总统戈尔办公室于93、94年的三个重要文件5,《国家绩效评价报告:创造优异的领导与管理》、《国家绩效评价报告:政府服务的改革建议与行动》6、《国家绩效评价报告:顾客至上――为美国人民服务的标准》7。上述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多年来第一次出现趋近于收支平衡的局面。众所周知,美国近年来经济的良好态势主要是来自于两方面的成果: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二是美国政府改革成功地减少了政府赤字,提高了政府效率。此外,美国企业界围绕信息技术也提出过很多相应的管理创新理论例如“重理”理论等,其作用都使技术方面的成果经由管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比较我国的情况,在理论界几乎没有提出过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围绕信息技术的管理新思想和新理论,人们习惯于把管理与技术问题分开来,由不同的人去处理,衡量技术标准的焦点主要是放在技术的新、高程度方面,而忽视了管理创新才能产生的知识开发与知识运用。这应该说是我国自从1985年信息化进程中最大的不足。 办公自动化方面的学术活动一向不是技术开发性活动,而是技术转化性的活动,我想一定会有越来越多与我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会在技术与管理结合部的这个领域内对知识管理和管理创新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高三语文教学应重视非智力因素 摘 要: 高三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强调积累和分类,注重训练和落实,功利性明显。多数学生已穷其力、竭其智。如果教学能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三语文 非智力因素 自信 焦虑 高三语文的教与学有其特殊性,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总结中学阶段语文知识的性质。特别强调积累和分类,注重训练和落实,紧贴高考,功利性明显。学生需要通过量的训练达到质的飞越,提高应试能力。重压下,多数学生已竭尽全力,但并不都能达到理想效果。至此,再谈智力因素已毫无意义,反而应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八个方面:兴趣与爱好;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自信心与好强心;远大的理想与目标;高抱负;焦虑。高三紧张的学习和频繁的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和挫败感。这时非智力因素中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自信心与好强心、焦虑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如果学生语文状态不好,通过分析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不是智力跟不上,而是患得患失。一遇到挫折就开始焦虑,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这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实践证明很正确。2012年,笔者在一所三星级中学高三任教。当时为确保尖子生有更好的学习氛围,学校挑选了20个成绩最拔尖的学生重新组班。笔者担任此班语文教学工作。开班前,学校组织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做了全面分析,要求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提优补差。其中一个男生的语文比较薄弱,为了找出问题,我经常与这位同学谈心。谈话中,这个孩子不断强调语文是他的薄弱学科,从小学到高中就没及格过。我没有回应,只以赞扬语气告诉他:“数学学得好,肯定很聪明,聪明的孩子什么都能学好。”对于夸奖,学生很难拒绝。这样良好的气氛就使话题有了继续的可能性。我再用轻松口吻说:“语文没及格只能代表以前。哪怕离高考只有一个月,聪明的孩子稍微花点工夫就能考得很好。”再肯定地告诉他:“跟着我学语文,没有学不好的。”只要一有机会,我就不断对他进行良好心理暗示,使他相信语文只要付出就有回报。 此后,我注意寻找帮他建立自信的机会。只要他在语文上有一点点进步,就大力表扬。良好的心理暗示和恰当的表扬对这个孩子的语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次月考,语文118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居然不相信这是他的语文分数,连说不可能。等试卷到手,连忙从头到尾确认了一遍。当他接受事实后,发现自己原来也能学好语文,信心大增,连带着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有了兴趣就能重视,形成良性循环。自此这位男生的语文成绩逐步提高,高考语文考了114分。高考后,孩子自己总结,认为那次语文月考帮他找到了自信,觉得付出了就有回报,进而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这样就从原本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自觉主动的“我要学”。由此可见,高三阶段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建立学生自信,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 其次缓解学生的焦虑,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忍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到最后冲刺阶段,焦虑是弥漫在学生中最普遍的情绪。严重焦虑会影响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成绩往往不太理想。本班一位女生的语文成绩一向不错,在全市语文摸底和第一次模拟考试中都取得了120分左右的成绩。学生反而焦虑了,害怕自己语文掉下去。本来轻微的焦虑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焦虑过重,只能适得其反。这位女生就是如此,在市第二次模拟考试中,语文成绩一落千丈,自信心受到了极大打击,甚至平时练习的基础题也屡做屡错。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这个孩子的语文基础和学习态度没有问题,最大的困扰就是焦虑。在她看来,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成绩恰巧在这时掉下来,怕自己没能力赶上去。越想越怕,焦虑感日益严重,导致看见了语文练习就紧张,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我们没有分析试卷,只说是偶尔的失误。拿出心理学上的“高原现象”开导她,只要咬咬牙渡过这个高原期,一切会豁然开朗。但是没有起作用,在基础题上她还是一错再错。理论没有用,只好实验各种小方法,如深呼吸、想象放松、借助外物等。令人惊喜的是借助外物起到了缓解焦虑情绪的作用,这个外物就是前两次考试时所用的笔。当她体验到较强的焦虑情绪时,就手握这支笔转移注意力,自我暗示这支笔可以给她带来好运。借助这个方法,她的焦虑症状得到了很大缓解。高考语文发挥得不错,如愿考上公本。 通过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到了高考冲刺阶段,高三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缓减焦虑情绪,提高对挫折的忍受力,这可以帮助他们在高考中充分发挥知识和智力水平,取得良好效果。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的优化思考 摘 要: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必将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迎来一场巨大的革新。然而,现今的高三语文教学陷入一种低谷状态,出现了许多比如机械化,低效化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得思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走出这种现状?如何推动教学的优质化?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三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高三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跃。在新课改的改革方案推出之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渐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面临这样重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取其精华,去除糟粕,并且不断地创新。本文主要分析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新课改下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改革。 一、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照本宣科,缺少创新 在如今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拼命的反复训练一些原题,比如历届试题真题,各地方的模拟试卷等等。对于教师而言,这样方便又省事,因为如今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其的快,资料应有尽有。在教学中,大多教师就利用一些原有的资料反复讲解,而且部分试题为了考虑教者的省力的需求,将答案解析说的很详细,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完成任务就行了,这样做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成了试卷的奴隶,老师成了答案的传声筒,缺少互动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无限循环中必然丧失了学习的能力。 (二)机械训练,缺少个性 在高三的语文训练中,充斥着死板而又机械的训练,反复背诵名言警句,字词拼音等。或是一堂课学生都在做题,或是一堂课老师不停地讲评,有板有眼,为了应对高考的各种压力,老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多做题。学生的根本需要是全面掌握知识,不仅要充分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语文写作能力,所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三语文确实需要一定量的习题的训练,但是它毕竟不同于理科“答案不是对就是错”,它不能丢掉对于文体的渗透和感悟。对于文本的解读很有必要,即便需要训练,也是带着感悟的训练。 (三)疲于应试,缺乏思考 由于语文学习的提升见效慢,加之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效果中的功利性较强(即“一切都为了高考”)导致在当前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少数学生出现散漫和随意的求学态度,这种困境使得语文教学工作相比于其他科目来说是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为了强化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各种试卷应接不暇,这种急功近利的作法往往没有太大的成效。于是学生出现了困惑:语文题少做点,语文课少上点又有什么关系?有人曾经试验过,让高二的学生做高考题,成绩不比高考生差,也有人试验:某一时间段反复地做题训练,但是成绩还不如没训练的时候,所以学生越来越无所谓,语文题目充斥着太多不可未知的变数,远没有其他科目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多数老师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只管疲于应试,给一切能够提高高考分数的方法让行,学生只管做题,不予思考,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困惑和漠视,无疑让语文教学走向了低效之路。 二、新课改下高三语文教学的应对措施 高考需要一定量的应试训练,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靠机械的重复的灌输知识,大部分的切割解剖其他科目的训练,忽略语文的重要性,这样做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理念的同时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禁锢了学生们的思想,扼杀了学习语文的主动创造性。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在新课改的标准下实现语文教学的良好发展,我们需要做到以下的几点要求: (一)在考纲的要求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每一位高三教师手头应该有一本考纲,考纲中囊括了高考语文考试大致的范围和重点,在大的框架下给学生练习题、讲习题,避免漫无目的印发试卷。在开展课堂教学前,教师首先应该解读指导高考命题的考纲,认真的了解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大纲,适应新课改的形势进行创新,并且要了解新课程标准,这三项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指路灯,当然,研究考纲的目的是要懂得考点的实质,考点包括哪些知识点,绝不只是了解考试的框架而已。其新课改里,将能力的考察放在了首位,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曾经说:“要通过高考改革, 促进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戏。”“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有利于引导中学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中学课程计划的落实;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情况下的学习积极性; 将会促进中学进一步转变教学现念, 改革教学方法。”,这些理念精神如果不深入探究,不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势必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只有真正地理解领会了大纲的实质,才能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实现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 (二)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核心,强化学生语文专业知识培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化的专业学科,它关涉人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少不了创新,要求的是活力和创造力。语文课堂应是充满语言文学的魅力,滋生语言鲜活的土壤,不能因为追求分数而丢弃本身固有的价值,应该在有价值的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培养专业的知识,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能够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换句话说,不能本末倒置,也会有人质疑:在高考的压力下,高三的学生还能进行语文综合性的研究活动吗?从语文考试实际看,阅读探究的实践有时候比做几套试题取得的效果还要强,况且如今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要转变传统观念,高考改革的趋势发展迅猛,教师教学要先从本质上改变教学方式,才能起到学生语文知识专业化持久的发展效果。学生自身的发展应当作为核心,只有关注学生本身,才能有效的强化语文知识素质。 (三)改变传统方式,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中,大部分教师只对学生强调应试技巧,指导学生如何取得高分,这种走捷径的行为,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文学魅力的感知,这种明显偏重于智力的素质衡量方法,其结果必然是教师空忙。正确的选择是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选择一些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学生发现在学习中寻在的问题,而且能让学生在发现错误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成效,有效的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就能稳固他们的信心,如此良性循环,成绩必然有显著地提高,从长远看,学生拥有了厚实的知识储备,才可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应该尽快降低考察和训练的力度,让师生都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的时间。改变传统模式势在必行,注重过程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样在教学中师生共享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 三、结束语 教育改革始终面临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巨大挑战,但是新课改绝不回避考试。创新教学不能忘本,我们主张学习和探究,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扎实有效地进行训练,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才能让学生在语文高考中真正得益。顺应新课改的需要并不是完全的丢弃传统观念,其根本目的是创新,用多样化的方法达到同一目的。考试的作用是体现学生的能力,没有考试,如何测验学生的能力?所以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但坚决排除应试教育,所以,学习语文,既要大胆的改革创新,也要不断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集思广益,让教育一步步走向科学化。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高三语文教学工作之我见 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一句话,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的高中语文教学,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我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无所措手足……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我不得不这样做,然而,一种屈辱感、羞忿感在我的心头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它已经在干扰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初探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对中差生的复习策略 摘要:面对一群不太愿意学语文的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本文从浓厚的师生情;加强管理;激趣;重视书写,美化卷面;夯实基础,落实得分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释。 关键词:中差生;师生情;管理;激趣;书写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面对一群不太愿意学语文的学生,我应该做些什么?我应该在高三怎样悄无声息地助他们一臂之力?我应该如何做才能坦然面对充满期待的学生?我从混乱的思绪中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浓厚的师生情,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保障 奥地利著名教育家布伯在《品格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同样明确地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教育大家都认识到了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是因为你讲的是知识,所以学生一定会心甘情愿地听,只有双方产生浓厚的师生情,知识的传递过程才是高效的。清楚记得有一次开家长座谈会,学生们集体谈到为什么某科全班都考得好,他们说,他们很喜欢这位老师,这位老师不仅课上得好,课下和他们交往也很多,他们之间无话不谈,师生情很浓厚。这样一来,他们觉得如果考试考不好就对不起这位老师,所以上课特别用心听讲,课后能够主动地梳理知识点,虽然学得很苦,但是他们还是能坚持下来。当时这些话犹如晴天霹雳震醒了我。 从此以后,我也试着课下和同学聊天,讲笑话,加入他们的集体活动。对于那些特别调皮的男生,在课下,多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过去,关心他们目前生活、学习状态,是非常必要的。这类孩子重情感,讲义气,只要和他们关系好,在语文课堂上我就一点也不担心了,只要你一声令下,孩子们都能积极地配合。有一位曾让我头疼的男生甚至成了语文的尖子生,这是我没有料想到的,这也是浓厚的师生情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实惠”。 二、加强管理,严格要求,督促到位 单单具有浓厚的师生情还是不够的,我们不能要求全班同学都喜欢自己,我们在课堂上还得严格要求学生,制定相关的规则。 学习处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自控力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常开小差,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除非老师严加管理,否则他们宁愿坐着不动也不学习。这些学生中有不少人认为语文学不学都无所谓,反正每次都在70、80分徘徊,很多家长、班主任在教育孩子时,也认为语文不重要,这对语文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语文课上他们自由散漫,不听讲、不做笔记、爱讲话、爱迟到、不按时交作业,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我选择各种方式来严加管理,必要时也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说过:“惩罚,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要的惩罚,是让一个人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剂。孩子从小在一片赞扬中成长,固然对树立信心有好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过惩罚,他也会禁不起挫折,不能敢于承担责任。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对待这些学生,我们如果真的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那他们也就不再成为我们心头的“刺”。 当然这样的督促不是一两节课,甚至不是一、两学期就足够了,他们需要我们随时提醒,这是由他们的性格所决定的。他们自己都常对我说:“老师,我的最大的毛病就是坚持不了多久,你隔断时间鞭策我一次,行不行?”面对这群可爱的但又调皮的学生,我只能选择自己做坚强的时时督促他们的语文老师,虽然很累,但也寻得了内心的一丝安慰。 三、激趣,点燃课堂火花 高三语文复习是枯燥的、乏味的。日复一日地讲解、练习、积累、考试,势必让孩子身心疲惫,所以我选择在课堂讲些故事、读读新闻、朗诵优美的文章,隔两周用一节课讲这段时间以来发生的热点新闻。像这学期,我们主要讲了《汉字听写大会》,让学生从中认识到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会写汉字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有偿狩猎》,当我刚讲读标题时,很多孩子都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读完以后让孩子学会多方面看待事物;《网络新闻的真假》,从秦火火等人身上,让学生明白一味沉溺于网络是不值得的,可能我们从网上了解到的很多新闻都是假的,拿起尘封已经的书籍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例举的这些只不过是我们选取材料中的冰山一角。每次这样的课堂,学生都激情四射,热情洋溢、讨论热烈,也让他们感觉到高三的语文是丰富的、活泼的。 四、重视书写,美化卷面 新颁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书写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对义务教育的学生要求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高中生呢? 但是现实堪忧,班上50位同学,其中只有6位学生书写工整,剩下的44位都是“龙飞凤舞”。为了改变现状,我把遮住姓名的答题卷投影出来,每当看到一张张字迹不清,字如蚯蚓似的卷面时,孩子们都笑得特别欢,都在大声说:“这是谁的?好丑!”借此机会让他们改这些试卷,当然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学生都毫不客气地给他们打低分,我也说你们都打低分,那改了那么多试卷的老师还可能拿个放大镜“考古”吗?学生们大声地说:“不可能”。多投影几次后,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重视,在每次课后练字的时候,都练得特别认真,有的作品常常出乎我的意料,投影给学生看的时候他们都觉得不可想象。坚持了两学期,现在班上的书写要好得多了,但是还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得坚持! 五、夯实基础,落实得分 这些学生大多基础较差,字音、字形、成语特别糟糕,面对他们,我们只能选择最原始的方法,不断听写,重复听写,把错误的写在积累本上,利用早自习多读多背,同学之间抽考,多种形式齐驾并趋,目前才看到一点点曙光。这里积累显得尤为重要,积累后的巩固也应该是常态化的,除了早自习,我还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在黑板上轮流出题,请同学做,再订正,再积累。 这些方法也让我在教学中初见成效,我在欣喜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我依然行走在应试教育的死胡同,没有达到语文教育应有的高度,我也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争取走出属于自己的语文之路!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最近高考改革政策中提出:“要降低英语在高中中的比例,增大语文的分值。”这样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并加大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这也促使我们语文教师要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地实施语文教学,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升入高三之后,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复习整个高中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成为了我们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高三复习中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总是有条不紊地将高中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逐一进行复习,随后在浩如海洋的习题中寻找或是挑选一些习题组织学生一套又一套的进行练习。学生做教师批改,学生再做教师再批,这样反复重复的复习定式,消耗了学生多有的兴趣和动力,最后不但不能取得优异的复习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为此,我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复习方式,争取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语文复习体系,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复习的过程中用较少机械性的训练次数收获更高的复习效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深刻地感受到,高三语文复习的灵魂在于语文教师的组织和管理。确切来说是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而不是采取费时费力的机械性复习方式;要激励学生形成热情积极的复习态度,提高学生复习语文知识的质量和效率。 一、为学生适当减少压力,营造轻松的复习环境 在高三这个重要的学习时期,无论是哪一科的知识都将进行大量的高难度的复习和训练活动。教师的这种想法和举动也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这样的教学和复习计划会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然而,事实教学情况告诉我们,这种繁琐的、大题量的复习方式不但不会有效增强学生的复习效率,还会在无形中给学生增加复习的负担,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为此,在高三学习阶段为学生设计大量的习题,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无疑是一种很失败的举动。 进过反复的研究表明,高中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与在高三复习期间教师测试的频繁程度以及训练习题的难易程度没有直接性的关系。而且,高三复习阶段没有质量保障的大量的习题压力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担,无法顺利取得成绩上质的飞越。并且,习题的难度以及考试的次数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够形成扎实牢固的语文基础。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在懂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感悟和联想,能够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道理。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悟是教师无法用语言进行传授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可以培养和提高的。为此,在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将课堂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去感悟和理解,而不是频繁的测试训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高三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此时心理的需要,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获得主动权利,体验到复习成功的喜悦。我们可以通过降低试题的难度,减少考试的次数,加强引导和管理,不断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复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多为学生制造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高三要把高中三年的所有语文知识都进行复习巩固,在最后的检测中会包含着高中所有的语文知识。为此,在高一高二语文成绩很好的学生,在这个时期却很容易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会出现沮丧消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会影响学生整体的复习效果。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教师必须要积极采取相关的教学措施,在高三复习阶段尽量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训练或是测试中感受到自己在语文学科中存在的优势,拥有成功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学生便会建立起自信心,拥有复习和冲刺的足够动力及勇气。 高三语文复习阶段,难度适当的语文复习方案,会有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高三语文训练和测试中大胆承认自己的错误,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兴趣,促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信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计划,提高语文复习的质量。 同时,我们要尽量减少测验的频率,让教师和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去反思的复习计划,从而及时修正计划中的不足,并给教师留有足够的机会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踏实地储备知识和提高能力。这样,教师就要把高三宝贵的复习时间交到学生的手里,引导学生开展有价值的、不厌其烦的复习活动,促使复习活动顺利开展。 三、科学有效地管理学生,坚持教师的指导原则,做学生学习的指路灯 教育改革之后,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便肩负起了组织和指导的作用。高三语文教学过程或是复习过程也要如此。教师在管理学生的学习和复习时要坚持自己的指导和组织原则,适时放下传统教学中统治性的控制,不再压抑学生,运用大量的习题来捆住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新的引导方式,将复习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消化自己已有的语文知识,并且自主地将其丰富和拓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确保在最关键的复习阶段能够取得最佳的成绩。 在高三宝贵的时间中,想要真正改善语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就要在自己的讲解过程中追求精致和典范,要对知识进行针对性的阐述,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性,这样便会给学生的复习指明前进的方向,使学生在遇到困惑的时候,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留有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思考的时间,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性的学习习惯。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忍耐和割爱。当学生考试成绩不够好,又不理想的时候,教师不但不能够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们,反而要鼓励和安慰他们。因为高三的学生不像高一高二的学生那样贪玩,这个时候他们自己知道努力和上进了,并且都在努力学习。为了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教师这个时候需要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让他们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高考,促使学生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进行最有效率的复习。 (责编 张翼翔)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江苏现行高考模式下的高三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 在江苏现行高考模式下,高三语文教师必须从自身角度寻找突破口,应用适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三语文 江苏高考 教学策略 面对江苏高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等考题,一些学生往往一片哀号,留给老师的就是对现实高三语文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绝不是一句“学生把大量时间都花在数学上了”就能了事。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客观现实,教师必须从主观上加以重视。 一、高三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初中语文教学受中考影响,语法教学几乎“瘫痪”,造成学生对句子结构、成分关系判断不清,直接影响到病句判断、文言文倒装句式辨认,甚至影响到文本理解。比如,“当他和自己同甘共苦、一路走了半个世纪的老友……”这句话,很多高三学生认为是对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缺少介词,其实要在“和”的后面加上“同”,这两个字,一个作连词,一个作介词。 (二)江苏最新一轮课改及高考方案,降低了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近年来,江苏省高考本科线是按照语数外三门功课划定的,数学的分差最大,接着是英语;从学生现实来讲,数学相比语文,其规律性更强,练习后见效快。因此,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分配上,更倾向于数学。 (三)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的使用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规范、认字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培养,比如“小强”一词源自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只蟑螂,在网络语言中泛指生命力特别顽强的人。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网络快餐阅读,阅读文章时的深度和静心程度越来越低,影响语文素养。 二、高三语文教学应对策略 面对困难,语文老师绝对不能袖手旁观,从现实角度看,语文和数学一样,是绝对的主课。高三语文老师要动用智慧,从细节处寻求到一条适合语文学科发展的阳光大道。 (一)找准母题,用好用透。 复习“母题”的挑选,是高三语文教学增效的一大突破口。教师在寻找“母题”的过程中,首先要瞄准《考试说明》;其次,在目标的指引下做题、品题、选题、改题;再次,根据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教师在使用母题时,应通过这一例题,发散开去,讲清讲透。以病句题为例,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病句题考点分为六大类型。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命题人的“病句”也是根据一定原则“制造”出来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判断病句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体会病句“制造”的过程、原理,让学生在总结中,提高判断病句的敏感度,进而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二)重视文本,结构为先。 现代文阅读,文章看不懂、答题找不到切入点,让满脑子答题宝典的考生无所适从。回归本源,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考查、对文本结构判断的考查,就是在引导高三复习,不要为了解题而解题,勿忘文本本身。反观教学,基础年级在各种“创新”理念的“指引”下,抛开文本抓活动探究,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到了高三,阅读复习课堂,一直把“陈题”细细咀嚼,嚼题目、嚼区间、嚼表达,唯独把文本一带而过。殊不知,文章读不懂、脉络理不清,一切都是徒劳。其实,许多文章,即使没有直接考结构,但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照样能高效答题。比如说2008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侯银匠》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明确并分析这三大方面内容,理清“侯菊出嫁前后生活状态”这一文本线索,将整个文本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后,许多题目,只要抓住小说中的相关内容情节思考就能正确解答。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比重复的审题训练重要得多。 (三)凸显自主,巧借理性。 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高三语文老师与其担心无法掌控学生课余时间,不如明确指导学生课后可以“干什么”、应该“怎么做”。如语音题、成语题,教师除了在课上告诉学生常见的错误类型、一些解题技巧外,更多的要靠学生课后的巧妙积累。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参考答案自我提升,一些主观题,可以将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进行对比,看是思路上的偏差还是表达上的欠缺。如作文,我们不能要求学生背诵范文、一味模仿,但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他人佳作时,积累素材、学习他人素材的运用技巧等。 (四)挖掘魅力,各显神通。 “亲其师,信其道”,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会积极热情地学习这门学科。”语文教师的独特的人文素养是其他理科教师无法匹敌的。如果语文老师能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成为“杂家”,那么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能带来常饮常新的活水。一切凝聚人类文化精神的读物都应该进入语文教师的视野,这样的语文教师才能底气十足地走向学生、走进语文课堂,才能以广博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一位饱读诗书、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甚至会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化成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强大动力。 三、对高中基础阶段语文教学的期待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迎接高考绝不能仅依靠高三的强攻冲刺,从起始年级,就应该打牢根基。首先,高一、高二的语文课堂必须与高三明显区分,利用教材和读本,将文本读通、读顺、读懂。其次,高一、高二可以适当接触高三习题,但绝对不能高一、高二练习高三化。最后,领导要理性看待起始年级的考试分数,有些老师为了应对分数、考核,无奈地选择“煮夹生饭”,成绩看似说得过去,实则能力没有提高。 面对教学实际,高三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不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妥协,其实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主动发展式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讲,一门好不是真的好,各门功课间的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是权宜之计,才能得到实惠。语文学科的思变与高姿态,会让学生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多了几分淡定。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利用多媒体技术“助推”高三语文教学 摘要:作为一种应用方便快捷的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可以起到课前检测、课中巩固与课后复习的作用。学生在多媒体形象的演示下对知识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得以拓展其思维空间。因此,笔者立足于高三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借本文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高三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 高三语文课堂有着知识量大、教学内容多、复习任务重的特点。而多媒体的应用长期以来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更偏重于对于知识的展示,没有重视对于知识的引申。因此,教师要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对多媒体的应用进行探索与创新,强调多媒体的辅助性,而非把其变成一个“满堂灌”的工具。 一、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前检测 整个高三语文课对于复习内容的偏重使其形成了一个知识量大、覆盖范围广、识记内容多、且信息量泛滥的教学现状。特别是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大量的语音成语与文学常识的识记内容都具有着范围广、联系少、分布散的特点。且各小知识点的雷同性与区别少,很容易混淆。如高三语文中的多音字,很多学生平时生活中所讲的话都是方言,而普通话中多音字的区别点又非常细致,甚至与其所使用的方言截然不同,学生要想准确记忆是需要下功夫的。再如汉字中的形近字,字音不同,字形相似,再加上这些形近字的字音字形的使用都不常见,所以,学生在识记时的难度就非常大。考虑到这些客观因素,笔者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中,对于这些字音与成语等基础类信息会利用多媒体进行5分钟之内的重点操练与复习。如以往给学生进行默写抽查时,教师一边要把内容进行全部板书,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在认真默写,还要在板书的过程中回头来进行监督。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不利于教学的连贯性,同时还大量地占用了课堂时间,但高三语文课中大量的基础知识必须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抽查才能知道学生的掌握程度。而多媒体的应用则完全省去了这种麻烦,实物投影与相关的PPT使用方法都可以直接省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对于学生实时学习状态的监督效率。 目前来说,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高三语文备课时,会先把需要检查的内容写到备课本上,省却了打印试卷的过程。而出题时也可以直接把所有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纳入,把其变成课堂检测的一部分。这种备课方法不仅可以把学生的情况全部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同时还可以节约大量板书时间、节约大量纸张。可以说,多媒体应用中的实物投影技术对于高三语文复习资料的高效全面展示有着传统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基于此,利用好多媒体教学中的时效性,对于提高高三语文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一点也越来越被所有高三语文教师看重,不仅在课堂应用中越来越多,而且也有着更多的创新应用方式。可以说,这5分钟的课堂演示,一方面有着提纲挈领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达到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检测的目的。 二、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思维训练 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论是专题性复习还是综合型训练,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高三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单方面的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教学肯定是有失偏颇的。高三语文教学在教授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随机应变,学生如果听懂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可以把课堂知识都进行全面消化,那么即使当学生遇到更多创新性的题,他们也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答。这样的教学思路避开了很多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做大量题,最终却发现学生的成绩并无太大起色的怪圈。利用多媒体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拓展,让学生得以训练其思维,真正把知识融汇成学生的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资源。基于此,笔者在进行高三语文教学时,特别是进行45分钟内的专题复习时,把做题的速度放慢,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思路拓展,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堂知识。如大量的现代文阅读中所出现的题目,都是强调学生的阅读语感,强调学生明了解题规律,但又可以培养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而现代文阅读中如散文这种体裁,其出题范围本身就非常广泛,同时各作家自身的经历不同、学历背景不同,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散文也有其不同的特点。但做题时,学生对于这千字以内的素材不仅要做到快速阅读,同时还要在限定的时间内“体物察情”,正确理解题意,考虑到不同的得分点才能拿到分数。在这样的难度要求下,作为高三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考点全面吃深吃透,还要能利用多媒体进行各种题型的重点训练,把各类考点进行集成与汇总。在多媒体优秀而快速的信息切换能力与展示能力下,把知识点与考点进行有效归纳与层层引进,提出各类拓展思路的创新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全面分析,才能带领学生在众多的题型中游刃有余地答题。 三、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有效性 对于高三语文而言,大量的做题是常规性的教学现象。而学校对于学生所做的试卷与测试都是要求教师进行全面批复的。这种100%的批改率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工作量很大,另一方面,不同测试与试卷的训练目标不同,教师在批改时,固然可以得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看到没有选择性的批改,没有针对性的点拨,只会劳而无功。特别是对于些当堂练习来说,学生一做完就讲,才能提高其记忆力,加深其印象,等到下节课批完卷子后再讲,学生的记忆力也就差了一个层次了。基于此,笔者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所做的试卷更有效、更具针对性。在教学上利用多媒体的实时展示功能,把答案直接投到屏幕上,让大家一起分析与解决问题,集思广益,提高课堂效率。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突破高三语文教学的沉闷单调局面 高三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沉闷。因为根据课程设计,高三语文没有新的教材,新的学习内容,一整年都是高考复习。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而且由于教学时间宝贵,教师常选择一讲到底或者讲练结合的方式。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做。面对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学生感受到的是疲惫和无趣,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热情,导致大脑缺氧,思维短路,反应迟钝;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写作无病呻吟,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为了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活他们的大脑细胞,促进他们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笔者在高三教学中设计了课前演讲、小组合作、微博读写这三招。 第一招 课前演讲添声色 利用语文课前的3-5分钟进行演讲,帮助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的作文更加充实具体,富有生活气息。在高三阶段主要开展了三项内容的课前演讲。 1.人物介绍。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一位你喜欢的人物,并阐述自己喜欢他(她)的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理由。学生作文材料缺乏,动辙古人,李白、杜甫、陶渊明在学生作文中的出现频率非常高。材料在运用的过程中,又常常和观点脱节,生搬硬套。请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并阐述喜欢的理由,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作文材料运用的难题。介绍的人物可以是体育界的,可以是娱乐界的,也可以是文学界的等等。通过人物的介绍,学生的视野打开了,高三的语文学习也就没那么枯燥了。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点拨很重要。比如一位同学介绍了沈从文,他认为沈从文在中被批斗改造,打扫厕所,但是依然非常的从容淡定,他的身上体现出了在逆境中的隐忍。教师趁势提醒学生思考,你能由此想到哪些相关的人或物呢。于是学生们提到了项羽,认为项羽和沈从文恰恰相反,活得刚烈。还有提到了风雨中的竹子,那些刚硬的往往容易首先被风雨折断,所以人应该学会能屈能伸,尤其在逆境中,要懂得隐忍保全自己。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渐渐有了广度和深度。 2.时事评论。请学生就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要求观点鲜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要注重挖掘出新闻事件的人文价值,以区别于政治课的时事评论。语文课堂因为有了新闻事件的引入而更鲜活,更有生命力。 比如“东莞事件”之后,学生以这一新闻事件为题材,但并没有就这一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而是针对该事件中民众的反应,讨论到了现在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也提到了民众意识和官方意识之间的矛盾,眼光很独特。再比如针对医患关系这一话题,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和大多数观点一样,把批评的焦点指向医生,指责医生的医德沦丧,而是客观地分析了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诸多因素,比如患者的心理,比如社会的福利保障体系。考虑问题非常地客观全面。学生的思维就在一次次的思考中逐渐有了广度和深度,学生们也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逐渐成熟起来。 3.即兴演讲。按照话题选择――课堂演讲――同学点评等三步操作。 首先,需要确定话题。这个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完成。每位同学准备2-3个感兴趣的话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课代表,然后由老师和课代表一起筛选出有价值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并抄写在统一格式的小纸条上,注明出题者的姓名,然后装在一个密封的盒子里。 第二步,即兴演讲。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5分钟,轮到演讲的同学到课代表那里抽取话题,并做准备。上课铃声响起,演讲的同学就到讲台上向大家阐述自己对这一话题的看法,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 最后,点评环节。讲完以后由出题者阐述自己出题的缘由和意图,并由出题者对演讲的同学进行点评。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留些时间自由点评,有同学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或者对这位同学的演讲有想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选择的话题有贴近自身的,比如中学生要不要穿校服,高中文理分科有没有必要等等;也有关注国际民生的,比如关于物价上涨问题,关于海湾战争等等;也有些很无厘头的,比如西瓜的联想,比如粉笔和爱情等等,这些话题都考验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招 小组合作增效率 学生单纯听教师讲课,单一的大量纸笔训练,其收效并不理想。很多强调再三的知识点,学生还是不能够很好掌握。看似听懂了,练习一做,又是错误百出。为此,笔者尝试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1.专题复习的小组合作。把近几年的相关高考试题和参考答案下发给学生,让他们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这一类题目的考查类型、角度以及答题思路。然后再思考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并讨论解决的办法。 比如小说阅读中有关“情节”这一专题,各个学习小组经过合作探究得出如下结论:小说阅读情节类的题目主要是考查概括情节内容和分析情节的作用两大类,且有不同的答题思路。不仅如此,各小组还提出了自己答案存在的问题。如情节概括方面回答不到点子上,自己的答案或是有所遗漏,或是过于琐碎,因此,概括情节时,或根据场景(时间地点等)的变化,或者抓住小说的矛盾焦点。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对这一类题型的答题思路自然会清晰很多,遇到类似的题目回答起来也会更有条理。 同时,专题练习时,还可采取学习小组合作批改的方式。学生的作业全部由老师批改然后讲评,学生感受不深,碰到类似的题目还会做错。笔者尝试小组互批,或让某个学习小组负责一次全班作业的批改。批改完以后,再给大家讲解答题要点。学习小组依次轮流。在互批和讲解中,学生更直观地发现自己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 2.作文的互评。在作文教学方面,我们都习惯于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但很多时候学生看完教师给的分数以后,就扔在一边不管了,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不快。为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学生互评的方式。 首先教师要做好点拨引领的工作。在开始评改的阶段,学生不易看出文章的不足,教师需要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师生共同修改,让学生懂得修改一篇作文要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入手,要指出主要优缺点。在典型示范批改之后,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互批,多角度地思考文章的优劣得失,帮助同学修改好一篇文章的同时,也让自己在如何写好文章的问题上有所领悟,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课外拓展的小组合作。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选择一些语文学习范畴的课外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思考。比如高三寒假作业,让学生以家庭住址相近为原则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对中国的春节文化进行研究。每个小组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比如春联文化、饮食文化、压岁钱文化等等,各个学习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上网搜集资料,向身边的老人打听各种关于春节的民俗,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做成PPT,开学初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展示。 第三招 微博读写激情趣 尝试把时下最流行的微博引进语文教学,将微博的欣赏、写作与高三语文的语用、阅读、写作等结合起来,帮助拓展视野,激活思维。 1.微博欣赏。学生缺乏关注、体会生活的时间,但并不代表他们缺乏关注生活的兴趣和热情。及时把一些名博的内容转发过来,同样可以起到激趣、学习的效果,从而不自觉地引发他们对帖子内容的学习和思考。开始阶段,老师一定要从各个角度精选微博,对这些微博,先让他们自己读,然后评论这些微博,在评论中学会思考。比如: ――在伸出援手的瞬间,她及时地甩掉了脚上的高跟鞋,有效缓解了冲击力对女童和自己的伤害,这是一种大智之美! ――在女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她没有丝毫犹豫,不顾危险把生的希望最大限度地留给了女童,这是一种大勇之美。 ――作为一位母亲,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保护别人的孩子,这是一种大爱之美。 这是关于最美丽妈妈吴菊萍的几则微博,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了这个事件,可以启发学生对于同一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 2.微博写作。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网络微博,只能利用笔记本进行模拟微博。鼓励学生每天坚持,有话即长,无话则短,利用零碎时间,把自己的灵感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 然后组织学生相互阅读、点评、转载,比赛谁的微博“点击率”高,并评出每周“微博之星”和一些精彩微博,在宣传栏“优秀展示台”展出。同学可以点评回复,把自己的观点写在便利贴上粘贴到宣传栏中去。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思维碰撞的方式,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收获了更多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也在逐渐成熟。 以上三招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这些效果: 1.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通过课前演讲、创作微博等方式,学生关注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独特的思考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活泼了,听课效果自然也好了。有学生在毕业之后回忆起之前的课前演讲,说“这样的演讲活动也算是高三灰暗的生活中难得的一缕亮色”。 2.增强了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以前学生在谈到作文缺乏真实体验时往往会抱怨自己的生活太单调,学习负担太重,没有时间去关注生活。微博的欣赏、写作、回帖、展示等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的微博本“从最初的必须完成的任务,到后来成了表达自己的空间”(学生语),继而这种创作的热情、表达的欲求由微博转移到了作文中,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时也表现得非常主动。 3.训练了学生思维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题型、答题思路和答案组织,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主要的是在合作探究中提高了思维能力。特别是有关赏析、探究类的题型,基于小组合作产生的思路和答案,有时比配套练习的参考答案更为完善、全面。小组成员间的智慧碰撞,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沈浙瑛,语文教师,现居浙江余杭。责任编校:石在中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浅谈高三语文教学中作业布置 摘要:面临高考,学生都忙于复习,对完成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不高,甚至个别教师也会忽视作业布置这一重要环节,本文主要抓住多样化作业形式、作业检查和辅导三方面进行论述,强调兴趣与实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作业布置 检查 辅导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中,作业布置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对解题方法技巧消化,进而提高课堂实效性。但教高三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第一学期学生完成作业还有一定积极性,但一到第二学期,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能完成课下作业。面对教师的“威逼利诱”,就是完成不了。 高三复习,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还有,我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尤其是一班的几个重点生,几乎每次考完试,我都会针对他们的薄弱点,以及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谈话,指出问题,解决办法。 追问原因,归纳起来有三个:首先,每科都有作业,加起来太多,没时间全写完,就只有牺牲语文了。其次,语文作业抄抄写写没什么意义,有这时间还不如背几个单词,做几个数学题。再次,语文中有些主观性问题不知道写什么,还不如老师边讲边记。 再仔细反思一下,其实这三个原因也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平时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认为语文在高考中虽不能“提分”,却也不至于“拉分”,学和不学差距不大。二是老师作业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不高。 而反思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学,光靠老师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留作业。不留作业,难以巩固课堂上的教学成果。在这里我们就不妨思考高三课堂教学中的作业问题,什么样的作业既能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又能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与答题技巧?同时留什么作业既能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又能使学生乐于完成且不增加负担?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多样的作业形式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既要强调听说,也要强调读写,同时针对高考,更多的是思考和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因此我们不妨在作业布置形式上多样化。 1、朗读背诵是语文作业的基础 高中阶段,学生要熟知许多古典散文与诗词,在理解、熟读基础上要达到背诵经典篇章。 背诵这种作业形式,不仅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初中生的记忆特点。科学家的研究证明,十四、五岁是人的记忆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在这之后,人的机械记忆能力就开始下降了。在有限的两、三年内,尽可能让学生多背、多记一些东西,扩大语言信息储存量,既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补充写作素材,化用古诗词还能增加作文语言文采,有益于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除了高考背诵的众多篇目,有些篇章也非常值得背诵,例如《报任安书》第四段,《滕王阁序》第四段等。怎样让学生乐于背诵这么多文章而不觉是负担呢?教师可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如综述背诵诸多好处,看谁背的牢,背的好,然后用奖励作驱动,发一些小纪念品,或者用惩罚做手段,让完成不了任务的表演节目,这样学生热情会高涨起来;也可在背诵中设置一些灵活多样的小游戏,巩固背诵的成果;同时也可将长的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化背诵任务到每天,这样也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2、阅读作业是根本 教师在布置阅读作业是也可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搜集一些学生喜欢杂志书籍,让学生品鉴,写评论。当然,有些作业免不了会枯燥,如让学生害怕的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作业更加不好留。加上现在教学参考书目繁多,学生为应付老师,照抄照搬参考书现象很严重。正因为这样,学生文言阅读能力日渐下降。考试时,拿一篇文言文,大多数人看不懂,又没有参考书借鉴,只好硬着头皮连蒙带猜。 那么通过怎样的作业,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呢?我们不妨在作业布置中将高考考点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课堂上讲完某段文章后,给学生留自己拟定五道高考题的作业,要求学生严格按照高考题形式出题,后面附上答案。第一题实词考查,从课堂讲授的文段中精选出4个字或词加点,设置一个错误实词解释;第二题,考查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题文意理解;第四题文中重点句子翻译。 这样要求后,学生要想出好题,必须复习好课文,同时,还要兼顾以前学过的课文。老师可在第二天上课前,随便抽出一本作业作为上一节课复习题,既巩固了知识,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工作,还在做题过程中让其他同学自查与反思。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捕捉出题点,揣摩出题人思路的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啊。 当然文言作业如此,现代文阅读作业亦可依样画葫芦。 二、作业的检查 教师都希望学生们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不论是“硬”作业(笔头作业)还是“软”作业(预习、复习、背诵等),都能认真对待。可对于一般学生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检查、批改作业是保证作业质量的重要手段,不能忽视。检查背诵的工作量很大,靠老师一个检查是不可能的。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五、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长负责检查五、六个学生。每天早上提前几分钟到校,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检查背书,下第一节课或第二课后,我到班里去登记,每个学生的背书成绩都详细记录在案。那些学习有困难或不用功的学生由我亲自检查,及时纠正他们背诵中的问题。 三、作业的辅导 作业的辅导既是阶段性的,又是经常性的;既可以面对学生群体,又可以面对个别学生。在作业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通常是通过作业辅导的形式来提醒学生注意。 以上是自己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总之一句话,作业布置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指导学生有意识、高效率地完成这一环节。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高三语文教学的思考 [摘要]也许大家都认为高三了,学生就只需要把高中三年的课程梳理一下,然后就是去对付老师出的那些无穷无尽的题海,但我认为,这样的方法所取得的成效甚微,不妨再想些办法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更轻松。 [关键词]题海战术;加负; 成就感;自主学习指导 相信从事多年高三语文教学的同行应该都有这样的感概,为什么我已经什么方法都用了啊,灌输理论,大量的练习,我还那么辛苦的去批改了,学生的成绩还是没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考起试来还是平平过,真是变“杨白劳”了。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一个问题,我想和同行们探讨一下。也许大家都认为高三了,学生就只需要把高中三年的课程梳理一下,然后就是去对付老师出的那些无穷无尽的题海,但我认为,这样的方法所取得的成效甚微,不妨再想些办法,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更轻松。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称其为“科学”,我们就要探求其规律。按规律施教,教学就顺畅,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就滞塞,自然就达不到目的;称其为“艺术”,我们就要讲究方法。教法得当,效率就高,教法不当,效率就低。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不得法。主要表现在教不到位。一些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知识教学和内容理解,而不注重品味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这一点在毕业年级的课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大部分的教师就是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六册书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 、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 最重要的是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剪切拼凑出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然后让学生做,什么“课课练”“单元练”“月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还有不止一次的“模拟考”,等等。 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讲解,讲解以后再做,一轮又一轮, 一天又一天……教师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到最后竟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云里雾中手足无措……据说,这就叫对学生负责! 可是学生整日里泡在“题海”中而不能自拔,真正到考试时最感头疼的还是不会阅读分析。这除了试题本身的因素外,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题海战术的不灵验。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改进教学方法,必须废止现在通行的逐步讲解的方法。这是私塾时代的遗传……这办法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 吕叔湘先生也说:“如果要追问两者(指讲解和练习)之间的关系,恐怕只能说是讲为练服务,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 这两位教育大家的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基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主张语文教学必须进行语言训练。他们的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是符合实际的,因而是科学的。 我依据他们的指导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指导”二字。 教学管理的生命是是“指”,是“导” ,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 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果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比如:我在上字音字形复习的时候,没有一再强调它的重要性,我只是给学生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张三借给李四5万元,到了还款日期,李四准时还了钱,张三也给李四写了张收条,上写:“李四今还欠款5万元”。大家都很高兴地走了。可是过了两年,张三又来问李四要钱了,李四说我不是还你了嘛!张三坚持说没有。事情闹到法庭上,最终判决是李四输了,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最后他们也知道了,这张收条出问题了,上面的“还”字可以念“huan”也可以念“hai”,读音不同意思就天差地别啊!这下学生也都明白读音的重要性了,不用我督促,都能自主的去学好语音!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们没有获取优良的成绩,归根究底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所以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是做得不尽如人意?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是我多年语文教学的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在高三这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尤其按照这个原则进行高三复习教学的。 为了这个目标,我在高三最后阶段是这样做的: 首先,大语文知识从小的方面学。 许多学生对高三语文最后阶段枯燥的知识点训练烦之又烦,每到这时我就给学生读一篇动人的文章,欣赏一曲优美的音乐,看一段另人捧腹的小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一样宽阔。与其让学生生硬的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到不如从小的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富:让学生知道,语文原来是一幅漂亮的书法,是生日送给友人的温暖问候,是商场竞争的一句充满智慧的广告词。…… 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总之,高三语文有它的特殊性,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并及时对教学加以调整,以上几点是我在高三备考过程中所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和见解,也请同行指正。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三阶段是高考前的重要时期,每门学科都要进行多次的复习和强化,语文教学在此阶段中也要更注重学习方法、扩展知识面以及作文素材的积累。因为时间紧迫,提高学习效率是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注入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兴趣 动力 方法 谈到语文教学我想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感慨良多,首先,我们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语文老师谁也不敢说自己对所教的知识无所不知;其次,每一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生长环境、自身性格和兴趣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同样的方法未必能够取得相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也得与时俱进,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适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使得自己在教学中能够发现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法。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摸索,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现在拿来与诸位分享交流一下。 就语文学科而言,试题的考察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考察,因此语文教学不太适合用题海战术,鉴于前面提到的学生普遍感觉语文成绩提升慢,效果不明显,因此所用与其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教师要做好课堂设计。 (一)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乌申斯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布鲁纳:“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极其重要,如果一个学生讨厌语文,即使为了考试勉强的死记硬背知识点做大量模拟题,表面的应付也不会提高他的成绩。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喜欢上语文,而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靠自己的知识储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语文学科博大精深的学问,尤其是语文阅读题中涉及到的知识五花八门,虽然不深奥,但教师自己首先得有所了解,对其都能说出所以然,才能以自己的知识征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信任和敬仰。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一个"杂家",这并不是说要丢下本职工作去研究其他内容,而是平时要注意多读多看多了解。语文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更新,试题内容越来越多样性,与时俱进。例如曾出现这样的试题:分析一段周杰伦的歌词,写出它的修辞特点。如果老师都不知道周杰伦是何许人也,也没有听过他的歌,那对此就会遇到尴尬,学生也会觉得老师很落伍,但是如果老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能够娓娓道来,并举一反三,不仅能丰富所讲知识,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二)结合语文教学,不失时机的给学生注如学习动力,例如:读歌词,写100字左右的点评。“……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面对这首歌词,都会心潮澎湃,在学习压力和老师以及家长的殷殷期盼中,一种青春的奋发激情油然而生,在写下那些感慨和青春宣言后,也会在这种激情的鼓舞下,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三)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由“跟着老师学”变为“自己主动学”。 在开始,学生都容易有依赖心理和应付心里,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留什么作业就做什么作业,作业做完了人物就完成了,缺乏自主学习的医院和兴趣,作为老师,不仅仅在课堂上把知识点教给学生,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主动学和被动的接受,那效果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所以我们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要求,例如很多学生迷恋电子小说,我们可以让其在阅读的时候,不仅仅欣赏小说的精彩情节,还要注意学习和摘录其中优美的文句和写作手法,定期组织美文鉴赏会和班里的同学一起讨论和分享。 (四)戒骄戒躁,善于总结方法。语文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抱着坚持不懈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一些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我们还要学会理解和灵活运用,面对考试,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总结规律,总结各类题型的出题特点,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列出重难点,在目标明确后力求逐个击破。 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语文科的成绩,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这一点,搜集和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作文训练也是常抓不懈,但是,是否每次训练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是在做机械循环徒劳无功呢?所以我们要先把各类专题分门别类的理清楚,再找到解决的办法,因此我制定了开展下列专题学习的训练: 1.“实词、虚词、成语的正确使用”专题,为作文储备充足的词汇。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时常感到可气又可笑,那些词不达意,望文生义的现象频频出现,不禁感叹学生的词汇贫乏。再就是受现在不规范商业用语的影响严重,一些成语严重“畸形”:某消炎药的广告--快治人口(脍炙人口);某热水器的广告用词---随心所浴(随心所欲)等等,这种变形的用词举不胜举,虽然这些广告是利用人们熟悉的成语达到消费者记住商品的目的,但是很多青少年因此被误导,把错误的用词当成正确的来使用,一旦在头脑中先入为主,再要进行纠正就会比较困难,还会给他们造成困扰,经常会觉得很混乱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正确的用词,继而在应用过程中经常出错,在这方面要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加深记忆。 2.“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专题训练。标点符号的使用一般都不太重视,经常有的学生作文“一逗到底”,逻辑关系混乱。这项训练可以和阅读理解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在阅读短文时,用心体验标点符号是如何使用的, 3.“病句辨析和修改”专题训练。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在做专门修改错字、病句训练时都完成得很好,但是一到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就完全忘记了,错字连篇,形形色色的病句层出不穷,究其根源,是“学”与“用”严重脱节,所以一定要训练他们学以致用。 4.“名人名句、诗词引用”专题训练,为丰富作文素材做储备。 考场作文需要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理清条理,快速成篇,这就需要有丰富的素材积累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中适当引用名人名句、著名的诗词歌赋,能够很好地佐证你的观点,也能够增添你的文采,让整篇文章更丰满。 此上一些经验就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感触与心得。希望和各位同仁能多多交流,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艺术班的特殊性分析与高三语文教学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不断发展,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与国外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也得到了相应发展,从而使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也得到了相应推动,音、体、美等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众多学生及家长的重视,如何搞好高三艺术特长班的语文教学,成了教师应该探讨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艺术;特殊性;语文 因为艺术特长班教学的特殊性,所以应该先对其进行全面分析。 一、对学生的分析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脉搏,教育才能具有针对性。艺术特长班学生个性较强,这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扬其性格中好的一面,如,有热情、不服输、头脑灵活、形象思维强等,引导他们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与缺点,如,不爱吃苦、爱情绪化、逆反心理强等。在语文学习上对他们要重视个别辅导,重视正面引导,多鼓励,少批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不排除个别情况下采取严厉措施,进行严格教育和管理。 二、对教师的分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教师现在面对的对象发生了改变,而教师的眼光、心理、思维并未作适当的调整,仍停留在过去那种面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而现在的对象都是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可能语文方面的基础、能力相对薄弱,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转换观念与时代接轨。 三、对时间的分析 艺术特长生首先要进行专业课考试,拿到专业合格证以后才有资格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的文化课考试。专业课考试一般是在十二月份到次年三月份之间进行,考试之前大概还有近两个月的准备时间,这样特长班比普通班要少四个月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再加上平时特长班的文化课学习时间就少,并且在短时间内要面对几门学科的复习,时间特别紧压力又特别大。 四、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高三这一年,既要学习语文课本,又要进行高三总复习,教学任务非常繁重。高考可能较多地涉及课本,所以应重视课本的复习。第二轮分项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掌握做题的技巧和方法,纵向积累各考点知识。考前第三轮综合复习,让学生熟悉题型,训练临场发挥能力,进一步掌握应试的技巧。所以,时间紧、任务重是艺术特长班的教学特点。 通过以上对特长班的分析,那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勿急功近利,应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因为特长班的学生需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课,所以在一段时间内成绩不如普通班的学生是正常的,教师在心理上必须认识这一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扎扎实实地来,不能只图快,让学生吃夹生饭。要根据特长班的特点,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在制订计划时,一定要合理分配时间,计划好各阶段的目标。比如,专业课考试以前结束文言文、诗歌、现代文阅读的复习,专业课考试结束后,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复习字词和句子,作文教学穿插于整个复习当中。 二、重视基础知识和作文训练,攻克薄弱环节 特长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阅读理解能力一般都不错,但是基础知识掌握较少,作文训练少,所以应重视这两个方面。对于基础知识,我是这样来处理的:一进入高三,每天让学生记住五个成语、五个名句,让学生把生僻的字音字形随时记在一个小本子上。积少成多,就不用刻意拿出许多时间来复习这些了。至于作文,我觉得特长生思维活跃,阅读量也大,材料积累丰富,只是不会运用。所以,应重视方法的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并要求他们多动手写作(一般一星期一个片段练习、两个星期一篇大作文),另外教师要面批作文,表扬优点指出不足,这样坚持下来学生一定会写出好的文章。 三、习题精选,不搞题海战 特长生本来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就少,教师一定要注意精选练习题,不浪费学生的时间。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讲课内容,力求让学生接受最多的知识,并能够当堂消化。每一套练习题都认真做一遍,然后反复考虑讲题的角度和方法,所以,教师为特长班学生备课至少要用更多的时间,但是这样却能为学生节约时间,我认为非常值得。 四、考前的冲刺莫放松 随着高考的临近,特长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如果教师指导方法得当,他们的进步将是惊人的。这时特长班的学生是处在上升阶段,巩固与提高同时进行。所以,必须搞好高考前的冲刺,保证学生在考场上达到最佳状态,取得最好成绩。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靠前,集体复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特别是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弱项,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 只要我们能用爱心、细心、耐心去逐个进行帮助、引导、教育、打磨我们的学生,经过师生共同努力,“鸿鹄展翅学子艺苑蟾宫折桂,鲲鹏振翼众生高考金榜题名”肯定会实现!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反思高三语文教学 【摘要】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少获取效益高,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长期执著探索,回顾多年的高三语文教学之路,本文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 一、重质量,轻数量,远离题海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所谓的题海战术,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没错,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二、难易适当,及时总结,树立自信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自信心,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秀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有自信心和成就感,而难度适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忌讳蛮干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 (作者单位:沁阳市第一中学)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课程中如何进行高三语文教学 摘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按照新课标建立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实施教学,注重过程和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渗透情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学习、自由发展,教学才有效果,才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通过对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高三;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必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带来全方位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中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是致力于课改的每一位老师尤其是高三老师应该深思的的问题。 有人说:高考考什么,高三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高三老师就怎样教;是的,我以前也曾这样想过,也曾这样做过,而且看看当前周边的包括外县市的高三老师的做法,翻翻手头有关高三教学研究的各种资料,便会很容易得出同样的结论。 那么,在新课程中高三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呢?如何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1.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氛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高考各学科的鏖战中,经常会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尽管学生知道高考语文分数的比重,但是老有意无意忽略,甚至有些同学抱着“无为而学”的态度。这给语文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语文也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考试的性质决定了这科目到了高三没有投入时间认真琢磨,是很难在考试中取得突破的。而无数的经验又告诉我们高三一年不少同学能在语文科上提高不少分数,分数差的学生可能会少一些致命的极低分,中等的同学很有希望能考出尖子生的分数,而尖子生生如果不抓紧,失去了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感觉,成绩青黄不接也是常有的事。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必须首先时时刻刻提醒语文学习这件事。一是确立信心,让所有的人都相信,高三语文是属于冲刺阶段,任何人在这个阶段都很有希望取得突破,语文是最有所为的科目。二是细心维护语文学习的热情,要保持他们对这个学科的良好心态,不喜欢语文的学生往往互动性差,配合主动性弱。成绩提高很难,教师工作也不好做,所以不能让学生开始讨厌这个学科,尤其是到了高三更要维护。时不时找机会表扬一下他某方面的悟性,某次作文的亮点,以及有机会三言两语的鼓励他,激发他的信心,都是很重要的。还要创设具体的语文氛围。我认为高一高二语文教学可以放开些,到了高三就必须把高三的系统分配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模块中去。教师必须先自己做到有计划性,上课和作业的节奏适中,课内课外贯穿布置围绕语文的主题内容。每个内容教师必须先做重点强调,再课堂点拨,再适量作业,再加及时反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忽视一部分原因在于觉得语文是无序的,随意的,放弃一些是无所谓的。针对这种心理,高三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环环相扣,让学生自己的安排可以有章可循,按照考点展开,每天都有要重新审视的语文考点常识。这样就不容易忽略这个科目的内容了。另外,教师统一学科学习的要求后,必须一以贯之,不能松一阵紧一阵,总之是重视战略,认真落实。营造学习语文的氛围,关键还在于教师提供一些可供操作的方法,在全班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2.处理好教材和考点的关系 在高三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利用教材,只是把目光盯在考点上,忽略教本,轻教材,重考点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教材不熟悉,课文内容空白,不能利用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对渗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不到位。从而舍本逐末,弃源追流,费时耗人效果差。实际上,教材是本,教材是源,考点命题与教材紧密相连,譬如语音题,考纲明确设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纠正误读现象,规范现代汉语语音,推广普通话,于是教材相应地在第二册书后增设统读字字音表,四册书后设有容易读错的字附录表,以及每篇课文下对重要词语中关键字的字音注释,这些是考试命题的主要范围。本来此题难度较低,一般的对策也是只识记正确的读音,不考虑错误音,以不变应万变,利用排除法找出答案。但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情愿回归教材,宁可多做题,做对了津津乐道,喜形于色,自以为语音过关;做错了根据答案更正,自以为语音太麻烦,基本识记的欠缺导致复习中只能就题论题,当时会做,过后遗忘,会的依旧会,错的照旧错。效果事倍功半。 3.强化训练现代文阅读 科技文阅读需要做题来熟悉题型和出题者的思维,这一点无庸置疑。而提高文学作品阅读的能力关键不在于做题,而在阅读。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一些阅读和写作能力挺强的同学,他现代文阅读的分数却不高。问题不在于他读不懂内容而在于他不懂要答多少,怎么答才是出题者所需要的答案。其实作为阅读题的文学作品,往往有不少的条条款款,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答案唯一性也说明,这其实可以算客观题。所以训练和讲评尤为重要。所以现代文阅读需要训练,但是要精训练,精讲。学生训练也必须选择符合高考要求典型题型,知道题目的基本思路和答题方法。这是一道教师自己必须认真研究琢磨总结方法然后再交给学生的题目。阅读有好几个层次,不一定阅读能力越强就越会做这种阅读。 4.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新课标 深入研究指导高命题依据的考纲和指导高中语文教学的大纲和新课标,准确理解教学的依据,特别要注意对考纲的研究,因为高考无论怎样改革、改革到何种程度,都必须遵循考纲的规定。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有利于引导中学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中学课程计划的落实;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情况下的学习积极性;将会促进中学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当然,目前的高考尚不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考查不足,素质、能力和语文成绩较难统一等等,可是,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终会得到解决,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批判精神,研究但并不迷信,使用而并不照搬。只有真正领会“两纲”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在具体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高三语文教学论文:高三语文教学论文:高三语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关键词】高三语文 教学 指导 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怎么做。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多年的探索,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 ,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1.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也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2.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首先要做到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其次在于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3.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理想的成绩,实现自我提高。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摘 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中的情感性,是影响教学工作的动力因素,对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师生间的情感培养与交流,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剂。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健康 在新的理念下,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生活的支点,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呢? 1. 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沟通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与体育同行的交流中会听到他们讲述这样的经历:上体育课的时候,总是有学生不停的讲话,做小动作,随意插嘴,不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 这样的经历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是经常会遇到的,这是体育教学中的管理问题,也是最困扰体育教师、常被体育教师提及的问题。即使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不时会因学生难以管教而感到气愤,有些教师更因管理失当引起家长抗议,而遭到投诉。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主要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和谐沟通。 课堂和谐沟通的策略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理论为基础提出的。这一策略的基本理念是:课堂上真正有效的管理来源于学生个人发自内心的自制,只有在支持性的情境中,学生才能表达其面临的问题及内心真实的感受。如果教师能够采取一种接纳的态度,与学生和谐沟通,就能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的自制行为和责任感。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良好的沟通策略,引导学生发展其自制、合作、负责任的品质,减少或控制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 2. 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需要、个体情感、个体期望,教学中教学过程中应该认同学生的需要、情感和期望,提供给学生自制的机会、体验独立的机会。体育教师邀请学生合作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服从。体育教师在活动前应先与学生一同决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 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能够参与课堂决策,他们可以根据决策进行活动,于是学生体验到了独立于自主,会变得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同时能够积极自主地完成体育活动。在与学生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使用命令方式。因为这样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创编团队练习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练习仰卧起坐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即将学生分成人数为5-8人的若干组,创设特种兵进行体能训练的情境,让各个学生将脚正对一个方向采用仰卧起坐的姿势躺在小垫子上;并将长竹竿放在学生的胸前,要求每个学生都用双手握住竹竿;练习开始后,学生集体进行无人辅助压脚的仰卧起坐练习,仰卧和起坐时都用双手握住竹竿;最后,以仰卧起坐的次数和整齐度来判定胜负。在练习的要求上,小组内所有人要做到起落节奏一致、动作整齐;脚不能离开地面;每个人要大声的数,声音必须洪亮。 采用这种方式,在数数、加油声中,仰卧起坐能力较差和想偷懒的学生一定会为了不拖累集体而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务;竹竿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组的意识。 3. 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生活满足感和学习质量。特奥运动的口号是:“让我获胜,如果我不能获胜,让我勇敢的去尝试。”其充分说明了体育运动鼓励人去检验自己面对新的挑战和完成新的任务的能力,人在体育运动中一次次地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种证明不再是用语言而是用活动。因此,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进而可能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4. 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对建立、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学校体育是一个媒介,是调整、引导和建立良好的学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如,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人与人容易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情感。同时,在相互学习中能够密切配合、真诚交往,从而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互相了解与交流,学会谅解,形成团结一致、相互合作的氛围,进而达到感情交流、融合人际关系的目的。 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我们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都起着很重要的关系。如,在一场民汉篮球教学比赛之前,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比赛过程中的不同职能,谁负责进攻,谁负责防守,谁负责抢篮板球;而对于场下的队员,可安排在场下给予提示,为参赛者加油鼓舞,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等,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赛,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包括大家在场上模切合作与交流,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得学生之间取得很好的信任与支持。 总之,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和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困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谈加强心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摘 要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小学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了小学体育教学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突出强调了心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所在。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教育;心理问题 一、阐述小学儿童主要心理特点及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想象力丰富,个性明显,自我意识强,思维拓展较快,但是缺乏耐心和集团观念。同时,在不断增强的社会竞争环境中,小学生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感觉统和失调 现代化小家庭的增多限制了孩子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在电视机、电脑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动作不协调、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躁动不安、平衡力差,感觉统合失调。 2.学习障碍 很多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上课时不能注意力不集中,有阅读障碍,分析问题难度大,思想情感难以借助语言表达出来。 3.社交障碍 存在社交障碍问题的小学生自我封闭、不合群、集体意识不强烈,行为表现出任性自私、孤僻敏感,害怕与人交往,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 二、分析体育教学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提高感知能力 促进智力开发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外部刺激敏感性和灵敏程度,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促进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反应力,有效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 2.产生愉悦心情 缓解精神压力 正常的个体会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满足。相对于其它学科的室内环境而言体育课堂是一个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丰富的课堂,能帮助学生获得各种各样丰富的体验,产生愉快轻松的心情,缓解精神上的压力,体育教学,能教会学生勇往直前、不怕困难,拼搏进取的人生品格,能健全学生的心理世界。 3.改善人际交往能力 消除社交障碍 体育课程提为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满足了学生的社交需求,丰富了学生的社交经验,有助于消除小学生因为心里障碍和社交障碍产生的孤独感和空虚感。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学会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和激励别人。 三、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以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心理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摘 要】角色扮演,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可以使学生在表演时设身处地地实施文中人物的良好的或不良的行为,并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使学生受到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教育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设计体现心理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所以我们要利用人性化的特点去设计我们的教学,下面我就以语文教学设计中几个环节来分析: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确定心理教育目标。多年来许多教学工作者一直在探讨如何在语言能力训练各个环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却忽略了进行心理教育。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首先要确立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教养(语言能力)、德育、心理素质教育几个方面。 语文教材中隐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它需要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去挖掘,并把它定为教学目标之一。例如:《鸟的天堂》一课可抓住“为什么大榕树会成为鸟的天堂?”这个问题,并把它转化为心理教育内容:为什么有些人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再如:在《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确定教学目标时,除了语言能力的训练,教育学生学习小阮恒舍己为人的精神之外,还要确定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学习小阮恒坚强的意志品质等等。 2.教学策略方法的设计中关注心理教育。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设计中是依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一篇课文的心理教育因素很多,选择哪些作为重点也应视学生的心理现况和教材的特点而定。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比较能实现心理教育: ①启发学生的想象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语言文字,去想象它能描绘的情景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让学生把内心的体会说出来,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心理教育。例如,在《娥眉道上》一文中,设计这样的环节:引导学生对“一架天梯竖在树木葱茏的陡坡上”这一景象进行想象,并与“铺路人背着石板一步一步地爬上山,铺成路……”联系起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能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铺路人默默奉献的品格,受到只要坚强勇敢有信心定能战胜困难的心理教育。 ②角色扮演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中的角色是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上去,替人物去说去做,对课文人物现象进行再塑造。角色扮演,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可以使学生在表演时设身处地地实施文中人物的良好的或不良的行为,并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使学生受到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的心理素质。设计《争吵》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表演“我”和克莱谛,之后再让学生对换角色表演,表演完了,老师采访这两位学生表演“我”和克莱谛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这样使全体同学受到顾全大局,宽容待人的人格美的熏陶。 ③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总少不了问问题,这问题由谁来问,由谁来回答都应该从心理角度去考虑。一般来说,对于要普遍掌握的,则由教师提问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则由个别成绩好的学生提出;对于开放性的问答,则由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3.作业设计中考虑心理教育。以单纯的语言能力训练为目的的作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也往往因为作业的枯燥无味而不做作业。所以在作业设计中结合心理教育因素来给学生练习,既能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讲完《新型玻璃》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几种新型玻璃,在讲评作业时,则以“产品设计推荐会”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设想。这样即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构建和谐课堂 众所周知,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设计,但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没有轻松和谐课堂氛围,这节课很难取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在构建和谐课堂中老师要调控好以下几种关系: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家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从理论上讲,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设想,一个对老师情感冷漠、态度抵触的学生可以学习得很好。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这其中,鼓励性评价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的方式,老师既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又不能对学生专横跋扈,而要采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多创造合作的机会,增进师生感情,达到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友好合作的生生关系。这要以合作为原则。课堂上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创造机会让生生多向交往,达成合作共识,注意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评议,共同完成练习或表演。以培养他们友好、合作的人格,这样,课堂才能更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浓,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好。 3.平衡的学生与自我关系。这要以成功为原则。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马思洛指出:诚实而坦然,勇于表白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白自己的怀疑,勇于承担责任,是自我实现的途径之一。小学生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渴望实现自我,但大多数学生又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质疑而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这一矛盾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采取愉快教育、情景教育、成功教育等手段去帮助学生化解。正如颜无所说“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好”,请不要吝啬给孩子鼓励、赞扬的话,要让孩子勇于表达自己,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自我。学生的心理才能得以平衡,平衡了,也就健康了。 总之,一节轻松和谐的语文课,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有了各种不同滋味的“享受”。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才能得以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新时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复杂的认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中有关的心理学问题,一方面按照心理学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一方面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快乐地学,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基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在极其愉悦的心境中去探索新知,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压、训、罚”的错误做法,变居高临下、高高在上为主动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当学生在课堂发生行为问题,在处理时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就事论事,切忌把惩罚作为手段,更忌滥施体罚。要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强、自律的能力,消除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的各种因素,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数学教学中,有不少老师为争取一个好的教学成绩,对学习后进生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惩罚。惩罚的办法虽非身体上的,但往往是讥讽、奚落或是叫家长。这些做法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损害,容易使学生情绪压抑,产生自卑、悲观、自暴自弃的心态,以致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失去积极向上的朝气。这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只要老师对他们宽容一些、耐心一些、温和一些,他们会把老师当“朋友”,成绩自然就会有较大进步。 二、多运用激励、赞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对待学生我们应该学会激励、赞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自信心是成功的基本保证,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老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会让他一节课都面带微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而,作为教师,决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应把更多赞美的话送给学生,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感到兴奋,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厚。教学实践中发现,多种形式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可以让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自然要表扬学生爱动脑、不怕难题,使学生仍然处于兴奋之中,更加积极地思考;万一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老师的要求,教师也应尽可能地找出学生的优点(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等),短短的一句话,可以拉近师生间心灵的距离,起到纽带的作用。在教学新课时,用鼓动性、激励性、挑战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探索,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双边和谐的活动。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些违纪行为,教师也要选择婉转的语言,尽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句赞美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特别是班级中的中下学生,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他学习的新动力,使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三、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是为学生建立信心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1.巧设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创设“激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积极状态,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信心。(3)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思维活跃的状态,时而疑惑,时而惊讶,时而失望,时而惊喜,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表演机会;要创设成功的条件,让学生多尝试成功的喜悦,多体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产生一种自觉、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让学生感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 四、重视对数学缺陷学生的心理辅导 有数学缺陷的学生并不是笨,很多是因为对数学缺乏兴趣造成的。通过对数学缺陷学生的心理辅导,可以激发起这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学会自强,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必须善于创设和谐的学习心理辅导氛围,对学生个体善于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工作,能动地激活并充分发挥他的心理潜能,让他自己去认识自我、找回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使他的本我为数学学习提供必要的原动力,诱导他汲取本我的力量,从而让他适应学习,保持健康的学习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合理引导,要以和颜悦色的表情和数学缺陷学生交谈,用语重心长的、幽默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适时引导数学有缺陷学生,并从内心接纳他们、理解他们、更加关心爱护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然后再选择个别辅导形式,使他们在和谐、轻松、安全的氛围中和教师交流,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有意识地安排这些学生利用周末、课余的时间回家及到市场了解访问,让他们切实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堂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困难,主动帮学生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了,学习态度端正了,少了心理压力,多了学习动力,数学教学自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教育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寻求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使学生形成学好英语的心理优势。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差。从而根据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爱上英语,学好英语,并要充分挖掘学困生的潜能,关爱学困生的成长,而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 【关键词】心理教育;情感互动;学习兴趣 各学科的任课教师——一个重要的职业任务就是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这不仅仅是对班主任的要求,应当是对教育教学一线的每位教师的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也不例外。然而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我的做法是: 1 构建有效的师生情感互动,触摸孩子的心灵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1.1 走近学生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真诚合作,不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学生是不会与之有默契的配合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是给予学生的一种尊重与平等,是在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非正式的师生交往,使师生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交往,缩短心理距离,感受学生的感受,体会学生的体会。 1.2 走进学生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需要教师信赖学生,激励学生,相信学生,用情感去教育学生,用心去关爱学生。 1.3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既要了解学生本身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 寻求有效教育教学途径,激发学习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小学的英语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均要富有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寻找最利于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中通常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借助直观手段,展现学习内容 人的视听觉相对较为敏感,尤其是视觉,对所看到的东西往往留下很深的印象。根据这一点,我充分使用直观材料,如挂图、卡片、头饰以及多媒体等进行辅助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这一模块的单词时,我是用学生自制的卡片来组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颇高,而且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2.2 自编英语儿歌,激发学习兴趣 儿歌的节奏感较强,在英语学习中运用儿歌的节奏利于儿童语言的学习。比如在学习there is的时候,我编了这样一首儿歌:There is a goat,it looks old.There is pig,it looks big.There is a cat,it looks fat.There is monkey,it looks funny.加上节奏(xxx,xxx)在课上一试,效果果真不错,学生琅琅上口,待到老师喊“停”时,学生仍然意犹未尽。 2.3 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开展每日一句英语、演唱英语歌曲、情景剧表演等小组活动;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如: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单词接龙比赛、智力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记得有次在英语朗读比赛各班进行初赛的时候,每班只能有一到两名参加,也就是说只有很少部分同学可以参加,但看到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很高,我实在不忍心打击任何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让孩子们先在班上朗读,然后让同学们投票,得票最多的前两个就推荐到学校参加比赛,这样他们就不会有什么想法。后来在准备的过程中,班上简直沸腾了,都争先恐后的想要参加,英语课上认真跟读,还能相互纠错,遇到有读不准的单词,不管是哪一个同学都主动问,丝毫没感到不好读就觉得难。从那以后班上学英语的热情更浓了。 3 挖掘学习困难生学习潜能,关爱后进生成长 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最头疼的问题,有的是因为学习习惯差,有的是基础差,有的跟家庭有关,原因如此等等,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笔者有如下见解: 3.1 循循善诱 帮助学困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学困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 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3.2 鼓励表扬 自尊心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态度的体现。任何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每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点滴成绩时,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困生更是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因此,我对学困生从不大声呵斥,而是具体深入地分析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在加强辅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弹性的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我尽可能细心留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机会,给予表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在提问时尽可能多给予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因为参与练习本身,对他们就是一个鼓励。凡是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就请他们回答,以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当回答问题时,如果他们答对了,要给予夸奖,当然错了也注意纠正,纠正时要面带微笑加以启发和引导,不要横加指责或挖苦讽刺。这样一段时间后,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不再为答错而紧张或难堪。 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称赞和表扬是学生兴趣的源泉,是引导学生前进不枯竭的动力。英语作为小学生认识世界的第二个语言工具,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支持求学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自由的学习,使用英语。实践证明:利用语言表扬、神情暗示、肢体示意等多种方法,给予学生以最大的鼓励是行之有效的。 3.3 分析落后原因,组织“补偿教学” 由于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异,学困生中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例如,有些学困生是由于学习能力差而导致成绩低下的,有些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而造成的。在教学中,我从实际出发,找出每个学困生落后的原因,及时组织“补偿教学”,辅导形式具有多样性,针对性,及时性。 3.3.1 个别辅导 这种形式经常是在新课传授之后进行及时巩固,或是作业批改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差,为他们讲解疑难点。 3.3.2 阶段过关测试 根据各学期阶段,适时安排复习,采取阶段测试,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分析,诸如字母、单词、句型等,并进行口试、笔试综合测试,找出知识的薄弱点和薄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补差提高。 3.3.3 小组活动,以好带差 小组活动形式通常有分组表演、单词竞赛、小组齐读、小组轮流领读等形式。无论上述哪种形式的活动都能发现优等生和中等生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在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也不甘示弱,刻苦练读、练写,而且我还发现课间他们主动询问的次数明显增多了,有问同学的,有问老师的。单词竞赛时,我惊喜地发现,原来的差生单词水平提高了许多。而且我还发现,就连以前关系不怎么好的同学现在也相处得十分融洽(当然,在分组的时候我是有意把他们安排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合作能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另外,教学中还要不断提高知识复现率。我清楚地记得,有几个学困生第一模块的单词在我这里过关后,过了一段时间再默写时,几乎全忘了。后来,我想要是我过几天就给他们复习一回,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总之,无论哪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要想学好英语靠的是勤奋、务实的学习态度,同样,作为教师,想教好学生靠的也是勤奋、务实的学习态度,不能一劳永逸。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做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小学语文加强德育与心理教育探索 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科改革使得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有了新契机。课堂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永恒的话题。梁启超的语文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就强调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课堂中,使师生间获得灵魂的交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 一方面,语文学科是一门包含着感情的学科,通过文字对学生的身心和道德进行熏陶及培养,也正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才能对他们的成长真正有所帮助。下面本文就基于这两点,对小学语文的现代化教育发展进行探索。 一、融入德育教育,领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德育教育,那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叛逆或是“扮熟”等现象,就不能过分严厉地去指责,而是要理解。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去教训学生,会更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伤害。因而,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因素,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导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性格特点来评判他们,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对塑造学生的人格有积极的影响,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爱”与“严”并施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严格管理的措施,会更利于德育管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心理教育,实现语文教育本质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梁启超曾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讲课时,教师经巧妙设计,向学生讲述生命力量的伟大,充分激发他们由内而外的写作热情,最终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课程的重要性。 1.建立适度的惩戒与奖赏机制 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适度的赞扬,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而适度的刺激和留有余地的批评,也能很好地激励学生。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积极提问发言,但另一些学生则莫不做声,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教师应该做出适度的表扬和及时的批评指正,并让他们写学后感,对课堂内容做出反馈,从心理上接受课堂。作文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传达初中生情感的粮仓。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反馈,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施心理教育,并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 2.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 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私人化的信息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比如,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换日记,借用这种形式进行心理咨询,开导学生走出负面情绪。再比如以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单独的心理辅导,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对策,关注青春期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充分认识学生,解决学生的困难。在心理交谈中,鼓励学生要自信,倾听他们的心声,提供和创造条件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一些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以及沉迷于网络和早恋的儿童实施关爱时,要从心理上关注他们成长,以爱心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 3.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近年来,虽然实施了新课改,但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方面,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准则相背离。语文课上,看似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仍然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将注意力投向了别处,能动性降低,学习的专注力和能力也就受到了干扰。而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以实践性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具体而言,它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项目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主授课,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4.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语文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心灵深处的渴求,将“为人师表”的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将自身经历讲述给学生,并及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处理问题,比如以自身童年印记和上学时代的心理事件为例,和学生交流经验,交换人生感悟,谈谈各自的理想,谈谈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人生规划,最终实现和学生精神领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们重新审视自己现在的生活,树立正确的意识,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老师的教学成果,学习老师的优秀精神和品质,由内在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素养。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梁启超的语文教学现代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使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心理教学 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应该主要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新理念。它主要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提高人的能力和发挥人自己的潜能。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事实素质教育的根本之一。如何培养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教师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心理教育素质培养自信心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与模式,它是指以全面提高孩子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健康的身体、心理、劳动和生存能力的一种教育,是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和目标,心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其他几种教育所不能取代的。耐心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心理教育的根本之一,那么根据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一、智力因素 从心理教育的观点来看智力,它便具有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意义,随着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对智力的理解也已经得到了加深与扩展。按照新的心理学智力理论,除了传统的记忆、思维、逻辑、语文和数学能力外,人们的自我认识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音乐和艺术的感受力,身体的感受力与灵活性等,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也就是说,对以上这些方面的培养,也都会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因为它们本身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这样,在心理教育的意义上,对智力的培养也就应该增加新的内容。同时,就这些所增加的有关智力培养的新的内容而言,它们的作用不但在于提高表面的智力,同时也在于拓宽与优化智力发展,同时也是人的整体发展的素质或基础。 例如:优化教学活动的结构。要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结构,首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心理活动,有利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使学生养成“乐学”的心理素质。要把教学活动从学生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到全面的心理活动的轨道上,引入情感个性品质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参与学习,养成“善学”的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实现三个转化:(1)把人类社会学已经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2)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心理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3)把蕴含于知识之中的社会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转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和品德,从而发展自己的整体素质,达到“优学”的目的。 总之,不仅要逐步建立一个能够使学生“乐学、善学、优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要使学生在课外学习活动中也能够养成“乐学、善学、优学”的学习心理模式,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非智力因素 心理教育更为直接的教育作用:人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期望以及人的个性品质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目前美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提倡“成就动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国民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因为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乃至社会群体的“成就动机”的提高,将会促进个体和社会整体水平的发展。而这种成就动机教育。正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成就动机是指为了维护自尊心和提高个人地位而努力学习与工作的动机。通常,个人的地位与他人的成就相称。因此.对差等生的教育工作之一就是让他们取得成功体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以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样的例子“欲求水准”的研究与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对成功与失败的感受;与其本人的欲求水平有关,甚至是由其本人的欲求水准所决定的。在对欲求水准研究的基础上,便可以进行有关欲求水准的心理教育,其直接教育目的和效果,表现在通过提高学习者的欲求水准,便可以提高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学习者的欲求水准,还可以提高其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还可以提高其自信心。 三、自信心 自信的人能够相信自己的价值能力,即使通过社会阻力也不轻易改变信念或放弃工作。只要有了强烈的自信心,你想成就的任何事,都会有希望。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人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试想一个人还未开始做什么事情,就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有一点韧劲,他就很难有什么成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胆怯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它会磨灭人的毅力,阻碍想象力的扩展和创造精神的发挥。 自信心的培养常见的有:(1)为自己的能力划一条界线;(2)自我欣赏与自我鼓励;(3)在失败与错误中记取教训;(4)发扬优点,坚持长处;(5)认定目标,坚持到底。 总之,自信是一个人个性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人心理生活中的关键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发展,在心理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增加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个性品质 人们都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可见,事业对培养自己成熟的个性也有极为重要的联系。爱因斯坦曾说过:深入研究科学创立者的个性发展,可以解释和分析科学的内容,但是在这种片面客观的叙述中,某些步骤有时可能看来是偶然的成功……只有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进行深研究的情况下,才能理解这些步骤是怎样成为可能的,甚至是必要的。由此可见,培养成熟的个性。实际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阶梯。 外国心理学家指出:个性的成熟是受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制约和影响个性成熟的有四种类型:(一)气质(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二)心理过程的特点;(三)经验水平(习惯、技法、经验、知识等);(四)信念、爱好的倾向性(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苦乐观、兴趣、志向等)。 总之,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准则.学会为人处世。如何做人,而且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将来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五、结论 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发挥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有效作用,积极直接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 杜甫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认为,学生的性格养成是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运用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成绩,让学生对你教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心理健康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让学生变得自信、变得阳光。 小学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百家争鸣,这也为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陶冶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变化期,此时如果有正确的导向,就可以为学生逐步奠定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情感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使情操受到陶冶。三年级语文教材《掌声》一课,文中主人公英子是个残疾人,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战胜自卑,成为一个快乐的女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你身处困境的时候,这种对别人的鼓励,对别人的支持,对别人的关爱。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要多作挖掘,教育感染学生。小学语文教材中像这样有积极情感的文章有很多很多。像《桂花雨》《姥姥的剪纸》中浓浓的思乡之情;《地震中的父与子》《月光启蒙》中的亲情;《虎门销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的爱国之情……所有这些带有积极情感的文章,都是我们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习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如,《孔子游春》中孔子对水的一番论述,不仅让我们认识了水的特点,教师还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辩证思维;《最大的麦穗》中的求异思维;《九寨沟》的奇丽风光,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在具体的思考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其实,当前的课程改革,无时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过去的“满堂灌”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才能打通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通道,走向学习的深处,思维才能得到历练和生长。 三、锻炼坚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事例,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中,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历时27年,终于写成《本草纲目》;《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中,司马迁身受酷刑,仍矢志不渝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学巨著《史记》……这些人物的坚定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获取潜在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心灵的成长,是其他任何营养都无法取代的,钱理群老先生就曾经说过:“这种精神的底子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是生命的一种亮色。” 四、提高自我修养 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眼前知识的把握,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成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其实,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是在不断地自我调整中得到健全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提高学生战胜自我的能力。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炼意志等。例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抓住一个“让”字,带领学生阅读、体悟、揣摩、推敲,思维火花不断迸发。思维随着文字一步步推进,林冲的谦让、礼让、退让、宽让的美德,深深地孕育在学生的心中。 总而言之,心理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春风化雨,当前的语文教学理应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渗透,为塑造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小学教育关键是生活、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而这种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所在,离不开家庭和学校。很多小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溺爱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学校教育的无能为力,造成了部分小学生在与人和谐沟通、和善交流等方面存在障碍,在学习、情绪、个性、习惯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至关重要。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班级每一个学生,以民主、激励的方式指导和施教,将教学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导学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课标规定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运用、学会创新。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感觉自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很有成就感。于是,心理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心理教育就自然发挥了作用。 2.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知。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解不同于其它学科,学生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深度广度都是不同的,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为学生的年龄、环境、经历等不同,对文章的感悟理解也有所不同。教师应以激励的方式加以引导教育,学生才能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教育。 3.建立合理的学习期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运用激励性语言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感受到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有一种奋发的心理涌动。这种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和分析,从而有机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二、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利用和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巧设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1.品读感悟,榜样激励。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英雄及优秀人物的文章。教学这类文章时,可采取读中感悟的方法,抓住描写他们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使学生油然而生钦佩之情,以书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正确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的意志,养成沉着冷静、勇敢坚定、自信乐观、机智敏锐等心理品质。 2.入情入境,扮演角色。为了更好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在教学时,教师可设计故事情境,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达到在活动中悟理,在评价中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活动中,教师可有意将平时不太友好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去调节去实践,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感受到不和谐的关系在与人交往中的不利作用。活动之后,学生改变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 三、科学运用评价,激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者结果的反馈,是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标杆,也是学生获取同学认可,形成健康心态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影响的一项活动。 1.根据学生个性实施评价。评价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评定行为,有一定的标准且要求公正合理。因此,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和方式可以因人而宜不拘一格。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学生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见解。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3.关注学生互相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班级的主人。同学的评价是表明班级成员被接纳程度的重要表现,也是满足学生“归属需求”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多向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必要的,也是非常适宜的。教师要依据所在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之探究 语文是一门飞扬作者灵性,饱含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语言学科,它的特点体现在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育偏重教学内容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不能全面发挥语文学科作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特别功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健康心理?我认为,应关注以下方面。 一、语文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1.小学语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学科。对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优势的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其有趣的课文内容,丰富的人文内涵,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可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此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思想品格、情感意志、心态个性和良好行为等心理品质方面的培养。高度关注学生健康成长,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2.小学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形象、生动,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文字词句训练、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都能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实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目的。 (1)正面形象的感召性。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是展示人性多样化的一个舞台,是真实生活的再现。“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感召作用,比单纯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有效。 (2)反面形象的警戒性。这里所说的反面形象是指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心理不健康的案例,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有着不健康心理的人物形象。接触这些形象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实际,对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解剖,指出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达到警示的作用。教师应以这些内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和人生,促进学生的个体心理成熟。 二、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意识品质 新课标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做学生的“真”朋友。学生不能生活在教师的阴影中,整日看教师的脸色,揣摩教师的心理。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欣赏而不是挑剔,要善于扬长而不是揭短,要让学生高昂起头而不是一次次打击学生的自信。 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把传授书本知识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科特点,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1.坚韧不拔的精神。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经受许多挫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格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竞争意识。麦尔莱尔等人认为,成就动机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通过适当的训练与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竞争是成就动机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性的读写活动,让学生制定与自己实际相符合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满足学生被赏识心理,促进自我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被老师赏识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学生的一得之见得到老师的赞许,一技之长得到肯定,一篇作文得到鼓励,一次作业得到表扬,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尊、自爱、自持的信念,促进自我发展。我班有位新转来的学生,初来乍到,沉默寡言。但他的日记写得很有思想,经常表达一些自己独到的观点。于是,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我在班上读了他的日记,公开说我很赏识他的才华。后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位学生的发言越来越多,并敢于驳间,提出自己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在班上开创了一股敢于创新的好学风。这充分说明了满足学生的被赏识心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择善而从、从善如流,指导学生蓬勃向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搭建平台,通过课外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教书育人的先生,也应该与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能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诚心诚意为他们服务,能正确理解他们。一旦学生认为他们和老师是平等的,认为老师已和他们心理相容,心理相通,那么他们潜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会充分流露,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堂仅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小阵地。在小学生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中更易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如专题讨论和演讲。在专题讨论这个活动中,可以很好地将口语交际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演讲是一种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语文课外活动方式,有效的演讲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在小学生中进行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演讲,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另一方面有益于小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组织了一个微型演讲活动,称作“课前三分钟演讲”,在这个活动中,可以结合学生当前心理状况,随时调整演讲主题,给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语文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刍议 无论对内容或形式进行怎样的改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是不变的。在活动中,尊重学生个体,激发学习动机,老师都能注意到,但如何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自主学习,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充分利用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渠道与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渐进。此外,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尽量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不是处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外,甚至相互割离开来。总之,我们必须着力帮助小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与问题,促使他们积极认真调整好心态,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当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学习接收知识效率比较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较明显。反之,就会极大地抑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其学习积极主动性必然遭受极大的挫伤和打击,这样其学习质量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发挥语文知识的感染力等,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进而使其人格与情感受到不断的陶冶和熏染。总之,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地把握与分析研究,并尽量做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风格形同各异的心理教育,其实就是语文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语文教学风格的研究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风格现象作充分的感知和理性的深刻剖析,让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血肉、灵气和魅力,透过语文教学风格现象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风格的规律性,认识清楚语文教学风格的风骨、灵魂和精神。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如何进行相关心理教育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者通过分析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原因,提高教学质量的心理学基础,提出了课堂上应用心理学的具体措施,使信息技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有机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心理教育措施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指挥计算机工作,来实现自己的创意,达到自己想象的境界,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抽象化的形式描述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等等,其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运用很多心理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原因分析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比较喜欢上的一门课程,这不仅在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也更是因为它的瞬息万变,即它的时代性。现在学生就是喜欢不断地创新,追求新事物,对一切接触不深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学习信息技术,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创新心理。信息技术学科对基础知识的要求相对并不高,无论是文化高分还是低分的学生,只要认真学习,都会取得一定的成绩,这就为学生成就感的满足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学生都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心理学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其成就动机。要想让学生学习有收获,必须使学生有成功感,即必须激发并维持其成就动机。如: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便会得到教师父母的赞扬及同学的羡慕、钦佩,在班级中地位高,因而使其得到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可提高他进一步努力学习的积极性。而真正形成成就动机还在于其对“成功”和“失败”的认识。由此可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功,并能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课应用心理学的具体措施 (一)抓课堂常规,促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每学期初,我都向学生提出一些常规要求,让学生明确,在课堂里,特别是在机房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告诉他们不准迟到、早退,听指挥,规范操作,爱护机器;同学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养成用机习惯。 (二)挖教学内容,促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深挖掘其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认识Microsoft Word、汉字录入、文章编辑、版式设计、初识Microsoft PowerPoint、认识Internet、网页浏览、素材收集、收发电子邮件、网页制作等。在这些教学内容中,我就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游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项目,那么,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利用这一点,向学生介绍玩一些有益、又有一定难度的智力游戏。如上汉字录入课时,利用《金山打字通2003》中的打字游戏让学生练习指法。同时该游戏又适合两个学生协作完成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配合、同时又能增进友谊。 2.学习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时下部分学生节约意识不强,每到节假日或同学生日,总要买一些贺卡礼物互赠。这样既浪费金钱,又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此时,我教学生利用所学的Microsoft PowerPoint多媒体作品知识来设计一些贺卡,并且利用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同学或老师。一方面可以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知道金钱来之不易,知道家长的艰辛,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爱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3.上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上网是他们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网上信息收集、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学生的看的内容;另一方面,上课时利用屏幕广播适当播放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科学处理偶发事件,促心理健康教育 在机房上课时,我抓住处理偶发事件的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期末在学校机房总能出现一些纸张、包装袋一类的垃圾,影响了机房的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当着全班同学展示了几只塑料袋,问:“同学们,我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同学们都摇摇头,有的同学马上环视自己座位周围,那些座位边有纸屑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从这件事以后,带零食进机房的同学少了。 (四)榜样激励,促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正处于健康心理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会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加以锤炼。 1.学生的榜样教育 在第一次讲Microsoft PowerPoint多媒体作品前,我先给学生展示本校学生以前制作的多媒体作品,使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学习了Microsoft PowerPoint之后,能够做什么,有什么用处。每学年我都利用各项电子作品比赛的机会,在所教班级里推荐同学参加比赛,参赛时选择先天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同学,但通过后天的努力,他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样可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信心。 2.教师的榜样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师表美”的作用,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榜样;能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改善道德教育效能。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在保存或另存为文件的时候,要注意此问题。反之,若不注意此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他们就会依葫芦画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只要能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抓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并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包含的心理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必须经过教育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了解学生,关注心理 新课程标准提出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是以小学生为对象,以语文学习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等各不相同,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极具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特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的方法很多,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灵活运用。 二、把握渗透契机,促进心理发展 1、优化课堂,激励参与 语文教学过程不能只是简单、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的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因而,语文教师应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开端,将学生的学习状态一下子就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心理自由安全的境界中展开自主学习,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快乐感。如教学新教材第十一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课始我便把矛盾抛出:你们说表扬好还是批评好?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总之,只有做好学生的课前心理状态的分析,才能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文课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运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在回答问题中,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要认真倾听,给予鼓励性评价,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要给予期待的目光,亲切的微笑,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始终保持他们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与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教师在语文课要结束时应巧妙设计,留有悬念,激励学生拓展学习内容,延续学生最佳学习状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上完后,教师提出: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会是怎样的情景? 2、挖掘教材,感悟渗透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得以渗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不难找到许多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所有新教材都引用了大量的课外资料。新教材中讲究图文并茂,让学生爱不释手,就连以往枯燥的拼音,现在都变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情景图,再配上语境的儿歌。如学习d、t、n、l时就通过小兔、小狗、小马在草地上轻轻地跑为主题的情景图和儿歌来帮助学习:“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孩子们学得很轻松,又受到了爱的熏陶,还能懂得爱护花草树木。 能激发学生开拓创新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内容。如《爬天都峰》中的一老一小、《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鱼游到了纸上》中的聋哑青年、《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等,他们处变不惊的胆略,超凡脱俗的举动,与众不同的思想,开辟新局面的能力,对克服当今小学生中依赖性强、因循守旧、畏惧困难、不思进取、受不了挫折等不良心理品质能起到良好的矫治作用。 能教育学生发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内容。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先生;《一夜的工作》中为人民日夜操劳的总理,等等。这些人物身上所闪耀出的光芒和蕴含的道德力量,对纠正某些学生身上存在的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压抑、孤独等不良心理倾向,无疑是一帧良药。 能帮助学生少年立志、奋发学习的精神品格的内容。如一定要争气,赶超别人的少年童第周;为了祖国明天的建设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小萝卜头”;在挫折中不断实验探索科学的小爱迪生等。此外,司马光机智果敢的行为,小珊迪诚实守信的品质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知,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等健康心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参与实践,拓展超越 实践是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和渠道。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发展,超越自我的必要过程。《新课程标准》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拓展目标中,体现了时代特点的超前发展意识。因此,要帮助学生在参与行为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物的理解。例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现组织学生读革命烈士的壮丽诗篇,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在组织学生到公园瞻仰烈士陵园,讲述烈士故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革命的成功,人民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发起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豪迈志向。 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必须有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健康高尚的精神更是每个人发展的支柱。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现代精神理念”塑造的使命。在引领学生解释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人格完善。要把握渗透契机,积极促进文化知识的积累,让“现代精神理念”,“现代价值观念”在学生心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心理教育 【摘 要】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由于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基础上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教育的积极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轻松自然地融入到教学中,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不断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使其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小学生茁壮成长的必然趋势。 下面,结合我个人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经验,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和对策。 一、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为人师表,是教师行业最基本的准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知识,注重自身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心理变得更加健康。 二、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一切关系,如同事、朋友、上下级、学生、师生等之间的种种冲突,其根源都在于双方沟通不畅。特别是师生之间,教师强烈的想表达自身的观点,却不知如何传递给学生;学生有见解却不知如何表达,不敢表达。可见,建立良好高效的沟通渠道在小学教学中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师我们不妨试试如下方法: (一)课堂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接触,进行教学活动 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位“严肃”的老师,或者这位老师在某个阶段是自己最不喜欢的,连带着更不喜欢他或她所讲的课程。换位思考一下,若学生整天面对着一位板着脸的教师,他们怎能没有心理负担,怎能坦率与你接触,怎能学会与人交往?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与他们平等交流,耐心倾听,让他们积极大胆发言,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增加他们自身的认同感,归属感,逐渐学会与人沟通。 (二)课下,以长辈身份开导学生,多方面教育培养 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课堂上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都不会遇见困难,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他们忧虑,甚至寝食难安。这时教师应以长辈的姿态,循循教导,恰如其分的表达家长、老师的想法。还有些孩子,平时成绩不好,爱动,常犯错。这时,教师更应用长辈的宽容,谅解孩子的错误,耐心开导,他们才会慢慢改正错误,重回积极健康的道路。 (三)运用幽默化解学生困境,建立和谐教学环境 教师不管多么精心备课,在课堂上仍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这需要教师随机应变,运用幽默调节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螳螂捕蝉》时,一位同学把“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有个奉守吴的少年正站在它背后……”一句误读成“站在它背上……”老师没有否定和批评,而是说:“能站在黄雀背上的人一定是超人。”这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地启迪了学生,避免了指责、取笑可能给那位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因此,“幽默”、“风趣”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的法宝。 三、积极发挥教材中榜样的力量,培养阳光健康的人格品质 新教材颇为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对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现代社会,学生很难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这就需要通过学习爱国篇章,从中领悟。如:《徐悲鸿励志学画》塑造了徐悲鸿为了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人,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最后让曾嘲笑他的人主动认错的故事,看出徐悲鸿的爱国情怀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 (三)传递教材中的正确意义,学会正确对待问题,正视结果 在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教师可结合教材帮助学生自我调节。如:《蒲公英》写了成熟的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所持的态度、所作的选择的不同,结果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任何事都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正确教导,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有时会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四、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是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如“我能行”系列活动: “待人宽容,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五、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小学生的情感外露,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这时,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作文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作文,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使不良情绪及时地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开朗稳定、充满朝气。 总之,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特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的内容, 发挥教师的能力,结合心理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教育的新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 小学心理教育论文:谈心理教育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心理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诸育并驾齐驱,同步发展,是教育整体工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子系统。当今小学生约30%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为此,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挥美术的心理教育作用,是每个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的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良好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不良心理受到治疗和矫正,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最后达到提高人的生存价值,体验与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还具有心理教育作用。那么,心理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美术作品、美术构成因素的心理教育作用 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远古的美术作品,如古希腊神像、印地安人的图腾和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赋予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当作祛病去邪、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尼罗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伟的形体和三角形的稳定造型,曾给千百万埃及的奴隶造成巨大有心理震慑。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旧社会河北杨各庄的贫苦农民,看着贴在门上的门神(一种年画),对幸福的渴望心理,得到暂时的平衡。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上下飞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美国小说家欧·享利构思一画家在墙上画的绿藤叶,支撑着病中少女的生命……所有这些都证实了美术作品在人心理上产生的巨大作用。 心理学家还认为各种图案、标志,甚至单一的美术造型因素,例如某种线条、某种形状、某种颜色、某种构图,均可被视为传达特定联想信息的符号,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影响。例如:水平线的开阔感、三角形的安定感、波形的动感、折线的烦躁不安感、旋形的弦晕感等等。据悉,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里,提审“犯人”的候审室的墙壁上绘着旋形纹样,使人看了头昏呕吐,造成难以忍受的心理折磨,德国法西斯真可谓杀人不见血!著名的德国诗人歌德研究色彩的心理效应长达二十余年,他证明“蓝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觉,红色使人感到恐怖,绿色包含着善良与和解,具有安抚眼睛和心灵的能力。”法国学者费勒,用握力计测量在不同色彩光线作用下人的握力变化,他惊异地发现橙色光线刺激人的心理,使之兴奋,握力增加四分之三以上。欧洲一位聪明的足球教练,让人把足球队员休息时去的更衣室刷成蓝色,以便创造出一种放松的气息;但当他对队员作最后鼓励讲话时,则让队员们走进涂着红色的接待室,以便创造出一种振奋人心的背景,这可说是善于发挥色彩心理影响作用的典型事例。美术教师应精通美术构成因素的心理作用,为教育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服务。 二、美术作业过程的心理教育作用 通过美术作业(或创作)过程,使许多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疾病获得治疗、康复如初。其实,对小学生来说,美术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正是为他们设置了一种心理发展理想的环境和氛围。美术教师应注意通过美术作业完成过程的自主性、秩序性和诸多困难,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有条不紊踏实操作的习惯、勇于排除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以克服其依赖心理、浮躁焦虑心理和脆弱心理。 美术作业的环境安静、专心致志,具有严格的条理秩序性,有利于协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美术作业过程是自由自主的,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畅开心扉,认识和发展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要求控制自我,在独立完成美术作业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学生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恰恰是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美术作业过程,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自我心理形成,他们自然会摆脱长期以来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使其依赖心理逐步得到矫正。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认真完成美术作业的习惯,除了自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外,严重存在着浮躁焦虑心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课堂上坐不下来,作业常是“半片子”,而美术作业强烈的秩序性是治疗这类不良心理的良药。老师要严格按照程序要求,一丝不苟地强化作业辅导,克服焦虑心理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另外,美术作业过程是学生艰苦细心的劳动过程,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对理论理解的困难、美术材料准备的困难、粗枝大叶造成作业不佳的困难、缺乏良好习惯丢三拉四的困难、作业效果欠佳受到别人议论的困难等等,要求学生完成一次作业,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增强抗挫折意识,矫正脆弱心理。 三、美术作业最后成功的心理教育作用 帮助学生使学生的美术作业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对心理教育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学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和诸多心理问题,但教师在辅导学生美术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表扬他们作业中包括作业过程中的优点,强化他们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自己的长处或强项。创设完全舒适的心理环境,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说,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虽造型一般,但色彩漂亮;有的学生卷面整洁,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独特创见……教师在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予以表扬。 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不要用显而易见的刺激去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应在更深的层次上,让他们通过发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把作业完成好,最后的成功很重要,因为它能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到通过努力和奋斗,终于获得最后成功的愉快。使那些灰心失望的学生认识到“我也同样可以画得好(或做得好)”,使他们萌发积极向上的心理需要,以培养进取心理,克服自卑心理。美术作业的结果应该是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美术活动的心理教育作用 美术学科课程外的美术活动课及学校各种美术活动的开展,例如:美术展览、美术竞赛、美术讲座、美术墙报、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校园美化等,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这些活动中,增加了学生交往的机会、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充,同龄人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感情相结合,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