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数学论文:试谈提高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 [摘 要]本文从藏族大学生反映最多的“数学难学”的话题出发,探究如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便为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策略 数学素养顾名思义就是人本身具备的数学修养,它在数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数学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复杂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复杂性是社会复杂性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而藏族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更具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我们知道以往的数学教育受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影响,常出现对教学模式理解与运用的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通过建立统一的教学模型,也就是过多地注重了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对学生数学素养、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不够,使数学教育变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迫使学生疲于应付“八股”式的教学,逐渐产生了“数学难学”与“枯燥乏味”的感觉。在笔者多年的民族数学教学实践中,深为这种认识所困惑,因为我们发现学生们一旦对数学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后,会对后期的数学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不断地摸索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高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最根本的还是应该从学生本身出发,也就是将鲜活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这些对象的具体情况,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寻求恰当的方法。 1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藏族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如下错误认识 1.1 “计划经济”遗留的思维惯性 相当一部分藏族大学生对大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上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什么都不用愁,他们从一入校就认为进了大学门,以后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反正自己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以后的前途国家会考虑的。所以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大学数学课程学习的警惕性,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确,大脑里带有深深的计划经济时代下大学生思维的烙印。 1.2 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数学专业是基础科学之一,表面看上去很难直接指导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生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忽视对数学的学习,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学好数学没有什么用,反正自己最后还是回去教中小学,在中小学用不到那么多的诸如微积分、向量空间之类的高等代数的知识,所以不喜欢学习也不愿意学习数学。 1.3 低估了大学数学的抽象与容量 中学数学尤其是高中数学由于内容少、课时多,有时会出现老师一节课只讲一个例题的现象。总体上来看教学容量不大,而大学数学的教学应该是使学生向自学能力提高方向培养的转折点,所以为了教学进度老师有时一节课讲10多页也是正常现象,并且中学教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关系更紧密一些,但难以与高等数学知识的具体、抽象直接衔接,加之学生初学伊始一般会用中学的眼光来看待大学数学的课程,往往会低估了大学数学的抽象与容量,使不少大学一年级学生一接触到“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就对数学专业产生了畏惧情绪。 1.4 故意降低自身学习数学的标准 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来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该地区经济不发达,信息传播很慢,在具体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也出现了对课本中部分章节内容的删减,所以他们认为反正自己毕业后要回到当地去,如果做中学教师也用不了那么多的高等数学内容,因而不深入地学习,只学一点皮毛而已,还有部分藏族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高考分数低,数学基础不好,只要数学考试过关就行,从而故意降低自身学习数学的标准。 2 如何走出误区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阿伯特•爱因斯坦(albereinstein)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2.2 吃透定义是根本 教学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和自身发展应用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这种需要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内在动力的关键,通过再现数学思想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需要,也使他们有探索的“愉悦”,这样的例子很多,本文不再累赘。至于吃透定义对藏族大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定义”就是通过指出概念所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3 温故而知新,自我去总结 大学数学的教学容量是不大的,为了教学进度老师有时一节课可以讲10多页也是正常现象,对数学概念及思维的掌握及诸如英语等课程的巩固,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前面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很快,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自我去总结,善于温故而知新,尤其《高等数学》与《解析几何》之间的知识点有很多是有联系的。学生的思维总是体验每一次总结之后得到升华,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在体验掌握成功的过程中得到开发。例如:在学完求极限的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总结诸如“利用连续性”、“倒数法”、“约简分式法”、“有理化法”、“设变量法”、“罗比塔法”等方法求极限。 以上针对藏族大学生提高他们数学素养的方法,只能说是最基本的几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种方法都能独立发挥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需要视具体情况与用多种策略,以求达到较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以上的这些探究也好,策略也罢,实施起来都离不开藏族大学生自身的勤奋,所以作为教师在授课之余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做人意识,树立竞争意识,使他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必须树立学习终身化的理念。这将会帮助他们根除对学习数学的思想认识误区。同时,还应激发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树立到更好的大学再继续深造的信心;到更大的城市谋求发展的壮志,使他们自己能够真正意识到具备数学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数学论文:探析提高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 摘要:本文从藏族大学生反映最多的“数学难学”的话题出发,探究如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便为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策略 数学素养顾名思义就是人本身具备的数学修养,它在数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数学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复杂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复杂性是社会复杂性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而藏族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更具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我们知道以往的数学教育受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影响,常出现对教学模式理解与运用的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通过建立统一的教学模型,也就是过多地注重了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对学生数学素养、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不够,使数学教育变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迫使学生疲于应付“八股”式的教学,逐渐产生了“数学难学”与“枯燥乏味”的感觉。在笔者多年的民族数学教学实践中,深为这种认识所困惑,因为我们发现学生们一旦对数学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后,会对后期的数学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不断地摸索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高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最根本的还是应该从学生本身出发,也就是将鲜活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这些对象的具体情况,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寻求恰当的方法。 1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藏族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如下错误认识 1.1 “计划经济”遗留的思维惯性 相当一部分藏族大学生对大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上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什么都不用愁,他们从一入校就认为进了大学门,以后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反正自己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以后的前途国家会考虑的。所以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大学数学课程学习的警惕性,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确,大脑里带有深深的计划经济时代下大学生思维的烙印。 1.2 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数学专业是基础科学之一,表面看上去很难直接指导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生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忽视对数学的学习,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学好数学没有什么用,反正自己最后还是回去教中小学,在中小学用不到那么多的诸如微积分、向量空间之类的高等代数的知识,所以不喜欢学习也不愿意学习数学。 1.3 低估了大学数学的抽象与容量 中学数学尤其是高中数学由于内容少、课时多,有时会出现老师一节课只讲一个例题的现象。总体上来看教学容量不大,而大学数学的教学应该是使学生向自学能力提高方向培养的转折点,所以为了教学进度老师有时一节课讲10多页也是正常现象,并且中学教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关系更紧密一些,但难以与高等数学知识的具体、抽象直接衔接,加之学生初学伊始一般会用中学的眼光来看待大学数学的课程,往往会低估了大学数学的抽象与容量,使不少大学一年级学生一接触到“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就对数学专业产生了畏惧情绪。 1.4 故意降低自身学习数学的标准 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来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该地区经济不发达,信息传播很慢,在具体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也出现了对课本中部分章节内容的删减,所以他们认为反正自己毕业后要回到当地去,如果做中学教师也用不了那么多的高等数学内容,因而不深入地学习,只学一点皮毛而已,还有部分藏族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高考分数低,数学基础不好,只要数学考试过关就行,从而故意降低自身学习数学的标准。 2 如何走出误区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阿伯特•爱因斯坦(albereinstein)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2.2 吃透定义是根本 教学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和自身发展应用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这种需要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内在动力的关键,通过再现数学思想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需要,也使他们有探索的“愉悦”,这样的例子很多,本文不再累赘。至于吃透定义对藏族大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定义”就是通过指出概念所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3 温故而知新,自我去总结 大学数学的教学容量是不大的,为了教学进度老师有时一节课可以讲10多页也是正常现象,对数学概念及思维的掌握及诸如英语等课程的巩固,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前面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很快,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自我去总结,善于温故而知新 ,尤其《高等数学》与《解析几何》之间的知识点有很多是有联系的。学生的思维总是体验每一次总结之后得到升华,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在体验掌握成功的过程中得到开发。例如:在学完求极限的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总结诸如“利用连续性”、“倒数法”、“约简分式法”、“有理化法”、“设变量法”、“罗比塔法”等方法求极限。 以上针对藏族大学生提高他们数学素养的方法,只能说是最基本的几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种方法都能独立发挥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需要视具体情况与用多种策略,以求达到较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以上的这些探究也好,策略也罢,实施起来都离不开藏族大学生自身的勤奋,所以作为教师在授课之余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做人意识,树立竞争意识,使他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必须树立学习终身化的理念。这将会帮助他们根除对学习数学的思想认识误区。同时,还应激发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树立到更好的大学再继续深造的信心;到更大的城市谋求发展的壮志,使他们自己能够真正意识到具备数学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数学论文:浅谈数学建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数学建模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了对数学建模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cumcm;数学模型;能力培养 一、引言 从实际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通过合理的抽象与简化,找出其内在的规律,然后用数学的语言———即数字、公式、图表、符号等描述出来,经过数学与计算机的处理得到定量的结果,并解释、检验、评价所得结论,供人们进行分析、预报、决策和控制,这种把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简化假设、归结为数学问题并求解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简称数学建模。较好的完成一道数学模型题目,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更要求学生具有知识拓展、综合运用、自学、创新、团队协作等能力,而数学建模的过程也正是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cumcm(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二、数学建模过程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几个方面 1. 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数学建模问题多来源于实际,其背景可能涉及天文、地理、医学、经济、管理等领域,cumcm的比赛时间仅有三天,这就要求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学和讨论来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要把各领域知识与数学方法、计算机应用有效的结合起来。 2.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和信息收集的能力。建模涉及到的学生未知领域很多,这就要求学生应围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图书馆、书店、网络中收集大量相关的信息,才能对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在有限且短暂的时间里搜集、浏览、去伪存真,迅速捕捉真正有用信息,这就大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和信息收集的能力。 3.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按照对模型机理的了解程度不同,数学模型可分为白箱模型、灰箱模型、黑箱模型。对于灰箱、黑箱模型,需要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证,能创造性地给出解题方法。传统的数学课程所涉及的问题,一般有精确的答案,而数学建模中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拘于一种方法来解决。 4.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攻关能力。三名学生为一小组参加cumcm,在三天时间内对所给问题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三人在竞赛中合理分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集思广益,密切协作,使个人智慧与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队员之间有分歧时,三人需要经过讨论寻求最优方案,必要时个人要做出妥协,这也是团队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5.数学建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利用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处理大量繁杂的数据,熟练应用mathlab、maple、sas 等数学软件完成复杂的数学运算,这是参加数学建模的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此外,数学建模中较多问题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更为逼真的模拟实验与检验,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6.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cumcm 比赛时间共72 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学生要选题、查资料、组织相关知识及思路、团队间讨论、编写论文,可以说三天的比赛时间对学生的体力、脑力都是极大的考验,经常会有参赛学生最后关头乱了阵脚,草草交卷了事。因此,数学建模竞赛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树立顽强自信、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 三、对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探究过程。数学建模课程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教师应是提问者,学生是思考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评判学生工作成果的价值、意义、优劣,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作法。 2.建模课程的讲授要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开始时讲授一些简单有趣的例题,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基本建模方法学习完毕之后,可以组织模拟竞赛,让学生在模拟竞赛中得到磨练。 3.重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课程讲授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书本中的固定方法、技巧,而是要培养学生知识转化、应用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案例答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重要的是体会其中蕴含的分析方法。 4.竞赛前一定要做好思想工作。建模竞赛对学生是一次锻炼也是考验,要让学生卸下包袱,不要过多考虑成绩好坏以及个人得失,只有以平和心态、团队为先的精神状态投入比赛,才能取得好成绩。 数学建模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起到了巨大作用。 作者简介:文冀中(1981- ),男,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助教。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大学数学是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创新能力培养则是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就如何通过大学数学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1)数学概念与数学运算;(2)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3)数学传授与数学理解;(4)教学与科研。指出注重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学习,注重数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大学生自觉投身于有趣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去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数学;创新能力 大学数学对于本科生来说是门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是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通过大学数学教学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须备加关注[1]。 一、数学概念与数学运算 数学概念和数学运算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对象。显而易见,数学概念的教和学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数学在自然科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之所以重要,集中体现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的抽象性使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终生收益,也使许多人对数学望而生畏。那么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主要表现在哪里?简言之,就是数学概念[2]。 学习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甚至研究数学的关键。作为大学数学教师,把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能够讲得通俗、直观、易懂是讲授成功的体现。作为大学生,能够透过抽象的数学概念看到其直观的背景,则是学好数学,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设想一个对微分和积分概念不甚清楚的人,无论其微分、积分运算有多么的熟练,他究竟能把微积分用到哪里呢?抽象的数学概念只有在真正掌握它,理解它的基础上,才能涉及到熟练、自如地运用它,富有创新的开发它,推广它。无论是数学概念的运用,还是它的开发研究都与个人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在这里,我们来看几个数学概念的例子:文字运算a+b是由日常生活中的1+2抽象而来;线性代数中“线性空间”的概念,形式上由八条公理组成,而事实上则是从通常带运算的三维向量抽象而来;代数学中“群”的概念源于物理学家对晶体结构的描述。后来,凡是对具有对称性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运动进行数学描述,群便成为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逆矩阵”概念用于线性方程组有惟一解时的求解,而“广义逆矩阵”概念则用于线性方程组无解或解无穷时,某种意义下的求解。 这些例子表明,繁杂的数学概念背后其实是极简单的数学现象。有时,借助直观化对理解数学概念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拓扑学中有一个“同伦”的概念,其定义为:对连续函数g,h:xy,如果有函数簇fi,对任何t∈[0,1],函数ft∶xy连续,且函数f(x,t)=ft(x)∶x×[0,1]y连续且使得f0=g,f1=h,则称函数g与h同伦。 初看这一长串定义,使人摸不到头脑,难以理解其实质。实际上,考虑其一个几何直观,“同伦”的概念就变得十分明白了。当g,h为实的连续函数时,g和h的同伦就是曲线g和h能通过连续变形而互相重合。这样,“同伦”这个抽象的概念不过是曲线“连续变形”的严格数学描述而已。 还有“等价关系”与“同余”的区分。集合上的等价关系就是对集合中元素的划分;而同余则是一种性质“更好”的划分。 大学数学中,数学概念比比皆是。学好掌握好数学概念对培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二、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 大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数学能力,即运用大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发明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更重要地反映在数学思想的素养上。事实上,我们说一个人数学能力强,有数学才能,并非简单地指他记忆了多少数学知识,而主要是说他有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数学理论的本领。对一个大学生而言,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可多可少,但掌握数学思想及数学思想方法则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后者是创新的源泉,发展的基础,也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背诵,忽略数学思想的讲解和分析,加之传统的考试制度,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两者面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关键不在于数学知识的积累和传递,而在于数学思想的领会、运用及其创造新的数学思想。大家知道,数学在科学技术各领域及社会科学的各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可见,数学对于其他科学的意义和作用了[3]。 怎样才能在各方面更加广泛地应用数学呢?加强数学思想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数学的科学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靠数学思想方法向科学各领域的渗透和移植,把数学作为工具加以运用,从而促其发展。著名科学家欧拉不仅在数学上有突出贡献,而且在力学、物理学、天文学、航海造船、建筑等许多非数学领域与部门也做出了重大贡献,集中一点就是他具有深刻的数学思想和非凡的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哪些数学思想需要强调呢?譬如极限的思想;把曲线看做直线的思想;把有限长看做无限长的思想;使得特异数学、特异运算出现的思想;二维空间、四维空间、高维空间的思想;数学的神秘性与数学美的思想等。 在利用大学数学的实例,渗透上述数学思想的同时,向大学生传输大学数学中各种各样的思想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数学传授与数学理解 大学数学(包括概念、理论、方法、与形态等)的学习,不能单靠课堂传授或翻阅资料,尤其对那些通过学习想要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学习数学的最佳境地是真正做到“数学理解”。而达到这一境地的有效途径,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善于、勇于、勤于独立思考。摆在我们面前的教科书,为了陈述的简洁方便或篇幅的限制,往往将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省略了,或者将许多活生生的数学思想、引人入胜的数学过程掩盖起来。因此,在学学数学时,则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深入钻研,体会数学含义,挖掘数学思想,再现有声有色、有骨有肉的数学内容,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4]。 对重要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一定要反复体会和深入思考,试图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去解剖分析,加深理解,真正达到融会贯通,清晰明了。 有时甚至需要带着怀疑、挑剔的眼光看待书本。 只有对数学概念、原理的透彻的理解,才会有得心应手的应用,乃至出人意料的创新和发展。 四、教学与科研 通常,我们提到教学和科研,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大学教师的本职。实际上,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与正确认识教学和科研不无关系。 就人类科技知识的创造、积累和发展过程来看,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再现过程,而科学研究则是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换句话说,科研以教学为其基础,教学以应用和科研为其目标。因此,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某些数学研究或数学实验,如相关研究领域中数学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相关学科中数学模型的建立等,对于优秀本科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这方面,每个学科都有数不胜数的成功范例。把科学研究看做教学工作的延续,那么大学生投身于与大学数学相关的研究课题中去就是一件自然而普通的事情。 总之,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概念的学习,注重数学思想的掌握,注重数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大学生自觉投入到各种有趣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去,无疑会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数学史的渗透分析 摘 要: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史,有助于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品质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史;渗透 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热点问题。如果数学教学缺乏历史观念,那么就会减少数学的教育价值。因此,数学史对数学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具有数学史的知识,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那么数学势必被学生理解成是数学符号、数学公式和数学定理的堆砌,枯燥无味。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数学教师,在数学专业方面,除应有一定深度要求外,还应有广度。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数学教材知识体系,有机渗透数学史,使学生通过对数学史、数学发展趋势等知识的了解,加深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体会和理解,变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为生动有趣,使学生热爱数学,并肯为数学努力奋斗,这是数学教师的职责。 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应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历代杰出的数学家,不但有能够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独特成就,而且有吸收世界数学先进思想的创造发展,更有坚韧不拔为数学献身的不屈斗志。古有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的关于圆周率π的计算和令人称道的“勾股定理”;今有被杨振宁教授写诗赞颂的能与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相提并论的陈省身的纤维丛理论,有誉满海内外的数坛传奇巨星华罗庚和离“皇冠上的明珠”只有一步之遥的陈景润的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辉煌成就等,这些无疑都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能强烈触动每个期待祖国繁荣富强的学生,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 2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数学史是数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发展史,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数学史上三次危机的产生与解决,客观上揭示了数学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数学中每一次悖论的出现和解决,都对数学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杠杆作用。矛盾、危机、暂时的统一,循环轮回,此起彼伏,它孕育了数学的勃勃生机,进而推动了数学的不断发展,这些都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演变,认识数学的渊源和本质,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不断运动、变化、来源于实践的科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理解数学也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3 进行远大理想和意志品质教育数学难学是学生普遍感受的问题,学好数学需要高强度的智力活动,需要具有勤奋、勇敢、顽强的精神,这也是当今时代迎接各种挑战不可缺少的精神。数学史中众多历史人物功标数史,他们有着共同的可贵精神,勤奋刻苦,锲而不舍,严谨认真,孜孜不倦,数学史上写满了他们顽强、悲壮、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动人心魄和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结合数学教材,适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的拼搏豪情,在治学之道上给他们以谋略性的启迪。 4 对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的领悟数学史是数学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全面写照,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数学的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不仅仅是只知道它的结果。从对平行公理的证明到非欧几何的产生,从代数方程的根式求解到群论的诞生,以及数学三次危机的产生和解决,其间无不充满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过程的精美展示。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有百益而无一害。 5 使学生坚定从事数学事业的信念数学史中有许多数学家,他们之所以能对数学孜孜以求,功标数史,或是得益于他们老师的启迪和点拨,或是得益于他们老师的慧眼识才并无私地帮助和培养。还有一些数学家,他们在数学研究工作中获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他们也为数学事业的兴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对人才的关心、爱护和培养的伯乐精神令世人称颂,这些都将砥励学生为数学教育献身的志向。 数学史,即数学发展的历史,它与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悠久。一部数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数千年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整个过程的一个侧面。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数学的每一项富有意义的成果,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只是概念的结果,而是人类世代相继不断创造的艰苦曲折的漫长道路。一部数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始终不渝地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而这种精神,迄今仍为我们时代所需要。 大学数学论文:提高西北高校大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积极性的思考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数学建模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2008-2010西北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情况,提出了提高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积极性的建议,主要是增强热情,积极组织,主动参与。 【关键词】 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参与;积极性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举办,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年一届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数学建模竞赛由最初的1992年的79所高校314个参赛队发展到2011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以及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1197所高校的17317个参赛队,成为了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在国内外都具影响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且数学建模不再是要求学生生硬地记住几条数学公式解决几道应用题,它的应用性强,应用领域广泛,所涉及的学科众多,有化学、生物、经济、金融、信息、材料、环境、能源等,所以不仅要求学生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更要求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数学、计算机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且参赛形式是3人组队,利用开放的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共同完成,最后提交一篇论文,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和竞赛中既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又能提高沟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 一、2008-2010西北高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情况的统计及分析 1、数据统计 笔者对2008-2009年全国各赛区参赛统计进行了分析,并摘录了部分赛区参赛情况的数据,将其制作出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虽然西北赛区参赛队数占全国赛区参赛队数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却仍然低于全国年增加参赛队占全国赛区总参赛队的比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西北高校的大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较低。 2、原因分析 造成西北高校大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与内地高校大学生相比,西北高校大学生的基础较差,专业理论功底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而且数学建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更要求学生能灵活地运用数学,计算机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有些学生虽然对数学建模竞赛有参与的想法,且在对数学建模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参与,而在参与过程中受到知识结构和水平,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得不中途退出。(2)学校对数学建模重视不够,对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宣传、推广、组织力度不到位,以青海大学为例,青海大学近三年的参赛队都只有几队,而且都是教师通过数模选修课选拔出进行参赛的,每年竞赛学校都未发过通知,而且学校很少举办有关建模的讲座,以及开展此类活动,数学建模协会也是在近几年才创办的,由于学校对数学建模不够重视,数学建模的发展失去了最关键的引力,学生由此对数学建模反应冷淡。(3)教师的参与面窄也影响了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及活动的积极性,目前数学建模的指导工作大多依靠数学系的老师,而且其他专业的教师对数学建模了解甚少,教师的参与面窄,指导力度非常有限,而且很多学校都是在临近竞赛了才对学生进行一个月左右的集中培训,然而数学建模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的知识面广,不是短时间的“集中培训”突击应试教育就可以奏效的,这样的指导对学生的作用不大。 二、提高大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1、学校应提高对数学建模的重视程度,积极宣传和组织数学建模活动 西北高校大多都将数学建模作为选修课开设,对学生该课程的考核也很简单,所以笔者建议学校能将数学建模作为一门必修课开设,提前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掌握一些数学建模的理论基础,并同时开设数学实验课,要求学生掌握多种数学软件。学校还可通过学校网站,学生社团举办活动定期宣传数学建模,扩大数学建模竞赛的影响力,围绕数学建模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专家及有经验的老师开展数学建模讲座,由此营造一种良好的数学建模气氛。 2、学生应注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建模竞赛 学生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数学建模竞赛,并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丰富自己数学、计算机、工程等各方面的知识,并能将单科知识相互联系和渗透,同时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及社会热点,将书本知识应用于这些未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上,通过这样长时间的实践,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真正能得到提高,进而加深对数学的热爱。 3、学校教师应增强对数学建模教学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建模活动 数学建模不仅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对参与的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扩充,创造性地从事教学,做到将学科前沿及社会热点融入到教学中来,并在学生日常的数学建模活动中给予指导,主动地与学生共同去探讨,教师和学生能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能力。 三、结束语 由于西北高校的数学建模竞赛起步晚,且学生的基础较差,专业理论功底薄,加上学校对数学建模重视不够,以及教师的参与面窄,指导积极性不高,势必造成数学建模在校内影响和学生的认知面极其有限的境地,且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通过学校、学生、教师的共同努力将数学建模竞赛在西北高校中更有效的推广,促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建模竞赛中来,更好地完成学校承载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教育偏差和调整对策 【摘要】大学的数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有着较高的难度,而且对比于国外来讲我们国家的数学教育水平还是落后一些,无论是课本教育方面还是考试的模式都比较单一。本篇文章针对我们国家大学数学的教育现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并且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育;偏差;调整 前言 大学的许多数学老师,在长期的研究并探索之后有着成熟的教学理论与经验,并且在课堂上的整体效果也比较优良。但对与我们国家所有的大学数学教学来讲,多数老师还是使用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也就形成了数学的教育革新模式中存在偏差问题。 1.大学数学教育现状 1.1教学内容不够充分 教学内容不够充分这一问题体现在对课本的内容过度重视,只对当中的一些主要定理或者公式进行讲述,其他的就要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并且对于公式的来源与过程只是简单推理,这样学生不能够有效的掌握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对推导方面的重视度大大降低,这就造成了单纯的机械式记忆,学生不会主动的进行思考,也就严重的影响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学生们就变成了只会记忆的机器。同时课本的内容编排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限制,教学内容的问题通常体现在注重形式过度以及按照固定的程序教学这两个方面,这样就不能有效的加深学生们对内容的掌握,并且在数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大都是进行简单的推导,然后分析与判断,所以书本中的自由内容积极些,不具体的知识点就会被很容易的忽略。然而这些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作用就是来培养学生们各个方面的能力。我们国家的学生非常重视计算能力,而学生在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与模型的构建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短板。 1.2教学方式的问题 儒家文化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历史文化思想,而且当时中国的教育方式也被认为是非常先进的,然而现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学校教育那时候是非常不同的。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一切的事物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国家的数学教育也收到了比较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通常是按照提出定理、给出概念、进行推理,并大量的练习这个套路进行的,大都采用灌输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会让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刻板印象,他们就会自然的认为书本中的东西就是真理,这样也就形成了呆板学习的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学习到知识的本身,所以也就让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受到了限制。而老师们也认为只有让学生们对书本的知识进行记忆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让教学的效果有所提升,这一问题也是目前数学教育当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1.3教学效果问题 很多学生往往在考试成绩方面会出现严重的波动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考试的题型在平时没有见过,或者是没有经过多次的练习,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足,只停滞在对书本中的定理与知识的理解层面,如果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学生也就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一状况也反映了教学当中有着很大的弊端,学生们在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很多学生在推理与计算能力方面都非常强,而在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上或者创新力上有着很大的不足。而且在数学的教学当中,老师们大都是利用灌输的方法,学生们在潜意识上也信任了老师的这一教学方式,所以他们并不会独立的对问题进行处理,这样学生们在独立的判断与分析能力上就比较差,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会让课堂的气氛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这也就让学生们会在学习过程感觉疲惫,最终导致学习的效果与课堂的效率都比较差。 2.大学数学教育偏差的解决策略 2.1进行全方位的教学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既要对具体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进行培养。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数学教育,让学生能详细的掌握数学的每个细节,包含理论的环境、历史因素、使用条件以及出现源头等一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重要知识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们体会到知识当中的精华与奥秘。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数学素养培养,让学生们对相关的问题分析并提出有关解决方案,建立数学模型,对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加强。只有全方位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一些综合能力,有助于他们在一些实际问题当中更快的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2.2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以老师为主,利用老师来对知识进行传播,而在国外通常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起到辅助性的帮助作用,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有它各自的特征,中国的学生大都比较缺乏创新的理念,但是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比较牢固。国外的学生在重新方面比较强,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综合以上两种教学模式来对当下的数学教育进行适当的革新。首先需要将学生在教育当中的地位提升,无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还是受体,主要是进行学习研究,老师扮演指导的角色,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提升。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也能有效的提高数学的课堂效率。 3.结语 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们国家大学数学教育还存有一些许多问题,所以我们要对数学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让我们国家的数学教学与国际的数学更好的综合,让中国的数学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就要全方位的对大学数学进行革新,对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并且要让大学数学的教学人员意识到数学教育的难点,所以就将数学教育作为研究的主体内容,积极的去寻找大学数学具有的教育特点,将这些特点良好的使用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作者:李新海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教学转型发展探讨 摘要: 依据转型发展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本文提出大学数学教学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转型;从就业导向和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角度,确定数学建模为转型发展方向,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数学建模,学习方法 0引言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2015年4月河北省确定将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等10所本科高校列为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由此我院走上转型发展之路。作为基础学科数学教学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以数学基础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及计算机技术与数学建模结合能力为职业发展方向,突出应用技术类型院校的特色。 1教学思想的转变 大学数学教学不再只是忠实于知识传递和巩固理论过程,而是重点在于课程教育再创新和应用过程。在教学思想上,过去研究课程教学重“教学”轻“现实应用”,忽略教学效益和有效教学,现在教师站在教学“对象”角度分析问题,树立“一切为学生发展”为中心思想,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强调有效教学概念。例如以教为中心转变为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过程;以讲授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师生"对话"模式;从传授数学公式和思想转变为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经验与观念,进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协同发展;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从教师唱独脚戏转变为师生交流、合作、互动的教学理念;从单向式教育过程认识转变为多向式认识,实现大学数学教育从单向“说教型教学”转变成“交互型教学”。 2教学观念的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动力资源。过去教师在课堂上重书本理论教学轻实际应用,学生学习重理论做题轻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根本,顺应时代的需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搜集数学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学会自主选择;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智商、情商、德商、心商和灵商。 3教学方法的转变 3.1提倡自主型教学方法 2003年我院针对《高等数学》教学实行一次自主型教学方法的尝试,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听课,感触颇深,自主型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育的能动性,体现师生双边互动。自主型教学法更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彰显个体与群体能否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主张和思想,能否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权利和能力。自主型教学方法是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另外我院还鼓励教研室组织丰富多彩的自主型教学数学活动,如探究数学的某个内容或专题、有关数学实际与应用数学专题以及数学史有关专题等教学活动,提供学生自主性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自主型教学方法中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数学教育,如补习、补充、发展、深化,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益,使数学课程教学富有弹性,依据学生实际需求而将数学知识进行优化组合。 3.2推进分层教学法 基础数学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在大学一年级基础数学的教学中,由于全国中学高考教学大纲各不相同,致使学生数学学习程度良莠不齐,大班上课很难照顾到数学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为了避免这些学生掉队,以转型发展为契机,提出分层教学的教学思想的研究课题,现在小范围试点教学中探索研究,已经取得部分研究成果。 3.3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法 翻转课堂始于2007年,起源于美国,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模式。2011年引入中国。它是面向学生的视频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学习,然后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解决疑难问题。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决定权交给学生,使“教师主导”变成“学生探索”,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随着我院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活动不断增加,每年四月份“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数学建模”竞赛、五月份“认证杯”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和九月份“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数学建模竞赛的特点: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数学及相关学科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数学知识重新构建的过程,是学生重新赏识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真实理论学习的过程。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教研组提出了“基于数学建模推动大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研究课题,本项目研究目的是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育相结合,促进数学课堂教育技术发展。通过数学建模活动,逐渐完成老师与学生课上和课下角色转换,逐渐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传统教学模式中,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使二者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现在部分学生参与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中,初步取得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升。 3.4组织数学建模教学法 数学建模竞赛始于1985年,译成MathematicalContestinModeling(缩写MCM),也可译成Interdis-ciplinaryContestinModeling(缩写ICM),是交叉学科建模竞赛。从1992年我国每年九月份组织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答卷是一篇包括问题分析、模型假设、建立模型、模型求解、结果分析和检验的论文。数学建模竞赛是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团队合作、创新性的高水平竞赛,它要求大学生既有应用数学知识能力,又有与交叉学科重新构建能力,还要有计算机技术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能全面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协同合作能力。交叉学科建模竞赛为大学生提供数学理论知识与交叉学科融合及计算机技术三维一体化平台,展现数学理论是解决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重要工具,进而找到了数学教育为其他学科服务的“拐点”。数学建模使单学科脱离情境的孤立模块教学法转变成带实际情境的交叉学科可延伸模块教学法,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帮促者,学生的学习也从独立学习转变为协同学习,学生学习评价从理论知识与离散技能的评价转变为基于效率面向过程的评价,符合“少教多学”的现代教学理念。事实上采用数学建模教学法我院已取得可喜成绩,曾多次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和省级一等奖与二等奖。 3.5综合教学法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将成为终生学习者。大学阶段指导学生学会多种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成才目标之一。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站在教师角度看是教学方法,从学生角度讲就是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是站在不同角度的同一问题。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大学数学教育依据学科特点,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交互式和实验式等。通过综合教学方法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与数学知识,终极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终身学习者。大学数学教学采用综合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智商素质。 4大学数学的转型发展构想 通过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转型讨论,结合教学项目的探讨与研究,确定数学建模为大学数学教学发展方向,以数学建模教学模式为大学数学转型拐点,搭建数学与交叉学科相结合的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理论型转变为应用型,实现应用型转变为高技术型人才的设想,从而导向于学生就业渠道。发展数学建模恰好迎合从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方针。 5大学数学的转型发展存在的困难 快速推进大学数学教学的转型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夙愿。实现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以及组织好数学建模教学,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例如:合理的教学软件,多功能教室以及灵活的评分政策等,解决上述困难,离不开学院提供可调控的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和教学活动基础设施。总之,大学数学教学的转型发展是时代召唤,最终直接受益者是学生。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把数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正是数学教学思想转型发展的前景与方向。 作者:邓凤茹 张翠莲 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探讨 摘要: 数学文化作为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阐述了数学文化的内涵,分析了数学文化对大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并且就数学文化如何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数学文化;大学数学;融入 近年来,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抑或者是大学,在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数学文化的作用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但是,就大学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其中,这已经成为大学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数学文化的基本含义 对于“文化”大家都不陌生,“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也在逐渐发展扩大。数学文化是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家怀尔德提出来的,他提出了“数学———一种文化体系”的哲学观念[1]。当前,数学是一种文化的观点已经被广泛认同,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数学,数学包括的内容将不仅仅是数学概念、知识和方法等静态事物,还包括数学活动创造的动态过程,体现出真、善、美的内容,也体现出数学家的品质、价值观、思维观念等内容。静态和动态内容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数学文化体系[2]。 二、数学文化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增加数学底蕴。在很多人看来,大学数学无非就是一些数字、公式以及定理等,通过各种数字的组合构成深奥的数学知识,语言表达直接、清晰,没有文化蕴意可言。然而,数学文化的融入,改变了人们对大学数学的看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也逐渐认识到大学数学中的文化底蕴。其次,增加学习兴趣。大学数学教学如果生搬硬套地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逐渐降低,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如果将数学文化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延伸,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背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增加学习动力。数学文化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将数学案例和相关的数学文化结合起来,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改变传统大学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数学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大学数学教学当中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数学文化教育观 大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期间,除了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之外,还要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播。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必要的知识内容,此外,还要让学生获得数学文化的熏陶,养成数学文化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观念等方面的进步。需要注意的是,强调数学文化观念的树立,并不是要求抛弃数学知识。 (二)深化教学内容,丰富数学文化内涵 大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了解哪些数学知识蕴藏丰富的数学文化,哪些数学知识蕴含丰富的数学价值观,哪些数学知识能够具备文化传递功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数学文化的内涵。首先,数学史的教育。数学教师要想将数学文化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中,数学史的教育不可或缺。在实际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适当地引入数学历史,将重点集中在划时代学科的诞生与重要概念的发展上,考察数学学科的演变,给出合理的评价和展望[3]。其次,数学方法的传播。数学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数学科研者研究数学的方法,另一个是采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数学科研者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公式的提出等;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包括推理法、判断法等。再者,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如计算机、物理、化学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同其他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在进行极值的应用、微方程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物理、化学或者生活中的现实模型。 (三)增强情感教育,促进数学学习 数学文化的融入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将数学文化合理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解概念性或者理论性知识点的时候,找准时机将该理念的背景知识引出来,如该理念的提出者、提出的年代、发展过程等,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美妙。 总之,数学文化融到大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增加数学底蕴,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增加学生学习动力。因此,大学数学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情感教育,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作者:黄君 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摘要 高中学生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后,即将步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在这个转换阶段,高中学生必须能够尽快地适应高中和大学的数学学习内容的转变,以便于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学学数学,全面提升大学数学的学习有效性,以保证能取得较为良好的大学数学学习效果。首先分析了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的学习差异,然后分析了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的衔接点,进一步分析了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有效转换,希望能对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转换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 大学数学;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转换 数学作为大学学习阶段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无论何种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要完成不同程度的大学数学学习。另外,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是基础和高等的关系,二者的跨度非常大。因此很多能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往往会觉得数学学习起来十分的吃力。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学习数学的时候就遭遇了严重的学习问题,经过长期的学习无法取得较好的成绩之后,学生对于大学数学的学习积极性被严重的挫伤,提不起兴趣学学数学,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大学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大学数学的学习模式和高中数学的学习模式本质上也存在较大的区别,作为已经完全熟悉了传统数学学习模式的高中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立刻接触高自主性的数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学习方法自然不能完成自主数学的学习,而面对骤然改变的学习模式,不能快速适应并转变学习方法的学生,就会学学数学时手忙脚乱。 一、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存在的差异 (一)学习目标 高中学生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能够在高考过程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因此数学学习都是围绕题海战术来展开的。在学习过程当中高中学生只要不断的加强练习,提升自身的答题水平就可以了,对于数学体系并不需要深入的去了解和认识。但是大学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过是有效提升学生大学高数思维和实际作用能力的途径而已。因此大学数学很多时候都不对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约束,只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往往会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实际的数学学习进度,总是落后于书本的进度。这就导致了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能够掌握知识点,然后运用知识点完成数学解题,并在老师的督导之下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即可。而在学学数学时,面对系统化的大量数学知识和十分快速的课程进程,学生很难在当堂课上完全掌握和理解。另外大学老师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很少会组织学生进行习题练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果不能及时的转变学习方法,将会远远落后于数学课程教学进度之后。 (三)知识结构 高中阶段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和概念的深度和广度都是较为适中的,例如概率、集合、函数等的理论推导,所涉及的内涵学习都是相对容易学习和掌握的。但是,在大学阶段,我们学习的数学是抽象性、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高等数学,这就要求学生对于概念的内涵要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理解。另外大学数学教材当中,会出现大量的数学符号,文字讲解部分相对减少,这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 二、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衔接点 (一)学习内容的衔接 在学学数学时,学生可以尽可能的精简那些在高中数学当中出现过,并且深入的学习过的内容,通过自身的掌握程度对该部分知识进行筛选,然后对于新增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在高中学习阶段出现过部分程度较深,学习难度较强的知识,在学习时往往会一带而过。而在大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就必须重点学习这部分涉及或者删除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在转换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知识脱节的问题。大学数学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数学运用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大学数学知识和高中数学有机结合,合理的利用高中数学这个有利的辅助工具,有效的提升大学数学学习效率。 (二)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高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断的完善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而大学的数学学习,则是对高中数学的深度广度的科学延伸。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还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数学意识,这样才能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赶上大学数学的教学进度。因此我们学生学学数学,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要能在活学活用的过程当中吸收当代数学的优秀研究成果,多进行数学相关知识点的开放性学习探究。 三、对于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有效转换 数学本身就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理论性的学科,在学习数学知识点时,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相关知识。而在大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中,数学知识体系的严谨性、抽象性大幅增加。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想要在课堂上就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就需要事先进行预习。在预习时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过的高中数学知识,然后在借助多媒体设备查询相关内容,以便于能尽快找出学习存在的困惑。然后在课堂上重点进行难以掌握的部分的知识点,并将难点和重点记录下来,便于课后进行深层次的钻研、巩固,以便于提升大学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四、对于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转换的展望 大学数学可以说是我们高中学生即将要接触的新领域,但是大学数学的学习却也不是完全脱离高中数学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把握好学习方法的衔接点,在高中数学的基础上不断的拓展和延伸知识。在学学数学时,不仅要要擅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还要能通过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注重大学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大学基础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积极的进行大学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创意的,从而逐出的养成全新的数学逻辑。 五、结论 高中学生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即将步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在这个转换阶段,高中学生必须能够尽快的适应高中和大学的数学学习内容的转变,以便于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学学数学。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学学数学,能在学习过程当中不断的培养自身的思维逻辑能力,以便于为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数学较强的逻辑性、理论性、系统性,都极大程度的提升了将要步入大学的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是阻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提高的最主要因素。但在实际的学习方法转换过程当中,往往会存在较多的高中学生无法顺利的转变学习方法,从而使得数学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尽快的根据大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通过寻找衔接点,快速的适应大学数学学习,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大学数学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作者:张嘉芮 单位:河北衡水中学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教学通识教育应用 【摘要】 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国家、社会急需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本文分析了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及通识教育环境下大学数学教学的作用及目标,提出了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数学教学;措施和办法 当前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国家建设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通识教育强调大学教育的“宽口径,厚基础”,是一种交叉式的文理教育,是关于生活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一种非功能的、非专业性的、广泛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通识教育的现状 最近几年,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已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2所院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把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系统工作。复旦大学要求新生入学不分专业,一律进入“复旦学院”学习,进行通识类基础教育,根据学生的志愿二年级再到对口院系进行专业学习。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通识教育是在原专业教育基础上实施的“1+3”或“2+2”的教学模式,即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开设宽口径的基础课,以后再选专业。二是,进行一定范围的通识教育,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大学生必选部分通识课程,如计算机、政治、国学、大学英语等,这类模式最常见。三是,实施学分制模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满选修课程的学分就可毕业。如湖南大学实施的“以通识教育为目标、文、理教育为特色”的大理、大文两类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大力推进“通识教育”。那么通识教育环境下如何进行大学数学教学呢? 2通识教育环境下大学数学的作用及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数学是训练人的思维能力的科学,是简约化、法则化自然社会现象的工具。人们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来求解、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得出结论与公式,并进一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好数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概括性,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环境下大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是:除传授必要的数学知识外,要让学生学学数学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了解大学数学的作用及价值,提高其数学推理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学学数学,还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归纳问题、解答论证和给出答案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如何开展通识教育环境下的大学教学数学 教学与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掌握知识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只有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多方配合,才能搞好大学数学的通识教育,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3.1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 教学管理部门在实施通识教育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探索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并积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课程体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推进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大力开展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2教师的任务和职责 3.2.1重视通识教育,强化通识意识 教师应加强学生对通识教育长期作用的认识,在数学教学中强化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通识意识,强化对教育目标的理解认识,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各门必修、选修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通识知识,将通识意识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心中。 3.2.2融入有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宏伟目标,教师应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相关知识,应将数学史、数学文化、前沿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思想及有关内容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大胆质疑,努力创新,锻炼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应用及思维能力。如在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教学中,有多处涉及到有关数学家,在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他们的数学成就、成长经历及成功的经验,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家成长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及数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知难而上、不屈不挠、发奋图强、勇于进取的意志及精神。 3.2.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是搞好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培养有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另外在数学教学中还应适当增加讨论环节、实验环节,尽量采用小班教学。每次课后,教师应布置有关思考题,增加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并告诉学生下次课的内容,以便学生预习,给学生提供反思、质疑、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难度较低的内容,要让学生代替老师讲授,再由教师点评、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 3.2.4为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可有针对性地开设数学选修课 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让他们根据需要自主选择。 3.2.5交互使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 大学教学中,单纯依靠多媒体,不利于学生掌握公式的计算,定理与命题的推导;而单纯依靠板书,学生难以直观全面地掌握知识内容,教师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配合使用,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3.2.6加强网络平台及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 应经常更新网络学习资料,开设答题平台解答学生的问题。另外还应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重视教学、学习软件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学习环境。 3.3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为适应大学数学教学中通识教育的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一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学生做好笔记能在思维、学习进度上与教师的授课保持同步,学生选择性地记下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二要养成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的习惯。大学的学习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教师的课外辅导明显地少于中学,学生平时应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勤学多问,如有可能,学生遇到问题时应及时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不要一拖再拖,否则问题会积少成多,影响以后的学习。四要勤于动手,独立完成作业。学生一定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自己动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所学内容。五要学会通过网络学习。大学生应学会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精品课程,浏览教案,做有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对于未全部掌握的知识要点应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六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大学图书馆有多种书籍、报刊、杂志,能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通过阅读有关专业的书籍,杂志来很好地储备知识。 3.4学生处、辅导员的积极配合 学生处、辅导员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后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管理。部分学生可能不适应大学紧张的学习生活,有些人会出现“厌学”情绪,学生处的干部、辅导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对出现问题学生的教育,强调学好大学数学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处的工作人员、辅导员要与任课教师多沟通,了解所管班级学生的出勤情况,他们是否认真听课,记笔记,回答问题及作业完成的情况;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反馈他们的正确建议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5教学服务部门的工作 教学服务部门应认真做好有关服务工作,如确保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的正常使用,做好学生生活饮食的保障,确保供电、供水正常,课本及时到位等。 4结语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环境下的大学数学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有关数学教学思想、方法、内容并应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只有经过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通识教育的任务,培养国家社会急需的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韩晓峰 刘国栋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大学数学论文:通识教育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 摘要: 大学数学课程是非数学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其教学模式有其特殊性,尤其是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的考试模式更有别于传统数学课程的考核方法。文章主要分析了如何在通识教育的范畴内,通过有效的考试方法设计,构造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辨析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将考试反馈功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考试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 通识教育;考试方法;改革 一、通识教育与考试方法 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该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调节和评价的功能,恰当的考核模式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制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公平、恰当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1,2]。在通识教育的思想下,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是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或者数学修养是衡量人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素质或数学修养本质上不仅是指人的数学学历,更重要的是指人实际具有的数学文化水平。大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论证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运用数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自学所需的更深入的数学新知的能力[3]。大学数学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二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定量思维以及计算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4]。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目的、设计、实施和反馈构成了大学数学课程考核的要素,它们通过彼此交互和变化形成了大学数学课程考核运行的机制。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目的就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5]。这一考核目的是大学数学课程考试运行的核心,围绕这一中心,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实施考试。通过考试结果的反馈,检验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的效果,调节和评价教学效果,达到检前导后、健全完善的作用。因此,课程考核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人才培养有关键性作用,课程考核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大学数学考试现状及改进措施 目前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普遍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考试功能实现不全。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学生成绩构成单一,期末一次考试成为结论性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测与评价。其次,考试形式单一。数学考试大多以笔试闭卷为止,题目多是套用公式的成题。另外,考试的反馈功能没有得到发挥。课程结业考试后即面临学生放假,考试信息缺乏反馈,学生无法了解自己对课程的掌握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少于测评,与教师缺乏沟通。针对以上问题,2013年,在学校教务部门的安排下,东北林业大学首先启动了考试方法改革的工作。高等数学A课程作为第一批试点课程,全程参加了4+1模式的试点工作:学生每学期参加4次阶段考核和一次期末考核,学期高等数学A结业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10%,4次阶段成绩分别占15%,期末成绩占30%。经过统计评估,该考试方法有助于减少学生考试作弊,促进学生平时多下工夫、减少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2014年起,大学数学系列课程:高等数学A,B,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全部参加了考试方法改革工作。在考试方法改革方面,按照学校与学院的要求,32、40及48学时的课程,采用1+1模式(1次阶段考试+1次期末考试),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4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50%;48-80学时(不含80学时),采用2+1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5%,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80学时(含80学时)以上,采用3+1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同时也要求根据课程特点,考试方式灵活多样,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除了闭卷考试外,对于作业成绩、随堂测试等的评分,也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成绩。命题过程中,教研室对考试命题严格把关,命题、审题教师认真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命题任务,保证命题的科学性,试题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覆盖面广,难易程度合适,考试成绩分布合理,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试卷效度和区分度。考试有监考记录,试卷有评分标准。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判试卷,并按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的计算比例给出总评分数。教师非常重视考试总结,对试卷的内容、考生的成绩分布以及试卷的效度、覆盖率、难度、区分度等指标都做了详细的分析,总结试卷存在的问题和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为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这些都写入试卷分析中。试卷分析表、监考记录表、评分标准等见归档试卷。实践证明,考试方法改革起到了督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的反馈作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对每次阶段考试成绩和试卷的分析,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有目的改进教学工作,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通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探索考试方法改革模式,把通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探索融知识、素质、能力在内的综合性的水平考核模式是当代数学课程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于数学课程教学的探讨越来越多,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即学生拥有数学思维,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当今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改革考试模式无疑是最直接的方法。文章只是抛砖引玉,针对大学数学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改良和革新,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知识型人才。 作者:张春蕊 郑宝东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 大学数学论文:信息时代大学数学教育改革 摘要: 大学数学教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许多专业的入门课程。在信息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更是为学科的学习和基本提供了许多可能。但是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学急需改革,让数学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数学探索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信息背景下大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希望对大学数学教育有所参考。 关键词: 大学数学;信息背景;教学改革 目前许多大学的数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信息时代更无法适应学生进步,学科发展,所以需要找出这些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终实现信息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当前大学数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数学教师并不能有效适应时代,不能吸收信息化时代的精髓,不能高效率地开展高校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这种不适应主要体现在高校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统一,不能与时俱进。在数学教育中未能根据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依旧采用“教师主导,学生顺从”的单一教学,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在教学效果上依旧比较注重结果,忽略教学过程的考核模式。在信息化背景下,一些数学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也无法将数学研究融入更多的学科和专业中,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与信息化发展脱节严重,制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和发展。其次,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能有效适应信息化发展,严重影响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一些资质较老的数学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不能有效掌握信息化技术,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简单依靠板书、粉笔和口授教学方法,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大学数学的枯燥感,不仅让学生无法体会大学数学的魅力,而且还让学生厌恶大学数学。在这种传统教学手段下培养的学生在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匮乏,不能接触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大学学生不能有效将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融入大学学习,不仅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阻碍学生的成长。最后,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也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数学内容与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不一致,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依旧还是过去式,不能反映数学知识发展现状,以及预测数学发展的未来。在数学内容的形式上依旧采用演绎体系而忽略了非常重要的非演绎内容,注重数学公式、定理的演绎,而忽略对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和研究的探索,更缺乏数学知识的出处和来源探究,让大学数学内容成为“无本之木”。内容的机械化,知识的单调性都让大学数学知识只是一种模仿的知识体,不能推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不能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 二、信息背景下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和角色 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需要摒弃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落后观念,重新树立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下数学教学中的角色。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落后的观念,需要全面培养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大学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实现信息化“熏陶”,让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技术,并且能够运用信息化的眼光看待大学数学基础教学。另外大学还有积极培养新一代数学教师,利用年轻教师对信息化知识的掌握和接受,将大学数学知识融合在信息化中,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升级换代。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不能只是将教师定位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要摒弃标准化、程序化的模式,要以服务学生,利于学生发展和进步为基础,转变角色,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对学生的素质化教育,引导学生对大学数学进行探索和研究,启发学生创造力,真正成为学生的大学导师,而不是仅仅成为一名大学数学讲师。 (二)大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所以在大学数学教学中需要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变一成不变的“板书+粉笔”模式,在推导演算过程采用板书的形式,但是在一些比较形象的知识中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知识转化成图形和影像,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合作,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吸收,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获得高密度的教学知识,提高课堂的利用率。还有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时代,大学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多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利用大学数学微课,大学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寝室也能深入学习基础数学,在大学数学教育改革中应该更加积极获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网络学习和辅导,多借鉴国内外其余大学的公开课或者微课堂,让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更有意义。 (三)对大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信息化时代大学数学教育的内容需要更具前瞻性,不仅满足学生在学校达到要求,还需要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所大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上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信息时代借助信息的力量掌握任何一种技能和知识。所以在数学改革中要加大数学建模、数学实验课程的投入,多注重数学与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探索新的数学应用。 三、结语 在信息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育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迁徙能力,让学生在信息背景下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服务专业学习。 作者:赵明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大学数学论文:大学数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高等教育数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不但能够保障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保障抽象的数学更加直观,让学生从数学中学的更多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认识数学,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信息技术;大学数学;教学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当前,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已经被信息技术所进入,在各年龄段的学校教学中也广泛的使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自从出现之日起就极大的影响着高等教育教学,逐渐改变其教学模式。数学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对信息技术要求较高。所以怎样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很好的融入信息技术需要我们思考和研究,以便于保障其在数学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大学数学的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笔者在本文中就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寻找使用信息技术高效开展大学数学教学,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一、信息技术解析 所谓的信息技术指的是使用网络、计算机等措施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贮存等等的相关技术。自从进行新的技术革命之后,在各行各业中信息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怎样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运用并造福于全人类成为很多科学研究者研究的目标。要想把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的发挥,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信息技术。上文中笔者已经揭示了信息技术的内涵,上面给出的解释属于现代信息技术层次。实际上,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日其,信息技术就已经存在。然而,就如今的社会而言,现代信息技术是人们更愿意接受的,这种信息技术的基础为信息、网络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由于计算机技术获得较快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由此而出现,有逐渐把网络技术代替的趋势,这就导致存储和传输数据更加容易。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有促进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更容易实现诸如快速传输等等设想。上述技术的存在把地球外网络化,地球村第一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人们可以在家里通过网络能够观察到万里之外的情况,。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出现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变革,如远程教学、现场直播等,这些技术也发展较快,人们生活改变的同时也让人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改变,社会的发展也会促进技术的提升,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经营,相得益彰。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 大学基础数学课程主要有:高数、线性代数、概论等等,上述课程不仅逻辑性较强,而且比较抽象,相对其他课程来讲,这些课程学生理解较难,不容易内化,所以学生学习的时候会出现一知半解,不完全明白的情况,严重影响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在高校数学课程引入信息技术之前,数学教学除了有一些几何形的教学器材之外,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然后在黑板上用粉笔进行板书。一些具有较强逻辑性或者相关的推理题,使用粉笔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固然能够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但是对于其他问题,尤其是一些具有较强抽象性的知识,如果还依靠粉笔和黑板,讲课效率会被严重影响,同时还大大限制了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多媒体教学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在大学数学课堂引入信息技术,其一,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并不是指提升讲课速度,缩短讲课时间。而是对课堂时间充分的利用,为学生讲授更多的知识,保障学生具有更高的知识量和眼界。其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会提升课堂的活跃度,死气沉沉的课堂被生动的课堂所代替,形象化所要讲授的知识,原先生硬的问题使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所学的内容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三,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课堂板书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小,教师可以在繁重的板书中解放而出,有更多的时间详细的讲解知识。有些数学题目具有很多文字,要是无法正确的理解题意,很难正确的解答。为了让学生充分的理解题意,就必须呈现完整的题目,如果板书花费的时间较长,但是使用多媒体技术却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直接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老师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进行全方位的讲解,从而提升课堂授课效率。其四,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常用的数学软件,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其五,依托信息技术,能够充分的使用案例教学模式。就概率论而言,学生不仅要对课本的知识进行学习,还应该重视该课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使用,但是这门课程具体的案例往往文字描述复杂、信息量较大。要是单纯的使用黑板和粉笔会极大地限制课堂教学,引入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具体事例。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 课高校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引入信息技术,还能够使用网络教学。依托网络技术,制作网络学习课堂,引入在线自学系统、测试西戎等等,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复习和自学,并随时随地的检验教学效果。依托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能够把更多的教学资源进入其中,更好的进行学习,让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获得提升。 三、结语 作为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如果科学的运用能够全方位提升教学效果,如果运用不当,会降低学习效率。所以,在高校数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需要众多的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改善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使用的方式,以便于获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余梦涛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计算机历史论文: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它在教育领域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就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类型、优势作了一些探讨,并对注意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教育媒介,利用它的逻辑、信息储存等功能为教育服务的一种方式,它可以集中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能显著提高效率,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1.我校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8年之前,我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采集、记录、处理各种教学信息,建立题库等教学资源以及测试评分、成绩处理与评价等工作。 第二阶段为1998年至2000年初,由历史教师设计课件,计算机老师协助制作课件,并有少量课件已应用在课堂教学中。 第三阶段自2000年开始,由于校园网和互联网的相继开通,特别是2003年配备笔记本电脑后,由历史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制作出许多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并在省市课件评比中获奖,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已成气候。 2.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基本类型 2.1 对话授课型。这是最基本的类型。主要表现在二方面,首先它以教材的章节为单元来制作课件,通过一系列对话框将内容完整,画面清晰、美观,文字简练,并配以音乐的对话框按一定的程序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提高上课效率。同时,学完某个知识点后可随即向学生提出问题,及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巩固,反馈迅速,对不同的回答计算机将给予不同的反馈信息和后继处理。如在选择错误选项时,计算机会发出“你错了,请再试试!”的声音,并闪烁提示解决本题的关键词;若选择了正确的选项,计算机会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发出“好极了,请继续”。错了,给学生以激励,让其继续努力;对了,给予表扬鼓励。这种及时反馈的特点是传统课堂教学很难做到的。这样可使学习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2 历史重现型。这是历史课件最常见的用法,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计算机通过大量珍贵历史瞬间(图片、录像和电影剪辑)的重现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学生视听感官并用,并参与认识过程,如同身临其境,既可增加学习的兴趣,又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觉得历史不是枯燥无味的史实堆积,而是栩栩如生的生动画。 2.3 游戏教学型。这是课外学习历史的辅助形式。通过有趣的游戏形成竞争性的学习情境,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者通过操作,在游戏中实现学习。例如一个名《历史迷宫》的程序要求操作者正确地选择和操作历史知识,回答一些历史问题才能携带尽可能多的珍宝走出地下迷宫,否则就会碰到一些危险。游戏结束,计算机给出操作者的得分,直观形象、反馈迅速,令人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感觉,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历史知识。 2.4 编制试题型。这是辅助教学的实用性。即对题库中的试题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分类,计算机按照一定的要求(难易和知识点的分布)从题库中选择试题,打印成卷。因试题随机组成且难易得当,知识点分布合理,有较高的信度,可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若有历史多媒体教室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联机测验,计算机会对每位学生的回答作出评判,并记录解答时间、次数等参数,按照标准计算成绩,迅速作出学习评价。 3.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优势 3.1 优化历史教学课程设计。现在常见的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这种课程强调让学生受到本学科思想和方法熏陶,认识本学科的知识结构,达到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但这种课程设计容易割裂历史学科跟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它不易适应现代社会科学发展中的综合、交叉和渗透的趋势,也难以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中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为了克服分科知识割裂的缺陷,避免历史知识的抽象化倾向,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随时引入时事政治实况及观点、自然界的变化现象,甚至是物理、化学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等,使各科知识融合贯通,直观自然又方便快捷,这可大大丰富教材内容,使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尽可能地完善,历史课程设计更加优化,同时也增强历史教学的社会性、时代性和综合性。 3.2 优化历史课的教学模式。传统授课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阅读教材、讲解教材、提问回答等进行。 这种沿袭了数千年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它的长处,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模式,但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历史是一本生动的、活的教材,仅靠讲述是想象不到气势恢宏的历史场面和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的,而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则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它既增强了历史的可信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它还可根据教材需要使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多次重复,营造出课堂的历史氛围,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它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著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3.3 优化问题设计。传统历史教学在课堂上很难通过图片、录像等生动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多媒体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设多种形式,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它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快捷、方便的特点,选用典型的史料,当堂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这种形象、直观、快捷都是传统历史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3.4 优化历史资料的积累和储存。利用计算机建立教案库、试题库。它可集中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并可不断地补充、增改,随时可用。计算机按一定的要求编排的教案、试题条理清晰,可节省很多整理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完善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如可用绘图软件进行历史地图绘制,还可用屏幕拷贝等工具剪切珍贵历史镜头并分门别类,以作为资料保存,使图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 4.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思考 4.1 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中老年教师要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已显得落后;其次,专修业务,不断“充电”,既要继续学习和钻研,掌握最新的知识和史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的艺术,又要积极学习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历史教学;再次,增强创新意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的教学思路。 4.2 发挥群体的作用。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制作一个课件要发挥教研组的群体作用,集思广益、反复论证、不断修改,特别是中青年历史教师的知识和操作技术与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尤为重要。 4.3 注意积累素材。制作一个优秀课件,需要大量的图片、录像等资料,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特别是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下载有关历史资料并分门别类储藏在计算机里,随时备用。日积月累,丰富的资料库将为制作课件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4.4 演示与操作相结合。一个课件质量的好坏,与它的机动性、灵活性和学生参与性密切联系,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能随机应变,对历史地图中地点、路线、过程等可由教师或学生进行当堂操作或演示,体现交互性,让学生参与,气氛活跃,提高了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可防止从“人灌”到“机灌”的现象。课后对上课中产生的灵感及时记录,并进行修改,做到精益求精。 4.5 辅助而非主导。传统教学方式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而延续了几千年,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其锦上添花,但却不能完全替代。因为教育毕竟是一个将自然人培养为社会人的过程,而传统教学中的人与人、面对面的心灵交流是程序化多媒体教学所无法取代的,因此计算机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教学,它可以突破重点难点但不能代替思维,这就要求制作的课件要考虑全面、周到,在实践中处理好计算机教学“辅什么”和“怎么辅”的问题,将传统教学中优良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计算机历史论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教学的模式与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教育媒介,利用它的逻辑、信息储存等功能为教育服务的一种方式,它可以集中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学习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1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各种模式 1.1 运用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它以教材的章节为单元来制作课件,通过将内容完整,画面清晰、美观,文字简练,并配以音乐的一系列对话框按一定的程序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提高上课效率。同时,学完某个知识点后可随即向学生提出问题,及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巩固,反馈迅速,对不同的回答计算机将给予不同的反馈信息和后继处理。如在选择错误选项时,计算机会发出“你错了,请再试试”的声音,并闪烁提示解决本题的关键词;若选择了正确的选项,计算机会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发出“好极了,请继续”。错了,给学生以激励,让其继续努力;对了,给予表扬鼓励。这种及时反馈的特点是传统课堂教学很难做到的。这样可使学习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2 再现历史,形象逼真 计算机通过大量珍贵历史瞬间以图片、录像的形式重现,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并参与认识过程,如同身临其境,既可增加学习的兴趣,又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留下深刻的印象,觉得历史不是枯燥无味的史实堆积,而是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 1.3 利用游戏,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有趣的游戏形成竞争性的学习情境,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者通过操作在游戏中实现学习。例如一个名《历史迷宫》的程序要求操作者正确地选择和操作历史知识,或回答一些历史问题,才能携带尽可能多的珍宝走出地下迷宫,否则就会碰到一些危险。游戏结束,计算机给出操作者的得分,直观形象、反馈迅速,令人有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感觉,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 1.4 编制试题,提高效率 对历史题库中的试题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分类,计算机按照一定的要求(难易和知识点的分布)从题库中选择试题,打印成卷。因试题随机组成且难易得当,知识点分布合理,有较高的信度,可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若有历史多媒体教室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联机测验,计算机会对每位学生的回答作出评判,并记录解答时间、次数等参数,按照标准计算成绩,迅速作出学习评价。 2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优势 2.1 优化历史教学课程设计 为了克服学科中心设计产生的分科知识割裂的缺陷,避免历史知识的抽象化倾向,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随时引入时事政治实况及观点、自然界的变化现象,甚至是物理、化学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等,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直观自然又方便快捷。这可大大丰富教材内容,使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尽可能地完善,历史课程设计更加优化,同时也增强历史教学的社会性、时代性和综合性。 2.2 优化历史课的教学模式 历史是一本生动的、活的教材,仅靠讲述是想象不到气势恢宏的历史场面和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的,而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则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这样既增强历史的可信性,缩短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它还可根据教材需要使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多次重复,营造出课堂的历史氛围,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多媒体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著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这不仅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从而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和学习质量的有效性。 2.3 优化问题设计 传统历史教学在课堂上很难通过图片、录像等生动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多媒体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设多种形式、更为逼真的问题情境,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快捷、方便的特点,选用典型的史料,当堂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这种形象、直观、快捷都是传统历史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2.4 优化历史资料的积累和储存 利用计算机建立教案库、试题库,可集中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并可不断地补充、增改,随时可用。计算机按一定的要求编排的教案、试题条理清晰,可节省很多整理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完善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3 小结 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辅助教学,使传统教学锦上添花。只有将传统教学中优良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作者单位:河北省河间市职教中心) 计算机历史论文: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学效果越来越明显。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文章首先例举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 辅助教学 作用 注意问题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的过程。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以历史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其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要达成这一目标要求,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具”,在现代教育事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的效果 1.1 生动地再现了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内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以粉笔、黑板、图表、挂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教具为主,教学信息大都是静态的,且信息量少,信息渠道单一。不能像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那样融形声、色光、情境于一体,视听并举,动静兼备。无论是壮阔的历史场面、细微的历史情节、还是重要人物的言行、庶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以及著名的古迹名胜、艺术珍品等,都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一一生动再现出来。例如,在讲授《三国鼎立》章节时,我首先把三国鼎立的疆域、背景、主要人物、各国优势、面临的问题制作了幻灯片,栩栩如生的动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兴趣,活跃了气氛。同时我把近几年红遍全国的“大衣哥”朱之文“请” 出来,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得学生一片叫好声,这节课就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帮助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以其特有的综合表现力使历史课堂大为生色,直观性也大大提高。 1.2 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不浓,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现代教学方法的使用则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比较趋向一致。因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和新颖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在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的教学情境中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信息。例如,在讲授二战历史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诺曼底登陆》片段,学生瞬间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穿越感,对远逝的历史事件有了具体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的课堂兴趣。 1.3 充分调动学习视觉、听觉功能,便于学生识记众多的历史知识 计算机辅助教学以视听教学为主。心理学研究认为,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进行识记,是提高识记效率的好办法。因为有许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就能更全面地掌握事物的特点,更全面地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识记的效率就高。而在多种感官中,尤其视听结合进行识记的效果最佳。实验表明,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通过视觉能记忆25%,而视听结合则能够记忆65%。这一点已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所证实。 1.4 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传统的“口传笔授”的教学手段,花费时间多,传授的知识容量有限。然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课堂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地图、图示、表解等,在课前一一准备好,在课堂上适时呈现到屏幕上;运用幻灯、投影、录音等,就可以重放有关教材重点、难点的某一部分、某一片断。这样,无疑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板书及绘图制表的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2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看得见、听得懂、记得牢、答得出,教学效果显著。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需要适当穿插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形式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讲清教学难点。还是以讲三国鼎立章节时为例,我分别采用《赤壁之战形势图》、《三国鼎立形势图》、《赤壁遗址》的幻灯片配合教学,效果特别好。讲授时,我先向学生提问:赤壁之战的战前形势怎样?接着指导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我提问并总结;然后播放《三国鼎立形势图》,简要指出曹操占据的北方,以及江东、荆州的地理位置。在讲赤壁之战时,我也首先提问:赤壁之战的内容要点有哪些?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要点往往回答不全面。此时,再播放《赤壁之战形势图》,学生边看边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赤壁之战的内容要点。最后,我再次播放《三国鼎立形势图》,并接着播放《赤壁遗址》,引导学生概括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要点。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穿插使用有关课件配合教学,有效地突出了重点,讲清了难点,提高了效率。 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人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选择适宜的多媒体资料和方式。二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所表现的历史文物及形态特征应符合或接近历史的真实,而不是过分地夸张、渲染、甚至无中生有。三是要把课内、课外协调结合起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并非纯粹的课堂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课外的学习,家庭学习变得轻松、方便。如果教师能把多媒体网络利用好,那么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全可以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 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它只能是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历史教科书和教师的课堂讲授。只有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和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历史论文:我国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发展方向 【摘 要】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我国很早就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工业上面,中国工业早已不再是手工化制作。我国工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工业起到了很多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计算机应用于工业的基础上,我国的工业又有很多创新、发展。虽然如此,但是中国工业控制计算机发展不迅速,阻碍工业控制计算机发展的原因很多。工业的科技化是必然的,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工业生产中,能够促进工业生产效率,人工成本降低,提高生产总值的同时工人收入增加。怎么将工业控制计算机最有效的运用,在工业控制计算机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分析,避免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工业控制计算机 历史 发展方向 一、工业控制计算机的概述 工业控制计算机也叫过程计算机,在当代工业生产、加工中重要的设备,是工业生产技术化的必要的部分。过程计算机与普通计算机构造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过程计算机与普通计算机还是有很大差别。在一些连接上,过程计算机要连接一些输入、输出线,满足生产需要同时,要在过程计算机中安装一些软件,用于控制生产。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技术不断的进步,过程计算机从外观到内部都在不断更新、换代,以满足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控制下各个系统直接相连接,计算机主要控制生产的同时,也在监测生产。 二、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相对于外国过程计算机较早的运用,至今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国外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控制计算机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工业控制计算机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的范围不断改变。促进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能够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好的管理、控制工业的生产。使工业生产自动化。 经济在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在进步,每个时期的特点不同。各国经济、社会在不断改革,针对每个时期的特点,控制计算机的运用不同。上个世纪后期,控制计算机的系统就在发生变化,不断在更新,在更新的过程中,满足社会的需要。从系统结构到计算机内部都在进行着变化和更新。 三、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过程计算机的研发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主体构架,其中内部的设计涉及很多技术手段,过程计算机是一个高科技的研发,涉及多个技术水平。对于过程计算机的研发需要通读很多方面知识,并且要求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工业控制计算机应用范围很大,并且作用不可替代。相对于国外过程计算机的发展较早,我国的控制计算机发展较晚,技术水平相较于其他国家不够先进,技术水平不够先进。普通小型计算机与过程计算机的技术发展时期相似,大众小型计算机与过程计算机各有长处。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制造需要很多技术的运用,在掌握这些技术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创造、延伸。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应用发展领域广泛,并且涉及很多高科技,在进行制造工业控制计算机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这些高科技,高科技不断进步、发展,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将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作用将更大。从而也能带动涉及的技术的推进和发展。 每个国家现在都处于工业控制计算机的时期,工业控制涉及的技术非常重要。其中涉及的微电子运用到很多领域,建筑材料加工、食品生产、设施设备制作等等。工业控制计算机不仅应用范围广泛,对于工业控制计算机上的技术的运用也很广泛。工业控制计算机的运用使工业生产、发展更加自动化、系统化,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国民生产总值,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工业化革命开始至今已经数十年,工业自动化历经时间悠久,应用范围不断加大,应用的层次不。我国是工业大国,对于控制计算机的需求不是单一的。我国生产的产品在结构上不仅仅只有大型机器,也包括中小型产品。从内部来看,有些产品结构复杂,内部系统也不是单一存在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生突飞猛进的进展,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前工厂通过手工来完成生产,对于产品的检查也是通过人工完成的。相对于人工作业,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应用非常大的节省了人力,工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增加,促进了生产效率,产品的生产产量也在不断增加。我国政府在对于工业控制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管理,实施一定的政策,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规范计算机化操作。工业控制计算机的未来发展一定不断更新,越来越替代人工操作,政府及专家共同研讨工业控制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制定研究方案。生产工业控制计算机的费用较大,成本高,在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考虑满足市场需求,避免供大于求的状况的发生,节省开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生产不能局限于行业,应该互相团结协作,运用团体的力量,选择最佳的技术手段,创建优秀的品牌效应,共同发展。共同研究、生产相关的设施设备,将团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加大力度,推进我国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应用,充分利用工业控制计算机的特长,不断研究,使自动化、数字化不断被推广。 四、总结 相较于国外工业革命发展的迅速,时间长,计算机应用的时间也早,工业控制计算机的使用更是早于中国,并且在不断创新、发展,现在,国外的技术非常先进,我国的许多的生产需要依靠国外的技术。计算机在我国的应用相对较晚,最近数十年才广为使用。将计算机运用到工业的时间更晚,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应用在我国还是不够先进和完善的。很多工厂的生产、加工需要引进国外机器,有的机器的操作水平、技术的应用需要请国外专业人员操作。我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生产方式、市场需求等等因素进行改革、发展。我们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先进的技术水平,国外科技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学习的。不断促进我国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水平。 计算机历史论文:浅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多的知识与操作应用技能,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理解,善于进行教材分析,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处理教材,更加准确地讲解应用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历史的学科特征又是较特殊的。历史无所不包,它涵概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等。在历史教学中,要在短暂的教学时间中展示如此众多的信息,对于传统教学课堂是一个巨大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为快速展示学习内容信息全面刺激学习感知认识的新型教学方式成为推动历史传统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变的助推器。 【关键词】现代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学科无所不包,它涵概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等。所以历来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说。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多的知识与操作应用技能,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理解,善于进行教材分析,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处理教材,更加准确地讲解应用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历史的学科特征又是较特殊的。而历史学科这一综合性特征又决定了历史教学必然会涉及到其他学科。在历史教学中,要在短暂的教学时间中展示如此众多的信息,对于传统教学课堂是一个巨大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为快速展示学习内容信息全面刺激学习感知认识的新型教学方式成为推动历史传统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变的助推器。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从视觉、听觉、色彩、动感等多方面弓起学生的感官反应,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使用,可使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信息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形象,直观、声情并茂,易于理解和记忆,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具有吸引力,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年来,本人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叙述如下: 一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声音、颜色、图像等教学内容有机地形象直观整合成一个知识整体,能系统、动态地反映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历史发展的脉络。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结果,掌握历史发展基本规律,从而有利于培养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增加历史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 计算机存储量大.容纳教学信息多,执行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的声、视等教学材料。使学生在相同时间内接受比传统课堂教学大得多的教学信息。因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有极大的助益。另外,应用多媒体技术可自动展现所需图像,无需教师作详细的板书书写。这样就加大了课堂教学密度,为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等活动的安排赢得了更多空间。为目前广泛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化静止的知识为动态的知识。 新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描述生动,并配有一套投影教材。包括地图、实物图等。其色彩鲜明,画面清晰,在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最大的缺点是这些图都是静止的.缺乏动感,层次不清楚。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静态图形动态化,通过箭头的闪烁、自动延伸等,就使整个图形“活”起来,层次感强,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使学生对静态的图形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为建立高效课堂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四化抽象为形象,强化记忆 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难点的理解。例:在讲述“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时,教师可通过制作课件,设计这样一幅漫画作提示:漫画上一一只受伤的狮子(头戴画着英国国旗的帽子)拉着一辆马车。车上坐着一位大腹便便的大老板,他手中的皮鞭打在狮子身上正好形成一个美元符号。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经济、政治,英国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历史事实相信今后若出现“马歇尔计划”这一问题时。学生凭这一漫画就能给出正确答案。这样不仅化解了难点,而且强化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五突破时空的限制,展示历史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功能。 历史是人类社会已消失了的过去。因此,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而这种“过去性”往往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种距离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化远为近,拉近时空的距离,真实、形象地反映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为学生提供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象。把学生带到当时当地的情景中。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更便于深刻理解历史知识,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历史教学从传统教学的枯燥、呆板的说教中解脱,生动、活泼、全新的课程展现模式,为学生的情感世界观、人文性、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方面,我们的历史老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总结为“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最浓;课结束,情趣存”的愉快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对历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所谓“课开始,情趣生”,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要以趣激学,应用多媒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举趣盎然,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课进行,情趣浓”,就是教师要以趣导学,通过设疑介思,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情知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课结束,情趣存”,就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通过教师的及时讲解多媒体的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感受学习的快乐。 以上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教学实践中的浅显体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此希望通过个人的浅见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从事历史教学的同仁们能够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和运用。不足之外敬请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计算机历史论文:巧用计算机多媒体,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教育产生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先进技术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进入历史课堂辅助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简单、枯燥的教学过程。能够综合地处理语言、文字、图像和声音,使课堂更加精彩;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延伸教师教育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计算机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大意义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图、文、声、动画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式和立体式教学,这使历史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反映,把趣味性和现代性互相结合,又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它所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显示历史教学媒体的现代化效果上,而是从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表现。 1、激发学习动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化,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运用动画、图片、视频、录音等富于真实感和表现力的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历史。更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形象生动地显示教学内容,调动有意注意。这就弥补了语言文字表述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能力。计算机应用于历史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它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参与的环境,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也更有效率。它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如看完一段历史电影资料后,教师通过电脑展示,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们自由讨论或回答。在学生讨论、回答之后,再由教师作最后总结,给出参考答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交互功能还可以通过做练习的方式进行个别指导和因材施教。由于调动了视、听、说、手、脑等多种感官,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记忆、联想、探讨,并及时反馈,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3、缩短教学课时。一节课只有45分钟,从以前的历史教学来看,在一节历史课中,教师讲课板书占用了大部分课堂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增多,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量也越来越大。那么,如何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呢?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个好办法。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直观性的教学方法,又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节省了课堂上教师用于作图、板书和讲授的时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一个成功的多媒体课件胜过千言。它可以再现历史场景、进程;可以把静态变为动态,有序地展现;可以把用语言难表述的内容讲清。巧用计算机多媒体,充分发挥其直观性、形象性、多变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特点,能够让历史课堂更精彩,增加课堂知识容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事件背景的讲述、历史现象的分析和安排课堂练习,以提高全班的学习质量。 二、计算机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运用多媒体巧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物、事件都有丰富的内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如讲授《抗美援朝》就可以播放历史资料录像:美国第七舰队进逼台湾海峡,麦克阿瑟在朝鲜登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如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时,利用计算机展示今天南方和北方人民的农业耕作场面,住房情况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南北方人民生产生活的不同源于自然条件的差别。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图像文字,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在冰冷冷的书本中栩栩如生。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接受信息,对历史的认识也由看书或听老师讲述后再去理解想象,转为更加直观的了解,图像资料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2、利用课件为学习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所以课件的制作要有较强的交互性,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如在课件《战国七雄》中,七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需要记忆。在使用动画方式演示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歌谣“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然后隐去地图背景,让学生用笔标出七雄所在的方位,与歌谣相对应,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学习《元朝的统一》时,制作动态地图,依次显示“建立蒙古政权——灭西夏、金——忽必烈继承汗位——建立元朝——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学生直观地从屏幕上了解到元朝完成统一的全过程,也激发了对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敬佩。利用交互性在教学《宋词和元曲》及《明清小说》部分时,制作图表出示各种体裁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自学的要求,让学生分组,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寻疑、释疑。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3、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加强学科联系,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艺术莫不包容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制作课件时,把学过的孤立的零碎的知识点,归纳成系统的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讲完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等事件后,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显示这些事件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规律,从而使他们容易理解并牢固掌握这一内容。再如,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中国和日本明治维新成败原因的比较,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性地认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光荣与衰退。 三、计算机多媒体在历史教学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点,但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而突出课件的不同侧重。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的展示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并且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之间的表面或本质间的联系。同时,要考虑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应注意以下四方面教学: 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的心理特点,利用计算机将抽象、静态的信息符号转换为清晰、形象、生动的图像、声音、视频符号,部分地再现历史事实,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在课件《和同为一家》的制作中,考虑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古代民族关系几乎没有认识的现状。在课件中便有意识地突出各民族的地理区域以及我国现有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运用中,使学生对古代民族关系有了基本的概念和理解。而课件《现代文化》设计时,则考虑到讲述的是现代东方文化的发展,时间相隔不长,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课件中更多的是侧重如何激发学生对现代文学的艺术创作和作品的感悟,以达到深入理解其发展的目的。在课件中插入大量的图片和音视频素材,以期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2、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切忌面面俱到。补充素材时,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于讲清的问题借用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把常规教学可以更好完成的内容也强加到课件中。如有些历史课件将一些历史小故事录音后加入课件中,未免有喧宾夺主之嫌。 3、历史课件制作中选取素材时,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其不可再现性,利用视频剪辑、图片时,尽量采用史实资料。对于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素材应慎用,以免混淆历史教学和影视文学欣赏的界限。 4、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全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着重设计学生参与的讲述、演示、阅读、回答、问题探讨时,要做到每个学生不仅能参与而且积极参与。这种参与型课堂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历史教学中巧用计算机多媒体,将使课堂教学精彩迭出。能够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积极诱导学生思考,不断培养学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达到历史课教育教学的目的。 计算机历史论文: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历史与发展趋势研究 【摘 要】本文将围绕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并全面阐述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更好地推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整体进步,以全面促进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性能。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管理技术 历史 发展趋势 目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已经运用在经济、军事、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因此,从网络技术的整体研究出发,对于提升整个技术应用将有很大作用。 一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概述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是一项综合技术的运用方式,从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运用相当广泛,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一直围绕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在电子商务、网上银行、远程教育等联系中日渐加强,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成为一种基本的职能与技术。 具体地说,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就是通过使用通信线路与通信设备的互联效果,再结合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将不同位置、地域以及相对独立的计算机联系起来,构建资源共享的良性模式,在信息共享、信息传递、分布式处理系统等方面发挥一定的功能,尤其是在透明数据传输机构与系统操作下,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便利的资源访问,为信息化技术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多机、从终端到计算机之间通信联系的整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与设备更新以及软件开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中,逐渐形成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尝试。通过在终端到通信线路到另一终端的系统构成,成为了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雏形。到了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多个计算机主机与通信系统互联的软件开发模式,于是就出现了计算机到计算机的通信时代,在结合多个中心处理机的配合下,资源开发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尤其是ARPANET网的出现,能实现网内各个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互融技术加强,局域网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将不同体系机构的网络形成信息交换的模式,这种开放型互联参考模型的出现,简称为OSI,就是所谓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90年代,局域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成为了网络机构的基本组成,并在光纤以及高速网络技术的开发下,在多媒体、智能化网络的作用下,网络传输的速度更加大,呈现出千兆位网络传输速率可达1G/s的效果,更好地实现了计算机网络互联在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分布式处理的整体效果,就是当前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复杂性的增加,对网络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也给网络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为了满足网络的应用需求,现在的网络管理技术正逐渐朝着层次化、集成化、Web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网管协议也在不断丰富,而且CMIP的应用也正逐渐扩大,开始担负起较复杂的网络管理任务。 三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由于现代通信在数据设计、分布处理等关键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微电子、微处理机的技术跟进,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在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使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跨越了主机/终端式、客户/服务器式、浏览器/服务器式的几个时期。今天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网络环境下的计算系统。 在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将出现比特路、服务、应用三种主要的层次,对于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使用SDH传输网络与ATM网络,并与IP协议接口,提供一些相应的支撑需求,尤其是在音频、视频传送、文件处理、电子打印、远程操作上,形成独有的网络技术模式,并在电子支付系统、可靠数据库的建立等优质服务上增强网络管理的综合运用。对于电子邮件、电话、数据库的访问包括WWW浏览器以及各种视频会议系统,都能形成强大的资源管理方式,将是未来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并在对于VOD、WWW等要求立即响应的和像FTP、E-mail、音频mail等形成综合的技术管理服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朝着低成本的微机分布式计算机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就是通常客户、服务器机构模式;同时,还将出现多媒体通信、移动通信机构化发展趋势,形成网络结构的互联形式,构建出大规模甚至全球性的网络管理系统,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尤其是宽带业务中的新技术、新业务、新服务,都将成为一种智能化发展的网络趋势,并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服务质量。 计算机历史论文:浅析我国计算机教育历史\现状与趋势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历史,就计算机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三方面阐述了未来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教育技术,基础教育 1 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历史回顾 1.1 计算机教育的初步发展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可以从1956年开始算起,至今已有48年的历史。1956 年,国务院制定了中国第一个长期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等六项紧急措施,把建立与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纳入规划。1956年,清华大学、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建立了计算机专业,到20世纪50年代末,在教育部的部分重点大学和国防工业院校建立了十几个计算机专业。该阶段的计算机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1)专业创始人从国外学习归来,带回计算机新技术;(2)抽调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调干生”,集中培训计算机专业教师;(3)大多采取“以任务带学科,以科研带队伍”的专业发展模式;(4)计算机专业设置具有中国特色。 1.2 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春天 我国计算机教育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的专业收缩、20世纪60年代后期期间专业停办的低潮之后,随着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的隆重召开,计算机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该阶段的计算机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改革开放促进了计算机新技术、新课程的引进;软件专业和软件技术教育长足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更加广泛;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始起步。 1.3 计算机教育的稳步发展期 此后,我国计算机教育进入稳步发展期。1995年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始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此时,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与应用已经显示出强大的推动力,使得计算机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计算机应用更加普及和广泛,促使我国计算机教育进入第三个快速发展期。该阶段的计算机教育特点是:计算机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较大变革;形成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格局;计算机教育内容逐步与国际接轨[1]。 2 我国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 计算机教育取得的成绩 在计算机初等教育方面,1992年8月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参与制定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编写计算机教育教材与组织研制、开发软件等,为促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计算机高等教育方面,国家在普通高等大专院校开展了计算机公共课程,初步完善了VB、VF、C++等专业课程,设立全国计算机行业统一考试,认定计算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考试。国家教委还多次发文就计算机教育的规划、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师资培训等问题为各地提供指导意见。这些文件有力地指导了全国范围内计算机教育工作的开展,使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得以稳步提高,一些地区基本实现了计算机教学的网络化和电子化。 2.2 我国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正规教育起步较晚,专业人才比较匮乏,条件比价差,因而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起步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2.2.1 缺乏硬件 硬件问题的解决,有待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学校通常也都会比较积极地购买机器设备。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由于缺乏相配套的软件,管理体制的落后和贫富差距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又使很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机房变成了绝密之地。结果所配设备,只成了学校身份、地位的象征, 并没为教学服务。 2.2.2 软件不过关 由于国家经费投入不足、软件盗版严重等原因,造成了目前教学软件数量较少、质量粗糙、实用性差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校开始自己培养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发课件,以供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之需。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对软件需求的矛盾,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然而,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教师有时要花70~80个小时来开发一个小时的课件,而且用80倍的时间换来的课件往往只能在自己的课堂中使用,并没有多大的推广价值。这不仅是因为教师们并不具备设计、开发等多种能力,不可能在此领域投入很大的精力,而且也因每位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存在着差异而影响设计的质量[2]。 2.2.3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 我们必须走出一个误区:计算机是现代化的工具,因此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并不是配置最现代化的学校就能评为“好学校”,好学校需要靠教育思想正确的领导和教师来支撑;同样,在课堂中采用计算机教学手段本身并不能说明这节课就是一节好课,更不能说明这节课就是现代教学。所谓“现代教学”与其说是把现代化的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学思想来指导的教学。用这种眼光来看,许多公开课、评优课还处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第二阶段,并没有真正深入下去。 3 未来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3.1 提高计算机教师教学质量,加大师资培训工作 教师培训应该包括3方面: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首先主要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它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并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其次主要是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并且帮助教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最后主要解决如何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问题。 3.2 改善计算机教育的辅助管理,促进计算机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计算机辅助管理指在教学管理和实际教学中行政管理中使用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由于管理工作是非常烦琐、比较程式化的工作,因此计算机很容易发挥较大的作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但由于有些产品不符合教育需求和使用者本身水平不高的问题,计算机辅助管理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今后,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计算机辅助管理产品,提高全体教育工作者使用计算机的水平[3]。 3.3 加强计算机职业教育和产业化开发力度,重视计算机实验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过分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验的重要性,计算机操作能力不行。由此带来的计算机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学习很扎实,但实际动手能力,软件开发能力较弱,计算机理论向使用产品的转化率比较低下。这一方面使得计算机教育的产业化目标受阻,另一方面计算机产业发展水平一直停滞不前。 计算机历史论文:让计算机为高中历史教学插上“双翅” 【摘 要】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师将计算机用作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形式。它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使课件的内容丰富多采,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历史课;教学 近几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十分迅速,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一改往日在教学中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将较多的知识信息,以较丰富的感观形式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它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感染力、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体会如下。 1. 计算机辅助历史课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主要是框面型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高级阶段是系统型人工智能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国内中学历史课计算机辅助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起步。80年代中期,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推广。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起步虽晚,但发展甚快,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日益缩小。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的中小学普遍开展多媒体教学,其教师也大多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运用 PowerPoint 、 Authorware 、 Director 等多媒体写作工具,制作出能够脱机运行的教学课件。这些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教学诸多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效益,为进一步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首先,没有从本质上突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把板书制成多媒体教学框面,加上一些音像、声响等多媒体;其次,缺乏新理念的指导;第三,教师计算机技术不娴熟,在制作课件时往往故弄悬虚,中问设置了许多超级链接,把教学课件搞得机关重重,上时经常出现技术问题;第四,课件交互性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难以在课件教学中实现,更不用说人机交互了;第五,缺少因材施教、随机应变的教学灵活性,一旦生成课件就只能运行,无法修改,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临场发挥。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理念和熟知优秀教学课件的基本要求,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教学技巧和尝试人工智能软件教学。 2. 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 (1)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上历史课也如此,一段声形并茂的历史画面很容易引起学生历史的欲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本来看不见的历史时间变成看得见的东西,本来看不清的历史空间变成看得清的东西,从而有效地缩短时空差距,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表象和时空概念,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例如:将电影《北洋舰队》中的某些画面,将电影《上甘岭》中的一些片段,将《大决战》、《开国大典》中的精彩镜头等制作到历史课件中去,有的一分钟,有的几分钟,有的是场景,把它们分别用于历史课“甲午战争”、“抗美援朝”、“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等章节的课堂教学,这些内容重现了生动传神的历史画面,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容量增多,省时省力。 历史知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历史学科有着比其它学科更多的图片、图像等文献资料,中学历史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仅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另外,课本中有一些历史事件只用几句话或几个字一带而过,而这些历史事件又需要被学生了解的。此时若利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收集到的音像资料、教育软件等,就可以弥补课本的不足,进而丰富课堂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使学生在丰富的声像结合中扩充了自己的视野,而且教师用于板书和讲授的时间也可大大减少,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悟、自问、自查。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一节中“七七事变”这一内容时,提问学生“为什么把七七事变作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此时,出示投影:《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如此通过引用课外丰富的相关文献资料,加深学生认识七七事变是怎样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总动员的,这样,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 (3)解决难点,培养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历史课中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界面,这样动静结合,声像结合,有助于突破、解决知识的难点,强化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演示,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诱导他们去寻找并发现错误所在,最终获取正确的结论。这样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这一内容时,“德国法西斯建立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演示多媒体教学软件,首先演示“德国衰退柱状图”,再展示《一战前的欧洲》和《一战后的欧洲》两幅地图,并用闪烁的黑块突出德国的地理位置的变化,再列出《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处理德国的规定,摘录希特勒《我的奋斗》部分片段,演示“纳粹党发展柱状图”,最后,用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回忆德国长期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缺乏民主传统,此时的魏玛共和国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无能为力,这样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全面去解释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原因,经过探索发现、比较判断、灵活应用,得出正确的结论,它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因素。这样,课本中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再比如,在分析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标志的农具时,教师可编辑有关的影视录像片,内容反映战国、汉、三国时期的铁犁和灌溉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情况,并着重与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相对比,经过多媒体材料画面的选择、画外音的设计,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科技的发展过程,辨别各种成果间的异同,特别对唐代的繁荣就会有较深的理解。 计算机历史论文:计算机行业历史知识与计算机教学的结合 摘 要: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计算机行业相关的历史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而且会加深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解,甚至会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有帮助。作者讨论了进行计算机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了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 计算机行业 历史知识 计算机教学 一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人文学科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需要一层层地积累,不断地发展演变。比如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等变化发展;比如数学中对数的认识,经历了从自然数、负数、无理数到复数等的过程;物理学也是这样,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比之下,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的历史不足百年,尽管如此,这几十年来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还是超过了任何的学科,现如今已经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并且已经同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学科内容却很丰富,很多技术彼此都存在承前启后的关系,如果把技术与历史隔离开来,那对于计算机学科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 二 计算机专业的方向很多,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要学习这门应用型学科,学生除了具备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动手能力。我个人认为,让学生明白所学的东西在实际中有什么用处,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会注意给同学们介绍下,我们现在学的东西,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究竟有什么用、怎么用。计算机的发展,不是单个学科的发展,而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编译技术、网络技术,乃至现在的通信技术等。每一门学科,都是整个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介绍本课程的实际应用时,要顺带介绍下与之相关的行业背景,从而自然而然地牵涉到行业发展的问题。如果仅限于在课堂上讲述书本上的知识点,在实验室里做些简单的实验,仅仅让学生明白操作步骤,那么“有什么用,怎么用”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如果用实际的应用例子,用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来说明,效果就不一样。 我原来学习数学,然后从事计算机行业,我发现两个学科在知识结构上是有很大不同的。数学是个理论专业,很多方向没有直接应用的需要,所以,数学的发展经常是颠覆性的:当产生了新的理论,旧的理论框架就可能完全被推翻和抛弃,然后进行重建。这样的事例在数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不少类似的理论学科,比如物理学、化学都有这样的现象,但计算机科学则有其特殊性,因为计算机行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与商业市场或者实际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这么说,商业市场的应用需求是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既然有商业的因素,那么企业一旦推出市场的产品,该企业就有维护该产品的义务或者动力。硬件和软件都需要升级,但“兼容”是计算机行业的一个重要主题。所谓兼容,讲得通俗些,就是你卖出去的产品,不能因为新系统或者硬件升级了或改动了,导致原来运行正常的系统现在突然不能用了。客户出于各种原因,不一定愿意升级系统,或者花钱购买新版本的系统,如果他们坚持用旧的系统,那么企业为了维持和遵守与客户的契约,经常不得不采用新系统兼容旧系统、新硬件兼容旧硬件的方法,除非不得不彻底更新换代。所以在设计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时候,技术创新是一个方面,另一重要方面则需要考虑如何与旧系统兼容,因此很多产品设计的方案就会表现出奇怪的、甚至与正常逻辑不符的方面。这些知识如果出现在课本里面,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知识点难以理解,难以记忆。 比如,Intel处理器规定,内存管理策略里面,要先采用分段机制,后采用分页机制,即所谓的“段页式”。其实真正原因是一开始的时候,Intel首先推出了支持段式内存管理机制,当后来分页机制流行以后,Intel又开始试图支持分页式内存管理机制,但是早期的产品已经推出市场了,为了兼容,最后就只有在原来分段式管理的基础之上再实施分页式管理机制。如果不明白这段历史,那么我们就很难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先分段式再分页式,事实上,分段式和分页式完全是可以独立运作的。 再比如,在Intel段式内存管理机制里面,段描述符的结构是很混乱的,32位的段基地址和20位段长度,分别被拆分成几部分,分别放在段描述符的几处,这个用通常的逻辑是完全没办法向学生解释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当初Intel推出段式管理的时候,地址是24位的,段长度为16位,然后当分别扩充到32位和20位时,那么为了兼容之前的处理器产品,不得不这么做,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学习这类的知识是一件不轻松的事,主要原因还是没有理解它们为什么会这样,而只是试图去死记硬背。教师平时应该多想想这些问题,多查查资料,弄清楚其原因是不是与曾经的历史有关,这样给学生讲解的时候,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三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包含很多要素,有科学技术研究的要素,也有商业竞争的要素,技术与商业市场密切相关,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历史。学生中间有一部分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史比较感兴趣,但另一部分的同学则对于市场的商业环境的发展史更感兴趣。与同学们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公司或者工作,所以每当在课上讲到与这些企业或者工作有关的内容时,很多同学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计算机知识本身比较枯燥,但是一旦把这些枯燥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就会变得很生动。 比如,我在讲课的时候,如果讲到与编译器有关的内容,就会讲述当年微软公司与Borland公司关于C++编译器之争的故事。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是每当同学们听到了这样的故事,还是会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之前大家对于编译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它是一个编译工具”这个层面,如果深入地了解了这段历史,那么编译器在大家眼里的形象一下子就高大而生动了,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个软件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作者形象,这样知识点在学生的眼里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还有一些例子,比如谈到数据库时,一般我会用微软的SQL Server与Oracle竞争的例子来说明,再比如操作系统,我会用微软与Linux的竞争来说明桌面操作系统的竞争,用苹果、谷歌、诺基亚的例子来说明手机操作系统的竞争等。其实每一个技术后面,都有大批的追随者和利益获得者,很多技术规范的形成,除了是技术本身方面的因素外,也是各方利益的平衡。写在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但背后的这些故事,却很精彩。精彩的故事,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学生听课的效果、学习的效果也会比之前好。 现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早已经不是以前一个程序单打独斗、独立实现某个需求这样简单的情况。现代的计算机系统,重点已经放在系统集成方面,比如说一个大型的信息系统,牵涉到众多硬件:服务器、客户端、网络设备、数据库设备等,同时也牵涉到众多软件: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软件、浏览器、及业务逻辑程序,也集成到了整个系统里面,而这些系统之间,又可以进一步地集成,从而形成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系统。 这些行业的变化,反映在计算机课程的教育上,就是:课程众多,门类复杂。对比于我原来的专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功课压力是很大的,每学期都要学很多技术,每星期都有理论课,有上机课。在我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学生其实并不是特别清楚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都具体有什么用,更谈不上站在系统集成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其实系统集成也是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在这个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应用的需要,产生了一些现在我们正在学习的技术,如果能多介绍一点这方面的知识,那么学生就会清楚,他所学的每一门课,每一门技术,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特别是在整个集成系统环境里面,这门技术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什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样学生就会对知识体系有一个总体的认识,那么在学习每一门课程的时候,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峻。对于公办的高等学校尚且如此,独立学院的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还是相对比较好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还不得不面对,那就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情况。我所在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我的理解,这个应用型人才目标不仅仅是指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找到好工作,而是应该更进一步,我们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发展潜力。这既是对学生负责,又体现了我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 计算机行业的就业有个特点,那就是一开始找工作相对容易,相比起其他冷门专业来讲,计算机专业的文凭,更容易让学生找到一份薪资起点不错的工作。但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从业人员的职业前景却并非那么顺利,甚至很多人都说,计算机行业是吃青春饭的。我在IT企业工作的时候,的确发现了这个现象,30岁左右,因为遇到了职业瓶颈,很多IT从业人员就开始转行了。所以我觉得,如果只教给学生基本的编程技术,只教课本知识技能,那是不够的,应该尝试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或者鼓励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以提早应对将来可能碰到的职业发展瓶颈问题。 职业规划的首先重要一点,是了解现今的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把前人的职业发展作为参考,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做法。前人走过的道路,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对于后人来讲,都是宝贵的财富。但是这还不是全部,由于计算机行业变化非常快,十年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历程,可能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毕业生,那这个时候,了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历史,就更加必要了。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行业的发展,工作机会和岗位也在不断变化,明白了历史,我们就有可能对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当我们的同学毕业的时候,应该找一个什么方向的工作,未来自己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去发展呢?如果我们不了解历史,只是按照现在行业的情况去选择就业方向,那么很有可能是盲目的,当未来发生了变化的时候,自己可能适应不了这种变化。所以我觉得,在平时授课时多介绍历史方面的一些知识,也会启发学生在大学阶段就思考自己未来人生的道路,早做准备,有的放矢,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一个清晰的正确的规划,这样对他未来的人生发展,会有很大的好处。 五 既然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历史教育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做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与大家分享。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对于计算机的历史要感兴趣,要主动去学习。历史的学习需要有一个知识累积的厚度,如果只是片面地去记忆单个的计算机行业的事件,将对整个过程缺乏连贯性的认识。所以,计算机行业历史的学习,需要我们对从计算机的问世到现在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即从计算机问世之前理论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建立,到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出现,到操作系统的成熟,编译技术的成熟,软件工程的创立,网络的建立,通信技术的发展等,我们都要做到心中基本有数。 其次,要把计算机中的每一门学科,同这段历史相联系,把这门学科发展的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与某个历史时段相联系。计算机某项技术的出现,总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应用需要,绝不仅仅是由于学术研究的需要。记住并理解技术与当时历史事件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解释这项技术的关键点。 要根据历史的时间链,建立计算机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清楚他们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同时也能明白每门学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一点是尤其重要的,这就好比生物学在研究物种进化时,会建立这样一种类似的时间链,借此来说明物种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计算机各项技术的发展跟生物进化是相似的,也会存在这样一个时间链,明白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就会明白每一门技术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它们之间的先后联系。 平时注意翻看一些计算机行业发展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传记和事迹,因为他们往往决定了某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的方向,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这些人物由于其重要的影响力,往往也是业界和学生心中的偶像。除了他们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吸引人之外,学生往往会对其个人发展的历程充满兴趣。通过对这些著名人物事迹的介绍,能够给学生对于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动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我们从事的主要是计算机教学,而非历史教学,所以在讲课的时候何时进行历史知识的介绍,花多长时间介绍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我觉得在讲解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引入历史知识的讲解,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可以解开当时学生的疑惑;另外,对于计算机发展史上一些重要人物,比如说某个学科的开创人,某个公司的创始人等,也可以结合课程的教学,适当地向同学们介绍。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时间不宜占用太长,不应影响课程内容的讲解,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知识点,激发兴趣。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引入行业历史知识的介绍,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又是对教学效果的优化。教书育人,关键之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历史知识的介绍,恰恰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效果很不错。 计算机历史论文: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就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讨。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合理利用资料,培养审美能力,突破重点难点;美化教学内容,拓展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以及多媒体硬件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历史教学面临信息技术下新的挑战。如何才能使历史教学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成了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它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以直观、生动的特色和强大的多功能,使历史教学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为我们提供了更理想的教学环境。现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就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 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距离学生遥远而又陌生,学生不能直接体验。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情景的创设,局限于教师“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久而久之,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共鸣,而且使学生厌学,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历史课件,能把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等集于一体,能多层次、多角度地描述主体对象,变抽象的知识为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内容,快捷、明了、高效地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信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进一步探究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鸦片战争》一课时,播放歌曲《公元一九九七》:“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着你离去……”,同时画面出现《英国割占香港地区示意图》、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的图片、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图片。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9世纪中期清政府为什么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现在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收回香港?说明了什么?通过情景资料的启发,通过古今对比,得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由其实力决定的结论。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培养了历史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合理利用资料,培养审美能力,突破重点难点 传统的历史课堂以讲解为主,辅以黑板挂图,学生在这样的静态形象为主的学习环境中感到单调、枯燥。尤其是当代史,仅通过老师的口头讲解要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同步的特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力,学生的感观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历史学习,在其中感受形象美、音韵美、意境美。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素材,如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无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充分、最有效地传达授课者所要传输的信息,传达出授课者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如:讲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先让学生欣赏电脑复原的圆明园,这是一部艺术杰作,堪称“万园之园”,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使学生产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强艺术感染力。之后出示节选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和当今圆明园残景。最后指出:电脑可以复原建筑图片,但无法复原曾经的辉煌与灿烂。正如“圆明园”图无法洗刷中华民族的耻辱一样。今天,当我们面对人民用智慧创造的杰作,如长城、金字塔时,该做怎样的思考呢?以此把学生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认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 三、美化教学内容,拓展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与普通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相比,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它能根据需要按不同的顺序展示文字信息,字体多样,色彩丰富,效果奇特。还具有切换功能和删除功能等。教学时,我们把有关文字信息事先输入计算机。课堂上,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可调出信息,并按各种不同顺序投影到大屏幕上。对于选择题,也不再象以前那样一个冷冰冰的“√”或“×”:而是富有情感的惊叹声,如果选错还可以发出“你要加油”等鼓励、奖赏、表扬等语言。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可以将板书设计在课件中,在讲授时逐一出现,配上一定的声音,其间加入洋务运动领袖人物的历史照片、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的历史图片以及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奏章等等历史资料从而丰富学生的史料、激发学生对历史事实研究的兴趣。也可以加入近代世界工业革命后世界工业发展的资料图片或者音像资料,同洋务运动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其历史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另外还可以加入中外学者对于洋务运动的最新评价,使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激活思路,更加准确的把握历史事实。 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教学将发展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历史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法水平,才能紧跟形势,在历史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进取,为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作出贡献。 计算机历史论文: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摘要]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综合应用了多媒体,数据库,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引入CAI,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资源配置不足的矛盾。 0.研究背景 CAI,被广泛译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已基本得到教育界的认可。但从实践意义来看,“计算机辅助教学”涉及的范围远远大于CAI自身的本义。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化,这一领域的外延还在发生着变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应包含如下四个内容: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CAL―计算机辅助学 CBE―计算机辅助教育 CAC―计算机教育应用 1.CAI的发展历史 美国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和应用最早的国家,所以CAI的历史基本上是以美国CAI发展历史为主线。近四十年来,CAI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1]: (1)1958-1965年 这是CAI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主要是以大学和计算机公司为中心开展的软件硬件开发研究工作,并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系统。如:PLATO系统。 (2)1965-1970年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研究规模扩大,并且将以前的研究成果投入应用。斯坦福大学在1966年研制了IBM1500教学系统。 (3)1970-1975年 这一时期,CAI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进一步趋向实用化。开发的科目除了数学,物理之外,在医学、语言学、经济学、音乐等多种学科领域均开展了CAI的应用。 (4)1975-80年代后期 微型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之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使之成为多种教育环境中的理想工具。 (5)80年代末以后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被称为计算机的一场革命,它具有能够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图形的能力,显示了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非凡才能,很快成为CAI发展的重要方向。 2.设计CAI教学软件的基本要求 科学选择:由于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对这一方式的使用要慎重,要在高效的原则下决定是否使用。科学选择还体现在课型、媒体、资料、使用方式等的选择上。特别是在自然课中,并不是每一种类型都适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即使适用,也存在着选用哪种应用方式的问题。 科学决策: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设计,以及制作者对构思的实现方式选择上。具体体现在软件制作的全过程[2]。我们在实践中的制作过程如下:选择课题目标解析教学流程图设计辅助教学方案设计编制稿本制作课件试用检测修正课堂教学实践讨论教学效果评价修正。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专家、教师、制作者等各方面人员都应密切配合,力求以科学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教学软件进行评价和修正。经过一个制作周期后,教学流程图、程序流程图和一套完整软件等都应该作资料进行保存。 3.当今两款主流CAI教学软件的介绍 几何画板:几何画板(The Geometer's Sketchpad )软件是由美国Key Curriculum Press公司制作并出版的优秀教育软件,1996年该公司授权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国发行该软件的中文版。几何画板是一个通用的数学、物理教学环境,提供丰富而方便的创造功能使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写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课件。软件提供充分的手段帮助用户实现其教学思想,只需要熟悉软件的简单的使用技巧即可自行设计和编写应用范例,范例所体现的并不是编者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而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 PPT:众所周知的一种演示文稿图形程序,是Power Point的简称。Power Point是微软公司出品的office 软件系列重要组件之一。该软件功能强大,专门用于演示文稿的制作;可协助用户独自或联机创建生动的视觉效果;它增强了多媒体支持功能,利用该软件制作的文稿,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播放于投影仪当中,也可将演示文稿打印成一页一页的幻灯片,使用幻灯片机播放,可以将演示文稿保存到光盘中以进行分发,并可在幻灯片放映过程中播放音频流或视频流[3]。对用户界面进行了改进并增强了对智能标记的支持,可以更加便捷地查看和创建高品质的演示文稿。现在大多数的CAI教学资源都是以PPT的文件格式存储于计算机当中的。 4.总结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延伸,并且通过对CAI历史发展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对于制作优秀CAI教学资源的两点重要要求。最后,介绍了当今最流行的两款CAI教学软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资源的制作。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而且更能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可以使教学过程更为生动,更具互动性。 计算机历史论文:有关计算机学科教育历史的分析探讨 摘要:对计算机科学教育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该研究对计算机科学教育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并将计算机科学教育划分为萌芽、诞生、成熟和发展四个阶段,通过对计算机教育历史事件的研究,阐述其对计算机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教育史;发展阶段 引 言 随着计算机学科的高速发展,其已成为一门渗透性强、发展快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产业。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研究计算机科学教育不仅是计算机科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计算机科学教育改革的需求。研究计算机科学教育,对促进计算机科学更快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计算机科学教育建设探讨 1、计算机科学学科发展初期 计算机科学学科诞生后,计算机科学教育处于初建时期,此时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几乎都是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计算机科学教育在各国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同一国家内的大学里的计算机科学系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课程计划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从培养目标来看,多数国家从培养计算机科学本科生开始,如美国、北欧各国及我国:也有些国家将培养目标定位在研究生教育,如英国。这一时期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已经不只是对学生进行数值分析和模拟计算机的教育,程序设计及其相关的课程出现,并逐渐成为主干课程,计算机科学教育形成了初步的教学方案。 2、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成熟 随着ACM组织计算机课程委员会课程表68的,计算机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逐步完件,形成了自己的主干课程和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教育走向成熟。ACM组织紧随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在随后的二十几年中了课程表78,程表88和课程表91。以下以课程表68为例,共体探讨计算机科学学科教育情况: 1)课程设置 计算机科学学科领域分为三个部分:信息结构与处理、信息处理系统和方法论。 (1)信息结构与处理。主要涉及信息结构的表示与变换以及这些表示和变换的理论模型。这部分的课程包括:数据结构、程序语言和计算模型。 (2)信息处理系统。主要涉及有转换信息能力的系统,这类系统通常包含硬件和软件的相互作用。这部分的课程包括:计算机设计和构造、翻译器和注释器、计算机和操作系统和专用计算机。 (3)方法论。方法论是源于有通用结构、过程和技术的计算应用的广泛领域.这部分的课程包括:数值数学、数据处理和文件管理、符号处理、文字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仿真、信息检索、人工智能、过程控制、教学系统。 报告中将计算机科学课程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课程是面向大一大二的学生的基础课,中级课程和高级课程是面向大三、大四学生或研究生水平的学生的课程。通常中级课程更适合本科生的教学计划选用,高级课程因为它们需要高水平的必修课或者因为它们涉及计算机科学的特殊应用,不适合作为本科生的教学内容。 2)本科生培养 委员会对计算机科学课程设置给出一个通用的方案,计算机科学本科生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科学课程、程序设计实践、数学课程、技术选修和可能的特殊领域。 (1)计算机科学课程.信息结构和处理部分和信息处理系统部分的初级课程和中级课程。这些课程能够给学生坚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 (2)程序设计实践。发展程序设计技能不是计算机科学本科计划的主要目的。然而,这样的技能是一个重要的额外收获.这种实践可以逐渐加入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必修课中,但是最好通过合作研究项目、在计算机中心聘请兼职人员或特殊项目课程等可行方式,让每个学生加入实际的程序设计工程中。 (3)数学课程.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很密切的关系,开设数学课程足非常必要的,下面列出的数学课程只足其中一小部分,可根据实际需要加入其他相关课程。 (4)技术选修课.大学四年中学生要完成124学时的课程,除了上面列出的课程之外,还要允许学生选修其他一些专业的课程,比如:数学、物理学、电子工程以及其他相关专业。 (5)特殊领域。一些可能方向或相近领域的课程。 二、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成熟 课程表68发表后,计算机科学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到七十年代末期,计算机科学不但形成了主干课程,而且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程序设计语言方面,出现了由瑞士著名计算机科学家Wirth发明的适合于教学需要的Pascal语言;在算法的设计与分析方面,D. E. Knutch以他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技巧”一书为一个自成体系内容完整的课程;在编辑方面,G ries的编译程序结构成为普遍欢迎的教材;在数据库方面,Date的数据库原理也成为经典性的教材,等等。关于计算机科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培养方法等,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课程表68是计算机科学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计算机科学教育开始走向成熟。它将计算机科学分为:信息结构与处理、信息处理系统和方法论三个领域;形成了主干课程并制定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随后出现的课程表78主要针对本科教学,对课程表68中提到的主干课和选修课进行了更严密更细致的划分,在课程计划中加入了符合计算机发展的新课程,如文件处理、算法等。此时,计算机科学教育已经成熟.计算机技术在这一时期也飞速的发展,课程表88。课程表91除了在课程内容方面不断更新之外,还进一步强调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手段和实验设施,这些都充分证明计算机科学教育更加成熟。 三、计算机科学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学生的计算机资源.他认为,未来学生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将是多处理器系统,该系统是便携式的集上网、传典、电话、电视功能于一身.学生将使用这样的系统存取他们的电子书,这些书可能是数字视盘形式或是其他后继技术形式的。这些书是动态的,其中包括文字和代码甚至程序设计环境。协一个计算机专、从购买每年更新的计算机科学电子手册,这本手册将提供计算机科学家所需的丛本公式、数据结构、人机界面设计约束和验证技术。手册中还将包含所有同行的窍门,这样就无须重复许多过去的错误. 2、教学。计算机科学的内容不断的增加,将所有的内容都包含在适当的课程中是不可能的.此外,学生的教育利益和需要将涵盖更广阔的范围。教师不再是主要内容的提供者,而是变得更像导师,向学生展示新的信息来源。作为传递课程信息的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将会减少,学生将有更多的时间单独或分组研究他们的特定问题。将来,在入门课程之后,团队项目将成为典范。 3、学位。未来的计算机教育将增加计算机应用学位。已经存在的包含在计算机应用中的领域包括:软件工程和管理信息系统。其他相关领域有计算机工程和远程通讯,另外两个可能从计算机科学分出的专业是科学可视化和多媒体或娱乐程序设计。在某些情况下,计算机应用领域为那些缺乏数学技能的学生提供了机会.计算机应用领域也可以像计算机科学一样设置博士学位,这些学位更加适合于业界人士,是面向应用领域的特定软件开发的。 四、结论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每一次计算机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计算机教育的革新。计算机科学教育在不断的融入新的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完成自身的分裂.正如当初计算机科学从数学或电子工程中分裂出来一样,新的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从计算机科学中独立出来,如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教育是不断发展的学科,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形式会有所变化,内容也将不断更新。 计算机历史论文:浅谈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 摘要: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制作了一些有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提供给本校和其他兄弟学校使用,从中收集意见和建议,有所心得,诉诸此文,以供有志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老师们共同商讨。 关键词: CAI课件历史地图教学 目前可用于制作CAI课件的软件很多,历史素材也十分丰富,因此首先要在进行充分的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筛选素材,将制作课件所需声像材料进行分类处理,以备利用。如将课件中将要体现到的图片、地图扫描,在这方面可用于图形扫描和处理的软件很多,如Photoshop、Ulead iPhoto Express (我形我速)、Microsoft的照片编辑器、Windows的画笔等,但据笔者使用经验,Photoshop在图象质量、后期处理的功能和压缩比上均有很大的优势,不足之处是价格贵,功能强大但操作复杂;笔者常用的另一软件Ulead iPhoto Express (我形我速) 是与扫描仪捆绑销售的,功能足以应付一般的图形处理,全中文界面,操作简单,虽然感觉上图形质量(特别是转化为JPEG压缩格式时)比Photoshop有所逊色,仍不失为一款优秀的图形处理软件;微软照片编辑器和画笔优在操作简单,但功能较单一,支持格式少。其他软件亦不乏精品,其中的Paint Shop Pro等甚至以共享软件的方式推出,广受好评,但由于没深入使用过,未敢妄加评价。 使用以上软件进行图形采集和处理后,即可利用有关软件进行CAI课件的制作。可用于制作课件的软件同样繁多,功能和易用性也同样繁简不一,笔者所接触到的课件大多采用Authorware、Microsoft PowerPoint97等制作,此外还有一些采用Director、方正奥思平台和新推出的凯迪平台等软件开发。 Authoware和 Director都属于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界面良好的多媒体创作工具,其良好的人机界面、灵活的多媒体素材编排方式能够集成多种格式的外部图像、声音、文字和视频,用于编制播放式和交互式教学课件实属上乘之选。但以我省目前的现代教育设备的配备水平,除少数学校有能力配置了网络教室可供师生使用有交互功能的课件进行教学外,大部分学校均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室”的配置,因此对课件的要求仅需实现播放功能和简单的超级链接即可,从这一角度看,PowerPoint(演示文稿)基本具备了这一功能,且此软件操作简单,是目前制作历史教学CAI软件的首选。 在确定了CAI演示课件的工具软件后,对中学历史教材涉及的地图进行分析和综合,结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将地图的演示以点、线、面的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1、方位地图。这类历史地图主要为了强调某些历史中国论文联盟www.省略整理事件的具体方位,从教学目上看,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使学生掌握这些地点的相对位置、地名和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如唐朝的手工业中心的分布图、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中的“通商口岸”、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等。在制作课件时要以反差较大的色彩制作一些形象的图样或箭头指向,如用兵器或爆炸形色块代表战争爆发的城市(如图2淮海战役示意图)。用货币或具体商品代表工商业城市,或直接用色环闪烁覆盖原图中欲强调的方位,在动态手法上则采用多次“闪烁”、“回旋”等手法吸引学生的视觉焦点,同时以“平行线条”或“切入”、“飞入”等方式展现地名,必要时可打出字幕强调地点的有关史实或需要学生较好掌握的知识点。 2、线路地图。这类地图的特点是体现线路的延伸方向和途径路线,从教学目的上看,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方位变化、方向及其发生的相关史实,如张骞通西域、红军长征、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新航路开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在制作手段上可充分采用手绘或多种箭头的组合,在经过处理的空白图上采用动态手法,使地图上的线条沿历史进程延伸,达到强化效果的作用。手法上应用“切入”展示较多,必要时可分断拼接,以配合讲述的进程,所经地点、地名的强调可参照上述第2点的方法运行。如笔者在制作三大战役的有关地图时采用此法,将解放军的进攻、敌军逃窜的线路分别用红、蓝两色箭头表示,根据不同进程定义不同的方向,编好顺序,同时在表现解放军包围、歼敌的过程时采用在战争地点制作爆炸形状的色块,配合以“爆炸”声效,授课时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再如笔者讲授新航路开辟时,在经过处理后的地图上绘制几条航路,体现了其延伸的方向和过程(图3),用以配合课堂讲述,与以往采用的挂图方式相比,在生动性和可操作性上均有天壤之感。 3、版块地图。此类地图主要表现区域特征,如三国鼎立局面、北洋军阀割据、抗日敌后根据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等均属此类,这类地图在教学中的任务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区域特征和相应位置。在进行处理时配合讲述,用色块填充版块,采用“溶解”、“闪烁”或“切入”等手法定义其“出现”,同时可根据内容不同定义伴音,如笔者在制作“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扩张图”中分别将不同色块的两国殖民地“组合”“复制”“粘贴”,分别定义两国殖民地“慢速闪烁”(爆炸声效)“溶解”(1秒钟后自动)(图4),感观刺激量较大,客观上强化了地图的区域特征,在实际授课中效果良好。 以上例举的是在对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地图进行简单归类后,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一些探索。事实上,历史地图形式多样,不少地图无法单纯地用哪一类来归纳,或者是上述几例特征同时体现在一张地图上,因此我们在制作CAI课件时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拘一格,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以达到最佳辅助效果作用为目标,方能体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宗旨。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制作仅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它只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教材研究与电教手段相结合而成的一个“课件”,只有将它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优势,达到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实践中运用、分析和评价课件成为我们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CAI课件进行分析、评价和交流,不仅有助于提高软件的质量,还可以发现教师在编制、开发课件时可能存在的认识问题,因此开展充分的评价、交流活动,对优化历史学科的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省广平县第二中学)
班组管理论文:新形势下企业班组长安全管理研究的历史新发展 摘 要:安全管理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企业变化、基层调整……新形势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可靠保证,就是要做到班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安全管理方法吐故纳新,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地落实基层一线工作,创出具有现代职业素养的班组团队。 关键词:新形势;班组管理;安全管理;新发展 2010年起,全国上下形成重视班组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氛围,真正将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落实到基层一线,植根于基础能力的提升和广大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力的发挥上,形成上下同欲、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各行业努力将班组、支局标准建设的核心内涵和关键行动统一起来,将持续深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纳入企业人才培养战略,明确把强势生存发展、智慧竞争取胜的要求,融入到基层班组长、支局长“敏锐、沟通、承担、进取”的职业素养中。如此大规模的班组长建设项目,将基层班组的重要性与班组长作为班组安全的关键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班组管理的新形势 1.新思想、新观念、新秩序 新思想、新观念、新秩序的企业发展新形势正在碰撞与摩擦中逐渐形成,处于一线工作,作为企业细胞层的班组成员们,反映在他们头脑中的是生活内容丰富化、思想观念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些本色的变化正悄悄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方面的创新与探索,迫在眉睫。 2.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 班组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氛围基本形成,通过多年深入基层的班组长管理培训,“三化”管理理念基本落实到班组基层管理当中。 3.新生、新潮、新星 当下班组团队中,有90%以上的班组成员都是80、90后的新生群体。这类群体同志,有着鲜明的时代感和光鲜的现代感,个人素质较高,思想活跃,纯粹的“动感地带”人,追求时尚、探索、不拘一格。因此,有意识地建立班组个性文化,用现代方式解读这群新新人类的思想、追求和对工作的认识,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达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统一。 二、安全管理的新发展:重点在班组,关键在岗位 班组是企业的基层组织,大量事故案例分析,9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班组,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设备隐患没能及时发现并消除等人为因素造成,而这些事故不仅仅存在班组工作本身,还发生在班组的生活、学习中。由此,安全生产不应独立于社会,也不可能单纯地提高,须融于生产、生活、工作中,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明确的风险性! 夯实班组安全管理是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也是减少或杜绝各类灾害事故最切实、最有效的办法。 班组长自身管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班组的安全管理。在班组长的任命上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严把任用关,把思想作风硬、安全意识强、懂业务、会管理的优秀生产骨干选拔到班组长岗位上来,不断优化班组长的配备,使班组管理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 三、新形势下,班组长应具备的安全技术素质 新形势下,各基层班组长应该具备的安全技术素质体现的根本,就是要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过程的八字方针:“事前想到,想到做到!” 1.事前想到 事前想到,不仅是简单地考虑到就事论事的安全基础隐患,作为基层安全管理者,班组长更应具备安全管理的深层思想,那就是要想得周到,并且要想得十分周到。 想“what”。首先要确定想什么,关键还是要想安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有哪些风险存在?有哪些危害危险因素?具体的安全隐患有什么?想“how”。关键就是要考虑如何消除这些安全隐患?想“key”。所有排除安全隐患的方式、方法的核心,就是要准确进行生产现场的危险辨识! 2.想到做到 想到就要做到,关键是如何做到。最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就是要“软硬兼施”。 “硬”件方面,制度、体系要全面、实际。安全管理制度及体系一定要有且有效,并能持续有效地应用于班组管理中。其中的关键点就是要制定出更细化、具体化的安全管理制度。 “软”件方面 ,关键是有效的管理方法。风险评估数据库自2010年底起在个别地区进行试用,经过2011年的使用与优化,班组安全风险的管理能力大大加强,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 四、新形势下,班组安全 管理的工作重点 1.管理风险 风险管理是班组安全管理的核心点,“预防”是班组安全管理的落脚点。重点工作,就是要做好危险辨识工作,确认工作过程及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对于班组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危险的发生比解决危险造成的危害更有效。 2.优化评估 平时工作中做好对风险信息的采集,是班组安全管理的基本工作与安全预防的前提。为了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及时性,针对工作环境的变化和工作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对采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评估,并做出安全管理工作事项的优化,增强班组工作的安全性。 3.落实制度 再好的方案和再完美的制度,都要落实于实际工作才会有存在的价值。实现良好的安全绩效需要有基于服从文化的规章制度和高质量的工程技术的保障,使大部分员工始终如一地、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到强化安全的事务当中来。 4.宣贯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安全文化,是企业灵魂实现的保障。将安全生产融入企业文化当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安全核心价值,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班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安全管理研究在新形势下强化基层管理工作。夯实安全基础,提高员工素质,全面推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必须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业务部门全面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制度约束、管理严格、行为规范、运转有效的连队和班组管理体制。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安全本质,是安全管理的历史新发展,对企业安全生产有着深刻、长远的影响。 班组管理论文:试论基层班组如何开展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 论文摘要: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还末消退之时,县供电企业如何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契机,扎实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开展“本质型、安全型、和谐型”创建,不失为一良策。 论文关键词:电力;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当前,县供电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内部多头绪的管理给基层班组带来了大量繁重的工作。因此,如何实现本质安全就自然成了各级安全管理者热衷于讨论的话题。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如何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摆在基层安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供电企业的管理中,特别是在安全管理中,必须“以人为本”。作为供电企业细胞的基层班组,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安全生产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培训提高班组长的安全文化素质 如果说班组是供电企业的细胞,那么班组长就是细胞核,是基层站所的活力因子。因此,应提高班组长的安全文化素质,充分发挥班组长以身作则、带头遵章守纪、做好表率的作用。要求班站长熟悉人员的动态情况,注意分析人员的身体状况、思想情绪、安全行为、技术水平和动手能力,在工作中做好人员的搭配和分工,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个性优势和组合优势,杜绝由于指挥不力而造成的事故。 二、发掘班组安全生产管理的动力源,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 (一)物质动力 物质动力是直接以人类物质需求为本源,促使人们以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为动力而做出相应的安全行为。如公司系统每年制定的《安全生产工作奖惩规定》,对在实现安全生产目标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员工,通过增发工资、百日安全奖、千次操作无误奖等形式,给予物质奖励;对 "三违"人员以及发生事故的责任人予以经济惩罚,就是物质动力的具体体现。要注意的是,奖励和处罚要认真对待,严格落实,不能走过场,搞“表演”。 (二) 精神动力 精神动力是安全管理有效的激励与支持。供电企业必须从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出发,推陈出新,探索新颖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要加强安全文化理念宣传,使员工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形成“我要安全”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氛围。同时,要加强安全知识、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宣传,使严守规程成为全体员工的基本素养。提高员工的归属意识、工作献身精神,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责任心强,工作积极性高,才能安全、有效地完成安全生产任务,避免事故的发生。 三、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来控制员工的安全行为,以安全的行为来确保生产安全的行为原则 (一)防止疲劳操作。疲劳操作和疲劳驾驶一样,很不安全。比如目前县支公司的巡检班,变电运行的工作时间采用轮班制,工作人员的作息时间不规律,生物钟易紊乱。特别是在变电站无人职守、巡检已是大势的情况下,巡检人员不但要在巡检班值班,还要到无人值班站进行操作和维护。人员的安全压力大,对为数众多的规章制度的掌握、熟悉有困难,且面对突发性异常处理及倒闸操作频繁,稍有差错就可能造成事故。若一天中既有操作、巡视维护又有设备验收时,就有可能发生疏漏错误。当有大量检修、预试时,停送电误操作的可能性就比平时大,在高温、高负荷阶段就容易发生设备事故。另外,大量交叉作业,也容易顾此失彼,忙中出乱,导致事故的发生。 (二)防止节日病。节假日也是电力事故的多发期。对节假日上班的运行人员来说,看到所有的亲友都在休假,心理上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按"上一天休一天"方式轮班的运行人员,若在休息的那天应酬过多,就很有可能影响第2天的上班。 (三)防止“九十九天安全记录”现象。综观周围的企业,在我们的周围曾多次发生过安全记录在90多天的时候翻牌的情况。在安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接连发生多起事故,这就是侥幸心理作祟、放松警戒、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结果。 (四)积极开展班组反违章活动。再好的管理也必须通过检查和考核来落实。安全管理也是一样,作为一个群体,要想通过思想工作来实现工作效果的“百分之百”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作为一线生产班组,不能依赖于上级的反违章纠察来实现对本班组越轨行为的制止教育,必须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班组安全生产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反违章活动,及时制止身边的违章行为,开展安全思想教育。在这一点上,笔者所在支公司,几年来一直坚持的班组反违章活动,确保员工一有违章苗头就进行学习“反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是科学的,也是员工乐于接受的。 另外,为防止事故,应扎扎实实地开好班前会,结合风险管理、预计的操作及天气季节特点,开展危险点分析预控,检查员工的精神状态,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另外还有必要针对天气的特点,制定迎峰度夏六防应急预案。要把改善职工的劳动环境和条件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对高温时段进行露天作业的职工,要按不同的工种合埋安排作息时间,降低劳动强度。特别是在抢修工作中,要精心策划,合理安排。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保障人员安全放在首位,不要冒险工作。要把遵守劳动纪律提升到维护企业品牌形象、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高度来看待,增强班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工作中,要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增强人们对违章带来威胁的认识,克服麻痹思想,减少和防止冒险行为,立足通过“关注安全”,实现“安全发展”,实现班组长治久安,实现企业长治久安。 班组管理论文:浅谈调度班组的安全管理 摘要:该文针对目前电网调度对电网安全运行起到越来越关键性的作用,分析了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生产的因素,提出了提高调度班组安全管理的三个方面,从加强调度人员的安全素质管理、调度运行操作管理、调度技术资料管理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班组安全生产的管理机制,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安全管理 安全素质 操作管理 0 引言 电网调度是对电网运行进行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使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一个机构。随着电网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调度事故所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增大:调度班组做为电网运行操作和事故处理最直接的指挥者,其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对电网的安全运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总结多年来在调度安全运行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生产的因素,并谈谈对调度班组安全管理方面的几点看法。 1 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生产的因素 1.1 调度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是搞好调度工作的必备前提。实际工作中就有少数调度员缺乏责任心,习惯性违章现象不断出现,存在着使用调度术语不规范、凭经验、靠主观判断,造成误下令。 1.2 调度人员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差。调度员不熟悉电网设备的有关参数、母线结线形式、电网运行方式、二次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整定方案和工作原理等,以致误调度。特别是处理事故时,不能做到忙而不乱,惊而不慌,不能正确判断,果断处理,造成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使事故扩大,延误送电。 1.3 对调度操作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不严格执行“两票”制度。在实际调度工作中,存在对调度操作指令票马虎应付或操作完毕后有空再补填的现象,有的工作票的工作许可及工作终结手续不清,易造成误下令、误送电事故。 1.4 交接班制度执行不认真。调度人员未严格遵守调度规程,交班人员未把电网的运行状态、设备的缺陷交待清楚,接班人员在接班后也没有认真了解情况,及时掌握电网的运行状况和设备缺陷,特别在一些大型操作时最容易交接班不清,极易造成误下令。 1.5 调度人员与变电站运行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因当值调度员与运行人员之间的联系基本上为单渠道联系,随着当前电网网架的不断复杂、运行方式的灵活多变,在工作量大、操作任务比较繁重时,运行操作人员与调度员之间如果缺乏沟通就容易发生运行人员对调度员所下的令不理解就盲目操作,继而引起误操作的严重后果。 1.6 班组安全活动没有定期开展或流于形式。高质量的班组安全活动能有效地引导安全生产,形成良好的安全氛围,它不仅是对上级安全生产文件的学习过程,也是调度员提高安全意识,自觉培养安全生产自我保护意识的好途径,对安全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1.7 有关电网技术资料管理不完善。班组基础管理存在漏洞,新设备的技术资料、继电保护定值单、电网运行方式安排和联系单、以及有关设备的一、二次图纸资料等管理不到位,未及时提供给调度员学习参考,使调度员在调度工作中缺乏依据。 2 做好调度班组安全管理工作,要从加强调度人员的安全素质管理、调度运行操作管理、调度技术资料管理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班组安全生产的管理机制,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2.1 加强调度人员的安全素质管理。提高调度人员的素质是安全管理的根本,抓人员的安全素质要三管齐下。 2.1.1 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在加强电网调度管理的同时,也应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到每一个环节,要求调度员始终牢记“精心调度,精心运行,超前发现,快速反应”的十六字精神,养成重视电压等级较高的主电网操作,也不轻视电压等级较低的小电网操作;既重视复杂的操作,也不轻视简单操作的良好习惯。 2.1.2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与经济利益挂钩,建立细致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能更好地提高调度员的工作责任心可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2.1.3 定期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务实安全基础,班组的安全活动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手段。调度班组要从提高安全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着手,使安全活动工作长期化、制度化。与生产紧密结合不流于形式,真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2 加强调度运行操作管理。是防止误调度、误操作事故发生的关键,要把好调度安全关,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2.2.1 调度工作要流程化、规范化。并严把“五关”。即:申请单各项内容填写的规范关:一、二次设备运行方式安排的合理关;安全技术保证措施的完备关;调度指令票拟写的审核关;调度下令的监护关。把住了这五关就把住了调度安全操作的基础关。 2.2.2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特别是“两票”制度,杜绝调度“三误” 的发生。应做到调度命令三坚挣坚持调度命令的预发制、坚持调度术语的规范化、坚持调度命令复诵制。 2.2.3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调度班组是集电网各专业的综合班组,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电网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2.4 熟悉各种反事故预案、做好事故预想。定期开展反事故演习。随着近两年地区电网负荷跳跃式的增加,季节性、结构性的缺电使电力供应严重不足,面对这种形势,调度员要十分熟悉并掌握在电网出现严重故障时处理方案,避免地区电网全面瓦解、崩溃。 3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主旋律,是调度班组安全工作的永恒主题。笔者认为在当前调度班组的工作量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而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做好调度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通过健全的制度,严格的管理,先进的方法,有力的措施以及全体调度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调度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 班组管理论文:化工企业班组管理探析 摘要: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化工企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化工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自身管理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而针对化工企业来讲,班组管理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从化工企业班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提升化工企业班组管理的措施展开了研究,希望能对推动我国化工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化工企业;班组管理;问题;措施 化工企业经营过程中,职工通常需要在污染较强、易燃易爆等环境中开展工作,因此积极加强企业管理,提升职工工作中的秩序性和安全性势在必行。班组管理在加强化工企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该管理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通常单一的车间是实施管理的一个单元,班组工作由组长进行分配,并对职工工作中的表现等进行监督,更重要的是监督并引导职工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则制度展开工作,提升工作安全性。 1化工企业班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较差的执行力 通常情况下,化工企业经营过程中,班组同领导层之间包含多个等级,企业拥有较多的部门和机构,这种现象导致企业运行中实施班组管理需要经过较长的管理战线,不仅降低了企业班组管理的质量,还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但是化工企业的基层班组工作中,拥有紧迫的任务内容,而上级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由于管理战线过长,导致相关管理信息和资料无法及时的下发到基层班组当中,拥有较差的管理执行力[1]。这充分说明化工企业在实施班组管理的过程中,拥有较差的执行力,相关重要管理内容以及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无法得到基层班组的有效实施,严重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2)不深入的班组精细化管理 现阶段,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开始意识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总结出提升管理质量的主要途径,即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针对化工企业来讲,由于其生产性质的限制,导致其经营中要想提升管理质量,必须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够增加对细节的关注,并提升加工工艺[2]。现阶段,化工企业运行中,精细化管理可以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包括不同的岗位以及加工步骤等。化工企业的精细化管理需要从原材料的购进入手,直至生产和加工的每一个环节,甚至需要考虑产品的保存等。然而,现阶段,我国化工企业实施精细化班组管理的过程中,尽管制定了明确的制度,但是没有对该制度的执行进行严格的监督,例如日常运行过程中,严重的原料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并且产品加工过程中,也存在质量监督管理不精细的现象。种种现象表明,现阶段我国化工企业班组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 2提升化工企业班组管理的措施 (1)从思想上加强对班组管理的重视 面对越来越激烈是市场竞争,化工企业新时期在积极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班组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时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对班组管理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组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包含以人为本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在这种情况下,化工企业在积极实施班组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以构建企业整体文化为中心,在文化的渗透过程中,促使职工提升安全意识,加强对班组管理重要性的理解。因此企业应积极为班组成员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促使职工能够进行广泛的交流,在积累大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促使职工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得以提升,并在工作中,将精细化班组管理进行有效实施。 (2)提升人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新时期,化工企业在实施班组管理的过程中,要想将精细化的理念进行充分的体现,应当积极制定并实施岗位责任制,促使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对自身的职能进行充分的了解,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充分发挥作用[3]。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以人为本理念作为中心,从职工个人不同的条件出发,在对其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和鼓励,促使其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的同时,更加认真的展开工作,注重对企业制度的执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促使企业可以提升经营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在飞快发展过程中,化工企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其日常生产经营同其他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职工工作中需要面对相对复杂而危险的工作环境,如果安全意识较低,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还会给自身带来生命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化工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想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应积极实施班组管理,将企业职工管理落实到个人,从而提升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行。 作者:张锦光 单位:唐山中浩化工有限公司 班组管理论文:班组管理安全风险应用 摘要: 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变电系统的安全运行不仅能有效保障电网安全,还能对倒闸操作安全性和紧急事故的处理时效和控制力度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班组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则占据了重要地位,消除变电设施运行中的各类安全隐患、杜绝违章和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水平等,全都基于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关键词: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变电运行;应用 安全工作,事关经济和民生,随着科技提高,现代化发展加速,电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离不开的能源,其需求量之大、使用范围之广,使得变电运行安全管控工作和相关安全风险评估在电力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而安全风险评估则对变电运行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安全保障。 1安全风险评估对于变电运行班组管理的作用 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具体指检查和评价变电系统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和隐患,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达到规避风险和实现生产安全的目的[1]。变电运行一线班组的传统管理工作中,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电力系统中各项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化和细致化,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应结合实际,不断提高和加强。 1.1变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极端重要 随着电力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用户对电力能源的安全性、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电网设备的运行要安全可靠,而变电设备运行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故障隐患的及时排除就显得至关重要。变电设备须先完成倒闸操作,也即根据检修计划和调度指令进行设备运行状态改变,而后才能实施检修。设备巡检及倒闸操作是变电设备运行维护的主要工作,直接影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以,变电设备的运行和维护在整个电网系统运行中占据了极端重要的位置。 1.2变电运行管理中急需加强安全风险管理 在变电系统运行中的班组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抓好风险评估,加强管理和预防,是保证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提高安全风险意识。传统工作模式及管理方式都相对轻松,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部分员工仅限于抄电表和打电话的工作形式,巡检设备时走马观花,对于监盘也不认真,记录不能及时填写,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停留于表面而不深入思考,思想上的放松才是最大的安全隐患。二是细化安全风险的评估工作。一线员工普遍对于已有的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不够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执行中更是大打折扣,甚至仅流于形式走过场,严重影响了安全风险的评估效果。 2变电运行班组管理中安全风险评估的应用方法 基于工作内容和性质,变电运行中的安全风险评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各方面的协同配合,就一线班组而言,风险评估的管理工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基本策略是通用不变的。 2.1转变观念,强化意识,加强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 “安全为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要想深入员工内心,离不开管理部门的合理有效的管控措施。管理部门应该增加必要的教育培训投入,组织员工系统全面地学习技术规范和有关规定,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各种操作规范及各项反措。通过系统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强化员工的自我管理、约束和教育意识,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转变散漫随意的工作作风,重新树立“安全创造效益”的理念。从根源上切除思想隐患,为变电设备安全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 2.2改革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中的工作程序 依循电力运行规律,结合变电运行实际,积极创新,使安全风险评估程序更加科学可行,为变电运行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是电力发展的新要求。以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要求为基础,把降低风险和实现安全作为目标,借由危险的识别、研判、预估和比较,得出正确判断,向相关人员提供准确结论,以便其做出合理决策,从而保证变电运行安全无碍[2]。在规范的变电运行安全评估过程中,首先要检查变电设备,查找是否存在风险隐患,若有风险,需进一步评测风险等级进行闭环管理。若风险比较大,就要作出解决问题的判断,即风险等级是否超出正常区间,如若在正常区间内,判断结果为非紧急风险;如若超出正常区间,必须提醒有关人员采取措施降低风险。落实措施后,再度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不断如此循环,建立风险分析、评估和处理问题的有机良性循环,从而达到降低风险和保证变电运行安全的目的。 2.3强化安全风险评估细节管理 管理班组应特别重视安全风险评估的细节管理工作,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使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实际操作中,应在相关评估标准的基础上,综合管理生产环境、生产机械设备、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素质和现场管控等各方面,实时评估结合定期评估,自身评价结合上级评估,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估措施,扎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细节评估,确保谁评查谁负责[3]。对发现的各类风险隐患应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查找产生根源,划分等级大小,按照风险等级大小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应急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整改计划,强化落实措施,进而消除风险隐患,巩固安全生产基础。 3总结 变电运行的工作特点是设备量大、工作烦琐。变电站设备种类多、区域分散、采用运维站及运维一体模式后,变电站人员精减,运维人员由多向精转变提升,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安全风险评估在变电运行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逐步建立全方位、科学化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变电运行的安全有效管控,不断规避隐患、弱化并消除风险,才能使变电运行的运维一体模式持序安全平稳地深入推进。 作者:林东栋 单位:国网厦门供电公司 班组管理论文:油田供电企业班组管理探究 1引入激励机制,提升班组管理的精神动力 1.1加强政策支持,正确运用激励因素 电厂领导要重视班组管理,结合电厂工作实际,广泛征求意见,给予正确的政策支持,满足职工需求,以此进行激励,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班组管理的强化需要政策支持以及正确运用激励因素,企业单位激发职工欲望,就是提升职工工作积极性,让职工为实现需求而努力工作,一旦职工得不到满足,欲望消失,则职工工作积极性消失。所以,激励因素作用的发挥是强化班组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1.2激励机制要建立在长远目标基础之上 要逐步完善班组管理的组织倡导、指导推进、工作运行以及物质保障等机制,确保为班组管理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建立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任务而定,不能盲目制定,要确保目标在大多数班组可以实现,让班组及员工看到目标终点,处于有期望、有奔头状态,各班组组织要正确引导,创造有利条件,激发班组奋发进取的团队精神,挖掘班组内在潜力,发挥精神效能作用。 1.3提供物质保障,用物质利益刺激精神动力 名誉和物质刺激是激励机制常用方法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完成目标的班组和个人,电厂企业要兑现奖励,给予物质利益刺激和精神营养刺激,奖优罚劣,升优降劣,表扬先进,刺激后进,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2加强安全教育,树立班组安全生产意识 水电厂班组通常进行高空、高电压、高风险作业,安全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所以,电厂全体上下都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位,通过教育提高班组的安全生产意识。第一,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增强班组人员的安全意识。可通过组织学习的方式进行教育,也可通过警示宣传进行教育,安全教育是职工掌握各种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的重要方法,也是避免安全事故的重要途径,安全教育主要进行的是岗前安全教育、安全技术培训,岗上继续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重点阶段安全教育和培训以及设备更新时的安全技术培训等,让基础班组充分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另外,电厂教育机构要做好事故通报汇编工作,组织全体员工学习,通过血的教训,杜绝重复事故的发生,让全体职工认识到事故的严重性,从教育中吸取教训。第二,在班组内部组建“一带一”安全教育组,安排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老职工带领新职工或安全意识差的职工进行“传帮带”工作,并负责新职工的工作安全。第三,设立安全员。安全员除了熟悉本单位、本班组存在的风险和如何落实防范措施外,还要组织员工开展安全技能培训等活动,开展事故案例分析;作业前开展风险分析和识别,制定防范措施;规范管理安全用具,定期检查和校验;落实特殊时期、各时间段和大型作业的安全措施,执行相关规定。 3注重思想教育,打牢班组团队建设基础 3.1思想教育要体现针对性 通常职工思想有波动、情绪有变化在班组内反映得最现实、最迅速。在日常工作中,班组长要充分掌握组员的思维、意志、情趣、理想以及爱好特点等,采取不同方式,解决思想波动,消除不良情绪,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3.2思想教育要体现灵活性 充分发挥班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的灵活性,把握因地制宜、立竿见影的特点和优势,探索班组职工思想变化影响因素,调动班组员工以生产工作为中心融为一个整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真正服务于生产。 3.3思想教育要体现民主性 要带动班组职工,全班形成民主、和谐的风气,一人有问题,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共同帮助,携手共进,增强组员集体荣誉感和共同使命感。 4重视带头作用,培养班组长综合素质 4.1选好班组长是关键 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班组长素质决定了班组的管理水平。在班组长的选择上,要注重对其个人综合素质的考核,既要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一个优秀的班组长,能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挖掘职工潜能,创造出一个思想作风优良,安全基础过硬的班组。 4.2班组长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按照所签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书,把班组的安全生产目标真正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班组职工身上,制定符合班组实际的、具有可行性的经济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不应付领导,做到“有功必奖、有过必罚”,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排查班组内存在的各项问题和隐患,将隐患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 作者:焦晓龙 单位:长庆油田公司水电厂 班组管理论文:工会企业班组管理论文 一、抓基础:强化班组基础工作 (一)以完备适用为原则加强班组制度建设 1.推行制度清单,规范基本制度和自选制度。 为兼顾制度建设的统一性和灵活性,推行班组制度清单制,区分“必选项”和“可选项”。将班务分工管理细则、班组台帐分工管理、班组经济责任制考核细则、班组文明生产考评规定、班组奖金分配方案、班组设备责任划分、班组学习培训管理细则、班组职工岗位绩效评价等列为班组必须制订的制度,其余如班组值班制度等可以参照上级管理制度设为班组自选制度。 2.强化重点突破,构建优绩优效的动力机制。 班组制度体系的核心是调动人员积极性、提升班组执行力,因此要把建设“绩效考评-奖金分配-评优评先”挂钩的“动力”机制作为重点,发挥制度对人的激励约束作用。各部门可以通过个别试点、逐步推开的方式,着力探索和建设班员议事、评优评先、奖金分配、奖惩激励等制度。在关系班组建设和员工利益的重点事项决策执行方面应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和主体作用;在奖金分配方面,要充分发挥班组“二次分配”调节职能,对班员岗位绩效每月进行量化,如检修工时制,运行职工绩效要量化到操作任务完成量、缺陷发现数量、小指标完成情况等,把班员在班组管理中承担的工作也量化到绩效考评中,切实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让班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从制度设计上减少员工职业倦怠,发挥工作潜能;在评先评优方面,要建立与绩效考评、经济责任挂钩的评先评优机制,规避以往部分班组先进轮流当等弊端,改进民主投票等简单化的操作手法,做到“评有依据、奖有实据”,切实让责任心强、绩效突出、作风优良的员工评为先进,让先进实至名归,评先评优不流于形式。 3.狠抓制度执行,推进制度文化建设。 好的制度就是适用管用,衡量制度好坏关键是看执行。在以往班组考评中,班组建章立制的考评浮在面上,今后应将班组制度执行情况纳入班组升级考评体系,同时还要对班组制度是否体现安全、节能、环保、文明、创新、崇学、和谐、人本、民主等文化理念进行评定。 (二)以精简高效为原则完善班组台帐 基层班组认为当前企业各类检查学习的台帐太多太繁琐。班组安全学习、政治学习等还通过传统的中心发言形式,已不能被身处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职工所接受。台帐是一种过程的记录,如何提高台帐的实效性、真实性是体现管理功能有效性的关键。组织职能部门应当梳理台帐、分清责任主次,各类计划、总结要尽可能合并,对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文件要坚决取消,为班组管理减负。 (三)以分层培训为抓手,推进班组培训工作 人是企业第一资源,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把班组培训抓细抓实,班组学习力不断增强,班组人员素质才能持续提升,企业培训工作也才能真正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对班组人员技能水平、能胜任业务的范围进行量化并与其绩效评价、奖金分配挂钩;将导师带徒、内训授课、技术比武成绩计入个人绩效、工作量。培训工作要充分调动老班员、骨干人员的传帮带积极性,挖掘内部培训资源潜力,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的团队学习氛围,将班组学习力转化成班组生产力。 二、抓龙头:推进班组长队伍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班组要建设好,班组长是“灵魂人物”,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班组长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班组建设水平、班组文化氛围、队伍生机活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谋求班组管理提升,必须要着力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 (一)丰富激励手段,完善“争优评先”机制 有激励才有动力。从人才选拔使用、职业发展上讲,班组长的职业晋升渠道主要是向专工、部门管理人员、中层干部发展。为保持和提高班组长管班组、带队伍的长期积极性,提高班组长的责任感和班组长岗位的吸引力,要进一步完善对班组长的选拔、任用、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建立多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激励手段上下功夫。 1.优化班组长选拔。 要细化班组长的任职条件、任职资格,对班组长的任职条件要区别于其他岗位,适当放宽学历、年龄等要求,降低班组长任职门槛,而将“重实效、重能力”作为主要导向,甚至可以破格录用,对广大职工起到激励示范作用。在方法上,班组长选拔也可引入民主选拔、竞争性选拔等手段。 2.开展“好班长”评选。 推行“好班长”常态化评选奖励机制。工会已建立“好班长”考评标准和实施细则,通过实事求是、好中选优推选出群众公认、业绩优秀的“好”班长,丰富班组长的激励方式,从而有效增强班组长的责任感、激发班组长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以持续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提升班组长综合素质、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二)拓展交流渠道,完善“能力增长”机制 班组长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管理能力。对班组长的培训要强化针对性,以学促干、以干促培。 1.开展班组长岗前培训。 嘉兴发电公司有关制度有条款要求进行班组长培训,但对具体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没有详尽规定,应尽早完善并执行,最好是班组长上岗前进行专业培训,或者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培训,或是对潜在班组长进行提前培训。 2.加强班组长动态培训。 随着时代的变化、管理理念的创新、技术的进步,要为班组长提供适当的外出参观、交流、培训的机会,不断更新、丰富自身能力,优化管理水平。 3.开展班组长岗位交流。 由于专业的壁垒,班组长的岗位交流难度大,今后要突出班组长“管”的能力,也就是弱化班组长的专业特长而强调管理能力。要实行班组长定期“轮岗”机制,促进班组长在管理上“跳出班组看班组”;提高班组长在班组骨干培养方面的积极性,避免班组对班组长业务能力的依赖性,规避班组“后继乏人”的情况;同时也带动对副班长、班组技术员的培养,通过“压任务”促提高。 (三)打破“终身”惯例,完善“新老交接”机制 提高班组长的职业成就感和岗位价值,关键要打破“终身”制,让班组长赶有方向、退有“空间”。考虑让班组长到一定年龄退下来做一些培训工作、安全监督工作,包括做班组建设考评工作等,此举一是可以解除班组长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明确班组长的职业前景,让班组长在职业生涯后期实现平稳“转型”,变带兵打仗为管事育人,从而也增强班组长岗位的吸引力和岗位“含金量”、荣誉感;二是充分发挥班组长的经验优势,让班组长的隐性知识为企业所用,这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部分;三是让班组长岗位不断新老“换血”,为年轻员工提供锻炼成长和发挥才干的机会,让班组长队伍年轻化,提高班组长队伍的生机活力。通过以上做法让优秀班组长政治上受优待、经济上得实惠、精神上有奔头。 三、抓内化:推进班组文化建设 推进班组管理提升,必须进一步发挥班组文化建设“柔性”、高层次管理作用,通过文化的“凝心剂”、“催化剂”作用,进一步提高班员对班组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全面发挥班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进“闪光”企业文化落地,深化文化强企,促进班组软硬实力的同步发展。 (一)理念提炼,让班组文化符号化 班组理念是班组文化的精髓,因此要着力对班组文化理念进行再提炼、再完善,突出“个性”,体现班组自身鲜明的管理特色。在理念口号上要做到朗朗上口、深入浅出,让文化口号成为班组成员的精神动力和座右铭,激励班组成员自觉地向着所认同的目标奋进,这将是班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促进班组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硬件入手,让班组文化可视化 1.提升班组形象。 对班组休息室、更衣室等进行形象布置,统一班组定置,优化办公家具、“职工小家”布置,结合企业VIS视觉形象系统开展设计和装饰,提升班组的外在形象,美化班员日常工作环境。 2.推进文化上墙。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相当部分的班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组文化,但要对班组建设上墙工作采用更加先进的工艺、创意,进一步细化、美化、优化,达到强化班组职工的学习认知,通过入眼入脑入心,发挥班组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典型引领,让班组文化人格化 先进典型是企业和班组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选树典型,强化典型引路和榜样示范作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具有弘扬平凡、激励进取的精神激励意义。各级工会组织要主导在部门和班组设立“明星栏”。大力挖掘和宣传员工先进事迹,做好先进“亮化”工作,提高先进员工的荣誉感、自豪感,促进员工比学赶超,在业绩考评的基础上,定期对绩效优秀、表现突出的员工事迹进行展示,让明星“亮”起来,强化精神激励。 (四)丰富活动,让班组文化亲和化 开展健康向上、员工喜闻乐见的班组活动,不仅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也是营造阳光氛围、积聚正能量、激活“细胞”活力的需要。工会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员工文化、文体活动,注意形式创新、点面结合,寓教育于活动,寓活力于活动。如开展安全亲情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工间健身活动,让员工劳逸结合,促进团队协助,强化人文关爱,缓释员工压力,促进员工身心健康。 四、抓创新:完善班组建设管理模式 (一)完善班组建设领导体系,从上至下落实责任 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落实任务和责任,最终都要落实到基层班组。因此认识上要到位,班组建设不仅是工会的事情,也不仅是职能部门的事情,而是各级管理层都需去做的事情。成立各级班组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组,专业部门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建立起“公司领导、工会牵头、部门负责、班组参与”的班组建设格局;明确科室职能部门、生产专业部门、分场、班组在班组建设中的职责。针对以往对班组建设的评价侧重于检查班组,忽视了检查各级管理层履行班组管理的职责。有针对性地修订标准,把部门班组建设成绩和部门业绩考评挂钩。另外在完善各级班组建设领导体系的同时,要设置班组建设专业工作组,制定工作组的工作细则、标准。让考评组更有针对性的指导班组建设,切实把班组建设融入专业管理和日常工作,形成整体合力。 (二)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有序推进班组对标管理,促进考评的公正科学。针对班组考评在科学量化方面的不足,借鉴公司运行管理多年来小指标考评机制,结合新增班组建设指标考评,建立班组对标指标体系。紧扣核心业务,梳理班组承担的重点工作,抓住指标设计这一“牛鼻子”,提高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指标全部覆盖核心业务。指标设置既要充分体现班组应承担的工作责任,满足核心业务开展和专业管理要求,又要剔除超出班组职责、与主观努力关系不大和体现一般性日常工作的指标,尽可能减少班组负担。增加信息系统自动采集指标,减少人为因素评价指标,确保指标导向明确,定义清晰,数据来源准确、可比。要在对标体系有效落地上积极发挥专业管理作用。对于不能自动采集的指标,要建立审查机制,确保依据充分、计算准确、公平公正。及时为基层提供专业基础数据和专业分析评价报告,指导各层级开展专业指标分析诊断,准确查出不足,制定并落实巩固提升措施,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精益化管理水平。如检修班组由各专业主管负责,选定标杆班组采样,根据专业考评指标量化到班组,建立指标数据库,每月按照工作完成情况自动生成分数。用实际数据排出班组考评名次,使评比结果更权威更有比较性。 作者:吕憬 单位:浙江浙能嘉兴发电有限公司工会 班组管理论文:思维模式下班组管理论文 1电力班组管理介绍 在班组管理中,目前存在两种思维模式,即传统思维模式和团队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团队管理模式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班组长为具有管理理念和思路的人;班组管理中,注重人性化和实践性,人人参与班组管理,班组长负责通透协调,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才干;倡导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管理理念,并使班组成员树立争创一流的信念;倡导爱一行、干一行的新理念,充分发掘成员的潜力和才能,使其为班组管理服务;学习和吸纳班组成员的长处,加强班组成员内部交流,扬长避短,集中优势,提高效率和效益;衡量班组管理的标准为效益,无效益则表示班组管理不到位;在班组管理中,尊重人、发展人,完善管理制度,同时与班组成员愿景相结合,体现管理的人性化。总之,团队管理模式是与注重集权、注重效率,以行政命令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完全不同的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可适应电力企业在新形势下管理的需要。 2班组管理转变思维模式的途径 在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未来,企业可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此,电力企业应未雨绸缪,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和模式,积极转变管理思维模式,在班组管理中,建立团队管理模式。班组作为企业管理的细胞,在保障电网安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团队管理模式,可提高班组成员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和创造性,完成班组和企业下达的各项生产指标。同时,团队管理也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因此,转变班组管理思维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保障员工权利、尊重人、发展人的需要。实现管理方法上的转变,由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班组文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2.1培养团队精神与凝聚力 培养班组成员的团队精神与凝聚力。首先,提高成员的整体感,由班组长优化成员配置,各司其职,可在班组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出最大贡献;其次,提高班组成员对班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班组成员可从班组中学习到什么,对成员来说非常重要,由于班组成员总想获得一种归属感,希望在班组中获得友谊和关怀,所以在班组管理中,应鼓励班组成员互相鼓励和赞美,关心其他同事,提高班组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2.2以人为本的班组管理 班组管理的最高价值准则,应当为促进班组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是班组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条件,尽量满足成员心理需求和发展需求,关注班组成员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使其勤勉事业,兢兢业业开展工作。此外,在班组管理中,应创造条件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来,使其在民主参与中获得教育和启迪,建立相互信任的和谐团队,自觉规范行为和维护团队利益。 2.3创建特色的班组文化 班组的文化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班组活动的文化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而环境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文环境文化;二是物理环境文化。其中,物理环境文化,包括自然景色、作业环境、视听环境、娱乐设施、班组面貌等,可对班组的发展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人文环境文化,包括班组管理理念、团队民主氛围、成员精神面貌,以及人际关系、心理状态和班组长作风等,对班组发展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同时,也是班组价值观的外在和直接体现,也是班组形象和凝聚力的直接体现。一个班组的文化环境如何,主要由上述两个方面决定。为此,在电力班组管理中,应加强班组文化建设,根据班组实际,建立符合班组实际的优秀文化,使班组文化时时刻刻感染人、影响人、引导人,进而形成班组管理的内在灵魂和精神。 2.4坚持以成员发展为班组管理的导向 在班组管理中,应坚持“人人是人才,赛马而不相马”的用人理念,为每个班组成员创造展示品德与才华的空间,并用“赛马”机制激励班组成员,不断激发其创造力,挖掘其潜能,为班组管理做贡献。班组管理要始终以班组成员发展为导向,将管理体制转变为以员工发展为导向的模式。以班组成员为导向的模式,尊重人、发展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在这种模式下,班组成员的默契心照不宣,可相互认可、相互接纳和相互选择,并加强员工的培训与管理,使班组能留住人才、发掘人才和培养人才。 2.5充分运用互补整合功能 在团队管理中,注重员工的个性化,尊重员工差异,并让这种差异在日常工作中得以整合修补,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在班组管理中,利用互补整合功能,应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作为管理的目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收到最佳的管理效果。班组管理工作的原则为: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原则,“五湖四海”原则,充分交流原则和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原则。此外,在管理中,还要善于发现“不拉马的士兵”,作为班组长,应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审视班组成员的能力,善于给每个成员进行定位,及时发现那些“不拉马的士兵”,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和整体利益的提升。同时,在班组管理中,充分发挥班组长作用,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班组成员的信心和创新意识,做好班组管理工作。 3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管理水平的提高,均需要从班组管理做起。为此,就需要转变班组管理模式,将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团队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坚持一定的原则,注重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发挥班组长的作用,以带动班组管理整体水平的跃升。 作者:李朝东 单位: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遵义供电局 班组管理论文:检修班组技术管理论文 1、检修班组技术管理的内容 检修班组的技术管理内容包括了班组负责区域工艺流程、设备特性、检修要点及危险源点等资料的收集,现场检修技术质量监控和相关技术质量数据的记录收集,检修项目维修作业标准、技术标准、技术方案和总结的编写、改进及应用,班组人员技能培训和考核,班组人员的作业标准、岗位规程的制定等等。 2、如何开展班组技术管理工作 2.1检修项目部要有明确的可行的技术管理规划、体系、制度 (1)检修项目部技术管理的规划和策划是班组技术工作实施的前提。班组技术管理的规划和策划就是班组的上级管理单位(检修项目部)给班组竖立的一个技术管理目标。没有目标做什么都是盲目的,完全凭班组的自主性去开展技术工作更是不可行。在现有阶段检修企业班组长平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只有检修项目部首先进行班组规划,实行硬性的技术指标,让班组知道、了解有什么要做,在做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学习,把进行班组技术管理形成一种习惯,并逐步能够进行自主规划,制定班组的技术管理办法。达到这个程度以后,检修项目部只需进行指导和监控,最终达到班组进行自我管理的目的。检修项目部在给班组做规划和策划时要注意考虑到班组的技术实力,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会造成班组因能力有限而无法实现,打击班组及员工的自信心,过低又会因为目标很容易完成后造成班组继续提高的动力。因此目标的合理性也是项目部制定规划时特别要考虑的。 (2)检修项目部技术管理要有明确的体系和制度是班组技术管理的基础。体系就是要落实到责任人,从检修项目部到检修班组,技术管理责任都要明确到人。事实证明,一个没有完善的体系制度进行监控检查的管理是没有效率的。人都有惰性,没有一个完善明确的体系落实及责任分工就无法开展好工作,比如:一个检修班组长安排布置检修任务时分工不明确、责任人不落实,各个组员做事就会象无头苍蝇,都凭自己理解和自觉性做事,工作没有责任心,工作任务最后完成的效率和质量都不高。这就说明了不管技术管理还是检修管理时责任明细分工明确的重要性,有责任人、负责人,有分工了才会有人管、有人理,真正让技术管理付诸于行动。因此,检修项目部应该首先要建立一个从上至下、并细化到班组的技术骨干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作业区、班组的技术负责人、责任人,制定其相应的岗位职责。 2.2注重班组长技术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技术管理的核心 班组长是班组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组长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水平决定了一个班组技术管理的优劣,一只队伍没有一个好的领头人就无法把这只队伍戴好,因此,班组长各项能力的是否能达到班组技术管理的要求是班组能否开展好技术管理的核心。 (1)班组长要进行技术管理,首先得要有清晰的技术管理思路。管理是门科学,不论管理的大小,思路是引领管理的方向,最基层管理者班组长也需要有管理的思路。也就是需要清楚自身有什么样的职李德兴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责、目标,班组技术管理状况怎么样,如何及采用什么方式开展技术管理等等。检修项目部要注意对班组长管理思路的引导和培养,多开展相关方面的培训及交流,让班组长形成自主技术管理的理念,尽量避免压迫式的植入。思想决定行动。有了班组技术管理和发展意识,那么必然会有其行动的方针。人的自觉和不自觉地去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 (2)班组长有思路进行管理后,项目部还要对班组长的管理方法、资料规范编制能力进行提升。班组长由于自身能力、经历的限制,其管理高度、方法可能不一定科学有效,还需要进行引导、纠正,如考核制度是否合理,与人交流语言是否恰当,工作安排方法是否合适等等;班组长是班组具体技术资料的编制者,但资料的规范编制可能还不定很了解,需要进行针对性培训,不能让班组长做返工或不合格资料而影响其积极性。 2.3班组培训要抓好抓实,班组培训是技术管理的一个工作重点 班组是一个集体,班组优质高效完成检修项目的能力决定于班组整体的技术技能水平,而不是靠班长或某几个骨干,因此班组的培训工作也尤为重要。班组长要根据现场特点、员工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和计划。培训形式不只限于理论集中培训,还可以是讨论、交流、座谈、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 2.4班组激励机制的建立也是做好班组技术管理的一个有效措施 班组的激励机制简单说就是要树典型,这个典型要有正面的也要有反面的。不论做什么事情,经济杠杆作用始终是最明显的,有奖有罚,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及竞争意识,提高工作完成质量和效率。班组技术管理工作要有相应的考核奖励措施,对技术资料编制、现场工作完成质量、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进行评价和竖典型。只有通过参照和对比,才能让员工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 2.5真正做好现场的技术质量监控工作是技术管理的另一个工作重点 班组检修活动是班组工作的主要内容,班组检修质量直接影响到作业区的履约工作,抓好技术质量监控工作也对我方检修技能的提升是一个促进作用。班组检修要做好检修技术交底,现场数据记录、验收确认记录、试车记录等,让现场检修技术质量受控。 2.6创造和谐、团结、向上,有竞争力和活力的班组是检修技术管理的目标 班组技术质量管理只是班组管理的一部分,班组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创建一个和谐、团结、向上、有竞争力和活力的班组,项目部技术质量管理也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为了营造班组的和谐氛围,应就以下三方面来开展工作。 (1)班组长和班员应多交流沟通。 (2)班组长要合理安排好工作任务。 (3)班组要能具有和谐氛围,开展好民主管理也很重要。班组有了良好的和谐氛围,才会促动每个职工在努力踏实地做好本岗位工作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为企业的未来谋发展。 3、结束语 班组技术管理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具有民主性的氛围,班组技术管理要注重实际效果,注重人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提高班组技术管理的水平。 作者:李德兴 单位: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 班组管理论文:龙固煤矿班组管理论文 1构建班组用人新模式 1.1公推直选班组长 班组长是班组的领头人,在班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龙固煤矿把选好、用好班组长作为抓好班组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对班组长的选举机制进行了改进,采用公推直选。目前,该矿所有在任的班组长都是通过这种机制产生的。从实际效果来看,基层员工选举产生的班组长作风正派、群众基础好、业务素质高,安全、责任、节约、效益等意识强。这一举措对基层,尤其是对班组的民主建设、对班组战斗力的提高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2评聘技师储人才 在公推直选班组长过程中,因岗位有限,难免有一部分技术全面、业务精通的员工落选,其工作热情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为弥补这一缺憾并最大程度地提高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矿井研究出台了《龙固煤矿内部技师评聘、考核办法》,通过民意测评、理论知识考试、实际操作考核等程序,分3个等级将部分人品好、作风正、技术精、工作实的员工评聘为内部技师,在他们授课带徒的前提下,每月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补助。这种做法在班组整体实操水平的提高、储备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1.3末位淘汰催竞争 为持续调动在任班组长和内部技师的工作积极性,矿井结合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绩效指标,并严格坚持绩效考核,对考核中连续两次排名靠后的进行诫勉谈话、三次则予以淘汰。将连续三次以上获得第一名的,纳入矿中层干部资源储备库重点培养。通过这种强势管理给予他们一定的压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通过有力的竞争,使各个班组都处于一种积极上进的状态。 1.4干部挂职促和谐 在班组安全管理上,龙固煤矿始终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超前防范理念,在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事故的超前防范和隐患治理。将安全、生产、技术部门中层干部全部派往一线班组挂职,坚持“三走进”(走进职工、走进基层、走进现场),不断强化超前防范工作,有效消除了各种不安全因素,极大地促进了班组建设和矿井和谐。 2建设班组培训新体系 2.1“一对一”讲解 为了让班组成员了解施工工艺、工序、设备性能,掌握安全要点、操作技能,解决常见问题、一般故障,班组成员中采煤机司机、综掘机司机、电钳工等专业性较强的工种培训全部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利用地面综合实训基地、电钳工实训基地、井下小工程模型基地等,系统地讲授、学习本工种相关知识,确保培训效果。 2.2“二帮一”授徒 龙固煤矿一、二线班组成员每人都配有两个老师,并签订师徒合同。一个是理论知识水平较高的在本班挂职的职能科室干部,另一个是现场工作经验丰富的内部技师。所有班组成员的老师半年调整一次。班组整体素质很快适应了先进施工工艺和设备的需要。 2.3“三统一”培训 在培训方面,龙固煤矿坚持做到“三个统一”,即矿组织的培训、区队内培、班组自培的培训内容全部由班组决定。班组根据本班特点,选择培训内容,自选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组自培。区队综合各班组提出的培训要求,利用周二、周五安全学习日时间,积极开展区队内培。矿培训中心再依据各区队提出的培训需求,每天分三个时段组织统一培训和学习。 2.4“四合一”学习 为了实现知识共享,培养“复合型员工”,进而提升班组整体素质,龙固煤矿在各班组推行“四合一”学习法,即轮流讲、结对子、同探讨、专题学。“轮流讲”就是每名成员结合本专业知识轮流讲课,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结对子”就是让不同专业的班组成员结成对子,促进各专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同探讨”就是班组成员聚在一起,就下一步的施工方案、技术措施等进行共同探讨,各抒己见,寻求最佳方案。“专题学”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策划学习主题,由培训中心统一协调优秀教师授课,实行专题集中学习。这种学习法,打造了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一专多能的班组队伍。 3推行班组管理新方法 3.1开展“四无”班组竞赛 在全矿范围内广泛开展“四无”(安全无事故、管理无漏洞、员工无“三违”、现场无隐患)班组创建活动。按照月度考核、季度评比、年度总结的方式,对一、二线班组分别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评比办法,通过正向激励,逐步实现职工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增强了班组处理和协调问题的能力,把隐患和问题处理在现场、处理在第一时间,初步实现班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主管理。 3.2实施“三•四•五•六”班组管理 龙固煤矿在一线班组中强力实施“三•四•五•六”班组管理法。即:执行“三步骤”,抓实班前安全教育活动:一是确认精神状态,二是灌输安全知识,三是交代安全注意事项。落实班组内部工资“四挂钩”,调动班组安全生产积极性:与安全效果挂钩,与安全质量标准化挂钩,与工作量挂钩,与规范化操作挂钩。四者分别占工资总额比例的4:3:2:1。实施“五举措”,发挥班组文化保障作用:安全理念引导,亲情教育感染,素质技能提升,安全行为养成,团队精神聚人。班前会“六必讲”,讲清安全生产要点:必讲上一班遗留问题、必讲对遗留问题的处理、必讲当班安全技术措施、必讲跟班干部的主要职责、必讲特种人员的岗位要求、必讲可能发生问题的应急处理办法。坚持“六必做”,严格现场安全工作流程管控:一是坚持现场安全确认,二是坚持现场巡查,三是坚持现场兑规作业,四是坚持班中点评,五是坚持班后安全检查,六是坚持班后收工验收。这一管理方法推行以来,各类安全事故得到了有效遏制,各级、各类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整改,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和员工安全意识、规范化操作水平明显提高,员工自我保安技能显著增强,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和动态达标水平不断提升,安全效果持续保持了稳定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力促进了矿井的安全管理。 3.3强化“三化”班组意识 一是岗位管理价值化。把安全、质量、任务、节约、效益等要素全部纳入岗位价值考核体系,计入岗位绩效工资,促使每个成员努力创造正价值、减少零价值、消灭负价值,实现岗位增值、员工增收、班组增效。二是作业过程正规化。实施正规循环作业,严格按照作业流程正规循环图表,在规定的时间、由规定的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完成规定的任务。三是班组管理精细化。从规范制度、完善标准、细化流程入手,编制了涵盖所有岗位、工种的《岗位说明书》和《操作流程》,并出台了多项与之配套的考核实施细则,对班组成员的薪资待遇全部实行日清制考核,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 3.4搭建“十措并举”班组平台 为不断巩固班组建设工作成果,不断提高班组管理水平,通过开展“十措并举”(优化标准“精品”行动;规范操作“固化”行动;岗位增值“明星”行动;技术比武“选优”行动;拔尖人才“推崇”行动;创新创造“冠名”行动;记录刷新“赶超”行动;素养提升“登高”行动;节支降耗“挖潜”行动;爱岗敬业“奉献”行动)等班组活动平台,使被管理者成为管理的参与者,促进全员参与班组管理和班组建设。 4结论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龙固煤矿班组建设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本矿特色系统管理模式,为加强煤矿基层和基础管理,推进矿井科学、安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仅近3年来,矿井就有3个班组被评为江苏省先进班组。龙固煤矿的上述做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为类似企业的班组建设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值得有关单位学习和借鉴。 作者:徐成海 郝华 尹冠华 单位:徐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华润天能徐州煤电有限公司龙固煤矿 班组管理论文:班组长人才培养下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一、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特点概述 (一)基于素质要求的培养规格 号称“兵头将尾”的班组长既是直接的生产者,也是一线生产的直接指挥者和组织者。所以,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既注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品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班组长不仅要具备较为丰富的职业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人品和一定的管理能力。职业知识按岗位需求满足“必需、够用”原则,职业技能以行业职业技能证书为标准,人品主要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职业操守,管理能力则是具有良好沟通、团队合作、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培养方式 目前,“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培养方式得到了各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同。学生在企业定岗、定位、定员实习,在工作中培养职业素质和提高技能,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岗位操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了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到企业参加生产性工作,凸显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三)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是指从企业引进项目,将企业工程实践项目和虚拟开发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项目引领即在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项目,由学生参与项目设计、管理、开发和制作,通过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任务驱动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并在营造的模拟情景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并寻找、搜索相关知识,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式不仅在工科专业得到运用,在管理类专业也可通过“案例引导”、“情境教学”等具体方式来实现。 二、高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该课程起步较晚,教学内容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体系,因此,对于“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由谁来教”等问题尚未明晰,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课程定位及课程目标不够清晰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新的课程,其突出特点体现在知识涉及领域广泛、文理交叉、具体内容跨度大以及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而理论界、企业部门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至今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致使目前“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目的不明确。有些学校将其定位为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有些学校将其定位为专业拓展课,有些学校教学偏重于掌握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论及方法为目标,有些则侧重于掌握CRM软件的基础与技术。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对于课程的定位及目标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课时及学分安排上也缺乏应有的论证。 (二)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不够严谨 由于课程定位及课程目标不清晰,造成很多高职院校“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在授课计划的制定上,无法确定课程应该包括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无法对“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体系进行准确的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及授课计划由授课教师自行确定,使目前“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体系呈现杂乱无章、各自为政的状态。纵观现有的各类客户关系管理教材,大多由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框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模块、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的实施三部分组成。在CRM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缺乏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导致学生学完了课程后对于企业如何运用客户关系管理,如何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的要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如何实现销售、营销、客户服务自动化等问题,仍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此外,这种偏重于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介绍的内容,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如同云里雾里,通过课程教学,无法使其有效地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实际应用技能。 (三)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基于该课程学科交叉性、发展不成熟及师资力量制约等因素,在“客户关系管理”的教学中,多数高职院校采用了PPT等多媒体方式教学,但仍然无法有效突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果缺乏实际生活中实践检验,那么,必然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学生无法将课堂中所学的死板的理论框架与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客户行为相结合,势必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 (四)课程实训教学环节建设薄弱 目前,CRM的实践教学主要还是围绕着CRM软件的演示进行,以对模拟软件的操作为主。学生实验时,根据实验指导教程按部就班进行操作,完成验证性任务,每一位同学的实验结果都完全一致,缺乏分析型CRM实验,致使学生失去实验的兴趣,难以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精髓。此外,对于客户关系的建立、拓展,客户信息的管理与分析,客户满意度管理等应用性内容的实训,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考核评价。 三、构建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体系 (一)课程定位及课程目标 “客户关系管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定位于专业方向课程,主要为销售员、客户服务专员、客户经理、大客户经理等营销岗位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根据高职“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使营销专业学生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以客户关系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实际应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竞争的需要,拓展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 (二)授课内容的选择与优化 依据“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原则,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为目标,兼顾学生后续发展需要,选取符合客户关系管理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素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按照真实职业活动流程和工作任务设计典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为九个模块。以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为特色,将主要教学活动置于项目实践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三)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是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以引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对象并贯穿教学全过程,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MetroAG某分店客户关系管理方案”总项目,将总项目再分为九个子项目贯穿教学模块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参与完成各项目的实训任务,达到掌握各模块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典型项目为依托,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任务案例进行剖析,通过模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性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设计九大教学模块的基础上,根据项目总要求将教学内容再分为30个任务单元,在每个任务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带着任务积极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如对“模块二任务三开发客户”的教学中,通过设计“某汽车4S店客户流量不足的困惑”案例引出任务,让学生置身于案例中4S管理层的各个角色去思考问题,分析客源不足原因,带着任务学习客户开发的相关知识;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汇报任务成果,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实训环节的设计与考核 针对课程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要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丰富实践教学的途径、开展校企业合作”的思想,设计多层次的课程实训教学模式。(1)选购先进的CRM系统模拟软件平台,建设校内CRM实训室。完善实验指导教学资料,通过上机模拟操作,增加学生对CRM系统平台使用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熟悉系统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客户数据资料进行分析。(2)对每一教学模块设计适当的不同形式的实训任务,如课外调查、情景模拟、方案设计等。利用课外时间实施任务,采用课内汇报、考核的方式来展开。(3)借助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师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形式,增加课程实训的实战性,使学生在完成实际项目中历练能力。如组织学生参与某服务型企业开展的客户满意度调查、客户服务质量监控、客户开发等项目。为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在课程考核上要加强实训环节的考核,提高课程实训成绩的比例,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提高专业技能、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作者:夏超 单位:江苏省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班组管理论文:思维模式下电力班组管理论文 1电力班组管理的思维模式分析 目前,电力班组管理应转变思维模式。供电企业在抓班组的建设工作时,管理者要改变“班组管理与我无关”的态度,以免班组管理工作进入“盲区”;要转变“三多”,即“会议多、文件多、记录多”的管理模式,以免班组管理工作进入“误区”。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展开班组管理工作,指导、协助班组找到正确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尽可能不使管理流于形式,从而提高班组的工作积极性。传统的班组管理模式利用组织具有的强制性督促组员完成任务,各组员利用相互作用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使每一位组员都能更好地承担各自的责任。传统班组管理中的组员不是一定都要参加集体工作,且组员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因此,传统班组的整体绩效仅是部分绩效相加之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班组管理也应转变思维模式,班组管理的可采取团队管理模式。团队管理模式即分配给组员共同的任务,且必须合作才能有效完成。通过组员的共同努力,发挥合作力量,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可达到整体绩效大于部分绩效之和的效果。 2转变班组管理思维模式的基本途径 2.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责任分工 供电企业的班组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以班值长为主要负责人的班组组织体系。班组长作为运行班组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班组日常的生产管理、组织建设、成员的考核管理工作、制订工作计划和教育培训工作,通过激励创新、沟通交流,提高组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促进班组的健康、和谐发展;由主要班员担任班组的安全员,负责实施班组工作计划、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和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并协助班值长,认真贯彻安全生产的指示和规定,监督组员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制止违章作业等;班组的其他人员分别担任班组的资料员、物资员和综合员等,负责落实班组工作计划,负责技术资料、设备台账和工作记录等的收集、整理、归档,核对、掌握本班组所需的备件、材料、工器具和物资台账管理,并负责作业现场“5S”管理的监督、检查等工作。通过健全班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和完善班组规章制度,班组成员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做到了各司其职。只有这样,班组工作才能有序、高效地开展。 2.2践行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即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使电力班组在管理过程当中对每个班组成员一视同仁,组员可平等参与班组的各项工作。对于对班组工作起决定作用的方案,必须利用民主投票的策略,而在处理班组的各项事务时,应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执行。 2.3提高班组成员的凝聚力 要想做好供电企业班组精益化管理,需要提高班组成员的凝聚力。通常而言,在班组建设的过程中,班组精益化管理的重点是通过精细管理,形成一定的效益,不断减少班组内耗,从而提高班组成员的凝聚力,这也是实现班组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关键所在。供电企业实施班组精细化管理需要充分发挥QC小组活动的作用。供电企业应有效利用QC小组活动平台,将组员之间的计划分工与共同协作相结合、将自找问题与集体研究相结合、将自主分析与共同解决问题相结合,不断改进班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周围环境,使组员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甚至体验到生活的乐趣。经实践证明,只有员工拥有了主人翁般的感受,才能提高供电企业班组成员的凝聚力,才能增强团队精神。 2.4积极开展有效的绩效管理 要想做好供电企业班组精益化管理,需要积极开展有效的绩效管理。目前,供电企业广泛采用了绩效管理的方式,因此,在供电企业班组精细化管理中,同样可采用绩效管理的方式。具体可分为以下2步:①全方位推进班组绩效管理。应将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与业务挂钩,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对优秀员工予以奖励。②优化班组绩效评价机制。要明确规定标准中的作业项,科学制订非作业项的相关内容和计分标准。在制订非作业项时,必须经过班组讨论,征求班组的意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及时公布评价结果,并公开征求全体员工的意见。 2.5建立常效机制,促进班组健康发展 要想将班组建设融入现代化的管理中,发挥班组在企业生产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形成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不仅需要提高班组的整体素质,还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具体可分为以下2步:①建立班组建设动态管理机制。应依据公司发展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班组建设管理的办法和制度。具体而言,应认真贯彻执行班组长选拔任用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明确班组员工的岗位职责,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发挥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作用,激发班组长和班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基础。②将加强班组建设工作与提高公司综合管理水平相结合,加大对班组各项工作的检查、考核力度,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指导、考核,以全面加强班组建设工作,从而推动供电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向高的层次发展,制度,使乘务员的权利更有保障;大力宣传超劳可能带来的严重影响,以提高运输部门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资金,完善管理技术和操作技术,从而有效杜绝超劳现象的发生。 3结束语 机车乘务员的超劳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还威胁着乘客的生命财务安全。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认清该问题的严重性,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效措。本文提出的应对策略可供管理者参考、借鉴,从而使乘客能够安全、高效地享受铁路运输带来的便捷。 作者:李婷婷 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厚街供电分局 班组管理论文:航天科研类班组管理论文 一、背景及问题 根据班组长访谈和对班组的问卷调查,发现五院科研类班组建设工作还“欠一些火候”,特别是管理效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科研类班组管理效能提升的问题,本文课题组查阅有关班组建设的理论书籍,借鉴其他央企的有效做法,多次实地调研基层班组建设情况,同事间头脑风暴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其中的核心就是通过研究、探索科研类班组的内在规律,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认识,把班组建设工作真正作为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从源头抓起,调查科研类班组的建设现状,找准工作“短板”,科学地确立班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推动班组建设工作创新奠定扎实基础。 二、经过及主要做法 为进一步提升五院科研类班组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采取“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准确了解科研类班组管理现状五院共有1315个班组,其中科研类班组683个。为了解基层班组员工的工作状况,查找科研类班组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升科研班组的管理效能,根据相关理论,本文课题组开展了一次五院科研班组员工工作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作目标和计划、工作效率和质量、学习和培训情况、压力和激励情况、班组长领导力等五个方面。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制形式,由课题组直接把问卷发放到员工手中,员工独立完成之后密封上交课题组,全程没有班组管理人员干预。第二步:锚定短板,深入分析影响管理效能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课题组深入调研并综合应用管理学中的“X理论”、“Y理论”、“Z理论”分析得出班组管理效能“短板”和需重点提升的要素项。通过对科研班组员工工作状况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科研班组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五院的科研班组管理对于“Y理论”和“Z理论”的应用比较到位,人性化管理和企业文化都做得不错,对于“X理论”的应用比较欠缺,科学管理的建章立制还不够完善,执行力不强。第三步:提升五院科研类班组管理效能的对策研究根据科研班组管理效能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必须从计划管理、学习管理、激励管理、现场管理、班组长领导力五个方面入手,强化对“X理论”的应用,将国际理念与班组建设实践相结合,集成国际、国内班组管理的先进方法、工具和模板,归纳总结现有的班组管理经验和案例,为班组建设开辟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方案如下: 1.班组计划管理提升 班组计划管理,就是围绕单位年度发展目标以及上级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计划,以提高集体与个人的工作效能,确保各项工作围绕组织总体目标高效开展,最终顺利完成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根据五院的科研任务特点,班组计划管理的思路是“制度统一化、模板差异化、实施信息化”,即在制度上统一要求制订周期性计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小结;在具体表格模板上采用适合各自工作特点的计划填报模板;在计划管理的实施上采用信息化支撑系统。通过优秀的计划管理,使班组计划既产生于工作目标又服务于工作目标,切切实实给班组以及个人的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确保实现企业总体发展目标。 2.质量管理提升 质量是航天的生命。科研班组最直接的工作产品就是一份份技术报告和技术成果,其质量高低,取决于是否有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基层班组要通过练好内功,达到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来推动班组工作的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单位需要的科研管理新体系,达到资源配置优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服务要求和产出。班组质量管理适用于班组全体成员,班组长(或班组长指定的人员)应要求全体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班组质量管理的流程、制度执行,并对执行的情况进行打分,适当给予奖惩。质量管理必须形成一种“草根文化”,广泛依靠群众的力量,形成群众性的长期运动。 3.班组学习管理提升 班组学习管理,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班组内部学习,促进班组成员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班组学习力、创新力和凝聚力的过程和活动。通过班组学习,可以提升班组成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的为科研服务;可以让班组成员劳逸结合,减轻工作压力,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可以引入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工具,提高服务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要想打造基层班组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班组成员的观念,倡导一种“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理念,并具体细化在四个方面:一是强调“终身学习”。班组的每一位成员要把学习当作是一种成长的状态,当作是一个需要毕生努力和坚持的方向,通过个人的持续学习来实现自我的完善和生命价值的完满。二是倡导“全员学习”。班组的业绩来自于全体班组成员的工作绩效,没有个体的努力则不可能换来班组集体的成功。因此,不管是班组长还是班组成员都要长期具备“学习”的状态。三是提倡“全过程学习”。班组要将“学习”贯穿于各项工作的计划、控制、执行、反馈等环节,使班组前进的每一步都打上学习的烙印。这就要求班组成员要做个学习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学习。四是注重“共同学习”。每个人要坚信集体的智慧高于个人的智慧,以“共同学习”的心态促进个人的成长,不断提升班组集体的学习能力,打造卓越班组。 4.班组激励管理提升 激励就是通过影响人们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增强或削弱其积极性,从而影响人们的实际行动。实施班组激励管理,旨在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舒缓员工的工作压力,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打造一支执行力高、战斗力强的团队。 5.班组长领导力提升 班组长领导力的提升是基层班组管理效能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鲁克说:领导能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班组长是否具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能否创建学习型班组,是衡量班组长是否卓越的主要依据之一。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科研班组长技术过硬、管理技能缺乏的问题,结合五项修炼的要求,可以从领导力的五个要素:领悟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凝聚能力着手,通过12项具体整改措施来提升班组长的领导力。 三、思考与启示 1.深入掌握科研班组管理现状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前提。 加强科研班组建设要充分掌握这一群体的特点,了解其管理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找出管理短板。 2.准确分析影响因素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关键。 找准科研班组管理短板,班组建设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只有准确地分析影响因素,科学地制定对策措施,才能真正促进班组建设,提升班组管理效能。 3.科学制定对策措施是加强班组建设的根本。 影响因素分析的准确性、对策措施的科学性、贯彻执行的及时性等是影响班组建设进一步加强的关键因素,只有围绕关键因素合理制定对策措施,重视前期的调研分析、统筹策划,准确分析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制定对策措施,才能切实增强班组的管理效能,促进班组建设实效。 作者:董嘉娜 李岩 单位:航天五院 班组管理论文:高速公路收费站班组管理论文 1高速公路收费站班组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各高速收费站都十分重视班组管理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以有效约束其日常管理行为,提升其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管理单位纷纷立足于其当前管理实际,制定各项有效管理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一些收费管理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星级收费班,并选出了相应的星级收费员和星级收费班长,极大的激发了其管理人员的管理兴趣和热情,提升了其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与此同时,收费班在其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较为系统完善的班组管理激励机制 收费组要想搞好班组日常管理活动,实现其管理目标就必须发动全体成员,积极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收费管理形势的发展,强化其创新意识和管理意识。因此,建立健全高速公路收费班组管理激励机制,对于提升班组整体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收费班组尚未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现有的激励措施不到位,激励作用十分有限。同时,班组的星级奖励机制面向的奖励对象只是个别成员,是一种个人奖励,且差距较小,不利于整体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同时,在实际奖励过程中,班组奖励的区分度不高,存在分配不均问题,导致优秀员工的工作热情难以持续,直接影响了班组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另外,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一些收费站会定期举办一些文体活动,以进一步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但实际来看,这些文体活动大多主题模糊,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难以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此外,还有一些班组缺乏成就感和竞争感,争先创优热情不足,不能根据其自身发展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对其工作也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直接影响了班组价值的实现。 1.2班组管理缺乏目标管理 目前,一些班组实行绩效管理,要求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水平。同时,整个班组还以企业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方向为依据,要求各管理班组成员必须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子目标。这就要求各成员必须积极确定其奋斗目标和方向,积极进取,不断完善其管理行为,以有效地提升其工作质量。这本是一种班组规范化管理的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益的提升。但反观现实,我们发现高速收费站班组在制定管理目标时,仍局限在岗位安排和收费任务完成上,没有充分突出其管理活动的发展特点,违背了目标管理的初衷,不利于整个班组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高速收费班组目标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直接导致了管理秩序的混乱,因此,班组要想真正发挥其目标管理的作用,就必须保证其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当前的管理实际,不断更新和完善其管理内容,突出其管理工作的特色和意义,坚持以提升业务水平为目标,引导广大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目标管理活动中,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 1.3班组管理缺乏文化氛围 收费班组是收费站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虽然成员少,且管理活动范围小,但其具有消息灵、内容实、管理效率高等优势。因此,班组必须进一步加强其精神文化建设,创建高质量的班组文化,以先进的文化影响人、感染人、鼓励人。但在日常工作中,高速收费班组由于时间紧、任务忙、工作环境有限等,常会忽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无法很好地满足职工的求知欲望和精神需求,导致班组文化建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直接影响了其管理热情和效率。同时,文化氛围缺乏也是导致班组成员文化素质提升工作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1.4班组管理缺乏民主管理的意识 所谓民主管理,就是指让每个成员都发挥其特长和优势,并引导其广泛参与管理活动,为组织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因此,班组要想实现民主管理目标,优化管理格局,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各成员的民主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组织的日常管理需求,认真执行组织的各项决策,做到高效管理。目前,在班组管理中,班长作为整个组织管理的主体,直接负责整个班组的日常管理和最终决策,拥有一定的管理权。但其没有积极动员全体成员参与组织内部管理活动,民主氛围不浓,组织监督不足。因此,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自然会影响其管理状态,导致其民主管理作用不明显,不利于整个班组的健康长效发展。 1.5班组管理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收费班组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其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支持不足必然会影响整个班组的活动开展成效,进而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一旦离开了资金的支持,班组的管理活动就会受到重重限制,进而制约其团队的发展活力。 2加强高速公路班组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高速收费公路班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各收费班组应该进一步强化其管理意识,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具体来说,高速公路班组管理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完善班组激励机制是优化班组管理的动力 为进一步激发班组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兴趣,高速收费班组可以逐步建立健全其班组管理激励机制,积极肯定和奖励那些表现优秀的班组,不断提升其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前班组管理形势,积极应对日常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有关研究调查显示,一个系统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推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班组必须不断完善其激励机制建设,提升其激励制度建设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充分发挥职工的特长和优势,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一方面班组管理激励机制是对员工和集体工作成效的肯定和激励,可以使其更好地投入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而推动整个班组的发展;另一方面班组管理还可以为班组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保障,有效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使其自觉调整其管理行为,并严格要求自己。 2.2全面培养班组长综合素质是优化班组管理的关键因素 一是必须创造一个有利班组长素质不断提高的环境,在思想观念上鼓励职工争当班组长,提供人才竞争,不拘一格选拔班组长。这有利于一批事业心强,富有管理意识、热心班组工作,素质较高的人才脱颖而出。另外,对班组长责、权、利明确规定,并制定优惠政策,包括晋级、奖励等方面;二是加强对班长的培养和管理。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班组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式,给予班长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进一步树立班长的威信,激发其管理热情和积极性,使其进一步明确其在班组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班长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其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使其真正成为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三是积极扩大内部管理和交流,鼓励各职工积极交换其管理经验,并就如何做好班组管理工作建言献策,提升整体管理效率和质量;四是培养收费班长的四种职业能力,积极发挥其组织管理作用。具体来看,四种职业能力如下:①业务指导能力。班长是收费组收费管理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指导能力,指导各组织成员积极进行各项组织活动,在提升其管理水平的同时带动整个班组的高效发展。②协调组织能力。班长必须具备一定的协调组织能力,根据岗位分工和员工的特点进行任务分配,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班长还必须进一步提升整个班组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③开拓创新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创新越来越快,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通过业务技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改进,推动班组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收费站及中心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高。④沟通能力。班长要想妥善解决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处理各种内部和外部问题,最大程度地保障班组的利益。班长可以通过积极与其他部门沟通的方式,了解各项工作的意义,进而做好管理工作,提升管理质量。 2.3创建学习型班组是优化班组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积极创建学习型班组,强化管理人员的学习意识和发展意识,不断提升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快管理创新。只有通过学习和培训,整个班组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升。二是积极创造良好的班组学习环境,创建良好的班组文化,推动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和规范化。员工可以从其兴趣和特长出发,不断学习新知识,以更好的适应岗位发展的需求。只有通过学习,班组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三是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将日常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好自组织评价和自我评价工作,及时改进不足,提升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四是积极拓展学习渠道,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如学术研讨、读书课堂、岗位互帮互助等,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兴趣,不断提升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结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收费班组作为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基层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最终发展成效。因此,各个高速公路收费班组必须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励精图治,迎难而上,主动适应当前的管理形势,以便更好地提升其管理效率和质量,积极进行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整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许云鹤 李治广 单位:河北省高速公路宣大管理处 石家庄经济学院 班组管理论文:土木建筑施工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政府安全生产管理 1.1政府统一领导 基于《宪法》、《安全生产法》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对全国、地方的安全生产进行综合监督管理。安全生产成为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一岗双责”,同时是当地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1.2部门依法监管 基于《宪法》、《安全生产法》、《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土木建筑行业部门,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质量安全司、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对全国、地方的土木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实施专业监管、行业管理和指导工作。 1.3企业全面负责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基于国家安全生产法规,企业应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管理制度等。 1.4群众参与监督 基于安全生产的相关法规,新闻媒体、工会、社区、企业、职员,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监督、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等。 1.5全社会广泛支持 全社会广泛支持反映了诱发安全生产事故原因的复杂性,如有来自工作环境自身的危险因素,来自家庭、社会对员工的压力,来自行业准入、工程项目准入条件,招投标环境氛围等。从安全生产事故的后果看,安全事故的影响也从过去的事故企业、人员,延伸到了社会大众。因此,必须发挥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 2项目安全生产管理 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延伸,由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为副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领导,,安全部负责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各职能部门配合,由专业工程师(工程队长)负责落实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班组长在安全员的监督下组织现场一线安全生产工作。土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是以人员安全、设备设施安全和工程产品生产可靠为目标,以材料、人力资源、设备设施的投入,通过安全生产技术系统方法,以安全计划、施工计划、施工方法和标准规范为支撑,以项目资源(工期、质量、资金)、项目需求和安全管理能力为约束的系统安全过程,如图3所示。土木建筑工程特有的建造方式以工艺活动(过程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生产要素多变,每一项过程的投入资源、生产过程和产品均不相同,而且受环境影响较大,使其生产显著区别于工业产品生产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管理。 3基于团队的安全生产班组管理 团队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是项目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土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风险在班组,危害以班组为中心,影响整个项目。只有把班组建设成安全生产的堡垒,及时消除、排解安全生产风险,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为此,基于矿山、电力行业平安班组建设经验、结合土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特点的土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班组内的互保、联保制度如下。 3.1互保制度 (1)互保结对子的原则:班组成员中,相互配合作业时,由两人及两人约定的组对,安全相互保障,形成安全生产责任共同体。 (2)班组成员必须以图表或文字的形式明确安全互保伙伴。 (3)每日工作前,班组长应根据当班人员实际情况,明确当天的互保组对,不得遗漏。形成每一项工作中的工作人员都是事实上的互保伙伴,并履行互保职责。 (4)互保对象设置,应采取老少互保,老新互保,男女互保,强弱互保,急性(格)与慢性(格)互保,胆量差异互保。 (5)作业中,互保组的双方要对伙伴的安全健康监督,做到4个互相,即:①互相提醒:实时观察组对伙伴,若对方有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因素或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时,应及时提醒伙伴,并纠正其不当行为,组对伙伴应应答对方呼唤;②互相照顾:互保组对伙伴要根据工作任务、操作对象合理分工,做到互相关心、为对方互创条件;③互相监督:互保组对伙伴要互相监督,严格执行个体防护标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管理制度;④互相保证:保证互保组对伙伴安全作业,互保对方不发生人身事故。 3.2联保制度 (1)联保原则:班组成员各互保组对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在作业过程中相互联系,形成安全相互保障的共同体。 (2)联保的主要方式:①提醒:在工作中发现互保对象以外的人员,若存在有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因素或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时,应及时提醒,并纠正其不当行为,相互之间应应答对方呼唤;②照顾:在工作中对互保组对伙伴以外的人员,做到互相关心,为对方互创条件;③监督:对互保组对伙伴以外人员应互相监督,严格执行个体防护标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管理制度。 3.3实证研究 结合德上高速公路建设,2011年10月—2012年5月,选取B1标段和B2标段各2个班组进行了作业班组成员间的联保、互保制度的宣传教育和跟踪调查工作。结果表明以平安班组建设为目标的联保、互保制度具有可行性。尽管土木建筑施工班组的稳定性差,但通过以联保、互保制度为基础的平安班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班组人员的安全意识,发挥一线工人发现、排解安全风险的能力,促进了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 4结论 当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日趋好转,但土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复杂,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针对土木建筑过程复杂多变的特点,强调了土木建筑施工作业班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借鉴煤炭、电力等行业平安班组建设实践,建议了土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班组内的联保、互保制度,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土木建筑行业平安班组建设对推定土木建筑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焱 周睿 赵挺生 杨西海 单位:江西省高速集团上饶至武夷山高速公路管理处 华中科技大学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摘要:本文在阐述心理和谐内涵厦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特点有其产生的原因,从加大经济扶持力度,引导认知贫困、营造优良文化环境和提高自身修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和谐校园建设;心理和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提出这一命题,是对我们党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念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将这一命题应用到高等学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工作中,要求我们注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和谐,特别要关注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促使他们从心理贫困走向心理和谐,保证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一、心理和谐的内涵及其价值 人的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的状态,并对外界事务持有平静适度、热情友善的态度。这种社会心态,是人们在处理利益关系特别是表达个人利益诉求时,在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在看待整个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时所应有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和谐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表现。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的精神压力随之加大。当代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大,家长、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高,贫困大学生更是承受着双重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保持心理和谐,是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人潜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们今后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和谐的心理状态,对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和谐相处,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具有重要作用。和谐的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亲和力:不和谐的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离心力、破坏力。心理和谐的人越多,校园的和谐程度就越高。 在和谐校园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与个性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谐校园建设有多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如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学因素与非教学因素的和谐发展等等,但归根到底,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心理和谐与个性全面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随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30%,特困生比例为10-15%。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使大学生心灵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方面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心理贫困”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心自卑 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他们带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父母的殷切期盼来到大学,渴望自己在同学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希望自己成为老师和同学尊重的对象。但由于经济困难,学习生活条件差,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相形见拙,导致他们很难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在矛盾冲突中,把经济上的不如人、见识上的不如人扩大到能力的不如人,以致扩大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自卑心态。在此情况下,同学之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或某种行为,都可能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灵。特别是刚入校的贫困大学生,远离了在中学因学业成绩较优秀得到同学崇拜和老师赞扬的目光和声音,强烈的自尊心与脆弱的情绪情感交织。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情感体验,无形中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2、充满愧疚和无奈 凡是贫困大学生,多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或地处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山区,或兄弟姐妹同时上学,家庭经济负担异常沉重,或父母积劳成疾、体弱多病挣钱困难,或家庭遭遇人力无法抗拒的灾害等。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令贫困大学生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父母、为家庭减轻压力而焦虑,生活在一种自责、愧疚的心理状态中。面对学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贫困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难以表现应有的青春活力,应对学业没有激情,参与活动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朝气,情绪低落,心智不能集中,精力难以张扬。心有余力不足,无奈之感时上心头,个人生活空间带有浓重的灰色调。 3、回避人际交往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归属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融入集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维系着个体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应该说。充满青春气息,充满火热激情的大学校园生活对贫困大学生是有吸引力的,他们也渴望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但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学生虽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意识,但又往往因为担心自身能力不够、怕自己的表现不优秀导致矛盾和冲突,找各种借口拒绝参加和参与,自我封闭,游离于集体和群体生活之外,造成人际交往困难,人际关系敏感。 4、过度自我防御 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对涉及自身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除了在经济上精打细算外,在其他事情上也习惯于谨慎行事,思前想后,在面临抉择时,内在期望与外在要求产生冲突,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常常担心某种行动会带来自尊的伤害,情绪上始终保持紧张状态。同时,他们对老师与同学的言行特别敏感,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使其对号入座;一个不在意的举止,可能使其产生误解。长期如此,从而对他人产生对抗情绪,封闭自我,性格偏执,待人冷漠,人际关系紧张、嫉妒、过度掩饰、敌意等情绪随之产生。 5、自轻苦闷 贫困大学生由于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常为学费和日常生活保障犯愁,焦虑不安,致使不能安心专业学习,有的开展勤工俭学,在校外打工、经商,也直接影响学业,一旦学习成绩欠佳,便产生无法抑制的苦闷心理,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也由于经济上的困境,他们不愿也不想过多地参加各类活动,抑制了个体潜在能力的发挥,致使他们的社交、应变、表达、写作等各方面的能力难以有效培养,自暴自弃,自轻自贱心理难以消除,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产生上述心理特征,出现系列的心理失衡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情况也有着差别。笔者认为,目前致使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不和谐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讲究经济效益,追求财富的价值观支配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贫困生在社会上由于“寒酸”常常受歧视、受嘲笑、受奚落,社会上“以钱待人”的现实,找关系、找门路,有理无钱行不通的现实,都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由于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大学生中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因而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一种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同时,社会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竞争的残酷和就业的艰难,社会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的现象,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再加之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中学和家长一味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社会评价高级中学生和学生个人。长期是以分数论英雄。在上述环境的影响下,很多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对社会对家庭都有抱怨,从抱怨父母、抱怨家庭到抱怨他人,怨天尤人,变得十分消极,引发心理障碍。 2、学校环境不适应 其一,农村与城市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城市里的高收入家庭与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迥异。贫困学生衣着朴素、乡音很重,举止土气,在生活中难免惹人笑话,加之经济窘迫,对少数学生拥有的手提电脑、高档手机、数码相机、mp4、名牌服饰等用品感到的是奢侈和陌生,更谈不上拥有,相形之下,由羡慕到无奈,产生隔阂心态。其二,贫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刻苦学习,成绩拔尖,成为老师表扬和同学崇拜的对象,但他们由于学校条件与自身家庭条件的制约,除了学业成绩优秀外,综合素质较差。来自城市的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强手如林,相比之下,贫困学生失去优势,感到自己各方面不如人,甚至全盘否定自己,从而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其三,来自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在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中,贫困学生的许多“不入时”必然遇到冲击,时常给自己带来尴尬或难堪。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也比较容易融入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组织中去。但在进了大学之后这种反差却突然变得明显起来,特别在拜金主义风气日盛的今天,反映到大学生群体中,许多学生在同学聚会、衣着消费、娱乐消费等方面互相攀比,大显身手,贫困大学生很难在这一类活动中找到心理归属感,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对自己进行自我封闭——软性自卫。 3、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 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贫困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缺乏自尊以及抵触社会主流文化导向的集体无意识等,显然具有落后性。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表现为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符号,从而形成一种贫困文化的所谓“社会遗传”。根据社会心理学的一般原因,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归属。大学里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却必然会在这种社会归属中遭遇冲突,产生自卑等不和谐心理。 4、自我意识偏差 贫困大学生从学校到学校,从小到大一直在父母和老师的悉心呵护下成长。他们有的是独生子,即使有兄弟姐妹,由于其学业优秀而成为父母十分看重的对象,为了让其安心读书,父母再辛苦也不让其参与生产劳动和家务,家庭再困难也要供养其生活费用,受到父母过多溺爱、保护,他们很难真正理解父母的艰辛和节俭,致使他们认为生活还过得去,我的享受也是应该的。久而久之,就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但缺乏独立生活、自我调节的能力,缺乏完善人格,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社会和他人,对社会现实缺乏全面、正确的认知,这些问题往往在大学生这个特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中逐渐暴露出来。归根结底。这是贫困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阶段性的反映,是独立性与依赖性、幼稚性与成熟性、理解性与闭锁性之间的矛盾。 四、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措施与对策 1、加大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贫困大学生之所以出现系列心理问题,出现心理不和谐现象,根源主要在于家庭经济的困难。要解决心理问题,主要解决经济贫困问题。学费交不上,日常生活没有稳定的保障,任何人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无法回避。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旨在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个高校,都在为解决贫困在学生的问题竭精殚虑,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助学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也随着各种非正式支持体系的构建,大部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将得到缓解,无论从面上或程度上,尽可能减少贫困学生因经济窘迫造成的心理不和谐。 2、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理性认知贫困。我们应该承认,造成心理贫困的原因既有客观上经济贫困的因素,同时更有贫困生对贫困的非理性认知。在日常生活面前,贫困大学生往往把目前的困难看得无法解决,对前景没有信心,造成心理困惑和矛盾。因此,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理性认知贫困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前提条件。我们应该从正面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认知:贫困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也不是家庭和本人的错;贫困是暂时的、相对的;贫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是一个比较普遍和长期的社会问题;贫困虽然影响学业,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贫困可以磨砺意志,促人奋发图强等等。解决了认知问题,心理问题就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3、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高等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范畴。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善于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或咨询,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体系,为他们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要充分运用高等学校的各种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参与意识。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使贫困大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表现自我,提高能力,愉悦身心,以减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促进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学生的人际交往,消除防卫心态,保持心理健康。同时,要在校园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教师和管理人员要结合教学工作和管理服务工作过程,主动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解他们之所困,帮他们之所需,让贫困大学生时刻体会到校园的温暖和师长的关爱,要教育全体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尊重贫困大学生人格。正确看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以诚待人,与人为善,形成亲密、团结、友爱的同学关系,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使贫困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4、加强自身修养。现代人的精神困惑与心理失衡。在很大程度上不在于高品位精神生活能力的欠缺,却在于对生活的理解出现种种错乱而出生无穷烦恼。贫困大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健康的生活观与科学的生存技能有关。抵御心理贫困的关键在于积极调整认知,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观察世界,用平和宁静的心态思考问题,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对待生活,以理性引导偏执,让冷静战胜浮躁,以恬淡取代痴迷。对待自己,坚持自省之心,保持清醒,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对待家庭,常怀感恩之心,克勤克俭,自觉克服和抵制享乐主义及攀比心理;对待他人,常抱友善之心,见贤思齐,乐于交际,善于交际;对待困难,坚韧不拔,知难而进,决不言败。 总之,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使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贫困的怪圈,加大经济扶持力度是前提,正确认知贫困是基础,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是重点,加强自身修养是关键。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论文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但直到今天,诸多调查显示,仍然有10%~20%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据2004年7月《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呢?如何才能有效的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呢?为了提高我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切实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来做简要分析。 1.个人因素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 在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个人因素方面主要归结为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在心理因素方面表现形式很多。其中,自我评价存在偏差,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如大学阶段,学生个体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看问题往往存在片面性。对周围的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评价,却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而痛苦;还有大学生意志薄弱、心理耐挫能力差也是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在家里占有特殊的地位,许多学生感情脆弱,喜欢表扬,缺乏在困难和逆境中锻炼,经不起挫折,如考试失败,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同学关系出现紧张,等等,心理上往往难以承受,随之而来是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还有部分大学生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陷,这种学生往往心绪压抑,行为消极,觉得生活缺乏意义,严重时出现伤人或自杀行为。在个人生理因素方面其中生理发育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学生个体的疾病和缺陷,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有的大学生脸上有疤,走路时总是不敢抬头,有的男生个子太矮小,有的女生体态太胖等,都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其次,青春期的性困惑也是心理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学生性心理基本成熟。正处于“疾风怒涛”的时期,渴望性的满足,渴望接近异性,但社会阅历浅,理解性差,由此而出现了性困绕。在情感上难以自拔等这些都造成心理失调的原因。 2.环境因素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 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当前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学校传统的应试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思想教育轻心理引导;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着重于整体,针对个体进行个体化教育远远不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针对大学生的不同个性心理因势利导。加之大多数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解决。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认识分析能力,必然产生失望与迷茫的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在家庭环境中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对个体打下深深烙印。家庭教育过分重视子女学业,对孩子的心灵关爱及对孩子尊重过少,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品德规范教育放松,造成孩子心理脆弱,行为放纵;特别是家庭不和,甚至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会使孩子造成自卑、痛苦、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应。许多有经验的心理咨询专家认为,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一些实验研究也证明以上结论。家庭因素是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因素环境方面: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成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杠杆,不少学生舍弃自身价值和理想去单纯追求经济目标、短期目标,注重现实,讲求实效,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滋长了学生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导致学生意志消沉,甚至堕落。社会责任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现代社会不断加快节奏所带来的压力是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当代大学生处在东西方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常常感到茫然、疑惑、混乱,心理失衡再所难免。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探讨 1.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必要的心理调适技巧,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必修、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以及校内外传媒,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强化自助,寻求帮助,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积极缓解排除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教育,面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紧密围绕常见的心理问题分阶段进行教育,让学生从一进校门就能接受系统的心理教育,不仅能够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而且学习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人际交往的方法等,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困惑和压力,增强预防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磨练坚忍不拔的意志。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校报、??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在校园内大力营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2.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作用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应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常设机构,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并为每一位大学生设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调查和测验,掌握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和主要问题,分类进行心理辅导,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心理保建工作 家长的言行举止、家庭生活的各种问题,都会给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家长也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之一,一般来说,多年来对儿女的抚养和共同相处使他们对儿女的了解胜于其他人,他们是影响儿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因素。因此,教育部门应积极动员学生家长通过各渠道,参加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让他们在学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推行民主、平等、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一方面,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摒弃家长制,注重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并要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力量。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也应采用宽容的态度来接纳他们、帮助他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与高校心理教育探析 论文关键词:心里教育 心里问题 弱势群体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还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还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心理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一、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德育的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来说,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教育是由现代社会的客观条件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决定的。大学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充满机遇和挑战。求学、就业、交友、恋爱等使大学生面临多维的人生选择,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纷繁复杂,而校园与社会的联系直接、迅速、频繁。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缺乏社会经验,其思想处在正在形成但尚未定型的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冲击,这些都会使大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 因此,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变革中主动适应社会,对于培养大学生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高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环节。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现状 1、生理结构变化导致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有了性冲动和要求,渴望追求异性,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缺乏认识,产生紧张、恐惧、羞涩的心理,在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排解时,轻者会出现性心理障碍,重者会作出不正确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资料表明,高校每年受处分学生中因性犯罪受处分者占20%左右,而且性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也在逐年递增。 2、情感丰富、强烈且不稳定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正在迅速发展,在追求自主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容易 偏激,感情用事,同时自我调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经常徘徊在自尊和自卑,自信与自负,自控与失控的矛盾之间,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强,挫折承受能力差。 3、竞争激烈而残酷引发的心理问题 一些大学生由于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加之大学里强手如林,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容易产生失落感,部分学生由此走向极端,导致精神失常或自杀行为的发生。? 4、人际关系不和谐促使的心理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由于社会的纷繁复杂价值大学生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一些大学生经常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遭遇挫折,由此而孤独、迷茫、愤怒,严重的还会出现社交恐惧症。 5、 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 所谓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生活上、身体尚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学生。他们或者家庭贫困,衣食拮据,或者身体病残,自理困难。这些困难往往造成并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中很多人在精神上心理上存在各种障碍或疾病,成为精神上的弱势群体。这些人大多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愿也不敢在集体活动或公开场合出现,甚至不交朋友不谈恋爱,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上只是常见的一些原因引发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困扰着大学生。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 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门类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广泛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高校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及时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可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借助书信、电话、网络等形式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使不同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同时,健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高校应配备从事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使班主任和辅导员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成熟的恋爱观和科学的性观念,加强性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从而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3、采取多种方式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 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较快完成转变上。同时,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人际交往中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 4、努力营造宽松、公正、向上的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和修养,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张弛有度,避免过分焦虑。尤其是对毕业生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身条件,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6、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这类大学生,高校应注重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把他们看成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精神生活中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积极、平衡的心态,使之健康成长。 综上,心理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高校加强心理教育,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21世纪的建设者具有深远意义。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论文的重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危害着青年学生身心健康,阻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方面、学校环境方面及家庭教育方面加以分析,寻找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近年,许多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情绪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等等。 而这一切也让有关专家忧心不已,杨叔子院士曾经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从历史文化方面。受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封建历史影响,使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内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造就了西方人张扬个性,提倡人权的特点。然而,进入新纪元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骄子们的思想中汇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对立的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在人格与道德方面倍受冲击,而脆弱的心理防线也随之崩塌。使许多人产生了浮躁的心理,无所适从,有的人由于某些心理压力,产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医,甚至不敢去就医。 2.从学校环境方面。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学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问题,只重视升学率。而将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品德的教育等问题放在次要位置,有许多中学根本就没有将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培养,品德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种高中教育的现状,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当受到过这种中等教育的学生升入大学后,角色、地位及学习和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极大的改变。必然对大学生活产生极大的不适应;而中学生中又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不论其家庭是贫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宠儿,由于聪明、学习好,受到老师及亲友的过多关注。进入大学后,当这一切不复存在时,就会产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也必然会对大学的生活感到很不适应。第一,大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独立的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但据调查,有相当多的学生以前在家里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第二,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条件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已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第三,现在的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若几门功课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降级甚至遭遇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中主要是靠学生的自学能力来进行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很不一样。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样进行学习,而感到茫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情绪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导致心理异常。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3.从家庭方面。家庭是始终伴随人类从婴儿,少儿一直到成人时代的重要外在因素。众所周知,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以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孩子的脾气也趋向于暴躁。而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点。很多大学生家庭的不幸福,会使他的心理产生阴影,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逐渐显露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同时,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于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面所述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 1.从历史文化方面,转变思想,老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对外来文化仔细筛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让两种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融会贯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即将产生的,或者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和学校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 2.学校教育方面,第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高校课余生活,探索不同路径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强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缚,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给学生们更多的心理关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第二,辅导员在加强心理教育这个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同学们的心目中辅导员是他们最可信赖的人,辅导员是他们心灵中的依靠,他们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所以,辅导员来做学生们的心里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里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贴近同学、了解同学,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及时解决,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3.从家庭方面,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因此,构建一个和睦,互谦,互让,友爱,尊重,和谐的家庭不仅仅是责任也是义务。给子女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尽到的职责。此外,家庭的教育也应该趋于科学,不要动辄打骂训斥,也不应过分溺爱。纠正其不良的言行和错误的行为不能手软,但也要尊重事实不可以妄自决断,对孩子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提高年轻家长和即将做家长的青年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只应从大学开始,而应该从中学、小学和每个家庭开始早期的教育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包括家长,甚至学生自身的调整。只有正确认识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走向成材之路。当今提倡的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更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对不断地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应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广度。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在校农村中学生在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学习兴趣、恋爱问题、就业选择论文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等心理问题的分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更加迅速,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中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为了解当前广大农村地区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科学地实施心理教育和素质培养,为研究中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依据,笔者进行了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调查。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很大程度上存在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兴趣、面对挫折、自我认知、早恋问题、升学就业、家庭贫困等方面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1.社会层面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趋于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健时期,在这个成人化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健康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心理失衡、感情脆弱,甚至出现情绪偏激、心理障碍等问题。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改变,竞争体制的介入都给中学生的心理以巨大的冲击。面对挑战一旦遇挫,便会产生消极逃避情绪;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便会不自觉地感到升学、就业压力;面对物欲横流,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便会滋长蔓延;面对家庭贫困,不能坦然视之。 2.学校与家庭层面 学校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大多数的同学并不喜欢一些抽象或枯燥的课程,加之学校或教师教学方面的不合理现象,势必会造成同学厌学情绪的产生。很多同学为了英语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其他课的学习。学校在加强知识教育的同时,忽略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教育。 父母的过分保护,使中学生在生活上产生了依赖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家庭的非科学化教育使一部分中学生失去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没有精力管理或督促子女的生活与学习,有些是单亲家庭或“空巢”家庭,这些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现状,因此他们生活中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造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3.学生自身因素 这包括不能正确地自我认知,受挫能力弱,对一切的期望值过高,基本技能的缺乏,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等各种情况。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制约,某些先天因素的不健全,加上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心理发展中出现异常状态,容易导致心理疾患。 二、应对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1.学生自身的应对策略 对于中学生自身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注意培养锻炼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要自觉学习,确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其二要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凡事从大局出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再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懂得生活知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科学地对待心理疾病,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 学生由于水平、基础的实际差异,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会不断增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而这种感觉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导致更多的学习缺陷和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加强认知训练,同时加强情感和意志教育,并注意将知、情、意、行四者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忍耐挫折的教育,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 学校可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组织,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咨询等做到切实有效的服务。一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力度。学校要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增强学生心理上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强调疏导,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心理障碍咨询,对于正常的心理反映和一般性心理问题,要靠心理咨询和教育来疏导,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挖掘病原,找出对策,消除痛苦;第二,心理适应咨询,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通过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并提供帮助;第三,心理发展咨询,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挖掘自身潜力,促进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应以教育的、发展的咨询内容为核心,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人的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把自己融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之中,使其精神世界更为充实。 3.社会和家庭的应对策略 社会有关部门应大力抵制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腐化堕落的东西,以免对中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侵蚀带来消极影响阻碍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响了农村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网络成瘾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所以对于网络或网吧的管理要切实加强。 社会舆论应该积极发挥其导向作用,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情感。另外还须注意,舆论宣传不应一哄而上,大肆炒作造势,使其产生强大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从而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发展。舆论也应同社会各界一样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为社会的重要细胞,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发展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作为家长,应该时刻关心子女的身心成长状况,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家庭出现的任何问题,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既不能溺爱子女,也不要对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要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 在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滞后,多数学校未形成规模,尚在初步探索之中,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随着我国改革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必将逐步深入,中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认真总结,找出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使其不断提高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分析 一、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 (一)厌学问题 厌学心理是中职生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问题、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而产生学习无成就感的心理、情绪消极、自卑。主要表现在:1.缺乏学习动机、一些中职生对学习认知的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且不重视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课的学习。。2.学习情趣不浓、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基础理论课、因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抽象等、使得中职生学习兴趣缺乏。 (二)人际问题 人际关系是中职生主要的问题、许多学生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引起不良的情绪、主要表现在:1.亲子关系存在一定的隔阂。2.师生间的信任感缺乏、朋友关系不能良好处理.3.异性间的交往存在一定的误区。4.网络关系不能正确对待。 (三)情感问题 情绪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而当前中职生青春期的情感问题主要有:1.情感心理趋于稳定、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不良影响。2.感情较为冷淡、缺乏应用的朝气和热情。3.情感压抑、但不懂得如何正确宣泄。4.异性间亲密度增强、容易产生早恋。同时、对两性不能正确看待、而产生性心理问题。 (四)个性问题 积极向上的个性是中职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关键、但是中职生因自身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性格心理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缺乏兴趣特长和爱好、使得他们上进心不强。二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 二、中职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加强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 应设立心理咨询和教育中心、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跟踪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开设心理课程、要重视心理教育。首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每学期安排心理教育的课程、并要强化心理课程教育的师资建设;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安排相应的心理课程、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一年级进行适应心理教学、包括中职校园生活、学习;二年级则开展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情绪调控等;三年级则以就业指导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二)组织心理课堂、加强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等要适时的开展心理课堂、实现团体性的心理辅导、比如、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自身的特点、以建立良好的方式平稳度过青春期;组织开展关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讲座、网络健康教育讲座、职业生涯规范讲座等、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开展团体活动、强化心理训练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技能培养为基础、积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的团体活动。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从“适应能力训练——人际关系、学习动力及情感引导——就业指导”这一过程来进行。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活动、比如、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成长小组及团体心理游戏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训练;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广播等形式进行心理教育的指导。 (四)结合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效率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因此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父母应营造温馨、有爱、融洽的家庭环境、让子女能够感受家庭的关爱。其次、价值应以身作则、调整自我态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性格水平、因为家长的态度、性格和素质对子女有着极大的感染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心理。最后、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端正教育态度、不能采取粗暴、打骂等形式来教育、应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教育模式。 三、结论 中职学生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重视。中职院校、教师、社会及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中职生建立健康、向上、乐观的青春期心理。 作者:王燕 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一、中职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在心理学上又叫做“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中职学生在青春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心理 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身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学习上没有动力,甚至对所学科目丧失兴趣和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周而复始,会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逃学的行为。 2.自卑心理 中职学生因为学习成绩较差而未能顺利升学,本身会存在失落感和自卑感。再加上中职学校和初中的教育方式有区别,学生很难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无法融入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3.网络成瘾问题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这一阶段都会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据调查发现,这些学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成就感,也无处去宣泄自己的情绪,网络此时成为他们最好的伙伴和发泄情绪的最好工具,只有在虚拟的世界他们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对网络的极度依赖就容易形成网络成瘾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更会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情感问题和性心理问题 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容易产生过度兴奋和暴怒的情绪,主要表现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同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性意识开始萌动,因此早恋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在交往过程中,他们会有很多困惑,容易产生性心理问题。 二、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中职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如何妥善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仍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内在一致性,三者的密切配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惑,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营造健康的中职生家庭环境 父母在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和关爱是孩子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环境对中职生心理的影响。(1)家长应多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如上网或者阅读有关报刊等,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定的信念,正确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调整自己的心态。(2)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创建美满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2.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全方位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各中职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渗透在教学当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之外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利用信息媒体进行教育成为可能,这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可以养成热情、积极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也要时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做一个有心人,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积极制定相应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促进中职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总结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中职生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保证,中职生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不良诱惑的影响,因此各个部门应该重视加大对文化市场环境的监管力度,让青少年在更加良好的大环境下成长。 作者:居晓晔 单位:徐州能源工业学校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管理对策 一、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 (一)厌学问题 厌学心理是中职生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问题,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而产生学习无成就感的心理,情绪消极、自卑。主要表现在:1.缺乏学习动机,一些中职生对学习认知的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且不重视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课的学习。2.学习情趣不浓,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基础理论课,因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抽象等,使得中职生学习兴趣缺乏。 (二)人际问题 人际关系是中职生主要的问题,许多学生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引起不良的情绪,主要表现在:1.亲子关系存在一定的隔阂。2.师生间的信任感缺乏,朋友关系不能良好处理;3.异性间的交往存在一定的误区。4.网络关系不能正确对待。 (三)情感问题 情绪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而当前中职生青春期的情感问题主要有:1.情感心理趋于稳定,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不良影响。2.感情较为冷淡,缺乏应用的朝气和热情。3.情感压抑,但不懂得如何正确宣泄。4.异性间亲密度增强,容易产生早恋。同时,对两性不能正确看待,而产生性心理问题。 (四)个性问题 积极向上的个性是中职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关键,但是中职生因自身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性格心理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缺乏兴趣特长和爱好,使得他们上进心不强。二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 二、中职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加强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 应设立心理咨询和教育中心,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跟踪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开设心理课程,要重视心理教育。首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每学期安排心理教育的课程,并要强化心理课程教育的师资建设;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安排相应的心理课程,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一年级进行适应心理教学,包括中职校园生活、学习;二年级则开展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情绪调控等;三年级则以就业指导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二)组织心理课堂,加强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等要适时的开展心理课堂,实现团体性的心理辅导,比如,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自身的特点,以建立良好的方式平稳度过青春期;组织开展关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讲座、网络健康教育讲座、职业生涯规范讲座等,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开展团体活动,强化心理训练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技能培养为基础,积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的团体活动。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从“适应能力训练--人际关系、学习动力及情感引导--就业指导”这一过程来进行。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活动,比如,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成长小组及团体心理游戏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训练;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广播等形式进行心理教育的指导。 (四)结合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效率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因此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父母应营造温馨、有爱、融洽的家庭环境,让子女能够感受家庭的关爱。其次,价值应以身作则,调整自我态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性格水平,因为家长的态度、性格和素质对子女有着极大的感染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心理。最后,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端正教育态度,不能采取粗暴、打骂等形式来教育,应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教育模式。 三、结论 中职学生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重视。中职院校、教师、社会及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中职生建立健康、向上、乐观的青春期心理。 作者:王燕 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及教育管理对策 一、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 (一)厌学问题 厌学心理是中职生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问题,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而产生学习无成就感的心理,情绪消极、自卑。主要表现在:1.缺乏学习动机,一些中职生对学习认知的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且不重视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课的学习。2.学习情趣不浓,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基础理论课,因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抽象等,使得中职生学习兴趣缺乏。 (二)人际问题 人际关系是中职生主要的问题,许多学生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引起不良的情绪,主要表现在:1.亲子关系存在一定的隔阂。2.师生间的信任感缺乏,朋友关系不能良好处理;3.异性间的交往存在一定的误区。4.网络关系不能正确对待。 (三)情感问题 情绪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而当前中职生青春期的情感问题主要有:1.情感心理趋于稳定,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不良影响。2.感情较为冷淡,缺乏应用的朝气和热情。3.情感压抑,但不懂得如何正确宣泄。4.异性间亲密度增强,容易产生早恋。同时,对两性不能正确看待,而产生性心理问题。 (四)个性问题 积极向上的个性是中职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关键,但是中职生因自身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性格心理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缺乏兴趣特长和爱好,使得他们上进心不强。二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 二、中职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加强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 应设立心理咨询和教育中心,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跟踪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开设心理课程,要重视心理教育。首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每学期安排心理教育的课程,并要强化心理课程教育的师资建设;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安排相应的心理课程,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一年级进行适应心理教学,包括中职校园生活、学习;二年级则开展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情绪调控等;三年级则以就业指导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二)组织心理课堂,加强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等要适时的开展心理课堂,实现团体性的心理辅导,比如,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自身的特点,以建立良好的方式平稳度过青春期;组织开展关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讲座、网络健康教育讲座、职业生涯规范讲座等,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开展团体活动,强化心理训练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技能培养为基础,积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的团体活动。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从“适应能力训练--人际关系、学习动力及情感引导--就业指导”这一过程来进行。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活动,比如,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成长小组及团体心理游戏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训练;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广播等形式进行心理教育的指导。 (四)结合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效率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因此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父母应营造温馨、有爱、融洽的家庭环境,让子女能够感受家庭的关爱。其次,价值应以身作则,调整自我态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性格水平,因为家长的态度、性格和素质对子女有着极大的感染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心理。最后,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端正教育态度,不能采取粗暴、打骂等形式来教育,应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教育模式。 三、结论 中职学生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重视。中职院校、教师、社会及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中职生建立健康、向上、乐观的青春期心理。 作者:王燕 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中学生心理问题思考 一、厌学问题 厌学症是由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中学生患病率最高。其内在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消极的情绪体验,自我认识有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着消极的作用。探讨中学生厌学症的形成原因,消除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现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上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角色地位的误认,使他们认为自己被“筛”下来了。因此,为求心理平衡,他们有意识、无意识地厌恶或逃避学习。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1.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但也不能完全地抛弃应试教育中的优点,要结合现代素质教育中的优势,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完美结合,做到优势互补。2.要改变学生的地位。我们应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教育的目标是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正确处理问题。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是必要的,但引导时要适时、适度,避免取而代之,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还要经常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增强情绪调控与自律、自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厌恶学习和逃避学习的心理。3.要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要唤醒学生自我向上意识;其次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要让学生感受关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还要为学生创设表现、发挥特长的舞台。教育者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等问题给予关注和指导,杜绝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适当帮助学生分析成绩不良的原因,允许学生有差异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自强自主的能力。当然,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形成合力,这在处理学生厌学问题上是非常必要的。 二、自卑心理 大多数学生在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比较时,常常觉得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往往把责任归咎于自己“笨”,智力水平低,基础差,因此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我认为,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并不是学生“笨”,智力水平低,而是教师在备课时并没有完全照顾到此类学生,且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我们要注重因材施教。虽然个别学生确实基础差,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但是,我们应从心理教育入手,尽量调整这些学生的心态,让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充满信心。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可以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各种困难。同时可在班内设立各种学习活动互动小组,让学生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样不仅能增强同学间的友谊、班级的团结,而且也使这类学生看到了希望。教师应时常鼓励学生遇到问题要多问,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无论问题深浅与否,只要不懂的就应该去问。通过教师的心理辅导,学生们就会认识到:大家应互相帮助,和谐相处,共同进步。这样,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增强,从而也能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建立起“其实我也不比别人差”的自信,这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管理学生时,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充分赏识。所谓严格要求,就是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这一切源于对学生的爱。所谓充分赏识,就是对学生要多尊重、多理解、多宽容、多激励。教师必须正确地比较和评价学生,既横向比,又纵向比。评价学生要客观公正,多进行鼓励性和肯定性评价。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后进生,教师不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要像寻觅火种和开采金矿一样,努力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千方百计使其燃烧。通过随时随地的教育,点燃他们发奋进取的火焰,帮助他们排除学习中的障碍。以上是本人对在校中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作出的浅薄论述,其主旨是以青春期中学生心理教育和现代素质教育及应试教育中的优势互补为主,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重新塑造自我。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生命个体、一个个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鼓励他们开创新的生活,致力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让心理健康教育步入科学性、个性化、普及化的发展轨道。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1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促进个体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内高校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养大学生个体完善的人格,实现大学生个体全面充分地发展。心理健康水平是个体人格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可以充分适应学习和就业等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积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储备,为大学生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个性和气质,例如大学生群体的朝气蓬勃、勤于思考、乐观向上等良好的个性和气质,都是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直接体现。 1.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学工作水平 在高校专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直接决定专业课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这是由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将会极大地刺激和带动大学生个体的求知欲望,更加乐于学习和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能够逐步培养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产生对所学专业持久性地学习兴趣。反之就会对专业课教学内容产生枯燥感和厌恶感,进而对专业课学习产生畏难和抗拒情绪,非常不利于专业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1.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为高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大学生群体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将为高校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群体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就能对高校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理智客观地对待高校管理部门提出的新政策和新要求。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2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2.1教育方式相对单一,教学效果难以得到切实保证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具有单向度的特征,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包含许多内容的综合性教学科目,单纯地番堂教学的方式,不但人为地减少了教学工作内容,而且很难形成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长此以往,非常容易导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教学效果难以得到切实保证。 2.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许多高校采取思想政治课教育课专题教学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些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T作作为心理学学科教育的一项教学内容。部分高校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和知识讲座等方式,代替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许多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也就难以从根本二掌握学科教学工作的规律。 2.3高校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机整合 当前国内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特别是没有充分发挥高校政治辅导员的作用,这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一种变相的浪费。3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建议和思考笔者认为,未来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主要应从高校、教师和政治辅导员及大学生群体i个层丽共同努力和推进。 3.1高校要尽快转变观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说,应当尽快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管理和学科体制改革过程中为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师选派等工作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尽快扶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学方式革新工作上要尽快探索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式和重复化的教学模式,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的专业化,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3.2要有机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在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学科建设专业化的同时,还应当注重整合和利用高校内部的优势教育资源,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专业教师可以利用专业课教学过程,指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树立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则可以在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3大学生群体应当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心理健康学习,提高知识转换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疏导不良情绪,逐步提高自身修养,带动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学校学生写作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尺度。现阶段,中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写作心理障碍。中学生作文水平低,写作情感陌生,毫无兴趣,为完成老师的布置的作业、为升学考试的需要而写作。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对解决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措施进行了研究。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中学生写作的个性心理特征,自觉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写作心理心理障碍写作兴趣作文教学 写作过程是一个完整有序而又交错复杂的写作心理流程。张蕾主编的《写作心理学》中指出:“写作活动包括着双重的流动过程,一方面是从积累生活、拟写提纲、文字表达到美饰修改的外部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则是从心理积累、心理萌动、心理孕育、心理物化到心理完善的心理活动过程。当外部流程由一个步骤走向另一个步骤时,内在心理流程也由相应的环节推向另一个环节。”在探究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时,我们把写作过程分成五个阶段。 (一)写作的心理储备——积累阶段:惰性让学生的题材库“长期亏空”。 积累阶段的惰性心理主要表现在观察惰性和思维惰性两个方面。许多中学生由于害怕观察的艰辛和浪费时间,不愿意付出劳动,或者是长期性的无意识观察身边的世界,于是便形成一种观察的惰性心理。调查表明,有56%的学生认为生活面太窄,学校和家庭构成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使自已提起笔来,便感觉“无话可说”。虽然这是一部分的客观原因,但事实上中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都生活在一种“题材环境”中,日常琐事是写作的题材,小巷轶事是作文的源泉,甚至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信息等都遍布写作的材料,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只是因为观察惰性的作祟才使学生有“没啥写”的处境。另外,有些学生虽然通过观察收集到一些感性材料,但又受到思维惰性的影响,不愿去动脑筋,努力思考,分析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内涵、价值和规律。只是随便把客观事物与现象往脑子里一装了事,缺乏一个理性的积累,散乱的材料很快便成过眼烟云。结果在需要写作材料时,便会出现捉襟见肘的难堪局面。 (二)写作的心理萌动——审题阶段:不安和模糊混乱使学生无法找到写作的切入口。 审题阶段既包括对感性材料的满怀情感的进一步认识、筛选和过滤,也包括对感性材料所作的心理完形。审题过程是包括在老师布置作文题和要求到构思前的一段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不安和模糊混乱的心理。 在老师布置作文题和要求时,学生立即接收到一个写作信号的刺激。一旦老师的要求和学生的好恶发生矛盾时,学生接收的刺激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良反应。比如老师要求写作的文体不合学生“胃口”,或是在字数上相差甚远,或是要求的文题对学生来说很陌生的话,学生必定会产生不安,感到无从下手。同时,学生在筛选、过滤材料的心理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审题的技巧掌握不够或理解能力不足,令其无法人繁杂的生活材料中筛选适合的材料,使学生产生模糊混乱的心理,影响了写作材料的选定和以后的几个写作阶段的心理状况,乃至写作成品的质量。 (三)写作的心理孕育——构思阶段:焦虑和压抑使学生无法在脑子里谋篇布局,形成成品的骨架。 构思阶段是写作心理流程的中心环节。构思是思维最活跃和心理变化频繁的过程,在这心理的孕育中存在不少心理障碍,其中以焦虑和压抑最为明显。调查表明,有22。7%的学生在构思过程中有焦虑的心理。 高焦虑和低焦虑导致学生思维认识和思维创造的闭合,甚至导致厌恶作文的心理情绪;对学生的写作构思有着消极的影响,包括思想不集中,反应迟钝,少有“灵感”出现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这样,在焦虑中的学生不可能将作文的“框架”搭好,更不可能打好腹稿。 压抑是构思阶段的另一种心理障碍。调查表明,有压抑感的学生约占27%。这里的压抑是指由于外界的干扰而造成学生写作构思上的压抑。外界的干扰比较常见的是社会、家庭和教师对学生的过分要求,而使学生形成写作心理上的压抑。调查表明,有50%的学生认为写作的目的在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对付升学考试。由于外界的干扰,写作对于学生来说便是“要我写”而非“我要写”,是被动地写而不是主动地写了。 (四)写作的心理物化——传达阶段:各种心理障碍积重难返使成品粗制滥造。 传达阶段也叫表现,即把内在构思用文学符号表现出来。在传达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最为复杂,而存在的心理障碍也是最多的。如果在审题阶段产生的不安和模糊混乱并未消除,在构思阶段产生的焦虑和压抑未得到缓解,那么这些心理障碍可能被激化,使学生积重难返,使学生在进行艰苦的表达劳动的同时,还要受到多种心理障碍的缠绕,从而产生烦躁、厌恶等严重影响表达和写作效果的心理。致使学生在未审好题、立好意、选好材、构好思的基础上慌忙下笔,要不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就是开不了头,或将有关题目的素材“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写成的成品必然存在文不对题,详略不当等毛病。 (五)写作的心理完善——修改阶段:自卑感使学生无法完善成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仍然产生、存在自卑等障碍。调查表明在修改阶段中有自卑感的学生占很大比例(约53%)。由于学生在传达阶段未能够很好地生产“初成产品”,与自已所期望的相差甚远。于是,他(她)在传达后的自我修改更会受到自卑感的侵袭;或是在老师批改后,他(她)无法接受批评,回想起自已很少或没有过写作成功的实践体会和获得成功的心理快慰,留下的只有老师的冷遇或同学的白眼,于是,他感到“技不如人”,在参照意见修改时便无法摆脱自卑阴影的笼罩。这样,他就不可能按自己的期望和老师的意见对文章进行美饰和完美,最后的成品还是低层次的产品。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卑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对写作也失去了兴趣。 在以上的五个阶段中存在有一些不利于写作顺利进行的心理障碍,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指出的每个阶段的学生心理障碍并非只发生在那个阶段,比如惰性,不少学生在整个写作阶段都或多或少存在,他们不仅懒于积累,而且审题、构思、传达、修改也敷衍了事。反过来说,某个阶段产生的心理障碍也不只限于文中所指,往往是多种心理障碍的缠绕,只是在某个阶段都有所侧重罢了。而且,各个阶段的心理障碍是相互影响的。 另外,还有一种心理障碍却是始终存在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它在五个阶段中都会以不同程度出现,而且它的存在还会导致其它心理障碍的产生,它就是写作挫折感。调查表明60%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写作中都有过挫折的心理体验,其中又有一部分学生(约占13。3%),经常有这种感受,而不能自拔。学生写作挫折感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教师造成的,有些教师评分过严,学生在写作中期待不到什么成绩,花费了心血而看不到成功。长期性的屡战屡败,屡写屡挫的“感知”无疑向许许多多自尊心理异常强烈而且又很脆弱的学生的心理投下难以驱散的阴影。如果这种挫折“感知”没有得到适时的迁移和补换,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便在写作中出现“梗塞”,不安、自卑、焦虑和压抑等心理障碍也随之而来,并愈演愈烈。 消除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建议——写作氛围: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来营造;写作指导;靠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写作主体:靠中学生优化心态,用行动实现目的,在满足中获取写作快感,以克服写作障碍。超级秘书网 总之,变畏惧作文为喜欢作文。也就是说要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认为,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为解决学生“没啥可写”的普遍问题,我们在具体写作训练中,第一,要指导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紧紧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特征,以自己最熟悉的人或事。以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为基本内容,来命题立意。形成一个熟悉、宽松能够激发情趣、引起联想的写作氛围,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和要求。第二,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实际上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粗劣到精严的发展过程。比如,在“命题作文”时,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具体、固定、一下子把题定死的做法。命题范围要宽泛,先是宏观把握。可以是某一类人,某一类事,某一类议论,某一类思想。题目松了绑,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有一定的自主权。然后,让学生在老师指定的目标范围之内,结合自己熟悉的题材去具体命题、写作。这样做,缩小了老师具体命题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差距,缓解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学生感觉到写作不是可怕的事情,自己也能够写作。再如,写作的初始阶段,对语言驾驭能力,遣词造句,推敲锤炼,也不可苛刻要求,赶鸭子上架,要循序渐进,逐步地加工提炼,精益求精,逐步地向高标准迈进。第三,培养学生的写作情趣,训练目标,方法要切合实际,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大而空、漫无边际的目标、方法,只会让学生如坠五里云雾之中,把学生拒之门外。在这方面,实践证明,让学生从课文里边学作文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学语文教材是专家选编的名家作品,估且不论。作为教材,有老师讲解,有学生阅读,有思考、有作业,因此,从标题到立意,从语言到段落,它毕竟是学生最熟悉的作品。结合语文教学,我们在作文指导时,让学生从课文里边学标题,学开头结尾,学构思立意,学遣词造句,学细节描写。这样有的放矢,有章可循,看得见摸得着的写作训练,学生在写作时自然会产生相对轻松之感。不仅如此,语文教学与作文指导紧密结合,相辅相承,学以致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都是有力的促进。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学生心理问题教师教学管理手段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教育倾诉逆反心理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一个人个性是否完整、是否良好,对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要有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就得渗透心理教育,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一个人个性是否完整、是否良好,对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而班级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要有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就得渗透心理教育,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关注学生的倾诉 在许多班级中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每当在学生身上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后,教师都不大给学生申辩的机会,更不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 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虽然不是很强,但他们也有自已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理由。因此,当学生身上发生问题后,做教师的应该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去思考。经常发火、训斥,是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的,必须给他们诉说的权力,并从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机,然后把准脉搏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增强识别是非的能力。 对于思想比较复杂、考虑问题有时比较偏激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谈,诱导他说出与老师发生冲突的原因及当时的想法、产生的结果,分析通知家长的必要性。通过倾听学生的心里话,我深深感到,此年龄段的学生害怕孤独,渴望与老师沟通,渴望老师的理解与信任,愿意与老师多交谈,对所信任的教师,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敞开的。 相反,如果老师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批评学生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学生因失去说话的权利只好把委屈和不满埋在心里。老师不仅失去了一次了解学生心灵世界的机会,而且学生从此也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心理。 倾听学生的诉说,充分尊重学生倾诉的权利,是一种教育艺术。这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只有面对学生平等交流,学生才会信任老师,愿意把真心话掏出来,教师教育学生也就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学生端正思想。倾听学生诉说,有利于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学生有了向教师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就会跳出压抑的心境,不会再施刁耍蛮了。 二、注意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对某人某事所产生的反感情结,作出与常理相悖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教师的教育不易奏效,而且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渠道是施教者教育不当。目前素质教育虽然已进行了几年,但学校仍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取人,教师只看重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而且家长也都瞧准了升学这座“独木桥”,规定星期六、日都必须在家里学习,不能出门,功课做完了还要做家长买的其他学习资料。学习只能好,不能差。一旦这些“不能”被冒犯,必遭家长的打骂,使学生觉得自己就像是一部学习机器,因而产生“我偏不给你学”的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另一原因是:教师批评学生的场所不当。现在的学生有极强的自尊心,假如教师批评学生的场合不对,一旦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侵害,就会关闭心扉,拒绝接受教育,甚至激怒学生,从而与教师对着干。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师生关系不协调,态度不友好,学生抵触教师。比如教师不平等地对待学生,对待好学生和蔼可亲,细致入微,对待易犯错误的学生冷若冰霜,简单粗暴,这种娇惯偏爱、厚此薄彼的做法也会加剧学生产生对抗的情绪。 那么怎样看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呢?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强烈的对抗性,不管你向他提什么建议,他总是喜欢跟你对着干。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你采取遏制的方法去改变,因他本身具有对抗性,反面会更加强烈地喷发出来。比如对于那些“不安分”的学生,容易引起教师的担忧和反感,因而对他们的限制也就较多,学生就越想突破这些防线。如上课做鬼脸,对同学蛮横无理、顶撞教师,旷课、逃学、离家出走,甚至危害社会,触犯法律。超级秘书网 因此,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应首先承认和肯定,一个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那是其个性心理上的特点,有其合理性,不应一概否定。其次应对学生因势利导,将教师眼中的“大逆不道”、“恶作剧”、“我行我素”等做一个客观的分析,看到其中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并给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场所。第三,教师对学生应给予理解与信任,不能总是从“品德问题”、“个性倔强”、“安全问题”、“不爱学习”等消极方面去评价学生,不给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机会。要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总之,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消除学生不良情绪,引导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健康成长,并把学生培养成勇于尝试、探索,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开放、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学生心理问题论文:农村籍大学生心理问题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从文化环境、心理品质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人成长的影响出发,重点分析了农村籍大学生在适应全新的城市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心理特点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提出了几点方法和措施。 成长环境对一个人思想和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非常深刻的作用。人的思想和心理品质一旦形成便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惯性,影响人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如果人的成长环境没有较大变化,那么人的思想和心理与成长环境就会形成自然的相互适应、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相互谐调的状态。如果人的成长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那么人的思想和心理就会与新环境发生较大冲突从而产生各种思想矛盾和心理问题。农村籍大学生因为求学而不得不离开他所熟悉的乡村,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城市。面对城市生活,他们会感到一种与原来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产生很多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矛盾,从而影响他们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因此,了解和掌握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是高校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 一、农村籍大学生的若干心理特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学生约占在校学生的70%左右。近年来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但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广大农村仍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艰苦、文化落后。虽然在农村,大学生是同龄人的佼佼者,是大家夸赞和羡慕的对象,但是,来到城市,他们便失去了原有的光环。与城市人相比,农村籍大学生会觉得自己形象土气、见识肤浅、技艺缺乏、生活拮据。面对眼花缭乱的城市生活他们一时无所适从。城市文明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构成巨大的冲击,使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激烈的震荡。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必须调整和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生活。这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过程,他们要进行很多的思考和选择,要面对很多考验和诱惑,要经历长时间的痛苦与煎熬。在这个调整适应的过程中,农村籍大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以下特征。 l、生活方面,他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但易产生自卑感。农村生活大都是清贫的、艰苦的。贫苦中长大的孩子能体会出父母的辛劳和生活的不易。他们看惯了父母的劳作,也曾尽可能地帮父母劳作过。面对城市生活,他们不会很快地改变自己早已形成的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他们对大学校园环境是满意的,为能来到大城市求学而兴奋,但是,看到周围一些吃不愁、穿不愁的城市同学,他们又会感到非常无奈,甚至自卑。有自卑感的同学不愿与同学交往,自尊心特别容易受到伤害,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 2、在学习生活方面,他们聪明好学、刻苦认真,但对大学学习生活适应期较长。农村的教育资源比较缺乏,高中教育的普及率很低。能够上了高中又考上大学的学生一般都是聪明好学的学生。他们想通过考学改变自身命运和超越父辈的愿望特别强烈,所以从小就养成了刻苦学习的品质。到了大学,只要学习目标明确,一般来讲,农村籍学生的学习潜力会很大。然而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有很大不同,每个学生都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农村籍学生要比城市籍大学生的适应期要长一些。因为,在中学时农村籍学生比城市学生较少接触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学习活动相对单一,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见过电脑,很少练习外语听力和口语,所以,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会更多一些。另一方面,大学生都有一种高考后想放松的心理,大学里强调学习自主,重视目标管理的教育方式,又给学生一种非常自由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籍学生惊奇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问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学习上的差距也因为不像中学那样能得到多次作业与考试的检验,而浑然不知。所以在大学里,农村籍大学生比城市籍学生更放松,更缺乏警觉性。有的学生甚至等到挂了几门课之后才会猛然惊醒。 3、人际交往中,他们真诚、善良、重情义,但交往不主动,交往面窄,交往障碍多。渴望交往是年青人的特点,农村籍大学生也不例外。受农村家族、亲戚、邻舍间普遍存在的互帮互助、合作友好的社交风气的深刻影响,农村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普遍表现出真诚、善良、重情义的特点,喜欢将人际往纳入某种组织形式加以开展,如:成立老乡会、校友会等。另一方面,因为农村生活相对单调,学校活动较少,社交活动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所以,农村籍大学生又表现出讷言、呆板和群体性的内向性格。再者,因为与城市籍大学生在经济上的差距,使农村籍大学生负担不起聚餐、旅游、联欢、体育活动等高消费,正常人际交往受到很大限制。农村籍大学生虽然渴望交往,但没有主动性,不懂的交往方法,与异性交往更是害羞,不好意思。在有限的交往活动中,农村籍大学生具有普遍的真诚、善良、重情义的品质,较少圆滑和复杂的特点。 4、在集体生活与社会活动方面,他们表现出热爱集体、自尊自强、吃苦肯干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因才艺缺乏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热爱集体是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农村籍大学生在这一点上毫不逊色。农村籍大学生从小生活艰苦,经受过不少劳动磨练,所以他们在集体生活中不怕困难、热爱劳动、踏实肯干的品质相对突出。在大学里,社团林立,文艺、体育、演讲、辩论等活动不断,集体生活丰富多彩。在落后教育条件和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农村籍大学生大都无一技之长,与普遍有一定业余特长的城市籍大学生相比,他们会觉得自己在风度仪表、人格魅力等方面处处不如人,从而产生孤独、嫉妒和自卑心理。他们努力想改变自己,但又不能很快实现这种改变,所以,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注定要扮演一种被动的角色。这种自尊自强、热爱集体的主观愿望,与现实生活中孤独、自卑的心理体验产生强烈的矛盾冲突,必然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5.在环境适应过程中,他们积极追求时尚,但不走极端;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但容易感染不良习惯。接受新事物是青年人的天性,所以,当农村籍大学生面对全新的城市文明时,大都会采取一种调整自我,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态度。他们会以极大热情学习接受新事物从而提高自己,缩小与城市籍同学问的差距。半年大学生活之后,城乡大学生从穿着打扮上已没有太大的差别,从言语中,农村籍大学生已可以和城市同学一起畅谈影视明星、体坛风云、网络世界等时尚内容了。在这个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村籍大学生能在城乡文化冲突中找到合理的结合点和发展空间。一般来说,农村籍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但不走极端,但也有一部分农村籍大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会迷失自我,失去判断能力,受不良的风气感染,经不起考验从而走向坠落。如出现网络成瘾、游戏无度等现象。 二、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村籍大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健康成长 1、引导他们客观分析自身,克服自卑心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城乡差别的存在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种城乡差别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地表现在文化上。农村籍大学生的一些缺陷是客观条件和文化差异共同造成的,这不是他们自身的过错。另一方面,从长远看,农村大学生将经历两种完全不同生活环境的磨练,要比城市学生阅历更丰富,眼界更开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他们可以在以后的城市生活中适应城市生活的一切,而城市学生将很难有在农村接受磨练的机会。从这一点上讲,农村籍大学生应当感到自豪,而不是自卑。 2、平等对待,发挥所长,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农村籍大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刚入校后必然有较大的区别,很多情况下,农村籍大学生表现得要土气、内向,愚讷,但这是暂时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对学生亲疏不一,而是要以平等、公正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大学生。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工作者更要注意工作方法,有意识地发挥农村籍学生真诚善良、认真踏实、自强上进等优点,信任他们,重用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农村籍大学生占大多数的情况下,做好他们的工作是做好整体工作的关键。 3、关心他们的生活来到一个新环境,农村籍大学生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如:学习不适应、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等。作为学生工作者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首先,多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其次,设法从多方面给予他们以帮助,使他们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树立爱校建校的意识。超级秘书网 4、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的行动指南,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才能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所以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刚入校的大学生,由于以前高考的压力,还没有太多地将自身的前途命运与社会和未来相联系,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比较模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个时机加强“两课”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将自身与社会相联系,使他们认识到人的价值在于奉献,教育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上学期间抓住学习成才这个关键,看轻享乐、游玩等生活内容,克服困难,自立自强。 5、重视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咨询指大学生遭遇心理矛盾或精神危机时;通过向心理工作者倾诉,求得帮助而得以缓解和排除的过程。心理咨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倾诉内心积郁的场所,使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并加以治疗。农村籍大学生和其它大学生一样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必需心理工作者的帮助。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相对薄弱,不适应学生工作的需要,亟待加强和改进。在目前情况下,树立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是缓解心理咨询工作薄弱的有效方法。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研究 一、企业流程重组风险应对计划 第一,流程选择。流程重组不能搞全线出击,需要在考虑该流程是否为企业发展的“瓶颈”,重组后能带来多大的效益,以及成功或失败的概率和影响之后,选择要进行重组的重点流程,建议以财务作为试点,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业务进行BPR,实现集成化财务。待财务流程理顺之后,再有选择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发电运行业务管理及设备检修业务管理等方面的业务流程重组工作。第二,组织模型。传统金字塔形的组织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缺点,例如部门间摩擦大,管理费用和管理成本高,无效劳动相对较多,因此,应当采用扁平化和无边界化的组织模型,缩短指令传达路径,提倡一岗多能。建议设立流程控制点负责制,由控制点负责人主导整个业务流程,减少部门之间的责任交接,提高效率。 二、软件选择风险应对计划 第一,在软件选择之前要选聘值得信赖的业内专家或专家组,帮助公司进行需求分析,以及设计对软件的评估体系。为了选好咨询专家,建议公司加强市场调研,向同类型企业收集咨询专家信息,以及评价意见,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确定咨询企业。第二,设计科学的软件评估体系。公司项目实施小组与咨询专家密切配合,对软件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评估,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软件该评估体系。由企业内部组织精选出来的评估小组(由外聘信息化专家参加)进行评估。这样的评估小组对自己企业的需求很了解,在加上外聘信息化专家的帮助,会有很好效果。评估小组在听取软件供应商介绍和演示以后,可以进行充分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评分。 三、数据风险应对计划 第一,扎实推进KKS编码工作。建议在设备采购阶段即严格采用KKS编码原则,与设计单位及设备厂家通过设计联络会的形式确定全厂数据编码规则,并按照唯一性、标准化、易用性的原则编写KKS编码技术规范书,对以下三个阶段的各类技术数据进行规范:(1)规划设计阶段:电厂的设计图纸等技术文档数据;(2)工程建设阶段:设备的采购、安装、工程的质量、进度、费用等数据信息;(3)经营管理阶段:产生和积累电及热能生产实时数据、设备维护、成本管理、技术管理等信息。第二,建立数据核查机制。信息化软件上线后,保持原有管理软件与其同步运行一段时间,期间由项目实施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每周对信息化系统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可靠性核查。对同步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数据差异,要查明数据来源,分析差异产生原因,书面向公司高管进行汇报,由公司确定责任部门,限期进行整改。 四、软件技术风险应对计划 第一,强化技术规范书。由于实施企业在软件技术方面并不具备专长,所以在合同谈判阶段就要与软件供应商签订详实的技术规范书。技术规范书的编写要在咨询专家的帮助下,参考同类实施企业的相关经验,将信息化软件各项技术指标确定下来,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软件技术问题,明确软件公司的职责范围。此外在合同罚则部分中力争加大质量问题罚款项目和罚款金额。第二,编制工作任务书。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前,要求咨询企业和软件公司配合编制信息化项目工作说明书,系统阐述项目背景、项目目标、项目实施范围、项目工作计划与交付成果、项目阶段性成果及验收等内容,交由公司项目实施小组讨论并反馈意见、建议,最终修改确定,通过工作任务书明确软件技术方面的工作任务。 作者:许岩鹏 单位:北京京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下安全风险的防控 目前“项目管理”在国内外工程领域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各个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对安全施工的认识也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台阶,由政府牵头,齐抓共管,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但施工单位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企业,“重经济收入,轻安全投入”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作为项目管理单位,管理者如何规避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深思、研究的课题。 1风险规避的方式 项目管理方作为工程建设的参建主体,应以“降低事故发生率”作为出发点,增强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履行好管理义务,从而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护产品生产者的健康与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免受损失;同时项目管理者也要对公司负责,完善项目的管理流程,有效规避所要承担的责任,使公司能够得到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从项目管理者的角度来讲,如何规避风险,应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做好安全控制,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争取安全生产无事故;②要有完善的应急机构及预案,倘若发生安全事故,可立即实施应急预案,控制险情、降低损失;③完善项目的管理流程,要有切实可行的避责措施。当然这三个方面也是相辅相成的,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2做好安全控制、降低事故发生率的措施如何规避安全风险,降低事故发生几率,管理方应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去剖析,如:公司层面、每个项目的管理层面、与不同主体的沟通层面等。 2.1公司层面——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以“体制”和“人”为核心,加大公司的内部安全防范力度,提高整个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1)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制度,并大力落实制度的监督、检查体系,使其在每一个项目运行过程中都得到有效的运用;(2)公司内部要有健全的安全管理、风险管理驾控机构,并有可行的应急预案;(3)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教育,并给予考核,使每个员工都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通用安全技术、安全文化及公司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争取能让每个员工都能对工程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风险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2.2项目管理层面——加强项目执行阶段的管理 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在执行公司管理制度的同时,需要项目管理者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如下工作:(1)项目进场后,确定项目安全目标,制定项目组的安全责任体系,使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人员,树立每个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2)将项目管理方、监理方、施工方等几个管理层面相结合,从上至下,要有完善的安全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措施计划制度、安全监察制度、事故处置制度、“三同时”制度等等,建立好安全管理机构,使制度层层到位,划分各管理层的责任,明确各管理层的义务;(3)做好对每个不同特征项目的分析,识别危险源、确定风险系数,根据危险大小、风险等级、危险情况发生的几率、发生危险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使项目管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4)紧抓施工项目的动态控制,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检查确保应急措施到位。 2.3与不同主体的沟通层面 工程建设项目是多个主体共同作业、共同努力的结果,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督单位、代建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测单位等等,这些参建各方虽然承担不同的责任义务、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关系,但仍然是相辅相成相制约的一个体系,必须加强沟通、协调,使管理更有效、更到位,使工程更安全、更优质。 3可行的事故应急措施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实行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因某些诱因,引发事故的可能性仍然较大。项目管理单位需做到:(1)接到险情报告后,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及合同的规定,第一时间向上级单位报告,及时启动应急预案;(2)及时到达事发现场,查看事故动态,从代建层面组织救援团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果断行动,做好警戒工作,防止事故扩大;(3)迅速制定抢险方案,组织抢险工作,抢险救援工作必须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4)积极配合做好救援现场的各项工作的同时,做好代建层面的事故书面上报工作;(5)配合进行事故调查工作及原因分析;(6)工程实行过程中,必须购买一切险及意外险,转移风险,降低事故损失。 4有效的避责措施 前面也提到,工程建设项目是多方合作的结果,作为管理方,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如何保护好自己,如何避责,是必须谨慎对待的问题。经过对以往国内外事故的总结分析,个人观点如下:(1)注重建设过程中影像资料的收集,包括:进场后的场容场貌、施工过程控制照片、会议影像资料及交叉施工作业区其他单位的施工照片等等,以防事故发生,能提供有第一手的材料;(2)勤查看现场,定期组织安全检查,不可停流于形式,对检查出的问题,形成记录,发放整改通知;(3)对其他责任单位的来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及时回复,制定出可行的对应方案;(4)对存在隐患的交叉施工,或影响在建项目实施的,要及时致函相关主体单位,澄清利害关系;(5)对监理、施工单位要勤发通知单,书面明确责任,并予以督促落实,不落实或不遵守的,予以上报或建议停工,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体制;(6)工程管理者的反应要眼疾手快,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责任意识,绝不推诿渎职,对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处理,解决不了的及时予以上报,并做好跟踪落实;(7)对项目管理方不能表决的,要及时通过联系单的形式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沟通处理。5结语总之,完善影像、文字资料,做好资料管理工作,将责任进行分解,才能有备无患。 作者:孙林 单位:南京城建隧桥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风险项目管理论文 1按照项目的生命周期应该注意的问题 1.1计划阶段学生分好组后,要由学生自己依据给定题目编制工作计划,工作计划需要经过内部成员的多次沟通才能确定。通过对项目的范围和任务的分解,对资源进行分析等一系列操作后,可以使项目团队更有序的开展工作。以前有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计划就应该是准确的,所谓准确,就是实际的项目实施必须按计划进行。但实际工作中并不理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与计划常有不符。计划只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更合理的分配资源和时间。计划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是应该不断修改的。 1.2实施阶段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也会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实施,按照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过程开展活动。首先,学生要针对自己的任务进行需求调研。这个阶段,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资料,并实地考察市场展开调研等方式来了解自己的项目需求。其次,是实施调研活动。学生首先要准备一些前期调研问卷和资料准备清单,再经过客户的确认后,按照调研计划实施各项调研活动。调研结果也要取得用户认同,最好得到书面沟通确认。最后,是调研后续工作的落实,做好技术交流、解决方案等。做项目不是一个人在做,而是一个团队在做,如果没有沟通就向用户提供了自己的思路,可能会给整个团队的思路带来干扰。 1.3监控阶段教师在监控项目的进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情绪。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是实践教学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求,教师在达到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尽力满足学生的个人的需求。 2按照管理领域应该注意的问题 2.1范围管理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范围管理,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范围,引导他们明确哪些任务是自己的任务,哪些任务不是自己的任务。同时,帮助学生对项目进行WBS分解,也就是把项目分解为若干小任务,再把若干小任务逐层分解为更小的任务,直到具体的工作包。划分WBS时,可以按时间进度为依据。第一层是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框架,每层下面再把工作分解,直到最小的工作包。这样划分会比较直观,时间感也会比较强,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MicrosoftProject项目管理工具,用该软件完成进度计划时,就能自动为WBS的各个层次任务编码。 2.2沟通管理沟通是通过各种渠道反馈信息发送给接收方,并得到接收方的反馈,最终达成双方的一致意见的过程。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沟通合作的机会,学生在需求阶段需要和客户沟通;在开发阶段需要和团队成员沟通,还需要阶段性的与客户进行成果确认;在测试阶段,测试团队需要和开发团队沟通等等。在真实的IT项目中,沟通是项目中最重要的任务,沟通工作占据了团队成员的绝大部分精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沟通。让学生知道“沟通”是什么,为什么沟通,怎么沟通。在项目中,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是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在沟通中过分执着于说服他人,而忽视、甚至忘记了沟通本身的目的,那么项目一定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2.3进度、成本、质量的平衡在一个项目中,项目的范围、进度和成本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质量又受到这三个因素影响。在项目教学的实施中,进度和成本多多少少会出现偏差。所以,教师要教学生把PDCA的思想贯穿项目始终,同时合理使用甘特图、挣值分析等项目管理方法帮助学生对进度和成本等要素进行控制。 2.4文档配置管理团队中设置了专门的学生进行配置管理。及时地对文档进行管理,可以方便后期一系列活动的进行,同时也可以完善组织过程资产,不断积累教训和经验,方便以后的借鉴。 2.5风险管理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分析到采取相应措施的一系列过程。实践教学中一定会有各种风险存在,比如学校对课改的支持程度、团队成员的技能、小组长的管理能力和责任心等。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高风险识别的意识,并引导他们处理风险,减轻风险对项目实施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当出现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控制情绪,端正态度。然后客观地列举出问题,并列出导致问题的原因,与学生一同讨论解决方案,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2.6变更控制“变”并不糟糕,糟糕的是缺乏规范的变更管理过程。在课程开始时,就要确定变更流程,一旦出现变更,就要严格按照变更流程实施。首先由变更的提出方填写变更申请。项目小组长进行变更影响分析,若认为变更是必要的,则上报变更委员会评审。如果审批通过,就实施变更,并对变更过程实施跟踪,对变更结果进行验证及归档。若变更委员会没有批准变更申请,则由项目代表与变更提出方进行沟通,传达拒绝变更的决定。 3结论 教师在开展项目式教学中,应该紧跟企业需求,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作者:刘冬王香平薛丽红单位: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研究水电项目管理模式与风险分析 1.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在规模、工程内容、建设要求以及涉及面等方面都与传统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缺点。合理地规避风险,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就是特别重要的举措。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成熟并且优点很多的项目管理模式,当然每一种都有其局限性。如何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自身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和项目业主来说是最重要的。下面介绍几种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1.1首推工程总承包(EPC)模式。EPC模式的项目管理有以下内容:一是能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控制,降低成本;二是使工程周期缩短;三是增加科技含量,使工程质量得到优化。当前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就是EPC模式。为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首先建立项目目标计划,分解之后对子目标进行分散控制。要想合理管理,掌握项目管理核心内容的内在规律是基础,合理的组织和管理是重点。 1.2积极推行风险型建设管理(CM)模式。积极推行风险型建设管理(CM)模式比较适用于我国水电建设的实际情况。有几点值得考虑:(1)CM模式根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确定CM承包商来协助业主;(2)CM承包商的早期介入使设计与施工结合,可以减少水电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避免了不必要的合同索赔;(3)CM承包商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约支出并且合同公开透明。 1.3大胆采用项目管理承包商(PMC)模式。在我国,可以选择PMC代之管理项目,在一些水电工程项目业主对工程技术和管理不熟悉的情况之下。在我国还没形成具备全面管理能力的综合性公司之前,选择涵盖项目建设所有阶段的PMC服务是比较明智的。向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转化是我国的相关企业正在努力的方向。目前我国具备综合能力的管理类公司比较缺乏,为了提高PMC的管理效率,使公司的效益与工程本身的建设效益结合起来,可以按照工时、利润和奖励相加的方式来计取费用。 2.我国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分析 为保证工程项目总目标的实现,业主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都会增加投资者的风险。下面对现行水电工程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 2.1参与方关系复杂,内部存在利益冲突。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的参与方众多,涉及投资人、建设单位、承包商等。各参与方利益矛盾与冲突十分复杂。建设过程中任何一方的过错可能对整个工程造成损失。 2.2管理体制不健全。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大多没有固定性,由政府插手投资和管理。人员的权责不够明确,因为项目完成之后,人员会调走,那么谁来承担风险?这是不明确的。由于分工不明确,政府部门既审批又直接参与建设,这样一来,监督作用完全是形同虚设,整个管路水平都得不到提高。 2.3项目管理不规范,造成“三超”。存在着一些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致使项目实施并未与规划相统一的后果,直接增加了造价。参建人员随机组合在一起,责任心不强,不能实现投资、建设、管理的统一,容易造成“三超”现象,即“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 2.4施工单位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有些施工企业内部造价估算定额体系不够完整,在不了解自己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为了中标而盲目报价。工单位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毫无察觉或者是存在侥幸心理。 2.5缺乏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是工程能否安全有效建成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优秀的项目管理人才可以实现科学合理的人事分配,各尽其用,各司其职。 2.6监理机构受制约,影响工程质量。为保证工程质量,我国建立了专门的保证体系,并且以抽查方式为主监督建设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而施工单位认为监理单位偏向业主,这样监理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受到制约,导致出现偷工减料、施工方法拙劣、工程验收不规范等各种影响工程质量的现象。 3.总结 不管是投资主题还是规模不同,任何的水电工程都应该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以达到降低风险、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健全管理体制、吸纳优秀管理人才、增强风险意识等等都将会对水电工程质量的保证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杨立柱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建筑业项目管理风险与预防 一、经济方面的风险 经济方面的风险主要体现在:(1)招标文件。招标文件是招标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合同条款以及投标者须知等都有潜在的经济风险,建筑企业需要仔细研究分析。(2)市场价格方面。主要是材料市场价格、设备市场价格以及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变化,尤其是价格上涨,会直接影响工程的承包价格。(3)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政府对工资、税率和税种等实施宏观调控,都会给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进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当前我国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我国建筑企业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经营者和工程项目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都比较薄弱,没有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没有将风险管理纳入项目管理的内容中。尽管有些建筑企业采取了一些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但是还仅仅局限于在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一些保证工程进度、安全和质量的措施,没有明确的、系统的风险管理目标,缺乏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方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的重要性。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只是重视工程数量和质量,忽视了施工技术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的相关经验。 2、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很多建筑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制度化、系统化以及程序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主动实施风险管理的意识,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来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在决策过程中主要依靠个人的经验来判断,有些决策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持带有盲目性,使得企业化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增加了企业组织机构运行的相关风险。 3、没有给予合同管理足够的重视,索赔意识淡薄。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合同体现着其的利益,是建筑企业经营的重要载体。对合同的管理和对索赔的管理是建筑企业相关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防范外界风险的关键性措施。科学有效的合同管理,能够使建筑企业的项目工程利润增加10%~20%,而通过优化技术使工程项目增加的利润不会超过5%,可见,合同管理在增加建筑企业利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国内外承包商对合同的管理普遍认识不足,缺乏索赔意识,客观上增加了建筑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没有发挥合同在转移风险和再分配风险方面的作用。 4、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数据可靠性较差。一方面,当前,我国很多的建筑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数据可靠性较差。主要体现在:在投标期很多承包商都缺乏对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没有对拟投标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透彻的分析;在施工期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种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估计不足,没有充分预测,使得风险到来时,缺乏全面的数据支持,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只靠经验进行临时决策来处理风险,风险管理的成效较低。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还没有建立业主、供应商、分包商等的信用档案,不能对业主、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信用进行动态分析,无法为投标决策、选择供应商和分包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三、加强建筑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提高建筑企业各级项目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一方面,建筑企业的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良好的风险回避意识,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使操作人员能够熟悉新的工艺和方法,熟练掌握工作需要的技能;管理人员能够懂得新环境下项目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另外,建筑企业还应该遵守行业的法律法规,严禁无资质企业挂靠和非法转包,对发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资质、技术能力以及资信等进行严格考察,避免承担工程项目的连带责任。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应该选派不同的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对于那些风险较大、工程复杂的项目,建筑企业应该选派知识水平较高、施工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加强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对项目的支持,合理配置资源,尽可能减少由于承包者自身原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2、从内部加强对工程资金的控制。工程款必须要进企业的账户,经企业审查后再拨付项目部,严格监控工程资金的流向,一旦发现资金问题必须立即进行纠正;在签订施工合同时也与业主进行约定,工程款不打入指定的企业账户,产生的后果由业主承担;在选择投标工程和项目部时,对于那些资金不到位的工程,要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项目经理承担。 3、加强预测过程和决策过程中的风险监控。加强对预测和决策过程的风险监控是建筑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投标决策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调查和预测,主要工作包括:分析并研究相关的文件,了解当地的气候、地形条件,调研当地的原材料市场,研读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资料等,将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找出对工程项目影响较大、引发较大损失、出现概率较高的风险因素,针对每一类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并制定风险发生时能够尽量减少损失的应急对策。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对内部管理报表和财务报告定期进行分析,识别企业资金、财产和效益等面临的风险,此外,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还应该了解本企业公共关系网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给企业有效化解危机提供品牌支持。 4、建立健全建筑企业的风险监控系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管理。首先,事前监控主要是建立起风险预警体系。风险预警管理是指采取超前或者预先防范的管理方式,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一旦在监控过程中有风险发生的征兆,应该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控制不良后果的发生。其次,事中监控主要是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管理,对项目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实施有效管理。在组织内部建立抵御风险的机制,以施工项目为中心,把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在企业和项目两个层面上设立项目风险管理机构并确定责任人,给项目的成功奠定组织基础。再次,事后监控是制定应对风险的应急计划,实施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保持工程项目管理按照既定计划进行,不发生大的偏差,为了保持工程项目建设的高效率,应对各种风险的应急计划是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应急计划包括对风险的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完成计划假设、风险影响和适当的反应等。 5、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有些风险是可以转移、分散的,关键是处理风险的方法手段要正确,策略要得当。在防范和规避某些风险时,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企业的利益,减少相关损失。例如: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就可以通过联合承包、工程保险、将某些单项工程分包等方式转移风险;承包商也可以在施工技术图纸和合同管理上,找一些有利于承包者的条款和数据,避免损失或者保证在遭受损失时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和建设项目的特点,及时对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相关风险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范并控制风险,才能使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顺利实施,保证建筑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作者:谢春珍单位:湖南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和风险控制 1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项目管理 1.1世行贷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在政府长期的经济管理中,政府作为借款主体,对于经济的管理经常会使用行政的手段来完成,而项目管理中通常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并且注重所获钱物的分配,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不能对项目实施宏观调控,致使项目开始后,各部门之间不能良好的配合,缺乏科学的监督检查,如果国内的配套资金不足,项目单位会出现资金短缺的困难,严重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当前我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主要分为国家,省,地,县四个级别的管理机构。而地级管理机构是以地方政府为主要领导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并将小组分为项目计划,财政管理和项目主管等部门,这些部门对项目投资计划的申报,审批,资金的拨付和偿还管理等工作进行负责。而与项目相关的设备,物资的引进和供应统一由省级机构进行管理和调配。 1.3管理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项目管理中,各个管理机构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形成良好的协作,使得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够理顺,工程设备和供应的物资材料不及时而出现各环节脱节等现象,有些项目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从而影响整体项目顺利开展。 2加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的措施 2.1转变政府职能,提高项目效益。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管理中,要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对政治和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同时,对世界银行贷款的资金实现有效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益,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2.2综合管理,全程控制。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项目管理主要分为项目选定,项目准备,项目评估,项目谈判与签约,项目实施监督,和项目后评价六个环节。这六个环节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大量的论证,实现各个环节的科学衔接和延续。 2.3理顺部门关系,加强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力度,做好各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部门间的协作,使每个机构和部门真正的了解自身的权责,互相沟通,互相监督,真正的做到工作交接的顺畅。 3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风险控制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风险管理理念是在贷款项目实施过程中,世界银行可以利用向受援者提供合适的可利用资源,积累的经验与受援者共享,改善其生存条件,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3.1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科学决策,规避项目风险。在贷款项目立项时,必须寻找符合双方合作要求的基本点,根据项目地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政府建设正常和发展目标,在世界银行政策和我国发展需要存在一致的情况下确定贷款项目的设立。同时,由于贷款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必须对项目进行超前准备。另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需要经过世界银行和我国基建程序进行报批和评估,并加以论证。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人力和技术的投入,对项目可行性进行严格论证,并在世界银行评估和国内提供数据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立项,从而规避项目风险。 3.2加强风险预测,规避市场风险。风险无处不在。相关部门必须及时的了解市场动向,掌握汇率和利率的变化形势,利用外汇期货保值,建立偿债专户等办法规避市场的汇率风险。利用利率互换法和外债余额递减等方法来规避利率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相关部门必须善于捕捉市场变化的信息,并对其加以分析,加强风险预测的准确度,采用这些措施进行及时的防范,保证资金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3保证资金及时供应,规避运营风险。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经常会出现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落实,从而影响项目进程的情况。因此,世界银行和国内部门需要做好合作沟通,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金融资,做好资金回收和偿还的时间计划,实现资金的再次利用,从而防止项目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放生。 4结束语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是当前世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贷款的项目。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世界银行贷款。对于国内来说,此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严格的条件和一定的风险。因此,在此类项目中,管理部门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项目管理和风险预测与控制,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共同协作意识。对于内部项目管理做到全面管理,提高财务资金的有效使用率。另外,加大风险评估力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规避,从而达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肖振宇 单位:广州珠江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项目管理过程质量风险控制探讨 摘要:对企业项目管理活动而言,工业过程控制是项目管理活动的主要方法,是融合企业运营目标和管理资源的创造性活动,不仅代表了项目管理团队的事务性管理水平,也体现了企业战略运营目标在工作中的具体显现,项目风险控制是对项目管理活动的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体现,也是对项目管理成效的最直接的管理体系的早期布局和过程控制工具,是项目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不仅应当引起管理参与者的高度重视,也应当成为管理活动中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的主要方法论和现实工具。本文按照质量管理风险控制的思路,依照项目管理活动的基本脉络,简要分析项目质量风险控制方法对项目管理各个运营阶段的影响。 关键词:项目管理;质量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项目进度管理 项目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大型工业化目标,对所属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和整合的经营性活动,为企业的战略发展创造良好内部环境和外部格局提供了有力保障的管理活动,对推进企业良性发展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项目管理是融合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质量控制创新的的实践经验和验证要素,是充分体现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管理集成活动,整个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管理对象,而管理活动和质量控制活动的有机融合,才是项目管理有效性的具体保障,项目管理的前瞻性和对工业化过程的指导性特征,更进一步的对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要的是在项目管理活动中风险控制对于项目管理活动的预判性和风险影响性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针对项目管理的特征,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总结,以达到持续有效改进的管理目标。 1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的表现特征分析 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质量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前置性工作,是对于在管理活动中所有不确定的可能导致损益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对起影响性进行评价的过程,对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起到分析,评价和行动指南的作用。质量风险管理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组织机构为识别、量化和降低会影响质量的产品、操作、供应商和供应链的风险而创建的合作解决途径,其集合了领导力、业务流程、文化和技术能力。通过对上述概念与项目管理概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其共通性:二者都是对现有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的具有整合作用,只是质量风险管理是管理方针,质量体系要求和实践活动经验的文件化体现,而项目管理工作则更多的体现了对管理活动目标和实质性的资源的整合。而对于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而言,质量风险管理贯穿始终,并能够以体系性的指导模式对管理行为和评价体系施加影响,并对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2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表现方式 质量风险管理用来分析、评价和控制管理活动以及由此衍生的所有活动过程各个周期的风险。被前瞻性以及回顾性地应用在管理活动当中,是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出发点,质量风险管理是用来识别、评估和控制质量风险的一个系统程序,它可以知识和工艺的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控制应与最终保证质量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的目标相关联;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投入水准、形式和文件应当与风险的等级相当,因此可以成为项目管理过程在方案论证过程中,进行项目工程分析和对策表制定过程中的主要应用目标和方法,同时应用质量评价过程方法论也可以反向的对目标确定方案进行论证和风险评估,所以质量风险管理方法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表现方式具有相互融合互相印证和相互检查的特点。 3质量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活动中的流程表现方式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故通过感知风险,了解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对项目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归纳,同时对在项目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表现方式进行预判,通过调查表和模式对照表进行分析,通过流程图过程分析找到各个管理活动中的潜在失效模式,为后续风险控制提供数据基础。风险衡量是以风险识别为基础蓝本,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进行归纳中介,通过行业经验和专业团队分析,对项目管理活动的重点过程,重点节点进行风险分析,协调项目各个资源的工作和时效性,采用定性或定量向结合的方法,确定项目影响重要度分析,并籍此做出风险控制能力和控制目标的预判。进而实现项目风险的节点和控制目标图,实现目视化管理和控制。风险控制,风险识别和衡量的最终目标是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对已经预判和量化的风险目标进行规避和控制,以尽可能的减少风险损失,充分开展故障模式影响与危害性分析,并利用风险控制的经验,为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提供创造性的提高和借鉴。其主要目标是控制风险的发生概率,实现风险回避,通过提前的对策控制损失,对于已经显现的风险采用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风险制度化审查和改进,对于风险的评估,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对风险的控制效果和风险本身所处的状态进行审查评价,是企业通过技术改进或其他措施降低风险,并上升为企业管理策略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企业项目管理风险审查制度,对项目管理活动的控制目标和风险控制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在管理各个阶段的偏差特点和趋势,对风险控制效果和改进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形成项目管理活动风险评估的制度化,建立企业项目管理目标管理的质量控制基础。 4项目风险控制的资源特征 项目管理是融合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质量控制创新的的实践经验和验证要素,是充分体现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管理集成活动,整个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管理对象,而管理活动和质量控制活动的有机融合,这一特征体现了项目管理活动的资源性特征,同样的道理,对于项目风险性控制单元来讲,也依然充分体现了这一资源性特征,对于项目管理活动不能不做翔实的分析,科学的加以利用和总结。明确的团队目标性,对于风险目标的构成和认识必须明确,包括了项目目标和风险目标控制的定性和定量目标都应当是明确的,实现途径和控制策略也是细致的和目视化的。精细化的任务分解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方式,对于风险控制主要是体现在风控目标的对策和行动目标,采用甘特图是基本的控制方法,可以将任务分解成以子任务以及完成周期为代表的对策实现体系,明确各类任务目标、应用节点、交付物,以及检查体系等等能够对任务进行量化的方案和措施。项目资源的整合,按照项目管理理念,建立适合项目管理的运营团队是第一步,一般对于一个成熟的团队,自然是包含了有有时间保障且有能力执行的资源分配,并且各个专业的资源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风控管理模式下的工作自然也应当吸收各个专业的精英,尤其是风控管理专家应当在团队中处于能够主导管理活动的地位。保障了资源的有效投入,加上科学务实的工作和方法应用,项目的科学性和效率性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优化资源配置策略,确定资源投入边界——KANO模型,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Kano)和他的同事FumioTakahashi提出的满意度+KANO分析,是主要的资源评价体系,对于充分的资源投入而言,工作时效性分析是评价,更是对持续提升项目管理活动的一种鞭策,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配置,是投入的资源精炼化,效益最大化。 5项目风险管理的突发事件控制管理 尽管对于风险控制而言,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对风险的预判和风险控制,以达到减小不可控因素的出现,但不可避免的风险事件也许会超过我们的预计,尤其是风险因素为自然因素的时候,处理突发时间就变成了项目风险管理的又一个重要课题,突发时间来源于人员变动、技术因素、客户需求变更或沟通问题等以上主要外界因素。项目管理团队建立之初,首先是要保障团队的专业性和项目分类技术的完整性,当然有条件的能够有后备人员当然是最好的,但对于一般公司,能够保持和外部相关专家的密切联系是解决人员变动的良好方法,这一不但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更可能保持技术的前置性和创造性,对于解决技术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保障充分的资源,充分体系项目管理,资源优先,资源优化的原则和团队目标。 6结语 项目管理系统,是依赖于计划系统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通过计划编制和实施、计划调整再到计划编制这个不断循环过程,计划编制时必须充分评估风险的存在,做好风险控制工作,进度控制才能具有一定的弹性,以确保项目目标的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 作者:唐创新 单位:南宁燎旺车灯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开发风险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公路工程建设管理软件的开发,对其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了一般的分类、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建设工程;软件工程;风险 0引言 建设工程是一个产生巨量内容的地方,这里的内容包括文档、数据、图片、音像等。而软件则能让这些内容有效地积累存储并通过最有效的手段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软件工程和建设工程的结合是工具和内容的结合。在这基础之上的大数据工作,才是财富最大化的未来。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概况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是指将建设工程业务操作的过程通过软件化手段实现,例如审批、填报、记录等。通过搭建软件平台或软件系统,初始录入各类项目管理用的内容,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更新信息和数据。不似一般的小软件开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需要承载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同时还有复杂的流程处理。这就决定了该类软件的开发面临的风险不同于一般的软件开发,其风险特征既具备普通软件开发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开发风险及分类 风险是指客观存在的,对目标达成具有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风险分类方法是根据风险性质、风险的来源、风险产生的阶段、风险产生的后果、风险发生的对象等进行的,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项目管理软件开发按照上述五种分类方法有如下风险因素。按风险性质分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资源风险;按产生阶段分为:业务开发、需求阶段、业务分析、接口、软件开发、交付使用;按产生后果分为:重大、较大、一般、轻微;按发生对象分为:业主风险、开发团队风险(业务团队风险、软件团队风险)、市场团队风险。 3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各阶段面临的风险分析 3.1软件开发阶段面临的风险穷举 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管控的前提是对风险进行识别,找出某一过程所有可能的风险因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对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各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利用穷举法对其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3.2业务开发风险 业务开发风险是指出在项目市场开发阶段所面临的不确定性。(1)项目的不确定性。项目团队、开发团队缺少配合或经验缺失,对项目策划、建议、实施措施理解、分析不到位,导致项目本身在落地之前产生了易主、取消、降低投资等风险。(2)市场不稳定。一些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必须依托市场经济或工程项目进行,当这方面发生政策变化、重大变更以及建设单位对项目软件的需求降低时,容易产生项目中途流产风险。(3)业主心态。如何抓住业主的痛点,真正解决业主的问题,或者仅仅是从业主的角度出发思考项目管理软件的做法,是项目开发经理应该深思的问题。(4)自身实力不足。项目管理软件结合了建设工程和软件工程,建设工程不同于其他行业,例如金融、互联网等,其透明度高,讲究资源效率。工程行业自身的资本运作密集,项目建设流程模式固定并且存在许多的“漏子、暗道、关系、利益”等,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疏通、业务分析和软件开发实力,难以做出成功的项目管理软件。经常可见有许多项目管理系统开发完成以后闲置、弃用,就是因为这些原因。 3.3业主风险 和以上开发阶段来自于业主的风险不同,这里的业主风险更多的是强调业主在项目软件项目开发决策和执行力上存在的风险。(1)因为是建设工程的原因,业主可能存在自身业务能力不足导致软件开发初期,功能需求不全面、不详尽、模糊的情况。(2)部分业主因为存在建设管理程序不合法,例如图纸准备不到位就招标施工、随意调整施工进度、重大变更多等,对软件部署时的数据初始化、部分功能使用造成严重影响。(3)项目管理软件属于新型的工程建设费用,国家对此暂未出台相关取费标准,因此对于软件开发、使用的资金来源,部分业主解决能力不强,导致软件开发和使用受阻。(4)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要以合同为主线,早制定、早落实合同内容。(5)因为建设管理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在知识体系上的不同,需求方经常会给出软件难以实现或在合同、投资范围内难以实现的功能要求,从而产生搁置、重启需求调研、功能调整等风险。 3.4需求阶段风险 如果软件开发是业主、业务团队、软件团队的三级开发结构,那么需求阶段的风险就是业主和业务团队之间的信息过渡。了解这个阶段的风险尤为重要。(1)需求细分不全面。需求细分,其实是对软件开发所需要的一切原始信息的分类。业主本身积累了足够庞大的知识量和隐藏的管理行为,需要进行细分挖掘。(2)需求调研不充分。需求调研不够深入,自身缺乏对建设工程活动的更多认识,从而产生遗漏、错失相关需求信息。(3)需求信息不对称。在需求调研、收集的过程中,因为记录、理解的原因,需求信息发生了错位,偏移了业主的初衷。(4)需求文档管理不规范。需求阶段要做好文档记录,对相关会议进行备案,对业主的需求要进行充分确认,形成规范有序的文件档案管理制度,防止出现软件开发问题找不到源头,增加开发成本和难度。 3.5业务分析风险 要将传统的建设工程的知识体系、管理行为、结果过程通过软件实现,首先要对建设工程所涉及的一切业务进行深入分析。(1)业务流程不确定性。建设工程的审批流程、上报流程、验收评定流程等,涉及的人多、单位多、文件多,在实际操作中,流程具有可变通性、不定期性、人员代签等问题。(2)业务内容生成难度大。建设工程的业务内容具有涉及面广泛、数量庞大、牵连性强、专业性高等特点,而软件开发需要集中处理大量的业务内容,同时准备好初始化数据,需要软件工具、专业人员、组织管理等多方密切配合。(3)软件化后的现实风险。软件化的弊端是固定化,少了灵活性,对于工程建设人员可能会带来体验性的风险。因此要尽可能设计得合理,从工程人员的习惯出发,讲求实用性、适用性。(4)业务架构与系统架构。针对项目质量、进度、计量支付、档案等的业务管理存在内在的关联关系,在软件化的时候,要注重各模块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关注各模块内部数据的调用和资料文件的归属。 3.6接口风险 业务团队和软件团队的对接是真正实现项目管理软件开发的最重要环节,提高业务人员的流程策划能力和软件人员的业务熟悉程度同等重要,让双方在交错中实现软件的顺利开发。(1)需求理解不到位。单纯的文档化需求分析及设计交接很难形象直接地展现需求方对软件开发的各种要求,软件人员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文档的背后,然后梳理成自己的逻辑。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发生需求曲解、重新设计、修改困难等风险。(2)设计思维差异化。在原型设计功能不能满足建设工程软件项目开发的时候,因为软件开发人员的固有思维模式,其对界面设计、功能点选取、流程设置、角色配置会有个人的惯性设计方式。(3)资源配置不合理。软件项目开发是一个将业务工作持续软件化的过程,有点儿边设计边施工的感觉。这个时候软件方面要合理地配置各项开发资源,包括人力的投入曲线、进度计划的制定、业务人员的工作安排、基础数据的准备等。 3.7软件开发风险 软件开发风险已经有很多专业性的风险研究,在这里不做相应说明,仅列出软件开发可能面临的风险类型:①软件开发技术不足。②配套软硬件风险。③软件开发管理风险。④软件开发安全风险。⑤人才组织风险。⑥文化风险。 3.8软件交付使用风险 (1)市场风险。体现在长周期软件开发项目中,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比如竞争对手更新更快的产品出现,研发产品市场地位下降;项目建设投资发生变化,费用投入减少;环境舆论对新产品应用带来的不良影响,尤其是跟风产品。(2)使用测试风险。主要体现在系统集成以后,因未有充分准备或潜在软件bug而出现大量的问题。(3)用户体验风险。软件开发过程客户参与度不高造成的使用习惯风险,体验不佳;对软件使用说明不够详细全面,造成用户使用障碍。(4)二次开发风险。跟工程返修类似,因部分功能大量调整或新增功能,以及系统整体功能、稳定性、适用性等出现严重bug,而面临二次开发风险。 4总结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归根结底是一种产品,应积极应用产品开发的相关管理方法。但也一定要注意到建设工程的特殊性,要深入分析软件产品在跨行应用时的“入乡随俗”和“技术先进”的共融方案。业务设计和软件开发要紧密结合,但也要有各自分立和结合的机制。业务需求要清晰,转化为软件设计要确保“不失真”。加强和重视产品开发过程中容易发生并带来影响较大的风险,合理规避和减少风险损失,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和产品质量。 作者:杨文广 单位:深圳高速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4G工程项目管理风险控制论文 现代企业营运发展中,项目管理这种具有明确计划性、特殊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营运发展中,构建完备的项目组织,制定项目计划,控制项目工作时间,细化项目流程,注重风险控制,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项目实施进行中,从多角度出发降低企业营运风险,加强项目管理的实效性,是每个项目管理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将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有效结合,保证项目实施顺利高效完成。中国通信行业迅猛发展,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推动下,中国各大城市正以稳健的步伐走向4G时代。2014年11月5日在北京举行“2014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发展论坛”,工信部多位领导做主题发言,总工程师张峰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发展提出了四点意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一个个通信企业对各项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2012年中国开始在试点城市做4G实验网,2013年14个城市投入4G建设使用,2014年中国100多个城市加入到4G网络建设中,网络覆盖5亿多人口。取得4G工程建设资质的国内外企业有华为、中兴、普天、诺基亚、爱立信、英特尔、鼎桥、NTTDOCOMO等。工信部要求每个城市4G建设中,基站建设必须由至少三家公司来完成。在共同工程界面下,促成工程建设的良性竞争,避免出现垄断后的一系列问题。在这种短兵相接的及其直观的工程竞争中,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各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一定要在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上下功夫。 一、4G项目工程建设具体特征 项目是企业用来执行大范围的、相对一次性的业务流程的临时性组织。具体说明项目是项目导向型企业为实施相对一次性的、短期到中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到大规模的业务流程的临时性组织。中国通信企业在建设4G项目工程中,工程实施符合大型项目特征。投入资金超亿元计,历时时间12个月以上,组织参与者5-7个领域(含外部合作者),内部资源至少500个内部工作日,项目覆盖面10-30个城市。4G网络建设中,具备施工资质的企业有华为、中兴、普天、大唐、烽火、鼎桥等,国外有诺基亚、爱立信、英特尔等。按照工信部规定每个城市4G基站建设不论移动、联通还是电信,都要引进三个到三个以上施工企业,以保障工程在正常有序竞争中进展,不允许因垄断企业出现而降低工程建设质量。中国4G建设早在2012年开始在定点城市建设实验网,2013年在中国14个城市进行第一批一线城市建设,2014年进入第二批大规模二线城市建设。我们中国4G网络采用自主标准体系的TD-LTE建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具备中国自主行业标准,对中国民用通信行业的稳步快速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从中国移动主推TD-LTE技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将TD-LTE/LTEFDD混合组网建设,三大电信运营商2013年二期工程招投标标的来看,中国整体4G网络工程建设将投入1000亿元;从投入资金上看,是中国通信事业发展中建设资金投入最高的工程;从工程建设时限上看在12-15个月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从参与企业看,是由多家企业竞争而形成的庞大项目工程体系,将带动数万从业人员。中国4G通信网络建设对任何一个公司来说都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从整体的4G项目工程进展来看,重要具有以下的项目工程特征:首先,中国自主研发TD-LTE通信技术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不再依赖外国,形成具有中国竞争力的通信技术,以此来争取世界份额。中国政府大力支持4G项目建设,积极推进4G工程进程。TD-LTE技术能否成为全球4G主流技术,主要问题在于是否能在1-2年间成为商用主导。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工程时限是关键。其次,国内4G施工设备供应商实力强,竞争激烈,是施工企业一次难得的企业发展战略机遇期。4G项目工程建设综合考量一个企业的实力,从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具体施工到网优运维,而待网络成熟后,移动终端、内容提供商及运营商也会随之获得发展机遇,实现业绩提高。4G在改变运营商竞争格局的同时,也使得产业链上的投资机会各有所异,未来谁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成为行业今后最具有悬念的预判。 二、项目管理风险控制与应对 4G工程是由每个工程施工单位来进行的子项目工程组成。这样投资巨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工程,要对项目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充分认识到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计划性,对项目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项目管理风险要有深入明确的认识,并细致分析风险,如风险识别和评价、风险政策、风险控制、风险应对等。 1.风险的识别 在大型4G项目工程建设中,利用已有的项目建设经验对其展开调研。项目营运风险主要由不健全或失败的内部流程、员工、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的风险。对4G项目工程营运风险有以下的认识:首先,项目建设过程风险。4G项目工程招投标结束后进入到实际工程期,项目建设过程的一大重点是项目时间。项目一定是在某一具体时间内完成。在时间轴上,展开项目过程,人员组建设备进入组装调试培训交维项目完成。项目完成的时限性由项目合同相关条款规定,直接影响工程效果,随之产生项目过程风险。其次,项目建设员工风险。项目组织中,团队成员的专业技术、协作精神、风险意识,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项目经理职能作用的发挥,项目内部成员人员配备,技术培训,良好企业文化,在共同目标下努力实现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这其中员工的约束力、技术能力,以及对团队是否忠诚等,是存在的员工风险。第三,项目建设系统风险。4G大型项目建设中,项目组的工程实施是由强大的企业团队力量为后盾,这包括企业的技术研发、产业部、销售部、工程部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多部门协同运作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各种沟通联系处理、及时反馈改进等,使项目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存在系统风险的可能。第四,项目建设业务风险。4G工程由多家网络供应商承办,实力雄厚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竞争态势。本企业的业务风险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整体4G网络供应商的各项实力如核心技术、市场开发运作能力、项目施工建设实力等,在共同业务平台上被展露无遗,这是各公司综合实力的比拼。这些情况对公司声誉和品牌树立及全公司长远发展战略都有影响。 2.风险评价 项目工程建设存在的风险因素较多,对风险有全面认识和预估十分重要,对风险因素进行科学有效评价,将风险预估做到清晰量化,保证项目工程效益最大化。对于风险的评价,我们可以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分析评价。现行企业风险管理中,较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风险收益法、风险价值法、压力测试法等。对于项目风险的评价方法很多,每种方法有其适用范围,根据具体项目风险评价内容,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各类风险评价,形成适应项目营运机制的项目评价体系十分重要。对项目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采用管理人员易于理解掌握的风险评价方法和风险评价表述,以适应项目管理中对营运风险的正确把握和处理,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出保障项目工程高品质进行的工程决策。项目工程进行中,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形成一整套联动机制。从事前的针对风险识别内容,依据相关风险评价方法,确立与4G工程建设相适应的风险评价体系。如果项目工程建设中出现风险,积极依照危机应变程序展开工作,做好危机善后,将损失降到最低,并且对现有风险体系进行评估调整,避免再次出现风险。 3.风险控制 针对4G工程特点,我们对项目工程建设风险进行分析识别,更好地控制风险要构建风险评价体系,以便进行良好的风险监测。技术层面上,运用适合4G建设的风险评价法。管理层面上,组建以项目经理为负责人的项目风险管理机构。针对风险内容进行全员培训,以加强风险意识。4G项目工程建设中,全体项目成员同时也是风险责任的承担者。从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工程项目实施上,具体内容明确各项要求。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项目质量,保证工作效率,确保工程在合同规定内完成。4G项目建设条件艰苦,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各个员工分管工作项目多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必须加强项目组内员工的培训,以适应高强度工作环境。运用良好的激励机制,发挥企业文化强大凝聚力,提高对团队忠诚度,降低员工流失风险。4G项目建设是团队协作工程,项目组是一个企业的代表,必须依靠企业强大的技术实力、人力和财力等,多部门协同配合,针对问题及时快速高效处理。4G项目工程建设竞争激烈,项目组是企业竞争的急先锋,在短兵相接的红海中,企业应给予项目组最大的支持,从各方面帮助项目组控制营运风险,树立起企业优质的信誉,体现企业实力。 4.风险应对 4G项目营运过程中,风险出现后要积极应对。首先,明确是否预测中的风险内容,迅速启动危险应变程序,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其次,危机善后,对出现的风险问题查找原因,快速解决。第三,风险体系评估整改。分析风险出现原因找到风险管理漏洞,调整风险管理措施,积累宝贵风险处理经验。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项目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更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完善的项目工程风险管理,正确全面分析行业竞争环境,形成立体风险管理机制,具备清晰稳健的风险控制与应对机制,使风险管理直观简洁高效,有助于现代通信企业在重大行业机遇期健康快速稳步发展。 作者:徐宁姜肖张兴林单位: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齐齐哈尔高等师范学校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基于风险控制的项目管理论文 一、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项目管理遭遇问题探讨 A市电力公司因较缺乏统包商经验,导致项目工作推动并不如预期理想。虽然早有预知统包商相关工作必定有异于熟悉的业务(规划设计、监造或项目管理等技术服务工作),但经过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经验,才能真正感受到许多不曾碰触或需直接面对的问题,使得A市电力公司在工程服务领域有新的经验与啟示,现将项目管理过程发生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下: (一)新型态业务的角色转换与思维差异 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是A市电力公司新的业务尝试,且统包工程在既有的组织编制下成立项目计划执行。虽然工程内容与往常技术服务所承办工程差异不大,但工作性质却截然不同,而工作观念与心态则需配合角色转变做大幅度调整,例如不能再过度理想化采用高成本建材、复杂造型等设计,而需更严谨考虑成本与施工难易度,以降低计划成本方可确保利润。否则以超高等级的刚性路面设计,不但成本较高,更会导致施工专业厂商寻觅不易。因此,统包设计与传统设计(发包商先行委托完成细节设计再发包施工)的观念不同。施工阶段A市电力公司的角色已不再是监造或项目管理单位,而是必须调适为担任承包商的事实,除需接受发包商工地监造(AE)人员的指示之外,对分包商需要包容,不能再将自己定位为另一个监造单位,否则工作推动不了,最后还是要统包商自己来收拾残局。因此,对施工公司而言,随着业务转型,心态与角色的调整绝对是踏入统包工程门槛的第一步。 (二)风险转移分包商 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约有20个分包厂商,总分包金额约占统包合同金额的86%,也即A市电力公司自己开展工作的比例仅约14%,但却须承担100%的统包工程合同责任,统包风险很大,故分包商的优劣将是成败的重要关键。A市电力公司虽有协助厂商遴选的采购制度,但大都是从事技术顾问服务的长期合作伙伴,这与满足变电所统包工程所需的合作厂商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度不全及与重要分包项目的厂商既无合作关系又不熟悉的情况下,增加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A市电力公司也仅能利用合同手段,将统包合同风险转嫁由分包商合同承担,并进而牵制分包厂商。然而,分散过多的分包商造成过多的分包界面,增加管理的风险,反成为最棘手的界面管理问题,以致整合、协调工作煞费苦心。又A市电力公司变电所统包工程估验计价机制是采用三阶段方式(土建取得使用执照、机电系统递升加压完成及加入系统完成),若分包商财力不足,资金调度需求往往无法按三阶段方式计价,反而需按月或按期计价。因此,统包商必须准备充裕的资金或须具备高度灵活的资金调度能力,否则仅靠预付款支应,不容易解决分包商对工程款的期望,这也让统包商增加敏感的财务调度风险。 (三)统包工程的设计变更及其增减帐 统包是采用总价决标精神,这应保障发包商在功能效益上的基本需求,但实务上要求统包商提出与投标价相同的工程预算,其目的仅是满足统包合同总价金额。项目管理时因发包商需求变更才有所谓设计变更的事件(合同变更),否则统包商只要符合规范的条件将设计、施工过程完成,发包商就应依据验收结算的合同金额支付价金。因此,发包商对统包设计成果,除非有降低品质(或等级)、效用的风险,否则应仅办理规格、功能符合合同规定的接收,也即统包工程设计以“功能”为导向,不应像传统设计对数量及差价做严格的限制,甚至变成变更设计只有减帐,增加工作反而不得要求加价的矛盾现象。 二、结论与建议 从B县变电所统包工程经验,获得以下的结论,以作为工程技术施工公司未来参与、承包及执行统包工作中降低项目管理风险的参考。一是统包工程备标成本较一般传统工程要高,专业分工需求也高,备标团队组成庞大,且统包工程大多以竞争张力较大的方式来评选优胜者,若要在短期的内即组成坚强的统包团队确实不易,故若未及早寻觅策略性的合作伙伴来培养默契,很难降低备标成本及提升团队竞争力。另外,统包工程等标期时间紧凑,统包商在仓促的时间内完成招标基本设计及估算工程费时,极易发生错估成本,投标风险因此增加。二是以施工公司担任统包商而言,机电设备分包商在意的是市场占有率,其价格谈判空间有一定行情,所以风险相对单纯。反而是土木分包商较不易管控,若发生争执或管理不善,其引发的风险远超越统包合同所能承受的范围,因而选择合作分包厂商更应谨慎小心。在参与统包工程的策略方面,应采用提高承包量的方式,因为变电所统包工程组成模式及工作内容近类似,可推展至其他变电所统包案,只要资金运作允许,可通过大量生产及经验累积模式争取多所变电所统包工程,在工料采购成本及资源互通下,创造统包利润。三是工程技术公司承包统包工程与原业务型态不同,统包商工作的重要角色是工程施工者,必须自行安排及控管工程的基本工作,而非仅是审查、督导、监督而已。因此,进行工作角色转换之外,心态也需跟随调整转换,并且是从上(公司决策主管)至下(参与的基层员工)的转换,否则将有适应不良甚至不堪负荷的疑虑。A市电力公司B县变电所统包项目计划一路走来艰辛的路程来看,确实学习到许多前所未有的经验,因而以工程技术公司单凭本身优越的项目管理能力,想要跨入新业务型态的统包领域并不可行。对工程技术公司而言,除非设法扩大自己的主导权(如自行投资成立营造厂以控制土建项目管理风险),否则全部依赖分包商的表现,统包工程确实有存在相当不可预知的承包风险。 作者:侯健单位:北京银泰置业有限公司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风险投资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1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尚有许多不足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投资资本退出困难,退出渠道不完善。从国际上来看,风险投资资本的退出渠道包括主板退出、创业板退出、OTC市场退出、股权转让、管理层收购和清算等。我国现阶段的规模有限的证券市场,使得风险投资主要为大企业服务,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扶植比较少,再加上在我国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发展空间的创业板尚未发展成型,这些使得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够顺畅,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尚不健全,严重阻碍了风险投资的发展。 (2)风险投资活动支持力度不够。从风险投资的支援体系上看,由于我国风向投资起步较晚,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在扶植企业发展方面提供的优惠政策较少,就我国现有的经济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来说,我国长期实行科研开发经费由政府财政或者行政主管部门层层分配的管理体制,尤其是科研与生产与商品化严重脱节,有些地方与风险投资操作规则相违背,风险投资相关法律与法规不健全,对风险投资发展缺乏有效激励措施、明确的发展计划和规范化的管理方法,不能适应风险投资的发展。 (3)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缺乏。风险投资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不同于一般投资行为的投资活动,风险投资行业涉及到众多知识学科,比如投资、审计、管理、财务、以及部分高科技专业知识。据统计,71.88%的创业投资结构认同好的风险投资家团队是风险投资项目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风险投资家是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经营管理,同时具备丰富的金融资产投资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风险投资行业中掌握如此众多学科知识的投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人才的不足也严重限制了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 2完善我国风险投资运行机制对策 (1)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渠道,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直接导致风险投资资金规模偏小,这就在源头上限制了我国投资行业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寻找更多的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渠道。结合国外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风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可以从社会个人资本、国有大型公司、政府资金、相关机构投资组织等方面拓宽风投资金渠道。同时,注重民间资本的合理应用,合理筹集社会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个人资金等民间资本。 (2)建立一套分散风险的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风险难以消除但可以进行合理分散从而降低风险,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风险分散投资机制是保证风险投资行业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将投资资金分散到多个投资项目中,并采用分批投资、资金资产组合投资、不同投资主体联合投资、建立投资咨询管理体制、风险投资项目监督监管制度等方式来分散与降低投资风险。也可以借鉴世界各国推崇的有限合伙制来分散投资风险,提高风险资本的运行效率。我国有限合伙制的模式建立了风险投资结构,但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双方的契约约定基础上的,其运作必须有规范的法律规范作保障,因此,我国有必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有限合伙制的推行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风险投资创业难度大、风险高,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让方面都给予风险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大政府在优惠政策上的执行力度,应将发展风险投资作为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和专门机构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快如《风险投资法》、《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进度。 (4)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培养专业性风险投资人才。风险投资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的不同于一般投资行为的投资活动,风险投资要求投资者不仅要具备管理、投资、金融、风险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拥有敏锐市场嗅觉、果断决策能力等多方面优秀素质。在我国风险投资行业中,这样的高素质风险投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人才的缺失已严重影响了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健康发展。培养一批符合要求的优秀的专业风险投资人才是迫不及待的,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通过选择一批开设风险投资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和培训机构,加快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加强对国外优秀风险投资人才的学习力度。国家应鼓励相关人员走出去,与国外优秀的风险投资专家学习交流。定期选派一些风险投资者去国外进修,学习国外一流风险投资者的操作经验与技巧,争取尽快培养一批具有世界风险投资水平的投资专家。最后,政府机关应该鼓励国外优秀的风险投资者进入我国风投行业,加快引进一批在国外风险投资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专业人才来国内从事风投事业。并组织科研机构人员专门研究“高精尖”技术,以确保技术资源的丰裕,为发展风险投资提供牢固的技术基础。总之,政府方面要鼓励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加快制定相关的风险投资鼓励政策,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加快对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国外优秀风险投资人才的引进力度,争取从制度与人才两个方面强有力地推动我国风投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林芳张媛媛孙学珊工作单位: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风险管理贯穿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最为经济合理的方式消除风险导致的各种灾害性后果。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应对等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管理方法。从风险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阐述风险的来源、识别、分析、评估与控制,希望对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险;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1风险的概述和特征 1.1风险概述 风险的定义最初出现于1901年美国的A.M.威利特所著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风险是关于不愿意发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这一定义强调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其后许多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给风险下了各种大同小异的定义。 虽然风险的定义很多,但大致可分两类,第一类定义强调风险的不确定性。第二类定义强调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风险是一个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它可能带来不确定结果的综合效应。 1.2风险的特征 风险的特征指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包括:客观性、不确定性、可预测性、损失性、结果双重性。 2项目风险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 2.1项目风险的定义 一般认为:项目风险是指由于项目所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影响因素,使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期望产生背离,从而给项目相关利益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2.2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 形成项目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于项目发展与变化情况的认识和应对决策等方面出现问题,包括: ①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 ②信息本身的滞后性特征。 ③项目信息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方面的问题。 3项目风险的来源 项目风险来源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项目风险会有不同的引发来源。主要包括: (1)自然风险:指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房地产项目造成影响,从而对房地产开发商和经营者造成损失。 (2)政治风险:指由于政策的潜在变化给房地产开发和经营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政治环境风险、政治体制改革风险、环保政策变化风险、战争风险、经济体制改革风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风险、住房制度改革风险等。 (3)经济风险:指一系列与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包括:融资、财务、地价、市场供求、工程招投标、国内经济状况变化等方面的风险。 (4)技术风险: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技术结构及其相关变量的变动给房地产投资可能带来的损失。包括:科技进步,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革新、建筑材料改变和更新、设计变动和计算失误、生产力短缺等风险。 (5)社会风险:指由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从而给从事房地产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城市规划、容积率变更、区域发展和文物保护、社会治安、公众干预等风险。 (6)国际风险:指因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对地区性的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国际投资环境风险、货币汇率变化风险。 (7)内部决策和管理风险:指由于开发商策划失误、决策错误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预期的收入水平不能实现。包括:投资方式、地点、类型选择、组织管理、时间管理、合同管理等风险。 4项目风险的识别 4.1风险识别的定义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有:识别引起风险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主要因素,以及这些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何。4.2风险识别的过程 (1)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首先要辨认所发现或推测的因素是否存在不确定性,然后确认这种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 (2)建立初步风险因素清单。把客观存在的和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列出清单,应包括各种影响环境、决策等。 (3)确立各种风险事件并推测其结果。根据初步风险清单中所列的各种主要风险因素,推测与其相关联的各种可能性,重点是资金的财务结果。 (4)制订风险预测图。分析某风险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潜在的危害。 (5)对风险进行分类。首先能加深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能辨清风险的性质,有助于制定风险管理目标。 (6)建立风险目录摘要。这是风险识别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通过建立项目风险目录摘要,可将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汇总并排列出轻重缓急,能给人一种总体风险印象图。 4.3风险识别主要方法 (1)分解法:就是将项目管理过程中复杂的难于理解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成小系统,这也是人们在分析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2)故障树法:就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风险分解成各种小的风险,或对各种引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解。该法是利用树状图将项目风险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分层排列的方法,这样容易找出所有的风险因素,关系明确。 (3)专家调查法:包括集思广议法和德尔菲法。其中后者是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于五十年代初发明的。它主要依靠专家的直观能力对风险进行识别,即通过调查意见逐步集中,直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一致,故又叫专家意见集中法。 (4)流程图:用于给出一个项目的工作流程,项目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信息的图表。 (5)情景分析法:通过有关数字、图表和曲线等,对项目未来的某个状态或某种情况进行详细的描绘和分析,从而识别引起项目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 (6)财务报表法:根据项目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为基础,将每一会计科目作为以风险单位进行分析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汇总,得出结论的方法。 (7)敏感性分析法:研究项目生命周期内,当项目的变数以及项目的各种前提假设发生变动时,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会出现何种变化以及变化范围有多大。 5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 5.1对风险评估的认识 风险的评估就是在前期预侧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估算出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种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将影响风险管理的决策,它的准确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正确性。 5.2风险评估的方法 按性质分为定性、定量及两者结合的方法。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等;定量的方法主要有蒙特卡罗模拟法、图形评审技术、风险评审技术等。按用途分为:风险源分析识别、风险发生的概率预测、频率统计分析、风险后果的评估、风险决策、管理计划和对策的制订等方法。按适用评估对象分为:针对工期、事故(或故障)、合同、管理、汇(利)率、自然气候、工程地质条件、灾害、预测和决策等的分析评估方法。 6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1)减轻风险。通过缓和或预知等手段来减轻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缓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 (2)预防风险。是一种主动的风险管理策略,通常采取有形和无形的手段。 (3)回避风险。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 (4)转移风险。指将风险转移至参与该项目的其他人或组织,所以又叫合伙分担风险。 (5)接受风险。指有意识地选择承担风险后果。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接受风险是最省事最省钱的风险规避方法。 (6)储备风险。指根据项目风险规律事先制定应急措施和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项目风险计划,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应急措施。 7项目风险控制 (1)项目风险控制概念。 风险控制是指利用某些技术,如原型化、可靠性工程学以及某些项目管理方法等设法避开或转移风险。 (2)项目控制步骤。 前面所做的一切研究,目的就在于实现良好的风险控制。在结合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议使用以下风险控制步骤:①与现在在职的项目成员协商,确定人员流动的原因;②在项目开始前,把缓解这些原因的工作列入已拟定的控制计划中;③当项目启动时,做好人员流动会出现的准备,采取一些办法以确保人员一旦离开时项目仍能继续;④建立项目组,以使所有项目成员能及时了解有关项目活动的信息;⑤制定文档标准,并建立一种机制以保证文档能及时产生;⑥对所有工作组织细致的评审,使更多人能够按计划进度完成自己的工作;⑦对每一个关键性的技术人员,要培养后备人员;⑧在项目里程碑处进行事件跟踪和主要风险因素跟踪,以进行风险的再评估;⑨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保持对风险因素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软件项目管理的精髓 缺乏真正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是导致软件项目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做到真正风险驱动的迭代式开发,尽早排除架构(性能上)的风险也是最重要的。因此,风险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的第一管理要点。 当笔者三年前读到《漫谈企业应用项目的软件开发过程:一个PRM系统实施的经验与教训》时,就发现它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好文章。 国内类似这样的软件工程案例分析太少了,很多人没有时间写或舍不得与旁人分享其中的美妙,何况这篇文章还是专门针对XP、RUP并涉及到敏捷统一过程实践的。 除了这篇PRM(伙伴关系管理)案例外,Johnson其实早在2002年7 月还发表过一篇《从一个项目谈XP在国内的应用》,该文在网络上流传甚广。 这两篇文章好像是国内互联网上最早公开的XP(极限编程)实践案例,还是尝试XP、RUP整合的案例。姑且不论它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敏捷,整合是否成功,但这两个应用案例的结果恰好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其价值就在于真实性和典型性,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 不管结果如何,PRM原文的篇幅不长,却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笔者认为这个项目无论从商务角度,还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是比较失败的。 PRM系统虽然通过2个月紧张的敏捷、迭代开发并准时交付使用,但却后来出现性能问题,大半年之后仍然没有通过客户验收,不但有几十万尾款没有收到,而且还影响了开发商其它项目的投标。 为什么一个曾一度成功按时交付的系统,在新旧系统数据集成、上线运行的几个月后会出现严重的性能问题,并暴露出系统架构设计上的缺陷,导致迟迟无法获得客户的信任,让项目各方都陷于被动和尴尬呢? 是XP、RUP不行?还是敏捷过程、方法不行?有没有可能事先避免这种典型的风险呢?以上所有这些有趣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敏捷开发的基础是首先做到迭代式(Iterative)开发。迭代不仅仅是把整个系统开发任务逐一分解、按阶段分步骤来实现的。 如果迭代的含义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提出用迭代演进式过程取代瀑布型开发模型也就毫无意义,因为我们做任何工作本来就是要一天一天、一块一块地来完成,不管瀑布型还是演进式皆如此。 迭代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加速客户反馈,显著地消除开发风险,这就要求每次迭代结束必须有一个可运行、可演示的系统。这时的系统可能功能上还不完整,仅仅是一个骨架,但它总是系统开发中最难、最重要同时是风险最大的部分。 RUP核心之一:风险驱动的迭代 风险驱动的迭代是RUP的核心特征之一,XP对此强调的不够,在早期的XP项目中主要是客户驱动的。所以,真正的迭代式开发在项目早期就允许客户对可运行的系统进行验证,从而使项目的风险减到最小。 开发工作也应该根据风险的大小来安排,通过迭代及时调整优先级,风险越大的任务越应该及早设计、实现、测试和反馈。 我们知道,RUP从风险驱动出发把一个软件项目分为四个阶段:起始阶段、细化阶段、构造阶段和移交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着项目的四个里程碑。起始阶段主要消除项目的业务风险,细化阶段应该尽力消除项目的主要技术风险:架构风险(同时包括功能和非功能两方面)。 很遗憾,PRM项目是在到了项目最后一个阶段:移交阶段。在系统运行了几个月、数据迁移完成之后才发现架构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性能缺陷需要修补。重要的是:在项目之初的合同上其实就已经对数据迁移、上线运行的要求作出了规定。 这导致了最大架构级风险:系统性能满足用户的真实需要吗?直到临近项目结束也未能被消除。实际上PRM项目的“细化阶段”并未真正完成,建立稳定、可靠的系统架构的里程碑目标也从未达到。 在项目几近成功、圆满结束的时候,突然爆炸一颗硕大的“地雷”(严重的系统缺陷或问题),导致项目进度拖延甚至失控,人员失和,资金拖欠,这就是软件开发中最糟糕的一种情况。 不幸的是,这种在各种经典教材中都能大量看到的案例,再一次地在已经(部分)采用了敏捷XP、RUP实践的PRM项目上重演了。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事先防范PRM项目这颗延迟爆炸的“地雷”呢? 当年PRM项目已经花了10个月的时间,却仍未能通过客户验收。前期用了2个月完成功能开发,2个月部署和试运行,从第5个月完成实际数据导入、开始正式运行起,就出现了严重的性能问题。 随后的6个月基本上都用在了系统的性能优化和改进上。总体上项目开发给人一种手忙脚乱、进度失控的感觉。现在看来,PRM项目的进度至少延误了一倍时间。 软件工程不相信眼泪 如果PRM团队和客户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系统潜在的性能问题,明确了对系统容量的要求;如果PRM系统的架构师拥有足够的设计经验,系统表示层、控制层和数据资源层在上线之前就已经得到优化,提供了足够的性能;如果架构设计评审产生了真正的效用;如果 PRM 团队做到了完备的系统测试;如果时间能够倒流……。 所有这些“如果”当中,只要有一条灵验,那么那颗可恶的“地雷”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PRM项目可不可以做得更成功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妨逆向思维:如果PRM团队能够把这个项目重头再做一遍,把吸取到的教训和学到的软件工程“新”知识都用上,在5个月内提供满足客户实际要求的系统应该足够了,至少PRM团队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项目他们成功的几率肯定会大许多。 规避风险,成熟的软件工程可以设置几道防线,采取许多措施。如果PRM项目按照RUP 风险驱动的迭代方式来做,那么从项目一开始我们就应该对需求、架构进行更为细致、全面的分析,既包括功能,也包括非功能,还可以通过多次迭代反馈来确认分析的结果。 假设如果不知道有哪些风险,我们又如何来防范?所以,关键是要建立一张随着迭代演进不断被动态更新维护的风险清单(RUP工件叫Risk List),制定出防范其中所有主要风险的预案。 就PRM项目而言,一方面,功能开发不是一个重大风险,因为有旧的PHP系统、源代码和现成的算法可以参考。另一方面,J2EE的应用架构设计得不好可能会存在性能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更多放到系统的非功能风险上(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等)。具体表现为:客户应用访问的最大并发用户数到底是多少?我们交付到客户手里的系统最大容量又是多少?怎样才能保证系统的性能?如果上线后性能达不到,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怎么办?等等。 明确了项目所面临的重大风险,比如系统的性能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需求和设计方案制定出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测试计划。包括在客户可接受的响应时间要求下,系统最大能够支持多少个用户的并发访问(具体可细分为增、删、改、查等多个操作类型)。 明确了项目的风险、需求还不行,作为风险预案的落实,我们还应该进行系统性能、可靠性等方面的设计,真正(通过编码)做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架构(框架)基础,通过迭代开发、测试和评审对此进行验证。 在开发阶段,系统还未部署,如果我们无法获得真实的用户和使用环境怎么办?用模拟测试!对,如果严格按照 RUP 风险驱动的迭代演进式开发进行管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应该还是有机会尽早发现这个问题的。 但是,这种方式可以消除局部的缺陷,但却很难发现全局性的架构问题。对于软件架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往往是行不通的。 PR项目虽然模仿X迭代周期,甚至每天都开例会(这有点像Scrum),很容易获得真实的项目情况,就像"掀开地毯下面的东西",保证了初始版本的准时交付(在保证PRM前期进度方面,迭代还是有功劳的),却仍然没有能够防止较大风险的发生(交付系统几个月后才逐渐暴露出性能和架构上的质量问题)。 可以说,这并没有达到XP或RUP迭代开发的最终目的。在项目初期,没有把合同中已经提到的数据迁移视为一个关键风险,是前期分析工作或者说整个项目的一大失误。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项目管理中如何协调好成本\进度\质量\风险之间的关系 摘要:系统集成项目中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项目成本、进度、质量、风险的管理。只有协调好这几个要素的关系,实现对整个项目的整合。才能够有效地实现项目管理。最终达到用户需求和保障公司的利益。 关键词: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项目计划;利益相关性;需求调研;阶段性评估;文档跟踪 1 前言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核心就是要通过合理的项目计划和有效的沟通,对项目成本、进度、质量、风险进行协调和整合,确保项目的组成要素在适当的时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顺利、成功地完成项目。 我所负责的建筑材料自动检测管理系统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项目。从技术角度看:主要包括机柜安装,强电安装,综合布线部分、网络设备调试,检测系统软件安装调试等。从项目关系方角度讲,有多个协作的硬件设备提供商、网络系统集成商、软件系统服务商以及作为项目总负责的我院信息中心。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涉及业务广泛、技术复杂、多方参与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 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项目成本、进度、质量、风险控制对于一个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对这几个要素进行协调整合的难度。因为这几个要素都是项目的相关利益者不容忽视的。该项目是湖北省建筑材料自动检测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的进度、质量和成本等,受到来自其主管部门的严格要求和控制,因此,项目的整体管理十分重要。 2 项目计期是项目要素协调整合的基础 项目计划是一个用来协调所有其他计划、以指导项目实施和控制的文件。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全面、周详的计划,才能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并最终取得成功。项目计划记录了计划的假设条件和方案选择,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参照,并确定了关键管理审查的内容、范围和时间,同时,为进度评测和项目控制提供了一个基线。合理的项目计划,是协调和整合项目。并使项目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 在建筑材料自动检测管理系统项目中,我们对项目计划具体内容的确定,结合项目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参照我院项目计划编制的模板。抓住本项目的特点,召集各方面的专家分析项目特点。着重在项目组织、管理过程、沟通机制、技术过程和进度等方面,及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方面进行规划。我们在制定计划之前或在制定过程中。与各方面进行充分沟通,对项目整体计划内容充分协商后敲定。 由于该项目涉众较多,为了更好地把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在项目计划过程中,会同技术管理部门、分管领导进行了利益相关性分析,作为我院内部使用的一个项目计划附件。这些分析帮助了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如何协调好成本、进度、质量、风险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 如何实现项目的成本控制 首先,系统集成项目是相关技术或者相关设备在企业业务中的应用。其项目的实施都建立在用户提出的项目需求之上。然而,由于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以及项目实施的时间较长,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业务需求却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发生了变化,致使项目不得不重新进行调整。这是影响项目成本的主要因素。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项目组前期调研不够深入,没有全面掌握用户方的真正需求和这些需求可能发生的项目风险,以及因此可能带来的项目进度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项目的深入,用户对项目在业务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想要控制这种来自需求改变的成本增加,项目负责人除了在项目前期进行更加深入的项目调研外,还应该加大和用户的沟通力度,让用户对项目在业务中的应用可能发生的变化,有更清楚的认识,便于我们驾驭项目,从而更加有效地控制成本。 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用户对项目质量和项目进度的需求因一些变化越来越高,不断增加的项目需求,将使项目预算不断增加。从而形成影响项目成本的又一重要因素。对于这种情况,项目负责人要区别对待。如果确系有助于项目期望的实现并能够帮助用户提高项目实施效果的需求,哪怕影响到项目的成本和延长项目的实施周期也要采纳这种需求,这是对项目的一种有益补充:如果与项目期望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的需求,则通过和用户进行有效的解释和沟通,尽量不采用。 最后,项目成本的另一主要来源是人力资源成本,因此,在看到项目的硬件、软件等硬性成本同时,也不能忽略人力资源这一软性成本。有效控制项目实施时间、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人力资源浪费是控制这项成本的关键。 4 如何实现项目进度的控制 首先,要明确项目期望值,做好需求调研,围绕用户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目标,目的是满足用户需求。与用户需求关系不大或者毫无关系的内容。缓建或根本不建,将项目资源聚焦在更容易把控和量化的目标上来。项目实施完全围绕该需求进行,这也是项目实施中最重要的一点。 其次,系统集成项目是需要多部门、多环节充分协作的系统工程,任何部门和环节的时间延误,都会导致整个项目实施周期的延长。因此,对影响项目进度的“短板”环节,进行着力攻坚,促进其与项目的其他环节步调一致,协同共进,能够有效保障项目的实施周期。 再次,信息化项目往往周期较长,因此需要针对项目的实施阶段制定项目时间保障机制,保证项目每一天都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对项目的进度进行有效掌控。 最后,由于信息化项目涉及面较广,参与人数众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项目的把握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项目开始前需对参与项目的人员甚至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项目普及性培训,在项目进行中进行相关的项目培训。提高每一位参与人员的项目能力,才能有效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从而保障项目的实施周期。 5 如何实现项目质量控制 信息化项目的质量控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IT技术本身(硬件、软件、系统)的质量控制;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IT技术应用于用户的质量控制。对于前者,我们可以依照国家的质量标准进行考量,而对于后者,则没有统一的标准,并难以实行量化控制。但无论如何,信息化项目的主体是用户,检验IT技术应用于用户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则应该是项目在用户中的实施效果。因此,做好信息化项目中的质量控制需做到: (1)对项目技术方案进行适应性评估。信息化项目的最终效果体现在用户的应用上,因此,不适应用户实际情况的方案即使技术再先进、架构再稳定也不是好的方案。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在指定项目方案时。首先要对其进行适应性评估:一方面,评估项目方案与用户其他项目的技术路线是否一致。信息化项目是影响用户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是与其他项目紧密相连的。如果信息化各个项目的技术路线不一致,将会导致信息化项目间信息流通不畅、数据接口不一致,形成各种信息“孤岛”;另一方面,评估项目方案与用户业务的结合程度。信息化系统最终用户是业务部门,因此。项目方案要适应用户的业务需求,并 项目管理风险论文:临策铁路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文章以临策铁路建设项目为主体,以项目实施过程为主线,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针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工程量大,建设工期长,投资巨大,易受不可抗拒因素和意外事故的影响的特点,介绍了应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方法。 关键词:临策铁路;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0引言 临策铁路工程项目具有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多和影响重等诸多特点,有必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具体地研究临策铁路工程风险发生和变化的规律,使之尽可能接近并反映实际的情况变化,防患于未然,以便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我国的风险管理水平仍处于引进、吸引和消化阶段,与国外差距明显,借此国家大力进行铁路工程建设的时机,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铁路建设中去,从临策铁路建设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将有助于不断完善提高我国风险管理理论水平,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具体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将有益于经济建设,也将是时代的需求。 1临策铁路项目概况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对煤炭、金属矿石等资源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致使国内资源更加紧张。充分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建立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稳定、安全、经济、多元化的矿产资源保障体系,将是提高我国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蒙古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特别是铜、铁、铅锌等金属和煤炭等资源,具有储量大,品位高,开采条件好的特点。中蒙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的经贸合作历史悠久,因此利用蒙古国资源有较好的内、外部条件和明显的地缘优势。修建临策铁路十分必要。 临河至策克铁路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境内,项目东起京兰通道的包兰铁路的临河车站,向西北方向依次经巴彦淖尔市的杭锦后旗、阿拉善蒙的图克木、苏红图和额济纳旗,然后向北利用在建的嘉策铁路至策克口岸,线路全长755.159公里。 本线的建设对促进边疆地区繁荣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促进沿线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铁路工程建设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1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是加快铁路建设的客观要求 以临策铁路为例,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四种:铁路建设基金、国债、地方政府、企业投资、银行贷款。逐步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主题的改革,既带来了铁路建设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铁路建设的财务风险。为了保证铁路建设资金的有效运用,满足大面积快速铁路建设的需要,必须全面重视铁路建设风险的管理。 2.2铁路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铁路项目的管理水平 近年来,铁路财务加大资金集中力度,全面开展银行账户清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管理,为和谐铁路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目前铁路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风险管理意识、职责不清、资源利用效益不高、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存在缺陷、风险预警机制还没有建立、风险管理人才缺乏等。 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利于树立铁路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企业提供相对安全稳定的理财环境,增强自身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决策质量和管理水平。 3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特点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规模宏大、投资巨大、影响深远,所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项目从立项到完成后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必须重视风险管理。通过分析临策铁路,可见铁路建设项目风险具有如下特点。 3.1风险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任何具体风险的发生都是诸多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随机现象,个别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但对大量风险事故资料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运动规律,这就使人们有可能用概率统计方法及其他现代风险分析方法去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同时也导致风险管理的迅速发展。 3.2风险的动态性 临策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与风险分析的动态性具有如下3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各类项目风险随项目建设进程的发展依次相继出现。如管理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价格风险,政策风险经济周期风险,技术风险等。 第二,风险分析与管理具有较为明确的阶段性。一般地,项目风险分析可分为明确问题、辨识风险阶段,风险结构关系分析、建立或选择模型阶段,风险参数估计阶段,项目风险组合评价与结果解释阶段,风险对策与决策阶段等。 第三,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存在于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即存在于项目建设开始到项目竣工为止的全过程。 3.3风险的环境适应性 各种风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通过项目建设特定的环境和各种可能的途径进行组合,形成特殊的复合风险。 任何一个铁路工程建设项目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外界环境进行人流、物流与信息流的交换。同一类型的项目在不同的项目建设环境中,其风险所受环境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临策铁路项目也不例外。 3.4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风险因素数量多且种类繁杂。如临策铁路建设项目工期大约两年,线路全长755.159公里,投资估算总额为431625.4万元,每正线公里571.57万元;其中静态投资418058.23万元,每正线公里553.6万元;贷款利息8989.22万元;铺底流动资金4530.95。这些因素致使其在全寿命周期内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而且大量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错综复杂、各风险因素之间及与外界交叉影响又使风险显示出多层次性,这是重大工程项目风险的主要特征之一。 4铁路工程加强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4.1建立铁路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风险管理贯穿于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对于风险管理应该指定专人负责。在项目承揽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是项目的决策风险,此时应在公司本部指定一名负责人,随着项目的进展,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动态地识别、评估及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监督实施。参加项目风险管理的人员应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合同管理人员、现场管理人员、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组成。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部应指定专人负责牵头组织有关人员动态地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同时指定公司风险管理机构对项目部进行技术上的支持和决策上的帮助。 4.2注重铁路工程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是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对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风险将可能给工程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应根据铁路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在理论上通过适当选择合同的计价形式,来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 4.3发挥风险管理系统的作用 在项目设计阶段,业主和设计单位应先预测影响项目目标的重大风险,对各种风险状况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即进行项目的敏感性分析。在投标报价前,施工单位应考察和分析业主的经济状况、工程款落实情况和支付信誉。在投标报价阶段,施工单位要熟悉招标文件,做好现场勘察,考虑投标单价和总价中的风险因素。在订立合同阶段,对于过分苛刻的合同条款应该提出修改要求,以减少合同风险。在目前工程项目规范机制有待健全的情况下,要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抵御和抗拒项目风险的能力,从企业的自身管理入手,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系统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化解风险,并不断探索预防、控制、转移工程项目风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4建立完善的铁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机制 铁路工程项目风险包括工程延期、费用超支、工程质量不符合原定标准等几种情况。铁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规避和转移风险、有效控制风险。因此,应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工程风险管理调控机制,并且尽量避免行政干预。同时也应注意到, 工程风险管理在我国铁路领域尚属新生事物,铁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应尽快完善铁路工程安全管理法律体系,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铁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模式。 5结语 加强铁路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是实现项目进度、质量及费用目标控制的前提。加强项目风险管理,要立足于收集、分析和预测,特别要重视经验在项目风险管理中的特殊作用。正确及时处理风险铁路施工项目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保证工程项目工期短、造价低、质量好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管理的策略 摘要: 建筑施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从20世纪初的土坯房、茅草屋,到现在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建筑施工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将从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在建筑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促进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新世纪工业化、现代化步伐的推进,贡献力量。 关键词: 建筑施工;施工;民用建筑;工业建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的工业建筑工程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数目屡屡增加,单个工程的建筑面积、建筑要求、建筑层数等的要求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这就给建筑施工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建筑行业的规范不断更新,建筑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应用,这就要求建筑单位不断提高自己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每一个项目在具体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其环境、资源、目标、时间期限、技术背景等都是已经确认的。每个项目施工过程是一个一次性的连续性很强的管理过程,每一个施工细节有关系到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所以说,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个高水平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活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好处理好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保障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1建筑施工管理的现状 我国每年的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工程数量、工程规模、工程投资都呈直线上升态势。目前我国的建筑项目在施工管理方面,已经有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行业标准等对其施工活动进行规范。无论是工业还是民用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都需要办理相关的手续。特别是工业建设项目,所需要办理的手续更加繁琐。建设项目在开始前都需要按照规定办理相关的前期手续:建设用地(招标:拍卖)批准书(建设用地批准书申请表、国有土地出让合同、地形图);土地确权;选址意见书;立项(立项申请书、营业执照、环境评估报告、选址意见书、董事会决议、土地协议、土地确认书、投资项目核准登记表、外商投资项目核准申请书);建设项目报建登记表;设计招标;委托设计方案;建筑设计方案审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钻探;委托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报消、人防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监理招标;施工招标;质量监督、安全备案;施工许可证。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按照各个规范、标准进行:(1)施工前期注意办理开工手续、设计现场交底、进料及验收。(2)施工中期注意放水、水电、质量检查、与业主沟通原料额采购及建筑变更、工程款的收付等。(3)施工后期注意验收问题的整改、尾款的结算、售后服务的兑现等。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行业标准、合同的严格执行下,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是由于这些手续办起来比较繁琐、费时,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工序多、设计工种也比较多,所以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还是有不规范的现象存在,从而导致施工质量不高、工程返工、施工工程事故、延误工期等现象。 2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在工业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在民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都出现过很多的问题。但是归结起来,这些问题无外乎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两个方面。第一,工程质量管理上的问题。工程质量问题是建筑使用安全的重要保障。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管理中出现的质量缺陷、质量不合格、质量问题、质量事故等需要返修、加固或做报废处理的,都是工程质量问题。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到位。首先,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最多的是材料的管理方面。包括采购的原材料本身质量的优劣、原材料的保管与堆放、原材料的规格是否合乎要求等。其次是施工工艺。施工的工艺流程设计不合理导致人力、空间、时间等的浪费,增加工程成本。施工工艺实施不到位会导致工程存在质量缺陷而返工。再次是施工监督检查。合理进行施工监督检查,可以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促进工程顺利开展。第二,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问题。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管理中,安全管理一直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人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者其他问题,造成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重大的事故,被称为施工安全管理事故。近年来,建筑行业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了很多有效可行的安全保障措施。即便如此,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上还是问题不断。造成建筑工程中管理的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对施工安全管理不重视。管理人员缺乏安全至上的管理意识,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培训不足甚至是粗放式管理,使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对安全漠然无视。再加上建筑工程追求时间效益、经济效益,这就使得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安全管理不重视。其次,安全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很多施工单位在经济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突飞猛进的大背景下,注重追上时代的步伐,在施工管理中整体使用粗放式管理,没有必要的安全保障机制保障工程建设参与这的安全。最后,建筑施工单位的设备、工具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目前很多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保障性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建筑施工过程中依然使用陈旧、落后的施工工艺,再加上设备更新不及时,缺乏保养、检修使设备老化、停止运转等问题时有发生,为施工的安全问题埋下很多隐患。 3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大,建筑行业里的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大。为了使工业与农用建筑施工工程能为企业声誉赢得一面面锦旗,各大建筑企业有必有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问题和施工安全问题,提高其管理水平。第一,做好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在施工前期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技术交流与图纸会审工作,明确划分施工管理中的责、权、利。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注完善工序的质量控制,参照科学的质量体系、质量检查制度,对人员、设备、材料、方案、环境实施全面的管理。另外需要对工程中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构配件以及施工过程留置的试块、试件等应实行现场见证取样送检。最后,完善工程的验收工作。第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在建筑企业内部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并在具体的施工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只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坚持安全管理,贯彻安全管理体质,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促进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安全管理工作。其次,加强全员的安全教育,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树立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工作。最后,工业与农业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要要个执行安全责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安全责任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一旦出现事故,按照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总结,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安全事故。 作者:蔡伟 单位:九江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的火灾监控 1.下列场所宜设置剩余电流动作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1.1按一级负荷供电且建筑高度大于50m的乙、丙类厂房和丙类仓库; 1.2按二级负荷供电且室外消防用水量大于30L/s的厂房(仓库);我们知道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包括剩余电流式、测温式和独立式等,它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两套不同的系统,不过对于电气火灾监控保护,如果设置了独立式的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如发送声光报警信号),是可以通过输入输出模块来接入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消防控制室或消防值班室来进行火灾监测的,但仅限于保护的对象点数较少的情况,对大部分情况,我们还是需在消防控制室里面,分开设置这两套系统的。一般情况下,如果厂区没法为消防控制室的设置提供条件的话,我们可以考虑把厂区的门卫室作为整个厂区的消防控制室,这样子经常有人值班的门卫室就可以随时监测到厂区的电气火灾的情况了。 2.民用建筑部分 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部分,它们的电气消防均遵循于《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等,如果有地下车库的建筑,还应遵循《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的等要求。对于民用建筑,我们着重讨论消防应急照明的设计要求。我们知道火灾的时候浓烟蔓蔓,黑乎乎的一片,如果此时应急照明的设计不符合消防要求,不能保证人员疏散时应有的照度标准,就会对人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要重视规范对应急照明的设计要求。火灾应急照明一般应由专门的应急照明配电箱供电。但当建筑物规模较小,应急照明灯具不多,而只有在单市电的电源供电情况下(例如三级负荷的情况),其火灾应急照明可以接在普通照明箱的专用回路上,并应采用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具。它也可作为平时照明的一部分来使用,但不能为了节能而人为停电,因为有关消防规范要求消电源是不允许断电的。可是《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里面,提到“当采用蓄电池作为疏散照明的备用电源时,在非点亮状态下,不得中断蓄电池的充电电源”,就是说,平时只需保证充电电源不断开,而在消防应急的时候可以允许中断供电,使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具通过蓄电池自身放电来强制投入到发亮发光,所以火灾时候我们可以断开普通照明配电箱的总电源(即切断非消防电),来使得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放电。 可能有人会说,不如引申到二级以上供电负荷等级的应急照明配电箱的情况,采用双电源或双回路来保证自带蓄电池应急照明的供电可靠性,当火灾应急的时候,通过接触器把应急照明的充电线路强制切断,来使得自带蓄电池的灯具强制投入到其蓄电池放电里去,以达到“强切点亮”的目的,如图2所示:图2的配电方式虽然工程实际中可行,但还是有违法规范的嫌疑的,因为既然归入到消防设备负荷那里去,就应确保消防电的供电连续可靠,不允许有断电的可能性存在(某些关系到人身电击的情况除外),这是规范对消防电的意图。所以,我们应该采用接触器触点来“强启”点亮,而不应“强切”点亮,如图3所示: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上述提到的“普通照明配电箱的专用回路”,实质上已是属于规范所说的专用的消防配电线路,故这些消防回路应有明显的消防标志标识。此外,疏散照明应满足《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里面提到,“除在假日、夜间无人工作而仅由值班或警卫人员负责管理外,疏散照明平时宜处于点亮状态。”也就是说,民用建筑的疏散指示照明灯具(即箭头指示灯和安全出口灯),采用常亮型的设计比较合理,而双头猫眼灯不采用常亮型,平时处于充电状态即可。根据建筑性质,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照明灯(双头猫眼灯)和疏散指示标志(箭头指示灯和安全出口灯),应选可靠连续工作时间≥30min或≥20min的产品,按目前国内市场情况,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灯具其持续供电时间基本达到90min的标准了,所以设计只需标明其供电时间为90min即可满足规范和实际工程需求。 消防应急照明除了疏散照明外,还包括某些场所的备用照明,这些场所仍需要在消防应急的时候继续工作,例如消防水泵房、防排烟机房、变配电房、发电机房、消防控制室和消防电梯机房等。当正常市电电源突然断电而备用电源尚未投入的过渡过程中,若仍须保持继续照明的场所,则非常有必要设置自带蓄电池的照明灯具。有人会说,对于柴油发电机房,自带蓄电池的灯具数量可相对要稍多一些,而其它的如变配电房、消防水泵及消防控制室等处,也应设置部分的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灯即可,不要求全部带蓄电池的。可是,我们想一想在这个主备用电源切换的过程中,发生火灾时仍需坚持工作的场所,也就是规范要求仍需达到各场所应有的照度标准(如电房200lx、泵房100lx),我们设计的时候还是要求考虑把这些场所(上述的那些机房)内的全部灯具均自带蓄电池,这样,蓄电池在这个切换的“真空时间”内持续放电均能达到正常照度的标准值,来保证这些场所的继续工作的可靠性。 在此,不论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对于某些重要的消防设备负荷,例如消防水泵设备等等,都应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消防设备负荷在双电源或双回路处末端切换,上述的几个规范都有这样的规定,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都应该注意到这点,但还有大部分人员存在违反规范的现象,如图4所示消防泵房总配电箱XFQ与各水泵控制箱消火栓XFX、喷淋PLX、消防泵房潜水泵XPS之间还有一段配电线路存在,实际上这种配电方式就不属于配电箱处末端切换了,出现这种情况,原则上的末端切换应该是各消防水泵的控制电箱,也就是消防水泵房内应是“控制电箱”切换,不是总配电箱处切换,所以不能只从字面上考虑,未理解末端切换的实质是提高消防设备的供电可靠性。如果我们把上面配电平面图作一点修改吧,把总配电箱XFQ与各消防水泵控制电箱挨着一起配电,如图5所示:图5消防水泵配电在末端切换的示意图这样,总配电箱XFQ就是直接与各消防水泵控制电箱XFX、PLX、XPS配电了(形成一个整体的末端),不用绕过一段很长的配电线路长度,此时我们仍可以认为这种情况是属于配电箱末端切换的做法,也符合规范所说的末端切换的要求。而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及应用示例》(房屋建筑部分—电气专业)《04DX002》的P13页里面,也提到有附注,“最末一级配电箱:指负荷附近的直配电源箱或上述设备的控制电箱”。 作者:蒋子威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管理的相关问题 1影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 1.1质量控制的首要因素是人的因素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首先是人的因素,人的因素首先是领导者的综合思想素质,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公司、施工企业领导者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人的因素贯穿于每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不同环节,是确保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决定性因素。 1.2材料因素把好材料质量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采购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较强的业务素质,熟悉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具备一定的材料质量鉴别能力。随时掌握材料造价信息,招标优选供货厂家。按照合同和施工进度的要求能及时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正常施工。严格执行材料试验、检验程序,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 1.3设备因素机械化程度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有力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化程度代表着施工企业的实力品牌和施工水平,也体现了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筑单位和施工企业必须综合考虑施工设计方案、建筑技术和设备水平等因素,合理选择机械类型和性能参数。 1.4环境因素施工企业要充分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有利的环境要利用好,不利的条件要考虑到,重在预防和防治,防治措施要得力有效。 1.5安全因素安全生产是建筑工程质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证。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认真落实各项制度,配备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员,文明施工;建筑单位和监理单位要经常检查监督,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只有抓住施工过程的安全生产才能稳定施工队伍,不影响工期,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 2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物是指供人类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以及从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房屋。建筑物按用途可分为三类:①民用建筑,指的是供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居住等类型的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部分。②工业建筑,指的是各类生产用房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包括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和层次混合的工业厂房等。③农业建筑,指各类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房屋,如化肥库、拖拉机站等。 2.1技术支持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 2.2严格技术标准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任何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2.3严格检查隐蔽工程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和监理,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 3.1加强各方联络,认真落实工程进度在工程进度管理中,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要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各方要及时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研究对策和解决方案,严格保证工程的进度。 3.2要严格保证建筑材料的供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都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供应一旦出现问题,工程的进度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按约定将自己所负责采购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时运送到工程现场,并及时提供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报告等,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 3.3投资方要按时支付工程款工程款是确保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如果出现资金流转不畅,必然导致无钱购买建筑材料、工人罢工等现象,施工就难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投资方一定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4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4.1分项工程验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 4.2分部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常需要分别承包给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 4.3单位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应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5结语 以上是笔者多年来的实际工地施工实践,对施工的质量控制方法谈的自己的看法。总之,严格控制每道施工工序,认真把好每道关,要精心施工,才能打造更高标准高质量的工程。 我们专业技术人员更要加强质量观念的认识,不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用知识用技术武装自己,为城市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提升以及城市化推进速度的加快随着我国经济的提升以及城市化推进速度的加快,建筑业也因此获得了重要发展契机,并且在建筑的数量、规模以及质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及质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然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屋面渗水情况屡有发生。因此,提升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屋面防水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屋面防水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首先以分析建筑结构屋面出现渗水的原因为切入点,对屋面防水的措施与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的措施与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以供专业人员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屋面防水;渗漏原因 1引言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建筑的外观有着诸多要求多要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难度度,所以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此外,由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与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业与民用建筑与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一旦有屋面渗漏问题发生有屋面渗漏问题发生,将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重的影响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提升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屋面防水技术的研究力度建筑结构屋面防水技术的研究力度,对于推动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工业与米用建筑结构屋面渗漏原因分析 2.1建筑屋面设计方面 屋面结构在整个建筑结构中是直接且受水面积最大的区域域,而且积水现象会在平屋面结构中经常发生,因此为加快水的排泄的排泄,需要将屋面设计出一定坡度。此外,很多问题会出现建筑结构的屋面设计中建筑结构的屋面设计中,例如,过小的建筑屋面排水坡度,使得难以将积水顺利排出得难以将积水顺利排出,导致积水情况出现在屋面局部区域,而且由于屋面长期浸泡在水中而且由于屋面长期浸泡在水中,致使屋面防水层结构有所破损损,进而导致渗水情况的发生;排水口以及伸缩缝的位置容易在设计屋面构造过程中有数疏漏在设计屋面构造过程中有数疏漏,如果两者位置不合理将会导致出现积水现象导致出现积水现象,并且屋面中钢板结构的强度会因为长期浸泡而出现破坏浸泡而出现破坏,导致其出现程度不等的变形,使得渗透现象出现在屋面部位出现在屋面部位;屋面封闭措施不当或者节点的封闭工作不严谨严谨,一旦对此处理的不及时,将会导致屋面出现渗透现象。除了上述几项实例除了上述几项实例,屋面抄平作业不当、防水层设计的不合理或不科学也会导致屋面渗水现象的出现或不科学也会导致屋面渗水现象的出现。所以有必要对工民建筑结构设计中屋面渗水原因加以分析建筑结构设计中屋面渗水原因加以分析,从而使得应对方法和措施更有针对性和措施更有针对性。 2.2建筑材料方面 建筑防水材料的选择与设计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防水设计的基础设计的基础,并且可保证屋面防水的效果。因此,注意选择高质量和高品质的防水材料质量和高品质的防水材料,并且采用合理的工艺完成防水材料的施工料的施工,从而在屋面防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水材料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工民建筑工程质量与所使用结构材料的好坏有着直接关联材料的好坏有着直接关联,并且对建筑结构的屋面防水效果有着密切影响有着密切影响。与此同时,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多的材料便是钢筋混凝土材料钢筋混凝土材料,并且由于混凝土结构屋面需要长时间在外界环境下裸露界环境下裸露,所以极易受到风吹、雨淋等自然现象的影响。屋面结构在外部环境长时间作用下屋面结构在外部环境长时间作用下,其混凝土结构层会因此出现程度不等的变形出现程度不等的变形,甚至有裂缝出现,进而导致屋面出现渗漏漏。此外,振捣不实、维护工作不利也会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出现渗漏情况中出现渗漏情况。因此,防水材料以及结构材料的选用应由工民建筑施工方与设计方加以重视工民建筑施工方与设计方加以重视,以免因为材料选用不当造成渗漏现象的发生造成渗漏现象的发生。 2.3建筑施工技术方面 先进的防水设计与施工技术在我国工民建筑方面较为缺乏乏。屋面防水技术在检测方面缺乏时效性以及先进性,并且缺少相关配套技术的支持缺少相关配套技术的支持,所以难以保证屋面防水质量。与此同时此同时,我国缺少专门研究屋面防水技术的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工人员,导致工民建筑防水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难以提升屋面防水质量屋面防水质量,导致工民建筑屋面渗漏问题屡有发生。 2.4建筑施工维护方面 重建设重建设、轻管理是我国工民建筑工程的主要建设模式,因此不利于工民建筑中屋面防水技术的发展此不利于工民建筑中屋面防水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定期开展建筑的维护与检修工作没有定期开展建筑的维护与检修工作,使得屋面渗漏问题愈演愈烈演愈烈,直至屋面由裂缝转为渗漏,极大的提升后期维修的难度度,而且会使维修费用增加,所以应对屋面结构的维护工作加以重视以重视。 3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屋面防水的措施与方法 3.1分格缝的设置 在屋面拐角位置以及墙面的交接位置等存在夹缝的区域设置分隔缝设置分隔缝,并且使分隔缝与板缝对齐,从而保证防水层在混凝土干缩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下的影响下凝土干缩以及温度变化等因素下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裂缝可以在分隔缝处集中以在分隔缝处集中,从而降低板面整体干裂的概率,进而避免渗漏问题的发生渗漏问题的发生。 3.2屋面找平层施工 在找平作业施工过程中在找平作业施工过程中,采用结构找坡与建筑找坡相结合的方式合的方式。其中,流水方向和出水坡度应在建筑找坡时加以确定确定,在最低点与最高点用鱼线将两者之间的距离拉直,以便找出合适的坡度找出合适的坡度,并且在屋面浇砌过程中,应注意将混凝土充分压实分压实。 3.3隔离层的施工 卷材防水层的使用应在建筑结构隔离层施工过程中尤其注意注意。其中,为避免防水卷层老化,确保其防水性能可以充分发挥发挥,应在刚性层与找平层之间敷设防水卷层。此外,在敷设防水卷材前防水卷材前,应在其表面喷涂处理剂,并且在铺贴过程中使用振动器将其固定振动器将其固定、压实。将油漆涂刷在搭接位置,并密封粘合粘接面粘接面。为避免屋面出现渗漏,隔离层的施工应在适宜的温度下完成度下完成。 3.4钢筋网片防水层的施工 在对工民建筑屋面防水结构中的混凝土防水层施工过程中中,为避免温度变化导致混凝土防水层出现缝隙,应将钢筋网片装配在防水层偏上处片装配在防水层偏上处,从而使得防水层主体的完整性与刚度满足设计要求度满足设计要求。其中,钢筋网片的保护层厚度应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现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在对表面进行压实与抹平作业时,为避免发生龟裂现象为避免发生龟裂现象,提升防水性能,水泥与泥浆的配比应合理理。此外,为确保钢筋网片防水层的施工效果,应在施工后对其维护工作有所加强其维护工作有所加强,避免有重物挤压防水层,从而降低屋面出现渗漏的概率出现渗漏的概率。 4结语 总之,为提升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防水防渗工作非常重要用建筑工程的防水防渗工作非常重要,如果出现渗漏情况,既会影响建筑的正常功能与使用寿命会影响建筑的正常功能与使用寿命,也会影响人们生产与生活的舒适性活的舒适性。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施工单位只有采用合适的防水防渗技术有采用合适的防水防渗技术,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做好外墙墙、屋面等关键位置的防水防渗工作,才能真正避免建筑出现渗漏问题渗漏问题,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产环境,从而推动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发展。 作者:丁俊奎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控制与质量管理措施 摘要:工业与民用建筑是建筑业重要发展的建筑类型之一,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进度控制以及质量管理对整体工程建设质量以及综合效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必须要对其予以充分重视。为此,本文将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控制与质量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为推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1影响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和质量管理的因素 1.1资金因素 充足的工程资金是保证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保障。通常情况下,大多是由投资方提供建设资金,如若资金不到位或是不充足的情况出现,则会导致施工设备与材料无法及时供应而导致施工进度延期,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1.2物资因素 工程物资主要包括了施工设备与材料,这均是影响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的主要因素。施工设备是否完好,运转情况是否正常,施工材料质量是否达标,与国家标准是否相符等都会对工程施工进度造成影响。 1.3人员因素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施工人员包括了作业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以及项目经理等。施工人员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基本元素,其素质的高低,专业技能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是否能够在规定进度内完工,且关系着整体施工质量是否能够达到标准。 1.4施工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时均会制定施工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方式以及检测途径等内容。然而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作业人员无法依照制定流程来进行施工,私自更改施工方案,且在设计过程中,并未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的防范策略,而侧重于事后管控,如此一来不但会导致工程进度延期,而且还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 2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控制策略 2.1加大进度控制的管理力度 首先,应当结合实际施工工程情况来合理制定科学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与目标。其次,应当严格依照所制定计划的内容来分配具体施工内容至具体作业小组、负责人。再者,应当将施工进度要求以及具体施工内容切实落实到具体每个工作人员身上,以逐步细化整体工程施工进度目标,以保证施工组织合理衔接。此外,合理编制施工总计划,并明确列明合同工期相关条例,施工人员、材料、设备等要求,审核结果等内容。最后,还应当结合实际工程状况,构建起沟通平台,并制定好进度控制报告,并实行质量检查以及施工进度控制制度,保证整体工程能够在规定进度内完成。 2.2重视对施工进度经济管理 资金是工程施工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施工人员、施工材料与设备以及施工管理等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必须要确保资金充足才能保证施工进度,所以做好施工进度的经济管理工作尤为重要。首先,应当各级施工计划以及具体内容来合理编制施工资金需求计划,并将施工所需一切设备以及资金都体现在计划当中。其次,应当结合作业流程来对水、电等资金编制资金控制计划,且开展合理的预算管理工作。再者,应当做好施工资金管控工作,合理优化施工资金,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2.3做好施工进度的合同和安全管理 合同可以确保工程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工,是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的重要文件资料,所以必须要做好工程施工的合同管理工作,并将在施工前期有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考虑在内。不仅如此,在签订合同过程中,还应当在合同中将合同签订双方的义务与法律责任明确注明,防止发生矛盾与纠纷。除此之外,安全也是工程施工一项重要因素,如若发生安全事故,无疑会对整体工程施工进度造成影响,不但造成严重的信誉以及经济损失,而且还对企业今后发展不利,所以,必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3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3.1施工前质量管理措施 施工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能否顺利达标,所以在施工前,施工设计人员应当结合项目特点、施工现场地质条件、周边环境以及施工工艺来进行施工设计工作,对于软土地基等特殊底层则需要开展专项的地基处理技术设计。此外,在施工前还应对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其严重程度进行科学的预测与评估,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法,以有效防范与处理施工质量事故的发生,确保整体工程施工质量。 3.2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措施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主要是对施工过程中每个施工流程的质量开展细致的检查,并与施工设计、图纸、合同以及有关施工规范相对比,以判断施工质量是否达标。此外,还应当全面检查施工工艺技术、施工材料、设备以及人员等情况,判断其是否均符合施工质量要求。如,所选用的施工工艺是否与实际工程施工相匹配,各项工序安全是否合理;施工材料各项性能指标是否与施工要求相符;施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施工人员是否配备齐全,是否具备相关施工资质,其是否能胜任施工作业要求等。 3.3竣工阶段质量管理措施 首先,工程竣工后,先由施工方的质检部门开展自检自查工作,并将工程检验材料及相关报告上交至工程项目监理单位。其次,由监理单位认可施工方所提供报告后,建设方组织施工方、设计方以及监理方来正式开展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并重点验收工程质量问题频发部位以及质量关键部位,从而保证工程质量达到设计以及使用要求。再者,实行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制度,要求施工方在特定时间内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并开展必要的保养与维护工作,以确保整体工程质量过硬。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施工进度控制以及施工质量管理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关系到整体工程项目生产成本,而且还决定着工程项目的质量标准,所以,这就要求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要正确掌握影响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和质量管理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工程施工进度以及质量管理进行管控,以不断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质量,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冯庆涛 单位:中铁建工集团青岛工程有限公司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防渗漏技术研究 摘要:在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常常会因为施工质量而导致房屋出现渗漏的问题,其在建筑领域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质量通病,给人们的生产及生活带来了极为不便,渗漏严重的将会直接给业主造成经济损失。基于此,在建筑实践中加大对技术方面的投入,根据国家相关的建筑施工规范严格按照要求施工,以此来规避房屋渗漏情况的发生,促使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得以很好的保障,此外还要利用好现代防水技术以及新型的防水型材来满足施工需求,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防渗漏技术;应用措施 如今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带动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良好发展,建筑的防渗漏技术是业内通用技术之一,也是保障建筑使用性能和建筑质量的主要类型。建筑发生渗漏就会对建筑的整体性造成破坏,或者造成各管道及相关设备的损害,因此这些通病问题逐渐被业内人士加以重视。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本文从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所存在的渗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相关防渗漏技术在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通过不断的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以此来促进在同行业的竞争优势,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渗漏问题分析 1.1建筑门窗的渗漏问题 通常造成建筑门窗出现渗漏的因素有:门窗框的安装不规范、门窗的损坏以及门窗框料自身的材料质量所导致的。在建筑工程门窗安装中,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在门窗的型材选用上质量不符合要求,没有选用一些高标准的型材,这就出现了门窗材料与实际设计要求不符合;再者就是对门窗与墙体接触部位的缝隙没有进行更好的填充处理,以此就造成了门窗缝的渗漏问题。其次,在进行门窗的安装过程中,由于安装人员的疏忽造成门窗的框边的连接不够密实,形成框边的锚杆出现或长、或短的情况,可能就会造成框边连接处开裂或是变形,使其门窗出现了渗漏。此外,由于外窗台抹灰坡度出现“外高里低”或是由于其它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门窗因撞击而遭到的破坏,导致墙体脱落以及门窗的四周形成裂缝,造成渗水的现象。 1.2建筑施工厨卫的渗漏问题 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通常用水量较大的场所都是厨、卫间等,由于工程设计中对材料的选择不当或是施工中操作不当是造成渗漏的主要因素。其次,主要原因是因为工程在建设时期厨、卫间的楼板通常较其它部位的楼板较薄一些,施工中如果对钢筋的绑扎或钢筋放置出现错位,又或是在混凝土浇筑楼板时振捣不够密实,经过厨、卫间的长时间用水,就会发生地面的渗漏,。对于一些不符合标准或是材料明显存有质量问题的,要禁止使用,否则就会出现上述的厨、卫间渗漏现象。1.3墙面的渗漏问题一般情况下,造成墙面出现渗漏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外墙渗漏和内墙渗漏两种。通常在墙面渗漏中,外墙发生几率要高于内墙渗漏,出现渗漏的成因究其根本还是因材料而起的。由于材料的选用不恰当、施工中人为因素等造成的墙面套管的预留孔等,这些都是造成外墙渗漏的主观因素。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中,造成内墙渗漏的主要原因:(1)面砖质量不过关,其本身有裂纹或不能适应温度变化;(2)砖砌体中特别是空心砖砌体的砂浆饱满度较差,头缝不密实,灰缝过大;(3)面砖糙底空鼓以及面砖柔缝不密实等。这些都将造成房屋的内墙出现渗漏的主要因素。 2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防渗漏技术的应用 2.1混凝土墙体裂缝渗漏技术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墙体渗漏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做好墙体裂缝渗漏的主要技术有以下几点:首先,严格按照抗渗混凝土的配合比要求进行混凝土的配制,严格把控骨料的质量,禁止使用含泥量较大或含石粉比例较大的细骨料进行混凝土的配制,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性能,要选用高纯度的优质砂,运用科学的配方进行调配,以此保障配制的混凝土强度,来预防渗漏现象。其次,对某些重点部位的钢筋施工要做到严谨,对其材料和工艺更是要严格的要求;最后,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为保障建筑楼层平台与外墙的接口混凝土的施工处在同一界面,这就需要调整外层模板的铺设距离,保证墙体或者是转角处减少缝隙的存在,从而就可以有效的预防渗漏问题的发生;此外,在进行这些部位的混凝土浇筑时,对其要进行振捣密实,对这些重点部位要做特别处理,防置裂缝的产生,通常可采取浮浆或是粘合等措施进行处理,以此来保障其部位的密实性,这样就可以完全遏制裂缝在施工中的出现。 2.2门窗防渗漏技术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门窗作为最频繁的活动部位,在整个建筑的防渗漏施工中其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最难控制的部位。为了不影响门窗的使用功能以及门窗的美观性,首先在门窗的材料选用上,应严格按照建筑工程门窗要求及规范,根据使用的性能合理选择门窗的型材,做好门窗框架与墙体之间连接缝的细化处理,选用现代材料经过优化配合比,调制防渗漏砂浆,对其连接缝进行填充处理。其次在对门窗框架的外侧涂抹砂浆,必要时可采用聚酯化合物粘结剂对其缝隙做细部处理,尽量避免砂浆出现空鼓现象,对处理完成的缝隙要进行专业的严格检查。在进行窗台的处理时,要保证内窗台略高于外窗台2cm左右,可以起到很好的排水效果。另外在进行窗户的上窗楣施工时,应该选择运用鹰嘴形状,同时也可以结合建筑物实际情况,将窗楣建成滴水线型。 2.3厨房、卫生间的防渗漏技术 厨卫间作为建筑物用水最为频繁的两个区域,在防水施工的处理上,稍有不慎都会造成建筑物的严重渗漏,对我们生活及工作带来极为不利,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务必做到重点防护。基于此,通常在进行厨卫的设计时,一般情况下,客厅及卧室的地面要高于厨卫间20mm左右,在基础结构的施工时就要做好高低差和适宜的坡度,对于厨卫间的地漏也要低于该地面的10mm左右为标准,对于厨卫间的墙面也是要进行更好的处理,在1.8米以下的部位要涂刷防水材料;对于预留的烟道口或者是穿越楼板的管道预留口的周围要采用细沙防水砂浆在外加适量的膨胀剂进行填堵并增加一道防水加强层宽度不小于200mm.施工前应将管道预留口周围进行凿毛处理,对其管道周围以200mm的距离从管道口向外延伸适当做出坡度,预防日后沿着管道四周向下渗水,当厨卫按照施工要求做好防水预处理以后,就要对其进行试水48h,如发现有渗漏现象,要及时做好处理,并做好质量记录。 2.4地下室防渗漏技术 随着建筑结构的现代化发展,某些高端的工业建筑或是民用建筑中,设置地下室是当今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做好地下室的防渗漏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造成地下室渗漏水主要是混凝土与墙体的连接部位,出现漏水的形式主要有涌水、潜流、渗漏与波动漏渗。在工程实践中对地下室的施工流程为:素土夯实—垫层—防水附加层—防水层—防水保护层—底板—饰面层。此处在施工时,一方面保证止水带质量性能好;另一方面素砼墙体在浇筑过程中要防止其发生变形现象。此外,施工中防水层与施工基层可以脱开。地下室立面防水层应确保做到与形成的结构砼表面粘结牢固,可以采用外防和外贴的方法来进行施工等。 作者:马一民 单位:阳泉市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问题探讨 摘要: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是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目前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上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工程管理的不力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程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因此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显得格外重要。文章就工业与民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行业;建筑质量 1概述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建筑行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体现着建筑行业作业水平的高低,而建筑行业自身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关系十分密切。然而由于工程中管理问题的存在,导致建筑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因此,为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提高建筑行业整体水平,就必须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加以重视。 2影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的因素 影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和进程的管理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人为因素 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为因素决定的,建筑工程也是如此。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质量,因此作为工业管理人员,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专业素养是必须具备的,因为建筑工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若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则难以胜任该工作。而事实上,我国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确实存在着普遍不高的现象,对经验的依赖超过了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导致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发展慢、质量低。管理者的思想因素也是很重要的,若没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管理者就会产生消极怠工的现象,这样就会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事实上是,大多数管理人员虽在其位但并未谋其政,以敷衍应付的态度来对施工项目进行管理,势必会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 2.2设备技术因素 在建筑工程中,设备技术因素同样决定着工程质量的好坏。拥有好的设备的企业,无疑对那些没有先进设备的企业更有优势。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管理者素质固然重要,而设备的先进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准。机械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则其管理水平就越高,竞争力也就越强。同时,拥有丰富的建筑技术和经验的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管理也会有所保障,因此设备技术也是影响企业工程管理的因素之一。 2.3材料质量因素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无疑是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材料质量出现问题,则会导致建筑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事实上购买劣质材料引发工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也是现今工程中普遍存在的。材料主要是靠采购人员外出采购的,因此材料质量的问题的出现可归咎于采购人员个人问题。有些人员由于缺乏对材料好坏的鉴别能力或者由于本人道德素养原因,在采购材料的时候选择价格便宜劣质的建筑材料,都会造成材料质量不符合工程标准,以至于最后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无法估计的影响。 2.4安全因素 在我国,工程方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安全也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施工方必须保证工程的安全,建立完善的工程安全体系,监督员必须担负好自己的责任,严格监督工作人员遵守安全制度,并在制度实行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只有安全到位了,建筑工程才能按照原定计划实行,加快了进程,提高了效率,同时也保证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 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解决上述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两方面开始入手,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两个方面。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两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3.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在实际生活中,建筑物一般分为工业、民用、农业建筑三大类。不同类型建筑质量的管理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1丰富的经验与理论技术。不论对上述哪种类型的建筑的建造,都不是经过简单的几个步骤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复杂的程序才可最终实现。因此在工程质量管理中,就需要施工方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技术,以保障建筑工程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实施运行,同时也能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使整个工程能够按质按量安全地完成。 3.1.2重视隐蔽工程。对一项建筑工程来说,隐蔽工程的好坏也是评判质量管理好坏的一项重要标准。给排水工程、电气管线工程、地板基层等都是房建工程中常见的隐蔽工程,若隐蔽工程一些环节出现问题或者验收时没有严格遵守规则,则会出现一系列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而如今我国的隐蔽工程管理技术和理论方面已经相当成熟,因此在隐蔽工程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工程质量的管理者。管理人员应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加强监督管理,并在问题出现后,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并予以实施。 3.1.3制定规范的技术标准。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严格的技术标准来支持,而建筑工程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更不能按照个人主观意愿来进行,它需要一个科学的技术标准指导,因此制定规范的技术标准格外重要。由专业研究人员依照实际情况来制定的技术标准,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工作人员也应严格遵守标准,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 作为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也是工程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为解决进度管理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建议: 3.2.1保证供应材料的质量。对建筑工程而言,建筑材料的供应必不可少,材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质量的好坏。因此,为严格控制材料的供应,首先要保证采购人员的个人道德和专业素养,采购时能分辨出材料的好坏,并且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另外,供应商应具备说明书、合格证,确保材料的质量,并将提供的建筑材料设备等按时送达工地,使整个工程按照计划进行。 3.2.2促进工程相关方的交流。要想发挥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这个整体的作用和价值,就要求建筑相关方之间有效配合。如果缺乏必要的配合,则会对施工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事实上,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方、投资方、设计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并没有被重视起来,当有问题出现,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得不到反馈便无法及时进行讨论和解决,最终可能导致出现无法挽回的错误。因此,加强各方的联络,使工程中的问题一出现便得以解决,让整个工程进度按预期进行。 3.2.3投资方资金要及时到位。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投资方的资金对施工企业而言十分重要。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能快速地完成工程,导致工程延期,延期越久,则越不利于工程的实施,最终必将导致利益受损。因此,投资方应提前准备好资金,购买足够的材料并及时给工人发工资并及时支付工程款,为施工方解除后顾之忧,以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干扰。 4结语 如今,民用和工业建筑工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我国施工企业在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两方面出发,提出了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给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总而言之,工作管理人员应加强自己的专业和道德素养,企业也应对工程管理加以重视,保证工程管理方面少出甚至不出问题,这样才能顺应时展潮流,提高自身和企业的竞争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冉国胜 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冶炼厂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使用 一、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特点与分类 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施工中一种重要的使用材料,不论是在工业还是在水利水电工程都得到了大量使用。尤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它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施工使用材料。混凝土也称砼,它是由胶结材料,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经搅拌振捣成型,在一定条件下养护而成的人造石材。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因而使其用量越来越大;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使其使用范围出十分广泛,不仅在各种建筑工程中使用,就是造船业,机械工业,海洋的开发,地热工程等,混凝土也是重要的材料。根据混凝土在各个行业中的运用可以将混凝土分成轻骨料混凝土、多孔混凝土以及泡沫混凝土等。另外根据建筑工程的使用要求还可将混凝土特殊配置成耐热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等。总之,混凝土的种类很多,只要满足工程在建筑施工的需要就可以。 二、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常见的裂缝问题 在公民建建设中,混凝土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经常会产生裂缝问题。然而裂缝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由于受到温度的影响,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水泥遇到水之后会形成水化热的化学反应。这种反应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使用强度从而形成裂缝。另外由于地基的不均匀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如果建筑物下面的地段地质分布不稳定的时候,因为土质强度很小,而建筑物产生的荷载力过大,从而产生裂缝。总之,再整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裂缝问题一直成为施工人员头疼的问题。对于混凝土裂缝为题,一定要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这样才不会影响混凝土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的运用。 三、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 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混凝土的工程质量对工民建整体工程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而混凝土的配比对混凝土的工程质量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混凝土的配比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原材料因素、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等问题。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必须实地考察工程现场的小气候环境、土质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满足工程施工对混凝土的配比要求。如果施工方无法依靠自身技术实力确定混凝土的配比,可以聘用专业的勘察团队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并由专业的实验室设计混凝土的配比。四、对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养护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的养护可分为自然养护和人工养护。自然养护是在常温(气温在5℃以上)条件下,并留有一定的时间以让混凝土保持着湿润的物理状态,另外还可以在混凝土表面覆盖草席、麻袋或棉链等保温材料,当浇筑完毕后就可以实行洒水养护工序了,一旦超过了洒水养护的温度上限后施工人员应确保养护工作在六个小时之内进行。对于不同类型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也是不同的。在养护期间,必须保证混凝土足够的湿润,有利于水泥水化作用的进行。通常情况下干硬性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应该在浇筑完毕后开始,洒水养护的时间应该根据水泥品种而确定,对于普通硅酸盐水泥而言,混凝土绕水养护时间不应小于7天,若浇水不足,表面产生细小裂缝或出现泛白现象时,要立即覆盖保温层,并加强浇水养护,延长浇水日期。在浇筑后,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可采用对混凝土表面喷涂养护液的方法进行养护。 四、结束语 总之,混凝土作为建筑行业施工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施工材料,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更要将混凝土得到很好的运用,这样才能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从本文的阐述中不难看出,混凝土已被当今各项建筑工程在施工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为了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混凝土的自身作用以及体现它的价值,我们一定要了解混凝土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的特点与分类,更要清楚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的裂缝问题,同时还要掌握混凝土在运用的过程中要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度,更要及时的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工民建建设中的施工中质量。本文只是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运用做了几点简单的陈述,在陈述的过程中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各位同行给已改正并批评,笔者会真诚的接受。最后由衷的希望,在今后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运用中,有更多的人士能够踊跃的参与进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来大力的推广混凝土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运用。 作者:咸辉 单位:吉林省临江市木材检查站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管理问题探讨 1建筑施工管理重要性及意义 只有保障工程质量才能使工程项目的效益最大化。此外,安全经费的投入也需要充足,它是事故发生时的重要保障,充足的安全经费能在安全事故发生时不至于影响后面的施工进度,减少工程费用的损失。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完善建筑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责任制也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可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 2针对建筑施工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2.1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贯穿在工程建设全过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在组织和控制措施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以期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对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就是对整个工程款的成本控制。对成本控制主要是对物质的管理,分配专员对现场建筑材料进行管理,可实施轮班制度加强夜间人员巡逻,防止材料的丢失。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合理使用建筑材料,以免造成材料无形的消耗从而增加成本。合理的选用施工机械设备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作业,充分发挥机械的性能以达到成本的控制。 2.2质量管理 质量保证是为了保证工程成功交付并予之使用,因此,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主要包括对建筑质量、隐蔽工程以及严格的技术规范。建筑材料的选用首先应该满足符合国家标准,不能盲目购置低价材料,以免造成安全事故。在购买建筑材料后,进入施工现场时必须对材料进行检测,确保材料符合要求才准入场。在施工时,进行合理的施工操作保障主体工程的质量安全。隐蔽工程也是工程质量管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隐蔽工程的检测能有效的保证该工程的质量。严格的技术规范是辅助工程质量安全的必要措施,任何的施工任务都必须在相应的规范下进行。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要因为有些工序复杂而简省,否则可能成为工程的安全隐患。同时还应该加强监管机制,不仅在监管施工人员方面而且在施工时检测工程质量方面都必须加强。 2.3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主要是在规章制度上体现,在施工人员方面则是增强安全意识。现今某些建筑企业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在事故发生时,没有解决该问题的统一标准,可能造成滞工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后面工序还使整个工程效益减少。因此,建筑企业应该从以往的施工过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在施工人员方面,定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以确保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按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从而杜绝事故的发生。 2.4进度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是建筑产品的生产地,它是企业的生命线。施工进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科学的现场管理则是建筑施工进度的重要方法,现今许多的建筑企业特别是小型建筑企业,他们的现场管理比较落后,从而影响了施工进度,造成施工费用的增加,进而影响了工程的整体效益。此外,加强三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以对工程实况的了解实现进度的合理化,保证工程进度在工期内或者提前完成,增加建筑工程效益。 2.5合同管理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规模也越来越大,现阶段出现了许多的大型工程、超级工程项目。以前的合同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现今大型或者超级工程,这必然使得合同管理进一步发展。保证工程正常运行是合同管理的首要目的。在签订合同时,必须认真查看每一条,以免合同信息不严谨或者遗漏,就是说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常见漏掉的往往是违约责任。在签订合同后,并不意味着合同工作就此结束,还需对合同进行保管。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见工程变更,应变更的合同没有变更这就会导致损失。总之,合同管理是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企业管理在任何时候都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开展,正是所谓的无规矩不成方圆。 3结语 工业与民用建筑在管理内容方面涉及的比较广泛,在管理上必须与时俱进,科学、高水平地来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使效益最大化。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地控制每道工序,认真的把好每一个关卡,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出高质量以及安全的建筑产品。 作者:卢永红 单位:酒泉市顺帆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论文 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人员管理困难 作为工程量巨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会需要很多的施工人员,这样,施工现场的劳动力就会过大,这使得施工现场的人员管理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何对庞大的人群进行管理,这成了建筑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实际管理中,就会时不时的出现诸如指挥不当、操作失误、沟通不及时、不能协调合作以及施工责任不到人等一系列问题,这回严重限制建筑业的发展。 1.2施工安全管理意思不够 安全是施工之本,施工能否顺利的展开,最重要的就是看施工过程能否有序、安全,如果施工的过程中发生了相关的安全问题,会给工业以及民用建筑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值得重视的是,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很多管理者都还没有注意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他们的眼里,安全问题可有可无,为此在施工中很多工作人员都没有带安全帽,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1.3没有严格的施工质量检查 工业、民用建筑施工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人们会涉及到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会严重的影响施工的质量。实际生活中,很多单位都选择抽样检查的方法来检查施工的质量,这种方法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为建筑质量埋下了很大的隐患,所以很多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都不能过关,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施工质量标准。 2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措施探讨 2.1选择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施工人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然转化为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转化为各个行业的核心竞争,由此可见人才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就建筑业而言,人才是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施工主体的施工人员,如果没有较高的素质以及专业技术,只会阻碍建筑施工的发展。值得注意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影响到国家经济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居住质量以及安全,这就要求相关建筑单位在选择施工人才的时候要选择那些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施工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打造专业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队伍,才能做好建筑材料质量以及建筑后期的良好维护和保养,最终保障工民建施工的质量。2.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新时期,建筑企业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取得发展,就必须把质量保持更高的水平上,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具体的则是对以下四大因素进行控制:(1)对人的控制。建筑单位在用人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2)对材料的控制。要想确保工程的质量,就必须保障材料的质量,在购买材料的时候,要严格的检查并验收,这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一言以蔽之,施工单位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避免将不合格的材料运用到施工的过程中去;(3)对机械的控制。机械是施工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在施工阶段必须充分的考虑施工现场的条件、建筑结构形式以及施工的工艺方法等,这既有利于合理的使用机械设备,也有利于加强对机械的维护、保修以及保养;(4)对方法的控制。工、民用工程建筑中,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控制施工的质量,为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2.3加强工、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 整个工程的完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工程进度的管理则需要注重所需要的所有时间,包括立项、设计、预算、施工以及验收等,在加强工、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的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建筑单位要切实加强与各方的练习,要能够认真的贯彻落实工程进度。在施工中,要随时的与设计方、施工方以及投资方等展开交流,不管是哪方都要及时的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这样,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及时的进行解决,以确保工程的进度;其次,要确保建筑材料的供应。不管是工用还是民用,都离不开施工质量,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如约将自己所负责的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运到工程现场,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到影响;最后,就投资方而言,必须及时的支付工程款。如果资金出现流转不畅问题,就会阻碍建筑单位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必须加强对质量的控制,为此,在建筑施工的前期,就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施工方案,这样既有利于保障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保障建筑的质量。由此可见,建筑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要给工业与民用建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市场,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作者:张永红 单位:内蒙古广厦建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论文 1涉及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问题论述 结合现下我国建筑行业规划状况观察,有关地方、行业保护迹象显著,特别是在招标期间经常衍生各类暗箱操作行为,造成预审工作中人文干扰因素广泛滋生,此时如若缺乏完备的监督体制,就会顺势造成不必要的违法结果,严重情况下会直接与招标单位造成冲突,影响后期工程进度与安全质量。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体系架构中,施工质量存在地位深刻,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效益,不可控因素占据比例较大,因此实际工程布置中质量问题大面积滋生现象已不再新鲜。另外,验收工作本交由政府监督部门负责,但是目前其职能结构全面扭转,目前验收流程已经全权交由业主处理,工程开发企业主体顺势过渡成为验收主导个体,并且质量监督部门在既定工程管理模式与处理手段上已经存在严重问题,对于项目验收难以发挥应有指导功效。以上因素对于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长远规划发展将是一类重大限制危机,必将引起管理主体大力关注。另一方面,我国不同领域内部物价都处于不断上涨端口,尤以建筑材料最为强烈,在特定施工单位之间,部分采购人员为了全面控制工程整体造假水准,扩大自身获利空间,便开始采取偷工减料等不正当行径,如房屋内部基础设施功能失效现象等。将监管力度不高与偷工减料现象排除在外,特别是在民用和工业建筑领域内部,包括施工单位内部人员素质、技能规范,以及承包队伍质量维护体系等细节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这部分细节都是需要工业和民用建筑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并予以快速解决的危机。 2应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细化措施解析 2.1强化质量规范管制体系 首先,技术支持。任何建筑工程本身都存在不同细致施工细节,实施中需要得到广泛技术支持。为了稳定工程质量效益,必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与工程师团队进行可操作性、客观性调试方案制定。其次,严格检查隐蔽工程细节。在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中存在各类隐蔽工程现象,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管理理论与方式衔接上已经达到成熟效果,需要管理人员加大监视力度。 2.2完善工程进度管理秩序 工程进度是稳定工业、民用建筑活动秩序的前提,需要设计、施工、投资方全程交流合作,争取透过立项、预算以及竣工验收等步骤投入精力。第一,设计、投资主体需要随时与现场施工人员交流,及时掌握不同阶段工程进展状况,一旦期间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必须结合最新技术手段予以解决,杜绝工程进度因任何原因而造成滞后结果。第二,严格控制建筑材料供应渠道。任何建筑工程都不可脱离材料应用而独自运行,这部分调制器具一旦存在问题,工程进度便不可避免地遭受制约。所以,作为施工单位有必要负责材料、设备运送监督工作,及时提供产品合格证书与检测结果。 2.3稳定建筑工程验收环节 验收工序作为工业、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最后一道工序,可以顺势延展出分项、分部、单位工程验收等相关类别。前者主要交由施工单位相关人员负责,同时会将验收记录提交给监理单位并督促其快速核查。涉及重要的分项工程与关键节点项目,施工单位有必要在自检合格前提下,有建筑管理人员依照设计图纸与质量规范要求进行重复验收处理;而分部工程是由施工队伍在既定分项工程验收基础上,按照分部工程质量标准进行调试;至于单位工程验收,需要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验收申请条款后,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单位人员进行共同审核,同时将提炼结果与合同、预期指标对照,最后科学判断该类工程质量是否得到要求,并通过验收。 2.4全面发挥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创新能效 截止至今,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已经广泛实行全新规范制度,但是其中存在不同行业科学管理模式照搬照抄现象,实际操作中未免滋生各类弊端,如若长时期放纵不管,必将阻碍建筑行业进步趋势。 (1)全面吸纳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实现我国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指标。部分发达国家建筑行业发展历史悠久,在长期管理环节中,已经达成一套完备的规范体系,我国工程管理单位需要注重外国先进管理经验的借鉴,拒绝照搬照抄现象泛滥。而是坚持取其精华原则,组合国内工业与民用建筑产业现状加以合理创新改造,进而逐步迎合目前建筑行业市场规范要求,提供有效的管制方案。 (2)建筑工程管理经验的系统整合。我国工程管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多年的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工程管理发展与进步的基石。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管理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才能保证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工程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和保证工期,在工程的各个环节的施工之间要实行分段控制和动态控制的控制方式,在每一环节内部加强管理和控制,然后做好环节之间的衔接工作,将质量控制的理念在工程的每一环节都要有所体现,而且要不断的及时的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满足对于工程的质量和工期的要求。 3结语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管制直接决定我国社会规范秩序与经济发展实效,但是结合目前内部工程规划状况观察,工程质量细节中仍旧存在许多安全稳定漏洞,证明管理不完善现象尚未彻底清除。因此,作为优质化管制人员应该进一步遵守质量手册与技术规范要求,及时做好现场施工控制职务,强化后期结构验收强度,在此基础上提升工程架构安全质量,为日后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作者:韦海华 单位:桂林彰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质量管理论文 0引言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这给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建筑物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们对建筑物的质量要求也就有所提升,作为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严格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质量,保障建筑行业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1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内容 首先,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施工人员是整个建筑施工现场的核心所在,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主要是施工人员的选择,施工人员所受教育程度以及对施工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在某一建筑工程项目中标后,要严格按照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规模和特点选择施工人员,并且要设立项目经理部,对每个施工人员的工作岗位进行合理的安排,还要激发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其次,对施工设备的管理[1]。施工设备是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需求对施工设备进行合理安排,比如高层的建筑施工中对于塔吊型号、塔吊臂长的选择等,不仅要保证能够满足施工的需求,还应该考虑到节约成本,在施工过程中应该随时的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避免发生事故。最后,对建筑施工材料的管理。施工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整个建筑物的质量,也就是说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也就是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采购人员应该严把采购原料大关,选择质量好的、合格、价格最低的原材料,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节约成本,无论在运输过程中,还是在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后,都需要采取措施防止有损坏,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问题。 2探究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加大了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但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安全,所以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要时刻警惕其出现的问题,建筑的工程质量得到保障。第一,建筑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上文能够知晓,建筑材料在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有的建筑施工现场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建筑材料的管理做得并不到位。比如采购人员忽视了对材料供应商的调查[2],不了解材料市场的行情,使得购买回来的材料不能物尽其用,还损失大量资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并没有对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查,导致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还给建筑项目工程带来了安全隐患。第二,施工现场人员的素质较低。人员是建筑施工的关键,但是目前很多的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素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建筑企业并没有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导致管理人员缺乏质量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施工技能,难以保证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甚至影响了整个建筑项目工程的综合效益。第三,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在质量管理方面,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建筑企业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并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正确指导,质量管理都是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出现突发事件后,难以凭借之前的经验进行处理。那么这就给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带来威胁。此外,还有在施工过程中忽视了对现场质量的检测,并没有对施工现场的材料以及成品进行全面的检查,或者是检测结果存在虚假情况,进而难以实现对建筑材料和成品的质量控制。 3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完善措施的探讨 在建筑施工中,建筑现场的质量管理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给建筑的质量带来了威胁,甚至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必须要严格的对待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安全。第一,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合格。为了保证施工原材料的合格,采购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原材料的采购、进场验收以及现场检查等各环节的管理工作,采购的时候采购人员应该对市场环境进行考察,选择质量可靠的供应商进行原材料采购[3],并在原材料的运输过程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安全,加强对进场原材料的检测,以及进行现场验收,从而保证材料的合格。第二,提高对施工现场人员综合素质的管理。建筑企业领导应该定期对施工现场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做得好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人员实施奖励。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选择综合素质高的施工团队,保证建筑物的质量。第三,完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制度。对于工业和民用建筑而言,质量是其根本,同时也是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重大目标,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严格检查竣工交付的建筑工程质量,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在施工之前,应该积极的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加大对质量检查、监督的重视,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实施奖罚措施。第四,加大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监控。建筑企业应该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项目进行全过程监控,也就是在项目实施前进行预防控制,将可能发生的事故扼杀在萌芽时期,在实施过程中对施工材料、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设备等方面进行质量管理,这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工程竣工交付之后[4],应该对建筑物的质量进行严格的验收,对已经完成的部分进行多次检查,在发现质量问题后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避免以后再次出现同样错误。第五,加强施工进度的控制。控制施工进度也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在项目实施初期严格编制进度计划时,就应该对建筑工程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计划,妥善安排施工的每一步骤。还应该在建筑企业招标的时候,根据相关具体情况确定建筑物的计划工期,并提供合理的计划安排,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建筑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施工的每个阶段都按照计划完成,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建筑行业必须要加以重视的。建筑企业应该加大对各方面的管理,提高建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定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全面保障建筑物质量的安全,为建筑行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李建华单位:延安市宝塔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管理创新 1质量管理 (1)按照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施工。(2)现场监督管理人员要根据施工现场情况进行质量监督,质量检查,质量验收等关节的工作。(3)施工人员在实施施工以前,要核对图纸,图纸由资料管理员进行保管。(4)管理人员要做好技术管理交底工作,明确其各自的责任。(5)在建筑施工中,如果发现任何存在质量问题的施工环节都应该及时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协商,最快的将其解决。协同有关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了解与分析。(6)根据现场施工的情况可以设置自检,互检,交接检的监督机制原则,所有质检部门必须签字验收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工艺。(7)测量人员在测量时一定要遵守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严格其施工技术要点,设置时至少采用两个水准点进行测量,不能善意的改变基准点的位置与方向,避免移动而导致的各种问题的发生。在放线进项检测时,可以协同其他部门进行一一的检验,及时的做好预检方面的管理工作。在进行挖土的时,要使用正规的机械设备进行挖掘,同时还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的指挥。(8)连续墙的凸出部分应全部凿毛,夹泥、漏筋必须处理,以保证连续墙的质量。(9)对连续墙的位移、沉降、四周建筑物的位移与沉降进行观测。(10)对于已施工完的梁、板、柱结构,不得随意增加施工荷载,加强对成品的保护。(11)严格按照各种标准、规范以及本工程的设计要求进行。在深圳该地下室的建设质量控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工期没有出现大的返工现象,节约了成本。 2安全管理 在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尤其是针对一些大的建筑施工,由于其危险因素比较多,故此在建筑施工中,我们首先要做好各个施工中的准备工作,此时安全工作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做好安全预防的管理工作,提高其安全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这也是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解决地首要前提。不能盲目的进行施工,这样很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如:在深基础施工方面,一定要注意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对于一些松软土层,稳定性较差,宜用喷射混凝土或用预应力锚杆、锚索对基坑边坡进行加固,防止崩塌发生。在高空作业的过程中,必须设立围栏警示牌。凡在施工的高层建筑必须在施工工作面外侧搭设3m以上的安全网,安全网必须在无高空作业时方可拆除。安全帽、安全带必须为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1)加强领导,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2)在工地现场成立安全、消防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安全施工和消防保卫工作。(3)安全交底和每周的安全活动要成为制度,成为安全工作检查的主要内容。(4)严格持证上岗制度,施工场内的一切电源、电线路的安装和拆除必须由持证电工专管,电器必须严格接地,接零和使用漏电保护器。各路用电必须分闸,严禁一闸多路和一闸多用。严格执行JGJ46-8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5)沿连续墙周边、进出基坑楼梯设置钢筋防护栏,施工中不得擅自移动、拆改安全设施。(6)凡进入施工现场的一切人员,必须戴卡,戴安全帽。(7)严格贯彻执行防火逐级责任制。(8)电锯、电刨必须有防护罩,操作地点的刨花、碎木料应及时处理,并不准在操作场地等处吸烟动火。(9)不得将杂物、垃圾等抛入基坑。(10)车辆进出工地要有专人指挥,不得硬撞支撑柱。(11)配备足够的安全用品,购置足够的消防器材,组织义务消防抢险队,制定工地用火制度,对各用火制度,用火单位指定专门的看火负责人宣传消防知识,杜绝在工地现场吸烟,现场要设立安全宣传牌和消防宣传牌。 3技术管理 就建筑施工而言,建筑施工工程由于施工工艺繁杂,种类比较繁多,故此每一项施工工艺也是有所不同,对于技术的要求更是因具体施工而异,但无论是哪种施工在技术管理上我们必须遵循这样的一条原则就是所实施的技术管理必须完全符合施工建筑的技术管理规范,不能任意制定与其不相符的施工工艺技术。此外,施工建筑单位要设立施工设备,工序管理,抓好施工阶段工艺研究,并做好标准化的规范与管理。与此同时,建筑施工若想更深一步的进行管理,就必须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高新技术手段对技术进行改造,从而提高其整体的技术管理水平,杜绝利用信息技术扰乱市场建筑规范,要公正的建立信息管理化平台,降低其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完善技术管理。 4结束语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管理层面上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建筑施工、工艺等方面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得到很好的应用,提高施工水平,尤其是在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这样才能实现项目科学、有序、稳步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要本着科技创新的科学态度,在建筑施工领域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并把科学技术运用到施工及管理方面,在建筑施工领域必然会掀起一场革命,从而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 作者:谢彩玲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也不断进步,因此,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本文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管理作出了分析。 【关键词】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管理分析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物是指供人类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以及从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房屋。建筑物按用途可分为三类:①民用建筑,指的是供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居住等类型的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部分。②工业建筑,指的是各类生产用房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包括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和层次混合的工业厂房等。③农业建筑,指各类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房屋,如化肥库、拖拉机站等。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对于工程量的管理要坚持事前控制,防范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放在工程管理的首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技术支持。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缺乏了技术的支持,工程的质量必然难以保证,而且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也要有相应技术的支持。 2.严格技术标准。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任何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只有工程各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3.严格检查隐蔽工程。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和监理,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工程的进度 管理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主要管理内容之一,工程的进度不是单方面就可以保障的,而是需要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进度。工程进度就是工程从立项、设计、预算,到施工、验收等步骤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加强各方联络,认真落实工程进度。在工程进度管理中,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要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各方要及时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研究对策和解决方案,严格保证工程的进度。 2.要严格保证建筑材料的供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都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供应一旦出现问题,工程的进度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按约定将自己所负责采购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时运送到工程现场,并及时提供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报告等,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 3.投资方要按时支付工程款。工程款是确保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如果出现资金流转不畅,必然导致无钱购买建筑材料、工人罢工等现象,施工就难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投资方一定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1.分项工程验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对于重要的分项工程和关键部位的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根据设计、图纸、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2分部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常需要分别承包给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分部工程,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 3.单位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应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四、全面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的创新 目前,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已普遍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但是方法多是照搬、照抄其他行业的科学管理力式,并不完全适应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弊端和缺点都逐渐暴露出来,如果长期的硬性坚持下去,必将不利于整个建筑行业中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在现有工程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创新,以满足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工程管理方法加以创新。 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发展历史较悠久,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早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国内的工程施工单位要注重对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吸收和借鉴,但绝对不是全部将其拿过来,直接应用于国内的工程管理工作中。而是要对外国的工程管理经验做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并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学习原则,结合国内工建筑行业的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加以适当的创新,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建筑行业市场,并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2.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引导其主动参与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等诸多问题,因此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知识、工程施工常识、工程管理法律知识等基本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并对工程施工提供可行性、客观、有价值的意见。只有高素质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建立管理方法的创新工作中,才能有效改善国内工程管理方法较落后的现实。 3.在总结工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工程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我国工程管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多年的工程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工程管理发展与进步的基石。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管理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才能保证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 五、结语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是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的建筑任务,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与民用建筑论文: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摘要 本文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一个方面,即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进行了论述。首先介绍了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主要概念,然后提出当前形势下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典型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 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对策 0 引言 近年来,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发展的尤为迅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科技的运用,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各项技术有了很大地提高。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现场的管理技术等。笔者认为在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在整个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质量管理的好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铁路工程的质量,进而也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 1 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概述 一般而言,我们将那些可以直接为生产服务并能满足人们的工作需要的建筑称之为工业建筑,如厂房、车间、制造间等建筑。民用建筑是指那些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具有辅助性、加强性等特点的建筑,如居民楼、办公室、写字楼及电脑机房等。工业与民用建筑不包括桥梁工程、岩土工程、交通工程等行业,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掌握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基本概念,就可以很好地对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加以理解。 对上述关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介绍之后,可以很清晰地清楚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涵义了。质量是一个抽象名词,它可以保证一个物体的使用或者被利用的功能和功效。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重要的场所,它是一个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物质目标转化为现实成功的重要场地。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可以为整个工程项目带来很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资金周转。对于铁路而言,其具体的内涵也是如此。 2 当前形势下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部分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较差 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业已经发展到了国家级、省级、地级、市级、县级乃至乡镇级,这就说明了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业已经充斥着整个国家,各地都有。这也说明了人民对此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也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部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较差,管理方面的常识缺乏,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欠缺。因此,在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加以提高。 2.2 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个建筑工程的基础和主体,对于一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新时期下,我国铁路建筑工程质量并不是非常过硬,往往存在着一系列较严重的问题。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混凝土的混凝速度过慢、表层基底没有处理完好、钢筋混凝土不够坚硬、基板与基柱在搭配上的不够协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比较严峻的问题,如果没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很容易会出现整个铁路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下滑,那么整个工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了。那么,在质量检测时,也难以通过。而这是当前形势下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具体的解决对策和措施将在下文中提到。 2.3 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就,带动了其他很多方面额迅速发展,其中信息化技术就是一个方面。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假设或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关于它的应用并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总结起来,具体表现在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管理落后。一般而言,现在普遍采用的信息管理的方式就是人工手写或者是人工传递的方式,这样就导致了书写上的极不规范性以及效率极为低下的尴尬局面。 3 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 我国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部分管理人员的素质存在普遍较低的现象。因此,需要对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的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以提高。可以按照如下的方法进行:定期地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中一定要锻炼他们的实战能力,也就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培训过后,组织一场类似职场的考试,可以作为管理人员年度评奖的一部分考核的标准。通过这种办法,目的是为了让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能有个质的提高,因此应该避免形式主义的培训方式。 3.2 应该加强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基础和主体阶段的质量管理 质量是关键,只有质量上的去,那么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才更有可能将物质目标实现的更快,落实的更加到位。这样就会使整个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获得很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口碑。可以通过加强宣传,使建筑集团的管理人员懂得基础和主体设计阶段的重要作用。 3.3设置合理、科学的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机构或组织 针对现实情况,质量管理模式采用 “扁平”式管理,由项目部直辖施工队(劳务作业层),压缩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减少管理费开支,提高工效。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工业、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组织需要对职位和人员的分配上要有一定的规划或是布局。如一个建筑行业的施工现场管理机构的设置就很合理、科学:由一名项目经理做为本项目的总负责人,全权代表本公司对本项目实施各项管理,再设一名生产副经理,一名安全副经理,一名项目总工程师组成项目管理班子。设四部两室六个职能部门,即工程技术部、安全质量部、计划财务部、工程保障部、综合办公室、中心试验室,项目部总人数为45人。这个人员设置可以借鉴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以更好地使管理趋向科学化、理想化、和谐化。
视觉心理学论文:浅析视觉心理学在幼师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幼师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和基础美术教育是不相同的:专业美术教育一般都是以美术学科本位为主,通过美术专业的训练来培养各类美术专业人才;基础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根据个人不同成长阶段的课程设置,基础教育旨在以中小学为主,从培养目标来看,旨在提高公民的美术文化素养、促进全面发展;而对于幼儿美术教育来说,美术教育虽然也是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总目标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但是,幼儿师范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其教学侧重点是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注重幼儿的成长发展。在幼师的美术教育中学习到的教学方法要有助于儿童的心智成长和提高视觉思维应对能力。对幼儿来说,美术、绘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本能,这一年龄段的幼儿,美术、绘画对他们来说如同是第二语言,是他们表达对物质世界给他们反映的一种途径或载体。因而可以说幼儿美术活动培养幼儿运用感官和思维感受世界和表达世界的能力,这符合视觉心理学的构成要素。通过视觉心理学深入分析及在幼师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把美术专业实践与幼儿视觉心理学有效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地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诉求。 一、视觉心理学的简单界定 视觉心理学主要是指外界影像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机理反应,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这一过程比较复杂,因为外界影像丰富,内心心理机能复杂,两者在相互联接并发生转化时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影像,相同的人相同的影像以及不同的人相同的影像和相同的人不同的影像产生的心理反应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同样看到鱼缸里的小鱼,心情好的小朋友会觉得小鱼自由自在,非常幸福;而闹情绪的小朋友就会觉得小鱼太可怜了,总是呆在鱼缸里转来转去,空间狭窄,心情抑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视觉心理学的典型。视觉心理学原理对于美学的研究意义重大,我们可以把视觉心理学方法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中去。 二、视觉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及在幼师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按照传统概念,知觉和思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知觉并不具有思维的功能,而知觉之所以高于感觉,就在于它是在思维的参与下已经形成了关于事物的整体形象,而其中所包含的理解力,正是思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可以说,知觉与思维的统一就是阿恩海姆所说的意象。意象就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更是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媒介。知觉与思维错综交织,结为一体,然而知觉与思维的这种结合并不单单是艺术活动所特有的。视知觉学习是一种本能的强化,尤其是美术教学对其产生的影响。早期的研究表明大脑是可塑性的,而这种大脑皮层的可塑性可被视知觉所影响。在医疗治愈的研究中证明,通过视知觉的训练,利用大脑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特定的视觉学习和视觉刺激,激活视觉通路,改善大脑的神经系统的信号加工处理能力。在视觉表达上,不同的弱视患者表现出不同的三维信息摄取及加工行为缺陷,这些视功能障碍造成了儿童的阅读障碍、记忆力障碍等智力发育问题,严重制约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在美术活动中,视觉经验与记忆都会扩展他们的认知范围,使思维得到发展。在视觉与行动的协调中,提高身体机能的各种能力。儿童将各种元素和谐的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幼师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儿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对幼师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幼师的美术专业教学目标也由原来的注重技法,开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幼师院校师范生的美育培养、完善人格,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改革的推进,幼儿师范美术教育的目的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教育能力上来,使得幼儿师范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儿童艺术心智方面发展和审美能力的美术教育者。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会把外来图形融入他们自己本身,儿童用他们创造性的方式和独到的思维组织关系来表达他们的意象思维,儿童很容易做到这一点,这称为“综合”,是人内部的整合同化。罗恩菲尔德始终没有把美术与教育割裂开来,他提醒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处理好这些差异特点,就儿童而言,每方面的能力的发展程度不同,我们应该始终关注儿童成长的各方面,要把儿童的视觉和知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我们在幼师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视觉直觉法,尽量减少教育价值理解上的偏差和误区。 三、幼师美术教育运用视觉知觉法的建议 对于幼师美术教育,要真正认识到视觉知觉法的重要性,尤其是发展儿童情商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引导价值。幼师美术教育要用儿童心理基本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在视觉信息充斥的现代环境下,扩大视觉获取信息量,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视觉思维能力。 1. 探索不同的教育方法。 幼师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模式,美术课是幼师的必修课之一。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将美术放在了大艺术领域中。这是美术教育的综合价值体现。但对于幼儿师范教材中,教学大纲依然强调的是美术学科体系,内容繁杂,在培养幼师的过程中,课程安排和教学的方法的运用还是比较单一。从事幼儿美术教育的老师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去丰富教学成果。 2. 美术课程设置应联系心理学。 幼师美术教育是介于美术和教育之间的教育,其课程的设置有专业的课程,也有教育学、教学法的课程,怎样将教学与专业,职业与技能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材和课程的安排上要有美术性和教育性的综合特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材是独立的分科教学。由于教师在各学科上的专业性,即心理学老师只了解心理学,对于美术专业不清楚。美术专业的教师也对于儿童心理学方面知识有欠缺,只能让幼儿师范生自己去融会贯通。应该在美术教育学科基础课中增加视觉心理学的学习,将美术教育不能简单的看作是艺术或只是审美,因为他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感知与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课程,是儿童心智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 3. 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幼儿美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学校领导要重视起来,制定方案计划,分步实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基本功训练为重点,开展幼儿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升,理解美术行为的整体教育价值,明确美术教育是思维与知觉发展最有利的媒介形势之一。每学期要制定检查制度,包括教学教案、教研教改、美术活动的开展等;开展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提高美术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 视觉心理学论文:基于视觉心理学基础对传统刺绣艺术的发展途径研究 摘要:中国的刺绣历史几乎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从有史论对中华民族的记载出现后不久,便有了对刺绣艺术的记载。本文通过对中国刺绣艺术的历史描述、刺绣艺术的分类等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国刺绣艺术的发展。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对未来我国的刺绣艺术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提出了整体的建议。 关键词:视觉心理学;刺绣发展 一、前言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人类对美的感受是与生俱来的,在生存条件极其简陋的原始社会,人们就懂得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在有了服装之后,人们便开始在服装上用针、线等物品进行装饰。绘制的图案大都以本族的图腾样式为主。中国传统刺绣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早期,在《尚书》中曾有记载说:衣画而裳绣。 二、各个朝代刺绣的特点 周代、战国:简单粗糙,都是用辫子股制作而成,不填充色彩,图案构成严谨,采用各种自然中存在的花纹、鸟纹、兽纹等纹样进行装饰。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布局,并且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写实与抽象并用。 汉代:随着各行各业的兴盛,开始注重工艺,图案多样,做工精致。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它们虽已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唐代:开拓创新。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在原有的刺绣技法上又发明出了“平针绣”,这中技法一直为今天所使用。 宋代:是我国刺绣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有了地域特色。此时的刺绣图案也多种多样,并且有明显的归类:山水、花鸟、鱼虫、楼阁等,使得传统刺绣工艺发展到极致的境界。并且将书画带入手工刺绣当中。 元代:经过高潮的发展后,刺绣艺术逐渐回落。刺绣的审美和功用也逐渐趋于工艺化。同时,发明了贴绫的作法,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法,富有立体感。 明代:继承了宋代的优点,技巧更加的娴熟,除了使用传统的丝作为刺绣的材料,还尝试着采用其他素材。 清代:发展更加兴盛,诞生了各种地方性的刺绣派别,使得刺绣的地域特征更加显著。同时,吸收外国刺绣的长处,在刺绣中融入了西洋画的特点。使得我国的刺绣工艺更加的繁荣兴盛。 三、四大名绣简述 苏绣:起源于苏州吴县一带带。在事先设计好的花纹和色彩上运针,通过留下的绣迹进行勾勒来取得艺术效果。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主要艺术特点:山水绣可以分辨出远近;楼阁能够体现出很强的空间感;人物面部表情较为生动;花鸟的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湘绣:起源于湖南民间。与其它绣品不同,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早期湘绣以绣制日用装饰品为主,以后逐渐增加绘画性题材的作品。其构图严谨,色彩艳丽,使用多种针法进行表现。同时它还巧妙的将我国的传统绘画、书法的融为一体。充分的发挥了刺绣的表现力。 蜀绣:来源于四川成都一带,主要题材有题材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品种有被面、枕套、屏风等。由于一定的地理及文化因素,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且针脚细腻,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粤绣:在广东一带,历史悠久,相传于少数民族。用线多、色块明,多用金线。画面布局满少有空隙;图案繁多,显得热闹紧凑;场面热闹、用色富丽、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著称。粤另一个独特现象,就是绣工多为男工。在材质上选择用孔雀毛绩或马尾缠绒作线。刺绣的题材常为当地的一些特产。 四、现今中国刺绣所面临的发展趋势 文化,作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特征,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不同文化的;但怎样才能在众多的文化中找出自己文化的特色呢。这就需要着多方面的努力。 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尤其重要。拥有自己的特点,才不会在众多鱼目混杂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所以现代艺术设计,也尤其要注重自身的发展特征。在视觉心理学中,这一点尤其重要,一件工艺品能不能在第一眼就进入人的眼球,完全取决于它是否有很强的视觉识别性。 刺绣的发展亦是如此,从刺绣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种类来看,我国的刺绣图案可以看做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之一。就如同上面叙述中的四大名绣一样,都具有明显的民族地域特点,使得大家一看到便能识别。 1.将具有中国代表性的东西引入其中。 刺绣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怎样才能使中国的刺绣在装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体现特色。对于中国刺绣来说,它依托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性。所以,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怎样更好的表现出中国传统刺绣民族性的特色。 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国的刺绣,必需使其具有很深的民族文化的气息。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刺绣的图案选择上,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动物,花鸟等具象图案的。例如,可以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融入其中。也可以将传统的中国画引入其中。总之,提倡代表性,民族化,并不是说简单的将中国传统化的东西直接引入到刺绣工艺中来。而是要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刻的在刺绣作品中体现出来。 2.更加强调其地域性的特点。 设计上的地域性指的是在设计上吸收了本地的民俗文化等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地域性比民族性的概念更加狭窄,但如果使用的恰当的话则能更好的体现出该地域的地域特色。 地域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自然气候、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应该在刺绣图案及色彩的表现形式上很明显的体现出来。达到人们一看就可以清楚的判别它们是出于哪个产地。 在引入地域性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地域性不仅仅是对当地民俗特色、风土人情简单的引入与抄袭。在引入的同时要与现代人的审美标准结合起来。使得其既有民俗的体现同时还能不落俗套。 就如同四大名绣一样,目前,四大名绣的特点还不是十分的显著,仅仅是内行人才能看到它们的不同,应该做到外行人看到后就能很清楚的区分出它们的区别。 3.注意刺绣作品中“意境”的表现。 所谓“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一般概念上指文学与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绘所营造的境界与情调。我国自古以来,就将意境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在对于刺绣的展示上,要尽可能多的展示刺绣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使得作者、作品、参观者三者之间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产生相关性、发散性的联想,从而形成特定的氛围和感受。 视觉心理学论文:浅析视觉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人的感觉有很多种,触觉、嗅觉、听觉等等,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视觉,人是视觉性动物,可以说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由视觉所决定的,视觉还会影响其他感觉的变化。在当代社会中,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可以说视觉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无论对园林建造还是设计课程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而这种全新的尝试,将给城市园林设计带来质的飞跃。 关键词:视觉心理学;园林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娱乐品质也在不断的提高,现在学校、公园、小区等等都在采用园林式设计,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令人畏惧的单纯楼房建筑,园林设计一时间在各个地方都流行了起来,它不仅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美感也更加为一座城市带来了环境上的突破和进步。 1.什么是视觉心理学?视觉心理学为园林设计带来的改变 视觉心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心理学的范畴在摄影、建筑等方面也被广泛的运用,可以说视觉心理学也渐渐的成为了一种艺术。 1.1视觉心理学的定义 什么是视觉心理学?简单来说就是视觉器官在接触到外界影像的时候所引起的心理机理的反应,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的复杂,因为心理机能同外界影像一样极其复杂,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外界的影像越是丰富多彩,内心机理就越是瞬息万变,随着外界的变化,心理感官也在不断的改变,甚至影响着人的心情和感情,不同的人在看到相同的外界影像或者相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外界影像都会有心理机理不同的反应。例如:看到公园里百花盛开,有的人会觉得心情舒畅世界美好,而有的人却会觉得颜色太多惹人烦杂。这就是视觉心理所造成的不同,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感官也对美学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的摄影师、设计师喜欢研究视觉心理学的原因。 它不仅包含了普通心理学,还包含了诸如认知科学、视觉艺术、建筑艺术、人工智慧等多种知识,可以说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尤其是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视觉心理学运用到了园林设计当中,使得原本就充满了美学概念的园林艺术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了起来,可以说视觉心理学对现代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充满了影像。一个简单的面试,也可能因为视觉心理学而带来很惊奇的结果。 视觉心理学包含了许多方面的概念知识,例如眼睛的构造、情感的构造,这其中还包括对颜色的研究和轮廓的构造。眼睛在转动时,所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同的,也造成了我们看待周围的一切都不一样,不同的角度看东西也都不相同,例如网络上疯传的老人与妇人图,不同的角度图上呈现的可能是老年人也可能是青年妇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角度上的视觉心理学;而色彩视觉心理学也常见到,例如世界上有名的梦塞尔色立体,就是利用色彩的明暗色调差别,设计出的立体图,这些都是艺术上的经典之作,他们都运用了视觉心理学的技巧。 由此可见,视觉心理学的运用是多么的宽泛,可以说凡是有设计有影像有色彩的地方都可以运用视觉心理学,它是人类一个伟大的学科艺术。 1.2视觉心理学为园林设计带来的变化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美的感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穿衣打扮上,更重要的是对周边环境的感受。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于美的追求,各个城市都在争先恐后的改善城市环境,其中园林的设计建造变成了主流模块之一,而在园林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应用比例越来越高,而视觉心理学也在潜移默化中为园林设计带来了一些变化。 园林设计不再是单一的建筑设计 以往的园林设计就如我们看到了每一个老公园一样,有山有水有花有草,但是总是缺乏一些新意,没有新意的园林大概可以比喻成以前的园林设计,但是现在的园林设计却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中的一些新的元素都掺入了视觉心理学的概念,例如南京玄武湖曾经办过的视觉地画,运用视觉心理学的概念所做的园林平面化,却看起来像立体画一般,充满了乐趣,前来观望的人不计其数。 园林设计的色彩不仅仅只是多,而是丰富 多和丰富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丰富让人觉得饱满而多却让人觉得很乱,加入了视觉心理学的园林色彩丰富而有内涵,在夜晚原本你以为草地里的地上投出的是倒影,但实际上等你走近一看原来是因为色阶和色调的不同而作出的效果,既新鲜又好看,而且也给园林设计带来许多好的意境。 节省了园林设计的材料和时间 视觉心理学的一大特点,是利用人们的感官去影像人们的心理机理的感觉,原本空旷的园林让人觉得枯燥可是在加入了视觉艺术效果以后,在视觉心理的作用下,只用了一点点的材料也会感觉到很饱满且多彩。例如公园里其实只有一种树,却因为这些树的排列、每一条路的数量的不同,让人觉得好像置身在森林里面一样,看似有很多个品种实际上只是一个品种的衍生,这些都是因为视觉心理学给大家带来的神奇感官。 2.园林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应用 人类想象中的世界有很大的一部分已然脱离了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可以说,人们之所以会想象,是为了将自己身处的环境和理想的环境结合起来,在很多园林设计中的视觉心理学的应用,就利用了这点,凭借着设计师的独特设计,刺激人类的感官,让人们在设计者的设计中充分的与理想结合,感受到舒适和愉悦。 2.1园林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应用 (1)利用简单的影像发散创造性思维 园林设计师们往往希望自己的设计可以打动欣赏者,人们在公园里散步、在庭院里休息、在广场上放风筝的时候,都希望自己所处的空间就是自己希望的空间。设计者们往往就会利用很简单的图形、规划来让群众感受到这点。例如人们渴望绿色的环境,所以设计师们就用绿叶和树来作为装饰品,打造出让人们觉得自己置身在世外桃源的感觉,只是简单的一些排列和布置,就可以满足这点,利用简单的影像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人们看到公园里假的牛群在真的草地上“吃草”就会幻想自己站在草原上,享受草原的无限宽广,当我们躺在地上闭上眼睛对着蓝天,就真的在里面了,这就是视觉心理学所造成的效果。 (2)建立一个私密或半开放的空间,让人更加舒适。 人们渴望一个私密空间,简单说来人们在看书、休息、听音乐或者空想的时候,都希望自己的空间是只属于自己的,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支配我们的环境,几个亲密的好友在一起聊天也好,或是与家人团聚也好,所以设计师常采用围合的方式来进行设计,其实那还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只是当人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却会觉得很安全,觉得自己被保护着,可以感受一种自我的环境里的感觉,这也是视觉心理学所造成的影响,城市广场上的冠荫树、公园草坪总会出现的亭子和半开放的结构都造成了这样的视觉效果。 标志性的视觉心理学 在园林艺术里面,尤其是对外开放的园林总会有其标志性的建筑,例如我们找一个公园找了很久,无论怎么着也找不到,可是当我看到远处那片大大的园林标志的时候就会异常兴奋,因为那告诉我们目的地就快要到了。这就是园林设计里所呈现的标志性的视觉心理学,通常设计师们为了美观和显眼,会将标志性的建筑或者园林标志做成立体的,园林设计大多用红色或者绿色来表达,这样当人们看到这个标志,心理会涌出一些兴奋的感觉,这就是视觉心理学的效用,它所表达的‘很快就会到达’以及‘那就是目的地’的讯息,带给了人们快乐和放松的感觉。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视觉心理学运用在园林设计中,无论是对于设计师的发散思维、创新设计还是对于观赏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具艺术美感的事情。使人们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设计学和心理学的博大精深,也更加乐在其中,从而享受到绝对的舒适和愉悦。 视觉心理学论文:视觉心理学在厨房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于厨房设计也越来越重视。本文简要的介绍了视觉心理学相关知识,主要就视觉心理学在厨房设计中影响最多的色彩、造型以及材质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视觉心理学;厨房设计;产品设计 引言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五花八门的厨房产品以其各自不同的形式展现给消费者,面对这么多的产品,这么庞大的信息量,消费者们能够真正印象深刻,并引发他们兴趣的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产品设计是围绕“人”去展开的,而“人”百分之八十的信息都是来自于视觉,因此在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要注重产品的视觉效果给人的感受,视觉是信息传达最有效最直观的途径。通过研究视觉心理学,分析出视觉心理学在厨房设计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具体体现,才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信息的传达,这样的厨房设计才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 视觉心理学 视觉心理学是研究视觉与思维以及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研究的是视觉与思维的特殊关系。它是一个细化的分类,主要是指外界影像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机理的反应,是一个由外在向内在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复杂,因为外界影像丰富多变,而心理活动也不可捉摸,所以发生在这二者之间的连接和转化时就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要了解人的认知过程,整个过程首先从感觉到知觉,再到观察,记忆,思维,最后到达抽象,所以认知事物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视觉的抽象活动是视觉的创造活动。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去欣赏或使用感受是不同的,同理,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使用心理机能的反映也会大不相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就是一个典型的视觉心理学的体现。视觉心理学在产品上的体现更为明显,由于每个人喜好不同,在颜色和形状上的选择也会大相径庭,这是人们在接收到事物的同时大脑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判断。 厨房设计中的视觉心理分析 厨房设计是指将橱柜、厨具和各种厨用家电按其形状、尺寸及使用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巧妙搭配,实现厨房用具一体化。橱柜,厨具的设计都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而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中,构成整个产品视觉形象的基本元素包括了色彩,造型,材质,表面处理等多个方面,其中与视觉产生相互作用最大的主要是色彩,造型与材质三方面,这三方面在产品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上更为直观。 3.1厨房设计中色彩方面的视觉心理分析 人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锥体细胞能感受色彩。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首先是色彩的冷暖感。暖色调和冷色调的整体橱柜颜色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当然色彩本无冷暖感,是视觉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橱柜的整体颜色呈暖色调,会让人产生温暖,热烈的感觉;冷色调的整体橱柜会让人觉得理智、平静和寒冷。例如红色,红色波长最长,感知度最高,穿透力较强,是我国的传统国庆色彩。红色的橱柜或厨具让人感觉兴奋热情,但是长时间使用会让人感到烦躁和焦虑,会存在一定的危险隐患。相反蓝色优势在于让人感觉镇静、平和,劣势是会让人在烹饪的过程中提不起热情,无法充分享受烹饪的乐趣。 其次是色彩的软硬感。色彩的软硬感主要来自色彩的明度,也与纯度相关。高明度的色彩让人产生质感较“软”的感觉,相反低明度会觉得相对较“硬”。 再次是色彩的华丽、质朴感和活泼、庄重感。色彩的三要素对色彩的华丽、质朴感和活泼、庄重感有关系。明度高、纯度高的色彩和变化丰富、对比强烈的色彩让人感觉华丽、活跃,相反则感觉质朴、庄重。 3.2厨房设计中造型方面的视觉心理分析 厨房设计中的造型包括橱柜的造型,厨具的造型和各种厨用家电造型。好的家电产品造型不仅仅是塑造“型”的本身,而是通过“型”之间的关系让人构造出一个有意味的心理联想。 在这里简单就厨用家电的造型进行分析: 以抽油烟机为例,老式的抽油烟机造型方正,线条硬朗,体积较大,给人感觉笨重、压抑、危险。近些年的抽油烟机,造型都偏轻薄、小巧,形态有了一定弧度,虽然是机器,但通过造型的改变打破了人—机之间的关系,让使用者和机器之间的界面逐渐缩小,从最早冰冷、生硬的使用感受转变为舒适,又充满活力,这体现出了形态的意指功能。分析研究消费者的视觉心理学,意指功能才能够得以实现,这使得产品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被使用者接收到,从而更能充分发挥产品的使用功能。 3.3厨房设计中材质方面的视觉心理分析 厨房中充满了工业产品,当代工业产品中的材质多种多样,包括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材质在产品中随处可见。材质中的“材”指的是各个部件所选用的材料,“质”指的每种材料的质感,质地。材质的内涵性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人们对于材质的感受,是一种生理与心理的感受,这些感受来自于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而材质的自然属性和人工属性也影响着材质给人的直观感受。 例如整体橱柜的表面材质,多为人造石、大理石、防火板等几种。人造石是用非天然的混合物制成的,如树脂、水泥、铝石粉等加碎石黏合剂,人造石表面细腻,给人传达出使用起来舒适、流畅的感觉;大理石质感光滑,让人产生坚固、耐用的感觉;防火板的面板是金属板,金属给人的感觉冰冷、结实。厨房地板的材质主要是石材和瓷砖地板。石材的感觉是坚硬、干净;瓷砖地板分为上釉和不上釉两种,看起来光滑,整洁。墙壁材质有塑胶壁纸、木板等,壁纸给人感觉柔软,安全,木板让人觉得质朴和典雅。 结束语 综上所述,消费者的视觉心理在厨房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于色彩,造型和材质的这种心理反应带有情绪性的表现,受观察者年龄、性别、性格、文化、职业、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厨房设计中,要先调查消费者的具体情况,研究消费者心理,了解消费者的显在需求和潜在需求,才能做出适合每个消费者自己的专属厨房。 视觉心理学论文: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体现方式 摘要: 对室内设计中的视觉心理学体验方式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通过优化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的体验方式,进一步完善室内设计方案满足人们视觉心理的需求,提升空间生活质量,为室内设计提供设计依据,从而实现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价值。 关键词: 室内设计;视觉心理;体现方式;研究整合 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中,室内空间的设计需要全面提升其整体品质,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由于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视觉,因此设计人员在室内设计中,需要将视觉效果的认知作为基础,运用视觉心理的整合理念,结合室内设计方式,进行精神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艺术元素的运用,为室内设计提供依据,从而为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1视觉心理学的基本特点 1.1自固体的优越性特点 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美的需求也逐渐提升。通常状况下,人们的视觉神经系统在捕捉外界事物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对于静止的事物,人们的视觉系统会受到正在运动事物以及场景因素的影响;②对于颜色艳丽的事物及场景,人们的关注度会提升,也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因此,在室内设计中,需要注意心理学本身的优势性,充分展现出视觉心理的自固优越性[1]。 1.2空间设计的局限性 在视觉空间局限性因素分析中,空间设计所呈现出的状态并不是局限性的,但是人的眼睛在水平方向的视觉范围为120°时,会将眼睛中线作为基准。通过对垂直方向的分析,设计时,可以将视平线上50°,下70°的距离作为室内设计的重点表现区域,从而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 1.3视觉心理中的错觉特点 在对外界事物分析中,容易受到光影、眼膜以及自身相关因素的综合性影响。因此,在室内场景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的视觉错位问题。人在观看有序水平图像时,往往注重视野的广阔性。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可以利用镜子,使人产生空间扩大的错觉,满足人视觉上的享受[2]。 2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体现原则 2.1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觉理念 在对视觉判断以及阅历感受分析中,需要在不同方面认识的审美取向,通过对所处环境和接受信息等内容的综合性分析,从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在视觉艺术分析中,需要明确视觉心理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服务对象的整合分析,将室内空间的视觉结构进行调整,充分满足格式塔心理学的概括能力。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原则:①简化原则。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中,需要通过对区域的分析,进行简单化、平衡化以及规则化的组织整合,全面提升室内空间的视觉效果;②整体原则。在格式塔分析中,通过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充分保证室内设计的科学性[3]。 2.2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完形法则理念 主要原则:①图与底,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通过对视觉中视点不确定性和巧妙性的经营管理,提高对图与底正负关系的转换,保证室内空间设计的安全性;②对称性原则。在上下左右图形分析中,充分保证室内空间设计的对称性。在空间实质性设计特点确定中,保证视觉设计的核心原则;③群化原则,在群化确定中,需要做到以下内容:首先,相似性。在相似性原则分析中,使用室内设计中的多种理念,通过对室内空间设计特征的分析,心理学对大小、形状以及颜色等综合性因素的确定,进行空间设计相似性原则的整合,提升室内设计的基本价值;其次,闭合性。在倾向性室内空间设计中,需要将其作为一个完整性的图形,保证室内设计的视觉心理设计理念;④完形倾向性或良好完形原则。通过对相属问题的分析,可以保证空间设计整合的基本需求,保证室内心理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3室内设计中的视觉心理学体现方式 3.1室内设计中的错觉性运用 室内设计需要注意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视错觉特点的分析,可以提升心理学的认知理念,使人们在该种背景下产生一定的错觉,增强空间的视觉性体验。同时,对于室内设计人员而言,其作为空间设计的基本内容,可以充分利用视错觉性理念来表达设计需求。例如,将垂直线运用到墙面设计上,提升空间高度的视错觉。在室内地面以及墙面的设计中,可以通过颜色、光线的利用,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提升空间的整体亮度,从而使人们产生房屋变宽敞的错觉。 3.2室内设计中空间局限性运用 人们的视觉存在着一定的角度特点,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利用人们的视觉会受到角度范围的影响,通过对视觉空间局限性的分析,提高室内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在垂直空间设计中,其向上的视觉角度需要向下调整。在对室内地面以及墙面设计整合中,需要关注墙面以及地面区域的效果设计。例如,在电视机尺寸设计中,需要将电视中心位置与人视水平线进行整合,保证室内空间设计的科学性,满足房屋设计的心理需求,提升室内空间设计的核心理念[4]。 3.3室内设计中的优越性运用 通过对室内空间设计原则的分析,需要将心理学特点作为核心,提升固有性的室内空间设计特点及核心原则,且在视觉心理学应用分析中,需将视觉优先感以及选择性强的特点作为设计核心,认识到空间设计中的差异性因素,满足室内设计的动态化原则。通过室内设计,选择固有性的优越性,强化设计效果的整合特点,保证室内设计的基本需求。又如,在餐厅设计中,为突出餐厅设计的生机性,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并给人以美的感受。在餐厅设计中,需增强室内光线,对不同设计手法进行整合,实现材料与色彩的合理搭配,保证不同区域光线强弱的合理性,从而保证空间设计的理念,避免空间光线混杂现象的发生,确保室内空间设计的整体效果的和谐,提高人们对的环境的满意度[5]。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室内设计中,为了实现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价值,需要将心理学的特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将视觉错觉、图形构建以及空间局限性等因素更好的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上,从而为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同时,在此基础上,也需要通过对室内视觉体验的分析,更好的总结视觉心理学的价值及运用手法,从而达到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核心价值。 作者:陈慧 单位:广州红川林设计有限公司 视觉心理学论文:住宅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对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究,具体是结合现代生活中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升,以及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内应用之时能够创设出温馨氛围的实况,对视觉心理学具体应用进行概述,希望其在建筑领域获得更大的应用空间。 关键词:住宅;室内设计;视觉心理学;实践应用 住宅室内环境优良的情况下,室内功效才会充分发挥出来,采光效果固然也是良好的。基于人们借助视觉采集外界信息资源的实况,住宅室内设计者合理应用视觉心理学所取得的效果是可观的[1]。如何将视觉心理学有效的应用在住宅室内设计进程中,这一直是众多住宅室内设计者探究的专题,本文对其实践应用展开论述。 1空间局限性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人体视觉在角度上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实况,所以在对宅室内设计环节中,视觉空间也应该体现出局限性这一特色。国内楼层高度在规划之时融入一些制约性因素,宗旨是使人们在坐立之时对室内空间形态产生良性的视觉效应。对住宅室内垂直空间设计结构进行分析,明显的发现下端的视觉范围大于上部,所以住宅用户对室内地表与墙面的设计情况赋予了很大的重视度。室内空间环境规划者一般在对墙面和地面区域进行设计时,尤为重视两者间的协调性,从而确保居民身心上获得舒适感,形成良性的视觉效应。根据个体心理需求对住宅室内空间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在此过程中要遵循细化原则,每个空间功能性质通常与个体居住行为方式相关联,从而满足他们多样化需求。当然,各个功能区域在规划设定之时应该体现出明确性,设计者应用恰当方式划分范畴,以达到隔绝视听干扰目标。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应该合理的运用室外空间,从而使住宅室内部门功能区域实现拓展目标,这样个体将会获得更为宽敞的居住环境。例如住宅南侧可以作为客厅或者是卧室空间延展的部分,被设计成书房,茶室等。还可以应用多样化色彩,从而满足个体多样化心理需求,例如卧室可以选用淡蓝色等宁静类色彩,餐厅的色彩风格应该是暖色调,老人房设计之时多采用黄灰色,从而营造一种怀旧氛围。 2视错觉性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把视觉心理学的视错觉特性运用到住宅室内设计过程,是对视觉心理学有关原理的借鉴,从而使让人们在视觉方面形成错觉,此时视觉效果被进一步强化,强烈性视觉冲击感随之产生。住宅室内空间设计者在对室内环境进行布局设计之时,要将视错觉特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可以对具有垂直线条或者是细碎图案特点的墙纸,采取粘贴到低楼层住宅墙表的对策,并将其连续性张贴至天花板上,横线条的布置,能够使人们在视觉上产生“室内空间变宽”这一错感;对于色彩较暗地板的住宅,可以将色彩清淡优雅的窗帘或者是壁纸布置于内,此时居民在色彩强度上形成视错觉,并且居住者也形成了“室内空间变高”这一错觉[2]。此外,可以将一面墙壁镜设置在住宅室内中,从而将室内场景布局清晰的呈现出来,此时人们感到房间宽阔明朗,同时也产生“室内景象丰富化”这一视觉效果。 3固有优越性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这一特性可以被视为视觉心理学体系中关键性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眼睛能够及时的感受与择选出光线强烈、对照性显著、具有延展性特点的物质。将固有优越特性运用进住宅室内设计过程中,在强化设计效果方面体现出巨大的实效性。当个体身处住宅室内空间中时,能够抓住他们眼球的是那些自体感兴趣事物。例如,走进一个房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精致的吊灯,但是人们的视线很快转移到窗台周边,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一是由于人们被自然光吸引,可能是因为某些艺术品被安置在窗户周边,其散发出浓烈的艺术气息,美学价值也是极为显著的,留住了人们预要移开的脚步。再者,个体视觉具有向光性特色,明朗的方位在凝聚人们注意力方面体现出巨大优越性,所以在对住宅室内环境进行设计之时,可以采用诱发人体视觉产生的色彩或者是材料,创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从而使其产生视觉上的效应。还有,住宅室内环境装饰的过程中,也可以以视觉心理学为基点,对不同材质与色彩进行合理的组合配置,使其在空间中不同位置产生的光线在强弱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也达到虚拟化分割室内空间的目标。采用该种设计方式,有效的规避了主体与附体空间出现杂乱现象,从而也使人们在视觉上获得强烈的冲击感。当然,在室内环境中合理的布设家具,暖色调装饰品的安置,可以使观赏者在视觉方面获得快感。总之,固有优越性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住宅室内设计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可以大幅度的强化视觉效果,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家居质量方面提出的需求。也就是说视错觉特性、空间局限性以及固有优越性的应用,可以为人们带来全新的情感体验。室内空间设计者在对环境进程规划设计时,始终要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其中,从而使室内空间彰显出现代化设计风格,为人们创设出优质化家居环境。 作者:聂晶晶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视觉心理学论文:幼师美术教育中视觉心理学论文 一、在幼师美术教育中运用视觉心理学应注意的问题 要想将视觉心理学更加有效的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培养幼师的综合能力;注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培养;课程设计上多融合心理学范畴。 1.培养幼师的综合能力 视觉心理学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毕竟是较为新的尝试,融合了心理学范畴,这就要求我们的幼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的学校要重视起来,制定方案计划,分步实施,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基本功训练为重点,开展幼儿美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业务素质有一个较大的提升,理解美术行为的整体教育价值,明确美术教育是思维与知觉发展最有利的媒介形势之一。 2.注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培养 视觉心理学本身就较为抽象,另外美术教育也较为枯燥,如果课堂中一味的只是知识的传输,我们的幼师就会失去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氛围,培养师生的良好关系。在讲解好视觉心理学的基础上,多采用具体的实例对幼师进行教学,让他们感受到该教学方法的乐趣,同时要多鼓励幼师专业的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美术方面的看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融洽的课堂气氛,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程设计上多融合心理学范畴 视觉心理学侧重于从心理方面进行传输。所以课程设计上要多融合心理学范畴。在美术教育学科基础课中增加视觉心理学的学习,将美术教育不能简单的看作是艺术或只是审美,因为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感知与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课程,是儿童心智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只有这样,在课程设计上融合了心理学范畴,才能更加的将视觉心理学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中。 二、总结 总之,幼师专业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而美术教育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以发展幼师美术教育意义重大。本文重点讲解了视觉心理学在幼师美术教育中的运用。通过运用视觉心理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幼师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在以后的幼师美术教育教学中,要更加突出视觉心理学的作用,以此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孙响占 单位: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视觉心理学论文: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视觉心理学的主要特性 1.固有优越特性 心理学中,视觉在对各种刺激进行选择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其可自主优先选择部分具有特点的感官刺激,这些事物对于视觉感官来说更为突出,因而可被作为优先选择的对象。视觉在刺激的选择方面,其优越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视觉对于动态的刺激感应,相较于静态物体,具有更强的感觉性,其也通常更优先选择对运动物体的注意,且其感应速率非常快,能在物体运动的瞬间就能捕捉到。同理,当一个物体发生动静状态的转变,如突然出现或者突然消失等情况时,视觉也会对此做出优先感应。二是当物体在亮度、大小、外观及颜色等方面发生改变时,人们的视觉也会优先选择这一刺激,而忽略其他变化程度相对较小的刺激。由此可以看出,视觉对动态变化的、颜色鲜明的。以及新鲜的事物,具有更强的选择性。此外,对比差异大的事物,相较于差异小的事物,对人们更有吸引力;节奏感强的事物,比毫无章节混乱不堪的事物,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①。 2.空间局限性 人的视觉由于眼睛结构的原因,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水平空间及垂直空间的局限性两方面。水平空间方面,人们大概可以看到36°左右的视觉范围,在这一角度范围以外的事物,人们不能有效捕获。同时在颜色辨别方面,人的视觉角度区间为30°到60°,对于标准视线2°区间的事物,人们对其具有最为精确的捕捉能力。垂直空间方面,其向上和向下的视觉感应的最大角度,能达到50°,而要想对视觉角度范围内的物体颜色加以辨别,该物体必须在人们视觉角度上下30°以内。以上都是理论视觉角度,事实上,人们的实际视觉角度比其要低很多。此外,视觉角度范围与人的姿势与专注度也有很大关系,站立姿势比坐姿能够捕获更大的视觉空间,人们专注某事物时比放松状态下能够看到更大角度范围内的事物。 3.视错觉特性 视觉的这种特性十分普遍,该特性也往往被人们广泛应用于住宅室内设计之中,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刺激。此特性的定义主要是,人们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由于视觉结构等因素,事物会反馈给人们错误的视觉感应。而导致视错觉情况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网膜及光学等。其中最为常见的视错觉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走廊错觉。其与Ponzo错视的原理相似。如我们在一个较长的走廊里行走时会发现,离我们距离更近的柱子或其他物体相比离得更远的柱子看起来更小,而事实上它们大小都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透视视错觉现象。二是泽鲁纳错视。此形式的错视实质是给人们视觉上产生一种角度的错觉。如我们在欣赏新装修的住宅时,在观看其地砖时,会发现远处的地砖边线间存在着一定的角度,甚至还会出现边线变成曲线的情况,而事实上各边线都是直线,且都是相互平行的,这就是角度错视。此外,还有Wundt错视等。利用视觉错视,我们在进行住宅室内设计时,可以合理利用这一特性,设计出能够提升人们视觉享受及心理体验的家居环境②。 二、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应用情况分析 1.固有优越性的应用情况分析 视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其固有的优越性,因人们的视觉感官对动态运动的物体、具有明显差异对比及光线强的事物,具有更加优先的视觉选择及感应性。因而为了提升住宅室内设计的效果,可以在设计时充分利用视觉的固有优越性特点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在设计饭厅时,为了体现饭厅的生机性,给人以生动活泼的视觉享受,可以在饭桌旁边摆放一个处于不停运动的艺术品,一方面可以给人在视觉画面上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其有节奏、有韵律的动态变化,能够有效吸引人们的注意,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从而使整个住宅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此外,还可以结合色彩及光线等元素,来进行室内设计,创设良好舒适的室内氛围。如图2所示,为了营造一种温暖和谐的家居氛围,在室内装修时,可根据设计方案合理地选择材料搭配,然后再通过白红等色彩的合理搭配,以及室内不同区域光线的不同强度等,进行有效组合,不仅能给予人们视觉以强烈冲击,还有效对室内空间进行了隔断,实现主附空间的有效区分,避免了主附空间混杂的混乱局面,给人以一目了然的视觉感应的同时,也让人对主空间充满了万千遐思③。 2.空间局限性的应用情况分析 由于人眼结构的原因,人的视觉存在着一定的角度范围,因而在进行住宅室内设计时,应注意视觉空间局限性对室内设计的重要影响。我国在住宅设计时,对楼层高度也有一定的限制,这样便于人们在站立或坐姿下,能够尽可能地获得整个室内空间的视觉感应。而又由于在垂直空间方面,人们在向下的视觉角度范围要稍微大于向上的视觉角度范围,因而人们更关注天花板以下的部位,尤其是室内墙面和地面这两个最容易引起人们视觉感应的区域。在对这两个区域进行设计时,能否做到有效搭配,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视觉效果的发挥及人们的舒适度体验。下面以电视尺寸与人的视觉关系为例,来说明视觉空间局限性特点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如图3所示,为了获得一个良好舒适的视觉体验,电视的中心位置应刚好位于人的水平视线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对电视机尺寸进行设计时,其长宽尺寸的比例设计一般是1:1.33或者是1:1.66,这样人们在观看电视时的舒适度是最佳的。此外,在电视机摆放高度上,也要进行合理设计。人们在观看电视时,一般是坐在沙发上的,因而电视高度的设计应处于人的水平视线上。 3.视错觉特性应用情况分析 在住宅室内设计中应用视错觉特性,就是利用视觉心理学原理,通过使人们产生视觉上的错觉,来达到良好的视觉感应效果,提升人们的视觉享受及舒适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视错觉特性可有效运用到室内空间的拓展方面。如针对楼层较低的住宅,可以通过在其墙面上张贴一些具有垂直线条的墙纸的方式,将其高度延伸到天花板,给人一种楼层增高了的视错觉;而对于宽度较窄的住宅,则可以在其墙面上张贴一些具有水平线条的墙纸,以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房间变宽了的错觉;在墙面和地面的设计方面,也可以通过色彩及颜色的深浅组合,达到改变室内空间的用心。如在地板颜色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那些颜色较深的地板;在墙纸颜色选择上,可以选用颜色较浅的墙纸予以搭配。此种搭配设计方式,能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使得室内空间得以极大地拓展。此外,还可以在厕所及卧室等房间中镶嵌一面镜子,一方面在视觉上可以给人一种房间变大错觉,另一方面还能增加房间的亮度,给人舒适的感觉。如图4就有效利用了视错觉特性,不仅增添了书房的情调和乐趣,而且淡雅恬静的设计还创设了一种轻松安静的氛围,有利于人们的思维创作。由以上可以看出,视觉心理学知识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有效应用,能极大地提升设计质量,给人以良好心理体验,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加大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郝婷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视觉心理学论文: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实践 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可以给人们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本文主要介绍了视觉心理学的特点以及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其中包括对住宅室内空间结构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住宅室内设计行业迅猛发展,设计理念不断创新,设计涉及到的学科不断增加,提高了住宅室内设计的质量。在这过程中,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视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视觉心理学,作为一门普通心理学发展而来的学科,能较好地解决逻辑形式同非逻辑形式、形式同视觉间的特殊关系,其产生本身属于一种从客观向主观逐渐递进、深化的思维活动。视觉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固有优越性 人们看到一个景象时,会优先发现色彩鲜明或正在运动中的事物,这就是人们的视觉选择。相较于静止事物,运动中的事物更容易被发现;某一物体开始运动或者形状、大小、颜色等发生变化均会比没有任何变化的物体更快进入人们视线;相同物体颜色鲜明的比昏暗的更引人注目;一定空间内刚放入的物体比一直存在的物体更吸引人的目光;有序排列的物体比杂乱摆放的物体更让人感觉舒服。视觉心理学本身固有的优越性,可以让人们牢记对事物的第一印象。 2.空间局限性 人的视野因为眼睛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视觉的可看范围在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都有一定的角度限制,超过这个度数视野内的事物就会模糊不清甚至一点也看不清,这个角度大约在上下或者左右共120度左右。当然,相对于坐着,站着看到的范围更广,集中精力看某一点时也会比轻松的观看更清楚。 3.图形构建性 人们视野中的物体不可能永远是全貌展现的,有的物体会重叠放置,有的物体会按顺序放置,导致在视线范围内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结构以及外观,但是人们看到熟悉物体的一部分就可以在脑海里补全物体的整体,这就是视觉心理学中所说的图形构建性。 4.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人们对事物进行观察时,受到光影、眼膜、视觉结构及其他自身因素的影响,对外界事物产生错误的视觉感应。视错觉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被应用于住宅室内设计中,给人们以良好的视觉感受。常见的视错觉有很多种,这里主要介绍一种走廊错觉。在长长的走廊上行走时,人们通常会觉得走廊中离着较远的柱子或画像等比近处的更高或更大,但是其实远处、近处的物体大小都是一样的,这只是一种视错觉。 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浅谈 1.固有优越性的应用 固有优越性是视觉心理学的特点之一,说明人们的视觉对运动中的物体和颜色鲜明、对比强烈的物体会优先选择感性。这一特性被很好地应用到了住宅室内设计中。例如在设计餐厅时,为了让人们在餐厅就餐时有很好的食欲,可以在餐桌旁边放置一个动态的摆件,餐桌的桌布可以用颜色鲜明的布料,令人感觉餐厅充满活力,积极向上。人们对家的感觉一般都是温暖舒适的,在住宅室内设计时要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搭配,一般使用暖色调装饰,合理布局家具,给人们以温馨的视觉感受,而且室内设计一般会分几部分隔断,不同空间设计不同结构、装饰等,让人们对住宅空间存在多种想象。 2.空间局限性的应用 人们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后都会先观察四周,在了解环境内的大体情况后,会集中注意某一点,但是因为视野的局限性,不可能对空间全部了解,所以在对住宅进行室内设计时应注意空间局限性,设计几个颜色鲜明或动态的物体,吸引人的视线。因为视觉的空间局限性,人们不可能对一个房间一览无余,会对一些地点关注较多,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注意分清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比如在客厅中,人们一般坐在沙发上的时间多,那么沙发对面的墙壁设计就应比沙发后面的墙壁设计重视,可多添加装饰物,但是如果沙发对面墙壁前放置电视,那么电视周围的墙壁设计不能吸引人的视线,以免与电视相冲突。另外住宅室内设计可以根据居住的不同群体,进行不同的区域划分,并进行相应的设计。家里有小孩子时,可以在客厅划分一个游戏区域,该区域内地板可以铺带有图案的地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为孩子的视线有很大一部分会集中在地板上。 3.图形构建性的应用 在住宅室内设计中,图形构建性也有广泛的应用。如乔治•卡内考在罗森菲尔德住宅中的设计,作品中残缺的圆形,视觉会根据经验得出它是圆的一部分,设计者用缺口的圆做装饰,给人留下片片思绪和遐想的空间,让人浮想翩翩。人们在看到图像的部分结构时,总会根据缺口联想到物体整体,这就是视觉的导向效果。 4.视错觉的应用 视错觉应用于住宅室内设计,就是基于视觉心理学原理,通过人们视觉上的错觉设计住宅,提升人们的视觉享受。在住宅内设计运用视错觉,可以有效拓展室内空间。例如,在楼层低的住宅内,可以在墙壁上粘贴一些带有垂直线条的墙纸直至天花板,在人的视觉感官里会觉得楼层增高了。另外,住宅中一般会在卧室和卫生间里放置一面镜子,不仅可以给人们房间空间加大的错觉,还可以增加房间的亮度,提高舒适度。结语视觉心理学应用于住宅室内设计中,可以提高视觉效果,满足人们对家居质量的要求。但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出令居民满意的住宅。 作者:薛青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视觉心理学论文: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研究 摘要:在室内设计中的充分应用视觉心理学,不但能够赋予人们创一个愉悦、舒适的生活起居环境,还可引领关联性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试从室内设计中充分应用视觉心理学来作为研究探讨。 关键词:视觉心理学;室内设计 视觉心理学具有着繁多的种类,按照细致化的分类,重点是指外部的影像以视觉来引致的心理层面的应激式反应,体现为从外部的反应向内心转化的过程。由于外部具有多样化的影像视图,而内心又具有繁复的心理活动机能,在两者关联并转进之时形成紧密性的联系,所以各不相同的影像视图在不同的人看来,其所以形成的心理反应也具有着差异性。 一、视觉心理学的特点 (一)优越性 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观感享受,人们较多时依据双眼来捕捉到外部事物而达成的。通常而言,在捕捉外部事物时人的视觉神经系统具有着两个重要的特点:(1)视觉系统在看到相对静止的事物之时,会在第一时间获取那部分处在运动状态下的事物;(2)在一种色彩绚丽事物与另外一种色彩暗淡事物相较,前者更多的会被人们所关注到,因为视觉心理学自身所独具的优越性,能够牢记住对事物产生的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存在视错觉 通常使用双眼来对于外部事物进行接收时,较多的会受到光影和自我关联性因素的影响,所以有一些时候会对看到的事物形成一种视错觉影像。另外,在对有序水平图像进行观看时,通常一种宽广的空间感会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室内设计中能够应用镜面来映照房间,使之形成视错觉下的空间扩展的装饰效果,在现实当中的房间面积未发生改变,以此种空间扩展的视错觉设计,不但在视觉层面形成“大空间”的感受,而且还能增加生活的趣味性。 (三)达成视觉效果的取得 通常而言,人们能够对自我思想意识中的部分印象较为深刻的记忆场景作为更深层次上的图形的营造,也即为当代人所言的“大脑补充”,并由此取得整体性的视觉性能。从自我视觉的接收而言,视觉性能并非限定于显现特定的某一类事物,较多为在现时视觉性能的前提下来对于已经感到失去记忆的事物进行自我营建,从而取得整体性视觉性能的既定目的。 二、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秩序化 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期盼在生存环境中进行单一性和复杂性的生活方式在心理层面的切换,再次构建新的程序来填充视听的不完美之处。在单一性和复杂性内部获取一种居中的平衡点,使人较好的取得适宜性,能够最大化的满足人在心理层面的需求。第一、艺术形式的秩序化。在其体现的形式层面,秩序化的特点之一为简化构造,让其作为标准的几何形状,也即为在多样化秩序当中找出适时变进的规律。将室内设计的对象依据一定的内容进行排列组合,具有规律性的图形排列组合能够赋予房屋一种秩序感,设计风格简洁明快,彰显出设计的基本形态。第二、在秩序当中寻求变化。在室内设计中寻求一种相同性的对比与微小差异性的显现,即为在空间内部寻求相互对比形体、图形、品质、色彩等的诸多方面的对比等。但是对比必然需要以无序化的形式来体现,是构建于具有设计理念的冲突性之上的,在室内设计中倘若繁复的装饰全部墙面,则人的视觉就会分散,使人会感到不知所措,形成散乱化及无序化的态势,所以在室内设计中,必须在具有一致性的秩序下来作为适宜的相互对比。 (二)整体效应 艺术设计即为将各类形式因素按照形式内部规律作为重构。第一、整合与补充。在室内设计中形与形的接触与重合,都可看做是关联性的全部形式,疏密的布局联系即为以视觉整理后产生的差异性疏密体的相互对比效果。在完整性之外,还会有部分差异性的物体从其他环境里脱离开,被汇聚成一个视觉整体。第二、简化。简化作为视觉心理学的要求之一,在限定的领域内,视知觉能够将所有形式作为一种简易的构造式样整合而成。在室内设计中,“简约”二字的应用频率最高。简约涵盖了三层次含义:统一的内容与形式;构成的形态简单明了;设计形式具有明确性。所以在室内设计中需要多次应用形态的简易因素,比拟使用者的曾经的记忆性,充分应用模糊化的形体和图形来完成部分非常规情况下不容易达成的目的。 (三)节奏与韵律 第一,节奏。在室内设计中显示出的节奏,因为其具有不同或为具有比较性的形式有规律的多次产生,此种节奏是以其的实际应用性能为基础存在,节奏的主题有性能来作为界定,不同的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各不相同人对节奏,有着差异性的偏和爱,在室内设计中节奏应用是非常关键的。第二、韵律。作为节奏的较高形态层级的韵律,体现为容量、面积的多少、虚现与实在、纵横交错、相互重叠,色彩度、等诸多方面的变进来达成的。涵盖了完美契合的节奏。虽然韵律秩序感较节奏而言要弱,可是在艺术感染力方面节奏却比韵律强,在室内设计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节奏,而却只有在优秀的室内作品中才能够显示出韵律。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室内设计的终极目的是构建一个宜居的居住环境,为此,在室内设计应用视觉心理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设计师在设计当中,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是“完全以人的个性化需求为首要”,设计出更为宜居的居住环境。 作者:支林 徐霞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视觉心理学论文:关于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室内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住宅室内设计的发展,其设计的理念与模式也在不断更新,视觉心理学被广泛应用在住宅室内设计中,有效提高了设计的质量与效果。在住宅室内设计中应用视觉心理学,不仅能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还能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营造幸福舒适的住宅环境。本文就关于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对住宅室内空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住宅室内空间品质良好,才能具备合理的室内功能,确保视觉效果的良好。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视觉,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住宅室内设计时,必须要准确把握视觉效果,科学应用视觉心理学。一般而言,住宅室内空间需要借助一定的视觉,将精神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的文化理念加以表达,而视觉心理学是对视觉与形式之间的特殊关系加以解决,因此在住宅室内设计中应有效融合视觉心理学,保证住宅室内设计能够与视觉心理学进行紧密联系,实现住宅室内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视觉心里学概述 视觉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是在普通心理学基础之上发展而来,能够对形式与视觉之间的关系加以解决,并具有视错觉特性、空间局限性以及固有优越特性。 1.视错觉特性 视错觉特性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能够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该特性主要是指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受视觉结构、光学以及网膜等因素影响,形成错误的视觉感应。视错觉的类型分为泽鲁纳错视和走廊错觉,其中泽鲁纳错视是人们视觉角度上产生的错觉,如在对新装修住宅中地砖进行观赏时,远处地砖边线会呈现一定的角度或曲线现象,但是实际上各边线相互平行且呈直线。走廊错觉的原理与Ponzo错视相似,是一种透视视错觉现象,如行走在长走廊时,近距离柱子看起来较小,而实质上其大小相同。在住宅室内设计中应用视错觉特性,能够带给人不一样的心理体验与视觉享受,营造舒适的家居环境。 2.空间局限性 由于人的眼睛结构影响,视觉会出现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的局限性。对于垂直空间而言,其视觉向下和向上感应的最大角度为50°,并且物体应在人的视觉角度上下30°时才能辨别其颜色。从水平空间来说,人的视觉范围能达到36°,并且视觉角度为30°~36°时才能辨别物体的颜色。此外,人的专注度与姿势也会影响视觉角度的范围,人们专注于某种事物时能够捕捉更大范围内的事物,同时站立姿势能够获得更大的视觉空间。 3.固有优越特性 视觉在选择各种刺激时具备一定的优越性,其能够对具有特点的感官刺激进行自主优先选择。一般视觉刺激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颜色、外观、大小和亮度改变时的刺激感应;二是动态的刺激感应,其具有很快的感应速率,能捕捉到物体运动的瞬间。这说明视觉对新鲜、颜色鲜明以及动态变化的事物具有更强的选择性,并且人们更易接受节奏感强、具有吸引力以及差异性大的事物。 住宅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具体应用分析 1.视错觉特性的应用 将视错觉特性应用在住宅室内设计中,其主要是借助视觉心里学的相关原理,促使人们产生视觉错觉,增强视觉效果,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设计人员在对住宅室内空间进行设计时,可以利用视错觉特性,如可将垂直线条的墙纸张贴在低楼层住宅的墙面上,并延伸到天花板的高度上,营造楼层增高的视错觉;若住宅宽度较窄,则可在其墙面上张贴水平线条的墙纸,形成房间变宽的视错觉。此外,在设计住宅的地面和墙面时,可以利用颜色和色彩深浅加以组合,营造室内空间改变的错觉。如在选择墙纸颜色时,可选择浅色墙纸,并搭配深色地板,从而带给人室内空间拓展的错觉。此外,可将镜子镶嵌在卧室和卫生间等房间中,这样不仅能促使房间亮度增强,还能给人房间变宽的错觉。 2.空间局限性的应用 人的视觉具有一定的角度范围,因此在设计住宅室内时,应对视觉空间局限性加以重视。我国对楼层高度的设计具有一定的限制,这样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在坐姿或站立情况下对室内空间形成视觉感应。对于垂直空间而言,向上的视觉角度范围稍小于向下的范围,因此人们对室内地面和墙面部位更为关注。一般在对墙面和地面区域进行设计时,两者之间的协调搭配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舒适度以及视觉效果。如在设计电视机尺寸的过程中,由于电视中心位置与人水平视线保持一致,因此可以将其尺寸长宽设计为1:1.66,从而确保人们能够舒适观看。同时在摆放电视机时,由于人们多坐在沙发上进行观看,因此电视高度应高于人的水平视线。 3.固有优越特性的应用 固有优越特性作为视觉心理学的重要特征,其是人们视觉能优先感应和选择光线强、差异对比明显以及动态运动的事物。在住宅室内设计中应用固有优越特性时,能够有效促进设计效果的提升。如在对饭厅加以设计时,为了突出其生机的特点,可以将不断运动的艺术品摆放在饭桌旁边,其具有韵律和节奏的运动,能够吸引注意力,给人以视觉的美感,保证住宅环境更具活力与生机。此外,在住宅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光线和色彩等元素,营造舒适的室内气氛。如在对室内进行装修时,可以从设计方案出发,对材料和色彩进行合理搭配,并有效组合不同区域的光线强度,从而隔断室内空间,避免主附空间的混杂,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强室内设计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住宅室内设计中应用视觉心理学时,可以利用视错觉特性、空间局限性以及固有优越特性,营造出舒适的视觉空间,增强设计效果,带给人良好的心理体验。因此设计人员在利用视觉心理学进行住宅室内设计时,应加强人的生活与室内环境之间的联系,以人为中心,从而营造舒适健康的住宅室内居住环境。 (作者单位:鄂州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视觉心理学论文: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研究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现代人对房屋室内装饰装修越发重视。毫无疑问室内设计是房屋建筑投入使用前的关键环节,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不仅关注的是结实耐用、美观大方,更注重精神追求。室内空间是人类长时期居住的环境,影响着身体健康与心理状态,涉及到精神主体的精神变量协调性和稳定性。为了使室内设计满足受众心理需求,应在设计中积极融入视觉心理学,以提高设计水平,使设计满足受众视觉需要与心理需求。 视觉心理学 视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指外界影像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机理反应。这一心理变化过程是由外而内产生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外界影像信息非常丰富多样,信息量大,而内心心理机能复杂,所以二者联系建立非常复杂。人类心理变化与视觉信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视觉信息具有直观性,人类大脑处理的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器官,但这些视觉信息会对人心理产生影响。例如,人们看到美丽的花,会觉得心情愉快、开心。而看到枯萎的花,则会感觉到凄婉。另如,中国人看到龙画像,会觉得吉祥,认为自身是龙的传人而感到自豪。而英国人则讨厌看到龙画像,觉得龙是邪恶的化身。且人心理状态不同,看同一场景,产生的心理变化也会不同。曾有很多心理学家曾针对视觉思维与心理展开过研究。例如,钱家渝、阿恩海姆等学者,都认为视觉影响着人思维活动,能够体现思维的运动特征。显然这些研究分析已证明了视觉信息对心理的影响。 室内设计的基本功能 室内设计是现代建筑投入使用前必须要进行的重要环节,影响着室内空间环境与建筑功能发挥,指根据室内环境相应标准与室内使用性质,运用建筑美学和物质材料技术,创造出一种优美、舒适、合理,能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室内环境的设计活动。不经过室内设计的房屋建筑,不仅缺乏艺术美感,且会影响到室内空间的正常使用,一些建筑基本功能实现都与室内设计有着密切联系,并且室内设计在实现建筑基本功能的同时,更赋予了室内空间精神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必须要符合生态、健康、美观的要求,控制对有害化学材料的运用,要融入生态设计理念,提升室内环境质量,考虑到微观环境、宏观环境设计要求。具体设计内容涉及:装饰、家具、门窗、灯光、水电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专业性与复杂性。并且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室内设计中使用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这使得室内设计逐步走向了艺术化、现代化、智能化,设计风格越来越多。 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应用 通过前文对视觉心理学的分析,可以知道视觉信息影响着人类的心理变化,为了使室内设计结果满足业主心理需求,提升业主生活品质,在室内设计中应积极融入视觉心理学理念。学者鲁枢元曾针对人心理变化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展开研究,他认为同一精神主体在不同层面的不同表现就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人类心态健康状态的好与坏和精神主体肉体健康状态也有着直接关系。从室内设计的室内美观性要求来看,就是为了满足业主视觉审美需求,从而通过视觉需求的满足来,进一步满足心理需求。因此,具体室内设计中应基于视觉心理学理论,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构建一种符合视觉与心理需求的和谐室内空间,来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业主渴望轻松自然的室内环境。为了营造这种视觉效果,满足视觉思维需要,设计应突出人本思想,以生活为主题,以满足人类活动需求和心理需求为前提进行科学设计。室内环境视觉效果的构建需通过装饰材料来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图案、不同颜色的室内装饰材料对视觉思维和心理状态影响差异较大,产生的视觉效果也有很大不同,所以材料选择必须慎重考虑。例如,暖色室内装饰材料能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而冷色则给一种人宁静、宽敞的感觉,颜色的主基调应满足室内使用要求,符合业主性格特点。图案选择也非常重要,图案对视觉思维影响最大,是引起视觉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图案是赋予室内空间个性的主要因元素,能增强室内空间艺术气息。各类特殊图案的运用,还能点缀室内空间,使室内空间显得更加完整,对于气氛营造有着很大帮助。例如,中国传统纹样的应用,就能增强室内文化气氛,彰显主人身份地位,起装饰美化作用的同时,还具有一定喻意性。融入“图必有意,意必吉利”的理念。此外,室内装饰品的运用也非常重要,也能对主人心理产生直接影响,一些特定装饰品,能体现主人性格,同时能激发人们的联想,给人带来不同精神享受。例如,一些书画的运用,营造了一种文雅气息,能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此外,一些绿色植物运用,能缓解人们的视觉疲劳,其美化作用满足主人视觉需求的同时,还能净化室内空气,调节室内温度与湿度。各类装饰材料的运用,大大提升了设计效果,满足了业主心理需求和视觉需求,使室内环境得到了优化。 结束语 室内设计影响着居民心理变化。因此,在设计中应考虑到业主心理,融入视觉心理学理论,合理运用各类装饰材料,来营造室内空间,突显生活主题,提升室内空间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观赏价值,使业主心理得到满足。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作者简介:陈广涛(1992-),男,河北保定人,本科,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视觉心理学论文:刍议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现代室内设计水平的提高,对设计中设计方法的应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大多室内设计工作中,仍处于理论指导缺失状态,极大程度制约室内设计水平的提高,室内空间品质无法得到保障。在此背景下,便提出视觉心理学的应用,其为室内设计注入新鲜的活力。本文主要对视觉心理学的相关特征、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应用进行探析。 前言 作为现代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理论,视觉心理学能够依托视觉表象向居住者传递一定的文化观念,甚至使室内人员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尽管视觉心理学应用优势较为明显,但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效果并未完全发挥出来,究其原因在于未正确认识视觉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更无从谈及利用其指导室内设计。因此,本文对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应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视觉心理学主要特征分析 从视觉心理学特征看,其具体表现在视错觉、图形构建、空间局限性以及固有优越性等方面。以其中固有优越性为例,通常无论在任何环境中,视觉第一选取的内容以最突出物体为主,该物体会在运动中出现较多变化,如亮度、色彩或形状等,其容易吸引人的眼球。从视觉心理学角度出发,一般陌生新奇事物、色彩明亮事物、运动中的事物以及韵律感较强的事物,都会被人们所关注。由此可见,视觉本身如同无形手指一般,当周边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都会体会到视觉中的多彩世界。再从空间局限性角度看,有以往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般水平区域中,正常人视区保持在60°左右情况下,可识别区域中颜色。而垂直平面区域中,若以0°表示标准视线,那么人在该区可辨别颜色时,应保证超出视平线30°。此外,不同身体姿势下视觉空间也极为不同,如处于坐卧状态、站立状态,其在最佳视区上存在明显差异。对于视错觉,可将其理解为在信息被视知觉感受器接受情况下,出现的视知觉带有一定的歪曲性特点。以走廊的设计为例,一般人们在远处看走廊中的柱体时,发现两个柱体大小不一,但实际上柱体大小相同,这种Ponzo错视便为视错觉的一种表现。另外,视觉心理学在特征上也表现为图形构建性方面,其作为重叠现象的产物,一般两个物体重合后,由于视觉难以获取被挡住物体信息,所以更急于对全貌进行把握。如折线、曲线二者舒展变化、水平线与垂直线不同方向伸展等,这些都可作为图形构建性的体现。 室内设计中的视觉心理学运用研究 1.室内设计中固有优越性的体现 室内设计中,对于固有优越性的运用,首先可考虑在室内引入动态艺术品,这样进入人视线的主要以韵律感、流动性为主,空间能够为人创造活龙活现的视觉效果。其次,室内空间设计中应考虑明亮物体的的应用。以室内设计中的吊灯为例,其通常会成为人的第一视觉。但需注意的是这一观察过程一般较为短暂,室内窗户附近很可能将人的视觉转移,原因在于窗户附近自然光纤较强,所以室内设计中应认识到向光性部分往往为吸引人的重要部分。此外,固有优越性运用下也表现在材质与色彩方面,室内设计中可考虑对主空间、附属空间采取不同的色彩设计方式,或考虑在主空间中设置相应的隔断,目的在于使人能够对隔断后的空间产生遐想。 2.室内设计中空间局限性的运用 视觉心理学特征下,空间局限性也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表现出来。由于人的视野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设计中以垂直面视野范围为依据,确保下面视角能够大于上面视角。整个室内空间中,人的视觉多会集中在天花板以下,尤其地面与墙板最为明显。墙面一般可与地面家具维持一定的呼应关系,所以设计中可从该方面着手,有利于视觉效果的整体提升。再以宽银屏电影设计为例,设计过程中也需将空间局限性特点表现出来,如将屏幕高宽比控制在1:1.13,其可使人处于视觉舒服状态。 3.室内设计中的视错觉与图形构建 室内设计过程中,一般竖线若以有序重复状态存在,其将会人带来增高空间之感,其便是视错觉的具体体现。以低矮住宅为例,可考虑在墙纸上进行设计,将细碎图案、垂直线条设置于墙纸中,并保证其在高度上控制到天花顶出,这样带来的视错觉将以空间高度增加为主。而墙纸若以横向线条为主,其带来的视错觉将表现为加宽居室空间。假若室内空间以狭长形式为主,可考虑将镜面设置于侧面墙中,其目的在于使室内景物都可反映出来,能够为人带来鲜明生动、空间宽敞的感觉。另外,在图形构建性利用方面,其在室内设计中表现极为明显,主要可利用相应的图形构建,为人带来较多的遐想。通常利用图形构建性过程中,以图形重复、图形叠加方式最为常见,如在卫生间设计中,以洗漱用具特征为依据进行不同装饰图形的构建,如方块形,在此基础上使该装饰图形以叠加、错落的形式呈现,既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也可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 结论 视觉心理学的运用是提高室内空间设计效果的重要途径。实际应用中,应正确认识视觉心理学表现特征,包括视错觉、图形构建性、空间局限性以及固有优越性等,在此基础上将这几种特征具体运用在空间设计中,其能够为人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需注意的是实际设计中需注意,无论采用哪种设计方式,其创造的视觉效果都应以乐观、阳光特性为主,避免使人产生消极阴沉之感,这样才可达到视觉心理学应用的目标。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 作者简介:秦慧涓(1994-),女 ,辽宁锦州人, 本科 ,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视觉心理学论文: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视觉心理学教学的启示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视觉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应当充分利用多种资源,采用多视角、多维度的学习方式,创设相应的环境,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知识构建的自我意识。本文结合课程设计,探讨了如何利用建构主义指导视觉心理学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视觉心理学 教学 视觉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从人类视觉基本生理机制和视觉的基本规律出发,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视觉生理系统知识、人类知觉系统以及基本视觉规律、影像与完形研究等方面。目前国内不少艺术类院校的专业开设了视觉心理学课程,如摄影、广播电视、设计等专业。由于视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生专业背景的多样性,应运用建构主义来指导视觉心理学的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和原理来学习。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国际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建构主义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的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和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习者所拥有的经验促进了对现有知识的反思,同化和顺应。 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构建者。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应充分发挥其认知主体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帮助下,积极思维,努力探索,使自己能顺利完成对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下,学生的角色可以定义为:教学主体者和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信息的采集者和共享者、自我测试者、自我监控者和诊断者。 教师由课堂上的主角变成了幕后导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包括问题解决、推理、批判性思维以及对知识的主动以及反思性的应用,完成这些目标的学习条件包括:复杂的、相关的学习环境,其中“情景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社会协商;多维视角与多种学习方式;学习的主体性;知识建构的自我意识。建构主义认为,只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才是成功的学习者,从例中学和从做中学能使学习者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学习环境的社会结构非常重要。 2 视觉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使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心理把握不够,结果就是学生虽然被灌输了诸多的理论和观点,但很大程度上并未产生真正的学习,在实践当中,也无法较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其知识建构的自我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视觉心理学涉及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物理学和美学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观点,在教学中应当使用多维视角与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和原理来学习。 视觉心理学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他们来到课堂之前已经接受了不同领域的专业训练,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对于视觉心理将要研究的主题有自己的观点,未来将会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不同的专业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促使他们在未来有效地应用视觉心理学理论解决其本专业的问题。正如心理学者布鲁纳曾说过的:“我们讲授某门课并不是为了形成有关该课程的小型百科全书,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习的社会特性,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这不只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 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觉心理学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微型世界与超媒体设计;②合作学习和问题支架;③以网络为基础的合作技术;④基于目标的方案和基于问题的学习。 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视觉心理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视觉作品的创作和鉴赏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当在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前提下,设计相关的任务帮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构建意义,提高能力。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第一,设立学习网站,微博、QQ群和微信群,调动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任务及个性化学习内容。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互动,在课程网站中定时定量进行网络环境互动学习。比如对视知觉一章的讲授中,在学习网站中设定多个主题,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学习网站了解学习内容,并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互动,提炼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第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活动。在布置小组任务时,应当给出多于小组数量的选项。通过对任务的选择,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激发构建新知识的动机。在此阶段,小组成员自主选择讨论重点,比如在视觉心理学的课堂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因为其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对同一问题持不同观点。通过协作性的小组活动,学生可以看到他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更丰富的认识。在小组活动结束时,学生通过协商和讨论,构建出对所讨论问题的基本认识。 第三,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教师仅要求数量,具体阅读内容由学生自主决定。具体做法是,请学生根据在课堂讨论中的结论,在课后搜索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对支持和反对自己观点的文献进行整理并完成报告,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并拓展背景知识。 4 结语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对知识探索,发现和构建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已经成为创新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总而言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程设计,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教师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材料、备环境。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提供了支持,更有利于教与学的开展。
林业工程论文:谈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 环境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新形势下非理工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深化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的整改思路,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确定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队伍的专业化等专业改革方向,走出了一条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以及工程技术协调环境与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新兴的宽口径专业。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括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防治以及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属于工科专业范畴,多设置在理工大学内。由于我国的环境形势呈现结构性、复合性、压缩性的特点,发达国家在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O多年内集中出现,所以就业市场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环境工程专业在农业、林业、综合性高等院校广泛开设。但是,这些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存在专业视野狭窄、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工程技术积累不足和专业氛围不浓等问题,影响了本科生的质量和就业。 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原有的专业传统和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非理工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急需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就高等林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2006年8月31日,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要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坚持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加强研究和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同年,同志又强调,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根据这些指示精神,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几年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提高教学质量。这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经过30年的建设,其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已由过去的将大量的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使用,转变为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从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高等院校大力推进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在“十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了一套《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十一五”期间,该专业规范还将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国家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要。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多数毕业生还只是“万金油”式的人才,哪方面的知识似乎都懂一些,但又都不精不深;有的毕业生眼高手低,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生态学、水土保持等学科专业属于其传统优势学科。学校曾于1997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后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短缺、缺乏足够的工程学科支撑等原因而停招。2007年,学校审时度势,决定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并重新招收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生。为此,学校通过整合校内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引进国内环境学科的优秀师资以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加强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 目前,如何实现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迅速在全国环境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要求、就业市场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出发,深化该专业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且紧迫的。 二、提高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就是具体措施之一。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对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以此为契机,环境工程专业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解放思想、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的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内环境工程重点学科的培养方案(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制定出了以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较为合理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经过近2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已初显成效。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培养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本科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勇气,就难以克服现有的困难、应对新的挑战,也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冲破“一切妨碍创新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影响创新的体制弊端”,改变“一切束缚创新的做法规定”,通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并借鉴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逐渐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专业培养方式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和完善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名师讲堂、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等。 2.专业课设置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充分考虑了国家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设置了诸如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生态学、环境污染控制生物学、环境植物学、环境地学、林产化工污染控制、测量学、环境数据分析等具有高等林业院校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使人才的培养既具有鲜明特色又方向明确。 3.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 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不被重视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不强,而这又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工程训练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导致的。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其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的比重;同时,国家推行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也强调了高等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 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借鉴国际知名大学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训练方面的经验,在必修课中为学生安排了350学时的教学实验课(其中专业课教学实验84学时)和11周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2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周、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课程设计1周、环境评价课程设计1周、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习6周);在选修课中又安排了88学时的专业教学实验课和6周的专业教学实践和工程训练(包括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1周、环境数据分析课程设计1周、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1周、环境植物学课程实验1周、测量学课程设计1周);此外,还安排了不少于14周的毕业论文(或设计)时间,其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具有适应性强和上手快的能力。 4.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本科学生在大学第三、四年安排了专业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吸引一批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科学理论以及环境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创新意识的专门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方法与实验技能,熟悉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规划、管理方法。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拥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系统地掌握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知识,拥有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具有从事与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育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的专门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呼唤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并将其具体落实在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配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自己满意且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3。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时,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对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梳理,避免了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一些课程的学时数,删减了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内容,同时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此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要,特别是针对我国正在推广的环保注册工程师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优化课程体系时,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新增了几门专业课,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流体力学与水文学、水泵与风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施工技术与工程经济学等;制定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合理的教学大纲。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且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拓宽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发展方向和兴趣取向的差别,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因材施教,坚持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此外,针对选择先就业的学生,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强化和拓展其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则加强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满足各类型人才的不同需求,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供生长的土壤与空间。 (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2年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毕业论文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其中,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规范了授课内容和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对论文选题、内容和导师的指导工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必须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必须是“真刀真枪”的实际的科研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科研项目。为了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关,学院还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全过程监控和指导,重点把握好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3个环节,为每个环节都制定了一套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 (五)教学队伍的专业化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态度对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一方面积极从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引进各类优秀人才,以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学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年轻教师教学技巧的培训,通过“以老带新”和组织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学院教师的博士化率达100,初步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此外,通过建立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工程建设;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申请教学研究项目和发表教改论文。2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学校教改项目8项,有19位教师共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 林业工程论文:简议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对于林业工程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建立 论文摘要: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包括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本文从我国生态工作的不足之处着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林业生态概述 林业建设具有很强的经济外部性。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正处在由采伐木材为主向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主的转折时期,随着六大林业工程的蓬勃开展,林业建设的生态补偿被提上曰程。 森林资源不仅向人们提供木材、纤维、燃料、维生素和药物等多种产品,更重要的是维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即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储炭吐氧、减轻自然灾害、调价气候、孕育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以及具有医疗保健、陶冶情操、旅游休憩等社会功能。过去,在资源无价、环境无价的观念指导下,森林的生态效益未能进入市场,致使生态资本受损。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应是生态补偿的重要依据,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标和参数,不同研究结果出现很大的差异;有些搬用国外的标准,与我国社会经济现状脱节,出现以天文数字计的生态效益和无人买单的矛盾现象;同时,现行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以GDP为基础的经济核算的制度以及干部考核标准制约了以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补偿,而且,巨大的生态赤字和有限的国力支撑决定了生态补偿只能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二、我国的生态补偿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机制不活。现在的保护补偿基本上全靠国家财政,不但没有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而且许多地方产生了依赖思想。生态保护补偿不能单靠==补贴,要建立补偿制度,健全补偿途径,完善补偿网络。 (二)后劲不足。要变“输血型”补偿为“造血型”补偿,寻找生态与经济、社会的结合点,采取有利于综合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措施,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使补偿区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实现三者共赢。 (三)科研基础薄弱。森林、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但目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补偿。 (四)补助标准“一刀切”,政策不稳。补助应按坡耕地的土地产出率(单产)和农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将中西部划分为几个大区和亚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补偿标准。当然,还可根据区内的平均水平,细分补偿级;另外,在分区的基础上,分林种、草种、树种、配置方式确定种苗补助标准体系,并考虑农民育苗的管护费用。 (五)生态学效益与现行经济、社会条件缺乏有机的结合,使得生态补偿难以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之中。 (六)森林保护与发展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薄弱。生态环境的优化要靠发展来解决,以发展来促保护,以发展来促建设。森林资源的保护要解决贫困问题,在补偿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变“输血型”补偿为“造血型”补偿,关注补偿地区的发展问题,使有限的资金更加有效,最终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 (一)加快建立“环境财政”。把环境财政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按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资金的安排使用,应着重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优先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作用明显的区域性、流域性重点环保项目,加大对区域性、流域性污染防治,以及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矿山生态恢复与土地整理相结合,实现生态治理与土地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采取“以能代赈”等措施,通过货币帮助或实物补贴,大力支持开发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等非植物可再生燃能源,来保证“休樵还植”,以解决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燃能问题。 (二)完善现行保护环境的税收政策,增收生态补偿税,开征新的环境税,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将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增加水资源税,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通过税收杠杆把资源开采使用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同时,加强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增强其生态补偿功能。进一步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税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各项资源税费使用中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并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 (三)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投融资体制,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又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形成多方并举,合力推进。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的投资。积极探索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与城乡土地开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土地开发中积累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积极利用国债资金、开发性贷款,以及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或赠款,努力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格局。 (四)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培育资源市场,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使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化,使环境要素的价格真正反映它们的稀缺程度,可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双重效应,积极探索资源使(取)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的补偿模式。完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水资源取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的交易机制。探索建立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逐步推行政府管制下的排污权交易,运用市场机制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率。引导鼓励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 (五)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环境财政税收政策的稳定实施,生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生态环境管理的有效开展,都必须以法律为保障。为此,必须加强生态补偿立法工作,从法律上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为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化运作提供法律依据。应尽快制订《可持续发展法》、《西部地区环境保护法》等,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对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科学、系统的安排。同时修订《环境保护法》,使其更加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完善环境污染整治法律法规,把生态补偿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六)确定西部生态补偿重点,突破领域。生态补偿点多面广,任务艰巨。西部生态保护与建设亟需在一些领域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动生态补偿发展。应按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部署,以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和生态脆弱区为重点,把生态补偿纳入“十一五”规划,加强规划引导,提出各类生态补偿问题的优先次序及其实施步骤,抓紧研究制定比较完整的的生态补偿政策。 (七)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生态补偿的综合效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综上所述,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靠的扶持,逐步还清老帐,并承担公益事业所应承担的义务。从长远看,要规范补偿机制,科学地确定补偿标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和群众参与力度,采用税费和法律等手段,使得经营部门和个人得到合理的补偿,并激发群众在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生态工程发展前瞻性浅析的论文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1.1结构的有序性 一个系统既然是广有机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相对的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它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一个系统本身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所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就包括着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两大组分,而其两大组分又可以自成系统(于系统)。像森林生物要分成植物(林木与伴生植物)、动物(鸟兽、昆虫)、微生物(真菌、细菌);从环境角度讲,作为人工生态系统又应当分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这些组分形成了复杂的水平分离和垂直分离。 1.2系统的整体性 为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量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价值的转换功能。系统中某一个组分发生量的变化以后必然影响到其他组分的反应,最终影响到整个系统。林、眶生态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建造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功能。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建设几年来一直认为用材林才是林,造林就是刨坑栽树,农业防护林就是大小方田林网。林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 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现代林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森林生态环境意义的加强。针对这种形势,大多数国家的林业发展都在做出新的选择,进行深刻革新。无论是提供林产品、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还是发挥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还是对现有森林进行经营,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都必须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保持在森林生态系统可容忍的限度内。公务员之家 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了水土流失控制的工程措施和快速的工程绿化技术,致力于形成以森林为主的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其发展趋势是,生态环境治理与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合理利用相结合、以充分发展水土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生态安全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森林的多目标经营已成为各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学术水平,但从林业生态工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学科面临点和难点问题是:(1)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2)干旱地区林木水分生理,植被土壤水文生态过程;(3)区域森林植被建设适宜度与生态用水的关系;(4)抗性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繁育;(5)区域性防护林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经济评价。 林业工程论文:分析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现状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日益增加,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还影响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而这些环境问题都与森林资源的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展森林环境的修复工作及植被恢复和重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先后确立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对于加速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 1 林业生态工程简述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1]。其目的是在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时,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仅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还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达到一种和谐、具有较高综合效益的发展关系。 2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简介 我国从基本国情出发,围绕新时期林业建设的总目标,相继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这是对我国林业生产力布局进行的一次重大战略性调整,已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林业的“天”字号工程,一号工程,也是我国投资最大的生态工程。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主要解决这些地域的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2]。 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建筑史上涉及范围最大、公众参与度最高性的生态建设工程,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为首任。计划建立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恢复保护性和生产性兼顾的人工生物群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态环境,扼制土地沙化和沙尘暴,同时生产出优质饲草饲料,发展畜牧业[2]。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我国涵盖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工程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13个省的590个县(旗、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计划造林314亿亩,并对10178亿亩森林实行有效保护[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一项意义特殊的“形象工程”,也是环京津生态圈建设的主体工程。其规模虽然不大,但对首都乃至全国都极具意义。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问题。工程建设内容分为造林营林、退耕还林、草地治理、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2]。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一个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和湿地保护等的生态保护工程,也是我国应对国际气候,树立国际良好形象的“外交工程”。该工程目标是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自然保护网络[2]。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是一项增强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也是以解决木材和林产品供应问题为目标的骨干工程。该工程根据森林分类区划的原则,在自然条件优越、立地条件好、地形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2]。 3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成绩斐然,但在以下三个方面中存在一些问题:(1)非重点区域的林业工程项目建设科技含量较低,片面的纯林种植,“外来树种”引种少;树种结构不合理等。(2)森林覆盖率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3]。(3)“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严重。由于传统思想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造成了人们往往把林业只当作产业或一般的经济来看待,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林业生态工程总的发展趋势是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等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为主,按照不同的自然区域,形成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经济体系,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1]。 结论: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现代林业和经济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门新的工程。它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进行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且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林业发展的措施,其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林业工程论文:在林业工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得以进一步发展进步,在林业工程进一步发展优化的今天,人们更加的注重对林业工程森林资源和实际环境的监测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将计算机有效应用到其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林业工程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工程;计算机;措施 1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必要性 1.1粗放管理期待信息技术目前,大量的数据经过统计进行相应计算从而得到归纳的情况,是森工企业管理主要采用的模式。但此统计形式大多通过手工完成,某种程度上会有失误而引起不准确的结果。林木检尺管理中还是用尺杆检尺人工统计的方法,很显然会出现误差,而且对经济也有不利影响。 1.2企业经营决策呼唤信息技术以前森工企业的管理是人工统计和手工记账的模式,既消耗人力浪费时间又存在很大误差,但用信息技术就能把几天的工作量完成。并且从数据上分析,对一些具体数量产量的树种以及占不同单位生产比例的树木,手工记账是无法达到的。 1.3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模似仿真运用地理资源相关系统,森工企业叠加有关数字地图、森林中的制备资料等,形成了比较实际的的三维电子沙盘。给预防火灾、森林管理等工作提供了真实可现的环境,使不同方案之间对比清晰,真实再现了决策不一的场景。 1.4信息技术是减少管理成本的载体文件制定完成,发送到指定单位只需轻轻点击一下,而且收集相关资料的工作仅是关键词语的输入,无需查看文摘,剩下的事情让计算机完成。手工作业做这些是无法企及的。 2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措施 2.1在森林资源管理上的应用在林业工程的发展中,会涉及到很多的植物种植,而对于植物的选择也要严格的根据具体植物的特点以及实际地区土质的情况,这项工作就会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比如对于林业工程造林区的可视图绘制,就需要有很多的人员和时间来完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林业工程造林工作效率的地下,也会加大造林工作的时间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而如果积极的引进计算机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做好对区域可视图的规划制作,这就在很高程度上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有关林业工程的造林人员可以应用计算机系统制作出的可视图清楚的看到区域内的生物体,实现对其具体种类特点的分析,以此正确的、快速的制定出游戏的生产及经营方案。并且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制作出的可视图来实现对生产经营方案有效性的论证。除此之外,计算机可视图系统可以将地区的实际情况做成地情分析图,以此方便林业工程工作人员正确的做好对林业工程的科学规划设计,以为后期的实际工作做好保障,最终提升整体林业工程的工作效率。 2.2在信息管理上的应用林业工程的信息涵盖有着非常广的范围,所以对其数据的有效管理有很大的难度,而对计算机系统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利用GSP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和采集,最后对采集到的信息实现分析统计以及计算管理,进而强化计算机系统技术的应用效率。林业工程信息系统的技术处理,可以很好的降低具体的工程难度以及实现工作量,实现对林业工程数据的分析整理。比如可以有效应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林业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按照正确的数据分析以及排序方式,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分析之后,实现对林业工程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并且可以按照有关的结果实现对信息的有效管理,更好的促进林业工程的工作效率。 2.3在绘图中的应用林业项目的工作,其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对林业工程制图的设计,它是项目的指标,可以指导工程,保证工程的平稳发展,所以合理、准确的借鉴先进经验晒西安对制图的绘制是必不可少的,高质量的图形可以显示林业工程各个资源的实际分布情况,也可以把重点放在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方向。如果选择传统的手绘制图方式,其有着很强的主观性,而林业工程的绘图过程又非常的繁琐复杂,所以要想保证林业工程的图纸实际规格以及高效的正确性比较困难。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之前传统手工绘图工作的困难,很好的减少了人的主观性参与,进一步提高了制图的准确性。而林业工程制图工作中对于计算机的应用通常包含有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技术,我们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添加绘图工具,与之实现结合使用,以此进一步提高林业工程的实际绘图质量,也很方便实现对施工图纸的修改,以此进一步提升林业工程制图质量安全。 2.4防止灾害上的应用林区林业工程的建设发展已然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大小不一,其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草地资源。而树木的生长很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火灾以及病虫害等等因素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林业工程树木的高质量生长,所以做好林业工程的灾害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不同的树木其适应环境的水平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一些病虫害的影响范围,也就非常容易导致较大区域的林业经济损害。所以实际工作中为了很好的避免这一现象,林业工程的有关林业管理中心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优势,建设国防系统的可靠性,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增强林业工程的服务功能。例如,在一些区域性突发灾害的现象中,林业工程中林业管理者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可靠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对灾区进行实时监测,降低灾害风险。在构建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GPS系统、GIS的优势,在灾害多发地区集中监测。在这些方面做的工作,可以逐步提高林业管理的综合效益,扩大林业项目的影响范围。 总之,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林业工程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方便,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故而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以及生态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的发展中,以此促进林业工程的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滕轶 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林业工程论文: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及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我国在林区工作中开展了生态林业工程,生态林业工程对保护环境,预防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的发展,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加剧了我国进行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与发展的迫切性。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因此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成为了21世界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实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通过森林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林业工程作为林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利用科学技术,对林区进行科学的布局和规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改善林业的经营方式,实现林业系统的高效、持续、稳定性发展。 1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忽视了市场信息的重要性,管理体制更新不及时 生态环境破坏、自然资源匮乏是我国经济发展过快的弊端,而生态林业工程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对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持续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高额的经济收益,使得人们在片面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虽然已经大范围的开展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管理部门忽视了市场信息的重要性,没有及时的对林区进行技术改进,原有的管理体制也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林产品的销售模式老旧,导致生态园林工程的建设效果不理想。 1.2对生态林业的开采过于严重 林业是我国开展各项经济活动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资源,近几年,我国林业整改势力稍缓,经济建设的需求又在不断增加,对林业的开采力度也在不断的提升。林业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严峻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抬高林产品价格,对林区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并且开采方式并不符合林区要求,对林区其他物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造成林区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 1.3法律规范落实的不到位,群众的法律意识薄弱 在生态林区的保护上,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规范,但是由于林区多数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利,宣传条件有限,导致法律规范落实不到位,林区群众的法律意识薄弱,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另外,随着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国家的法律规范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造林方法,经营管理模式的不断革新,都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进行保障。法律规范的不健全,致使林区的执法人员逐渐出现滥用职权,执法不公的现象,这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对策 2.1完善法律法规,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 法律法规是开展各项事业和活动的保障,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也不例外。因此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完善法律法规,使得法律法规符合当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状况。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合作,互相监督,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权力过大的行为,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取得成绩的工作人员,要给予丰厚的奖励,而对于制约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对林区发展造成破坏影响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惩罚,严格规范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促进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 2.2借助政策引导,加强资金和技术的引用 政策指导是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保证,所以在进行生态林业工程发展的过程中,要借助政策的导向作用,适当的放宽政策的优惠力度,相应的进行税收的减免,这样对地区的利益方关系的缓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增加资金的筹集渠道,可以采用金融融资和民间资本参与的形式进行。在资金筹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通过科学技术造林、兴林。在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进行改革时,要做好各环节的技术推广,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技术兴林的过程中,一线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可以通过一些政策补助,鼓励技术人员到一线进行工作和技术指导,提高一线人员的技术水平。在科技兴林开展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技术的研发,加强技术管理和监督,确保科技提高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质量。 2.3科学规划,提高造林质量 生态林业工程是一项建设周期长,耗资大、管理方式特殊的工程。因此在开展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前,要进行科学的规划,结合生态林业工程所在的区域,因地制宜的开展工程建设。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的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建设时要结合各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做好配套工程的建设工作。再进行当地环境整治时,也要对周边的配套设施进行综合性的治理,防止受到牵连。因此,进行生态林业工程的建,是要根据当地的发展实际和地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植被的存活率,推动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另外,在对生态林业工程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要提高造林的质量。结合当地的地理特征、土壤特征和气候特征,选择适应生存的树种,提高树种的存活率。在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中,还要根据工程内不同地区的治理方向,进行不同的选林、造林、营林。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作为林区建设的重要性工程,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的重大挑战,因此加快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发展中,要充分的结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借助政策的引导,加大资金和技术的使用,根据林业工程实施地区的地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造林的质量,推进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 作者:王斌 单位:淄博市周村区林业工作站 林业工程论文:新环境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虽然现阶段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较发达国家及整体经济增长仍有差距。因此探究新形势下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效果。 关键词:新形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我们不断的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水平和高科技的人才。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是,人们突然发现过去的小溪不再清澈见底了,现在的空气不再干净,周边的树木越来越少。人们不再满足只是吃得饱这一个条件了,人们希望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沙尘暴连年侵袭着我们的生活,癌症经常光顾我们的生活。森林面积逐渐的减小,人们渴望过去那种郁郁葱葱的生活环境。所以,人们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做法。于是人们行动起来了,大力开荒种树发展我们国家的林业建设。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我们的后代造福,是为了我们后代有一个美丽的环境。也是为了发展我们的森林方面的资源。 1建设林业生态工程的必要性和意义 从过去的时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社会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使我们的环境建设与我们的经济建设同步发展,那么我们就能够发展的很好。经济与环境我们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态度。那么如何发展我们的林业系统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我们的树木,大家都知道树木一个资源,应用于我们生活中很多的行业里,比如我们做作业用的铅笔、本子还有很多很多。过去,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追求利益滥砍乱伐,甚至砍掉生长了数千年的树木来种田,种粮食。现在我们的粮食已经足够的满足我们的需求,人们会发现周边的树木变少了,鸟声不见了。环境越来越恶劣了,正在人们感到惶恐的时候我们国家大力举行林业系统的建设。希望可以弥补我们过去烦的错误,重新为了我们甚至我们的下一代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好的未来。但是未来是美好的,林业建设是不易的。现在由于国家没有那么多的财力支撑管过各地的人们搞林业生态的建设,而且林业生态建设还没有成熟,所以国家准备在小地方进行试点。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进行试点,我们从中可以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大范围的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经验。 2新形势下的林业生态工程的内涵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是,人们突然发现过去的小溪不再清澈见底了,现在的空气不再干净,周边的树木越来越少。人们不再满足只是吃得饱这一个条件了,人们希望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沙尘暴连年侵袭着我们的生活,癌症经常光顾我们的生活。森林面积逐渐的减小,人们渴望过去那种郁郁葱葱的生活环境。所以,人们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做法。于是人们行动起来了,大力开荒种树发展我们国家的林业建设。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为我们的后代造福,是为了我们后代有一个美丽的环境。也是为了发展我们的森林方面的资源。从过去的时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社会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使我们的环境建设与我们的经济建设同步发展,那么我们就能够发展的很好。经济与环境我们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态度。近些年来,人们突然发现过去的小溪不再清澈见底了,现在的空气不再干净,周边的树木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恶化了,不仅是我们国家出现了这么严重的问题,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是这个问题。所以,整个世界都在思考如何把我们糟糕的环境治理好。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林业,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进行支持,例如建设三北防护林,解决北方沙尘问题;建设长江流域防护林,预防长江汛期洪水以及构建防护林保护水土资源,退耕还林政策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无不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提升着全国人民的森林保护意识。得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大力支持,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0%左右,人造森林面积更是高居世界首位。虽然凭借社会各个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相比较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3个方面:①总量丰富,人均资源不足,投入资金额度低,目前我国人均森林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分布不均匀;②群众林业意识存在偏差;③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差。林业建设从生产木材为重心转变到生态建设为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过去以发展经济为主,到现在发展建设保护环境为核心的林业工程,都是社会所需要的。 3新形势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策略 3.1进行封山育林建设 我们在进行林业系统的建设的时候,我们首先会选择一个人烟相对稀少的地方,尽量做到把我们需要进行种植树种的山封闭起来吗,这么做有一个好处就是第一可以方便林业系统管理人员对正片区域进行管理,另外一点就是可以防止有些利益驱动者去偷偷的砍伐这些树木去卖钱。因为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树木是一个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开采的权利。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周边加强监控,还有就是树立一些警示语比如:严禁乱砍乱伐,烦伐树木犯法,一旦抓住严肃处理等等。同时在周边宣传保护树。的好处,砍伐树木将要受到的处罚等等。将林业建设的保护工作做到最好。 3.2高标准严要求,保障造林存活率 最后,加大建设生态林业的资金投入,转变发展模式。在生态林业的建设过程中,不论是管理方面,还是对森林种植方面,都应适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有了资金的保障,才能使得生态林业更好地向前发展。同时,要改变农村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多种经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目前,农村的林业经营水平过低,仅仅局限于林业木材这一经营模式,这显然还是不够的,不过,这也与政府的引导方式和资金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民凭借一亩三分地是很难拓宽自己的经营渠道的,还需政府多投资,或通过招商引资使当地林业能够多方式、多渠道地持 3.3以科教兴林为动力 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大的决策,也是有利于我们国家惠民的良好政策。可是发展林业建设除了需要国家的大力投资之外还需要我们国家去培养大量的这方面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花最少的钱来做最好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关于林业这方面的高端的人才和技术以及形影的高科技。现在来说林业建设是一个新的产业,我们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因为我们过去对于林业没有引起足够的兴趣,我们觉得种树需要什么指示储备呢,其实这个思想是完全错误的,首先一点就是林业建设需要种植很多的树种而且每种树种有他自身需要的环境、土壤、气候等等,还有注意什么时候施肥、灌溉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培养的。因此,大学有义务有责任去开设相应的林业方面的专业,为我们国家培养相关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大家保护树木的意识,扩大宣传。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还是老人,每个人都有保护树木的理念,当人们不再随意践踏草坪,不再随意的采摘话多的时候就是未来的曙光。 作者:吕美萍 吴佳立 单位:鄂托克前旗林业局 林业工程论文: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要点分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国谈论的火热话题。就我国而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各行业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不断显现,生态建设已成为国家建设根本所在,也是改变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现状的重要保障。在生态建设过程中,生态林业工程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关乎整个社会环境与生态发展,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准确把握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关键要点,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工程,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同时促进林业发展、生态经济建设。 [关键词]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关键要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渐显现,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身体健康状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环境、能源危机不断显现,想要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这也是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核心,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中,森林资源是其必不可少的纽带,可以为人类持续发展提供所需的木材、副产品,还具有多样化的生态功能,比如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为此,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准确把握其关键点,将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落到实处,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1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基本原则 1.1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这是促使林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尽可能大力发展林业,适当增加种植的树木、林地的面积,确保林地发展符合新时期社会生产、生态环境具体要求,“适时、适度”开发、利用森林,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在新时代下,大部分工业发展、生活用品都离不开植被,必须同时考虑生产客观需要、植被生长需求,否则将会出现资源紧缺现象,环境污染也会日渐加快,不利于林业的长远发展。换句话说,在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工程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人、自然二者的协调发展,促使整个社会处于良性循环中。 1.2效益协调一致原则 就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来说,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生态经济发展速度,而这必须坚持效益协调一致原则。就协调而言,在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工程中,能够同时促进生态、经济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不能建立在牺牲环境基础上,要使二者处于“协调、配合”中。就一致而言,是指林业资源、经济发展的可再生,在开发、利用林业资源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坚持“适度开发、积极种植”原则,为实现林业资源再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发出更多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林业产品,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 1.3生态工程技术配套原则 从某种角度来说,生态工程建设属于一种现代化建设,在技术方面一定要与时俱进,优化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使其符合时展的客观规律。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生态建设已被融入多样化的经济理念,林业工程也不例外,想要促使林业、经济同时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工程技术配套原则,优化创新生态理念,比如对食物链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加以优化利用,为构建高效林业生态工程,提高其建设效果做好铺垫。 2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关键要点 2.1树立正确的生态经济思想,正确理解现代生态林业工程 就生态林业建设工作而言,涉及到多个领域比如经济、社会,不能再采用传统生态学观点。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相关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生态经济思想,要站在生态经济学角度,从不同角度入手准确把握生态林业综合性、整体性等特点,全方位客观分析整个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效益,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根源上改善生态环境,促使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此外,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正确理解现代林业工程,准确区分现代林业、传统林业。在传统森林培育中,更加注重木本植物、环境二者的关系,注重木本植物种间、种内之间的关系,在提高林地整体生产效率的基础上,顺利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营。而这并不适合现代林业发展,一定要将二者区分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们的现代林业意识,准确理解现代生态林业工程,为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工程提供有利的保障。 2.2以政策为引导 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特别重视政策的引导。近年来,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国家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结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特点,出台相关的政策,进一步推动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维护好集体、个人利益。具体来说,针对生态林业工程,可以采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方法,但这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影响部分人员的切身利益。换句话说,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引导,以政策为引导,合理协调各方面利益,促使各方建设人员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政府部门可以构建关于生态林业建设的财政预算,出台多样化的优惠政策、税费减免政策等,通过不同渠道确保企事业单位顺利开展生态林业工程项目。 2.3推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的规范化 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构建相关的制度规范是非常必要的。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完善当地已有的法律法规,使其更加规范化,有效指导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要将其建设具体情况巧妙融入到对应的领导工业绩效考核中,使其充分意识到该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一旦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存在滞后性、工期被延后等,相关负责人员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当然,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人员也会给以物质、精神方面的奖励。这就需要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制定可行的责任制,明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责,使其清楚自身职责,将其落到实处,有效防止“权、责、利”模糊化,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进一步提高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2.4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做好总体性规划 想要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必须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确保工程建设拥有足够的资金。在此过程中,必须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拓展资金渠道,构建专项资金,保证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还要根据生态林业工程性质、特点,全方位分析其存在的技术问题,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将其灵活应用到工程建设中,要组织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生态林业建设技术,积极指导特殊植被栽培、种植技术人员,为构建高效生态林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动态监督施工现场,严格检查施工技术,合理安排施工人员,提高生态林业建设的整体质量。此外,还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建设区域具体的生态情况、经济状况等,明确该生态林业工程项目的总体规模、基本类型、空间布局,全方位分析当地的基本条件比如气候、水文,坚持因地适宜的原则,优化配置树种,优化调整树种结构,实现最优的工程布局;要综合考虑该地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整体效果,建设中树种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促使整个林业系统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更好地发挥自身具有的防护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还要做好配套工程建设,比如山地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提高当地耕地生产力,增加粮食产量,借助致富工程,提高林产品、林副产品等利用率,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少对林木的砍伐,保护好野生动物。 3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日渐加强,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在高效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协调一致等原则,结合生态林业工程特点,准确把握建设关键点,以政策为引导,准确理解现代林业与传统林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做好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工作等,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以此,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不断促进新时期林业向前发展,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有效缓解日益加重的环境、能源危机,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作者:雷艳 单位:兰考县林业局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强化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营林机制,同时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及时发现营造林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加强对于营造林的科学管理,促进其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林业工程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各种地质灾害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提出了建造林业重点工程的构思,希望可以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营造林的质量问题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一、林业重点工程的发展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于环境问题的整治力度,相继启动了17个林业重点工程,极大地推动了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对我国现有的林业建设工程进行了系统性整合,对林业的生产力布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促进了我国生态面貌的根本性改观。这里对其中几个涉及面较广的林业重点工程进行简要分析。1.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是停止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长江上游地区天然林的采伐,减少水土流失;二是大幅度调减东北和内蒙等重点林区的木材产量;三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对本地区的天然林进行保护。2“.三北”防护林级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护林工程:该工程涵盖了三北地区、沿海、珠江、太行山、洞庭湖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林面积达到3.4亿亩,对10.78亿亩的森林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3.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是在土壤沙化、盐碱化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实施,起到了良好的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效果。4.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是以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和湿地保护为目的,通过人工造林的方式,构建相应的生态环境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5.环北京防沙治沙工程:主要是通过提高林草覆盖率,解决首都周边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 二、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质量管理策略 1.树立质量管理理念 在营造林质量管理中,一个良好的质量管理理念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营造林管理中,不仅需要关注苗木成活率、造林密度等问题,还需要关注树种配置、生物多样性以及营造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其次,应该严格按照《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的相关标准,关注营造林的综合指标,确保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然后,应该立足实际条件,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措施,形成技术措施、规章制度、政策机制以及资金调控相互结合的管理体系;最后,应该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于营造林质量的动态管理。 2.规范质量管理方式 在质量管理中,应该依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提高营造林质量,实现质量管理目标。从目前来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营造林工程的建设方面,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作业不规范、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一是没有重视对于营造林的整体设计,导致其布局和朝向不合理;二是没有对施工设计材料进行充分准备,缺乏相应的实地勘察,导致营造林的实际位置与设计位置存在较大的偏差;三是营造林结构和层次单一,在布局上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对质量管理方式进行规范,做好营造林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减少质量隐患;应该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完善的营造林抚育管理制度,加强施工管理和林区巡查工作,关注林木的生长变化,及时清除死苗和不合格林木,并进行补种,切实保证营造林的质量。不仅如此,还应该做好病虫害的防控工作,提高林木成活率。 3.规范质量验收工作 在对营造林进行验收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验收标准进行,确保操作的规范性。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营造林工程建设完成后,并没有经过严格的验收,或者没有按照质量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单位缺乏责任意识,在工作中敷衍了事,没有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影响了营造林的质量。对此,应该加强对验收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引导其树立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按照《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及相关标准进行验收,对于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林地,应该及时登记上报,并要求建设单位进行处理。在验收工作中,验收人员应该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营造林的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估,对验收结果进行准确记录,编制相应的验收报告,减少质量问题的存在。 4.重视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产品质量为核心,通过严密高效的质量管理,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或者服务,与一般的质量管理相比,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预防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在营造林质量管理中,偏重于事后监管,忽视了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往往是在质量问题出现之后才去进行处理,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对此,相关部门应该顺应时展潮流,积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营造林质量管理工作中,实行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个人,强化全员质量管理和全过程质量管理,从营造林的规划设计、树种选择、种苗培育、作业施工、抚育管理以及森林经营等多个环节,切实做好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林业主管部门而言,应该对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的建设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于营林工作的动态监测,重视现代科技在营造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强化监管职能,根据区域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做好苗木的培育工作,在营造林建设中,通过多树种混交的种植方式,改善营造林环境,逐渐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减少营造林成本投入,提升营造林质量,从而实现利润与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孟丽芹 单位:黑龙江省讷河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发展与林业资源分析 1改进林业工程的策略 1.1选择高品质的优良树种 林业工作者在营林的过程中应当做好苗木的培育工作,增加林业基地的数量,并且规范化的做好基地的建设工作,增大苗木培育过程中的母树林的比例。此外,要积极地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以及手段以提高母树林的质量,落实好对幼树的抚育管理。 1.2选择造林整地 为了改善造林的环境条件需要选择好造林地。进行整地的环节能够有效的改进造林的立地条件,并且可以清理灌木杂草以及采伐的剩余物,提高地面的透光度,改进土壤的物理性能,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提升造林的质量,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1.3整地方式方法的选择 整地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局部整地以及全面整地。此外,局部整地属于垦造林地当中的一部分整地方式,主要内容是块状整地以及带状整地。而块状整地指的是将土地切分成块状而后进行翻垦造林的方式;带状整地是指将土地切分成条带状而进行翻垦林地的方式。而全面的整地指的是将全部的造林的土壤进行翻垦,一般用于平坦的地区。其中平原地区的造林方法又主要分为坑状、块状以及高台等,造林整地方式在山地运用的主要有穴状、块状以及鱼鳞坑等。 2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法 2.1直接播种法 所谓直接播种法是指将树木的种子在林地间进行直接的播种而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播种方式能够提高种植的效率,主要适用于面积比较大,施工较容易的造林地。此外,直接造林法主要包括了三种播种的方法,包括:块状播种法,穴播法、条播法以及撒播法等。 2.2繁殖造林法 所谓繁殖造林法指的是通过利用现存的林业资源中的树木的干、枝以及根部等部位进行生根发芽,从而促使新的树木的繁殖,推进造林的进行。这种造林方法比较简单,操作比较容易,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提升了树木的生长速度,大大地缩短了树木的生长周期,从而促进母树原有的优良性状的保持。 2.3移栽造林法 移栽造林法是指将由种子繁育出的树苗进行直接地移栽,并且将其在所要造林的区域进行种植,提高了造林的效率。但是树苗在移栽之后会出现幼苗对环境不适应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强对树苗的管理和保护。 3保护林业资源的策略 3.1完善林业资源的保护机制 相关部门应从现实实际出发,提高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效率,并且提高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持续性,促使林业资源能够实时有效的顺利进行,制定与林业资源相关的保护政策以及相关的各项制度,从而促进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进行。 3.2加强对林区资源的控制 要大力提倡林权改革的政策,进行阿基听承包、转包以及出租、转卖等政策。应及时地关注责任山,提高林区经济操控开展的速度。充分地掌握林业地域规划的实施,对国家林业森林控制规则的改革要提高关注度,积极地创建出产权清楚,并且公司分离,以及促进责任与权力以及效益共同发展的林业资源控制方式。 3.3加大科学技术的使用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同样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某些新研发的林木品种已经处在多元化的状态,丰富了林业的资源。所以,应贯彻落实科技兴林的原则,努力地发展处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品种,并且采用科学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4结束语 林业工程的发展以及林业资源的建设是紧密相联的,有利于国家以及生态系统的发展。此外,林业工程的发展也是促进林业建设的关键点,可以促使林业资源以及生态林业协调地发展。 作者:董哲杰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资金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林业建设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涉及到林业建设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有《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粮食补助资金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资金管理规定》、《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暂行规定》以及《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虽然规定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违规时的处罚办法,但没有制定相应的处罚条例,缺乏可操作性,而且这些法律法规也没有说明执法部门,在一定程度造成了监管的随意性,使法律法规的职能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1.2林业财政管理部门职能弱化 财政部门为了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林业工程资金通过财政渠道交付给林业管理部门,然后在由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分别设立账户,分散支付、储存以及核算财政性资金。财政部门拨发的资金往往经过多个账户中转才能到达用款单位,如果中间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林业工程资金的使用。而且有些用款单位多头开户且隐瞒不报,尽管林业局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撤销了一些不必要的账户,但是个别单位依然不向上级如实汇报开户情况,从而严重影响了林业工程资金管理。 1.3擅自挪用串用林业工程资金 有些单位不顾国家相关规定,擅自更改林业建设内容和资金用途,挪用、滞留、超支、挤占置换林专项资金现象严重;有些相关单位为了解决资金困难等问题,违反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将林业建设专用资金用于发放工资或者用于其他建设等;有些相关单位利用林业工程资金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将林业专项资金用于公共基础建设、文化福利建设以及生活购车等方面,挤占林业专项资金的现象。擅自挪用挤用林业工程专项资金,阻碍了林业工程的建设,严重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1.4用款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林业的资金投入,用款单位可用资金越来越多,资金管理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这给林业工程资金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上林业工程单位多处于偏远贫困地区,引进人才困难,用人单位的会计人员存在基础不扎实、核算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的管理。部分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执法力度不足,甚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编假数据、造假账、虚列支出等等。 1.5资金监督管理机构权责不明确 林业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专项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自筹资金以及政策性贴息贷款等,所以林业工程建设资金受到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的监管,但是由于这些部门的职能各不相同,这就造成各监管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出现责权不明确的现象。各监管部门会根据自己所在部门的职责制定一些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制度,由于各部门职责不同,制定出的规章制度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在相同的林业工程资金问题上出现不同的判断。而且不同部门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标准不同,造成了重复性监督检查,增加了林业工程资金监督管理成本,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时间。 2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过程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相关领导没有意识到林业建设的重要性,没有重视林业工程资金管理,甚至挪用挤用林业建设专用款;二是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管理监督制度,部分单位利用林业资金管理制度漏洞挪用挤用林业建设专项款;三是林业建设相关部门之间存在经费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一些没有非税收入的单位打林业建设资金的主意,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将收入与林业建设专项款挂钩;四是林业工程建设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财政比较宽裕,挪用占用林业建设资金,但是经济发展不好的地区财政紧张,人均公用经费低,从而出现挪用挤用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的现象;五是林业建设资金监督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林业建设资金监督管理不到位现象。 3加强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3.1转变观念,提高对资金管理的认识 一是让相关部门从思想上认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二是提高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并建立一套相应的责任制度,对违规挪用挤用林业专项款的单位和责任人按照相关规定追究责任;三是在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树立并强化效益观念,严格审核林业工程预算,把资金真正的应用到林业建设上去,把好林业建设质量关,并将林业工程建设的效益加入到林业工程建设质量的评价标准中;四是强化法制观念,严格执行林业工程资金管理使用的相关规定,认真核算林业资金使用情况,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追究挪用、挤用林业工程专用款的单位和个人,情节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树立法制观念。 3.2规范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管理 一是严格执行林业工程建设程序,保证林业重点工程质量,相关建设单位应该制定完善的项目立项和审批制度,禁止擅自越权和简化项目审批,对于对林业工程建设初步设计方案、审批制度、项目建议书等前期准备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不予审批;二是严格审核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实施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严禁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和建设地点;三是为了确保林业重点工程质量,应该从林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到项目招标、选择设计建设单位到项目完成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林业重点工程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定期指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施工单位进行跟班作业,保证对林业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一旦发现工程质量不合格,应立即进行返工,坚决反对浪费林业重点工程专项资金,把每一分钱都用到林业工程建设上,确保林业工程质量。 3.3加强资金会计工作,严格会计核算 一是要求用款单位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二是要求用款单位必须按照实际业务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按相关规定进行编制财务决算,保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会计信息的完整、真实、可靠,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制度,诚信守法,坚决打击假账行为;三是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决算制度,按照国家批准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内容进行组织施工,严禁擅自变更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内容。 3.4要加强稽查队伍建设 一是稽查人员要熟悉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掌握我国林业的基本情况和计划财务等专业知识,具备审计、稽查的基本业务技能;二是定期对稽查人员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稽查人员的业务和政治素质,通过重点培训《审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分处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相关办法,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处理问题能力,将管理工作推向崭新阶段;三是相关稽查部门应该加强对林业重点工程资金使用的检查,对林业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有问题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其进行限期整改,并对采用通报批评、停拨项目资金、暂缓项目审批以及暂停项目建设等措施,督促其进行整改,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作者:邬秀婵 单位:广东兴宁铁山渡田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林业资源论文 一保护林业资源的有效手段 1建立林业资源保护机制 有关部门必须从实际出发,提高林业资源保护工作的高效性与持续性,颁布相关林业资源保护政策及相关制度,确保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实时、有效,并满足林业资源保护的多样性。会泽县应继续做好天然林的资源保护工作,稳步进行退耕还林工作,重视岩溶地区的石漠化治理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会泽县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矿业的繁荣,但是采矿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对此,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 2采取林业分类经营措施 在进行林业经营管理时,应坚持分类区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严管公益林,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确引导山区群众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速建设用材林基地工程,提升现有商品林资源质量,增加可利用资源数量。例如:会泽县应充分利用全县光、热、水资源,做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珍贵用材林和以核桃为主的100万亩干果经济林及林下资源,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3加强林政执法管理工作 在进行林业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严格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加大林政管理工作力度,严厉打击滥砍滥伐、毁林开荒、非法侵占林地等犯罪行为,控制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减少林地的流失,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同时,应加强林业法制队伍的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与执法水平。 4健全森林资源信息档案 当前,必须充分利用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信息档案,使得调查成果直接为林业生产、管理与执法服务;同时,设立监测样地,定期进行动态监测,从而及时更新森林资源档案数据。 二促进我国林业工程的产业化发展 1林业工程的产业化模式 1.1合作经济组织+林户这个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 为将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在相同的区域范围之内,各个家庭之间相互合作,从而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家庭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生产,然后通过经济组织进行产品的销售,同时还能够实时了解到销售的具体情况,这种生产模式比较适合使用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主要优势为投资成本少、经济效益好。 1.2企业+林户这一发展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 以林户生产为基础,实现订单式的生产。这种发展模式具备专业化较强的密集型生产的特点,林户根据企业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企业回收林户产品,并对林户产品进行再次加工,从而使产品升值,获得利润。由企业提供订单,林户根据订单来完成生产,这种方式降低了林户的经营风险,同时也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1.3林业专业技术协会+林户在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之下 技术协会要对林户提供技术、信息和销售等方面的支持,技术协会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林户提供技术推广服务。 2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实行规模化生产经营要想实现林业产业化 那就必须要实行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推行山林折股、收益应该根据股份分配制度,通过租赁、拍卖等经营手段,来达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目的,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林业生产经验的积极性,使得林业资源的经营逐渐朝着规模化与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2.2政府扶持林业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政府不仅要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更要给予政策上的帮助,政府应该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帮助各地的林业企业发展。针对各区域的林业资源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政策扶持,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各地区的特色林业。 2.3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 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对于进一步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林业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立足于清晰地了解到目前市场供求信息,通过所了解的信息规划林业生产的具体方向,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节约使用,避免资源的浪费,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第二点,需要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对于林业生长相关的技术方法,注意要点进行指导。一方面可以确保林业生产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林业产量的不断提高。第三点,提供较为有效的销售渠道,保证林业产品销路的畅通,进而形成一个稳定良好的产业链。 三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工程的发展与林业资源的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林业工程的发展不仅在林业建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还能够促进林业资源以及生态林业的和谐发展。因此,林业工程的发展必须走永续前进的道路,真正实现林业资源管制、生态利益、经济以及社会利益的和谐发展。 作者:周发金单位:云南省会泽县林业局 林业工程论文:森林资源林业工程建设论文 1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1.1地理位置扎兰屯市位于呼伦贝尔市南部,背倚大兴安岭,面眺松嫩平原,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8′51″~123°17′30″,北纬47°05′40″~48°36′34″。东以音河为界与阿荣旗相依,东南及南以金长城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龙江两县及兴安盟扎赉特旗为邻,西及西北以哈玛尔山和莫克河为界与阿尔山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接壤,北以阿木牛河为界与牙克石市相连。市境东西顶端直线距离210km,南北顶端直线距离160km,扎兰屯市土地总面积为867988hm2。 1.2地形地貌扎兰屯市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的内蒙古高原东缘,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东麓、松嫩(辽)平原西侧,属大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貌按照地貌形态和成因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4种地貌,由西北向东南渐次分布,构成了扎兰屯市地势变化的基本骨架。地形特点可概括为:境内绝大部分山体浑圆,山势较缓,河谷开阔,海拔高为248~1218m,平均海拔在700m左右。 1.3土壤条件扎兰屯市境内土壤水平性地带为黑土,属于松嫩平原黑土带。受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控制,海拔250~500m的东南部为基带地壤黑土,海拔500~800m的山地多为暗棕色土壤,海拔800m以上的为棕色针叶林土。扎兰屯市主要6种类型土壤,即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土壤厚度一般为30cm,谷地及局部缓坡地带土层厚度可达60cm左右,土壤肥力较高,物理性状和通透性良好。 1.4水热条件扎兰屯市境内的河流均属嫩江水系,均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自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汇入嫩江。境内河流主要有雅鲁河、音河、绰尔河、罕达罕河和济沁河等大小河流40余条。其中:音河、雅鲁河、绰尔河属嫩江一级支流,卧牛河、济沁河、根多河及库堤河等属嫩江二级支流,对调节嫩江水量、水质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境内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丰富,由入境水资源、流域内地表径流和流域内地下水资源3个部分组成,入境水资源不计入全市水资源总量中,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5.67亿m3。扎兰屯市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较强,日照丰富,年日照时数平均在2434~2876h,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严寒干冷,夏季短而温热,雨量集中,春季升温快,秋天降温快,风向呈河谷走向。西部和北部地区属于大兴安岭东部林缘温凉湿润、半湿润林牧业区,东南部地区属于温暖半湿润农业区。年平均气温为2.4℃,平均年降水量为480.3mm,多集中在6~8月份。无霜期为123d左右。 1.5生物资源扎兰屯市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与气候热量的空间变异相适应,自西向东依次是大兴安岭中低山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阔叶林。针叶树种主要有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阔叶树种主要有白桦、黑桦、杨树、榆树、柳树、山杨、柞树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榛子、胡枝子、山杏、绣线菊、兴安杜鹃等。扎兰屯市野生经济植物种类有维管束植物96科334属709种。其中,野生药物植物100余种,占全市植物种类总数的14.1%。扎兰屯市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约2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主要有细嘴松鸡、貂熊、梅花鹿、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47种。境内各河流、湖泊等生长各种鱼类46种(包括亚种和人工养殖品种)隶属12科(以鲤科鱼类为主,共有29种,占鱼类总数63%),其中,经济鱼类15种(包括亚种和人工养殖品种),主要水生植物是芦苇。天然草场划分为5类,即山地草甸类草场、山地草甸草原类草场、丘陵草甸草原类草场、沿河低湿草甸类草场和河泛地沼泽类草场。 场、山地草甸草原类草场、丘陵草甸草原类草场、沿河低湿草甸类草场和河泛地沼泽类草场。 1.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扎兰屯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驰名遐迩,远近闻名,是迄今为止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城市生态文明资源主要由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三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包括柴河风景区、浩饶山风景区、关门山风景区、秀水风景区、红光(断桥)风景区、成吉思汗旅游区、喇嘛山风景区等一系列景区,其中,久负盛名的柴河风景区为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柴河风景区地处原始森林腹地,这里森林茂密,水网如织,山峦叠嶂,动植物种类繁多,由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形成神奇的火山岩地貌,使这一地区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且草木葱茏,花草葳蕤,形成山、水、岩交相辉映、声、色、情浑然一体的独特景观。也因为这里拥有以月亮天池为代表的天池群以及月牙湾、月芽岛等月亮系列景区景点,因此,有“月亮小镇”这一如诗如画的美誉,使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浪漫圆梦、休养心灵的极好去处,也是一处天然氧吧。扎兰屯市既具有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磅礴的气势,同时,又具有江南水乡的清幽和俊秀,所有这些构成了比较丰富的城市生态文明资源,是扎兰屯市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2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 2.1森林资源现状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生态建设和林业经营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扎兰屯市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据201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结果,扎兰屯市土地总面积为867988hm2。其中,林地面积580108.0hm2,非林地面积287880.0hm2,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6.83%和33.17%。森林覆盖率为55.38%,林木绿化率为58.40%。有林地面积480722.0hm2,占林地面积的82.85%;疏林地面积1016.3hm2,占0.18%;灌木林地面积25158.0hm2,占4.34%;未成林地面积1119.1hm2,占0.19%;苗圃地面积216.6,占0.04%;无立木林地面积4286.2hm2,占0.74%;宜林地面积32112.4hm2,占5.54%;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35477.4hm2,占6.12%。 2.2森林资源分布特点扎兰屯市位于大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和东北部低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东南部丘陵区为农林结合区,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境内植物种类既有温湿树种和灌草植物,又有寒温性植被。又因山丘起伏,河谷纵横,地形复杂,地带性植被与隐域性的草甸和沼泽植被呈相间分布。森林资源呈不连续分布。有林地共分布有31个植被类型,主要有:胡枝子柞树林、胡枝子黑桦林、杜鹃白桦林、榛子落叶松林、榛子白桦林、榛子黑桦林、榛子柞树林、草类柞树林8个类型,面积占全市有林地的79.66%,蓄积占全市有林地的81.09%。在各植被类型中,草类柞树林占绝对优势,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20.54%;其次是胡枝子黑桦林占12.38%。森林资源主要以天然林为主,面积485178.9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83.63%;蓄积量20862688m3,占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5.72%。 3森林及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3.1重点工程概况经调查统计,近年来实施的生态建设面积达到15949.9hm2。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2241.9hm2;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3355.2hm2;流域治理工程面积28.6hm2;其他林业工程工程面积324.2hm2. 3.2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市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2241.9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135.9hm2,占三北防护林工程林地面积的50.67%;其他灌木林地面积182.4hm2,占8.1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1.7hm2,占1.86%;其他无立木林地面积881.9hm2,占39.34%。 3.3退耕还林工程全市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3355.2hm2。已形成有林地面积6392.4hm2,占退耕还林工程林地面积的47.86%;疏林地面积1.5hm2,占0.01%;其他灌木林地面积4069.2hm2,占30.47%;未成林地面积216.2hm2,占1.62%;无立木林地面积2675.9hm2,占20.04%。退耕还林工程中,退耕面积6589.5hm2,占退耕还林工程面积的49.34%;还林面积6765.7hm2,占50.66%。 3.4流域治理和其他林业工程完成流域治理工程面积28.6hm2,其他林业工程面积324.2hm2。 4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扎兰屯市1997年和2012年的森林资源数据进行动态分析比较,分析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的动态过程。 4.1林地面积变化林地面积580108.0hm2,与1997年林地面积566188.0hm2比较,增加了13920.0hm2。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有:退耕还林工程中耕地造林面积6589.5hm2;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流域治理、其他林业工程在非林地中造林;实施公益林工程建设后,经过多年封山禁牧,在非林地中天然更新形成了有林地、灌木林地。 4.2蓄积量变化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1796404m3,与1997年为13856861m3相比,增加了7939543m3。通过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提高了林分质量,单位面积蓄积量显著提高。 4.3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针叶树种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落叶松面积增加较多,增加了9780.9hm2;樟子松面积增加了551.1hm2;云杉面积增加了5.0hm2。阔叶树种面积增加的有13个,其中:白桦面积增加较多,增加了38427.5hm2;山杨面积增加了2333.4hm2;杨树面积增加了5996.9hm2;榆树面积增加了1870.8hm2;新增加了海棠、山楂、蚕柞、槭树、水曲柳、杏等6个树种的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增加1576.1hm2。 4.4森林生物量增长变化分析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45m3,与1997年的平均每公顷蓄积量29m3比较,增加了16m3。平均每公顷生长量1.3611m3,与1997年的平均每公顷生长量1.0300m3比较,增加0.3311m3。平均总生长量650263m3,与1997年的平均总生长量472560m3比较,增加177703m3。 作者:郝世文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林业监测规划院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计算机技术论文 一、我国的林业工程及其特点 (一)林业工程。林业工程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经济、社会等飞速发展的保障。我国的森林资源并不是十分的丰富,而且在建国初期,大规模的伐木使我国的林木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许多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漠,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总所周知,森林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问题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林木本身又能为我们提供各种资源。同时森林作为可再生资源,不能一味的盲目去开发利用,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战略,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二)我国林业工程的特点。我国在林业的保护方面虽然开始的比较晚,但也展开了六项大型的林业保护工程,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三北”及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为我国建立起了大片的防护林,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防护林建设工程,为我国“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带来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也为这些的确林业资源的丰富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当地林业的发展,也间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天然保护林工程,是我国投入最大的保护林工程,为我国建立起了大量的保护林,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林业资源,改善了我国的气候。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常年的耕种使土地的肥沃程度、对水源的涵养能力、对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对气候的改善能力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降低,退耕还林还草使土地的调节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针对京津等国家心脏地区的风沙问题提出的针对性方案,极大的改善了国家心脏的生态环境以及气候,减少了当地的风沙天气。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针对野生动物这一人类的朋友作出的保护方针。对整个地球的生态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极大的改善了我过林业资源不丰富的现状,在短时间内丰富了我国林业资源。并且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林业工程的监测与控制。计算机技术在林业的监测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为的去监测林业中的空气湿度等数据都比较繁琐,而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监测只要一次架设好技术设备就可以在电脑前只管的观察各种数据。在林业工程中各种化学数据,水压、弄度等进行检测时也可应用到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对各种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减少了人们的劳动量,方便了人们对林业的监测以及各种林业数据的研究。 (二)计算机技术在林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中的GPRS定位以及监控系统对林业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利用GPRS对非法的林业资源入侵进行监测,并对其位置和面积进行统计,有利于林业工作人员对这些土地的再次种植。同时可以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做出规划和记载,能够准确的控制对林业资源的开发,防止采伐过界的现象出现。能够更好的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 (三)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绘图中的应用。林业绘图在传统的林业工程中全部都是由手工绘制,绘制过程及其繁琐,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而绘制的准确度却没有办法得到保证,而且在林业发展的后期也不方便对绘图进行修改,往往一改就要全改。而计算机技术却可以及其方便的进行林业工程绘图,利用图形影像工具、GPRS定位系统、计算机绘图软件等进行林业绘图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绘制出林业工程绘图。而且准确度极高,对于后期的修改也及其方便,完全消除了人工绘制的缺点。而且随着各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绘图技术只能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准确度越来越高。 (四)计算机技术在林业灾害控制方面的应用。林业工程发展中,林业灾害对其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其中包括病虫害、火灾等。其中病虫又是出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不能直接全部铲除,否则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崩溃。怎样使森林生态系统处于平衡,又不对林业工程的发展造成破坏,就可以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并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监测,能极快的对林业灾害做出反应,极大的减少了灾害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五)计算机技术在控制非法入侵破坏林业资源方面的应用。非法入侵林业资源,对林业资源进行非法的采集破坏,这种非法行为时有发生。为了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传统林业中一般会组织大量工作人员在林区进行巡视,耗费了大量人力却不能极好的抑制非法采集的产生。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做到实时的对林区进行监控,在发生非法采集时能在短时间确定非法采集的地点,并对其做出处理。促进了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 三、如何更好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林业工程 (一)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及开发力度。为了更好的在林业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林业工作人员应该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更好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大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力度,在数据处理、三维图形绘制、监控设备等方面的开发都会更好的将计算机应用与林业工程。 (二)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准。为了在更好的使用计算机技术,要相应的提高林业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准,使计算机技术在林业中能得到正确的应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林业工程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对我国的林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只会更加广泛,更好的促进林业工程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作者:蒋禹单位:吉林省无线电监测站 林业工程论文:林业工程建设管理论文 一、林业重点工程概况 1.1退耕还林工程 1999年9月,区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6年底结束,累计完成造林任务0.43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完成0.21万hm2,荒山造林完成0.22万hm2。生态林总面积0.41万hm2,经济林总面积0.02万hm2,分别占造林总面积的95.4%和4.6%。1999-2002年,区划调整前,区辖区总面积为52km2,2003年,市对区划进行了调整,区辖区总面积增加到309km2。区划调整前省、市下达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指标为0.04万hm2,只占工程总指标的9.2%,而区划调整后上级下达工程建设指标为0.39万hm2,占工程总指标的90.8%。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区区划面积的加大,赋予了退耕还林工程更大的活动空间。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2012年底市、县联合自查结果统计,区退耕还林工程面积保存率为100%,退耕地还林苗木保存率为92.5%。 1.2三北防护林工程 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始于2001年,截止2012年底累计实施完成省、市下达指标0.24万hm2,范围涉及四镇四个涉农办事处69个行政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67%。其中属集体权属(荒山、荒滩、荒地等)的营造林面积为0.16万hm2,占造林总面积的66.7%;属个人权属(耕地)的营造林面积为0.08万hm2,占造林总面积的33.3%。根据市、区两级政府有关林业工程要和市“创建”工作紧密结合的要求,从2004年以后,三北防护林工程除兼顾山区绿化外,更加注重了郊区绿化,包括道路、近河堤等地类逐步的纳入了工程实施范围。据不完全统计,工程实施以来,进入三北防护林工程范围的道路、近河堤绿化折合面积约0.02万hm2,占总体造林任务的11.1%,有效的改善了城市周边的环境,为全市“创建”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 1.3天然林保护工程 区天然林保护工程任务较少,仅在2008年和2012年分两次下达区天保工程人工造林0.02万hm2,截止2012年底已其全部完成造林任务并通过了上级验收。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1荒山造林保存率差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对荒山造林和退耕地造林国家补助政策存在较大差异,造成群众对退耕地造林热情很高,而对荒山造林少人问津。荒山荒地又大多属于村组集体所有,同时由于立地条件、地处偏远等原因,即使村组集体造了林,也无力进行有效管护,造成荒山造林各项指标难以达到国家标准,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统计,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苗木保存率只有32%左右。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虽然不区分退耕地和荒山,只执行一个标准,但是,国家规定的单位造林投资标准仍然和现实相差甚远,造成了有些村组贷款造林,这样就加重了集体经济组织的财政负担。 2.2郊区林木管护难度大 区属市三个城区之一,市区22.4km的北坡段全部位于辖区境内,沿坡居住的市民量大,单位众多,加之近年来北坡公园、代家湾生态示范区及“农家乐”的建立,使人流往来更加频繁,给坡面林木管护及防火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 2.3陡崖绿化步伐缓慢 市区北坡段经过多年绿化,除罗家塄、福临堡、北坡公园、代家湾示范区及蟠龙坡头等几处节点植被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外,其它地方仍给人一种黄土裸露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陡崖没有绿化。据粗略统计,北坡段陡崖大约有三十几处,其中高度超过10m的陡崖就有十几处。代家湾示范区在建设过程中曾搞过陡崖绿化试验,栽植了约100m2的迎春花,由于代价高,无法大面积推广。 三、建议 3.1实施专业队造林,确保工程质量 区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以来,专业队造林所占比重并不大,据统计造林面积只有约0.06万hm2,只占全部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面积的9.5%左右,而且大部分为荒山造林。通过近年来的观察,这些造林地块苗木保存率等指标普遍高于村组造林地块,这说明一点,就是实施专业队造林是一个解决荒山造林难度大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被外县区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3.2进一步加强林木管护,确保造林成果 建议在市区北坡段成立专门的林木管护单位,具体负责该区域的林木管护工作,护林人员由各行政村推荐,镇街部门审核后报区林业局备案,由区林业局统一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工资发放和管护效果直接挂钩,以增强护林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3.3积极探索陡崖绿化模式,提升市区整体景观效果 对市区北坡段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搞清陡崖分布、高度等基本现状,制定具体绿化措施。选择适生树(草)种,在局部地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努力降低成本,全面推广,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改变北坡的整体景观效果。 作者:唐颖单位:省市区林果技术推广站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中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二重关联问题 摘要:中国美术史研究将美术史的性质归列到历史学的范畴,其目的在于重构美术历史。美术史研究应以图像为主干,尽力摈弃以文献为主导的研究格局。但在实践中,对图像的解读仍需依凭文献的记载,形成了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的既相互契合又相互悖离的二重格局。在“昭君出塞”这一典型个案中,历史记载与故事传承这一文献系统直接诱发了其图像系统的产生与形成,同时图像系统又极力超越文献系统形成的思维定势,产生新的图像系统格局。在中国美术研究视域中,这种文献系统与图像系统的二重关联是一种普遍现象,值得认真研究。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历史研究;文献系统;图像系统;昭君出塞 对于几乎每一个美术史家而言,他们都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潜在的“已有观念”。这种“已有观念”是一种知识体系的先验存在。这种已有观念虽然可以通过某些图像系统获得,但是,毫无疑问,其绝大部分是通过文献系统获得的。对于美术史研究而言,图像系统是其研究的主干,图像的色彩、绘画技法等因素是其研究的根本对象,美术史学的研究回归到图像本体上来,才是美术史学研究的目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图像复制的困难及图像独立审美功能的缺失,图像在真正的美术史研究中所处的地位相对尴尬。因此,还原美术史研究视域中图像系统应有的地位,结合文献系统与文图关系的实际,方是美术史研究应有的立场。有鉴于此,本文以“昭君出塞”这一典型个案为中心,探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文图关系,以期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文献系统:“昭君出塞”的历史记载与故事传承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当年出塞和亲,而今在茫茫大漠上只留下矗立的青冢,她的哀婉、悲怨以及为国为民的大义成为两千年来文人题咏与画家刻绘的重要题材。在此过程中,围绕王昭君的出塞,衍生出各类不同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与文学创作,呈现出内容不断丰富,情节不断延展,形式不断变换的状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种文献系统。 一是历史文献。昭君出塞和亲,是正史载记的真实历史事件,有历史文献的依据。根据班固《汉书》的《元帝纪》和《匈奴传》的记载,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部秭归人。王昭君本是“良家子”,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朝见,请求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将“待诏掖庭”未被皇帝御见的宫女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作为阏氏。建始二年呼韩邪单于死,前阏氏子代父立为单于。王昭君依照当时匈奴的习俗,嫁给后单于。这就是昭君故事的简单史实。 其后,南朝刘宋史学家范晔撰写《后汉书》时,又在《南匈奴传》中写入王昭君的事迹。他在史书中明说:“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也就是说,王昭君因入宫多年未得皇帝恩幸,而主动请求去匈奴和亲,并非《汉书》所言被动地被汉元帝赐给呼韩邪单于。《后汉书》不仅写明王昭君的态度和心理,而且对她的仪表也有生动的描绘:“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在这里不但有对王昭君容貌衣饰、风采仪态的描绘,同时也描述了汉元帝欲赐不忍,欲留不能,既爱怜昭君国色天姿,又不肯失信于匈奴的矛盾心理。此外,《后汉书》还交代了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愿嫁给继任单于的继子,曾“上书求归”,但“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的情形。 由上可见,《后汉书》所记载的昭君故事,已经不像《汉书》那样简略,可能吸收了部分民间传说,而且加上了一定程度的文学描写,王昭君已初具悲剧人物的雏形。 东晋葛洪所撰《西京杂记》也记录了王昭君的事迹。与《后汉书》相比,《西京杂记》的杂史记载更具传奇色彩。在此书中记述了王昭君之所以多年未被元帝宠幸的原因:“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于是,王昭君故事中又增添画工索贿的情节。及至“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被斩画工共有毛延寿、陈散、刘白、龚宽、阳望、樊育等六人。 二是音乐文献。与《西京杂记》几乎同时的音乐文献《琴操》一书中也记载了王昭君的故事,与《后汉书》、《西京杂记》相比,《琴操》虚构成分更多。其中最明显的一点便是,该书记述王昭君不肯依“胡礼”再嫁,“乃吞药死”。这是从封建礼教的贞操观念出发,对《汉书》所载王昭君史实做出的重大改动。此外,《琴操》还写王昭君死后葬于匈奴境内,“胡中多白草,而此冢青”,交待了“青冢”这一说法的文献由来。 王昭君出塞事迹与音乐文献关涉的,还有创作于《西京杂记》与《琴操》之前的西晋石崇的《王昭君辞》,在该辞序文中,石崇曾说:“王明君者,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改焉。”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王昭君从西晋始又被称为明君或明妃。石崇还写道:“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从此,王昭君又与琵琶结下了不解之缘。 至此,在历史文献与音乐文献系统中,后世昭君出塞故事的所有元素均已基本具备,如入宫、不见御、画工毛延寿索贿、昭君心存怨恨、和亲、再嫁、思乡、琵琶、青冢等,一个比较成熟的故事开始形成。加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国势颓败,北方边疆又饱受异族侵扰,许多家庭离散,不少人被掳而离开家园,在动荡中惨死他乡。所以,王昭君的命运便得到民众的深切同情,他们纷纷在昭君故事中倾注他们自己的爱憎,从而使昭君故事得以广泛流传。 三是文学史文献。到了唐宋乃至元明清时期,昭君出塞的主题元素又屡屡被文人利用,并以诗歌、小说、戏剧的形式敷衍传承。唐宋时期,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在内,几乎所有著名的诗人,都有歌咏王昭君的诗作。与此同时,《王昭君变文》为后世昭君故事小说化开了先河。元明清时期戏剧的隆兴,使昭君出塞的故事又被大规模地搬上了戏剧舞台。据《录鬼簿》载录,元有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吴昌龄《月夜走昭君》、张时起《昭君出塞》杂剧,皆已亡佚。现存剧作只有马致远的《破幽梦孤燕汉宫秋》。马致远的《汉宫秋》是一部著名的悲剧作品,也是昭君出塞故事系列中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昭君戏。这部杂剧集中了前记小说、文人诗词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果,根据时代的需要,使昭君出塞故事有了重大的发展。明代以昭君出塞故事作为题材的剧本有陈与郊的杂剧《昭君出塞》(现存《盛明杂剧》本)、无名氏的传奇《和戎记》(现存明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本),以及《青冢记》三种。清代以昭君出塞为主题的戏剧有尤侗的《吊琵琶》杂剧、薛旦的《昭君梦》杂剧等。不过,明清时代,昭君戏曲虽广为流行,但多歌颂昭君与元帝爱情,昭君自杀,既为朝廷殉身,又为元帝尽节,这些戏曲主题统一于爱国、忠君观念中,皆与史实背离。独《昭君梦》,以梦境结构全剧,并遵照史实令其和番,下嫁呼韩邪单于,与众剧迥异。 中国美术史论文:从“四个认同”的高度谈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 【摘 要】在新疆,高等教育的使命更重,它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发展,关系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对新疆的未来而言,培养什么人、传承什么文化才是新疆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四个认同”教育主线,将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渗透到艺术教育中去,引领广大青年学生胸怀祖国、建设边疆,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谐进步,为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大美新疆的到来努力奋斗! 【关键词】四个认同 新疆高校 艺术教育 教学改革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形成了难解难分,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同时,新疆各族人民长期共处、相互学习,成为推动新疆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历史证明,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一个多民族共居共建的家园。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新疆来说,近些年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内“三股势力”对新疆不断渗透破坏,妄图将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离出去。此时,“四个认同”理论的提出及如何贯彻学习“四个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四个认同”即是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 “认同”又称“归属感”,没有认同感,就不可能有凝聚力。 我们认为,“四个认同”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是解决新疆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保持新疆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治本之策。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的分裂,都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道路认同出现危机,进而造成国家民族的危亡。 新疆处于反分裂前沿,青少年由于受地域、宗教、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等同于与敌对势力争夺未来。当前,新疆各高校在青年学生中都开展了“四个认同”教育以及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这对青年学生正确树立国家观、民族观意义非常深远。针对“四个认同”教育,新疆各高校也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多所院校的教师及理论研究人员对“四个认同”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如新疆师范大学吴常柏教授的《新疆高校坚持“四个认同”教育的经验》一文,新疆农业大学的寇新华、何建忠教授的课题《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该课题先后在新疆多地三十余所高校进行了调研,掌握了有关“四个认同”教育的第一手翔实资料。 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的李瑞君、贺金瑞教授也撰写了对《新疆“四个认同”教育的思考》一文,对新疆高校“四个认同”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时,新疆各高校抓住重要纪念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强各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但是,落实“四个认同”教育,仅仅通过理论教育这一途径,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及对其行为倾向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 鉴于此,如何在学习“四个认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例、历史资料、考古发现来引导教育学生加深对“四个认同”的更深入理解,切实增强新疆青年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关新疆与祖国内地政治、经济、文化从历史的角度不可分割的考古发现、现存历史遗迹、文化遗存数不胜数,但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在利用此类视觉历史资料完善“四个认同”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尚属空白。针对这种情况,特别是新疆特殊的区情、政情,如何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中引入此类教育就具有既迫切又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美术史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各学科学生对古今社会的认识,提高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取高尚的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新疆高校的学生来说,在中国美术史课程中充实、完善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目的就是强化“文化认同”, 明晰“归属感”。而这种“认同”的学习是直观的、可视的、有翔实史料可查的。这种学习就是对“三股势力”分裂新疆图谋的正面回击。从而使学生从艺术史学习的角度观照新疆的历史文化以及与祖国几千年的脉络关系。这是“四个认同”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新疆未来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需要。再者,新疆高校中的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新疆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价值观认同,直接关系到新疆未来人才的培养、塑造,关系到孩子们正确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因此,在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中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导入新疆与祖国关系内容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充沛翔实的视觉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新疆与祖国内地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中原文化在西域就已经开始传播,这种传播丰富和发展了西域文化,从各个侧面影响了西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形成。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典章制度而且还包括生产技术、社会习俗等,从而奠定了西域与祖国密不可分的政治、文化关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权建制 众所周知,从公元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开始,整个西域地区就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 新疆从此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大量的考古挖掘史料也有力地证明了新疆和祖国内地的关系,这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 中原绘画艺术在西域的传播可谓源远流长,盛唐时期乃至魏晋南北朝都有传播,它主要体现在新疆现存的大量佛教壁画中,这些壁画作品如在美术史教学中加以利用、学习,势必大大增强新疆大学生对祖国文化与新疆关系的认同。 (三)中原生活方式、习俗在西域的体现 随着中原地区人民与西域人民不断加强往来,中原内地的生活方式、习俗在西域也得到传播。这种传播从日常生活到丧葬习俗都有体现。不仅如此,中原彩陶、丝织工艺品以及中原书法、建筑艺术在西域也大大得到普及。这也足以证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已由物质领域深入到精神领域,从上层扩展到了民间。总之,丰富的现存及考古艺术资源为新疆高校中国美术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四个认同”学习的实践性教育提供了翔实的客观依据,为新疆的长治久安、青少年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按 语:巫鸿(Wu Hung)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早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1972-1978年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任职,1978年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职,后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并于2000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会研究员,是美国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和权威的学者。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他还致力于推动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巫鸿教授著述甚丰,目前我们国内的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迄今已翻译出版了他的《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对中国美术界、美学界和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博士于2011年5月5日下午一点在美国芝加哥现场采访了巫鸿教授,并就美术史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请巫鸿教授作了深入阐述。本刊欣闻此举,特地全文刊发本次访谈的相关内容,以期望学界在有关美术史、论研究领域与巫鸿教授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与对话,以使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探讨更加细致、透彻。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学术为公,文以载道,站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塑造国家艺术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点上全力促进学术研讨的深入展开,既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同时也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中华艺术精神,尽到《艺术百家》应有的责任和力量。 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 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 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经显示出多重视角的潜能——二重可以发展到三重,也可以发展到四重。现在我们看问题就不只二重了,这种新的思考和王国维、陈寅恪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说二重证据法主要还是作为史学研究的方法,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更多了,学者们对美术史、文化史等历史书本以外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兴趣。作为证据的考古材料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过去所说的考古证据主要还是甲骨文、铭文一类,现在由考古提供的“证据”种类就多多了,比如城市空间、实物、中西文化交流、人的审美习惯等。虽然历史考据在我们现在的研究中仍然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历史研究中还有很多别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仅靠文字材料是不能够完全说清楚的。比如说如果要研究古人的审美习惯,除了文字材料,我们还要使用器物、图像、墓葬等材料,所有这些都有证据意义。 所以,在精神上我们还是要继承两位先生的二重或者多重证据法。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证据,什么东西可以构成证据;另一个是:使用证据想要证明的是什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 朱志荣:古代美术史的研究要运用和借鉴考古学的成果。您认为在研究出土文物的时候,应当如何使用历史材料和文学材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巫鸿:我刚才已经提到一点。美术史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视觉问题、看的问题、美感的问题,也涉及到物质性的问题,比如艺术品的材料构成、空间等。中国历史考古学中,墓葬是一个重要部分。墓葬里面有很多器物、图像——对这些个体进行研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方法。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墓葬内的空间安排和一些消失了的东西,比如当时摆的食物、香料、灯火等。这些东西在考古中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可以根据其留下的痕迹、空间安排,重构当时的视觉或者物质的环境。 考古学者有自己的一套学术规范,比如如何发掘、如何记录等。如果有些材料不属于这种研究重心的话,他们就不一定记录了。特别是如果对象牵扯到墓葬设计者的主体感觉、审美感觉、世界观等内容的时候,就比较难于进入考古报告。还有,如果对有些东西无法进行直接的考古分类的时候,比如“空间”——考古报告也容易忽略。但是这些信息对美术史研究却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在考古发掘和记录的时候,由美术史学者和考古学者进行学术互动。 朱志荣:在美术史研究中如何利用“重构”的方法分析材料? 巫鸿:对历史状况的“重构”现在变成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或目的。这和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西方。现在的历史研究,已经从研究一个重要人物和宏大历史事件转移到更为具体的、空间的和物质性的向度。甚至在研究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和他的整个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而不像原来那样做著名人物的传记性研究。 这种史学转向在近些年中对美术史的影响非常大。我在《武梁祠》一书里面对以前的汉画研究做了一个梳理,想看看不同时代的学者是怎么看问题的。经过这种研究我发现,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对每张画发生兴趣,所关心的是这张画的出处何在,那张画画的是什么。但后来就有人开始对整个的祠堂中的画像程序和结构有兴趣了。我写这本书时的希望就是 把武梁祠中所有的画像连在一起考虑,希望知道这些画像之间到底有没有一个叙事结构,其背后显示的又是怎样一种逻辑思维。这也就像是研究《史记》,其中的每篇都可以单独来读,但是也可以作为整部书的组成部分来看。后面这种读法所发掘的不但是司马迁对全书的想法,也可能反映出当时历史的某种观念。这种研究方法是首先重构一个基本的建筑体,然后通过这个建筑内的整体图像程序重构当时的审美和思想,其中包括家庭关系、君臣关系、政治观念等。 “重构”有不同的层次。首先,美术史研究离不开实际的东西,因此还是得从具体的图像、建筑、器物入手。然而,我们继承下来的往往是一些离开了原来原境(context)的历史碎片。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些很具体的碎片出发来重构原来的实体。特别是我称为“礼仪艺术”的碎片,它们原来都是为了某种宗教、政治目的服务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建筑体。因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些碎片能不能重新拼起来?它们背后的建筑体是怎样的?如果这种重构能够做成,就可以接着去想,接着去重构更高层次上的东西。比如像武梁祠,我们就可以进而考虑武梁祠和武氏墓地中别的祠堂的关系,考虑武梁祠石刻的大环境,甚至整个东汉时期墓葬的理念。这都可以算作是“重构”。很多领域,像物质、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原境——实际上都需要重构。但是在美术史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将这些领域分得比较清楚。有的时候学生会操之过急,还没把第一步做好,没把完整的、具体的东西做好,就一下子跳到很高的层次去谈政治、历史的问题,显得缺少中间环节。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文献的搜集、解读与利用 主讲人:陈智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地 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我已经多年没来南京了,这次来南京,黄惇教授邀我给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同学作一次讲演。能有机会同大家就艺术史的问题进行交流,很高兴。 要认真研究中国艺术史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也同研究中国历史一样,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经历一定的阶段,达到一定的标准。我想用三个环节、三句话、三个字、三个个案来概括我今天的演讲。 三个环节,指历史研究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史料的搜集、史料的考证和解读、史料的运用。 三句话,是与上述三个环节对应的:一是“竭泽而渔”,对应史料的搜集;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应史料的考证和解读;三是“正确而充分”,对应史料的运用。 三个字,是上述三句话的概括:全、真、准。“竭泽而渔”就是求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是求真;“正确而充分”就是求准,准确地反映历史。 三个个案。原则有时并不复杂,但要实践这些原则,达到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我今天要就先辈的经验和个人的实践,说明艺术史的研究如何求全、求真、求准。在这里还需要说明,历史研究的三个环节或三个阶段,在时间划分上不是绝对的,比如史料的搜集,即使已经比较完备,随着研究的深入,到第二甚至第三阶段,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补充。我这里举的三个例子,也不是全面论述研究的全过程,因为这样一来,时间会拖得很长,而是各有侧重。 一、陈垣先生关于吴历的研究 明末清初,常熟一带出现了“四王”、“吴恽”六位著名画家。他们是太仓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1592~1680年)、太仓王鉴(字圆照,1598~1677年)、常熟吴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1632~1718年)、常熟王翚(字石谷,号耕烟,1632~1717年),武进恽寿平(字正叔,号南田,1633~1690年)、太仓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1642~1715年,时敏之孙)。 吴历不但是著名画家,还是一位天主教神父。20世纪初期,陈垣先生因为研究中国基督教史,开始注意到吴历的神父身份,写了《吴渔山与王石谷书跋》,说明两人都有天主教信仰,只不过王翚是信徒而吴历是神职人员。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他对书法的兴趣与钻研,他对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有了深厚的认识,不止一次地提出:“书画是相因的,能书能画是大佳事”,在1931年10月23日家书中就有此论。在他1939年作的《汤若望与木陈忞》说:“以书为美术,与画并称,舍中国日本外,世界尚无此风俗。”他开始收藏书画,并从宗教史和艺术史的双重角度来研究吴历。1936和1937两年,他集中发表了有关吴历的多篇论著。这其中,有(一)文献的考订。包括《墨井书画集录文订误》、《墨井道人传校释》和《墨井集源流考》;(二)图像的订正:《清代学者像传之吴渔山》;(三)专题研究:《吴渔山入京之酬酢》;(四)集大成者:包括《吴渔山生平》和《吴渔山年谱》。这两者各有侧重,前者类似纪事本末体,分专题论述,并有考证。后者类似编年体,是陈垣先生关于吴历研究的总结。两者至今仍然是研究吴历必须参考的著作。它们在历史文献学方法论上的意义,更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极富教益的启示。 首先,他深知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应从哪里去搜集有关史料,怎样才能做到没有遗漏。他搜集的史料,包括吴历本人的诗画,各种画录,吴历同时人的文集,以及教会方面的文献。在二万五千字的《年谱》中征引的文献就有八十种之多,搜集以后经过考订而没有引用的史料更远多于这个数字。 其次,是他对史料的精细考订。就以《吴渔山生平》的第一章《吴渔山之家世及生卒》为例,这一章共考订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吴历的家世。陈垣先生首先从不同文献的记载中发现了矛盾,也就是发现了问题。《墨井诗钞》所收的陈瑚《从游集序》和张云章的《墨井道人传》说吴历是都御史吴讷的七世孙;而《朴村文集》本的《墨井道人传》说吴历是吴讷的十一世孙,陈瑚《确庵文稿》与此相同。陈垣先生认为后者正确而前说错误。理由是:(一)张云章所作吴历传记《墨井道人传》有三个版本,各种版本文字上有差异,吴历家世的差异就是其中之一。陈垣先生仔细研究过这三种版本,他根据的是康熙末年张云章自刻的《朴村文集》本,当然应该以此为准。(二)《从游集》是吴历的诗集之一。收入陈瑚《从游集序》的《墨井诗钞》是吴历死后陆道淮所编。但陈瑚自己的文集《确庵文稿》(汲古阁本)并没有收入这篇《从游集序》,却收录了他为吴历母亲所写的《吴节母王孺人墓志铭》,其中说到吴历父亲是吴讷的十世孙,吴历当然就是十一世孙了。如果陈垣先生没有深厚的版本目录学造诣以及深入的研究,是不可能得出这样确凿无移的结论的。而他表述这个问题,仅仅用了不到两百字。 第二个问题是,吴历是否是孔子弟子子游(言偃)的后代。明人冯复京所作《常熟先贤事略》说吴历是子游后代,他的先辈“坐事亡匿”,因为子游封于吴国,所以改姓吴氏。吴讷取名“讷”,是藏“言”于“内”的意思。陈垣先生根据吴讷自己写的《吴氏谱图序》否定了这种说法,同时指出,这种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吴讷的五世祖迁居常熟子游巷,和子游巷的言子故宅紧邻。他还根据雍正初年衍圣公孔传铎所作《复言子宅记》指出,言子故宅在明末变成了天主教堂,雍正二年禁止天主教,各地天主教堂被废,言子故宅才得以恢复。吴历长期与天主教堂紧邻,这和他晚年信奉天主教可能大有关系。这虽然是推论,有待证明,但可能性很大。 《吴渔山生平》类似这样的考证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这里还要介绍陈垣先生在1939年3月26日的家书中说的一段话:“凡撰年谱,应同时撰一二人或二三人,因搜集材料时,找一人材料如此,找三数人材料亦如此,故可同时并撰数部也。若专撰一人,则事多而功少矣。吾撰《渔山年谱》时,本可同时撰“四王”并南田年谱,以欲推尊渔山,故独撰之,其实找渔山材料时,各家材料均触于目也。竹汀先生撰二洪及陆王年谱,亦此意,然知此者鲜矣。”这段话给人以很大启发,如果我们要编艺术家年谱,可以同时编相关数人;写艺术家传记,也可以同时写相关数人。一句话,既要下苦功,也要讲方法,苦干加巧干。 二、石破天惊之作《元西域人华化考》 《元西域人华化考》全书不过八万字,字数远远少于现在的博士论文,甚至不如许多硕士论文,但它是陈垣先生前期的代表作,同时也奠定了他作为世界级学者的地位。它也是现代中国元史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之一。 《元西域人华化考》作于1923年,用陈垣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此书著于中国被人最看不起之时,又值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之日。”作为一位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中国史学家,他写这部书,就是要“证明西域人之同化中国”,以此唤醒国人的自尊和自信,振兴中华文化。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元代的西域,范围比以前扩大了许多,不但包括玉门关、阳关以西的新疆,更推广至葱岭以西,甚至到达东欧。元朝统治者把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在公文中称西域人为“色目”,在一般著述中多称“西域”。《元西域人华化考》中的西域人就是指色目人。陈垣先生还解释什么叫做“华化”:“以后天所获,华人所独者为断”,所以“先天所赋,本为人类所同,均不得谓之华化”。他从儒学、佛道两教、文学、美术、礼俗五个方面论证了在元朝大一统的局面下,大批过去被隔绝的外国人以及西北的少数民族来到了中国,来到了中国的中原地区,接触了中华文化,受到感染,为之同化的历史事实。 陈垣先生元代西域人华化的这个论断,是建立在全面搜集、严格考证史料的坚实基础上的。这部八万字的著作,引用的史料就达二百二十余种之多,还不包括没有引用的。该书引用材料的特色是,除了一般史学家常用的正史、方志等等,光是元、明人的诗文集就有近百种,所以有的评论说,材料“如此的繁富而多样,仅有晚年的陈寅恪和顾颉刚差堪匹敌”。而这时的陈垣先生不过四十三岁。 《元西域人华化考》的主要论断,发人之所未发,讲的是历史,但极富时代特色,有现实意义,所以蔡元培先生称之为“石破天惊”之作。 下面着重介绍《华化考》中美术篇的史料搜集与考证。 各位老师、同学从事的都是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对美术篇应该会更感亲切。陈垣先生根据中国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的特点指出:“书法在中国为艺术之一,数千年来,遂蔚为艺术史上一大观”,而“中国画有中国画特色”,与书法同源。因此,他将书法、绘画和建筑作为美术篇的内容。把美术提到文化的高度,并说“文化之感人,其效力比武力为大”,用今天的话来讲,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华化考》美术篇在史料的搜集与考证上有它的特点。他关于书法和绘画部分充分利用了两部现成的文献,因此可以不用“遍览群籍”。这两部书就是陶宗仪的《书史会要》和夏文彦的《图绘宝鉴》。《华化考》关于西域人中国书家和中国画家两章,就是以上述两书为基础,钩稽而成。当然,他的利用并不是全盘照搬,对这两部书的许多错误和遗漏,他利用《元史》、《佩文斋书画谱》、《西湖竹枝词》、《录鬼簿》、《寰宇访碑录》、宋濂等人的文集、《普陀山志》、《画旨》等各种各样的文献,以及故宫博物院的藏画等,加以纠正和补充。 怎样才能找到最有用的史料,怎样才能充分吸取前人的成果?又怎样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发展?陈垣先生为什么能在上述几个方面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心的读者如果能根据上述提示认真学习《华化考》的有关篇章,定会得益匪浅。 三、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考释 这批信札包含了许多艺术史的史料。关于这批信札的考释,我已经出版了三大册的专著,今天只能着重从信札的考证和确认收信人的问题谈谈我探索的经过。 1997年我作为哈佛大学和哈佛燕京学社的访问学者到了波士顿。哈佛燕京图书馆吴文津馆长和善本部沈津主任都向我介绍了他们图书馆珍藏之一的七百多通明人手札,并建议我进行研究。 在初步检阅了这批信札之后,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促使我下决心的是这样一些事实。第一、这批信札共有七百多封,是海内外现存最多的一批明人信札,其次是上海图书馆的五百多封。第二、收信人基本上是一个人,这就大大增加了这批信札的史料价值。第三、这批信札先是在19世纪流传到了日本,又在二战后的1955年入藏哈佛燕京图书馆,是流传海外的我国珍贵文献。 信札和刊本不同,刊本用规范的字体雕板,基本没有辨认的问题。信札也同抄本不同,抄本一般都用楷书,也不难辨认。信札和甲骨文、金文、简牍等类似,首先需要辨认。这项工作有相当难度,这也是信札多作收藏而少利用作史料的原因之一。 我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把这一批不同笔迹、不同字体的信札作出释文,也可以说是“认字”的工作。因为不首先作出释文,怎能读懂它的内容?怎能为别人利用?当然这一批四百八十多人写的733封信札、190通名刺的释文,直到我的书出版后,也还有热心的读者加以补正,至今也还有极少数字没有认出,但绝大多数释文已经确认。 我的第二步工作就是辨伪。在这里我要借用“有罪推定”这个法律名词,就是说,凡是新出现的历史文献,在未经确证它的真实性之前,必须先推定它是虚假的、伪造的赝品。所以先要辨伪,反过来说就是要考证。 具体到我要考释的这一大批信札,如果它们是赝品,无非是收信人伪造了一批别人写给他的信,特别是名人写给他的信,以抬高自己的身份,求得经济上或政治上的好处。 从常理出发就可以否定这批信札作伪的可能性。因为要达到炫耀自己的目的,伪造几封名人信札就够了,而这批信札写信者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固然有不少名人,但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要伪造四百八十多人的笔迹,编造九百二十多封不同内容的信札和名刺,而且还要一一符合写信人的身份地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叫做理证。 不仅如此,我还从核对笔迹、考察信件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求证这些信札的真实性。王世贞是写信人中的第一名人。王世贞来信的笔迹同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所藏他的墨迹完全相符。来信中说“黎少参书久已题讫”,我考证出,黎少参指黎民表,是王世贞的诗友,“续五子”之一。“黎少参书”指黎民表为收信人写的一幅隶书陶渊明诗。此事见于汪道昆和方弘静的文集。收信人和王世贞交往的可能性及途径,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这样,这批信札中王世贞信的真实性就得到证实。 到目前为止,经过我的考证,这批信札的绝大部分的真实性已经证实,也就是说,这批信札总体的真实性已经证实。 下面要着重谈一谈确定收信人的问题。在我到哈佛大学之前,有一位访问学者在1995年发表了一篇专门介绍这批信札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明确说,收信人是“万历间兰溪人方太古”。这个判断好象有一定根据,因为这批信札的上款,有的称“黟江”,最多的是称“元素”,还有一些称“元素方老丈”,而兰溪方太古确实字元素。但当我不断收集有关方太古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同信札的内容联系起来考察的时候,一连串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 首先是文献记载的方太古的众多友人,包括王守仁、陈献章、沈周、文徵明等人,竟然没有一个人的信件出现在这批信札中;而另一方面,这批信札的有些写信人,例如王世贞和汪道昆,根本不认识方太古,也没有给他写信的可能。 其次是时间的矛盾。这批信札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最早一封是嘉靖三十四年(1564年),最晚的一封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方太古生于成化七年(1471年),死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也就是说,这批信札中已知年代的,最早一封写于方太古死后十七年,最晚的更在他死后五十一年。可以确证,兰溪方太古绝不是这批信札的收信人。 这篇文章由于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因此整篇文章错误百出,误导读者。“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我们从“方太古说”的失误中可以汲取重要的教训。作者在确定收信人这个关键问题上,仅仅从某些工具书中查到明代方太古字元素这样一点线索就下结论,而没有细考方太古的生平,也没有稍为认真地翻阅这些信札的内容,更没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考察,也没有考虑出现同姓同字的人的可能性,总之,在运用材料和思辨两方面都显得草率,失误就不可避免了。 否定了收信人为兰溪方太古,并不等于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找到真正的收信人。茫茫人海,怎样才可以找到真正的收信人呢?我们不能凭空假设,只能从已经掌握的事实出发,而我们所掌握的事实,就是这批信札本身,包括它的内容和一大批写信人的名单。经过反复考虑,我确定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从信札内容中确定收信人的籍贯,以缩小搜寻的范围;一是查阅写信人的诗文集或其他著作,从中发现有关线索。 细读这批信札,不但知道收信人是徽州人,还可以更具体的知道他是徽州歙县岩镇人。歙县今天是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我还发现信札中有两封是收信人的亲友为他写的介绍信。因为是介绍信,所以一定要称他的名,知他姓方名用彬。沿着这条线索,我在写信人汪道昆、方弘静、胡应麟、欧大任、姚舜牧等人的文集中找到了有关收信人方用彬的许多重要材料。1999年,我根据掌握的一点线索,到安徽省博物馆查阅馆藏的几部方氏族谱,果然在康熙十四年(1701年)刻印于扬州的歙县环岩《方氏族谱》中找到了收信人方用彬的确凿资料:“用彬,字元素,号黟江,国学生。生于嘉靖壬寅(二十一年,1542年)八月廿六日丑时,卒于万历戊申(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廿八日。娶汪氏、樊氏,合葬上荫山。二子彭龄、龄。”这些记载同这批信札的内容以及收信人、收藏人(方用彬的曾外孙)所写的识语可以相互印证。收信人方用彬的确认,为我进一步考释这批信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先讲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我很愿意同大家继续交流。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再现民间玩具历史面貌 遗产日”,由中国美术馆特别策划的“大器‘玩’成——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于2012年5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共展出约370组八百多件民间玩具精品,将于9月3日结束。此次展览的作品均是从中国美术馆六千余件(套)藏品中精心遴选而出,一件件异彩纷呈、稚拙可爱的玩具精品将为观众带来一次视觉盛宴。据中国美术馆介绍,该展既是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的大型民间玩具专题陈列展,也是中国美术馆多年征集、收藏民间玩具的研究成果的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中展示。展览按照儿童成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以“成长”和“成才”主线分为“希冀”、“启智”、“尚德”3个部分。从婴幼儿的生命呵护、祝福祈愿,到低龄儿童的智慧开启、创造力、观察力的培养和少年儿童的知识学习、树德立志,3部分内容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将“寓教于乐、玩中启智”的展览主旨不断深化。我国民间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约6000至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响球、陶连环等玩具出现。千百年来,民间玩具以其造型的稚拙可爱、色彩的鲜明亮丽和内涵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民间美术资源中最独特和最有趣的类别之一。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是其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重要工作,有计划、大规模的收藏民间玩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历经30年的积淀与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美术馆宏大而丰富的民间玩具收藏体系已具规模。中国美术馆的民间玩具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既涵盖泥、陶瓷、竹木类的民间玩具,也包括风筝、花灯、小脸谱、面人和彩塑;既有名家名作,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陕西凤翔胡深的泥塑作品,也有偏远山区佚名艺人的天才创作,如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云南建水与贵州牙舟的陶瓷玩具。因而,中国美术馆的收藏既体现了我国现当代民间玩具的发展历程,也系统的保存与再现了民间玩具的历史面貌。 此前,结合“从延安走来——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推出“从延安走来”专场少儿赛”颁奖仪式的少儿代表、指导老师及家长,在“从延安走来”展厅现场参与了一次艺术体验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少儿,是来自中国儿童中心、北京市少年宫、思奇培训学校、艺格文化艺术工作室等20余家北京校内、校外教育机构的“绘画大赛”获奖少儿代表。(杨子)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中西方比较 摘要: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作用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史论课题,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更应该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把美术史研究的现代观念融入进来。 关键词: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学术分科;身份;造神模式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美术史研究的差异性,根本的是文化的差异导致。西方崇尚理性哲学,而中国思想以儒道释为主要代表。其中禅宗讲究:不利文字、得意忘言;儒家“天人合一”等思想,映照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追求。在宗教观上,西方认为宗教是文化语言、精神方向,比种族更重要;中国的宗教非常世俗化,在近现代社会革命中建立无神论之后,事实上我们更加容易自己“制造”无数的“神”。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一种体现。 二、学术分科的传统 中国古代历来不分科的学术传统,导致了一种“模糊”状态,中国美术作品的图像库也呈混乱状态。中国的佛教徒认为:“抄写”是一种美德。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书画界中也尤为盛行。后人多对前人名家的临摹与复制,并仿造其风格进行创作,而且往往并不署名,这也导致原作与摹本流传中,“真与假”的界限更加模糊,加上后人理论著述的“造神”行为,使得对作品真实情况的研究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古代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或者说是集二者与一身。以董其昌为例,其提出的“南北宗”画论,对中国花坛影响深远。董其昌是著名的书画大家,收藏家,又位居官位,集多种身份于一身。这种状态延续至今,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过程中,美术史论家和美术家也经常变换着自己的身份,这或许反映了中国美术的传统。其中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双重身份的兼备。即美术史论家兼画家,或画家兼美术史论家,这一部分人较多,特别是国画界的居多。 一种是身份的转换。原来是画家或雕塑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美术史论家;或原来是美术史论家,后来成为专业的画家。 三、中国美术史中的造神模式 种种的问题也导致了目前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困境。“英雄主义情节”和“神话色彩”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屡见不鲜,对艺术家的研究容易落入“神仙模式”。中国在艺术上讲究游“戏”,而不重“术”(美术),遵从“乐趣”即价值的观念。这种独特的思想导致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西方相比,在观念和方法上有很大不同。 传统美术史方法论上英雄美术史观,其主要特征是用神话传说解释美术的起源和以线性发展的历史观描述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造神”模式: 二王(找代表) 皇家装点(政府操作) 正统地位 文人神化 “书圣”。在这种操作模式中造假不可避免,并贯穿在艺术品的收藏和理论的建设中。 四、西方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进步性 西方近现代的史论学术的发展,受其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考古学等等突飞猛进的发展所带动影响,自身的学科建设已经远远的走在中国之前。西方的美术史研究具有:讲究理性、学科的界限和跨学科、与经济分开等特点。注重材料学,并与考古学相结合,注重实证,细致入微的考察艺术各个方面的情况。通过实证、材料、环境研究等,更真实的探寻艺术家生存环境条件,从琐碎的细节入手,并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考察,关照艺术家各个方面的情况,来进行研究。树立更加科学的方法,自然的打破“造神”的美术史书写模式,更希望去发现流派之外,并引领观念的东西。 例如,著名史论家白谦慎的著作《傅山的世界》中,并不是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 西方的中国美术史界有着许多杰出的人物,如:高居翰(James Cahill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克鲁纳斯(Craig Clunas)、方闻(Fong,Wen)、何惠鉴(Wai-Kam Ho)、徐小虎(Stanley-Baker, Joan)、李慧闻(Celia Carrington Riely)、Yukio Lippit等。 美术史的研究书写,需要带有情感的去表达我们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出的东西。这也是其真正的智慧所在。 五、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新的史论课题,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更应该了解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思想和方法,需要把美术史研究的现代观念融入进来。这样才能在与“西方”学术界的交往中建立自己的途径。使中国美术史研究,既带有西方实证色彩,又能深入的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或许这样才能逐渐树立中国自己的研究体系,把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带进新的纪元。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这是为促进党的整风运动的进行、促进文艺工作者学习马列主义、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思想而召开的。出席座谈会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工作者共80余人。是日为第一次会议,讲了立场、态度、对象、工作、学习等五个问题。16日,举行第二次会议,、等中央领导同志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23日,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作“结论”发言。座谈会结束后,、、任弼时、王稼祥、博古、凯丰、徐特立等中央领导同志与参加座谈会的全体代表合影留念(图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开宗明义地强调,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的继承与革新、文艺的源与流、文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范畴,作出了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现在让我们回顾中国革命文艺走过的光辉历程,那些美术工作者以《讲话》中倡导的艺术观念,在时代(从《讲话》至1976年逝世)所创作的部分美术佳作,重温的《讲话》精神。这些作品包括版画、新年画、宣传画、中国画、油画等。中国美术从《讲话》开始即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美术作品弘扬主旋律,讴歌工农兵大众,讴歌新时代、新生活。 版 画 《讲话》“引言”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讲话》发表后,其精神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并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的重庆《新华日报》接连发表社论和文章宣传《讲话》内容和美术家的学习体会。1942年秋,从延安带来一批木刻作品回到重庆,并于同年12月19日举办了“渝延木刻联合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1943年这批作品又到苏、美、英、印等国展出,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延安美术是中国美术的排头军,也昭示了时代美术的未来走向。当时的古元、彦涵、肖肃、力群、沃渣、马达、罗工柳、李桦、荒烟、黄新波、黄永玉等,他们的作品都显示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各以显著的个性色彩独步于版画界。如表现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灾民生产自救、安置灾民、组织移垦、帮助灾民渡过灾年的《移民图》(图2,彦涵1944年作),表现军民鱼水情的《给老百姓修车》(图3,力群1945年作)等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版画得到了很大发展,表现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新人新事及带有宣传性的作品成为创作的主流。如表现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丰衣足食图》(图4,力群1949年作),表现西藏和平解放的《喜讯传到康藏高原》(图5,牛文、李少言1952年作),表现农民劳动情景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图6,李桦1963年作)等等,举不胜举。 “”期间,版画也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表现知青上山下乡的《高原迎新》(图7,石虎1969年作),歌颂国际主义战士的《白求恩》(图8,李福来1973年作)等等。 《讲话》精神对版画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和深远意义,它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社会进步的趋势。 新年画与宣传画 《讲话》中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新年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富有教育意义和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时的解放区里就已风行,如表现群众学文化运动的《随时随地学文化》(图9,韩茂堂、张树德1944年作),表现农村生活的《丰收》(图10,聂云挺1945年作)等。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了经亲自修改的第一号文件《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要求把开展新年画工作作为“文教宣传工作中重要任务之一……应当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众的伟大胜利,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传共同纲领,宣传把革命战争进行到底,宣传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 《指示》发出后,得到了全国各地美术机构的重视和积极响应,由此所形成的新年画运动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讲话》及《指示》的精神均成了画家的创作动力和目标,特别是参与创作的画家几乎都是当时国内的专业美术家及一流的美术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如表现各族人民团结在周围的新年画《全国各民族大团结》(图11,叶浅予1952年作),表现全国英模大会盛况的新年画《劳模会上的好姊妹》(图12,俞微波1957年作),表现在校学生边劳动边学习,即勤工俭学的新年画《半工半读》(图13,刘旦宅1960年作)等等。 “”时期,一些新创作的意识形态特征明显的新年画和宣传画,是为了迎合形势的需要。如表现革命样板戏深入人心的新年画《演革命戏做革命人》(图14,李中文1975年作),表现画家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宣传画《斗争生活出艺术,劳动人民是主人》(图15,王维新、王利国1973年作),表现社会新生事物的《农奴女儿上大学》(图16,潘世勋1975年作)等。 新年画与宣传画的创作,一直与的指示及《讲话》的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以视觉图解的形式建构了时代的美术基础,特别是表现工农兵形象的美术创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画 《讲话》指出: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 1949年4月开始,对中国画改造的一系列来自美术界高层领导的文章纷纷在各大报刊媒体发表。如1949年4月22日的《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发表了蔡若虹的文章《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之后》(指4月,由北京80多位国画家的近200件作品组成的新国画展览会在中山公园举行。这次展览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情,因为它标志着那供给有闲阶级玩赏的封建艺术的国画,已经开始变为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艺术”),4月25日,江丰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了《国画改造第一步》的文章,说明国画改造运动是与延安以来的文艺方针相一致的。 中国画之人物画可谓陡然崛起。现代水墨人物画开拓者蒋兆和原本画西画,即从传统造型之人物结构入手,以水墨人物画技法进行创作。当时学西画的方增先、周昌谷,以及以速写、年画等技法擅长的黄胄、叶浅予、李琦等也以人物画进行创作,开了近千年中国画史前无古人之新篇章。如表现人民首次参加普选的《一辈子第一回》(图17,杨之光1954年作),表现农村青年劳动与爱情生活的《约会》(图18,黄胄1953年作),表现在和平的环境里,老人和儿童文娱生活的《第一回胜利》(图19,程十发1956年作)等等。 中国画之花鸟画除齐白石、陈之佛等的写意或工笔外,也努力选择生活或革命的题材。如表现人们热爱和平,以谐音传情的《和平》(图20,齐白石1950年作),表现革命圣地井冈山上杜鹃红的《东风朱霞》(图21,郭怡1962年作)等等。 中国画之山水画画家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等,自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作品都体现出高昂、健康和催人向上的激情,显示出新时代的特色。如描绘故居的《韶山》(图22,傅抱石1962年作),有些山水画则借用诗词句意而创作的,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图23,傅抱石1965年作)等等。 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国画改造对中国画本身的视野拓宽具有积极意义。 油画与历史画 《讲话》“引言”指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身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新中国成立初期,油画创作的主力队伍有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林风眠、董希文、周令钊、罗工柳等人,当时创作题材的主流为肖像、风景和静物等,而随着解放军部队中的美术工作者创作的油画,其主体均为解放战争、工农兵等革命历史,受到了油画家们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油画家进行革命题材的历史画的创作,其中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曾先后四次组织画家进行历史画的创作。从作品中可看到创作者多是历史画中的亲身参加者,他们将《讲话》精神真正化作自己行动的指南。当然,对于历史画的创作,最注重的就是历史的真实,用绘画的语言去再现历史。如再现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图24,董希文1953年作),表现青年学生闹革命的《》(图25,周令钊1951年作),表现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解放南京》(图26,杨建侯1956年作),表现群众学文化的《给奶奶读书》(图27,吴作人1958年作),表现广大青年支援农业建设的《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图28,葛维墨1958年作)等等。 这些油画作品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人的革命激情,以生动的画技及形神兼备的形象描绘,给人以感动和力量,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著作为发展我国革命文艺事业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至今70年了,仍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美术界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绚丽局面。我们的美术作品始终与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和事件相关联。如表现社会文明新风尚的新年画《五讲四美开新花》(图29,何永坤1981年作),表现香港回归祖国的新年画《香江竞舟图》(图30,廖开明1997年作),表现将“非典”疫情坚决控制,全国人民共同抗击“非典”的宣传画《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图31,国家邮政局2003年设计),表现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画《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图32,北京奥委会授权2008年设计选定)等等,举不胜举。 美术家们不论用何种技法从事创作,都以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把自己的艺术献给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在他们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表现,今天仍令人神往。这些作品渗透着《讲话》的精髓,并具有了文献层面的价值和意义,被称作“红色经典”,在屡次的拍卖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因为这些美术佳作是永恒的历史记忆。(责编:李禹默) 中国美术史论文:浅谈艺术创作的方法与中国美术史的关系 [摘要]我的艺术创作方法,我的思维,我的人生正在迎接历史性的转变。随着顺利考上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我的艺术生涯即将展开里程碑式的转变。随着更高的艺术殿堂的洗礼,把我本科阶段的单纯无知和稚嫩洗涤荡尽。反思总结我在之前的艺术创作,更多是纯粹的课堂习作、对前人的临摹和基础技法的练习。 [关键词]艺术创作 中国美术史 创作上少之又少,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语言尚未进行探索,就连毕业创作也是偶发的一念冲动和被动地进行加工,之后就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形成艺术创作的持续。历经一年的社会工作经历,再次回到艺术的怀抱,仿佛阔别已久,初次执笔,犹如年幼时咿呀画图,思绪万千。既然再次走上这条道路,我就要毅然地走下去,并且要有实质性的收获。 咋一谈到艺术的创作,感觉无从下手。再不能返回本科时期的盲目绘画中去,要想有实质性的突破,必须要结合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自己现有的作画手段,探讨新的艺术创作方法。而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创造性思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是之前的我,太多重视绘画基础,轻视了创造思维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病。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只有绘画的技法,这和画匠、木匠、石匠等技师没有什么区别。那些真正有才能的艺术家,有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对当下文化及环境高出常人的认识、能对旧有的艺术从方法论上进行改造,并用“艺术的方式”提示出来,才能真正地创造出艺术的价值。就像上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父亲》,90年代张小刚的《大家庭》等等。细细揣摩他们这些成功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无一不是敏感地触摸其所处的时代,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自己的创作上结合当时艺术的发展对旧的艺术创作方法进行改造,最后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阐释。这其中就介入了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中国艺术史上下文的关系。 作为一个“80后”,我应当怎么去进行我的艺术创作呢?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来说,经历了“伤痕美术”“无名画会”和“星星画会”“85新潮”“新文人画”“实验水墨”“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观念艺术”“艳俗艺术”等等艺术观念,我应该走像罗中立、何多苓等等他们的乡土艺术?像80年代的一些艺术家搞抽象?还是去疯疯癫癫玩行为艺术?亦或是跟风中国当代艺术领军的诸如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和岳敏君等当代艺术F4的艺术道路模板? 我想,这些都不属于我应该去走的道路。我没有生活在乡土艺术家们所处的年代,没有插过队,去乡村体验那种艰苦的岁月,不可能创作出《父亲》《春风已经苏醒》《西藏组画》那样的作品;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动荡的岁月,体验不到“”结束后带来的那种欢欣鼓舞,还有失意落寞和精神缺失的情绪,不可能创作出《1968年×月×日雪》《春》《大家庭》那样的作品;也没有亲身接触过“85新潮”,怎么会勇敢、真诚地用相应的视觉图式来唤起社会的感奋。 作为一个四川美术学院到重庆大学的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我是否应该转向“图式化”的创作方法,“卡通式”的画面表征,“肤浅性”的无聊心理这种新风格呢。身边的人都说,中国社会的创作风格正在发生转变,“卡通一代”势必雄起,你也走这条路子吧。 我观察了一些和我相同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同龄人,他们正在进行的艺术创作不完全像书面上对“80后”描述那样,80年代出生的人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性格,也不存在一种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差异,他们所持的艺术观是多元化的,进行创作的形式和方法都不尽相同。有些人如沈桦、黄淋是两位出生在70年代的艺术家,但他们不同于朱其等人对70年代人以青春残酷、卡通等的定位,而是将自己的视角转向社会,展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都关注社会矛盾;有些人走向抽象与观念,何桂彦在2006年策划了“无中生有,超越抽象”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抽象绘画正在不断扩大自己在川美的影响力,为我们展示了“70、80后”一些艺术家的另一种创作状态;有些人则跟风“卡通一族”,“卡通”一时间成为“过街之鼠”。 我要怎样进行我的艺术创作呢?要有一个怎样的方法呢? 首先,我要尽可能地忠实自己,做能够真实表达自己感觉的作品。我会避免让自己产生8:“我要做一件让世人惊讶的作品”。之前我做作品,脑子里总想着一鸣惊人、惊世骇俗,或者是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动机肯定是值得质疑的。“忠实自己”是忠实自己加以反思过的某种真实,是从独立意识中出来的某种需要去试探的真实,这时候的自己也许成为了需要去判断的对象。“忠实自己”意味着一种关系的建立,是作品与“问题中的自己”的关系建立。为什么我们要在作品背后做如此长期的思考,就是要在常见的忠实中去寻访出“问题中的自己”来。这个寻访的过程,有时我把它视为自我批判的过程。我要贴近自身,表达自我的生活,无论是积极的还是颓废的,且不计较,这应该是我创作的主要题材。 其次,艺术是件独立的事,能够得到的只是内心的共鸣,因此我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艺术家的独立是艺术独立的前提。现实中,也许有许许多多能够引起内心共鸣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为何会让我最感动,我要用一个独立的思维去记忆并转化。然而,共鸣断然不是“瞎碰”碰出来的,“瞎碰”出来的共鸣断不能长久。都说与我们相关的,可以说更多的是物质而非精神,而这些又要依靠自己的父母、亲人的支援,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是无法独立的。但是在此又有必要指出,这并不能说明我们“80后”就是堕落的。现在人生对于我们而言仅仅是开始,而在现代的生存压力之下,我们不关乎时代深刻的命题,找活命的东西,难道这是不能理解的吗?在这个环境下,我们就更应该独立。我要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精神,只有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具有某种担当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规范也有着别样的要求,看待现实的眼光也是独特的、锐利的。 再次,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想作为一个艺术家,就要敏感地触摸其所处的时代,发现并提出“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许多人都评论我们这一代承担不了这个时代的变革命题,不会指望我们会像80年代的年轻人那样激烈地燃烧起理想的火焰,去预示、发现、再现着社会的问题。但是我们更现实,更现实地流露出了在这个即将属于我们时代的社会“自我”的重要性。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发现“问题”。我要勇敢地阐述社会极端腐败的现象,或是人心的丑恶,或是社会的各种风气,或是其他的方方面面,用自己的作品去说明问题,给现代人一个启示。 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应该说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的行为举止、思想状况总能得到社会的关注,毕竟“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毋庸置疑,年轻人总为未来代言。我就要以我们这种年轻人的态度、年轻人的思维、年轻人的活力去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来回馈这个时代。 中国美术史论文:论中国美术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 素质教育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晶,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艺术财富,美术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和研究中国美术的发展史是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吻合的。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作用 知识结构 素质教育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结晶,在1982年党和国家为了坚决反对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即反对应试教育,提出了坚决实施素质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93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七条规定:“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至此,素质教育模式开始在中小学实行。1996年3月1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6年4月10日颁发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模式逐渐影响到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国民整体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教育模式所提出的,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艺术财富,美术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习和研究中国美术的发展史是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吻合的。素质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而中国美术史也能为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教育素材和资源。 一、中国美术史是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一个窗口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作为一个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是自身所要具备基本知识素养之一。试想之,一个大学生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了解,谈何热爱国家,谈何建设国家?而这些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都无不打上了美术的烙印。远古时期的石器工具、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工艺、秦砖汉瓦、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唐三彩、宋元时期的瓷器、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等,古人们创造出的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供我们当代人欣赏的一道文化大餐,也为我们研究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的发展提供着信息。 美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所谓情操指的是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或社会意义的事物所产生的复合情感。而美术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情感性,人们利用美术来宣泄自己的情感,是人类情感表现的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情感升华的重要途径。人的情操属于人的情感中特殊的一类,如道德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荣誉感等)、美感(对美的感受、欣赏与追求等)、理智感(与满足认知和解决问题相联系的情感)。情操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等的制约,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情操产生的过程。通过美术,人们的情操不断的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同时,美术又是集历史学、文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美术创造必须要有生活基础,所以,在我国历史中出现的和美术相关的文物及文献都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有着历史研究价值,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中国美术史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体现出的一种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精神是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合。 闪耀着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光辉的中国美术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中国画中意境的表现方式影响到了19世纪欧洲的现代设计艺术,再如以中国园林艺术为代表的东方园林深刻影响着东亚各国的园林及城市规划建设,这些影响也表明了中国美术不仅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三、学习中国美术史能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及其结合方式。它与知识掌握程度的结合形成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全面反映了个人所拥有的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有层次、有序列的整体知识信息系统。而中国美术史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审美教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人们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科学的审美教育能使我们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原理和方法论,站在历史的角度和辩证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学习中国美术史不仅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和方法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理解到,学习中国美术史是和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成为大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窗口,增强民族自豪感,丰富知识结构有巨大的帮助。在高校中除了与美术相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开设中国美术史的欣赏和学习,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给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充满着新的活力,将会对我国素质教育模式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中国美术史论文:试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摘要: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绘画上成就卓著,在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造诣上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刘海粟 美术教育 美学 作为20世纪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拓荒者、艺术大师,刘海粟除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彪炳画坛,又以其独特而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术史论造诣,为中国近代绘画美学和美术史论的开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很多著作,观点新颖独到,详细而精确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了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刘海粟的理论在现代绘画美学上具有超越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他所强调的艺术所具备的主观表现、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 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也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为了上海美专的生存发展,他多次向亲戚借钱,参加义卖资助办学,把香港画展中100万港币的画款全部捐献给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努力摆脱传统的学院主义的束缚,坚决反对禁锢学生的艺术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主张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重视外出写生,强调艺术创作要尊重自然,贴近生活,师法造化。课堂上,他严格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写生活动来深入了解自然世界,尊重客观,在对静物、人物和风景写生时,不能照搬原物,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去灵活生动的表现它们。刘海粟始终坚持艺术实践,曾经多次上黄山写生,每次都把对黄山的不同感受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表达他心目中黄山的永恒之美。这就是至今仍值得我们钦佩的“黄山精神”。这精神就是尊重客观世界,结合主观表现,不断创新,突出个性。我们从他一系列的黄山作品中,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刘海粟首次倡导在中国使用人体写生,实行男女同校。他的关于人体艺术的美学思想精论是对传统伦理美学思想的超越,在民国绘画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为开创西方式的美术教育作出了贡献。 二、倡导中西融合,注重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刘海粟倡导中西融合,反对“全部西化”。1929年刘海粟首次赴欧学习考察两年半。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努力汲取西方绘画真谛,同时不忘介绍、宣传中国美术。他的油画作品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中国气息,因为他把中国传统的国画元素运用其中,包括中国画的笔触,线条,表现形式等,所以他的油画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国画的意蕴。早年刘海粟的油画写生中明显带有中国画的笔画,如《前门》、《向日葵》、《休息》、《在此》等优秀作品。而他创作的国画,又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了油画的空间感和独特的质感。尤其是刘海粟晚年的作品,形式新颖,主题突出,色彩强烈,突破了传统国画的表现形式。这正表现了他所坚持“融合中西以创新”,“发展东方固有艺术,研究西方艺术蕴奥,从创新中得到美的统一”。 刘海粟的绘画注重个性发挥,无论国画或油画都充分展示他特有的性格。在7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是自己走自己要走的路,自己抒发自己要抒发的情感”。他的作品是由自然、生活所激发,真切而实在的主观思想情感的表白,体现了时代、民族特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刘海粟特别强调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主观意识,突出艺术家的个性。1982年10月,他和南京艺术学院学生谈话时说:“黄山有永恒的美,但她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使我永远画不尽,要知道学无止境,艺术无止境,每上一次黄山,就是跟大自然较量一次,也跟自己较量。我画黄山,每次都有那么一点新意。”因此,“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和“主观表现和个性发展”并重是刘海粟所遵循的艺术创作原则。他认为表现就是艺术家强烈的渴望用独特的、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生命和人格。 三、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系统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刘海粟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整的现代绘画美学体系,其精髓就是情感、个性和主观表现说。他发表了许多论著和译著,如《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梵高》、《高更》、《欧游随笔》等一系列著作中,渗透着他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可以说,中国美术表现主义体系及其理论的进一步确立是由他开始的。刘海粟也是一位出色的美术史论家,是中国近代美术史论的先驱之一。他对艺术史见解独到,认为“一部艺术史,即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刘海粟的观点洒脱,对艺术的抒发强调创新,从统摄艺术史趋势入手,敏锐把握美术发展的时代脉搏。刘海粟的美学思想体系,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回顾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使我们从他积极进取和实践创新精神中重新找到创作的动力,我们不会忘记他在艺术上的创造性成就和为祖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杰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中国美术史论文:海外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概况 摘要:本文主要在悠久的中国美术史学传统之外,简要介绍了海外的一些研究者在古代绘画史方面的成就,他们从异域的角度开辟了新的治学道路,尤其集中在几位有典型代表性的学者作品上。如高居翰和苏,立文,从早期汉学研究的格局逐渐分化出来。凭借扎实而有份量的著作使中国画学的独立性得以彰显,他们的方法既有考证严格的优点,又具备方法论的自觉,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外研究中国画学的学术群体。 关键词:中国绘画 形式风格 外部因素 从国人眼光来看。中国美术(古代美术)的文献资料已蔚为大观,即便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不为过,学院建制和中国美术史学科发展业已多年,这一基本事实构筑了中国美术史学的初步框架,至少在中国美术史学的文献搜集、资料分析、画作风格研究、画家生平介绍等几个方面从现代分科的角度进行了详细而富有成效的搜集整理,而且更在日益发展的图像学研究上从形式分析角度吸收了当今海外学者的新进方法,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新月异的中国美术研究不再停留在搜集材料的初步方法上,以往“中国”这一词汇只是地理文化范畴上的对象,即研究的对象必须是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品,包括绘画作品、礼器艺术、建筑雕刻等类别,而现今研究者则涵括进了本土之外凡有志于中国文化且浸润其中经年有日的海外群体,且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受到了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重视。如果在中国美术史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此现象毫不加以关注的话,无异于抱着本土的研究目光固步自封。本文就拟从中国美术史学中传统绘画的角度谈谈海外近几十年来中国美术研究的一些概况和突出的表现,以期得到一点启示。 绘画在中国传统美术中取得的尊贵地位与传统文人观念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自有画史记载的作者始,就已经纳入了一个延续有脉的承传系统。海外很多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把眼光和精力从对青铜礼器的研究转到了对绘画的极度关注上,从而把中国画这个概念在文化内涵的界定上与西画作为两个独立发展的范畴来加以观照,由此构成了一个中国本土传统,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着稳定性。中国绘画在历史文化中的脉络和中国文人在特殊历史现象中的精神展现就成为一些西方学者所着重处理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他们在具体接触画家作品时,不会仅仅论述风格形式上的特点,在展开与前代作品关系的阐释基础上会引入画家当时文化社会史的面貌,甚至是画家和赞助人之间的关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者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就是这一研究潮流中一位杰出的专家,应该说他的名字对于国内同行研究者来说是相当熟悉的。高居翰研究中国晚期绘画史的三本巨著《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中文译本已经出版,其中对元代和明代绘画着力甚深,而山水画又成为高氏所特别关注的一个领域,他审慎而又精彩地阐述了那一历史阶段的画家之间无与伦比的关联性和画史上的复杂性,尤其是《气势撼人》一书由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讲稿结集而成,主要讲述17世纪中国绘画史中的一些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对董其昌在晚明画史中的重要性与复杂性,重新给予了定位和介绍,还从新的角度驳斥了以往画史中对一些职业画家的习惯性偏见所造成的盲目判断。可以看出,高居翰除了对中国古代绘画史极为熟稔之外,本身在价值意义系统和“方法论”方面保持着高度的自省态度,从不人云亦云,没有从传统认知的角度和简单的视点去看待历史上的创作者,而是从相关语境尽力挖掘创作者在面对庞大传统遗产时所采取的回应方法和选择上的困境,同时涉及到对他们作品的品评和分析。 高居翰教授在美国研究中国画学史领域应属第三代学者,就像有的论者指出第一代研究中国美术的学者应属于汉学家,言下之意指的是早期欧洲影响下的凡属“中国学”研究范畴的专家行业,包括像语言、文学、历史学方面的研究,那个时候美术学还没有从“汉学”领域中独立出来:第二代学者则是二战后具有影响的对美术史学科独立性有相当自觉的研究者,像罗樾(Max Loehr)等,他不仅懂中文,而且对中国艺术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加上吸收了德国美术史学家沃尔夫林的图像学成果,即对作品形式风格的演变持有自足说的论点,好像不太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罗樾在此基础上针对青铜器纹样的研究发表了很具影响的论文。高居翰就是罗樾的学生,但是他没有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对待艺术史的写作,而是在广泛参询画家对于社会历史的反映。把当时创作者和地域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结合起来,做出了既宏观又带有很精微特质的画家个人情绪对于画作影响的论说方法。 海外学者凭籍着他们的语言写作优势和很好的研究环境(比如很多国宝级书画藏于海外博物馆)提出了一些国内学者所不易看到的问题,加上他们不忽视对文献资料的细密考证,也研读了很多先辈学者的著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声势的海外中国美术学研究群体。由于本文篇幅所限,不可能都有涉及,论述中多有挂一漏万的嫌疑,像很多这方面有特色的专家,比如美国的李铸晋、方闻、包华石,班宗华等,所治领域和观察角度多有不同,像包华石近来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系列论文来看,他侧重于在相对政治文化环境下,海外中国美术史学领域存在的一些偏见和“盲视”,甚至是权力关系下存在的文化歧见和“误读”,其重点并不在于分析某个画家作品的精妙(就像很多论著那样),而在于受到西方学术大环境影响下新的研究角度的阐发,不着力于通史和断代史的长篇论说,构成了当前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中的新趋势,同时也冲击了固有的“学科”边界概念。 方闻作为普林斯顿大学荣退教授,长年来对中国传统画史的研究形成了很有影响的“东部学派”,近几年方闻也调整了自己的方法构架,以回应各种新出现的问题。由是想来。这一“内”一“外”之别只是相对和方便的命名,并无绝对界定的必要,任何画史对画家和作品的研究都要有“内外”的兼济才行。实际上,中国传统画史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并不与这种方式矛盾,只不过比较零散和不系统,不像西方学科那样分门别类而极具理性法式,它们之间相互还可以借鉴对方的优势而体察自己的不足,不然的话,别人说的老拿西方的方法去研究中国,把“中国”仅仅当成了材料和解析的范本,才是我们在学习海外学者成果时应该引起反省的地方。 中国美术史论文:案例型教学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案例型教学;中国美术史教学;教学改革 中国美术史是美术学科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同时也是专业理论的主干课程。而在21世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美术史作为高校艺术学子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教育课,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潜能性和前瞻性,同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充分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陈传席说:“只有技能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他的这一理论更是精辟地阐明了美术理论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美术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美术史论和相关人文知识教学。但是,长期以来,美术史论课程与教学总是处于陪衬地位,不少学生对这类课程缺乏起码的兴趣与热情。这主要是由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因此,加强美术史论教学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 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有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是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理论学习,认为不学美术理论同样可以画好画。这种现象也是现今美术教学的现实且严峻的话题。为什么美术专业理论课引不起学生的重视与兴趣?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教学工作者的思考。多年来,我们的美术理论教学基本都在套用一种相同的模式,即教师在授课时对美术理论讲授较多,对艺术作品分析不深入,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导致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培养不足,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也是人云亦云的状态,并且学生也容易忘记所学的美术史论知识。有些教师习惯于按时间顺序讲解美术发展的历史,以美术发展的历史作为讲授的重点。这种方式,可以将美术发展演变过程讲得很详细,但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这样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只适用于一般常识的欣赏课,这样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艺术认识没有多大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就必然形成学生对美术理论学习的轻视和学与不学都无关重要的心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理论的热情以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二、案例型教学的构想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强调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权,注重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其展示自己才能的欲望,进而发挥其潜力。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和教师及时沟通,同学互相学习,教学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从实验中获得知识” 在美术史论教学中,如果加强艺术作品的鉴赏,用直观的艺术作品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必然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师生处于一种急于交谈的良好教学氛围之中。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师传播知识,有利于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改革美术史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因为这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科学事实和概念, “重要的是让他们去做”、“要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将实验放在十分基础和重要的位置上。 三、“案例型”教学方法与传统授课方式的有机融合 (一)基础性和直观性的融合 “案例型”教学方法与传统授课方式的有机融合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直观性的融合。所谓基础性,是指授课时要讲述美术本体所包含的绘画、书法、工艺、雕刻等等,但又非只是客观地介绍材料,而是史论结合,以论带史,使趋于感性的视觉经验上升至理论高度。这既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专业理论水平及创作理念的改善与提高;直观性是指讲课时尽量展示可视形象。大量的视觉形象展示,使授课内容生动、直观,使学生在尽情领略中国古代美术杰作的同时,掌握中国古代美术发生、发展及美术本体的特殊规律,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古代美术杰作和杰出美术家的崇高感情。 (二)传统教学与新成果的融合 传统教学观念滞后,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的试论教学往往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案例型”教学方法充分注重吸收和利用最新考古资料和美术理论界最新研究成果,力求授课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授课过程中,注意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比照,启发学生思考其现实意义;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点和热点加以重点提示,并对观点不同的研究成果进行简明扼要的比较,提出教师自己的看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三)传统授课方式和教学实践相融合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生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以书本为中心,很少能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案例型”教学在这里主要体现在授课方式和教学实践当中。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堂讨论和实地参观考察等为辅进行教学。其中将课堂讨论作为关注的重点,使之成为师生互动的纽带,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地参观考察的教学方式突破以往较为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案例型教学的实施效果分析 在“案例型”和传统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创作理念的改善与提高。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创造性思维渗透到其中,提高学生对视觉艺术作品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研究,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培养了学生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美术史论文:许江在呐喊 将可能性还给历史“八五”85中国美术学院校庆 依旧波光潋滟的西湖,晴方正好的南山路217号,中国美术学院迎来了它的85岁华诞。本次校庆特别安排了“八五” 85,展览作为最主要的内容。而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的展览宗旨更是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开幕式上,身为艺术家和美院院长的许江先生慷慨激昂的讲话给在场的每一位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讲话与其说是讲话毋宁说是呼号。多年来多次我看到许江先生的讲话总是慷慨激昂,侃侃而谈,这一次,我特别深切感受到许江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院长,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在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勃兴在鼓呼和呐喊。 校庆期间,我同众媒体同仁采访了许江先生,他依旧是激情四溢给我们回顾了那段激情的岁月无数的故事...... 许江院长围绕 1985年那个难忘的岁月回顾了学院85年的发展历史、结合展览的内容阐述了学院的精神。他说,屏幕上放映的短片,由85年前真实的影像剪辑而成,我们在此重温历史,重温激情,感受三十年来生命与校园的巨大变迁。历史的浓缩总是在用某些“不变”或者是“骤变”的因素,令我们怦然心动,仿佛一下子面对家园。 这次展览的策划和实施主体是70、8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去年夏天就提出以1985年作为岁月考古的平台,采集85位亲历者的人生片段,改校庆的典礼为学术的追问。他们冒着酷暑去捕捉历史兴怀的可能的现场。将可能性还给历史,将历史还给岁月。让亲历者在现场说话,抚今追昔,去钩沉那段曾经经历的岁月,重叙那段岁月于上下文之前涌动的意涵,以此来彰显我们学校85年来的学脉精神。年青一代对整个展览的创意和他们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忍、所兴怀的记忆、所秉持的求真的理想,是这个展览的亮点之一 “85”是一个横轴,让我们重返那些难忘的现场。在那些坐标式的往事当中,回溯大时代变革的踪迹,揣想历史的发生及其可能性。85位受访者则是一条竖轴,每个人的记述都与“85”的往事相对照,每一个书桌里面都存有那个时代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生活的工具箱。这横轴和竖轴结成一个“十字”,成为我们回望岁月的生动的、纠结的十字坐标。我们每个人将在这个坐标里、这次展览中,找到中国变革时代的精神地图,找到学院能历85年不衰的学术脉络。 许江先生还说,在众多的亲历者的记忆中,那段岁月有两个突出的征候是之前甚至之后的很多年代所不具备的:一个是开放。打开国门,打开历史之门,众多久违的东西蓦然出现,尤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西方前卫艺术的变革浪潮,及其蕴藏着的新学思想,走马灯似地影响着中国的学院,仅仅1985年就有美国史学教授维罗斯柯的持续十六讲的讲座,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及其展览与学术活动,万曼壁挂艺术初来学院掀起跨媒介的艺术运动;与此同时,以学报为核心的编译者们正加快阅读与译著一系列揭开形式思考和艺术诘问的西方名著。另一个突出的状态就是解禁。学院的开放可谓步步为营,但每一步都以某种思想和学术的解禁方式突破出来。正是这种解禁深深地诱发着一代青年的叛逆者和趋新的风向,也诱发着那种源自民间、源自底层的自我解放的力量,具体地、持续地给予每个创造个体以变革驱动的活力。虽然那个时代的开放程度远不如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但解禁仿佛是向思想解放、人性解放的无边大地不断地开拓,时代的思想者们仿佛垦荒者一般被赋予那个时代特有的顽强而丰沛的实验激情。所以,“八五”往事中记忆犹新的有关于油画系创业创作的论辩,学院中青年创作组的展览,关于素描教学、新水墨画教学的论争与探索,同时还有燎原全国的关于艺术形式的自觉与讨论,清理人文热情的观念端倪,各种后来被称为“八五新潮”的新艺术大爆发。 在谈到当年的八五精神在当下的意义时许江院长说:历史还在继续“八五·85”的意义正在于让八五精神,让美院85年持续的精神,重新和不断地活在校园,让美院的历史活化为一个未竞的事业整体,让参加“八五·85”学术活动的青年艺术家们涵融其中,代代传承,梳理振兴,发扬光大。 讲到美院悠久的历史包袱和传承的关系时他说,1660年前,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慨然写道:“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我们今天也站在历史长河的一个点上,向另一个年代怀想致意,内心必然感慨而系之,此所以兴怀。但我们不悲观,而是努力将曾经的生命能量存留在那里,让将来的兴怀者,“有感于斯文”,有感于代代传承的时代精神。 许江院长还兴致勃勃地讲述了这次展览的对“八五”85概念的意义。我们选取了在美院发展历史上85为重要的人物,其中有艺术家、教授等,他们在85时期都发生过许多重要的作用,展场将85个人的故事制成道具箱,将构成一场贯穿85个 年头的影像戏剧:“论争”“突围”“历程”“新潮”四个“片场”,呈现1985年美院的集体记忆。第一场是“论争”,重现构建当年的毕业答辩现场。在第二场“突围”则包括中青年创作组、维罗斯科讲座、中国画教学座谈会、实验水墨、赵无极绘画系列讲座、万曼壁挂运动和编辑部七大版块,搭建起美院的地标性事件,唤起1985年美院人的集体记忆。第三场“历程”作为整个展览的思想库,以黑板报的形式呈现了自1928年建校至今都在扭结中的有关艺术革命与革命艺术的事件、潮流和论争,涵括了“艺术运动社”、“新兴木刻运动”、“倪贻德:从创造社到决澜社”与“艾青:革命文艺领袖”、“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历 史画”、“浙派人物画”、“人间思想”八个部分。第四场“新潮”,重点聚焦于对“’85新潮”的追忆,由“’85新空间·池社”、“谷文达”、“红色幽 默”、“厦门达达”、“北方艺术群体”、“三步画室”、“部落部落”、“最后的画展”、“新学院派”这九个内容的展开,重新勾画出了当时以浙江美院为策源地辐射全国的“’85新潮”路径图。 采访结束时,许江院长意犹未尽,向大家谈起了许多往事,一些源自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与许院长谈到了各自的状况的人生目标。 中国美术史论文: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艺术史研究出现了新趋势,主要是从哲学层面上对艺术进行反思,在方法论上对传统的实证性艺术史理论进行批判。这些反思和批判从外在的视角审视艺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艺术史的研究思路,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的著作《艺术史的终结: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文选》就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产生的。论说艺术史的终结未免偏激,但是艺术史学科的确处在一种危机中。《艺术杂志》1982年冬季号正式提出了艺术史“学科的危机”这一主题。奥立可·格莱巴的《论艺术史的普遍性》也发表于同期《艺术杂志》上。格莱巴指出:“当下艺术史家的工作,即是去发现各国或各民族文化的某种(不同的)视觉语言之含义。”11 发现各国或各民族视觉语言的含义,体现出了一种在方法论上对艺术“普适性”的认识,艺术史的这种“普适性”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学者们普遍警醒这种“普适性”。芝加哥艺术学院埃尔金斯在《为什么不可能写出非西方文化的美术史》中表述的很明确:“不管多元文化的美术史如何做出无懈可击的努力,所有撰写非西方文化的美术史的尝试均导致为西方的目的服务的西方化的叙述。”12 他的《西方美术史学的中国山水画》一书就极力避免这种“普适性”,转而寻求新的突破。方闻对此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应,他在接受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主任谢伯轲的访谈时谈到:“在我看来,不同的视觉语言各有其不同的族群文化意义,为获得一个可观照不同艺术史的公共视野,我们需一套共同、适时的现代分析和诠释工具。这些工具或许最初发展于西方艺术史,但也应借由研究非西方视觉作品所获得的洞识,加以修正和扩充。” 历史主义的强大力量使得艺术史家在黑格尔时代精神的启发下,确信艺术提供各种手段使人类精神以某种特有的历史化方式显现出来,历史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在这种历史主义的引导下,19世纪和20世纪初许多文化史家和艺术史家便认为,一切艺术风格均是文化各个方面的反映,任何风格的创造、发展及其演变都是时代精神变迁的一种现象。当代社会艺术史家因此提出“艺术本身是历史吗”这样的命题,主张艺术史研究应进行从对风格史的关注向“片段历史”,或“微观历史”的研究转变。高居翰在2005年的《亚洲艺术档案》上发表了《中国绘画“历史”与“后历史”的一些思考》一文,其中反思了中国绘画史没有像西方绘画史一样建立起一门坚实、详尽的历史学。他借用西方后现代历史理论来研究元明清绘画,用“后历史”这个带有浓厚指向意义的词语处理中国艺术史。高居翰的这种处理方式割裂了中国绘画的完整历史,既忽略了中国艺术史中固有的师资传授系统,也没有遵循西方历史主义的研究现实。 面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学科危机,方闻首先从理论的高度出发作出了回应。他在《为什么中国绘画是历史》一文中持有艺术史普遍性观念,并确信中国画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表现方式的独一无二性。随后,方闻在文中从传统中国谱系的艺术史学和中国画中再现与超越再现的风格历史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最后,方闻写道:“倘如问,中国或者日本绘画哪些方面的研究可为现代艺术史学提供理论基础?答案必然要看不同的视觉语言及其独特含义的历史性描述。”13 海外的中国绘画史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迷茫和机械地借鉴之后,越来越多地具有了作为一门独立人文学科的精神特质,它开启了西方认识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也对西方文化的未来走向提供了某种参照和思想资源。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应该为全球的学术合作提供一个契机和可操作的平台,中国美术史是一部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区域性和多元化的历史。 中国美术史论文:论中国美术史中的原始植物崇拜思维 摘 要:源于生产生活需要和精神向往两大要素,原始人类产生了对植物的崇拜,原始崇拜往往是原始艺术创作的现实驱动力,所以美术史上所呈现的植物艺术题材,通常牵系着原始人的心灵世界。本文将主要探讨原始植物崇拜思维在美术创作中如何摆脱“自然属性”而趋向于艺术,探讨其在中国美术进程中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原始;美术;植物崇拜 人类自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一直不断进行,在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自然”无时不对人类的思想意识造成一定影响,而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产物的美术,势必会和“自然”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状况,许多客观的规律不能被原始人理解,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从而对原始美术创作产生崇拜驱动作用。这种原始思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并被原始人所接受,以致于它不能完全的在人类的文明进步中隐退,从众多美术绘画作品、纹样中我们仍能看到它的影子。原始人的植物崇拜情结就是一例。 在江苏省连云港发现的将军崖岩画上刻画着以植物茎叶连缀的人面和天体星象图案,创作于新石器时代,这是较能体现原始人对植物有着特殊感情的一件作品。岩画中人面造型奇特,夹杂着某些星象的元素,画上的人面与植物茎叶相连,而且人面形似果实,显然是有意识创造出的人与植物合一的艺术形象,是祈祷获得植物的力量?还是他们认为人是由植物而生呢?答案已经不得而知,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植物在原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原始人类认为万物有灵,“先秦时就有一种司木之神,名曰‘句芒’,为古代的树神。‘夸父逐日’弃杖化为‘邓林’,就是桃林有灵的记载。”①中国的许多古汉字,也都与原始人的植物崇拜相关,如“氏族”中的“氏”本意为木本,即植物之根;而与植物关联的“臬”字,则含“法则”的意思。“华夏文明是在植物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孳生发育的,华夏民族的称谓本身,就保存着原始植物崇拜文化的信息。华、花二字在殷代卜辞里是同一个形体,便是佳证。至于本象花蒂之形的帝字,其最初语义的蕴涵的意念,即是对植物的原始崇拜,也是不言而喻的。就植物而言,开花结果,生生不息,花蒂是其根本。植物花蒂的这种带根本性的神异力量,很自然会引起人类的重视和崇拜,进而成为自然界至尊神的化身。”② 原始植物崇拜思维中对被神化的植物,并不像其他对象崇拜多有祭祀活动,而是主要表现为敬畏,禁忌折伤或砍伐崇拜物。《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之月,禁止伐一切树木;季春之月, “毋伐桑拓”;孟夏之月,“毋伐大树”。③ 《搜神记》载:“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武在洛阳起建始殿,伐灌龙树而血出。又掘徙梨,根伤而血出。魏武恶之,遂寝疾,是月崩。”④这一描述给植物附加了人的机能, 进一步发展了崇敬心理。 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的出现也并非偶然。远古时期大地上多覆盖广阔的森林,植物生长茂盛,原始人的生活与它们息息相关。制作棍棒弓弩狩猎,采摘果实,用树藤结网捕鱼;采集树叶制成衣服;燃烧植物获取、保存火种,御寒取暖、防止野兽攻击、驱走黑暗和恐惧、烤熟食物,原始社会两大主要的生产方式——狩猎和采摘,以及原始人文明进化的重要元素——火,都需要通过植物来实现。可以说,植物是原始人类衣食住行的基础。“人通过实践劳动创造了一个以他为中心、以实践为媒介的人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一切都会被打上人的印记,不仅自然界的高山原野、河流星空成了人的无机的躯体,而且经过劳动实践,人进一步产生了思想和观念。”⑤在生产生活中,原始人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自然物与人类自身进行对比并能判断出异同。原始社会外出狩猎和采摘是非常危险的,时常可能面临野兽致命的袭击和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他们的生命相对脆弱而且寿命也很短,拥有强健的体格并且能够长寿成了一种最直接的愿望,于是植物此时起了必然的参照作用,树木的高大粗壮、长生不死都被原始人看作是一种神奇的现象;植物的枝干断了还可再生,原始人在同野兽的搏斗中和可能经常损失身体部位,“再生”也成了他们的渴求;原始人在狩猎追赶野兽很可能迷路,高大或者有特殊标志的树木植物就成了他们辨别方向的依据,由此产生信赖感;植物种子落地生根,强盛的繁殖能力也是原始人类所向往的;原始人类认为鸟和神是相通的,他们把鸟看成是神的使者, 而鸟栖息的植物这无疑会让他们觉和神有一定联系。可见,植物在原始人类的思维中是具有强大力量感的。一方面,在物质上他们必须接受植物的赠与、依赖植物生存;另一方面,在精神上他们羡慕植物并渴望获得植物的某些特殊能力。就如同人类的童年思维一样对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神奇事物生出一种又爱又怕的感情。由于长时间受这种情感的困扰,力量感很快变成了原始人类强大的心理压力,原始人屈从于这种力量之下,产生了植物崇拜。 植物作为美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在美术史中经常出现,而崇拜思维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植物艺术形象内涵的变化上。他们通常会不自觉的以某些方式再现他所敬服的这种力量。在许多原始绘画艺术都有所体现,显示为祝愿对这种力量更强大,并能为己所用、为生产实践活动服务,带有实用功利性。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物中有的陶盆口沿部位装饰有稻谷禾苗纹样,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丰收的向往。有一块陶片上刻有植物形态,五片叶子茁壮舒展,表现了蓬勃生长的状态。”⑥原始先人绘制着这些装饰和纹样,也绘制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这种憧憬只是源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原始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依赖植物,那么原始美术中的植物形象也应会随之减少或消失。所以早期的植物形象艺术作品实用意义多于审美意义。“原始人类在有意识的利用物质材料表达主观目的、主观精神时,其美感与想像、思维、情感、动机交织在一起而创作出的作品和创作过程具有多元意义。此时的创作和审美处在蒙胧混沌状态。”⑦ 人类度过漫长的蛮荒时代后,其美感意识得到发展和增强,审美活动逐渐独立和清晰起来植物崇拜思维也开始向“艺术阶段”过渡。此阶段的许多作品虽然仍含一些实用的指向意义,但都格外明朗的呈现出美感,而且还占主导地位。如汉代墓室画像石砖中常见的“扶桑树”,取材造型都隐去了原始功利的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实用目的,仅作为一种吉祥物的象征,为祈求生命不朽和灵魂的安宁等。六朝时期崇尚清雅之风,主张复古,而此时植物纹样繁盛,卷草、忍冬等纹样流行,这些纹样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非常符合形式美法则的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在这样反复的创作过程中,人类对原始植物单纯的屈从崇拜淡化了,对植物形象美感的意识渐进成熟。此时原始的植物崇拜思维在美术创作中开始发生演变。 现代社会客观规律通过科学方法得到合理解释,原始人所敬畏的神秘力量成为普通现象,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所谓的心理压力不复存在,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和发展,植物形象开始具备独立的审美特征,成为一种艺术形象。在内外因都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的“自然属性”完全蜕变了,一种对大于本身的力量的屈从演变成了一种对于自己熟悉并带深厚感情事物的欣赏。 结语:自此,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经由了从“自然”到“艺术”的上升过程,而且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等各类因素的影响,植物的艺术形象也完成了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过渡。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活动中人类的美感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这种美感意识源于对巨大力量的崇拜,随着这种力量减弱,植物的形式特征开始成为人类的审美重心。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基础会计项目教学法论文 一、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把授课内容设计为若干教学项目,以任务为驱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职业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学习掌握课程要求的理论知识。这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两个目标相吻合,且能把两大目标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从理论上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是可行的。在应用方面,关于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国内外很多学者及相关部门、院校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最初16世纪末意大利罗马的艺术建筑学校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建筑设计比赛,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英国和荷兰的“劳动学校”进行了将项目教学从职业技术教育引入基础教育,经过几个世纪的历史,国外已经形成了公认的项目教学设计和课程理论。国内傅小芳、徐国庆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对项目教学的基本观点。在国外项目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推动下,在国内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相契合的教学方法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己经开始了由点到面的发展。本课题试图借鉴职校教师的项目教学经验,并结合项目教学的实际问题,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对我院的《基础会计》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提高《基础会计》教学质量。 二、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项目教学法大致经过三个过程: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项目设计是教师选择和确立项目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顺向的,即教师先按照教学大纲把整个教材分为不同的项目,然后在不同的项目下确立子项目的内容,最后每个子项目下分不同的任务。项目实施阶段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或指导,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个过程是逆向的,即任务驱动项目。 2.基础会计教学项目设计。 《基础会计》的教材种类虽繁多,但所涵盖的内容都差不多。考虑到把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基础会计》时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本文把《基础会计》所涉及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包括在内,并从职业角度,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和难易程度,以72学时为例,将基础会计分为7个大项目,这七个项目下设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下设不同的任务。项目最终是由任务驱动的,因此项目设计的关键在于制定各个子项目的任务书。每一个任务相当于一个小知识点,这些小知识点串起来就是每一个子项目,每一节串起来就构成了每一个大项目。这样就把整个的设计重点转移到如何构建任务书上了,而设计任务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项目实施。 2014年3~7月,在济宁学院经济管理系与文化传播系学生中选出200名左右的学生,组成两个平行班。其中经济管理系学生共有100人,文化传播系学生共有89人,经管班为实验班,文传班为对照班。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项目教学法,均由本人担任任课教师。每班每周4个学时,共72学时。实验班分为10组,每组10名学生,然后以组为单位,每一组构建一个公司,模拟公司的业务,并允许组间可以发生采购等业务往来。这样有关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任务都在组内模拟的公司进行,且用真实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再是空洞的,而是生动的、活泼的了。有了这个主线,剩下的任务都与主线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和项目的同时收获了知识和技能。 4.项目评价与考核。 知行合一,项目是行,知是考核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项目的行,是否能达到知的目的,是检验项目的唯一标准。2014年7月期末考核时,采用让学生用会计语言分析相同的经济业务的方式,对这两个班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班不论是分析思路还是表达形式都优于对照班。另外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采取内部考核的方式对项目进行评价,内部考核又可分为组内成员互评、组长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这几方面。在进行内部评价时发现,项目教学法带给学生更多的沟通合作机会,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三、结语 项目教学法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的引导对学生的思路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的高度决定了项目教学法的深度。如果把项目看成是一串珍珠项链的话,那么任务就是一粒粒珍珠,教师就是串珍珠的工匠。珍珠项链的好坏在于珍珠以及工匠技术的优劣,而项目成败在于任务设计的是否巧妙得当以及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 作者:杨书娟 吴春华 王传武 单位: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高校基础会计启发式教学论文 一、启发式教学在高校“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提问启发 提问启发是高校“基础会计”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与分析、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会计教师在讲授财产清查这一章中的银行存款清查时,可先提出如下问题:企业对银行存款的清查采用什么方法?与现金清查的基本方法相同吗?在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如果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核对不一致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学生独立思考,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可提示:会不会由于企业未记账而银行已记账或是企业已记账而银行尚未记账的原因造成不一致呢?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教师由此引出未达账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讲述“未达账项”的4种类型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然后,教师继续提问:调节后的银行存款余额是企业可以实际动用的银行存款数吗?会计人员能不能根据这个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来调账?当未达账项变成已达账项时,若不存在其他原因,企业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应否相等?最后,教师做陈述性的总结。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会计教师采用提问启发法,则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问,且所提的问题宜小不宜大,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问启发教学法并不局限于在讲授新课时使用,在复习及拓展知识面时均可采用。 (二)图示启发 图示教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可以把复杂抽象的理论教学形象化、条理化。图示主题突出,线条清楚,既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以及重点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如在讲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这节课时,教师先阐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概念,由于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适合采用图示式启发法。教师可边讲边画,引导学生从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与审核,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最后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用示意图的形式形象,,直观的展现出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示意图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从而使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化,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比较启发 通过比较启发法可以把教学中相近、相似的内容要点加以对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查找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讲述内容深刻记忆。还是以上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这一章节内容为例,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初学者在预习这部分内容时很容易混淆几种常见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难以理解,预习效果普遍不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演示讲解几种常见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引导学生比较、总结哪些环节是账务处理程序通用的,哪些内容是特有的,通过比较来把握不同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四)案例启发 案例启发要求会计教师课前首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案例,并在吃透案例的基础上,预先设计好讨论题目供学生探讨,并且要能够事先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做好准备。教师在案例课上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不要把学生的讨论变成教师的一言堂,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讨论的主体。案例课结束前,应由教师以及学生代表讲评,畅谈感想和收获。这种方法有助于解决基础会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学生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在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部分运用较多案例教学法。如以一个制造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展开讨论,通过经济业务的发生分析其对会计要素产生的影响,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有助于学生理解之前所学的会计概念和基本理论,对制造企业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理解得更深入。 二、启发式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启发式教学要循序渐进 采用提问启发教学法时,教师的提问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启发诱导,在学生领会了基本原理后,再提出深层次的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要因生制宜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然后根据授课对象因生制宜、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要有针对性 高校会计教师对“基础会计”这门课要做到吃透教材,对重点与难点内容要了然于胸。启发式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笔者建议把教材中晦涩难懂的重要概念、基本理论、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做为教师启发的重点,采用适当的方式化繁为简,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 作者:张智霞 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基础会计案例教学论文 一、基础会计案例教学的实践应用分析 1.课前准备阶段 ⑴教师 教师需要做的最主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案例的选择,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前要明确想要重点讲解的知识,也就是明确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第二、典型性原则。一般同一个会计问题在实际案例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案例的要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第三、实用性原则。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择较为基础的、贴近学生实际接触范围的案例。除了要做好案例的选择之外,教师应该事先对所选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便应对课堂上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⑵学生 认真阅读教师课前给的教学案例,并进行思考,同时还可以再课前就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不明白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加以解决。 2.课堂教学阶段 ⑴教师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详细的进行案例的介绍。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并记录学生找出的问题、解决思路以及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期间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单独的指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并在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解决其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要注意相似联想法与对比联想法的结合应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⑵学生 针对案例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疑问,积极的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要积极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对于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积极寻求老师的指导。认真听取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与总结归纳。 3.课后思考阶段 ⑴教师 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客观的分析案例教学的教学成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下一节课的案例进行合理的调整。 ⑵学生 回顾课前准备阶段的问题与课堂讨论的结果,记录自己在本次案例教学中所学到的观点和思想。 二、如何完善基础会计案例教学 1.设立相关部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工作由基础会计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可以看出案例的选择是一项专业性极强且工作量巨大的工作,单单依靠任课教师很难保证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通过帮助企业开展会计工作,在 2.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正确处理传统理论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关系,不并能完全否定理论教学。而是要以案例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代替教师发挥课堂知识学习的主导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基础会计总的案例教学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使案例教学法走上更高的台阶,进而为我国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作者:匡胜 单位:衡阳广播电视大学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教学方法下的基础会计论文 一、基础会计的基础知识 首先,会计工作的开始: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基本环节。其次,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真实、完整和合法的会计凭证,是为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然后,进一步的将会计账簿做成会计报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后,接下来开始按照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顺序逐步学习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这些资料很多与图表有关系,讲解时,如果只按采取黑板粉笔传统常规教学方法,就课本内容来说要求老师课上表达的板书太多,传统的粉笔教学不能够满足要求,在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课件编辑后,效果就会显现出来,所以这一阶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常规教育为辅。 (一)从原始凭证到填制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形式有如收据、发货票、借款单、车票、收料单等。记账凭证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这一过程需要学习第一章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分类的项目;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内容;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学习的相关内容;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对前三章内容深刻领会的过程。 (二)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每张会计凭证有其局限性因此需将分散在会计凭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整理,得到最好的结果。 (三)为了保证其准确性可靠性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财产物资进行检查?,面对错误及时纠正。 (四)为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更好地为其服务。 二、基础会计的教学示例 (一)基础会计的理论。把握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实际不完全同于理论,会计的学习和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下面给出一个案例,以便大家更好地明白。 (二)基础会计的示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以从银行提取现金一万元现金,这笔经济业务为例,详细阐述基础会计的相关理论。 1、原始凭证的不同:实际工作中,此笔业务的原始凭证为现金支票的存根。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原始凭证现金支票的内容,即从银行提取现金一万元。 2、记账凭证的不同:实际工作中这笔经济业务需通过填制付款凭证来记录;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会计分录替代记账凭证,借出库存现金一万,贷出银行存款一万。 3、会计账簿的不同:实际工作中需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账。 三、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以后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对这门可应较为重视,由于这门可理论性较强,知识点较为零散,而且偏向于实践,这些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帮助学习较好的掌握这门可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总结了前辈老师的教学经验,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呢?特给出几种建议。 (一)生活入手。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引导学生应该从身边小事出发?,与学生密切话题来讲。生活是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最忠实的老师,他教会给我的是最朴实的道理和最绵长的回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合理的把这些生活点滴放到教学过程中,并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到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这也是丰富课堂内容较好的方式方法。 (二)授课灵活,化抽象为具体。理论知识总是避免不了抽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简单的把抽象的概念直述一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没有办法理解那些较生涩的理论知识。如果把理论知识在课堂上灵活的讲授,把抽象的理论较具体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多想有经验的老教师、老专家请教理论知识的具体化问题,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的提高自身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实践工作的理解,才能较好的把抽象的理论具体的讲授给学生,已达到传道的目的。 (三)趣味教学。课本的内容往往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如果念课本,学生上课就会跑神。枯燥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应该为老师所掌握的教学倾向。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应该去着重思考的问题,就基础会计教学来说,老师应该在掌握了基础会计的内在知识点的情况下,注意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可以使用一些较为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把较为枯燥的专业知识叙讲出来。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较深刻的理解生涩的理论知识。 (四)总结规律,灵活致用。基础会计学虽然在内容上较为繁杂,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寻,在逐步细致分析的后,可以从较为容易确定的账户开始,然后进行会计分录编制,这种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比较容易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经过分录编辑的教学后,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已有的模板,以此来提高编制分录的速度。这是因为在基础会计的学习中,能够遇到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但由于不少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变化、所运用的账户及其对应关系是固定的,由此我们可以较固定的编制会计分录格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这种固定的模版格式可以大大提高速度。 (五)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和学生的关系。教学时能够积极的和学生探讨问题,不能以老师的身份过多的干预学生的自我思维方式,而是应该引导学生逐步的去理解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下应和学生做朋友,这时学生会信任你拥护你,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六)走出课堂,不断实践。课本上的东西不容易掌握,这时就需要我们走出去,在实践中学习。这样我们会形成深刻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从中获得快乐,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重要意义。总之,在基础会计教学的过程中,应深入的了解基础会计的知识体系以及和实例的结合,在课堂上能够结合实例充分的讲解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能够较通俗的把较理论的知识系统的灌输到学生的大脑里。和谐的处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能够从一定方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能够改变旧思路,才能真正较好基础会计这门课。 作者:何小妹单位: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基础会计教学革新的思考 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的专业有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应用韩语、休闲管理、酒店管理等。随着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岗位分工的整合,许多非会计岗位也开始逐渐介入财务活动。[1]如市场营销,原来的销售人员只负责销售业务,货款结算环节全部由会计人员办理。现在,随着ERP信息管理系统的普及,各部门要协调配合,联合处理信息。这就要求各岗位人员不仅要熟悉自己专业的业务流程,而且要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才能出色完成岗位工作。再如韩语专业,针对青岛韩资企业较多的有利地域环境,以本专业语言优势,加上会计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拓宽专业就业岗位。所以,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让学生懂得会计的基本原理,并保证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以致用,避免流于仅仅是“开设过”的形式,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是大有益处的。 基础会计课程在非会计专业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不少教师仍照搬高职会计专业本课程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核算技能为出发点,不分析非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惯性地将账务处理作为教学重点传授给非专业学生,导致学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做账和做分录的学习,最终却因难度大、兴趣衰减而收效甚微,甚至放弃学习。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初次接触《基础会计》课程时,由于专业差异和对会计的不了解,急需专业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给与其正确的引导。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定位是否精准,直接影响着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基础薄弱、重视不够 同是基础会计课程,同样的教师,同样零起点的学生,往往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效果较会计专业学生有较大差异,其中原因,值得深思。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财务知识、会计信息知之甚少,甚至主观认为会计与其所学专业并无联系,以后也不会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学而无用,从思想上就不重视本课程的学习,自然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如若对这种现状听之任之,教师在教学中的安排设计,互动效果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教学失败。 (三)课时紧张,缺乏后续课程支持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大多只开设一个学期,周课时2节或4节,学期总课时32或48课时,相比较一般专业课的64课时,有限的时间里要使非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专业术语深入理解,的确让部分学生感觉吃力。而且很多专业后续基本不再开设其他相关的会计类课程,致使学生学习带着走马观花的想法,缺乏学习动力和后劲。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上述提及的专业,大多是32课时,只有市场营销等个别专业是48课时。后续安排相关课程的只有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酒店财务管理和休闲管理专业开设了会计报表分析。课时紧张、课程孤立的局面,让会计思维指导学生自身专业学习的作用发挥有限,也使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陷入困境。 (四)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没有结合到各专业特色,教师对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缺乏必要的了解,选用的会计入门教材和会计专业的入门教材基本一致,所以安排的教学内容也大体一样。专业覆盖面大、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给进入高校后首次遇到会计专业知识的非专业学生不小的压力。教师对账户设置、复式记账、分录处理、凭证账簿等内容讲解过细,反倒因课时有限,到了最后的报表环节匆匆带过,有关财务信息分析内容根本不提。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安排,使得许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认为会计就是编会计分录,忽略了阅读财务信息、分析财务数据等内容,无法实现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单一 会计本身理论性较强,同时受到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制约,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非会计专业本课程的教学中还屡见不鲜。加之在有限的多媒体教室资源分配中,属于公共专业课的基础会计可利用的先进教学手段受限,不能有效充分地运用好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极易出现以黑板和粉笔为载体、以书本为中心的"满堂灌"局面。单一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手段都无利于调动学生对会计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 进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优化教师队伍,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者,教师对保证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从观念上改变认为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不是其专业主干课,随便上上就行的想法。端正教学态度,树立爱岗敬业的师德风尚,从自身重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同时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研究所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色,将教学经验和企业研修实践经验,创新地融汇于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研究教学、教法。学院可以从开展优秀课竞赛和师资培训投入方面,给予教师适当的奖励和支持,以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高职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非会计专业的能力教育目标应包括:1.理解本专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如何在会计核算中表现。2.能通过阅读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财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状况有一定的评价分析能力。这也就指明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深刻把握这一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并正确引导非会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需要生产会计信息,而是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具备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升学习兴趣,实现快乐学习 非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与自身所学专业的关系认识不清,对课程认同度低,加之入门原理比较枯燥,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抓住最佳时机,在学生对课程建立初印象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关键。把握好第一次课,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身边优秀毕业生、创业者实例,谈谈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不同工作岗位往届非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本课程的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1]接下来,教师还可以拿往届会计专业学生实训的凭证、账簿等实物,给非专业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采用联想启发的方式将会计专业术语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如讲到企业固定资产,就可以联系家庭的房屋、家具、家电;讲到无形资产,就可以联系家庭成员的学历、绝活儿;讲到原材料,就可以联系维持家庭生活的柴米油盐学生对专业术语产生了亲近感,自然就更容易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使学生主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 (三)合理安排课时,因材施教,建立后续课程有效支持 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需求逐渐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一部分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理解力好,甚至想通过努力考取会计岗位准入的敲门砖——会计从业资格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但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越深入学习越觉得困难。最终出现一些人“吃不饱”,而另一些人又“吃不了”的局面。最好的办法是因材施教,进行同专业分层次教学,对于想学会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量增加课时,多讲授会计专业知识,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提供给他们选修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等更多学习会计知识的机会,建立后续课程有效的支持,给他们创造取得第二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对理解力有限、学习吃力的学生,教师则可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减少理论学习,增加动手技能的训练,满足岗位认知要求。总之,教师应从“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出发,合理安排,使学生各取所需。 (四)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非会计专业应区别于会计专业,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形成教学特色。会计教师在了解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的基础上,针对专业需求,合理地整合添加设计与其专业相关的行业处理特色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也不应该再放在如何进行会计核算的内容上,而是要让学生熟悉基础地位的会计规范,着重分析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会计工作的本质,增强学生借助会计信息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2]尝试打破传统章节结构,设计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模块一:解析会计学基础原理。介绍会计基本前提的工作规则后,直接进入六大会计要素,解释各要素间的勾稽关系,引出两大会计等式,提前引入以六大要素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模块二:简要掌握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全世界通用的记账方法,要理解会计实务,必须明白借贷记账法。本着“够用”原则,将初学者认为非常难学的借贷符号结合不同会计科目的变化部分进行简化教学,围绕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等环节做基本的业务介绍。模块三:凭证、账簿技能模块。让学生着重理解凭证、账簿的处理流程,以及其与报表编制之间的关系。运用实务票据加操作业务案例的形式,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会计岗位实操技巧。模块四:把握财务报表分析。首先是财务报表编制,注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主表结构的把握;其次是财务报表分析,通过报表案例展示,介绍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如何利用会计信息的思考。 (五)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较为活跃,同时基础会计课程既有原理方法又有实操分析的特点,要促进学生理论水平、操作技能、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提高,教师可灵活采用案例教学、联想启发、互动讨论、情境教学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2]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点,灵活配合运用,实现“学教做一体化”。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图文并茂,高效、快速的展示案例资料,凭证、账簿实物,报表信息数据,把抽象的会计理论、经济热点融入课件,使课堂教学变得直观易理解,确保课堂信息量的充实,最终达到提高本课程教学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罗志敏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职业基础会计教学思路 一、基础会计实践性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启蒙课程,应当在课程内容上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从目前的职校会计教学看,该门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性两个环节,其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专业操作能力,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性教学对《基础会计》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础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方法 在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其旨在培养学生的操作和观察等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具有实际的动手能力。因此,其包括实践性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活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与校外的社会实践,仿真的教学活动等都是目前《基础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法。 1、根据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的实际需求标准来引导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概念繁多、术语枯燥乏味的特点,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来合理的课程配置,根据社会的会计从业标准来设置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诸如在课堂上开展模拟仿真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在理论的学习中切实感受会计这个岗位。在模拟仿真的教学中,其开展主要包括模拟实践的环境的建立、会计员业务仿真、业务处理流程仿真等。例如,学校新学期开学,学校对学生进行学费的收取,可以让学生做学校的会计员,从而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从实际的模拟仿真教学看,其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该种模拟的仿真式教学完美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和交叉结合,是《基础会计》教学实践性教学的常见方法。 2、建立合理的实践操作模式,进而有效的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性与理论性在教学中是紧密相连的,《基础会计》作为会计学习的“敲门砖”,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要注重以实践来连接理论,例如,教师在进行账务处理实训的教学时,可选出几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会计角色,通过对原始凭证的识别、审核到填制记帐凭证、登帐、对帐、编制报表等一系列具体操作来印证理论教学课的相关知识,将书本知识溶于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认识。在实践性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3、在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中,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学生在校时接触专业岗位的良好平台。基于当今经济的变化,单纯的校园实践性教学时远远不够的,而且会计专业也主要以实际的运用操作为主。通过在校外的企业的会计领域实际操作,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并且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巩固和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及时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加强学习。例如,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企业公司进行实习锻炼,从最基础的会计工作做起,熟悉企业的会计流程和处理模式,实习结束后写实训报告心得体会上交系部。 三、实践性教学改进的措施 在实际的实践性教学中,也有诸多问题值得注意。如何避免在教学中的问题是实践性改革的关键,也是该门课程发展的重点。 1、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教师实践制度,专业课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接受实践教育,并作为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会计教师到公司、工厂财务部门锻炼,掌握不同会计岗位的技能,熟练掌握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实务知识。教师要精通财务核算流程及操作,把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目标,真正成为既是讲台上讲课的好教师,也是本专业、本行业实践操作的行家里手。请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师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培训。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专业人员参与职业教育活动,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企事业单位专家为主体的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师资队伍的职业化。 2、加强会计模拟实训环境建设 一方面要规范的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各种会计模拟教学工具及设备,既包括手工模拟实训操作实验室,又包括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应模仿真实企事业单位情况,印刷模拟各种实习资料力求与当前实务使用同步。使学生基本掌握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撰写财务情况说明书、向税务部门进行纳税申报以及会计凭证的装订、归档等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要靠教师来营造有效的实训环境,例如开具银行转账支票这一业务,需要由出纳、会计、主管三个角色分别开具支票、编制凭证、审核凭证,教师可将学生分工成几位不同的会计角色开展工作,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 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积极搭建校企合作桥梁,給学生创设能锻炼他们实践、创新、团结、协作能力的校外实践环境。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分派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车间、厂房、仓库进行实习,到超市、商场等企业进行实习,并定期去实习基地向负责人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知识掌握情况制订下一步规划。 4、更新会计实践性教学的资料内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开设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环境,除工业外,还可以提供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行政事业单位等的会计工作环境,提供相应的模拟资料,各行业会计模拟实验资料都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相关财经法规、准则,及时更新。 四、结语 基于《基础会计》的实践性教学的思考,其在改革发展中有许多可喜的教学成果,但也有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在实践性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是《基础会计》教学的需要,也是实现其专业价值的真正含义。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基础会计教学 一、基础会计课程各章的相互联系 (一)从账务处理程序的简略图(图1),看相关各章之间的彼此关系 会计工作的起点是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基本环节;真实、完整和合法的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为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报表。 (二)分步骤演示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如图2所示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办理业务手续的书面证明,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如收据、发货票、借款单、车票、收料单等。记账凭证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 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从图2中可知,这一过程需要四章知识内容的铺垫。下面通过一实例说明。 例1,A公司销售商品一批给B公司(商品已发出),货款10000元(不考虑税金),收到一张经承兑的商业汇票。作为A公司来说,收到的是商业汇票,并未收到货币资金,是一项应收而未收款的权利的增加,即一项资产增加;作为B公司来讲,并未付出货币资金,是增加了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是负债的增加。可见这一笔经济业务对于A公司和B公司两个会计主体来说,产生出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对会计主体加以认识;作为A公司,虽然在销售当期没有收到货款,但能否在当期确认收入,这涉及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基础上的,狭义的确认是解决了入账的时间,而入账的金额为多少,这关系到计量属性。具体到计量属性,一般要考虑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同时需要会计人员具有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素质。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流程涉及到的内容有: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的基本前提(如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这些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 例2,接上例,A公司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了当期收入时,接下来应如何记录呢?此笔业务假定不考虑税金,A公司应作如下处理: 借:应收票据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 这是通过会计分录的形式对这笔经济业务所作的反映,会计分录中的“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是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即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分类的项目。而为什么运用这两个会计账户反映此笔经济业务?“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各自核算的内容是什么?这需要学习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内容;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为什么要在借方反映应收票据,贷方反映主营业务收入,这是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学习的相关内容。一种方法的学习,尤其是记录经济活动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方能进一步理解并正确使用。所以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对前三章内容深刻领会的过程。 会计分录这种记录经济业务的方式一般常在教学中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教学中可参看记账凭证的格式),当然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在第五章会计凭证中讲解的。 2.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如图3所示 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反映和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每张会计凭证所记载的只是个别经济业务的内容,它们所提供的核算资料是零散的,不能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经济业务和全部经济活动情况,且不便于日后查阅,为此需将分散在会计凭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提供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因此就必须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这是第六章应讲述的内容。 3.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财产物资进行核对即进行财产清查,如图4所示 由于账簿记录各项财产物资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会产生差异,如在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而财产在保管过程中由于受自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等情况,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查明各项财产的账存数额与实存数额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以便采取措施寻找防止差错的有效办法。这样做,也便于对发生的差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调整有关账面记录,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4.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如图5所示 企业、事业等单位对经济业务的日常核算是通过账簿进行连续、系统的登记和计算,这些账簿记录可以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对于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和实行会计监督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账簿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状况不够概括,且账簿资料也不便为其他职能部门使用,更不便为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因此,为充分利用会计信息,需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会计报表。这是第八章会计报表要讲述的内容。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核算单位的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同、经济业务量多少存在差异,可以选用不同的核算形式,它融汇前面各章节的内容于其中,这是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 二、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的比较 (一)教学手段与实际工作方法的迥异 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之处。为了教学方便,在会计教材中,讲述复式记账法时,有会计分录和“丁字账”,初学者往往弄不清楚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以及“丁字账”与会计账簿的关系,或者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会计分录和“丁字账”是教学中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在企业中就是编制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通过比较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提高今后的学习针对性。下面对比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举例说明(表1)。 (二)案例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而不会应用是不行的。根据认识的规律,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完成两次质的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际应用。会计的学习和教学必须很好地完成这两次飞跃,最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真正掌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准确而独立的账务处理,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下面通过实例说明两者的差异。 例3,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这笔经济业务。 1.原始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此笔业务的原始凭证为现金支票的存根,见表2。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原始凭证——现金支票的内容,即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 2.记账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这笔经济业务需通过填制付款凭证来记录,见表3。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会计分录替代记账凭证,即: 借:库存现金7000 贷:银行存款7000 3.会计账簿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需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表4)。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账。 注:在手工记账时,空白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比较容易获取,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必要时可准备些车票等原始凭证),这样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使教学更为直观,便于理解。 三、结论 总体框架体系的搭建可使整个知识体系变得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为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会计的实用性很强,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尽管会计环境等诸要素会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内容,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对象层次也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为学习该课程或其他学科提供一种思路。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基础会计理论教学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一定的感观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式知识,分别通过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实践两条途经获取。这两条途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实训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如果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 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把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与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上来,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与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比例,如果课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工作,很容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特别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互联网+时代如何做好会计基础教学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从而推进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人工智能逐步替代传统的财务核算。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本文主要讲述互联网+教育的作用;传统会计基础教学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互联网+下,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先进性、科学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出复合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互联网+;复合型 现阶段,互联网深受广大用户喜爱,互联网科技知识不断地进行普及,使用户了解互联网并且实际操作,进而扩大了互联网的使用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教育发展,为了打破这一局限性,寻找出一种合适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是根本目的。通过在互联网+下,来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让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随着科技不断改革与发展,传统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不仅能够满足接受教育者对于知识的需求,还能提升职业教育对自身的要求。 一、互联网+教育的作用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不断进行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即互联网科技和教育行业互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1]。互联网具有时效快、传播方便的优点,在教育行业中,对受教育者的学习与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打破了受教育者对于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开阔视野;还能激发受教育者对知识渴望程度,满足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能够锻炼出学生在实际操作问题时的实践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相对吃力、困难,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学习会计基础课程产生一种厌学的不良情绪,这些情况都是会计基础课程本身的灵活性、技术性、实践性所导致的。 二、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现状 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是一门需要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学科。而传统的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化,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于数学理论知识概念的讲述,教学形式呆板,所反映出来的效果就是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积极性,教师也很难展开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活动。 三、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结构的单一化 会计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无论是通过教师传授理论知识还是学生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在准备教学课程方案中,多采用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口述企业案例。由此看出,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结构单一。这种方式方法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弊端,从而开始影响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道路的发展。比如,处理账务程序的思维是非常灵活的,而只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无法应对相对较为复杂的程序。教师注重让学生套用教材上的定义与技巧,遇到多变的企业案例,学生的思维会受到局限,无法开动脑力和展开想象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实践能力。 2、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思维的差异性 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进而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所掌握的会计基础知识就会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思维的差异性。因为每个学生思维特点不同,所以在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一些比较隐藏的知识点也很难以挖掘出来,不利于掌握会计基础知识。 四、传统会计基础教学课程改进措施 1、教学结构多元化 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内容相对复杂,只凭借教师的口述、肢体语言以及学生自身的想象力是很难让学生完全的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的。而现如今,互联网科技发达,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将死板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灵活的展现出来[2]。 2、注重会计基础实践 整合书本知识,妥当安排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课程比例,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添设实践训练环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管理能力;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双重训练,将会计基础知识运用在实际操作中去,也能够让学生提高对会计学基础的认识;校内注重建设实践基地,添加实践所必备的设施,保障设备功能齐全[3];邀请会计领域的专业学者向学生传授知识或是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重点抓稳会计基础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目标;选取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技能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标准,不断巩固、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4]。 3、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 国家将会计资格证取消,表明会计人才应该注重技术与管理上的培养。学校可根据在互联网+下,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更新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授课方式;根据社会实际需求,修改原有不具有逻辑性的内容,使学生巧妙地掌握最基本的借贷记账法。 4、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身的意识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习惯。不管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在业余时间里,都应该鼓励与提倡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存在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寻找方法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打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主动积极的带动学生去探寻问题的所在,并且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少走弯路。 五、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教育发展,通过互联网+来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让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能够锻炼出学生在实际操作问题时的实践能力。本文从传统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结构单一化,影响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道路的发展、思维差异性,不利于掌握会计学知识的问题中,探讨出了会计基础教学课程中教学结构多元化、注重会计基础实践、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的更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的改进措施。在互联网时代,努力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作者:杨宗亮 单位: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技工院校会计基础的一体化教学 会计基础作为会计专业的重要入门级专业课,一直以来都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是会计专业在会计市场准入中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该学科的实践性较强,注重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业务能力的培养。由于在传统会计授课中重理论轻实践,以致教师在会计课堂上居高临下,讲得过多、管得过死,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师生间缺乏互动,使学生在学习会计基础的主动性尚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对会计基础学习兴趣不高,动手实训能力不强,会计基础学习效果不好。因此,改变传统会计基础教学模式,探索以分组互动为基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会计基础一体化教学课堂改革措施 1.分组互动,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式改革 分组互动,一体化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由于会计基础教学计划的改革,该课程教学课时的减少,在少课时的情况下完成十章教学内容,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学进度加快,师生互动减少,这势必影响会计基础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会计基础教师要认真做好课时计划,注意指出课程中应掌握的重点,利用互动小组主动探究,使学生自主安排空余时间自学,如对会计原始凭证的含义、分类、填制方法,完全可以课下进行。同时,要利用好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对于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采纳,这些手段通过手机这一工具不但省时直观,而且非常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会计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会计网站上的视频资源,如山东省会计继续教育网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使上课学习转为课下自学。 2.分组互动,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模式改革 解决好分组、互动的策略、手段、技巧,形成可操作性较强的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重点研究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分工的原则、方法等关键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的考评方法。对于传统会计基础学习的考核通常会采用课上提问、作业上交批改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的方法。一体化教学的考评方法则不同,实施过程性考核,一般是课前任务、日常随课考核、课后评价、阶段考核。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易操作的问题分发给各个小组,如分角色岗位等,分组进行以小组完成任务上交结题报告的结果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体现一体化考评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分组互动,一体化教学更突出实践任务 校企合作,作为技工院校最大特色,为会计基础课程一体化改革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往传统的会计基础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对财务环境下的模拟环节比较轻视,导致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很少,缺乏对会计课程的兴趣。在一体化教学中,会计教师应在“需要、有用”原则的基础上,模拟企业生存环境,加强实践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深入到企业一线,看看企业财务人员是如何建账做账。作为一名会计从业者,学生面对的不仅是课本上的各种会计专业知识,而且也要有不同的角色、岗位与分工。这不仅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还需要专业的素养,这将是学生走向会计工作的第一步。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利用分组互动,一体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分角色,模拟企业财务部门,设置财务经理、会计主管、记账、出纳等,使学生分组参与其中,如让学生分组做账、财务角色互换检查等。 二、会计基础一体化教学课堂改革的意义 会计基础一体化课堂教学改革,要立足于正在进行的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有利于推动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深入实践,改变会计教师长期以来忽视技工院校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习惯,转变当前会计教师对技工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信任度不够、不敢放手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为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总之,通过会计基础一体化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是为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同时,对于会计专业教师来说,在会计基础课堂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必然要促使自己成为专业知识过硬、教育理念新颖的新型会计一体化教师。 作者:谢鑫 房西刚 单位: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职业中专基础会计案例教学法探析 [摘要]当前职业中专学生学习素质普遍下降,会计专业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消化理解会计基础知识,掌握了基础理论的少部分学生在踏入社会时,又会遇上不能将学校所学转化成实践所需的困惑。提出了在职业中专《基础会计》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以达到提高教学实践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中专;基础会计;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具体的实际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教学互动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的方法。近年来,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案例教学法从案例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解决问题,通过思考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实践性强,案例教学法是将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应用在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掌握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3)重视双向交流,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角色,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由教师给予评价引导。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认真备选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案例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目的性,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2)选择的案例应具有时效性,案例的选择要新颖,可以根据社会的热点经济问题编制,可以结合教材、练习册等相关资料自己编制,也可以选择以往经典的案例进行加工改造。总之,所选的案例是学生所关注或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够激发讨论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正确恰当的解决办法。(3)选择的案例应贴近生活,所选案例的内容要与现实会计职业中的实际情况相连,以保证学生在案例描述中能够顺利进入情境,帮助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对会计工作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课堂精心安排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中职学生本来基础薄弱,而财务会计专业内容又较难,一些案例对学生来说也比较复杂,所以:(1)教师应提前将案例资料发放给学生或采用投影、视频等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案例有全面的理解。例如,在财务会计课程“固定资产的取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业务案例:甲公司用银行存款购入一台需安装的设备,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800000元、增值税税额136000元、支付安装费20000元,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作为企业会计我们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再引导学生利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对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应交税费等会计账户的内容进行预习并理解,从而对企业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核算进行理解掌握。(2)在讨论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可以采用分组形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交流意见,提高学生在会计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另外,分组讨论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的培养。(3)教师在讨论中要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要营造热烈的讨论气氛,要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小组内学生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提出多个解决方案,教师这时要指导学生相互尊重,运用会计专业知识选择正确合适的方案。 (三)课后展示成果并总结 经过充分的讨论,学生已经有了基本正确的观点,但还有待完善和补充,所以有必要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具体可以在学生讨论后,先请各组派代表进行总结汇报,期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以提高其展示效果,在小组展示结束后,再让小组之间评价各自的成果,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评价总结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要鼓励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应该对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对一些好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同时也对一些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进行纠正或补充,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做得更好。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有助于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其应用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案例,使之得以更好的应用,让课堂更生动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中职会计的教学质量。 作者:朱静 单位:宝应县职业教育集团江苏省宝应中等专业学校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基础会计下探索引导型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将高校教学导向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在分析了高校学生的能力特点、会计专业性质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基础上,于实际教学中进行“探索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尝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会计专业 教育部自2014年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之后,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微课、慕课等互联网教学的形式出现,丰富了教学内容。探索引导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知识传授过程的主动者,教师为知识传授过程的因动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专业相关知识。 1高等院校会计课程教学背景 1.1学生理解能力有限 会计专业课程规划将会计基础作为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或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的必修基础课程,是会计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目的是让知识接受者更有效率地接受所学知识,这就需要研究知识接受者的心理和行为。 1.2会计学科体系入门理解较难 会计学是一门管理应用学科,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资金的运动,运用会计专业术语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记录、加工整理和分析,会计专业术语和方法对于零会计基础的学生是陌生的,借贷符号、借贷方向、会计等式、试算平衡等会计专业记账方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其理解较为困难。 1.3会计执业需要灵活处理 会计负责对于经营管理核算和监督,记录企业内部的资金运动情况,由于会计控制的关键性,在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企业中均将其作为关键控制点,而社会各行业的企业所面临的经营业务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固定范式性的会计准则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灵活记录,根据不同企业的管理要求对经营管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而非死搬硬套准则要求。 1.4传统会计教学以被动式教学为主 被动式教学为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师为知识的讲授者,学生为知识的接收者,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导进行讲授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2探索引导型教学课堂设计 2.1培养学生主动意识 选取社会企业中的不同经营业务,选取小商品加工、小商品销售、工业产品制造、农产品加工、教育机构等不同经营领域,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点自行选择行业,统计学生的申请,根据兴趣进行分组。 2.2分组自行设计课程学习载体 按照兴趣分组后,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即为基础会计课程学习载体,在本门课程中,让学生逐渐建立起主人翁意识,站在企业内部人员的角度来进行思考问题。 2.3独立个体间进行虚拟业务交易 根据虚拟企业间购买产品、销售产品、企业内部组织生产、提供劳务等一系列经营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其中包括采购单、订货单、销售发票、转账支票、成本计算单、出库单等会计核算需要的单据的填制、审核和流转。对会计学科中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与预付账款、增值税进项税额与增值税销项税额等难理解的概念,可以有较深刻的理解。 2.4独立个体期末进行报表 根据设定会计期间的经营业务,分析销售收入的构成、成本的控制、利润的构成、资产的清点等期末事项,根据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如果有同业务性质企业则进行差异分析。2.5独立个体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就虚拟企业在设定的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与财务报表对外公布,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提问。 3探索引导型教学模式特点 3.1将学生的兴趣点与会计专业知识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设计不同行业的公司,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其结合,会计学科是自成体系的一门学科,基础会计往往过于枯燥、烦闷,会计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合格的财务人员,则需要对会计专业知识有理解性把握。合格的财务人员除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处理日常事务中发生的常规事项外,还需具备财务分析能力、决策力以及突发事项的处理能力,突发事项的处理能力则是财务人员所必备的技能。 3.2增加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颠覆传统教学结构为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教师是学生汲取知识的服务者,提供兴趣的引导,疑难问题的解答,增加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以及协调沟通能力。通过从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者主动探索学习和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三个方面着手,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根据不断变化的学生特点设计引导教学点。 4教学成效总结 自2015年开始在课堂中试用探索引导型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学生的主动性高涨,讨论气氛热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学生课前不预习的问题,让学生在校期间主动接触市场中企业的形态和简单的业务运作流程,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以主人翁的角度进行谈判,在虚拟企业中进行管理,专业知识同社会生活常识有较大的增长,对于容易混淆的专业术语,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理解,教学效果极佳。探索引导型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当下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对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科知识、培养会计思维、提升沟通能力等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一帆 单位:三亚学院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经管类非会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基础会计》作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由于专业性较强,内容抽象枯燥,加之课时安排不当,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偏颇等原因,使得教学实效性不强。本文从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入手,将《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以会计工作环节为主线分成三个模块,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同时提高《基础会计学》教学的学生参与率、课堂效率及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岗位技能 1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定位 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能够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对财务信息的阅读和运用能力,掌握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支撑和服务,也可以通过继续学习去取得相应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初级会计师证,增强就业能力。 2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2.1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缺乏 由于教师自身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当前,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多为纯理论的讲解,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体势必会使课堂枯燥乏味,导致课堂效果不佳。 2.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率低 对于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授,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注重自己的讲解,采用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的参与,形成一言堂,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低,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没有提问、没有思考、不用动脑的课堂势必会造成课堂睡觉、玩手机、闲聊的学生增多。 2.3内容抽象难理解,学生缺乏兴趣 《基础会计》课程的核算方法中的填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编制报表等内容,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都有较大难度。加上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3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通过导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每一门新课,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心,作为带课老师,应该积极准备导言课,通过导言来激以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探求该门课知识的欲望。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我们工作的必备工具之一。此外,《基础会计》也为我们后续一些课程做铺垫,并且为我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师提供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上的支撑和帮助。 3.2重新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可将课程内容安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六要素及六大类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其中,会计六要素及六大类会计科目在逻辑上关系密切,在授课时可作为一章内容进行讲授,由会计对象入手。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有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基本假设、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六要素及六大类会计科目相关内定、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试算平衡。以制造业的主要经济活动为例对基础理念加强理解、巩固和应用。第二部分为会计基本实务,即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了解和熟悉会计工作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的编制,此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需加入实践教学环节,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实践教学环节多为模拟实践,可采用单项模拟实践,以教材章节为单位,边理论边实践,也可以在实践中贯穿理论,实践的内容包括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传递、入账等;累计折旧的计算;制造费用的集合分配和生产成本表的编制;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试算平衡表的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实践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识点及其在工作中的应用。对于会计凭证一章,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经济活动中取得相应票据,即原始凭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让学生扮演会计人员的角色填制记账凭证,并体会记账凭证的作用及与原始凭证的区别。第三部分为财务报告分析,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看懂财务报告,并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在所有章节学习完成后,可进行综合模拟实践,选取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资料,让学生全员动手,完成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出财务报告、分析整个会计工作过程,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以及完整地体会会计工作过程。 3.3教学实施与评价 1)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讲授为主,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图形图表案例等方法,直观易理解地帮助学生学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业务,学做结合,做中有学,学中有做,在体验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不断地提高综合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将基本理论分解成模块,明确学习目标及基本技能--任务布置--理论知识学习--确定小组及分工--确定及完善方案--执行方案。2)传统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平时考核主要有出勤、作业、课堂表现、期中测试、笔记构成,课堂表现的评价因缺乏具体标准而形成虚设,结果也无法真正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掌握以及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应该通过课堂表现来考察学生学习态度、课前对知识预习及准备程度、课堂的主动性及参与度。同时对小组学习、讨论及各模式的掌握程度,学习及操作任务完成质量及效率进行评价。 4结语 传统教学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学生,难以适应《基础会计》的教学,同样,作为带课教师,也需要培养自身技能,到企业去挂职,去体验相关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有效分析学习任务和操作技能。 作者:秦芳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基础会计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的提升,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下对会计教学工作的要求,因此,要培养真正有技术型应用的人才,会计教学中是必要引用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介绍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新的方法并对会计教学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从而改善原有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会计教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 长期以来,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人们对案例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束缚。这可能和会计工作的特点所造成的会计案例的相关数据较为困难有关。但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方法,对培养学学生的宗和素质很有帮助。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或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深入企业掌握现代企业会计工作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教学实践,编辑相关的案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基础教学会计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理论性,因此只有改善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才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引用学生不断思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维,分析、选择、领悟去获取知识,并把所学运用到实践。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知识是有相关概念组成的,将充分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是学生熟悉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的基本技能和流程,将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和技术的培养,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创办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考察,适当的聘请会计行业的专家及事务所的会计师到学校讲学。 二、重视教学目标 确定的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始端的,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培养技术应用人才是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再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认清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以及超越行。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情感教育的目标,遇到问题时应及时解决,提高学生的自我动手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的,会计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专业性,为了避免教学课堂氛围的枯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教学质量,教师应该通过讲授实际的案例使学生了解明白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明确存在的问题 1、虽然会计学这门课程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但自身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第一,只重视了教学而忽视了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得课程的丰富性得到大大的提高,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却是一个大滑坡。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是通过利用多媒体制作好的课件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且展示速度快,一直与学生只是单纯地看着一张张幻灯片放完,却没明白其内容,学习效率大大降低。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稍微地了解到自己专业的市场就业前景以及在全国职业中的排名情况,对社会所需每个职员的职业素养却无更多地深入了解,职业素养的教育是基础新的教学内容,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充分强调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缺乏相应的职业素养教育,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3、专业技能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应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性,然而很多学校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竟然相隔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只能是虚拟化的,并没有更多的与实践相结合,对社会需求的了解欠缺,导致专业知识与社会企业不匹配,明显落后于企业。 四、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快速发展,讲授任何课程,教学方法中的过程教学法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详细的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自然也不会有好的成效。运用图形的方法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老是以案例等方法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老师也可以通过提问启发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不同的讲解,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五、从不同方面加强培养 1、学校方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以人为本应重视人文关怀。学校拥有完整的教育制度管理体系,是培养人才和传授知识的地方。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却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现代社会,技术型人才比理论型人才更难得,因而培养实践型人才是目标,学会正确处理结构与功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各领域全面协调系统的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动画、录像等多种形式教学。2、家庭方面:父母可以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各种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主动思考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奇思妙想能力以及关于会计学方面的专业素养,鼓励学生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于实践相结合,从而对理论知识有更好的了解。人生难免有挫折和失败,家长应时刻给予孩子们信心,激发其上进心和求知欲,从每次失败中汲取教训,防止重蹈覆辙。3、政府方面:政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时代在发展进步,各式各样的高素质人才被社会所需要。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公共图书馆、增加专业仪器设备等方法关注学生的发展,政府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联合来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待学生毕业后让学生接触企业,适应工作环境。4、个人方面:正所谓内因与外因中内因基本起决定在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各种在学习中出现的变化要有明确的认识,主动学习,好好学习。所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对课程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可以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更多地与外界接触,使自己得到锻炼,能力不断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在不断快速的发展变化,在这种发展的趋势下,我国急需大批的会计人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进行基础会计教学会存在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本篇文章提出来几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会利用案例来进行分析学习,有利于学校在教学模式上的改进。 作者:戚丽霞 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项目导向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施行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出现,各类新型教学理念和手段也开始在各大高校中施行。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课程,而为了可以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项目教学法开始在此门课程中广泛施行。但因为项目教学法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将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同项目教学法有机结合,改革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就成为了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项目导向;基础会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互联网的普及,为“翻转课堂”的施行塑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就基础会计课程来看,融合翻转课堂与项目导向这两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来获取到更多的学习资源,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问题,还可以提高项目教学的实践性,保证基础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效融合。因此,在项目导向下,研究翻转课堂教学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势在必行。 1翻转课堂与项目教学概述 1.1翻转课堂教学概述 翻转课堂教学起源于美国,在近些年才在全球范围内风靡,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倡导的是先学后教。即让学生在正式进行课堂教学前观看教学微视频、查阅相关教学学习资料、借助微信群、QQ群等与老师和学生展开良好互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弱的依赖性相对较大。此外,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与学生可以借助微视频完成教学互动,解答互相提出的问题,并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学习任务与教学学习成果的测试等工作。因此,翻转课堂的应用可以让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识内化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交流辩论、协同合作等综合素质,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1.2项目导向教学概述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教学重心,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导向,通过与企业业务相融合的方式,构建出的一种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项目导向教学引导下,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过参与相应的业务来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无论是教学内容、对教学资源的需求量,还是对教师教学任务的要求都比较多,这就使得教师只能够通过不断的压缩理论知识的教学时间来确保每个项目操作可以被完整的完成。 2翻转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 2.1重新划定教学任务 作为会计课程教学期间的指导者,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关键性的教学任务。要想确保翻转课堂能够同项目导向顺利融合,更好的被运用到基础会计课中,教师要先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对教学任务进行重新划分。首先,教师需要将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细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教学项目,而后在按照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制作相应的微视频,推动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其次,为了提升微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微视频的时间应当被控制在十到十五分钟之间,并适当的增加案例、笑话、提问等内容,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因为基础会计课涉及到的知识点内容和实践环节都比较多,所以,教师也可以借助PPT来讲解一些简单的概念和企业已经完成的工作项目,以此来弥补以往项目教学法在理论知识教学时间不足方面的缺陷,提高教学效果。 2.2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 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学生可以先从网络平台上获取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借助观看相应的图片资料和教学视频等方式,完成知识点的预习和练习,自行完成相对简单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训练,总结出新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而后,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疑问参与课堂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小组成员完成交流学习,提出并解决自己的疑问。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可以借助微信和QQ等平台,与教师和同学就学习到的知识点和项目实践操作中的内容展开评价讨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人际交往能力。 2.3加强师生教学互动 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以项目学习小组为单位,适当展开小型的竞赛和实训比赛活动,并在实训期间,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通过各组间的互相帮助,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解决学习问题。如果学生遇到无法自主解决的疑问,可以利用微博、邮件、微信、QQ等网络通讯手段与教师沟通解决。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下借助这些网络媒介与学生展开实时交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的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辅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后,教师需要从课堂练习、课后练习、会计项目实训的方式对学生展开全全方位的教学考核。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完成在线实践训练任务、在线提问等,而教师则可以按照学生实践训练完成度和质量,在线发言次数等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3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信息时代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提出不仅顺应了教育界信息化改革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教育部在近些年颁布的发展规划。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ArticulatePresenter、PowerCam、Adobepresenter等软件,利用PPT完成对视频内容的解说,适当的添加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和测试,并将其放在相应的教学平台上,以此来便于学生观看和学习,提升基础会计课的教学效果。 作者:潘滢 单位:温州商学院会计学院
供应商管理论文:供应商管理下的管道工程物资采购论文 1动态供应商管理与传统企业采购关系的对比分析 1.1传统企业采购关系特点及产生的问题 纵观目前国内传统企业采购供应商关系现状,可以归纳出这几方面的问题:依赖主观经验,搀杂了过多的人为因素,缺乏客观依据和说服力。供应商的评估侧重于采购价格和质量,而忽视供应商在技术革新、项目执行、生产调整、后续服务以及能力增长上的表现;供应商的长期表现不受关注,企业往往以成本控制为主要目的,与众多供应商进行单宗、短期的交易,这使得企业频繁更换供应商,采购部门忙于应付采购日常事物,最终导致对采购、外包决策的制定缺乏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以上种种这些问题都会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可预计的风险。通常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之后,企业在某一个产品上都可能寻找到或拥有一定数量的供应商,但这些供应商的实际情况、能力、与企业的契合度是千差万别。寻找正确、适合的供应商需要认真的鉴选,因此对供应商进行动态的有效的绩效管理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1.2动态供应商管理与传统企业采购关系的区别 下表显示了动态供应商管理与传统企业采购关系的区别:企业如果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集中力量提高自身核心竞争能力,以加强并整合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其所处供应链的优势。因此通过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确切的评估,发掘具备良好发展潜力供应商,将其培养为企业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是相当重要的。 2动态供应商管理在西二线管道工程物资采购工作中的应用 基于这种理念,公司编制了《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物资供应商管理办法》,办法详细规范了动态供应商管理体系运行的意义、流程、管理方式和考核办法,全面系统诠释了动态供应商管理理念及长期构想,是由阶段性连续考核体系和动态控制构成。这些思路体现在供应商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维护上。 2.1阶段性连续考核体系 众所周知,好的供应商评价体系会对供应商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物装公司采取阶段性连续考核的方式,将供应商考核体系分为供应商准入审核、运行考核、供应商关系考核几个方面。供应商的选择不仅仅是入围资格的选择,而且是一个连续的可累计的选择过程。 2.2供应商准入审核 对供货商的企业资质、生产能力、质量管理体系情况、产品质量、信誉情况及销售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审和综合分析,合格的供应商则进入AA级供应商管理体系。这种考核手段流程透明、操作公开,所有流程的建立、修订和都通过一定的控制程序进行,并且评价指标尽可能量化,从而减少了主观干扰因素。 2.3动态控制 物装公司对入网供应商实行动态控制。企业虽与供应商逐步建立长期的供应关系,以保证企业采购的顺利进行并且有利于企业减少不必要的采购费用,但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不意味着企业不用再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和选择,相反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供应商进行评价、考核和筛选,按照双赢的原则,经过不断的审核、改进、提高过程,增强整体的竞争力,也就是说与公司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的供应商群体也是时时变动的,这样才能使企业及时制定合适的采购策略。填表单位负责人签字:体系之内供应商意在培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而体系之外的供应商也有与我公司合作的机会,分别有不同的流程控制,从而实现短期的竞争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存。这种动态控制也体现在对供应商的时时监控上,根据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对系统内供应商进行分析,决定其合作关系的级别,维护供应商管理体系的生命力。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项目中积累物资供应商380余家,与10余家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今后的管道建设物资供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传统单一采购相比节约资金近3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周蕾 金鑫 单位:中油管道物装公司 供应商管理论文:供应商成本管理论文 一、理论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跨组织成本管理 跨组织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alCostManagement,IOCM)的实践首先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后来才有相关的理论。日本丰田公司主导的IOCM实践应用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DutchFayard(2012)等研究了内部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吸收能力在跨组织成本管理中的正面影响,验证了资源共享对跨组织成本管理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核心能力 Prahalad,C.K.andGaryHame(l1990)首次提出“企业核心能力(CoreCapability)的概念,他们的结论是,企业核心能力是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知识长期累积的结果,是企业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的综合表现。方统法(2001)从核心能力的内部识别和外部识别两大方面讨论了核心能力的识别问题。 (三)战略联盟 Gill Butler(2003)认为,如果联盟的企业不能通过自身或市场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就会彼此依赖,而且这种联盟可以得到进一步强化。徐二明、徐凯(2012)以中国企业为样本,从资源互补和机会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合作与竞争对联盟绩效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适度的资源互补是有效遏制机会主义的手段,过高或过低的资源互补都会使联盟企业处于机会主义的风险之中。以上这些问题的研究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供应链成本管理主要关注交易及物流成本,跨组织的制造成本协同问题研究甚少。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研究还没有考虑供应链核心能力协同问题。战略联盟的资源依赖和成本保障的实施协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关键供应商交易物品在制造企业产品成本中的分量,还需要从成本管理的角度、IT技术的角度、设计制造的角度等多学科融合来研究产品成本的协同管理,以解决供应链成本管理中的主要矛盾。 二、供应商成本管理机理解析 供应商成本管理的机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内在关系如图1所示。 (一)供应商成本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一个具体化方向 从供应商关系管理(SupplierRelationshipManagement,SRM)的角度看,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的成本关系管理也是SRM的范围。成本管理这一企业永恒的话题,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内容,作为供应链核心的制造企业,应该将它的关键供应商的交易物品成本管理纳入SRM,即关键供应商的交易物品成本应该符合供应链成本的战略管理要求,通过联盟的组织形式,使它的关键供应商交易物品的成本管理和利润管理能满足联盟体的要求。 (二)供应商成本管理———产品成本组成的必然要求 随着供应链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已不足以应对竞争的需要。从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来看,成本降低要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方面考虑,尤其要考虑零部件的采购成本。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供应商交易物品的成本在制造企业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实现制造企业产品成本目标,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本企业,而且需要协调好供应商的产品成本,从供应链产品的源头去考虑成本管理问题,这需要对供应商交易物品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 (三)供应商成本管理———供应链目标成本传导机制的结果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通过产品市场定价和目标利润确定供应链内部的目标成本,通过市场机制和协调机制将供应链目标成本分解,直至分解到零部件水平。具体操作上,通过目标成本在制造企业与关键供应商的分解与分配,将制造企业产品的关键模块的采购成本转化为供应商产品的售价,再将其落实为供应商产品的目标成本。以此类推,这种传导机制将供应链目标成本的约束,沿着供应链逆向传导至原材料的供应商,形成一条自供应链末端到源头的成本管理链。可以看出,这种成本管理只能通过协调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成本管理才能实现。 (四)供应商成本管理———核心能力协同的需要 核心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什么是本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各个企业应该搞清楚的重要问题。对于制造企业来说,认清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互补型的关键供应商来弥补自己的劣势,确定战略联盟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各自扩大核心能力在联盟体的应用范围,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整体的核心能力,这样既能扬长避短避免各自为战,又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 (五)供应商成本管理———概念辨析 供应商成本管理,从概念上讲,指的是处于供应链核心的制造企业对关键供应商交易物品进行的成本协同管理。在概念的理解上,供应商成本管理不同于纵向一体化,因为核心的制造企业和关键供应商都是各自独立的企业;供应商成本管理也有别于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它需要双方的协同;当然,供应商成本管理和外包也不同,发包方不干预承包方的具体事务。供应商成本管理要求制造企业与关键供应商建立长远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盟体战略目标,有利于实现供应链整体目标成本。可以看出,供应商成本管理的本质在于供应链核心的制造企业与它的关键供应商对产品的某个部件或模块进行成本的协同管理,需要双方结成战略联盟、成立共管机构、协同完成成本控制目标,实现联盟体利益的最大化。 三、供应商成本管理的路径选择 本文从成本形成的角度,将供应商成本管理的实现路径确定为:投产前的成本源头协同控制、制造过程中的协同实时控制、流通过程中的同步协同控制。 (一)供应商交易物品投产前的成本协同———源头控制 供应商交易物品投产前的成本协同如图2所示。1.联盟体内外调研一方面,联盟体外部市场调研,初步拟定产品目标成本。通过市场调研,搞清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产品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产品的市场售价以及市场细分,根据联盟体利润规划,拟定联盟体产品目标成本。另一方面,联盟体内部成本分析,摸清自身成本现状。在相互开放账簿(openbook)的基础上,通过对联盟体双方历史成本资料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联盟体产品各工艺流程、产品形成的料工费等成本要素进行统计和分析,明确联盟体目前的成本水平。2.根据价值工程确定供应商交易物品目标成本根据调研,明确产品功能并将其模块化,鉴于功能与产品结构的对应关系,确定产品模块结构,再运用价值工程对模块的功能评价系数fi与成本评价系数ci进行平衡,使ci等于fi,根据产品目标成本c和ci确定各模块的目标成本。根据制造企业的核心能力状况和产品的模块划分,确定由关键供应商负责的产品模块,并落实由关键供应商承担的目标成本,再根据关键供应商产品成本及利润的实际状况,将制造企业产品模块的目标成本转化为关键供应商产品的目标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对关键供应商交易物品的成本管理,这正是IOCM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3.协同设计中目标成本控制的落实产品成本的源头控制很重要,一旦产品设计完成,其成本构成基本定局,在后续的制造维护阶段降低成本的空间很小,因此需要企业在产品设计的源头阶段努力寻求成本降低的途径。在供应商交易物品的设计阶段,为使双方统一明确对交易物品的要求,需要关键供应商和制造企业通力合作,双方的设计团队借助于协同设计平台,共同完成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任务。市场上已有比较成熟的协同设计平台,如:纬衡协同设计、希达协同设计、言鼎CDMS协同设计等等。设计阶段的协同式成本管理(Con-currentCostManagement,CCM)需要双方明确各自任务,并熟悉彼此的业务流程,通过开放账簿,统一成本归集口径,协调交易物品的研制,达成产品及各模块的目标成本共识。通过对联盟体工艺及作业流程再造和供应商交易物品的优化设计,如此反复,确认并落实供应商交易物品在设计阶段的目标成本,实现产品及供应商交易物品成本的源头控制。 (二)供应商交易物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协同———实时控制 借助ERPⅡ、标准成本法的架构及网络实现供应商交易物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协同。制造过程成本协同实时控制如图3所示。1.事前:作业标准确定将上一步得到的可执行的供应商交易物品目标成本落实到作业层次,并将其设定为供应商交易物品的作业成本标准,明确各作业承担的责任。2.事中:ERP系统实时控制ERP系统侧重于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ERP的魅力所在。在ERP中,将前述作业成本标准嵌入供应商交易物品生产的各作业流程中,作业发生时,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将各作业发生的实际成本数据与ERP数据库中的作业成本标准进行实时比对,如果实际成本与成本标准相符,则作业流程可以自动继续进行;如果不符合成本标准,停止该作业,相关责任人对差异作出判断,并作相应的处置。实现ERP系统对作业流程成本管理的事中实时控制,ERP系统的实时数据自动采集也为事后的联盟体成本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借助于网络的支持,根据事先的约定,关键供应商与核心制造企业可以共享制造成本数据,以利于双方强化对成本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提供支持,实现“数出一门,数据共享”。3.事后:责任分析差异的责任分析分为两个方面:(1)设计上的问题。在生产中还可能发现或发生新的非增值作业,需要作业设计师再回到作业流程再造和产品设计师的再设计,见图2。(2)执行上的问题。作业执行上的问题由作业的具体实施者负责。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执行,确保成本管理效果。 (三)供应商交易物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协同工具———IOIS ERPⅡ系统更强调协同商务,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时空的限制,能为供应商成本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1.跨组织信息系统通过“标准化”技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网络、ERP和电子交易标准,实现供应商成本管理联盟体的信息共享,共同的标准制定极大地方便了联盟体各方的沟通与联系,实现了SRM、ERP和CRM的有效集成和信息互通,通过这个集成的跨组织信息系统(Inter-Organiza-tionalInformationSystem,IOIS)提高联盟体的响应速度,实现联盟体数据库的一体化,实现制造企业与关键供应商信息共享、决策和动作的协同,最终实现核心制造企业与关键供应商共同的成本控制战略目标。2.跨组织信息系统对物品流通的支持IOIS为供应商成本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的订单、采购、物流等流程的支持。实现对关键供应商的在线销售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协调。例如,如果市场向好,联盟体需要扩大生产,核心的制造企业和关键供应商就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进而对生产系统进行调整,核心的制造企业更新收货的相关计划,相关订单的再确认及处理流程也能通过网络和ERP实时得以实现;同时,制造企业的财务模块会自动对供应商交易活动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如:SAP供应链管理(SAPSupplyChainManagement,SAPSCM)就能够有效地满足上述的协调要求。此外,IOIS还可以通过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ex,KPI)对关键供应商进行评价和考核,并根据评估结果落实奖惩措施。 四、结语 供应商成本管理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领域,是典型的既跨组织又跨专业的成本管理,它涉及的领域很宽。所以,供应商成本管理需要树立大成本管理观念,既需要跨组织的协调,也需要跨专业的合作,以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期待业界有更进一步的更宽泛的研究,使供应商成本管理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作者:王光明 朱蕊馨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供应商管理论文:矿石供应商管理体系完善 1矿石资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钢铁行业的复兴,尤其是国内钢铁企业的迅猛发展,矿石资源日益紧张。在利益驱使下大量民间资本投入矿石资源开发,国内矿石质量参差不齐,同时进口矿石种类繁多。钢铁企业必须对各种铁矿石的经济性和技术性进行评价,选择使用综合效益高的矿石,优化高炉炉料结构和烧结矿原料结构。 2公司目前的矿石评价方法 目前我公司对矿石化学成分(TFe、SiO2、S、P等)和粒度有技术要求外,实行加减价考核,具体如下:a•国内矿石品位在公司允许波动范围内不加减价,超出范围,根据波动大小分三个等级考核。b•进口矿品位低于基准品位时,实行减价考核。进口矿的品位以商检为准,水分以厂检为准。c•进厂矿石SiO2、S、P超出基准值,实行减价考核。d•国内矿石粒度超出基准值,分两个等级考核,并控制粒度上限。e•进厂粒度检验月平均值低于或等于商检结果,以商检结果为准。进厂粒度检验月平均值高于商检结果,按超出部分的1/2进行粒度结算扣款。该体系主要针对矿石质量的考核,用于指导矿石的采购,而未对矿石冶炼的技术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 3常见的矿石质量评价方法 3•1吨度价格评价法 吨度价格即吨矿价格与矿石含铁量的比值,以每1%全铁品位的价格来比较矿石的价值,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计算简单,能直观反映矿石铁元素的价值。但是,矿石是多种元素的复杂化合物,对高炉的冶炼过程而言可分为有价元素和有害元素。故其缺点是不能对矿石各元素进行综合评价,也不能预测矿石的冶金性能。 3•2矿石品位酸碱平衡法 矿石通常为酸性,高炉冶炼必须在碱性条件下造渣,冶炼过程中需添加碱性熔剂。矿石中的CaO、MgO属碱性脉石,其含量的增加相当于铁品位增加,SiO2和Al2O3属酸性脉石,在高炉造渣碱度下需消耗熔剂,其含量的增加相当于铁品位减小。矿石品位酸碱平衡法的表达式如下:TFe平1=TFe×[100+2R4(SiO2+Al2O3)-2(CaO+MgO)]-1×100%(1)TFe平1=TFe×(100+2R2SiO2-2CaO)-1×100%(2)式中:TFe-铁矿石铁品位,%;R4、R2-高炉渣的4元和2元碱度;SiO2-铁矿石中的SiO2的含量,%;Al2O3-铁矿石中的Al2O3的含量,%;CaO-铁矿石中的CaO的含量,%;MgO-铁矿石中的MgO的含量,%;表达式的含义是铁矿石的含铁品位比铁矿石量与按炉渣碱度计算应加入的熔剂量之和。炉渣采用四元碱度时应用式(1),炉渣采用二元碱度时应用式(2),熔剂的有效熔剂性按(CaO+MgO)为0.5计算。另外,在此矿石酸碱平衡品位的基础上,对于烧结原料还应该考虑FeO含量的影响。烧结过程以氧化反应为主,矿石中的FeO将部分氧化为Fe2O3矿石的品位将随之下降。矿石酸碱平衡品位可修正为:TFe平2=[TFe-(0.3~0.5)FeO]×[100+2R4(SiO2+Al2O3)-2(CaO+MgO)]-1×100%(1)TFe平2=[TFe-(0.3~0.5)FeO]×(100+2R2SiO2-2CaO)-1×100%(2)FeO-铁矿石中的FeO含量%。以上两种铁矿石品位的评价方法,不仅考虑了铁矿石中碱性和酸性脉石含量对冶炼的影响,同时还考虑了FeO含量对冶炼的影响,无疑在采购矿石时用此方法对矿石进行评价比常规方法进步了很多。但是,在对烧结矿的原料结构及高炉入炉矿石进行评价时,应用此方法还是有它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各种矿石的熔剂量估算不准;矿石的烧损及高炉冶炼时的焦比、实际渣量的影响,不能在该方法中体现而且反应矿石的价格的吨度价也不是矿石的真正价值。 3•3矿石成分评价法 矿石价值=C1×TFe+C2×(CaO+MgO)-C3×(SiO2+Al2O3)-C4×(CaO+MgO+SiO2+Al2O3+S+P+Na2O+K2O+PbO+ZnO+As2O3+CuO)式中:C1-入炉矿石平均成本;C2-矿石中CaO、MgO的价值;C3-矿石中SiO2Al2O3消耗熔剂的当量价格;C4-矿石中除Fe元素外,其它元素消耗燃料的当量价格。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矿业公司根据2003年12月份的价格和成本,将上式修正为:矿石价值=585×TFe+100×(CaO+MgO)-172×(SiO2+Al2O3)-143×(CaO+MgO+SiO2+Al2O3+S+P+Na2O+K2O+PbO+ZnO+As2O3+CuO) 3•4矿石的冶金价值评价法 前苏联M.A.巴甫洛夫院士提出关于铁矿石的冶金价值的计算方法,其公式为:p1=(F÷f)(P-C•p2-C•p3-g)式中:p1-铁矿石的价值,元/;tF-铁矿石的品位%;f-生铁含铁%;P-生铁车间成本,元/;tC-焦比,t/;tp2-焦炭价格,元/;tc-生铁熔剂消耗,t/;tp3-熔剂价格,元/;tg-生铁车间加工费,元/;t此方法对评价直接入炉铁矿石是比较实际的,它考虑了矿石的含铁品位、熔剂的用量以及焦比的影响。并直接计算出了某种矿石在某厂条件下的利用价值,向决策者提供了非常直观的数据。它的含义就是这种铁矿石在某厂条件下的最高到厂价格,如果超过此价值购买矿石就要赔钱。如果是自熔性铁矿石,公式就简化为:p1=(F÷f)(P-C•p2-g)应用它来评价自熔性铁矿石和自熔性烧结矿是非常有用的,但用它来评价烧结矿的含铁原料就有点困难了,因为各种铁矿石的烧结性能不一样,在烧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就不同。另外,公式没有考虑高炉是否喷煤以及产量对加工费的影响。钢铁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经验对矿石冶金价值的评价方法进行修正,如邯郸钢铁公司将其公式休整为:p1=(F÷f)[p-C1(1-0.015δ)p2-C2p3-(94.5÷F)((1.35×SiO2矿-CaO矿)÷CaO溶剂)p4-g(1-0.02δ)]式中:p1-矿石的冶金价值,元/;tF-矿石的含铁量,%;f-生铁含铁量,%;p-车间允许的最高生铁成本,元/;tC1-计算基准期焦比,t/;tδ-矿石品位与入炉品位之差,%;p2-焦炭价格,元/;tC2-喷煤比,t/;tp3-煤粉价格,元/;tSiO2矿-矿石中的SiO2含量,%;CaO矿-矿石中的CaO含量,%;CaO熔剂-熔剂中的CaO含量,%;P4-熔剂的价格,元/;tg-计算基准期的车间制造费,元/t。 3•5矿石的单烧法 矿石单烧是将单种铁矿石与燃料、熔剂等配料烧成烧结矿来比较它的单烧值。单烧法是研究矿石烧结性能和成本的常用方法,但是必须以各种矿石的烧结性能试验的数据为基础,受实验条件的制约,难于对各种矿石进行实验研究,同时烧结实验随机性较大,难保数据准确有效。另外此方法只针对烧结原料使用。 3•6常见矿石评价方法比较 各种评价方法均重点研究矿石成本,对矿石的技术评价不完善,对矿石的冶金性能和冶金效益评价的有效性欠佳。科学的矿石评价体系应同时兼顾矿石的经济性和技术性。 4矿石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于矿石使用价值的评估,北京科技大学,鞍钢等单位都有评估软件,根据厂矿的条件输入矿石的成分及价格等计算出生铁成本与要求的相比,或输入矿石成分和要求的生铁成本算出该矿石的最高允许采购价。另外重钢、邯钢、长钢等单位也开展了矿石价值评价的研究,但是尚无兼顾矿石的经济性和技术性的评价体系。矿石价值的评价体系除了对其化学成分和粒度组成有要求外,还应该考虑矿石冶炼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目前我公司采用的炉料结构为烧结矿+球团矿+块矿。对于高炉冶炼而言,由于天然块矿和铁矿粉(含富粉、精粉和其它含铁粉料)的冶炼过程不同,其技术性和经济性可比性不强,故应建立不同的评价方法。 4•1块矿冶金价值模型 影响块矿价值的主要因素有矿石的化学成分、粒度组成、冶金性能等。对于块矿价值的评价可在前苏联M.A.巴甫洛夫院士的冶金价值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冶金性能等因素的影响而进行修正。表达式如下:块矿冶金价值=(F÷f)(p-C1(1-0•03δ1+0•1δ2+0•002δ3)p2-0•2δ4p2-C2p3-(f÷F)[(R2×SiO2矿-CaO矿)÷CaO溶剂)p4-g(1-2δ1+0•3δ3)]式中:F-矿石的含铁量,%;f-生铁含铁量,%;p-车间允许的最高生铁成本,元/;tC1-计算基准期焦比,t/;tδ1-矿石品位与入炉品位之差,%;δ2-矿石SiO2与入炉矿石SiO2平均值之差,%;δ3-矿石低温还原粉化指数RDI( 3mm),%;δ4-矿石中CaO+MgO+SiO2+Al2O3+S+P+Na2O+K2O+PbO+ZnO+As2O3+CuO之和与入炉矿石的平均值之差(%)p2-焦炭价格,元/;tC2-喷煤比,t/;tp3-煤粉价格,元/;tR2-炉渣二元碱度,倍;SiO2矿-矿石中的SiO2含量,%;CaO矿-矿石中的CaO含量,%;CaO熔剂-熔剂中的有效CaO含量,%;P4-熔剂的价格,元/;tg-计算基准期的车间制造费,元/t。根据高炉冶炼经验入炉矿品位提高1%,产量提高2%,焦比下降3%,δ1的系数表示矿石品位的变化对产量和焦比的影响。δ2的系数表示矿石SiO2对焦比的影响,每增加1%的SiO2,将使渣量增加35~40kg,对焦比的影响暂时定10%。δ3的系数表示矿石低温还原粉化指数对高炉产量和焦比的影响,武钢RDI下降10•8使高炉产量提高4•2%~7•9%,焦比下降1•3~1•4kg/,t柳钢RDI值降低15%左右,高炉增产15%,焦比降低2•4%,折算为RDI每下降1%约影响焦比0•2%、产量0•3%。δ4的系数表示其它元素含量对焦比的影响,其它元素含量每升高1%,影响焦比约200kg。该模型不仅全面地分析了矿石中化学成分对矿石价值的影响,同时也兼顾了矿石冶金性能的影响,能综合反映矿石的技术性和经济性。该模型可根据需要扩充为四元碱度计算法,也可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简化。 4•2粉矿价值模型 对于烧结、球团用的粉矿(含富粉、精粉、其它含铁原料)以各种矿石的造块性能试验的基本数据为基础,进行单烧值计算,可以根据经验计算把铁矿石配成自熔性人造块矿,计算出它的含铁品位、化学成分、总成本和消耗,再用修正后的块矿冶金价值的计算方法进行冶金价值计算是较为全面和合理的。但由于试验数据的难于获取和对比性较差,该方法在实际应用存在操作性和技术性难度。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粉矿单烧成人造块矿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再将所得的指标应用块矿冶金价值模型计算其冶金价值。人造块矿的指标可通过配矿软件获得,目前各厂均有配矿计算公式,一些科研院所也开发了配矿软件,北京钢院为涟钢开发的优化配矿软件较为实用。值得注意的是采用配矿软件计算矿石的单烧指标时,要结合高炉的冶炼条件计算自熔性矿石的指标。 4•3模型的应用 以公司2007年1~5月份进厂矿石质量和2007年公司财务预算价格为基础,采用块矿冶金价值计算模型可得到各种块矿的冶金价值。由于公司内部按质论体系与市场价格存在偏差,导致矿石的冶金价值与采购价格有较大差距,但是并不影响矿石冶金价值的比较。4#块冶金价值最高,这与4#块品位高、SiO2低、杂质元素少密切相关,也与我们的实际生产经验一致。其它矿石冶金价值的变化规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由于该模型含盖了矿石成分、冶金性能等指标对高炉冶炼的影响,我们可根据模型中各指标对高炉冶炼的影响程度,对矿石的按质论价条件进行修正,再结合产品质量的特殊要求,可进一步完善矿石按质论价条件。矿石的冶金价值可以理解为矿石对于高炉冶炼过程可接受的最高成本,矿石的冶金价值减去采购价格即可得到矿石冶炼的经济效益,将公司内部按质论价条件与市场价格保持一致,就可以算出各种矿石的经济效益,这样就构成了完整的矿石质量评价体系。 5优化供应商管理 我认为,优化供应商的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供应商的矿石质量管理,即采用科学合理的矿石质量评价体系对矿石供应商进行斟选,并对进厂矿石质量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其二是矿石供应商供应量的管理,即采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对矿石供应量的管理,确保矿石稳定供应,优化供应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目前我公司矿石供应商多达数十家,矿石质量更是参差不齐,由于没有合理有效的矿石质量评价体系,供应商的斟选难度大。采用本文建立的矿石质量评价体系能科学合理的对矿石质量进行评价,给供应商的斟选提供依据,以便择优选用矿石。所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结构模型。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强化不同组织之间的集成,形成集体优势;二是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进行更好的合作。对于长流程的钢铁企业而言,矿石采购是整个供应链的开始。对供应链的管理要实现根据生产需要合理组织矿石进厂。我们可以建立供应商信息平台,将供应商的库存和质量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延伸公司的矿石库存和质量管理。 6结语 a•分析比较了吨度价格法、酸碱平衡法、成分评价法、冶金价值法、矿石单烧法5种矿石质量评价方法。b•以前苏联M.A.巴甫洛夫院士的冶金价值的计算方法为基础,结合矿石的冶金性能、高炉冶炼的经验常数和我公司的生产实际等因素修正了矿石冶金价值的计算模型。并根据公司的矿石质量和生产经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c•应用修正后的矿石冶金价值模型结合配矿软件、公司按质论价条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矿石质量评价体系。d•结合矿石质量评价体系延伸公司矿石库存和质量管理,探讨了矿石供应商的优化管理。 供应商管理论文:商业认证服务供应商的客户关系管理 摘要:大数据时代对商业认证服务供应商的客户关系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认证服务供应商应采取更加多元化的客户管理方式,包括公司角色定位转变、目标客户定位的多样化、以及后续谈判方式的转变。通过建立客户大数据库来尽可能多地保存并挖掘市场资源和客户价值管理,提高客户数据的再利用,从而增强商业认证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大数据;商业认证服务供应商;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CRM)理论的推崇者认为市场营销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构建一条围绕目标客户、以传递客户价值和满意度为目的而建立集供应、递送、消费、维系于一体的价值链条的过程。对于商业认证服务供应商而言,客户关系的建立和维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商业认证的目标客户是中小企业。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商业认证是一种企业品牌和声誉的加成而非必需品。因此,如何构建客户关系的价值链条对于商业认证公司的生存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一、商业认证服务供应商小数据客户关系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商业认证服务供应商的基本业务流程遵循着市场营销的一般规律,即:先进行目标客户的定位,通常是先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目标客户资料,再以电话邀约或面对面邀约的形式商联客户,确定商谈的时间和地点,接下来是商务谈判的交锋,以签定合同为价值链递送阶段的完成,后续还有催款和提供客户后期服务的工作。所有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是邀约目标客户和商务谈判。小数据时代下的商业认证服务供应商强调的是目标客户数据的精确性。这体现在前期市场调研中,重于获取有明确签单意向的大客户,而忽视了广泛收集客户、允许非结构化的混乱的客户数据进入商务谈判阶段。为了提升数据的质量而忽视了数据的广泛性,有两个弊端:一、不利于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不利于企业分析不同客户之间的相似性;二、在中小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商业认证市场沉淀速度极快、商业认证费用透明度增加的今天,依托收集小客户信息数据库的重点客户模式,已经面临着被同业市场所淘汰的命运。 二、商业认证服务供应商大数据客户管理的可行性 大数据时代商业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全体数据替代过去小样本的精确数据。“执迷于精确性是信息缺乏时代和模拟时代的产物,只有5%的数据是结构化且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的......只有接受不精确性,我们才能打开一扇从未涉足的世界的窗户”[1]。在商业认证服务供应商的客户关系管理上,要求尽可能地为能触及的中小企业提供认证服务,这一管理工作包括了前期的宣传造势、中期的拜访客户和产品推介、后期的个性化服务。商业认证服务企业进行大数据客户管理的可行性基于以下三点:1.客户数据收集和储存成本下降。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认证服务提供商在客户数据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在寻找客户资料阶段,在业务相关的注册性商业网站挖掘潜在客户是大多数认证服务提供商的做法。在公司内部,员工之间利用QQ群即时分享彼此采集到的潜在客户,将其资料上传到群上,可以对其他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员工可以利用群上的搜索功能来避免彼此收集到的客户数据有重合。这种客户数据的收集和储存方式非常便捷高效,运作成本对于公司而言非常低。2.折旧客户数据的有用性。折旧客户数据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短暂的合作周期结束后就解约的客户;二是指在签约期间内的客户,由于一定市场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客户容量基本是恒定的,这部分已经消费掉了的客户资源相当于定期存款。这是因为商业认证服务收费间隔期较长,通常以年来计费,客户需求曲线呈现为钟形的正态分布,而非持续的波浪式推进曲线。这说明了目标市场的沉淀速度相对于有形产品市场而言较慢,这需要企业不断地更新、淘汰、搁置部分客户数据。换言之,这是一个客户数据的折旧率问题。目前我国商业认证服务市场上的客户折旧率非常高。这主要是因为商业认证业务的目的性非常强,中小企业之所以愿意购买服务,无非是为了得到政府投标、商业融资等便利,以塑造企业长期品牌效应而签定长期合同的客户很少。另外也有部分商业认证机构不正规、收费过高、认证程序混乱等原因。企业可以通过分析这部分已经折旧了的客户数据来对评估客户管理工作的成败疏漏、员工考核,或者采取及时适当的措施挽回流失的客户。3.客户数据的可扩展性。传统的前期客户沟通过程是为了获得与客户的面谈机会,以客户回复邀请函或致电确认为标志。收集客户数据的核心工作是其获得联系方式和公司简介。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下,这将要求企业员工广泛地收集其他可扩展的客户数据。无论是电约还是面约的拜访,应该尽可能地要求员工了解客户其他方面的信息,如公司规模、资金实力、领导者性格、业务发展方向、投资意向等。将这些扩展了的客户数据量化、并及时记录,可以帮助公司对客户的合作意向进行预判,提高签单率,延长合作时间。 三、商业认证服务供应商大数据客户管理的操作方式变化 大数据下要求商业认证供应商在客户管理的操作方式上做出一些新的改变:首先,借对公司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商业认证公司的产品是与政府或一些非营利性协会的项目相挂钩的。然而,由于中国政策的上下传导存在滞后性,很多企业并不了解这些项目的来源、意义作用和内容。以国内中小企业信用认证公司为例,这些公司依托于作为母体的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下面的信用认证项目。“现在中国的企业在管理客户资信的时候,通常借助的方式包括:完善客户资信资料、获取客户信息、研究管理客户信用水平、管理客户资信评级、跟踪监督客户群信用记录”。但是很多客户并不了解该项目的性质,导致了对公司和项目的不信任。商业认证供应商可以通过与项目的提供方相合作,以公司挂靠或加入协会等形式来取得合法性的地位。其次,定位客户方式的多元化:宣传与邀约的变化。除了对公司性质的重新定位,还应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向所有能触及的客户进行公司和项目的广告宣传。对商业认证企业来说,小数据的客户管理强调的是大客户的精确管理,采用人员拜访的手段。然而,从长期来看,人员面对面单独地进行推销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也有限,极容易给客户造成骗子公司的不良印象。大数据的客户管理更强调客户的广泛来源,不错过任何一个客户,哪怕是合作意向比较低的客户。对应的手段是电话邀约和通讯软件邀约。认证服务公司的客户群通常以城市作为区域来划分,电话邀约和通讯软件邀约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比起人员拜访的成本更低,也更容易收集客户的反馈意见,也有利于对营销人员进行监管。由于其所定位的客户更加广泛,更有利于大客户数据库的建立。最后是谈判方式的变化:会议营销的采用和谈判队伍的构建。展示产品和商务谈判是达成合约的最重要步骤。小数据时代下的商务谈判面对的谈判对象是几个重要的抽样客户,而大数据时代下则是一群混杂的庞大的客户总体。谈判方式也由过去的一对一谈判模式转变为更经济、更系统的会议营销。商业认证服务供应商通常租赁一间豪华的会议空间,由资深的产品专家对一群客户进行专业的讲解和咨询答疑。同时,对于部分未在产品营销会议上签单的客户,由训练有序的谈判人员再进一步跟进和谈判。由于客户群体庞大、客户性质多元化,更需要注重培养谈判人员单兵作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可以缩减谈判人员的队伍。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下,商业认证服务供应商应该采取更加多元化的客户管理方式,包括公司角色定位转变、目标客户定位的多样化、以及后续谈判方式的转变。通过建立客户大数据库来尽可能多地保存并挖掘市场资源和客户价值管理,提高客户数据的再利用,从而增强商业认证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鄞壬 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云浮校区 供应商管理论文: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这一现象已经受到企业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供应商的管理风险控制重要性进行了相应的概述,并对如何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提出了有效措施。以有效的帮助制造企业对自身的供应商管理风险的控制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供应商管理质量,推动制造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有效措施 经笔者研究分析,现阶段,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风险管理,随着制造企业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得到更好的经济利润,就需尽快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就必须加强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管理控制,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工作,充分企业供应商队伍的稳定和可靠,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从: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分析 经笔者研究,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还具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外部环境限制,我国制造企业对于供应商管理还未形成一定制度,各项体系的构建缺乏完善,最终限制供应链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其次是制造企业协同意识不足,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且对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无法将供应链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在一起。综上,我们发现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上明显力度不够,不能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给予有效防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化道路造成不少障碍。 二、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了促进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构建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采用适当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等,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构建供应商管 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重要条件。要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做好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是十分关键的,选择的好坏对采购物品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确保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总的来说,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与制造企业管理不当有直接联系,企业要想降低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就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做好沟通交流,建立有效,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以此促进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充分降低管理风险,使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增添一臂之力。 (二)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风险。据此,要想降低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构建适应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制造企业经营特点及发展规划与其他企业不同,那么制造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必须对企业自身特点足够了解。在这里,笔者将以某大型超市为例,该超市实行的QR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是通过EDI等信息技术来实现订货补货等经营信息的交换,该超市利用该体系大大缩短了交货送货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超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对企业自身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构建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建立核心企业供应链体系,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建立必要以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建立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核心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还是供应商本身,都具有一定益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核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将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另外,对于供应商而言,供应链体系的建立能让制造企业与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其业务的拓展,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核心供应链的建立对于企业信息化程度要求较高,它必要以严谨的科学技术为主,以防共享的资源被违法利用。事实上,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上完全可以选择由第三方服务公司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的ASP模式,该模式充分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拓展供应链范围,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信息平台日常维护开销,同时也能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变更供应伙伴。 (三)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因此,如何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成为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些许进展,他们将信息技术引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选择的mySAP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物料管理、制造计划、销售与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多个信息模块,该系统实施后,海尔集团逐渐完成了信息同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海尔集团的成功为其他制造企业也带来了发展契机,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复制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效率,也大大缩短了工作流程。上述,笔者提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ASP模式来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还要对自身企业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应注意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长远合理的规划 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建立,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以龙岩卷烟厂为例,改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实施长远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制造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制造企业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供应链风险加强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大大减少采购成本,实现了制造企业的长效发展。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大量吸纳人才,并对在职人员实施相关培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发现不少问题,为了改善管理现状,制造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握住发展机遇,充分提升制造企业自身竞争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制造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良好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创造基础。 作者:董磊 赵文澜 供应商管理论文:供应商管理对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的应用 摘要:众所周知,若想要一个施工企业能具有良好的口碑。这不仅需要施工团队的认真负责,同样需要规格达标的施工材料。这就代表选好供应商是一个企业能够继续壮大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通过强调供应商的选择,阐述施工企业在选择供应商中所遇到的问题及物资采购中所遇到的风险,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通过对施工企业在物资采购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思考,改进其不足,改善施工企业在施工中所遇到的问题,加强施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词:供应商;施工企业;物资采购 0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逐渐的加快,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而在这其中保障人民衣食住行中住与行的施工企业在市场中如雨后春笋一般茁壮生长。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公民对质量的要求,施工企业也逐渐意识到物资采购是保障一个企业能正常运营和继续扩大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有效、有计划地采购物资,能满足这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满足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也能提高供应商和施工企业的营业利润,加强自己的的品牌效应,从而实现企业的了持续发展。 1工程施工企业在物资采购中所遇到的问题 1.1供应商选择问题 众所周知,物资采购是工程施工企业单位维持日常生产与正常运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其中起到中转作用的供应商便是施工企业保障甚至加强自己在业界的口碑的重中之重。物资采购是从市场资源获取资源的过程,而采购部门在选择物资供应商时存在一定的弊端。一般来说,买卖都是平等的,但其实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并不平等。我们都知道,在大型施工企业施工前,会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择供应商,以便供应物资,但是一般的企业都有长期的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所需物资,这样既保障了企业本身的利益,又具有一定良好的企业口碑。但在现实中物资采购时,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公平的状况,一些小型的暂时不具有自己商业宣传的供应商会贿赂采购人员和考察人员,给高层吃回扣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理智的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而且由于一些采购人员的知识水平不高,这在签订合同时会由于不了解一些文字陷阱使施工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2采购物资时所遇到的风险问题 在采购物资时,所有施工企业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市场形势时时刻刻都在变动着,物资的价格也在时时变动着,采购人员若是没有良好的判断能力,物资的采购量就会远远超过需用量,这样虽然能节约大量的成本,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而采购回来的物资在投入实际应用中,可能会产生各种问题,一些微小隐患会在整体中不断的放大,造成采购物资不达标,致使施工企业面临着施工困难的问题。而在签订合同时,如果采购人员不能及时分辨其中的一些陷阱,同样会给公司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而且,多数的采购人员在签订合同后未能和供应商保持联系,导致物资不能及时的供应,这同样会影响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转。从另一方面来说,采购物资时,都会预付一部分的款项,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或者由于采购人员不能及时理智的判断此供应商是否可信,导致企业口碑出现问题,对自身的发展同样不利。 2实现供应商与企业的双赢措施 2.1供应商的选择标准 选择正确的供应商是一个企业良好发展的前提。一般施工企业对物资的需求有两种:长期需求和短期需求。对于短期的合作商,采购人员应对其所给的采购价格和交易费用都进行严谨的分析,在确定满足自身企业的要求时进行采购。而考察人员不仅要考查价格方面,还应该考察此供应商内部的管理水准,服务水品越高的供应商才会和企业有更高的融洽度,企业在采购中所需成本才会更合理。另外,采购物资的质量是否符合采购商的需求也是考察的重中之重,也是采购部门的首要考察对象,最后便是供应商能否及时的交付物资,这样的供应商一般都是采购部门的首选对象。而对于需要长期合作的供应商一般都是在短期标准上,要求有更高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作业态度,达标的生产能力,这样的供应商一般都符合企业的发展和采购要求等多方面的要求,使是施工企业的上上之选。 2.2规避采购物资时所遇到的风险 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规避、降低风险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施工企业团队的采购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所采购物资的相关知识。传统的采购模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应该在传统的采购方式上加强管理,及时根据市场的反应来变化措施。采购部门签订合同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审查合作条约,为了保险起见,应该在签订合同时带上精通合同的律师,避免给公司带来损失,使施工不能顺利的进行。采购部门人员在采购物资时,要理智、清醒的判断,根据企业需求量来采购物资,不要出现囤积的状态,采购物资后,采购人员应该及时的和供应商交通,以便供应商及时的了解物资的消耗状态和质量问题,在二次供应时能更好地满足企业施工的需求,多渠道的采购物资,仔细对比。为了企业的正常运营,继续发展,施工团队能继续高质量的完成作业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结语 物资的采购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营和旗下的施工团队保证质量的完成作业等方方面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而企业在采购物资时,不仅要加强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还要正确的选择供应商,加强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科学合理的采购物资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收获可观的利润,为施工企业能在市场具有一席之地,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提供保障。 作者:王宝财 单位: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路桥分公司 供应商管理论文:制造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综述 有数据显示,企业生产的20%-25%的质量不合格产品原因来自于原材料外购件的不合格,导致生产的产品整体质量不过关,即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等产品质量会极大影响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无论何时,质量都是第一位的,没有质量,其他服务、成本、数量、交货期限都毫无意义。制作企业同样如此。笔者将结合自己所在的港口起重机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制造企业的供应商质量管理进行分析探讨。 一、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内涵概述 供应商是为企业的生产和研发提供原材料、设备及其他资源的企业,包括生产企业和流通且又,供应商质量管理是通过整合供应商和制造厂商的资源及竞争优势,共同开拓市场,建立长久紧密合作伙伴关系,扩大市场需求和份额的管理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选择、评定供应商、开展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对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定和实施动态管理。 二、制造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各阶段内容和管理策略 (一)选择分类、评定供应商 制造企业选择供应商需要采取一定的标准,从而获得供应商价值的升值支持,并得到竞争优势。在选择时要考虑是否与企业有较多的业务联系,是否对企业极其重要及供应商是否处于供不应求的市场地位。依据供应商是否重要作为横轴及供应商对本企业的价值增值程度作为纵轴,将供应商进行分类,如可以划分为A等、B等、C等、D等四类,其中,A等是对企业最重要且增值程度最高的;B等是对企业不太重要,但增值程度很高的;C等是对企业很重要但增值程度不太高的;D等则是不重要增值程度也不高的。以港口起重机制造为例,大功率电机、变频电机、PLC电控供应商则属于A类供应商,这类供应商数量相对较少,如果要更换供应商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应协助供应商开展生产质量管理;特种钢材、高压柜、钢丝绳、高压电缆、吊具、抓斗、制动器等有色金属及电子仪表类的供应商则属于B类供应商,这类供应商尽管数量众多,但其产品有较高增值程度,通常处于行业垄断或关键地位,并且有一定的质量技术标准,需要制造企业重要对待;C类供应商如油漆、润滑系统、常规电缆、感应限位、维修行车、电动葫芦等这类采购比重较低的产品供应商,通常某方面有技术专长,替代程度低。D类供应商如各规格型号螺栓、灯管、波纹板等单一配件的产品供应商,这类供应商数量众多,提供的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更换供应商成本较低。针对以上各类别供应商,制作企业在选择时应该坚持少而精,考虑供应商是否有可供制造企业开发利用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考虑供应商和制造企业的合作出发点是否一致,是重视质量还是重视价格等,特别要将质量优劣作为首要合作地位,即使价格很低,但质量不过关的供应商切忌合作。在初步作出选择分类后,确定最终的供应商要采取一定的定量和定性方法,对于上述的增值程度不高的C类和D类供应商可以主要采用定性方法评定,如招标法,制造企业发出招标通告,邀请符合条件的供应商投标,制造企业综合比较分析投标商的质量、价格、交货期限、技术、生产和合作能力等,确定最适合供应商;或者收集供应商的产品样品、以往业绩、现场观察判断等进行主观判断,确定最终供应商。对于重要性和增值程度相对较高的A类和B类供应商,评定要较多采用定量法,如常用的线性权重定量法。 (二)开展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 包括对供应商的进厂物资开展质量检验、对供应商的工序质量和过程进行监控或现场管理等。首先,要对供应商的原材料或外购件开展质量控制,要在与供应商签订供应协议时经过洽谈明确规定相关的技术要求、规范、产品图样、质量标准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开展包括质量检验、设计质量控制、工序过程质量控制等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一要对进厂材料和外协件等进行检验监督,依据最经济的质量水平验收保存质量达到要求的零件,防止不合格材料的流入,采购部门要在质量检验员等的协助下完成检验监督职责,方法上可以采取全样本检验、抽样检验或免检三种,一般对于安全质量至关重要的零件如安全限位的功能检测等如果存在缺陷会影响人身安全,因此要进行全功能试车,关键质量件或精度要求较高件或产品昂贵检验费用低的件等要进行全样本检验;抽样检验主要适用于一些产品价值不高但检验费用较高、生产批量大且产品质量较为稳定的件的检验,在运用抽样检验时,要注意根据供应商所供部件的重要程度、加工方法和单位价值等在来料上标明允许水准(AQL),方便检验人员作出检验判断,或正常、或严格或放宽等;对于一些产品质量记录良好或提供通用标准件的供应商可以实行免检,但要注意动态,一段时期后还应采用抽样或全检,如发现产品质量不合格就,就要纳入正常检查,此过程要特别注重对供应商现场的质量监督,或者派驻专员现场监督或者索取生产质量控制图等。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在对供应商产品质量进行检验时,可以采取一定的检验方案,如对于A、B类产品来料数量小于等于50时,进行全检,入库合格产品,退货不合格产品;C类产品可主要查看供应商产品是否有质量体系认证,企业信誉等,间隔对其进行抽样检验;对于通常为包装材料的D类产品可以通过主观判断法对其质量问题进行检验监督。 (三)对供应商的业绩进行评定和实施动态管理 经过一段时期的合作,要对供应商业绩进行综合评定,以鼓励优秀供应商、淘汰落后不合格供应商,从而提高供应商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并建立积极有效的供应商关系。在业绩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可以考虑供应商的质量、交货期、价格、交付产品合格率、服务等,其中,对于质量的指标可以从供应商的产品使用寿命、投入使用质量、进货检验质量和实物质量水平等四方面进行考核,对于服务质量的指标可以从供应商的售后态度、售后能力、售后反应速度、售前沟通交流等进行综合评定,在评定方式上,可以采取层次分析法,为供应商设置不同的相应权重,也可以采取加权平均法,对供应商的质量、服务、价格等进行打分,并将历史分数进行加权平均,也可以采用比较成本法,在质量和交货服务都较好的情况下,比较成本。在业绩评价的基础上,将供应商划分不同的级别,对于A等和B等零件的供应商要求合作一段时间后,供应商业绩评定级别要达到优秀或良好,否则不能继续合作,对于业绩评定为合格供应商,要对其提出警告,督促其向优秀或良好供应商发展,而对于业绩评定为不合格的供应商,要选择终止或淘汰。同时,在评定过程中要注意对供应商管理的动态过程,切不可“一棒子打死”,因为优秀或良好供应商也有可能转换为质量管理不合格供应商,因此,要采取动态管理过程。 作者:褚寅斌 单位: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供应商管理论文:供应商信息化管理与运用 随着电力行业对外招投标的采购数量和金额逐年增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供应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行业生产任务艰巨,采购物资技术要求高,采购环节中的供应商,从它的筛选到管理,都会影响整个供应链。加强对供应商的信息化管理可以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供应商选择及管理体系,不断优化企业的供应网络,对于提高供应商管理的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1供应商信息化管理 1.1供应商开发是指挖掘市场潜在供应商,通过对供应商进行调查,以确定其是否具备基本的质量体系、合适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管理水平及必要的资源配置,从而满足采购需求。根据采购需求,组织编制供应商开发计划。通过采购杂志、网络、展会、新闻媒体、产品会和企业自荐等各种渠道寻找供应商信息。对于可能成为公司潜在供应商的进行调查,发放《供应商调查表》,收集汇总分析供应商递交的调查表,对供应商进行初审,初步筛选供应商,形成约谈名单,逐一约谈,进一步了解供应商基本信息及合作意愿等情况。 1.2供应商认证准入所有新开发的潜在供应商都纳入资质核实范围,目的是对供应商资质能力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收集,构建完善的供应商信息库。通知参加认证准入的供应商提供基本信息、财务信息、资质信息、报告证书、产品业绩、生产制造、试验检测、设计研发、售后服务等文件资料,依据各物资类别核实的相关要求,核实其相关信息,并提出是否进行现场核实建议。通过资质核实的所有需求新产品的供应商、发生设计变更的产品供应商和新的产品供应商都纳入产品核实范围。主要对供应商所提供产品的技术规格、质量、兼容性以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试,目的是完全确认产品符合生产制造的需求。通过资质认证准入的供应商统一定义为公司临时供应商,才能在SAP系统中进行注册。 1.3供应商绩效评价是对供应商产品质量、合同履约、售后服务等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准确评价的活动,全面掌握供应商真实情况,为寻源采购工作提供参考,并促进供应商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线上利用SAP数据整合汇总列出考核对象,线下组织专业小组对供应商进行综合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其基本情况(供应商规模、资质、财务和业绩);管理情况(供应能力和管理水平);履约情况(质量、服务、响应、交付和成本)。绩效评价可以采用综合评分法。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核定供应商的等级,并合格供应商名录。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多种采购方式选择供应商的参考依据,绩效评价分可直接应用于评标过程中,辅助物资采购过程中选择优质供应商。对于绩效优秀的供应商,制定奖励规则,并优先发展战略供应商;对于绩效较差的供应商,引导其提升管理水平,不断提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1.4供应商不良行为处理供应商不良行为是指供应商在参与电力行业招标采购活动以及在合同履约过程中,在采购过程、生产制造、交货验收、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环节发生的有关诚信、交货、质量、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根据供应商不良行为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对其不良行为的处理方式包括:列入黑名单,取消供应商授标资格至少1年;暂停授标,减少授标份额;对供应商所投全部或部分标包的评分进行扣减;通报供应商不良行为,以作警示;以约谈、函件等形式通告供应商,督促其整改等。 2供应商信息化管理在SAP中的运用 供应商在sap中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在系统中建立供应商的数据库。把潜入供应商信息资料上传到SAP系统中,包括供应商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资质信息、报告证书、产品业绩等文字资料,和一些支撑文件,如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审计报告,资质文件,产品鉴定证书和实验报告等电子件等待线上审批。线上审核通过的供应商就在系统中有了相应的信息,并可以应用到后面采购、库房、财务等模块。潜入供应商在经过线上线下审核准入后,成为临时供应商,系统分配供应商编码。有了这些编码,可以与采购模板整合,在做电子采购合同时,选中供应商编码,即可通过供应商数据库,将涉及合同有关的信息自动跳转到合同卖方栏目中,如供应商名称,税号,账号,业务员,联系方式等。也可以与财务模块整合,利用供应商数据库中提供的银行账户信息直接转账。 也可利用供应商在一年中采购金额等数据来列为考核对象。而通过供应商编码搜索随时跟踪供应商供应情况,如该供应商供应物资的种类,价格波动,交货周期等,在供应商绩效考核时提供数据支持。考核出来的等级结果可在系统标记到各个供应商,在今后合作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采购策略和优先权。如果不及格的供应商再系统中冻结,不能再进行采购业务,等整治好需要再次采购时,重新进入准入环节,审核通过后再开展新业务,以此来约束管理供应商。 作者:鲁楠 单位: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供应商管理论文:汽车行业供应商管理探讨 1供应商管理问题的分析 供应商要充分利用好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争取获得与汽车组装企业之间持久的供应关系,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效益的稳定,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但是就目前的供应商管理状况分析,多数饿供应商存在问题,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1供应商选择方法和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由于多数国内供应商与整车企业仍处于传统的敌对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是由于价格影响,只注重短期目标,因此在选择供应商时多以价格、质量或服务作为主要的评估指标,缺乏一个综合的评估体系。有的企业即使建立了一套评估体系,但是由于各方案指标值的给定受主观因素的的影响,评价指标也形同虚设;另外许多评价指标不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基础上的,不适应在动态、竞争、合作的市场环境,因此难以对供应商整体管理水平进行准确评价。 1.2由于缺少适合供应商、尤其是对战略合作型供应商进行选择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或是指导操作性差,国内整车企业在对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时,往往不是根据自身企业的特定产品及其所处供应链的特点来选择和设计适合的评价指标,而是简单模仿或照搬照抄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方法,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评价的结果自然无法反映真实的情况。 1.3对供应商整体管理缺乏全局认识,尤其忽略关系管理。目前国内即使有些企业在合作之初希望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其在管理操作时往往停留在短期的指标上面,改变的方面仅仅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实现合作双赢。很多情况下,供应商只提供了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一时的交易顺利;而整车企业也未从中认识到与供应商加强沟通、交流,以使之真正参与到供应商日常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活动中去;另外很少考虑供应商的利益,从而导致供应商后续合作的不利局面。针对上述问题,为确保供应商质量水平得到提升,在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时必须遵守“Q.C.D.S”原则,也就是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企业需要建立基础数据分析系统,对供应商以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另外可以对供应商进行平台化管理,使日常的问题更快速、更高效地传递给供应商合作伙伴,通过平台化的沟通、交流,促进双方在解决问题方面达到共识。 2供应商现存问题的处理方案 2.1供应商必须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分析能力,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做出政策性的调整。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具体的供应商销售和利润数据等信息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标准,并严格按照评价的标准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测量,确保供应商的政策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2必须依据自身汽车生产数量和汽车销售方向,以及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等基本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供应商。业内其他同行选择的供应商虽然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可能不适合本企业的发展,结果也是事半功倍的。对于这类现象,处理的办法就是提高对企业的自身认识,只选择适合自己的供应商,不选择别的行业普遍选用的供应商。 2.3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不只是一次合同的关系。如果是适合本企业的供应商,确实能够为本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那么久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将关系维持的更加持久,最好能够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使供应商有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认识,确保二者利益的均衡。 2.4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当前一些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二者经常会在谈判桌上因为一点的利益进行不断的磋商,更有甚者竟然因为短期的利益存在分歧,而错过了长久的合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极不科学的。对此,需要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一方面企业要从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稳固具有依赖性的供应商。另一方面,供应商要认识到自身是与企业之间共存亡的。重新洽谈一个新的企业所耗费时间和精力往往是比较大的,因此维系好原有的合作关系,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是十分有必要的。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之间的竞争,因此,需要提高与供应商之间联系的效率,例如可以开通专项的信息传送渠道,便于供应商能够依据市场的动态,第一时间与组装企业达成思想共识,及时调整战略。 3结束语 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直接影响其自身发展,以长远利益为着眼点,完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机制,帮助合作伙伴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快速沟通渠道,是促进企业与供应商发展和共赢的关键,是维护供应链良好关系的基础工作。同时,笔者也希望,我们国家的汽车行业能够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本国基本国情的全新道路,逐渐的摆脱掉国外汽车行业的控制,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早的投入到国际的市场竞争中去,并在竞争中占取一席之地。通过无数的汽车人才的努力,一定能够找到汽车商家与汽车供应商之间的优化管理方案,在确保自身基本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的为广大国民生产出高质量的汽车,不断的满足国内日益繁荣的汽车行业。 作者:张冰单位: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供应商管理论文:机械制造中供应商管理分析 1企业特点 机械制造企业的结构也随着时代变化而发生了转变,由大批量粗犷生产到柔性精品生产,最终向着敏捷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机械制造企业基础要求便是集成化,要求企业的工作过程并行化、技术敏捷化。这些要求企业所涉及的所有程序在合作、竞争以及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更加默契、主动的加强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优质的方式最快的响应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要。跨国企业的发展背景即上述环境,因此需要更加关注核心业务,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全球化的合作分工。跨国机械制造公司往往会充分利用全球性的资源,将开发以及核心设计部门放在科技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而针对需要加工制造以及装配的业务放在劳动力、能源以及土地资源容易获取的地方。文章以某跨国公司作为案例,对其在中国设立的分支制造企业进行了简述。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为桥吊以及轮胎吊。这些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原器件以及材料都需要中国公司独立完场采购。并且物料的种类以及需要采购的数量庞大,此外,很多物料国内都没有,需要进口。所以,以集团公司一体化采购策略为基础,中国公司对外采取灵活多变的供应商管理策略,在物料能够保质保量按时交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降低采购的总成本。上述要求便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对供应链管理环境条件下,企业该如何把握公司同供应链中各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加强合作,以最小的投入为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 2管理方法的确定 2.1战略性物料供应商某公司的战略性物料主要是钢材,一年的需用量为两万五千吨左右,其中百分之八十需进口.某公司2001年钢材价格低谷时通过市场调研预计2002年钢材价格会上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了买期货和签订框架合同的方式进行采购.而这时候如果签订2002年全年的钢材采购合同,对供应商与某公司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具体地说就是以2002年全年钢材需求量并按2001年的钢材市场价格签订了框架购买协议.通过签订框架合同和买期货,某公司避免了2002年全球钢铁市场大幅涨价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有效地控制了采购成本。 2.2一般物料供应商该公司在生产中的消耗品即一般物料,对于该类物料供应商,可以通过寄货采购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用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说来,是在同公司进行该类物料交易供货的供应商中对其物料成本、交货周期等予以综合性的评价,选择最佳的合作方。让该供应商在该跨国公司的中国公司处设仓库,公司需要物料则直接从供应商处获取,物料清单则在月底根据实际做出。如此一来不但是对该公司的采购成本能够有效地降低,同时由于供应商仓库的设立,使得该类物料的交货更加及时,同时也节省了供货商的运输成本,其库存可以根据该公司的习惯有规律的进行调整,实现双赢。 2.3重要物料供应商由于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因此重要物料的货源较多,但是由于其本身的价值使得重要物料价格较为昂贵,过多的库存会使得企业资金占用过多。所以,针对该问题应当采用相应的供应商管理方式,使得企业投入成本降至最低。随着市场的发展,全球化的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面对体制发生的变化,国外厂商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的市场前景十分广大,很多跨国企业都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由于各地市场的差异,因此供应商采取的营销手段也不同,同一种产品价格会因为空间的差异而有所差异。有的产品在中国销售的价格可能高于其他市场价格,也有可能低于其他市场价格,因此,在进行重要物料供应商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采购的具体要求对比价格,降低成本。 3框架协议的运用 所谓的框架协议是指:当很多小的重复交易建立了长期合同,就需要一个特殊的合同机制涵盖这种关系和单个交易的需求。这被称为框架协议(frameworkagree-ment):合同在一定时期内,为每笔单个交易作为一个框架进行运作。框架协议提供了一种规则,双方在同一合作的前提下发展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深入合作,相互支撑服务。对于标准元件,如一些长期需购买的标准产品,可以考虑运用框架协议减少采购管理成本。框架协议的主要原则是对一些经常购买的标准产品,将一年或一段时间的购买量集合起来,与供应商谈一个全年的价格。对采购方来说,避免多次重复询价和谈判,从而减少了采购管理成本;对供应方来说,避免库存量过大引起成本增大,也避免了库存量过小无法按时供货的局面。 4结束语 根据上述分析,针对供应链中对供应商基本的管理思路以及在跨国制造机械企业中,日常的采购过程中,针对物料供应商,可以采取的战略管理方式为框架协议的签订、买期货等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在制造企业同供应商之间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伙伴关系,用以加强合作;而针对一般的供应商,在管理方式上则采取寄货采购法,用以降低供应库存以及采购成本,而库存的降低、采购管理成本的减少使得企业在紧急采购情况的应变中,灵活性更大。通过全球比价的方式对重要物料的供应商进行管理,主要用以降低总成本。另外将非核心业务采用外包的方式,从核心提高公司竞争力,利用第三方,将自身的投资成本予以有效降低。 作者:周亮亮单位: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重型装备事业部零部件采购部 供应商管理论文:物资供应商管理方式 一、对金牛公司供应商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目前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金牛公司目前与供应商的关系仅是一种基于合同联系的利益关系,互相之间不信任,信息私有不共享。为了获得较低的采购价格,金牛公司尽量保留私有信息,同时供应商在参加竞争的过程之中也尽量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采购供应双方都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形成了信息壁垒。 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期的合作关系,临时和短期的合作关系造成了竞争多于合作,利益高于协作,采购过程之中抱怨和扯皮的事情比较多,供应商响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这种气氛增加了采购过程之中的不确定性。 由于供应商和金牛公司缺乏及时的信息沟通,金牛公司不能及时地将企业内部需求信息、储备情况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的生产备货及库存情况也不能及时反馈给公司,势必形成在整个供应链中存在物资积压在金牛公司储备库中或积压在供应商处,另一方面又由于供应不能配套影响生产,供需之间对外部的响应没有同步进行,缺乏应付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 由于基层生产单位的技术进步、材料更换、设备更新等信息不能与物采部门及时沟通交流,极易造成一边报废一边还在采购,一边还在安排生产、备料的现象。 (二)采购环节存在的问题 1、采购业务 日常计划性采购,一般要经过采购计划申请、采购计划审批、签定采购合同、验收入库、财务付款等一系列手续,形成跨越物资部,质量检验中心,财务中心以及外部供应商的物资采购流程。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市场情况变化起伏不定,库存中单品物料管理差,各矿仓库物资重复储备,信息透明性很差,库存量统计不准等情况,使得公司存在部分原材料、配件不能正常流转因而形成积压呆滞物资进而导致报废,另一方面又不断发生生产急需物资缺货现象,不能达到有力保证生产的目的。 2、质量检验控制 (1)对材料、设备、配件的质量验收质量控制,主要通过到货外观检验为手段,对大部分物料进行检验,部分煤矿专用的产品,下井使用前要经过质量检验中心测试、化验符合标准要求后,方可下井使用。由于人员数字、设备有限,因而对到货物资中不易出现质量问题的材料多免检放宽,而只对有可能出现问题的物资进行质量检验。目前检验验收工作还有许多不足,要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手段来提高。 (2)由于缺乏基本供应商到货质量情况统计记录,难以做到对不良物料的跟踪改善。 (3)由于对物资质量和服务进行事后把关,公司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相互之间的工作是封闭不透明的。 3、常见的问题 库存积压和缺货的矛盾,由于采购期长,企业的原材料库存量普遍过高,影响公司的流动资金的周转,同时由于采购不及时又常常发生影响生产情况,不仅浪费了工人的生产能力还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 二、金牛公司供应商管理模式创新的具体方案 (一)对新的供应商管理模式的总体思路 1、制定完善的内部管理程序,使供应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 2、进行业务流程的不断完善创新,建立一条简捷、高效、适用的业务流程。 3、构建供应商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加强与供应商信息沟通并鼓励其网络化建设。 4、优化供应网络,减少供应商数量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保留关键原材料由2-3个供应商,形成竞争机制并降低采购风险。 5、积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供应商的管理中,如电子商务技术等。 (二)供应商管理新模式下的采购业务 1、采购目标的确定 采购的目标:实现供应工作及时、经济地保障生产的宗旨,用最低的采购成本采购适用的物资料保障生产的需要。这里的成本包括采购成本,物资的价格成本,仓储成本等。 2、采购方式的转变 新的采购模式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进行三个方面的转变 (1)从为库存而采购向为生产使用而采购的转变 (2)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的转变 (3)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金牛公司已和邯钢集团公司、济南钢铁集团公司建立了中常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已有成功的范例。 由此可见要实现上述采购目标,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采购策略要从外部考虑与供应商的关系,力求和供应商建立密切的战略伙伴,实现即时采购、经济采购,实现“双赢”.从内部考虑要完善内部采购管理信息化和即时采购管理的内部流程,构建网上采购平台。 (4)完善合理的物资代储机制,也是实现库存最优,采购成本优,保证及时齐备供应的有效手段。 3、采购业务的内部管理优化 (1)供应商管理新模式的信息系统的建立 金牛公司内部采购管理优化的最重要工作是,建立采购管理信息子系统,通过它完成企业内部采购计划的提交审批,采购流程中各类数据查询、跟踪以及报表的输入输出工作,以便为企业采购运作提供良好的后台支持。 (2)采购业务内部管理的财会信息化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保证了供应链有效运作和稳定性,这三方面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支持依赖、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目前金牛公司过多注重物流、信息流的建设而忽视了资金流的必要保证,因此要建立有效的资金流保证体系。 (3)网络采购(或称电子采购) 网络采购就是企业在Internet建立企业采购网站,一般是链接在该企业的企业网站上,在网站上企业的有关采购信息,联系企业主要供应商,通过上网注册并进行网上交易,其目的是在于节省成本与提高效率。通过网上交易(如网上采购),使公司在网上寻找合适的供应商,采购成本少,扩大了潜在供应商的征集范围,也使得供应商提供的物资价格有了更多的可比性,从而迫使供应商逐步降价以减少采购费用。 (4)降低采购成本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主要通过采购本地化来实现。要同本地供应商建立关系,鼓励其在金牛公司附近设厂或建仓库,有利于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彼此响应速度,保证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减少运输中复杂性和不确定因素,同时也减少了储运成本。 供应商管理论文:汽车产业供应商绩效管理研究 一、过程与过程管理 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全球化市场特点主要表现在顾客的多样性,市场主导权己转入顾客手中,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在这种新的环境下,人们不得不重新进行思考,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首先采用了准时制生产、改善管理和精益生产等管理思想和方法手段,使得日本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美国在日本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标杆定位、第五项修炼法、业务流程再造等管理方法。过程管理则是充分吸收上述传统管理方法精华的基于过程的管理方式。唐任仲等定义过程是一系列严格定义的基于活动的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将输入任何形式转变或者转化为输出产品、信息或服务。每一个过程都包含四个基本的元素输入、输出、控制、资源。过程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上下游关系、控制关系、任务关系、资源关系、组织关系。过程管理则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对企业生产、设计、商业、办公、后勤、分发等过程进行设计、改造、监测、评估、控制和维护的过程。过程管理追求的是过程卓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浪费最小。通过在一系列的从上游到下游的供应销售过程中,提高效率,以达到客户满意,来获取更多的效益。过程管理的核心要求是面向不断变化的群众需求,以企业的过程为中心不断改进企业活动来提升业绩,提高服务。 二、我国汽车产业供应商绩效管理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供应商与买方的关系开始发生战略性的变化,构建新的战略性关系已经成为新的趋势。不同的供应商有不同的特点,其中零部件供应商一个是汽车属于多品种大批量生产、另一个是对零部件供货质量要求高。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众多,难以形成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未能对零部件供应商形成有效的激励策略,通常都是以批评惩罚为主;中国式人情关系在供应商关系管理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供货体系不合理,在供应商动态优化和利益分配之间有诸多不足;上下级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沟通,常常对供货期限和质量等问题有影响。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我国汽车产业的供应商企业内部管理还是过于传统,没有形成现代的企业管理,众多问题突出,对汽车行业带来了诸多不利。汽车产业供应商面临如今严峻的形势,想要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改变自身的管理方式,借鉴其他行业的现代管理,提高自身效率,才能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 三、基于过程管理的汽车产业供应商绩效管理研究 (一)制定统一的考核指标。不同的考核指标所要考核的问题有所不同,比如三好学生是考查学生的德、智、体,五好学生考查的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同的指标对同一对象的考核可以体现出不同情况,目前汽车产业供应的考核指标都停留在质量、供货期等指标上,注重考核的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考核,这些指标具有单一、静止、被动的特点,无法适应现今激烈的竞争局面。考核指标的制定既是为了考查供应商的上中下游供应关系,动态考查整个供应过程,同时还应能够注重科学合理性,并且取得供应商与汽车总装企业双方接受。考核指标的选取需要注重科学性、灵活可操作性、目的明确、经济性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科学衡量供应商的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 (二)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无论是个人也好还是企业也好,都是希望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可,希望有人能够表扬、称赞。过去的管理方式都是一味的批评与指责,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不能激发的员工与企业的工作效率,反而打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供应商内部及供应商与汽车总装公司之间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振奋人心,鼓励企业和员工积极工作,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获取效益的目的。一个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给人带来无形的鼓励,使得员工能够提高自己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的开支,为企业为自身都带来更多的益处。激励措施的实行应该注重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既给予员工荣誉同时让员工和企业享有一定的物质,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从内心上真正鼓励员工,激发员工的潜质。 (三)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杜绝人情式管理。目前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企业管理中人情管理占很大的成分,因此造成了企业管理的问题。人情式管理使得企业管理用人不当,人员设置重复,浪费人力成本。一些中国企业采用人情式管理,使得企业人员工作态度怠慢,工作效率低下,管理人员又不能不去管理,久而久之就造成企业内部的众多问题。汽车工业商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实行绩效管理,对于有问题的员工给予批评和惩罚,对于有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奖罚分明,同时责权明确,这样就可以做到有明确的评判标准,有利于每个员工的管理。人情式的管理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与汽车总装企业之间都已经不适用了,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如果不能拥有过硬的产品质量,那么即使使用了人情,也不能是长久的合作。科学管理不仅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还能为企业之间带来共赢和长久的合作。 (四)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有效的沟通能够为企业或者是员工之间带来便利,因此在企业间建立有效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应该设置对外沟通部门,加强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有效沟通,以达到客户的满意。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对于员工之间的培训,以使得员工内部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一个和谐的企业能够具有凝聚力,帮助企业一心关注发展。无效沟通带来不仅仅是员工工作效率低下,还有可能带来员工之间的误会与矛盾,这样的企业想必不能将全部心思放在企业的发展上,从而影响到企业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因此建立有效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五)加强学习,引进先进的绩效管理。供应商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以辅助企业自身的发展。引进先进的绩效管理系统,同时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改进,吸收优秀的地方为企业服务。同时企业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交流,帮助企业之间互相发展。现在的企业不是独立的企业,是需要相互合作获取共赢的企业,因此一个企业的发展算不上发展,只有整个行业规范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都应该保持交流和合作学习,互相借鉴彼此的优势,以形成突破性的发展,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发展。 四、结语 一个企业只用从制度、人员等各个方面得到改变才有可能改变其落后的绩效管理,汽车供应商鱼目混杂,应该加强其内外部管理才能使其走向现代的企业化管理,通过分析过程管理,研究汽车产业供应商的管理现状,提出改善绩效管理的措施,但是提出的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具体的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加以设计,这就需要企业拥有良好的执行力,能够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 作者:贾琼雪 单位: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 供应商管理论文:供应商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特点探讨国内供应商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质量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生存、发展的更大压力和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企业的强大已经不能再以其自身的优秀来衡量。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过多年的转制和改革的过程中,供应商的管理已犹如水桶效应,构成了企业供应链中比较薄弱的一环,甚至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制约了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本文将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特点探讨国内供应商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意义 1.1战略合作互利双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了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的快速增加,使得企业必须面对一个无法预测且瞬息万变的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从毛坯生产、零件加工、装配、包装、运输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具有企业自己承担的组织机构,已经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对供应链的管理视同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着力培养和开发供应商。一种由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的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希望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双方彼此结成利益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共同强大。 1.2稳定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及通过对供应商的技术沟通和协作,才能使其供货质量满足要求并保持长期稳定。实施供应商管理,不仅是提高产品整体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更能够促进供应商整体技术和质量保证能力的提高。尤其在新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如果能够选择技术实力雄厚的供应商介入,共同研究设计所采用的新材料,新产品,并共同参与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控制,那么还能够得到更高质量的产品,大大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3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大多企业采购完全依据产品订单进行,因此生产进度主要根据交货期采用倒推式排产法确定,严重压缩了采购周期,给及时准确地保证供应增加了难度。如果在日常工作中能与主要供应商及时沟通信息,能够实现信息对称,那么供应商就能够能根据企业的生产紧急程度,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缩短响应时间,为企业缓解供应紧张局势,为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2供应商选择 在供应商管理的的诸多环节中,供应商选择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环。粗放型的供应商管理大多有三条原则:一看供应商能不能生产企业需要的产品;二看供应商是否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三是比较产品价格。而且一般来讲,价格更多的会成为是否能成为合格供方的决定性因素。鉴于在供应商选择上的种种不良现象和弊端,供应商的选择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a.具备国家法律规及行业要求的相应资质、信誉高、资金实力雄厚;b.具有持续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及履约能力;c.所提供的产品质量可靠,能够满足顾客要求;d.产品性价比合理;e.能提供较好的售后服务。按照以上原则初步选择供应商后,对供应商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交货期、过程保证手段等甚至包括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进行调查,就其是否可能成为公司的供应商做出基本评价。 3进货产品的质量控制 对供方产品实施进货检验共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产品在供应商生产现场进行检验。主要是对制造过程的人员、装备、材料、工艺方法,现场环境以及检验手段等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对供应商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加以控制。此种方式的检验主要适合于下列情况:a.因影响产品质量的特性不能进行分解检查的;b.进货检验不具备检验手段的;c.对最终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关键产品;d.唯一供方且保证手段不强的;第二种方式是在供方提供的产品进入公司后,对产品实施检验。该种方式是进货检验的最常用也最普遍的方式。无论是哪种检验方式,都要根据产品特点和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供应商的保证能力而定,既要考虑检验的便捷性又要考虑检验的经济性,更要考虑对产品质量的可控性。 4供应商的动态管理 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单的供方,只能说明供应商有能力制造出满足要求的产品,但是,质量控制过程是波动的,一旦质量保证能力下降,就应当对合格供应商进行调整。对合格供应商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4.1编制采购规范。编制采购规范,对产品的质量特性及影响质量的关键过程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包括进货检验、生产过程的控制、检验装置的配置,不合格的控制,文件与记录的管理,样品的试制以及外包管理等。将产品的技术要求与管理体系的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对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通用要求,以便指导供应商更有效地理解组织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产品质量和管理质量的提高。 4.2重要供应商管理。针对供应商数量较多的情况,应针对供应商的类别不同实施分级管理,以抓住主要供应商,提高管理效率。不论供应商能力的大小,不管采购产品的重要与否都采用同一模式的管理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既浪费了管理成本又不能发挥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有可能出现“捡了芝麻丢西瓜”的结果。通常的做法是按照采购产品重要程度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实现过程中,对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增强采购柔性满足生产需求来说至关重要。 4.3供应商业绩评价。为对关键供应商进行及时准确绩效评价并提升重要供应商的管理水平,以形成企业的战略供应商,企业应对关键重要产品的供应商实施年度绩效考核。企业每年组织对供方进行业绩评价。评价内容至少包括:年度供货的合格率=检验合格批数/进货总批数;交货准时率=准时交货批数/交货总批数;售后服务质量,供货的价格等情况。最终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确定是否继续采购或保持合格供方资格。 5供应商的激励与考核 对供应商的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对供应商的激励与考核是非常重要的。 5.1激励上采取如下方面的措施 5.1.1优先付款权。每月付款时,A级供应商的付款额度占所有付款总额的50%,B级供应商的付款额度占所有付款总额的30%,C级供应商的付款额度占所有付款总额的20%。A级供应商每两个月有一次绝对优先付款权;B级供应商每三个月有一次绝对优先付款权;C级供应商不享受绝对优先付款权。 5.1.2采购份额优先权。各级供应商具有同等的竞标机会,但在同质同价的情况下,A、B、C各级供应商具有依次的优先中标权。 5.1.3技术支持。公司对A级供应商实施技术扶持,协助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培训。从中选择战略合作伙伴。 5.1.4优秀供应商评选。每年组织一次优秀供应商评选活动,从A级供应商中选出数家供应商,作为本年度优秀供应商,享有本年度独家供应权。每年召开一次供方经贸洽谈会,对优秀供应商给予表彰,颁发证书,签订本年度独家供应协议。 5.2对合格供应商的合作业绩实行考核机制。 5.2.1年内在质量、价格和交货期方面出现三次违约行为,取消一切优惠政策和待遇,降低合格等级。 5.2.2当年度评审时被评定为不合格供应商以及连续三批交付均不合格,且供应商不采取纠正措施时应取消供货资格。 作者:戈文君 单位: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物资部 供应商管理论文: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管理系统分析 1巴陵公司供应商管理几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巴陵公司4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同时,也见证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等技术进步给供应商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 1.1松散的供应商管理模式 约在90年代前,巴陵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管理关系是松散和随意的。供应商管理的职能由分散到各基层单位的采购部门承担,供应商管理的焦点在于产品质量和价格。这样的条件下,信息相当闭塞,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公司内部各基层单位重复采购、库存总量大等现象极为普遍。 1.2基于计算机和局域网络的供应商管理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巴陵公司对供应商实行了电子化管理,形成了商务管理的初级阶段。从管理形式上由各单位分散采购的方式进入了公司集中采购的管理方式,对供应商的管理也同时由分散的方式进入了集中管理的方式。从管理技术上,采用了供应链管理方式,对加工制造的设备从供应的源头开始,经过制造商、分销商直至最终内部使用单位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链条。从整体上看,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贯穿始终,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程度大大提高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初步建立了供应商评估体系。 1.3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供应商管理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给供应商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建立了正式和完善的供应商选择准入体系、动态评估和评估反馈系统。通过建立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供应商在线投标和采购协同,对供应商的绩效状况进行在线评价;通过对供应商的分级分类管理,达到重点供应商的针对性管理;通过与供应商的密切配合和沟通,使供应商参与到企业的前期技术研发和技术公关活动中,实现供应商与企业的能力互补,提升供应商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对供应商的信息化程度、服务水平、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识别综合能力强的供应商。 2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商管理系统 2.1供应商的招投标管理 巴陵公司通过规范招标程序,完善评标体系,不断地提高招标采购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公司专家数据库系统与供应商管理系统集成,由系统随机选择相关专家参与现场招标评分。 2.2严把供应商准入管理 系统提供供应商申报功能,由公司组织供应、生产、技术部门的相关人员,对供应商实际能力、质量保证体系、技术装备水平、产品供货服务等方面进行现场考察评估,并按照“谁推荐、谁考察、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 2.3量化考核管理 系统提供综合考核报表,一方面从财务信息、技术装备、质量管理、研发能力、市场竞争程度、仓储管理、检验管理等方面对供应商的整体实力进行评分;另一方面按质量、价格、交货期、服务四个方面对供应商每笔合同的执行情况予以评分,依据对每家供应商动态量化考核的评分结果和不良表现量化扣分情况,优胜劣汰。 2.4供应商的风险管理 由于交易环境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变化,供应商管理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如供应商的信用风险、履约风险、交易安全风险等,系统能及时提供相关评估信息,供决策单位参考。 2.5多系统集成,全生命周期管理 系统与公司现有ERP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物资采购管理系统集成,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形成信息流的交互和有效管控,形成整体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全方位管理,不留管理上的死角,实现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管理。 3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商管理系统实施效果 3.1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通过持续优化采购业务流程,调优业务审批控制点,从程序上理顺了物资供应的各个环节。同时,加强了各环节间的沟通协调与信息反馈,有各环节量化评价指标,完善了业务运行系统功能,提升了管理水平。 3.2物资保供取得较好业绩 大综原材料质量大幅度提高,以动力煤质量为例,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464大卡/千克;化工辅料、设备、电仪、器材等物资实现了安全供应、及时供应、经济供应、廉洁供应。 3.3全方位监管采购物资质量 从外部的生产商、供应商,到公司内部的采购部门、审计部门、使用单位等,对主要设备的开始生产制造,到运输,到现场安装使用,再到设备使用状况的信息反馈,一直到报废处理,都有记录和监管,完善了物资采购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4结语 电子商务环境给巴陵公司供应商管理搭建了统一的管理平台,为双方提供了更多的交互信息机会,降低了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也要求巴陵公司和供应商的信息化能力不断提升,改进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供应商管理策略。随着社会整体交易环境和相应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巴陵公司会持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在综合使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规避交易风险的保障下,将供应商的选择准入、分级分类管理、绩效考核和风险管理纳入巴陵公司整体的信息化进程,在不断实现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过程中提升供应商管理水平。 作者:童小兵 单位:巴陵石化公司职工培训学校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论文 1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方面的应用 1.1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当中。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制定项目的投资计划以及对工程进行规划和后续管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参与工程管理的过程,就要保证工程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对工程相关信息的查阅,便于管理人员对工程相关问题的熟悉和了解。项目管理系统要求应用一定的网络技术将工程计划直接报告给工程管理相关人员,并对关键路径报告进行整理。在项目管理系统中,电子信息技术还要对资源的使用分配及工程的进度进行如实反映,从而方便管理人员及时检查并发现问题。除此之外,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涉及物资管理系统。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跟踪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准确对材料进行预测,由此可以为工程项目提供科学的报告。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网上信息查阅,从而可以有效地掌握和统计全球范围内的材料相关情况,由此增强了材料选择的可操作性,可以对材料和物资的价格及相关购买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有助于保证材料采购的质量,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 1.2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科学计算中的应用 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之一是工程设计阶段,包括图纸的设计和审核,在这一阶段,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在进行图纸的设计时要涉及数据要开展预算,要根据工程建设的不同特点及工艺进行图纸的布局,设计图纸是施工过程的重要依据,所以各项数据应力图做到准确无误,要保证设计图的有效性。由此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得到图纸技术参数,简化人工算数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除此之外,一些网络制图技术的出现,更好的替代了手工制图,节省时间,方便操作,可以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对工程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1.3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另一重要用途是在工程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工程自动控制可以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减少人工管理的繁琐性,降低了管理的困难。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自动化控制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具体表现为对控制对象的操作、对执行器的操作以及对数字调节器的操作。对控制对象的操作主要是指计算机通过计算所要控制的装置或设备的递函数表征、放大系数、惯性时间常数等来对其进行监控。执行器是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调节器的控制信号改变输出的角位移或真线位移改变被调介质的能量,从而实现预定的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对执行器的操作就表现在其可以通过计算实时调整,从而保证执行器执行的准确度。而对数字调节器的操作是通过一系列的输入和输出通道来保证工程自动控制的实现。 2提高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要点 2.1切实把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相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对工程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很多企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的参与程度还是很低的。由此企业要切实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的融合,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要根据工程建设具体实际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加工,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应用制度和计划,保证工程信息系统的完善,充分保证现代信息技术对工程管理作用的发挥。 2.2加大各种相关应用系统的开发力度 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要加大各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构建,建立数据库,保证信息的共享,把工程相关信息呈现到网络资源里,实现网上投标、网上会议及网上采购等模式的构建,从而建立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的电子信息网络平台,方便信息的传递,提高沟通的效率,由此可以保证工程建设的进度,保证工程相关方的有效沟通,通过各种应用系统的构建可以实现材料和物资的对比,保证采购材料的优质性,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工程科学计算、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工程自动控制方面。要想较好的发挥计算机电子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就要建立完善的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以硬件资源以及系统程序的编制作为依托,保证信息的共享。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发展的路途中,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方面的应用将会越发重要,甚至说将会制约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所以,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就变得至关重要。我们只有彻底的研究透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发展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快工程项目开发建设的进步。才能使我们的科技文明更上一层楼,才能为人类今后的生存得到最大程度保障。 作者:罗英涛 单位:大兴安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各国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对比 本文作者:张忠德 单位:西安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日本在经济经历“失去的十年”后,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在2001年开始实施《IT基本法》,制定了《IT立国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信息化发展迅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日本还较早采取了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以优化整合科技要素,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当然日本在信息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方向判断,重点选择的失误,导致了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也走了不少弯路。 印度模式是一种资源倾斜重点产业的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重点倾斜,软件业成为政府制度创新重点也是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重点。为了支持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印度在班加罗尔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政府实行税收减免、税收扣除、加速折旧等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在软件园区内的企业免征所得税10年,在自由贸易区内的高科技电子企业出口产品的5年内免征所得税。在研发扣除方面,企业支付的研发费用可全额税前扣除,设备如果采用本国的,其40%实行加速折旧。通过政府大力度的扶持,印度这种重点扩散性技术创新模式相继在班加罗尔、马德拉斯、海得拉巴等城市获得成功,成为印度计算机软件业的“金三角”。印度重点产业技术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辐射示范作用,带动了呼叫中心、内容开发、数据处理、网站维护、工程设计等服务业务迅速发展。2010年印度服务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软件及相关服务业出口超过800亿美元,骄人的成绩得益于印度采取的以软件业为重点突破口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1]。 芬兰注重高度发达的教育水平和成功开发尖端高科技产品基础上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并通过高科技产业园区在信息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孵化平台作用,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信息产业的发展。芬兰通过建立在当地权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周围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有效地把科研、生产和产品销售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创新网络,使科研成果能迅速商品化,企业可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从而快速便捷获得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使创新周期变短,成本下降[2]。 四种技术创新模式都是在把握世界信息技术发展主导方向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或依市场牵引,或靠政府引导,通过大力度扶持发展形成的。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如美国依靠其完善的市场制度,雄厚的基础研究,走了技术领先者的创新道路;日本信息产业起步晚,基础研究落后因此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都特别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注重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重视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强调新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集群化和市场化。都注重发挥中介组织的纽带桥梁作用。各国政府都能尽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等。 美国信息产业创新比较系统,是全方位的,价值链各环节都衍生出创新企业。许多创新企业的存在以及政府鼓励竞争、倡导自由竞争的引导,使得美国信息产品市场成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资源配置更有效。印度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具有科技创新资源向软件产业倾斜,将发展软件产业作为政府制度创新的关键,通过软件产业集群培育创新能力的特点。在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下,印度的创新领域已逐渐从软件产业向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衍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印度信息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印度政府的减免税收政策,即IT企业10年免交所得税。印度还没有哪个其他产业有如IT产业如此优惠的政策。日本信息技术创新以引进技术为主;从信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逐渐向自主创新转变;注重信息技术的商业化。短期来看日本信息技术创新模式显得较为成功,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创新模式,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支撑,缺乏原创性研究。芬兰在政府的主导下,科研机构、大学、公司企业间联系比较密切,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突出体现了突官、产、学、研多位一体。政府不但发挥领导和协调职能,而且还通过主管科技的下属专业机构将科技创新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联系起来。芬兰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模式克服了多部门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独立封闭、重复研发的弱点,使科研、开发、应用各环节衔接更加紧密,因此,芬兰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具有鲜明的网络型创新特点。 美国在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其扎实的基础研究,通过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保证了其原始创新战略的实施,循着技术领导性的创新模式发展;日本实施的是科技赶超政策,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最终进入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印度实施的是重点突破的创新战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时,特别要把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进步快的领域作为发展重点;要注重基础研究领域的大力度投入,夯实基础研究,避免失去长远创新源动力,步日本后尘;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对引进技术进行整合改进,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要注重培育重点产业,突破重点技术、关键技术,采取能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的创新模式[3]。 由于创新离不开大学、研发机构的支持,而信息产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信息产业具有技术与资金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研制开发投资高,对标准的高度依赖等等特点,没有强有力的智力财力支持,创新只能是侈谈,我们也将成为二流的打工国家;创新也离不开国家宏观战略指导,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因此需加强官、产、学、研、金的协调互动,将政府引入到产学研的合作中,将能加快科技成果从研究到产业化的进程,提高科技创新速度,降低创新成本[4]。 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需要成熟的市场经济土壤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我国在选择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模式过程中,首先,要将市场作为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与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动力,按照市场的需求配置社会、科技资源;其次,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完善相关机制,包括科技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合作与竞争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等,结合自身特点,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等等,提升创新能力;第三通过激励企业创新,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合作创新,能力提升。 纵观国外各国信息产业技术创新,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推动型,更多的是应发展需要,由市场牵引、需求推动的融合创新。在技术和业务密切融合的新趋势下,我国企业应主动从业务角度入手规划、利用和创新信息技术,以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和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如仅单纯从技术角度进行信息产业的规划、技术的创新,而不考虑业务与技术的适应度,技术的回报率,企业将无法避免有技术而无优势的局面,注定会失去长期竞争优势。这一方面惠普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注意创新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开辟了融合创新道路。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技术在不断探索中日益成熟,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随着全球网络化时代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经济,科技,军事,政治的发展都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将电子信息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如档案管理,安全管理和经济管控等等,能够极大的节省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提高,加强企业管理,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对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及作用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管理;企业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为很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企业也是一样,不论是日常管理,档案管理,成本管控还是安全管理都可以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控制,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强管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社会的经济发展,而电子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发展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将电子信息技术更大范围的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从目前企业发展情况开看,一部分企业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每一个企业不论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面都需要对自己的发展现状有足够明确的认识,制定准确具体的管理制度,再针对这些制度将其与电子信息技术联系起来,对某些方面的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企业需要对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正确的认知及规划,一个正确的定位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正确的定位才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带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某些方面,人们对于企业信息化的理解不到位,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这种现象存在的情况普遍较多。至于原因则是各个方面都有的,比如资金短缺,技术缺陷等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信息化转变的实行。所以,在进行信息化转变之前一定要弄清楚企业信息化的具体含义。对于能够影响信息化实行的因素特别是资金问题,要提前将资金链打通,保证有足够充足的资金进行支持,否则如果出现资金短缺,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就会对后续整个项目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尤其在企业信息化初步发展阶段,一旦出现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对未来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埋下隐患。 2.企业领导人对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一部分长期以来一直遵循传统发展模式的企业领导人不能及时对信息化技术进行了解,跟不上企业发展向信息化生产转型的步伐,仍然在传统生产背景下对企业进行领导规划,所以对在企业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的表现有不关注企业硬件设施的更新检查工作,导致电子信息技术不能真正应用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3.对信息化的认知不够准确全面信息化技术依赖于计算机,要实行企业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在企业中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设备,数量足够多且能够带动企业信息化发展项目,可是有的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设备的重要性,硬件设施配备齐全,但是对于电子信息化认识不够准确全面,不能实现对这些机械设备的全面合理利用,无形中便增加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难度。所以要想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之外,还要对这些设备及计算机信息化有一定了解,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设备,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企业各项工作环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4.技术人员空缺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是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缺口。配备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对于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这些设施进行操作,那么有再多再好的设施也只能放作摆设而不能真正的应用到信息化建设当中。而在很多企业中都存在只重视计算机设配的配备工作而不重视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聘请工作。如果把硬件设施当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那么技术人员则是这一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机械设备的长久正常运行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护理维修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可以在设备运作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修复,从而保证整个生产项目的正常运作。如果计算机设备在出现问题时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就会影响企业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企业各部门交流不足企业的各个部门虽然看似独立,但要想企业发展还是离不开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在某些企业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企业各部门之间长期独立工作,缺乏一定的交流,甚至可能存在零交流的现象,导致企业相关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严重阻碍整个企业的发展。电子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交流,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互动意识,从而避免各部之间因为缺乏交流而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所以电子信息化对于企业建设是有很大作用的,应该尽快的将其应用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加强企业内部建设,促进企业发展。 6.企业安全管理仍需加强企业发展与自身安全问题息息相关,好的安全环境是一个企业能够得到长远发展的基础。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有意识的加强各自企业的安全信息建设,其中电子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发展趋势比较可观,但任何一件事的发展都要经历从初期到最终的不断探索改变,企业安全管理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是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问题。这些安全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相当于定时炸弹,随时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失。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愈发激烈,它在带给企业诸多便利的情况下同样也存在许多不足。在如今弱肉强食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就要比同行企业发展的更快,爬得更高,这就使得一些企业产生了不良心思,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涉险采用非法手段对其他企业进行打压,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利用其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如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企业内部,破坏企业工作系统,盗取企业资源信息,阻碍该企业的发展步伐。另外企业的员工并不全是计算机专家,他们在进行日常工作时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公司计算机感染病毒或木马入侵,这些病毒会使减慢计算机运行速度,造成计算机信息丢失甚至使计算机处于极度瘫痪的状态,计算机不能运作,就会影响员工工作进程和效率,也会给黑客提供入侵企业内部的机会,利用这些木马和病毒对整个企业的计算机设备进行破坏,资料或者对计算机进行远程控制,对企业信息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可以更加容易的了解该企业工作动向,窃取信息,甚至造成企业重要私密信息的丢失,影响企业发展。 二、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1.通过电子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企业主要通过传统的人力对成本进行合算,这样的合算办法慢而且成本很高,企业需要雇佣大量人力来对整个企业的大数据进行处理,雇佣工人就需要为工人提供劳动报酬,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人工合算成本的效率太低,准确率不高,有时候难免会在处理信息时产生差错,对企业依靠成本来进行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由此可见传统的通过人力合算企业成本的办法是存在很多弊端的。而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一大问题,从出现世界上第一台能处理计算问题的计算机到现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更新,最终彻底解决了一些计算机的计算问题,如今计算机已经可以放心的应用于企业成本及利润等的计算当中,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电子信息技术化的应用可以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参考,有助于企业发展。 2.有助于实现对企业资源的管理企业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必不可少的,用来观察这个世界从而保证可以及时的获取任何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计算机信息化时代就满足了这一需求,信息化可以促进信息共享,进行时时传送,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分析这个行业中的各种动态如一些数据及其他企业的发展趋势,掌握相应的商业数据,从而对本企业的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已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同时企业在日常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生产资料的分配、企业相关信息的储存、安全管理等等,尤其财务方面的信息整理和计算等相关方面都可以应用计算机信息化进行管理,以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发展。所以说在企业中应用计算机信息化是现在企业要壮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企业档案管理 (1)企业档案载体的转变企业在实现计算机信息化之后,同时实现了信息数据的远近传递交换和处理。各种文件不再以纸质的形式进行存储,而是改用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以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数据存储办公效率更高,传递速度也得到了提升。生产图纸从原来的手工制作到现在的电子制作不仅提高了准确性和美观性,还使得产品图纸的设计、存储、查询和修改变得快捷又方便,提高生产效率。(2)改变企业档案分类模式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的档案如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产品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的分类都是通过人力来进行的,如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这种传统模式逐渐被打破,变为应用计算机信息集成系统来进行分类。对于一份完整的档案,它的信息一般是分散在几种管理系统当中的,计算机根据系统发出的指令和工作目标随时可以设立档案类目或对这一类目进行调整。虽然各个企业的档案信息分类是不同的,但可以确定的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分类比人工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状况,也更加科学规范,更详细。 2.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档案工作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企业档案管理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在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中,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范围比较小,只面对企业内部网,即只关注企业内部网络电子档案的形成和来源,而现如今,档案工作者的视野范围还需扩大到对地区、国家甚至整个国际市场的网络动态进行关注。企业档案工作者在做好对企业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工作的通知,还要主动的去了解更多的信息,了解企业需求,扩大企业服务范围。一是要配合企业发展模式在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建立企业信息资料库,对企业面向外部网络进行管理规划,挑选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信息,可以体现企业绝对优势的信息资源公布到网上,以向外界展现企业良好的风貌,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从而达到吸引客户,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二是随时关注各种市场动态,如生产、供应、销售、科技、质量、资金、政策等多方面信息,将影响企业发展的动态信息实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以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发展规划,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占据有利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3.企业安全管理 企业要想壮大发展,安全问题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如果企业安全问题不能得到保障,就会造成信息丢失,资源窃取甚至危及企业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隐患。应用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建立网络安全平台的可以实现对企业安全的防护和监督,针对目前存在的恶意攻击及非法入侵问题建立更加私密的信息存储平台,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监督,保护企业信息安全。还能对企业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保证企业的信息存储处于时刻变化的动态过程,防止企业数据资料被他人盗取,相关利益受到损失。同时,要随时对企业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检查更新,以提高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 四、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就像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不能只面向于国家内部,还要面向世界,接收际信息,学习其他国家的技术和方法,获取国际新闻。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一个企业要促进自己的发展就要时刻了解市场动态并对其进行分析,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市场,企业需要对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行搜索,然后整理在一起作为日常工作的参考,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提高自身竞争力。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搜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要了解并获取相关信息只需要在网络中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再将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整理出来为自己所用,这是计算机信息化特有的功能。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市场信息及时的收集和处理,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企业规划,促进企业发展。 2.传统企业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需要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来强化在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中,人力占了很大的比例,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通过人工来进行运作的,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准确性都会存在很大的误差,严重影响工作效率,阻碍整个企业的发展。比如如果通过人力来进行企业成本合算,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准确性较低,增加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企业根据生产成本所做的某些决策,甚至对企业发展方向产生误导,影响企业整体发展。 3.计算机信息化可以硬化企业的规章制度计算机信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促进作用,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基础,因为企业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风气、工作风格以及氛围,好的工作风气使企业人员一直处在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当中,同时自身也会积极地投入企业工作,但这样积极的氛围需要企业管理者的创造搭建,实行正确的管理机制。企业需要用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工作人员的自身行为,可以借助信息化建立相关管理程序,例如上下班签到,工作打卡等等,给这些规章制度分配一定的比例,对企业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当企业人员违反相关规定时对其作出一定的处罚,当然也要建立奖励制度适当对工作人员进行鼓励,从而硬化企业规章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的发展。 4.计算机信息化可以优化 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要做的工作,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所以几乎每个企业都会设定专门的财务部门进行财务管理,企业日常工作中所有的资金流向都必须经过财务部门,比如日常支出,利益收入,纳税,政府报销等等,合理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机在计算应用等方面技术的成熟为企业计算机信息化提供了很大的保障,应用信息化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不仅能减少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对财务进行核查,对发展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而且它的高效率,高准确度都保证了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工作的正常运转,从而为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促进企业有效管理,并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 5.对企业基本信息进行管理 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除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对于各类经营活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功能之外,还包括管理企业基本信息的功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相关信息、生产进度安排、生产资料分配等都需要用到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计算机在对生产成本进行计算之后,自动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分配,极大的简化了企业管理层人员的工作,更好地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五、结语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进行管理,能够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高准确度,高水平的发展目标,但同时,企业信息化还没有实现最终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日后工作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从而使得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子信息技术会在企业中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应用。 作者:倪鹏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浅析物联网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对提升人们日常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当前物联网发展中电子技术信息的应用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如何提升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使用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关键词】物联网;电子信息;信息技术;技术应用 1前言 近年来国内的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发展,而且社会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各种新技术、新兴产业林立。电子信息技术开始涌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想要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式下不断的完善,就必须要适当的融合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将二者相互融合的方式实现共同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为我国互联网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二者可以相依相存,下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2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阐述 2.1电子信息技术阐述随着当前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电子信息技术,而且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在国内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该技术不仅可以通过单一形态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融入到其余的领域[1]。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感器、嵌入式系统以及通信导航系统等,各个系统都可以和当前我国发展情况相结合,这也是目前电子信息技术之所以能正常发展的关键影响要素之一,从根本上提升了电子信息技术使用效率,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2.2物联网阐述物联网可以和智能感知、识别技术相互连接,全面实现通信感知。利用相关技术将不同的人、物等相联系,对各种影响要素进行全面控制。同时物联网技术也是互联网技术的延伸技术形式,不但囊括了互联网内容,同时对互联网的内容进行了完善,让内容的公开性更强。2.3物联网特点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干系,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相互交流。网络技术让身在两地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信息交流、沟通,提升了信息传递速度。但是从目前物联网发展的情况来看,交流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信息方面,已经开始朝着物体交换方向发展[2]。物联网日常运行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先感应物品,之后才能实现物品控制。如果由相关工作人员对物品进行控制,必然会产生许多信息以及数据,让信息可以相互交流。物联网影响下的物品交易一般都是私人物品,所以工作人员在对信息进行传递时,还要保证信息隐私性,所以要多关注物联网信息传递安全性问题,尊重信息主体的隐私权,并保证安全性能可以达标。 3电子技术与物联网的相互结合 3.1构建电子订货系统 近年来国内的电子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并且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整套表现形式,电子订货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从企业终端来查询货源,并对各种处在远方的货物进行调配、进行订货。这种工作模式不仅操作相对简单,而且可以节约许多成本,从根本上提升了经济效益与配货速度。电子订货系统要正常使用,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安全网络工作环境,以此来提升用户用网安全性以及用户财产安全性等。可以在管理系统中,不断对安全系统进行完善,并利用交换的方式对各种数据进行运输。电子订货瞬时发货,不但节约了时间,操作也相对便捷,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 3.2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条形码是信息时展的产物,可以帮助人们对各种物品信息进行综合编辑,并利用条形码来识别各种信息。条形码信息可以传输到网络上,方便人们扫描,提升了物品的曝光率[3]。条形码技术的本质是传输型技术,工作人员可以将所有的商品信息通过条形码的形式加以表现,形成一些比较有特点的线条频率。每一个条形码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与其完全相同的其余条形码可以替代,所以从根本上提升了商品准确性,还可以方便商家更好的登记产品信息。 3.3通信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也在逐渐普及,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通信技术的影子,比如常见的各种聊天软件、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视频通信与文字通信的发展,将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相互结合,登记各种货物信息,并将货物信息传递到商家或者传递到买家的手中,提升货物运输效率。这种工作模式成本较低,而且操作起来难度也不大,所以广泛的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升了生活质量。 3.4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 卫星定位系统是就近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物联网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利用高空卫星系统来控制各种来自于地面的信息,并提出相对完善的线路导航工作模式。项目管理者还可以利用卫星通信技术等,掌握货物位置、货物信息以及货物数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对相关要素加以跟踪。按照卫星定位所返回的数据,对各种工作所需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判断。这种操作模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系统的运行维护费用高昂,所以很难普及。 3.5智能运输系统的应用 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对商品正常运输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强化工作人员与商品运输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提升货物运输的安全性与实效性。目前常见的智能运输系统包含了道路把控、导航把控以及车辆运输还数据把控等多种工作细节,在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判断时,结果更加准确,而且工作效率也比较高。 4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发展趋势 通过电子技术来提升物联网信息发展速度,促进信息发展。从当前社会发展形式来看,物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需要将二者相互融合,构建科学化的信息系统工作网站,利用网站的形式来对不同客户货物以及不同客户信息情况进行全面分化处理,提升客户信息掌握程度以及客户信息的运用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理念相互融合的模式,让国内的发展情况可以和当前国际发展整体趋势相互结合,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发展空间。物联网发展离不开用户,用户在使用物联网时,最关注的就是信誉问题。物联网发展和客户密不可分,只有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身的信息,才能有效促进物联网的全面发展。 5结语 物联网是近年来国内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种系统,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系统。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带动了物联网的发展,同时也让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机遇,不论是在顾客管理方面,或者是在物品运输方面,都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来掌控所有信息,以此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上文首先对电子信息技术与物联网进行了分析,之后分别从智能运输系统的应用、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通信技术的应用、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构建电子订货系统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方式,希望可以通过上文的研究,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提升物联网发展质量。 作者:梁展豪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 摘要: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推进下,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在各个领域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使用非常普遍,而且时代的发展促使人们在做大多数事情或者工作的时候都必须要依靠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才能够进行,而且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当今时代下的工程管理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还非常少,而且在进行具体使用的过程中也有着些许问题,并没有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良好的展现出来。因此,本篇文章针对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阐述了计算及电子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具体使用。 关键词: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分析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全球经济的飞速上升的基础上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也逐渐增多,并且人们的生产生活基本上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全新的改变,并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工程管理学科就已经成立,在当今时代下,工程管理学科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是必需的一门应用科学。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进步,在工程管理中良好的应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才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管理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工程管理的科技化和智能化发展。 1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的优势 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完成大量数据信息的共享以及促进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同时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还能够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良好的融合到工程管理中能够保证工程管理中大量数据信息的精准性,使相关人员能够进行非常正确的决策。使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还能够避免出现大量的偏差和错误,进而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所提升,另外,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并促使工程管理工作更加数字化和现代化[1]。 2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工程项目系统管理应用 将计算机电子技术完美的结合在工程管理之中,能够大幅加快工程的进行速度,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关于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数据大多数都是经由项目经理进行提供的,运用工程项目系统,能够提高各种有关数据进行阅览和查看的速度,这样就能够更快的确定最终工程方案,对各种资源的分配和整合通过项目系统能够非常准确的查验,就能够有效提高了工程的各项工作的速度,管理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保证,还能够节省工程管理的投入资金,另外,这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和管理工作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进而使工程项目能够良好的开展[2]。 2.2工程物资系统管理应用 在进行工程管理工作的时候,其中的物资管理能够利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进行,这样一来就能够促进物资管理系统的健康发展,还能够对物资进行高效的管理,物资的记录和查验工作也能够更加方便。在进行物资管理工作的时候,相关物品的放置是够正确,分类情况如何,材料的质量是否达到施工标准等等都会影响到工程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所以,利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保证上述工作的良好进行,而且还提高了物资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进而使工程管理工作的进行非常顺利[3]。 2.3工程管理系统应用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有基本的施工流程,相关人员应该按照施工的实际内容对各种报告进行写作,进而避免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任何安全和质量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将工程管理系统良好的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可以提高相关人员对工作报告的分析效率和质量,并且还可以提高信息的精准度,提升工作的效率,同时,利用工程管理系统还能够降低人工操作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3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有效作用 在工程管理中良好的运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单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就是经济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技术。伴随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和要求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想要不断加强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就必须要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高效的结合在工程管理的工作之中,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促进工程管理工作的良好进行和发展。想要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就必须要把管理和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有序的管理,并能够完成大量信息的共享,提高信息的准确性。除此之外,还能够使用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对社会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将有用的资源进行筛选,并加以使用,还能够有效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提高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性[4]。同时,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还能够对工程的成本进行控制,并对全部资金进行管理,进而增加工程管理工作带来的各种效益。 4结语 伴随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在众多科学技术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今时代下,人们在进行生产工作以及生活的时候,都会大量的用到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而且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都是非常普遍的。在工程管理中,必然是不能够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分离出去的,否则,工程管理的发展就不能够适应时展的步伐了,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并对工程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使我国的工程管理能够快速发展。 作者:夏彦杰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保障新兴产业的繁荣,另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程度的便利,客观而言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就是强调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对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首先就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概述,分析其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并对现阶段的不足予以探讨和反思,最终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未来发展趋势 1相关概述 1.1电子信息技术 关于电子信息技术,国内有学者主要将之划分为四个部分,即:家用电器、通信技术、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当今时代正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由此日渐繁荣,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生活经验,不难总结出电子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当代最活跃、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可以说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发展现状概述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正式进入到人类的视野,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给生产生活带来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为人们的生活做出巨大贡献。就我国当前的实况而言,虽然电子产品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不可置否由于部分客观因素的制约,整体上还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面对新时期,加快技术的完善与升级工作,促使电子信息技术朝着更为健全、高效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趋势,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不断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交流与融合,并积极寻求突破。 1.3应用特点分析 (1)智能化与自动化。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通讯设备为例,智能手机的兴起,在满足人们基本通讯要求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开发娱乐功能,电脑技术则普遍具备“云技术”。 (2)集成化和微型化。 相比较于传统的电子信息技术,新的电子产品多采用集成电路,而基于技术的逐渐成熟,在满足传统功能需求的技术上,也进一步升级了信息处理的能力。另外,在外形上比传统设备要小,更满足人们出行要求的需要。 (3)数字化与网络化。 就目前的电子信息技术而言,尤其是网络电视,在信息的存储上大都是进行数字化的存储,简而言之就是建立巨大的数字网络系统,然后通过光纤技术进行信息的快速传递,一般说来此种技术的可靠性更高,存储性能稳定。 (4)快捷化与高效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众所周知电子信息技术凭借其特有的便利性,区别于传统信息传递媒介,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方便,基于此也就要求其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的实现快捷化和高效化的特征,满足人们对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且强大的娱乐生活。 2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思考 2.1加强技术交融,科学寻求突破 关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实际状况,上文已经有所提及,面对国际化竞争的逐步强化,个人认为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应该作为根本工作。首先,要加强技术的引进工作,就电子信息产品而言,以手机为例,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品牌进行了“洗牌”,而把握好发展的风向固然能顺应时代,可国内的手机品牌受制于系统、软件等问题,均没有取得良好的效益,拥有亚洲最大的代工厂之称的中国企业,虽然作为进行生产工作,但收益相比之下也较为微薄,因此加强技术升级势在必行。客观而言技术的不足是劣势,但做好引进和学习工作也未尝不是一种突破竞争重围的方式,而不容忽视的是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引进交融,加以创新突破才是当前“弯道超车”的捷径之选。 2.2重视氛围培养,加强管理重视 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环境并不容乐观,“山寨”风气日盛,因其可以节省研发环节,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益。另外,整个大环境较恶劣,使产权保护较难,不少国内代表性的制造商在研发中花去较多成本,得不到市场和环境的保障,导致其不得不妥协,所以加强环境的整顿工作也刻不容缓。在管理中,要加强对市场环境的监管,对侵犯产权的企业要严肃处理,保障正规厂家的合法利益;在法律中也应该有所完善,尽可能避免漏洞,让投机取巧者无机可乘,并且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鼓励技术的研发,保障其合法权益,以此整合技术研发的整体环境。 3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及资料的整理,总结出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多核发展,计算机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而随着人们对工作和娱乐的要求日益提高,计算机的运行也必将朝着多核的方向发展; (2)微电子技术向高集成化发展; (3)光电子将成为未来电子技术的核心。 4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便利性。首先,必须在思想意识层面重视起来,合理规划其发展,把握时代的发展风向;其次,提高技术的完善与升级,才有信息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协调发展,个人认为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与时俱进,占据更为有利的市场竞争位置。 作者:李筱菲 单位:赤峰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构建 文章摘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业务的壮大,需要记载的档案越来越多,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将会降低档案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本文探讨如何建立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寻找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企业档案;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管理企业的档案系统,是光盘存储、数据库管理、图像编辑、信息共享和处理一站式的全新的现代化管理系统。数据档案上网,即可实现企业员工对数据的共享,设置权限,使得相应部门的工作人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更新。这样有利于信息的调用和传播,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但是如何构建一套安全可靠实用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是摆在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1构建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原则 1.1实用性原则。 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文化和业务,所以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身企业的特点,才能够让企业员工更加有效的了解和熟悉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任何看似先进而不使用的系统都不是好系统。 1.2安全性原则。 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包含大量的企业信息,如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将会导致企业信息外泄。轻则让员工私人信息泄露,重则很多商务信息传到竞争对手手上,将会让企业利益很大程度的受损,导致企业受到沉重打击。所以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3开放性原则。 企业带脑子信息管理系统不进要在企业内部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开放,还要对外部访客进行开放。系统需要有相应的端口与其他系统相连,比如PS系统、CAD系统等,可以让企业内部人员直接整合相关的信息,达到内部信息共享的目的,提高生产科研效率。另一方面让企业外部人员能够进入系统,了解企业产品和文化,或许每一位浏览企业信息的人都是潜在的顾客。 1.4先进性原则。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如同手机一样,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商品。企业要与时俱进,时刻保持系统的先进性,不能让陈旧的系统影响企业的发展,及时更新和完善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2构建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方法 2.1准备阶段。 首先,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广泛的收集企业的相关信息,寻找合适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软件开发公司,了解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以选择最适合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其次,协调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召开会议,了解各部门的信息管理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达给管理系统开发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最后搭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操作和使用制度,让系统有序运行,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 2.2建立阶段。 首先,协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公司安装企业电子信息系统,连接企业的局域控制网络,把需要接入系统的其他系统和打印机等外部设备接入系统,初步构建较为完善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其次,组织企业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检查存在不足的地方和不合理的地方,或者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最后,讲试运行期间的问题汇总提交给系统开发公司进行修改。 2.3交付使用阶段。 第一,开发公司对相关部门后台运作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保证后台运行员工能够正确使用。第二,系统全面对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进行开放运行,正式交付使用。第三,必须和开发公司签署系统的售后和技术服务工作,做好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 3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注意事项 3.1准备工作。 构建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是一项牵扯广泛的复杂工作。这里面会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的生产信息,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如果准备工作做不到位,将会导致部门之间协调不顺畅,延误系统构建的进步性和科学性,甚至导致系统构建计划流产。 3.2需求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各个部门交流和生产的效率,所以必须认真分析各个部门的需求,不能够凭借该系统构建部门的意愿来搭建。这会导致系统不符合实际需求,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轻则是工作失误,重则是生产事故。只有认真分析各个部门的需求,才可以构建符合生产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企业的效率。 3.3联合开发。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公司文化和专长,企业自身对本单位的信息比较了解,而系统开发公司的优势在于开发应用系统。单靠企业自身或者开发公司都是无法直接完成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任务。联合开发的优势在于两家单位互补,企业选择开发单位的时候也要看中它的研发案例和经验。尽量寻找一家有能力、安全可靠、售后积极的公司。 3.4专人衔接。 企业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必须要委任专人来对接系统开发公司,不要隔几天就换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对企业电子管理系统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对开发公司来说,同一个人接洽,有利于信息的对接和意图的理解,更有利于保障系统开发的周期,避免因为沟通不一致,导致系统开发周期延长。 3.5试用对象。 选择正确的试用对象,可以有效的评价和发现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特别是系统后天运行和系统对接企业其他系统的衔接,一定要选择较为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试用,保证系统正式运行不会出现错误而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降低。 3.6项目监控。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大的工程,投入较大,周期较长,一定要安排专门部门对接系统开发公司,实时监控系统的开发进步,保证系统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进行开发并投入使用。好的企业电子信息系统将会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对企业的发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好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将会导致各个部门怨声载道,互相推诿,反而拉低工作效率。企业信息电子化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需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需求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作者:王自敏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南昌理工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既全面推动了农业科技技术的发展变革,又促使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且发展趋势日趋体现出电子化、数字化与信息化等显著特征。与此同时,也逐渐发展成为了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深入阐述电子信息技术基本涵义的前提下,认真探讨了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以期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策略 0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增长以及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形势日益严峻。对此,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目标:即优质、高产、高效。当前,随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农业科技正全面快速发展,这为我国加快农业技术革新、更好应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与挑战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特别是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发展,势必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产生强大的助推作用。在如此环境和背景下,我们如何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而更好地推动农业机械升级换代和技术革新,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的工作质量、效率以及现代化水平,已成为了很多专家和学者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必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全面探讨了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策略与措施,以期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有所帮助。 1电子信息技术的涵义 所谓电子信息技术,就是指研究信息产生、收集、存储、传递以及处理等过程,并积极采用新兴科技、信息的技术之一。通常情况下,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就是指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硬件、应用程序的开发、通讯、网络等技术来实现的。目前,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与进步,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范围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张,很大程度上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及方式,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从世界范围而言,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现代科技之一,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农业领域,势必会大大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处理、应用,进而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对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 2当前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困难及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依然极为缓慢。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落实。这些困难及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虽然我国很多地方已充分认识到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但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农业气象预报、农业网站建设等方面,对在农业机械领域中应用还体现为重视程度不够,也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如此一来,就势必导致电子信息技术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且使得我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在农业机械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日益加大,这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2.2资金投入不足 作为高新技术之一,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作为保障,尤其需要配备大量的研究型、技术型、高素质人才和相关实验设备等作为保障。从我国的范围来看,在农业机械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远远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我国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2.3与实际相脱节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农业机械信息化的水平还较为低下、革新步伐缓慢、实用性不强等现象较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的生产、质量、效率及运用的有效发挥。从我国实际来看,其根本原因主要就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同农业机械实际应用环节不相适应,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比如,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业机械仅仅适合在平原地区应用,而对山地或者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及其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相对比较少,因而不利于更好地推广电子信息技术。 3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困难及问题,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必须积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确保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稳步有序推进。 3.1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和水平 在新的时期,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的生产者、实践者,只有进一步提升农民的能力水平,切实加快农业机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步伐,才能使农民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等活动,扎实做好农业机械的后续服务,切实增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认真解决现代农业机械在农村推广的困难和问题,逐步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3.2加大农业机械信息化投入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虽然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得到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应用,也取得一些明显的成效。但是,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比,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水平还比较低。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切实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全面推动农业机械信息化取得实效,促使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在农业机械中得到全面广泛应用,并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 3.3实现与农业问题的有效衔接 农业机械的信息化研究,必须紧贴我国“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只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在开发、销售、应用、管理、维修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质量与效率,才能提升农业机械在组织、管理以及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这样一来,就可以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水平,进而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问题,也更加有利于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及应用,进一步提高“三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变化,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及其范围逐步得到扩展,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不断加大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以求更好地解决我国农业现代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遇到的困难及问题,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马明春 张新颖 单位:磐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磐石市农机监理站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定义及应用于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性 1.1电子信息技术定义 电子信息技术是通过软件、硬件、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研究信息产生、采集、存储、处理、传递的一种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现如今,它已经是全球发展最为迅速的科技之一。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到农业机械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与质量,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从宏观意义上来讲,这对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数字化、电子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性 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对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提高机械作业的技术水平,在机械作业中可进行过程监视、管理控制、通信;也可以通过实时信息的有效获取,实现机械作业过程的精确操作;可以基于定位系统,实现农机作业田间导航,对农业机械进行实时定位、精准控制,保持农机与指挥中心的无线通信,进而为农田作业的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还可以改善劳动者的劳动环境,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之中创造了良好的人机接口,使得机械的操作安全、方便、舒适,更加智能化。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面临的问题 2.1对农业机械现代化的投入以及研究不够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朝阳产业的代表,其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鼓励和支持,但是在农业机械化中涉及电子信息技术的方面却一再遇冷。首先是科研经费不足,上级部门在下拨科研经费时“厚彼薄此”;其次各个生产厂家只顾眼前利益,不对农业机械中引入电子信息技术的前景做长久考量,这些都制约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与研究。 2.2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农业方面的电子信息技术还只用于天气预报、农业惠农网站等方面,在农业机械中的全面普及尚还需要等待。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没有投以足够的重视。现在虽然有部分部门和企业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有着了解,但由于没有进行充分的调研,使这种了解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这对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十分不利。 2.3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我国农业机械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信息化水平低、实用性不强、技术更新缓慢等问题,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机的工作效率。归根结底,这就是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纵使技术研究进行得再出色,可是对实际应用却毫无作用。现在我国的科研就走入了这样的岔路,研究很多,但是真正对促进生产力有作用的研究却很少。在今后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要重视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保证研究的实用性。 3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3.1人机接口技术 传统的农业机械驾驶室中所有操作都需要驾驶员来进行操作,而现在由于应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使得机械的驾驶室内的仪表盘向电子监视仪发展,并且由单一参数显示方式向智能化信息显示终端过度,有效地促进了人机交互界面的实现。这种智能化的终端实际上就是一台配备着液晶屏的计算机,它又被称为虚拟化仪器显示终端。它可以按照操作者的要求在显示屏上显示不同方面的信息,并可以以文字、音频、视频的方式表示出来,可以自动储存以便以后的调用,为今后的田间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3.2总线通信技术 随着各类农业机械智能化电子控制单元的发展,使其接口的标准化、通用化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一般情况下,智能显示终端会设置在农业机械驾驶室内,并通过采用光纤电缆或双绞线构筑机组内的数据通信链路,例如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内,安装和不同机型配套的通用型显示终端,实现控制中心、拖拉机、收割机之间的串行通信,从而使相关信息得到交换。 3.3机群调度及管理的决策支持技术 在欧美的大型农场里已经实现了农场内的控制中心与移动作业机械之间的无线连接,由此控制中心可对田间作业的机械进行监控管理。而机械作业所收集到的数据等资料可直接存入数据库中,并可以进行远程调用,这使田间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效率都有很大的提高。管理者可根据这些数据作出详细的安排,制定合理的生产方案,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3.4在农业机械内部的电子装备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内部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电子装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农业机械内部的控制与监控等系统中。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发展,农业机械的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向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一些大型农机来说,其内部控制已经涉及到了电子控制单元系统,通过该系统可对相关信息进行独立处理与控制。 4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对策探讨 4.1提高农业机械应用能力,强化农民信息化意识 作为农业最重要的参与者与践行者,农民对于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民只有不断提高对农业机械的了解,增强自身素质,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各级有关部门应该切实认识到农民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展开定时的培训以及教育工作,以此来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全面提高农民的农业现代化意识,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4.2加大对于农业机械信息化开发力度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技术更新慢、水平低、实用型不强,这些问题势必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带来影响。有关部门应该重视、正视这些问题,加大对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开发力度,加速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加强创新意识,切勿走形式主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信息化水平还有这很大差距,应该抓住机会,及时赶上。 5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研究的发展,既能促进农业机械的创新与研发,也会为中国农业的复兴奠定基础。在今后,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创新研究的投入,加快科研和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大、中型农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变革,以便更好地应对现代农业中的挑战。虽然仍有许多障碍影响着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但相信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完成农业复兴。 作者:张战祥 单位:武威大禹节水有限责任公司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 面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挑战,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发展政府信息化的政策,希望借助电子化政府提高国家竞争力。我国政府的上网工程也于1999年开始启动。政府上网不仅涉及技术,更触及了一种以信息为标志的崭新的管理方式,我国行政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对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政府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有效探索。 1政府行政信息化的含义 行政信息化应当包括对行政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的普及。行政机关要考虑如何达到对于法律和公众要求的行政信息公开问题,这一过程的实现实质上从另一个层次要求行政机关及时收集、处理并利用与其职权相关的信息。而在行政信息活动中必然要求公务人员普遍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分析、利用的有关知识。 2政府行政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行政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就是在行政机关普及信息,包括信息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行政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指与行政信息化有关的信息设施设备的普及。这些信息设施设备包括了计算机及其联网设施设备、通信设施设备等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引进等。行政信息化的软件建设指与行政信息化有关的人才建设,不仅要会信息技术操作,还要会用科学思维来收集、处理、分析和预测信息。行政主体在行政信息化建设中应重视行政公务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建设,这种能力实质上包括了行政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决策能力,是行政信息化过程中的软件资源,是实现行政信息化的重要而又关键的保障。 3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与服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政府全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基础差、起步晚、投入少;二是网络不互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三是未能妥善处理建与用的关系;四是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应用系统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未能形成全国性的通用业务软件。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全局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整体效益的发挥和建设工作的进展,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4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与服务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4.1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政府信息化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体现在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始终,因此必须全员重视,全员参与,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只有真正做到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将技术与业务融为一体,我们的信息化工作才有成效,业务工作水平才能得到提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行政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不与政府业务充分融合,信息化就没有生命力;政府业务不与信息化充分融合,政府业务就没有发展力。 4.2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以政府网站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以提高政务信息公开的规范性和及时性、保障在线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增强公众参与和互动效果等为重点,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建立健全网站内容保障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水平。以内部管理平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深化日常办公、公文流转、财务及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局务公开等内部工作的信息化应用,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规范工作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3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 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立足我国行政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合理规划政府业务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明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科学设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统筹协调不同地区、不同业务、新旧系统之间的关系,加强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建立健全由总局负责制定、各地方局积极参与的全系统统一的政府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应用制度,加强在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审查,建立标准执行监督检查机制和标准符合性测试环境,为实现系统互联互通、保障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稳步发展打好基础。 5结语 借助信息化系统,及时建立新型行政管理系统,对于贯彻党的各项指导方针,促进政府行政管理行为的廉洁高效,规范统一行政管理行为,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主要探索了实现政府行政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以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作者:丁仲熙 董星 单位: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研讨 1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技术原理和特点 1.1坚持同国际接轨,拓宽发展思维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质逐步确立并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性要求,同样这也是为适应国家间信息技术协议的要求,使我国能够与世界接轨。因此,在进行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钻研技术,加速我国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又要在思维方向上纠正保守落后的观念,积极学习国际市场的通行标准,从技术和思想两方面同时发展。 1.2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问题分析高瑞强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石家庄050200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外国企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企业也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中国企业屡屡受到国际贸易战的打击,究其原因,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对国际贸易活动惯例缺少了解。在信息交流上缺少必要的协调沟通。所以,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信息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更新过程中应坚持从整体出发、站在长远角度,提高信息技术交流的控制力。 2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状况 2.1标准化水平低,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国际电子信息技术标准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控的,由于技术缺乏,我国在这项技术上的参与度比较低,所以在标准的制定上很少有发言权,通常是采用国际较为通用的标准。我国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但是执行起来却很困难,也不被国际所认可。落后的管理和研发体质成为制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且缺少创新精神,与时代的发展步伐相背离。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长期滞后,缺少市场竞争能力。 2.2不懂得向先进国家学习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是一项国际化科技成果,但是由于自身技术能力差,在这方面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的会议上几乎没有发言权,对于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很不能起到掌控作用,这就限制了我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另外国内很多企业对于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缺少必要的了解。各个企业间缺乏沟通合作意识,往往各自为政。造成标准化建设困难重重。 3促进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顺应时展趋势,转变思想方式 进行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应该做到顺应时展的趋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适应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实现创新。从事标准化建设的管理部门、技术组织人员,一方面应该加强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此外应该根据世界市场发展的形式,打破国家间的技术贸易壁垒,站在国际地位威化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规划。既要保证标准化、系统化同时也要确保思路的可行性、自主性,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将各种利益关系协调好,促进标准化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3.2坚持“三联”思想的指导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影响面大,这就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应该朝着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标准化建设中应该坚持统一思想,共同发展,摒弃矛盾,同心协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进行电子信息的产业立项、标准制定、标准验证以及行业发展等环节的规划发展中,应该坚持“三联”思想,即部门联合;司局联合;部省联合三相要求。对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应通过协商办法来解决,将各自的优势展现出来,促进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各个部门间应充分协调各自的工作,做好标准化的立项、制定与审核工作。另外还应积极发扬各企业、各地区的优势项目和技术,加速经济发展的步伐。 3.3创建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链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各个环节都应做到紧密结合,在技术创新、标准的制定、实验论证、知识产权维护、产业推进和项目推广工作中应形成一条标准链,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技术研发的标准,鼓励自主创新,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和合法地位,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运用市场化的试验平台检验标准化的合理性。在推进准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加快产业更新换代。从整体看,标准化建设应当充分整合各项资源,保障技术、资金、政策的协调统一,推动标准化建设的前进步伐。 4总结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在我国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人们的思想认识相对落后,国内技术水平较国外有很大差距,在国际贸易中受到限制。基于标准化发展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党和政府已经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标准化“三联”体质建设,完善相关的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身技术研发中,切实保障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相信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在未来将会更好的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内企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高瑞强单位: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数字化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 一、数字化技术的关键——数字压缩 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后数据量非常庞大。因此,数字化最关键的课题是数据压缩。音频信号或图像等原始数据存在着很大的冗余度,这为大幅度压缩数据提供了可能。其次,在一个信息系统中,人是信息的主要接受者,人的视觉和听觉对某些信息不敏感,这样可以利用人类的视觉和听觉等生理特征来实现高压缩比。 二、数字化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1.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应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数字化音像就相继上市。90年代CD唱机已风行于世,使用磁带的小型数字盒带录音机和使用磁光盘的小型光盘录音机形成数字音响的两大竞争阵营。CD-I(交互式光盘)是国际家用多媒体市场的主流产品。V-CD成为激光视盘的最新成员,数字化无胶卷相机已在一些国家的新闻等行业得到广泛使用。数字摄像机和录像机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发。能处理和显示运动图像的多媒体电脑亦是数字化科技应用的典型实例。进入21世纪,在家庭娱乐方面,大屏幕的彩电和新型影碟机配合起来可在家中实现真正的影院效果。越来越多的数码相机走入中国消费者家庭,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2.在广播技术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美国、欧洲开始大力发展常规数字电视广播。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在美国投入商业运行。1995年,该系统在欧共体各国投入商业运行。1994年12月,美国时代-沃钠公司将全数字交互式有线电视系统投入商业运营。目前,数字音频广播(DAB)已在世界各地推广使用。 3.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整个通信网已过渡到数字化阶段。在有线网络中,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正在世界各国迅速普及。在无线系统中,第三代数字化的无绳电话系统已取代第二代无绳电话系统。通信网络正在朝个人化方向迈进。移动通信将逐渐演变成社会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工具。 4.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实现全球数字连接。它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通过试音、数据、图像及视频的综合服务,实现全球社会“天衣无缝”式的连接。总而言之,当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已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这块基石,实际上,电子信息技术也正在以数字化作支点经历一场巨大的革命。人类社会如今已真正进入“数字世界”。 作者:吴琛单位:开封市技师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探索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多媒体成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包括移动计算、并行计算以及网络计算等的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PC机、多媒体技术、服务器和其外部设备的设计开发技术等都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平均达到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的速度,其中将对并行处理技术进行不断开发和应用。CPU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完成以64位替代32位的过渡,将增大系统中存储设备的比重,向着海量存储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产品结构也将发生由以因特网络设备为主向计算机为主的转换。家电、计算机和通信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下形成统一的整体,数字图像交互技术、手写识别技术以及语言具有很大的适用性,CD—ROM也转向DVD光驱方向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微机中将得到充分运用。电脑的核心发展趋势是拟人化及个性化,手提电脑和笔记本的发展也越来越精细和先进。详见表2。 2大容量、多业务及高性能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Web服务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属于网络技术,将进入发展阶段,大容量,多业务,高性能,高速互联网接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主要方面和IP业务,发展线性增长条件。互联网的单个数据网络的第一代第二代的融合,替代数据和语音。在第二光通信网络技术密集型波多网络复用技术的产生,无线宽带用户,大大降低了网络传输成本,提高实时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多媒体通信系统(MCS)是一个简单的,高效的数据转发机制,多媒体组件可以实现连续介质和大量的数据的有效传输,与传统的数据通信相比,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3平板和大屏是显示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作为新兴国际产业,新型显示设备在电子信息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平板和大屏是显示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4个性化、宽带化及综合化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有线和无线接入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数字微波技术以及光纤,卫星传输技术,属于通信技术。光纤主干网带宽,接入克,对蓝牙技术的无线接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逐渐完善,宽带接入技术。在通信接入电信服务,传统的IP电话集成技术的发展,IP技术的功能,主要是在下一代宽带网络的发展将被放置在Web应用程序中,DWDM光传输,分组交换和IP路由,此外明年技术的IP技术和ATM,持续改进。 作者:杨清林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浅议煤矿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完善指挥系统,这样在事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1煤矿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内容 1.1安全信息平台的构建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危及到煤矿生产安全,由于对地质情况的掌握无法做到完全的确定、不能及时更新煤矿生产设备、无法避免人工操作过程中的疏忽大意等因素的存在,所以在煤矿生产中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建立一个平台将煤矿生产中的安全信息统一收集管理,就可以实现高效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安全信息平台的建立,可快速有效的收集和煤矿生产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统一的分类分析、深入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以此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确保煤矿生产能够安全进行。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信息的收集共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来自人工采集整理的日常煤矿生产数据,另一种是通过各个监控系统的监控监测并将监测所得信息自动整理存储到安全信息管理数据库中。 1.2隐患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为煤矿的安全生产质量设定标准,辨别不同危险源并对危险系数高的危险源进行分类管理,对重大工程长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等手段,是实现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的步骤,对煤矿安全管理的高效操作起到重大作用。而在此基础上,为实现煤矿安全管理系统进一步的规范完善,需要借助隐患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隐患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及时给安全质量不达标的生产工程提出警示,对所发现的安全问题定位监控,为灾害预警奠定前提基础。 1.3重大事故预警系统的建立 重大事故预警系统整合安全信息平台的信息,实时预警瓦斯爆炸、火灾、水灾、顶板灾害等重大矿井事故。对于各种事故发生的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和进行精确的计算,以此来进行全面的分析,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重大事故预警系统提供的信息能让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地采取措施,消除事故发生的威胁。 1.4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建立 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是煤矿生产安全管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系统。一旦在井下发生了安全事故,如果信息分析不够及时准确,那么井上人员就无法对井下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不能确定事发地点及事故类型,无法对事故范围进行预料分析,不仅无法及时营救井下被困人员,也不能对可能引起的继发性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果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就可以快速准确的辨识出灾害类型、地点,计算出其波及范围及对可能引起的继发性事故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设计出救援路线。不仅如此,该系统还可以对井下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实时监控,让救援人员对井下情况有更精确的掌握,为快速救援提供很大的帮助。 2煤矿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 首先,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瓦斯隐患,降低事故死亡率。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煤矿生产中,降低了死亡事故的发生率,起到了显著的安全防患效果。将信息技术与煤矿生产结合,可以及时准确的监测到矿下瓦斯安全隐患,快速做出有效应对措施,保障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安监部门通过对煤矿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了瓦斯隐患监管效率,成功降低了瓦斯事故的发生率。其次,安全管理的手段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更加科学和高效。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煤炭安全生产系统为煤炭生产提供直接和客观的信息,为煤矿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管理人员直接通过系统直接解决煤矿生产中的问题,减少人为监管带来的不足。再者,煤矿企业和相关的部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原有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与此同时,煤炭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更多的矿工对高新技术的认识逐步增加,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相关的技术也得到加强。传统的能源行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无论对政府部门还是对煤矿行业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并不普遍和完善,基于当下煤矿生产的现状,必须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设备,进一步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的水平。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煤矿事故的发生的频率才能够降低,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能减至最少。同时,煤炭的生产也将能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王春单位: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公司麦垛山煤矿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智能运输电子信息技术结构 摘要综合智能运输系统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实现传统运输系统包括(公路运输系统、铁路运输系统、航空运输系统、河海以及管道运输系统等)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本文在分析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发展我国综合智能运输系统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 1综合智能运输电子系统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运输系统智能化的核心和前提是电子化和信息化智能运输系统(In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TS)包含7许多的电子信息技术,其中最基本的包括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 综合智能运输电子系统是随着计算机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交通管理系统技术,是现代交通运输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关键。从电子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和功能看,现代的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框架主要由以下基本系统组成。 1.1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TIS) 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交通参与者通过装备在道路上、车上、换乘站上、停车场上以及气象中心的传感器和传输设备,可以向交通信息中心提供各处的交通信息;该系统得到这些信息并通过处理后,实时向交通参与者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信息、交通气象信息、停车场信息以及与出行相关的其他信息;出行者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的出行方式、选择路线。更进一步,当车上装备了自动定位和导航系统时,该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自动选择行驶路线。 1.2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 这个系统有一部分与ATIS共用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系统,但是ATMS主要是给交通管理者使用的,它将对道路系统中的文通状况、交通事故、气象状况和交通环境进行实时的监视,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交通进行控制,如:信号灯、诱导信息、道路管制、事故处理与救援等。 1.3先进的公共交通信息系统(APTS) 这个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地铁、轻轨交通、城郊铁路和城市间的公共汽车)的效率,在实时交通信息流的基础上,向旅客提供便捷、经济、运量大的公交系统。 1.4货运管理系统 这里的货运管理系统是指以高速运输网和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利用现代物流理论进行管理的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综合利用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及网络技术有效组织货物运输,提高货运效率。 1.5紧急救援系统((EMS) 紧急救援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系统,它的基础是ATIS,ATMS和有关的救援机构和设施;通过ATIS和ATMS将交通监控中心与职业的救援机构联成有机的整体,构联成有机的整体,为道路使用提供车辆故障现场紧急处置、拖车、现场救护、排除事故车辆等服务。 2综合智能运输电子信息系统的作用 综合智能运输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处理技术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从而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它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运输系统进行改造,使原本分离和独自运行的各种运输系统(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纽带,形成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综合运输系统。它使整个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提高服务质量,使社会能够高效地使用交通运输设施和能源,从而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水平;减少交通堵塞,增加交通运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降低交通运输工具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道路运输网的通行能力以及提高交通运输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等。 3我国发展综合智能运输系统的策略 3.1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及经济互补性不断增强,国际经济更趋一体化。新世纪将是综合运输的时代,将形成物流系统的综合化,交通运输面临新的革命性变化,这种新的运物模式将打破传统的各种运输方式各自为政的局面,强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集成。综合运输系统由此成为各种运输方式在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应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装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经济优势,开展有序竞争的动态平衡系统,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衔接,应由一个承运人组织完成。 3.2实现城市交通各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 以汽车为城市主导交通运输工具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负效应,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城市公交体系中已经或正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主要城市之间修建高速轻轨,对条件许可的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在市区和郊区之间建市郊铁路。许多城市拥有较发达完善的城郊轨道运输系统,成为连接市中心与城市周边、航空港的重要运输网络铁路是加强城市间联络的纽带,世界各国都把城市间旅客运输作为重点。 3.3发展现代综合物流,实现合理运输 为了综合物流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加强物流系统意识,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第二运输企业需要提高货主意识和服务质量,并改善与货主的相互关系;第三,要逐步建立运输者与货主间的战略联盟与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第四,要重视不同范围的拓展,发挥铁路在综合物流中的特殊作用;第五,积极发展运输制;第六,明确政府和企业在综合物流中各自的作用。 3.4实施交通运输集团化战略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形成,要依赖于三个方面的合力: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和企业组织。要实现大距离的“门到门”运输,要以铁路为骨干,以公路为基础,各种运输方式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加强国家的监管和调控是交通运输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实行“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国家的监管调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国家的调控范围应主要体现在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审批重大建设项目、确定产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收费标准的原则等。 培育运输市场,优化竞争环境,也是交通运输企业集团健康发展的需要。实施企业集团战略的目标应该是重建有竞争力的交通运输体系,要使各种运输方式尽早进人运输市场,并尽可能使其处于同一竞争基础上,为各种运输方式提供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4结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交通运输系统,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的智能化和综合化,是提高我国综合运输能力和效率的核心和关键。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的问题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也逐渐由人工出力转变为了半自动化以及全自动化阶段,机械化作业也变成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主流。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因此,为了推进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再上一个台阶,并且可以不断保持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先进性,所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具有很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寻找相对应的解决方法,来使得电子信息技术能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农业机械中。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应用分析 伴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而引起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其中对我国人口所造成的最大威胁也莫过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这也就是说明人口在不断的增长,而粮食并没有增长。而如果再我国仍旧再按照这样的形式发展,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很有可能会没有粮食。因此,促进电子信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这一进程也成为了改善我国这一困境的主要解决方案。这也就使得不断更新优化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成为当务之急。 1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使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很多农民群众和很多的领导官员对于农业生产仍旧保持着固有的观念。很多时候农民们也更加倾向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农民们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也就会使得他们对于新型的技术并没有很大的概念。所以当前农业生产技术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人工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生产模式,而当地的政府部门以及国家的相关部门对于这一方面的关注度仍然很低。这也就使得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仍旧是大家心目当中的主流观念。再加上国家以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度低也就使得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机械中的这一技术发展起来将会及其的困难。 1.1电子信息技术所受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将电子信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的这一想法很早就已经提了出来,并且在西欧以及美洲很多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在我国,很大程度上却仍然只停留在想法这一阶段。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仍然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农业器械的使用上。地方领导们对于将信息技术引用到农业生产中仍然还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这也就使得从地方领导到农民群众,大家对于将电子信息引入到农业生产并没有给予很大的热情或者说对于这一想法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由于对于这一想法的重视人数或者说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所以在我国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还将会有一个极其缓慢的发展过程。 1.2电子信息技术研究缺少资金 在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十分先进的水平,按照道理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应该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可是事实上,这一过程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也就是说,国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而农业生产依旧处于一个半自动化、需要人力的一个过程。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仍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所提供的资金实在少之又少,也就是说国家对于这一方面的发展普遍的不重视,因此也就没有提供太多的资金来促进这一方面的发展。资金问题也成为了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主要的一个因素[1]。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解决方法 当前我国虽然仍旧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粮食消耗量仍然也是最大的。我国每年进口的粮食数量仍然会消耗很多的资金。而如果能将这部分资金花费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这一领域的话,这样的话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也会而想要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这一进程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加强国家以及政府部门对于这一方面的关注以及扶持。只有真正的让政府部门更加深刻的认清楚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与西方国家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差距,才可能会真正的重视起来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2.1应当加强重视程度 要想真正的将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程度,首要的任务是提起大家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的关注度。尤其是当地的村领导以及县领导,更应当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生产。很多领导对于当地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水平仍旧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并不清楚当地的农业技术与国外的巨大差距。所以对于农业生产方面仍旧是以一个很传统的观念来看待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此外,当地的领导干部们也应当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或者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发展提高重视程度,多去参观学习、多去关注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而来促进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2]。 2.2应当提供更多资金 要想使得国家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在农业机械中发展,最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一个技术,因此它在农业生产中更加广泛的应用这一发展过程也必将会耗费更多的资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更应当增加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投入。而在当代,科学计算机水平发展的如此迅速,而农业生产技术仍旧停滞不前,所以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更应当增加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技术的投资。只有资金跟得上,一切的发展以及更新才能够更加快速地发展。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当代,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还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情。为了加快这一进程,无论是地方领导还是普通农民群众都应当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给予更大的关注。从国家来说,更加应当加强对于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发展过程的关注度,而且适时的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这一技术的发展,能够给予更多的资金来促进这一发展过程。 作者:万静侠 单位:河南省淮阳县农机局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对城市建设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笔者重点分析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现状,并且相应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城市发展;创新型城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城市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城市建设已进入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智能化与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电子信息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对城市各行业的发展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应用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 电子信息技术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生活与生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为各方面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是有利有弊的,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根据城市发展的特征,可以发现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以总结出技术应用的优势所在。在城市发展中可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重点研究,弥补存在的不足,也可以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继而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电子信息技术也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并且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综合应用,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1.1城市规划管理质量提高 当前在城市发展中,一些规划管理主要通过办公的方式加强单位内部与各单位之间的信息数据的传递与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信息数据更加有效地流通,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城市规划管理各部门之间传输与共享信息数据的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进行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信息数据传输与交换的有效通道,需要深度研究电子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使得信息数据传输更加高效,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降低传输成本,提高城市规划管理质量,为城市发展奠定基础。 1.2城市规划设计更加科学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而且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需要容量较大的存储器,并且数据的整合与处理对功能的要求也比较高。电子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应用数字化技术与计算机图形输入技术的技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数据整合与处理的效率,并且为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处理提供更好的条件。城市规划设计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为城市规划设计所需信息数据的处理与收集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在保证信息数据高效整合与处理的同时,也可以使得信息数据的时效性更强。 1.3城市安防管理安全性提高 在当前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城市安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当前城市各方面工作的进行更加趋向于智能化与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有着更为全面的安防系统,可以实现动态的监督与实时的监控。首先,在城市社会生活与生产中加强监督,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可以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安防管理的安全性。其次,电子信息技术可以监控网络互联网,通过一些安防管理措施,避免对信息数据传输产生安全威胁,保证信息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1.4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的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是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对信息数据进行高效的处理与及时的传输,可以更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对市场经济发展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改变市场发展的方式,使得市场经济可以更加活跃。相较于传统的发展模式,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有着更大的优势,使得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更好结合在一起,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更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5城市建筑智能化 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有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发展智能化的要求,促进城市建筑更好发展。城市建筑智能化更好优化了城市功能,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了便利,更好满足人们对城市发展的要求。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建筑智能化优化城市建筑的功能的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实现城市建筑智能化管理,对城市建设进行高效管理,可以减少城市发展中一些问题的产生。 1.6城市监管措施智能化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不安定因素较多,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比较多,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就易导致城市发展中出现问题。城市发展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管理各方面的因素。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可以使城市监管措施智能化,使得城市监管工作更加系统化与合理化,有效处理繁杂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监管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在城市监管中信息数据的传输是尤为重要的,管理与控制信息数据,保证信息数据传输的时效性,也提高了信息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城市监管措施智能化是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需求,推动城市各方面工作更好进行。 2电子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2.1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效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高效型城市发展更加趋向于高效性与便利性,其中发展的重点是信息的传输。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与生产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对人们日常的交流与信息传输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效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在促进信息传输的同时,也使得信息传输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例如一些微信、微博、公众号等交流平台,发展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保证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可以充分发挥信息传输的作用,更好满足人们的生活与城市发展的需要。 2.2电子信息技术在创新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也会提出新的要求,改革与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重点,也是城市各方面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创新型城市发展一直是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变更的趋势,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创新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改善传统的发展模式,结合时展的要求,创建创新型城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工业与服务行业是城市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城市发展的要求为基础,综合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情况,促进创新型城市更好发展。首先,是培养与发展创新型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继承城市文化,在继承的同时结合发展的需求,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力量,继而更好传播创新文化。其次,工业生产是城市发展的重点,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利条件,而电子信息技术在创新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可以使得工业生产高效进行,在保证工业生产正常进行的同时,提高工业生产的安全性,工业生产更加趋向于自动化,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创新型城市对于创新服务的要求比较高,服务行业也在创新型城市发展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创新服务的发展往往会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创新服务质量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2.3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智能型城市发展是城市发展的趋势,智能化管理也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在智能型城市发展中,有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综合各方面的技术,促进网络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共同发挥作用,为城市发展提供最大化的有利条件。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主要用于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工作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工作比较繁杂,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综合性的管理,使得管理工作的进行更加系统与合理,也优化了管理方式,减少管理工作中问题的产生。电子信息技术还可以动态监督与监控管理工作,从而降低管理工作对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消耗,降低城市建设成本。对城市中运行的车辆也可以实现智能的控制,完善城市功能。 2.4电子信息技术在安全型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安全问题一直是发展中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系统与智能门禁等方面。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计算机的安全主要是对系统安全进行认证,从而实现对信息数据安全的保护。电子信息技术可以识别人的面部特征,并且通过对比进行安全认证,其系统安全防护功能更强、效果更好。智能门禁主要应用在住宅小区中,也是通过面部特征认证业主信息,对于信息的防护效果更强,也最大程度避免了一些盗窃现象的发生,从而更好建设安全型城市。 3结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成为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城市的发展主要在于构建高效型、创新型、智能型与安全型综合城市,更好优化城市功能,并且改进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城市发展中,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综合型城市的建设提供有利条件,更好管理城市,满足发展的需要。 作者:王琳 单位:重庆市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爆破技术应用 摘要: 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受到采矿技术的影响。我国的矿产资源种类十分丰富,而且在长期的开发利用中,采矿开发技术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爆破技术已在大多数特殊矿产资源的开发中得到了高效运用。本文通过介绍爆破技术的爆破原理,对其在南方采矿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爆破技术;采矿工程;开发利用 采矿工程非同于普通的工程,它对开采技术和开采工艺有很高要求,可以说,爆破技术的选择及运用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矿产的开发效率和质量,甚至于对社会经济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采矿爆破技术在长期的应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完善,而且技术水平和安全线也不断提高,为现代矿产开发和利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1采矿爆破技术综述 爆破技术由于其自身应用的优势,在越来越多的工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在采矿工程中,它的通过炸药爆炸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来对爆破对象的原有结构过程起到破坏作用,它在那些结构较为硬实的山体、隧道中应用优势十分明显。从当前我国采用最多的爆破技术来看,爆破所选用的炸药是以硝铵类炸药、硝化甘油炸药以及水胶炸药等,三种炸药中硝铵类炸药应用最多。此外,现阶段常用的起爆设备有电雷管、导爆索以及导爆管等。在实际应用中,爆破技术的原理是:炸药安置后,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爆炸,爆炸的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形成高热气体,而且爆炸时所产生的冲击力会击碎坚硬的山体、矿石,它的爆炸振动和威力很大,必须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按照标准正确运用爆破技术。 2.采矿工程中爆破技术的应用 爆破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当前矿产开采中最主要的一种技术形式,经过长期发展,它的应用技术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爆破技术所应用的范围也不同。 2.1等离子爆破技术 这种爆破技术是一种替代形式的爆破作用原理,以电能来替代化学能,在电能的作用下来完成对岩石的爆破。从其应用来看,对于它的爆破原理可以总结如下,它采用具有大量电能的电容器,然后通过遥控装置来使电路发生作用,在通电状态下,利用同轴电缆和设置在岩石孔上的同轴爆破电机相连接,爆破在开始时,电容器中的电能会被完全释放,在这种高电能的作用下,它会使所产生的的电解质转化为等离子体,在这种状态下压力值也会达到200MPa,这样高压作用就会导致等离子体发生膨胀,直到超出膨胀的最大限值,最终使岩石破碎。从环保角度来讲,这种爆破技术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对周围生态环境不会有较大的污染,而且它的爆破震动范围也很小,不会对周围的围岩带来较大损害。 2.2电子雷管爆破技术 相对于普通雷管来说,电子式雷管主要是在电子定时电路作用下来完成整个爆破作业的,但是,具体的过程会较为烦琐。技术人员需要在事前做好准备工作,依据延期顺序的编程模式来实现对电子雷管的制造。在所有细节内容准备好后,开始爆破,这样电子雷管会根据事先编制好的顺序进行爆破,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它的这种延期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处于动态变化中,可以由技术人员来进行确定。此外,结合电子雷管的内部构造分析,它都设置有一个防护滤波器装置,它的工作运行是和环行线同时工作的,可以表面电流以及无线电波等的乱流现象,最终实现预期爆破效果,但是也不可忽视它的优点,即精密度较高、安全性好以及爆破效果明显。 2.3激光和光纤起爆技术 这种爆破技术包含有两个部分,即激光和光纤,虽然两者的起爆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最终的控制还是由一台激光装置来完成的,具体的流程就是,利用激光来对光纤母线和光纤脚线两者进行同时照射,形成起爆的条件,实现爆炸效果。相对于其他爆破技术来说,这种爆破技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它的应用优势就在于是通过激光来引起雷管爆炸,这样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电流的乱流现象发生,也就确保了电流作用的有效发挥,减少了爆炸错误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在爆破时激光所产生的照射也不会对施工人员带来危害,因此,它也可以适用在远距离爆破中。 2.4中深孔爆破技术 这种爆破技术在当前我国各种工程中应用十分普遍,这与其爆炸效果有很大关系,它在矿山剥离、采矿工程、水利工程以及隧道开挖等等工程中都有实际的应用。这种爆破技术可以依据不同的露天矿山地形地貌、生产规模以及资金投入等的条件,可以采用多种开采方式进行采矿,例如正规台阶、轻型浅孔钻台阶以及中深孔简易台阶等等,爆破技术以非电起爆系统为主的多段微差爆破,不同模式中的深孔爆破开采技术,可以给不同环境条件的露天矿山安全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持[2],因此,它的安全性很高,施工作业的条件也很充足,生产的效率很高,整个爆破过程所需的时间很少,而且爆破器材的配送也便于管理,综合效果十分明显。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爆破技术主要的适用范围是中小型矿山,可以节省大量的造价成本,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施工环境,但是对于它的安全平台设计不能过大,后排的炸药量也要超出前排的炸药量,确保抛掷效果的良好。 2.5无限分段起爆网路技术 在我国南方地区,矿产工程的爆破技术选择会与北方地区有一定的差异性,通常显现出多个爆破点同时爆破的特点,这种同时性爆破就会使安全隐患增多,在清查处理时难度有所增加,因此,技术人员在具体的设计规划中,就需要借助无限分段起爆网路技术。从爆破的流程和原理来看,无限分段起爆网路技术的实际应用,在开始起爆之前是不能对仪器设备进行相关操作的,不能及时起到检查检测的作用,那么从这一层面来讲,对于采矿工程的爆破技术人员来说,就需要在可以使起爆网路的传播精确度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对炮孔外部来说,技术人员需要采用连侧网路的形式来进行传导,以确保爆破效果的良好。 2.6精确爆破技术 对于精确爆破技术来说,我们可以以三峡大坝建设来作为分析对象,从山中开挖出一条水道,由于开挖的工程量较大,因此,就可以结合现场地质状况采用爆破技术,在开始爆破之前,要先对满足设计要求的贯穿裂缝间起爆,在缓冲和预裂完成之后,所产生的振动波就难以传播,也就减少了对坡面的危害,提供了贯穿施工的安全性。这种爆破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非常好,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3总结: 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较广,资源储量较大,对于矿产的开采和利用主要是以爆破技术为主的,爆破技术可以产生较大的振动波,会对岩石有强烈的冲击使其破碎,为下一步的开挖打下基础,爆破技术的多样性发展,也进一步扩大了选择的空间,对于各种不同的爆破技术来说,它所具有的爆破原理也不同,实际应用要有针对性。 作者:胡育明 单位: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采煤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煤矿开采是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并且由于施工的环境较为特殊,容易受到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导致安全事故频发。随着人们对施工安全管理的日益关注和重视,研究煤矿开采的特点,对影响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势在必行。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煤矿;采矿工程;不安全技术因素 煤矿开采的施工环境较为恶劣,危险性极大,因此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以往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可知,很多安全事故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如不合理的施工方式,这些都是可以采取措施避免的。为了提高采煤工程的质量,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前提,消除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和研究采煤工程的特点,使操作流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确保采煤工程顺利、安全进行。 1采区井巷工程施工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1.1单道起坡 进行工程设计的前提是满足工程的实际需求,采矿工程也同样如此。在设计采区中部车场时,起坡轨的设计是关键环节,应根据巷道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建设。通常来讲,起坡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双道和单道起坡。双道起坡相对复杂,所需工程量较多,需要设置弹簧道岔和固定道岔等,对于施工的要求比较严格。与双道起坡相比,单道起坡所需工程量较少,施工也较为简单,是目前采矿井巷工程施工的首选方式,并且所需成本较低。然而,单道起坡方式却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在下放材料车和空重车的过程中,空重车很容易进入中部车场,通常情况下,需要采取助推的方式解决,对于挂钩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而引发的事故也不在少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避免。在设计采区中部车场时,可以选用双道起坡的方式,虽然施工较为复杂,增加了一定的工程量,所需资金也较多,然而却使得材料车和空重车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很大的提升,消除不安全技术因素,确保施工的安全。 1.2曲率半径 在采煤井巷的施工中,为了满足七吨架线式防爆电机车运输的需要,在设计巷道曲率半径时,通常设计为15米或者12米的曲率半径。然而这样的曲率半径对于其他的运输方式却并不适用,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因此选择曲率半径9米为宜。在实际的采煤工程中,6米的曲率半径在采煤井巷中应用得十分广泛,然而却导致巷道拐弯处变大。由于拐弯处变大,加剧了耙矸机钢丝的磨损,埋下安全隐患,钢丝随时可能断裂而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井巷的曲率半径如果过大,会导致矸石耙不到底,进而使得巷道的坡度加大,不利于工程的运输。应在分析采矿工程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采矿井曲率半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曲率半径则选择12米或者9米为宜。 1.3弯曲巷道 通常情况下,运输大巷方位和采区上山方位是技术人员设计车场时的重点,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制定出设计方案,对于下部车场的设计则较为简单,通常将其设计在弯曲巷道部位。因为巷道存在弯曲,影响电机车司机的视线,使视野盲区增大。信号挂钩人员和司机之间的信息交流严重受到影响,无法及时发现周边和前方的警示信号。通过事故数据分析可知,由于弯曲巷道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也不在少数,交流的不及时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下部车场的设计也不能忽视,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将车场设计在直线的部位,防止对司机的视野范围造成影响,有效地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开拓井巷工程施工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下部车场轨道安全间隙过小,在开拓井巷的施工中较为普遍,也成为导致施工不安全的因素之一。在巷道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没能准确了解和掌握有关巷道的所有信息,就会使巷道的设计高度过低,影响施工安全。此外,巷道腰线的设定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以上提及的都是开拓井巷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应对这些环节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寻求合理的措施,提高施工安全。 2.1下部车场轨道间的安全间隙过小 下部车场的双规间隙通常规定为1.3米,然而很大一部分矿井的安全间隙仅有1.2米。采矿工程的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在车辆运输任务增加的情况下,加之材料车的宽度过宽,以及运输车出现变形,极易导致双轨发生挤碰,对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为了使运输工作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对于超宽运输车可能通过的情况,在设计下部车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地加以考虑,适当增加双轨的间隙,通常以1.4米为宜。 2.2巷道高度过低 砌碹支护开拓作业是巷道掘进施工中应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作业方式,对于巷道墙的高度也有一定的要求,通常墙的高度为1.2米左右。然而有些采矿企业却没有按照规定的高度设置巷道,大断面积的巷道墙高无法满足施工要求,仅为1.1米左右。这样的巷道墙高不仅不符合施工的安全标准,同时还不利于架线施工,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开拓巷道的施工中,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工程的特点,以及是否有较为特殊的施工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巷道墙高,从而确保施工的安全。 2.3巷道腰线设计不合理 井下巷道施工的施工环境较为复杂,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施工的质量。对于巷道的掘进方向,主要通过中线来加以指导和控制,需设置三个或者四个中线点,位置选在棚梁上或者巷道顶板处。采用偏中线或正中的形式来表示。同时,对于掘进迎头尺寸的确定,可以通过使用激光光束来实现。以上是中线的作用,而对于坡度和标高的控制,则主要通过腰线来实现。在施工中,使用测量仪器,每隔30~50米设置一个中腰线。而腰线所在的位置是否合理,则需要使用施工工具,如水平尺等,将其延伸到掘进迎头的位置进行探测即可。掘进的正确性还受到煤层厚度的影响,如果煤层较厚,则需要将巷道分层。巷道压力随之增加,开采难度也会相应地降低。支架在过大的压力作用下,逐渐发生变形,进而影响到设置的中线点,无法保证中线点位于同一水平线,对巷道的施工质量也造成影响。还要注意的是,地质和地形等因素,都会在巷道的施工中产生较大的影响,施工方位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将拐弯处的转角、曲线巷道半径转化为弦线或者切线是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安全的有效途径。 3采掘面工程施工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 急倾斜煤层主斜坡的坡度如果设计得过小,就会对采掘面工程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分斜坡开口和切眼的问题,以及反眼坡度过大、改造眼拐弯过多都会影响到采矿工程的施工安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3.1急倾斜煤层主斜坡坡度过小 设计采矿井巷采掘面时,为确保施工的安全,应对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内在和外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证,从而有效控制急倾斜煤层主斜坡坡度的大小,使之满足施工的要求。虽然对于作为参考的倾斜角度有着明确的规定,然而在实际的施工中,各种各样的施工问题仍会不断涌现,即使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煤炭也不会出现下降的现象,主斜坡坡度无法满足施工要求,导致工作效率也随之降低。 3.2切眼口及分斜坡开口 设计矿井采掘面的切眼开口时,必须沿着煤层正倾斜的方向设计,并且要保证一定的长度,否则就会出现煤柱垮塌的现象。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严谨设计,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使设计变得更为合理。 3.3反眼双向施工 从布置在巷道底层的煤层底板来看,如果采用反眼双向施工的方式,经常会因为放炮震动而对反眼头煤柱造成影响,甚至会因为空顶过大的原因,最终导致垮帮问题的出现,无法进行正常的维护工作。在对采掘面进行此项施工后,往往会在本区段回采完成后,无法保住煤柱,在二段回采过程中将会出现窜矸问题,进而会对工程的正常开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确保煤柱不会受到损伤,在反眼头施工时,应该选择单向施工的方式,以此种方式来保证回采与正规推采都能够顺利进行。 4提高采矿工程安全性的改进策略 4.1井巷工程施工 在对中部车场进行设计时,为确保设计和施工的正常进行,施工的方式应选择为单道起坡,不仅可以防止空车在道岔行驶过程中倒掉,还能够缩减施工所需的费用,在确保工作人员安全,体现施工安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性。对于巷道的曲率半径,应将其控制在12米左右,设计人员需要全面分析矿井的实际情况,确保采矿工程的顺利进行。在设计下部车场时,则应将其设计在直线巷道中,防止弯曲巷道对电机车视野造成的影响。 4.2开拓巷道施工 在对下部车场轨道进行施工时,应加强对双轨安全间隙的控制,为避免受运输车重量过大或者是运料车过宽等因素影响,造成双轨挤压而产生安全事故,应该将双轨间隙控制在1.3m以上,大概1.4m左右为佳。另外,采矿巷道施工中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就是保证用电安全,为了确保线路的架设高度达到安全标准,必须要确保巷道墙高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另外,应该加强对中线以及腰线的控制,保证掘进工作面的正常。 4.3采矿工作面施工 采矿工作面的安全技术措施,需要结合当前采矿工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在全面了解矿井工程的实际情况后,以满足工程正常施工为根本目的,采取最有效的施工技术。例如针对三角带煤柱垮帮事故,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规定对切眼的开口进行操作,保证施工中切眼开口长度、方向以及各项参数都能够符合施工要求。 5结束语 受煤矿施工环境的影响,经常会因为不安全技术因素而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进行,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必须对采矿工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最有效的施工技术方式,将不符合生产规范的工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作者:全永峰 单位: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 摘要: 由于采矿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采矿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采矿工程中采矿技术的发展为满足社会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提供了保障。本文将对于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在采矿工程中如何保障施工的安全。 关键词: 采矿工程;采矿技术;施工安全 0引言 随着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多,使得矿产资源的开采范围不断扩大、开采程度不断加深。由于矿井环境的复杂多变,采矿工程施工成为一项危险性非常高的工作,如何保证采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成为采矿工作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在采矿工程中的施工过程中,要对采矿技术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基于不同的采矿地形条件和采矿的矿种,采用适宜的采矿技术,按照采矿安全标准进行采矿施工。 1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特征分析 1.1采矿技术的针对性 当前,我国所使用的采矿技术类型十分丰富多样,具体选择哪一种采矿技术要依据采矿范围内的特点。如果选择的采矿技术不同,对于采矿的施工模式来说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说长壁开采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采矿技术,但是这种技术只能应用于煤矿的开采中,但是应用在金矿开采中,就无法发挥出开采的特点,影响金矿的开采效率和开采质量。 1.2采矿技术的风险性 对于采矿工程来说,无论是露天形式的采矿,还是在矿井下的采矿,对于采矿技术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采矿工程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采矿技术应用不当或者采矿技术应用不达标的话都可能会导致采矿发生事故[1]。 1.3采矿技术的更新性 由于采矿工程所具有的风险,要求采矿技术定期对采矿行业进行更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现阶段,为采矿技术的及时更新奠定了基础。而且采矿技术的应用受到采矿企业的高度重视,对于采矿技术的人才引进有效地提升了采矿技术。 2采矿工程汇中的采矿技术分析 2.1硬顶板开采技术 硬顶板开采技术是一项控制技术,开采人员利用埋深和低压原理,通过使用水力压裂的技术,对倾斜的顶板进行及时有效处理。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开采过程中开采上层、顶板的稳定性,不容易出现褶皱、崩塌,也减少了开采矿产的破损率。 2.2露天开采技术 露天开采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对开采矿体的分离,在实际的露天开采过程中,通常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自上而下)进行开采。露天开采技术对于机械和设备的要求也较高,需要使用大型的挖掘、升降机械设备,通过露天开采技术可以有效增加开采矿产的产量,加速开采建矿的速度[2]。比如说,当地的铁矿矿山较多(利用地下开采技术较多),但是由于铁矿矿山的规模不大,不适宜使用地下开采。对铁矿通过露天开采可以有效减少铁矿挖掘的损失量,同时相较于地下开采铁矿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2.3缓倾斜层开采技术 在缓倾斜层中,开采的矿层依据其厚度可以分成薄层开采和厚层开采两种。对于薄层的开采,可以通过使用刨矿机进行开采作业,刨矿机的体积相对较小、功率较大,对于薄层的矿产不容易压坏损伤,同时开采的效率和开采的安全系数也更高。对于厚层的开采,可以使用一次性开采技术,避免顶层梁柱接缝处的焊接出现开裂,防止梁杆出现变形和滑倒,注意开采的支架结构是否有足够的强度。 2.4填充开采技术 填充开采技术是使用水泥砂石、矸石、膏体等材料用于采矿过程中所出现的采空区中,用于填充采空区。由于我国地形地质条件具有多样性、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像喀斯特岩溶地貌、丹霞红土地貌、断块山体等,很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其他技术不具备可行性,需要使用填充开采技术进行采矿。比如说,当地是急倾斜极薄的山体矿脉,那么在开采的过程中对于地下采矿技术、缓倾斜层开采技术、露天开采技术无法得到应用[3]。那么通过使用削壁填充开采技术,能够有效地缓解开采作业面的承受压力,使得急倾斜并且很薄的山体在开采过程中不容易出现地表沉陷或者是地面变形的问题,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出现崩落。 3采矿工程中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3.1做好采矿工程中的安全预防工作 采矿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以对采矿的安全预防为前提和基础,要重视采矿工程的安全施工预防。比如说,对于二道沟金矿的开采,首先要对当地的地形位置、地质构造有细致认真的调研和分析,对于金矿所位于的矿脉是否属于急倾斜极薄矿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要对开采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结合其他类似地形地质的金矿开采经验,拟定相关的解决措施,将预防工作贯穿于采矿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 3.2加强采矿工程中的安全体系建设 有的开采企业盲目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过分追求开采施工的速度和施工的强度,往往忽视了对安全施工的重视,导致了采矿工程中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在采矿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采矿工程的安全施工意识宣传,制定一套完善的采矿管理安全条例。严格采矿一线施工人员的选用机制,对于达不到开采施工的身体要求、没有施工安全从业证书的人员不得录用[4]。同时,要及时更新开采设备、引进最新的开采技术,为采矿工程中的安全施工“保驾护航”。 3.3加大采矿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检查力度 有研究数据结果显示,采矿工程这种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施工行业,一些重大的开采事故是可以进行人为“控制”的。这就要求在开采矿产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大对日常采矿的监督力度,对开采设备、开采人员的着装和安全帽、开采信息监控中心、开采的环境等内容进行定期检查,对于出现异常情况的要立即责令整改,并追究相应的安全施工责任。 4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推进开采工程的又好又快地发展,开采企业必须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开采技术和施工安全管理,针对具体的开采地质地形情况选择合适的开采技术,提高开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加强采矿工程的设施设备和检查制度的建设,保障采矿工程的开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作者:左文鹏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国土资源局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对策 摘要: 采矿工程施工中存在不安全技术因素,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增大,对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形成威胁。为保证采矿工程施工安全,要对其不安全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应对措施。 关键词: 采矿;不安全技术因素;施工 对采矿工程施工事故进行分析可知,采矿工程施工中的技术操作不当是导致这些事故的重要原因。国家已经采取措施对其存在的安全风险实施控制,但施工中的安全事故依然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处理。 1控制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的重要性 中国工业快速进步,矿产资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矿工程施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采矿工程施工技术难以符合发展要求。在实际施工中,依然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对工程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采矿工程施工时发生安全事故,在没有良好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企业也会遭受损失,对采矿业发展形成阻碍[1]。确保采矿工程施工安全是采矿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采矿井巷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解析 2.1井巷施工设计存在问题 在采矿区井巷施工中,中部车场、弯曲巷道等部分,在设计中受到各种不合理因素的影响,设计人员并未对施工现场仔细勘查,导致一些设计环节不符合施工实际要求,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上升,对采矿工程施工造成不良影响[2]。 2.2开拓巷道施工不合理 在下部车场施工中,轨道的宽度较小,无法保证顺畅通行,安全间隙不足也对工程形成不良影响。在对巷道腰线进行布置时,如果腰线位置过高或过低,会对施工质量形成不良影响,也会干扰施工进度[3]。 2.3挖掘工作面受到不良影响 在采矿工程中,其挖掘工作面方面也会受到不安全技术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切眼设计过程中,开口方向并未与煤层的正倾斜方向保持一致。在此类施工中,在对眼拐弯位置实施处理时,反眼的坡度在设计上超过合理限度,会对整个施工造成负面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均无法得到保障。收稿日期:2016-03-25作者简介:张阳(1989-),男(穿青族),贵州大方人,现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矿业工程学院就读。 3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因素应对对策 3.1中部车场施工问题解决方法 在对采矿现场中部车场开展设计时,通常以单道起坡、双道起坡等方式处理设计中的问题。前者的工程量相对较小,耗费的施工材料较少。较多采矿企业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常常使用前者,打点挂钩人员在操作中常常受伤。后者在发挥作用时需要得到弹簧道岔的支持,耗费的资金和人力较大,但安全性较高。为确保施工安全,应使用双道起坡,让打点挂钩人员的工作难度降低。使用此种方式开展施工,工作人员只需要在打点硐室中开展工作,可让材料运输不受阻碍。设计人员时常忘记弯道地区会对司机的视线形成阻挡,信号改变后无法正确驾驶,同时也不能和打点挂钩的工作者实现沟通,出现事故的概率增大。在确定车场位置时,要防止驾驶人员视线受到干扰,确保其能对顺利观察到信号,否则就会引发事故。 3.2开拓巷道施工中的问题处理 在施工中,下部车场的设计对施工意义重大。车场的双轨间隙有具体要求,但施工人员并未考虑实际情况,导致运输过程受阻。某些时刻,运输车会发生形变,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的可能性较大,工作人员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施工人员必须提前考虑此种情况,将安全间隙合理拓宽,确保施工中的运输工具可顺利通过。在对巷道开展设计时,会发生高度不足的情况。在架线时,墙的高度达不到安全要求,导致触电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加。因此,在设计墙体高度时,要先对现场实施检查,然后模拟架线施工,对架线的安全高度进行判断。不可为了节省成本盲目开展施工建设。施工企业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监督,一旦在施工中发现违背要求的施工情况,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处理,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警告、处罚等。在巷道腰线布置中,时常存在缺陷。腰线起到标示作用,能辅助工作人员实现对标高和坡度的判定。如果遇到比较厚的煤层,为便于开采,应以分层的方式进行处理,会对支架产生压力,其一旦发生形变或位置偏差就会让中线点发生偏移。由于施工位置时常变化,需要对拐弯位置的半径等参数实施调整,以切线、弦线等等方式开展施工。此方面问题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严密注意施工现场的变化,将安全水平提升到最高层次。 3.3科学安排采掘工作面 在切眼时,要对其开口朝向实施严格分析,合理判定长度等数值,确保各项参数符合施工要求。同时,相应开口应与正倾斜朝向保持一致,将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控制在最低限度。如遇到急倾斜煤层,要确保坡度不对施工产生负面影响。对主斜坡的设计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节省施工时间。对运输巷拔口的设计实施分析,保证其位置合理。要对改造眼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安排工作人员监督施工,让施工环节遵守要求,为采矿区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3.4严格遵守开采施工要求 在施工中,应遵守各项矿物开采要求,不可在施工中损坏矿区的支撑体系。使用的设备要经过严格挑选,让设备能在施工中顺利发挥使用功能。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认真检查防护装置。一旦发现安全检测设备存在问题,即刻维修。对采矿区的空气情况进行判定,避免施工人员出现中毒、呼吸困难等情况。创建贯穿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机制。对施工人员实施考核,利用惩罚和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让施工人员自觉遵守施工要求。 3.5提升施工人员的技能 专业人才对此项施工发挥的作用十分之大。因此,需要开展专业的培训增强施工人员的技能。从全国范围内聘请采矿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前往采矿区现场实施调研,分析施工安全隐患,研究施工中常出现的安全问题,并进行详细记录。组织成立专家研讨小组,分析记录的资料,组内成员提出自身建议,经过全部成员判定后,保留合理的部分,舍弃不符合施工要求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将专家的讨论成果制作成教材和宣传手册。组织施工人员参与培训,认真学习教材内容,让施工人员对施工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在接受培训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遇到某些重要环节时,可将培训课堂直接设在采矿现场,让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在现场示范,参与培训的施工人员在观看中可随时提问,专家进行合理解答。此种培训方式达到了理论结合实践的目的,让施工人员快速理解所学内容,在短时间内掌握解决安全问题的办法。随后让施工人员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在专家的指导下还要组织施工人员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从不同角度对施工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剖析。施工人员在讨论当中,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并通过了解他人观点弥补自身的学习缺陷。在培训完成之后,企业要定期组织座谈会,分发之前编制的宣传手册,让施工人员始终保持谨慎的工作态度。 4总结 我国的采矿行业发展迅速,采矿技术也在快速更新。但是,在采矿工程施工中,所用的技术依然难以满足实际要求,存在操作不规范等情况,导致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较大。为了在施工中保证安全和进度,要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改变不规范操作等行为,为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作者:张阳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矿业工程学院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环境开采技术应用 1采矿工程的现状分析 1.1对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煤矿都存在于地表以下,当煤矿工作人员在对其进行开采时一定会使地下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而且采集过程当中涌出的部分地下水资源还会导致这一地区的水层高度受到影响,最终危害了这一地区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在煤矿开采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开采都会影响当地地表水位的变化,如果情况比较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出现当地河流枯竭,如果煤矿一直开采下去的话,还会严重的影响到这一地区的地表植物层的生长,地表植物层受到了破坏,就会造成土地的荒漠化。 1.2对大气的影响 煤矿在开采的过程当中,并不是简单的开采这么简单。因为在开采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副产品,比如说硫化物、碳化物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在煤矿开采的过程当中被释放到大气当中,对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还威胁到了人类的生产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煤矿开采都是采用的释放大气的方法,不仅节约成本,还非常的方便,这样做的后果是这些气体会严重的影响到我国的空气质量,而煤炭的使用更是增加了其严重性。所以我国为了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逐渐的开发了新型的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 2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重要性 2.1最大程度运用矿井中的材料废料 为了更好地对环境进行保护,所以在开采煤矿的过程当中,要物尽其用,在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地下水和甲烷等,这些物质都可以再次运用到开采工作当中,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发出的热量还非常高,甲烷除了在开采区有可能会发生危险之外,在其他地区是安全的,可以利用这些甲烷。而矿进水会因为它会危害到采矿工程的安全,所以采矿工作人员会把它称之为有害水,其实矿进水和地下水是一样的,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水资源,这样也有利于当地环境的保护。 2.2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可行性 由于过度的开采矿产资源,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影响到了矿藏岩层的移动,同时也影响到了采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出现,可以对充分利用矿藏地表运动的情况、规律,来实现矿藏开采,有效地保证矿产开采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保护了开采区的环境。 3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发展 3.1瓦斯和煤炭开采的结合 瓦斯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甲烷,因为甲烷在燃烧的过程当中不会产生任何的硫化物和有害气体,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清洁能源。但是如果甲烷在采矿的矿井当中的话就可能成为最有危险性的气体,它也是大多数矿井引发重大事故的源头。为了节约资源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可以好好的利用甲烷,在采集煤炭之前先抽取矿层当中存在的甲烷,这样不仅获取了很多的清洁能源,还可以保护环境。 3.2运用环境友好型的方式来处理矸石 我国是资源大国,每年的煤炭开采量都是惊人的,而在开采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的矸石,矸石集中堆积会出现自燃的情况,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矸石燃烧还会影响我国的空气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而随着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矸石的产量越来越多,新增的矸石与原先存在的矸石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采矿业面临的一项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多的采矿地区已经在布置开采巷道,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不断开采,开采巷道逐渐会跟不上开采的速度,使整个开采工程的效率出现了降低的情况,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去优化开采技术,为矸石来选择一个更加适合它的地方。 3.3采用保水开采的措施 保水开采技术主要体现在它更加重视开采过程前后对开采区地质情况和水位情况的保护,而不是去保障开采过程中安全性的防治溃水技术。因为煤炭在开采完之后会在所开采的地区形成一个空心区,同时也会破坏地下原有的水源流向,因此在开采完煤炭之后会在开采区形成一大片的漏水地段,这一漏水地段的出现也会导致附近的地下水向这一区域进行回流,使得整个开采区附近的水位都会下降,从而影响了附近的水位,这只是比较轻的情况,更为严重一点就是导致地面塌陷现象,所以我们要想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就必须改变开采策略,在江河下面进行开采工作,就可以将不利影响降到最小,并且可以使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为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4结语 对于矿产资源的日益匮乏,不断研究和创新采矿工程技术,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丁雪民 单位:龙煤集团矿山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七台河分公司 采矿技术论文:不安全技术采矿工程论文 1采矿井巷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策略 采矿工程是一项大工程,其涉及到的环节非常多,每一个环节都有需要注意的事项,其中有三个环节最为重要,一是井巷采矿,二是开拓巷道;三是采掘工作面。这三个环节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采矿工程的进度,但是目前我国在采矿期间这三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安全技术因素,如果没有预先采取解决对策,很有可能会危及到采矿工作人员的生命,而且也会影响到采矿的效率与质量,从而影响我国采矿行业的发展。在此,首先对采矿井巷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其主要涉及到如下要点:首先,弯道井巷施工期间,施工人员所选择使用的曲率半径存在着不安全因素,一般而言,弯道井巷施工人员会选择使用12m,也有可能会选择使用15m来作为巷道的曲率半径,这两种选择都比较适合应用在自粘式电动车运输中,但是如果运输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两个数值都需要相应的发生改变。通常实践分析,选择使用9m最为适合,但是很多施工人员所选取的数值却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要求,通常情况下,都选择使用的是6m曲率半径,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巷道拐弯的地方明显增大,不仅会出现断绳伤人的事故,而且也不方便运输,因此,如果是弯道作业必须保证其曲率半径合乎要求,最小9m,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选择12m。其次,中部车场所选择使用的单道起坡存在着不安全因素,采矿区中部的车场是采矿工程中涉及到一个重点环节,在对其进行式设计时,应该多方面进行考虑,尤其是巷道起坡轨有所差异,该差异的不同也会影响设计方案的选择,通常情况下,主要两种起坡方式,一种是单道,另有一种是双道。通常而言,单道与双道相比,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都相对要简单一些,因为双道起坡方式既需要设计固定道岔,也需要设计弹簧道岔,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必要,一般都会选择使用单道起坡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不过,如果打钩人员稍不注意,助推不当,则非常容易造成生命危险,因此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中部车场设计时,应该选择使用双道起坡方式,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空重车以及材料车能够安全通过,同时也不会威胁到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最后,将车场设计到弯道巷道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一般而言,设计人员设计车场,不仅需要掌握采取上山方位,还需要掌握运输大巷的具体位置,很多设计人员通过了解调查通常会在弯道巷道的位置上来设计下部车场,这种设计产生的直接的危害就是司机视线受阻,影响司机与其他工作人员的交流,进而引发安全事故,由此设计人员应该将车场设计到直线的位置上,从而防止事故出现。 2开拓巷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分析 首先,下部车场轨道间的安全间隙过小,在巷道施工的过程中,设计下部车场时,通常把1.3m作为车场双规间的安全间隙,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矿井的安全间隙通常只有1.2m,这就导致当车场的运输任务比较紧张,尤其是运输车变形或材料车过宽时,车场双规之间极易发生挤碰而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在施工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超宽运输车可能通过的情况,尽量把安全间隙设置在1.4m左右,以此来确保施工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设计巷道时出现高度过低的情况,进行巷道开拓工作时,半圆拱形断面是首选的掘进方式,一般墙高都被控制在1.2m左右。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为数不少的矿区并没有严格按照这一标准进行巷道的建设,很多大断面积的巷道的墙高仅有1.1m,这就直接导致了在巷道里架线时,达不到架线的安全高度和施工的安全标准,极大的提高了触电事故的发生率。所以,在设计巷道墙高时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最后,设定巷道的腰线时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中线和腰线是井下巷道进行施工时用以完成施工控制的,中线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对巷道的掘进方向进行指导,一般来说,需要在巷道的顶板位置或是棚梁上设置3到4个中线点,以正中或偏中线的形式展示,采用激光光束等方法检查掘进迎头的尺寸是否合理。所谓腰线其实是一种标示线,用以对巷道的标高和坡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可以用水平尺等施工工具延伸到掘进迎头的位置来探测腰线所在的位置是否合理。 3采掘工作面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策略 3.1切眼和分斜坡在开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采掘工作面的实际作业过程中,技术人员在设计切眼时,开口的方向并没有沿煤层的正倾斜方向,还有很多开口即使沿正倾斜方向,但是设计长度明显不合理,这就造成三角带煤柱容易发生跨帮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切眼开口的设计,尽量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3.2急倾斜煤层的主斜坡坡度过小。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设计好急倾斜煤层的主斜坡的坡度,然而即便有明确的倾斜角度作为参考,施工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使得主斜坡的坡度不符合施工标准,即使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煤炭也不能自溜下降,降低了工作效率。 3.3改造眼的反眼坡度。 在设计改造眼时,相当多的矿区会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在设计改造眼时并不会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有的甚至把改造眼的坡度设置到30度以上,并且有太多拐弯,给施工安全留下隐患。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采矿工程施工期间,的确存在着比较多的不安全技术因素,比如曲率半径选择不够合理或者起坡方式选择不正确等,这些虽然都是细节问题,但是细节决定整体的成败,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影响整个采矿工程的进展,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由此可见解决采矿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的重要性。 作者:李维民 李春生 单位:宝清县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 采矿技术论文:开采矿山通风网络节能技术论文 一、构建良好的通风网络 (1)构建良好的通风布局。 在开采地下矿山时会受到地理位置的极大影响,在我国大部分矿体的矿产资源都埋藏较浅,而且各个矿区并不集中,这种问题会影响矿山通风,这就需要重视通风的布局,要构建风区式的通风系统,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2)构建良好的通风网络。 现在大部分矿山企业在地下矿产开采过程中通常运用的是网络模式的通风系统,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优化通风网络,就可以有效降低通风网络的消耗。一般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到的通风网络有三种,即自然风网络、控制型通风网络以及一般型通风网络。这几种通风网络可以通过了解各分支的已知风量和各风机在工作时的风压,采取非线性规划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方式就可以了解风机和设施的位置,平衡回路风压。 (3)合理设计风道。 工作人员在设计风道时必须要全面考察,要合理规划风道的半径、断面以及风阻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风道。在设计主干道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好风道断面,要将其设计为圆形。之所以要选择圆形的断面是由于圆形相对半径比较大,比较适合矿山发展。在设计风道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表面进行衬砌,这样才可以有效减少风道表面存在的摩擦力。但是在修建专用风道时要采取其他的方式,要考虑其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一是拉格朗日乘数法。这种方式是通过寻找一种或者多个变量和限制条件来控制多元函数的极值。这种方法在计算时可以不考虑通风电费;二是平松良雄法。在应用这种方式时并没有将巷道维护的费用考虑进去,所以这类方式更适合在修建单一井巷的断面过程中;三是动态分析法。在这种方法下考察的是动态信息,要将不同时期风道的因素指数值进行全面的比较,并且计算出比率,并且通过对比得到相关的变化因素,此外在应用这种方式时还应该考虑风道的服务年限以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四是通路法。这类方式在应用过程中考虑了通风网络中各种风路存在的阻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合理控制经济投入的费用,可以将工作成本控制到最低。 二、有效优选风机的方式 在矿山建设过程中矿井主扇占有重要地位,是矿山的“肺脏”。但是在整个矿山的通风系统中主扇的能耗量最大,占有90%以上。在我国,从50年代以来就一直使用仿苏70B2型风机来进行地下开采矿山。这种机器的风机轮毂相对比较大,而且气动性比较差,和现实使用的通风网络不符合。所以,这种机器的工作效率比较低,消耗的能量大。为了进一步满足矿山建设需要,各工矿企业不断改善这种风机,改善风机性能,有效的提高了良好的节能效果,达到节能目标。尤其在国家明令该风机为淘汰产品以后,加大了研制开发新型替代产品的力度,在不长的时间里,研制出了K系列、FZ系列和FS系列等适合于地下开采矿山的通风设备。这种新型的风机可以有效改善叶型参数,这种风机的气动性比较好,风量也比较大,风压相对比较低,效率比较高,另外,这种风机的噪音比较小,能够消除传统风机的驼峰现象。所以,这种风机的结构与其他相比更加简单,在安装上也比较简单。这种风机的优点很多,所以很快就取代了老式的风机。这些风机不仅与地下开采矿山网络特性相匹配,而且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改进、更新陈旧过时的通风设备是改善矿井通风的重要途径。风机优选是从各种型号的风机中选出与通风网络相匹配的风机,使其满足工作面供风要求,且能耗最小。使用计算机优选风机可使该项工作更为快捷有效。多级机站通风方法是一种在通风系统内由多台风机并联组成的各级机站再串联的通风方法。 三、采用适合的通用构筑物 在构建通风系统时可以通过合理选择构筑物的方式,这种构筑物可以有效调节和控制风流,合理减少通风能源的消耗。特别是在使用压入式通风方法时,很容易出现主风道风门损坏的现象,这就破坏了风流的稳定性,破坏了通风系统的平衡,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可能要制定完善的设计方案,要注重设计工作,选择适当的风门。所以在工作过程中要重视通风部门的维护和维修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另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选择抽出式通风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方式来避免出风井口被损坏,这样才能够杜绝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也在不断上升,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这也对矿产资源提出了更多需要,为了进一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矿产企业也面临了全新的机遇。所以在开采矿产时除了要扩大规模以外,还要注重矿山安全问题,特别是通风问题。要不断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通风能力,通过提高通风技术和管理水平,优化矿山的通风能力,减少矿山的事故数量,这样才能进一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帮助。 作者:赵禹宏 单位:吉林通钢板石矿业公司火工处 采矿技术论文:不安全技术因素中采矿工程论文 1采区井巷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因素 1.1单道起坡不安全技术因素 针对采区中部车场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以满足工程实际生产需求为基础,选择不同的措施来建设不同巷道的起坡轨,主要包括弹道与双道两种起坡方式。两种方式相比较来说,单道起坡方式要相对简单,并且工程量比较少,而双道起坡的建设要求则比较严格,需要设置一定固定的道岔以及弹簧道岔等。就现在采矿井巷工程施工,单道起坡方式为首选,因为其具备需要资金少、工作量低等特点。在建设单道起坡时下放空重车与材料车时,为了能够有效解决空重车在通过简易岔道易倒掉进入中部车场的问题,需要打钩人员在道岔位置给予一定的助推。但是如果选择此种方式,会加大对挂钩人员的安全威胁。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在对采区中部车场进行设计时,可以选择用双道起坡的方式,可以提高空重车与材料车运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减少对工作人员造成的威胁。 1.2弯道井巷采取曲率半径 对与采矿井巷的施工,对于巷道曲率半径一般会采用12m或者是15m,其能够更好的满足井下七吨架线式防爆电机车运输的数值。但是如果选择的是其他运输方式,还是设计此为曲率半径的话就不能满足工程施工的需求,而是应该选择9m曲率半径。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大部分的采矿井巷都是采取的6m曲率半径,这样设计的结果就会导致巷道拐弯处变大,在生产过程中就会容易出现使耙矸机钢丝因为磨损加剧而断裂伤人的事故。并且,如果井巷曲率半径设计的过大,在进行爆破处理后落下的矸石耙不到底,会增加巷道的坡度,增加了工程的运输难度。因此,在设计采矿井巷曲率半径时,应该以满足工程施工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其确定为9m或者是12m为佳。 1.3车场设计在弯道巷道中 在对车场进行设计时,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只会对采区上山方位以及运输大巷方位进行研究分析,将下部车场设计在采矿区的弯道巷道内部,而这种设计则直接会增大电机车司机的视野盲区,对于前方以及周边的警示信号等不能及时发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司机与信号挂钩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经常会因为交流不及时而出现一系列的安全事故。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在设计下部车场时,应该尽量将其设计在直线部位,以免设计不合理减小司机的视野范围而造成安全事故。 2开拓井巷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因素 开拓井巷的设计施工中,经常会存在下部车场轨道安全间隙过小等不安全因素,如果不能掌握巷道的所有信息,就会导致在巷道设计过程中出现高度过低的情况,并且在对巷道的腰线进行设定时也存在很明显的不安全因素。只要是其中有一个环节存在不安全因素,就会影响整个采矿工程的正常进行。 2.1下部车场轨道间安全间隙过小 对于下部车场的设计,车场双规间隙一般确定为1.3m,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很多矿井的安全间隙仅有1.3m。在这种施工的情况下,一旦车场运输任务重,并且运输车变形或者材料车过宽的情况下,很容易因为双轨之间的挤碰而威胁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对下部车场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超宽运输车可能通过的情况,增大双规间隙到1.4m左右,确保运输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2.2巷道高度过低 巷道掘进施工一般都是采用砌碹支护开拓作业的方式,半圆拱形断面首先的也是掘进方式,一般情况下会将墙的高度控制在1.2m上下。就采矿井巷实际施工情况来看,存在少数的矿区没有采取规定的方式来对巷道进行开拓,很多大断面积的巷道墙高为1.1m左右,这样在巷道进行架线时,高度不能达到架线以及施工的安全标准,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就出现触电安全事故。因此,在对巷道进行开拓施工时,必须要严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终的巷道墙高,保证其能够满足工程施工的安全需求。 2.3巷道腰线设计不合理 中线与腰线主要对井下巷道进行施工控制的,其中中线的主要是对巷道的掘进方向进行指导,一般情况下应在巷道顶板位置或者是棚梁上设置3~4个中线点,选择用正中或者偏中线的形式来表示,而设备可以选择激光光束的方式来确定掘进迎头的尺寸是否合理。而腰线的作用主要是完成对标高与坡度的控制,以水平尺等施工工具延伸到掘进迎头的位置来探测腰线所在位置是否合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般都是在间隔30~50cm的位置用测量一起设置一个中腰线。并且针对煤层较厚的区域,为保证掘进的正确性,还需要对巷道进行分层,在开采难度降低的情况下,巷道的压力也会增加,而支架承受压力过大发生变形后就会对设置的中线点造成影响,使其不能够完全保证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而会造成巷道施工质量减低。并且,在实际的巷道施工过程中,受地质地形等因素影响比较大,往往会造成施工方位的变化,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需要将拐弯处的曲线巷道半径以及转角等转化为切线或者弦线。 3采掘面不安全技术因素 采矿工程采掘面的工程施工,也会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技术因素,例如急倾斜煤层主斜坡设计中存在的坡度过小不安全技术因素,以及存在切眼与分斜坡开口的施工问题,还有改造眼拐弯处过多以及反眼坡度设计过大等问题等,都会对工程的安全施工造成不良影响。 3.1急倾斜煤层主斜坡坡度过小 为满足工程安全施工的要求,在对采矿井巷采掘面进行设计时,必须要通过全面分析后做好对急倾斜每层主斜坡坡度的控制。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即便是有明确的倾斜角度作为参考,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施工问题,最终导致主斜坡坡度不能够满足工程建设要求,导致煤炭在受到自身重力影响后也不会出现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 3.2切眼口及分斜坡开口 矿井采掘面进行切眼开口设计时,如果没有按照每层正倾斜的方向进行设计,或者是沿着要求的方向设计但是最终确定的长度不够,形成的三角带切眼,很容易就会出现煤柱垮塌的现象。因此,在对采掘面切眼口进行时设计时,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来进行,以免因为设计不合理而出现各种质量问题。 3.3反眼双向施工 从布置在巷道底层的煤层底板来看,如果采用反眼双向施工的方式,经常会因为放炮震动而对反眼头煤柱造成影响,甚至会因为空顶过大的原因,最终导致垮帮问题的出现,无法进行正常的维护工作。在对采掘面进行此项施工后,往往会在本区段回采完成后,无法保住煤柱,在二段回采过程中将会出现窜矸问题,进而会对工程的正常开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确保煤柱不会受到损伤,在反眼头施工时,应该选择单向施工的方式,以此种方式来保证回采与正规推采都能够顺利进行。 4提高采矿工程安全性改进策略 4.1井巷工程施工安全策略 对于井巷工程施工时,在设计中部车场时应该选择单道起坡的施工的方式,可以确保采矿井巷工程中部车场设计与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可以降低施工成本,重要的可以避免空车在道岔行驶过程中发生倒掉,保证挂钩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保证采矿工程的安全施工,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要对矿井进行全面分析,将巷道曲率半径控制在12m左右。并且下部车场的谁及应该尽量避免将其设计在弯曲巷道中,将其设计在直线巷道中,避免对电机车司机的视野造成影响而发生安全事故。 4.2开拓巷道施工安全策略 在对下部车场轨道进行施工时,应加强对双规之间安全间隙的控制,为避免受运输车重量过大或者是运料车过宽等因素影响,造成双规挤压而产生安全事故,应该将双规间隙控制在1.3m以上,大概1.4m左右为佳。另外,采矿巷道施工一项的安全措施就是保证用电安全,为了确保线路的架设高度达到安全标准,必须要确保巷道墙高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另外,应该加强对中线以及腰线的控制,保证掘进工作面的正常。 4.3采矿工作面安全策略 采矿工作面的安全技术策略,需要结合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在全面了解矿井工程实际情况后,以满足工程正常施工为根本目的,采取最有效的施工技术。例如针对三角带煤柱垮帮事故,在施工时应该严格按照规定对切眼的开口进行操作,保证施工中切眼开口长度、方向以及各项参数都能够符合施工要求。 5结束语 受煤矿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影响,经常会因为不安全技术因素而导致工程无法正常施工,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必须要加强对采矿工程中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最有效的施工技术方式,将不符合生产规范的工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作者:侯利强 单位:山西焦煤霍州煤电回坡底煤矿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生产中的无线电通信技术论文 一、井下无线电定位系统 (一)概述 由于井下采矿具有作业人员在井下流动性大、地面人员难以及时掌握井下人员分布和作业进展情况以及下井后就无法确切地知道他们所处位置等特点,矿井一旦发生透水、火灾等事故时地面工作人员因不能实时了解井下情况,会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在突发冒顶和人员被埋的紧急情况下,由于人工描述不清或不能及时精确、自动探测被埋人员的准确位置,在低效率的管理模式下丧失宝贵生命的有效抢救时间。井下定位系统的核心识别设备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SUPER-RFID技术,它能够及时、准确地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及设备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设备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的运动轨迹,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井下人员及设备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图形,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二)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电子标签或者无线标签,利用无线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RFID的发展得益于芯片技术、无线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交换与编码技术、信息化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综合发展。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促使RFID技术成为各个行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随着在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广泛应用,RFID技术自身的产业化也在稳步发展之中,在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同时,RFID技术开始与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融合,朝着构建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人员信息实时共享的物联网目标迈进,而这也正是RFID产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所在。 (三)将RFID应用在矿井中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井下作业中,既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或者将损失减小到最低,又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我国现已有多家矿山企业开始尝试RFID技术,来实现井下作业管理,这就是在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搭建的一条地面上下沟通的桥梁,使地面人员能够及时动态地了解井下人员、车辆、设备的身份、分布以及作业情况,一方面可以应用于井下安全管理,一旦有事故发生,地面人员可以准确、及时、快速地进行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等等;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井下的生产调度,通过动态地获取无轨运输设备的方位信息等,同时,该系统还具备人员考勤功能,亦可对进出矿场的人员及车辆进行身份识别,以保障矿场的生产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井下定位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1.系统构成 井下定位系统设备主要包括:中心站主机、数据通信服务器、人员定位系统、无线射频单元识别读卡分站以及识别卡、矿用人员管理系统软件、信息传输接口、通讯电缆、矿用隔爆兼直流稳压电源等组成。目前国内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组成网络结构大部分是采用的RS485远传网络,它具有接线简单、传输距离远和可靠性高等特点。 2.工作原理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要实现的功能,在矿灯收发处、矿井出入口、各个巷道分叉口和作业人员可能经过的通道中安放若干个无线标识读卡分站(每一台具有不同的ID号),将它们通过网络连线与地面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联网。每个井下作业人员携带的矿灯上安装一个具有唯一标示号的无线标签(标示号与标签携带人的身份、矿名、作业大队和班组在计算机数据库里唯一对应),当作业人员出入井下时只要通过或接近安装在通道内任何一个标识读卡分站,基站即会自动识别到路过人的标示号并立即上传到地面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计算机程序将无线标签的标示号(对应到个人)、无线标识读卡分站的ID号(对应井下的具体位置)、该基站返回的强度信号和确切时间等信息实时记录到数据库里,数据库管理程序可以对库里存放的信息很方便地进行查询、统计和生成报表等操作。如某个人目前所处位置的查询、某区域的人员情况统计并在基于地形图的背景上显示出来、地面人员对井下人员呼叫、井下人员向地面人员报警、利用统计和报表生成功能构成矿山考勤系统。除日常管理之外,最重要的是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对现场紧急辅助救援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万一井下发生事故或灾难,可在电脑上立刻查出事故地点的人员数量和事发后人员的动态分布情况,考虑现场环境等多种因素,为及时组织救援在极短的时间提供准确和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避免了传统人工方式传递信息的低效率、不准确、救援的盲目性和冒险性,为有效地组织救援赢得宝贵的生命时间,使灾难的危害降到最小提供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决策支持。 二、井下定位系统功能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可以实现的基本功能如下: (一)通过矿区图形信息作为用户界面可以实时显示和查询井下情况。 (二)任何时间段(计算机由记录的)井下全部或某个识别读卡分站范围有多少人。 (三)每个人在井下任一时间用表格方式表示的活动轨迹。 (四)查询一个人当前的实际位置,查询一组人当前的实际位置。 (五)地面人员对井下人员呼叫或井下人员向地面人员报警,方便调度中心快速电话联系该人员和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组织救援。 (六)井下人员在井下超过工作和升井时间自动向地面值班人员报警,便于管理者及时查明原因和组织搜救。 (七)查询相关人员在任一识别读卡分站的到/离时间和工作时间等信息,用于督促和落实重要巡查人员按时准点到位进行各项数据的测试处理,从制度和技术手段上杜绝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相关事故隐患。 (八)井下人员总人数在巷道中的实时动态分布图,计算机程序管理背景是根据井下的实际现场情况制作的矿区巷道地理图,井下人员分布情况可生动形象地显示在屏幕上。 (九)数据库操作管理界面采用具有权限管理的基于局域网模式,可实现多点共享供多个用户同时在不同地点查看。 (十)自动统计算出各类人员井下的各类报表(月报、周报和日报,如果需要的话可以随时生成),如生产作业人员出入井时间表、出勤报表、加班报表、统计管理人员的巡查情况报表、请假和缺勤报表等,若有必要还可与工资报表系统提供软件接口。 (十一)参观访问人员所处位置实时监测,是否按要求到达指定区域或已进入危险地带。 (十二)一旦发生事故,能及时查出有多少人遇险,遇险人员在哪里和确定他们的身份。 (十三)抢险救援时采用手持移动搜救器,快速准确地识别遇险人员被埋人员具体地点、深度和方位,及时抢救有生还可能的人员,明显提高抢险效率和救援效果。 (十四)可实现井下设备管理包括井下车辆和其他重要移动设备的实时位置识别等。 三、井下定位系统的技术特点 (一)使用全球开放的ISM频段,无须申请和付费。 (二)多功能:实现了井下人员实时跟踪定位、辅助考勤、轨迹查询等重要安全管理功能。 (三)高容量:在井下可容纳数百个矿用型读卡器,以及大型矿业数万员工同时使用标识卡。 (四)无线标签与读卡分站之间可实现双向高速数据交换,透明/加密传送数据和信息,即应用灵活又保证了数据安全,为在人员定位网上扩展移动数据采集、地面井下双向信息交换和移动瓦斯监测系统提供了平台支持。 (五)多种技术集成:系统集成了RFID技术、无线数据传输、总线传输等。 (六)定位系统可以向目标发出呼叫信息,如一般呼叫、紧急呼叫、撤离呼叫等信息;可以呼叫一个特定目标,也可以呼叫多个目标(群呼);信息可以在第一时刻立即传达到每一个人,实现实时信息传递。紧急情况下,井下人员还可以通过便携式卡向系统发出呼救信号,从而得到其他人员的及时救助。 (七)通过系统采集井下人员的分布情况,支持事故后准确地判断人员所处位置,为实施应急救援创造有利条件。 四、井下定位系统作为辅助救援必要性 众所周知,国内矿山企业事故时有发生,如何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工作力度,当灾难降临后如何提高救援和搜救工作效率,这类问题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涉及建立和谐社会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大事。因此,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应该尽一切可能将这类问题解决好。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对现场紧急辅助救援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万一井下发生事故或灾难,可在电脑上立刻查出事故地点的人员数量和事发后人员的动态分布情况,考虑现场环境等多种因素,为及时组织救援在极短的时间提供准确和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避免了传统人工方式传递信息的低效率、不准确、救援的盲目性和冒险性,为有效地组织救援赢得宝贵的生命时间,使灾难的危害降到最小提供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决策支持。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整个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和稳定发展的需求,它可以提高安全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在灾害辅助救援时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目前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还不像瓦斯监测系统那样已成行业的强制标准,但科学技术进步是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的技术会不断发展而其应用会得到进一步普及。 五、结论 树立正确的安全文化对于矿山企业极为重要,矿山企业积极运用井下定位系统是体现为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为方式,其核心价值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价值文化,并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导向和规范作用。未来运营良好的矿山企业一定要把建立安全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 作者:张雯 单位:甘肃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采矿技术论文:关于爆破技术的采矿工程论文 1对爆破技术的认识 我国当今的爆破技术采用的多是硝化甘油、硝铵、水胶等爆炸方式,在引爆方面,运用的器材有导爆索、雷管等类型的起爆器。这些技术可以使爆炸物在瞬间产生大量的爆破力,使矿石的开采更为便利。但我国的技术水平尚处于发展阶段,工程中一旦控制失误,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事故,所以采矿业必须规范爆破技术的运用,提高爆破的效率和安全性。 2采矿工程中先进爆破技术的应用 在国际上,采矿工程已经运用了大量的新型爆破技术,而我国在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上还处在落后阶段,笔者对国内外的许多先进爆破技术做了一定的研究,总结了一些先进有效的爆破手段。 2.1等离子技术在爆破中的应用 传统的爆破技术多是火药类的爆破,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大,随着绿色理念的深入人心,这种传统的火药爆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火药的爆炸规模和爆破力度难以准确控制。笔者发现,在以往的采矿工程爆破中,这种爆破方式很容易对工程中的其他岩体造成破坏,影响开采工程的进程。针对这种情况,国际上已经有了等离子的爆破技术,这种技术运用了电力爆炸的原理,将大量的电能通过可控的设备集中在一个点上,远程控制其爆破的能量和时间。经研究发现,等离子爆破方式产生的爆破力高达200MPa,是完全不逊于火药威力的,而且等离子爆破方式的可控性也弥补了火药爆破的不足,是值得采用的一种方式。 2.2妙用中深孔爆破技术 在采矿业当中,有很多工程是开展在小型基地或矿山之上的,对这种小型矿山的爆破,往往会浪费大量的爆破材料,而且对爆破范围和爆破点的把握也很不到位,而为采矿工程的顺利开展,我们也不能不使用爆破手段,因而我们在这种小型工程的开展上,必须改变爆破方式。笔者对一些先进的采矿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对小型矿山一般采取深孔爆破技术。这种深孔爆破方式是在一个相对小的平台上安放爆炸物,并设置后方的爆炸力度小于前方,这样就使得爆炸物的需求量更少,而爆炸造成的纵深也更大,对外侧岩体的伤害较小,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开展。 2.3工程中探索精确爆破的手段 上文中已经提到过,我国的爆破技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爆破中容易伤及附近的岩体,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构成障碍,这就要求采矿工程人员在实际中探索精确爆破的手段。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际采访发现,多次爆破是精确爆破的有效手段。首先,爆破者要先用深孔爆破等方式将需破岩体和附近分开,然后再对需破岩体进行爆破,避免了爆破对附近岩体的伤害,从而保证了爆破的准确性。另外爆破人员还可以通过计算机预先判定爆炸物的威力,根据需要爆破的面积来控制爆炸物的数量,以保护工程内的其他岩体。采矿是一个具有一定安全隐患的产业,而爆破就更增加了采矿的危险性,精确爆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爆破的威力和范围,是提高采矿业安全系数的一个可行的手段。 2.4光学引爆的应用 光学引爆是利用激光和机器发出的光纤来引爆的,这种方式可以远程操控,而且不受周围磁场、电波以及噪音的影响,可靠性强;另外激光设备可以重复使用,不会增加成本,其安全性也相对更高,在采矿业的爆破环节中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引爆方式;最后,这种利用激光进行引爆的方式,其效果与雷管引爆并没有什么不同,而激光的精确度和可控性甚至还高于雷管,因而在推广中无须担心在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这一层面来说,光学的引爆方式也应该被我们所认同和采用。 3采矿工程中爆破应用的建议 我国矿藏丰富,但分布不均,对于不同的地区和矿藏情况,要采取不同的爆破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另外爆破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危险性的工作,所以无论运用何种爆破方式,都要根据其特点来设置相关的安全措施,做到安全生产,比如爆破中所产生的飞石,一般会由爆破点向四周扩散,这就要求我们对爆破点的四周进行安全布置,防止意外发生。最后,笔者建议采矿工作和研究人员在爆破中多观察、多总结,努力发现和发明更优秀的爆破方式。 4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采矿业中的爆破技术运用率越来越高,我国虽然已经在采矿业中应用了爆破技术,但我们的爆破手段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笔者做了大量的走访和研究,提出了关于爆破技术的一系列问题,希望能促进爆破技术的发展,促进采矿工程中爆破技术的应用和革新,以期为我国采矿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马智林 单位:贵州浙商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安全技术管理论文 1明确相关技术的管理任务 第一,建立健全采矿中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各项法律法规,并将其深入到采矿工人的思想中,认真贯彻与落实;第二,增设与完善采矿企业安全技术管理部门,严格控制管理人员的准入标准,选用专业性强、高素质的安全技术管理员对采矿工程中的各项安全问题,进行严格检查与审核;第三,建立安全生产及技术管理资料档案,对有关安全技术管理的各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保存;第四,按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制定的安全生产政策与规章;第五,制定相关措施保障安全技术的落实与实施,提高生产环境的整体水平,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从而更好的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2加强采矿安全技术管理的实施 面对当今采矿工程中频发的各种安全事故,做好安全技术管理是保障采矿安全及采矿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的内容,对于采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具体的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树立采矿安全责任意识。各方面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上至领导,下到基层工作人员都要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办事,并在安全责任意识的指引下完成工作。因此,树立树立采矿安全职责意识,健全采矿安全责任制度,对于保障采矿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采矿安全技术管理以责任到人为原则,以完善的采矿安全职责为基础,高度重视采矿安全,提高采矿安全技术管理水平,提升采矿企业经营效益。 其次,做好安全检查相关工作。采矿企业安全检查的主要目的就是及时对采矿工作中的各种安全因素进行检查,尽量消除或较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有效保证采矿安全。安全检查通常都会采取有领导、有组织的检查方式,并如实记录检查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及采矿安全中的各种问题公布于众,同时还要做到“四不推”,班组不推给工区,工区不推给矿部,矿部不推给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不推给当地政府,扎实做好采矿安全技术检查与管理工作。关于安全检查工作的具体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五点:一是要认真检查安全技术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规的执行情况;二是要检查对上级的安全生产政策、方针及决定的执行情况;三是要检查采矿环境的安全情况,如井下巷道的支护状况,空顶情况等;四是检查采矿工具、设备及相关防护装置与安全设施等是否符合安全技术管理的相关标准,检查安全技术措施是否按照原计划有效的落实;五是检查预防自然灾害的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只有在采矿安全检查过程中做好以上五点工作,才能保障采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切实有效。 第三,积极开展安全技术管理的培训工作。从目前多起采矿安全事故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发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领导及员工都未接受过采矿安全技术上的相关培训,不具备专业性的采矿安全理论与实践基础,从而会导致违章、违法等操作出现,因此,如何在采矿企安全技术管理过程中,做好技术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培训是实现采矿安全的重要途径。培训的主要内容应紧紧围绕采矿企业安全、技术部门安全意识的提升来开展,经过专业的培训之后,采矿技术人员及安全部门负责人应当树立起较强的安全操作意识,并以榜样的形象激励基层员工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政策,从而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增强全体采矿人员的安全意识。 最后,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具体是指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采掘作业规程。前者主要包括严格按照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操作程序进行使用,同时要注意相关的注意事项,尽量避免由于工具操作的不正确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还要考虑岗位与工种的差别,在操作流程及规定上也要进行相应的区分,并要求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执行;后者主要包括采掘作业范围内的地质概况、安全技术措施及生产工艺等都有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从而有效的指导采矿安全生产,对于保障采矿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若在采掘作业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出现,需要按照安全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对异常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理,确保采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结论 综上所述,采矿作业在位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资源的同时,采矿安全事故也为国家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为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采矿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采矿企业及领导管理层应当加大力度重视采矿安全技术管理,保证采矿事业的安全,尽量避免或者是减少采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由此给国家、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于保护人们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采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望能够为日后的采矿安全提供借鉴。 作者:刘文武 单位:开滦集团蔚州矿业公司北阳庄矿 采矿技术论文:谈采矿工程中的技术应用 1采矿工程的现状研究 开采工程对大气的危害。由于煤矿的产生过程中会伴随有各种副产物,而这些副产物一般都是烃类、硫化物、碳化物等对大气有害的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就会影响大气的空气质量进而危害人类的健康。而碳化物的大量排放还会造成温室效应。我国的煤矿开采工程为了节省开支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一般都是将这些有害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重,严重危害了我国的空气质量。而我国煤炭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一危害更加剧烈。所以,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事业的有序进行,如何开发新的环境友好型的开采技术变得刻不容缓。 2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重要性 2.1最大化利用矿井中的废料。为了尽可能多地对环境进行保护,我们在开采煤矿时,应该尽量避开矸石,尽量将矸石留在地下,以此来减轻对土地的危害。更加细化的讲就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和保护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下水、甲烷和煤矸石等,对于这些物质,我们都应该物尽其用。从科学的角度讲,甲烷除了在开采区比较危险容易引起事故外,它还是一种清洁能源而且具有很高的热值,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利用这些甲烷而不是简单的排放或者燃烧处理。而矿进水则因为会危害到采矿工程的安全更是被定义为有害水,其实它和地下水一样应该被划分为有效资源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它,这也能有利于环境保护。煤矸石作为地下土层的一部分应该尽可能被留在地下,既能保护地下地质情况又不占用地表土层。 2.2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可行性。我们国家目前所面临的诸多环境危机大部分是由人们的对矿藏的过度开采造成的。因为过度的开采会严重影响岩层的运动。如果地表和地下的岩层体系没有被破坏,相应的也不该出现这些环境问题。人们对矿藏的开采会影响岩层的运动,造成矿山压力的改变;相应地,岩层的运动也会影响矿藏的开采状况,造成岩体裂隙场。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就是要掌握人们的开采活动对地表情况的影响、岩体应力场和岩体控制以及液体和气体在开采过程中于裂隙岩体中的渗流规律。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和掌握势在必行。 3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发展 3.1将瓦斯的开采和煤炭的开采相结合。瓦斯的学名又叫甲烷,它因为在燃烧过程中不产生硫化物、氮化物等又被称之为清洁能源。但是,它在矿井下则是能引起重大生命事故的杀手。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瓦斯。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有几种环境友好型开采办法可以被采用。例如:a.我们可以先抽取再采取,即在采集煤炭前先抽取出矿层中存在的瓦斯,保护环境又能保证开采人员的安全;b.将瓦斯和煤炭一起开采出来,就是在采集完煤炭后立即将采空区的瓦斯抽取出来,因为瓦斯会聚集在煤炭的采空区这样比较容易采集;c.充分利用废弃矿井中的甲烷,因为一般情况下采矿者是不对瓦斯进行抽取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废弃矿井中的甲烷采集出来,用作清洁燃料,加大资源的利用率。 3.2采用环保友好型方式处理矸石。由于我国每年的煤炭开采量都很大,而历史煤炭的开采总量更大,所以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矸石也很多。保守估计,我国每年的矸石产生量就高达6亿多吨,这不仅改变了我国的地表形貌,由于矸石堆积在一起会引起自燃,这又会影响矸石堆积区附近人民的安全还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影响我国的空气质量。随着煤炭开采业的发展,新产生的矸石和历史遗留矸石已经成了一个重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合理布置开采巷道,多开煤巷少开岩石巷。随着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不断进行,我们应该优化开采技术,为矸石选择更好的去处。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能手,更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新开采技术的研发从而更加完善地处理矸石。 3.3采用保水的开采方法。保水开采技术是一项对环境十分有利的开采技术,因为它不同于主要保障开采过程中安全性的防治溃水技术它更重视开采过程前后对开采区地质情况和水位情况的保护。因为煤炭开采后会在开采区形成空心区也会破坏地下原本的水源流向,所以开采完后会在开采区形成一大片漏水区域,使得附近的地下水向该地区倒灌,使得开采区附近水位下降,影响附近的水位情况。更加严重的后果则是由于地下空荡,可能会导致地面下陷。所以,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可以在江河湖泊下面进行煤炭的开采,将对地下水的影响降到最低,这就为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做出了贡献。 4结束语 在以上的研究中,我们详细地探讨了我国现行采矿工程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细致地分析了怎样开发环境友好型的采矿技术,将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和环保相结合,创造出中国特色的采矿技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这些环境友好型开采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做出评估,争取能在环保的同时保障商家的利益。同时还要结合采矿区的情况找出合理的方案,使不同的采矿区都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开采模式,从而为国家提供更加有意义的解决方案。 作者:李振民 单位:黑河市爱辉区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中可视化技术的实用性 1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可视化技术在工程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的工程采矿人员对于分析巷道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想象和经验去确定巷道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方法会出现较大的失误,经验是积累出来的,即使有经验也会存在较大的误差,而且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得到的效率很低。因此要求工作人员要学会三维知识,使工作人员先研究涉及巷道的三维空间设计出来,这样在学习完三维知识后,工作技术人员可以得到较为高效的分析效果。如果采用Auto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明显的研究效果:其一,可以在制作三维模型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矿井的三维结构,对研究的问题可能会提出更加创新的解决方法;其二,对于初步涉及采矿工程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较为容易的了解建立三维矿山系统的概念;其三,采矿项目结束后,绘制出的三维立体矿井模型,可以更为轻松的进行汇报,从而达到高效的效果。 2地质测量对采矿的影响 我国的国土丰厚,地质地貌各不相同,所以为了确保矿物质的质量,我们在进行采矿工作时,要对开采区域进行地质测量。对于地表所测的氧值要符合一定的规律性。地测工作的标准化是质量标准化的一个关键组成环节,在开采的同时还要注意安全隐患。对于重复出现的问题要追查其根源,及时进行修改调整,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标准化的工作水平。 3数值模拟的可视化分析方法 我们了解到工作人员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概念,而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问题一般涉及的都是动态三维空间问题。因此工作技术人员对分析研究的目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工作技术人员到矿井现场实习,所看到的情况只是静态现象,比如巷道支护物的破坏、巷道的变形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发现,但是对产生矿压显现现象的矿山压力以及变形破坏过程是看不到的,只能从理论上或者资料上去进行空间想象,但是这样会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对理解矿山压理论就会形成障碍。而且想只是通过观测就能得到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围岩内的某一点力,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对于上述问题,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就拥有其独一无二的优势,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的发展逐渐的引起了采矿工程的重视,并且逐渐的的被采矿工程所引用。 可视化研究实例,我们对煤层开采过程顶板岩层受力变形过程模拟。模型上部为边界,我们按照煤层深度来施加重力,模型的左右两边为支边,模型的下边为固定点,为了平衡水平方向的位移。通过计算得出了顶板岩层会随着煤层开采而出现离层及其相对应的应力分布状况,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矿山压力及岩层的控制上提供了理论补充。(本文来自于《黑龙江科学》杂志。《黑龙江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4结语 为了能够提高采矿技术的应用,我们对于煤矿开采的方法研究还需要加大人力物力,创造出更加适合采矿工程的新技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工作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加快工程的进度和效率,在采矿的同时也要要求工作人员工作认真、尽职尽责,争取零失误。以绘制单位立体模型来了解矿井的空间结构,这些都属于采矿工程的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可视化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而且会出现更加先进的技术,更好的提高采矿工程的整体生产效率及其安全稳定性。 作者:聂川超 单位:龙煤集团双鸭山分公司安全监察部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技术及采矿发展趋势 一、井下采矿技术特点 长壁开采技术是众多井下开采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主要适用于煤矿井下开采。在煤矿井下应用长臂开采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采矿质量好、安全性能高的优点。若是在金属矿层开采中应用长臂开采技术,获取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煤矿矿层厚度、矿源存储量、分布深度等都与金属矿层不相同。所以,长臂开采技术主要适用于煤矿井下开采,不适用于金属矿开采。井下采矿具有施工复杂、安全性能缺乏保障的特点。井下采矿施工受影响因素较多,容易产生安全事故,所以为了确保井下采矿人员的人身安全,采矿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井下采矿的成本费用。进入井下进行采矿作业时,采矿人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整齐佩戴好各种安全防护装备,并确定身体处于健康状态,无任何疾病,只有这样才能下井作业。此外,在正式进行井下开采作业前,相关管理人员还应对井下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严格仔细的检查,以此确保开采的顺利、安全,避免火灾、塌陷等开采事故的出现。鉴于井下采矿作业的特殊性,采矿企业若想在井下采矿工程中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快速革新井下采矿技术,做到与时俱进,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二、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1、井下充填技术的发展趋势 井下采矿技术众多包括干式填充技术、尾砂胶结技术、碎石水泥浆胶结技术等。随着矿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以上这些井下采矿技术已经无法在满足矿产行业发展需求,所以,更先进的采矿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井下采矿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的井下充填技术也逐渐向高浓、高尾砂方面发展,不仅降低了胶结材料的用量,节省了生产成本,还有效的改善了井下采矿环境,对于机械化、大型化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井下深部开采技术发展趋势 社会的发展,导致矿产资源需求量在不断加大,使得矿产资源存储量在迅速减少,同时这也就对井下开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井下深部开采技术的应用,不仅很好地满足了上述情况的要求,还有效提高了采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也是促进我国井下采矿事业升级和转型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深部开采技术起步较晚,当前在应用和研究方面仍处在初级阶段,加上井下深部开采技术所具有的特性,在实际应用中难免会产生各种问题,例如出现矿震灾害和爆破事故等问题。所以,作为新形势下的采矿企业重视井下深部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3、井下支护技术发展趋势 井下采矿作业是一项高危险性的工作,所以,井下支护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井下采矿时,应是有计划、按顺次进行开采,以此确保井下采矿安全。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使得井下支护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当前锚杆桁架就是全新的井下支护技术。锚杆桁架主要由高强度钢杆和两个涨壳式锚杆结合形成,该支护技术在井下采矿作业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俗的绩效。新型的井下支护技术不仅能有效避免井下采矿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能进一步提高采矿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 4、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 深海开采技术是深海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核心,包括深海矿产的采集、海底软管输送系统、海底矿物制备装载和输配电、从深海将矿物输送到洋面的提升、海面支持以及采矿船动力定位和采矿及输送过程的监测控制。其核心技术是适应海底作业环境回采率高的智能化采集设备,回采过程形态复杂多变的软管输送技术,高效、安全可靠的多相流提升技术和设备,深海开采水下设备吊放回收技术及悬吊采矿系统的起伏摇摆补偿装置,开采过程采矿船、提升管道、采集设备随动定位及作业过程的监测控制,水下大功率高压输配电技术。以上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完善才能建立完整的深海金属矿产的工业开采系统,使我国成为拥有这一高新技术的国家。 三、结论 总之,矿产资源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而矿产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地表矿产资源的枯竭,使得人们不得不将目标放在地表之下的矿产资源中,所以,井下采矿技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本文从我国矿产资源发展现状以及井下采矿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耿建伟 单位:山西华宁焦煤有限责任公司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关键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多种技术手段,其关键技术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建模技术。这种技术也称之为虚拟环境的建立,目的是获取实际三维环境和数据信息,并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利用三维数据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第二,立体显示技术。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根据系统中声音消失的方向和用户大脑运动的关联性,使其在虚拟环境空间中形成实时、有形状的立体图形。这种技术手段与虚拟现实技术中涉及的CAD辅助技术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是一个是在现实环境中形成图形图像,一个是在虚拟环境中形成虚拟图像。第三,交互技术。与传统模式的人机交互不同,虚拟现实中的人机交互利用了现实中的传感器技术,采用相应的传感器设备,使三维交互技术、语音识别技术以及语音输入技术成为虚拟现实中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手段。第四,系统集成技术。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存在大量的虚拟感知信息和虚拟现实模型,所有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完成系统集成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实现系统信息的同步、虚拟模型的标定以及数据之间的转换等多项技术功能。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一)系统设计方面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采矿工程的系统设计中,可以在煤矿项目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安全专篇设计等的采掘、运输、通风、排水、监测监控和人员定位等系统生成三维虚拟模型,这些模型的生成可以使系统设计者进行交互,在虚拟交互环境中,可以判断和检验系统设计的效果,如果发现设计不合理或者不到位的地方,就能够通过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进行修订和更改,并及时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显现出来。 (二)施工工艺方面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矿山施工工艺的操作施工进行模拟,具体流程就是在虚拟现实系统的软件中生成整个煤矿井下的作业场景,采矿工程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对作业场景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在现实煤矿井下生产施工中选择最佳的施工工艺,以此实现对现实生成施工工艺的模拟和场景再现,对确定矿井施工工艺流程起到预控效果。 (三)管理方面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应用于矿山管理中,涉及矿山的生产施工、安全环保以及机械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这一应用功能的实现主要以虚拟现实技术中的远程监控操作、动态环境功能为依据,采矿工程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虚拟现实系统中的实时场景对煤矿井下的生产施工情况、整体运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四)培训方面 在本文前文中提及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供采矿工程专业的实习生、矿区的职工以及技术人员进行岗前的教育培训,这一点充分证明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矿山培训教育方面的应用效果。在矿山培训工作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降低培训费用,缩短培训时间。虚拟现实技术在矿山培训工作上的具体形式,就是将培训人员置身于与现实施工危险环境相似的虚拟环境中,当靠近危险位置时,危险的对象就会由培训人员主动确定,并根据一系列选项来评价危险的严重性及危险发生的概率,当计算机中的虚拟测试形式不变时,虚拟现实系统就会自动保存培训人员在虚拟环境中的具体表现,这样就能生成一份有效的培训报告。 (五)安全方面 由于采矿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矿井开采作业过程中,矿井火灾和瓦斯爆炸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矿井灾害。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矿山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建立,使得矿井下的复杂通风网络成为可能,可以充分指导井下灾害自救工作,有效控制井下风流的流向,保证井下火灾发生后保持有效的通风效果,从而确保井下作业人员安全撤出,避免火灾的势头蔓延,引发更大的安全事故。虚拟现实技术在矿山安全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对真实矿井下的作业环境进行模拟,结合互联网技术对状态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将真实逼真的火灾场景呈动态的形式显示出来。 (六)特殊环境条件下的应用 在进行深部矿产开采过程中,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相关设计人员可以在这个虚拟环境中涉及交互式的动态模型,以此确定特殊采矿环境下的采矿方法、巷道布置方式、通风设计以及矿井开采参数。在海底下采矿工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海底下地理环境条件建立虚拟模型,以此确定海底下采矿环境下的采矿方式及相应的数据参数。 三、结语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手段,其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虚拟现实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从上文中不难看出,该技术在采矿工程中有着宽阔的发展前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将进一步提高我国采矿工程技术水平,也必将在我国矿山开采和技术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陈磊 单位:贵州毕节纳雍县煤炭工业局 采矿技术论文:发展采矿技术的煤矿安全管理论文 1煤矿采矿技术应用工作中的问题 1.1规章制度不完善规章制度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的前提条件,我国的煤矿企业众多,分布广泛,其规模与大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的规章制度只能够把握整个煤矿行业,漏洞严重。由于相关规章制度的缺乏,很多煤矿企业的管理工作混乱,违规操作严重,这也是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此外,部分煤矿在采矿管理方面尚有诸多问题亟待整改。比如,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尚未健全、安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岗位责任制未得到有效落实;生产矿井证照不全或过期;部分矿井存在私挖滥采现象、超层越界开采、以探代采、超核准范围和核定人员组织生产建设等非法违法违规行为;更有甚者将矿井非法挂靠、层层转包,一矿多井等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矿井为偷税漏税,存在“两套图、两本账”等弄虚作假,蓄意逃避监管等行为。这些问题若不及时整改,很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管理漏洞。 1.2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煤矿开采对于开采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很多煤矿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煤矿企业都存在着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矿工综合素质水平普遍不高,知识水平扎实的技术人才不仅能够保证煤矿开采进程的正常进行,也能够降低安全风险的发生率。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性技术人才,就导致很多采矿技术无法得到科学的使用。 1.3管理人员只看中眼前利益,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 今年以来,受全国煤炭产量过剩,供需矛盾加大和煤炭价格大幅下滑的影响,煤矿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部分煤矿减少安全设施投入,消减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设备,运转不正常,对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煤矿生产者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到经济效益,煤矿行业属于典型的高危行业,不仅安全事故发生率高,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经过长时间后才能够收回成本,如果企业资金投入不足,资金量就很容易出现断裂。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煤矿经营者不愿意冒风险引进新技术,依然使用现在的技术,他们只看重眼前利益,不愿意花费资金来研发新技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技术的推广,采矿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提升。 2促进煤矿安全与采矿技术发展的对策 2.1完善规章制度,促进采矿技术的规范化发展 在未来阶段下,需要根据煤矿资源的开采要求建立好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企业的工作目标与工作流程,让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可以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与工作方式。在确定好任务与方式之后,即可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只有实施该种制度,才能够促进新型技术的规范化使用。只有做到这一点,大家共同配合才能够在保障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采矿技术的规范性发展。 2.2加强培训,提升矿工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是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煤矿安全与采矿技术的应用发展与技术人才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此,煤矿企业必须要定期对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与责任意识。还要注意到,矿工是煤矿开采工作的实施者,他们从事的工作重复、繁琐,虽然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熟练,但是其工作都是体力活,为了激发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企业需要加强对矿工的培训,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让矿工能够不断的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从而不断的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只有打造一支综合水平过硬的队伍,才能够为煤矿企业的高效生产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2.3加强创新,不断研发新技术 为了避免煤矿管理者只注重短期利益导致煤矿安全与采矿技术受到限制的问题,政府可以制定好一系列的鼓励措施,让他们可以积极的去创新,引导他们发展新型安全与采矿技术。煤矿企业与其他行业一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新技术的研发复杂、艰难,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是,一旦新技术在生产工作中得到使用,就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好的价值。在传统模式下,政府主要采用技术产权保护、研发补贴等方式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这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些政策主要针对一些新型企业,并未制定与煤矿企业相关的法律,这也是制约煤矿安全与采矿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根据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措施,这样,煤矿企业既能够研究新技术,也可以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这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与长远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而对新技术的产权保护工作不仅是政府对于企业技术上的认可,也是对煤矿企业劳动成果的保障。 3开展煤矿安全生产大检查 安全生产大检查的各项工作均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进行,并按照“企业全面自查、市县重点督查、省级同步突查”的交叉方式组织开展。检点为各县区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主体企业对“不放心煤矿”挂牌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以瓦斯、水患、火灾防治为重点的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及治理工作情况;防治水、防汛、瓦斯等专项检查查出的隐患和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备案、演练情况以及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安排部署情况、领导带班和应急值班情况等。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进步之下,煤矿采矿技术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煤矿采矿技术应用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管理不科学、人才水平参差不齐、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煤矿安全与采矿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要根据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好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发展技术创新,加强新技术的开发,这不仅可以提升煤矿企业的综合效益,还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小明 单位: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焦煤公司方庄一矿 采矿技术论文:煤与瓦斯共采技术采矿工程论文 一、我国煤与瓦斯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煤炭资源较丰富,目前的保有储量1100多亿,且有48%的煤层属于高瓦斯和突出煤层,因此瓦斯储量丰富。埋深2000m以浅已探明煤层气资源约为31万亿m³,位列世界第三。但我国大规模的商业化瓦斯开采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出台较晚,或尚不明朗。这里有认识和技术问题,更有我国煤层的透气性差,抽放困难等原因。我国70%以上的煤层渗透率小于0.001μm²,属于低透气性煤层,其透气性比美国和澳大利亚低2--3个数量级,钻孔有效排放半径和钻孔瓦斯流量小,衰减快,透气性最好的抚顺煤层井下水平钻孔与美国同类条件相比,钻孔影响范围仅30--50m,而美国可达到100m以上。煤层气体压力也对瓦斯的抽放起着重要作用,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煤层压力普遍偏低,这对抽放瓦斯极为不利。中国的含煤地层一般都经历了成煤后的强烈构造运动,煤层内生裂隙系统遭到破坏,成为低透气性的高延性结构。目前,我国瓦斯勘探和开发的主要煤阶是中阶煤和高阶煤,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导致井网的井间干扰效应降低,相互间不能形成有效的联系,水力压裂增产效果也不明显。 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理论基础 限制我国高瓦斯矿井井下瓦斯抽放的原因,主要是煤层的低渗透率和高可塑性,使得沿煤层打钻孔困难,煤层采前预抽效果较差。由于我国含煤地层一般都经历了成煤后的强烈构造运动,煤层内生裂隙系统遭到破坏,塑变性大大增强,因而成为低透气性的高可塑性结构,这使得地面钻孔完井后采气效果差,水力压裂增产效果不明显。而且煤层普遍具低渗透率,一般在0.0000001×0.000001μm²范围内,水城、丰城、霍岗、开滦、柳林等渗透率较好的矿区也仅为0.1×10ˉ³--1.8×10ˉ³μm²,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地面开发煤层气的难度很大。鉴于此,我国煤层气开发生产的重点应放在井下,利用井下的采掘巷道,并尽量利用煤层采动影响,通过打钻孔和其它各种有效技术强化煤层的瓦斯抽放。同时,应进一步研究和不断完善提高煤层渗透率的技术和钻孔技术,研究提高气体质量的技术,研究井下煤炭与瓦斯的协调开采配套技术以及煤矿瓦斯利用技术,使之与井下煤层气开发产业配套,实现煤与瓦斯的安全共采。现场测定和实验研究表明,不论原始渗透系数怎样低的煤层,在采动影响煤层卸压后,其渗透系数会急剧增加,煤层内瓦斯渗流速度大增,瓦斯涌出量也随之剧增。因此,只要合理布置钻孔位置和其它相关参数,完全能够高效地实现瓦斯抽放。 三、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煤层甲烷研究开始于50年代煤矿井下的瓦斯抽放,其中抚顺、阳泉是抽放量最大的矿区。目前,我国已有123个矿井建立了井下瓦斯抽放系统,年抽放量达6亿m³,抽放瓦斯利用率达80%,但井下瓦斯的抽放率很低,只有20%左右.60年代到70年代,一些高瓦斯矿区抽放的瓦斯气体即可投入民用和小规模的工业利用。70年代末期开始了矿井地面瓦斯抽放工作,主要集中于抚顺龙凤矿、阳泉矿、焦作中马村矿、湖南里王庙矿,并进行了压裂实验,但是效果不佳。80年代初期,国内开始进行煤层甲烷相关资源研究。“六五”期间,煤炭、石油以及地质等行业通过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国内煤成气资源进行区域性评价和基础理论研究。随后,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设立了“我国煤层甲烷的富集条件及资源评价”专题,取得了对中国煤层气资源状况的初步认识。华北石油地质局1986年在唐山地区开展了煤层甲烷勘探开发实验和工艺技术研究,并进行了“煤层甲烷评价与开发利用状况”调研。1989年,第一次“开发煤层气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标志着煤层甲烷从“瓦斯灾害”到“优质能源”的认识转变、从“井下抽放”到“地面开发”的技术转移。“八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设立了“有利区块煤层吸附气开发研究”专题。此后,煤层甲烷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开发工艺攻关上。199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通过全球环境基金资助我国开展了“中国煤层气资源开发”项目,1993年又资助了“中国深层煤层气勘探”项目,对中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6年,一批有影响的研究项目和规划相继完成,如原煤炭部计划项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国家计委Ⅰ类资源勘查项目“中国煤层气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全国煤层气综合规划研究”、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煤层气选区评价与配套工艺技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新集浅层煤层气示范开发成套工艺技术及专用装备研究”等。到目前为止,对全国范围内的煤层气资源、分布、储层特征取得了基础性认识,基本明确了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地区。但是由于我国的煤层地质现状(地质条件复杂,构造煤发育,瓦斯含量高,瓦斯压力低,渗透率低等),煤层气的地面开发并不能很好解决井下瓦斯问题。现阶段,井下瓦斯抽放方法很多,例如,掘前预抽、边掘边抽、采后抽取、卸压瓦斯钻孔抽取、以及开采层、邻近层、采空区瓦斯抽取等等。因此,如何将井下瓦斯抽放与地面煤层气开发协调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煤与瓦斯共采,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总之,我国煤与瓦斯共采的研究开发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煤与瓦斯共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深入的理论研究 利用采动卸压场与裂隙场增加煤层瓦斯的解吸速度与煤岩的透气性,实现矿井煤与瓦斯双能源开采的思想提出来已经有几年了,按照这一技术思路,我国相关大学和企业进行了必要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体上,理论研究有落后于工程实践的趋势,今后在理论上需要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有: 1、采动裂隙场的透气规律研究 经过多年采矿学者和技术人员的研究,目前对于采动卸压场和裂隙场的范围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成果和研究手段,研究的技术思路上也相对成熟,有经验的学者已经能够估算出采动卸压场和裂隙场的范围以及随采动影响的变化规律,这对于裂隙场卸压抽放瓦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对于裂隙场内岩体的破裂情况及破裂分布尚没有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对于瓦斯气体在裂隙场内的解吸、扩散、渗流等规律以及裂隙场内的透气性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瓦斯浓度分布规律研究 进行煤与瓦斯抽放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掌握高浓度瓦斯的分布规律,为抽放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有卸压带、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场内等不同瓦斯浓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随着工作面推进以及风量变化等的动态变化规律。 3、瓦斯抽放时的流动规律 主要研究采空区和裂隙场内进行不同压力抽放时瓦斯流动规律、瓦斯气体与裂隙岩体的耦合相互作用规律,研究原始煤体、卸压带与裂隙带内瓦斯抽放过程中固体煤岩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尤其是抽放过程中透气性变化规律等,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室内试验和研制专用的试验设备及大量的现场观测与试验研究。 (二)增加和稳定抽放的瓦斯浓度 在原始煤体中进行预抽放的瓦斯体积分数可以达到30%以上,但是由于原始煤岩的透气性低,抽放难度较大,且一般只能抽出煤层瓦斯的20%--30%,煤体中还残留大量瓦斯。在高位裂隙带内抽放的瓦斯体积分数可以达到20%以上,这两部分抽出的瓦斯浓度相对较高,具有利用的前景和可行性,而且目前大部分也进行了利用。在煤层卸压带内和采空区抽出的瓦斯体积分数一般均低于20%,大部分为13%--15%,这主要是由于卸压带内煤岩破裂、空气渗入,采空区顶板垮落,大量空气混入等原因,对于这些相对浓度较低的瓦斯输送、利用和安全保障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低浓度瓦斯利用与提纯 除了原始煤层中预抽和高位裂隙带内抽出的瓦斯浓度相对较高外,采空区、卸压带内抽出的瓦斯浓度相对较低,巷道风排的瓦斯浓度更低,但是这些低浓度的瓦斯量很大,一般会占瓦斯总量的50%以上,如何安全利用这些低浓度瓦斯,一直是瓦斯作为能源开采时的最大障碍之一。目前,在这些方面进行了许多探讨和研究,但是核心问题,如输送与使用的安全问题、提纯的高成本问题等,依然没有解决。 五、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原理 煤层的采动会引起其周围岩层产生“卸压增透”效应,即引起周围岩层地应力封闭的破坏(地应力降低-卸压、孔隙与裂缝增生张开)、层间岩层封闭的破坏(上覆煤岩层垮落、破裂、下沉、下位煤岩层破裂、上鼓)以及地质构造封闭的破坏(封闭的地质构造因采动而开放、松弛),3者综合导致围岩及其煤层的透气性系数大幅度增加,为卸压瓦斯高产高效抽采创造前提条件。煤层卸压瓦斯的流动是一个连续的两步过程:第1步,以扩散的形式,瓦斯从没有裂隙的煤体流到周围的裂隙中去;第2步,以渗流的形式,瓦斯沿裂隙流到抽采钻孔处。卸压瓦斯的运移与岩层移动及采动裂隙的动态分布特征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高抽钻孔组抽采技术原理 煤层开采将引起岩层移动与破断,并在岩层中形成采动裂隙。按采动裂隙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离层裂隙,是随岩层下沉在不同岩性地层之间出现的沿层裂隙,它可使煤层产生膨胀变形而使瓦斯卸压,并使卸压瓦斯沿离层裂隙流动;另一类为竖向破断裂隙,是随岩层下沉破断形成的穿层裂隙,它构成上下层间的瓦斯通道。当采空区顶板充分垮落后,采空区中部岩层和下方的矸石紧密接触,从而使得采空区中部顶板岩层裂隙基本被压实,结合采场空间特点,采空区四周形成了一个环形的采动裂隙发育区,文献称之为“O”形圈。在“O”形圈上方或者下方受采动影响的煤层瓦斯在含量梯度和压力梯度作用下以扩散和渗流的形式向“O”形圈内运移,使得“O”形圈成为卸压煤层瓦斯聚集和运移的主要通道。卸压瓦斯“O”形圈抽采理论表明,卸压瓦斯抽采钻孔的合理位置应打到离层裂隙的“O”形圈内。高抽钻孔组就是在沿工作面倾斜方向靠近回风巷侧布置一组千米大直径抽采钻孔,利用采动裂隙“O”形圈作为运移通道来抽采采空区瓦斯。高抽钻孔组布置靠近在“O”形圈的回风侧,改变了采空区瓦斯流场,有效解决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且“O”形圈长期存在,抽采钻孔能够长时间、稳定的抽采出高含量瓦斯。 (二)顶板裂隙钻孔组抽采技术原理 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上覆岩层下沉稳定后,在采动区沿垂直方向由上至下形成了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研究表明,在回采过程中,靠近工作面一定范围内的采空区中部上覆岩层离层裂隙发育,结合采动裂隙“O”形圈,在采空区竖直方向上,形成了一个“∩”形拱采动裂隙区采空区不同瓦斯涌出源的瓦斯在浮力作用下沿采动裂隙带裂隙通道上升,上升中不断掺入周围气体,使涌出源瓦斯与环境气体的密度差逐渐减小直到密度差为零,混合气体则会聚集在裂隙带上部的离层裂隙内。涌入采空区的瓦斯,在其含量梯度作用下引起普通扩散,由于空气的重力产生方向向下的压强梯度,则其产生的扩散流方向,与压强梯度反向,即瓦斯气体具有向上扩散的趋势。因此,在瓦斯浮力、含量梯度及通风负压的作用下“∩”形拱采动裂隙区成为瓦斯聚集区,为采动裂隙带内钻孔抽采、巷道排放等治理瓦斯技术提供依据。由于沙曲矿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的赋存特性瓦斯涌出量大,仅靠高抽钻孔组不能完全解决沙曲矿的瓦斯治理难题,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在采空区顶板裂隙区布置顶板裂隙抽采钻孔组,。顶板裂隙钻孔组加强了采空区瓦斯抽采,直接对上邻近层卸压瓦斯进行抽采,减弱了采空区瓦斯涌出强度,从根本上解决瓦斯超限难题。 (三)构建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 依据以上分析研究,结合本煤层预抽法,构建沙曲矿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 六、煤与瓦斯共采的研究方向 (一)煤与瓦斯共采是煤矿绿色开采的重要分点将煤层气开采出来将是煤与瓦斯共采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井下因采动影响地层压力发生变化,由于开采卸压,煤层中的瓦斯压力升高,煤中原来的孔裂隙系统的毛细管力反而降低,极易被瓦斯突破形成更大的孔裂隙系统,结果瓦斯解吸运移过程加剧。因此,合理利用采动矿山压力引起的岩层活动规律,有效地进行井下瓦斯抽放和地面煤层气开发,是煤与瓦斯共采的关键技术问题。岩层运动中的关键层理论、煤与瓦斯突出的流变机理和球壳失稳理论等对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应用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二)在进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多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瓦斯抽取新技术,如松藻打通一矿的采煤工作面特异型瓦斯涌出及抽放研究,打通二矿的综合瓦斯抽放技术提高工作面瓦斯抽放率研究等。同时应该注重将井下瓦斯抽取与地面煤层气开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属于煤与瓦斯共采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从而在煤矿区真正实现煤与瓦斯共采,更好地为煤矿绿色开采服务。 采矿技术论文:论可视化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运用 一、地质测量队采矿工作的影响 在现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进行采矿工程工作前,必须对这个某个地区进行地质测量,确保矿物质的质量。在各种动力作用下,氡、地下水、气体等流体主要沿各种岩石孔隙和裂隙运动。如果地下地质体的分布是均匀的、连续的,那么在地表所测的氧值应符合一定的规律性,不存在异常区,当地下发生地质变化时,地质体的连续性受到破坏,这时岩石中氡的聚集条件和运移条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在地表形成氧异常。地测工作标准化是质量标准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测工作标准化必须以为生产服务为目的,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减少安全隐患为宗旨。另一个是指标准化必须着眼于生产,决不能搞形式上的标准化或脱离生产的标准化。这就要求地质测量人员必须树立人人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良好习惯,必须摒弃应付检查或检查前突击的工作作风,坚持日常自检自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当即对照标准进行整改。对重复发生的同一性质的问题,要追查原因,组织讨论,严肃处理责任者。这一制约机制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了标准化方面的漏洞,提高了标准化工作的水平。 二、可视化技术对采矿工程的重要影响 2.1目前采矿业仍存在的问题 当我们对煤矿进行开采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地面表层下面进行工作,可想而知,地下的环境是相当恶劣的。目前,由于我国采矿技术的相对匮乏,地下的基础设施、周围环境还是比较落后的。首先就是采矿技术人员长时间处于黑暗之中,眼睛看不到光,当接触到阳光的时候,难免会对我们的眼睛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其次就是地下环境问题,下面大多数都是排下的污水,这对采矿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 2.2可视化技术的发展 科学计算可视化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它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新技术的热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外以三维矿床模型为代表的矿用软件发展较快,涉及到地质资料处理、矿床建模、开采辅助设计等各个方面。目前CAD技术已经向三维实体、可视化和集成化发展,但对于矿业而言,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2.3如何有效利用可视化技术 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在分析现场问题过程中,要经常确定各个巷道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进一步的分析各个巷道之间的矿山压力的影响。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在分析过程中,面对的是采掘工程平面图,靠想象来确定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在分析研究采矿问题的过程中应要求首先学会三维知识,让研究人员先把研究涉及巷道的三维空间关系绘制出来。1)可以在绘制三维模型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矿井的三维空间结构,可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创新的想法。2)能够使初涉采矿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起三维矿山系统的概念。3)当一个采矿项目结题后,要向领导汇报,当汇报人员将平面图转换为三维矿井立体模型,结合这些模型汇报,会达到高效的效果。 三、可视化技术的具体要求 课程可视化在可视化技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即使工程技术人员到矿井现场实习,看到的仅仅是静态的局部现象,如巷道的支护物破坏或失效、巷道的明显变形、采场顶板的冒顶、煤壁的片帮等,而对产生矿压显现现象的矿山压力及变形破坏过程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只有通过观测得到矿山开采过程中围岩内任何一点的力,实际是非常困难的。因而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引起采矿界的重视,并逐步引入作为计算矿山压力的方法,在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为了提高采矿技术的应用,对于煤矿开采的方法的研究需要加强更多的精力,创新出更多的新技术,这样才能够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减轻劳动力的付出,加快作业效率与工程进度,这样采矿工作才能够更广泛更深入的进行。采矿同样要求务职人员工作细致认真,做到标准、全面、零失误。本文中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对采矿技术无疑是增添了动力,新型的设计、数值化模拟程序、通过绘制三维模型来了解矿井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些都是在采矿业中的新技术的开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采矿业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费宗雷 单位:龙煤集团双鸭山分公集贤煤矿开拓区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中的充填技术 一、充填技术的选择原则 在选择充填技术过程中,要以煤矿自然条件为基础,结合充填技术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选择过程中要符合以下六个原则: 一是确保安全生产。在选择充填技术上,要控制以最大限度实现将地压,尽可能避免发生岩爆事故,所以,应综合考虑地压与采矿方法等因素,科学选择充填技术,充填技术首选为胶结充填技术。 二是确保充填量符合开采实际需要。煤矿开采前,要根据煤矿设计好的矿量确定充填量,充填方法按照不同充填量进行合理选择。通常情况下,水力充填法在各种充填方法中的充填能力最强。若充填量难以保证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采充平衡,就容易产生采充失调情况,极易造成事故。 三是充填技术选择过程中,操作方法要求简单便捷,以便于控制物料配比及操作人员使用。 四是有效降低各项费用成本。建设相关充填系统过程中,一些项目的基建费用较低,但具有较高的经营费用,而一些项目基建费用较高,但具有较低的经营费用。所以在选择充填系统过程中,要合理分析各项技术,以实现搭配的最优化。若煤矿中具有较多的废弃砂石,可选择废弃砂石作为原料实施胶结充填。 五是确保系统运行正常。充填系统在工作过程中,要尽可能降低故障发生率,使系统运行稳定。如系统发生故障时,就要及时进行修复。煤矿开采过程中通常使用国产设备,与选择国外设备相比,在人员培训和设备维修方面会节省不小的成本。而且,为实现系统运行不间断,一般需要一套系统作为备用,要求操作人员详细了解系统使用及相关维修技术,以保证充填系统运行的稳定。 六是符合环境保护原则。设计选择充填系统过程中,要对环境产生污染问题进行必要的考虑,充分回收利用尾砂、煤灰等废弃物,同时在降低充填费用成本时,还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充填技术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国煤矿过去十年的产矿量及采用的充填技术等有关统计数据,可对充填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如下。随着煤矿的不断开采,采煤过程中导致的土地塌陷赔偿费用逐渐增加,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未来将会越来越高。以煤矿采用充填技术开采分析所增加的成本可知,约在近几年出现充填采空区增加的吨煤开采成本约等于采煤导致的塌陷土地赔偿所增加的吨煤成本,即在煤矿采用采空区充填技术对开采沉陷进行控制,对地面土地进行保护需要在几年后才明显体现出优越的可行性。我国作为矿产资源储备量最大,而且也是资源消耗量最大的一个国家,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难免会破坏煤矿周边环境和地表,这在使矿产开采成本增加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周围环境,极易引起安全隐患。所以,据此提出一种矸石充填技术,即通常谈到的一种绿色充填技术。采空区充填技术可使破坏地表环境情况有效减少,废料排放率降低。在煤矿开采的同时,容易出现大量采空区,甚至造成采空区顶板和矿柱产生变形或移动,极易产生安全隐患。使用矸石充填采空区,矸石不需要再上井,有效解决矸石污染耕地和环境的不利后果,而且对于留设煤柱的减少,资源回收率的明显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在不远的将来将是煤矿开采企业采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充填技术,并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煤矿生产中常用的各种充填技术的研究,充填技术的未来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不断研发自动化的高效充填设备,使充填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有利于促进充填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自动化充填系统;二是对膏体充填技术的研究要更加深入,有效解决盘区进路机械化充填采矿法中的进路充填接顶问题,使采矿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三是研发胶结充填材料,采用废料实现充填,同时也使充填成本明显降低,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四是胶结充填技术由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小,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是一种主流充填技术,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杨井志 单位:七台河七煤集团公司胜利煤矿 采矿技术论文:采矿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的因素及对策 摘要:21世纪以来,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人们不断的开采矿山以此来满足我国建筑或工业上的需求。在采矿工程施工中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的矿山地势险要,不当的施工就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安全问题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关措施来保障采矿施工中的安全。本文针对采矿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来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样矿山开采事业也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采矿工程;施工技术;对策 我国采矿发展还不是很先进,在一些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些施工技术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全因素需要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采矿过程中规避这些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影响。 1采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 1.1弯道采矿井巷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 弯道采矿井巷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曲率半径的影响,另一个是车道不合理设计产生的影响。曲率半径对于不同的采矿井巷工程来说有不同的标准,一般在施工过程中曲率半径的设定和运输工具直接挂钩,同时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就会确保曲率半径和交通运输工具相匹配,这样在施工过程中是安全的,不容易产生安全隐患。但由于矿山作业工程量浩大,为了及时的完成开采工程,施工单位要充分的利用现有的交通运输工具,就会出现曲率半径和运输工具不匹配现象,不安全因素也就因此诞生。同时这种现象会造成更大的不良后果,曲率半径过小和过大都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过小会出现交通运输工具无法正常转弯行驶,容易发生翻车事故,而过大就会造成爆破后,石块沉降不彻底,将运输道路的坡度抬高,进而影响了整个开采工程的交通运输秩序,在运输速度上也会有所降低。因此,选取合适的曲率半径非常重要,在施工前相关人员就应该盘点好交通运输工具,对曲率半径分别一一对应设计,这样就能减少不安全因素的潜伏。而另一个是车道设计对弯道采矿井巷施工的影响,车道设计是弯道采矿井巷施工中最重要的部分,设计师在施工前就会对施工现场有一个全面的考察,对施工地段的位置和坡度进行分析和测量,但是却忽略了视觉盲区这一重要思想,导致在弯道设计中存在大量盲区,在实际的行驶过程中很容易就出现相撞事件,严重威胁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反复的视觉试验,做到将盲区降到最低。 1.2采掘工作面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 在采掘工作面施工中也存在不少不安全因素,需要施工人员在施工中认真对待。在进行切眼和分斜坡在开口施工的时候,不少施工单位并没有沿着土层结构进行开口,而是较为随意的动工,这样不仅容易破坏岩层结构,造成松动,出现塌陷,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在下一步施工中容易引发一系列质量问题,埋下不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开口时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来进行,既保护了岩层,又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同时开采难度和成本都会有所下降,利于开采工程的施工,能够缩短施工工期。同时在进行急倾斜岩层开采施工中主斜坡度设计不合理在施工中会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主斜坡度的影响因素不仅仅在认为设计中还存在施工中,由于实际施工中开采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岩层的变动,抬高或降低了主斜坡度,给运输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增大了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无法避免的差异,施工单位只能依靠对偏离范围的测定和把握。争取减少偏移,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反眼坡度的设计施工过程中不能单单考虑施工团队的经济利益问题,还要结合实际的施工运作情况,否则在设计中就会大大的减少拐弯,直行道在长期的行驶状态下容易导致司机疲劳,因而产生意外安全事故。在运巷拔口位置选择的时候务必要认清楚正反门的区别,同时避开两边的储藏矿物,一来是保持矿物结构的完整,二来是保障开采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1.3开拓巷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 在开拓巷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体现在轨道间安全距离过小以及不合理的巷道腰线设计,这两点设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是主要施工难点,同时也是不安全因素所潜伏的载体,对这两点设计不能掉以轻心。在正常的施工过程中,下部车场轨道之间的安全距离是有一个标准值的,每次施工中都应该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施工,但很多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会缩短安全轨道距离,材料上就能省下一笔可观的费用,这样一来就给车辆行驶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这种现象只能通过监理工程师在施工中和施工后对车轨安全距离的质量把控,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而不合理巷道腰线的设计主要源于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不懂的灵活变通,在施工中只考虑到标准设计,而忽略了实际施工情况,这样的设计虽然能通过质量检测,但在后期的使用上就要注意安全问题,同时这样的设计在突发状况下就不适用,不仅造成安全隐患,而且还浪费施工材料。因此,要学会因地制宜,设定一个适合的设计方案,将一切不稳定因素都考虑进去,对于能够排除的因素进行剔除,这样在设计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就会大大下降,从而提高了设计质量,保证了使用安全。 2结语 安全是人们关注的永恒话题,尤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更要多加注意,矿山结构复杂,在进行巷道施工过程中切不可忽略了对地势的考察和利用,因地制宜,全面的考虑开采的影响因素,提高开采工程施工质量,降低不安全因素的爆发。除此之外,还应该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来进行施工,当然在遇见突发情况时要懂得变通,不可一味的刻板,否则会大大的降低开采质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作者:杜玉龙 单位:王洼煤业有限公司王洼煤矿掘进队
艺术类论文:试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艺术类学生组织 应用 论文摘 要: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立建设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学生组织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和团组织指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它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维护学校利益、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充分表达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具体利益;它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加强学生组织的建设,引导其健康发展,一方面可使学生从中锻炼自我、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这个“桥梁”实施文化育人具有深远意义。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设既要考虑一般学生组织建设的共性,又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笔者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创造力强却自由散漫。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是大学生中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强调个性,自我意识明显高于非艺术类学生,追求与众不同,包括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都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且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及较高的创作能力,而其创作过程和方式往往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由于受授课方式、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纪律观念淡薄、生活习惯懒散、基础学习松懈等现象。他们向往所谓的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应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几个基本特点:①人本特征。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本取向,始终贯彻组织成员是组织最宝贵财富的主题,强调对人的关心,把人真正作为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②双赢性与互惠性。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互惠取向,强调管理应该是获取组织的绩效和成员的满意感与成长的双重结果;强调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并重视发掘组织成员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③战略性与全面性。人力资源管理以组织成员为基础,是在组织最高层进行的一种决策性、战略性管理,是对全部人员的全面活动和招聘、任用、培训、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④系统性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系统性,兼顾组织的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强调运作的整体性,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与组织中的其他战略相配合,支持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和激励组织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学生会人员及工作安排、成员招聘、学生干部培训、激励和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强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学生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1.加强学生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战略性”的集中体现。而人力资源规划是以工作分析与评价为基础的。对学生组织建设而言,加强组织工作的分析和评价,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是学生会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由各个不同的部门组成,需要确定每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制定学生会干部及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如在学生会制定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可以明确学生干部承担的职务,所要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标准,以及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品质。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可为学生会成员的培训、晋升、人员调整、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是学生会人事决策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对调动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在人力资源规划有效进行的条件下,学生会成员才能明确自己承担工作的方向,从而积极争取相关的管理职位。同时也可以调动组织外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加入到学生组织工作中来。在学生组织中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引导学生会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其职业生涯发展。 2.建立健全的学生组织招聘机制 规范人员招聘流程,健全人才选用机制,满足组织持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招聘管理的要求。 艺术类学生组织成员的招聘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首先要规范招聘流程,使其制度化。如采取自愿报名、多方了解、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试用考察的办法。自愿报名,就是在对学生会各部门工作内容进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让大家自由申报,充分尊重大家的个人意愿,这样的学生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工作积极性也会比较高;多方了解,就是要充分研究学生的个人档案信息和申报材料,综合个人态度、工作经历、个人性格、同学的评价等多方面条件,确定面试的候选人;公开竞聘,就是要为候选学生创造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面试环境,充分展示应聘者的长处和特点。由于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常会与其专业能力相关,对于公开竞聘的方式应根据岗位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将竞聘活动与展示个人才华相结合,充分体现艺术类学生的特色;择优录用,根据公开竞聘的表现和个人情况,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确定学生会的录取人员情况;试用考察,对录取的学生会成员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在工作实践中观察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自身的专业和性格特点,一开始对学生组织内从事的活动组织、策划等工作可能会报有非常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热情的消退,常规工作内容也比较枯燥,有些学生不太愿意继续受到组织的束缚或在纪律方面难以达到组织的要求。试用环节给学生一个充分了解学生组织的过程,也是指导老师观察学生工作态度的过程,在了解的过程中进行双向选择。 3.注重学生干部培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十分注重对员工技能的培训,通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以达到组织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经招聘选拔出的学生干部,虽然工作热情很高,愿意为广大学生服务,但是缺乏经验,加上多数自身为独身子女的一些特质,一开始很难胜任工作。因此,对新的学生干部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培养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明确自己在学生会所处的地位和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的确定也要以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对业务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要求为依据,简单地说,将组织成员的现实情况和这些要求进行比较,两者的差距就是要培训的内容。艺术类的学生创造性强,而且艺术类院系开展的很多活动都与专业技能相关,因此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不能把一些工作方法定得太死,关键是要明确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身的长处。 4.规范考核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制度是以企业价值创造为核心,使业绩透明化和管理系统化,把经营业绩与企业、部门和个人的回报相结合,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得以层层分解和贯彻。 学生组织中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应以学生会工作业绩为主要核心,学生会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在各级活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在本院系开展活动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能力,加强学生生活、学习管理等多方面。对艺术类学生组织的考核,一方面要考核开展活动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会在提高学生组织纪律性、加强文化基础课学习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考核要做到透明化,进行公开述职,根据职责范围及管理目标的分解进行全体成员打分,结合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定。 5.制定激励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加强薪酬管理,把员工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激发员工的活力,建立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机制,最终推进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同样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学生干部个人的业绩与组织业绩联系在一起,增强其集体荣誉感。激励机制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两个方面。对工作积极性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取得成绩的学生要实行物质奖励制度,具体办法可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偏好来制定。艺术类的学生由于个性鲜明、创造性强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等特点,在工作中要多鼓励少批评,积极引导。既要求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又不能因此而按部就班,失去活力和创造性,敢于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开展工作,但也不能袖手旁观,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补充不足,控制活动的进展和主要环节,对工作中存在的失误的学生干部也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让其明白今后如何避免失误,使其工作能力在失误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要帮助学生在学生组织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树立工作的成就感。 6.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掘企业现有人才,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保持一致。 学生组织建设应充分发掘艺术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力,在组织活动中充分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并积极引导其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靠拢,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生组织的锻炼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结语 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建设需要以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而开展,采用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艺术类的学生作为组织最宝贵的财富来保护、使用和开发,在组织管理方式上,充分尊重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扬长避短,把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组织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创造性优势和专业优势,建立具有创造精神的组织文化。 艺术类论文: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随着高等教学体制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带来的就业难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农林类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又是艺术类毕业生中更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竞争力小于那些名牌高校的艺术类毕业生,部分院校还逐年扩招导致供给量与需求量失衡,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也逐年下降。 一、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 (1)艺术类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 相对其他毕业生来说,艺术类毕业生的文化课基础不够扎实,就业时往往注重专业对口或者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岗位,一旦所选工作岗位与本专业相差较大时候,他们在学习新技术能力上的弱点就会显现出来[1]。同时由于部分学生从小开始学习艺术,使他们对艺术的追求比较执着,宁愿放弃其他工作岗位也不愿意随意转行。 (2)高考中艺术类录取门槛低,部分学生“半路出家”改学艺术 由于高考中艺术类录取门槛低,使得部分文化课成绩差的高中生在家长或老师的指点下改学艺术,通过“捷径”考取大学。 (3)艺术类毕业生对经济待遇上的态度 艺术类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从经济上的投入相对普通毕业生来说,他们所花费的是普通毕业生的两倍甚至更多,高昂的学费和开销使他们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往往在潜意识里会把这些投入掺杂在其中,所选择的工作大都趋向于专业对口、高工资、高层次的工作,进而影响他们的择业观念[2]。 (4)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方面往往认为比较理想的是大城市,他们认为在大城市发展空间较大,这一误区使得大城市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偏低。发展空间较大 较大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选择去基层和经济发展滞慢的地区。事实当中,这些地区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重视程度和渴求愿望更高,引进人才的政策有时会更好。 2.外部原因 (1)体制原因 高等教育确定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方针后,农林类院校也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并且逐年扩招,但是社会就业市场所提供的岗位远远滞后于高校扩招的速率。同时由于部分院校盲目扩大招生数量和范围,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整体素质降低[3]。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实行艺术类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就业去向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等等。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实行市 场经济体制,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的进人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在招聘时更加慎重,通过笔试面试等各种途径进行考核。然而艺术类专业对口的部门相对其他专业来说较少,且吸收能力也有限。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经由“统包统分”转变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上了[4]。 (2)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出发来看,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城乡经济二元化的现象严重。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地区的艺术氛围相互匹配。经济发达地区的艺术市场较为活跃, 艺术氛围较为浓厚,正是这一原因导致艺术类毕业生更加向往去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他们追求的艺术,良好的艺术氛围更容易激发起他们的艺术灵感。因此直接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地点扎堆现象的出现,但是这些大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接纳能力有限。 农林类院校艺术类专业相对比较薄弱,同时学校的经费和招生数量又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导致了有些院校“重招生轻就业”。学校就业机构不够健全、人员欠缺导致就业指导队伍不能实现“专业化”,甚至出现断层。对艺术类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大学期间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当艺术类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和决策时,他们所欠缺的择业意识显现的尤为明显[5-6]。 二、解决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1.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而且要求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所以艺术类学生必须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在学好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同时,还应该去公司进行实践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 2.引导艺术类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艺术类毕业生择业观念受到社会、家庭和自身的影响,但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毕业生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由于艺术类毕业生的高投入,导致他们要求高回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味追求专业对口、高回报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会面临择业的挫折。应该考虑社会的需求和现实情况,科学定位,找准自己的角色,干预面对挑战。树立多种形式的就业观念,面向基层,不要追求地域性,应该到对艺术渴求愿望较好的地方去,不要扎堆于城市里的行政事业单位和经济发达城市的大公司等。 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艺术类毕业生的创业优势较为明显,因为他们个性鲜明,性格较为独立,多年的习惯使他们独立进行比较和判断能力强于其他类毕业生。他们渴望多样的思想交流,自主创业的意识较高。因此要加大创业教育使学生由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就业。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前期投入较低,几万人民币就能注册一家设计公司,所以这些有利的条件能积极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3.加强就业队伍建设 教育体制的改革导致学生的毕业人数递增,学校现有的就业指导队伍已经严重超出能够承担的负荷,大多数农林类院校就业指导队伍的老师都是兼职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就业又是艺术类专业的生存之本,因此学校应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指导队伍。就业指导老师的工作思路应该适应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应走进学生内心,多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就业观念,积极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培养自信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高年级的学生应该以心理辅导为主,以形式政策教育和职场培训为辅进行开展。 加强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比较亲密,这是专职负责就业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学生受专业教师的影响较大。为了能够使艺术类毕业生顺利就业,这就要求专职负责就业的老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力量,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就业教育队伍。 4.调整专业设置和建立校企联合制度 社会在进步和发展,学校也应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学校既要完善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应该开设一些符合时代要求和引领本专业前言的新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能力强、思路广的学生,培养复合型艺术类毕业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在市场经济下能够更好的适应各种工作环境,能够从容面对事业上的转变。避免出现由于学校设置问题,而导致就业去向窄的倾向。 在艺术类学生当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时间爱你能力,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毕业生在本行业外地竞争力。 建立良好的校企联合关系,学校培养的人才大多数终究是要面向企业就业,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多和企业进行沟通、探讨学生的培养目的,以及现在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校企合作,是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共赢的方法,也是新时期教学体制的创新。学校和企业合作,能够使学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使学生零距离的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在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角色转变时间较快,这是企业要求毕业生的所具有的最基本素质。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能使学生在择业过程更为流畅,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艺术类论文:试析和谐社会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培养与公民教育的融合 论文摘要:文章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提出和谐社会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可以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并论证了价值观培养与公民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同时探析了价值观教育在与公民教育融合时出现的误区。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 艺术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引领和谐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要使他们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引导者,做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必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类在各种对象性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意义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是非、善恶、美丑、好坏、荣辱的根本标准,是人们对事物趋、避、亲、逆的主导因素,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质和核心。就其构成来讲,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组成。价值观教育本质上是引导人们树立价值意识,增强把握社会生活中价值关系的自觉性,增强生活中的自为性意识、建设性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价值观教育带有明确的思想性,它从方向上引导人们处理好现实社会价值观运行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基本一致,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狭义的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更强调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关系教育,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可见,学生良好的价值行为直接导源于公民的素质,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则可以使学生的公民教育有所指向,使其公民行为有所皈依。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有和公民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为基础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一般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思维灵活,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性;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崇尚自强进取、公平正义;政治选择上求真务实,不盲目崇拜个人权威、追随大众。但也必须看到,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权利意识模糊,主张褊狭。认为搞艺术的应该自由散漫,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从而把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学校制度和社会规范对立起来,对自己权利过度重视,对群体权利相对漠视,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责任意识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家境不错,父母宠爱,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对缺乏与外界和同学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因为学费高,演出、设计、写生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又较多,很多人有过赚钱的经历,所以,造成其热衷经济活动,注重个人眼前蝇头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第三,公德意识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对公共道德、社会的规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知识”与行为的分离和脱节现象,对善良高尚行为不去效仿,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鞭挞,不遵守公德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在实施价值观教育时应当将公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质,才能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话,他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会规则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和中介,才能进一步实施价值观教育;只有先当好合格公民,才谈得上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拥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审查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形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目标,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目标。但是,一般情况下,价值观教育大量的是说理、灌输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简单生硬的现象,往往会存在两个瓶颈:一是价值观教育内容通常是灌输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原则和不容置疑的观点,突出政治信仰层面上的内容,强调远大理想和超然目标,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价值观认知如何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二是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单调、枯燥、填鸭式的政治说教,学生不能面对事实作出判断,只面对一个先验的结论,不论相信还是不相信,都必须作为标准答案记住它,结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从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他律”行为如何转化为个体“自律”行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约翰,帕特里克教授通过研究归纳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趋势之一便是内容趋同,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使矛盾化解,就应当使价值观教育通过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道德的养成和公民技能训练的中介来实现。 二、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价值追求更直接导源于公民素质,导源于主体自身内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实践。而这种接受和自愿的实践又导源于公民素质的培养。 1 公民知识的传播帮助实现价值认知 价值观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懂得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取向和标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识的传播包含基本的诉求,即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使其成为忠诚于国家、服务于国家、适应本国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识关涉的是纯粹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其本质含义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个公民首先是归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超越个人与家族、个人与阶级、个人与党派等的关系,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个人无论是何家族、阶级、党派,都是人人平等的,这就会产生平等意识。因此,大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播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也能培养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可见,公民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为能力,达到公民要求,却又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溶解内化在个体感性认识和要求中,化为行为趋向,引发价值行为。克服了以往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等不足,从而使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公民知识的传播教育渗透和内化在学生心里,实现价值认知。 2 公民道德的养成推动价值行为由“他律”转化为个体“自律” 事实证明,具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节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追求社会整体的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民道德的养成可以为其价值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如果淡薄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为时尚,利己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意识膨胀,以个人的利益需求作为标准进行价值评判和取舍,对知识带来经济效益的关注大大超越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追求,忽视知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对心灵的熏陶,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首先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拥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洁的价值理想,从基本的义务走向崇高,其自身的价值行为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自觉地将其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到作品上来,才能使其创作的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 公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 价值观教育除了培养价值理性,就是价值引导,即通过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一般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学生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价值引导通常是重视对学生的外部强制。具有较强自我中心意识的艺术类大学生对此反感。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极强的公民技能培养和训练实践使学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和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写生、演出等机会开展服务学习旅行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服务,以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如何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等主题对所服务的社区和周边单位的活动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直观深刻的体验和强烈的情感震撼,使其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又培养其对生活和社会的主动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克服以往价值观教育单调、枯燥、填鸭式政治说教的方法的不足,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使学生价值观内化在心理,养成内在意志,使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行为。 总之,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既提供了价值方向、标准,又提供了现实行为规范。 三、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当然,在将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时候,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因为过去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就将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或以公民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属于基本的社会公德而不是个体价值信奉,他作为公民,又必须受到基本的价值规范的制约,使公民按照价值目标进行价值行为选择。事实上,公民在面临相反或相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如何调节、调整自己的公民活动能力,权衡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中获得,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观与公民教育衔接得怎样,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价值观教育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层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教育标准的确立,价值观告诉人们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直接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活动,为人们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为公民素质教育规定了价值目标。个体在发生公民活动时,往往从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选取一个或几个标准,用来指导自己在行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确判断;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征。艺术类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人受到感召、启示和引领,使大学生在精神上获得升华,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来。那种迷失政治方向、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格低下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欢迎的。 2 价值观教育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公民教育的性质 价值标准区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最好的,价值标准影响着公民素质的形成。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得当,势必影响个体公民素质教育是否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否则,如果价值观教育搞不好,就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公民行为的不合理的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对他们的公民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导,才能把他们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其形成对公民行为的合理判断,进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导大众,使人们的行为朝向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3 价值观教育规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向 价值取向告诉人们该提倡什么,引导什么。每一个社会都会以其主流价值观引导公民的思想和行为朝向社会所主张的方向努力。艺术类学生价值观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于艺术专业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工作者本身就是精神食粮的创造者,其价值观如何直接关系到其人格的生成和艺术品位的趋向。价值观教育会使其懂得应该遵循哪些道德原则;如何处理自身与社会需求、观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正如所指出的: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同时具备“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艺术人才成长,引导他们具有崇高的人格和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境界以及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艺术人才在今后的艺术创造中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重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艺术创作活动的各个方面,促使他们多出赋予时代精神、民族气节,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精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总之,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是传播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精神的强有力的媒介,艺术人才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于两者互相关照和补充,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既要在关注和研究公民教育中去实现价值观教育的自我批判,又要在对公民教育的实践中实现价值观教育自身的使命。 艺术类论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初探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特别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影响,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研究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部分,对于他们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具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的共性的同时,还具有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如同“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淡薄。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他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轻视文化理论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偏离正确轨道。 (二)个体竞争观念突出,集体观念弱化。艺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及教师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个体为本体的,一切以个人的感悟、喜好为出发点,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等弱点。 (三)情感丰富,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纪律性较差具体表现为: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等。由于这些现象的长期存在,艺术类学生的学风、班风都相对较差,其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较难。 (四)文化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一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专业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这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艺术类学生的不及格科目也大都集中在文化课上。 二、新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思想信仰多元化 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甚至资产阶级消极思想趁机进行大肆传播和渗透。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影响个人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导致理想信念迷失、价值观混乱等问题。 (二)生活空间虚拟化 新媒体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社区等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在新媒体空间里都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言行得不到规范,真实性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容易造成紧张孤僻、厌倦生活、逃避现实、丧失自我等问题,甚至会出现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三)精英意识模糊化 新媒体的内容多来自于大众,几乎任何思想观点都能得到表达,人人都可以有博客可以是记者是编辑,个人言论的自主性大大提高,出现了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由于新媒体的这种自由性和开放性,传统的纸张阅读和笔墨书写逐渐淡出视野,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正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实现了信息选择与利用的自由化和自主化。但艺术类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却较弱,容易受人误导,面对艺术类学生错误的或不成熟的思想观点时,如果不尊重或不能准确把握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规律,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容易事倍功半,甚至矛盾会激化。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开展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帮助艺术类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积极鉴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以平等的方式丰富教育形式。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教育功能,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艺术类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他们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 (三)大力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水平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好地掌握新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当代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首先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捷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掌握主动性,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建立健全大学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监督机制,并且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运用技术手段在校园内、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关卡,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使所有内外连接都要接受检查过滤,从而屏蔽危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信息的传入,对新媒体信息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加强信息传播监管力度。同时国家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制度法规,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控机制。 艺术类论文: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对策 摘要:在我国,对英语学习的动机研究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尤其是对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甚少。本文综合gardner 的心理学派和社会norton 的文化学派的动机研究理论,结合我国实情,初步探索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学习动机 随着我国独立学院的这一新兴教育模式的蓬勃发展,教育教学研究也因此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而独立学院大学外语教学的研究则是这一领域不能也不可忽视的一个版块。但是,国内学者和专家们对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研究有所忽视,有的干脆片面的将其等同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我国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实情,也不能有效地指导日常的教学实践,更谈不上教学效果的取得或提高。因此,本文借鉴目前外语教学的动机研究这一新兴理论,结合独立学院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实情,探索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对教学作出一些更有效、更实际可行的探索。 1.gardner 和norton的动机研究理论动机(motivation)是影响外语学习的最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它指的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和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等),它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启发性、选择性和目的性,并可以使人们从厌烦转为感兴趣。外语学习动机是人类行为动机之一,它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心理上积极性的状态。学习动机是指个体由一种学习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这就是说,学习动机是个体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不可以直接观察的,但是,可以通过个体的外部行为推测。例如,通过学生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的程度、对困难的态度和坚定性等,可以推测出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向性,即兴趣、爱好和方向;也可以推测出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以及维持时间的长短等。 外语学习的动机研究(motivation research)始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行为主义学派。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 和lambert将外语学习的动机研究“粗略地分为心理学派(gardner1985; dornyei 2005) 和社会文化学派(norton 1995; lantolf2000)。前者注重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较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后者注重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多采用质的方法。近十年来,两个学派在批评和借鉴的对话中,也形成了一定的交叠,主要体现在对学习者整体‘人’的关注,以及对多元性、动态性的重视。”(高一虹,2004) 2.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 学习的动机有不少人对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必须性产生了质疑,尤其是对艺术类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较低、基础较差,因此,有的人为学学英语没有实际的意义。从实际出发,这种观念必须被否定。 首先,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世界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我国也在努力与国际化接轨,国际艺术、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尤其是以商业化为目的的娱乐产业更是走向了国际化。其次,当下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问题,艺术类人才的竞争也很激烈,但掌握英语的能力和大学英语成绩的优劣仍是社会对艺术类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主要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院不仅不能降低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学标准,更不能降低大学英语教学的规模,相反,应该努力平衡大学英语与专业之间的教学实际,努力找出现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推动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良性发展。 3.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对策 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加之缺乏学习动力,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逐渐的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些不良因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3.1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代大学英语教师更重视课堂上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应把握教学中心,认真组织教学,并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学习。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分组讨论、分组练习对话、辩论、表演、演讲、模拟讲课等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还形成一种专业的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说英语、学英语的兴趣。 此外,引入情境教学也是加强学生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所谓情境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规则、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虚拟现实场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有所发展。通过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 3.2 选择合适的教材及教学手段选择与学生英语实际水平相当的教材,而教材中最好也具备一些与其艺术专业相关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可选择一些预备教材,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根据专业知识来弥补英语知识学习,即专业英语的教学。但是,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只有真正贴合学生实际,才能让学生的有学习动力,他们才能将所学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艺术专业类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图片等辅助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让他们在语言环境中学好英语,理解在真实环境下英语的灵活使用,真正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3.3 加强学习督管,改革考核模式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少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艺术专业类学生。因此,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管束,在课后还应耐心辅导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因为自主学习英语是提高英语能力的关键途径,只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不断坚持努力才能实现提高英语成绩的目标。而针对艺术类学生成绩考核,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的日常考核,而不是一时的成绩测验,不能全以成绩定优劣,只有对学生每一次的努力都表示肯定,对学生的每一点做些表扬,学生才能在教师的鼓励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学好英语。学习语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而要使艺术生改变多年的错误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则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的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及时改善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差的问题,这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全面提高英语能力。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形成了他们个人本位非常突出的职业价值观。面对高校扩招和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艺术类大学生也受到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压力。从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指导工作双向互动的角度,探讨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以及艺术院校就业指导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 1.研究背景 近今年来,艺术院校出现了招生热潮,使原本稀有的艺术类大学生越来越大众化,他们也卷人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大军队伍中。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但是,有关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以及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研究却未引起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本课题即拟从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与就业指导工作双向互动的角度,探讨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艺术高校就业指导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探寻艺术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确立一种全新科学的职业发展指导理念和工作模式,为提升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作出有益的探讨,从而为中国艺术院校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2.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数据调查分析讨论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教授主持修订的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问卷,以艺术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他大学生为参照对象进行问卷调查。2006年3-6月,我们以全国就读于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苏州大学300份,艺术系100份,其他各系科200份,男女学生各半,毕业生偏多,其他年级均分,工艺美院,200份,分配原则同上。),回收474份,非卷25份,有效问卷449份,有效回收率为89.8%。其中女生231人,占51.45%,男生218人,占48.55%。运用数据统计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辅以重点、难点、疑点访谈,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获得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建议。 3.结果与讨论 3.1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个人本位突出 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为了作出合乎实际的解释,采用正交均方最大旋转主因子分析法,以累积方差贡献率在50%以上为标准选取因子,共抽取6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9.59%。由此得到6个因子在60个项目上的载荷,找出载荷较大(绝对值大于0.6000)的项目结合。由此可以对各个因子进行命名,得到影响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感受、工作有新意、成就感、工作环境、自主性、人际关系。(见表1) 采用同上方法对普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影响普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自主性、工作条件和安全感、进取心和利他、工作职权、人际关系。 可见,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普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有所区别。我们通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 0.001)这表明艺术类大学生更注重工作时的个人感受,而普通大学生注重个人发展。普通大学生比艺术类大学生更有长期、全局的观念,更理性;而艺术类大学生比较感性,直接,个人本位突出。 3.2不同专业类型职业价值观有显著差异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艺术类大学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现代专业,一类为传统专业,比如美术,主要分为传统美术如书法、国画,和现代设计如广告、室内设计等等。即所谓市场上的冷热专业区分的。我们采用同上方法,统计结果如下: 凌文辁、方俐洛等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陡阶法检验,将职业价值观分成三个主成分因素,即“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1。我们的研究表明传统专业注重保健因素,现代专业注重自我实现因素。 3_3不同年级职业价值观有不同诉求 同样为了研究,我们将研究对象分大学新生和毕业班学生以及其他学生(即本科院校的二、三年级,高职院校的三年级学生)。我们采用同上方法,统计结果如下: 可见艺术类大学新生注重自我实现;二或三年级注重保障因素,而毕业生则注重发展因素。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越来越务实、成熟。 3.4高职学生比普通艺术生职业价值观更务实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职高专的发展,高职高专学生队伍不断壮大。高职高专学生所接受的是某种机能或和专业技术教育,对他们来说,从进人学校起目标就很明确,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就直接面临就业问题。研究表明,影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分别为:工作待遇、自主性、安全感、声望地位、创造性;影响本科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大因素分别为:个人发展、工作变异性、工作职权、社会责任感、安全感、自主性。可见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比普通大学生更清晰、更现实、更成熟。 3.5艺术类男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无显著差异 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男女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那么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如何?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差异并不大。男生为:生活方式、创新精神、工作环境、经济价值、社会声望、责任与职权;女生为:工作环境、成就感、工作变异性、工作条件、自主性、自我实现。 4.讨论与建议 4.1对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非常必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的独立自主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自我意识、成就欲望、自我责任明显增强,这无疑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表现。然而,市场经济犹如一柄双刃剑,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也使相当部分大学生择业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高校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带来了强烈冲击。 如何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在引导学生择业与就业时,要引导注重学生发展因素,使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符合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注意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的发展相结合hl0 4.2把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殊性 通过研究,可以了解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把握他们的择业意向与从业方式,提高他们的就业成功率与工作满意感;同时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艺术类学生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一定的贡献。根据艺术院校的特性,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做到职业选择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必须主要依靠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深人系统的工作来实现,特别是对大学生当中“弱势群体”的就业应给予更多关注。 4.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青年学生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学校类型、不同专业学科,进行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针对青年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职业理想偏高,职业价值标准摇摆多变等特点,开设职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机构,培育、健全人才市场,建立职业培训或再培训机构,帮助青年择业、就业和创业。针对青年学生职业心理准备不足的特点,要加强择业就业心理准备。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调适与健康培育,使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规范化,深人探求全程式职业发展辅导的路子。要做到一个意识、两个层面、三个阶段、三会贯穿。一个意识: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要“以学生为本”。两个层面:即学生层面和社会家庭、学校层面。从学生层面要努力使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社会和学校则要认识艾术类大学就业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加快学科专业结构以适应就业需求”与“提高就业工作指导和服务水平以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相结合,真正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大事来抓紧、抓实、抓好。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就业形势和职业特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探索择业,就业新的模式。三个阶段,三“会”贯穿:在新生阶段通过“专业介绍会”,确定专业思想,拥有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这是了解自己的过程。二三年级:邀请毕业生返校交流会,这是了解社会的过程,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毕业班: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恳谈会,这是了解关系的过程,获得信心和成功。 艺术类论文: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调查与论析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逆反心理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中的逆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经调查分析后认为,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师德修养,才能把学生的逆反心理转化为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有效地服务于思政工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思政工作不再是简的事务性工作,也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性教育工作,而是包含着更丰富的内涵。在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思政工作时,总会遇到很多阻力,其中一个重要的阻力源就是学牛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具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而思政工作中的逆反心理是指思政工作对象(学生)这一客体与思政工作者(教师)这一主体的需要不相符时,思政工作对象(学生)故意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思政工作者(教师)的愿望、要求相抵触和反感的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在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尤其足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在思政工作中不能因人而异,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思政工作的零效应或负效应。因此,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研究,找到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及疏导的方法,将其转化为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服务于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调查 1.研冗对象 随机抽取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轻工系12个班级,服装设计专业、鞋样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家具设计专业、室内装潢设计5个艺术类专业的321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1份,收回有效问卷282份。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的“高职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对321名艺术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选择题和判断题两个部分,内容涵盖了思想政治素养、价值取向、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等方而。 (2)数据统计法。将收同的有效问卷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 (3)总结归纳法。对统计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3.结果与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 一是积极热情,但政治素养较差。当被问及“您和‘我有时下决心从第二天做某事,但到了第二天劲头就没了’的情况符合程度如何?”时,14.89%的学生选择“非常符合”,54.62%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24.1l%的学生选择“比较不符合”,6.38%的学生选择“非常不符合”。当被问及“您如何看待日本右翼势力问题?”时,38.29%的学生选择“不知道”,40.08%的学生选择“知道一点”,只有15.25%的学生选择“基本清楚”,6.38%的学生选择“非常清楚”。当被问及“您对‘世纪之交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态度如何?”时,有30.85%的学生选择“认同”,50%的学生选择“基本认同”,8.16%的学生选择“不认同”,10.99%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当被问及“您认为思想政治课(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有无开设的必要?”时,有40.78%的学生选择“有必要”,40.43%的学生选择“无所谓”,18.79%的学生选择“没必要”。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虽然积极热情,但却较少关心时事,不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政治素养较差。这就使得他们做事多欠现实考虑,又缺乏政治理论指导,往往热情有余而理性不够,不能脚踏实地。 二是个性鲜明,但缺少团队精神。当被问及“您如何看待‘别人眼中艺术类学生都很另类”’时,有37.23%的学生选择“不觉得艺术类学生另类”,33.69%的学生选择“艺术类学生就应该另类,否则就没有艺术类学生的特色了”,只有29.08%的学牛选择“有些艺术类学生夸张了点,应有所收敛”。当被问及“您喜欢与众不同吗?”时,有52.84%的学生选择“是”,47.16%的学生选择“否”。当被问及“对您感到没有意思的事,别人怎么说您也不会好好去干吗?”时,有61.70%的学生选择“是”,38.30%的学生选择“否”。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常以“个性”为重要的“艺术”标志,不管是穿着打扮,还是行为举止,都要求与众不同,但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往往将个人的喜好凌驾于集体之上,对自己缺乏兴趣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唱反调。 三是兴趣爱好广泛,但缺少职业规划。当被问及“您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42.90%的学生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不一定成功”,28.37%的学生选择“事业成功”,19.86%的学生选择“建立美满家庭”,8.87%的学生选择“其他”。当被问及“您的业余生活主要是什么?”时,14,54%的学生选择“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7.09%的学生选择“阅读课外书籍”,65.25%的学生选择“听音乐、看电影、上网聊天”,10.99%的学生选择“玩电脑游戏”,2,13%的学生选择“做兼职”。当被问及“您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过吗”时,27,31%的学生选择“经常”,50.71%的学生选择“有时”,14.89%的学生选择“很少”,7.09%的学生选择“无”。当被问及“您经常考虑事情的反而吗?”时,69.50%的学生选择“是”,30.50%的学生选择“否”。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虽然兴趣爱好广泛,但却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不知道如何为未来做铺垫,普遍对前途感到迷惘。这就容易使他们在校期间无所事事,产生悲观情绪,容易看到事物的反面,而不易接受积极向上的一面。 四是自我意识强,不愿受约束。当被问及“您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35.82%的学生选择“否”。当被问及“您是否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时,45.39%的学生选择“是”,54.61%的学生选择“否”。当被问及“您是否觉得父母和老师不应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怿、小题大做?”时,56.74%的学生选择“是”,43.26%的学生选择“否”。当被问及“对伤r您的自尊心的人,您是否要给他添些麻烦,让他感到您是不好惹的?”时,43.26%的学生选择“是”,56.74%的学生选择“否”。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自我意识趋于早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胜心,不愿意别人小看或轻视他们,对约束他们的规章制度和老师、父母产生抵触厌烦情绪,渴望从各种约束中解脱出来。 (2)学校因素。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当被问及“您是否对学校、班级或教学质量产生过不满的心理?”时,20.21%的学生选择“经常有”,54.26%的学生选择“有时有”,17.02%的学生选择“很少有”,4.61%的学生选择“没有”,3.90%的学生选择“未考虑过”。当被问及“您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过吗?”时,27.31%的学生选择“经常”,50.71%的学生选择“有时”,14.89%的学生选择“很少”,7.09%的学生选择“无”。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普遍对学校感到失望,对自身的前途感到迷惘,这就容易使他们对学校教育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从而对思政工作等相关的学校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大都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学生管理上尚存很多中专模式,有些不正确的教育措施未能顾及到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征i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冈素。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校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和了解礼会,有r自己的社会评价标准,但这种标准印不够成熟和完善。当被问及“您对目前社会道德的评价如何?”时,2.84%的学生选择“满意”,65。25%的学生选择“一般”,31.91%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当被问及“如果您看到地有被遗失的100元人民币,您会怎么做?”时,21.98%的学生选择“捡起来,lⅱ1寝室请人家吃夜宵或占为已有”,38.30%的学生选择“试冈在附近寻找失主,若找不到,捡起来同寝室请大家吃夜宵或占为己有”,32.27%的学牛选择“捡起来,把它交剑学校相关部门,希望他们能帮忙找到失丰”,7.45%的学生选择“当作没看见,走过去”。当被问及“您觉得最值得信赖的人是谁?”时,65.96%的学生选择“家人”,15.25%的学生选择“亲友”,7.45%的学生选择“男/女朋友”,10.61%的学生选择“知心朋友”,0.70%的学牛选择“老师”,0.03%的学生选择“同学”。调查显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对社会道德评价普遍偏低,拾金不昧等社会美德有所欠缺,对他人缺少信任感。这些都阻碍了思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及疏导方法 对十人学牛而占,思政上作中的逆反心理其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心理现象。表而上看起来,这种心理是消极的,令人不快的,甚至带有危险性,但不能把它简单地认为是“人格偏差”,更不能消极否定地描述为“是非不分、好走极端、为所欲为”。作为思政工作者,应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不作简单的指责和否定,又要千方雨讣地消除消极的一面,不欠时机地促进学牛逆反心理向好的方向转化。 1.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改进教育方法 (1)肯定、尊重、理解学生。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个性鲜明,身份特殊,有极强的自尊心、好胜心,但其社会认同感较差,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批评远胜于表扬,久而久之,就会对外界的批评,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甚至持一种抵抗情绪,从而与思政工作者的教育日的背道而驰。冈此,在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应该肯定他们自身的价值,给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并且这种肯定、尊重和理解应该发白内心,是受教育者自身所期望的。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在平时要做好对学生信息的采集和积累工作。 (2)采用隐蔽式思政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足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内心的要求。”换言之,思政工作者在做工作时,尽可能隐蔽自己的教育目的,淡化教育对象的受教育意识,营造轻松的思政教育环境,使教育对象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为生动地要求教育。反之,思政工作者如果将自己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提问、指责、教训,而学生只是被动地答问、倾听、接受,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应付及逆反心理,不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例如,找受教育者谈话是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谈话大部分都是在办公室内完成的。由于办公室的气氛过于严肃,让人有压抑感,谈话时放不开;且人员流动大,严重影响谈话内容的保密性。这些都容易引起谈话对象的应付态度和逆反情绪,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应尽可能营造宽松愉快的谈话氛围(如谈话地点选择校园的操场、林荫道等),让谈话对象淡化受教育意识,主动敞开心扉。此外,谈话时应该站在与谈话对象相互平等的角度,先不追究事情的对错和责任,而是将教育内容融汇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进行,使谈话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才能从根本|: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 由于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个性非常鲜明,对于他们感兴趣、认为值得做的事情,会非常积极踊跃地参加,并能坚持到底,但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常常是消极地应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直接拒绝参加。因此,思政工作教育内容必须贴近他们的实际需求,从他们所关心的疑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出发,不断地进行调整更新,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接受,进而使思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自开办以来,由于建校时间不长,在管理制度上仍存在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例如,缺少一个很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不能及时地予以答复;对学生的某些收费项目,未能事先给予解释或说明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学校应在充分调查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才能培养学牛的“爱校”情感,进而主动地要求并接受教育。 4.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政工作队伍水平 对教育者而言,需时刻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并不断以此激励自己,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工作水平,成为一名集科研、教育、服务、管理于一身的全方位的新世纪思政工作者,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取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在思政工作中存在逆反心理是客观现象,只有找到产生的根源,并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师德修养,才能把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思政工作中逆反心理转化为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有效地服务于思政工作。 艺术类论文:简析艺术类高职院校摄影教学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教学知识结构的更新 论文摘要:对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的美学理论探讨,更新数码摄影理论与教学知识结构等,都是这门学科在教研中所面临的新课题。 在艺术高职院校里,摄影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的课程,起着培养美学品味、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从数码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美学与摄影教学结合等方面予以加强。 1摄形与美术的横向比较 在横向与美术比较,纵向与摄影历史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摄影艺术的自律性及与兄弟艺术的联系性,能促使摄影眼光、品味和美学理论修养的提高。 美术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形体、创造可视性的艺术图象。绘画雕塑具有瞬间凝固或静态的特性,与摄影关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术思潮的写实技法、流派在摄影发明后,趋向更为主观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甚至有意与摄影拉开语言距离。摄影以纪实性语言特性见长,深受美术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等影响。 从媒介材料上看,摄影是光与影的色彩交响的瞬间组合。摄影通过光化学、数码等成像,极具感性特征,是主体和客体的空间交融。 以当今电脑技术数码影像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高科技为后盾的映像艺术(电视、摄影、计算机)昌形成规模,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视觉艺术形象,不仅意味着它从根本上制约着设计艺术的更迭和演化(手绘、喷绘等手法己逐步被摄影图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高新技术所代替),反作用于美术、设计艺术,而且还对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体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数字图像后期处理的方便,颠覆了传统暗房复杂繁琐的工艺。美术构成了新的设计艺术形成的技术基础,数码影像则是新的艺术形成产生的审美心理基础。 在这一单元中,结合美术与摄影的共同点,重点讲授构思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同时,将美术与摄影碰撞交融所产生的流派风格等,融合在纯粹的技法传授中,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眼界。 2摄影艺术的本体性 摄影与美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摄影自身语言特性及其艺术规律的研究,属于摄影美学的范围。 随着艺术思潮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典型性的瞬间艺术,已成为传统艺术或一种流派风格的代名词,艺术图像越来越多元化了。摄影象美术那样,可以表达类似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多种图象,可以先设计构思,再摆放物体来摄影和后期进行特别加工。电脑数字软件使这类摄影变得越来越可行,更具有视觉传达效果上的陌生感。这类观念性图象的特征,是具有可计划性和可预见性;而且,摄影也可以象现代美术那样,表达一种多义化的“有意味的形式”。仅靠“纪实性”、“典型性”已远不能解释摄影的本体性了。因此,艺术摄影是包含着具有艺术真实的纪实性或观念性的图象信息,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摄影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静态的二维图象性。摄影作为静态的图象,与动态摄像、三维雕塑区别开来;二维空间的绘画尽管也是一种决定性的瞬间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但它的完成并非是瞬间成像的。而且媒介材料根本不同。从摄影的媒介方式上看,前期有银盐化学媒介感光、电子感应技术数字成像两种;后期是传统暗房冲印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数字软件加工。用“画笔”—各种照相机进行前期拍摄和后期暗房(数码暗房)加工,实现图象的产生。 摄影具有独一无二的自身语言。摄影的光圈与速度的组合,可以产生虚实快慢的各种变化。’镜头长短的选择,可以表现不同透视效果的图像视角。在一个底片上,用多重曝光可以产生多重图像的特株效果。一幅平庸的素材,在后期处理中,可以升华成鲜明生动的艺术性图象。胶片的颗粒性如加以突出,能具有语言的纯度、冲击力和缺陷美感。摄影构图剪裁的可塑性,往往能使素材“废片”成为好片甚至是艺术品。对光影造型元素的巧妙组合,更是摄影的长处和奥秘。越是切近这些语言特征的图像,越能体现摄影的自身魅力。 综上所述,艺术摄影是以决定性瞬间的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经过后期暗房加工,塑造鲜明生动的光影形象用以表情达意,或通过观念性图像来体现意境、意味的视觉艺术。摄影是外在客体和内在主体的统一,或是内在世界在外在客体上的投射。其中,“决定性瞬间”的摄影前期是最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这一单元中,着重把握摄影自身规律,通过典范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对摄影语言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借以摄影艺术的大众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3摄影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数码图像器材占压倒性优势的时代,传统摄影理论必须变通是肯定的事实:胶片暗房实践和理论更多地让步于数字暗房。 数码图像全方位的知识结构更新有如下方面: 传统摄影理论与数字成像的交融。各种不同档次的器材、特色、成象介绍和探讨等。 加强教学相长的互动性。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网上优秀的摄影网站自学、互动等,用qq群进行作业互动交流、和作品品评等。 在教学条件受限制时,要善于因陋就简,进行简单实践。大部分学生只有小型自动数码相机,而不是可以控制快门速度、光圈的准专业以上的相机。这些相机,也可以对摄影色温、构图、用光、色调深浅、闪光摄影、恰当的曝光等等做现场简易实践。用些黑、白卡纸、专用灰卡和简易的反光板,也能在每节摄影课中,结合理论讲授来就地取材,穿插摄影实践。 对各种品牌的相机生产商的图象处理软件和专业的图像软件的把握有较高水平,能指导学生进行创意摄影或后期加工。熟悉这些软件,对专业摄影或普通摄影的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设计、观念性美术等与摄影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实战意义。 针对在校生业余相机的特点,重点讲授色彩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对以美术设计为专业的学生,则在广告摄影、摄影图像与设计的结合方面以重点,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结合观念摄影等主观艺术摄影作品赏析,做一些画意摄影的实践。 这些新平台和因材施教的方法,成为当今卓有成效的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一定规模的摄影棚,为广告摄影等提供更好的实践场所。 当今,数码摄影作为数字图像主流之一,对旧有媒介图象是极大的挑战甚至于更替。价廉物美的小型自动数码相机,使摄影完全大众化。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什么是好的摄影?摄影是否一种艺术?如何把握好这门艺术?这些是新时期摄影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题。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大学生英语教学现状研究及思考 【摘要】分析当前英语教学形势,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先天、内在、后天的特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综合适度原则引入相关性、实用性的文化内容,辅之以情感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类英语教学 现状研究 导入文化 情感教育 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加强,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英语教学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涉及面最广、开课时间最长、学时最多的一门基础课程,确存在着“费时较多,收效甚微”的问题,尤其是艺术类英语教学。 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均设有艺术类专业,该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教学一直是一个瓶颈,处于英语教育的弱势状态。 1 现状分析 笔者长期在吉首大学公外部执教,一直致力于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工作中,我发现艺术类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以下两个特点: 1.1 英语学习先天不足 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这无形中成为一种诱因,导致考生重视专业课程,而轻视文化课和英语课。多数的艺术类学生从高中起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很少问津文化课内容和英语,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的学生是从职业类的学校直接考入大学,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导致英语学习严重脱节。 1.2 英语学习内在不足 其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相对其它专业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方面有明显优势,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而语言却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有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持之以恒的毅力。 其二:市场导向的影响,眼下无论是主管还是客观方面的压力,学英语对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用处甚少。 其三:艺术类学生才用的教材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都是《大学英语》,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难度大,学生普遍没有积极性,学习英语非常被动。 1.3 英语学习后天不足 上表说明艺术类学生在学英语方面,整体来说最偏爱的策略是形式操练策略,形式操练策略的平均值在所有的策略中居于首位,说明艺术类学生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授课;学生最不喜爱的策略是管理策略,这就表明艺术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喜欢母语策略的程度略强于喜欢功能操练策略的程度,可知学生在学习中受母语的干扰相对较多。 2 改进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的态度、学习方法、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影响着学习成绩,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来设计教学方案。 2.1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搞好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 对于新生来讲,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进入大学后很难顺利地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进行衔接。对于单词、语法、翻译等,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办法,不仅可以减少学习难度,还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 2.2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其一: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在原有基础上能得到提高,顺利通过考试。 其二:能运用英语达到实用的目的,通过说明学好英语重要性,分析他们英语学习的差距,从而端正态度,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 2.3 改变课堂教学 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要减少和防止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多开展交流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语音实验室和网络。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运用语言的能力受到限制。 2.4 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艺术类的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较弱,往往不会主动安排学习时间。因此,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大学阶段的业余时间,不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2.5 重视个体差异 二三十年以来,西方的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日益重视对学习者个性差异的研究。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组织教学第一要细致,其次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结合课堂表现和小测验情况制定教学方案,确定教学内容。对于成绩优越者,可以推荐课外参考书,以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而对于大多数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在统编教材之外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帮助他们学习、复习和巩固语言基础知识,打消畏难情绪,为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3 思考 3.1 文化导入法英语教学 学习英语必须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并重视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言素质。不了解目的语言的用语规律、民族习俗、心理观念、文化背景和词语内涵,仅仅学会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能顺利用语实际。 在进行教学文化导入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相关性。课堂上所讲的文化要点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从而更好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其二:实用性。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文化导入应针对教材内容,着重讲解课文中所出现的使用价值大的文化差异。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与日常所需密切相关,那么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就会大大提高,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其三:综合适度原则。文化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尽可能做到准确、全面、客观。将所学融会贯通,这样学生可以对英语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准确的理解。文化导入要分清主次,有针对性。英语教学不可将导入文化变成专门的文化课,背离教学目的,仍然要坚持语言为主,文化为辅的要求。 3.2 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是认知和情感培养过程的统一。2003年英国沃里克大学国际教育研讨会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情绪。它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关心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石。罗杰斯认为:“能否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首先取决于教师行为,即取决于他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缩短师生距离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知所教学生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综合适度原则引入相关性、实用性的文化内容,辅之以情感教育,致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艺术类论文:浅谈艺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艺术类 信息素养 论文摘要:实施针对艺术类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我院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遍及社会各行各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是当代大学生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高校都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年级的普修课程,这说明了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无论对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1] 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关于进一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中的精神和高教司组织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我院从2003年起,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本科一年级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全部参加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试(以下简称cct),并将取得cct合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既在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同时,要求我院本科学生达到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一级考核要求,达到当代信息化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综合素质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基本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为后继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院计算机课程设置采用三层次原则,即第一学年开设《计算机基础》大公共课必修课程;从第二学年起开设计算机小公共课程按学科进行分类和分层教学,例如《非线性编辑》在我院不同系均有开设;以必修课、院级选修课不同形式开设《计算机音乐技术》、《数据库管理》等计算机专业课程。 作为计算机大公共课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广度,涵盖更多的计算机领域,同时考虑作为其它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先导课程,知识点设置时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例如针对计算机中的常用编码,多媒体技术,二进制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同专业应具有不同的培养类型,例如,我院舞蹈系的学生受集训、排练、文艺活动的影响,课后时间相对紧张,要求所有的知识点都必须在课堂内被消化并相对减少课后作业的数量。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院自2003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cct考试以来,由于首次参加规范考试的陌生性,加之教师、教材、大纲、备考辅导等方面准备不足,因而初考结果不尽理想,总结前几届考试组织及教学复习指导的正反经验,2004年以2004级本科学生为主参加cct考试成绩获得显著提高,及格率较上届提高了48个百分点,通过近几年的努力,cct考试成绩总体逐年呈上升趋势,部分院系本科学生的cct过级率已达到了96%-98%。以下就该门课程教学结合cct考试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我院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具体安排,从培养目标出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部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考试大纲,讲授教学内容时强调基本性,注重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避免简单性,由于教学内容涵盖范围较大,如果面面俱到,看似什么都教了,实际什么都没学会;讲授内容应有侧重点,根据不同专业,求同存异;坚持系统性和动态性,由于计算机知识不断发展,后续课程知识点可能需要调整。这就要求后续课程知识点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必须有效衔接,动态调整,不断迭代优化。 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初步、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依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教学时数为72课时(即理论课36学时,实践课36学时)。 (二)强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2]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学生开展。为了促进学生计算机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在授课过程中强化师生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参与教学,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目的。 本课程教学(讲授,实验)过程均在实验室完成,通过投影教学,学生实践来完成相应教学内容,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即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能力,强调自力,思路创新,应用为本”的原则,从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始,做足课堂100分钟有限时间的“文章”,教师“精”于引导,学生“勤”于实践。学生有事可“做”,自然兴趣注意便会由“负”转“正”,课堂学习氛围及学习效果因此大为好转。同时集中所有软硬件资源,力争在有限学时内实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针对性教学。 (三)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几年来,由任课教师自行开发软件、并配套建立的各类客观试题,无纸化民、汉界面实践训练试题,任课教师利用教学资源指导教学,行课答疑,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这些基础性积累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产生了十分具体的教学效率。 (四)建立教学反馈系统,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在注重课堂教学时,更应重视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 针对目前本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等基本情况,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教学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建立教学反馈系统有助于教师在授课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反馈系统还可以对收集学生意见、形成常见问题、对改进教学效果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例如:2011年我们分别对本科一年级的开课班级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一次网上调查,可以看到学生上大学之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占到42%,课堂希望有更多师生互动,例如问答,同学讨论,报告等占到36%,建议增加团队合作课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51%,喜欢比较简单而且要求明确的实验题目占到76%,对于本学期所完成的实验练习中,觉得练习的难易程度还可以占到84%,认为该门课程实用占到81%,认为该门课程实用,喜欢学占到60%,认为教材中网络和windowsxp章节需要修改和补充占到34%,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能够认可,同时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四、结束语 针对艺术类学生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整个工作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努力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术。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还有很多可探讨的地方。因此,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共同努力。 艺术类论文:浅谈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管理方法的改革 【摘 要】本文介绍了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艺术类考试特点,规范了艺术类考试中的各个环节,为考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充分落实了教育部“阳光高考”精神。 【关键词】艺术类 考试 管理 规范 近年来,高校自主组织艺术类招生考试的形式多样,专业方向也日渐丰富,吸引了一大批艺术考生报考,院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不拘一格选拔适应学校发展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但是如果高校对艺术类招生考试管理不善,此类考试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由于自主组织的艺术类考试形同于高考,关系到考生的求学前途,甚至人生规划,而且大部分艺术类专业文化课录取分数较普通类考生分数低,所以许多考生及家长对此类考试趋之若鹜,认为此类考试是圆大学梦的一个捷径。如果此类考试制度不严格,考风不严肃,管理不规范,就会使一些考生抱有投机心理,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达到录取的目的,从而妨碍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影响了学校的生源质量,给院校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综上所述,作为艺术类考试的组织者,高校一定要规范艺术类考试流程,使考试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科学合理地安排管理考试,并加强警示教育和监考力度,严肃考风考纪,保证招生考试的顺利进行。 一 高校艺术类考试管理存在的弊端 1.考官的选任方式值得商榷 高校艺术类考试中,考官的评判结果对考试的最终结果具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目前,部分高校艺术类考试考官均以校内教师为主且考官成员多年变化不大,这样就会给一些具有投机心理的考生可乘之机,不遗余力地联系相关科目考官,一些立场不坚定、经不起诱惑的考官更可能会被考生利用,成为考生圆梦的捷径。 2.试卷命题及保存存在隐患 高校艺术类考试,试卷的命题内容和考核重点关系到院校选拔人才的方向和水平,所以试卷的保密工作是院校能否公平合理选拔人才的关键。近年来,高校艺术类招生专业逐渐增多,考点涉及多个省市,考试形式也丰富多样,考核内容较为复杂,导致部分院校对试卷的管理较为松散混乱,多年测试内容雷同,试卷泄题等问题也是屡见不鲜。 3.考试流程欠规范,监考强度有待加强 由于高校的艺术类考试较普通类考试流程复杂,部分专业还要经过初试、复试等多层筛选,考场不固定,考试内容互不相同,考试周期也较长,再加上监考人员很难掌握全部专业测试的考试特点,所以在考试过程中,部分考生可能会利用考试流程的漏洞采用作弊手段达到录取目的,如专业替考、交换试卷、手机作弊、无线电耳机作弊等。 二 改革高校艺术类考试管理制度,完善考试流程 1.完善考官遴选制度,被选考官应具有较强的政治觉悟 高校选聘考官应对教师的职称、专业背景、品德素养、年龄、身体状况等都有明确规定,并且要求考官应由校内外教师共同组成,且校外教师比例不得低于40%。在选聘流程上要严格管理,全程遵守保密制度,校外考官在考试结束前不得会客,校内考官通过专业测试领导小组抽签产生,抽取结果当场封存,考试当天早晨由招办和纪检监察通知共同启封并通知相关教师,最大限度的预防在考前私下接触现象的出现。 2.做好命题保密工作,加强题库建设 高校自主测试相当于高考,命题过程应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如应向命题教师颁发聘书,命题教师应签署《命题保密承诺书》,应规定题目的格式要求、数量、封存方式以及提供参考答案等,命题全过程应严格遵守保密规程。此外,注重题库建设。通过题库生成试卷是比较科学的命题方式,而题库的建设尤为重要。题库可以通过多年的积累逐步建立,也可以集中组织命题教师共同建立。建设题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题库要有一定的规模;(2)题库中的试题质量要有所保证;(3)试题应配有对应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4)严格做好题库的保密工作;(5)注意题库的更新和维护。 3.规范考试流程,科学管理 首先,应做好监考人员的选拔,挑选责任心强、敢于坚持原则、身体健康的教师。其次是优化考试组织方式和流程,考试管理采用“三随机”制度,即考官随机、考生随机、考场随机。考官随机一方面是指校内考官通过抽签随机产生,另一方面如考场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考官进入哪个考场也是临时随机决定的;考生随机是指考生在进入考场前应抽取号码,并按抽取的序号依次入场考试;考场安排随机是指如考场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提下,考生进入哪个考场是根据各考场的考试进度随机分配的。由此,考生、考务、考官均无法提前预知考场安排,最大限度的杜绝了“关系分”、“人情分”的出现。再次,加强考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对考生进行考试规章制度的宣传和纪律提示,如将纪律要求写入招生简章中,在考生报名时发放《考生注意事项》,在考试开始前宣读考生须知等,让考生充分了解考试的各项纪律,认识到作弊的严重性和后果,打消侥幸心理,防患于未然。最后,还要采取科技手段防止高科技作弊,配备电子狗、电子屏蔽仪等设备,在必要时学校可以联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高科技群体作弊。 总之,由于艺术类考生前期投入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极其迫切,高校自主组织的艺术类考试可以给艺术生提供了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所以此类考试受关注度极高,这就要求院校应加强对艺术类考试的管理,减少由于管理不完善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大考试监管力度,科学规划考试内容,为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也为高校选拔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提供了宽广可靠的平台。 艺术类论文:农林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探究 摘要: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农林院校中更为突出。艺术类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上的一个难题,是艺术类学生自身的问题,还是我们认识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本文分析总结农林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独有特点,剖析了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对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林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新思路 艺术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极具鲜明个性的一个群体,个性鲜明也就意味着在教育管理中会出现很多的特殊问题,“他们比较难管”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一个共同认识。如何提高农林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变难管为易管,笔者认为必须充分研究其个性特点,把握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管理工作,才能趋利避害,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一、农林类高校艺术生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也逐渐呈现从艺术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众化,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数十家重点农林院校都增设了艺术类专业。总体而言,与艺术专业院校相比,农林院校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 (一)农林院校专业性不强,学生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 在经济利益驱动和社会升学压力下,艺术类考生急剧增加,加上许多学校原本并不具备过硬的师资力量和艺术教育氛围,使得本就薄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令人担忧。在农林高校,不论是硬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还是文化氛围,都偏重于农理类,艺术专业在这里往往显得不够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尽合理,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实力都显薄弱。另外,公众对于农林院校开设艺术专业存有认识偏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学生自然而然觉得在这里很难找到实至名归的归属感,难以得到高水平的培养和训练。 (二)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压力更大。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农林院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和校外比,艺术类毕业生不如主流艺术院校毕业生那么走俏;和校内比,传统大农学科专业名声更响,新兴的艺术专业更像是“菜鸟”。面对这种困局,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很多学生因为担忧就业而产生心理疾患或困扰。 除了就业引发的心理压力,还有经济引发的心理压力。艺术专业是一个“高消费”专业,一般艺术类高校学费每年均在一万元左右,加上学习阶段价格不菲的专业学习用具开支,花费往往超出一般专业数倍。以西北农林科大2007级学生为例,该校普通农科类专业收费是3025元每年,理工科收费是4950元每年,艺术设计(艺术类)专业却高达9900元每年,加之专业作图需要的计算机、画笔、颜料、特种纸张等花费,每名学生每年平均承受近2万元的日常开销。农林类高校艺术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中小城镇,许多家庭不堪重负,很难满足该专业的高额支出。再加上不少艺术类学生追求个性张扬和自我标新立异,许多经济并不宽裕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二、农林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群体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艺术专业教育内在特殊要求。 艺术教育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创新和突破,倡导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的培养,学生思想活跃、敏锐而富有创新精神。但“兴一利则生一弊”,艺术教学对个性化的过于尊崇可能使得学生情绪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感性大于理性,在考虑问题时容易脱离现实基础。学习方式的单独化,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对于个性化德追求,可能让学生形成一切从个人实际出发、包括个人才能发挥、个人利益获取、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敏感唯学,崇尚自由和创新,情感丰富,喜欢无拘无束的学习、生活方式,从而容易滋生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个人价值为取向的个人主义思想。 (二)环境外在影响。 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环境决定论和环境无用论的长期争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了人的思想的产生,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引起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环境无用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机械的环境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坚持人与环境、教育与环境关系的唯物辩证论,既承认环境的决定作用; 更强调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各类环境因素对艺术类专业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上存在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思潮对艺术类学生影响很大,一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不具有很好的审美和批判能力,经受不住社会的诱惑,追求绝对自由主义,忽视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忽视他人感受和公共道德,片面追求自我个性另类发展,无视校规校纪,难以说服教育,成为大学管理工作中的难题。 三、农林高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以人为本,保护个性与教育管理相结合。 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的“每一个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 时展到今天, 尊重个性, 关注个性,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在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注意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创作灵感,不夸大他们的文化课程劣势,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关爱的氛围,让他们发挥自己专业的特长。树立有利于艺术类学生成才的新的理念,要有能够容得下艺术专业学生某些个性的雅量,从大处着眼,从培养学生做人的高度要求学生,塑造学生高层次的人格思想,增强学生高层人格思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注意严格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强化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教育,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工作:(1)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干部队伍;(2)是管理工作要做到突出重点,强化定量管理;(3)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统一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充分发挥制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激励、制约、导向作用;(4)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在对学生考核、评奖、评优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上,工作要细,按制度办事,做到奖得有理、罚得有据;(5)是注重人性管理,强调情感交流,最大限度地弥补和消除制度管理所带来的不足。 (二)探索课堂新机制,内心激励与外部引导相结合。 孟子有言“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内心是需要的激励的,激励手段的使用有助于帮助艺术类学生了解他和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在艺术教学中多采用个别指导和小组教学方式,有利于唤醒学生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有利于激发学生“我固有之也”的资质和潜能。因此,教师、管理者要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行为风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以课堂为落脚点,融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于一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化他律为自律,变强制为自制,通过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身实践,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职业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完善职业规划和人生追求的学生更容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容易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者应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新的切入点,通过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和国家、时代、社会,理性分析自身优劣条件,合理制定职业规划来达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效果。 (四)改进“两课”教学手段,创新教育管理的主载体。 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简称“两课”)的教学,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着和可靠接班人历史重任。教育管理者应当针对艺术类学生重形象思维特点,与时俱进革新教育手段,加强两课教学的创新改革。运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以课堂主题辩论、演讲、小组讨论等丰富而生动的形式,比如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开展“美丑一瞬间———大学生道德建设漫画大赛”,开展文明礼貌教育。“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以创新教育为载体,不拘形式,使“两课”教学富于针对性和导向性,在形象感触中引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五)营造人文环境,开拓教育管理新境界。 一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针对艺术类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应适量增设文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课程,有计划地举办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讲座,开展读书活动,弘扬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知识渗透和熏陶,帮助学生正确判断、理性选择,提升人生境界。二是构建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化氛围和谐校园环境对学生优良学风的培育和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长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类文艺竞赛,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向上、高雅和谐的校园氛围,开拓农林院校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境界。 艺术类论文:高职高专艺术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艺术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日益明显,今天的高职类院校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调整教学目标,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艺术类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非常紧迫,整合教学改革成果,结合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实行引进项目等一些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艺术是与人类文明共生的,是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在传承和改良中发展的。目前,概念化、单一性、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还笼罩着高职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这种陈旧的观念、落后的方法体现在艺术课程教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灵气,缺乏创造力,缺乏自己的个性。 一、艺术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艺术基础课程包括:素描、水粉、建筑透视、表现技法、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这些课程为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摄影、绘画等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基础作用体现在: 1、鉴赏美、创造美 美感对于艺术类各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素描、色彩、造型等艺术学科的综合与联系,使学生的视觉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艺术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有专业针对性的能力培养 艺术课程更多地让学生观察实际事物和接触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形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基础课程通过各类艺术的综合和联系,全面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色彩修养。在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如环艺专业侧重三维空间的塑造,平面专业重二维空间的构成等,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和徒手绘制能力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基本理念 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艺术设计也是如此, 如不勤于动手练习, 只是一味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将是纸上谈兵。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 不仅要重视理论, 更要注重实践。学生通过技能训练, 可以使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在教学中, 要做到不只是停留在对美的认识与欣赏方面, 更要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升华到创新的层面上来, 进而运用到今后的设计中去。 1、尊重学生个性 挖掘个人潜能,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课程整合应注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特性,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重视师生间及学生间的互动。当今的学生, 思想活跃, 如果课堂上还是弥漫着沉闷的教学气氛, 学生是不会欢迎的。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注重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2、改革教学模式 采用良好的教学手段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只凭讲解授课, 难以让学生理解设计理论基础课的内容, 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 必须有大量的范例讲解才能把设计原理分析清楚, 而书本上少而又少的作品图片很难满足全班学生的需求。因此,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设置是必要的, 如使用多媒体教学, 把课本以外的好作品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 针对理论, 老师运用作品进行分析, 可以使视听效果直观明了,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艺术类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 1、开放的教学环境和支撑体系 现代艺术教育中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日益重要,建立面向社会实践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让学生从旧有的局限于师生对话的单一传统教学方式里、从个人冥思苦想构思方案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扩散思维、启迪思路、激发灵感。艺术各专业涉猎较多学科的知识,立足专业特点,积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成果,加强同社会的交流,引进项目进行实践教学,促进发展活跃开放的教育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出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把长远和短期需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需求结合起来,把自身和他人结合起来,与社会上的设计公司、装饰公司、广告公司等相关单位定期合作交流,引进双师型人才参与教学,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展出,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开放的研究、交流环境。 2、综合艺术与综合能力培养 人类知识是统一的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已成为重要趋势。强调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材料、预算、识图等)之间进行交叉和融合,将各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技能操作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和贯通,这样既可以减少各学科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又可以克服学科知识相互隔绝,彼此缺少沟通的弊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知识掌握的综合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类各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应根据高职类院校的教育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优化组织教育过程,打破旧有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和封闭的教学局面,来建立一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天性中创造力的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艺术类论文:浅谈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探析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心理指导 论文摘 要: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的高峰期也已经到来,就业形势呈现出多元化、全面化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等院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职院校中的艺术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个性的特点,在这种压力下呈现出更为明显的诸多心理问题,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而根据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力军,加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等诸多因素,就业趋势也呈现了多元化、全面化。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类”毕业生,其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将会比普通类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复杂。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艺术类学生产生了自卑、焦虑、偏执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解决这些严峻的问题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工作的一个新方向。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所学专业的特点容易使得他们在就业问题上凸显出比普通大学生更明显的心理问题。 1.对择业定向性的偏执心理。 相较于普通大学生而言,艺术类学生个性较强,在考上大学前就开始了数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加之大学时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学以致用的专业职位。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量的储备人员接受小需求的市场挑选时,必然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初次踏入社会应聘,频频的碰壁很容易对细腻化、感性化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面对着就业面的狭窄,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认清形势,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长时间地执着于择业的定向性问题,会引起不良的情绪负性情绪反应,进而引发一定程度的偏执心理。 2.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抑郁心理。 艺术类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使得他们希望毕业后同样有一个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用人成本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是很难实现的,当他们因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频频碰壁,无法就业或者找到的工作离预期目标相差过大时,支撑他们的精神理念就会轰然倒塌。这种因为主客观原因而造成的自我价值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最终导致大部分艺术学生在择业问题上难以自我认同,或是由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而自我放弃。 3.急于求成的焦虑心理。 在现实与期望激烈碰撞后,开始的满心期望变成了忧心忡忡、烦躁不安,难以排解,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还有部分举债求学,渴望毕业后赚钱还债的学生面对再三的面试失败,由感觉就业无望,自愧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容易进一步转化为压力而导致他们不能正常地展示自己,影响用人单位对其作出正确评价,进而加重他们就业的心理负担。 4.缺乏主见的依赖心理。 由于艺术类专业是个需要高投入的专业,艺术类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总体而言优于普通类学生,加之当下独生子女较多,他们的父母在为他们提供优越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使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在面对就业的重重困难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是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被牵着鼻子走。一旦希望落空,就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或者即使通过家长、学校的帮助走上工作岗位也难以胜任。 5.对自身认识不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在当今就业体系和用人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艺术类专业中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的处境要相对优越得多。两相对比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相形见绌的自卑心理就渐渐地在一些学生的心里占据上风。家庭条件一般,本身平时也表现不活跃的毕业生在面临就业竞争时会产生自卑犹豫的心理,觉得自己成绩平平,没什么突出表现,能力不如别人,不敢大胆地应聘,积极地择业。 二、导致艺术类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 1.外界因素。 (1)社会环境 由于高考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要求较低,艺术类专业报考和招生持续升温。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在逐年成倍地增加,一些高校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加之每年各个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社会人员,每年希望从事艺术类相关行业的人员数量规模相当可观。而与此同时,虽然目前我国的动画、游戏产业在大力地发展,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岗位,但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还是整体较小,即使一些大城市,对艺术生需要也非常小,这些艺术类岗位也主要集中在广告、室内装潢设计上,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了,这些就业机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2)家庭因素 艺术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整体而言要优于普通文理类的学生,艺术类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妥当,对他们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溺爱往往会使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心理。 2.内部因素。 (1)学习动机 由于艺术类专业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要低,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上大学,而在高中时期突击,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地喜欢艺术,对专业所对的相关工作并不是很了解,考上学校后,专业基础较差,专业课程学习吃力,面临毕业更不知道何去何从。 (2)自身定位 人们常说:搞艺术的人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很多艺术类学生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往往脱节,当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面对初次就业,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而个性较强、自我定位较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执着,使得他们更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容易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化,因而存在偏执心理。 三、加强艺术类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 由于受到自身教育及自身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家庭等因素的种种限制或制约,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的困扰,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变得尤为重要。 1.协助艺术类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眼高手低、浮躁虚夸”是艺术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地自我定位,也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艺术类学生必须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高校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纠正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偏差,改变他们的不良心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 2.指导艺术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在就业中,艺术类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而是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还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将就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目前,艺术专业毕业生已呈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趋势。我们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强化艺术类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鼓励艺术类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自我创业。 3.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培养独立性,勇于面对各种择业竞争。 大学生在择业时,社会并不把他们当作学生或未成熟的青年来看待,因此,艺术类学生培养独立意识十分重要。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对自己有信心,无论成功与否,身在顺境和逆境都能坦然面对,相信自己,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参与竞争;要注意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并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就业机会。 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社会、高校、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而艺术类学生本身也要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树立好良好的心态,克服不良心理,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论文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措施的实施,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艺术类专业一般包括音乐专业、美术专业、设计专业、传媒专业等,从专业群体来看,这是一个思维风格、心理特点、行为方式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群体,而与普文、普理的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如下特点: (一)思维方式上:长于形象,短于逻辑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多是训练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与表现力,特殊的思维训练和心理体验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特殊的思维定势: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欠缺。形象思维的发达导致他们对诉诸视觉、听觉的线条、色彩、声符以及意象具有较强感受力,且善于联想与想象,情感丰富。逻辑思维的缺乏使得他们在掌握与接受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理论知识方面能力较弱。“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学特征,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尽管好的思维品格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配合、协同运行,但不可否认,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确实存在着利于专业技能学习的重形象轻逻辑的思维定势。 (二)学习行为上 行为是思维的体现,不同的思维风格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兴趣和行为偏好,“艺术类学生受艺术思维特征的影响,一般更习惯于直觉和形象思维,更富于情绪、情感和想象,往往喜欢追求浪漫情调和美感”。故反映在学习过程中,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体现出如下特点: (1)倾向无纸化阅读:由于受直观和形象思维习惯影响,那类融合了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的丰富、形象、生动的教学材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好奇,更多关注知识载体视觉与听觉的趣味性。“传统的以文字为主体的教材、文学作品正被艺术生所冷落,相反,那些动感的、图形的、虚拟的阅读物正受到他们的青睐。”这种特殊的阅读倾向,值得大学语文课堂思考教学局限与实施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凭兴趣接受知识:由于想象活跃、情感丰富,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影响,极容易出现注意力与兴趣迁移,情绪不够稳定,专注力不够深入与持久,故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多表现为喜欢轻松、新颖、实用的学习氛围,更适于面对有新鲜感的任务,做事喜欢标新立异,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对单一、缺乏新意的学习环境与课堂气氛极易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更多地依凭个人兴趣,率性而为。 (3)学习过程中重自我表现: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创造性思维敏锐,情感世界细腻丰富,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自信心,专业特点又决定了他们经常参与竞赛活动与表演活动,有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有研究显示:艺术类学生具有一种立法型思维,这种思维风格的人“喜欢创造并提出自己的规划,用自己的方式做事,喜欢没有预先建构好的问题,自己去搭建结构并决定如何去解决问题”。故作为个体,他们在群体中具有强烈的不受约束的自我意识倾向,不愿受约束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有较强的表现欲。 (4)同时也具备一定合作精神:由于思维感性,更易被外部世界影响,也喜欢关注外部世界,故他们对外部的鼓励评价与帮助有较强的心理需求,这种外顷性思维使得他们具备一定的社会参与感,也能很好地与别人合作,所以艺术类专业学生虽个人表现欲强烈,但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也具备一定的团体合作精神。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探析 在承认、了解了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特殊性之后,应着眼构建与之匹配的差异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及老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途径多手段地达到教学效果。针对以上分析的艺术类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语文可调整如下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专业针对性 欲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革新,首先应是教学内容的革新。就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缺少针对性的问题已成为阻碍艺术专业开展人文教育的一大瓶颈:表现为编辑体系单调,多以文学史或文体类别结集作品、古代作品比例偏多、注重作品的教化功能,强调共性而忽略了艺术类受教对象的专业特性……有鉴于此,对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必须作出选择,而选择的原则是教学内容切合艺术专业背景,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内涵应是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用文学的语言,人文性建构,与诸种艺术相互交融,去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用语言文字去完成孕育“艺术创造潜能”的任务。具体做法可尝试如下建构: (1)创建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影视欣赏》《新闻写作》《中国文化》等专项选修课,或开设一些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为题的专题讲座,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可让艺术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思维风格,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 (2)结合艺术专业特色编写教材: 编一部偏重艺术类专业特性的特色教材,在编撰过程中注意选文既要有浓郁的文学性,又有很强的专业色彩,如依据艺术的分类,选取与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建筑园林各大艺术门类相关的文章作为课文,如嵇康《琴操》诗、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范曾《徐悲鸿论》等古今中外文本,这样会使学生由熟悉和相关性产生对整个课程所学专业的兴趣,让学生在文学欣赏的同时浸润艺情。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的适配性 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仅仅以一本适宜的教材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的挑选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研究教育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从教学中获益,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应该和学生的思维风格、学习心理、个性行为相匹配。因此,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积极创新,运用与艺术类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相长,协调师生的课堂关系。具体来说,有如下教学途径可与学生的艺术思维匹配: (1)视听法: 也叫“圣克卢法”,是一种强调在一定情境中听觉(音频)和视觉(图片、影视)结合的教学方法。由前所述,艺术类学生由于形象性思维,多崇尚无纸化阅读,源于他们成天与声音、旋律、线条、色彩、视频等专业符号打交道,由纯文字组成的文学界面对他们不够亲和,过于抽象和枯燥。因此,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顺应艺术类学生之所长,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将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以图文、影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如诗歌教学中的诗配乐,文学品读中的画面,戏剧学习中的视频、录像、电视片段的播放等。事实上,在文学作品中涉及相应的音乐、舞蹈与绘画知识,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还应下大力气去挖掘。 (2)情境体验法: 具体到大学语文教学上是指教师给学生以自导自演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舞台设计等,将语言文字构筑的文学世界表演出来,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艺术天赋和艺术表现力,性格上注重自我表现但又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故在讲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时,可让他们采用角色扮演、诗歌朗诵、动漫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自编自导,自行设计去体味人物、人物心理与文学场景,让他们在激发专业热情的同时加深文学体验。 (3)课堂讨论式: 情境体验式给学生提供“我的舞台”,课堂讨论式为学生提供“我的讲台”让他们表达“我的观点”。教学中,教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的一言堂、满堂灌会使学生兴味索然。艺术类专业学生生性自由,张扬自我,爱发表言论。因此,教师可采用引进案例或设置话题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后再试着将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各种导入式话题、展开式话题、深化式话题中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给他们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创新的教学方式需要个性化的教师。目前,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授课教师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向相关领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院校也应将艺术类专业大语教学的教师相对固定,并提供更多艺术实践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使他们积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大语课堂更具艺术实践性。 (三)考核评价的方式:过程差异性 合理的评价能把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倾向传导给学生,对学生科学、积极的评价也直接激励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他们应重视创作过程中创新能力的考查,故传统的“定性评价”只重视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评判方式,已逐渐证明了对其艺术个性发展的不利,而教改语境下提出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则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参与程度、知识选择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回归,对艺术类专业的大语课程考评也应有与艺术思维相对应的革新。 (1)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 课程最后的评价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而比例多为平时成绩占30%或40%。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最后成绩总评可改为平时成绩占50%至70%,从分配比上注重过程性评价。 (2)平时成绩可采用模块化评价。 对艺术类专业的考评,可按能力侧重点将考核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其中有1—2个模块向平时艺术创作倾斜,如除去期末卷面考评模块后,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可加入“广告语创作”模块,服装设计专业可加入“作品人物服装设计”模块。同理,别的艺术类专业亦可加入别的“创作模块”,如根据作品文本去谱曲、编舞、绘画、制作flash作品等,打通文学与艺术,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去品评文学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3)具体考核方式可考虑“视觉情景法”。 即在学期末的卷面考评中,教师在部分试题中采用比传统纸质试卷考试更为仿真与注重现场感的影像资料作为考试试题,教师可先拍摄、制作5分钟左右的录像,题目可以是简单的名画分析或流行影视的片段分析,最后落脚到录像的评述和写作,使其成为考题的笔试方式。这种新的考核方式的尝试适合擅长形象思维、学习过程中更带有视觉倾向的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将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情景,可以提高他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接受效率,也能有效测试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积累及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能提高大学语文课程对艺术专业学生考核的信度与效度,达到增强考核质量的目的。 作者:王凡 单位:汉口学院文法学院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论文 一、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课堂纪律较差。 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较强,学习纪律意识淡薄,部分学生认为学艺术就要张扬有个性,追求自由,不应受到过多管束,思维发展会因为学校的规章制度限制而受到抑制。在一些错误的思想影响下,盲目崇尚所谓的自由和浪漫,不愿自觉接受学校纪律约束,上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较为普遍,随意旷课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公共课,特别是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大部分学生有抵触心理,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不少学生在入校前并非出于对艺术的爱好和追求而学习艺术,而是因为学习成绩偏低,报考非艺术类普通专业根本没有录取希望,因而“临时抱佛脚”,突击参加艺术类考前培训参加高考。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也缺乏对自己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的一定规划。 (三)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科竞赛活动较少,缺乏团队精神。 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发的课程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鲜明,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多数学生认为,目前艺术系乃至整个学院的学习氛围不浓厚,课程体系设置不成熟,也尚未形成真正能吸引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学生缺乏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因而团队协作意识难以形成。学科竞赛是艺术类学生专业能力体现的重要平台之一,而由系部组织参加全国或全区类的学科竞赛活动偏少,这限制了学生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交流,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只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综合文化素质培养。 艺术类生源输出主要依靠中学美术类、音乐类特长班,以及由个人或社会举办的各种培训机构。这些机构主要以应付专业考试为主要学习目的,培训中灌输学生以掌握艺术技能为主,忽视整体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在这种盲目追求升学率,忽视培养质量的培养模式下,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普遍不均衡。由于长期受到只突出专业素质,忽视整体素质的应考观念影响,多数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入学后,其学习重心全部放在专业课程上,对文化课程不感兴趣,觉得文化课程难度大,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因此,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大学期间专业课程比文化课重要,这种恶性循环给学风建设以及学生的管理工作都带来了诸多障碍。 (五)艺术类专业学生兼职现象普遍。 部分学生片面地追求实践锻炼能力,热衷于拉项目搞演出、做设计,严重影响在校的学习时间。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后,艺术类专业学生在社会上较容易找到兼职工作,虽然通过兼职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但在社会的某些消极方面影响下,也有一些学生没有把握住自己,认为“读书无用,不如赚钱”,出现旷课赚钱影响学业的负面现象。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激励学生成才。 学风能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风建设活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重要,可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百色起义革命精神,分阶段、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原动力问题。此外,学风教育在新生的入学教育即可展开,一年级新生的学习目标和理想要尽早确定。只有这样,大学四年的学习原动力才能保障,学生才会有明确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大学学习规划,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二)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对各个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当突出能力模块设置,设置能力模块有利于以能力统筹课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文化必修课教学方法的更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应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打破艺术类专业传统的“操作式”或“专题设计”的考核形式,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考核要求,从而促成良好学风。 (三)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优良学风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依托百色学院办学的资源优势,开发有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凝练形成富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群,在此基础上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基于“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结合专业特点以地方民族文化或者红色革命为主题,开展唱红歌、举办红色主题绘画作品展等各类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将极大地激发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些做法也能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作者:杨帆 单位:百色学院艺术系 艺术类论文: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基层党建论文 一、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类院系为例,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艺术类大学生及其党员、基层党支部现状展开调查与分析,对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美术学系、传播学院等500名大学生,其中含150名党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基本情况,对党的认识,支部建设和支部生活的基本情况等,发放问卷500分,回收有效问卷413份,问卷有效率82.6%。通过调查发现,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及其党员,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对自身的要求,对社会的认识,对党的了解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的现状有鲜明的特点。 (一)大学生及其党员的现状 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以“90后”为主体,他们成长的时代是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最大、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价值观最为多元的时代。特定的时代孕育了一群有鲜明个性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现状等更具特点。 1.道德观念基本正确,但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调查发现,艺术生最崇尚的品质,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诚信(85.6%)、自信(70.1%)和孝顺(68.5%)。但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他们的价值取向往往呈现多元化,具有个人主义倾向,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趋弱。 2.民主意识较强,但理想信念淡漠。 如,在推优对象的选定方法方面,仅13.4%的同学赞成由辅导员结合候选人学习状况及行为表现推荐产生,67.1%的同学赞成由辅导员和班委会提名候选人再通过无记名投票产生,79.2%的同学赞成完全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产生。谈及个人理想信念时,31.1%的同学表示要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仅23.3%的同学对励志类书籍感兴趣。 3.注重专业学习,但轻视综合素质养成。 艺术类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视专业为学习的唯一必修内容。再加上目前艺术生专业课多是一对一教学方式,本科生自入学后即实习专业导师制。这些在帮助他们学好专业的同时,给他们造成一种误区,认为专业才是唯一,从而轻视其他通识课的学习和个人能力的锻炼。67.6%的同学表示追求专业上的进步是在校期间最重要的目标,仅32.1%的同学看到了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4.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抗挫折能力较弱。 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思路开阔、思想新颖、学习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但优越的社会和家庭成长环境,使他们生活较安逸的同时,抗挫折能力较低。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当被问及面临困境时的处理方法时,57.3%的同学首先会寻求父母的帮助。 5.对入党有需求,但对党的了解不够。 在被调查的非党员学生中,86.7%的同学表示若有机会会考虑加入党组织。在开放性问题部分,要求用三个形容词来形容中国共产党时,排在前5位的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与时俱进”、“团结”,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有35.6%、29.8%、15.2%的选择率,说明同学们对党的印象是正面、积极的。当被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的内容时,仅23.4的同学选择是正确的,对党的性质,有58.3%的同学认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明他们对党的了解深度不够。 (二)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组织的状况 1.组织规模相对较小,影响力较弱。 由于艺术类大学生往往重视专业学习,轻视综合素质的提升。艺术生喜好特立独行,对党的理论和党员遵守的规范有一定的排斥心理,这个给党员发展带来困难。因此,一般艺术类院系党组织规模均相对较小,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类院系为例,音乐学系325名学生中仅有党员23名,党支部1个,美术学系440名学生中有党员50名,党支部4个,传播学院200名艺术生当中有党员10名。此外,党员发展困难,组织规模相对较小的现状,也导致了基层组织薄弱,增加了党建工作的难度,部分党员出现放松懈怠,也影响了党员在艺术生中的形象,损害了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在调查中发现,仅有37.5%的同学认为所在院系的党员能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33,6%的非党员同学知道本班级党员同学所属支部书记姓名。 2.组织生活单一,支部建设滞后。 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往往采取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的形式,容易产生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集体主义意识相对淡薄。在调查中发现,仅56.7%的党员表示能积极主动的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在调查中还发现,65.4%的党支部书记表示仅根据上级指示安排组织生活,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往往主要为发展党员、传达会议精神等。67.5%的党员认为支部组织生活缺乏创新性,缺乏吸引力。41.2%的党员认为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期,没有明确的评估指标。同时,党支部往往缺乏明确而有效的监督、考评和激励机制等,支部建设举步维艰。 3.党组织建设缺乏持久的动力支持。 在被调查的艺术类院系中,基层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是兼职,有些由高年级学生兼任,或者有学生辅导员兼任,或者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这些人员往往有着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任务和很大的工作压力,而又要做好本支部的党务工作,从而导致有时分身乏术、难以兼顾。而在工作考评时,“对这部分党建工作考虑不多或者基本上不予考虑,严重挫伤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基层干部缺乏持久的工作动力”。学生党建队伍的人员配置已不能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缺乏工作合力。综上,对艺术类大学生及其党员、党组织的状况考察,我们发现,艺术类大学生的党建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然而搞好艺术类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却势在必行。 二、加强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诸多问题,然而搞好该项工作却是始终代表党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是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艺术类专门人才的需要。一是始终代表党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的内涵可以通过艺术表现出来。艺术和文化密切联系,文化包含艺术,艺术丰富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表现形式——艺术的发展、壮大。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艺术类学生成为先进文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原则,努力培养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满足社会需要,民族特色和开放性世界眼光兼备的,能够走综合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高级艺术人才。“做好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建工作,既是坚持核心原则不变的保证,又是实现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更是我党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保障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举措。”二是引导艺术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艺术类专门人才的需要新时期,国际局势虽趋于缓和,但东西文化的摩擦和冲击并没有减弱。西方敌对势力往往打着“艺术无国界”的幌子,借助所谓的“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对艺术类学生从思想上进行文化渗透。同时,随着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加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逐步凸显,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价值观,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着强烈的冲击。另外,随着近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艺术类大学生队伍也逐步壮大,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些都给高校党建工作者带来挑战。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加强和改善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党建工作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命题,它既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体现。 三、创新高校艺术类院系基层学生党建工作 机制的基本思路及实践探索针对高校艺术类院系基层学生党建现状及必要性分析,笔者认为应结合艺术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建工作,创新高校艺术类院系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机制,构建独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新局面。 (一)以组织创新为依托,为党建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合理设置学生党支部。要努力实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学生党建工作格局。在低年级学生的党建工作中,党务工作者要加强指导;高年级建立班级或年级党支部之后,尽量由学生担任党支部委员;对部分党员人数较少的院系则可以一个系建立一个学生党支部,配备好学生党支部书记,推动学生党支部的建设。部分艺术类院系由于各专业差异较大,可尝试按专业设置党支部,有针对性地开展支部工作。另外,艺术类大学生专业学习实践的空间和时间相对自由和灵活,有时需要经常外出采风,参观和进行专业创作、演出,这给在校内开展正常的支部生活带来困难。为此可以在学生党员外出学习实践活动中,根据党建工作需要,成立临时党小组或临时党支部,使上级党委的各项工作要求能够及时、全面地覆盖到每名党员同志,各项措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加强队伍建设,合理调整党建工作中专兼职人员的比例。目前高校党员队伍的扩大和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学生党建队伍的配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党组织应着眼于学生党建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协调人力资源,合理调整党建工作中专兼职人员的比例,减少兼职党务工作者自身流动对工作的影响;提高发展、培养等具体工作中的专职党务工作者的数量,确保在政治导向工作环节上专业化。同时积极完善专职党务秘书和组工信息员的配置,达到合理配制比例,完善组织体系。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专业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参与学生党建。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党建工作队伍,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格局,形成强大的党建工作合力。同时,对基层党组织干部要加强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强化实践性培训方式,以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干部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履职尽责能力”。 (二)以制度创新为依托,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搞好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要以健全的制度、明确的规范搭建起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平台,确保支部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具有自由、散漫的个性,部分党员“身在组织、心在外”的情况,要完善支部监督、考评和激励机制,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对艺术类大学生仍要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切实贯彻坚持党员标准、严格掌握政策、严格履行程序、加强教育管理的原则探索建立定期分析评议的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同时,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要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要及时处理不合格党员,疏通出口,纯洁队伍。如,上海戏剧学院学生党总支设计推出了《创先争优实践手册》,记录学生党员的每一步成长。这本被称作“成长护照”的《创先争优实践手册》参考上海世博护照的做法,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每参加一项活动就由活动组织方签名盖章,一学期一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学生党员推优、发展、转正等环节的参考依据。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党员参加支部生活情况公示制度,也可给我们提供有益借鉴。在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高校艺术类院系可结合具体工作,完善学生党支部群众工作的实施细则并尝试量化细则,并可动员群众参与支部评建,对党支部工作进行监督,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评议打分,由院系党校汇总结果,支部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党支部要保障制度落到实处,实现深入细致地开展群众工作。 (三)以模式创新为依托,增强党组织的教育服务功能 艺术类院系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党员全过程教育,更新教育方式方法。高校艺术类院系可从新生入学教育和入党教育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对艺术类大学生可紧扣非功利的美学态度,加以正确引导,纯化入党动机,促使共产主义信仰成为其个性的抉择与坚持。从党校培训方面来看,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均要进行培训。要改变传统的纯粹理论研讨的模式,培训要有针对性,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党组织应通过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深入社会、引导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开展党日创新活动”,“共产党员工程”、青年志愿者进社区及暑期进行“三下乡”等活动,引领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奉献给社会并实现个人价值。还可以着力创造环境、搭建平台,打破单一学科孤军奋战的局面,积极创造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的合作共建模式。如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在党校培训方面,就多次与其他院系联合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培训班,有包括政治学系党委、闵行区吴泾镇党委、等8家校内外单位参加,不同学科背景的学员共同学习、交流、成长,培训效果明显。要探索对艺术类毕业班党员的离校前教育。帮助他们总结思想、澄清认识,明确责任,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各自所从事的行业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四)以活动创新为依托,增加支部生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艺术类大学生感性意识非常强,可借助直观的、生动的、丰富的素材进行支部生活。在支部活动形式上,除了传统的理论研讨外,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创造性的寓教于乐的党建活动。笔者结合华东师范大学部分艺术类院系党建工作的有效举措,认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可立足于专业特点和时政热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在诞辰120周年之际,结合专业特点排练由田丰谱曲的《诗词五首》,并于2013年5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参加第3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纪念作曲家田丰诞辰80周年音乐会,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通过这次演出活动同学们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党的领袖个人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党的性质和作为党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有了更直接的体验,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要坚持组织生活的主体性凸显和生活化介入,体现以人为本,贴合学生实际。艺术类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必须关切党员的现实需求,构建重视支部组织生活的政治功能与注重党员个人发展的二元价值体系。同时要把党员组织生活看作党员群体现实生活的一部分,避免组织生活与现实生活脱节,艺术类院系在设计组织生活时,可多注意解决党员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善于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帮助艺术生实现进步和发展。如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爱心支教”活动,通过教授民工子弟小学的学生画画,高雅艺术进社区等活动,使学生在享受奉献的快乐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以载体创新为依托,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为搞好高校艺术类院系基层学生党建工作,需要利用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重要基地的有利条件,“在对传统载体扬弃的基础上,创造并运用覆盖面更广、承载信息更多、更富有特色”,并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的党建载体。如通过网络平台做好学生党建工作,通过艺术实践课和红色艺术为媒介融入党建工作,以特色宿舍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等。智能化手机的应用,网络移动技术的普及,让网络成为人们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高校党建工作可通过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综合利用多种网络载体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党支部可建立QQ群、博客、微博、人人、微信平台等,让党建工作日常化、身边化,使网络阵地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精神家园。高校生活功能区是学生在大学期间休息、交际、业余学习和活动娱乐的重要场所,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可以以特色宿舍文化建设为切入点,稳步推进。正如同志在第十九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高校党建要坚持改革创新,继承和发展高校党的建设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方法,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高校党的建设有效管用的新方法,不断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生机活力。高校艺术类学科在众多学科专业中,显得与众不同,它的自由、开放、相对灵活、不拘一格以及区别于其它学科专业独树一帜的特点,给我们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内涵。故而,设有艺术类院系的高校,应更加重视和研究开展好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方式和新举措,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内涵融入和渗透到专业教育活动中,巧妙运用艺术类专业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践行党的十八大关于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精神,大力做好学习型党组织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作者:程涛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艺术类论文:能力培养艺术类学生管理论文 一、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活跃,但缺乏思考问题的基础。 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思想跳跃性比较大,但同时也赋有一定的浪漫色彩,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 (二)情感丰富,好恶分明。 艺术类学生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极个别学生甚至表现为情绪化突出,遇事不冷静,思想偏激,不能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艺术类学生是个特殊群体。他们个性自由、随意,衣着、发型总会与别人有所不同。 (三)自我意识突出。 强调个性化发展,社会化程度不高,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学生的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学生行为散漫,由此又加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文化基础较弱。 艺术类学生人学考试特殊,设置的是专业、文化课两条线。但是专业课程占的比例比较大,文化课程仅是作为辅助课程来开展的。因此相对而言,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面较窄,考虑问题时思想深度不够,文化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的优秀文化遗产不能较好地继承和吸收。 (五)融入社会的机会较多,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对他们来说专业课成绩至关重要,所以任务重、压力大。在上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时,教师感到难以适从,学生也感觉苦于应付。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教、学两难的境地。 二、新时期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这个定义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为自主学习提供理论支撑的主要有: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周围环境,经过意义构建获得的。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在一定的情景中构建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教师讲授课程的能力。刚进入学校的艺术类学生,因综合素质较低,自我约束能力差,以追求自由和张扬个性为理念,不愿意遵守大众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导致迟到、早退、旷课、打架、夜不归宿、顶撞老师、等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群体,需要从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入手来渗透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二)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价值、人的潜力和个别差异,强调情感和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学习自主性等。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表达。 三、新时期艺术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措施 当前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过分强调统一严格管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艺术类学生局部的特殊性;只是注重形式教育,忽略了学生内涵的提升;他们的教学内容很多程度上的一刀切,没有针对学生自己的特点进行分门别类的设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欠缺的。因此,根据当前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艺术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艺术类学生要不断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一)、学校要为艺术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 我国古代学者认为学习环境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墨子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着变,其色亦变。”荀子主张“求贤师”、“择良友”。艺术类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还是在学校,因此,校园氛围与环境对营造高效的学习环境很重要。加拿大著名学者、幽默散文家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经指出:“对艺术类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一切他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靠他自己的积极活动,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学到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感到被疏离,觉得无法融入学校的学习情境,或者学习风气也不是积极向上的,那么他就很容易受影响,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并发展有效的学习技巧的潜力很可能会减小。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多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国外的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作用。 (二)、强化自主学习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这一概念是班杜拉(1977)最早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自我效能感高的学习者,他们对自身能力自信,相信努力的重要意义,这可能使得他们能更有效地利用学习策略,例如:元认知策略、记忆复述策略、控制策略等等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则缺乏自信去应对困难,甚至放弃努力,这样也更容易使得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中遭受失败。因此,强化自主学习效能感,它不仅影响艺术类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还可以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源泉。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惬意,是如何需要。这些都可以说明人有积极地、主动地掌握某种事物的心理特点,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例如,近几年流行的“愉快教学研究”、“素质教学探讨”,都是以人为本,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乐意学的好方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热爱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让他们明白自主学习的要性,不仅关系到大学期间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关系着未来的适应社会能力。教师应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艺术类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主要涉及到的是吹拉弹唱等技术活,要把这些专业性的技能与文化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在文化课程中融入技术课程,培养他们将文化与艺术相互结合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科学家笛卡尔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是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有关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生掌握丰富系统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但是,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则会阻碍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l)指导学生善于组织学习活动。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具有导向、激励和调控的作用,帮助学生确定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还要指导学生对多种方法作出比较和评价,引导学生踏实地向既定目标前进。这是较高层次的带有策略性的学法指导。(2)指导学生掌握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听课、课后复习、运用知识和课外阅读等基本环节。(3)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可通过开设专题课程或讲座,专门讲授有关学习方法问题;可结合各科教学进行各学科具体学习方法知识的传授;也可通过典型示范,由有独特学习方法的学生向本班乃至全校学生介绍经验,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学习,共同提高。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论文 一、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1.教师思想观念比较传统 教师的思想观念指导自己教学行为开展,高校的钢琴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研究,坚持最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把实用的思想意识融入到教学中来,培养出更多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使用实效的教学方法,在丰富自己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对钢琴有一个全面概括的认识。钢琴艺术可以陶养一个人的情操,在艺术院校中的钢琴教学则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籍于此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钢琴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提高教学效果,使每一个学生都更加有兴趣的学习钢琴知识。从长远来看,艺术院校钢琴专业学生参加社会之后很大一部分会加入到钢琴教学之中,传递的是一种理念以及基本的知识,提高国民钢琴素养。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应该改变自己思想中的不利因素,及时采用先进的工作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钢琴教学不系统 钢琴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初步的了解有关琴键的基本理论,知道演奏方法,要能鉴赏钢琴作品,把握不同的曲调风格。钢琴教学还承担着培养文艺接班人的任务,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讲解基本的技能技巧,保证教学顺利的开展。 3.钢琴教学不规范 钢琴教学在实践上可以有比较大的自由度,这导致教学过程的不规范,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音乐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不过这是学生艺术之花盛开的源泉,熟练的演奏钢琴曲既需要有高超的技艺,更需要有过来人从旁指点,一个优秀教师可以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教师将专业的知识以及技巧进行演绎,让每一个学生熟练的掌握钢琴演奏技巧,不断提高钢琴教学的规范性。 二、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钢琴水平参次不齐 随着艺术类院校不断增多,音乐专业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有一些学生的专业素质不高,从整体上降低了音乐学院的音乐水平,同时人数的增多,专业教师的匮乏,降低了教育质量,这又进一步遏制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2.教与用分离 钢琴教学应该将书本知识与演奏实践结合起来,现实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不能熟练的弹奏钢琴,即便是毕业之后这种现象也会存在,所以,钢琴教学应该注意实际的演奏技巧教学,将教与用有效的结合起来。 3.教学体系不够系统 钢琴教师的职责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也是艺术类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目的,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在现在的钢琴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活动只是一种孤立存在的现象,缺乏学科间的关联,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 4.过分追求高难度作品 艺术院校学生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对于如何进行弹奏有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熟悉的曲目都有自己的理解,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而执迷于追求高难度作品。这样不能很好的表现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也无益于演奏技能的提高,更不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5.无法合理使用教材 目前,艺术院校的钢琴教学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规范,教材不统一,一些甚至根本就不适合学生的自身学习实际,这不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教材的不合理还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合理选用教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三、当前形势下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改革的要点 1.集体课和分组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 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的大力配合,提高的方法要依据学生音乐素质的高低,对钢琴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分组,分成小组之后,用集体课和分组教学的方法授课。根据每个小组具体情况讲授知识,练习演奏内容。钢琴教师与学生应该及时的进行交流,帮助同学们有效的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以及所遇到的难题,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以及演奏技术,对教学效率提升也有很大帮助。不同教学形式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拓展教学渠道,这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必将使学生从中受益。 2.制定目标并合理的选择教材 艺术类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具体的钢琴知识基础不同,个人能力也不一样,选用合适的教材对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很有帮助。钢琴教师要仔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自身素质。对于素质较低,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合理使用教材,帮助学生饶有兴趣的去学习,使之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要采用恰当的方法来教学,提出合理的要求修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艺术感悟力。一个合适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更好的掌握钢琴演奏的水平,在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问题上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要全面系统,要准确的传授演奏技巧,合理的选择要演奏的曲目,要依据学生具体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为学生挑选作品,选取那些曲调高雅、技术适中、全面的作品。 3.加大对钢琴作品的赏析 对于艺术类院校的钢琴教学,一定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着手,不仅要让学生仔细的学习钢琴演奏技巧,注意提高教学效果,还应该注意提高对于钢琴作品的欣赏水平。学习方法上的交流轮替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没有积极性学习将会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音乐可以塑造一个人的灵魂,这种相对抽象的艺术对人们心灵的关怀不是其它方式所比拟的。艺术类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优势,利用便利的互联网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钢琴知识及更多的艺术作品,熟悉钢琴文化以及相关的名曲,激发自己学习钢琴知识的兴趣。学生在了解演奏曲目的时候,要注意对于质量的选择,这些作品必须内容健康、风格独特、多元化。积极向上的音乐内容能够带给学生高级的愉悦感,充分发掘他们潜在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4.提高即兴表演的技能 即兴伴奏是在熟练掌握音乐知识,熟悉使用音乐器具的基础上开展的,这也是音乐教师以及从业者在工作中应该掌握的主要技能,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不可缺少它的参与,这是艺术与现实实践生活相结合的组成部分。即兴演奏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评判标准,是艺术类学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之一,艺术类院校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即兴伴奏。即兴伴奏实用价值非常高,作为一种基本技能,每位钢琴教师都应该加强对学生相关技能的教授。在钢琴教学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加入进行即兴伴奏的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学生快速识谱能力,能根据演奏进程进行及时调整。 5.优化教学设备 大多数艺术类院校的钢琴教学主要使用小琴房,当进行分组授课或者是合奏以及、重奏教学的优化改善教学环境,满足钢琴教学所需要的各种不同需求,为灵活的开展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 6.加强合作性训练和学习 对每个社会人而言,能够与周围人融洽的合作是一种能力,这对于学习提高自己是十分重要的。钢琴的独奏性很强,作为一种比较有艺术感的乐器,艺术院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进行培养,这时候适度的技巧是必须的,要培养学生参与钢琴协奏、伴奏的能力,提高学生与别人合作的意识,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钢琴演奏的奥妙之所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类院校钢琴教学要不断进行改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建立健全合理的教育机制,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模式,对影响教学效果的不利因素进行改革,够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作者:方艳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艺术类论文:艺术类高校实践教学管理论文 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高职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是为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升级产业结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需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阶段。在本科院校的转型道路上,艺术类高校要自觉检视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认清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这一培养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更多地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高职学生在掌握熟练技能的基础上,具备适应企事业文化的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二、遵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一)生源构成多样化 艺术类高校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线较低,录取批次早,相对普通高校学生而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尤其艺术类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愿景、理论素质、思维习惯等相对较弱,对枯燥、陈旧的理论学习和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大,但他们的准职业人特性却十分明显,对未来的职业岗位(群)具有一定的认识及心理准备,对符合自己兴趣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学习愿望,动手能力较强,热爱劳动,对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参与度高,热衷于自我表现。因此,艺术类高校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情况,以生为本,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将现实与未来、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应高职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 根据艺术类高校的发展定位,其学科、专业发展注重实践体系的构建,学制结构安排也比较灵活。一般而言,为实现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目标,艺术类高校的实习(实践)时间一般占到高职整体课时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实习(实践)期较长。同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的时间也更多。 三、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研究表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艺术类高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从而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认识和信念,积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一)打造实践教学平台 在当前一些艺术类高校的课堂上,照本宣科、回避所谓的敏感问题、一味灌输的教育方式依然存在,忽视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类高校开始主动适应区域化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深化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仿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围绕行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及谋划专业的发展,要求吸纳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将学生受欢迎程度、企业满意度、为经济发展贡献程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这时,教育内容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群体的特点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且教育效果同样难以实现。因此,艺术类高校教育必须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的转变,积极为学生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艺术类人才。 (二)构建实践教学内容骨架 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在艺术类高校的实践教学探索中,应该选择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体系,并结合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对接,进行相关的课程开发和建设。具体来讲,这类课程的教学应该主要是由本校专业教师承担,有些课程的知识需在平时授课中传授给学生,有些则要在实践开始前或是在实践进行中来完成相关教学工作。 2.自主开发特色课程 艺术类高校一般还应根据实践教学基地的人文地理特点进行课程设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培训,开设一些配套的专题学术讲座,并针对这些讲座建设相关课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课程的硬件条件完全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实践现场的设备、技法、流程等达到要求),但是,艺术类高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授课教师短缺、没有相应的专业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现场视频的匮乏等,这都需要逐一进行建设,才能达到要求。所以,在一般艺术类高校中,这类课程都由指导教师和实践教学基地的领导来共同完成授课任务。 3.加强实践指导导师的培训 为了使实践教学基地所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水平与质量,学校应在实践基地的每个写生地点培养一名实践指导兼职教师,加强对参与实践的学生的相关培训与管理。此外,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学校还要安排至少一名人员(兼职)作为实践基地主管之一,负责对前来实践的师生进行实践安排、实践接待、安全教育、与相关实践事务的协调等;在实践基地人员中或其他到基地实践的高校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专业实践课教学指导教师来承担学生的实践指导和理论授课任务。 (三)经费保障 实践教学要能够顺利开展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方面要有思想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有资金上的扶持。比如,实践基地机构建设、管理建设、办公建设等费用;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训费用,基地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费用;教材、PPT课件、实践现场视频制作等费用;实践基地场地建设、专用授课多媒体教室建设、安全设备购置等经费等。此外,艺术类学校还应支持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在申报的项目经费中投入一定比例的建设经费,以确保完成实践基地软件、硬件建设所需要的费用,并且为保证上述经费能够投入到位,学校还应安排相关人员定期到实践基地进行现场调查,校企双方共同监督其经费落实情况。 作者:浦娴娟 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
浅谈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殷立平 张文静 王玉玲 张宪瑞 马磊 摘要就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深化科技推广培训在基层的投入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浅谈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关于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农民的心理特点分析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 心理特点 农民 论文摘要:发展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农业科技推广要以人为本。在分析农民接受科技成果时表现出的独特心理特点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推介策略,以扩大科技推广的广度和深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进步是其现代化的动力,而农技成果要想转化为生产力,推广工作是桥梁。但农技推广深度和广度相对于农业科技进步速度来说,严重滞后。究其原因,其中人的因素是主要因素。为此,本文对农民这一群体在接受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时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1农技推广中农民的心理特点 1.1趋避冲突心理 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是很复杂的。有时一个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1j。趋避冲突在农技推广中表现主要有2种:一种表现是农民对农业新科技的渴求,他们知道农业科学技术可以给他们带来直接利益,他们是愿意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另一种表现是,由于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养成小农心理,跳不出旧框框,他们又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对待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他们内心是积极的、主动的,而现实表现往往却是消极的、被动的,在权衡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用传统的耕作方法。他们是既讲实惠,又墨守陈规,这种心理影响了新成果的推广。 1.2感染从众心理 从众是发生群体行为的心理原因。从众乃是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在外界情况不明、把握不大的场合下,人们认为跟随潮流、人云亦云是安全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从众圜。农民相对与其他群体来说,对大范围的社会生活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不善于从环境中获得必要的正确信息和排拒不符合自己心理倾向的错误信息。他们在对待农业新科技有时甚至是盲目的,他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即使有答案,他们也极易受到熟人、朋友、村邻的暗示,且这种暗示相互影响.这样其原有的心理就瓦解了而受到感染,从而对农业科技容易采取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农民之间是一种朴实朴素的社会关系,他们意见的一致性很高,往往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为的人很多,加上权威人士(社、村、镇等各级领导)不明晰的言论,所以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很大,个人很容易采取从众态度。这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3求稳求实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给各行各业带来的飞速发展,他们也越来越不满足自己原有的生产生活现状,渴求知识、寻求信息,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培训班,收集和购买技术资料,目的是想得到先进有效的农业科学技术。然而更多的农民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虽然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民的思想有所变化,但多数农民仍把自己承包的土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再加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诸多变化.以及单薄的经济实力、多变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风险等因素.使农民形成了牢固的求稳心理,农民害怕在花了财力物力之后得不到应有的成效。因此,他们对一项新技术进行决策时,总是谨小慎微,思前想后,怕失败后影响自己原先的生活,所以农民更注重现实的效果,总会精打细算,从成本、劳动力投入到产出、产值等各个环节都考虑得细致人微,他们要看到推广的技术真正有实效才愿意采纳。增产效果显著但成本高,他们的兴趣不大;增产效果显著但风险比较高,他们更不会感兴趣的。这种心理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1.4直观守旧心理 还有部分农民受文化水平低的影响,对一些新技术的判断比较简单和直观。他们重视结论经验,喜欢按常规经验办事,根据经验和实践判断其是否可行。他们看到别人,尤其是自己采用某种技术而获得成功后,他们会坚定地继续采用这种技术,并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经验中没有的、没见过的就不相信,即使是听过也很难下决心。他们不会轻易相信推广人员的说教,不相信间接经验,不相信书本知识,当看见左邻右舍或亲戚朋友试用成功了,才能相信,次年效仿。甚至有一些农民,对一些老经验、老办法不管现在适宜不适宜都不愿放弃。改变这类农民的心理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尽管他们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是农村中的元老级人物,影响力比较大。 2解决对策 2.1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首先强化农村教育,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推广。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努力吸引广大农民学科技,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农民科技进步的意识和依靠科技致富的愿望,使他们从封闭自守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对科技文化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其次.培养高素质的推广人员。他们应有足够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来回答和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并且通过政策引导,协调其生产经营活动,使他们不是在新技术面前左右摇摆举棋不定,而是对新技术充满信心,削弱并逐渐消除其矛盾复杂的心理。 2.2增强透明度.抓好农田科技示范 由于农民有着易受感染和从众的心理,农民向其他农民学习的东西多于推广人员所教给的东西。因此,应充分发挥生产典型的模范作用,让各类农业生产典型登上培训讲台,以农民培训农民,增强透明度。在实际工作中,推广人员应放下架子,虚心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保护和激励农民的学习兴趣。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出,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介绍农技新知识和技术要领,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县、乡、村、组要做好示范工作,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引导农民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农民主动采用新技术。要多结合实地、实物进行推广,尤其在作物生长季节和收获季节,要及时组织农民对生产典型进行观摩,通过现场会的形式普及农业新技术.使农民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自己去对比,去判断,去转变。 2.3搞好配套服务。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根据农民注重效益的心理特点,农技人员在推广新技术时,要将该项技术需要的成本、劳动力投入及产出效益算给农民听,使农民了解该项技术的效益情况。在此基础上宣讲技术要领,农民就会愿意接受,推广的效果也会随之提高。也可以利用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采取农民与技术人员两者双向选择,风险、责任两者共同承担的方法,来最大限度地消除农民怕受损失而不愿接受农业科技的心理障碍。做好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在产前,搞好市场调查与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jjl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使农民从农业科技应用中得到实惠。 2.4全面解放思想.实现方法灵活多样 农技推广既要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又要满足当前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需要,还要适应农事季节变化。因此,农技推广人员要解放思想,推广的方式方法不能整齐划一,要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对那些思想陈旧保守的农民可以利用其周围群众的成功,诱导他们改变在农业生产中的陈规陋习,逐步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可以组建农技推广互助小组.让组内成员相互帮助,让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培养学科学、用科学之风,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最终受体,而农民对农业科技接受的心理特点等心理因素又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农民心理不可忽视,推广人员一定要“对症下药”,对不同心理表现的农民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有效改变其心理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技成果顺利地转向农业生产,才能使农民积极主动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使农民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浅谈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 摘要:在实行政府统筹、多方协作、优势互补、平等竞争的新形势下,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广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科技人员、农民以及一些企业界人士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农村特点,不断探索,创建了许多适合中国的农业推广模式。通过调研和分析总结,将目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要推广模式归纳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系统分析和全面评价这些模式特点、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以期在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模式评价 一、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要模式 分析总结当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见下表): 二、模式介绍、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推广机构主导型 以政府为主导,由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中国的农技推广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 农业技术推广站模式:以政府为主体或由政府一手包办的普及推广发动模式,主要通过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实用技术培训,设立示范样板(基地)吸引农民参观学习,建立科技服务实体,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等进行推广。 运行情况:该模式上下联动,发动力度大,普及面广,推广速度快,效果明显,为中国农技推广和转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存在问题:市场作用发挥不大,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支撑体系,不利于发挥科技人员和农民各自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农民需求脱节。 (二)科技项目带动型 1.“农技110”模式。1998年底浙江衢州市针对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而率先推出,目前已由科技部在全国推广。主要是依托市、乡、村建立农技110服务中心,形成省、市县(区)、乡镇三级,纵向连通、横向协调的农技服务网络。通过网络服务、电信视频服务、应邀上门等方式,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运行情况:目前,全国已有23个统一的区域热线服务号码,覆盖900多个县7 500多个乡镇;有20多个省份与所在地的农业大学、农科院或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存在问题:一是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信息化服务三农存在差异;二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三是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科技示范园区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的原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等运行模式,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集中投入、集中开发,从而加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速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政府是园区建设的组织者和监管人,企业是园区建设的主体和经营者,农户是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生产者。 运行情况:据统计,到2002年底,中国已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3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00余个,市县级农业科技园区3 000多个;2002—2006年36个园区共引进新项目2 223个,自主开发新项目1 556个,推广新技术3 347项;面向农民讲座6 505次,参加人数108.4万,举办技术培训班8 625期,参加人数74.5万;吸纳就业人数141.1万,其中,吸纳农业劳动力125万,带动园区周边农民1 254.6万,农民人均收入4 721元,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1 254.6元)[5]。 存在问题:第一,产品特色和竞争力不强,达不到预期效益。第二,重展示,轻实效,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弱。第三,运行机制缺乏创新,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第四,软件建设滞后,项目开发和市场开拓、信息网络建设投入较少,产品销售和市场供求很难与国内外市场接轨。 3.农业专家大院模式。通过成果和技术入股、带资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大院结成利益共同体,专家通过现场咨询、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从事技术操作和技术培训以及大田示范等,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搭建了一个加速农业科技向科技农业转化的综合平台。 运行情况:该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建立起了科技直接进入农户的新通道,缩短了成果转化的途径,解决了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新时期科技贴近农村、专家贴近农民、技术贴近农业生产,顺应了中国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要求,实现了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结合,是中国新时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创举,多元化推广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人才紧缺、资金不足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4.科技特派员模式。一是科技人员与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直接见面,实行双向选择、契约式服务;二是科技特派员带资金、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与专业大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运行情况:到2007年底,已在全国31个省(市)的1 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科技特派员数量达到4.5万名,直接服务近4万个村900多万农民,初步形成了深入发展的良好格局,成为全国范围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 存在问题:一是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金融支持力度偏弱,风险承担机制还不健全,项目经费有限,影响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科技特派员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还有待提高。 5.科技入户模式。2004年10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以提升农户科技示范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拉开了序幕,2005年正式启动。 运行情况: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模式,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并以户带户,加速了农业科技传播,促进了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激活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起到了“接线、补网、聚能人”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观念新、技术强、常驻农村不走的推广人才,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存在问题:一是经费投入缺乏长效保障。不利于调动有关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科技入户工程的稳定开展。二是技术指导员的推广能力不足。三是推广内容与农民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四是示范户的科技素质和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和加强。 6.科技下乡模式。该模式是由各地农业部门在每年春耕前,本着“进村入户、务实高效”的原则,在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把先进适用技术和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运行情况:科技下乡活动是加快城市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加大力度向农村输送急需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有效载体,成为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 存在问题:一是内容守旧,针对性不强,与农民需要不合拍。二是理论性强,实用性不足,农民难以听懂和实际操作。三是内容不够深入,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7.三电合一模式。发挥电话、电视、电脑三种现代信息载体的优势,采用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由农业部门联合广电部门制作农业科技电视节目等,开展多样、交互、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以其手段新、领域广、效率高等特点及时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科技、供求和市场价格等信息。 运行情况:电视、电话、手机、电脑等大量地投入到农业信息服务之中,为实现便捷信息服务、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新的载体。该模式运行成本低,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是农民学习科技、了解市场、掌握政策的重要渠道。 存在问题:农民的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8.田间学校模式。采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育模式,注重需要、实践和技能,突出学以致用,培养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注重解决在种植、养殖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运行情况: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一种新的培训方法。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模式在北京市郊区(县)得到推广和普及,其特点是:改变过去只在课堂上讲授,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培训方式,一切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效,先从田间地头及畜禽养殖场舍开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训效果切实可靠,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存在问题:推广普及程度不足,实效性及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9.科技协调员模式。从周围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市场调查及培训学习,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及新成果,然后推广和传授给周围的农民,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从而有效解决科技成果产出与应用之间的错位问题。 运行情况:在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农村科技协调员具有乡土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四化”特征,所起的是上传下达的信息员、把握需求的调研员、解决难题的技术员、连接市场的推销员以及科技二传手的作用,变“科技下乡”为“科技驻乡”,有效改善了传统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解决了农业技术供求脱节、农村科技推广资源分散、农技推广渠道不畅的问题,使科技成果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存在问题:农村科技协调员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还有待全面总结,以进一步加强推广普及力度。 (三)市场引导型 1.企业产业化(公司+农户)服务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分散生产、集中经营,把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企业的生产基地,农民成为基地中的生产者。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是组织农民共同参与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推行订单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生产,企业对基地农户有明确的承诺,提供品种、生产资料、新技术推广等全程服务。二是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实行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促进双赢。 运行情况: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农业产业化组织94 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占44.4%,中介组织带动型占34.0%,专业市场带动型占9.7%,其他类型占11.9%。经九部委认定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72家(目前为582家),省级1 839家(目前为2 000家),带动农户7 265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户均增收1 000元。有效地解决了生产、流通、加工与科研脱节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农村体制下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存在问题:一是公司与农户没有建立平等对话机制,在产品的价格制定上往往是公司说了算,农户没有话语权;二是现行的定价机制往往对双方缺乏约束力,容易随市场变化而出现单方违约现象;三是容易出现公司借助当地政府对产地形成垄断,别的公司无法进入,而农民的产品也难以卖给别的公司。 2.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组织服务模式。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协商的原则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其成员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经营和加工大户等组成。以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事,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 运行情况:目前,全国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0万个,从产业分布看,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组织占49%,畜牧水产养殖业占27.7%,农机及其他专业合作组织占23.3%[6]。有近10万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近100万个农民技术员。 存在问题:由于组织过于松散,农民管理能力有限,其巨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还有待于政府进一步扶持和科研院校科技教育的支撑,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朝着良性化发展。 (四)第三方主导型 科研院所与县推广中心联合推广——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共建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模式。 1.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2003年,黑龙江省农科院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推广部门和垦区的作用,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做出科技帮扶十个农业弱县的重大部署,重点实施了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信息四大工程。 运行情况: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目前,科技人员入驻大院已达2万多人次,提供农业科技和致富信息4万多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70多万份,培训农民和农技人员58万人次,加速了成果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激活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促进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存在问题:需要地方政府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支撑以开展试点工作。 2.“太行山道路”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坚持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开创出了一条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1986年被原国家科委命名为“太行山道路”。 运行情况:二十多年来,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挂牌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42个,通过多种途径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80多项,先后培育形成产值超亿元的支柱产业10个,成果转化率达47%。促进了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效率,为河北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存在问题:需要具备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国家、省、市各级推广项目等资金支持。 三、结语 1.推广机构主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桥梁。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将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健全和完善,朝着以公益性推广为主,促进多元化服务的方向健康发展。 2.科技项目带动型最受农民欢迎,是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依托科技项目的带动,科技示范园模式、专家大院模式、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入户模式等均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科技入户模式,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应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之一。 3.市场引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补充,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辅助推广模式。中国绝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承担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重任。 浅谈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农业科技推广中的性别差异与推广体系的变革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性别差异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出现了女性化趋势,这意味着农村妇女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男女两性农民在推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生产决策、技术选择、获得信息的途径等方面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诱发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变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根据服务对象变化,而在推广计划和培训方案、推广项目的选择、推广目标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科技推广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科技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而且与推广方式密切相关。性别是选择推广方式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农村女性已成为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农业生产出现了女性化趋势。在农业生产女性化背景下,意味着妇女应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妇女作为农村科技的受众的主体,其在接受科技信息的途径、科技需求、技术选择的特征等与男性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考虑妇女的特点,探寻适合妇女的科技推广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妇女的科技需求,提高农村女性的科技素质,促进妇女的自身发展和农业发展,提高妇女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 一、农业技术推广中农村女性群体的行为特点 女人自有女人的天性。在科技吸纳和传播中的女农民也具有独特的性别特点: (一)注意细节,掌握准确。妇女参加培训时比较细心,掌握得准确,在实施的时候失误少;而男的则是听了以后忘的多,回去实施的时候凭感觉,失误多。 (二)妇女在对外交流中表现得寡言少语、不善言辞,自信心不足。妇女们往往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有直接的交往,多数妇女在有外来男性参加的讨论中不愿发言,或表述观点时显得没有逻辑、不清晰。如果有男村民在场,他们往往接过话题替她们说,推广人员很容易放弃与女性对话交流的努力而将注意力转向男性,在男女混合的讨论中,很容易形成男性主宰的局面。 (三)妇女参加培训和对外交往受到很多主观与客观的限制。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俗在农村仍然根深蒂固,男人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交流和培训,妇女则被忽视或者机会较少。客观上,妇女要生养孩子、料理家务及从事生产劳动,每天的时间被分割得十分零碎,即使培训内容是妇女所欢迎的、她们也不能长时间专心参加连续几天的培训或远途的培训。对基层培训组织来说,培训时间长则费用高,在成本约束条件下,女性的需求受到忽略。 (四)妇女在接纳技术和信息的过程中实践着很多的创新和摸索。妇女在技术的吸纳、应用中愿意进行多种尝试,对新技术的应用有着一种积极心态,不断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造和创新。郑桂莲(2007)发现抛秧技术推广过程,按常规,抛秧时手拿秧盘抛秧,妇女在在抛秧实践中进行了创新,用菜篮子装着秧子(一篮可以装 4盘秧苗)来抛秧,既减轻了重量又节省了时间,使抛秧技术在生产使用过程中更方便,效率更高。 (五)妇女在家里通常掌管理财事务,对于成本和支出比较敏感。妇女对于价格、成本更敏感、更关注。因此,妇女往往被认为比较“斤斤计较”、“小气”,不如男人爽快、大方。 二、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性别差异 男女两性农民在科技推广中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男女两性农户参与程度的差异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过程,农民在参与作用被低估了(高启杰,2004)这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之一。何宇鹏(1995)对贵州研究发现,参加地膜玉米覆盖技术培训的妇女仅占12.5%,这一比例在甘肃、安徽为20%,农村妇女对技术服务和培训有强烈的需求但没有机会。王生凤、武夷山 ( 2001) 对甘肃的调查,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比例达88.2%,37.3%的妇女从没接触过推广人员,比男性高出9个百分点,80.0%从未见过女推广人员,15.7%的农民明确表示喜欢女推广人员,妇女的倾向性更为明显。何竹明(2007)对浙江的研究表明,男性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是女性的17.92倍,女性参与应该得到进一步引导和利用。王万英(1999) 在科技培训时,村上通知的开会或培训主要由男人参加,即使该项活动主要是妇女承担。如1998年和1999年水稻旱育稀植推广中的插秧培训,80%~90%的插秧任务是妇女承担,60%~70%的培训参与者是男人,他们一般只能给妇女传达所教内容的20%~30%,最多能转达到一半,特别认真仔细的男人能转达2/3。 与男性相比,妇女虽然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强烈、但参与度更低,女性在获取有关技术信息、培训和服务方面都明显要比男性少,妇女应用技术、丈夫参加培训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普遍现象,这不仅造成了推广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推广多过程中强化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人为造成了两性不平衡发展。 (二)农业生产中的决策 男女两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决策作用存在较大不同,表现为男女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中的作用不同。李小云(1993)调查显示,在种植业中,65%的决策由男性决定,35%由女性决定,而养殖业中资源分配决策中的性别差异趋于平衡。在种植业中,男性无论从参加咨询还是实际参与实验示范活动都明显多于女性,男性获得知识与信息的机会较多。相反,女性参加养殖业的培训和实际示范的次数都多于男性,对养殖业中的劳动力分配具有明显的支配作用。 即使在同一产业中,男女两性的决策对象也不同。男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土地利用等具有明显的支配决策作用,妇女对劳动力和资金的分配使用决策作用要大。 胡瑞法等(1998)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决策中,男子仍是主要的生产决策者,妇女较少做出生产决策。妇女在农业生产决策中的作用受到一系列社会与经济因素的影响,如耕地面积、家庭收入、妇女及其丈夫的职业等。耕地面积多、男劳动力以经营耕地为主、妇女年龄的增加,妇女进行生产决策的比例减小。如妇女做出生产计划与病虫害防治决策的比例,分别由男人务农时的28.8%和16.6%上升男人从事其它职业时的44.6%和33.9%。另外,男女两性在决策行为上存在差异。如妇女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理性化程度低于男人。63.4%的男人与59.6%的妇女在病虫害将要在自己田里发生时进行决策,17%的妇女与14%的男人在病虫害已经发生时才进行防治。较大比例的妇女缺乏相应的知识,在选择防治时间时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4.5%的妇女与2.0%的男人在决定不进行防治时是因为考虑到农药有害健康,表明更多的妇女在施用农药时考虑到健康。 (三)获得科技信息及获得途径 秦红增(2005) 将农村妇女现代农业知识的习得方式概括为两类:一是非正式方式,即参与政府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等组织的科技培训、推广项目,特点是具有组织性和群体性;二是不正式方式,包括人际交流网络和大众传播媒介,特点是分散性和个体性。农村妇女一般很少参加有组织性、群体性的科技培训活动,主要是她们的丈夫参加,然后丈夫再传授给她们,非正式方式实际上表现为不正式方式。农村男女性别差异表现为农村妇女在有组织性、群体性的非正式现代农业知识传播活动中的弱参与性。张凤路、刘雪春(2001)广大农村妇女缺乏必备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应有的农业科技培训,其农事知识是基于多年的乡土经验,或从一起劳动的其它妇女或亲戚处获得,女农民获取信息或学习新技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或有经验的人,而不是推广人员。男女农民对推广和信息内容的需求有明显差异,妇女对农业加工技术及营养卫生方面的信息需求和培训要求较男农民分别高14.3和22.8个百分点;而男农民对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的需求则高于妇女。(王生凤、武夷山,2001)。 (四)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安排 科技推广的方式包含了室内培训班、田间示范指导和现场会交流、电影、录像和电视活动等,科技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安排等直接影响推广效果。 培训是一种简捷、覆盖面大、见效快的方法。由于乡级技术部门的人员和经费都有限,以课堂教学形式的室内培训班多。这种培训方式每天时间被分割得零碎的妇女不适合。培训方式用课堂教学,发笔和笔记本,要求妇女做笔记,没有考虑到妇女不会写字、提笔忘字的特点。这种方式仍然是男性化的,参加者多数是男人,具体实施多是妇女,妇女是通过男性的二次传递才获得技术的,而二次传递的效率低,失误也多。 王生凤、武夷山(2001)调查发展,男女农民都喜欢的推广培训方式有三种:培训班(占调查总数的63.7%人);试验、示范田的观摩、参观(58.7%);电影、录像和电视(52.7%);到外地参观学习是妇女喜爱的推广和培训方式之一(56.4%),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她们走出家门,增长见识和自信。现场培训也深受农村妇女的欢迎。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只在教室讲解,妇女们很难理解和接受。在进行农业机械的技术推广中,技术人员将机械开进田间地头,开动机具先示范,然后指着具体的零部件讲解怎样调整,然后让现场妇女动手操作,这样直观生动地讲解,她们很快就掌握了所学技术。 (五)技术选择特点 由于妇女受生理因素的限制,倾向于劳动强度较低的农事劳动。因而,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改善妇女的劳动条件、促进妇女发展的技术被称为具有性别属性的技术。李小云(2001)以山西运城引黄灌溉技术为例,说明某些技术具有明显的性别属性,并认为农村技术开发与推广中的性别不敏感是制约农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张勇(1998)中小型农机具设计与推广项目在甘肃实践,证实了具有性别属性的技术在提高使用水土保持机具,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自然环境同时,还可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深受妇女欢迎。如挖玉米根十有八九是女人干的活,玉米根又粗又深,挖时土地又干又硬,费时费力,是最重的农活。项目组研制出的旋耕机一小时就干手工十几天的活,旋过的土地既碎又平整,而且玉米根打碎后混合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肥力,一举多得。旋耕机在秋收季节示范推广,在示范点上引起轰动,妇女们对该项技术的很乐意接受。从窖中提水费时也费力,也是妇女们的一项重要的家务劳动。项目组给各示范户配给了研制的手压水泵,大大减轻了农妇的家务劳动,取水时间比以前缩短了1/3,也轻松多了,饮用水的卫生情况也改善了,该项技术也深受妇女欢迎。 对农村妇女而言,由于缺乏适当的小型农业机械的支持,劳力和时间的消耗是其普遍面对的难题,尤其在播种和收获季节,在肥料运输、田地耕种方面用锄或锹等简单的农具进行费时费力的工作。张凤路、刘雪春(2001)研究表明,许多较费时的工作,如当地推广部门提倡的杂交种+地膜覆盖 技术无法推广,妇女倾向于劳动强度较低的农事劳动,对减轻劳动强度的价廉而又实用的小型农业机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六)组织化程度 妇联组织系统在农村是仅次于党政部门的完整组织体系,各村都设立妇女主任一职,妇联在农村妇女中的威信较高,被称为“娘家”。与男性相比,农村妇女的组织化程度较高。妇联系统在农村妇女中广泛开展“双学双比”、“绿色证书”等活动,旨在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妇女的发展,因而,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妇联议题之一。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妇联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妇女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广效果会更好。 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选择 巴克斯特(1989)指出,“一个农业推广单位,如果不能提高农村妇女对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它的工作效率将被削弱,这不仅因为妇女在农业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因为在大多数社会中,妇女还代表着人口的多数”。农业女性化趋势的出现,科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对象的改变,应充分认识到两性农民的性别差异对农业技术推广效果的影响,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应对原有的技术推广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调整与变革。农村妇女在推广中的低参与度,反映出目前的科技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模式与方法、推广技术选择上与妇女的状况和偏好不相符,忽视了妇女群体的特性。男女农民在农业技术选择与科技信息获得途径上的性别差异,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方法的选择。无论不发达地区或发达地区,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妇女的参与,是改进农业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推广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一、根据服务对象调整推广计划和培训方案。农业科技推广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女性,在计划制订和培训方案中,针对女性在技术信息传播中的性别特点,采取女性愿意接受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妇女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致富技能。 第二,推广项目的选择与内容的更新。刘艳(1998)农村男性农民和女性农民的生理差异是最本质的性别差异,农业科技关注男女体力差别,与男性和其他家庭成员相比,农村妇女兼顾家务和农活,是工作负荷最重的群体。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在制定推广项目上应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妇女需求,研究提供一些能够减轻妇女劳动强度,改善妇女劳动条件的技术。所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不仅限于大田生产,还应包含农业资源管理、产品市场化等多方面。 第三,推广目标的转变。现代意义的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要推广知识或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更多强调的是农民行为的自愿性变革,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妇女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有着基础性的社会经济意义。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仅要将妇女纳入到农业推广中的服务中来,而且应以妇女的科技素质的提高、妇女脱贫与发展作为科技推广工作的目标或推广绩效评定依据。针对农村妇女自卑、自我意识较差,自信心较低等特点,唤醒农村妇女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挖掘农村妇女的潜力,促进农村妇女的发展。 第四、推广模式的变革。以往的培训方式上很少针对妇女特点而设计,客观上限制了妇女的参与或有效吸纳。例如培训方式用课堂教学,要求妇女做笔记,这种方式是男性化的。科技推广过程中,应改变那种从男性角度出发,方便男性而给妇女带来不便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不能只要求妇女去适应。应针对妇女的特点对培训方式、时间或地点做一些改变,就能使妇女不再感到不便,就能使那些要照顾孩子的妇女也能参加培训等等。如电视、录像和收音机等现代化大众媒体是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喜欢的方式,各级政府和推广部门应重视利用这一媒体,增设或扩大有关农业科技知识的节目和内容,加大宣传的广度和力度。现场培训是妇女们所欢迎的一种培训方式,少一些课堂讲授,多一些现场指导,提高推广中妇女的参与,从而提高推广效率。 浅谈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关系到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湖北省科技推广实际情况,对其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的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湖北省;农业科技;推广 1政府主导推广模式 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新需求,湖北省农业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断推进在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首先,转变单纯的以产中服务为主的传统服务方式,将农业技术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渗透。在农技部门的领导下,农技服务的内容逐渐丰富,不仅推广技术,还向农民承诺技术效益并负担一定的风险,为农民农业生产进行方案设计,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其次,针对传统的服务弊端和不足,进一步开创新的服务形式,挖掘服务潜力。农业部门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进程,指导服务和信息沟通并重,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多层面的科技服务,使农民在种、调、销等方面更加得心应手。再次,鼓励农业科技服务实体的设立,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覆盖面,通过实体化和产业化运作,在农业服务、植物保护、农药化肥和加工流通等领域大力扶持涉农企业发展,这些企业不仅方便农民农业生产,对提升农业经济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要作用。在省创新中心的引导下,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得到改革,原有体制的弊端得到解决,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落实了一批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科技重点项目的开展,从推广任务、技术团队和服务网络三个方面构建起了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科研机构和农业高效的科技研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省创新中心分析了农业综合区划的情况,研究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方案,以特定区域为单位开展和扩大重点技术和产品的基地建设;省创新中心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重视产业实体化进程,成立各种产业集团,与大学高校紧密合作。 2以企业及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新型科技推广体系把产业化企业放在重要的地位,因为企业相对农民具有科研优势和资金优势,通过企业组织农民参与到农业科技转化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的途径就是以公司、基地和农户紧密结合的方式来推行订单生产。企业对农民有着强有力的保障能力,在承诺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的技术支持,贯穿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以襄阳市为例,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二百多家管理良好规模可观的涉农企业,建设了五十多万亩农业基地,从业人员达到十万多人。武汉博大公司在谷城县设立千亩基地进行黄姜种植技术的推广,带动周边黄姜种植两千多亩。农资生产厂家也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主体,农资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过程中,农资生产厂家开始抓住有利时机,改变原有思路和模式,不仅提供经营销售,更加注重推广服务,把直接供货和多方宣传作为创新的切入点。许昌农机总厂生产的小型拖拉机与多功能播种机相结合,不仅简化了操作步骤,而且提高了播种效率,同时扩大了播种范围。 3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民营科技服务模式 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过程中重视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采取放活科技工作者和相关机关工作人员的做法,大力倡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参与农业科技的承包和入股,以及转让和咨询等,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经营开发注入了活力。在政府利好政策的带动下,部分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和服务工作,譬如,宜恩县高罗乡农技干部黄雨胜,通过大片租赁农村土地的形式,进行果园和苗圃种植,合计四百多亩,亩产优质苗木达到二十万株,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以及农业产业调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加工企业推广服务模式 (1)专业的经纪人可以专门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形势进行调查分析,把握市场动向,为农户的小规模生产提供宏观信息支撑,为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提供必要的信息保障。保康县马良镇经纪人王文海自2000年开始将经纪业务扩展到山东、湖南和浙江等全国十几个省市,专业从事生猪交易业务,目前累计交易额已达两千多万元,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2)专业的协会组织具有农业科技的专业背景,在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具有统筹把握的能力,通过推广机构、基地农户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紧密配合,解决了分散农户依靠自身无法独立解决的技术、资金和销售等难题。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在建立农业专业化协会组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在多种协会协同配合下,大力推行了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通过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来调动农民积极性,组织农民参加技术学习,并且创立自有商标,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作者:桑迪 单位:江汉大学
图书馆工作论文:论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 民族文献不仅仅在民族地区是有意义的工作,在民族杂居地区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民族文献工作,不仅仅在民族地区有“大量的工作可做,在民族杂居的地区也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工作量;民族文献工作,民族杂居地区的图书馆与民族地区的图书馆一样有跃马驰骋的疆场。 一、提高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对民族文献工作的认识 有些工作和生活在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的同志,对民族文献工作有一定的偏见。他们认为、这项工作是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事,自己这里没这个任务;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有工作可做,自己这里没工作可做,由于存在这种错误认识,面对自己身边的大量民族文献工作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职的行为。 在内蒙古自治区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古往今来,蒙汉两个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政治上的变革和自然生态不平衡的冲击。为了生存的共同利益,结成了亲密的兄弟般的关系。当然,有阶级斗争,也有兄弟之间的历史误会,有战争、有流血、有吞并、有迁徒,但更重要的是民族和睦和中华民族的自立和统一,历代的史官和稗官有意或无意地记录下来这些史实;历代的文人学者有意或无意地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抒发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历代仁人志士商贾小民在生活中、斗争中、交往中留下的片言只字的记录,无论蒙族人还是汉族人,无论蒙族文字还是汉族文字, 都给后代人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民族文献。同时,由于朝代兴替、战争流血、自然灾害侵袭、经济文化交往和蒙汉联姻等等社会和自然原因,历史上的民族地区和蒙汉杂居地区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只具有这个时期的界线和含义。费孝通教授认为:民族,实际上是长期由原有语言、文化不同的共同体逐步混合而成的, 所以我国各民族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团结》1986年第2期)。因此,民族文献并非民族地区才有,蒙汉杂居地区也有;民族文献工作并非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才有工作任务,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提高对民族文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责任感,解放思想,看得深一点,想得远一点,做得细一点,只有这样,工作任务才会明确,工作范围才会清楚,工作方法才会得当。 二、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民族文献工作的特殊性 上面所谈的是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与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在民族文献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任务,这是二者的共性。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区别,如果把二者等同起来,显然是不顾事实的瞎说一通。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探讨一下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民族文献工作的特殊性,我个人认为,有三个特点、即:分散性、交叉性、多样性。 1.分散性。由于历史迁徒等方面的种种原因,蒙汉杂居地区的民族文献比较分散。有的经过搜集已保存于当地图书馆、档案馆、文管所和资料室,有的还流散在民间的农牧民手中,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比较珍贵的民族文献,由于没有被发现,作为废纸或一般性待处理材料堆积在图书资料部门以外的其它系统的仓库里。另外,有关民族文献的一些资料,文字不多、篇幅不长、印刷不精、装帧不美,或者夹杂在其它资料之中,没有引起重视,没有把这些难得的民族文献作为民族文献对待。 2.交叉性。我所说的这种交叉性,主要是各资料之间的交叉关系,因为历史形成的各种原因,一个民族的文献资料并不一定就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也不一定局限在本民族的著作中。就是说,蒙古族文献应从广义上考虑。蒙古族学者的著作是蒙古族文献,汉族学者论述蒙古族问题的著作也是蒙古文献,而其它一些少数民族学者在交往中论及有关蒙古族的资料也不失为蒙古族文献的珍品。我这种提法是从蒙古学的整体性考虑的,荒谬之处欢迎专家和学者指正。 3.多样性。也就是文献资料表现形式上的千姿百态。蒙古族文献大部份是使用蒙古族的语言文字,但非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与蒙古族有关的资料,用其它少数民族或汉族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资料,也应视为蒙古族文献,这是说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再谈谈资料的出版形式。印刷型(木版、石版、影印、铅印)是蒙古族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其它如手抄本、鎏金藏经等也应同样视为蒙古族文献。 我总结的这三个特殊性都是与民族地区的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比较而言的。不是说民族地区的图书馆不存在这个问题,只是说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在民族文献工作中这三个方面特点比较突出。如果我们承认这三个特殊性,我们的蒙古族文献工作就需要在搜集上体现广泛性,在整理上体现深刻性,在保管上体现联系性。 三、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 如果我们提高了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对民族文献工作的认识,摸清了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民族文献的规律,那么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不是没有事做,而是有大量的事做。下面,就自己想到的谈几点看法: 1.收集历史文献。历史上形成了历史文献的散失,因此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有一个收集散失在民间的民族文献问题。在收集的具体方法上,除征集、交换之外,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种工作,①复印有关本地区的民族文献;②影印部份比较珍贵的、与本地区关系密切的民族文献;③修复本地区民族文献的珍本、善本、孤本;④编制书目,进行书目交流和联合目录工作;⑤摘录与本地区有关的民族文献的内容;⑥减轻库存容量,把有关本地区的民族文献缩微贮藏;⑦鉴于某些民族文献复制、复印价格昂贵,但又不可多得的情况下,建议出版部门在出书时不要满足于陈列本、库藏本(即保持原版面貌的样本),是否考虑出版部份民族文献的铅印简装本,如中华书局出版简装本二十四史那样。 2. 征集现代文献。向当地党、政、军、人民团体、企事业和学校广泛征集有关民族文献的现代、当代资料,然后分类汇编整理保存。不要轻视当代资料,当代资料的积累就是为今后的历史文献打基础。 3.把民族文献工作与地方志工作结合起来。在蒙汉杂居地区,我认为民族文献与地方文献是同胞姐妹,二者既有相互关联的内容,又有相互区别的特点。因此,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应当与当地地方志部门、档案部门建立经常的联系,进行资料收集等方面的协调工作,通过分工合作,把当地的民族文献工作做得更加扎实。 4.民族文献的珍善本、孤本调大型图书馆保管,起码应调中型图书馆保管。大中型馆保管条件好,而且也能使这部份资料充分利用,发挥更大作用。大中型馆可把这部份珍贵资料编制书目、索引,提供给小型馆和其它研究单位、个人,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搞点民族文献复印、复制以及编译、咨询等工作。 5. 开设民族文献室,建立民族文献库。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有这方面的任务,蒙汉杂居地区的图书馆,有条件的,也应当这样做,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专设蒙文书库,民族文献室和民族文献库要指定专人负责,条件较差的图书馆也可以库、室合并,或者设民族文献专架。 6.开展用民族文字的民族文献著录工作。并把民族文献的著录向文献著录标准化靠近。这样,有利于民族工作者对民族文献的利用。同时,对某些民族文献来讲,用民族文字著录可以体现这部份文献的丰韵和特色。 7.培养民族文献专门人才。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要做好民族文献工作,有的馆可能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管理人才,存在一定困难。但是,从目前来讲,靠学校培养分配,中小型馆没多大指望。还应以就地取材,就地培养为上策。在馆内人员的业务定向培养上,可指定负责民族文献的同志多学点民族学、文献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方志学,使他们通过学习,掌握民族文献工作基础知识,能够胜任工作,把蒙汉杂居地区图书馆的民族文献工作提高一步。 图书馆工作论文:改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了大中型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征集、整理、利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的设想。 大中型图书馆要想在本地区乃至全国独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必须有独具特色的馆藏文献,地方文献则是体现馆藏特色资源的一项重要标志。如何在新的环境下,积极探索地方文献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地方文献工作的不足之处 1.1缺乏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全面掌握,征集工作力量单薄 地方文献是一种文化资源,具有两个本质特征,即地区性和资料性。地区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该地特色;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由于地方文献资料的庞杂和不规范等特点,一些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工作还未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在措施上健全,对文献资源没有进行全方位系统的调查,对外不了解出版发行动向和渠道,对内没有形成专门的馆藏地方文献书目,文献征集工作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资料来源多靠少数人员在外奔走收集,一般所获得的文献偏于零碎分散,在庞大的地方文献出版物面前显得势单力薄;没有进行专题资料的地域横向比较,导致一些重要的行业统计资料没有及时查漏补缺,时过境迁而成缺藏;文献的搜集局限于以种、册为文献单元处理,而大量的内容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料分散在全国各地出版的图书、报刊上,大多数馆尚未注重搜集整理这方面文献。这使得在对地方文献馆藏进行评估时,既缺乏系统、宏观的认识,又缺乏深入、微观的了解。 1.2整理工作缺乏标准化、规范化 (1)分类编目是揭示各类文献的首要方法。大多数图书馆地方文献分类通用《中图法》。由于地方文献多属非正式出版物,内容广泛,类型多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中图法》主要按知识的学科体系分类,不适应地方文献的分类要求;而且对所属各学科的地方文献没有归类说明;在实际类分中,还有些类目概念模糊,使一些地方文献无法准确归类。如《岳阳说古》一书,内容反映岳阳历史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传说和演变,可入K29文史类,也可入K92地理类。其它如史志和史料(K25与K29);史志史料和革命史(K类和D类);地方简介与地理名胜(K29与K928),都存在内容交叉、类目概念模糊的问题。致使分类人员无所适从,有时甚至只能“跟着感觉走”,造成类分不一。 (2)主题标引不完善。虽然目前各地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计算机编目,同时进行主题标引,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部分主题标引不准确,内容揭示不全面,一些地名主题和团体主题没有反映。读者不能从多主题途径查准查全文献资料,以至影响了文献的利用率。 (3)征集整编环节缺乏衔接。由于征集到馆的地方文献资料均由采编部统一验收分编,这部分文献资料内容繁杂,书型不一,又没有在版编目和任何其它数据参照,加工起来比较繁琐,使得这些文献资料不能随到随分编,及时加工入库。 地方文献除了明显的地域性和文献性之外,还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各种年鉴和统计资料,是读者查阅利用的主要对象。而目前从征集到流通一般相距半年以上,造成读者不能及时查阅利用,影响了资料的使用价值。另外图书馆的购书经费由采编部统一支配,征集人员无权直接面购,对提供的出版信息不能及时采购到位,加上采购人员对地方文献工作熟悉和重视不够,对地方人物缺乏了解,使得部分地方人物资料和地方史料未能系统收藏。1.3开发利用缺乏力度 目前各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大都重藏轻用,大部分书籍搁在书架上,造成库房紧张和增加保管工作量,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度整理和大规模地开发利用,除了首都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少数馆外,其它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借借还还上,坐等读者上门。由于地方文献基础工作薄弱,缺乏各种专题目录,缺乏外向开拓型的措施和行动,缺乏对地方文献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缺乏对开发利用效果的反馈研究,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不系统,缺乏专业深度和历史衔接,工作在浅层面上运行,大大削弱了各馆地方文献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利用率。 2改善地方文献工作的对策 2.1地方文献工作应成为提升图书馆整体品质的重要管理工作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是馆内各方面的支持和协调,图书馆领导应加强地方文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地方文献工作列入重点业务工作范围,明确搜集范围和搜集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远期、中期。近期工作计划,经常检查、监督执行。 2.2知己知披,加大征集工作力度和投入 征集工作是一项繁杂、艰苦、长期的“燕子衔泥”式的工作,需指派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了解出版发行动态、有公关能力和责任感的人员负责,多方面入手,如从出版部门的新书征订目录和当地报刊上的消息、新书推荐中寻找反映本地内容的出版物,及时同书店和有关作者和相关人员联系预订或购买,尽量争取地方志办公室、党史办公室、政协文史委员会、社科联;科协和文联、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等的支持,采取发函征集、上门征集、委托征集、举办活动征集等多种方式,特别是对于内部出版物,需“脑勤、腿勤、嘴勤”,花大力气征集。此外,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力度: (1)开展社会宣传,增强人们对地方文献重要性的认识。社会上对图书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借书还书”上,许多机关,科研单位对图书馆保存地方文献的职能意识欠缺,甚至毫无概念。虽然各省一级政府均了征集地方文献以及出版物呈缴制度的文件,但影响不大,还须靠我们利用报刊、电视、电台、互联网等一切可行的传播途径进行宣传,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地方资料或提供线索,积极主动地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督促执行。 (2)建立征集网络。建立省、区级地方文献收集和协调中心(纵向为地、县图书馆代征,横向以行业主管为龙头),与本地区有关单位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形成征集网点,还可聘请业余征集员,代征资料根据其价值应给予代征人员适当报酬。 (3)举办有关展览。实践证明,举办地方文献展览,既是宣传馆藏,推荐文献,又是征集地方资料的有效途径。 (4)对本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派人专访,取得文献。 2.3强化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实现地方文献工作自动化管理 目前大部分馆采用了ILAS系统并在此平台上建立中文图书数据库。地方文献书目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深度加工,揭示文献内容特征,着重用主题词标引,以凸显地方文献的多重主题特点,准确全面揭示文献的内容,挖掘馆藏地方文献 资源的潜力。通过数据库建设,对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有了全面、系统、准确的掌握,进而有的放矢的合理布局地方文献资源,实现跨层次、跨系统的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在高起点、高层次上开展地方文献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2.4开发利用地方文献 收集、整理地方文献,既要重视“藏”,更要注重“用”。“藏”“用”相结合,立足于“用”,要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在本地域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设法改变传统的坐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而要采取更积极的模式,做好社会需求调研,找到与经济建设服务的切人点,让地方文献拥有更多的读者。 (1)整理和编制专题研究书目。地方文献阅览室主要是提供二、三次文献或经过集中归类整理后的资料。编制书目索引是地方文献工作的主要手段,专题研究书目是读者利用文献的门径,数据库建成后,可从分类或主题途径,析出多个专题书目,如自然资源、物产、旅游、风俗民情、文化、教育、名胜古迹、人物传记、史料等等。还应搜集整理分散在其它综合性出版物中的地方文献,编制专题篇名索引。除建立书目数据库外,还可以建立全文数据库、图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等,使地方文献信息的检索手段科学化。并逐步把旧地方志、族谱、旧平装书内的地方资料以及地方报纸、期刊等所有地方资料书目数据全部集中,编制馆藏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为地方文献网络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编制地方文献不定期刊物和专门网页。为扩大馆馆藏地方文献的传播区,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地方文献部可编制不定期刊物,介绍馆藏及新入藏的地方文献、编录成果等,还可登载一些读者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心得、意见等,此刊以内部赠阅形式为妥,花钱不多,而能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此刊的内容也可同时制成网页链入本馆主页。 (3)与有关机构建立较稳定的地方文献交流和相互补充的协作关系。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和利用,本身就是互为因果而价值循环递增的一种活动。与有关机构建立协作关系,特别是与政府有关机构和政策研究室建立起专人专题定向联系。既可为其提供已有的文献,又可获得新的有价值的文献,真正起到“资政”的作用。还可与有关大学和其它学术机构建立特约专题服务,提供二、三次文献,既有利于提高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学术索质,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宣传。 (4) 积极向各公共媒体推荐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地方文献资料。关注不同时期的不同宣传重点及时向报纸、电台、杂志等推介相应的地方文献,主办不定期地方文献专题讲座,以提高广大群众对地方文献征集和保存意义以及综合利用的认识。 2.5稳定队伍,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由于地方文献的不规范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环节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的索质(包括业务索质和思想索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各个岗位必须配备专业特长和性格特点适合的业务人员;其次应该保证人员相对稳定,不能频繁更替;第三须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更新知识结构,以保证业务工作的延续性和开发利用的深度,所有的地方文献工作者,包括采访、分编、书目索引、参考咨询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除应具备一般的图书情报工作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这样才能站在较高的角度去收集和整理文献,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图书馆工作论文: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摘要: 文章通过介绍中山大学北校区医学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和网络化服务的情况,从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和馆员三方面论述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 高校图书馆 考察20世纪末直到现在的新技术革命形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直接、也越来越深刻。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教育学术性机构,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图书馆发展最深刻的环境因素。高密度的信息储存技术,高速度的信息传递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的信息查询技术,在变革了人们生产、收集、组织、传递和使用知识信息的方式的同时,也使信息服务的机制、结构以及服务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用这些技术来促进日常工作,改变图书馆的传统模式,致力于营造以知识导航为服务观念的发展环境,不再只局限于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还提供所有网络上的可利用的文献,协助教学和科研是目前我们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 一.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计算机日益成为图书馆的主要设备,图书馆采用了各种自动化集成系统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环境,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特征。我馆在1991年已经基本完成了大部分馆藏书籍和期刊回溯数据的建库工作,后来采用深圳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采购、编目、流通的自动化管理,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查到所需的书刊资料的存放和借阅情况,同时工作人员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编书刊可以一次输入多次输出,编目的格式整齐规范。2001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后,南、北、珠海三个校区图书馆数据合并,统一使用深圳图书馆的ILASⅡ系统进行管理,成为CALIS 华南中心书目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国内外书目数据资源共享。本校读者可以在网上查寻三个校区的图书馆资源,三地图书馆通借通还。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一方面由于开展网上预约、催还书、推荐新书等业务,解决了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的问题,使流通工作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网上协作采访﹑集中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二.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促进图书馆传统功能模式向开放式、网络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改变了服务的理念。图书馆业务手段日趋多样化,服务范围日趋全球化。引进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是加快信息服务进程的重要一环。 众所周知,在医学图书馆,期刊在众多种类的文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新技术、新成果大多首先在期刊上发表,据统计,80%的文献信息来自于期刊。期刊是医学图书馆中最活跃的因素。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文献检索、定题服务以及馆际互借服务等工作都是以期刊作为主要信息源和工作对象的。但是,由于期刊(尤其是外文期刊)的涨价幅度大与图书经费短缺的矛盾,外刊订购的品种每年都在递减,满足不了读者日益增长的要求。为了提高期刊的利用率,充分发挥馆藏期刊的作用,我馆很早就引入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和美国的MEDLINE 光盘数据库,并且免费提供给读者使用,这大大的提高了读者的检索效率,并且质量非常高,真正确立了我馆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医学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在2001年合校后,我馆的馆藏资源得以不断完善,自动化建设和网络服务水平也有了提高和改善。近几年,我馆先后引进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 、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SCI 、SPRINGER、OVID等电子数据库,还不断在购买国外的医学数据库,馆藏重心逐步向数字化方向转移。据2003年统计,我馆的医学数据库有28个,合校后引进的医学及其他学科数据库增加到64种,期刊全文型数据库有13个,各种可供检索利用的电子期刊的种类迅速增加,在国内高校医学图书馆中名列前茅,读者通过网络可获取的医学全文期刊超过2000种,印刷型文献和电子型文献各领风骚。这些数据库更新速度快,收录期刊全,如美国著名的Elsevier Science出版公司就有1200种的全文学术期刊,多种检索入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数据库进行检索浏览期刊文摘或全文,方便而快捷。通过引进综合性全文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的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得到了更大的拓展。本校校园网的用户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的任何一个终端使用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也解决了因书刊价格不断上涨而经费短缺停订书刊的实际问题,使用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产品成为获取信息的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径。 另外,图书馆开始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导航服务、网上咨询、文献传递等服务。例如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建立“医海导航”栏目,对医学资源网站和医学信息资源建立链接,并提供网上电子期刊的网址;用e-mail、留言板等形式接受参考咨询,传输检索结果,解答有关图书馆馆藏和服务的问题;提供下载申请查新的表格;向读者推荐使用新购买的数据库;征集读者对图书馆的建议或意见;图书馆的新闻和通知等等。最近,参考咨询部又向读者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实时解答读者的疑难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网上资源越来越丰富和网上参考咨询工作、网上教育的开展,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使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在时代的潮流中显示出其重要性。为此我馆还专门成立了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在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设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程,对学生们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们的文献信息获取、识别、接受和利用的能力,使其在今后 信息化、网络化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中游刃有余。除此,参考咨询部定期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用户教育,面向全校师生、各附属医院员工,介绍馆内现有一些光盘和电子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各种数据库的特色及其检索使用方法,介绍网址的搜索方法和文件下载的方法,对网上检索工具进行评估,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水平不断提高,反过来对图书馆用户教育和参考咨询服务要求也更高,这样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图书馆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和用户教育﹑服务水平的提高。2000年我馆开设了设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每周60小时向师生们提供馆藏书目数据、光盘数据库、引进电子资源和联机数据库的检索和利用以及INTERNET信息浏览等服务。电子阅览室投入使用后,利用率非常高,2002年一年就接待读者超过5万3千人次。 三.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思想和服务体系带来冲击,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要明确图书馆的使命并没有改变,信息技术并非取代图书馆管理人员,相反,图书馆管理人员作为桥梁、导航的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和机器相协调,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对自身的学习完善,必须具备精深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必要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知识;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外语知识,才可担任起“信息导航员”、“网络咨询员”等新角色。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是图书馆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馆员可通过在职进修﹑报读学位﹑学术研讨会议﹑讲座﹑短期培训等等形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层次﹑全方位﹑复合型的图书馆管理人才。只有拥有这样一批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网络技能,又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同时还具备获取、组织、传播信息能力的新型图书馆员,图书馆事业才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服务及其馆员的影响是深远的,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将成为高度发达的信息集散地,图书馆必然将朝着“数字化图书馆”的方向发展。 图书馆工作论文: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搜集与利用工作探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地方文献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日俱增,成为图书馆完善藏书体系、丰富文献资源、形成特色馆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系统地搜集和合理地利用地方文献,不少市级公共图书馆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相应的良策。缘此,本文就如何搜集和利用地方文献谈点浅见。 一、求“尚方宝剑”重自身建设 馆藏地方文献是市级公共图书馆利用文献资料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物质基础,也是读者利用地方文献的前提条件。地方文献利用的深度、广度和产生的实际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藏地方文献的质与量。因此,加强地方文献搜集,发掘地方文献源流,充实和丰富馆藏意义重大。 客观上说,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治、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建设,需要地方文献为之服务;地方领导决策、制定长远规划,也需要地方文献当参谋。只要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有成效,必然会引起领导重视,得到支持。如江苏盐城市图书馆、山东淄博市图书馆积极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建设服务,及时为市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井明文规定地方文献由图书馆负责搜集,要求市内各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编印出版的图书、论文集、杂志、地方志、地方名录、地图、报纸,以及未正式出版而汇编成册的重要会议文献、各种内部参考资料都应向图书馆提供样本,优先保证其入藏,建立了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从此该两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工作有了很大起色,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各自都建立起地方文献的专库。可见,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建设上不能眼光只盯在向上伸手要钱上。争取政府的支持,得到政策的实惠更具有实际意义。 当然,搜集地方文献仅仅依靠“地方文件”的威力还是不够的,“地方文件”只是一个良好的外因条件,且受到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因为地方文献搜集不但有历史的上溯性——从古至今;还有现实的广泛性,搜集范围遍及各地。这些都是“地方文件”难以提供保障的。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市级图书馆实际收藏量与应收藏量相距甚远的状况,立足点仍应放在自身建设上。首先,要提高图书馆人对地方文献工作意义和工作的认识,在思想上予以重视,在行动上给予支持。要制定具体的搜集、整理、利用地方文献的近、远期规划和目标,把地方文献的搜集、利用作为藏书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贯穿于整个藏书建设的始终。要重视地方文献的特殊性,正视地方文献是图书馆文献中利用率高,社会影响大,市场需求广,直接服务多的现实,给地方文献工作定位,组建独立的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建立地方文献典藏库和地方文献阅览室,改变目前大多数馆未配备地方文献工作专业人员,工作元计划,无明确目标,藏书分散管理,难以形成系统的状况。 要从实际出发,确立以征集为主,以选购为铺的方针,克服以往搜集地方文献工作中习惯于等书上门和期望收藏者无偿捐赠的消极做法,实事求是,征购结合。要注意捕捉信息,加强与出版界和收藏人士的联系,舍得花精力和经费,保证各类地方文献能及时地得到补充。我馆在搜集地方文献工作中注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征购结合,收到良好成效。如本地藏书家孙金振先生,是我馆的老读者,临终前表示愿将所藏古藉(其中许多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无偿捐给图书馆。我们就积极助成此事,利用新闻媒介广泛予以宣传,又为之举行了隆重的赠书仪式,将其所赠700余册古籍更新换面,对外陈列。此事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少人士主动与我馆联系,愿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图书馆。又如丹徒民间收藏孔不入有清道光《润东萧氏宗谱》十九册,内有昭明太子后裔在镇江活动之详情,又有镇江山地区丰富的人文与分珍贵。我们多次联系,最后以500元收购入藏。此后,当亚洲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135工程金河纸业有限公司落户镇江山时,有关设计人员专程来我馆调用这部文献,考察当地的上质情况和江岸坍塌演变的历史资料,为他们科学地制订设计方案提供史鉴。 二、 直服务经济扬地方特色 搜集地方文献是基础,而利用地方文献才是目的。当前,地方文献的服务应当围绕当地的经济建设来进行,从事地方文献研究和服务的人员应适应形势的发展,走出馆门,深入社会,确定服务重点,提供跟踪服务,使地方文献服务在本地经济建设,以及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科学研究中发挥应有的效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这几年来,江苏一些市级公共图书馆注重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新途径,在扩大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上做文章。他们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联系,在广泛征集地方文献的同时又争取获得本地在海内外工作或定居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企业家、科技人员的线索,建立较为完善的地区人才信息网,通过编制专家人名录、人名大辞典等,为当地政府及经济界提供人才信息资源和对外联系的纽带,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如江苏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宁、镇、扬等城市,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招商会、经济恳谈会、经济对策研讨会等,邀请本地籍贯而在外地工作的企业家、科学家出席会议,其中不少人的应邀就是缘于图书馆人才网提供的信息。这些专家学者、企业界名人应邀后,积极为家乡发展提供良策或引进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江苏有些市馆还专门编辑地方经济动态简报,或利用剪报形式收集外界评述当地经济发展的文章提供给市政府有关领导,为他们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受到了好评。 把握地方特色,针对当地城市特征、发展趋向、重点投资项目,利用地方文献开展对口服务也前景广阔。这样做更能贴近经济发展的脉搏,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我馆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注重发扬地方特色,围绕振兴当地的 旅游经济发展做文章,见效比较明显。我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称和旅游城市。市内有丰富的人文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著名的金山、焦山、北固山风景秀丽甲东南;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救许仙;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甘露寺刘备招亲等传说均典出于此。城南的南山风景区,为国家森林公园,坐落着招隐、竹林、鹤林诸名刹,有梁昭明太子编《文选》的增华阁和读书台。因此,市政府决定把发展旅游经济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重点,每年都有投资项目,用于对古迹景点进行维修或复建。为了更好地服务旅游经济,我馆从地方文献中辑出许多有关古景点的历史人文资料和各种目录,及时向城建、文馆及古建筑设计部门通报,为北固山长廊复建等工程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去年,市里投资1200万元开发南山风景区,我馆除积极提供资料及图录外,还专门编注了《南山诗征》一书,融诗文、掌故、人文景观于一炉,得到了市政府的重视,拨专款出版,并作为我市对外交流和南山开发的宣传品,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我馆利用地方文献,服务旅游经济,取得了良好成效。省《新华日报》和本市《镇江日报》曾先后对此进行了报导。 三、 重服务质量 向利用倾斜 图书馆多年来传统的“重藏轻用”观念,在地方文献工作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不少馆地方文献量虽丰,但往往宝藏自珍,不轻意为外人知晓,难以发挥其社会效能。因此,在加强地方文献建设中,要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地方文献的收藏,忽视地方文献的利用的倾向,树立立足于“用”的指导思想,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要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措施要跟上。首先要抓好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只有建立一支稳定、专职、高效的地方文献工作队伍,才能适应工作需要。要抽调一批通晓文史、掌握现代化技术和具有公关能力的复合型业务骨干充实到地方文献工作人员队伍中去。今后一个阶段,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培养应成为日书馆人才培养的一项重点。这项工作要有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积极创造各种机遇,加快人才培养的进程。目前,不少市级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培养方面力度不够,用人不精,有的馆甚至没有专职人员,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二要抓好读者工作。读者工作是开展地方文献服务工作的核心。要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除了工作人员的自身努力,热情服务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和发挥读者主动利用地方文献的积极性。应采取让读者开架查询和自由人库选书等宽松的服务手段,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地方文献。在某种程序上来说,读者主动利用地方文献,相比图书馆工作人员主动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树立读者至上的思想,把读者视为图书馆的主人,让读者以主人的身份充分利用地方文献。并在读者利用地方文献的过程中,注重传授其有关检索方法和技巧,为读者在书海中导航,提高读者的检索能力。还要注意了解读者的心声,通过召开读者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倾听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鼓励读者更多地、更自觉地参与地方文献的管理和利用。 三要抓好宣传报导。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是信息源的重耍组成部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为社会及时提供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不少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宣传不够,整理乏力,以至于部分本应发挥作用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淹于书海之中。如古代一些地方名人的手稿、笔记、日记中,均有许多珍贵的地方史料,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颇具价值,若加以整理、宣传,就能对指导现实有史鉴之效。 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除了发掘、整理外,宣传手段的作用不可低估。当前,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地方文献的宣传力度。可将搜集到的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及时把有用信息向有关方面通报;可搞地方文献陈列,或地方名人著述展;可举办地方文献服务成果展;可借助于新闻媒介,推荐介绍地方文献中的精品;还可通过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文摘等,向社会有关方面和专家学者传递,造声势,扩影响。 四要抓好研究开发。要加强地方文献利用的理论研究,探索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新途径,及时对反馈的地方文献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寻找规律。要理论联系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地方文献研究会,探讨地方文献研究的热点问题,交流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服务成果,从而开拓地方文献研究的新局面。地方文献的研究,要善于“量体裁衣”,体现特点和个性。要注重抓住地方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做文章,这样有目的的开发研究,易见成效,出成果。同时,通过研究,能提高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加图书馆的学术性,引起全社会对图书馆的重视。如江苏南通市图书馆抓住其馆藏中拥有大批的张骞手稿和著述这一特色,选定这个南通籍清末状元、全国知名教育家、实业家作为研究课题,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编辑成《张骞全集》巨书,首次将张骞许多从未发表的手稿资料披露于世,不仅在弘扬当地名人风范方面为地方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在全国的影响也很大,对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经济史均有经济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在地方文献工作中要“量体裁衣”,发挥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多出研究精品,增加对社会的贡献。 图书馆工作论文: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优势与发展前景 [摘要] 本文结合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发展历史,从其多年积累的经验、取得的成绩说明公共图书馆具备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与优势,并用事实说明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志、记载地方各种内容的各类文献、地方出版物、地方作者作品等等。时间上要求从古至今,科学分类上要求涵盖各个门类。它以内容、地域限定文献,而不受文献载体限制。地方文献工作就是对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加工后,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开发,使其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公共图书馆,尤其建馆时间较短者,其文献入藏受各种因素限制,很难有自身特色。但是如将地方文献作为其入藏特色,则既得天时地利,又得人和,其他图书馆无法与之抗衡。而且,公共图书馆多年服务实践也证明社会对地方文献需求率极高。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具备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与优势。 1 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 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是文献、实践经验及由实践经验升华而成的理论基础。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几十年工作实践中,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已为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1文献基础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地都有丰富的地方文献传世,如地方志、舆图、地理、民俗等文献资料及近现代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报刊、档案类文献资料等等。在没有图书馆之前,地方文献多分散于当地私人藏书家手中。自各地有了公共图书馆以后,它取代私人藏书成为集中入藏地方文献的机构。1988年开始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结果表明, 51个参加调查的公共图书馆中“地区研究文献居各地图书馆之首。”而且,经过多年的收集与积累,地区研究文献“至今已构成我国地区研究文献保障系统,”据《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成果汇编》一书的统计:在公共馆申报的148个研究级学科文献中,有26个是有关本地区研究和地方史志方面的。这说明申报馆对这方面文献的入藏具有系统性、广泛性。据同书表41“自报研究级学科分布单位一览表”整理统计:自报研究级学科中与地区研究有关的学科为42项;其分布单位有30个公共图书馆、8个院校图书馆、9个社科院图书馆、2个资料室。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文献基础十分雄厚。 1.2实践经验的积累 自图书馆出现于中国近代,它很快就承担起收集、入藏地方文献的任务。1916年教育部通饬各省县图书馆注意搜寻乡土艺文;1941年广东图书馆即建起“广东文献特藏”。馆长杜定友的建馆宗旨为“广东省立图书馆此次复馆之初,即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并制定广东文献分类表,编出与广东文献有关的《广东方志目录》、《广东族谱目录》、《东西南沙群岛目录》等地方文献目录。 解放后,许多图书馆前辈非常重视地方文献工作,如杜定友、刘国均等。在他们的大力倡导下,一些图书馆利用人力、物力优势,征集大量地方文献加工整理后入藏。并整理出许多馆藏地方文献目录,以便供读者更好地利用这部分资料。1957年1月,上海人民图书馆成立图书选购委员会后,将地方文献征集列入图书选购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馆长杜定友先生亲自做“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使用”的专题讲座来推行这项工作;60年代首都图书馆即已设立北京地方文献特藏书库,还曾于1963年6月24日举办“北京地方文献展览”进行宣传。这期间,广东馆编制了《广东杂志目录》、《广东舆图目录》等20种地方文献目录;首都图书馆编制了《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云南省图书馆编制了《云南省地方志目录》、《馆藏云南地方文献目录》、广西第二图书馆编制了《广西农业资料索引》、《广西文史资料索引》、《广西地方资料索引》、《馆藏太平天国革命报刊资料索引》;浙江省图书馆编制了《论浙江农业耕作制度》文稿、索引10余种;甘肃省图书馆与兰州大学等校联合编制了《兰州各图书馆馆藏西北文献联合目录》等等。可以说在“”前,广东中山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已为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探索出一些可行经验,但由于“”,这项工作一度停滞不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图书馆工作焕发生机,地方文献工作再度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为配合当地编史修志工作的开展,一些图书馆设置地方文献部门集中开展服务工作。以东北为例:辽宁省图书馆设立地方文献组、哈尔滨市图书馆设立地方文献专室、大庆市图书馆设地方文献部、佳木斯市图书馆设地方文献专题阅览室、齐齐哈尔市图书馆设地方文献专库等等。许多图书馆还编辑印制一批以地方文献为主题的二三次文献,如:《广西气候史料》、《广西民间气候农谚》、《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哈尔滨史志资料索引》、《黑龙江公共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等等。这些二三次文献将各馆入藏的地方文献较好地揭示给读者,为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一些地方文献工作走在前面的图书馆,更将已完成的二三次文献加工输入到计算机中,建成地方文献数据库。如首都图书馆除将以往完成的报刊索引回溯录入外,还定量录入新信息。这一切表明,许多公共图书馆已具备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成型经验。 此外,各公共图书馆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同志,在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50年代初,一些热爱、关心地方文献工作的前辈即经常撰文论述地方文献工作。80年代开始,我国图书馆学刊物上登载与地方文献工作有关的文章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1997年图书馆学刊物上登载的论述地方文献的文章约有140余篇,初期以介绍征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文章居多,后期以涉及地方文献工作概念、理论及现代化应用的文章为主,这说明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2 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优势 图书馆是整理、保护、利用各类文献服务于社会的地方,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所在地区的政府及其他行业。因此图书入藏必须考虑综合性及地区性特点。地方文献以地域确定文献归属,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及入藏不发生矛盾。这表明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已具备地方服务优势和地方文献征集优势。此外,图书馆的设备、设施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日趋完善,工作人员也都受过良好的业务培训,这些为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提供了人才及设备优势。 2.1地方服务优势 公共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有:地方政府 机关、地方经济建设、地方科研单位等,其地域特点十分明显。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地方历史状况、现实状况的掌握。如地方政府确立经济开发项目前,首先要论证其项目的可行性,而论证的依据离不开有关地方文献。如辽宁省的本溪市原以矿业、钢铁业为经济发展龙头,在矿源面临枯竭需要重新立项时,省市领导依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文献数据,制定了以化工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方针。外商投资,也要首先了解当地有关情况。美国汽车通用公司在向沈阳、上海投资时首先对当地汽车行业及市场情况进行调研,这些情况有许多来源于地方文献。地方科研单位的研究项目多数围绕地方这一地域主题或与之相关的主题。据辽宁省社会科学院1985~1995年《科研成果目录》统计,10年中14个部门130名专业人员共完成科研成果近3500项,其中约1150项是围绕地方这一主题。经济、历史、党史3所的科研成果一半以上与地方主题有关。甘肃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曾对“丝绸之路”、“石窟艺术”、“敦煌学”、“西夏学”等地域性专题研究提供很好的服务。而地方有关单位在开展某些工作时,也需要利用地方文献了解一些相关情况。如沈阳园林旅游公司在确定建立满族民俗博物馆时,即从辽宁省图书馆获得系列满族民俗资料作其项目实施的文献依据。黑龙江日报社史志办在编写《东北新闻史》过程中,其资料来源主要是东北各大图书馆入藏的地方文献资料。辽宁省图书馆曾利用馆藏有关资料为其整理出1949年以前东北地区的报纸名录202条。从读者利用图书馆情况也能看出其对地方文献的需求。笔者1997年完成的73项社科咨询中,有49项属于地方文献咨询范畴。 2.2地方文献征集优势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优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①地方政府干预优势。图书馆直接隶属于当地政府,它可以通过政府向有关部门下发文件,征集地方文献。1960年1月,中共广东省人民委员会批转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办法”; 1978年、1985年又先后两次发出“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 1989-1990年黑龙江省先后三次下发《关于做好地方文献和地方出版物征集和收藏的通知》、《关于公共图书馆征集地方文献的报告》、《关于商谈地方财政部门补助征集地方文献经费的函》,其他省份也发过类似的通知。这些文件的下发,方便了各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及地方出版物的征集。②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优势。各图书馆除入藏当地文献外,也入藏其他地区的文献资料。如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均藏有辽宁省图书馆未入藏的辽宁方志、东北刊物等。因此,辽宁省图书馆可根据需要,通过复印补充入藏。③图书馆内部政策优势。图书馆领导因其服务地方的宗旨,对地方文献的采购多给以大力支持。如辽宁省图书馆的领导在购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对地方文献的购入依然给予保证。④地方文献入藏基础丰厚的优势。许多图书馆早在50-60年代即已着手采购征集地方文献。如广东、北京、甘肃、上海、辽宁等地。辽宁省有“东北地区研究”文献资料25.135种,“占本学科文献总藏量的40.34%”。辽宁省图书馆1990年建立地方文献书库时,仅从基藏书库提取中日文图书复本(不包括古籍),就入藏近4000种地方文献。⑤地方人士热爱家乡的地缘优势。爱家、爱乡、爱国的情缘不分种族、国界,无论人在何方乡情不变。许多人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捐赠给家乡图书馆。如黄荫普曾捐赠大批广东文献给广东中山图书馆。许多图书馆利用这种地缘优势建起地方作者库如广东、遵义、临清、佳木斯、沛县等等。 2.3人才及其他相关优势 在图书馆能够将文献与使用文献者有效挂接的关键是人,是一批业务能力强,又有敬业精神的工作人员。目前各公共图书馆重视对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素质教育,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及精神面貌都有较大改观。80年代起又补充进一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的专业人才。经过几年的实践,这批人已能利用所学驾御图书馆业务,其中佼佼者已成为图书馆中的业务尖子,并走上领导岗位。可见图书馆开展各项工作基本具备了人才优势。就开展地方文献工作而言,这种优势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对外服务人员有多年为地方服务的经验,对地方需求比较清楚;多数人生于斯、长于斯,对多年生活工作的地方有较深厚的感情,对当地历史及各方面情况也有较多掌握;加之对馆藏的了解掌握,几种因素结合起来,对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无疑十分有利。 图书馆现代化技术的采用,各项先进设备的配置,亦为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提供了优越条件。目前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多数已系统配置缩微复制、视听、计算机、扫描打印等设备,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技术及技术人才也相继到位。许多图书馆已利用这一优越条件着手做地方文献的基础建设工作。如首都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已具一定规模;1996~1997年辽宁省图书馆开始建立“辽宁近当代作家、作品资料数据库”,已输入数据近4000条;“《盛京时报》数据库”已完成数据单近万条,并开始录入工作;“东北图片数据库”的图片及数据录入工作正在进行等等。总之,随着社会信息意识的增强及邮电通讯事业、计算机产业、印刷事业的全面发展。图书馆这一规模庞大的信息产业系统的信息优势也在不断地显示出来。 3 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前景 地方文献工作虽然早已引起图书馆界重视,但地方文献不以文献载体或学科分类的特点却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这项工作在公共图书馆内的开展。以往在多数图书馆中,地方文献工作被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如采购征集由采编部负责;二三次文献开发及咨询工作分散在社科、科技部门;读者的文献利用则因其载体情况分散于有关部门。由于这种分散状态使地方文献的入藏、目录及服务特点无法集中体现。一方面读者不知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无法深切体会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近几年,因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许多公共图书馆中,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已被落实到实处。他们纷纷将其作为一项独立工作来开展,而且取得较好效果。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工作几起几落举步维艰的局面已经改变,而且很有发展前途。 首先,地方文献需求市场极有潜力。这种需求不但具有社会效益,还会产生经济效益;不但具有国内市场,而且具有国际市场。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许多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大量文献资源为依托,如屈原、黄帝陵、话说黄河、话说长江等影视作品的完成。各地开展无污染的旅游业,需要将地方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他们愿意付出报酬得到可供参考的系统的地方文献。首都图书馆多年来利用地方文献为社会服务除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外,每年还可为图书馆创收十几万元即说明了这一点。我国自改革开放后, 引起世界极大关注。出自政治、经济、文化需要,各国在与我国建立往来关系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各地情况。沈阳东北亚研究所抓住这一机会,凭借对东北地方文献线索的掌握,对国内、国外市场需求的了解。编辑出版了这方面的系列资料。如《东北考古资料集成》、《高丽、渤海史料集成》等等,以此占领国内外市场,其年收入可维持70余人的开支并有盈余。其次,公共国书馆地方文献资源丰富,并且还在源源不断地补充。这些地方文献极有开发利用价值。以东北地区为例:哈尔滨市图书馆入藏的《远东报》(1916-1945)全国仅此1份,此外还有其他极具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大连图书馆的满铁资料及日文报刊,一直是国内外读者长期利用的资料;辽宁省图书馆的东北地方志及解放前中文报刊也长期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青睐。此外,现代化技术已被社会广泛应用,图书馆为适应社会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如利用计算机将文献信息整理加工成不同专题数据库。将已开发出来的数据库与现代通信技术结合服务于社会等。 综上,不难看出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经过多年实践,已总结出部分成型经验,有了一定基础。而且从文献入藏到服务对象、服务设施及服务队伍,公共图书馆都占有优势,加之国内外对地方文献信息的需求,故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图书馆工作论文: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修史撰志,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除了史官编纂的正史之外,尚有大量的地方文献散诸民间。这些地方文献与正史相印证,成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对地方公共图书馆来说,全面收集、系统整理、妥善保存、充分利用这些地方文献,既是重要任务之一,又是藏书建设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以天津图书馆为例,谈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命名天津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天津市成为一座地方文献的“富矿”。本文的主旨,即在于进一步开发这座“富矿”,对天津地方文献的概况,市馆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市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及今后的设想,加以初步探讨。 1 天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 天津历史悠久,其地方文献源头,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以前。战国时期,天津主要归属燕、齐两国。在近郊发现的战国遗址和墓葬达50多处,并挖掘出大量铁制工具、陶制渔具以及刀币。这些遗址和墓葬,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地方文献的一大富源。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反击北方乌桓贵族的侵扰,在天津平原上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把水路从四面八方连接起来,奠定了天津日后航运枢纽的地位。隋代,大运河开通,氵瓜 河尾(今日海河)与黄河、淮河、长江沟通。唐朝建立,又按照泉州渠故道,开凿一条新的平虏渠,使经过大运河或渤海湾北来的船只,由氵瓜 河尾进入平虏渠,直抵渔阳郡。杜甫在《后出塞》和《昔游》两诗中,作了生动的描绘:“渔阳豪杰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输东吴。”“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转粟帛,沧海凌蓬莱。”那些有关挖掘河道的传说,运输物资的轶闻,以及墨客的诗稿、典籍的记载,都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 宋朝没能统一中国,在北方形成了与辽和西夏对立的局面。当时的天津平原,处于宋、辽交界之处;今日的海河,便是当时的界河。宋朝的沧州知州何承矩在界河以南引种南方早稻获得成功,开创了天津地区种植水稻的历史。与此有关的原始资料,是天津农业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金王朝强大后,老三岔河口一带是漕运的中心,建立名为“纲户”的专业船队。宝坻县至今还有个“纲户庄”,回响着历史的涛声。 元朝泰定三年,建天后宫,以祈求航海平安。当时任翰林院国史馆编修的张翥,曾来此进香,并写诗一首,道是“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由此可见民俗文化之一斑。类似的文化古迹。尚有城隍庙、文庙、玉皇阁等,文人骚客,题咏颇多。 “天津”之名,始于明代。解放后,天津旧城南门外发现一块明代的石碑,碑文为“成祖文皇旁入靖内难,圣驾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天津。”天津有很多具有文献价值的碑文,如“镇仓关王庙碑”,碑文中记载有关关羽的生平事迹和历代封号;“聂公碑”,表彰聂士成抗击外夷,为国捐躯的功绩。 明朝末年,大科学家、农学家徐光启托病寓居天津,引育南方稻种与山芋,其间必留下珍贵资料,抗倭与防辽战争中,军械制造、船只征募、兵将调遣等,都在天津进行。那些制造军械的图文、征募船只的公告和兵将调遣的令谕,都有收藏引用价值。 清王朝建立后,天津成为北方的商贸中心,也成为西方列强的凯觎之地,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与天津有关,诸如“天津条约”的签订;“天津教案”的发生;太平天国北伐军曾攻打过天津;天津义和团运动震惊世界;启蒙思想家严复曾在天津的《直报》连续发表《原强》、《辟韩》等著名论文。天津也是洋务运动的北方基地。北洋军阀集团是从天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由此产生了“北洋实业”,这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都留下大量的地方文献,有待我们去搜集和整理。 至于与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关的地方文献,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某一地域具有文史价值的资源,还不能直接成为文史资料。只有这些资源形成文字或图片等,才成为真正的文献——具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天津的出版事业起步较早,明末清初,私人和官方的编书、刻书、印书活动,日益兴盛,为形成丰富的地方文献提供了必要的也是优越的条件。 1886年11月6日,在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下,由天津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德璀琳和英商恰和洋行经理笳臣创办了天津第一张中文报纸《时报》。1887年10月,严复等人又创办了《国闻报》,这是由中国人创办的天津第一份近代报纸。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在天津发行的报纸,已达60多种。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影响较大的革命报纸。到1948年底,在天津出版过的报纸,多达140余种,以《大公报》最为突出,与上海《申报》齐名。 这一期间,政治事件,社会风潮,商场动乱,军界纠纷,列强入侵,百姓抗争……无不在报刊杂志上得到反映,当时的新闻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积为珍贵史料。即使是街头小报,花边新闻,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病变与溃疡,使当今的社会学家怦然心动,从中发掘出有意义的信息。 解放后,天津的图书出版事业稳步发展,先后成立了天津人民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仅1965年,共出版图书475种,总印数达4960万册(张),其中有不少属于地方文献,或从中可以“提炼”出地方文献。 “”期间,图书出版事业既受到严重摧残,也得到畸形发展,产生了一批“派书”、“派刊”、“派报”、“派文”,它们成了编纂与研究“史”的“绝妙好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的出版事业飞速发展。至1989年底,全市共有12家出版社,该年出版各类图书杂志2930种,总印数达20130册。地方文献,成为众多出版物中的一枝奇葩,如《津门杂记》、《天津建设四十年》和《天津软土地基》等,在全国图书评比中获奖。 总之,天津地方文献资源丰富,而开发这种资源的重任,已落在了地方文献收藏中心——天津市图书馆的肩上。 2 地方文献收集范围探讨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其收集范围,收集范围确定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地方文献的收藏质量,而收藏质量的好坏,又将制约地方文献对本地区各项事业所起的作用。 地方文献简言之是在内容上涉及某一地区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的具有地方研究性质的文献,“记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记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记 经济则有户口、田赋、关锐;记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奇观、详异;记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①其涉及面非常之广,包括了各种学科。 关于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历来意见不一,争论颇多。一种意见认为,凡是有关本地区的一切资料,不论它的载体形式如何,凡古今中外关于本地区的一切情况的记述资料,本地区一切人士的著作、古今名人事迹、传记以及对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有重要贡献的外地人士的事迹、传记,本地区的一切出版物(包括本地区发行的非正式出版物),都属地方文献范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地方文献应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色的著作,凡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内容上没有地方特点的,都不是地方文献资料,这两种意见的分歧,给从事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者带来苦恼,使他们莫衷一是。针对于此,笔者以为,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应着重以下几方面: 2. 1地方志 地方志是一种以区域为中心,记述某一区域的地理地形、气侯环境、历史沿革、历代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历代地方人物、艺文、名胜、风俗等历史性资料的总汇。由于地方志在地理上的区域性,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史实资料上的可靠性,因而对于本地区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以往,一些研究地方文献分类的文章,都不把它单独立类,而附于地方资料内。其实,地方志既是地方资料,又是地方著作,一般还是地方出版物,又是横跨这三类的重要部分,而且今后数量上亦不会太少,所以应单独立类,放在地方文献各类的首位。 早在1958年8月就曾说过“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地都编有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各地的经济建设的有用资料。”一语道破了地方史志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加以它是一个地方资料的总汇,更显出它的独到之处。所以它是地方文献中最重要的部分,必须重点搜集,力求完备。 以天津图书馆为例,有关天津地区的地方史志,我们应重点收集,如清代修志十分普及,除省、府、州、县志一再续修外,不少村镇乡里也编有志书,如《杨柳青小志》等。其他有关天津的方志,如《天津县志》、《天津卫志》等,都应重点搜集。 2.2历代地方人士著作 地方人士包括原籍在该地的,也包括原籍虽不在该地但曾在该地任职、居住,并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著述如文集、专著、论文、诗词、信礼、日记、奏折等等,都或多或少反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状况,故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如明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虽是山东蓬莱人,早期在浙江、福建一带抗击倭冠,他的事迹、著作被收入浙江、福建地方文献。但他于隆庆元年被张居正调到北方,镇守蓟州,加强战备,在镇十六年。他对练兵、治械、陈国等都有创见,著有《纪郊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所以戚继光及其事迹、著作亦列入天津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之列。 又如,严复是福建人,但他一生中最有作为的黄金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在这时期,他用自己熠熠闪光的思想,为中国人民点亮了一条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道路。为近代天津增添了霞光般的异彩。因此,其著作亦作为天津地方文献的着重收藏。 2.3地方出版物 地方出版物是指某一地区刻印、出版、发行的一切资料。包括解放前本地区刻印出版的书刊和解放后出版的地方报纸、刊物和各系统、各部门编印的书刊资料。就天津图书馆来说,就应收藏天津地区范围内的一切书刊资料,包括正式的、非正式出版物、内部资料等。如我馆就完整收藏从创刊号开始的天津《益世报》、《京津泰晤士报》(英文版)等。 关于地方出版物,还有个争论问题,即内容与地方无关的,算不算地方文献?本人认为,在处理这一问题上,我馆不必规定的那么死,只收录地方出版物中内容与该地有关资料。因地方出版物是研究地方史、地方文化、科学史的重要资料。地方出版事业的盛衰,反映了该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状况。地方出版物切合本地区生产、科学、教学的实际,用途较大,因而应把地方出版物看作一个整体来收藏。 2.4地方史料 简言之,地方史料是论及本地区的论著。以天津为例,近百年来,天津人民有着反抗压迫和侵略的光荣革命传统,为天津地区的革命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的北伐军前队曾驻独流,林凤祥的北伐军的后队曾驻静海。清末义和团首领张德成于1900年4月在静海独流镇设拳坛,曾在紫竹林抗击八国联军,成为保卫天津的重要力量,创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又如,天津是全国最早响应五四爱国运动的地方,如、邓颖超、马骏等等在天津领导了爱国运动。这期间留下许多革命文物和资料,正是我们编写天津地方党史所最需要的材料。其它例子不胜枚举,这些地方资料我们应着重收集。 3 地方文献收集工作设想 地方文献的征集,是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更加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著述资料、信息资料,而地方文献正是当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记录”它为强化图书馆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搞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以天津图书馆为例。我馆在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上,路子尚未打开,方式方法上亦有欠妥之处,这直接关系到收集工作的成效。参见他馆经验,结合个人体会,本人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有如下几方面: 3. 1要细心地从现有库藏中筛选 一般说来,地方人士的著述,有关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专门著作都较易见到,而夹杂在其它著作中的有关资料就难以发现,尤其在新闻、出版事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有关本地的文献资料并不只见于本地出版物,也散见于外地的书刊上。因此,除了平日认真、细心、又能持之以恒地从现有库藏中筛选之外,没有其它捷径。 3.2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 图书馆要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要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说明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争取地方政府明文规定当地各种文献编辑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工矿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出版机关,有向图书馆呈缴文献资料的义务,并严格遵照政府规定主动呈缴各种地方文献。要争取本地政府对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请政府下发有关文件,确定征集内容、宣传图书馆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我馆89年始把征集天津地方出版物列为重点来抓,由采编部采访组直接着手。为此,我们自行起草了一份“关于征集天津地方出版物的 通知”,内容包括征集地方文献的宗旨、意义、呈缴与接收的办法等,并取得了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的支持,由他们下发正式文件,靠着新闻出版局提供的天津出版单位名称,仅89年一年,我们就与市120家杂志社及百花、教育、科技等7家正式出版单位建立了缴送样本的关系,取得可喜的成效。3.3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线索,广泛联系 图书馆应组织一定的人力,深入到政协、统战部门、组织部门,了解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人士(包括在国外、港台地区的人士)的通讯地址,这样可主动去函索取这些人士的著作,还可到文联、文史办、各学会,了解他们地方文献信息,及时收集资料。 3.4开展以搜集、宣传地方文献为主题的活动 图书馆可利用节日或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深入广泛地宣传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作用,让更多的人士了解地方文献的使用价值。同时召开征集地方文献的座谈会,从个人或团体的角度向广大读者进行宣传,争取支持。亦可采取边收藏边展出的方式,将已征集到的地方文献选展,进一步宣传地方文献,扩大其影响。在展阅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征集工作。 3.5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相当一部分是非正式出版物,又绝大部分散失在某些单位或私人手中,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召开有关人士座谈会,取得其支持和协助,提供有关线索,反复访问搜集,对数量极少的珍贵文献,更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登门访求或征购,尽量征集到社会上或私人保存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本地区各有关单位进行征集,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 3.6历史文献部分,可到如下单位收集: 档案馆。多藏有地方志书和大量的地方文献。可部分复制,或掌握目录,供参考咨询用。 民政局。有关近代革命活动、革命烈士的文献,有可能从民政部门索获。 公安局。历次政治运动,使某些地方文献或有价值的地方资料集中到公安部门,幸运地保存下来。 博物馆。本地的历史、文物方面的情况,博物馆资料最全,结论也最有权威性。他们的公开出版物、内部出版物、简讯、说明、展览等资料全属地方文献,务必收集齐(种类)、全(完整、连续)。 其它如广播站、电台、电视台、城建局、民委、文化馆、艺术馆、科委、科协、科技馆等等,从中都可索获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 此外,在搜集地方文献时,我们的触角,不应局限于本地,也应该伸向异地,甚至异国。外地与外国人士论及本地的著述,外地与海外出版物中有关本地的种种资料,亦属地方文献范畴。 总之,收集地方文献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要不懈地坚持下去。 4 地方文献管理工作初探 这里主要讨论应否建立专藏库的问题。地方文献专藏库是为了突出本馆特色,适应特定读者需要而建立的,是否建立专藏库,应视各馆具体情况而定。以天津馆为例,以往,我馆地方文献资料是分散在若干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并由这些部门根据各自特点分别进行管理的。比如:地方出版物中的图书一项由典藏部保管,地方报刊杂志由报刊部管理,解放前的地方史志由历史文献部保管。这种分散管理模式,使地方文献资料整体被报刊、古籍、典藏、阅览等部门分割得不成体系。一方面,不便于地方文献工作者了解和熟悉馆藏;另一方面,也不便于读者充分利用这部分宝贵资料,为此,本人认为,现有的这种地方文献的分散管理模式,应通过适当的集中管理来加以改进。那么,如何对地方文献进行集中管理呢,在地方文献的藏书布局上,我馆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建立地方文献专藏库,把分散在各部门中的地方资料全部集中在所设置的专藏库中,即对地方文献实行绝对的集中管理,另一种主张:分散管理,无需设置地方文献专藏库,只要在现有管理机制下,通过编写地方文献目录,使地方文献系统化,整体化,即对地方文献进行分散集中管理或相对集中管理。这两种观点各有利弊。本人认为,最为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小规模的地方文献特藏室。 将地方文献集中于一库,虽然方便了读者,也使得地方文献整体性、系统性得到极大加强,但就我馆目前条件来说,并不切实可行。 理由之一,绝对集中管理将会破坏我馆的整个藏书体系。 理由之二,将地方文献集于一库,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理由之三,由于地方出版事业的迅猛发展,仅地方出版物一项就会使得该库规模日益膨大,难以支持。 理由之四,从历史文献部角度考虑,我馆现存线装图书40余万册,列为善本和特藏的有8000种,其中仅地方志一项就有4000余种,其中不乏珍本、善本、甚至孤本。如果从中析出地方文献资料,去充实地方文献库,那么,历史文献部自身完整的藏书体系就会被打破。如果把历史文献部门中的全部地方文献资料进行复制,虽是一项好措施,但目前我馆并无充足的物力、人力、财力保证它的实施。况且,古籍图书的保管,较之普通图书要精细得多,必须做好防虫、防盗、防火、防潮等工作,其设施条件要求很高;而我们地方文献库并不具备这些良好的设施以保证珍贵的古籍资料长久存放。最后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古籍的咨询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等,历史文献部门的同志,更熟悉自己部门藏书情况,因而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所以,这部分文献仍由历史文献部门妥善保管为宜。 理由之五,我馆是一个综合性图书馆,不仅要考虑地方文献部门,还要考虑其它更重要的内容,而分散集中管理或相对集中管理,既可以方便读者,使读者通过查阅目录,即可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也会使地方文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大大加强,同时避免了绝对集中管理的诸多不利。 因此,对于地方文献,应通过编写目录方式进行分散集中管理或相对集中管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实施: a 授权某一部门负责地方文献的编目工作,由该部门组织各有关部门进行目录的编写。 b 所编写的地方文献目录应突出地方文献的重点和特点。 c 建立有特色的地方文献特藏室,负责今后地方文献的收集和管理,把一些独具天津特色的资料集中起来,如太平天国革命史料,义和团革命史料,等领导的革命斗争史料。一些重大历史时期的珍贵图片资料,重要的统计资料等集中起来,建立小规模的地方文献特藏室,以突出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 总上所述,地方文献工作,是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 要部分,证史补遗大有可为。应当引起重视,持之以恒,全面规划,日积月累,由点到面,积浅入深,逐步形成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地方文献”资料体系。 图书馆工作论文: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民族地区图书馆除了负担着为科研和生产服务,为提高当地各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服务的任务外,突出的是还应担负起收集和整理、提供民族地方文献这一特定的任务。近年来许多民族地区图书馆,在收集地方文献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在对地方文献收集的范围,类型以及民族地方文献的作用的认识和做法上,都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探讨的地方。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民族地方文献的范围和类型 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首先应该掌握该民族的历史概况,社会发展与地方文献形成的关系,再根据本民族的特点,调查了解地方文献资料在民族地区的流传形式、保存情况,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挖掘。 地方文献的形成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文化、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建国后从原始社会跨越到封建社会、有的民族受封建制度的统治时期较长,经济、文化的发展落后于内地,地方文献的形成与汉族地区相比也相应的有许多不同之处。 地方文献的形式又与语言文字有密切的联系。有些民族的社会发展较为迅速,文化上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所以地方文献中正式出版物占的比例也较大。而有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把本民族的各种历史事件、传说故事、风俗习惯采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记载,如采用不同符号代替的、象形的、摹仿汉文字的。有的民族还用手势、队形及各种表现方式对事件进行反映,有的则以口头形式流传。 各民族地方文献形成与形式的差异,必然带来民族地区图书馆收集工作的特殊性,收集范围也不能限制于地方志、人物志、革命史料、科技史志及本地区发行的一切正式出版物,还应该包括民族地区采用不同方式方法记载流传下来的一切能反映民族地区风貌的,反映政治、经济、山川、自然资源方面的资料。如果根据各民族地方文献的形式进行划分,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进行收集。 (一)正规出版物。民族地区由于受社会发展、政治经济、语言文字的局限,正规出版物的数量与质量上都不能同内地公共图书馆相比,许多民族地区解放前从未纂修过地方志。所以这方面的地方文献主要是建国后的国家出版物中涉及有关民族问题的部分,以及民族研究单位收集整理的有关资料,民族地区政府部门有关法令、材料汇编及外地著者反映民族地区的作品,及各种调查报告,资源考查等。 (二)非正规出版物。非正规出版物是构成民族地方文献资料的重要组成部份。民族地区图书馆要根据自己民族地区地方文献形成的特点及与一股性公共图书之间的差异,确定收集的范围,根据对某个民族地区的非正规出版物的调查统计的分析,一般非正规出版物包括: 1、民族中为了反映某一历史事件,纪念历史人物等各种事件记载的碑刻、石刻,民族自然村的乡规民约碑、人物题记等。这些碑刻可以复制为拓片、照片进行收集。 2、由于边域纠纷冲突引起,对边疆领土划分、冲突事件进行详细记载的各种抄本、图册。 3、各个民族家庭中、自然村中对各种事件记载的家谱、村谱、户籍册、统计表。 4、至今流传在民族群众中的各种经卷、史诗及各民族采用不同方式对本民族事件记载的各种抄本、稿本。 5、能够为研究民族历史、民间艺术提供一定研究资料的画册、画卷及能够反映某一历史风貌的照片图册。 6、民族中受语言、文字限制,采用各种不同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记载的实物。 (三)口头流传的“资料”。严格说来,不属于文献范围;但我认为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不能仅限于文字的东西。口头流传下来的,把它记录整理出来也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我国少数民族口头流传下来的东西很多。收集时要保持原貌。口头流传的“资料”包括:民族地区的民间艺人演唱的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曲谱、曲调及各民族中广泛流传的神话、民间故事等。我国有的少数民族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更要着眼于实物资料和口头流传的活资料。 二、民族地方文献的作用 民族地方文献一向为民族地区图书馆所厚爱。有的民族地区图书馆把所收集来的地方文献资料称之为“镇库之室”。一般说来,民族地方文献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用于研究民族族源问题。有些研究人员一直苦于没有这方面的文字资料,只能借助于考古来开展研究工作。但它们仅是出土文物,没有文字根据。地方文献资料中的家谱、族谱、村史对这方面有着详细的记载,家谱中记载着家族的变迁。有的家族采用的父子连名制依据等,对研究该民族与外来民族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的文字根据。 (二)用于研究民族历史人物。地方文献资料中的碑刻、名人题记中对此就多有记载。如白族著名诗人赵藩的家乡,村口所立的“故里碑”中对他的生平简介,就为研究提供了较为可信的原始资料。 (三)用于研究民族文化的形成及民族文学的演变过程。例如:沐氏统治云南时期的地方典册、民族文史资料都已焚毁,流传至今的正规出版物几乎没有,但依靠大理州境内的洱源西山公社保存的白族民间演唱曲本、谱本、民歌抄本、稿本及流传在民间歌手口中的各种民歌却能找到与那个时期有关的许多文史资料。大理喜州的“山花碑”,文字方面借用汉字记白语,书写采用“三七一五”的山花体民族形式刻在碑上。这些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为研究白族民间文学的发生发展,研究民族的历史和语言的发展,民族诗歌的源流及文字使用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四)用于研究民族中的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由于民族文化的落后,对自然界侵袭造成的各种灾祸得不到理解,各民族对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进行崇拜。有的民族从各种不同渠道传入了宗教。由于宗教的传入,加上民族中对自然界崇拜,民族地区工、农业各方面受到相当的影响。地方文献资料中的各种传说故事、经卷、神话、叙事长诗、还有在部分民间艺人中演唱的曲抄本、民歌,对各时期宗教的兴盛、自然崇拜的形式都有记载。 (五)用于研究民族艺术史、音乐史。例如: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南诏国时期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及各种不同形式记载的大本曲本、吹吹腔谱本及民间艺人口中流传的演唱曲谱,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所展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南诏开国的传奇神话历史故事,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及宗教与政治的关系。这些珍贵的资料被研究人员称为“南中瑰宝”。 (六)用于研究民族科学技术的发展。民族地方文献中有不少记载民族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及建筑过程的数据,地方疾病的防治以及历史上民族地区有特色的各种生产技术资料。它们的作用往往是考古所难以达到的,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 图书馆工作论文: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纵横谈 湖南馆是1904年3月成立的,越92年风雨历程,筚路蓝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地方文献,基本上形成了馆藏特色。 一、整体思路和规模化格局的形成 作为地方性图书馆,必须全面、系统、长期地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这样的观念和认识必须是坚定不移的。湖南馆的地方文献收藏达到现在的规模,是几代湖南图书馆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刚解放时,湖南馆所藏图书报刊不到13万册。解放后,图书馆历届同仁坚持不懈地从事乡邦文献的访求、征集、购买,其效果是明显的。40多年来,藏书量有过几次大幅度的增加。一次是50年代,征集、接收湖南革命文献、着作版本、古旧书刊60余万册;另一次是“”期间,征集、抢救、接收书刊资料、字画20多万册(件)。这两次增加的书刊,大都是湖南地方文献,其中不乏珍品,为馆藏地方文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入80年代,对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完成了质的飞跃,由不自觉行为转变为自觉行动。1981年建立湘版书库和地方文献征集组,特别是1983年,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征集地方书刊资料的通知》,以文件形式确定由湖南馆担任全省征集地方文献的具体工作,饬令全省各地、各单位出版(含非正式出版)的书刊资料都必须缴送给图书馆。由于形势的发展,1995年“两办”文件经过修改,重新颁发《关于做好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通知》。 1984年独立建置地方文献部,专门设立地方文献书库,从组织上保证了地方文献工作的有序进展。 10多年来,工作局面不断拓开,成绩斐然。 1.征集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前提 如何征集地方文献历来存在宽严不同的两种办法,湖南馆是灵活掌握的,凡是湖南出版物、湖南人士(包括长期在湖南工作的客籍人士)着述和内容涉及湖南的出版物,都属于征集范围,“宁宽勿窄”;而地方文献库的收藏则是以内容反映湖南的、经济、文化等一切有研究、保存、参考价值的史料性文献(不限作者籍贯、出版地区、出版方式、载体形式),“宁窄勿宽”。为使各项工作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先后制定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条例”、“湖南名人文库征集、管理办法”、“地方文献库收藏标准”、“地方文献分类表”、“地方文献分编细则”、“‘’资料分类表”以及“地方文献部工作条例”。在征集工作中,一靠“红头文件”,包括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省新闻出版局的文件,“文件”的出台,给征集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作用无疑是很大的,但不能依赖“文件”,“文件”实施的效果与征集人员的主观努力是紧密相关的;二靠征集人员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动脑要勤,动腿更要勤。例如,为了搜集已经出版的县、市志,因为大多数县市志是与省外出版社合作出版,无法得到缴送本,只能写信去要,派人去取,仅1995年,就派出两个征集组,分赴29个县市,行程一万公里,征集到县市志60余种、专业志70余种,还有各地出版的地方年鉴和地方史料;三靠广泛联系,湘音湘情牵湘人。这里面包括信函联系,每年春节前寄赠贺年片,纸短情长;到各地召开湘籍人士座谈会,邀请海内外湘籍人士来馆参观,如台湾《湖南文献》发行人刘修如先生多次到馆,回台后,撰文介绍湖南名人文库,动员海外湘人捐书;邀请着名作家、画家来馆举办笔会、鉴赏会、展览等。 2.建立较完整的地方文献保障体系 在宏富的地方文献中,地方史志,解放前出版的湖南地方志约450种左右,湖南馆则藏有410种,另有缩微胶卷本20多种,此外还藏有山水、古迹、宫殿、陵墓、园林、书院志近百种;民国湖南省志稿汇编资料2000余种。近几年已经陆续出版的省、县、市志和各种专业志以及地方年鉴、专业年鉴几近全部收齐。馆藏湖南家谱、族谱1000余种,占已知存世家谱、族谱总数的3/5。地方报刊,解放前出版的1300余种,解放后出版的近2000种。地方版图书,民国时期出版的平装书2300余种,解放后出版的10000余种。湘人着述,包括解放前的抄本、稿本、刻本,约20000种。 3.珍贵文献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湖南馆因其特殊的地位,因此珍藏了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献,其中包括着作版本2600多种、 20多个文种、 11000多册;徐特立同志书写的诗词条幅、学习笔记、会议记录、批注圈点的图书等等;湖南革命文献500余种,如刊于1925年12月1日《革命半月刊》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刊于1927年3月20日《向导》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湖南区委机关刊物《新民》(部分)等;陈天华的《猛回头》,《湘江评论》、《新湖南》,《湘省大汉报》、《湖南通俗报》等;湘军着名将领曾国藩的奏槁、批犊、信札、日记、诗文和湘军史料100余箱、几千万字;左宗棠手札70余件;中国首任驻外使节郭嵩焘的手稿《养知书屋日记》(200多万字),还藏有王船山、何绍基、王闿运、彭玉麟、胡林翼、陶澍、王先谦和谭嗣同、黄兴、蔡锷、陈天华、谭延闿、杨树达、张舜徽等一大批湘籍名人的稿本,其中有着述、信札、日记、诗文以及大量的书画作品。 4.颇具特色的“”资料 “”是历史的逆转,但它毕竟还是历史的存在,此期间生产的成千上万种纷杂的出版物自然也有其收藏的价值。“”时,湖南馆的同志独具慧眼,搜集、价购了近百万份小册子、小报、传单、画刊,其中涉及湖南的二三十万份,将为后人了解湖南“”的发生、发展以及研究“”中的重点人物、重大事件、重要群众组织的情况提供原始资料。 5.湖南名人资料中心的创建与发展 为增加地方文献工作的特色,拓宽文献搜集的渠道, 1989年创建湘籍名人文库,1992年改名湖南名人文库,目的在于加强与一部分不属湘籍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省籍人士的联系。1995年又易名湖南名人资料中心。“文库”成立以来,搜集到海内外湘籍人士(含湘籍华侨和外籍湘人)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省籍人士5000多人的资料,与3000多人建立了联系,收到2000多人寄赠(捐赠)的着作、手稿及个人藏书5万册左右(不含徐特立同志的藏书15800册),建立了一个综合文库和“着作版本藏阅室”、“徐特立同志藏书阅览室”、“湖南作家文库”、“张舜徽先生文库”、“蔡仪先生文库”以及吴相湘、谭戒甫、陶懋炳等多人的专柜。“文库”的建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这对弘扬湖湘文化、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亮丽图书馆形象也不无裨益。 6.地方文献工作自动化管理已经起步 对地方文献的征集、编目初步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为了建立湖南人物资料数据库,湖南馆自行研制“人物自动化管理系统”,目前已投入试运行阶段。 二、逐步深化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1.编制了一批书目索引 据不完全 统计,先后编制出《湖南各专县市报工农业经济重要资料索引》、《馆藏湖南地方文献资料目录》、《湖南着者及其着述简表》、《馆藏湖南地方志目录》、《湖南家谱、族谱目录》、《湖南报刊大全》、《洞庭湖开发书目》等等。 2.为修志提供馆藏资料 80年代中期,全省修志工作全面铺开,地方文献的需求陡增,各级各类修志人员涌向图书馆,湖南馆应接不暇。为了缓解“供求”矛盾,与省志办联合下文,安排预约来馆,增加阅览座位,延长开放时间,帮助组织力量代查代抄。平均每天接待读者100人左右,持续近4年时间。那时候只考虑“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没有搞与经济效益挂勾的“改革”。为修志提供资料,起到了全省任何单位无法替代的作用。 3.发掘、整理、编辑各类地方性、史料性图书40余种 一是参与整理,如《曾国藩全集》、《王闿运诗文集》、《湖南青运史》、《湖南女运史》、《湖南工运史》、《湖南党史》等;二是提供稿本,由出版社编辑或影印出版,如郭嵩焘《养知书屋日记》、《船山全书》、《湖南全省掌故备考》、《湘城访古录》等;三是主持编辑出版《湖南地方志太平天国史料》、《湖南地方志中的少数民族史料》、《自立军史料集》、《湖南地方志提要》、《湖南资料手册》、《当代湖南人名辞典》等。其中《湖南资料手册》全面系统地反映湖南和平解放以后至1989年10月, 40年间的各方面的情况,资料宏富翔实,编排合理,是一部大型的资料性工具书,一部浓缩的湖南史志。出版后,各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95年出版的《当代湖南人名辞典》,收录海内外湘籍人士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省籍人士2652人,是全面研究湖南人物的开山之作。 4.开放地方文献阅览室 集地方性图书、期刊、报纸于一室,既接待研究型读者,也接待普通读者。同时,各专门阅览室也实行对重点读者的服务。 三、廓清迷雾,统一认识 问题与成绩同在,成绩越多,问题也相应增加和突出,不过有些问题有待于探讨: 1.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没有理顺 地方文献是馆藏文献的一部分,地方文献工作是全馆业务工作的一部分,二者的关系是十分明显的,局部的作用只能是完善整体,不能削弱和损害整体。而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长期困扰着湖南馆。例如地方文献是集中入藏,还是分散入藏?是适当集中与分散入藏相结合,通过书目索引集中揭示,搭桥铺路,还是必须搞“小而全”的地方文献库?几种意见争论不休,决策处理时态度模棱两可,摇摆不定,致使具体工作人员无所适从。地方文献既有图书,又有报纸、期刊;既有近现代、当代文献,又有古代文献;既有大量纸质载体文献,又有其他载体形式的文献。根据一定的藏书体系,已经分藏在各个业务部门,如果一味强调集中入藏,势必会彻底破坏已经建立起来的藏书体系和布局。目前,湖南馆采取的是在不影响全馆藏书体系的前提下,实行适当集中,而大量的还分散在各业务部门。关键问题在于即使分散,但必须整体揭示,恰恰在整体揭示上,10多年过去了,还只停留在准备上,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馆藏地方文献目录,这是一项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建设,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被耽误了。 2.工作在浅层面上运行 主要表现在:文献的搜集局限于省内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和能通过出版目录了解到的外省出版的图书,是以种、册为文献单元搜集处理的,而大量的内容具有“湖南特色”的资料分散在全国各地出版的图书、报刊上,湖南馆并没有全面开展搜集整理。这项工作要求高,难度大,但绝不能因此而不去做,否则地方文献的收藏是残缺不全的。在文献阅览上,目前仍停留在一次文献的借借还还,而地方文献阅览室主要是提供二、三次文献或经过集中归类整理后的资料。编制书目索引是地方文献工作的主要手段,而湖南馆近几年没有编过地方性专题目录。严格地说,湖南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 还有许多的问题,诸如人员群体素质不理想。没有好的人员素质,要求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那是一句空话;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不能只简单地提供“原料”,还必须组织力量进行深加工,提供“半成品”或“成品”,进而转化为“商品”;由于市场经济的驱动和负面影响,社会环境对地方文献征集的支撑力愈来愈小,征集工作的难度愈来愈大,又缺乏相应的对策;工作手段落后,设备严重不足,活动经费短缺,等等。 四、创造地方文献工作新局面 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是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终结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文献工作的规模效应程度决定着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和地位。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地方文献工作在全馆工作中的重点观念和重点意识,遵循既定方针,不断调整工作策略,努力创造出新的局面。今后五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湖南馆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完整的馆藏地方文献目录体系 目录体系应含古今各种载体的书刊资料,有分类、题名、主题、责任者4种,从不同侧面全面揭示馆藏,特别要注意目录与目录之间、藏书地点之间的联系,为读者利用地方文献提供全方位的良性服务。同时,编撰各种为湖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中、小型专题文摘和书目索引。 2.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文件”效力,广泛寻求社会支撑,在地方文献搜集上采取整体推进,重点突出的战略 凡新闻出版部门出版发行的书刊,要通过做工作,该缴送的都应及时缴送,把漏缴率降到最低程度。视听资料生产部门发行的电影拷贝、录像片、录音带等也应根据“文件”要求缴送,起码要缴送属“地方文献”范围的产品。凡是地方文献收藏的重点,如地方志、地方史料、地名资料、地方水文、气候资料、地方物产资料、地方人物传记资料、地方报刊等的收集要基本做到准、齐、全。 3.切实建好湖南名人资料中心 使之上档次、上规模、出特色,变“自封”为“他封”,让“中心”存留湘人心中。建设好湖南人物资料数据库,创办《湖南人物》,修订好《当代湖南人名辞典》,成立湖南名人研究会和基金会,逐渐把湖南名人资料中心办成湖南人物的中心,资料中心、研究中心。 4.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 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地方文献的搜集、书刊的编目整理,文摘、目录、索引的编制。在建好湖南人物资料数据库之后,建设湖南地方文献数据库,起点要高,规划要严密,实施要视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先完成书目数据库,再完成篇目数据库,最后考虑全文检索数据库。这是一项展现湖南馆实力的工作,务必要下大力气做好。 5.努力培养一支素质精良、优势互补的地方文献工作队伍 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历来为识者所重视。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求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掌握现代化手段的能力;不仅要求具有事业的奉献精神,还要求具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板凳须坐十年冷”,事业的成功才会向你发出微笑。 6.建立健全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地方文献征集网 为推动省、市(地)、县(市)三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全面展开,扩大地方文献搜集的地域范围和种类,要注意搜集利用光盘、电子出版物等载体的地方文献媒体。共同建设自动化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 图书馆工作论文: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化倾向 我国现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起源于本世纪40年代后期以杜定友先生为代表的广东地方文献工作,迄今己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尽管有关地方文献事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仍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就其事业发展和社会影响而言,还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毋庸讳言,我国各地的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起步有先后,水平有高低,其发展呈现出很不平衡的局面。这种现象,与各馆对地方文献事业的认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而与各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机构定位、业务定位,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定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地方公共图书馆是否一定要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换句话说,地方公共图书馆是不是有从事地方文献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开展这项工作对社会以及图书馆有什么益处?地方公共馆是否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其次,这项工作的性质和方法与图书馆的常规业务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能否使用图书馆常规业务的方式和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其他类型地方文献工作的关系、地方公共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和效益前景、地方文献业务与图书馆其他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并在此认识基础上逐步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化进程。 一、从事地方文献工作是地方公共馆的责任和义务 1.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涉及到地方文献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应纳入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如对于地方文献的考古发掘、编辑制作、出版播放、展览、保管和研究等等,都属于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由此角度看来,地方文献事业是一项跨行业的社会事业,尤其是地方档案馆、博物馆、文物部门以及地方报刊、广播电视部门,都在不同程度地从事着地方文献工作。但是对于图书情报界来说,其狭义范围则只包括地方文献传播过程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或者说是地方文献的情报过程。具体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通过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典藏、流通,以及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向社会各界提供适用的地方信息和地方史料。这实际上和一般图书馆工作的内容是完全相通的。 2.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其他类型地方文献工作的关系 ①与地方新闻出版行业的关系 地方新闻出版行业包括地方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出版社等机构,它们从事地方信息的采集、加工与传播,是地方文献的生产源之一。其产品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原材料。在地方文献信息产生和流通的完整流程中,此二者是上下衔接的两道工序。 ②与地方档案工作的关系 “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2]”。所谓地方档案,不过是在档案的内容方面加以地域的限定,而这一限定与地方文献的地域限定是基本一致的。从地方文献基本概念的角度来看,地方档案当然可以归入地方文献的范畴,而且还应该是地方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的档案工作,大体上分为文书档案和技术档案两大部分,与地方文献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文书档案这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因各地都有专业的档案工作系统,他们以有关档案收缴与管理的法规为行为依据,所以地方档案的收集和保存,主要还是由这些专业档案部门来完成。 然而地方档案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侧重于生成于各级政府系统的现时档案,对于全部地方档案的收集,尤其是产生于民间的大批档案材料,和偶见于流通领域中的历史档案,则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因此,地方博物馆和地方图书馆从各自的角度去收集这类地方档案,还是大有必要的。 档案行业与图书馆行业是姊妹行业,它们同样要收集、整理、保管,并向社会提供有关的地方信息,仅仅是处理的文献形式和具体的工作手法略有不同而已,在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内表现为分工协作的关系。 ③与地方文博工作的关系 地方博物馆是陈列、研究、保藏本地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以及自然标本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各类博物馆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质、方针、任务,有系统地陈列文物、模型、标本等展品,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丰富人民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生活,并为促进生产、科研以及艺术创作提供资料和借鉴。 地方考古工作是通过考古发掘去发现本地方的古代遗迹和遗物,对这些实物史料进行研究,阐明本地方古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物质文化面貌,进而探讨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内,地方文博机构的任务主要是收集、研究、保管和陈列那些具有文物价值的地方文献。对于文献内容的传播,只采用实物陈列的方式。其工作内容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一种局部交叉的关系。 ④与地方社会科学情报工作的关系 广义上的地方社科情报工作需由地方档案工作、图书文献工作、专业情报工作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合力完成。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等社会机构都应是地方社科情报服务系统的子系统,这里所说的地方社会科学情报工作,主要指地方专业情报机构所从事的二次,三次文献的编制与报导。 地方社科研究和党政领导部门决策的需求,决定了地方情报工作必须具有地方特色。“各地区的社科机构的研究对象和各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所采取的种种对策,无不受本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人口、教育、能源、生态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各地区的社科情报工作必须立足于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又有开发意义的问题,进行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直接为社科研究服务,为当地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3]”。而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科情报工作的基础,则是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情报资料。在这一方面,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社科情报实质上是由社会领域和学科领域里产生的两部分情报(社会情报和学术情报)构成的。[4]”。如果说专业社科情报机构是以社会科学情报(或称社科学术情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而图书馆、档案馆等子系统则是以社会情报(或称社科基础资料或社会动态情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二者的关系大部分是交叉的。 ⑤与方志编修工作的关系 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 综合性著述。按其涉及的行政区域,可划分为全国性的总志和地区性的通志、州郡府县志和乡镇志;按其涉及的内容,可分为综合性的志书和专业性的志书。地方志是有关地方的百科全书。它“具有地方性、连续性、广泛性、资料性、可靠性等特征[5]”。实际上,方志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品种,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种。但方志这种特殊的著述体材仅仅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品种,而不是全部地方文献。 方志的编修是连续的,一部方志修成,若干年后又行续修。修志时所使用的原材料完全是地方文献;可以认为,方志是按一定方式纂修起来的地方文献汇集。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要为方志编修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原材料,然后又将新的方志收入地方文献专藏。地方文献信息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增值。 小结: 以上行业的工作内容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密切相关。然而地方文献的情报过程,亦即地方文献的采集、整序、典藏、流通,以及地方文献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却只能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机构独家承担,因为完成文献的情报过程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3. 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和效益前景 在图书馆系统内部,各馆的性质及其在图书馆网络中的层次各不相同,决定了各馆的社会功能不同,用户类型不同,因而信息需求也不相同。借用市场科学的观念来说明,各类型、各层次的图书馆各有其适宜的市场范围。各馆都应研究本馆的用户类型、使用目的、专业分类、情报需求类型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确认本馆在用户心目中的特殊价值。 在地方领域内,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以外的其他类型图书馆,受其性质与社会职能的局限,没有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社会义务。基于本馆主体用户对文献的使用目的,一般来说,也不具备相关文献资源的积累。 地方公共图书馆则不然。它的常规经费来源于本地方的财政收入;从综合文化的角度服务于本地方是它的基本社会义务;基于本馆常规用户对文献的使用目的,地方公共图书馆具备相关文献资源的积累,而这种资源积累能够相对全面地代表本地的地方文化。因而,从理论上讲,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是顺理成章,无可取代的。反之,地方公共图书馆若没有开展地方文献工作,或开展不力,则可能会被地方社会认为是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义务。 从现实中看,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效益前景。 ①各地的地方文献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内容界限,对地区或国家的文献系统而言,可以各自构成特色鲜明的子系统,基本上不存在业务范围的竞争,也不存在资金的重复投入问题。地方公共馆在普通藏书、古籍、连续出版物诸领域,除具有地理位置所带来的读者优势外,并不具有任何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而地方文献资源则是无可竞争的一号拳头产品。 ②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具有理想的投入产出比。与母馆需要采购的其他类型文献相比较,地方文献的数量相对较低,其中还包括相当比例的非正式出版物,所需经费只占全馆采购经费中极为有限的比例;而地方文献专藏由于系统内容方面的唯一性,对于地方公共图书馆所产生的效益,是其他类型文献系统所无法替代的。 ③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经营,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能够产生多种附带效应,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前景。除可针对本地、国内、国际各类用户开展传统的阅览、借阅服务,和专题咨询、定题服务以外,还可以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文献开发和编辑出版;建设地方信息数据库,定期情报刊物,进而通过专门的地方文献信息网页,在更广大的领域内开展地方文献事业。 ④地方公共馆开展地方文献事业的过程中,会逐步培育和造就一批有关地方文献和地方文化的专家。这些人将在各类地方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 图书馆的学术形象和社会地位也会得到地方社会的进一步确认和提高。 二、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业务格局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水平不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没有把地方文献工作正式列入本馆业务范畴和工作日程。 ·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但没有设置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地方文献的采访、分编、典藏和读者服务工作分别由本馆相关业务部门,或者说是地方文献工作融入了其他业务工作。 ·没有地方文献工作机构。但地方文献的采访、分编、典藏工作仍由本馆相关业务部门,地方文献机构只从事辅助型(或称被动式)的书目索引工作和一部分参考咨询工作。或者说是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与读者服务分成了两条线运行。 ·没有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并没有专职的地方文献业务人员,开展与地方文献事业相关的一切业务。 造成事业水平发展不一的原因,固然有对事业宏观认识上的偏差,但也有对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程度认识不足的因素存在。 1.地方文献具有独特的概念、性质、形式、作用与价值观念,这使得它在采访、分编、书目、咨询等一系列信息处理工作中,与公共图书馆的常规业务之间存在着原则差异。 ①地方文献是一个独特的文献群体,它指的是“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6]。只要文献具备了以上两个特征,则无论其出版地、出版期、文种、 文献形式、文献载体如何,都可纳入地方文献的范畴之内。从地方文献的内容来看,它反映的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事物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人类对该事物的主观认识。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地方特性,而不是该事物超越地域范围的共性。因为一旦上升为共性,也就失去了“地方性”。 ②地方文献的内容体系包括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各项地方事业,但这并不等同于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医学等诸般学科。它所容载的内容并不是学科信息,而仅仅是地方事物的客观记录,这就是地方文献的本质。 ③地方文献的类型多种多样。依据各不相同的文献编纂方式及其在社会上的传播渠道,地方文献可以分为书籍、报刊、会议录、文件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图、谱录、统计图表,簿记、票据、证券、画册、印谱、照片、乐谱、文告、传单、 商标 、戏剧说明书,以及地方文献专用的参考工具书等形式。从文献载体的类型划分,图书馆地方文献主要包括纸本、光化学制品和磁记录品。几乎包括了当代图书文献的所有载体类型。从文献的生产者或是文献的出版发行方式来划分,地方文献中包括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和非书资料三个部分。”[7]2.概念、性质和形式决定了地方文献的作用和地方文献用户需求的特点,从而导致对专业化操作方法的需求。 ①读者使用地方文献,其目的在于了解有关某类事物的地方特性,而非此类事物的共性,地方文献用户并非不去使用地方文献以外的文献资源,他尽可以在其他文献资源中获得有关事物共性的信息,而反映事物地方特性的信息却只能在地方文献中获得。 ②地方文献的形式和载体多种多样,但其价值并不表现于个别的珍稀版本,而是体现为一种信息的群体优势,即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它是对特定区域内自然、社会诸般事物的历史与现状全面系统的综合纪录。由众多的文献共同反映出某一项地方事物的全部发展历史,无论是历史文献还是现实文献,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种、出版地、文献形式,载体类型,它们的内容都在连绵不断的史料长河中占有固定的位置,上承前,下启后,不可缺少,也不能替换。 ③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和公共图书馆常规的藏书建设之间,在目标与模式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公共图书馆要在读者对象的公共性和藏书内容综合性的前提下去合理使用经费,其藏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只是相对而言,因而漏采和误采的界限也不是十分清晰;而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则应全面反映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藏书建设的水平要具有权威性。在理论上,其采访对象应该是所有存世的相关文献,而不是碰得到或买得到的那部分文献,漏购现象是应该努力避免的;反之,一旦采进了非地方文献,也决不能含浑入藏。在采访方式上,公共馆大部依据征订目录,采用市场订购的方式;而依靠这种方式所能得到的地方文献,却只占地方文献生产总量的较小比例,其余部分不一定存在征订目录,所以要靠采访人员去努力访察文献的生产、流通信息,然后通过订购、采购、征集、交换,复制和纂辑等手段,个别处理。这项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不可能要求公共馆的常规采购人员完全掌握并代为处理。 ④分编工作中,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图法》的分类思想基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认识,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及其读者的使用目的而言,其总体效果显然是利大于弊。然而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并非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认识,而仅仅是关于地方事物的客观描述。地方文献中不可能有哲学,以及马列主义、思想,不可能有社会科学总论和自然科学技术总论,因为这纯粹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宏观认识,不属于某一特定地方;地方文献中不应该包括大多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论,因为这些内容是不同地域人们的共识,并不具有任何地域特征。使用《中图法》或其他同类的方式来类分地方文献,显然会在读者与文献之间造成明显的沟通障碍,因而是不合适的,反之,以客观存在的地方事物作为地方文献分类依据,编制出专用的地方文献分类表,应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⑤多数公共图书馆都是以文献形式、载体类型和文种等外部特征作为的典藏分布结构的依据。这种方式与公共图书馆的读者需求相适应,有利于藏书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但基于地方文献的整体价值和读者的需求方式,其典藏配置应尽可能采用专藏库的形式。 ⑥从地方文献藏书建设工作中可以看出,它完全是一个独立于公共图书馆常规业务之外的完整子系统,至于地方文献读者服务工作,如地方文献的研究、整理与开发,专题书目与索引的编制,以及专题咨询和定题服务中所表现出的专业化倾向,就更加明显。所有的地方文献工作者,包括采访、分编、书目索引、参考咨询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除应具备一般的图书情报工作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了解服务对象所从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论,这样才能站在较高的角度去收集和处理文献,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工作更近似于参考图书馆或研究图书馆的性质。因而,将地方文献工作完全融化在公共图书馆工作的各个部分里,不利于地方文献工作的深入开展,亦不能完成公共图书馆所应承担的地方文献情报过程这一社会责任和义务。 公共图书馆中的古籍工作要使用独特的分类、排架方式,从事专项工作的人员要接受有关古籍整理的基本训练,多数人已经从习惯的角度接受了这一事实。然而形成这一事实的根本原因却并不在于习惯,而是起因于古籍的独特内容与形式,以及读者的需求角度。从这一点出发,地方文献工作具有同等程度的专业特征,以及更加理想的开发前景。基于以上认识,地方公共图书馆应将地方文献工作作为本馆工作内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专业的地方文献工作部室,使其在业务发展上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图书馆工作论文:浅谈河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地方文献一般是指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文献。主要包括地方志、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及地方性的其它研究资料、调查报告、档案、薄录、碑记、家谱、族谱、地图、照片等等。由于地方文献与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及专业研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文献在记录某地区历史、现状、为某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服务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因此在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已越来越广泛地得到重视。早在1982年文化部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就有“搜集和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的规定,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地方文献工作和地方文献理论的研究日趋繁荣。本文拟就河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实际情况对它的收集、整理和利用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河南省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地方文献馆藏现状 河南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是人杰地灵、文化鼎盛之地,长期处于政治文化中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的今天,它正以新的姿态焕发青春。纵横古今,河南省地方文献资源十分丰富,作为省图书馆,我们理所当然地担负着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早在八十年代初我们便设立了专门的地方文献部,十几年来地方文献馆藏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地方文献在藏书建设方面的独立系统。为了方便叙述,我从时间上以1912年为界线将地方文献划分为古代地方文献与现当代地方文献两部分。 1、现当代地方文献 主要包括河南和籍贯属河南的现当代各界人士与河南有关的著述,各种出版社、学协会及史志研究机构编辑出版的与河南有关的各种正式、非正式出版物等。 ①图书:目前集中存放的有卡片式目录索引的地方文献图书约七千余种一万五千余册。这些图书包括现当代省内各地市县地方志、各地邮电志、粮食志、商业志等专业志、各地经济统计年鉴、文史资料、历史考古文献、河南人物传记、地方作家文艺作品、河南民间艺术、风光民俗、科研资料等。 ②期刊:地方文献期刊已装订成合订本有卡片式目录索引的达470余种。内容包括党史资料、省情统计、改革论坛、经济探索、社会科学动态、河南内参、医学动态、地质情报、农林科技、交通运输、化工、能源、建筑、烟草等等。仅省内各大、中专院校校报就有50余种。 ③已装订成册有卡片式目录索引的报纸合订本88种,包括地市县机关报、晚报、区报、地方文化报、各地教育报、学报等等。 ④解放初期至七、八十年代旧报合订本345种2999册。 ⑤1912年至1949年之间的出版物。如民国间漕运、矿业资料、国民党政府工作报告等地方文献资料近40种,《东京梦华录》、《中州人物考》等地方文献资料十余种。至于散见于旧平装目录中未及挖掘的地方文献资料如《河南财政说明书》、《太行区财政工作》、《河南警政》等未有准确数目。 综合以上现当代地方文献馆藏状况可看出:(一)我馆所藏地方文献比较全面、集中。文献涵盖面广,涉及到河南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医药卫生等各个方面。(二)期刊连续性不强。由于期刊采购人员变动、期刊改刊等原因,期刊资料虽种类繁多,但就某一种期刊而言,资料不够完整系统,有不少缺期现象。(三)民国期间地方文献资料比较散乱,有待整理。(四)馆藏地方文献特色不够突出。大多是在地方文献广义范畴内泛泛收集,缺少重点特色收藏,地方文献的特色是地方文献的生命力所在。作为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尽可能广泛收藏地方文献的基础上,要有着眼点和重点,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从省情出发,搞特色收藏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途径。例如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农业方面的资料可以是个重点;河南豫剧全国闻名,豫剧资料也可作为馆藏地方文献的特色来收藏。(五)与我馆一百多万的现当代中文图书藏书量相比,地方文献所占比例偏低。 2、古代地方文献 我馆1909年建馆,是全国建馆最早的图书馆之一,长期的历史积淀,数辈图书馆人的努力,我馆古籍地方文献也较为丰富。现有专门目录的河南古代地方志260余种,包括民国后据旧刊本重印的及解放后影印出版的。其中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万历)辉县志》、《(康熙)许州志》、《(顺治)息县志》等都是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孤本。我馆还藏有90余种河南地方志缩微胶卷。这些历代纂修流传下来的地方志,深入到河南各地不同时期的方方面面,大至政治变革、典章制度、文化渊源,小至百姓衣食、民风民俗等大都有翔实的直接资料记录。至于更为具体的书院志、寺庙志等,更是一方水土某时某地的详细文献见证。这些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料能够有幸保存至今,对于我省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专 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其次是分散保存于经史子集书目中未集中整理的古籍地方文献资料,数量不可低估。先以我馆古籍藏书集部为例。总集中(金)元好问辑的《中州集》、(清)苏源生辑的《国朝中州文徵》、集丛中(明)刘昌辑的《中州名贤文表内集》、(清)宋荦《商丘宋代三世遗集》等,几乎网罗了元明清河南地方文献文学类的主要部分,是研究我省乡邦文献和风土人情重要的资料室库。别集中的地方文献资料更是十分丰富。其中北周著名诗人庚信(南阳新野人)的《庚子山集》有清康熙、道光、光绪及民国等各种版本20余部;杜甫(河南巩县人)各种诗集著作各代版本60余部、800余册;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河南孟县人)之《昌黎先生集》等各种版本40余部、500余册,这些馆藏地方文献对于研究这些文学家的艺术成就及他们在河南文化史上的地位有很大价值。在宋代政治活动中有着重大影响的北宋大臣相州安阳人韩琦、南宋民族英雄河南汤阴人岳飞、元代中书左丞、馆阁巨手汤阴人许有壬、明初文渊阁大学士滑县人宋讷、清代学术家孙奇逢(祖籍河北容城,明亡隐居辉县)、豫东商丘人侯方域、宋荦、贾开宗等人的著作都馆藏甚丰。其中侯、宋、贾之著作构成清代前期豫东商丘文化极富特色的体系。再如我馆所藏子部中的小说《歧路灯》深刻反映了清康熙、乾隆年间的河南地方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河南前清时期的风俗史。史部中馆藏善本《捻军闻见录》记载了清末捻军在河南夏邑、永城、商丘等地的斗争情况,是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等等。这些古籍中丰富的地方文献对于河南历史上各方面的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二、我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藏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收集工作直接关系到藏书的质量和特色。由于经费紧张、从事收集工作人员少及地方文献本身种类繁多、内容庞杂等诸多原因,给地方文献的收集造成许多困难。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1 现当代地方文献的收集 ①明确地方文献收集范围,制定收集计划。 在工作中我们规定凡是与河南地方有关的有保存价值的文献资料不拘文献载体及文献形式之不同皆在收集之列,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应本着“重地方特色,稀有及重要者首先入藏”的原则。例如省内方志、专业志、核心地方期刊及其它较少见的反映河南地方特色有独特价值的文献资料都在首先收集之列,而一些虽由地方人士著述或由河南本地出版社出版但与河南地方性联系不大的文献可不予收集。这样分出轻重缓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适当的地方,有利于提高文献的质量和价值。每年初,我们根据社会需求及经费多少,制定出较详细的收集目标和计划,进行有步骤的收集工作,并预留少部分经费,以备收集到计划外优秀地方文献资料时之需。 ②与省新闻出版局及地方文献出版部门建立联系,多方获取信息。 为了在收集工作中占主动,我们与主管河南地方出版物的省新闻出版局建立联系,这样不仅能及时全面了解省内地方文献出版情况,而且能获取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做好防止地方文献资料流失的截流工作。例如97年10月我们从省新闻出版局了解到他们有一批历年来呈缴的河南省旧报纸资料准备处理,立即组织工作人员数次去分拣挑选,从中筛选出数百种地方报纸补我馆馆藏之缺。其中有不少保存完好的合订本及早已停刊的地方报纸等不易收集到的文献资料,非常难得。这种收集还节约了大量经费。我们还与省内各出版社、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各史志办等有关单位建立起长期联系,对其所出书刊进行全面了解,再取其地方性强,有收藏价值的悉数收集。还通过报纸、广播、广告及其它可能的信息渠道来了解地方书源,努力拓宽收集途径,并利用一切机会对不成系统的缺藏部分进行可能的补充。 ③采取灵活多样的收集方式 地方文献的收集方式比较灵活,除一般的订单订购、外出采购、接受上门推销外,让可采用摘抄、复印甚至对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口述录音等多种方式,其中以搞各种地方文献展览、开座谈会等形式来宣传馆藏,进行免费征集也是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注重信息的今天,许多公司企业都办有自己的报纸及多种内部资料,这些资料地方性较强,直接为各条战线经济建设服务,创办者的目的不在于赢利而在于宣传,他们一般很愿意借助于省图书馆这样一个拥有大量流动读者群的单位来扩大影响,因此免费收集这些地方文献资料是双方都何乐而不为的事,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扩大宣传使这种收集更广泛化和经常化。 ④面向社会基层,深入调查采访。 地方文献中相当一部分非正式出版物因不被重视,印数较少等原因仅保存在某些单位和个人手中,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资料。工作中我们必须不放过任何线索,深入到社会基层进行调查访问搜集。例如走访本地一些利用地方文献搞研究并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从他们那里了解某方面地方文献的线索等。 ⑤培养地方文献采购人员素质 任何一件工作,人是重要因素。地方文献收集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掌握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基本理论,更应该增强他们对社会需求和服务对象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地方文献资料的准确把握和敏感性。并鼓励工作人员建立广泛的以工作为目的良好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对地方文献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这样才能在这一特殊的工作领域,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把收集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我们的收集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乏详细采访条例,不同的工作人员有自己一套不同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工作中的盲目性。建议扩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支持,建立起各种地方文献出版物向我馆送交的“呈缴制”,这样有利于省图书馆在全面收集地方文献方面得到经费和质量的保障。 2 古代地方文献的收集 我馆现藏古代地方文献大多是经前辈们收集保存下来的,我只略谈几点。 ①我馆古籍线装书是在“大粱书院”和“明道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放后政府拨款委托新华书店到民间收集大量古籍由我馆收藏。几十年前,我馆工作人员曾以论斤购买的方式深入基层访求到不少古籍。想必其中地方文献占一定比例。 ②我馆曾以购买缩微胶卷的形式对缺藏的河南方志90余种进行了收集工作。其中《(康熙)新乡县续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刻本,《(顺治)滑县志十卷》、清顺治十一年刻本等,都唯有北京图书馆藏有,对于我省来讲,是弥足珍贵的地方文献,缺藏的遗憾能以缩微胶卷来补偿,也算是件幸事。 ③对于全国范围内重新出版的古籍资料,只要是与河南有关的地方文献,我们也采取购买的方式来补充馆藏。例如明嘉靖二十年刻本, 1961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本《许州志》等等。 ④凡是到我馆来要求鉴定和出售古籍的读者我们都热情接待,并说服他们将古籍交由条件较好的省图书馆收藏。对于价值较高的古代地方文献我们也不排除购买或复印的可能。 总之地方文献的收集是件长期的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工作人员代代 相传的辛勤努力积累才能逐步完善馆藏,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地方文献藏书结构。三、我馆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利用 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整体而言,馆藏和收集是基础,整理是前提,利用是主要目的。我认为地方文献的整理包括加工与开发整理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针对新书刊借阅前的处理而言,后者则是针对文献中不够集中不便利用的地方文献资料进行二次发掘开发而言。 1.现当代地方文献的加工整理与利用 ①加工和整理 对于现当代地方文献而言,加工主要是指对新书刊等的分类、登记、做目录索引、入库、上架等投入流通前一系列工作。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分类准确,加工及时,尽快使新的地方文献资料与读者见面,投入使用。 整理一方面是对于过期资料进行回溯性整理。例如我们为了使自解放初期保存下来的一些河南地方报纸得以利用,在97年组织人力对这些存放已久的散乱报纸进行了大规模分拣整理工作,最后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共有345种2999册。其中某些报纸数次改名、停刊、复刊,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加以耐心查证,进行了创刊、停刊、改名、缺期等方面的详细记录。虽然有些报纸有缺期现象,但这些报纸历经数十载,尤其是经过的一场浩劫,能保存下来已相当不易,十分珍贵,这些旧报纸作为历史的见证对于了解和研究河南这几十年间的政治历史等有很大文献价值。这项整理工作还为国家缩微中心进行缩微保存创造了便利条件。 另一方面是对现当代地方文献进行专题开发。由于地方文献在为政府机关决策提供参考,为公司、企业发展提供动力,为科研人员研究提供材料和论据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因此与机关、企业、科研单位等建立联系,有目的地搞好地方文献专题开发利用是地方文献整理的重要方面。 ②利用 现当代地方文献的利用主要集中表现在阅览室借阅及咨询服务方面。以97年为例,地方文献阅览室接待读者7165人次。借阅对象包括党政机关干部、教师、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以增长知识为目的的普通读者。例如在97年由郑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与郑州晚报社联合主办的《“红桃K杯”郑州历史文化名城知识竞赛百题》活动中,我馆地方文献阅览室发挥馆藏优势,为读者提供诸如《河南大辞典》、《郑州市情》、《郑州古今要史》、《郑州市教育志》等大量相关资料,仅此活动期间,就接待读者数百人次,在宣传郑州、热爱家乡这一活动中实现了馆藏地方文献的利用价值。我们还多次为来河南考查地理环境的日本学者提供资料,为日本留学生提供河南名胜古迹资料,为来自福建甫田到河南寻根的读者查找家谱方面的资料。这些咨询服务的例子举不胜举,是对我馆地方文献实用价值的最好肯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术研究的日益繁荣,地方文献作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直接的资料服务于各行各业,阅览室地方文献利用率逐年增高就是一个证明。领导干部在这里寻找某些决策的依据,专家学者在这里为学术研究找到材料和论据,普通读者在这里了解河南各地的方方面面。 对于现当代地方文献的利用我有两点建议:①建议在馆藏达到一定规模、复本量有所保证时开展书刊外借,方便读者。②建议利用现存馆藏地方文献与某些单位搞联合开发。也即将前面所谈到的经过二次整理开发的地方文献资料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其得到更好的利用。 2.古代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利用 馆藏古代地方文献十分丰富,但在整理和利用方面存在不少缺憾。原因之一是此项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高,而年轻人缺乏专业培训和经验;二是古籍文献浩如烟海,整理起来耗时耗力,工作量较大;三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曾经做过的工作由于年代久远、人员变动等原因被湮没,不为后人所知,许多工作要重新开始。 ①古代地方文献的整理 古代地方文献的整理任重而道远,它要求工作人员有沉潜于中的能力和素质对这项必须付出大量劳动短期内却未必有明显成果的工作有足够的兴趣和热爱。古代地方文献整理大有潜力可挖,根据我馆情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对于古代地方文献中本已成书的地方志等反映历史上河南某地某方面的地方文献资料。择其对于当代有一定意义和利用价值的可以点校、翻译等形式重新出版,使它们从图书馆的书架上以新的面貌走向社会,更易被接受和利用。还可结合馆藏与出版社联合编印“河南地方文献丛书”等,有计划地系统开发馆藏文献。(二)从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中选取各种角度搞地方文献汇集。古籍文献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其中的地方文献资源难免会湮没其中,利用起来十分不便。因此只有进行有目的的专门地方文献汇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读者。例如需查河南某地古人资料,如常备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工具书未收入此人,人们便会想到此人籍贯所在地的河南方志,但如果不清楚此人具体籍贯就难办了。因此如果我们能把河南各地方志人物卷中的河南人物编成《河南名人辞典》会是件十分方便有益的事。至于再对散见于其它古籍(例如河南人诗文集序跋、传记)中的人物资料做一收集以补方志之不足,则可使此项资料汇编工作更为完备。(三)建议编印我馆地方文献目录及提要揭示馆藏。将我馆所藏地方志、乡土资料及经史子集中其它地方文献资料先集中编制完备的目录,再逐一以提要形式揭示出来,不仅是摸清馆藏古代地方文献家底的有力措施,也可大大提高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程度。 ②古代地方文献的利用 地方文献的整理和利用是紧密相联的,搞好了开发整理也就自然方便了利用,目前我馆古代地方文献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向读者提供资料等方面。例如辉县市文化局某同志来信咨询百泉书院明清两代题写碑刻十八位官员简历,我部从《河南通志》、《续通志》、《卫辉府县志》、《辉县志》等馆藏地方文献中查到此方面资料,满足了他的研究需要。再如一位日本留学生来我部要求查阅河南武术方面的资料,我部工作人员从《河南府志》、《洛阳县志》、《新安县志》等地方志中帮他查到所需资料,解决了他的困难。多少年来,不计其数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从古代地方文献这块沃土中汲取营养,提高了素养,增长了才干,在各行各业进行着辛勤耕耘。 3.综合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 考虑到现当代地方文献与古代地方文献连续性等原因,我馆于1994年将主要负责当代地方文献的地方文献部与古代地方文献归属的古籍部合并为历史文献部以便统一管理和开发。我馆所藏大量地方文献记载了河南地区自古至今的灿烂文化,反映了河南历史发展和现状,对于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社会需求促进了地方文献的发展,而地方文献的繁荣又直接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因此根据社会需求搞好地方文献综合开发是进一步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必然趋势。就我馆情况而言,打破古代地方文献与现当代地方文献界线,合理开发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专题特藏。可将集中反映河南某方面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料以专题特藏的形式予以揭示,可设专门书架、专门的目录索引。(二)专题资料汇编。我们可以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科研课题的需要,将散见古今地方文献中的某类专门资料以摘抄、复印等形式整理汇编成册,提供集中的原始资料依据,为广大读者服务。 由于地方文献资料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实行现代化技术管理,利用计算机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进行存贮、检索、二次文献整理等工作都将是事半功倍的。 地方文献资料从古到今,涉及到河南地区不同时期的方方面面,其间凝聚着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和智慧,我们从任何一个角度开发都会有取之不尽的资源财富。其实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和利用本身就是互为因果而价值循环递增的一种活动。人们根据以往的地方文献进行开发利用,其间又形成大批新的地方文献。这样不断开发,地方文献愈加丰富、详细,形成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详尽资料记载并流传下去,又成为后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和前进的台阶。 以上主要谈了我馆地方文献馆藏现状及在收集、整理、利用等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恰当与否,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图书馆工作论文:浅谈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地方文献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工作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公共图书馆应当做好这项工作,高等学校图书馆也应当重视做好这项工作。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教学、科研均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而地方文献也是其中一种不可缺少而又独具特色的文献类型。现在,在高校日常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对地方文献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鉴于当前一些高校对地方文献工作尚不够重视,本文拟就此谈谈看法。 一、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现状 地方文献是反映一个地区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状况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对当地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毫无疑问应当做好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 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现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些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不够重视,造成地方文献工作薄弱,有的馆甚至不把它当作一项工作来抓,造成地方文献收藏残缺不全。 2、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开发与利用 不少高校图书馆没有对地方文献实行专室专人管理,也没有编制地方文献的专门目录,更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例如华侨大学图书馆依据地方文献出版类型的不同,划归不同部室管理,将地方古籍划归古籍库,现代地方图书划归流通部,且同类型文献因出版年代不同又分藏不同的库室、这样造成师生借阅地方文献极为不便,影响了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二、高校图书馆应当重视地方文献工作 1、更新思想观念 多年来,不少高校图书馆将地方文献工作视为公共图书馆的事,认为它对高校图书馆可有可无,无关大局。只有更新思想观念,才能做好地方文献工作,保证高校图书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如不久前,有一位读者来馆要借有关福建竹枝词的书,我馆没有,只好向兄弟馆四处求借。我校已是一所综合性大学,除了理工科系,还设有社科、中文、外语、旅游、工商、法律、艺术、英语等系,还有华侨研究所、台湾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日常工作中,我们已发现读者对地方文献资料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图书馆应大力加强这方面工作,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2、领导重视是关键 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是搞好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应当主动汇报情况,争取领导重视,并给予增拨专项经费,设立专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派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管理工作。 三、加强地方文献收集工作 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志、地方人士著作与地方出版物,高校图书馆在搜集地方文献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地方文献收藏制度。 地方文献的收藏是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而建立、健全地方文献收藏制度则是做好地方文献收藏工作的重要保证。 高校图书馆应设立专门机构,选择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负责抓此项工作,制订收集、收藏地方文献的有关制度。在收集工作中,应采取以征为主,征购结合的办法。要结合实际订出征集细则,其中又分无偿和有偿(奖励、鼓励)征集。征集不到的则采取购买或复制收藏。要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多方访求,尽量将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收集到馆。 对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要进行认真分类、编目、整理上架,妥善保存,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发挥地方文献的价值作用。 2、地方文献收集的方针与方法。 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应如杜定友先生所说的“宁滥勿缺”、“片言只字,巨细无遗”,尽可能收集,然后系统地整理收藏。对于那些散见于报刊的地方文献资料,应进行剪辑、摘抄,按类装订成小册子。 地方文献的收集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征订。即通过出版社、邮局及其他发行单位征订单采选订购。2、函购。对已知不公开发行的地方文献,可发函订购。3、访求。即派人上门,向有关机关、单位、团体、个人收集地方资料。4、交换。与有关单位建立文献资料交换关系,互相交换出版物及资料。5、复制。对本馆所需的地方文献可通过抄写、翻摄、复印等方式复制。值得指出的是,地方文献大多是非正式出版物,分散在某些单位或私人手中,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有关线索,主动登门访求。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本地区各有关单位进行征集,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 地方文献搜集工作不应局限于本地,外地或外国人士论及本地的著述,外地与海外出版物中有关本地的种种资料,亦属地方文献范畴。图书馆应主动向政协、统战等部门了解有关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搜集地方文献。 在收集地方文献工作中,还应注意从现有馆藏中筛选,将其中有关本地的文献资料每种抽取一册集中于地方文献书库,这样有利于地方文献的集中管理与开发利用。 3、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 收集范围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地方文献的收藏质量,以及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根据我校特点与需要,笔者认为,我校图书馆除了应收集地方志和地方出版物以外.还应侧重收集以下两类: ①历代地方人士著作。地方人士包括原籍本地,也包括曾在本地任职、居住并有影响的外籍人。他们的著述如文集、专著、诗词、信札、日记、奏折、墨迹、碑帖、手稿等都应注意收藏。到海外经商、居住的本地籍人士的著述也应注意收集,这点对于象华侨大学这样的高校尤为重要。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有几百万人到海外谋生,他们对海外居住国也作出许多贡献。华侨大学有华侨研究所,对此尤其需要。 ②地方史料。地方史料是论及本地区的论著。以泉州为例,泉州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 著名侨乡和不少台湾同胞的祖籍地。有关论述泉州的一切资料都应努力收集。 四、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开发利用 目前,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多采取分散管理的办法。实践已证明,这种方法既不科学,也不适用。高校图书馆应当建立有本校特色的地方文献特藏室,集中收藏,妥善保管,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努力开发和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特藏室不但要努力为前来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提供方便,还应主动向各系科和各单位发送本馆编印的地方文献专题汇编、目录、索引,并主动地有针对性地上门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特别是为老教授、老专家服务。如我校先修部老师王建设正是利用我馆为他提供的地方文献,撰写并出版了专著《泉州方言与文化》上、下册;我校老教授陈允敦不但在地质矿产、化学等方面是专家,而且在地方史等领域很有造诣,近年来,他积极利用地方文献搞科研,参加编写了《泉州地名录》,并已出版《泉州古园林钩沉》、《泉州名匾录》两部书,现正在撰写《泉州清末民初遗事》一书,不久将正式出版。我馆积极配合,充分满足他对地方文献的需求。 总之,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的搜集、管理和开发利用方面大有可为。只要领导重视,全面规划,持之以恒,就能逐步形成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让地方文献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书馆工作论文:浅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它是形成公共图书馆富有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为本地国民经济、科研生产和广大群众服务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有计划、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料,为当地国民经济建设和科研生产服务,促进地方国民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各地公共图书馆的一项费省效宏,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改变图书馆的社会形象的重要工作。本文就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谈点看法,求同行们斧正。 一、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意义 地方文献是指记载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人物、历史、山川、气侯、风俗、物产、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图书、印刷品及声像资料的知识信息载体。由此可见,地方文献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是宝贵的地方资源。 收集地方文献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和保存地方史料,是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的重要途径。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是本地区书刊文献情报的集散中心,担负着保存国家、地区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开发智力资源,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切实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不仅是实现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完成图书馆的任务的前提,而且是丰富馆藏,为读者服务工作奠定充足的物质基础。 2、为本地区各项地方事业提供文献情报服务。由于地方文献是本地区各行各业历史和发展的综合记载,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首先,它为地方史志的编撰提供基础素材。经过地方文献工作者收集、整理后的地方文献资料,可作为地方编撰各行各业史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础资料源。其次,为地方领导机关制订决策、计划提供情报依据。由于地方文献内容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物产等各个方面,因此对本地区各级党政机关进行决策时,提供重要的情报依据,为本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文、管理等各项事业建设提供各种形式的文献服务。 二、地方文献收集的原则和范围 1、地方文献收集的原则 第一、地方性原则。地方性就是指文献所记载的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三个部分。 第二、史料性原则。作为地方文献必须是具有历史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具备了这两个价值的地方文献才有收藏的必要,那些稍纵即逝,时间性很强的信息资料不能作为地方文献收藏。 第三、兼收并藏的原则。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地方的藏书中心,地方文献是永久保存的文化遗产,收集的过程中不能以当地政治标准作为收藏标准,应以文献的地方性和史料性来衡量,只要符合地方性和史料性原则,不管当时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都应兼收并藏,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以供后人研究、借鉴。比如:时期的各种小报,内容虽然五花八门,但它记载了那个时期特定历史阶段下特定地区内所发生的人和事件,故应加以收集和保藏。 第四、适用性原则。根据本馆方针、任务和本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广大读者的实际需要与保存当地文化财富的要求,收集符合本馆藏书原则与体系的地方文献,对一些虽属地方文献,但保存价值不大,使用对象极少,又耗资费力的可不收或慎收,以保证收藏质量,优化藏书体系,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事业。 2、地方文献收集的内容和范围 根据地方文献的定义和上述收集原则,地方文献收集的内容和范围,笔者认为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综合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历史状况的方志和乡镇志、县志、市(行署)志、省志,如我馆收藏的《绵州志》、《绵阳县志》等就属于这类综合性地方文献。(2)系统反映本地区内某部门发展变化历史的专业志,如《粮食志》、《水利志》、《林业志》、《图书发行志》等,如我市王孝清主编的以粮食流通领域为重点,客观记述绵阳市粮食事业今昔发展的历史状况的《绵阳市粮食志》便是。(3)全面系统积累本地区某方面成果的公开或内部出版物,如《绵阳民间文学集成》、《戏剧集成》等以及我市文化局局长陈明星编写的歌舞剧《新娘写》和川剧《华清池》剧本和有关评介文章等属于此类文献。(4)本地区名人学者撰述的回忆录,人物传记资料及文章等,如《四川革命烈士传》、《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红四方面军在绵阳广元斗争纪事》等文献,集中收集起来加以整理,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5)散见于报刊上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工农业生产等情况的文章及图片等,包括发表在公开或内部出版的报版上的文章。(6)公开或内部出版的反映本地区情况的图书、报纸和期刊,如《绵阳日报》、《绵阳文化报》、《图书工作通讯》、《绵阳论坛》、《绵阳审计》、《群文园地》等。(7)本地编辑印刷的学术论文,会议文献等,如《绵阳文化发展战略论文选》、《绵阳师专学报》、《人大、 政协会议文件集》等。(8)本地区党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本地区社会、经济近远期发展规划,如《绵阳发展战略》、《绵阳市八五发展规划》等等。(9)本地区的名人书法、画卷等,例如《益州书画名人录》。(10)介绍本地自然资源,山水风光旅游景观的地图和文章等。(11)有代表性的反映本地区科研生产新成果,新产品的科研论文资料,产品样本、说明书、目录、广告机构名录等,如《绵阳市工商名录》等。上述是就地方文献包括的内容而言。从文献形式上看,地方文献不仅包括出版物,还包括手抄本、碑贴、墨迹等,不仅有装订成册的,也包括零张散页。从载体上看,不仅包括印刷型文献资料,还应包括本地的各种声像型文献资料(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 三、地方文献收集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各业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竞争生存能力,都较注重收集积累历史资料,以便向社会宣传介绍本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研究探讨各行业的发展规律,总结交流管理经验,预测未来的变化,研究之风日益浓烈。在科研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各地区各行业都编辑出版了一批批记录和反映本地各方面建设成就及其活动的地方文献,其品种不断增多,数量越来越大。以绵阳市为例,仅90年度登记注册的内部发行报刊就达200余种,内部交流的小报67种,每年临时编印的图书达142种,如果加上国家正式出版的书刊,品种和数量就更大了。从目前情况看,一个地区的地方文献分散在各行业中,由于国家尚缺乏统一明确的收集分工,一些文献众家争相收集,一些文献却无人问津,形成重复收藏和无人问津并存的情况。公共图书馆只要弄清收集的途径,掌握收集的方法,积极主动做工作,馆藏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定会有所成效。 1、地方文献收集的途径 1)各地地方志办公室。地方志办公室是指导管理编辑地方志和专业志的职能部门,图书馆依靠他们收集市志、县志、部门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仅可以节约费用,还可以收集齐全。绵阳市馆89年以来,多次同市地方志办公室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联合行文市内各县(市)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求将出版的志书一律送市图书馆一至二册,使收藏志书工作有了一定保证。 2)各地党史办公室。党史办公室是专门研究编写当地党的组织成长等史料的职能部门,他们不仅收集占有大量有价值的原始资料,而且还编辑有相关的刊物和图书,如得到他们的支持,定会促进馆藏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使地方文献(党史资料)成为进行传统教育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3)政协文史资料室。各级政协集中了一批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当地名流、学者,这些老同志将其经历回忆整理出来,编印成书刊或资料,如(政协文史资料等)很有地方特色,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文献,图书馆可与其联系,收集入藏。 4)社科联、科协和文联。这些部门是联系本地区各类学会、协会的组织,一般地讲,学会协会都有自己的出版物,而当地的学会、协会主要是从本地情况出发研究某门学科的,只要得到支持,收集地方文献就会如鱼得水,根据我馆收集地方文献的经验,一般的学会协会都乐意将成果送图书馆保存和向社会宣传。 5)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是代表政府管理新闻出版的机关,随着国家对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的加强,出版和印制图书与期刊,都要经过出版管理机关审查,并附送样书样刊,图书馆同他们联系,可收到部份地方文献。 6)从出版部门的新书征订目录和当地报刊上的新书推荐中寻找反映地方特色的书画,及时到书店预订和采购。 7)废旧物品收购站回收的大量废书废刊中,可沙里淘金,寻找到部份地方文献。 上述部门占有地方文献各有侧重,也有交叉和重复,图书馆应分别不同情况,积极争取得到上述部门支持,解决地方文献收集的渠道和途径,这样,就能较好的完成地方文献的收集任务,保证地方文献收藏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形成馆藏特色。 2、地方文献收集的方法 根据本馆和各兄弟馆的工作实践与经验看,收集地方文献大致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和措施: 1)按本馆方针任务和当地科研生产等需求制定收藏原则和计划,制定采访目录,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是本地的藏书中心,它担负着为本地区社会提供各种图书资料的任务,藏多少书,收藏什么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状况,同时,将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图书馆的方针、任务的完成。因此,在进行地方文献收集前,必须根据本馆的方针、任务、社会需求,制定出收藏原则与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结合掌握的文献信息,编制采访目录,有的放矢的搞好收集工作,通过长期努力,使馆藏地方文献和藏书体系形成特色。 2)加强图书馆社会职能和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宣传。公共图书馆由于缺乏向社会宣传,在一般人眼里多被认为是社会福利性机构,对图书馆的职能,作用不甚了解。特别是中小城市,人们受文化修养、物质条件等的限制,图书馆意识淡薄,加之公共图书馆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因而,给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大多未得到法律、经费等方面的保证和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所以,在文献收集中,我们应加强向社会宣传,不断向人们普及图书馆意识,增强人们对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和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意义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和依赖性,使人们觉得将自己的作品著作,本行业的研究成果送图书馆保存,不仅能更好地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而且将对丰富人类文化遗产作出重要贡献。是一种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和骄傲,以进一步促进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 3)争取政府部门重视。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资料既是一种图书文化积累,又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从历史上看,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收藏图书,流传后人。在社会主义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不仅重视积累编写地方文献,也重视收藏保存工作。公共图书馆应该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领导与支持,通过利用政府部门发文,规定有关部门向各级公共图书馆呈送地方文献的呈交本制度等法令形式,使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的工作受到法规保证,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4)在“主动”二字上下功夫,收集地方文献靠等人送上馆门是不行的,必须靠图书馆工作人员迈开双脚,深入下去,一有线索,就 应跟踪收集,在主动“二字”上狠下功夫,才能获得成效。负责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人员,要克服怕麻烦,收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真正把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当作繁荣祖国图书馆事业,振兴地方国民经济和科技文化等事业的重要工作来做。5)举办地方文献专题书展,扩大收藏影响。当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有了一定的品种和数量后,可以举办专题书展,邀请有关部门将收藏的地方文献带往参展,并请当地领导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当地名流、学者前往参观指导,以扩大收藏工作的社会影响,促使更多的作者和单位将自己的文献送图书馆入藏,以促进收集工作更进一步的开展。 6)印发地方文献的收藏证。为促进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对凡是向图书馆捐赠了地方文献的个人或集体,图书馆都应该向他们致谢,并寄送设计精美的收藏证书,以资纪念,还可以考虑向他们提供借(查)阅图书的优惠条件。 四、地方文献收集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地方文献收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应该看到,地方文献收集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地方文献是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的出版物,多数是内部发行,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并且时间跨度大,一经出版一般不可能再版,收集工作稍不及时,便可能造成漏收,无法保证地方文献收藏的系统性。公共图书馆应确定专人负责,长期地、不间断地将收集工作开展下去,不能时断时续,凭兴趣办事,也不能因人员更换而起伏,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形成特色,满足读者查阅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同时,地方文献的收集又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地方文献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各学科门类,具有内容广博、分布广泛、信息难以捕捉。同时,从出版形式看,既有正式出版物,又有内部出版物;既有装订成册的,又有单篇单页的;既有印刷品,又有声像资料等,在一个地方,出版或拥有地方文献的部门众多,他们又隶属不同,这就导致了地方文献收藏的复杂性。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充分认识收藏工作的困难和复杂性,认真分析、研究、区别不同情况,采用适当对策,不怕麻烦,不怕冷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好收集工作。 2、建立健全收集制度和机构。地方文献是形成馆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份,公共图书馆应该建立健全一套收集制度和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来保证收集工作有秩序地进行。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制定机制,确立收集的范围,对历史的和现实的两种地方文献确定收集重点和范围。②落实经费,收集地方文献除积极争取有关部门赠送外,还应从全年购书经费中抽出一定比例来保证地方文献收集的需要。③建立保藏和查阅制度。收集起来的地方文献应根据本馆实际,设立专门的书库,妥善加以保藏,同时,为使到馆的地方文献不遗失,要严格查阅制度。④专人管理。地方文献收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设立相应的机构专门负责,实行收集、管理、查阅一条龙,没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指定专人或兼职负责,并作为工作考核内容之一。总之,地方文献的收集、管理、利用都应该有一套有效的制度作保证,有专人负责。 3、注意加工整理工作。地方文献收集的目的在于开发和利用,要使馆藏地方文献能充分发挥作用,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各馆应注意对所收集的地方文献及时进行加工整理。对不同时期的各种地方文献应按一定的分类体系进行分类、编目、登记、加工并合理的划分书库,分类排架专库保管。以改变地方文献同其它书刊混同存放和分散于各部门的零乱现象,建立馆藏地方文献目录,采取有效的方式或交有关部门投入流通使用,在地方国民经济和科研生产中发挥作用。 4、注意提高人员素质。收集地方文献是一项十分辛苦而又见效不宏的地方文化积累工作,文献收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和关系到馆藏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和质量的好坏。因此,各馆在确定采访人员时,应注意挑选事业心强,工作踏实肯干的同志,同时还应通过送培、进修、自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这些同志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提高他们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及语文知识的水平,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切实搞好馆藏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服务工作。 图书馆工作论文:甘肃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收集保藏利用图书报刊、地方文献资料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这是省(市)公共图书馆的一项光荣任务。地方文献资料是指某一地县的历史资料和社会的记录,这些资料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语言文学、民族宗教、矿产资源、水文气象、农林牧副等等。其记载形式,有图书、报刊、图片、画册、地图、文告、表报、拓片、胶卷等。 关于文献,首先要确定“地方范围”的概念,其次才能依据“地方范围”确定资料的收录内容。甘肃地处西北五省区中心。凡通往西北各地区的工程勘测人员,科学研究工作者,大多路经兰州时,都要查找有关西北地方的文献资料。因而设立西北地方文献专室,收藏西北五省(区)的地方文献资料,提供党政机关、科学研究工作者参考使用,这不仅是图书馆任务的贯彻执行,而且是为本地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有效方式。现就甘肃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分述如下: 一、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 地方文献的范围和内容,先以确定“地方范围”的概念为前提。“地方范围”的概念,应以现今的行政区划为原则,结合历史上行政区的变更和本地区自然条件来确定。就西北来说,“地方范围”是指现在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的区域范围。我国历史悠久,历代行政区划变更很大,但以西北来论,却无多大变化。自汉代以来,西北多时为同一军政区划,清初甘肃仍系陕甘总督所辖,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始分设置陕西、甘肃两省;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置新疆行省,又于一九二九年将青海、宁夏划出另建行省。解放后,西北五省(区)又在西北军政委员会统一管辖之下;宁夏与甘肃又有分有合,同时兰州又为通往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的必经要地,自古以来,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建国后,甘肃有了巨大发展。三十年来,横贯西北的天兰、兰新、兰青、包兰铁路先后建成通车,更大大加强了西北五省(区)交通、联系和协作。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将上述地区的有关资料集中起来,供党政部门、研究单位参考使用,以加速本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进展。这就是甘肃省图书馆在西北地方文献工作中,“地方范围”概念的理解,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若从自然地理角度来考虑,其情况更为复杂。地质学家、地貌学家、动物地理学家和植物地理学家从他们各自角度划分“地区”的标准,又各不相同。他们划分的标准原则与行政区域划分的原则又不完全一致。自然地理的“地区范围”比行政区划的“地区范围”更为广大。如“黄土高原”这一地貌特点,就不仅是甘肃的问题,还包括陕西北部和山西的一部,即其一例。所以确定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这一概念,应以现今行政区划为原则,结合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化和自然地理方面的情况来确定。在确定了地区范围概念之后,凡现今行政上属于这个地区的有关资料,历史上与现今区域有关的资料,还有与本地区自然地理有关的资料,都属地方文献资料。但自然地理方面,如河流、气象、地质等方面的资料,搜集的尺度可适当放宽。甘肃省图书馆在确定西北地方文献的“地方范围”就以此为依据。其他各省(市)图书馆,如何确定自己馆的地方文献范围和内容,则依其各自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但我们认为应以现今行政区划为基础,再结合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化为依据较为合宜。 二、地方文献的材料内容 关于地方文献资料的范围上面已经提到,但地方文献具体材料内容的确定,则较为复杂。那些材料属于地方文献,那些材料又不属于地方文献?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者把最容易混淆的问题加以区分,即地方文献、地方活动家传记、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等几种不同情况的材料区别开来。 我们认为,“地方文献”是指内容带有地方为特点的一切著作,这些著作不论是何人著述,也不论是何地出版物。就其形式来说,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书籍、报刊、图片、画册、地图、表报、文告、传单、拓片、碑卷、以及唱片胶卷、录象等,至于地方活动家传记,以传记主人公的活动与本地区有无关系和关系如何为取舍原则.例如《刘志丹传》主要是论述了刘志丹同志在陕北进行革命活动的事迹,所以他的传记材料作为西北地方文献来处理。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如果内容没有地方特点,一律不作地方文献处理。但为了研究本地区的文化史和地方的出版情况,可专门编制地方人士著述目录和地方出版物目录,以备专门研究地方文化史者参考。地方文献材料内容的确定,有些十分明显,但也有些则容易混淆,因此就需要区别对待。 1、地方剧种材料的处理:关于地方剧种的论述性资料,例如有关某一地方戏的发生、发展、唱腔、服饰以及脸谱等材料,是研究改进、提高发展地方剧种必不可少的资料,应当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如研究秦腔的产生、发展、唱腔、服饰、脸谱的资料,应当作西北地方文献,但地方戏的剧本和戏文,内容反映了本地区的真实事件,地方性特点较强者,可作地方文献,其余原则上不作地方文献。如秦腔《游西湖》、《游龟山》等均不得作西北地方文献处理。另外,非地方剧种而内容与本地方有关的剧本,如《丝路花雨》、《西出阳关》,电影剧本《响导》、《天山红花》等可做西北地方文献。对非地方剧种而内容的地方真实性又不突出,一律不作地方文献处理。 2、地下文物记载的处理:地下文物记载是指有关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材料,这些材料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地下文物材料的处理,以其铭文碑记内容与本地有关的记载,作地方文献处理。如青海发现的《三老碑》等。铭文碑记内容与本地区无关,或虽无文字内容的出土文物,而有考释记载的,因其与出土地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上的关系,亦作地方文献处理。如对甘肃彩陶的研究和《大秦景教流行碑》等碑文的研究,均可作西北地方文献处理。至于外地区出土,而内容与本地区有关的记载也应作地方文献处理。 3、现代文艺作品的处理:文艺作品不同于历史资料,但好的文艺作品,通过作品的形象与细节描写,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与历史资料互为补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三军过后》一书,描写了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路过陇南地区时发生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书中真实的描写了陇南地区风物概貌,生活习俗,特别是我军战士团结当地人民同反动派搜捕围剿开展斗争的事实,最后,一部分指战员沿红军的脚印北上与大部队会合,一部分继续留守,进行更加雄壮威武的斗争。本书的特点是地方性强,风土气息浓郁,作品可视为一九三五年红军到达甘肃南部这一段历史的补充,颇有参考价值,故作地方文献处理。至于本地区的民族史诗、民歌,或以本地区一定地方的人和事所写的报告文学或特写,均可作地方文献来处理。但文艺类作品搜集,应审慎精当,尺度不宜过宽。 4、集部有关材料的处理:四库分类法的集部相当于现代分类上的文学类。在这类的文 集里,有不少地方历史地理、奏章专论、边关事务和文物古迹等材料,这些材料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地方活动家的集子里,这类材料既多又好。如《左文襄公全集》中,对陕甘事务的记载,对平定新疆地方分裂势力,沙俄侵占新疆的事实,以及筹响用兵,进击沙俄侵略军的函牍、手扎、奏稿等,至今仍不失为有用的参考文献。再如《龚定庵文集》中有关青海边事的稿章,《林则徐文集》中有关新疆农田水利的文章、《杨忠憨公集》(杨继盛)中关于开发临洮的记载等,都是很可贵的资料。就是在诗集里也有不少很有用的材料,如岑参有很多描写河西酒泉一带及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情况的诗,既可了解当时河西一带的富盛繁荣,又可了解天山南北自然景象的磅礴雄伟,沙漠气候的变幻奇异,真实地描写了西北地区风貌、军旅生活、慷慨悲壮、气势磅礴,成为唐代诗歌中对边塞真实情况记录的不朽杰作。又如杜诗中就有很多唐代长安的材料。但在集部里,材料不多也不集中的情况下,原则上不作地方文献处理,可是对材料特别多而且又很集中的,就以地方文献处理。总之,对集部中有关地方文献的处理。要细心审核,处理恰当。5、丛书类中地方文献的处理:丛书类中收集地方资料的情况很多,如《二酉堂丛书》,其中不少是河西的有关资料,而作者又是甘肃武威名士,故该书作为地方文献处理。但有些却不能这样处理,如《九通》中有不少西北材料的记载,但不能因有地方的资料就一概按地方文献处理。为了更好地发掘丛书、类书中的地方文献资料,最好将有关地方资料的部分作出分析片,排入地方文献目录之中,注明来源出处,以便研究人员使用。或将丛书、类书中的地方资料,采取复制和油印的方法来处理,这样既不使丛书类书失去系统完整性,又能将其中的地方资料选出另行处理,使地方资料得到了发掘,更便于读者使用。但这种作法涉及人力、时间,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事业心、责任感,是一项非常细致艰巨的工作,但对减轻科研人员的前期劳动俾益甚大。 6、关于敦煌学和汉晋西陲木简材料的处理:敦煌学内容包括佛教艺术和莫高窟古籍书卷。古籍书卷内容庞杂,其中除《沙州都督府图经》、《西州图经》等少数材料具有地方性外,其他所有材料都不具有地方特色,内容上与地方文献无关,但敦煌学在世界上的学术价值很高,素有东方文化宝库之称,它不仅是甘肃在祖国文化上的一个特点,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所以凡属敦煌学的一切材料,不论是民族、宗教、语言文字,或音乐、绘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材料,都作西北地方文献处理。 西北地区因其地理条件特殊,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保存了不少古代文物,汉晋木简即是其中之一。这些简策多为古代的公文函牍和文书档案,它记录了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状况,史料价值很高、其中如边关设防、烽隧记载等,地方性很强。有的虽无地方特点,但这些木简却出于西陲沙漠地带,它与当时西北地区的物质文化关系至关重要,所以凡是研究考释汉晋西陲木简的材料一律当作地方文献。 另外,丝绸之路是人民用血汗浇灌而成的友谊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不仅加强了东西方人民间物质文明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增进东西方人民的友谊,加强了东西方人民精神文化的传递,故丝绸之路实为中世纪以前人类文明的见证。对丝绸之路研究材料的处理,不仅要把葱岭以东至长安的材料作为西北地方文献来对待,即葱岭以西地带有关丝绸之路的材料,也要作西北文献来处理,丝绸之路尽管分为东、中、西三段,但它是一条完整的整体路线,它们之间互为连贯不可分割,所以对这三方面的文献处理,宜宽不宜过严。 三、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地方文献的搜集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细致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要贯彻“日积月累”的方针,这项工作常常需要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见到显著成效。因此,搜集过程中,既要千方百计,又要深入细致地进行“访”、“求”,还要作认真细致的考证与整理,以确定其价值,发挥其作用。三十年来,甘肃省图书馆已积累西北地方文献资料六千二百多种,报刊七百五十多种,报刊题录一万九千七百余篇,这些资料,为西北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文献资料是采取什么方式搜集的呢? 第一,是从馆藏已编未编的一般书刊中,挑选地方文献资料,这是地方文献专室建立的开始。再就所有的图书报刊中检出有关本地区的一切材料,地方人士著作和本地区出版物,这是地方文献资料的主要基础(地方人士著作和本地区出版物的对待和处理原则,上面已经作了说明)。地方出版的期刊,地方特点比较突出,应作地方文献尽量搜集。另外,还采取选辑办法来积累地方文献,除了现成的发行书刊外,要随时作好零星文章资料的选辑剪贴工作,对有多余复本的图书,其中如有本地区的有关资料时,可以拆开另订成册,以供使用。总之,要想方设法多方进行搜集。 第二,加强与省内外新旧书店联系,特别要加强与本地古旧书店的密切联系,并利用其各种目录进行选购,这是一项逐日经年,长期持久补充积累地方文献的重要途径。甘肃省图书馆通过这一途径,搜集到不少罕见珍贵的地方文献。当然,对国外出版的有关研究我国西北地区特点的论著,不论是属于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物考古、语言文字、生活习俗或农田水利、地质矿产等等方面的材料,应尽量设法预订,注意搜集。 第三,对机关单位编印的内部书刊,要通过函索或派专人访求的方式进行征集。具体要求是:在平时要注意本地区文献资料收藏和散失情况,对内部资料要通过上级领导部门征求或采用直接订购、还要有计划、有重点的派人前往各县(市)调查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以及中等以上学校图书馆的收藏情况,并随时作出目片摘要,以备传抄复制;对本地区产品商标、特种工艺品的图照、地方歌谣、地方剧目说明等,也要留意搜集。此外,还要加强邻近省(区)之间的协作,采取代购、征集等办法,以互通有无,彼此不断积累充实地方文献资料,甘肃省图书馆采取这种方式收集到了不少陕西、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大批有价值的资料,从而充实了地方文献库藏。 第四,资料的复制和交换也是积累地方文献的重要一环。历史上,在印刷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少文献资料多系辗转传抄,即使有了木版印刷,也因纸张缺乏,技术落后,不可能大量印刷流传,天长日久,因各种原因,如水灾、火灾以及自然损坏等,使文献资料有的佚亡,有的成为孤本。因此加强对稀有资料和孤本图书的复制工作实属必要。甘肃省图书馆为了作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曾在历年收到的全国各类型图书馆所编的馆藏目录五千多种中,选编了西北地方文献草目,这样,既可找到复制文献线索,又可作为今后编制西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的参考。仅依此草目,就先后复制和交换了西北地方文献七百三十余种。另外,还编制了《西北地方志待补目录》,收录未入藏的地方志253种(其中陕西246种,甘肃3种,宁夏2种、青海2种),查明了收藏单位,计划用五、六年时间完成这项补齐配残工作。如清道光六年所刻的宁夏区《隆德县续志》国内早已佚亡,却流传于美国,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珍藏保存。去年,借美籍图书馆学专家丁应积回国探亲之便,曾委托代为复制,复制品预计不久即可从美国寄来,甘肃省图书馆还准备把馆藏的西北地方志中的稀有方志,陆续进行复制,以备与全国各图书馆互相交换和补缺配套。 另外, 教育全体职工,引起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人人协助搜集地方文献资料。凡省内外出差,特别是对县(市)馆进行辅导时带搜集地方文献资料任务,这也是搜集资料的一种渠道,不能忽视,必须群策群力,长期积累,才能逐渐丰富起来。 地方文献搜集的目的是为了使用,通过使用,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爱祖国、爱乡土,熟悉本地区的历史地理,自然财富,从而促进本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加速本地区的“四化”建设。为此目的必须对资料工作进行系统的整理,科学分类,作好地方文献的目录组织,使目录工作真正对读者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甘肃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分类编目,沿用刘国钧所编《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统一分编,并附“西资”字样、以示区别。至于地方文献目录共分两种,即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读者目录反映了全部地方文献资料,以便利科研工作者和专家在参考上的使用,这套目录包括有分类、书名、著者及专题目录和索引等。公务目录是为管理西北地方文献书库使用,这是一种地区性目录,先按地区分,再接分类排。至于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的管理方法,采用了专库保存,集中典藏,分省区排列,按类排架的管理方法。首先把图书、杂志、报纸分为三个系统排列,图书先以省区分,然后再按类号排架,杂志、报纸先以解放前后区分,再按接笔划排列,这样的优点是节省排检时间,易于根据读者研究的问题,查找需要的参考资料,也便于系统全面地向读者推荐资料。其次,对舆图、图片、碑拓等均另设书架、书柜分别典藏。这样既索取方便,又便于保管。这种管理方法不仅取归方便,同时也可免去各类资料的混淆,从而做到管理与使用两便利的要求,也便于管理人员系统了解资料,提高专业知识和培养研究能力。 四、地方文献的发掘工作 地方文献的形式有各种各样,地方文献资料又分散在各种类型的新旧书刊之中,要使这些文献资料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必须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发掘工作。编制各种书目索引、题录、文摘等,是发掘工作的有效方法,甘肃省图书馆三十年来就先后编印过西北地方文献书目、索引达七十五种之多。虽然这些书目、索引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配合为研究服务方面,曾收到一定效果。近年来,甘肃省图书馆根据兰州地区1959年所编印的《甘肃地区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96~1949)》,在所收的3405种期刊中,析出有关西北五省(区)的资料8415篇,并按省区编印成册,分送西北五省(区)的有关单位使用,既便利了读者,又发挥了资料的作用。甘肃省图书馆还根据北京图书馆1961年编印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在所收录的19115种期刊中,有计划有重点地配专人向北京、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图书馆调查了解,补作题录,以便汇集下列有关研究西北问题的专门论著: 1史前时期的西北 2西域史地研究考证 3汉晋西陲木简的研究 4丝绸之路的研究 5石窟艺术调查研究 6敦煌学研究 7西夏学研究 8西北民族宗教问题 9中俄关系属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研究 10西北的冰川沙漠 11西北水利问题的研究 12西北的畜牧业 13西北的自然特征 根据上述专题,逐步编印篇名索引或题录,并在此基础上,编印专题论著汇编,以利有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编辑《西北地方文献联合书目录》,此一工作,初稿已经完成,共收录各种图书资料四千五百多种,按省(区)已编印成册,正分送西北五省(区)各兄弟图书馆进行补充,预计明年即可出版。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编辑《西北文献综录》,即把古今书刊中有关我国西北地区的图书资料。尽可能的将全部目录集中反映出来,以科学的方法加以整理编排,使《综录》成为研究西北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使用时无论从总目、分类、书名、著者及其子目任何一个角度去检寻,均可一索即得;同时确切地反映出书刊收藏情况,使读者可因目求书,就地借阅。这样,既可节省人力时间,又使全国各地所藏的西北地方文献资料得到充分利用。此项工作从1960年即已开始,并已补配目片11619张,今后将根据人力情况,争取早日完成。 地方文献的辑佚。这是把有关某一问题的零散资料集中起来,便于了解其来龙去脉,在参考工作上有很大价值。辑佚也是发掘文献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甘肃省图书馆的一些同志,为了配合“丝绸之路”的研究,在馆藏书刊资料中,辑成约80万字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为了介绍这些资料的内容,充分发挥作用,已完成七万余字的《丝绸之路资料题录》初稿,这对发掘馆藏文献资料甚为重要。另外,甘肃省图书馆为了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写中国伊斯兰教的需要,今年在馆藏的期刊资料中,已完成了《甘肃伊斯兰教史料文摘》约十二万多字,并已油印成册。为了配合西北民族宗教的研究,正在编制《西北民族宗教文摘》,已完成了甘肃、青海部分,约60万字之多,预计年内初稿可以完成。 甘肃省图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工作,除过去已陆续编制了70多种书目、索引外,最近又采用编制文摘和辑佚资料的方式,对西北文献资料进行发掘,这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一项尝试,仅《甘肃伊斯兰教史料文摘》在小范围内发行使用的结果来看,颇受专业研究工作者的欢迎。 三十年来,在地方文献工作中,从地方文献资料的使用情况来看,甘肃省图书馆在为本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认为地方文献工作和整个图书馆工作是一致的,同时认为地方文献工作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 第一,注意“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特点。许多项目,包括文献的搜集、发掘、整理等,都具有一定的积累性、持续性、连贯性及服务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既是以书刊为工具来服务于本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那么就必须重视文献资料的积累、保管和流通。 第二,为了更好地向读者提供地方文献资料,必须熟练掌握文献资料。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过程,也是熟悉资料的过程。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题录和辑佚工作的过程,更是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掌握文献资料的过程。图书馆工作者只有下苦功夫了解掌握资料,才能更准确有效地为读者提供资料。 第三,收集效果是进一步了解资料的参考价值,更准确地提供读者利用资料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事实上馆藏地方文献种类繁多,内容庞杂,任何一个馆员不可能做到了如指掌,何况某种文献资料的内容及参考价值,更是心中无数。因此,当读者阅读某一项资料,或研究某一问题结束后,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和读者进行交谈,征求意见,了解效果,这样可以使图书馆工作者进一步掌握文献资料的内容和价值,同时还为有目的补充文献资料提供依据。这方面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图书馆工作论文:试论儒学伦理思想对现代图书馆工作影响的思考 论文摘要:阐述了儒学基本思想的创立与内涵,探讨了儒学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现代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和作用。 论文关键词:儒学伦理思想;现代社会;现代图书馆;教育作用 儒学是一个思想的大系统,一个信仰的体系,其内容包括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宗教,但不能将它简单归结为哲学或伦理学或政治学或宗教,因为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问,是以道德作为思想的太阳。在西方话语笼罩之下,当代的中国人起初只能通过西方的理念重新解释自己的文化,于是把儒学纳入中国哲学史的范畴加以说明,结果是削足适履。西方哲学一向有其深厚叉相对独立的传统,其学派承接转换创新皆有清晰脉络可寻。我们向来认为:孔子、老于是思想家,儒、佛、道三家有哲学也有宗教,还有更多的东西。因此中国哲学史应还原为中国思想史,要按照历史上固有的学派与传承及其相互关系来写中国思想史,完整地去再现孔、孟、老、庄、程、朱、陆、王以及禅宗的思想。 当然,现代西方话语有一部分已成为普世性主流话语,我们应当接纳和使用,变成汉语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国学现代转型所必需的。同时,我们在用西方文化诠释中国文化的时候,不要抹杀中国文化的特色.要看到中国文化的优点、长处和特殊价值,并且用中国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西方文化,形成双向诠释和中西互补。总之,处在今天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时代,只有重建儒家的“政治儒学”传统,挺立儒家“魅”的精神,追求儒家“中和之魅”的圆融理想,才能有理有气有力地回应铺天盖地的“无魅”世界的挑战。儒学的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及对现代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及作用也是很大的。 1儒学的创立与内涵 中国传统哲学就其基本的理论内容来说,是由儒家、道家、佛家3个主要的哲学思想体系构成的。而儒家思想是构成中华文化这一社会生活方式的观念主体。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主要有仁、义、礼、智、信等方面,而“仁”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儒家一切理论的出发点。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其内容有广狭之分。广义的“仁”是一个全德之辞,几乎可以概括所有的德目;狭义的“仁”即五常之一,主要是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情感为主要内涵的道德规范。就这一层含义而言,它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使之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基础。它包括:仁者爱人,为仁之方,为仁由己。总之,儒家以仁调节人际关系,认为仁爱是人固有的道德情感,故爱人的根本途径就是推己之仁爱于他人,而要推己首先必须正己,也就是说,仁不是偏爱、滥爱,一团和气,姑息养奸,而必须爱人以德,始终坚持道德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学即儒家之学亦即儒家的学说或思想体系。“儒学”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要略》有“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的说法,这里的“儒者之学”即指儒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由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创立,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当时私人办学的风气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一些精通诗、书、礼、乐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师儒”的生涯,这便是最早的儒者,孔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儒学是内圣外王之学。从发源处看,内圣外王并不始于儒家,而是由《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外王则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前者讲修养,后者讲事功。可见儒学是内圣与外王的合一,是修养与事功的合一。 儒学是生命的学问。牟宗三先生用“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来概括儒家的内涵与意义。儒学是生命的学问,要落实到真实的生命中去,是具有真实感、确切感、客观感的内容真理。它的要义是要培养生命的强度与韧性,成圣成贤。对于儒学的研究,不单是将其当作一客观之对象来研究,而是真正将其落实到、贯彻到个体的生命中去,以实践的、笃实的精神来实现之,彰显之。 儒家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哲学的另一进路。它以人的道德性为依托,反观自身,取其良知,浸润人本质。儒家哲学即本体即工夫,道德秩序与宇宙秩序的合一,是一种更为简捷的境界(工夫与本体的合一)。 2儒学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儒学是现代文明的根基,是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精神力量之翼。它是5000多年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延续,是能在各个社会中找到痕迹的一种意识形态。中国儒学就是由中国历史延续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优秀中华民族意识。中国儒学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类型,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精华,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伦理思想以及价值取向对现代社会有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中国人民坚持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所认同的思想文化纽带。 首先,弘扬儒学精华,可以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依据。一个现代化企业如果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理想和信念,是很难长久立足于社会和在竞争中取胜的。然而这种理想和信念一旦渗透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就会变成一种精神动力,成为企业不竭的力量源泉。这种动力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动地发挥作用的。要建立这样的企业精神,一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思想,二是离不开对儒学的弘扬。 其次,弘扬儒学精华,可以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道德提供思想基础。我国儒学中勤劳、仁爱、诚信、国家至上等道德观念及其伦理体系至今仍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要保持社会稳定,使社会能正常运转,就必须借鉴、汲取其(儒学)精华,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当前社会道德建设滞后,与对儒学的简单、粗暴否定有关系。社会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是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是文明的象征,一个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社会,是无道德可言的。用儒学来塑造现代人的性格,用儒学作为纽带对现代人进行道德教育,以前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人进行理想教育,用传统道德与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新道德相结合,培养和造就“四有”人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道德,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第三,弘扬儒学精华,可以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儒家讲的“仁”,实质是要求人们处理好本身与他人的关系。用现代语言说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仁”不仅是爱他人,还有爱社会、爱自然,把爱他人与爱自然高度统一的思想,是儒学中“仁”思想闪光之处。以这种思想为借鉴来正确引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实施可持续战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乐山乐水”是孔子带哲理地对“仁”的引申,赋予“仁”深刻内涵,把爱从社会扩展到自然;孟子发展了爱的思想,主张爱物,把爱物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命题,认为人类应该效法大地,把仁爱精神扩大到大自然,以宽厚仁慈之德包容于爱护宇宙万物,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物、自然环境被无止境地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要求保护自然,确立和尊重自然的价值和自然的权利,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环境道德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世界道德有关专家预测,未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环境的文明。人类的道德要达到环境文明的境界,使道德跨人现代文明的层面,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新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历史必然选择。总之,汲取儒学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对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意义。 3儒学伦理思想对现代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和作用 《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精神的。现代图书馆员应有为图书馆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如热情服务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怕苦累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以及团结奋进、文明服务、甘为人梯、尽职尽责等精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工作人员应做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图书馆事业,热爱读者。同时工作作风要过硬,表现在:图书馆员应做到纪律严明,忠于职守,团结互助,雷厉风行;业务要精,表现在:图书馆员应做到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总之,使自己成为一个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图书馆员。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文明大国”“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儒学对于每个人的修身涵养也有着莫大的作用。儒家提出的“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员仍具有现实意义。图书馆是人们讲文明、树礼貌的公共场所,图书馆员的礼仪是图书馆礼仪的形象代言人,其礼貌、礼节、仪表、仪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一言一行,起着图书馆的教育作用。 “修德”“讲学”“改过”“向善”是孔子、儒家提倡的做人的道理,是使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有意义的路径。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内外的压力,特别是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之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酗酒、杀人、自杀等等。造成了自我身心的扭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在于道德沦丧,致使人失去了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对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有见识的学者都提出救治的理论和策略。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儒家对人的身心道德修养和人格培育给予特别的重视。如果我们以儒家的“合天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来为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思想资源,以“同人我”(人我合一)的观念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可以用“一内外”来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使图书馆员成为一个智商、情商“双高”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的图书馆也迫切需要这种人才。 儒学的伦理思想对现代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及作用远不止这些。笔者写此文章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在这一问题上能引起大家更深入的讨论。 图书馆工作论文:浅论阅读享乐化属性对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摘要:针对阋读享乐化对传统阅读和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建立大学生阅读的学习型数据库的设想。 关键词:阅读享乐化;高校图书馆;阅读习惯 1阅读享乐化对传统阅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源于西方的消费主义观念渗透到巾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也开始受到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传统的精英式大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后,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义心理意识,大学生的阅读越来越多地呈现}n一种消费主义属性,阅读开始呈现出享乐化的发展趋势. 1.1阅读享乐化消费特征对阅读方式的影响 阅读享乐化的直接影响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图书、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阅读的选择减少。《华盛顿邮报》在不到3年的时间订l划人数下降了6%,从77万人下降至72.01万人。美国在线出版商协会调查示:l8—34岁的人,46%的人喜炊网络浏览阅读,只有l1%的人选择读书、阅报、看杂志。在中国,m版科研所主持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中,2003年中国国民保持图书、报纸、杂志等平面文献载体阅读习惯的只有5%左右。其次,以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崇高的学习型阅读心理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休闲、消遣和娱乐主导了人们的阅读心理,阅读者开始追求视觉感观上的刺激,艺术的通俗主义和图文主义盛行。阅读兴趣集中在影视明星、旅游观光、健身养生、减肥化妆.园艺、烹饪、求职、理财等缺乏深度的生活时尚类图书、报纸和杂志上。 1.2阅读的浅层化和意义泛化 阅读呈现出享乐化发展趋势后,阅读的本质不再是一种纯精神的陶冶,它已经变成一种大学生多重消费融合的消遣方式。文化阅读的意义正在淡化,以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阅读掺杂了越来越多的娱乐和消费主义的异化物。如声讯阅读、视频阅读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重要阅读方式.学生们在交通工具上阅读、存餐厅里阅读、在影视里阅读、在网络中蒯读,这种与休闲、消遣和娱乐相结合的享乐阅划读方式使大学生的阅读意义泛化,阅读者的阅读行为也由“读”转变“肴”,阅读开始变得浅层化,读者不再在阅读时产生应有的思考,文字所表达的知识和语言艺术的审美不再在阅读时产生应有的情感共鸣。 大学生阅读浅层化和意义泛化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文木阅读和学习兴趣的下降,而争业化学习又不可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图文和通俗化阅读,专业理论更多的是在枯燥的文本阅读过程巾实现的。这样,阅读的享乐化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本文的研究试图要解决这对矛盾。 2阅读享乐化对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影响 大学生阅读需求的享乐化已经是一种不可同避的现实趋势,在全方位、全天候、多元流动的网络信息供给状态的冲击下,在网络媒体视频化的影响下,图书、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逐渐向图义化方向发展大学罔书馆的管理工作也必须去适应这种需求的发展要求,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阅读方向。 2.1阅读享乐化对文献采访的影响 阅读享乐化直接导致图书、报纸和杂志等平面文献载体需求量的下降。随着读网,读陶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本义献的装帧、版式过时,不能适应浅层化、读图化阅读方式的要求。文献采访部门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图书、报纸和杂志复本采购量,注重对装帧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义本文献的采购,协调文本文献和超文本电子图书、专业数据库的采购比例,电子版、网络版文献载体替代学生阅读兴趣相对集中的影视明星、旅游观光、健身养生、减肥化妆、园艺、烹饪、求职、理财等生活时尚类文本载体这样既能节约罔书采购经费,又能在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图书馆阅读的习惯,避免学生在公共网吧阅读。有利于学生的管理。 2.2浅层化和读图化阅读方式对大学生文本文献使用的影响 浅层化和读图化阅读方式会使大学生语言艺术的审美能力弱化,用轻浮、玩味和厌烦的心理状态对待文本阅读。过分追求图像的感官刺激导致传统的文本文献阅读兴趣下降,不仅使文本文献的使朋率下降,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形成。 阅读享乐化是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一种阅读特征,高校和图书馆不可能用行政的方法和手段去改变这种阅读习惯,只有通过积极的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在多年阅览管理实践中,我们通过举办“读书节”“主题读书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文献的阅读兴趣,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建立积极引导大学生阅读的学习型数据库 阅读享乐化改变了大学生的蒯读行为习惯和文献需求方式,特别是对网络和电子文献需求的上升直接导致了大学图书馆电子文献采购经费的急增。据统计,国内大学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的经费比大约为l:l,电子文献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但电子文献的质与大学生阅读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大学校圃网上运行的数据库的知识点重复牢太高,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容易造成大学生知识审美的疲劳,还会对学生的文献阅读兴趣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大学图书馆必须满足学生的“信息阅读”(信息阅读的要求是不重复阅读和超文本的比较阅读)需求:学习型数据库正是对这种阅读需求满足的一种尝试,它克服了文本文献和全文数据库重复率高的缺点。 3.1全文数据库对大学生学习的利弊 目前,在大学校园网上运行的大多数是全文数据库。如中国期刊镜像站、数字化期刊网等。这些数据库对师生员丁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些全文数据库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的不便。Windows虽然能为学生提供多视窗的比较蜊读,但全文数据库并没有文现超文本链接,且多数数据库是全义扫描,内容良莠不齐,相当数量的劣质义献和重复文献影响着学生的正常阅读。 3.2学习型数据库 学习型数据库是通过将“争业”归纳为若十个知识点,按照知识点的逻辑顺序组织编排知识体系。学生存按照知识点的逻辑顺序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了文本学习的重复,还可以通过数据库的超文本链接进行比较学习。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后,可以利用学习型数据库的多检索途径的功能进行研究型学习。这种数据库不仅可以避免全文数据库重复阅读的弊端,还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库的设汁优点活跃贞面、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实现信息化阅读。 目前,巨大的考试市场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型数据库的编制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证,学习型数据库首先部分地应用在中小学生的各种应试科日的学习中。除去应试教育的弊端不说,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数据库存中小学生的学习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现存的知识体系来完成学业的。大学图书馆可以根据本校的专业情况,通过“一家牵头”“联合编制”“网络共享”的方式解决单一编制成本过高的问题,可以从用户多的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做起,这样既有益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有利于节约资源和资金。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评估研究:新会计准则下股权投资核算的变化 摘要: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是重点内容之一,同时,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内容的复杂性也给会计报表的制定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与旧版的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工作进行了调整和规范。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在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变化,然后针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以期对相关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变化;应对措施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制度的不断更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也得到了及时的更新。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工作有了新的要求,这次会计界改革使会计核算更加规范,也使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变化 (一)核算范围 核算范围的改变是新会计准则针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工作做出的最主要变革,原来的会计准则规定的核算范围是“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对合营企业实施共同控制”、“存在重要影响”和“对被投资企业缺乏控制和共同控制且不存在重要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具体估量”的权益性投资。而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范围缩小到了仅要求“被投资企业是联合企业或合资企业”,且“投资控制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去除了最后一个权益性投资的内容,并将其纳入了《金融工具准则》中。 (二)核算方法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权益法和成本法都提出了新要求,不管是哪种法规,其在投资核算方法方面的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断向国际趋同。而新会计准则针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方法变更主要体现在权益法方面:第一,企业在权益法下,应该对初始的投资成本进行调整;第二,企业应该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或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和规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身的财务收益;第三,企业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之前,应该确认自身因超额投资而产生的投资亏损。 (三)初始及后续计量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时应该采用未来适用法还是追溯调整法是企业面临的新问题。未来适用法和追溯调整法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企业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未来适用法指的是企业在对初始及后续计量进行相互转换时可以不改变会计数据,只对发生转换的当天及未来变动进行处理。而追溯调整法是指企业在对初始及后续计量进行相互转换时不仅要对转换前的数据进行调整,还应该将转换看做是在会计初期发生的。当前,学术界的很多学者认为,在新会计准则下对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相互转换时,未来适用法是更简单易行且符合新会计准则要求的,甚至有学者认为企业应该摒弃追溯调整法。 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变化后的应对措施 (一)会计处理方面 新会计准则规定,如果企业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存在权益性投资,且这部分投资全部或者部分为待售资产,则投资方不能按照权益法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而对于剩余未被划分为待售资产的部分,企业仍可以按照权益法对其进行追溯调整。另外,新会计准则还明确规定了企业的权益计算方式,除了净损失和净收益之外,对被投资企业的其他综合型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之外的其他权益变动均应根据权益所有者持有的相应股份,按比例计算其应有的份额,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进行计算并计入公积,在后续处置中仍采用权益法进行相关核算,并将这部分公积转入该时期的损失和收益额中,如果对剩余的股权投资终止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则企业将这部分公积全部转入当期收益中。 (二)报表编制方面 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相关规定是相对严谨的,一方面可以防止投资方通过变动被投资方所有者损益而增加自身的当期损益,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使会计报表真实反映权益法中股权投资的核算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下,无论是成本法还是权益法,都更多地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如果投资企业对后续计量方法的转换存在不满或者异议,由于公司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企业在进行转换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遵循现有的会计准则的规定,还应该充分考虑公司现有的经济制度以及经济管理目标,尽量满足公司各阶层的工作需求。 三、结语 新会计准则针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调整和规定不仅促进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还充分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要求。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也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大大提高,促进了这些公司信息与国际接轨,推动国内企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此外,新会计准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难度,尤其是在判断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时,需要企业财务人员不断结合市场发展实际进行学习和研究。 作者:杨勇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评估研究:新会计准则下股权投资核算对企业的影响 摘要: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一直以来都是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因其涉及的内容众多、计算处理方法复杂,采取不同的计算方式其结果也不同,而这些差异就会给企业财务报表的制作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国财政部根据财政需求重新编制并改进了新会计准则,其主要目的就是给相关人员在进行股权投资核算和决策企业的发展方向时提供参考。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出台,为我国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提供了范本,也促使我国企业会计向国际会计准则靠近。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 从当前企业发展实际来说,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是企业为了解决在企业规模扩大阶段资金短缺问题而制定的资金募集策略,这也为我国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内容、方式有所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当前企业长期发展的资金运作模式,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资本局限性问题。本文就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项目内容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1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内容概述 从保证我国会计制度执行的高效性以及推动企业会计发展等角度出发,需要根据当前的会计发展实际情况,实现会计制度改革,使其能够不断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了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就需要利用新会计准则做好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项目管理。从当前的实践效果来说,目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推动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1长期股权投资及其背景阐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市场经济的调整。各类企业的发展势头迅猛,都想采取积极有效的发展策略来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在企业快速发展以及规模扩大中,资本问题就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企业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往往会选择资本运营的模式进行资本的募集以推动企业规模扩张的持续推进,进而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为了适应资本运营模式的需求,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及其核算处理便逐渐出现了。就概念上来说,长期股权投资表示投资单位为了获得企业经营利益,采取投放资金的方式为长期股权投资操作。 1.2我国企业吸纳投资资金的运作模式及其类型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时往往采取下述三种集中方式:(1)交易性投资;(2)持有至到期投资;(3)长期股权投资。这三种资金募集方式各有优劣,为了保证投资企业获得的受益最大,则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广大投资者进行长期股权投资资金的运作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把握企业的会计信息、会计报表等内容。 2实施新会计准则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带来的变化 2.1核算范围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2006年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比较,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让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发生了显著变化。之前实施的会计准则主要核算内容是给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给合营企业实施控制,此种方式不会对被投资单位产生控制或重大影响,而且在市场中不包含报价、公允价值和不可靠计量等的权益性投资。新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应该由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等项目组成,不应该对被投资单位产生控制或重大影响,而且在活跃市场中不应该将包含报价、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归到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中,应该将其纳入到《金融工具准则》中进行规范。 2.2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中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会计核算改变 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会计准则对投资企业应和被投资单位净损益和分红产生的所有者权益变化的会计处理进行统一规范,但没有对外界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资产所有权变动而带来的投资收益进行核算,如企业收到其他企业或者社会捐赠的资金等导致所有者权益变化。2014年新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对投资单位损益、其他综合收益、利润分配和其他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进行了统一规范,保证投资者和被投资者可以按照持股比例计算获得份额。投资方处理长期股权投资时,采用权益法对处置后剩余的股权进行核算,同时将这些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如处置后产生剩余股权按照权益法核算,将这些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投资收益中。 2.3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的作用 新准则中强调必须对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如果部分处置导致持股比例下降,不能给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可以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的规定,对剩余股权急性会计核算,在失去共同控制当日,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产生的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采用权益法核算对其他综合收益产生的所有者权益者采用权益法核算,全部纳入当期损益。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可以让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得到保证,还可以对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分离得到稳定,减少对国家实体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简而言之,如果没有经投资单位控制与被投资单位的控制下,应将市场竞争中产生的报价和公允价值产生的可靠计量权益性投资,排除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外。 3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3.1企业财务受抵销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产生的影响 内部交易损益产生于投资企业与联营、合营企业之间进行的内部交易。而旧会计制度在公允价值计量上存在较大问题,导致企业内部交易损益并未被抵销。当前缺乏统一、规范的公允价值计量法律法规体系是造成我国企业内部交易损益并未被抵销的重要原因,为了避免公允价值计量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内涵、计量方法等一系列的计量体系内容尚不健全,这将严重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针对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制定和颁布专业的《公允价值计量管理方法》,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措施,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流程与计量标准,从而确保各类资产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管理方法》应该包括纲领、组织管理、计量模型以及参数、计量方法、计量流程等内容。还应不断进行修正,同时还要将比较权威性的标准作为参考。全国地方政府机关,应该将此套标准作为基础,减少因多政府部门法规繁多产生的冲突,减少计量混乱,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 3.2投资收益变化对企业的财务影响 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经济利益会带来企业权益的增加,这一概念与资产负债观基本保持一致,也是符合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内容。在传统的企业收入确认、计量方式中,将各项收入均纳入到收入范畴内,但是这些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并不能够使得企业的净利润增加,只是增加账面上的数字。因此这种收入以及计量方式不够科学,需要采用差额计入收入法。差额计入收入法计入的是企业的净收入,能够真正带来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因此该方法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涉及到的工作范围较广阔,单纯地采用单一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不能够满足实际要求的,应该充分发挥出“网络结算”“、差额结算”“、相互结算”等计算方式的优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同时企业在实施会计制度的时候,还要积极做好会计新旧制度的衔接,正确处理并调查企业资产工作和会计实务处理工作,销毁无形资产,推动新会计制度下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工作发展。 3.3完善企业财务报表 与旧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将财务报告分为附注和会计报表两部分,并且在原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于会计报表的内容进行完善与增添。为了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这一要求,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财务报告制度:(1)预算管理方面。在目前预算编制中,做好固定资产的清算以及无形资产损耗的估量工作,强化对于资产运行过程中价值损失的核算预计量,进而提升资产运行与使用效率。按照资金的来源区分,处理好财务资金分离预算,将财政补助资金和非财政补助资金准确区分开来;(2)资金收入与支出方面。收入方面,准确界定不同来源的财政资金的类型以及数量。支出方面,逐步完善财务集中收支体制,适当增加支出会计科目;(3)资产管理方面。在资产的入账核算上,应该将捐赠或盘盈等非经营方式得到的资金按照统一规范实施会计入账。如果产生的固定资产含有凭证,必须按照凭证资料和税费对会计入账数目的多少进行确定。如果同类资产没有在凭证但能够通过进行价值计量的,应当根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值实施会计计量,然后对会计入账数目进行确定,如果固定资产既没有凭证且难以估算资产,应当按照名义价格“一元”入账,并且在报表中予以单独注明。资产损耗的会计核算上,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根据不同种类的资产,应该选择合适的折旧办法,同时确定折旧年限。 3.4稳步推进财务核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 稳步推进财务核算绩效指标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性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利用历史数据资料,总结归纳绩效考核规律,积极寻求联系点。采取统计分析的方法逐步探索企业绩效与部门整体绩效的关系,探索同类企业的效益产出比;二是酌情选择绩效考核指标。本着先易后难,由简入繁的原则,从企业预算入手,制定出与预算相对应的各个分企业的绩效指标;三是合理利用先期评价试点企业已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将其应用于同类企业继续检验;四是将综合价值产生的最优结果当作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内部实施的成本控制特点,重点确定考评指标体系,满足各部门之间协同发展的要求。及时有效地处理“当年预算评价”和“战略规划评价”的关系,实现评价短期和长期性的结合,保证评价激励体系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4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未来我国会计发展方向将会逐渐与国际标注相接轨,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同样要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自从会计制度改革以来,国内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平稳,而新会计制度颁布更是为企业资本配置以及高效运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从整体而言,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有利于推动企业长期持续发展。 作者:高斯扬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评估研究: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改进的思考 摘要:被投资单位存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被投资单位的资本公积中。当被投资单位对所持有金融资产进行处置时,原计入资本公积部分将转为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而在处置当期(末),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方(企业)也应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并调整其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此时将出现投资企业已确认为投资成本的公允价值变动被重复确认为投资损益,导致初始投资成本核算的不实,本文拟对此做一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权益法股权投资核算改进 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CAS2)已执行多年,现已经无法与新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同步,也无法满足现有企业核算的需要,虽然财政部于2014年对CAS2做了修订并于2014年7月1日起执行,但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企业对外进行股权投资时,会计准则规定其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根据投资方对被投资方影响力大小不同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企业对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非合并取得的股权,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权或实施重大影响,对其采用权益法核算。二是合并取得股权,该方式取得的股权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要将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核算,但在投资企业账上(个别报表中)仍以成本法反映投资成本。本文主要对第一种情形即非合并取得股权初始投资成本确认问题进行探讨。 一、权益法核算的相关规定 (一)准则对初始计量的规定 企业对外进行股权投资时,会计准则规定应当按取得该股权时的初始投资成本作为其入账成本。在此过程中如果投资企业是直接以现金(或通过发行股票、转让非现金资产以及承担债务等方式)作为支付对价的,投资方则要以所支付的对价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如果所支付的对价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则应从中扣除,不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二)后续计量中对投资成本的调整 对于投资方(企业)的投资成本,准则要求其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权益公允价值作比较,如果出现前者大于后者,其差额不调整投资方的投资成本。反之,则应调整增加投资方的投资成本,同时在取得投资当期确认一项营业外收入。 (三)在确认投资损益和其他权益时的规定 在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投资方(企业)应当于取得股权后按照其所持股权比例计算应享有损益份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同时调整其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除净损益外,被投资单位可能还存在其他权益的变动,如果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投资方(企业)也应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其他所有者权益份额增加或减少资本公积,同时对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准则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投资企业在对取得投资进行初始计量时,如果被投资单位存在相关资产(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且在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将其计入被投资方的资本公积(所有者权益)中。此时,投资方(企业)所支付的对价(按照准则规定已计入投资成本)中包含了被投资单位资本公积等相关项目,当被投资单位对所持有金融资产进行处置时,原计入资本公积部分将转为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而在处置当期(末),按照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方(企业)也应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并调整其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此时将出现投资企业已确认为投资成本的公允价值变动被重复确认为投资损益,导致初始投资成本核算不实。第二,投资企业在对取得的投资进行后续计量时,准则规定当投资成本小于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权益公允价值的份额时,应调整增加投资方的投资成本,同时在取得投资当期确认一项营业外收入。但是,如果被投资单位存在前述的资产(即以公允价值计量),则投资企业对其所持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差额全部计入营业外收入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其忽视了非损益因素的影响(被投资单位对投资企业股权投资的影响既有损益变动,又有非损益,如公允价值变动因素)。 三、对准则规定的改进建议 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通常由实收资本(股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及资本公积组成,如果资本公积全部由于资本溢价形成,上述四项均可作为构成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但是资本公积中如果包含利得形成部分,由于该部分是相关资产价值变动产生的差额暂时计到权益中(并非已实现的损益),其将随着相关资产处置转为相应的处置损益。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初始计量时,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方(企业)权益中由利得形成的资本公积(账面价值)的份额应单独作为综合收益(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进行核算(即不作为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一部分),所支付的对价与其差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这样,当被投资单位对所持有金融资产进行处置时,原计入资本公积部分将转为处置当期的投资损益。投资企业根据这一变动按照所享有比例同步增加当期投资损益和减少资本公积,从而避免了初始投资成本计量不实状况(因投资企业已将资本公积———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部分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同时,通过改进后又可以避免后续计量中计入营业外收入金额包含了非损益变动部分,可以有效地解决原准则会计处理中存在的缺陷。 四、案例分析 例:甲公司于2010年1月以70000000元购入乙公司30%的股份(具有表决权),由于甲公司可以对乙公司的生产及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因此其对该项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假定2009年12月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250000000元(所有者权益结构见表1),其中,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为40000000元,持有期间因其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而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为20000000元。2010年12月,乙公司处置了全部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假定年初至处置时公允价值未发生变动,乙公司2010年损益全部由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按照准则规定甲公司做如下账务处理:(1)购入股权: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70000000贷:银行存款70000000(2)权益法调整投资成本: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5000000贷:营业处收入5000000(3)确认应享有乙公司的投资收益: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00000贷:投资收益6000000(4)确认应享有乙公司其他权益变动:借:资本公积6000000贷: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6000000分析:2010年初乙公司股本及留存收益合计为230000000元,未实现损益(公允价值变动)为20000000元。从上述会计处理可知:1.甲公司计入投资成本的对价70000000元包含了应享有乙公司因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而这部分资本公积随着2010年乙公司处置了全部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为乙公司当期收益。甲公司在确认对乙公司投资收益中包含了这部分转出的资本公积产生的收益(但该部分已计入甲公司投资成本),因此,存在虚增初始投资成本。2.在权益法调整投资成本时,甲公司支付对价小于应享有乙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其差额5000000元按准则规定应全部确认为营业外收入。由于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包含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甲公司将其确认为当期损益是不恰当的。3.乙公司处置了金融资产后,甲公司在确认对乙公司除净损益以外的其他权益变动时,在减少资本公积(6000000元)的同时也相应调减“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的账面价值。由于该权益变动不是甲公司取得股权后新增的变动,其在取得时已被甲公司确认在投资成本项目中,从而导致其他权益变动(期末余额为-6000000元)与乙公司资本公积(期末余额为0)变动不一致。因此,甲公司在对投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时,对应享有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中资本公积(由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损益)账面价值的部分应单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不作为股权投资成本,其以支付对价70000000元的差额64000000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改进后,购入股权的会计处理为: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64000000———其他权益变动6000000贷:银行存款70000000通过上述方法的改进,原股权投资成本中不再包含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置时“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期末余额为0,这与乙公司资本公积期末余额为0保持一致,很好地解决了原准则会计处理中存在的缺陷。 作者:王天一 单位:中海北方物流有限公司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评估研究: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摘要: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投资方式得到回报的方式是企业进行经营的不可或缺的形式,盘活资金及财务的运作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长远之路。长期股权投资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会计处理 一、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定义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有两个方法:成本法与权益法。权益法核心是投资方在被投资单位拥有的净资产量,与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出现亏损、分派现金股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变动都会引起投资方净资产量的相应变动。 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包括取得、变动、处置和减值的核算 1.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例:A公司2014年1月20日,购买南方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30000000股准备长期持有,占南方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权25%。买入价为5元,另外支付相关税费450000元,均由银行支付。2013年12月31日,南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600000000元。 初始投资成本=30000000X5+450000=150450000(元)借:长期股权投资———南方股份有限公司———成本150450000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150450000由于投资150450000元大于投资份额600000000X25%=150000000元,故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2.长期股权投资变化的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在核算的过程中,应当设置成本、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明细账。企业在持有投资期间,根据被投资单位利润的增减来增减长期股权投资。当被投资企业发生净亏损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计至零为限。例:接上例,2014年南方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8000000元。A公司按照持股比例确认收益2000000元。2015年5月15日南方股份有限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每10股派0.4元,A公司可分派1200000元,2015年6月15日,收到分派的现金股利。(1)确认投资收益时:借:长期股权投资———南方股份有限公司———损益调整2000000贷:投资收益2000000(2)对方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借:应收股利———南方股份有限公司1200000贷:投资收益1200000(3)收到现金股利时: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1200000贷:应收股利———南方股份有限公司1200000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核算企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按照实际取得的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损益,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准备。例:接上例,2015年7月15日A公司出售全部股,每股出售价为10元。款项已收到。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300000000贷:长期股权投资———南方股份有限公司———成本150450000———南方股份有限公司———损益调整2000000投资收益147550000 三、结论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它是随着被投资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来调整投资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被投资企业盈利增多,相应的投资企业的投资额也会按照投资比例增加股权,反之,则减少股权,不过减到账面价值为零至。 作者:王俊玲 单位:山西省职工工艺美术学院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评估研究:核算转换长期股权投资论文 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1.1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1)我们在进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处理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首先应该确定投资成本。取得方式主要包括以支付现金、承担债务或转让非现金资产等三种,初始投资成本应为合并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主要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其次,应该对比合并对价与初始投资成本,如果有差额则需调整留存收益,对于资本公积不足的情况,则需冲减调整留存收益。若合并方是以发行权益性证券的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股本以发行股份面值确定(若以2000万股作为合并对价,每股面值为1元,市价为5元,则计入股本2000万元,其余则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初始投资成本与股本面值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按的,调整留存收益。借:长期股权投资(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应收股利(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差额)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不足冲减)贷:有关资产或负债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差额)(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可以看成双方进行资产交易的行为。所谓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是以企业所发生的合并成本来进行计量。对于购买方所付出资产、发生或承担负债的,按照购买日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合并成本;购买方发行权益性债券的,以该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为合并所发生各项直接相关费用来确定其合并成本。于此同时,对于进行企业合并而导致购买方发生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费用均计入当期损益。并对作为合并对价发行的权益性证券或债务行证券交易发生的费用,应由购买方计入相应证券的初始确认金额。 1.2通过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1)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确定其初始投资成本,具体包括购买过程中应当发生的必要手续费等支出,但不包括投资单位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和利润。(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其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所支付的手续、佣金等从权益性证券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溢价不足的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3)长期股权投资是由投资者投入的,应该按照协议的约定或投资合同的价值确定初始投资成本,其中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对于价值明显高于或低于该项投资公允价值的,必须以公允价值来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并由该项出资构成实收资本(或股本)的部分与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来进行调整资本公积(股本溢价)。(4)对于所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的投资成本应计入应收股利,不能构成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2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 2.1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定义 所谓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是指投资按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计价核算的一种计量方式。一般不调整其账面价值,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只有在收到清算性股利和追加或收回投资时发生。其中,把被投资单位已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2.2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的具体核算范围 (1)投资单位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2)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一般为投资单位持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下表决权资本,一般持股比例大于50%和小于20%的长期股权投资。 2.3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方式 对于采用支付现金的形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实际支付价款确认其初始投资成本。但在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时,还应考虑企业为取得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而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税金以及其他的必要支出。成本法核算时我们还应对以下几点予以注意:一是企业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实际支付价款时,被投资单位已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的,该项金额应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应收股利。在确认分得现金股利或利润后,还应对其是否减值进行进一步考量。二是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对于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其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3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 3.1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定义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是指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长期股权投资后,对于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所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而对投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3.2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的核算范围 (1)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投资。(2)投资企业持有被投资企业20%或20%以上表决权资本但不能控制被投资企业的,采用权益法核算。一般持股比例在20%至50%之间(包括20%和50%)。 3.3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具体核算方式 一是对已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其初始投资成本为量化标准,根据比较与投资企业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所占份额的大小来判断,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不调整此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但如果相反,就应该计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4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1)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成本法核算,由于投资单位投资目的变化等原因决定后期追加投资,导致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的,账务处理应相应转换为权益法时,对原持有投资和追加投资的商誉与计入损益的金额考虑在内,分别进行处理:①分别核定按原持股比例确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和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若前者小于后者,应作为原投资所体现的商誉,其差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若前者大于后者,根据差额调整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②对追加投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相比较,即后期追加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若前者大于后者,其差额为投资时体现的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应根据两者之间的差额调增投资成本和当期营业外收入。对初始持有长期股权投资至改变核算方式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部分,是由于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产生的,这就要求投资单位按照持股比例去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留存收益,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若属于其他原因导致,投资方应按享有被投资单位所占具体份额去调整账面价值,并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同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因为处置投资使得对被投资单位由控制改变为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账务处理:①按处置或收回的长期股权投资比例结转终止确认的成本;②核定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原投资单位按照持有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并进行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差额属于商誉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若前者小于后者,则需调整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对初始持有长期股权投资至处置投资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损益变化,投资方在对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时还应考虑至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应扣除已发放或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及其利润,调整留存收益,对于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至处置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享有的份额,应当调整当期损益。针对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单位应享有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发生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1)追加投资等情况,所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由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变更为控制时,其会计核算需由成本法变更为权益法:①企业合并前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改变核算方式后由原账面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构成长期股权投资成本;②企业合并前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改变核算方式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由原权益法下的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构成;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股权投资改变核算方式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由原公允价值计量的账面价值与购买日新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被购买方的股权涉及其他综合收益构成,同时在处置该项投资时将与其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转入当期投资收益。(2)因减少投资等原因,核算方法从权益法转成本法的,包括因持股比例下降导致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情况等。以改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核算的基础,在核算转换时被投资单位账面留存收益中本企业按比例应享有份额超过被投资单位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的,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不作为投资收益;否则确认为当期损益。 作者:郝佳琳 单位:甘肃省中医院
浅谈高等教学服务质量管理:微探高等教学服务质量管理 无论是国际标准组织(ISO)还是世界贸易组织(WTO)都将教育列入了服务行业,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接受教育就是接受一种特殊的服务,同任何服务性商品一样,教育服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育消费的过程。从服务管理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个性化需求和大众化的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过程的服务质量状况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产品定位研究 在高等教育的成本支出中,学生或家庭自费部分已占有相当的比例。换言之,计划经济时期是国家出钱委托高校培养大学生,而现在则是学生或家庭自己出钱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产品的购买主体已由国家转变为学生或者其家庭。高等教育的费用从性质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小部分属于消费部分的支出;大部分则属于投资性质的支出。从消费性支出来说,大学生作为消费者自然有权要求高校为其消费效用的最大化提供合乎标准的高等教育产品;作为投资性支出来说,大学生同样有权要求高校为其投资行为或人力资本的积累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对于高校,其向求学者提供的是一种旨在改善和提高求学者人力资本价值的无形商品,高等学校的产出就是高等教育服务;而对于求学者而言,求学者交纳求学费用,并消耗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消费教育服务。 质量是相对产品而言的,没有产品也就谈不上质量。高等教育的产品是高等教育服务,人才不是高等教育的产品。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提供用于提高或改善人的智力素质和思想观念素养的非实物社会成果,它与演员、医生、导游、售货员一样,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消费品。高等教育产品(高等教育服务)具有提高购买者(学生)的劳动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价值或效用等,学生及其家长(还包括国家、社会等)才愿意花钱来购买。求学者之所以牺牲提前就业的潜在收益,是因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学生通过消费这种服务而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使得自身劳动力商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在未来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教育活动的结果不是改造或制造出了新的学生,而是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技能,改进了学生的态度等,从而提高了劳动能力与劳动效率,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购买(接受)高等教育服务的结果。 高等教育过程的服务产品观认为学生是直接顾客,是教育服务消费的主体,他们有权选择学校、专业、课程及任课教师等。在近年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试行等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的思想理念。高等教育的产品是高校向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并且通过学生的理解消化而被接受和使用,以满足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需要,进而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者是教育工作者,他们通过消耗智力和体力而生产出适合不同教育对象需求、具有多方面性能的教育服务,处于生产领域;学生则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主要消费者,处在消费领域。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具有同时性与共生性,高等教育的产品就是高等教育服务,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产品。 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框架下,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具有投资和消费属性的服务领域。世界贸易组织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教育服务是其中的一类,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以外,任何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的教育活动,都属教育服务贸易的范围。 高等教育服务产品既可以是公共产品,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还可以是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的价格是垄断的,即由产品的供给者决定,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一律按照规定收费。私人产品的价格可能是垄断的,也可以是竞争性的,如果是竞争性的价格,既可以随着产品的供求变动而上下波动,也可以讨价还价。私人产品按照单位产品收费,谁享用谁付费。准公共产品的价格介于两者之间,它们既不象公共产品的价格那样具有垄断性,也不象私人产品价格那样可以讨价还价,另外准公共产品的价格既可以像公共产品那样不按照享用数量多少而一律按照规定收费,又可以像私人产品那样按照单位产品收费。 从效率角度分析,高等教育服务产品应该按照私人产品的方式供给;若从公平性的角度考虑,高等教育服务产品应该按照公共产品的方式供给。教育服务是新兴的第三产业,是高层次的社会文明服务性劳动,是整个社会大生产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教育服务的投入也应该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高等教育过程的服务产品定位研究告诉我们,研究高等教育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其实质就是研究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高等教育过程的质量就是高等教育过程的服务质量。 二、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基本特征分析 按照ISO9000国际标准,“服务”就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和顾客之间接触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涵义:第一,服务是产品的一种,也是活动或过程的结果;第二,服务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双方接触活动及服务者内部活动(或过程)的结果;第三,服务必须以顾客为核心而展开;第四,服务一般说来是无形产品,有时也会形成一些有形产品。相对于有形产品而言,服务是“可被区分界定,主要为不可感知,却可使欲望获得满足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并不需要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出售联系在一起。生产服务时可能会或不会需要利用实物,而且即使需要借助某些实物协助生产服务,这些实物的所有权也不涉及转移的问题”。服务是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和服务职员,有形资源商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 从服务的定义来看,它的本质就是满足他人的需要,以服务对象作为中心和出发点。具体到高等教育来讲,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和“教育是一种服务”的教育理念。因此,高校的各项工作就构成了一种服务链,最终由教育工作者将一种满意的教育服务提供给学生。 根据以上理解,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服务主要是指高校利用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技术为满足学习者(更准确地说应当叫做顾客或用户)的需要,为教育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提高或改善受教育者智力素质和思想观念素质,促进教育需求者人力资本增值的非实物形态的产品。 以上定义表明,在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中,交互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服务的生产价值的形成及最终提供物的交付,都离不开交互,特别是服务质量的各种问题,皆源于组织同顾客的交互之中。服务质量不容易控制和管理也是交互中的复杂因素造成的。因此,必须从交互的观点去理解教育服务质量,分析教育服务质量的特性。 第一,准确测度和评价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比较困难。 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服务的非实体性,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同实体性产品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无法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高等教育服务产品又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很难通过在线控制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过程来减少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的失误,以保证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另外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者通常具有比较高的对于教育服务过程的自主控制性,这对于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确立共同的质量标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高低以及教育服务消费者所获效用的大小难以测度和准确评价。 第二,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与有形产品是不一样的,有自己的特殊性。有形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可以通过十分精确的质量指标来衡量和控制,而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却缺乏统一、明确的衡量指标。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概念、标准以及质量控制的方法等与有形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有着显著的不同,不能完全照搬有形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法。 第三,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与受教育者的主观判断有关,不仅要考虑高等教育服务的结果,而且还要考虑高等教育服务的过程。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由预期服务质量与感知服务质量所决定。预期服务质量即顾客(主要指学生)对高等教育服务预期的满意度。感知服务质量则是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实际感知的水平。如果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的实际感知水平符合或高于其预期水平,则顾客将会获得较高的满意度,从而认为高等教育服务具有较高的服务质量,反之,则会认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服务质量较低。不论是预期服务质量,还是感知服务质量都与受教育者的主观判断有关,因此,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不仅要考虑高等教育服务的结果,而且还要考虑高等教育服务的过程。 三、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顾客满意度分析 顾客满意度(customersatisfactiondegree,CSD)是衡量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主要标志,它反映了顾客对服务过程的认可程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和大众化时代,对于高校来说,要想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顾客满意度,满足教育消费者对于高等教育的个性化的教育消费需求。 ISO9000:2000中“顾客满意”的概念是:“顾客对其要求被满足程度的感受”。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负责质量的副总裁戴尔先生曾这样说:“顾客满意是成功地理解某一顾客或某部分顾客的爱好,并着手为满足顾客需要做出相应努力的结果”。这个从生产企业角度出发的定义指出“顾客满意”有两个关键内容:首先要成功地理解顾客的需求,然后是努力满足顾客的需求,这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服务过程。 顾客满意的主体是顾客,这里的“顾客”不仅包括教育服务产品的现实或潜在的消费者(如学生、家长及国家等),而且还包括教育服务组织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如高校内部的教职员工、输送生源的有关中学、学生未来的就业单位、高校的投资者等构成的价值链条中每个关键环节的所有成员。顾客满意与否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涉及整个价值链让渡系统中的所有成员。因此,要实现顾客满意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从教育服务活动的起点做起,确保价值链让渡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类顾客的满意,这是理解顾客满意内涵的真正意义所在。 顾客满意的客体是一个教育服务组织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全部产品”是指顾客所能感知到的所有东西,既包括教育服务本身的性能质量与适用质量,也包括顾客从接受教育服务过程开始到教育服务消费过程结束所涉及到的与满足其该项需要有关的一切事物,甚至还包括其他人对所接受的教育服务的态度与评价等。因此,顾客满意的客体是一个包括很多因素在内的动态整体,要实现顾客满意,必须涵盖其中的所有因素。 当然,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的顾客满意首先是要满足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个性化的教育消费需求,但是绝不能仅仅局限于直接顾客(受教育者)个人,而是应该将社会满意作为最高层次的顾客满意目标,将顾客满意扩大到社会和全体公众的层面,突出高校的社会价值,使高校的教育服务过程更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生态平衡、社会道德与科技进步等的协调发展,这是高等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 高等教育服务过程顾客满意度的衡量标准是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预期期望。而顾客的预期期望值是在接受高等教育服务前已经形成或在接受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顾客是否满意取决于高等教育提供的“全部产品”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好坏是以这些预期期望作为衡量标准的。由此可见,在研究顾客满意度时,必须了解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期望是如何形成的,预期期望质量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决定了顾客预期期望值的高低。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预期期望的形成一般主要取决于自己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预期的主观判断、高校的对外宣传(包括招生广告宣传)和非正式媒体如亲戚、朋友、同学、老师等有关人员意见的传播和影响等。 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的衡量标准还取决于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主观感受状态,这种感受状态表现为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认知。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主观感受状态或认知可以也可能不与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的实际情况相符。特别是高校面临的顾客是许许多多的学生个体时,由于学生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实际感受状态更具有主观色彩,就可能对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做出错误的主观判断,这是研究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顾客满意问题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从顾客满意度的视角,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可以分为三类:当然质量、期望质量和迷人质量。 当然质量是指教育服务应当具备的质量,顾客通常认为这类质量是教育服务必须提供的,一般不会主动表达对这类质量特性的要求。如果顾客认为这类质量特性很重要,服务过程也提供了高质量的这类服务,顾客的满意度一般也不会显著增加;相反,即使顾客认为这类质量特性不太重要,如果服务过程没有提供当然质量的这类服务,顾客的满意度仍然会显著下降。 期望质量是指顾客对教育服务有具体要求的质量特性,这类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与顾客满意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顾客对于这类质量特性的期望以及教育服务组织提供的这类质量特性的状况是比较容易衡量和评价的,期望质量及其实现程度是顾客满意度评价的关键。 迷人质量是指教育服务所具有的超越顾客期望的质量特性,这类质量特性(即使重要程度不高)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大众化条件下高校尤其需要树立并大力推行高等教育的服务理念,教育服务理念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对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服务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缺乏与时俱进的充分认识,在实践中仍受着传统观念的束缚,居高临下地以教育者自居。 从以上分析可知,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必须保证当然质量,否则会引起顾客的严重不满;不断改进顾客的期望质量,它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关键;积极开发迷人质量,努力使教育服务质量不断超越顾客的期望,这是教育服务提供者永恒的追求目标。在这三类质量特性中,期望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是目前各种顾客满意度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而当然质量和迷人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之间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目前各种顾客满意度评价模型对这种非线性正相关关系都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数学解释,统计工具中各种非线性回归方法对于这种非线性关系的拟合效果也并不理想。随着高等教育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顾客对高等教育个性化需求的变化,教育服务的顾客期望质量将会转化为当然质量,迷人质量将会转化为期望质量甚至当然质量。 浅谈高等教学服务质量管理:高校教学秘书服务质量探索 一、教学秘书绩效考核的必要性 1.提高学校人力资源发展竞争力,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教学秘书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需要依赖于一个全面、合理、有效的考核体系,对教学秘书这一管理主体的考核,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必经之路。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执行绩效管理,教学秘书等管理人员在高校中所占的人员比重少之又少,一般情况为一个学院、一个教学秘书,有些甚至没有。对其绩效考核总是依附于占很大比例的教师的考核,缺乏针对教学秘书这一主体全面有效的考核体系,考核目的不明确,因其工作性质导致考核标准过于宽泛、工作结果难以量化,考核结果无法真正运用到工作中来。在学校这个组织中,专任教师存在一种优越感,而教学秘书作为行政管理服务主体之一很容易被边缘化。首先,如果教学秘书的工作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地评价,自己的工作价值就无法体现出来,心理缺乏存在感。其次,如果进行绩效考核,但是绩效考核的结果并未进行系统分析,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无法实现。绩效考核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秘书潜力,形成良性竞争,发挥内在能力,提高高校办事效率。要达到最大激励,就要使教学秘书在思想上形成这样的思维:通过努力工作可以得到良好的绩效考核成绩——物质或精神上奖励。 2.保障高校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高校办学的目的。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是高校教学质量的外在化,这与教师水平及教学管理工作密切相关。教学的正常进行离不开有效管理。教学秘书是联系学校和学院之间的纽带,在教学管理主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个人各方面素质和工作能力决定了高校的管理水平,高校的发展前景和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教学秘书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教学秘书进行周期性的绩效考核,有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以不断寻找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态度,开创思维,高效率、高质量地完工作任务。因此,绩效考核是提高办事效率,实现管理职能的有效手段,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可以使各高校的日常工作更有序进行。同时,面对突发事情也可以集思广益,积极主动处理问题,达到高校办学的目的,完成高校转型与发展。 二、高校教学秘书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1.考核指标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各高校的绩效考核指标看似不同,但在考核的内容、时间、方式、程序以及结果上都大致相同。考核的时间维度为一年,但是高校的特点是以学期为单位,绩效考核时效性较差。各高校进行年度绩效考核时,不同岗位的考核指标及各指标大致相同,只是针对不同岗位某些指标权重略有不同,考核内容几乎都涉及德、能、勤、绩、廉这五个方面,考核多采用个人述职、领导评价、部门鉴定等方式,定性有余,但定量欠缺,达不到考核预期效果。 2.绩效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考核办法大多都是由人事管理部门强制分布名额,各个院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分配名额。考核等级一般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种。这种情况下,有些院部认为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是教学主体,他们在学校中的贡献力量大,而教学秘书等行政人员因工作性质不可以量化,把考核结果的优秀名额转给教师,这无疑会打击教学秘书等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因为考核结果只分等级,同等级的管理人员之间体现不出差异性,最终会打击工作表现突出的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无责任心的状态。针对教学秘书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平时几乎没有对教学秘书各项指标的绩效数据进行统计,考核结果除了优秀等级,其他人员大致相同,年终绩效考核最终流于形式,教学秘书等管理人员也以无所谓的态度看待绩效考核。 3.绩效考核程序存在的问题。考核信息不对称,高校在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过程中缺乏调研各个人员地参与,很多高校的考核体系有些名存实亡。对于高校执行绩效教学秘书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很多人认为只有企业有利润才应执行绩效管理,高校应和公务员一样。很多高校都受人员编制的限制,无行政领导职务的普通工作人员要想得到与岗位匹配的津贴很难,绩效考核与岗位津贴不相符,大大打击工作积极性。在高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绩效考核是手段,激励才是目的。偏低的收入一直是引起教学秘书普遍不满的原因,绩效考核达不到激励作用。 4.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应是及时沟通与反馈。很多高校为了体现公平公正,都会通过公示告知考核结果,但并没有借助考核弥补教学秘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不足,领导层拿到最细化的评分结果,教学秘书只是关心得到了什么等级,很多时候没有教学秘书反馈意见。激励机制的构建是绩效考核能否有效利用的前提,现在的普遍情况是优秀者没有鼓励,不合格者没有惩罚,也没有淘汰。专门针对教学秘书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几乎没有,但对专任教师或者搞科研的人员方面有诸多奖励,诸如“教学名师”“科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和专项资金奖励,但在高校中没有针对管理人员的荣誉、奖项等。 三、高校教学秘书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1.绩效方案的制定。制定详细有效的绩效方案是执行绩效管理的保证,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首先,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教学秘书在思想意识上认同并接受绩效管理。大多人理解为,执行绩效管理后,在薪酬分配方面,只会造成管理人员和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矛盾。因此,各级管理者要让教学秘书了解到绩效管理深层含义及目的。其次,根据工作内容逐级分解工作任务目标和工作具体步奏,制定一份详细的绩效方案。最后,请相关人员来审核绩效方案并与教学秘书形成共同认知。SMART原则是分析方案合理性一个方法,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原则。SMART原则即制定出来的方案应具体、明确,可衡量、可执行、可实现,还要有时间限制。 2.绩效沟通。绩效沟通是指为完成绩效计划,上级部门对各个教学院部工作进展进行了解和解答疑难的过程。通过实践证明,电话和面谈沟通是最常用的沟通方式,但两者都有局限性,我们可以两者同时使用。 3.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指对教学秘书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及其结果进行评价,可以对教学秘书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工作绩效进行对比,使其不断改进。绩效评价应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是做好绩效评价的前提;选择适宜的考核者和采用正确的考核办法;允许教学秘书申诉,对于结果有异议的,可以提出自己见解,进行重审。 4.绩效结果应用。教学秘书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为教师学生的服务水平。因此,高校需要将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制定奖励办法。对在教学管理中表现突出的教学秘书给予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奖励。但对于一些工作责任心不强,老是出现失误造成教学事故的应该给予惩罚。 5.绩效目标提升。通过绩效反馈,教学秘书对自己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了解。通过现有绩效考核标准,在新的工作周期中制定更高的绩效目标,促进高校教学秘书管理队伍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总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绩效管理理念。从教学秘书的角度思考,教学秘书应以服务学生和老师为本,学校也应重视教学秘书这一管理主体的发展,建立全面、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促进综合素质,以此提高教学秘书服务的质量。只有在教学秘书中做好绩效管理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励高校人力资源,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服务的质量,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教学秘书服务的作用。 作者:蓝肖丽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浅谈高等教学服务质量管理:山西高等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实证研究 提要高校教学服务质量是高校教学服务特性满足学生需求的程度,是高校学生在接触教学服务的真实瞬间对于服务水平的感知。高校教学服务质量的评价包括高校教学设施、高校教职员工、高校教学管理和高校教学实践四个维度、17个指标。我们使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到山西省的几所高校做了调查,用spss17.0软件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最后根据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山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服务 一、研究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高校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由高校最终的根本使命所决定的。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有了教学基础,才能进而发展科研与服务,并不断促进这两大功能的培养和发挥。 然而,近年来在山西省高校中出现了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高校之间层次相同,面对的政策环境、师资状况、硬件条件等客观因素不相上下,但是在教学质量上却存在较大的悬殊。高校教育教学服务质量问题会影响高校输出的人才的质量,进而影响科教兴国的战略,同时也会影响社会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因此,本文将学校管理、师资、学生认知和教学硬件设施作为因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山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质量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研设计 1、调查问卷的设计。高校教学服务质量是高校教学服务特性满足学生需求的程度,是高校学生在接触教学服务的真实瞬间对于服务水平的感知。它是一个多维概念,也就是说高校教学服务质量包括多个要素的感知。在进行深入的文献研究之后,我们提出了研究初案,经过调查后最终定稿。在问卷中设计了17个问题,直接测量了高校教学整体服务质量。问卷采用了李科特尺度法,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 2、调查对象。高校扩招政策推行后,山西的高校招生人数迅速扩大,高校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场地、实验室及其他设施没有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增长;教师教学工作量增大,教师的科研和进修相应减少;大班集中授课,师生交流减少;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和社会需求的不对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着山西高校教学服务的质量。已知山西省主要代表高校为老八所,因此我们调查的对象主要在这几所学校里展开。我们通过分层抽样,一所211学校(太原理工大学),两所综合性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科技大学),一所文科性大学(山西财经大学)。 3、调查方法。2010年6月,通过随机抽样将调查问卷发放给4所高校的在校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每所高校50份问卷,平均回收率为99%。 三、数据分析 1、因子分析。本研究用spss17.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kmo样本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kaiser给出了一个kmo的标准:0.9 2、建立教学质量评估模型。运用spss17.0软件设置factor analysis的scores选项的regression(回归因子得分),根据回归算法计算出来以上的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由此可以得出下面的因子得分函数模型: f1=0.081x1+0.079x2+0.138x3-0.044x4+0.013x5+…+0.078x16-0.092x17f2=0.012x1+0.014x2-0.129x3+0.265x4+0.160x5+…+0.023x16+0.0335x17f3=-0.019x1+0.005x2-0.007x3-0.004x4-0.018x5+…-0.049x16-0.132x17 注:xi表示17个因子(评价指标)对应的期望值。 将对应的均值分别代入以上函数模型中,可以得到: f1=2.42 f2=2.64 f3=3.99 本次调查采用了李克特五分制的尺度法:5分为a,4分为b,3分为c,2分为d,1分为e。a代表非常好,b代表比较好,c代表一般,d代表比较差,e代表非常差。 第一个因子(即f1)得分为2.42,表示q3、q13、q14等指标比较差。 第二个因子(即f2)得分为2.64,表示q10、q12、q17等指标比较差。 第三个因子(即f3)得分为3.99,表示q11、q15等指标比较好。 四、教学服务质量研究结论提升策略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研究,发现十多年来的高等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具有以下特点: 1、重科研,轻教学。政府主导教学工作评估和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工作中,其给予权威评估结论往往依据学校的科研成果,其中教师职称的评定也往往依据教师的科研成果。久而久之,学校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工作作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教学研究的盲区,以致于最后形成了“大学教师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自己的教学”的说法。 2、高校教学服务质量建设外发型。高校教学服务质量的评估和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高校教学服务质量的评估和建设应内外部力量相结合,相互作用,但是在教学质量建设中,中央和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却起到了主导作用。如此以来,教学服务质量的评估和建设行动往往只是行政命令驱动的结果。高校教师以及广大学生缺乏评估和改善教学服务质量的主动行为和自觉意识。 3、“教、学”脱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呈现者和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服务的接受者。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和学生是直接关系教学服务质量的最核心的因素。但是,自扩招以来,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比率的降低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减少,从而影响了双方在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最终影响教学服务的质量。 4、一对多教学质量评估。这里的“一”是指一个山西省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多”则指山西省各大高校。教育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对各高校进行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而山西省内各大高校之间缺乏自身教学服务质量建设的沟通与交流。 5、基础教育设施不完善。在扩招政策执行的十年中,教育体制改变,学校缺乏经费,导致基础硬件设施落后,更新速度不能满足教学活动日益增长的需求。 6、“理论联系实际”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情况。在学校,学生学以致用的主要途径在于实践活动(学校实践和企业实践)。但是,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实践环节不突出,有待完善。 五、教学服务提升策略 针对山西省高校教学服务质量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教学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1、了解学生学习期望和需求。通过不定期的问卷调查和构建网络互动平台(如学校论坛),了解学生求知需求及期望;时刻关注学生抱怨,找出原因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消除抱怨。 2、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实施。实践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学校不仅要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学校也要搭建实践活动的桥梁,通过建立自己的实践基地,建立各学科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实践创造有利的条件。 3、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我们应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教育的重要制度。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把学生参与教授科研项目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来抓,使学生参与到理论联系实践的活动当中。 4、完善教学服务质量保障机制。单纯行政化的教育质量评价手段不能体现企业和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我们需要将“外发型”的教育质量评估转型为“内发型”的教学服务质量建设,使学生、教师、企业以及社会成为教学服务质量评估与建设的主角。我们要使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在高校教学服务质量建设中共同作用,优势补充,使内外部考核相结合。 同时,山西省各高校联合成立高校教学服务质量保障机构,机构人员由各高校教师担任,督促各校教学服务质量建设及其相关的交流合作。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退耕还林工程推进了双辽林业跨越式发展 摘要:针对双辽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后林业状况的分析,通过对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等因子的调查,并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等实际情况,在看到退耕还林工程深远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充分论证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双辽市林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 1 退耕还林工程在双辽市启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双辽位于吉林省西部,地处于辽河平原和科尔沁草原相接地带,地处东经123°20′-124°05′,北纬43°20′-44°05′。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和辽宁省昌图县毗邻。东西宽62km,南北长89km,幅员28 221hm2。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北岗南洼,海拔在106-204m之间,南部为东西辽河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高,北部多为固定沙丘所覆盖,岗洼交错,土壤瘠薄。 双辽市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6℃,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以上的日数为224d,稳定在10℃以上日数为160d,年均积温3492.7℃,无霜期145d,年平均降雨量464.7mm,69%集中在6-8月份,全年蒸发量1784.7mm,为降雨量的3.7倍,全年主风向为西南风,每年7级以上大风日71d,其中78%出现在4-5月份。 目前,全市尚有3.1万hm2规划的宜林地没有造林或被开荒种地,或被闲置荒芜,并且双辽市有东西辽河,温德河,新开河流过,承担着上游10万km2的泄洪任务,导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6万hm2,每年损失耕作层土壤280万t,等于全市农家肥的50%,本地区土壤为风沙土。碳酸盐黑钙土、草甸土和沼泽土四大类,其中风沙土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0%以上,同时,随着草原的开垦及牛羊牲畜的过度放牧,导致省植物被农作物代替,草原植被退化为次生草原植被。 由于双辽市地理位置、土壤、气候等因素的特殊性,滞后的生态林业建设和低下的生态建设效益,严重地阻碍着双辽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成为发展的燃眉之急,加快本地区的荒山荒地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全面增加林草植被,只有大面积开展增绿护绿工程,才能发挥林地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同时,对周边农作物生长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减少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大风带来的损失,实施退耕还林等高效林业建设模式,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牧业生产后劲,促进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跨世纪的战略意义。 2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双辽林业跨越式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双辽市有林地面积35 222hm2,并且林分分布不均匀,每年造林地块大多是采伐迹地,新增林业有用地增幅不大,尤其是农民造林积极性不高,由于造林后农民土地面积减少,短期内经济效益不高,对农民来说收入有减无增,所以农民几乎没有拿出承包地来造林,因此双辽市林业用地很多年来增幅不大。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当年退耕还林造林2000hm2,荒山荒地造林1000hm2,2003年退耕还林造林4017.9hm2,荒山荒地造林287.3hm2,2004年退耕还林造林1200hm2,以上各年度造林均经过国家及省检查。通过几年工程的实施使得双辽市森林面积增加到53380hm2,以前各乡镇林地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不论从森林面积还是森林覆盖率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显著双辽市的林业建设向前迈了一大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3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了双辽市林业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前双辽市林木可采资源很少林分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等发面呈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趋势,这样的发展态势长期下去将严重阻碍双辽市林业的发展。如果后储资源衔接不上,不久的将来必定给双辽的林业发展带来阻力。然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解决了这一难题,幼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正好弥补了双辽市林业后续资源不足的现状,推动了双辽市林业向前发展,并且退耕还林工程8年连续带动了双辽市林业发展的持续性。所以说双辽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退耕还林工程。 4 退耕还林中经济林短期效益成果显著 由于受双辽市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对经济林栽培认识不够,栽植技术及培养技术不够成熟,随着林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使得农民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并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开展经济林栽培,经过几年来的共同努力,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农民不仅享受到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于此同时林果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另一方面也为双辽市林业生态建设注入了活力,发挥了经济林生态效益的作用。 作者简介:王艳平(1976-),女,吉林双辽人,就职于双辽市服先镇林业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实施退耕还林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措施和切入点,是再造秀美山川、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工程。笔者对重庆市忠县及部分乡镇退耕还林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02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忠县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56.0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0.2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0万亩,灾后重建2.3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调研所到的地方,十年前退耕地造的生态林,已经长成郁郁葱葱的成片森林,有效地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生态环境,林区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退耕地造的经济林,比如柑橘、枇杷、葡萄、笋竹、红豆杉等,不仅显现出优良的生态效益,也开始收获良好的经济效益。工程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户不仅从工程补助款中直接受益,农村劳动力也得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融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大幅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粮食种植由广种薄收向精种高效转变,高标准经济林园区建设,推动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林区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全县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大幅提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虽然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非常成功的发展工程和民生工程,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赞扬和欢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变化,政策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力度减弱,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下降 目前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偏低。工程实施初期,退耕协议采用实物计价的方式,每年补助300斤稻谷,此后将粮食折算为补助款,按当年价格计算,加上生活补助费用,退耕农户每年每亩可得人民币245元。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物价不断上涨,比如稻谷的市场价格已从每斤0.7元涨到1.3元左右,这就使得原来政策的含金量有所下降。退耕还林比不上种粮,农户的积极性下降,一些地方出现林粮间作、套种等现象,毁林复耕的隐忧日益突出。 (二)生态林补助期满后难有经济效益,部分农户生计堪忧 保障退耕还林成果,必须把生态目标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统筹考虑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实际问题。退耕还生态林的生态效果很好,但农户普遍无法从生态林中获取经济收益。一方面林木成材还需时间,另一方面林下产业基本没有发展。因此政策补助到期之后,部分农民将无法从退耕地上获取相应收入,预计将有10%左右的退耕农民生计会出现严重困难,这给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带来很大压力。 (三)经济林经济效益较好,但面临后续产业发展制约 退耕还经济林对退耕户来说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户每年收益远大于领取的补助资金,这相对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很多经济林同时也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比如涂井乡友谊村“三峡橘海”万亩标准化柑橘果园,每到春季,花香四溢。经济林工程还带动了一批龙头公司和加工企业的发展,为当地税收和百姓致富做出了贡献。但总体上看,产业化发展水平还不高,大多数仍以家庭为单位,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所要求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格局。县域经济由于地域和体制机制等制约,引进加工企业还存在困难,加工能力不足,出现果贱伤农的现象,影响经济林的长期前景。 (四)部分地区存在重建轻管问题,直接影响成果巩固 退耕还林“三分造,七分管”,管护抚育不到位,对整个工程的成果和质量都有很不利的影响。按照“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除采取了现代经营模式,比如涂井乡的“公司+农户+互助合作社”模式之外,大多数管护任务都落在各家各户。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常年在家劳动力很少,无力进行管护。在林木没有经济收益和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农民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管护费用和劳力。有些农户,林木的管护技术跟不上。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一些退耕林地内杂草丛生,树木生长差,降低了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长效保障机制不健全 从国家整体考虑,应该说退耕农户为国家生态屏障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应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很多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十分艰苦,相当一部分退耕农民收入还主要依靠阶段性政策补助,自我发展能力薄弱。尽管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劳动力转移,但这种转移还不够稳定,部分返乡农户弄清政策后,提出解除合同或提高租金,有些群众情绪激烈,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退耕还林工程工作繁多,包括工程设计、合同签订、施工监督、检查验收、政策兑现、档案管理、技术培训和信访案件处理等等。长期以来,基层林业部门工作经费不足,工作运转十分艰难。 三、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适当提高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款 根据前期退耕政策,按照每亩300斤稻谷原粮补助量、目前1.3元每斤的市场价格来进行折现,建议把补助款提高到400元每亩,生活补助费提高到100元每亩。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考虑建立动态补偿制度,即补助标准随物价上涨,每隔一定年限向上动态调整。建议考虑把退耕还林中的生态林纳入生态公益林的补助范围,由国家财政长期进行补助。对经济林,可以考虑采取一次性补贴的方式,或者相应缩短补助年限,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支持生态林建设。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集中梳理并整合相关林农业项目及资金,集中使用,避免“撒胡椒面”,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弥补工程后期国家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将长江两岸纳入退耕还林政策适用范围 为保护长江,重庆长江两岸地区实施了“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在长江两岸及重要支流两岸175米至第一层山瘠25度以上可退耕坡耕地实施了租地造林工程,承诺比照退耕还林政策给退耕农户进行补助。忠县租地造林18万亩,其中生态林15万亩,经济林3万亩。应该说,工程实施体现了退耕还林的政策初衷,起到了实际效果。但由于基层财政比较困难,难以兑现补助资金,部分农户情绪激烈,上访集访,给基层发展和稳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建议下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将长江两岸森林工程纳入政策范围,支持解决相应指标,维护基层发展和稳定大局。 (三)因地制宜确定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 发展经济林,如果能够创新经营模式,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不破坏地表植被,同样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并能够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建议下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不搞“一刀切”,对适宜发展经济林的地方,放开对经济林比例的限制。可由地方政府在广泛征求专家、农户意见后,形成规划上报申请,国家相关部门按其规划解决指标,把更多精力着重放在把好验收关上。 (四)创新退耕还林管护的激励机制 考虑到新时期我国农村的新形势与新特点,一方面可以考虑在签订合同的前提下,建立专业的管护团队,解决单户农民在家劳动力短缺的困难。可以采取镇、村集体组织专业护林队,退耕农户自发组织护林队、林业部门将森林防火与林地管护相结合协助管护等多种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将政策兑现与管护挂钩,鼓励地方与退耕户签订管护合同,经检查合格后再兑现相关生活补助费。 (五)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支持政策 建议继续深入推进我国城镇化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减轻巩固前期退耕还林成果的压力;考虑加大对退耕区基本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支持地方政府谋划产业大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加快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立相关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退耕区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打造产业化、规范化的高效林果产业基地,解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六)探索建立退耕还林筹融资新机制 建议一方面考虑建立省际间和省内相关转移支付制度,从重点开发区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转移支付用于生态涵养区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加快探讨建立全国范围内碳交易制度,征收国内碳税充实退耕还林资金。 (七)其他相关建议 建议探讨制定支持林权抵押的相关政策,搞活林业经济;适度提高给基层工作部门的退耕还林工作经费标准,并随计划安排一并下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退耕还林信息和管护技术培训网络,组织开发相关操作软件;简化退耕还林工程的申请、审批程序,降低相关行政工作成本。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对发展退耕还林工程的探究 退耕还林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 一、工程建设成效 1、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步伐加快,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工程实施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工程为我国生态建设步入“破坏与治理相持”的关键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大大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过去,山区、沙区干部群众明知坡耕地和沙化耕地种粮产量低,有调整结构的愿望,但调整后短期内没有生计来源,结构调整缓慢。退耕还林给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机遇。各地把退耕还林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和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推行生态林草、林果药、林竹纸、林草畜以及林经间作、种养结合、产业配套等多种开发治理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保障和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退耕还林后,由于生态状况的改善、生产要素的转移和集中,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工程区及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保障和提高。同时,退耕还林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把不适宜种植粮食的耕地还林,有利于促进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退耕还林中还发展了大量的水果、木本粮油等林木资源,培育了丰富的牧草资源,不但能增加食物的有效供给,还能调整和优化食物结构。 二、完善后续政策措施的意见 为了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结合林业产业发展,加强林木抚育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开展森林经营,培育健康森林。落实“五个结合”,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移民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解决退耕农户当前和长远生计问题。 (一)、完善后续政策 1、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中央财政安排的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 2、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林业局要进一步摸清已实施退耕还林和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基本口粮田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和全县新增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规划要综合考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和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果品产业发展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负责安排好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等工作。 3、明确退耕还林现金补助政策兑现范围。凡纳入退耕还林计划的下列类型的承包耕地,退耕还林验收合格后可兑现现金补助:一是农户依法取得承包经营权的耕地退耕还林的;二是国有林场耕地和集体耕地发包给职工或农户后实施退耕还林的;三是业主(大户)依法取得耕地承包经营权,并与原承包户签订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协议的;四是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依法取得国有或集体耕地经营权,且分包到职工或农户,并与承包户签订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协议的。 (二)、落实配套措施 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等,并安排必要的退耕还林工作经费。规划要综合考虑还林的经营管理措施和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及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 1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退耕农户,要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对自愿进行移民的退耕农户实行易地搬迁,给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支持,同时结合扶贫、国土整治等资金统筹规划解决退耕移民生产生活问题,使其“搬得下,稳得住”。生态移民退出的耕地将全面实施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生态移民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2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各乡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建设;在交通不便的地方,着力培育一批兼顾生态效益的薪炭林,为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能源。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3认真搞好补植补造和森林经营。补植补造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关键,各镇乡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要及时组织退耕农户在明春对成活(保存)率差或造林失败的地块进行全面的补植补造。同时,加强后期管护责任的落实,退耕户必须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退耕还林管护合同,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效。在不破坏植被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引导发展林下经济,允许农民在退耕还林初期适当间种豆类等矮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决不允许间作高杆作物。 (作者单位:155700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通河林场)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建设发展 1、开展林业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意义 1.1退耕还林工程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可以让农村更多的劳动力走向一些相对劳动效率较高的地方与产业,不但增加了经济收入,还为这些人提供了更多接触新鲜事物与观念的机会,有助于他们素质的提高。另外,一些偏远地方工程的实施更能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为一些年轻劳动力增添了许多继续学习的机会。 1.2退耕还林工程可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体现,反映了社会治安以及社会利益关系调整等方面的内容,任何一项工程项目或是政策的实施都会多多少少的影响到社会稳定,或正面的或负面的,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带来更多的是正面的影响。经过有关调查了解,自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后,政府形象得到提升,很大程度的改善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党和国家的政策得到农民的充分理解与支持,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另外,在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过程中,农户自发组织群体帮助一些劳动力欠缺的家庭,保证退耕还林任务的完成,并且在发展二产时,技术好资金足的农户主动向其他农户转移,实现户与户之间的横向联合,并结合当地实际气候条件,种植错季蔬菜等经济作物,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1.3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发展中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因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建立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出当地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状况,经过调查显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农民整体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成为衡量退耕还林工程效果的主要尺度。 1.4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社会的进步 社会进步是每个时代的目标,它体现在各个层面,既是物质方面的提高也是精神方面的提高,可以是经济领域的还可以是政治领域的,表现在生产力方面也表现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方面,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整体社会带来了很多方面的益处。 2、退耕还林工程应遵循的原则 退耕还林工程必须以生态效益为优先,兼顾农民效益与地方经济发展,坚持以政策引导农民并尊重农民意愿,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因地制宜,科学的选择树种,落实退耕还林的政策,实施个体承包体制,保证退耕还林得以顺利实施。 3、退耕还林实施的进展情况与现存问题 3.1退耕还林实施的进展情况 由于我国针对退耕还林每年每亩的粮食补助标准十分优惠,这一政策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使他们从退耕还林工程中得到了益处,因此,广大农民群体成为了建设退耕还林工程的主体,并且国务院提出了有效开展退耕还林的综合措施,并发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指导退耕还林工程能够健康前行,另外,随着《退耕还林条例》的颁发,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相关政策措施的实践。再者,国家相关协理部门又及时的下达了树苗与造林的费用补助、现金补助以及粮食补助资金,在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中强化管理,建立了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由国家林业局对退耕还林实施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使工程各环节与档案管理同步进行,使档案信息成为进行决策与检查验收的重要依据。从1999年到2002年,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范围已扩展到25个省、1800多个县,中央实际拨付工程资金达231.57亿元,累计完成9647.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新增9600多万亩的林草面积,涉及大概5300多万农民,在开展了三年退耕还林工程的试点期间,大概1600多万农民在退耕还林政策中得到利益,平均每户得到补助粮食870公斤、补助现金146元。 3.2目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认识不足,而制定的规划与计划不够合理,一味的扩大工程试点范围,徒增财政方面的压力,或是由于对相关政策的把握不准,加之实际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而且所选树苗在数量或质量方面不佳,栽种上就不管了,平时的管理与养护不够精细,导致植树成活率低下,有些地区的人民由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在还林时未能合理的配植经济林与生态林结构,这样将很难实现生态目标。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基层管理部门的不规范操作,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配套政策法规的落实不到位,在兑现补助环节发生违法乱纪行为,直接损害到农民的合法权益。某些地方对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关系调整处理不到位,只重视眼前的补助,而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民的长远利益,不利于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4、面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中目前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4.1因地制宜,合理调整政策的实施 国家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退耕地的收益情况与市场粮价的变化合理追加补助的年限,根据实际情况对粮食补助标准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促进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4.2加强领导的主导地位与相关部门的互相协作 退耕还林工程由于具备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以及操作难度较大的特点,因此,还需要加强乡镇领导的主导地位,各部门之间要齐力配合,通过互相协作进一步实行林业部门与乡镇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权利及义务,并以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标准内容,稳定的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4.3依赖科学技术的力量 把握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开发,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重视先进优良品种的引进,强化防治病虫害的力度,加强对市、镇、村三级进行必需的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成果。 4.4政府组织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退耕还林后,农村的多余劳动力大多自发到外地务工,但是由于受到文化水平与劳动技能的限制,往往就业困难,即使解决了就业问题,往往存在着收入低的现象,因此,针对这样的现象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强化对出外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退耕还林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生态建设工程,涉及面广,而且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在开展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应当从全局利益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优先考虑农民利益,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作者:侯国臣 周琳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探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原文作者:李先美 摘 要:退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退耕还林做起,在探讨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出了退耕还林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内涵。 关键词:退耕还林;可持续;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 1 退耕还林和可持续发展 1.1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指为了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并对其地区的生态进行改善,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遵循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分步骤、有计划地停止耕种,取而代之的是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将原有的林草植被得以恢复。退耕还林措施,并不是在所有的耕地区域都可以施行,而是政策性地规定了范围,主要是针对一些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如山区、丘陵区。当然部分平原地区也被划归到了退耕还林范围内,但前提是这里的粮食产量很低,而且因环境和气候的原因而出现了土地沙化的趋势。在一些坡地,如果坡度超过了6°,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并因此而造成土质逐渐呈现低劣的趋势,这就需要采取土地保护措施,而退耕还林在其中就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是国家政策,但主要还是采取自愿原则,并不会因此而对农民强行执行。 1.2 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侧重于不同方面,就会有不同倾向。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就着眼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均衡,以不破坏生态平衡,或者是生态科自行恢复的程度为限度。从经济的层面和社会的层面来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则更倾向于人类生活品质的改善,使得人类可持续生存下去为理念。进入到科学的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需要考虑到清洁、有效,以及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就可以被划归在此理解范围内。 2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退耕还林虽然是一项生态保护措施,但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当社会经济处于迅速发展时期,退耕还林问题就不会因为资金短缺问题而面临着搁浅。环境不同、土质不同、气候差异,在资金的补偿上都会有所不同。一旦某些地区出现了工程建设补助亏缺,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就会被削减,大大地降低了退耕还林的效率。 2.2 建立必要的协调机制以督促退耕还林的完整性 要实施退耕还林这一举措,涉及到方方面面。农民的种植知识,林业部门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都会影响到退耕还林的整体进展。一些农民对于种植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加之思想的落后和观念的保守,无法接受新的种植方法。面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就需要普及专业知识,使农民有效地应对面临的本质性问题。当各种矛盾出现,有关部门需要灵活采取相应的协调机制,督促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网] 3 用科学的发展观促进退耕还林工程 3.1 用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实现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落实 退耕还林虽然是一项国家倡导的政策,但是也要灵活实施。对于一些土质良好的地带,则实行“不该退则不退”的措施。退耕还林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改善土壤,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优化,所以,遵循自然规律是非常必要的。另外,退耕还林首先要确保地表植被完整性,就需要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为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可以采取林果间作、林竹间作、林草间作、灌草间作等多种合理模式达到还林的目标, 并进行立体经营。 3.2 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 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一些对农民经济补偿的政策被落实到位。在《退耕还林条例》中,关于退耕还林的经济补偿措施就已经有所体现。这项政策主要考虑到的是退出耕地后,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所以,国家出台了一些规定,在核定了退耕面积之后,补偿落实到位,其中,还包括一些种苗造林的补助费、粮食补助已经各种生活补助。还要让农民享受到除了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销之外的医疗、教育等基本生活保障。 4 总结 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着长期性和复杂性,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解决在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当出现实际问题的时候,以巩固和发展好退耕怀林工程为己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持续发展。
高职美术色彩教学篇1 美术作为艺术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目前很多学科教学开始与科技相结合,以便达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以活跃学生思维的目的。对于美术来讲,教学环境发生变化,美术创作的想法也要不断创新。为了提升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逐渐改变色彩教学观念。美术的色彩教学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之掌握色彩知识。教师应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不断加入一些新的元素,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课堂当中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一、高职院校美术色彩教学存在的问题 美术专业相对其他专业来说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难度,且部分内容较为抽象。目前高职院校美术色彩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有美术教学与本科教育存在差距 高职院校的扩招导致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中虽然补充了大量年轻老师,他们大部分都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却缺乏授课经验。部分老师有着丰富的美术理论知识却不能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容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的脱节。大部分年轻老师,没有足够多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也有待提升。部分学校对于老师的培训也较少,导致教师缺乏提升的机会。多重因素的叠加使得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与本科教育存在差距。 (二)教学设备和条件较为落后 高职教育相比于其他高等教育来讲,出现较晚,发展缓慢,高职院校里的美术专业所提供的设备和教学环境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教师授课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尽管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有所改善,但依旧达不到专业的美术教学的要求。对于美术教学而言,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升。美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于教学设备的要求较高,所以必须配备满足教学需求的设备,不然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空谈。 二、高职院校美术色彩的教学改革 (一)教师应该尝试改变教学方法 艺术教学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教师应该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往的作画教学、色彩写生训练以及美术作品创作都相应发生了变化,社会对于美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跟随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多维的美术色彩知识,从而缺乏独立思考,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一些创新性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主动研究,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以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二)色彩课教学融合计算机技术 科技的快速发展让许多行业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相结合,实现了更为高效和快捷的发展。与此同时,更多的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也被应用在高职院校的美术色彩教学中。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取代传统的黑板式教学,把传统的美术色彩教学内容与互联网融合到一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美术色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AdobePhotoshop或CorelDRAW绘图软件直观清晰地给学生展示各种色彩的灵活应用案例,色彩的各种组成规律和基础原理也可以很直观地借助图像表达。例如关于色彩亮度的讲解,可以通过各种颜色的黑白和彩图来进行比对,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各种色彩之间的相互变化,轻松掌握色彩明暗的理论知识。再如,让学生进行画面中的色块的调整和变调的训练,还可以进行素描稿和小色彩稿的创作,这些都是很方便快捷的。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学生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对于色彩的把握和应用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另外,老师也可以在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同时,加入一些经典作品和优秀的色彩调配图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这对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绘画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学会调配各种色彩,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能力的美术人才,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以及从事一些艺术设计相关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努力提升自己的色彩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学会使用一些方便快捷的绘图软件来辅助自己的学习。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直观性、快捷性、准确性等优点是传统学习工具所不具备的。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把学生产生的瞬间灵感快速记录下来,这是传统的绘画工具不能做到的。使用传统的工具完成创新性的作业自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但是如果使用多媒体手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灵感创作。学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可以把这些时间和精力用在思维训练上。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就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完成一幅画作的初稿,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初稿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充分体现个人创新能力的强弱,若是设计得不够好,可以再次进行创作;若是设计较好,就可以根据初稿用手绘工具进行创作。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自己进步与否。大量的写生训练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色彩关系的变化规律,这对于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样有很大的帮助。训练越多,体会就越多,色彩的写生训练还可以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而这种刻意锻炼创新能力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开拓学生大脑,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于基础的色彩教学追求高效的学习方法 (一)合理安排课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契合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美术色彩课程是一门最为基础的课程,它一般被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作为美术课程的学习之始,学生对这门课程热情与否很大程度上关系其以后对更深层次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绘画情况,使其尝试画一些比较复杂的对象,一方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耐心,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有效避免厌学情绪的出现。相反,如果只是学习画一些简单的事物,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复杂的绘画对象对于学生的色彩认知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其或多或少学习到各种色彩的搭配。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所以除了考验学生的耐心之外,这也很考验老师的耐心程度。老师要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指导学生完成一幅作品。一步步完成一幅看起来很困难的作品,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心,使其保持学习的热情,锻炼不畏艰难的精神。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迎难而上,解决各种问题,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是最为有效的。就像李贵平在《水粉静物写生色彩的探索》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水粉静物写生的技法有着相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它既可以借鉴油画的塑造手段,又可依据水彩画的表现技法,还可以将两种方法兼容并用,这就形成了水粉画在表现色彩时所具有的优势。” (二)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色彩训练与艺术创作并重 老师在课堂讲解中就应该告诉学生色彩训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有的学生往往只把色彩训练当成单纯的静物写生、风景写生,不能融入自己的情感色彩,不能和创作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全面充分的色彩教学训练不但要求学生拥有专业的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还要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和创作风格。每个学习美术的人都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及风格,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独特的优点。因此,色彩的训练和学习,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充分运用色彩来展现艺术作品语言。换言之,就是在学生充分掌握绘画色彩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使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创作的情感充分注入作品。因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学生创作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并存,基础性与艺术性同在。 四、结语 当今社会对于一个美术工作者的要求是富于想象力和优秀的创作能力,这不是通过大量的色彩训练培养出的能力,也不是根据现有的事物去描绘一个相似事物的能力,而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最大化地创作出高质量的优秀作品的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说,改善色彩教学的方法和观念,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而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色彩教学必须以操作为基础,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以明确的就业方向为导向,从实际出发,通过知识的讲解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使其掌握基本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根据美术专业的特点适当增加一些鉴赏分析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作者:张怀福 高职美术色彩教学篇2 色彩教学在高职美术教育中属于基础性教学,要求学生们在学习和色彩相关的基础技能及知识的同时,需要对色彩展开观察与训练,进而加强自己对于艺术的感知力、表现力以及创造力等。但是,由于现阶段高等职业学校美术课堂教学的方式较为单一、呆板、枯燥,学生无法提起对色彩教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美术教师需要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形式,应用全新的教学对策来提高高职美术课堂色彩教学的整体质量及效率。 一、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现状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在步入高等职业学校之前,美术基础基本为零,并且大多学生只通过课堂这一个场所,来进行美术色彩知识的学习,从而在实际学习中没有办法对色彩有着更加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这种情况之下,学生无法提升色彩学习的效率,从而无法有效提高色彩学习的整体质量。从美术教师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美术教师在开展色彩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以往的教学形式展开知识的讲授,教学内容缺少一定的创新性,教学形式的程序化十分严重,在向学生们讲授色彩应用时教学方式也极为单一,这些都对学生展开色彩学习十分不利。除此之外,美术教师并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展开色彩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丧失了对于色彩学习的兴趣,对色彩教学的效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从教学设施来看,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但是一部分美术教师认定美术知识运用纸、笔就可以充分地表达准确,因此很少应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展开课堂教学。而且还有一部分美术教师并不清楚怎样通过多媒体技术展开课堂教学,导致无法有效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严重约束了学生对于色彩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对策 (一)强化信息化教学,展开色彩鉴赏基础教学 为了能够真正保证高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可以满足如今学生的实际需求,美术教师需要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形式及手段。除此之外,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较而言,更加重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育,因此美术教师更是需要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形式,借此来强化学生对于色彩的深刻理解及认知,提高学生对于美术色彩的鉴赏能力。第一,可以应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展开课堂教学,借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让色彩知识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们呈现出来,借此激发学生对于色彩知识学习的兴趣。第二,对学生展开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基础知识和趣味性教学密切结合。例如,美术教师在向学生们讲授有关于色彩性质的知识内容时,可以和学生共同整理色彩性质的有关知识点,并以此为基础,将图片等资料进行收集,接下来再通过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有关的教学课件,让学生以观察的形式展开色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色彩中所包含的同种色、复色等进行充分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向学生展开色彩知识点的讲授,能够让色彩基础知识更为直观、形象,以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掌握与理解,借此提高高职学校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二)通过色彩心理的培育,调动学生对色彩学习的积极性 高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把色彩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引导高职学生对有关的色彩知识展开深层次的掌握,并以实际运用为切入点,向学生们讲授色彩的基本要素,让学生们在日常训练和知识学习的进程中进行汇总,从而提升自身对于色彩的归纳能力、对于色彩信息的把握能力以及对于色彩的运用能力。然而在以往的色彩教学中,美术教师过于注重对于色彩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且色彩知识的讲授过于表面化,使学生没有办法对其展开深层次的探究,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色彩的心理感受,进而导致色彩课堂教学效果过于低下。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展开色彩认知能力、色彩表现能力的培育,在实际训练及实践进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并模仿他人色彩运用的习惯,让学生形成优秀的色彩感知,从而通过有效的色彩应用,来体现出内心的真实情感,最终让学生所创作出的作品能够吸引他人的目光。色彩心理的培育需要美术教师具有针对性地展开美术色彩教学工作,并按照色彩的属性以及特征,展开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着重培育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们能够充分掌握冷色、暖色色调的应用规律,进而对其形成深层次的认知,掌握不同色彩所具有的真正内涵。比如在平面设计教学之中的色彩教学环节,美术教师应当按照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个人特征、发展需求等设计教学内容,可列举多种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对其展开深层次的思考,或与同学之间合作探究,从而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借此加强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推动学生形成优良的色彩感知,让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色彩知识在高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色彩心理教学,培育学生们的创造能力 基础理论知识针对每一个课程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色彩教学也并不例外。美术教师在向学生们展开色彩知识讲授时,不只需要向学生们讲授基础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同时还要向学生们展开色彩心理教学,借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创造能力,以及良好的创新意识。在色彩心理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切入:第一,明确课堂教学的内容,将色彩心理知识作为基础,与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对教学内容展开重新设计,借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创造能力。除此之外,美术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对于色彩的认知,来展开美术色彩作品的创作,让学生明白不能一味模仿他人的美术作品展开创作,而是需要把色彩运用的过程当成自己内心情绪的一个表达过程,借此创建出自己的美术风格。第二,需要使学生们通过有效的心理体验及感知,对色彩的运用有更加深层次的认知,并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之上,展开美术色彩作品的创作。因此美术教师在开展色彩知识课堂教学时,需要在正式上课之前明确教学内容,并通过应用色彩心理学来辅助教学,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在色彩之中,冷色、暖色色调既可以充分展现出四季景色的更替,同时还可以诠释出人们的各种心理状态。由此可知,不一样的色彩可以体现出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以此为基础,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色彩的混合来展开色彩作品的创作,描绘出四季更替的景色,或者是让学生把心理感受作为主体,通过色彩来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情感,借此提高学生对于色彩学习的自主性和踊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其创作出富有情感的美术作品。 (四)加强学生的色彩意识,突出细节 美术教师在美术色彩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好色彩的整体布局,加强学生对于色彩的意识,对学生作品画面的整体性与细节展开一定的指导。为此,美术教师需要向学生讲授在作品之中,怎样运用色彩来对画面进行布置,怎样才可以体现出视觉美、创造美等,借此学生可以提升作品的整体质量,加强作品的内在含蕴。此外,美术教师在开展色彩知识教学时,需要让学生掌握整体色彩和局部色彩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色彩作品创作中分析色彩,理解自我和物象二者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于色彩的认知能力,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艺术创作时的严谨,进而让学生所创作出的色彩作品更加具有创造性。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的时间段,同一事物具有较大的差异,进而对自己所创作出的色彩作品进行修改,使色彩作品更加具有完整性。例如太阳光在不同的时间段,它的颜色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对于细节的处理也是提高色彩作品质量的重要步骤。现阶段,一部分美术教师过于注重色彩知识基本运用的教学,忽视细节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美术教师在开展色彩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色彩作品的细节进行处理。例如在对有关于大海的美术色彩作品展开创作时,让学生明白不可以一味地运用一种蓝色进行创作,而是应该运用多种蓝色进行层次的叠加,比如深蓝、水蓝等,此外还需要应用临近色展开搭配。例如在绘制夕阳下的大海时,可以应用橙色、红色等暖色进行绘画,进而让所创作出的作品更加具备真实性。 三、结语 色彩课程不止是一门艺术类课程,更是体现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课程;色彩教学在高等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不止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因此,美术教师需要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手段,解决高职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存有的不足,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为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文 高职美术色彩教学篇3 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占据着比较大的比重。良好的色彩搭配能够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传递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色彩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了解色彩规律,掌握色彩的构成、搭配,能够通过色彩的运用进行自我表达。但目前的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方法较为传统,依然是色彩写生练习,这种形式无法在有限的课时量中无法突出色彩教学的重点,进而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色彩的重要意义,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一、高职美术色彩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中均开展有色彩教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色彩教学发展过程中,受各高职院校生源水平、师资能力、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之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色彩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色彩教学发展缓慢,无法显现其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色彩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研究,发现主要存在四点问题。 (一)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兴趣不足 当前,色彩教学在大部分高职学校中已经得到充分开展,但教师的教学方法一直未紧跟时代脚步,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着重强调知识点的传递,而没有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进一步探索。而且部分教师对于色彩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其与其他造型课程相比较,所涉及的教学课时、教学方法等均占据较少的部分,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被激发出学习兴趣,同时容易根据课程所呈现的教学比例,忽略色彩教学。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美术教育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色彩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课程设计去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相关知识,学习色彩规律、色彩因素及色彩应用的相关方法,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后,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研究,才能够体会出色彩所呈现出的神奇效果,才能够熟练掌握配色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薄弱,让他们直接接受色彩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色彩教学与其他美术课程相比较而言,需要学生具备抽象思维和感性认知,进而掌握色彩的精髓。比如,素描可以通过线条、黑白灰层次就塑造作品,而色彩的应用只有考虑更多的因素,才能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与情感。同时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很强的自律能力和专业兴趣,不具备在课程之外独立探索的能力,导致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阶段,无法使学生深入掌握色彩的相关内容,这也导致色彩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设施、手段落后 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教育方面,信息化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因此,各大高校均发力创建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模式,并逐步对教学设施进行更新换代。但是,在美术教学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依旧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没有及时跟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施比较落后。部分高职教师认为,美术教学应该注重实际练习,信息技术对教学水平的提升帮助不大,对信息技术和资源不够重视,导致学校美术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模式、方法逐渐跟不上时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产生交流屏障,进而导致色彩教学效果不佳。 (四)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仍是培养相关技术型人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高,课堂参与度较低,往往忽略了美术课程,导致色彩教学难以进行;第二,色彩教学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和师资力量投入,但是学校在美术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导致教学水平和相关设施配备方面都略有不足。 二、促进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水平提高的策略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学生仍处于好奇心较强的阶段,对于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转变思想,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从三个方面入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第一,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在以往的教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色彩教学方面,而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转变思想,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感觉到被尊重,能够更加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特别是色彩教学,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色彩感知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的人对相同的色彩搭配会有不同的感情认知。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与学生展开平等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第二,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色彩教学时,方式过于单一,且教学的场地仅限于课堂,极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是源于生活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色彩教学的时候应当回归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色彩的美,在生活中学习和掌握不同的色彩搭配。同时,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发现,提升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小组教学也是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相较于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高职阶段的学生更加倾向于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质,将班级同学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使他们针对色彩相关的课题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并利用课堂时间分享学习成果。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形式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从而提升色彩教学的效果。第三,采用适当的激励和鼓励政策,开展相应的活动。色彩知识的应用和展示具有多样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各类画展等活动进行现场色彩教学,带领学生参观不同的画展,仔细分析优秀作品中一些好的色彩应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自身对色彩的理解完成一个主题性作品。作品不仅限于图画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文字汇报的形式,甚至是课件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互相评比,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色彩教学。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 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让学生具备独立创作作品的能力。目前的高职美术教育中,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基础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或者部分学生表面看起来学习十分刻苦,花费大量时间去记住老师所传递的知识点,但没有花费时间去自己进行动手练习,去理解这些知识,导致实际创作出来的作品一是达不到教学要求,二是没有自身认知的表达。因此,在高职美术色彩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授色彩应用的相关知识点时,在课堂前,要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观察搜寻身边自己觉得的好的色彩搭配,并写出文字说明,通过预设问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避免采用一味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阐述,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对于色彩知识的印象;在课后,教师要针对性地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搜集资料和素材独立进行创作,内容不限,充分发挥自身的想法。另外教师要利用一定的课时量,采取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方式对色彩作业进行点评和总结,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判断力。 (三)加大前期投入,运用多媒体设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已逐步走向信息时代,将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传统的色彩教学方法大多注重工具和材料的应用,强调大量的技法练习,忽略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导致学校对于这一方面投资较少,教学设备较为落后。但是目前的教学对象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已是00后,他们成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也愿意接受比较新颖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学校应该加大在信息技术和设备上的投入,满足多媒体教学条件,促进教师的教学从传统向信息时代迈进。同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在色彩教学中所需的素材、案例、图片等,都不能很好地展示给学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高职学校应加大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在色彩教学这一模块中。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分享最新的素材,同时有利于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色彩教学中应用短视频技术,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产生良好的教学互动,提升高职美术教学的效率。 (四)提高重视程度 美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占比相对较少,学校往往容易忽略这一部分,进而导致色彩教学开展缓慢。但是好的美术教育课程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创作表现能力,更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色彩搭配。这对于学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美术教育,提高对色彩教学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校内美术教师公开课评比、学生色彩创作大赛等方式,充分借助校内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大力宣传,体现出学校对于色彩教学的重视,提高学生对于色彩教学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高职学校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的繁荣发展。色彩教学是高职美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提高对于色彩教学的重视程度。文章以学生为主体,从部分高职院校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分析了其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了色彩教学的措施,以提高高职学校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的质量,促进色彩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曦.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措施研究[J].艺术科技,2018(10):278. [2]王楠.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措施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124-125. [3]陈晓晨.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措施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167. 作者:张可松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篇1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一线的汽车维修服务技术人员,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在校内完成维修技能提升的关键课程,是校内实训教学的核心环节,对学生消化吸收前修课程知识,完成顶岗实习的技能准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本门课程,部分教育工作者也对课程的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本文对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位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对我校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以期能为同类院校该课程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课程定位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普遍采用“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是指在校两年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第二个“0.5”是利用1个学期的时间在校外完成顶岗实习,而第一个“0.5”则是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2]。汽修专业高职学生在经过2个学年的校内学习后,基本上完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大部分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原理与维修、汽车电控系统等课程的相关知识。但前述知识多是从知识自身结构出发,逐点学习。从内容上来讲,大多数知识点相对独立,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块状的,没有行成关于汽车整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未来的岗位以及顶岗实习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应该是将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面对汽车出现的故障,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功能,就是通过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将前2学年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将前修课程知识融为一体,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从而形成能够脱离课本的适应岗位技能要求的能力。因此,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位就是将汽车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电气维修以及电控系统维修等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形成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2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课程的定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须满足以下特点:一是本课程的内容要面向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二是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前修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三是要突出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3]。根据以上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紧跟汽车服务市场 课程的功能定位是为学生顶岗实习奠定技能储备基础,因此,课程中所设计的实训项目应符合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可靠性得到了很大提升,维修服务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以往的经验去设计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脱离企业实际的情况。为此,通过到小拇指汽车服务会所、途虎养车、广东中域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维修企业深入调查,理清了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的日常主要工作内容,根据实际的岗位技能需求,确立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按照汽车维修岗位实际工作内容的出现频次,将工作内容划分为高频次工作、常见性工作、一般性工作和偶发性工作四类。其中,高频次工作主要包括车辆的保养、轮胎更换、发动机系统故障检修、空调故障检修、车体钣金与喷漆等内容。常见工作包括四轮定位、底盘异响检修、发电充电故障检修等。一般性工作主要包括发动机大修、空调压缩机故障、转向系统故障等内容。偶发性故障属于不常见、偶尔会遇到的不确定性故障。根据上述调研结果,课程内容设计了汽车保养维护和常见故障诊断两个大的模块。汽车保养和维护模块包括汽车一、二级保养的操作,这是维修工最主要的日常工作内容。故障诊断模块主要包括发动机启动困难、工作无力、燃油消耗异常以及空调不制冷等高频出现的故障,也包括了底盘异响、充电发电故障检修等内容。通过这些项目内容的训练,学生基本可以应对未来日常岗位工作需求。 2.2合理衔接前修课程 既然课程的定位是将汽车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电气维修以及电控系统维修等前修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实现专业知识向岗位技能的转变,所以,本课程的内容必然与前修课程密切相关,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故本课程的内容设计必须要做好与前修课程的衔接[4]。一方面,本课程要涵盖前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体现课程综合的特点。前修课程是按照知识的结构,将汽车分为发动机、底盘、电气、电控等几个部分,但汽车维修工在实际工作中,是需要根据故障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逐步检查确认故障点到底是哪一部分。所以,本课程的内容采用以故障现象分类的项目教学设计,在故障现象的分析中,综合运用前修课程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对汽车的部件连接关系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在课程中设置了综合拆装项目模块,通过综合拆装,使学生对汽车各部件的位置及连接关系、各传感器的位置及信号传输路线、线束的位置等建立起清晰的概念。另一方面,本课程为综合实训课程,课程内容与前修课程要密切分工,内容上只设置前修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类项目,在前修课程中已安排的单知识点项目不做重复安排。比如喷油嘴的清洗、刹车片的更换、轮胎动平衡、大灯的更换、空调冷却液的加注等类似的项目,放在前修课程中进行。本课程只设置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前修课程知识的综合类项目,比如,发动机启动困难的原因,有可能是油路的问题,也可能控制电路的问题,而油路的问题又涉及到油泵、油管、喷油器等机械问题和电气问题多个环节。 2.3突出岗位技能培养 根据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为顶岗实习以及今后的岗位工作做好技能储备,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突出技能培养。在课程内容上设置了2个层次的训练内容,一是基础技能,包括各种保养、综合拆装;二是提高技能,主要是车辆实际故障的检修能力。通过一、二级保养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规保养的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车辆的日常保养。通过综合拆装,一方面是使学生熟悉车辆各机构间的连接关系及在车上的具体位置,另一方面要达成部件拆装和零件更换等基本技能。提高技能部分的训练,主要以车辆故障的诊断与维修为主。打破汽车底盘、发动机、电气、电控各部件或单元之间的壁垒,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工作中的汽车常见故障,培养学生初步判断故障的能力,利用维修资料进行故障检测诊断的能力,以及故障排除及维修的能力。 3教法与考核 3.1教学方式 课程的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独立完成维修接待、接车单填写、故障诊断与维修、质检交车等环节。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提示性指导和最终的点评。通过设定的项目,培养学生对车辆故障现象的分析、判断、检测、诊断与排除的综合能力。目前,市场上车型众多,不同车型的结构、线束位置、针脚、元器件的阻值、信号的大小千差万别,在现实工作中维修工主要依靠维修资料进行故障检修。因此,本课程教学中,在故障诊断维修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利用维修手册、网络资源及其它维修资料的能力。 3.2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突出能力的考核,采用非试卷形式,方式上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比50%,终结性考核占比50%。形成性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训练态度、参与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团队合作精神、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项目完成的质量等内容,由任课教师在日常训练中考评记录。终结性考核在期末进行,学生个人以抽题方式决定考试项目,学生根据维修手册等资料,独立完成故障项目的分析判断、检测诊断、故障排除等工作,教师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提问,根据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诊断思路和流程、维修资料的查阅、检测仪器的使用、故障诊断的结果、故障的排除质量,以及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等综合评分。重点考核资料、仪器的使用能力,避免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核。 4教学保障 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保障,教学保障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和课程资源[5,6]。为此,我们围绕师资、实训硬件条件以及课程相关资源进行了强化建设。 4.1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障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工作的紧密结合,在本课程的师资队伍上,采取了兼职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相结合的配备,以兼职教师为主讲教师、校内专职教师为辅助教师,以教学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兼职教师主要来自学院长期合作的汽车维修企业,包括校内产教融合汽车修理厂和校外实习基地。兼职教师需经过严格的校内上岗培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汽车维修经验在教学重点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兼职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将自己的技能传承给学生。 4.2实训条件建设 为保障教学,学校提供了近1000平米的教学场地,购置了日系、德系、欧系和国产市场主流车型实训车辆26台,购置车辆举升机、故障诊断仪、四轮定位仪、轮胎动平衡机、空调检漏仪、喷油嘴清洗仪等各类仪器设备,建设了14个汽车实训室,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4.3课程资源建设 4.3.1建立了理论题库 收集建立了汽车维修相关知识理论题库,包含判断题400题、选择题240题。题库上传到学院网站,对学生开放,供学生课后学习,以掌握汽车维修必要的理论知识。题库还可以用于学生的汽车维修知识竞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4.3.2建立了维修资料库和视频资源库 通过收集与购买等方式,健全了国内各种厂家、车型的原厂维修资料,各车型资料包括机械部分和全车电路图等内容,资料以电子资源形式呈现,供学生实训时使用。建立了汽车构造与拆装、维护与保养、典型故障排除等内容的视频资源库,丰富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高了教学效果。 4.3.3建立了典型案例库 通过走访维修企业以及浏览汽车维修主流网站等途径,收集整理了100个汽车维修经典维修案例。故障现象涵盖了发动机启动故障、发动机运行故障、空调故障、发动机冷却系统故障、传动系统故障、常见电路故障、灯光故障等。学生通过这些丰富的现实案例的学习,有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4编制了课程实训指导手册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编制了实训指导手册,实训内容的安排紧密贴合课程的内容设计,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两部分。基础篇的实训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必练、必掌握,主要为汽车的综合拆装、维护与保养、以及部分典型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提高篇只针对学有余力具有较强钻研精神的学生,主要内容为汽车综合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实训指导手册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对固定,减小了教师授课内容的随意性,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规范。而且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事前预习,也可进行课后复习,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5总结 汽修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进入职场前,在校内达成专业技能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有着极为重要作用。课程的内容设计必须紧跟汽车服务市场的发展,避免学校教学与实际职场工作的脱节。经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与实践,本课程对我校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实现校内学习与职场工作的无缝衔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经验,也可为高职其它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作者:张佐营 叶桂荀 何腾蛟 单位:广东文理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篇2 中职院校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具有较强专业技能人才的地方,但是就我国目前中职院校情况而言,有很多中职院校的授业课程更新速度并不能很好地跟上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汽修专业的学生在院校当中学习到的汽修专业知识对于当下的汽车行业来说并不能得到很好地适应。所以作为培养汽车维修行业人才的主要机构,如何提高目前中职汽修的课堂教学水平,是现阶段中职学院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并且作为教育学校还要将教书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应是中职院校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型的人才[1]。 一、中职院校思政以及汽修专业现状 中职院校与普通的全日制中学不同的地方在于,中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地方,所以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学生对于文化课是轻视的,同时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意识也相对较低。因此在中职院校中,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以及思想学科。同时中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的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岗位就业,所以在学校方面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理论教学。当下这种情况让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但是随着我国对教育行业不断增加的关注度以及素质教育的推动,思想政治等学科培育学生正确思想的功能也在中职教育中逐渐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2]。汽修专业现状。首先,大多数中职任教的汽修专业教师都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入中职院校中担任教师,缺乏在企业中的实际操作经验。因此中职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其次,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课程不能有效结合。汽修专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需要,同时还需要结合理论知识,没有了实际操作的体验,对学生来说空有理论知识的支撑是无法学好本专业的,因为不管是汽车的组成结构还是对汽车的修理工作,都需要参加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学到经验和知识。但是部分学校也因为其本身条件限制,没有汽车实物也没有实践场所,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知识的学习。另外,对于我国传统的中职教学模式而言,其课程教学方法也相对较为单一,还在沿袭着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当下发达的网络科技只是运用了很少一部分,再加上汽修专业其本身就需要很多实践操作,没有在中职课程中体现,导致汽修专业比较难理解也比较枯燥。学生很难对汽车维修学习产生太大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讲解的具体技能也基本上按部就班地从教材上搬过来不够生动具体。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记忆一些基本维修步骤,对理论知识理解得不到位,从而使得理论和实践不能相互作用。因此当下的教学模式应积极地改变与创新,进行更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以当今的科学技术为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能力,增加教学课堂上的互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中职教学也是应试考试,对教师而言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学习理论知识,赶学习进度,也忽略了实践课程的安排。最终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影响了中职院校对汽修专业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中职汽修专业教学设计策略 当今社会经济腾飞,社会中车辆也越来越多,社会中需要的汽修人才也越来越多,因此作为中职院校中的汽修专业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来学习。作为中职院校要跟随时代的变化,更新汽修教学的策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学到更专业的知识。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汽修专业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在了解汽车维修方面的人才,教师开始授课前就应该通篇了解教材,明确每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可以融入对学生正确思想的建设。因此要明白教材中哪些知识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并且必须要付诸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的。比如汽车维修课程中,学生通过理论知识了解到汽车结构能够找到汽车损坏的地方,但是想要维修车辆必须要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要掌握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比如在课堂问学生:“都有看到过维修厂里的工人辛苦的样子?而且每天下班的时候感觉又脏又累对不对?只有我们在学校中掌握好理论和实践的知识,才能找到更好的职位。”通过这样的心理建设,让学生们加强自身的学习动力,引导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习惯[3]。另外还有哪些知识是学生只要具备理论知识就可以了,能够理解就可以。比如教材上关于汽车的内部结构、大概形状、汽车零部件内的工作原理这些都是需要学生理解就可以了。因为这些知识是需要更多实践知识来支撑才能更深入地学习。最后则是那些知识是只需要了解大概就可以了。比如教材中拓展的一些知识,在课上教学的时候可以一带而过或者作为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可以是世界上一些超高端的车辆使用的配件以及车辆的型号。因为这些知识在受到学校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在后期如果接触到类似的车辆都需要在系统地学习,所以只需要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就可以。教师只有明确这些问题以及总结教材的知识重点,才能有目的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侧重不同的知识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二)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就目前中职院校汽修课程来说,虽然有实践课程的设置,但是课程节数相对较少。同时在汽修专业又是一门动手操作的课程,很难通过课堂上的讲解与展示图片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对学生来说,增加了其学习的困难程度。因此在当今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下,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论学习才是更适合的,同时也是当下国家对新课改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够在学校的学习中增强自身品质,还要培养其更全面的能力。比如可以将课堂教学放在上午,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基本知识之后,下午就可以安排同样的实践操作课程,让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让学生能够整理所学,并且从实践中找到自身理解错误或者不懂的知识。如果仅仅是通过单纯地在课堂上讲解案例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还降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了解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比如汽车中的零配件和汽车各部分使用的材料,这些都是可以接触的,所以就相对较简单。此外还有一些需要更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更精细的操作,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记忆还是操作都比较困难的,如汽车维修课程中对一些微小部件的拆除维修需要记忆的细节,相对来说比较繁琐,学生也比较难理解,因此需要着重教学,从而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作为中职教师,应当以学生角度出发,将重点难点问题整理并且深入了解问题中的知识,通过更简单明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合理地分配课堂中对知识点讲解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因为相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合理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快的心情进行课堂学习,还可以通过亲身实践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在不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增加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不断渗透思政教育 在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下,网络早已充斥在我们的周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一些科技产品,都可以让新时期的学生足不出户,通过网络上的各种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此同时在将网络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新的教学途径运用在课堂当中时,作为中职教师还要为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政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新的教学方法中得到答案,同时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4]。同时网络科技应成为教学的必要手段,因为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是图像、文字、声音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可以将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在进行汽车发展史和相关结构的教学时,可以充分地运用网络科技,将汽车的整个架构从最古老到现在最先进的车型呈现在视频当中,学生能够整体地剖析汽车的内部结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留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行从网络上搜索答案,之后进行总结。比如:学生们可以调查一下我国品牌汽车的发展史?让学生们领略到我国汽车品牌的贡献。比如,引导比亚迪和五菱在疫情防控期间生产口罩等。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与汽车联系在一起的人应该具有的思想。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科技带来的便利以及效率的提高还有很多。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不断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技术性人才,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思想。 (四)多样化评价,正确引导学生道德品质 对于我国当下的中职教育而言,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是由于其自身文化课、自身在学习中有一些抵触情绪或者成绩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才选择中职。这样的情况下,中职学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适当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还可以在教师的评价引导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因此在中职汽修专业中更是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具有鼓励、引导等性质的评价,因为汽修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男学生并且其年龄也处在叛逆期,多样化并且合理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教师在教授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时,有的学生肯定会理解得较慢,导致在课堂中的表现不是很好,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也常常会出现错误,对学生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程度,此时作为中职教师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可以找出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亮眼的地方以此作为评价起始,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并且积极地帮助学生找出适合其本身的学习方法。另外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这些专业知识的掌握会更快和更容易,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给予学生评价的时候可以充分地予以肯定,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来给予学生不同形式的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同时也能很好地给予中职学生的自尊心。 (五)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当下的中职教学思政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新时代的社会要求更全面的人,同时也需要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因此,作为中职学校,需要在开展汽修专业课堂的同时,也需要将思想政治课堂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当中,同时在开展汽车专业课程教学则需要汽车专业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内容,并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相融合,才能在专业教学的同时也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一方面中职院校可以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如何在教材中融入正确的思想政治。比如可以邀请相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来到学校进行讨论交流,增加院校教师的思政能力。其次专业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适当加入思政教育[5],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进行相关的汽车技术教学时,可以举例教学,以实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为学生讲授汽车在我国的一些数据,如汽车目前是我国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汽修行业也需要更专业的人才。通过课程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加学生对汽修专业的热情以及对汽修行业的憧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地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汽车维修行业的人才培养地,中职学校应当注重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汽修专业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增强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增强其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校培育出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另外还要将正确的思想政治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符合新时代和不断进步的社会需求。 作者:钱栋梁 单位: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篇3 1中职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的背景 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都相对较低,系统分析能力不足,对空间想象的能力也有待提升,因此在学习专业课时往往会觉得较为吃力。还有一些学生在进行专业理论学习的过程当中,认为学习非常困难,而且很容易遗忘学过的知识,因此难免会产生厌学心理,而如果只是依靠死记硬背,对专业理论考试进行应付,往往会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在进行专业课实操教学的过程当中,因为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使得很多学生只能模仿性地进行机械操作,却没有办法完成理论实践活动,因此其技能学习也不够系统。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相对比较大,一个汽修课程的教学大多都会被拆分为两个不同的学期,而理论和实操教学也会被人为地分割,成为不同的体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学往往会分配两套不同的师资,这也让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等各方面难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各个课程相互之间的联系无法做到协调,教师在利用教学资源的时候,也没有合理地进行安排。同时,部分中职学校或封闭办学,或与企业联合不深入、不彻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难免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这对造就专业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也非常不利[1-2]。 2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在不断地扩招,中职学生所占优势,也逐渐压缩,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冲击力很大。很多家长并不愿意让学生去中职学校读书,这也让中职生变得更少。很多中职学生因为在中学的时候,物理学习较弱,所以在一开始学习汽修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部分中职学校缺乏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教学实习实训设备不完善,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严重的阻碍,也让学生很难掌握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都存在不足,在安排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连贯性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很难形成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中职学生学制三年,在校学习两年,很多教师讲课内容没有办法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学不到过硬的专业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毕业生升学就业压力[3-4]。 3中职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的主要优势 3.1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专业模块化教学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之间得到紧密对接,让学生的理性和感性均得到培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多种认识形式以及学习方法,先给学生教授理论知识,之后再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先学习一些局部的知识,之后再使其整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法更加符合教学的原则,同时也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充分地感受到理论的重要性,并且受到理论的指导,完成实践操作的工作。在动静结合的学习模式之下,学生无论是巩固知识还是强化记忆,都将会获得明显的帮助,这对学生未来技术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5-6]。 3.2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针对性作用 在模块化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动手表现进行全程观察,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指导,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针对性指导作用。 3.3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改革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专业技能人才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也和汽车修理专业的教育发展是不是顺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汽车修理专业在进行市场发展的过程当中,实践需求以及现实需求都是非常强的,这对于帮助汽修专业获得发展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在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之下,开展汽修专业模块化的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目前社会的发展规律,而完成这一项工作,才能够真正地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也更加能够满足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当中对于教育改革方面的需求。在教育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理论指导之下的技能训练非常重要,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掌握真实技能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4有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方案 将就业的需求作为导向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而模块化的教学,学习的过程主要是由不一样的能力模块所组成,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更加连贯,同时专业理论以及操作技能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找到平衡点。将练学相互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同时把模块学习当作导向的学习任务,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一系列的自学。让学生可以在自学的过程中充分地理解学习的知识,这对学生培养学习能力以及打磨实践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 3.5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双师型”教师 在进行汽修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分成构造以及维修两个不同的部分,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之间互相分离,因此在客观上也会让学生学习的难度有所增加,这也让教学的效率相对较为低下。利用模块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来接受知识,这也让教学效率获得了一定的提升。模块式教学的方法也让教师在工作的时候拥有了更多学习的时间,从而帮助教师提升了业务实践的能力,这对于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非常有利的。 4中职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4.1重构模块化教学内容 根据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与企业联合优化教材体系,重构模块化教学内容。按照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规律,校企共构“核心能力+岗位能力”的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职业素养课程(隐性课程资源、工匠精神)模块、岗位技能课程模块。分学期分阶段实施“基础理论(学员)—仿真模拟(学徒)—实验实训(准员工)—顶岗实习(员工)”四步递进式教学模式,分别对应专业基础与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滚动式”生产性综合技能轮岗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所以中职院校必须要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以及服务型的人才,不断地转换专业教材的内容,让教学的内容更加简化,并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养成时间能力。相关工作人员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要能够按照中职汽修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大纲进行,把专业的知识尽量划分成不一样的模块,让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同时也要简化学习的步骤,将教学过程当中所需要的材料及设备都列出来,让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能够相辅相成,共同完成[7-8]。 4.2加强“双师”培养,提高教师模块化教学的能力 模块化教学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致力于培养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中职汽修专业当中进行模块化的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很高,因此教师必须要拥有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还需要积累大量的经验。不仅如此,教师必须要具备从业资格证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教师需要再进行模块化的教学的时候,给学生系统性地讲解知识,并且进行规范性的操作。模块化教学的方法必须要让教师对教学设备足够熟悉,同时还要让教师充分地了解保修的方法,对于教学的设备以及工具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教师需要明确在教育工作当中自己的位置,并且在进行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时候,让知识结构更加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促使教学质量获得全面提升。 4.3着力于提升模块化教学的实效性 在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创设更真实的教学情境。在模块化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需要将实际的场景复原,让学生可以在理论指导之下提升其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汽车减速器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汽车减速器相关的工作过程,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汽车减速器相应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4.4调整适合模块化教学的教学结构 在进行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利用模块化的教学,就必须要让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结构得到调整,并且不断地优化。教师在中职汽修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能够将就业作为导向,所以教师必须要修订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加完善,同时还需要让课程结构得以优化。教师要能够对电子技术等相关内容进行理论指导,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汽修知识,并且掌握维修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满足目前汽车服务业的实际需求。 4.5加大汽修专业的校企合作 在进行中职教学的过程当中,汽修专业可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维修人才,所以中职学校必须要帮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给汽修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加方便地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操作,学校应深入稳定地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创建必要的平台。教师还需要让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来搭建校企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拥有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利用企业较为真实的环境,提升综合素质,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以及胜任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9-10]。在汽修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进行模块化的设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把构造以及维修这两个不同的理论知识相互整合起来,使其划分成一种比较具体的教学模块。对于公益知识还有一些基础知识的讲解也非常必要,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以后,就可以进行技能训练,针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非常有利的。模块设计在模块教学过程当中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而模块设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进行模块教学的过程当中,中职院校还需要按照教学的成果合理的调整,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提升。为了帮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师还需要创新场景,并且以一些精品课程的打造来带动教学质量整体获得提升,利用创新的方式、多元化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也将会获得更多发展。 4.6构建立体多元的成绩考评体系 汽修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效果怎么样主要由学校任课教师说了算。模块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应由企业行业说了算,教师说了也不算。汽修专业的学生完成学业所需要修的主要课程包括通识模块课程、专业基础与核心模块课程、岗位技能模块课程和现代汽车新技术模块课程等,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评应基于“企业用人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学校课程评价”立体多元的成绩评价体系,校企双方商定各部分成绩所占的权重比例,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能力技术水平,为学生对口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荣辉.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中职汽修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J].明日,2021(24):28-29. [2]肖福文.汽修专业课程基于模块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1(16):39-43. [3]席银斌.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模块化教学探究[J].汽车测试报告,2021(1):2-4. [4]归孙福.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与实践探究[J].科技风,2021(5):15-17. [5]孟兆斌.多元选择深化中职汽修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J].时代汽车,2021(7):99-100. [6]陈晶.以模块化教学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中职,高职课程衔接的优化发展—以T校“幼儿卫生与保健”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28):97-99. [7]左文林.基于翻转课堂中职汽修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汽车车身电器检修》课程为例[J].师道:教研,2021(4):1-3. [8]叶仁满.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1(2):56-58. [9]王艳霞.中职语文教学专业化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1(8):44-45. [10]祁长伟,金宏,冉云芳.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以中职汽修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3-40. 作者:刘世斌 单位: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高层建筑设计研究篇1 按照我国国家规定,高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非单层)和建筑高度超过27m的住宅建筑,而如果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无论是住宅亦或是公共建筑则统一称为超高层建筑。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城市资源日益紧缺,高层建筑顺应时代发展,在城市中不断出现,按照我国国家规定,针对高层建筑进行消防设备电气防火设计时,必须更加规范和严谨,要从根本上去保障高层建筑的电气安全和消防能力,这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高层建筑消防设备电气防火设计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给予更为严谨的制度要求,才能够规范设计、保证科学。 1高层建筑消防设备电气火灾特点分析 1.1火势蔓延速度快 高层建筑消防设备一旦出现电气火灾,往往会呈现出火势蔓延速度极快的特点,而且随着高层建筑的高度越高,风速越大,蔓延的速度将越快。按照有关资料显示高层建筑离地面高度10m时,风速将达到5m/s;高度在30m处时,风速将达到8.7m/s;而当高度达到100m时,风速则能够达到18m/s。大风速将使火势得到风的助力,十分难以控制。在火灾发生的初期,空气温度尚且不高,火灾所生成的烟和气会集中在水平方向,速度在每秒0.3m/s左右,当火灾发展到中后期,温度将迅速提高,烟气扩散速度增加,烟和气体的扩散速度将达到0.8m/s,是原来的二倍以上,同时烟和气体会沿着高层建筑的外墙以及内部空间之中的管道迅速扩散,速度能够达到4m/s左右,风将助推火势的蔓延,风速越高,火势蔓延的速度就会越大,高温空气也会迅速蔓延,如果没有有效的进行防火分隔设计,高层建筑内的高温烟气就能顺着各种渠道,1min之内迅速地蔓延到高层建筑顶层,即便是超过百米的高层建筑从底楼燃烧,烟气蔓延到顶楼最多也仅需要10min。 1.2容易形成烟囱效应 高层建筑内部结构设计复杂,功能区域多,垂直方向上存在着各种管道、竖井,包括排气管道、下水管道、电梯井等等,这些都将成为火情蔓延的路径,一旦出现火灾,低层所产生的烟气将通过这些渠道快速蔓延,由于空气密度低,加上一些管道会产生抽风作用,大量的管道井就犹如高耸的烟囱,使火情和烟气集中于此,并迅速蔓延,高层建筑高度越高,这一现象就越为明显,极容易出现烟囱效应。而如果高层建筑内存放着大量的易燃物,遇到火情时幕墙将会迅速破损,之后将带来大量的新鲜空气,在充分的氧气支持下,火势将一发不可收拾,增加扑灭难度。高温气体不断在高层建筑的顶层内积蓄,容易在顶层内发生另一场火灾,危及周边的建筑物的同时,也会危及在天井疏散的逃生者生命安全。 2高层建筑消防设备电气防火设计原则 为了保障高层建筑消防设备电气设计的质量,我国要求必须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技术可靠安全,科学经济适用,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防自救,所以,高层建筑进行消防设备电气防火设计时,所构建起的供电系统需要严格按照国家设计规范要求,并根据实际供电系统的特点来进行规划设计,应该达到具备良好的可靠性、耐火性和安全性的标准,而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则是消防设备供电线路的可靠性,在出现火灾火情时,供电系统的可持续性以及电气设备线路的耐火能力都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消防电气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消防设备电气线路的可靠性意味着高层建筑出现火灾时,尤其是扑救过程中,电气设备应该具备良好的可靠性,不仅不会出现更进一步的火灾问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营救工作。 3高层建筑消防设备电气防火设计策略分析 3.1消防设备电源负荷等级设计 对高层建筑中防电气设备电源的负荷等级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更进一步的提高消防设备电气供电安全和可靠系数,这也将成为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过程中的基本内容。高层建筑中的消防电源负荷等级需要按照国家的规范要求来进行设计,一般可以分为2类,分别是一类等级和二类等级。一类等级为一类高层建筑消防用电负荷等级;二类等级为二类高层建筑消防用电负荷等级。具体而言,一类等级供电电源需要满足的设计要求是有两个独立的电源,如果出现负荷容量过大或者是高压用电设备较多时,应该适用两路电源提供稳定的高压电能。如果负荷容量不大,可以优先从整个电力系统内选择使用第二低压电源或者是应急发电机组设备。一级防负荷供电电源主要针对的是照明设备、通信系统电能源的使用,可以选择设计蓄电池组作为储备电源。一级消防负荷供电电源中,主要负荷来源除了以上供应系统外,必要的情况下也需要设计硬件电源设备。二级消防负荷供电电源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满足出现电力变压器故障或者是电路系统出现故障时仍然能够保持稳定的电能源供应,即便出现中断也能够迅速得以恢复。按照国家设计规范要求二类高层建筑应该设计出两条回线路来保持稳定的供电能力,如果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则应该设计一些柴油发电机组或者是蓄电池机组作为备选电源,以此来更进一步的保障高层建筑消防设备电气防火能力。 3.2消防设备配电方式设计 高层建筑消防设备电气设计的低压配电一般选择接电方式是将消防用电设备的供电回路电源端与变压器低压母线直接相连,这样可以设计成单母线分段和放射式供电,利用这样的设计方法如果出现非消防负荷故障,就可以使变压器空气开关自动闭合。与此同时,在对母线进行检修时,变压器自动空气开关也将实现自主断开,以此来更进一步的保障消防供电的安全可靠性。为了更好的提高高层建筑消防设备电气设计的安全系数,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建议将消防用电设备的供电回路电源直接与变压器低压出现自动空气开关之前进行连接,这样的设计方法更加灵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控制的目的。按照国家规定,高层建筑的消防控制室、水泵房、消防电梯、防排烟系统等电源应该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内设计出能够自动切换的设备,而其他消防用电设备,比如门窗、阀门、卷帘、自动灭火系统等尚没有详细的规定,需要因地制宜来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些电气设备容量较小,布局分散,如果在末一级配电箱内都设置自动切换装置,只能会导致配电系统结构过于复杂,徒增成本,却无法带来良好的使用效果,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按照高层建筑不同的楼层和防火分区功能区域等内容来设计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并采取运用耐火配线的方式对各消防用电设备进行分别的连接。 3.3消防设备配电线路防火设计 在进行高层建筑消防设备电气防火设计时,最基本的策略是应该积极的运用耐火耐热的配线装置来提高防火能力,比如线缆的选择敷设以及线路保护等等。在高层建筑内重要的消防电气设备的配电线路应该选择使用矿物性的电缆,可以更好地保障绝缘性能,比如M1电缆,电缆内部为纯铜材质,能够保持良好的通电能力,绝缘材料则为氧化镁等化合物,保护套为没有接缝的铜质管套。经过实验考证,在辐射热或者是高温火焰的燃烧下,矿物绝缘电缆能够保持非常优秀的耐热能力,即便经受一个半小时的高温灼烧,仍然能够实现良好的导电性能。矿物绝缘电缆不仅具备优秀的耐热能力,同时还有防水、耐腐蚀、导电能力强、耐物理损伤、耐电磁辐射等性能,另外矿物绝缘电缆所使用的铜保护套还能够实现直接接地功能,也就是可以做地线用。电缆可以明敷,施工较为简单,后期的维修也十分便捷,与其他的电缆类型相比较,矿物绝缘电缆虽然成本较高,但是如果从综合的角度分析,其可靠系数、敷设方法以及传导系数等都有极佳的优势,这样就会使后期的成本投资得到有效的降低,这对于高层建筑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普通的电线电缆绝缘系数就相对较差,无论是绝缘老化和能力等等,都存在着极大的不足,有时甚至容易成为导致直接火灾的根本性原因。绝缘层和保护层在燃烧的过程中,普通的电缆都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不仅会助燃,而且还会进一步的威胁人身安全。所以选择使用矿物绝缘电缆从根本上和经济效益上而言,可以更适用于高层建筑重要消防设备电气防火设计要求,能够更好地保持供电性能的连续性和整个电源线路的稳定性。高层建筑中防火设备电气设计中的低压配电干线则建议使用耐火性能强的密集型的母线槽,这样的设计方法相较于传统的设计方法,虽然缺陷是不如空气式母线槽分支回路易操作,但是却可以获得更好的机械性能,外壳接地可靠性强,安全系数高,而且具备良好的防火性能。密集型母线槽的敷设需要在现场进行实地勘测,安装的线槽距离必须有很强的精准度,母线槽的叉接方式、开关箱的高度都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规划。消防设备配电线路如果是暗敷,应该采用普通的电信线缆,并且应该埋在不燃烧的结构体之内。暗敷的保护层厚度应该大于3cm;消防设备配电线路如果是明敷,则建议使用耐火系数强的矿物绝缘电缆,如果必须使用普通电缆,则必须优先选用具有防火保护层的金属管或者是封闭式金属线槽,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再加喷防火涂料,以此来更进一步的保障防火能力。消防电气设备电源线路选择的绝缘和保护套应该是不具有可燃性的电缆,并将其敷设在电缆竖井内,因为市面上的电缆大多都已经具备良好的耐火性能,所以可以不穿金属保护套,但是如果将电缆敷设在同一个电缆井之中时,电缆之间必须要使用耐火材料进行阻隔。消防电气设备电源线路如果在高层建筑吊顶内进行敷设,所使用的耐火矿物绝缘电缆往往可以避免使用防火桥架,这样就可以避免吊顶导致增加层高度的问题,如果使用普通线缆,同样需要将线缆包裹金属管或者是在金属线槽内进行布线,必要的情况下应该使用硬质塑料管或者塑料线槽进行布线。 4结语 高层建筑消防设备电气设计作为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根据工程实际,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要求,尽可能提高防火能力。电气设备既要保持良好的供电性能,也要具备良好的耐火性,这样才能够维持高层建筑的使用安全,这对于广大建筑设计工程人员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技术发展的机遇,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庄孝凡 毛仕汉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消防救援大队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消防救援大队 高层建筑设计研究篇2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现代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工程建设中,项目设计、原材料、施工方法都发生了较大改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筑行业要朝着绿色化、节能化方向发展,解决资源短缺和过度消耗的窘境。其中,剪力墙的优化设计成为了建筑时关注的重点内容,一方面可以降低材料用量,另一方面也可提升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和绿色建筑理念相符。因此,对绿色建筑理念下的高层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展开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绿色建筑和剪力墙结构概述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就是在全生命周期内,在保证项目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使用绿色材料和施工技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能源消耗,避免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同时实现土地、水电等各方面资源节约,降低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色建筑的可靠性、稳定性更为突出,使用寿命长,可以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理念贯彻落实到位[1]。 1.2剪力墙的概念 从本质上来看,剪力墙结构就是钢筋混凝土墙板结构,强度和稳定性都有所保障,因此目前在建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有效代替传统梁柱的框架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优势更为突出,可承受更多荷载内力,控制结构水平力。剪力墙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墙体的肢长和厚度远远超出承载能力,刚度平面小,会受到剪力、弯距等作用。在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将剪力墙结构应用到高层建筑施工中,既能够控制能源消耗,满足非弹性变形的重复效应,又能够提升建筑刚度,其价值可得到充分展现[2]。 2剪力墙的分类与设计原则 2.1剪力墙的分类 2.1.1实体墙 墙体开洞面积小于整体面积的15%,就是实体墙,这种类型的墙体在高度变形之后会呈弯曲状态,线形的应力分布是其主要受力特点。 2.1.2整体小开口剪力墙 墙体开洞面积在15%以上,但是面积仍然不大的,就属于小开口整体墙,没有反弯点,受力应当考虑弯矩大小。 2.1.3双肢或多肢剪力墙 这种墙体的开洞面积比较大,或是洞口数量多,呈分裂排开状态。其受力形式和整体小开口剪力墙大致相同。 2.1.4壁式框架 是开洞最大、反弯点众多的剪力墙结构类型。 2.2剪力墙设计的原则 剪力墙结构设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高安全性、高质量与经济性,不能影响建筑本身的强度,以最小的收益创造出最大价值。安装位置、位移限值都是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同时控制好剪力墙的数量、高度以及相关构件,即便是在地震或其他恶劣地质灾害的影响下,其倾覆力矩和总弯矩之间的比例仍然要符合要求[3]。 2.2.1楼层最小剪力系数的调整原则 在剪力墙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剪力墙的数目分布,对局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比如提升其横向刚度,调整层间剪力系数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让结构整体自重更轻,不仅有助于实现成本目标,还可抵御地震以及其他地质灾害的影响[4]。 2.2.2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比的调整原则 楼层之间的跨度、层与层之间的高度比,都是剪力墙设计应当关注的重点,可以准确计算出地震发生时建筑可能出现的位移,以及位移的确切范围,让设计人员了解到如何优化剪力墙结构与规格,才能够让建筑墙体成为整体,抵御弯曲变形。垂直构件的数量,和剪切变形控制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这并不代表构件数量越多越好,而是应当按照设计图纸上的相关要求,布置在合理的位置,尽可能减少其扭转变形量,以满足层间位移的控制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高层建筑剪力墙优化设计方面,应当充分重视垂直构件的刚度,避免产生过大的位移量[5]。 2.2.3剪力墙连梁超限的调整原则 如果剪力墙的跨高比在2.5以下,那么弯矩和剪力可能会达到极限值,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强度,这一数值要确保在2.5以上。如果跨度在5~6之间,应当现场拆除连续墙,减少刚度,这既是优化设计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降低成本投入,实现效益最大化。 3基于绿色建筑的高层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 3.1注重转换层结构设计 (1)建筑高度越高,其底部需要承受的压力就越大,过渡层质量也会相应的增加,对转换层和刚度上下比进行调整,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为了提升项目建设质量,转换层的刚度与质量不能过大,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利用专业仪器设备进行空间分析,确保其层间位移角符合要求即可;(2)在选择过渡层结构的刚度与重量时,可计算出其振动模态的数目;(3)安排专业人员对转换层结构展开全方位分析,查看是否存在薄弱点,掌握具体的内力分布特点,调整构件位置,针对性的做好结构加强工作[6]。 3.2确保剪力墙刚度符合要求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相关政策也越来越完善,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剪力墙截面一定要符合参数规范,独立的矩形墙肢的截面高度要在截面宽度的五倍以上。为了防止出现刚度、强度等方面的设计缺陷,通常会采用合并洞口的方式,或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适当调整剪力墙的结构,将墙肢设计在靠近墙体的位置,用钢筋结构进行加固处理,让剪力墙处于良好的受力状态。剪力墙的延性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可有效避免脆性的剪切破坏。此外,高层建筑对其内部结构的要求会更高,为了防止地质灾害和极端气候的影响,可通过提升剪力墙厚度满足建筑地点的地震预防需求,比如想要预防八级地震,剪力墙结构的强度就要达到二级。当其厚度符合设计标准时,墙体偏心荷载不会出现偏移,而且平面刚度有所保障。 3.3优化连梁设计 建筑行业对剪力墙连梁设计也有着明确规定,高跨比在2.5以下、2.5以上的,其承载力、加固、配筋等方面的规定有一定区别。为了确保剪力墙参数符合要求,有关人员应当充分意识到连梁设计的重要性,采用合理的手段进行塑性调整。在计算内力的过程中,先对梁的刚度进行折减,同时结合梁弯矩、剪力值、折减系数等参数。 3.4剪力墙底部加强 高层建筑的自重非常夸张,如果仅仅依靠剪力墙的承载力,显然无法满足项目的支撑要求,强度和稳定性会大受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剪力墙的承重能力,就成为了设计人员需要关注的重点,过去一段时间内,在墙体底部设置加强墙,是比较理想的方式。但是这种处理手段,会改变墙体的受力结构,某种程度上来看,会给项目埋下一定的安全质量隐患。因此,应当在原有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采用全新的设计优化方式。对于一般的剪力墙结构,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加强墙的高度控制在总高度的八分之一为宜,不可过高,以高度参数为依据进行计算,得到墙体厚度的具体数值。剪力墙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在其底部增设部分特殊结构,优化边缘部件,做好底部固定工作。 3.5较多的使用一般剪力墙 普通的剪力墙,是优化高层建筑剪力墙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控制短肢剪力墙与小墙肢的数量,结构的竖向、水平向刚度、承载力都需要合理分布。“L”型、“T”型剪力墙的应用比较普遍,主要是因为可以提升结构的侧向刚度。 3.6剪力墙开洞的处理 除了需要考虑到建筑工程的功能性需求来设置门窗洞之外,还要考虑到设计方案与工程结构特点,适当调整开洞的位置与大小。整片的剪力墙,其长度应该在设计图纸的合理范围内,开洞之后用弱连梁进行连接。剪力墙的长度与刚度之间呈正向关系,长度越大,表明其刚度也就越高,吸收到地震力也就更大。如果在这个时候建筑主体的墙体受到损伤,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将会大受影响,无法保证住户安全。因此,每一片区域的剪力墙长度不应过长,注意分散布置,均匀承受地震的作用力。 4实际案例研究 4.1项目介绍 某市某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5829m2,总建筑面积13512m2,为八层住宅结构,配备地下停车场、商业网点、社区办公用房等配套设施。(1)优化计划。建立了优化模型并明确标注了相关参数,包括混凝土容量、基本风压、连梁刚度折减系数等;(2)优化结构布置。通过调查该项目的实际情况,可以了解到结构布置方面还有多处需要调整的地方,比如结构自重不足、走廊、卫生间、厨房等楼板厚度太厚,小墙肢比较多,不仅强度难以满足要求,还会带来不必要的成本浪费。结构优化的主要目标如下:修正门窗、提升墙体利用率、减少钢筋、节约混凝土用量等。 4.2初步优化设计 要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结构设计发生调整时,应当考虑到其他关联变量,注意不同变量变化之后,对建筑结构强度、排碳量以及抗震性能之间的关系,通常需要进行反复的试验,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就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来看,需要在分析以及校核的同时,进行综合和优先选择,确定好剪力墙结构数量与分布形式后,应当将碳排放量控制在最低水平,以实现绿色建筑发展目标。 4.3二次优化设计 对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结构进行二次优化,应当注重剪力墙布置的形式以及数量要求。本项目优化初期,构建了相应的模型,原模型剪力墙结构数量与布置形式不变的基础上,改变了其厚度,在模型中设置了300mm、250mm、220mm、200mm厚度的墙体。通过计算可以了解到,当剪力墙结构厚度变小时,其刚度和碳排放量也随之减少,抗震性能以及整体的强度,仍然能够满足工程要求。不难看出,即便固定剪力墙结构的数量和布置方式,也并不代表没有优化的空间,这可以给设计人员提供全新思路。在明确的范围内,可以适当降低剪力墙结构的厚度,让抗震指标达到预先设计的标准,可利用计算机软件构建模型,并持续对其进行优化,在本项目中,使用了厚度为200mm的剪力墙结构,C30和C40混凝土,碳排放量也有明显降低。 5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建筑行业目前正朝着高层化、绿色环保化的方向发展,在大趋势下,建筑结构自重更轻、适用的材料对环境无毒无害,强度与稳定性更为突出,剪力墙结构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优化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前往现场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地质、地形、自然环境等情况,针对薄弱处展开设计优化,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与承重性能,降低不必要的材料与资源浪费,让剪力墙的作用得到最大化展现,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作者:孔庆秋 单位:广州市建工设计院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设计研究篇3 1工程概况 广州鸿粤集团汽车集群大楼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永平街东平村。地上塔楼19层,建筑总高度93.7m(消防高度98.00m);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特征周期为0.35s;场地类别:Ⅱ类,地震加速度:0.10g。本工程塔楼Y方向高宽比93.7/18.4=5.09,小于高宽比限值6的要求。 2大空间大跨度结构布置的选型及比较 国家及地方出台的相关规范[1~5]以及全国几大设计院编写的结构统一技术措施[6~7],对本工程结构进行合理选型,确定计算参数,分析如下。 2.1钢-混凝土组合梁楼盖 此种结构为钢梁上托钢筋桁架楼承板,其之间设置抗剪栓钉抵抗两者在交界面处的相对滑移,使之形成一个整体,进而共同作业。但楼承板至少100mm厚,钢梁剩余750mm高。钢梁楼盖不容易设计成正交方向的梁双向受力,只能设计成主次梁的传力体系,因而沿Y轴方向布置较密的19m跨度主梁,柱列之间的钢结构主梁在K轴M轴处与边梁铰接,为受力均匀13轴、15轴处的钢结构主梁与柱也做成铰接,其传荷载路线由楼承板→次梁→主梁→边梁或柱。主梁受荷较大、跨度也大且两端为铰接,在梁中会产生较大的弯矩,挠度也大,也可能在人行走的作用下,产生较大的竖向加速度,产生震动。尤其是目前广东某超高层钢结构大厦已出现不明震动问题,更应慎重对待。还有防火问题及现场焊缝问题等难以把控,在近百米的高层建筑内,层层采用相对较大的19m单跨钢梁是不合适的。 2.2钢筋混凝土主次梁楼盖钢筋混凝土 井字梁楼盖由于Y向梁跨相对较大,若以主次梁方式传递内力,对于19m跨度主次梁楼盖结构,要么加大主框架梁高度,要么改用密肋梁。前者虽能解决受力问题,但因结构梁高偏大,对建筑功能所要求的大空间影响较大,而后者虽可减轻主框架梁荷载,但大跨度次梁梁高也不小,与主框架梁梁高一样高。因此,从建筑空间的使用及舒适度分析,以上的方法都稍显笨拙。另外,按主次梁楼盖布置,其传荷是由板→次梁→框梁→柱。最终所有荷载都集中到主框架梁传给柱,致使主框架梁产生过大的弯矩,而为满足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及挠度计算不超限,不得不采用较大的梁高。因而19m跨度的主框架梁,采用钢筋混凝土主次梁楼盖方案,850mm梁高是远远不够的[8],所以此方案不可行。 2.3钢筋混凝土井字梁楼盖 由于有2个对称布置的钢筋混凝土筒体具有较好的抗侧移及抗扭转作用,消除了13轴和15轴有2跨19m跨的单跨框架的不利影响,结合建筑内部柱网尺寸较规整的特点,最终选择了钢筋混凝土井字梁楼盖[9],如图2所示。井字梁楼盖好比一块大跨度的双向板,将板底一些对承载力无用的混凝土去掉,同时也减轻了结构重量,而且是双向受力,比一般的主次梁楼盖性能更为优越。这种楼盖的2个正交方向的梁不分主次,互相交叉形成井状网格,其互相协同工作,共同承受板上传来的荷载,改善了大跨双向楼盖受力情况,能实现的跨度远比双向板大得多。为了保证双向井字梁楼盖的双向受力特征,其长短跨度比一般控制在1.5以内,而大于1.5长短跨度比的井字梁布置,其受力特性随长短跨比值增大,而逐步倾向于单向受力,井字梁的性能亦趋下降。井字梁的梁距网格不应太大,本工程控制在2.7m以内,楼板截面厚度控制在100mm[8],尽量减轻楼面广州某百米高层建筑无内柱大空间结构设计探析卢启奇(深圳中灏国际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摘要:为实现百米高层建筑塔楼每层室内无内柱形成大空间,采用钢筋混凝土井字梁楼盖,通过增加边框梁宽度,合理加宽刚度较大的框架井字梁宽度,尽可能将较多的井字梁在支座处连续贯通以增加梁刚度,双层双向通常加强楼板配筋等措施。通过计算,对此种楼盖结构的承载力、挠度变形、裂缝宽度以及楼板舒适度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为大空间无内柱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实例。关键词:大空间;无内柱;井字梁楼盖;挠度;裂缝宽度;竖向振动舒适度作者简介:卢启奇(1963-),男,湖北黄石人,工程学士,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结构设计。恒荷载。本项目井字梁的两端在X向基本上是连续贯通的,增加了双向井字梁楼盖的整体刚度,减小了跨中挠度及裂缝宽度,也提高了楼盖结构竖向震动舒适度。本工程标准层结构井字梁布置如图2所示,除K轴及M轴处边框梁梁高为900mm外,其余的内部梁梁高均为850mm。由于在13轴和15轴处有2根框架井字梁两端被框架柱约束,抗弯刚度比非框架井字梁大很多,吸收的楼层竖向荷载传来的内力(包括弯矩和剪力)也大很多,需要的梁宽也就比非框架井字梁大很多,取梁宽为600mm,1/L轴处框架井字梁梁宽也取600mm,其余内部非框架井字梁梁宽均为250mm,K轴及M轴处边框梁因抗扭需要,梁宽为500mm。10轴和18轴两处框架梁虽然是大跨度井字楼盖的边支座梁,但井字梁贯穿此支座,此2根框架梁为井字梁的中间支座,没有过大的扭矩,主要是承担次梁传来的弯矩和剪力很大,梁宽为600mm。 3结构计算和设计控制 本工程采用YJK-A进行结构计算分析与设计。按《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T15-92-2021)设计[4],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计算地震作用[10];标准层办公楼面活荷载加活动隔墙活荷载共3.5kN/m;考虑楼面附加恒荷载(不包结构自重)2kN/m2;混凝土强度等级竖向构件采用C55~C30,梁板采用C30,钢筋强度等级均采用Ⅲ级螺纹钢(HRB400),其他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计算中,框架井字梁端与柱及墙连接按固接计算考虑。X向非框架井字梁端基本上是连续贯通的,也按固接计算考虑。为减小Y向非框架井字梁梁端在M轴及K轴处对边框梁的扭转作用,尽量按铰接处理。但此处梁端无法做到理想的铰接,同时也是为了减小非框架井字梁跨中的挠度,此处梁端按半铰接计算考虑,转动释放比例取90%,接近于铰接,尽量放松了非框架井字梁梁端弯矩,减小了对边框架梁的扭转作用,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以上指标除地下室顶板质量比1.52略大于1.5,X向最小剪重比3.65%,略小于3.70%外,均满足规范要求。所有楼层扭转位移比均小于1.2,结构为扭转效应不明显,全楼没有小偏拉竖向构件,13层以下没有大偏拉竖向构件,本工程无刚度突变现象,满足规范要求。Y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顶点位移84.23mm,与塔楼地上总高度93.7m之比84.23/93700=1/1112,满足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顶点位移与结构总高度之比Utop/H不宜大于1/600的要求。经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数据显示大部分梁配筋率在0.6%~1.6%,与经济配筋率接近。边框柱除顶层外,绝大部分都是构造配筋,表明大跨度钢筋混凝土双向井字梁楼盖结构对框架柱的受力没有造成恶劣的影响。本工程按抗震性能目标等级C级,第3性能水准的结构进行了弹塑性计算分析,能够满足《广东高规》性能水准3对结构整体、构件的承载力及变形要求。抗倒塌分析表明,在假定的失效模式下,结构能够满足抗连续倒塌设计要求[3]。 4混凝土极限挠度和裂缝宽度计算 计算井字梁挠度和裂缝宽度之前,先按裂缝宽度≤0.3mm和钢筋直径≤25mm生存配筋,并沿梁全长顶面配筋不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4];梁底配筋全部伸入支座锚固;楼板双层双向通长配筋,每层每个方向采用配筋,配筋率≥0.3%。 4.1楼面梁的挠度计算 通常来说,梁跨中挠度最大,也是最大裂缝宽度出现的位置。现以计算挠度最大的第14层第13轴与15轴之间Y向非框架井字梁为例。梁宽250mm,梁高850mm,梁中至梁中跨度L为18.6m,梁净跨LN为18.1m,梁的计算跨度Lo取min(L,1.05LN)即18.6m。本工程是近百米高度的高层建筑,而且从±0.00开始到顶层每层都是大空间较大跨度梁(中间2跨是单跨),所以挠度从严控制,按计算跨度Lo的1/400计算[3],挠度允许值为18600/400=46.5mm。计算出13轴与15轴之间Y向非框架井字梁挠度值为29.3+9.0+3.4=41.7mm<46.5mm,满足规范要求。 4.2楼面梁的裂缝宽度计算 本工程大空间井字梁都在室内环境,环境类别为一类,最大裂缝宽度的限值为0.3mm[3]。同样计算第14层裂缝宽度,最大裂缝宽度出现在井字梁的跨中部位,最大裂缝宽度为0.29mm<0.3mm,满足要求。 5楼盖结构竖向震动舒适度的计算 按《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T15-92-2021)第3.7.7条楼盖结构竖向振动舒适度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①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竖向频率不宜小于3Hz;②对于竖向自振频率不小于4Hz的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限值,人员活动的住宅、办公环境,峰值加速度限值为0.05(m/s2)[4]。本文采用行走路线法,与时程激励相关的一些参数取值[11]如下:①阻尼比0.02;②人的体重为0.7kN;③步距取为0.75m;④单步落足激励的步频取人行步频的平均值2Hz。现抽取挠度最大的第14层计算结果,第14层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竖向频率为6.59683Hz>3Hz,忽略瞬态响应,竖向振动加速度最大值为0.027(m/s2)<0.05(m/s2),均满足要求。由以上计算可知,本工程大空间井字梁主要由裂缝宽度及挠度控制,均满足规范要求,本工程井字梁设计上是可行的,但都接近规范限值。为解决较大跨度井字梁结构中,梁跨中弯矩大、挠度大、裂缝大以及跨中梁顶负钢筋过少、梁顶裂缝大等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增加大跨度梁底钢筋及选用直径不大于25mm的钢筋;②配置一定量的梁顶贯通钢筋;③楼板配钢筋双层双向;④施工时起拱。 6结束语 由于在高层建筑内部层层不设内框架柱,并且梁高还受到限制的大跨度钢筋混凝土井字梁结构,在全国还属于首例,楼盖实际竖向振动加速度还有待观测。建议对广州鸿粤集团汽车集群大楼无内柱大空间井字梁楼盖结构内力、变形及竖向振动加速度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工程。 作者:卢启奇 单位:深圳中灏国际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设计研究篇4 高层建筑泛指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民用建筑,凭借层数高、体量大的优点,增加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活动面积。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由于建筑高度较高,使用功能多样化,高楼层与低楼层的建筑功能改变,对上下层的结构布置要求就会有所不同,建造成本也随之上升、施工过程难度大、消防救援困难等问题也逐步显现。现阶段高层建筑设计中,梁式转换层结构作为解决上下层建筑功能转变的一种形式,受到了建筑设计者和使用者的高度重视,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合理性,将高层建筑优势最大化、弊端最小化,建筑设计者应重新审视高层建筑中梁式转换层的结构设计。 1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 1.1结构特点 转换层主要是使楼层的上部结构荷载通过转换层重新分配并传递给下部结构和基础,转换构件可以采用转换梁、桁架、空腹桁架、箱型结构、斜撑以及6度抗震设计和7、8度抗震设计地下室采用厚板。其中梁式转换层结构具有构造简单,传力明确,施工过程相对方便的特点,在保障高层建筑上下层安全对接的同时,极大限度满足了不同楼层空间的使用要求,因此,梁式转换层结构广泛用于高层建筑设计中。常见的梁式转换层结构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梁式转换层结构的框支梁按照受力方向的不同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种,框支梁又被称作转换梁,是通过水平结构与上下部构件竖向连接,使高层建筑传力、受力过程更明确,广泛用于高层建筑的底部构件中。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明确规定了梁式转换层结构中钢筋和配筋的要求,转换梁的高度应大于跨度的12.5%,以此保障梁式转换层的受力能力,确保转换层的稳定性[2]。例如,某商用高层建筑,总层数共25层,建筑高度在100m左右,其中,地下2、3层作为停车库、地下1层作为大型超市和设备房、1层到5层作为购物中心、5层到顶层作为写字楼,转换层的设置层数应在5楼,这样能保障梁式转换层设置在高层建筑的偏低楼层,同时又能满足5层以下对大空间的使用要求。转换层设计的结构特点要充分考虑高层建筑受力分布对框支梁的影响,根据高层建筑的高度、用途不同,考虑框支梁的受力程度,配置与其相符的钢筋结构,提高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1.2设计原理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要遵循三维立体设计原则,利用BIM技术,打造三维立体模型,确保高层建筑施工的高效性。高层建筑在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中,通过利用BIM技术,可实现模拟高层建筑的项目建设。在施工前,规范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准确发现梁式转换层结构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极大提高了高层建筑的安全性。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遵循三维立体的设计原则,避免了CAD技术带来重复工作内容的可能,使建筑设计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利用BIM技术可视化的表现方式,使设计人员更直观地看到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中的细节。通过数字信息构建仿真模拟的高层建筑物,在设计阶段可预测光照、地震等自然因素对梁式转换层的影响,并将高层建筑各部分信息归纳整合,分析梁式转换层在高层建筑各结构之间的作用,充分发挥多方协作功能,使高层建筑之间完成多方的信息交流,设计者利用数字信息模型,完成梁式转换层结构的设计工作,实现高层建筑的高效施工。 2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设计策略 2.1确定结构横竖布局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设计首先要确定梁柱的横竖布局,搭建框架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确保转换层受力均匀。从图2可以看出,梁式转换层的横向框架梁和纵向联系梁通过节点相互连接构成,使高层建筑间的作用力以水平力为主,受力方式由墙(柱)到转换梁再到柱(墙)。梁式转换层框架的结构体系,使建筑平面布置更加灵活,在高层建筑内部获得较大空间,适用于商场、餐厅等娱乐场所设施的搭建。例如,在20层的建筑中,梁式转换层结构的横竖布局必须要与建筑的剪力墙结构相结合。剪力墙是建筑竖向的承重结构,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剪力墙是下端固定,上端自由的悬臂柱,属于刚性结构。那在梁式转换层结构的横竖布局中,必须要以强化下部为设计核心,增大高层建筑的底部强度,固定剪力墙下端,利用钢筋混凝土等结构,增加剪力墙厚度,厚度范围以0.35m~0.4m适宜。并在梁式转换层结构上层设计中,采取弱横强纵的设计原则。横向框架梁和纵向联系梁之间的连接节点常是薄弱点,框架梁的受力条件具有一定复杂性,在横纵结构设计中,要充分考量转换层的受力情况。例如,在纵向联系梁中的钢筋配比应具备科学性,当高层建筑设定抗震等级为1级时,纵向联系梁的钢筋配比应≥1%,钢筋间距应在75mm~220mm之间。此外,梁式转换层结构位置也要利用BIM技术,搭建数字模拟模型,分析高层建筑的受力形态,考虑梁式转换层的适用情况,严格控制剪力墙和转换层之间的受力分布,确保框架结构体系可在高层建筑中发挥自身优势。 2.2科学设计转换层 科学设计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应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要充分计算梁式转换层的整体结构,利用有限元和补充计算法检测转化层的使用寿命[3]。根据梁式转换层的水平受力特点出发,横向框架梁和纵向联系梁与剪力墙紧密相连,因此,转换层的计算方法十分复杂,在计算时要将剪力墙作为基础运算单位,对转换层的受力面积和受力状态具体分析,明确高层建筑内部的三维空间结构。例如,以计算楼板支撑架为例,转换层板厚度为180mm,混凝土堆积高度取300mm。另一方面,要明确梁式转换层结构中框支柱的数量比例。框支柱是支撑框支梁的柱子,是转换柱的一种,如图3所示。框支柱是梁式转换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例如,当梁式转换层下部分为框架结构,上部分为剪力墙时,就需要建立横向的转换结构——框支梁,那支撑框支梁的柱子就为框支柱。在设计框支柱的数量时,一般20层左右的高层建筑,框支柱数量在10根左右,根据转换层受力不同,框支柱的荷载量也不相同。如果选用10根以下框支柱,那各支柱的荷载量要不小于2.8%的基地剪力;如果选用10根以上的框支柱,那各支柱的荷载量要不小于3.5%的基地剪力。 2.3合理设计转换梁 转换梁是剪力墙和底层框架结构中的连接部分,能增加高层建筑的空间面积,符合建筑功能需求。在梁式转换层设计中,转换梁的设计要更具备合理性。首先,要通过有限元和补充计算法计算转换梁的减压比例,确立转换梁的大小截面。当梁式转换层中梁高受到限制时,转换梁的截面宽度应小于框支柱相应方向的截面宽度,且大于上部墙体厚度的2倍。例如,地下一层框架,地上15层剪力墙的高层建筑,框架跨度6m~7m,梁高在1m左右,首层转换梁截面不应超过1.2m,才可保障梁式转换层结构稳定。其次,转换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达到C40,C40的混凝土具有抗压能力强、抗开裂、耐久性高等优点,对于提高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寿命起着有效助力。最后,在转换梁的浇筑中,要确保转换梁中的配筋率,也就是钢筋比例。《规程》第十章中明确要求,转换梁的配筋率应以高层建筑的抗震等级呈正比,非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配筋率应≥0.3%,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以特一级为例,配筋率应≥0.6%。转换梁中的配筋率直接影响高层建筑的抗震等级,因此,在设计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时要合理设计转换梁[4]。 2.4核定抗震等级 《规程》中明确规定了高层建筑的抗震等级,分别为标准设防类、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和适度设防类。在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中,要根据抗震类型、房屋高度、防震等级等因素结合设计。以30层的高层建筑为例,地下1层、2层均作为地下停车场,层高2m~3m、1层到5层作为商业用途,层高5m~6m、6层及以上作为民用住宅,每层住宅的层高宜为2.8m。那在此建筑中,转换层应设置在7层,因其已经属于高位转换。在核定该建筑的抗震等级时,应结合《规程》中的明确规定,对梁式转换层的不同结构针对核定抗震等级,例如框支架的抗震级别应为2级、转换层以上的剪力墙抗震等级应强化为4级、转换层以下的剪力墙加强部分抗震等级为3级等。也可依托计算机技术,利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开发的SATWE软件,将楼层作为数据参数输入到计算流程中,自动识别梁式转换层结构的抗震等级,提高高层建筑的使用安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的建设更符合当代人民生活工作的需要,使用者也更看重建筑外观的美观性和使用安全性。转换层结构作为高层建筑中的重要一环,对提高高层建筑的安全性至关重要,设计人员应从确定转换层结构横竖布局、科学设计转换层、合理设计转换梁、核定转换层抗震等级四方面出发,优化梁式转化层的结构设计,确保高层建筑的使用稳定。 作者:杨志荣 曹坤 王薇 单位:南京金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钢琴教学方法论文:幼儿钢琴教学方法实践探索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开始走进普通人家,很多有条件的幼儿园都配备了钢琴设备,同时开设钢琴教学过程。现如今,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从幼儿开始抓起,而幼儿音乐则是必不可少的。幼儿钢琴教育作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一部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结合幼儿自身的生长特点和心理特点,探索更适合幼儿钢琴教育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 钢琴教育 方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幼儿学生来说,学琴最重要的一定要先提起他们对钢琴的热爱。 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学习音乐也是如此,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尤其是幼儿教育,幼儿园的而学生还处于对外界事物的一个启蒙阶段,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但是,如何保持好他们的这颗好奇心?这就需要在钢琴启蒙教育阶段要增强他们对钢琴的兴趣。钢琴也是一样,它是一种外来乐器,它的音乐语言也是外来的。而幼儿园的学生在认识的时候也是从外形先认识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简单易懂而又精彩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培养他们对钢琴的热爱之情。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时,教师可以利用ppt给学生展示小天鹅在湖边嬉戏、跳跃、翩翩起舞的情景。再有了这样的了解之后,学生就会对这首曲子充满着憧憬,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幼儿学习弹奏这首乐曲是大有益处的。教师还可以和家长一起配合,家长可以学生放学后在家中放一些经典的钢琴曲目,并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为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因材施教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整体和个性相结合,实事求是 幼儿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非常强,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形象鲜明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比喻,有利于诱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发展音乐形象思维。钢琴课通常情况下都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但是有些学校的钢琴设备有限,教师比较缺乏,就会有集体上课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要学会把握学生整体概况,是整堂课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另外,由于每个孩子的领悟和天赋都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仔细观察个别学生的心理动态,整体和个性相结合,同时还要注意因时、因地、因人而议,做到真正的实事求是。 (二)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教材 钢琴教材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孩子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很强,也比较有想象力。所以,教师可以选择趣味性强的有标题音乐的钢琴教材,教师在教学上应引导孩子根据音乐的标题去想象、去表现音乐,其次还要注意教材应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学习的优秀钢琴入门教材,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很多教材都加入了孩子熟悉的儿歌,还有很多教材把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编入其中,这也让幼儿学生们继承我国的民族音乐。 三、爱心、耐心是教学最好的良药 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辅导学生要有耐心,教育学生要有诚心。只有一心一意善待每一个学生,才能做到在真正的教学相长。要想授予幼儿钢琴知识,与幼儿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充满爱心的教师才能有耐心地教育好学生。幼儿园学生刚从父母的襁褓中走进学堂,对于他们来说,学校是另外一个世界,老师只有对他们有足够的耐心,真正的呵护,关爱他们,才能从爱的角度促进他们的学习。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尤其是幼儿教学,更需要足够的耐心,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不要开口就骂,用交心的方式和他交流,讲道理,孩子们是能够接受的。人没有爱,便不能为师。每个孩子的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多鼓励这类型的孩子,给他们提供一些表演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他做什么都是可以的,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例如,教师在上课期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即使有部分学生进步比较慢,只要看到他某一方面做得比较好,就可以适当地表扬他,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对孩子学习的肯定和赞许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成为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 四、结语 幼儿的钢琴教育音乐教育的开端,万事开头难,万事开头就决定了以后的方向,只有在幼儿教育中把钢琴教育做到最好,才能增强学生对钢琴的兴趣。音乐是一种艺术,学习艺术也就是对美的一种欣赏方式,只有学生们对钢琴教育刚兴趣了,认真去领悟钢琴是什么,才能真正体会和感受到其中的美。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甚至是孩子的一生。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学校和家长相结合,课上教师引导,课后家长辅导,让学生温故知新,完全把握所需知识。另外,教材的选取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和教师都应做到因材施教。在幼儿钢琴教育中,教师只有遵循幼儿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实事求是,注重兴趣的培养,选择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才能使钢琴教学顺利进行,从而为日后的音乐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引导学生走向音乐之路,让学生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钢琴教学方法论文:论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在钢琴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步入学习钢琴的行列,这同时也给钢琴教学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钢琴教学中广为应用,在教师和学生中都带来了良好的效应。文章以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阐述以儿童及高校学生学琴为代表研究互动式教学方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其所具有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 钢琴演奏 师生互动 近些年来,随着钢琴学习的普遍化,钢琴教学的质量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的模仿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当代钢琴教学的需求,于是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着不同的人群,钢琴教学方式也不再是教师弹奏,学生对其进行模仿,然后教师再予以纠正。多样化的钢琴教学模式开拓了钢琴教学的市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互动式教学在钢琴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作为乐器之首的钢琴从富贵人家的奢侈品,发展到寻常百姓触手可及。时代在进步毋庸置疑,同时也彰显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的培养。钢琴作为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其本身价值已远远超出一般普通的乐器。弹钢琴对培养人的气质和品质也是众人所为之赞同的,弹奏一首成功的钢琴曲更是每个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被送去学习钢琴,在高校中也有很多开设钢琴专业供学生学习。下面笔者以互动式教学在少儿钢琴教学及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为代表,具体阐述互动式教学于钢琴教学中的必要性。 儿童时期,是公认的学习好时期,尤其是对于钢琴的学习。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和心智逐渐成熟,在弹钢琴的过程中左右手的协调配合加之眼、耳、大脑的共同运作,对孩子在发育过程中的脑部和身体都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不但会使儿童学得快、学得好,对于其自身的身体发育也是极好的。但是同时,我们不可忽视,自制力差、贪玩是所有孩童的通病。学琴者都深知一个道理,学琴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取得成功,对于真正的成功者,后天的努力比天分更加重要。学习之初,涉及的基本知识如音符、节奏等,对于儿童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半途而废的学琴者比比皆是。因此,在少儿钢琴教学中,互动式教学很有必要,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加学生对于课堂的喜爱,也培养了他们对钢琴的感情,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钢琴,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训练,复习纠正。在互动中培养孩子自觉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主动识谱,体会音节练习的奇特和钢琴音色的美妙。 同样,对于高校中的学生更是如此。从年龄层次上来说,青少年相对于儿童的心智和思维都有了相对的成熟。但是,处于叛逆时期的孩子似乎比少儿时期更加难以管制。加之生活的丰富性,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投入到学习钢琴中去,更多焦点集中在聚会、游戏、恋爱等方面。以互动式教学方式培养课堂上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自己去弹奏,抓准音,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同时也给学生有自我理解所弹奏音乐中内涵的机会,让他们在互动中找寻音乐的源泉,唤醒自身内在的音乐动力。 二、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钢琴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互动式教学着重以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为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钢琴,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激发自身的潜质,从而达到与钢琴的融合。具体来说,互动式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维系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学生,对教师都是有敬畏之心的,这种态度固然是好,但是若是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将会适得其反。课堂上过于严肃,会使得学生产生紧张的情绪,这同时也会给识谱、按键力度等各个方面都造成负面影响。课堂过于沉闷,使得学生懒散、瞌睡,注意力不集中是学琴致命点。所以说,在课堂上,要密切师生关系,给课堂营造出愉悦和谐的氛围才是学好钢琴的第一步。 其次,科学教学,活动施教。贪玩是儿童学习钢琴的绊脚石,抓住儿童的这个天性,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或者把音符编成故事,动态地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在弹琴中找到演奏的共鸣点。对于心智成熟的学生,可以讲解更多的音乐背景,融入更多的民风民俗,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了解音乐背景,从而更加深入地弹奏出感情,更加融入钢琴的世界,达到忘我的境界。这也正是每个学琴者想要得到的享受。互动式教学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自身的缺点将其转化成推动学生学琴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双赢的好模式。 最后,实践操作中的互动。在实践中学习是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引导学生对于课外资源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经常播放音乐资料,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题材的听觉视宴,同时经常带学生去听现场的演奏会,以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在培养学生听觉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实践的演奏,使其仿佛置身于演唱会中,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曲调、和声、节奏等。这种实践操作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演奏水平,增强了他们的节拍感,更加使他们领略到音乐艺术的伟大,把握了音符跳动的真谛,感受到钢琴精神的震撼力。 结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出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辛苦而又长久的学琴道路上自主学习钢琴。师生双方的互动,让教师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钢琴的感情,弹琴的初衷再也不是为了完成父母的要求被动地去应付。这种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琴键的跳动其实抒写了演奏者内心的独白,这也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找到了其对于自我的吸引力,那么学习钢琴便不再是任务,而是享受,这才是每个学琴者学习钢琴的本质所在。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 钢琴教学方法论文:西方钢琴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西方钢琴教学历史悠久,数百年来积累了各种钢琴教学文献,已经有了丰富的教学方法理论。本文就西方钢琴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总结西方的教学方法理论,以期对我国钢琴教学做出指导。 关键词:钢琴 教学方法 探析 西方钢琴教学历史悠久,早在16世纪意大利就出现了古钢琴的教学方法记录文献,数百年来西方已经有了丰富的教学方法理论和各种钢琴教学文献,莱谢蒂茨基是钢琴艺术史上最优秀的教师之一,他的教学方法多样、教学理念先进,一生培养了许多位杰出的钢琴家,现对钢琴教学中的方法和创新总结如下: 一、分析讲解的教学方式 分析讲解是一种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初学者和新授课,分析讲解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理论。在教学之初,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作品和作曲家的一些基本情况,带领学生学习各种演奏方法,强调技巧训练的要领,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同时细节之处的要求要进行一定的指导。初学一部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读谱的学习,讲解整部作品的基本框架和各部分之间的性质对比,尤其要强调层次的变化。把握好作品的整体框架之后,还要对每一句的细节进行分析,从旋律、分句、音调、伴奏到节奏、踏板,让学生对作品有充分细致的了解。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既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又要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 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任何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都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合理的改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在以往的钢琴教学中,一些教师过重把自身的特点强加给学生或者一味让学生去模仿,禁锢了学生的演奏风格,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发展。钢琴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在大脑主导下所构成的各种包括想象、模仿、记忆、观察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钢琴教学也应具有艺术性、科学性、技术性,并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在钢琴的演奏和教学中,教师也能逐渐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应了解学生擅长和感兴趣的风格,注重学生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期待,并作出指导。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思考,在作品中启发学生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在演奏中鼓励学生表现个人的特色。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的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不是任其发展,也不是放任不管,教师一定要做到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便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三、变灌输式为启发引导式 在过去的一些钢琴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对钢琴教育理论彻底理解,也没有对学生实际进行充分的考虑,只是完全照搬一些理论方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收效甚微。有的教师缺乏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单一,完全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把自己对于钢琴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用大量反复的机械式地练习,进行演奏技巧训练,学生对于作品和技术缺乏自身的思考,难以形成自身独有的演奏风格。而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断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思考,对于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对于演奏技巧有自己的思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关键时刻可以给与提示,而不是直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对于钢琴的学习,绝不是简单机械性的重复练习,引导学生对于每一个作品有自己的思考,对于作品的内涵和创作意图有深入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注意采用积极的暗示法 暗示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不只可以采用语言的方式,还可以以不明显的方式,向学生发出信息,用这种间接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钢琴教学中暗示教学法是一种很常见,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语调的变化都是对教学的暗示,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地暗示,教师不经意流露出的消极暗示,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在钢琴教学中,教师的动作、表情、语调的暗示,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作用,一个欣赏的表情、赞赏的眼神、鼓励的动作、积极的语调,都会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自信,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用暗示教学法帮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很好地表现作品的起伏变化。当音乐到了渐强,教师可作出上推的手势,当音乐到了高潮,教师又可用动作做出暗示。钢琴的教学中,往往教师和学生是近距离教学,暗示法的教学会更频繁也更适用,积极地暗示法可以帮助教师教学,增强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提升课堂效果。 五、重视钢琴伴奏的教学 在我国,各学校开设的课程或者学生课余选择学习的往往是钢琴独奏,把钢琴伴奏放到了从属地位,对于钢琴伴奏的重视度远远不够。莱谢蒂茨基教学理论中认为成功的钢琴家无论独奏还是伴奏都可以独当一面,莱谢蒂茨基把可以为他人伴奏当做一件很荣耀的事。在我国的钢琴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看法,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对钢琴伴奏的教学。 六、结语 西方钢琴教学历史悠久,数百年来积累了各种钢琴教学文献,已经有了丰富的教学方法理论。钢琴艺术史中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钢琴教师,莱谢蒂茨基是杰出的一位,他的教学方法多样、教学理念先进,我们都可以借鉴学习。分析讲解的教学方式是基础,较适合初学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培养钢琴家,而不是钢琴演奏的机器。注重采用启发引导式、积极的暗示法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效果。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对钢琴伴奏的教学。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任何的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合理运用。 钢琴教学方法论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法探讨 内容摘要: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钢琴课有着标志性的地位。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音乐教育尤其是钢琴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钢琴课程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改进,在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提高。本文希望通过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水平,提出更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教学 随着社会关注程度的提高,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目前成为较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其中钢琴教学是核心也是关键,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中,钢琴教学要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相契合。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为社会培养适用型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中在对教师规范化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演奏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概念,掌握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具备音乐学科的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目前需要丰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法,加强研究,增强理论创新能力,更好的培养钢琴人才。 一.明确教育目标,能够因材施教 随着钢琴学习的生源规模不断增加,学生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校学习之前就有较好的钢琴基础,对于音乐的领悟力也较强,这样就可以扩充练习曲目的范围、种类以及难度。而有的学生基本功不扎实,音乐表现力也欠佳,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有充足的耐心,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课程,进度,不仅要夯实基本功,而且要不断提高表演水平提升感染力。 二.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和强化 尤其对于初学者要打好基础,牢记理论原理,以及各种指法要求,触键盘、手指下键的要求等等。要坚持长期训练夯实基础,帮助学生在初始阶段提升兴趣、培养意志力、提升音乐素养,达到训练应有的效果。弹奏技巧也是重要的练习项目,通过加强技术训练能够使学生掌握更纯熟的演奏技法,学习表演技巧,逐步认识旋律、和声、织体三者的关系。以提升乐感为基础,积累演奏经验,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科学性 要求学生认真记录课堂笔记,更好的跟进每堂课程的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为学生渗透课程要旨。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独立思维,挖掘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演奏速度和准确性,逐步提升对作品的熟练程度。其次,教师应将自己的演奏经验有条理化的提高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对比教学等方式,多渠道,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渗透,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增加音乐作品鉴赏课程,钢琴文化介绍,组织参加音乐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学生应该熟知更多的钢琴艺术,全面的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钢琴文献,通过阅读不同风格的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使他们具备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和测试制度 科学良好的评价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肯定,从而更有信心的学习。尽可能的多鼓励、挖掘学生的潜能和长处,减少心理负担,使之成为一种学习的动力。将每次的评价和测试成绩有效的保留,定期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走向,及时发现进步并予以肯定,而对于产生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和纠正。使学生更好的认清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能够进行自我指导和锻炼也让教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定期进行测试,并将结果进行保存并定期进行研究,发现教学内容的遗漏,完善教学方式,明晰每个学生现阶段的问题,可以有的放矢,明确下一阶段的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成效,也能有效节约资源和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完善教学设施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课程一直存在着教师无教材,没有内容规划,无大纲指引,较为松散随意。教师应该制作教学教案,按照计划进行规划安排,按照统一标准,规范课程记录,避免个别课程的随意性导致最终整个教学进程的打乱,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需要统一教学教材,加强与艺术团、歌舞团等专业机构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也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技术纯熟的,优秀的表演者,邀请演奏家进行讲座或者交流会,丰富学生的课业生活。在进行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接触到其他乐器,为了使学生熟悉伴奏,学会乐曲的融合要开始其他介绍伴奏乐器的课程等等,帮助学生丰富创作灵感,更加全面的学习钢琴。 六.创新教学理论学习国外经验 学习借鉴域外的教学方法是提高高师音乐教育成果的一种途径,在针对我国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已经较为成熟的教育管理制度、高效的教学方法等等,都是推动教学理论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的途径。在课程当中,教师也可以涉猎和尝试国外的教育方式,定期让学生进行反馈,了解学习进展,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七.结语 随着社会文化的丰富发展,音乐教育逐渐走向国际化,能否与国际接轨,培养优秀的钢琴人才成为重要的课题。整体培养未来年轻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发展钢琴教育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基本演奏技法及音乐表现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掌握钢琴弹奏的方法与要领,在使学生在掌握科学规范的方法的前提下,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以演奏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理念。 钢琴教学过程需要具备一个系统正规的教学规划,教师应该开拓思维,创新教学思路,根据整体目标和培养规格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充实合理的知识结构及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再次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培养钢琴人才,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钢琴教学方法论文:高校钢琴教学中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音乐教育开始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即兴伴奏教学是器乐演奏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下,探究大学钢琴的即兴伴奏教学,积极寻找更多有效地教学手段成为了当前各高校主要研究的内容。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强化大学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大学生演奏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们全面素质的培养。本文就将主要以浅谈大学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思考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大学 钢琴 即兴伴奏 教学 钢琴即兴伴奏是当前我国高等音乐专业教育中所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这是由我国音乐高等教育的自身特点所决定。通常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环境下所培养出的音乐专业学生都会从事相关的音乐教育工作,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即兴伴奏将会成为其重要的教学技能。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说,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掌握好相关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较为灵活的运用却具有较高的难度。 一、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主要内容 钢琴即兴伴奏主要就是指伴奏者在没有进行相关准备的前提下,能够迅速的将钢琴演奏技巧以及键盘和声等相关知识理论结合起来,进而为演唱和演奏旋律进行艺术再创作的伴奏声部。对于钢琴即兴伴奏来讲,最为重要的特点在于即兴。即兴这一特质对于知识理论和技巧具有较高的要求,伴奏者不仅应当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更应当熟练的掌握相关演奏技巧,这需要伴奏者能够协调的运用大脑、眼睛以及手等各身体部位。在这些身体部位中,大脑所占的作用比重处于关键和核心,伴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不能够出现任何的疏忽和失误。而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则主要就是指能够对学生们进行该方面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使学生们能够在接受完相关教育后,提升其即兴伴奏的能力,能够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立即弹奏出相应的乐谱和曲调。 二、关于大学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当前我国大学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学生们的即兴伴奏能力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针对于此类问题就需要教师们在自身的教学上寻找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要想强化大学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先从学生们的兴趣入手。相对于其他教学来说,钢琴教学具有更大的难度,它不仅要求学生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消化大量的音乐知识和信息,更要求学生们能够在此段学习时间内掌握相应的钢琴伴奏技巧。并且很长一段时间来受到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影响使得许多学生对于这种教学存在一定恐惧感。长此以往,使学生们对于钢琴即兴伴奏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针对于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师们可以通过情趣化的教学手段来予以解决。由于学生们的个人能力存在差距,很多学生对于自身的手指控制能力都存在欠缺,对于音响的概念也十分模糊,使得在弹奏的过程中手指的力度经常会出现不到位的情况,在这种状态下弹奏出的声音就显得有些生硬。为此,向学生们讲明钢琴的发声原理十分重要,要经常训练学生们辨识弹奏声音音质的能力,使其理解触键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们对于钢琴即兴伴奏练习的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运用乐曲背景知识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在进行相关教学任务的讲授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们介绍作曲者,以及作曲的社会环境影响,进而强化音乐对于学生们的感染力。 (二)坚持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对于大学钢琴教师来说其自身不仅应当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熟练地掌握相关技能,更要将这些能力和知识传输给学生们。但是教学活动是一种讲究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当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一些简单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待学生们完全掌握基础知识后,再引导其进行复调乐曲、奏鸣曲以及各类大小型乐曲的学习。大学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们能够良好的掌握钢琴弹奏技术,包括断奏、连奏、跳音、音阶、琶音、双音、和弦、八度、震音及装饰音、踏板等在内的技巧;断奏、连奏、跳音、音阶、琶音、双音、和弦、八度等钢琴演奏的基本技术。此外,除了这些相关能力和知识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培养学生们的创编能力。学生们创编能力的高低,将会对其日后的即兴伴奏提供重要的感性知识储备。 (三)丰富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手段 对于大学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教师应当掌握丰富的教学手段。首先,针对于学生们基础水平的不同,教师应当学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们的能力不同来进行有区分的训练培训,将水平相近的学生们划分到一个小组,这样既能够避免学生们因为差距过大而产生厌学心理,也能够不影响基础较好学生们的进步和提升。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们对于歌曲的理解能力。对于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们对于歌曲的理解能力,使学生们能够了解作曲者的意图以及乐谱的结构曲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音乐更具感染力。此外,教师在对教学手段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以此来明确在何种条件下使用何种教学手段。 钢琴即兴伴奏讲究循序渐进,教师一定要根据相关的教育原则和理念来进行相关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们实际能力的有效提升。 钢琴教学方法论文:对高校青年钢琴教师教学方法的分析与探讨 作者简介:曾增,25岁,女,河南省邓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三亚学院音乐学院教师,从事钢琴教学。 摘要:钢琴教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入职钢琴教师如何快速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顺利转换,如何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钢琴教学方法?本文在论述了钢琴的重要性和教师如何做好身份转换的基础上,提出了钢琴教学的几种方法,并详细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音乐表现力 钢琴教学是整个高校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很多高校,钢琴教学已作为所有音乐学院里每个学生的必修科目,键盘系,声乐系,管弦系,民乐系的学生等都需要有钢琴的伴奏和指导。因此音乐学院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已属于必会技能。钢琴教师作为钢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钢琴教学的灵魂。而很多年轻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在自我心中,还是一个“学生”,针对与某堂课的教学没有问题,但针对钢琴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上却欠缺,针对此种情况,对钢琴教师教学方法的探讨至关重要。 一、钢琴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钢琴课是高校音乐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使钢琴教学的重要性为众人所知晓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教师首先认识到,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钢琴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音乐专业及音乐理论的提高,亦促进个人艺术修养,气质的升华。钢琴演奏可以使乐谱上的音符跃然耳中,变成具体的听觉的感知,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可以使人们耳目一新,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受。美妙的乐曲离不开弹奏者高超的技艺,而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必然离不开一个优秀教师的指导。 二、如何做好角色转换 笔者也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在进行了多年的专业性训练和舞台实践之后,如何从学生、演奏者角色成功的过渡到钢琴教师? 作为“学生”,不用操心下节课应该怎么上,不用去想针对不同的学生,怎么让学生一个个系统的学习?应该怎样针对不同的学生推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作为学生,你不会去想这些问题,但作为老师,这些问题是必须去面对和解决的。那么如何去解决呢?比如如何更好的与学生沟通,如何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技能,如何为每个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等。这就要求我们新入职的教师必须迅速定位好自己的身份。 三、钢琴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注重钢琴教学的系统性与计划性 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很卖力,恨不能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点和演奏技巧都传授给学生,却忽略了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学生难以从教师海量的教学信息中理出头绪抓住重点,以至于最后未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系统的教学计划,没有把教学内容合理地细致地安排在每一节课上,导致学生不能消化、理解。其实在钢琴教学中,决定性的因素并不在于指导的量,而在于指导的质与合理性。如一句谚语所说:“失不轻发,发则必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分配得合理,每节课都要抓住主要的问题,使学生知道重点,努力练习并消化它们。 2、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重点发展学生优势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长期探讨的话题。因为学生在天赋、能力、思想性格和生理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音乐的学习与文化课的学习不同,书本上学到的都是固定的知识,每个学生都需要一样的理解和掌握,分数成绩是决定学生用功与否的标准。而音乐则不同,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都不同,同样的曲子不同的人弹奏出的效果都是有区别的。除了专业技能的展示,音乐表现力这方面是很难给出分数标准的。因此,钢琴教学就更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点,给学生布置适合的曲子,让学生有动力去练习,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样的,学习钢琴的学生,有些学生倾向于专业演奏,这样的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表演”方面的能力,给予他们舞台,让学生充分地去展示。也有学生在即兴伴奏方面有突出表现,在教学中就应侧重于对学生伴奏方面的理论指导和技能上的不同指点。高校中声乐演唱、器乐演奏、乐队合奏等都需要钢琴的伴奏,又称为“艺术指导”,同样需要很多优秀的学生来担任。由此可见,音乐的教学不能像“木桶理论”一样,将学生培养成比较“全面”的“普通人”,哪方面都可以,但每方面因为时间、兴趣问题都无法独领风骚,做不到专、尖;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长处,将其优点、长处着力培养,使其在同批次学生中能够做到在某方面独领风骚。 3、注重对钢琴作品的分析 大多数人在钢琴演奏中都很注意技巧的训练,为了达到一定程度的演奏技巧,平时大量练习一些作品,以锻炼手指的灵活度。这些针对性的练习对演奏技巧的提高的确有很大帮助,殊不知,好的演奏技巧其实只是表现作品内容的一个先决因素,并非全部。演奏之前,演奏者深入、透彻地全面分析理解音乐作品是获得音乐表现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超演奏技巧来表现作品的意蕴和内涵,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体现的“本我”。首先需要钢琴老师在演奏前运用大量的音乐文献,引导学生结合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生平、经历等多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用形象化的语言对作品音乐表现进行描绘,分析作品的音乐风格和情感内容方面等。 其次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曲谱和细节上的分析,演奏过程中的作品分析目的是充分地展示作品,这种分析过程带有很大的即兴性和弹性,在演奏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曲式分析知识灵活地运用。从宏观结构上了解整首乐曲的结构,再对乐曲中的段落进行划分,注意主题、织体与调式调性的变化。其次,在分析一段以上的乐曲时,要从调式、调性上分析乐曲的每乐句的细致变化之处,要把这些乐曲曲式的不同变化之处和作曲家的生平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分析。技术细节方面的分析,就是通过对作品的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风格和音色的分析,对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把握。 4、注重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老师只注重对学生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诠释不完美,淡化了音乐的表现功能。其实音乐表现力才是钢琴演奏的灵魂。钢琴的弹奏技术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明确,音乐内容的表现是目的,弹奏技术是手段。也就是说,学习弹奏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表现音乐内容,即所说的音乐表现能力,可分为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对音乐的感受力两方面组成,二者共同构成影响音乐表现力的因素。 对音乐的理解力就是第三小节所讲的对钢琴作品的分析;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在艺术审美上,就是对音乐的感觉,乐感是人们对音乐的心灵感受。在这方面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以下步骤,多听:多听不同时期,不同优秀大师的代表作品,感受他们的音乐情感,通过长期的积累来提高我们的音乐修养;多想,多想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风格,音色,和声,在思考中感受作曲的魅力,明白大师想要表达的意思;多弹,即增加演奏机会,只有多练,才能采用更多的演奏技巧来表示自己的音乐感受,虽然音乐演奏只是表现形式,但没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又如何表现你的音乐感受,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以高超的音乐演奏技巧为基础,又有过人的音乐表现能力,在音乐的成功道路上,无疑又多走了一大步。 总结 作为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我们自豪的地方不在于培养了多少钢琴演奏好手,我们自豪的在于培养了多少个真正热爱音乐、热爱钢琴艺术、能被音乐所感动又能用音乐去感动别人的音乐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钢琴教学在整个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钢琴教学之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为学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出色的“音乐家”。(作者单位:三亚学院音乐学院)
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探讨:互联网金融学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 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必须牢牢把握金融市场变化规律,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具备互联网工具的运用能力、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以及更强的沟通和创新能力。因此,本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的大环境下,应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提高教师自主性、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实训教学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及移动通讯技术实现资金高效、便捷、安全融通的一种高效率新型金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将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业务由金融机构专用内联网延伸到社会公用互联网,更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而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不仅包括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还包括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互联网基金、互联网消费金融、股权众筹融资、网络借贷以及互联网倒逼传统金融而形成的产业升级等方面。金融学专业是一个与市场紧密相连、应用性极强的社会学科。毕业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必须牢牢把握金融市场变化规律,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创新的不断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本科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如转变教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实践教学比例等,但收效甚微。随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人才缺口的矛盾日趋激化,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应届毕业生在学历和能力上无优势 金融企业一般不重视基础人才培养和储备,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在短时间掌握所有必备技能,带来客户资源,创造岗位价值。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本科应届毕业生在技能掌握及资源方面远低于研究生和已有工作经验的低学历者,就业压力较大。 2.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严重滞后 本科生教学大纲的修改一般为5年,有的甚至时间更长。对于普通社会学科,这种改革或调整时间能够满足学科发展需要,但对于呈几何级数发展和变化的金融市场,这种调整速度远远滞后。并且普通高校一般教学管理严格,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安排课程,灵活性较低,难以适应金融市场变化需要。 3.传统实训教学形式单一僵化 目前,普通高校实训教学一般有两种形式:模拟操作和公司实习。模拟操作是利用软件进行模拟外汇交易、模拟炒股,仅为交易系统简单运用,基本不涉及互联网金融服务内容。而公司实习一般选择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实习内容一般为资料整理、产品面对面推销,很少涉及互联网金融和金融创新的内容。这种实训教学形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要求 由于高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环境的差异,本科生毕业时与真正社会需求必然存在一段距离。但毕业生必须具备适应工作岗位的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便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创造价值。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对金融学专业人才而言除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外,还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 1.互联网工具的运用能力 互联网金融的直接工具包括电脑、移动设备等互联网工具的运用。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包括网上证券交易、网络理财保险业务、网上银行、网络信息沟通等,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相关软件。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编程、投资建模等知识技能。 2.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可以挖掘企业运营环节中的各种潜在价值,提高运营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大数据为金融行业提供信息基础,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也使得动态的风险评估成为可能。因此,要求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具备深度数据挖掘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筛选和分析能力。 3.更强的沟通和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从业人员与客户从面对面的直接沟通转变为网络平台的间接沟通,沟通形式的根本性转变要求从业者具备更强的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自我推销能力和对客户的吸引力、通过已知信息对客户的风险及信用水平的判断力、对客户购买和投资欲望的激发力等等。另外,学生在毕业时需要打破传统金融思维模式,不仅具备对新事物获取和接受的能力,还需具备自主创新意识。 三、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的大环境下,本科院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整合现有资源,体现互联网金融特色。在人才培养中以提高学生互联网金融实践能力为目的,提高教师自主性,将课堂讲授、校内实践、校外拓展相结合,培养学生金融实践综合能力。 1.提高教师自主性 在本科教育的规范化发展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要求任课教师严格按照已有教学大纲授课。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变化创新速度较慢的诸如理工科、文学类专业来说能够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但对于金融学这类创新发展速度较快的专业来说则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本科院校应该给予金融学专业任课教师较高的教学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金融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飞速发展的金融市场。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为提高本科毕业生互联网金融实践水平,本科院校应不断优化金融学基础课程。金融学基础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两部分。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统计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计算机基础与编程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基础课程的实训优化主要体现在对于每一门专业课结构的设计和优化方面。比如,在数学和统计学中增加以网络为手段的数据搜集、整理及分析的内容,培养学生深度数据挖掘和信息筛选、处理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与编程等相关课程中增加网络平台运用、投资建模,以及金融网络平台建设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在管理学中适当增加管理沟通内容,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在金融学中增加虚拟货币发行内容,提高学生对货币管理的认知;在金融市场学中增加金融产品设计、营销方案策划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证券投资和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中增加现有互联网金融产品投资及风险分析内容,提高学生风险评估能力;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增加典型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案例分析内容,也可由学生设计相应产品,初步培养学生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中的营销投资能力。 3.优化实践课程体系 专业实训课程优化包括校内实践课程优化和校外实习优化。校内实践课程优化可以从手段和内容两方面入手。从优化课程手段来看,可以从传统的实验室固定场所固定设备教学向实验室外非固定场所固定设备转变,借助手机移动设备终端,提高教学互动性。从优化内容来看,除了传统的模拟股票投资外,还应加入多种教学内容,如投资理财方案的设计。可以组织学生结合专业理论,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分别从银行、券商、贷款公司角度为个人、家庭、企业等设计投资理财与资金运用方案,强化计算机运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金融大赛,参加国内各类型金融模拟大赛,如模拟炒股、模拟期货、模拟外汇交易大赛,参加银行组织的金融产品创新大赛,提高学生实盘操作及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设计能力。校外实习优化主要从实习内容入手,学校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尽可能增加与互联网金融相关实习内容,增加学生互联网金融工作体验感。 作者:段文博 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探讨: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旺盛 呈爆发式增长由于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及各类新型的金融公司也随之诞生。这些新型金融机构都来自不同经营领域,进入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业务后,就需要相关的人才储备。不同的岗位,其职责及技能要求,有哪些呢?笔者对希望通过分析人才招聘网站,通过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技能。以下以国内国内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之一:前程无忧网站()“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以下是分析得出的结果。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 急剧增加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急速升温,在无忧网,可以看到对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明显上升,笔者曾在2014年8月份及2014年12月份,分别做过二次搜索,发现12月份搜索的结果相比8月份,有大幅的增加。12月份,输入“互联网金融”关键字,有6467条,相比8月份4452条结果、上升了45%。其中具体的人才需求,都在不同程度上上升。具体见下图,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需求最高,从8月份的218条上升到325条,这也说明有很多机构在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筹建互联网金融公司。而其他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产品经理、事业部、P2P网贷等人才需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同 1.传统金融机构欲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互联网经验的人才 不同的行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不同,以往单纯的互联网公司,现在计划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缺少的是金融人才,如理财规划师,风控人员;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已经有了金融人才储备,但是缺乏既懂得金融又懂电商运营的技术人才,这时只能从一些电商公司挖人了,如阿里巴巴基本成了目前各家金融机构的人才库,大量的人才从阿里巴巴流失到金融机构。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笔者发现,如计划跨界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往往是从互联网公司挖人。如职位具体要求:1.具有互联网公司2年以上的运营经验。2.熟悉金融P2P业务,具有较好的金融基础理论、财务管理知识、投资理论知识,熟悉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政策。前程无忧的职位统计显示,证券和基金公司们招聘、挖角电商人才已经超过投资研究者的数量。 2.电商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 以阿里小贷、东京白条为代表的金融化电商公司。从去年2月份开始,阿里金融一直在大规模“招兵买马”。贷款审核、金融分析、技术架构师是阿里金融最感兴趣的人才,具有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背景的存贷款人员是阿里最青睐的潜在对象。 3.P2P网贷、众筹是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从目前调研的情形看,大部分资金是从传统的制造业、煤炭、房地产分流出来的资金。从前程无忧的招聘启事,主要从某房地产公司、教育传媒机构、制造业等跨界,进入P2P网贷行业,P2P网贷行业需要最多的就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及风险分析员、营销人员。如厦门的某P2P网贷公司,员工100人,招收了80余营销人员,剩余的管理层及风险管理、后勤人员不到20人。 二、高职、大专层次互联网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定位 现在高职已经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而新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与传统截然不同;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中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招聘需求,具体的职位、岗位职责、岗位任职条件及具体的招聘公司,便于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在制定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及设置相关的课程时,能提供相关的参考作用。笔者了以大专、高职人才及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展开了搜索。本科及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在这里讨论。笔者发现在互联网金融人才中,适合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岗位的主要有如下职位:P2P销售经理、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风险经理、数据专员、销售经理。 (一)目前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定位为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高,如XX证券公司,对营销人员的要求就是“211+985”高校毕业生;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银行及保险的管理层。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基层营销,特点是“好用、适用、顶用”,由于有较好的专业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这现象也从以往的毕业生中得到了验证,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中,2012、2013级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从事于金融营销活动,如在中小担保公司、保险行业,从事营销活动;而伴随这两年P2P的集聚升温,大部分毕业生开始涉及互联网金融行业。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培养所以 笔者建议:目前高职或者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随着人才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升温,重点应该放在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加强营销型课程、商务礼仪、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培养: 1.产品营销经理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具有良好的客户产品沟通能力,保持与客户的良好接触、了解客户的资产,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这要求进入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理财知识及营销知识。如在厦门地区培养合适的P2P营销人次,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厦门的P2P网贷公司中,营销人员严重匮乏,甚至只要有毕业生去面试,就会被录取。 2.风险分析员 在传统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已经是比较重要的职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期,这一位置凸显重要性,因为有的客户在网上是见不到面,同时,客户的征信状况了解得又不是非常的彻底。尤其是,最近P2P中,大量的平台倒闭,客户违规等现象,屡屡发生,如著名的P2P公司宜信,亏损8个亿,大量的呆账、坏账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所以,风险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至关重要。 3.数据分析员 在互联网金融中,数据的分析重要也上升。2014年,一个名字“大数据”始终响彻在金融行业,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如招商银行通过互联网搜集和分析客户信息数据和行为数据等锁定潜在客户,并借助互联网的行为定向、地域定向和内容定向等方法实施精准营销。招行通过对客户交易记录进行分析,有效识别出潜在的小微企业客户,并利用远程银行和云平台实施交叉销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此职位的需求,深圳市前海大丰收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为例:其要求是以1年以上数据统计、分析和挖掘或者行业研究等方面的相关工作经验;关注细节,对数据敏感,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预测能力;主要是熟悉SPSS、EXCEL等相关软件。所以,高职金融专业,也应该相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教学及能力培训。 三、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互联网金融挑战各个金融行业的今天,培养人才方面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及创新。结合当地经济,加强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营销型人才培训。坚持“而向市场、服务地方、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与企业紧密合作,以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为目标,通过设计具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 作者:丰翔 智萍利 丰林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商贸系 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探讨: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分析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它将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相结合,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目前在我国有四种形态: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和互联网理财。“互联网金融”在2014年两会期间首次被总理提及,随后又对之给出了异军突起的评价和明确的要求,即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对乌鲁木齐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互联网金融在此机遇中迅速崛起。当前处于“一带一路”金融核心区的乌鲁木齐,在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瞻远瞩的人才培养观。作为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 二、互联网金融现状分析 1.全国现状分析——方兴未艾。互联网金融企业包括P2P、众筹、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门口网站等形式。其中,P2P和众筹是互联网金融的两种主要形态。有关报告数据指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0亿元;2014年,伴随着京东与天猫等进入市场,交易规模突破183.2亿元,增速超过200%;2015年整体交易规模则突破了千亿。2016年7月9日至10日,“2016中国一带一路互联网金融战略发展峰会”,在上海IBP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在会议中,有关人士表示: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目前虽告别爆发式增长阶段,面临优劣淘汰的转折,也宣告着互联网金融新一轮的时代到来。国民财富积累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必将促使它迎来新的飞跃。在8月1日的《P2P网贷行业2016年7月月报》中显示,2016年7月P2P网贷行业单月成交量达到了1829.73亿元,较2016年6月环比增加了6.77%。一次次数据屡创新高,体现了互联网行业迅速稳健发展的事实。互联网金融不仅是对传统金融的改进和完善,更是互联网与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的结合将促使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层次改革。2.新疆现状分析——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十余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新疆开始运转,14家互联网企业在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待审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初步形成了集聚效应。P2P是新疆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采取的主要模式,只有两家互联网企业采取众筹模式。互联网金融不仅开辟了小微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也开启了草根理财的新时代。来自新疆银监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6月末,新疆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7万亿元,同比增长7.4%,各项贷款余额1.34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列全国第九。 新疆卓盈控股集团通过整合已成为一家以互联网金融行业及传媒为核心的综合性集团公司,自治区工商联书记万水、董事长王浩楠说:当前的大环境,在新疆做互联网是机会,卓盈要在这个机会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以上信息均表明互联网金融将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主导行业之一,而大量优秀的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新疆互联网金融行业高速稳健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分析 从当前的人才需求市场看,无论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都需要金融专业知识和网络思维模式的人才,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短缺不论数量和质量的不足都会制约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网络金融诈骗大肆猖獗,对互联网金融基础知识的普及更是刻不容缓。这都需要集金融基本业务、网络技术处理、法律知识于一体的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加快业务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促使互联网金融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 目前新疆各大高校培养的金融人才大都以基础型人才为主,无法满足金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更加剧了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色,培养相应的互联网金融人才是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当前面临的挑战。1.乌鲁木齐各大高校人才的培养。1.1优化课程设置。首先,各大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增加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课程,注重计算机网络技能与金融专业知识的结合,提高综合水平。其次,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行业法律法规,适当增加和法律相关的课程。最后,各高校还应因材施教。(1)实行分类管理。实行分类管理。在入校之初,根据学生的特长、今后的目标、发展方向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2)培养不同侧重点的人才。首先针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这三大金融子行业,高校应注重培养金融知识基础扎实,技能过硬,金融业务熟练的互联网金融复合人才。其次,对于维护互联网金融整个行业安全和健康发展,以及规范行业制度的等方面,高校因侧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技能和法律知识。1.2差异化的特色培养战略。各高校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学校的特色,实行差异化的特色培养战略,选取适合于本校的培养模式。2.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现在部分高职已经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而新型互联网金融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法与传统培养人才有很大区别;乌鲁木齐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各招聘网站中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招聘需求、招聘条件及具体的职位,定向培养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例如,针对提高某个区域整体互联网金融水平,高校可以定向培养互联网金融基础人才,了解和掌握基本金融知识和基础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对于高精尖互联网金融企业,高校则应加强对互联网金额精英人才的培养,精通金融知识、熟练各种金融业务,同时具备的高强计算机技能,完备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一定的营销能力。3.专业培训机构人才的培养。专业性强的金融行业和运行节奏快的互联网行业相结合,形成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产业,从而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既不同于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基础培养,也不同于高职院校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定向培养,它主要针对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在职人员的进修与深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3.1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新员工的入行基础培养,培养能够掌握互联网金融基本知识,了解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企业经营模式、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3.2定期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普通员工的能力加强,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企业整体乃至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3.3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精英人才的深造,培养将金融知识技能、市场营销知识技能、网络信息技术、法律知识技能等集于一体,更专业的高精尖人才,不仅有利于防范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更有利于维护整个互联网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五、结语 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金融行业应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来应对这一新兴产业的挑战,而人才培养方面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结合新疆特色及乌鲁木齐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金融中心的优势,加大力度培养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是促进乌鲁木齐经济发展的有效捷径。通过制定集金融知识、网络技能和法律专业素养于一身的人才培养方案,着眼于培养互联网金融复合型高精尖人才。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以及人才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三种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为乌鲁木齐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对策,从而对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作者:李晨溪 单位: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探讨: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 摘要:“互联网+金融”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产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但是传统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求,因此探讨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变革,才能够适应这一行业背景的发展需要,才能够培养出更好的金融学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当前金融行业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逐步步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经营模式,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金融行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的趋势,但是当前金融学人才的各各项素质以及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解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就是本文所需要的研究的问题。本文以高职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探讨当前高职金融学人才队伍的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一、我国高职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在高职院校针对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五年一贯制,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拥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培养模式也是我国教育部关于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改革项目之一。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是针对已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因此生源质量较差,为此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对他们需要进行五年的教育学习,这五年不仅要学习高中阶段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学学专科阶段的学习,学历成绩合格之后才可以发放毕业证书。当前这种教育培养模式主要运用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关于金融学人才的培养上面,而且近十年,高职院校直接采用这一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也会我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我国高职金融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上述培养模式我国高职院校在金融学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金融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求。 (一)n程设置与安排不合理 虽然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金融学教师已经意识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所带来的影响,但是在他们的教学课程当中仍然还是教授传统的金融学知识,例如银行柜台人员等,很少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课程,即使有也只是进行简答的介绍,这些课程已经不能够满足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需求。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仍然是向学生灌输传统金融学的理论知识与业务,例如负债业务等,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则很少涉及到或者基本没有涉及到。 (二)现有的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上述培养模式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例如通过五年一贯制招进来的学生生源质量一般较差,而且大多数属于在中学期间成绩较差,并且没有机会上高中的学生,因此可以断定他们中的大多数学习能力较差,进入高职后可能仍然处于一种较差的状态,知识结构与能力存在差异,而我国的高职培养模式却并没有这是这种差异,反而采取统一的培养模式。此外,三年一贯制的专科生都处在不淘汰、无应试的“保护模式”下,这会加剧他们学习能力下降的趋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弱,造成了金融学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上的落后。 (三)忽略了金融学人才创新型和应用型的培养 上述培养模式还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金融学专业的教师往往被看成是专家,享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等方面的知识时,往往会造成学生对社会问题和工作技能的忽视,培养不出互利网金融所需求的金融学人才,目前这种培养模式被我国的一些学者定位为“填鸭满灌式”的培养模式。学生在老师的权威下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得他们没有任何自身的主见,从而缺乏创造性,这与互联网金融本身所需要的业务素质明显不吻合,不利于创新型和应用型金融学人才的培养。 三、解决我国高职金融学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针对互联网金融对金融学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要求金融学人才人员所学到的知识能够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培养课程的设置必须与互联网金融的需求来适应,高职院校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明确的将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方向由理论型转变为应用型,而且在课程的设计上也需要增设一些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实践操作课程,例如互联网金融的各项业务操作,互联网金融的营销策略等等,在教学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的互联网金融的高素质人才等来进行现场授课,增强学生们的实践操作经验。 (二)改善现有的培养模式,注重实践培养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经营模式,以此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互联网相关知识,因此与传统金融学相比,其综合性更强,复杂性更高。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实践操作,可以与一些银行开展合作培养,定期向各互联网金融机构输送一批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学习。高校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模拟互联网金融业务,让学生在这个模拟银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互联网金融人才 教学方法的改进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坚持灵活多变、积极创新的原则。在课堂的教学方面,应该综合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角色扮演法教学、情境还原法教学、分组实践法教学等等,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应用型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高职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结合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来进行适当的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我国金融学人才能够满足我国金融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 作者简介:邢文雯(1983-),女,汉族,甘肃通渭县人,现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就职,职称助教,主要从事统计学、金融学等研究。 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探讨:互联网金融企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 摘要: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而作为互联网金融核心的人才资源却十分匮乏。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与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成长速度不对称问题,文章探讨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为互联网企业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金融;人才培养 随着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支付、众筹融资、P2P网络借贷等新型的金融模式的出现,一些传统的金融机构也纷纷拓展线上业务,无论是从产品、组织的机构制度以及人才等方面,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的金融体系产生着影响。在2016年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金融”一词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出现过76次,其中互联网金融业首次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纲要,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在过去的发展受到了认可,为行业发展明确了方向,未来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剧,在这个快速发展又高风险的行业,需求的人才要求更加专业、专注。 一、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互联网金融行业正面临着人才饥荒与人才乱象的双重问题。IT技术、运营、产品设计、客服、营销、风控等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企业间挖墙脚现象严重,行业人才竞争恶劣,非实战型或者非能力型的人才在金融所无法生存。据了解,目前众多P2P平台招聘条件无下限,工资待遇无上限。打开部分网贷平台让对业务经理、理财经理的招聘可见,任职要求很多为“1年以上销售工作经验”,“不限学历”,而对于金融行业的从业经历却无明确要求。开出的薪资却十分诱人,另外,据了解,员工入职后,不是接受系统性业务培训,而是提倡高销售提成的高薪洗脑培训。但是,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集于一身的人才。在当前行业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状态下,必须建立人才数据库,为行业建立人才征信系统,通过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为行业发展创建更健康的人才生态圈。互联网金融人才的稳定性很差,流动性大。智联招聘发起的《2016年春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显示:IT、互联网行业、通信、电子与金融行业的白领跳槽比例排名居前,平均跳槽率应该在10%以上,从业人员的不稳定性,对企业的发展构成不利因素。而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也是造成互联网金融企业人员稳定性差的原因之一。 二、互联网金融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根据互联网金融协会2015年调研数据显示,未来的三年时间里,全国P2P企业的人才缺乏达到142万,全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高管需求率每年在4.2%左右;风控人才的需求率每年在21.1%左右;技术人才需求率在16.4%左右;营销人才需求率在58.3%左右。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方面随着业务开展需要专业人士参与,另一方面,相比传统金融业,其对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上来看,迫切需求以下几类人才。 (一)同时掌握金融业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主要利用互联网、信息通信等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等业务,且还能提供中介服务。因此互联网金融具备互联网和金融两种属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能够掌握金融产品的定价、相关数据的量化分析以及风险防范等金融业务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对互联网有深度和全面的了解,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当前,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需求特征。 (二)既具备创新思维又兼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主要由于金融的创新而产生。互联网金融通过对金融资本和互联网技术的跨界整合,不断创新业务发展模式,设计出便捷的金融产品,向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为适应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创新,从业人员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有创新思维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成果,还需要将这些知识与技术结合起来,创新业务的发展模式,拓展多种互联网金融业务,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将会取决于这种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三)兼备风险意识和法治思维的管理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具有金融风险的隐蔽性、突发性、广泛性等特点。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各种风险意识,强化自身对业务操作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互联网金融常见风险的应急防控能力,在风险发生时能够有效地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权益。与此同时,全国以及地方政府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互联网金融从业者还必须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互联网金融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当前形势下,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尽管较大,但相应的人才库与供需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目前来看,尽管一些院校已注意培养相应的人才,但目前,各高校还没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况且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恐怕短时间内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结合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系统的培养新金融人才是今天面临一个新的课题。 (一)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措施上制定人才战略规划 构建系统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因此建h相关部门对互联网金融人才建设要有完整的布局,统一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的范围、职业发展方向,以及相关的职能。对于教育体系来说,国家应逐步建立一套以高等院校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业余培训为辅的互联网金融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同时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认证资格、管理办法,具体岗位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证书,鼓励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走进“课堂”进行授课,帮助社会培养适合的专业人才。 (二)建议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企业在对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优化调整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加强校企联合,逐步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促进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具体来说,企业与学校可以尝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引入到校园中,在企业的帮助下构建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促使高校专业发展与产业人才需求,专业与就业契合得到不断提升。对于企业来说,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顶岗实习,从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毕业后可与企业签订协议,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三)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在探索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以及行业协会的约束优化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的培养。行业协会通过结合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对人才培养工作加以约束。积极开展业内交流、培训,促使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 (四)建议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专业性相对较强,建议企业严把人才“入口关”,积极开展岗前培训、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学习。通过培训除了能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业务水平外,通过交流也可以解决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少犯错误。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结合时代背景,对人才培养不断创新,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作者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探析: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提升思路 摘要: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升,空中的交通活动也在日益增加,就我国现阶段的空中交通管理现状来看,我们发现,我国的空中交通管理事业的运行还不够科学有效,无法满足目前的实际航班运输要求,因此,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有效的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从而满足不同的航空乘坐者的需求。本文主要探究了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途径,结合现阶段空中交通管理面对的困境进行整体的分析。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理;途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民航的运输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民航内部的秩序协调管理水平仍然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从空中交通事业的改革现状出发,提出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希望对促进民航内部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1我国空中交通管理事业面临的创新挑战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调控后,不断致力于完善民航空中管理系统的建设,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保证了空中交通秩序的稳定。随着国家相关的空中交通管理部门在不同的省区管制中心内构建了自动化的处理系统,同时又在飞机上安装了警告装置,以便于在飞行出现冲突或是地高度时发出警报在近几年内利用了雷达技术进行管制上的集中规划,但是从现下的民航机场建设形势看,民航的相关管理机制仍然面临了新的挑战。首先,我国的民航事业是目前我国的新型结构产业,帮助实现一线城市与小型地域之间的频繁交流,支线机场能够带动民航实现飞速发展。但是,在细节上的安全处理还不够成熟,由于新开设的线路在开发时的连接不是很稳定,民航飞行的动作又是连续的,所以就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问题,这些问题在管理系统中是无法完全做到预测的。因此,我国在空中交通的管理方面需要做到高度警惕,发挥出自身管理机制的潜在能力,提高相关管理工作的安全管理水平。其次,群众对于民航的机场飞行是否能够准点出发和到达有质疑,对于机上的服务优化素质也不是很满意,并且,在航班的一切任务布置之下,飞机有许多的任务积压,难以掌控单次的飞行旅程是否准点到达以及机上的服务质量。针对以上的情况,空中交通管理部门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新颖的方案,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促进空中交通管理事业的准点率的提高。 2如何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途径 2.1合理的制定出科学的航班时间安排表 在空中交通管制的细节上的各个环节中,航班准点的效率作为必要的指标,能够鉴定空中交通管制事业的水平。从上述的特征来看,实际的空中交通管理需要制定出科学的航班时间安排表格,并且结合细节中的路线跨越,来拓展航空的技术应用,提高航空运行通道的使用效率,从而满足了后期航班连续出行环境需求。只有不断的分析空中交通内的阶段性管理资料,才能够做到规划航班时间准确,辅助整体的民航事业稳定而长远的发展。在对航班时间安排表的科学拆解下,保证相关的机场出行动作,是符合科学的规划体系的,从而布置出正确的航班进港活动,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状态。 2.2合理的制定出应对各类突发状况的措施 变化多端的天气能够经常性的影响到航班的飞行活动,也是导致航班到达时间延误的主要原因,不停的冲击着相关的制定航班时间的部门,在技术冲击下,民航机场由于单个的飞机延误而导致后续的航班时间规划表格的安排全部打乱,使得航班的正点率降低,乘客也容易出现不满的情绪,导致整个交通的秩序管理受到不小的压力。为了有效的解决此类的问题隐患,相关的技术设计人员要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应急控制措施,以便于在空中交通管理事物中发挥中应有的作用,达到原有的航班准点控制的目标,实现整体航班时间富有弹性。在进行机制疏导的一系列过程中,民航飞机只要在此过程中接触到非人为的因素,便可以对民航飞机进行高层次的安全质量保护,有利于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 2.3主动的对雷达引导设备进行先进格式的研发 我国的民航事业在探索的技术方面不断的强化,并且研发创新的设备和相关的应用活动的频率逐渐增加,而在空中交通管理中,利用先进的雷达设备所能达到的成效最大,对于整个航空事业的管理控制的力度十分大,有效的将科学航空线路导入到民航的起飞架次和路线的追踪中,实现标准化的管理,优化航班的时刻校验工具,并不断的调整。在分析现阶段的民航事业内部情况后,我们发现,民航事业的内部在雷达装备的运用绩效上要维持足够的优越,塑造出细致的网络监控模型,有利于稳固当前的空中交通管理体系的科学技术含量,满足现实的顾客对航空事业发展的需求。 2.4要高度的结合民航机场的实际管理 在进行空中交通的管理时,要充分的对管理体系中的细节环节进行细化的协调。要想实现技术指标架构就要结合民航机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同步的校验后,才能够清晰的梳理出管理制度内部的秩序隐患问题,与此同时,要对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的创新,这样才能够应用新型的管理手段清除旧的民航事业归控原则,从而维持好相关的动力掌控力度创新,突破原有的空中交通事业管理水平的层面,满足实际顾客的需要。从目前的实际民航机场建设情况看,观察机场内部的管理状况,不断的协调处理民航机场内部的航班时间,以及相关的飞行路线,要结合相关的交通管理的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降低内部细化事物,和实际的飞行疏通环节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科学有序的延展长时间的管理控制活动,达到实际的应对标准,提高民航内部的系统性能的速率。从我国现有的空中交通管理现状看,我国要想落实现代的管理机制,就要让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对空中交通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走上维护管理水平的道路,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主要是研究了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的途径,但是从我国现阶段的现代化航空事业发展情况看,改革的成效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为了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相关的管理维护人员要备好相关的应急方案,不断的改进技术,为解决现阶段的空中交通隐患做出努力。 作者:尹凯单位:民航华北空管局 北京空管中心 北京区域管制中心 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探析: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因素分析 [摘要]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了航空业的发展,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问题成为近几年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效、合理的交管体制可有效促进民航业的发展,并确保航运安全。本文根据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现状,对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的几点因素进行分析,当前民航空中交管制度还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 [关键词]民航交通管理;人为因素;管制改革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航空运输业不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航空市场,航空安全问题被提升为国际关注问题。良好的航空交通管理是确保航空安全飞行的重要前提,可以使飞行员按照管理规范要求飞行,使地面系统与空中人员取得联系,安全有效使用空域,确保每一次的飞行效率和安全。但从目前航空业的空中交通管理来看,空中交管发展面临新时期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必须解决当前空中交管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才有利于我国航空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1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现状 民航交通管理是通过借助科技力量对飞机的全程飞行状态进行掌控,规范飞行路程、遵守空中交规,确保航班良好安全飞行,使管理体制与国际标准相符。随着综合国力不断上涨,地方航空业发展加快了步伐,空中交管制度的实施可有效促进了民航事业的发展。当前民航交管部门主要采取三点措施实施航空管制。首先通过采购国外先进、完善的交通管理设备,协助我国航空业更好进步发展;然后学习国外先进交管制度措施,利用国外成功管制经验和成果,来完善当前我国民航的不足,提高我国民航的实际空中管理能力;最后依靠国家技术力量,由政府各方面大力扶持,提高民航自身管理技术水平,成立科研小组,组建优质管理团队,对交管所需的管理技术进行研发和应用。 2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因素 2.1人为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交通管理的制定和制定者主体是人,人的心理变化、技术能力和其他因素都会影响到交管的性质。若飞行中管理人员受外界或自身影响发生不安、紧张等心理变化,此时管理人员只能依靠工作经验对问题进行处理,从而缺乏对当前问题的有效判断和分析,以至于出现恐慌状态。我国航空业的进步,其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使大多员工短时间无法从理论或实践上得到较好掌握,由于技术不足,对设备运行中的问题难以察觉,对突发事件没有应对能力。另外航空业的发展,业务量不断增多,工作人员除了白天工作还需要晚上加班,过量的任务量使身体产生疲劳,不能全心投入工作,从而影响到工作情绪,可能产生焦躁等负面情绪影响正常工作。以上种种人为因素都时刻影响着交管的有序、规范及安全性。 2.2设备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大部分航空公司的设备管理制度较落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民航业发展有上涨趋势,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新设备管理缺乏适用的管理细则;在设备设施使用上,重要是技术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关键技术掌握仍在国外,部分设备陈旧,存在潜在危险;民航管理人员结构分布中年轻人占有比例大、知识层次高,而自身具有的艰苦创业、积极奉献、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还有待培养提升;另外民航空管对突发故障的应急能力有限,来自民航系统外的非设备因素对设备安全管理能力影响严重,周边环境恶化,对管理设备使用的干扰现象普遍存在。民航交管设备自改革开放以来,使用的通信、导航、雷达等多种设备都引进国外,通过我国航空业几十年的发展,其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完善和改进,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部分设备没有充足的冗余配置,对交管的运营带来风险。因此根据航空设备配置资源量大、科技含量高、设备投入资金大、设备更新换代快等特点,对航空交管设备实现“一主、二备、三应急”的配置要求还需一段路程。另外不同民航企业的特殊性,设备使用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技术要求也有新的标准。 2.3管理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在当前民航管理体制中,并没有一套完善和健全的安全组织体系,难以保障系统运营的安全性。在空中管理体系中,安全的技术和高稳定设备是保障运行安全性的前提关键,也是实现民航管理系统运营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实现其技术和设备功能,并保障其安全性,还需要有一套相辅的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深入落实到管理体系建设中,实现民航管理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而目前我国民航在空中管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管理出现实效性差、反馈程度低等不利因素,还有待制定与自身相符的高效、安全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协助交管安全管理。 3新时期民航空中交管面临的挑战和发展 3.1民航交通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实施统一管制、分别指挥的体制,空军和民航在各自划分的管制区内行驶管制权,这种管制体系存在自身弊端,区域划分不统一、结构不合理,民航区域划分较少,使得我国丰富的空域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不利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民航经济效益;飞行指挥的不统一,可能导致在同一空域由多个指挥,需要临时改变飞行状态的需要请示多层指挥,容易误事,出现事故。而根据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已远远超出了民航运输业增长的速度,在空中交通量和飞行运力上,中国航空运输业位居前列,预计2020年在册飞机运输增至4360架。因此,以目前的情况看,仅20%的民航空域远远不足以满足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必须重新合理配置空域资源,促进民航业未来发展。 3.2民航交通管理新时期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航空业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航空运输业将面临庞大的市场需求,预计未来20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保持10%以上的增速,航空运输载运人均年乘机次数为0.57次。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航空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航空运输业地位越来越重要,为国际航空市场带来巨大需求。落后的航空管制导致空中交通拥堵,空域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应抓住当前形势和机遇,进行合理空改制,进一步优化空域资源,实施相对集中管理,统一规划,优化飞行路线,推广区域导航技术应用,提高航空运输保障力。确保出行畅通,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确保空中交通安全。 作者简介:周田,1982年生,男,汉族,浙江杭州江干区人,大学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空中交通机场塔台管制工作。 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探析:空中交通管理复杂性分析 自动化空中交通管制(AirTrafficControl,ATC)系统经过近70年的应用和发展已成为技术成熟的管控系统。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航空运输成为我国运输业同时支撑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交通方式,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机场航班量每年持续增长,已经步入世界繁忙机场的行列。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给空中交通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空中交通行为也越来越复杂。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发现70%左右的航空事故均有空中交通管理的复杂交通行为导致的,复杂的空中交通行为成为了影响航空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深入分析复杂交通行为的涵义、生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为我国空管部门协调、疏导空中交通,避免拥塞和交通事故提供参考和借鉴。 1空中交通管理中的交通行为复杂性的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空中交通管理就是航空管理部门及时有效地疏导协调空中交通,保障空中交通秩序,保证空中交通畅通,从而维护空中交通安全。空中交通管理主要通过空中交通服务、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这三个方面采用规范的管理、健全的机制以及先进的技术建立一个科学安全可靠良好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来有效地进行管理空中交通秩序、维护空中交通安全。合理把握有关复杂性研究的核心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分析空中交通管理中的空中复杂交通行为,空中交通管理复杂性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管制复杂性、扇区复杂性、空域复杂性、动态密度复杂性、交通复杂性、交通流复杂性、认知复杂性、感觉复杂性,经过相关研究人员40多年的努力,难以以上8方面复杂性给出明确统一的定义。文章从管制员的角度进行分析复杂交通行为,主要与管制复杂性、认知复杂性、交通复杂性有关。首先了解管制员的工作负荷概念,它是因管制交通而产生的脑力和体力活动。管制复杂性定量描述空中交通管制员为了维护空中交通安全,保障空中交通秩序,对当前空中交通态势认知产生体力或脑力过程中有影响的要素或事件;认知复杂性就是描述在正常或非正常条件下航空管制员进行维持空中交通安全正常运行的产生认知过程的困难程度和相关影响要素。影响空中交通管理中交通行为复杂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管制员身心状况是否正常:航空事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管制员的身体状况是否正常会直接影响空中交通的有效管理和疏导,同时飞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丧失,同时管制员也会承担经济和刑事的惩罚,因此管制员在工作过程中也会承受心理上的巨大负担;第二,管制员违规操作,这里要分为两种情况讨论:首先是管制员自身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热情不高,不能积极主动工作,有可能会酿成交通事故;其次,有长期工作经验的管制员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通过一些非常熟悉的工作不去有用意识的思考和判断是否有问题发生,采取了错误的反应行动。 2空中交通管理中的交通行为复杂性的机理研究 空中交通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文章基于简单行为规则、空域、交通量等要素对空中交通管理中的交通行为复杂性的影响,探讨空中交通复杂行为的生成机理。 2.1排队行为机理 空中排队应当是是空中交通行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引起的航班延误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解决好空中排队问题自然成为当前业界内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从运动学角度独立地进行分析航空器和航行服务资源,空中交通系统中的所有航空器的速度、加速度、位移和运行时间均遵循客观确定的自然规律,同时航行服务资源的运行规则也同样是确定的、符合自然规律的。但由于航空器与航行服务资源之间的匹配对应关系存在着一定随机性,也就是说所有航空器进入每个预定航路段的时间是不确定的,这就导致了空中交通系统中交通行为从有序变成了无需,呈现了难以预测的复杂性。 2.2飞行冲突规避行为机理 飞行冲突有别于碰撞概念虽然并不常见,但潜在的飞行冲突是常见的,因此避免潜在的飞行冲突现象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多架航空器同时占用同一航空段就会导致飞行冲突,影响空中交通秩序,造成复杂的交通排队。当前的自动化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能够自动检索识别潜在的飞行冲突,对空中交通管制有着很好的帮助。 2.3非对称情势信息分布行为机理 在当前以人(管制员)为中心的自动化空中交通管里系统中,不应忽略人因要素,这也不符合广义复杂性的定义。空中交通的状态信息决策核心是管制员和机组,该行为机理主要关注人为要素对空中交通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 3空中交通管理中的交通行为复杂性的管理措施 文章从管制员的角度提出复杂交通行为的有效管理措施,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身心素质良好的身心素质是管制员岗位选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管制员应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灵敏的应变能力,这会直接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效率。第二,提高记忆心算和数字识别能力良好的记忆是管制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比如航空器飞行的性能参数、航向、高度、速度等参数以及空中交通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第三,合理安排班组搭配人为因素是空中交通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合理搭配班组应充分考虑到管制员的能力互补、性格互补、年龄搭配、工龄搭配等等。 4结语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空中交通系统中的交通行为越来越复杂,努力做好空中交通的安全管理,保证我国空中交通事业的安全平稳运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叶林 单位:四川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交通运输系 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探析: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新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众多行业带来技术支持。根据社会的广泛需要,计算机领域延伸出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基因工程和纳米科学被称为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进步完善,对我国航空业带来了非常大的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扩展,现代航空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带来空中交通流量的飞速增长。但是随着航空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航空业经常出现交通堵塞、拥挤等情况的发生,这就要求我国对航空业的改革加大支持力度,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予支持,在有限的空间内提升利用价值,改善空中交通技术,不断的对空中交通进行严格的管理,最大限度的提升空间利用率。本文就针对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合理运用到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做出系统性的分析,有效地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加强空中交通业的发展,使得空中交通变得更加有序,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空中交通环境。 1人工智能技术概述阐述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也可以简单的称之为机器智能,是通过计算机操控技术对一整套的系统进行合理的控制,将众多的理念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升某项领域的技术。如果单单从计算机领域去理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则是主要依靠科学的手段对某项技术或者某个系统进行电脑控制,将人造机器进行智能控制,达到人们想要的技术水平。通过智能水平按照时能技术手段进行控制,这样能够使得机器或者系统按照人们智能活动的能力,从而延伸人们智能的一门科学。 2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系统构成简述 在空中交通管理中,通过合理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的帮助科学家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建立新的空中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空中的空间利用效率,特别是在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技术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拓展空中交通管理模式,并提高空中交通管理水平,使得空中交通合理、安全、有序的进行工作,有助于空中交通飞行冲突的解决。空中交通管理的核心就是帮助科学合理安排空中的交通流量。空中交通管理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能够实现空中模块之间系统的实施,这样有利于帮助空中飞行相互辅助,最终形成智能飞行流量管理、智能冲突探测和解脱模块系统,这样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向空中管理员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辅助空中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效的减轻空中管理员的工作负担。经过长时间的实验,能够有效的提高空中管理的质量的同时提升了空中飞行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3空中交通管理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实现方式 3.1飞行流量管理辅助决策的实现 在我国专家学者的努力研究下,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发展,从理论、专家研究、语言等众多的项目展开研究,不断的扩展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范围,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飞行管理方面,飞行流量管理系统应该通过辅助决策系统相结合,构成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飞行流量管理模块,避免飞行流量的冲突。随着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这就进一步的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能够使得人工智能技术为空中交通管理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建立准确客观的飞行流量管理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够保持原始数据的可靠性,因为它能够直接影响到辅助决策的有效性,能够保证空中交通依据数据库的准确信息,合理的安排飞行路线,这样有效地提高了空中空间的利用效率,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合理的安排飞机的飞行时间,合理的列出飞行冲突时间和地点,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空中交通堵塞的现象。同时,空中管理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航空的航班时间做出调整,确保航空通道的畅通无阻。 3.2飞行冲突探测与解脱辅助决策的实现 航空飞行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在安全上还需要我国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侦测,在航空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对飞行冲突进行检测,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在空中出现两机相撞的事件。这需要在空中交通管理员进行检测的基础上,通过飞行冲突检测和解脱辅助决策两种方案进行帮助空中管理员工作,及时地找出空中飞行过程中的不足,通过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提升飞行的安全。这两个方面主要是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应用到飞行当中,将空中航空器进行评估工作,制定合理的方案设计避撞方案,加强管理力度,提升我国航空检测技术,帮助航空交通管理工作高效的运行。从以往的空中交通管理的相关资料来看,在空中交通管理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引起了我国的足够重视,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在人工技术中的人工网络管理以及飞行间隔控制技术、飞行冲突智能调配等方面都对空中交通管理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所以,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空中交通管理中,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空中交通管理辅助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这样才能够使我国空中交通业更加繁荣昌盛。人工智能技术保证了系统推理的有效性,管制人员需要在平时做好知识库系统的更新和维护,保证系统推理的有效性,顺利的进行飞机航班的排序工作。 4结束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帮助空中交通管理高效有序的进行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空中领域的利用效率,随着我国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将在今后的众多领域得到运用,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作者:唐新春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 空中交通管理水平探析:空中交通管理中全球定位系统应用 1全球定位系统特点分析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以卫星及通讯发展为基础的无线电导航系统,由GPS星座、地面监控系统和GPS信号接收机三部分组成。在全球范围内任何位置,不管是任何天气条件,都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获得GPS定位到的准确的几何图像。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分布和运转的轨道与地球相距约11000海里,通过GPS信号接收机就可以获得传回用户设备的导航信息。全球定位系统有着相比于以往的雷达定位系统更加高精度、全天候、自动化和高速度的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诸如交通、航空、测绘、勘察等多领域多学科。虽然全球定位系统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作为军用,但当它研制成功之后,人们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了这个早期军用系统的专属产品其实在民用领域同样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人们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导航。 2空中交通管理重点介绍 民用航空的空中交通管理,顾名思义是为了对民用航空所进行的飞机飞行活动提供飞行支持和维护,同时由于民用航空的逐渐发达,空中交通管理还会对空中交通流量进行和陆地类似的交通秩序维护。总而言之,空中交通管理是为了保证民用航空有序飞行和旅客安全到达目的地的一系列管理措施。空中交通管理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空中交通服务管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 2.1空中交通服务管理 空中交通服务管理应该提供的服务有:空中交通管制服务、飞行信息服务和危险警告服务。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主要目标是防止航空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和其他飞机相撞,同时要防止飞机在机场或附近空域内与其他飞机或障碍物相撞,保证空中飞行活动的安全和良好的交通秩序。飞行信息服务可以为处于起飞、飞行、降落状态的飞机提供实时的飞行信息,并适当地提出一些操作性高的可避开危险和加速飞机飞行的建议。危险警告服务主要是为了解决飞机飞行中遇到问题需要救援的问题,帮助定位待救援飞机的位置和所遇到的情况,协助搜救工作。 2.2空中交通流量管理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ATFM)可以监控空中交通的当前情况,管理的目标是帮助飞行中的飞机之间进行高效的沟通,科学地预测和控制交通流量,在保证所有航线、空域的交通流量不超过航空运输局规定的最大安全容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加大交通流量。提高空中交通管理的能力可以帮助空管部门更加有效地利用空域和地面等多种资源。 2.3空域管理 空域的划分应在国家安全和飞行需要的基础上,结合空中交通管理和通信、全球定位系统、地面基础设施及机场周边环境等进行。我国空中交通管理发展的目标是由国家使用先进的空中交管系统进行统一的空域管理。 3全球定位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3.1全球定位系统帮助维护空中交通秩序 城市的陆地有纵横交错的公路、高架桥等,公路有交通规则才能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而空中的各种航线更为复杂,不仅有平面间隔还有垂直间隔。飞机在飞行中相比陆地车辆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诸如气流和气压的影响,因此需要一套航空适用的更加严格缜密的交通规则。飞机的大小和性能决定了它可被允许飞行的高度。小型飞机的活动范围在3000米以下,大中型飞机可以活动在3000米高空以上。1000到7000米之间属于中空飞行,7000到12000米之间属于高空飞行,更高的距离属于平流层飞行。不同飞机,不同的高空距离时飞机之间的垂直间隔都在交通秩序规范之内,而实际飞行中具体如何确保飞机都遵守了这些交通规则,就需要全球定位系统的帮助,让空域中所有飞机之间实时的精确间隔都在空中交通管理的监测之内。 3.2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有效缩短航线成本 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业的迅速发展,大多数民航公司都开始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来达到有效缩短航线总体成本的目标。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中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对于航程较短的航线和直达航线的成本改进效果尤为明显。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大幅地减少飞机在高空中原有的大部分多余的盘旋,用合理的小程序间隔指挥引导飞机少绕弯路到达目标。 3.3全球定位系统与数据传输相结合的ADS系统 在海洋上、地面HF无线电通信和雷达都无法覆盖的区域,飞机要想与地面空中交管系统取得联系,离不开全球定位系统的协助。这是全球定位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另一应用。因为全球定位系统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定位信号的,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它依然能全面地控制飞机的飞行。当飞机飞过无线电和雷达无法覆盖的区域上空时,以前的方法是增大飞行程序间隔,因此飞机必须遵循较远的安全航线,虽然确保了飞行安全也增加了航线的成本。而全球定位系统与数据传输数据相结合的ADS系统,使空中交通管理中心不再依靠地面警戒雷达来控制飞机,这样空中交通管理的指挥就不再是不确定或者未知的,ADS系统会将正在海洋上空飞行的飞机的位置准确地反映给空管中心,表现为飞机把自身定位自动汇报给地面而不再需要加大航线距离来飞过未知区域。 3.4民用计算机卫星通信系统正逐步发展 我国通过对比和研究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正在自主研制和开通一系列民用计算机卫星通信系统。目前民航总局的卫星数据通信网已大幅度覆盖全国重要省份和城市,尤其是客运量较大的主要通航城市,未来这一通信网还会继续扩大面积,使空中交通管理更加高效。我国民用航空业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将全球定位系统最大化地利用起来,提高了空中交通管理的效率,保证了民用航空的安全性,同时也促进了空中交通管理的发展。总而言之,全球定位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是我国民用航空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求,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使得民用航空技术更加完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更加高效,确保了空中交通更加畅通和安全,这对于我国在公路、铁路、港口、运河和勘探导航等其他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朱星磊 单位:民航华北空管局北京区域管制中心
浅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 一、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城乡居保涉及面广,基金流入流出量大。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的编制工作应把以前四个年度基金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本年度的社会生活水平和本年度的目标、任务因素进行预算,包括城乡居保参保缴费人数、领取养老金人数、领取养老金的标准、政府缴费补贴标准和银行利息等。基金预算由县级农保机构编制,逐级汇总,各级农保机构对以前年度和本年度影响预算数字正常规律的重大情况进行说明原因,并说明应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在具体的预算编制过程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规定了预算编制的统一模式,以便全国预算编制的一致性。基金收入的预算指标主要包括个人缴费收入、集体补助收入、政府补贴收入、利息收入、转移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其他收入等指标。基金支出的预算指标包括基本养老金支出、转移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其他支出等指标。收入中主要是当期个人缴费收入的预算。 当期个人缴费收入的预算数=当年平均缴费标准×当年参保缴费人数。当年参保缴费人数的测算,以各地前三年缴费人数平均增长率与同比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为预算年度缴费综合增长率,并在考虑各项综合因素后对综合增长率进行修正,得出修正后综合增长率。以2015年为例来说明,2015参保缴费人数年预算数=2014年执行数×修正后综合增长率。支出预算中享受待遇人员的测算也是按照参保缴费人数测算公式修正后综合增长率进行测算。 二、城乡居保基金预算执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 在对近五年的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的编制情况看,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的编制,对城乡居保基金的收缴和支付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也保障了城乡居保制度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编制也欠缺科学性,约束力也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 1.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管和执行力。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的编制,不仅需要农保部门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而且还需要政府、财政部门、人社系统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及预算执行情况,同时将监督检查结果汇报给同级政府部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确保基金收支平衡,提高基金的安全完整性。但是,我国在监督管理与执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时,还缺乏一定的力度,存在不根据预算办事的现象,致使基金收入与支出与预算相差很大的现象。 2.城乡居保政策的相关规定影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如《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提高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苏人社发[2015]55号)规定“从2014年7月1日起,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90元提高到105元。”而做2015年预算时,基础养老金按每人每月100元预算,因此直接影响城乡居保基金支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又比如,《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的通知》(苏政发[2013]144号)参保范围规定“具有本省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以上、60周岁以下,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和城镇非从业居民,均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而这几年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力度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增加,城乡居保的参保缴费人数就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城乡居保收入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由此可见上层政策的制定、经办机构对政策的领悟程度及执行力度,对城乡居保预算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城乡居保基金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预算按照系统中要求编制完成后,第四季度时如数字相差比较大,可以做预算调整表进行调整。这就保证不了年初预算的质量,没有约束性。 三、完善城乡居保预算管理的对策措施 1.加大对城乡居保执行力度的跟踪和监管。应对城乡居保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制定城乡居保基金预算执行报告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和分析,由上级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城乡居保经办机构的基金收入、支出、结余情况,保障监督检查的公平度与透明度,实现科学规范的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管理。 2.编制城乡居保基金预算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仅要考虑本行业的,还要考虑综合的社会因素。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工资增长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各种社会因素;要分析近三年的城乡居保收支的平均增长率,还要对各种政策对城乡居保的影响进行分析及人口老龄化对领取人数增加的影响,不仅要保证当年的收支平衡,还要努力做到城乡居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3.建立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的绩效考核制度。为了保障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编制质量,就需要建立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的规范制度。为了保证预算制度的执行,就需要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基金预算考核,就强化了化预算约束力,更好地完善城乡居保基金预算执行力度。 作者:李银霞 单位:东海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处 浅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施 一、问题探究 就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制度本身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制度覆盖面广,财政压力大。虽然它能让受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由于参保的人数多,再加之人口老龄化,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多,导致财政出现困难,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大,截至2013年底,全国新农保、城居保参保人数已达4.98亿,支付压力增大,会增加受众对象对养老保险的顾虑,政策的推行就会遇到阻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其次,补贴水平偏低。我国处于发展阶段,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人口基数大,每个人所享成果并不多,再加上近年来物价的不断上涨客观上也降低了养老保险保障的水平,人们的购买力在下降,养老金难以保障其物质生活,仅起到基本日常补助的作用,群众对此颇有微词,若处理不当,易引发群众集体上访事件;最后,新老农保之间存在断层。老农保迟迟不和新农保合并的根本原因是资金缺口问题,新农保在支付方面政府已存在资金压力,若将新老农保合并,资金缺口将达近千亿,国家根本无法负担沉重的养老压力,加上老农保参保信息不完整,存在三无,三不准现象,增加了认证难度,况且,老农保参保到期领取的金额与当时宣传的实际情况不符。政策主体是指在整个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在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等阶段上对政策问题、过程、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人员。下面我们从该角度出发分析此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宣传力度不够。 在新农保政策的普及过程中,大多数民众没有真正理解政策的实质和具体内容,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调研中,仅有30%的民众了解缴费档次以及个人账户的运作等基本内容,有40%的农民甚至将新农保与商业保险等同,也有的农民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参保意愿淡薄,显示出宣传力度的极大缺乏;其次,存在强制参保现象。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基层政府实施指标作业,部分干部一味追求政绩,下派强制性任务,政策被扭曲,“目标”变成了“指标”,出现了强制参保的现象,违背了初衷,还有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政治素养低,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对政策进行断章取义,使得下派任务有违新农保精神,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后,经办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其中30%的受访者表示对政策仍然一知半解,当他们询问经办人员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耐心、有效的解答,政府对经办单位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与监督,导致经办单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比如有些地方的查询、存取等较为不便,服务人员态度恶劣,不能提供高质量的经办服务。政策客体,从狭义上讲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社会群体,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具体情况出发,政策客体即指政策所适用的符合参保条件的参保对象。以下是政策客体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养老观念保守。这种现象多存在于农村且基本上是年龄较大者,这部分人多靠子女的资助,参保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政策主体与客体互动不成功;其次,不了解政策,盲目跟风,随大流。;最后,缴费承受力低下。参保缴费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养老质量和政策实施效果。经过数据分析,超过90%的农民选择100元的缴费档次,300元以上档次无人问津,80%的受访者表示太高的承受不了,不想因为未来的养老影响现在的生活质量。 二、路径选择 结合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实际实施情况,并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反映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希望能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更好的完善与发展。制度本身方面。首先,面对政府财政压力大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级政府保证每年划出一定的财政收入补贴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其二,让出一些国有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部分所得划入当地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其次,解决补贴水平偏低的问题,建议如下: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创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第二,稳定物价,增加商品供给,达到供需平衡,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出现恶意囤积,抬高物价等现象;第三,加强基金管理,建立省、市(县)两级政事分开的管理体制,行政单位负责制定政策,事业单位负责基金管理。最后,针对制度衔接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充分维护好老农保参保人员的利益,逐步消除旧制度给群众造成的伤害和影响;切实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全面优化业务办理、信息管理等工作,以优质的管理和服务推进新老农保制度衔接;允许各地市级以上政府根据本地情况自主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省级统筹。政策主体方面。针对宣传力度问题,首先,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政策学习机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使政策宣传更到位;其次,村干部应主动学习政策的具体内容与实质,对村民做到有问必答,帮助农民更好地理解政策;最后,要创新更多的宣传方式,比如入户宣传,组建学习小组,海报宣传等。针对强制参保问题,要完善政绩考核制度,改变以往单纯以政绩为依据的考核方式;提高政府人员思想意识,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工作人员对政策的全面、深入学习,鼓励主动学习。针对经办服务水平问题,经办单位人员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政府要加强和经办单位在服务水平上的沟通,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监督和制约机制;也可以增加参保人在经办单位上的选择,形成竞争。政策客体方面。关于养老观念保守的问题,要求政策执行者加强养老观念教育,可以通过请专家学者举办教育讲座、办板报、挂条幅等方式,向居民渗透自食其力的养老方式,不能完全依靠子女,为自身晚年生活做全面的可靠的打算;另外作为年轻人要未雨绸缪,为自己做长远打算,不能认为养老与自己无关。关于盲目跟风问题,要想人民群众对政策有广泛积极的反响,首先要使其完整准确地理解政策的内容、初衷及效果。政策宣传有很多方式,其中包括电视广告、书籍报刊、广播通告、宣传板报或宣传页,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入户进行面对面的解说等,这就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在宣传中耐心、细心,并相信群众的理解接受能力,不放过任何宣传死角,做到全方位的普遍宣传。关于缴费承受力问题,我们不仅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要通过教育提高其思想层次和目光的长远性。 纵观整个调研过程,通过走访调查以及对所获取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仍有一些客观因素无法规避。部分受访者未真正袒露心扉,参保对象个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也会对政策的结果产生影响,农民在养老问题上主要依赖的仍然是通过老年人自身劳动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保障方式,参加养老保险只是在这两种方式面临威胁时的一种补充和替代选择。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和有关机构的引导与宣传,我们应该培养他们的自我保障意识和提高他们对国家政策的关注意识。每一项政策都在实施中慢慢改进,我们相信未来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樊晴晴 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浅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展望及探讨 一、我国城乡养老现状分析 (一)管理体制的差异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与养老保险基金是由社会保障部门和劳动局进行统一管理,因此基金的分配与运作可发挥极大的效用。但是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农村组织的民政部门管理,没有专业的管理人才和管理制度,管理水平极低。农村民政部门管理力度较低,未设立监督部门进行监管,资金挪用状况严峻,农民缴纳的养老保险并没有完整的运用在农民身上,使原本就资金不足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更加拮据。残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与完善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相比相差甚远。 (二)失地保险覆盖度窄在城市化建设中,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无法依靠养老,然而失地保险并没有因经济的发展而完善。失地保险的覆盖面积较小,保障制度的覆盖速度追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参保体系建立还未完善,失地农民到期后得到的保险金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提升,实际上是没有与企业享受同等的保险调整机制。一成不变的养老标准还达不到城乡居民领取国家补助的一半,保障效用逐渐丧失,无法满足失地居民的养老保障。一部分农民看到了失地保险的弊端,将失地保险转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期望可获得更多的养老保障。 二、新时期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 (一)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重心在于构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构建农村养老保险是落实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关键。我国自2000年开始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09年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与以往的农保最大的不同在于资金的募集,以往的农保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缴纳资金实行养老,但实际上这种养老方式并不能称为社会养老保障。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在资金的募集上新农保采用的是三方集资的方式,包括政府补贴、集体补足以及个人缴费。同时政府的补助是直接发放到参保农民个人上,由此可见,当前建立农保体系资源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而是新农保体系的推进工作。为了让广大农民从传统的靠地养老和家庭养老的观念中跳脱出来就必须提高新农保的宣传力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政策,使这项惠民工程内容普及化,引导适龄农民参与到这项政策中,进而更好的推进新农保的实施。 (二)构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接轨机制城乡养老保障分割两极,在城、乡两个保障体系没有足够的沟通管道,这是影响劳动力流通和老农保发展主要的阻碍之一。因此,新农保在构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机制时应注意城、乡两个保障体系之间的联通性,让农民在异地也可以将基金转移与继续。其具体的做法为:第一,部分收入水平过低的农民无能力缴纳保障基金可建立低保障原则。第二,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网,养老账户与身份证号挂钩,养老账户余额可随个人的流动而转移。第三,一些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后与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养老缴费待遇,养老基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过去缴纳的基金实行实账积累,离开单位或回家可直接转入当地社保管理系统。由此,农村劳动力转移无后顾之忧,无形中促进了富余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刺激了农民参与社保的积极性,也保障了农村村民老年的稳定生活,推进社会快速稳定发展。 (三)构建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中,失地农民是其中产生的一个群体之一。大量的土地被征用,这群失地农民面临无田可种的境地,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低保政策难以实施在失地农民头上,失地农民的生活成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将失地公民纳入保险政策中是一项必然的政策,当地政府应建立专项资金补偿这些失地农民。根据城市的发展状况来制定农民失地保险,一些发展较好的城市可将社保与失地保险合二为一,以集体补助的形式将失地保险金加入公民社保的私人户口,通过对现行的一些优惠政策促使保险基金增值,构建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节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些运行成本。 三、结语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过程。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上,虽然这是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举措,但从另一角度上看,农村的大量土地被征收,失地农民该何去何从,同时失地农民的群体越来越大等等问题随之而出。我国实行的老农保在制度上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为了让我国推出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好的实施,本文就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出几点建议。统筹城乡养老制度是为了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难”问题,更是为了我国更好、更快地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本文来自于《新经济》杂志。《新经济》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陈南田益宾罗一凡张亚祝孙唯高蕊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浅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浅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预算管理能够保证基金的稳定性,提升基金的利用率。预算管理是对基金进行事先规划,这样能够降低基金使用中的风险,保证基金收益,最大限度的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能够为居民带来的稳定的生活。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另外,通过预算管理能够降低基金运营风险,对各种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保证基金使用过程中投资方风险的可控性,保证基金收益的最大化,基金风险的最小化。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管和执行力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缺乏一定的监督与管理,因此预算的执行情况不是非常的好,很多的预算编制以后根本就不执行,使得预算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流于形式。在监督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监管力度不强,使得监督管理的作用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未完全按照预算标准执行,预算编制的意义无法充分的发挥。 (二)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是非常的重视。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不是非常的健全,这使得很多的预算管理人员经常利用制度上的漏洞来损害基金安全,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另外,预算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预算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执行标准,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过于盲目,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三)缺乏健全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认识不是非常到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人员认为只要完成预算的编制工作就是做好了预算管理工作,完全忽视了预算执行的重要性。因此,很多的预算在编制完成后根本没有相关的人员对预算进行有效执行,这使得预算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不能有效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缺乏配套的预算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四)预算管理缺乏战略性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战略性。基金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战略作为指导,预算管理人员向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基金的总额不断地增加。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只有符合战略的预算才是最符合基金需要的预算,才能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创造更多的价值。然而,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战略的价值,造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全面预算脱离预算目标,缺乏战略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管理水平,为基金保值增值带来价值,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不能有效的显示,最终只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双重浪费,完全背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全面预算的初衷。 三、解决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城乡居保基金预算执行力度监管 为了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水平,必须要保证预算编制结果能够被有效的执行,因此应该加强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与管理,通过提升执行力,保证预算管理的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了保证预算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应该设置独立的预算监督部门,部门的工作人员直接对管理层负责,不受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管控,保证监督管理的效果与效益,提升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二)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管理人员在开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拥有更多行为标准,保证预算工作人员行为的规范性与合理性。为了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我国政府在进行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对整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活动的流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了解,及时发现流程中的问题,保证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与实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提升预算管理制度的全面性与真实性,保证预算管理制度能够为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城乡居保基金预算的绩效考核制度 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能够保证预算内容实行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必须要建立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更好的开展绩效评价,让预算管理人员都积极地参与到预算管理的工作中来,为预算管理工作更好的实施创造条件。首先,预算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根据不同的指标评价员工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对执行力强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执行力差的给予一定处罚,寻找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其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人员应该强化对预算管理的绩效考评,制定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通过这种激励有效提高全员执行预算的积极性,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四)从战略的层面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想要不断增加,预算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从战略的层面提高预算编制水平,根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战略,制定科学有效的全面预算方案,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战略与预算方案高度的一致,只有这样,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方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的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服务。首先,开展预算管理前应该明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战略,让经办机构所有员工都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共同努力,让预算管理人员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拥有明确的方向。其次,预算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必须以发展战略为前提,根据战略做出有利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解决方案。另外,在以战略为导向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战略目标的可执行性,避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盲目的追求战略上的一致性导致管理上的失误。 四、结束语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保证我国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维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进一步的保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必须强化基金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管理把一系列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最大限度的保证居民的养老待遇,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解决相关问题,保证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失。 作者:姚军 单位:龙口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浅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机制研究 提要: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已取得显著成效,为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使城乡居民更加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当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集 2014年2月7日,在听取了各代表的建议后,决定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这两种制度合二为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此,新农保制度终结,城乡二元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格局也不存在了。除在校生以外,凡是年满16周岁的居民,不属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可以在其户籍所在地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机制的特点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由三部分构成: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这与新农保基金筹集的来源一致,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就缺少集体补助这个部分。 (一)个人缴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划分与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有所区别。新农保划分5个缴费档次,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则分为10个档次,在新农保100~500元的基础上,增加了600~1,000元这5个档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则是在10个档次的基础上增设每人每年1,500元、2,000元。虽然档次划分有所不同,但都允许参保人所在地政府依据当地现实状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可自主选择任一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状况等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关于集体补助部分并未作出具体规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除了鼓励村集体给予补助之外,还对有条件的社区鼓励其将集体补助纳入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筹集范围。 (三)政府补贴。不管是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还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于符合养老金领取标准的参保人,政府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并且对中部、西部这类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将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补助。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参保缴费档次偏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过程中,各省市地区可根据当地情况增设缴费档次,目的是为了达到多缴多得的激励效果。但事实却未达到预期,相当大部分的城乡居民在缴费时只愿意选择最低缴费档次每人每年100元,只有小部分参保人愿意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即使最高缴费档次,满足15年最低缴费年限后,每月可领取的养老金也是微乎其微,不足以维持老年生活。以郑州市为例,根据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测算办法,可领取的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39)”。其中的基础养老金则是由省及地方各级政府养老补贴共同组成。当前,郑州市规定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120元。假如参保人缴费能力较低,只能选择最低缴费档次100元,那么缴费15年,该参保人满足养老金领取标准后,每人每月可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不足200元。微薄的养老金难以满足老人的生活所需。那么,假定参保人的缴费能力较强,选择了最高缴费档次5,000元,满足领取条件后每月可领取的养老金也只有5000(元)÷139+120(元)+260(元)=415.97(元)。相比之下,郑州市2015年度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调整后人均每月养老金2,395.52元,差距依然很大。不难发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无法真正有效发挥风险分散作用。追根究底,主要在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机制设计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居民选择高档次缴费的吸引力缺乏,那么即使具备缴费能力的投保人也更愿意选择低档次缴费,这就与鼓励多缴多得的原则相违背,使得缴费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另外,居民的参保意识不高,尤其是年轻人,相当一部人不在户籍所在地工作生活,普遍参保积极性不高,加上现阶段工作生活压力大,即使参保也不愿意或者很难选择高档次缴费。并且,即使选择了高档次缴费,可领取的养老金也难以解决养老问题。 (二)集体补助能力弱。基金筹集来源的三个部分,即个人、集体和政府。只要个人参保,政府补贴是能够落实的,但集体补助部分就难以实现。我国各地区一直以来经济发展不均衡,其中农村地区的不均衡尤为突出,那就容易使集体补助落空。当前,除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良好以外,相当部分的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这些地区很多都是长期以来的贫困县、贫困村等,居民收入水平远低于同地区的人均水平,子女上学、生病就医等问题已经让他们不堪重负,更别提养老问题了。这些“空壳村”的集体补助能力也较弱,甚至完全丧失。选择低缴费档次的农民并不能得到集体补贴,使得“集体补助”成为一句空话而已。那么,养老金的来源就只剩下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两个部分,必然加重财政负担,尤其是当地政府的责任更重。这种仅靠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集体经济无作为的筹资方式,造成养老金资金来源不足,降低保障标准,加大了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实施的难度,也难以起到保障居民老年生活的作用。除了村集体和社区以外,集体补助的资金还可来自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等,但相关的制度并未完善,很难依靠社会力量筹集巨额养老基金。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机制的建议 (一)提高缴费档次,增强保障性。要想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首先要做的是增强缴费意识。只有城乡居民都有较高的缴费意识,对于多缴多得有足够的理解,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会更愿意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获得较高政府补贴,从而领取相对较高的养老金;其次要做的是提高居民收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但差距却逐渐加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较低基尼系数让全社会的收入分配相对公平,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等,这些改革措施才是突破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困局的有效途径。2015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速为6.9%,略低于年初7%的预期,创25年新低。在当前这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就得大力度改革,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突破瓶颈。因此,政府也先后出台多项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最后是增设缴费档次。各地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相应增设缴费档次,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 (二)发展集体经济,落实“集体补贴”。经济发达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良好,能够给居民带来补助,但欠发达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难以落实,这就使集体补贴成为空话。无论农村还是城镇,都要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更应该引导居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选择适宜的具有当地特色的集体经济模式。比如,各地开展的农村特色旅游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江西婺源被称为是中国最美的乡村,年接待游客逾1,000万人次,生态农业年产值逾10亿元。另外,鼓励社会各类团体、企业、基金等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也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补助标准,明确其在基金筹集过程中的监督责任。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该制度,这样才能为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提供一个能够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 作者:马路贤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篇1 0前言 房屋在建设中的建设质量影响的不只是工程项目总体的施工品质,同样对于使用者的安全系数、施工人员的安全性以及建设企业的常规运行等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给人民提供相对安全的高品质住房,减少工程中不必要的事故以及财产损失,一定要在房屋建筑的施工环节中多下功夫。房屋建筑的施工周期比较长,同时,施工速度相对来说也特别快,另外房屋建筑的施工大体也属于长期在户外进行作业,因此房屋建筑项目的施工品质往往也会受到诸多不同外部因素的制约。因此,针对这些制约应当采取更加合理的手段以及过硬的技术保障措施来对房屋建筑的品质进行全方位有效的保障。 1项目基本情况 1.1项目规模 本项目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试验楼工程,工程位于高新区望江西路与石莲南路交口处,地理位置优越,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建综合研究基地,该大楼的建成将极大改善中科大的科研环境。主要建设内容:主楼地下室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13581㎡;地上11层,建筑总高度49.7m;试验楼结构形式,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64184㎡;试验楼墙体±0.00以下采用MU5.0煤矸石空心砖,M5.0专用水泥砂浆砌筑;±0.00以上墙体采用MU5.0煤矸石空心砖,M5.0专用混合砂浆砌筑。 1.2项目用途 本次工程项目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功能以及用途。首先,这一工程项目为国家科技部、中科院与安徽省政府、中科大与合肥市政府联合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项目。其次,项目建成后能够作为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和世界一流的研究院,来为合肥市的整体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布局打下一定基础。最后,该项目的建成更将作为安徽省构建创新体系强有力的一个支撑,从而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创新建设起到引领以及示范的作用。 2本次工程项目的设计特点及难点 2.1项目设计特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发试验楼属于坐西北朝东南的朝向,有着“紫气东来”美好的传统寓意,而化学楼和物理楼呈现了“门”字型的设计和布局,象征着智慧之门向未来敞开[2]。本次工程项目的设计既遵循了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又吻合对新校区的规划要求,满足了在城市空间背景下塑造独具一格建筑的设计思路。另外该工程项目检测以人为本,严格遵守国家以及地区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加注重各项功能以及相关设施之间的科学整合,更加强调项目的协调性、前瞻性以及可行性,为项目更好的建成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 2.2项目设计难点 在本次项目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场地的高差相对较大,加上建筑区与室外的场地以及当地景观之间的衔接又十分复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就存在了许多难点。首先,由于首层主楼与地库之间的高差很大,实际上并不能满足嵌固端条件,于是在设计中就采用了降低主楼结构楼板的办法来满足建筑设计的刚度。其次,考虑到建筑的抗震性能,于是在设计中对斜交抗侧力构件也增加了45°以及135°这两个不同方向的抗震计算。最后一个难点就是由高差大导致的电网敷设难点,在设计中,要考虑将变电所低压无功功率补偿回路中串入7%的电抗,借由这个办法不仅能够抑制谐波对电网造成的伤害,在办公网络和实验室网络两方面进行分别架设,还能够对实验室的数据起到一定的保密作用。 3工程项目在施工中的难点和特点 除了在项目设计中存在一定的难点和特点之外,实际上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具体施工难点和项目本身的特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发试验楼这一工程项目是合肥市当年的市重点工程项目,其主要特点不仅是起点高,同时其标准和要求同样也特别高,加上社会各界予以了极高的关注度,在初期的建设阶段就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重点关注,其中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省领导李斌、詹夏来、副省长吴存荣以及副市长魏晓明都曾亲临现场指导工作,足见政府对于该项目的重视。除了起点高、标准高以及要求高这三个特点外,本次工程项目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造型十分鲜明,其建筑线条以及建筑节点十分复杂,因此在建筑的具体施工中就存在了一定的施工难度,加上由于各界的瞩目,因此在质量的要求方面又是极高的,要在规定的施工工期中将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实际上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难点。 3.1桩基难点 在本次工程项目的基础桩基建设的施工中,其桩基的基础形式以人工挖孔桩和旋挖桩为主要桩基,本次项目涉及的总桩数有二百五十一根之多,其中不仅包括二百一十五根人工挖孔桩,另外还包括三十六根旋挖桩基,由于桩基的成孔、桩顶标高加上桩身点位的控制难度很高,对于现场施工的技术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1]。 3.2防水难点 一直以来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建筑项目的防水工程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本次项目的施工中,为了保证13581m2的地下室后期不存在渗漏现象,因此在基础防水的选材上本次设计主要采用了涂料加上卷材防水这样的形式,本次项目设计中的一大管控重点就是对防水工程的施工进行科学管控。 3.3悬挑难点 本工程7’/L’-J’轴及4’/L’-J’轴处1-8层从框架梁悬挑外出2100mm,9层悬挑3500mm,10层悬挑4900mm,11层悬挑6300mm,在悬挑的施工过程中,由于逐层悬挑不仅在高度上十分高,而且在长度上还十分长,其最大的悬挑高度能达到四十五米,于是悬挑高度的挑战就成为了悬挑超长混凝土结构的成型和施工安全中的一大难点了。 3.4其他施工难点 另外,由于项目安装的系统不仅涉及诸多设备,同时安装又十分复杂,因此在网络线路的敷设上就存在了极大的难点。在施工中,橡胶地板和刺穿地面的衔接以及平整度是又一大施工难点,由于橡胶地板的面积要比瓷砖地砖的面积要大,因此在施工中,势必会面临地面地坪的翘曲以及变形问题。在防水工程的建设中,建筑屋面的防水保护层的表面是否平整[1],会不会存在裂缝的都会影响到建筑项目的施工品质,因此对于此类通病的合理把控都在在工程项目中的施工难点。只有将这些难点逐一攻破,才能保证项目的施工品质,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美观性。 4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的具体管理措施 4.1从节能环保出发 本次项目在总体的设计布局当中对周围建筑物间距、自然风、光照等等进行了充分的考量,采用了以南向朝向为基准的建筑朝向,这个朝向面向冬季以及过渡季节的主导风向,对建筑的采光以及通风都十分有益[5]。本着最佳节能保温的功效,本次建筑的外墙设计用的是憎水型岩棉板来为幕墙中的空玻璃幕墙实现这一功效。此外,所有的卫浴设备,例如洗手台等均采取节水设备,节水率控制在百分之八以上。对于灯具的选择同样如此,将节能灯具在本次项目中广泛应用,能够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促进项目的环保建设。这一点在当今建筑行业中十分重要,不仅适应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也为人民的生活安全保驾护航。 4.2加强房屋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的管理 现场土建施工管理、施工生产组织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的实施与检查、材料进场、检验、试验以及相关的材料使用管理都属于房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具体管理内容[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对于项目具体施工现场的管理中,首先,在施工前对项目施工所用到的建筑材料、相应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前的流程准备等方面进行合理管控。其次,在房屋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对总体施工品质进行把控,其中包括对质量控制的相应对策、具体的施工计划、原材料的检测以及存管、对于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以及后期的验收程序是否合规等等不同方面进行管控[6]。最后,对建筑工程项目竣工后的质量进行了有效控制,按照相关验收标准来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试验楼工程这一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了公平公正的检验。 4.3严格把控房屋建筑施工的具体用料 施工方在施工前一定要对建筑用料进行严格把控,对于相对重要的原材料一定要在建筑施工前就送往相关的质检部门对其进行质量评估[1],一旦发现与标准有出入,要做到及时更换调配,千万不能知差用差。与此同时,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同样要对建筑施工中的用料进行详细地记录,包括用料的具体规划方向等等,避免折角现象的出现[2]。在把控建材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施工现场对于原材料的存管问题,一定要将环境以及季节因素考虑到其中,对建筑材料进行合理存管。 4.4加强房屋建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试验楼工程的具体施工当中,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人员往往起到了主导的重要作用,不仅负责项目的指挥和督导,同时还肩负着对工程项目施工的具体组织以及相关操作[3]。在对施工现场工程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与当地情况相适应的科学的房屋建筑质量管理体系,要做到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对项目工程用到的人员组织架构有一定清晰的规划,在,明确各部门岗位职责后,针对不同人员负责的不同区域进行合理管控。具体技术人员考核体系可参照下图。另外要注意在房屋建筑体系的具体搭建过程中,要建立质量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在意外发生时能够对其进行科学地检测并合理地分析出病害原因,再根据其主要因素对施工中的意外进行合理管控。 5结论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品质往往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居住环境以及人民的居住安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试验楼工程项目的具体管理中,只有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与此同时对项目的具体施工体系进行科学化建设。并从房屋施工项目的建设前期、建设中期以及建设后期等方面进行有效管控,才能促进房屋建筑质量的有效提升。 作者:何洪春 单位: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 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篇2 1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建筑行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建筑行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加强安全和质量方面的控制,从而为建筑工程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工作动力建筑工程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工作动力。质量管理工作主体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房屋建筑工程实施工作者施工作者。因此,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两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联系。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必须具备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要的意识的意识,严格地按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方位的分析,使得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隐患、安全隐患等得以更好的控制好的控制,以免影响后续建筑工程的进行。 2房屋建筑施工现场质量问题分析 2.2.1施工缺乏规范的质控体系 为了进行高效的房屋建筑工程现场的管理工作和提升施工的质量工的质量,就需要在合理、规范的现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工作相应的工作,使得施工中的各个部分都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但是在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的工作中但是在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的工作中,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的支持支持,也就使得建筑的质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隐患,也不利于进行成本的管理与控制的工作进行成本的管理与控制的工作。不完善、不规范的工作制度,就会造成材料质量问题就会造成材料质量问题、施工规范性、人员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题。这些都会影响到实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从而不利于整体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体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 2.2.2施工材料的选用不合理 房屋建筑工程中由于建筑市场材料参差不齐房屋建筑工程中由于建筑市场材料参差不齐,导致实际建筑工程中质量受到了材料质量的影响建筑工程中质量受到了材料质量的影响,一些企业因为追求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进行成本的控制,选择了不合格的材料施工了不合格的材料施工,也就使得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无法得到应有的保证到应有的保证,也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此外一部分施工企业本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企业本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使得施工的质量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因此,施工的材料需要进行采购、管理、应用施工的全过程控制工作制工作。 2.2.3工程造价过低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在房屋建筑工程中,部分企业在工程的造价方面进行控制工作制工作,使得工程的质量无法得到应有的保证,也就在安全管理等方面不能进行充分地工作安排理等方面不能进行充分地工作安排,从而影响到整体工程的进行进行。尤其是在安全管理方面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安全设施和设备的相应投入和设备的相应投入,安全管理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给整体房屋建筑工程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屋建筑工程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3建筑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3.3.1加强对工程质量材料与施工设备的管理 建筑材料的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工作部分建筑材料的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工作部分。由于建筑工程需要使用多种材料建筑工程需要使用多种材料,就需要进行施工材料的管理工作作,从而促进整体施工工作的开展。第一,不同建筑物或者不同的建筑物部分都需要不同标准的材料同的建筑物部分都需要不同标准的材料,因此,在进行材料的选择和管理工作之前就需要根据工程的要求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工作分析工作,从而更为深入地与设计人员进行交流,保证材料选择和控制标准的合理性择和控制标准的合理性;第二,在进行材料的采购过程中,需要增强对于采购工作的管理和控制的工作力度要增强对于采购工作的管理和控制的工作力度,从而提升工作的有效性作的有效性。材料的采购和供应商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工作,需要保证供应商的相关生产资质和实力,以保证后续材料供应的质量和稳定性料供应的质量和稳定性。 3.3.2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实际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实际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也是房屋建筑工程中重要的施工工序和步骤施工工序和步骤,也就使得管理的工作难度不断增大。为了进行更为高效的现场管理工作就需要通过管理的机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工作范化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施工管理工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施工管理工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层次的工作,必须建立起针对性和多层次的安全管理工作系统针对性和多层次的安全管理工作系统。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度,也可以提升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使得施工现场的各项工作都可以安全作都可以安全、高效地进行,提升工作的有序性。 3.3.3施工技术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工程进行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新型施工技术的使用进行新型施工技术的使用,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的调整与管理的工作理的工作,保证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强施工技术方面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中需要建立起可行性高行性高、科学的施工方案,根据相关工作的经验需要进行工程方面的分析工作方面的分析工作,保证技术的应用。 3.3.4施工全过程监理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过程中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过程中,监理工作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要作用,通过施工监理过程的加强,可以进一步提升施工的质量质量,也使得整体建筑企业的施工水平大大增加。因为监理单位的工作独立于施工单位单位的工作独立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业主等部分,对于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方面的监督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上,对于整体的施工过程负责。在监理单位进行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理时程质量的监理时,需要对施工全过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方面进行分析工作安全隐患方面进行分析工作,从而保证施工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安全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市场十分广阔,房屋建筑工程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工程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也需要进行高效的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高效的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性,对于自身企业施工人员负责对于自身企业施工人员负责,也为整体企业的发展负责,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定化发展建筑行业的稳定化发展。 作者:傅志风 单位:福建省闽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篇3 得益于国家层面对房屋建筑质量与安全的愈发关注,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质量与安全管理状况愈发良好。但也要看到,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系统难度大,动态的管理进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与制约,多种因素影响下,管理层面也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相当大一部分建筑企业无法较好进行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正因如此,探寻出更为有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策略十分必要。 1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概述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包含着施工质量管理与施工安全管理两个层面的内容,两项管理均是施工管理中的具体管理内容[1]。做好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其对于房屋建筑顺利通过验收,促进施工管理有效性提升均有很大帮助。涉及房屋建筑施工时,这两项施工管理内容便无法被忽视。施工质量管理更多侧重于施工技术、施工手段上的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更为注重组织、协调层面的管理。两者之间虽然具有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一些明显差异。现阶段,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也成了管理有效性能否较好提升的关键。为此,相关建筑施工企业主体也需要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进行更多思考。 2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权责关系不明晰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具体问题,其中,管理的权责关系不明晰现象作为具有代表性,也是最为普遍的一个问题[2]。施工管理中本身包含着多个层面的管理内容,施工管理资源十分有效的情形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很容易同其他层面的施工管理活动混淆在一起。加之很多建筑企业在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并未进行制度建设,施工重量与安全管理的权责关系往往也处于不清晰的状态之中。这也是很多企业看似在较为积极地进行相应管理尝试,但并未取得较好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成绩。一旦房屋建筑施工量处于较高水平,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权责关系的不明晰也会导致对应管理活动在开展上变得极为混乱。这也表明,相应管理权责关系的不明晰很容易成为其他层面管理问题的诱因。 2.2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方式固化 在很多建筑企业的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方式较为固化,这也是一个明显的管理问题表现[3]。可以对相应管理状况产生影响的因素十分众多,其中,管理方式的影响最为明显,其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进程,更加会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成效。现阶段,大部分建筑企业通常会依托一般的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各个层面与各个时期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往往成为了简单、机械性地重复。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无论是施工质量管理,还是施工安全管理,管理上的系统性、复杂性与专业性均处于较高水平。过分依赖于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时,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状况自然较差。特别是施工中进度管理与合同管理的压力处于较高水平时,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方式固化这一问题的制约性影响也会被不断放大。 2.3一线施工人员的教育引导不到位 在很多建筑企业承建的房屋建筑工程中,企业对一线施工人员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教育引导并不到位,一线施工人员高质量施工与安全施工的意识也较为薄弱。很多施工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但受教育程度低,也有一部分缺乏项目工程建设经验的施工人员,其严重缺乏高质量施工的能力,在一些施工风险的规避上也会十分被动。加之存在着房屋建筑工程转包、分包现象的存在,一线施工人员的流动性相对较高,对一线施工人员的教育引导也会带有更大困难。对部分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问题与安全问题表现、诱因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一线施工人员的不当施工操作,安全意识薄弱与避险能力偏低等往往与具体问题的产生具有密切关联。这表明,企业对一线施工人员的教育引导不到位问题也会导致其他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问题产生。 2.4阶段性评价与反馈机制缺失 在很多企业进行的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中,阶段性评价与反馈机制处于缺位状态,这也成为了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4]。系列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下,相应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层面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定意义上说,产生一些具体的管理问题在所难免。但大多数建筑企业通常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结束后,进行施工质量的评估,对安全管理事宜进行总结与回顾。这一情形下,很多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堆积在一起时,建筑企业在相应管理中便会十分被动。诸如施工质量问题无法在第一时间被发现时,即便是较小的施工质量问题也会逐渐转变为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抑或是导致质量或安全隐患的产生。长此以往,建筑企业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中也会越发茫然、被动。 3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有效策略 3.1依托制度建设明确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权责关系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中,依托制度建设明确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权责关系极为重要,制度建设应当成为强化相应管理的重要途径。建筑企业内,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项目工程建设中的施工管理,制度管理都应当成为一个基本的管理选择。相应制度中将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权责关系明确后,不仅具体的管理环境可以得到较好重塑,具体管理活动开展上的条理性也会大为提升。例如,某建筑企业承建的房屋项目功臣实际施工管理中,企业预先进行了施工管理内容的划分,在对应的管理制度中,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权责关系被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的落实,管理原则与内容的明确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应施工管理活动开展上的方向性与目的性。因此,其它建筑企业也要结合房屋建筑的特殊性,重点加强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明晰相应权责关系并提升相应管理的条理性。 3.2区别进行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 区别进行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也较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建筑企业要结合房屋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差异、特点,进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争取运用更为新颖的方式,提升相应管理效率。例如,在施工质量管理中,建筑企业可以利用ERP管理系统进行统筹,并结合BIM系统对施工质量予以检查,进行参数上的比对,从而实现全面进行施工质量管理的管理目标。在安全管理中,建筑企业则可以进行网格化管理,设置网格安全员,争取从体系性的角度进行施工安全管理,并排查相应的施工安全隐患。区别进行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方式创新,选用了更为新颖、有效的管理方式后,将不同层面的施工管理内容整合在一起也能为建筑企业的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提供很大帮助。 3.3加强对一线施工人员的教育引导 由于施工人员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主体,其自身的质量与安全意识、能力高低与否往往会对相应管理活动的开展产生很大影响。为进一步强化相应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企业也要强化对一线施工人员的教育引导。例如,某大型建筑企业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企业会定期进行施工质量与安全相关教育讲座。同时要求以具体的施工小队、小组为单位,结合所负责的施工内容,进行内部的施工质量管理、安全施工相关知识学习。在高质量施工与安全施工能力的培养上,企业指派了施工技术指导员深入到施工现场,结合所发现的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进行专业上的指导。这些策略综合运用下,一线施工人员的教育引导效果大为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状况也越发良好。因此,其它建筑企业也需要积极地进行施工人员高质量施工与安全施工相关教育引导。 3.4创设阶段性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筑企业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创设阶段性评价与反馈机制较为可取,特别是相应管理进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创设阶段性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更为重要。例如,建筑企业可以成为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结合预期目标与相应标准,采取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的方式对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基于特定评价报告的分析,建筑企业可以对单位时间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水平,主要的安全隐患等予以更好地掌握,后续的管理优化可以得到有效参考。此外,将评价结果较好反馈给一线施工人员后,一些具体的施工问题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解决,这自然有助于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实际有效性不断提升,在解决相应问题的进程中,企业也可以积累更为成熟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经验。 4结语 各类型建筑企业需要在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中重点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切实将质量与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值得注意的是,房屋建筑工程规模不同,以及施工环境不同等都会导致相应质量与安全管理带有一些特殊性。为此,在对应管理中,从实际出发需要成为一个基本原则,即相应管理活动在开展上应当充分联系项目工程实际。同时,质量与安全管理本身具有一定差异,这也要求建筑企业做好区分,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大军.探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措施[J].中国室内装饰装修天地,2019(2):259-260. [2]刁兆勇.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的思考[J].建材与装饰,2018(5):208-209. [3]李安鹏.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初探[J].居舍,2020,(13):137+193. 作者:张存梅 单位: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篇1 一、引言 随着时代和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也随之出现,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的研究也变成了重中之重。这是一种新生的金融产业,备受消费者的重视。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看快速,给商业银行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及机遇,所以如果商业银行想要在这个环境中发展自身,就需要有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得到更好点发展。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程 (一)第一波浪潮 互联网竟然发展的第一波浪潮,是从20世纪开始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保险、网络银行和网络证券。 1.网络保险。网络保险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其主体是互联网,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运营管理活动,其主要模式有:第一,一些保险公司自己建立网站,推荐自己家的保险;第二,IT公司自己创建保险网站,保险业务全都是在公司的管理下;第三通过建立保险公司第三方门户网站,推销保险。 2.网络银行。网络银行包括以互联网为媒介,创建电子银行,采取大数据信息同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这种模式就是虚拟银行模式。同时网络银行,还包括网上银行的模式,也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传统的业务流程。3.网络证券。网络证券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获取国内和国外证券的信息,进行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国内的网络整卷发展主要包括传统证券公司,比如传统证券经营机构,或者IT公司,创建证券网站,通过大数据和云信息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以及各种行情分析。 (二)第二波浪潮 第二波浪潮是从21世纪10年代开始的,起点是互联网现代科技的发展。 1.网络支付。因为适应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带来的现实需要,第三方移动支付才开始陆续出现。第三方移动支付通常指做的都是先自己建立的一个作为中间或者过渡交易的虚拟账户,用来临时充当客户资金的托管与中介,可以大幅降低网络交易所中产生坏账的风险。另一方面则因为是将国内许多传统银行卡交易的各种支付实现方式全部集中展示在这一个页面平台上,交易的结算都可以通过与当地银行实现直接无缝对接,使得传统网络线下交易流程能够因此变得更加高效得更加快捷,也有效降低了网络银行平台开发设计的成本。 2.网络金融超市。随着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的出现和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创新,网络金融业如果想要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就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金融机构不仅需要与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合作,也需要在自家网站上进行服务。 3.网络借贷。网络互助借贷主要指的应该是一个由广大民间的出资的人来使用这个互联网,在这种网络平台基础上来获取的一定规模的资金利益,为一般消费者们提供了一些小额快速的民间借贷服务的金融模式。网络借贷公司的发展主要运作模式大概有以下这四种:PD借贷模式、债权质押转让模式、网络小贷模式、第三方信用担保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特征 (一)消耗成本比较低 作为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一大特征,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客户所要消耗的成本一般是比较低的。之所以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消耗的成本比较低,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公司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相关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避免掉不重要的环节和交易成本,所以与传统的金融交易成本相比,就会低很多。 (二)业务范围比较广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所以互联网金融公司业务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广的。而且由于互联网的特质影响,国内许多的大型互联网的金融企业也纷纷加入这次的金融改革活动中,使得金融市场更加广阔。此外,金融的支付手段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丰富,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要求,促使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更上一层楼。比如现在随处可见都支付宝和微信,就是在网上进行的交易,不仅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金融公司很重要的业务措施。 (三)互联网金融替代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 过去商业银行一般都是占据着银行功能市场上的垄断者地位,并一直未将银行支付取代其银行业务功能市场,作为金融企业追求新的商业服务盈利及实现增值模式手段来源之一。然而其基于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的业务需求,通过大力探索创新及发展完善后已衍生发展出来的新一代第三方互联网移动支付系统和平台,主要支持有手机和支付宝移动客户端软件等,不仅具有多种在线支付服务方式功能,还将可同时将基于移动银行卡服务等新型的金融互联网在线支付交易业务方式功能,进行有效合理地整合或集成应用在客户某一个特定手机界面设备系统上,使得个人客户进行网上刷卡办理银行卡交易支付业务时,更加方便灵活和安全快捷。 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 (一)大力发展新型互联网金融,弱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 商业银行公司贷款作为金融信用的中介机构,它主要功能是以向客户存款作担保手段的公司贷款业务方式去直接吸收公司客户存款公司资金,并再借以间接提供银行贷款担保支持资金的新型融资运作方式,以此来可以使本公司暂时闲置起来的大量资金得到充分再利用,从而就大大地增强了我国银行资金业务结构的较高的流动性水平。其最终目的是解决信息不一致,客户使用资金的时间过程等问题,来帮助用户实现投资与赢利,然而,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大量的出现弥补了原来对资金之间的融通过程和时间空间上信息的各种限制,而且它要更加的灵活方便,成本度,很受市场欢迎,人们更加愿意投资或者选择互联网金融。此外,互联网金融平台申请准入资格条件门槛设置更低,操作申请服务申请流程设置也较简单。这种更为专业亲民化互联网金融投资服务模式,已经迅速地受到了投资者普遍追捧,一旦该业务形成至一定的市场规模,就会开始迅速地对大型商业银行的传统纯商业信用中介角色地位所产生巨大威胁。 (二)互联网金融替代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 过去商业银行一般都是占据着银行功能市场上的垄断者地位,并一直未将银行支付取代其银行业务功能市场,作为金融企业追求新的商业服务盈利及实现增值模式手段来源之一,然而其基于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的业务需求,通过大力探索创新及发展完善后已衍生发展出来的新一代第三方互联网移动支付系统和平台。该平台主要支持支付宝、微信等移动客户端软件,不仅具有多种在线支付服务方式功能,而且将基于移动银行卡服务等新型的金融互联网在线支付交易业务方式功能,进行有效合理地整合或集成应用在客户某一个特定手机界面设备系统上,使得个人客户进行网上刷卡办理银行卡交易支付业务时,更加方便灵活和安全快捷。第三方手机支付和结算支付平台将替代手机银行传统移动支付业务结算成为时代的必然。 (三)互联网金融侵蚀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 商业银行获取利润主要是以存货利差的方式,他们对于中间业务创新很少,模式很单一。于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一些传统业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因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要比银行存款利率高很多,再加上余额宝的出现,银行存款不得不进行搬家。此外,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又有着很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前景,中小企业客户总量占大银行企业总数比重高的将达到95%,中小企业税收收入总量占大全国企业所实现年总的实现的税收比重多的会达到了60%。而银行目前主要致力于服务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发展的阿里微型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也将会有大大地分流,也会严重影响大小银行企业成本的优质客户群,对两大政策性银行自身获得的银行高额利差收入等资金来源都势必是造成另外一个的严重经济影响。 五、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做好商业银行竞争的措施 (一)注重合作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已经是迫在眉睫,但是互联网与商业银行并不是竞争者的关系,而是合作者,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好饿学习。在面对互联网相关企业的攻击时,商业银行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躲避竞争,而是应该充分借鉴运用互联网金融自身的优势,将商业银行的特点发展起来,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打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合作模式,推动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比如说如果商业银行能够与互联网金融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那么就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数据合作。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商户资源和客户信息进行共享。互联网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切入点,获取大量的客户资源和交易的信息;商业银行需要与许多行业龙头企业构建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制造业、交通业、物流业等企业,只有建立稳定点合作关系,双方想能进行更好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实现交叉销售目的。第二种是与中小企业进行合作,打造在线的融资平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同中小企业进行信贷才能带来很好的利差收益,所以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地去找寻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途径,打造丰富的信用交易数据库,能够很好地发挥好自己的风险管理优势,一起打造在线的融资平台,挖掘隐藏客户,提高经济效益[2]。 (二)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竞争,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人才之间的竞争,传统的单一专业人才,比如现在的商业银行员工,大部分擅长的都是与经济金融或者计算机相关的知识,这些已经很难满足商业银行发展的要求。所以如果想在互联网企业背景下发展好商业银行,那么就需要考虑到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向社会引进更多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精通计算机又擅长银行金融业务流程和管理决策的人才,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商业银行的经济发展。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在招聘的时候注意复合型人才的招聘,也需要在工作中注重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尤其是金融和科技方面的培训,打造出一批互联网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既懂网络数据和设计,又能够很好地学习与金融相关的业务知识和金融方面的管理,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互联网的工具,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更好地留住客户。 (三)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企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企业如果想要获得可持续性发展,那么最好的就是做好创新方面的工作。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想让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那么就需要注重企业科技创新问题,开展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企业的根本问题,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此同时,在关注企业创新的同时,也需要特别关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管理之间的工作。因为在商业银行中进行贷款业务的时候,流动资金往往是比较庞大的,这就需要足够的力量,控制风险的发生,保证资金的安全。 (四)关注消费者的感受 互联网企业听过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金融平台的开放性、营销手段的交互式以及炒操作的快捷方便,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客户资源流失的局面。消费者是企业发展的支撑,所以说如果商业银行想要在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中占据比较好的地位,那么它就需要关注消费者,要重视消费者的体验,能够正视消费者的需求,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设计相关的金融产品,做到金融产品与消费者一对一都服务,改善金融服务,进行方便快捷的网络营销,同时也需要优化业务之间的流程。商业银行如果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关注消费者的感受,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一要突破传统商业银行的局限,充分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整合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和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一对一都金融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二是商业银行需要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中间的审批环节,保证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是快捷方便的。三是要充分运用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比如博客、电子邮件等,开展网络营销,与客户之间进行交叉式的接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注重信息技术创新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不管是数据处理、产品设计,还是管理决策等都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所以说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重视科技的作用,加大科技的投入,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之间的整合,建立客户管理和市场细分的系统,从已经整合好的数据上挖掘更深次的内容,将科技带来的数据优势转变为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加强信息安全点保障也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如果具有金融信息保密机制和信息应急的处理机制,那么当数据泄露时,商业银行才能快速地应对该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该问题导致地风险,保证商业银行的有序运行[3]。 (六)转变传统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的商业银行传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当下的商业银行需要考虑到将互联网思想用在金融服务和相关业务流程中,努力地扩大互联网服务的业务,减少路虎办理业务的环节和流程,提高客户的服务体验。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本身的优势,培养不一样的生态系统和产业链,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六、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发展施加了不少压力,当然也提供了不少的挑战。商业银行如果想解决好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导致的冲击,那么它们就需要转变传统观念,重视消费者本身、进行科技创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和注重与互联网之间的合作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健康发展,提升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利于在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好的竞争优势。 作者:汪子入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篇2 0引言 当前,互联网逐渐发展成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与传统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有着资金配置率高、支付便捷、普惠性佳等优点,有效突破了传统银行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可得性利益。另外,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务边界较为模糊,基于长尾效应、社区效应等,冲击着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严重削弱了银行中介职能,加快了金融脱媒,挤压了银行盈利空间。因此,各商业银行需要重审自身具备的优点和缺陷,从各个方面寻找到突破口,实现转型升级,从而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产生的问题。 1互联网金融概念及发展现状概述 1.1概念 所谓互联网金融,就是通过大数据和安全支付等技术,实现传统金融服务业务由线下人工操控向线上迅速办理转移。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通过对传统金融的创新,使互联网金融信息更加高效,且数据也越来越精细化,与此同时有着一定的支付安全性、服务便捷性等特征。经过长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变成金融业态中的核心部分。当前,人们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消费支付、金融投资、证券交易和金融借贷等,不但给金融业务流通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1]。 1.2发展现状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保有一席之地。伴随网络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与应用,网络速度不断提高,网络安全不断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偏重于运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这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3种,即P2P、众筹与第三方支付[2]。其中,P2P模式就是使用计算机使网络中的平等交互达到个人之间的直接对接,也被称为人人贷。所有网络参与者均能够参加这一博弈游戏,通过制定借贷规则和时间期限等,利用个人的身份实现筹资融资。众筹是小微企业中比较常见的融资模式,属于大众筹资,以实物和作品等当作回报,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大众发起募集资金请求,与普惠金融理念相符。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阶段,传统金融企业吸取了其优势,对业务展开了信息化处理。智能手机的诞生与普及促使移动支付变得十分快捷且可行,手机银行发展成诸多传统商业银行的改革趋向,网络银行系统发展已经提上日程,企业与个人网银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缓解了传统银行的压力。 2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的发展问题 2.1银行客户转向互联网金融 我国消费支付大数据统计表明,在2018年,有10亿人次采用支付宝和微信等移动支付手段进行消费,与此同时,这部分人群聚集在“80后”和“90后”群体中,人均消费额为15万元,其发展成了中国主流消费群体。由此可以看出,“80后”和“90后”青年一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并且对于互联网金融理念也比较认同,他们习惯使用专业权威高效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办理各种业务,如支付宝基金投资和众筹平台股权投资等。这部分变化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些发展问题,即促使银行客户转向了互联网金融,降低了银行业务交易频率,导致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费收入减少,同时也致使银行基于金融交易数据构成的无形资产减少。因此,若要使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得到良性发展,就必须解决好上述问题。 2.2银行资金流向互联网金融 首先,由于受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人们在网上购物时会先付款,而所付资金并未直接进入卖家账户,而是在第三方机构账户中构成备付金,待收到货品以后才会支付给卖家。因此,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的资金能够进行短期融资,如此一来就产生了商业银行资金流向互联网金融的情况。其次,对网络借贷平台来说,银行门槛较高,部分客户要想得到投资机会很难,因此很多人选择使用网络借贷平台,这造成一些群体把放置在银行的资金转移至网络借贷平台,希望以此得到更高的经济收益[3]。另外,投资理财销售平台比较便捷,从而造成银行个人资金流失,继而对银行盈利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2.3银行业务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说到底就是彼此争夺客户和业务的竞争关系。互联网金融通过用户金融行为分析其心理需求,制定金融推广策略,吻合用户金融需求,还可以使用户实现金融产品的精准投资,给单一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可以进行全天候业务办理,用户不需要出门,也不需要办理有关证件,就能进行业务流程闭环作业,这样一来对商业银行的运营和发展造成了生存上的危机。互联网金融对用户的态度是主动的、积极的、高效的,而商业银行是被动的,在固定地点等着用户上门,且超出下班时间就需要立即暂停业务办理并加以清算,办理特殊金融业务要提供相应的资料,与此同时审核时间较长,工作效率低,如此看来银行业务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假如银行没有认识到自身与互联网金融的差距,转型升级银行业务模式,则会造成银行发展严重受阻,不利于国家经济稳定发展[4]。 3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对策 3.1与互联网金融构建合作关系 商业银行需要由竞争者变成合作者,借助强大的资金流通中转结算能力、金融服务能力与网络金融平台共同建立金融生态圈,采取强强联合的模式优化配置市场资源,加快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使互联网金融更加稳健化与规范化。例如:商业银行需要和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这部分占据移动支付80%份额以上的金融巨头一起建立公民诚信体系,把用户金融行为整合于信用评级中,将没有严格遵守契约精神的用户整合在诚信黑名单内,提升其大宗商品,如买车、买房等分期付款的金融消费门槛。此外,商业银行也需要在微信和支付宝等各类移动金融平台设置业务办理窗口,借助移动金融平台的普及率,为用户提供便利,如在线转账和金融产品购买等,如此商业银行可以借此扩大业务交易范围,增强银行运营活力,促使互联网金融越做越强[5]。 3.2重视客户体验,优化银行业务 首先,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就是要重视客户体验、优化银行业务,有效整合多渠道金融产品与专业信息,通过手机银行和微信客户端等渠道进行网络营销,实现和客户之间便捷互动。突破部分银行限制,全面整合存贷款等信息,建立基于大数据信息平台的流程银行。比如,建行发行了手机专属高收益理财产品,将来可以在“善融商务”有秩序地开发P2P业务,从而达到资金与资产无缝对接。其次,从顶层设计入手,需要重新构建业务流程,坚持小、快的原则对银行业务流程展开重新构建。其中,小就是银行目标客户定位从大企业下降到小微企业,达到信贷客户多元化;快就是银行业务网络化与电子化,提高离柜业务率,在风控不被影响的情况下,减少当前业务的不必要环节,并促进执行组织扁平化,提高效率。最后,将便捷性和实用性以及趣味性作为宗旨设计开发产品[6]。将来商业银行产品对客户而言必定是便捷性的、实用化的以及趣味性的,产品开发应当根据客户需求与体验着手。比如:基于手机银行的小额支付无需输入验证码,扫码就可以支付。在农贸市场上,集中收银和银行系统相接,客户进入市场后,可以在任何摊位买菜,电子秤把购置数目与金额传递至集中收银系统,客户出去以后使用银行卡与手机支付,相比以往更加方便快捷。 3.3加快智能化银行建设 商业银行需要加速智能化智慧银行构建,增强金融科技实力,增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金融等的进一步融合与实践应用,加速开启智慧银行信息系统构建工作,促进商业银行科技改革创新。银行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科技革新的前提与基础。例如:比利时联合银行推行的MyCar,这是一项互联网金融下的零售客户全新体验式服务,其将传统汽车贷款业务与新的区块链技术结合起来,提供涵盖保险、汽车贷款等各种配套服务。在生态互联网环境下,不管是客户与经销商,还是政府与保险单位或者是银行,均会在十分安全快捷的系统流程中获得利益。与此同时,经过大数据全面分析,针对各个客户设置个性化的服务,如此看来,智能化数字银行构建势在必行。 4结语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也是推动商业银行扩大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给银行带来了创新的机会。因此,进一步探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转型发展,除了有益于商业银行发展,还可以推动金融改革,促使金融行业更加开放。对商业银行而言,其需要着眼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不断转型升级,更新业务,这样才能在新时期取得更好的发展,不断提升商业银行业务质量。 作者:钟珣 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武侯支行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篇3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技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并不断与各种传统产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成为各领域、各行业创新发展的核心资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年至2005年,属于传统金融的互联网时代。在这一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网络技术服务[1]。银行业开始通过建立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第二阶段是2005年至2011年,属于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网络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从技术领域逐渐渗透到各个业务领域。第三阶段是2011年至今,是互联网实体金融业务的发展期。在这一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2]。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包括在线支付和在线金融,以及渐进式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包括在线金融管理、大数据服务和移动金融,都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商业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的冲击 (一)影响传统商业银行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决了金融业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中介的功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信息流阻力明显下降,P2P网贷等平台对商业银行的融资中介服务产生了分流效应[3]。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丰富和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便捷、低成本、良好体验的优势,迅速占领了支付业务市场,使传统商业银行的中介地位受到影响。此外,互联网企业参与支付费用的中间业务,传统商业银行的利润逐渐被侵蚀。 (二)影响传统商业银行经营与服务 互联网精神包含了互联网及其相应的管理理念。互联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模式,这使得互联网企业相对于传统行业具有显著优势。公认的互联网精神主要包括开放、合作、平等、共享。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平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参与进来,从而进一步保证平台的繁荣发展。在一个平等的互联网平台上,不同个体的服务质量被平等对待。通过标准化服务,平台可以实现高速扩张,逐步形成市场主导地位,具有合作共享理念的平台可以更好地扩大平台的跨侧网络外部性和同侧网络外部性[4]。客户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基础和主要利润来源。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商业银行逐渐对目标客户定位的重要性有了科学的认识。截至2018年,全球网民人数已超过40亿,中国网民人数分别达到8.2亿和7亿。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创造符合自身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的新型服务模式。同时,互联网模式也可以满足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在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方面的需求。商业银行通过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实现价值,不仅可以降低自身的服务成本,还可以确保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 (三)影响传统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 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信贷业务,而信贷业务的收入主要来自利差收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逐渐威胁到商业银行的息差收入。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中国金融服务体系的不完善[5]。商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对中小客户的金融需求关注较少。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中小客户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寻找机会来满足自己的金融需求。这种低成本的金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原本存在商业银行的低成本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压力。例如,余额宝的收入可以达到普通商业银行当前存款利率的十倍以上,并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以使用各种终端随时随地操作。自2013年6月上线以来,其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相比之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发布的数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减少了9400多亿元,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明显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分析 第一,风险管理方面优势。全面综合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能力,应引起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形成了较为充分的认识,能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在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树立了全面防控的理念,建立了三道防线,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三道防线主要包括前进、事件和事后。其中,第一道防线是前提,主要是指联系客户或开展业务的一线工作人员,如客户经理、业务运营部、柜员等。在第一道防线,银行工作人员的职责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金融风险预防和控制意识,并做出初步判断客户接触,如是否客户是否欺诈、洗钱等。在第一道防线上,判断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建立审查机制。为了促进这一机制发挥有效作用,设立了两种以上的机制,以防止因经验不足或人为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二是建立报告机制。为促进机制快速高效发挥作用,建议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直线经理、咨询、合规部门等渠道,提前防范和控制风险。第二道防线是监控事件和风险防控的监督管理组织。在第二道防线,该部承担顾问和信息传播者的角色,所以该部人员较少,努力进行尽职调查监督。第三道防线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存在的主要价值是最大限度地跟踪银行的风险点并做出合理的修正。这道防线不受任何权力和责任的阻碍。第二,客户基础优势。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始终呈显著增长的态势。近五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比增长率始终是在6.50%以上,并且由于内部需求增长的GDP年贡献率高达106.00%,表明近年来我国的消费与投资需求均下显著增长,商业银行业务服务需求增长的动力十分显著。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科学性和系统较强的业务发展系统,银行的产品和业务种类较为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企业客户以及个人客户的基本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实现产品和业务开发,从而提升客户的忠诚度。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所在地及周边地区的优势规模,使其能够发挥显著的规模效应,对于其他银行无法进入的行业与区域,能够实现有效的参与和发展。 (二)劣势分析 第一,技术创新劣势。目前,商业银行在产品和业务上仍缺乏创新。虽然商业银行的相关产品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和推广,但在功能上与其他银行的产品差别不大。不能形成突出的创新点和优势,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对A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产品大部分是对现有产品的模仿和跟进,从根本上没有走出原有的产品开发思维圈。同时,产品营销渠道、推广模式、服务模式没有变化和创新。银行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还缺乏完整的体系,导致产品差异少,外观和功能相同。对于本地商业银行来说,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将使其在客户竞争和产品营销方面无法与外资银行和大型国有银行竞争,这将对其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的模仿跟进模式与我国政府目前实施的大众创业和全面创新政策不一致,不能得到显著的发展。商业银行只有在业务发展中选择可行的创新战略,加强重点产品和业务的开发和拓展,才能在客户竞争中获得优势,实现企业效益的增长。传统商业银行的管理和营销人员不能科学地分析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对产品和业务的创新重视不够。调查发现,2016年银行研发投入560万元,但新产品和新业务只有两项,产品和新业务的独特性和针对性不显著,新产品的市场份额不足20%,新产品创造的经济效益不足原产品的15%。第二,人才专业性劣势。商业银行在职员工数量很大,而且在年龄跨度上也比较大,不仅如此,人才素质也参差不齐。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营销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应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虽然商业银行拥有足够的人才,但在人才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员工危机意识淡薄,学习能力和思维观念落后,业务人员尤其如此。二是缺乏团队意识,缺乏执行力,会影响工作效率。三是创新能力和压缩能力相对薄弱。商业银行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根据人才能力和业务水平合理安排岗位,也没有实现岗位联动。因此,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人才难以发挥更大的优势,难以实现规模的显著提升。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对业务人员缺乏足够的关注,导致业务人员的缺乏了解,这使得很难促进和开展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商业银行在促进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人员素质。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优化对策 (一)优化经营管理理念 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迅速,但总体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短期内不会对商业银行产生致命的影响。基于此,许多商业银行的领导和管理者忽视了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没有认识到银行核心业务和盈利模式的潜在危机。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改变自己的观念,积极应对网络财务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保证下,清晰的头脑和敏锐的市场意识,摆脱恶性结果造成的心态,逐步突破心态,不断怀疑,审视和重新定义银行业务,以现有的框架和限制,提高银行业务质量,有打破的勇气和能力。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合理运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将银行的核心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拓宽服务渠道,提高银行业务水平。 (二)强化客户管理 依托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闭环营销体系是商业银行业务精准营销实施和能力提升的关键。只有设计一个闭环流程,才能保证精准营销的有效开展。商业银行的业务闭环系统主要包括了解客户、产品匹配、监管流程和客户反馈四个环节。在了解客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对客户信息进行归档,最后建立数据模型对客户进行分析。在产品匹配的过程中,要根据客户分析的结果对产品进行匹配,从而实施精准营销。在监管过程中,可以在线将跟踪系统引入到各支行,实现对营销渠道各个环节的有效渗透。在客户反馈阶段,形成动态的服务跟踪体系,不断提高大数据的分析和执行能力。主动攻击核心场景,针对有针对性的目标客户,如大学生、收入稳定的中青年、喜欢特定消费的人群等,设计特殊的客户获取策略。以大学生为例,我们可以设计校园场景推广活动,为他们设定小额透支额度,绑定他们父母的账户。 (三)完善信息沟通和业务审批机制 要完善现有的信息沟通机制,商业银行第一要提高管理层对信息沟通的重视程度。从制衡的角度来看,在对管理层进行考核时,应将内部控制信息沟通的指标纳入考核计划,并设定标准值。如果信息沟通的指标不符合标准,管理者应该受到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管理者注意力的目的。第二,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下,要加强对入职人员的道德培训,进行职业道德考核。员工必须达到考核标准才能上岗。在信息错误的情况下,应该建立惩罚机制,限制员工的行为。商业银行还需要发展信贷业务的网上申请和审批业务,建立自己的数据网上贷款平台,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信贷申请,梳理和完善网上审批流程,有效连接信贷C3与自助设备和移动支付终端接入渠道。第三,商业银行应利用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网上银行,建设网上金融商城,如金融超市、金融精品、金融直营店等。金融超市以网上银行为基础,包括各类个人和企业产品;金融精品以门户专业渠道为基础,打造线上金融系列品牌店;以企业网上银行、银行企业直连系统和现金管理平台为基础,在企业侧建立金融直营店,提供网上直连业务服务。 五、结语 本研究从转变业务管理理念、优化客户管理策略、完善业务审批和信息沟通机制等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环境的建议。有针对性的研究将有助于商业银行应用互联网金融环境和相关技术,使商业银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在竞争中获得更突出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赵瑜.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及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1):118-119. [2]吴嘉靖.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及策略———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1):78. [3]孙婧睿.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20(4):154-156. [4]李晓红.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影响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5):79-80,106. [5]赵倩梦.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0):183-184. 作者:郑杰 单位:中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分析:中学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研究 【摘要】 网络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应当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许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既快捷又方便。互联网传播信息量大,而且内容及其复杂,有些内容极为不健康,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所以对中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也刻不容缓。 【关键词】 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1.对中学生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能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是一种通识教育。由于现在中学生运用互联网数量的迅速增长,其对于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中学生在运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其中一些信息的影响,而且中学生思想意识薄弱,辨别是非和真假的能力差,就很容易受到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当互联网上这些不良信息被中学生所接受以后,他们的思想意识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就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让中学生接触不到这些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也就避免了中学生受到不良信息诱惑的情况出出现。加强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是规范网络文化环境的需要。网络文化环境当中,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网络信息的安全是网络文化环境的基础。没有网络信息的安全,各项其他的内容都无从谈起。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很大的用户群,他们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网络文化环境的水平。因此,对他们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是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网络文化环境的水平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适量和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水平,所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加强中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我们现在实行教育政策就是实行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更加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将来工作以后,都会把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作为判断一个人的重要标准。青少年时期是对一个人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一定要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使之切实达到教育的要求。互联网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学生的网络安全信息教育,是进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没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文化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无从谈起。 2.对中学生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方法 对中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主要有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种途径。在这两种方法和途径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方法。 2.1理论教育。 第一,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政府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教育进行总体规划,并确定由某个政府部门整体负责,也可以通过会议的形式对中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进行教育。第二,通过在校的学习进行信息网络安全教育。学校作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理所应当是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要地方。学校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不同情况,开设不同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课程。通过学生系统的学习来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的意识和因对网络信息的能力。学校的老师还要不断研究网络信息安全的知识,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研讨会。学生要努力学习网络安全知识,自发组织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竞赛,以比赛的形式鼓励他们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学校之间还可以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不定期的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网络安全知识。第三,通过媒体的力量来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各媒体可以推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各种期刊杂志,校刊和广播,以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来传播网络信息安全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挥想象,例如,让学生利用出黑板报的形式来宣传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来宣传网络安全知识,这样的方式既方便,又有效率,同时也是中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2.2实践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教育,而且还要开展第二课堂,进行实践教育。理论和实践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理论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实践能力的水平高。任何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也未必简单。学到了网络信息安全的知识,未必就真正能够在运用互联网的时候使用。因此,需要组织学生对运用网络信息安全知识进行模拟,让他们动手操作,把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真正的掌握。 3.对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 3.1法律规范 互联网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没有实实在在的可以触摸到的事物。然而它和现实世界一样需要法律规范,对其进行有效的制约。在我国,有多部法律对互联网都进行了规定,所以,学习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就变得很重要了。这些法律法规对网民在利用互联网的时候,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有些人能做什么事,有些人不能做什么事都有很明确的规定。学习这些知识对于自己健康的利用互联网友很大的帮助,而且也有利于网民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2伦理道德 法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具有滞后性,因此只靠法律来规范网络信息安全显然还不够,还要依靠广大网民的自律,这就需要对网民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中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还比较薄弱,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上的这一方面教育就变得更为迫切。由于网络与人们生活关系的密切,网络道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道德的建立是网络信息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特别是国家颁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来,网络道德大有所好转。《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制定是规范青少年网络道德的重要文件,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必将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3.3防范技术 如果说伦理道德教育是让中学生自觉地不去接近不良的网络环境的话,那么进行防范技术的教育主要是为了让中学生不能接触到不良的网络信息。毕竟中学生的自制力还是比较差,只是让他们自己抵制这种诱惑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在技术上让他们接触不到不良的信息,这是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重要的一环。 作者:赵尚毅 单位:衡水市第二中学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分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策略探究 摘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各行业领域注入新鲜的活力。然而较多企业与个人用户在运用计算机网络中,仍面临较多信息安全问题,若忽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极易为用户带来一定的财产损失,要求采取相应的防护策略。本文将对安全威胁问题在计算机网络中的表现以及防护策略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作为现代社会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对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都极为重要。但Internet本身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特征,极易将较多潜在威胁带到计算机系统中,由此导致一系列数据泄漏、系统被破坏等问题。尽管较多用户在安全防护工作中引入相应的防护软件,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未能正确认识安全问题特点与防护措施的适用性。因此,本文对如何做好计算机网路安全防护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安全威胁问题在计算机网络中的表现 从现行计算机网络应用现状看,实际对整个系统带来威胁的包括较多原因。首先,从自然灾害系统安全性的影响情况看。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中,外界环境因素对其影响极为明显,如常见的环境冲击、环境振动、环境湿度以及环境温度等。若计算机应用中,其所处空间未设置相应的防护手段如抗电磁干扰、防雷、防水、防火与防地震等,这样一旦有意外性事故或自然灾害出现时,计算机系统将不具备较强的防御能力,安全性自然受到影响[1]。其次,计算机系统因网络脆弱性特征也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问题。尽管Internet技术应用下,表现出明显的实用性、开放性等优势,但其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也极为突出,整个网络易受到恶意攻击。同时,网络技术的实现要求以TCP/IP协议作为依托,这样协议方面安全性的缺失,也为安全威胁的入侵提供便利。如当前常见的恶意篡改、数据截取或恶意攻击等,多通过协议入侵到用户计算机系统中。再次,恶意破坏行为的存在。现行网络攻击的手段具有多样性特征,较多不法分子会利用相应的软件或病毒对他人电脑进行访问,以此达到利益获取目标。一般这种网络攻击行为主要表现在病毒入侵与恶意攻击两方面。以计算机病毒为例,其一般多被存储于具体文件、数据或程序中,假定这些数据或程序被触发,病毒便会发挥的其破坏性、传染性特点,轻则影响系统运行效率,严重情况下将对计算机硬件带来损伤,且较多重要数据文件都会丢失。而对于恶意攻击,其又可细化为主动、被动攻击方式,前者侧重于对网络信息有选择性的进行破坏,而后者多不会对计算机网路运行带来影响,直接完成破译、窃取与截获信息过程。此外,也有不法分子会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形式,使对方被迫接受文件。这种垃圾邮件区别于计算机病毒,其不会对计算机系统产生破坏,而直接采取广告宣传形式或对用户信息进行窃取。最后,计算机软件漏洞与人员操作失误也是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计算机软件设计中,本身有较多不足之处,需在实际使用中不断更新升级,这些不足之处将为黑客的入侵提供可能。同时,部分用于在利用计算机网络中也不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即使引入相关的安全口令,但因过于简单而被他人破译,由此便导致网络易被恶意攻击。或部分用户在操作中,对非法网站访问、下载不安全软件等,这些行为容易为网络安全带来威胁[2]。 2防护策略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2.1防火墙与杀毒软件的装设 对于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常用的方式便体现在网络防火墙技术方面。该技术引用下可对非法入侵行为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内部网路资源受到破坏。若以技术应用为依据,网络防火墙可细化为监测型、型、地址转换以及过滤型等类型。不同类型防火墙技术应用下,都可起到明显的安全防护效果。而在软件装设方面,主要考虑引入相关的防护软件如360安全卫士、COPS等扫描软件。这些软件运用下,对弥补系统软件或硬件缺点,可发挥重要作用。 2.2入侵检测与监控技术的应用 现行计算机网络信息防护中,可将入侵检测技术引入其中,该技术内容下主要融合较多密码学、人工智能、网络通信技术、规则方法等内容。一旦检测到有入侵行为存在,将会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警措施。而在监控技术方面,一般需借助签名分析法,其强调对系统薄弱处进行监控,判断是否有攻击行为存在。或直接引入统计分析法,主要用于判断系统动作是否合理。 2.3数字签名与加密技术的应用 为使数据安全保密性得以实现,可考虑将文件加密等技术引入其中,或采取数据传输加密技术。该技术在实现中主要对传输数据流采取加密措施,也可以直接对端与端进行加密,可有效防止信息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另外,用户方面也需在帐号安全上进行加强,如登录帐号的管理,要求做好密码设置工作,这样才可使计算机网络应用中,安全问题得以解决[3]。 3结论 计算机网络防护策略的应用是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实际引入防护策略中,应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具体表现,如网络脆弱性、恶意攻击行为、计算机软件漏洞以及自然灾害等,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防护墙与杀毒软件的装设、入侵检测技术的引入以及加密技术的应用等,这样才可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黄鑫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分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策略浅论 摘要: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事故频发,给广大用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维护信息安全,成为计算机网络进一步发展的前提。通过简要分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发展的现状,指出威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并且提出有效的防护策略,以期为广大的计算机用户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密码技术,并且逐渐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计算机网络系统软件数据、系统数据、硬件数据的维护和建设上来[1]。然而,虽然这些技术降低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发生的机率,但是,一些危险因素仍然会威胁着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设置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估、计算机监测和响应等环节,完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系统,是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手段。 2威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 2.1网络系统自身的缺陷 作为一项智能型的系统,Internet技术具有开放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在给用户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存在着潜在的威胁,从安全性方面来看,其开放性容易受到攻击,给用户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网络资源共享时,可能存在着欺骗攻击、拒绝服务、数据截取和数据篡改的现象,给计算机网络信息造成安全隐患。 2.2自然灾害的影响 计算机系统是由许多机械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恶劣环境的影响,目前,许多计算机没有安装完善的防护装备,抵御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没有周全的考虑接地系统,致使计算机网络系统存在着一定的危险。例如,环境空气污染,环境湿度较大、环境温度过高等都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2.3恶意的人为攻击 近年来,人为的恶意攻击已经成为威胁网络信息安全的首要因素,通常,人为的恶意攻击主要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种,其中,主动攻击是指采用不同的方式,有选择性地破坏网络信息,给网络信息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造成影响。而被动攻击是指在不影响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截获、窃取或者破译网络信息,以获得重要的、机密性的信息[2]。 2.4多种多样的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具有潜伏性,往往会隐藏在一些数据、执行程序等不容易发现的位置,在被人无意识的触发后,造成数据丢失、篡改甚至计算机硬件被破坏的情况,同时,计算机病毒还具有传染性的特点,会导致多台计算机同时中毒,给网络信息带来严重的威胁。 2.5垃圾邮件以及间谍软件 垃圾邮件的发送者通过强行把电子邮件发送到用户邮箱中的方式,窃取用户信息,影响用户的账户安全。另外,间谍软件主要通过窃取系统或用户信息的方式,威胁计算机安全和用户隐私,在小范围内影响计算机系统性能。 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防护策略 3.1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 防火墙技术可以通过控制访问,有效防止外部的网络用户采用非法的手段入侵用户的内部网络,建立安全的网络操作环境,以保护内部网络资源的安全。按照采用技术类型来分,防火墙技术主要包括包过滤型、地址转换型、监测型和型。当数据包中含有危险性站点时,防火墙会自动启动功能,拒绝接收这些数据,以维护用户的信息安全。 3.2安装漏洞补丁程序 系统漏洞成为人为攻击的方式之一,因此,安装漏洞补丁系统,及时防范和阻止恶意攻击,是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性的有效途径。用户应该及时处理系统漏洞,安装漏洞补丁,以解决系统程序漏洞问题。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漏洞扫描器,检测系统是否存在漏洞,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3.3采用入侵检测技术和网络监控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的作用是检测和监控计算机系统及网络是否存在入侵的风险或者被滥用,其中,签名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是入侵检测技术的主要方式,签名分析法是通过监测已经掌握的系统弱点来预防攻击,统计分析法是在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根据统计学理论,判断动作模式是否处于正常轨道[3]。 3.4采用文件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 采用文件加密技术可以防止机密数据被窃取、篡改、或者破坏,以提高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而数字签名技术可以分为线路加密和端到端加密,通过这两种方式,保护文件信息的安全,以增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3.5加强用户的账号安全 系统漏洞是黑客攻击的主要方式,因此,用户可以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文件加密等技术,提高账号的安全性,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设置系统登录账号密码时,用户可以通过合理组合字母、数字、特殊符号,设置复杂的账号密码,并且定期更换,确保账号的安全性,以避免信息安全隐患。 4结语 总而言之,解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是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的前提,因此,计算机行业应该采用有效的防护策略,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方婷 单位:人民银行淮安市中心支行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分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对策探析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计算机行业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军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危机以及民众对于信息安全的加倍关注。网络的普及带来了便利,但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入侵者通过种种非法手段,利用网络技术窃取重要信息,不光威胁人民生活,也关系到国家财产等方方面面。本文陈述了威胁军队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并提出几种应对策略。 【关键词】 军队;计算机网络;入侵;漏洞;防护 近年来,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信息化进程在全球的发展,继而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引发了更大网络安全危机。信息化时代各种应用软件的普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娱乐,但同时也为网络入侵者,黑客的犯罪,以及网络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创造了条件。然而利用黑客技术恶意入侵,窃取信息的案例频发且屡禁不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网络安全似乎不堪一击,岌岌可危。本文通过对几起典型网络信息安全案例的分析,同时提出几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国外内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遭到侵害的案例 近年来,世界各地频发黑客入侵,威胁网络信息安全以及侵害人民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下面以几起典型案例为例,陈述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1.1案例1 据日本东京新闻,2014年四月日本发生多起央行网络交易系统遭黑客入侵,黑客通过一种“间谍软件”,间接地控制了银行客户的电脑并窃取了重要的账户信息,从而盗领,盗汇客户存款。日本三家银行eBank、网络银行和瑞穗银行共发生多起类似事件,并造成了500多万日元的损失。 1.2案例2 2013年,韩国接连发生多起黑客大规模恶意攻击事件。3月22日,韩国爆发历史上最大规模黑客攻击,韩国的主要媒体,金融行业,包括多家大型企业,主流银行及大量个人计算机终端都被波及,甚至陷入瘫痪状态,无法投入使用,大量重要资料也都遭到窃取。六月,包括韩国青瓦台总统府在内的16家网站都遭到黑客攻击,陷入瘫痪状态。七月,韩国总统府,国防部,外交通商部等政府部门网站及主流银行,媒体网站等再次被黑客以分布式拒绝服务的方式进行攻击和破坏,瘫痪4h之久。基于对以上案例的分析,不难得出黑客进行网络入侵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窃取商业信息和非法牟取暴利为目的,入侵金融,银行系统,并通过银行等机构对客户进行诈骗,侵害人民财产安全,搅乱商业系统和市场平衡。 (2)非法窃取个人信息,从而进行诈骗,盗窃,甚至用于敲诈,勒索,以及非法损害他人的个人名誉。 (3)出于政治目的,入侵政府网络,窃取他国情报以及机密信息,甚至散播危险信息,扰乱政治局势,造成动乱和恐慌。 2军队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2.1网络系统本身的脆弱性 网络系统依凭于现代通讯技术存在,开放性是其一大特点,这一特性带来了网络世界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特点,但也造成了网络运用TCP/IP协议时安全性低,容易受到来自外力干扰,受到攻击和威胁的弱点。与此同时,网络的存在还因容易受到电磁场变化,地震,太阳黑子等自然灾害的干扰而显得岌岌可危。 2.2系统设计漏洞及维护能力低下 大多网络系统在设计者设计初期,对安全系统的重视程度较低,这样设计出来的军队内部系统安全防御能力自然比较低下。而发现新的漏洞后,不及时,不正当的补救措施也进一步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甚至有些时候,我们已经及时地采取措施对漏洞进行弥补后,由于军队内部路由器和防火墙过滤规则的复杂,处理数据的庞大,系统又随时可能出现新的漏洞。所以及时发现,有效弥补,是我们避免国家军队网络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2.3人为的恶意攻击 近年来,众多国家军队网络安全事件都是源于不法分子的图谋,同时人为网络威胁也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黑客的直接攻击,影响大,速度较快,一般是为了窃取他人及军事、政府、银行的信息;还有以病毒攻击为主的间接人为攻击方式,计算机病毒一般隐藏在文件或软件安装包的隐藏位置,一旦触发便会大规模传播,可以造成计算机信息被篡改甚至丢失。病毒还有无限复制传染传播的特性,影响力广,范围大,容易引起多台计算机联动反应,对军队网络安全的破坏力巨大。 3军队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 3.1隐藏计算机IP地址 黑客攻击计算机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一些网络探测技术获取他人计算机的IP地址。一旦一个IP地址被锁定,就表示黑客针对该计算机IP的攻击行为已经做好准备。目前能够隐藏计算机IP地址的主要手段是运用服务器,黑客只能探测到该IP属于服务器,但无法探测到用户的真实IP,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军队网络安全。 3.2网络防护技术的运用 入侵检测技术是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检测计算机系统和监控网络是否被滥用的一项技术,也还正处于逐步发展状态。还有统计分析法和网络分段技术的运用,前者是通过统计学的知识,在军队计算机正常使用的同时分析计算机的动作模式是否在正常轨道内;后者是将非法用户与保密信息隔离开来的方式,切断非法监听的途径。 3.3防范木马程序和恶意插件 每次下载一个无安全防护的网站的程序或软件之前,要准备好防护进程和木马查杀程序,确认无误后再存入本机。在开始菜单的程序菜单中查看是否有多余的插件或不明的项目正在运行,将之删除并防止恢复即可。在邮箱中发现名目有异常的邮件,或是浏览网页时非法传播的广告,弹出网页等,要及时关闭,不可好奇浏览以及下载。 4结语 综上所述,军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不能单单只靠单一途径进行,而是需要系统及软件开发商与用户相互配合,及时弥补系统漏洞;同时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实行和国家政府重视并加强管理,配合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创造更加安全,有效,利民的网络环境,为军队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更加安全稳定的防护体系,减少国家财产、利益的损失。 作者:李蔚蔚 单位:解放军69047部队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分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分析 摘要: 网络技术在为人们带来便捷服务的同时,其隐含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以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为研究课题,结合网络信息安全的内涵,总结网络信息安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提出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旨在为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 网络信息安全;网络黑客;加密技术 0引言 计算机及其网络凭借其信息传递实时性、共享性等优势为企业经营和管理提供帮助,成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计算机网络面临各类木马、病毒、IP欺骗等攻击,给网络信息造成严重、多样、智能化的威胁,严重影响企业信息网络的健康运转[1]。本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及防护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为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网络信息安全的定义及内涵 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主要是采用各种手段对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等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其不因偶然因素或者恶意破坏而使网络信息遭到损坏、泄露,确保网络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与合法使用性,从而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2]。网络信息安全涉及到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两方面。其中,网络技术主要是对外部非法用户的攻击进行防范,网络管理则是侧重于内部人为因素的管理,两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3]。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网络信息数据进行有效保护,提高计算机运行安全性已经成为计算机应用领域关注的重点。 2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目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在于病毒攻击、网络黑客等,具体分析如下[3]: 2.1病毒攻击越来越严重 当前,病毒通过存储媒介、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表现为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攻击,这是计算机经常面临的问题。计算机病毒主要通过信息流动来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病毒感染,最终目的是入侵计算机系统,窃取计算机中的相关数据信息[4]。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越来越强大。木马病毒能够对受感染计算机实施远程控制并盗取重要信息;蠕虫病毒具有快速的传播速度和强大的破坏力[5]。虽然目前已经开发了各种杀毒软件,但是杀毒软件总是存在一些不足,无法实现对所有病毒的全部查杀,很多计算机病毒能够绕开杀毒软件实现对目标对象的攻击和感染[6]。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计算机病毒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商品,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并且逐渐向公开化发展,这给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2.2网络黑客攻击越来越频繁 黑客[7]主要是利用系统的漏洞、后门或恶意软件对网络进行攻击。如通过采用各种木马、间谍软件、钓鱼网站等各种技术对网络信息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目前,黑客攻击网站的主要方式有邮件攻击、跳板攻击、口令攻击、窃取特权、系统漏洞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等[8],这些攻击给人们的网络生活带来恐慌,甚至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3网络安全薄弱点较多 目前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网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及计算机操作系统中都有引起不安全的因素,计算机网络安全薄弱点较多[9]。数据库系统是在分级管理的理念上建立起来的。数据库中各种不安全因素会导致泄露上网痕迹,用户账号、密码也会遭到泄露,对用户的隐私、财产等造成巨大的威胁[10]。 3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手段 通过分析,病毒攻击越来越严重,网络黑客攻击愈加频繁,网络安全薄弱点众多,这些都对网络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迫切需要采用各种防护技术及措施对网络信息进行保护,如通过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身份认证及入侵检测技术等[12]。 3.1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主要是对敏感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并且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传输。加密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型、网络信息安全主动方法技术。当前,加密技术主要有:对称密钥加密的算法和基于非对称密钥的加密法。敏感数据加密就是按照某种算法对明文文件或者数据进行处理,生成一段不可读的代码,并将该代码转化为原来数据的过程。 3.2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是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最核心、最重要策略之一,其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访问。访问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系统访问控制和网络访问控制。系统访问控制主要是为不同用户赋予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具有对主机资源不同的访问权限,操作系统提供一定的功能实现系统的访问控制。系统访问控制主要是通过安全操作系统和安全服务器来实现网络安全控制。其中,采用安全操作系统可以针对计算机系统提供安全运行的关键服务器平台,实现对各类网站的监视,确保各类网站安全的健康正常运行。服务器主要是针对局域网内的信息传输、存储等,实现局域网资源的控制和管理,并对局域网内的所有安全事件进行审核和跟踪。网络访问控制主要是对外部用户进行控制,控制外部用户对主机网络服务的访问和网络对外部用户的访问。 3.3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是通过主体身份与证据进行绑定来实现的,其中实体身份可能是主机、用户、应用程序甚至是进程。证据与实体身份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通信过程中,实体向另一方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身份,另一方通过身份验证机制对证据进行验证,以确认实体与证据中的身份是否一致。用户身份认证可以对合法身份、非法身份进行有效识别与验证,防止非法用户对系统的访问。 3.4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主要是在非授权的情况下对系统资源进行使用,容易造成系统数据的丢失、破坏。入侵者主要分为:外部入侵和允许访问但是有所限制的入侵。入侵检测技术能够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手段,如,记录证据用于跟踪和恢复、断开网络连接等。通过入侵检测技术精确判断入侵事件,判断应用层的入侵事件,对入侵行为可以立即反应,实现全方位的监控与保护。 4结束语 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面临的病毒攻击和黑客攻击,分析了网络管理技术和安全策略。探讨了综合利用加密技术、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技术及入侵检测技术等,形成多方位的网络管理系统,以及采用智能化手段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作者:卡斯木江·卡迪尔 单位: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和抗震设计研究 摘要:为了缓解城市人口与土地面积紧张的局面,各地大规模建设高层建筑。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发生时对建筑造成侵害,导致建筑倒塌等安全事故。为了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必须重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与常规抗震设计进行比较,并分析了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希望能提高高层建筑抗震性能。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结构设计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逐渐向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结构发展。高层建筑的结构复杂,层数比较高,建筑地基承受的荷载比较大。地震发生时,震源对高层建筑结构会产生冲击力,容易造成建筑梁、柱断裂,建筑倒塌等现象,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我国是地震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抗震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层建筑的质量。因此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时候要根据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 1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与常规抗震设计的比较 1.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概念 概念设计是目前一种比较先进的设计理念,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概念设计不需要精准的计算或参考建筑设计规范相关的目录,而是设计者根据实践经验,按照建筑结构体系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从建筑结构整体进行把握设计。传统的建筑设计思想无法满足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功能的要求,为了提高建筑结构抗震安全性能要求,抗震设计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建筑结构以力分析为主并兼顾力与变形,考虑到建筑结构变形、耗能和损失,以及非线性分析和可靠性分析。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建筑设计师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设计理念。它的主要核心是将抗震设计从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基本目标转移到不同风险水平地震作用力下满足人们对建筑的性能要求,通过多层次、多目标的抗震安全设计,保障建筑安全,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的平衡,满足人们对建筑的个性需求。 1.2我国常规抗震设计方法 当前大部分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我国采用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满足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实现以上三个原则的抗震要求,并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建筑物抗震重要性分成甲、乙、丙、丁四类建筑物,根据建筑物的类别设置相应的抗震防烈要求。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如下:第一阶段是对建筑结构强度进行验算,也就是小震的地震洞参数,通过弹性模量计算建筑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力,并与建筑物风荷载、雪荷载、水平荷载等进行组合,计算建筑结构截面的抗震承载力,确保建筑结构的强度,并通过合理的平面结构布置,确保建筑结构的抗拉力。第二阶段则是验算建筑结构的弹塑性,也就是对地震作用下很容易倒塌的建筑结构按照大震标准进行设计,处理好建筑结构的薄弱环节,以免地震发生时首先冲击建筑结构的薄弱环节,影响到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3常规抗震设计方法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比较 基于常规抗震设计方法与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在设防目标、设计实施方法和检验方法、实现性能和工程应用方面都有所不同,具体见表1。通过比较发现,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是未来建筑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它适应了社会新技术和新工艺发展需求,能够满足建筑业务单位和使用单位对建筑结构安全性、经济性等相关要求。 2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某酒店塔楼的高度是168.9m,结构计算高度为176m,建筑结构为B类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建筑抗震等级为二级。 2.1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 按照相关规定,酒店的塔楼高度、平面扭转不规则等不能超限,所以在第一、二阶段抗震设计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满足建筑工程国家以及地方相关的标准,并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目标概念进行设计。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以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范进行设计,确定该酒店的性能水准为C类,具体控制目标如下: 2.2建筑结构的性能目标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规则性、高度等方面超出了建筑工程规范中的适用限值,使得抗震设计缺乏相应的参考依据。基于性能目标设计方法在设计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到建筑场地实际设防裂度、超高限值以及建筑结构不规则等经济因素,对超高建筑的薄弱环节、主抗侧力构件等结构变形能力和抗震承载能力有具体的性能目标。按照建筑工程设计中相关内容,建筑结构关键构件由建筑结构工程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分析。比如水平转换构件和支撑竖向构件、大悬挑结构的主要悬挑构件、长短柱在同一楼层的数量相当于在该层各个长短柱等要求。这其实是将过去常规抗震设计中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原则进行量化和细化。比如将A级性能目标设计要求建筑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和大震不坏,就是要求建筑结构在中震和大震中依然保持一定的弹性。 3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常规的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建筑设计的要求,基于建筑结构性能抗震设计理念对抗震结构的目标进行量化,明确抗震目标性能,能够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必将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作者:蓝天 单位:厦门紫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大众对于人类活动有更高的要求,建筑行业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商业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趋势下朝着高层建筑结构理发展,全新的施工技术不断呈现,高层建筑结构已经有了设计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及技术条件,本文就高层建筑结构的几个设计概念中蕴含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当遵守的几个概念 1.1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应当合理选择设计方案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成为随处可见的风景,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高层建筑的外形、安全性以及可实用性,在建筑施工之前要优先完善建筑工程设计的方案,在高层设计的时候,提出的建设方案一定要是科学、合理的,包括了高层建筑设计的基础方案、结构方案以及施工方案,就在出台结构方案之前,要对高层建筑的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调查,对周围的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地质结构进行准确地考察,确保高层建筑在日后的施工以及使用中不会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综合高层建筑施工所需要的建筑材料、未来用户的居住使用需求等等进行后续的基础建设方案的完善以及优化,择优而选,使得未来建筑工程在施工结构方面表现出合理性、可行性以及可靠性。 1.2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要合理计算施工简图 总结多年的建筑工程施工经验,所有的建筑计算简图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差异,必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有效的改善这一误差带来的施工危害,要合理地控制误差的范围,在误差较大的时候要及时重新计算和处理,提高计算简图的精确性,有效地规避计算简图误差较大带来的安全事故。在计算建筑优化的时候,需要高层建筑的设计人员重点关注,提高高层建筑的设计科学性和合理性。 1.3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正确地分析设计计算的结果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阶段,对于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是有较强依赖性的。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技术在建筑行业内的广泛应用,建筑结构设计中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对高层建筑的施工以及设计数据的计算和分析的准确性,设计人员在完善高层建筑设计概念的时候,需要精准地对计算机软件计算得出的数据结果,结合自己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确保高层建筑设计的时候能够科学地参考这些数据,提高高层建筑设计方案的质量。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种常见的几个设计问题 2.1高层建筑结构底部嵌固部位的结构概念设计 高层建筑在实际设计以及建造之前,首先应当对建筑的嵌固结构进行确认,嵌固结构主要指的是高层建筑中预期塑性铰时可能出现的部位,嵌固结构关系到结构中某些构件的内力分配准确性,还会间接地影响高层建筑结构是否会产生侧移的真实性,使得整个高层建筑的局部结构呈现出经济性。在高层建筑嵌固端结构设计面临着许多不同的情况,例如高层建筑的地下室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地下室的层数以及基础形式进行确认。例如:在设计高策建筑的地下室的时候,通常采用的结构形式是基础持力层较浅的情况,但是这样结构的抗震性能是较差的。因此在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的时候需要采用基础面作为结构嵌固端,在标高处的纵横方向设置刚度较大的基础梁做连接,在此基础上层层建设。如果基础面标高与首层标高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基础梁之间的梁结构以及刚度较小,地面标高在无法实现刚性地面的性能,上部无法形成嵌固端,在高层结构设计的时候是无法实现安全的。如果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是单层的,需要充分利用基础无限的刚度,为首层楼面的灵活结构下选型创造条件,即便是首层楼面的留有大洞,或者选用无梁楼盖结构,都不会影响高层建筑的计算准确性。如果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是多层的,要将高层建筑地下室的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设在地下室的且顶板,使得地下室的顶板标高与室外的地坪的高度差不能太大,小于地下一层层高的三分之一,但是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多层的地下室不能有很大的孔洞,楼面框架的抗弯刚度要足够的大,楼板的厚度也要注意小于180mm。 2.2高层建筑结构楼层平面刚度的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整体都是按照电算程序进行的,整个程序在运行的时候要重点考量楼层平面是否变形,将高层建筑的大部分楼层都假设为刚性楼面,当楼板的自身平面内刚度无限扩大之后,楼面是不会发生弯曲以及剪切变形的,仅仅刚性运动是无法在楼面内两个方向平移,基于上诉假设,高层建筑的楼层平面设计需要考虑结构的真实受力情况,按此结构确定建筑物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高层建筑物的稳定性也是适度的。尽管程序的编程在楼面设计的时候无法准确地判断楼板的变形程度,但是计算机算法给楼板变形程度带来具有科意义的参考标准,让高层建筑的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过程中找到安全的参考标准,确定高层建筑的部位结构以及构件安全储备,为高层建筑的柔性楼面设计奠定基础。 2.3高层建筑利用防震缝解决平面中不规则的复杂结构超限问题 高层建筑的平面型状比较复杂,在完善高层建筑的防震功能的时候,要考虑到各个房屋在区域内可能产生的侧移差异,进而造成高层建筑的扭转振动以及复杂性,为了预防房屋各翼段的连接部位以及阴角部位的楼盖产生严重的破坏,要在高层建筑物内的规则结构方面进行均匀的变化,突出建筑局部上的突出情况,改进高层建筑结构中的收进、质量、刚度以及强度,使得高层建筑的质量结构分布均匀,使得高层建筑的各个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基本重合,大体在同一个竖轴线上。在实际高层建筑施工的时候,往往存在更为复杂的平面结构,使用防震缝的方法将不规则的结构分解成为多个基本规则的机构单元,解决高层建筑设计中超限问题,使得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变得较为简单,使得高层建筑的设置就在刚心与质心最大限度地靠近,为高层建筑设计选定正确的周期比、位移比以及刚度比等等计算参数创造了强而有力的条件,使得高层建筑的设计出更加简单地结构,更好地解决高层建筑存在的问题,使得高层建筑的设计更加地灵活,安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3结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的建设数量在城市内逐渐增多,如何优化高层建筑的建设质量,使得建筑行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了切实地保障高层建筑的使用安全,本文探究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完善高层建筑的建设质量。本文探究了高层建筑设计中需要重点注意建设中的一些设计,重视高层建筑的定量计算分析以及结构概念,使得设计人员掌握建筑结构的宏观控制以及作出正确的定性判断,使得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度以及设计合理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未来高层建筑朝着更加健康长远的方向成长,切实满足社会大众的生活需求,为社会中建筑行业的秩序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雷鹰 单位: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钢筋混凝土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超高层建筑设计不断完善,其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于具有良好的刚度、延性及较强的整体性,发展成为主要的结构形式。然而,由于我国处于地震带,对钢筋混凝土超高层框架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提出了要求,本文从当前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简要概述抗震概念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超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方法进行逐一分析总结,希望对钢筋混凝土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业得到迅猛发展,超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结构造型和功能也越来越美观与先进,许多建筑采用底部大裙房、上部多座塔楼的建筑形式。然而这些复杂的建筑形式的出现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结构造型给抗震分析以及抗震设计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国外对钢筋混凝土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也有许多建筑案例(如图1)。国内虽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分析,也已经出现包括分析软件TBSA和TAT等在内的超高层建筑设计分析软件,这些软件能够帮助建筑设计师或工作人员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一定的研究,但设计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程序、规范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结构工程师依据概念设计把复杂的问题通过科学分析简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结构工程师提供更多关于抗震设计的有参考价值的设计依据。 1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1.1平面规则性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特点 平面规则性超高层建筑具有以下的特征:楼板的形状不规则且凹凸不平,楼板之间没有较强的联系、楼板的局部之间断断续续,结构扭转效应明显等。针对上述特点,这类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如果楼板的形状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断断续续,则可以采用弹性楼盖模型,使其符合楼板平面内的实际刚度变化,或者按照分块刚性楼板与局部弹性板的原则进行计算,当然,扭转藕联效应也需要考虑进去。(2)对于楼板中应力集中部位以及连接较弱的楼板,可以适当加大楼板的厚度,具体的方法有双层双向配筋、配置45°斜向钢筋、配置集中配筋的边梁。(3)如果楼板之间没有较强的联系或者平面过于不规则,或建筑物过长,则可以通过调整变形缝来把其结构切成若干个子结构。如果一些超限高层的建筑物有明显的结构扭转效应,则应该尽量保证抗侧力构件在平面布置中的对称性,同时应该尽量加大外围竖向构件的抗侧刚度和强度。 1.2竖向规则性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特点 竖向规则性超高层建筑具有以下的特征:在立体上建筑呈现收进的状态,其主要存在形式为连体建筑,建筑内部转换层结构,大底盘多搭楼等,针对上述特点,这类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当超高层建筑的立面收进超过一定限度时,应该保证结构的层受剪承载力大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并且合理控制结构的扭转效应。同时应该加强收进部位、竖向构件以及建筑内部的楼板。一旦立面收进产生偏差,建筑底部的结构就会因为扭转而产生较大内力,这就要求建筑底部结构的周边构件的配筋强度足够大。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师会采用台阶形多次内收的立面来改善这一困难。(2)对于连体建筑来说,其周边以及连接部位应该按照弹性板来计算,连接体与主体宜采用弱连接,并尽可能减少其重量,同时,钢结构可以优先考虑。连接体及与主体相邻的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应尽量提高其等级。(3)对于带转换层结构的超高层建筑,应该尽量保持其上下主体的竖向结构连续贯通,并对其下部主体结构的刚度进行加强,而对其上部主体结构的刚度进行弱化,通过相应的措施来对转换层上下的等效刚度比进行合理的控制,同时,为了提高框支层的抗震能力与延展性,应该将框支柱承担地震剪力的比例进行增大。而为了减少转换层上下的等效刚度比,可以将上部各层刚度适当减小。一般来说,高振型影响与转换层的高度呈正比关系,即转换层越高,高振型影响越大,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也越明显,因此,需要合理控制转换层的高度。(4)在设计大底盘多塔楼的时候,应该尽量提高其底盘的承载力,其目的是防止结构在底部首先屈服。对于连接各塔楼的裙房屋面来说,要适当加大其刚度,其目的是使底部的裙房与上部的塔楼共同振动。然而,当底部加强时,薄弱层会发生上移,从而增大上部结构的位移,因此底盘承载力的的提高需要掌握好其度。在设计塔楼的薄弱部位的时候,应该全高加密该层柱箍筋,并增大箍筋的直径与剪力墙的水平钢筋。 2超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影响因素 2.1建筑扭转效应 在对超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过程中,为保证混凝土整体位移一致,同时得到最小和最大的位移结构刚度,应该对建筑物垂直向力及横向力进行防护,提高扭转力作用。因为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所以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难以预测准确,因此在分析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同时,要及时检查出建筑物内部的抗震隐患,科学分析,及时纠正,保证超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 2.2建筑物建设位置 合理选定超高层混凝土建筑的建设位置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我国地处地震频发地带,所以在选址之前,要合理科学对建筑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情况进行彻底的综合性分析,减少超高层混凝土建筑遭受地震的危害的几率,同时良好的建筑土质也能提高超高层混凝土建筑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所以为避免建筑位置为松软土质,也应该尽量远离电厂、变电所等工厂。 2.3抗震加固环节 超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样的设计可以满足建筑延伸性及刚度的要求。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超高层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重量大,所以底部柱轴力应该与建筑的高度呈正比关系,只有这样建筑主要构件才能有很好延伸性,在遇到强震时可以减少剪切性对墙体的破坏,这体现了对超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进行抗震加固设计的重要性。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师会以强柱弱梁限值为依据,综合考虑框架柱的强剪弱弯和剪压比,才能使设计的柱子顶端的抗弯能力达到合格的质量标准。与此同时,螺旋复合箍筋的使用可以提高柱子的抗冲剪能力和短柱抗震性能,在地震强度不是很强时,保证短柱不对地震剪切力破坏。因为建筑的短柱具备的抗剪性能力低于抗弯能力,所以设计过程中要保障短柱承受抗弯的屈服强度。 3隔振、减振在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隔振、减振是在超高层建筑工程上防止振动危害的主要手段。其中减振可分为主动减振和被动减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相关设计工作人员会根据隔振、减振的原理,采用以下几种办法实现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有效抗震。 3.1粘弹性阻尼结构 通过大量试验和数据分析表明,粘弹性阻尼结构可以有效的将超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减小40~80%,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建筑主体结构强震中的安全性,是高层结构的舒适度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粘弹性阻尼结构见图2。 3.2吸能减震 吸震减震是隔振减振在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又一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使建筑结构的震动在合理的范围内,发生一定的位移,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就是使建筑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与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以此达到减小结构震动的效果。当前,有许多吸震减震的装置运用于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调谐质量阻尼器,调液(柱)阻尼器、悬吊质量摆阻尼器记忆质量放大器等。 3.3金属阻尼器 金属阻尼器能够起到抗震效果,主要是通过在框架中加屈曲约束支撑,在合理的荷载力下,对建筑物实现支撑的作用,当地震发生时,金属支撑能以自身的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的能量,从而对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起到良好的作用。 4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居住水平不断提高,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而在对超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时,其抗震结构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切实保障公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本文从我国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入手,简要概述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并重点对隔振、减振在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对钢筋混凝土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毛俊义 单位: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毛俊义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带结构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研究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高层建筑的带结构转换层设计,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很好的掌握转换的专业知识,还要对相关施工技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实际建筑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本文首先分析了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带结构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建筑的整体质量,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然而,在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不断提升的当下,人们不仅对房屋建筑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更加重视高层建筑的功能性。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融入多元化的设计元素。基于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深入研究高层建筑的整体空间结构和结构特点,然后根据建筑需求对结构转换层进行优化。 1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 1.1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受力特点与普通建筑结构设计不同,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提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高层建筑下部和中部的受力强度较大,越是处于较高位置的楼层受力越小,不同的楼层的受力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下部结构和中部结构的设计时,不仅要提升柱和横梁的稳定性和坚固性,还要不断增加结构的刚度。当楼层高度越高时,设计人员就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减少楼层当中的柱和墙的数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省高层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成本,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中部和下部结构的整体支撑效果。设计人员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设计过程当中,应扩大中、下层建筑的结构空间。因此,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结构转换层设计思路和理念,打破传统常规建筑设计的局限,提升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设计的质量。 1.2类型 设计师需要考虑高层建筑的使用要求,根据高层建筑的不同用途选择不同的结构转换层。不同的转换层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全面分析结构转换层。设计中经常使用的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主要有:板式结构转换层、框架结构转换层、梁式结构转换,如图1所示。(1)在高层建筑上下层的设计中,为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全面提升建筑的整体施工成效和施工效果,设计师往往会设计数量较多的柱网。为了使各层之间的受力稳定,需在设计中融入板式结构转换层,提升高层建筑的抗剪切性能。所设计的板式结构转换层的厚度必须小于2.8m,且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情况选择灵活多变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施工中应选择高质量的辅助材料,以提升版式结构转换层的整体质量。(2)设计人员往往会选择框架结构转换层来提升高层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在这种结构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巨型柱来构建系统的转换结构,合理控制结构内部各部分的受力情况。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加固装置加固下层结构的框架柱体。这种框架结构转换层能够取得较好的固定效果,且施工工艺相对简单,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种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设计中。(3)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为了能够完成垂直转换层的施工,须在设计中增加梁式结构转换层。这种转换层具有传递楼层作用力的特点,通过设计可以将高层建筑当中的上层墙体受力传递到下层柱体结构中,提升高层建筑整体的坚固性、稳定性、耐久性。梁式结构转换层的高度控制在0.8~6m范围内。另外,这种转换层结构在施工过程当中的成本较高,设计师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后才能使用。 2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有效设计方案 2.1全面降低竖向结构刚性差异 高层建筑中的结构转换层,存在竖向结构刚度低的问题,这不仅会严重降低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和质量,同时还会大大提高结构转换层的使用风险。因此,设计人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上层和下层的双向结构转换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在结构当中设置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补偿剪力结构,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落地墙的厚度和数量,以便于提升高层建高层建筑空间的结构刚度。设计中还需考虑落地构件的截面、尺寸和设计均匀,尽可能选择质量较好、刚度较大的混凝土作为施工材料。这样不仅能够使落地构件能够达到相关的抗弯设计要求,同时也能增加落地构件的抗侧力性能。 2.2科学合理的设置建筑剪力墙 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中的剪力墙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建筑的实际情况,根据设计要求,合理地设置剪力墙的数量和位置。这样不仅能够提升结构转换层设计的效率,同时还极大地发挥结构转换层在高层建筑当中的作用。如图2所示,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剪力墙中的框架结构疏密,通过计算确定位剪力墙的位置,并且根据楼层的受力情况设置适量的剪力墙。为了提升结构转换层的设计水平,增加高层建筑空间布局设计的有效性,设计师还需要在剪力墙当中增加一定数量的钢筋。对于剪力墙当中不平的部分,必须选择相同的材料进行找平施工。设计人员在进行转换大梁的设计时,还需要对结构梁两端部分的结构进行一系列的优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短肢墙内力和结构承受应力。 3结语 为不断地提升高层建筑的质量和功能性,施工人员需要采用有效的施工方案,每个环节都选择高效快捷的施工技术。在施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了解高层建筑的工程概况,要分析高层建筑的结构,了解相关的设计要求和结构转换层的相关数据。然后再根据高层建筑的结构性能和结构框架要求,采取有效的设计方案进行结构转换层的设计,最大限度地提升结构转换层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可靠性、规范性、可行性,从而为带结构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徐铁山 刘华丽 单位:咸宁市勘察建筑设计院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设计方法在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应用 摘要:超限高层结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增多,不仅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节约了土地资源,也带来了结构抗震的诸多研究课题。关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拥有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而且新的抗震设计思想也层出不穷。本文围绕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在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展开论述,主要涉及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诸如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实施等,结合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实际案例,提出抗震设计思想的改进方法,力图为工程建设中的抗震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今后的超限高层建筑的实际工程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超限高层结构;抗震设计;改进方法 1超限高层结构中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路 超限高层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路,是本着确保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目标的。在我国的抗震规范设计思路上,要求结构要具有对抗小震的强度验算及对抗大震的薄弱层控制的技术和方法,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因此,遵照这个原则,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有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基于性能的超限高层结构设计,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结构的设计原则、结构的布置、结构的质量把握、维修维护等内容。具体落实包括从设计到可行性研究、施工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1]。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平指的是对结构的破坏程度进行预期的评估,根据评估出来的构件可能遭到的破坏以及内部设施能够用于地震设防的作用等进行全面的考虑,将被破坏的状态、经济影响因素等加以预估,以保证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关于结构抗震性能的规定从2011年就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内容囊括了结构抗震性能的设计,其中包含了四个等级的结构抗震目标的划分以及五个结构抗震性能水准设定。新规定克服了旧有规范在抗震设计思想中的种种不足,引进了新结构体系、设计方法以及材料的应用,使得超限高层建筑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等要求有了更加合理的参照标准和规范[2]。如对于超限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准的规定包括: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应保持基本完好,人员不会受到伤害;结构的个别构件如果发生损伤,可以经过修复后继续使用;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和部位能够保持完好,如果个别部位发生微裂缝等问题,则通过修复可以恢复使用;在强震作用下,构件发生中等程度以上的损坏后,结构可能会发生严重的损伤,但是不能对人造成伤害,不允许局部和整体发生倒塌。 2工程案例 重庆市某超高层建筑(见图1),占地面积11346m2。分为地下5层和地上48层,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该建筑所处地段频临江边,地理位置优越,沿江部分采用斜向45°的剪力墙作为转换层的正交布置。标准层和转换层的平面布置严格按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技术要求施工。该设计理念使结构的布置不规范,转换层的结构包含了主次梁的转换,整个工程属于较为复杂的超限高层的建筑,具有竖向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均匀、竖向不连续等超限问题[3]。根据该工程的特点,应业主要求,在施工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地震作用进行了预估计,对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指标进行了设计。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构件弹性的设计,按照行业规则,首先对荷载组合中最不利的部分进行了设计,主要设计的内容包括了承载力的要求、构件的系数调整、内力的增大等。见表1。除了楼板等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之外,根据建筑中抗震性能的类型进行了相关荷载组合的设计,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构件内力的增大、系数的调整等。对于罕见强震的结构构件中的竖向、转换构件以及首层以及转换层的薄弱部分、地基承载力的荷载等的设计[4]。见表2。1)地震作用下的设计参数分析。该工程在抗震防烈度上被设计为6级,按照地震的加速度值进行了分组,场地类别为II级。在对地震波的分析中,采用了阻尼比的分析方法。见表3。对于地震作用下的结构设计,该工程采用了中科院的结构抗震设计软件进行了计算,计算的内容包括地震周期、作用、折减系数、刚度影响等。经过计算,结合实际,只要结构设计符合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规范要求,能够使得剪力的平均值小于震型分解反应中的结构内力要求,就可以保证建筑结构对抗地震的破坏。2)建筑结构在遇到罕遇地震的结构分析。根据建筑结构的弹塑性静力分析,建筑结构的非线性可以按照弹塑性动力时程的原理进行计算。例如本工程中的自由度高柔体系为5S,那么弹塑性静力推覆可能需要的周围不能大于2S,因此,根据有关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的规定,结构构件中的内力和变形、位移等,需要采用弹塑性动力分析的方法对震波进行研究。将地震波最终计算得到的结构的平均值作为设计的依据,按照弹塑性实程的方法,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设计。工程中结构平面的45°斜向正交布置的结构方法,使得弹塑性时程分析要对结构地震相应地进行地震波的分析、补充验算。得到的结论是,当结构在45°的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度应保持在0°和90°为最佳设计思路[5]。因此,根据计算的分析,工程选用了两种度数作为主要分析的方法,将最大层间的位移角和转换层的层间位移角的抗震性能以及目标进行了设计,针对罕遇地震作用的剪力和倾覆弯矩的设计能够对抗大型的地震,使得结构进入了弹塑性极端。3)工程的主要构件的抗震性能的分析。楼板的抗震性能通过地震增大系数法,对于地震作用下的楼板应力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得出在弹性大地震作用下的转换层楼板的应力计算图,得到转换层在地震作用下不屈服的性能指标,然后根据标准层薄弱部分的截面法的分析结果,得到楼板的合成剪力、转换层对框、支柱、加强区的剪力墙等部位的内力分析结果。见表4。 3结语 关于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思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实现了以实际震害为背景的抗震设计,而且随着国际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在充分把握结构、变形、受力等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注重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设计目标的整体分析和优化[6]。当今的结构设计已经在结构弹性分析和弹塑性分析的基础上,能够整体确立结构的基本特征,布置结构平立面,验算出结构构件在地震反应下的性能目标,给予设计准确的计算结构的指导,同时经过振动台的实验给予论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思路还将不断得到扩展。 作者:吕杨 单位:重庆雅凯斯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究:中职计算机教学法研究 本文作者:单智峰 单位:浙江省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朝着多功能化、工业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之相应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职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分析,就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以计算机应用理论知识为基础,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教学 结合到计算机教学来讲,提醒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虽然班里大部分学生对电脑很熟悉,但是电脑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由那些配件组成?各自又有哪些功能?对于这些知识,他们却浑然不知。因此,在教授该内容时,我将课堂移到机房,把学生分成3人一组,每组一台电脑,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结合实践操作,把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出发,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 计算机纯理论知识教学枯燥,因此在授课时可用比喻法、故事法进行教学,这样既可贴近生活实际,又可把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事物。比如在讲到计算机处理信息过程时,可将电脑处理信息的过程比作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电脑通过输入设备从外界获得信息,正如人通过耳朵、眼睛获取信息;电脑用存储器存储信息相当于人脑记忆信息;电脑用中央处理执行各类运算和命令,相当于人脑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电脑通过输出设备输出运行结果,就相当于人通过手势、嘴向外界传递信息;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通常我们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1)定义: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2)具体实施形式:①讲解教学方法;②谈话教学方法;③讨论教学方法;④讲读教学方法;⑤讲演教学方法。(3)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①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②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等特点;③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1)定义: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2)运用发现教学法与探究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①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②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③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3)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的基本步骤:①创设问题的情境;②选择与确定问题;③讨论与提出假设;④实践与寻求结果;⑤验证与得出结论。 3.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 (1)定义: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2)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中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基本要求:①示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操作和讲解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在示范教学中,教师对实践操作内容进行现场演示,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学生边做边学,理论与技能并重,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②模拟教学法在模拟情境条件下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通常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后,实践操作前进行。③项目教学法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而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主张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通过完成教学项目,能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既掌握实践技能,又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既学习了课程,又学习了工作方法;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注重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是对其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由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强化过程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促进其主动学习。教师也应该由课程评价的裁判者逐步转变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鼓励者。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法。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强、抽象、更新快的特点,但不同的内容对教学法有不同的要求,并不是某一种教学法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 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究:中职学前教育计算机教学探究 1强化学生计算机功能性认识 幼儿学生对于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具备深刻的记忆掌握和模仿学习能力,因此,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则是幼儿教学的核心部分,所以学习计算机教学软件的制作和使用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内容。相较于只靠教师的口头传授,计算机课件的使用则能更加的调动幼儿的专注力和模仿力。所以加强计算机功能性的认识和学习是中职幼师学前专业学生职业属性所要求的,只有加强了计算机学习,才能在职业领域内更好地展现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科学实施计算机课堂教学策略 在端正了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认识和态度了,教师则需要结合学生和就业属性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科学地实施计算机教学活动,使计算机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业的需要,做好幼儿基础教学工作。 2.1扎实理论知识 理论基础知识是实施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础,中职学生可能会粗略地熟悉计算机的使用,但是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功能性方面的知识还是比较缺乏,所以教学需要规范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系统化,按照学习和工作需求,有步骤、有计划的完成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更熟练地运用于实践,所以说,理论知识是构建计算机实践的必备基石,中职学生要制作出适合幼儿年龄需求和个性特点的精美课件,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比如,包括基础的word、excel的使用、PPT的制作等各项办公软件的学习使用,中职学生以前可能会简单的使用word、excel,但是对于其中的细节或技术方面的内容还不熟悉,而这些内容则是必备的工作使用范畴,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信息内容逐渐想向深层化的内容的学习。 2.2加强上机实践训练 上机实践是检验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必须步骤。所以,教师不能只强调基础知识和口头的使用方法,而是要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实践操作过程中,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再加上,学生对于上机实践的积极性远超过课堂上的纯碎性的口头讲述,上机实践对于知识的掌握、记忆和使用情况会更加熟练和持久。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即熟悉各项软件的使用技能,进而很好地为辅助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作。 对于上机实践,教师也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而是要求学生正确的使用目的完成操作步骤,比如根据制作课件的需求,制作PPT,动画或声音等等;同时,在上机实践中,学生也可以自主模式计算机操作程序,看看不同操作步骤和工具使用下的制作结果,这样可以有效发挥计算机的使用功能,拓展学生的实践思维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另外,应试教育下的中职学生,常常是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书面考试技能,而对于上机实践则缺乏坚硬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师活动的时候,应多结合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上机实践时间和机会,另外,在考核学习结果的时候,也应该综合学生的书面分数和上机实践分数,这样在考试的压力和驱动下,才能实现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使用能力的共同提高。 2.3实施任务分配,拓展计算机实践技能 对于计算机的熟悉和使用,不能只依靠上课时间,教师可以实施任务分配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机房制作系列完整的教学课件,也可以进行自主的多形式、多角度的设计,便捷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幼儿教学的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另外,计算机的功能性是不具局限性的,它对于教育教学的辅助性功能也是多元的、强大的,而学生作为计算机的使用者,要善于挖掘和使用这些功能,使中职幼师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更加事半功倍、受益匪浅。 3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中职幼师学前专业学生而言,要加强计算机教学,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既要创新教学方法,也要拓展教学实践,强化上机实践技能,同时开放学生计算机的使用程序,突破思维局限,加强讨论交流,享受计算机给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便捷,实现计算机对于教学的辅助性功能以及强大的驱动功能。 作者:苟弘仁 单位:甘肃省甘南师范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究: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创新理念的运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的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中职计算机的教育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是因为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存在很多的缺陷,所以该文主要是运用了创新的教学理念来对中职计算机教学进行分析,主要是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来实现,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巧,将学生培养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分析 现代社会所需要计算机人才是专业型的计算机人才,掌握着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而中职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为较强的学科,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运用创新的理念,教学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一个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工作。而且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中职计算机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采取措施进行分析。 1创新的教学理念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1.1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创新的理念对中职计算机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长远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是个需要人才的社会,而这些人才应该具备一个灵活的头脑,具有创新意识和多项思维的能力。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培养技术型人才,那么,创新的教学理念就显得格外重要,也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2提升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变,中职计算机教学也发生了大的变动,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结合当今社会的需求,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制度,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的思维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而且还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以及促进学校长远发展[1]。 2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以及不足 2.1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1)与实际操作相比,学生更缺乏理论知识。中职计算机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还不太成熟,爱动,爱玩,上课的时候容易出现走神、小动作多、睡觉等现象,这样容易导致对理论性知识缺乏兴趣。而计算机网络往往比较能够吸引中职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也往往表现在实际操作的能力上,所以学生无法真正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和技巧,不利于长远的发展。2)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为主导。创新教学理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探索,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而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根据学生们的爱动,爱玩,以及思想并未完全成熟、缺乏对理论性知识的兴趣等,创新的教学理念在中职学校还有待提高。而对于教室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仍是他们的主要教学方法和理念,教室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理念想要与时俱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2]。 2.2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不足 1)脱离社会的需求。大部分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脱离社会的需求,教学的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脱离,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技巧和实际应用能力。中职学校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一味的高度模仿高等院校的教学方法,却忽视了与高等院校学生之间的差别。其次,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简单,不细致,而课堂的讲授方式也便捷、方便,不能深入去讲解,最后导致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掌握差,可能会导致毕业面临着失业的情况。2)教学违背实际应用。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教师讲课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堂课枯燥乏味,讲课内容单一,导致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听课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低下。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差,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对能力,最终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工作难找和面临着未找工作已失业的现象。3)专业设置不合理。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学生的知识也都大同小异,知识水平整体比较低,大多数都从事一些工资低的、专业水平较低的工作。如:从事计算机的维修与销售等职业,而不是从事一些软件开发、网页设计等工作。这种问题的局限性也与学校的办学条件、老师的教学水平、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关系,最终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差[3]。4)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低,资历不够,虽然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不需要要求较高的学历,但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应该具备的责任心。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这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职计算机学校的老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思想禁锢,缺乏创新能力,也没有跟上时代的需求与时俱进,导致教学速度慢,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方式落后,最终导致学生计算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掌握差,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解决中职学校计算机问题的对策 1)教学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改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理念和方法,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就业的导向,教学的模式也应适应社会的需求。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变的社会,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改变。中职计算机在开展专业的知识教学时,应以就业为导向,在培养目标、技能操作以及课程设置方面,以适应社会需求为主,关注计算机市场的变化,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综合型计算机人才[4]。2)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能力。中职计算机教学在运用创新的理念同时,不仅让学生掌握理论性的计算机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掌握实践能力,增强实践操作的能力,学生也应该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操作能力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的实践中去不断地深入挖掘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真理,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自己实践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激发以后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自身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更新,完善学校自身的基础设施,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去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3)改变传统模式。要想中职计算机更好地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首先就是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培养全新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技巧,将学生培养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师也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还应该寻求有趣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提高对课堂听课的效率,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4)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计算机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教学方向应适应社会的需求[5]。 4结束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立足于社会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另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技巧,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作者:陈平 单位:广东省阳江市卫生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究: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论文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改革 计算机技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正朝着巨型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计算机本身的性能越来越优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而使计算机成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从目前就业市场看,计算机平面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师、动画设计师、多媒体设计师、数字视频合成师、网页设计师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计划的改革 在教学计划方面,中职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为主。以培养学生对“一个方面学精、学通”为主导思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一般采用三年制,那在这三年中,要合理地安排三年的学习。在前两学年中,每学期既要适当地安排一些基础课的学习,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计算机专业方面专门化学习实践,最后一个学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专长提高训练,安排学生到不同的地方进行实践实习,使每个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学习得到专业性的提高。具体安排为: (一)第一学年: 1.进行办公软件、文字排版方面的加强提高,使其能适应各种办公自动化的需求,具备电子文档的管理能力。 2.进行计算机平面图像设计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提高观察力和鉴赏力,加强平面设计创作能力;通过使用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软件能够完成一些平面设计。如广告的设计、标志的设计、包装的设计等。 3.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学习。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简称CAD。 (二)第二学年: 1.进行动漫设计的学习。动漫设计是通过现代艺术之理念和现代艺术之能力实践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理性思维和创作鉴赏能力;能使用三维动画软件工具进行三维影视动画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够独立完成动画设计、动画编辑、动画创作等创意任务。培养影视动画领域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2.进行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维护学习。 3.进行网页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网页设计的软件应用,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网页设计人才。 4.进行网络的安装和维护,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使其能掌握Internet网的接入技术及局域网的安装和维护。 (三)第三学年: 1.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提高训练。 2.学生进行社会实习实践,提高自身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社会需求是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决定因素,对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我们就培养哪一方面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对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改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软件的不断更换变代,我们不能停留在老地方,固步自封,要大胆尝试,开设一些实用操作性的课程。可以适当地去掉一些理论较强、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理解能力的课程,如:BASIC,C++,VB等。 四、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职学校很大一部分还采取传统的教育课堂教育学模式,但在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中职学校,需要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一些改变。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辅进行教育教学,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现正在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转变。在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自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是新型的科学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充分地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三)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实践教学的特点。教师应采用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总结,探索出一条适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之路。综上,我相信,经过我们不断努力,中职计算机专业会向着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中职计算机专业会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适用型技术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会丽 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黄金工业学校 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究:分层教学下中职计算机教学论文 1小课题研究的概念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小问题,研究切入点小。比如,如何进行课堂导入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实验课学生不愿动手操作怎么办,学生上课时经常玩手机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具体、很细小,无法立项,但它们恰恰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遇到的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教师研究这些小问题,既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水平,可谓两全其美。小课题研究的投入相对较少,一般由个人独立完成或两三个人共同研究,所以人员投入少;小课题研究的都是课堂中常见的小问题,所以一般不需要额外支出,花费的财力、物力较少;小课题研究主要是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了,马上转入下一个问题的研究,研究周期较短;采用的也都是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案例研究、读书和文献查阅等;研究成果也较灵活,不需要撰写长篇的结题报告,可以是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精品课例等。 2小课题研究的实践 教师在每天的教学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以解决,比如查阅资料、与同行探讨或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等。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解决问题方案。这些工作我们经常在做,但如果我们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好好梳理、总结一下,就是一项有针对性和成效性的小课题研究。要想有效地将我们经常做的这些工作转换为有价值的小课题研究,首先,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知道如何将“小问题”转换为“小课题”;其次,确定好研究的课题后,制定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在实践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办法;再次,梳理、总结研究的心得体会;最后,展示研究成果,并与同伴分享、应用研究成果。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2.1发现问题 小课题的选题源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平时教学中要特别留意所遇到的问题。笔者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时发现,教师布置了操作练习后,有小部分学生很快完成练习后就睡觉、玩手机、和同学说话,使得没有完成练习的学生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 2.2将“小问题”转换为“小课题” 出现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对部分学生而言过于简单。受生活环境、个人兴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就会出现有的学生觉得较难,有的学生觉得过于简单的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材内容简单,也很实用,非常适合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学习。如何让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兴趣上这门课?如何充分发挥基础较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带动全班学生一起学习?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选择教学内容非常重要。虽然使用的教材是规定好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大纲要求的,但教师可以针对知识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让学生感到学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和挑战性,使没有基础的学生“吃得好”,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由此确定课题———分层教学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研究。 2.3做题 2.3.1确定研究方法 在确定好研究课题后,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对小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本次研究内容,笔者选择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各班学生现有的计算机水平;文案研究法,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对教学内容“分层”,并通过网络等途径搜索相关内容,增加拓展内容;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采取边实践边研究、改进的方法,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课堂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眼神、表情、回答问题及完成练习情况等,及时获取本节课的各种信息,比如知道本节课的情境导入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是否适合等,以便适当调整。 2.3.2制定实施方案 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了解各班学生原有的计算机水平。以笔者所教授的2012级护理9~15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7个班95.8%的学生用过计算机,但由于条件限制,经常使用计算机的学生只有18.5%。学生用计算机经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聊天、听音乐、看视频、看小说、购物、查资料等,而对上网之外的其他功能知之甚少。可喜的是96.7%的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愿意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其中部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明确提出通过学习想要掌握的内容和达到的水平。这些资料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加工,尤其是对确定课外拓展内容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其次,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并结合问卷调查情况,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知识、飞跃进阶和课外拓展3个层次。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设为基本知识,基本知识是全班学生都要熟练掌握的内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一些操作小技巧以及教材上没有但又很常用、很实用的知识作为飞跃进阶内容,把一些高级的操作技巧和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作为课外拓展内容。比如Word中可以把给文档加密设为飞跃进阶内容,把插入尾注和脚注设为课外拓展内容。对教学内容分层的同时,设计与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案例和练习。教学中,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挑战自己,进一步掌握飞跃进阶内容,突破课外拓展内容。 2.3.3反馈 观察学生上课时的反应,并通过提问和展示、评价学生作品等途径了解教学效果;课后根据教学效果结合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中职生大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动手操作的欲望很强,而且有股不服输的精神。教师要正确引导,抓住他们的好奇心,让其把这种不服输的精神用到学习上,在班级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上课时,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展示、点评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运用飞跃进阶和课外拓展知识完成练习后的效果,都很羡慕、好奇。于是他们不甘心只掌握基础知识和完成几个简单的练习,遇到不会的操作时,他们自然而然会问同学或老师。一次次提问、一次次讨论的结果不仅仅解决了某些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能力,增加了自信,逐步提高了计算机水平。而且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讨论,课堂学习气氛越来越浓厚,玩手机和说话的学生明显减少,教学秩序明显改善,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2.4结题 结题就是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这一过程既是教师反思的过程,也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根据确定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最终小课题研究成果为:问卷调查的调查研究报告;编写飞跃进阶和课外拓展教学内容与相关练习题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课堂的教学反思;以案例形式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优秀的教学案例。 2.5成果推广 将总结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运用到教学中,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提升,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可以完成理论到实践的二次升华。本次小课题研究所编写的飞跃进阶和课外拓展的教学案例及练习题集,为教学提供了书面资料,方便了今后的教学;教学反思及时总结了教学中的不足与成功之处,及时记录了处理教学过程中一些偶发事件的灵感和闪光点,对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本次小课题研究,解决了现有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展示和点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拓展内容的同时,引发了其他学生的关注,进而带动其他学生一起探究,“先进”带动“后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合作过程中他们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进一步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小课题研究解决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于一线教师是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科研方式。每一个小课题研究的过程都是教师不断沉淀、积累的过程,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研究成果整理、归纳、应用、推广,对提升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实践水平有很大促进作用,对同行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聂玮 单位:茂名卫生学校
浅谈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透析 摘要:市场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无论足来自于社会的雷求,还是竟争对手的压力,无不要术其必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才能迎合的客户要求,从而最大限度的谋求利润,使得企业能长期特续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开启市场大门—市场曹峭,一直深受企业家和学者的关注。本丈以营梢理论为塞砍,分析传鱿营材的问趁,对市场营梢发展的街趋势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营销目标市场细分品牌战略营销网络营销服务营销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等新时代的背景下,企业为了稳定的发展,赢得最大的利润不停的探讨着市场营销这个课题。如何通过市场营销这个利器,以发掘出企业的谋生之路,是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了市场营销的发展,传统的营销方式巨大的成本造价,使企业的目光转向品牌战略型市场营销;同时消费者观念的改变也推动了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的发展,市场正由卖方垄断向买方垄断转变。消费者的消费主动性增强,个性化消费及客户服务管理逐步成为消费的主流;此外,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网络营销奠定了现实基础,现代的企业市场营销方式正在打破地区分割,走向电子商务网络型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1营销理论的概述 1.1营销的定义 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定义为: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并同他人交换产品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也就是说,营销是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活动总称。 1.24P营销 20世纪50年代末由JeromeMcCarthy提出的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营销策略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重视产品导向而非消费者导向,代表的是企业立场,被营销经理们奉为营销理论中的经典。 1.34C营销 舒尔兹教授为首的一批营销学者提出了客户(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的4C营销理论,进一步发展了4P营销理论和方法。主旨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1.44R营销 Schultz提出了4R营销即关联((Relativit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和回报(Retribution)。4R营销是以关系营销为核心,重在建立顾客忠的营销模式。 5.54S营销 目前,一些学者提出了满意(satisfaction),服务(service)、速度(speed),诚意(sincerity)的4S营销模式。 2传统市场营销的问题分析 受到经济条件及营销技术方面的影响,传统的市场营销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企业不探索新的营销方式的革新势必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营销组织构建不合理 职能式,部门间的关系缺乏沟通、协调难,协调方式是靠规章制度和权利等级结构形式特征是金字塔式,组织活动特征是稳定、重复、单一,主要结构单元是职能部门,分工是高度分工和专业化,权利的集中程度是高度集中,注重权威,管理层次多,中间管理层比较庞大臃肿,管理范围比较窄,信息流向是以纵向为主。 2.2营销策略的盲目性 企业的宜传、广告和营销策略是针对目标顾客的,成本高,而且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商业流通循环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三部分组成的,生产者不能直接了解市场需求,消费者也不能直接向生产者表达对产品的需求,因此,造成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盲目性。 2.3营销方式滞后 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方式造成了企业营销的局域性、信息不对称、边界明确、经济活动简单,垄断现象严重,反应缓慢。尤其是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由于认识不足,或企业自身条件的局限,企业在管理客户资源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 2.4企业面临的环境压力 市场环境的变化、技术的更新、企业规模的扩大及成长……无论那个企业它所置身的市场和社会环境都是在变化的,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市场、赢得客户对产品的信赖等必须在市场营销模式上进行探讨和革新。环境的变化包含竞争对手实力加强、相似产品的威胁、顾客对产品的选择性等。而传统的营销组织过于正规化、集权化、机械化,使得企业营销及方法在新的环境下不能做及时的调整,营销了产品的销售额;传统的营销技术已经落伍;各种技术特别是信息化技术,使得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现代化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3.1目标市场细分营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顾客的购买心里和购买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更多地通过分析来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商品。这就由于产品的种类、型号、包装、质量等层次多样,使得顾客在选择产品时的购买心里细腻化,更注重通过分析比较决定哪种是商品是适合自己的。另外,不同年龄的顾客、不同地区、客户价值等因素也决定了,顾客对商品的选择的差异性。因此,企业的市场营销向目标市场细分的趋势转变。 目标市场细分是企业走进顾客心的金钥匙。目标市场细分策略即是围绕营销目标而制定了根据消费者对产品和营销组合的不同需求,把市场细分为有不同需要、性格或行为的购买群体,勾勒出市场细分的框架,使企业找到营销目标的细化途径,确定满足顾客需要的获得最大利益的营销细分策略。目标市场细分的营销从细分前的调查谁备、确认细分指标、细分描述、选定细分市场及细分后的产品定位等为市场营销制定了一个完整的以客户为核心的,产品定位规划过程。在产品同质化、相似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目标市场细分给企业的产品定了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来体现产品的个性差异,是企业获取竟争优势的必要行动。 3.2品牌战略营销 在现代经济中,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对任何企业来说,打造强势品牌,已成为其保持战略领先性的关键。首先,品牌的重要功能在于通过其价值创造为企业提供利润增长的源泉,为企业扩张寻求途径。一方面表现在品牌为顾客提供感知价值,即品牌可以方便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顾客通过品牌名称、品牌标识的认知作用,加工,整理有关品牌信息,从而增强购买信心,提高自身对品牌的忠诚度,缩短顾客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品牌的忠诚度能够直接转变成未来销售增长。选择知名的品牌,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一种省事、可靠又减少风险的方法。尤其是在大众消费者领域,同类产品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牌一般都有几十个。面对如此众多的商品和服务提供商,消费者是无法通过比较产品服务本身来做出准确判断的。因此,品牌战略的市场营销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产品的标志,也树立了企业的形象。 品牌战略市场营销是企业的招牌。品牌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其在消费者的心里逐渐形成了企业的象征性符号,同时品牌化的市场营销缩短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加速了企业产品的销售流程,缩短了经营周期,加快了盈利过程,提高了资产价值。 3.3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 几年前B2C刚开始动作的时候存在三大瓶颈:上网人数,网上支付和配送问题,现在都有了极大的改观,网络营销已开始被很多企业采用,网络营销活动正异常活跃地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网络通讯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实现电子商务是企业能够在愈演愈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子商务不仅对于传统企业的管理,如计划、组织和控制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于企业的研究开发、采购、生产、加工、制造、存储、销售以及客户服务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是建立在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网络营销。集网上商务管理和网络交易活动为一体的集成化网络营销方式。包括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电子账户、交易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为一体的全新市场营销模式。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模式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开拓了企业的市场空间,提高了企业效益。 3.4其他营销 随着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客户服务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竟争力的又一筹码。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更加关注客户服务所带来的价值,即服务是产品功能的延长。优质的客户服务管理可以稳住老客户,留住回头客,发展新客户。在今天的服务经济中,企业要提供高质量的客户服务,赢得顾客忠诚,走客户服务管理趋势也是新型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此外,与节约相匹配的绿色营销、知识营销等也是目前市场营销充满了活力,为企业长久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浅谈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探求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发展的三大新趋势论文 摘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营销现状,重点介绍了今后可能成为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发展的三种新趋势:涡轮营销、绿色营销和定制营销,希望能对我国企业的营销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涡轮营销绿色营销定制营销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营销已成为公司经营与管理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公司管理者的重视,营销大战也愈演愈烈。各种营销方式,像绿色营销、品牌营销、定点营销、文化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等,层出不穷,不断更新。认真探索和研究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涡轮营销战略 涡轮营销策略是指整个公司像涡轮那样不停地运转,公司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更快地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争取以快制胜的一种营销方式。涡轮营销又称速度营销。实施涡轮营销策略的公司主要在四个环节上压缩时间,即:创新、生产、后勤和零售。 1.1创新在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新产品的创新速度一旦减缓,就可能导致产品开发失败。在美国,麦金西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新产品在预算经费内开发完成,但比计划时间晚了6个月出售,那么在开始的5年内,利润将大约减少33%;而如果产品在计划时间内及时推向市场,即使超出预算经费50%,利润也几乎不受影响。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公司各部门之间是一种顺序传递的关系,一部门完成了它所有的工作,再交由下一个部门继续开发,其中任何一个部门受到阻碍,都会导致整个产品开发速度减慢。为了加快产品的创新速度,美国许多公司采取了一种叫作“产品同步开发”的方法。具体作法是:公司从营销、财务、设计、制造和法律等部门(甚至供应商和客户)中抽取一定的人员组成“产品同步开发”小组,这些小组成员将参与新产品从开始开发到开发完毕的全过程。公司的管理者向“产品同步开发”小组描述对所要开发产品的大体构想,如产品的类型和需要作者简介:黄卫民.男,1970年生,1994年山西大学本科毕业,讲师具有的一些特点等,但一般不会规定具体的开发计划和特定的一种产品,然后就放手让“产品同步开发”小组以最快的速度开发所描述的产品。小组所需要的任何资源和所提的任何要求,公司都会尽量加以满足。“产品同步开发”小组的方式较之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优点在于:如果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个环节的开发人员可向其原所在部门求援,而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同步”地继续进行各自的开发。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公司都采用了“产品同步开发”小组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新产品的开发创新时间。 1.2生产生产环节速度的提高主要依靠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如丰田公司过去生产一辆定制汽车需要5个星期,现在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只需要3天就可以完成。 1.3后勤公司可以通过有效的物流管理,如实施零库存管理、开发快速供货系统等,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减少运作成本。像佐丹奴等著名的服装制造商都采用了“快速反应系统”,将其原料供应商、生产工厂、销售中心和零售店的信息系统联成网络。通过有效地管理后勤,他们可以使来自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得到及时的满足。 1.4零售在零售环节上实施涡轮营销对于食品、饮料等行业的公司尤为重要,因为能否更快地或在其他竞争对手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如在天气恶劣的日子里或边远的地区),成为衡量他们竞争力、能否赢得长期顾客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美国多米诺比萨饼店是在零售环节上实施涡轮营销的使者。它向顾客保证半小时内送货到家,否则将免费赠送或低价出售比萨饼。为此,公司在货车上安装了烤箱和电话,在通往顾客家的路上就可以将比萨饼烤好,成功地实施涡轮营销使其在美国比萨饼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变幻莫测的商场中,抢先一秒就能获得竞争优第6期(总第81期)机械管理开发2004年12月势,宁早勿晚是盈利的前提。我国的企业也不妨在创新、生产、后勤和零售四个环节试着减少时间消耗,提高运作效率,看看涡轮营销的威力。 2绿色营销策略 绿色营销策略,是指使产品成为绿色产品,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运输、销售等四个方面全面实现绿色化。从广义上讲,产品绿色化包含了三层含义,即:生产环境绿色化;生产过程绿色化;产品本身绿色化。实现产品的绿色化,一般主要有以下途径:(1)节约能源和资源。目前,由于过度开采,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甚至枯竭,因此,节约资源和能源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及有远见的企业家的共识。在国外,一种“非木材纸”正在大力推行,成为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典范。(2)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危害,这就需要企业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尽量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目前,国外一家公司已经开发出一种不用化学药水冲洗而通过普通日光就能显示出照片的胶卷,这种产品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3)开发替代品或新产品。对那些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品,企业应尽早研制和寻找替代品,或者开发新型的产品。以电池为例,传统的碱性电池中含有有害物质铅和汞,这种电池在生产和使用中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当消费者使用完毕丢弃于垃圾中时又会严重破坏环境。长此以往,我们的地下无异于埋伏着成千上万的“定时炸弹”。因此,环境保护需要企业开发一种新型的无污染的电池。目前,一种新型的、高性能无污染的绿色电池已经研制成功,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除此以外,产品绿色化的途径还有很多很多,有待于企业和科研人员的进一步研制和开发利用。实行绿色营销策略,企业除了要掌握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以外,还应从内部管理人手,这就是绿色管理问题。所谓绿色管理,就是将环境保护观念融人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从上层决策到基层实施,从机构设置到人员培训,从产品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从决策者到全体职工处处树立环保观念,使企业及其产品适应环保时代的需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定制营销策略 早期市场上,许多卖主根据每位顾客的要求设计产品。例如,裁缝为每位特定的顾客量体裁衣,鞋匠根据每个人的脚的具体尺寸做鞋,这可视作定制营销的雏形。在今天,尤其在我国的农村,仍有顾客定制衣服、鞋帽等用品,但总的说来,为了降低成本,取得规模经济,制造商一般都大批量生产尺寸一致的产品,统一出售。但现代的定制营销正以大规模定制的方式卷土重来,它主要指公司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单独设计某种产品,来满足每位顾客特定的需求。定制营销可看作公司划分细分市场的极端化,即将每个顾客个体看作一个细分市场,因此定制营销在西方被称作“顾客化营销”。美国有一家叫做SoftWareSportsWear的服装店,店内安装了一套由摄影机和计算机组成的系统。对于每位顾客,摄影机先进行拍摄,然后将拍摄结果交由计算机处理,计算机可以诸计算顾客的身高、胸围、腰围等数据,接着在屏幕上显示出顾客身着各种新衣服在正面、侧面、后面等不同角度的视觉效果。顾客可以从150多种样衣中选出自己中意的一种。通过网络,有关顾客选中的衣服式样的数据被传送到生产车间,几天后,顾客就可拿到成衣。定制营销策略实际上是让顾客参与完会符合自己需要的产品的制造过程,自助餐厅在我国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顾客对这种方式的偏好。当今社会倡导个性化,追求个性化消费的顾客越来越多。定制营销具有无限生机与希望。因此,即使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全面开展大规模定制营销的实力,也应早早做好准备,如先在销售条件方面进行定制营销,让顾客在一系列营销组合中进行选择,如不同的产品特征、付款方式、技术服务、培训计划等。 浅谈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不少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迷失了发展方向。而明确该时期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则有助于企业打开目前的市场营销局面。因此,本文在分析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应对策略 一直以来,企业的市场营销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也应该加强对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认识,从而根据新时期的经济特征采取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因此,有必要对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展开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众多企业的发展。 一、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发展新趋势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市场营销开始更加注重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将以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为市场营销目标,并且开始关注长期性客户群体的培养问题。所以,更多的企业开始重新看待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并且开始进行广泛的合作,从而实现对各种营销资源的有效整合。而通过与竞争者建立营销伙伴关系,则能够以共赢为市场营销目标,从而实现企业之间的各种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联合运用。 (二)逆向化发展 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营销理念得以建立的背景下,传统企业开始寻求自我突破,其市场营销也开始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化成以消费者为中心。而这种营销理念反映出了市场营销的逆向化发展趋势,企业开始以当前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进行产生的生产,并且根据消费者的价值观进行产品的营销和推广[1]。为满足目标消费者群体消费习惯的差异性问题,企业也开始通过加强与客户的沟通进行产品使用价值的深层次开发,从而实现企业和客户的双赢。 (三)柔性化发展 不同于过去的时代,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不再以铁腕为主。就目前来看,企业的市场营销开始注重营销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企业也加强了对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工作人员的引进,并且开始以弹性方式进行员工的管理。同时,为了发挥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企业开始采取柔性化的方式督促员工进行自我提升,并且注重每一名员工的营销观念[2]。而通过集思广益和不断反思,企业也能够通过协调不同的营销观念实现力量的集中,从而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保持通畅的合作。 (四)混合化发展 在新经济时代,不少企业开始以世界为平台进行自我发展。为吸纳更多的长期客户,企业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为实现这一目标,一些企业通过加强与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乃至政府的合作进行自身形象的塑造,从而使企业的知名度得到一再提升。而伴随着营销领域对非营销领域的渗透,企业的市场营销也开始向着混合化发展。 二、应对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策略 (一)实现企业的联合营销 面对新经济时代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企业应该从整体角度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问题。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需建立战略合作联盟,从而通过加强资源的利用实现共赢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够通过联合营销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并且进一步进行自身规模的扩大。为此,企业可以与不同领域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在有效拓宽企业产品配送渠道的同时,加快企业的市场营销速度,继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二)注重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和营销策略的制定,从而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根据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市场营销目标的制定。具体来讲,就是根据不同客户的差异性需求,设计不同的产品,并且根据产品的特性进行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3]。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够吸引更多的目标消费群体,并且逐步拥有长期客户,继而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三)采取柔性营销管理方式 对于企业来讲,人才将是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取得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企业需要采取柔性的营销管理方式进行营销人员的管理,从而在发挥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为企业和客户建立一个良好沟通的桥梁。在营销人员管理上,企业需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并且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营销团队的交互学习,从而使其共同进行客户潜在价值的挖掘。而通过制定弹性考核指标和加强员工组织培训,则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四)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 在混合营销时代,企业想要进行市场占有量和市场营销领域的扩展,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因为,只有具有一定的品牌价值,才能给予企业足够的资本与其他领域的先进企业合作,从而通过借鉴该领域的先进市场营销模式进行市场的不断开辟。为达成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加强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从而在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同时,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而加强该类营销活动的开展,也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和品牌知名度,继而帮助企业实现最终的营销战略目标。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想要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还要认清目前的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采取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从而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相信本文对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的发展新趋势展开的研究,可以为现代企业制定新时期的市场营销战略提供一定的指导。 浅谈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对策 摘 要: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企业现状,适当的进行转变竞争策略势在必行。而如今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理念在现代企业中都尤为重视,把握住消费者偏好和市场营销环境变化趋势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中心研究对象。 关键词:市场营销;营销管理策略;趋势 一、市场营销新的变化趋势 1.从短期的营销策略转型到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短期的营销策略是需要产品在短期内收获大量的利润,而可持续发展策略需要企业在长期收获利润,这需要这企业的各个部门协调分析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可以使企业更好的面对以后的发展动向,企业可以稳步的前进。它注重于产品的维护方面,努力创造有特色的产品,使消费者对本产品的信赖度提升,形成可以使顾客更有满足感的经营理念。 2.由原来的单个产品的营销转到系统的营销 现在不论是走在哪里都有无所不在的商品,进入商场的时候,给我们的是系统性的消费。往往都是一站式消费,只要走到商场,它就可以提供给我们穿戴的商品,逛累时可以提供休息和用餐商品,最后还可以提供娱乐处。以前的营销也就是单一化,如果消费者想有别方面的需求就需要去另一个地方。现在的营销理念给消费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使企业的利益有很大的提升。 3.市场营销对象趋向于大众化 企业面临这着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营销策略,产品的需要也趋向于大众化,因为大众化的产品可以使企业有着更长久的发展。科技产品的大众化,例如傻瓜相机的发明,现代科技的简单化,这些东西的发展可以使能多的大众接受科技,产品才会普遍营销出去,这也就是现代市场的大众化营销趋势。 4.目标市场的细分化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目标市场有了细分化。首先由产品的种类分有质量,价格,品牌,型号等,供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选择。其次企业还会对消费者进行分类,把他们的喜好的类型,年龄,性别等分类。运用这些来分析产品会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以及它的畅销程度,以便下一次的产品研究。 5.品牌营销趋势 品牌逐渐在消费者的眼中重视起来,企业发现到消费者的这一变化把消费者的需求认识清楚,认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现如今不管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目标都在做大品牌,有更高的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提升品牌在消费者眼中的认识。企业想运用品牌战略进一步的提高收益,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顺应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应对策略 1.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的八大营销策略 营销的内涵十分丰富,掌握正确的营销手段不仅能够提高营销的效率还会使企业得到事半功倍的发展,根据我国实际,在营销过程中,有八大策略需要尤其重视,一个是功效优先策略,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首要动机就是产品的功效,因此企业在营销中要注意对产品功效的认识和重视;二是价格适应策略,企业要制定合理的价位,使其要得到大众消费群体的认同,还要与不同类型的众多产品的价位相当并且所得利润也需要相当;三是品牌提升策略,要注重改善和提高影响品牌的各项要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刺激源头策略,通过营销活动,不断地刺激消费者购买需求欲望,实现最大限度地服务消费者;五是现身说法策略,用真实的事实进行产品宣传;六是媒体组合策略,将宣传品牌的各类广告媒体按适当的比例合理地组合使用,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树立和提升品牌形象的策略;七是单一诉求策略,根据产品的功效特征,选准消费群体,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最后是终端包装策略,要根据产品的性能、功效,在进行商品交易场所直接对消费者进行各式各样宣传。 2.注重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提升 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一个企业只有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企业形象,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在产品生产中首要的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其次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注重品牌效应的影响力,树立本品牌在消费者群体中的良好口碑。大力宣传企业品牌故事文化,加强与学校、政府等非营利性组织的合作,通过这些方式来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得到社会的关注与信赖。 3.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将其与市场营销新趋势相结合 应该把市场营销新趋势与企业管理制度相融合,在企业研发开始到营销的各个流程的管理中,积极建立与新趋势相匹配的组织管理制度,把握对新趋势下的经济性、可控性、实施进度等的管理和评估。其次要建立消费者偏好管理制度,消费者是企业在制定产品营销策略时,所选定的消费群,在新经济时代大背景下,企业应当先对消费群体的产品功能性利益需求和情感需求双方面出发,充分及时、准确的了解消费者偏好,建立起相关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为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创新决策和营销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4.创新营销组织形式,加强企业营销与网络信息的融合 企业营销的良好运转离不开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协调配合,企业的营销工作者应该全面考虑市场营销组织形式,提高营销应有的灵敏的反应能力,积极开发网络营销,将网络信息与企业营销有机的结合,促进商品流通渠道的多样化,从而能够从容应对市场发生的变化。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是简单的满足物质需求,而是对美好环境越来越重视,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消费观念,因此要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重新创建更具科学性、高效性的企业绿色组织形式,加强对绿色营销理念的发展,在营销时要整体表现出和谐发展的概念,重视考虑产品在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废料处理等方面的问题,保证消费过程中确立有利于和谐发展的市场营销策略。 作者简介:方冰,女,辽宁铁岭人,本科,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浅谈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在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如何采取措施,应对发展挑战,成为相关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趋势;应对策略 旧经济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将侧重点放在了广告上,以此来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新产品。然而新经济时代下,市场营销不再是广告,而是通过无形的手段来宣传产品,让用户了解产品的优势,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是否要购买这一产品。 一、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一)营销理念:由传统观念转向可持续发展 在以前的营销过程中,很多人将目光放在短期利益上,为此,在以前的市场营销工作中,往往是将短期的销售业绩作为主线,重视在短期内,商品的实际销售情况。此种营销观念最终所取得的结果并不尽人意,也无法打造属于该企业的品牌。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下,市场环境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企业要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销售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在此背景下,可持续营销观念被挖掘出来,这一营销观念开始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来确定营销路线。 (二)营销策略:由企业、产品输出为主转向消费者为主 传统的营销策略中是以企业、产品输出为主,消费者被动的接受企业所销售的产品,这一营销策略并没有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要求。由于在旧经济时代下,很多企业都获得了短期的效益,但是因为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这就出现了昙花一现的局面。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观念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此时营销策略也随之发生变化。此时,企业更多关注的是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充分挖掘客户群体,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信息来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三)营销战略:由刚性营销转向柔性营销 刚性营销与柔性营销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在以前的营销过程中,领导是营销计划的制作者,由于其缺乏与其他成员的沟通,这就导致其所制定的营销计划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领导要重视与员工沟通,还要与目标消费群体沟通,挖掘有价值的客户,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柔性营销的出现,让企业更多关注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尽最大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营销领域:由单一营销领域转向混合营销领域 当可持续发展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大部分企业将提升品牌价值、培养长期客户群体规划到营销目标中。甚至有少部分企业为了能够顺利实现这一营销目标,其开始与学校、社会团体等非营利机构合作,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的目的。由此可见,在新经济时代下,营销领域开始由单一营销领域转向混合营销领域。 二、新背景下应对营销发展新趋势的具体途径 (一)从长远效益出发,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在传统营销观念的影响下,企业缺乏对整个市场的分析、认识,过于重视短期效益,忽视长远效益,从而导致企业所制定的营销战略不合理,最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要摒弃传统的营销战略,从自身的整体性、长远性出发,制定新的营销战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不败之地。我们以“小米公司”为例子,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然而小米公司的营销策略则是培养忠实的粉丝、饥饿营销与产品体验,这与众不同的营销策略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球,让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去选择这一产品,从而让小米成为家喻户晓的国产手机。小米公司所制定的营销策略从长远效益出发,并将互联网作为平台,及时与小米用户沟通,听取用户的相关建议,生产出用户心目中的产品,这大大小米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二)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 在以前的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从自身的预期出发,设计产品、生产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有目的的生产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本文以“iPhone6”为例子,苹果公司在iPhone6之前推出的都是小屏手机,殊不知在这段时间内,国产手机的屏幕日益扩大,这满足了很多消费者的需求。为此,苹果手机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生产出4.7寸的iPhone6与5.5寸的iPhone6 Plus,这就引发iPhone6与iPhone6 Plus的购买热潮。从相关的调查数据中了解到,iPhone6和iPhone6 Plus在全球销售热头强劲,这不仅提高了苹果手机的占有份额,还增强了苹果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三)从企业员工出发,构建柔性化的管理模式 在以前的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领导缺乏与员工的沟通,用硬性的指标、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每位员工,这既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热情,还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在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要与员工、客户多多沟通,听取员工的建议,并制定弹性考核指标,人性化管理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领导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其要将员工所搜集的市场信息作为参考依据,保证营销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 (四)从企业形象出发,确定长远的营销目标 当前,很多企业通过与学校、社会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合作,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关系着企业能否长远地发展下去。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加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也让消费者愿意去购买该企业的产品。相反,一个不良的企业形象会让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产生怀疑,导致其不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导致该企业无法在市场上立足。鉴于此,企业要关注自身的形象,树立独特的品牌,利用品牌来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生产力得到明显的提升,此时经济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新经济时代下,企业更加关注目标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将此需求作为出发点,以此来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同时,在此背景下,企业要转变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方式,拓展新的市场,确保自身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向 明(1966C),女,汉,籍贯:四川省达州,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988年本科毕业,教育学学士;2002年四川省工商管理学院MBA研究生毕业,专业方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工作单位:工作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及市场营销方向。
浅谈网络文化的建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工作方式、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师生学习、生活、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分析当前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网络文化减少了大学生的沟通机会 网络所呈现的形式是人机对话,是一种虚拟环境,而大学生运用网络进行交往大多数是在这种虚拟环境下进行。由于大学生过多地依赖网络和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明显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人际关系也随之淡薄,这也就造成了对现实环境和现实生活的不适应,最终也就减弱了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 1.2消极网络文化阻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信息交互的特点是虚拟性、即时性、快捷性、交互性和开放性,这也给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挑战,多重价值判断标准、高度自主的个性化文化特征、参与主体的虚拟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校园价值观念的统合造成了冲击[1]。大学生容易受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和恶劣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对事物的认知造成错误的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校园网络文化这一虚拟环境的存在也不同程度地减弱了人际交往的作用,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过分依赖网络而远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严重的则会有行为孤僻、情感冷漠等现象,诱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3网络文化缺乏创新 先进的网络文化和传统的校园文化没有做到完美的创新和结合,这就形成了与大学生的现实文化和思想越来越疏远的情况,没有起到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2]:一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对网络平台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较少。目前,虽然高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多数是通过公告、新闻、上传活动视频等方式作为前期和后期的宣传,但真正在网络上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或者活动中某些环节(如投票等)用到网络平台的却非常有限。二是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普及度不够。校园中举办的文化活动内容传统项目居多,与网络文化相关内容(如网络用语、网络文体、网络流行趋势等)则甚少。校园网络文化已经作为最主要的平台向大学生传播文化信息,帮助大学生如何进行社会交往。但是校园文化作用单一,并没有和高校所举办的文化活动相融合,在高校引导学生思想方面产生严重漏洞。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策 2.1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校园网可以促进大学生和社会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同时发挥着教育、宣传和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结合在一起,用健康、积极和正确的信息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腐朽的思想、落后的文化和各种消极的舆论进行坚决地抵制和有效的防止,以此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所以,高校应该采取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完善德育网站及各种信息平台,加强思想教育的作用,积极地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2.2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第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逐渐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是大学阶段。在此期间,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通过自我判断、他人反馈、观察他人行为等方式实现对自身的理性认识,并主动进行自我反思,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大学生在当今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逐步走向成熟,正确看待身边的事物,实现大学阶段的健康成长。第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到网络文化教育中,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网内网外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将现实中的道德约束和规范设置到网络中,如建立实名制网络社区,注重培养大学生网络自律,提升网络道德水平,从而达到树立健康的网络文化的目的。 2.3加强校园主流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主流媒体建设。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型的网站中融入趣味性、知识性的内容。把大学生感兴趣的校园活动转换成网络的形式,并以现场直播或者是同步直播的形式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传播了运用新技术教学的理念。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既不受活动地点的限制,又能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并且慢慢地喜欢上这种形式。高校要想更多更好地获取大学生的各种动态就可以通过网络这种形式,这样既避免了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大,又能鼓励学生积极去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好的活动形式—对大学生加深了解—更好的活动形式”的良性循环,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 结语 高校要想实现校园网络和文化建设的衔接,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利用多样的信息和活动等形式,构建适合高校发展的网络文化体系。对于思政教育工作人员来说,更要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对学生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运用网络寻找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打下基础。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身肩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要提高自身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利用的能力,增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要保持其综合性和系统性,协调学校师生集体的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维护。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作者:曹艳龙 王奇 王妍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浅谈网络文化的建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其中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校园文化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文中从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分析入手,针对性的提出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0引言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给我们生活带来较大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各种“手机控”、“电脑控”,我们的行为与习惯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逐步的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高职院校内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用户之一,其内部的校园文化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从广义的角度分析,文化为一种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相关作用的结果。而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其位多数人的一种生活准则或生活习惯,为人民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应。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而产生的,而在高职院校内也存在网络文化,其面临的对象主要为高职院校内的师生,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渗透性与导向性。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角度,在很多方面成为了校园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必要手段,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并延伸了校园文化的内涵。首先,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远程视频教学技术等跟学生之间开展更为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些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出现,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必然提高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其次,高职院校中学生借助网络文化,有效的拓宽自身的视野,提升自身的层次,及时的掌握时事新闻,更好的丰富自身的大学生活。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顺利的进入社会、进入工作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随着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不断渗透,其在一些方面也给校园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一面,部分学生由于自制力较差,长期沉浸在网络之中,浪费了自身的大好年华,蹉跎岁月,最终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另外,网络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较为年轻,社会经验不足,不能够有效的辨别网络内容的对错,非常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导致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 2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 2.1领导应重视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当前构建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技术层面上已经达到,其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往往是政策制度方面的束缚。因此,为在高职院校内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首先需要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其次,校园网络文化在构建的过程中,校园网络为其主要的依托,这更需要领导在政策方面的照顾与扶持。此外,通过构建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更为深入的教学改革,提升自身的现代化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出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为在高职院校中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领导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 2.2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 校园网络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过程中,全面的增强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对高职院校内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理,全面的做到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在高职院校内形成网络合力,可在校园网上专门建立一栏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专栏,为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奠定基调,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构建一批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年龄特点的网络栏目,具体实施时可围绕一些当前比较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等,开展正面的宣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认知理念方面的不足,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第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实现对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的更新,从而使传统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化、有趣化,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的提升高职院校的总体教育质量。 2.3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章制度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未能构建出完善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校园网络文化规章制度的构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从本校的实际网络文化构建的情况入手,对校园网络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做好对应的监控工作,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信息入侵到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中。其次,应对学生的上网进行针对性的约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使校园网络服务于其成长,而并非阻碍其进步。此外,应对制定的规定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出现的漏洞应及时的进行补充。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内相关人员,发挥其有利的一面,抑制其不利的一面,构建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现代化网络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师生,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李江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校园信息化管理中心 浅谈网络文化的建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校园不断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网络在方便我们生活、拓宽我们视野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政治信念、道德意识、传统价值观、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带来挑战。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明确定位,坚持引导,从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网站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促使其健康发展,为构造和谐高校校园文化服务。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策 随着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发展,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网络文化。高校作为网络利用的聚集地,其形成的网络文化与高校传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便催生了高校特有的校园网络文化。但是,由于网络本身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校园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鉴于上述背景,在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校园网络的利弊,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品味,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一、校园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校园网络是高校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媒介 随着校园网络的日趋完善,网络这一媒介已经成为高校传播校园主流文化的主要平台,在思想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高校管理者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引人入胜的形式和健康向上的内容,努力满足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积极宣传和提倡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和调用技术手段,全力防范各种安全隐患,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二)校园网络提高了高校师生信息交流的效率 校园网络作为高校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极大地提高了沟通的效率。高校师生通过网络可以最快地获取学校各部门的信息,及时进行任务计划和总结反馈,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促进高校工作的开展。教师通过网络可以与同行进行工作交流,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向导、管理引导、心理疏导、学术倡导和就业指导等。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扩展知识面,选修品牌课程,学习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学术探讨和思想交流。 (三)校园网络改变了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 校园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宽泛、内容更加丰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和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远程教学、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格局。通过新模式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和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从而使教学双方实现节约快捷地优化组合。 (四)校园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喜欢利用QQ、飞信、微博和博客等形式进行个性展示和信息交流,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交际范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网络环境的间接性和虚拟性,面临多种心理压力的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倾吐不快、发泄郁闷,缓解精神压力,尤其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大学生,校园网络提供的虚拟交际空间为他们的提供了理想的交际条件,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是积极有利的。 二、校园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作用 (一)网络文化冲击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开放的网络打破了国界和地区的界限,快捷地传递着形形色色的信息,其中有些信息往往与我们的基本国情和价值观念格格不入,严重干扰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进程。高校大学生思想单纯,是非辨别能力弱,非常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造成自身原有价值观念的混乱,严重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虚拟的网络改变了传统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模式,减弱了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隐藏在网络中的人们可以不考虑道德约束,完全暴露被压抑的人性,随性发表虚假信息、言语攻击他人等。网络的这种“隐蔽性”极易导致原本涉世未深、自我约束欠缺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扭曲、道德约束弱化、意识形态模糊,最终在网络中迷失自我。 (二)沉迷网络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某些大学生一直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整日沉浸在虚拟网络空间不能自拔,痴迷于网络游戏等,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造成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满足自己对网络的迷恋,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甚至将学业抛之脑后,出现逃课、通宵等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并放弃自己,失去自信,进而加剧学习成绩下降,再通过网络麻痹自己,逃避现状,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由于对网络具有强烈的需求感和依赖感,某些大学生长时间坐在电脑前,身体得不到休息,大脑神经中枢持续保持高度兴奋状态,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经常引起神经性头痛、视力下降、胃肠疾病等一系列躯体疾病。此外,长时间保持单一姿势,可引起关节综合征、腰背肌肉劳损和脊椎变形等。沉迷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要远大于对躯体的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感知觉降低和逻辑思维活动迟钝等心理病症诱发恶性循环,回到现实中会产生挫败的痛苦情绪和自我否定的消极体验,不愿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旦强制停止其网络活动,便会产生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和严重抑郁等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产生自残、自杀等意念和行为。为了通过上网达到精神满足,更有甚者会作出诈骗、打劫等违法乱纪的恶劣行为。 三、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发展进步的新趋势。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种种消极作用,从而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正如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沈杰先生所言,“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我们应该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与合理有效的管理,迎接新文化的挑战,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推动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明确“一个定位” “一个定位”,即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定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实现高校校园信息化的必经之路。高校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明确定位为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和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牢牢掌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校园思潮,凝聚师生共识,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宣传主流文化的阵地。 (二)坚持“两个引导” “两个引导”,即对高校校园网络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引导。高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建立一套符合国家规定和发展需要的网络管理制度,使校园网络的管理和运行有章可循。引导经营者运用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手段,规范网络秩序,严肃上网纪律;通过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处理,坚决杜绝黄、赌、毒等不良信息的传播,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为校园网络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针对高校校园网络的使用主体———大学生,高校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培养个人高度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和防范意识,自觉做到文明上网,安全上网,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同时,还应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防止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图谋。 (三)加强“四个建设” “四个建设”,是指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网站建设和队伍建设。网络文化重在建设,只有科学地、合理地、积极地做好各个方面的建设,网络文化才能够成为高校校园先进文化的代表。一是硬件建设。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初具规划,较好的不仅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而且实现了有线和无线双网并行,进一步为师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但一般高校距离实现全校园人人有机、个个在网的信息化校园还有一定差距,另外,校园网络还面临硬件更新换代、系统提升性能的问题。网络硬件建设仍然是校园网络工程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高校校园信息化的进程。二是软件建设。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色情、暴力及颓废消极信息和思想充斥其间,西方文化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为此,高校应积极开发一些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品位,宣扬中华优秀文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者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开发文化教育方面的应用软件,使网络文化真正融入校园主流文化。三是网站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机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要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适时性特点,师生之间进行互问互答,释疑解惑,辨析商讨,把网上的虚拟与垂涎的现实联系起来,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凝聚人心、潜移默化、传播讲文明的作用,没有成熟的优秀的主题鲜明的网站是不行的。四是队伍建设。要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还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要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相对稳定的要求,主动培养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好、熟悉学生心理行为的高校网络经营队伍。这支队伍,既有专家学者及时传播学科前沿信息,又有德育教师实时进行正确舆论引导;既有职能部门管理规章制度及政策的解释,又有骨干教师的答疑解惑等等。因此,一支综合服务、教育和管理多重功能的网络经营队伍,是校园网络文化向深层次、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身处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者要与时俱进,努力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积极充当高校网络文化的领跑者。要在坚持传统校园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培育网络环境下的新颖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从而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作者:吕亮 王香美 单位:滨州学院 浅谈网络文化的建构:职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初探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在积极方面的影响:其一,延伸了传统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缺少自主性,而有了网络以后,可以开展多媒体互动教学、远程视频教学、网络精品课程、网络在线教学交流平台等多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其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交往空间。网络进入校园以后,现在的高校学生有了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们的信息不再闭塞,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而由此带来的多种网络交流平台也在极大地丰富着他们的交往空间。其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高校学生的压力。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许多高校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局面,由此而带来的一些心理问题和压力又往往难以启齿,但是通过网络,他们可以缓释一部分压力,而许多高校建立的基于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又更好地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网络文化也对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其一,网络文化弱化了传统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是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成果。然而,随着网络文化的进入,网络的多元性和虚拟化将导致部分师生对校园核心价值观念不置可否,甚至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也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难度。其二,部分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只见网络,不见课堂。由于高职院校在高校教育序列的特殊性以及高职生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等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加沉迷于网络。在我院心理教育平台上,因网瘾问题而在线咨询的学生占到了75%,而在每年的毕业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沉迷网络而无法完成学业。其三,网络文化中的糟粕也在逐步腐蚀着校园文化。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各种思潮和言论会聚于网上,这些信息不乏反动的、不健康的、虚假的、消极和享乐的,面对这些信息,部分大学生辨别信息真假能力差,加之好奇的心理,极容易受到影响和鼓动,从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总之,网络文化有着双面的影响,如何兴利除弊,建设好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任重而道远。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1.领导重视是建设特色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 换言之,就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校园网络依托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可以实现校园信息共享,开拓校园发展空间。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对加快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有深远意义,所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认为,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一是整合校内网络资源,统一管理,专门,形成网络合力,在各个站点开辟专栏,宣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建设一批受学生欢迎、影响力大、互动性好的网站,围绕一些重大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问题,开展正面宣传教育,同时大力开展各种网络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三是思想政治课程网络教育化,利用网络平台打造思想政治精品网络课程,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此外,促进大学生社团网络化,为大学生社团和学生会打造网络平台,利用社团网络开展各种线上线下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3.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严格执行各项校园网络管理规定,同时做好网络行为监控工作,并在技术上严防死守,杜绝各种不良网络信息进校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的网络管理规定是良好网络文化氛围的保障,学生管理部门要和网络管理部门通力合作,认真执行各项规定,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上网时间,既要上好网,更要学好习。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增加网络管理设备,实时监控网络行为,及时过滤不良信息,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4.加强硬件和软件条件建设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在要求。 网络文化的发展以网络建设这个硬件为前提,没有网络就谈不上网络文化,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已建成自己的校园网络,但是在网络覆盖面积、网络吞吐能力、网络容灾备份、网络故障响应等诸多方面都不是很完善,所以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建设。 在软件方面,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太懂网络技术,甚至部分老师对最新的网络互动软件不甚了解,而了解网络技术的部分老师又不懂思想教育工作,造成部分高校搭建了网络教育平台却没有教师很好地引导和推动。所以,要打造一只既懂网络技术又有一定政治理论修养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牢牢占据网络阵地的主导地位,同时积极开展关于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作者:吕远东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高校大学生心理学辅导模式探究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日益上升,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度不断增多。本文拟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探究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分析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总结出一种辅导模式,再对该模式的组织设定、人员配备、运行机制及工作职能等进行阐述。研究表明,本文所构建的心理辅导模式,是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及辅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临床心理学;411模式 0引言 在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日益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质量、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4]。心理健康教育在经历了从“心理治疗”到“心理辅导”再到更具广泛意义的“心理辅导”阶段的流变后,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成熟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心理意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从至今悬而未解的“朱令事件”,到当下轰动一时的复旦大学“黄洋投毒案”,不难发现关注大学生身心成长,发现早期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本文拟就高校心理辅导的价值理念和特殊性,结合临床心理学侧重个体能力的测量和评估以及综合实践的特点,提出了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新型411模式[3]。 1临床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构建 1.1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提出背景 目前,为防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广大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存在着诸多问题:①师资专业性问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教师大多对心理学辅导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②信息与技术缺乏问题:在心理辅导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并且许多修订的量表因不合国情而不能发挥其评价作用,不利于心理辅导的发展。③流于形式的问题:许多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仅是形式,最重要的还是应试教育。基于此部分高校虽展开了心理辅导的探索及试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目,配置了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因为忽略教育工作者本身思维意识的变化及革新,最后导致对同学们的心理辅导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和预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临床心理学的应用有其特殊意义[8]:首先,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这种测量和评估通常是针对个人,其针对性使得收集的资料更加可靠;其次,临床心理工作者要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的知识,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和评测,在评估中会侧重着重了解一般性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人生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临床心理学者在对心理困扰进行干预时更注重理论研究和系统评估结果的作用,而不直接关注治疗。基于临床心理学的特殊意义,本文在保密性原则、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启发性原则、辅导中立原则、以学生为主原则、行动化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之上,引入临床心理学理论,建立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新模式。 1.2临床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辅导模式主要内容 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10],即在高校构建一个能基本涵盖全体学生,可以向学生展开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心理咨询帮助,可以维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四层组织结构和一个教育体制、一个协会团队的运转机制,构成横纵交汇、彼此联系的交互式网络体系,搭建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4+1+1平台,继而达到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合理化、系统化和正规化。依据此模式的内含,把它命名为心理辅导411模式,如图1所示。在图1中,411模式中的“4”是指各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二级院系辅导员以及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两个“1”各自指的是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以及学生心理社团[7]。1.2.1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411平台中的首支力量即为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他们处于最根本、最基层的一层,是由各个班级选出一名同学,即为一支心理素质保健力量。他们可以和同学们进行无距离无障碍的交流,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明了同学们的心理症结,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得到适时的解决,其首要职责见图2。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是通过选派得出的,在经过成体系的课程培训后,形成了他们自身的独特优点:第一,心理辅导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观念形成、自我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了解和成长,自我意识更加清晰,自我觉察力显著提高;第二,他们在同理心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唤起和提升能力,很好地开拓了自己的情商,增强了感受他人心情,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第三,他们把握了心理辅导的基础要领,可以为同学提供简易的心理辅导服务,可以组织领导心理活动的展开;第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了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调整学生心理情绪的能力;第五,他们对心理学怀有热爱的情怀,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乐于帮助同学、服务同学;第六,他们会得到监督老师的定期专业指导,可以积极理清并化解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且可以对自身资源进行及时的补充和有效的整合。1.2.2学生心理辅导义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二支力量即学生心理辅导义工,这支队伍由优异的学生志愿者组建而成,他们处在下能和学生沟通,中能帮助学生,上能和教师交流的桥梁位置。他们需要首先自发报名和通过院系推选,再经由测试及选拔,达到要求的学生需要参加全面系统的课程培训和联系,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并实现一定的自我成长。和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区别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培训体系要加上关于任职学校心理辅导办公室义工所必要的知识、才能和工作能力,并对应地进行工作实践的练习项目,使其达到义工的要求水准,可以胜任义工工作。1.2.3二级院系辅导员高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三支力量即为二级院系的辅导员老师,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心理保健队伍。这支队伍起着承前启后,上下联系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心理保健队伍的主要力量,其主要工作职责见图3。这些辅导员常年工作在学生第一线,对学生心理非常了解和熟悉,相比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他们更加稳定,也更具权威性,比心理辅导中心更加熟知和明了学生的心理情况,工作起来更加具有直接性和针对性。辅导员老师必须参加学校定期开展的心理学常识、心理辅导方法、团体心理等内容的培训,一步步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使他们更加重视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勉励和拥护他们使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化解学生遇到的各种现实性问题,率领和指引他们进行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经由不断努力,讲辅导员老师塑造为一支熟练使用心理学原理化解学生心理问题,自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尽力培育学生健康完善人格,推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过硬队伍,就能牢固而持久地建立起学生心理保健的第三级平台,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1.2.4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大学生心理教育411模式中的最权威机构是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它同时也是维护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中的最后防线,这一机构从它的组织设置,人员和资源设备以及它的职能、业务内容、机构性质和工作范围等方面都接近专业化水平。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备奉献意识的教师团队是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设定一些具备一定专业水准及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岗位,开展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工作并通过发动各方力量来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兼职教师要具备心理学或教育学的相关专业文凭或者是那些热衷于学生心理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人员。怀抱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助人为乐良好品质及专注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理念也是这些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1.2.5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411模式中的第一个1。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所承担的职能是任何工作都无法替代的,所体现出的教育效果也是任何活动无法比拟的。该机构的教师应该专兼职结合,具备工作热情,同时专业化水平高,阅历丰富,理论及实践能力强,能够广泛地联系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的主要职能是: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入门讲座;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多侧面、多角度的选修课;组织开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课;组织专题团体心理和成长小组的训练;为学生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以及二级院系的学生辅导员;为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的心理活动提供支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调研和相关课题研究[5];组织集体备课;参加相关的培训、进修、访学以及学术研究活动;进行有关心理学的科普知识宣传和刊物编印工作等。最主要的是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方面的教育,不同教育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什么样的不同的作用,如何对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并提高它的效果等。1.2.6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社团是学生心理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二个1。它是一个独特的工作平台,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建立“助人自助”的心理教育机制以及形成“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通过为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长与壮大提供支持与帮助,引领和指导该社团的工作与活动,组织该社团多纬度地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号召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社团中来,就会实现学生心理社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目标。它主要职能有:组织开展心理讲座或培训;举办心理方面的文艺活动;开展心理主题沙龙;组织相关训练营;举办心理主题读书会;开展心理影视剧的展播活动;定期出版有关心理健康的宣传栏;定期进行心理小测验服务类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组织“心心相印”等交心畅谈活动;针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组织相关的宣传协助工作等。 2临床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辅导模式实施建议 建立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6],应当首先从创设心理辅导中心开始,然后定期继续培训各院系辅导员作为中坚力量,系统培养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义工,并且对于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和学生心理社团,要不断加强建设和监管。每个建设步骤都要对应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一个全面的培养部署,然后对照实际实施情况,再加以后续的补充和改进[2]。以下几个方面在推进和建设的进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2.1以思路和方法为指引,构建新型辅导模式[1] 构建心理辅导新模式[1],首先要了解新模式的内涵与功能,构建的难度与关键,实施的步骤与方法,运行的机制与效果,硬件的建设与投入,信息的反馈与完善,管理的方法与评估等。要做到胸中有数,胸有成竹。只有思路清楚,方法科学,目标明确,新型模式的建设才能实现。 2.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新模式实施运行的必要条件 新型模式的建设和实施[9],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通过持久的创新才能达到成效。考虑到学生和老师的人员流动等情况,必须对新模式的机制进行长期不断的维护,特别要在内容更新,形式多样,机制完善,科学管理,人员培训,以及整合资源上提高重视和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新模式的功能才能够实现持续提升,新机制的潜力才能被发掘出来,同时达到激发其网络活力的目标,推动它的发展及不断的改进,发挥新模式的力量,实现它的真正目标[2]。 2.3硬件建设与经费的投入是新辅导模式构建的基础成为无米之炊 要保证新模式的良好建设,发挥它的功能,实现它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好硬件建设和经费投入之间的问题。硬件、经费、人员和领导这四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2.4心理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是新辅导模式构建的核心 队伍建设是新模式的开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队伍就会出现涣散的问题;相应的培训教育的缺乏,就会使人员变得软弱平庸。因此,通过加强队伍的建设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时新模式开展的重要保证;合理运用激励原理可以实现激发人员的敬业与奉献精神的目标;通过集思广益来激发人员的智慧和灵感;相互间的支持是优秀团队必备的理念,通过这些途径才能保持新型心理教育模式的青春与活力,以及保证新机制的顺利实施和效能的实现。 2.5注重课题研究,以科研促进新辅导模式 完善和创新以工作带动科研,并通过科研来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新模式运行的质量水准,是该模式的建设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不断地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样本和个案研究、以及加强在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规律及相应的辅导技能和治疗手段的研究总结、并开展有关团体心理训练形式和内容的研究、课程效果的研究与评估等,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心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新模式运行的水平和成效。 作者:杨东欣 单位:复旦大学 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摘 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知识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不平衡性、教育方式的医学性、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师资队伍的不合理性和教育内容的消极性来分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标志着我国高校已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十年来,教育部加强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学生的共性问题到学生的个别问题的横向研究,从入学到毕业进行纵向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正确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各种不幸事件的发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近年来一些不幸的事件还继续在少数学生中发生,如上海大学生饮水机投毒事件、西安大学生的抢钱杀人事件,北京大学生网购跳楼事件等,而更多的被我们认为是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微信、论坛和QQ聊天上、迷恋电脑游戏和校园的谈恋爱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在每次不幸的事件过后,我们总是去分析和寻找那最后一根稻草,于是,抑郁、学习压力、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就成为导致问题产生的罪魁祸首。但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看,这些祸首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感觉不到生活的目标,学习无意义,没有深刻的幸福和快乐体验。 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没有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没能给学生灌注希望和力量。积极心理学中的塑造积极人格、培养积极情绪、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等内容可以为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心理学有三个目标:(1)治疗心理疾病;(2)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3)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但是战后,抛弃了使人类生活的更完美幸福的目标,而只强调治疗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赛里格曼(Martin.E.seligman)于1997年倡导并发展起来的一场将矛头直指美国传统心理学的心理学运动。 1998年1月确定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基石:第一是积极情绪体验;第二是积极人格特质;第三是积极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家们倡导重视和构建个人的外在和潜在的积极力量,研究和探讨人的积极品质,发现和挖掘人的潜能,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该理论消解了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的消极方面的理念,逐渐形成积极心理学模式,补充和完善了心理学理论。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即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特质、积极组织系统为三个支撑点来开展研究,并且其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完善。如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关于过去的积极情绪、关于现在的积极情绪和关于未来的积极情绪,并分别展开探讨和研究。同时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扩建和乐观解释风格等理论;在积极特质方面,积极心理学家们总结出六种普适性的美德,而这六种美德又由24种积极特质构成;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方面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目标的不平衡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消极目标和积极目标。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侧重于消除目标,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重点工作,重点解决问题上、轻对于预防做的较少,忽略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是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学生心理成长方面引导做的不到位。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上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引导学生在人生当中无论社会还是对自然都要有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帮助学生激发内在的动机,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教育方式的医学性 从上世纪80年代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以来,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减少心理疾病产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构建都是在病理下心理学理念下的消极取向,心理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心理问题上,如焦虑、抑郁、适应不良、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上等等,对象局限在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少数学生身上,关注的是问题解决,对学生的发展性教育方面不够重视。积极心理学则强调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在“诊治治疗”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应大力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预防性和发展性功能,实现标本兼治。 (三)对象的局限性 从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会遵循咨访关系,诸如平等、信任、理解和尊重等,但在其心中已形成了“来访者是有心理问题的”的观念,认为学生到心理咨询室就是有问题需要解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主要是: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危机干预、讲座、现场咨询以及心理自助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实际在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危机干预,而针对于广大普通学生的讲座和宣传的主题也更多的是如何防止各种心理障碍、如何消除负面情绪等。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不仅仅是有问题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也应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实现个体的和谐发展。 (四)师资队伍的不合理性 教育部的文件规定,“每校应按照生师比(包括研究生)3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应少于2名,同时应根据学校实际配备兼职教师。”根据调查,首先,人员数量不足。省属本科和高职院一般不到不应少于2人的要求。其次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有很多都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行来的,没有专业心理学背景。在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必须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培训后,具有心理学博士学位,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必须经过资格考试以后,才能独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过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辅导技术,队伍的组成人员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学老师,也可以是在校的其他老师或管理干部或家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全员参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很大的促进。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责任,更应该是全体老师和家长的责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关系学生的心理成长,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五)教育内容的消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主要的内容是以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再是探讨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方法和策略。课堂的内容过分关注心理疾病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更多如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制、自我接纳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希望、乐观、智慧、勇气、仁慈、感激等积极人格力量。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材施教,教学民主、注重体验,使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得到关注,潜能得到开发。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可以采取比如创设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动机;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 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探析 摘 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承受着来自学业、经济和就业的压力,伴其产生的是多元化、复杂化心理矛盾和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培养乐观向上的人格,强调塑造积极正面的价值理念,既有利于大学生各种突出心理问题的应对和解决,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应对策略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咨询的一个崭新理论和视角,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于20世纪末提出的。它的提出和兴起,将传统心理学的切入点转移到追寻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和人格特征。积极心理学,更加追求主动地去发现和应对人们的心理问题,变被动应付为积极预防,不断地挖掘人们心理中的向善人格和正能量。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数量不断攀升,常见的类型包括人际障碍、情感危机、适应不良和生命淡漠等,如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有关部门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并将此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大力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大减轻大学生学业、经济、就业和生活方面的压力,有利于调节个体自身的消极态度和负面情绪,有利于追求和感受正面、积极和乐观的情绪体验,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把握的原则 (一)主动预防原则 在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动地、正面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引导和教育,包括生命意识教育、人际社交教育和临危处理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的认知意识和价值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始终坚持主动引导和积极预防的原则,最大程度地挖掘和激发大学生个体所蕴藏的潜能,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于心理危机的免疫力、判断力和抵抗力,力争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控制并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和关键点在于注重人的价值,倡导人的发展,注重个体自身潜能的发挥,注重自我调节和自我成长的实现。因此,在高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原则,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品性的不断提高与显著完善。 (三)全员参与的原则 高校的积极心理教育的宗旨是帮助并促进全体高校大学生心理潜力的全面开发和挖掘以及积极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它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在校的全体大学生群体,而绝非是那些被认定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因此,在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团体参与的程度和实效,参与方式可以有多种,包括开设专业课程、编排心理话剧、心理知识竞赛、论坛讲座、体验活动、朋辈帮扶、媒体宣传和氛围营造等。 二、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大学生心理中的消极成分,教育过程较为被动 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还是在沿用传统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模式,依然停留在被动的日常接访工作里,在教育和咨询过程中,把大量精力集中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困惑和情绪上,工作的重点往往落在如何治理和解决已经发现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上。这种方式的教育和咨询,只有出现了心理偏差和危机的学生才会受到学校的关注,实际的教育效果并不高,且难以对潜在的心理问题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和及时干预。 (二)容易引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对立 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往往以解决教育对象的心理偏差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真正做到以教育对象为本,没有真正坚持以教育对象的成长成才为服务宗旨,教育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教育对象心理上的阻抗和排斥,不利于教育对象和教育者良好关系的建立,也不利于教育对象心理危机的排除和解决,从而直接影响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办学和管理中缺少必要支持,难以形成合力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办学和管理过程中,被认为是简单的开设一门课程,或者建设一个心理咨询服务站。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高校其他部门、教师教学和学生社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度较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缺少必要的关心和支持,没有形成一个齐抓共管、多措并举的管理和工作机制,难以形成全校合力,以至于有部分高校依然存在着只有个别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在为全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且工作量繁重,效果不佳。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应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预防为主”,重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根据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专家的分析,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内涵界定有崭新的理解,即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仅仅是指那些在心理、思想上没有发生偏差的人,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完善的人格特征、乐观的处世品格和追求人生美好事物的向往。只有这样,高校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展示出良好学习科研面貌的以及高效的工作生活姿态。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还认为,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内心潜能,促进培养起其积极、乐观、豁达的人格品质。 (二)坚持“以人为本”,融合师生之间的教育指导关系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到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努力改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紧张的、对立的教育咨询关系,重新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温暖的师生教育指导关系。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教师在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觉察和体验到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改善和自我成长,能够以尊重、真诚、热情、耐心的态度,积极帮扶学生培养和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三)坚持“机制为先”,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还关系到校园安定稳定的办学氛围,更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彻底地、有机地融入到大学高等教育的整体中。通过整合设施建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文化引领、学生社团和专业服务等各方面的要素资源,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功效。 四、结论 马丁·赛里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以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和全员参与为基本理念,来探讨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并已经逐渐演化成当前世界教育心理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前沿。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在思想和基本观点运用到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应对策略上,逐步改变传统的心理教育和咨询中所存在的消极模式,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篇1 EPR的全名是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翻译成中文是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通过结合不同学科技术形成的企业管理模型,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为业务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实现公司资源地最佳配置,有效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管理水平提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1ERP系统概述分析 1.1ERP系统的概念 ERP也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可以通过完整的信息系统集成来自公司各个部门的信息和数据。通过对公司各部门之间进行业务信息(例如:公司员工信息、部门信息、财务信息、采购信息、销售信息、物料信息、制造成本信息、车间信息、库存信息和客户信息等)共享,这些信息可以利用信息系统来进行处理,以便每个部门可以准确地获取相关的业务信息,使公司业务流程信息化。EPR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分配企业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有效利用,提高业务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当前,国内公司主要使用以下类型的EPR系统: (1)定制型ERP系统,是根据企业需求专门定制开发的ERP系统,针对性强,但由于开发和维护费用较高,一般只有大型企业才会用。 (2)传统ERP系统,成本稍低,但是需要专门的团队维护,需要自己构建服务器,升级周期较长,使用地点也有局限。 (3)SaaS模式的ERP系统,SaaS即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类似于租赁,根据使用时间和提供的服务缴费,数据由专门的服务器托管商保管,安全性高,没有地域限制,更新周期短,适合中小企业使用。 1.2EPR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 ERP系统主要基于信息技术,并结合了前沿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为公司高管和员工提供有效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平台。它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又可以跨企业共享有关业务数据,把管理对象扩展到企业之外,不仅优化了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同时对上下游企业资源配置提出更高要求,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从而超越传统的企业资源管理模型,以实现物尽其值的目标。EPR系统通过基于当前社会对企业资源分配的需求,通过科学地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高效地分配资源,改善了公司的资源分配机制,优化了公司的业务管理流程,从而有效的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2利用ERP系统进行企业管理的优势 2.1优化企业管理流程 ERP系统的应用是建立在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李鹏飞(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太原市030006)计算机技术和IT设备建立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管理平台,使企业领导者、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全员参与成为可能。放弃以管理人员的意见为中心的默认特征,改正员工无权表达自己意见的不足,强化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通过有效利用ERP系统,结合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消除现有的业务管理机构在管理过程中繁琐拖沓的缺点,简化和优化业务管理流程,从根本上改善管理,使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质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 2.2配置灵活 在企业管理要求逐步提高的同时,ERP系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更新,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ERP系统的一大优势是其灵活地配置。根据业务管理和市场的需求,可以对业务流程进行灵活重组,根据企业现状对系统进行个性化的设置,使其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目标。ERP系统的配置可以灵活地进行调整,企业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流程,并重组新的结构和新的公司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了最大的应用效益,响应业务需求,以最优的运营机制应对市场竞争。 2.3控制精确度较高 ERP系统在业务管理应用中基于高精度的IT设备,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执行精确的内部控制操作。根据目标市场情况和公司的实际内部情况制定目标计划,制定清晰的生产计划,计算生产成本和收益,确保及时的物料供应,组织生产并制定科学的营销计划。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过程时刻处于管理者的掌控之中,实现企业资源地精确分配和高效运行,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3.1ERP系统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人力资源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帮助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人力资源较为稀缺,因此公司必须根据其业务需求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员结构计划,评估计划并根据需求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ERP系统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类型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为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变动提供合理的建议,有效提高公司地管理水平。EPR系统的人力资源内容和流程图如图1所示。在运行时,ERP系统主要使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并通过各种数据库来表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例如,部门的管理信息表,公司人员信息表、考勤表、薪水统计表。通过使用EPR系统,公司可以在人力资源部门开展业务的同时承担不同的角色。一是服务中心,为员工生活和工作提供公司力所能及的便利条件,以便员工为企业最大限度提高个人价值。另一种是决策支持中心,使用科学的信息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还有就是知识中心,为促进企业日常运营的顺利进行,为员工并提供多样的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3.2在企业销售管理中的应用 将ERP系统应用于企业销售管理可以更高效,更准确地收集销售信息(例如:产品市场份额、退货率、产品成本、销售成本、客户满意度、客户意见、客户消费习惯、客户区域分别等信息)。通过分析获得的数据为企业做出营销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另外,ERP系统可以对客户关系进行精细化管理,不仅使管理更加规范,而且缩短了与客户的距离感,为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这有助于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客户忠诚度,更有利于开发新客户。将ERP应用于业务销售管理工作可以实现销售管理和控制的全过程,同时有效提高销售工作的工作效率和降低销售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3ERP系统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ERP系统应用于企业管理,可以控制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生产和库存管理的全过程,可以降低供应成本和库存成本,提高整体生产效率。使用ERP系统,可以获得从物料购买到到达的实时信息,提供购买公司物料所需的基准数据,并有效地控制整个过程。另外,通过监视生产过程中员工的工作效率,可以有效地管理生产成本。此外,通过使用ERP系统实时检查公司库存的实际数量和会计数量,可以及时高效地计算人力和物力的使用成本,并且可以根据数据库。通过对对进出仓库物料的实时监控,对物料供求信息进行调整,及时对采购和销售计划进行调整,确保库存结构的合理性,从而有效降低库存成本。 3.4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 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对各个环节资金流进行完整的跟踪,有助于进一步加强资金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此外,财务人员可以使用ERP系统处理日常账目,管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进行成本核算并准备财务报表。同时,使用ERP系统进行财务预测,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有效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扩大会计核算的范围和深度,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4使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得到良好应用的方法 4.1加强企业员工ERP系统应用方面的宣传和培训 为了进一步促进ERP系统在业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并享受ERP系统高效管理的带来效率提升,企业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员工对系统应用的培训,促进ERP系统在企业管理和运行中得到充分应用。例如,公司的相关部门定期召集员工并组织有关“ERP系统在业务管理中的应用”的培训会议,以告知员工ERP系统在业务中的重要性。对企业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分类培训,使员工对ERP系统的原理、功能和操作技术有清晰地认识,使他们可以在ERP计算机系统运、维护、升级和优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能对ERP系统相关应用进行熟练操作的状态下开展各项工作。 4.2以长远的眼光看待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ERP系统不断进步,企业的所有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都带来了便利,想要稳定持续发展,企业有关部门就要对ERP的发展做长远的打算,对其不断进行改善。例如,企业相关部门对ERP系统软件进行选择时,要从企业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清楚自己开展业务的水平,然后在选取适合企业发展的ERP系统软件,在实施过程中要留有发展弹性空间,让其有充分的空间去进步。与此同时,设置ERP系统运行预警,在其工作过程中发生故障时,能够立刻通知有关人员去进行修理,尽可能减少对企业管理造成的损失。站在长远的角度看待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有目标性的规划发展方案,选择适应性强的软件,保障其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稳定运行。 4.3促进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应用 ERP在企业中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管理质量的水平,想要把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要对ERP系统的落实过程加强监督。例如,企业相关部门需要在所有部门及所有工作环节中帮助ERP系统地落实,对其编码、系统方案的实施、管理信息汇总报告等实施二次研究,保证其落实环节不出差错,避免二次调整的不必要损耗,保障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优势性作用。对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各个应用环节严加监督,不断升级优化ERP系统,根据企业管理实际需求进行ERP系统应用方案调整,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保证管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双重提升,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5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双重冲击下,将ERP系统用于业务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使用ERP计算机系统进行业务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业务管理水平,计划业务发展目标并促进业务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ERP系统在业务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市场的新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ERP系统管理目标和计划,完善ERP系统的应用功能,从而确保企业管理的绝对优势。 作者:李鹏飞 单位: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篇2 ERP即企业资源规划,其中包含人事、物资、财务等企业重要管理内容。因为ERP系统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所以,实施ERP对于企业来讲益处良多,但是在我国也有很多企业在投入大量资金购买ERP软件之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此,企业有必要及时了解ERP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ERP系统在企业管理应用中的必要性ERP系统既是一个被普遍采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也是一种较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它能够使企业的内部资源信息和外部资源信息实现高效集成。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要保证正常运转,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内容。ERP系统可以在做好企业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同时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为各个模块的信息整合提供平台,高效处理企业内部事务,在生产运作过程中能够体现出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实现资源的可再扩展性。相较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它在原材料成本的控制上更加精准,对于财务数据的处理更加严格,能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很大帮助,是企业寻求更好发展的必然途径。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身原因 许多企业在引入ERP系统时没有明确的企业目标及总体的规划。ERP系统体现的主要是精益生产及其在制造理念上的更新,而部分企业希望在引入ERP系统之后可以解决企业存在的一切问题。还有一些企业从外部引入的是通用的ERP系统,不能完全地适应本地区、本行业的情况,且在应用过程中盲目地追求ERP系统功能的多与全,却没有针对ERP的功能进行与企业相结合的规划,且在前、中、后期的实施计划中缺乏明确的工作重点,这些导致ERP在企业内部实施的成功率大幅下降。另外,在企业自身方面,还存在缺少相关部门有力配合的问题,而ERP系统整合了企业各部门的信息,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从企业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都给予一定的配合。 二、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度不够 许多公司的高层领导会认为ERP系统是一种应用技术,因此会把它当作一种简单的商业信息建设项目来对待。但是,ERP系统并非经过专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安装和配置后,就可以解决企业业务管理问题。企业制订资源计划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管理工程,其内容包括公司策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生产流程等。如果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于ERP项目的实施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使得资金的投入和人员的配备计划不够严密,那么ERP的实施自然是不易成功的。举例来说,从软件系统采购到系统切换这一流程需要3—5年甚至更加漫长的时间,而在应用ERP系统的过程当中也需要进行多次测试与评估检测,如果缺少企业高层的重视,仅是巨大的投资和劳动力的耗费就会使ERP的推行受到阻碍。 三、缺少专业员工的引进和培训 ERP在企业的顺利实施需要专业员工的参与,这里所提到的专业员工指的是在计算机技术和企业管理方面都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员工。首先,ERP在被引入企业中时,需要企业员工进行基础数据的录入。其次,ERP在初步运行过程中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反复调试,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对ERP系统和企业的相关信息都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人员的操作水平是ERP系统运行是否能够顺畅、作用能否得到发挥的关键,没有专门的ERP工作人员,或者ERP人员身兼数职,都是企业缺少专业ERP员工的表现。 四、ERP流程的缺陷 在我国企业中ERP实施成功率并不高,其中一个原因是企业所选择的ERP软件不成熟、缺陷较多。ERP系统是一个全过程系统管理软件,必须通过技术标准的审核以及严格的应用考核和应用试验才可以更好地融入企业。但是,我国目前尚没有这类软件可以投入市场的标准和制度,也无法对其准入情况做出严格的审查。因此,如果企业所采用的ERP系统存在流程上的缺陷,那么企业在实施ERP的时候就会出现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的情况。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应用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明确企业战略目标 在目前的情况下,引入ERP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同时也可能有高收益的决策行为。企业在引入ERP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分析企业是否已经发展到需要应用ERP系统的阶段,需要用ERP系统来解决企业的哪些问题,要达到企业运营的哪些目标,实施ERP的条件是否完备等;其次,要参照企业业务流程,分析当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的关系,规划好ERP系统实施后的业务流程。在选择和应用ERP系统的过程中,企业既要紧密结合当前的运营状况和经营管理实际,又要充分考虑未来的业务发展及管理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首先,企业应全方位考虑自身当前的经营管理状况,并对未来的经营发展做出清晰的战略规划,同时要对企业ERP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认真分析。其次,要通过网络对目前国内的各类企业的所有ERP系统及其供货商信息数据库进行数据比对。在这个数据比对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综合地分析各个供应商的情况,充分考虑各个ERP产品在企业实际应用中表现出的特点和实际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之后再做出选择。与此同时,还必须仔细地分析ERP系统供应商所能提出来的项目方案。最后,在应用ERP系统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面分析、掌握企业管理状况,保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去除无效的工作流程,补充必要的环节,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关系,使生产作业规范化,实现扁平化管理,并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后健全企业绩效监控体系,将ERP系统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立足于长远,持续改造企业内部作业流程,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二、企业领导给予高度重视 应用ERP系统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次深刻的管理方式变革,企业领导必须意识到ERP的实施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自身为起点带动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参与到ERP实施的过程当中。在面对困难时,企业领导要带领骨干人员组成ERP建设领导小组,做好协调、组织、领导等相关工作,把ERP在企业中的实施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实施ERP的成本较高,所需资金从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巨大的资金投入更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理解和支持。ERP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参与可以保证项目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并且,ERP系统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将其权限和运作进行整合,这更需要高层领导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并对企业在系统更新前和更新后的矛盾进行及时处理。另外,在ERP实施过程中,企业领导的参与更能够体现出企业方面对于项目的重视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带头融入、亲自实施,不仅代表着领导的重视,更代表着企业的重视,而企业的重视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如此一来,所涉及的员工也会在企业领导的带动下,表现出配合ERP实施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出和谐、融洽、积极的工作氛围,这更有利于推动ERP系统与企业的融合,有效推动ERP的实施进度,使企业更快地完成管理方式的转变。 三、引入专业人才,坚持员工培训 ERP系统的运行需要信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而这些均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因此企业要想做好ERP系统的应用工作,就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让专业的人去做好专业的事。另外,ERP系统的运行并不是部分管理人员的专属工作,也不是企业管理方式的形式主义变革,而是要切入实际,解决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ERP融入企业后的使用者是企业各部门的员工,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业务人员,都要对ERP的基本操作做到熟练掌握。但是,从当前ERP系统在多数企业中的初步实施情况看,相关的员工对于ERP的了解较少。因此,在ERP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企业应该聘请ERP软件商或者专业的培训公司对员工进行专业的系统操作培训,要求各部门员工对ERP系统的操作进行初步了解,并且通过定期培训,深化员工对于ERP系统的理解,不断解决员工在ERP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在培训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员工参加培训的态度,其次要通过培训向员工传递ERP系统的相关理念,让他们了解有关框架和具体的逻辑流程。同时,要合理安排培训的进度和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为保证ERP实际操作培训的效果,可以采用个人竞赛或小组竞赛的形式,对员工掌握ERP相关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情况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优异的员工进行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对于考核成绩较差的员工进行批评教育和深入谈话,加强督促和激励,确保在ERP实施过程中不落一人,使每个员工都能真正了解企业ERP实施的总体框架、熟悉所在部门ERP系统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流程,并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完成ERP系统的操作。 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ERP软件 企业在决定引入ERP系统的时候,切记不要盲目选择ERP软件。在购买ERP软件之前,要综合分析企业的特点、引入ERP的需求,以及企业当前所存在的问题需要ERP系统中的哪些功能来进行解决,同时结合企业现状考虑是否具备了实施ERP系统的客观条件。当前ERP软件品牌繁多,如用友U8、金蝶等,其功能也各有不同,企业在选择的时候要秉持“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这一原则。现实中,一些企业没有经过仔细分析就盲目引进国外软件,结果由于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相关法律法规差异等,导致所选择的软件不能适配于企业需求或者所购买的软件中部分管理功能因不能得到国家的许可而无法正常运行。在选择软件时,除了要考虑国家背景限制以外,还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求,选择与企业文化、企业运作和企业发展相符的ERP软件,盲目购入ERP软件会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匹配现象,给ERP系统的引入工作带来极大的风险。近年来,由于ERP软件选择上的失误而造成ERP实施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为了避免因为软件选择错误而导致ERP流程上出现问题,进而导致企业在进行ERP业务转型和项目更新中遭遇失败,企业必须仔细分析自身情况,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软件。另外,在购入ERP软件之后,各部门数据的整理、收集、分类、录入工作开展得怎样也是ERP能否得到顺利实施的重要一步。因为在开始使用ERP之前,需要对于企业各部门的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其基础数据的整理和归纳工作往往存在范围广、工作量大的问题,如果初始状态下所录入的数据不准确或者存在类型错误,那么也会造成ERP在接下来的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所以在这一关键性的工作环节中,要确保录入的基础数据准确而全面,从而为接下来的ERP顺利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随着管理思想的持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管理方式的信息化有了新的要求。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优化企业的作业流程,但是企业不能要求ERP解决内部的所有管理问题。企业分析和问题诊断同样是ERP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在当前的发展水平下,企业在ERP系统的初步融入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通过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由企业领导给予相应的重视、做好员工定期培训工作,以及在引入ERP系统之前做好合适的选择等举措,都能使这些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借助ERP系统的顺利实施,企业可以加强内部管理资源的链接,进而提升综合管理能力,真正做到精益生产和扁平化管理,减少信息从决策层到执行层的传递时间,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度。本文以此为愿景,通过剖析ERP系统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企业引入和实施ERP提供参考。 作者:叶锦川 单位:厦门市民和电器材料有限公司 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篇3 1引言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是基于制造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能够结合不同行业或企业实际需求进行配置,对供需链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ERP系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工具,能够创新企业的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企业在实际使用ERP系统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2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2.1创新内部信息传递形式,健全管理系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高效的信息传递形式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让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谋求更长远的发展,不断改进企业的管理体系,为企业带来更多互利共赢的机会。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和信息流通的高效性。别是在使用ERP系统之后,企业的管理系统愈发完善,能够实现对不同机构和部门运营数据的统一管理,能够在一个数据库中存储企业的采购信息、库存情况、客户资料、财务信息以及营销记录等内容(见图1)。便于对比和分析,使用起来十分便利,可以减轻工作负担,能够明显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进而推动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2.2革新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提升经济效益 ERP系统的引入可以让企业建立独特的信息管理体系,把管理风险降至最低,避免失误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可以促进企业干部、员工间的沟通,让企业各部门的负责人实时了解业务的进展情况。员工也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找出企业现存的经营问题,提出规避风险的对策。企业自上而下团结一心,共同探寻企业平稳发展的道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除此之外,ERP系统的使用还符合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可以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系统,提高信息管理和利用的效率,保证企业业务集成的工作实效性,保证企业管理工作高效开展。在相应的运行环境下正确地使用ERP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企业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开支,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3ERP系统的使用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3.1ERP系统的使用推动企业管理理念转变 企业的各级领导应充分意识到引入ERP系统的重要价值,之后在企业管理中贯彻并实施现代化管理理论,进一步规范企业各个管理环节,让企业领导、管理者和职工自觉遵守,让现代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将其纳入企业文化的内容。 3.2ERP系统的使用需要管理人员达成共识 企业管理人员应做到眼睛向外、练好内功,把管理基础工作落到实处,这是应用软件及软件供应商没有办法向企业提供的,必须亲力亲为。ERP系统的引入被视为“第一手工程”,可见企业管理者在ERP引入过程中的特殊作用[1]。 3.3ERP系统的使用属于一项长期系统工程 和其他的固定资产与设备的投入、产出相比,ERP系统的投入和产出并不直观,投入无法在短时间内收获回报或取得较大的效益。ERP系统的投入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无法做到立竿见影,它的核心是管理思想的优化,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规范。ERP系统可以在企业长期发展中发挥相应的作用,通过不断优化企业的管理从而持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3.4ERP系统的使用需要复合型人才的支持 ERP系统的使用需要有专业人才的支撑,这些人才一方面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另一方面要懂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目前,有很多高校越来越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仍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许多企业十分青睐引入复合型人才,把他们当作企业的财富,让其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以说复合型人才是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队伍。在过去,部分企业不注重管理,复合型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产品开发人员和市场开拓者间相距甚远,扮演辅助的角色,并非政策倾斜的对象,所以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比较严重。在企业引入ERP系统之后,复合型人才在企业中发挥先导的作用,在企业管理步入正常轨道之后,复合型人才的作用又存在被轻视的现象。复合型人才活跃在人才市场中,企业通常花费大量的物力、财力挖掘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4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现状 4.1企业领导层对ERP系统的认识不充分 目前,原来越多的企业引入了ERP系统,希望利用该系统减少管理的成本,同时,提升管理的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有少数企业未能摆脱落后的运营与管理模式,没能全面意识到ERP系统的重要价值,不愿意投入资金引进系统;也有少数企业不顾自身的经济条件与发展规模,盲目地期望通过ERP系统的使用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在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下通过借贷引进ERP系统,严重威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这种行为同样不可参考。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负责人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企业管理中ERP系统的应用价值,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以及运营管理的需求作出适宜的选择,以此发挥ERP系统的最大效用。 4.2缺乏专业性的系统操作人员 近年来,国内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国企业要积极借鉴并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以此来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大部分企业把ERP系统应用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然而在系统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存在配套设施不足以及技术工作者匮乏等问题,很难发挥出ERP系统的真正价值。个别企业过于追求ERP系统高效、快捷的优势,不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相应的人才。系统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这一点需要引起企业的注意。 4.3企业内部ERP系统的运行环境不理想 企业如果想让ERP系统更好地发挥相应价值,需要为系统的运行创设理想的环境,同时,保证数据的精准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有力推动企业发展。但是就目前来说,受技术条件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多企业在基础数据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ERP系统对于运行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无论是操作失误还是设备故障,都会产生波动,进而影响到ERP系统的信息传递,大大降低ERP管理系统的效力[2]。 4.4ERP系统和企业发展需求不够契合 在国内的一些大中型的企业中,存在许多综合型的企业。这些企业规模较大,有很多分支机构,在应用ERP系统期间面临一定的局限,无法覆盖全部项目和所有的分支。企业若想实现统一管理,不得不提高对ERP系统的投入,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对ERP系统展开特色化的调整与改造,更好地适应企业自身的架构模式,确保ERP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这样做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支出,而且这种投入通常是长期的。ERP系统和企业相互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对自身信息管理系统与经营流程的双向改造,企业必须加以重视。 5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改进策略 5.1企业领导加强对ERP系统应用的重视 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应当主动学习前沿的管理理论,树立起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深刻意识到ERP系统是把信息管理当作基础的一种先进的管理形式。ERP系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地管理企业的经营信息,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降低企业业务经营的复杂性,从源头上降低企业管理的难度,令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管理更为顺畅,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当企业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ERP系统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地整合、利用资源信息,发挥ERP系统的最大效用,让企业的管理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信息化的特点,让企业走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5.2加强对ERP系统操作者专业素质的培养 为充分体现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企业应当制定计划,对操作ERP系统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积极地加入ERP系统的推广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系统运行环境,不断完善ERP系统的配套设施,结合企业现有的规模与发展需要采用适宜的操作方法,全面发挥ERP系统的应用价值。国内很多企业规模较大,有很多分支,管理体系包含了许多分公司系统、子公司系统,企业结构复杂庞大,涉及的管理控制以及财务预算工作较为烦琐。如果企业的各个分支机构都引入符合自身需要的ERP系统,将大大提高管理的成本,为企业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所以,企业ERP管理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结合企业实际的管理需要给予ERP系统本地化的改造,在持续的优化工作中越来越适应企业的管理体系,达到节省成本的目标,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3]。 5.3不断优化ERP系统的运行环境与配套设备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信息技术等各类手段推动企业不断发展。ERP系统可以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令企业的生产经营系统更为完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更长远的发展。然而部分企业在引入ERP系统时,体现出盲目跟风的问题,未能深入分析企业的管理需求和经济情况,不注重对系统运行环境的建设及配套设施的完善,ERP系统的使用效果不理想,进而引发资金浪费问题。这就意味着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和经营效益选用适合的引进计划,优化ERP系统的运行环境,落实好数据的准备工作。打造与ERP系统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在优化运行环境、健全配套设施中不断提升ERP系统的管理实效性[4]。 5.4切实增强ERP系统和企业发展间的契合性 企业如果想全面彰显ERP系统的功效,全面实现系统化管理,就必须做到合理应用ERP系统、整合各类资源、简化各个分支机构的业务内容。针对采购仓储、生产经营、财务运行和人力资源等内容展开分类管理,全面发挥企业发展所具有的资源优势的价值,为ERP系统的应用打造便利的条件,保证ERP系统和企业综合发展的需求相契合,在缩小涉及面的同时减少集成操作,扫除ERP系统运营方面的阻碍。促进ERP系统和企业管理体系间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ERP系统的应用价值,进而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 5.5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ERP系统属于信息管理系统的一种,所以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要求较高,ERP系统使用的大部分数据都和企业的业务息息相关。企业负责人制定决策时需要依据ERP系统给出的数据,也就是说,ERP系统的准确性非常关键,企业应当依据相应的原则合理收集数据信息。 5.6设定具体的工作准则与规程 ERP系统的引入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运作。ERP系统可以做到数据共享,令企业的流程具有可视化的特点,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在使用ERP系统时,需要按照企业具体的需要,针对性地设计ERP系统管理规程,将其作为企业的工作准则,利用ERP系统从严治企。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注意到使用ERP系统只是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尤其是对大部分企业来讲,仅仅是信息化建设的初期阶段,而不是终点。企业在使用ERP系统之后,能够及时地发现企业流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为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目标的设定与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推动企业不断进步与发展[5]。 6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中引入ERP系统可以创新内部信息传递形式,健全管理系统,同时,能够革新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提升经济效益。针对具体应用中的不足,企业可以充分参考上述改进策略,提高对ERP系统的认识,创设适宜ERP系统平稳运营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ERP系统的使用价值,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晶.智能管控一体化系统在化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21(20):77-78. 【2】张春华.浅谈ERP系统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与改进[J].商讯,2019(25):112-113. 【3】夏俊杰,庞新月,张博雯.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商业价值及应用策略研究[J].智富时代,2018(7):85. 【4】杨振勇.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改进策略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5):293-294. 【5】李洁.ERP系统在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与改进[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作者:林鹏飞 陈雅梅 单位:易捷讯(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1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中常用的方法 1.1对比审计法 建筑工程的审计工作需要与已经做好的工程成本造价计划记性对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减少审计的工作量,极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但是也应该明确因为项目实施的环境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审计过程中会有具体的差异,因而使用对比审计法时,应该先设计统一的或者基础的项目或者部分,对于其他在机构上存在差异的地方,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1.2筛选审计法 建筑工程存在面积以及高度上的差异,但是具体的每一平方米应该使用的材料以及工程量等是大致相同的,因此应该对过去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制定出详细的建筑规划指标。今后在建筑工程审计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筛选之前的数据进行分析,当遇到无法筛选出来的项目或者区域时,则说明该部分的工程建筑的面积等方面并不符合以往的规定,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造价审计。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能够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但是适用有限,不能用于住宅建设中。 1.3标准图审计法 该方法主要指的是以建筑项目的基础标准进行审计工作,对于建筑工程中比较稳定的部分比如地面等则可以通过直接与设计图纸进行比对的方式进行审计,降低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而对于建筑工程中变更修改的部分或者是数据不够稳定的则通过设置单位元素的方式进行审查。标准图审计法的应用对建筑工程的图纸具有较高的要求,必须保障图纸的准确性,减少数据存在的误差,因而这种当时使用的范围也比较狭窄。 2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造价审计方法尚存在不足之处 工程造价审计方法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计的手段比较单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但是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查账的方式,降低了工作效率。其次,审计工作不到位。审计人员不能对建筑工程中实际造价费用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导致近年来建设工程中中饱私囊的情形屡次出现,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最后,缺少专项审计。财务审计与工程造价审计之间的分离导致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弄虚作假,没有实现审计的目的。 2.2财务收支混乱,项目超预算严重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玩忽职守从而导致建筑工程财务收支混乱,超过预算的情形屡次出现。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对基建财务的核算,建筑工程中包含多个项目,但是审计中可以发现这些项目并没有单独立项,也就不能进行独立的审计。甚至一些与该建筑项目无关的支出都被纳入该项目中,导致基建财务更加混乱,给工程造价审计造化了极大的困难。此外,建筑工程施工中会面临各种突发状况,可能会导致实际使用的资金超过开始的造价标准,但是在进行审计的时候却无法进行明确的审查。有的建筑工程项目中甚至将收款凭证和购买相应材料的发票当成支付的凭证,种种情形导致工程造价审计存在重重困难,偷税漏税的情形屡屡发生,不利于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 2.3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对造假成本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保障建筑单位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利益。但是审计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因而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其不仅要了解审计的相关知识,还要对建筑行业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我国当前审计机构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数量较少,缺少通用型人才,这也给当前建筑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除此之外,有的具备多方面知识的优秀人才追求更好的发展机遇,而建筑工程施工中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从而导致优秀人才的紧缺。 3提高建筑工程造价审计的具体措施 3.1创新工程造价审计技术与方法 要想解决上述提到问题,必须创新工程造价审计的方法,关键在于将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进行有效的结合,两者之间的结合更有利于及时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审计工作中要注重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说使用计算机技术能够直接将工程预算与实际中的差额反映出来,减少施工中错误的发生。因而先进设备和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同时有利于造价审计系统的构建,便于今后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 3.2建立完善的造价审计监管制度 建筑工程施工中包含多个方面,必须从开始就进行明确的区分。因而笔者认为在进行工程造价时就应该区分项目进行,明确每个项目需要的成本,在进行造价审计时直接根据已有的各个分项目的造价计划进行审计。同时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突发问题,应该及时进行调整,并在开始的造价文件中进行记录,确保今后审计工作开始时能够一目了然。此外,还应该建立审计监察部门,有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担任,审查审计人员的工作,避免玩忽职守和职务侵占等行为的出现,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3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通用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审计人员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因而为了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就审计工作者而言,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的审计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将自己培养成通用型的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也应该不断提高单位的福利待遇以及专业培训方面的能力,吸引优秀审计人员加入。此外,还应该对当前工程造价审计的模式进行变革,集结设计机关、社会中介和建筑单位多方面的力量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4结语 新形势下要想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实力,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及时发现我国建筑工程设计造价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造价审计作为建筑工程中的基础环节,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高效,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