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应用论文:医疗卫生系统中大数据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迅速,医疗卫生领域也迎来了大数据时代的潮流。简述了医疗卫生系统中数据资源现状,分析了通过大数据平台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医药产品研发效率、疾病监控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大数据;医疗卫生系统 1数据管理问题 医疗数据是持续、大量增长的大数据。根据估算,中国一个中等城市50年所积累的医疗数据量就会达到10PB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业务系统的不断升级换代,医疗数据模式的一致性也无法保证。因此,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数据持续不断地导入区域医疗数据中心,并且每当有数据模式的更改,相关的历史数据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由于医疗数据是多种数据源数据的汇总,医疗数据是关系复杂的多维数据。医疗数据的多维度多粒度为各种信息服务的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为大数据分析带来了挑战。Hadoop基于开源分布式数据处理平台,通过特殊的方式组织网络级数据,可以解决数据存储水平扩展的挑战。利用MapReduce并行处理批量事务的能力,从多个数据源(主要是医疗机构的各个业务系统)抽取数据、转换格式、并导入基于HBase的数据存储模型。使用Hadoop进行多维分析,利用数据平台中多维数据非结构化的特征,将大量冗余的维度信息整合到事实表中,可以在冗余维度下灵活地改变问题分析的角度。并结合Hadoop,MapReduce强大的并行化处理能力,无论分析中的维度增加多少,开销并不显著增长,不会显著影响分析的性能。 2大数据应用 2.1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诊疗质量。通过分析疾病的模式和趋势,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分析医生输入的条目,比较其与医学指引不同的地方,从而提醒医生防止潜在的错误,如药物不良反应。通过部署这些系统,医疗服务提供方可以降低医疗事故率和索赔数,尤其是那些临床错误引起的医疗事故。共享的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使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更智能,首先,大数据中心存储的海量、高维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能够被检索,由于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能力的日益加强,从而获取更多的决策支持信息。比如可以使用图像分析和识别技术,识别医疗影像(X光、CT、MRI)数据,结合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得到辅助的治疗信息。或者挖掘医疗文献数据建立医疗专家数据库和医学知识仓库,为医生提供一个决策和清单,在录入症状和检验结果后,做是非判断等集合算法,根据不同病种,建立决策树算法,逐渐得出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为医生的临床操作提供建议,防止医生忽略可能存在的罕见疾病,防止误诊。此外,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还可以使医疗流程中大部分的工作流流向护理人员和助理医生,将常规的医生问诊程序化和模式化,结合检验化验等技术手段,医生只需参与最后的决策和治疗环节。使医生从耗时过长的简单咨询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治疗效率。 2.2提高医药产品研发效率 2.2.1预测建模 医药公司在新药物的研发阶段,可以通过数据建模和分析,确定最有效率的投入产出比,从而配备最佳资源组合。模型基于药物临床试验阶段之前的数据集及早期临床阶段的数据集,尽可能及时地预测临床结果。评价因素包括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潜在的副作用和整体的试验结果。通过预测建模可以降低医药产品公司的研发成本,在通过数据建模和分析预测药物临床结果后,可以暂缓研究次优的药物,或者停止在次优药物上的昂贵的临床试验。除了研发成本,医药公司还可以更快地得到回报。通过数据建模和分析,医药公司可以将药物更快推向市场,生产更有针对性的药物,有更高潜在市场回报和治疗成功率的药物。 2.2.2提高临床试验设计的统计工具和算法 使用统计工具和算法,可以提高临床试验设计水平,并在临床试验阶段更容易地招募到患者。通过挖掘病人数据,评估招募患者是否符合试验条件,从而加快临床试验进程,提出更有效的临床试验设计建议,并能找出最合适的临床试验基地。比如那些拥有大量潜在符合条件的临床试验患者的试验基地可能是更理想的,或者在试验患者群体的规模和特征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2.2.3临床实验数据的分析 分析临床试验数据和病人记录可以确定药品更多的适应症和发现副作用。在对临床试验数据和病人记录进行分析后,可以对药物进行重新定位,或者实现针对其他适应症的营销。实时或者近乎实时地收集不良反应报告可以促进药物警戒(药物警戒是上市药品的安全保障体系,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评价和预防)。或者在一些情况下,临床实验暗示出了一些情况但没有足够的统计数据去证明,现在基于临床试验大数据的分析可以给出证据。 2.3基于大数据的疾病监控防治 大数据的使用可以改善公众健康监控。首先,随着移动互联网现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选择把业务和使用习惯都转移到了移动端,那么,在基于海量数据用户搜索的社交APP以及LBS等技术层面,可以建立结合原有疾病监控系统中的流行疾病法定报告数据、流行疾病病例,结合疾病、环境数据,及时发现并绘制出流行病风险地图。在基于搜索数据和LBS数据方面,分析不同时空尺度人口流动性、移动模式和参数进一步结合病原学、人口统计学、地理、气象和人群移动迁徙、地域之间等因素和信息,建立流行病时空传播模型,确定流感等流行病在各流行区域间传播的时空路线和规律,得到更加准确的态势评估、预测。并且,通过医疗云和大数据中心,公共卫生部门可以通过覆盖全国的患者电子病历数据库,分析疾病的模式和趋势快速检测大规模传染性疾病进行全面的疫情监测,并通过集成疾病监测和响应程序,快速采取措施进行响应。这基于大数据的疾病监控防治能使传染病感染率降低,卫生部门可以更快地检测出新的传染病和疫情。通过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公众健康咨询,将会大幅提高公众健康风险意识,同时也将降低传染病感染风险。大数据共享在疾病监控防治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提前确定一定规模的未知疾病,为疫情控制争取时间。传统检测无法监测到任何没有临床症状的病例的,这些经验在医院的临床经验中都是空白。但大数据可以通过医院的共享信息以及搜索监控指定地区的用户的频繁搜索关键词,可以检测到某个地区已经出现的疫情。比如不明原因的肺炎,某地餐馆让多少人出现呕吐腹泻等异常状况等,然后再通过与疾病控制中心的病毒库中的病毒分析,寻找吻合的病毒,进行比对分析将其找出,为判断疾病赢取时间。建立大数据中心后,疾病预防可以真正在第一时间内去判断出疫情的病毒源,进而为控制争取时间。疾病监控防治的目的是及时制止其传播的范围,而大数据则是目前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途径。 (2)判断人员流向,控制疫情。在疫情发生后,虽然国家可以第一时间控制住当地疫情,但是人员流动则是无法控制的。利用大数据的监控分析就能监测到传染源区人员的主要流向目的地,疾控中心可以拿出对应的医疗技术和对应的治疗药品以及疫苗来防治,第一时间赶到相应地点,实施接种疫苗,这样一来就减少了盲目的广撒网式的全面布局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提供人员流动数据,让控制疫情在效率上大幅度提升。 (3)传播动力学模型建立。拥有了大数据的全面监控后,疾控中心也就有了更多的实践支持,就可以开始真正从实践中建立有关疫情的复杂动态网络的传播动力学。 作者:林青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大数据应用论文:4G移动网络的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应用 摘要: 本文通过对云计算以及4G网络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在4G移动网络平台上采用云计算技术处理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大数据问题,主要是结合二者的优势分析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并加以实现,这将给缓解交通压力、提高行车效率等提供便利。最后对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与应用进行展望。 关键词:4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交通;交通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进入到普通家庭,这无疑对道路交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提高道路行车效率,迫切需要建设一个高性能的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TS),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1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TS)指的是建立在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之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电子控制技术等有效组合在一起,并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中,从而能够在大范围、全天候发挥作用,建立起的一种准确、实时、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1]。依据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解决社会不断增加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道路资源之间的矛盾,使有限的道路资源能被充分利用,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保障人们出行安全,智能交通系统作为信息、通信、传感与控制技术综合运用的产物,能给人们带来便捷。但目前,我国城市交通仍面临着许多严重问题,如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型城市,虽然其承载能力越来越强,路网体系也日趋完善,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强劲增长,道路供需关系依然非常严峻。据成都市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成都地区的汽车保有量突破268.59万辆大关,中心城区突破114.18万辆,这个数据仅次于北京。而且成都已月均增2万新车,并持续了62个月。一天就会产生数百亿条GPS数据,而车牌识别信息、交通监控视频信息等数据量更大,交通相关的数据量也早以从TB级跃升到PB级[2],因此,如果要实现对城市道路的交通流量信息、交通状况、交通违法行为等的全面监测,特别是承担在交通高峰期采集、处理及分析大量的实时监测数据的工作,整个平台的运行压力将会非常巨大,大数据(bigdata)就此产生,大数据分析交通除了流量及车辆的相关信息外,还必须包括路面情况、天气、突发情况、周边环境等诸多因素,传统的交通数据分析法已很难有效处理如此庞大的数据的问题。城市智能交通应具备的特点和需求分析如下。 1.1数据信息海量化 整个城市的交通行为主体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的分析对象,海量数据必然成为固有特性。 1.2应用负载变化大 城市交通流特性呈现出区域关联性强,随时间变化大的特点,系统需要根据实时的交通流数据,做出全面采集、分析、处理等。而传统的智能交通方案由于无法在全局上统筹,往往会因此陷入彼此孤立的情形。 1.3高稳定性和高可用性 只有要求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具有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才能更好地、更快捷地提供畅通、安全、高品质的行程服务,以保障交通运输的高安全、高时效和高准确性,让政府、社会和公众感觉到方便。而目前的很多方案中,由于各生产厂商繁杂、设备类型众多、质量参差不齐,而国内也缺乏统一的标准,这样不仅系统维护成本高,而且也很难做到保持智能交通系统的高稳定性。 1.4数据共享需求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智能城市交通系统,大量的终端设备出自不同的厂商或不同平台,这样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信息孤岛,彼此间很难实现共享数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系统功能的充分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在硬件、接口上应做的统一,从而使行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成为智能交通发挥整体方案优势、整体统筹资源、统一协调的基础。 1.5信息实时处理性能要求高 随着城市交通的拥堵日趋严重,人们在出行时要求能随时随地通过熟悉的方式获取所需的出行计划和实时的出行信息,因此,未来的智能交通需要满足高效性、实时性的要求。 2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影响与应用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互联的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存储空间、计算力和各种软件服务,该资源池被称为“云”。“云”是指一些可以自我管理和维护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包括宽带资源、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等大型服务器集群[3]。而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计算方式,为计算资源提供全新的计算模式,其服务方式可动态、伸缩且虚拟化,云计算技术还会将所有的计算资源汇集在一起,并通过软件实现对资源的自动高效管理。这使用户能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无需为繁琐的处理细节感到烦恼。云计算技术之所以能有效处理和应对交通数据量大、可用性高、稳定性要求高、信息实时处理要求高、应用负载波动大、数据共享需求大等问题,并能实现应用的灵活性,高效整合资源,降低运维成本和总能耗,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自身的高可靠性、弹性扩容性好、快速部署及按需服务的特性。云计算技术以其高度的信息部署、优异的扩展性以及自动化IT资源调度,成为解决智能交通面临的问题的关键技术手段,成为一种全新概念的信息服务模式,有助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实现。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系统,要实现交通信息的动态采集、分析、处理及,并及时向用户提交动态交通信息,报告路况动态变化信息,指导用户出行计划,规划用户行车线路,从而有效提前进行分流拥堵流量,从而提高交通通行效率[4]。其具体应用如下。 (1)城市中的车、人或设备等每个交通终端节点,均可以实时地通过交通云得到基于整个城市交通信息智能分析后提供的服务。 (2)通过综合整个城区的交通流信息及汽车的运行计划信息,每个交通信号灯都得到高效控制,并在面控、立体多维的基础上进行相关预测;城市交通引导系统也可以与交通信息个性化服务进行无缝结合。 (3)为了更智能地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拓展一个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市场,运营商要相应地通过手机基站定位,向用户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服务,这些信息与交通控制、引导相结合。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从早期的2G网络到3G网络,再发展到当前的4G移动通信网络,4G网络使图像视频传输更加稳定,决策也更具有时效性,并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了更多应用的可能,移动网络在智能化交通信息系统中的运用日趋娴熟、准确,使智能交通系统真正、全面、高效地服务于社会,为缓减交通压力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移动网络技术还有效地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34G移动网络的网络结构的核心技术及优点 3.14G移动网络的网络结构的核心技术 4G移动网络体系结构从下往上可分为物理网络层、中间环境层、应用网络层。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是这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该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速率高、时延小的数据交换服务,能达到下行50Mbit/s与上行100Mbit/s的峰值速率。OFDM技术特点包括:具有良好的抗噪声性能及抗多信道干扰能力,可扩展网络结构。 3.24G移动网络的优点 3.2.1通信速度高、灵活性好4G移动通信系统速率可以高达到l00Mbps,甚至是150Mbps。由于4G网络不仅是面向手机,还面向智能手表、控制器、眼镜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这些终端设备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使通信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3.2.2系统兼容性好未来的4G移动网络要面向全球发展,可以预测4G移动网络一定会开放出更多标准化的接口,并与全世界各种网络进行高速通讯、互联。 3.2.3网络采用宽频谱4G移动网络的每个信道会占有100MHz的频谱,是3G移动网络的20倍左右。 3.2.4通讯费用低目前,很多3G移动网络用户之所以能方便地过渡到4G移动网络进行通信,是因为4G移动网络与3G移动网络的兼容性较好,且4G移动网络的系统采用灵活的操作方式。在加上4G移动网络通讯费用相对较低,为4G移动网络的快速部署创造了条件。 3.2.5网络通信质量高4G移动网络通信时代是高质量通信的时代,与3G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相比,4G移动网络通信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数据的交互、处理能力,特别是跟云计算技术的结合,大大提高了效率,4G移动网络让广大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的移动网络交互体验,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环境,通信质量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4G移动网络通信也能满足3G移动网络通信尚不能覆盖的区域。 4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的关键技术 上述的需求,使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成为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支撑。为了有效地将云计算技术与跟4G网络相结合,提升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可达性,还需解决以下几个主要技术问题。 4.1最优路径规划问题 云计算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最优路径规划,它在各类应急系统及车辆路径导航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智能交通最优路径规划是以交通运行数据为基础,在云计算数据中心对各交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处理和判断后,再通过短讯、车载终端、GIS电子地图等各类终端帮助信息,为道路的使用人员提供最优路径,引导信息及各类实时交通帮助服务信息,以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及行车安全。 4.2智能交通流预测与出行引导问题 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流预测与出行引导可通过物联网对交通流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快速处理,以便对道路交通流进行实时动态判别和准确预测,从而正确指导用户出行,这样必须建立起智能交通流量采集数据库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库。 4.3智能交通事故预警处理问题 道路交通中的突发事故严重影响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面对突发事故,必须快速做出反应,提出处理预案,然后对其进行有效、及时地处置。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方案的形成,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快速采集和分析交通突发事件及整个道路流量信息,迅速地进行事故故障处理,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前、有效和安全地疏散车流,达到不影响交通正常运行的目的。 5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4G移动网络牌照已经发放,围绕4G移动网络的各项业务也快速展开,但目前,网络通讯费用并没有下降,这对基于4G移动网络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与使用具有较大影响,相信随着4G网络的普及、通信环境的改善、资费的下调,大数据的交互平台将有望在许多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上实现,云计算技术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例如,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将会出现自动驾驶系统、大数据与智能交通、生态智能交通系统、移动互联网与智能交通等。近年来,基于移动网络智能终端的与交通相关的APP得到飞速发展,因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人们出行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6结语 基于4G移动网络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网络构建、信息采集、系统集成及应用开发等多方面内容,同时也涉及城市交通运行管理中的许多领域。要在4G移动网络平台上加快推进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研究及应用,必须不断加强技术革新、保障云安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将政府构建的基础性开放平台与引导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参与应用研发相结合。 作者:邓波 黄同成 刘远军 单位: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 大数据应用论文:高校管理会计大数据的应用 2015年1月,“管理会计之中国实践”走进高校第一站(北京大学站)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功举办。研讨会的主题是“大数据时代,CEO需要怎样的管理会计”,会上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刘光忠强调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并指出管理会计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理论界的先行者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典型代表,高校在注重管理会计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大数据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数据量大、价值高、更新快、类型多的特点,人们通过新技术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为相关机构做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增强决策正确性,提升自身竞争力水平。近几年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高校与高校之间关于招生、就业、发展的竞争不断加剧。高校要想在竞争中提升自身竞争力水平、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善于利用大数据这一工具,让大数据在高校的管理中发挥作用。管理会计为高校领导作决策提供参考建议,而大数据可以为管理会计提供巨大的数据支持,只有在高校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之后,才能更好地把大数据应用在高校管理会计中。 一、大数据在高校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前提 (一)增强高校领导对大数据与管理会计关系的认识 高校领导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领导重视的问题、强调的内容,是全体干部队伍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全体方向一致才能完成目标。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要让管理会计在高校中真正发挥作用,需要高校领导意识到管理会计就是管理和会计的结合,管理会计人员呈现的不是单纯的财务信息,而是从校园大数据中提取的有利于领导决策的数据信息。国内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管理会计对于管理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作为高校的领导尤其要紧跟时代步伐,善于利用大数据加强管理会计的应用。一旦高校领导意识到大数据可以为管理会计提供数据支持,就会开始注重大数据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那么从各二级学院到各行政部门都会贯彻执行具体应用,就能很大程度改进管理会计在高校的应用效果。在海量大数据的支撑下,管理会计提供的决策建议更具有说服力,领导作出决策再也不用靠直觉、凭经验了。 (二)注重管理会计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专业的知识素养、严谨的职业修养是一个管理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不是仅仅做账和处理数字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利用专业的知识素养对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敏锐的洞察力洞察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和优势、利用良好的沟通能力把分析出的数据、洞察的结果跟领导进行汇报,利用严谨的职业修养对一些需要保密的决策三缄其口。当今时代下,大数据对管理会计的应用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在逐渐发展,管理会计理论与体系也逐步走向成熟,更需要管理会计人才对大数据发展、高校发展进行全视角观察,保持清晰的逻辑思维方式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管理会计的应用,在招聘管理会计人才时高校要严格考察,逐步筛选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会计人才,随着市场竞争的变化,还需要定期对管理会计人才进行培养。 (三)引进并更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现在管理会计已逐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以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提供的模型为基本方法,把管理会计的实务操作与信息化系统结合,不仅可以实现信息传递的实时性,还能极大程度地节约物力人力。高校引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有利于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在大数据作用于管理会计过程中,大数据的分析利用需要借助管理信息系统,而且随着大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为了确保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就要定期更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二、大数据在高校管理会计中的应用领域 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即时报账产生的财务信息、随时变化的学费缴纳情况、新增科研项目的经费登记、基建项目的进度变化、资产的购置与报废情况变化、随时变化的水电费使用情况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构成了实时产生的大数据,这些数据信息对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来说具有很大价值。所以学校应根据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一个涵盖财务处、审计处、资产管理处、科研处、教务处、基建处、发展规划处等部门的,并且与市场公开信息相连接的“大数据库”,确保学校行政管理各部门间信息的沟通与传达,为管理会计实现评价与分析提供基础。下文将详细分析大数据在管理会计中的预算管理、本量利分析、决策分析和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一)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预算管理的效果决定了高校行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关系到高校年度内各项事业是否能正常运行。在编制预算时,有的高校根据“增量预算”方法编制,有的高校根据“零基预算”方法编制,还有部分高校采用“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相结合的方法编制,这几种预算编制方法都不能解决超预算的支出问题,容易造成财务资金沉淀,不能适应目前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滚动预算”法是不规定预算的数额,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的预算编制方法,利用这种方法编制预算加大了对预算监督的难度,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较少用到。但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对数据信息的实时掌握不再是一个不可及的目标,它可以促进高校使用“滚动预算”法编制预算,使用过程中可以将滚动周期缩短到以月或者周为单位,也可以根据各部门重大资金支出周期为单位,通过大数据库,实现周期性的对部门预算的审批与监督。在审批与监督过程中,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市场公开信息进行分析,例如对于部门某资产的购置预算方案,要先结合部门情况分析其购置必要性和购置数量合理性,再结合市场同类价格信息分析部门报价是否合理,如果不符合这几项规定之一,该预算方案就不能审批通过。 (二)本量利分析中的应用 高校在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时,可以采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根据生源总体情况、往年招生计划、学校容量等数据信息进行综合考量,结合学校的运营成本进行分析,确定最优的决策方案。假设学校的运营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随学生人数增减而变化的成本,包括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等长期固定资产成本,教学设备设施等短期固定资产成本,学校维护安全的治安管理成本,学校职工的工资和福利等薪酬成本等;变动成本是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减而变动的成本,包括学生的水费、电费,各院系的报刊费、电话费、网络费等。假设学校的收入总额是国家拨款和学费(假设没有校办企业和其他资金来源),那学校的盈利就是收入总额减去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后的差额,从理论上分析招生越多,学校的盈利就越多。但是高校终归是非盈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我们利用本量利分析的最终目的不是寻求利益最大,而是考虑如何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学校成本较小的目标。基于大数据资源库,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成本数据信息、学校容量数据信息,往年招生情况信息,历年分数线信息、历年各省名额分配信息等对招生计划进行综合考量,确立一个可以实现校园资源优化配置又能保证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招生计划。 (三)基建决策中的应用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扩建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在哪里扩建、如何扩建、扩建到什么规模则是需要高校管理者深思熟虑的问题。到底是在原来的校园内建设教学楼或宿舍楼等固定资产,还是另寻新址进行扩建;要怎样进行扩建,是教学楼、宿舍楼和其他教辅设施一起建设,还是分批次按重要性依次建设;到底扩建到什么规模,是不是扩建的越大越好等这些问题,可以根据大数据信息得到解决。在做这些决策时,高校要结合“大数据库”中的学校财务数据信息、招生计划信息、国家政策信息、融资渠道信息等进行综合考虑,做到不盲目扩建、有目的有根据的做出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决策。 (四)重大采购决策中的应用 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要大批量购置床上用品和学校校服,采购这些物资的原则都是质优价廉,采购方式多是招标。但是以往参与招标的供应商往往受限于地域范围,例如山东省的供应商不会到海南的高校进行招标,正如海南供应商也不会到山东省高校进行招标一样,这导致参与招标的供应商每年都是固定的几家,学校对于采购物资的议价能力不高,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的采购成本。但是现在招标信息是完全公开信息,不管哪里的供应商都可以看到都能参与,学校也可以向产品质量较高但从未参与过学校招标的供应商发送招标邀请,这样参与学校采购物资招标的供应商就会增多,学校就有较大的议价能力,在诸多供应商中选择一家或几家为学校生产采购物资,节省学校的采购成本。在大数据时代,物流发展也同样迅速,完全不必担心生产厂家和高校间的距离,也完全不必担心远距离下的物流成本,可以结合几十家物流运输费用的信息数据进行选择,选择一家安全快速的物流公司进行物资运输。 (五)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促进学校与教职工的“双赢”发展,能让学校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状态,便于发现人才、留住人才,能让教职工通过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对比,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以往的绩效管理中,对教职工的考评流于形式,绩效计划制定不详细、绩效实施缺乏监督、绩效考核与反馈不及时。但是大数据的出现可以促进绩效管理有效性的实现,通过层级传递,各级领导把行政人员和教师人员的详细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工作目标等录入绩效管理数据系统。专人负责定期将教职工的教学成果、学术成果、工作业绩等数据进行统计并上传到绩效管理数据系统中,为保证绩效考核结果的可比性,需要在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性质的基础上将工作成果进行量化。教职工(只有查看权限)可以登陆绩效管理系统,查看自己阶段性的绩效考评结果,并可以向系统提交查看其他教职工绩效结果的申请,便于进行横向对比,在这个过程真正缩短绩效考核与反馈的时间间隔,提高了绩效管理的效率。在大数据的推动下,教职工的绩效考评结果用数字表示,清晰的评价标准和流程让教职工感受到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这样的情况下再与学校的奖惩机制相联系,能极大地促进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作者:张咏梅 穆文娟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大数据应用论文:计量工作大数据应用与发展 目前,我国计量行业对大数据的理解和应用相对滞后,政府行政部门应通过相关数据收集、统计和挖掘,获得有价值信息,为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运用大数据推动计量行业快速发展,进而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已经成为计量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计量信息数据整合是做 好质监大数据运用的基础计量工作中的量值传递、产品检定、测试与校准中,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所以推进计量工作数据清理整合工作,在建立计量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再将产品检验、执法系统数据、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质量数据,以及各个领域涉及产品质量的相关数据进行整合,最终完善整个质监领域的大数据库。充分运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提高质监部门的服务水平,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产品质量提升、国家质量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二、大数据运用在计量领域的初步探索 1.建立计量器具数据库。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将计量器具实行赋码化管理,逐步完成计量器具的生产、使用等多环节的监管。目前,西安市已经在全国率先将强检计量器具实行赋码化管理,赋码系统建立后,大幅度减少了强检计量器具瞒报、漏报、不报、拒检、超期未检等现象的发生,强化了强检计量器具在使用中的监管。笔者认为,下一步应组织相关部门逐步将计量器具的生产企业纳入数据库中,实行“一器一码”制,最终实现通过编码查询到计量器具的所有信息,包括生产信息(企业信用信息、生产许可证、出厂合格证、质保信息等)、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信息(使用方的维修信息、相关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等)。2.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复杂环境下的计量检测中。计量测试未来发展趋势是将在保持更高准确度的前提下,回归到现场环境条件里的计量校准和计量溯源。随着大规模现代化工业、国防工业和军事计量的发展,解决复杂环境下的计量校准问题,成为当今计量检测中的难题和挑战。建立计量测试仪器设备在每一种环境因素变化情况下的有效数据和变化情况数据的数据库,并对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线性叠加、非线性叠加、交叉调制、加权耦合等)进行仿真模拟(包括模型仿真、数据仿真、半物理仿真、全物理仿真等)。最终通过模仿系统模型和大数据进行处理,以获得在任何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计量校准结果。3.用大数据帮助企业解决计量器具的管理。计量检测作为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服务机构计量检测的综合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大数据技术全面切入客户质量管理、技术研发环节,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已成为计量检测技术服务市场和拓展能力的方向。例如,为医院提供计量检测服务的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分析、评估医院计量器具的整体性能,帮助医院发现医疗设备性能和使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医院设备质量控制的整体水平,避免因为医疗设备性能的问题造成医疗事故,为病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也更好地体现了民生计量工作中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4.用大数据可以为计量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服务产业发展,找到准确的发力点和切入点。通过建立区域内计量基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动态数据库,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区域共享、结果互认,从而统筹技术资源,避免重复购买计量标准器具,提高检测标准器的利用率,从而充分发挥区域计量标准器具资源的价值。同时通过大数据交流,增加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良好的合作,促使国民经济联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将计量与全社会各部门、各企业联系在一起。5.用大数据为“一带一路”计量服务。通过大数据,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计量领域全方位的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国际计量体系的创新发展,推动国际计量互认进程,促进贸易便利化水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计量领域政策信息数据互换和交流平台,提升计量法规的透明度,实现沿线国家资源共享。通过建立计量领域技术信息数据互换和交流平台,加强各国计量技术机构的战略规划、科学研究、业务拓展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加快计量双边、多边合作和互认进程,促进量值国际等效,不断扩大互认国和互认产品范围,最终实现“一次测试、一张证书、全球互认”,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便利化,更好地提升计量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结束语 计量大数据的服务与应用可以加速计量行业信息化进程,加快质监部门信息共享,提高质监部门服务能力。当然,数据安全是质监系统做出分析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大数据在存储、处理、传输等过程中面临安全风险,具有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需求。尤其是计量大数据,都是与生产、生活、安全相关的数据,保护这些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系统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付磊 单位:陕西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提高,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21世纪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阵地,高校自然也不会置身事外,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愈发普遍。本文主要阐述了大数据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中的一些特点,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大数据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曾经被人忽视的各种媒介中的数据爆发出惊人的价值和影响力。数据成为了信息化时代独有的传递媒介,人类将迈入一个深度挖掘数据的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人们的生活、工作已离不开大数据。将信息化技术融入高校教育中不仅可以帮助高校发展教育还可以为信息化时代做一份贡献。在21世纪这场大数据的浪潮中,高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为顺应大数据时展的趋势,在高校教育中推行信息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大数据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人们对大数据往往有着不同的定义,简而言之,大数据是信息数据的总和,是以信息形式表达的多种信息的融合。可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力量,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影响力,现代技术是它的载体。凭借其自身蕴藏的无限价值,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象征。与传统数据不同的是,大数据主要讲究的是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而对于数据间的因果关系却不再关注。大数据可以通过分析数据间的相关性来实现对信息的优化,帮助人们进行决策分析。在高校教育中,大数据也可以通过对高校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整合,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数据参考。与传统数据不同,传统数据仅仅只是实现了对数据的存储并未完全实现数据的价值,因此虽然传统数据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它仍存在很多瑕疵。反观大数据,大数据主要讲究的是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它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存储,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达到预知发展趋势的目的,与传统数据相比,它更实现了对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传统数据与大数据应用的方向也不相同,传统数据主要进行信息的存储,针对的是过去的数据,已过去的数据为核心。而大数据是对传统数据的提取和分析,以达到预知发展趋势的目的,是以事物未来的发展为核心。凭借其自身蕴藏的无限价值,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象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也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数据必将在高校的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大数据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析 1、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并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校的每年期末都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在教学评价中应用大数据可以使教学评价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其实能够安全有序的进行。而且大数据可以根据教学评估中提供的各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整合,使教学评估工作更加高效可靠。2、综合分析教师的职业技能。传统的数据仅仅能起到信息存储的功能而无法利用数据的附加价值,而大数据不仅可以实现信息的存储更强调了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效教育中,还可以实现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分析,而在高校教育中,最能够决定高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便是教师的职业技能。将大数据应用于教师的职业技能分析时,大数据可以通过对教师以往教学经历的分析、观察,从而找出最适合该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帮助其在课堂上扬长避短,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将大数据应用于教师的职业技能的分析还可以提高课堂的利用率,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制定计划。3、个性化课堂的开展。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教育中,大数据可以完美的将学习内容与数据资源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实现个性化学习。高校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便是个性化学习。大数据主要强调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将大数据应用于个性化课堂的开展时,大数据可以根据某个学生学习成绩然后从已毕业的学生中调取有相似学习经历的学生的资料,分析待选课程与学生之间的相关性,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待选课程的课程分析。4、满足学生的需求。大数据可以通过学生在高校时使用校园一卡通的情况分析出学生的消费情况甚至其家庭的经济情况,对于实在贫困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资助,使得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更加的公平、公正。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人们的生活、工作已离不开大数据,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阵地,高校自然也不会置身事外。在21世纪这场大数据的浪潮中,高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教育中,不仅可以实现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的职业技能的综合分析,还可以开展个性化课堂,使得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更加的公平、公正等等。为顺应大数据时展的趋势,在高校教育中推行信息化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刘键 单位: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在区域品牌营销的应用 [摘要]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区域品牌营销与其他品牌的营销相比,其在市场环境中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就需要区域品牌在营销中广泛应用大数据,抢占商机。基于此,本文分析和研究大数据在区域品牌营销中的应用,并探讨大数据平台、客户的需求及营销规律。 [关键词]大数据;区域品牌;营销 引言 在当今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的局势下,大数据的发展也受到了各个行业的关注,许多企业为了能够在信息环境中抢占商业先机,对大数据整合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了探究。由此可见,不管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大数据显然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数据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和网络技术构建多元化的结构数据,也能构建出一些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如今大数据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有了广泛应用,区域品牌营销市场中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营销模式以及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区域品牌在营销中利用数据分析市场的发展情况,获得商业的先机,从而有效促进自身发展。 1大数据营销及区域品牌概述 1.1大数据营销 当前,各个企业将大数据带来的商业机会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微软、惠普等公司开发的硬件和软件以及数据,还有一种是来自海量的用户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能够为企业提供精准营销平台以及个性化的广告推介等商业宣传活动。而大数据营销就是第二种,这种营销方式通过搜寻并分析各种相关数据,充分了解市场发展的需求,从而帮助企业改变竞争形态,把依据客户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主观信息,推测客户需求导向的这种传统营销模式,转变为通过对客户的各种信息行为以及购买历史等方面进行分析,满足客户的需求,并根据这个导向进行营销的模式。大数据营销不仅要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互通,也要确保在各大媒体、互联网站及移动终端等的数据是相通的,这些都大数据有效实行的前提条件。当然,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同领域及行业局限性,大数据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公司的隐私保护、信息伦理等。对于政府数据及科研管理数据,应该多多提倡数据的重复利用,由此可见,大数据想要在各个领域中分布是比较困难的。另外,有部分企业为了保护公司的隐私,便采取封闭式的数据开发和搜寻,并从中牟取利益,事实上这种形式无法满足整合化营销的要求。所以,企业在面临大数据带来的发展前景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企业能否实施大数据营销的基础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要对市场营销人员进行技能考核,从而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具备相应的营销技能,除此之外,企业也要制订应用大数据的营销方案。 1.2区域品牌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逐步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秩序的改变,经济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大幅度变化,整个市场的格局也有很大变化,以往的商品竞争已逐渐被区域品牌竞争所取代,并且商业竞争的主体也由传统的企业竞争转变为区域竞争。随着竞争形势的变化,竞争局面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能够适应这种竞争形势,许多企业都由过去的商业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合作的关系,在这个的发展趋势下也可以有效利用区域文化来促进市场发展。在这种发展形势下,许多先进的企业已经选择区域品牌作为商业竞争的主体。建立区域品牌也成为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目前,关于区域品牌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或者界定,对于区域品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怎么说,区域品牌一定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才能产生,且在市场的知名度、市场份额及名誉等方面都会比其他商业经济更有优势。区域品牌是以集团品牌的形式而存在的,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内容。企业想要提高区域品牌的竞争力,首先要增强区域性的竞争力,因为区域品牌才是提高区域经济的有效方法。 2大数据在区域品牌营销中应用的方式 2.1通过动态化的形式监控市场环境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增长,区域品牌的竞争也变得愈加激烈,而市场经济的环境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中,区域品牌营销的方案更加难以实行,但是利用大数据可以分析,使区域品牌营销发现新的商机和市场。通过对大数据的集中分析,可以快速了解到某个区域环境中的商机,也可以分析某个阶段的消费群体的需求,这时企业就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研发相应的区域品牌。与此同时,区域品牌的营销也可以借助大数据的技术,对区域内外的环境进行动态化监察,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的策划人员提供参考信息,也能面对市场的变化,使区域品牌营销作出相应的调整。 2.2通过改善用户的体验促进区域品牌营销的发展 以往的区域品牌营销人员在推广和宣传品牌时,常常会轻视消费者的主观意识及消费体验,在过去的区域品牌营销宣传或与消费者沟通时,都是利用比较简单的形式进行,这样会导致宣传的效果不太理想。而区域品牌营销在如今大数据的环境中,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对区域品牌的了解程度,并通过实时解答消费者的一些疑问作出相应的评价和定位。其实就是通过消费者与区域品牌营销之间的沟通,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使消费者对区域品牌产生相应的兴趣。企业想要留住消费者,就要不断完善区域品牌的形象,或者说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特性绘制出相应的图像,并根据图像进行现实还原,这样就可以有效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 2.3利用大数据分析并观察竞争对手 大数据技术在区域品牌营销中不仅可以分析消费者对品牌的了解程度,还能分析和观察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竞争对手对产品的研发以及服务的感知力,这样就可以根据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然后帮助营销主体有目的地改变营销策略。这样的营销方式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可以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进行掌握,也可以对市场的外部环境有个大致了解,从而有效降低营销的风险,进一步实现区域品牌营销效益得而最大化。如,企业在推广和运营或者招商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就可以根据商户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制订可以增加客户量的营销方案。区域品牌营销中利用大数据分析竞争对手,可以了解到对手的发展趋势及状况,从而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合理调整,并抢占商机。 3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域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大数据也在区域品牌营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相信区域品牌营销中应用大数据会发展得更为长远。大数据技术的存在有效促进了区域品牌营销的发展,且在经济市场的实践营销中也真实地证明了大数据的价值。区域品牌营销要合理利用数据的优势,精确定位每一位消费者,并从繁杂的信息中提炼出对自身有利的信息,从而获得良好的营销效果。相关企业要建立有效合理的大数据营销机制,并对数据的管理以及区域营销费用的有效控制加强实行力度,通过提升客户的品牌体验提升营销效率。虽然,目前在区域品牌营销过程大数据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笔者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大数据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彭秋生 单位: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在煤矿安全生产的应用 摘要:煤炭行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应用,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生产数据,但对这些数据的深度利用还远远不够。大数据提升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将安全生产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深度挖掘,对煤矿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本文阐述大数据的技术和发展趋势,总结目前煤炭安全生产中大数据的应用现状,探讨大数据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方向。结果表明,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煤炭安全生产的效率、节省成本和减少损失。 关键词:煤矿;大数据;安全生产;应用研究 大数据的概念于2008年在美国《自然》提出[1]。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是对大量数据处理的一个突破。它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分类、分层次处理。基于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在对巨量有效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之后,对之间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找出一些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大数据分析可掌握一些事件的规律,并对事件的走向进行预测。 1煤炭安全生产大数据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安监及煤监等部门通过监测平台的引入及应用,已经建立一定数量的数据库。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整理和利用,仍存在很对问题。(1)数据量偏小,数据质量低。由于在前期煤矿的生产中,并未提及大数据的理念,各个煤矿对自身矿区数据整理收集不够。尤其是涉及矿难及事故方面,更是较少涉及。因此,导致有效数据少,可用数据欠缺。(2)未能与大数据技术统一标准,缺乏依据。新技术在传统领域的应用必然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大数据技术也是如此。传统的数据收集未能与大数据技术统一标准,数据收集依据不足。(3)基于煤矿生产行业的特色,井下生产中防爆防火用具要求较高。因此,限制了一些高效、实时数据收集智能设备在该行业的使用。在大量的数据实时收集及整理时,困难较多。(4)煤矿安全生产及事故隐患分析主要依靠安全生产管理者分析,难以形成有效数据。专业智能设备在煤矿安全生产中使用不足或较少,难以完成大量数据收集任务。(5)专业人才欠缺。由于大数据理念较新,在实际应用中偏向于高新产业及国家优先发展产业。煤矿产业由于最近经济影响,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2煤炭行业安全现状 目前,通过政府部门及企业的共同努力,安全投入到位,安全文化氛围浓厚,煤炭行业事故率明显降低,伤亡人数亦有较大回落。但是,该行业依然存在一些问题:(1)自动化水平低,近年来,煤炭行业先进机械及自动化监测设备引进率较高。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过于依靠工人经验,随着煤炭进入深部开采,地质情况复杂,经验越来越受限。(2)煤矿现在对事故的分析依然偏向于“事后分析型”,而真正有效的应该是“事前预测型”。专业有效的事故分析工具在煤矿中使用较少也是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之一,煤矿开采难度加大,以往经验不一定能够适用。(3)信息共享率低。目前,矿难尤其是重特大伤亡事故是各个部门避而不谈且不愿分享的数据,从而导致样本有效性差。 3大数据在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关键地位 3.1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及整合 人工数据和开源数据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者获得大数据基础的重要方法。人工数据虽然准确率高,但其具有成本较高、自动化水平较低、易发生人为原因错误的天然缺点。与之形成对比,开源数据自动化水平较高,成本较低。尤其在信息化综合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煤炭行业,国家安监局、煤监局等各部门通力合作,建立综合信息化平台。这对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整合及预测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3.2大数据存储平台为煤炭安全生产提供及时的舆情信息 当矿难发生后,在处理矿难的过程中,大数据平台为安全生产的管理者及民众告知详细信息。一方面,政府部门及监督管理部门通过官方渠道及新发展的信息通道(如Wechat等),及时有效的将相关真实信息传递给大众,此举可有效防止谣言误传。更可避免政府部门的工作陷入被动应付状态,保证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每次事故也是一次珍贵的失败实验,对此次事故详细分析,录入大数据平台,增加数据平台丰富性的同时,对类似事故的预防、发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3大数据拓展了煤炭安全生产的综合分析能力 新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是对传统行业的一次产业升级,尤其是在煤炭行业。长期以来,我国煤炭行业生产安全性较差,生产效率较低,安全预警能力较差。通过引入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可有效提高煤炭安全生产能力。有效改变煤炭行业事故率高、矿难频发的状况,如离层分析仪等数据平台的引入,可有效预警顶板事故,大大降低顶板事故伤亡率。 4大数据在煤炭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分析理念,结合煤矿安全生产历史及现状,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提升大数据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整合能力。 4.1结合互联网和云计算,建设煤矿安全综合信息平台 提升在线监测能力,贵州省近年高薪招聘高素质驻矿安全员,实现煤矿安全数据的实时更新及有效登录,有利于建设煤矿综合信息监测平台。全国也在提升煤炭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大力建设全国综合监测平台。2010年美国某矿发生事故,引起网民广泛关注[3]。网民通过数据监测及政府安全监督平台,深入挖掘出事故背后利益关系,有效推动了美国矿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及事故预防能力。 4.2逐步提高智能化监测设备在煤矿使用比例 由于煤矿行业对安全标准的高要求及煤矿行业富含瓦斯及地压等影响因素,大量有效监控设备在煤矿安全生产中使用受限。随着大数据理念的发展及技术的发展,各种智能化技术也会在煤矿得到应用。目前,煤矿六大系统都已建设完成,部分煤矿已采用了在线监测设备及内部通信设备,有效提高了智能化监测设备在煤矿使用比例。 4.3加强管理,保证数据安全 如果不能有效安全使用大数据,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大数据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煤炭行业的分析方法,有效整合资源。在发展历程中,也要防范数据滥用、恶意篡改等。大数据是珍贵的资源,要采取技术措施保证安全。个人不得随意查看或用于其他用处,尤其是利用大数据做违法行为。政府与人民要联动,确保大数据安全,真正服务于煤矿安全生产。 5结论 大数据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的领域与尝试。在此历程中,数据会越来越规范、有效,随着此技术的普及,也将对现有安全管理模式产生有利影响。大数据的应用必然引起传统行业安全管理的一场变革,也将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技术能力。以技术促进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自动化能力。政府管理部门及企业要联动,形成合力,深入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不拘泥于表面,发现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数据的整合及预测提供有效技术支持。通过大数据在煤炭行业中的深入应用,为安全管理者及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更好地服务于煤矿安全生产。 作者:苏东毅 于迪 李胜男 单位:三门峡龙王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技术在烟草数据中心的应用 摘要: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背景,结合江苏烟草数据中心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江苏烟草数据中心以Hadoop及Impala等大数据技术为核心,辅以Kettle和JSP等数据处理及展现技术共同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的架构设计和实现方案。展现了大数据技术带来的远超传统技术平台的灵活性以及对于大数据量查询的快速响应能力。 关键词:烟草;数据中心;大数据;Hadoop;Impala 1.大数据技术现状 当前许多企业都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建设,企业积累了海量数据。同时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为了生存及发展需要保证自身能够更加准确、快速和个性化地为客户提供产品及服务。而大数据技术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获取传统数据分析手段无法获知的价值和模式,帮助企业更加迅速、科学、准确地进行决策和预测。 1.1大数据技术现状 广大企业的迫切需求反之也促进了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了诸如Hadoop、Spark等实用的架构平台。其中,目前最主流的就是Hadoop。Hadoop的分布式处理架构支持大规模的集群,允许使用简单的编程模型进行跨计算机集群的分布式大数据处理。通过使用专门为分布式计算设计的文件系统HDFS,计算的时候只需要将计算代码推送到存储节点上,即可在存储节点上完成数据本地化计算。因此,Hadoop实现了高可靠性、高可拓展性、高容错性和高效性,可以轻松应对PB级别的数据处理。 1.2大数据技术对烟草数据中心建设的影响 当前,烟草企业基于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积累了海量数据,同时每天还不断有新的各种数据产生。在高并发、大体量的情况下,需要在数据采集、存储和运算方面采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计算存储模式,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采用大数据技术。同时,除了购进单、卷烟交易数据、货源投放数据等结构化数据外,还产生越来越多的非结构化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预处理,可为人工判断和机器学缩减范围。对海量数据以及非结构化的信息进行分析统计,仅仅依靠传统的技术手段很难实现,只有引入大数据技术才能充分的将所有的数据资源利用起来,成为企业决策的助力。 2.江苏烟草数据中心应用现状 2.1江苏烟草数据中心体系架构 目前江苏烟草数据中心以一体化数据中心、一体化数据管理和一体化数据分析三个部分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数据中心架构。一体化数据中心是整个数据中心最核心的部分。通过数据仓库模型、数据存储、ETL工具等组成部分,构建了业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分发的总体架构。建立了按ODS(SODS、UODS)、DW、DM三层结构设计建设的数据仓库。一体化数据管理通过主数据管理、信息代码管理、ESB平台构建了企业主数据收集、标准化、同步分发过程。结合指标管理,全面管控企业的公用基础信息。通过数据质量管理,全面有效管控数据质量。通过数据服务管理,有效提升数据中心的对外服务能力与水平。通过元数据管理来管理数据中心元数据。一体化数据分析通过构建移动信息、业务分析、数据挖掘三大模块,针对性解决当前不同人员的决策、管理以及操作需求,发挥数据中心的数据、技术、平台优势。通过移动信息模块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通过业务分析模块为业务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支撑;通过数据挖掘模块,发掘数据所蕴含的隐性价值。基于上述一整套架构的支撑,目前数据中心构建了全省范围的数据集成、交换体系,一方面提升了全省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的规范化程度和数据质量,另一方面为在建业务系统的实施、已有系统的改造提供了标准化的高质量数据保障。 2.2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分析 随着江苏数据中心的不断运行,一些基于传统技术架构的功能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一是使用者对于大数据量数据的查询需求。基于传统技术架构的查询功能响应较慢;二是分析支持灵活性的不足。传统统计分析应用的数据结构大多是预先定义好的,面对灵活的非传统的统计查询需求难以支撑,需要进行额外的加工处理。江苏烟草数据中心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特性,引入Hadoop平台以及Impala等工具,搭建基于大数据的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以补充基于传统技术架构的功能不足,并为未来进一步发展建设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云环境的数据中心做好准备。 3.基于大数据的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实现 3.1设计思路及架构 基于大数据的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是在现有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果之上,以数据中心的数据存储为基础,以Hadoop、Hive、Impala等大数据技术工具为手段,以简单灵活、快速高效的查询展现为目标,建立的数据查询分析支持平台。 3.2技术方案 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的建设主要涉及数据存储架构、后台数据加工准备、前端展现三块内容。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的数据存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KETTLE、Impala等工具以及自定义查询相关的元数据存储,另一部分则是查询所需的各种统计数据的存储。元数据的存储根据元数据库的不同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Mysql数据库的元数据存储。这部分元数据主要包括有ETL工具KETTLE的元数据,以及前端自定义查询需要定义的权限、数据源、表、列和表列关系等信息。第二部分为基于Hive的元数据存储。这部分存储的是前端查询需要使用的Impala工具的元数据。统计数据的存储则是使用Hadoop的HDFS实现的。根据Hadoop平台架构,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的HDFS建立在6台虚拟主机构建的集群上的。其中:2台虚拟主机作为NameNode,一台为主节点,另一台为备份节点;其余4台虚拟主机都作为DataNode用于存储数据。所有数据将会统一分块自动分配存储到4个DataNode上。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的数据加工,是通过开源ETL工具KETTLE实现的。通过KETTLE从数据中心现有数据仓库及数据集市中读取需要的数据,根据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的数据模型定义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加载到Hadoop的HDFS文件系统中。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的前端展现功能,主要是基于JSP技术实现页面开发,通过JDBC或者ODBC对后台Mysql数据库进行访问。使用者在查询页面中组织定义查询的内容,查询服务自动根据获取的元数据信息将定义的查询内容拼接转换成为查询SQL,之后通过Impala执行查询SQL对HDFS文件系统中的统计数据进行查询。 3.3系统实现效果 利用大数据技术,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较好地解决了目前数据中心所面对的问题,满足了使用人员对于大数据量以及分析灵活性的需求。面对使用人员层出不穷的查询需求,自定义数据查询平台通过预先梳理、分类定义各种维度以及统计指标。使用者可以自由的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分析所需的维度及统计指标,同时还可以基于这些基础的内容更进一步自定义过滤条件以及计算公式,并指定其展现形式。在大数据量查询效率方面,自定义查询平台相比传统架构的查询功能有了较大提升。 4.结束语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应用前景无比广阔,对各行各业的巨大作用正在逐步展现。江苏烟草数据中心的建设既要看到大数据技术未来的前景,更需要明确地认识到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有明确而长远的规划,不断完善数据环境建设、云计算环境的构建以及数据服务的扩展。 作者:郭文卓 王子豪 单位:中国烟草总公司江苏省公司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的应用 摘要:大数据的产生为公路工程质量监控技术带来机遇与挑战。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具有典型的“4V”特征。为深入分析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的应用,从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的产生、处理流程与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的存储结构、计算过程以及数据可视化处理的流程,提出了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应用时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关键词:大数据;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应用与挑战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截止2015年我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5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路网已基本形成规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较好。在交通部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发展规划中,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预计达到40万公里,我国将基本实现省际多路连通、地市高速通达、县县国道覆盖的目标[1]。从上述规划来看,仅高速公路的建设缺口就近30万公里,其建设任务较重,另一方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也提出了新课题。以西部地区为例,交通运输部质量监督局已在2012年3月启动了西部项目“公路工程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智能化与远程监控技术研究”的研究工作,项目要求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现代计算机技术、实时信息传输技术,人工智能化技术到工程监督中,对重点工程、重点部位的实时监控,实现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实时化、智能化、远程化,弥补人为管理的漏洞和缺失,提高质量监控和监管效能,以保障公路工程的建设质量[2]。公路工程建设的智慧化监管,需要对在其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透彻分析,服务于管理者和决策者,便于及时排查和纠正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潜在安全隐患,为生命和财产提供安全保障。 1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来源及其特点 就大数据而言,是一个抽象模糊的概念,大部分人也只是从数据量的大小和规模去感知,像TB、PB、ZB、YB这样的数据量存储单位被理解为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区别,很显然这仅仅是海量数据,在IT界被公认的具有Volume(容量大)、Variety(种类多)、Velocity(速度快)和Value(价值密度低)特征的数据,才能被称为大数据,简称大数据4“V”特征[3]。 1.1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大数据的来源 公路工程建设在开始施工到验收竣工,要产生大量的、类型各异的数据,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1)施工试验数据:道路在施工前需要对工程中的各种使用材料在该项目环境条件下做实验,以得出在该环境条件和地理区域条件下相应材料的使用混合比及用量等。如:筑路用土,砂石材抖、石灰和水泥,普通水泥混凝土,稳定土和建筑砂浆,沥青材料,沥青混合料等相关实验数据,用数据来保障施工质量,确保规范施工。(2)施工监控数据: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人员行为规范、施工操作规范、压力传感数据,施工环境温度(湿度)等产生的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数据。(3)施工应急数据:在施工过程中会有各种突发事件,如何科学地把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最大程度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是工程应急处理的难题。在施工过程中,利用各种传感器对突发事件进行动态监测,将对应急处置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该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数据。(4)工程竣工检测数据:在工程项目施工验收阶段,需对路基、路面、交安设施、机电系统等进行标准检测,判断各项功能是否能达到标准规范。如路基压实度,路面承载能力、应力数据,标识标线厚度、反光标志系数等相关检测数据。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和JT-GF80-2-2004相关要求[4],需产生大量的数据。随着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质量监控面临新的挑战,沿用以往“人工+纸笔”的管理方式,基本不能实现工程质量的科学化管理,根据工程质量“终身制”的相关要求,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承担相应的质量终身责任,如沿用以往的管理方式也不便于责任的追溯。当今“互联网+”时代,利用云计算对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用数据来实现工程项目中全过程跟踪管理和全方面实时监测监管,实现工程实体和质量行为的实时自动监管巡查和预警,将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保障国家财产安全。 1.2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大数据的特点 (1)数据规模在工程质量监控中,以施工人员行为监控为例,一个质量监督点采用720P高清视频图像采集设备,每小时图像采集数据经压缩处理后可达到3GB左右的大小,全天候采集一个月,产生的数据量约为2.16T[5]。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隧道掘进、路基路面、桥梁结构、材料搅拌、设备操作等等都需要对施工人员行为和过程进行视频监控,按上述计算,每月产生的数据能至少为PB级以上,按照交通部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发展规划,监控视频数据就将产生海量的数据。(2)数据类型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类型种类繁多,除工程质量视频监控数据外,有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环境检测数据(如:温度、湿度),施工材料检测数据,工程质量试验检测数据,潜在地质灾害等数据,数据类型多样。(3)数据价值密度对于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产生的数据本身而言,数据量大,但其价值密度较小。如施工人员操作不符合规范,通常情况下就只有几秒或几分钟,在PB级以上的数据量里,其占有的价值密度较低。(4)高速性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除对工程质量本身监督外,还应对工程质量进行把控和预警。如:路面未达到养护期要求而强行进行下一周期施工,此时系统就应快速地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发出预警提示。 2大数据的处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各行各业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给众多决策者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6]。如:沃尔玛超市通过大数据分析在超市行业中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阿里巴巴通过大数据分析在电子商务行业取得的突破;滴滴打车或Uber通过大数据分析在出租车行业中取得的地位等等;均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或处理而取得的成功案例[7]。然而在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监控方面,大数据的应用还较薄弱,通过对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对不合格或不符合规范的工程质量及时的启动预警机制,将减少国家的财产损失,保障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为公路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1云计算 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中,核心是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云计算”是大数据处理的基础,为数据分析提供技术保障。云计算利用Internet和虚拟技术把计算机各种软、硬件资源融为一体,形成大规模的共享资源池,为用户提供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8]。云计算是典型的分布式模型,为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并行处理提供平台。Google、IBM、阿里云等知名公司大数据分析处理和应用都是基于云计算为基础,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分布式文件系统、批处理技术、分布式数据库等[9]。 2.2大数据存储技术 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产生的大数据在PE级以上,怎样降低存储成本、提高数据并发吞吐量是大数据存储的关键。分布式文件系统,是大数据在存储中的一种关键技术,Google公司研发的GFS(GoogleFileSystem)分布式文件系统是大数据在存储中的典型应用。其与后来研发的MapRe-duce、BigTable技术构成了Google搜索引擎大数据存储的三大核心技术[10]。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产生的海量异构数据,存储架构分为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访问层。存储层主要完成数据接入与信息集成、存储虚拟化存储设备;基础管理层主要包括集群数据、并行数据仓库盒实时数据库;应用层接口主要完成任务管理、调度与监控;访问层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实验检测系统和工程档案系统等,如图1所示。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与其它类型的大数据有所不同,有的数据需要急时处理,响应急时的特点,以便于做出急时的应急响影决策,否则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故需要研究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在存储结构上的特点,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支撑。 2.3实时数据处理技术 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产生的大数据,类型多样,包括声音、图像、文本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数据清洗来消除数据不一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数据处理的关键因素。在大数据实时处理流程中数据分析(DataAnalysis)是核心,为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建立分布式数据库,利用各种类型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各种异构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利用可视化技术,把数据分析结果展现给用户,以满足公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监督和决策的需求。传统数据,一般采用关系数据库来进行存储,OLTPT和OLAP是传统数据的主流应用,SQL是传统关系数据库存系统的存取标准[12]。但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产生的数据,有很多不具有关系数据库的条件,很多数据是非关系数据,故需要其它方式的数据分析管理技术。Google公司于2004年推出的MapReduce技术,它的并行数据处理方式是大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典型应用,其主要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GFS),并行编程和并行执行三个方面。GFS为大数据的储存和并行计算提供平台基础支撑,采用键/值(key/value)方式对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12]。MapReduce是一个通过将任务独立化进行计算的一种模型技术,主要有Map和Reduce两个阶段,首先把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产生的大数据按算法进行以<key,value>的形式进行任务分块,把分块任务交由Map进行并行执行,执行完Map函数后,将数据转换成符合模型的<key1,value1>的形式,并把数据写入硬盘。然后进入Reduce阶段,Re-duce接受Map阶段的执行结果,对数据进行合并归约计算,最终得到输出结果,并写入到GFS文件系统[13]。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MapReduce计算过程,如图2所示。图2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计算过程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MapReduce并行计算模型,将简化数据的计算过程,减少数据传递开销,使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各类应用程序设计直观化。 3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的机遇与挑战 3.1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 可视分析技术的定义是指:一种通过交互式可视化界面来辅助用户对大规模复杂数据集进行分析推理的科学与技术[14]。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是指在对数据挖掘分析的同时,利用可视化用户界面以及人机交互技术,融合人的辨别能力与计算机的数据计算能力,为决策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扰。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关键核心是数据的集成和接口,而其数据规模大、快速多变、数据源异构,使得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带来具大的挑战。数据信息的可视化根据其特征分为一维信息、二维信息、三维信息、多维信息、层次信息、网络信息、时序信息可视化,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中主要包括文本可视化、网络或图可视化、时空数据可视化、多维数据可视化等。文本信息是非结构化数据的代表,是公路工程质量监控大数据中的主要信息类型,是记录施工数据的重要环节,文本信息可视化可采用把文本语议结构以树的形式进行可视化操作;网络或图是大数据中最常见的关联关系,是记录施工过程状态的重要信息,网络或图可视化可采用基于节点和边的可视化方法;时空数据是带地理位置标签的数据,是记录施工环境状态的重要信息,为反应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一般采用流式地图来展现;多维数据是多个维度空间的数据,是记录整个施工过程的重要信息,一般可采用基于几何图形的可视方法来实现[15]。 3.2大数据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初级阶段,依托大数据建立质量监督管理、安全监督管理、监理行业管理、试验行业管理、工程竣(交)工验收管理、突发应急预案、事件检测、应急响应、现场救援、总结评估等平台,以数据指标为度量,直观、全面、准确地监测和分析各个环节要素的动态变化数据信息,为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提高监管效能。如:工程建设过程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对基础地图数据、应急资源数据、重大危险源数据进行管理并以电子地图显示,可及时预测突发事件危险存在范围,辅助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决策。在建项目监督管理,通过对试验检测实验室、各种机械设施设备的数据采集,实现试验检测数据、设施设备主要数据的采集与汇聚,生成质量监控大数据。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规范性电子监控比对,实现工程实体和质量行为的实时自动监管巡查和预警等。 4总结 这是一个数据信息时代,不管是商业领域还是工程建设领域,都与数据有联系,如何科学的运用这些数据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各领域应重视的问题[16]。本文对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监控中大数据的产生、存储、处理和数据特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详细介绍了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对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带来的应用进行了论述。但大数据在公路工程质量监控中的运用还处于起始阶段,如何提高数据的采集质量,解决工程建中大数据传输、提高数据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着研究的空间,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探索和研究。 作者:肖祥林 周春容 单位: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管理平台在炼化企业管理的应用 摘要:文中对某炼化企业的现状及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大数据管理平台在炼化企业运行管理中的实施过程。该管理平台可以促进装置的高效运行、提高装置的可控性、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对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炼化企业;大数据;管理平台;数据管理 大数据管理平台是炼化企业优化生产、安全管理的基础。利用企业现有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开发、完善配套相关软件和硬件,建立大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筛选,对异常数据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使异常偏差及时得到修正,使装置工艺操作参数、物料、能耗、产品质量、环保指标等各项生产数据全面受控[1]。 1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实施背景 2015年10月某炼化公司优化信息化管理,MES、ERP、统计信息平台项目陆续上线。严格按照PDCA循环科学管理模式,做到有计划、执行、检查处置的闭环管理。但是大部分装置没有网络,数据不能上传,只能电话报量,数据的重复录入增加,出错率较高,降低了MES系统的基础数据完整性,生产基础数据缺乏监测和预警功能,不能及时发现生产波动;而各系统又存在共性问题就是各系统各自为政,没有整合成大数据平台,使各部门无法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2]。装置的生产运行涉及的生产计划、物料平衡、生产能耗、三剂管理、生产异常、质检化验、生产流程、三废排放等数据一部分以电子表格形式存档,一部分由独立的应用系统进行管理,没有统一的数据库,系统之间缺少数据接口,没有权限控制功能,只能采用纸质方式进行传递,安全性差,不便于数据检索,难以对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3]。因此,需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系统和信息的整合,便于数据的归纳、统计、分析和预判,挖掘数据和业务之间的内在关联,实现各项业务之间数据和信息的共享,根据市场变化,指导生产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实现效益最大化,提升管理水平。 2管理平台的构建 该管理平台可以强化生产基础数据管理,提高生产管理数据信息化,提高对生产基础数据的监测力度,监督装置物料计量仪表的准确性。发现异常数据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运行波动,保证生产运行平稳[4]。管理平台包括8个模块,运行管理平台见图1。(1)生产计划模块:可查看物料、能耗、三剂生产计划和计划变更、生产优化调整等情况。(2)物料平衡模块:查看每天的物料变化动态,装置加工量、产品产量、库存情况、销售情况等,了解市场需求。监测生产超标数据,及时调整生产方案,月底可查看公司物料、能耗统计报表。(3)生产能耗数据模块:可查看公用工程动力消耗情况,瓦斯、氢气和公用工程的产量、走向及消耗情况。(4)生产流程模块:可掌握公司物料、能耗、瓦斯、氢气的流程走向图,掌握物料、能耗生产运行模式。(5)生产运行平稳管理模块:可及时统计装置的平稳率,查找异常数据,加强对异常数据的管理,提高装置平稳运行。(6)三剂管理模块:可查看三剂的消耗及库存情况,掌握装置三剂的需求,保证运行稳定。(7)质检化验数据模块:可通过LIMS系统查看产品质量化验分析数据,及时掌握产品质量控制情况。(8)三废排放流程模块:可查看装置污染物排放及指标控制情况。 3管理平台的功能 (1)及时统计装置的平稳率,查找异常数据,加强对异常数据的管理,提高装置平稳运行。(2)可查看装置的生产计划,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3)可查看每天的物料变化动态,上、下游走向,装置加工量、产品产量、库存情况、销售情况等,了解市场需求。(4)可查看公用工程动力消耗情况,瓦斯、氢气和公用工程的产量、走向及消耗情况。(5)查看三剂的消耗及库存情况。(6)可为生产优化,方案调整提供有关数据。(7)可通过LIMS查看产品质量化验分析数据,及时掌握产品质量控制情况。(8)可查看每天的装置污染物排放及指标控制情况。(9)可查看装置开、停工期间物耗和能耗情况。 4管理平台的实施 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使数据的使用者无需关心数据来源,更专注于数据的使用;打破系统之间的壁垒,抽取现有MES、LIMS的各类关键生产数据,融入大数据平台;将生产计划及指标完成情况、装置平稳率及异常记录、物料变化动态、装置加工量、产品产量与库存情况、能耗、质量化验分析数据等信息和数据重新组织后整合入大数据平台[5]。(1)将计划、能耗、三剂、物料(含炼油产品、化工产品、炼油流程-运行、润滑油流程、聚合流程、聚二流程、聚丙烯、带料加工)的年度计划、月度计划、计划变更和生产优化等报表集成在同一个网页环境,可查看物料、能耗、三剂生产计划和计划变更、生产优化调整等情况,提高工作效率。(2)对生产基础数据的监测。物料平衡包括物料库存、异常生产数据、原料入厂产品出厂、月统计报表、装置数据;生产能耗数据包括各装置生产能耗数据文档的上传、展示,可查看每天的物料变化动态,装置加工量、产品产量、库存情况、销售情况等,了解市场需求。生产能耗数据包括公司、专业厂、各装置生产能耗数据,监测生产超标数据,及时调整生产方案,保证装置平稳运行。月底可查看公司物料、能耗统计报表。(3)生产运行平稳管理包括操作平稳率、异常生产操作指标等,及时发现装置运行参数异常,加强日常生产监控分析,对出现异常情况、数据偏差及时分析调整,及时处理,保证装置安全、平稳、高效运行。(4)生产能耗数据包括公司、专业厂、各装置生产能耗数据的展示、上传。(5)掌握物料、能耗、废物排放等流程。生产流程包括3.5MPa、1.0MPa蒸汽平衡图、除氧水平衡图、氮气流程图、电流程图、净化风非净化风流程图、氢气平衡图、脱盐水平衡图、瓦斯流程图、物料流程图、新鲜水平衡图、循环水平衡图;三废排放流程包括废水、废弃、废渣流程图、平衡图等。及时监督装置计量仪表的准确性。(6)三剂管理包括炼油一厂、二厂、润滑油、聚丙烯、储运厂等专业厂三剂使用和库存情况等。(7)集成LIMS系统,可直接查看化验数据,及时掌握产品质量控制情况(8)数据采集。平台通过数据接口自动从MES质检分析系统同步,对于不能自动采集的数据,卡法数据上传功能,暂时采用人工录入的方式采集。(9)将现有生产报表基础数据(平衡后的数据),整理后导入到Sqlserver数据库中,建立分厂、车间、装置三级拓扑关系,从而实现下阶段可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发各类报表功能。5实施效果该大数据管理平台投用后,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中的生产计划、物料平衡、生产能耗数据、生产流程、生产运行平稳情况、三剂管理、质检化验数据、三废排放流程、生产异常报警等功能,查看装置的生产计划,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每天的物料变化动态,上、下游走向,装置加工量、产品产量、三剂的消耗及库存情况等;查看公用工程动力消耗情况,瓦斯、氢气和公用工程的产量、走向及消耗情况为生产优化,方案调整提供有关数据;查看产品质量化验分析数据,及时掌握产品质量控制情况;查看装置开、停工期间物耗和能耗情况等,加强生产管理,保障装置平稳运行。6结论(1)通过大数据库,能够使生产报表自动化程度得到更大的提升,减少岗位人工录入数据,降低数据出错率,提高报表准确率。(2)开发计量生产基础数据监测,能够监测生产状态,使预警数据及时反馈给岗位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使预警数据及时得到处理,保证生产安全平稳运行,同时确保计量数据的准确性。(3)通过生产基础数据监测,运用网络新技术,建立生产运行计量管理新模式,整合计量生产大数据,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数据。(4)强化生产基础数据管理,提高生产管理数据信息化,提高对生产基础数据的监测力度,发现异常数据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运行波动,保证生产运行平稳。 作者:王建平 单位:大庆炼化公司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风控的应用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高度普及,与金融的融合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文章针对大数据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提出创新方向,并分析了应用场景、应用现状,希望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贴心、便捷的服务。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网络平台;风险管理体制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金融,依托于互联网工具如社交网络、云计算、搜索引擎等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等业务,保证在安全、移动等网络水平上被电子商务用户接受以后产生的新模式、新业务,适应更多人的需求。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空间无限大,现阶段互联网竞争不只是平台的竞争,更是大数据的竞争。 1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的特点 1.1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交易成本低廉:资金供给双方在资金的融通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称之为交易成本,互联网借助信息网络,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信息、匹配产品、定价、交易都依靠互联网完成,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交易过程快捷简单: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业务由计算机操作,效率高、速度快,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客户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实现资金的高效运转。数据价值大: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实现飞速发展,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依赖于互联网,将一些单位和个人的消费信息在网络空间暴露,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库,数据就是资源,只要加以分析和研究就是巨大的商业价值。风险系数高、创新强: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金融产品、融资形式,一些互联网产品和支付方式也层出不穷,如网络银行、网络保险公司、众筹融资、网络证券公司、余额宝、支付宝、微信支付、网络贷款等。但现阶段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较弱,缺乏法律约束,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非法集资,进行网络诈骗,严重危害了互联网金融的安全。 1.2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在信息时代由硅图公司麦肯锡提出的全新概念,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时代的海量数据,是从各种海量的数据中快速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高度提纯,增加数据信息的利用率。大数据技术体系分为大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存储与管理、计算模式与系统、分析与挖掘、可视化计算、隐私与安全等方面,可优化数据处理环节,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其特点主要是数据体量大、类型多、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当今社会大数据无处不在,渗透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为例,2015年累计放款1953亿元人民币,交易额增长了40%。大数据的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频率,拓宽交易空间,改善交易体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和风险,会泄露个人隐私,限制企业的管理决策等。 2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 虽然大数据的应用在现阶段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精确性,但是已经有很多较为成功的案例。如DataSifi根据对社交数据网络的分析总结,制定出具体的方案;Zest利用大数据信用评估,已经获得一亿美元的融资;Decide利用价格信息预估价格走势,提出了较合理的购买建议等。随着数据的积累和平台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盛行,受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的影响,国内主要应用于理财方面,实际上金融服务中最具刚性需求的服务是贷款,大数据促进了金融创新。 2.1高频交易和算法交易 交易者为实现高额利润,利用交易程序和硬件设备,快速分析、生成、获取和发送交易指令,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交易。高频交易主要通过分析金融大数据,对特定的参与者的交易痕迹进行识别和总结,如:一支共同基金的大额订单通常情况下出现在收盘前最后一分钟的第一秒,能识别出此模式的算法就可以预算出这只基金在其他时间的动向,如果继续执行交易,必须付出更高的价格,算法交易商趁机获取利润。 2.2进行市场情绪分析 大约两年前,对冲基金从各种社交媒体中提取市场情绪信息进而开发出算法交易,如Facebook、博客、聊天室等。如发现有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的意外信息时就会抛出订单,精神病专家理查德•彼得于2008年在美国加州圣莫尼卡集资100万美元建立对冲基金,通过追踪网站、微博、聊天室分析企业情绪,确定基金的交易策略,该基金的回报率在2010年高达40%。又如位于伦敦的小型对冲基金DCM从社交媒体上收集信息,分析人们对金融工具的情绪,帮助投资者制定投资计划。 2.3提高风险的管理力度 金融机构通过对大量小型用户交易行为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对其交易范围、经营状况、用户、资金需求以及行业的发展进行具体的分析,解决小型企业的经营难题。阿里小贷首创了线上的审核到放贷的模式,有效连接贷款的全过程,为弱势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小额贷款。 3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的一般原则 风险控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所有的鸡蛋以不同的比例分开装在不同的篮子里,即“小额、分散”,避免集中投放。“分散”在风险控制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款客户个体差异性较大,所处的地域不同,且自身的条件有差异如年龄、学历等,这些分散的个体其违约的概率相对独立,同时违约的概率非常小。如100个独立的个人其违约的概率是20%,如果随机抽2个人,同时违约的概率为20%2即4%,随机抽出5个人,同时违约的概率为20%5,如果抽出8个人同时违约的概率为20%8,但是如果这100个人存在相关性,甲违约的时候乙也违约,那他们同时违约的概率就是10%(20%•50%),远远高于4%,因此贷款个体之间的独立性是降低风险的必要措施。“小额”是避免“小样本偏差”。如:某贷款公司现在的贷款一共有10亿,如果每个借款人平均可以借5万,总共有2万客户,如果单笔借款金额是100万,就有1000个客户。根据统计学中的法则,样本个数越多,越能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因此,如果借款人违约率是2%,那这5万个客户的违约率就会高于1000个客户的违约率。通过数据分析建立风控模型和决策引擎也非常重要。小额分散借款客户较多,若银行采用传统的信审模式不能统一量度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就会增加风险成本。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P2P,采用信贷工厂模式,建立风险模型,根据客户的行为特征判断出该客户的违约概率,降低人工审核的成本,避免人工审核和判断标准的误差。风控体系的核心方法除了依据小额分散原则外,要研究不同特征个体的违约率,建立数据风控模型和评分卡体系,将其固定到风控审批的业物流程和决策引擎中,掌握不同特征个人的违约率程度,指导风险审批业务开展。 4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风控方面的具体应用 由于国内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国内的用户数据虽数量较大但不准确,导致现阶段国内将大数据方式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的产品还比较少,数据来源困难且不精准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的困难。在不依赖央行征信系统的情况下,各具特色的风险控制系统在互联网市场自发形成,小公司通过信息分享,借助第三方获得咨询服务,而大公司则通过大数据建立信用评级系统。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风控体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众多的中小互联网金融公司给中间征信机构贡献数据,进而获得征信信息的分享权;另一种类似于与阿里巴巴的风控模式,建立信用评级和风控模型需要对大量的电商交易和支付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央行的征信系统结合身份认证中心的身份审核,通过社会机构和商业银行的数据,给银行提供银行信用查询和个人信用的相关报告,但对其他的互联金融公司或机构不提供查询服务,一些个人信贷记录也没有在该系统里,但有可能在其他的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系统里存在。互联网数据庞杂且量大,充满噪音。阿里建立完善的大数据挖掘系统较早,但是很多人还处于迷茫状态,通过淘宝、天猫、支付宝等积累大量支付数据作为基础的数据原料,结合卖家的销售数据和银行流水等数据,进行全面汇总后借助网络评分的模型进行信用评级活动。信用卡类网站的大数据同样也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参考用户信用卡办卡年份、还款信息、信用额度、卡片种类等进行信用评级。2013年阿里巴巴收购新浪微博18%的股份花费5.86亿美元,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社交大数据,进而完善了大数据,信用卡的还款信息、交易、支付、淘宝的水电煤缴费信息现阶段已经成为数据的基础。未来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的方向、额度、购买品牌及金额都可能成为信用评级的数据参考,而生活类服务网站有关用户的生活消费如水、电、煤、物业费、电话费、网络费都有可以反映用户的基本信息,为信用评级提供重要的参考,拥有这些所有的大数据才能够进行数据的加工。 5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互联网金融服务将会建立更完善、更全面的信用体制和风险管理体制,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从抵押向信用转变,风险控制将变得很关键,大数据毫无疑问也变得非常重要,但是现阶段互联网交易额较小,用户规模不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修正模型,从而优化风险控制模型。 作者:汪琼 单位:百融(北京)金融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技术对网络安全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的不断广泛化,网络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和个人的重视。网络安全不仅会影响国家重要信息的安全性也会影响私人信息的安全,而现阶段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引进与应用使得信息网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全球数据存有量正在每年超过40%的速度在增长,然而信息网络所承载的信息数据正在向分散化、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发展从而增加了网络信息数据管理的难度,更冲击了传统的网络安全管理技术,介于网络信息数据增长速度之快,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网络安全迫切的需要引进大数据技术来进行网络安全分析,满足高科技环境下信息网络安全的需求。 关键词:网络安全分析;大数据技术;应用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普遍性,网络安全分析的数据也在呈指数曲线的速度增加,而且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和内容的细致性也使得网络安全分析的架构也越来越复杂,分析维度也越来越大,再加上4G时代的到来和智能化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信息数据的发送和接收速度也越来越快,数据分析的速度跟不上使网络安全漏洞增加,影响力增大,造成此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网络安全传统分析架构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网络信息数据分析的要求了,所以要引进新的技术。 1大数据技术在网络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1.1大数据技术分析 大数据安全分析主要是为了完善网络安全分析中传统安全分析能力的不足,大数据技术的核心技术分别是分布式采集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流量计算引擎、关联分析、大规模机器学习和可视化人机交互等多种分析方法[1],实现在规模不断扩大的海量异构数据信息中快速发现安全攻击和安全威胁的一种工具。在大数据技术安全分析中该技术主要从分布式计算框架、流式计算引擎、分布式存储技术来分析的。分布式计算框架不依赖高端硬件、扩展性强的优点提高了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适应性,使得一些低端配置的设备都能引用该技术;流式计算引擎主要通过解决大数据历史分析系统交互式计算,给网络信息数据的快速查找提供了便利条件;分布式存储技术能够利用多台存储设备来分担大量数据的存储负荷,从而扩大了大数据技术存储的能力,也降低了存储管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整个网络安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2网络安全分析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信息数据量的大量增加,数据来源越来越广泛细致,分析维度也越来越大的特点下,利用传统的技术架构和结构化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的和分析,不仅会增大网络信息数据的存储成本,也会导致一部分信息数据被丢失,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有些时间较长的数据不能很好地被保存起来,这样就会给日后信息数据的追踪和查找带来了困难,并且数据广泛的来源也给异构数据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对于传统的网络安全分析的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现在庞大的、迥异的网络信息数据分析的需求了。早在2013年的调查资料中显示,大数据技术在未来信息架构的分析发展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并且近年来已经有不少领域开始引进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之所以被各个领域重视,是因为它能够支持海量的且迥异的数据的存储和计算,相对于传统网络安全分析技术来说,大数据技术使大量原始网络信息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成为了可能;大数据技术对于传统技术来说对网络信息数据的存储成本较低,并且大数据技术在普通硬件水平上的应用没有局限性,在信息数据的查询过程中查询速度又快、精度又高,从而提升了网络安全分析中一些数据的挖掘能力,提升了网络安全分析的深度和广度[2],并为大数据技术在网络安全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网络安全分析中大数据技术应用分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和数据打交道,不是创造数据就是利用分析数据。比如在我们有手机电脑上的聊天软件聊天时就是在创造信息数据,聊天过程中流量的消耗就是在应用数据(对近年来网络流量使用数据调查如表1),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聊天数据被窃取,是多们可怕危险的事情,再往大了去想就是国家机密数据,如果这些数据的丢失将会给整个国家带来危险,所以网络安全分析是当前网络数据分析中相当重要的一方面。目前网络安全分析的主要数据就是流量和日志,但是由于这些数据的分散性和存储有限性使得网络安全预测存在漏洞,而大数据技术的引进则可以将分散的流量数据和日志数据集中到一起,利用大数据高效的采集和挖掘能力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起来,然后再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采集挖掘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检索,对网络安全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数据进行处理,不仅提高了网络安全分析,也缩短了数据分析的时间,降低了信息丢失和泄露事件发生频率,由传统的被动防御变为大数据背景下主动地防御。 2大数据技术背景下网络安全平台的建设 2.1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安全分析架构建设 在网络安全分析架构建设中主要是由下向上建立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数据挖掘分析层、数据呈现层[3]等,由它们共同组成大数据技术的网络安全分析架构。基本组成结构如图1。网络安全分析架构中的数据采集层能够分布式的采集基于流、用户身份信息、事件和威胁情报等多源异构信息的收集;而大数据技术中的存储层则能够利用分布式文件系统长期大量的存储庞大的信息数据,并能将数据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方式的信息数同意存储,并未将来数据的检索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还能保障所存储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据挖掘分析层能够将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提取数据的特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安全事件的挖掘,并能够很快地发现网络异常的安全行为,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数据进行追溯,然后将其定位,等待安全处理;数据呈现层能够将大数据技术分析的结构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多种维度展现网络安全的状态。 2.2网络安全平台实现的技术支持阐述大数据采集技术。安全平台主要利用大数据技术中的采集技术对海量的安全数据进行采集、整合、传输,该过程能够使使用方在安全性较高,可靠性也较高的状态下接收到源自不同范围的数据,然后在对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大数据存储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对采集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借助该技术的高吞吐量和高容错性将采集到的大量数据存储起来,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安全平台中,该技术主要是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工作,根据数据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建立分门别类的事件关系序列库,将数据由简单化转向复杂化,然后在大量的信息数据中查找网络安全的隐患,进而对安全隐患进行处理,保障网络安全。 3结论 通过对大数据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分析和网络安全平台的建设知道,大数据技术在网络安全分析中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网络信息数据存储的成本,也提高了数据库的存储容量,更为数据的追溯和检索提供了很大的保障,相信在未来网络安全分析中,大数据技术必然会成为技术的主导力量。 作者:贾卫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邮电中心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在电力企业信息报送的应用 【摘要】信息是各级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做好信息报送工作能有效支撑公司经营决策。大数据理念与技术的出现,能够在碎片化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关键信息,也为信息报送与决策服务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技术手段。以电网企业为例,阐述大数据在信息报送中的应用原则,重点分析报送工作不同环节中应用场景,包括选题识别、评价、规划等重点应用,提出词频分析、关键词相关分析等算法模型,并为大型企业提升信息报送效率与质量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电力企业;选题 引言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日益显著,电力企业发展改革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需要针对新形势、新变化及时作出科学决策。信息是各级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做好信息报送工作能有效支撑电力企业经营决策。大数据理念与技术的出现,能够在碎片化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关键信息,也为信息报送与决策服务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技术手段[1-5]。本文以电力企业及时决策、科学决策为需求导向,将数据跨界、关联分析、动态预测等大数据理念与技术方法应用到信息报送工作中,形成一套重要信息及时识别、收集、快速分析研判的技术支撑体系,提高信息选题、报送的精准性,提高数据向信息的转化效率,提升信息在决策支撑中的价值[6-7]。 1传统信息情报工作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1.1传统信息报送工作量与难度不断提高由于信息报送的重要意义,对于工作开展的难度与要求相应较高。一方面,电力企业信息工作者需要编辑处理的信息量特别大。每天摆在信息工作者案头上的各种信息数以10万字以上,特别在目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工作者需要了解的信息源、信息渠道更为多样,信息处理量、信息热点更加点多面广。目前信息报送工作每年需要处理的文字量达到150万字到200万字。另一方面,电力企业信息工作者需要整合多种信息的难度大。以组织编辑一篇《国家电网专报》为例,往往从策划、查找材料到编写需要搜集整合大量的信息,分析观点与论据、梳理素材与线索的工作难度非常大,而目前这部分工作完全是通过人工完成的。1.2大数据手段提升信息报送工作势在必行大数据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兴技术的兴起,音频、文字、图片、视频、地理位置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大量涌现,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的增长累积。借助大数据理念、方法,电力企业的信息报送将从注重处理结构化数据的传统信息管理模式,向多系统集成、多类数据实时收集、存储使用的新模式转变[8-9]。相关技术方法的执行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增强协同:加大协作力度与广度,提高信息工作的整体性与多元化;二是平台统一,价值发现:以统一技术平台支撑各专业领域大数据应用,挖掘各类信息、数据中的价值;三是注重反馈,精益求精:增强信息报送工作中各层级、各专业的相互反馈,促进信息稿件质量不断提升;四是技术支撑,建用并重:加强对大数据相关技术模型的研发,边开发边应用,重视成果实用实效[10]。 2主要应用场景分析 2.1识别关键信息选题首先,将时事热点、领导关注焦点、电力企业改革难点等不同维度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关联分析,从领导讲话、报告、互联网舆情、文件、重要外部数据等不同渠道数据与资讯中识别关键信息,自动推送具有价值的信息选题。其次,结合外部指标数据对电力企业经营决策的传导影响,提炼形成具有价值的信息选题,将不同信息选题经过整理纳入信息选题库,为领导快速决策提供知识储备。2.2构建信息选题指数选题指数主要衡量选题的价值,主要考虑选题的热度、关联性、实效性等维度,为选题报送提供技术支撑。利用选题指数可提升信息选题的精准性,提供选题工作效率。具体功能包括4个方面:一是选题入库,将各单位、部门上报的选题采集到信息报送工作数据库中,便于归档管理;二是选题识别,运用大数据分词技术,识别信息选题中的关键词或关键事件;三是选题评价,主要以重视度、时效性、关联性等维度,对信息选题进行综合评价,形成选题指数供参考;四是选题提示,当选题指数达到一定范围,则在信息报送工作数据库中自动推送给信息工作者,提示具有信息价值。其中选题指数评价主要考虑以下维度。一是关注度,事件及关联事件中涉及的关注度级别。二是时效性评价,事件社会热度分析以及时间点分析,社会热度可借助互联网指数分析社会大众对事件的关注热度;三是关联性评价,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信息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关联度,并计算关联性高事件的关注度与时效性。2.3支撑信息选题规划将大数据应用于电力企业信息工作,可支撑相关常态化工作的开展。这里主要从以下4个流程对信息选题规划、计划进行优化,满足信息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首先,信息稿件数量的规划与计划中,可借助电力企业信息报送工作数据库,将已有的信息稿件,按信息领域、信息内容、信息数量、批示情况等分布规律进行分类与聚类,结合信息报送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合理确定需求与能力相匹配的稿件预期数量。其次,信息内容领域分布与设计中,可应用大数据关键信息识别技术对热点关注领域进行分析,如在电力、经营管理、能源、公共政策中挖掘主题,综合信息供应能力与领导需求偏好特点,并将其作为一段时间内电力企业信息报送工作的重点主题。最后,在信息报送工作组织管理方面,可利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手段,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在电力企业集团内构建更加细化的情报网络,及时将基层信息上报到企业总部。 3算法模型与技术平台 为使上述应用得到有效落实,需要在算法模型与技术平台方面开展全面设计与研究。3.1分词技术与词频统计分析模型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于对信息稿件进行关键词提取与统计分析,适用于选题指数、报送指数、知识管理等场景。一是建立分句分词,把信息文本由段落分成单独句子,并利用自动分词工具将句子分成若干词;二是进行词频统计,计算每个词出现的频率;三是进行高频词与句子选择,基于频率选择出最重要的或最有代表性的单词,同时基于单词频率,可选出有代表的句子或段落。类词汇,便于识别高频词汇,筛选重要关键词。3.2关键词相关分析模型关键词相关分析模型主要应用大数据技术,将海量的文章存储到信息报送工作数据库后,通过分析与关键词具有联系的词汇出现频率,从而判断与关键词具有相关性的词汇。一是识别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即对应文章的数量;二是判断关键词与哪些主题有联系;三是判断关键词与这些相关主题联系的强弱。主要借助工具:VOSviewer、SATI3、UCINET,需要将3个软件进行综合应用。由图4可知,该文章中与能源相关性较强的词汇包括核能、天然气、水资源、电力等词,这些词都应作为分析其热度、关注度的相关词汇。3.3关键词热度分析模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资源,对信息中的关键词搜索频率、搜索时间进行统计,得到一段时间内关键词的热度。一是进行选题热词识别,主要将信息中的关键热词进行筛选与识别;二是进行热度评价。热度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判断得出。以内参“人民币进入SDR”为例分析关键词“SDR”的热度,通过对互联网点击数据的汇总与分析可发现,该选题在2015年12月1日附近热度最高,11月28日以前以及12月3日以后则热度骤减,可知11月29日至12月2日为该信息的最佳报送窗口,可为报送指数提供参考,也可将热度值进行量化为选题指数提供数据支持。3.4信息统计分析方法利用信息报送工作数据库,将所有信息按部门、类型、数量、主题、批示等不同字段进行统计,从而发现一定规律。一是按不同维度对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查找信息分布规律;二是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三是对分布规律进行显著性检验,验证结果的有效性。 4结束语 本文主要以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信息报送与决策服务中的热点、难点构建大数据在信息选题与报送中的应用框架,并从数据源、数据分析、挖掘、平台、管理支撑等方面建立一整套解决方案,以提高信息选题、报送的精准性,提高数据向信息的转化效率,提升信息在决策支撑中的价值。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建立信息情报开发与利用机制,统筹管理信息收集、分析与规划工作,在企业内部各个单位、部门中建立协作收集与分析机制,并建立优势互补的收集管理体系,提升电力企业整体信息情报获取与分析水平;二是建立跨部门信息协作的机制,建立分层、分级的管理制度与细则,建立信息保密制度,鼓励信息工作人员使用信息资料、分享信息资料;三是以选题指数、报送指数为突破口开展大数据应用的实施推广工作。结合选题、报送指数的设计思路,以部分选题为例开展指数的权重设计与模型研发,为信息选题与报送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四是要有保证信息资源实现畅通共享的相关技术体系,在科技项目与信息化项目投入方面,需要研发一系列大数据工具、方法与模型,为支撑信息报送工作提供丰富的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王鹏 孙艺新 单位:国家电网公司 国网能源研究院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的应用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电子政务领域,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电子政务发展有了必然和可能,对大数据特点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可以模拟出几种大数据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场景,大数据在以后的发展中还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要使电子政府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就需要在功能以及服务方面加以完善,打造出真正的现代化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电子政务;应用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政府的各项事物也向着大数据方向发展开来,对于大量的、复杂的信息需要在采集以及存储和分析处理的过程中更加便捷的发挥作用,未来的政府决策等等也将以大数据信息来处理,改变了以往单单依靠经验和直觉对事物进行判断的状态。基于此,本文对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1对大数据的相关研究 1.1大数据技术的主要特点 首先,能够处理比较大的数据量。所谓大数据时代就是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每天的数据都会呈现增长的状态,这样如果用比较传统的方式就没有办法妥善的处理,但是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解决大量数据堆积的情况。其次,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处理。大数据技术不仅仅对一些大量的、简单的数据能够进行处理,还能够处理一些复杂的数据,例如,文本数据、声音数据以及图像数据等等。最后,数据处理的速度非常快。大数据技术能够处理纷繁的数据类型,还能够高效的高速的完成数据的处理。另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具有密度低和价值大的效果。一些零散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分析出来信息所表达的含义,那么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信息中潜藏的价值挖掘出来,以便于工作研究或者其他用途的使用,便于政务的便捷化和深层次化。 1.2大数据技术的介绍 大数据主要是对一些不能使用常规性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采集的一种数据的集合。而大数据技术则是对各种规模比较大的数据进行信息的获取,这种技术包含大数据的挖掘技术、分布式数据库以及分布式软件系统的集合和云计算处理。大数据的整体技术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研究:首先,数据的采集。大数据技术可以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责任的异构,在分布式的数据源中进行数据的抽取和采集,然后再经过筛选、转换以及集成,加载到相应的数据库中,为政务数据挖据和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1]。其次,数据的存取。数据的存取过程是对关系数据库以及非结构性数据量中的数据进行的存取,其中包含SQL、NOSQL等等。再次,基础架构以及数据处理。在基础架构的过程中,通过云计算的架构能够进行云储存的搭载,并且储存分布式元件等等。数据的处理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其中包含了对原始数据的整理和计算,编辑与分析等等。最后,数据的统计和挖掘。通过聚类分析、卡方分析以及距离等分析上,可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另外,其他常见的方法还有对应分析和多元分析。数据的挖掘技术主要是对在现有数据当中对一些图形文件、视频文件和音频文件等等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使用的各种算法进行的计算。这样的计算所起到的作用是对未来进行全面的效果预测,以此实现高级别数据的分析需求,在数据挖据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有分类、预估以及相关性的描述和聚类等等,使用的开放工具是mahout等。 2大数据在政务工作中的应用 2.1使用大数据技术对政府网站进行大数据的分析 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在各个省市以及县级政府的网站中,抽取用户经常访问的界面,然后对用户在界面上停留的时间,浏览的内容、浏览的时间等进行交互信息的获得,由此对用户的需求做出简要地分析。在大数据使用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用户对政府网站的需要,进而达到优化网站的目的,基本从网站的页面、网站的栏目中以及网站的功能上进行服务优势和缺陷的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网站的响应能力还能够将政府的一些信息及时的推动到用户的手中,通过政府网站日志集成的办法处理各种数据的集成,进而成为政府领导为城市以后的发展和谋划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让科学决策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持。 2.2大数据技术在政务工作中的信用平台建设 使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将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或者法人以及个人的信息资源利用起来,以此最大化的推动政府规范诚信机构的建设,建立起个人的信用信息使用平台,让个人信用在大数据背景下建设成完善的体系和模式,以此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生活提供一些较为准确的、及时的、有效的个人诚信信息,促进政府个人信用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为了建设诚信地社会奠定一个较为完善的和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调查某政府部门中职员的信用信息时,就可以利用这个方法获得。 2.3电子政务方面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构建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政府建立起电子政务大数据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平台,并且通过这种方法将政府各个办公室以及社会群体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通过对比和分析以后,建设成为有自然人、法人以及空间地理集合的基础性数据库,以此做到强化信息资源使用,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形成的政务信息资源。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交换以及共享平台可以实现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信息集合,然后,在跨地区、跨政府的条件下也可以进行业务方面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业务协同的开展。依托于这种信息共享和交换平台,可以制定出信息资源共享的统一目录以及标准,进而产生社会政务的开放性数据,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为政府之间跨层次的交流提供保障,也为社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的公共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2.4大数据下电子政务决策系统的应用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因为有比较强大的信息数据存储能力和较为突出的信息数据挖掘能力,并且信息的分析处理的作用力也非常强,这样政府就可以从各个部门所收集的海量数据中提取出一些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此提升政府的决策力度,提升决策的精准性和科学性,让政府在一些社会工作的预警能力上有突出的表现,起到解决决策成本以及促进城市管理的目的,可以在交通的智能化管理上、环境问题的检测上提供更加准确的,共决策使用的数据。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大数据时代政务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指出了大数据的特点、基本的优势以及大数据技术在政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等等。今天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时代,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都需要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让信息和大数据能够为人们所用,在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逐步的推进我国大数据在电子政府领域的建设,为打造智能型,服务型政府而做出努力。 作者:潘涛 单位:鄂州职业大学 大数据应用论文:大数据技术在石油行业信息化的应用 摘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现代石油行业信息化的管理,成为了现代石油行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重点,而大数据技术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主要集中体现在新型云计算服务的应用上。在企业信息资源的优化调整中,通过对业务的需求分析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提供契合度最高的信息服务资源。以云计算技术作为主要突破口来探究现代石油行业在发展中的主要动向。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石油行业;信息化;云计算 作者简介:郭瑞(1986-),男,助理工程师,本科;李健(1987-),男,助理工程师,本科;田立锋(1984-),男,助理工程师,本科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了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大数据技术的管理与发展中,云计算技术的使用成为了软硬件资源管理的主要集中体现的区域。而云计算领域的涉及也逐步地让人们了解到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便捷性。下面针对大数据技术在石油行业信息化中应用的具体实践情况进行简要论述。 1云计算技术 什么是云计算技术呢?可以理解为在网络配套设施的使用中,集中资源地统一化管理分配,从而使用户通过协同合作来完成企业、个人的信息服务。其主要的核心技术集中体现在虚拟化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和并行计算技术3个方面。虚拟化技术:是对服务的一种虚拟化,将更多的服务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后,实现多个虚拟服务器共同服务的效果。这样对于用户所需要服务资源能够进行一个更高效的支配管理,同时在数据处理和桌面系统运行上,也能够实现的服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数据存储技术:这一技术属于云计算的存储技术,利用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完成对计算机集群的整合管理,通过有效设置实现对更加庞大的类型数据进行存储的目标。在运行中主要依据于软件的集合工作,从而达到内外部的业务数据访问的目的。从目前的数据存储技术来看,主要有Google文件系统(GFS)和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两种技术来供应实际的使用。并行计算:是指同时使用多种计算资源解决计算问题的过程,是提高计算机系统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计算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计算的资源的处理速度。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实现一个问题分步解决,从而解决大型而复杂的计算问题。 2信息化运行现状和发展趋势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石油行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管理上也逐渐地意识到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性。在实施的石油行业管理中,通过对传统模式的改革,逐步地实现了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的目标。通过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性管理,并结合现有的管理模式,更加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资源的利用率。下面对传统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对比。信息检索速率的改革:传统的信息管理会面临巨大的信息检索工作,即便是在现代的企事业单位高效率软硬件工作环境下,信息传输速率也都会出现瓶颈。而大数据技术的信息检索管理则会有效地改善此类问题,从而更加便捷地将生产、维护、运行中所出现的信息资料统一进行提取备份分析,通过高效的算法以及软硬件资源的里配置,迅速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一系列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对信息速率的极速提升。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部门的系统管理工作的效率,加速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市场应用改革的进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改革:传统的产品生命周期较为复杂和繁琐,通过可研、立项、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监测等多个阶段测试后,方可进行投产使用。而设计期间以及施工期间的信息检索以及采集处理需求量较大,导致资源消耗也过大,极大地增加的生产周期的负担与运营成本。而大数据技术中的信息模拟仿真技术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它能够合理地利用和分配现有资源,精准地检索出所需资料,并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同时通过虚拟的模拟演算,实现对数据准确性的校验与检测,最终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为生产提供了更高的生产安全保障。行业信息的展示方面: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主要通过纸质文件的形式来进行展示存在诸多的不便。而通过现代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更加直接地将信息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下,使用户获得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展示,从而使信息更容易被用户解读,也让用户更有兴趣去了解所展示的信息。 3云计算技术的实际应用 云计算技术在石油行业信息化中的提供的服务与架构如 3.1数字化油田的空间数据库构架 利用大数据技术的超强数据存储能力和虚拟化技术构建一个更加完善和全面的油田空间数据结构,通过等比例尺的多维度数据监控管理,配合虚拟化技术提供的资源与服务,实现在地理信息数据上的有效调度与管控。 3.2建立数字油田的标准体系 数字油田虽然已经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但是数字油田标准化体系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成为制约数字油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数字油田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有关数字油田建设项目管理类标准规范、软件开发及运行维护通用标准规范、数据建设类标准规范。其中总体设计还会涉及到基础信息分类编码规范和适用于勘探开发应用系统建设的具体标准规范。数字油田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会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及交换、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建设、系统运维服务等多个方面提供最佳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3.3建立企业数据仓库 随着数据容量与数据类型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大幅增长,传统的数据存储模式已经无法负荷日益增长的数据量,而数据仓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满足了数据存储与分析的这两类庞大的需求,从而彻底改变了数据集成的前景。在建立数据仓库的技术方法中,企业中所有数据首先会根据数据类型进行分类,也会考虑到数据本身的性质及其相关的处理需求。数据处理过程将会用到内置在处理逻辑中并且整合到一系列编程流程中的业务规则,数据处理会使用到企业元数据、主数据管理(MDM)和语义技术等。数据仓库技术可以高效利用当前及未来的数据架构和分类方法,保持处理逻辑的灵活性,使它能够在不同的物理基础架构组件上发挥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3.4大规模数据的并行处理与计算 现有并行程序设计算法需要考虑数据的存储管理、任务划分与调度执行、同步与通信、灾备恢复处理等几乎所有技术细节,且非常繁琐。为了进一步提升并行计算程序的自动化并行处理能力,应该尽量减少对很多系统底层技术细节的考虑,从底层细节中彻底解放出来,从而更专注于应用问题本身的计算和算法实现。目前已发展出多种具有自动化并行处理能力的计算软件框架,如GoogleMapReduce和HadoopMapReduce并行计算软件框架,以及近年来出现的以内存计算为基础、能提供多种大数据计算模式的Spark系统等。并行计算的性能评估是通过加速比来体现性能提升的,这里所提到的加速比是指并行程序的并行执行速度相对于其串行程序执行速度加速了多少倍。这个指标贯穿于整个并行计算技术,是并行计算技术的核心。从应用角度出发,不论是开发还是使用,企业都希望随着处理能力的提升,并行计算程序的执行速度也需要有相应的提升,从而完成大规模数据的并行处理与计算。 4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步地实现全面的信息化改造建设。而对于作为社会生产命脉的石油石化行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其信息化的管理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本次的论述中,针对于传统的信息管理策略与现阶段的社会生产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通过对现有问题的探究与认知,进一步证明了大数据技术具有更加便捷高效的特点。倘若要在石油行业的全面信息化建设中大力发展大数据技术的管理,仍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只有做好各个方面适应性改造,才能够实现对工程管理技术上的重大科技突破。 作者:郭瑞 李健 田立锋 单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中医专业论文:探索高职高专中医专业班主任的工作重点 【摘 要】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学习目标的确定,职业素质的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应聘技巧的掌握和就业观念的改变都是班主任着重指导的内容,并且班主任在其中有着重要影响,对此初探其工作重点。 【关键词】高职高专;班主任;工作重点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学生管理是各项工作的先导,只有班主任的思想工作做好了,其他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本人已担任三届高职高专中医专业的班主任,对此我认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班主任工作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1.入学就确定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针对中医专业现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专业又比较抽象、难懂的情况下,让学生一入学就应该知道所学专业学习方法及就业情况,首先应用短时间、针对性不强、覆盖面广,给予学生对专业比较浅的认识,然后再及时利用每次班会等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让学生认真学习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使专业方向明确,了解各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本专业所需要的各项技能。并且本人通过QQ空间、博客向同学们介绍所学专业的发展动态、前景,并介绍目前医院及相关医疗单位现状等,从而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目标,从而指导他们制定高职高专三年的学习计划和素质拓展计划,指导学生逐渐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通过加强纪律观念教育,从而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遵纪守法是对一名合格大专学生一项基本要求,在各项活动中都要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学会从外在的控制走向自我批评控制,用主动的、积极的态度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如上课不溜号、不无故旷课、不迟到等应是一个学生具有的基本自我约束能力。通过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感知什么是规范行为,学会自觉约束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不断调整自己,培养自己的意志,加强个人的自我驾驭能力。 2.1 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教材这样定义职业素质,它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对于素质的提高,其中就包括教化,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职业素质的高低,一般决定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职业素质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有意识加强培养和提高职业素质。 2.2 指导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成才和成功的基础。因此,班主任要加强学习本专业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尽快适应本专业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学习方法,比如“对比法”、“联系法”、“提炼法”、“总结法”等,建立起他们自己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但要“理解”知识,而且要“会用”知识,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3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课,鼓励学生培养操作设备的能力,利用学校的中医综合实训室设备,加强操作能力的训练,不仅要会用,而且还要知道其工作原理。 其次,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实践锻炼,积累社会经验。如我班的部分同学在节假日到超市做临时工,他们辛苦一天挣到20-30元辛苦费时,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父母赚钱的不易,从而改掉乱花钱的毛病。并且通过这些活动,也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加强了它们言行的训练,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倡导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假期鼓励学生到乡镇医院见习,或到相关医疗单位见习,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并且能够熟悉专业、体验生活、磨炼意志、增强能力。通过实践锻炼,学生逐渐习惯于主动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不但减轻了家庭负担,而且锻炼了能力,同时也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相关专业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真实的体验。 2.4 培养学生在挫败中重新找回自己 考入高职高专的同学曾经也有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现实不如人意,他们认为考入高职院校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看到其他同学考入了理想的大学,心理有一种挫败感,再加上到了高职高专院校后,校园环境、学习条件、教育资源的占有等与名牌大学相差甚远,使学生有一种失落感,针对以上情况,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再者,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冷静面对现实,不盲目攀比,在学习、生活和就业中,不能寄予过高的期望,制定自己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一旦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失落感,失去信心。要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学会在挫折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利用专业优势,积极鼓励学生加强技能学习,有的同学利用所学的推拿按摩技能,给患者治疗疾病,得到了患者的夸奖,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3.不断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宽他们的视野 3.1组织学习、了解医院及医疗单位对应聘者的基本要求 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一些省、市、县、乡、村镇医院及医疗单位对人才招聘的标准和对应聘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如医院医疗单位普遍的要求包括:吃苦耐劳、有责任心、踏实肯干、不怕脏不怕累、热爱自己的专业、注重形象和礼节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并且通过成功人士特别是学生知道的名医对他们成功经验介绍,来体验、分析他们成功的决定因素,对今后学生走向社会有直接的帮助。结合就业指导使学生了解大专生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影响薪金的因素、当代大专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等以拓宽学生视野。 3.2理智面对现实,更新就业观念 收集近5年全国各大、中城市医疗卫生人才招聘会的情况,然后通过视频播放,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就业难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突出矛盾。让学生一定要转变不切实际的职业期望,一步到位的要求,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先谋生、后发展”的观念。到乡镇、民营、个体医疗单位工作是比较现实的就业选择,凭自己的双手、医术和聪明才智谋求发展,树立成功信念,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那么就业就不再成为问题。 4.结论 总之,本人把班主任工作总结为以学生思想为中心,坚持专业指导,坚持实践指导,坚持心里指导,坚持就业指导的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的原则,让学生在高职高专三年的生活中学会“自理”、“自立”、“自强”,并在专业上有自己的见解。 中医专业论文:谈新时期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摘 要】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处于由基础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的转型期。这一转型期对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我国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仍存在种种问题。为了提高我国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质量, 有必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期时展的需求。 【关键词】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深化,中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如何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中医人才来继承中医、发展中医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形势下,中医院校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外语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英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阻碍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为适应中医药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为国家培养外向型的中医药人才,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应该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 不断完善和提高。在此, 对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1 中医专业英语与中医专业英语教学 中医专业英语,是指研究如何将中医知识系统而全面地用英语来表达及运用于实践的一门学科。中医专业英语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范畴。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体研究的成果在外语教学系统中的应用。其目的和内容都具有明确的特殊性,一方面,与专业知识或特定职业密切相关, 要求学习者能够在所从事的工作范围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另一方面,未经过专门训练或系统学习就难以获得的专门化内容。 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旨在培养既能系统掌握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知识,又能熟悉运用英语对外交流;既能从事中医药专业口语会话,又能从事教学文献资料翻译和国际对外交流等工作的高级专门医学英语人才。可见,中医英语教学承担着英语语言教学与中医专业知识教学的双重任务。其一,它要组织运用英语交流与中医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语言教学活动。其二,它又面临着学习者不具备中医专业知识的难题。以何种方式向学习者传授教学过程中必须的中医专业知识,能够在既满足英语语言教学需要的同时又兼顾到专门化内容的学习,这是中医专业英语教学领域目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2 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逐年提高。然而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走向世界的进程。 2.1 教材缺乏 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在全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建设落后,尤其适合课堂讲授的专业英语教材很有限。目前,中医专业英语教材大都是中医原版教材的翻译,缺乏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支持。并且,教材编写内容不统一,不规范,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体系,选择面窄,针对性不强,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求。 2.2 师资力量薄弱 作为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实施者,教师不仅精通本学科内容, 还要有相当的英语水平。但是,大部分教师难以兼顾两者。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和专业训练, 大多数教师表现为外语读写能力强, 而听说能力较薄弱,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自由度和准确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中医专业英语教学需要更多的备课时间和精力,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这给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实施带来了难度。 2.3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仍延续老一套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仍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多为被动的回答问题,缺乏主动参与,影响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虽然现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但多媒体课件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质量普遍不高,不能有效地进行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2.4 学生素质不齐 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制约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其水平还是参差不齐,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语法和写作,轻听和说的练习,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强,对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严重影响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实施。 3 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3.1 编写合适的教材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差异,编写的中医专业英语教材应原汁原味地反映中医的概念和内涵。其中,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要规范化、标准化,体现新颖性、知识性、实用性,以利于学生对中医精髓的理解。也就会说,英语教材既要包涵中医药学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又要体现现代英语的本质与特色;既要适合学生学习使用,又能为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如果条件成熟,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可以联合部分西医院校共同编写出一套或几套中医专业英语教材,将有利于中医专业英语的教学与质量评估,有利于高层次的中医人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2 加强师资培养 这是提高中医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师资,应该既具备较高的中医专业知识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能用英文熟练准确的表达中医专业术语,并充分展现中医理论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因此,中医院校应尽快建立中医专业英语教师校内外培养机制。一方面,学校可选派部分从事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出国学习或到外语院校全日进修,以系统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可利用学校现有的外语师资力量,举办培训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承担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对其进行基本知识、应用能力和翻译技能等方面专门培训,提高其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专题研究,确立政策保障,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 3.3 改进教学模式 要摈弃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方法,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重视师生合作及学生间的合作。首先,改用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向学生提出问题, 赋予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鼓励他们去探究,自己解决困难,使学生获得胜任感和成就感。其次,采用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等互动教学法,多给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的时间和机会。此外,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模拟动画等优势丰富教学方法, 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保证。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性活动。一方面,举行关于中医的英文辩论赛或者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进行英文的病例讨论,使其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通过情景剧的表演的形式,可以饰演医生和患者的医院场景将所学的知识熟练表达,提高中医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为学生创造机会和环境,与外国留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而且能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4 结语 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正处在摸索中前进的过程之中,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中医院校应该本着科学、严谨、创新、求是的治学态度,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有序地开展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培养出符合时展的中医专业复合型人才,最终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中医专业论文:对于新增七年制中医专业信息化方向的思考 摘 要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为了不断开拓学科发展的空间,急需使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等学科深度融合,提高创新力,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快速推进中医药产学研的发展速度与水平。因此,增设中医专业信息化方向,将为即将到来的中医药事业的新发展阶段,输送和储备充足的专门人才,满足事业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信息化 传统中医药 人才储备 信息化方向 1 当前的问题 目前,传统医学正在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然而,客观来说,目前中医学创新和发展与西方医学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差距的成因就在于两点,其一,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相对少,其二,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结合不够。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事业的大形势下,这种差距必须得到尽快解决,而相应的人才基础是最根本也是最难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需要宏观构想,全盘设计,踏实构建的不懈努力。事业的发展不但需要学科自身的快速深入的发展,而且需要加深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不断拓展发展的方向和空间。 2 确定信息化方向的原因 信息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信息已经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催生了几十年来世界范围的巨大变革。传统医学的发展身处其中,必然也需要深度整合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和高速发展的形势推动本学科的快速发展,探索和开拓新的发展领域,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程度和速度上的问题。而这不但需要强化和推动科研工作,更需要坚实而有前瞻性的人才储备计划和人才梯队建设,相关的学科交叉人才储备和积累到一定数量和质量,创新能力就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具备必要的信息素质,是对当前及未来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通过具备较强信息素质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将迎来传统医学发展的新态势。而当前医学与信息技术学科交叉人才存在很大空缺,制约了自身发展。笔者对2012级部分硕士研究生对学科交叉的把握和自身学习需要的问卷调查如下图,反映了当前研究生对信息技术的多方面的学习需要,和对学科交叉的发展前景的展望。 图1 此外,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来看,当前医药学等专业的大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尚不能令人满意。笔者在几年来承担的教学任务包括,教授我校各专业方向的研究生的计算机课程,从中发现,很多研究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并不足以满足日常工作及科研工作需要,很多同学迫切希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以帮助自己完成科研任务和日常文档处理工作。对于一部分研究生同学来说,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专业发展和提高科研能力的瓶颈。 目前已有的信息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面向实际应用,涵盖多个应用分支,大多数信息类课程已开始三年以上,师资和教学经验充分。由于之前课程结构规划合理,课程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因此课程设置吻合度很高。此外,除了计算机教研室一线教师外,在网络信息中心及其他系部科室,近年来学校也引进了很多计算机、管理信息、教育技术等专业的教师和教辅人员,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初步具备。 3 努力方向和预期效果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较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水平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从事中医学信息化、诊疗仪器研发、中医工程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可以从事临床等医务工作,还可以从事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一旦在七年制中医专业中增设“信息化专业”,会达到直接培养和向社会输送中医学科和信息技术的交叉人才,满足医药学院校、研究所,医院等医疗机构对于该交叉学科的人才需求,此前,“在中医药专业学生中选拔计算机特长的学生”从事有关学科结合工作的状况将明显改观,符合目前社会对专业人才越来越细化分工的大势要求。 4 结语 众所周知,当今的时代是社会巨变的时代,各种不确定性不但存在,而且还会不断加剧,这使高校必须面临现实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有目标有步骤地推动中医药和其他相关领域的整合和应用如同伸展开来的树根,更广泛地汲取相关学科的营养,促进自身成长,与此同时,抓住机遇牢牢巩固住自身的地位。对于学校来说,该专业方向的增设,会开拓研究领域,促进学科交流和深度融合,促进主干学科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提高创新能力。同时,由于拓展学生学习方向和就业方向,能够为毕业生更好地择业就业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科交叉对于学生学习兴趣是一种有效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从原来只具有中医学专业知识,其他领域知识离散和薄弱的情况,转变为重点掌握中医学和信息技术两个领域知识和技能,更有利于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亦博亦专,提高综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中医药专业的各类医疗与科研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素质、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最终会整体提升我校的社会声誉、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无论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宏观意义上,还是具体到我校的专业设置与发展,或是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信息化专业的开始都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作为立志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中医类高校,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特色人才培养工作,为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继续做出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积极贡献。 中医专业论文:浅析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工作思路 摘 要: 中医是一门悠久的医学科学,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及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思路,以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医专业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中医专业 辅导员工作 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中医专业学生毕业后服务的对象是有病痛的人,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因此,他们在高职院校学习中形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将来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从而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1]。作为中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引航者,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将面临更大挑战,其管理水平、教育能力、知识储备、人文修养,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中医专业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实践,从几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思路。 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课程内容也不断增加。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中医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西医的相关知识。因此,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学时较多,学业任务繁重。在此情况下,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个别学生,由于适应不了繁重的上课任务及快节奏的上课方式,丧失了学好中医的信心。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作为辅导员应该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2.加强学生政治觉悟及人文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本身政治观念比较淡薄,所以,医学生辅导员应该加强这方面工作。而要加强这方面工作,辅导员应当首先加强自身的政治觉悟及人文素养。因此,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关注国内外形势,提高自身的政治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另外,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从其内涵来说,是由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德行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与其自身平时的积累与修养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人文素养。辅导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成为有较高素质的中医生。 3.加强学生医德的培养。医生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选择医学就选择了奉献和责任。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富有爱心、同情心等,善于与患者沟通[2]。如果医德教育缺失,那么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医德、医风教育对于中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中医诊疗水平,甚至是推动祖国医学的整体发展与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当中,辅导员应当重视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然而,医德、医风教育不是通过辅导员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完成的。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举办相关的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同时,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要在工作中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医德、医风高尚的中医生。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从中学来到大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离开了长期依赖的老师和家长,面对新的老师及同学、新的学习特点、新的生活方式,一些学生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从而导致意志消沉、信心下降、缺乏进取心。此外,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中独生子女颇多,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做人做事过多追求自己的需求和个性,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一旦遇到情感问题,易自暴自弃,甚至走上极端[3]。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多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多参加与心理相关的讲座等;有敏锐的觉察能力,及时觉察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对于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要及时判断学生的困惑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能否在学校的范围内解决,是否需要学生家长的协助,对问题觉察得越清楚,就越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总之,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科学的心理学手段,开展好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加强自身医学知识的储备。由于中医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无趣,很多学生尤其是刚刚接触中医学知识的新生,常常会感觉迷茫,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高职院校中医专业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是由专业课教师来完成的,主要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课堂时间与专业课教师接触,课后又很难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在日常生活当中,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最多,但由于目前辅导员老师队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为主,对中医专业接触甚少,使辅导员对学生思维及行为方式不够了解,对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4]。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学习,系统而简要地了解中医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对中医专业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学习出现的困惑,有助于因材施教地指导不同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6.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目前,医学人才需求相对饱和,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自2003年以来,我国医学类毕业生人数从437944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1083303人。其中,本科、大专毕业生的数量增长最为明显[5]。且近年来,大量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竞争,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中医专业的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应聘能力,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尽量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为自己准确定位,不要将未来的就业岗位局限在大医院,毕业后亦可以到社区医院磨炼。指导学生扩大就业范围,毕业后可以从事与中医相关的工作,如中医养生等。积极查询招聘信息、联系相关用人单位,为学生搜寻就业信息。鼓励学生努力进入高一级学府学习,引导学生将可变的因素变得对自己最有利,积极面对就业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任务、新挑战,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具有发现、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以迎接新的挑战。而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及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中医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六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思路,旨在帮助广大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同行加深对学生的认识,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与路径,为社会提供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医专业人才。 中医专业论文:对医学院校中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的思考 【摘 要】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要想有效地提高生化教学质量,首先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做好主导作用;其次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此外,还需要正视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分层次教学;最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案例教学库,将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医专业 生物化学 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主要研究包括三个层次: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及调控规律。它阐述了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以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等相关问题,其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学难记。而该课程又是后续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该门课程掌握得不扎实,将会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长沙医学院是一所医学类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中医专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社会对文理素养兼备型人才的需求,长沙医学院的相关专业在招收对象上更加偏向于文理兼收,而中医专业更是文科生多于理科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科生对专业性较强的生物化学课程,在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上比理科生要弱些。鉴于上述情形,学生在生物化学的日常教学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必须要尝试使用一些方法和策略,以帮助以文科生为主的中医专业学生提高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一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是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最根本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互动双方。对于生物化学这门发展速度快、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到游刃有余、信手拈来,就一定要熟练驾驭教材内容,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保持知识体系的快速更新,这样才能使生物化学的讲授融会贯通,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才能随之提高。那么,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讨会,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多参加各项科学研究活动,使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了解新动态。 二 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与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常用的方式之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将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糅合在一起,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点。逼真的三维图像和动画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生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变化过程,可使原本抽象、晦涩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这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提高主动学习兴趣。如在讲解蛋白质、核酸的高级结构时,多媒体能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形象具体的三维立体图像;遗传信息复制、转录、翻译的过程一经多媒体演示就可以形象地模拟、展现出来,使同学们一看就懂。但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不能一味地盲目追求多媒体,造成教师对课件的依赖,而忽视了备课环节,使教师成为放映员、播音员,而要随时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诱导、点拨、启发等手段,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三 正视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 授课教师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不难感到,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确实存在着某些差异。当文科生居多的中医专业学生突然接触生物化学这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时,其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就更加暴露出来了。这就要求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次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可将学生根据文理科学生的基础水平分班教学。将理科基础好的理科生或文理兼优的文科生组成提高班,而将理科生中的成绩较差或理科基础薄弱的文科生分入基础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各有侧重。对于基础班,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对于提高班,除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外,还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想进一步深造的愿望。 四 构建案例教学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参与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生物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或对生物化学学习兴趣不高,或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端。案例教学在国外的医学教育中开展较早,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近年来,我国也有部分中医院校和教师进行了生物化学案例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案例教学引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情况找到直观鲜明的联系通道,为学生今后临床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总之,对于生物化学这门临床基础课程,学生是既爱之又恨之,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生物化学的自主学习中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化学知识提供保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仍需不断探索,引用新的技术手段,以不断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中医专业论文:中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后期临床教学改革实践初探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学专业后期临床教学及考核模式改革。方法:以落实推进“质量工程”为契机,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出发,通过建设医药实训基地、加大教学仪器设备投入、改革考核方法等措施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结果:符合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质量工程出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势头,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升。结论:以考核为杠杆,深化后期临床教学管理改革,达到重视实践教学与提高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目的,较好地实现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临床教学 中医专业 毕业考核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简称“质量工程”)精神,增强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医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我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试行,至2010年正式形成了后期临床教学及考核方案,强化中医专业毕业生临床应用能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现将我院近年开展的后期临床教学和考核改革工作作一总结。 1 从独立学院的特点出发深化后期临床教学管理改革 后期临床教学是医药类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关系到学生能否学以致用,顺利地从学生过渡到医生的角色转变。因此,我们根据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质量所提出的总体要求,坚持“理论够用,实践性强”的办学理念,利用母体学校优秀的师资和教学管理经验和签约实习教学医院,贯彻“侧重临床技能”培养,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要求的原则,重新修订后期临床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临床见习、实习模式。同时,实行有效的教师教学评价和督导制度,以制度管人,并根据毕业生综合评价和督导结果对实习教学医院进行评估,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和教学合作。我院采取每两年召开一次后期临床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每年的上学期由分管教学校领导亲自带领专家、管理队伍到实习单位检查和听取学生实习情况等措施,针对后期临床教学所面临到的学生多、病例少,病人不配合等实际问题,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临床教学医院领导、带教教师一起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1.1 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为了确保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我院一是加大对基础实验设施的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升级现有的组胚病理微免等数码互动实验室、生理生化微免、中医诊断基础、西医诊断基础、临床各科模拟机能实验室、基础护理实验室、药学(中药)专业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药理、精密仪器等26个实验室;二是加快临床见习教学改革,组建了医药实训教学基地,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内、外、妇、儿等科室的临床模拟实教室、急诊技能培训中心、药物制剂模拟生产线等。我们还计划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先进经验,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先进的教学软件、模拟人、标准化病人等,以弥补见习、实习生因临床操作机会少而出现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①②通过大幅度增加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使我院学生的训练动手机会增多,弥补了临床见习病例不足,并在正式进入实习前就能够熟练地在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身上进行心肺复苏、综合穿刺术、高级外科清创缝合、高级助产训练、新生儿抢救护理和腹部触诊、智能化心肺检查等综合的技能操作。结合实行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课外开放管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有效果地增强了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能力,为提高理论学习效率,顺利过渡到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加强实习教学医院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通过合作办学、联合科研攻关等形式,进一步增强我院实习教学医院基地的功能,在区内,重点整合母体广西中医学院两所附属医院、邕宁区中医院等实习教学资源;区外则根据生源较大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出发,加强对医护类临床教学基地的联系和建设,并积极开发其他类专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若干实习点,目前已建立的24个实习教学医院基地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陕西等地。同时完善对实习生在实习点实习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促使其按时、按质顺利完成见习和实习任务,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 中医本科毕业生考核模式改革 考核既是检验临床教学质量的杠杆,也是改革的风向标。考核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所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能较好地完成对毕业生临床应用能力的客观评估,成为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取得毕业证书,成为合格毕业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我院后期临床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更是为我院今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加。我院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点出发,根据专业设置情况,结合目前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项目与要求,为我院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教学考核提出如下思路。 2.1 考核对象 考核改革方案适合于我院中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中医学(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外科学方向)、中医学(医学心理学方向)及针灸推拿学等五年制的中医体系本科专业学生。大三年级以上在校学生均应完成临床科目的见习和接受临床技能培训,毕业生则均应在医院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实习满一年返校,且成绩得到医院认可方能参加毕业考核。 2.2 考核方式 根据我院设置的不同专业(方向),结合国家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项目与要求,对医学类学业考核按以下一至六项项目进行,其中对在校生要求凡临床科目考核均改革为理论和实践应用两部分进行,实践应用测试从第二至第五项中抽查,占总评成绩40%;对毕业实习返校学生则要求考核全部项目内容,实行100分制,其中病历、体格检查、无菌操作要求70分为合格,答辩要求60分为合格。答辩科目的选择在考核开始前15天通过学生自己抽签决定。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第一项:职业道德范畴考核答辩(占10%)。要求学生完成对医德医风、职业道德、医疗法规、医学伦理、卫生法律常识等相关内容考核,在这几个项目中任意抽取一项回答,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超时者被评为不合格。 第二项:病历书写(占10%)。要求学生从所提供的病例资料中随机抽选,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历书写规范》书写住院病历一份,要求在60分钟内完成,由教师根据病历书写质量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及格。 第三项:临床技能操作之体格检查(占20%)。要求学生在“头面颈部检查、前胸部及肺部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等5个项目中任选1项,在“患者”身上进行体格检查操作,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教师现场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及格。 第四项:技能操作之无菌技术(占20%)。本项目在外科实验室进行,要求学生在外科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消毒与铺巾、缝合(含打结、拆线)、换药等5个项目中任选1项进行操作(外科学和骨伤科学方向的同学全选)。要求在10分钟(40分钟)内完成,教师根据其步骤和熟练程度给予评分,超时者被评为不合格。 第五项:内科答辩(占20%)。要求每位学生回答3个问题。一是西医内科学基础理论,二是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三是围绕毕业实习手册《实习量化考核册》进行,由主考教师根据学生记录的病种和操作情况现场提出问题。三个问题的内容要求涉及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临床操作和适应症、操作过程、目的、注意事项等,目的是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 第六项:分专业答辩(占20%)。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或兴趣特长等,从中西医外科、中医骨伤科、中西医妇产科、中西医儿科、针灸科等中抽选一门来答辩,由教师按毕业生的《实习量化考核册》中所记录的实习病种和操作情况提出,分科进行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本项目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 2.3 考核方案要求和作用 分项目对毕业生进行考核,既从医学类本科教学大纲要求出发,也参考了国家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模式,考核项目要求设置合理、规范,考题内容要求符合教材和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考试流程要求组织有序;成绩评判要求公正。考核模式可以使在校学生重视临床技能,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毕业生则提前了解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状态,熟悉执业考试程序,为他们毕业一年后顺利通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对历届学生考核成绩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使学校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质量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也为临床教学改革与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统计数据。 我院结合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和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点出发制定了后期临床教学考核和实施方案,方案具有纲目清楚、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容易操作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纠正了一直以来临床课程只考理论不考临床技能的“重理论轻实践”倾向,达到了以考核为杠杆,践行“理论够用,实践性强”的办学理念,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显著效果。我们相信,在充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改革促创新,关健抓管理”,通过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配合有步骤地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形成行之有效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医药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医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的探讨 [摘要] 本文从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面临的良好发展前景引出思考,即如何更好的为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式,以培养适宜的人才,并分析了中医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影响中医思维方式建立的因素,最后探讨了6个建立中医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高专;中医;思维方式;有效途径 中医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全过程,是决定疾病诊断正确与否的关键环节,对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由于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在校时间短,对中医学习不够深入,中医思维方式不坚定,有的甚至被西医思维方式“同化”,导致临床诊治疾病能力下降。而且中医职业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它更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针对基层医疗卫生需要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出优秀的中医学子,必须加强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 1 中医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中发[2009]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卫人发[2009]131号《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任务之一是提高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能力。可见以培养基层高素质技能型中医卫生人才为目标的中医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中医思维方式的特点 中医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并有机地结合抽象思维方式,以表象和观念为加工内容,以表意性文字和古汉语为表述工具,采用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是从整体、宏观上归纳事物特征和发展规律,强调了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和表里上下的统一的一种思维方式[1]。 3 影响中医思维方式建立的主要因素 目前的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教育中,大多是采取在校学习2年,实习1年的方式,授课时间较短。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方面中西并行,西医课程仍占有很大比例;中医课程选择方面,弱化了对中医经典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在教师授课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2]。 4 建立中医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4.1 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奠定思维方式培养基础 4.1.1 开设中医引导课程,引领学生思维方向 引导课是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方式的开端,例如《中医学导论》课程,用以引导初学者对中医学的总体宏观认识,为顺利进入中医学各学科、各专业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对中医的科学性、思维模式、学习方法的介绍,引领学生向建立中医思维方式的方向发展。 4.1.2 设置人文课程,深化学生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中医学是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为一体的学科,其理论基础具有人文特点,可以说人文课程是学习中医专业理论的基础,所以,学好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做基础。同时,设置人文课程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生毕业后如要深入研究中医内涵,就要加强对中医古籍的学习,这同样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中医学专业增加人文课程尤为重要,而在课程的选择方面,不仅仅局限于《医古文》,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古汉语课程[3]。 4.1.3 重视中医经典课程,夯实中医基础知识 熟读经典并灵活运用于实践一直是中医名家的经验之谈。尤其是通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籍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式,加深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解[4]。因此,有必要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且开设学时以保证学习效果为宜。 4.1.4 减少西医课程比例,强化中医中心位置 西医课程过多会导致中医专业学生思维“西化”,不利于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在诊治疾病过程中,也会出现思维方法的混乱[5—6]。因此,西医课程只宜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课程并有针对性的讲授,以作为中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拓展。 4.2 多方并举,培养中医思维方式 4.2.1 实施模拟诊病,设计仿真教学情境 模拟诊病是通过培训中医标准化患者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诊病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学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临床辨证思维能力。 4.2.2 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拓宽思维训练空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名医诊病案例,结合PBL、讨论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中医思维方式诊病的模拟训练,缩短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距离。 4.2.3 加强实践教学机会,进行思维训练实战 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赵绍琴先生说过:“我从自己几十年的中医生涯中深深体会到,中医理论必须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增加学生的实践学习,使学生及早接触临床,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反复临床实践,促进中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总之,思维方式是人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影响和导引着学生将来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正如哈佛大学名言所说“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方式。”培养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中医思维方式,引领其运用中医思维方式实践,无疑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中医之门的钥匙,这必将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提高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积蓄人才力量。 中医专业论文:PBL教学在医学院中医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初步探索 摘 要: 作者在医学院中医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为目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医学院中医专业 病理生理学教学 PBL教学 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基于问题式学习)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边学习边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PBL教学法注重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院中医专业的教学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相结合,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综合讲授。而对患病机体描述性、机理性的讲授往往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生涩难懂,特别是中医专业的学生,其在有限的本科学习中,要面对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学习,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根据中医专业学生特点,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采用了PBL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10级五年制针灸推拿1班30名学生为实验组,应用PBL教学,同期其他班级学生设为对照组,应用传统的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的单向教学法进行授课,教学内容为病理生理学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及肾功能衰竭4章内容。在前期课程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文献检索和评价解释等综合能力。经统计分析,各班级学生各科的平均成绩无差异。 1.2方法 实验组(PBL组)及对照组(LBL组)任课老师相同。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师生座谈会并进行成绩分析,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2.1教师的转变 在PBL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减弱了教师的作用,而是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变化,角色从主讲变成了主导。从表面上看,教师从台前隐向台后,但实际上教师对PBL教学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PBL教学模式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更严格、全面的要求。 1.2.1.1理念更新。教师要注重理念更新,对教育观念有足够的认识与学习。认识得越高、理解得越好,教学设计可能就越好。 1.2.1.2丰富知识,加强引导。病理生理学作为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横向联系各基础医学,纵向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教学中注重多学科结合,临床案例、临床问题与基础理论知识的交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实施PBL教学的教师首先应注重自身医学和医学相关知识的不断、及时更新,以及医德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引导技巧,通过设定“不良结构”问题,即分阶段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探询、分析、思考、解决问题。问题的设定需注意,其本身必须引出所学领域(多个学科)相关的概念与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且每一个阶段的问题都要由少量信息提供给学生的一个复杂并且真实的问题。其中,只有少量信息可以运用,多数、复杂的信息为干扰因素,确保所呈现的条件没有把问题的关键显露出来,随着每阶段问题的解决,能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由此可见,“不良结构”问题的设计,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教学模式要更高,教师确实要狠下一番工夫。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并能很好的利用图书与检索系统、网站等,获取信息,查阅、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要注重知识总结、整合,完善自我评价和反思。 1.2.1.3编写详尽的教案。周密的设计能保证实施质量,好的设计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大纲要求)、教学计划、具体安排(内容、时间、学生分组、各组教师、“不良结果”问题、参考资料)、运行过程、评价方法等。将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他们还会思考什么,学生已知什么、不知什么,还需做什么等设计在其中。 1.2.1.4建立PBL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同于通常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评价,PBL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发生了变化,其以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试卷测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等特点。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教学评价内容与项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对前面各环节教学过程的评价,如果设计出现问题,就不能对前面所有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因此,这一环节是PBL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1.2.2学生的转变 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角色、理念、学习方法需进行更新,其学习内容由原来LBL教学中的“学什么,学多少”转变成了“如何去学”,学习方式由原先的“被动接受现成知识”转变成“主动探究和合作解决”,其在医学院校中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再是获取终生实践提供的所有知识,而是在医学院校提供的优质资源和环境下,在教师给予的有效指点、引导和辅助下,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不断改变实践方法,以跟得上不断变化的信息、疾病和医疗实践的发展速度。 1.2.3具体实施 教师提前提出案例/问题,学生自学、讨论,阶段总结,就阶段总结展开新的问题或就讨论中的争议问题再次提出讨论,查阅、自学、讨论,总结。 教师至少提前一周,根据相应学习内容提出带有趣味性、启发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设置的问题带有趣味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心力衰竭》一章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案例:“66岁女性患者,高血压史30余年,近半年来出现心慌、气短,加重半个月。”由此引出相关问题:如何诊断?如何鉴别诊断?还需做哪些检查?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讨论、分析,提出假设并得到论证(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患者为什么会出现心力衰竭?发生了哪种类型的心力衰竭?为什么会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学生通过问题的展开,进一步寻找答案,既丰富了各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中医专业论文:中医专业英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中医专业英语正处于发展时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根据笔者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对中医专业英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作以总结。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英语概念的基本特点,即中医概念的定义化、中医概念的词根仿造化、中医概念的拼音化、中医概念的多样化。根据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词根法、分类法、比较法和综合法。随着中医术语翻译的规范化,中医专业英语的教学规律也将逐步确立。 关键词:中医专业英语;专业英语;学习方法 为适应中医药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外向型的中医药人才,国内多所中医院校近年来新开设了中医(外向型)专业,在外向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公共外语与西医专业英语均有章可循,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但中医专业英语,由于正处于发展时期,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同时,中医英语教材的建设也刚刚起步,不像其他一些专业课教材那样有现成的内容供参考或改编,一切工作都是在积极探索中,但中医专业英语总是会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完善并得到认可。笔者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对中医专业英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作一总结。 1中医专业英语的概念 中医专业英语,简称中医英语,是指研究如何将中医知识系统而全面地用英语来表达及运用于实践的一门学科。中医专业英语隶属于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范畴。是医学专业英语(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的一部分。 无论是专业英语、医学专业英语还是中医专业英语,其本质都是专业概念的英语表达问题。专业知识的传授其实质是专业概念的传递,其目的是在专业知识用英语载体传递过程中,减少英语语言方面的障碍,从而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中医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医专业概念是用英语进行传递的,所以既存在难度,也存在优势。难度在于第二语言的掌握,优势在于中医学专业概念本身来源于汉语,传授时更易于理解,掌握起来走了一条捷径。 2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 中医专业英语与医学专业英语一样,重点是概念的传递,因此,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英语概念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中医概念的定义化 中医用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言简意赅,语言浓缩性强。一个重要的疗法或理论往往用几个字即可概括,但在翻译时,却很难采用相当单位的英语词语将其表达清楚。于是,概念的翻译变成了概念解释,即用英语给中医概念下定义。例如: 奔豚: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a feeling of gas rushingup though the thorax to the throat from the lower abdomen。 虚胀:flatulence due to yang-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andkidney。 辨证论治: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signs。 这种译法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这种译法使简洁凝练的中医术语变得冗长繁琐,不符合科技术语翻译的要求;其次,这样的译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很难发挥正常的交际功能,从而失去了使用价值;第三,这样的译语有碍于中医名词术语英语翻译规范化的实现。 2.2中医概念的词根仿造化 词根造词是指在翻译原语的无等值词汇时,用译语中的直接对应词代换无等值词汇的组成部分,即词素或词。 由于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名词术语的内涵均与现代医学有较大差异。尽管在人体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中医的一些名词术语与现代医学的一些名词术语在含义上比较接近,甚至相同,但在其他方面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英语中找到中医名词术语的对应语是非常困难的。于是词根造词便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2.3中医概念的拼音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及中西医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医理论中特有的一些概念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语,如“气”“阴阳”“气功”“推拿”等,因为这些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涵。 过去人们一直试图通过意译来翻译这些概念,但结果却与人们的愿望相去甚远。例如,将“气”意译为vital ener-gy,其实只表达了“气”作为“推动力”这一小部分含义,却没能表达“气”的完整内涵。经过国内外中医翻译工作者的长期探索,发现只有音译才能较好的保留“气”的实际内涵并避免丢失信息。于是Qi便逐渐地取代了vital energy而成为“气”的规范化译语。同样地,“阴阳”“气功”“推拿”也被译作Yin and Yang(或yin and yang或yin-yang),Qigong(或qigong),Tuina(或tuina)。 从目前国内外中医翻译的实践来看,采用音译法翻译中医学某些特有概念是比较可行的。事实上,这种方法已逐步为中医翻译界所普遍采用,也为国外读者所接受。 2.4中医概念的多样化 由于中医名词术语本身存在着一词多义、数词同义及概念交叉等现象,不同术语在不同情况下和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含义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一定的英语词语只能表达一定的中医术语的某一部分,所以一个中医术语在不同的情况下,就可能有不同的翻译形式。因此,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多样化现象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我国知名医学英语学者欧明教授曾以“虚”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论述。 欧明教授认为,“虚”是中医学中应用很广泛的一个概念,根据不同的情况它在英语中可能有这样一些对应语:asthenia,deficiency,insufficiency,weakness,debility,hypofunc-tion,等等。翻译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选用适当的词语来翻译,不能一概而论。指脏腑的“虚”时可用asthenia,如“脾虚”可译为asthenia of the spleen,若译为deficiency of thespleen,则有可能被误认为脾脏有实质性的缺损,而不能准确表达脾虚的概念。又如“脾虚水泛”一词,其原意是指脾脏运化水湿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水肿,所以同样是“脾虚”,这个“虚”字则应译为hypofunction of the spleen。单指功能的虚弱,也可以用hypofunction来表示。表示“体虚”这一概念时,也可用weakness或debility来表达。 3中医专业英语和中医术语的学习方法 从本质上来说,中医专业英语的学习仍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范畴,一方面第二语言习得必须先掌握一定的词汇,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语言处理的过程就会变得十分缓慢,因为学生必须时时查字典,这不仅费时而且将影响学习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实际使用中的词汇不是单独的词,而是词汇化句子段,或称为语块,它们起到某些句法目的中的最小单位的作用,并且一般来说具有约定俗成的用法。如:Deficient yang failed to gener-ate qi(虚阳不能化气)中的deficient yang即为一语块,用以表示虚阳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出此类语块,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操练,是很有必要的。 中医专业英语的教学涉及到了大量难以记忆的专业词汇和专业语块。针对中医专业英语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3.1词根法 中医英语中的很多医学词汇均借用于西医学中的相应词汇。而这些词汇大多具有相应的拉丁语或希腊语字根。记住这些字根后,能很容易地记住相关的单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anhr(o)这个词根来源于希腊语arthron(关节),表示与关节相关的,则可导出arthralgia(关节痛),arthredema(关节水肿),arthrocentesis(关节穿刺术)等词汇。 3.2分类法 将专业词汇按其属性分别归类,以便于记忆。如:人体脏腑类(五脏hear,liver,spleen,lung,kidney)、五行类(five elements,generation and restraint,predominance-recovery,over-restraint,counter-restraint)。 3.3比较法 将意思相近的词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于记忆。如中医中“疏”一词可有soothe,dredge,disperse,acat-ter,smooth等表达方式。一般用soothe the liver或smooththe liver来表示“疏肝”,重在指通过疏散而使平静,镇定:而一般用disperse the wind-cold来表示“疏散风寒”,指通过疏散而使消除;而用dredge the vessel,scatter the mass来表达疏通血脉、软坚散结的概念。 3.4综合法 有些中医术语现在已经有与之对应的英语语块,可以直接将对应的专业术语语块介绍给学生,以便记忆。如:aversion to cold(恶寒),aversion to wind(恶风)等。 总之,中医专业英语还存在诸多争议,中医术语的翻译更有待规范,但是中医英语的发展脚步是不可阻挡的,也必将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因此,中医专业英语的教学也是在摸索中前进。但是,培养合格中医人才的着眼点不能仅重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应重视对他们在中医基础理论与知识方面的培养。我们应当在引导学生拓展专业英语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中医药人才并为中医文化创造新的奇迹。 中医专业论文:多种教学法在中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使用 【摘要】 《生物化学》是中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程,所以它的教学也一直是中医专业教学中的重点,我们在教学中总结出了5种基本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生物化学》;中医专业;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以下简称生化)是中医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联系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程。但是由于该课程具有知识密集、内容繁杂、概念抽象、更新迅速等特点,使其成为医学基础课中公认的较难学的一门课程[1]。同时又由于目前在中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在学习生化课程时往往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网络式结构体系,再加上录取入校的文科生化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所以在生化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对其产生了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较好地、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就必须从优化教学方法抓起。我们通过多年教学研究与实践,总结出5种基本教学方法,现将其总结如下: 1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问题就是学习的内容,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被严谨地安排在这些问题之中。显然,PBL教学模式是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的PBL方法如下:(1)设置问题。在上课前几天,教师预先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课下准备。例如在进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教学之前,可提出下列预习思考题:①细胞内氨基酸代谢的共同途径有哪二条?主要代谢途径是哪一条?②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主要包括哪些途径?最重要的是哪条代谢途径?③什么是联合脱氨基作用?有哪两条联合脱氨基代谢途径? ④转氨酶、脱羧酶的辅酶是什么?含有哪种维生素? ⑤氨的代谢去路主要有哪些?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2)自学、准备。学生根据指定的问题进行准备,可以查阅教科书和参考书,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3)发言、讨论。在教学中,由学生唱主角,让学生以设置的问题为中心积极参与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分析、见解和结论。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4)总结。最后教师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概括归纳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指出不足之处和今后改进的要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团队协作能力,将枯燥的教学转变成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有效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法 生化课在中医专业的讲授中除了把理论讲透之外,结合疾病进行讲授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讲解影响氧化磷酸化因素中甲状腺素的作用时,就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患甲亢病人的图片,结合图片讲解该病的发生机理,发病症状:甲亢病人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诱导Na-K-ATP酶的生成和解偶联蛋白的表达增加,使氧化磷酸化加快,三羧酸循环加快,营养物质分解加快。此时,由于耗氧和二氧化碳生成增加,导致病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产热和产水增加,病人会大汗淋漓;而能量生成的增加,会使这类病人异常兴奋,长期营养物质的消耗也会使它们变得消瘦。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疾病,也加深了对生化知识的理解,所掌握的知识经久难忘。 3多媒体教学法 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原本枯涩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形象,且一目了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的高级结构时,学生往往很难弄清楚蛋白质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的形成及其之间的层次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最多有一个模型,而多媒体使用三维显示技术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头脑里有了一个空间立体结构的概念,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同时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实验教学 生化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实验学科,生化实验课在生化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生化实验教学质量,不仅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以下几点:(1)选好实验项目:我们根据生化实验的教学目的,在强调比色、离心、电泳、含量分析等生化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还结合学科知识的更新与进展以及中医专业的特点,实验项目选择注重结合临床医学,减少落后的单纯性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较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做好实验设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教师对实验设计思路和技术方案提出建议。(3)剖析实验问题,做好实验小结:在学生做完实验以后,进行实验小结,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点评当次实验课的优缺点,对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异常现象、异常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并针对实验内容,结合理论课知识进行提问、讨论,以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指出学生仪器操作中出普遍出现的问题,以利于下次改进。 5“自学辅导式”教学法 《生化》在中医专业的教育中一般因为课时的限制,内容只能讲授其中一部分,所以单靠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一些浅显易懂内容要通过自学来掌握。我们将自学分为课内自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课内自学由老师引导、课堂答疑;课外自学,由教师写出自学要求,介绍参考资料,布置思考a题,每个学生必须有一个专门的作业本,教师定期检查作业,并将其记入总成绩。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督促,有的学生为完成自学作业借阅了参考书。通过这样的自学可变被动为主动,锻炼了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时又能够为《生化》教学中难点和重点内容的讲授节省时间。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中医专业的《生化》教学除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本身专业特点,抓住重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果。 中医专业论文:中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阻隔及弱化路径探析 [摘 要]中医专业毕业生目前遭遇到在劳动力市场上遭遇到择业余地窄、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社会排斥等职业生涯阻隔,而促进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弱化其职业生涯阻隔,应从五个路径入手:加大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宣传力度和财政投入、合理控制中医院校招生规模、整顿、培训、提高中医师资力量、改革不尽合理的中医西化教学制度、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关键词]中医专业毕业生 职业生涯阻隔 弱化路径 职业生涯阻隔一词是由CR ITES于1969年首次提出的, 意指职业发展过程中员工个体所遭遇到的内在冲突以及外在挫折。中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阻隔指的是中医专业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 因各种阻隔因素所遭遇的内在冲突和外在挫折。 一、中医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阻隔的现状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余地更为狭窄。目前中医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在非医行业工作,15%的学生考上研究生,进入了医院的学生,也多在县一级甚至乡镇医院。 受经济利益驱动,我国中医专业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结构性矛盾,中医人才由中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由基层医疗机构流向上级医院,造成了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才紧张,而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人才过剩的局面。广东中医药基础较好,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富裕地区,成为南方各省市中医药毕业生首选。目前广东各级各类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有146 家,但2009 年在广东毕业的中医类(不包括药类) 毕业生将有本科生近千人,专科生150余人,研究生500多人,每家医院必须平均接收十几名毕业生,才能基本解决广东的中医类毕业生。更何况广东以外的中医药毕业生也大量涌入广东抢占就业市场。 此外,由于西医近几十年来在国内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对中医专业存在排斥心理,对中医的认可度逐渐减弱。 二、中医职业生涯阻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医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遭遇到择业余地窄、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社会排斥等职业生涯阻隔,究其根源,主要有国家政策导向、社会大众对传统医学的信任危机、现行中医教育体制和大学生主观四方面的原因。 1. 国家政策导向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开始执行。将医师执业类别分为临床、口腔、公共卫生、中医四大类别。规定中医学院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中医药院校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只能参加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不能参加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考试。这就大大缩小了中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而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规定学生要临床轮训一年才能报考,这就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主创业和就业。此外, 中医岗位十分匮乏, 现在纯的中医院极少,在很多西医为主的医院,中医科中医科都较薄弱,进人计划少,基本上不用招新人。民营医院由于门槛相对较低,成为中医学生的新选择,但是,这道门槛现在也在逐渐加高。西医院校毕业生挤占有限的中医药劳动力市场资源的现象愈演愈烈,而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一旦进不了中医院只能去西医院。不少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到了西医院只能从事中医以外的工作,而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这属于跨类别行医,是违法的。所以很多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只能做医药代表,或者干脆离开医药行业。 2. 社会大众对传统医学的信任危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倾向于西医的便利和短期疗效,认为中医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逊于西医,这样导致社会对中医的需求下降。目前社会的主导印象是现代医学,对中医药缺乏信任,个别媒体和社会学者甚至发起取消中医等言论,造成大众对中医药有偏见甚至歧视,这对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 3. 中医现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其一,中医教学西化。不顾中医应有的教学特点,安排大量西医内容、外语课程,而中医学子应学的中医经典倒成了选修课。导致中医学生耗费青春,毕业后不能用中医传统思维、技法看病。连中医博士后居然在校都没学过濒湖脉学。这些今后的中医“带头人”,对中医治病大多缺乏信心,有的甚至站到了对立面,客观上成了中医职业生涯的掘墓人。其二,中医院校的扩招更降低了生源质量。中医院校的扩招本意是为了多培养中医人才,但实际操作中存在院校录取低分考生的现象,使中医人才培养雪上加霜。其三,师资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在中医院校确有些教授为中医界领军人,但人数不多。很多刚踏出校门,直接入中医院校教书的不会临床的“教授”。不少教脉诊的教授只能念书,不敢接学生伸出的手切脉。其四,中医课程课时不足。目前中医五年制本科真正学习中医课程的时间不到1年半。这样少的课时,难以保证学生深刻理解学透中医知识。因此,这样学出来的学生往往中不中、西不西,分析病情、处理疾病的能力也非常欠缺。 4. 大学生主观原因 不少部分中医专业学生价值观取向存在偏颇,主观上存在功利性较强,就业期望值过高,盲目跟风,缺乏正确的自我规划,影响和制约了就业;一部分学生思想上对自我要求过低,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培养与提高,自身素质大打折扣,缺乏对中医经典理论和案例的钻研,缺少了主流社会所需要的责任心、进取心、主动性、忍耐性、独立性及社交场合需要的介入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性等,就业单位难以录用。 三、中医毕业生职业生涯阻隔的弱化路径建议 中医毕业生职业生涯阻隔应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弱化中医毕业生职业生涯阻隔,应从以下五个路径入手: 1. 加大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宣传力度和财政投入 传统中医文化是经典国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政策应加大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民众树立正确的中医和西医认识观。政策也应增加相应的财政投入,增加中医岗位编制,为疏导中医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阻隔提供现实条件。 2. 合理控制中医院校招生规模 应合理控制中医院校招生规模,要扎扎实实地推行培养中医接班人的招生计划。 3. 整顿、培训、提高中医师资力量 对保留的中医院校中的中医药教员,应认真进行整顿。滥竽充数者、无实战经验者切实进行轮训,视结果决定去留。在医院,在基层,在民间中医中选拔中医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去充实中医药教师队伍,使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成为可能,否则必将造成老中医人去后,真正中医的消亡。 4. 改革不尽合理的中医西化教学制度 中医专业学生必须以中医教学为主,四大经典为主,临床实用四诊技术为主,中药、中药方剂等教学为主。建议在课时上增大中医比例,不应少于70%,让学生用更多的课时打好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学习西医内容为辅。医古文必修,外语选修,或让中医研究生去必修。 5. 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资源发展不平衡,占全国2/3人口的农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资源。到农村、基层去,将会是高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从民间中医中挑选确有实战本领的,国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对自愿报名愿去基层的中医毕业生进行传帮带式的短期培训,然后国家对其进行适当补贴,完善其工作的必要条件。此外,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中医人才, 是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中医毕业生自主创业是一种在严峻形势下就业的可行选择。 中医专业论文: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内在因素,社会、用人单位和学校等外在因素在其就业中起了主要作用,在内在因素中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学历层次、就业技巧、外语水平、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素质对就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外在因素中社会的用人观念、就业的市场和政策、学校的培养体制、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对就业也起了重要作用。结合调查结果,文章力求从多方面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以期对学校和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2008年12月,本课题组自行设计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内在因素:自身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外在因素:社会、行业、用人单位、学校等;随机抽取浙江省有代表性的11所中医院的实习生,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调查问卷。问卷采用4级评定。共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1078份,回收率为98.%;经审核后得到有效问卷991份,有效率为90.99%。其中男生占46.28%,女生占53.72%;城镇生源占30.31%,农村生源占69.69%。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影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因素 1.自身综合素质 在对综合素质、学科及专业、社会关系、机遇等影响就业的程度的调查中,其中综合素质和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排在第1位。对于中医专业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问卷设计包括学习成绩、工作经验、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学历层次、求职技巧、外表形象、党员学生干部及在校期间所获得的荣誉及奖励等。在“您对自己的素质(实力)在择业中的竞争力评价”这一问题,只有4.56%学生评价自己实力雄厚,志在必得;34.11%的学生表示有实力,找个单位应该没问题;43%的学生认为自己实力平平,缺乏竞争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自身竞争力的评价普遍偏低,信心不足,30.3%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些欠缺。 实用思想成为人才市场的主导,许多用人单位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实践经验”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同。据调查结果显示,63.48%的学生对此认为影响很大,33.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就业中起主要的作用,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大学生的综合认同率也较高,达68.30%。此外,“高学历”在目前就业中已趋于优势,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已比较看重学历层次,“非高学历不招”的现象比较明显。学历层次越低,就业率越低,为此“学历层次”已成为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本次调查中,80.6%的学生认为“学历层次”对就业有比较大的影响。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寻求缓解就业压力,本科生中有66.34%的学生打算考研,有30.69%的学生对读研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和迷茫。 “求职技巧”、“人文素养”、“外表形象”、“党员、学生干部身份及在校期间的奖惩荣誉”也是影响中医生就业的比较重要因素,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同率分别为35.9%、18.56%,10.47%、7.26%,“求职技巧”是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变能力、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集中反映,“人文素养”包括学生职业素养、心理知识、伦理关怀、中医传统文化熏陶对医院良好的医患沟通关系很重要,所以“求职技巧”、“人文素养”比“外表形象”、“党员、学生干部身份及在校期间的奖惩荣誉”更易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 2.就业观念 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学生普遍关注未来的就业去向,多数同学从待遇、出路和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考虑。本次调查中就业观念主要包括四方面的问题:期望就业地区、期望就业单位性质、职业性质、期望的薪水标准、就业目的。 对“您理想的就业地区是(择三排序)”这一问题的调查,学生认为是内地省会城市、内地中小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对“您希望进的医院级别是”,50.34%的学生选择市级医院,20.22%的学生选择县级医院,约10%的学生分别选择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基层卫生院和民营医院;对“您理想的职业性质(择三排序)”这一问题,学生认为是临床医生、行政管理、基础医学研究;对“您期望的月薪”,60.15%的学生选择2001~3000元,30.24%的选择1001~2000元。对“您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择三排序)”这一问题的调查,学生认为是实现自身价值、满足个人物质文化需要、追求个人目标。 从以上对学生择业期望的分析来看,部分学生感到“就业形势严峻,希望去到基层工作”。与往届毕业生相比,在就业问题上态度似乎更加“务实”了,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实现个人目标,追求有品质的物质文化生活,很少同学谈到要为社会作贡献。但大部分学生的理想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性质存在趋同现象,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这些地区和单位良好的工作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不错的待遇对毕业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认识还不是很准确,大多数市级特别是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甲等公立医院都趋向于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缺乏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存在怕难、怕吃苦等心理,期望过高,与自身的素质不相符合,造成了部分同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3.就业心理 对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就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心理压力缓解途径及学校的心理辅导等。28.13%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很大,41.22%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比较大,只有5.11%的学生认为没有压力,其他的认为压力一般;在就业过程中,35.26%学生承认存在烦躁焦虑心理,11.24%的学生存在抑郁消沉心理,还有7.26%学生存在自卑与嫉妒心理、怀才不遇心理,只有46.24%的学生保持热情积极的心理;在“您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中医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否重要”这一问题的回答中,27%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61.23%的学生认为重要,只有11.77%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在寻求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的途径时,40.14%的学生寻求同学、朋友帮助,33.25%的学生需求家庭帮助,12.33%的学生回答自我调适,还有10%的学生寻求学校、老师帮助;在“您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关心如何?”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只有8.66%的学生认为重视或关心,15. 21%的学生对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情况不清楚,30%的学生认为不重视或不关心,18.56%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医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压力很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学校对学生就业的心理辅导不够重视,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调查也反映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中医学生的顺利就业很重要,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与辅导。 (二)影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外在因素 影响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就业政策与就业市场、社会用人观念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等。 1.就业政策与就业市场 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有些城市接纳毕业生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因素的限制,户口问题成为毕业生合理流动以及单位自主招聘人才的极大障碍。为此“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中医学生的就业,本次调查中学生的综合认同率为30.14%。笔者在分析择业就业的主要途径时发现,选择“招聘考试”的学生80.12%,远远高于其他选项,选择“人才市场或招聘会”的学生只有18.19%,为此“就业市场”在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中作用不大。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多数用人单位倾向于学生的实践技能,需要通过考试来了解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没有中医专业学生的专门招聘会,在政府和学校举行的医学类的招聘会,需要招中医专业的学生很少,据调查,只有5.24%的单位需要招该专业的学生。这说明就业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择优、有序、专业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学生就业市场所必需的信息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尚未建立。据调查,有21.0%的学生认为“人才市场”对就业有很大影响,而30.6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只有24.34%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2.社会用人观念 社会用人观念不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且还会因不同地区、不同单位性质而异,许多用人单位在录用时,对毕业生的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和性别、所学专业、实践能力、学历层次、学校知名度及外表特征等都会有一定的要求,其中学生实践能力、学历层次、外表特征在前面的调查分析中已经阐释过。对于“学校知名度”的调查,58.26%的学生认为它对就业影响很大。对“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和“性别”的调查,发现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性别歧视在就业的影响作用依然存在。48.26%的学生认为“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对就业影响很大,46.6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影响,这说明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照顾关系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在法律上已经是男女平等,但在女生就业过程中仍然遭受很大的歧视,在本次调查中,学生对影响就业的“性别”因素,33.58%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56.0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影响,二者之和为89.60%。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女性的不公正评价,以及女性自身的心理弱点和生理差异。“对于所学专业”的调查,80.53%的学生反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求职相当困难。相对于西医专业的学生,中医专业的学生对求职成功很有信心的只占7.23%,有些信心的占8.36%,几乎没信心的占29.1%,这说明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感到实实在在的压力,缺乏专业信心,专业思想不够巩固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主要是人们对中医专业毕业生的理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刚毕业年纪轻,没什么精深知识和技能,缺乏经验,不能胜任该工作。而且大多数的中医医院也没有完全进行中医治疗,所以对中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大,其他的医院需求就更少了。 3.学校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中医专业是培养临床人才的专业教育,在“您认为学校在中医生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调查,60.23%的学生认为学校学的与社会需求脱节,50.03%的学生认为在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方面不够,40.24%的学生认为专业设置不够合理,40.5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这说明中医学科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专业“品牌”优势和塑造“品牌”学生,中医教学和就业脱节,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不高。 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对学生就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您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存在哪些问题?”的这一问题调查,80.12%的学生认为收集就业信息不力,60.14%的学生认为就业技巧辅导做得不够,30.50%的学生认为办理就业手续不顺畅,10.33%的学生认为工作人员素质欠缺。在“中医专业毕业生最希望接受的就业指导内容的调查中”,排在前3位的是:就业技巧、择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而学校给予这一方面的指导很少,就业指导中心还不够健全,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人才和毕业生心理辅导师,不能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就业渠道单一,大多是学生处提供就业信息,没有针对中医专业特色的专场招聘会;学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医德医风等非智力因素教育和培养还不够。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中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从本次调查来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还在于学生的自身条件,因此,学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新的素质教育体系,增加学生的理想信念、人文素质、医德医风等非智力因素教育和培养。通过教育引导,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来提高中医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中医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结构 专业教育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合理调整中医专业和培养方向,要将人才结构与需求结合起来,既要发扬中医优良的教育传统,又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育创新和技能的训练。要加强临床教学师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进行中医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扎实学生专业基础;要把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经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信心,形成专业“品牌”优势和塑造“品牌”学生,努力培养和造就能够推动我国中医医疗事业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三)完善和创新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倡导就业指导“以人为本”的全程全员育人理念,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素质 全程就业指导是指时间上的长期性: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特点,分期做好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全员就业指导是指内容上的多样性:即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指导、观念指导、心理指导、人文素养指导和面试技巧指导。因此,学校应加强中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有所规划,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使他们对将来的就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明确的目标。 2.要充分认识中医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健全就业指导机构 建立校院两级就业服务体系,比如,在学院单独为中医专业学生配备由中医专家、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学校要与社会的人事和劳动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逐步建立和规范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举办中医专业招聘会。 3.拓宽就业渠道 建立中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大信息搜集力度,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并与各家医院、各级人事部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等,通过互联网达到供需双方信息快捷沟通。
急诊科医生论文:急诊科医生的逆向思维 我再一次从院前调到了院内,虽然少了时不时的“颠簸流离”之苦,但每次值班,特别是夜班,仍然还是失眠:躺在床上,凌晨时分,就是没有病人,但急诊室走廊的每一个响动,仍能清晰入耳。对我来说,急诊室深夜的寂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暴风骤雨随时可能来袭,这样怎么能睡得着? 好的是,现在我也算一个上级医生了,手下有一个转科胸外研究生小杜,一个实习学生小樊。三个人一块值班,怕什么? 又是夜班,准时来到科室,小杜和小樊早已到达,换好衣服,严阵以待。看着小杜和靓妹我突然发现:现在的他们不就是六年前的我吗?六年了,我虽用大宝,但从来不用日霜晚霜,那张本来属于我的白净的脸已经沧桑了许多。这时科里没有病人,我突然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 “小杜,以前在上研究生的时候,在临床上值过班吗?” “研二的时候在胸外和心外待过半年,怎么了,老板?”小杜诧异地回答。 “那今天晚上单独值班吧。不是让你一个人在这,你值一线,我值二线,处理不了的情况你告诉我。你不叫我,我就在值班室不出来,怎么样?”我半开玩笑地说。 “好啊,那试试吧。”小杜回答的很干脆。我很喜欢他的回答,干急诊就不能拖泥带水,举棋不定。 “我是有报酬的哦,把美女分给你,今晚美女唯你的马‘头’是瞻啊!”我指着实习生小樊说。 “没问题!”小杜伴随着小樊的羞涩爽朗答道。 协议签好了,但我的原则是放手不放眼的。事情终于来了,我的做法是对的。 零点整,我走出值班室,到观察室转了一圈,小杜留观了三个急性胃肠炎的病人,情况都很好。看了医嘱,处理很到位,签好字,再次看了一下病人,挺好,处理的没有问题。 这个期间,我为什么没有走出值班室呢?原因很简单,病人就诊时我没有听到声响,都很平静,悄无声息地来,悄无声息地走进观察室。在夜间的急诊室,患者或者是家属的说话声音往往预测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即使是病情不严重,那也往往预示着值班医生对于此患者病情的关注程度。 再次进入值班室,还没有坐下,就听见外面一阵骚乱。我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人在外面痛苦地呻吟,很可能是疼的。我立即起身准备出去,站起来后又再次坐下,突然决定等一分钟在再出去,作为实习生,小杜需要迈出他的临床工作的第一步。 没有等到一分钟的时间,我已经来到了就诊处。一个30多岁的男性患者一只手捂着上腹部,家属搀扶着坐在椅子上,看样子,疼得要窒息。摸一下脉搏,很有力,没有休克。 “小杜,怎么回事啊?”我问。 “这个患者既往有胃病史,今天晚上睡觉的时候突然胃疼,我已经让护士给他肌注一支6542(抗胆碱药),现在正在配药。”小杜答道。 “哦,先到抢救室,我详细看看。” 患者在两个家属的搀扶下,几乎不能直立,基本上是被拖到抢救室的床上,疼痛没有缓解的迹象,表面上看,疼痛一直在加剧,几乎不能呼吸! 护士已经拿着配好的药来到床前,看到我,没有在进行下面的操作,在等我的医嘱。 “很疼吧?坚持一下,尽量平躺,双腿圈起来,我看看是怎么回事。”我一边说。一边扶着他费力地躺下。还好,患者精神状态很好,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太疼。我用手轻压了一下患者的上腹部。 “疼啊,大夫,不要按!”青年男子痛苦地说。 “好了,你坚持一下,我不按了。”拿出听诊器,听诊胸部,同时询问家属病史。没有听到心脏的杂音,心音清晰有力,肺部也没有问题。 患者既往有胃病史数年,间断上腹部疼痛,前几天曾在我院消化科就诊,医生建议患者行胃镜检查。因为工作太忙,还没有顾得上查,就出现了这个事情。 “还肌注吗?”护士问我。 “不用肌注了,生理盐水500毫升加入6542针剂10毫升建立静脉通路,很可能是穿孔了。同时测血压,请普外科会诊。”我给护士说了医嘱。 听到我这么说,护士、家属患者、小杜都很诧异,像是异口同声地说:“不会吧?” 血压很快出来了:120/80,心率80。静脉通路建上不到5分钟,患者突然说:“好多了,不疼了!”我再次检查了一下腹部,上腹部还是有压痛,但是仍然要行腹部透视和上腹部CT检查,家属也同意我的意见。医护家属齐上阵把患者抬到了平车上。吊着水,开始检查。 “走吧,小杜,要不咱们一块去看看,看看到底是什么?”我对小杜说。 晚上值班还是不错的,检查不用排队,不用排队不等于没有小插曲。 在胃肠镜室,左看右看,腹部没有问题,没有发现膈下游离气体。难道是我错了?患者的疼痛再次剧烈起来,当机立断行上腹部CT检查。 再次到达CT室,这时候普外科的值班医生也赶到了,看过病人,如果透视没有问题要考虑急性胰腺炎了!令我差异的是今天晚上居然是CT室主任值班,哦,想起来了,今天是10月5号,一般领导都是在节假日值班的。伴随着CT机的快速运转,图像一层层的在电脑显示屏上显现出来。 还没有做完,准确地说只出现了三个影像,主任就已经给出诊断了:病人穿孔了!肝后下间隙有少量的液体,没有发现气体。 患者被普外科医生接走准备急诊手术,我的初步诊断是正确的。 在回科的路上,小杜问我:“老板,你怎么就能够确定他是穿孔呢?” “对于这个病人来说,我也没有什么独到的方法,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患者有胃病史多年,现在医疗条件很好,但却一直没有确诊,间断的上腹部疼痛,这侧突然发生剧烈疼痛,性质与以往都不相同,可以说剧烈得多。患者还很年轻,循环系统应该没有问题,所有的这些情况给我的一种感觉是――很可能是一种消化系统的危机情况突然发生,比如穿孔,这是一个贫穷病,对于青壮年来说现在已经很少发生,但很少发生并不代表不会发生。急诊科的疾病大多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这就造就了急诊科医生很独特逆向思维,这一点与专科医生有很大差别,其实现在的你就是6年前的我,由理论到实践是需要过程的。对于一个刚到临床开始实战的医生来说,勇敢的迈过这个独立值班的坎儿很重要……”说完这些话,小杜若有所悟。 说着说着便到了值班室的门前,再次疲惫地躺下,我想这下我可以睡着了。 急诊科医生论文:如何当好一名急诊科医生 随着急诊事业的蓬勃发展,我院从上世纪80年代成立急诊科,从急诊学科到今天的急诊专业,我院急诊界的老前辈们走过了许多艰辛的路程,创立了辉煌的成绩,这与他们长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作为年轻一代的急诊科工作者应该怎样去立足本职,为今后急诊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苦练内功,基础扎实,有全面的学科知识 急诊专业是一门二级学科,它不同于呼吸、消化、心血管、内分泌和普通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等,它是上述各三级学科组成的多学科的综合。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培养一个急诊科医生需要11年(四年大学自然基础课的学习,四年大学医学基础临床课的学习,毕业后经急诊专业培训三年)的时间。因为它需要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全科知识。如急诊内科中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猝死、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呼吸骤停、急性中毒中的MODS、急诊外科中的急腹症中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猝死、脑水肿中的脑疝和颈部外伤中的呼吸骤停、气管异物中的窒息等均需争分夺秒地去抢救,使患者摆脱围骤停期的危险。此时更需要敏捷的思维、忙而不乱的心态、全面的学科知识和熟练的急救操作技术,这是急诊医生必备的内在因素。 2 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操作技术 急诊是解决一个“急”字,处理一个“危”宇。各种急救操作技术包括环甲膜穿刺术、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动脉穿刺术、开胸心脏按压术、中心静脉穿刺插管术、心包穿插刺术、CVP测定以及其他如胃肠减压术、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和腰椎穿刺术等。掌握了这些操作技术为处理好一个“急”字和“危”字做好了外科操作方面的准备。这些操作技能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临床实践和实际操作才能在急诊这个特殊环境中达到应用自如、熟能生巧的境界。 3 具有良好的急诊心理学知识 现代急诊医学虽在理论上、技术上、在高性能的急救仪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有关人的心理问题在急诊工作中也越来越常见,越来越复杂。因而掌握和应用急诊医学心理学和其他有关心理学的知识是做好急诊工作不可缺少的,这样能大大地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提高急诊工作效率,维护好医护人员自身的心身健康。首先要了解急诊患者的心理,其次要掌握急诊患者的心理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抑郁、孤独、愤怒、被动依赖和创伤后情绪休克等。最后要了解急诊患者的三种就诊心态:主动、被动和强制就医,这三种心态中都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点:①无论疾病轻重缓急,只要去就医,非门诊时间就要看急诊,就是急诊患者,都认为自己的病比别人急,必须马上医治。②急诊医师应该能接诊所有来诊的病人,或者所有专科的疾病医院都应该有专科接诊医生。③医生应该能看好病人所有的疾病,特别是急性病患。④病人有关医疗的要求,医生和医院都必须满足。⑤无论大病小病都愿意找专家找名医,对年轻医生、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不信任,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有半点失误。⑥医院是救死扶伤的社会福利单位,是慈善机构,不能考虑经济效益,“我没钱你也要给我治疗”,甚至有钱也不愿意支付。这些心态在相当一部分急诊患者的心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给急诊医师增添了很大的压力,也给医患关系增添了不少负性因素,当然,多数患者在就诊时能对医生和医院的工作予以理解和配合,也能充分尊重医生的劳动,并对无私奉献的医务人员心存敬佩和感激之情。 4 洞悉临床,多搞科研 科研,尤其是临床研究,是提高医疗质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临床研究也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有进行研究的激情,要你做变成你要做,要有“好奇心”。其次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四勤”即“勤观察、勤思考、勤分析、勤学习”。第三,长期积累是偶然突破的基础和前提。第四,多查阅文献,避免低水平重复,缺乏创新,不成规模,补充技术路线上的不足。第五,要有团队精神,团队是有领袖的一群人,可以包括不同研究领域的人,是一群为科学献身的人,不是形式上的机械组合,而是有良好科研活动规则的有机体。他们有一种团队精神,能互相交换意见,互相启发,坦诚的讨论,互补有无,以便及时修正科研中的偏差,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和深化极为重要。最后总结研究结果,去伪存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整理成文,分析资料和结论要客观,整理资料要符合逻辑性,全程要遵循循证医学的哲学思想,写出高水平的有逻辑性、有说服力、有创新力的好论文来。 (收稿日期:2006-12-12) 急诊科医生论文:彝族地区县级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及身心压力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通过对凉山彝族地区县级医院急诊科医生工作压力状况的调查,探讨急诊医生工作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凉山彝族地区县级医院64名急诊科医生和55名普通医生,分别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县级医院急诊科与普通医生在专业信心和医疗自我满意度方面,工作量和工作环境方面,人际关系、情感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彝族地区; 县级医院; 急诊科; 医生; 工作压力 急诊科是危急重症患者就诊的首要场所,急诊科医生是处置危急重症患者的首诊医生,急诊患者的疾病特点及家属的特殊心理需求决定了急诊科医生要承担比普通医生更大的责任和压力。尤其在彝族地区,由于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如崇尚酒文化、迷信等因素的影响,本地区的急诊科医生更易存在不良情绪[1]。这不仅严重影响急诊科医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急诊医疗质量。本研究针对本地区17所县级医院64名急诊科医生和55名普通医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目的在于探讨急诊科医生身心压力现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参加本地区2011年急救大赛的17所县级医院急诊科医生64名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随机抽取参加大赛的55名普通医生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对两组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量表制定参照患者压力源量表[2]及SCL90调查问卷调查表[3]中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情感、思维四项指标,同时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加入工作量、专业信心及医疗自我满意度等指标,建立现场问卷调查量表。所有被调查人员现场发放问卷调查表,在大赛现场同一时间一次独立完成,不记姓名,现场交卷。发放问卷调查表119份,收回有效问卷调查表119份,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将调查统计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急诊科医生与普通医生在年龄、工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工作及心理压力 两组医生在专业信心、医疗自我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医生在工作压力及身心压力方面都明显高于普通医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急诊科的工作性质、彝族地区少数民族的社会因素和对急诊科的片面认识。 首先是急诊科的工作性质,急诊科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急诊科是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最前沿阵地,是医院人员流量最大和最繁杂的场所,患者、家属和医生都容易产生焦躁、冲动的不良情绪。急诊科医生常年不停地忙于上夜班、抢救危重患者,上班时间太长,加班随时有,经常不能与朋友、家人团聚,容易导致社会关系及家庭婚姻的不稳定。在本地区由于急诊医学的起步和发展较为落后,在医院中很多同行都对急诊科的、不重视,认为是简单的分诊和转运患者的地方,急诊科在医院的地位偏低;急诊科就是把各个科室不好管理、工作不认真的人员集中锻炼的地方,所以本地区急诊医生的文化程度、专业信心、医疗自我满意度都与普通医生有较大差异。其次,本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崇尚酒文化,曾经以吸食为荣,落后的思想观念等因素导致酗酒、吸毒、打架斗殴、交通事故人员居多。这类患者情绪失控、素质低下,如果急诊科医生不能很好地控制急诊就诊环境,经常会发生对急诊医生进行辱骂、威胁,甚至殴打的事情。精神压力大,工作独立性强,要求急诊医生知识面广,工作技能高,对各种复杂多变的急诊患者要及时作出准确诊断和抢救,就必须保证急诊医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急诊思维,不能出任何的差错,使急诊医生容易精神紧张,加大工作压力和心理的负荷[4]。 本地区急诊医生处于极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状态下,为了保证急诊质量和急诊工作团队的稳定性,急诊医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第一,呼吁全社会对急诊事业的关注,努力提高急诊人员在社会和医院的地位,协调急诊科与全院的协作关系,从进修学习、待遇和职称晋升上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提高急诊医生的待遇,配足急诊人员,缓解急诊工作压力,有足够时间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及与家人团聚,保证家庭的稳定性;降低急诊时间,减轻急诊工作负荷,减少急诊疲溃程度。第二,加强急诊管理,完善急诊制度,建立快速急救绿色通道,减少急诊环节,提高急诊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不良情绪。第三,加强急诊人员的素质教育,使急诊医生在综合素质上与普通医生一致,甚至高于普通医生。 急诊科医生论文:医院急诊科医生践行科学发展观感想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宏观指导意义,对包括卫生工作在内的社会全方位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的自学、集中学习、交流讨论、讲座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__市三人民医院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医院发展的全过程,查找亟需要破解的难题。我们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我院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党员的教育和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作风建设,切实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努力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来,全力推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我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浅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任务,深刻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定,是关系全党全国工作全局的一项重大部署。我们医疗卫生部门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充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改革迫在眉睫,而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依靠深化改革解决问题,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我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__市的干部保健医院,涉外医院,首批 “三级甲等”医院,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有责任和义务对构建和谐卫生、和谐__做好表率。 一是立足卫生行业是服务行业。医院是服务窗口单位,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社会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切实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让广大党员转变观念、净化思想、受到教育,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和服务质量,有效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的明显好转。二是作为__市三级甲等医院,对全市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责无旁贷,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全力破解一批制约和影响医院科学发展的难题,妥善解决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直接的实惠。三是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必须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检查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紧紧抓住群众反映的看病就医问题,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在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上,进一步规范医院在质量、安全、服务、费用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职业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二、科学谋划,全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按照__市委的统一部署,我院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依次展开、环环相扣。哪一个阶段搞不好,哪一个环节抓不实,都会影响到其他阶段和环节的进展,影响到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各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县的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认真学习,按照实施方案中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序推进,狠抓落实,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高质量地完成,每一个阶段都能经得起检验。同时,在学习思想、态度上,要切实做到“四纠正,四增强”:一是要纠正“厌参与”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二是纠正“走过场”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计划性。三要纠正“炒冷饭”的思想,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四是要纠正“空对空”的思想,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在学习调研的内容、形式上,要创新载体。 三、明确自身职责,结合实际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探索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结合卫生工作的实际,我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在工作部署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顺应时展的趋势,善于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超前思维和科学决策,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工作方法上,善于找准和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做到抓好重点、带动一般、整体推进。 我作为一名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最基层管理者,是应对临床护理工作的一线指挥员,既要管理、协调下属的工作等事务,又要面对病区的患者及其家属,还要处理好与医疗相关部门的关系。这就要求我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管理技巧。不但自己努力做好日常护理和管理工作,还要不断发掘每个护理人员的潜能,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使护理管理逐步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过渡,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温馨亲切的护理服务和精湛娴熟的护理技术,打造自己的服务特色和服务品牌。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要在 “ 践行 ” 二字上下功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继续加强学习,丰富自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做好各项工作,为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急诊科医生论文:医院急诊科医生践行科学发展观感想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宏观指导意义,对包括卫生工作在内的社会全方位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的自学、集中学习、交流讨论、讲座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市三人民医院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医院发展的全过程,查找亟需要破解的难题。我们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我院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党员的教育和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作风建设,切实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努力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来,全力推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我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浅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任务,深刻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定,是关系全党全国工作全局的一项重大部署。我们医疗卫生部门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充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改革迫在眉睫,而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依靠深化改革解决问题,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我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市的干部保健医院,涉外医院,首批 “三级甲等”医院,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有责任和义务对构建和谐卫生、和谐**做好表率。 一是立足卫生行业是服务行业。医院是服务窗口单位,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社会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切实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让广大党员转变观念、净化思想、受到教育,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和服务质量,有效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的明显好转。二是作为**市三级甲等医院,对全市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责无旁贷,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全力破解一批制约和影响医院科学发展的难题,妥善解决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直接的实惠。三是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必须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检查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紧紧抓住群众反映的看病就医问题,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在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上,进一步规范医院在质量、安全、服务、费用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职业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二、科学谋划,全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我院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依次展开、环环相扣。哪一个阶段搞不好,哪一个环节抓不实,都会影响到其他阶段和环节的进展,影响到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各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县的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认真学习,按照实施方案中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序推进,狠抓落实,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高质量地完成,每一个阶段都能经得起检验。同时,在学习思想、态度上,要切实做到“四纠正,四增强”:一是要纠正“厌参与”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二是纠正“走过场”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计划性。三要纠正“炒冷饭”的思想,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四是要纠正“空对空”的思想,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在学习调研的内容、形式上,要创新载体。 三、明确自身职责,结合实际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探索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结合卫生工作的实际,我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在工作部署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顺应时展的趋势,善于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超前思维和科学决策,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工作方法上,善于找准和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做到抓好重点、带动一般、整体推进。 我作为一名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最基层管理者,是应对临床护理工作的一线指挥员,既要管理、协调下属的工作等事务,又要面对病区的患者及其家属,还要处理好与医疗相关部门的关系。这就要求我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管理技巧。不但自己努 力做好日常护理和管理工作,还要不断发掘每个护理人员的潜能,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使护理管理逐步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过渡,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温馨亲切的护理服务和精湛娴熟的护理技术,打造自己的服务特色和服务品牌。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要在 “ 践行 ” 二字上下功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继续加强学习,丰富自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做好各项工作,为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急诊科医生论文:医院急诊科医生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宏观指导意义,对包括卫生工作在内的社会全方位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阶段的自学、集中学习、交流讨论、讲座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市三人民医院就要不断解放思想,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医院发展的全过程,查找亟需要破解的难题。我们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我院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党员的教育和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作风建设,切实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努力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来,全力推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我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浅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任务,深刻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定,是关系全党全国工作全局的一项重大部署。我们医疗卫生部门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充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改革迫在眉睫,而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依靠深化改革解决问题,不断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我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市的干部保健医院,涉外医院,首批 “三级甲等”医院,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有责任和义务对构建和谐卫生、和谐××做好表率。 一是立足卫生行业是服务行业。医院是服务窗口单位,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社会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切实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让广大党员转变观念、净化思想、受到教育,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和服务质量,有效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行风建设的明显好转。二是作为××市三级甲等医院,对全市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责无旁贷,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全力破解一批制约和影响医院科学发展的难题,妥善解决社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直接的实惠。三是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我们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必须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检查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紧紧抓住群众反映的看病就医问题,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在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上,进一步规范医院在质量、安全、服务、费用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职业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二、科学谋划,全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我院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依次展开、环环相扣。哪一个阶段搞不好,哪一个环节抓不实,都会影响到其他阶段和环节的进展,影响到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各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县的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认真学习,按照实施方案中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序推进,狠抓落实,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高质量地完成,每一个阶段都能经得起检验。同时,在学习思想、态度上,要切实做到“四纠正,四增强”:一是要纠正“厌参与”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二是纠正“走过场”的思想,增强学习的计划性。三要纠正“炒冷饭”的思想,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四是要纠正“空对空”的思想,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在学习调研的内容、形式上,要创新载体。 三、明确自身职责,结合实际工作,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探索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结合卫生工作的实际,我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在工作部署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顺应时展的趋势,善于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超前思维和科学决策,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工作方法上,善于找准和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做到抓好重点、带动一般、整体推进。我作为一名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最基层管理者,是应对临床护理工作的一线指挥员,既要管理、协调下属的工作等事务,又要面对病区的患者及其家属,还要处理好与医疗相关部门的关系。这就要求我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和管理技巧。不但自己努力做好日常护理和管理工作,还要不断发掘每个护理人员的潜能,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使护理管理逐步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过渡,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加温馨亲切的护理服务和精湛娴熟的护理技术,打造自己的服务特色和服务品牌。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关键要在“践行” 二字上下功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继续加强学习,丰富自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做好各项工作,为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急诊科医生论文:急诊科医生的生死感悟 曾在某医院急诊科工作了10年,后又辞职开诊所,于莺每天都在和生死打交道。曾经,她觉得生老病死再正常不过。然而,活到40多岁后,她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什么都不怕的“急诊科女超人”了。身边一些同学、同事的去世,令她对生老病死变得敬畏起来。 “人的生命从诞生到鼎盛,到衰落,到死亡,就像自然界一样,也有四季。只不过,生命的四季不能轮回。每个人都逃不掉死,所以才要好好地活。” 把选择都交给病人 生命的诞生是美好的,但也可能会让妈妈经历磨难。 于莺曾接待过一个病人,怀孕5个月,突然腹痛、高烧。检查结果是指原性胰腺炎,这是一个与基因相关的病,一旦怀孕就会触发炎症。选择很简单:要保孩子,孕妇就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保大人,就要拿掉孩子。 于莺把选择权交给了病人。病人和爱人商量:“这个孩子我们要保,保到不能保为止。” 治疗过程非常痛苦。病人每周要做两次血浆置换,把血浆里的颗粒置换出去;身体里插了一根管子,从鼻子穿过十二指肠,一直伸到空肠。 整整3个月,病人都没能下床,孩子却还是没能保住。 病人痛苦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于莺非常遗憾,同时感叹一个母亲所能承受的痛苦极限。 没想到,两年之后,病人再次怀孕。作为医生,于莺很清楚,这次怀孕一定会触发重症胰腺炎,而那可能会危及生命。她希望病人的考虑是成熟的,就问:“你想过吗,万一孩子像当年一样,怎么办?”病人却坚定地说:“于大夫,只要有1%的希望,我就要付出100%的努力。” 于是,她没再问,而是准备了一套最完善的治疗方案。然而,整个治疗过程中,病人仍多次出现生命危险,多次涉及到“孩子要不要放弃”的问题。幸运的是,10个月后,孩子终于健康出生。 那一刻,病人百感交集,涕泗横流。于莺内心涌动,表面却没动声色,她见过太多这样的情景。 第一次为病人流泪 于莺比较乐观,很少为了病人的事流泪。 记得第一次流泪,是她还没毕业时,在医院里实习,接待了一个白血病人。对方是个商人,生意做得很好。白血病进入脑细胞之后,需要做腰部穿刺,也就是要往脊髓液里打化疗药物――这是个很痛苦的过程。 于莺是他的主治医生。打针时,每做一步她都会告诉病人,比如:“现在我要推药了,可能会有一点疼。”还会笑着聊一些家常、开开玩笑,比如:“你的生意怎么样了啊”“你老婆真漂亮”之类的。 聊着天,药打完,病人居然躺在床上说:“今天的针打得真舒坦。” 那时,于莺在病人的脸上,完全没看到痛苦的神色,后来他也康复出院了。但大半年之后,有一天,于莺在医院里看到了他:躺在病床上,脸苍白浮肿。她问:“你怎么这样了?”他平静地回答:“我快死了。” 于莺的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那种感觉不是一个病人去世了,而是一个朋友离开了。” 不过,同样是生死,有时也能让她看到温暖。 一对从农村来北京治病的夫妻,因为没有床位,就在急诊科的走廊里支了一张折叠床,丈夫铺了几张硬纸壳在旁边陪护。在两个月的治疗里,丈夫瞒着妻子把老家的房子卖了,还四处借了钱,治疗费用却还是不够。 于莺却从没看见这个男人哪怕一次愁眉苦脸过。“只要老婆醒了,他都很温柔地说话、唱歌。说家里的一切都好,房子还在,儿子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很多人都会觉得,老一辈的人、农村人可能不懂爱情,可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又有多少人愿意在你重病的时候倾家荡产、相濡以沫地陪在你身边?” 这一次,于莺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 不光生死那么简单 于莺见过很多因为家人生病而发生变故的家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老刘的病人。 老刘年轻时是公务员,后来下海经商,开上了奔驰车,住上了好房子。但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被诊断出了肾衰竭,但他从未抱怨过人生。 而后来,于莺才知道,老刘家还有一个重病患者。那天,老刘突然问于莺:“于大夫,你能搞到白蛋白吗?”原来,老刘的女儿有白血病,并且很多年了。老刘的老婆辞职在家,专心照顾他和女儿。 老刘跟于莺说:“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还得创业。” 这是于莺佩服老刘的地方,不强装乐观,但非常坚强。于莺曾私下问老刘:“想过再要一个孩子没?”老刘说:“我女儿今年9岁了,我知道她情况很不好,可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再生一个孩子,女儿一定觉得爸爸妈妈不要她了。所以我想坚持到最后。” 再后来,于莺从同事那儿得知,老刘的女儿昏迷不醒好多天了,医生都劝老刘和他妻子放弃,但他们始终坚持治疗。“你劝劝吧。”同事说。于莺却摇头,“我没法劝。” 老刘跟于莺说:“老婆总觉得孩子能醒。这么多年,三口之家两个重病,她照顾这个家,就这么一点心愿,我能不支持她吗?所以我告诉医生,我听我太太的,只要她说还要治疗,那就治。” 但最后,很不幸,孩子还是走了。瘦到80斤的老刘,对于莺挤出一个笑容,说:“我能挺得住。”背过身去,于莺眼里噙满了泪水。 她真的太佩服老刘了:“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身边人离开时,可能会痛哭、会崩溃,但在老刘身上,我看到了责任和担当。” 活得越久,越对生命敬畏 40多岁时,看惯生死的于莺,有一天发现自己很怕死。 最初她对生死有感触,是因身边开始出现离世的同学、同事。而对死亡开始敬畏,是因有一次去采购仪器时,为了试验是否好用,她亲自挨个试了一下。 当她坐到病椅上,用仪器探头探测自己的身体时,突然发现画面里出现了泥沙样的闪光点。“这是甲状腺癌吗?”她哆嗦地自问。再扫了一次,她确认了。 她拨通了一个师弟的电话:“帮我安排一下手术……” 于莺说,这其实不是一件特别大的事儿,但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冬天。进而,她开始珍惜生活,珍惜身边的人。她立马将父母从上海接到了北京;每天下班都和女儿说很多话。“以前因为工作压力大,回家都不愿说话。” 渐渐地,身边人都发现,她脾气变好了。以前,她是“女超人”,雷厉风行;现在,她变得柔软,心平气和,甚至有时说话还带点伤感。 她开始更多地感悟生死。她觉得,生命是一个很特殊的东西,“它属于你自己,可它也脱离不开亲情。” 她常在医院见到这样的场景:病人大脑已失去意识,只能依靠各种仪器维持生命体征时,其家人仍挣扎着坚持治疗。“这个时候,没人知道,这个病人是为了自己活着,还是只是家属想让他活着。”但于莺感受到,这个时候,坚持治疗满足的,不是病人的健康需求,而是亲人的情感需求。 “换位思考,假如躺在床上的是你,你的亲人用这样一种方式去维持你那个已没有意识的生命,让你这样多活几天,会不会觉得很悲哀?”于莺问,又自答,“所以如果是我,就不治了。我不想那踊钭拧! 于莺希望,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大家想到她的时候,会想到她的乐观、她的快乐,而不是她的眼泪。 急诊科医生论文:急诊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之我见 摘要: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了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及困境,试图找到一些使规范化培训更加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急诊;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培训是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阶段,是医学专业学生完成学位教育后发展各种能力的继续医学教育。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发展较快,许多大型三甲医院急诊科也建立了相应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1]。这有利于为急诊病人提供更优质、更均衡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急诊医师的整体技术水平,有利于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医患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急诊科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作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1.培训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从1993年卫生部颁布《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1995年出台《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到2010年6月公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逐步建立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相关试点地区和城市建立了覆盖招录、培训、管理、考核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体系,特别是一些医院开展了面向全国公开招录的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提升了培训工作的水平和层次[2]。 2.培训内容标准基本完善。针对急诊住院医师的特点,建立了公共科目与急救医学的培训内容、技能要求轮转方法,体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2]。 3.医学教育学制不规范带来的困境。我国医学教育的学制有5年、7年、8年,研究生,教育有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各培训学制和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如何对接,培养要求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尽管有关省市、医学院校和医院作了一些探索或规定,但决策层对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连续统一体的建设尚未规范。 4.培训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带来的困境。目前对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考核仅限于各个医院的内部考核,没有国家层面的,类似于“执业医师考试”之类的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难以确保培训的质量。 5.生源得不到保障带来的困境。由于当前社会对急诊科住院医师培训认识不足,导致学员对自己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学员参加培训时,受人事管理制度的制约,户口、工龄、各类保险难以落实,经济负担较大,难以安心参加培训;部分学员由于无法承受辛苦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没有归属感而中途放弃。这些都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生源不足,且流失率偏高。 二、加强改善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策 1.制定个体化、整体化的培训计划。为了使不同临床经历的住院医师得到适合自身的培训,提高住院医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应制订全面、细致、可操作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明确不同学制、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培训目标、方法、年限、内容及考核办法。使各类医学毕业生进行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章可循、有文可依。例如,高学历、有工作经历的住院医生,可以选择高年资、临床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老师做指导教师,相对减少其他临床科室轮转时间,加强在急诊科的专科培训,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学历相对较低、从未涉及临床工作的住院医生,则先选择长期从事临床及带教工作的老师,先从临床抓起,增加在其他临床科室的轮转时间,在能够较熟练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再回急诊科工作。待年资增长、阅历增加,再承担相应的医、教、研任务。 2.改进教育模式。在培训中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教育模式,比如“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首先由带教老师给出一份病例,由3~5个规范化培训住院医生围绕该病例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提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和所需的进一步检查。最后带教老师和住院医生再集体讨论,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这不仅充分调动了住院医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使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同时,在临床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查房,以教师提问或住院医生主动发言为主要形式,启迪思维;并定期进行专题小讲课,加强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训练。 3.加强入院、入科教育。参加培训的医生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大部分还很年轻,对特定地区、特定医院的环境还不了解,法律意识也比较淡薄,规避医疗风险的教育相对匮乏。因此,进行入院或入科教育十分重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非专业素质的培训,聘请法学专家和资深教授对其进行医疗法规及法律知识教育、思想品德及行为规范教育,使其对医生的职业道德、医务工作者职业行为规范、医务工作者语言标准、非语言标准、医疗纠纷的种类及其防范、医疗事故的认定及医疗过错责任的确定等有所认识;聘请计算机中心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培训,以便他们在进修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学习信息;医院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教育,使之正确处理好政治和业务、服务和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并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和医疗病历的书写的培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3]。进入科室时,除介绍科室的基本情况、科室的专业特色及流程以外,还要及时为他们介绍护士长、科主任以及带教老师等,以便使他们较快地融入科室工作。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住院医师培训基金,主要用于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建设以及培训学员的工资及福利补贴等。政府应大力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偏远地区等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保证其培训资金充足。同时妥善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在人事、工龄计算、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打通渠道”。妥善解决培训对象的人事、执业注册、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学位申请等问题。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将住院考核成绩与职称评定、推荐参加研究生学习、培训津贴发放等挂钩。在培训期间工作认真、成绩优异、为医院做出突出贡献者,医院应给予奖励。年度综合考核不合格者或第1年执业医师考试未通过者,应终止其培训[4]。 5.建立全面系统的考核机制。可以模拟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操作部分进行考评,在出科时采取抽签的方式,对采集病史、书写病历、辅助检查结果判读、基本技能操作等进行考核,病历分析则采用笔试考核。另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住院医师的沟通能力也应成为考核的重点。 急诊科医生论文: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压力源类型浅析与健康心态的调节作用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急诊科医生压力源类型,探讨健康心态对急诊科医生解压的效果。方法:对6家三甲医院126名急诊科医生进行有关工作压力的问卷调查以及解压方法的选择。包括工作压力的类型、解压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压力类型排序:精神压力占首位,为54.8%(69/126),身体亚健康状态(高脂血症、高血压、血糖偏高、肥胖、心电图的轻度异常等)占第二位,为25.4%(32/126),职称晋升压力占12.6%(16/126),经济收入压力占3.9%(5/126),学历压力占3.2%(4/126)。通过调节心态,建立健康的身心,有利于解压,减轻或去除不良的心理影响。包括同事之间、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聆听、倾诉、沟通与交流。健康的文体活动如打球、游泳、登山、适当的唱歌跳舞等。结论:客观正视压力,保持健康的心态是急诊科医生解压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急诊科医生; 压力; 健康心态 急诊科是医院救死扶伤的窗口场所。每天面临着紧张且不确定性的危重症抢救,关于医生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不少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1]。研究显示急诊科医生与其他科医生比较压力明显增大。但具体的压力源类型和原因较少报道。本研究针对急诊科医生压力源类型进行浅析并初步认为健康心态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6名调查对象为广州市内6家三甲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医生,连续在一线工作3年及以上,年龄25~50岁,平均(29±3.2)岁;其中男93名,女33名,均为本科以上学历。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2],内容包括压力源类型的选择、调节的方式及是否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等。 2 结果 急诊科医生压力源类型,见表1。 表1 急诊科医生压力源类型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对生命越来越重视。而很多严重创伤、心源性猝死、急性脑血管意外等危重病多发生在急诊科。而且这些患者往往起病突然,病情凶险,形成了急诊科的特点:即急救的突发性、时间紧迫性、病谱复杂性、急救措施灵活性、抢救的风险性以及全民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急诊医生不仅要应对医疗技术的难题,更要面对家属可能由于焦虑引发的不理解的质问、谩骂甚至动手等发泄形式。文献报道,对急诊医生和普通医生进行有关工作压力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医生在专业信心、医疗自我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急诊科医生论文:从急诊科收治的2484例病例论急诊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的关系 摘 要:目的 探讨急诊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具备全科医学观念、全科医学知识的重要性。方法 统计作者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急诊科收住院的病人2484例,分析疾病的种类、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的诊疗方法、病人病情转归。结果 发现急诊科收治的病人病情种类繁多,病情复杂,涉及到临床各科专业知识,对急诊医生的素质要求高且全面。结论 急诊科医生应具备全科医学的观念,接受全科医学教育,具备全科医学知识,才能在急诊工作中应付自如。 关键词:急诊科医生 全科医学 关系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各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分科越来越细。急诊医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综合学科,是以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就诊措施为手段,从机体整体上研究和快速有效救治急症,并精心科学管理的综合临床学科[1]。它涉及到院前急救、灾害医学、复苏医学和危重病学等多个二级学科;全科医疗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社会科学等丰富的内容,集合了其他学科领域的一体化的临床专业。现就作者在急诊科收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全科医学与急诊医学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统计作者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急诊科收住院的病人2484例,其中男性患者1510例,女性患者974例。年龄最大者为95岁,最小者为出生1天。其中危重病人292例,死亡34例。各病种分布(见表1)。 在急诊科进行的诊疗项目有:使用呼吸机23例(次),心电监护738例(次),气管插管23例(次),心肺复苏13例(次),气管切开2例(次),胸腔穿刺5例(次),洗胃23例(次),心电图检查1046例(次)。 2 讨论 全科医学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起,仅仅经历了四五十年的历史,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该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其临床的重要性日渐显著。根据上述临床资料,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急诊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的关系。 2.1?急诊医学涉及面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建设、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水利电力等迅速发展,意外伤害事故逐年增加,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风灾等发生频繁;人口寿命延长,老年人所占比例增加,老年性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一旦有急病,不管是何种疾病,常常首选急诊科。在我们的统计中发现,急诊科接诊的病人涉及临床各科的疾病,服务的对象是内外妇儿等各科的任何年龄的患者,而且急诊的病人往往病情急,病情危重,如多发性创伤、复合伤、重要器官如心、肺、脑、肾的严重病变,以及溺水、中毒、触电等,往往不是某一专科的疾病,这就客观上要求急诊医生知识面非常广,要突破临床各科的局限,对各科知识掌握熟练,短时间内要判断出疾病的性质,确定抢救措施[2]。 2.2?急诊科医生必须熟悉各种危重病急救医学所需要开展的诊疗技术 从上面所统计的临床资料中可见,急诊科医生必须熟悉各种危重病急救医学所需要开展的诊疗技术,这些都涵盖了各个二级学科常用的诊疗技术。 监护技术:(1)体温、呼吸、血压、心电图;(2)血气生化分析,如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血液酸碱度、碳酸氢根浓度、二氧化碳结合力等;(3)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4)系统与分级监护等。 诊疗技术:(1)吸氧技术;(2)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3)机械通气技术;(4)深静脉穿刺置管术;(5)胸外心脏按压术;(6)电复律除颤术;(7)调温技术;(8)洗胃导泻术等。 2.3?急诊医学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决定了急诊医生必须具备全局的观念 急诊医学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过其他临床专科,工作时要求急诊医生在资料和时间有限、病因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处置。急诊医生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着重强调对目前患者体内病理生理状况的了解,了解各脏器功能的状况以及各脏器功能间关联,抓住目前最可能致命的、最严重的问题,同时注意寻找急性加重的诱因,并采取最简捷、最有效的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干预,为进一步专科治疗赢得时间和机会[3]。与其他学科相比,这要求急诊医生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具备全局观念[4]。 2.4?未来发展的趋势:急诊医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医生 西方发达国家急诊医疗属于全科医疗,急诊医生必须是经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专业急诊医疗训练以及急诊医疗危重症训练,并为对上述急诊患者进行初步认识、评价、处理与进一步处理安排的临床工作者[5]。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少数医院才开始着手培养通科急诊医生。全科急诊与专科急诊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1)成本/效益比较低;(2)急诊总体处置质量较高,而单病种处置质量可能较低;(3)更有利于急诊管理;(4)学科体系形成快,但不易于接受。因此,所有急诊医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医生。 总之,我们认为全科急诊医疗的发展史21世纪急诊医学发展的方向,急诊医生与全科医学密不可分,急诊医生也应接受全科医学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保证急诊科临床工作的圆满完成。
微生物论文: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净化SO2性能的初步对比实验 摘要:本文对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菌净化SO2的性能进行了初步对比实验研究,分别测试了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在液相和气相环境中对SO2的净化性能,同时考察了在气相条件下二者对SO2的净化效果。实验表明,利用复合固定化方法即吸附—包埋—交联法制备的固定化小球,与游离菌相比,对SO2的净化性能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固定化微生物 二氧化硫 降解 0 引 言 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1990年煤在一次能源中占76.2%,2000年占70%,预计2050年仍占60~70%[1],这表明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 我国煤炭大多数都直接燃烧,因此造成烟尘和SO2等污染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导致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造成了严重的酸雨污染和生态损害。根据有关研究,1995年我国由于酸雨和SO2污染造成农作物、森林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经济损失为1100多亿,已接近当年国民生产总值到2.0%[2]。如不严格控制,SO2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削减和控制燃煤SO2污染是我国能源和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 早在50年代,Leathan等(1953年)及Temple等(1954年)就分别发现某些化能自养型细菌与煤中FeS2的氧化有关,并从煤矿废水中分离出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us ferroxidans)[3]。然而,当时,此发现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70年代,因世界范围的大气污染和酸雨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才开始重视与煤炭脱硫有关的微生物研究。 微生物脱硫是利用化能自养微生物对SOX的代谢过程,将烟道气中的硫氧化物脱除。在生物脱硫过程中,氧化态的污染物如SO2,硫酸盐、亚硫酸盐及硫代硫酸盐经微生物还原作用生成单质硫去除[4]。目前,传统的生化处理存在着生物浓度低,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并且给后处理带来麻烦,同时占地面积大,投资高、动力消耗多等问题。这些问题采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而固定化微生技术却展现了广阔的前景[5-6]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即固定化细胞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它是通过化学的或物理的手段将游离细胞或酶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内,使其保持活性并可以反复利用[7]。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最初主要用于发酵生产,70年代后期,被用到水处理领域,近年来则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固定化生物技术克服了生物细胞太小,与水溶液分离较难,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弊端,具有微生物密度高、反应迅速、微生物流失少、产物易分离、反应过程易控制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污染物处理技术[8-10]。采用固定化技术可以使微生物封闭在载体内,减少菌体的脱落,同时微生物在载体内可以繁殖,当酶失去活性后,通过培养可恢复其活性而被反复利用[11]。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工业的进步,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处理方法,已成为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固定化微生物法净化低浓度烟气SO2技术的研究不仅拓展了生物技术在废气治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而且为低浓度烟气SO2的生物治理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因此本研究对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净化SO2的性能的进行了对比,以确认固定化微生物法净化SO2的可行性。 1 实验条件与方法 1.1菌种培养实验装置 本驯化实验中所使用的菌种溶液为某污水处理厂氧化沟中段的污水,采用诱导驯化方式对菌种进行驯化,即向菌液中每日通入一定量的SO2气体,并不断地提高SO2气体的量,使微生物逐步适应并经多代繁衍。经过一定时间的驯化后,分析菌种对液相中亚硫酸根的降解性能,来判断菌种对SO2的净化性能。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Fig.1 experimental equipment of training microbe 图中1、2、3为SO2气体发生装置,即H2SO4溶液和Na2SO3溶液在3中反应生成SO2气体,并在风机的作用下,将气体吹入装有菌液的驯化装置6。 1.2固定化微生物制备方法 常用的固定化制备方法可分为三种:吸附法、交联法和包埋法[12]。现分述如下: 1)吸附法 吸附法是通过静电吸引或利用载体对细胞的亲和性将细胞直接吸附在水不溶性载体上。一般只要把载体放在细胞悬浮液中搅拌或浸泡,然后洗去没有被吸附的游离细胞,就制成了固定化细胞。该法操作简单,对细胞活性影响小,但所能固定的细胞数量有限。吸附法分为物理吸附和离子吸附两种。 2)交联法 交联法不使用载体,是利用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直接与细胞表面的基团如氨基、烃基等进行交联,使细胞之间相互接成网状结构。最常用的交联剂有戊二醛,顺丁烯二酸酐、甲苯二异氰酸酯等。此法化学反应激烈,对细胞活性影响大。另外,交联剂大多价格昂贵,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3)包埋法 包埋法是将细胞包裹在凝胶的网格结构中或者包裹在半透性聚合薄膜内,小分子的底物和产物可以自由扩散,而细胞却不会扩散到周围介质中去。包埋的载体主要有聚丙烯酰胺、琼脂、明胶、K—卡拉胶和海藻酸钙等。包埋法的优点在于包埋方法简单、条件温和,可以保持较高的细胞酶活力,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细胞固定化方法之一[12]。 根据本课题组的前期实验,增加活性炭的投加量,可使固定化微生物小球的活性和耐酸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机械强度基本不变。增加己二胺的投加量,使小球的相对活性、机械强度和耐酸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交联时间增加也会使小球的机械强度增强。通过本研究前期正交实验确定的固定化小球最佳制备工艺,来制备固定化微生物。 本课题的前期实验研究,分别选用三种复合固定化方法中的最佳条件和包埋法最佳固定条件,制备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其性能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13]。 固定方法性能指标 海藻酸钠包埋法 吸附—包埋复合固定法 包埋—交联复合固定法 吸附—包埋—交联法 相对活性% 225.6 261.9 221.3 246.2 机械强度g 27 27 40 42 72h失重率% 36.3 31.7 36.0 28 该结果证明采用复合固定方法即吸附—交联—包埋复合固定法制备固定化小球,不仅保证了固定化微生物很高的相对活性,而且还提高了固定化小球的机械强度及耐酸性。因此本研究采用复合固定方法即吸附—交联—包埋复合固定法,以如图2所示的工艺流程来制备固定化微生物。 图2 固定化微生物制备工艺流程图 Fig.2 Flow chart of making immobilized microbial biomass 1.3固定床反应器 以实验室制备的含SO2气体为处理对象,将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填充在固定床内,对其中的SO2气体行生化处理,其整套净化实验装置流程如图3所示。 整个流程包括SO2气体的发生系统和净化SO2气体的固定床生化反应器二个部分。实验中,SO2气体是通过Na2SO3溶液1和稀H2SO4溶液2在SO2气体发生器3内反应制得的,并利用风机4将发生器内所生成的SO2气体由底部直接吹入固定床生化反应器。循环液体由高位槽7进入6内并从顶部向下喷淋到固定化微生物小球上(喷淋液体的主要作用是润湿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向微生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同时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带走),而后由反应器底部排入循环水槽8,再由耐酸泵9打回到高位槽循环使用。SO2气体在塔内上升的过程中与固定化微生物接触而被吸收,净化后的气体由反应器顶部排出。为了避免造成污染,在尾气排空前设置了SO2尾气吸收瓶10。 1.4实验分析方法 气相中SO2和液相中SO32-的分析方法采用碘量法。用奥立龙818型精密酸度计测液相pH值。 2实验结果与讨论 2.1在液相环境中净化SO2能力随时间的变化比较 将一定浓度的SO32-溶液中分别加入含有等量微生物的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菌,每隔一段时间测定溶液中SO32-浓度,并计算出净化效率。如图4所示,曝气量为0.1m3/h时,固定化小球的净化速率大于游离菌的,在反应开始进行的20分钟内,固定化小球的净化速率是增大的,游离菌的基本不变;20min以后,二者的净化速率都呈下降趋势。在生化反应的有效时间内,固定化小球的净化速率高于游离菌的。这表明固定化微生物净化SO2的性能优于游离菌的性能。 2.2 在不同pH值的液相环境下对SO2净化性能的比较 因为SO2为酸性气体,所以只研究在偏酸性环境下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菌对SO2的净化效率。选择从pH=3到pH=6四个pH值作为实验点,用NaOH溶液和盐酸溶液来调节其液相环境的pH值,考虑到NaOH溶液会消耗SO2,因此将pH值调节好后液相中SO32-的浓度作为SO2的初始浓度,测试游离菌与固定化微生物净化SO2的效率,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 图5显示固定化小球的净化效率明显高于游离菌的,pH=5时固定化小球的净化效率高达70%,而游离菌的只有30%。这也表明固定化微生物对SO2的净化性能优于游离菌的净化性能。 Fig.4 Changing of purification velocity with increasing of time Fig.5 Effect of pH on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2.3 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净化SO2气体的性能对比研究 将固定化小球装入如图3所示的固定床6中,制得的SO2气体由风机吹入反应器6,在G处测入口浓度,在改变入口浓度的条件下测固定化微生物的净化效率。在相同的条件下将SO2气体通入菌液中,在相同的时刻测菌液中SO32-浓度和出口SO2浓度,计算出其净化效率,结果如图6所示。当入口浓度为5.1 g/m3时,固定化微生物和游离菌的净化效率都为98%。但随着入口SO2气体浓度的增大,游离菌的净化效率急剧下降。当入口气体浓度为7.2g/m3时,游离菌的净化效率只有40.7%,而固定化微生物的净化效率仍保持在80%以上。二者的净化效率都随着入口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其原因主要是当入口浓度较低时,微生物可以和SO2气体充分接触,进而被生化吸收。随着入口SO2浓度的增加,多余的SO2在较短的时间内未能被微生物吸收净化,而是随着气相主体排出。因此就出现了随着入口SO2浓度的增加其净化效率反而下降的现象。 但是,如图6所示,固定化小球的SO2净化效率高于游离菌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采用的是好氧微生物,固定化微生物可以与气相接触,即可耗用连续相的气相中的氧来对SO2进行生化吸收,而游离菌主要耗用的是液相中数量有限的溶解氧。因此富氧的反应气氛是固定化微生物净化效果优于游离菌净化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论 本研究对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菌净化SO2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经固定化后的微生物在液相和气相环境中均对SO2有较强的净化去除作用,其净化性能明显优于游离菌的净化性能,因此有继续开展深入研究的价值和必要。 微生物论文:谈产酸相稳定发酵类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产酸发酵反应器 生态因子 顶极群落 生态演替 生态位 论文摘要:通过产酸发酵反应器的动态试验,考察生态因子(pH、ORP)等制约的不同发酵类型顶极群落的结构、优势种群的组成和生态演替的规律,阐明不同发酵类型代谢及其顶极群落的典型特征,揭示产酸发酵过程中顶极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并以pH值、ORP来表征生态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图。 Ghosh和Poland在1971年提出了利用相分离的原理:分别控制适应于产酸发酵菌和产甲烷菌的最佳生理及生态条件,从而形成具有较高运行稳定性和处理效率的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目前,对于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产甲烷菌具有种类少、生长繁殖慢、利用底物种类有限、对环境条件敏感等特性,使得人们长久以来认为产甲烷相是两相厌氧处理系统中的关键“限速步骤”,因此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产甲烷相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上。事实上产酸相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末端发酵产物作为产甲烷细菌利用的底物,对产甲烷相乃至整个工艺的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以往的研究表明,产甲烷相微生物对底物的转化速率依次为乙醇 戊酸 丁酸 乙酸 丙酸,而乙酸的转化是系统产甲烷即去除效率的“限速步骤”。从整个系统角度出发,产酸相最佳发酵类型应为乙醇型发酵[2]。因此利用连续流产酸发酵反应器,通过对限制性因子(pH、ORP)的调控,考察在人工创建生境中,微生物所遵循的群落与种群生态学演替规律,不同发酵类型的顶级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得出以pH、ORP表征的生态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三维实现生态位,这对于进一步阐明产酸相不同发酵类型的生态学规律,提高两相厌氧的整体处理水平具有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意义。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装置 采用沉淀区和反应区一体化、内设气—液—固三相分离装置的连续流搅拌槽式厌氧反应器(CSTR)作为产酸相反应器,有效容积为3.1L,通过对pH、ORP进行调控进行平行实验;反应器外部缠绕电热丝结合温控仪保证内部温度(30±1℃)的厌氧条件,实验中控制COD负荷为8kg/m3·d,进水COD浓度为4000mg/L。具体流程见图1所示。 1.2 实验底物与分析方法 采用废糖蜜为底物,并按照COD∶N∶P=800~1000∶5∶1配以少量N、P。采用标准方法分析测定COD、pH、ORP(以电极电位Eh计,mV)。液相发酵产物采用SC-7气相色谱分析仪,按照任南琪[1](1994)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厌氧细菌的培养采用改进的Hungate技术,鉴定方法参见参考文献[3]。 2 结果与讨论 产酸发酵类型指依据酸性末端产物中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分布判断微生物的生理代谢途径。酸性末端产物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物质定义为相应的代谢类型,并将产酸发酵生态系统达到稳态时代谢的优势种群定义为顶极群落。产酸相的三种发酵类型中,丁酸型发酵和丙酸型发酵分别以丁酸或丙酸为主要液相末端发酵产物,而乙醇型发酵的主要液相末端产物为乙醇和乙酸。 生态演替是生物群落的一个动态变化特性,具有定向性、可调控性、趋于稳定性。由于环境因素(因变因子:pH、ORP)、微生物内部群落及末端代谢产物组成的协调控制,产酸相微生物群落在随环境因素定向演替的同时,由于群落的内平衡和反馈调节机制,又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即形成与不同发酵类型相对应的特征顶级群落生态系统,顶级群落中微生物通过种间竞争和协同作用选择优势种群,形成复杂的生态学决定关系[4~5](图2)。 2.1 乙醇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产酸发酵反应器的乙醇型发酵是以H2为主要气相产物,乙醇、乙酸为主要液相产物的发酵类型,在ORP、pH特别低的情况下,以产生乙醇的方式保证细胞内部的正常pH值,以维持机体正常产能和合成代谢,同时每产生1mol乙醇,氧化NADH的量为2mol,以此实现NAD+/NADH的耦联,并产生1mol氢气见表1。乙醇型发酵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乙醇型发酵微生物优势菌群见表2。 2.2 丙酸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丙酸的产生和积累对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导致系统pH降低而发生“酸化”,致使产甲烷菌失活[6]。主要原因是丙酸在产甲烷相的产乙酸过程缓慢。丙酸型发酵的典型细菌丙酸杆菌属无氢化酶,不产生氢气。丁酸型发酵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较高的ORP和pH5.0。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丙酸型发酵的顶级群落中优势种群见表3。 2.3 丁酸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从微生物代谢角度讲,pH接近中性时细菌以合成代谢为主,数量的增殖增加了ATP的消耗量,而丁酸型发酵的单位ATP产量是3,因此被选择。在环境中ORP较低、pH为6.0和5.0左右发生的是丁酸型发酵。而较高ORP、pH为5.0时的丙酸型发酵是由于丙酸杆菌的兼性需氧性所致。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丁酸型发酵的顶级群落中优势种群见表4。按照Odum生态学的观点分析,在调节pH、ORP的生态演替过程中,环境中的顶极群落受环境中生态因子的制约而呈现一定的演替过程,最终被环境条件所选择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群,这是群落“进化”过程中功能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阶段:(1)各种发酵类型微生物之间复杂的种群关系通过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调节作用,与生境相适应的优势种群得以生长繁殖;(2)同种发酵类型微生物顶极群落的内平衡与反馈调节能力;(3)不同发酵类型代谢末端产物对群落的制约、调控;(4)顶极群落中某些优势种群(如2)反应器的拟杆菌属)的生态位与反应器内生态条件相似,污泥驯化初期已是优势种群,其优势地位不易动摇。 2.4 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生态位 图4所示是以ORP、pH值组成的产酸相不同发酵类型顶极群落中优势种群的二维实现生态位图。由图3可见,生态因子制约了优势种群的生态演替,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类型微生物为形成稳定的顶极群落,通原因。膜组件的材料、MBR的运行条件和活性污泥的性质决定了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3)通过合理的设计及优化运行条件,结合有效的反冲洗和清洗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膜污染和恢复膜通量。 微生物论文:灭菌后腹腔镜手术器械的微生物学检测评价 【关键词】 灭菌 摘要:目的:评价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灭菌效果。方法:将两种腹腔镜器械认真彻底清洗后,用同一方法灭菌后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灭菌后细菌学检测合格率达100%,不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灭菌后细菌学检测合格率达仅占87.54%。结论: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灭菌效果达标,为确保医疗安全,建议购买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 关键词:腹腔镜器械;可拆卸;不可拆卸;灭菌;检测 《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腹腔镜器械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水平[1]。目前市面上有两类不同的腹腔镜器械即不可拆卸和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为评价两种不同腹腔镜手术器械的灭菌效果,在2003年7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将不可拆卸与可拆卸腹腔镜手术器械进行灭菌效果检测,比较二者的灭菌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及设备:选择常用的腹腔镜手术器械如抓钳、分离钳、钛夹钳、肠钳、持针器、薄剪、钩剪、双极电凝等不可拆卸和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共659件次;灭菌器用广州汇日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WAYWIN?2000医用灭菌器及其配机专用的消毒剂(过醋酸和水杨酸)和超声清洗机;Elecsys 2010电化学发光仪由瑞士罗氏公司提供。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由法国梅里埃公司提供;生物学监测灭菌效果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9372);洗涤剂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适酶洗涤剂;吹干器械用高压气枪;纯抗原HbsAg(1.5mg/ml)由广东省临检中心提供。 1.2 器械的清洗:先用流水冲净腹腔镜手术器械的肉眼可见污物,再将所有腹腔镜器械用0.8%的适酶溶液超声清洗30min。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在清洗前先将器械的各个关节部位全部打开,将操作杆套管、管蕊分离,使内管道及管蕊裸露。 1.3 不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清洗:因不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特殊构造,不能拆开器械的各关节及内管蕊等,所关节和内管腔等部位较难清洁。用超声清洗器洗完后,只能靠人手用刷子、针头或尖刀刷洗和挑去夹缝中的污物等,流动水认真仔细清洗器械的各个部位,然后用流水冲洗,再用高压气枪吹干。 1.4 可拆卸腹腔镜器械的清洗:用超声清洗器洗完后,人手用毛刷子流动水下清洗各个部位后,用高压气枪吹干。 1.5 器械的灭菌:将两种腹腔镜器械同时放入同一炉WAYWIN?2000医用灭菌器内,按操作程序进行灭菌;每次均按要求放入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9372)进行生物学监测。 1.6 器械灭菌后的细菌学检测:标本采集:将灭菌后腹腔器械前端(接触病人端)按无菌操作放入10ml无菌洗脱液内反复活动关节15次后[3]送检,并均作阳性对照。按《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监测要求进行检测[4]。在2001年7月至2002年12月期间共灭菌了102炉次,共检测了659份标本。 2 结果 两类腹腔镜手术器械的灭菌效果(见表1);每炉的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生物指示剂经检测均符合要求。 表1 两类腹腔镜手术器械的灭菌后细菌学检测结果 略 3 讨论 3.1 从表可知,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灭菌合格率为100%。不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的灭菌合格率仅有87.54%,检出的细菌中有致病性和耐药性均强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难愈性术后感染,不符合灭菌物品的要求(必须达到100%)[5]。两者都未检出病毒。由此可见,为保证腹腔镜手术器械的灭菌效果,避免发生医院内感染,确保医疗安全,应该选用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 3.2 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6]。而《消毒技术规范》中要求腹腔镜器械应达到灭菌水平。为确保灭菌效果,器械的各个部件都应便于拆卸和互换,同时强调清洗器械时,要对器械进行彻底拆卸、清洗[7]。腹腔镜手术器械。 3.3 比普通手术器械的构造复杂、精细,有细小的内腔。不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由于无冲洗管、无法拆开各关节及部件,较难清洗到关节部位及内腔,手术时反吸的血污较难清洗干净,极易残留污物和细菌。WAYWIN?2000医用灭菌器是通过三层过滤的无菌水加上专用灭菌剂(过醋酸和水杨酸者)充分接触而达到灭菌。但由于器械的不可拆卸,灭菌时器械的某些部位无法与灭菌剂接触,存在盲点,而导致器械残留或滋长细菌,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3.4 可拆卸的腹腔镜器械,可将器械的操作杆套管、管蕊及手柄等关节部位拆开裸露,清洗方便、彻底。灭菌时器械的各个部位均能与灭菌剂充分接触,不存在盲点,这应是可拆卸腹腔镜手术器械经细菌学检测全部无菌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3.5 我国自1991年开展腹腔镜手术,在10多年的时间里,腹腔镜外科由于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众所周知的特点,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得到了发展[8],许多医院都先后开展了腹腔镜手术。但由于各家医院的经济条件不同,所购买的器械档次也不同。为了保证腹腔镜器械的灭菌效果,确保医疗安全,笔者建议,不管购买何种档次的器械,应购买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以方便清洗和保证灭菌效果,确保医疗安全。现有不可拆卸的腹腔镜手术器械,由于价格较贵,且性能完好,只能逐步淘汰,不可能随便丢弃。建议此类器械采用2%戊二醛浸泡10h,使用前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干净再使用。此方法灭菌效果经检测合格率可达100%,能符合要求(另文论述),确保腹腔镜手术器械安全使用。 微生物论文:微生物来源的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低分子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 归纳了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和纤溶酶原的活化在血栓溶解上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低分子化合物通过改变纤溶酶原空间结构促进血栓溶解的机理。重点叙述了到目前为止发现的complestatin,chloropeptin Ⅰ,stablabin,sarfuctin,glucosyldiacylglycerol等几类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低分子天然化合物和它们各自的特性,并且叙述了这些化合物促进纤溶作用的机制。 【关键词】 纤溶酶原;纤溶作用;低分了化合物 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此外它还与创伤治疗、组织再建、血管新生、炎症反应、排卵、癌的形成与转移、动脉硬化、病原菌的组织侵入等许多生理的、病理的变化过程相关[1,2],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重要构成蛋白质,正常血浆的含量在2~4g/L,纤维蛋白原由3种线状的糖蛋白分子所构成,蛋白质长链通过二硫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量为34万的纤维蛋白原大分子,以溶解状态参与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凝固反应,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能被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血栓)沉积在血管壁上。纤溶系统的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激活剂通过赖氨酸结合位点与纤维蛋白相结合,在该结合部位形成的纤溶酶将纤维蛋白分解,纤溶酶原被两种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 activator,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激活成具有活性的纤溶酶,该纤溶体系的活性以及纤溶酶原转换成纤溶酶的变化过程被PA抑制剂PAL-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α2-抗纤溶酶(α2-antiplasmin)所调节。 在血液凝固-纤溶体系,一些生理活性成分能够通过(1)促进非活化状态的纤溶酶原向活化的纤溶酶的转化;(2)提高纤溶酶原的血栓结合活性;(3)改变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使该酶原处于容易被纤溶酶原激活剂活化的状态;(4)促进血液中微量存在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前体(prourokinase)向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转化从而开始纤溶作用的爆发式血栓溶解反应,来加快纤溶酶原向纤溶酶的转化或促进纤溶酶的纤维蛋白(血栓)酶解反应过程,血管中因病理作用生成的血栓将被溶解并进而消除血 栓症。从天然化合物中探索针对于纤溶体系的酶原、酶的 特异性生理活性物质作为血栓症的治疗药物将不存在生理性的出血危险性,并且会适用于慢性及早期血栓症状。基 于上述事实和理论基础,利用纤溶体系的酶原[3,18](plasminogen,prourokinase)、血栓构筑的in vitro检索体系从微生物和海藻的代谢产物中已经发现了纤溶酶原的活性促进物质如complestatin,staplabin,plactins,surfactin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前体的内因性活性促进物质glucosyldiacylglycerol等,这些化合物的促进纤溶作用或者是刚被发现、或者是活性低等原因,离临床应用还需要作大量的研究。但由于低分子化合物在微血栓、慢性血栓和使用上的巨大潜力和安全性,在溶血栓药物的研究领域,发现和研究低分子纤溶促进化合物正在成为探索新型纤溶疗法药物的重要途径。一些研究者在探索促进纤溶作用的低分子天然化合物时,发现了一些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化合物,本文归纳了这些化合物的探索途径、分离纯化、特性和促进纤溶作用的机制。 1 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和活化 在血液中循环的纤溶酶原(Glu1-plasminogen;Glu-Plg)具有闭合的空间结构,在血液中被纤溶酶原激活剂低效率的活化[4,5],这种闭合型的空间结构被存在于N末端80个残基(N-terminal peptide,NTP)中的赖氨酸残基(Lys50或Lys60)与存在于第5个链回环(K5)上的氨基已糖结合位点形成分子内结合键所维持[5,6],当第5个链回环上的氨基已糖结合位点与纤维蛋白(或细胞受体)相结合时,NTP-K5的相互作用被解除,纤溶酶原分子被转变成开放型的结构,纤溶酶原分子在空间驰豫,从而裸露在纤维蛋白(血栓)表面的赖氨酶残基与纤溶酶原上显露出来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后,在空间驰豫的纤溶酶原被结合到纤维蛋白表面,纤溶酶原进一步被存在于其附近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高效率的转变成纤溶酶。由于纤溶酶原其分子结构上的闭合状态与开放状态的转化特性(图1),在纤维蛋白(或是细胞间质)上,纤溶酶原的活性表现出是局域性的,血栓(纤维蛋白)溶解最先开始于赖氨酸残基的周围,其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另外,随着纤溶的进行,Glu-Plg的N末端短肽被丝氨酸蛋白酶纤溶酶所切断,Lys78-plasminogen (Lys-Plg)在纤溶酶所出现的区域产生,Lys-Plg分子由于不带有NTP-K5分子内结合键,所以是开放型构造,容易活化,并且通过高亲和性与纤维蛋白结合。低分子化合物ε-氨基已酸(epsilon-aminocapronic acid)或氨甲环酸(tranexamin acid)结合在K5链回环的赖氨酸结合位点,使Glu-Plg成开放性构型,因此,赖氨酸类似物显著地促进Glu-Plg的活性化,但与此相对,赖氨酸类似物阻碍了纤溶反应(纤维蛋白的分解),这是由于介于纤溶酶原链回环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的Glu-Plg-纤维蛋白复合物的形成被阻抑了。在纤维蛋白溶解反应的局域性和纤溶反应的高效性上,血液中的Glu-Plg与纤维蛋白的结合以及由此带来的空间结构的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纤溶酶原是由791个氨基酸构成的单链糖蛋白,构成糖约占分子量的2%。从N末端开始顺次分为N末端短肽结构域(N-terminal peptide,NTP)、5个链回环结构域(kringle 1,kringle 2,kringle 3,kringle 4,kringle 5)、酶活性中心结构域和C末端氨基酸。酶活性中心在His603-Asp645-Ser740,uPA或tPA限定分解Arg561-Val562肽键(图中的虚心箭头位置)成双链的纤溶酶,PA(plasminogen activator)切断Arg561-Val562肽键后,N端的A链(或重链)C端的B链(或轻链)。 图中圆圈和其中的字母表示具体的氨基酸及其位置:数字表示从N末端起始的氨基酸序列:实心箭头表示弹性蛋白酶(elastase)、胃蛋白酶(pepsin)、鲜黄蛋白酶V8(aureus V8 protease)的水解位点,共6个;虚心箭头表示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位点;短横线表示分子内二硫键,共23个;短折线表示糖链;实心圆圈和其中的字母表示活性中心氨基酸及其位置。 Glu-Plg由NTP、5个链回环结构域(K1~K5)、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中心结构域构成,在K1、K2、K4、K5存在赖氨酸结合位点,K5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由于也能识别氨基已糖,所以又称作氨基已糖结合位点,能结合肽链中的赖氨酸。Glu-Plg分子的NTP Lys50(或Lys62)在K5的AH位点上形成分子内结合链,维持着紧密的空间结构,对活化作用显示出抵抗性。通过K5与纤维蛋白或细胞受体的结合,以及纤溶酶切断NTP,都会使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发生驰豫,从而感受到PA的活性化。 2 促进纤溶作用的化合物 到目前为止,主要的纤溶促进化合物(图3)的特性被归纳在表1,这些化合物的探索途径、分离纯化和纤溶促进机制分述如下。 图3 促进纤溶作用的低分子天然化合物 表1 具有纤溶促进作用化合物的特性注:-没有实验数据;*含有不同于纤溶酶原作用特点的特征 2.1 complestatin和chloropeptin 1 以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受体构成in vitro检索体系,用于探索促进纤溶酶原向受体结合的低分子天然化合物。认为促进纤溶酶原向纤溶酶原受体结合的化合物也会促进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血栓)的结合,进而促进血栓的溶解。以U937细胞作为纤溶酶原受体的供体,使用人纤溶酶原构成了纤溶促进化合物的检索体系,在对约5000株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进行筛选的基础上,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一株代谢产物中发现了低分子化合物图3)complestatin和chloropeptin 1[7,8]促进了纤溶酶原向U937纤溶酶原受体的结合。该化合物是从土壤的分离菌株中分离纯化的,将活化培养的种子液接种到由可溶性淀粉3%、肉膏1%、混合溶液1.5%、玉米浸出汁2%和消泡剂CB442 0.01%构成的液体培养基(pH7.0)中,在25℃、310 rpm的条件下连续培养3天,收获的菌丝用70%丙酮溶液提取,提取物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经丙酮-甲醇(5:1)硅胶层析后,活性化合物被移动相为含0.2%三氟醋酸的45%乙氰水溶液的高压液相色谱柱(Inertsil PREP-ODS)所精制。 chloropeptin 1是complestatin (c61H45N7O15Cl6,MW1325)的异构体,只在苯甘氨酸-色氨酸残基的结合位置不同。complestatin和chloropeptin 1在0.5~10μM的添加浓度下,使Glu-Plg向U937细胞的结合增加了2~5倍,这些化合物由于也增加了Glu-Plg和纤维蛋白的结合,所以可以认为这些化合物是作用于纤溶酶原的,另外,这些化合物的作用能被ε-氨基已酸所阻碍,并且从化合物的作用特点能认为纤溶酶原和U937细胞没有形成新的结合方式,是complestatin和chloropeptin 1促进了纤溶酶原和U937细胞介于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的增加。伴随着纤溶酶原向细胞或纤维蛋白结合的增加,细胞或纤维蛋白上纤溶酶的生成也增加了。在使用全血形成血栓的纤溶实验上,确认了两种化合物介于tPA促进了血栓的溶解[8],这之后,又确认了这些化合物带来了Glu-Plg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及促进了介于uPA的Glu-Plg的活性化,从Glu-Plg空间结构的变化也能说明Glu-Plg向U937细胞结合的增加。另外,这些化合物不能直接促进纤溶酶以及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酰胺分解活性。 2.2 萜类化合物(staplabin,SMTPs: Stachybotrys Microspora Triprenyl Phenol) 在探索Glu-Plg和纤维蛋白结合的促进化合物上,利用纤溶酶原-尿激酶前体-S2251的in vitro筛选体系,从微生物的培养液发现了新型的萜类代谢产物[9],这之后,又发现了8种新型同类化合物[10~12]。Staplabin(图3)具有显著的促进纤溶作用,该化合物分离于土壤微生物Stachybotrys Microspora的一个菌株。将经过种子培养的菌株接种到1L培养液含30g葡萄糖、10g脱脂豆粉、3g肉膏、3g酵母粉、3g蛋白粉、0.5g磷酸二氢钾、0.5g七水硫酸镁和0.1g消泡剂CB442的培养基中,在25℃、180rpm用500ml三角瓶连续培养3~5天,培养液离心后,上清液用等量的2-丁酸抽提,抽提物用二氯甲烷和甲醇展开于硅胶层析柱,活性成分被Inertsil SIL-ODS精制,移动相是流速为9.9ml/min的乙烷和乙醇(98:2)的混合溶液。 300~500μM的staplabin使Glu-Plg和Lys-Plg与纤维蛋白的结合增加了,这种增加依赖于Glu-Plg和Lys-Plg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并且在纤溶酶原激活剂存在下,Glu-Plg和Lys-Plg的活化被促进了,所以体现出提高了纤溶酶的分解活性[13],在使用分子排除层析的实验上由于该化合物部分地缩短了Glu-Plg和Lys-Plg的溶出时间,所以被认为该化合物使这些分子驰豫。纤溶酶原活性化的促进作用在ε-氨基已酸(epsilon-aminocapronic acid)和纤溶酶原断片存在的情况下也能观察到,所以能认为staplabin带来的构型的变化和complestatin这些化合物带来的变化是不同的[13],这种结果,也被staplabin的活性化促进作用能在mini-Plg上观察到的事实所支持。SMTPs Stachybotrys Microspora Triprenyl Phenol)(图3)也显示出同样的作用,但是SMTP-6、SMTP-7、SMTP-8与staplabin相比活性增加了3~10倍。 2.3 环肽化合物 在血浆存在下,利用U937细胞,探索促进125I-纤维蛋白分解的促进物质时,发现了4种新型物质plactins[14](图3)。 在和50种合成诱导物比较之后,发现plactins的D-Arg(或D-Lys)残基和4个疏水残基的立体配置构型是显示活性所必需的结构[15]。20~50μM的plactin介于血浆中的因子将细胞表面的单链的尿激酶前体转变成活化型的双链结构,而开始了纤溶反应。该活化机制比较复杂,介于多个因子的多条途径引起了促进纤溶作用。将Plactin 2.5~5mg/kg投于肺栓塞小鼠,小鼠栓塞肺的纤溶活性被促进了2~3倍。在uPA存在下,40~60μM的plactin使Glu-Plg的活化被提高了10倍,并且plactins使Glu-Plg的内部荧光增加了5%,但plactins对Lys-Plg的活性没有影响。与前述的化合物不同,plactin没有增加Glu-Plg与纤维蛋白的结合。该化合物在血浆/U937细胞体系将纤维蛋白的分解提高了3~4倍,但在Glu-Plg/U937细胞体系和Glu-Plg/uPA体系,没有促进纤维蛋白的分解,这暗示着plactin的促进纤溶作用依赖于Glu-Plg以外的通路。 2.4 脂蛋白(surfactin) 在尿激酶前体和纤溶酶原构成的反应体系中,尿激酶前体的内因性活性作用带来了Glu-Plg的活化,从纤溶酶原转化生成的纤溶酶将进一步把尿激酶前体转变成具有充分活性的尿激酶,利用该正反馈体系,从细菌的代谢产物发现了尿激酶前体-纤溶酶原反应体系中促进纤溶作用的物质surfactin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是一种脂蛋白[16](图3)。 从土壤分离到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的代谢产物被检索出来具有促进纤溶作用,将该菌株用普通细菌培养基在28℃、180rpm连续培养5天后,将培养液用2-丁醇提取后,提取物用乙氰-0.1%乙酸(60:40)展开于高压液相色谱柱Inertsil PREP-ODS上,活性成分经浓缩和冻结干燥后得到了脂蛋白surfactin。 3~10μM的surfactin C使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转换被提高了3~4倍,这种促进作用是由于surfactin C促进了尿激酶引起的Glu-Plg的活化。Surfactin C也促进了Lys-Plg的活化,但surfactin C不影响mini-Plg的活化,在ε-氨基乙酸存在下也不影响Glu-Plg的活化,这个结果暗示着surfactin C作用于纤溶酶原链回环的K1、K2、K3、K4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结构域,因为ε-氨基已酸作用于纤溶酶原链回环的K5结构域,而不影响纤溶酶原链回环的K1、K2、K3、K4结构域。surfactin C使Glu-Plg的内部荧光增加了7.4%,有分子排除层析实验上使Glu-Plg的溶出时间缩短,从这些结果上能判断Glu-Plg的空间结构被驰豫了。该化合物促进了Glu-Plg和纤维蛋白的结合,在pro-uPA/Glu-Plg,uPA/Glu-Plg,uPA/血浆体系促进了纤溶作用。该化合物(1mg/kg)和pro-uPA投于肺栓塞大白鼠,125I标记的大白鼠肺栓塞的溶解速度与对照相比被提高了3倍。 2.5 脂类化合物 利用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相互活化作用,探讨了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天然化合物,对700多种植物提取液进行筛选的结果,从海藻中发现了一种稀有化合物α-D-葡萄糖甘油二酯[17](图3)的促进纤溶作用。将干燥的褐藻添加到三氯甲烷和甲醇的混合有机溶剂(HCCl3:CH3OH=2:1)中,用组织捣碎机充分破碎,过滤之后回收滤液,针对残渣重复一次上述的提取过程,再用提高了溶剂极性的混合液(HCCl3:CH3OH=1:2)提取残渣中的可溶性物质。把三次提取的滤液混合,经减压浓缩和真空干燥,从褐藻中得到了粗提取物,该粗提物经3次柱层析后得到了精制的生物活性物质α-D-葡萄糖甘油二酯。 相当低浓度的葡萄糖甘油二酯(0.66μM)促进了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相互活化作用,而半乳糖甘油二酯在20倍于α-D-葡萄糖甘油二酯的浓度下,仍然不能促进这种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相互活化作用。从这两种结构相似的中性甘油糖脂质的不同作用上,能够推测α-D-葡萄糖甘油二酯的促进纤溶作用不是这一类化合物的共同特性。在高浓度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存在、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相互活化、尿激酶前体不发生活性化开裂的反应体系中,α-D-葡萄糖甘油二酯促进了纤溶酶原的活性化开裂,由此说明α-D-葡萄糖甘油二酯作用于该体系中的尿激酶前体,提高了尿激酶前体的内因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与此相一致,纤溶酶原/尿激酶前体相互活化反应体系的另外两个反应,既纤溶酶引起的尿激酶前体的活化反应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引起的纤溶酶原的活化反应,α-D-葡萄糖甘油二酯对这两个反应的影响是相当小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葡萄糖甘油二酯带来了尿激酶前体内部荧光的有意义增加以及它不影响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的内部荧光的变化。由这个结果能够推测葡萄糖甘油二酯带来了尿激酶前体空间结构的变化,并且能认为尿激酶前体的这个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尿激酶前体的内因性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有关。首次发现了提高尿激酶前体的内因性活性的天然生理活性化合物。 3 讨论 到目前为止,作为酶抑制剂的天然化合物是合成化合物已经知道的很多,但与此相对,如果除去辅酶、金属盐类和酶原保护剂等物质,作为酶活化剂的物质的数量是相当少的。上述所叙述的化合物不是作用于酶而是作用于酶的前体-酶原,这些化合物所以能够被确定为具有活性作用,得益于纤溶酶原分子的独特结构。当机体受到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凝固-纤溶系统迅速对应的必要性被通过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变化(与酶的活化有关)体现出来,这被认为是机体进化的一个方面。纤溶酶原是这种变化过程的一个典型,发现的这些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化合物使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纤溶作用。从以上的这些事实还能够进一步推测纤溶因子如纤溶酶、尿激酶、尿激酶前体的活性化合物也会促进血栓纤维蛋白的溶解,并且纤溶系统抑制因子的抑制化合物也会促进血栓纤维蛋白的溶解。 溶血链球菌产生的链激酶等细菌的代谢产物和纤溶系统的关系从很早以前就知道了,最近又从侵染性的多种病原菌中发现了纤溶酶原的受体[2],这些受体被认为与病原性细菌的侵入和组织侵入有关。与这些受体蛋白质相比较,上述叙述的化合物是低分子化合物,这些低分子化合物来自于细菌、放线菌、霉菌和海洋生物,作用于纤溶酶原或是尿激酶前体。产生这些化合物的生产菌和高等动物的关系如何?虽然目前的材料还不充分,但这些化合物的存在也让研究者能进一步探索这些化合物在病原菌侵染、组织纤溶、癌细胞游走和血栓疾病治疗上的巨大价值。 被应用于纤溶疗法上的酶或高分子蛋白如尿激酶、tPA等,主要是应用于心肌梗塞等重度血栓疾患的治疗上,它会带来全身出血的重大危险性,与此相对应,作用于纤溶酶原和尿激酶前体的低分子化合物会使生理的纤溶反应平稳的进行,特别适用于慢性疾患的治疗以及血栓疾病的前期,这些化合物正被人们期待着能成为安全、高效的血栓治疗药物。 微生物论文:微生物技术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堆肥化、卫生填埋两种现行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艺,主要介绍了城市生活垃圾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群,以及通过分析开发出的新的微生物技术,指出了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高效的微生物技术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 微生物 强化微生物处理技术 基因工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的加速,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人类聚居状况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城市生活垃圾(Municipal solid waste, 简称MSW)是在城市日常生活及为城市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方法主要包括卫生填埋(Sanitary landfill)、堆肥化(Composting)、焚烧(Incineration)三种,其中前两种处理方式均属于生物处理技术。具体来说,MSW生物处理技术就是城市生活垃圾中固有的或外添加的微生物,在一定控制条件下,进行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使得MSW中的不稳定的有机物代谢后释放能量或转化为新的细胞物质,从而MSW逐步达稳定化的一个生化过程。 1. 城市生活垃圾生物处理中主要的微生物 MSW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好氧和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如:好氧堆肥、生物反应器填埋等,其工艺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种群。厌氧生物处理,如:厌氧消化、厌氧填埋等,其工艺中的微生物又称“瘤胃微生物”,主要有水解细菌、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等。 1.1 城市生活垃圾好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1.1.1 细菌 在MSW好氧生物降解过程中,细菌凭借强大的比表面积,可以快速将可溶性底物吸收到细胞中,进行胞内代谢。总的来说,其数量要比放线菌和真菌多得多。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中分离的细菌在分类学上具有多样性,主要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以及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细菌[1]。在堆肥过程中,细菌总数的变化趋势是高-低-高。堆肥初期,有机废物中携带有的大量细菌分解有机物质释放能量,使堆体温度上升,此时,常温细菌受到抑制,嗜温细菌活跃;当堆温升至高温阶段,只有少量的嗜热细菌可以活动;高温期过后,随着有机成分的减少,堆体温度降低,嗜温及常温细菌又开始活跃,使细菌总数上升。整个好氧降解过程中,嗜温细菌是堆肥系统中最主要的微生物。 1.1.2 放线菌 放线菌具有多细胞菌丝,可以分解一些纤维素,并溶解木质素。它比真菌能够忍受更高的温度和pH值,在垃圾生物降解的高温阶段是分解木质纤维素的优势菌群。研究表明,诺卡氏菌(nocardia)、链霉菌(streptomyces)、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和单孢子菌(micromonospora)等在MSW好氧堆肥中占优势[1]。 1.1.3 真菌 在MSW生物降解过程中,真菌对垃圾有机成分的分解和稳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真菌不仅能分泌胞外酶,水解有机物质,而且由于其菌丝的机械穿插作用,还对物料起一定的物理破坏作用,促进生化反应。温度是影响真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堆肥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真菌的菌落数开始减少,在64℃左右,嗜热性真菌几乎全部消失。当温度下降到60℃以下时,嗜温性真菌和嗜热性真菌又都会重新出现在堆肥中[2]。 1.2 厌氧生物处理微生物 MSW的厌氧生物处理依次分为水解、产氢产酸和产甲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独特的微生物类群起生物降解作用。 1.2.1 水解细菌 水解阶段水解细菌利用胞外酶对有机物进行体外酶解,使固体物质变成可溶于水的物质,然后细胞将其吸收,水解成不同产物,该阶段起作用的细菌为水解细菌。Hungate分离出了以下几种水解菌:(1)产琥珀酸拟杆菌属,(2)湖生(lochheadii)芽孢菌属,(3)柱孢梭菌属,(4)生黄瘤胃球菌,(5)白色瘤胃球菌落,(6)溶纤维丁酸弧菌。同时还分离出纤维酶B—1,4—葡聚糖酶,外B—1,4—葡聚糖酶和纤维素二糖酶[3]。 1.2.2 产氢产乙酸菌群 产氢产乙酸菌群是将第一阶段发酵产物如丙酸等三碳以上有机酸、长链脂肪酸和醇类等氧化分解成乙酸和分子氢。在卫生填埋场中已分离出产氢产乙酸菌布氏甲烷杆菌属和G株布氏甲烷杆菌属等[3]。 1.2.3 产甲烷菌群 甲烷菌利用H2/CO2、醋酸和甲醇甲酸等C类化合物为基质,将其转化为甲烷。在卫生填埋场中,产甲烷菌群分杆状菌、球状菌和八叠球菌三类。杆状产甲烷菌通常呈弯曲、链状或丝状,此类细菌有史密斯甲烷短杆菌属、甲酸甲烷杆菌属、巴氏甲烷杆菌属、反刍甲烷短杆菌属、史密斯甲烷杆菌属、嗜热自养甲烷杆菌等;球状产甲烷细菌直径为0.3~5微米,球形细胞呈正圆形或椭圆形,成对排列成链状。此类细菌有巴氏甲烷八叠球菌、范尼氏甲烷球菌、沃氏甲烷球菌、马氏产甲烷球菌、海生产甲烷球菌及嗜热无机营养甲烷球菌等。八叠球状产甲烷菌,其细胞繁殖成规则、大小一致的类似砂粒的堆积物,有227巴氏甲烷八叠球菌、巴氏甲烷八叠球菌、嗜热甲烷八叠球菌等[3]。 2. 微生物技术在MSW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MSW的生物处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控制条件下,使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降解,形成一种稳定的化合物的过程。因此,微生物对垃圾中有机物降解的快慢、对有机成分降解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处理周期的长短和处理效果的好坏,在MSW处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MSW生物处理的优劣取决于微生物自身的结构、所处环境下的代谢状况。目前有很多学者在此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通过分析某种处理环境下微生物的特性、采用多种方式改变工艺中微生物的数量,质量等,开发出了多种MSW生物处理技术,如:强化微生物(纯种分离、强化接种、添加微生物菌剂、微生物固定化)以及基因诱变等技术。 2.1 强化微生物处理技术 强化微生物处理技术是从改变工艺中单位反应器空间内微生物的质量或数量的角度来增强MSW的降解率,从而提高处理效率,缩短处理周期。 2.1.1 纯种分离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总是杂居在一起,即使一粒土或一滴水中也生存着多种微生物。为了提高工艺中某种有效微生物的质量(纯度),提高处理效率,必须进行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技术。常见的纯种微生物的分离方法有平板划线分离、液体稀释法分离、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分离以及菌丝尖端切割分离[4]。 (1) 平板划线分离 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待分离的材料,在培养基表面平行或分区划线(图1),然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纯种的单个菌落。 图1 几种划线方法示意图 (2) 液体稀释法 将待分离的样品经过大量稀释后,取稀释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皿中的培养基表面,培养后就可能得到单个菌落。 (3) 利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分离 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试剂、染料、抗生素等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利用这些特点可配制出适合某种微生物生长而限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选择培养基。用这种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就可以达到纯种分离的目的。 (4) 菌丝尖端切割 这种方法适于丝状真菌。用无菌的解剖刀切取位于菌落边缘的菌丝的尖端,将它们移到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后,就能得到新菌落。 2.1.2 强化接种处理技术 纯种分离后还要将微生物接种到垃圾中进行生物处理,但由于接种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故在微生物适应周围环境前,处理效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而直接在垃圾中进行微生物接种的处理效果则应好于微生物纯种分离后再接种的处理效果。直接在垃圾中进行微生物接种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垃圾渗滤液循环、加入一定比例的垃圾腐熟物等。 微生物对垃圾的降解是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完成,在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协同作用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微生物种群的大小与结构的稳定性。一般说来,生物的种群越大,其自动调控能力越好,适应性就越强,结构越稳定。经垃圾渗滤液循环或向待处理的新鲜垃圾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垃圾腐熟物进行强化接种培养后,微生物的种群扩大,且循环次数越多,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就越大,这样就会更有利于对垃圾的降解。 2.1.3 添加微生物菌剂 研究表明,单一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群体,无论其活性多高,在加快垃圾生物降解进程中的作用都比不上复合微生物菌群的共同作用[5]。微生物菌剂是采用分离、筛选的有效微生物,配合一定的处理工艺和设备,通过合理地调配各种有效微生物的含量,进行筛选、培育MSW生物处理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而来调节菌群结构、提高微生物降解活性,提高微生物降解有机成分的效率。复合微生物菌群中既有分解性细菌,又有合成性细菌;既有纤维素分解菌、真菌,又有放线菌。向工艺中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不仅增加了工艺中微生物初始浓度,而且改善了工艺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作为多种细菌共存的一种生物群落,依靠相互间共生增殖及协同作用,代谢出抗氧化物质,生成稳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使得整个生物降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处理效果较佳[6]。 2.1.4 固定化技术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使其高密度密集并保持其生物功能,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增殖,以满足处理工艺的要求[7];实质上是从增加单位反应器内微生物数量的角度来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使得细胞密度高,微生物流失少、不需分离,就能纯化和保存高效菌株等优势,反应速度快,运行稳定、可靠,从而节约运行成本,提高MSW的处理效率。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载体结合固定化(吸附法)、交联固定化、包埋固定化和共价结合法,各种固定化方法和载体都各有特点,见表1。其中,微生物细胞的固定化方法以包埋法和吸附法最为常用。包埋法是将微生物封闭在天然高分子多糖类或合成高分子凝胶的网络中,从而使微生物固定化;其特点是可以将固定化微生物制成各种形状(球状、块状、圆柱状、膜状、布状、管状等),但包埋法制得的固定化微生物对传质有一定的影响。吸附法是将微生物细胞附着于固体载体上,微生物细胞与载体之间不起化学反应,并且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化条件温和、细胞活性损失小、载体可以反复使用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8]。 微生物论文:论土壤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及其研究进展 论文关键词 土壤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局限性 论文摘要 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是近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新方法,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基础,也是获是土壤中各种基因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介绍了土壤宏基因文库的构建、筛选及土壤宏基因组研究现状和这一技术的局限性。 宏基因组学源于20世纪70年代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的直接提取技术的实现,随着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Handelsman于1998年提出了宏基因组学的概念[1]。宏基因组学又叫环境基因组学(Environmental Genomics)或群体基因组学(Community Genomics),定义为利用现代基因组技术直接研究自然状态环境中的有机体群落,而不需要分离、培养单一种类的微生物。生物学和化学的结合孕育了宏基因组学的诞生,而宏基因组学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实用筛选技术。 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是近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新方法[2],这种方法从土壤环境样品中直接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宏基因组)并克隆于不同载体,再将重组载体转移到适宜的宿主以建立宏基因组文库;同时结合不同的筛选技术,从基因文库中筛选新基因或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应用这些免培养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可以绕过微生物菌种分离培养这一技术难关,直接在基因水平上研究、开发和利用无法培养的微生物资源;有利于揭示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基因多样性,为农业、医药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1土壤宏基因文库的构建 关于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的构建已有许多研究报道[3],文库的构建需要足够高质量的DNA,由于土壤微生物往往会与土壤其他组分紧密结合,这就增加了提取土壤DNA的难度[4]。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提取法和间接提取法。直接提取法是将样品直接悬浮在裂解缓冲液中处理,使其释放DNA,继而抽提纯化;间接提取法是首先去除土壤等杂质,通过不同的离心速度从土壤中分离出细胞,然后对细胞进行抽提。直接提取法提取的DN段较小(1~50kb),提取率高,操作简单;间接提取法提取的片断较大(20~500kb),纯度高,但操作繁琐,有些微生物在分离过程中会丢失。 根据插入片断大小,可以把基因文库分成2类:质粒载体的小片段插入(小于15kb)和柯斯质粒(15~40kb)或BAC(细菌人工染色体)(超过40kb)载体的大片段插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表达土壤细菌基因或基因簇的通用宿主,穿梭载体或BAC文库可将大肠杆菌包含的文库信息转移至其他宿主如链霉菌或假单胞菌[5]。 载体系统的选择取决于所提取土壤DNA的质量及研究目的,包括欲插入目的片段的大小、所需要的载体拷贝数、使用的宿主以及筛选方法等。如对腐殖质含量较高或剪切较严重的DNA样品适宜构建质粒文库,小片段的文库适用于筛选新的与代谢相关的单基因或小操纵子;而对于含较大基因簇或大片段的DNA样品则需要构建大片段和大容量的载体文库。Rondon直接把环境DNA克隆到低拷贝BAC载体,以大肠杆菌作为宿主构建了含100Mbp 的小文库(SL1), 并从这个文库中检测到DNA酶、脂肪酶、淀粉水解酶的活性。 2土壤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 宏基因文库的筛选主要有功能驱动筛选、化合物结构水平的筛选、序列驱动筛选,底物诱导基因表达筛选。功能驱动筛选是根据重组克隆产生的新活性进行筛选,在工业上有很多重要的酶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的。其主要缺点是要在寄主中进行功能表达,造成筛选工作量大,效率低。化合物结构水平的筛选是根据不同结构的物质在色谱中有不同的峰值,通过比较转入和未转入外源基因的宿主细胞或发酵液抽提物的色谱图筛选产生新结构化合物的克隆子。此方法工作量大,费用高。序列驱动筛选是不依赖重组基因在宿主中表达来筛选,而是根据已知功能的基因序列设计探针或PCR引物,通过杂交进行筛选具有目标序列的克隆子。底物诱导基因表达筛选是利用底物诱导克隆子分解代谢基因进行筛选,这种方法已经成功的从宏基因中筛选出芳烃化合物诱导的基因。国内外的资料显示这4种筛选方法可以筛选到所需要的物质,但筛选效率低,费用高。 3土壤宏基因组研究现状 利用宏基因组学的技术,科研人员筛选到了许多功能基因,加拿大TerraGen Discover公司最先在以链霉菌为宿主的宏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到了具有抗菌活性的5种新的小分子物质TerragineA、B、C、D、E[5];Courtois等利用柯斯载体构建了含5 000个克隆子的环境基因组文库,采用PCR 序列分析的方法,筛选出编码聚酮合成酶的新基因,同时采用HPLC技术发现了脂肪二烯醇中2种新的化合物,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Yun等选用pUC19为克隆载体构建大肠杆菌基因组文库,利用活性筛选方法,从30 000个重组子中筛选出1个含淀粉酶基因(amyM)的克隆子。 2005年,LimHK等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宿主,建立了森林土壤的宏基因组文库,筛选到2个具有抗菌活性的克隆,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其中一个为产红色色素的靛玉红,另一个为产蓝色色素的靛蓝,是靛玉红的异构体。2006年,Voget S等首次研究了从土壤宏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到的一种纤维素酶的性质,证实了其具有较广的pH值和温度适应范围,并且在较高的盐度时也具有活性,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4土壤宏基因组学的技术局限性 总DNA提取技术尚存在一定的限制,土壤环境中,由于微生物与土壤颗粒紧密结合的特性以及腐殖酸等抑制性物质存在等原因,从中难以获得适于构建宏基因组文库的高分子量DNA。Bertrand等采用间接提取法,通过Nycodenz梯度离心,所回收的土壤DN段大小己能达到400kbp,但至今基于原位裂解获得 100kbp土壤DNA的提取技术尚未突破,运用原位裂解法构建更大片段环境宏基因组文库(现有的土壤宏基因组文库中,平均插人片段最大为44.5kb)仍是一个难点。不可避免地,环境宏基因组文库所包含微生物基因组信息的偏差将直接导致“基因遗漏”现象发生,如海洋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固氮基因,却在测序量高达1.6Gbp的马尾藻海水宏基因组文库中被遗漏,表明仅运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同样会忽略部分的微生物资源。 阳性克隆筛选频率低是宏基因组学的另一个瓶颈所在,运用经典的功能筛选方式,往往是在数千个,甚至数百万个重组克隆子中才能检测到有用的活性克隆,造成此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源基因的异源表达水平低下。目前根据核酸序列相似性及基因保守区设计探针或引物的杂交、PCR筛选方法,从文库中发现新基因的比率尚不到已知基因的40%。 环境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能让我们发现存在于不可培养微生物中的一些重要的生理过程。许多实验室已经开始努力从不可培养土壤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中去获得重要的基因,特别是从Acidobacterium组中,因为它是土壤中最常见的细菌。这些数据提供了关于这些生物在土壤中扮演角色的线索。随着足够序列信息的获得,这些生物的代谢途径将被构建出来,引导我们采取有效的策略去培养这些生物。这些数据也将准许我们构建包含所有已知开放阅读框的微生物芯片,来确定这些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状况。 尽管宏基因组技术本身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它为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策略,尤其是对于99%以上不能获得纯培养的土壤微生物来说,宏基因组学不仅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坚实基础,更是我们获得土壤中各种基因资源的一个有效手段。 微生物论文:硝酸咪康唑搽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 【摘要】 目的 建立硝酸咪康唑搽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 测定硝酸咪康唑搽剂对大肠埃希菌等5种试验菌的回收率,对2个控制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用薄膜过滤法和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作冲洗剂检查本品的细菌总数、真菌及酵母菌计数,其试验菌回收率均达到70%以上。同样用该方法检查本品的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试验组呈阳性反应,阴性菌对照组呈阴性反应。结论 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作冲洗剂可以消除硝酸咪康唑搽剂在试验条件下的抑菌作用,从而顺利检出该品种所污染的各种微生物。 【关键词】 硝酸咪康唑搽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学验证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是检查非规定制剂及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检查项目包括细菌数、真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检查[1]。但具有抑菌成分的药品由于其抑菌活性的干扰,常规检查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药品中污染微生物的情况,必须先消除供试品中的抑菌活性,再根据《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查,并必须对所采取的检查方法进行验证,以确认抑菌活性的消除和检查方法的可靠性。具有抑菌作用的药品,每个品种抑菌效果不同,因此适合各个品种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也不同。 作者曾用常规法、培养基稀释法及薄膜过滤法(用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对硝酸咪康唑搽剂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不能达到药典要求。吐温80是亲水性表面活性剂,具有增溶作用,因此本文选择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做冲洗剂检查该药品的细菌、真菌、酵母菌数和控制菌,结果满意,可为同类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 1.1菌种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 44 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 003],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 501],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 26 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 104]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 980011], 黑曲霉(asperg illus niger)[cmcc(f) 98003],由广东生物研究所提供,菌种代数均为第3代。 1.2培养基及试剂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营养肉汤、改良马丁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虎红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琼脂、二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剂、pdp琼脂培养基、三氯甲烷、甘露醇氯化钠琼脂培养基和革兰氏染色剂。 1.3样品硝酸咪康唑搽剂,阿特维斯(佛山)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606950,成分:硝酸咪康唑、玫瑰麝香香精、乙醇、二甲基亚砜。 2方法与结果 2.1菌液制备[1] 2.1.1取经37 ℃ 培养18~24 h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与大肠埃希菌的肉汤培养物1 ml,加入9 ml 0.9%无菌氯化钠溶液中,10倍稀释并制成每1 ml中含菌数50~100 cfu的菌悬液,做活菌计数。 2.1.2取经25 ℃培养18~24 h的白色念珠菌液体培养物1 ml,加入9 ml 0.9%氯化钠溶液中,10倍稀释并制成每1 ml中含菌数50~100 cfu的菌悬液,做活菌计数。 2.1.3接种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琼脂斜面培养基中,培养5~7 d,加入3~5 ml 0.9%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然后,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内,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每1 ml含孢子数50~100 cfu的孢子悬液,做活菌计数。 2.2供试液的制备[2]取本品10 ml,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 ml,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 2.3验证方法 2.3.1细菌、真菌和酵母菌计数法回收率的测定 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作冲洗剂对各试验菌的回收率进行实验,3次独立平行试验结果的均值见表1[3]。 ①试验组:取供试液10 ml到薄膜过滤器中,用无菌的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冲洗3次,每次100 ml, 并在最后1次冲洗液中加入1 ml的试验菌液(50~100 cfu/ml)冲洗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预先制备好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或虎红培养基平板上,置30~35 ℃培养48 h或23~28 ℃培养72 h。记录菌落数。试验组的菌回收率=(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 ②菌液组[4]:在过滤器中预先加入大约20 ml的无菌0.9%氯化钠溶液,再吸取1 ml的试验菌液(50~100 cfu/ml)到过滤器中,过滤。再用100 ml无菌的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1次,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预先制备好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或虎红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培养方法同试验组。 ③供试品对照组:方法同试验组,但不加试验菌液。 ④稀释剂对照组:方法与试验组同,其中供试液用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代替。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 表1各试验菌株的回收率 略 从表1可知,在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试验组的菌回收率均不低于70%。可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方法检查硝酸咪康唑搽剂的细菌、真菌及酵母菌数。 2.3.2控制菌检查方法验证 ①试验组:取供试液10 ml到薄膜过滤器中, 用无菌的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3次,每次100 ml, 并在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50~100 cfu的试验菌(验证铜绿假单胞菌时,试验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冲洗后取出滤膜放入预先制备好的相应培养基中,依相应控制菌检查法检查。 ②阴性菌对照组:方法同试验组,试验菌改为50~100 cfu阴性对照菌(2个控制菌验证的阴性对照菌均为大肠埃希菌)。 ③菌液组 :在过滤器中预先加入约20 ml的无菌0.9%氯化钠溶液,在吸取50~100 cfu试验菌到薄膜过滤器中,用100 ml 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1次。冲洗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预先制备好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置(36±1)℃培养48 h,记录活菌数[5]。 3次平行试验结果一致,试验结果见表2。 表2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验证结果 略 从表2可见,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ph7.08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溶液作冲洗剂检查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成立。 3讨 论 硝酸咪康唑搽剂为广谱抗真菌药,主要含有硝酸咪康唑、乙醇和二甲基亚砜等成分,对皮肤癣菌、念珠菌等有抗菌作用,对某些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中国药典》2005版规定,对药品在微生物限度检查时,其方法应通过验证,以确认供试品的抑菌活性已被消除而保证检查方法的可靠性。从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研究可见,选用薄膜过滤法联用0.1%吐温80?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作冲洗剂来检查本品的细菌数、真菌、酵母菌数及控制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有效,在细菌总数、真菌及酵母菌计数实验中,试验菌回收率均能达到7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实验,试验组呈阳性反应,阴性菌对照组呈阴性反应。本文结果可为同类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提供科学的依据。 微生物论文:浅谈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多媒体课件教学、运用恰当的比喻、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归纳总结、加强综合应用的训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课堂教学质量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其他基础课和临床课联系紧密。医学微生物学所研究的对象体积微小、内容琐碎复杂;而免疫学内容大多是深入到分子水平、概念多、抽象、前后章节内容环环相扣、逻辑推理性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难度较大。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1 修订部颁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更符合临床实际 修订部颁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相对于新版教材和临床实际显得有些落后,我们与临床教研室经验丰富的教师经过反复研究,对原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删去免疫学应用中的补体结合反应、增补补体mbl激活途径;根据认知规律按抗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免疫学应用的顺序进行讲解。微生物部分将以前要求掌握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改为了解内容;将奈瑟氏菌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密螺旋体属等内容改为掌握;增补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霍乱弧菌o139、朊粒等较新的内容;增补新发现的“超级细菌”内容;结合学生大多来自农林牧区的特点,特将布鲁菌属、森林脑炎病毒作为掌握内容。修改后的大纲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删繁就简、循序渐进,力求教学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 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兴趣 近年来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差,中专所学知识内容与初中不同,内容多而深。因此,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而这些又是促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兴趣低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讲绪论和新的学习内容时,我都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微生物及免疫学的发展简史、补体、革兰氏染色等内容时,就以微生物及免疫学科学家(列文·虎克、革兰等)的真实事迹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介绍主人公当时发现问题的背景,遇到过哪些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得出什么结论以及有何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ⅰ型超敏反应一节时,笔者导入一些人(身边熟悉的老师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因冷热、接触某些食物、花粉、紫外线等过敏;母亲因接触了婴儿含有青霉素的尿液而使其过敏性休克而死亡的案例;我又讲授蚕豆过敏症、面食过敏症、蘑菇过敏症等的临床表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授课效果相当好。 授课内容紧贴生活实际,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消毒灭菌这一节内容时,在煮沸的水中加入小苏打,不仅提高杀菌力,又可防止金属器械生锈。就湿热和干热哪种消毒效果好进行讨论,让同学们以日常生活体会(移动热物品时用干手巾还是湿手巾、皮肤容易被水蒸气烫伤)进行总结。 在教学中选择能突出微生物及免疫学重要基本理论的临床问题,这样就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与乏味,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输血时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交叉配血实验、儿童及解放军等易受伤人群感染破伤风后如何治疗、治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为什么人对同一种疾病的抵抗力不同等等。 3 按照免疫应答的过程,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授免疫学基础部分 例如在讲抗原时就采用了如图3—1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抗原及相关内容,而且对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和免疫应答过程有了初步认识。在讲授免疫细胞、免疫分子、mhc及免疫应答时则采用图3—2流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免疫学的分子水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较轻松地就掌握了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免疫应答等复杂内容。 4 科学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广泛,越来越体现出其卓越的性能,针对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的内容抽象、较难理解特点,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合理配合,能将抽象的变为直接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繁杂的变为简单的,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观察及思考能力,也便于学生对免疫学结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深刻理解,而且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段的讲授、k细胞的adcc效应、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艾滋病临床表现等。 5 运用恰当的比喻,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在讲授免疫系统时,将中枢免疫器官(骨髓与胸腺)比作是t、b细胞“革命圣地延安”,t、b细胞在此发育分化成熟,并学会了“认清敌我”(识别)的本领后离开,到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等)开展工作,并不断巡视(淋巴再循环),一旦出现(衰老死亡和突变的细胞、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侵入)情况,t、b细胞立刻识别并在接收到“鸡毛信”(双信号)后分化增殖为效应t细胞及抗体,它们再“招兵买马”(淋巴因子、穿孔素、颗粒酶、补体、吞噬细胞、k细胞等)形成庞大军队以不同方式去“歼灭清除敌人”。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好比“钥匙与锁”的关系,“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将补体激活酶促级联反应比作“多米诺骨牌效应”。 6 在免疫学理论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 医学免疫学知识连贯性很强,前后章节内容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免疫学结构体系是学好免疫学的基础。否则学生就会对免疫学的普遍反映是枯燥、难理解、难记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讨论,要把前面部分所学习的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有机地运用于对各种免疫机制(如抗原识别机制、抗体免疫效应机制、ctl/nk/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各种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及防治的原理)的学习和领会中去。更要注重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临床应用某些抗生素及抗体制剂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样避免或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为什么要做组织细胞配型?这样学习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反过来促进、加深学生对免疫学的认识理解。 7 加强综合应用的练习,注重归纳总结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学苦练。练习的意义在于检验自己,对学习形成反馈调节,提高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做练习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认识中的片面和错误,检验学习的效果,同时又是一种将所学书本知识加以运用以解决问题的实习机会。教师通过学生做练习,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到真正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横向比较,在深层次上掌握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如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补体活化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及mbl途径的区别、tcr与bcr的区别、mhc—ⅰ和mhc-ⅱ类分子的区别、病毒与细菌的主要区别、致病性葡萄球菌与链球菌在致病因素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各有何特点?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等。通过总结学生们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更好地记忆,从而学好微生物学及免疫学。 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兴趣,把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优势,采用启发式教学,深入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提高。 微生物论文: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浩然,牛小宇,刘春生 【摘要】 植物体内大量分布的微生物对植物产生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那些有益的影响可对植物的生长及活性成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甘草作为一种大宗中药,其栽培品的质量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甘草有益微生物对提高甘草的品质有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起到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甘草; 内生菌; 根瘤菌; 菌根真菌 甘草是豆科甘草属(glycyrrhiza)植物,其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市场需求量大。近年来,随着野生甘草资源的急剧减少,且国家明令禁止采挖野生甘草,使甘草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对甘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及栽培甘草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人工甘草种植面积的逐年加大,提高甘草的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植物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促植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提高植物固氮性能,促进植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加强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寄主植物健康生长。因此本文就近年来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有指导意义。 1 甘草内生菌的研究现状 内生菌是指一生或至少一生中的某个阶段能进入活体植物组织内,并且不引起明显组织变化的真菌或细菌[1,2]。1993年,strobel等[3]从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 nutt的树皮中分离出二百多种微生物,其中有一株内生真菌taxomyces andreanae能产生紫杉醇,这一研究结果引起学者对内生菌的广泛兴趣。目前,人们已经从长春花、千层塔、银杏、厚朴等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内生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有学者对甘草内生菌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内生菌对甘草产生一系列作用。宋素琴等[4]对采自新疆的健康野生胀果甘草不同组织中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并纯化得到149株细菌和2株真菌,鉴定得出149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2株真菌分属于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有学者发现内生菌可通过拮抗病原菌促进甘草生长。饶小莉等[5]从乌拉尔甘草健康植株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到内生细菌98株,并采用平板对峙方法筛选出6株菌株,其对植物病原菌有明显体外拮抗活性,鉴定这6株拮抗菌株分属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paenibacillus ehimensis。龚明福等[6]采用无菌操作技术从野生健康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根、茎、叶、种子、根瘤等组织中分离出内生细菌(endophytic bacteria)125株,其中31株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这31株内生细菌分属于气芽孢杆菌属(aerobacillus s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黄单孢杆菌属(xanthomonas sp.)、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sp.)、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另有研究发现,从甘草中分离的有些内生菌还可产生活性物质。韦革宏等[7]从乌拉尔甘草和光果甘草中共分离得到68株内生菌,从中筛选出一个来自乌拉尔甘草的菌株mesorhizobium sp. ccnwgx022,从该菌株发酵液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十八烷酸内酯rhizobialide,是第一次从内生菌中得到此类物质。另有学者研究了内生菌在甘草不同部位及不同月份的数量变化趋势。林世利等[8]分离出不同月份苦豆子、骆驼刺、苜蓿、铃铛刺、甘草不同部位的内生细菌,研究阿拉尔地区豆科植物内生细菌种群动态。结果显示5月份的苦豆子和甘草植株、8月份的苜蓿植株、9月份的铃铛刺和骆驼刺植株的内生细菌的种类最多。内生细菌种类的分布规律依次为苦豆子中叶>茎>根>种子>花,苜蓿中根>叶>茎>花>种子,铃铛刺中茎>叶>种子>花>根,骆驼刺中根>茎≥叶>种子>花,甘草中茎>根>叶>种子>花。5种豆科植物生长期中总带菌量平均值在各个月份变化趋势不同,并且各个月份的带菌量处于交替变化之中,说明不同月份5种豆科植物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同种豆科植物不同组织部位的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有差异。 2 甘草根瘤菌的研究现状 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根瘤菌分快生和慢生两种类型,为化能异养菌。目前有学者已经从甘草中分离得到根瘤菌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 目前对甘草根瘤菌的研究多体现在根瘤菌的分类上。杨雪颖等[9]通过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68株甘草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和抗逆性分离研究,发现1个新类群和1个具有较高抗逆性的菌株。对新类群的中心菌株ccnwgx022和高抗性菌株ccnwgx035进行16srdna全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ccnwgx022和ccnwgx035与中慢生根瘤菌属内参比菌株的16srdna相似性分别大于96.8%和98.3%,判定它们均属于中慢生根瘤菌属。谷峻等[10]采用表型数值分类、16s rdna pcr-rflp分析和box-pcr指纹图谱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北方地区的甘草根瘤菌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供试菌株在数值分类聚类分析中约85%的相似水平上产生2个表观群,有11株菌未与已知参比菌株聚群。16sr dna pcr-rflp分析表明,供试的20株菌共产生14种遗传型,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box-pcr指纹图谱分析进一步证明与甘草共生的根瘤菌的基因组也具有多样性。由此得出结论:在中国北方地区与甘草共生的根瘤菌在sinorhizobium、rhizobium和mesorhizobium属中均有分布。 3 甘草菌根真菌的研究现状 菌根是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大部分属担子菌亚门,小部分属子囊菌亚门。菌根真菌与植物之间建立相互有利、互为条件的生理整体,并各有形态特征,这是真核生物之间实现共生关系的典型代表。根据形态和解剖学的特征,又把菌根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两大类。有学者对甘草菌根真菌进行研究发现菌根真菌可促进甘草的生长。饶小莉等[11]分离了甘草的va菌根,并用三叶草进行单孢繁殖,将繁殖后的菌根真菌回接甘草,结果发现接种了菌根真菌的甘草植株笔长、根粗、茎叶干重和根干重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均比对照显著增加,并且不同处理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同,得出结论接种va菌根真菌显著促进了甘草的营养生长。jingnan liu等[12]用两种am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与glomus versiforme接种甘草,结果显示接种的甘草相对于对照组在生长的早期和晚期有显著提高,叶摄取磷的量比对照组多,并且根中甘草酸的浓度有所升高,但根部氧化酶活性相对降低了,由此得出结论接种am菌根真菌有可能成为提高甘草药用价值的有效途径。 4 甘草其他微生物学相关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甘草微生物学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谢毛成[13]利用发根农杆菌的ri质粒,以光果甘草种子胚萌发形成的实生苗不同部位为外植体,成功诱导出光果甘草毛状根,并利用tldna中rolc序列中的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对光果甘草毛状根进行了分子水平的鉴定,并利用理化手段对毛状根转化后产生的冠瘦碱进行了薄层定性鉴定,从不同水平上证实了光果甘草毛状根核基因组中已整合了外源ri质粒的t-dna片段。燕飞等[14]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对药用植物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 bat)进行转化,诱导其产生发根。在发根诱导过程中,分别用不同菌液浓度、不同浸染时间对胀果甘草子叶、胚轴进行转化处理,统计、比较各条件下的发根率,结果表明,用稀释2倍的菌液浸染子叶8 min时,发根诱导率最高,为56.49%。何晨等[15]用一株产β-葡糖醛酸酶的菌种hc-12对甘草进行液体发酵转化。通过对菌种复合诱变以及应用系统数值化及灵敏值系统调控技术优化了发酵工艺,把甘草中不足0.1%的甘草次酸的含量提高了20倍以上。经过柱层析及hplc及1h nmr鉴定分离得到了甘草次酸纯品,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发酵甘草于未发酵的生品对照甘草具有抗炎活性和镇痛作用显著性效果。 5 小结 内生菌对甘草的有益作用体现在:①内生菌有促进甘草生长作用,内生菌可与病原菌竞争营养或直接产生拮抗物质而抑制病原菌,从而促进甘草生长。②有些内生菌可产生活性物质。③内生菌在甘草不同部位及不同月份的数量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另有研究表明,内生菌能产生与宿主相同的活性物质[3],王兴红[16]推测内生真菌可能与中药的道地性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成果对于甘草内生菌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根瘤菌对甘草的有益作用体现在:根瘤菌能够通过与甘草共生,引起甘草根部或茎部结瘤,将空气中的n2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nh4,从而为甘草提供氮素营养,促进其生长。 菌根真菌对甘草的有益作用体现在:甘草和菌根真菌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它们之间可以交换各自所需的物质,甘草借助菌根真菌吸收水分、养分和生长促进剂,而菌根真菌也从甘草中摄取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糖分和其它有机物。菌根真菌是根系的延长和扩展,且比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大得多,可促进甘草的营养生长,提高甘草的药用价值。 微生物转化对甘草的作用体现在:对甘草进行微生物转化,可提高其有效成分含量,用药效果可得到提高。 总之,微生物是个潜力巨大、尚待开发的资源,对甘草相关微生物进行研究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提高甘草的质量,对于中药的可持续发展也将起到重大作用。 微生物论文:浅谈互动教学为核心的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微生物 实验 互动 研究 论文摘 要:环境微生物实验是环境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文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基础,提出了以“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实验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实践经验,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与体会。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并在研究微生物学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注重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课程[1]。环境微生物是微观的、肉眼看不见的,需要抽象思维,总体而言枯燥乏味。所学知识虽与专业相关,但学生尚未接触科学研究,所学内容离日常生活较远,学习目的性大打折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与其他专业的微生物课程类似,在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一定课时量的实验教学,以其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例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等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技术在环境污染处理等生产研究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对整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因而,微生物实验教学也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调配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及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且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学生,一直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问题。本文根据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为中心思想的教学方法,以其为进一步提高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提供系列应对策略。 1 先立观念 微生物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不同,其研究对象是形体微小、分布广泛、无处不在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尤其是在进行某种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技术是整个实验的重点。尚未接触微生物学实验的学生不能深刻注意到与其它学科实验的差异。其它学科实验的操作是在开放的空气中进行的,而微生物学实验尤其是研究工作中,许多实验操作是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进行的,以保证不受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在学生尚未养成不良实验习惯之前,就必须让其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笔者在第一次课堂上,就针对整个课程周期内的行为规范要求做一次详细说明,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术。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操作是规范的,什么样的操作会引起实验的失败。结果表明,缺少这部分内容的教育,在后面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无菌操作概念则相当薄弱。因此,我们强调先立观念。大学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微生物,在最初阶段就让学生知道整个课程的基本规范,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2 互动教学应贯穿整个实验教学 常规的实验教学,通常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即,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各自分组按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此处,教师的课前讲解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前提与基础,是学生是否能充分理解本次实验流程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工作者十分关注如何能提高教师讲解的效率以扩大学生的理解[2]。笔者发现,若将互动教学法引入到实验课中,同样十分有效,它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实验课的互动教学法是以何形式出现的呢?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问答式”、“答问式”、“师生讨论启发式”、“实验结果展现”、“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1)“问答式”与“答问式”。“问答式”即在讲完实验理论后由教师针对本次实验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然后由学生回答。如“细菌涂片制备与染色”实验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步骤等。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的效率,还能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可针对学生不懂之处解答;“答问式”则通常在“问答式”之后,即要求学生针对实验提出若干个问题,由教师回答。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生往往会带着疑问进行实验操作,直至出现问题后才会找老师解答,或甚至不问。而这种情况对于实验操作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培养学生在实验前把整个过程弄明白,不留疑问的进行后面的实验,是教师们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笔者发现,从第一次课程点名鼓励提问,到后面几次课的踊跃提问,宽松的互动问题环节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其中有很多问题是教师认为比较简单的一些操作,所以先前并未讲解透彻,而学生却一知半解。当他们提问后教师解答,则能让整个实验的进行事半功倍。因此,让学生习惯并喜欢“答问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方法。 (2)“师生讨论启发式”分两种形式,即口头和书面形式。口头形式通常在课内完成,即在学生在实验期间,与老师的交流。如此,使学生学到较多实验知识与技巧。并且,教师可在下课前集中讲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纠正学生常见的习惯性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书面形式,则是要求同学在完成课内的实验操作后,实验报告除了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和思考题外,还应有相应的分析和讨论。以往,学生撰写报告往往把实验原理、材料、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等简单地罗列,未能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解决方案的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尤其是鼓励将操作步骤以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而非从资料上抄下来大段大段的文字。此外,鼓励其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对于实验取得与预期相符结果的,分析成功的关键和经验。对于未取得预期结果的,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对于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教师在批阅过程中逐一点评。笔者在评阅实验报告时常遇到以下内容:“本次实验失败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培养基制备时琼脂浓度过低”;“这次实验我们成功分离到了纤维素降解菌”。这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与想法,能促进今后课程开展的及时改进。 (3)“结果展现式”应用的典型例子就是在“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菌形态观察”这一实验。这个实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对各种微生物细胞的基本形态特征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笔者所在教学实验室建立了一个互动实验室平台,即教师显微镜下的视野能直接投影到大屏幕让全体学生看到,每组学生用的显微镜视野也能切换到大屏幕上去。如此一来,所有同学都能看到老师做的微生物装片情况,各组之间的情况大家也一目了然。在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时,学生对看到显微镜下的物体常有误认。实验中,常常有学生把杂质当作了细菌细胞,需经过老师的指点才能看到了真正的细菌细胞。在互动教室中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对每一个成像进行分析辨认,从而轻松让每一个学生看到各个小组制作的真实菌体。另外,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会就实验现象差异进行讨论,交流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笔者曾对学生做了调查,90%以上同学都十分认可将自己的实验成果与全班分享。 (4)随着科学的发展,理论部分的教学已离不开多媒体教学,但实验教学大多数仍保持着固有形式,如板书等。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准确生动地将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介绍给学生,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即每次课程均会播放一段教学视频,如“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玻璃器皿的包扎”、“细菌的接种”、“革兰氏染色”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示范,可以让学生更为形象的了解微生物操作技术的细节要求,培养出微生物操作技术更为扎实的学生。或者在“污水中常见微生物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后拍摄照片视频录像,并对影响资料进行标注,如添加标尺、调节曝光时间等,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来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将实验课程教学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应逐渐成为当前形式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3]。 3 实验教学与科研教学的关系 3.1 验证性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结合 微生物实验课的开设大多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设置相对应的实验。实验项目来自实验指导书,书中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都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说明,所做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学生只需照做,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即可。整个过程缺少了能让学生好好动脑思考的环节。虽然,实验项目的选择都是从众多实验中筛选出来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但大多是相对孤立的,学生会搞不清实验一和实验二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没有学的必要。如果,教师将其中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串联,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后,适当安排一些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参考实验指导书和相关的期刊,分组写出试验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具体指导,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所需器材的准备等。同时,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观察结果时互相交流讨论。如“污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这一实验中,可告诉学生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750.12-2006中的多管发酵法,由学生自行去网络资源中查找具体的资料,制作实验方案,由教师审核后开展实验。 3.2 研究性与开放性教学的循序渐进 虽然,上述研究性实验项目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设计能力,但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还可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即3~4个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选择某位专业指导老师,开展一个结果未知的研究项目,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真正结合[4]。如“化工废水中某降解菌株的筛选分离”、“水体藻类对某化合污染物的响应研究”等。课题组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指导教师随时对实验过程中的技术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和把关。教师除平时进行指导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便于指导教师详细掌握各组的实验进度、存在问题等,并指出努力方向。实验结束时,每名学生写出正式规格的实验研究论文,由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备案。 总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在普遍实施,我们针对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的一些“互动”改革,仍是初步探索,期望能对进一步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微生物论文:试论“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的改进 摘要 针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这个实验在教学中开展出现的几个问题,对实验方案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以期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分解作用 实验改进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新课程标准中设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实验的角度去探究土壤中落叶等物质的消失源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笔者经调查发现,浙江省新课程实施两年以来,开展该实验的学校寥寥无几,多数一线教师反映该实验周期长、实验现象不明显,而更主要的是大多学校不具备实施该实验的设备装置,鉴于此,下面设计了该实验的3个改进方案,以供大家参考。 1 改进方案一 草莓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本实验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土壤不做任何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经过高压灭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所选用的草莓都要进行彻底灭菌处理。 (1)实验材料:土壤、草莓若干(可根据季节自行选择其他水果)、70%的酒精、升汞。 (2)实验器材:无菌操作台、高压灭菌锅、泡沫碗、铲子、培养皿、镊子等。 (3)实验步骤: ①采集土样。选取适量较肥沃的土壤等量分装于两个泡沫碗中,做好标记备用。 ③土壤处理。将其中的一碗土壤用报纸包好,同培养皿、镊子等一起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20 min(实验组)。另一碗土壤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对照组)。 ③草莓处理。将所选用的草莓用70%的酒精进行10 s消毒处理,并用升汞进行20 min灭菌,最后用无菌水洗3-4次,杀灭草莓表面的微生物。 ④将灭菌处理后的草莓分别埋人两盒土壤中(深3-5 cm),并将2组实验材料放入无菌培养室(注意:实验组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⑤隔天观察草莓的腐烂程度,并对其进行描述,得出实验结果。 (4)实验结果:实验第3 d对照组开始腐烂,第5 d实验组个别草莓开始有变化;第7 d,实验组个别草莓有一定程度腐烂,对照组几乎所有草莓都有不同程度腐烂。 (5)实验结论:对照组与实验组除了对土壤的处理不同,其他条件完全一样,实验结果不同,说明未经灭菌处理的土壤中确实存在使草莓发霉的微生物。 2 改进方案二 面包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本实验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土壤不做任何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的土壤要经过处理(在微波炉里加热10min),以尽可能地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面包要在微波炉里面进行灭菌处理。 (1)实验材料:土壤、面包。 (2)实验器材:微波炉、泡沫碗若干、报纸、铲子、镊子、锥形瓶等。 (3)实验步骤: ①采集土样。选取适量较肥沃的土壤等量分装于8个泡沫碗中,做好标记备用。 ②土壤处理。将其中的4盆土壤用报纸包好同镊子等一起放入微波炉灭菌20 min,该组为实验组。另4盆土壤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作为对照组。 ③面包处理。将新烤的面包切成若干大小相等的块状,放在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放到微波炉里加热,进行彻底灭菌处理,杀死面包中含有的微生物。 ④灭菌处理后的面包分别埋入8碗土壤中(深3-5cm),用报纸将泡沫碗包好,并将2组实验材料放入无菌培养室(注意:实验组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⑤隔天观察面包的腐烂程度,记录实验结果,一周后,实验组面包完好,而对照组面包发霉。 (4)实验结果:实验第8 d对照组开始发霉,第10 d对照组面包上长满了长长的“毛”,而实验组完好。 (5)实验结论:对照组与实验组除了对土壤的处理不同,其他条件完全一样,实验结果不同。这说明未经灭菌处理的土壤中确实存在使面包变质的微生物。 3 改进方案三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本探究实验将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探究和对淀粉及还原性糖的鉴定较好的结合在一起,既能完成新的探究实验,又能对必修1中的重要实验“鉴定淀粉和还原性糖”起到很好的复习作用。 (1)实验材料及药品:土壤、淀粉溶液、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 (2)实验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烧杯、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酒精灯、电子称等。 (3)实验步骤: ①将取自农田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②取两只锥形瓶,编号a、b,放入等量(约30ml)淀粉溶液,高压蒸汽灭菌20min。 ③在a锥形瓶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实验组),b锥形瓶中加入30 ml无菌水(对照组,需无菌操作),分别用牛皮纸封口(隔菌通气)。 ④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 d后,分别取a、b锥形瓶中的溶液5 ml,各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a1、a2、b1、b2。 ⑤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酒精灯上加热2~3 min。 ⑥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实验结果:1周后,a1中加入碘液仍为紫色,b1中加入碘液变为蓝色,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酒精灯上加热2-3min没有变化;2周后,a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酒精灯上加热2-3min,变砖红色,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酒精灯上加热2-3 min仍无颜色变化。 (5)实验结论:对照组与实验组除了对土壤的处理不同,即所得的土壤浸出液成分不同,其他条件完全一样,实验结果出现不同的颜色,说明了未经灭菌处理的土壤得到的土壤浸出液中存在某些微生物,使得淀粉被分解成为还原性糖。 4 总结 方案一选择草莓作为材料,周期短,效果好,但有季节限制;同时本方案灭菌效果彻底,但对实验仪器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适用于实验设备条件较好的中学。考虑到有些学校实验设备条件有限,没有高压灭菌锅、灭菌台,所以方案二选用微波炉来灭菌,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容易获得,适合实验设备条件一般的中学;同时本方案选择面包作为材料周期较长,但面包价格便宜,且没有季节限制。教材对方案三没有说明加入淀粉糊的浓度和量,以及所加淀粉糊在7 d后是否完全被分解,没作鉴定说明,这将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本文在教材方案基础上针对性的对其进行改进,并增添了鉴定实验,使得实验更加严密,提高了可操作性。 微生物论文:关于高职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微生物课程是生物制药专业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许多课程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从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入手,对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进行分析,阐述了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007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践 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重视第一次课设计 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1∶1。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改革实践考核制度 在对本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的同时,我们对其考试制度也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考试为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核并重的新型综合考试制度。使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之比达到1∶1,其中实验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口试、笔试为辅。同时,坚持平时表现与考试考核并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即按照平时考勤、提问和作业成绩占总成绩20%、理论考试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操作考核、实验课表现、实验报告等)各占40%的分配比例进行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从而使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既符合高职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观,又实现了考试过程的全程化和考试手段的多元化;既增加了考试的灵活性,又调动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2008年和2009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生物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两届生物技能大赛活动中(含微生物操作技能竞赛),我院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分别获得了团体一等奖一项、个人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的好成绩。
浅谈医院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研究论文 【关键词】教育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卫生知识教给群众,培养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对公众保健的责任感,从而纠正不良习惯,和排除不良因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及增强自我保健和家庭保健的能力,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是人们对健康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健康不仅指没有躯体性疾病,还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通过文献学习和长期工作体会,笔者现提出以下几条见解,望与同僚们共同努力。 1利用医院优势、重视宣教工作 医院是医疗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实力机构,在健康教育方面有它独特的有利条件。有住院及就诊的患者,他们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又有一定的受教时间,医院可根据防治工作的实例、卫生防病统计数字以及流行病调查结果充实宣教内容。医护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树立可依赖的保健威信,医院有检验、化验、治疗、护理技术作为后盾,受教育者可以得到健康验证及咨询服务,因此利用医院的有利条件开展健康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护理学扩大了内涵,它不再局限于对患者的护理,如今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防止病残等都已成为我们护理工作的新课题。这就要求在医护人员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习、讨论,制定出各种疾病详细全面的宣教内容,要求每位护士做到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期间的不同时期,根据患者的情况及需求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增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切实做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 2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让患者达到知、信、行 知,让患者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检查治疗的目的及护理要点。信,护士用丰富的知识帮助、指导患者,让患者感到护士可信。行,利用护士的影响力指导患者,让患者将护士传授的知识付诸行动[1]。 健康教育的作用可以降低患者的焦虑状态,患者对疾病的陌生紧张心理,特别是需要手术的患者,护士应根据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教育,讲明各种检查治疗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让患者在住院期间许多护理活动需要护士与患者共同完成,如手术前的体位练习、手术后的功能锻炼、有效的咳嗽方法等,都需要患者在护士指导下完成。因此,护理活动中护士与患者应形成指导、参与、合作这种新型的护患关系,而不是单纯地帮助患者去做,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活动。很多患者患病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一旦病情稍好就认为痊愈了,就不注意休息,不接受治疗,造成病情复发,甚至引起其他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各自患病的特点、如何治疗和各种注意事项,是避免疾病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 3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疾病可以转化为躯体疾病和精神方面的疾病,向患者讲解健康心理内容,不仅可以纠正不良的个性,人际交往障碍,在如何掌握情绪的释放与控制以及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等方面更有重要作用。根据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定义,指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忍耐力有很大关系;心理健康与否,重点表现在一个人的性格、世界观、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具有坚强、稳定、外向心理特征的人,不易患精神方面及其他方面的疾病;而敏感、脆弱、内向心理特征的人易患精神方面及其他方面的疾病[2]。因此让患者知道什么是健康心理,克服、消除不健康心理状况,配合治疗和发动他们主观能动性对疾病的治疗都是很有利的。 4合理进行健康教育 护士应了解患者的人生观,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应合理评估患者的健康知识,对健康知识缺乏或知识不足的患者,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与指导。 教育方法可采用语言教育、宣传科普知识、示范教育等,以求达到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语言教育是最直接、最简捷、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它较少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层次低的患者最适合语言教育。因此,护士要掌握交流技巧,随机进行教育,可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编写相关宣传材料,绘制一些宣传卡、手册、板报等,使患者随时接受教育;护士还可以向患者做演示,如手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有效的咳嗽方法以及某些特殊体位的锻炼等,教给患者正确的姿势,训练过程中出现不适感的处理与预防并对患者训练频率做出要求。要达到宣教目的,必须对患者真诚相待,耐心负责[3]。 总之,健康教育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在实施健康教育中要强化护士对患者的教育意识,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中,对患者的教育做到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达到健康教育目的,使现代型的护理模式能得到根本性改观。 浅谈医院健康教育:基层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护理健康教育基层医院 论文摘要:了解基层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以及基层医院中影响护理健康开展的诸多因素,如护士自身素质低、知识水平不足,施教过程中的单一化、形式化,缺乏主动与病人沟通,科研意识不强缺乏拓展精神等方面,分析讨论并采取相关措施。激发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重视人的因素,给予人文关怀,提高护士地位和待遇,督促护理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增进与病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注重信息反馈,密切护患关系及互动作用,避免和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疗健康事业和护理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护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大分支。是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护理教育和护理干预。它不仅包括一般的公共卫生常识,还要向病人解释疾病的病源机制、治疗及护理知识,包括用药知识、药物的作用、适应症、副作用等,并对病人进行心理卫生教育,病人及家属住院后的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有关知识指导,是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基层医院由于受教育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限制,护理健康教育是很难深层次开展。如何推行这项工作呢?就必须明确目的,正确认识其涵义,并用各种形式和方法,通过角色作用和角包转换及相关学科的参与来促进护理工作的深层次开展。 1护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涵义不清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学科的应用学科。它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系统,在理论和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可参考的护理文献和书籍比较少,缺乏系统的护理健康教育理论和能力培训[2]。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护士针对病人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意义的卫生宣教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主要参于普及卫生知识,接受对象比较泛化,不存在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价。而护理健康教育是将普及卫生知识向建立健康行为转移,向人们提供健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和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带有一定的治疗意义,使个人、群体面对促进健康和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时,有能力作出决择,消除和减少影响健康的因素。 1.2护理自身素质是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护士本身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特别是基础理论和技能,每天都以完成临床治疗和护理为指导思想,没时间和精力对自己所做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研究,科研意识不强。另外护士因人员少,外出学习和参观的机会较少,信息来源不足,又缺乏主动捕捉信息和收集信息的意识。 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角色认识不够明确,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了解和认识不足,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以口头方式、宣传资料及墙报的方式向病人传播。只注意向病人灌输,忽视了健康问题的反馈,因而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 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缺乏个性化教育,语言亦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不能主动与病人沟通和互相交流,健康教育时机把握不当,使其流于形式,只是单纯的完成任务,没有形成护患互动的作用。导致护士的工作中不能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解决因健康问题及环境改变所出现的情况,从而影响了病人的康复。 1.3其它因素领导重视不够,相互系统支持不当,以及病人因素间接影响护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医院领导的重视、支持和相互科室的配合,才能使护理工作实施完成。因为护理教育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否则这项工作将停留在卫生宣教的层次上。基底医院的病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护士在医院的从属地位,患者缺乏理解和信任,医患纠纷的增多,法律意识的增强等等,都对护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2.1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的整体护理,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观念转变,调动和促进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对病人及家属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水平,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有能力进行决择,同时注意各种信息的反馈、评估不断总结和完善,这对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2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制约护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健康教育培训方面整体水平不高,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护理骨干较少,而护理健康教育又是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对其实施,并对实施的过程、效果进行评价。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操作,能在短时内掌握和应用。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逐渐调整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使他们的专业知识、人文科学、沟通技巧、交流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并通过板报、录相、计划性教育、随机性教育、书面教育和问答式、示范示的方法,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不同的个体、病种在疾病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 2.3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以及相关科室的配合医院领导是医院各部门的管理核心,只有取得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相互专业人员的配合,参与查房,了解治疗方案,制定相应计划,护理工作才能更加完善、提高。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正确对待护士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时,及进对护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尽责尽力,尊重关心病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护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护理质量,从而促进医院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讨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及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不生病,而且有很高的生活质量,这对我们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医患双方都在寻找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凭经验进行护理实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强化健康教育服务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避免医疗纠纷,努力创造条件,使护理实践逐步跟上时展的需要。 浅谈医院健康教育:校医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 1校医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1国家政策的支持 2005年1月颁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政府从国家层面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工作,要求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各部门都要主动承担起一部分心理担子,形成全校全员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1.2心理学的高度发展 国外心理学蓬勃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国内心理学近期发展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距今已有30多年。现代的世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学术交流,知识传播,思想碰撞方兴未艾。心理学在国内已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学本科专业,心理学硕、博士点。无心理学专业的学校,也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大学生善于了解新事物,吸收新知识,心理学作为一门蒸蒸日上的,符合人心理需求的学科自然受到大学生青睐,愿意去了解它。 1.3社会对心理学的认识革新 以往把心理等同于神经病,正是最近心理学的极大发展,人们对心理学认识才更客观。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通过这些心理研究成果更好的指导人,帮助人。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骑车通过一条两边都是浅沟的窄路,人心理本能的潜意识对话就是不要掉到沟里,最后你还是骑到了沟里。为什么?因为人的注意具有专注性,当心理想不要掉到沟里,你的注意就会关注到“沟里”二字,专注“沟里”,就进“沟里”。当知道人的注意有这个特点,我们把心理潜意识的对话改为“我要顺利通过路面”,结果就完全不同了。社会上不仅善于用心理知识服务自己,还对心理咨询有了更深入认识,不再片面的认为有神经病的才需要去心理咨询,懂得心理咨询乃是心理咨询师通过和来访者商谈、讨论,帮助、启发和教育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科学。心理咨询是全民的精神享受,任何人任何时候,只要你需要都可以寻求心理帮助。通过心理服务,可以排解心理困扰,获得心理舒适,提升幸福感。总之,社会大众已经能够接受心理学。作为在校大学生,高知识分子,更是渴望心理学能够帮助自己。 1.4心理学服务有效性 目前人们体会到了心理学服务的“甜头”,社会各行各业大兴心理学之风。依据心理学人职匹配理论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公司企业招人要加考心理测试,以招到人合岗位的员工;就连教师资格证面试通过后都要加试心理测试,以供发放教师资格证参考;新生入学后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心理普查,筛查有问题学生,做好预防治疗工作。上海有很多心理总裁班、市长班等等,这些无不是为了通过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懂得更多的心理常识,在自己岗位上做到更好。作为学校校医院,若懂得一些心理常识,无不为工作锦上添花,前来看伤治病同学也会受益良多。心情好,病也就好了一多半。 1.5心理与生理的密不可分 万物皆有联系,联系只有远近之说。生理和心理是密切密不可分的。生理方面出了问题的人,其心理是难受的,不情愿的。所以说生病的人外显是体征不正常,内隐的是情绪化。看病不仅是症状消失,还有情绪得到安抚,一般医生大都是通过开药打针使症状消失,通过简单讲解疾病使情绪得到安抚。若通过一些心理学方法(共情)和病人简单聊几句,情绪可以得到更好安抚,身心愉悦许多,疾病自然好的快些。其次,很多疾病都是心理原因引起的。比如消化性溃疡大都是反复的精神刺激或长期的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功能性痛经也是由于行经期精神过度紧张,对行经产生忧虑和恐惧而引起的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原发性行经疼痛。这些疾病就叫心身疾病。常见的高血压、偏头痛和支气管哮喘等都属于心神疾病。若医生能加以有效心理安抚,事半功倍。 1.6校医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证调查研究 为了解学生对校医院开设心理咨询室需求,特自编问卷进行调查。本调查在某大学随机发放问卷110份,有效问卷105份,有效率95%。其中男生40人,占38%,女生65人,约占62%;涉及全校28个专业;对心理学一点不了解的16人,占15.25%,近85%的学生对心理有所了解,自然也会催生对心理的需求。被调查对象中有55.24%的学生认为医生职责包括心理安抚,学生在去校医院看病的时候,有49.52%的同学存在心理需求。还调查了学生从入学以来去校医院看病,医生是否提供了这些额外帮助。医生“一直做到”为0%“,常常做到”占9.52%。当询问医生做些心理尝试是否有益于医患双方关系,只有5.71%同学认为无益,大部分都是认为很有益处的。校医院融入心理成分不仅是学生心理需求,更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善举。 2校医院开展心理工作途径 目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校医院是2个完全独立的部门,分属学生处和后勤保卫处。各自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工作,缺少相应的沟通配合。在大学生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需求下,若能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解决需求与供给矛盾,将大大提升培养学生的质量。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校医院合作开设心理门诊 心理咨询界一直在讨论心理老师是否应该主动寻找来访者,至今仍无定论。心理老师可以走到“潜在需求者”身边,以便他们需要时及时提供服务。校医院可开设一间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进驻轮流值班。学生在来看病的时候,正如前边所论,不仅仅带着疾病症状,还带着情绪来的。也许是疾病带来的痛苦;也许是自己遇到了难以启齿的事情,只言症状,不言产生症状的原因;也许是自己有心理疾病,但不敢走近咨询室,想通过吃药解决…若心理老师及时跟进,对医生来说事半功倍;对求助者来说,问题可得根治。本组学生都一定程度(非常支持占62.86%)上支持校医院开设心理咨询室。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在校医院开设了心理门诊,医院特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理专家定期来校医院坐诊,进行心理咨询及精神卫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在校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门诊,主要面向大、中学生以及社会各界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收到了较高的评价。 2.2校医院医生心理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校医院合作中关键的部分就是校医院医生对心理知识,尤其是心理治疗知识有一定认识,对谈话技巧有一定的掌握。求助者除希望医生为其看病治疗外,更希望能懂自己感受,能站在自己角度说话。如果医生满足求助者心理需求,其心理上也得到了治疗。校医院的医生可以通过自学心理学书籍、参加相关心理专题培训、同行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进修心理学学历或学位来达到对心理学了解。 2.3校医院转介 校医院医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具备一定心理咨询的特质(共情、关注、尊重等),他就可以在心理上予以一定帮助。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医生接待每位求助者时间很短,这就要求医生从求助者坐下就要掺入一定的心理交谈技巧。如有需要,可以适当增加交流时间。为防患未然对某些确需专业帮助同学,提议来访者可以去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就近的校医院心理咨询室,找专业老师聊聊。有些求助者可能就听从建议。(如果医生同意)有些喜欢和医生有私下进一步交流,这时候医生就需要运用已经掌握的心理知识进行帮助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或者医生可以事后与心理中心老师描述来访者情况,听取进一步帮助建议。医生要做到多倾听,多理解,鼓励其多运动,多找人沟通。 2.4校医院健康知识宣传时增加心理知识宣传 校医院是健康宣传的前线阵地,在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学生保健意识和能力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健康教育宣传的时候增加心理知识宣传。如具有选择性消极关注特质的同学,发觉自己饮食不好,就自认得了绝症,心情压抑,饮食更差,本来没什么问题可能真的最后出了问题。通过宣传,让同学认识到心理同等重要。养成阔达爽朗的性格,遇事沉稳冷静,待人友善亲切。 2.5校医院医生和心理老师互相交流信息 信息闭塞,易舍本逐末。可以通过例会的形式落实下来,心理老师分享最新心理动态(新的心理疗法、公布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情况)。校医院可以分享最近大学生常见生理或心理问题,供咨询中心参考或安排下阶段心理工作。“95后”的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依旧不容乐观。对其不仅要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校医务工作者,还需要全校的所有教职员工的通力配合。使他们保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最终达到人人关注健康,人人受益一生,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孙洪礼 单位:上海杉达学院 浅谈医院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研究 健康教育档案管理是现代医学模式下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长期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目前,大部分医院对于健康教育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档案的应用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不能在医院运营和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了解健康教育档案的内涵和意义,做好健康教育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对医院而言至关重要,需要医院领导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一、健康教育档案的内涵 所谓健康教育档案,主要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等途径,使个人或群体能够对卫生保健有一定了解,在树立健康观念的同时,能够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过程。而医院健康教育档案则主要指的是在医院开展各类健康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于医院未来发展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材料,这些材料记录了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于医院日后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二、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及其意义 文书档案、专业档案、照片档案和视频档案是医院每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档案资料。作为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活动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同时要在活动开展的同时,搜集各个阶段所形成的基础性资料,将其分类汇总后编入档案,然后按照材料的分类建立科学的检索程序,方便日后查找,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规范化管理。医院实施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实现档案资料的有序存放,不仅查找方便,而且还能对未来的活动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健康教育档案使用效率,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对医院的长足发展和进步都有直接影响。所以,做好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三、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一)建立科学的档案组织机构。就健康教育档案管理本身而言,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利用,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完成。所以,医院应该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建立科学的档案组织机构,为了提高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应该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长担任副组长,护理部、医务部、门诊部和客服中心等负责人为组员,从医院长足发展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健康档案管理,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制定完善的档案规章制度。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也不例外。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涉及的资料内容种类较多,而且信息量庞大。所以,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除了要将材料的收集时间明确规定,还要将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和收集人员进行合理安排。除此之外,在罚责一章中,还要对损坏、遗失档案信息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惩罚。这些具体化的规定可以为医院健康教育档案的收集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促使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善工作环境,更新档案设备。尽管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大部分健康教育档案信息都以数字信息的方式保存,但仍有部分纸质信息档案,这些档案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出现损坏。所以,改善档案库房的整体环境非常重要,对于纸质的档案应该注意防虫、防潮、防火、防霉等,对于声像资料档案还应该注意防止高温接触,以此来保证信息资料的完整性。除此之外,还要及时更新档案设备,确保设备的先进性,以此来达到预期的档案管理效果。 (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档案管理水平,所以,医院还要注重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定期开展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使其能够对档案管理各项工作了如指掌。同时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奖惩制度,将档案管理工作效果与管理人员的薪资挂钩。这样一来,便可以提高健康教育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档案管理效果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医院的长足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档案管理对于当前医院管理工作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管理部门若想从根本上实现规范化管理,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健康教育档案的内涵,认识健康教育档案对医院长久发展的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运营现状,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并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何锦辉 单位: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 浅谈医院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状况探究 1我国医院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1.1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时间我国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教育体系。从1994年我国引进系统化整体护理之后,健康教育作为系统化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开展。从最先开展的北京协和医院、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单位在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同时便制定了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并开展了健康教育的探索工作。1999年程金莲等[2:647]对山西省四所省级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83.8%护理人员已开展了健康教育,但从开展时间的调查看,回答刚刚开展的占25.1%,回答开展了3a者仅占19.8%,未开展者占16.2%。说明目前的健康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 1.2护士的健康观1999年黄津芳等[3:501]对东北三省10所中心医院护士健康教育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对护士的健康观调查设计了护士必须掌握的4个基本概念,即健康、疾病、健康教育、健康程序,回答正确率分别为85.6%、90.8%、77.9%、40.4%。由此可见,护士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比较清楚,但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尤其对教育程序的概念,有半数以上护士回答不出,提示加强护士健康教育概念的学习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1.3护士对教育角色认知情况黄津芳等[3:501]的研究(1999年)显示,虽然93%护士认识到获得健康教育知识是病人的权力,但在为病人履行教育义务方面,有1/3的护士持否认态度;内科护士健康教育意识的责任感不如外科护士强(P 0.01)。说明护士对教育角色的认知不够全面,教育意识比较薄弱。 1.4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职能国际护士学会在1997年批准修改的《国际护士道德守则》中明确指出:护士的基本职责为“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4]。要履行好护士的职责,健康教育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手段之一[5]。从黄津芳等[3:502]的调查(1999年)结果看,护士认为最佳教育者是专职教育人员(70.4%),而病人认为是医生(73.1%),双方均把护士排列在第2位。程金莲等[2:646]的调查(1999年)显示:83.8%护理人员已开展了健康教育,11.5%护理人员认为医院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的职责,88.5%护理人员认为是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的职责。这种角色认知的偏差,将会给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带来困难。在我国医院的现行体制下,如何发挥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尚待解决和研究的课题。 1.5病人对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 1.5.1病人对健康教育意义的认识随着健康教育效应的不断扩大,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对健康教育的需要已向更高层次转变。范淑萍等[6]调查(1999年)结果显示:病人住院期间希望得到医护人员传播健康知识的占82%,认为接受健康教育很重要或重要的占99%。可见,住院病人已将健康需求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认为获得健康知识的需求比其它需求更为重要。石敏等[7:492]报道,99.1%以上病人认为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说明病人的健康意识较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较为迫切。 1.5.2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石敏等[7:493]于1997年报道,健康教育内容应针对病人不同病种、年龄、职业而不同,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对急救常识教育的需求达100%;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病人对饮食调护常识教育的需求达98.3%。陈爱萍等[8]的调查发现,76.7%病人想知道所用药物的作用,且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 1.5.3病人对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需求一般来说,对于共性问题可采用按计划、循序渐进的群体教育,对不同个体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同一疾病不同治疗方案等的病人应结合个体教育,给予专门、针对性的指导,根据病人文化素质、生活背景、个人信仰、经济状况等进行选择,对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可将有关资料整理成册或卡片,也可选择音像资料,利于病人反复阅读。对无阅读能力者,可通过听广播获取有关知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并重复答疑、示范,使病人加深理解,促进其康复技能的掌握。有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个别教育是病人反映最好的一种方式。郭明贤等[9]调查显示:109人次需求医护讲解和演示,88人次喜好听录音,其它方法需求少于半数。外科病人最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依次为护士个别指导、观看录像、应用病人教育手册和病人现身说法[10:271]。邓维英[11]总结出适合儿科特点的“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的健康教育方法。对喉癌病人采取文字卡片与口头讲解相结合、提问与讨论相结合、求教与指导相结合的方法[12:58]。总之,教育形式应有针对性,即教育要因病而异,因治疗方案而异,因人而异。 1.5.4病人对出院随访的需求内科病人认为出院随访有必要的占78%,不太必要的占17.5%,不必要的占4.5%。对出院随访的认识反映了病人特别是内科慢性病病人愿意与医护人员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这不仅利于病人对医学知识的咨询,也给病人康复以重要的心理支持[7:493]。外科病人出院后咨询需求已趋于多样化,主要是开展健康教育处方、电话咨询和返院咨询等形式。这种主动性的需求趋势为医院转变职能、面向社会开展健康教育,实现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271]。司惠芳等[13]调查结果提示,脑卒中病人对出院后的随访要求不高,这可能与其对随访工作信心不足,对该病易复发特点认识不足,以及重治疗、轻预防等观念有关。 1.6健康教育效果的研究 1.6.1健康教育对临床治疗和护理有增效作用贾长宽等[14](1999年)对68例糖尿病(DM)病人在住院期间均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后观察组继续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停止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出院时两组病人DM知识积分升高,糖代谢控制好。王芳等[15]报道,健康教育配合临床用药使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改善,尿素氮、肌酐水平恒定,加强了疗效,减少了住院天数和血液透析频率。商怀珍[16]通过对18例腭裂儿童及家长采用综合性教育方式,并对治疗前后的语音清晰度进行评估,结果腭裂儿童的心理障碍程度明显减轻,语音清晰度由训练前的45.2%提高到训练后的94.8%。戴喜玲等[17]报道,从开展精神病病人健康教育以来,病人的住院治疗期缩短,治愈率上升,复发率下降,病人回归社会家庭的适应性显著提高。 1.6.2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明显增加治疗的依从性指病人行为与所给治疗方案的一致程度,即遵从程度[18]。有人认为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19]。刘建萍等[20]对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基本知识与服药依从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健康教育,对照组病人的健康信念综合信任度为33.00%,实验组为61.67%;对照组完全依从性为15.5%,实验组为40.75%。既提高了病人的健康信念,同时也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1.6.3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有人认为,病人满足感的重要性大于效果与效率[21]。因而用满意率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对住院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病人的医学知识得以增长,预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强。柏亚玲等[12:59]报道,开展健康教育后,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达标率为99.4%。刘斌[22]报道,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后,由于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病人熟悉自己的护士,共同建立一种指导与合作和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合格率 90%,病人满意率由92.6%上升到98.1%。阎凤玲[23]的调查数据显示:整体护理病房满意率由92.6%上升到98.7%。 1.6.4健康教育对医院的影响通过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潜能得到展示,提高了护士在病人心中的威信,护士自我实现的价值得以体现。满意率的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临床护理效果的提高,都会对医院的医疗质量起着良性的积极的影响,为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2.1普及护士现代护理观的教育目前,临床护士多数接受的是中等教育,且教育内容偏重于医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加之长期在传统医学模式下工作,对现代护理观认识不足[24:52]。董霞[25]等调查显示:护士对护理观的认识整体水平差距较大,认识水平较好的仅占8.66%,而50.4%认识水平在较差以下。这一结果提示,护理人员观念的转变已相对滞后于护理模式的转变,严重地制约了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推进,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护理管理者要自觉地学习现代护理理论,更新观念,将现代护理理论纳入护理继续教育项目,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健康教育,采取短期培训、业余自学、定期考核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方法,使护士真正树立现代护理观。 2.2明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规范化培训和护士注册法学习,强化护士履行教育义务的法律意识,增强责任感,充分认识护士是病人教育的主力军。 2.3提高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能力程金莲等[2:645]调查提示:85.5%护理人员感到缺乏健康教育知识。影响护士履行教育职能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教育知识(55.5%)[3:502]。因此,应根据护士的教育需求特点,努力抓好3个层次的教育培训,一是学校教育,在护校中尽快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为临床培养有教育能力的适用型人才;二是继续教育,把护士教育能力的培训纳入国家继续教育大纲,规定不同职称教育培训基地,编写健康教育教材;三是临床带教,为不同职称、学历和年资的护士确定临床教育职责,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和高年资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带教作用,提高护士教育水平。 2.4建立健康教育质量考评指标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健康教育应贯穿于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护理部应建立健康教育的考评指标,对病区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并将考核结果列入护理质量管理体系[24:53]。 2.5重视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治疗方式顺应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趋势,对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保健费用有着积极的作用。医院应该适当增加对健康教育的投入,组织人力、物力,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内容,根据病人不同的特点与需求制成各种健康教育手册、幻灯、录像等,对住院病人进行完整有效的健康教育[24:53]。 2.6开展护士角色多元化研究我国护理科研工作与先进国家相比,规模小,层次低,护理理论、政策和护理科研严重滞后,这是制约我国护理科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推行整体护理模式的主要原因。健康教育的开展为护士从单纯护理角色向多种角色转变提供了舞台,预防保健与护理工作一体化模式与为护士角色多元化研究创造了机遇。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研究。护士角色认知偏差问题,护士在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都有待于护士角色多元化研究论证解决。 3结论 医院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的重要手段。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医院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也发现在健康教育中的诸多不足。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融于医护职责并在整体护理中加以应用,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是整体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我国医疗纠纷的仲裁解决机制浅探 [摘 要]我国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医患矛盾不断激化,现有的医疗纠纷解决方式日益凸显不足,医学界及法学界不断探索和寻求高效、低成本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仲裁制度作为一种民间纠纷的解决机制,其公正、快捷、专业、保密性强等优势,更能满足社会对医疗纠纷处理的期望,成为重塑和维系良好医患关系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医疗纠纷可仲裁性;优越性;仲裁制度应用 1 医疗纠纷具有可仲裁性 仲裁是当事人基于纠纷发生前或纠纷发生后的合意,将纠纷中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法律关系内容交予仲裁庭处理,表示愿意服从仲裁庭裁决的一种非诉讼纠纷方式。仲裁制度作为一种民间纠纷的解决机制,是处理民商事纠纷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多,仲裁与传统的医疗纠纷解决方式如调解、诉讼等相比,其公平、公正、经济、专业等优势,更能满足社会对医疗纠纷处理的期望,因此我国不少学者呼吁建立医疗纠纷仲裁制度,以仲裁手段来解决医疗纠纷。 要在我国以仲裁制度解决医疗纠纷,首先要确立医疗纠纷的可仲裁性。医疗纠纷是否具有可仲裁性,是指医疗纠纷能否作为仲裁解决的对象,当事人是否能将医疗纠纷事项自由约定,交由指定仲裁机构去审理裁决。影响某一事项是否具有可仲裁性的因素很多,但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案件性质、主体身份、主体能力三个方面。就案件性质来说,可以仲裁的纠纷一般限于合同纠纷或涉及财产权益的纠纷,医疗纠纷产生于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认识不一致而发生了争议,本其质主要体现为民事法律纠纷的一种,承担责任的方式主要是民事赔偿责任,完全可以纳入仲裁制度的裁决范围之内。 从主体身份来看,适用仲裁制度解决的纠纷,发生纠纷的双方主体当事人法律地位应当平等。尽管医学科学专业性强,医患双方对医学知识和信息掌握不对称等,但这并不代表医患双方的法律地位不对等。无论是医疗侵权纠纷还是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医患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医疗纠纷仍然属于私法范畴,医患双方信息量的不对等只是由医疗机构本身的职能所决定,对医患双方法律地位是否平等并无影响。 从主体能力来看,适用仲裁制度时,争议事项的当事人应当对所争议的民事实体权利具有处分权。医疗纠纷属于民事法律纠纷,在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医患双方当事人在不涉及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地处分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实现意思自治,这与适用仲裁制度的要求并不相悖。 2 医疗仲裁解决方式的优越性 (1)更具有专业性。与传统的医疗纠纷解决方式相比,仲裁具有专家裁断的优点,更具有专业性。医疗纠纷常涉及医学专业知识、医疗技术问题以及医疗法律法规适用问题,法官以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自然难以深入探究,其公正性多少会受到影响。在医疗纠纷中适用仲裁制度,由具有专业知识的医学专家、法学专家、医院管理专家等组成的仲裁庭来裁决医疗纠纷案件,能有效克服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同时更能体现法规的权威性,避免双方当事人在听审技能上的技术缺陷,保证医疗纠纷能够得到更科学、更合理地裁决。 (2)更具自愿性。仲裁以双方当事人的自愿为前提。当事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自己信赖的仲裁机构,也可以选择仲裁员,甚至是可以选择仲裁程序及所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有更大的自由处理权,能够避免不公正因素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3)更具独立性。仲裁机构是民间机构组织,独立于行政机关,仲裁员大多是兼职的,不隶属于仲裁机构,这样可以避免行政干预,同时仲裁机构之间也不具有隶属关系,因此仲裁没有级别和地域管辖。 (4)快捷性、经济性。医疗纠纷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即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就发生了法律效力,医患双方不能就同一纠纷再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不能就同一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或上诉。这就有效克服了医疗纠纷久拖不决、搅闹医院正常秩序等现象。从经济角度来比较,时间上的快捷性,费用也就相应的节省,仲裁收费一般比诉讼费用低,能够减少当事人的开支,减轻诉累。 (5)具有更好的保密性。仲裁制度重视对当事人秘密的保护。由于医疗纠纷案件常常涉及患者的隐私、医疗机构的社会影响,保密性对医患双方都尤为重要。仲裁一般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仲裁的整个程序和裁决都不公开,仲裁机构成员和仲裁员以及当事人负有保密义务,整个仲裁过程处于“绝缘”状态,更能促使医患矛盾顺利解决。 3 仲裁制度在国内外医疗纠纷解决中的应用 (1)我国医疗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现状。由于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世界各国对医疗纠纷的处理,都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目前,我国某些部分地区开始尝试医疗纠纷仲裁解决。例如,2002年洛阳仲裁委员会联合洛阳市卫生局下发文件,规范医疗格式合同文本。近年来,洛阳仲裁委员会处理医疗纠纷共10余起。合肥仲裁委员会与合肥市卫生局合作,仲裁了15起医患纠纷。虽然很有成效,但这是在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的医事仲裁,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仲裁委员会缺乏自主性。2006年年底,天津市仲裁委员会医疗纠纷调解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与天津金必达医疗事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办公室设在金必达公司所在地,调解中心副主任由金必达公司领导担任,调解员、仲裁员由金必达公司向仲裁委员会推荐,这样就使医事仲裁带有严重的公司操作性质,造成了其仲裁行为在社会方面信任度不高,受理的案件稀少,同时遭到有关部门的强烈反对。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的医疗纠纷仲裁解决机制主要还是仲裁委员会与其他部门合作,没有独立性,不能自主进行医疗纠纷的仲裁解决。 (2)医疗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国际经验。在其他国家,医疗纠纷的仲裁解决机制已经得到了应用,这同时对于我们国家有很多启示。例如,1960年日本东京医师会设立的医疗纠纷处理委员会就是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医事仲裁组织。197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医疗损害赔偿改革法承认仲裁解决医疗纠纷的效力,也特别强调了仲裁在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的重要性。1997年,美国的仲裁协会、律师协会以及医学会联合成立国家医疗纠纷解决委员会,据调查显示,美国85%的医疗纠纷都是通过仲裁和调解的方式解决的。我国台湾地区将“调解”和“仲裁”作为医疗纠纷处理的重要机制,地区“中央”还成立了专门的医事仲裁委员会。由于医患双方的特殊关系,医疗技术的专业性和发展性,患者病情体质的特殊性,医方是否存在过错、医方过错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特殊关系,举证责任的承担都十分复杂,所以解决医疗纠纷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需要在探索中前进。现在各国普遍采用非诉讼方式解决医疗纠纷,逐步建立多元化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解决机制在处理医疗纠纷的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在我国设立医疗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几点构想 (1)常设机构――医疗仲裁委员会。由于医疗纠纷仲裁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仲裁的特点,可先在设区的市级以上行政区设立常设性的仲裁机构――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够对其行为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主要负责处理本委员会管辖范围内的医疗纠纷案件,聘任以及管理仲裁员,领导和监督仲裁庭开展工作,向有关部门提供处理医疗纠纷的建议。 (2)临时机构――医疗纠纷仲裁庭。医疗纠纷仲裁庭是临时机构,对医疗纠纷作出裁决。仲裁庭可以根据医疗纠纷的复杂程度分别由3、5、7人组成:3人仲裁庭由医学专家、法医、法律工作人员组成;5人仲裁庭由医学专家3人,法医、法律工作者各一名组成;7人仲裁庭由医疗专家3人、法医、医学伦理学专家、法律工作者、公证人员各一名组成。 (3)仲裁程序的启动。医疗纠纷仲裁可按照下列程序进行:①当事人申请,提出仲裁要求的医患一方应当在受理时效内向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②案件受理,由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在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③案件审理,仲裁庭应当先行调解,在自愿合法的原则下促使医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若调解不成,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④仲裁执行,仲裁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败诉方在不自动履行仲裁裁决的情况下,胜诉方可请求法院强制执行仲裁裁决。 (4)仲裁员的聘任。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所选任的仲裁员除了具有公道正派的品质之外,还必须具备医疗纠纷处理实践经验以及相应的专业资质,由不同专科临床医学专家、法律专家、卫生行政管理专家、医学伦理学专家、法医、公证员、律师等专业人士担任。由这些素质高、专业强的仲裁员组成仲裁委员会,在保证仲裁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增加医患双方对仲裁的信任度的同时,也有利于纠纷公正合理的解决,医患矛盾的缓和。 (5)加强医疗仲裁监督。良好的制度设计并不意味着良好的执行,为了保证仲裁制度的良好适用,维护医患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必须同时加强医疗仲裁监督。首先要重视内部监督,加强仲裁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严格选拔仲裁员,监督仲裁庭对医疗纠纷作出公正合法的裁决;其次要接受司法监督,医事仲裁机制作为非诉讼解纷机制,是独立于国家司法体系之外的法律救助方式,为了保持社会秩序和国家司法权威性,同时也为了保证医事仲裁的公平、公正,医事仲裁必须接受法院的司法审查。 [作者简介]陆琳(1982―),女,河南,河北联合大学文法学院。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关于医疗纠纷及解决对策的探讨 [摘 要]受现代科学技术、执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行为、道德行为以及医疗设备、病人自身机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医疗活动具有很高的风险性。无论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均对医患双方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医疗纠纷,给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带来不利影响。医患双方参加医疗风险投保承担各自的风险,由医院、患者、保险公司共同建立风险保险,开辟了一条保障人民健康的新路子。 [关键词]医疗纠纷 医疗保险 医护质量 近几年来,社会对医疗方面的投诉呈几何级数上升。每年3月15日,医疗纠纷尤其是医疗事故已经成为必谈的话题,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各方对卫生系统尤其是医院的强烈指责。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赔偿的数额也越来越大,医疗单位难以承担。处理医疗纠纷已成为医院十分棘手的一大难事。然而医院在抢救、治疗、护理等过程中又难以避免出现失误,因此,如何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正确认识、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维护医院和病人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当前医疗单位急需解决的一项任务。寻求医患双方都能接受的、公平的解决办法是极其有意义的。如果医患双方都能参加医疗投保,建立“医疗风险保险制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医患双方参加“医疗风险保险”,有待于探讨并在试行中完善。 一、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对诊疗护理后果及其原因的认定上有分歧,患方当事人提出追究责任或赔偿损失,必须经过行政的法律的调解或裁决才可了结的医患纠纷。引起医患纠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不可避免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医疗事故引起的纠纷。这类纠纷多是由于对医疗事故不作实事求是的处理而引起的。有些医院管理者往往过多地考虑本院的利益,害怕影响医院声誉,即使对于较明显的医疗事故亦采取遮掩的态度,回避矛盾,甚至采取推卸责任、蒙骗病人家属的作法,致使病人及家属感到医院无诚意解决问题就只好去上访,甚至采取过激行为把事态扩大。二是医疗差错引起的纠纷。这类纠纷通常是由于医务人员粗心大意,解释问题不耐心,处理问题不及时而引起的。在某些诊疗护理中,医务人员有工作缺陷,但不良后果并非过失直接造成,病人及家属却认为是医疗事故,医务人员却又未能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清楚,从而引起医疗纠纷。三是少数医务人员过分依赖医技科室检查意见,忽视临床检查与临床观察造成误诊误治。这样既增加了病人的支出,又延误了病人的治疗时间。四是少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引起的纠纷。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不负责任,对病人缺少耐心、细心和同情心,以致当病人询问病情时表现出不耐烦、态度粗暴而引起纠纷。在医疗纠纷中不少是病人和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态度不满意所致。五是医务人员对病情估计不足,事先又未能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交待和说明病情。有的医务人员对新的检查手段可能发生的意外交待不够,或对病人及家属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甚至无理训斥,恶语伤人,一旦病人出现不良后果,尽管并无医疗护理过失,但病人及家属将其联系起来而引发纠纷。六是语言不当引起纠纷。在医疗过程中,由于每个医院的条件、设备和个人的技术水平不同,对于某一疾病的认识能力和诊治效果也可能有差异,有的病人开始症状不典型,以后逐渐明显了,这时前后诊治意见可能不一致,如果接诊医生不慎讲些不负责任的话,如“这个病,怎么会诊断错了?”,“你怎么不早来看”等等,几句话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七是医风不正引起的纠纷。如开人请假、出假诊断证明书,或向病人索取钱物等,这些给医院造成难以解脱的医疗纠纷是经常可见的。八是医务人员无过错,单纯是病人方面的原因引发的医疗纠纷,包括病人缺乏医学知识、对医院规章制度不理解和病人及家属不良动机造成的纠纷。有的病人和家属对于医疗意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疾病本身可能产生的合并症及后遗症等不能理解,一旦由于病情变化或不可抗拒、不可预见的原因而造成不良后果,如医疗意外、医疗并发症等,病人及家属一时难以接受,引发医疗纠纷。此外还有极少数病人及家属企图通过吵闹来达到某种不可言说的目的而制造的纠纷。 二、解决医疗纠纷的对策 由于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各异,解决医疗纠纷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总的说来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做好事先防范工作,加强医院的各项制度的落实,以法治院,不断提高医护质量,增强病人的安全感,提高医院的信誉。对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无过错方的纠纷应纳入到医疗风险保险的范围内解决。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医务人员道德素质是预防医疗纠纷的思想基础。要引导医务人员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中解脱出来,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转归中的作用。这不仅要求医务人员懂得病人心理、经济条件、家庭关系、民族风情、文化程度、人格个性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对疾病的影响,还要在医务人员中广泛开展以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为中心的医德教育,树立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理想,以病人满意为目标,恪守职业道德,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病人,从而换取病人家属的理解,树立病人积极配合医生赢得诊疗时间的信心。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更对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2)要在医务人员中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使他们懂得在诊疗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做错了就会触犯刑律,要承担法律责任。医务人员只有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严格把关,很抓医疗质量,才是预防医疗事故发生的最好办法,也是减少医疗纠纷,实行自我保护最有力的措施。 (3)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是防范医疗技术差错事故的重要保证。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三基训练的考核,要大力开展技术训练和岗位培训,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容易发生医疗缺陷的技术部门要进行重点管理,要全面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考核,把提高医疗质量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 对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无过错方的医疗纠纷的解决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原因在于病人及家属对医学知识、对病情的复杂性不认识或认识不够,其次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解决这类纠纷的法律法规。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医疗风险保险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还是要对无过错方的医疗纠纷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医院为使病人达到尽快康复和延长寿命的目的而进行诊治疾病,这种活动是通过医务人员的特定行为来实现的,这在医学道德学中通常被称为医疗行为。医疗卫生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医疗卫生行为具有救助性。医疗行为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医务人员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当患者的身体生理机能发生异常出现了缺陷,生命健康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需要某种医学行为来阻止这种危险状态发展,修补缺陷。医疗行为的对象是受伤病折磨的人,而医疗行为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帮助患者康复或减轻疾病带来的不良症状以延长生命。②医疗行为具有致害性。限于当代医学技术发展水平,医疗行为在实施救助作用过程中,医疗结果在不同程度上对患者的身体带来负面影响。如使用药物特别是化疗药物可能会使患者出现与原来疾病无关的、属于治疗目的之外的医源性疾病。如在实施癌肿手术摘出过程中,为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常要剥离、切除部分正常组织。常规的药物注射、抽血和输血,也均不可避免的对皮肤、血管造成损害。③医疗行为主观具有风险性。医疗行为主观受制于医务人员的学术水平、临床经验等,客观上制约于诊断对象的个体差异、病因的复杂性、医疗设备等。每种疾病因人的个体差异在治疗上不尽相同,会产生难以预料和防范的不良后果,谁都不能要求医务人员的治疗结果首先确定只能向好的、患者期望的效果方向发展,同时高新技术的开展也增加了诊疗技术操作的高要求、高风险。 2001年9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报道,北京市一名双目几近失明、且重病缠身的高龄患者盼望重见光明,可因为手术风险太大,多家医院都建议采取保守治疗,效果显然不甚理想,于是患者自愿签订了北京市首例医疗手术风险协议书。通过手术治疗,她的视力己由仅存光感上升为0.3度。分析这一事例,协议书的具体内容暂且不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患者承诺并愿意承担手术后的一切结果。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医疗卫生行为的一切风险都要让患者承担。医疗行为是否超越“容许的危害性”有时是难以预测的,这种风险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正常执业活动,同时也为保护患者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稳定,必须建立医疗卫生行为保险制度,以减少医务人员执业风险。 综上所述,从医疗行为的特征可以看出,医疗行为带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如果因其带有危害性而予以禁止,后果则不堪设想。因此医疗行为带有“容许的危害性”的性质。医疗卫生行为的风险性使其手段与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性。这种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医疗行为相对于行为结果具有“无期待可能性”的性质,也就是说医生并不能对治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所有病人负责。 2.对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无过错方的纠纷应纳入到医疗风险保险的范围内解决,建立医疗行为保险制度。 由于医疗单位抗风险能力差,对不可避免的医源性损害,医疗卫生单位会被迫采取防御性治疗,以免承担无法承受的经济负担。这种局面不仅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影响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且使全体社会成员成为这种局面的严重受害者,他们面临着不充分的医疗和不必要的困苦境界。实施医疗行为保险制将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 医疗行为保险是医患双方的共同利益所在,是解决医疗行为的有力措施。从执业医师的角度讲,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法》的实施,医师的执业行为与患者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健立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性执行的、充分考虑医疗风险性、行业特殊性的专门法律法规,才能准确判断医疗纠纷事故的是非定性,对事故分清等级确定补偿数额。在我国尚无这一医疗大法的情况下,医疗行业的高风险决定了医院或医生必须进行“医疗风险投保”,医生的投保既增强了医师执业职责意识,也增强了医生在执业活动中认真执行医疗法规和提高自身医疗技术,医院也可以变以前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纠纷为医院、保险公司、患者三方面共同按照《医疗风险保险合约》的法律条文处理纠纷,以提高医疗纠纷处理的公平、公开、公正性,避免医患矛盾的激化,保护医患双方利益。从患者的角度讲,由于患者身体状况差异较大,病情的复杂性、疾病的转归及疾病的外延都难以预料,有些并发症难以避免,有些疾病限于医学科学的发展至今未能认识和有效控制,所以患者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不能认为生病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因此患者应积极参与医疗风险保险,交纳一定数额的医疗风险金。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采用医院、医生、患者“三位一体”的形式向保险公司投保,有助于防范医疗风险。据悉,目前我国保险业已开设了麻醉意外保险、妊娠分娩意外保险、单病种手术保险等险种。一些地区还开始尝试建立“医疗风险基金”。这些均属于医疗行为保险的性质,但不足之处是范围较局限,其可取之处在于使医疗单位承担的医疗行为损害赔偿责任运用保险机制分散到患者、医疗单位、社会、国家,从而充分保障医疗单位和病人的合法权益。实施“医疗行为保险”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对医疗行为损害的正确自理原则应以分清其性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维护医患双方的正当合法权益为基础。保险金的使用办法应包括在什么情况下支付赔偿费,支付赔偿费的项目、数额和依据等。笔者认为,医疗行为保险金的支付除适用于承担过错责任外也适用于承担公平责任,即如果医疗方在医疗行为过程中有过错,那么在医疗行为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害就应该承担赔偿责任(过错责任),如果医疗方在医疗行为过程中没有过错,但在医疗行为过程中造成的损害未能预料或超过病人的支付能力影响患者的生活,则也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公平责任),承担公平责任的赔偿额应该远低于承担过错责任的赔偿额。因此适用于医疗行为损害的情况必须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必须有损害事实发生;二是损害事实的发生必须是由于医疗行为引起,只有这种因果关系存在,医疗行为保险才能支付;三是病人在损害结果的发生上没有过错;四是医务人员无主观意愿的过错即无故意行为。上述四条缺一不可。 医疗行为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于疾病诊治的全过程而且不易预测。所以用保险的方法,对风险造成的意外损失,提供经济补偿是可行的。在现阶段我国医疗法规滞后的情况下,引入航空、铁路、公路等保险赔偿机制的成功经验,在政府立法部门的牵头下,由医患双方共同建立医疗纠纷风险保险制度,对解决复杂的医疗纠纷应该是较为合适的。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将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现行民事诉讼法只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规定,缺少操作性强的具体制度,高法此次出台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是根据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当事人接触并提供证据的难易程度而确定的,在这一点上,由医院提供患者病历、手术记录、检查结果和诊断过程,更为简单直接,也较为容易。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人士对新华社记者强调,在医疗诉论中“举证责任倒置”后,患者并不是什么证据都不需要提供。当事人之一的患者并不能高枕无忧,也要有强烈的证据意识和风险意识。也就是说,举证责任倒置后,医院要向法院提供两个要件的证据,而患者也要向法院提供一定的证据,证明自己确实在那家医院就诊或手术过,而医院对自己的权益造成了损害。 应加大立法力度制定《医疗纠纷处理办法》,设立独立于医院之外的医疗纠纷仲裁委员会,使医院管理者从医疗纠纷的处理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于医院的发展建设。 总之,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变医疗纠纷要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通过努力,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素质,提高卫生行业各个窗口的服务质量,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和社会信誉,把医疗卫生行业队伍建设成一支业务精、医德高、医风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良队伍。 (作者单位: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浅析我国医疗纠纷三大解决方式 摘 要 本文浅析了目前我国解决医疗纠纷的三大方式,即协商解决、行政调解、民事诉讼的利弊。 关键词 医疗纠纷 协商解决 行政调解 民事诉讼 医疗纠纷又称医疗事故争议,是指患者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的合法性提出争议,并认为不合法的医疗行为导致了医疗事故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②。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目前我国处理医疗纠纷基本上有三种途径,即自行协商、行政处理和民事诉讼。实践证明,这三种解决方式在解决医疗纠纷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自身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一、协商解决 医疗纠纷协商解决,是指医患双方以互解互谅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自主解决医疗事故争议③。协商解决是经常采用的解决医疗纠纷的方式之一。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与自律工作委员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工作部调查资料统计,《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在全部医疗纠纷解决中,自行和解的约占83.31%④。 协商解决是医患双方互解互谅达成合意,那么,和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消除纠纷双方的“怒意”,这也是中华民族“和为贵”思想的具体体现,而且协商解决成本低、效率高,有效的节约了司法资源。 但是,协商解决也其自身的缺陷。其一,效力低下,纠纷双方容易反悔;其二,协商解决的赔偿标准不统一,易失公平;其三,没有第三方的介入,主观性较强,而且由于医患双方在医疗知识上的不对等性,容易使协商解决成为医疗机构逃避责任的手段。 二、行政调解 行政调解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出面主持,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促使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让互谅、达成协议、消除纠纷的诉讼外活动⑤。 发生医疗纠纷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调解,从理论上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在卫生行政部门对纠纷进行调解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接触大量的事实,掌握医疗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⑥。 但是,在实践中,行政处理医疗纠纷有着一些无法克服的缺陷,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形成的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裙带关系”,使得处理纠纷的权力机构大多仍然从医院本位出发,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医护人员和如何维护医疗单位的经济利益,而不能从中立的第三人的角度出发,这难以避免发生“同行相亲”、“隶属偏袒”等问题,容易造成处理结论的失真。 三、民事诉讼 采用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医疗纠纷有其优势。一方面,诉讼具有国家公权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裁判后的执行力强。但是,医疗纠纷采用诉讼的方式解决也有其缺陷。 首先,诉讼程序复杂,案件审理周期长,诉讼成本高,法院处理医疗纠纷效率低下⑦,而且医疗行业是一种特殊的、高风险的行业,中国目前少有经医学专业培训的法官,所以一般的法官难以对医学专业问题得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法官由于不懂医,处理医疗纠纷不能得心应手,处理医疗纠纷几乎完全依靠“鉴定结论”,而且,鉴定方面问题甚多,使医患双方的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其次,对于医疗纠纷诉讼案件,判决的公正性也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质疑。如前所述,法院的判决往往是根据医疗事故鉴定的结论,或者是采用公平原则,让双方各承担一部分的损失,从而避免在判决中对医疗行为的过错和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然而这样的判决往往使医患双方都不满意,从而降低了对诉讼方式的信任感⑧。 再次,目前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主要依据的法律文件有: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1月的《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通知》、2004年5月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人身损害的司法解释》。上述规定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有区别甚至冲突,以致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从立案到适用法律,各个法院,甚至同一法院不同审判员掌握的标准都不一致,出现法律适用的“双轨制”,对同一纠纷,不同的法律适用导致赔偿金额上产生较大的差异,难以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司法裁判缺乏统一性,使医患双方对法院审判失去信任,患者更多的选择是到医疗机构甚至卫生行政部门吵闹,而不愿通过诉讼解决纠纷。 综上所述,我国现有医疗纠纷的解决方式在化解医患矛盾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主要存在着时间长、效率低、成本高、专业性不够、公正性受怀疑等问题。因此,应当探讨如何解决医疗纠纷三大解决方式的自身缺陷,使之满足医患双方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需求,缓解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使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浅谈如何解决医院医疗纠纷 【摘要】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医患关系也随之变得微妙复杂。尤其当前人民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引发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因此研究分析新时期社会形势下的医患关系,探讨如何加强医患沟通的机制,有效解决医疗纠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医疗纠纷 如何解决 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和权力也在不断增强,由于部分患者对医疗工作缺乏了解和个别新闻媒体的误导,再加上个别医务人员不善于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服务上又未满足病人的要求,使得医疗纠纷事件不断发生,并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医患纠纷是我国现代社会长期存在而又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之一。多年来,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曾采取若干措施加以防范与处理,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医患纠纷的数量、规模、频率居高不下,而纠纷的理性解决机制并未在全社会形成,不时酿成恶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 2 发生纠纷的主要因素 首先,医疗质量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医疗行业中,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各项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的同时,有部分医务人员不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在工作中不严格按照医疗操作常规从事医疗活动,对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留下隐患。把法律、法规及核心制度停留在纸面上,在临床工作中不能按章办事,导致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工作不满意而发生医疗纠纷。 其次,个别医务人员医疗专业技术水平有限,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个别医疗、护理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不能较好地满足病人对病情的需求,或者有的医务人员轻视病情,轻易承诺治疗结果,达不到病人所期望的效果,甚至出现一些技术上的失误、误诊、漏诊、护理差错等都是导致医疗纠纷常见的因素。另外少数医务人员虽然尽职尽责,但由于医疗技术水平低而出现误诊、误治及操作失误都是产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 再次,职业道德缺失,服务意识淡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驱动有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个别医务人员收受贿赂等,扭曲了医患关系,服务意识淡漠,导致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服务态度差、简单、对病人缺乏理解和同情心,解释问题语言生硬,还有的医务人员态度蛮横,出言不逊,用命令或训斥的语言对待病人或家属。有的医务人员说话不严谨,对病情解释过于轻率,不留余地,责任心不强,使病人或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医疗服务质量的下降,也是导致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从事医疗活动中有的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比较淡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医疗文件的法律作用认知不足、重视不够,故而对原始医疗、护理文件记录不详细或随意涂改。例如在诊治过程中有的疾病并发症是难以避免的,或有的疾病虽经积极救治也是不可逆转的,但医生对医疗文件书写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病程记录不够完整、不够准确,记载的内容与实际不相符,以及护理文件记录的不及时等等,一旦发生问题,很容易引起病人不满,甚至怀疑医务人员是否在医疗文件上弄虚作假。还有的医务人员出现医疗问题时为了息事宁人,宁愿花钱买太平,迁就患者的不合理要求,助长了不良风气,致使医务人员陷于被动状态而引发医疗纠纷。 3 解决医疗纠纷的具体办法 第一,要完善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据调查74.1%的医疗纠纷原因与执行制度不力有关,这表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防范医疗差错,减少医疗纠纷的主要途径。医院本身要有一套强有力、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每个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落实规章制度的关键还在于医务人员首先要认识到医院的各项制度、规程是必须遵循的医疗工作基本守则。 第二,要加强技术培训,注重人才培养。强化“三基”训练,加强技术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差错、减少医疗纠纷的基本保证,更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基本途径。尤其对中、青年医务人员和未经正规医学院校培训的医务人员,要重点进行强化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三,要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医务人员的责任感,是作为医院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医院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使医务人员认识到患者是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目前,许多医疗纠纷都是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当引发的,相对于医疗技术而言,病人及社会更容易对服务态度进行评价。故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是预防医疗纠纷、减少医疗差错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四,加强重点科室管理,确保医疗安全。要强化基础医疗工作质量,注重基础质量管理,加强对重点部门和重点病人的监控,积极寻找医疗质量上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要重视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医疗文书是医疗纠纷中技术鉴定、司法鉴定、判明是非、分清责任的依据,要保证病案的真实性、可靠性,为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提供法律依据。 第五,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医院应注意形象工程的建设,加强医患沟通不但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医患之间的平等关系,更要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利用多种渠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六,增强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医患合法权益。针对当前卫生行业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使医务人员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严格依法执业,运用法律调整思维观念,即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依法为患者提供合法服务,通过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用法律武器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维权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正呈增加趋势,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也增加了医疗单位的经济负担,损害了医院合法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挫伤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是影响了医院和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因此,调解和处理棘手的医疗纠纷成了医院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在加强医疗纠纷调解和处理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只有有效地防范了医疗纠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医疗纠纷造成的不良影响。 浅谈医疗纠纷解决机制:浅谈医疗纠纷诉讼解决途径的完善 摘 要: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为了更好地化解医患纷争,有效地解决医疗纠纷,应当在对现有制度规定进行系统分析并借鉴国外及相关地区先进经验基础上,从根源入手,对症下药,对现有制度设计进行相应的完善。 关键词:医疗纠纷;诉讼 一、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中统一赔偿标准 目前我国医疗纠纷赔偿实行二元化的赔偿标准:因为在诉讼中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同,造成因医疗事故获得的赔偿的标准低于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其他医疗损害获得的赔偿。赔偿标准的二元化现象引起了司法实践中案件处理人员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过程中对于过错赔偿额度把握上的逻辑混乱,对轻过失不构成医疗事故严重程度的案件进行高额度的赔偿而重过错构成事故案件进行低额度的赔偿,对审判实践造成了很大的不公;司法公信力遭到严重质疑。因此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中统一赔偿标准。 二、科学不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或者一个法律制度的确立都需要经过多方考证,在确立有关医事法律制度时,医学科学的特殊性也必须是首要的一个考证因素。医学科学的特殊性要求,分配举证责任时不应过度加重医疗机构的责任,而应由就诊者与医疗机构合理分担。虽然现代医学已获得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医学科学自身的局限性,医学仍然面临很多未知的领域。很多临床症状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定治疗方法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都尚无定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疾病不断增加,传统性疾病的菌群和病毒也逐渐产生耐药性或变异,很多疾病的临床症状也越来越多样化、非典型化,加之各种医学检查设备的误差、患者配合的程度等等,这些都使得医学活动的风险性增加。 三、统一鉴定标准 就我国目前的医疗纠纷医学鉴定来说,相关医疗法律、法规中并未给予统一的规定,存在着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社会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的司法鉴定的二元化现象。因此,必须从实体法上统一医疗纠纷的医学鉴定。同时,法律上也没有规定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结论的效力高低问题,这样使得医疗纠纷重复鉴定、多头鉴定等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医疗纠纷案件审理的困难局面。 由于体制原因,医学会在资金、人员等方面与卫生行政部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免造成其对医疗机构存在着一定的行业保护现象,这样使得医学会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的独立性、中立性是难以保证的。应当改变现有不合理体制,促使医学会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中独立出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仅仅规定了医学会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鉴定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并没有提及医学会的责任。需要将医学会纳入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管理,使其依照《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取得司法鉴定机构资格,对于医学会作为司法鉴定机构的法律责任明确予以规定。 目前实行的医疗事故鉴定集体负责制存在很多弊端,为保证医疗纠纷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应当抛弃集体鉴定制,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参加鉴定的专家应当就鉴定的医学专门性问题进行积极充分的讨论,限于医学的复杂性和个人实践经验不同不能取得一致意见时,鉴定人的不同意见应当在鉴定书中注明。持不同意见的鉴定人应当在鉴定结论书上签名。 由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没有规定鉴定专家的出庭作证义务和鉴定实行集体负责制,所以以往我国的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几乎都不出庭作证。为确保鉴定结论的客观、公正和正确性,笔者认为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司法鉴定人原则上应当出庭作证。但鉴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证人出庭的保障制度,所以要求鉴定专家一律出庭作证有时恐怕会对其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59条的规定,在鉴定专家出庭作证确有可能对其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的情况下,法官可将当事人对鉴定结论的异议和法官需要了解的问题形成书面意见送交医学会,由医学会组织通知鉴定专家对问题作出书面解释和答复。 四、推行专家辅助人制度 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医方和患方往往对损害事实和医疗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各执一词,法官往往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储备,对事实不能加以判断,这时就需要借助相关医学专家从医学专业技术角度来判断医疗纠纷中存在的损害事实情况及医疗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发表明确的专家意见以便帮助案件的事实认定和审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使案件事实认定接近客观事实,寻求司法公正。为了弥补我国现行医疗纠纷鉴定体制的缺陷,规范专家意见活动,实务界和学界不断呼吁引进专家辅助人制度。 医疗纠纷处理机构设立的目的在于根据专家进行的审查结果,对当事人在诉讼中提出的相关事实情况及诉讼判决结果进行预测,专家们对医疗纠纷的基本事实向当事人进行说明、分析医疗纠纷诉讼的价值从而防止当事人滥用诉权造成不应有的资源浪费,减轻社会因处理医疗事故所需要的一些不必要的费用付出。法院对专家们收集的材料若认为有价值就可以直接加以适用,从而节省诉讼时间与诉讼费用。
医学心理学论文:关于医学本科生对医学心理学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摘要]医学心理学作为医生处理医际与医患关系的重要学科,早已为广大专家学者广泛重视。一方面,作为理解病人心理活动的重要知识手段,医学心理学在帮助医生进一步地理解处理医患关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社会人,合理得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亦是十分必要,医学心理学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医学院校的心理学教育成为培养医学生的关键一步。文章通过对正在学习“医学心理学”的医学院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对医学生医学心理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医学心理学;考核标准 1 方 法 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中国医科大学正在进行医学心理学学习的大四年级学生,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等医学相关专业。问卷由15道选择题构成,涉及内容包括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态度、对该课程设置的意见、对任课老师的评价,以及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问卷共发出115份,收回有效问卷109份。将数据录入SPSS 13.0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学生对待该课程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大到半数同学对待该课程态度较好,在其中有13人很重视医学心理学课程,认为其为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该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认为心理学理论是“伪科学”而放弃学习。有超过60%的同学因课程中穿插有心理学电影欣赏部分及微表情、梦的解析等有趣的小知识而对该课程印象较深,仅少数同学对该课程没有印象。 2.2 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及收获 调查问卷设置了三道有关课程具体内容的问题,约13%的同学可以完全掌握,将近半数同学可以部分掌握,但仍有30%同学表示完全没有听过。10%以上的同学认为该课程的意义大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是作为医学生日后工作生活的重要知识,30%的同学则认为其与其他考查课学科并无太大区别。超过半数同学认为学习课程后能得到一定收获,有30%同学仅仅对心理分析、心理学冷知识有印象,极少数同学没有任何收获。 2.3 学生对该课程设置的意见 学生对该课程设置的总体印象几乎为设置合理、课程单调、课程内容夸张荒谬各占1/3,仅极个别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对于上课时间的设置也各持己见,认为在大一所有医学课程学习之前上、在大二学习了一部分医学课程之后上、在大学医学课程全部学习结束之后上,以及贯穿于所有医学课程之中四种意见几乎各占相同比例,其中在所有医学课程之前学习略多于其他。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超过半数同学认为授课方式很重要,要多增加与患者沟通及医学生日常交际方式的学习,仅少于5%的同学认为考核形式过于单一,达不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75%以上的同学认为授课老师负责投入,仅极个别同学认为老师讲授不满意。 2.4 学生平时对心理学的应用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应用中医学的情况调查,60%的同学表示平时仅在心理学微表情等有趣的小知识时有帮助,22%的同学表示看一些心理学小电影和书籍。极少部分同学经常研究心理学专业文献,或查阅心理学杂志。 3 分 析 3.1 学生对于该课程态度较为积极,较之前有明显改观 有超过半数同学对于该课程有认真对待的态度,在其中也有一部分认为该课程超过其他医学课程极为重要而特别重视。与以往文献报道中比较可见,或由于近年来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规范以及社会舆论对于医患关系的重视,医学生对于医学心理学的重视有了明显的提升。心理学电影欣赏及微表情、梦的解析等小知识往往是学生兴趣所在,也是学生能留有较深印象的部分。但该课程目前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也使得一些以考试为目的的学生对该课程缺乏认真的态度。 3.2 学生对于该课程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从调查中对于该课程核心内容的抽查来看,仅极少数同学可以完全掌握,相当一部分则仅仅有印象。一方面,很大程度上由于该课程考核标准较为容易,学生一般不会利用课下时间复习或巩固,从而导致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欠缺;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的性质,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在于心理小实验上,其更侧重于实验现象而对于其深层次的心理学知识则掌握不熟。 3.3 学生对于课程设置意见不一 “医学心理学”虽有较长的历史,但我国课程的规范化却时间不长,课程设置方面较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较为集中的意见还是在于教学形式的设置上应更加丰富多样,反映出来的问题多为实验分析部分,形式合理但执行力不足而导致课堂效果受到很大影响。授课教师往往更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对于现象与理论相联系的重视不足,缺乏对学生理解知识规范的指导,而对于一些态度不认真的同学则更缺乏约束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实验的理解停留在“听故事”阶段。另外,对于考核形式,学生也乐于因该课程简单的考核而减轻总体课业的负担。课堂要求不严,考核简单都缺乏了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约束力,但对于学生而言,实际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因而总体上并无较多反对意见。 3.4 该课程对学生及医学心理学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不大 对比学生学习前及学习后对医学心理学态度的变化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学运用并无实际意义上的改变,对于社会上舆论关注的热门医患关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关注度,有一部分同学无法给出医学心理学的理解看法。一方面,对于一部分优秀的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而言,对医学心理学的关注早已形成习惯,其在该课程的学习之前早已掌握一定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不足,使得学生从该课程的收获有较大局限性。 4 解决措施 目前,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态度与积极性都有较大改观,改变医学心理学教育现状的关键则在于让该课程的设置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4.1 改变课程时间的设置 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授课时间各持己见,因此让该课程的授课时间更具弹性化是解决的关键。首先,在入学教育阶段增加一定的医学心理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早期的医学实验有更多心理学方面的认识,也便于在当时医学新生有较大热情时让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合理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其次,在保留目前大四年级学习“医学心理学”主要知识的基础上,在其他医学课程中增加相关的医学心理学部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4.2 适当提高考核标准 在不增加学生实际负担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首先,要减少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增加对学生心理学运用的考查;其次,可以将课堂中学生对实验理解程度表现以一定比例计入最后的总成绩。基础知识考查的减少,避免了学生因大量机械记忆基础知识增加负担,重点考查学生的认识理解,也可以督促学生重视课堂内容的学习。将课堂的表现计入总成绩也可以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对课堂效果的提高有很大作用,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课堂。 4.3 丰富课堂形式 虽然目前的教学形式已不再是完全以老师讲解为主,但其还存在有形式单调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心理实验也被普遍反映过于形式化,缺乏真正的意义。首先,以教师与学生活动各占一半的比例安排课堂内容是较为合理的。教师应以最简明的方式用半节课时间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其余时间则交给学生自由讨论或向教师提问。其次,要求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是很重要的也是目前尚缺乏的。不仅约束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也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应给予对医学心理学兴趣较大且平时表现优秀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向全班展示的机会,可以是心理学小实验,也可以是自己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丰富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5 结 论 随着社会舆论对医患关系关注的进一步增强,医学心理学的运用越发受到人们尤其是医学生的重视,而在本科学习中,科学有效地完善其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的课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达到启蒙的作用,使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学习方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医学心理学论文:大班授课模式下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摘要:医学心理学是目前医学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本文分析医学院校中医学心理学课程传统大班教学的不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的质量做出参考。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或疾病之间关系的学科,其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1]。在人类死亡谱的改变、生活节奏的提高等多种动因作用下,医学模式已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卫生部根据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提出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我国的医学心理学根据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吸取了心理学科中所有与健康相关的内容,目前几乎所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 随着对医学心理学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学生也普遍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及病人心理、医患关系学习的重要性,所以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人数非常多。大班教学成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授课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科学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是本课程授课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大班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 医学心理学涵盖生理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障碍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健康促进,疾病的病因探索、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其设置为限制性选修课(考查课),课时数通常在36学时之内[2,3],因为课时有限,很难兼顾心理学基本知识和临床案例,也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医学学科体系庞大、内容复杂,医学生课程繁重,课堂学习所接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其他院校学生。所以存在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比较重视考试课,很多学生虽然对心理学感兴趣,但不能分配足够的学习时间。 医学心理学是我校医学专业学生公选课,全是以大班形式授课,而传统的大班教学从方法到考核上,都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大班教学中,教师主要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性极易被忽视,学生往往缺乏内在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较差,并且极少关注课程内容,也很少提问,注意力不集中。大班教学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不相识,容易课堂纪律松散,学生上课迟到、早退、高缺席率等,甚至没有被教师注意到。另外,大教室固定的桌椅,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参与非常少[4]。国内学者对医学心理学大班授课现状调查显示[5],大班授课中,学生对师生、生生互动很不满意,“差”项选择都在80%以上,对课堂纪律、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不高。 在课程考核中,大班教学往往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考核方式,很难保证评价的恰当性,也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对医学心理学课程大班授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是紧迫且必要的。 二、特朗普制在医学心理学大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特朗普制教学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其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随后的小班课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材,由15~20人组成一个小班,然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所以又称“灵活的课程表”。 2.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医学心理学课程可在目前大班授课的现实条件下,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调整、灵活使用。具体方法探索如下:(1)大班上课:教师根据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讲授医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重点难点内容。(2)分组讨论:根据课堂学生人数,15~20人为一个小组,各组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如寻找典型心身疾病案例、心理障碍案例、病人异常心理案例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或者是课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探索。小组成员可以利用多种信息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见习等机会接触的病人、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答案,然后再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以PPT汇报研究内容和成果,并进行发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及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指导。(3)个人独立研究:可以是知识点研究小论文撰写,个人心理应激的应对模式分析,找寻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心理案例,心理咨询实践等形式。个人在此环节遇到问题时,可向小组成员求助或向教师求助,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4)基于特朗普制教学的考核评价:①大班上课内容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50%,以传统的试卷形式进行。②分组讨论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20%,以小组的总结发言加小组学习的资料(组内学习讨论的记录,使用的文章,资料,图片等)的形式,给予该组成员分值。③个人作业的考核成绩占期评总分的30%,根据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及小组交流情况,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程度及团队协作、学生个人作业或个人研究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给予分值。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采用特朗普制的大班上课、分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有一定比例知识是来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灵活教学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国外医学院校近年来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公开课等,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好评[6]。 1.创建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分组讨论分派不同学习任务过程中,需要进行具体化的学习任务布置,如课程中的某些重点难点问题,病人过度焦虑的干预方法等,只有问题落到具体实处,让学生明白此问题的解决是有实际效用的,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利用好网络平台。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web的现代学习方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应用,有研究者进行了探讨与实践[7],安排学生观看视频课程后,根据每一集课程内容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对巩固概念、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有较好的效果。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校建立了医学心理学网络课程中心,在基于课程中心的网络平台上,有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各章节知识点和我校各位医学心理学教师不同章节的授课视频,在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自己任务需求,选择网络视频进行重点学习或反复学习,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在课堂授课中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师生互动方面。 通过课程中心师生互动栏、留言板、微信群和教研室课程微信公众号,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及时和教师探讨,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因平时工作繁忙而无暇给予学生及时反馈的问题,做到个性化辅导,也为学生提供自由、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 四、讨论 1.特朗普教学的介入时机。分组教学不宜太早进行,可选择在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重点难点的学习后进行,学生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对专业教师的“信任”和“认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在分组学习时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并且能避免学生因为太早关注于小组成绩而忽略基本理论的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讨论主题以讨论提纲或要点的形式在讨论前下发给学生,讨论提纲或要点应具有指导性,能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讨论思路,避免讨论过程流于形式或偏离方向,并告知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 2.小组数量及人数应适中。如果课堂人数过多,可适当增加小组数量,控制在15人左右为宜,以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学习及案例搜集分析中有发挥和表达的机会,增加参与感和组员间的互动频率,培养合作精神,充分调动起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灵活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大班背景下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主性,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能对学习成绩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在目前大班的授课背景下,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程学深、学透、学活,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论文:医患沟通视域下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摘要:本文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从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增强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出发,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设计与改革进行系统研究,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对策。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医患沟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要成为医科院校的必修课。近30年来,我国卫生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但医患关系紧张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1]。医患沟通作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医学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和发展医学生的相关人文素质,对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意义极其深远。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引发的对医学心理学的思考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标准要求本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将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者并重起来培养,同时,还应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交流与沟通技能项目在该标准中被特别重视,并独立作为一大领域,共设9条标准,主要包括与病患及其亲属、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等。 为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我国于2002年成立“医学教育标准课题组”,研究与思考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问题。2009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分析中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一)学科定位不准 为了临床专业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目前我国医学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置,涉及八大部分内容: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其中,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尤其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与医患沟通极为重要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等内容基本不讲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形成与病人、同事的沟通能力。这说明,我们花费较多时间讲的神秘内容与教育部、卫生部要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是脱离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下,它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如何在健康和疾病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医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人际沟通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而不仅仅是通过执业医师考试。针对医学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重新探索临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最大缺陷是只传授知识,不训练技能。医学生面临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例如,医学生在校接受的是“医患沟通”的理论学习,这些理论大多源于西方文化土壤,在临床实习时可能并不适用。临床医师只有具备丰富的本土化的医学人文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善于理解病人的心情和处境,以患者能理解的语言与其沟通,才能建立有效的医患交流平台。善用肢体语言,学会用病人和病人家属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才会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与配合。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医生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临床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培养,应该实现三大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项目有12条,其中包括医学生应关爱病人,有交流、沟通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尊重个人信仰,有团队合作精神项等内容,这与医学心理学密切相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共有23条,其中涉及医患沟通的有5条。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目标在思想观念层面应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牢固树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思想,在技能层面加强人际沟通和医患沟通技巧,以培养人文技能为目标,培养合格的医生。 (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形成与病人及同事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生命,具有人文情怀[2]。这就要求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调整和完善。一是在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适当增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技巧和团体意识的养成等内容。二是在临床心理部分加上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在病人心理章节增加临终关怀内容。此外,将课程教学时间调整为两阶段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放在大一第一学期,临床部分内容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将部分实验课内容放在临床见习中讲授。通过加强医患沟通的实训化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技能。 三、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教学方法改革 医学心理学教师要带头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标准病人教学等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医患关系的内容来进行情境模拟教学。例如,给学生制造一个临床中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活动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或医生、护士等不同角色,参与模拟的传递坏消息的医疗服务情境中来,通过情境模拟以及角色互换,使学生真正体会患者的痛苦,认识医务人员在面对现代医学的有限与无奈时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医生希望共同承担,必须应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准确地表达内心愿望,以此获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的病人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接受各类标准化病人培训,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给学生换位思考的机会[4],使学生从患者角度来感受和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对今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大有好处。此外,应建立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医学心理学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学习。 (二)评价方式改革 考核与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考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其能有效地考查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讨论、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患者评价等考核实践技能。积极探索和推行医学心理学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试卷形式[5],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水平。 (三)加强人文实践 医学心理学教师应采取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可以在新生入学和实习前,组织宣读《医学生誓词》;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系列讲座、医学人文论坛等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医疗咨询服务、与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结对服务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尊重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 医学是一门人性化的科学,医患关系是医疗中的根本关系。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承担重要的培养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应以学生为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指导,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保证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医学心理学论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视角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模式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医学心理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环境 医学心理学 教学模式 一、引言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gy)是一门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交叉学科。该门课程既需要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又需要较强的心理学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需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能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认知方式服务于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几个要素。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思想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情境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通过精心创建一种既能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或事件中亲身体验,通过真实情景的再现,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交流与协作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设计不仅要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心理实践技能和解决心理健康等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意义建构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医学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都具有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不代表要机械性地重复与记忆,启发诱导学生发现心理学的相关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自我认识是医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医学心理学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三种教学模式可以被应用到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而提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提倡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以便于发展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深入理解,通过支架作用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个体心理》两个章节涵盖的知识点既是心理学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和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以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为基础,以潜在的发展水平为目标,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学。例如,认知过程中的感觉是学生在课前就已经理解和熟悉的心理活动,围绕感觉为学习主题,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体验当中,如一起讨论吃糖吃到后面不觉得甜了,反而感觉到酸是为什么;看到伤心的场面时,觉得悲伤的曲调特别好听,摇滚音乐特别刺耳,看到高兴的场面时则相反,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和讨论,主动获得对感觉规律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感觉规律概念的主动建构。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 (Anchored Instruction) 抛锚式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要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等章节的教学就可以具体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的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呈现学生都关心的内容,如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的咨询案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师生进行广泛地讨论、交流,修正并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咨询案例的理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随机进入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比如《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教学,可以采用人际关系理论讲解,也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了解人际关系类型和人际吸引的表现,还可以创设大学生和医护工作者常见的人际沟通情境。对同一个知识点,用这种随机进入模式进行教学,从不同侧面进入教学,以不同方式给学生呈现同一知识点,能够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达到教学促进学生认知建构的目标。 医学心理学论文: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摘 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以提升自身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文章结合医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他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在新时期,随着当今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医学教育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专业人才,成为现代医学教育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他们不仅需要具有医学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特别是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如何提升人际交往知识技能值得探讨研究。 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升人际交往知识技能的优势 (一)《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运用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心理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依据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心身统一、社会影响、认知评价、主动调节、情绪作用、个性特征等基本观点,在帮助医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他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结合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工作,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二)《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范围广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它涉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与保健、咨询等更全面、更有效的方式、途径与机制,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经过学习,医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各种方法应用到自我心理调节与实践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医学生适应能力不强 医学生从学校毕业迈入社会,学习、工作、社会、生活的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从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适应、调整。但是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快节奏步伐,要求医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部分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养成的依赖性,致使他们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医患关系上,一些学生与病人交往沟通能力不足,处于被动地位,治疗效果不佳,遭到病人投诉。 (二)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 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认知者过去的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必须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医学生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往往根据自身的认知来认识他人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对社会的认知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用自己的意志去想、去做事情时,在人际适应之中就会出现一些偏见,影响了他们对社会认知的准确性,阻滞他们与同事、病人的沟通。 (三)情绪情感负面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与情感起着十分的作用,他们是人际交往的手段,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的渠道互相传递交际的信息,达到互相了解、彼此共鸣的目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消极的情绪情感则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交往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若医学生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情感,消极的情绪情感能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卑、嫉妒、冷漠、愤怒、恐惧等,进一步加深负性情绪情感,便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社会、教育体制造成能力培养的欠缺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课程,忙于各种考试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集体意识的培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缺乏积极主动性。许多医学生学习成绩虽然很优秀,但与人交往相处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不能自我调节,同时在遇到学习或生活困难时无法得到来自朋友的支持,这样使得他们陷入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状态,对人际交往丧失信心,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结合调查结果设计针对性授课方案 要在课程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首先必须了解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前可以先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案,即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讲授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内容。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1.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它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医学生社会认知的准确性引导,减少产生寂寞、压抑、焦虑、生理疾病等消极面体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2.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情绪情感调控能力。情绪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认识活动受情绪情感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情感推动人们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人们的活动,消蚀人们的活力,甚至引起错误的行为。因此,善于调控情绪情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医学生认识情绪情感的本质、表现和对人的活动的影响,学会分析自己的情绪状况,学会调控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意志能力。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医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总有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耐挫折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意志的特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的表现,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学会承受压力,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培养自己的耐挫力。 4.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健康人格。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人格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身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明确人格是个体本质属性的体现,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它包含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人格特征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依据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5.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医学生正是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各项生理功能日渐成熟,心理能力逐步发展,自我意识迅猛增长,成人感和独立感、自尊心与自信越来越强,期望个人的见解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医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社会交往甚至形成社交障碍,为此而感到苦闷、自卑,以至于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青年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奋斗目标;同时应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心理应激,了解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应激源,正确理解应激反应,采取正确有效应对策略,能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修正期望目标,学会寻求社会支持,改变认知和行为,保持心理平衡,拥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6.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是遵循平等原则,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平等相处。其次是遵循互助互利原则,打破自我为中心,善于求助,乐于帮助。第三是遵循宽容诚信原则,学会宽以待人,诚以待人。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沟通,良好的沟通为双方传递身心发展的信息和资源,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引导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重视沟通,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一是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二是注重语言、非言语交往沟通,积极评价他人。三是学会倾听、体会他人的感受。四是正视人际冲突,学会宽容忍让,积极化解矛盾。五是善于表达自我,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克服刻板印象,及时调整自我表现。 医学心理学论文:P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体会 摘要:探讨和评价PBL 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抽取我校临床专业大专生两个班,采用对照研究,分为实验组(58人)和对照组(58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的综合分析题得分和总分以及临床实践能力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PBL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进、健康观念的转形以及疾病类型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医学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逐渐被重视培养能力的教育模式所替代,在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全面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在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显示出了良好效果,通过把学习设置到复杂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引导,在教师指导下与护生合作来解决问题[1]。作者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采用了PBL模式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大专学生,随机抽取两个班,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涉及临床系学生共116名,其中男生66名,每班各58名,年龄为17~19岁。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以及基础课成绩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按大纲要求进行循序渐进教学,学生以被动听课为主的教学方法。 1.2.2试验组采用PBL 教学模式,体现"以问题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1.2.3评价方法 通过教师和护生两方面对PBL法的教学效果进行系统评价。评价指标包括考试成绩和临床实践。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2 结果 通过两方面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班的综合分析题得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班,两班成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教学效果评价显示,实验班临床实践能力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班。提示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能明显提高学生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见表1~2。 3 讨论 PBL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曾先后在60多所医学院校中进行推广和修正。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2]。PBL是以信息加工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PBL教学法强调以问题解决问题与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强调支持与引导。目前世界上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PBL的教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运用于医学临床,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以及帮助健康人群保持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帮助精神障碍者恢复健康的学科。医学心理学涉及的内容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事临床精神专科工作岗位和为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对象提供心理评估、治疗和咨询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后续临床实习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次研究主要在医学心理学教学运用PBL教学法,研究显示,实验班的综合分析题得分和总分以及临床实践能力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班,提示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学生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 目前,尽管PBL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3],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硬件资源方面,需要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网络资源、图书资源以及学习空间,因此需要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在教师方面,要求更多的师资力量加入,同时也需要指导教师自身素质和知识以及教学艺术的不断提高与更新,因此PBL教学方法对教学硬件资源和师资方面的要求均明显提高,这对于一般的高等院校都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次研究结合目前教学资源不足以及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学习观念转变等诸多问题和矛盾的基础上先在精神科护理学中进行开展PBL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学生对PBL教学模式有一个逐步理解和适应的过程,为寻求一种更适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资源状况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医学心理学论文:从医学心理学谈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摘要]本文在简要论述医学心理学的基础上,指出现代性的医疗方法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的更高要求。目的:从医学心理学谈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医务人员;心理素质 从医学发展是来看,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以人为主要研究和服务的对象。医学的基础研究注重生命活动的本质,而心理现象则是在生命发展的较高级阶段才出现。从现象上看,现代医学研究偏高于人的生物学方面,而心理学的研究则偏高与心理方面。但心与身的关系或身与心的关系如何以及它们的互相影响则是两个学科都必须面对并要作出回答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心理学的出现是医学与心理学两个学科发展到一个阶段时的必然结晶。 资料 1.一般资料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dogy)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心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1]。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的问题,则重于研究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以及在他们相互转代过程当中的作用和规律。同时,医学心理学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疾病的发现、诊断与治疗、康复和预防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和干预,以维护和促进人类的整体健康。 2.临床资料 例:一位18岁女孩,因混合痔入院需要手术,护理人员对她进行了术前备皮,导尿管插入等术前准备工作。由于病痛和面对手术的紧张,无助时他情绪不稳定,不肯配合护理人员做一系列的准备,正巧一位资深的护士长经过,对患者进行了耐心的劝导和安慰,并告知她术前的一些准备是为了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使手术后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样也是一种保护她的措施,与此同时转移患者注意力,帮助另一位护理人员进行术前准备。 此例可看出,医护人员对患者要有同情,体贴,照料,给予,安慰和鼓励,无谓不到的关心病人,使病人感到像亲人一样,让病人可以消除面对病痛的焦虑和恐慌。而病人则被认为应该按文化的要求履行病人的角色和义务,不能讳疾忌医,应该接受医护人员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其次,如何达到这些期望和要求。医护工作者同样是人,都应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但在护患关系中无论护理人员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病人,他们都是较主动地一方,因而,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不仅涉及到良好的护患关系,而且涉及到护理人员自身身心健康。所以现代的护理工作着除了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与患者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我认为也应该加强培养自我心理素质从而做到真正将心理学运用于临床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 1.心态平和 作为现代的护理工作者来讲,除了要善于运用语言和患者沟通以外,也应该提高自我的认知,要用自我的内心去体会病人的感受。对待每一位病人所做的一切,要用平和的态度换位思考病人的内心世界。要记住病人不是单指他身体上发生疾病痛苦难耐,因为与此同时,病人的心灵上也有着一样的痛苦。例如有一位学生参加高考前突然病倒住院,病痛合不能上大学的沮丧使他情绪无法稳定。正巧有一位护士发药时,错把药片放到有水的药杯里,他就抓起药杯向护士扔去,儿护士一气之下将病人训诉几句后转身离去[2]。对于这种情况,表明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缺乏和对病人心里的不了解,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病人的所作所为,也不能理解病人的这种举动是心里矛盾的无奈爆发。 2.丰富医学心理学知识 现在的护理人员每碰到一个问题,总指望通过技术方法来解决,而忽视人们生存方法之间密切的相互联系,忽视人群中健康与疾病的难以处理的平衡,只顾近期实力,所有这些都会带来长远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我们应当多学习心理学,多了解病患的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在护理工程中改变以往古板的单纯的护理方法。应用新的方法,多与病患沟通,多观察病患的日常生活,通过人际交往,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的方面发展。 3.干预病人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人一旦生病了,他的工作和生活就会都被打乱,生活规律的破坏成为一种极为强烈的信号,冲击着病人的内心世界,再加上对病痛的体验,病人的注意力不仅会集中到病症上,还会影响心理状态,改变他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态度。病人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都来之于心理负担的加重,把心理困结在自己的不幸和痛苦上。此时,护理人员就要学会耐心的倾听病人的诉说,好的倾听需要神入而不是同情或者怜悯,我们不要对说话的人的困境或不幸表现出一种屈尊俯就得态度,这样的态度不能真正的帮助病人摆脱心理困境,我们应该运用神入。在心理学上,神入是理解与同情的结合[3]。在倾听时,努力理解讲话者的具体问题,不要摆出一贯正确的态度,不把自己的想法,感受投射到对方身上,反而应该努力理解讲话者在想些什么,感受什么以及希望做些什么。更应该要尊重病人的根性和人格,深入了解病人的性格特点,对病人的需要才去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关怀态度。 结论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探究病人的积极因素,在治疗的工程中,不仅要消除病人的基本症状,还要帮助病人恢复机体功能,重新调整身体,精神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我们还要创建一个优雅舒适的医疗环境,因为这些都可以对病人的身心康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适应新医学模式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性的工作,也是护理工作者人生旅途中永恒主题。所以,应当常抓不懈,付诸于自觉行动中。 医学心理学论文: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摘 要】近年来,以哈佛大学案例教学为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医学心理学教学,是适应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介绍了案例教学法,探讨了该教学方法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实施技巧及意义。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而在医学与心理学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医学心理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并且列为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如何科学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是医学心理学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因此把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是适应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基于情景学习、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这种方法首创于哈佛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在一些学科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已日趋规范,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知识的应用。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它的实施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医学心理学教学案例种类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案例一般分为3类:评析型案例、范例型案例和操作型案例。评析型案例主要展现了医学心理学基本技能的操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可借鉴的指导线索和模型,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评价,培养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范例型案例主要表现了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用于例证和阐明概念、原理。这种类型的案例,以教师讲授为主,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人格”一章中,可选取文学作品中一些典型人物形象作为案例,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和掌握人格的概念、特性、行为模式及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操作型案例是将医疗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通过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例如在讲述“心理障碍”、 “病人心理”、“医患沟通”等内容时,可选取临床上的各类患者为案例,列出不同患者典型的心理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出心理障碍患者的类型,提出与患者沟通的方法、技巧。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技巧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组织启动教学,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并引领整个教学进程,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过程。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由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总结三个基本环节组成。首先是案例教学准备环节。这一环节由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两部分组成。教师准备就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背景和知识经验,确定适合案例教学的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案例,完成课堂教学设计,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学生准备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依据教师的提示,围绕案例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是案例教学实施环节。实施案例教学时要求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然后由教师介绍案例的背景和发生情况,并确定讨论题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析案例,找到该案例的问题所在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课堂讨论有序地进行。最后是案例教学总结环节。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揭示案例的理论观点,对有争议的问题予以澄清;同时还要注重发挥课堂的教育功能和心理激励作用,对学生的整个讨论过程做出评价,总结表现出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提出努力方向。 三、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等主体性人格。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重在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思考案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2.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用生动形象的案例陈述抽象的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由原来被动地接受和储存知识到现在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效地调动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学生的背后,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让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 3.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教学法形象地呈现案例,通过对涉及知识点的问题不断的讨论和分析,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学的内容应该运用于何处以及如何运用。学生对抽象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其创设了富有挑战的问题情境,以案例为核心,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一系列可能答案的探讨,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所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更加形象化、深刻化,提高了教学质量,改进了教学方法,深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 医学心理学论文:TBL结合LBL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心理干预各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将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模式应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学生《医学心理学》心理干预各论教学中既能激发医学生对心理干预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临床探索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关键词】TBL;LBL;医学心理学;心理干预;教学 在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生面临着课程多,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少的现实问题,因此,部分学院会减少《医学心理学》总课时数,需要36学时以上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五年制教材往往被压缩到26甚至24学时,心理干预各论这一章节也从8学时以上被压缩到4学时,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调动学生对该章节的学习兴趣,又能充分讲授该章节的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临床能力,成了部分教师教学的难点。本学院的心理学教研室教师经过多次的探索,认为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1]这一模式适合这一特殊情况的教学,且具有教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模式的开展 1.1 准备阶段:教学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学时的教师讲授,第二阶段为两学时的学生讨论。由于该章内容较多,故在课前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1)设计问题:对该章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十三节内容中的每一节均设计2-3个问题,问题涉及每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治疗过程以及原理和过程之间的联系;(2)自主学习:把事先设计的30余个问题作为作业形式布置下去,作业布置的时间是课前两周,建议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答案可以从书上、图书馆及网络上去寻找,并说明这些问题及答案是第二次课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作业的答案只有最好、最系统、最具创新性之分,没有最正确之分;(3)分组:将每班学生分为3个组,每组10名左右,每组选1-2位负责人,主要负责收集事先布置的作业的答案、主持和记录第二次课讨论的内容。 1.2 LBL阶段:LBL阶段由教师完成,主要系统讲述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建议LBL 阶段以案例为基础,围绕案例精讲每一种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及其联系,由于时间有限,有关每一种心理疗法的历史、人物和最新进展应布置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去阅读或寻找答案。 1.3 TBL阶段:TBL阶段为在教师的督导下由学生完成。尽管TBL阶段讨论的问题在LBL阶段教师已精讲过,但为了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独立思维的习惯,讨论前应说明教师的讲授及书上权威人物提出的每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及技能也有其缺陷,学生应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和书上的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学生尽快走出绝对性认知阶段,促使其认知模式向迁移性认知、独立性认知和环境性认知阶段发展[4]。在具体操作中,每个学习小组围绕一些特定的心理治疗问题,从各个学科和不同方向共同探讨学习,对每种心理疗法的理论和技能展开广泛的讨论,总结理论与方法之间的联系,提出对每种心理疗法可能存在的缺陷及可能有效的改进方法,并探讨每种心理疗法的联系与异同,从而达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对“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四大要求[2]。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表现、问题解答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评价,主要点评学生观点的创造性与系统性,而不是过多点评知识点的正确与否。 2 实施体会 TBL以设计好的问题为导向,避免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中问题过于分散,且TBL注重基础与临床知识的结合。因此,自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在PBL基础上创立TBL以来,该模式在西方医学教育中逐渐被推广运用。实施TBL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关讨论内容方面的专家,但并不需要在团队工作程序中有指导一次成功TBL会议的经验和专门技能。另外,学生在团队工作中也不需要任何特别训练,因为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协作和使工作富有成效[1]。 我们教研室教师这几年把TBL与LBL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总的感受是该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像我们这种普通院校的临床专业多为五年制,课程繁多,《医学心理学》被认为是一些边缘课程,课时因而被大加压缩,这导致教师在每一章节教学时都感觉时间紧张,特别是在教授心理干预各论时,因为该章有十三节,描述了十三种心理干预方法,而课时仅为四学时,因此讲授该章时时间更为紧张。LBL结合TBL模式则能解决因完全运用PBL或TBL教学时教学时数大量增加的问题,解决目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课程时数过少的问题,又能调动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另外心理干预这一章节内容介于医学心理学理论与临床技能之间,TBL结合LBL能培养医学生初步的临床探索技能,提高以后进入临床时所需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LBL结合TBL不仅因节省课时而适合于部分五年制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还因该模式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将枯燥的学习变成一项充满趣味和挑战的科学探索过程而适合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该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营造了开放、自由、包容、合作的学习氛围,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认知性学习思维的转变和发展,让学生逐步接受书本或教师的某些知识是不确定的观点,让学生明白,权威并不是全知的,知识不再视为是确定的[3],这可能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相对性思维能力。 医学心理学论文:医学心理学李氏疗法 医学心理学,李氏疗法是由李和军,于2012年创立的,共分为两套疗法,一套是在患者临死的时候,直接把死亡期往后拖延三个月的时间,能够治疗各类绝症,另一套是在患者临死的时候,逼迫患者让他不敢死亡,这样也可以把死亡期往后拖延三个月的时间,用来治疗各类绝症。 这两套疗法虽然操作的方法不同,但是患者痛苦的程度,身体的感受以及治疗疾病的效果,都是完全一样的。李氏疗法的特点是不使用药物,不问疾病的种类,用准确的方法在恰当的时期,激发出患者体内的潜能,来对抗疾病。 李氏疗法是与其它心理疗法不同的,任何心理疗法,都是治疗心理障碍的,而李氏疗法不是治疗心理障碍的,它是专门治疗各类绝症的,还必须是到了晚期的,既将死亡的患者,对于没到晚期的绝症患者和普通慢性病,是没有疗效的。 我没受任何事物的启发,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完全一个人研究创立的,本来不想给李氏疗法起名的,以为就直接称作拖延疗法和逼迫疗法更为贴切,但是如果两套疗法合在一起叫的时候,就很麻烦,也不方便记忆,是为了更省事、更简单、所以才称作李氏疗法。 用李氏疗法治疗绝症,凡阳病毒引真敢 的绝症都可以全愈,而且还能够终生免役,只有极少数由自身肌体的组织功能出现变异引起的如肌肉萎缩症等绝症,是无法治愈的,用李氏疗法治疗也可以把死亡期从1岁一直延长40岁。 物种的进化是逼出来的,医药研究的越先进,病毒进化的就越高级,医学进步的速度永远也撵不止病毒进化的速度,靠药物永远也不可能彻底消灭疾病,激发出体内的这种,能够消灭病毒的潜能,来治疗疾病才是最终的选择。 据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调查得知,全球约有千分之八的人罹患,尿毒症、白血病、艾滋病等,医学界无法治愈的绝症,每年因为各类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一千万人,所以这些疾病被医学界称为头号杀手。 体内的潜能是被大自然反复的打击,磨炼、进化出来的,如果经常经受某一种磨难,就会进化出对抗这种磨难的能量,由于人类始终被死亡与疾病折磨着,所以就逐渐进化出了一种能够消灭病毒的能量,由于人们不知道体内拥有这种能够治疗疾病的能量,所以得了疾病也不去对抗,就把这种能量闲在了一边。 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闲置,就逐渐变成了潜能,得了绝症的人之所以会死亡,一方面是不知道体内拥有这种能够治疗疾病的能量,另一方面是也不知道怎样去激发,在什么时候激发,这种潜能,才能够治疗疾病。 恕我们自信,读了李氏疗法的相关文章,定能获得治疗各类绝症的健康知识,使你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瞑瞑之时挽救你的生命。 医学心理学论文:关于《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要】《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而由于心理学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探究心理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医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尤为重要。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特点;教学方法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临床对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临床心理主要包括临床岗位所需的应用性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如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以及相关的评估知识,对临床工作有辅助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可初步掌握执业医师所要求的临床心理知识和技能,为此,如何更好地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尤为重要。 一、《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心理学》与医学的四大学科即内、外、妇、儿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密切的联系,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其应用于医学临床对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中。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因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当注重其实践操作,即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学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 1.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中,没有专门的医学心理学专业,因此,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展,师资力量缺乏是一个大问题。医学心理学教师岗位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者,或者是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或者是有一定的医学基础。教学人员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准备时应注重实践资料的收集,尤其是与课程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资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简单的照本宣科;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讯工具,及时了解医学以及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条件允许时也可参加一些心理学的培训和学习。 2.调整授课内容 《医学心理学》虽然专为医学学生开设,但它是医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交叉学科,其中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心理学内容在大多学生看来普遍表现为抽象难懂,因此,课程难易程度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简单则不易让学生有知识的丰收感,过难又容易让学生缺乏信心,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因此课程设置要难易适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最终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整个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4.丰富教学方法 由于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中应在传统的理论式授课方式过程中,进一步强调实践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角色扮演法,此种方法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模拟实际场景,在创设的情景中体会心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再比如问题导向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根据授课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该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案例法也是一种常用方法,教师给出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写出报告,然后教师再比较分析,找出差异,总结经验。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可以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 5.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多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挖掘其中的新异因素,使所教的知识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比如列举生动案例来说明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学习活动都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好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也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因此,教育工作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即是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6.情境式教学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创设相关情境,一方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课程导入时可以提出与课程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接下来的课程围绕问题展开,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更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掌握。 7.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利用 多媒体教学方式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医学心理学,因其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设施使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片、音像等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同时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更生动有趣,教学内容丰富,扩大信息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8.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增加学习兴趣 尽管医学心理学知识抽象难懂,但其中涉及较多与人体身心相关的一些问题,加之学生往往对心理学知识又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效果的同时,适当地安排一些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 医学心理学论文: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由于医学心理学知识的特殊性,同时医学心理学又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基础 一、讲好绪论课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讲好第一节绪论课,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讲清楚医学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了解医学心理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史,弄清医学心理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讲授医学心理学的学习意义时,一定要通过大量生动的临床事实, 阐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落后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优越,从而清晰地为学生勾勒出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整个框 架,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学心理学确实应当学好,并能有所作为;另外,教师应在课前注意自己仪表的整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个人光彩的一面。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后来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课程的应用性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培养的大部分本科生最终要直接服务于社会,而不是从事理论研究。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须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辅之以实践教学手段,对于加深学生对医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 用。具体如何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应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成绩应该与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同等对待。在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应当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可以通过到医院参观学习,让学生亲临其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综合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三、正常心理现象与异常心理现象的对比讲解 在讲解医学心理学基础部分时(主要是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始终坚持正常心理活动规律和异常心理现象对比讲授的原则,通过异常心理现象知识的补充性讲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正常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心理学的兴趣。例如,讲授感知的规律后,对比讲授感知异常的表现;讲授记忆的规律之后,对比讲授记忆的异常;讲授思维的活动规律之后,对比讲授思维障碍的表现……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多媒体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是个强有力的有效载体,开展多媒体教学有其必然性,它是当今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变革。信息时代中教育改革是以推行多媒体教学为其本质标志,它综合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实施多媒体教学是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源泉,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成为理所当然。然而其结果显然是中学阶段“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延伸,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毫无感情色彩而言,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必定不够理想。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电视、书刊的传播,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学生可以从多条途径来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获得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学与教的互动。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大的突破在于,它从时间和空间上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格局,使教学形式由连续型细节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由单一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课外使用网络辅助教学,可以将教学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五、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要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甚至难懂,例如,情 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记忆、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能否生动通俗地解释抽象概念,常常成为检验医学心理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标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抽象来自于具体形象的概括,理解抽象概念的最简捷的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在讲解记忆时,用“记忆、记忆,是有记有忆,只记不忆就像过眼云烟、耳边吹风,而光忆无记则是枯井打水,最后都是一场空”来比喻,从而加强了学生对记忆的两个基本过程的理解。 总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者改进教学方法必将推动教学质量的极大提高。 (作者单位 王继伟:辽宁中医药大学 董题:辽阳第一职业中专)
库存管理论文:互联网采购与库存管理研究 摘要: 利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建立物资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的概念,分析了物资采购和库存管理是整个工程施工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环节。就互联网的出现给企业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结合传统模式上的物资采购和库存管理方法,确立了互联网思维模式进行物资材料的采购与库存管理方法。 关键词: 互联网;采购;库存管理;应用 互联网在铁路物资采购和库存管理上的运用使得企业的管理效率大大地提高,对传统的企业采购和库存管理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互联网的应用也充分地整合了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促使企业的物资管理模式向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这种互联网的整合方式,降低了企业成本,提升了企业效率,使企业能够实时地、精准地实现对物资的采购和库存管理。 1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采购管理 1.1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采购 1.1.1采购的一般定义。采购一般是指为了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进货活动进行的管理活动,是对整个企业采购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是面向整个企业的管理经营活动。采购管理包括支持、审核、优化、批准和实施几个步骤,管理的对象是计划、认证、订单和合同4个环节。 1.1.2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采购定义。互联网模式下的采购可以分为电子商务采购、电子商务贸易、电子商务采购合同等。从细分的角度来讲,互联网模式下采购是企业通过使用互联网,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几乎全部的物资采购管理活动。换句话说,就是企业通过互联网操作,可以从开始时的寻找供应商开始,一直到合同洽谈、物资采购订货、在线付(收)款、开据货物发票、物流配送、库存控制、物资的管理及价格的核算等过程全部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即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就可实现采购所需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等。传统采购管理工作是对采购整体活动的管理过程,涉及物资采购人员、物资采购部门、物资采购过程、物资采购供应商和物资采购结果等。而利用互联网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保证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可以避免因为采购过程中所发生的不可预料到的问题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进程。 1.2互联网思维下的采购模式 1.2.1企业通过自有网站采购模式。是指采购企业通过互联网,在网上所需采购的物资材料种类、型号、数量等,由物资供应厂商在物资采购企业方的网站上进行投标,供物资采购方进行网上评估,再通过进一步的信息沟通和信息确认,进而完成企业物资采购工作的整个过程。在这种模式中,物资采购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网上直接限定所需要采购物资的目录种类、规格和数量,并且可以通过对不同人授予不同的权限,让不同的人员按照之前所设定好登录权限,进行不同的决策,以此达到可以控制整个采购流程的目的。同时物资供应方和物资采购方可以通过已有的物资采购方的网站进行信息的传递,这样也有利于对物资采购网站和后端的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有效的连接,使这些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被物资采购方后台系统所识别并加以及时处理。由于这种模式本身的性质,使用这种模式的企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这种模式的起初则要求物资采购企业利用自身已有的巨大财力和物力,通过前期不间断地投入,建立起本企业物资采购的网站模式。然后再利用本身的巨大影响力,来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物资供应企业到自己的网站进行注册,让各物资供应企业根据采购企业的采购需求,主动地在网站上物资信息。 1.2.2企业通过供应商网站采购模式。是指物资供应企业通过互联网,在网上其所生产的物资材料的种类、型号和数量,而物资采购企业则可以通过网站来选取自己所需相关的物资材料信息,通过分析判断,直接在线选取所需要采购的物资材料目录,通过网站上的在线支付功能,实现一站式物资采购工作(如京东网上商城)。和上一个物资采购模式所不同的是,通过这种模式进行采购的企业,相对而言容易获得自己所需要采购的物资材料信息。但是这种模式本身也有一定的弊端,当物资采购企业在进行物资供应企业的选择时,物资采购企业必须先要通过不断地查询,并大量浏览物资供应企业的网站,从中挑选出符合自己需要的物资供应企业,然后再进一步地选取所需要采购的物资材料种类,进行网上在线选购,达到物资采购的目的。然而不同的物资供应企业所建立的物资供应网站会有所不同,通常这些物资供应企业的网站都有各式各样的网站界面、布局和样式。因此,对于物资采购企业来说,这样不便于快速寻找和比较,通常需要物资采购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上进行选取,这样也就达不到互联网模式本身所具备的快速采购的目的。但如果采购方和供应方能够达成协议,使供应方之间使用相同的互联网物资供应体系标准,且互联网采购系统能与系统后端的各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很好地集成在一起,这样则会极大地简化这种模式本身所带来的繁琐过程。 1.2.3企业通过第三方网站采购模式。是指物资供应企业和物资采购企业之间,利用第三方企业所设立的专业互联网采购网站来进行物资采购工作(如阿里巴巴网上采购平台)。和前面两个互联网采购模式所不同的是,在这个互联网采购模式里面,不管是物资供应企业还是物资采购企业,双方都只需要在已有的第三方互联网网站上自己的物资材料供应信息或者是物资材料采购信息,而第三方互联网网站除了对自己的网站进行运营和维护外,其他则只需要负责对物资双方企业所的这些供需信息进行一定的归类和整理,然后通过界面呈现给企业。需要进行物资采购的企业则只需要登录第三方互联网网站进行所需物资材料的选取即可,而物资供应企业也只是需要登录到第三方互联网网站上自己所生产的物资材料即可。这样对于双方企业而言都免去了繁杂的网站建设和运营工作,使企业可以专注地做自己领域的事,提高了企业管理工作效率。这种采购模式优势主要是体现在第三方互联网企业本身的专业性和专注性上。 1.3中国中铁采购电子商务系统V2.0 中国中铁采购电子商务系统V2.0是中国中铁股份集团公司开发的,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物资采购的网站。系统为使用单位提供了物资(设备)采购的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业务流程包括物资采购计划、采购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签订、物资材料的供应、物资材料的验收、材料款项的结算等。系统所对应的业务模块包含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物资采购协同、支付电商货款等。其中项目部、三级公司、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则按照各自的采购管理权限,在系统中进行相应的操作。 1.4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采购优点 1.4.1实现采购过程透明公开化。可以将传统采购过程在网上实现一站式采购,这样有利于采购过程的公开化,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对物资采购过程进行监控并提出相应的采购建议。这样不仅可以使采购工作更加规范,而且可以避免因为交易双方的私下谈判而发生的暗箱操作行为。通过互联网上的采购操作,还可以实现自动设定采购物资的价格、采购期限以及所需要的相应的采购服务等,整个采购过程全部公开于网上,方便全体人员进行监督。 1.4.2采购信息明细、准确,便于管理人员决策。网上采购方便快捷,可以利用互联网络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方便管理人员随时随地了解当前网上所列物资的种类、数量和价格等。就拿V2.0系统来说,V2.0系统内部拥有几乎所有的物资材料信息,当采购人员需要进行物资采购时,可以很方便地查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材料信息,当工程公司将所需要采购的物资材料信息确定好以后,点击提交,当前所列的工程所需物资材料会提交到集团公司进行审批,如果审批无误,集团公司级会进一步提交到股份公司领导进行审核,当股份公司级的领导审批无误以后,V2.0系统才能完成接下来的网上采购流程。 1.4.3采购管理更加科学化。可以利用互联网模式下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的分析方法,为物资采购人员提供更多的采购意见,避免了传统物资采购下消息匮乏、信息传递缓慢、采购环节比较繁杂的问题。同时,互联网采购模式的应用也大大改善了物资采购企业与物资供应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得双方的沟通更加容易,方便了物资采购企业实现准时化采购的目标,也帮助了物资供应企业可以按照物资采购企业的需求进行适量、适度生产,从而减少了生产浪费。 2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库存管理 2.1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库存管理 2.1.1库存的基本概念。库存,即储存状态下的货物,是将用于将来目的的资源暂时处于闲置状态。库存的另一层含义还包括在制造加工状态和运输状态的货物。为了能保证工程施工中物资材料的及时供应需求,就必须储存一定数量的物资材料。适量的库存可以增加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柔性,以便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施工需求。如果库存不足,会造成物资材料供应不及时甚至供应链出现断裂,严重时会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 2.1.2库存管理的分类。库存管理按照不同的需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长期需求性库存管理,一般需求性库存管理,短期需求性库存管理。 2.2互联网思维下的库存管理模式 2.2.1入库管理环节。物品的入库管理就是对进入仓库的物品进行检验,并对其进行分类、核对和登记,列入库存物品清单,记录物品的名称、分类、规格型号、入库时间、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数量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更新到库存记录。这些工作准确性要求高、工作量大,人工作业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比较大。因此,利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管理方式来代替人工管理,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物资库存管理的工作效率。利用互联网进行物资材料入库管理的优势在于,物资管理人员只需要通过在网上输入相应的物资材料到料信息,确认无误后点击提交按钮,则系统会自动的生成相应的到货报告单,这样可以省去以往比较繁杂的纸质形式的单据管理。 2.2.2在库管理环节。互联网技术充分地应用在铁路物资材料库存管理中,其实就是利用了互联网所提供的高效的管理能力,实现实时的库存管理和控制,实现更加精细化和动态化的管理,提高相应物资材料的利用率。物资材料库存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保证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资材料的质量。在不同时间段内提供所需要的物资材料的数量。定期对已有库存物资材料进行统计,对于产品质量不过关的要及时联系相关的厂家进行索赔和更换,对于存放时间过长而导致生锈的材料,要及时进行喷漆保护,防止进一步恶化。对库存剩余量不足的物资材料进行统计并及时上报,提出相应的采购意见。利用互联网思维的管理方式,可以使物资管理人员更加实时、方便、准确地掌握物资材料的库存信息,加上互联网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可以对已经采购的物资材料所对应的厂家信息、材料型号、数量、采购时间等进行全面的记录。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物资材料管理还可以实现对库存管理智能化控制的目的,利用网络的实时监控,可以及时地查看已有材料的库存信息。当物资材料管理人员发现材料数量与库存信息不相符时,物资材料管理人员还可以在网上很方便地调取材料的出入库明细,并迅速地核对,及时找到出错点。 2.2.3物资材料发放环节。当已经入库的物资材料有工程施工需求,需要进行物资材料的发放时,物资材料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直接在系统上制作发料单据。在填写完所需要发放的物资材料的信息后,点击提交,系统自动生成发料单据,物资管理人员只需进行打印,然后找相关领料人员进行签字确认即可。利用互联网系统制作的单据在提交以后会在网上进行自动存储,并按照类别自动分类,在数据库中生成对应的物资材料发放记录,方便物资材料管理人员后期的查看与核对,减少管理人员的操作细节,提高物资材料管理上的工作效率。 2.3中国中铁项目物资管理信息系统V7.0 中国中铁项目物资管理信息系统V7.0是中国中铁股份集团公司开发的,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项目物资管理的网站。系统为使用单位提供了物资管理的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基础数据、计划管理、合同管理、进料登记、验收管理、收料管理、发料管理、消耗管理、库存管理、成本分析、周转材料管理、查询和报表。其中项目部、三级公司、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则按照各自的管理权限,在系统中可以进行相应的管理操作。中国中铁项目物资管理信息系统V7.0系统的使用,可以规范现场物资管理,从基础数据、计划管理、合同管理、进料管理、验收管理、收料管理、发料管理、消耗管理、库存管理、周转材料管理、成本管理、数据查询志报表等12个管理环节入手,规范数据的流向,使物资管理业务数据及时受控。 2.4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库存管理优点 2.4.1实现管理功能多样性。V7.0系统的开发是根据施工现场的需要以及项目部日常业务管理的过程,设计的功能有物资现场管控功能、辅助业务控制手段、中铁物资称重影像系统、中铁物资条码化管理系统、中铁混凝土核算管理系统等,利用比较先进的互联网管理技术手段强化对现场实物收发管理,减轻了物资管理人员负担,实现物资材料数据一次性录入,全系统共享的特点。 2.4.2实现管理功能统一性。V7.0系统较以往传统的物资管理方式而言,在设计上实现了物资材料的集中统一式管理,这样不仅使物资材料管理更加简洁化,也更有利于各层级物资材料管理人员对物资材料数据进行逐级汇总和分析,可以说V7.0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方便了各级公司人员物资材料的业务管理工作。 2.4.3方便各层级领导的审批。V7.0系统在系统架构的设计上,采用的是树形结构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的使用可以清晰地展现股份公司各单位组织架构。V7.0系统的设计是按照股份公司、集团公司、子分公司(专业公司、管理公司)、项目部、工区5级组织模式建立,保证了V7.0系统的组织架构不仅符合了集团公司管理的实际需求,也使各种物资材料业务的审批流程能够顺畅流转。 3展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型的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所以铁路物资采购与库存管理的模式也应当与时俱进。结合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采购和库存管理的方式,利用互联的优越性,可以使管理更加的方便、快捷。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数据库研究的不断更新,数据库存储物资材料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互联网网站的建设更加丰富多彩,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物资材料供应与采购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当互联网络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到了千家万户,且互联网络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时候,一切的生活活动都将通过网络来进行,包括我们所谈论的物资材料的采购和库存管理也将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互联网的出现被看作是社会生活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与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已经遍及人们生活、工业生产和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构建出新型的物资采购与库存管理模式,可以更加快捷、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操作中的工作效率,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人员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而且可以大大地提高库存管理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作者:卢永彬 杨雁虎 单位: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库存管理论文: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研究 摘要: 通过研究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简述了供应链上产生需求放大现象亦即牛鞭效应的原因与影响,还分析研究了传统的库存控制模式与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存在的主要缺陷,并重点分析研究了供应链环境下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及其实施策略。 关键词: 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牛鞭效应;联合库存管理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愈来愈快,企业面临随时被淘汰出局的种种压力,如缩短交货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优化服务等,如是催生了20世纪80年代的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是价值链增值的关键环节,而处于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其库存管理长期以来相互独立,各自建立了一套库存控制方法,势必会产生需求放大现象,引发所谓的“牛鞭效应”,从而加剧库存风险,损害整个供应链的增值能力。随着SCM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库存管理模式也不断得到改进,出现了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ManagedInventory,VMI)和近年来较受欢迎的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ManagedInventory,JMI)。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的是集成式管理思想,可十分有效地控制库存风险。与传统库存模式不同的是,JMI是针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进行库存管理,而不是对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进行多库存点、多级别的库存管理,如此核心企业便能主动控制原材料与产成品的数量,进而优化整条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库存控制的管理流程得到简化、库存点减少带来的库存费的降低及物流环节减少带来的物流成本的降低,无疑大大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JMI将SCM系统分为上游、下游两个中心进行协调管理,对由节点企业间的不确定与需求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所造成的库存波动起到了抑制与消除的效果,进而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 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随着对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学术界将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多级库存控制作为研究重点,对供应链上的库存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大致可分为为生产/库存系统,库存/配送系统,生产-库存-配送系统,生产/配送四个方面。还有不少学者扩展了基本模型,G.Padmanabhan,PremVart(1995)考虑了产品销售的环节,以单位时间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提出不缺货、部分缺货、完全缺货情况下的三种存货影响销售率时的库存模型。Kun-JenChung,PeterChu和Shaw-PingLan(2000)提出了供应商和零售商联合的经济批量模型,Goyal&Hill分别对其进行了改进,Hill针对单一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建立了联合生产库存模型。在一对多的两级供应链方面,Hariga.Gumus&Daghfous(2013)对单一供应商与多个零售商所组成的,由供应商对库存进行管理的供应链进行了分析,运用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来解决供应商和零售商间的订货周期不同步问题,通过联合库存管理实现存储成本的最小化。FengTao等(2012)通过研究在供应商管理库存下,结合库存控制与路径选择策略而建立了动态规划模型来进行求解,并通过仿真模型对其进行了验证。 2.2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潘玮和王英(2001)总结出了生产企业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模式,还总结了VMI、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联合库存管理三个方面的基本思想。刘春全和李仁刚(2008)综述了我国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张于贤和李雷(2008)则对VMI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李良等人(2010)对考虑顾客服务水平的供应链库存管理进行了研究,并将顾客价值函数引入两级树型库存系统,构建出了新的评价库存成本和客户服务水平的模型。陈美霞、张正祥等对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下的库存成本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开发合适的算法对其进行优化求解。熊浩,孙有望(2012)放宽了对于生产商-销售商験合生产库存系统的一般性假设条件,根据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库存一时间图推导出系统整体的库存一时间图,利用该图推导出最优订货策略的一般数学模型。刘思峰等(2013)综合考虑生产能力、随机需求、供应链结构等因素,构建了供应链库存网络模型。全春光等(2013)考虑在需求随机时,单个供货商与两个分销商所组成的联合补货模型,并以价格补贴方式对其间的利益进行了平衡。 3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 3.1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现状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反映的是集成化管理思想对库存产生的影响,从而和传统的企业库存问题区别开来。传统库存管理的重点是对单一库存成本进行优化,它主要是通过权衡订货成本与存储成本来确定订货量、订货点及安全库存。如果单从库存角度来考虑,该方法有其一定的适用性,但在当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单一的库存管理方法显然难以满足要求。目前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主要有四点。 3.1.1缺乏供应链整体观念 供应链是由各节点企业串联成的一个整体,故其绩效应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绩效来决定,而这些企业又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各有其独立的战略思想和经营目标,其中有些与供应链整体目标无关,甚至还可能与整体目标发生冲突。加之供应链系统普遍没有建立考察供应链全局的绩效指标,因而对于供应链中的某些问题环节无法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和改进,长此以往必会影响到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效率。 3.1.2低效的信息传输系统 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间的需求预测、生产计划、库存状态都是重要的库存管理数据,然而它们处于各个节点组织中,如果要快速并有效地响应客户需求,就要求需求信息必须能及时准确地在供应链间进行传递。而目前的供应链信息传输效率低下,常得到一些扭曲或过时的信息,影响生产计划的同时也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所以必须对其进行相应改进,运用信息系统集成的方法,及时、快速地共享供应链中的库存数据。 3.1.3协调与合作性差 供应链应被看作一个整体,要保证其运行的效率需对链上各个企业的活动进行协调,使有用的信息能顺利且及时地在供应链上传递,以使产出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更有效应对市场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若企业间协调与合作性较差,则很可能会延迟交货期、降低服务水平、拉升库存水平。此外,供应链上各组织为应付需求的不确定性,通常会设安全库存,他们相互间信息共享度不高,彼此间信任度也不高,目标与绩效评价尺度也不同,结果便是设定更高的安全库存,从而致使整个供应链付出更高的代价。 3.1.4库存控制策略过于简单 之所以进行库存控制,是要维持供应链运作的连续性及控制需求不确定性的影响。库存控制策略的制定应该针对具体产品来进行,然而很多企业并无此意,其控制策略十分单一,所有产品均使用同种策略,丝毫未考虑到产品的不同种类所携带的需求和供应中需求的不确定性与异同处。加之传统的库存控制通常是面向单个企业,需求与供应信息的来源渠道也只是局限于企业自身,完全没有运用供应链管理的集成与整体思维。 3.2牛鞭效应的内涵、影响及原因分析 终端客户的需求沿着供应链往上游传递的过程中波动程度会逐级放大,这与人挥动鞭子时手轻微用力鞭梢便大幅摆动的现象类似,故被形象地称为“牛鞭效应”,即需求放大效应。传统库存管理中的企业各自为政,库存控制策略不一且信息不互通,导致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沿着供应链往上游方向不断增大,结果便产生了牛鞭效应。牛鞭效应将给企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高库存水平导致高库存费用、供应链总成本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等,最终将导致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低下,使供应链成员利益受损。故应深入研析“牛鞭效应”其成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弱化直至根除该效应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引发“牛鞭效应”的主要原因有:需求预测修正、批量订货、价格波动、短缺博弈。“牛鞭效应”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需求预测修正。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要跟其相邻的上游企业订货,所以如果企业仅单纯地将其相邻下游企业的报订数作为需求信息来进行决策时,需求就被放大了。零售商以预测的市场需求信息加上其设定的安全库存作为订货量向上游进行订货,通常以指数平滑法预测平均需求及方差,观察数据越多,对预测值的修正越多,因而需求的变动性越大。同样,分销商则以其下游零售商的订数预测需求,并对其需求进行修正,以此类推,当需求信息到达供应链的最上端时,已被多次修正,变动更加大,“牛鞭效应”便产生了。“牛鞭效应”的加速产生原因则是批量订货、价格波动及短缺博弈。考虑到订货成本和安全库存,企业一般会进行批量订购,故从零售商到分销商到制造商最后到供应商,订购量要远远超过实际的市场需求量,再加上供应商所设定的安全库存,“牛鞭效应”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另外,因为订单是一般是随机分布的,甚至有时会发生重叠现象,那么一旦顾客订货周期发生重叠,就会导致同一时段内订货数量的高度集中,这样牛鞭效应的高峰便出现了。有时,上游供应商为鼓励其下游多订货,通常会采取一些促销手段与价格折扣,这些都可能促使下游的采购数量远超出市场的实际需求数量,这种人为加剧的需求波动,无疑又扩大了牛鞭效应的不利影响。市场供需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当产品的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制造商一般会进行配额式限量供应,这时销售方为获取更大的量往往谎报比实际需求更大的订数,而需求变淡时,制造商收到的订单寥寥无几,短缺博弈所引发的这种需求信息变异现象,最终导致牛鞭效应的产生。 3.3VMI对牛鞭效应的消除作用 VMI是指由供应厂商来管理用户的库存,该模式下,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紧密合作,供应商可以与零售商共享其销售数据、库存数据以及当前的存货数据,从而供应商可以主动来实现对零售商的补货行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零售商的订单,由此作出更准确合理的生产供应计划,从而降低相应的库存成本,提升对订单的反应速度,进而优化服务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VMI的主要思路是将库存控制权交由供应厂商掌握,零售商所获得的市场需求信息要及时传递给供应商,从而供应商能以此预测市场需求量、确立库存水平并作出恰当的生产供应决策。VMI是一种运用供应链集成化管理的思想进行决策的模式,该模式下,供应商客户及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权,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先有订单再补货的供应模式,这种以实际或预测的市场需求作为补货依据的方式,不仅减少了因多方预测引起的重复次优选择,还消除了传统方式下需求信息由分销商往供应商的传递过程中需求信息的放大和扭曲,从而极大地削弱了牛鞭效应的不利影响。 3.4联合库存管理 3.4.1联合库存管理思想 传统库存控制的方法是产生“牛鞭效应”的主要原因,而VMI模式单由供应商来行使库存决策权也存在诸多局限性,二者都不能彻底消除“牛鞭效应”。为了克服VMI的局限性,并避免传统的库存控制方式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所存在的问题,便出现了联合库存管理(JMI)。JMI强调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出发,注重的是供应链上的各方同时参与,库存控制计划由各方共同制定,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因而消弱了因需求信息的扭曲以及供应链环节间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库存波动,提高了整体运作效率。JMI体现出供应链各方的高度协作,供应链的各方组织之间不仅实时共享需求信息,实现利益共享,而且建立了一整套协调管理机制,既能对供应链整体的成本与效益及风险进行权衡,又能明确供应链上各方成本、风险和利益的合理分担与分配,在实现对各组织的激励之余,也避免了各方为谋取自身利益而做出的有损其他成员和整个供应链利益的行为,因而极大地增强了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JMI实时共享信息的优势有效地消除了传统库存控制下的各节点企业库存相互独立所引起的需求变异现象,大幅提升了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有利于实现供应链同步化与一体化。实行联合库存管理,从而建立能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协调供应与运行机制,是实现供应链库存管理优化的明确方向。但JMI的实行要求企业间实现系统集成,这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有所突破,目前亟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3.4.2JMI实施策略 (1)建立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协调机制。JMI的优势要得到充分发挥,需要供应链上各企业秉持协同合作的经营理念,在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之余,还必须合力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明确规定各方权责,为JMI的实施提供保障。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共同愿景。愿景即供应链上各个组织共同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只有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了解供需双方面向目标市场的相同之处与冲突之处,而后确立共同合作目标,最后经双方协商达成共同且双赢的愿景,这样供应链上各个企业才能凝成一个整体,实现协同效应。第二,建立联合库存协调控制的方法。构建JMI协调管理中心为的是实现对供应链各方企业的利益进行平衡与协调,以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协作效率。这一协调中心需明确规定优化库存管理的方法,包括需求预测、库存水平、多个组织间的库存分配等。第三,建立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要使联合库存管理协调中心的运行有效率和效果,一套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则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需建立起对积极配合与参与协调的各企业的激励与监督机制,避免自利行为与投机倾向对供应链预期运行效果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企业间的协作与协同性,以实现供应链的持续健康发展。(2)构建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供应链上各方都要依据市场实际需求信息做出生产订货决策,而这一信息的传递通道却十分不畅,由此引发的需求变异现象与各方多重预测极大地降低了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率。这些不利影响要得到改善甚至消除,就必须构建一条有效的信息传输通道,借助于信息技术,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建立一套库存信息管理系统,使市场需求信息能够实时地在供应链上传递,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协调运作效率,最终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3)选择正确的JMI模式。供应链JMI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库存中心,各供应商的零部件库存直接转移到核心企业的原材料库存中来。该模式下,核心企业的库存成为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心,核心企业既要保持一定的库存量来抵御缺货风险、满足市场需求,又要控制总的库存成本。另一种是无库存管理模式,即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均不设立库存,实现准时化生产与供货。无库存模式无疑能极大限度地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同时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转,但其对核心企业与各供应商自身的运作效率以及彼此间的协作与配合程度要求十分高。企业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合理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4)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联合库存的实现可借助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TPL),即由供需双方以外的物流公司来提供物流服务。将库存管理的部分非核心模块转移给第三方物流,这样企业就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方面。第三方物流系统直接面向协调中心,供应链各方的独立库存将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也因此而增强了供应链的协调性与灵敏度,提升了其运作效率与服务水平。 3.4.3JMI的优势 (1)成本优势。联合库存管理运用集成化管理思想,实现了供应链上从零售商到分销商到制造商最后到供应商的一体化过程,从而为各方的准时采购与生产创造了条件,准时采购与生产不仅能减少库存量,还能缩短订货提前期,加快库存周转,因而降低了采购成本及库存成本。(2)信息优势。JMI将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组织有机地联合成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相互间信息互通,从而使市场需求信息能够顺畅并准确在各组织中传递,进而有利于供应商作出及时准确的生产决策,实现供应链中的资源调配,提高运作效率。(3)战略联盟优势。JMI的实施是以供应链上各方的相互合作与充分信任为基石的,各企业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供应链上的协同合作在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的同时,也能使链上的每个成员获取收益,实现多赢的局面。当这样一条链通过合作与信任牢牢地凝成一股时,将难以被新入者或竞争者破坏,其有效运作模式一旦形成也将很难被竞争者模仿与替代。 4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通过比较分析传统库存控制、供应商管理库存及联合库存管理三种模式,得出以下结论:传统库存模式中因各节点组织都有其独立的库存控制方式,信息不互通,由此引发了需求放大现象;供应商库存模式中因库存决策权交由供应商,故能对需求放大现象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却也不免会在决策时造成偏差;而联合库存模式注重的是供应链上的各方同时参与,库存控制计划由各方共同制定,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因而消弱了因需求信息的扭曲以及供应链环节间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库存波动,并提出了实施联合库存管理的可行性策略,作为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的理论支持。近年来,供应链管理在国外已经成为其学术研究与企业实践的热点,国内学术界相关理论研究也日渐丰富,但实践方面还非常欠缺。在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并深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对理论的检验。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本文进行的主要是理论研究,未结合企业实践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今后需加强对联合库存管理的实践研究,广泛收集尽可能准确的信息,加工整理成有用的数据,然后采用科学的方法检验理论的准确性,并对其进行修正。 作者:邓慧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库存管理论文:物资供应中心库存管理研究 【摘要】 库存控制与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极大的影响,企业要可持续、健康地发展,必然要做好库存控制与管理工作。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做好库存控制与管理工作?对于企业合理储备物资、加速资金周转、确保物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企业库存控制与管理的相关概念,并结合物资供应中心的实际情况,针对目前库存控制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库存控制与管理的对策,探讨了如何做好物资供应中心库存控制管理工作。 【关键词】 库存控制,库存物资,积压物资,储物于商 库存是指仓库中处于暂时停滞状态的物资,主要包括原材料、备品备件及产成品等。库存控制是对库存物资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储备保持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上。库存控制是使用控制库存的方法,力求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积压与报废、贬值的风险,加速资金周转,有利于降低平均资金占用水平,提高企业获利能力。狭义的库存控制是企业仓储部门的责任,而广义的库存控制应该是整个需求与供应链管理部门,乃至整个公司的责任。本文所阐述的库存控制与管理并不是指狭义的仓储部门的责任,而是指整个公司的责任。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求的前提下,使库存量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通过掌握库存量动态,适时、适量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减少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总费用;控制库存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保证正常生产与经营,合理库存非常重要。库存量过大会增加仓库面积、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等;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造成资金呆滞,又会影响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收益,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而库存量过小又会影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和应急需求。库存控制与管理的目标就是合理设置企业资源计划控制策略,防止超储和缺货,保障合理库存、减少库存积压、降低库存成本。 一、库存现状及问题分析 物资供应中心负责局下属各生产单位的物资管理工作,目前物资供应中心计划、采购、财务结算已经集中统一管理,但物资储备尚未统一储备集中管理。局下属生产单位主要是以海洋钻井工程服务和海洋物探及海洋拖带服务为主,由于其钻井平台、多用途工作船、物探船等大型装备远离陆地,海上作业时间长,备品备件等物资供应周期长,所以各生产单位通常都采取增加维修备件库存量的方法来提高设备的运行率,而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以及对生产装备的应急抢修和保养,维修备件仓库都是设在这些大型装备上的。目前总库存物资中资金占用量最大的是备件库存,备件库存约占总库存量的89%,而备件库存中进口备件占用量很大,进口备件库存约占库存总量的70%。截至目前,库存物资中常规储备物资占总库存量的60%、特殊储备物资占总库量的30%、积压物资占总库存量的10%。基于目前的库存情况,集中反映出以下五大问题: (一)库存物资未统一储备、集中管理 目前物资供应中心只是对各生产单位的库存物资进行汇总统计、负责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指导、监管和管理。实物库存还是由各生产单位分别储备并负责管理的,各生产单位分别在每个平台、每艘船舶都储备各自的备件物资,备件重复储备,积压物资不减反增,从而导致总库存物资规模大,库存结构不合理。 (二)库存备件规模大,资金占用比高 截止目前为止,物资供应中心库存物资中备件库存量占总库存量的89%,进口备件的库存量占总库存量的70%左右。而且近三年来,库存物资总量逐年上升,库存备件总量也随之上升,这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影响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仓库管理员综合素质不高 仓库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有效管理仓库。目前各生产单位的仓库管理员总计46人,其中专职仓库管理员17人,兼职仓库管理员29人。专职仓库管理员并没有进行专项岗位培训,其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一般,对仓库管理也只是简单粗放型管理,而兼职仓库管理员更是来自各专业的人员,对仓库管理只是进行简单的统计计帐,并不能有效合理地管理仓库。随着物资管理标准化、操作规范化、流程程序化的管理要求,仓库管理员在库存管理中显得更重要,也更需提升综合素质。 (四)供需脱节 各生产单位负责上报需求计划,物资供应中心负责汇总计划、采购、过程控制等流程,物资供应中心并不能真正了解各生产单位的实际需求计划,供应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脱节。 (五)资源未共享,管理未信息化 由于各生产单位分别管理各自的库存物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还未上线运用,相互之间的库存物资并未互通互联,所以物资信息不能共享。目前由于ERP系统尚未上线,钻井平台、船舶上陆续在安装运用适合海上钻井平台和船舶作业所需的设备和库存管理信息系统(PMS)。由于PMS系统主要是用于设备管理的,库存管理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模块。PMS系统并不能实现在线实时传输数据,对于库存物资的管理也并不能实时动态管理。 二、现状问题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 基于钻井平台、多用途工作船、物探船等大型装备作业于海上,其各自有着自己的仓库,并根据自己的装备分别配备库存备件,有些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船舶或平台上,也要配备相同的库存备件,库存备件通用性很差。另一原因是库存定额不合理,由于过度考虑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而提高库存备件的储存量和库存备件的储存品种。仓储管理零散,集中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库存物资各生产单位分别管理,物资信息独立,资源无法共享。由于这些历史原因导致库存物资总量大,库存资金占用大。 (二)积压物资形成原因 目前积压物资主要是钻具、油套管、物探设备配件,钻井设备配件、柴油机配件、电器类物资、五金类物资等物资。由于作业模式的改变造成部分物资无法消耗,如某平台由总包井转为日租金井模式,从而导致部分钻具和套管类物资形成积压物资。因市场变化或项目取消造成物资积压。由于石油行业处于寒冬期,市场竞争激烈,为了符合甲方要求(招标文件或验船要求)赢得市场,需提前准备物资,而当项目取消(或未中标),前期采购的物资就形成了积压。 (三)库存管理简单化 目前库存管理只是被动的、简单化管理,主要是以生产不间断为核心,库存管理是为生产服务的,并没有对各项物资进行合理的配置。而各单位的仓库管理人员也是对库存物资进行简单出入库统计明细,并没有达到真正有效管理库存、控制库存。 (四)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大型生产装备的备件从申请、报计划、审批到采购的周期较长,特别是进口备件的采购周期更长,所以,各单位在上报备件采购计划时都会多增加备件的采购量。另外,各单位上报采购计划是其设备部门,而设备部门又是根据生产装备如钻井平台、船舶上的管理人员所上报的采购计划来上报的,各层级管理人员都是采取了本位主义而增加上报采购计划额,这样又增加了库存总量。另外,部分备件属于长期无动态物资,也未及时进行报废程序处理,占用了企业资金,增加了仓储成本,降低了企业资金周转率。 (五)协同管理机制形同虚设 虽然文件要求财务、企管、生产、设备、工程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物资储备管理,建立协同管理机制。但事实上,协同管理机制形同虚设、落实不到位,而鉴于目前的考核机制,各单位、各部门人员由于害怕承担责任,都采取本位主义的做法,对于需求计划的准确率和及时率并不真正清楚。而各生产单位在上报年度需求计划时,为了在应急维修时能够及时提供相应的备件,以避免因备件缺乏而影响了生产,所以对大型设备的备件通常都是备全备齐,从而导致库存物资规模增大。 三、管理对策 (一)合理分类维修备件需求,提高需求计划准确率 目前物资供应中心采购部门是以各生产单位需求计划为采购依据,重点关注的是采购价格与质量,并没有关注需求计划是否准确,而提高需求计划准确性是做好备件库存控制工作的重要前期工作。如果把仓储管理比作一条河,那么需求计划是这条河的源头,仓库是这条河的下游,而库存控制就是这条河的终点。唯有从源头抓起,把控各个节点,才能做到有效控制。合理分类维修备件需求是提高需求计划准确率的重要基础工作,需根据不同类型的需求计划设置不同的安全库存量。维修备件根据品种和其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其需求计划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计划型的维修备件需求——依据设备部件的设计使用寿命来制定维修标准和计划;第二类是可控型的维修备件需求——设备技术维修人员与管理人员根据设备历年的使用状况、检修情况的数据统计结果来比较和分析设备部件的磨损情况,从而推断预测并控制备件需求计划;第三类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维修备件需求——通常是生产设备的突发故障需要应急抢修所需要的备件,由于其需求的不确定性,如果缺货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出现故障的频率,设置合理的安全库存量。当然平时应加强生产设备的预检保养,减少生产设备突发故障的发生率,提高设备的完好率,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备件需求计划准确率。 (二)加强“储物于商”管理 “储物于商”即通过加强供需合作,充分利用供应商库存资源来储备企业所需的库存物资,使企业的库存占用压缩到最小程度。“储物于商”能有效地调整库存结构,使得物资储备更趋合理。“储物于商”的管理意义在于以下三点:一是在确保物资按企业需求的数量、时间和地点的及时供应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增加其库存资金的周转次数;二是维修备件供应商及维修备件生产企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客户市场而给予价格优惠,有效降低采购的费用,有利于企业降本增效;三是通过维持相对稳定的供需关系,企业可以得到相对稳定的物资质量和便捷的售后服务保障。并不是所有的物资都适用“储物于商”的,适用“储物于商”的前提条件也可列出三点:一是“储物于商”物资的市场价格在一定的时期内相对稳定,“储物于商”是企业与供应商以框架协议或合同的形式约定在一段时期内的储备模式,其中包含库存数量、地点、现场响应时间、补库周期、保质期、库存信息维护、现场核查、供应商奖惩和结算方式以及储备目录清单等。二是“储物于商”的物资应为采购过程中产品的规格、型号、品种过于零散,使用数量相对不稳定的物资。三是使用概率比较低的,一旦出了问题影响比较大的维修备件,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又不得不备用的物资。目前钻井平台、船舶等大型装备都有卡特彼勒柴油机组,其备件存在很大的通用性,比较适合执行“储物于商”,并签订相关协议。另外,在总部框架协议的基础上,油套管也签订了“储物于商”协议。这样既提高了采购效率,又有效减少了库存,避免了物资积压。 (三)加强进口备件管理,逐步实现国产化 在大型生产装备中,进口设备占比例较大,而近几年企业新增大型装备较多,所以总库存量中进口库存备件大幅度增长。虽然进口备件的质量有所保证,但进口备件的价格昂贵,其采购周期比较长,由于报关等因素,很难控制到货日期。因此各单位会采取提前上报并增加进口备件的采购计划额,这势必增加了维修备件的库存总量,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因此,企业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备件价格较为便宜而且质量也符合技术标准的国产备件替代进口备件,实施国产化后不但价格较低,购买周期也短,到货日期又能控制,其中部分备件还可以实现“储物于商”,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又能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平台积极推进部分柴油机配件、泥浆泵配件等进口物资的国产化工作,按照规格和性能要求统一标准进行国产化,这样也有利于在几个平台之间根据各自的库存量调剂使用,既满足了应急需要,又能有效控制平台物资的库存和积压。 (四)库存物资统一储备、集中管理 储备物资分散在众多小仓库会造成管理困难,目前船舶和平台上有部分设备是相同型号的设备,因为各自设立仓库,所以各自根据自己船舶和平台的设备配备了备件储备,造成了备件重复储备,增加了库存资金占有量,降低了库存资金周转率,而库存物资统一储备集中管理有利于控制储备规模,共享储备资源,加速物资周转,减少积压物资,提高储备资金的利用效率。库存物资统一储备集中管理,有利于解决平台和船舶因设立备件仓库使空间减小的困难,同时也相应减轻了平台和船舶上的工作量,尤其是船舶上,由于船舶人员的编制要求,船上仓库管理人员均是兼职的,兼职仓库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都无法满足标准化库存管理的要求。因此,船舶和平台上除储备少量日常消耗的设备备件外,其他物资和备件均统一集中储存在陆地仓库之中,集中统一管理,这样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储存成本。库存物资统一储备集中管理,有利于减少各单位重复储备,降低储备规模和资金占用。由于各生产单位的每条平台、每艘船舶都储备各自的备品备件物资,导致备件库存总量规模很大,同时各平台、船舶每年仍各自上报需求计划,不同平台上的相同型号设备、不同船舶上的相同型号设备都重复购买备品备件,进一步导致备件库存规模增大。库存备件统一储备集中管理后,备品备件可在各平台、船舶中互济有无,从而使备件库存量控制在最佳储备量。例如各条平台上的顶驱设备中,相同型号的顶驱设备占总顶驱设备的40%;泥浆泵设备中,相同型号的泥浆泵设备占总泥浆泵设备的35.7%;而平台柴油机中相同型号的柴油机占总柴油机组的70%;各艘船舶中某一型号主机共有6台,另一种型号主机共有8台,发电机组中某相同型号的发电机共有7台。对于这些相同型号的设备,其备件集中储备时只需配备1至2套备品备件,少量多批,这样有利于降低备件库存规模,减少备件库存积压,提高库存资金周转率。库存物资统一储备集中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仓储管理效率。库存物资统一储备集中管理是将多库存点的库存管理模式转化为统一集中库存管理,物资供应链通过对各种备品备件实施有效控制,更进一步发挥大规模采购的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就能达到对整个供应链库存的优化管理,更适合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和ABC分类法,也更能发挥社会仓库的力量来达到储物于商,降低库存资金占有率,提高企业效益最大化。库存物资统一储备集中管理,有利于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目前各单位的物料编码都是应用56大类中的前6位数字进行简单粗放管理的。集中储备统一管理后就可以进行编制统一的16位物料编码,这样可以采用数字技术管理仓库,从而使库存管理工作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数字技术应用是对每个备件建立唯一的16位物料编码来标识,在每个16位物料编码中包含备件的一些相关信息(如:名称、规格、生产厂家、价格等)。在备件验收入库时,我们可以利用扫描枪或数据采集器扫描备件上的数字序列号进行入库,备件库存数量也就随着增加,在对备件出库时,也可以利用扫描枪或数据采集器扫描备件上的数字序列号进行出库,库存的备件数量也就随着减少,通过电脑可以查询到每个备件在出库的哪个仓位上,同时也可以通过电脑进行仓库备件的盘点工作,及时采购库存的不足备件,利用数字技术能够实现物料信息快速、准确的采集,今后将数字技术引入到ERP系统中不仅可以实现数据的即时采集,减少信息录入时的出差率,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能够实现实时在线检查库存总量,有利于降低库存总量,减少积压物资,提高库存管理水平。库存物资统一储备集中管理,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同时减少积压物资的产生。备件仓库需要防尘、干燥、通风良好等,而有些精密备品备件存放要求更高。但由于船舶和平台上的空间和条件有限,备品备件的储存仓库都无法满足这些存储要求的,此外,有些备件仓库位置还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这对于备品备件特别是金属精密制品和橡胶类备品等有较大的危害,导致这些备件的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而有些备件甚至无法再具备利用价值,直接造成资源浪费。集中储备统一管理会实施标准化、专业化管理,有利于加强备品备件的保管、保养,有利于合理储备、加速周转,减少积压,提高仓库管理水平。 (五)提高仓库管理员的综合素质 优秀的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财富,高效仓储管理势必会对人力资源进行最佳配置。虽然物资管理本身是对“物”的管理,但这种管理又是由人来实现的,人在库存控制管理中是不能被自动化技术所代替的。因为只有人才具有主观能动性,而科学地、不间断地对仓库管理员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对库存物资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库存控制与管理的良性循环。随着物资管理标准化、操作规范化、流程程序化的管理要求,对仓库管理员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如果忽视对仓库管理员的重视和提升,那么企业的库存管理水平是不可能上升的。为了提高仓库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物资统一储备,招聘具备物流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任职专职仓库管理员。对现有专职仓库管理人员进行岗位专项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技术素质。随着仓储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加需要既有物流专业知识又具备财务、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仓库管理人员。完善仓库管理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对于不合格的仓库管理人员及时调整岗位。不定时的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竞赛,把优秀的仓库管理人员提拔到领导管理岗位,畅通仓库管理人员的人才成长通道。 (六)把库存控制工作纳入各单位经济责任制考核 库存控制仅靠物资供应中心来控制与管理是无法达到有效控制与管理的。要做好库存控制管理工作,各单位除了需要建立有效的库存控制组织机构图、管理职能图,加强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考核,更重要的是建立责任追究制。要真正做好库存控制工作,必须做好事前计划控制、事中采购与过程控制、事后的库存管理工作。而目前物资供应中心的事前计划控制仅仅是汇总各单位的需求计划,并不能真正做到计划控制。各单位领导对于年度上报的需求计划是否合理和准确,并不能真正掌握。事前计划控制是库存控制工作的源头,源头无法控制,库存控制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唯有把库存控制工作纳入各单位经济责任制考核范围,才能让各单位领导真正重视库存控制工作,也才能把库存总量控制在较为合理的水平,减少积压物资存量,提高资金运作效率,达到资源有效利用。 (七)及时消化积压物资 目前积压物资占总库存量的10%,及时消化积压物资,减少经济损失,增加库存占用资金周转率,消化积压物资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是通过改代利用措施,优先使用积压物资,盘活库存,减少积压物资资金占用额,进一步降本减费。所谓改代利用是指库存物资在本企业内部代用或加工改制后利用。例如积压物资钻具通过改代用于自营井项目,并根据自营井作业情况,将积压物资钻具、油套管等投入生产中使用,使积压物资资金占用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第二是调度调剂即通过各企业之间的物资调拨使用手段,减少积压物资。充分利用集团公司BW系统库存物资调度调剂平台,加大油套管等积压物资在系统内的调度调剂工作。下半年计划将某船用油漆调剂到其它船舶上使用,某平台柴油机修理所需物资,也计划从其它平台调拨使用,这样有效减少积压物资。另外,各单位新购设备时尽量统一品牌、型号,通用物资尽量标准化,有利于库存物资的互相调剂。第三是对长期无动态物资及时进行报废处置。认真梳理国内物资3年以上、进口物资5年以上且无使用方向的积压物资,该报废的物资按照废旧物资处置流程及时进行报废处置。 四、结束语 库存控制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做好物资供应中心库存控制管理工作,完成总部所下达的物资储备和库存管理考核指标,重点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是必须选址建立现代化的陆地仓库,真正做到库存物资统一储备集中管理;其次是加强相关部门责任考核制的执行力度,特别是加强各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考核;第三是要选择合适的库存控制模型进行更有效的库存控制与管理;最后是加强仓库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效的库存控制管理是企业创新管理,降本增效的重要工作,只有做好库存控制管理工作,才可以降低库存成本,加速资金流转,提高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也才可以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作者:朱兴发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物资供应中心 库存管理论文:化工企业原料采购库存管理研究 摘要: 本文以大型煤化工生产制造企业的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控制为研究和分析对象,提出了多数企业在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对存在问题的原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工原料在采购和库存管理方面的改进对策,以期能够为相关经营管理者提供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方面的建议,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 采购;库存管理;对策 煤化工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循环化、差异化、规模化、高端化、清洁化”的发展理念下,将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化工行业日均原料消耗极大,原料的采购和库存成为了供应链中重要环节。如何做好采购与库存管理的工作对于煤化工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立足市场起到巨大作用。 一、大型化工企业原料采购与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库存决策不统一,库存管理效率不佳。一般各大煤化工公司生产装置的主管部门,生产要求和职能不一致,对各自库存控制的要求有所不同,在决策中所考虑的角度也不同。另外,不同供应基地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供应基地临近海港追求的高库存、晚进销存,导致公司总体库存水平和库存管理难度增大;有的供应基地供应量波动较大,为追求低库存、低风险,难以抓住市场机会;有的基地处于原料市场的聚集地,在运输上和存量上,具有很大优势,而疏忽节约采购成本的措施。针对分散的采购基地现状,企业的采购决策意见时有不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供应商局部利益观念而导致与库存控制思想相悖的决策,造成库存管理效率较为低下。 2.库存管理方式缺少灵活变化,原料预测信息存在偏差。大型化工企业采购时习惯依靠老关系供应商,有时候不能灵活应变市场变化。库存管理依靠传统管理方式,缺乏应对紧急情况下的备案措施,以及缺货情况下的补救方案。针对于市场的急剧变化情形,供应商往往是在临近接受订单时才收到需求预测,导致供应商仓促接单赶货。在物料用量、价格等基本信息上与采购商的沟通也不够充分,导致原料的采购价格与库存价格有一定的偏离。针对大头供应商在提供了原料时,极易出现原料的量价、时间等信息在与供应商的协商中出现不一致现象,这导致供应商在不能得出准确供给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合作风险。 3.供应商交货延误,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在交货期的问题上普遍存在供应商延误的情况。由于化工原料市场产量少,装置多,造成很多厂家卖期货的现象,并且受生产稳定性的影响,产品指标也不尽相同,很多原料都是供应商交货后,发现三苯、含氯、含硫等化工指标超标,这无形中增加对生产装备带来腐蚀,间接提高了生产成本等。因此,采购部门的催单和跟单工作十分重要,质检组的任务更是至关重要。 4.库存缺货,潜在损失大。煤化工企业为了保证日常生产装备的稳定运转,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必须做到及时沟通,信息共享,仓储一定的安全库存。当原料库存量过多时,则占用流动资金比例过高、成本大,影响企业经营效率;当原料库存量过少时,则会有缺货的风险发生,影响生产装备的正常工作,导致无法提供额定的产品而不能履行销售合同,损失大量的潜在机会成本以及企业信誉的无形价值。 二、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中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组织结构问题。存在问题的根源一般都与企业的组织结构有关,应当反思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划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是否存在采购部门权力过大,部门间的交流和沟通不顺畅,采购部门组织结构权责对应不相符等现象和因素。 2.人员素质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人才,人力资源是积累和创造资本、开发和高效利用资源促进企业获得高回报的发展动力。知识结构上,采购和库存管理人员从基础工程技术人员中提升和选拔,多数是专科或本科学历,对工程专业有较强的了解,但是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和教育。工作岗位上,采购专员的职责比较重大,部分人员的知识涵养与专业技能较为低下,专业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采购管理的广为要求。 3.库存管理思维问题。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原料消耗大,采购量大且频繁,不能固守传统的老方法,而基于整个供应链角度的库存策略往往比传统方法更加平稳,形成多赢的局面。一方面是客观障碍的存在,即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通及其透明度;另一方面是主观思维的固化,即高层领导和决策者的思维仍然是保守的,接受信息化的步伐总是慢几拍。 三、大型化工企业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的对策 1.重视采购与库存,建立人性化考核机制。首先是增加库存信息化管理的关注力度。必须全力获得高层领导的同意,获得充分的关注度,由领导引导实施,改变旧的模式,打造新的管理理念:(1)增加领导对采购和库存的认知;(2)实时汇报领导,动态管理库存;(3)不断改进,完善库存问题。另一方面即制定新的采购和库存考核机制,必须基于人性化的角度对现有考核制度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和修改,使之能够激励采购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又具备较强的人性化,促进能者多劳多得。 2.加强库存管理信息化的战略规划。在营造企业库存信息化运行环境方面,首先,改变旧的库存观点,培训全体员工信息化理念。信息化库存管理需要相关部门人员高度参与,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达到思维统一的认知及技能。其次,规范工作内容。包括数据录入的规范化,操作业务的规范化,实施流程的规范化。最后,完善信息化软硬件的基础设施,例如计算机、网络硬件、适用的管理软件等方面的设施,必须齐备。在构建适应的库存信息化平台方面,开发和完善内部ERP信息系统平台,优化采购活动的流程,使得ERP信息系统操作简洁流畅。整合与条理化供应商的信息,通过等级评定ERP信息系统中分类对待,将战略型供应商纳入信息共享平台,而重要型和一般型供应商则保留重点信息,达到部分信息共享。 3.培养采购和库存人员素质,提高预测能力。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管理层人员的素养提升问题,一方面,个人因素十分重要,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对相关领域认真钻研,细心维护客户的关系影响重大;另一方面,离不开公司和部门无条件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和培养。采购和库存专员的培训和培养要么委托集团部门,要么进入高校再学习,但是不能离开既有工作岗位。化工原料的市场波动巨大,因此需要专业人才对其进行预测。定性与定量的预测都十分重要,在充满不确定的现代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定性预测主要指主观上的预测,通过收集不同领导各个层面的信息和意见绩效综合性的评价和分析,具有简单实用、综合性全面的特点。定量预测则是依靠数理模型用数据说话,具备准确性和科学性等特点。依据公司内部信息和数据,提出符合企业的预测方法,在大批量化工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的成本支出上会大大地节约资金、提高效率。 四、结语 大型化工生产制造企业原料的采购和库存管理对实现企业整个战略经营的目标至关重要,做好采购和库存活动能够极大地节约资金和提高公司生产运营效率。通过对大型化工企业原料采购与库存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较详细地分析,进而对其原料采购和库存管理上主要提出了三方面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相关行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安润民 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河北邢台旭阳煤化工有限公司 库存管理论文:通用物资安全库存管理实践 摘要: 结合当前“以需定供”和“储备保供”两种通用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航天产品通用物资安全库存管理的模式,从安全库存的作用、模型的原理、最低库存量和最高库存量设定公式、补库机制进行了研究探索,并通过物资清单的确定、安全库存的维护、采购补库、监督及总结等机制,规范安全库存的管理。以二次电源产品为例进行了安全库存管理实践,加快了库存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和管理效率,进而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关键词: 通用物资;安全库存模型;安全库存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形势,航天产业竞争性发展、国际化发展将成为新常态,对航天器的技术指标、长寿命、研制周期、价格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各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参与航天研制任务越来越多,航天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已日益激烈,如何快速、低成本的完成产品研制是一个单位竞争的最大优势。物资的供应管理作为一个产品整个生产链条的基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在物资配套中占比最大的通用物资,必须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勇于创新、不断实践,科学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保证科研生产任务,防止库存积压,提高资金利用率,将对单位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目前单机产品通用物资管理的问题 由于航天物资“供货周期长、质量要求高、配套时间紧、专业性强、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要实现航天物资的“零库存”是无法保障科研生产,因此目前的单机产品通用物资的供应方式主要有“以需定供”和“储备保供”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尽管都能解决物资配套的基本问题,但是存在的缺陷也较为突出。“以需定供”,即当任务明确后根据产品的实际设计提出物资需求清单,清单一般是在设计评审之后,且是一单一需求一采购。这种方式需求准确,库存积压少。但是供货周期长,效率低,批次多,质量保证费用也高居不下。“储备保供”即每年通过对后续2-3年的任务预计,提前进行储备订货采购。这种方式物资配套快、效率高。但是库容需求大、占用资金多、库存积压风险大。2013年到2015年,通过“储备保供”的方式,型号物资库存正在持续增大,元器件从76万只增加到了目前的181万只。物资库存的持续增大,已向物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保证物资按时配套的同时又不能有过多的库存,是单机产品物资供应管理亟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物资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2单机产品通用物资安全库存模型研究 2.1安全库存的概念及作用 库存能起“缓冲”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使整个物资供应系统有效地运行。因此“安全库存”是航天产业中更科学的库存管理方式。安全库存用于满足提前期需求。通过安全库存可以规避采购风险、缩短交货期,便于实施部组件的通用化组批生产,保证物流的畅通,无呆料。 2.2安全库存模型建立的原理 安全库存需要设定一个范围,低于最低数将有较大的缺料风险,大于最高数将会产生呆料发生。经分析,影响安全库存的主要因素有:物资使用量和供应商供货周期。安全库存建立的核心原则为:从采购之时起开始采购直到物资到货,库存量均能满足需求。安全库存量=预计每周平均耗用量×供货周期(周)。安全库存的设定一般说很复杂,虽然有理论公式,但是没有标准的设定方法。实际操作中,主要根据企业以往的历史数据、经验等进行设置,因此为了简单可操作使用以上的公式作为标准。最高库存量和最低库存量是在安全库存量的基础上通过系数来确定。 2.3最低安全库存 最低库存量的系数主要考虑损耗、任务量突增、供货延期等因素,设定系数较高库存周转率低,设定系数较低将存在缺料的风险。根据综合因素和历史经验,设定为1.3倍。最低安全库存量=预计每周平均耗用量×供货周期×1.3。 2.4最高安全库存 最低库存量确定之后,最高库存量系数是决定安全库存的维护周期和每次订购量,设定系数较高使库存数量较大库存周转率低,设定系数较低使采购频次多效率低。为了不过于频繁的进行库存维护,根据供货周期按照小于半年、一年、一年半和年平均使用量120只、600只、1500只进行测算,最高系数范围在1.3到2.3之间,因此取中间值1.8作为最终的最高安全库量系数。最高库存量=预计每周平均耗用量×供货周期×1.8。 2.5补库机制 当库存量小于最低库存量,进行采购补库,补库量为:补库量=最高库存量-现有库存量+补库周期内平均消耗量补充订货周期为:补充订货周期=(最高库存量-现有库存量)/平均周消耗量+供货周期。该模型适用于均衡生产且供货周期在一年半之内的通用物资供应。对于供货周期一年半以上、停产、禁运等风险的物资,至少应需满足2~3年的使用量,并进行专项管理。 3单机产品通用物资安全库存管理 在建立安全库存模型基础上,安全库存的管理也至关重要。安全库存的管理主要分为安全库存管理的物资清单确定、安全库存的维护、安全库存的补充订货、监督检查及总结改进。 3.1安全库存物资清单的确定 根据航天物资的供应特点,可将通用元器件/原材料,批量产品的额定元器件/原材料,通用标准件、通用辅料确立为安全库存管理的物资。按照安全库存品种的准入条件对型号物资品种进行筛选,最终确定纳入安全库存管理的物资品种清单。 3.2安全库存的维护 安全库存的维护机制以物资信息系统为平台,物资信息系统管理员负责在信息系统中设定安全库存物资最低安全库存和最高安全库存基线,通过信息系统预警的方式进行管理。物资采购员负责对安全库存的维护工作,按照安全库存清单对库存情况进行监视和统计。 3.3安全库存的补充订货 安全库存补充订货工作是安全库存管理的关键环节。物资采购员根据信息系统预警和库存统计监视等情况,按照规定的采购时机进行补库并提出安全库存补充订货采购需求表。为了避免库存不足,当“库存数量”低于“最低库存量的115%”时进行预警,当小于最低库存量时启动补充订货程序,补库量按照安全库存模型补充订货。 3.4安全库存的监督检查及总结 安全库存要实施监督检查机制,避免工作疏忽导致物资缺料。物资采购员、物资管理部门、生产管理部门对安全库存管理运行和整体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物资管理部门每年对安全库存的运行情况进行总结,积累经验、分析问题,不断持续改进,真正在保证“要就有”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科研资金的占用。 4实践情况 通过以“二次电源”产品为例具体阐述安全库存管理实践的过程。二次电源产品是本单位电子产品产量、产值最大的单机产品,也是电子元器件使用量最大的单机产品,是物资配套工作难点。物资配套追求的“及时”和“库存”很难平衡,于是在2015年初启动了二次电源产品的通用物资安全库存管理。根据《二次电源类产品物资选用目录》对选用目录中230种元器件2012、2013、2014年三年的使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最终将105种通用元器件纳入了安全库存管理。将在前两年经常短缺的1N5811U、1N5822U、等31种进口元器件和ZW104UR、2220封装贴片电容等74种国产元器件进行了安全库存管理。在日常安全库存管理中,根据安全库存模型针对已建立的105种元器件的安全库存基线进行动态维护。通过安全库存管理,严格控制了二次电源元器件的采购量,2015年二次电源产品的正常采购金额约394万元,物资库存量明显降低,还实现了该类物资的按时配套完成率100%。 5结束语 本文对航天单机产品通用物资的安全库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思考和研究,努力将物资需求为主的“被动式”管理向以“安全库存”为主的“主动式”管理转变。安全库存管理还在探索阶段,模型的适用性还需充分实践,安全库存的管理机制也需要结合新管理要求和信息化手段持续改进。进一步将“选用管理”和“库存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合理库存”。 作者:曾芳 解小强 张洪鹏 谢经国 彭正琴 单位: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库存管理论文:物资供应零库存管理研究 摘要: 以往在煤炭企业的物资供应过程中,大多数人们都采用传统的储备式供应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管理模式有了很大改变,物资供应管理也逐渐朝着零库存的方向发展。落实物资零库存模式能够促进物资的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物资成本投入,确保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下面文章中首先论述了当前煤炭企业的物资库存现状,然后提出了强化物资供应的零库存管理对策,希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 关键词: 煤炭企业;物资管理;零库存 所谓的企业物资管理就是指,对企业正常生产过程中运用到的一系列物资进行科学管理的过程,主要的管理工作包含物资的购买、储存以及使用等。充分发挥物资管理方式的作用能够把企业的物资库存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企业来说,物资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尽量做到零库存。实际上,零库存并不是说没有库存,而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具体来讲就是指仓库里的物资数量几乎为零。当然这里所说的零库存并不是真正的没有库存,也不是说没有足够的生产物资,而是指除去企业正常生产运营所需的物资外几乎没有多余的物资库存,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面文章中根据煤炭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现状,探究了物资管理的零库存模式,在这个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煤炭企业的未来发展需要融入零库存管理理念。 一、当前煤矿企业物资库存现状分析 以往的煤矿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大部分是储备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库存的物资较多,减少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制约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最近几年,我国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煤炭企业面临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要想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最大限度的节省企业生产成本,就应该提升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因此,物资零库存管理的出现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提升企业的资金利用率,这种管理模式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零库存管理模式的使用就是在按需采购的基础上,定期清点仓库内已有的物资,尽量减少企业的库存积压数量,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物资存储理念,尽量做到企业的物资零库存管理。 二、不断强化物资供应零库存的管理对策 对于目前的企业物资管理工作来说,零库存管理模式是人们理想中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够缓解企业物资管理的压力,还能为企业节省成本投入、实现企业资金的高效利用。当前,实现企业物资零库存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我们可以采取委托保管的方式实现企业的物资零库存管理,加之当前的物流行业发展较快,更好的促进了零库存管理模式的落实。通常情况下,企业都会利用一些原则把企业自身的一些物资管理问题转交给中间的物流公司代为管理,企业只要定期支付相关的管理费用即可。这种新型的物流管理方式能够更好的落实物资的零库存管理,还能提升企业的物资管理效率,然而,这种管理方式也存在一些缺点,也就是说仅仅改变了物资存储的模式,并没有改变物资占用资金的比例,主要是利用库存转移的方式完成物资的零库存管理,这样并没有改变企业的总库存量,进而无法减少企业的投资成本。其次,我们可以采取代销代存的方式实现企业的零库存管理,经过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种管理模式更倾向于一些标准件或使用较频繁的物资的管理。也可以这样理解,企业仓库内的物资都来自于供应商,要想提升企业的流动资金利用率以及生产运营效率,完成企业的物资零库存管理目标,企业可以寻找一些符合要求的物资供应商,让他们与企业合作,帮助企业代为存储物资,这样不仅能够更加方便的购买企业所需的物资,还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的库存,采购资金可以定期与合作供应商进行结算。这种物资库存管理模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物资采购方式,也就是说,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采购物资,通过科学分配所需的物资提升物资的利用率,还要和供应商商讨物资的质量与价格,确保物资的及时、高质量供应。这种物资管理模式有利于零库存的实现,还能确保物资的及时准确供应,还能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最后,我们可以通过物资配送方式实现企业物资的零库存管理。所谓的物资配送,就是指企业利用物流公司这个平台完成物资的配、送货,其实就是指物资供应商通过科学的信息管理和物资调配,结合企业的采购需求把企业所需的物资派送到指定地点的方式。要想实现企业的物资供应零库存,就要科学落实这种新型的物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落实离不开企业和供应商的大力支持,当然也少不了高质量、高信用物流公司的长期配合与理解。到目前为止,物资配送模式仍然能够体现现代物流的发展精神,是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最有潜力的一种物资供应模式。大部分的煤矿企业都是运用的这种物资配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落实企业的零库存管理,推动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所有的煤矿企业管理工作中,物资的零库存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储备式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已然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加之当前煤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物资的零库存管理就是典型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另外,还应该不断落实企业的物流化建设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物资的零库存管理,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到目前为止,企业降低成本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就是把落后的储备式物资供应模式转变为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物资零库存管理是最理想的管理状态,当然,现在煤炭企业的零库存管理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我们需要不断努力、认真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出零库存管理的作用,才能更好的规范物资流通市场,改善落后的物资供应模式,重视零库存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完成企业物资的零库存管理,才能有效境地企业的生产成本,确保煤矿企业的物资供应。 作者:鲁俊峰 单位:陕西清水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物资管理部 库存管理论文:医院物资采购库存管理探究 摘要: 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推进,医院高层对医院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要求更高,加强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不仅有利于医院经营成本的降低、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遏制物资采购领域腐败现象的出现。文章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并进行实地调研,系统分析部分医院在物资采购和库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规章制度、监控物资采购活动、加强管理中标合同、严格对账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等强有力措施,为其他医院进行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医院;物资采购;库存;管理 伴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增大,医院对物资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相应地,完善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深化医院改革,有效进行医院经济管理,亟需规范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提高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的水平,不仅有利于医院经营成本的降低、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可以有效地从源头上遏制物资采购领域滋性腐败现象的发生。医院高层应该更加重视物资采购及库存的管理工作。 一、医院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笔者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并在了解多家医院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为医院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缺乏采购规章制度的构建。部分医院没有建立完善的采购工作制度及流程;部分医院虽然建有比较完备的制度及流程,但是缺乏执行力,导致医院采购工作的随意性较大、采购管理漏洞较多。 2.缺乏物资采购管理专职机构。部分医院没有对库存管理活动进行全盘管理监督,而是采取分散管理模式,即总务科、设备科等分别管理。而且,基本依靠科室内部自我控制,院内虽有院纪委、审计科、行风办、工会等部门参与监控,但监督力不强,往往流于形式,极易造成腐败。 3.缺乏物资采购的事前监控。医院对物资采购没有采取事前调查、分析,部分采购业务未经院领导批准即可办理,有时采购业务发生后,再进行相关手续的补办。 4.缺乏针对采购过程的风险防范措施。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往往隐藏着廉政风险,有时物资价格与市场情况不相符,则会导致议价不力。此外,物资采购需用医院大量现金,结清不及时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跨月报账,部分票据有时会出现遗漏现象。 二、规范医院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的着力点 1.建章立制、规范流程。医院要以“重视计划、招标采购、质量为主、价格适中”为主要内容,以“成本降低、保障供给、堵塞漏洞”为主要目标,建立科学、规范、合理、完整的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使物资采购工作更加规范,责任到人,层层把关,严格落实。为此,在工作中对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应严格追责。 2.健全机构,职责明确,强化对物资采购活动的监控力度。医院可以设立物资采购中心,确定分管领导,由分散管理变为集中管理,对大宗物资材料实行招标采购,个别物资材料采取综合采购询价、议价管理措施,切实保障采购价格的合理性。同时,材料采购人员及仓库管理人员应全面了解和掌握物资材料使用及库存状况,根据材料招标及议价再进行调查核实和市场调查,跟客户签订材料采购合同。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在有院纪委、审计、行风办、工会等部门参与监管的前提下完成。要依照物资采购、物资供应以及物资使用“三原则”背景下加强市场调查,对管理工作中及物资材料采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进一步避免采购工作、库存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降低物资的非正常耗损。医院要统一购进物资、集中统一管理,对物资供需数量和材料质量进行监督、控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进而改变各自为战的现象发生。同时,合同还要统一集中管理,防止因医院财务资金支付款而导致的资金流失与财务风险的发生。 3.加强中标合同管理,严把进货质量关。严格按照《合同法》要求,与配送公司签订购销合同,明确品种、规格、价格、回款时间,履行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认真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禁止合同外采购行为。仓库管理人员对购进物资、卫生材料严格检查,严格把关,对物资产地、规格、价格、票据进行严格检查,从而确保物资采购的最终质量,为医院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4.加强库存管理,严格对账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仓库会计月底严格与财务对账制度,确保入库物资总额与财务账金额账实相符,落实对账记录签名制度,并做到仓库每月清仓查库,每年由国资办组织全院对库存物资进行清查,做到账实相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注重教育培训,强化监督控制,从思想上防止滋生腐败问题的发生。为确保各项采购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须注重对仓库管理人员、采购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在监管上,采取“统一领导、统一管理、集中负责”的措施,使预算权、采购权、验货权、付款权相分离。通过这些措施,使权力分散,减少腐败现象的滋生。医院审计科应当强化对医院材料采购的全过程跟踪,并实施监管与控制。院纪委、工会应当参与对医院物资采购全过程的监督,对违规采购、不规范采购行为,依法依规进行问责处理。 6.利用网络软件系统进行物资采购管理及仓库物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在仓库材料管理中,账务处理是整个物资库存管理全过程的重要一环。材料管理软件的应用既可以提高仓库管理人员账务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同时又能克服手工操作、签字容易出错的弊端,为及时准确地完成财务、成本核算创造条件。同时材料管理软件可对物资报表格式实现统一模式,做到所出具的报表一致、数据准确,并及时与财务对账。因此要加强物资管理方面的软件投资,实现物资采购、验收、发放、存放、盘点等方面的数据直接与财务数据进行有效对接。医院科室分布广、用人量大,特别是使材料在发放使用过程中的材料成本管理的数据分析,能变得更加方便。对材料成本差异、量价对比情况,在执行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改。 三、结束语 总之,医院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对供应商的管理不到位,采购人员、库存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和监督重点把握不准等。为此,在今后的采购工作中,应加强培训工作,提高采购人员、库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招标为主、多种采购方式并存,才有可能堵塞采购中存在的漏洞,降低物资采购成本,保证供应,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娟 刘慧云 单位:山东省莱芜市人民医院 库存管理论文:手术室外来器械库存管理研究 【摘要】 针对目前手术室外来器械院间频繁流动易致院内感染、疾病传播的特点以及目前对其管理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基于J2EE架构的Struts手术室外来器械库存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实施全程无缝隙管理。分析了该库存管理系统的设计模块,并据此讨论了系统模型的实现。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外科器械;Struts;J2EE 1引言 大量外来手术器械因器械流动性较大等因素给医院控制感染带来极大威胁,因此,需加强关于外来器械的管理。对于我国广大医院而言,管理系统只有力求实现较为良好建设,才能得以充分运用。通过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积极引入供应链管理,可逐步完善业务操作流程等诸多方面,有效提高库存周转率。对于机械进出库,能够充分实现彼此之间衔接统一。工作效率方面,通过运用自动化管理模式,可逐步实现有效提高[1]。医院各项事务管理充分落实,逐渐得到有机强化,医疗质量方面,统一得到改进,从而真正促进现代化医院发展。 2基于J2EE平台的Struts管理系统实现外来器械库存管理 目前,J2EE平台逐渐得到发展,以服务器组件作为有机式样,程序得以充分有效利用,扩展性不断提升,安全性方面同样得到有效保障。而对于开发成本方面,其已逐渐降低,且系统更稳定,同时具备良好的可移植性。应用基于J2EE平台的Struts管理系统于手术器械可有效保障外来手术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及正确性。对于管理体系,涉及诸多方面,如模型、视图(JSP文件来实现)、控制器(Actionservlet类和Action类共同担当)。对于整个系统,数据库充分体现核心作用,系统结构逐步扩展。而对于整个系统的逻辑结构,业务数据库较关键,同时涵盖业务终端,包括管理终端(图1)。基于Struts架构的库存管理系统以数据库为核心,在业务终端方面,通过相应业务数据库,数据可充分共享;对于数据库,可通过网络服务功能,使分布式业务得以顺利开展。目前,基于J2EE平台的Struts管理系统已成功用于石油企业设备管理、农资市场监管、公司采购、生产制造及销售材料等的库存管理,且得到了非常高的成就及评价。基于J2EE平台的Struts手术室外来器械库存管理系统,可以达到器械进出库的衔接统一,自动化管理来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医院管理,也为进一步在其他医院推广提供有益借鉴。 3基于J2EE平台的Struts手术室外来器械库存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系统模型设计 采用J2EE架构平台的服务器组件形式将系统部件进行封装,针对Struts框架中的模型(业务实体和业务规则),将模型组件集中,提高组件的可重用性。本研究采用Model2模型原理,关于该项业务处理,流程具体如下:首先,对于广大用户,从JSP页面方面着手,合理有效提交表单数据[2]。其次,对于应用程序,能够充分实现数据获取。然后,表单数据获取完成后,能够充分实现业务逻辑调用。再次,业务逻辑只有经过有效处理,通过数据库调用,数据交互工作得以有效落实。最后,对于DAO,能够通过DTO作用,充分实现数据返回,通过之前JSP页面,实现数据更新,并充分向广大用户显示。 3.2控制器设计 对于控制器组件来说,主要接收来自于浏览器或其他相关网络的请求,然后有效决定请求去向。对于系统框架而言,控制器组件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①消息控制模块部分。通过消息控制模块作用,对于用户全部请求,能够有效发送,通过消息总线模块,在视图映射模块作用下,引导消息处理模块发挥应有作用,执行相关处理逻辑,同时能够按照请求视图,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②消息处理模块同样属于较为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消息处理模块作用,消息能够实现有效逻辑处理与分析。针对Struts来说,由Action予以充分进行。③映射模块。对于控制器逻辑来说,需要充分实现与视图逻辑密切配合。一般来说,在配置模块作用下,可充分构建映射模块链接。 3.3视图组件设计 通过视图组建,可充分显示动态网页内容。对于视图功能,一般根据JSP予以充分实现[3]。视图应用方面,需要充分明确核心。库存管理系统采用ActionForm设计,通过创建ActionForm在用户和业务层之间与用户输入数据建立联系,使程序人员工作效率更高。通过validate方法和reset方法实现ActionForm覆盖,完成具体的ActionForm验证规则和初始化。通过合理运用方法,验证规则能够得到充分肯定,对于广大执行用户,输入检验过程中,合法性得以充分凸显。 3.4系统本身功能完善 对于该系统,为实现自身不断完善,需要充分考虑功能范围。为充分实现库存良好进销存,需要遵循相关流程,通过库存管理核心作用,充分实现辅助记录,管理同样需要落实到位。使用Struts作为基础专注于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实现,采用自顶向下的实体-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Approach,简称E-R方法),通过分析得到的用户需求抽象为概念模型。①外来器械如何实现进库:对于系统模块输入项,涉及面相对较广,如对外来器械进行合理编号,需要充分掌握器械名称,同时应充分了解类别数量,器械所属公司,器械具体入库时间。②手术室外来器械出库:为了解当前库存情况,应注重加强系统并不断完善,通过加设查询功能,能够充分了解目前库存状态,尤其是器械名称输入过程中,充分实现实施库存查询[4]。一旦满足出库条件,需打印库单,与此同时,应更新并不断完善出库数据表等信息。若不符合出库条件,应更改或调整出库订单信息[5]。③外来器械有效查询:对于系统查询模块,通常涉及出入库相关数据,库存数据统计,同时包括其他诸多方面查询。而对于系统查询页面,选择方法较多,如根据外来器械类型、所属公司、属性、客户类别[6]。④库存外来器械统计:对于该项系统,查询方面应建立相应库存表,一旦用户需要查询相关数据,可根据出入库记录,进行重新统计,充分保障库存外来器械能够实时更新[7]。⑤系统维护:系统维护相对复杂,通常涉及数据备份,同时需要数据导入及恢复。而所谓数据备份,通常指数据库复制工作[8]。一旦出现用户误操作,服务器面临崩溃,备份文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数据可以恢复正常[9]。对于广大用户,恢复方式方面,涉及简单恢复、全恢复、日志恢复[10]。 3.5系统正确性检查与异常处理 利用Validator对页面输入数据的合法类型、数据长度以及数据值域进行检查;通过进行合理有效Struts程序,能够充分从解决方法方面着手,力求实现应对不同异常。一旦属于用户恢复范畴,需力求实现控制程序转移[11]。如果系统异常提示为一个系统出错,可由系统管理员进行解决[12]。 4结束语 从现代化技术方面着手,运用合理手段,充分落实信息化管理,医疗器械行业得以不断发展。医疗系统方面,工作效率可不断提升,医疗机构逐渐实现信息化建设,同时能够始终朝着数字化发展。现阶段,系统虽有一定发展,但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单机管理仍然占主导,需进行一定人工管理,日常工作量较大,但效率低下的问题难以解决。与此同时,出错率相对较高,易产生一定库存积压。基于J2EE架构的Struts手术室外来器械库存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用,通过加强引入供应链管理,业务操作流程方面不断完善;库存周转率方面,也得到充分提高;器械进出库过程中,衔接能够更加统一;通过贯彻落实自动化管理,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强化医院管理,医疗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患者更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等方面问题。该系统是建立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条件。 作者:梁小燕 廖先梅 梁爱美 黄归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广东医学院附属三水医院 库存管理论文:备品备件库存管理探寻 摘要: 备品备件库存管理对于设备维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做到最优的库存成本,这一直是设备维修的难题。通过分析备件的重要性、使用寿命、采购周期等,同时考虑到设备运行的不同阶段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库存量。 关键词: 备品备件;最大存量;最小存量;订货存量;成本优化 引言 生产设备备品备件是指与在用设备上型号规格相同或可以互换的零部件的总称,它是为易损件准备的备用件,以防止因为易损件损坏,失效等原因使得生产停顿。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生存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的复杂程度也随着增大,这对设备维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备品备件,在生产设备运行中,设备出现故障,危及到生产线的运行的时候,需求及时更换备品备件才能解决危机,此时备件对生产运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备品备件库存存量设定 (1)最小存量即安全库存,同时也称保险库存。是指为了防止不确定因素(如交货期突然延期、采购周期内临时消耗量增加、交货误期等特殊原因)而预备的保险储备量,是保证生产设备运行必须储备的最低存量,是运行保障的基础数字,也就是说该数字的库存量是设备运行保障的根本。当该备件的存量达到或低于这一数字时,即代表着出现了该机床运行保障的风险:备件管理员要开始启动紧急跟踪备件采购状态的工作。最小存量的设置原则:不缺料,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在保证生产的基础上做最小库存;不出现呆料、废料的情况。最小存量的设定方法:关键备件的最小存量为一个采购周期内消耗量的30%。非关键备件的最小存量为零。一般情况下,我们从机床运行保障角度分为ABCD级4个级别,A级为关键备件。A级:影响安全、对机床运行及加工质量有直接快速影响的(机床使用不安全、床故障无法运行、机床加工不出合格的产品)。B级:影响节拍、对机床可用性及加工质量有潜在或间接影响的(机床仍可以加工出合格的工件,但不稳定,且节拍不满足产能要求;组件的故障不会造成机床的马上停机故障,但其带病运行会潜在造成机床的故障)。C级:仅影响设备辅助功能运行的(例如:机床照明、门把手等,一般仅按需采购)。D级:与设备运行功能无关的(例如部分用于机床调试的专用工具或一些机床结构框架性质的,一般不备)。 (2)订货存量指该物料的订购点,当目前备件库存达到该值时,库房管理人员需要对该备件提出采购需求,进行重订购。这个值对于库存管理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数字,它是采购的预警值,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做到最低成本的保证。过早采购,将会提前预支成本,把成本风险压在库存,过晚采购,将会对设备运行造成风险。订货存量的设定方法:最小存量+采购周期内的消耗量。这里提到的采购周期内的消耗量,实际上包含两个内容:一是采购周期;二是消耗周期。采购周期:包含采购单申请审批周期、采购部询价定点周期和备件实际回货周期。采购单申请审批周期,一般情况根据采购的物品、金额等,每个公司均设有固定的审批流程,这个时间基本上是可以确定的;采购部询价定点周期,这个取决于供应商报价时间及采购员是否及时处理订单,这个时间是有点被动的,需要库房管理的人员定时沟通,根据历史运行数据来进行确定;备件实际回货周期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直接从供应商处得到。消耗周期:这个是订货存量设置的关键,也是难点。因备件消耗的随机性,很难得到准确的消耗周期,一般情况是参考过往消耗和设备运行状态来确定,这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设备磨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磨损速度快,时间跨度短,对设备没有危害,是设备运转的必经阶段,常称为“磨合或跑合”;第二个阶段:正常磨损阶段,是设备的最佳运行状态,这个阶段设备的磨损速度缓慢,磨损量小;第三个阶段:急剧磨损阶段,磨损速度快,丧失精度和强度,设备故障率异常。在设备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前5年我们处于设备磨损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历史消耗量以平均值计算,5年以后为设备磨损的第三个阶段,历史消耗量取年最高消耗作为参考计算。预估新增消耗量,这个是给工程师的主观的判定值,如设备老化导致备件消耗加速、新设备的投入导致备件消耗增加、设备改造导致消耗降低等,只填写增量值,增加的为正数,减少的为负数。 (3)最大存量是指该物料在库内可存放的最大值,这一数字是该备件存储量最精益的成本投资,为了避免过度的采购投资而设定的一个上限。同时这一数字的设定也与该备件在工厂中的应用总量及失效周期频率有关,但相对来说该数量更多的还是与成本投资挂钩。最大存量的设定方法:订货存量+采购周期内的消耗量或采购批量;采购数量=最大存量-当前余量。为了做到最精益的库存成本,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把成本压在采购中而不是在库库存。当库存达到订货存量时,我们开始采购,当重新采购的备件回货时,采购周期内的消耗值正好等于采购回货数,此时开始下一次重订购,如此继续循环。采购批量主要是针对一些有固定起订量的备件,保证采购数量正好等于起订量的倍数。 2成本优化策略 (1)备件返修是降低备件成本最好的手段,它是对损坏的备件采用一些技术手段、更换配件、维护等方法使备件恢复到规定状态所进行的活动。这往往可以在花费很低成本的情况下,达到原备件的使用效果。很多企业都有自己备件维修团队,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也同样是成本优化的手段,在自己无法维修的情况下,可以送至专业的维修公司维修。一般情况下,返修消耗大于备件价值2/3的,不做修复。 (2)在达到设备运行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寻找更低成本的备件替代。往往很多国外设备的备件,单价高且采购周期长,可以找国内同类产品替代,在单个成本减少的同时也减短了回货周期,可以减少存量的储备量。 (3)对于同类型的产品,可以考虑一些兼容性,如大功率的可以替代小功率的,多通道的可以替代单通到的产品。这样可以减少备件存储的种类,达到库存优化的效果。 (4)在设备采购初期,统一品牌,要求设备供应商对于某一类型的备件使用统一的品牌,如:电气类、液压类、控制类、气动类等,这样可以减少备件的种类,同时可以适当的减少存储量。 (5)在消耗周期确定的情况下,减短采购周期也是降低库存的手段。 (6)备件溢出也就是通常说的爆仓,这是当库存数量大于最大存量的情况,对于精益库存来说是一种浪费。溢出件一般是因为返修、项目剩余件、通过改进降低存量等造成的。处理溢出备件最好的方法就是共享,很多公司都有分公司或多个基地,把溢出件资源共享,当某一个工厂的备件需要重复采购时,优先调配溢出的共享件,及时消耗库存提高周转率。 (7)呆滞备件是指存量过多、耗用量极少、库存周转率极低的备件,这种备件可能偶尔耗用少许,甚至根本就不需要动用。这些备件即占用库房空间,还浪费人员维护成本。呆滞备件可以有如下处理方法:a.调拨其他分公司利用或与其他公司做物物交换处理;b.可以修改再利用,若判定无利益可能的直接报废;c.在新产品设计或设备技术改造时考虑使用;d.打折出售给原供应商。 作者:黄玉洁 单位: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库存管理论文:公司库存管理问题及方案 【摘要】 本文就C公司在库存控制中存在的各个环节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从产品的设计开始对库存管理着手改善,通过从客户到供应商之间的需求和库存共享,减少各个环节的库存积压,从而使客户和本公司及供应商之间实现双赢的目标,使企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库存周转率;信息共享;库存共享;库存配套率 C公司科技集团为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同时液晶电视出货量也在全球排名第五。苏州C公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公司)作为C公司集团全球九大生产制造基地之一,以生产大尺寸液晶电视及组件为主。2015年累计生产700万台(套),2016年预计产量将达到1000万台(套),而在C公司,材料库存和半成品库存管理基本是对应于Maketoorder生产模式的,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迫使企业备有一定的安全材料库存或半成品库存,这样就产生了材料和半成品库存的管理问题,公司也逐渐意识到库存对现金流,资产回报率等的影响,也产生对“库存高”的危机意识,对于库存管理方面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进行了一些分析和对策研究,在不影响对客户交货的前提下,做了一系列改善措施,,以提高公司的库存周转率,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 一、以下是存在的设计,仓库管理,订单管理,采购管理的四大问题 (一)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看起来跟库存控制没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它却是控制库存的源头,它对库存控制的影响是不容小窥的,一个好的设计可以给库存管理带来很大的便利,管理成本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以下是对设计问题的一些分析。 1.新料号过多 研发技术人员在开发新产品时,只图设计方便,只使用一些自己需要的材料,而不愿花太多的时间去找那些公司已经大规模使用,但规格相近的替代料来使用。这样导致公司的各种规格的材料数量越来越多,新材料也以每年大约10%的数量增加出来,而这不仅使采购在备料时因料号增加而多备安全库存,也使相关管理部门增加了不小的管理成本。 2.过多的非标准化零件用于产品设计 非标准化零件在C公司新品开发的过程中也不时的会被使用在产品上,我们的研发工程师在设计时,有时候只考虑到客户的要求,会脱离实际生产的可行性,而不考虑材料的通用性,过多的使用一些非标准化材料,而通常情况下非标准化材料的采购周期长,可选性小,相对价格也比较高,这样就无法使公司快速应对市场的急剧变化,来很好的满足客户订单变化的需求。而为了取悦客户,增加C公司的弹性,我们的采购也只有提高这些材料的安全库存来满足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这不仅增加了公司的库存成本,也增加了市场衰退时呆滞料发生的风险。 3.设计变更频繁 在C公司,研发部门根据客户需求对现有图纸进行更改和升级是比较频繁的,而一般更改的目的是完善产品的性能,导入又是非常急切的,所以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了对旧材料库存的清除。另外很多时候需要几个材料同时变更,但各个材料因为最小订单量,采购周期等因素又不是配套准备的,所以在变更时无法将旧材料的所有库存都清除干净,日积月累,这些库存就会慢慢的增加。 (二)订单管理对库存控制的影响 C公司因为是一家代工型制造企业,所以它的客户非常的多,而TV行业本身因为不同的地区所采用的TV制式不同,所以导致了产品型号数量非常的庞大,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订单的变化也越来越复杂,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取悦于客户,公司不得不备大量的库存来应变客户变幻莫测的订单。但由于客户信息的不对称,我们的采购人员往往在备库存时无法和客户的需求一致,从而导致了既交不出货也使库存偏高的现象存在。 (三)仓库管理存在的问题 1.帐物不符 帐物不符是仓库管理中存在的最常见的问题,很多时候生产把实物用于生产了,但是账务没有及时调整,导致库存报告反映的是“虚假”信息,使采购对是否需要下单、下单数量不能做出正确判断,造成的结果是要么延误客户订单的出货,要么为了临时紧急调货付出比平时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成本。 2.先进先出管控不到位 在仓库管理中有时会因为日期标示不明显,材料摆放不按日期区分,领退料频繁的原因而导致先进现出管控不到位。有些材料会因此超过有效期而无法使用,使公司的呆滞库存增加。 (四)采购管理对库存的影响 C公司采用单一的传统采购模式,即采购部门按照计划下达采购订单,供应商按采购订单要求交货,但是由于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采购无法对下达订单做出快速的调整,这造成了大量的库存资金占用,因此,公司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一边是生产部门等米下锅,另一边却是仓库中积压着大量用不上的零部件 二、C公司库存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以下比较可行的一些针对性解决方案: (一)设计方面 目前,公司各部门和研发紧密合作,在每年的新品开发之前,C公司会召开有研发,工程,采购,制造和质量共同参与的DFM研讨会,此会议会涉及控制新器件和新料号的数量,我们把成本的意识灌输给研发人员,让他们意识到多一个料号就多一份管理的成本,也会减少一份针对某个料号某个系列的采购力量。并要求他们在设计新品时,尽量满足使用80%现有料号,同时尽量使用已经标准化的材料,避免独家供货的情况出现。我们会对内部和客户的设计变更严格管理,从流程上要求任何变更实施前,必须弄清楚老版本部件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情况,如我们对供应商还有多少量的书面采购承诺,未交货订单有多少,自己内部原材料,在制品,成品,以及我们为客户设的托管仓库的库存有多少,采购新版本部件的周期要多长等等,以此来决定何时进行切换,否则贸然的切换必然导致大量的呆料,而且这类呆料往往无法通过其他方法来消耗,比如要求供应商转售,卖给现货商等等,最后往往是报废了之。 (二)订单管理方面 C公司要求我们的业务人员强化市场研究、减少需求预测偏差同时与客户之间建立EDI数据对接,在第一时间了解客户的库存信息,实时动态的提供最新的市场销售预测。另外,C公司在计划需求的时候,开始应用系统来计算生产需求,特别是在数据输入的时候考虑客户的库存水平,同时结合新品导入的时间,及工厂的生产产能,模具的产能,及关键元器件考虑到主生产计划中,这样不会在客户确认订单而采购也备好大部分材料后才发现此订单是无法在短期内完成的,这样既延误了客人的交期,也增加了公司的库存。同时C公司也会将生产计划(数量、时间)传递给供应商,同时供应商会根据C公司的生产计划去备库存,并将其库存情况反馈给C公司。 (三)库存管理方面 C公司导入了先进的ERP系统-SAP系统。它的Backflush功能,使公司在产成品入帐时就会根据料单所用原材料进行反冲,即对原材料进行扣帐。SAP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套即时反映库存的系统,即任何一个物料在系统的移动,都会即时的反映库存结果,仓库可以随时组织有效的盘点,发现库存的差异,这样帐物不符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采购也可以通过MRP的运行得到准确的采购需求。对于先进先出的管理,C公司规范其管理流程,要求材料入库时,每箱或每托均应有月份(周期)标签,如无则拒收,小包装材料上架时应补贴上月份(周期)标签。材料在发料过程中,板台中间材料包装上的月份(周期)标签由发料员补贴上。发料严格按先进先出作业程序操作。 (四)采购管理方面 C公司解决方案如下,调整了供应商结构,使大部分料件的供应商调整为车程在2小时以内周边厂商,改传统采购模式为JIT或VMI方式,其优势就在于公司可以以最小的库存量运作,它可以使运送过程从供应商直接到生产车间,不需要在公司仓库储存过多的原材料,从生产过程的产出端,产成品一经准备好就可以运出去,产成品的库存也可以最小。此外再加上很低的WIP库存,整个公司都在以及少的库存运作。 总结 由此可见库存本身是贯穿于整个需求与供应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要想达到库存控制的根本目的,就必须控制好各个环节上的库存,包括供应商、客户的库存,而不仅仅是管理好已经到手的实物库存。目前,C公司通过先进ERP系统地应用,不仅跟客户之间进行EDI的对接,同时跟供应商之间也建立了信息交流渠道,进行信息共享,缩短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库存,同时,在评估公司原材料供应商的资质状况的前提下,导入了符合公司技术条件要求的VMI供应商,使JIT和VMI供应商增加到78家,库存周转天数从17天降低低到12天,提高了库存周转率,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实现了企业健康稳定的增长。 作者:吴秀兰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库存管理论文:企业零库存管理探微 摘要: 零库存管理战略作为大幅降低库存成本的一种管理模式,确实有许多值得我国企业学习和改进的地方,然而实行零库存管理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中国企业如何满足这些条件真正做到零库存管理需要企业和学者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对国内一些已经积极实施零库存管理的企业以及学者对零库存管理的研究来说明国内实行零库存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 零库存管理;供应侧改革;库存成本 1引言 成本是企业能否可以持续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库存成本对于一些行业内的企业是较大的.比如汽车行业、制造行业等都是这次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行业.本文将从国外实行零库存管理的丰田汽车和国内实行零库存的房地产行业的代表鑫苑进行分析,说明零库存管理的优点和可以实行的前提条件以为国内其他行业和企业实行零库存管理提供相关建议. 2零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势———以丰田汽车和鑫苑为例 2.1丰田汽车实行零库存管理形成的优势 根据相关的研究和分析报告可以知道,我国汽车制造行业的库存管理始终是其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国内的汽车制造业开始渐渐意识到库存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的降低库存.比如绿地润东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绿地润东的2015年中期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库存占用的资金较多,而绿地润东自身也在进行积极的存货管理控制以期优化库存管理.因此研究丰田汽车的零库存管理带来的优势,有利于我国汽车制造业在进行库存管理改革时提供一种模范作用.通过对丰田汽车零库存管理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零库存管理有一下几个优点: 2.1.1大大降低了成本 由于丰田汽车实行零库存管理模式,所以和库存相关的采购,仓储费用和仓储人员管理成本以及保养和汽修等成本会大幅降低.同时,由于实行零库存管理模式,要求各个生产环节要连接上,所以对各个环节的产品的质量要求提高,避免了不必要的废品损失等费用.进一步降低了和存货相关的成本支出.而从绿地润东等汽车制造公司的报表中可以看出仓储成本和相关的维护费用从绝对值的角度来说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国内企业如果能实行零库存管理模式,将意味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同时,由于国内汽车市场对于中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的需求接近饱和的状态,国内汽车制造企业有必要加强库存管理,避免库存过多的现象出现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2.1.2提高资金周转率 由于实行零库存管理,所以丰田汽车不需要花很多的资金用于购买材料,而是将这些资金直接用于生产,带来直接的经济效应,这样能够大大的改善资金占用情况.同时,实行零库存管理也可以使企业在销售环节避免出现产成品积压现象,能够迅速的回笼资金,加快资金的流动速度.这两方面都可以使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大大提高并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2.1.3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督 由于实行零库存管理,要求企业在进行生产时每道工序所产生的产品必须的合格的,才能满足下个生产工序的需求.这就会对每个生产过程产生监督的作用,不光是数量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监督.由于实行零库存管理时,每道工序都对最后形成产品有很重要的影响,哪道工序出现问题都能很及时的反应出来,这有利于加强企业对平时生产上的管理.更重要的是每道工序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的作用,使得每道工序都会随着生产的实行而不断的改善出现的问题,不断的优化企业的生产管理.这对企业来说不仅是现下生产的好处,更重要的是企业生产质量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不只是一时的,它还可以成为企业未来的优势. 2.1.4能根据市场做出最及时的反应 由于实行零库存管理模式,不存在过多的存货,在一个销售环节完成之后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宏观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生产政策上的改变.这样能有效的避免供需不对口的情况出现.同时,在市场需求出现下降时,可以避免生产过剩的情况出现.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之前生产和销售环节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改善和战略的调整,避免隐蔽的问题不能被解决以及一个错误犯两遍的现象出现. 2.2鑫苑实行零库存管理形成的优势 在我国房地产业自发囤地以用来准备建房和开发的情况下,鑫苑却实行零库存管理模式.随着国家政策对房地产业囤地的限制,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的土地和房子存货过多等现象的出现,鑫苑这种零库存管理模式也渐渐被人们所认可.因为零库存管理确实能做到如下几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做不到的优点: 2.2.1零库存管理模式避免了土地和房子存货过多的情况 根据专家对2016年房地产行业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目前存在去库存的压力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1)局部市场饱和和产能过剩情况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是由于房地产行业过热时盲目建造过多的房屋,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很长时间里一直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缓慢.所以,企业如果实行了零库存管理模式,就能避免建造房屋过多而积存的现象出现.同时,还能根据我国市场上的需求量进行合理的市场供应调整,以避免存货过多带来的风险.(2)供给和需求有偏差.根据银河证券的数据分析,目前商品住宅存量过多,而且其并不能满足大部分的需求者的要求,会出现供求不附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商对市场需求的错误判断以及盲目建房所造成的.这部分住房将会对2016年房地产行业去库存产生较大的压力.而如果采用零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房地产行业的管理,就可以实时的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根据市场最新的需求变化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的投资建设政策,能有效的避免供求不附出现的库存过多的情况.所以,供需的要求来看房地产行业有必要实行零库存管理以避免库存过多,不能消耗造成的风险. 2.2.2零库存管理不需要承担因囤地带来的额外费用支出 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囤地捂盘,做地产金融”的商业模式,所以自发的囤地是房地产行业普遍的现象.然而囤地带来的费用随着国家一直坚持的打击囤地炒地政策的不断的完善会越来越高,这部分费用最后都会形成房地产商的支出,降低房地产行业的净利润.同时随着房地产行业饱和现象的出现,囤地所带来的利润在未来的几年中一定会呈现递减的趋势.所以,综上所述,囤地不管是从国家宏观政策上,还是宏观行业环境上看都越来越不具有优势.而零库存管理则可以避免因囤地所带来的这些困扰.更重要的是,可以将用来囤地的资金盘活做好目前投资建房中需要的经营运营方面,保持一个较高的盈利水平. 2.2.3零库存可以加速资金的运转速度 资金的运转速度可以用资金周转率来反应.企业资金周转率是用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比上企业资金(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来表示的.如果企业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循环周转速度很快,说明企业可以很快的将资产转化为收入.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对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汽车制造业很相似对于房地产行业,库存和囤地的库存占用的资金数量是相对巨大的.如果这些资金能够很快的收回并进行下一阶段的生产,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对企业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3实行零库存管理的前提 零库存管理确实能很好的降低企业的成本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积极的做出政策上的调整,避免存货过多所造成的成本,销售等问题.还能加快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使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大幅提高.然而零库存管理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前提.同时,零库存管理也可能使企业错失一些比较好的机会,所以国内企业在实行零库存管理时需要明白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风险以找到方法进行规避. 3.1对管理的要求很高 零库存管理要求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并形成零库存的管理理念.例如丰田汽车的零库存就要求丰田汽车各个生产工序生产上的执行和管理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满足及时生产所需半成品进行下一步生产.这对企业的生产是个监督也是个要求,如果企业的执行力不够势必会对企业生产产成品的数量,质量和速度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最终生产目标的实现.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则表现的更加明显.如果企业不能很好的进行管理,保证质量和数量,不能及时的提供满足市场的需求可能会使企业丧失很多的客户和机会. 3.2原材料等价格的上升 零库存管理模式的理念是不进行库存的存储,所以所有生产所用的原材料等等都是确定生产之后再进行购买.如果原材料的价格是出于上升趋势,这对企业来说并不是没有弊端的管理方式.因为如果原材料的价格是上升的,就意味着企业的成本会随着不断的上升,降低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率.就拿房地产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囤地现象来看,大部分房地产自主囤地一方面是房地产和土地供应商相互炒作所形成的,一方面还是由于土地确实存在着升值的可能性,可以降低企业未来的成本. 3.3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零库存管理模式要求供应商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最好是有着共同的目标.可是现实中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需求和目标往往不可能是一致的,这就使得企业需要和供应商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以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的运行.所以,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限制条件可能会比较多,比如对于地域上来说,最好附近的,这样可以降低很多运输和时间上的成本. 4对我国企业实行零库存管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零库存管理对于积极响应供应侧改革,去库存,降成本等以及改善国内企业的库存管理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国内企业在实行零库存管理时也要注意达到零库存管理的前提条件,避免零库存管理不善造成的风险和损失.以下结合国内企业的现状对国内企业实行零库存管理模式的建议.(1)加强企业的执行能力.企业要想有效的实现零库存管理带来的经济效应,就必须加强对生产环节中各个环节的控制和执行能力.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管理,才能保证生产目标的实现.(2)加强企业的预测能力.零库存管理的一个缺点就是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可能造成供不应求的情况,使得企业错失良好的机会甚至会因此给竞争对手成长的机会.企业要想不错过市场中好的机会,就必须要对市场的需求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才能避免这样的危机.(3)和供应商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和供应商形成合作伙伴的关系对于零库存管理的企业来说不仅可以保证日常生产经营中的供需问题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加强其对市场需求变动的反应能力. 作者:袁帅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库存管理论文:中药贮藏库存管理方法探析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中药贮藏的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库存管理方法。方法:分析中药贮藏的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给予适宜的管理条件和贮藏方法,观察中药的贮藏情况。结果:经过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中药的贮藏质量得到保障,效果明显。结论:在详细了解中药贮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合理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中药的贮藏质量,保证中药的药效。 关键词: 中药贮藏;影响因素;库存管理;科学方法 中药一般都是天然植物,并且多干用,因此在中药被采集后,根据药物的特性,常常要经过晾晒、风干等处理[1-2]。中药贮藏与管理是药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品质不仅与采集有关,还与其入库后的贮藏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库存管理质量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效,因此加强医院中药管理,保证药物的药效,减少药物变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中药的贮藏保管是一项十分复杂并且重要的工作[3]。科学合理的库存管理方法是维持药效,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就重要贮藏的影响因素及库存管理办法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将我院2015年至2016年间中药库房贮存的中药药材为研究资料。 1.2影响中药贮存质量的因素分析 1.2.1空气: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够加速药物有机成分的变质,对油脂类成分作用明显。药物的氧化变质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挥发油和脂肪油等物质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自行分解,某些饮片药物,增大了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增加了氧化、变色、变质等的机率。因此,饮片不宜长期贮藏,应该密封保存,在药效期内使用。 1.2.2温度: 外界温度的升高,会加快药物的分子运动,增加其变质的机会和速度。含水分过多的药物,水分流失增快,含油脂多的药物则会出现泛油,含动物胶及树脂类药物则会粘连成块。当温度过低时,则严重损伤某些新鲜药物或者含水分过多的药物。因此适宜的温度对保持药物的正常形状及药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3湿度: 空气的湿度直接影响着药物的含水量。当空气湿度过高时,淀粉类、糖类药物则会吸收空气中水分,引起药物的潮湿发霉变性,而某些含盐类矿物药则会吸收空气中水分,引起潮解、溶化变性。 1.2.4日光: 日光的直接和间接照射作用还会破坏药物的色素。对于花类植物而言,长时间的日光照射会引起花瓣的干燥变脆,对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日光照射会增加其成分的流失,降低药效。 1.2.5霉菌: 当药物暴露于空气中,依附于药物表面的霉菌能够在适宜的温湿度、阴暗不通风的环境中大量繁殖,腐蚀药物组织,使其发霉、变质甚至腐败,严重影响药物的质量。 1.2.6虫蛀: 当环境的温湿度适宜、药物的含水量适合的条件下,一般来说是温度在20-25℃,湿度在75%,害虫会大量繁殖,进入药材内部,有的形成蛀洞,有的被蛀成粉末,丧失药用价值。 2中药贮藏的管理措施 2.1仓库的管理: 选择专业药学人员作为中药保管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药物的不同种属、药用部位、药物本身性质及贮藏方法进行药物的分类。建立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所有入库的药物必须进行开包验查,注意鉴别药物的真假、有无变质变性、有无虫蛀发霉等现象。及时发现不合格药品并且拒绝入库。根据本院用药情况及季节特点制定不同的采购计划,以多用多进,少用少进为依据,尽量少进昂贵难保存的药品,避免不必要的药品浪费。 2.2对药物进行分类贮藏: 结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根据药物的形态、性质、药效,对药物进行分类贮藏,在保持药物完整性的同时,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查找。 (1)防潮:药物入库之前,严格检查是否干燥,在仓库内放置除湿装置。(2)防虫: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持药物的密封性及完整性,比如密封保存、化学熏蒸、低温冷藏等。(3)防霉:利用措施改变适合霉菌生存的条件,达到杀灭霉菌的目的。(4)防冻:新鲜药物在温度过低的环境中,会发生冻损,严重影响其药效,比如鲜益母草、鲜地黄等,因此要避免仓库温度过低。(5)防热:满山红、柏子仁在温度过高的情况下,会发生自燃的现象,要避免仓库内的温度过高损伤药物。(6)防压:牛黄、月季花、蝉蜕等要去应放在高处,避免被其他药物挤压变形,失去药效。(7)防尘:珍珠母、马勃等药物要放在干净灰尘少的环境中,避免因灰尘污染二影响要去的质量。(8)防火:硫磺、干漆等遇火可能会引起火灾甚至爆炸。(9)防风化:芒硝等矿物质结晶药物风化后会变成粉末,失去原来的药效。 2.3新型贮藏技术 2.3.1利用除氧剂进行药物密封贮藏: 通过除氧剂与空气中的氧气与臭氧发生作用,从而除掉氧分子,采用重启处理后的真空包装将药物进行贮藏,避免药物与外界空气的直接接触,避免了氧气与臭氧对药物的氧化作用,维持了要去的原有性质。 2.3.2调气贮藏,大气保护: 该方法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仓库或者是密闭环境中的空气成分,比如将氧气等成分替换为氮气或者二氧化碳,使害虫缺氧窒息,从而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一般将仓库内的氧气保留至2%,氮气和二氧化碳达到98%,短时间内的杀虫效果十分明显。这种方式其优点是可以保持药物的原有性质不变,杀虫防霉,无杀虫剂等有害物质的残留,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并且成本低,适合在中药仓库管理中进行推广应用。 2.3.3钴60辐射灭菌: 目前钴60辐射灭菌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灭菌及中成药的辐射灭菌。按照联合国食品卫生组织的标准判定,104Gy剂量以下的辐射对食品进行灭菌,不会引起食物的致癌风险。辐射灭菌后,药物的成分不发生改变,从而达到灭菌的效果。 3结果 经过采取一些列的措施,该年度仓库的贮藏中药质量得到了保障,效果明显。 4讨论 中药的贮藏质量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效及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在明白重要贮藏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应用上要推广应用科学合理的重要贮藏管理方法。 作者:王红霞 单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库存管理论文:供应链传统库存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社会不断发展对供应的管理要求也逐渐提高,而这种要求是动态的过程,针对供应链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的库存管理是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库存管理的力度是保证企业市场营销和自身运转的关键环节。但是当前我国的库存管理方式比较落后,本文将从供应链和传统的库存管理的基本内容出发,解析我国现阶段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构成,提出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合理设想,为我国库存管理的方式改革提供有力参考,也为管理人员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供应链;传统;库存管理方式;问题 社会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供应链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并且受到重视,但是关于供应链的研究时间比较短。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仍然被广泛运用,这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也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地位。所以,研究供应链下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是当前各企业面临的新课题,必须被提上日程。 一、供应链和传统的库存管理的基本内容 供应链主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直接过程和间接过程,全面包括各个环节。所以,供应链并不是单一的关系,它是包含生产、运输、存储、零售、和顾客各环节关系的。传统的库存管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运用的管理方式,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负责进货、发货和管理存货,每一个环节都有独立的库存,然后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改变库存的数量,从而降低风险,但是这个过程不确定的因素太大。 二、当前我国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的构成 在传统库存管理的工作内容作用下,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ABC管理方式,这主要指根据某一类库存性质占总体的比例和资金的占有比例来管理,将库存物品分为A类别、B类别和C类别,他们的性质比例与资金比例区别分别是(10%;70%)、(20%;20%)和(70%;10%);第二,定量方式的管理方法,这主要指在库存的总量下降到预期的最低数值时,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补货,从而对库存进行管理,需要严密的运算;第三,定期的订货管理方法,主要是按照规定的时间补充库存物品,这个时间一般是提前预定的,间隔的时间差距不大,先确定订货的周期,运算库存数量的最大值,然后确定补货的时间和数量。 三、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1.缺少对供应链的深刻认识。 上文中已经提到供应链的概念,虽然供应链整体的经济效益与每个环节的效益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些环节单个也是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各自的预定目标和任务。这个过程中一些环节与整体供应链存在矛盾,它的经济效益低下,整体的效益也会低下。而现阶段传统的库存管理部门恰恰只将自己作为个体存在,忽视上面提到的问题,导致缺少对供应链的深刻认识,这就直接导致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矛盾,甚至会造成资源浪费。如一些企业在运用传统库存管理方式的时候,忽视对象主体接收信息的时间差,也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对方的实际需求,出现一系列问题,总而言之就是忽视对象主体的满意程度,只注重自身的利益。 2.信息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信息传输缺少时效性。 实现库存管理的有效性,需要保证估计数值、库存情况、计划生产数量和情况等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又要注意时效性,缩短各个环节之间信息传输的时间差。但是,在供应链的情况下,需要的各种数据分散性强,而各个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保守,常常认为只有做好这些数据的保密工作才能提高自身的利益,大部分企业并不愿意实时传输这些数据。除此之外,信息化水平低是制约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虽然各个企业都重视信息化建设,但是只存在于内部,供应链整体上信息化水平不足,各项数据之间的联动效应差,难以实施监控,这就直接导致把握情况有误造成的浪费或者亏损。 3.当前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供应链各环节的变动。 上文中已经提到,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独立存在,相互之间缺少交流,而信息化水平又不高,这就直接导致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变动,其他环节不能及时接收信息[2]。当上一环节的变动传到下一个环节的时候,下一个环节往往已经按照惯例做好了相应的工作,或是进货或是出货,以此类推,到最后一个环节的时候,相应的差距会非常大。 4.总体上传统库存管理方式缺少多样性。 根据传统库存管理方式的概念和主要方式可知,这种库存管理方式缺少多样性,尤其是按照规定统一进行库存控制这个方面,进行分类工作的方式过于单一,运算的时候忽视风险数值,常常不能及时反映出实际的供求关系。运用这种方式管理库存,相关的企业无法实时了解实际情况,缺少对风险问题的处理办法和防范意识,而对于需求的变动也无法预计。 四、关于改进库存管理方式措施的合理设想 1.处在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提高对供应链的认识。 提高企业对供应链的认识,这是改进库存管理方式的首要环节。各个企业要认真分析,明确自身处在供应链的哪个环节,从而在库存管理的时候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尤其是要从整体利益出发,不能只顾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样才能保证库存管理的有效性,发展自身的同时促进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发展。 2.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各环节的沟通。 一方面,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供应链各环节的行为,保证他们有序竞争;另一方面,各个企业在明确自身处于供应链的环节位置后,建立库存管理的专业团队,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且促进他们与其他企业的沟通。这样就可以增加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保证库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此外,相关的人员自身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自己对库存管理的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创新,改变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 3.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数据传输的时效性。 这一点设想建立在上一点内容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同时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首先,企业自身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办公,完善库存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操控;其次,在整体上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将供应链各环节的企业联系起来,将各项数据实时共享,这样就可以保证各项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因为通过同一个平台传输数据,省略繁琐的环节,当然节约时间的同时会提高工作的效率,最终就会提高经济效益;最后,注意不断完善这个平台,对商品的价格变动、需求变动、风险预测数值等都录入程序,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及时维修和完善,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4.丰富库存管理方法的形式,注意考虑需求的变动。 在上面三点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创新,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丰富管理的方式,将需求的变动加入其中,让库存管理方式更加科学,从而推动企业自身不断发展,各环节共同配合,促进整个供应链中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 五、结语 总之,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已经不符合供应链下的要求,所以一定要注意改革和创新。除了文中提到的问题外,国家要完善关于供应链网络平台方面的法律法规,规范操作,保证各项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和合法性,避免非法竞争,从而推动我国库存管理方式有序发展。 作者:郭悦涵 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库存管理论文:ERP企业库存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 库存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随着ERP系统在企业的应用和升级,物资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集团化采购成为物资采购的主要方式,库存管理更是成为失去采购权限的物资部门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工作。本文分析了ERP应用企业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降库存、减积压、加强管理的具体对策,强调了优化库存结构、强化库存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的观点。 关键词: 库存管理;常见问题;对策;库存结构 1引言 库存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ERP系统在企业的应用和升级,物资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集团化采购成为物资采购的主要方式。由于采购权限集中在少数部门手中,库存管理成为失去采购权限的物资部门的最主要工作。因此,提高库存管理水平,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企业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库存余额大 库存余额较大,占用资金较多。包含必要的安全库存,普通库存,更有储存期长的物资、不再出库使用的物资。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好采购方式、控制好采购进度和频次,存在盲目性,使高库存成为既定事实。 2.2超储积压问题较突出 超储积压物资处置压力大,每月都有新增积压产生。需求计划编报不及时、不准确,缺乏预见性,是造成库存积压的主要原因。 2.3系统库存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实际库存状况 ERP系统对主数据和业务流程操作有一定要求和限制,采购及收发业务没有及时录入ERP系统,导致库存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较差。 2.4过于依赖ERP系统数据,对实际库存的管理有放松 对实际物资的保管、保养,什么时候都应是库存管理的一项根本工作。在ERP系统能快速提供物资收发存报表且以此为准上报后,不必通过库存盘点、核对账本、计算数据、提供月结报表,保管员只需记数量帐,因此对实际库存的管理有了放松。 3强化库存管理的对策 因为库存情况一直是动态的,所以库存管理的工作也应是动态的。应该定期进行,根据实际状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 3.1优化库存结构,调整储备策略 (1)利用ERP系统库存数据,进ABC分类,及时分析和优化库存结构,合理确定进货批次、批量,严格控制储备规模,调整储备策略,降低库存余额。 (2)按照物料(组)金额排序,进行ABC分类,处理占用资金排名较前的物资,对降低库存资金作用大,是库存监控和降低库存的重点;按照物料数量排序,进行ABC分类,库存数量排名较前的物资,是降低库存、限制再入库的重点;按照物料批次排序,可以对采购频次、批量提供依据,有助于提前处理可能形成的超储积压。 (3)对物资消耗进行ABC分类,对采购金额大和数量大、使用频繁的物资,制定科学的采购方式,确定合理的储备策略,适时调整,从采购前期就着手降低这部分物资库存。经对常见储备策略对比,可以看出,实物在工厂、积压风险在供应商的寄售库存方式,对企业是最有利的。因此,企业在保有必要的工厂库存的同时,应充分利用供应商寄售库存,合理利用供应商社会库存。原则上只对生产急需、易损的的极少数物资进行工厂储备,并对储备数量严格做出规定,以最少的库存、最低的资金占用确保生产需要;同时,大力开展框架协议采购,可以减少采购频次和采购周期,从而加速库存资金周转、降低库存量。把采购管理与库存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重视供应商绩效考评,可以提高供应商库存的保证程度。建立物资需求与企业库存、与供应商库存信息共享机制,既保证生产经营和工程建设需要,又能有效控制库存、降低储备资金占用。 3.2积极处理超储积压物资,严控新增超储积压的发生 (1)坚决执行物资先进先出原则,对已有超储积压的物资,限制再采购入库。合理制定安全库存、最高储备限额,利用批次动态信息,对一定时间内无动态的物资作出预警标识,限制和控制再采购入库。 (2)及时公布超储积压物资信息,积极鼓励超储积压物资的内部调剂、改代利用,减少超储积压,提高库存物资周转率。 (3)重视需求计划管理,加强线上需求计划提报的监控,特别是要重视对采购价值有重大影响的需求管理。提高需求计划的准确率和及时率,减少因需求不准确造成的积压风险。 (4)强化需求计划管理,严格追究库存资金占用责任。对入库后6个月未领用完的常规储备物资,需求计划提报单位必须书面向供应部门提交原因分析及后续使用意见,供应部门负责督办。供应部门对年度内形成的新增积压实行资金直接划转,由责任单位承担责任。 3.3制定工作标准,落实时效考核,严控系统补录操作 强化对工作质量的管理,倡导工作标准化。严格规范需求计划的物料描述,提高物料编码编制水平,推进需求计划标准化。推行ERP线下数据稽核和申报工作标准化,定期为领导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收发存信息,促进线上业务的开展。积极争取ERP系统业务信息和实际采购流程同步,减少采购业务线上补录、线下混乱的情况。加强时效考核,明确ERP系统各操作环节的时间要求,管控实物入库验收时间,减少未办入库就出库领用的情况。 3.4重视库存盘点工作,加强库房基础工作 设计规范的报表,把线上线下数据统一起来定期上报。使ERP系统库存信息基本能反映实际库存情况,而差异的部分,由经过领导签字同意的线下入库单和急料出库单对应。要定期、认真进行库存的盘点工作。应加强对ERP帐、实物帐、料卡、实物四对口的要求和考核。加强库房基础工作。严格执行物资的验收入库、保管保养、出库等制度,加强监督和考核。 4结束语 库存管理是物资部门的重要职能,对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提高有重大的意义。优化库存结构、强化库存管理是物资部门的一项长期性工作。ERP等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支持和处理功能,是我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用的强大保障! 作者:蔺云莉 单位: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盐化工总厂 库存管理论文:楼梯企业库存管理应用 【摘要】 论述了ABC分类法的基本内涵,阐述了ABC分类法在楼梯生产企业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实施ABC方法,制定了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以及管理制度,运用ABC分类法有助于生产企业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关键词】 ABC分类法;楼梯企业;库存 1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经济一体化增加了企业管理的复杂性,伴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市场已经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库存管理正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它不仅是企业的利润源泉,同时还可以起到对供应链上下游缓冲的作用。因此对于库存的管理现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2ABC分类法的基本内涵 企业需要采购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可能有几百种、几千种,甚至更多。如果按照货物数量的平均花费进行管理,会极大地增加管理成本。因此,企业需要找到一种相对简单的物料管理方法,将全部物料分类,对不同物料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达到最有效最经济的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的目的。ABC分类法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某种库存物资品种数占物资品种数的百分比和该物资金额占库存物资总金额的百分比为标准,将库存物资分为A、B、C三大类并进行管理。ABC分类管理法操作起来非常方便,效果也十分显著,是库存管理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控制方法。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ABC分类法源于80/20法则,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elfredPareto)于1906年首次使用的。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众多的因素中需要分清主次,识别少数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及多数但对事物影响较小的次要因素。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P.F.Drucker)将其应用于库存管理并命名为ABC分类管理法。又被称为分类管理法、重点管理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又称为ABC分析法。ABC分类管理法是针对大量物品的一种策略,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库存物料按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分为重要的A类、一般重要的B类以及不重要的C类三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具体分类方法为:A类物料项数约为5%-15%,所占资金约为60%-80%;C类物料项数约为60%-80%,所占资金约为5%-15%;其余为B类物料,其项数与所占资金均为15%-25%。分类是事物研究的基础工作,ABC分类管理法能找出最重要的物料(即A类)、最不重要的物料(即C类),库存管理者可以针对物料不同的分类,采取不同的措施、配置、方法进行管理,使得物料的管理更加趋于合理、优化,也可以提高公司库存资金的周转效率。 3ABC分类法在楼梯制造业中的应用 J公司是一家生产设计楼梯扶手、踏板、整梯的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公司拥有先进的设备、技术,公司生产的产品具有多样性,各类分销商数量众多并且分布在世界各地,为防止缺货,公司不得不大量保持安全库存。然而公司的库存管理方法简单单一,库存管理控制效果比较差,结果公司的库存成本连年增长,造成客户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公司产品的价格也连年上涨,客户服务满意度低下,在同行业的竞争地位也有所下降。近年公司对其仓储系统进行了改进,积极地按步骤实施ABC分类管理方法,企业在库存管理中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提高了公司库存资金的周转效率。 3.1物料的ABC分类步骤 第一步:选定一个统计期,统计仓库中物料的品种,需求量,以及库存金额,并且按照库存金额的大小依次排列。第二步:统计各物料占品种总量的百分数、各种物料总库存金额占总库存金额的百分数、累计库存金额百分数(累计库存百分数=本次的占总库存金额的百分比+上次累计的库存百分比)。将累计库存金额为60%~75%的物料定为A类;将库存金额为20%~25%左右的物料定为B类;将其余的物料定为C类,并制表。如表3所示。第三步:根据物料的ABC分类表制定物料的控制方案,并且制定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以及对于三种物料的管理制度。 3.2制定相关人员工作职责以及管理制度 J公司根据已制定好的物料ABC分类表,制定了一系列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以及对三类物料的管理制度。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①物资分类工作主要是由库存管理组负责;②库存管理组负责制定物料ABC分类表并严格按照分类表执行;③管理人员根据物资分类表开展管理工作。物料物资管理制度:①A类物料主要指技术含量较高,价格较高,采购所需手续较多,时间较长,对A类物料一般采用连续控制方式,随时检查库存量,一旦库存量下降到预期水平(预先设定的订货点),就要及时订货,把库存补充到目标水平;②对于A类物料,不允许缺货,也不允许库存过多,应加快库存周转速度,尽量减少在库时间,避免大量库存资金的积压;③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管理,并保障物资数量,信息的准确性;④B类物料为公司的常用物资,若数量不足,将直接影响生产计划的进行;⑤对B类物料进行管理时,应保证其损坏率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尽量减少物料的意外损坏;⑥C类物料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不经常被用到的物料,库存人员可将此类物料分到专用货位区,并作好记录,保证在使用时可以快速被找到。 4结语 ABC分类管理法可以对物资物料进行合理地分类,较准确的确定订货批量和储备周期,促进库存结构优化,并且还可以减少库存资金,加快物资流通和资金周转速度。使A类物资严格控制在核定的范围内,降低A类物资的储备,从而降低库存资金的总量,减少管理工作量。运用ABC分类管理法可以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使管理人员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脱身出来。 作者:吉喆 严广乐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浅谈医学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创新型的医学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需具备专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实验课是将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增强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探索,并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改革医学教育的重要风向标。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实验课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随着新材料、新设备的出现和新理论的提出,生物化学的实验技术已有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生化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传统医学生物化学实验中所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许多实验手段和实验方式都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的发展,也很难应用到当今的科学领域。同时,也不再适用于现代的医学教学。以往的实验教学只注重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领悟,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1]。 (一)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教师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例如,在学习紫外吸收测定核酸的含量、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等实验中,缺乏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教师只是一味地授予知识,学生本能地吸收知识,学生无法真正地掌握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的精髓[2]。 (二)缺少充足的实验设备 与以往传统的实验设备相比,现代的生物化学实验设备简单易操作,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例如,对蛋白质浓度的检测,现代的科研机构已经可以用更节省样本更精确的酶标仪的方法来进行实验,而传统的医学生物教学实验还在用老式的分光光度计来进行对蛋白浓度的测量[3]。实验设备的老化导致实验场地和设备不能满足实验所需。 二、探索生物化学实验的改革措施 (一)教师要提前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教师是联结学生和知识之间的纽带与桥梁,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同的教师对实验课的教学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其教学效果也有所不同。教师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改善教师一味讲解,学生一味接收的状态。教师还要运用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前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二)要以研究性的实验为重点 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和对大众身心造成危害的生物化学问题的探究是医学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学生可以有效对病症进行提前预防,并且提出解决方案,实施医学治疗。例如,血清尿素氮含量对肾衰竭的诊断、转氨酶用于肝病的诊断。生物化学的知识理念和临床实践相融合,形成医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更多领域。同时,学生要合理运用学科知识,并且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自完成课堂实验。教师要选择具有研究性的实验,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探究和改进,学生要制作课堂教学需要的课件,并对教学需要的仪器进行合理的改良,写出与实验课题相符的研究性报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素质。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使医学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可以更上一层楼。如学生在学完《酶》一章后,可指导学生自行进行酶学实验的设计。 (三)要合理分配实验所需要的仪器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前要将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并且要将所用仪器都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使用实验仪器的频率增加,要想医学人才的发展不落后于时代的进步,就要及时更新替换实验室所需要的医学器材和设备。譬如:加样器的出现替代了吸量管,大大减少实验的时间、准确测量加样量而且使实验得出的数据更具准确性,匀浆机的出现取代了研磨碗[4]。此外,想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就要及时替换和淘汰落伍的实验教学仪器。例如,把同学分成两人一组,两人共同保管两人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如若出现破损由两人共同赔偿,教师在实验教学结束后,要严格按照仪器使用清单进行逐组检查,保证实验器材完好无损,学生方可离开实验室。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实验器材的破坏率,还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学校节省教学经费支出。 三、结语 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对生物化学教学实验的改革要从资金和人才两方面进行,努力改善教学环境,加大对现代化实验教学设备的投入。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较强的师资队伍,及时替换和更新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多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生化实验的教学得到成功的改革。 作者:郭劲霞 邹自征 刘蓉 单位: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浅谈医学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在提高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本文将从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技能 医学生物学是一门与生物学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基础医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医学院校医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1],在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帮助医学生了解生命科学,获得普遍的、规律性的生命知识,建立生物学与医学更深入的联系,为后续医学基础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而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医学生物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和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医学改革的新趋势与我院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医学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力。 一、目前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实验学时少。我院医学生物学实验课为12学时,内容多学时少,涵盖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两部分,所以只能选择性地设置实验课程,开展部分基础型的验证性实验,并且对实验内容进行压缩合并,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学过程紧张,为了按时完成实验课程,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步骤甚至预期结果告诉学生,因此也难以产生在未来开展深入科学研究的兴致和能力的培养。部分实验只能利用制备好的标本进行观察,比如人类染色体标本的观察和核型分析,学生不能自己制作标本而直接观察制好的染色体标本,缺乏系统性和主观能动性。 2.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教学以讲授和演示教学为主,授课前教师已经将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材料等准备好,并且讲清楚实验的操作流程,细化步骤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指出使用过程的注意事项,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操作,甚至预先知道实验的结果,降低了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 3.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在医学生物学实验考核中,重点以实验报告的质量作为考核的对象,缺乏科学性,不注重实验前预习思考、具体实验过程中具体操作、学生实验的态度、课堂表现等各方面考核,导致部分学生不认真动手操作实验,不积极思考和提问,学生之间存在报告抄袭现象,为追求实验报告的完美,忽略实验操作,达不到巩固理论,培养实验能力和严谨作风的良好效果。 4.实验内容落后。由于实验室硬件条件和学时限制,使得医学生物学实验内容都是验证性基础实验,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对于那些促进生物学发展的现代生物学技术更是无从谈起,如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分离技术、荧光染色技术等,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科研素质的塑造。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1.优化实验内容。在实验室现有条件和学时少的情况下,在实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精益求精,遵循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原则,优化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为目的,为后续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各专业实验教学中我们保留了“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实验,扎实实验室基本技能。在以后的实验课程中有条件地增加开放性、设计创新型实验内容,以及与学科前沿联系的技术性、综合性实验,如:细胞融合、细胞培养、三体综合征的产前诊断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及生命现象,同时还兼顾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的培养。 2.改进实验方法。实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结果的好与坏与实验方法、实验操作、人为因素、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好的实验方法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积极钻研探究,不断进取,优化实验方法,确定最佳的实验条件。例如:“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动的观察”实验中,我们将实验指导中的鸡红细胞更换成兔红细胞,经过实践操作,发现在处理过的小白鼠腹腔注射0.5%的兔红细胞悬液的吞噬活动要比1%的兔红细胞悬液强,学生看到的吞噬活动和过程更加明显,与理论知识紧密联系,通过改进实验方法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吞噬活动的意义。 3.教学方法多元化。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丰富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人类性别鉴定”实验教学中,提问学生人类的性别如何决定?男性和女性的性染色体的组成是怎样的?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如何保持和男性基因产物剂量一致?如何用细胞生物学方法进行性别鉴定以及性染色体畸变的鉴定?联系理论课莱昂假说,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加深对X染色质的认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积极思考。 (2)_放式实验教学。为满足学生对医学生物学知识学习的需求,可以增设部分开放性实验。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开放实验室完成感兴趣的实验,既解决了学时少、内容多、实验仪器材料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又为学生创造了独立动手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是实验室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针对我院现有条件可以逐步采取开放实验室教学,先采取将实验内容革新,设计为必做和选做两种类型。必做实验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选作实验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专业特点来自己制定或者和教师讨论后制定,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独立或者小组合作来完成。 (3)问题导向法。问题导向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的教学模式。教师预先将实验内容涉及的题告诉学生,学生根据问题预习、思考,发现更多的问题,然后根据相关问题去查阅书籍资料,互相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操作中找答案[3]。在以后的在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尝试推行PBL教学方法,有助于增强实验的目的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度。 4.完善实验考核办法。传统的实验考核主要包括实验报告完成质量和到课率,缺乏对实验技能和实验理论的考核。为了学生实验技能、动手操作和分析能力的提高,还需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的考核,除了出勤和课堂纪律以外,还应加强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后值日的考核,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实验态度。实验报告不能真实反应学生对实验内容掌握和理解程度及动手操作能力。为了调动学生实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有必要对实验技能和理论进行考核,系统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验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习惯,重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不断提高操作技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5.注重科学素质培养。医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就是通过科学实验将生物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得以验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认真的治学作风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具备科学知识,能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4]。 三、结语 总之,实验课与理论课紧密联系,一方面巩固加强理论知识,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培养现代医学人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改革原有的实验教学方法,把启发式、开放式、探究式、问题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适时灵活运用于实验教学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开发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究科学知识、崇尚科学的意识。 浅谈医学生物实验教学改革:浅谈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当代医学院校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综合创新型医学人才,为社会医学事业更好地服务。而培养综合创新型医学人才除了要培养他们夯实的医学理论知识以及熟练准确的临床技能之外,还必须要着重培养医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卓越的创新能力以及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生物化学实验是培养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在此讨论了目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不足,并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一、前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根本性指导思想。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不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又可以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过程,培养独立实验技能,并对学生的科研思维进行一定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其他的教学形式不能完全有效地替代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发展迅速,不断发展出新理论、推出新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相关的许多领域都显示出了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生命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更加显得十分重要。生物化学实验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医学生来说,生物化学是他们进入大学后接触最早的专业课,也是必修课,生物化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为他们日后医学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理解临床疾病表征,以及治疗方案的确立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进入21世纪,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面对新世纪医学教育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培养综合创新型医学人才,适应当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验技术就成为了当今医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开阔科研思路、提高科研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求,加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很多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都已经逐渐被淘汰,很少再应用于当今的科研领域,已经不再适用当今对医学生的培养和教学。而且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项目单一,枯燥乏味,并且大多数实验仅仅只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研究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对实验课程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安排缺乏系统性以及理论教学重于实验教学,这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实验技能,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重新编写了《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讲义》,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变,将沿用多年的比较陈旧实验方法删除,更换为更适应现在医学生科研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验设备不足 原来的实验室设备远远跟不上现在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化学实验设备多简单易用,极大地节省了实验者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传统的很多生物化学实验方法,还局限于用简单落后的实验设备完成基本的生化实验。如蛋白浓度的测定,现在大多科研机构已经改用更精确更节省样品的酶标仪方法,而传统的生化实验还在使用老式分光光度计来测量蛋白浓度。 (二)教学内容单一陈旧 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如考马斯亮染色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紫外吸收测定核酸的含量等。缺少对学生科研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生物化学实验的改革 (一)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 现代生命医学的研究发展必须要依赖现代化的实验室为基础。目前,现代化的实验室既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同时也是培养医学生实验技能、综合创新能力以及卓越科研素质的主要实践基地。实验室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承担着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让医学生能够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通过在实验室的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学习。因此,现代化的实验室建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当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化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建设一个实验设备先进、实验条件完善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我校生化实验中心已经投入使用,大量较为先进的实验仪器如酶标仪、凝胶成像仪、实时定量PCR仪等已经投入实验。这些实验设备既符合目前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同时又能满足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需求。另外,我们还努力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实验教学队伍,将生物化学师资培养、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培养和现代化实验设备结合起来,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有利条件。 (二)提高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对新的实验手段和技术的了解 生物化学实验既是对医学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验证,同时也是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系统有效地了解和掌握比色、电泳、色谱、离心及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提取等五类基本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我们分别选择既具有代表性又符合现在科研需求的实验:BCA法测定蛋白浓度、免疫印迹、层析法分离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学生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了电泳仪、离心机、酶标仪、恒温水浴锅等生化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了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和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此外,我们还结合医学生的培养需求,设立了“饮食和激素对大鼠血糖和血浆脂蛋白的影响”这个临床生化实验,结合临床,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实验与临床结合的紧密型和重要性。另外,我们还会提前告知学生每次实验的具体内容,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过程中每两个同学一组,既让每位同学都有动手的机会,又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允许学生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和各组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如在蛋白测定的实验内容中,我们要求同学们分别用考马斯亮蓝法、双缩脲法和BCA三种方法测定同一种蛋白的浓度,每组同学可自己安排三种方法测定蛋白的先后顺序,并比较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蛋白浓度测定方法,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和经验,对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同学们通过实验课不仅仅学会了某种实验方法,还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具体的科研问题中。 (三)设立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综合研究素质培养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够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选择当前科研领域广泛使用的microRNA方法,主要运用生物化学手段检测microRNA对靶基因转录和蛋白水平的影响。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思考,并通过自己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当前科研的最新进展。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并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总结和分析实验结果,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综合实验的设立,学生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技能来解决科学问题。并且,综合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生物化学学习和研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培养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优化实验成绩考核制度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往往侧重于实验报告的成绩和最后的实验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同学可能忽略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写出让老师满意的实验报告上面,从而忽略了实验过程,忽略对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我们将实验考核的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实验课考勤(15%)、实验报告(25%)、实验操作(30%)、实验课理论考试(30%)。将实验课考勤、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归为平时成绩,最后的实验课理论考试为考试成绩,将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相结合。老师判定平时实验成绩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认真、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能否如实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等内容综合评定给出。实验考试成绩则主要是通过笔试考查学生对平时教师在生物化学实验授课中讲解的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特定的实验现象、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分析、解释等。综合性实验主要考察学生独立查阅文献并进行汇总、解决问题和设计实验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结论 我们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实践表明,从资金和人力方面加大对生物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的投入,加强对现代化实验室的建设,努力改善实验条件,培养优秀的师资和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人员,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及时更新和改进教学观念以及实验内容,既重视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又注重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得医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外还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这对于培养符合当代需求的医学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 浅谈医学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了培养具有医学背景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结合我校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实践,探讨了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从实验室建设、教师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当前生物技术的实验教学必须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人才生物技术实验教学近几年来,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生产企业中,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不断自我提高,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和科研素质,适应行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强调应用型人才对于医学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对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因此,建立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更加重要。 吉林医药学院依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的特点与相关学科优势,适应生物医药产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建立了具有医学背景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了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实验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应用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果,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 医学生物技术主要是由生物学、医学等学科交叉而成的一种应用型很强的新兴学科,是集医学、生物学、药学、实验方法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这就要求学生不但具有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生物学和医学的实验技能。形成符合国家对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现代生物技术和医学背景的,满足我国医学生物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二、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吉林医药学院原先是一所军队院校,2004年移交给地方办学,是一所医学类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是我校新办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比较薄弱。在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基础仪器设备数量不够,而且有的仪器设备比较陈旧,缺少一些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些仪器设备;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缺少具有医学背景的应用型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实验内容脱离时代前沿,和生产实际结合不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一般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考核方面,还缺乏科学合理性。 三、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以上问题和不足,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以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了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对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通过更新整合资源,建立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在我院实验室原有的仪器的基础上,进行了资源整合,又购进了PCR仪,凝胶成像系统,二氧化碳培养箱,荧光倒置显微镜,发酵罐,蛋白质纯化系统,高效液相色谱,多功能酶标仪等先进的实验设备。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医学背景的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发酵实验室、蛋白质纯化分析室、药物筛选实验室,并且还做到对学生完全开放,学生可以申请毕业论文和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等。通过教学中心的建设,既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又顺应了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2.引进优秀实验教师 医学生物技术实验课具有医学和生物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实践性很强,实验室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要有高水平的医学和生物学相关的实验技术。我们实验室对人才的引进,要求具有医学相关学科背景的硕士研究生,优先录用具有医学和生物技术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并且由科研骨干教师考核,考核期合格才能被录用。并且新入职的实验教师还要进行生产实训,到医药生物技术公司进行系统培训。 3.改革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 改变传统的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将多媒体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实验课中。它可以将一些陌生、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于一些抽象的实验,如PCR实验,可以用动画讲解整个实验过程,将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化,并可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验内容上,减少一些陈旧性的实验内容,多开设一些设计性、应用型实验,与医药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紧密结合,如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蛋白质药物的纯化,基因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等综合性实验。 4.改革实验考核制度 改变评分标准主要依据实验报告的传统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我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实验考核制度。在学期实验结束后,除了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外,还要考察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对其进行量化打分。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实验数据20%,实验操作50%,解决问题的能力20%,创新能力10%。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地位,转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四、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在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在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初步建立了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大学生实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医学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与尝试。
护理学论文:基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护理学 中西医结合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2011~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着、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护理学专业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课程同步并进、系统融合的课程体系。(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相关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护理质量。(2)课程模块。摆脱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顺应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重组,避免重复,减少医学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点,挖掘和提炼社区实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将课程模块设立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健康人群的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五大模块。(3)课程设置。在不冲击西医护理教育正常进程的前提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导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中医预测学、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与食疗学、中医养生学、中医临床护理学等七门课程。并且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依托学校护理实训基地,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与实训并重的中医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和技能。(4)教学运行方式。保证中医、西医护理课程同步,使学生早期接触中医护理,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为此,我校从第2学期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由于目前我校还无法实现专业方向的彻底分流,以及未引入导师制,因此,尚存在学生盲目选课和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和结合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运行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护理学论文:浅论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 1、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是围绕书本内容,老师讲学生听。此种教学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1缺乏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高度依赖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为单向灌输,缺乏课堂互动。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单一主体和信息源,照本宣科缺乏引导,容易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1];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低,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其评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2内容单一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知识频繁更新的今天,仅按照书本内容进行讲授,往往具有局限性,无法完全掌握临床工作中的新知识新方法,因此即便学生掌握好书本知识,也不能真正实现具体的临床护理工作,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1.3手段单一 以教师讲授为主,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具有灵活性强,易于和学生交流的特点。但由于文字内容较为枯燥,缺乏图片、视频等,且内容量受限,无法全方位利用听觉、视觉和其他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对一些内容缺乏形象化的认识。 2、基础护理教学方法探索 临床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鉴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无法满足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各种现代教学方法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2]。 2.1案例教学法 根据讲授的内容设置案例,通过讨论,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促使他们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个案往往会包含多个疑难问题,而教师通常要进行一步步引导,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要求教师必须精选案例,设计最佳的讨论方案,并提炼出重点和难点,对讨论问题的进程加以控制,有效调动学习气氛,最终概括、评价学生讨论的内容[3]。 在讲授新知识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案例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入课堂,由被动学转化为主动学。同时,案例教学法也增强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补充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 2.2角色扮演法 在课堂上设置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并且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及需要[4]。例如在讲静脉输液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患者以及家属等,自行编排情节模拟现实。一方面可以有效训练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学会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患者的心理,培养其人文关怀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 角色扮演法让每个学生分担角色,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可增强其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及创新能力,并且寓教于乐,效果良好。 2.3同伴教育法 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实践内容需要学生自行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难以满足所有护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教师选定各组中一部分同学进行详细的讲解、指导和纠错,使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再由他们负责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课堂、课下练习,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5]。 同伴教育法可以细化护理操作的训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学的能力,有利于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考核,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如今的课堂已不单单局限于书本与黑板的讲授模式,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多样教学手段的应用,将增加教学的形象性,消除沉闷的课堂气氛,从而收到更良好的效果[6]。如讲解鼻饲法时,利用动画和图片,可将插管的动作及深度有效生动的表现出来,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基础护理学仅凭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以教学的直观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结 如何培养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已成为各医学院校探索的重点内容。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局限,致使许多护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进入临床护理工作却难以应对复杂的问题[7]。因此,基础护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新思路,使护生具备精湛的技术之外,还具有人文关怀理念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护理学论文:基础护理学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 1教学做一体化的涵义 高职医专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以教学为重点,而教学的重点又要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要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传统意义上,我们习惯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虽然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但从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来看,还是把实践放在从属的地位。教学改革要颠覆这一观念,提升实践的主导地位,变理论为服务于实践的从属地位。教学做一体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共同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在模拟病房或在示范教室中进行项目化的教学。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工作任务),学生分组承担某一个项目,通过自己动手,边做、边学,遇到问题时同学之间共同探讨,老师在必要时给予专业指导或点拨,理论指导完全融入到项目驱动教学实践之中,淡化了理论授课与实训的界限,根据《基础护理学》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内容科学性、艺术性整合,使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动脑及动手融为一体。 2实施 2.1优化教学环境,实施一体化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强调了做的地位,做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和纽带,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是通过实践实训这一平台来实现。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对教学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理论教学教室无法满足实训实践的需要,而传统的实验实训室又无法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对实验实训室进行改造,使理论教学教室与实验实训室融为一体,按照现代医院病室,以1:1比例建成仿真式的实训大教室或基地,实现实际护理工作岗位的职业情景,保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另外配备优质的足够的、先进的教学设备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2.2强化教学团队,加强师资建设,实现教师一体化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有书本理论而没有实际职业操作技能的老师或者只有操作技能却理论知识欠缺的老师,显然是无法满足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简单说,教师必须是名副其实的双师,既为能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讲师,又是能规范指导学生实训操作的护师。在国外护理课的教师全部都是硕士以上的学位,担当护理教育者、研究者、社会职业工作者等多种角色。而我校教师除少数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外,大多毕业于医疗专业,缺乏对护理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及业务水平。我国护理师资队伍的现状,很难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因此,加强基护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整体业务素质,已是当务之急!开展进修与培训,分期分批选送青年教师到省、市“三甲”医院进修学习临床护理新知识、新技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定期派教师到实习医院临床实践上班;另外,外聘省级医院护理专家、教授担任部分《基础护理学》课程,以老带新、以传帮带方式、以拜师学艺的形式带领年轻教师实施一体化教学。落实带教措施,定期检查带教结果。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训操作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在于有一支技能一等,艺高一筹的基护课专业教师团队。 2.3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将理论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这一教学模式顺应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基础护理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能手,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过硬的职业操作技能。实训室里不仅有必备的专业实训设备,还配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如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临床见习与实习等。在一体化教室里,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充分凸显出来,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师生围绕一个个具体的教学任务或者项目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摸索,以技能训练与提高为教学目标,提高护理生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增强实际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2.4增加了实践考核成绩的比例 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技能型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以满足医院护理岗位群,又要满足社区护理岗位群的需求,必须修改《基础护理》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将实践考核的比例由原来的30%增加到50%,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到了积极的督促作用,明显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明显加大实验课成绩考核的比例,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2.5操作项目的综合测评 传统的基础护理课实训操作考核仅根据操作步骤设立评分标准,教师依此判定考核分数。这种考核方法只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忽略了学生整体素质及沟通技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评判思维能力的发展。改革单一考核变为综合测评,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及意义 第一,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增强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第二,从目前学生的素质状态,适合一体化教学来提升高职医专院校的教学质量。第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现了“教学做”三合一的教育理念。着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第四,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第五,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增加了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例如各种注射法的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人亦教,二人一组,一对一的“真人真做”,交换操作。由二位学生分别扮演病人及护士的角色,“病人”角色者亲身感受了注射前的紧张害怕和注射时的疼痛;在扮演“护士”角色 时更能理解病人的心情和痛苦,能更好地与病人交流互动,形成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提高了护士角色的实践操作能力,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她们走上护理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爱伤观念、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等综合能力的有效感悟和有效锻炼。 4思考及建议 第一,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关键是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学院要加大建设的力度和投入,纳入议事日程。第二,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后,教学资源必然加大,实习费用必然增加,教学成本也必然提高,但取得的效果一时半时不会有大的提升。第三,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课程及教学大纲为基础改变课程设置,修订课时及进一步改革授课方式。综上所述,教学做一体化不仅有助于改善单调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降低学生普遍厌学的情绪。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基础护理等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的增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护生的就业面,促进高职护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护理学论文:论护理学中烧伤内容的教学设计 外科护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运用流于形式等问题,建议对影响学生把握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廖灯彬等分析了外科护理学学生考试失分的原因,如易混淆、特异性评价标准辨析力不强、具有指导意义的数据记忆不清等。 笔者针对外科护理学烧伤课堂教学的难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取得较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教学设计 1.1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教材为曹伟新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外科护理学》第九章第二节烧伤内容,课时40min.内容包括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处理、护理等。其中部分内容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感染等相关章节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相关课程内容融合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其中的护理规律,融会贯通地学习。授课对象为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根据其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烧伤病理生理,掌握烧伤面积计算和分类,掌握并发症预防和护理。 ②能力目标。准确进行输液护理,维持有效呼吸,会妥善护理烧伤创面,促进患者舒适,掌握烧伤病情观察方法和要点。 ③情感目标。重视患者情感和自尊需求,提供人文关怀。 1.2教学方法 1.2.1目标教学法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在讲解烧伤抗休克治疗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输液管理。为达此目标,将教材中抗休克治疗和输液相关护理内容整合,综合为5个问题系统讲授:什么时候开始输液、部位及液体种类选择、液体量计算、如何安排输液、输液效果观察,使学生明确重点,掌握输液时机、输液通道选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输液量的安排以及病情观察等临床护理技能。在讲解重度烧伤内容时,配合临床实例图片,以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讲授,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学生的同理心,培养爱伤观念,提高其人文修养。 1.2.2比较法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容易混淆、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如在讲解不同深度烧伤体征特点时,分别将工、Ⅱ、Ⅲ度烧伤进行比较,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进行比较,并将I、Ⅱ、Ⅲ度烧伤特点分别归纳为“红斑”、“水疱”、“焦痂”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关键词掌握重点。 1.2.3案例练习法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_3].如在讲解吸入性损伤时,先以案例讲解,然后播放临床典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其临床表现、提出护理措施,使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学会以科学的思维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 1.2.4数据延伸法烧伤课程知识点分布零散,采用数据延伸法进行课堂小结,如提问学生“5、6、7”、“1.5mL”、“3O~50mL/h”等数据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学生就能够立即思考“5、6、7”是指成人的双上肢体表面积,“1.5mL”是指成人烧伤后第一个24h的输液总量为每1烧伤面积(Ⅱ。、Ⅲ。)每公斤体质量应补充胶体液和电解质液共1.5mL,“30~50mL/h”代表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后成人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50mL/h.数据延伸法可有效的突出重点,提高学生辨析力,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1.2.5教学过程以临床烧伤病例导入本次课程,多媒体课件封面选择红色火焰为模板,凸显本次课主题。烧伤分类和临床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播放典型图片,简易口诀、板书、对比举例、体现关键词等方式讲解烧伤面积计算和深度判断;病理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讲解时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章节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并拓展讲解不同阶段护理工作重点,体现护理专业特色,介绍目前国内外对烧伤瘢痕预防和治疗新进展,体现学科知识更新;在讲解烧伤处理和护理内容时,将两部分内容整合一起,综合为烧伤急救、维持有效呼吸、抗休克治疗与护理、创面处理与护理、营养支持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等,使教学安排既遵循教学规律,又结构合理、知识一体化。讲授时插入大量的临床护理图片,如气管切开吸痰、中心静脉导管建立及维护、烧伤翻身床使用等,以临床病例引导,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授课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并掌握牢固。教学结束前采用数据延伸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小结,留思考题,让学生温习并巩固知识点。 2、小结 通过这种教学设计,使学生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化为接受与发现并重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争辩,课堂气氛活跃。自2009年以来,分别为2007、2008、2009级1500余名护理本科生授课,学校学生双向教学效果评价优秀,外科护理学结业考试中本章节内容失分率最低,课程录像通过省级精品课评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将教学的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以最优的手段输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学论文:教学内科护理学的论文 1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必要性 交互式教学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帕林萨提出的一种旨在改善学生阅读理解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在我国当前的研究中,对于交互式教学的定义与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多数学者认为,交互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完成由乐学、好学到会学、学会的转变。病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运用真实的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法相比,采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以及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在知识、思维和情感方面进行综合交流,使教与学相互呼应、相互启发,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2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开展 2.1遵从临床实践规律,重组教学内容,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交互内科护理学教学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将内科基础理论和临床护理工作相结合上。由于学生很少接触临床,只具备相应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不容易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致理论知识与护理技术操作脱节。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有必要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典型病例导入新课,围绕病例,以发现患者健康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为主线,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把内科护理学知识、护理人文、护理学基础知识及护理操作技术等有机融合,按照护理程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传授科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护理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快进入护士角色,同时还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2.2打破“师传生受”、“师问生答”的传统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互动,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形式,学生不仅需要听课或是简单回答一些问题,还必须作为主体参与到病例讨论中来,在眼、耳、手、口多种感觉器官的密切配合下,积极参与教学。而教师通过PBL和任务驱动教学设置问题、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供指导。 2.3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实现学生与教材的交互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课前发放学案,预设问题,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教材、网络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获取大量知识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像和思维空间。然后让学生根据学案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取舍、挑选、重组,从而找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与教材的有效交互,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2.4运用多种教法学法,实现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文化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临床专业课程有着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对护理操作技能较为感兴趣。因此,他们较重视专业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可塑性强,对未来的职业无限憧憬。故在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病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分析病例,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共同探究来发现患者的健康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实施整体护理,实现了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3讨论 全球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职业态度、科学基础、临床技能和群体保健、沟通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因此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依据学案,通过预习,针对预设的问题、任务,主动查询相关资料,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实现了与教材的交互,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学生带着疑问参与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 3.2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所谓临床思维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合理分析、处理临床所见的各种症状,以便有效地实施治疗的能力。针对护理专业,临床思维能力是指临床护士根据护理程序,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利用所获得的健康资料,包括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等,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来综合分析,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订护理目标、实施护理措施及进行效果评价的能力。内科护理学因其实践性很强,临床应用广泛,故受到师生的重视。但是由于主客观方面的一些原因,内科护理学教学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也是以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但学生总有一天要从教室走入临床,从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因此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通过问题设置、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 论、评判总结等方式,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将重心转移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培养了学生求疑、实证、严谨和理性的临床思维。 3.3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护理人际沟通能力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与人相处的学问在人类所有的学问中应该是排在前面的,沟通能够带来其他知识不能带来的力量,它是成就一个人的“顺风船”。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每天接触最多的是患者,现代护理理念强调的是以患者为中心,良好的护患沟通技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学生扮演护士、患者,体验不同角色内心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同时也使学生体会了不同的言行在患者心理上引起的不同感受,体会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了解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学会了换位思考,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3.4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下学习,并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发表观点,便会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材的交互、与教师的交互、与同学的交互,课前查阅资料,积极思考,课中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帮助下,通过自我探索、小组学习、相互讨论,分析病例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总结,从而融会贯通新旧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活跃了思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5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素质是群体或社会对扮演教师这一特定角色必须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要求。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医护知识和技能的主要传播者———临床护理教师,其素质状况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关键。以病例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的开展,不但要求教师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熟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还要求其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基础护理学知识、临床护理学知识,且熟悉并掌握目前临床新进展、新技术及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精深的方向发展。这就促使内科护理学教师加强自主学习,不断扩充知识容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驾驭课堂教学,控制教学节奏,以渊博的知识、高深的理论、独到的见解指导和帮助学生,并通过师生良性互动产生新知、巩固旧知,从而掌握技能。 4结语 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赖于教师本着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摸索、总结和改进,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以期达到教学成功的最终目标。 护理学论文:护理学一体化教学的论文 一、加强护理学实训基地的建设 1.我校参照二级医院护理岗位和工作流程设计建成了现代医护实训中心———仿真病区。实训中心设有多媒体教室,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授课中涉及操作就地使用用物给学生演示,学生也能立即练习,使理论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提高学生整体知识的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先在教室讲授理论,下次课再到实训室上实训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弊端。 2.仿真病区实训中心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以模拟真实护理临床工作环境,让学生体会到“上课就是上班”,尽量缩短学校和临床差距。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大纲操作项目并增购实训用物,实训内容和操作用物与临床相匹配,添置临床上常见的器械和仪器如超声波雾化吸入器、静脉微量注射泵等,教会学生在校期间正确应用这些仪器和操作技术。为了能使学生亲自体验一些操作,如鼻饲、静脉穿刺、肌肉注射等,除在模拟人上反复训练外,还为学生提供练习的一次性用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进行真人练习,使实训练习与临床工作实现“零距离”,既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患者的感受,让学生每次实训课都置身于仿真环境,犹如在医院病房、以护士角色进行各项操作及对各类患者进行护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实现教学与临床工作的无缝对接。 二、教师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 由于护理学实训课学生是在操作中完成的,教师又需兼顾教学、指导和管理等职责,往往存在管不过来的现象,课堂纪律会比较混乱。改革后将班级人数分为10~12个小组,每组大概4~5人,按学习和动手能力强弱合理搭配,每组选择责任心强、操作水平高的成员为小组长,对其他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班长和课代表负责管理各小组长,教师管理班长和课代表。这样就形成了“教师—班长(或课代表)—小组长”三级管理体系,各个负责人各司其职,管理好自己的人员,课堂纪律就比较有序。 三、传统实训课 由实训管理员安排实训,上课前实训管理员将操作用物准备好,学生对于某些用物的使用目的都不知道,更不会自己准备用物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在开课前预习操作项目,熟悉操作相关理论知识,课前学生自行根据课程内容准备用物,实训管理员给予指导,而且小组内成员轮流准备用物,将学生角色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管理者,使学生向主动学习、手脑并用型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有较大帮助。 四、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主要以任课教师为主,上课时任课教师示范操作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操作流程分组练习,学生往往是机械模仿教师操作,没有真正理解操作。改革后的理实一体课堂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师示教时将护患沟通、人文关怀等融入其中,强调操作要点、总结注意事项,学生练习时或进行角色扮演,或组织讨论和反馈,真正实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边积极总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护理学论文:中医护理学哲学教学的论文 一、用医学史塑造中医的实用性价值,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现代医学护理的普及和影响力,在医学生心中要树立除了现代医学的重要角色之外,还有我们民族的中医学也是医学界之内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了根植这样的概念,让学生有兴趣来进一步接受理解钻研中医护理学的理论,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扁鹊治虢国太子尸厥,孙思邈的葱管导尿术的病案,华佗高龄长寿的秘诀五禽戏等养生保健的导引术等例子。这些体现中医在治疗和护理方面的“简、便、廉、验”及理论体系的先进性。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学生主动寻找古典医籍中的病案,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能对护理方法的选择和疗效上提出很多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日常生活体验,强磁吸引制造兴趣 在三大哲学的教学中,每一个哲学体系的讲解都是从起源、形成、内容、在医学中的应用逐层解析的。为了使每个哲学体系能充分掌握理解,在讲形成的过程中,比如在讲解阴阳学说时:先让同学闭目,想象清晨独自站在一个山顶上,等待东方的日出。在日出的那一刹那,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是不是眼前有了亮光,脸颊感到了温暖,周围的黑暗被挤到了你的后面。经过大家的视觉、感觉等综合之后,我们理解了最早的最朴素的向光即为阳,背光即为阴。再让大家睁眼看看周围的世界,看看有阳光的地方有什么样的特征,背光的地方又有什么样的特征。这样阴阳的内涵就丰满了很多,并且和自己有密切的关系,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概念的。在讲到五行的知识时,五行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从简单的事物原型就可以找到答案,还可以用身边已知的很多事例来理解,让学生知道五行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水域里水葫芦的引入,但是最终形成的泛滥成灾,就是一个相乘的例子;动物界的食物链,就是一个相生又相克的例子。 三、多媒体教学海量信息,满足多方信息需求 多媒体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在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多媒体教学有点很多,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以下几点优势。1.信息量大,形式多样,有图、文,声、影等。能够满足现代人的信息获取方式,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以视听获知信息。如在讲五行之土时,可以在PPT中插入长满庄稼的图片,让同学通过联想获知土的特性。2.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观察。如上述例子,把图片放出来,让同学们自己观察寻找与土有关的信息。3.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如在讲到金之时,教师先启发同学思考金的古代用途,然后逐一用实物展示,再分心各种器物的作用就发掘出金的特性有变革,改革之意。采用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熟练使用各种软件来制作高质量课件,并对知识点要加工塑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可以事半功倍。 四、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理解夯实基础 美国学者认为只有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决策的前提下,才可能达到协调发展的效果。中医护理的理论体系形成基于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而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一点一滴积累逐渐系统化。在形成过程中有很多的学者都有论述发展,所以有必要涉猎古代有关的典籍和着作。其中与哲学有密切关系的有《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书籍。如在《论语》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体现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哲学观点;再如《孟子》中:“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就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中医的内容博大精深,源于中医的理论基础哲学的深邃。所以要理解体会中医的哲学基础,是学好中医的基础。 护理学论文: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论文 1对象与方法 选择我院2011、2012级高职护理专业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各班年龄及专业层次无显着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其中二班(28人)、四班(28人)作为实验组引入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尝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一班(30人)、三班(27人)作为对照组进行传统课堂教学,两组课程内容与考核方式相同。课程结束后,自制问卷对实验组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评价,并比较两组考试成绩。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显着性。 2研究内容与步骤 2.1实验组教学过程 2.1.1体现现代护理特色和理念把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护理岗位工作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的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2.1.2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以内科护理工作项目为导向,内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内科护理学分为九大工作项目,48个学习任务。(2)实施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以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为主,设计典型案例与学习情境,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肌梗塞”“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等内容实施PBL教学,现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例介绍如下。①教师准备案例及问题,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准备。病例叙述了一位35岁男性病人从3年前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空腹痛到3小时前突然出现呕血再到失血性休克而急诊入院。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提出以下问题:病人所患疾病是什么?如何估计出血量?抢救治疗4h后,如何判断出血是否停止?护士应对病人进行哪些方面的病情观察?针对病人目前情况,护士如何配合医师进行抢救?止血措施有哪些?若是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其止血措施有何不同?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有哪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有哪些?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诱因有哪些?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你建议病人如何改变生活方式?②将学生分为5组,每组5~6人。授课前一周,教师将案例及问题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将所有问题的讨论结果书写出来,组内成员分工合作,确定好各问题的发言人或课堂上就某一问题进行小讲课、情景模拟等。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提出质疑及补充意见,教师做好组织管理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发言,适当辅以板书,展示重点内容。最后,教师利用10min时间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知识点。(3)尝试校企合作,强化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向社区延伸,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带领下参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肺结核等传染病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宣教,设计制作健康教育板报,实现教、学、做有机融合,增强学生预防与控制疾病的意识,提高健康教育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阶段考核及制作健康教育板报(10%)、期中考试(20%)、案例作业(10%),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考试题型以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为主,选择题模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加大案例分析题比例;考试内容以临床常见病为主,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临床任务的能力。 2.2对照组教学过程 进行传统课堂教学,各章节内容由教师集中讲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整体护理要求完成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与实验组相同。 3讨论 内科护理学作为临床护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其进行的教学研究已很深入,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局限、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差、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意识差、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问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 0.05),提示PBL教学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问卷调查发现,96%以上的学生认为BPL教学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分析解决临床问题能力,而且能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优于传统教学。因此,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需要更新和改革,学生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但是PBL教学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仍有学生认为PBL教学效果不是很好;12.73%的学生对增加PBL教学时数持否定态度,说明仍有少部分学生习惯传统教学,不适应主动积极寻求知识的角色转变。从考试成绩来看,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对考试题型改革还不完全适应,平均成绩偏低。因此,教学中应针对考试题型进行相关训练,对应知应会的细节反复强化,教师按章节、题型建立试题库及案例分析集,定期在网上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尝试建立网上测试系统,进行在线测试,强 化学习的全程管理;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临床任务能力;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是值得内科护理学教师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护理学论文:护理学基础操作考试方法的改革 我们对护理学基础操作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激发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我院2004级护理大专生212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13人)与实验组(90人)。2组都是女生,均为高中毕业,年龄18—20岁,学制3年,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 2,方法。《护理学基础》教学授课结束后,在考前复习及考试方法上实施改革。实验组:将学生分为13组。在教师带领下,在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骨外科、烧伤科、妇产科采集病历。各组根据病历查阅相关资料并组织讨论,提出用护理学基础技术能解决的护理问题,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并根据操作内容分角色组织练习。考试时,每组成员从本组病历涉及的操作中随机抽取一项进行考核。对照组:考前教师指定考试内容,学生依据教师的安排逐项强化练习。考试时从这些练习项目中随机抽取一项,作为考核内容。 3,统计学处理。采用x检验。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考核情况比较结果:,实验组在协作精神、爱伤观念、沟通技巧及操作后处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分析,考核方式的改革。对护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明显促进作用。 讨论 1.激发了护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病例讨论的方式,激发了护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她们均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使之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主动思维,护生们认真讨论病例、查阅相关资料,并积极向教师请教,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发挥,调动了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护生获得学习动力,获得更多的快乐、自尊、自信,从而促进成功的学习。 2.提高了护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组护生围绕病例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过程中,护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融会贯通,锻炼r她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鼓励其大胆思维,勇于创新,激发了护生的探索欲,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了护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病例讨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给护生创建了一个模拟的“情境”,在“情境”中,护生面对活生生的“患者”,比模型人更具真实感,利于全身心投入到护士角色中,在练习时不只注重操作步骤的完成,更注重患者的具体感受,重视操作前的解释、操作中对“患者”表情变化的观察及操作后的嘱托?。使护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注重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感受,能主动征询的患者的需要,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爱伤观念明显优于对照组。 4.培养了护生的职业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护生面对没有反应的“模型人”,往往忽略或羞于沟通,只注重熟练地完成操作,导致护生为考试学习,护生之间、护生与“患者”缺乏交流。实验组的护生通过采集病历,分角色组织练习,共同讨论,谋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合作练习,锻炼了护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了她们的集体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使其职业素质得以提高。 5.缩短了护生从课堂到临床的距离。教师从临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使学习内容更贴近临床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使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习过程从课堂延伸到临床,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弥补了先教学后实践的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培养其临床思维,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增加了学生进入临床的自信心,为其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6.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能力,因材施教。课前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加大了教学难度,使教师活跃了思维,开拓了视野,激励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教学,促使其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7.为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平日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有意识地设计各种情境,让学生练习分析问题,如问题如何形成,问题对患者影响及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这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另外,在教学中还可酌情增加临床见习机会,培养学生的l临床意识和临床思维能力。(2)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他们与同学、教师的沟通交往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护理学论文:社区护理学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2010年上半年同时开课的护理(生物)2006级本科(五年制)一个教学班48人、2007级护理本科(四年制)一个教学班65人共计113人为观察组;护理(生物)2006级本科另一教学班(五年制)48人、2007级护理本科另一教学班(四年制)62人共计110人为对照组。 1.2方法 原《社区护理学》课程教学计划理论课时28学时,实践课时2学时,总学时30学时;考核方式为单一的期末卷面考试。观察组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学中深刻认识到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整合教学内容,避免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课程重复讲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改变期末考试办法,通过多种能力测试方案全面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社区护理学》课程建设工作,推进护理学科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为进一步推进PBL教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文字整理、PPT制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设计各种调查问卷、调查表、评估表、健康教育计划等社区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精诚团结、协作协调的团队精神。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资料准备 编写教改方案、课程内容整合方案,修订原课程教学计划。拟定总学时不变,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数,突显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理论课时调整为10学时,实践课时调整为2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主要用于讲授1章~5章的基本概念等内容;依照此计划修订教学大纲、课程说明、课程教案,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设计和指导。编制学生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学生作业评价标准、PPT评价标准、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并聘请专家审核;建立《社区护理学》理论考试选择题题库。 1.2.2教学及考核方法 观察组:采取“新教改方案”方式授课,先对前5章内容用10学时进行课堂理论讲述,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使学生对本门课程建立初步认识,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媒体学习学科背景和前沿知识,扩展知识面,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要求提交作业数次;然后组织学生利用16学时的时间深入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学校、单位、公共场所等部门运用护理程序针对存在的健康问题设计并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家庭访视、居家护理;最后,利用4学时组织学生集中汇报学习成果、学习体会、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并按照学校要求进行期末笔试。每次实践活动之后均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估,参照已制定的评定标准评定成绩,全程记录备查。学生期末考试采取题库抽取50道选择题组卷的方式,满分50分;平时的实践活动评分总和占50分,合计满分100分。课程结束后,请有关专家、同行、学生运用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对观察组进行全面评估,综合评价本教学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实用性,评定有无推广价值。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对教改全过程进行再次修订和完善。整理有关数据,撰写学术论文,提交研究报告。 2结果 本研究实施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统一进行理论及实践技能考试,结果见表1。对观察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同一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开设本门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方面的认识,对本课程内容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及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的了解情况。结果显示,理论知识考试两组学生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践技能考核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学生在开设本门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方面的认识更加充分,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程内容的实际意义,了解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 3讨论 结合国家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强化社区医疗服务趋势已经形成,政府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迫在眉睫,培养社区医护人员形势紧迫,因此学院率先在护理学院开设《社区护理学》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学院、实训中心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实训中心配有实践技能训练相关模型。学院附近有多家小学、中学、养老院、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滩、超市、大型社区等,均可以开发成为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丰富充足,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本研究的特色即是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师是“教学环节的核心”观点,形成“学生为教学中心”的理念。《社区护理学》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对于内外妇儿已经讲过的知识点不再重新赘述,而是指导学生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社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护理问题,这些变革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已经体现;教学方式不是教师在课堂教,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边学边研究、边讨论,随着问题的引出不断深入学习,既增加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紧跟学科的前沿动态;不是用一次期末考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是仅仅考核学生的记忆力,而是通过多次实践活动的参与,应用各种能力测试评价标准来全面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并使学生能够尽快胜任角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本研究的推进,研究人员也发现还有一些环节是要改进的,比如在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条件方面,应设置基于“社区护理模拟实验室”的仿真实践环节,进一步满足教学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护理学论文:妇科护理学教学创建 1妇产科护理学基础模块构建 此模块主要包括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在解剖学中已经讲过,本模块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主要介绍各个器官的功能及临床意义,为后面各模块的学习提供一个逻辑思维的基础。根据教学设计,此模块的1+1模式是这样构建的:借助内外生殖器的同比例教学模型及多媒体图例和视频,教师讲解各个器官的功能及临床意义,使学生在感官上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逻辑思维上对知识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是第一个1,即基本知识模块;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模型上说出各个器官的功能及临床意义,使学生在尝试中掌握所学知识点,这是第二个1,即基本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 2正常月经及月经失调护理模块构建 月经是女性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月经失调的护理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此模块构建的合理性关系到学生后面知识点的把握。基本知识讲解中以产生正常月经生理现象的机理作为主线,插入导致月经失调的因素,从而引入月经失调的临床特点及护理问题,知识点的讲解利用多媒体及PBL教学方法。护理专业大部分是女生的特点,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对正常月经及月经失调知识点总体上有一个把握。对于基本技能方面最终的要求是学生学会月经失调的整体护理,以分组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月经失调的患者,从患者入院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几个方面,每一组讨论并写出完整的护理方案,把所学知识贯穿到每一个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3妊娠护理模块构建 妊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而且神秘的现象。此模块基本知识的讲解利用视频动态演变,从卵子的形成、受精、发育与输送到着床,以及胚胎在子宫里逐月发育的特点,妊娠后子宫的变化,以及妊娠后母体发生的变化,使学生对正常妊娠全过程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讨论的形式,教师总结正常妊娠的知识点。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如果妊娠过程的某一个环节发生改变后,结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串讲异常妊娠的临床特点及护理问题。本模块的基本技能包括能够辨别正常妊娠与异常妊娠以及异常妊娠诊断中常用检查的配合。本环节教师精心设计异常妊娠的病例,分组让学生在不同病例中找寻相同点和不同点,设计不同的护理方案,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护理病例中,既巩固了基本知识,又锻炼了实际应用的能力。同时各种异常妊娠检查的配合如B超、后穹窿穿刺等在护理实训室中结合病例分析一并完成,学生主要掌握器械的准备及术中配合。 4分娩护理模块构建 分娩是妇产科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人对分娩的认识越来越高,这就对妇产科专科护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模块是这样构建的:基本知识的讲解结合正常分娩的VCD光盘,从分娩的影响因素、分娩前的准备到分娩全过程,让学生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CAI课件,串讲正常分娩的知识点及观察产程的要点,关于异常分娩结合影响分娩的因素及正常产程的特点串讲异常分娩的知识点。教师合理组织内容,把分娩相关并发症知识点穿插在异常分娩中讲,使学生容易掌握。基本技能要求比较高,产前护理管理及分娩护理管理结合异常分娩的知识点在护理实训室完成,学生在正常女性骨盆模型、不同孕周孕妇模型、正常分娩模型及难产模型上完成产科专科检查及分娩接生程序,主要掌握器械的使用方法及检查的目的和意义,学生按照正常产妇入院的程序做一个完整的护理管理,教师指导总结。 5产褥护理模块构建 基本知识点的讲解采用PBL教学法,把正常产褥及异常产褥的知识点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正常妊娠母体的生理变化,提出问题即产后母体会发生哪些变化作为一个主线,讲解正常产褥及异常产褥的知识点,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是产后会阴及乳房的护理。学生在护理实训室针对会阴切开模型及孕妇模型进行这两部分的护理,要求每人进行操作并考核,实训考核过程中复习基本知识点。 6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护理模块构建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是妇产科常见病,也是多发病。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主要在于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特点和生理特点。教师把正常内外生殖器的生理特点和内环境改变时的特点,结合常见病原菌的生存条件讲解各类炎症的知识点,通过对比讲解使学生把握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主要掌握炎症外治法中阴道冲洗法和冲洗液的配置及阴道和宫颈塞药,这一部分内容在护理实训室配合常见护理操作技术配套光盘,借助模型实际操作,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炎症患者配置不同的冲洗液冲洗,并选择不同的药物阴道和宫颈塞药。 7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护理模块构建 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是妇产科的难点,肿瘤的治疗主要是放化疗和手术,而手术主要是腹部手术和外阴阴道手术。对于学生来说这一模块基本知识主要讲解各类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确诊的方法。教师组织内容时抓住学生的特点,通俗易懂是掌握知识点的前提,借助多媒体课件中形象的图片,使学生针对各类肿瘤的特点,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使学生学会腹部手术、外阴阴道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本技能需结合外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中的内容,配合腹部手术及外阴阴道手术的操作光盘,使学生掌握术前及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在模型上完成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程序,巩固基本知识。 8计划生育护理模块构建 计划生育是妇产科学的一个分支,本模块在构建时考虑到计划生育的特殊性,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和基本技能配合,主要在护理实训室完成。各种避孕方式配合避孕模型边操作边讲解各种避孕方式的适应证、禁忌证及优点和缺点;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主要配合人工流产的光盘等讲解不同孕周选择不同终止妊娠的方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及所见总结基本知识点,教师补充。学生学会计划生育各种手术的器械准备。教师按照模块形式授课,授课结束后,分基本知识点和护理技能操作及知识应用能力两方面考核,基本知识点主要通过笔试,占50%,护理技能操作及临床应用能力占50%,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给出一个综合评价。模块式教学法是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调整的一种教学方法[1]。模块式教学法是传统教学的补充,形式上灵活,内容上前沿,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灵活性,开创学生的创造力[2]。根据专业设计需要,妇产科护理学构建了八个教学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是护生学习妇产科护理学的基础,此模块的构建能使护生在形象直观的学习中扎实掌握知识点;月经模块构建以护生本身生理现象为主线, 不仅轻松掌握知识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妊娠模块的构建采用动画演示,培养了护生的想象力;分娩及产褥模块的构建采用教学光盘实例演示,能够培养护生的爱心;妇科炎症及肿瘤模块的构建培养了护生的灵活性,开创了护生创造力;计划生育模块的构建培养了护生动手操作能力。八大模块构建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避免了对某些知识的重复教学,然后按照职业能力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样使护生能够按照相应的模块来学习和掌握相应的技能,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与护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的模块教学既给护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又给了护生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会,充分体现了“以护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拓宽了护生的思路,又发挥了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护生的个性化能力[3]。充分体现了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护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4]。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浅谈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摘 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企业单位不得不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合理的防范和控制,尤其是医院单位,其财务状况相对更复杂,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文章通过对医院财务风险以及医院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地研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以期更好地促进医院财务工作的高效合理运行,推动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控制;应对措施 对医院的财务状况进行系统管理能够保证医院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医院的财务部门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发展方向以及经营状况,所以医院需要不断地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与监督体系,制定合理科学的经营目标和方案,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将医院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做好全面安全的防范措施。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含义以及分类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含义 医院财务风险是医院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财务经营问题,使得医院的财务工作方向偏离既定的经营目标,甚至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等不良后果。医院的各项经营活动比较多元化和复杂化,财务部门的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就会很容易导致财务风险,可能使医院出现财务危机,负债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营。 (二)医院财务风险的分类 医院的财务风险一般分为四大类,即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筹资风险的出现是因为医院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受到市场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财务方面的经营管理决策以及实施出现失误,使得医院的筹资工作不能够按照预期经营目标顺利实施,增加了医院筹资的风险。投资风险的出现是医院没有把握好投资方向,对于市场影响因素、资源流动状况以及相关因素调查工作不够全面准确,使得各种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料性的因素影响到了医院投资方案的制定,使得医院财务部门所预测的投资报酬率出现误差,影响到了投资决策。医院经常会出现资金回收风险,因为医院在进行资金回收的工程中回收资金的时间与回收的金额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资金回收的效率,加大了医院资金回收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的出现是由于医院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管理不到位,利益分配不合理,使得医院的各项经营活动不能够高效的运行,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发收益分配风险。 二、医院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分析 在大部分的医院中,经常会片面的追求盈利最大化,在为社会提供各种福利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不断地提高医院的盈利水平。医院还不断地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在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医疗产品,确保人们有病可医,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医院对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不准确,错误地将医院的盈利同实现社会效益对立起来。 (一)医院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医院的财务人员主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对财务报表的制作和对财务的处理上,体现了医院这一特殊单位的公立性质,而医院的内部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对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引导和培训,对于风险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没有正确的认识,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会增加医院的财务风险。 (二)医院缺乏健全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财务监督管理机制能够对医院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在医院的财务管理监督工作没有完整可行的规划,只是将财务管理监督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没有从医院自身的特点出发,理论机制与实践经验不符,增加了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实施的难度,对于财务部门出现的问题和漏洞没有进行及时严格的处理,增加了医院的财务风险。 (三)风险管理的整体意识淡薄 医院对于财务风险管理比较关注,但是大部分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不具有长远性,没有考虑到医院整体经营目标,破坏了整体的和谐性,不利于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了医院整体的财务风险。 (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风险性 医院的变现能力比较弱,特殊的行业特点使得医院拥有大量的医药、医疗设施设备等存货,花费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利用拖欠药品费用的方式来减少存货使得医院的负债增大,极大地增加了医院财务风险。 三、针对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院的财务部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对医院内部的管理结构和经营体制进行全面合理的改革和创新,要不断地吸取其他企业单位的财务经营管理理念,不断地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实现医院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出严格规范的财务规章制度,强化对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制定完善的医院财务规章制度 在医院财务部门的人员有不同职责和义务,只有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才能够确保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顺利建立和运行,要坚持“统一领导,集中核算”的原则,设立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提升医院资金的使用率,做到财务部门工作流程规范化,防止医院财务方面的漏洞和不良行为的发生,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二)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 医院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对医院的偿债能力、发展潜力、获利能力等进行预测,医院要有足够的资金可以进行各种支出和开销,而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可以对医院的盈利状况进行精确及时的把握,有利于医院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利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防范医院的财务风险 医院可以采用回避法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对财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从而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从而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医院可以采用分散法规避财务风险,对于风险大的项目,医院可以与其他的企业单位合作,从而分散医院的财务风险,例如医院的产品出现滞销可以通过多家医院联营的方式实现多种经营,从而分散医院的收益预期风险。 (四)利用资金预算控制来防范医院的财务风险 医院对于财务风险的客观要求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从根本上确保资金的运行效率,通过资金预算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医院财务风险,通过合理科学的财务计划,实现医院资金的优化配置。对医院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是医院进行全面的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地强化医院领导阶层以及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提升其财务风险识别能力和适应能力,加强对医院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实现医院的利润最大化。 (五)对医院投资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 医院的投资风险一般表现在银行融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等方面,要对其风险进行严格的管理,对投资方案中的投资报酬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银行融资的周期性风险,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的复杂性,建立银行利率与外汇汇率等基础数据库,对医院的坏账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利用折旧方法对长期待摊费用进行管控。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医院在筹资和投资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强化对医院的财务风险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对于市场因素、自然环境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料性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完整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案,与医院整体的财务经营目标保持一致,实现医院的利润最大化,控制和防范医院的财务风险,促进其持续稳定的发展。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基于内部控制下的医院财务风险 [摘 要]本文讨论了在内部控制下的医院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以及产生原因,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针对风险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如何防范财务风险发生。 [关键词]医院;内部控制;财务风险;措施 如今防范财务风险已经成为医院发展的首要解决问题,财务风险的出现对医院的收益影响重大,一旦出现财务风险很可能导致资金链的紧绷,降低了医院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想要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频率,就要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因此医院财务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医院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因为各种主观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在实际获得财务收益时,无法和预期计算应获收益数额吻合,存在庞大的数额偏差,可能会最终造成前期投入无法收回或由于投入缺漏而惨遭资金损失。医院财务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只要其中某一个方面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只要有四个方面,下面做一一阐述: 1.缺乏对投资项目的实际可行分析 医院在投资上过于盲目导致资金回收困难。很多医院在进行投资项目时往往缺乏事先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调查和研究,一旦投资项目失败,将会导致资金回收速度减慢,使资金周转困难,减弱了偿债能力,为医院发展带来危机。 2.资金使用率低,尤其在药品材料管理的不到位 在医院,药品和材料购买的支出在财务支出中占的比率较高,所以对于药品和材料支出,资金的管理是重中之重。然而很多医院针对管理药品和材料支出资金方面的措施过于片面,没有深入实施,例如在储存时所需要消耗的资金成本以及缺货成本。这也就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药品、材料的大量堆积等等问题。 3.资金回收困难,资产负债比率过高 过度的负债经营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时资金周转能力下降导致医院偿债能力下降,不能偿还欠款影响了医院自身的信誉。另一方面,应收帐款中过多的坏账发生,减少了资金收益,这其中医疗欠费在应收帐款中占较大比率。有些病人由于家庭经济问题导致欠费,没有钱偿还医疗费。还有些病人恶意欠费,试图赖账,这其中也牵扯到很多医疗纠纷。资金回收困难,医院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供应自身发展,也就造成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使得实际收入和预期差额过大。 4.实际病人缴费和入账不一致 医院存在部分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故意给病人增设条目从中收取费用,不给病人开具票据或者实际收到的费用金额并没有入账等等。由于医生自身的原因导致了医院收益受到损害,时间长了不仅使病人对医院的不满加大,也给医院的名誉带来了污点,更深层次的导致看病人数的减少,医院的收益减少,给医院的经营带来困难。 5.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带来的财务风险 医疗事故风险是让各医院谈之色变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医疗事故的发生对医院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不仅有可能为医院造成重大经济赔偿损失,并且对医院形象影响具大,造成医患之间矛盾尖锐,给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如何防范财务风险发生的措施 只有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才能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及时控制问题,因此可以从医院内部控制上着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措施: 1.购买药品和材料上要严格监督管理 很多医院为了减少采购成本,在购买材料和药品时,选择了劣质的产品,盲目的缩小购买支出,或者是采购人员在采购中吃回扣,故意购买不合格产品,材料劣质不合格导致手术失败,药品质量不合格引起过敏、输液反应等,最终引起医疗纠纷,不仅没有减少成本,反而因为医疗纠纷付出资金代价和名誉代价。因此在购买材料和药品中,要严格的把关购买的材料和药品的质量,严格把关采购人员的受贿情况,实行监督机制。 2.完善医院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想要降低医院实际支出成本,就需要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要严格控制成本,但前提是不能减低医疗服务质量。第二,加强票据管理。签发支票和印签需要分开管理。为了防止资金的流失,在对收发票据的管理上要做到严格把关,对票据的审核都要严格监督。第三,加强医院的审计制度。医院要按照国家财务管理的规定,在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上要做到贴合政策安排,设立内部审计制度,实时地对医院内部的财务经营状况以及实施情况做出审计,进行及时地财务分析,把即将出现问题的隐患及时预防解决,对已经出现的财务问题积极改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财务问题,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3.严格控制资产管理 对医院实际资产情况做出调查和汇总,全面清查实际资产数额,是否出现账面和实际事物有出入,有帐无物,有物无账,账务不清,一定要理清楚实际资产情况。比如加强药品出入库管理,采用药品出入库管理系统,确保各种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模型。管理系统的应用会将药品的出库、入库工序做到更加方便、更加严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确保了工作当中不出现问题,避免了损失,也同样会及时地将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 另一方面,在调查资产实际数额的情况下,不能前清后乱,医院需要建立资产管理体系,做好房屋、设备、药品和器械等等做出详细的清查记录,及时对过期的物品进行记录和更换。对资产的调查不仅仅只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职责,需要每个部门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定期对资产做出清查,及时登记上报,做到帐账相符,帐实相符,保证资产的完整。 4.加强医院资金使用效率 首先,想要减少资金的浪费,做到对大型资金投入时要根据实地情况,实时情况做出科学性的判断,尤其是在医院投资上,盲目的投资不仅仅浪费资金的使用,也给医院带来不了收益。医院在投资、购买大型设备时一定要做到事先的预期调查,是否项目可行再定义能否进行资金投入。其次,在成本控制上,减少成本的浪费使用,最大程度上节省资金供应周转,通过奖惩机制加强审核,严格把关资金使用时出现的问题。最后建立监督检举机制,一旦发现有挪用资金的情况要大胆站出来检举揭发,为医院的发展,良好风气的发展做出带头作用。同时检举揭发的人会有相应的奖励,检举力度大的获得的相应奖励就越丰厚,鼓励医院人员之间互相监督。最后,加强医院医疗欠款的回收工作,建立医生、护士、财务三位一体的住院费管理机制,除特批造成的欠费外,其他费用由科室负责追回,并且可以成立专业的催款小组专门负责医疗欠费的回收工作,最大限度地防止医疗欠费的产生。 5.防范医疗事故 明确各个岗位职责、工作范围与内容,加强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加强医疗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及业务技能操作水平,定期举行相关培训,提高全员医疗事故预防意识。在进行医疗行为前,事先告知病人及家属其中风险,与病人及家属签定协议书等,明确责任。 三、结语 医院是治病扶伤的神圣之地,医院的信誉名誉至关重要,因此严格的控制医院内部的资金管理重中之重。良好的财务管理才能给医院带来好的口碑和发展,强化内部控制降低医院财务风险,为良好的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医院资深需要做到彻底的改变,从以前仅仅只是对收支管理变换到与时俱进的资本运用的管理,不能被动的承受财务风险,而是要积极地主动预防,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足。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浅谈医院负债经营财务风险的控制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负债经营已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这为医院发展赢得了时间。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竞争力的同时,也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本文在阐述医院负债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分析负债经营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财务风险,探讨如何在通过负债经营加快医院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其财务风险。 【关键词】医院 负债经营 财务风险 控制 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医院已从以前单纯依靠财政拨款转向要在市场中生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医院选择了负债经营这种方式来加速医院发展。所谓负债经营,就是指企业通过从金融机构贷款、发行企业债券、企业股票或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经营方式。据有关数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医院建设发展中的长期负债增长率达到年均24.5%左右,平均资产负债率则超过了36%。客观地看,负债经营可以给医院带来发展所急需的资金,短时间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为医院发展赢得时间。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负债经营对外来资金的依赖以及还贷的巨大压力,可能会使医院不得不在还贷的压力下牺牲公共利益,甚至是因为资金链出问题而危及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一 医院负债经营的作用分析 1.负债经营可以改善医院经营条件 通过负债经营,医院可以适度的筹集资金,用来改善经营条件。一方面,通过负债经营获得的资金,医院可以扩大经营规模,通过不断增加专业科室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医院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拥有了更强大的财力,可以加速专业设备的更新,不断提高医院对患者的服务水平。现代医院对大型专业设备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而一些大型医疗专业设备大多价格昂贵,仅仅靠医院的资金积累很难在短时期内采购,使医院错过发展时机。通过负债经营,获得采购大型医疗专业设备的资金,可以迅速解决问题。 2.负债经营可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负债经营使医院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升级换代,不断强化医院传统强项,弥补弱项,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一方面,通过负债经营,医院在获得资金后,可以在能够提高医院竞争力的方面,引进相应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从而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每一个医院都会有本医院最强的专业科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也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通过负债经营获得强化这些科室的资金,有利于强化强项,提高医院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负债经营,医院可以迅速通过人才引进、设备采购等开设新科室,从而弥补医院固有弱项的不足。 3.负债经营可以提高医院经济核算工作 负债经营模式下,医院在面临外部竞争压力的同时,更要时时应对负债所带来的还贷压力,这使得医院不考核加强经济核算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一直以来,医院在财政拨款模式下,缺少经济理念,成本压力非常小,这直接导致医院不重视经济核算工作。而通过负债经营,不做好经济核算工作,不进行更为有效的内部控制,从而降低医院经营管理成本,医院很有可能难以应对负债带来的还贷压力。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负债经营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核算工作水平。 二 负债经营带来的财务风险分析 医院负债经营,是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产物,随着财政拨款的减少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医院发展所需资金不再仅仅依靠财政拨款,从市场中找钱成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我们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主要是在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以及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而且财政资金也较少,为了解决医院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医院以负债经营的方式从市场中寻找资金支持也就再所难免,这对于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同样也会给医院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院盈利能力与债务资金成本的不确定性。医院的盈利水平主要依赖于医院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医疗服务水平,受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如果负债过多,负债成本过高,很可能因为还款本息超过医院盈利水平而使医院出现资金链断裂。二是负债资金不合理。这主要是指在负债时,合同规定的还款期限等内容对医院不利而引起的医院对债务的疲于应付,财务风险也就再所难免。三是负债经营与现行政策还是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在竞争推动下,医院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国家不允许医院有过高的收支节余,对药价、医疗服务价格等都进行着严格的控制,正所谓收入是计划的,成本是市场的,这也决定了医院的收入与利润十分有限。一旦医院的负债规模过大,这种政策冲突性将给医院发展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三 医院负债经营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医院负债经营是一柄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庞大资金的注入而使医院获得快速发展,也可能因为巨大的财务风险而使医院的发展陷入困境,甚至危及医院的生存。医院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既要利用好负债经营的益处,也要控制好财务风险。 1.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 负责经营不是坏事,前提就是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一方面,风险意识是一种习惯,是有利于强化医院管理人员与全体员工主人翁意识的习惯。要加强医院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通过风险意识的教育,提高医院的成本控制水平。另一方面,要坚持负债经营的适度性。医院的发展,特别是医院的口碑,并不是单纯依靠医院的规模与技术设备来决定的,医疗服务水平等软件也是重要因素。同样的,负债经营要坚持适度原则,过度负债会背上沉重的利息,影响医院生存。坚持科学决策与适度原则,可以有效地避免医院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 2.坚持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 在医院负债经营的实践中,不乏医院盲目上项目和引进设备,最终拖垮医院的教训。运用好负债经营,有效避免财务风险,要将负债经营建立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负债经营的初衷是给医院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负债获得引进医疗服务技术设备和扩大规模,提高医院的盈利水平。要真正做好医院负债经营的科学决策,在建立院长负责的科学决策机制的同时,坚持将有助于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角度,科学分析所要投资的项目可能带来的盈利水平,以及医院是否会因此而冲击正常运转,从而决定是否引进负债。不仅是盈利水平,而且要根据投资水平,对投资回报率进行科学的测算。同时,结合整体大环境的分析,判断所投资项目的发展前景的可持续性,从而确保医院发展的可持续性。 3.选择正确的负债内容 从当前情况来看,医院的负债方式主要有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两种,他们的负债成本是不一样的。对负债成本的考量,是进行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从医院当前的盈利水平来看,要避免财务风险,应该首选负债成本相对较低的商业信用。相对于银行贷款,这种方式还具有先天的优势,即医院经营特殊性所决定的商业信用融资方式的便捷。同时,要注意负债还款期限、还款条件等内容,要给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留出余地,减少财务风险。 4.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为医院发展筹集资金的负债经营作用十分突出,但借款总归是要还的,在开源的同时,节流一样的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院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使财务风险控制具有坚实的基础。要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必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成本控制,从制度入手,严格财务资金的使用,严格控制医疗器材、药品领用,严格固定资产使用制度,努力降低医院经营成本;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资金,考虑负债到期日与利息支付日,根据医院用款的周期,避免资金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财务风险。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医院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探讨 【摘要】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也逐渐得到了完善和健全,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事业单位,其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医疗行业的技术、设备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财政状况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本文在对医院财务风险的基础认识上,对风险成因以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 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目前,我国医疗行业出现竞争白热化的发展趋势,这种现象对医院的财务状况来说是一种挑战。所以,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加强对风险防范制度的管理;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医院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以促进医院的相关建设。财务风险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说也有相对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时刻保持一种警惕心态,将发展的压力转化为一种内在动力。 1 医院财务风险的相关概念 医院财务风险是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风险意识,具体来讲是针对医院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而没有达到医院的预期收益目标,或者产生的一些经济损失等。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回收风险以及分配风险。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决策者的错误决定对企业带来的财务紧张。在资金周转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差错,都有可能对财政带来极大的危机,为了确保医院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加强医院领导层以及财务工作者的风险意识,对于医院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医院财务风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全局性,所谓的全局性,是指财务风险会影响到医院各个大小部分的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第二,风险产生的不确定性;由于医院的发展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而这些环境特征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断变化,因此,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不能够得到确切的评估。第三,医院的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在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中。第四,风险和效益具有并存性;也就是说在医院的运行中,风险的大小与效益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越大。第五,财务风险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激励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当的财务压力,可以帮助医院的管理者形成一种忧患意识,能够使他们在工作中提高警惕,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合理性。因此,科学解决医院在运行中的财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2 造成医院财务风险的原因 2.1 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 通常情况下,医院对财务的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例如:盲目追求医院利益的最大化,将医院的性质完全归纳到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忽视了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职责,在运行过程中,也是无限量的提高盈利能力,而不是治病救人的能力;这种观点很容易将医院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脱离开来,使医院没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或者管理目标。 2.2 缺乏理智投资 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免不了会用到专业性较强的医疗设备,而这些医用设备的费用普遍较高,在医院发展工程中,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但是换句话讲,很多设备如果尚能满足治疗需求,进行大规模的更换,将是对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是对资金的严重浪费,因此,在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时,要根据医院的目前发展水平,以及财务状况,对市场进行准确的调查研究,对有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预测,做到谨慎投资。 2.3 财务工作者缺乏管理能力 由于管理工作者缺乏较强的财务管理知识,而使医院陷入财政风险中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要求完善医院的上岗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在职员工的专业素养。 3 医院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 3.1 要树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事业单位,其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它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社会公益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医院还属于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这就使医院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要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在承担起社会职责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自身经营的盈亏,在服务大众的基础上,确保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够达到预算水平。因此,只有树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才能在社会中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才能使医院真正发挥其重要的实际价值。 3.2 医院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每一个事业单位都需要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医院也不例外。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财务管理的安全性,为财务活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然而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并且要结合医院自身的发展实况进行科学的制定,同时,还要注意制度的落实情况,要确保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标准,这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 3.3 提高医院财务工作者的风险意识 医院的财务风险意识,很大程度上受财务工作者自身风险意识的影响,要想切实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从财务工作人员入手,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要充分了解医院内部的财务运行情况,在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将可能出现的后果,做好心理准备。同时,要有处理风险的能力,当陷入财务危机时,能够临危不惧,谨慎处理每一项工作,采取适当的措施补救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 3.4 要提高医院财务管理者的综合能力 由于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医院的整体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到整个医院内部的运行情况,因此,该岗位需要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较高的个人修养,这就要求在医院的财务工作者进行岗位之前,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采取竞争上岗的措施,对于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才能够参与到工作中去;对于在职财务工作者,要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者考核,使财务工作者不断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同时使医院的人才构成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4 结 语 医院作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事业单位,对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医院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医院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探索 摘 要 新医改下医院如何控制好自身的经营行为已经成为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笔者选择这一研究,主要是对医院财务风险的内涵进行确认,希望能够针对风险存在的形式以及关系到的领域,寻找医院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得以完善的对策,从而确保医院财务系统能够安全地运行下去,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医院稳定的发展,增加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医院 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 与其他组织不同的是,医院具有独特的服务特点,受这些特点的影响,以致医院出现诸多财务风险,从而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严峻的负面影响。以药物为例,随着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临床药物更新换代较频繁,新一代药物的产生势必要造成旧一代药物销售量大大消减,导致大量的旧一代药物库存,并占据医院药品成本,进而不利于医院现金正常有序流转。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新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等一系列医疗保障政策,受这些保障政策的影响,给予医疗基金使用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如易引发医疗基金结算被拒风险等,以至于较大程度上削弱了医院财务风险管理高效性职能。 一、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 1、经营风险。推进医院补偿机制变革是新一轮医改政策的核心内容,该项内容要求实现医药分开,规范以药补医机制,取消医院药品加成收入补偿渠道。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后,医院药品加成收入补偿渠道被取消,致使医院财务支出、经营成本大幅度增加;另外,医院资金周转状况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改革配套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即若各项改革配套措施均能够落实到实处,将能够促进医院资金高效有序周转,以保证医院各项经营活动正常运行。以新医改政策实施为例,新医疗政策要求取消药品加成收入补偿渠道,并由政府财政部门与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进行相应补偿,其补偿款是否能够按时足额拨付给医院,将直接影响到医院各项经营活动运行状况。除此之外,医院各类科研项目、绩效薪酬也需要占据大量的资金,加剧了医院资金负担,易引发医院财务风险。 2、分配风险。医院发展与职工利益实现之间的关系同样是财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要求医院协调好自身发展与职工利益实现之间的关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自由化进程不断推进,各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医院岗位竞争大幅度增加,导致利益分配矛盾日益突出。 这里提及的医院利益分配矛盾主要体现为医院发展的资金投资与职工短期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既对医院资金流量控制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降低了医院偿债能力,进一步加剧了医院财务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指的是医院因无法及时回收患者的医药费用,以致发生医疗欠费或资金紧缺等现象,甚至让医院面临着坏账、呆账风险,从而影响到医院各项经营活动正常开展。从深层次方面讲,医院资金回收风险的发生与医院所坚持的社会人道主义精神具有直接关系。 4、管理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尽完善,无法合理保证医院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以及提高医院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医院实现发展战略。 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已经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得到了体现。其一,缺乏资产管理控制力。一方面,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够充分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在投入资金上缺乏重点方向。对医院投资项目,缺乏必要的效益评估,自目的投资,使得资产闲置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给医院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导致了资金不必要的浪费。而投资项目无法快速地回收,加上价格波动地影响,使得投入资金闲置和流动资金短缺现象并存,从而造成浪费出现;另一方面,对流动资产缺乏积极有效管理。存货的库存量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库存物资的管理是否有效执行,应收医疗款项的形成、回款的管理措施是否到位等等,都可能影响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特别是,对应收医疗款形成原因的管理是否到位(如对医疗保险等政策的解读及医疗诊治行为是否规范等),则直接影响到医疗欠费的结算,严重的还可能产生负债(如罚柳。其二,缺乏实时的内部财务监控力度,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绝大多数医院内部的财务监督执行都是表面现象,缺少内部监控体系,更不存在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约束体制。 二、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1、加大应收医疗款管理力度。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政府部门越来越关注广大人民医疗卫生问题,并打出“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口号,由此可见,日后,病患的待结算款在医院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将持续升高,医院所面临的资金紧张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为此,需要医院不断加大应收医疗款管理力度,尽可能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资金回收风险,具体从下述四方面进行:(1)医院各部门应全面落实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严格依照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各项医疗服务活动;(2)科学合理配置、使用医疗、新农合基金,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诊治行为,以防因诊治违规而出现拒付医疗结算款现象;(3)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构建信息系统,依托于信息系统实时监管各项诊疗行为;(4)医院财务部门应依据预算管理合理配置医疗、新农合基金,并规范临床部门基金使用行为,切实规避资金浪费、流失现象的发生。 2、构建医院风险监督与评价体系。风险监督与评价是医院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决策监督与评价。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能够有效规避医院财务风险的发生,所以要求医院组织相关部门对实时监督评价财务管理全过程,及时发现财务管理过程中不足之处,并采取应对措施予以解决。同时,着力于市场、政策等多个方面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依托于该体系确保医院管理决策的科学合理性、高效性;另一方面,项目监督与评价。医院应组织相关部门跟踪监督重要投资项目运行状况,一旦发生风险因素及时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以保障医院投资项目高效有序运行。 3、提高成本核算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水平。由于医疗服务技术性强、涉及面广且复杂多样,专业分工精细,业务流程和经济的运行比较复杂,而且成本核算的层次多,数据量非常大,因此医疗服务的成本核算必须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医院要在全院建立一套功能完善、包含核算管理功能模块的计算机系统,在收费处、临床、医技科室、仓库、药库、后勤、财务实行联网,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本核算数据的共享,全面提高成本核算管理质量和效率,使计算机网络在医院成本核算过程中发挥作用。 4、严格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正在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医院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战略资源考虑,合理控制人员增长,精简科室人员,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实行竞争上岗、转岗分流,避免因人才的“高消费”而导致成本的升高,从而影响医院经济效益。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内外部风险形式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总的说来,随着不断深入的医疗改革,医院处于不断激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想要在市场当中站稳脚跟,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强化医院财务管理,对医院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尽可能地降低、规避风险,将医院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才是医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保障。
化学与医学论文:TBL与PBL教学法相结合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尝试PBL与T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后,由于各小组中成员相互合作,学习积极性高,参与性强,能使学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TBL教学法;PBL教学法;医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抽象、概念繁多的学科。笔者在5年的本科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该门课程学习的难度大,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难以理解和记忆,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学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更不要说将其与后续的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的内容进行横向联系,由此导致基础理论课与临床专业知识脱节,所学知识不成体系。 进入新世纪,人们开始致力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多种创新型教学方法随之产生并运用到了教学活动当中,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外的医学院校中尤其受到关注的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team-based learning,TBL),其在以往的教学中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对于生物化学这样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单独开展PBL、TBL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我院这样一所新兴的本科医学院校,学生人数多、资源少、学生素质差异大。由此,我们提出一个设想,即将PBL与TBL结合起来,综合两者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点,力争实现两者“弊端最小化”。 一、PBL教学方法总结 PBL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本科临床专业大二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中,首先选取了“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这一章节开展PBL教学法,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也发现了弊端。 首先,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关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行查找资料看书思考,极大地改善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需要参与到学习中,一起思考讨论,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本次的PBL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基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或提问或讨论,甚至有的还需对一个问题进行辩论,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改观了以往死水一潭的课堂。但由于是首次采用PBL教学,讨论的又是一些与临床病例有关的问题,而且针对的是还没有开始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大二学生,要求学生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难度大。通过课后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在开展PBL教学时,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找资料和自学总结。同时,学生必须面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压力,难免顾此失彼,不能面面俱到,这也是开展PBL教学后学习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二、TBL与PBL相结合的教学设计 为了能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在本科临床专业平行班中尝试PBL与T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TBL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Oklahoma大学Michaelsen等正式提出的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的培养。 在此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自由组合,每组5~6人,选出组长,负责设计学习方案,统筹协调组员任务。小组成员利用课余的时间查阅和整理资料,并制作讲解课件。课堂上由每组的代表发言,阐明本组观点,在此过程中其他学生可对此组成员提出问题,由该组成员共同回答。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则起到引导作用,并根据学生讨论情况了解其学习情况,制订进一步的教学计划,这对于教师也是一个更高的要求。 这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较之前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了较为完善的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习效果也优于以往,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相互合作,学生之间协作的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总结和体会 实行教学改革是时展的必然,在众多教学方法突现的医学院校中,PBL与TBL相结合的教学法不仅顺应时代的发展,还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提高教师对相关学科之间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更好地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为今后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随着学科分化更细且学科间交叉增多,TBL与PBL教学法相结合以后在教学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必将成为一种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化学与医学论文:分层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联系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重要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素质、创新能力等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传统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理论知识更新迅速,实验内容陈旧落后;学生被动参与实验课程,机械重复课本操作等局限性,不利于医学学生参与实践和发展创新能力。针对这些弊端,本文根据各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水平及个人发展方向等教育资源的差异,提出“分层教学”的概念,将实验课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并分析了“分层教学”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医学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 实验教学 分层教学 教学改革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本质、疾病发生机制的学科。由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内容繁多、理解和记忆难度较大,对于临床医学的学生而言,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技术,又可以提高动手能力、参与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可以说实验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际联系的过程,更是一个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的过程。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对人类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问题,显示出传统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分层教学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些弊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发展倾向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课题,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出发,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1 传统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局限性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繁多、内容抽象、概念枯燥,理解和记忆的难度很大,使得不少学生越学越记不住,越学越难理解,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随着时间的积累,各个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从而影响在实验课上的表现和发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更新迅速,但实验内容陈旧落后,主要为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与临床实践、实际应用明显脱节,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①实验课教学采用教师预先优化实验环节,讲授实验原理、介绍实验试剂、演示重要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操作步骤依次做实验、写实验报告的教学方法,学生仅仅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根本不知其所以然,更不懂得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是一门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视实践的学科,但由于实验操作中以组为单位,有些学生不亲自做实验,抄袭实验报告,养成了眼高手低的习惯,对于临床本科生而言,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可见,传统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其改革是学科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需求。 2 应用分层教学法,全面改革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得各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根据分层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水平及个人的发展方向,将实验课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医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重视实践的过程,所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作可为必修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并进行实验考核;而设计性实验可作为选修课程,根据学生自己的科研兴趣及未来发展志向,自愿选择。大体规划如下: 2.1 精选基础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基础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如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玻璃仪器的使用、清洗和干燥、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光谱光度技术、离心技术、物质的分离提纯及含量测定。按照教学目标,可安排如下基础实验:血清蛋白含量的测定、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氨基酸薄层层析、肝脏DNA的提取等。通过基础实验,学生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水浴锅等常见生化仪器的使用,熟悉了基础实验的操作过程,为开设综合实验、研究型实验奠定了基础。 2.2 开设综合性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科研素质。综合实验侧重以生物大分子的分离、提纯及测定为主,涉及各种实验技术的综合。②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可筛选以下实验:细胞核分离纯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测定、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血清蛋白、碱性磷酸酶的提取和测定等。通过基础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术。在综合性实验的开展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通过预习课本,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再答疑,指导实验的完成。通过实验,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深入认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细胞核分离纯化及DNA、RNA含量的定量测定”实验中,由于细胞质、细胞核的水解液中容易吸入少量沉淀,导致比色时吸光度偏大,实验数据有偏差,出现该问题怎样解决呢?首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试管中的反应液是不是有悬浮物,不清澈呢?然后分析问题。根据分光光度计的测定原理Lamer-Beer定律A=KCL可知,在实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A与C成正比,那么吸光度(A)偏大是由反应液的浓度(C)增大而引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反应液的浓度增大呢?引导学生思考,是由于吸取水解液时混入少量沉淀而造成的。那如何解决该问题呢?是不是可以采用离心技术,将悬浮物沉淀,再用上清液比色呢?通过离心前后实验结果的比较,学生懂得了实验中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体会了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然,也有同学实验数据还没认真分析,就已经把反应液倒掉了,若实验数据有问题,已来不及查找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再重复进行测定部分的实验。通过重复实验,学生了解到保存实验材料的必要性及其对实验结果分析的重要性。综合实验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参与实验的热情提高,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更加透彻,科研素质得到了提升。 2.3 组织“研究性实验”,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实验可作为选修课,实验题目待定或由各学业导师出相关题目,让学生参考。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发展倾向选择研究项目,由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学业导师负责做好以下相关工作:(1)帮助学生选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并跟踪指导实验;(2)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保障实验药品、器械的正常供应;(3)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③当然,研究性实验也可以在学业导师自己的实验室进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经历了查阅资料、选择材料、确定方案、准备试剂、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过程,教师则全程跟踪指导。研究性实验的开设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过程,体会到自己查找资料、学习知识的过程,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独立思考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这对学生日后从医或搞科研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写出课题申请,获得了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助,还有一些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学术刊物发表。④可以说研究性实验为那些喜欢做实验、搞科研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 总之,应用分层教学法,开设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是全面改革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各学校根据情况设定实验内容,本文只提供了一种改革思路,仅供参考。 化学与医学论文:高职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与改革建议 摘 要: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实验教学存在教学观念落后,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等问题。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更新实验设备,开展实验安全教育和结合临床进行实验教学。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改革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目前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仍以“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本应为参与主体,现实却成为被动参与。所有实验均在教师的指挥和安排下进行,教师观念是学生要按要求完成实验学习,掌握实验方法及原理;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思考,按着教师教授的方法进行操作,完成学习及作业。这些方法和观念严重限制了学生思路的扩张和创新性的形成。 (2)实验设备落后。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许多新技术和设备日益增多,对于生物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用新的、先进的设备对于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性具有积极作用;让学生了解先进设备的发明思路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化学在医疗中的作用,并明白其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医学基础研究奠定基础。新的医学检验技术及设备不断更新,让学生接触使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于未来临床和科研具有启蒙性作用。 (3)实验教学内容枯燥。医学学习本来就死板枯燥乏味,学生长时间浸泡其中,难免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而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不重视,课时少,甚至作为选修课。实验教学本来可以作为调节医学枯燥乏味的调味剂,实验内容丰富多彩,试剂变化多端,对大多数初次参与实验的学生来说是神奇的。在合理的引导下让学生理解这些变化的原理,了解生物化学的现实意义,改变对医学枯燥的印象。在现在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参与地位,每次实验课都是严格按照教师规定,完全是在指令下完成,实验课依旧是完成作业,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其中,感觉枯燥乏味。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完全是抄袭实验流程,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实验的目的。 (4)缺乏实验安全教育。医学生物化学在实验过程中接触到很多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会产生巨大的毒副作用,如丙烯酰胺等具有神经毒性。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开始前应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实验操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试剂毒副作用,保护师生及环境安全。 (5)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脱离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课,其内容为医学生奠定临床基础,其目的是为临床服务。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理论学习后的实践,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做铺垫。生物化学内容涉及临床药理学、医学检验学、生理病理学等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现在的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纯粹的实验课,与临床无关,不能体现临床的实用性。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的状态,不能体现其实用性的目的。 二、改革建议 (1)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实验主体。教学学生占主体,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尤其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明白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后,不能再限制学生实验的流程,而要让学生自行操作,不是在教师指令下完成。每个实验的流程并不是不可更改和变动的,学生有疑问和新的操作方法都是允许的,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论证,只要合理,就鼓励学生去操作,实验成功了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感觉到是自己有所发明和创新,他们就有了积极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2)不断更新实验设备。科研和实验需要先进的设备仪器来支撑,新的实验设备对提高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能力和增加实验承担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新鲜事,有刺激学生了解和求知的欲望,能提高他们对实验的积极主动性。新的仪器设备具备先进的功能,现在部分实验设备具备了人工智能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将新的仪器设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这种仪器的大概特征、使用方法。 (3)开展实验安全教学课。医学院校实验课程较多,开展实验安全教育是今后必须开展的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教师在实验课开课前应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知道哪类试剂有毒有害,如何尽量避免及减少接触,发生中毒如何及时处理、实验废物如何处理等。在每次实验前,教师应先告知学生本次实验所用试剂及物品哪些有毒有害,操作过程应注意什么,这样能为实验安全、师生安全和环境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4)结合临床进行实验教学。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课,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生物化学实验结合临床病案分析,不仅培养了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还增强了教师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对奠定学生医学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且具有普遍性。实验教学的提高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综合判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化学与医学论文: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匮乏的原因与对策 摘 要: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因为专业需要,需频繁进出化学实验室,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若缺乏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容易引发实验安全事故。文章对现阶段医学生缺乏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实验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兴趣、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知识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匮乏 医学类高职院校拥有设备齐全、品质精良的各种化学实验室,并且针对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等医学类专业学生设置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医用化学、药物化学等课程。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接触易燃、易爆、有毒、具腐蚀性等危险化学试剂,如若缺乏相关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容易引发实验事故,造成不必要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丰富学生化学实验安全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保障安全,构建和谐、稳定、平安的校园,维护自然环境,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一、存在的问题 从近三年来基础化学课程从教经验来看,医学高职院校学生极度缺乏化学实验安全知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前 学生不提前预习,对实验目的、原理、内容一知半解,经常出现看一次教材做一个步骤的情况。相当数量的学生着装不规范,部分学生不穿实验服;女生披散长发进实验室;夏季身着短裤、短裙、拖鞋,将大部分皮肤暴露在外;冬季将棉服穿在实验服外面,帽子、手套、围巾不取下就做实验。 2.实验过程中 偶有学生带饮料、食品进入实验室,边做实验边进食;不按要求佩戴护目镜、使用通风橱、摆放药品和仪器;态度不端正,边做实验边聊天,甚至出现追逐、打闹的现象,实验室环境嘈杂;取用药品的方法、用量不规范,抛洒滴漏;操作不规范,时常损坏仪器,并且不及时清理和报修;遇到紧急情况,第一反应找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询问,不懂得独立思考、及时处理,且不清楚实验室的应急处理设备的具体摆放地点和使用方法。 3.实验结束后 学生不及时整理实验台面、药品试剂架和水槽里的残渣、水渍、废物等,随意处理实验废弃物,时常造成下水道等管路堵塞,对环境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不及时关闭各种仪器,既耗费能源,又减少仪器使用寿命,还容易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课后很少反思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以上问题,在医学类三年制、五年制学生中均有发生,五年制学生更易犯此类错误。 二、原因分析 1.抵触情绪 近年来,高等院校化学实验室发生了一系列安全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化学这一门学科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负面印象,人们谈化学色变,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化学是一门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科。化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庞大、繁杂,题海浩瀚,高职学生不免会对化学产生畏惧、厌烦的心理。在药学、检验和护理专业中,由于护理专业以女生居多,部分学生更是产生了抵触情绪,只满足于课程考核过关,不愿意去了解化学实验的相关安全知识,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2.学生个体差异 高职学生大多数是异地就学,来自全国各地,各地的教育水平不同,实验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同,学生接受实验教育和训练的程度不同,造成入学后掌握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点在新生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3.高职院校校课程体系缺乏对化学安全知识的系统培训 在高职化学课程中,一般不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往往将其作为辅助性技能训练穿插在理论课程之中。由于课时限制,在实验课程编排中,教师更注重实验内容的完成和主要操作技能的培训,并不系统讲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只在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每次实验的具体项目和潜在危险有针对性地做提醒和示教。采用此方式向学生传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是零散、不全面、不连贯的,因此学生掌握的效果较差。当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惊慌失措,不能及时联想、调用过去所学及时处理。 4.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占课程考核比例低 在传统的课程考核和评价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加注重理论课程的考核,对实验课程的考核在课程总评中所占比例较低,约为10%~20%,其中对于化学实验的安全知识考核更是少之又少。缺乏过程性考核和评价是造成高职学生化学安全知识匮乏的原因。 三、对策 1.深化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加强实验考核过程性评价 为了让高职医学类专业学生增强化学安全意识、丰富安全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可根据化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实验课程改革,力求够用、实用,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纳入课程体系,将化学实验安全知识的考核评价纳入实验考核范畴。对于高职新生采用系统培训的方法教授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对于老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定期强化安全意识。在实验考核的过程中,从实验态度、实验习惯、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操作规范程度、仪器使用熟练程度、安全设备的摆放地点和使用方法的掌握、实验结束后的清洁工作、完成实验报告、课后反思总结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提高考核结果在总评中所占比例。 2.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化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更是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科学。教师应联合学校其他部门的力量,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减少课程讲堂讲授、笔试这种传统的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的教学考查模式,多邀请国内专家进院校开设化学实验安全知识讲座;与院团委、学工处等部门联合举办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技能竞赛,给予优胜学生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利用学校的微博、网站、微信等公众平台和推送相关化学安全知识;定期和院校保卫部门开展化学实验事故安全演习。 3.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德高为范,身正为师,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高等职业学院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理论和实验教师定期培训,从药品管理、实验准备、实验规范、事故发生的应急处理等各方面进行强化训练。适当增加实验辅带教师的数量,提高师生比,消除主带教师和实验教师在实验课程中无法照顾每一位学生情况的现象。 作者简介:王炜祺(1986― ),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无机化学与分析和仪器分析教学与研究。 化学与医学论文: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题库建设及应用 摘要: 利用Blackboard 考核管理模块创建设完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网络试题库,在此基础上和使用上课前的预习题库、上课结束后的复习题库、以及阶段性的测试题库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探讨了BB平台的网络教学使用优点。 关键词:lackboard;生物化学;试题库;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该课程对于医学本科生是基础必修课,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是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但该课程内容系统性、联系性强,知识点较抽象性,难度较大[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和辅导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技术和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2]。为了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针对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他们入学分数较低,学习能力和主动性比一本、二本学生要差,我们对于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随堂测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上课时间的有限性使我们萌生了建立网络教学题库,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使用并且和老师交流想法,随后在已有的教学模式上,我们进一步着手建设完整网络试题库,并在教学中使用,效果良好。 1 BB网络平台介绍 "BB"平台 (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 MLTM,简称 Blackboard或BB)作为一个界面非常友好的教学管理系统软件平台, 教师可以用它创建、和管理课程的网络内容, 为传统教学的课程增加在线内容,甚至可以开发基本或完全没有面授环节的网络课程[3]。BB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2800所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其中包括著名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杜克大学等,我国也有200多所大学使用该平台。该网络教学平台具备以下4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内容资源管理模块、在线交流模块、考核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 2题库建设 依托BB平台的考核管理模块,我们建立了完整的总试题库,在总体库的基础上又分立了预习题库、复习题库、以及测试题库。 2.1题库的选题要求 以严格的遵循教学大纲和指定的教材为基本原则选择收集试题;即将入选试题库的试题要经过细致的筛选和更正,生物化学的学科进展快,很多的内容又经过了重新的界定:酶的新名称、呼吸链产生ATP的数量改变、新定义的概念等等,按照现有教材的内容更改试题的术语,删除更改模棱两可的答案,根据一定的质量指标筛选;入总题库的试题量要足够大,题量不足,难以按照教学需求筛选组成所需小题库,也难以自动生成不同难度层次的测试试卷;各类小题库选题时要考虑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试题比例适中。 2.2试题的选择 首先参考本教研室老师编写的"生物化学实战考试题解",这本习题2005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学生使用至今,由于封面主色调为绿色,俗称"绿皮书"。根据历届学生使用情况,从中选择典型的、足以考察各个知识点的试题,重新整理归纳,以星号数量标记难易程度:无星号表示基础题、一颗星号表示难、两颗星号表示较难,当然这也意为着基础题是所有专业必须掌握,二本以上要求做有星号的题目,将来有研究生学习要求的学生去测试两颗星号的题目。其次是每年使用过的试卷,由于这些试卷在一本、二本、三本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考试中反复测试使用过,对每题都有分析记录,如该题的答题正确率、问答题的得分率等,为选题提供了必要的依据,通过统计分析,确认难度系数,统一放入总题库后,筛选适当的试题入小题库。还可借鉴各兄弟院校和西医综合考试中的试卷及习题集,以满足试卷库广度的需要。最后由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每两年就会出引进学科最新进展出版新教材,针对这些知识还可以由出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大纲要求出题,以弥补现成试题的不足之处,完善试卷库。 2.3总试题库建设操作 进入课程的"控制面板",点击"测试"区的"题库管理器",再点击"添加题库"按钮,在界面输入题库名称和说明,我们按照总试题库的原则,依次以章节名称命名(第一章蛋白质、第二章酶等)进行题库的添加。本科生的医学试题主要是名词解释、单选题、填空题和问答题四类,按题目类型和题目难度分别建立子题库,接下来就可以将对应的题目添加入题库中去。 以"单选题"为例,按"单选题"按钮,就会出现添加单选题的界面。题干输入"问题文本"框里。在"答案"区设置答案数为5,在出现的5个选答案框内依次输入相应的答案。点击正确答案之前的圆框,填上实心表示该选项是正确答案。对于单选题,只能选一个正确答案,如果是多选题可以点击多个圆框。在"类别和难度"中添加相应星号数量,填完各项后就"提交",返回到"题库"界面。填空题和单选题添加方法相类似:在"问题文本"框里输入题干,在"答案"区设置答案数,在出现的相应数量答案框内依次输入相应的答案,在"类别和难度"中添加相应星号数量,填完后"提交",返回到"题库"界面。名词解释是作为"简答题"添加,添加方法也类似:进入添加简答题的界面,在"问题文本"框里输入题目,在"答案"区输入答案,在"类别和难度"中添加相应星号数量即可点击"提交"。问答题是以"论述题"的方式添加,添加方法和简答题完全相同。 最后每个相应的库中会出现所有添加的题目。对于每个题目都可以进行"修改"或"删除",注意最后按"确定"进行确认,最终还可以对该题库进行"导出"存盘,或"修改"或"删除"。 2.4各级子库的建立 根据学习的目的不同,分别建立上课前的预习题库、上课结束后的复习题库、以及阶段性的测试题库。课程预习往往是盲目,学生随意翻翻不如不看,上课前的预习题库主要是以基础概念为主的名称解释和选择题,使学生快速浏览预习的过程中掌握最简单的知识点,有效节省了预习时间。平时没有考试压力,学生在上课结束后就不及时记忆知识点,到真正考试时,往往已经遗忘,考试时时间紧、压力大,学生为了考试过关,以押题、押重点的形式复习,考完既忘,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复习题库主要以单选题和填空题为主,并且设置使用时间,记录学生使用频率,计入学生平时成绩,督促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分为四个部分: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物质代谢与调控、生命信息的传递与调控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应用。每学完一部分内容,利用测试题库让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测试题库主要以名称解释、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让学生加强知识记忆,并且融会贯通。 进入"控制面板"界面,点击"测试"区内的"测试管理器",进行"添加测试",然后测试取一个名字,比如"预习第一章蛋白质",然后提交。提交后会出现"测试编辑器"界面,在"添加"菜单里面"取自题库"选择相应题型,在"创建设置"中设置题目的分值。若需选择某题,就在某题前面打勾;若想全不选用,可点击界面上方的全选框。选完题目后"提交",单击"确定",测试建立就完成了。 3子试题库的应用 3.1测试题的 进入"控制面板"界面,点击"内容区"的"创建内容",名称命名为预习、复习、测试三部分,每部分添加测试,此时"添加测试"框会出现已经建立的测试。选择你要添加的测试(比如"预习第一章蛋白质"),然后"提交"-"确定"-"修改"测试界面。进入"修改测试"修改每道题的分值;点击"修改测试选项" 点击"测试可用性",其中"将链接设置为可用"必须选择是,否则测试不能用;为测试添加通知可选"为此测试添加新通知"。课后复习设置"不限次尝试",并且不限制答题时间;预习和阶段性测试设置"有限次尝试"3次,在"设置计时钟"设置答题时间。设置"显示开始时间",学生在特定时间看到试题。"自我评估选项"区,则选择复习和阶段性测试包括在平时成绩簿中。"测试反馈"区选择在测试完成后向学生反馈此次测试的 "分数",以及学生自己提交的"答案"及"正确答案"等。在"测试显示"区选择将所有的题目都同时显示出来。"随机排列问题"选项中,除预习是随机选择问题出现次序,其他是按照测试中题目的顺序出现。设置完了后"提交","确认"后就返回到"作业"界面,在该测试旁点击"管理",随后出现"管理该测试"界面点击"选择性",设置时间,选择"所有用户小组",点击"提交"后完成设置。 3.2测试的应用 老师把学生的信息以Excel表格的形式交给BB平台的管理员,导入BB平台的相应课程中,学生以学号登入BB平台,就可以选择进入相应的课程,在作业区中看到相应的测试。测试完成后一定要"提交"否则没有成绩。通过BB平台,对于客观题(选择题)可以自动判分,学生可及时看到成绩,而主观题由老师进行给分。实时的测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喜悦。老师可以点击"控制面板"的"测试"区进入成绩查看、管理成绩,也可点击"下载成绩",以Excel表格形式保存。老师可以通过实时的测试结果,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收集学生错误率高的题目,上课及时解答学生问题。 4总结 BB网络平台的出现,在空间上提供远距离的学习机会,拓展了课堂学习的空间;在时间上提供在不同时候进行学习的机会,增加了课堂外学习的时间。BB网络平台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题库建立,使得试题一次录入可多次重复使用,减少了教师教学出题的负担,实时的测试以及电子成绩单的使用可以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具有较明显的优势,适合实际教学,在本科阶段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与医学论文: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探讨 [摘要]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当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也是医学专业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同其他课程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交叉。在具体教学中存在着教学难、学习难的困境。本研究从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如何解决教学难的困境,以实现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当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主要研究的是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化学反应,分子生物学则以核酸和蛋白质为中心。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极大地扩展了生物化学的内涵。近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不断发现的新理论、新技术,已渗透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生化教学带来了很多难题。理论内容抽象、结构式多、反应式多、代谢通路长等,导致学生理解和记忆难度较大。在具体教学中,学生难学,教师难教[1],这就要求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满足生物化学的教学。这种改革不仅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还可以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上[2]。为了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生化理论知识,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几点体会,具体介绍如下。 1 教材内容、教学手段的调整和优化 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分子生物学知识不断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应不断调整和优化,以体现学科发展。最新的八版教材内容更多篇幅更大[3],有限的学时内确实很难顾及全部,因此,我们将“聚糖的结构与功能”“组学与医学”列为自学内容;把“维生素与无机盐”糅合在“酶”那一章里讲解;把“DNA损伤与修复”整合在“DNA的生物合成”那一章里讲解;“真核基因与基因组”和“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等只讲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这样安排教材,既突出了重点,又体现了新进展,并容易为学生接受。这样就能保证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在教学过程中紧扣大纲,将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转化为授课时的中心思想。同时还能根据不同的学时和授课对象,选择恰当的章节与合理的顺序进行安排。在教学中还通过总结,进行纵向联系与横向比较。帮助学生分清概念,记住要点,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内容具体化,易于理解记忆,如讲授完生物遗传中心法则的理论内容后,通过列表来比较复制、逆转录、转录和翻译的一些异同点,这样便于学生探寻规律并掌握重点。 2 开放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 除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也很重要。传统的医学实验课内容多以简单的重复性实验为主,在重视基本技能操作培养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对医学人才的要求,我们对医学专业的生物医学实验课教学进行一些探索。以病例分析为基础进行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是以一些疾病的病例为中心优化组合教学内容[4],将相关的几个生化内容有机整合成一个连续性的实验。以学生为中心,辅以课堂讨论,使学生有条理和系统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熟悉掌握一些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5]。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和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6-7],已在众多医学院校的医学专业教学中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医学专业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医学人员打下良好的基础[8-9]。 3 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传统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授过度地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容易导致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现行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10]。学习知识的意义是对于知识的运用,因此我们在基础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应适时、适度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医学知识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实现基础教学理论与临床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很多临床疾病与生化过程有关,如酶原在胰腺的异常激活可引起胰腺炎,这样学生就记住了酶原的激活以及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苯丙酮酸尿症以智力低下为主要表现,是由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引起的,这样学生就记住了苯丙氨酸羟化酶。用75%的乙醇或碘酒消毒,其目的和原理是什么?进而引入蛋白质变性内容的学习。将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临床的疾病进行联系,让学生们逐渐认识到生化的这些基础理论也可以在具体的临床疾病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无用”理论知识[11],通过这样的结合,既可以加深学生理论上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的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化学与医学论文: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病例引导型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实践与体会 摘要: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本教研室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进行分析,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病例引导型”教学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情况,优越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努力提高生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病例引导;生物化学;教学法 现阶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主要是采用基础教学、临床实践以及实习三个阶段的阶段教学方式[1]。这种教学方式固然存在其优点,例如:学生在临床实践之前就有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基础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然而,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本质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并且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对于临床医学这门专业的教学要以实践性,实用性为主。而生物化学的内容大多较为抽象,内容较为烦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理解,容易对所学知识和将来所从事职业之间的关系产生质疑,因此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很难就所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情绪,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新时代的临床医学教育对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在教授基础类课程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简单的临床病例柔化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本教研室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我们积极实践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提出的与临床知识相结合的内容,尤其能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进一步明确以病例引导型为主的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在此将该方法的具体实践情况和体会进行汇总,以期进一步与各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工作者们对“病例引导型”的生物化学教学进行探讨。 一、病例引导型教学的优点 病例引导型教学(Case Based Study,CBS)[2],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临床病例的一种新的、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其优势在于:①建立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②以临床生动的案例克服基础知识学习中的枯燥感,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临床案例中创造的虚拟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欲及解决问题的渴望,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定位。 1.明确学习的目标。由于目前我国大学的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学习内容由之前的十几门变成几十门,而且由于现在许多大学的授课方式多为使用投影仪、多媒体授课,授课手段多样化的同时,授课的内容也大大增加,有的时候甚至出现一节课讲两、三个章节的内容,此外还可能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学习方式也更多地以自习为主,而不像中学时期老师会手把手地教。对于这些学习上的变化,很多新生会由刚进校时的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充满新鲜感,转变为对所学课程实用性的质疑,最终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生物化学这门课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对于医学基础知识的架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概念抽象使它又有异于其他较为生动的临床其他课程。因此,在课堂上融入实际的临床案例,在学生心中建立起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坚定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上代谢之前,我们先让学生看几张血液化验单,问题围绕什么是三高,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脂开始,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血糖和血脂要稳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由此展开糖代谢是调节血糖平衡,脂代谢调节血脂平衡的概念,最后学习调节各物质平衡的来源及去路,具体到每步代谢反应,循序渐进地进行代谢各章节的学习。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础知识的学多是枯燥而乏味的,许多知识点和名词都需要死记硬背。但是如果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将这些知识点串起来,学习的效率将会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蛋白质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引入镰刀型贫血症这一遗传疾病,具体说明一个基因的突变导致一个氨基酸的突变,导致一个蛋白结构的变化,导致功能改变从而个体异常或死亡这样一个线索。建立学生对于从核酸到蛋白再到蛋白结构和功能,最后和疾病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方式,加深了这一系列过程涉及的概念。又例如,在生物氧化一章中,我们通过介绍新生儿硬肿症,说明婴儿和成人脂肪构成的差异,引入棕色脂肪线粒体的解偶联蛋白的作用机制(此处强调呼吸链的位置是在线粒体内膜上),强调了呼吸链的作用,从而对呼吸链相关知识进行串联和巩固。既克服了重复知识点的枯燥感,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明确自身职业定位临床案例的引入,无形中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面对问题。例如在介绍磷酸戊糖途径时,引入蚕豆病。由急性溶血的临床特征推测是红细胞膜被破坏,说明NADPH起重要的还原力的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推测病因。再根据病因制定相关的治疗策略。在这样一个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些病例的好奇感伴随着探究欲被调动起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强烈的成就感,继而升华为身为医生的自豪感,从而明确并更加坚定了自身的职业定位。 二、需要克服的问题 虽然“病例引导型”的生物化学教学存在着以上诸多优势,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很好地实施“病例引导型”的教学方式还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对教师能力的要求。由于“病例引导型”教学方式不仅涉及到生物化学的内容,还要求教师巧妙地融入临床案例,因此对教师的能力和专业背景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对生物化学的内容非常熟悉之外,还必须不断地学习临床案例,要求对案例中疾病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诊断及依据、治疗用药等细节都有所钻研。此外,还要求教师紧跟国内外行业动态,将最新的技术和论点带到课堂中去。 2.病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要求。对于病例的选择,首先,病例要与生物化学内容的关联性要强,要能影射出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的病例,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病例的选择不易过难也不易过于简单,太过于简单的常识性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太难的案例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应当循序渐进,由简单、单一的病例着手,个别难度较大的病例分析可以作为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 3.结合传统教育模式“病例引导型”教学方式固然存在其优越性,但并不是万灵药,重点的突出教学,知识点的重点记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这些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手段仍然要强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学到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因此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不要放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稳定、系统的优点。要将二者相互结合,将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呈现于课堂之上。 化学与医学论文: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出有较强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良好、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必须改进和加强生化实验教学,全面提高生化实验教学的质量。就生化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学科,是当代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也是医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其理论和技术渗透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是医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及进行临床实践的重要的理论基础。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生物化学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离不开生化实验的证明,对巩固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此,结合学院的实际条件,为培养出面向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开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尝试。 一、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项目 为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基本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本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实验教材编写,优化实验内容,与临床知识相结合。该教材内容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将现行研究热点结合知识点融入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合性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如,“兔肌酸激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的测定”,该内容包括酶的分离、纯化、酶活力的测定,本实验内容难度中等,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细化实验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实验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为开展设计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施设计性实验时,提前向学生布置方向,学生自拟题目,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独立完成,从溶液的配制到具体的各项操作,教师在旁指导协助。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对实验所涉及的理论、操作方法和学生在实验当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讨论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二、实验教学方法多样化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应用多媒体教学。在实验课里利用多媒体电子课件辅助教学,把生化实验过程自然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凝胶过滤分离高铁血红蛋白与高铁氰化钾的实验中,通过图片、动画或视频将微观抽象的层析原理和透析技术等操作过程形象直观地模拟出来,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开放实验室。随着实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将全天开放实验室,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作场外指导,鼓励他们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自己设计实验,自己作可行性分析,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现有条件,确定实验课题,独立完成实验。 三、改革实验考核 1.实验态度的考核 根据学生的考勤、值日(实验物品的领取、发放、收回和卫生情况)、课堂提问、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以及同学间的团结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 2.实验理论知识的考核 笔试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解释等,按照学生的实际得分评定。 3.实验操作的考核 考查学生独立进行综合性实验的能力,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老师根据实验情况、实验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等方面进行评定,给出成绩。督促学生平时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练习,学到更多的知识,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探索并建立适合医学院校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与方法。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改善实验条件,重视实验教学,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改变陈旧观念,更新实验内容,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综合运用,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与医学论文: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实施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索的答题思路,然后从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分析化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质量;公式 医学检验指的是利用现代手段并借助各种物理以及化学方法进行医学诊断,进而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建设、提升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对于确保临床治疗的准确性、提升医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医学检验的学生而言,分析化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中所涉及到的检测手段以及方法在医药卫生事业比如药品检验、病因调查、新药的研制、环境分析、临床检验以及三废处理中的应用都具有作用。此外,分析化学同时也是该专业的学生学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以及免疫检验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学习好分析化学不仅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对于医疗、医药以及疾病的检测与预防都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关于分析化学教学的思考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实验教学在其中占据着重要意义。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学到更多实践知识,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也会随之获得提升。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型仪器以及检验技术相继出现,医学检验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学生只有同时兼具高实验操作技能、较高的理论水平、独立设计医学实验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才能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医学检验人才。由此,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重视实验教学、利用实验教学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让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牢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同时获得实践机会,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纠正学生只重视医学部分内容而忽视化学部分内容的不正确思想,全面巩固基础知识,以免由于知识的漏洞而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强化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在教学内容方面,抓住重点,积极进行总结和归纳。医学检验的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之前就已经学习过相关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师只需要将教学内容梳理一次学生就会明确自己薄弱以及所需要掌握的地方。然后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节省教学时间。分析化学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数学统计以及化学等,都属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并且会出现比较多的公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善于归纳,将相似内容总结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更快记住重点内容。比如在计算弱酸性体系的分布系数时,涉及到的公式比较复杂,教师可以通过其中发掘规律的方式为学生找出便于记忆的方法:公式中的分母是按照氢离子浓度降幂的顺序排列的,分子则取决于型体中所含氢的个数。抓住这样的规律之后学生就可以更快并且更深刻地记住计算公式。 2.在教学模式方面,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丰富课堂。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可以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讲授为主,同时结合谈论、提问、小论文以及习题课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的思考成为教学中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渐取得进步。首先,教师可以从溶液的移取、天平称量的操作方法等入手进行讲授教学,在与实验课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检测结果精度的重视。其次,在一部分知识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教学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并让学生在抢答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出他们对分析化学的学习热情。再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确定一个课题,让学生围绕该课题展开谈论并相互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更可以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讨论教学的开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3.在教学手段方面,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非常强,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文字、动画、图表以及声音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帮助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快教学进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诸多优越性,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但有些知识如果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反而会因为速度太快而无法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比如重要的公式,由于公式无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来强化大脑对它的记忆,因此如果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过一遍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将很难领悟其中的思路。而板书教学手段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在推导公式时如果采用半数教学的形式,虽然速度会比较慢,但是在教师一步步板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跟随推倒过程进行思维活动,而这种板书过程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思维时间,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课堂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 4.在教学方法方面,改革考核方式。考试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经历的过程,其主要是为了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更应该表现出对学生能力进步情况的关注。但是很多学校对于考试结果侧重点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转移到了对考试成绩的在意,不仅让学生背负较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善教学情况,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改革考核形式非常关键。第一,教师可以利用平时的小测验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这种小测验趣味化。比如可以通过举办知识问答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下接受考核,教师也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学生也不用背负太大的压力。第二,引入案例教学。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而言,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直接关系到这门专业课学习的优劣。因此,教师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引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寻找解答,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发掘出学生更大的潜力。比如社会上引发大众关注的三聚氰胺事件等就可以作为教师的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出分析其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方案,学生也会真正理解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析化学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以及探索来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文章基于我国医学检验专业的分析化学教学现状,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强化分析化学教学效果的措施,为全面提升我国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了参考。 化学与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形成性评价改革的探索与讨论 摘 要: 考试改革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性评价是目前医学院校考试改革的主要方面。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价?本文以具体的实践为基础对此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 形成性评价 教学改革 考试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审视当今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方式,仍普遍保持应试教育的传统,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专家组在医学教育全球标准认定在中国的试点性评估中提出:“在考试方法上显著减少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增加形成性评价……”为更好地在临床医学开展形成性评价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修订和完善考试制度,推进考试制度改革,促进医学考试与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1.采取多元化考试形式 考核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考题的质量和难易度,保证试卷的主观题量,灵活运用闭卷、口试、随堂提问、课堂作业、小论文、小组讨论、实验技能操作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测评学生的知识运用、动手、语言交际能力等。 1.1在理论教学中,进行课堂测验,对之前教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考察。可以是在正式上课前抽5-10分钟,出题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再由教师课后评分;或者是在学期中段进行阶段性测验,自行组卷并组织考试,对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考察。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更加清楚,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能通过学生的表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1.2形成性评价的另一种方式是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与本次课内容有关的几个题目,也可以是之前所学的部分知识的总结性题目。此外,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给学生几周时间,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并写出综述或小论文。这种方式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自行查资料写论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3课堂提问是形成性评价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对上次课所学的内容进行适当提问,复习重要知识点。形式采取随机点名,学生回答;或是出题让部分学生到黑板上书写答案等。教师对学生在课后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并在下一次授课前在课堂上进行统一反馈。 1.4开展PBL、CBL或互动式教学。实施前,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一具体论题,通过课后自行查阅资料、组员交流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各组将讨论结果制作成PPT课件由该组主讲人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各组学生可就该组的结果提出问题,共同参与讨论。最后由教师就学生的讨论结果及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开展此类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查阅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及表达能力,使学生有效将生化知识与临床或科研进行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5生物化学实验课同样进行形成性评价。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课堂操作成绩及实验考试成绩组成。实验操作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听课情况、动手积极与否、操作有无错误和结果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可在课堂上抽查学生进行某一项实验操作,考查学生对实验技术的熟悉及掌握情况,并把考察结果进行计分。对学生在实验完成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对本次实验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并总结,教师再对其点评、计分。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及实验报告书写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记录,并在下一次实验课授课前进行统一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本期实验课程结束后,组织实验现场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6根据学科特点,《生物化学》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仍采用课程结束闭卷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直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能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反馈。 2.强化考核反馈制度 教学评价过程如果没有有效的考核反馈制度支撑,评价就将失去意义。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平时考试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形成考核反馈制度化。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和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认真分析向学生及时反馈平时考核的成绩,进行考核情况分析、点评。一方面,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便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向任课教师或教研室反馈前段时间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浅谈中医学理论计算机仿真:中医学理论计算机仿真初探 摘 要:虽然中医学所构建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难以在简单系统的实验室中得到验证,但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为中医学提供了复杂系统的实验室。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中医学相似的思维方式使之成为可能。运用这一技术可以作出诸如中医学意义上的生理、病证、实验模型,不仅可以对中医学概念、理论、方法的客观性、有效性、实用性进行证实,而且有前瞻性和预测性。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复杂系统;中医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1 计算机仿真技术提供了适合中医学理论的实验室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我们所设计的信息体系简直可以包括全部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而且还在不断创造的精神财富。而这全部精神财富可以由我们每个人随手调用和享受。这不但是从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是获得一个伟大的世界,从来未有的高度文化的世界。……人将变得更为聪明,人类的前进步伐更将加快。”这位大科学家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论述了由计算机引起的这场技术革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种崭新的学科——仿真学诞生了,从新药品的仿真测试到行星和星系的创生模型,以及计算机化培养皿中生长的数字生命形式,这是一种新的方法,不是基于直接的观察和实验,而是基于从真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映射。虽然这项工作仍处于起?i阶段,但已足以让每一颗好奇的心欣喜若狂。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古老的中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怎样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融入中医学领域,是一个值得深思和大胆尝试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计算机仿真是建立在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的,而中医学理论所描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复杂系统。 当伽俐略第一次拿起望远镜仰望太空时,他为人类创造了科学方法,即用实验来检验关于世界如何成其为世界的种种假说。于是有了拥有试管、曲颈瓶和本生灯的化学实验室,用来探测物质内核的价值连城的粒子加速器,以及在任何生物实验室都能看到的解剖青蛙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然而,这些都是仅适用于简单系统中物质结构研究的实验室。现论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写道:“只要我们涉及活物质的结构,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是以不能还原成通常的物理学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种‘新的力’或某种类似的东西支配着活的机体中的一个个原子,而是其结构不同于任何我们已从试验室研究中认识的东西。”[1]也正因如此,尤其是对于与西医学思维方式大相径庭的中医学理论,实验室研究一直是一筹莫展,经络实质的研究无功而返,各种“证”的实验模型设计令人啼笑皆非,中药的研究几乎与中医理论毫不相干……中医学所构建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难以在简单系统的实验室中得到验证,这是不难理解的。计算机仿真学的出现真值得每一位中医界的同仁为此干上一杯,因为这一方法的出现能使中医学多年的“科学梦”成为现实!虽然计算机仿真学正在起步,而这对中医学来说却是难得的机遇,不仅可以揭开其古老而神秘的面纱,而且有望为中医学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将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于中医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下面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一简要介绍。 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概述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简称oop,是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的缩写。面向对象是与面向过程相对而言的,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是面向过程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这种语言在20世纪80年代非常流行。随着软件业的发展,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导致软件的生产、调试、维护越来越困难,因而发生了软件危机。人们期待着一种效率更高,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符合人类思维习惯的程序设计语言,oop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在20世纪90年代,oop异军突起,成为最有希望,最有活力的程序设计方法。 ①面向对象与面向过程的区别 计算机没有思想,人必须明确地告诉它如何运算,每一步做什么。站在这种计算机的角度进行程序设计,就是面向过程的方法。如:用计算机模拟一只猫捉老鼠的过程,程序员必须告诉计算机每一步猫的具体的动作。如果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来做,就可以把猫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猫会奔跑,猫会捉老鼠,这些是它的固有属性,被封装在猫这个对象之中,所以,只需给出老鼠出现的信息,猫就会自动去捉。与面向过程相比,面向对象的方法更符合人的思维习惯。 ②对象与类的概念 对象与类是面向对象方法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客观世界中实体的抽象构成对象,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对象,如一个人、一辆汽车、一个窗口、一个按钮、一座建筑、一项贷款等等。对象的划分和定义是灵活的,视需要而定。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一个或多个对象的集合成为一类。类有层次之别,类下可以有子类,类上可以有父类。如:人可分为男人和女人,男人又可以分为儿童、青年、成年、老年等等。类是对象的抽象,对象是类的实例。类的划分 也是灵活的,依需要而定。子类可以作为父类的对象看待。 ③对象的特性 对象有以下基本特性: 封装性:对象是相对独立的单元,与之相关的数据和操作被封装在内部,对外是不可见的。对象和对象之间通过信息交换进行联系。如一只花猫,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它的机体内包含复杂的结构,而这些结构是不可见的。 继承性:每个对象都从它所属的类中继承共性。如一只花猫,它从猫这一类中继承了猫的共性。 多态性:每个对象都有其特有的属性,使之区别于其它对象。如一只具体的猫,它与其它猫是不同的,有不同色泽、脾气、体重等。 ④面向对象方法可以用下列方程式来概括: oo=objects+classes+inheritance+communication with messages 即:面向对象=对象+类+继承+信息交换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方程式也可以用作系统的描述,而且容易从中看出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的区别:简单系统通常是少量的个体对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故而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研究;而复杂系统中涉及中等数目的对象,不仅如此,对象通常具有智能性与自适应性,它们可以按照各种规则作出决策,随时准备根据接收到的新信息修改自身的行为规则,故而每一个对象不能独立的看待,这正符合了中医学的整体观。 3 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进行中医学的计算机仿真 ①面向对象方法与中医学具有相似的思维方式 假使我们想用传统的面向过程的方法来完成中医学理论的计算机仿真,不仅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而且是不可能的事,对计算机发出人体生理、病理等过程的每一步指令,既使是在分析还原思维方式指导下对人体结构分解得极细,对人体生化过程了解得极为透彻的西医学也无能为力,更何况中医学本身就只重整体,不重结构。而面向对象方法,因其与中医学在思维方式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使之运用于中医学成为可能,成为对中医学进行计算机仿真的基础。其相似性体现在中医学的整体观与黑箱方法和oop中的对象的特性及其信息交换上。可以将上文中面向对象方法学的方程式用下图表示: 而这正是黑箱方法的图形表达。黑箱方法典型地表现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腑功能的学说。古人虽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视之。”(《灵枢·胀论》)但又认为“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型库、方剂模型库、病因模型库、生理模型库、病证模型库,如下图所示,中药模型库和方剂模型库作用于病证模型库,就可以模拟出对于某种病证的最佳治疗方案,选择最佳药物及最佳方剂。病因模型库作用于生理模型库,生理就可以模拟出在某些致病因素下,人体生理的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这些都可以为中医学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 4 小结 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进行中医学的计算机仿真,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科研、临床的生产力,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可以屏弃简单系统实验室的不足,为中医学提供实验的空间。十六世纪,伽利略通过引入可重复的受控实验室的思想,开创了近代科学的实践,目前这一思想成为判定延续几千年的中医学是否科学的依据,而这一思想的中心在于能够实施一些实验,以检验关于待研究现象的假说。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进行中医学的计算机仿真不仅可以对中医学概念、理论、方法的客观性、有效性、实用性进行证实,而且有前瞻性和预测性。 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中医学科研的大势所趋,也是目前将当代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与最古老的中医学相结合的最佳契机,这里有大量的工作尚待有志者去完成。 浅谈中医学理论计算机仿真:中医学理论计算机仿真 1计算机仿真技术提供了适合中医学理论的实验室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我们所设计的信息体系简直可以包括全部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而且还在不断创造的精神财富。而这全部精神财富可以由我们每个人随手调用和享受。这不但是从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是获得一个伟大的世界,从来未有的高度文化的世界。……人将变得更为聪明,人类的前进步伐更将加快。”这位大科学家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论述了由计算机引起的这场技术革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种崭新的学科——仿真学诞生了,从新药品的仿真测试到行星和星系的创生模型,以及计算机化培养皿中生长的数字生命形式,这是一种新的方法,不是基于直接的观察和实验,而是基于从真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映射。虽然这项工作仍处于起歩阶段,但已足以让每一颗好奇的心欣喜若狂。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古老的中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怎样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融入中医学领域,是一个值得深思和大胆尝试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计算机仿真是建立在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的,而中医学理论所描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复杂系统。 当伽俐略第一次拿起望远镜仰望太空时,他为人类创造了科学方法,即用实验来检验关于世界如何成其为世界的种种假说。于是有了拥有试管、曲颈瓶和本生灯的化学实验室,用来探测物质内核的价值连城的粒子加速器,以及在任何生物实验室都能看到的解剖青蛙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然而,这些都是仅适用于简单系统中物质结构研究的实验室。现论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写道:“只要我们涉及活物质的结构,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是以不能还原成通常的物理学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种‘新的力’或某种类似的东西支配着活的机体中的一个个原子,而是其结构不同于任何我们已从试验室研究中认识的东西。”[1]也正因如此,尤其是对于与西医学思维方式大相径庭的中医学理论,实验室研究一直是一筹莫展,经络实质的研究无功而返,各种“证”的实验模型设计令人啼笑皆非,中药的研究几乎与中医理论毫不相干……中医学所构建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难以在简单系统的实验室中得到验证,这是不难理解的。计算机仿真学的出现真值得每一位中医界的同仁为此干上一杯,因为这一方法的出现能使中医学多年的“科学梦”成为现实!虽然计算机仿真学正在起步,而这对中医学来说却是难得的机遇,不仅可以揭开其古老而神秘的面纱,而且有望为中医学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将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于中医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下面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一简要介绍。 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概述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简称OOP,是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的缩写。面向对象是与面向过程相对而言的,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是面向过程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这种语言在20世纪80年代非常流行。随着软件业的发展,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导致软件的生产、调试、维护越来越困难,因而发生了软件危机。人们期待着一种效率更高,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符合人类思维习惯的程序设计语言,OOP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在20世纪90年代,OOP异军突起,成为最有希望,最有活力的程序设计方法。 ①面向对象与面向过程的区别 计算机没有思想,人必须明确地告诉它如何运算,每一步做什么。站在这种计算机的角度进行程序设计,就是面向过程的方法。如:用计算机模拟一只猫捉老鼠的过程,程序员必须告诉计算机每一步猫的具体的动作。如果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来做,就可以把猫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猫会奔跑,猫会捉老鼠,这些是它的固有属性,被封装在猫这个对象之中,所以,只需给出老鼠出现的信息,猫就会自动去捉。与面向过程相比,面向对象的方法更符合人的思维习惯。 ②对象与类的概念 对象与类是面向对象方法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客观世界中实体的抽象构成对象,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对象,如一个人、一辆汽车、一个窗口、一个按钮、一座建筑、一项贷款等等。对象的划分和定义是灵活的,视需要而定。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一个或多个对象的集合成为一类。类有层次之别,类下可以有子类,类上可以有父类。如:人可分为男人和女人,男人又可以分为儿童、青年、成年、老年等等。类是对象的抽象,对象是类的实例。类的划分也是灵活的,依需要而定。子类可以作为父类的对象看待。 浅谈中医学理论计算机仿真:中医学理论计算机 1计算机仿真技术提供了适合中医学理论的实验室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我们所设计的信息体系简直可以包括全部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而且还在不断创造的精神财富。而这全部精神财富可以由我们每个人随手调用和享受。这不但是从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是获得一个伟大的世界,从来未有的高度文化的世界。……人将变得更为聪明,人类的前进步伐更将加快。”这位大科学家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论述了由计算机引起的这场技术革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种崭新的学科——仿真学诞生了,从新药品的仿真测试到行星和星系的创生模型,以及计算机化培养皿中生长的数字生命形式,这是一种新的方法,不是基于直接的观察和实验,而是基于从真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映射。虽然这项工作仍处于起歩阶段,但已足以让每一颗好奇的心欣喜若狂。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古老的中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怎样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融入中医学领域,是一个值得深思和大胆尝试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计算机仿真是建立在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的,而中医学理论所描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复杂系统。 当伽俐略第一次拿起望远镜仰望太空时,他为人类创造了科学方法,即用实验来检验关于世界如何成其为世界的种种假说。于是有了拥有试管、曲颈瓶和本生灯的化学实验室,用来探测物质内核的价值连城的粒子加速器,以及在任何生物实验室都能看到的解剖青蛙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然而,这些都是仅适用于简单系统中物质结构研究的实验室。现论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写道:“只要我们涉及活物质的结构,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是以不能还原成通常的物理学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种‘新的力’或某种类似的东西支配着活的机体中的一个个原子,而是其结构不同于任何我们已从试验室研究中认识的东西。”[1]也正因如此,尤其是对于与西医学思维方式大相径庭的中医学理论,实验室研究一直是一筹莫展,经络实质的研究无功而返,各种“证”的实验模型设计令人啼笑皆非,中药的研究几乎与中医理论毫不相干……中医学所构建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难以在简单系统的实验室中得到验证,这是不难理解的。计算机仿真学的出现真值得每一位中医界的同仁为此干上一杯,因为这一方法的出现能使中医学多年的“科学梦”成为现实!虽然计算机仿真学正在起步,而这对中医学来说却是难得的机遇,不仅可以揭开其古老而神秘的面纱,而且有望为中医学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将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于中医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下面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一简要介绍。 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概述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简称OOP,是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的缩写。面向对象是与面向过程相对而言的,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是面向过程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这种语言在20世纪80年代非常流行。随着软件业的发展,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导致软件的生产、调试、维护越来越困难,因而发生了软件危机。人们期待着一种效率更高,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符合人类思维习惯的程序设计语言,OOP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在20世纪90年代,OOP异军突起,成为最有希望,最有活力的程序设计方法。 ①面向对象与面向过程的区别 计算机没有思想,人必须明确地告诉它如何运算,每一步做什么。站在这种计算机的角度进行程序设计,就是面向过程的方法。如:用计算机模拟一只猫捉老鼠的过程,程序员必须告诉计算机每一步猫的具体的动作。如果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来做,就可以把猫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猫会奔跑,猫会捉老鼠,这些是它的固有属性,被封装在猫这个对象之中,所以,只需给出老鼠出现的信息,猫就会自动去捉。与面向过程相比,面向对象的方法更符合人的思维习惯。 ②对象与类的概念 对象与类是面向对象方法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客观世界中实体的抽象构成对象,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对象,如一个人、一辆汽车、一个窗口、一个按钮、一座建筑、一项贷款等等。对象的划分和定义是灵活的,视需要而定。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一个或多个对象的集合成为一类。类有层次之别,类下可以有子类,类上可以有父类。如:人可分为男人和女人,男人又可以分为儿童、青年、成年、老年等等。类是对象的抽象,对象是类的实例。类的划分也是灵活的,依需要而定。子类可以作为父类的对象看待。 ③对象的特性 对象有以下基本特性: 封装性:对象是相对独立的单元,与之相关的数据和操作被封装在内部,对外是不可见的。对象和对象之间通过信息交换进行联系。如一只花猫,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它的机体内包含复杂的结构,而这些结构是不可见的。 继承性:每个对象都从它所属的类中继承共性。如一只花猫,它从猫这一类中继承了猫的共性。 多态性:每个对象都有其特有的属性,使之区别于其它对象。如一只具体的猫,它与其它猫是不同的,有不同色泽、脾气、体重等。 ④面向对象方法可以用下列方程式来概括: OO=Objects+Classes+Inheritance+CommunicationWithMessages 即:面向对象=对象+类+继承+信息交换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方程式也可以用作系统的描述,而且容易从中看出简单系统与复杂系统的区别:简单系统通常是少量的个体对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故而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研究;而复杂系统中涉及中等数目的对象,不仅如此,对象通常具有智能性与自适应性,它们可以按照各种规则作出决策,随时准备根据接收到的新信息修改自身的行为规则,故而每一个对象不能独立的看待,这正符合了中医学的整体观。 3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进行中医学的计算机仿真 ①面向对象方法与中医学具有相似的思维方式 假使我们想用传统的面向过程的方法来完成中医学理论的计算机仿真,不仅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而且是不可能的事,对计算机发出人体生理、病理等过程的每一步指令,既使是在分析还原思维方式指导下对人体结构分解得极细,对人体生化过程了解得极为透彻的西医学也无能为力,更何况中医学本身就只重整体,不重结构。而面向对象方法,因其与中医学在思维方式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使之运用于中医学成为可能,成为对中医学进行计算机仿真的基础。其相似性体现在中医学的整体观与黑箱方法和OOP中的对象的特性及其信息交换上。可以将上文中面向对象方法学的方程式用下图表示:而这正是黑箱方法的图形表达。黑箱方法典型地表现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腑功能的学说。古人虽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视之。”(《灵枢·胀论》)但又认为“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对于整体性和运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学未从解剖入手,分析人体的结构、成分,而是以极简单的解剖为基础,构造出了以象为内容的有机的学术体系。由“藏象”之名可知,中医是以现之于外的象来把握藏之于内的脏的,即“执其见功处见其形”,即黑箱方法。对此《灵枢·顺气一是分为四时》中论述道:“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例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对心的描述是这样的:“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其它四脏与此相仿。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学中的有一定形态结构之心,而是一系列相关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在人脑中形成的综合的象。它不具有实体性,却正好可以作为面向对象方法学中的一个对象来看待。推而广之,中医学中的其它概念,如气、血、津液、精、神、经络等,都可以作为一个个对象,对象之间通过信息的交换,相互密切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系统,中医学的计算机仿真便可由此开始。 ②中医学的计算机仿真应用前景 用计算机仿真学对中医学中的概念、现象、原理、机制等进行模拟,可以建立各种模型,服务于教学、科研、临床。主要可以用于建设生理模型、病证模型、实验模型。 生理模型:在中医学中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经络、筋、脉、骨、髓等,都可以构成相对独立的对象,赋予每个对象适当的属性,对象具有智能性与自适应性,它们可以按照各自的属性作出决策,并随时准备根据接收到的新信息修改自身的行为规则,它们之间通过信息交换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系统,这一复杂系统即人体。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就可以建立人体的病理模型。下图是生理模型的简单图示,实际中的生理模型还要复杂的多。 病证模型:中医学中的证是非常复杂的,也是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非常灵活,以哮喘为例,说明中医病证模型的组建。哮喘发病,总因本虚标实,其病位虽在肺,但与脾、肾密切相关,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造成肺、脾、肾不足是哮喘发病的内在原因。正气不足就易感外邪,感邪而产生风、寒、热、痰、湿、瘀、气等诸多病理因素,一些病理因素作用于肺,是发生哮喘的外在原因。如下图所示,运用OOP将各种因素的特性封装起来,作为对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就可以建造哮喘的病证模型,输入相应的信息,就可以得出诸如肺脾两虚,寒痰蕴肺;肺肾不足,肾不纳气;风寒外束,痰热内阻等证型,有力地指导临床实践。 实验模型:正如在汽车研制中需要的碰撞实验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代替,中医学中的实验也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这样就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消耗。比如可以建立中药模型库、方剂模型库、病因模型库、生理模型库、病证模型库,如下图所示,中药模型库和方剂模型库作用于病证模型库,就可以模拟出对于某种病证的最佳治疗方案,选择最佳药物及最佳方剂。病因模型库作用于生理模型库,生理就可以模拟出在某些致病因素下,人体生理的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这些都可以为中医学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 4小结 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进行中医学的计算机仿真,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科研、临床的生产力,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可以屏弃简单系统实验室的不足,为中医学提供实验的空间。十六世纪,伽利略通过引入可重复的受控实验室的思想,开创了近代科学的实践,目前这一思想成为判定延续几千年的中医学是否科学的依据,而这一思想的中心在于能够实施一些实验,以检验关于待研究现象的假说。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进行中医学的计算机仿真不仅可以对中医学概念、理论、方法的客观性、有效性、实用性进行证实,而且有前瞻性和预测性。 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中医学科研的大势所趋,也是目前将当代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与最古老的中医学相结合的最佳契机,这里有大量的工作尚待有志者去完成。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创建及人才培养 1明确专业方向和目标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新兴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大众缺乏对其的了解,因此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考生报考专业时带有盲目性,往往对专业的名称产生误解,致使入学后发现专业与自己所期望的不符而产生迷茫和厌学的状况;另外,由于全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比例较小,社会知名度不够高,学生入校后也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将来到哪里就业等等疑问,因此我们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在招生时将学科的发展规划、课程设置、社会需求等作大力宣传,使学生真正了解专业的定位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报考外,更注重对入校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如定期开展一些交流活动,请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邀请已经毕业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等与同学们座谈,了解他们现在从事的职业、研究的内容等,提供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带领学生到一些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紧密相关的公司、企业、医院等参观,组织学生参加深圳每年一届的医疗器械博览会,让他们通过实地感受和了解,从而热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增强信心,也极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更有了动力和目标。 2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我们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1],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接受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培养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课程设置除学校规定的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专业课程分为四条主线:1)医学仪器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还包括: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等;2)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还包括:单片机(ARM、MCU、DSP)技术、算法语言、网络技术、计算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3)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与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包括:生物医学测量、医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生理系统建模与仿真、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力学、生物材料等,以医学仪器与信息为主轴,兼顾力学、材料等其他主干领域,满足涉及面广的生物医学工程综合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在接受多方面全方位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在感兴趣的领域继续深造。 3开展教学改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复合通用型的应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方式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法,课堂多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2]。这样可以活跃气氛,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的能力。 3.2采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结合使用 多媒体的使用可使过去枯燥的纯粹手写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但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结合黑板书写,加深记忆并鼓励学生适当笔记。 3.3加强教材建设,整合课程及网络资源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以书本基础理论为主线,辅以参考资料和自编讲义,并开发了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目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了生物医学测量、医学成像技术等部分专业课程的辅助教学。我们充分利用和整合网络资源,在教学平台上开设了包括课程讲义、答疑讨论、在线测试、试题试卷库、参考资料下载等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通过此平台开展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学习、学会质疑、学会探讨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大大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4重点突出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实践环节 我们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如工程生理学实验)、综合性实验(如医学测量与传感器实验、医学仪器与信息处理实验等)和创新性开放实验,分阶段、分层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综合性实验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实验由教师拟定实验目标,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动手创造,改变过去学生盲目被动的按照规定步骤进行实验,缺乏思考,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情况,真正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实践能力,并安排时间让学生分组讲述本组实验或设计的思路和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等,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而且学会总结经验,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真正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5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我们秉承“科研带动教学,研究带动教育”的理念,积极与省内有关医疗器械公司、医院、生产厂等密切联系,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与美国NationalInstrument公司合作建立“华工-NI虚拟仪器联合教学实验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可以进实验室参与项目,同时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使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得到极大锻炼。 4改进考核方法,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成绩 在考核方式上改变过去传统的“一纸定乾坤”的考试模式,在总评成绩中加重平时实践环节的比重。例如,关于生物医学工程各领域发展的综述报告、各种观摩、实验、设计、实习等都体现在期末的各科考试总评成绩中,并加大其比重。考试的形式也多样化,我们在部分专业课程的考试方式上还采取了一种半开卷的形式[3],所谓半开卷考试就是在考前准备一张与试卷等大的16K纸,学生可以事先在这张纸上摘抄(必须手写)书上的概念性理论和重点难点,并且准许学生将其带进考场,考完后将这张纸同试卷一并交上,作为考评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在考前亲自抄写一遍这些内容是对这些知识的一种复习和回顾,同时要自己整理这些重点难点就必须平时注意学习和听讲,因此这种方式不仅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学生真正通过考试来及时发现和补救学习上的漏缺,同时也使考核方式更灵活,结果更客观。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令人满意,03、04级同学在校期间已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3篇,学生就业情况良好,用人单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高涨,社会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不足之处在于,学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适合的专业教材,如何在工科院校有效开展医学课程教学等,我们将继续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疾病的诊治中,现代医学的发展正经历着颠覆性的变革,人们对疾病的诊治技术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愈发的苛求完美的治疗效果,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生物医学工程被更多的临床医师和研究者们所重视,而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的完美结合下诞生的介入超声学技术则近乎完美的实现了人们对微创的追求,这些高端的微创诊疗设备是结合物理、工程、技术的综合发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运用情况,然后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回顾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及介入超声医学中的研究进展和医学生物工程在临床工作中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介入超声学;微创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生物学、自然科学与工程学、医学等多专业结合的典型的交叉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研究组织器官病变机理,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疾病提供诊断、治疗、预防的有效方法。不久的将来,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现有技术的不断演变、改进,新技术的发明、医疗整合及精准医疗的出现会更好的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未来医学对于操作的微创性、精准性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越来越精,生物医学的发展无疑会对医学的发展展现其巨大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1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 1.1微创技术 “微创技术”始终贯穿于整个医学发展,是医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1985年由英国Payne和Wickham等最早提出了“微创操作”的概念[1]。而“微创外科”的概念是在微创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其本质是腔镜技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实则就是对患者采用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方法都归“微创技术”,如介入超声、介入放射、内镜、腔镜及微创化手术等。而这些微创技术创造、发明,都是在生物学、工程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下完成的。 1.2内镜技术 我国内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国内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是纤维内镜。伴随科学技术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和腔镜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得到进一步发展及完善,诊疗过程也越来简便、微创化,是微创技术发展中最为全面和成熟的,如目前有更轻便的胶囊内镜等,无处不体现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 1.3腔镜技术 腔镜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自1992年我国荀祖武首次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之后,腔镜技术在国内发展迅猛,直到今天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外科领域[2],目前国际及国内更流行的有3D腹腔镜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2生物医学工程在影像及介入医学的应用 2.1影像介入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影像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透视引导下的微创技术更是发展迅猛。根据透视设备的不同,透视微创技术主要包括在X光/CT引导、超声引导和MRI引导下开展的透视微创治疗技术。而介入超声因其设备轻便、操作简便、无辐射等优点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青睐。 2.2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技术是在1895年由Haschek和Lindenthal两位教授在行血管造影后首次提出并应用的,此技术出现后就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此,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和应用的热潮。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介入放射学因其创伤小、效果好等特点,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医疗机构都成立有不同规模的、单独的介入科,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已成为部分疾病的常规诊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术。 2.3CT引导下的微创-数字技术与医学的融合 生物医学不仅在诊疗设备、三围图像重建及数字医学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而且在诊疗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是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3]。主要体现为CT辅助的立体定位技术,例如CT定位引导下组织穿刺活检、脑血肿清除及腰间盘突出的定位。 2.4超声引导微创技术 我国在半个多世纪前超声学已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相对于其他医学影像学,超声有其诸多优势(如无放射性、无创伤、费用低廉、设备简单、报告迅速、便于多次随访等),而且还可以动态观察机体或脏器情况,对体内病理改变比较直观,故在超声引导下对甲状腺、乳腺、肝脏及肾脏等疾病进行微创治疗也得到良好效果。目前介入超声治疗在临床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尤其在小肿瘤的治疗优势更明显,其不仅代表了2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而且还展现了其定位精准、疗效显著、微创安全的医学发展模式。介入超声学在临床的应用使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学术活力的医学科学体系。近10余年,由超声科、医学工程学科专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门新型学科技术,正在被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及骨科等更多的临床医师所应用,这不仅使得介入超声学得到更迅速的传播和承认、在肿瘤及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在临床中的重要地位。超声引导下肿瘤的射频消融术对探针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对金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了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金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光学、电学、热学、化学等性质,在疾病的诊断、食品检测、肿瘤的显像与放射治疗、靶向载药、药物控释、以及对有机物的选择性催化反应等领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4~7]。面对学科发展之迅速。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同时也要求我们技术操作更科学、合理、规范、个体化[8],而这些恰恰需要有生物医学工程的参与,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精、更无创的医疗设备。 3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3.1生物医学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合作 微创技术需要永无止境的追求。个人觉得相比于“能治病”,“会治病”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要要培养一种临床思维模式,这正如我们需要通过“微创”在客观上建立另一种临床思维模式,即微创技术的创新-微创医学的长远发展[9];在微观上,借国家医改大好政策,展望未来5~10年微创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及普及,如现有各种微创技术的全面、系统提升,以及不同技术间的融合及新技术的创新发展。但是,微创医学发展到今天仍挑战巨大,特别是学科之间竞争激烈,这些可以在医疗资源及专业主导地位的分配反映出来,故使我们不仅要更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而且要促使基础、临床及预防医学和其他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更进一步加快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中创造新方法、制造新设备的步伐,最终使各个学科受益,各个患者、医生受益。 3.2医疗整合 近些年临床各亚专科、亚专业的进一步细化,国内医学的发展模式也是以“能分则分、能细则细”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疗水平,同时伴随的是医学知识及诊疗实践出现碎片化、机械化的问题。那么如何可以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以及未来医学到底该如何发展?樊代明、郎景和等多名院士及著名医学专家在2016年中国整合医学大会的发言称: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不仅要进行医学整合,而且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更需要我们为保障人类健康而具备新的临床思维模式和新的医学观念,而不是像目前仅具备的单纯“能看病”。所谓整合医学,前提必须是以人的整体为基础,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现实将各医学专业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知识和各专科最有效的治疗加以有机整合,使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更符合、更适合的新的医学体系,医疗服务不仅使得心身并举、防治结合,而且要达到医养共进、人病同治的目的。国民全面健康,医学发展必须要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及预防医学等多学科整合,医学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所以凡是涉及和人或人类健康有关的学科或科学都应该用来更好的为医学服务,为人类健康服务。而生物医学工程正是这样一门学科。同时把各种先进知识、有效实践经验进行合理、不同程度的整合,使其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形成生命医学高度融合的乘法效应。 3.3精准医疗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5年1月30日在国情咨文演讲,宣布美国正式启动“精准医学”研究计划[10]。早在2011年,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及美国科学委员会就共同发出了“精准医学”的倡议[11~13]。其最高规模4大研究机构的联手倡议,为未来的医学指明方向,代表精准医学就是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医学发展史上发展的3个里程碑分别是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循证医学。而过去的研究模式以试验为主导的[14,15],这不仅和临床距离大,而且根本无法达到临床需求。而以临床为主导的新研究模式恰恰是目前所提出的精准医学,精准医疗的发展必然要应用更精准的医疗仪器及设备,而精准设备及仪器的研发恰恰需要生物医学工程与其他学科的融合[16]。展望未来,所有疾病的治疗最终都将走向精准医学,医学的发展一定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同呼吸、共命运”。 作者:张瑞敏 单位:包头市第四医院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是高校的重要特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高校科教融合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背景与特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依托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优势科研资源,凝聚老师与学生的科教相融的共识,将老师的科学研究与本科教学过程、学生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探索并实施科教融合的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不断拓展人才培养资源与渠道,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2]。科教融合是指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学研究的优势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高度融合与交叉的学科,应用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生物医学、电子技术理论基础以及医学与电子信息相结合的工程技术能力,能在医疗器械、医疗卫生等相关行业从事工程技术开发、服务、管理和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3]。全面推进科教融合,可以有效地培养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其专业基本能力与素质。但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往往没有得到很好地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提升高校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学校可以获得更多地经费、吸引大量地生源、获得更高的声誉。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年终考核,甚至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以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的情况等作为考察重点,而授课内容、课时量甚至教学方式和效果仅仅作为参考方面不起决定性作用。二是老师往往重视科研、忽视教学工作。部分老师教学热情不够,为教学而教学,没有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去教学,由于科研任务繁重,占据了大师的工作时间,在教学上面所花的时间与精力相对较少。三是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相对较少[4]。一方面大学期间学生的课程学习压力比较大,很难有地时间参与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本科期间在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高,基础还不扎实,在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甚少,老师更希望研究生来参与科研项目。针对当前高校科教融合所存在的普遍的问题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背景与特色,我校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利用广西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学科、八桂学者岗位、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相关的优势学科研究平台,以及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主要的重大科研项目和以广西八桂学者为带头人的高端师资队伍为主的科学研究资源,积极制订相关措施与政策,将学科平台和科研资源带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定期举办以科教融合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凝聚专业老师与学生的共识 科教融合,思想先行。不仅要让专业老师认识到科教融合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科教融合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为学生是科教融合的主体,只有学生愿意参与,老师愿意参与指导,才可能实质性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定期举办学院层面的专题讨论,围绕科研服务本科教学的模式与途径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甚至将一些典型案例在会上进行分享。在讨论会上,除了专业老师参与外,学生代表也应出席,通过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逐步凝聚大家对科教融合模式的共识,还可以让老师与学生进行相互地了解,为更好地贯彻科教融合专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科教融合对于老师与学生双方面都是受益的。一方面,科教融合可以让学生接受到最新的前沿专业知识,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或者不可或缺的补充。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活跃,跳跃性较强,老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获得新的科研思路。科教融合的实施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和动力源泉。 二、将老师科研成果引入理论与实践教学,实现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 课堂教学是实施专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要求任课老师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实施课堂教学和专业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的课堂教学效果[5]。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定位于培养生物医学电子仪器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求老师围绕这一核心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结合老师的科学研究,充分体现解决医疗器械产业关键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式的探索、学生成绩的考核等方面,增加科教融合方面的内容。比如在有限的课时内,改革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算法与数据结构》的授课内容,增加与生物医学仪器研制直接相关的算法方面的知识点,如插值、拟合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老师在生物医学信息检测方面的科学研究组织教学内容。又比如在《传感器原理》、《医学仪器原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经历,并在医学仪器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成果。改革实验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要求教师在教材的编写与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作业布置与评改等环节与领域贯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特别鼓励专业老师结合科学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设计实验项目,在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实现科学研究与学生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 第二课堂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课堂的开展必须遵循适应性、创新性和主体性原则,即第二课堂应当与大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过程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老师的科学研究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融合,对于提升学生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6]。它既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由于科研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实质性地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具有重大地促进作用。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围绕学生参与生物医学传感与仪器、生物医学信息处理等方面科研项目的研究。第一,定期向学生公开教师科研课题,让学生选择参加老师科研项目。要求老师认真指导学生专业科技活动,让学生实质参与。要求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以阅读文献、参与学术讨论等方式参与课题,大三和大四学生可以参与科学实验、数据分析等项目研究过程。第二,鼓励老师从科研项目中凝练大学生创新项目由学生承担,除了承担国家级和广西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外,学院还设立专项经费,定期支持一批院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并明确鼓励学生结合指导老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组织申报。第三,鼓励老师从科研项目中根据毕业设计的要求,拟定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承担。在2015届本科毕业设计题目中,有超过50%的题目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有关,还有20%左右的题目与学生承担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关。第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协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依据我校《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学生参与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通过学校的考核后可以替代部分课程设计、实习甚至毕业设计的学分。一方面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给了学生一定的责任与任务,同时也可以协助老师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第五,依托生物医学电子领域的企业和大型医院建立完善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地来自于生产实际的科研资源,依托合作企业或医院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专业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医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医院的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派出学生到企业或者医院通过实习、做毕业设计等方式实质性参与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 四、扩大学科科研平台的开放,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无缝对接 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一工科专业来说,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工程实践创新人才的基础平台。学科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机制,切实增加学生专业工程实践的机会,是实施科教融合过程,保障科教融合效果的重要手段[7]。学院立足专业办学实际情况,加强实验平台硬件保障,构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出台了《实验室开放的管理办法》,完善了学院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规范了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的管理,既为学生进入实验室从事专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方便,也加强了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以及实验室的有序管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已经构建并形成了符合学院学科专业特点的学生进实验室模式与制度。在周末、在晚上都会有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专业老师经常在实验里直接指导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活动。总之,通过近几年鼓励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融入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活动中,取得得了良好的成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地提高,直接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还有大约40%的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毕业设计的形式参与了科学研究。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近3年,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申请各类专利15件,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20余人次,而且这些本科生研究成果在逐年提高。 作者:陈洪波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 摘 要:简要分析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现状及问题,并针对医学院校的特点,探索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问题;对策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相当迅猛,其学科定位、产业效益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和重视。截止目前,全国约90余所高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医学院校约13所。如何充分发挥医学教学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鲜明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医学院校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 2 当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情况 1)招生情况 我校2010年4月申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1年正式招生。2014年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顺利毕业,到2015年本专业在校生共169人。 2)主要专业课程 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导论、C语言、电工学、信息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和AutoCAD、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临床医学概论、信号与系统、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检验仪器、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学、医学传感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用激光仪器、放射物理原理与肿瘤治疗技术等。 3)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医院设备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在医学设备经营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以及在相关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的辅助开发、制造和技术管理等等工作。 3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医学院校具有很深厚的医学大背景,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能紧密结合,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我校是地方性医学院校,王牌专业当然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而工科专业都相当“年轻”。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几乎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我们学校尽管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一直有开设了医用物理、医用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但相比理工科院校要薄弱很多,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电子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严重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要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在我校,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资源比较多,而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老师却不多,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就更加少之又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知名度不高,社会、家长、学生都不是很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是个怎样的行业,甚至容易和其它名字相近的专业如:生物工程、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名称混淆,导致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一志愿填报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更是几乎为零。统计我校几年来招生情况可见,几乎所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调剂生,也就是入学时专业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其专业知识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瓜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相比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就业时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4 对策初探 医学院校要紧扣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有科学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优势互补、劣势互存。综合性大学具有完善的理工类学科体系,工科师资队伍力量比较强,基础课程比较成熟,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比较完善,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成熟的培养经验,但缺乏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临床实践条件,缺乏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先决条件。因此,医学院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校校联合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育人质量。 2)积极探索与知名医疗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与医疗企业联合培养本身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优化教学体系,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学校有诸多附属医院,为医疗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使用方,同时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培养模式。另外,通过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医学院校可强化与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主体优势,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强、支撑学科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等瓶颈问题。实践证明,实施产学研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研究与产业化并举的教育培养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佳运行机制。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师资力量缺乏、实验平台和资源薄弱、课时有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入手,对生物学实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在实践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生物医学工程(Biology Medical Engineering,BMI)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多学科的高度综合交叉是生物医学工程的特点[1]。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及相关科研机构都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涵盖了生物信息、医疗仪器、生物材料、生物工程等多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工程类课程和医学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和有效途径[3]。南京邮电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在学校原来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优势学科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医学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传感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积累了雄厚的师资和科研力量,上述领域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平台完备。比较而言,学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上相对薄弱,特别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实践教学有明显的不足,存在着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平台薄弱、课时有限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优化配置、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更新等方面入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学实践教学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生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南京邮电大学是传统的工科院校,信息学科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工学为主体,以及“大信息”的背景下,学校的通信、电子、图像和计算机等学科的科研氛围浓厚、师资力量较强,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成熟、教学特点鲜明。上述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已经构建了包括课内实验、专题实验、综合训练和生产实习一系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但随着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生物医学领域研究和应用的快速发展,迫切的需要将更多的生物医学知识融入到工程学知识中。为了扩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学教学方面,我校目前开设了几门生物学领域的课程,包括现代生物学、定量生理学和解剖生理学等。 由于学校在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缺乏基础,因此这些课程的师资力量较为缺乏,实验教学平台也比较薄弱。此外,生物医学课程多属于理论加上实验的课程,要求课时较多。以解剖与生理为例,理论课要讲51个学时,实验课也需要51个学时[4,5]。但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纲,对解剖与生理课程只设置了36个学时的理论课以及4个学时的实验课。因此,在这些课程的理论课教学上,需要大幅的调整以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4,5]。在实验教学上,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为演示实验或参观,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机会[6]。 笔者在调研学生对解剖与生理课程兴趣、期望和要求时,有68.1%的同学表示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表1),并且有30%的同学希望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表2)。但我校目前现有的师资力量、实验教学平台和课时设置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平水,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生物医学实验教学改进办法 1.培养专任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我校生物医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近几年来,已引进多个生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和高级人才,构建了一个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包括了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工程以及纳米材料毒理等,这些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体系完全满足了现有的生物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需要。 2.完善实验教学条件。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同时为了满足学校科研项目发展的需要,我校已于近几年建设完成了生物医学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结合医学诊断以及生物信息处理的多层次性和综合性实验基地,使学生系统化地学习和掌握全面的生命科学综合实验技能,以培养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性人才,同时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师生提供一个高水平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平台,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交流,做出一流的科研工作。目前已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操作平台和蛋白结构测试和信息处理的表征平台。在此平台上,我们为学生设立了核酸分离和检测,核黄素、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化指标测定等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观看并亲自动手操作,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对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除了加强教师队伍和实验平台的建设,我们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针对生物类课程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许多教师针对生物领域的热点方向开设了一系列的开放实验项目,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动物房,让学生跟着老师学习一些基本的生物学实验以及动物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方法[7-9]。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鼓励对生物医学相关实验有兴趣并且有能力的本科生申报创新项目,鼓励教师和学生并将毕业设计与创新项目相结合,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10]。实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查阅中外文献,了解项目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设计实验方案,学习各种新的实验技术,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同时还加深例如学生对各种专业课程的理解以及对生物工程专业的认识。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让学生对生物医学各领域的实验室构成、具体运作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在大学和医院等实习基地的参观和关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习目的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门为生物学和医学服务的交叉学科,生物学实验课对生物医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掌握领域非常重要。针对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现有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和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电子类基础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电子类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电子技术知识始终贯穿专业课程学习始终。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电子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今后教学工作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电子类课程 教材选择 项目教学法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出现的集多个学科领域于一身的交叉型新兴学科。该专业涉及生物学、医学、电子学、材料学、工程学、物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应用实践性强和就业口径宽等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设定在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仪器设备的研发和维护人员,但经过近50年的发展,四年制本科教育只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该专业的入门引领,或是提供了理工科和医学学习经历,将各学科知识叠加,学生很难将各学科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此,如何让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在面临就业时突出专业特色,脱颖而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的基础,在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上显得尤为重要。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众多门专业基础课中,电子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自动控制技术、医疗仪器原理类课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科生只有掌握电子技术才可以为日后从事生物工程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因此,电子类课程在众多基础课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现根据我校电子类课程教学情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电子类基础课程特点 电子类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电工学等。这些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多门专业课程的先行课,为生物医学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医用仪器原理、检验分析仪器和医用影像设备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该类课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理论支撑才能学好电子技术课程,并为后续医学仪器的原理分析和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第二,课程内容抽象,理论知识复杂,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理论扎实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而理论知识学的不好的则厌倦电子类课程学习,实践动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更缺乏对课程中各种电路的理解和设计制作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报考时对所报专业不了解,盲目选择,使得原本爱好医学的学生选择了该专业,入学后开始抱怨选错了专业,继而也把这种情绪带到了学习中;另外,电子类知识都是各种复杂难懂的、功能各异的典型电路,以及对各种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电子类课程各学科之间以及每门课程的各章节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学生电子类某一科学习不好,会影响到后面其他电子类课程乃至专业课的学习。 总之,一些学生对错选专业的负面情绪和电子类课程知识复杂难懂的特点,使得他们对电子技术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在学习中出现倦怠情绪,要想改变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于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已经明确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就是如何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这个专业充满希望,对电子技术类课程提高重视程度。 2.教材选择对电子类课程的影响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知识覆盖面广,但每科研究深度浅等特点,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配合专业特点,选择难易程度适度,能为专业课服务的合适教材。 我校电子类课程的教材选择普遍偏难。虽然教材知识覆盖面够用,但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偏大,学生在计划学时内很难消化理解。课时少,授课内容多,难度又大,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可见,教材的选择对于适应教学需求,学科体系的建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很重要。 3.医学院校理工科教师医学知识薄弱 医学院校的工科专任教师多数没有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背景,而且我校电子类专业基础课所选教材几乎与医学无关,导致电子类课程授课内容与医学联系不紧密。因此,医学院校理工科教师应该普及医学知识,这样理工科教师授课时才能更恰当的引入典型医学实例,为医学仪器课程的开展做好准备,为专业课奠定基础。 三、结合课程特点与专业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对于电子类课程,由于具有课程内容抽象,理论知识复杂,实践性强等特点,采用传统启发式教学会使得理论知识的传授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和答辩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把课堂翻转起来,尽量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资料查阅和教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只解决学生自学后提出的或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根据老师每次有针对性的任务去自行学习,既完成了任务,达到教学要求,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思维能力。 2.实验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其他学科不同,每一门电子类课程都有相关的实验课程,学生在完成与理论知识相对应的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外,还需要开展一些综合性实验环节,以提高学生对于小型医疗仪器的理解和研发能力。我们可以针对生工学生设计小型的综合实验项目,如把电子血压仪等小型医学设备拆分成若干部分,各部分再组成一个设计项目,有能力的学生任项目组长,其他学生根据掌握知识的情况和个人喜好选择完成某一部分的电路,由任课教师统一指导。这样在有任务驱动、有完成目标、有时间限制、有指导教师和有合作伙伴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充分调动,实践动手能力也会在项目的驱使下逐步提高,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四、结论 本文针对电子类课程阐述了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实际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缺少和其他工程专业毕业生竞争的优势。因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专业方向设定上应向着多元化发展,借鉴国外对生物医学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方向上理工科和文科并行发展,为生物医学工程毕业生就业打开更广阔的突破口。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认识之探讨 摘要:以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特点为基础,以岗位职能为目标,以教师能力为依托,以学生能力为根本,从五个方面就如何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职业认识作了探讨,使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完美择业。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职业认识;医学影像技术 作为一个理工医相结合的高度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并从80年代开始,全球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类产品销售额每年保持6-10%的增长率,因而被誉为产业界的“常青树”,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如此大的规模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大多医科类院校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是新开设的专业,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经济社会的求贤若渴、高校教育的捉襟见肘、专业人才的凤毛麟角互相矛盾的局面。所以,有针对性地作好思想教育疏导工作,并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圆其成才梦,是新设专业的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各有关部门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过调查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状态的突出表现为:初期缺乏对专业的认知,导致思想困惑迷茫;中期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导致心理压力加大;后期就业前景不明朗,导致缺乏学习动力[1]。为了帮助学生消除以上的顾虑,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对如何使学生对于未来求业择业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认识作了探讨。 1 以专业特点为基础,培养什么人才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器械方向)是一个集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医学科学于一体的新兴专业。所学跨学科的课程,既有医学成像原理和电离辐射防护的知识,又有图像重建算法和图像后处理内容;既有理科工科知识,又有医科内容。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培养方式以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从事各类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开发、技术支持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使毕业生具备在医学影像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管理、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工作的能力。 此外,当今的医学影像学科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高级人才也要与时俱进,掌握专业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富有科学思维能力,勇于在专业前沿领域探索与创新,应具有使用新型功能设备和应用新颖科学技术的能力。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什么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指为开展医疗或医学研究,以非侵入方式获得人体某部分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其中出现最早的装置是X线机,随着影像技术在不断地探索中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为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涵盖了解剖、病理、功能、代谢等多个领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病变,也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帮助。具体体现在:现代医学影像率先建设并实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体系,成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数字成像技术将数据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从传统的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映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为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从单一的诊断学过渡到了诊断与治疗并举的临床学科[3];从简单的信号传导跟踪到实现定量成像;电阻抗成像作为无创无放射损伤的成像技术,既能显示形态改变又能反映功能变化;利用多模成像技术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活体病理成像;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根据医学的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实现影像;无创、无害性的检查技术不断发展,辐射剂量的控制逐步得到强化等等[4]。时至今日,医学影像的应用领域已经遍布人体主要的器官和疾病类型,从神经疾病、代谢紊乱到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疾病,肿瘤诊治方面的应用也有相当进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可靠工具和活力平台。 3 以岗位职能为目标,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近些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分析可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企业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3.1 综合性医院的放射科、放疗科、设备科、核医学科 从事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内容:①具有常规放射学、超声医学、核磁共振及CT等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②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电子学等有关理论知识;③在疾病诊断中比较熟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④比较熟悉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2]。其中,理论知识内容在本科教学过程能够充分体现,而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则必须在各功能科室第一线长期工作并积累经验才能够获得,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前沿技术的关注是医学影像技术工作者对自我提升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为良好开展工作必须做到的知识储备。 3.2 中外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教育培训机构 相关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市场和销售、研发和技术支持,产品注册和产品质量检测。前两者对从业者个人能力的整体水平要求较高,如沟通交际和处事应变能力,从事产品营销和市场推广等工作;中间两者看重专业素质,从事产品研制、开发设计、维修保养等工作;后两者主要是在品管部门,需要熟悉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质量检测、控制和监督工作,了解产品注册要求和撰写标准并能独立完成产品注册、申报、体系认证等工作。 3.3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主要工作职责包括: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标准、分类规则、命名规则和编码规则;拟订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工作规范及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要求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拟订医疗器械互联网销售监督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监督抽验及安全风险评估;拟订问题医疗器械召回和处置制度等[5]。 4 以教师能力为依托,具备什么知识 生物医学工程本身是一门多交叉学科,教师具有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对于研究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注重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的同时,将生物医学与药学、化学、统计学、材料学、电子信息学等相关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将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入到生物医学领域中来,并将这种优势带到学生的学科设置以及综合实验当中,去启发学生的思维。理工科背景的教师深入临床接触病例,医科背景的教师参加理工科理论培训,任课教师深入行业调研,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充分利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优势进行教学和科研,为共同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5 以学生能力为根本,锻炼什么技能 理工医相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色,在知识结构上培养既懂医学又掌握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主要学习电子学、机械学、光学、计算机,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医学电子仪器的系统设计、医学影像设备的系统设计以及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和风险评价方法,接受典型医疗器械应用的训练,系统地掌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他们的特点应该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6]。 此外,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为产业服务的技能,这些综合素质在学生的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影响深远。尤其是对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方面的深切关注,会为学生今后在广泛领域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代表的新兴边缘学科自身特性决定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学校要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上下功夫,多管齐下解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学生要多角度充分认识专业背景及就业前景,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就业预期,实现完美“择业”。当然,新兴边缘学科的毕业生要想实现充分就业,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我们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才能早日实现才尽其用。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摘要:新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说,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重大命题。本文通过其他高校该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对比,从制度保障、创新实验室建设、学生基础三方面对广东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2015年我国药学家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更加坚定了我国工作者在创新道路上的信念和追求。但是,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因此培养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旨在培养工程技术基础好、医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医学与工程技术结合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具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而作为本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如何培养其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教学改革内容之一。 一、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对比 目前,我国约有110所高校设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很多学校依托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或医学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其他学科发展该专业,因此不同学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会各有侧重与特色,这种特色也体现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如较早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东南大学最早开创了一贯制本硕连读,并不断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早期独立实验教学去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2]。第三军医大学旨在培养合格的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以适应部队卫勤保障建设需要。通过构建基本技能―综合技能―设计技能―创新技能4个层次、基础课程实验―综合实践课程―创新性课外科技活动―实习―毕业设计5个类型的课程培训体系培养学员的创新实践能力,并建设了创新实验室服务于学员专业学习阶段,进一步提高其应用军事生物医学工程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3]。华南理工大学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则体现了理工类院校的特色,形成了以生物医学电子、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力学为主导的培养体系,并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医疗器械及技术服务产业密集的优势,开办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大的平台[4,5]。南京医学大学针对医疗卫生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确立了“医用导向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医工融合”式的课程教学平台和实验教学平台,并实施了“认知体验,实践锻炼,深化拓展”三阶段递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并输送适合行业需求的人才[6]。 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办于2003年,在借鉴老牌院校办学经验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更适应医学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经验,并从三方面构建了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7]。首先通过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如电子类课程的改革,重点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独立开设专业课程设计,以设计某个典型的医疗仪器为主线,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最后,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方式,得益于珠江三角洲的有利条件,我们开辟了一批实习基地,学生的毕业设计将与现实的工作需要相结合,增强了面向市场的技术应用意识和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为加快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开始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1.制度保障。我校于2010年颁布了《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章程,指导我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章程规定每年评审立项一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以校级项目为基础重点申报一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激起了本校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并于2014年版的学生手册中添加了“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实施方案(试行)”去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该活动的积极性。同年,在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也体现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精神。此外,学校配套了相关经费支持并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开放各类实验室与重点实验室向参与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 2.创新实验室建设。我专业原有基础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各3间,大型医疗设备实验室1间,主要用于实验教学;另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生物医学工程光电子实验室各1间,是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场所。前者的实验内容体系由原来的“基础型、验证型”扩展至“设计型、综合性”,此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深入,因为其只在上课期间面向学生开放。后者教师会吸收部分优秀学生参与自己的研究项目,但受众面小,也不利于培养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鉴于此,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于2013年12月开始筹建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实验室,并于2014年5月投入使用。 创新实验室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采取全天式开放,确保最大化地提供学生的实验学习时间,而且它面向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开放,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台进行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创新实验室在管理上采取了“专业教师指导为前提,医学电子协会自主管理为主,技术人员管理为辅”的方法。医学电子协会的会员是来自于本专业的学生,其负责实验室的日常开放管理,包括安排学生值班、出入人员的登记、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和实验耗材的使用登记等。技术人员每周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以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良好的设备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必要的物质条件,创新实验室在创建之初配备的设备就综合考虑了它们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另外,其他实验室的专业实验设备除了满足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外,也会提供给创新实验室。 3.学生基础。创新实验室的使用者为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因此其掌握开展相关训练项目的理论基础,并具备一定的仪器设备使用基础。针对一年级学生,医学电子协会定期举办单片机、JAVA语言等的培训活动,考核结束后学员将进入大二、大三学生的项目组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既打消了一年级学生不自信的心理,为其独立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打基础,又对项目研究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使其能往更深入的方向展开。在相关的竞赛活动结束后,医学电子协会举办专门的经验交流会进行切磋学习。对于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我们还配备了专业教师提供指导。这些举措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各项竞赛项目中,如每年的广东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各级别(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工程学院项目设计大赛等。近年来,本专业代表我校赴赛的团队在东莞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佳绩。 三、结语 目前,我们对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基于创新实验室平台,以参加各种活动项目为途径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经过创新实践培养的学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但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深度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我们下一步计划与研发力量较强的公司企业达成联合培养协议,启动本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符合我校特色、体现区域优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建立 摘 要 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专业是以“再生医学”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专业,该专业在国内外属于前沿学科,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此专业是一门创新能力要求非常强的专业,要求从事该专业的人要具有“创新性思维”;此专业又是一门多学科有机融合的专业,要求学生综合掌握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 本科生 联合培养 建立适合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人才为目标,建设一个以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再生医学为主要内容、以服务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和临床再生医疗实践为宗旨、面向21世纪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显得尤为必要。 1联合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本科生模式的建立 本专业的学制为五年,学生有13个月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因此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到其它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尤其是中科院系统,参与所在单位的科研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与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保持良好的人才输出状态。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毕业实习校内实践基地包括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白求恩医学院、生命科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包括中科院广州生命健康与医药研究院、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科院上海神经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联合实验室、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等,每年按期派出1-2名本科实习学生到各基地实习。 2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满足我国“再生医学”事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我专业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合理调整课程体系,根据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平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研究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生物医学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 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在未来几年,本专业拟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计划、分步骤地选拔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学习,邀请知名学者来院讲学,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大外聘客座教授、兼职教授、长期及短期外聘教师进行授课的力度。另外,学院与合作单位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已达成意向,拟充分利用该单位的资源优势,与吉林大学共建再生医学系。 2.2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质量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对每个毕业生都进行素质和能力的跟踪调查,为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案提供依据。具体方案是:采用深入用人单位调查,邀请用人单位座谈,请毕业实习指导教师、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主管填写毕业生质量调查表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生质量考核评价。对每个学生给出具体评价结论和评价结果。 3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评价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我院生物医学工程(再生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或硕博连读研究生;有5名毕业生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其余大部分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录取单位都是国内重点高校或中科院系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大部分是国内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单位;指导教师中,有多名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2008届毕业生李坤同学于2013年8月在Scienc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 (2)2008届毕业生任婧同学于2011年6月在神经科学领域SCI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Neuron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 (3)2012届毕业生骆一铖应邀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进行为期13个月的毕业实习,毕业后留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工作。 (4)2014届毕业生白扬同学成功获准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毕业实习。 (5)2008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张旭浩同学,于2012年10月参加在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举办的“第二届阿穆尔地区国际科学大会”,其主持完成的本科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成果“DCC-ADD基因转染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并获“学术成果创新奖”一等奖。该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各1篇。 以“再生医学”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医学工程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主要发展领域。由于其对于阐明生命本质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加强该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更是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尚未设立“再生医学”专业,95%以上的从事“再生医学”研究和实践的从业人员,是由生物学、临床医学或生物化学等专业改行的,真正接受过“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系统训练的人员极少,高层次研发型人才尤其匮乏。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再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今后主要面临的一个课题。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根据兴趣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探讨 摘 要: 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方向成为专业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通过组建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实践方向的兴趣小组,本专业学科建设和学生能力都得到极大提高,对新专业学科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新专业建设 学科发展 兴趣小组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综合生物学、工程学和医学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生物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临床医学中的关键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宽广而扎实的电子学、生物学、医学理论基础,能在理、工、生、医等学科高度交叉中进行前沿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产学研结合,并推动相关科学技术发展,以满足我国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级人才的需求。生物医学工程属于工学门类,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一级学科。 本学科是利用生命科学、医学、电子信息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用于生物信息工程、生物电子工程、大型医疗仪器系统、现代医疗监护系统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生物医学信息检测、医用仪器、医学影像、生物电子学、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检测与控制、管理与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和人才培养侧重于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医学等的交叉和渗透。该领域是生物医学信息、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技术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基地,是与21世纪生物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领域,是关系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工程领域。 天津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个年轻的、处于高速发展中的理、工、生、医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电信学院的新兴专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专业下设5个实验室,医学仪器及设备实验室、医学成像及光谱成分分析实验室、生物医学电子学实验室、医学建模与仿真实验室、膜片钳实验室,拥有一批踏实肯干、敢于创新、勇于攻关的年轻科研人员,并将不断吸引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进行学科交叉的研究工作。科研方面利用人体信息检测技术与智能服装相结合,设计出检测、监控、调节人体状态的一体化智能服装;膜片钳方向主要进行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向研究,同时与天津大学和天津各大医院开展密切合作,在医疗仪器研制和临床实验等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大学物理、分析化学、高频电子技术、医学基础、工程光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及DSP技术、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医学成像新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生物医学仪器设计基础等。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国家机关、医院、国防、科研机构、学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医疗产品设计、研发和管理工作,服务于天津医疗产业联盟的发展需求。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也是广开思路,在大一刚入学就进行思想教育,根据学生兴趣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规划,由于本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学生喜欢的专业方向也不一样,有生物、医学、电子等设计物理、化学等不同方向的需求,学生提出的就业方向也不完全一致,区别于传统的专业学生,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虽然兴趣不统一,在专业方向上容易把握,而生物、医学、物理、化学等涉及的学科更多,对新专业教学提出新挑战。如何适应不同学生不同需求,我们系的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建立新专业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组建没有按照传统电子通信方式,而是从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几个方面引进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教师,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具有海外研究背景,更了解各个方向的国内外发展方向,因此最终我们决定由具有生物背景的老师建立生物组,具有医学背景的老师建立医学组,具有物理背景的老师建立物理组,具有化学背景的老师建立化学组,实践能力强的老师建立实践组,一届共招收50人左右,这样每个组的人数定在10人左右,实践组人稍多,这样可以弥补生物、医学组由于设备仪器不足带来的问题,这两个组规模稍小,大约5~7人左右,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兴趣小组分组,根据不同需求,各个小组配备了不同老师和学生,这样学生由于兴趣不同在学习上的态度问题就解决了,老师可以有更好的学生资源,学生也愿意学,老师也愿意带,新专业组建不到两年的时间,我们专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由于老师有人,学生愿意学,设备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以前用得少的设备得到了极大的利用,在最近1年多时间中,老师在科研上取得了很多成绩,拿到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30余篇,学生在各类不同类型竞赛上获奖10余项,在教改立项、师生合作教学资源建设、师生合作项目、全国大创上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并且与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所拿到天津市医学电子诊疗技术工程中心,为本专业建设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 因此,本文认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跨度大,学生带着更多方向学习这个专业,老师方向更为广泛,我们通过兴趣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的专业特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大一就进入实验组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而且促进整个学科发展。因此从兴趣出发组建不同兴趣小组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更好思路。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究 摘 要: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对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生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该文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和基本思路,探讨了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实践的环境等方面进行实验室建设的方向,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仪器设备管理等的规范化措施。向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迈进,更好地满足国家对专业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管理 人才培养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如何培养不仅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专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实验室建设在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实验室内,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发现课堂所学原理的真正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建立设备齐全、技术成熟以及管理科学、创新的实验室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 专业实验室的发展现状 十余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方法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各个方面的弊端也不断暴露。 2.1 实验室设置理念陈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设置是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分类归纳后对应相关课程建立的。这类实验室对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在实验教学中显出力不从心。有些实验室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太少;有些实验课程安排混乱,上课时间交叉,导致学生实验连续性差,不仅造成实验器材的浪费,同时学生的实验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2.2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短缺 由于高校学生扩招及专业让人才的短缺,导致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缺乏。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有些实验室是由理论教师兼顾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和完善。 2.3 实验设备的购置不合理 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的购置,不仅要满足实验课程所需,还需要在专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方面有所考量。目前,有些仪器设备使用率太低,不能充分运用到本科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3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措施 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环境、实验设备等[1],软件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人才等[2]。根据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特点及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 3.1 教学团队型实验室设置 为了避免实验室使用不当、管理混乱的状况,提出利用实验教学团队来配置实验室的措施。由执行实验教学的骨干教师,可进行实验设备开发、维护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进行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实验人员组成的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3]。每个教学团队配置一个教学研究实验室,必修课程之外,各个实践环节由团队教师带领指导。这样,学生能够始终跟随教师参与到真正的科学研究当中,对于实验仪器也能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3.2 完善设备管理机制 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直接反应整个实验室的水平和管理效果。实验仪器从采购、收货、入库、验收到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明确到个人,不要采购一个人,验收又一个人,导致有些设备在各个环节上都容易出现问题,而追根溯源却无从查起。仪器设备的专人负责到底制度,避免了乱买仪器,验收松懈,责任推诿等现象,充分实现仪器设备的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3.3 利用科研牵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当前,单一的实验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光靠一些经典成熟的实验已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理工类的专业中,科研项目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科研项目中挖掘专业实验项目必然成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4 结语 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4]。同时。实验室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该文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建议。期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改革的探索将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临床带教体会 [摘要]结合现代数字化的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发展特点,探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临床带教的的心得体会和方法。在实际工作,努力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改进带教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临床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影像技术 数字化 带教体会 临床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是医学知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如何将书本的知识应用于临床,为影像技术服务,是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职责。现阶段影像技术已从传统的X线摄影技术发展为CT、MRI、CR、DR、DSA、PACS 等高端影像技术,正逐步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向发展。需要掌握医学影像、外语、计算机、电路等多门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影像技术人才。我院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是省内多所大专院校的临床教学医院及临床实习基地,每年有多所大专院校实习生来院进行临床实习,现就如何带教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进行探讨。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习的现状 现在一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为三到六个月,进行医学影像专业全科学习。学生进入各实习科室后,由教学秘书进行各科室轮转安排,当值的技师指导参与日常的医疗行为。在工作中,发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实习工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对学生要求不严,临床技师忙于医疗服务,不能系统的讲解仪器的性能、操作等,只能遇到具体的病例具体指导,就会导致学生掌握细枝末节,不能整体掌握仪器的情况出现。2)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从事影像技术操作,学生学习的热情度不高,组织纪律性不严。3)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对影像技术的综合运用,比较影像学的知识掌握的比较欠缺。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实习前的服务理念培训 实习生在学校接受的是专业知识学习,很少有服务理念,而进入实习医院后,将成为医院员工的一部分,实习生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医院和科室的形象。其中,个人形象、与患者的语言交流、如何接听电话、如何应对常见的投诉或意外情况是培训的关键,是带教的重要部分。我的体会是实习生的服务意识培训要达科室的标准才能进入专业岗位,才能与患者及带教老师交流。 2)严格详细的带教计划 大型综合医院影像科一般X线、CT、超声、MRI等专业岗位。各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实习要求不同,实习生又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实习时间又有三个月、半年,每个实习年度进入影像科的实习生人数也不一样,因此,要使每个实习生能够相对公平地在各专业岗位获得相当的实习机会。即每天进入一个岗位的人数、实习时间、实习教师、实习资源等基本一致,实习前制订严格详细的带教计划十分关键,计划包括《全体实习生年度实习安排总表》和根据总表制订的《每个实习生实习安排及考核表》,总表将每个实习生对应一个唯一编码按照实习时间长短及专业岗位编入表中。保证实习机会的公平和实习秩序。个体表则严格规定了各实习生在各专业岗位的实习次序、进人时间、结束时间、专业组长确认签名、实习评价、备注中的实习要求等,个体表由实习生进入新岗位时交给岗位组长.以保证实习过程的完成和实习效果[1]。 3)实习生进入专业岗位相关的课题组 操作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影像技术操作不能创新。新指标、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同一疾病不同影像设备的诊断效果研究,疾病扫描参数的变化研究等,这些研究几乎是 无穷无尽的,需要影像技术及实习人员的参与。实习生通过一些简单实用的与专业岗位工作有关的研究的锻炼,一方面能更深入掌握实习知识,另一方面学习到了医学研究的方法。 4)强调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高新技术在影像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CT、MRI、CR、DR等医学影像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些众多的高端仪器里,键面多是英文显示,并且计算机的功能和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因此,有必要加大学生专业外语和计算机课程比重,提高影像技术人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2]。 5).适当增加到设备科轮转的时间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大型仪器设备的售后维修工作。而临床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基本都在影像科轮转,掌握大型影像设备的同时对维修技能的培养有所欠缺。实习生到设备科学习,可以全面的了解医院的医疗设备情况,学习小型仪器设备的维修,更好的掌握维修方法,锻炼维修技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6)医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随着医疗竞争的激烈,医患纠纷的紧张,部分教师感觉到压力很大,少数教师会应付的心理,感觉教学任务,应付完就行了。还存在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影像科是按各功能单元划分,磁共振、超声、CT、X线诊断等各成体系,难免造成教师对各单元掌握知识的不全面,造成知识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实行影像科大轮转,可以使教师全面掌握大型影像设备的知识,掌握常见故障及解决办法;二是固定实习带教老师,医院制定实行带教老师培养政策,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面,加强对带教老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奖励,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热情,增强责任感,带教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总结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理、工、医并重的工学学科, 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掌握大型医疗设备的影像技术操作、还要掌握仪器设备的维护、研发等,是未来医疗技术领域变革的先驱者。因此,21世纪培养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不再是那种只会照片的操作技术人员,而是要既会操作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又要会故障维修,要成为工程与技术兼修的影像技术人才。这也对生物医学工程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应不断更新和改进。 (作者单位:1.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影像科 江苏 徐州,2.徐州医学院 医学影像学院 江苏徐州) 生物医学工程论文:创新教育视角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以创新教育为目的,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创新教育;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唯有积极主动地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部、卫生部2012年5月联合的《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中指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和评价考核方法,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高水平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掌握学习专业课程所必需的医用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医用物理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由于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各章节之间联系不大,学生普遍反映很难学;而且学生刚刚进入大学不久就开始学习该课程,难以适应课程学习要求。如何在创新教育视角下搞好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成为要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 1 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资源的丰富是教学改革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传统的教学资源就是教师手中的几本书,非常匮乏。 教材建设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对原有教材内容不断进行优化、重组、更新,多次修订出版《医学物理学》和《医用物理学》。这些教材适当降低了对高等数学的要求,删除了与医学联系不紧密的内容,精选了物理与医学结合的案列,压缩了篇幅;充分考虑到了教材的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重点阐述物理学的基本思想、概念、原理和方法,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克服了理论化、公式化等枯燥乏味、繁琐的内容[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将物理学史、医学史引入教材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介绍,其特色是“溯源通今”,将物理学史、医学史引入教材。在每一章后面介绍与本章内容有关的物理、医学、生命科学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经历及重大理论发现的经过或相关的新概念、新方法及新技术应用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对改革后的教材反映良好。特别是每章后面的阅读材料,对学生来说,极大地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1],激励了他们奋发向上、永攀高峰的信心和斗志。 将教研、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将教研、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与学科前沿相结合,从而形成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发展。出版适合PBL教学、案例式教学、任务型教学的《医用物理学》《医学物理学实验》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根据医学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医学生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拓展教育途径,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建立网上教学资源库等,构建以纸质教材、电子教案和网络课程等为一体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2 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有效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几张挂图,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与自主性,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教学过程因材施教,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2],如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PBL、CBL、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医学模拟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真正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让学生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乐学”,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多种教学手段并存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合理而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到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通过PPT将各种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资料应用到教学中,使得教学内容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听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互动性,从而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还部分地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尝试,教师的教案、讲稿及多媒体课件中的各级标题、专业名词等均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讲授时以英文形式读写。通过双语教学,促进师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和技术资料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构建讲授法、启发式、讨论式、PBL、CBL和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医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存,融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双语教学为一体的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 3 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的医用物理学实验存在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方法简单等问题,而且医学特色不突出,过分强调本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整体培养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进实验内容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组织教师每年编辑修订《医用物理学实验》讲义,使之更贴近医学实际:1)充分利用现有实验仪器和设备对原有实验进行改革,如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实验;2)减少过时的内容,增加新的生物信息测量技术内容,如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心电图机的性能测定、霍尔效应医用换能器原理与实验等;3)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进行创新性实验的尝试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实验室开放,让学生多做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将国际上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teaching,TBT)引入医用物理实验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而代之以“设计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3]模式,采用多媒体技术和黑板板书、示教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构建内容与医学实际联系紧密,采用国际上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法和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医用物理学实验课在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自然科学素质、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3]。 4 改革评价体系,发挥导向作用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考核内容侧重于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缺少反映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提高性题目,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按照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中,突破传统的单纯期末闭卷考核的方法,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构建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使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平时考核三部分:理论考核占70%,着眼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实行教考分离,期末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实验考核占20%,其中实验报告占10%,操作考试占10%,操作考试由教研室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平时考评占10%,包括上课考勤、课程作业(平时作业和写小论文)、课堂测验、抽查提问等。 PBL等教学模式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在创新教育视角下,在PBL、CBL、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医学模拟教学及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中,采用有效评估标准进行。在以上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演讲报告会以PPT课件,或者通过小型展览会以书面报告形式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收获与体会;评价主体上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学活动之前、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活动结束后分别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上尽可能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纳入评价体系中,形成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等多元化评价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 实施多元化评价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结论 创新教育视角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用物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课后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效果良好。学生感到医用物理学不再枯燥无味,而是非常有趣,与身边的生活和医学现象都密切相关[1];医用物理学课程不仅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而且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潍坊医学院医用物理学课程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在全院有较高知名度的校级精品课程。
生物科技论文:生物科技合理发展的准则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对于伦理道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科技的发展同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就像爱因斯坦所指出的那样,“科学就其意义来讲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科学技术作为人智慧的一种实践方式,解放了人的思想,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同人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融为一体的,科学技术就体现着一种价值,是人类造福自己追求善的理念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所以科学技术就是人对伦理道德的实践,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真与善的统一,而且也必须是统一的,只是由于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两者有各自的发展模式,有时就会出现不协调,但是从人类整体利益来讲,这种不协调不是本质上的,所以也是可以得到调和的,这就需要我们将科技的“真”和伦理道德的“善”协调起来,当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出现不一致时,我们就有必要对科学技术作出伦理道德上的反省。现代生物科技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代表,更加突出的体现了对科技的“真”和伦理道德的“善”的相统一,而当前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对伦理道德所造成的冲击应该引发我们深刻的反省,我们应该加强对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和相关的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找出这一冲击问题的所在,并加以有效的规范,使得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真正达到“真”与“善”的统一,造福人类整体并得以安全的长远的健康发展。解决现代生物科技发展所遇到的伦理道德问题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达成统一的立场和看法,并形成统一的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之前,有必要先确立确保现代生物科技得以合理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可以作为当前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一种指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统一的立场和看法的形成。当然,这些基本原则都是立足于现代生物科技群的整体而提出来的。 一、维护人的“目的性”原则 维护人的“目的性”原则就是要求人在发展现代生物科技的过程中始终将现代生物科技放在服从人的需要的位置,而不是相反,对于人的态度要做到像康德所说的那样,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在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要求是具有统领作用,一个最终目的就是这样一个目的,它的成为可能是不需要任何其他目的作为条件的。这就是现代生物科技发展要从属于人,而不能超越于人,更不能颠覆人性,违反人的基本伦理道德准则。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要时刻为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负责,而这种生存不仅包括物质方面,同时也包括意识方面的,是要人感到得到现代生物科技的帮助而获得更好,而不是感到受到现代生物科技的压迫甚至是奴役。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从事现代生物科技工作的科研人员,都应该懂得人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可贵,都应该明白人是一个可尊敬的对象,这就表示我们不能随便对待他,我们都应该小心谨慎负责加以对待,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有充分的估量并尽心负责,而不能随意对待,这也是统一科研人员的伦理道德认识的基础所在。 二、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前瞻性原则 现代生物科技的一个普遍性特点就是不确定因素比较多,这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就是潜在的危险,而且同人的关系比传统科技更为密切,作用也更为直接,同时人们难以像对待传统科技那样更为准确的进行把握,一旦爆发不确定的危险,对于这些危险的后续处理也显得没有足够的把握。所以,对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在开始之前就应该进行充分的估量,要有前瞻性意识,防患于未然,同时使得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研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前瞻性意识,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执行在道德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要符合人类整体的利益要求,要做到如同《科学家宪章》(1949年9月国际学者联合会第五次大会通过)中所规定的那样:“科学家应保持诚实、高尚、协作的精神;要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与目的,弄清有关道义问题;要使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全人类的利益”。在责任追究方面,由于现代生物科技发展背景构成的是一种错综复杂、多变的情况,而其中可能潜伏着深层次的危机,这种情况出现不得半点散失,而应该尽量的做到万无一失,对于责任追究的保护措施应该采用以预防为主的模式,这就是以未来行为为导向的前瞻性责任模式,前瞻性责任模式反映了人类对科技发展后果在责任上的长远性与人类整体性上的要求。对于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前瞻性责任模式的落实,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同时展开,一方面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科研人员的自律,一方面是通过社会的公共力量进行约束,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力量就是伦理道德的约束。 三、贯彻平等的原则 平等是人类一直追求的崇高理念,要求各主体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现代生物科技的平等原则着重于国家之间、种群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根本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现代生物科技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在各国的发展是极其不平衡的,因此在客观上也出现“侵犯”现象,比如对基因资源的掠夺,科技落后国家拥有良好的基因资源却无力开发,科技先进国家就能够通过其拥有的科技优势替它们开发但却以专利的方式据为己有,科技先进国家甚至将现代生物科技作为继经济手段后一种新的制约他国的手段,这些对于人类的共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人类基因检测表明的种群之间的基因差异,也可能出现新的歧视而导致新的不平等出现。同现代生物科技有关的器官移植技术导致出现的器官买卖现象也侵犯了人的权利,严重违背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不平等。这些在可能出现的不平等现象是现代生物科技在发展应该予以特别注意的问题,并力求避免的问题。为了平等理念得以贯彻,在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当中都应将平等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指导,并时刻予以遵守。实践中,有必要打破现代生物科技的垄断行为,国际间应该加强磋商、协调和合作,力求淡化现代生物科技的经济利益色彩,使得现代生物科技在全人类得到普及,或者得到有利于人类整体的使用,旨在共同推进现代生物科技朝着有利于人类整体的方向发展。在种群和个体方面,各国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在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进程中确立、巩固并提高人们的平等观念,在实践中用平等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对象包括自己的同胞,也包括其他国家、种群的任何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 四、恪守正义的原则 正义也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理念,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正义的具体的内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会有所差别,可是在衡量标准上却存在共同之处,这就是在促进社会进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人们的共同体的需要。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明确的强调了公共利益是正义的价值基础,正义是同公共利益秩序的要求相一致的,具有功利主义倾向的休谟甚至认为“公共的效用是正义的唯一起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的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共同体已经上升为人类大家庭的整体,在正义原则的指引下,要确保现代生物科技确实的做到为人类大家庭的整体服务和负责。具体的说,就是要确保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安全与和平,避免现代生物科技出现任何危害人类的情况出现,保证现代生物科技只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正义用途上,坚决反对将其用于任何违反人类整体利益的用途上,特别是在武器方面的应用,比如基因武器。各国各界应该立足于人类整体,本着为人类整体长远利益负责的态度,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展开具有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为人类整体构筑出一套能够确实有效维护人类社会安全与和平发展的统一的行为规范,确保现代生物科技造福于人类,包括现在和未来,使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成为人类正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吕成楷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生物科技论文:生物科技的伦理问题分析 一、现代生物科技范式构建的难题 库恩的范式理论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而提出的,同时也被广泛引用到科学研究之外的其他领域,现代生物科技作为科技发展的一个特殊部门,范式理论当然的适合对现代生物科技的研究。如果能够构建出现代生物科技的范式,根据范式理论所主张的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树立被公认的范例,形成科学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并成为科学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那么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就会被规范到被公认的框架之中,执行着共同的准则,而这样的框架和准则是世界性的,也就是国际间所共同认可的,同时,这样的框架和准则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发展的,包括人类社会共同体的现在和将来;而一切不符合人类社会共同体的,也就是超出框架之外、违反准则的行为将受到禁止、谴责和应有的惩罚,如此一来,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就是良性的发展。这些都有赖于现代生物科技范式的构建,而事实上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这也是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容易引发伦理方面的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其中又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科技发展的“旧范式”和“新范式”之间的问题,也就是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科学革命”;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和伦理之间谁者为先的问题。 1、从“科学革命”的角度讲 首先我们假设现代生物科技完全能够按照其积极的一面来发展,同时会形成一种新的为人类所共同接受的科学技术现象,或者我们承认现代生物科技具有积极的一面,而事实也是如此,那么为什么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依然受到广泛而激烈的争议呢?这可以从库恩的范式理论来解释,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仍旧处于“旧的范式”里边,而现代生物科技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现象只是处于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或者说它们尚未成熟,没有达到能够冲破旧的范式,塑造新的范式的水平。库恩通过对大量的科学史实例的思考,比方亚里斯多德“物体自由落体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被伽利略的比萨斜塔试验推翻的事例,可这一错误结论却被人们一直承袭了二千多年;以及诸如此类的后面的结论对前面的结论的改进,而前面的结论却也被人们接受并存续了一定的时间情形,使得库恩想到了各个时期科学发展的“当前性”,库恩认为每一种科学传统在当时当地的历史语境中都是合理的,[5]而对科学思想史达到更好理解的途径是站在当时当地的语境中去考察不同时期的科学,而决不要将它们看作是现在科学的绊脚石。[6]科学发展的合理和进步存在于当前人们一致认可的共同认识当中,这也就是科学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库恩所思虑到的“范式”。而这一范式就是对“常态科学”中科学群体共同分享的一系列模式和假设的一种概括。在这种“常态科学”中,也就是已经形成的范式里边,科学群体通常都在严谨的逻辑框架下运行,如果没有大胆的探索精神并提出新的理论足以冲破旧的范式是断不可以打破这些框架的。而处于“常态”下的科学家们并非就是客观的,但他们有理由持守“正统”的理论,并倾向于在现有的架构内寻找问题的答案。譬如,公元三世纪希腊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就提出了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理论,但是当时的科学群体却以托勒密的地心学说为正统,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一认识的飞跃。所以就现代生物科技群积极的一面而言,我们可以予以发展,事实表明这也是一种需要,而现在所遇到的争议就有如以上所举的例子,人们特别是科研群体仍旧处于“常态科学”的范式当中,没有意识到建立一个新的范式,而实际上仍不是时候,这倒不是说现在人们对科学技术所持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是错误的,也不是说据现代生物科技群重新塑造的范式不存在瑕疵,而是现在没有这个必要,况且现代生物科技群现在仍未达到这样的水平。但现代生物科技群仍在发展,而且是迅速的发展,这就难免导致一些科研活动及其成果超出于当前科学群体所持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框架之外,而这一框架的形成和应用已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为科学界所推崇,也为社会所接受甚至深入人心,所以,当有谁动摇到这一框架时,首当其冲必是业已形成并稳固实行的伦理准则,伦理问题也就随之而发。 2、从科学技术和伦理之间谁者为先的角度讲 科学技术总是一往如故的追求创新的向前发展,而伦理则追求尽可能的稳定,科学技术的开放性和伦理的保守性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关系,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同伦理的维护产生摩擦也就在所难免,问题是当两者指向共同的主体人本身时,触动了最敏感的伦理准则时,两者在短期内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调和,冲突也就变得异常激烈。如果基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而构建出新的范式的话,那么,人们就会问科学技术和伦理到底谁应该得到优先考虑,这其实就是科学家同伦理学家争论的焦点所在,一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造伦理、引领伦理的发展;一是以已有的伦理准则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事实表明双方的争论各有其合理的依据,首先是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甚至本身就是人类文明成就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使得伦理方面很大程度上去除了落后的一面;紧接着是伦理规范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评价、指引和辩护功能,而对于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风险,伦理规范可以进行有效的防范,指引科学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健康的发展。当然这只是在科学家同伦理学家之间展开的争论,虽然这一争论具有代表性,但由于现代生物科技涉及的问题具有广泛性、根本性和敏感性,所以对其争论也就变成全人类的了,而且各界有各自的评判标准和看法,结果导致基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进行新的范式的构建困难重重,因为范式的构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得到“公认”,才能形成科学研究者群体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而目前的背景情况不具备构建新的范式的条件。面对现代生物科技范式的构建难题,或者说对于现代生物科技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标准,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和伦理的评价的之间的冲突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而现代生物科技发展遇到的伦理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二、现代生物科技和伦理的协调发展方面 随着现代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而相反的伦理特有的保守性,导致现代生物科技对伦理的冲击越发的明显,使得已有的伦理的条条框框难以满足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下反衬出伦理的缺位。 (一)从伦理学的变革进程来看 现代生物科技的起步发展刚好处于伦理学的变革时期,因为现代生物科技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人类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后才正式发展起来的,在元伦理学出现以前,规范伦理学一直都是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形式,规范伦理学主要是对义务和价值的合理性等最一般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的研究,而到了20世纪初往后元伦理学又成了西方的一种主要的伦理思潮,元伦理学最初由新实证主义者提出,并为后来各派沿用,形成了直觉主义伦理学、感情主义、语言分析学派、伦理自然主义等派别,侧重于道德语言中的逻辑分析,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这两个术语以及环境伦理学的概念被越来越普遍地使用,促使应用伦理学作为一个术语得到了承认,应用伦理学也就作为一门同理论伦理学相异的新的伦理学出现了,这是在现代生物科技出现前后伦理学的发展线路,反映了伦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的相应探索,而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就包括在其中,只是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对伦理的震动更为激烈,以致伦理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好调整跟上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步伐。 (二)伦理学的探索发展及其遇到的困境 1、关于近代的规范伦理学 从近代的规范伦理学来看,以康德为代表的规范伦理学在近代社会的大发展中遇到很大的困难,规范伦理学是关于义务和价值合理性问题的一种哲学研究,所要到达的目标就是说明人本身应遵从何种道德标准,才能使人本身的行为做到道德上的善,无论是对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原则的研究,还是对于具体道德问题中道德的一般原则的解释和说明,规范伦理学都是力图将伦理规范通过演绎的方式转变成重要的行为准则并得到普遍化,可是实践中确实难以做到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也会不断的出现,而规范伦理却难以应对,这是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所导致的结果,这就必然的引发伦理学的变革,诚如康德所言,“作为一个有理性的,属于理智世界的存在者,人只从自由的理念来思想他自己意志的因果性”[7],规范伦理学是应该重新使用理性考虑新事物新现象了,而在伦理学的变革之前和变革之中,以及虽经变革却仍未找到适当的行之有效的伦理途径或找到但尚未得到完善的时间里边,伦理对于社会各方面的规范作用仍可以被理解为有所欠缺的,也就是缺位了。 2、元伦理学的出现 当规范伦理学所主张的伦理规范的普遍化要求遇到严重阻碍后,伦理学逐渐偏向纯粹理性层面上的研究,这就是元伦理学或形式的伦理学的产生,最初由新实证主义者提出,并为后来各派沿用,元伦理学侧重于分析道德语言中的逻辑,解释道德术语及判断的意义,将道德语言与道德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分开,主张对任何道德信念和原则体系都要保持“中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问题。元伦理学是排斥传统的伦理学的,因为元伦理学不主张提出任何关于实践的指导与建议,只是把伦理学的任务限制于对伦理学的概念与判断作性质与用法上的分析工作,这是脱离实践的带有“经院”性质的研究方式,难以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具体到每一实际伦理案例当中。另外,在具体的研究中,元伦理学有时会机械地搬用自然科学的机械符号和公式,这些具有形式化和脱离实际的倾向,也受到许多伦理学家的诟病。当然,元伦理学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其对于新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科技的指引和规约方面显得很欠缺。[8] 3、应用伦理学的探索 为了解决元伦理学存在的这些问题,人们急需一种切实可行的更有效的伦理学,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伦理关系,现代生物技术当然的包含其中,而因其在伦理方面的敏感性,现代生物技术也应该是伦理学发展研究首要考虑的对象之一。针对元伦理学向纯粹理性的方向发展的的情况,伦理学重新朝着实质性的方向探索。伦理学进入应用伦理学的发展时期,伦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比如在医学、政治、法律、生命、环境等方面的应用,都使得应用伦理学大受欢迎并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在医学、生命、环境方面研究很多都和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有关,比如干细胞技术在治疗方面的运用,克隆技术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方面影响,转基因技术的运用可能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等。应用伦理学对实践性的回归,其实也是对伦理学的回归,因为伦理学本来就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而更为重要的应用伦理学有针对性跟上现实的发展需要进行研究,既明确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范,同时也考虑它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且在研究的内容方面也从以往伦理学所关注的态度、情感、愿望转到更多的关注境遇、需要和利益,这些都是适应现实中新发展的需要,而“应用伦理学的任务……在于对现存的不同立场进行调节从而达成共识”[9],这一意图对于诸如现代生物科技这样容易引起分歧的领域是很有针对性作用的。不过,应用伦理学的发展的时间较短仍是不充分的,而就如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它在跟着现实的发展而发展,这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其所遇到的现代生物科技的复杂性、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另外,应用伦理学需要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范作指导,也就是和理论的伦理学的配合,所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应用伦理学仍难以对现代生物科技进行有效、完善的指引和规范。其实,应用伦理学所遇到的困难在现代生物科技所产生的伦理问题及其解决的研究方面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就是作为研究的途径的一方自身仍不完善,或者在新事物新现象新形势下需要调整或做新的探索;另一方面就是现代生物科技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可谓前所未有,而且解决起来甚为棘手。所以,现代生物科技发展下伦理的缺位也就成为事实,而现代生物科技发展下带来伦理问题也就难以避免。 三、法律对现代生物科技合理发展的规制方面 在现代生物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法律规制和伦理引导是确保现代生物科技合理发展的两大重要途径,我们已经知道伦理的引导方面是存在不足的,然而我们可以借助法律的途径加以解决,可事实上,当前法律规制方面也是存在不足的。下面就分为法律规制对伦理引导的补充作用和法律自身特有的调节作用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法律规制对伦理引导的补充作用 立法和伦理之间本来就是相通的,法律本身就包含着内在的道德属性,包含着基本的伦理目标和道德准则,分析法学家哈特认为,“不容认真争辩的是,法律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的发展,事实上既受特定社会集团的传统道德、理想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个别人所提出的开明道德批评的影响,这些个别人的道德水平超过流行的道德”。[10]富勒强调法律自身是具有内在道德性的,“法律的内在道德不是某种添附或强加到法律的力量之上的某种东西,而是那种力量本身的基本条件。”[11]而比如我国古代的法律就带有明显的伦理属性,法律中的公平正义来源于伦理调节中的公正原则,而正义是立法和伦理追求的共同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与伦理逐渐的分离,法律具有明确的形式性,以权利义务并重的方式调整人们的行为,并辅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伦理规范则具有模糊性,主要存在于人们的共同意识之中,它强调义务的遵守,但通常缺乏强制的力量[12],但伦理依然为社会成员的法律活动提供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准则,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当伦理关系由之前所关注的态度、情感、愿望方面转到更多的关注境遇、需要和利益方面,这些涉及境遇、需要和利益方面的问题更多的需要法律的规制,才能更好的实现公平正义,所以,从这方面讲,法律对于伦理所要达成的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补充作用。可是,由于现代生物科技所导致的伦理问题比较复杂,对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在伦理学层面的探讨处于模糊的状态,也难以形成较为明确的统一的看法,加上现代生物科技仍处于快速发展当中,而且存在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转基因技术会不会带来危险或者什么不良的结果,对于这些人们很难做出准确的把握,而这些都是客观因素,是目前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法律也很难茫然下结论,就目前各国的立法实践来看,除了基于已有的专利法对于现代生物科技在专利方面的规制外,极少有正规的完善的法律对现代生物科技做出规定并进行规制,甚至是没有,有的只是一些政府出台的一些行政措施,比如,在我国有关于克隆技术的由卫生部在2003年的《卫生部关于修订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相关技术规范、基础标准和伦理原则的通知》,关于干细胞技术的由科学技术部在2004年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虽然国际组织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制定了相关规定,但在一些地方得不到很好的响应,当然这些规定同各国的研究和看法是有出入的。所有这些导致法律方面的欠缺,对于伦理方面的补充作用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当然,相关的制度规定对于伦理的基本原则的落实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只是这种作用显得较为疲弱。 (二)法律自身特有的调节作用 富勒认为法律是“使人类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对于人类行为的合理化、更符合伦理的要求方面,法律的这种调节作用是很独特也很重要的。法律自身特有的调节作用就是指法律的制度化、强制性和预防性,法律可以就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需要调整的现象作为一种法律关系通过相关立法使其制度化,并在往后进行强制性的执行,比如对于具体的现代生物科技从研究开发到投入使用,再到对可能带来的后果的责任承担和相应惩罚都得到明确的规定,做到法治所主张的有法可依,对有损害人类福祉违反伦理要求的予以强制性禁止,对已经造成的损害进行严厉的惩罚,而且这种惩罚的是一种严格的责任要求,不管造成损害的主观因素,只要造成损害就得承担责任和接受相应惩罚,这能够培养一种以未来的行为为导向的,预防性的、前瞻性的责任意识,这也是20世纪初德国著名哲学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责任伦理”的要求,这样一来,就可以借助法律的强制力确保现代生物科技合理的发展,预防问题的产生。而这首先就需要对客观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并进行相应的立法。可这恰恰就是目前没有做到的事情,现代生物科技发展的相关立法可以说只是处于探究的阶段,现代生物科技在短短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被“打得措手不及”,其速度及所达到的深度远超出的人们的预料之外,以致现代生物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引起一阵哗然,所以,有关现代生物科技的立法研究显得亦步亦趋、莫衷一是,只能针对一些已经引发较为严重问题的科技项目做出规定,而这些规定显得比较仓促和零散,效力也一般,覆盖面也不广,一般都是一国内的个别科技项目。所以,对于现代生物科技在伦理方面所注重的需要和利益问题,法律具有的针对性的制度化、强制性和预防性的调节作用却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各方存在分歧 (一)对于现代生物科技和谐发展的理念摇摆不定 在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其展现的利益和风险都是明显的,正因为其固有的利益使得人们愿意对其进行大力的发展,也正因为其存在的风险导致了伦理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人的尊严等诸多方面。因此,对于现代生物科技如何在利益和伦理之间取得平衡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确保现代生物科技在利益方面得到最大化而将风险降到最低,维护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就是对现代生物科技发展和谐理念的追求。海德格尔认为,“目的王国必须在存在的意义上加以把握。目的乃是实有着的人格,目的王国乃是实有着的人格自身之交互共处”[14],“它(目的王国)是实有着的人格之间的王国,而非什么某个行动着的自我与之相关的价值体系”[15],对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来说,更应该考虑到它的发展会带来的整体效应,特别是防止负面的效应,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进步,而和谐的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行协调来达到一种安全、有序的状态这方面尤为重要。可现实中出现的情况并非如此,由于人性存在的贪婪导致的对利益的无节制的追逐,结果使得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对伦理规范造成很大的破坏,以至到了无视伦理的存在而肆意发展的地步。另外,对于科学研究的进行也受到人的好奇心的影响,科研活动在不停的解开有关生命本身的令人好奇的谜团,在这种好奇心的影响下,对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是否适合伦理的要求逐渐被忽视甚至被漠视。所有这些导致的共同结果就是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在认识方面对于和谐理念的摇摆不定。其实,对于和谐理念的摇摆不定同人的核心价值问题是有关联的,首先是,关于人本、人道、人权和人的尊严等问题,都受到人们所广泛关注,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在西方,广义的人本主义在古希腊就已经萌芽,它强调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或本体的哲学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更是以极大的热情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赞誉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康德把“人”放在他道德学说的核心位置;人权理论的发展也对人的尊严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世界人权宣言》序言首句写道:“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的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平等的基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关于人本的思想,比如老子里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荀子也写道,“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篇第九》)。通过对这些有关人本、人道、人权和人的尊严等问题的思考,人的核心价值一直都得到肯定,以致没有其他因素能够对其挑战,同时形成的伦理规范也坚定的护卫着这一立场,而这一立场也可谓是根深蒂固,一直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都是较为缓慢的,也不会动摇到这一立场,就是到了近代以来生物科技以外的那些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由于研究的对象在生命体主要是人之外,所以对于人的核心价值的威胁也不是很严重。然而到了现代生物科技发展时期,情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各种新疾病新问题的出现,亟需找到新的解决途径,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针对对象直接指向人甚至深入人体,这些对于人来说都是新情况新现象,以致从一开始,现代生物科技就广受争议。当这些新情况新现象和伦理方面根深蒂固立场相碰撞时,问题也就爆发了,而人们又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或据以参考的先例,人们只能通过现时的探索以求解决的办法,而在这陌生的领域中探索难免就会出现摇摆不定的现象,伦理问题也就随之而出了。 (二)缺乏有效的统一的伦理规范 对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各国各界的看法是存在很大的分歧的,比如第59届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以决议形式通过一项名为《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的政治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而中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该宣言投了反对票,其中我国的反对理由在于该宣言的表述含混不清,它要求所有成员国“禁止任何形式的克隆人”,而该禁止到底是单指生殖性克隆,还是涵盖治疗性克隆研究,宣言并未予以明确。事实上,对于克隆技术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国家认为使用克隆技术复制人在伦理上不能接受,不仅有悖人类的有机统一和道德,而且侵犯了人类尊严;也有国家认为,以研究和治疗为目的的克隆志在增进人类福祉,不应属禁止之列。在对待转基因技术问题上,以美国为首的支持派和以欧盟为首的反对派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两大阵营,有调查机构对美国、加拿大两国的消费者调查表明,多数消费者已接受了转基因食品,仅有27%的消费者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而在欧洲,大多数人是反对转基因食品的,英国尤为明显。79%的英国人反对试种基因改良作物,抵制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诸如此类的分歧是很多的,只是分歧的程度不同而已。而这些分歧导致了现代生物科技在应用方面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进而难以形成明确、有效、统一的伦理规范,大家各做各的,而且都有自己的依据,而相互之间又存在冲突的,结果就是现代生物科技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伦理方面的困惑,进而导致伦理方面的问题的产生。 作者:吕成楷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生物科技论文: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及建议 1中国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等也分别在这一时期成立了伦理评审委员会或伦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加强药品临床试验方面的伦理监管,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生物医疗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进行规范。1998年,卫生部颁布《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试行),提出“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卫生部还颁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伦理原则》(2001)年、《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2006年)、《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007年)、《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09年)等文件。2007年,卫生部颁发《涉及人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明确要求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活动的机构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等,设立机构伦理委员会,对本机构或所属机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项目进行伦理审查和监督。近年来,卫生部进一步加强了医疗伦理管理,出台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和《伦理委员会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2010年),要求医院建立伦理委员会等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并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机构伦理委员会及其伦理审查的程序。卫生部所属的研究机构和医院依据国家规定,纷纷组建了各种形式的研究伦理委员会或医院伦理委员会。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颁布了一些文件,如《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03)、《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2003年)等。为适应生物医学研究和创新发展的需要,中国科技部与卫生部近年来加强了联合,在生物技术应用的规制建设方面作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如2001年,科技部、卫生部等多个部门颁发了《实验动物许可管理条例》、2003年科技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指导原则》。近年来,国家“973”、“86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课题申请,如果涉及人体、医疗问题,都已要求所在单位先进行伦理审查。可以说,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规制和相关技术规范,正与发达国家逐步接轨。 1.1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实践和科学家参与决策活动不断深入 我国生命伦理学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1987年3月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成立,该学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医学伦理学学术团体;1987年9月,东南大学与南京铁道医学院联合成立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1988年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成立,此后各省市纷纷成立医学伦理学分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都对生物医药研究加大了资助力度,有关部门加快了制定技术标准和管理法规的步伐,生命伦理学受到了医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立法者、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等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日益深入,研究机构和学会组织蓬勃发展。21世纪以来,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如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2002年)、武汉大学(2003年)等纷纷成立了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也成立了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并从2007年到2010年组织召开了四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2010年,中国首个受试者保护工作体系在北京大学成立,通过为研究者提供培训、对研究方案进行伦理审查、对研究过程进行伦理监督、对未来临床和科研领导者进行能力培养、维护科研的诚信等措施,对受试者提供全方位的保护[1]。香山科学会议也多次把生命科学伦理问题作为会议主题进行讨论。1999年8月,第120次会议以“21世纪生命伦理学难题”为主题,围绕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命伦理学的挑战、辅助生殖中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克隆”中的伦理问题等三个中心议题展开了研讨[2]。2002年4月,又召开了以“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为主题的第180次会议,围绕“中国与世界:生命科学究竟带来哪些伦理和法律问题”、“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制定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政策法规中的若干伦理问题”三个中心议题进行了讨论。近年来,香山科学会议对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纳米药物、干细胞、克隆等技术的发展及其伦理问题都进行过探讨。不少生命伦理学方面的学者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了科技部、卫生部等国家层面生物技术应用研究规制设置的伦理咨询和政策制定。2001年,中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向卫生部等机构提交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准则(建议稿)》,获得有关部门的采纳和接受。生命伦理学家与医学和公共卫生、社会学和法学专家一起给相关部门起草了艾滋病政策和法律改革的建议,促进了21世纪后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显著进展[3]。 1.2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生物伦理学研究和实践从80年代的起步阶段就直接得益于对国外相关研究和伦理实践的介绍和引进,并在不断学习、借鉴和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生物科技伦理的交流、合作研究以及伦理准则形成和推广过程,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是国际生命伦理学协会的创始国,并在2006年成功在北京举办了第8届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多次组织召开了国际交流会议,如中英纳米技术伦理学会议(2009)、中荷动物生物技术伦理学会议(2009)、中日韩东亚国家危重病人决策研究(2009)、中美临床试验伦理问题会议(2009)、中欧生殖医学和干细胞研究合作伦理管治项目(2007年~2009年)、中法医院伦理学会议(2001),等等。有多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生命伦理学组织中担任职务。在一些国际性的重大生命伦理问题上,中国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2000年12月2日,中国人类基因组社会、伦理和法律委员会通过声明,表示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基因组和人类权利的普遍宣言》和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的原则。2001年7月22日,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在以《生物伦理:国际挑战》为题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部长圆桌会议上说,我们赞成以治疗和预防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但是坚决反对克隆人,不支持任何生殖性克隆实验。在2010年第10届世界生命伦理学大会上,中国学者提出,应以“和而不同”的观点来正确处理国际伦理准则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4]。中国关于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表达和制度建设正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1.2中国生物科技伦理宏观管理制度建设总体上不容乐观 目前中国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是,中国还没有国家生物伦理学委员会的类似机构,来从国家战略层面对生物技术发展引发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度探讨,也缺乏相关研究议题进入政府决策议程的适当机制。这种机制缺失,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中国在生物技术应用研究领域的失范和混乱,并给国家生物技术创新计划的实施带来不良影响。在实际中,各级政府对一些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的宣传、推广行为缺乏必要、严格的伦理评估程序和法律约束机制。许多跨国公司和机构借科研合作之名在中国境内从事违规的药物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或非法获取生物遗传资源,严重影响了中国科学界的国际形象,侵害了中国的战略利益。某些科研机构和决策部门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研究失范行为视而不见;或片面依靠某些科学家的意见进行决策,实施重大生物技术商业化项目或创新计划,引起社会广泛质疑。这不仅使科学界的诚信度和政府公信力受到伤害,而且使一些创新项目的推进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此外,还存在着伦理研究资源欠缺、伦理决策和管理经验不足、相应规制设置不完善、已有规范得不到有效执行等突出问题,制约着我国生命伦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国外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的进展及经验 (1)重视技术风险评估和技术的社会科学研究,预防高新技术的非预期后果。早在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公众对日益涌现的新技术可能引发的潜在健康风险和环境风险的高度关注,美国国会颁布了《技术评估法案》(1972)。该法案强调对技术变化的广泛社会影响进行预先评价的必要性,并授权创建了技术评估办公室(OTA),以全面理解新技术的潜在社会影响。这类“意在对现存技术或新技术可能产生的非预期结果进行分析的政策研究活动”[5],被认为有助于改进技术决策的质量,有效化解各种治理危机。21世纪以来,随着对新技术评估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欧美各国逐步从经典式技术评估走向参与式技术评估、论辩式技术评估和建构性技术评估,其总体取向是不断扩展公众参与的空间和深度,增加新技术评估中伦理的、法律的和社会的内容,以逐步消解单向度的技术精英决策体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增进社会公众对科学界和决策层的信任度。 (2)通过国家立法设立国家生命伦理委员会,对重大生物科技可能引发的风险和伦理问题进行前瞻性评估和咨询。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重组DNA技术即将问世之际,斯坦福大学分子生物学家保尔•伯格领导的一群美国科学家就倡议,在这一技术应用的相关规制和规范出台之前应暂停与之相关的实验研究活动。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健康卫生研究院等迅速回应科学家的意见,建立了重组DNA特别委员会、重组DNA技术委员会等,对重组DNA技术应用的潜在危险以及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进行研究。1974年,美国政府依据“国家研究法案”,设立了“生物医学和行为科学研究的人类受试者保护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议会设置的第一个美国国家研究伦理学委员会,其提出的著名的“Belmont报告”,明确了涉及人类受试者的研究活动的基本原则,为联邦政府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规制的设置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几乎每届美国政府都设有国家生物伦理委员会,探讨新的科学、医学和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克林顿时代的生物伦理委员对克隆、人类干细胞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布什时代的生物伦理委员会则主要讨论了干细胞研究、基因增强和生殖技术等引发的伦理问题。2009年11月,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就宣布设立新的生物伦理顾问委员会,研究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科研中的利益冲突和权利尊重问题”等,以便通过新技术的社会评估,将相关的伦理辩论作为政府决策和治理的重要基础。 (3)国际组织积极推进国际生物科技伦理准则体系建设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性原则与伦理规范。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机构开始重视生命科学中的伦理问题,并在其工作计划中对科技伦理学给予了优先地位。UNESCO曾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建立了国际生命伦理委员会(IBC,1993)、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COMEST,1998),政府间生物伦理委员会(IG-BC)、联合国机构间生物伦理委员会等伦理组织。这些组织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形成伦理共识,为成员国加强伦理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提供工具和技术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大会先后通过了《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1997年)、《人类基因数据国际宣言》(2003年)和《世界生命伦理及人权宣言》(2005年),为各国提供了有关生命伦理原则、标准和框架。UNESCO还进行了相应配套工作,促进伦理教育的推广,伦理委员会的建立和经验交流。在WHO、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IOMS)、世界医学协会(WMA)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国际社会已形成了一系列共同的伦理原则与规范。WMA的《赫尔辛基宣言———人体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CIOMS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等文件,对生物医学研究中涉及人体实验的伦理行为进行了明确规范,已成为成员国普遍遵守的国际伦理准则。2000年,WHO还制定了《评审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委员会工作指南》,提出,“国家、单位和社区应该努力建立伦理委员会和伦理审查系统……如果适当的话,政府应该促进在国家、单位和地方建立独立的、多学科的、多部门的和多元的伦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需要行政上和财政上的支持”[6]。根据WHO的要求,各成员国都逐步在医疗机构建立起了伦理委员会,推行伦理审查制度。 3加强我国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国际经验表明,要推进负责任的科学技术创新战略,必须通过引入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以及设立国家伦理委员会等机制,在重大科技决策过程中引入伦理、法律和社会维度的考量,反映和表达公众的普遍利益诉求,实现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包容性发展。基于我国的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生物科技伦理制度建设。 (1)从战略高度重视科技风险管理与科技伦理制度建设。科技伦理制度的建设旨在强化科学家、决策者以及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它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展现的是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意志。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加强科技风险管理与科技伦理制度建设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有关部门亟须站在国家战略高度,以一种负责任的姿态,高度重视科技风险管理与科技伦理制度建设,为科技的长远发展创建有利的社会伦理环境和制度体系。 (2)建立重大项目的伦理审查与风险研究评估机制。加强生物科技创新的伦理研究和社会评估是完善生物科技伦理制度的重要环节。鉴于我国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态势,亟须加强相关伦理研究和社会评估工作。特别是对于重大科技项目,尤其需要建立伦理审查与风险评估机制,对其后果进行多方面的价值评估———不仅要看其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应看其对环境生态、对人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福利、社会公正的影响。因此,建议尽快研究制定有关规则,在重大项目的立项、评审与答辩中引入伦理和风险评估指标,把规避安全风险作为项目评审和验收的重要标准之一,并建立安全举证机制。为实现真正的伦理规制,需要在答辩委员会、评价专家组等组织中吸收伦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加入,重视他们的参与和意见表达;对于某些重大高新技术计划项目如转基因作物、纳米科技、合成生物学研究等,应配套设立专门的伦理研究议题,进行技术风险的前瞻性研究和风险跟踪考察。 (3)设置国家级生物技术伦理委员会,组织开展相关评估、预测和决策咨询工作。建议尽快成立国家生物技术伦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可界定为针对生物技术前沿领域发展决策的需要,组织开展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的系统研究和民意调查,为各主管部门提供咨询和决策支持。为配合国家生物技术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建议先行设置科技部生物技术伦理委员会,并将科技风险与伦理评价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的评估以及科技前沿预测和决策议程之中。科技部生物技术伦理委员会的具体运行可依托科技部诚信办公室或科技战略研究院,其工作重点包括:就重大生命科技伦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代表政府与公众沟通,对重大科技政策进行伦理审查,等等。 (4)重视对科技人员的诚信教育和伦理责任教育。建设和完善生物科技伦理制度体系,不仅需要形式完备的制度设计,还需要科技人员乃至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担当。因此,建议尽快在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中组织实施诚信教育与伦理责任教育活动,以深化他们对科技伦理问题的理解,树立伦理责任意识,自觉加强对科技风险的防范以及对研究受试者等普通公众的保护。 作者:李建军张文霞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生物科技论文:浅谈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应用 1、中学生开展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的可行性 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性。研究的重心放在高中的生物课外延伸,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应用的基本素养的养成,活动过程注意思维分析的科学性和在力所能及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创新。 例如观察植物时,师生一起给校园的植物挂牌,观察校园松鼠种群时,收集有关知识保护动物的文献,制作了宣传牌大大提高同学们环保意识,对校园生态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等等。例如,在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时,有学生希望对“哪些植物能够吸收人工湖污水中的有害物质”等问题进行探讨,就引起了对人工湖水污染原因、污水处理等问题的关注。同学以永春地区的湖水、池塘水、河水的污染情况为题,进行了水源取样,对水源地的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并初步推测污染物的性质和种类。在实验设计和准备完成后,在课余时间里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实验一段时间以后,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人工湖水污染物的具体信息。开展了《永春县人工湖水质研究》的研究性课题,并已经完成借题。现在已筹备购制皮划艇,进行水葫芦的综合治理的研究。 根据高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活动(部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设计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仪器;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污染是否有净化作用;对环境污染的研究,酸雨的危害(种子萌发/花粉管萌发/蛙的发育的影响;永春芦柑的品牌保护;黄龙病的防治研究;溪畔行道树种植树种的可行性报告;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等等。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发展,尤其是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即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2、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与评定 2.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根本准则。设计并完成一个实验最根本的目的不是得到一个结果,而是真正掌握并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所学到的就一定比得到标准答案要多得多。所以在实验安排中往往会故意做些变化,那些坚持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同学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规范科学探究的过程。 2.2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中学生科学研究的函盖面很广,研究的形式也多样化,其论文的写作都要做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着重阐述对社会的发展有意义的、有创造性的见解或发明。行文要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前后贯通。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 2.3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和撰写科技论文进行评价,选择优秀作品参加各种活动与竞赛。 3、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成效 3.1发现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12年我校王宇正同学在青少年创新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2012年生物奥赛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1人次,其中获得省级二、三等奖各一人,我校参加2013年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暨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地区选拔赛,有两项目获得总结赛二等奖。 3.2增强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每学年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多篇,创新大赛要经过公开展览、技能测试、封闭答辩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3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习能力:参加的选手经实践活动和学习,综合科学素养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视野有所开拓,具备较好创新思维能力,成为各个教学班生物科的领头羊。2011年完成永春县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性课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生物科技活动以生物实验、探究活动和理论探源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特别强调活动在中学生物教学基础上的适用性,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为学生中广大的生物科技活动爱好者提供可操作的实验范例。 这些生物科技活动不是重复高校教材中的复杂实验,也不是增加中学教学实验的难度,侧重科学素养的养成过程,提供有关实验方法、过程和技术层面的有效指导,推动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者:邱贞荣 单位:永春第一中学 生物科技论文:浅析生物科技发展趋势 1生物产业投入与产出分析 1.1生物产业研发投入 生物科技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长周期、高收益的特点,产业化推进异常困难,需要多年的持续投资。自2000年之后,我国生物产业研发投人在人力和财力两个方面呈稳步上升趋势,从表l可以看出,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从2001年的23542人年上升到2010年的90805人年,增长3.86倍,占全国总的科研全时当量的比重从2.49%到3.56%,最高2009年达5.10%。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也从2001年的24.3905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85.0118亿元。占全国总的科研经费内部支出比重从1.90%上升到2.62%,最高2009年达3.79%。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前期的大量研发投人,而研发投人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人力和物力。目前,国家对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生物产业科技研发领域投人越来越大,已形成多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同时,世界各国对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也高度重视,美国自小布什总统时代就加强生物医药开发,推进“生物谷”发展。2011年9月奥巴马政府提出要绘制美国21世纪生物经济发展蓝图,强化美国对生物前沿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领导地位;欧盟的科技发展框架计划将一半左右的研发经费用于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英国早在2009年就制定了生命科学发展蓝图,成立生命科学办公室;日本也提出了生物产业立国战略,推行“基于生物机能的循环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印度也在努力成为生物技术大国,其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并制订了“绿色能源工程计划 1.2生物产业产出 1.2.1经济产出生物产业经济产出中利润是新价值创造的经济体现,是一个行业的风向标,最具代表性。利润的高低直接带动社会资本、人才、政策和技术的汇聚,形成“磁铁效应”。进人21世纪,我国生物产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逐年快速增加,利润增长率最高的为2007年的5485%,从2001年到20ro年十年时间生物产业总产值从2693.8亿元增长至17358.6亿元,利润总额亦增长至近9倍,占整个高技术产业利润比重38.4%。生物产业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扶持、国际贸易环境稳定等因素息息相关,但最根本的增长动力在于生物科技基础的迅猛发展,生物产业经济的大作为体现了生物科技发展的巨大后劲,生物科技正悄悄深入我们的社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1.2.2专利产出专利是一个领域创新能力的体现,特别是发明专利更是原始核心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由于“生物技术”专利增长显著,已被汤路森透编辑团队纳人《2011年创新报告》中12个重要技术领域的新增类别,取代了创新活动量较少的“农业化学品和农业”〔4〕。毋庸置疑,美国是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霸主,其拥有生物技术领域全球专利的59%,占据绝对优势ts〕。而我国自21世纪以来生物产业专利申请和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均稳步上升,通过表1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专利申请达2001年的十倍强,其中最具原始创新的发明专利增长尤为迅猛,说明我国生物科技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在未来生物科技时代的科技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为在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前沿和核心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基础,也为经济可持续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2生物科技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自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之后,生物科技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现代生物科技时代。生物科技产业化发展是21世纪生物科技的主要发展趋势,产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生物产业以生物科技为基础,是生物科技发展的经济终端体现,与生物科技紧密相联,对生物科技的发展也体现的最为敏感和直接。生物科技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及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过以上对生物产业科研投人与产出分析,探讨未来生物科技发展趋势。 2.1生物产业的发展将引发生物科技的新竞赛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关键技术的革新都会引发世界格局的更替,如农业时代诞生的四大文明古国;蒸汽机发明后引发的工业革命曾带动一批以英国为首的工业强国;二战过后,美国率先掌握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人才,促成其在之后的信息时代中力拔头筹,占据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进人21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举世瞩目,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也是我国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技术领域。当前,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生物技术研发,技术竞赛已悄然拉开帷幕,打赢“核心专利争夺战”更是心照不宣。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将有可能会产生类似于蒸汽机、铁路等对工业经济的推动、计算机技术在信息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发展生物技术可以从构建生物科技技术理论体系人手,为生物技术的未来搭建发展平台,有针对性的发展和培育应用前景广、技术特色鲜明、国际领先的核心生物技术。 2.2生物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生物经济的新时代 随着人类对生命的认识逐步拓展到微观领域,人类对自身奥秘的好奇也越来越浓厚,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信息时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四大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安全危机,生物科技都与之解决息息相关。进人21世纪生物科技产业化趋势明显,生物经济也在整个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2002年到2011年十年间全球100项重大科技进展中,有37项与生命科学领域相关。当今世界无论哪个国家,对生命科学研究投人的人力、物力也是在整个科研领域最多的。我国工程院李宁院士曾说过,生物产业未来将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最主要的产业。生物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战略增长点。生物产业在21世纪进人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前期。生物产业利润比重的逐渐加大将会促进“磁铁效应”的发挥,在社会经济地位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生物经济离我们并不遥远,生物经济很有可能是取代信息经济而成为人类社会的下一个经济时代主体,这些都将加快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 2.3生物产业的发展将提高生物安全的新防御手段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生物技术也不例外。俄专家沙瓦耶夫将全球性危险源分为三类:大自然,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创造的技术和工艺世界,而生物安全将贯穿这三类危险之中。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将会带来一系列生物安全问题,并在生物安全防御手段上带来新的突破,更好地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自二战期间“传统生物武器”的滥用及近期诸多生物恐怖事件之后,生物安全亦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警惕。美国早在2(X〕4年就已经通过“生物盾牌计划”法案,而我国生物安全防御系统也已初步建成〔“〕。生物科技在安全层面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不可知性与无规则、无秩序性近’〕。21世纪生物科技的发展在遏制生物威胁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表现在在民族基因保护,重大传染病防控,基因疫苗等方面。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在维护国家生物安全防御手段上越来越完善,也为未来军事生物科技、军事医学发展建设提出新的发展方向。 2.4生物产业的发展将产生生物时代的新制高点 科学技术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已为人类所共识,科学技术既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战斗力。生物科技的发展将人类活动领域引向微观世界,改变传统的战争打击模式,从“人之内”全面掌控战争态势,不断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形成新的生物制高点。 生物科技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尤其在生物材料、生物仿生、生物能源、生物疫苗等方面发展迅速,对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必须加大对未来社会生物科技优势控制权的强力争夺,未来对战争胜利的争夺也将主要集中在对生物科技优势控制权的争夺,占领生物科技的制高点才有可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既是生物科技发展产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生物科技新突破的原始动力。在未来生物科技时代占领制高点需要把有限的研发经费投入到最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避免重复研究和无序研究,集中国家有限的研究力量和资源,争取在关键性生物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 作者:刘显胜郭继卫罗旭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医教部 生物科技论文:小议现代农业生物科技发展新走向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基因资源争夺呈白热化。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发达国家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对生物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争夺,其核心就是对基因的争夺。谁掌握了基因,谁就掌握了生物技术的制高点,就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有专家称,转基因植物技术知识产权很可能就是未来国际贸易中市场准入、贸易壁垒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有报道表明,为了获取我国丰富的生物基因组资源,国外公司已在我国境内悄悄地开展活动。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指出,基因资源是有限的、可视专利的战略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建立自己的生物信息技术平台,指望在别人的公益性研究完成后捡便宜的想法,会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加快生物资源信息化的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当务之急。 生物科技论文:金算盘eCRM赢得清际源生物科技青睐 树立保健品行业客户管理解决方案标杆 保健品行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国内保健品行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下,国外的保健品巨头也已相继登陆垂涎已久的中国市场。如何在内外夹击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已成为摆在保健品企业面前至关重要的一道难题。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与服务手段、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挖掘优质的商业契机正是成功的保健品企业得以制胜的良方。 上海清际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生物高科技企业。该公司倡导“时尚、天然、健康”的产品理念,致力于造福人类健康的保健产业。公司根据北京工业大学金日光教授“第四统计力学”,开发推出了生物技术高科技尖端产品――基因能量液,该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被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确定为球队指定饮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清际源公司管理层高瞻远瞩,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市场的战略方针,通过仔细的调研,选择了金算盘软件公司的eCRM系列产品。 金算盘e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是一套完全基于Web的企业级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平台,它基于CRM理念而设计,综合了事务工作流程、业务分析、整合供应链等各个层次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它将面向客户的所有业务进行整合,提供了统一的业务平台,实现了在动态价值链下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 通过实施金算盘eCRM软件,上海清际源公司实现了对保健品行业销售系统五层结构的梳理,收集来自总经理、销售总监、业务员、省级、市级等的基础信息,使公司管理层更为清晰地把握公司的销售组织结构,更为全面地把握产品的市场状况。 通过金算盘eCRM软件的客户管理模块,清际源公司定义了客户的不同类别,对不同类型客户实施有针对性地的优惠政策,解决了不同级别客户积分返利的问题。 通过实施金算盘eCRM软件,清际源公司得以直观地统计商的资质,并针对性地实施销售策略,保障商的权益,维护高质量的销售渠道。 通过金算盘eCRM管理软件强大的客户服务支持模块,清际源公司还得以有效管理企业售后服务,快速解决客户反映的问题,对客户的服务请求进行分类处理,公司采取了老客户关怀手段,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通过分析客户和产品的历史交易信息,公司掌握了客户的消费倾向和偏好,不断创造出新的销售机会。 通过eCRM项目的实施,金算盘软件为保健品行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树立了标杆。 生物科技论文:初中生物科技活动的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摘 要】本文对河南省鹤壁市30所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地区初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当地初中生物科技活动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生物;科技活动;现状调查;策略研究 为了开发设计出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系列方案,丰富学生的生物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研究对河南省鹤壁市30所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地区初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对当地初中生物科技活动更好地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设性意见。 一、生物科技活动现状调查 1. 生物课教师配备情况与分析 根据表1结果显示,有专职生物课教师的学校23(76.7%)所,其中城镇中学全部都有专职生物课教师,农村中学只有8所学校有专职生物课教师;有兼职生物课教师的学校20(66.7%)所,其中农村中学全部都有兼职生物课教师,城镇中学中只有5所学校使用兼职生物课教师;生物课教师已满额的学校11(36.7%)所,未满额的学校19(63.3%)所,其中农村中学全部未满额,城镇中学中有4(26.7%)所未满额的学校。 由此可见,生物课教师专职化程度还需加强,生物课教师队伍还需要补充大量新鲜血液,特别是农村中学。 2. 生物科技活动受重视程度情况与分析 由表2可知,认为生物课在所有学科中地位较高的0人。认为地位一般的共25人,其中城镇中学15人,农村中学10人。认为地位较低的共50人,其中城镇中学30人,农村中学20人;认为学校对生物实验课很重视的0人。认为重视程度一般的共48人,其中城镇中学38人,农村中学10人。认为不重视的共27人,其中城镇中学7人,农村中学20人。由此可知,生物课和生物科技活动在初中教学环境中,处于较低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于中招考试语文、数学、英语占主要分数,而初中生物所占分数太少,中招实验加试也只加15分。 3. 学生对生物科技活动的态度情况与分析 由表3可见,喜欢上生物课的学生有1143人,其中城镇中学654人,农村中学489人。远远大于一般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人数;喜欢参加生物科技活动的学生有1272人,其中城镇中学720人,农村中学552人。比喜欢上生物课的人数还要多。由此可见,生物科技活动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很高。 4. 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情况与分析 由表4数据可知,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学校共有18所,其中城镇中学15所,农村中学3所;每学期开展课外活动频次较高的学校为0。一般的学校有17所,其中城镇中学有15所,农村中学有2所。开展课外活动频次较低的学校只有农村中学有1所。由此可见,初中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对初中生物科技活动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对策与建议 在学生对于生物实验教学感受的调查中发现,80.8%的学生喜欢参加生物科技活动,可知学生对于生物科技活动的兴趣是十分浓厚的,但生物课在学校所有学科中的地位较低,学校对生物科技活动重视程度一般。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对生物科技活动的重视程度: 1. 改革中招考试方式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不受重视的问题,应以中招实验考试方式的改革为基础。生物学是来源于实验的一门自然科学,人类对于生物学基本理论的获得大都碜杂诙陨物体的实验,提高中招实验加试在中招考试中的分数,随着考试方式的改革,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就会很自然的向强调素质和能力的方向转变,实验教学自然就会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由于公立学校不能私自乱收费,除了政府资金投入,就只能通过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来募集基金。初中生物科技活动因为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这与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高度契合。将实验教学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巨大作用和改善初中生物实验环境的需求传播出去,就会有各种社会资金通过捐资助学来支援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环境的改善。 3. 加强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建设 通过对实验教学人员配置情况的调研可以看到,鹤壁市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人员配备不够充足:生物课教师未满额的学校达到63.3%,生物实验员未满额的学校达到66.7%;实验教学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使用兼职生物课教师的学校多达66.7%,使用兼职生物实验员的学校多达63.3%。发展生物实验教学的希望在于实验教学人员,关键是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学校应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全面加强实验教学人员队伍建设。 4. 提高生物教学人员素质 以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为载体是目前提高生物学科教学人员素质的最快捷途径。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学校培训为基础,以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员为引导,以学校生物教研组为单位,促使生物课教师和生物实验员更新教育观念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断加强知识的更新、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以及现代化教育设备的运用。 5. 优化实验教学人员的配置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到,不论是城镇中学还是农村中学生物课教师和生物实验员都比较缺乏,兼职现象严重。笔者认为要解决实验教学人员配制不足的问题,从根本上还要依靠新进人员的招聘,可以通过招聘时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人员的政策倾斜,来吸引人才增强配制。如果不能够实现,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支教下乡、结对帮扶等形式对城镇中学和农村中学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人员进行暂时的配置。 生物科技论文:大数据时代农学生物类博士生的科研与生物科技海量信息供给的关系研究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包括政府、科学、教育和企业等,此外,全球一些顶级的学术机构和刊物比如Nature和Science等多对大数据进行了研究,并先后设立专刊,出版了一些增长,对其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同时还提出了大数据带来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目前,医疗、物流、金融、制造、零售、科研和电信等多个领域得到大量的使用,并随之产生了巨大的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3月22日宣布,美国将投入2亿元美金来为“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建立资金基础。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宣布“信息高速路”的建设计划以后,这对美国来说是又一次国家战略,为美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紧随着美国的脚步,2013年,我国国家科学院将大数据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发展。总体而言,大数据技术及相应的基础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界的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大数据的研究涉及了信息,心理、经济、社会等多个学科,不仅成为了传统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契机,更铸就了很多新兴学科的崛起,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交叉学科。大数据科学的总体方向已经逐步形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农学生物类博士生科研内容与现代生物科技前沿信息之间必将产生新的复杂关系,对于博士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大数据 博士生 科研 信息 关系 1博士生面临大数据与大数据技术 1.1大数据定义 大数据就是一种不能依靠传统IT技术和工具在短时间内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管理和服务等集合。通过对其的研究,发现其具有4大特点,第一是具有大量的Volume ,并且由原来的TB级迅速飞升为PB以及EB级。通过IDC 的“数字宇宙”可知,它预测全球的数据使用量将会在2020年前迅速飞升,达35.2ZB。第二是特点是Variety,是指数据的种类多种多样。这是因为数据的来源众多,渠道不具有单一性,此外,随着软件的发展升级,数据处理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格式也随之丰富起来,改变了以前的数据模式。第三,Velocity,是指稻莸牟生和更新。在大数据中这是其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全球而言,数据的翻一番的时间大致为一年半,遵循着摩尔定律。第四是Value,即指数据的价值含量,在大量的数据中,具有价值的数据只是少数部分,因此,高效运用数据的前提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1.2大数据技术 从定义上讲,大数据技术是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迅速地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简单地说,大数据技术帮助解决了数据丰富但知识不足这一尴尬,究其实质是通过眼睛看到的数据,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获得其隐藏的信息,提取潜在的价值。因而大数据是公认的最具“市场”前景的技术之一,这一新兴领域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是未来竞争的关键因素。例如在政府的角度来说,有利于达到高效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对于学校而言,有益于绩效管理更加高效正确,有益于绩效评估,资源的合理分配应用等都是在数据的基础之上来做出决定。对于博士来说,为其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整体环境。 1.3博士生面临大数据与大数据技术 对于大数据的研究,在此之前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数据的精确度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数据采集、记录和存储等都受到技术的限制,无法实现大规模,海量数据的分析研究,使得研究成果不够准确。因此,我们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从采集到分析都只选择一小部分数据,在大量的数据面前,这一小部分数据不具有完全的代表性,具有主观色彩。随着各行各业数据的使用增多,数据的量越来越大,但是人们的能力有限,因此,统计学发明了抽样法,即用一部分数据作为代表,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从中总结出整体的特点,同时统计学的目标也成为用最少的数据得出最重要的信息。长此一来,我们形成了一种习惯:也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数据的采集量。然而往往具有较大价值的信息都藏于大量的数据中,而这种精简则会使得那些细节被排除在外。 2海量大数据信息对农学生物类博士生研究方法和内容的影响 2.1大数据时代的科研方法变革及其必然性 所谓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理论方法,并将其作为指导实际的基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的处理也需要一种新型高效的技术作为支撑条件,不断的完善传统的方式,推陈出新。为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提供一个新型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大数据”是相对以往小型、局部性数据而言的,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工作时,研究方法体现为三大方面的转变。(1)改变了以往抽样研究的方法,不论是四研究整体还是某一个特殊的点,都需使用其所有的数据。(2)由于有更多的数据,我们可以接受更多混杂、更多数据上的不精确。(3)在分析数据时不再一味追求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而是将事物之间的关系研究放在了重要位置。在这个时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该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大数据具有规模大、分布式、异构、不准确、不一致等特性,因而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当前些技术和系统无法有效管理支持大数据运行,于是海量数据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的科研模式,在爆炸的数据中,博士生等科学研发人员的工作成为了与数据打交道,在其中挖掘信息,发现新智慧,甚至无需直接接触需研究的对象。Jim Gray博士是著名的专家,曾获得图灵奖。他对古今科研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人类科研的3种范式,即实验、理论和计算。今天,数据量不断攀升,这3种范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在一些领域已经被淘汰,因此,迫切需求第四种的出现,以便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此,Jim Gray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研究方法,被称为“第四范式”,科研活动将受到数据的影响,数据密集将成为科研的一种新特点,新方向,是在实验、理论结合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种科研范式。从实际上来说,计算机科学是对前两种范式的补充和优化,而数据密集型范式则是一种全新的处理大数据的方法,不仅仅是前三张范式的优化,表1是对四种范式进行的比较。 2.2第四范式的特征 涉及到科学研究第四范式,关于其知识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点,为用户提供知识理论和数据信息方面的服务,换句话说,不但要涉及到知识理论方面的服务,而且要提供数据服务,使用户能够更容易更清晰地理解最终的知识结果,能够重复该结果产生的实验过程,并重复利用该数据,提高科学研究效率。二是对溯源信息进行管理,提供从数据到知识的整个过程服务。数据溯源信息指在整个工作流程执行中数据的输入和处理历史。科学研究信息的提供者为用户提供的信息和知识是单个的静态的,而科学研究第四范式需要新的服务模式,即能够提供从数据到知识转变的整个过程信息,这是一个动态的服务过程。许多的科研人才其中不乏博士学位研究生,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过程和结论都需要体现第四范式的特点。 3大数据时代对农学生物类博士生科研过程的信息新式供给 3.1大数据环境下农学生物类博士生的科研信息需求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具有密集型特点的科学性数据在大数据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种密集型数据较一般大数据相比,除具有基本特征外,在管理和分析数据上有更极致的追求,一定会使科学研究人员增加对进程中的专业化、深层化、定制化、协同化以及集成化的信息的需求量。第一,科研对象在大数据时代下的虚构化,会使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其中包含农学生物类专业的博士生,具有对提高数字性交互性的管理信息能力的需要;第二,科研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下有很强的知识性,会使许多科学研究人员具有大规模数据同步寻觅分析的需要;第三,科研沟通方法在大数据时代下,会使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其中同样包含农学生物类专业的博士生,具有共同分享多种学科配合和科研数据集汇的资源信息的需要。 3.2信息供给模式演进与科研过程演进 英国科学与技术设施研究理事会(STFC)提出了数字科研环境下的科研模型 ,把科研工作分析成一N不断连的工作流,整个过程以分析趋势、产生思路、组织并设计项目、进行项目申请、实际性研究实验、收集并组织数据、宏观分析数据、并交流成果、保护研究成果为主线,细致地描绘了适用于未来的科学研究工作流的初步形态。科研工作以信息为着眼点,不断研究分析信息的过程。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很多事物都在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知识形态、科学技术创新方式以及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中的知识处理及交流机制都是如此,无一例外。这些变化同时又推动着知识创造模式的改变,以及科研工作流中关键性知识瓶颈出现深刻的变化,进而促进着新兴知识服务机制的产生。 服务的主体、客体、方法及内容是信息服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主体是信息服务行动的执行者,也就是信息的服务人员,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运用行之有效的办法,供应信息服务产品来实现客户要求。服务客体是对信息服务有需要的人,与常见的图书馆读者不一样,分为群体和个体两种需求类型,会发出需要信息的信号并接受使用信息。服务方法指的是信息服务中使用的策略,它是为帮助信息服务人员做成进行信息服务的行动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手段。像旧时的信息服务里的查询文献、拟定专题、确定主题和新时代信息服务里的信息的搜集、汇集、个性化定制、咨询参考等皆是信息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是最终的信息服务产品,是信息服务人员最后交给信息服务需求者的确定下来的成果,或者是某种能够感受到的信息服务,由此它既可能是真实的物品,也可能是虚拟的产品,像报告、刊物、数据库一类的或是像学科导航与文献检索一类的信息服务。 4大数据的信息供给的未来趋势 数据密集型环境下,图书馆的知识咨询服务必须进行创新,利用新技术进行服务模式的演进,新的服务模式包括云服务模式、智慧感知模式和导航模式;在思维方式方面,大数据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向着多样性、开放性、生长性、整体性、平等性和相关性发展,根本上属于多元性思维;在认知角度方面,大数据环境改变了人类的一些常规认知,主要体现在人类眼界的改变,从局限的世界向无限的大数据方向进击,进而满足认知的平等;在信息技术方面,传统的数据寻求方式已经落后于大数据时代,在数据收集、储存、分析和可视化等地方都存在弊端。这时任何领域都急切需要着大数据的帮助,更多的人选择了以数据为依据的分析代替以专家为信条的分析方式。而从服务创新的角度来讲,应注意数据创新、用户行为分析及知识网络的关联等方面的问题。 生物科技论文:无细胞生物科技加速创新 人类的生命物质包裹在一个称谓“细胞”的微小口袋中。细胞内部是DNA分子,携带了如何运转人类细胞的指令,发展、被激发,最终分裂为两个细胞。RNA(核糖核酸)――存在细微差别的分子信息,携带指令进入称谓“核糖体”的分子细胞中。一个核糖体的工作是读取RNA信息,并且将它们转化为蛋白质。接下恚这些蛋白质会监督、执行运转、成长以及分裂的过程。 这是自地球上出现生命体的40亿年以来,一直完整运转的一套体系。可是,对于有些生物技术学家而言,细胞或许只是一顶老旧的帽子。他们认同DNA、RNA、核糖体和蛋白质的配置,它们可以被设计成为有其他用途的化学成分,从医药到建筑塑料模块。但是科学家们一直试图,逃脱包裹这些物质的袋子,进入细胞内部仅仅留下原浆质“粘液”用于他们的指令。 所以,相比传统的基因工程带点来的可能性(甚至像CRISPR-Cas9这样先进的基因修正技术),无细胞生物技术能够更加准确的控制。在这里,基因信息是由核糖体(Ribosomes)转译,最终产品可以进行大规模产生。 同样重要的是,无细胞生物技术意味着没有任何生物化学过程浪费在运转、发展和分裂任何实质细胞上。事实上,科学家们最初的目的就是为制造特定产品寻找最佳基因的一种快速方法。最终,所有努力形成的这样的成果――无细胞生产将意味着大规模制造。 无细胞原浆质粘液的制作过程如下:取4公升培养皿的大肠杆菌(大肠细菌深受基因工程学家的偏爱)。压力作用下,通过微型阀门打开细菌细胞,撕裂细胞膜和DNA,最后释放核糖体。在37摄氏度下培养得到的混合物一小时,然后激活能吞噬DNA碎片的一种称为核酸外切的酶。运用离心机,将细胞膜和其他碎屑废弃物从包含核糖体的粘液中分离出去,分离去除多余的离子。然后,拌入氨基酸(蛋白质)、糖和携带能量的三磷酸腺苷(ATP)分子。最后,加入少量进行尝试,并对产生的蛋白质粘液发出指令。 这一研究过程,采用的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Synvitrobio公司的研究方法,这是一家加州理工学院的Zachary Sun和Richard Murray,以及哈佛大学乔治George Church共同创立的一家公司。运用不同生物体的其他无细胞技术也正在展开实验,比如,酵母和链霉菌就成功进行了实验。烟草的细胞或是中国仓鼠的卵巢也是进行这个实验的不错选择。在自由悬浮暂停,所有这些公式在隔绝细胞的蛋白制造机制的状态之下,将成为变种。 Synvitrobio公司的工程师建立了一种机器人系统,融入他们实验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机器人将精制的原浆细胞打包注入一批384个微型试管中。每一支试管装有几百万升之一的细胞液。然后,将一些DNA分子投入每一个试管,在这些分子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中,分离出的粘液开始发挥作用。目前,这个系统能够为每个试管处理8个DNA序列,这意味着能够同时处理3072个蛋白质。这样能够达到1万个基因“字母”的长度――这足以编码任何你能够注意到的蛋白质分子。 现在,Synvitrobio公司正在使用这一系统测试DNA序列,测试它能否值得作为抗生素考察。通过黏合到生物学上重要的分子,并且以伤害部分生物体的方式改变分子特性,才能让药物开始发挥效用。为了寻找这样的黏合,每一个迷你试管同时装备了一些特定的分子,每一个附上“报道者”标签的分子,当黏合发生就会发出光亮。那些闪烁的试管标志着,其中一组或多组的DNA序列值得研究者注意。所以,Synvitrobio公司的技术能够以新DNA序列特定的速度,扫描出潜在的药物。 按需人工合成新的基因序列是现在国际通行的技术,这意味着全球的基因库可以如候选人一样被争夺。基因被残忍扭曲筛选,直到最好的基因出现。而此刻重点在于,如果当Synvitrobio公司将新发现的分子,以传统科技黏合进合适的细胞内,在发酵罐中培养这些细胞,就如同酿造啤酒的过程一样,这相比简单将它们投入粘液中要消耗更多的时间。 靠近美国旧金山的SutroBiopharma生物制药公司,已经使用了无细胞系统生产抗癌的抗体。今年月,Sutro公司宣布运用这套系统生产阻止肿瘤扩散的STRO-001抗体,并计划在2018年开始临床试验STRO-001抗体。用于试验的无细胞抗体即将开始生产。抗体是特殊的蛋白质,所以一旦Sutro公司的系统鉴定出最佳的“候选人”,所有需要的工作就是编码“候选人”的DNA粘液。 Genomatica是一家位于圣地亚哥的生物科技公司,现在正在试验利用无细胞系统,从单糖中获取1,4-丁二醇。1,4-丁二醇是一种用于制造聚合物(比如莱卡)的小分子。一般来说,相比生物科技,从化学过程中提炼这种尺寸分子的成本更低,而1,4-丁二醇恰恰是一个例外。 Genomatica公司的系统在合成过程中大量生产出关联的酶,产生一个完整的无细胞代谢途径――就是所有糖可以专注用于特定的化学物质,而不是为了谋取最大利益,运转一个细胞的其他生化过程。目前,这家公司还没有将系统用于商业使用,而对于它赋予更高的期望。 美国马塞诸塞州的GreenLight生物科技公司,同样计划根据大肠杆菌,运用无细胞系统生产不易消化的核糖类似物――一种自然形成的糖,可应用于零卡路里的饮料中。而借助于基因修改过的大肠杆菌已经应用于工业生产。这家公司表示,他们对这套系统的熟练操作已经达到一定高度,能够每次生产数千公升的糖溶液。 与此同时,Greenlight公司用无细胞系统,生产工业定制量产的RNA分子,阻止昆虫幼虫发展,可以用做杀虫剂。现在,RNA生产的成本是每克5000美元。GreenLight公司认为,扩大生产过程,成本能够降低50-100美元。 无论无细胞生物科技,能否通过制造化学物质的基因修正技术,来取酵技术,这还有待时间检验。自从12000年前啤酒杯发明以来,发酵就成为一种经过人类考验值得信任的技术。 然而,剥离生物分子,直至剩下最后裸露的本质,同时也是最具效率的部分,至少对于一些应用而言,生物细胞的功效能够被充分发挥。 生物科技论文: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观察;探究;结果 1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下,结合生物课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课外探究 开学两周后,本人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布置学生利用假期间的时间到社会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一个月后到课堂上进行演讲,然后分组进行评价,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社会生活中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互相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来自学生的课外实践探究报告 通过学生利用假期间的时间,一个多月后,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整理,然后各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演讲。 A组:我们小组探究的是“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我们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到我县的冶炼厂去观察。冶炼厂离县城有十几公里,座落在我县的西南部,这个冶炼厂主要是冶炼铅矿、硫化锌矿。我们来刭冶炼厂,与冶炼厂的领导说明情况,冶炼厂的领导’,简单的给我们介绍。冶炼厂建于80年代末,经济效益好,为我县的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是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污染。我们看到冶炼厂周围的树木枯死,流出的污水进入大河,河里的鱼类如今几乎没有了,当地农民的庄稼叶色枯黄:老百姓多次请求当地政府把冶炼厂搬迁,最后当地政府给老百姓经济补助。在冶炼厂的上空,看到黑色的浓烟。我们这时想,这黑色的浓烟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们在空气中被氧化,进而形成硫酸和硝酸,随着降雨落到地面。这种pH小于5.6的雨水,被称为酸雨。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对入眼和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酸雨降落到地面,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减产;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可使水呈现酸性,影响鱼类和水生植物等的正常生长;酸雨还会腐蚀建筑物。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我们请求当地政府把冶炼换到离城市和森林比较远的地方,减少环境污染。 B组:我们小组探究的是“土壤污染”。 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大量使用农药;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弃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同时,大量森林受到破坏,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本来森林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罔,蒸腾作用有利于氧循环,同时,森林中的植物还能吸收有毒的气体,降低噪音和强光对人体的伤害,促进人体身心健康。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少,这样就造成了有害的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 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 健康的程度,这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中积 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 癌症和其他疾病等。因此,要减少土壤污染,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大量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C组:我们小组探究的是青蛙的生殖与发育。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雄蛙高声呜叫的春季,我们来到沟渠 或池塘旁,多次进行观察雌、雄蛙的抱对现象。不久,池塘边的 杂草上有许多蛙的受精卵,我们每隔两三天又去观察。结合学过 的生物学知识,青蛙的受精卵在胶质膜中进行细胞分裂,发育成 胚胎,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幼体―一蝌蚪。刚孵化出来的蝌蚪, 用头部两侧的外鳃进行呼吸。不久,蝌蚪的外鳃消失,长出内鳃。 经过一个多月后的观察。蝌蚪先后长出后肢、前肢,尾和内鳃逐 渐萎缩消失,肺逐渐形成,蝌蚪发育成幼蛙。青蛙是变态发育, 幼体蝌蚪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蛙后能在陆地上生活,用肺 呼吸,同时也能在水中生活。蛙的生殖是雌雄蛙进行抱对后,进 行体外受精。蛙是典型的两栖动物。如今现存的两栖动物约有2500 种,它们是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蛙是庄稼的好朋友, 蛙在繁殖过程中,能消灭大量的害虫。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青 蛙。 D组,我们小组观察的是蚂蚁行为。 蚂蚁是昆虫类。我们利用假期时间,到野外找到两种蚂蚁, 一种是狼蚂蚁,另厂种是黑头蚂蚁。我们用小镊子夹起蚂蚁装如 塑料瓶中然后把它放入硬纸盒中,在硬纸盒的一端放入一些糖,’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行动步伐,通过多次观察。蚂蚁运动时,一般是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蚂蚁的社群行为十会复杂,有雌蚁(蚁后),雄蚁,工蚁和兵蚁之分。工蚁不能生育,它们的’职能是建筑蚁巢,喂养幼蚁等。兵蚁的颚特别大,它们的职能是保卫蚁穴,雌蚁专职产卵。不同类的蚂蚁放在一起就要发生战争。通过我们的观察活动,我们把10只狼蚂蚁和10只黑头蚂蚁放在一个塑料瓶里,同时放入一个蝗虫,一段时间后,两种蚂蚁为了争夺蝗虫,进行了战争,第二天,我们去看塑料瓶里的蚂蚁,狼蚂蚁全部被黑头蚂蚁咬死,有几只狼蚂蚁咬成两节,黑头蚂蚁还有3只在塑料瓶里运动,那只蝗虫咬死后,肢体分散。这就说明不是同类的蚂蚁就要发生战争。 这节课,听了同学们各组的精彩演讲,我心里非常高兴,各组探究的内容虽然不同,通过你们去观察,去实践,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体验。真正体现了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了你们的主观能动性,合作探究的实践性,动手,动脑的主动性,以新课程理念来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去探究,同时,让学生从中找出答案。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的兴趣,而且发挥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物科技论文:生物科技的另类创业 新一波的生物科技类创业公司,正试图创造一条不一样的价值链。iCubate和ET healthcare便是这其中的代表。它们所在的体外诊断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据McEvoy Farmer 的预测,我国体外诊断行业未来增速有望达到15%~20%,远远超过全球5%~7%的增长,至2015年成为全球第三大市场。体外诊断是指在人体外通过对血液、体液、组织等人体样本进行检测,获得临床诊断信息的产品和服务。在临床诊断中它起到70%的作用,临床应用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部过程,几乎相当于医生的第二双眼睛。 体外诊断产品包括精密仪器、试剂、校准品、质控品等,其中医院检验科、第三方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检中心等倾向于使用高通量的精密仪器;而医院临床科室、急诊、社区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及家庭,则更需要便携式快速诊断产品。 体外诊断行业技术平台竞争激烈,而基于技术平台进行诊断试剂开发的开发者利润微薄,试剂经销商揣着专利风险。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技术拥有者高度集中,他们控制着各个细分疾病领域的专利,只有他们和少数拥有使用权的公司才能顺理成章地把“正版”产品推入市场。而科学家、研发者研发出诊断试剂,没有使用权就无法让产品流通,只能写。即使部分公司把产品推进市场,背着侵犯专利权的包袱,公司也很难做大。 由于高端技术的独占性,大型跨国公司几乎垄断了高端市场,它们通过自己的研发仪器开发试剂产品,进行报批然后推进市场,或从直接客户那里赚钱,比如收取购买仪器的费用、专利使用费用甚至还有产品销售分成。这样一来,上游企业开发的患者检测产品有限,试剂公司研发领域更为集中、创新热情低下,试剂经销商也因为毫无利益保护而减弱市场开发力度。 在这样一个庞大而封闭的市场中,出现了iCubate和ET healthcare这样两个另类的创业公司。它们的创始人都是创业狂热分子,一个是医学博士利用互联网思维做创新,一个是机电博士转行做诊断器械。确切说,他们的公司都属于B2B,但他们在创业之初,就直接跳过客户思考最终用户也就是患者需要什么。 iCubate创始人韩健学IT行业的开放模式,探索如何在自己特有的技术和产品以外赚钱,把自己的技术免费给开发者使用,让更多终端患者受益,然后开拓出一个新的盈利空间。ET healthcare的创始人谭洪,作为外行人,第二次在生物科技领域创业,他自嘲说,在最困难的时候在最困难的领域里,拣了一条最困难的途径来创业。尽管赤手空拳重新开始,但他坚持用最好的团队做中国最好的国产全自动精密仪器。 韩健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创业导师,他从在别人的技术平台上创新,最终实现用自己的技术搭建平台,并且用开放技术的模式去推广技术。打破传统的商业模式,需要勇气,但对于其他创业者而言,这的确是件有意义的事。在这个平台上创业,启动资金低、没有技术专利门槛、有一套开发产品的体系,并且有一些不错的发展空间,比如成立试剂开发公司,开发、销售自己的产品;也可以成立独立实验室做产品验证或为客户做评估检验等。 谭洪的案例可以这样去理解:在一个技术门槛非常高的行业里创业,难度当然很大,但并非毫无机会。他的公司在模式上并没有太多创新,最大的成功在于产品和技术,他把别人没做好的、做不到的都做好了。当大家谈论起生物领域的创业,关注点多半都是技术,“你有什么技术、你在这个行业多少年”。但当谭洪这个门外汉细心研究起他进入的体外诊断行业时,他是以终端用户需求为导向,来规划自己的产品方向。按照传统经验,有什么创新技术做什么新产品。这只适合大企业,它们有资金去做市场;但对创业者来说,回归到用户需求中,从需求里找机会,然后再想办法用技术创新去解决它。这或许是谭洪经验的价值。 生物科技论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策略 【摘要】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教育给我们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要求我们的知识与时俱进,内容多样化,形式丰富化。那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将现代科技渗透到教学中来呢?具体我们从高中生物教学中来看如何渗透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 【关键词】 新课改 现代生物科技 高中教学 生物教学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育的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也就意味着今后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被动的接受一些知识,满足升学的需求,而是要求他们能够学会全面自主的学习方法,能够真正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具备学习的动力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有特色、有个性的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新型的,全面的科技人才。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去是生物教学中的一大突破,也是对现代生物教学与时俱进的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新教材的修订中渗透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更好地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首先必须对现在已有的或陈旧教材进行一些修订,撤除一些说教性强的,过时的知识,因为这些东西都比较死板,枯燥无味。同学们对这些东西想要了解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都比较低。要适当的引入一些新的、与现代生活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侧重引进一些报刊文章,增加一些小阅读,例如:将以往课本中对一些生物学家的生平简介,换成他们学习或者生活中的一些有趣小故事,增加阅读性。将对他们科学成就的歌功颂德换成他们最初研究时的兴趣或者动机,以及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所产成的灵感等等。激励着孩子们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同时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仅只借助课本去传播知识,可以引导孩子去阅读杂志、报刊、文献。让他们主动去寻求知识,找到他们的兴趣点。 二、从提高教师素养上渗透 所谓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也是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去的执行者。因而生物教学老师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积极主动的去关注生物科技知识的成果更新,发展方向和知识动态,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自己的职能有新的认识和定位,提升自身的魅力,善于除旧立新,形成学生接受的教学风格(如幽默风趣,轻松随和等)避免以前简单机械的"照本宣科",要善于用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去引导和教育学生,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开阔学生思维。最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自主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是为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言传身教,更好地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去。 三、从教育模式里渗透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那么以老师在课堂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这样,在生物教学中也就要求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重建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善于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然后积极引导,要他们积极寻求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Problem Learn教学方式(简称PBL教学),就是在每节课前一两天发一张问卷,提出下一节课的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查资料解决问题,并在下一节课上分析讨论。例如:(1).克隆羊与试管婴儿的技术上的区别与联系时什么? (2)转基因食品能否解决全球的粮食需求?通过这些与生活,生产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前主动学习的兴趣,探讨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思维。在课堂上,各同学积极发言,创造一种人人参与的氛围,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最后教师解答问题,使同学们对生殖这一节课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从教学评价上渗透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一个尺度,故若教学评比中渗透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要求,势必可以促进现代生物科技知识在教学中的渗透。要避免以前一切向成绩看齐的老方式、老观念。要侧重于对学生自主学习新的生物科技知识[4]的能力,综合素质的考察。同时要改变现有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要进行自主命题和自主招生,对于考试的题目在符合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要多选择开放性的现代生物科技题目,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 五、结语 现在的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信息正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快速更新变化着,尤其是现代生物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生物科技知识快速传播[5],我们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面临太多的要求和挑战。我们要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有用的新型的科技人才就必须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将现代生物科技知识渗透到高中的生物教学中去。让我们的下一代善于发现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方向,有更开阔的视野,更专业的知识支撑。 生物科技论文:生物科技——让地沟油价值回归 说到地沟油,大家都不陌生,近年来,媒体时有地沟油以各种方式流向餐桌,侵害人们的健康。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0〕36号)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各地方政府为保证食品安全不断加大对地沟油的综合整治力度,让地沟油早已成为中国“名油”。 多数人对地沟油的了解目前还停留在餐桌残剩油的层面。实际上,地沟油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如餐厨垃圾经简单提炼的油、反复油炸的油、油温过高或油炸时间较长致使油质超标的油、因高温或存放时间过长致使油质超标的油、腐烂变质的花生(易产生黄曲霉素)菜籽等压榨的油、死猪肉及腐烂变质的残剩肉等熬制的油、抽油烟机接油盒的油、无生产资质的小作坊生产的油、有生产资质但达不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油等等。总之,凡是达不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动植物油统统是地沟油;更让人们防不胜防的是许多商贩用廉价的地沟油制造各种油制食品。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地沟油或地沟油的产物。 2011年11月,荷兰航空虽将地沟油成功应用为飞行器的替代生物燃料,但这仅仅是国外拉开地沟油再利用的一个经典。在我国,虽然政府三令五申地不断出台整治地沟油的政策以引导地沟油的无害化处理,但也仅仅停留在“处理”层面,从技术上无法实现地沟油的经济价值,难以让参与处理者从中受益,即便施行财政补贴,也很难调动起合法处理地沟油者的积极性。专业致力于地沟油产业研发的昆明红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一江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地沟油的餐桌及食品公害,首先必须突破技术难关使地沟油开发利用的产品有经济效益,同时政府对正当回收利用地沟油者要给予重视、鼓励和大力扶持。做好地沟油的“知识普及、合法回收、科学开发、有效利用、政策扶持”才是解决地沟油问题的根本途径。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空间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大气及水的污染治理作为必须解决的课程已经提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上来,而地沟油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残留物,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开发利用技术而让其泛滥。交通的快速发展及石油的不可再生让天然资源日近枯竭,若能将地沟油开发为一种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无疑是利国、利民、利发展的上好之计。但对地沟油有研究的受访人士一致认为:地沟油在收集利用技术上存在严重的短板。首先,在地沟油的收集方面,地沟油捞取、运输等现代化工具缺乏。多数就餐地点的隔油池附近的道路狭窄,不便机械清理,主要靠人工捞取。同时,缺乏全国范围内的地沟油收集系统和回收机制,许多小餐馆仍旧将大量废弃食用油脂直接排入下水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其次,在利用技术方面,地沟油制取生物柴油的产业链短,缺少科研投入和过硬的高科技开发技术,能为生产者带来丰厚利润的下游产品少,与国外相比明显不足。我国绝大部分生物柴油企业不具备大规模再加工利用脂肪酸甲酯和甘油的技术条件,多是把脂肪酸甲酯和甘油低价销售等以弥补成本。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从事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的生产加工企业达2000余家,都因缺乏核心技术和上下游产业链不够完善而生存困难。 据调查显示,对地沟油的加工可采用热裂制法、酸制法、碱制法、酶制法,而热裂制法的成本很高、酶制法的技术难度又极大。由于技术和成本原因我国的生物柴油质量达不到动力车用需求,作为石化柴油的添加辅料目前仅能在专业技术下添加10%—20%,生物柴油在我国还不是独立的燃油产品,市场生存力很弱。 刘一江介绍,目前国内地沟油的利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有机肥料、肥皂、化妆品等,另一个是生产生物燃料。两者相比,生物燃料的用途更具有经济性。所以,昆明红火科技公司始终坚持在地沟油的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并不断加大探索力度,为降低地沟油炼制的加工成本,公司在5年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大胆探索、不断改进,终于攻克了酶制法生产技术的“微生物组培”、“微生物功能放量”、“微生物反应”三大核心技术难题,创造了“地沟油酶制法生产技术”,并获得5项国家专利,成功地将地沟油开发为“红火牌生物醇油”并应用到民用灶具燃料、工业锅炉燃料、车用动力燃料三大领域。其产品红火牌生物醇油1号油适用于家庭、单位食堂、宾馆酒店的灶具烧火(400—1200℃)、做饭、取暖、点灯等;红火牌生物醇油2号油适用于柴油机抽水、发电;红火牌生物醇油3号油适用于中小工业及锅炉烧火(800—1300℃);红火牌生物醇油4号油适用于柴油机车辆,如小车、大车、货车、农用机械、工程机械和采矿设备等。该系列产品的成功开发,几乎是从生活、交通到工业的全覆盖。由于红火牌生物醇油价格是有竞争优势(比柴油每吨低1000元以上),因此,从理论上讲,这是地沟油核心价值的回归;从事实上讲,这是红火科技公司奉献给中国人民的创举! 生物科技论文: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对促进素质教育的作用分析 【摘 要】在教学中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对于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理解,就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为学校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生物科技活动;素质教育;作用探讨 生物学和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接触到的其他的学科有着一定的区别,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命的一门科学,内容上以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为主,同时对生物的发生和发展规模进行探讨。近年来伴随着现代数学和化学的不断发展和渗透,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提升,促使生物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物学快速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从小抓起。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除了利用生物课程的教学之外,还应该广泛的开展各类生物科技活动,促进对于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质量。以下主要结合实践,分析了利用生物科技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思路,以期能够为学校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紧密联系生活开展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有200多万种。他们的结构和形态不同,生活习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使得生物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一些生物学的内容和人类的生活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所吃的鸡鱼肉蛋、蔬菜水果来自于动植物,穿的麻料、丝布等也来自动植物,这为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有效的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的时间,对自己家所养的花卉、小动物的形态行为和管理技术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探究,对所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同时结合试验让学生写一些有关主题的小论文。如“豆芽的生长周期”、“家兔的饲养方法”、“金鱼的生活习性”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一些生物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结合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着不少的珍惜野生动植物,如水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中学生通过参加生物科技活动,可以了解和认识更多的动植物,这能够使得他们更加的热爱祖国的生物资源,从而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重要性。通过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林业、农业以及畜牧业的认识,使得他们能够树立一定的职业理想,有的学生可能想长大做一名生物学家,有的则很想作为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也有的学生可能长大后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园林技师,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树立自身的人生理想,激发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 野外考察是指对于野生动植物个体或者是群体所进行的科技活动,是生物科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开展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季节性,一般不需要使用精密的仪器,只需要通过肉眼就能够完成考察,野外考察是获取第一手的生物资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中学生实施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实施野生动植物考察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身的野外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使得那些有志于从事野外考察的学生提前有一些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能够提升中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结合课外阅读,对学生普及基本的生物知识 课外阅读的内容一般主要是科普性的知识,涉及到的范围十分的广泛,有很多都有着知识性和趣味性,有的还能教会读者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同时一些中学生所阅读的课外阅读书籍还会介绍一些我国古代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专题性的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家在生物领域的最近成果,比如克隆技术、基因芯片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的方式不仅仅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帮助学生开阔知识的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就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进行分享,讲给同学们听,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4.参加校内外的生物竞赛,做好活动的总结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不仅仅是生物教育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对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知识竞赛”、“科学大众生物竞赛”等活动,使学生从对生物课程的不敢兴趣转变为热爱生物学获得,主动参与生物科技活动,在不断的竞争中培养自身的进取心,为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参与校内外的生物竞赛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另外如果学生能够在竞赛中获奖,将会是对学生自信心很好的一种鼓励,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科技活动开展之后,应当注重对于成果的保存和积累。生物科技活动的一些资料有着一定的原始记录价值,特别是一些动植物的标本和视频等都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做好各项生物科技活动的记录工作,将所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妥善的保管,以便能够在日后进行再次的利用。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做好总结是提升学生生物活动质量的关键步骤,在日后可以用来举办成果展览,召开成果的汇报会,撰写一些小论文等,这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总的来讲,在学校教学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科技活动,能够使得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用在生产之间之中,促进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企业和生物科技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与社会进行接触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动植物的感情。另外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素质教学的开展,为今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对于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理解,就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从紧密联系生活、参加校内外的生物竞赛、结合课外阅读和教材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浅析运动医学的地位与作用: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的建设研究 【摘 要】目前大部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是按理论科目分类而设置的,各实验室之问缺少交流与融合,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本课题试图从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的角度出发,探索运动人体科学健康体适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医学院校 运动人体科学是在体育学基础上与医学、生物学相互交叉派生而来。实验教学是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外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发展迅速,为推动教学、科研、训练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内院校该专业实验室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经费有限、设备配置不合理、专业实验人才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诸多情况制约着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2010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但长期以来,没有专门的综合性实验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专业课程在不同的分实验室完成,学科间缺乏交流,使学生的知识显得支离破碎,不能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此外,局限于传统模式的实验室,很少能够与运动实际相结合,不能给本专业乃至全校师生提供健康促进、运动处方、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失去了参与实践的机会。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必须进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教学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1 优化实验室设置,建立综合性实验室 我国各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经费和研究条件,难以达到本专业今天高度发展的需要,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交叉和合作,通过多学科的合作解决一些运动人体科学中的重大问题。把实验室功能单一,小而不全,很难形成有相当规模与水平的专业实验室,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实验室合并为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突出本专业特点,将原各学科实验室的师资、设备统一调配,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增加相关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水平。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应安明等报道,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按教学、科研、开发三类和教学技术体系、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三个层次重新规划调整垒校实验室的设置,实验室由原来的85个调整组建为52个,减少了40%。这样基础教学和技术教学等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或者说借助整个学校的力量,如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以及心理学系的力量,使实验室能更好的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专业。 2 调整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创新性实验室 运动人体实验可以本专业学科的内在结构,对现有实验进行重新调整,将以单门课程为基本单位形成的课程设置,调整为由几门密切相关课程共同组建的综合实验,形成功能明确、层次合理的优化结构。突破传统的验证型实验模式,开设多种类型的实验,使之从验证性实验向创造性、设计性转变,按照必修与选修实验相结合,现成与自创设计实验相结合,应用性与设计、创新性实验相结合原则构建新的实验模式。建立起导师制,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探索运动人体科学中仿真性和虚拟性实验的实践与应用。坚持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更应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实验方法、手段于体育实践中,进行人体机能测试、运动选材、体育康复理疗等解决实际问题。 3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3.1 知识传播方式的开放 首先在实验项目上向学生开放,学生自选或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实行预约式实验教学。建立实验室网站,将全部实验项目制成网页,包括实验内容、要求,实验要达到的目标、实验方法,向学生公布。让学生自选项目或自行设计项目。或将部分仿真、虚拟实验推向因特网,可通过网页获取知识完成部分实验操作。 3.2 实验对象的开放 首先,实验室在完成其基本教学科研任务后,可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人员提供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减肥、体疗康复、心理测试、运动处方等,在提高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同时,更好地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提供服务。其次,为各级体委和运动员选才提供相关服务,向各类运动会、运动队、健身俱乐部、民间体育运动会等提供机能测试、健康监督、康复服务、心理测试、心理咨询,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帮助。 4 建全实验室队伍 实验室队伍建设是能否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多途径多方式吸引高学历的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尽快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实验人员的知识面,打破了原有实验技术人员固定在某个实验室的格局,实验室全面负责实验教学工作,使实验教学人员具有一专多能的要求,掌握相近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使实验技术人员至少掌握两门学科以上的实验教学工作,人力资源达到一定程度的共享。周月娟认为实验室队伍建设是实验室能否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可以设立流动编制,聘请研究生当实验指导教师是实验室队伍建设工作的一大亮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实验队伍建设可以参照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做法,一方面提高当前实验队伍的素质,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吸引高学历的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 5 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动手能力。建立以为教学为主要目的的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综合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立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接近体育运动的实践,同时使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全民健身活动的实施,发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最大效益。 浅析运动医学的地位与作用:医学类高职学生运动员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心理训练 摘 要: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技巧性极强的,以进行击球对抗的一项球拍类体育运动项目。尤其是在大专院校,人群集中,场馆齐全,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本文就结合本校情况,对学生在羽毛球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就大学生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概念、作用、内容、影响因素、提高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大学生运动员在羽毛球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把握。 关键词:医学类;羽毛球;心理训练 羽毛球运动在我国开展广泛,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在世界各类比赛中成绩突出。在医学类高职开设的体育选项课,不仅是学生课堂锻炼和学习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课后锻炼的重要手段,学生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点往往与他掌握技术动作的快慢与运动员的战术打法风格密切相关,并且个性心理特征还会直接影响其行为表现习惯。因此,对于一名羽毛球教师或者羽毛球教练员来讲,了解并熟悉所教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教师或者教练员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进行指导与管理。 一般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校级羽毛球运动会,以及参加省级大学生羽毛球比赛,所以羽毛球训练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如何把握运动员的心理问题,是教练员的一个必修课题。 大专生的年龄结构一般在19到21岁之间,其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注意特点已经有了较好的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尤其对独立、新颖、多样的训练方法和教学方式倍感兴趣,同时,他们感情丰富,而且易于冲动,常因一分、一局或一场比赛的胜负而大喜大悲。常常在场上出现不可思议的动作。大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在训练中不认真,训练中出现急躁的心理,训练中只注重进攻而忽视了防守等等,根据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的观察,由于很多教师忽视教学、比赛和训练中的心理的训练,往往凭经验和习惯实施教学,更多的是顺其自然,就事论事临时处置,致使大学生们不能认识正常的兴奋和过度紧张,缺乏自我抑制和调节的能力,喜好打顺风球,一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这样不仅对比赛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冲击。 因此我们在训练中要针对不同的同学做到对症下药,坚持个别性原则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有其共同的规律性,不同的学生,男生和女生心理承受不同,因而可以采用一般性训练方法。但同时也要看到运动者的个性特点,心智能力及心理状态都有差异,因此应该考虑个人特点心理训练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重复性原则:通过心理训练发展运动员的心理品质,是在运动员的反复实践中获得的。心理训练所发展的某些心理品质,一旦停止实践就可能消失。所以要对运动员进行的专门化知觉,一旦停止一段时间的训练,感知能力便降低,甚至消失。因此,应该遵循重复性原则,反复实践,使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在反复的培养和教育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以形成稳定的的心理素质。 循序渐进原则:对运动员提出的心理训练任务、内容、方法和要求都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如操之过急,就不易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比如进行意志训练,难度要求只能逐步增加,日积月累,从而使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得到发展。如果一开始难度就很大,无法完成.便可能出现某种畏惧情绪对意志培养造成某种障碍。 在稳定的心理训练中,学生的赛前的心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赛前心理训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运动员在比赛中进入最佳竞注意力集中训练.就是使运动员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的目标,不受任何外来刺激和内心杂念的影响,只有进行合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活动任务之上。学生才会学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只有提高集中注意的能力,才能提高兴奋水平,加强意志的努力程度,达到提高训练和竞赛效果的目的。注意力集中的训练也必须因人而异,此外.注意力集中练习,与运动员的动机、兴趣、责任感等因素有关,训练中应注意发挥这些因素的正面作用。 我们有目的的给学生一些通精彩比赛的视频能够激励学生对于羽毛球的热爱,特别是偶像式运动员的视频,更是学生的最爱,通过尤伯杯,以及汤姆斯杯的比赛视频,学习视频中选手的打法和技巧,提升实际对阵中的技术水平。并且在训练之余与学生交流比赛心得,大大的改善教学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通过视频教学不仅可以放松一下学生们的紧张疲惫的心理,而且对于提升训练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表扬和夸奖,给学生多一点鼓励和支持,少一些严厉,营造良好的训练气氛。学生在训练的时候难免有一些动作不够到位,技术掌握的不够好,这时候需要进行心理暗示,比如说加油,没有问题,你肯定行,你还可以做的更好之类的鼓励。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富有哲理的谚语恰当的解释了拼搏精神,相信自己,鼓励自己,以及更好的在比赛中建立自信,能够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羽毛球是一项融灵活性、对抗性、锻炼性很强的运动,考验参加者反应能力,是斗智斗勇的一项运动,对于锻炼身体和身体的协调性都是很好的一项运动。针对我们大专学生体育运动中一些复杂的心理,我们通过在不断实践中,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丰富课堂的内容,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暗示,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摆脱克服不良心理活动的影响,以朋友的身份教导和帮助学生,让他们能够克服平时中的一些畏惧,胆小,怯场的心理。以一颗积极阳光的心态投入到训练中,在运动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意志品质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提升训练和比赛的效果。 浅析运动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运动医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运动医学对体育教学训练有很大的帮助,不仅能科学提高学生的体能,而且在体育教育中可减少学生运动损伤,消除疲劳等。本文通过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探讨运动医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旨在构建安全高效的体育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水平。 关键词: 运动医学 运动损伤 体育教学 应用评价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时常发生学生运动损伤的情况,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运动损伤的损伤部位及损伤严重与否和体育教学项目及教学技术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分析时将运动医学和运动损伤的发生与处理相结合,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与政策,从根本上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并运用运动医学的方法对运动损伤进行有效的处理。笔者结合多年体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1.心理原因。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压力不断增加,现在学生越来越不注意自身的身体健康,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对于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采取应付态度,在课程中的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学习态度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有危险性及技术性较高的体育锻炼中产生恐惧心理,运动损伤的情况很容易发生。 2.自身素质不佳,运动机能差。 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够,运动机能随之降低,带伤或者病后初愈等原因都不能在教学中将运动的技术动作顺利完成,这样就导致运动项目的各个教学环节的难度及危险性增加,提高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 3.技术动作的错误及违反运动规则。 在体育教学中,每一项教学运动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要点,所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关键点就是对每一项的运动项目技术熟悉掌握。同时在身体对抗较激烈的运动项目中,违反运动项目的规则就会使运动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 4.运动强度大。 对体育活动的时间及运动量要有合理安排,如果由于兴趣或者其他方面原因对运动不加节制,对运动时间及运动量没科学安排,就会很容易造成体力透支。对于这种情况不进行有效管理,持续的高强度训练会导致慢劳损的发生。 5.运动场地及设备气候等客观因素。 根据我国的体育教学的实情,体育教学都是在室外进行的,所以场地及设备和气候等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安全性很重要。如跑道的平整性、器材的损伤及雨雪天气等原因都会直接对学生造成运动损伤。 二、运动医学对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运动医学的预防作用。 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运动技术动作正规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运动损伤是否发生。为了减少体育课中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我国医学运动损伤学在对运动损伤不断深入研究,努力防止和减轻运动损伤的发生。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对减少运动损伤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体育工作研究者可以对体育教学的手段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体质的增强作出贡献。 2.运动医学的参考作用。 运动医学能为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提供科学依据,随着CT,MRI,彩超及核素扫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有效提高对运动的损伤治疗水平。 3.运动医学的治疗作用。 运动医学的发展会对运动损伤的治疗给予科学合理指导,对运动损伤进行科学治疗能有效减少愈后后遗症的发生及并发症的产生。目前我国对运动医学的研究已经较成熟,运动损伤发生后运用运动医学治疗已经相当普遍,取得的治疗效果较好。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及基因治疗等治疗技术的发展对运动医学的完善产生促进作用。 4.运动医学的指导作用。 运动医学利用现代的医学手段对学生的体能进行科学评价及指导,从而保障学生体育课中的安全,对体育课程及课外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是有力保障。能促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将训练疲劳及时消除,根据运动医学的研究结果对运动技术做科学指导,对学生的运动训练进行科学的实践引导,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不同需求,运用合适的运动医学术语对体育运动做出指导。 5.运用运动的保障作用。 学校要对体育运动的使用场地及运动设施设备进行定期养护,定期对运动场地的完整性及安全性进行检查,及时更换年久失修的运动设备,减少由于场地设备引起的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对初中生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对训练强度体质较弱的学生,结合运动医学的研究成果对学生的膳食做出合理安排,保障学生体育运动顺利进行。 三、结语 体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技能和体育精神的学科,对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展迅速的初中生来说,如何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减少运动损伤,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运动医学的内容包括与运动相关的所有医学问题,所涉及的面极广,应用性及实践性很强。它涉及的内容既包括运动生理学及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药物学,更涉及运动心理学等方面内容。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学习和掌握运动医学知识,科学合理地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消除学生对体育课的恐惧,加强体育课的安全措施,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保障学生快乐安全地参与体育教学,不断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水平。 浅析运动医学的地位与作用: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从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研究方向凝练、学制安排、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考核制度执行和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为创新和实践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了相关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广州中医药大学 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运动医学在逐渐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1981年以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国家体委科研所、中山大学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运动医学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了大批运动医学及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1]。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8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首批获得运动医学硕士授权点的中医院校,一直重视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本文从中医院校运动医学学科专业特点着手,以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从培养模式、课程教学、科研与临床实践以及学位论文要求等几个方面,探索与实践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思路与方法。 一、中医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特色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运动医学学科的范畴主要包括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防治、运动营养、运动创伤防治和体疗康复等[2]。但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所开设的运动医学应该具有如下特点:依托中医药领域的优势资源,凸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专业特色,形成以系统学习运动医学理论体系为主,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体育有机结合,极富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在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注意培养能够适应运动医学、中医学科学进步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坚实的运动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应用中医药学方法技术从事运动医学科学研究或临床工作的,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科学道德、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划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业特色。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没有统一认可的现行模式,各院校在专业定位上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中医药特色,也没有开辟出适应各地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运动医学专业方向。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如何彰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特色,将是改革和实践的重点。 2.专业课程体系不够科学。中医院校培养的运动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掌握运动人体规律,而且要求熟知相关医学、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如何合理的安排医学类与运动类、西医类和中医药类的专业课程比例,丰富研究方向、个性化培养方案,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改革和实践的核心问题。 3.培养平台和培养途径单一。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要求“2015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其研究生学历不作为报考各类别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和《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要求“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规定对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搭建联合培养平台,拓宽培养途径,健全培养机制,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三、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1.凝练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方向。和西医院校、体育院校的运动医学研究方向比较,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研究方向更具有中医药特色:第一,突出了中医骨伤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包括关节软骨、骨的应力性损伤、骨骺损伤等运动性损伤的中医药治疗与康复;第二,慢性运动性病症中医药防治的特色与优势研究,包括运动性疲劳、运动性免疫低下和女运动三联征等病症;第三,包括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等疾病的运动疗法研究,尤其注重中国传统体育的医疗保健功效研究。 2.学制安排和培养模式创新。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年为3年,原则上用0.5学年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1.5学年完成临床实习实践,用1学年进行科研训练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为避免导师个人研究方向的局限,采取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和院外专家指导三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院外专家包括临床相关科室(如运动创伤、骨伤、外科、针灸和康复等)、体育和师范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的专家,充分发挥导师、导师组、专家和硕士研究生多方的积极性,开展高水平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注重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的能力,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进行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参加以运动损伤和康复科室为主的临床实习实践,参与导师组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学校组织的相关学术活动。 3.突出中医药优势,优化课程体系。现有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指定选修课程、选修课和学术讲座四个模块,极富中医药特色的课程包括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养生本草、内经选读、体质学说与中医临床、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同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逐步打破学科和院系之间的壁垒,把骨伤科、外科和运动医学等学科及其师资力量整合,逐步增设了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运动医学等课程,供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选课[3]。为了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注意将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新技术、国内外运动训练科学化等新内容纳入到运动医学课程内容和学术讲座中,增加了运动医学的现状与发展、运动专项训练与医务监督等前沿课程,并且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 4.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形成了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考核等三方面的完备的考核制度。其中课程考核规定,凡是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习科目,都必须进行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查一般为专题论文的形式),考核时注意将课程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有机结合。中期考核规定,在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中期阶段,由考核小组主持进行包括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着重学生运动医学专业科研能力的考核)在内的全面考核。临床实践考核由学生实习所在单位(主要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三所直属的附属医院)临床科室安排,导师、导师组和研究生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情况了解。 5.从多环节规范学位论文管理。在论文选题与文献综述撰写阶段,主要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面向社会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选择相关课题研究,要求研究生针对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了解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独立撰写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在开题报告阶段,依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由二级学院组织专家对研究生的选题进行论证,专家组必须有一名校外专家。在学位论文撰写阶段,主要由导师指导,要求论文专业规范,研究成果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或新见解。在学位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阶段,首先由图书馆,再按照大学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相关要求进行盲审抽查、专家评审等环节,再由二级学院按照大学要求组织论文答辩,最后提交大学学位委员会授予学位(课程考试合格,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四、总结与展望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运动医学硕士点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临床医学项下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运动医学为新成立学科,主要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中医药学的技术和知识防治运动损伤、运动性病症,并研究慢性病的运动疗法,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的目的。经过多年发展,运动医学硕士点建设已初见成效,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方向,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和院外专家指导三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逐步优化了课程体系,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考核等三方面完备的考核体系以及多环节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但鉴于发展建设本身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目前在运动医学硕士点建设中依旧存在着培养平台和培养途径相对单一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按照《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和《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在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中如何充分弥补科学学位研究生无法规培、本科非临床医学学生无法报考执业医师等局限,将是下一步改革实践的重点。因此,必须结合社会需要,进一步整合中医院校的中医药优势资源,与附属医院(尤其是非直属的西医院)、研究所、相关企业(如健身康复机构)进行深度合作,逐步开辟校企结合的培养途径,共同搭建运动医学特色项目建设平台。而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抗运动疲劳、中医药对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尤其是传统保健体育)与治未病、运动训练与健身的医务监督等方面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下一步可以考虑积极构建相关平台为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服务。 浅析运动医学的地位与作用: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探讨 【摘 要】运动康复专业是近年新增的专业方向,其课程体系中的运动生物化学对于医学专业属新开课。如何使这门课程与医学各科衔接,如何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运动康复专业 运动生物化学 教学方法 实践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运动康复与保健专业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属特设专业。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和相关新兴学科结合日益紧密,运动康复专业就是体育、康复与医学交叉结合的新专业,构建符合市场需求及高等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运动生物化学是运动康复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是,这门学科目前面临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标准的确定以及如何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等诸多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材的选取 不同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先期已经历过医药类学生必修的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运动生物化学教材中部分内容与生物化学是重复的,如果二次讲授,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本门课之前主要是在体育院校相关专业开设的,授课用配套教材的内容也是面向体育专业学生的,与医学专业,特别是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理论体系有何联系,开设本课程有何目的和意义等学生都不十分明确,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上表现较为被动,课后也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及时做出调整,本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既考虑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构架,又考虑学生专业知识拓展和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 二、教学大纲的协调制定 目前,教育部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化教学大纲。我系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并以此指导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运动生物化学的内容不断充实,不断更新,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这些知识哪些是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是其毕业后在工作中有应用价值的,在备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认真思考。要立足于教学要求中掌握的知识点,适当拓展知识面,介绍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一些实用性内容。因此教师课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根据专业特点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如推拿学、养生康复学、营养学、生理学、体育等,授课中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感到学好本门课程确实具有实际应用意义,能够了解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知道一些评定和监控运动中人体机能的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生座谈会和专家咨询等方式,寻求更适合运动康复专业层次学生教学的方法。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其教学模式基本为教师满堂讲,学生只需要接受就可以了,不需要有过多的思考。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形成被动依赖的心理,并且使学生丧失探索新知识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其独立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这样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具体实践的互动。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阶段实践和课程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师针对讲授内容,除进行必要的课堂实践训练外,还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数学建模,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案例教学贯穿课程始终。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精心挑选了大量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由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转变应用知识增长技能。 四、注重实验 运动生化是实验性的课程,不能光讲理论而不进行实验,体院学生基础不太好,更应该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实验的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验中,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应该打破局限课程的实验体系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作为医学院校院校新增专业的一门新开课,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有效地调整、更新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护理教学论文:简析高职高专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构 [论文关键词]护理教师;教学能力;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技能;教研能力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改革向护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高职高专护理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应重构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技能和教研能力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教学能力。 护理学是研究人对疾病、健康的某种反应,这种反应包括现存的和潜在的,是随病人病情的变化而改变,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由于近年来护理学发展很快,护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要。随着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广,各院校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方法。这一改革的深人发展,向护理学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护理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外,还应着重培养以下技能,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护理教学的需要,胜任高职高专护理教师的角色。 一 跨学科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转变,护理学科不断地发展,护理的指导思想已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随着整体护理的普遍开展,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护理的有效性不再局限于打针、发药,而在于能够提供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为参考,以伦理为准则,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逻辑性的临床判断及处理临床问题的行为。护理的角色不仅仅是照顾者,还是咨询者、教育者、计划者和管理者。除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外,还要为个人、家庭、社区的健康提供服务和教育。因此要求护士的知识面要更广,不仅要掌握医学、护理学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能从事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护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护理教师需要调整和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因此教师除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如: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健康教育促进、卫生法学等与护理专业相关联学科群的综合知识,充实并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教学水平。因此要加强护理教师的培训,增加她们出去学习的机会,使护理学科国际化,并向多方向发展,加强师资交流,取长补短,更新知识。这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师当前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它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 二 实践能力 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师一般只在学校承担护理课程,较少有机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困难、变化、发展缺乏了解,与教学联系不够紧密。特别是年轻的学校教师,更缺乏把握临床护理状况的能力。同时临床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治疗方法也可成为课堂讲课的内容。如在内分泌科,胰岛素泵、胰岛素笔及动态血糖仪等已在糖尿病患者的身上广泛应用,讲授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时,就可以补充这些教科书中还没有提到的临床新知识、新业务,让学生在进人临床之前,就对目前临床新进展有个大致的了解。因此,作为护理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应重视科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临床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尤其是面对护理教材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更应要求专职护理教师与临床相结合,将临床的新观念、新技术融人课堂教学中,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医院、社区等实践基地已有较完善的护生、进修生及护士的管理和带教制度,但缺乏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相关制度,因此学校应与临床实践基地共同合作建立并完善相应制度,如学院要求医院科室对教师严格考勤,在护士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为了解最新医疗进展,教师要听专家查房,参与病案讨论;要从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的日程安排中熟悉医院管理模式;参与轮班,以了解各班次护士的责任。这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师当前面临的考验,它会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多媒体运用能力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使护理学的教学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多媒体教学摆脱了过去机械的记忆背诵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通过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达到学习的目的,改变了传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较难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较难集中注意力的局面。如在“烧伤”一章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易于把皮肤的组织结构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同时烧伤的一度、二度、三度烧伤,既可以通过烧伤到哪一层组织结构图展现各种烧伤的程度,也可以通过真实的图片展示烧伤的红斑、水泡、焦痴。烧伤的包扎疗法、暴露疗法、呼吸道烧伤的处理,通过图片、视频可以给学生具体、生动的印象。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既突出了重点,又突出了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消化吸收。同时多媒体教学形式有多种,可以使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及所表达的内容产生质的飞跃。如我们知道外科护理学是与手术有关的临床教学,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学生必需重点学习的内容。而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无菌技术的要求,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外科时能够很好的掌握手术过程,单纯靠板书和简单的操作示教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而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学生可以掌握穿手术衣、外科洗手、戴无菌手套、清创和换药、外科手术器械的使用及传递等方法。使用多媒体播放手术录像,可以将手术过程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因此护理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这就向高职高专的护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认真学习或参加计算机培训,具有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改进和充实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使语言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 教学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现代护理教学对护理教师的专业深度与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要求教师会教,还要善研,才能避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顺应护理教育迅速发展的趋势,护理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同时提高护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端正态度,使她们全心全意地投人到教育事业中,要形成一种尊重护理知识与护理人才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激发护理教师的热情。学校应加大宜传力度,增强教师科研意识,让教师树立起“教师即是研究员”的新观念,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科研素质,逐步完成从“教师匠”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化,加强护理研究方式的培训,优化护理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加强师资交流,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支撑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水平,实现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结合的教育特色,促进教育与研究共同发展。 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与之相伴而来的挑战和机遇是高职高专护理师资队伍发生质变的动力和源泉。在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护理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与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护理实用人才。 护理教学论文:浅谈 三阶梯 校院合作办学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江苏省南通体臣卫生学校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了适合学生、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最有效的见习和实习方法,建立了“三阶梯”的校院合作办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有效地提高了见习、实习效果,促进了校院双方的“互利双赢”,使文化课与临床专业课相互融合,真正体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精神,提高了护理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三阶梯;校院合作模式;护理教学 多年来,江苏省南通体臣卫生学校始终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衔接与促进,积极探索有效的校院合作办学的形式和手段,无论是五年制高职还是四年制中职,都能保证学生从入学开始即能接触临床,由浅入深地接触临床、认识临床,逐步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热爱护理专业,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巩固理论学习,培养人文精神。目前,我校已与南通市东方医院、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南通市学田街道社区卫生院等建立了定点集中见习的校院合作模式,从2006年开始,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三阶梯”校院合作模式如表1所示。 “三阶梯”各阶段校院合作方法 (一)第一阶段 专业课教师制定见习计划集体讨论修订实施:(1)专业课教师就进入医院的仪表和行为等提出要求。(2)语文教师就见习后的作业提出要求。(3)临床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介绍临床有关知识。(4)学生在临床见习以及见习后按要求写作文。(5)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批改并组织演讲等活动。评价要求:专业课教师就个人仪表、行为等打分;任课教师就作文及演讲活动打分,有个人分和小组分;临床教师就见习内容进行考核打分。 (二)第二阶段 医院专业见习专业课教师制定见习计划集体讨论修订实施:(1)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提出见习要求。(2)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送学生下临床,与临床教师及专职下临床带教教师进行交接,并不定期下临床进行检查。(3)临床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进行下临床前的再次介绍并提出要求,将学生分到各个科室轮转,安排负责任、有经验的带教教师进行专职带教,8小时内管带教,8小时外管生活,每天进行查房等。(4)学生在临床见习时每天记见习日记,写见习小结,临床见习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5)回校后由专业课教师批改见习日记和见习小结,并和班主任组织召开座谈会或主题班会、设计见习小报等活动。评价要求:专业课教师按评分要求表进行打分(含临床带教教师的评价);组织召开座谈会,由学生自己主持和谈感受;设计见习小报。 社区专业见习专业课教师制定见习计划集体讨论修订实施:(1)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提出见习要求。(2)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送学生下社区点,与社区教师进行交接,并不定期下临床进行检查。(3)社区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进行带教。(4)学生在社区见习时每天记见习日记,写见习小结。(5)回校后由专业课教师批改见习日记,并和班主任组织召开座谈会或主题班会等活动。评价要求:专业课教师按评分要求表进行打分;组织召开座谈会,由学生自己主持和谈感受;社区带教教师加以评价。 (三)第三阶段 专业课教师制定实习计划请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讨论滚动修订计划实施:(1)召开动员大会(含师生和家长),提出实习要求。(2)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到各点送学生下临床,与临床教师进行交接,并每月定期下临床检查一次。(3)临床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完成临床带教任务。(4)学生按要求到各科室进行实习,每两个月回校一次进行考核。评价要求:每两月一次的考核成绩;各科室出科考试成绩;实习结束回校的综合考核成绩;带教教师的综合评价;毕业考试成绩;执业资格考试成绩。 校院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 校院合作是职教思想的充分体现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职业教育。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体验是模拟状态下所不能完成的,也是有限的书本和课堂教学所不能阐述清楚的。校院合作可以缩小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境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抽象的书本、学校教育中走出去,领略为具体病人服务的真实感受,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强调操作前要评估病人,要注意与病人沟通交流,而在实际课堂练习中,学生面对模拟人不知道如何评价、如何沟通,通过见习有了一个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沟通能力普遍有所提高,能够较坦然地面对模拟人如同面对真人一样,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沟通。 校院合作有利于系统规范见习行为,提高见习效果在开展校院合作办学之前,我校也探索了其他几种办学模式,如将同一年级的学生分散安排在市区几个见习点,每个点由一名教师带队下临床,而带队下临床的教师主要由临床教师担任,但有时由于人力有限,这项任务也交给非临床科的班主任担当。这种模式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见习时间短、人数少,医院不够重视,不会配备专职的带教教师,不会讨论见习计划的优劣;另一方面是即使每个点配备的带教教师是临床课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基本上是在学校上课,与医院的联系主要通过电话,因此学校制定的见习计划往往行同虚设,学生抱着玩两周的态度下临床,明显影响了见习效果。另外一种模式是由学校开具介绍信,学生提前两周放假,就近自己联系见习医院,其结果是有的学生干脆不去见习,开学时从医院开具一个见习证明就算完成了见习任务。由于是自己联系的见习医院,这些医院有的根本就没有带教的资格,这样的见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校领导多次组织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探索新的校院合作办学途径。经过校领导的多方联系、协商、比较,最终确定与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合作办学,进行集中见习。为了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双方领导进行了多次磋商,积极组织筹备,全校各科室整体联动,服务于见习学生,并多次组织护理学科教师下临床与临床带教教师就见习方式与计划进行协调、沟通,在充分组织和筹备的基础上,于2006年上半年组织了第一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集中见习,两个班每班见习两周,吃住在医院,安排一位护理学科教师全程陪同,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的责任制模式。带队教师8小时内下临床进修,8小时外与学生同吃同住,指导学生每日写见习日记,晚自修答疑并解决生活上的琐事等。两周见习结束后,校院双方领导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总结和反馈,例如医院向学校反馈学生在见习中存在的问题、见习计划的调整内容、见习带教教师的安排等,校方通过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的需求后将相关内容反馈给医院。校院双方经过多次协调、商讨,就见习的方式、见习计划达成一致意见,为2006年下半年第二批高职学生和2007年上半年第三批中职学生的基础护理见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三轮的基础护理集中见习,2007年上半年双方又组织了第一批专科学生护理见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目前,见习前的组织协调工作和见习结束后的总结反馈工作已经形成制度。良好的组织运行机制使见习行为系统化、规范化,明显提高了见习效果。 校院合作有利于校院双方的“互利双赢”校院合作实现了从“一方求助”到“双向互动”的转化,促使校院双方“互利双赢”。一方面,从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来看,要充分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是做不到的,或者说是做得很不够的,即使今后有了经济实力,全部在校内建设这样的设施也是不经济的和不必要的,所以从学校方面而言,校院合作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最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医院为了提高自身形象和社会竞争力,必须强化自身素质,而系统带教是强化自身素质的最佳途径,可以规范护理操作规程,减少护患矛盾,改善医院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提高临床师资队伍的水平,提高医院的生存能力,因此说校院合作是“互利双赢”的最佳选择。 校院合作可促使公共文化课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临床教育融合学生下临床见习,每日所记日记对临床教师而言,反映的是见习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如何融会贯通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去;而对于基础课教师而言,这一篇篇日记就成了一篇篇记叙文、说明文,里面字、词、句的对错,专业术语使用得恰当与否,语法是否合理等就成为现成的素材。我校基础课教师将学生的见习日记作为讲课题材,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真正体现了基础知识为临床教学服务,同时基础课教师就相关专业术语主动请教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也会主动听取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课教师的意见,通过这种互听互学,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校院合作办学不仅让校院双方初尝甜头,更使学生受益匪浅,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当然,这种模式还只是一个开始,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不断总结得失,使校院合作更加科学规范,同时不断探索更多、更好的校院合作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生命力。 护理教学论文: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8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生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09年5月-2010年5月的护生作为对照组,2010年6月-2011年8月的护生作为观察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指导的教学方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教学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士的交流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为培养具有较高水平实践和理论技能的护士,将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效果良好。 【关键词】 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临床护理教学 临床护理教学是带教老师帮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能力和培养临床技能的学习阶段,也是临床护生向临床护士转变的重要阶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过程的实现,在护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临床护理教学模式也应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本次研究将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中,在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和理论能力护士的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临床护生20例,其中女18例,男2例,年龄22-26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中本科6例,大专3例,中专1例,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观察组中本科6例,大专3例,中专1例,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指导的临床教学方法。两组在性别、年龄、学历差异等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首先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根据临床教学大纲中的学习时间要求,安排好实习轮转顺序。护生到达各科后,要求带教老师按教学大纲中的要求进行带教。护生出科前,对其进行学习能力考试,护理部对改组护士在各科的实习情况进行信息统计分析,做好记录。观察组在充分总结对照组经验的情况下,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的临床教学方法。 1.2.1 护理教学评估 首先选择带教老师,应根据护理部制定的标准,对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讲课能力、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综合素质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合格者定位带教老师。护生在到院后进入科室前,应由护理部根据临床教学大纲要求对其进行统一的考核,了解其知识水平,对不同学历的护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要熟悉掌握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的本科室实习计划。为使护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科室,待护生进入科室后,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应分别和个人谈话,了解其性格特点,根据其性格特点将其分配给合适的带教老师,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1.2.2 护理教学目标 护理教学的目标是实现教、学相长:①训练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教学水平、沟通能力、专业理论的临床教师队伍。②护生通过8-10个月的带教实习,掌握临床教学大纲要求的技能和知识。 1.2.3 护理教学措施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①学习过程中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转变带教老师的教学观念,使其更注重与护生的交流。根据护生实纲要求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在交流中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重要性。②护生在早期实习的过程中,可能由于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以至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在护生初到科室时,需秉持热情的态度,详尽的向护生讲解科室的环境布局、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护理常规和安全知识等,消除护生的焦虑不安的情绪,使其尽快地融入科室。③安排护生查房,并由护生采集病例资料、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护理目标和护理计划,定时汇报病例,讲解某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原则以及护理措施等,带教老师可给予适当的补充,从而使得护生可以将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理论课之前,指导护生查阅教材和文献资料。课后,指导学生养成记实习日记的习惯,将临床实践的感受和体会、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特殊病例以及学习情况等做好详细的记录,以便日后查阅。④定时对护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对于表现不理想的护生,带教老师要及时帮助护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对其掌握不足的地方,要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讲解。多用鼓励性语言,消除护生的消极心理,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⑤根据带教老师和护生双方的 求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正确看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改教学方案,最后做好临床教学手册记录。 1.2.4 护理教学中的问题 在护生实习过程中,应定时对带教老师的教学成果进行验收,密切注意师生双方的心理变化、思想表现及实际工作成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解决。对于护生初入临床表现出的不能较好的处理患者的问题、不敢实际操作等紧张害怕的行为,带教老师应从实际出发,了解护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最终解决问题。 1.3 疗效评定 依据两组护生教学前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交流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满意度等资料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p小于0.0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两组护生教学前后的交流能力、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及各方面满意 度等资料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体见表1。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护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临床中对带教老师和护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显然以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模式应运而生。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这种新型的临床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生的交流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更能令患者和家属满意。 参考文献 唐薇,胡丹.实习护生护患沟通障碍的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杂志,2009,10(23):2805. 陈翠屏.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356. 李秀川,胡佳雨,张继红,等.以护生为主的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 宋超杰.护生在临床中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机会减少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5). 护理教学论文:外科护理教学PBL教学法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对中专医校的外科护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PBL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现阶段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意义。文章主要研究PBL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PBL;外科护理;教学改革 0引言 PBL最早起源与美国,是一种基于问题导向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在我国的医疗教学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现阶段,PBL的应用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但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实践,推进我国的医疗发展。 1PBL教学法概述 在我国的外科护理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实际病例作为主导进行教学,这就是PBL教学法的应用。PBL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以问题作为课堂导向,如此,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主体地位,使其主动的开展学习活动。体现在外科护理领域,就是使学生围绕某一个专题或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发挥主要作用,利用自己已知的知识主动的进行研究,教师则在一旁进行适当的指导。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并逐渐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观念。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同,PBL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与我国现代教育中的课程改革要求不谋而合,这也是其能够在外科护理专业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PBL的教学模式,主要流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的学习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其以后的护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现阶段,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医护人员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必须保持清晰的逻辑思维,以促进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虽然PBL教学法给传统的护理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变革,使护理教学更加贴近现代化的教学要求,但是,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PBL教学法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这对于一些自控力较差、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其次,一些学生的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学很难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而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再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资源缺失,尤其是在教材方面,现有的教材远远不能满足PBL教学法对教学资源的要求。此外,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金紧缺、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也是影响PBL教学法切实实施的重要因素。 2PBL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2.1合理分组。在PBL教学法中,小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对各小组的人员配置不够合理,经常会出现按照成绩分组,按照座位分组,甚至让学生们自行决定小组。这样的分组方式是不利于PBL教学法的实施的。小组教学更多的是重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若各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师的教学工作将会很难进行。对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科学的进行分组。在护理教学课程中,像肿瘤疾病的护理、休克病人的护理等等,都可以应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以静脉高压患者为例,一般来说,这门课程主要设置50分钟,教师应该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均匀的进行分组,为了方便配合,每一组应该保持六名左右的学生。这样的教学分组,一方面,能够满足小组之间互相配合、互相讨论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使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实现学生的共同成长。2.2合理提问。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对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缺乏创新观念,问题的引导作用得不到体现,更像是对课堂学习的记录,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对此,教师应该重视问题的引导作用,合理设计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其次,教师应该将病例在课前的前几天发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的进行自习与准备,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心脏病人的护理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病人的初步诊断结果是什么?”“病人主要有哪些症状?”“在进行心脏病的护理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有什么注意事项?”等等,以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对心脏病病人的护理知识进行掌握。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形式,一方面,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相应问题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并且,通过问题的引导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模式,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锻炼了其团队合作意识。2.3合理课堂设置。在传统的护理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往往会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给学生传递大量的知识内容。如此,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大大减少,学生的主观思想得不到发展,经常会带着很多问题结束课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的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对此,应该利用PBL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进行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们发放教学资料,学生在课下对教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掌握,课堂上,主要就是对知识的消化过程,这在极大程度上节省了教学的时间,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医疗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护理作为现代医疗教学中的重要教学门类,已经得到了医疗教育界的广泛关注。PBL教学法的应用,对护理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对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实践,促进护理教育的发展。 作者:吴小雯 单位:广东省揭阳市卫生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情景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的运用 【摘要】本文在阐述情景教学法概念、特征及其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强化情景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运用策略: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力度。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概述;中职护理教学;运用策略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1、情景教学法的概念 在上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A.S.Hornby,这样看待情景教学法:“运用情境教学法要先把新单词和句型引入学生,以铺路对于阅读,然后开始处理文章”。在他看来,“教师必须将新知识与教学情境结合起来,引入新知识学生。”1989年,以“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为题发表的论文对情境教学法概念进行了详细的界定。作者布朗认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和运用知识,能产生真正的意义。知识不应该脱离它的环境,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是使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从此,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开始了对情境教学法的研究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刘世胜认为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模式,即教师创造一定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或半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其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后来的专家学者提出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情境教学。因此,情境教学法除了在观看说话、听以及看书外,而且还看动态图像与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把场景放到屏幕上同时播放录音。这样,学生就会有亲临现场的感觉,使得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去理解相关知识。 2、情景教学法的特征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同时,教师也能生动地解释知识并创建场景。情境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真正的实践场景。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情境教学法的特点有如下几点:(1)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情境是情境教学法的灵魂,也是具体的场合或语言存在的场景。这些情景以客观实体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创建的。它们可以用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用手触摸到。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直观性是情境教学法的第一个特征。另外,当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来进行教学活动,将抽象地知识用图片或者实物来进行展示,使得理论知识更为生动形象。(2)情感和感知之间的平衡。情感与感知之间的平衡揭示了学习过程的本质之谜。情境教学法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教学情境以及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学生不再感到厌烦,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并且相对加快了理解教学内容的进程。(3)寓教于乐。著名教育家乌希斯基曾经说过:“那些被迫学习的学生。在没有任何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失去掌握知识的意愿。”根据人性的特点而言,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去做某件事情。因此,所有的精力和学习都不应该与娱乐分开。只有当学生们具有加强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有前进的动力。通过创造实际情况,学生能够摆脱传统枯燥的学习模式,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教师创造的情境往往都是学生们极为感兴趣的地方,情境教学法可以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想法,使他们能够快乐的学习,从而通过运用所有的智慧来认识和吸收相关理论知识。 3、情景教学法的必要性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该能够激励学生和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从上述关于情景教学法的特点来看,情景教学法较为直观、生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创造环境来渲染课堂气氛,进而刺激学生的器官。学生们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无意识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1)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长期以来,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他们过分地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情境教学法克服了这些缺点,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在课堂上使用情景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情景是对文字的一种动态、实景反映,相较文字而言更具有直观性。文字往往需要读者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情景是基于文字产生,而其产生的环境是真实生活的反映。不同的文字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含义环境。当使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能够使用各种方法和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来简化学习内容,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内涵。(3)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大多只是单纯地对书本知识进行讲授,学生虽然也能理解相关知识,但是其缺乏无法很好地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无法很好地运用相关理论去解决问题。护理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操作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中职护理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能在实境的情况下去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升其在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强化情景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中职护理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当前中职护理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看,由于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落后,使得中职护理的教学水平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1、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 从护理专业的本质而言,其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实践技能。就传统的课程设置而言,相关人员过分地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实践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具体而言,学校应该安排学生到相关医院进行观摩学习,为其学习相关知识创设真是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当前中职院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使得其课堂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教师也缺乏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采取相关措施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就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护理的相关知识。 3、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力度 中职护理教师在进行护理教学过程中,要学会与时俱进,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设备进行情景教学。就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观看护理实际操作视频来真实地了解护理的具体内容。另外,学校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课程,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护理的工作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来看,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对中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应该重视情景教学法对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加强情景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作者:张锋 单位:上海市金山区卫生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妇产科护理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为了保证护士具有专业知识,从事护士职业的人必须持有护士资格证。然而,如何顺利通过考试而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使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笔者通过对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整体考试趋势以及考题方向做了具体分析,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复习重点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提升教学质量,以此来提高护士职业资格证的考试通过率。 [关键词]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妇产科护理;教学方法 自1995年起,国家开始实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制度。到2009年,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在毕业当年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最近几年,护士职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已经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学生在毕业后只有在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所以,学校应当充分分析当前的考试趋势,进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顺利拿到护士执业资格证。 1对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趋势分析 在2011年以前,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显示,在考卷中,妇产科护理学在考试中所占比例是15%。在2011年,国家对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的题型进行改革,妇产科护理学的比重从原来的15%降到13.9%。研究近两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关妇产科护理学的内容,在专业实务中占15%,实践能力中占14%,试题较易、易、较难、难得比例是5∶2∶2∶2∶1。所以,对于妇产科护理学的学习不仅对学生考试通过有很大帮助,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2加强考前辅导 2.1制订考前复习计划 学生在校学习的第四学期结束后,学校会安排到医院去临床实践。由于实习实践比较紧,学生很少再有时间进行系统的考前复习。根据笔者对连州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2013级和2014级的学生护考通过率的调查(见表1,P 0.05)得知,通过率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对学校2014级和2015级的学生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考前辅导,两个年级学生的入学分数线以及入学时的年龄平均在15~16岁,均为初中毕业生,自学能力较差,在日常授课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妇产科护理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明显,护考通过率明显提高(见表1、表2)。以上两个表格的数据充分表明考前复习对通过护考的重要性。特别从表2中可以发现,2015年、2016年护考通过率比之前二年都显著提高,并且逐年提高。2015年与2016年护考通过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这说明妇产科护理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逐年突显。针对这一问题,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进行考前辅导。根据各类科目在考试大纲中所占的比重来安排具体的复习课时,提高护考通过率。 2.2充分把握大纲考试重点 为了提高护考的考试通过率,就要充分把握大纲里的考试重点。笔者认真分析考试大纲以及历年考题,划分考试重点。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考卷的设置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的护理任务、完成任务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以及以常见疾病为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的护理任务。考前辅导时,要充分研究理论考试的命题范围并结合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分析执业护考中妇产科护理命题重点。 2.3充分了解考前学生的心理情况 学生的心理也是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笔者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护士执业考试的了解程度。在考试前,由于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过多,心理素质较差,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影响正常复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学生疏导心理情绪。 3改进教学模式 3.1改变授课模式 除了必要的考前复习外,改进教学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就是要改革授课方式。2011年的护考实践能力模块中A1型题目只占21.2%,病例分析题占78.8%,突出考查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选取典型的临床案例,将知识点与临床案例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图片、角色扮演、案列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在知识点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安排相应的习题,通过练习习题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2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对于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的考试题型可以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题型进行设置。由教师建立考试题库,考试可以从中提取考试题目。并且在考试之前,不再给学生划考试重点,让学生自由复习。刚开始,学生的成绩可能会很差,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比平时更努力学习,认真听课,将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下,并不重视学生的平时考试成绩以及学习情况。为了让学生平时抓紧学习,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可以适当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并计入到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当中。平时的成绩包括平时考试的成绩、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完成程度,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由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打分并将这几项按不同比例进行设置。提高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保证学生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 3.3加强课后的教学评价 为了保证学生日常的学习成果,在班级里可以成立专门的学习小组,并在每个组里安排一个组长,一来是让大家相互监督,互相学习;二来是让小组长监督大家的学习情况,了解组员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小组长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教师,并且将学生没听懂的知识点也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4实习期间巩固复习 学生去医院实习的时候,是真正到一线去接触临床工作,将书本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最能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如果出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询问,查缺补漏,将知识点弥补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联系书本知识。这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不要将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为了督促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能够不断复习功课,教师也要跟实习医院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在每个临床科室实习结束后,教师根据实习内容出一份试题作为考核,定期对实习生进行护士执业考试模拟考试。 3.5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提高学生考证意识 既然学生选择了这个专业,学校就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个专业并且让学生明白这个专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对这份工作保持一份敬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兴趣所致,积极主动去探索,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考证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护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护考。 4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学习医护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护考对于他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拿到护士执业资格证才能顺利参加临床工作,并且护考的通过率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应当根据护考大纲以及历年考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以提高护考通过率。 作者:黄燕婷 江晓思 单位:广东省连州卫生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改革 【摘要】透过实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时常遗留教学内容、方式陈旧,实训质量不高等弊端迹象,长此以往,将无法保证今后为妇产科室培养输送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兼优的人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在此类背景下,笔者决定在理清当前我国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弊端的基础上,联合实际探讨日后富有针对性的改革方式,希望能够引起有关教学主体重视。 【关键词】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教学弊端;改革方式 以往我国中职院校的妇产科护理课程内容过于单调乏味,未能照顾到学生实践应用需求。为了确保今后为该类专业毕业生开创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实现妇产科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紧密贴合结果,在中职院校组织妇产科护理教学改革工作,显得势在必行。至于具体的改革要点,将具体如后续内容所详述。 一、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问题梳理 在中职院校妇产科专业就读的新生,往往都是初中毕业生,这类群体本身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对于妇产科护理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学习环节中不可避免地偏重于理论机械式背诵记忆,并不能做到灵活和高效率地实践应用。而结合临床实践对比发现,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两类弊端:第一,未能合理强化学生对妇产科护理知识的分析、概况和综合化表达技能。第二,课堂中讲解的理论知识出现和临床操作严重的脱节现象。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此时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尽管说已经大体上掌握了解剖、生理、健康评估,以及基础护理学等内容,但是却始终停滞在专业课程初步碰触阶段,特别是利用标准化程序为有关病人实施富有针对性护理方案的理念,未能得以完全化创建。而至于说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就更加是极度缺乏了。 二、新时期下针对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课程予以科学合理化改革的方式解析 (一)强化教材建设实效,确保教学内容和妇产科护理岗位需求的灵活对接。即督促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将妇产科护理岗位各项规范要求调查、掌握完全,同时定期邀请一些知名护理专家莅临指导,保证以实用性原则为基础,针对既有的教学内容加以细致化筛选和妥善性整合。首先,依照现阶段妇产科护理岗位要求分析,教学内容方面宜将一些不常出现的妇产科护理内容予以适当程度地删减,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过程中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单元;再就是考虑将分娩镇痛的麻醉和护理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予以添加。其次,妇产科护理专业本身保留强烈的特殊性,为了避免今后上岗之后和病患人员产生严重的矛盾冲突问题,中职妇产科护理课程上还有必要凸显出人文护理等内容。如此一来,参与该类课程学习的人员便会自主提升其人文关怀素养,保证时刻强调以病人健康和隐私权利为核心,将人文关怀切实贯穿到整个护理活动之中。(二)革新教学引导模式,提升妇产科护理课程整体教学实效。核心要点就是在克制以往单方机械式灌输行为的前提下,保证联合各式各样必要的教材内容和规范要求,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方案,其间务必要注意案例、问题、角色扮演、情境引导等教学模式的灵活高效率穿插,这样一来,才可以保证顺利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意识,为今后他们完善化的临床实践思维和技能舒展,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首先,如在开展理论教学活动环节中,作为现代专业化的中职妇产科护理课程指导教师,有必要预先完成临床真实病例的精细化筛选任务,并确保以此为基础性指导媒介,进行各类相关教学问题设置。长此以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主提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其次,在实训期间,教师可以考虑配合角色扮演、各类代表性临床情景模拟演练等途径,令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护士存在的必要性,至此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并不断强化对所学专业的热衷态度,为日后和患者和谐交流、提供令人满意的护理服务等目标贯彻,奠定基础。最后,在精细化选取沿用有关教学引导模式过程中,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教学手法加以改良基础上,全方位推广沿用时下最为高端的教育技术设施。如大力引入和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图像资源演示,进一步确保原本过于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能够变得愈加有趣和细致,方便学生进行更加直观地理解和熟练地记忆之余,令该类专业课程教学实效大幅度提升,并且加快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可靠性临床实践技能的舒展进程。确保上述工作处理完毕之后,还有必要构建起理论和模拟临床考核交互式融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即要求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合作构建起完善化的题库基础上,客观检验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理论考核与国家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接轨使命;再就是定期在模拟病房之中组织学生扮演病人、家属、护理人员等各类角色,借此评价该类专业学生借助护理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进一步展现他们较高等级层次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类双向的考核模式,不单单能够改善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职业资格的通过几率,同时更为这类学生今后更加理想地适应各类临床工作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人员,要时刻树立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指导理念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适应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效用。长此以往,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之余,为我国基层医疗事业培养供应更多专业化的妇产科护理人员,避免以往医患关系过度紧张等问题的重复衍生。 作者:蒋娜 护理教学论文: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探索 摘要: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企业需求、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从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出发,阐述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现代学徒制的推广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中职;护理教育 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专业技能培训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以师徒形式为主传授和学习专业技能的教学手段。过去,学徒制教授形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一度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学徒制内涵发生重大变革,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并在其推广应用过程中,许多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科学地引入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已然成为中职护理教学改革的趋势。 1现代学徒制概述 1.1现代学徒制的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中职学校与相关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以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形式,对学生展开专业技能培训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简单来说,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交替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入学后,大概会有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2/3的时间则是在企业培训。培训期间,学生享受学徒的待遇,中职学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权益完全由法律合同进行保障与维护。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可以在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现代职业教育更具社会性、实践性、专业性和操作性。 1.2国内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评述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中职教育与传统师徒教授形式相结合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起源于德国的职业培训,此后便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学徒”在五百人以上大企业中的参与率已经超过了90%。再如,瑞士已经逐渐形成了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培训部门共同协作的“三元制”培训模式,其中,企业主要负责提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要求,而职业院校与行业培训部门则负责对学生培训标准的制定,三者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普及和推广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相关中职学校及企业对其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例如,2013年11月5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华恩共同宣布成立“爱亲学院”,这是对现代学徒制的初步探索。另外,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2中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 (1)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一方面,在中职护理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一般只负责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几乎为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专业操作技能教学中,课上一般教师只演示一遍,学生课后得不到专业的操作指导,长此以往,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将无法提高。(2)教师教学思想保守,学生对护理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方面,一些中职护理专业教师认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至于专业操作技能,则需要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将来不过就是做一名护士,所做工作是为病人打针、送药、测量血压等简单工作,并不需要具备较强专业操作技能”等。这些错误认识导致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时,不上心,学习效果差。(3)一些中职学校的考评机制存在缺陷,只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考评,对于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考评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根本不涉及。这种考评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忽视操作技能练习、实验课堂学习。然而,护理是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中职护理专业考评机制势在必行。(4)学校实验教学设施、设备陈旧,不能很好地与时代接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培养,是中职护理专业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但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由于办学经费紧张等原因,我国许多中职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学场所,实验教学设备配备不齐全,相关实验仪器十分陈旧,导致学生在校内无法得到良好的操作技能训练,无法熟练、规范掌握现代医疗设备具体操作方法和规程。 3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特色就是“围绕1个标准签好2份合同,用好3块资金,解决4个问题”,其中,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最终要解决的4个问题是:企业招工困难问题、企业用工稳定问题、雇员收入问题以及雇员自我价值实现问题。在高度重视综合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今天,“师傅带徒弟”这种古老的技能传承模式又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际上,“师傅带徒弟”这种非正规的职业培训模式在现今仍有施行(例如美容美发、厨师面点等相关行业),但由于这种非正规的培训模式既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又没有统一的行业评判标准和独立的培训时间,因此并不具有普及性。也正因为如此,在中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现代化的师徒关系作为一条纽带,有机地将中职教育机构与企业培训机构连接在一起,并最终使双方达成合作,互利共赢。 3.1多方签订合同,明确各自职责与义务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要求企业与中职学校、学生分别签订两份合同,用以保障整套教育培养体系的顺利实施。在企业与学生签订的学徒合同中,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培训期间可以享受到的一切合理待遇(包括一定的工资待遇);其次,合同签订双方应当合理合法地履行自身教育、培训、学习等相关义务,保证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计划。而在企业与中职学校签订的合作合同中,需要明确企业与中职学校双方共同制定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结束后对学生相应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培训认证等方面证书的授予。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试行过程中,中职学校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所或几所有合作意愿的医院,就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进行交流沟通,最终明确医院进行现代学徒制培训的师傅、方式、时间等方面内容,同时让学生与师傅充分了解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带给他们的各种好处,使现代学徒制能够顺利实施。 3.2制定现代学徒制培养基本框架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思路,试行四段式培训机制,让学生在体验企业文化的同时,掌握企业岗位所需技能。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充当“学徒”的学生在医院至少要取得25个学分(1学分8学时),并且尝试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2)改革招生方式。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可与医院联合开办“冠名班”或“订单班”,发挥双方优势,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章程、人才培养方案等。(3)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中职学校护理专业需要按照学生在医院的相关工作进程和学习要求,设计并安排相应教学活动,并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由各专业主要负责,在医院工作实习的技能培训则由医院主要负责,最大程度地实现工学交替,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3.3实施培训 在中职护理教学中,可按照具体情况采用个别导师制或集体导师制。具体做法:每一位参加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进入医院后,会随机分配一位师傅,即直接导师,学生跟随自己的直接导师开展工作,并受其领导以及其他多位师傅共同培训指导。例如,护理专业一班40名学生进入医院后,根据医院具体情况会被分配到不同岗位,假如被分配到外科护理的学生有10人,那么这10名学生每一人都会有一位直接导师,此外也要接受另外9名导师的培训指导,以充分保证学生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解答。 4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系统化的现代学徒制运营模式 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校企双方合作成立现代学徒制合作指导委员会,由中职学校领导、护理专业相关骨干教师以及合作医院的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骨干组成。通过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促进校企双方合作确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根据合作医院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及其他综合素质的要求,在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共同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明确中职学校与合作医院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责任与权利,并最大程度地保证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合理权益。 4.2校企共建适应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在改革教学模式、制定师傅指导与管理制度、确定学生学习状况考核评价指标时,应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在构建中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时,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护理实训、现场教学等,提高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总而言之,现代学徒制要求中职护理教学以护理过程为导向,以解决专业护理问题为目标,改革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4.3校企合作办学,共建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式,促使校企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中职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建的实训基地,一方面包括医院开展护理工作所需的各类医疗设备;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还应保证实训基地的学习环境能够模拟医院工作环境,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能够深化校企合作关系,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实训基地教学时,要求教师将课堂中的“教”与“学”和医院工作环境相结合,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5中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应用成效与挑战 总的来说,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学生来说,不仅提高了专业操作技能,还增加了就业机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提供培训的医院来说,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低成本的储备性人才。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不仅能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一举两得。然而,在中职护理教育中应用现代学徒制还面临着以下挑战:(1)学生与师傅之间只有法律约束,师傅对于学生技能培训质量并没有重视的必要,同时对于师傅教学水平的评价机制不完善;(2)现代学徒制的试行完全是中职学校与合作医院之间的行为,没有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与行业部门的参与;(3)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人数有限且流动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普及和发展。 6结语 实践表明,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在现代学徒制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进入合作医院实践的方式,加强与医院师傅之间的交流,增加实践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中职护理专业应适应现代市场发展需求,对现有的课程安排和学生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使现代学徒制成为中职护理教育的一种新常态、新手段。 作者:郭云 于冠群 单位:青岛第二卫生学校 胶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护理教学论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消化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级某大学护理本科实习护生128名,按实习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64名)和对照组(64名),实验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带教;对照组应用传统方式带教。结果两组护生基础、专科理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操作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满意度的比较中,“激发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提升自学能力”“教学气氛活跃”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沟通能力有提升”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护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护理教学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对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建构主义(Conusrtctvisi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将之成功应用于医学教育后,即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老师在教学中以“意义构建”“情境”“协作”“对话”为手段,发挥护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的在于使护生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该研究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消化内科护理教学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级某大学护理本科实习护生128名,已经轮转2个临床科室,对基础护理理论及实践操作已有了解,按实习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64名)和对照组(64名),两组护理课程理论与专科实践技能学习计划相同,带教老师年资、职称、学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实验组应用建构教学模式带教,在专科理论和护理操作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以消化内科6个主要疾病的护理和10项专科护理操作为教学内容,设立8个教学任务,10个情景。①确立知识框架,由带教老师向护生讲解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观察内容、诊疗方法、用药,并演示专科护理操作程序,强调注意事项。②设立情景:设立真实诊疗情境或创设情境阶段,真实诊疗情境指带领护生到病房参观、见习真实病例,创设情境是指带教老师患者代替患者与护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护生进入具体情境,由老师抛“锚”,即提出与情境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如“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最紧急的护理操作是什么”“肝病患者扑翼样震颤怎么办”“下三腔二囊管的患者面色发紫怎么办”等。③自主学习:让护生结合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激发护生的求知欲,推动护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问题的引领下,先由老师启发引导并适时提示,鼓励护生独立探索,将新知识融入已有框架。④协作学习阶段:由高年资护士组织护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相关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语言的表述能力,达到逐步补充、修正、完善护生对该问题的理解的目的,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带教,即由高年资护士为护生讲解消化科疾病的特点、用药、护理等学习内容。 1.3评价方法 在两组护生出科时进行基础理论、专科知识和操作考试,考核内容及方式相同。考试均为百分制,分别统计两组护生单科成绩≥90者;科室实习满意度为护生实习手册的科室实习满意度下属条目,勾选做答,分别对两组护生做答人数进行统计。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的比较,基础、专科理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操作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满意度的比较中,“激发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提升自学能力”“教学气氛活跃”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沟通能力有提升”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建构主义(Conusrtctvisim)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以及对知识的建构,以提升其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消化内科使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能够具有以下优势。 3.1促进护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以往临床护理工作的传帮带教学模式重“理论”“操作”“义务”“责任”,往往把实习护生看成是空着头脑进医院的知识容器,强调在短时间内由临床带教老师将专科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填鸭式灌输,而忽视了实习护生在以往日常生活及学习形成的即得经验、心理及社会角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单纯的“灌输者”转变为“引路者”,尊重护生的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累积,强调护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避免以往凭借死记硬背导致的所学知识与护理实践脱节的状况,力求护生不仅学会知识应对考试,并且能够在实际中做到应用自如,以提升护生自身的自我评价和成就感,激励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的应用,使自身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得以不断更新与拓展,对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有所助益,符合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3.2易于创建积极学习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基于现实问题情景下的一种主观探索活动,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地创建贴近临床实际工作的人文与自然情景,护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应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目的,以缩短掌握课本知识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间的差距。同时,充分利用医院环境的特殊感染力使护生亲身感知生命的宝贵与脆弱,激发护生的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感,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尽快实现其“旁观者”向“积极参与者”角色的转换。期间教师通过适当引导护生对不同护理的问题的看法交流与讨论,在强化专科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同时,又能促进学习成员间的合作、互动和交流,培养了护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并对护生的沟通能力有所提升。 3.3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护理带教偏重于将既定的护理理论及操作程序灌输给护生,忽略了对护生的具体应用及应变能力的培养。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带教老师示教操作技能后,通过情境设立、引入个案、确立问题,护生可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操作各个环节进行独立的思考、讨论,在此过程中,将新习得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和运用,并对问题提出假设,然后主动搜集、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推理、交流,进而对假设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既提高了护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护生创新及演绎的能力,使护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打破以往僵化的识记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中国的护理教育学者应该考虑如何将其与中国本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其固有优势,为现代护理教学提供更好的媒介。 作者:张璐 马玉贞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血液肿瘤科 黑龙江省大庆市油田总院急诊科 护理教学论文:品管圈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运用。方法选取我校的100名护理学生以及10名带教老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一个学期后比较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学生教学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品管圈可以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保证了为社会和医院输送优秀的人才,值得推广。 关键词: 品管圈;普外科;护理教学 0引言 什么叫品管圈?品管圈是指在工作中为了解决问题并提高工作的效率而成立的小组,主要有相同、相近或互补的人群自发组成的数人一圈的小团体,目的是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的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是一种较为活泼的品管形式。我校承担着为社会和医院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但是在普外科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操作不规范、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等原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且理论与临床并不能很好的结合。因此,我校临床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应用品管圈并由高年资教师带教,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校的100名护理学生以及10名带教老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其中工作15年以上者6名,11-15年2名,5-10年2名。两组学生上学期成绩并无显著差异(P 0.05)。1.2成立品管圈小组。实验组由5名带教老师和50名学生共同组成品管圈小组,首先确定组名并设计圈徽。推选年资最高的2名带教老师作为组长和辅导员。活动主题为增强带教意识,提高带教质量。整个活动流程按照PDCA循环实施。具体为:P阶段:选定主题、拟定计划书、设定目标;D阶段:对策实施与检讨;C阶段:效果确认;A阶段:检讨改进。具体的方法(圈名、主题选定、现状调查)如在急性阑尾炎的讲解中,首先确定小组名为成长圈,圈徽设计为一双手捧着一颗嫩绿的小苗,意味着呵护学生茁壮成长。活动主题为增强带教意识,提升学生兴趣、在讲解完后总结经验与教训,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总结完成后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进。1.3分析影响因素。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鱼骨图法找出影响因素。具体为:①带教老师影响因素:基础知识不扎实、操作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对带教工作不重视、缺乏相应的临床工作经验;②学生影响因素:对自己不够自信、主动学习意愿不足;接受能力较差。③硬件因素:多媒体设备不完善。1.4实施方法。针对以上分析出的影响因素采用“5WH”模式进行实施,即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在哪儿做怎样做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法。1.4.1加强教师的知识培训:学校在假期组织带教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去相关医院进行见习培训,培训完成后由组长检查笔记的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考核。1.4.2规范操作流程:教师认真学习操作流程后督促学生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每个学期末对学生进行操作项目考核,并将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对于操作不熟练的学生有带教老师单独指导,通过此法提高操作技能。1.4.3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应当更加重视实际的临床教学。对于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刚开始不要给过于繁重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可以慢慢适应,增强信心。1.4.5讨论与总结:在模拟训练完成后进行有关的讨论,从而让学生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掌握训练时首优、次优的护理问题排序原则,指导学生明确在抢救的过程中不同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从而找到最佳合作方法。 2结果 2.1理论成绩考核。学期末进行理论成绩考核,内容为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以及相关知识,考核后发现,实验组平均分为85.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2技能考核。学期末对学生开展技能考核,实验组平均分为94.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3对学生的调查。经过研究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从国内外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品管圈活动在护理教学质量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组会上,组员和组长在轻松愉快的分为中交谈,使得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从此次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和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组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工作的过程中建立的身后的友谊从而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对今后的工作也有着促进的作用。在此次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应用品管圈活动后学生的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等均有了显著的提高,说明品管圈活动可以使临床教学得到显著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和带教老师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使得学生在就业后的操作更加的规范和熟练,提升了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我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了为社会和医院输送优秀人才的目标。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品管圈活动对普外科护理教学是十分有利的,今后可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各个科目的教学中。综上所述,通过对品管圈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分析中可以发现,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仍有熟练度不够、资料不全面等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以期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护理教学论文:外科护理教学临床观察能力培养 摘要: 外科护理教学对于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具备较高的临床观察能力为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决定因素,也是优秀护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在外科护理教学学生临床观察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外科护理教学;学生临床观察能力;培养 在医学类的专业中有一门对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那就是外科护理学,由于外科的病情一般变化起来都很快,所以要求相应的医护人员拥有非常强的临床观察能力以及临场应变的能力,可以从患者非常细微的变化中观察并判断患者病情,并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以往为培养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老师们也都是费劲心思。在临床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非常的困难,以下就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来探讨外科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观察能力的策略。外科护理这门学科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非常高。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由于紧张、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给医护人员提供一些不重要甚至错误的信息,误导医护人员,这个时候就需要医护人员自己进行临床观察,再结合患者的叙述进行判断,只有这样才可以正确的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变化,那么怎样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呢? 1有的放矢,明确观察目标 老师们应该制定出非常的观察任务以及说明观察目标。例如:在介绍外科手术用具时,就应该非常明确的告诉学生,这节课需要他们记住所有手术用具的外观、用途等,并且指导学生依次使用所有用具,让学生再动手的过程中熟记所有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老师们所定下的目标越具体,效果就会越好。 2独立观察,优化学习效果 其次就需要培养出学生独立观察的能力,虽然老师制定的目标越明确,最后学习的效果也将会越好,但是也仅仅是针对前期的学习,后期的学习需要学生自主进行,且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只有自己积极主动,才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观察能力以后,就要开始慢慢鼓励学生制定观察目标,培养自己的独立观察的能力。 3激发兴趣,融入经典案例 再一步就是要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拥有自己独立观察的能力之后,老师们就要想办法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护士这项工作,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时候,老师可以借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临床案例,让学生去观察并思考案例中的解决措施,通过这样的办法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 4利用实践,促进主动学习 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举办一些小型的实践比赛,让学生在老师设定的案例情境中去发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还能激发出学生之间的竞赛心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还要给学生建立起丰富的基础知识体系,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丰富且扎实的理论基础,那么学生也不知道该如何观察,想要得出病情结论那就更不可能了,因此,老师在培养未来医护人员的时候一定不要顾此失彼,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全面的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可以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再配以多元化的教学辅助模式,就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一名优秀且称职的白衣天使。 5掌握方法,指导护理实践 在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时,教授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又何来观察能力一说呢。作为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只有进行有序观察,学生才有可能完全了解患者所表现出的所有症状,并科学判断患者病情,当然这样的有序观察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标准的规定,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即可,在此期间还要培养学生抓重点的能力,在观察患者的病情时,如果顾此失彼,往往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因此,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和方式。其次,在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实现耳鼻口共同,因为在外科护理工作中,很多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不是只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到,不仅如此,医护人员还要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学会跟患者进行沟通,在沟通中了解一些隐藏的症状,提升判断的准确性,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日后的工作。 总之,拥有良好的临床观察能力,对外科护理学生是非常重要。目前,在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这一能力的提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很少有机会得到观察能力的锻炼。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教给学生观察技巧,以整体提高护理能力。 作者:全胜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护理教学论文:手术室护理教学应用 摘要: 目的探究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来本院手术室实习的74例护理学生作为研究的案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探究组和比较组,每组各37例,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生教学效果。结果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其在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及护理操作成绩等方面相较于比较组学生都明显要好,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极大的丰富学生手术室护理知识,提升学生护理技能,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三级护理教学;手术室护理;应用 下文将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来本院手术室实习的74例护理学生作为研究的案例,探究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探究组中,女32名,男5名,学生年龄从18~24岁不等,平均年龄(22.2±2.1)岁;比较组中,女33名,男4名,学生年龄从19~25岁不等,平均年龄(22.3±2.5)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治疗方法 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模式。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其主要内容及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选择带教老师。在带教老师的选择方面,应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丰富护理专业知识,扎实护理技能,及有做丰富护理经验和业务能力的护师;二是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一级管理:该管理任务主要由护士长负责,其工作主要内容有,全面把握带教管理工作,制定科学护理的带教方案,以及定期组织带教老师进行手术室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等;二级管理:由带教组长负责,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根据教学管理方案,对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结合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带教方案进行改善和修正,同时负责对学生的考核;三级管理:由带教老师负责,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即带教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带教老师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2.结果 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其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满意度情况如下:有31名(83.78%)学生非常满意,有6名(16.22%)学生满意,没有学生不满意,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达100%。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96.5±3.3)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94.8±2.6)分;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后,其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满意度情况如下:有15名(40.54%)学生非常满意,有17名(45.95%)学生满意,有5例(13.51%)学生不满意,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达到86.49%。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84.2±4.6)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80.3±3.3)分。探究组学生相较于比较组学生,其在以上情况方面都明显要好,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疗领域加快改革进程,提升医疗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护理实习学生的实训教学,提升护理实训教学质量,从而提升护理实习生的综合素养。在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手术室护理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门课程之一,当前其在我国大部分医科类高校中都有开设,该课程是以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提升人类身心健康状况的学科,尤其是在医院手术室护理中,由于该科室具有人员复杂、护理专业知识面涉及广等特点,因而该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手术室护理技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护理要求,有着很重要意义。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根据护士业务能力及经验划分为护士长、带教组长,及带教老师的三级教学管理模式,带教老师采用一对一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护理理论知识的传授,及护理技能的示范,其对于提升学生护理理论及实践能力,有着显著效果。本研究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达100%,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96.5±3.3)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94.8±2.6)分;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后,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达到86.49%。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84.2±4.6)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80.3±3.3)分。探究组学生相较于比较组学生,其在以上情况方面都明显要好。因此该教学模式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有着积极的推广价值。 作者:周素真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高职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护理专业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要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力求培养应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主要论述在新理论的指导下,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 新理论;高职护理;教育教学 高护专业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属于新兴专业。创办者多为卫生学校或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其中,大部分卫生职业教育学院是近几年由中专卫校升格而成的。因此,高护专业不同于中专护理专业,它不是后者在学年上的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高职特点的护理专业。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结合新理论,对高护专业给予充分重视,并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本专业的理论基础。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科学定位 1.社会的定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定位是应用型技术类专业,认为他们培养的学生普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水平上虽略低于本科生,但在动手能力上要应高于他们生,而且在薪酬要求上通常会低于本科生的期待底线。此外,本专业学生的学历高于中等护理专业,在整体素质层面,他们属于大学生这一层次。这种看法直接决定了该专业的科学定位。一方面,具有“高”的特性,即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要区别于低层次的护理人才,将学生定位在专科层次上,把他们培养成既掌握护理理论又具备动手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具有“职”的特性,即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要具备职业技能,是一线用人医院在生产、管理或者服务工作上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2.学生素质的定位。高护专业的学生自入校时起,就不同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该专业学生的分数线较高,表明他们在知识、能力的水平上高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其次,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态度上较良好,这为高护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3.学校应克服教育层面的认识误区。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高护专业教学应区别于中专教育教学,要克服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历史沉淀下来的心理误区。第一,克服用学科教育方式取代职业教育方式的误区;第二,克服专业知识取代岗位技能培训的误区;第三,克服将技术性教育等同于技能型教育的误区。 4.培养的目标。高护专业的学生应达到认识能力较强、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文化素养较高等要求,要有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实践能力。在环境转换的情况下,对新岗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动手分析的能力较强。在护理工作中,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护理方案,能将理论知识切实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学校在高职护理专业上的教育教学观念 1.转变培养模式方面的落后观念。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在学生培养观上,不应把培养目标确定为简单的护理技术人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护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因此,必须转变护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观念,摒弃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观,不再采用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发展能力且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专业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树立男性同样可以从事护理工作的新观念。护理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因此,男性护理专业得到社会的重视,男性学生也应得到社会的认可。男护的不可替代性,特别体现在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所给予的人文关怀上,能够让男性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的温暖。学校应基于男性护理服务的特色,扩大男性护理专业的招生人数,重组相关教材,改革相应教学内容,尽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在男性护理上的需求,完善护理队伍的建设。 三、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实施整体护理教学模式,提升护士素质。在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对其素质的培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发展。学校应在护理专业的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上安排课程,同时开设社会学、美学基础、语文等学科,不仅对学生的仪表、举止、态度、气质与品格等方面进行培养,还要教育学生具有钻研和奉献的精神。 2.以能力为基础,培养职业实践技能。学校应打破陈旧的教学体系、考试方法与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笔试、技能考核与面试并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学生的能力不同,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领悟能力便会存在差异。因此,学校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专业知识较强和实践技能较强两个集体,开展交流活动,设定交流生机制,以实现两个集体的共同进步。此外,基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适合医院一线需要的人才。 3.加强与卫生类高校的联合。高等卫生类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强,在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的软硬件上较为完善。加强与这类院校的联合,可以为高护专业的学生创造专升本的有利环境,同时为各科授课教师提供丰富的进修机会,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卫生类高校联合并不完全依附于他们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等,而是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在联合中,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对继续深造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这个层面讲,加强联合可以为高校输送人才,同时也能提高高护专业学生在专业和技能上的综合水平。 4.利用相关部门,实现特长教育。利用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有利条件,举办书法、歌曲、朗诵、舞蹈或写作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学生毕业时,他们须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结合先进的医疗技术。此外,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在课堂或是生活中,都应具备高护生的服务观念和礼仪规范。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多是灌输式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改革传统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尤其注重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程实践操作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将其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课前预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建议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文献或图谱等,以开放式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互动。在学生学习操作规范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探究和总结,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临床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的提高,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贯彻民主教学原则。情境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病房,相互交流心得,实现能力的综合提升。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立研究性课题,指导他们在计算机资源、图书馆书籍等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以“导师型”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适当地走上讲台。高护专业的改革,需要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长期配合和坚持,才能取得成果。在新理论的要求下,我们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护专业的全能型人才,使高护专业实现长远发展。 作者:朱林美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教学论文:护理教师教学体会浅论 [摘要] 医生护士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以及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教师的职责则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医疗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完善的今天,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理念深入人心,为使护理学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和医院均在不断探索。作为护理学教师,也是任重道远,须知自己的责任包括全面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护理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塑造职业修养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学校和教师须做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就护理教师教学方法、工作职责等方面浅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 护理教师;教学体会 1教学手段不失旧同时不忘与时俱进 1.1“填鸭式教学”不可全丢 填鸭式教育是苏联教育家爱凯洛夫提出的,在我国应用广泛。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不论学校还是社会,不少人提出应放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认为此呆板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要求。他们认为填鸭式教学只是生硬地把教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严重遏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对于医护学事业来说,笔者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还是不可缺少的。医学和护理学的专业性强,很多知识精髓必须承师教授,才能少走弯路和不进入死胡同。尤其是目前中职教育规模空前拓展的情况下,生源质量逐年下滑,较难要求他们自主学习,否则就会出现不愿学习或退学,更别说去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如此就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情,顾此失彼,难于达成培养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的做法也要通盘考虑,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填鸭式教学的典型特点是直接告诉人家“是什么”。这对于护理学专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弄清“是什么”恰是激发他们去探究“为什么”的前提。诚如“血栓栓塞”会造成血流受阻,影响组织、器官功能甚至坏死,学生才会有去弄明白“血栓为何会形成,如何形成”的欲望。当然对填鸭式教学如生搬硬套,那也是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模式,应与时俱进。在课堂上,切忌死板地“一言堂”讲授专业知识,可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或情境教学法,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俗易懂地授课,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多媒体教学助课堂的轻松 护理专业内容丰富,各学科彼此可涵盖穿插的医护知识繁多。传统呆板的粉笔黑板板书加讲解的教学手段授课效率不高,每堂课都有急匆匆的感觉,师生满意度均不高。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方式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其复合了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不仅使内容变得生动,而且形式多样,让学生耳目一新。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精心系统设计,可使看似杂乱散漫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体系,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病种之间构筑知识联系点。此有效合理的知识联系会给学生减轻很多学习阻力和压力,便于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的内容。 1.3启发式教学树立创新意识 填鸭式教学因其一味灌输的缺点为人诟病。为使学生从过多被动的填鸭式学习中解脱出来,提高其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是已被证明教学效果好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更好掌握理论知识并提升学习兴趣,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讲授各疾病患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时,应让学生不要盲目背诵课本,可启发他们根据临床表现,找出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并正确提出护理诊断,进而提示相关护理措施,使教学内容顺理成章,自然串连有机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是教学手段及形式的改革,但职业教育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新型人才和新型劳动者,岗位需求决定培养出来的人不应是被动工作的“机器人”。故启发式教学不只是纯粹的教学需求,也是当今时代职业岗位的要求。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探索,而不是停留在已学知识的层面上。“授之鱼,更要授之以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提高临床工作能力。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体现在护理技术、护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护理设备的完善。时代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1.4灵活引入PBL及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能有效解决课堂单调、效率不高的问题,启发式教学则有助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然而作为初入接受职业教育学生而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多是空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宜引进问题式教学法即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临床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教学法,应用形象生动的护理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将抽象护理理论感性化,启迪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以致用能力,也可助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5在教学中渗透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点 2011年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了较大改革,对考试内容等进行了整合,增加了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编排上涉及了多科目,考试中临床病例题(A2、A3、A4型题)量明显增多。为顺应这些改革和变化,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尤其是临床护理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创新,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卫技劳动者为目的,以护理岗位能力为导向,突出岗位专业应用能力,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点渗透到具体教学中。通过近年来的各种教学改革,学校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名列全省卫生中职学校前茅,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以及学校的招生工作。 2明确教师职责既教书又育人 教师职业是从事培养人的并需要专门训练并有专门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的专门性的社会服务性职业,不只是一份谋求个人生计的职业。其更担负着培育人才和劳动者的重任,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要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原则,全身心融入到这个职业当中。职教教师必须拥有“爱心、事业心、责任心”三颗心,使学生、教师和教育受益,必须调动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学校的有利条件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明确教师责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对于护理专业,护理学生的能力则直接体现在日后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护理专业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人,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行为不仅要求她们应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而且要具备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相应要求该专业敎师也须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知识,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同身受并领悟到职业教育的深邃内涵,教学质量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所以,“双师型”教师是护理职业教育的需要,是时展的必然。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或护理执业资格证将是最合理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更是最终的发展趋势。医圣张仲景“大医精诚”告诫我们真正高明的医生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优秀的护士同样需要具备技能过硬和良好修养。“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王桂英老人是护理行业楷模。她说过“别人的一生可能做很多事。我用一生做了一件事——为护理事业做了我该做的事”。其虽已逝,她的事迹却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护士,要时刻把患者的安危与健康放在心上,要时刻了解患者的需求。只有怀有一颗仁慈之心,才能做好护理之事。这也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护理教师,不仅需要给学生传授专业技能,而且其他各方面的职业素质和修养教育也是必不可少,要彻底领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涵,要使学生树立为大众健康服务以及一切以患者为先的思想,立志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劳动者。教师不应只是知识传递者,还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更应成为学生心灵火花的点燃者。 3困惑及思考犹存 3.1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在中职招生规模不断拓展的今天,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滑。目前,只要具备初中毕业就可报读。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接受能力较弱,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方法不对头,甚至学习目的不明确,无学习动力,致经常出现不愿学习或被动学习情况。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提问学生时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如此必然影响教师施展某些教法的效果。笔者觉得,在招生时适度设立中考分数线门槛或进行招生面试为一妥当做法。 3.2教材因素 近几年,教材的编写形式、内容取舍均有了长足进步,内容编排上、版面设置上以及知识体系方面均体现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多能紧扣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紧密联系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使用中仍会不时发现,有些教材或其中的少数章节还存在着内容多、难度大、实用性不强的弊端。一些内容还不能完全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及工作需求相吻合,部分内容编排顺序稍欠合理,有些数据则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书上所列不一致。 3.3教师因素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相对较好。各学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导致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很多教师缺乏专业教育背景和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甚至缺乏岗前培训。这与职教师资培训机构严重不足、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条件缺乏专业标准及准入制度以及教师对教师专业化缺乏认识等有关。如临床专业教师讲授内、外科护理时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不足。对此,不少有识人士已提出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策略,国家和政府在这方面也有了一些实际措施。我们应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定会活跃已经占整个教育事业“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事业中。 总之,近几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中占有较大份量的中职护理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了使这项事业发扬光大,步入良性循环,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做出共同努力。 作者:刘庆红 单位:梅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精神科护理教学设计思考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精神障碍对人类的困扰日益增多,医护人员掌握更多的精神专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从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考核与评价以及课程特色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学;课程设计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护理技术人才。 1课程定位与目标 1.1课程定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日渐增加,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精神健康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精神科护理学已成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并被列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范围。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特点与复杂性,使精神科护理学内容多而抽象,故这门课程常常被学生认为难学、教师认为难教。精神科护理学设置在五年制高职专业的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前期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如心理学基础、药物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初步掌握了常见健康问题护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护理和人文关怀知识、技能;平行课程包括妇产科护理学、急重症护理、成人护理、护理综合技能实训等,平行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专科护理的理解,但也会对精神科护理学特殊性的把握形成偏差。通过学习精神科护理学,进而为学生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1.2课程目标 国内外研究表明,不仅仅是公众,一些医疗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对精神疾病患者持有消极的认知态度[1-2],而公众和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歧视将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及预后,故在制订课程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正确的态度。 1.2.1知识目标 (1)知道精神障碍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精神科护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工作方法;(2)知道临床常见精神障碍的主要病因及临床特征;(3)掌握对常见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知识。 1.2.2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各种精神症状;(2)能与精神障碍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同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3)能够在医院、家庭及社区进行精神卫生宣教。 1.2.3素质目标 (1)热爱精神护理事业;(2)理解并关爱精神障碍患者;(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2课程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 2.1课程教学理念 遵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主线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遵循“教、学、做”有机结合的原则,以期实现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2.2课程设计思路 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首先以“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本位”为依据来确定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其次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来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第三利用模拟与真实护理环境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实训-实习”一体化,并将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 3教学内容设计 3.1教学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总计48学时,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周易丹主编的《精神科护理学》(第二版),辅以精神科护理学本科、精神病学本科教材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资料等为参考。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依据以下3个原则:以精神护理工作岗位对应的能力选取内容;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选取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选取内容,经过相应的选择和处理后制订出实施性教学大纲。例如,近几年本地地质灾害频发,因此适当增加了危机干预的知识和技术。 3.2教学重难点及授课方法 我们在实施性教学大纲中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详细划分,并提出了尽可能有效多样的授课方法,如针对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在全真或仿真环境下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精神症状的识别既是本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往全讲授的方式学生反映教学枯燥,相似的症状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在教学中加入游戏,课前让学生分组预习,重点症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课堂上小组间竞赛,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精讲点评重点症状,比较易混淆的症状,然后让学生观看录像,强化对症状的理解和把握,最后通过临床见习了解学生识别症状的能力。 4教学资源 针对我们与大多数高职护理院校共同存在的师资匮乏、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先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把握学院拥有两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的优势,将临床心理科医生作为本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后援,用“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指导方式将两所医院具有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背景的医护人员纳入兼职教师队伍。本课程现有专兼职教师8名,其中主讲教师2名,兼职教师6名;副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2名,初级职称5名。其次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室全部为多媒体教室,能充分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实训中心既有各种临床常用仪器与设备,还有多间理实一体化教室,有利于教师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教学。课间见习的医院是川南地区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见习过程中,学生在有丰富精神科护理经验教师的指导下接触患者、了解患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强化。 5教学模式与方法 5.1教学模式 采用教与学、课堂与临床、理论与实践、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化为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营造临床职业情景、培养临床思维,可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5.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对授课对象的详尽分析,五年制高职学生为初中起点,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实践操作技能较好,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服从性较好。因此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逐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的方式,如理论课程教学采用“三讲二结合”原则,即理论教学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中,利用模拟病房、模拟患者来编排情景剧,让学生扮演患者角色,鼓励学生质疑,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按“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程序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应激障碍患者的护理、心理与生理因素相关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等章节的学习均采用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学生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倾情演绎,课后学生纷纷表示今后一定恪尽职守,防患于未然,善待患者。 6课程考核与评价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我们采用全面、可控的形成性考核方法。形成性考核方法重点考核以下几个方面:阶段学习效果评价(一学期评价2~3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课堂用基础在线题和能力升级题进行检测)、表述能力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发言、讨论、总结进行评价)、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等,教学效果则主要由校内专家、校外专家、学生调查及测评来全面评估。 7课程特色 整个课程在设计与实施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形成了两大课程特色:一是以临床案例为载体来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依托模拟与真实护理环境的“教学-实训-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法。今后我们将加快新教师培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专题学习网站、微课、慕课,继续开展教学研究,进一步探索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打造特色鲜明、教材先进、教学质量高、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培养更多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保驾护航的护理专业人才。 作者:罗劲梅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医学统计论文:医学科技论文统计学误用分析 1统计学应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误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设计3组以上的均数比较,如果总体比较有差异,需进行两两比较,一般用SNK法或LSD法。但部分研究者却将资料进行拆分,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导致第Ⅰ类统计学错误发生率(假阳性率)增加,从而掉进了一个常见的“统计陷阱”,使所得结论可信度大大降低甚至得出错误结论。SNK法与LSD法虽然并非等价,实质是一致的。SNK法一般用于经方差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时才决定进行的两两事后比较,而LSD法可用于方差分析不足以具有统计学意义时也能进行两两比较[1]。比较两种方法在SPSS的输出结果形式,SNK是“分堆”比较,一目了然,对于组别数较多的研究更为好用,但没有具体P值,而LSD是在进行“两两”比较时,能给出具体的P值。 1.2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的重新调定χ2检验或秩和检验3组以上整体比较有差异时,需应用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这时检验水准应由原0.05调定为0.0167,否则会增加第Ⅰ类统计学错误的发生率。特别当P值处于0.0167~0.05时,按照P 0.0167的标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按照P 0.05的标准,却有意义,与事实相悖,出现假阳性,很容易得出错误结论。这种分割法有时很保守,当行列表资料分组多且为有序时可用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也称线性趋势检验(testforlineartrend)或定序检验(Linear-by-Lineartest)[2]。统计路径:用SPSS进行计数资料的趋势检验,在输出结果中读取线性关联检验统计量(Linear-by-LinearAssociation,LLA),如P 0.05可得出随着病种级别的升高,检测指标逐渐升高的趋势。 1.3临床诊断试验中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在临床诊断试验研究中,经常选取单项计量指标或者联合计量指标以诊断某种疾病,若仅用初级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往往不能有效挖掘信息,此时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ROC曲线分析基本原理是通过诊断界点的移动[3],获得多对灵敏度和误诊率(1-特异度),以灵敏度为纵轴、误诊率为横轴,连接各点绘制曲线,然后计算曲线下的面积,面积越大诊断价值越高。ROC曲线很直观,能根据敏感性与特异性之和最大化原则自动产生最有效的诊断临界点。具体路径可以参考相关统计专著[3]。统计学处理一般描述为:采用SPSS(版次)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对单项及联合检测结果作图绘成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标准误,其中联合检测结果变量即预测概率由Logistic回归产生(也可以用判别分析得出)。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及LSD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具体内容可据情而定。 1.4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误用拆分文件的t检验或方差分析如研究共设3组,每位患者在3个时间点均查某项血指标,部分作者在处理此类数据时,常误将纵向(同一时间点3组的比较)与横向(同组3个时间点的比较)数据均应用拆分文件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处理,结果导致统计学第Ⅰ类错误发生。此组数据实质是重复测量资料,应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SPSS中的统计路径:数据-分析-一般线性模型-重复度量。研究者可以参考相关书籍进行处理[3]。 1.52×2析因设计及析因方差分析实验是2×2析因设计时,分组有两个因素,A与B,故分组为A、B、O、A+B,这个设计在析因设计研究中很常用,但常会出现分组设计正确,却没有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析因设计与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4],它不但能分析治疗效果中处理因素的单独效应和主效应,还能分析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并能提高检验效能。非统计专业的研究者进行析因分析可能稍有难度,可参考相关统计学书籍提供的统计步骤进行此类分析[3]。 1.6Meta分析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常用的方法[5],应用时需注意统计学处理中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作为效应变量。具体路径: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当P 0.05时,认为同质,选择固定模型;P≤0.05时,不同质,此时可采用敏感性分析或分层分析等异质性处理,使之达到同质后再选择固定模型;若采用异质性处理仍未达到同质,则采用随机模型,以上统计路径均需交代清楚。Meta分析的结果是以“森林树”体现的,审校中我们经常遇到作者绘制的“森林树”左上角“文献、对比、结果名称”等内容显示为“?”,这是由于部分版本的RevMan软件不能输入中文,此时可以考虑省去,或用Photo-shop软件添加相应中文。Meta分析作为一种高级统计方法,专业性要求较高,作者可参考循证医学类权威杂志上的文章格式,如《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论著•二次研究”栏目的循证文章。 2科技论文中统计学处理的相关表述 2.1资料与方法中具体统计路径的描述“统计学处理”的内容常位于论文资料与方法的最后一段,一般来说包括统计软件名称及版次、统计描述、统计方法、检验标准等内容,亦可细致交待每个表格的具体统计方法。经典例子如下,“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版次)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及LSD法。检验水准为0.05”。上述内容包括了大致的统计方法,即具体的统计路径。此部分内容,没有绝对统一的规定[6]。常见的问题有:统计学方法描述不全、内容过于简单、存在粘贴抄写痕迹等。如部分论文的统计学处理中提及“以α=0.05为检验水准,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句话,这在统计学上实质是一个重复句,保留其一即可。 2.2结果中具体P值的标注现在的统计学处理手工计算的较少,一般均应用统计软件,最常用的软件如SPSS、SAS均能给出具体P值。但部分论文的结果表述中却未标明具体P值,作为科技论文是不够严谨的,建议作者在表述研究结果时注明具体P值,增加论文可信度的同时,可用于再次分析。 2.3表格制作统计表设计需规范,应体现统计设计内容。部分表格存在内容割裂、组别名称违反表格简洁化原则、表下注释繁琐、横标目与纵标目颠倒等情况。建议作者写作论文时参阅相关统计学教程及杂志稿约。医学统计学教学在中国的医学教育特别是高层次教育中举足轻重。一项课题从一个好的创意开始到实施、结题,统计学方法始终贯彻其中。不管是临床试验研究、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还是临床测量误差与诊断试验,如果没有规范性的统计设计、精确的统计分析、科学的统计学解释与表述,很难获得学术上的认可[1]。目前在统计学的具体应用中,研究课题开始设计时就有统计学专家参与已成为较流行的趋势。许多专业统计学专家或研究者在不停的进行“统计基础”的研究,以创造更多的数理统计方法。对于非统计专业的研究者来说,统计学的学习主要侧重于应用。在应用统计学教学中,一般分为4个档次或阶段来进行,首先通过学习医学统计学课本获取统计学思想、原理和方法,其次学习统计软件相关书籍掌握数据到统计结果的转化,再学习统计表达与描述书籍达到书写统计学报告能力,最后可以学习如何出具统计审阅报告。医学科技工作者亦可按照这个顺序学习以提高统计能力。 医学统计论文:医学期刊统计学错误研究 1统计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统计设计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研究工作应遵循的依据。常见的统计设计问题有:忽视组间均衡性,样本缺乏代表性,样本例数不足,未设置对照组,未随机分组,未提出统计分析方法等。针对以上问题,在科研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实验设计的四大原则即“随机、对照、均衡、重复”的原则[6]。 1.1不遵循或不重视随机化原则 随机化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原则,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随机化既要随机抽样,还要随机分组,并有足够的样本量作前提。然而,在医学论文中许多作者对此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论文中统计处理随机化不突出,随机化缺失情况比较常见,有的论文甚至将随机误解为随意、随便,不采用随机化处理方法,导致结果缺乏可靠性。还有些文章中没有提出“随机”抽样的设计与方法,没有排除标准,给人随意选择病例之感,且病例数少,因此没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结论不可靠。部分文章虽然注明了“随机”,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进行随机化研究或两组间的例数相差甚远,不符合随机化的一般规律,没有临床参考价值[7]。 1.2缺少对照研究或对照组设计不合理 正确设立对照是临床或实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设立对照的意义在于说明临床试验或实验研究中干预措施的效应,减少或防止偏倚和机遇产生的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目前,国内许多期刊发表的论文对照组设计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有些作者对某种新药或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观察研究中,不设对照组,缺乏对照观察,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令人怀疑。有的文章虽然设立了对照组,但在分析结果时,却没有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而仅将各组间的自身前后进行比较,从而使该研究失去对照意义。对照组选择不当,还表现在两组间重要的临床特征和基线情况相差太大,无可比性,如性别、年龄、病情、经济情况和文化程度等不一致,如有些论文将健康人或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结果受到非处理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倚或系统误差,使结论不可信[7]。 1.3均衡性原则掌握不够 均衡性原则要求实验中的各组之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要尽可能保持一致。特别对疾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临床特性一定要在组间分布均衡。各组间越均衡,可比性越强。有些作者在对病例进行分组时,忽视了均衡性原则,两组之间没有可比性,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具体表现在:有的文章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相应统一指标没有设在均衡的水平上。对治疗组情况交代的比较详细,而对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不予交代,或所选对照组的年龄与治疗组不在一个年龄段,影响了作者对指标的观察[7]。 1.4重复的原则掌握不好 所谓重复,一是指重复试验或平行试验,二是指各样本组的例数要有一定的数量,即样本的例数要足够大。虽然随机化是增强非处理因素均衡性的重要方法,但当各组内例数过少时,尽管采用了随机化分组的方法,也难以保证非处理因素的均衡一致。在随机化分组的基础上,只有样本例数足够大,才能使非处理因素均衡一致,同时也才能使抽样误差减小,增强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一般来说,在随机分组的前提下,样本例数越大,各组之间非处理因素的均衡性越好;但当样本量太大时,往往又会给整个实验和质量控制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同时也会造成浪费。为此,在实验设计时,还应保证在实验结果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确定最少的样本例数。一般说来,计数指标每组样本不得少于20~30例,计量指标每组样本不得少于5~10例。在多因素分析时,一般认为样本例数至少为观察指标的5~10倍[8]。 1.5样本的含量 样本的含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样本量过少,则抽样误差大,结果可靠性差,且经不起重复验证;反之,盲目加大样本量也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同时也造成非抽样误差增大。故应在保证研究结果精确可靠的前提下,确定最小的样本量。如某篇论文报道某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实际总例数为10例,其中6例有效,于是作者得出有效率为60%。显然,有限的病例数不能充分说明该药是否有效,作者贸然得出结论,容易给他人造成假象甚至误导[9]。 2统计方法选择与使用不当 在选择统计方法之前,首先应确定研究资料是计数资料还是计量资料。只划分其类别而得到的资料为计数资料,也叫定性资料,如根据治疗结果计算出的治愈率、阴性率、阳性率等。测定某个具体数值而得到的资料为计量资料,如血压值、血细胞计数、血氧分压测定等许多物理诊断和化验检查的结果。目前,医学论文中计数资料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为χ2检验,计量资料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假设检验方法均有其适用条件,应根据资料特点来选用最适当的方法。均数与标准差分别是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和离散趋势的指标。能否选用“均数±标准差”来描述某一资料的分布特征,关键看该资料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当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应将资料转换使之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后再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否则用秩和检验。有些作者在使用t检验时,未考虑到上述适用条件而盲目使用,造成统计学处理不当或统计学计算错误[10]。 2.1统计指标应用不当 2.1.1描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描 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平均数指标(算术均数、中位数M等)和变异指标(标准差s和四分位数间距Q等),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对于非对称分布资料,算术均数不能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采用中位数描述。一般地,正态资料或对称资料用描述,偏态资料用M和Q来描述。在不能确定数据的分布类型时,应选用M和Q进行统计描述。四分位数间距Q是75%分位数P75和25%分位数P25之差,即Q=P75-P25,所谓百分位数Px是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部分,理论上x%的观察值比它小,(100-x)%的观察值比它大,中位数M是50%分位数P50。、s、M、Px与Q可通过统计软件直接输出[9]。 2.1.2描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指标描 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指标有绝对数和相对数。绝对数是原始资料经汇总得到的小计或总计数。相对数是两个有关的绝对数之比,主要包括率和构成比(百分比)。医学论文中相对数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分母较小。分母较小时,相对数的可靠性不能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宜直接用绝对数进行描述而不宜计算相对数。医学论文中相对数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二是将构成比误用来说明事物发生的强度。构成比只能反映事物的内部构成,不能说明事物的发生强度。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以及与人体有关的各种因素。由于生物现象的变异较大,各种影响因素又错综复杂,研究常是抽样观察,使事物本质差异与抽样误差混杂,故需用统计方法透过偶然现象来探测其规律性。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统计学方法,造成统计学上的偏差或失误,就很容易把本来成功的结果当成失败而放弃,或把失败的教训误认为成功的结论而加以宣传。在进行科研设计时要严格遵循科学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能留下隐患,否则,再高明的统计学专家和统计学软件也无法弥补科研设计缺陷造成的损失。总之,统计学分析在医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意义重大。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应注意识别、总结有代表性的、有借鉴意义的统计学领域的缺陷、失误或错误的多发点,特别留心易出现统计错误的险区,从而使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减到最低限度。认真检查、仔细核验,尽量避免上述错误,必要时还可以请统计学专家帮助把关[12]。 2.2统计方法描述或选择不当 统计方法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结论的可靠性[12]。临床资料的结果变量可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对象按两种属性分类,如生存、死亡,治愈、未治愈,有效、无效等,通常转化为率。如果是两组间的比较,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或其校正公式,如果是多组间率的比较,则采用行×列表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指对某一个研究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得到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通常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当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也可用秩和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法。 2.2.1统计方法描述不清 医学论文中常可发现作者未交代所用的统计方法,如是配对设计的t检验还是成组设计的t检验,是Ridit分析还是χ2检验,是作相关分析还是作回归推断。统计方法交代不清或根本不予交代,使读者对论文结论的正确与否无法判断。有的作者只提一句“经统计学处理”后,就写出结论。有的甚至直接用P值说明问题,笼统地以P 0.05或0.01、P 0.05便称结果差异有无显著性,P值的大小不说明差值的大小,它还与抽样误差大小有关[13]。因此,还应写明具体的统计方法,如有特殊情况,还应说明是否采用了校正,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的可信区间,注明精确的统计量值和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 2.2.2假设检验方法交代不清不交 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不清楚是医学科研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如果不交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读者就无法考察论文的统计学方法选择的是否正确,无法核对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每一种假设检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条件和严格的适用范围。对于同一组资料,采用不同的假设检验方法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将配对设计的资料按成组设计资料的方法处理,将会损失样本提供的信息、降低检验效率,可能使原本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14]。在论文写作时,不但要交代选用的是什么统计学方法,而且统计学方法要尽可能具体。如选择t检验,要说明是配对t检验,还是成组t检验;选择方差分析时,要说明是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还是配伍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对于四格表资料,应说明是一般四格表χ2检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及四格表资料的精确概率法等。 2.2.3统计方法选择常见错误 ①误用χ2检验。χ2检验有一定的适用条件,n 40且理论数(T) 5时,可用一般χ2检验;n 40,但至少有1个T 1且T 5时,可用校正χ2检验;n 40或T 1时用χ2检验的确切概率法[15]。②t检验误用于多组资料的比较。在医学期刊中常会出现将t检验误用于多组资料的比较。多组资料的比较应该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再进一步作两两比较。当各组均与一个对照组比较时采用Dunnettt检验;当各组相互循环比较时,则常采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检验,又称q检验[16]。③配对t检验与成组t检验误用。大部分论文只注明采用t检验,而未注明是配对t检验还是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常用于处理前后的自身对照,即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0”的比较;成组t检验适用于成正态分布的两个小样本均数间的比较。④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时未用非参数检验。t检验F检验等适用于呈正态分布、方差齐且有确切的测量数值的资料,而非参数检验(如符号检验、秩和检验Wilcoxon法、秩检验-KruskalWallis法、Friedman法、Ridit分析、Seperman相关等)对资料无特殊要求,对按大小顺序、评分、等级、反应程度甚至色调深浅等资料都可进行分析比较[17-18]。因此,对于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用F检验,方差不齐时可用变量变换,或采用秩和检验;对于两个小样本均数的比较或处理前后的比较,方差齐时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19]。 3结果解释时存在的问题 统计分析的结果是推翻无效假设或是不能推翻无效假设。无效假设在一般的统计检验为两组总体参数相等。推翻无效假设只能说两组总体参数不相等而并不能说两组相差很大。两组相差如何要对可信区间进行研究观察后得出。由于统计检验不能得出差别的大小,因而结论不能说“有明显差异”或“有显著差异”,也不能说“差异非常显著”,更不能说“差异明显”。在国外的统计书籍上的英语表达为“significant”,它的正确意义应当是“有意义的、有重要性的”。俄语为“Значмый”和日语中的“有意”也是这个意思。国内只有极个别的英汉词典把“significant”误译为“显著的”。正确的说法应当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等[20]。在解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时,有些人常常根据P值的大小作出对实验效应差别程度不同的专业结论[21]。例如某实验研究,比较甲、乙两种治疗方法对某病的治疗效果(假定甲法的疗效优于乙法),若得到“P 0.001”,则认为甲法极显著优于乙法;若得到“P 0.01”,则认为甲法非常显著优于乙法;若得到“P 0.05”,则认为甲法显著优于乙法。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错误的理解了统计学中P值的概念[7]。统计学上根据假设检验原理推算出来的P值表示拒绝特定的无效假设可能犯假阳性错误的概率。P值的大小并非指差异的太小,只能反映两者相同或不相同。P值越小,说明越有理由认为两种处理方法效果不同,而不能反映对比的两组或多组之间差异的大小。差异的大小只能根据专业知识来确定。此外,甚至在部分投稿文章中未交代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未见应用统计学的迹象,仅从各组数据的均数大小做出了统计推断。医学期刊论文中暴露出来的统计学错误,从表面上看是编辑部和审稿者把关不严所致。事实上,即使审稿时发现了上述错误,也无法改正。因为实验设计的错误只有在科研工作开始之前才有可能得到纠正。即使编辑工作者能够阻止有严重统计学问题的,也仅仅是治标而已。如何使广大医学论文作者在医学研究中正确应用统计学,提高科研质量才是治本[7]。 4对策与建议 众所周知,统计学是从事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试验设计、资料收集与表达、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正确地运用统计知识,才能真正发挥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应起的作用。然而,在已出版和发表的一些学术专著和论文中、通过评审的科研成果和答辩的学位论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忽视、轻视和误用统计学的现象[22]。 应完善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保证统计学应用的准确性。为此,可定期聘请统计学专家对审稿人员进行统计学知识培训。科技期刊的群体效应理论[23]认为,期刊编辑的专业结构应多元化,以利于编辑互相学习,实现知识互补。医学期刊编辑部可考虑聘用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作为编辑。编辑应将医学统计学作为自己的必修课,通过多种方式,如自学自修,参加讲座或培训班学习统计学知识,有条件的编辑部,如医学院校学报编辑部,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编辑参加本科生或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也可鼓励编辑人员在职攻读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这样,可以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统计学水平,最终使编辑和审稿人都能够发现论文中存在的统计学错误,并指导作者修改,正确进行医学论文中有关统计学分析的描述[24]。另外,有关职能部门或学会可组织与医学统计学相关的培训班,聘请统计学专家讲课,对编辑人员进行定期统计学知识培训,加强科研设计、统计学知识的学习[19]。 4.2加强医学统计学专家审稿 医学研究论文专业性强,经常涉及统计学处理问题,有时会遇到统计方法复杂的稿件,这不仅需要本学科专家审稿,而且需要医学统计专家把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论文所报道的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医学期刊编委会中应有统计学专家,专门负责稿件统计学方面的审查工作。 4.3强化作者的统计学意识 目前,我国医学科研工作者对统计学的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强宣传,提高医学科研人员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他们的统计学意识,务必在科研工作中和撰写论文时做到正确应用统计学。另外,还可以对作者开办有关科研论文撰写知识的培训班,面向临床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定期培训。请有研究经验的专家讲授科研课题的设计方法、如何正确运用统计学方法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强化作者的统计学意识,并树立其精品意识,有利于增加优质稿源,从而提高期刊学术质量[19]。 总之,提高医学期刊中统计学应用的质量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它涉及到作者、编者、审者及读者等多个方面,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减少以至消除统计学误用现象,从而提高医学论文的科学性[14]。 医学统计论文:预防医学统计学方法实验教学研究 我校部分专业的医学专科学生需要学习预防医学这门课程,其中有一章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医学统计学方法。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原理及方法,研究医学现象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推断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及其他部分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只有54学时,而医学统计学方法这一章理论和实验课共占20学时。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研究和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很难理解,主要表现在:知识抽象,公式复杂;知识点多,无从下手;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无法灵活运用。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加强实验课教学,将理论和实验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本文旨在探索一些统计学实验教学方法和措施,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 1医学统计学方法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其与临床关系不大,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统计学。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够,一边学一边忘,学习流于形式。 1.2实验学时不足 我校为三年制大专,学生只有两年在校学习时间,开设课程较多,且普遍存在课时相对欠缺、内容稍显匮乏的情况。笔者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深感统计学对医学工作者未来的科研和临床工作都非常重要,但是课程学时明显不足,理论14学时,实验只有6学时。由于学时有限,再加上学生数学基础差,甚至是文科生等情况,学生理解困难且没有时间加强训练、进一步巩固,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1.3实验课程设计不合理 目前的授课计划为3次课6学时。第一次课讲解传统SHARP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第二次课为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是t检验;第三次为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是卡方检验。后两次课其实就是习题课,先复习理论课的知识点,简单讲解题目,然后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做,最后讨论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这样的课程设计并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功的学生对着教材上的步骤能写出答案,而有些不用功的学生就抄袭别人的答案,导致实验报告内容一模一样。 1.4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由于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理解不足,实验课上只是依葫芦画瓢地照搬公式完成习题,对具体的科研步骤一无所知,导致在今后的科研工作和临床研究中,不知如何进行科研设计和收集、整理资料。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2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1端正学习态度 要想消除学生关于为什么要学习统计学的困惑,必须结合临床实际案例,找一些简单的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医学论文来辅助教学。这样理论知识和临床科研相结合,学习有的放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同时提醒学生统计学知识也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必考内容,只有掌握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2.2实验过程设计 统计实验共3次课6学时。第一次课在原有学习SHARP计算器统计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学中的使用功能,可以学习办公软件Excel中的统计函数fx统计功能的使用。两者结合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均数和标准差等基本统计指标通过电脑迅速调出的方法。第二、三次课分析国内外刊物发表的论文,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不同论文。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讨论,分析论文的设计思路、实施步骤、统计方法的运用以及统计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参与其中,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通过提问,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系统掌握统计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些典型论文分析,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了解两者的联系,明白统计学知识的作用及重要性。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熟练掌握统计数据处理步骤,完成实验报告。临床科研实例分析与习题练习,可以明显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3学习使用SPSS统计软件 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只用传统的计算器进行实验教学和医学科研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形势。应学生要求,对当前应用较普遍的统计软件进行介绍,并建立医学统计学实验室。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社会科学统计)软件是非统计专业人员应用最多的统计分析软件,也是国际医学期刊引用最多的统计软件[2]。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时受限,可增加一次实验对SPSS软件进行简单讲解,结合课本例题演示操作。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科研和临床工作中能独立使用SPSS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4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实验成绩以往主要依据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考勤评定。笔者在实验报告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结果相似,推测有些学生抄袭别人的答案。建议在以后的考核中增加技能考核,由教研室命题(3~5道)。命题范围为计算器统计功能的使用以及SPSS软件简单功能的使用,以此判断学生实验技能掌握情况,根据学生表现打分。这样给予学生适当压力,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使考核更公平。 2.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应借助这一便捷的媒体来传播统计学知识。通过教研室教学网站,向学生推荐一些国内优秀教师的医学统计学公开课视频以及高质量的医学统计学网站。利用网络平台回答学生提问,促进师生互动沟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医学统计学方法是学生公认的预防医学中最难理解的章节,也是最难学习的医学课程之一。我们通过改革课程设计,加强统计软件学习,使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同时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利用网络资源等手段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尝试各种教学方法,通过不懈努力和不断探索,逐渐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知识储备,为社会输送合格医疗人才。 作者:赵俊杰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统计论文:医学院校卫生统计学教学模式 《卫生统计学》是使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以及概率论收集—整理—分析医学资料的一门学科,它的特点是应用性广、实用性强。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为了满足医学研究的需要,在目前的医学院校中,医学统计学成为了一门必修课。但是因为这门课程涉及到了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数学公式,对于医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的困难性比较高。所以,探讨《卫生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卫生统计学》有效教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1《卫生统计学》的课程特点 《卫生统计学》是利用统计学的原理对人群健康问题进行解决的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卫生统计学》的课程特点就是概念抽象、理论深奥、数据枯燥。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和《医学统计学》有所不同,学习的重点不是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同时,又不同于医学学科的学习,学习的重点也不在于记忆和背诵,而是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所以《卫生统计学》又具有了逻辑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1]。 2《卫生统计学》的教学现状 2.1定位不明确 《卫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和《医学统计学》交叉的现象。《卫生统计学》以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将其运用在公共卫生领域,比较侧重公共卫生学的社会性;《医学统计学》侧重的是医学的生物性。所以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目前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很大。《卫生统计学》和《医学统计学》的区分不明主要体现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比如,有的医学院校为《卫生统计学》专设了教学部门,但是这个部门开展的工作却是编写医学统计学的教材,进行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甚至有的医学院校虽然设立了《卫生统计学》的硕士点,却进行的是医学统计学的考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两者也经常被混为一谈。这样的情况给《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 2.2教学重点不合理 第一,《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统计学基础,其中涉及到的知识是数据资料描述、统计和分析,推断统计分析,相关回归分析,调查设计等;另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是横断面研究资料统计分析,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队列研究的分析和设计、生存分析、寿命表和Meta分析。目前,在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依然集中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方面,对于专业性知识部分涉及的内容非常少,甚至卫生统计调查方法、卫生统计制度等很多内容都没有在现行的《卫生统计学》中涉及。这种情况给《卫生统计学》课程的普及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第二,《卫生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医学院校的教学重点普遍是基本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公式的推导,没有完善的培养学生统计思维的内容。统计思维对于《卫生统计学》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它是一种透过数据就能对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在《卫生统计学》的教学中,忽视了对统计思维的培养,对《卫生统计学》教学的发展会产生非常不利的作用。 2.3缺乏电脑实验课程 《卫生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很强,为了保证课堂效果,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还要和电脑实验相结合,通过具体软件将抽象性比较强的统计学概念转变为直观的数据结果或者是形象生动的图形,可以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中,因为资金和课时的问题,还没有开设电脑实验课程,影响了《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3]。 2.4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在大多数的医学院校中,在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过于强调单一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卫生统计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导致学生在遇到统计学问题的时候,不能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解决,影响了《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上述问题,就需要对《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在《卫生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小组交流互动式教学、基于问题教学法等方法来改善《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3.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卫生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通过案例为学生设计某种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注重实践,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创造性、仿真性,能够很好的将启发式教学、民主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卫生统计学》的教学目的[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流程如下。第一,准备教学案例。在课程开始之前,要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融合相关的科研成果和工作实践,根据以上内容精心选取案例,对案例进行实际的分析,保证案例符合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保证选择的案例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第二,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运用案例进行教学,需要按照以下的流程来进行:案例介绍—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评价和分析—问题解决的实际应用方法。具体的应用步骤如下: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案例所反映的知识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然后,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的方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集体辩论,还可以是个人发言;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客观的点评,对讨论过程中的错误点和错误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讨论过程中不准确、不完整的方面给予指正。 3.2基于问题教学法 基于问题教学法(PBL)的应用核心是“问题”,应用流程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建立假设—论证假设—总结。这种教学法实施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捕捉、整合、判断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5]。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流程如下:第一,理论的讲授。应用基于问题法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内容和各个章节的内容相结合,然后结合案例教学法,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案例,从而引出问题,然后将处理问题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思路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第二,问题的确定。在理论讲授完成之后,授课老师根据授课的内容,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或者在文献中曾经出现的统计问题,来确定学生的具体问题,在确定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进行明确。第三,讨论学习。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由学习小组来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小组可以针对文献中的不足之处和教师或者同学进行交流分析,或者还可以对如何实现课堂效果的改进进行讨论,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汇报。第四,总结评定。教师针对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同时要对各个小组的讨论报告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评定的方式可以有三种,分别是: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基于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3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就是在《卫生统计学》的理论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来训练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卫生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相关的计算和检验问题时,大都是通过计算器来完成的。计算器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计算量,导致计算过程繁琐,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课程时间,导致在《卫生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6]。实验教学法的应用因为涉及到配套设施的购买问题和相关课时的安排问题,所以要循序渐进的来实现。首先,实验教学的应用可以从预防医学专业开始,在进行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其部分内容可以使用实验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方差分析的时候,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公式比较多,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应用计算器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计算方面会浪费过多的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电脑教学,将方差分析时需要的数据,比如:SS处理、SS总、SS区组、SS误差等,通过幻灯片对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对其进行方差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卫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节约部分实验课课时,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4搭建非实时课堂学习平台 因为《卫生统计学》的内容非常抽象、实践性非常强,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因为教学课时有限,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很难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搭建非实时课堂学习平台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实时课堂中可以对课程的难点、重点进行学习,在非实时课堂平台中,通过网上课程辅导、网上讨论、课件练习、网上作业、资料查找、网上论文指导、期末复习等环节,可以很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灵活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卫生统计学》的开展。 4结语 《卫生统计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和《医学统计学》有一定的差异,和其他的医学学科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卫生统计学》和《医学统计学》混为一谈,同时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导致《卫生统计学》的学习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卫生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分别是: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电脑实验法和非实时课程平台的搭建等。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提高学生对《卫生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潘海燕 黄志刚 孔丹莉 胡利人 丁元林 单位:广东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医学统计论文:药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育述评 1从医学统计学基本公式探讨学生能力的培养 公式是从多渠道信息中得出科学结论的基础,医学统计学难以避免地会涉及到大量的公式和计算,国内多数学者的观点是无需记忆统计学公式,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是学习主体,能否成为合格的临床药师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学会终身学习,大学期间的一次性教育难以适应医药信息量剧增的现实,因此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兴趣的培养对其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医学统计学的授课内容需要与专业结合,授课案例、习题均应贴近临床具体问题,在临床用药中,引导学生利用医学统计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这将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通过“妇产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5],合理安排授课内容,讲解数据收集、分析、结果解释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流程,学生可以自己重复或揭示临床药学某些专业领域的规律,切实感受到医学统计学在设计实验、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其兴趣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 2不同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提升教师的能力 作为临床药学的专业基础课,医学统计学教学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是提高临床药学专业人才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医学统计学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统计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数据处理经验,要善于总结零散知识点,并综合运用趣味法、比较法、悬疑法、逆向法、多媒体展示法、知识树展示法及软件分析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医学统计学的授课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科研水平,同时需要加强对医学统计学相关领域如药物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各个方面的认识,要把临床药学相关内容有机的结合,从宏观角度培养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6-7],使学生理解设计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全过程。例如,通过“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析”[8],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展示“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的研究思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教给学生完整、清晰、系统的医学统计学思路,明确授课重点、难点和各数据分析环节间的联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实施实践教学 实践可将医学统计学理论与临床药学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医学统计学的实践教学是巩固、强化理论内容,培养、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临床药学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的医学统计学实践多采用课后习题和统计软件上机操作,笔者倾向于软件上机、网络操作和临床数据分析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例如,通过《某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围术期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经济学评价》[9]和《中国内地2型糖尿病患者胃转流术后1年疗效的Meta分析》[10],教授学生使用SAS、SPSS、STATA、Revman等分析软件,通过不同软件常用统计方法的上机操作,拓宽学生的视野。统计软件操作的不足之处是比较机械化,无法对医学统计分析方法使用条件作出判断,方法的选择正确与否依赖于使用者对数据的了解程度和对方法的掌握程度,因此统计软件的上机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此外,软件的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降低遗忘率,提高其应对临床数据的把握能力,有利于将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网络操作是近年来兴起的实践教学模式,病例分析是临床教学中常使用的授课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医学统计学知识及讨论得到广泛传播,笔者认为可以在医学统计学及流行病学相关的学术网站参与临床病例的探讨,例如,通过对七氟醚心肌保护作用的讨论[11],搜集网络资源,从实验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发表学生们的观点,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4改革考核形式 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的考核形式多为期末闭卷考试,答案往往是固定的,尤其是理科院校的学生,更适应这一类考试,但这大多是考察学生的记忆力,无法达到综合评价学生能力的效果。笔者认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核,才是检验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效果最好的考核形式,也是体现临床药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因此,考核形式和成绩应兼顾期末与平时成绩,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主观与客观题相结合的形式。例如,通过对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无应答问题[6]和循证医学中循证问题[7]的探讨,可以明确临床药学专业领域容易混淆的基本知识点,既可以在期末考试中考核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在平时成绩中体现学生分析和判别容易混淆的概念、解决临床药学问题的能力。 5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合理用药问题日趋受到关注,临床药学作为促进合理用药的主干学科,教学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医学统计学作为认知临床药学多渠道信息的重要工具,其教学模式的积极探讨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推动临床药学学科的发展,继而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宫建 潘雯 杨静玉 杨泽礼 赵明沂 郭颖 于嵩 江黎黎 惠福海 刘袁媛 刘涛 王丹 张子明 李玲芝 单位: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临床药学教研室 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院办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教务部 辽宁中医药大学解剖组胚教研室 辽东学院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医学统计论文:部分高校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科技论文统计 利用文献统计分析学对中国部分地区高校的预防医学、卫生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逐年统计分析,客观评价高校、学院、学科、个人的医学科研产出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旨在揭示2006-2010年我国相关高校的该学科科研动态,以及5年间全国高校该学科的科技学术水平;按照二级学科进行分析评价,旨在反映高校在各个学科的研究实力与水平,发现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研究不足,以寻求稳步发展。 按照《教育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为: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等。笔者对2006年-2010年间我国部分地区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文献简要评述如下。 目前,国内外对于2006年-2010年期间,我国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的科技论文做的统计与分析比较少,仅有山西医科大学孔瑞珍的学位论文《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技论文产出的综合评价》对筛选出的27所高校在2003年—2007年间产出的科技论文,经秩和比法逐年统计分析后得知,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具有较高的论文产出能力,提示这些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成绩突出。对27所高校预防医学下属二级学科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运用秩和比法统计评价后,得出了在各二级学科方面各大学的科研情况以及优势所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以第四军医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优,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方面复旦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表现突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第三军医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前茅,儿少卫生和妇幼保健学以华中科技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最强,卫生毒理学突出的是第三军医大学和吉林大学[1]。在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各高校5年间每年的论文产出数量相对起伏不大,但高校在各学科的论文产出能力并不均衡,需要发挥所长,弥补不足,既要全面发展,也应重点突出。 其他文献主要是对以某地区的卫生机构或某一高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进行研究,例如:温州医学院图书馆赵丽红的《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医药卫生科技论文产出的计量分析》一文中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科学方法,对2002-2007年温州医学院(温医)教师在国内生物医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SCIE收录国际论文进行定量研究,提供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和测评结果。文中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按照论文机构分布、论文作者分布、载文期刊分布、基金资助项目产出论文情况统计分析等,得出2002-2007年间,温州医学院国内发文和SCIE论文量均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就目前而言,与国内一流医学院校尚存在一定的差距[2]。浙江省医学情报所的舒畅和《移植杂志》编辑部的沈敏共同完成的《浙江省各地区医学科技论文计量分析》一文中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对浙江省11个省辖市在2002-2007年发表的生物医学文献进行统计,按照11个省辖市的总量、省辖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献量、11个省辖市排名前五位的学科等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对浙江省各地区的生物医学水平进行分析,发现浙江省生物医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但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十分明显,尤其是省属单位占居了主导地位,市级医疗单位难以与他们竞争,该文对以后这些地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还有部分文献是仅仅研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文献计量指标的有关情况,中华预防医学会的刘玮完成的《从期刊的文献计量指标变化看预防医学和卫生学期刊的进步》一文中,从选取的7个主要文献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数比、平均引文率等来对2005和2006年全国科技期刊、医药类期刊及预防医学期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78种预防医学期刊的平均指标值稍低于全国期刊和医药期刊。但增长率大部分高于全国和医药期刊,表明预防医学期刊的发展势头较好[3]。 也有不少文献是介绍如何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来应用于医学信息研究,北京协和医学院张雪燕在其硕士论文《医疗机构科研绩效评价研究》中,利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99-2008年科研活动统计数据库,调查中标课题、获得成果、发表SCI论文、著作、专利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采用SAS8.2统计软件描述课题、成果、论文在时间分布、专业分布、人员分布上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并通过建立科研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医院及各专业进行科研绩效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医院科研工作的发展态势、潜力,为医院制定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并促进科研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其中的研究方法:一是数据库的建立。(1)科研处建立的课题、SCI论文的Excel数据库: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课题库入选的指标有姓名、基金名称、经费、项目类别、科室,入选标准为1999-2008年承担的纵向课题。SCI论文库入选的指标有:姓名、影响因子、科室,入选标准为1999-2008年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2)人事处的人员信息Excel数据库:在日常工作中采集形成。另有中国医学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入选指标:为姓名、性别、年龄、学位、职称。二是统计分析方法。利用SAS8.2软件进行分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描述研究变量:课题、成果、论文的时间分布、专业分布、人员分布上的变化趋势和特征。三是建立评价体系: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法,以科研绩效考核为总目标;课题、成果、论文、著作、专利为一级指标;课题、成果、专利、论文的类别为二级指标;以课题的级别、成果的级别、论文的形式为三级指标。四是评价方法即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是将一组指标值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转化为综合指数值,以便对不同类别、不同结构、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进行综合比较[4]。无论是不同医院同类科室间的横向比较还是同一科室不同时间的纵向比较,多指标综合评价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指标指数化(f):当各个指标值的数量、性质、单位不同时,不能直接比较,必须将指标值标准化,即指标值指数化(f)。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胥秋华在《医学文献计量分析应用的研究》一文中,提及医学文献计量分析的情报功能时,提到文献计量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情报信息获取途径;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客观地展示了主体事物的发展情况及规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通过对分析结果进行纵向及横向的比较,从对自身的科技产出能力、科研水平进行整体评价,并寻找出影响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的主客观因素,与此同时,利用计量指标对一个学科或专业发展以及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甚至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需求也迅速增长;文献计量分析的结果可以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主体事物的真实性,不仅具备有说服力的论点和论据,也显示和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对科学研究素材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主要作用是对这些事物进行客观认知,同时进行前瞻性预测,为科学决策或科学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医学统计论文:高专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 为了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本文结合高专学生的教学情况,探讨当前高专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师自身统计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入手。 关键词: 医学统计学;医学专科;教学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与统计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中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应用科学[1]。随着现代医疗信息化,大量的医疗数据及生命现象,均需要借助统计学和计算机去探寻规律。因此,医学统计学在医疗大数据和循证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医学各专业学生都应培养统计学思维,掌握一些统计学方法及应用技能。 二、医学高专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的医学统计学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缺少医学科研设计、统计软件应用等教学,因而无法帮助医学生构建完整的统计学思维和系统的医学科研思路[2]。医学高等专科学生由于在校时间短,课程多,每个专业安排的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课时都比较少,且统计学方法抽象,学生感觉难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更谈不上“应用”。学生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反正学不懂便更加不想学,授课教师也感到很难教。因此,我们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思路的探讨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医学统计学是高等专科临床、护理、检验、药学等专业的必修课,但由于高专学生在校仅两年,课程多时间紧,医学统计学安排的课时较少,一般是16~32个学时,教师在这么少的课时内往往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授上。而医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难学,枯燥,主要是他们不知道学了能解决什么实践问题。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找出一些与学生相关的生活事例及常见的医学案例中的统计学问题来与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也可以自拟科研选题,如校园内大学生营养、体质状况的调查。通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科研或调查,从统计设计-调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实践中体会统计工作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精选教材与优化教学内容高专医学统计学主要内容是基本的统计学概念、统计描述指标、统计表、统计图、t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等,内容较多。在课时数少的情况下,教师应选择实践中最常用的内容进行教学。选择教材最好是带案例版的,或者根据不同专业在规定的教材中补充与该专业实践相关的案例,比如临床医学专业可搜集临床医学论文来讨论统计学方法的使用。如今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我们已经很少用手工去计算及绘图,学会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补充一些统计软件操作的内容,如课时不够,可以把一些操作视频给他们自学,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应用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懂得选择合适的正确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应逐渐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如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案例教学法(CBL),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医学统计学应用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巧妙设置几个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课前发给学生,每个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课堂上用案例分析讨论。最近几年,已有不少教师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尝试应用PBL教学或者案例教学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3-5]。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以往单一的笔试形式,除了笔试的试卷中要增加综合分析的题目外,还应把统计软件应用考核和统计工作能力考查作为平时成绩,并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6]。只有平时成绩比重增加了,学生才真正重视,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和学习统计软件的使用。通过提交案例分析作业作为平时成绩,促进学生应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提高教师的自身统计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在医学统计学这样的交叉应用性学科中,统计学理论、方法及应用领域不断更新。因此,教师在平时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动向,搜集学科新成果和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同时,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同行及学生的交流沟通,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作者:唐娟 赵申武 单位: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统计论文: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分析 摘要: 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是必修科目,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学习这门课程,而且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还会经常使用到这门课程的知识。因此,如何改善和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授课教师探讨的课题。本文就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案例法;统计学;教学改革 医学统计学是指利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相结合对医学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统计推断的一门方法学,这种方法在医学专业中应用十分广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和进步,许多医学科研工作者对医学数据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并借助计算机和先进的统计软件完成了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这些科学研究在分析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医学统计学方法。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医学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更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且在整个医学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基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实用性及毕业后仍要长期的使用,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法,比如案例法、任务驱动法或两种教学法相结合等,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的概念 任务驱动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要以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接受能力以及课堂上的知识反馈的效果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任务驱动就是给定一个特定的任务作为线索,巧妙地把教学内容在完成每步任务的同时加入进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学到教学内容,有方向、有目标地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保持学习的热忱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自己通过思考和探究发现问题,然后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心得,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各个任务,随着任务的逐个完成学生的学习信心倍增,且充满成就感,这些都将成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动力。 二、案例法的概念 案例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其实就是针对每次课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导入并分析已经发生了的实践案例,讲解蕴含的统计学知识、方法和原理,通过实证研究的案例结论阐述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案例法的概念来看,案例教学法具有非常强的实际应用性,是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而传统教学方法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教学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教学过程要遵循从典型事例中找到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找到比较典型的特征,然后发现事物的自然规律,从而使学生明白客观的物质世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不足,而案例教学法却恰恰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从而激励他们投入到学习中,这也正是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所在。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验对象、方法及步骤1.实验对象及方法。整群选取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大三口腔专业)的4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40名学生,将这些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75人,对照组65人,两组学生的基础学科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具有可比性。实验组的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设定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情景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然后选出一个发言人代表发言小组的观点,最后进行总结。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2.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步骤。首先要从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出发,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分成了五大主要模块。即:统计描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与相关回归、科研设计模块。根据以上几大模块,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创建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任务和案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剖析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案例准备要充分。第二阶段是根据任务和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并提供有效信息。第三阶段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总结学生所完成的任务结果和成效。这三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这种教学模式才是任务驱动的完整体系。3.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两方面的评价,一是从客观方面来讲,直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测试成绩;二是从主观方面来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任务驱动法教学的满意度、认同感以及学习体验。4.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在满足独立、正太、方差齐的前提下两组间的差异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实验结果学期末用相同的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验,两组学生的成绩比较如下: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90.24±7.73)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为(83.86±8.71)分,进行成组比较的t检验,t=4.62,P<0.05(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组为高。由此可见,实验组采取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明显比传统教学法要好一些。而且通过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关于任务驱动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非常满意28人,满意37人,一般8人,不满意2人,非常不满意0人,即对任务驱动法教学表示满意的学生占86.67%(65/75),不满意仅占2.67%(2/75),说明大部分学生能接受并认可任务驱动教学法,仅个别学生表示因其不习惯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而倾向于传统教学。 (三)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1.任务驱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和循序渐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在任务中搜集、学习相关资料和吸取经验,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引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学生参与了整个探究的过程,所以就更好地构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路,这个过程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2.任务驱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经过实验研究发现,有的学生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更不愿意花费多一点的时间在探究知识方面。另外,教师方面若想顺利而有效的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就必须在任务设计、任务选择及课堂组织方面多下功夫,否则就是表面形式新颖但却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要想切实开展任务驱动法教学,不仅要启发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努力尝试新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多搜集、整理教学案例,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使学生融入这种新型的教学中并发现其中乐趣,在兴趣的带动下进行自主学习。 四、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验对象、方法及步骤整群选取我校非预防医学专业(大三药学专业)的4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135名学生,将这些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65人的实验组和70人的对照组,并且经过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的基础学科成绩差异性不大(P>0.05),可以进行比较。实验组学生采取案例教学法,教师提供一个或者多个案例进行引导和探讨,结合教学内容小组间进行讨论和分析,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总结。在学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测验和问卷调查。而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遵规循矩的按照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期末采用与实验组同样的试卷进行测验。 (二)实验结果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和学习,从学期末的测验成绩来看,实验组学生的总体成绩水平在(86.42±9.53)分,而对照组学生的总体成绩水平在(78.22±10.65)分,两组进行成组比较的t检验,t=2.14,P<0.05(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学生成绩高于对照组,可以认为案例法教学更加能提高学生的统计学成绩。在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关于案例法教学”的问卷调查,87.70%(57/65)学生表示比较喜欢且能接受案例教学法,因为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动脑思考还参与课堂讨论,这种方式既有利于灵活掌握基本的知识和理论,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以及提高措施1.案例教学法的效果。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和期末成绩分析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统计学学习成绩的提高。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的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所以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案例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能够教会学生在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选择多种角度和方法;此种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因为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互帮互助,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2.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案例的搜集工作自身具有局限性,数量不多的案例导致学生没有更加全面的示范对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下列措施来解决,首先是教师要尽量搜集更多的案例,而且是有代表性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其次是教师要将资料和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熟读资料和思考问题;最后是通过QQ群、微信群、邮件等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我们相信只要措施得力,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就会逐步被解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法教学和案例法教学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统计学成绩,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虽然这两种方法目前在使用中均存在一定困难和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努力克服并做出调整,这两种方法都能给统计学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课题名称:本成果系锦州医科大学2010年校级教改课题“案例式教学法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0ZD0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王良君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医学统计论文:SPSS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多媒体技术以及SPSS软件的简要介绍,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运用多媒体技术与SPSS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学习医学统计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地推动了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 【关键词】 多媒体;SPSS;医学统计学;教学 伴随着我国医学科学实验工作的持续发展,医学统计学已经成为了当前各大医学院校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基本的统计学概念、方法、原理及其背后的逻辑思维,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医学统计学教学和应用中所用到的统计公式往往较为复杂、难于记忆,数据计算量大,准确度不高,学生在实际的数据统计及应用分析当中存在完成困难等情况。为了改善这些现状,本文就关于多媒体技术与SPSS相结合的方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下介绍。 一、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特点 采用计算机技术当中的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其在信息处理方面具有生动、形象、即时、集成、高效等特性。PPT(PowerPoint)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其具有操作方便,功能完善等特点,因此逐渐的被广大教师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的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当中的普及应用,实现了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课程的引导者,多媒体技术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方式在教学当中展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其在日常教学当中所展示的内容更为丰富,所展示出的信息数量也更多;尤其对于医学统计学文字较多、数据表格较多的实际案例,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帮助教师完成医学统计学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全面性、可视化。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难点问题更加具体化,对于学生效率的提升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SPSS统计软件的概况 SPSS软件具有极为强大的统计、分析能力,其具体内容一般可分为基础的数据处理、简单统计描述、基础统计分析与深入统计分析等方面。首先是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录入、数据整理和处理。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基本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统计描述、正态性检验以及绘制出相应的统计图表。之后根据统计描述信息再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模块。其次是深入统计分析内容,一般主要包含判断评估、聚类分析以及可靠性分析等内容。同时SPSS的版本还在持续的更新当中,相应的功能性也在持续的增强之中,在教学中学会了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尽管后续会随时更新、与时俱进,使用者只需知道新增功能的用途和菜单所在位置就可进行操作。 三、多媒体技术与SPSS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分析 3.1精心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制作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采用讲授与交互的组织方式,将医学统计学案例数据作为素材内容开展教学。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以及数据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依据不同数据类型采用不同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以多媒体技术展示教学内容为主,结合教师讲授完成教学内容。涉及到公式较为复杂或者难于处理的数据信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应用SPSS统计软件实际操作和讲解。有效地缓解了数据枯燥、计算量繁杂的弊端。 3.2实行以案例问题驱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想掌握好统计学软件的应用核心,就必须要从问题的本质去着手考虑和实施,单纯依靠统计学书籍,无法有效的掌握统计学的精髓。学生在课本当中所看到的统计学数据内容均是通过严谨、规范的表格所表示出来的资料内容,且因只注重不同数据类型应选定什么样的方法而数据量偏少。因此在选择统计分析时能够较为容易的选取相应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然而等到学生用自己的研究资料或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时,就会将各方面的因素条件整合在一起,从而无法选取到适当正确的统计学方法。针对此类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可以采取将案例问题作为驱动的教学方法。这种问题式的学习方法突出地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真实化模拟再现,从而使学生开展相应的讨论合作来展开相应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学生对真实问题的实际合作解决,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3.3上机操作,提高统计分析能力在每一次的理论课程讲授完成之后,均要安排学生开展相应的实际上机操作演练。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地点一般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机房中进行,实行单人单机,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统计学数据处理习题,其本质目的是为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的整合、处理能力。在相应的理论统计学课程完成之后,每一名学生还要针对自身所选专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进而运用SPSS软件对于实验过程进行相应的设计及分析,并最终通过书面报告的形式论述自己所得出的观点。 3.4双向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日常的医学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多媒体技术以及SPSS统计软件间的应用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技术的提升仍然无法取代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当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当中加强同学间的双向交流,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仍然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幽默、生动的教学语言,从而营造出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相应的回答,依据实际教学内容的难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的进度。 四、多媒体教学当中的核心原则分析 4.1信息量适中原则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其课程会产生一些弊端,例如教学课程当中的信息量过于庞大,因而极易致使学生的思维难以同教学流程同步,学生一方面无法对课程内容完全理解,另一方面课程笔记也难以有效记录,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课后对于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整体以及完全理解,反而会致使教学效果难以取得预期的理想成都。因而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应当对教学信息量作以适当的取舍,保证其内容数量的合理程度、保证教学质量。 4.2以学生为中心原则从课程开始之前的备课阶段到课程讲授以及上机实际操作过程,均要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教师同学生开展双向对话交流,从而准确的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而使整个教学的实践开展过程思路贯通,形成流畅的统一体。 4.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对于医学统计学软件的应用其最终的目的是要能够应用于日常的医学研究实践当中,此类将实际问题作为课程开展的中心,将理论概念同学生的上机实际操作互相开展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了SPSS软件之后便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医学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医学研究能力。 五、结束语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医学统计学教学提供多媒体技术与SPSS软件方面的参考、借鉴。 作者:邰志艳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医学统计论文:职专医学统计学教学研究 医学统计学是统计学和医学交叉的一门学科,是在医学科研和创新中指导学生收集并分析数据时必不或缺的方法学,已成为各层次医药类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山东医专在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开设了医学统计学课程,但是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细究其因,可能与医药类职专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习惯于形象思维,对统计学的数学逻辑和抽象思维很不适应,产生畏惧情绪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关;同时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培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1],并且教学模式单一,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改进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注重锻炼学生的统计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已成为职专医学统计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案例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它用切合实际的案例对课程理论进行分析,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强调学习者的交流、沟通和合作以及个人发展与参与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填鸭式为主动汲取式,属于一种合作学习。在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具优势,因此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授课教师将案例式教学方法尝试引入教学过程中,探讨并评价该教学方法在职专医学统计学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药学和检验专业需要进行医学统计学授课的两个教学班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确定检验班(102人)作为实验组,药学班(100)作为对照组。 1.2实施方案实验组和对照组所使用教材相同,教学大纲、授课学时数一致,由一名教师进行授课。对照组实施传统理论教学方法,即在课件结合板书的前提下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并讲解例题,学生课下做习题练习。实验组实施案例式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基于授课内容设计案例以学生为主进行讨论。 1.3案例式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案例质量是决定案例式教学方法效果的关键,因此课前除精心制作、选择体现教学目的的案例外,应尽可能“拟似医学研究情境”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即注重案例的实用性和真实性,以满足教学内容,并体现科学研究的严谨,每个案例设置3~4个问题。课堂传统教学法讲解理论知识后,提出问题,导出案例,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课下10人一组基于图书馆、网络查阅所学知识单元的错误案例,在统计习题练习课上教师引导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1.4教学效果检测与评价两组学生均于医学统计学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兴趣及其应用能力。另外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在同一时间、使用同一试卷对课程进行测试,然后比较两组学生的测试成绩。 1.5统计学处理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x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学生一般情况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年龄(t=0.843,P=0.400)、性别(2x=0.695,P=0.4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期的医学基础课程成绩类别构成相近(见表1),说明两组学生的一般特征均衡性较好,有好的可比性。 2.2教学效果评价 2.1学生学习态度、兴趣和能力为对比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设计了包含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态度、兴趣和使用能力的问卷,于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将各项得分进行t检验,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态度、兴趣及试验能力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于对照班,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2。2.2学生期末考试医学统计学成绩分析基于学生期末实际成绩按照不及格、60~80分、80分以上分成三个档次分别统计(见表3)并对构成比进行检验。 3讨论 案例式教学法最早在哈佛大学兴起,历经完善,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首选。由于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融合探究性、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拟合真实教学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和推广。 职专医学统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为主,该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较少,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存在大的弊端,故而对职专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对待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态度、兴趣和试验能力得分经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期末考试成绩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应用能力中2个选项两组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各项得分均数均大于对照组,由以上结果可见,在职专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反思前一阶段的教学改革过程,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医学统计学得以顺利实施有以下几个关键环节。①正确把握案例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案例分析是在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基础理论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而传统教学是讲授医学统计学概念、原理和方法中无法替代的教学环节,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不能偏重案例教学而轻视传统教学,二者应相辅相成,否则案例式教学方法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法实现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目标。②重视案例的设计和筛选。医学统计学案例应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和目的进行设计,尽量选择与专业接近、学生熟悉的案例,应用使学生有身在其中的案例导入方法,以降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难度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问题的设计应循序渐进,随着基础知识的累积由简到难,统计方法的应用从单个到综合,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式教学法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问和学生的讨论、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达到活学活用。通过互动,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完成合作式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学生课下多途径查阅错误案例,在习题课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④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鼓励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适时点评学生的见解,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问题并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该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探索并完善教学方法。 总之,案例式教学法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以案例教学为主体,形式新颖,所引用的案例多是学生熟悉的或发生在身边的情景,使得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在讨论时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待课程的态度也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考试成绩和试验能力的提高幅度较大;通过正确和错误案例的讨论,对于学生在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培养逻辑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案例式教学方法适合在职专医学统计学教学中运用推广。 作者:杨亮 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统计论文:医学院校医药数理统计论文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 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在生理上进一步发育趋于成熟,心理上趋向主动和独立,思维能力迅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断思维能力获得显著地发展,追求新意,对问题和事物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在精神方面的独立意识较之一般青年更为突出。而且当代大学生的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迫切需要同学、老师、社会以及自身的肯定,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社会迅速变迁,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高度发达的阶段,使得他们探索问题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希望能够探索万事万物的真相,但大多数大学生怕吃苦,自制力和耐挫力较差。 2.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虽然医药数理统计相对于高等数学等传统数学类课程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趣味性,但医药数理统计是建立在随机理论基础上的,对习惯了确定性思维的大学生,如何转换思维模式是一个挑战;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软件实现,如何做到数理统计方法、医药专业知识和应用软件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医药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如何将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完整过程简洁又不失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是一个关键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学科特点,急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改革当前医药院校医药数理统计教学。 二、医药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1.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的基础。认真研究和理解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不破坏学科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在突出医药学特色和增加应用性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调整知识点,删减陈旧知识,弱化公式推导,增加结合医药学应用的新方法,增加应用型、研究性案例比重,将重点、难点放在医药特色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上,以应用需求为先导,以案例教学为媒介,以实验软件实现为辅助,实现教材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医药科研的同步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学内容改革是龙头,必将带动其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一系列的改革,为医药特色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法改革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的核心。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使得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兴趣,但如何使学生对医药数理统计保持持久兴趣是最大的难题。如何将一时好奇升化为持久的兴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实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合适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从较新的权威学术期刊,甚至是教师的科研课题里面寻找案例,或者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契机,深入了解企业现今最新需求,根据企业提供的基础资料,提炼经典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把精选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接下来需要经过思考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教师通过引导、点拨、启迪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自身对整个案例解决过程的切身体会,让学生精神层面充分感受到参与案例解决的愉悦感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巩固与提高学生个体对医药数理统计持久的兴趣。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数学概念和方法也要通过案例引入,数学知识产生时,总是伴随着数学家“火热的思考”,但是数学知识以论文、教材的方式呈现出来时,却往往只剩下了“冰冷的美丽”。通过案例引入可以揭示并引导学生去发掘和领会那些“火热的思考”。而学生发掘和领会那些“火热的思考”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能力的源泉。 3.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改革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成功的保障。要达到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构建新型人性化学生激励和评价机制。合理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发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体现以人为本。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往往都是通过课后作业及考试来进行的,存在时间上的滞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课堂学习的情况,但是对于课堂上学生主体的参与、思考、创新的程度无法做出判断,有可能挫伤学生创造性思维成长的积极性;而奖学金等传统的激励机制往往周期更长,无法及时满足当代大学生急切盼望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动力。 4.数学建模竞赛等大实践教学是《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改革的有益补充。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作为锻炼同学们实际应用能力的第二课堂。数学建模是数学知识和方法与实际问题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数学建模是对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转化为用数学的能力的检验。可以说数学建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它体现在查阅文献资料、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应用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培养,运用数学工具和计算机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培养等。参与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会极大地拓展学生应用数理统计知识的空间,并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良好反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走出去,去做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去医药企业直接感受医药企业对数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需求,并在实际应用之后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医药数理统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方法,并设计及时、科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以提高当前医药院校《医药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王秀凤张磊唐小娅黄榕波单位:广东药学院 基础学院数学系基础学院物理系 医学统计论文:基于运用分析的医学统计论文 一、试验设计中的统计学原理 合理的试验设计与统计处理的可信度存在直接联系,研究者在编写医学论文时应对医学研究设计方法进行说明。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应遵循随机、对照、均衡和重复四大原则。在进行试验设计的时候通常会涉及到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的分组及选择合理的检测指标三个方面的内容。医学论文就是通过对样本的研究来进行推断总体,找出其共性,得出结论。因此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应注意选择样本应具有一定数量,能反映出该事物的规律性特征,但又应注意例数不能太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选择的原则就是在保证试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少的样本例数。研究者在选择样本对象后应对其基本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比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疾病诊断的标准等。此外在试验中所用到的试剂、仪器的型号、规格等都应作出说明,以供读者借鉴和做出判断。选定好研究对象后就要对其进行分组。在进行分组时研究者一般遵循统计学中的“随机分配”、“设立对照”以及“均衡”、“重复”的原则。随机化原则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资料分析时进行统计推断的前提。有对照才有比较,在进行组间比较时,应确定好处理因素与实验效应的关系。均衡性则是要使得对结果产生影响的非处理因素尽可能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对照的结果让人信服。观察实验效应的指标主要有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正所谓主观指标就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调查受试者自己判断的主观感受;而客观指标则是通过仪器来检验和测量所得出的结果。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应选择客观性较强、高灵敏性和精确性的指标。 二、统计学方法的选择 统计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是直接影响到论文结论可信度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者在编写论文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不同的统计学方法应用的范围不同。研究者在编写医学论文时常根据论文研究的目的、资料类型、试验设计的方案、样品大小、水平数、特定条件、数据分布特征以及综合分析等来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同时还要根据专业知识与资料的实际情况,结合统计学原则,灵活地选择。当定性资料正态分布时,研究者一般用均数和标准差来表示统计描述指标;当定性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时,则可选用中位数及级差来表示;当定量资料正态分布且组间方差齐时一般选用参数法,反之则选用非参数法。t检验一般适用于小样本(n 50)的定量资料且方差齐的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其特点是在均方差不知道的情况下,可以检验样本平均数的显著性,大样本(n≥50)采用u检验;多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则用方差分析,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采用q检验;Dunnett检验则适用于多个实验组与一个对照组均数的比较。定性资料中,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分为二分类和多类反应,如治疗结果为显著和好转的人数等,该种资料可选用字检验,大样本(n≥50)时采用u检验。如:患者的治疗结果评定为痊愈、显著有效、好转、无效或死亡。该种资料可选用秩和检验或u检验。总之,不论论文中选用的是哪种统计学方法,都要计算出检验值,然后再根据统计量值来判定P值的大小,结论一般描述为“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三、常见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分析及对策 1.统计方法误用。 最常见统计方法误用是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时应用秩和检验而误用卡方检验。例如:在评价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两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疗效中,治疗组显著有效、有效、无效三种分型分别为15例、10例、8例,对照组分别为14例、11例、9例。本资料例数较少,应选用等级比较的秩和检验,而有些作者却认为只要是率的比较就可以采用字检验。研究者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应根据相应的原则,对文章研究目的、资料类型、样品大小、水平数、数据分布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再来选择对应的统计方法。 2.选用检验方法错误。 在有些论文中,作者常将本应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的误用t检验。t检验一般适用于小样本(n 50)定量资料且方差齐的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而方差分析及q检验主要用于对多个样本均数进行比较,几种不同治疗或处理方法等的同时比较。例如:在讨论中、西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时,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三组患者的一些指标变化。组间多重比较应用q检验,但文中作者采用的是t检验,对三组均数进行两两比较。这不仅造成了资料的利用率低,也增加了假阳性的概率,降低了试验结果的可信度。 四、结论表述中的统计学应用 在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后应把握统计学术语,对结论做出科学的分析跟解释。在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专业结论时研究者应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统计结论都是概率性的,不能绝对地肯定或否定。研究者习惯上将“P 0.05”称为显著性,不应误解为差别很大或者在医学上有显著的价值。统计推断是以一定的概率界值为依据,说明来自同一总体的可能性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试验中的差异不能用抽象误差进行解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试验既定的条件下,差异可能是因抽象误差引起的,在增加样本数量的情况下,差异可能变成“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李盛荣单位:玉林市医学情报所 医学统计论文:基于教学模式的医学统计论文 1调查对象和抽样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以预防医学系预防医学专业2007级全体学生共101人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根据计算机产生的伪随机数随机抽取1、2班为实验组,3、4班为对照组。 2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教学方式上,实验班和对照班均采用多媒体传统教学。而在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上,对照组的实验课程仍旧沿袭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即“回顾理论课知识点练习教科书中对应的思考练习题课后复习”,学生被动参与。实验组在实验课程中则以案例讨论分析为核心,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即“课前复习理论知识提出案例互动交流分析案例解析教师总结”,通过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同学们有机会运用理论知识对文献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探讨,达到从实践层面上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调查方法 教学效果主观层面学生自我评价: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教学改革效果评价以及对实验教学的建议和意见。经预调查后,调查表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统一发放,学生当场填完,经核实无漏项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98%。教学效果客观层面评价:为客观评价教学改革效果,老师特意命制了具有调查目的的试卷,以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试卷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后半部分为综合运用部分,满分100分,由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除两人缓考外,其他所有试卷当场收回,回收率98%。 4统计分析方法 资料经统一编码后实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的方法,2人分别录入再进行对比,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后经整理形成最终数据库,数据分析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包括算数平均数、标准差、等统计描述,以及统计推断如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 5结果 5.1一般情况比较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实验组49人,对照组50人。两组同学入学前的性别、来源地、户籍构成、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两组资料人口特征上有可比性,均衡性好。 5.2理论知识认知情况 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情况,包括T检验、方差分、统计图表、直线相关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5.3教学效果自我评价情况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中,交流能力、表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而学习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5.4期末成绩客观指标 为客观评价教学改革效果,老师特意命制了具有调查目的的试卷。试卷分为两部分,前50分为基础题,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基础;后50分为实际运用题,需要灵活运用书本知识,难度相对较大。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础知识部分得分、综合运用部分得分、总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0.05)。 6讨论 随着医学科技以及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案例问题分析为基础的教学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下,通过对不同实验教程的教学效果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对统计学知识认知方面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同学在获取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流能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学习效率方面自我评价,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同学期末考各方面得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0.05)。分析可能原因如下: (1)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进行案例分析。其前提是需要对书本理论知识要有一的理解。学生由于缺乏主动性,在上实验课程之前,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在实验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习,包括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全面透彻的理解书本知识。致使在实验课程中不能积极的投入到讨论之中。同学们应在课下即使巩固知识,在对书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才能融会贯通地提高对书本知识的灵活运用。 (2)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医学统计学理论和系统性较强,章节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公式难以辨别和识记,同时同学们的数学演算和推理能力较弱,因此同学们对统计学的认同程度较低,普遍存在畏难和烦躁情绪,案例分析要求每个同学都积极加入到讨论中,同时主动发言,回答相关问题。实验组同学普遍反应压力较大,学习负担重,这样更能激起同学们的排斥情绪。可见,同学们的不良情绪对本次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3)实验组缺乏课后的巩固练习: 对照组的实验教学模式以课后练习为重心,在理论课程之后,对具体的课后练习题进行解答,这有助于同学们对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实验教学采取案例分析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但是仅仅通过课堂的短短几十分钟是远远步够的。学好统计学除了需要识记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而适量的课后练习则是通向融会贯通的桥梁。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学科,实验教学组同学在案列分析之后,要做适量的练习题巩固知识,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7结语 实验教学课程的改革使得学生在交流、表达、获取信息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这主要归功于案例分析给予了同学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同学们畅所欲言,个人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但是在改革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除了教学形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笔者认为可以着眼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 (1)实施前老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增强了学习动力和信心。同时同学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前准备更充分些,多让学生望参加现场数据收集工作,增加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带着浓厚兴趣去学习将有助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后的学习监督。努力把学生的观念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生学习不够主动,课堂讨论吃力。老师可以定期抽查学生的分析笔记,鼓励学生课外时间多做相关练习,即使深化所学知识。只有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中,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作者:贾贤杰汪一心吴学森朋文佳芈静周占伟单位:蚌埠医学院预防医学系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医学统计论文:医学期刊和基金论文比的统计分析 1样本来源和统计方法 1.1样本来源 样本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由浙江省出版发行的医学专业期刊共有25种,占浙江省科技期刊总数(115种)的1/5。涉及基础医学、内、外科等13个学科,数量最多的为综合类(4种),其次为学报类(3种)。刊期以月刊为主(12种),其次为双月刊(11种),半月刊和季刊各1种。 1.2统计方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为数据源,统计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等3项反映期刊影响力的指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同时,为客观评价期刊的水平,对以上指标用本期刊的指数/学科平均指数来进行纵向的比较,比值 1表明该指标高于学科平均水平。 2结果与分析 2.1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它表征期刊有用性或显示度,与期刊影响力、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直接关联,是目前公认的衡量期刊尤其是同类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表2显示:浙江省医学期刊总体的影响因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因子/学科平均比值 1的期刊仅有5本: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303),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612),护理与康复(1.243),肝胆胰外科杂志(1.203))和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1.190),其余都在本学科的平均水平之下。从以上结果来看,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外,其余4本杂志均具有鲜明的专业学科特色,表明专业特色对提升杂志的影响因子具有较大的帮助;而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虽为综合类期刊,但其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科研背景,使杂志的成长有了有利的环境。总被引频次可以显示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浙江省医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201次/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82次/刊),说明浙江省医学期刊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高于本学科平均水平的并不多,仅有4本期刊:中国高等医学教育(3.659),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581)),浙江预防医学(1.187)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162)。有学者认为总被引频次与载文量相关,本文总被引频次/学科平均 0.6的13种期刊中只有2种是双月刊,因此浙江省医学期刊整体的总被引频次较高是否与其载文量较多有关,有待探讨。 2.2浙江省医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情况 基金论文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期刊吸收学科前沿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因此也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的基金论文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8本期刊与学科平均比值>1,分别为: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温州医学院学报,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浙江医学和口腔材料器械杂志。一般来说,高校学报或者由高校主办的杂志依托高等学府,基金来源丰富,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的几率比较高,本文中除了《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和《浙江医学》,其余6种杂志均由浙江大学或者温州医学院主办,这2所大学均拥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医学》作为一本地方性的医学杂志,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充分说明其在浙江省医务工作者中的地位。 3讨论 3.1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评价 目前,期刊的评价指标有10余种,其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基金论文比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虽然这些指标各有局限,但还是能够基本反映期刊的总体状况。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医学期刊以上3种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水平偏低,影响力较弱,虽然在学术交流中有一定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吸收前沿学科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与国内的优秀期刊相比还有待提高,这与浙江省期刊的总体情况相似。但是也不乏亮点,一些期刊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在其自身的学科领域内名列前茅,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 3.2提升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力的建议 3.2.1找准定位,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随着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要在国内的众多杂志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寻求鲜明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有着自身特色或者学科优势明显的期刊影响力均较强,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项指标名列前茅,这与其是为数不多的医学领域中涉及高等教育的杂志密切相关,独特性和稀缺性导致了高影响力。另外几种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其余几种也都具有明显的“小而精”专业特色。因此,找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需要编辑部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管理部门在政策层面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3.2.2探索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2011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已明确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的改革的”路线图”,期刊的集约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集约化有助于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如国内中华医学会的“中华”系列杂志,在医学领域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浙江省主办的3本“中华”系列杂志中,除了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因办刊时间较短,一些指标略低之外,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在本学科领域中名列前茅,充分显示出“中华”品牌较强的竞争力。因此,今后可以结合浙江省医学期刊的特色或者学科特点,逐步整合横向和纵向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医学期刊集群,通过集团优势提升期刊整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刊名带有“浙江”的地方性医学期刊,因其强烈的地域特色,普遍存在影响力偏低的现象,而且一些杂志的学科和内容也趋于雷同,这些杂志是否可以尝试联合经营,优化配置,取长补短,通过团队的力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集群,进一步带动期刊的整体发展。 3.2.3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化出版 数字化出版已成为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未来期刊出版的方向。有调查表明:OA出版可切实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特别对提高期刊当年的引用率有明显效果。因此抓住了数字化出版的脉搏,也就是抓住了期刊发展的方向。据调查,浙江省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不容乐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仍依托于国内大型数据网站,均属于浅层网络化阶段。要吸引读者更多的关注,就需要期刊建立独立的网站,或者几个杂志社建立有专业特色的网络平台,进行深层次信息化服务,这样不仅加强了与读者、作者的互动,还可以提供给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与期刊内容有较强相关性的信息。一个设计良好网站不仅是编辑部与作者、读者良好沟通的平台,同时还能增强作者、读者的“黏性”,吸引他们的关注,提供高质量的论文,从而逐步地提升期刊的质量。 作者:舒畅马凌飞奚莱蕾龚杰周红兵侯翠香单位: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编辑部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气象编辑部 医学统计论文:医学统计方法教学问题解决路径分析 一、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针对性不强 我国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医护类专业学生医学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受本科医学院的影响比较深,一直以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为蓝本,选择基本的“医学统计方法”进行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指标计算、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但一般将重点放在抽象概念的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等方面,而且在内容的组织上也比较零散,没有一条前后贯穿的主线,也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结果另文报道)显示,医护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主要用到的依然是上述的基本统计方法,但问题在于他们普遍不知道怎样正确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以及如何准确解释和表达出统计分析结果,而统计学中的概念、公式和统计指标的计算(多采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等内容几乎没有用到,这说明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内容选择上的缺陷,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公式繁多、概念抽象和逻辑性强等因素的存在而使医学统计方法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统计方法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先介绍统计原理,接着讲授统计公式及其推导,最后举例说明。其最终结果是将课程的重点引向统计学中的计算上,把医学统计方法当作“数学”课来上,而忽视了学生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当前,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采用SPSS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和SPSS软件教学。王春平等[4]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统计原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内容进行认真裁剪,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到课件上,将黑板变成“白板”,没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多媒体教学尚且如此,遑论采用SPSS软件教学了。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软件,但所占的课时比重太小,可仅看作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小小的补充。 3忽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医学统计方法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只是日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对医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鉴于此,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医学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受本科院校的影响太深,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轻视实践教学而导致实践学时安排很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多为单项技能训练,而非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忽视了对学生统计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戴士弘[3]认为学生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二、解决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1深入调查研究,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目标虽说从属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它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样,都应涵盖职(执)业资格证书、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尤其要突出能力目标,因此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前,必须认真研究医护类专业近几年的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积极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跟踪毕业生成长轨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涉及的医学统计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就可以制订出针对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既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包含了执业资格考试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兼顾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指向明确,能促进学以致用,这就从根本上为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2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不仅要实现,而且要实现好,教学内容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不应囿于教材,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原生的,而教材是次生的,是课程生命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历史记录[5];同时要考虑授课对象专业上的差异,如护理专业除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常用统计方法外,还应增加护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如量表研制与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等,充分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此外,教师还应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在介绍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和q检验连贯起来讲解,这样学生就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指标、这些指标如何计算、如何进行假设检验以及在多个均数总体上有差别时还需进一步通过q检验来判断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个过程实际上与工作中的应用过程高度一致。经过这样处理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前后贯穿、简便实用并且由易到难,但不失其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专业教师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和内容,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学内容。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应该做并且能够做好的。 3充分应用软件,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医护人员采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已是大势所趋。在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条件普遍改善的情况下,采用软件教学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顺应历史潮流而采用真实有效的软件教学呢?实践出真知,讲三次不如做一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上的具体案例,先按实际工作的顺序,将统计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的选择、数据的分析过程、结果的解释与表达等内容连成一条线讲解,并在课件上完整地展示出来;接着教师进行具体的软件操作演示;最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训练,而此时教师则成为工作的指导者。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具有以下优点:①教学手段先进,讲授、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操作训练和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使学习不再枯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将原来繁杂的学科知识转变成一项简单实用的分析技术,并且计算工作由软件完成,不仅简化了内容,而且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进行操作训练和讨论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同时学生也能利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成就感,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③采用的实例来源于日后的工作,数据的分析过程与日后处理数据的过程高度吻合。通过大量的实际数据分析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他们在日后工作中能自如地运用医学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将医学统计方法完全当作一项技术来教,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也要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否则不利于学生对统计分析结果的理解,不利于学生统计思维的形成。 总之,目前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以致用,教师应该顺应时展潮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对医学统计方法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真正使医学统计方法成为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日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为培养高素质的医护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褚启龙、张晶、邱明、刘小平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药业公司论文: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持续创新动力建设 [摘要] 具有持续创新动力是创新型企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企业持续创新建设的过程中包含三个极其重要的要素,即持续创新动力、能力和绩效。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公司正是通过这种持续创新动力支撑了公司的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同时,该公司持续创新的实践表明,以“持续创新,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观创建企业文化,是保持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持续创新;案例研究 我国提出了在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创新型企业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2006年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实施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并把创新型企业的建设作为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先锋工程。 持续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创新型企业根本任务是实现持续创新”。远德玉教授等提出了“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概念,指出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就是持续创新。向刚教授指出:“企业创新贵在持续,也难在持续”。 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是指促使企业产生持续创新欲望和要求,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系列因素和条件。持续创新的欲望是进行持续创新的前提,只有有这个欲望和要求,企业才会主动地实施持续创新,实现“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的根本性转变。 持续创新动力是实现创新型企业的前提和基础,事关公司持续创新的成败。下面对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公司的持续创新动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正是这种持续创新动力支撑该公司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 一、公司简介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是云南省重点制药企业、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云南名牌产品30强企业和云南省优强企业、是国家“863”计划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2004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通过了清洁生产现场审核。公司成立以来,经营业绩突出,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等三项指标连续几年均名列云南省医药工业企业前列。2008年12月被认定为云南省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第一批创新型企业称号。 二、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及意识 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及意识是确保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动力源泉,从2004年以来,公司领导实施了多项持续创新项目,具体来说,包含工艺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制度创新。 2004年-2006年公司实施“灯盏细辛注射液生产工艺改进”项目,先后列为省和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获得2006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众多专家一致评价,该项目“对灯盏细辛有效成分的工业化生产分离技术为该公司首创,在灯盏细辛提取分离中采用‘碱溶酸沉’的方法和利用柱吸附法将焦袂康酸和有效组分分离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该项目在对灯盏细辛总酚酸提取分离工艺的改进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公司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使灯盏细辛注射液这一主产品经受住了严格的技术和市场考验,销售收入连续四年保持在2亿元以上。 2004年-2005年公司实施了新药灯盏花滴丸和灯盏细辛软胶囊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的申报、工艺参数优化和生产线建设;2000年至今尚未完成但已接近尾声的新药灯盏细辛粉针研发,预计即将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这些新产品的开发丰富了灯盏花产品系列,为提升灯盏花这一云南特色资源的附加值打开了上行的空间,并为公司今后做强做大灯盏花产业打下了基础。 从2006年起公司开始实施“灯盏生脉胶囊产业化”项目,通过艰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工作,争取使这一产品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的试验用药,为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支持,探索了一条对高科技产品实施“科技营销”的市场营销创新之路。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已初见端倪,灯盏生脉胶囊年销售收入呈逐年翻番增长的态势,2007年为2100万元,2008年为5000万元,2009年达到1亿元,使这一产品成为公司的又一个经济支柱。 从2007年起公司开始了ipo的运作,吸收了生物谷集团剥离的全部医药资产,进行了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形成了以公司为母公司,控股2家子 公司(深圳市生物谷医药公司、昆明生物谷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托管1家公司(云南生物谷弥勒药业有限公司)的组织架构,完成了研发——生产——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打造,成功地构建了生物谷医药板块,从运行机制上为上市作好了准备。 通过对众多持续项目的实施,为公司创新型企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公司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建设 企业要实现持续创新,首先就是要解决人的动力问题,这是公司持续创新的内部动力源泉,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内部员工实施持续创新的积极性。 公司在研究、开发方面均很重视,配备了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设备、设施。在工作场所、办公条件、工作氛围的营造与建设上也很关注,工作场所、办公设施的设计、管理均有专人负责。同时,对外地引进的高层人才的生活起居方面,公司也进行了周全安排的……这些条件的创造与提供,让高层人才有较强自豪感和认同度,较好地激发、鼓舞着大家的工作热情。 高层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在纵向上实行双通道发展的职业规划模式,在横向上有集团公司间各子公司及不同业务的交流机会,在外部,公司有相应的培训、参观制度。结合市场、销售、研发等工作,公司每年度均会策划、组织高层级的内、外部均有的学术、管理活动……因此职业发展与交流的机会,信息获取与思想碰撞、切磋等机会也较多,使高层人才不仅能在自己的专业与本职工作上有很高的追求空间,也能较及时的了解专业以外的知讯,较好地调节了职业与工作因枯燥而引发的职业倦怠。 在运作上,高层人才进入公司始,就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再结合公司要求及本人意愿,为其量身设计适合其发展的职业通道,使其工作有干劲、有奔头,有成就感,体现多劳多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对高科技人才,公司鼓励技术人才创新,在资源、设备、人力等配置方面均给予其倾斜政策支持,在发表学术论文时给予奖励,在取得创新成果时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同时在申请专利时提供便利。公司正着手建设以项目参与及知识产权获取后的成果共享制度,对经营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公司逐步推行年薪加业绩考核的薪酬模式;公司充分结合省、市各级、各类的人才培养措施,积极支持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创新人才人、学术带头人的瓶坯,除政府给予补助外,公司配套相应的费用,在住房、用车等方面提供及时的保障。 在期权、股权的持有制度方面,公司整合生物医药资源,董事会已提出将考虑经营团队中骨干成员的持股计划,配套的管理制度正在编写,充分体现骨干主人翁的团队管理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建设情况分析 以“创新企业”为平台,结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研发管理)的要求,公司按照贯穿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行为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架构,该架构有自己的实质管理部门及创新活动开展的中心基地,同时,将公司的相应职能部门以参与活动、协助管理为纽带的方式进入该体系,该组织体现了公司的创新精神,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开展,也是创新文化的载体。 “持续创新,永续经营”是公司成立初期倡导的理念,结合此公司制定并不断完善的激励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建立内部员工股权激励机制,积极鼓励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 几年来,公司通过对创新激励机制所实行的制度化——推行了奖惩制度》、《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qit活动管理办法》,创新机制的具体行为化——qit品质改善活动、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合理改进评审、年度中管理、安全生产、品质活动月等系列固化活动,既保证了公司创新的热情与积极性,又培养了创新意识,提供了创新结果的展示舞台;(公司的qit活动受到了省、市及各级领导部门的多次表彰。)通过培训教育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保持了创新的原动力及持续创造力;通过对创新的成果发明平台、专利保护等完善,确保了创新的成果化、产业化。 公司自2002年起拟订《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并先后于2005年及2009年进行修订,将员工合理化建议这一行为制度化、规范化,职工合理化建议一直保持高质量数量多的水平,极大的推动了公司管 与建设工作。多年来公司所收集合理化建议累计超过800条,其中被公司采纳并奖励的超过300条;近三年来共收集合理化建议300条,每百名员工年均提出合理化建议数接近45条,其中被采纳并获得奖励的超过16条。 五、结论 持续创新动力是持续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创新型企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上面的分析,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家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精神,但在激励制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同时,持续创新文化建设已经建立了“持续创新,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观。 公司在今后的重点工作应该是进一步加强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建设,特别是探索期权和股权激励的全新模式,因为这是激励制度中最有效和最持久的激励方式,会对企业家和核心骨干员工产生极大的激励效应。 药业公司论文:基于C―D函数的我国医药业上市公司R D投入产出模型研究 摘要: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医药板块5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对研发费用的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我国医药行业中研发投入所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医药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当年营业收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的滞后影响主要表现在前两年。本文所得模型还显示我国医药行业的营业收入主要得益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而研发投入对绩效的贡献相对较小,即我国医药行业整体技术投入不足,表现出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征。 关键词:医药上市公司 研究开发 投入产出 药是高技术、高风险的产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依靠技术进步取得竞争优势已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自主创新既是我国科技发展路径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大突破。据医药行业各上市公司年报中的披露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医药行业越来越重视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基于此,在研究开发投入和公司收入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二者之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的函数关系以及我国医药行业是否已转换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了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有:1986年Griliches对研发支出与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1957年至1977年期间美国制造业公司规模排名前1 000家作为研究样本。1974年Brand检验了美国1950年至1965年期间111家规模较大公司的研发支出与利润之间的关系。1984年Jaffe研究了1973年至1979年期间432家美国制造业公司研发支出和公司市值的关系。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表明重视研发投入,加大研发支出,对于促进美国的生产力和公司的经营绩效起着较为显著的作用。 国内有关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有:刘小玄于2000年采用OLS的方法代替对数生产函数研究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效率;姚洋于1998年采用C-D生产函数的边界生产函数模型,研究了影响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研发费用的影响。然而,在相关文献中专门就医药行业研发支出对营业收入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文从该角度出发,采用C-D生产函数,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对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符合以下条件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1)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划分标准,筛选出了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之所以选择该行业,是因为通过以往的经验和观察发现,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较大,有五家该行业公司在全球研发投入前十强中,也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销售收入仍保持稳定增长的少数行业之一,且其研发投入相关的信息披露相较于其他行业更为充分。(2)2007-2011年五年中连续披露R D投入的上市公司。由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上市公司才被要求披露开发支出等信息,因此本文从中又筛选出2007年至2011年连续披露研发投入的上市公司作为面板数据进行研究。此外,为了进行研发投入的滞后效应研究,本文还剔除了研究期间所需财务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 本文将462家医药上司公司按照上述标准进行严格筛选,最终获得符合条件的样本公司51家,并收集了255个观测值。手工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提供的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告及其附注中收集了研发投入数据,其他数据源于锐思数据库。 (二)变量的选择与衡量 本文拟采用营业收入总额这一产出衡量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这是由于考虑到该指标体现了公司的产后管理水平,例如销售能力、市场预测能力以及库存管理水平等,也是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意,从而使得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将研究与开发活动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两个阶段。在研究阶段由于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在开发阶段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应予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费用化转入损益。因此本文将这两部分之和作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由于我国目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强制要求披露研发投入的具体数据,因此本文实证研究所采用的研发投入数据均手工采集于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告的附注说明中。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研发支出”项目附注中的“本年增加额”扣除“转入当期损益”后的金额,以及“管理费用”项目附注中的“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研发费”等费用的金额合计数。 三、实证研究 (一)模型的构建 1.C-D生产函数。CES生产函数的适应性较强,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无法线性化,使得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参数估计时将遇到非线性回归的问题,运用该生产函数较难处理。然而C-D生产函数克服了这一问题,属于不变替换弹性生产函数,因此本文选用该生产函数作为研究的基础。 由于C-D生产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Charles 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aul Dauglas)根据美国经济增长发展的历史进行的总结,经历了无数次统计验证,非常具有代表性。最初C-D生产函数被广泛运用在宏观经济领域,本文在研究中尝试引用该生产函数进行微观领域的投入产出分析。C-D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 Q=A×KαLβ 式中,A为给定的技术水平对产出的效率系数;α为物质资源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β为人力资源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 2.模型数据处理。传统的C-D生产函数通常只涉及劳动和资本两个投入要素,其所应用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本文将研发投入这一指标引入,得到的修正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为: Y=A×RαKβLγ 其中,Y为产出水平;R为研发投入;K为资本投入,本文在此选用了固定资产的原值;L为劳动力投入,一般采用职工人数作为衡量指标;A为综合技术水平;α、β、γ分别表示研发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产出的弹性。为构造线性回归方程,使分析结果更为显著,对方程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后得到的计量方程为: lnY=lnA+αlnR+βlnK+γlnL 由于研发活动具有持续和积累效应,研发成果的形成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当年的研发投入不一定会在本年产生成效,以前年度的研发支出也可能对当年的技术水平产生影响。因此,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滞后影响。在滞后影响的研究中,研发投入采用两年的累积投入数据之和,即Rt=rt+rt-1,其中t为所代表的年份。引入滞后影响的累积研发投入指标为Rt-i,代表滞后i年的两年累积研发投入。在此基础上设立的方程为: lnYt=lnA+αlnRt-i+βlnKt+γlnLt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般地,与研究开发有关的衡量指标包括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其中研发投入主要偏重于从整体上计量研发投入的规模,而研发强度指标适用于进行不同规模公司之间的比较。本文首先对样本公司的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详见表1和表2。 由表1可以看出,样本公司研发投入的极大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各个样本公司的投入总和也呈现出明显的逐年增长趋势。从均值的统计结果也能明显看出,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研究开发的投入。然而,虽然样本公司的研发投入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其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由表2可以看出,截至2011年底,低于22%的公司研发强度达到3%以上,而接近一半的公司研发强度尚不足1%。根据以往研究结论显示,只有当公司的研发强度大于5%时才有较强的竞争力;研发强度在1%和2%之间只能勉强维持公司的基本生存;而研发强度不足1%的公司,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极难生存。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医药行业自主创新意识较为薄弱,公司研发投入的整体水平依然较低。 (三)实证结果分析 1.研发投入对当年产出的影响研究。根据设立的计量方程lnY=lnA+αlnR+βlnK+γlnL,笔者采用2007年至2011年的相应数据,通过SPSS18.0和EXCEL2007软件进行处理,获得的回归结果如下页表3和表4所示。其中,预测变量为常量、员工人数对数、研发支出对数以及固定资产对数;因变量为对数营业收入。 根据表3和表4的实证研究结果,得到方程lnY=4.356+0.096lnR+0.648lnK+0.296lnL。根据C-D函数的一般假设,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系数为正数,其值小于1;研发费用作为一种投入,将其引入方程之后,其产出弹性也应介于0和1之间。由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研发投入的弹性系数为正数,且相关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和企业当年的产出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研发投入的滞后影响。根据设立的计量方程lnYt=lnA +αlnRt-i+βlnKt+γlnLt进行研发支出的滞后反应研究,该方程能够显示出研发投入对以后年度产出水平的影响。将i=1、2、3时对应的数据分别带入后,所得到的结果如表5所示。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研发投入的系数在滞后前两年为正数,且呈现滞后第一年的影响较大,第二年有所减弱,第三年转变为负数的趋势。与此同时,T值不断降低且第三年的T值为负数。这一结果说明,第一,前一期的研发投入和本期的产出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二,前两期的研发投入和本期的产出水平呈现相关关系,且前一期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强于前两期研发投入与产出水平的正相关关系。第三,滞后三年的研发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为负,且T值也为负数,说明研发投入对滞后三年的产出水平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可能是由于本文所设计的模型已不适用于滞后三年影响的研究。 四、结论 (一)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整体偏低 通过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我国超过一半的医药公司研发强度尚且不足1%,在这种研发强度下无法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本文所得模型还显示出我国医药行业的营业收入主要得益于资本的投入,其次是员工数量,而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相较于资本和人力投入而言仍然较小。这一情况也揭示出我国医药行业整体技术投入不足的现状,表现出了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与知识密集型的国际大型制药公司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研发投入与当年的营业收入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医药公司研发投入与公司营业收入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是继资本和劳动力之后,影响企业产出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短期性,使得可持续性较差。 (三)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营业收入存在滞后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公司的营业收入在滞后的前两年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在滞后的第一年其效果更为显著。企业研发能力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资本投入过程,研发投入的滞后性有利于增加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依靠技术进步获得竞争优势。 药业公司论文: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建设情况 公司近年大力实施技术改造,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行新版GMP改造,强力推行自动化、信息化建设,购置的生产设备始终走在同行业最前端,国产设备不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毫不犹豫重金进口国际高端设备。 大输液生产车间:全面推广普及国际先进的监控技术平台,配备全自动码垛系统。 该公司承担的2008年度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输液生产线在线监控技术”国家科技成果,通过对输液配药、灌装区洁净度、灌装前输液瓶质量、产品灭菌、灭菌后药液质量、成品外观及注射用水总有机碳实现在线检测,实现了输液关键工艺生产步骤的在线监控技术,明显提升了药物产品质量控制水平。2011年3月,已完成科技成果鉴定并经国家重大专项办公室验收,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公司各输液车间推广使用,公司输液产品总体质量又上新台阶。新建车间首家引进配备机器人码垛-装箱系统,实现高度自动化,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输液车间。 软包装输液车间:率先引进德国先进设备,生产国内独家优势产品。 除产能上占优势以外,还做到了输液品种有自己的特色,为开拓营养类输液高端市场,立足世界医药科技发展前沿,企业不惜重金投资引进了国际一流的设备,国内首家引入德国普洛麦公司的具有世界最新设备工艺的、可互换生产的双阀输液,国内首家多室袋输液,聚丙烯和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共混输液袋,3000ml超大容量输液的非PVC软包装生产线,国内首家开发成功非PVC软包装氨基酸输液系列品种、非PVC软包装脂肪乳注射液,正在研制复方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非PVC软包装多室袋输液品种,开创了国内全营养静脉输液的先河,奠定了辰欣在国内静脉营养药物输液领域的领军地位。在营养类产品方面引领了国内输液的方向企业研发成功数十个氨基酸输液系列品种,一个二肽类输液,二个脂肪乳输液及载药脂肪乳剂,已成为国内输液生产企业静脉营养类产品最全的企业。 固体制剂车间:放眼欧美市场,获得CGMP认证。 公司斥资2亿元筹建国际CGMP固体制剂车间,采用具有欧美CGMP生产环境的国际型车间,按照美国FDA标准进行国际CGMP标准进行生产线设计、设备选型及URS的编写、DQ确认文件的编写、研究符合欧美质量标准的拉米夫定片剂CGMP车间环境产业化工艺,不仅在使产品质量的科学制度与先进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欧美制药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使公司产品在质量上更上一层楼,为公司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做好准备工作,增强企业在药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无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新版GMP改造:率先引进自动灯检设备,塑料安瓿获国家专利。 公司的无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总投资10000万元,全部安装自动化设备,实现自动化无菌车间,生产塑料安瓿国内专利产品,专利号:2010206992027.x,国内率先引进塑料安瓿自动灯检机,实现灯检自动化,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无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 山东省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工程实验室:重金配备高端中试设备,静脉营养制剂产业化攻关获政府支持。 在山东省发改委的批准与大力支持下,公司于2011年5月斥资2500万元,成立了山东省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工程实验室,将建成一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工程实验室,围绕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三大领域:脂肪乳输液剂、氨基酸输液剂及治疗性载药脂肪乳剂,重点研究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工艺,突破该类新医药产品工程化过程中的瓶颈制约,为该类新医药科研成果工程化提供技术支撑,巩固并发扬该公司的示范带头作用。 简介 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山东省济宁市,具有近四十年综合性药品研发与制造历史,现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设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及山东省静脉营养大容量注射剂工程实验室。2010年技术中心升级为山东省重点企业技术中心;2011年5月,“辰欣”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辰欣药业注册资本32123万元,性质为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员工近35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0余人,总资产20.05亿元。2012年公司销售收入20.5亿元,产品销售利润3.66亿元。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粉针剂、原料药、固体制剂和膏剂等十八个生产车间,全部通过国家药品GMP认证,且目前有八个车间通过新版CMP认证。公司能够生产原料药、大容量注射剂等9大类型400多个品种,总产能居全国第三位。 辰欣药业秉承推陈出新、诚实守信的理念,坚持创新驱动企业发展之路,继往开来,不断成长壮大。 药业公司论文: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持续创新动力建设 [摘要] 具有持续创新动力是创新型企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企业持续创新建设的过程中包含三个极其重要的要素,即持续创新动力、能力和绩效。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公司正是通过这种持续创新动力支撑了公司的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同时,该公司持续创新的实践表明,以“持续创新,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观创建企业文化,是保持企业持续创新动力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持续创新;案例研究 我国提出了在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创新型企业建设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2006年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实施了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并把创新型企业的建设作为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先锋工程。 持续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创新型企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创新型企业根本任务是实现持续创新”。远德玉教授等提出了“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概念,指出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就是持续创新。向刚教授指出:“企业创新贵在持续,也难在持续”。 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是指促使企业产生持续创新欲望和要求,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系列因素和条件。持续创新的欲望是进行持续创新的前提,只有有这个欲望和要求,企业才会主动地实施持续创新,实现“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的根本性转变。 持续创新动力是实现创新型企业的前提和基础,事关公司持续创新的成败。下面对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公司的持续创新动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正是这种持续创新动力支撑该公司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 一、公司简介 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是云南省重点制药企业、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云南名牌产品30强企业和云南省优强企业、是国家“863”计划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2004年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通过了清洁生产现场审核。公司成立以来,经营业绩突出,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等三项指标连续几年均名列云南省医药工业企业前列。2008年12月被认定为云南省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第一批创新型企业称号。 二、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及意识 企业家持续创新精神及意识是确保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动力源泉,从2004年以来,公司领导实施了多项持续创新项目,具体来说,包含工艺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制度创新。 2004年-2006年公司实施“灯盏细辛注射液生产工艺改进”项目,先后列为省和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获得2006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众多专家一致评价,该项目“对灯盏细辛有效成分的工业化生产分离技术为该公司首创,在灯盏细辛提取分离中采用‘碱溶酸沉’的方法和利用柱吸附法将焦袂康酸和有效组分分离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该项目在对灯盏细辛总酚酸提取分离工艺的改进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对公司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使灯盏细辛注射液这一主产品经受住了严格的技术和市场考验,销售收入连续四年保持在2亿元以上。 2004年-2005年公司实施了新药灯盏花滴丸和灯盏细辛软胶囊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的申报、工艺参数优化和生产线建设;2000年至今尚未完成但已接近尾声的新药灯盏细辛粉针研发,预计即将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这些新产品的开发丰富了灯盏花产品系列,为提升灯盏花这一云南特色资源的附加值打开了上行的空间,并为公司今后做强做大灯盏花产业打下了基础。 从2006年起公司开始实施“灯盏生脉胶囊产业化”项目,通过艰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工作,争取使这一产品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的试验用药,为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支持,探索了一条对高科技产品实施“科技营销”的市场营销创新之路。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已初见端倪,灯盏生脉胶囊年销售收入呈逐年翻番增长的态势,2007年为2100万元,2008年为5000万元,2009年达到1亿元,使这一产品成为公司的又一个经济支柱。 从2007年起公司开始了IPO的运作,吸收了生物谷集团剥离的全部医药资产,进行了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形成了以公司为母公司,控股2家子公司(深圳市生物谷医药公司、昆明生物谷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托管1家公司(云南生物谷弥勒药业有限公司)的组织架构,完成了研发——生产——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打造,成功地构建了生物谷医药板块,从运行机制上为上市作好了准备。 通过对众多持续项目的实施,为公司创新型企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公司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建设 企业要实现持续创新,首先就是要解决人的动力问题,这是公司持续创新的内部动力源泉,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内部员工实施持续创新的积极性。 公司在研究、开发方面均很重视,配备了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设备、设施。在工作场所、办公条件、工作氛围的营造与建设上也很关注,工作场所、办公设施的设计、管理均有专人负责。同时,对外地引进的高层人才的生活起居方面,公司也进行了周全安排的……这些条件的创造与提供,让高层人才有较强自豪感和认同度,较好地激发、鼓舞着大家的工作热情。 高层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在纵向上实行双通道发展的职业规划模式,在横向上有集团公司间各子公司及不同业务的交流机会,在外部,公司有相应的培训、参观制度。结合市场、销售、研发等工作,公司每年度均会策划、组织高层级的内、外部均有的学术、管理活动……因此职业发展与交流的机会,信息获取与思想碰撞、切磋等机会也较多,使高层人才不仅能在自己的专业与本职工作上有很高的追求空间,也能较及时的了解专业以外的知讯,较好地调节了职业与工作因枯燥而引发的职业倦怠。 在运作上,高层人才进入公司始,就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再结合公司要求及本人意愿,为其量身设计适合其发展的职业通道,使其工作有干劲、有奔头,有成就感,体现多劳多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对高科技人才,公司鼓励技术人才创新,在资源、设备、人力等配置方面均给予其倾斜政策支持,在发表学术论文时给予奖励,在取得创新成果时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同时在申请专利时提供便利。公司正着手建设以项目参与及知识产权获取后的成果共享制度,对经营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公司逐步推行年薪加业绩考核的薪酬模式;公司充分结合省、市各级、各类的人才培养措施,积极支持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创新人才人、学术带头人的瓶坯,除政府给予补助外,公司配套相应的费用,在住房、用车等方面提供及时的保障。 在期权、股权的持有制度方面,公司整合生物医药资源,董事会已提出将考虑经营团队中骨干成员的持股计划,配套的管理制度正在编写,充分体现骨干主人翁的团队管理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企业持续创新文化建设情况分析 以“创新企业”为平台,结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研发管理)的要求,公司按照贯穿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行为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架构,该架构有自己的实质管理部门及创新活动开展的中心基地,同时,将公司的相应职能部门以参与活动、协助管理为纽带的方式进入该体系,该组织体现了公司的创新精神,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开展,也是创新文化的载体。 “持续创新,永续经营”是公司成立初期倡导的理念,结合此公司制定并不断完善的激励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建立内部员工股权激励机制,积极鼓励职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 几年来,公司通过对创新激励机制所实行的制度化——推行了奖惩制度》、《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QIT活动管理办法》,创新机制的具体行为化——QIT品质改善活动、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合理改进评审、年度中管理、安全生产、品质活动月等系列固化活动,既保证了公司创新的热情与积极性,又培养了创新意识,提供了创新结果的展示舞台;(公司的QIT活动受到了省、市及各级领导部门的多次表彰。)通过培训教育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保持了创新的原动力及持续创造力;通过对创新的成果发明平台、专利保护等完善,确保了创新的成果化、产业化。 公司自2002年起拟订《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并先后于2005年及2009年进行修订,将员工合理化建议这一行为制度化、规范化,职工合理化建议一直保持高质量数量多的水平,极大的推动了公司管理与建设工作。多年来公司所收集合理化建议累计超过800条,其中被公司采纳并奖励的超过300条;近三年来共收集合理化建议300条,每百名员工年均提出合理化建议数接近45条,其中被采纳并获得奖励的超过16条。 五、结论 持续创新动力是持续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创新型企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上面的分析,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家具有较强的持续创新精神,但在激励制度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同时,持续创新文化建设已经建立了“持续创新,永续经营”的核心价值观。 公司在今后的重点工作应该是进一步加强持续创新激励机制建设,特别是探索期权和股权激励的全新模式,因为这是激励制度中最有效和最持久的激励方式,会对企业家和核心骨干员工产生极大的激励效应。 药业公司论文:对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的财务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使资源配置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只有不断完善的经济体制,就可以使我国民营企业得到更多发展的机会。文章以哈尔滨成功药业为例,分析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表现出很多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些共性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管理对策 一、关于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的概述 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是一个典型的民营企业,成立于1997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黑龙江民营药业行业的巨无霸,从其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上来看,已经是一家当地成功的民营企业,但是从2012年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可以了解到,其负债水平已经达到200多万元,并且其管理混乱,企业没有可执行的发展方略,导致企业的发展停止不前,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存在的财务问题,是现代民营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企业管理者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进行财务分析和管理。为了持续发展,虽然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需要采取财务管理制度,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并且引进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注入新鲜与活力。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0%,现有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栓剂1亿5千万枚,洗液5千万瓶,多功能消毒灯6万台。如此辉煌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在2012年度,企业各主营项目的负债率达到了200万,大部分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项目融资方面出现了问题。 二、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财务分析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财务分析与控制一定要及时地规避和矫正企业运营当中的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国家在政策方面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企业所存的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所以企业应当加强风险管理,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的体系,风险管理能够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可以优化企业融资的结构和资本结构,真正强化企业财务监督的作用。 (一)财务管理不严格 我国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家族式管理导致企业抗风险的基础薄弱、决策失当、管理混乱等问题。家族式企业的管理者容易集经营权和财务管理所有权于一身,直接导致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财务控制松散等状况,企业在进行决策和经营管理很随意,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财务控制方法,就会导致企业的发展进度缓慢。财务管理的内容其实具体到财务会计人员、财务管理制度、内部经营问题、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等。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会造成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正如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其内部并没有建立内部审计部门,财务会计人员职能弱化,不能够准确地分析评价财务会计信息,而企业的经营者在进行决策时,也往往忽视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仅仅凭自己的经验和头脑进行决策,由此导致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都不是很长。 (二)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以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为例,财务部门最核心的工作都是处理与管理财务数据,绝大部分人员都把时间投到处理会计方面的凭证、报销费用和制作财务报表等事务性工作上。按照国际正规企业,财务部门工作的核心是各种财务数据报告,这些数据报告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但是在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经营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时,并没有将财务数据信息作为重要考量的因素。 (三)会计人员素质严重偏低 会计是一门专业技术工作,因此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在很多民营企业中,由于会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导致帐目不清楚,假账、错账现象普遍存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不少民营企业会计账目并不清楚,大多数存在着弄虚作假和信息失真的情况。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会计人员素质严重偏低,以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为例,从总体上讲,虽然哈尔滨成功药业的财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职称,但是部分财务人员只是停留在算账的表层上,甚至有些财务人员有会计上岗的资格而缺乏从事会计工作的资历。 (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由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当前民营企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贷由于企业的管理系统漏洞百出,导致企业因为资金的问题错过了最佳的投资时间,使项目效果大打折扣。以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为例,其最大的症结就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并不规范,自身的财务信息不透明,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强,而且有些企业因为财务问题,导致一些民营企业恶意逃废贷款,使货款的机构感受到贷款风险比较大,直接降低了银行对这些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三、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财务分析及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资金的投放、筹集、回收和分配,资金的筹集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健全或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或加强企业财务控制、改善管理模式转变管理观念。资金的筹投放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资金的耗费情况则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竞争力;资金的回收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情况,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已经渗入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细节,它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现代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财务管理的发展原则,严格组织企业财务方面的活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建立企业财务管理良性发展。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要想发展,必须树立全方位的理财观念,真正协调各种利益的财务关系,家族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要摒弃过去传统的家族财务管理模式,考虑资本所有者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建立现代管理模式,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将财务管理做强做细,真正参与到企业税收利润分配,使企业经理及职工的个人收入能够和企业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加强科学的财务管理意识 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想找到一种合适的财务管理方式,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需要不断地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把财务的发展战略和决策职能真正落实到实处,突出超前性、强化执行力和有用性。财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主要是全面参与经营管理和改进公司的治理,财务部门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科学财务管理制度,将经营核算、财务计划的编制和财务监督等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培训 21世纪所强调的企业管理主要是以人为本,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必须要转变过去的旧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主要是以人处于管理中心和主导的位置,对生产经营活动当中的人、财和物等各方面的要素进行管理,哈尔滨成功药业公司的经济增长除了需要劳动力和物资的投入外,还需要提高员工知识技能的水平,因此,落实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和考核任务,是每个企业所必须进行的。它需要财务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共同担当责任,使企业的财务人员能够意识到企业发展的重要,帮助企业做好各种数据统计工作。 (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水平 目前,中国以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作为重要的手段,只有以财务管理提供重要的模式作为基础,它是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作为重要的依据,同时因为企业财务管理程序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地处理,从而保证有关业务活动能够起到监控的功能,只有加强财务管理,系统就可以提示企业的经济订购量的多少,可以显示库存降至储备量是否需要进行及时地补充。 财务监督可以实现降低企业的成本,真正加强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督,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环境下,企业更应该注重创新的管理方式,超越过去所出过的成绩,矫正过去只注重发展不注重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方式,加强财务的负债和贷款方面的管理,为企业的成长、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地进步,提供必要的保障。 四、结语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企业融资和内部管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行为问题是一个具有一般性和世界普遍性问题,要真正有效解决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问题,需要通过企业、银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共同配合,共同创新。“内因决定事物的本质”,我国企业应该先从自身着手,改善自身财务管理,提高信用率,加强内部监管,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这是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真正解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根本,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 药业公司论文:公司评级:四维图新、云南锗业、康美药业 四维图新:上涨动能充沛 车载导航产品收入有望增二成。今年1-5月,国内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730.16万辆和726.16万辆,YOY分别增长15.2%和14.7%。1-5月日系销量下降11.5%,比1-4月收窄1.4个百分点;日系乘用车1-5月累计市场份额为14.5%,份额继续提高。2013年,预计乘用车销量增速可回升至9.7%左右。日系车销量回暖,公司在德系车厂的份额也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前装车载导航市场的优势愈发明显。 导航地图资产价值显现。5月10号阿里巴巴宣布以2.94亿美元入股高德,占28%的股权;6月初,GOOGLE宣布以11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地图导航服务商Waze。这一系列的事件,凸显了导航地图资产的价值,公司凭借在此领域的优势,将推动业绩稳定、持续增长。 切入北斗车辆监控业务。2012年底,北斗导航系统正式运营,北斗导航和服务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公司以超募资金6224万元投资中寰卫星51%股权,切入北斗导航应用服务。中寰卫星承担的“北斗物流项目”获得发改委战略新兴项目批复,按计划到2014年底在内蒙古12个盟市部署“交通物流调度指挥中心”,装车8万台套,覆盖50%左右的大中型物流车辆,未来还有望向其他省市推广。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自筑底反弹以来,涨势良好,投资者可积极关注。 云南锗业:锗价稳步上涨 锗锭价格稳步上扬。近期受美国QE退出预期的影响,基本金属和贵金属价格暴跌。而小金属锗锭价格并未受到负面影响,近期价格保持稳步上扬态势。主要原因是供应量相对集中并且增长有限,而下游需求稳中有升。截至2013年6月21日,50ohm/cm锗锭国内现货价格约为11230元/公斤,较年初上涨约6%,同比上涨约37%。 公司是云南省优势企业。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扶持,公司陆续收购云南省内锗矿资源,目前锗矿金属保有量(金属吨)增至841吨,储备资源是公司未来的战略之一。公司也曾到内蒙古等地寻找锗矿并购机会,但考虑到储量,品位及地方政府政策等因素,未来预计仍将以云南省内收购为主。 募投项目进展顺利。公司三大募投项目进展顺利,将逐步完成向中高端产品的过渡: 1)30吨光纤四氯化锗专案已经于4月份正式投产,2013年计划产量为6吨。主要下游客户为武汉长飞及烽火通信。2)30万片高效太阳能电池用锗单晶及晶片项目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预计2013年计划产量为5万片,主要的下游领域为航空航天领域。3)3.5万具红外光学锗镜头专案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试生产完成后将尽快正式投产,2013年计划产量为3000具。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行调整,有企稳回升的迹象。 康美药业:从历史战略看未来发展 公司业绩增长惊人。公司是医药股中十年间幅涨超过十倍的少数公司之一。对应其历史涨幅,2006-2012年,6年间公司净利润增长14.4倍,公司销售收入、净利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4%、56%和57%。作为中药饮片龙头企业,目前公司总市值400亿元,是高增长、低估值的一线医药蓝筹股。 全产业链优势。公司构建起贯穿中药全产业链的发展框架:贵细药材(人参等)种植与销售,中药饮片,中药材贸易,医疗服务。以上业务均受到相关产业政策的有利支持,无政策风险。从目前时点来看,这些业务具有10倍以上的发展空间。公司“在建工程”总额高达73.6亿元人民币,随着在建新项目的陆续完工,将为公司未来几年的发展提供充裕的业绩驱动力。 现金充足,预计2-3年内无融资需求。市场对公司最大的质疑,在于公司不断的巨额融资,这是由于公司向上下游拓展产业链所决定的。从2013年1季报来看,目前公司拥有71亿元的“货币资产”,2012年经营性现金流已大幅改善,达到10亿元,随着募投项目的逐步投产和中药材贸易模式的转变,公司未来现金流状况会越来越好,预计未来2-3年内不存在融资需求。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今年以来上涨强势,后市仍有望继续上涨。 潍柴重机:触底反弹 大功率中速机助力实现“5810”的规划。潍柴集团提出发动机业务实现“5810”的发展规划,即2012年收入规模突破500亿元,2015年突破800亿,2020年达到1,000亿。目前,集团发动机业务来自潍柴动力(占90%以上)及潍柴重机。重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MAN公司产品,成功研发燃气船用发动机和发电机组,产品系列进一步拓展,公司船用中速机有望助推集团发动机业务实现跨越式增长。 双动力驱动业绩增长。未来1-2年,公司主要受益于渔船装备升级,海洋执法船建造加速;经测算,渔船装备升级拉动年均市场规模约35亿元;同时,2015年前中国海洋局规划新建36艘大型巡逻船,公务船建造加速拉动大功率中速机需求的快速增长。 新团队引领发展新战略。2012年8月高级管理团队进行了重新调整,马玉先被任命为CEO兼总经理,马总原为集团下属西港新能源发动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在任期间,西港新能源气体机业务销售收入实现倍增。马总的到来预计将为公司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战略,顾文海为执行总经理,顾总原为杭州中高的总经理、总裁助理,成功吸引竞争对手的高管说明公司良好的业务平台和发展前景。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创造新低后,开始反弹,投资者可择机介入。 天齐锂业:长期成长有保障 拟收购集团泰利森矿。公司以不低于24.6元/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7亿股,募集不超40亿,购买天齐集团持有的文菲尔德65%的权益和天齐矿业100%股权。财务投资者中投公司拥有文菲尔德35%权益,文菲尔德持有泰利森100%股权。 长期原材料供应有保障。泰利森格林布什锂辉石矿探明及推定锂矿储量为6150万吨,折合碳酸锂当量430万吨;已测定和指示的锂矿资源量为11840万吨,折合碳酸锂当量710万吨。泰利森拥有全球锂资源大约30%的市场份额,并且供应了国内约80%的锂精矿。公司和天齐矿业对泰利森采购约占泰利森出货量的40%。泰利森锂辉石矿山矿石稳定性好,公司未来在资源供应方面有长期保障。 碳酸锂价格近期平稳。2012年碳酸锂涨价主要原因是盐湖因为恶劣的天气原因影响了产能投放以及国外工人罢工带来人工成本增加。2013年至今碳酸锂还没有涨价一个原因是国内市场卖家增多。去年碳酸锂净进口超过一万吨,厂家有库存是正常的。泰利森涨价以后,对于碳酸锂企业成本还是很高的。未来泰利森是一个独立运营的公司,泰利森已经具有完善的管理人员结构,运作有效。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今年以来震荡上行,波动较大,目前或具有操作机会。 航天机电:后市表现可期 上半年扭亏为盈。7月11日,航天机电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13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8亿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4.7亿元左右,实现扭亏为盈。公司公告大幅扭转的原因是:公司自建光伏电站项目实现销售,投资收益及产业链利润得以体现;公司光伏制造环节有所好转,目前满负荷生产,产品毛利率同比大幅上升,较年初也有较大的回升,净利润盈亏平衡,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充分利用供应商信用期压缩公司贷款规模,及以低利率的企业债置换银行贷款等措施,公司财务费用同比降低约16%。 电站转让顺利进行。公司和上实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收购光伏电站,保证公司电站的顺利转让。仅2013年上半年,公司就实现转让电站150MW。目前已经确认大部分转让收益,成为公司今年业绩大幅反转的最大原因。目前在建电站有100多MW,大部分将在下半年实现转让。 新政策加快国内并网步伐。总理确定的扶持光伏发展的“六条措施”必将加快国内并网,补贴政策的完善进程,助于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国内电站开发企业在2013年迎来收获期,航天机电完美的电站开发模式将为此充分受益。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目前处于高位盘整阶段,后市仍值得积极关注。 药业公司论文: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医药物流交易中心设计浅析 摘要: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和生产要素成本的大幅上升,国内制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降低车间的物流成本越来越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运用科学合理的设施布置方法和技术,对车间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显得非常必要。文章主要对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医药物流交易中心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单体设计;消防设计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物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成为判断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配送中心是供应商和客户的桥梁纽带,在物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配送中心的选址将影响其长远的经济效益。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现,而作为连接物流网络上下游的配送中心也开始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是物流系统规划环节中关键的一环。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不仅直接关系到物流配送中心自身的运营成本和服务水平,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同时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属于物流系统的长期规划,一旦位置选择不当,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和损失不是通过以后的加强和完善管理等其他措施可以弥的。为了提高海南省医药物流水平,促进海南省医药物流的发展,华健药业将在海口高新技术开发区配套建设海南华建医药物流交易中心项目,该项目位于海口市重点工程“海口药谷”工业园区内,占地30亩,建成面积4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实现正常运转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下文主要对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医药物流交易中心设计进行探讨。 1.选地分析 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任何一个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外界环境对系统输人原材料、资金、人力、能源和其他社会化因素等;系统又向外输出其产品、劳务、服务和废弃物等。因此,生产或服务系统必然不断地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调整自身的活动,同时系统的输出结果也不断改变其周围环境。这就说明,生产或服务系统所在的地区条件对系统的运营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物流中心这样服务性的系统,它的存在几乎完全决定于外界环境。 海南华健现代医药物流交易中心(鸟瞰图) 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物流中心项目主要实现三大模块功能:一是面向国际提供进出口信息、技术、交易平台;二是向全国进行药物分销、批发、配送;三是立足于海南,为医疗单位、社区诊所、新农合卫生站点、零售网点提供优质的药品供应,该项目将建设成为集仓储保管、产品自动化分拣、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及进出易中心,实现对医药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管理。其中还将建设电子商务网络信息系统及网上银行结算系统等。 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物流中心位于海口市高新开发区(药谷),周围均是制药企业,临近南海大道,交通相当的便利,到老城开发区、火车站及秀英港均非常的方便。 2.物流中心的规模设计 物流中心应该具备的功能要和建设物流中心的决策思想相符合,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也可以说取决于外围环境的条件。在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物流中心周围均是海南的大型制药企业,这里是海南的药谷,在药谷投资制药企业享受地方政策的支持,因此不断有新的制药企业进驻开发区,制药企业之间需要药业物流企业进行成品与半成品的交换。 对于以上的功能进行分析,根据当地市场总容量、发展趋势以及该领域竞争对手的状况,确定目标份额,而决定该部分的局部规模。规模设定中应该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要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地区、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预测,国际贸易特别是和深圳地区有关的国际贸易发展状况。因为我们所讨论的项目不是短期行为,预测范围必须包含中、长期内容。第二是要充分了解竞争对手的状况,它们目前的生产能力、占有市场份额、经营特点、发展规划等。因为市场总容量是相对固定的,不能正确地分析竞争形势就不能正确地估计出自身能占有的市场份额。 在海南地区,也存在几家医药物流企业,由于岛屿效应,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不同于大陆的区域市场,竞争激烈,为了做大做强,海南华健药业有限公司物流中心根据自身的经济及市场的情况,分三期建设物流中心,等第三期工程完全竣工,将成为岛内最大的物流企业同时也是海南省内药企的交易中心。 3.设计构思阐述 (1)根据系统的概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求得整体优化。同时也要把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2)以流动的观点作为设施规划的出发点,并贯穿在设施规划的始终,因为企业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化; (3)从宏观(总体方案)到微观(每个部门、库房、车间),又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例如布置设计、要先进行总体布置,再进行详细布置。而详细布置方案又要反馈到总体布置方案中去评价,再加以修正甚至从头做起; (4)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业流程,这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减少消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有在时间上缩短作业周期,空间上少占有面积,物料上减少停留、搬运和库存,才能保证投人的资金最少、生产成本最低; (5)重视人的因素。作业地点的设计,实际是人一机一环境的综合设计。要考虑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 物流中心的主要活动是物资的集散和进出,在进行设施规划设计时,环境条件非常重要。相邻的道路交通、站点设置、港口和机场的位置等因素,如何与中心内的道路、物流路线相衔接,形成内外一体、圆滑通畅的物流通道,这一点至关重要。 4.单体设计 厂区由两栋栋厂房一栋综合楼组成,总建筑面积四万六千平米,分三期建成,由武汉九州通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工艺流程,一期厂房一万九千平米,五层楼,每层楼通过传送带连接,药品的进出库均通过电脑控制,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由于车间内传送带到达任意角落,因此层高相应设计的比普通的厂房高(见附图),同时由于传送带要到车间任意角落,同时车间内设置了四部货梯,因此必须和九州通公司密切合作准确的的在楼板留孔及梁底穿洞。一楼由收货、发货月台、大输液库、冷库、赠品库和辅助办公区组成,二楼为拆零区和辅助办公室,三、四和五楼为整件库及特殊库房,物流中心除冷库要求为2~8℃外,其他全仓为阴凉库,需要有中央空调系统,温度要求为不高于20℃。 二期厂房是综合楼,是一栋十一层带地下室的建筑,建筑面积两万七千平米,地下室为平战结合的二等人员掩蔽所,划分为二个防护单元,人员掩蔽单元为六级防护单元,防化等级为丙级,平时作为仓库及设备用房,防护单元划分成五个抗爆单元,掩蔽面积均不超过400平方米,以满足人防要求,防护单元内有二个战时出入口,平时为仓库安全疏散口,防护单元内设男女干厕,为临战时砌筑于配套工程防护单元内。一楼到五楼作为仓储及药业企业交易场所,六楼到十一楼作为药企的办公用途,综合楼内设置六部电梯,其中两部货梯四部客梯,同时局部还留孔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安装简易葫芦吊。 三期厂房为钢结构的高架库,檐口到地面的高度为24米,将安装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的药品分拣设备,相对三期厂房一期的厂房只是半自动化,每层楼均需又工作人员配合分拣药品,而三期的厂房自动化立体库具有运行高速、可靠、操作简单化 、保养维护准确迅速,高工作效率、自动诊断功能及自检故障诊断等特点,减少了叉车及工人的操作时间和难度,而且可以迅速准确的对设备进行保养维护管理。减少了人员、叉车的活动范围和频繁性,大大降低了职业伤害风险。 5.厂区消防设计 作为物流仓储企业,整个厂区包括单体建筑的防火设计至关重要,一旦失火必须能让消防车到达厂区内的任意角落确保没有消防死角,同时能及时启动车间内的火灾预警系统,尽量把火灾造成的危害减至最低程度。 厂区内设置有环形消防通道,厂房内设消防通道贯通内院连接南北边的消防环道,利用厂区二面紧邻的规划市政道路及区间道路,作为环形消防车道,厂区内消防车道均≥4米,并满足消防车荷载20T。厂区内场地平整,部分消防车道结合景观绿化设计为硬质地面,确保消防车安全通行。同时从市政给水管网上引入给水管供厂区消防用水,该厂区独立的设备房地下室设有专用消防水池及专用水泵房。能满足厂区内任一建筑在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火栓和自动喷淋的用水量的要求,消防控制中心设在厂房一层内,设有直接对外出口 在单体设计中,各层每个防火分区安全出口设置2个,各用房位于两个全出口之间的房间至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距离不大于40m,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房间不大于22m,其他各房间最远点至疏散口小于15m,凡穿过防火墙的管道保温材料及穿过隔墙和楼板的管道缝隙的封堵材料均采用不燃材料,凡隔墙均应砌至梁板底部,且不留有缝隙。 6.总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今后国内的物流企业会越来越发展壮大,建筑规模也会随着增大,作为建筑设计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企业今后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给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为加快企业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 药业公司论文: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摘要】 本文以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为主体,根据该公司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这四个年度的财务报表,结合所在行业环境和公司发展战略,利用杜邦分析法对企业财务状况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有效地帮助管理者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 杜邦分析法 华仁药业 盈利能力 一、华仁药业简介 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仁药业)前身青岛华仁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5月,2001年8月整体变更设立股份公司,是由华仁世纪集团控股,红塔创新、广发信德和中国药科大学等机构投资者、医药行业知名教学科研单位共同参股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华仁药业先后取得了“国家重点技术改造‘双高一优’项目”、“全国AAA级信誉企业”、“山东省质量管理奖”、“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省名牌”、“2008青岛市最具有成长型中小企业”、“青岛市改革开放三十年风云企业”、“建国六十周年山东省医药行业卓越企业”、 “2009年度红十字博爱银奖”、“2009年度中国诚信企业”、第三届中国优秀医院服务商品牌“金如意奖”、“中国驰名商标”等一系列荣誉,被福布斯评为“2009福布斯最具潜力中小企业”,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应急储备的定点输液生产企业。该公司于2010年8月2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300110),公司名称由“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2年11月22日取得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换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公司名称变更后,公司的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证券简称、证券代码等信息均保持不变。 二、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是美国杜邦公司提出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主线,将企业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资产周转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成本费用结构以及资产营运状态全面联系在一起。其最大的特点是把一系列的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各个指标之间的递进关系,揭示出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影响某一个指标发生变动的相关因素,为公司经营者控制该项指标朝着良性的方向发生变动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不仅能够较好地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管理能力,还能够及时帮助管理者发现企业财务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文以华仁药业上市公司为例,运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财务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帮助提高企业运行的经济效益。 三、华仁药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本文依据华仁药业2009—2012年的财务报表数据,用杜邦分析方法将指标进行整合分析,揭示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财务状况变化的关键环节,从而发现制约公司发展的财务因素。 1、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这一指标反映了投资者的投入资本获利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出企业经营的目标。从企业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相互关系上看,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动取决于企业资本经营和商品经营,所以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财务活动的效率和经营活动的效率的综合体现,它直接表明股东拥有的净资产的盈利能力,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华仁药业2009—2012年净资产收益率如表1所示。 从表l中可以看出,华仁药业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09—2010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10—2012年间净资产收益率一直保持小幅度上升,而2009—2010年总资产收益率则持续下降;销售净利润率在2009—2010年间有小幅度的上升,而2010—2012年持续下降;总资产周转率2009—2011年持续下降,2011—2012年才有了的较小幅度的上升。 下面通过对指标变动幅度的计算得出导致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净资产收益率变动幅度:2009—2010年(6.91-19.36)÷19.36=-6.43% 2010—2012年(7.51-6.91)÷6.91=8.68% 权益乘数变动幅度:2009—2010年(1.041-2.041)÷2.041=-48.996% 2010—2012年(1.333-1.041)÷1.041=28.05% 销售净利率变动幅度:2009—2010年(22.5595-21.0595)÷21.0595=7.123% 2010—2012年(17.432-22.5595)÷22.5595=-22.73% 总资产周转率变动幅度:2009—2010年(37.85-50.48)÷50.48=-25.02% 2010—2012年(37.07-37.85)÷37.85=-2.06%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销售净利率的持续下降和权益乘数的小幅变化是导致净资产收益率变化的因素:2009—2010年权益乘数的下降代表企业负债比重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减小;2010—2012年权益乘数有了小幅度的上升,代表公司向外融资的财务杠杆倍数变大,公司将承担较大的风险。但是,因为公司营运状况刚好处于向上趋势中,略微上升的权益乘数反而可以创造更高的公司获利,通过提高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对公司的股票价值产生正面激励效果。而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影响,这几年该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也差强人意,因此下面将对华仁药业的销售净利率进行剖析。 2、销售净利率分析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销售净利率反映每一元的销售收入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少利润,它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从销售净利率的指标关系来看,净利润与销售净利率成正比关系,而销售收入与销售净利率成反比关系。从股神巴菲特过去40多年致股东的信来看,他非常关注下属公司的销售利润率。他提出了提高销售利润率的四个方法,即:提高销量、提高价格、降低营业成本和降低营业费用。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可以促使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从表2中可以看到,华仁药业公司的期间费用率在2009—2012年逐年下降,而其营业成本率从2009—2012年逐年上升。这说明企业虽然比较有效地控制了期间费用,但是未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从而最终出现了销售净利率的持续下滑的现象。 3、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总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通过该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反映企业本年度以及以前年度总资产的运营效率和变化,发现企业与同类企业在资产利用上的差距,促进企业挖掘潜力、积极创收、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一般情况下,该数值越高,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根据资产的性质,应分别以流动资产周转率和非流动资产周转率为两大分支来讨论资产周转率的问题。固定资产周转率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成正相关,由于无历史数据,无法纵向比较。但根据2012年华仁药业固定资产周转率0.82(次)与同类企业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2.79(次)以及华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周转率4.14(次)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华仁药业的固定资产周转率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这说明企业的固定资产未能充分利用,提供的生产经营成果不多,企业固定资产的营运能力较差。 从表3中可以看到,华仁药业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在2009—2012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表明企业总资产运用效率下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减弱。流动资产周转率在2011—2012年小幅度上升,表明这个年度企业流动资产运营能力略有增强,运用效率有所改善;而2009—2011年流动资产周转率持续下降,表明2011年度企业流动资产运用效率没有改善,企业运用流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差,影响了企业的财务质量。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导致华仁药业公司从2009—2012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销售净利率的持续下降和权益乘数的小幅变动;分析影响销售净利率的因素可以发现,营业成本率的上升是导致销售净利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总资产周转率的因素可以发现,固定资产周转率相对较低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下降是导致总资产周转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较低,可能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华仁药业公司应该专注于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以及流动资产周转率,可以考虑通过对一些已无使用价值的资产进行出租、出售或用于抵偿债务,在公司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资产分布的调剂,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达到提高固定资产周转率的目的。更应该重视利用国家政策扩大销售规模,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充分有效地利用流动资产,降低成本、调动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用于短期投资创造收益等,提高流动资产的综合使用效率。继续扩大规模来增加自己的主营业务收入,努力控制成本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以吸引投资者,促进良性可持续发展。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只有持续保持强有力的财务能力,才是企业持续长久健康发展的前提。 药业公司论文:浅析药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摘要:本文对多家具有代表性的医药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华北制药、雷允上医药等家和创业板块上市的莱美药业、红日药业、乐普医疗等)的数据分析 关键词:上市公司;医药行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 一、我国医药类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现状和特点 1.资产负债率偏低,债权融资渠道不畅。2009年我国创业板块医药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重庆莱美药业0.1755、天津红日药业0.1271、北京乐普医疗器械0.0467、北京北陆药业0.039、安徽安科生物工程0.0947,看出创业板上市的医药类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大部分在20%以下,有的甚至更低,凸显了负债结构不合理的缺点,当然这与其首次上市融资有关。 2009年我国沪深股市上市的医药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广州白云山制药0.5923、华北制药0.6382、华兰生物0.5473、上海雷允上药业0.5652、苏州二叶0.6910,看出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较保守,稳健的结构应是资产负债率维持在60%,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大部分在60%以下,有的甚至更低。 2.长期资金来源以权益融资为主。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企业融资次序应遵循内源融资优先,债务融资其次,股权融资最后的顺序。从我国近几年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看,则是尽量避免借债,在再融资时,多采取配股或增发新股等股权融资方式。融资的顺序一般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负债融资、长期负债融资,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通病。 3.流动负债比例大。2009年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总负债:重庆莱美药业1.0、天津红日药业0.8924、北京乐普医疗器械0.95、北京北陆药业1.0、安徽安科生物工程0.9787,看出:流动负债的比重几乎达到100%。合理提高债务资金的比例,可以降低综合资金成本和获取相应的财务杠杆利益,对于资产负债率偏低而流动负债比例如此之大的公司来说,短期偿债风险较大,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也相对较大。 二、我国医药行业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 1.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整体水平偏低的原因。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来说,资产负债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医药公司通过发行新股等筹集资金后,净资产大幅度增加导致。另一个原因是公司募集资金到位,增加了流动资金,同时公司非流动负债较少所致。医药行业(特别是生物制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资金的筹措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资金需求量太大,仅靠部分社会资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国家的支持,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应从整体上优于软件行业以便吸引更多资金。 2.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首先,我国的证券市场不够成熟,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问题,股东不能掌握公司的真实状况,信息的不对称性直接导致股东没有证据向公司施加分红派息的压力,导致外部股权融资成本偏低,债权融资的避税作用对公司的吸引力却不大;其次,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对股权再融资资金投向的严格审查,上市公司将筹集的资金滥用,股东却无能为力,而债权人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债务人对资金的使用。因此股权融资成为筹集资金的偏好;第三,我国债券市场不完善,极大的限制了上市公司对债券融资方式的利用。 3.流动负债比例大的原因。营利性高往往是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的保证与标志,企业可以适当增加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例。负债比重(特别是流动负债比重)大的好处是虽然承受了相应的财务风险,但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财务杠杆利益,这是利益驱动使然。另一方面也说明医药类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也伴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借款增加,公司流动负债也随之增加,但非流动负债不能同比增长,导致公司流动负债在债务结构中的比例逐渐增加。 三、优化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 (一)优化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对策 1.提高盈利和营运能力,扩大内源融资与债务融资。针对我国医药行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而流动负债较高的特点,公司应从自身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调整负债比率,适当引进股权融资。同时政府应帮助医药企业拓宽资金渠道,运用金融信贷,吸引外资政府,财政风险投资等多种手段共同解决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对医药行业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发展基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随其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引导银行贷款向医药行业倾斜。 2.扩展公司规模,适度掌控成长速度与内部流动性。扩大企业规模,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企业领导者必须慎之又慎,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3.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与激励。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严格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上市公司质量。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从股票期权﹑地位和声誉上完善激励机制,从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上来完善经营者市场约束机制。 (二)改善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融资环境的对策 1.加大债券市场建设力度,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由于市场约束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司债券无论是在规模、品种还是在市场的发育程度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即使同我国迅速发展的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也显得较为低迷,改善医药行业公司融资环境必须突破短板效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推动资本市场平衡发展。 2.健全证券市场相关制度,完警市场运作规范。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透明,存在着利润操纵行为,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现阶段急需健全证券市场相关制度,完警市场运作规范,加强证券法制建设和实施,严格规范股权融资行为。 药业公司论文:公司评级:北陆药业、中威电子、中利科技 核心产品降价拖累业绩增速。公司上半年业绩低于此前的预期,主要是因为对比剂销售增长乏力和毛利率下滑,其中根源在于对比剂两大核心产品碘海醇和钆喷酸葡胺的药品降价。 国内对比剂市场发展黄金期可持续。对比剂主要用于手术前后检查的增强扫描和介入手术期间的造影。手术量和扫描设备保有量的快速上升奠定了对比剂市场扩容的基础;而增强扫描比例的提升则直接决定了对比剂市场扩容。未来3年内我国对比剂市场仍将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 2014年将是业绩释放年。九味镇心颗粒,碘克沙醇和瑞格列奈是公司未来几年重点推广的二线品种,也是公司未来维持高成长性的关键。这三个品种均未入围上一轮的非基药招标,因此新一轮非基药招标将是公司二线品种实现快速放量的一次绝好机遇。随着国家新版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2013年药品招标的重心在于新版基药目录的招标或者新增基药品种的补充招标,各地非基药招标大多将延后至2014年,故短期影响公司二线品种的业绩释放,但并不影响这些二线品种良好的市场前景。预计2014-2015年将是公司二线品种的业绩快速释放期。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目前处于上行通道中,后市或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 中威电子:横盘震荡 上半年业绩低于预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60.89万元,同比减少4.8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13.30万元,同比减少23.78%。随着公司向平安城市和智能交通领域进行战略转型,产品涉及前端及后端设备的生产和销售。但由于新产品的推出和市场开拓需要一个过程,加之部分项目招标,供货等进度有所延缓,导致公司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下半年费用率将回归到正常水平。公司在转型的过程中,持续加强营销网络建设,不断巩固和开拓销售市场,同时加大研发投入。销售及研发等费用的大幅度增加,影响了公司的净利润水平。随着销售规模效应的逐步显现,下半年公司的期间费用率将回归到正常的水平。 公司将在智能交通领域形成规模突破。未来三年我国高速公路投资规模在2.5万亿左右,高速公路建设仍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公司在高速公路领域竞争优势明显,在高速公路传输市场的占有率稳定在30%以上。预计2013年智能交通总体市场规模将增至460亿元,公司将凭借产品定制化能力以及快速响应客户的能力在智能交通领域迅速打开局面,预计未来公司在该领域市场销售将有较大突破。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目前处于横盘震荡阶段,后市或有望启动。 中利科技:国内电站龙头 有望继续复制开发-转让-增值-再开发模式。公司公告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修订稿):募集资金投向由“甘肃1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建设”调整为“14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公司募投项目变更主要因为去年增发预案中甘肃100兆瓦项目已经成功转让给招商局新能源,本次拟募投项目仍然是与招商局新能源合作的西部电站项目。根据公告,增发项目西部地区电站共建设140MW,预计投资12. 2亿元,其中青海100MW项目投资约8.6亿元,内部收益率达12.14%,如果按照9%内部收益率转让,青海项目若成功转让将带来约1.2亿转让收益。 电站开发业务继续爆发。去年成功转让嘉峪关100MW大型项目使公司成为首个业绩爆发的电站开发商, 公司“项目开发—快速转让—资本增值—新项目开发”商业模式得到验证,预计今年公司建设电站600MW,转让电站300MW,将带来约3.6亿元转让收益,随着电站业务的推进,在未来几年公司将继续维持强势增长。 电站开发板块龙头受益国内政策推动。6月14号国务院对于光伏的扶持政策,利好程度明显重“电站”而轻“制造”而中利科技作为成功引领市场商业模式的绝对龙头,将最为受益。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自筑底反弹以来开始震荡上行,后市有望冲刺前期新高。 威创股份:均线多头排列 大数据可视化解决方案催生巨大市场。今年1月,住建部公布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智慧城市的地位逐渐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而智慧城市正在催生巨大的需求。 数据可视化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需求。智慧城市建设及城市运作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数据, 包括地图,交通流,人口流以及环境监测等数据,有效利用数据并智能地呈现和管控对城市管理作用巨大。具体到显示产品及方案,数字城市的可视化应用及方案项目金额可超过大屏幕拼接墙本身。 拓展价值链增加巨大市场空间。威创在目前的DLP拼接墙领域做到了绝对的领先,依靠自有技术实现国内市场的成功;而未来10年威创的重要方向是拓展可视化应用的解决方案,从100亿级别的硬件产品市场拓展向1000亿级规模的解决方案市场。公司投资1.2亿元,预计2013年底项目建设完成,项目达产后预计2014-2016三年共实现销售收入8.4亿元,净利润1.77亿元,短期内将增加业绩15%-20%。从实际的项目来看,威创股份建设的标杆智慧城市项目中,投入大屏幕拼接墙的产品是2000万元,而同拼接墙配套的可视化应用软件及配套投入超过2000万元,即公司拓展的市场较目前的市场空间更大。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显示出均线多头排列的态势,投资者可积极关注。 中国国旅:免税业务保持高增速 业绩符合预期。业绩快报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国旅实现营业收入78. 5亿元(+14%),净利润8.1亿元(+42%),完全达到了市场的高预期。预计三亚离岛免税净利润增长40%,免税行业保持高景气。根据海口海关数据,上半年三亚店实现收入14.8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预计购买人次同比增长5%,客单价同比增长43%。 传统免税业务亦保持高增速。受益于三亚店的批发收入提升,供船,烟草免税下滑影响减少,以及去年下半年新店的开业,出入境免税预计保持高速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40%。 亚洲免税消费业正强势崛起。韩国新罗酒店股价已从年初低点至今上涨超过60%,中国消费者的强大购买力是促进股价上涨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消费者在新罗酒店的免税消费占比约4成,并且比例持续扩大。新罗靓丽的股价表现也吸引了更多海外投资者关注中国免税消费发展更直接的受益者—中免公司。 经营壁垒难以撼动,中免不惧新竞争。中免在多年的免税运营中积累了巨大的规模优势和经营壁垒,预计海南离岛免税的垄断优势仍将延续,未来或有的新店审批难度较大。即使开设,也很可能是采用中免和海免合作的形式共同开发。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颇受机构投资者青睐,投资者可择机介入。 森源电气:缓步上攻 业绩持续实现高增长,符合预期。2013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0亿元,同比增长37.84%,符合预期,公司业绩近年均实现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有:1)APF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谐波治理需求增强;2)成套开关也实现快速增长,未来将受益于城镇化建设;3)净利润率继续显著提升,主要是由于公司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成本、费用控制加强。 订单大幅增长,保障未来业绩增长。2012年,公司新签订单12.55亿元,同比增长43%;2013年上半年订单仍保持高增长:1)从国网前两批招标情况看,公司成套开关中标金额约1.5亿,加上工业客户订单,预计成套开关订单超过3亿,较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2)APF是地铁,充电站等领域必配产品,按照规划,今年地铁建设将加快,而充电站由于新能源车在国际上取得较大突破也将加快建设进程,因此对APF产品需求也将加大。 省外市场开拓成效显著。2012年,公司在华中市场实现3.88亿元收入,同比增长4.5%,进一步巩固华中市场领先优势;省外市场迎来大幅增长:华北市场实现同比大幅增长121. 25%,东北市场实现同比增长316.83%,西北市场实现同比增长34.98%;华东市场实现同比增长52.52%;省外市场收入占比提升到60.85%。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当前处于缓步上攻阶段,投资者可积极关注。 药业公司论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 【摘要】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在Z-score财务预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得到了很好的预测效果。 【关键词】 Z-score财务预警模型 主成分分析 一、前言 由于在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存在大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企业的行为必然会伴随着风险的威胁和影响,若风险失控就会引发危机。由此,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上世界三十年代,西方学者便开始了对企业财务预警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由于定性研究包含大量不确定性,所以数学家们大多将精力放在定量研究上。定量财务预警模型按照所选择的识别变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变量模式和多变量模式。 单变量模型是用单一财务比率或趋势来预测或判定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具有方便简单,容易实现,但指标单一和相互独立的特点。 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在单变量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个变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按照各种类别采用的不同分析方法,可以分为线性回归模型、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美国纽约大学教授Altman Edward提出的Z-score模型。 二、相关模型方法概述 (一)Z-Score模型概述 (二)主成分分析法概述 由于Altman的研究数据来源是美国上市公司数据,而且是基于所有行业数据。在我国各行业实际应用中,产生预测正确率低、预测时效短等缺点。为了剔除行业对财务数据的影响,本研究在Z值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主成分分析法,重新选取财务指标,确定系数,构造基于我国某特定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本研究选取生物、制药行业为例。 三、新模型的构建 (一)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4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数据。40家公司(其中36家非ST公司,4家ST公司)财务数据作为学习集,8家公司(其中6家非ST公司,2家ST公司)财务数据作为检验集。如ST公司是在2012年被宣布特别处理,其选取数据的年份为2011年、2010年、2009年,其对应的非ST公司选取数据的年份为2011年、2010年、2009年。本文样本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来自证券之星网站提供的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 (二)指标选择 通过财务失败原因分析,在综合、全面地考虑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14项用于模型支持的主要财务预警指标。首先对48家公司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14项指标中有8项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这8项指标对企业财务危机情况能够做很好的说明。这8项指标分别是:速动比率,每股收益,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净利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三)剩余指标的因子分析法 四、对本研究的评价及结论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并且剔除行业因素影响,在Z-score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企业财务预警Y值模型,提高了企业财务陷入财务危机的判定正确率。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收集更多的样本数据,使样本尽可能充分,从而得到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的预测效果。另外,也可考虑引入更多的非财务指标,从而更加全面客观的反应企业实际财务状况。 药业公司论文:公司评级:顺鑫农业、聚光科技、华海药业 顺鑫农业:经营状况持续好转 元旦春节期间白酒销售良好。公司产品定位中低端,未受反腐及限酒政策影响,牛栏山酒厂为保证两节期间供应,产品储备量提高20%-30%,去年12月以来发货量明显增加,酒厂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公司的白酒业务不论从品牌力、根据地市场、产品结构和外埠市场的角度,都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品牌为例,“牛栏山”品牌已拥有较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力近年来不断提升,宁城老窖拥有“塞外茅台”的美誉,具备夺回内蒙第一品牌的实力。 近期猪价下降有利于屠宰及肉制品业务。猪价自1月底开始回落,原因主要有猪价的前期上涨达到养殖户预期导致出栏量增加,压栏情况减少;假日期间储备肉的投放也满足了部分市场需求。12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5070万头,环比增0.1%,接近四年最高水平,供给依然充足。因此,预计节后猪价将继续回落,上半年以弱势震荡为主,有利于公司的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务控制成本。 精细化管理将提升净利率。公司提出将精细化管理作为2013年重点工作,全面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力争将毛利率提高0.6个百分点、费用率下降0.5个点。对净利率的贡献约为1.1个点,而公司2012 年前三季度净利率仅为1.82%,2013年净利率水平有望显著提升。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自筑底反弹以来,成交量明显放大,资金介入的迹象十分明显,后市有望依托多头均线上攻,投资者可积极关注。 聚光科技:底部反弹确立 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升级能够激发市场需求。雾霾天气已经促使环保部出台具体治理措施,对重点地区的六大重污染行业和工业燃煤锅炉提高排放标准。市场普遍认为,随之而来的就是监管力度的强化,以及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的严格要求。这些都会对污染源监测仪器和工业过程监测仪器产生需求。 生态文明保障资金投入,实验室分析仪器保持高速增长。在“生态文明”的政策主题下,各地方政府及相关行业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必定有所提升,对监测设施的投入也将超越以往。北京吉天仪器的产品同环境投入的契合度很高,能够从资金的真实投入中受益。未来,预计这部分业务将保持高速增长。 技术壁垒长期存在,高毛利能够保持。分析仪器属于高技术产品,细分市场小,进入者少,高壁垒长期存在。结合公司历史毛利率变动趋势,公司毛利率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原有水平。 高费用率有望控制得到。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率各为20%,第三季度同比各增加5%,侵蚀了净利润。从公司目前状况来看,2012全年较高的费用率有望在2013年得到控制。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颇受机构的青睐,走势较为稳健,近期成交量显著放大,有启动的迹象,投资者可逢低介入。 华海药业:保持均线多头形态 业绩略高于预期。201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4亿元,扣除2011年房地产收入的影响同比增长30%,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41亿元,同比增长57.27%,实现每股收益0.63元。略高于市场预期。与此同时,来自政府的5006万补贴对公司利润影响较大。 沙坦收入持续加大,预计还将保持高增速。2012年沙坦实现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41%,但价格有所下滑,毛利率下降3.56个百分点。公司沙坦类产品主要销往规范市场,价格体系相对稳定,在毛利率方面,下跌的空间不大。2012年,公司的厄贝沙坦制剂已获得FDA文号,第一个控释片拉莫三嗪控释片于13年1月在美国上市。预计未来几年受益于沙坦专利到期,公司沙坦原料药放量持续。 国际制剂增速迅猛。公司2012获得美国FDA制剂批号4个,欧洲制剂文号3个,公司第一个缓控释制剂拉莫三嗪控释片于2013年1月份在美国上市。公司作为国内第一个实现大规模制剂出口规范市场的医药企业,随着不断有新制剂文号的获得及新产能的投入和规范市场的开拓,公司的制剂出口局面正在逐步打开中。2012年公司制剂出口实现收入约1.8亿元,2013年还将延续高速增长。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上涨势头良好,接近前期新高,从走势看,有望依托20日均线走慢牛形态。 通化东宝:上涨动能充沛 胰岛素市场增长潜力较大。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在上升,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糖尿病人数量还将继续增长。我国2012年整体糖尿病用药的市场规模约为270亿元左右。目前全球糖尿病药品市中胰岛素占比约为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37%左右,胰岛素行业仍有很大发展潜力空间。 公司下沉渠道,近六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5%。通化东宝结合公司重组人胰岛素产品性价比高的特点,把重点放在地县级市场和社区,2012年公司胰岛素销售收入中约85%都来自于县级医院的贡献,预计未来几年仍有望保持30%以上的增速。 三代胰岛素产品储备丰富。目前公司三代胰岛素的研发已经开始,其中在胰岛素类似物市场中销售最好的门冬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的六个剂型的药品已完成临床前申报的初审及现场考核工作,产品有望于2014 年获批,届时公司胰岛素产品线将有望全面开花。 围绕糖尿病领域,打造健康专家。公司除生产、销售胰岛素制剂外还销售胰岛素笔及胰岛素针等胰岛素相关产品,并血糖仪及试纸,预计未来公司还将继续围绕糖尿病领域进行研发及生产,可能会有口服糖尿病药物等系列产品,打造糖尿病健康专家。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底部震荡之后开始缓步上攻,目前以横盘震荡代替调整,非常强势,投资者可逢低介入。 瑞丰光电:业绩弹性大 去年净利润受股权激励费用拖累。公司的2012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总收入为50008.42万元,同比增长71.63%;营业利润为5355.67万元,同比增长52.81%;利润总额为5515.86万元,同比增长44.85%;净利润为4689.62万元,同比增长41.48%。基本每股收益为0.44元,同比增长20.65%。净利润低于预期,主要是由于四季度股权激励费用导致管理费用增加超过300万元,如果不考虑股权激励费用,净利润将达到0.5 亿元。 公司四季度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第4季度收入为1.6亿元,与三季度基本持平,同比增长125%,在电视背光的带动下公司的销售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公司第4季度在经历了行业面板价格上涨,各厂商需要重新议价导致出货延后的情况下与3季度基本持平,如果没有4季度的面板涨价因素,公司销售收入增速将超越3季度,这表明公司四季度实际销售情况好于前期。 大客户战略初见成效。公司2013年背光需求依然强劲,公司新开拓了海信、TCL等客户,长虹每月的销售收入也有明显增加,同时电视机的主流尺寸也在明显增大,分辨率提高,对背光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因此公司背光2013 年将保持持续增长。公司照明封装和器件也进入高速增长期,国际大客户进展顺利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有实质进展。受照明和背光两个因素拉动公司销售还将保持高速增长。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在突破底部盘整区间的上沿后进行了回踩确认,30日均线为有效支撑,后市再度上行的概率很大。 苏交科:受益基建复苏 新型城镇化催生市场机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国内将掀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为交通工程咨询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预计2013-2015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约3万亿元,那么按照3%的比例计算,未来3年我国交通工程咨询行业市场容量大约为900亿元。 2013年投资有望提速,基建复苏确定性强。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换届后第一年固定资产投产增速都有明显的提升,因此,预计2013年新一届政府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公司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工程咨询公司。公司立足于交通工程的上游规划、勘察、设计、检测及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和监理等业务环节,深耕产业价值链。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发展,公司在行业内逐步确立了市场优势地位。 外延式扩张注入新动力。2012年上半年公司省外收入占比已达到45%,外延式扩张步伐已见成效。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实现业务地域范围扩大化,实现工程咨询服务产品多样化,双方优势资源得以优化、整合和互补,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在经过深幅调整后开始强力反弹,突破了下降趋势线的上轨,低点不断上移,预计后市仍将震荡上行。 药业公司论文: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994年5月,仅依靠2 400万元银行贷款的上海信谊药厂长征分厂在崇明正式竣工投产。同年9月,百路达银杏叶制剂通过了上海市科委专家技术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百路达银杏胶囊和片剂,设计科学,工艺成熟,质量稳定,达到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1997年7月,上海信谊药厂长征分厂更名为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同年11月,因发展需要兼并了上海天工植物制品厂并加以改造,扩大了公司规模。2001年7月,上海百路达大药房开张营业,将经营涉足到药品流通领域。同年年底,公司进行所有制和股本结构改革,完成了企业二次创业的先行准备。 为了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企业先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协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研究银杏医药的最新科技。学习借鉴德国知名企业银杏产业发展模式,在崇明岛上种植6 000亩银杏林,从源头上保障了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公司还先后投入1 000多万元,开发了如吗氯贝胺片(朗天)、布地奈德气雾剂(宝益苏)、酚麻美敏胶囊(恺诺)和复方磷酸可待因片(斯力邦)等10多个品种的新药,20多种规格的药品上市销售,丰富了企业产品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998年,公司将企业定位为营销导向型企业,将总部从崇明迁移到上海市区,以“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走访医院、拜访医生,在全国10多个城市设立销售分部,在60多个大中城市的1 000多家医院建立了销售渠道,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以北京、福建、广东、天津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 2001年5月,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通过了中药车间GMP认证,保证药品的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在市场竞争中以质量取胜。 百路达的15年,打造了一个品牌,开拓了一个市场,形成了一个产业,繁荣了一方经济。 百路达是成功的,然而,百路达和所有的民营企业一样又再次走到了自身命运的十字路口。行业竞争的压力、企业自身的缺陷和风险都迫使公司必须思考发展的战略。 1 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企业现状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百路达品牌知名度高 百路达银杏叶胶囊是国内银杏叶制剂的原研产品,在国内最早获得新药证书,其企业标准被引用为当时的国家标准。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是国内最专注,也是最专业的银杏产品生产企业。公司对银杏产品的开发思路是:决不只做简单的制剂加工,那样的话逃脱不了对国外产品的低级仿制和市场跟随。我们是从产品向产业延伸,由产业保证产品开发的规模化和系列化,再从产业化中提升产品品质,形成独特的优势。公司已经打造了从种植、科研、提取到制剂的完整银杏产业链。 百路达银杏叶胶囊是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中药协会一致认可的“优质优价”品种、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市名牌产品。百路达银杏叶胶囊自上市之日起,就牢牢占据了国内的主要市场,10余年来,百路达在广大消费者心中,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而是一个形象清晰的品牌,蕴涵在这个品牌背后的价值,就是确切的疗效、极高的安全性、专业的服务和良好的商业信誉。比起行业平均成本,百路达在种植、科研、提取和制剂领域投入了很多,价格上无法做到那些简单的制剂加工企业的低成本,但百路达的购买者仍然乐于接受,这是因为消费者认可百路达的“优质”,所以接受百路达的“优价”。 1.1.2 营销网络广阔 公司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天津、济南和福州等大中城市,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已与全国2 000多家甲级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终端销售能力强大。公司除了终端销售外,还与国内的商业连锁公司合作进行物流销售。公司的拳头产品百路达银杏叶制剂销售额于2006年就已达上亿元。 1.1.3 公司信誉度高 公司自1997年起已连续14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还先后获得“上海市花园企业”、“上海市骨干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科普‘2211’工程科普示范工业企业”、“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 、“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金融信用等级AAA级企业”和“国家A级税务企业”等荣誉称号。 公司现在拥有9个注册商标,分别为:恺诺、百路达、来斯、朗天、宝益苏、斯力帮、杏络、徜舒、宝息宁,均在有效期内。拥有2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6项。 1.2 劣势分析 1.2.1 企业规模较小 同等规模、同样条件的中药企业纷纷上市,而上海信谊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完全靠自身积累资金发展已相对显现劣势。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中医药行业有32 家公司上市,深圳中小板医药类上市公司共有16家,其中独一味、紫鑫药业、沃华医药、莱茵生物、嘉应制药、莱美药业、信邦制药这7家上市公司与本公司业务相似、规模相近。这些上市公司依靠募集的资金迅速投入研发、挤占市场,发展态势咄咄逼人。 1.2.2 其他上市品种的销售市场尚未打开 百路达银杏叶制剂的销售虽然已经过亿,但长期以来,公司一直没有培育出其它销售过亿的拳头品种。过度依靠单一品种的销售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银杏产品的市场目前已经进入成熟期,市场竞争激烈,短时间内市场份额提高不快。 1.2.3 科研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公司的产品开发模式主要是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自身的开发能力有限,而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近年来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以及对于药物仿制的限制则提示公司必须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在产品的研发上,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 药业公司论文:对生命负责 推进GMP文化建设-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GMP文化建设 [关键词] GMP; 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 企业中的文化是企业进步的支柱和动力,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且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即能在企业中产生强大的动力、凝聚力和活力,变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发展源泉。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在论述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中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研究表明,正是企业文化―这一非技术、非经济的因素,影响了大到战略规划、人事任免,小至办公室装修、员工行为习惯。在两个其他条件都相差无几的企业中,由于其文化的强弱,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后果就完全不同。随着优秀国外企业进驻中国,越来越多的研究专家和管理者认识到企业文化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500强企业均有优秀的文化,500强的评委也总结出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文化。GE公司前任CEO韦尔奇认为,文化是永远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企业靠人才和文化取胜。这一点,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医药行业的门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面临“十二五”阶段变化多端的经济形势,传统的国有企业如何创建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如今国有企业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作者以所在公司进行的一些企业文化建设尝试为案例,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讨论。探讨作为一个典型的国有医药企业怎样挖掘企业内的先进文化,怎样融合这些先进文化,怎样更好的宣传弘扬先进文化,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笔者所在的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一生化)是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的前身是由具有七十多年历史的上海生物制药厂与六十多年历史的上海第一制药厂联合组建成立。两个具有悠久历史、开创中国制药先进技术的制药厂为企业带来了宝贵的财富。目前企业具有生物提取、纯化、中草药提取、化学合成等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生产核心技术,以及冷冻干燥制剂一体化的核心生产能力。公司具备无菌冻干粉针剂、无菌水针剂、灭菌水针剂等多条生产线,重点产品均可以实现自行生产配套的原料药。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企业文化未能完全融合,现代医药管理模式与传统经验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格的医药监管形势与部分员工松懈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差距,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对于医药行业来说,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以下简称GMP)已是入门门槛,是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执行的一种规范。世界卫生组织60年代中开始组织制订药品GMP,中国则从80年代开始推行。二十年来,中国推行药品GMP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批制药企业相继通过了药品GMP认证和达标,促进了医药行业生产和质量水平的提高。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GMP已从单纯的硬件投入,到对软件的片面重视,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高素质的人员是企业成功实施GMP的关键。因为无论从认识到执行GMP都是靠具体参与的人来维持的,只有经过培训且合格的人才能参与,也只有依靠有组织的人才能保证GMP的实施。优良的硬件设备要由人来操作,好的软件系统要由人来制订和执行。而制约人的行为、影响人的行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因此现代GMP管理不只是一本书或一些规范,而是具有更广泛的意义;现代GMP管理不是狭义的GMP规范,而是企业管理的综合性问题。GMP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企业思想和文化的体现。形象地说:GMP是一颗树,撒下种子,生长在员工的思想里,只有不断地浇灌,才能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发展。如何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使之认识、理解并记在心里,在行动中自觉地付诸实施。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形成特有的医药企业文化。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第一生化秉承着“针针献深情,一生可信赖”的企业精神,以人为本,不断推进GMP文化建设,转变员工的价值观,形成自觉执行GMP的意识,从而影响员工的行为。 在推进GMP文化建设方面,第一生化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探索和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1 GMP文化的建设原则―“以人为本” 近年来,第一生化在建设GMP先进文化的实践中,一步步摸索,渐渐形成了:从基层出发,围绕个人、班组,求真务实的建设GMP文化的路子。 1.1 关注基层员工,发掘企业内已有的先进思想 在第一生化把GMP作为企业文化进行推进的过程中,并没有只是简单的增加GMP理论知识的培训。而是从发掘基层员工身上的闪光点出发,引导员工认识到实践GMP的先进行为并不遥远;再通过表彰先进,激发员工的热情;逐步使全体员工对进行GMP文化建设有了更形象的认识。 公司注重弘扬好人好事,树立爱岗敬业的典型,以身边平凡人的感人事迹,激励和鞭策员工“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公司已坚持十年进行评选表彰“十佳好事”、“优秀员工”、“优秀党员”等先进个人,让那些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事,基层岗位的突出员工得以体现,让这些员工的价值得以实现,并通过幻灯片、演讲和上下互动的形式进行优秀事迹的宣传,真正使基层中体现出来的优秀企业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 1.2 创建星级班组,加强基层管理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体现了班组科学管理的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基础。第一生化作为上药集团生物医药的主要生产基地,能否生产出优质低耗的产品,能否严格按照GMP要求规范操作、组织生产,生产一线班组是关键。 近几年来,公司行政把创建星级班组视为企业经济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公司领导为班组建设积极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例如在公司内部开展班组长竞聘,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员工参与基层管理工作的热情,使一批业务能力强,GMP意识高的优秀员工充实到一线管理中。此外公司加强了对基层班组的培训,组织班组长到兄弟企业学习创建星级班组的经验,与兄弟企业签订班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协议书。公司的星级班组有明确的考核指标,从工作环境到工作业绩,从培训记录到操作规范,很多GMP管理的基础内容都列入其中。另外公司高层领导每周与星级班组进行交流,工会每年开展星级班组表彰交流会等等。这些活动的展开,基层班组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奖惩分明化。并在积极传播创建星级班组中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时,使得班组在基础管理中的创新举措发扬光大,同时也开拓了基层员工的眼界,使他们看到、体会到更多更先进的GMP文化建设的内容。 1.3 注重求真务实 实事求是是进行GMP管理的基础。因此公司在GMP文化建设时也特别注重求真务实。首先是以事实为依据,注重实事求是地进行宣传,不无事生非、无限拔高,而是从深度上挖掘。譬如,在企业经济工作中,员工中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闪光点,通过进一步挖掘,我们采集到许多感人的素材,经过整理加工形成一系列“小故事”,这些故事有血有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反映员工的所思所想和行为情操,故事中的人物和事迹成为员工愿意学习的楷模。近两年公司内涌现的并在公司内外广为传播的就有《小小一台泵节电千万度》、《奉献了他们的深情》、《不辱使命创造璀璨明天》、《比翼双飞共谋发展》等十几则感人的小故事。比之枯燥的报告,这些发生在员工身边的真实而又感人的小事无需渲染加工,就能在员工中引起共鸣,产生强烈的反响,更让所有员工在感动中深思,感悟这些生动故事背后体现的优秀文化。其次公司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改变过去单一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培训方式,而是通过理论知识学习、现场操作演练;集中授课、外出参观;聘请专家系统讲解、开展班组自查互学等多种方式,把GMP培训做到更容易让员工接受,同时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公司在关键岗位安装摄像装置,一开始引发员工的极大地反对,认为公司对员工不信任,甚至出现少数恶意破坏装置的情况。但是公司把摄像装置一方面作为监控的手段,另一方面把它用于员工的培训,让员工从录像中发现操作不规范的行为,从而提高业务水平。这种直观的GMP培训方式逐渐被员工接受,并成为班组学习有效的工具。 2 创建GMP文化氛围 第一生化在推进GMP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建设企业的GMP文化,就是要加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机制文化、制度文化建设,通过企业“质量、控制、责任、进步”等核心内容,使企业不断提高对外环境的适应度,形成员工工作与成长的自我驱动机制。因此用GMP理念来管理、用GMP理念来工作也是进行文化建设的基础。而创造具有浓厚质量意识、GMP文化的工作氛围,企业由上至下在在这种氛围中工作,一言一行就是GMP。近两年来第一生化在每年年初都会根据上一年的质量情况提出新的质量目标,同时与各部门签订质量管理目标责任书,部分绩效与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在管理制度方面明确了公司各级员工的质量责任,上到总经理下到一线操作人员都有明确的质量责任;在厂规厂纪方面,修订和完善《员工手册》,明确了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此外公司会开展诸如“做一个合格的诚信制药人大讨论”、“1号质量整治工程”等多种活动,使全体员工都参与其中,出谋献策。 “全员、全过程GMP”,浓厚的GMP文化工作氛围,使人人在参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保持了个人与企业利益目标吻合一致。实现了“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出质量对每一个人意味着一种责任。 3 GMP文化的升华―关注生命 近年来在国内政策方面,规范发展将是我国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酝酿多年的新医改方案已然揭开面纱;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医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2010年版中国药典》等法规的陆续出台,使得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都面临新的挑战,而且旨在强化药品安全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的药监政策还将陆续出台。另外由于原材料能源价格继续上扬、药品政策性降价持续、招投标导致的价格竞争失去理性等诸多因素,使得医药行业生存的宏观环境不容乐观,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 不断加强的监管力度,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减轻监管压力,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高药品质量,维护公众健康,是我们药品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责任,第一生化在推进GMP文化建设的同时,提出了“质量即是生命”、“关注质量、关注生命”。近年来在进行各种培训的同时,第一生化总会为员工进行一项“责任与使命”培训,站在医患的角度来解读严格实施GMP的重要性,告诉全体职工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的重要性,把自己的从事的工作上升到“对生命负责”的高度。 此外第一生化十分重视积极倡导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大力宣传公司员工参加全市献爱心“一日捐”,参加地震受灾地区捐助救灾,参加患病困难员工送温暖,参加“尿崩停药品的制药人与用药人心连心”等活动中涌现的感人事迹,为建设和谐社会积极做好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的传播。 这些工作,教育了员工、感染了员工,增强了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企业GMP文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GMP文化的建设使企业员工的行为举止发生质的飞跃。全公司拧成一股绳,将质量视作企业的生命线,将做一名合格的诚信制药人视作我们肩负的使命,将医药道德视作对每一位患者的责任,促进并推动了企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双丰收。 在发掘宣扬企业先进文化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必须保持与时俱进。文化传播除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外,还要结合企业经济工作的实际情况,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大局出发,传播企业领导者所倡导的先进文化理念,以及员工在贯彻执行过程中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降本增效、勤政廉洁等方面的精神风貌和好人好事,通过先进文化的传播活动,把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效果。 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为标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思想,以服务经济工作为中心任务,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以弘扬主旋律为着力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求真务实为基本要求,通过经常、系统、持久地宣传传播企业先进文化,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企业员工中,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十二五”期间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的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对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优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下动物实验室管理的建议,以促进动物实验室管理综合水平的提高,使其在高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动物医学实验;概述;管理现状;管理思考 实验室是学生获得知识应用能力和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基地,在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开放式实验教学更利于学生发挥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使其自觉地参与教学研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结合当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发展,可发现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如果能够针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下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水平,使生命科学研究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开放性实验教学概述 1.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开放性实验室打破了传统实验室严格的时间限制,使实验室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但随之而来的是更繁重的管理工作,由于实验室的开放性,实验室工作人员要随时随地的为有实验需要的人进行服务,实验者可以通过预约等,调整自己参与实验的时间,这样进行试验的大批人就分散开来,缓解大批人一同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压力,但也增加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因此,开放性实验需要高科技的支持,应用高科技减轻实验室管理的繁重工作,使实验室各项管理工作有条不紊。例如,门禁考勤管理、条码产品管理、实验室对外开放管理等,高科技的应用使开放型实验室的建设更完美,促进了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更好的支持了学校实验教学和科研项目。此外,开放型实验教学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的地进行实验的需求,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也使学生能够逐渐的摆脱对老师的依赖,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对理论的研究结果,使知识的应用更加熟练,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了生物学培养人才的质量。 2.开放性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比较 开放性实验与传统实验相比,存在着很大的优势。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开放性实验教学更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验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能自愿的投入到对知识的研究使用中。而传统实验教学,实验资源紧张,每一次实验都是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在实验当中,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主动性很差,有的学生,甚至只是跟着“看热闹”,学生的参与性极、主动性都很差,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这显然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其次,两种实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差异较大。开放性实验教学,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处一种轻松的、自由的实验环境中,这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研究,实践表明,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下动物医学实验的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而传统实验教学,学生参与实验教学非常的被动,难以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次实验基本都是老师推着学生“走”,学生参与实验只是为了单一的验证教学理论,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够,也没有主动地激发学生潜能的思想。因此,教学的效果不如开放式实验教教学效果好。再次,开放式实验教学不受时间限制,在相对自由的实验时间的选择模式下,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实验的意识,让学生逐渐的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学生可结合自己的时间空闲合理的安排实验的时间,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其研究学习能力,使实验效果更上一层楼。而传统实验教学,学生只能在安排好的时间内进行实验,而且基本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验的,并且因为实验安排的时间比较集中,学生人数多,学生参与实验、动手实验非常的被动、压抑,还会影响到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很多时候,实验就成了形式上的教学参与,学生学不到知识,在实验中也无法获得知识应用的技巧,实验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动物医学实验的概况分析 动物医学实验是一种非常繁琐、复杂、严谨的实验,所有实验所具备的特点,所需要注意的安全性,在动物医学实验中都会有所要求。而且,动物实验的实验材料特殊,研究范围极广。因此,动物实验比其他实验更具有繁琐性、复杂性等特点,而且对实验者的操作能力,技术能力要求很高。此外。动物实验室的实验器材精密,分类多、价钱昂贵,因此,动物实验室的管理更要细心、认真、负责。传统动物医学实验对不同实验划分得非常的明确。例如,原生理学实验、理生理学实验等,这些都是分开的,实验在不同的实验室进行。所有的实验器材需要单另购置,分实验室保管。特别是一些专用设备,利用率低,保管、养护难度大。开放式实验教学建立以来,动物医学实验的各种设备的应用率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对这些仪器、设备的保管、养护难度却更大了,动物医学实验的特点决定了其实验室管理的复杂性和繁琐性。因此,基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给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现状分析 1.实验室队伍建设跟不上,实验室管理压力大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实验室队伍建设跟不上成了当前实验室管理压力大的直接原因。首先,开放式实验室允许实验者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那就需要实验室管理者进行密切的配合。而当前很多开放式的动物医学实验室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大多都是在职人员身兼数职,管理人员除了有教学任务、实验指导任务,等,还要负责实验室的管理等工作,可以说非常的忙。同时,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比较复杂,教学的任务也比较繁重,动物医学实验指导难度也大,指导任务重,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实验室工作队伍的组建必须跟上来。其次,动物医学实验中发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的配合不够密切。这也表明了,实验指导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需要有所提高,同时要培养实验参与人员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再次,传统的动物医学试验大多只能达到验证理论教学的目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动物医学实验的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动物医学实验由原来的验证性向设计性、综合性过渡,那就需要老师具有更强的指导能力。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在试验中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把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这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实验室队伍的支持,使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达到更高层次,确保实验的质量和效果。 2.实验问题多,实验效果差 动物医学实验本身就是个复杂的、难度很大的实验,加之实验室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致使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下的动物医学实验室实验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实验操作随意性大,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较弱,对于实验缺少整体的、长远的规划,在这种“混乱”的实验参与形势下,实验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实验室设备成旧,对仪器的管理使用不规范,也影响了实验的效果。总之,基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新思想、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还不够,实验教学的设计、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动物医学实验的课题陈旧,学生对于一些先进的、超前的知识应用意识不足,也没有主动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影响了实验室教学效益的发挥。 3.资源共享度低,实验室管理问题多 实验室管理,同样对于实验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前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问题多,资源共享低,也是开放式实验教学极需改进的地方。第一,动物医学实验室设备多为专用设备,实验对于设备的质量及实验者的操作技术能力要求都很高。而在实际中,动物医学实验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很多专用的实验设备、仪器等也是重复购买、重复投资,其使用价值和使用效益不能最大的发挥出来。第二,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动物医学实验室更是紧张,在实验需求与有限的资源矛盾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如果还不能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是这些实验资源达到更好的共享效果,那么动物医学实验室的管理将会更混乱。一方面,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势无法发挥,实验效果难以保障,实验的质量也很难提高。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得不到完善,课题研究太局限,学科知识的创新应用不够,人才培养达不到高端水平。 三、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的思考 1.建设师资队伍,提高实验质量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生物医学实验室管理的前提。在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下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首先,要具有一只强大的师资队伍,要确保老师和管理人员对实验室有充分的管理时间和管理精力,避免动物医学实验室成为参考文献[1]钟敏,袁干军,李汉广等.高校开发式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生物工程人才的培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03).[2]孟建宇,李蘅.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4,(09).[3]李建奎,魏春华,杨小燕.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农学(中旬),2013,(12).[4]王雪艳.高等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5]张强,王松华,孙玉军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化学》[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旬),2016,(07).基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思考“有人用,没人管”的教学地基。这就要求,一方面,老师有充分的时间来完成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任务,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全面的、合理的安排,统筹规划教学、指导实验和管理实验室的时间,为学生参与试验、科研课题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对实验室管理老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动物医学实验室在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模式下有更好的管理效果。其次,结合现代科技和生物医学的发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老师多参与实践,不断的提高实验室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实验技能等,使其在动物医学实验中发挥更强的指导能力,使动物医学实验从验证性实验顺利的过度到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再次,动物医学实验本身难度较大,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并确保实验的质量。而且老师之间也要做好协调,避免生物医学实验过程中出横生枝节。因此,开放式实验教学需要参与人员的密切合作,要发挥集体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协调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的主体地,才能确保实验的质量和实验效果。 2.善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效果 开放式实验教学,必须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基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首先,要重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对动物医学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模拟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以前充分的了解实验的步骤内容等等,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动物医学实验的实验质量。其次,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线上教学,提前将要进行的实验制作成课件或微课等,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了解实验内容,并引导学生一利用计算机网络搜寻、整理相关的实验资料,让学生做到对整个实验的心中有数,这样实验中学生才能发挥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平台,了解学生实验后体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合理地改进实验设计,使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再次,注重实验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并注重智能化的实验室管理设备的引进。让学生和老师认识到学校对于动物医学实验的重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使其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实验过程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研究能力,使开放式的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能够达到更高水平,使其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效益。 3.转变教学思想,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动物医学实验难度大、资源分散,资源共享程度低,特别是传统实验室管理中,资源的重复建设,不仅增加了实验的成本,还不利于实验效果的提高,无法确保实验的质量。基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动物医学实验管理。首先,实验室工作人员要转变思想,完善实验室管理,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创新共享,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其次,要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合作意识。一方面,在老师的课题研究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体现了老师和学生的合作意识,还使学生有机会获得动物医学最前沿的信息,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也给老师研究的课题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思想等有更多的可能性,促进了课题研究的创新。另一方面,对动物实验进行统一的规划,合理科学的安排实验的先后,以确保实验资源的最大效益利用。例如,动物医学实验会运用到动物标本,动物的饲养、实验、实验后观察、动物尸体处理等,这是一个完整流程,在这中间不同的实验,需要用到不同的动物标本,合理安排动物医学实验,使动物从进到实验基地后到无公害处理过程中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再次,实验需求与实验资源有限的矛盾始终未得到解决,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改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矛盾。因此,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还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那就需要管理者进一步的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策略,使实验室的管理更专业化、更标准化。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H150749)“构建应用型本科禽生产学课程现代教学模式体系研究与实践”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刘靓 动物医学论文:高校动物医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本研究以地方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通过加强培养“创新创业型”教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制度,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评价机制和实行“导师”制度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1)高校是塑造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这就使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更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精神,重点加强对学生应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2)动物医学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强、创业机会多的应用型专业,但事实证明不经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是无法前行的[2]。创新型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所以,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创新创业”为方向,以“应用”为目标。菏泽学院为山东省省属普通地方高校,动物医学专业是2006年设立的普通本科专业,设置于菏泽学院药物科学与技术系。在办学过程中,菏泽学院根据国内外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结合动物医学专业特点,在培养就业型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活动的心理素质、科学知识和工作能力。我们在菏泽学院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条件还不够成熟的环境下,围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探索,并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型”教师 (1)大学教师是培养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主导、关键因素。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3]。目前,菏泽学院的动物医学专业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26人,教师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9人。近年来,多名教师前往丹麦、澳大利亚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访学或进修,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近5年,专任教师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项,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及菏泽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课题20余项。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有效的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用科研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对动物医学专业专任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使专任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不断更新。学校制定了专任教师业界锻炼培养制度,鼓励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到畜牧兽医生产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技术服务,参与养殖场、兽药厂、动物医院的经营管理,并支持与企业联合申报产学研项目等。 2更新教育观念,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1)更新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思想渗透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中。动物医学专业坚持面向产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社会生产服务。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教育和职业设计,为学生构建合理而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选修第二专业及参加各类等级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就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构建由院(系)到班级的创业、就业指导体系,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坛,从根本上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业兴趣与创业信心,并配备好专业的创业指导教师。落实以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训练、创业成功经验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营造创业氛围。(2)为了使学生能更直接的了解和接触创业实践,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并建立了菏泽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免费为在校学生提供场所,搭建创业平台,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创业。根据实际情况,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组织创建了动物医学创新创业工作室。目前,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研发的多种技术产品和外包配套技术服务已经成功的在菏泽市周边的部分企业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制度措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加强创业教育的制度建设,是保证实践创业教育的前提[4]。近年来学校制定了《大学生创业园区管理办法》、《大学生入驻创业园区创业相关规定》、《大学生入驻创业园区创业申请书》、《大学生入驻创业园区协议书》,这些制度的颁布,为创业团队的合理竞争、进出有序和开放流动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学校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主要用于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创业文化渲染、创业社团组织的活动、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制定了《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通过项目申请、专家论证、确定扶持对象、发放扶持资金、选派创业指导教师团队负责跟踪管理和技术服务,全过程扶持大学生创业。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4.1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学科专业的设置,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按照“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面向社会”的基本原则,对动物医学专业的传统内容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化畜牧兽医产业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形式,而课程则是教学的主要载体[5]。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竞争力的保证[6]。学校采取了由骨干教师和企业家共同参与制定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纳入培养计划,实行“专业基础+模块+实际操作”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合理的设置专业课,增加选修课程的课源,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重点增设小动物与伴侣动物疾病诊疗及诊断技术、宠物美容与护理等方面的课程,为热衷于动物疾病诊疗和宠物驯养工作的学生提供更实用的学习课程,从而为其将来自主创业提供必要的保障。 4.2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 建立了以现场教学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与生产相关的主干专业课程基本实现了现场教学。学生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都安排在校内、外的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为学生提供了解实际生产和管理的机会。在第6学期结束后的暑假,统一安排学生前往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进行2个月的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发现问题。实习结束后,第7学期再进行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实践中,还构建了《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免疫学》、《动物生物化学》等10余门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提高了教学质量。 4.3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开放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7]。学校采取课堂、实验室、实训基地、企业的实践教学方式,加强学生操作与创新能力。学校重视动物医学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建设。近5年,购置了300余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新建了动物疫病防治中心、宠物医院,并有10个新实验室投入使用,极大的改善了实验条件。另外,还在兽药生产企业、大型畜禽养殖场建立了12个校外教学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基地,并与这些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本科毕业生在基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表明,实习基地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开拓学生视野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达到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8]。(2)在实验教学中,坚持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通过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形式,提高学生操作使用大型先进仪器设备的能力。鼓励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科研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学生通过完整的参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可以接触到专业的前沿知识,这对学生学好专业课、培养科研思维意识、拓展创新创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2016年,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山东省第四届大学生医药生物技术技能大赛中取得了5个一等奖和2个二等奖的好成绩。2016年,有1名学生主持的实验课题获得国家大学生研究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实验室开放制度的实施,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5改革评估方式,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评价机制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建立更加科学、完整的人才评价体系。首先是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要根据课程性质,灵活采用实践考核、技能竞赛、科技创新、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把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其次是实现评价内容的全面化,按照课程类别和性质,综合考核学生的灵活应用知识能力、语言驾御与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等。要逐步减少知识性测试在人才评价中的比例,从根本上激励学生获得创新性的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的储备。第三是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建立健全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于一体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9]。 6实行“导师”制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本科生导师制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是本科生育人机制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导师制的实行有利于开创“教学互动”的育人环境,构建“德智合一”的育人机制,铺设“因材施教”的成才途径[10]。动物医学专业实行思想导师、专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的“三导师”制度。新生入学后,每个班级要安排1名政治辅导员担任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大二开始,每个班级再安排1名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导师,来帮助和指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从大二起每个班级还要聘请1名校外的行业企业家担任校外创业导师,让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内的成功人士,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校外创业导师与校内学生政治辅导员合作,以企业家的人格魅力和企业家精神来教育学生,能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感恩、学会奉献,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校外创业导师与校内专业导师的交流与合作,能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校外创业导师可以为学生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制定商业计划等,能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动力和创业能力。 7结语 菏泽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将继续推进动物医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促进行业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双师型”、“创新创业型”师资建设,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制度建设,实施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企业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完善人才考核与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学校系统、全面的教育、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在毕业时有敢于创业之志,有勇于创业之能,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作者:初汉平 单位:菏泽学院药物科学与技术系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分析 关键词:动物医学;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摘要:信息素养是培养大学生能力的普及标准,是国家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为树立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终生学习”理念,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为国家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和有竞争力的人才,笔者通过分析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维度建立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并依据该标准给出了培养途径和方法。动物医学是个传统的行业,很多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关系不大,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多出去实践就足够了。”“专业课都学不过来还学这些信息技术课有啥用。”“毕业了去企业搞销售不坐办公室,根本也用不上这些东西。”“会给动物看病就行,原来没有计算机不也一样看病?”这些认知差距严重影响着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和能力[1]。在信息与能源并重的社会,不管哪个行业都应该重视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就是人生的赢家。因此,培养信息素养,是为动物医学行业长足发展奠定基础。依据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和国家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标准,参照其他行业信息素养培养标准,结合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锦州医科大学制订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它是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依据,是提升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工具,对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2]。 1信息素养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信息素养的概念于1974年被提出,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认识、敏感程度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实施的过程中对行为规范遵守的程度[3]。信息素养作为教育的热点问题,已经在各国教育界进行了普遍性的研究,专家给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分析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制订了一些具有通用性的、大众化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我国教育部的专家也根据信息素养的内涵建立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调查发现,现有的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针对不同行业和学生特点,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该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例如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就建立了相应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这标志着信息素养的研究开始细化,已经进入更深入地研究层次。 2《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的内容 2.1信息意识 2.1.1信息敏感度信息敏感度主要是指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反应程度,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及时收集、捕捉专业信息;是否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想法;是否树立了“终生学习”的理念;是否具有信息安全意识;是否具有信息成本意识;是否能够从细节中发现信息等。2.1.2信息需求度信息需求度是指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情况,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和描述自己的信息需求;在遇见难题时,是否有通过信息查询、检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否能够不定期地更新专业知识等。 2.2信息能力 2.2.1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及相关知识的技能,包括策略、途径、方式方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确定信息目标[4];是否具有组合检索的策略;是否能够正确选用检索工具;是否能够从多种途径中获取相关信息等。2.2.2信息吸纳能力信息吸纳能力是指在获取到信息后,对信息的评价判断行为,主要考查学生对获得的信息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其含义[5];是否能够对信息进行识别,从信息中选取可用信息,去掉无用信息;是否能够对信息进行判断,确认其质量的好坏等。2.2.3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对已经识别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是否能够保存信息;是否能够增加信息、更改信息、删除信息、区分信息;是否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是否能够归纳总结相关信息;是否能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等。2.2.4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是指对有效信息的使用和利用情况,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将信息进行有效的迁移,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是否能够通过信息来分析问题;是否能够根据信息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能够进行科学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是否能够进行一定的创新,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论断等[6]。 2.3信息道德 2.3.1信息道德规范信息道德规范是指在人的一生中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了解信息素养道德;是否能够正确判断道德规范标准;是否具有伦理道德意识等[7]。2.3.2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意识是指学生应该遵守的法律规范或者道德准则,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法律意识;是否具有信息保护意识;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否能够尊重他人的科技成果等。 3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在建立了《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后,就要以标准为指导,进行科学有效地执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个长期的工程,必须要配合有效的方法才会取得成效,锦州医科大学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如下。 3.1开设多门信息素养课程 信息素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学校在原有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又新开设了计算机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兽医信息学、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多门信息素养课程,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增加了实践操作的学时比例,强化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8]。 3.2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为了配合课程的实施,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加入了仿真平台,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反复地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不断地累加和强化记忆,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通过开展过程性考核和能力培养的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业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提高信息素养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教师改革课业布置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查找资料的机会,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吸纳能力、处理能力和应用能力[9]。 3.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到本行业的企事业单位锻炼。这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水平,获取专业信息都是最好的方法,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多途径获取信息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校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如周末、假期参加实践,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也提高了信息应用的综合能力[10]。 3.4积极参与科研团队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科研团队。让学生从科研中学到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精益求精的科研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科研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锻炼了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 4结语 以《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标准》为依据,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施,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手段,是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工具。标准的建立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是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提出的总要求,是行业培养的标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问题,加以改进,使标准更加完善。 作者:胡树煜 刘孝刚 张筠莉 付纯刚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锦州医科大学 动物医学论文: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的地位及优越性 摘要:实验动物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现今基本所有生命科学领域都有这无法替代的作用。因其独特的地位,它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衡量一个国家生物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已经愈发成熟。本文主要讲述了实验动物学的现阶段发展现状以及它在生物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写了实验动物学中动物模型的优越性。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生物医学;动物模型 1实验动物学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由于生物动物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多家都早早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分别在47、50、53、56年成立生物学研究方向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生物科学协会以及医疗科学国际组织联合在1956年成立了国际实验动物委员会,现今已经有45个国家参与。在这些国家努力下,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十分迅速,甚至早早就设立了独立的科学研究部门。研究实验动物学的部门也越发建立起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教育、管理、科研。这样的有组织的发展,促进了有关生物学的各方面发展。美、日等国家更是专门设立了大规模独立的研究,用于发展生物实验。时间来到近些年,很多国家为了加强实验动物学的发展,都设立的专门的大学来培养人才。医学院、兽医院和很多综合性的大学也孕育而生,为了培养专业的人才,学校都设有高水平、大规模、先进性的设备确保实验中心的研究工作。动物保护协会在动物实验中也提出: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减少)、Refinement(优化)这三个宗旨。提出实验中尽可能少地使用动物,如果能另寻它法最好。善待动,物对实验动物饲养和管理尽量以最佳条件,使动物实验的设计、操作达到最佳的方案。我国实验动物学的发展近况:我国实验动物研究学起步较晚,1918年元北平中央防疫处刚开始用小白鼠进行防疫试验。20世纪30年代,几个大城市少数的科研单位开始进行小规模的实验饲养。在解放后实验动物工作才算正式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为预防各大传染病我国在各地建立起研究单位,并开始大规模的饲养繁殖。1982年我国科委主持召开全国首次实验动物科技的会议,正式将实验动物科技加入规划,先后建立起4个国家级实验动物中心。1987年成立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1988国家科委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94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了实验动物的国家标准,从此我国的生物实验动物开始走上了科学、标准的轨道。目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实验动物学方面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当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实验动物的管理条例也愈发成熟,各级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并各大医学院校设立了实验动物学课程,一些院校还设立了实验动物专业,并且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国政府和日本合作开设中国实验动物培训中心,培训出了大批良好的人才。我国培训这些人才,都为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1995年不完全统计,全国生产大鼠、小鼠、豚鼠、兔、犬、猴、地鼠、猪、SPF鸡等实验动物约900万只。在数量上大部分地区基本可以满足科技工作的需要,实验动物的生产已开始向企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2动物模型的优越性 2.1避免在人身上进行实验带来的风险 临床试验是最有效果知道试验结果的医学方式,但是临床上外伤、中毒等试验研究是十分有难度的。还有急性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不可能在人身上反复试验的。因此动物可以作为人类的试验者,在工作人员反复研究下可以反复观察试验体的情况进行研究。克服人类在研究中遇到的伦理和社会限制问题,试验中可能为了试验需要损伤动物器官或处死动物。 2.2可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临床上很多疾病是复杂的,就来一个换有肾脏疾病的病人来说,他也同时患有心脏病或肺脏疾病。即使患有同样疾病的两个人也会因自身的特点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态等等原因疾病的发展而产生千差地别的影响。而动物就能克制这些因素的发生,各方面的因素甚至湿度、温度、私聊方面都能严格控制。无论是在营养学、卫生学、肿瘤学、环境等方面,同一时期内很难在人身上取得一定数量的定性疾病材料。动物模型不仅仅在数量上可以得到满足,而且还可以通过投服一定剂量的药物或移植。 2.3有利于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 临床研究多会有局限性,病原体的感染会应为动物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人畜感染患病比较研究,可以研究出同一病原体对不同机体带来各种损害、不良反应。从中工作人员能发现某种疾病的本质,有利于解释在人体上的病历变化。动物疾病模型的另一个成效的用途:能仔细观察环境或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后的发展情况,对于全面地认识疾病本质有重要意义。 3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以及生物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的实验动物学在近些年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实验动物学起步较慢,总体来看,实验动物学的水平还是偏低。随着实验生物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越来越重视。今后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加大生物实验学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扩大规模。在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实验动物学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夏瑞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动物医学论文:高职动物医学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摘要:笔者根据企业对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建设企业资源库,学院选择企业资源库中的省内知名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寻找“嵌入点”,成立校企合作班。校企双方通过公共培养、资源共享的方式构建“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该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教育;嵌入式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动物医学专业;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目的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出能够较快上岗、具有基础工作技能的人才,企业则是人才的需求者和技术的拥有者。因此,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二者有契合点。“嵌入式”校企合作就是要学校和企业寻找到这种契合点,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各自的需要都嵌入对方,形成企业需求和学校需求的结合。这就使校企合作不再是学校一方唱独角戏,而是双方都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人才供给、技术消费过程中来。学校和企业各有其优势,他们不仅要利用和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同时还要以对方的优势为依托,在相互的嵌入和帮助下实现各自的需求。目前,辽宁省有动物医学专业的高职院校共有8所,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校企合作,但大多数都是浅层次、松散合作,即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没有切入点。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理论知识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缺乏目的性等缺点,也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需要。尽管学生毕业后也能被企业招聘就业,但大多数学生很快就被企业淘汰。因此,形成了学生就业难,企业却苦于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矛盾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不仅造成了企业用人成本的提高,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笔者以锦州医科大学高职学院动物医学专业2012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引入省内外多家企业用人单位,寻找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嵌入点”,围绕“嵌入点”构建“嵌入式”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1目前动物医学相关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着重强调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1]。现在已有多所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开展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方向红等[2]在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设计阶段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并得到了社会、企业、学生等各方面的认同和赞扬。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赵熠群等[3]通过岗前培训、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等方法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人际沟通的知识和能力、适应岗位的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马驿等[4]、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的徐晓琴等[5]也有相关报道。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有效的助推器;但是实际上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校企合作均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的松散合作,缺乏深度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招聘或者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很少或根本不涉及到专业、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实习期满后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录用,很难达到学生、学校和企业间在真正意义上“三赢”的办学效果。 2“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企业库的建立将每年来本院招聘的饲料、兽药、养殖场、宠物医院企业进行分类筛选,选择12家有意向的企业作为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合作对象,其中饲料企业4家、兽药企业4家、规模化养殖场2家、宠物医院2家。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加深及推广实践,丰富了企业库的资源。2.2校企合作培养班的成立通过与学生的座谈并调查,最终选择了一家较多学生有意向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学生通过自愿的方式进行报名,在充分考虑了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利益的前提下,学院与A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了三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对学生的行业发展规划、就业岗位、劳动保障、福利待遇以及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等均有详细的说明。笔者以锦州医科大学高职学院2012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学生的意愿及企业需求,最终确定20人参加校企合作班。2.3校企合作班培养方案的设计根据学生学制、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在该阶段中,请企业专家利用双休日时间,到学校给学生进行3~5次专业思想教育课程,使学生对本行业有初步认识,树立牢固的专业理念。同时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了解企业发展规划、生产流程、管理制度、专业技能及企业文化等,使学生能熟悉动物生产及动物疫病防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明确就业的方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将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阶段(第二学年的上半年):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阶段。本阶段主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进行技术岗位的实践实习,让学生能够掌握动物生产及疫病防控技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将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可以将实践中的问题带到学校以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三阶段(第二学年的下半年和第三学年):专业技能实践。第一步(第二学年的下半年)在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的同时开设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能通过实践教学把学过的独立的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集成为动物生产及动物疫病防制技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第二步(第三学年的上半年),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轮岗实习,熟悉掌握整个生产流程、疫病防治技术,使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为下一步顶岗实习打好基础。第三步(第三学年的下半年),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独立顶岗实习,在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完成生产的各个环节。顶岗实习结束后,即可根据学生和企业的意向签订就业协议,顺利完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3“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 3.1构建“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往届毕业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到,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过反复论证,寻找企业与学校教学的“嵌入点”,根据行业需求,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构建“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使高职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在符合国家教育标准的同时,更能满足行业需求,做到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的顺利过渡,避免重复教育的浪费。3.2构建“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1)企业的筛选及合作协议的签署。选择行业内有影响、有实力、生产规范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相互意愿达成后签署合作协议,在协议中明确学校、学生、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工资标准作说明。2)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及编写教材等。按照培养计划由学校承担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由企业提供相关行业最新信息、发展动态,同时对学生生产实践学习和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应达到学校与企业的共融,即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去,把企业的技术人员请进学校来;企业也可以把学校教师请进企业解决生产问题,把企业员工送到学校培训。3)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生。第一阶段学生在校期间由学校管理;第二阶段学生在企业期间主要由学校管理,企业进行辅助管理;第三阶段主要是企业管理,企业负责给学生提供食宿,学校协助管理。4)学生毕业考核和企业录用相结合。学生毕业前对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核,既要满足学校的培养标准,又要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企业对考核合格的学生根据合作协议录用,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顺利就业。 4“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 参加校企合作班的20名学生,除2名学生升本外,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剩余18名学生一年内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通过对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工作态度、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该班毕业学生各方面表现很好,详见表1.5小结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嵌入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本校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型培养模式的一种尝试,虽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校企合作班目前还缺乏成熟的管理制度;学校“双师型”教师短缺;校内教学管理制度和校外教学评价体系之间存在着差距,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在该种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作者:王书全 李丽 马鸣潇 李冰 刘永华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研究 关键词:毕业实习;动物医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改革 摘要:毕业实习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以及毕业实习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的优化、实习过程的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深化毕业实习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动物医学专业是传统的农科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操作技能,能胜任在兽医管理部门、基层业务单位从事畜禽疫病防控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这个培养宗旨决定了实践教学无疑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1]。毕业实习作为动物医学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联系课堂与生产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毕业实习,可以达到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行业与专业的再认识,从而建立清晰的专业意识,进而形成专业视角稳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毕业实习是其他专业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环节。然而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普遍较弱,必须经过长期磨合才能开展业务工作。动物医学专业是塔里木大学传统的农口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新疆各基层动物防疫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养殖企业和宠物医院,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性人才,笔者现就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毕业实习进行改革。 1塔里木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现状 塔里木大学动物医学毕业大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由学院主管领导统一安排,依据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对分散的封闭式管理。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历时3个月。实习前由学生填报志愿,学院根据班主任及辅导员的动员情况进行统一分配,部分实习点配备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期间的业务工作由实习单位全权负责,并配备技术指导员,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学生擅自离岗。实习结束后,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出勤和专业技能表现出具实习鉴定和实习成绩。 2塔里木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2.1思想教育有待加强 要将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毕业实习的主要指导思想,传统的毕业实习无论在内容、方式和实施过程上都存在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亟待加强。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单位去实习,尤其不愿意到基层养殖场去锻炼,而选择相对待遇较好、劳动强度较低的实习单位,从而错过了专业一线的学习机会。近年来部分学生借考研究生的名义留在学校复习,据了解50%以上的学生是为了躲避毕业大实习。因此,需要加强对毕业实习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2.2过程管理难以到位 目前本校部分实习点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但是毕业实习的带队教师大多数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到实习单位检查指导,绝大部分实习点的管理工作仍由实习单位自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往往会导致毕业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欠佳,部分实习单位配备的技术指导人员缺乏责任感,致使不认真实习的学生也能得到较高的成绩,甚至个别没参加实习的学生,也能通过关系拿到实习单位鉴定表,毕业实习变成了“走马观花”的过程。 2.3就业与实习日趋矛盾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部分科研院所和动物医院,甚至一些大型养殖场都不太愿意接纳实习学生,理想的用人单位也趋于饱和,使得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实习生也忙于提前参加各种就业供需见面会而无暇顾及毕业实习,这种“人在心不在”的局面给毕业实习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实习质量不能完全保证[2]。现行的毕业实习模式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需要对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进行探索改革。 3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措施 3.1建立稳定、高效的毕业实习教学基地 毕业实习教学基地是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理想场所,稳定高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应该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能够为教学与科研提供各种服务。因此,学校应当谋各方力量将毕业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摆在与实验室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能够融合教学、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高新科技示范园。学校应追求质量,不图数量,集中精力、财力与物力打造2~3个高效的滚动式毕业实习教学基地,使毕业实习教学基地能够真正起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3.2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实习的每个环节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实习内容、实习方法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指导,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生活安全和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的全方位指导。因此,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毕业实习管理经验。对于不配备专业带队教师的实习点,学校应为实习单位指定的技术指导人员颁发聘书,以明确毕业实习的责任,确保毕业大实习的质量。 3.3加大经费投入,激励教师潜心于实践教学 学校应当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会同实习单位尽量改善学生与实习带队教师的生活问题。实习单位能够为学生就餐与住宿提供便利,学院应当设立专项实习基金,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差旅与生活补贴,使更多的专业教师,尤其使具有专业特长的老教师积极参与到毕业大实习的环节中来[3-4]。 3.4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监督 学院应当建立一套规范化、常态化的毕业实习教学管理制度,以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职责与奖惩制度、实习鉴定标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具有指导性的教学文件,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实习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使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技能再上台阶,真正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托。 作者:武军元 黄忠武 康强 单位:塔里木大学 新疆库车县畜牧兽医站 阿克苏地区动物疫病控制诊断中心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专业生态文明教育 1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随机取样,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现阶段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问卷采取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类,封闭式问卷主要调查内容为: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知;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意愿的调查;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方法;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途径的调查;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效果的调查;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调查等。开放式问卷选项主要是调查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建议。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9份,有效率达95.6%,其中大一新生参与调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6.1%。问卷调查结果采用Microsoft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现状调查 2.1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知调查结果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这是我们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遵循,也是每位大学生应当了解的生态文明观念。通过对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一新生选择“非常熟悉”的只有5.23%,而其他学生选择“非常熟悉”的占14.60%,比例明显增高;在大一新生中选择“比较了解”的占52.30%,其他年级学生为62.76%,也要高于大一新生;对此概念“不太清楚”的学生中,其他年级的学生比例为1.04%,也要低于大一新生的2.09%。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整体对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知程度不高,尤其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但随着年级的升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也逐渐提高。 2.2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意愿调查结果 在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参加生态文明活动的意愿调查中,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假期参加生态文明活动的意愿分别进行了调查。在校学习期间,有58.57%学生非常愿意参加,33.05%的学生表示有时间就会参加,但也有8.38%的学生认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习和实践课程繁忙,专门抽出时间参加生态文明活动的意愿不强。对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是否愿意利用假期参加生态文明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假期参与生态文明活动的学生比例却大有增加,非常愿意的学生达到了74.27%,可以参加的学生为21.10%,只有4.63%的学生因为实习、探亲、参加补习班等原因表示不会参加。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中绝大部分非常愿意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尤其是实践活动更受大学生的欢迎。 2.3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方法调查结果 在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方法调查中,选择“网络”的大学生占55.44%,选择“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占18.83%,选择“相关课程”的大学生占9.41%,选择“图书报纸”的大学生占7.53%,选择“讲座报告”的大学生占6.49%,选择“其他”的大学生占2.30%。由此可见,随着网络信息传播的加快,大学生们已经把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也应当建立网络教育阵地,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2.4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途径调查结果 丰富的大学生活里,动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途径也不尽相同。调查结果表明,有31.38%的学生通过“社团”参与到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中,有19.87%的大学生通过“团组织”,有18.83%的大学生通过“班级”,有15.69%的大学生通过“学生会”,有9.41%的学生通过“党组织”,有4.81%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社团是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最佳选择。 2.5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效果的调查结果 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不同。有37.24%的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认为参与假期“社会实践”最有效,有23.01%的学生认为参与“环保社团”最有效,有18.41%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环保宣传活动”最有效,有11.72%的大学生认为“专题讲座”最有效,有7.53%的大学生认为“相关课程”最有效。学校应在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方面加大力度,从而创造最优效果。 2.6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 在对动物医学专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存在问题调查中,有24.69%的学生选择“内容不新颖”,有30.96%的学生选择“活动无创新”,有15.69%的学生认为“效果不理想”,有14.64%的学生认为“组织者能力弱”,有7.74%的学生认为“宣传不够”,有6.28%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参加”。总体来看,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3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不够 生态文明教育重点是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和普及。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动物医学研究已经扩展到了公共卫生事业、观赏动物医疗保健、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动物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进行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虽然国家和各高校加大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和投入力度,但是从调查结果(见图1)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不深,虽然知道相关概念,但详细地学习和研究不够深入,高校应拓宽渠道,向学生们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在调查中发现,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学生比例超过50%(见图3),这说明了网络在宣传上的广泛性和普及性,根据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关注的特点,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普及和宣传生态文明知识。 3.2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环节薄弱 虽然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环境保护的生态理念,但从调查结果(见图2)可以看出,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至少有20%以上的学生参与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这说明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应当不仅停留在理论教学,而应当更加充分发挥实践对理论教学的促进和延伸作用,在实践中深化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成果的理解,树立生态道德,养成文明习惯,提高生态文明素养。 3.3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平台缺乏 时间和机会对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效果具有一定影响,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平台局限性很大。本次调查结果(见图5)表明,有37.24%的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最有效,有23.01%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环保社团”最有效。在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意愿调查中(见图2),有74.27%的大学生希望利用假期实践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也有58.57%的大学生喜欢在学习期间参与到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中。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们普遍认为实践机会少,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寒暑假期间,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寒暑期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收获真知。 3.4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有待加强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策划活动的创新程度对活动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见图6)。有超过30%的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认为“活动无创新”是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有近15%的学生选择“活动组织者能力弱”是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校策划的生态文明活动多而不够精细,没有创新,组织者筹备工作不完善等。另外,也会因为宣传不够到位,活动范围受局限,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见,想要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必须要全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将生态文明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中,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在活动中受益。 4加强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4.1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 有专家认为,当前资源与环境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作为发展农牧业的一项基本战略,经济增长与环保并重必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也是对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如何将这些思想植根于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头脑中,是高校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高校可以制订符合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在广大学生中传播生态文明观念。可以通过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对学生们进行生态文明主题、建设美丽中国专题的讲座[2],同时辅助以实践活动,如环保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座谈会、交流会等,以多种渠道实施教育,把课堂上的枯燥说教转变为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帮助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 4.2增加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环节 未来我国畜牧业的生态发展,必将是由分散经营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从人工劳动为主转变为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主,这些都要求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懂得更多的生态发展理念。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更多地倾向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方式来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活动。高校可以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利用专业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社团志愿服务机会,组织学生深入中小学校园、动(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街道社区和村镇等,开展社会环保调查、环境监测、环保宣传、资源节约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体验,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同时应当大力支持生态文明类学生社团的建设,建立如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生态文明研究、植绿护绿等环保志愿服务类社团,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学生以亲身参与、真实体验的方式推广生态理念,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 4.3教学环节融入生态文明理念 目前,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正逐年向好,而且动物医学专业的就业范围也不再局限于畜牧业,已经扩展到了公共卫生事业、社会预防医学、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食品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在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中,也应当实时增添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强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紧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要多形式、多层面、全方位宣传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4.4科研工作结合生态文明教育 在我国发展畜牧业,提升畜牧业的竞争力,主要就是要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在优良品种的选育、饲料配合、疫源疫病的防治、产业经营管理、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系统的技术体系。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是服务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生态意识和科研能力,也必然会促进我国生态畜牧业的高效益。在动物医学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中,应当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把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列入科研选题范围,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挖掘生产潜力,促进畜牧业稳定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加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用生态理念发展畜牧业,必将会使我国的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作者:刘甜甜 张博 徐可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动物医学专业实验、实习和实训这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开展实验活动,从实验中探索动物医学中的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能得以完善。实习是指教师以就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实训是指学生需专门接受某种能力的培养,使知识与能力更为精专。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过去我国的院校强调理论知识学习,没有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院校的教学观念已经改变,可是教学体系还未得到完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在实验课上利用做实验的方法完善理论知识结构,学生就能够在实验中加强实践能力。然而我国动物医学专业实验课程课时少,实验的范围有限,实验内容与市场需求不接轨。动物医学专业实习的课程也存在问题,部分学校将学生安排到实习的单位工作,很多实习单位因为不能信任学生的实践能力,故将学生安排到闲职上,让其从事简单、重复的劳动。校外基地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教学资金的限制,部分院校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动物医疗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得不到实训机会,其专业技术能力不能加强,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影响。 2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优化的方法 (1)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动物医学专业院校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意识到,实践能力是社会单位最为看重的一项能力,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以实践能力为核心,制定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动物医学专业院校可应用“多岗位轮流式实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以理论强化实践能力。学生在各个岗位轮流实习的过程中,必须攻克某一个实践难题。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当动物医学专业以实习实践为教学核心的时候,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也需变动。在过去的实验学习中,学生的实验针对性不强,他们不知道在实验中到底要开展哪些实验。如果动物医学专业实践课程以实习实践为核心,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记录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将会发现乳腺炎是奶牛最易感染的一种疾病,学生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观察乳牛发病的阴性、可疑性、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病症,然后通过实验探索找到一套最为对症的治疗方法。教师应用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将能够加强实验的针对性,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3)革新成绩评定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加强学生实践学习评估的分量。比如教师不能以学生的理论学习知识、论文学习成果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要增加实践评估的项目。比如教师要评估学生实习期间对单位的贡献、评估学生在实践期间发现的学习问题、实验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情况。当教师把实践成绩纳入教学评估体系中的时候,学生就会重视实践的学习。 作者:沙吾列特·再那尔汉 单位:新疆阿勒泰畜牧兽医职业学校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内容与方法的更新 1.1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可以制定如《动物医学学院课堂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动物医学学院实验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动物医学学院试卷命题与阅卷环节的质量标准》,《动物医学学院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动物医学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质量标准》等。以质量标准为依据,不断加强教学管理,通过各类常规教学检查、领导和同行听课、学生座谈会、学生及同行评课、学生信息员意见反馈等途径和方法,实施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确保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落实,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决策举措的科学性,学院决策委员会还可以构建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的评价反馈体系。学生是学校的服务主体,为此,利用座谈会或不计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他们对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和教师授课情况的反映。与此同时,我还可以通过辅导员搭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桥梁,以便及时了解家长对办学质量的评价。此外,为了了解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每年利用社会实习的机会定期征求用人单位信息反馈。 1.2规范课堂教学 除了贯彻执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程》、《关于教师教学常规及检查工作的规定》等文件外,还可以制定《动物医学学院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作业要求、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规范,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明确教师应该遵守的教学规定和课堂纪律要求。 1.3强调实验实践教学 在贯彻学校制定的一系列相关的文件的基础上,设立本学院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实验室工作条例》、《学生实验守则》等文件,同时结合具体情况,求危险性实验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同时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的跟踪检查,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此外,在实践方面可以制定《动物医学专业实习教学大纲》、《专业实习指导书》,提前稳固实习基地,认真做好实习计划,指派实习指导教师,并进行实习工作跟踪与监控,制定实习工作总结,实习基地建设等规章制度,保障实习工作的质量。 1.4重视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整个大学期间学生成绩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价学生专业素养的手段之一。因此,在贯彻执行学校的有关的制度,包括《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管理的规定》、《毕业论文及答辩工作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毕业设计及答辩工作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等文件的基础上,应制定《动物医学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的规定及质量标准》,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开题、指导过程、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的选拔等环节,提出了动物医学专业的要求和质量标准,特别是对学生一人一题的选题要求、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及具体职责做出具体规定。此外,确实优秀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班的指定讲授内容,以便大家共同分享和学习。 1.5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条件和支配时间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申报不同的创新课题,自己联系导师和实验室,提高学生钻研科研的能力。学院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政策,促使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教师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兽医学前沿引入课堂,转变成专业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选择一些学生加入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科研意识,实现了教学、科研互相促进。 1.6跟进教学检查与督导措施 成立学校、学院两级教学督导组,课后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流,指出缺点和不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在师生共同评课的基础上,每学期对各位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排行,对排名后几位的教师,通过谈话,提出改进要求,让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一年,以便迅速提高教学质量。 2培养目标的更新 综合国内外其他院校的优点和特色,动物医学专业本科优秀人才的培养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原则;产学研合作办学原则;积极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原则。改革旧的与社会发展要求严重脱轨的教育模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和人才全面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动物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以理论为基础、以就业为向导、以能力培养为主体教学体系,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与积累实践性教学模式与经验,以案例讨论教学、模拟教学、临床教学和科研性教学为手段,将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依据教学规律,建立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培养方案的更新 经过考察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趋向和社会的需求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力量,进一步理清人才培养的思路,把握好特色专业建设的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修订原来的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拓宽实践教学途径,制订新的适应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4小结 加快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社会赋予兽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永无止境的、永远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过程,需要学生、教师、院校、社会共同努力。鉴于目前兽医学人才培养方式存在许多不足,兽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丰富教学模式,拓宽、增设实验实践课程内容,使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同时与国外兽医学前言接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为保证这些改革措施顺利实施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培养出的兽医学人才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华松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动物医学论文: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教学 一、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标准,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由于动物医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要求学生掌握其特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因此,在高等职业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根据实践教学目标确立实践教学内容,从而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率[1]。目标是一切成功的动力,只有确立教学目标,才能帮助学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只有明确学习目标,才能对实践教学内容、实践管理体系以及实践保障体系进行专业性的教育。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确立 实践教学内容的确立是依据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而完成的,因此,在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以后,要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中,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可以将实践内容分为课前实践训练、课堂实践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几个方面,因此,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实践教学,一点一点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课前实践训练。 对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专业来说,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让学生对上课内容进行实践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教材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教学时有一个心里准备,以便于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二)课堂实践教学。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可以采用图片说明、视频演示、案例分析、实践讨论等环节进行学习,对动物的器官以及动物的病史进行研究。例如:对宠物鼠进行教学时,由于宠物鼠比较小,因此,要通过视频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宠物鼠的内脏结构。 (三)实验室实践教学。 实验室实践教学注重的是其特有的专业性,根据对各种实验仪器的实践能力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在实验室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通过显微镜来认识细菌,同时要通过显微镜进行表皮的缝合工作[2]。 (四)实训基地实践教学。 实训基地的教学就是带领学生走进了牧场、兽医院等实践场所,因此,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应以学生的就业为教学目标,在基地的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在课堂上以及实验室的实践技能。例如:为动物打疫苗的时候,学生应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的训练,了解相关仪器的用途,从而掌握为动物治病的要领。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对学习内容的一个考核,通过学生在毕业实习的表现,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行分数的评定,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例如:在对动物进行解剖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对肝、脾、淋巴结、肾等结构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对学生进行毕业前的教学评定。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动物的疑难杂症进行专业的分析,并以做报告的形式进行分析。 三、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为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在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实践管理体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只有完善实践管理体系才能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团队,因此,要设立专业的实践管理部门,主要的职责就是对高等院校的实践要求的管理,通过专人专用的管理方式,有效的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实践教学,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专业的发展。四、实践教学保证体系的建设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要加强对于实践教学保证体系的建设,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地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同时,要保证实验教学器具的正确存放,以及对实验场所的安全管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性的基础知识,还要对实验器具进行维护,在课堂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保护实验器具。同时,学校要准备充足的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验器材的建设[3]。为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因此,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对实践的主要内容进行重点的培训,一是对动物解剖学的讲解,通过对动物的解剖,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内脏结构,在动物出现疾病的时候能够及时的找到病因。二是对动物的外科疾病的技术的讲解,近年来,由于虐待动物的事件频频发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的外科包扎技术,提高学生的缝合技能,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的技能。三是对动物的临床诊断技术的教学,在临床实践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技术,通过掌握先进的临床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院专业的发展。 在高等职业教育动物医学的专业知识的讲解中,实践教学对于动物医学专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经过各个环节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念。 作者:刘冬梅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动物医学论文:以技能大赛教学动物医学论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1〕:科技人才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出色的科学实践能力;不仅需要基本技能,更需要的是综合的实践技能.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主要内容.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建立和完善专业实践技能理论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1技能大赛的意义 1.1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高等院校的技能大赛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技能大赛可以考察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应用所掌握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察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次测试,也是对团队协作精神的一次考验.经过大赛,学生可有效地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把握整个知识体系,寻找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方向.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提高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增强自信心,提高职业素质. 1.2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技能大赛中所展示的能力,从一定层面上也反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2〕.在技能竞赛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熟知生产一线对本专业技术技能的需求,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实验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发展动态〔3〕,调整并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基本职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常规与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展示自我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和知识补充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在参赛过程中,可检验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能及时发现临床技能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为规范临床技能操作标准起到推动作用〔4〕.同时,通过比赛,教师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寻找自己与同行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的不足,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对自身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1.3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借鉴 技能大赛的规则,进一步规范教学要求,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现有的实验、实训的条件下,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生产实用性与实践操作性,努力营造实用教学环境,将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其中,从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将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中,使人才培养更具应用性、实用性.通过全国性技能大赛的比拼,教师可以博采他人之长,借鉴别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5〕,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学条件,拓展教学思路,对未来的教学设计与创新做出新的规划. 2我院技能大赛现状 2.1组织与管理 目前我院技能大赛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只是每1~2年,学生办公室作为“科技文化节”活动的一项,举行课程实验技能比赛,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和各教研室均未参加,参与的老师、学生均很少,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有限.还未参加过全国性技能大赛,没有把握大赛的定位和方向,没有受到学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充分利用全国性技能大赛这个重要平台,来展示我校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专业技能水平. 2.2校内技能竞赛状况 以往的校内技能大赛往往以某一课程为单位,知识赛点多是单一的一些基本技能,缺乏难度,各学科之间没有交叉和综合.而学生毕业后,在实践中往往用到的是专业综合技能,即需要多门课程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体现的是专业整体实践动手能力.在校期间,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机会很少,各学科之间存在断层现象,没有机会将其串并起来,实践教学整体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如何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践结合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使之成为能够尽快适应生产一线各项工作的高级人才,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3设想与建议 3.1完善组织与管理 为鼓励更多教师和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大赛,学院应制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及其职责、竞赛管理、奖励办法(包括学生、指导教师、集体表彰)、资金来源及管理等;建立稳定的大赛培训教师队伍,负责参赛选手的选拔、培训;争取学院、学校对技能大赛的支持力度,设专门的经费来保障参赛所需;每年要求指导老师上报大学生技能竞赛工作计划和立项申请,以此作为组织和参加校内外大赛的依据;形成规范的技能大赛组织体系,由学院统筹、教研室协调、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办公室具体实施. 3.2竞赛内容体系建设 改变以往以单学科、单一实验项目为技能大赛内容的现象,组织各学科老师总结出本学科应该掌握的和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本学科实践技能,分门别类统计,要点串并、汇总形成可操作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包括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模块、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6〕.该模块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有所不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实施,而“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是将实践教学目标与不同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要求和毕业生在工作中最常用、最适用、最需要的技能,集合而成.借助大赛形式,利用一定时间集中进行强化训练,能使学生对主要技能的操作、应用更加熟练.技能大赛将以生产一线直接顶岗实践综合技能为根本,设计参赛内容,考核学生专业综合实力.考虑不同年级所学课程不同,根据各模块内容,提炼出可操作、实践性强、考核学生能力的内容,建立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试题库.该试题库分为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两部分.专业基本技能包括动物的保定术;临床检查技术;尸体解剖技术;组织切片制作观察、血涂片的观察、显微镜的使用;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技术;细菌的分离、培养、标本片制备、染色、鉴定技术;血、尿、粪常规检查;常见寄生虫检查技术等等.该部分试题用于低年级学生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包括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常见疫病血清学快速诊断及畜禽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技术;不同动物的给药方法;各种穿刺术、冲洗术;公畜阉割术;动物助产手术;疝的外科处理;牛的瘤胃切开术;肠管吻合术;皱胃变位矫正术;畜禽舍消毒技术及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隔离检疫、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疫情报告、控制程序等〔7〕.该部分试题用于高年级学生大赛.试题库形成文本,分发给学生,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学校实践技能大赛提供参考,为参加全国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做准备.即使无训练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头脑中会形成一定的技能系统,在实践中也会做有所依,为毕业实习、走向生产一线奠定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专业技能大赛日益受到关注,技能大赛的类型将不断拓展,规模也会不断扩大.要深刻认识我院技能大赛现状,改革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我院动物医学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东彦新 李景峰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 1实验室环境存在的主要不安全因素 1.1环境安全知识缺乏大学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认知率较低,调查表明物理性安全认知率为28.9%、化学性安全认知率为47.6%,对生物性安全认知率仅为13.6%,而全部都知道仅为0.9%[5]。50%以上的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动物实验的生物危害因素、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问题不了解[6]。对急救常识和用电常识知之甚少,对实验室配备的灭火器不会使用。 1.2实验过程中个人防护不到位学生到实验室后,书包到处乱放,不穿工作服,甚至于吃东西、喝水。有一些学生不注意实验动物操作技术,觉得实验动物好玩,对实验动物进行抚摸挑逗;或在实验中抓持实验动物方法不规范,出现被动物抓伤、咬伤的现象;对动物产生的分泌物、排泄物,如尿液、粪便等,不能及时、规范处理,增加受感染的机会。 1.3化学试剂及其废弃物管理不善在管理过程中对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存放和管理不当,容易引发事故。由于动物医学实验室化学品数量众多、品种繁杂、性质各异,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潜在着极大危险性,稍有疏忽,就容易造成失火、爆炸、中毒、环境污染等事故,危及师生的生命及财产安全[7]。在试验后化学试剂类废弃物没有分类储存,存在随意丢弃或倒入下水道或扔到垃圾箱的现象,可能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1.4实验动物、组织以及受感染物品处理不规范动物医学实验室与其他普通实验室很大的区别就是要经常、大量使用动物、动物尸体和组织,甚至于是含有病原菌的动物和组织,而这些动物尸体和组织可能使与它接触的一次性手套、注射器、针头等物品受到污染。这些废弃物处理不当,会给周围环境以及师生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2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措施 2.1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和环境安全,使实验室管理管理有章可循,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实施过程必不可少的。我校教学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于2006年11月30日取得了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证书,2012年12月我院教学实验室现通过了国家级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学院以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为标准,以国家级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为契机,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适合运行管理记录和文件[9]。日常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实验室各种记录和日志制度;仪器方面包括核查登记表、仪器的维修、使用借还等记录;试剂使用方面包括有毒有害化学品、易致毒化学品、麻醉品等的保管、领用记录,废弃物处理方面,包括危险化学废弃物的回收处置记录、动物尸体组织的储存和处理记录、一次性实验用品的处置记录等。并将一部分制度上墙或上台明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更有利于加强日常管理。 2.2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讲解、安全政策的宣传、安全案例的警示、安全措施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从思想上予以重视,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安全防范的主动性,防患于未然的过程[10]。中心每年分别对全体教工、研究生和本科生举办为期3d的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动物生物安全知识、实验室化学品安全使用及防护、实验室安全防火等内容。取得培训合格证后,凭合格证进入实验室。 2.3规范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12-13]。第一次试验时首先对学生进行课程规范操作和注意事项培训,在实验过程中将产生的化学废弃物按要求分类倒入不同的废液桶,杜绝顺手倒进水池;对产生的感染性动物废料分别放入不同的特制塑料袋,在塑料袋外面贴上标签,标明组织名称,实验名称等信息,由实验室管理处回收处理。给每个学生配备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等防护用品。规范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动物实验操作时尽量做到动作轻柔,小心操作,避免因抓取不当被动物抓伤、咬伤、挠伤,掌握常用实验器械的使用方法,避免被实验器械损伤等现象发生。 2.4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力度动物医学实验中心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加强岗位责任制。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能、落实安全责任制。中心建立了院系一级的安全管理体制,行政副院长为第一责任人。中心主任、副主任、实验技术人员逐级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并结合ISO14001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责任到人,每个实验员有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区,直接管理本区域的安全工作”使环境管理从部分参与逐步转向全员参与。 2.5改善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要掌握动物的内脏器官、肌肉、骨骼等解剖结构,会用福尔马林处理动物标本,由于福尔马林易挥发,常常使实验场所充满有毒和异味废气,根据需要已配备了大功率通风系统,并保证通风换气设备的正常运转。对大功率用电的设备配备专用电线,定期组织后勤部门对线路进行维护。将传染病实验室、感染实验室以及解剖实验室从教学实验室分离出去,分别建立了单独的解剖楼和感染楼。专门配备高压灭菌柜对实验用品及生物废弃品进行消毒。以消除实验室之间的交叉污染和污染传播,杜绝生物安全问题的发生。 2.6建立应急机制应急预案准备及演练。ISO14001体系要求对不同的灾害和应急事件要有切实可行的预防方案,并保证方案的执行。实验中心成立了事故应急小组,每个实验室配备4~6个灭火器,对实验人员和学生培训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对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路线进行了模拟演练,对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常识、简单救护知识进行普及性培训,尽量减少灾害、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发生突发事件中,能够正确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结语 实验室安全是学校教学和科研正常运作的保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严重影响校园安全,并可能引发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学校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实验中心建立了一系列完善日常安全管理制度,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安全管理水平。并通过培训,使学生提高了规范操作的能力,增强了安全习惯和意识,把实验室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以及校园及周边环境测定安全。 作者:蒿彩菊 李勤凡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教学探究论文 一、改革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教学探究的意义 (一)符合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相应地也就决定了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教学探究的多样化。当前,无论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还是教学型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教学探究上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既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考研的需要,按照“学术研究类”人才的要求培养,又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就业的需要,按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两种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也必然不同[3],所以很难两全。最终结果是导致同一机制同一教学探究的实施,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有竞争力,社会的认知度低。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进行分类培养也成大势所趋。 (二)适应社会发展对动物医学专业多元化人才的需要首先,随着农林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差距拉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出现较大差异;其次,近年来我国的养殖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动物的种类和群体大小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交流逐步扩大,动物疾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学生对教育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提供平台,使不同类型的各类人才各有兼顾,共同成长,以提高全体学生的适应力、创造力和发展潜力[4]。 (三)高等农业院校“因材施教”的现实需要作为由具有不同特质人群组成的大学生群体,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很大。为了较好地适应个体,全面培养人才,因材施教地突出个性培养便成为一个永久的科学的教学原则。进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分类培养,就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二、动物医学专业“两段式·双向型”人才分类教学探究的构建与探索 动物医学专业实施“两段式·双向型”人才分类培养主要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探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按模块化分类教学管理模式将学生依据其自身兴趣爱好和毕业后的就业去向自行选择后进行分类。即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后,按照“学术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授课和管理。确立“大一、大二阶段进行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通识教育,大三、大四阶段分学术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两型专业课程学习的专识教育”的两段式教育分类教学探究。重点突出学术研究型学生的专业理论提高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技术应用型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探究 “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教学探究,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动物医学专业的高级研究人才。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研究,为毕业后进入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为毕业后考研作准备。“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探究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考核机制等,其顶层设计具体教学探究见图1。图1“学术研究型”人才教学探究顶层设计“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应重点突出如下几个环节,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为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研究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1.实施大学全年级英语教学不放松,全面提高英语水平。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应在搞好专业教育和培养基础上,重点以全面提升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主要内容之一。在英语教学安排上,大一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大二学年以后,实施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汉语与英语“双语式”教学,并充分将网络自学和课外大量的英语活动有机结合。2.强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考研通过率。在搞好专业教育和培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与考研有关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增加动物生物化学与动物生理学、政治类课程与时势政治的辅导与学习、兽医药理学、动物传染病学等与考研有关课程的课时,加强教学研究和对学生的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考研通过率。3.设立导师培养制,培养学生的科研爱好和素养,规范科研行为,全面提升科研能力。进入大三阶段,学校为每位学术研究型学生配备导师,实施导师负责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和进行科研训练。整个过程应包括:查阅收集并整理资料、申报各类课题、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完成实验、科学研究和撰写并等工作。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科研活动,能学到一定的科研方法和专业技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水平。4.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本科毕业需以高质量的论文形式来检验大学四年的专业综合学习情况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探究 技术应用型学生的教学探究,重点应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全程兽医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兽医临床操作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技术应用型学生的培养方向非常明确,即通过四年的动物医学专业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培养,直接步入社会,进入畜牧兽医业的最基层,为我国临床动物医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其顶层设计具体教学探究见图2。 1.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课,提高专业技能。结合课程内容、专业特点和生产实践需要,开设五门综合性实验课程。包括“动物形态学”———集动物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和动物病理学四门课程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能有效地掌握动物的分类、畜禽的基本结构、解剖动物的方法和辨别正常与异常动物组织器官;动物机能学———集动物生理学和兽医药理学二门课程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动物的生理变化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教学探究探究规律,以及药物对动物机体的影响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动物诊疗学———集临床诊断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和传染病学等课程实验部分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临床诊疗的基本技能和最新的兽医临床疾病检测方法;三科疾病学———集内科、外科和产科三门课程实验部分于一体的实验性课程,使学生掌握动物常见普通病的类型、影响及诊断技巧;动物生物技术———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和兽医生物制品为一体的实验性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地了解基因克隆、生物制品制备等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课开设的大实验,一般需横跨几个学期,通过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和培训方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兽医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提升专业应用技能。 2.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有机联系和整体认知度,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整体效应。开设综合性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人工造病,然后进行诊疗,将前后所学课程有机地串联起来。人工给动物接种病原菌造病,然后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最后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这样可使学生将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临床诊断学、药理学和传染病学等课程内容有机串联和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加深对所学课程的印象,又能加强课程之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在计划学时内开设综合性大实验的同时,学校还可利用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教学计划外的自行设计探索性、创新性大试验,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这种专业技能培养方式一定较常规“灌输式”教学探究效率高,效果好,也能使学生将来就业后能很快很好地适应社会。 3.增加实验课时和实习等实践环节。强化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确保学生掌握过硬的动物医学临床基本技能。在培养技术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方案中,应相对增加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产科学、兽医内科学和兽医外科学等专业课的实验学时,且以综合性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大实验的方式开出。同时增加课程实习环节和学时,合理安排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段。第3、5和7三个学期集中时段安排综合性实验课的综合性大实验或创新设计性大实验。第6学期安排生产实习模块的教学。第8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学生可根据毕业后工作意向选择到相应意向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以保证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单位的专业工作。毕业实习也可尝试新的教学安排,即学生利用大三后的学期假期,自己选择时间和单位进行实习,完成实习任务,撰写实习报告。 4.完善考试和考核机制。通过正确导向,使学生重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技术应用型动物医学本科生毕业前,需通过“专业知识点理论考试和三大专业技能操作考核”,并且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动物疾病案例、专题或调查报告。以此来检验大学四年的专业综合学习情况、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培养情况等,确保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对动物医学人才的需要。专业知识点的理论综合考试内容应涵盖当前全国“兽医资格证”考试的基本知识内容。三大专业技能操作考核主要包括:(1)五门综合性实验课的操作技能考核和综合性大实验和创新性大实验的技能考核;(2)兽医临床基本诊疗技能考核;(3)三大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操作考核。 作者:刘进辉 苏建明 程天印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论文: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论文 实践教学法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的根本途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为培养“宽口径、厚专业、强技能”的创新性动物医学类专业人才而开展。目前,实习与学生就业、创业结合不紧密,校内教学与社会生产联系不紧密,实习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企业生产需求有差距,仍是很多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广东海洋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通过实习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既提高了实习质量,又缩短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同时,对我国高等院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1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现状 1.1畜牧兽医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目前,动物医学专业面临招生难而就业形势却非常喜人的矛盾局面。招生难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们对现代畜牧兽医行业不甚了解,许多考生因传统观念作祟或“怕吃苦”而不愿报考;二是畜牧兽医科学及动物检验检疫条件复杂,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更高,考生对从事动物医学工作具有畏难情绪而不敢报考。就业形势好是因为现代动物医学产业和畜牧业方兴未艾,动物性食品安全及人兽共患病日益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对能从事高效无公害饲料生产,畜禽、伴侣动物、经济动物疾病和人兽共患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动物及动物性产品的检疫、检验,兽药及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工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突出。 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关系 需要进一步优化尽管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动物医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所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基本达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但就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培养高素质能吃苦、强技能、能创业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目标而言,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科学设置实验、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2]。同时,在实验项目的开设方面,目前主要是开设基础性、应用性实验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偏低;在实验方法方面,实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而先进的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使用不够[3]。 1.3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法质量,必须改善现有条件 1.3.1师资内在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真正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双手都硬、能做到教学质量好的同时搞好科研与推广、能做到兼职管理与专任教师角色调整适当等“大师”级的优秀教师匮乏,能够独立承担实验、实习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师也比较缺乏。 1.3.2硬件条件越来越难以适应实践教学要求。随着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扩大,但实验条件并没有相应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及实习(技能训练)内容不断增多,现有器械、设备的配套性和可利用度差,促使现有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必须加以改善。 2“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教学目标 “2+1”学期模式也称之为“19+19+5”形式,即全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秋季学期(19周)、春季学期(19周)和夏季学期(5周),将目前的传统每学年两个学期各缩短为19周,增加一个短学期5周,由此构成“19周+19周+5周”的“两长一短”三学期模式。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每年于其中的一个短学期(5周)到企业中去进行生产实习,参加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直接感受市场机制与市场信息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的影响,弥补因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及原有实验室条件限制所带来的不足。针对动物医学专业招生难这一严峻形势,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善于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构建并实践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适用面广、效果显著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更强社会竞争力的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实现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行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 3“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3.1实施时间 2008年9月-2009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和论证;2009年7月-2010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构建和支撑条件建设;2010年7月-2013年8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实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实施的全面总结。 3.2实施范围 在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动物医学专业(本科)2007级至2010级8个班及广东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专科)2009级至2011级6个班全面实施。 3.3实施措施 3.3.1“双导师”制共同培养。采用学校-企业协同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培养,建立以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企业配备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生产实践教学;配备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讲授畜牧兽医法规、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 3.3.2更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能力。以课程组为单位,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泛珠三角区域的相关机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调研,尽快掌握以犬、猫等伴侣动物和猪、禽等小动物及热带地方品种的动物疾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指导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性教学水平。 3.3.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采用“2+1”学期设置、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合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同时,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管理环境,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岗位综合素质的训练养成。加强实践操作和临床技能训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进行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及动物卫生检验检疫的应用型人才。 4“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基本内容与合作模式 4.1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4.1.1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包括见习、课程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研究等几部分[4,5]。见习主要是针对低年级本科学生对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概貌。课程技能训练主要开展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6]。生产实习是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岗位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则更多地侧重缩短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磨合期,尽早进入角色,为就业做准备。此外,为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改革原有单纯的技术理论课程体系,以专题形式,增加法规类、企业管理类、人力资源类、市场营销类课程,聘请企业高管为主讲教师,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1.2创新精神培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竞赛)、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让学生在二、三年级就有机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掌握动物医学实验的先进技术和综合技能。 4.2探索合适的校企业合作模式不断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力度,积极探索实施“研发带动型”、“实体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和“订单融入型”4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4.2.1“研发带动型”助推产业技术升级校企合作共建行业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与企业培训并举,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一体提升。以新产品研发带动校企合作,以应用产品带动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施“跟单式”人才培养。新产品的研发成功,推动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公司将新产品的研发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校企出资共同建设研发培训基地。基地具有开发、研制企业新产品、资料培训技术骨干等功能,学校学生不仅能到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毕业后由合作企业推荐,跟随产品到使用该产品的企业,提供操作、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4.2.2“实体融合型”服务地方优势产业实行校企全方位全过程合作,联合举办特训班,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共荣共赢。2008-2011年,学校先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江门一德宠物医院、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举办专业班。校企双方根据广东省传统产业发展形势与人才需求预测,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学校负责招生、教学管理和公共课及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企业开放车间和实验室,每年暑期一个月及最后一学期接受学生顶岗实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专业实训课的教学与指导,实习实训期间发放一定补助费。毕业生优先在合作企业就业。参加订单班的同学在校期间享受企业命名的专项奖助学金,受奖率达到50%,受资助率达100%。 4.2.3“智力合作型”与国企强强联合学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智力资源合作,在长期的合作中不断提升内涵,共同打造贴近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品牌。学校与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积极引进企业智力资源,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动物科学专业(含动物医学)获批教育部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及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组建的教学团队被评为省优秀教学团队,《兽医临床诊断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企业每年接纳上百人次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接纳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接纳一定数量毕业生就业,现已有多人担任分公司经理和主要技术骨干,校企合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高效化阶段。 4.2.4“订单融入型”顶岗实战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零距离培养畜牧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举办订单班4个。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企业学习训练期间,享受企业员工待遇。企业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并按企业员工的标准计发业绩奖励。公司投入专项经费,为订单班配备了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训设备,选派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承担教学和指导,实行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练。 5“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实践效果 5.1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科技创新活动的80%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试验性毕业论文比例逐年增加,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奖5项,在专业期刊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公开发表科技论文约60篇,获得省、校级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资助项目21个。 5.2实现招生良好形势并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实践,招生与就业形势得到明显的改善,塑造了创业人才品质,缩短了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磨合期”,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5.3动物医学专业报考志愿率逐年增长2013级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近70%,其他志愿录取的新生提高12分。要求转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逐年降低,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入学新生共65名,仅有1人提出转专业要求,经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后主动撤回申请,安心就读本专业。 5.4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就业率高。五年来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与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为100%。据不完全统计,社会每年对我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由2008年得200%提高到2013年的600%。就业质量高。就业的单位包括畜牧兽医局(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兽药公司、饲料公司、养殖公司、宠物医院、学校、科研单位等,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防疫检疫、食品卫生检验、教学、科研、兽药与饲料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等工作。自2003年以来,我校农学院每年定期组织专人对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用人单位的意见予以反馈。结果显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中担任领导、充当业务骨干或自主创业等成功校友达70%,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6结论与讨论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应当基于实践教学的实践性、系统性、主体性、现场情境性、完整性等特点。综合性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对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以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特别是专业技能训练特色鲜明,在我校动物医学专业与动物科学专业推广应用,成为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成果在专业思想教育、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及手段与方法改革、质量监控等多方面、多层次应用,对农类院校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马驿 陈进军 张继东 赵生财 巨向红 徐春厚 彭金菊 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 动物医学论文:常见畜禽疾病动物医学论文 1、猪常见的几种疾病 1.1猪瘟 猪瘟又叫“烂肠瘟”,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病状为:急性猪瘟较少见,往往不显现任何病状,突然死亡。常见的病型,初期体温升高至41℃以上时,软弱无力、背腰弓起、喜钻草窝、食欲不振或完全不食,喜饮凉水、眼结膜发红、有眼屎、大便先干后稀,时而干稀交替。随着病情的发展,在腹下、耳根、内股四肢的皮肤上出现红疹。在小猪常出现神经症状。一般经过7~10天或延至2~3周后死亡。在预防方面,定期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工作,注意检查猪的健康情况。发现病猪时,除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等措施外,对受严重威胁的猪只,可进行紧急预防注射。目前无特效药,必须加强平时的预防工作。 1.2猪肺疫 猪肺疫又叫猪出血性败血病。由巴氏杆菌引起,传染力较猪瘟与猪丹毒小。病状为:流行性猪肺疫多发于5月份、9月份温暖的季节,急性的死亡快。病初期发高热至41℃以上时,呼吸急促困难。口鼻粘膜乌紫,咽喉部肿胀,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死亡。散发性猪肺疫,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发病后体温在40℃~41℃之间,咳嗽、流鼻涕、呼吸用力、不愿多动。咽喉部轻微红肿或没有红肿。病的后期在皮肤上出现红紫斑,常经过1~2周死亡。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除改善饲料管理外,要狠抓预防注射工作,定期注射氢氧化铝猪肺疫菌苗。治疗上,用青霉素注射(用法用量同猪丹毒),必要时加用链霉素,每日2次,每次0.5克(以百斤体重计),或磺胺噻唑(用法用量同猪丹毒)。 1.3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又叫猪病毒性肺炎,可由支原体或称霉浆体所引起。常见病状为:病初期即见咳嗽,先是短声连咳,逐渐变为痛咳,以早、晚及吃食、运动时较多。气喘多在病中期出现,严重时卧地作腹式呼吸如拉风箱状。猪体日渐消瘦,常常变为僵猪。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强饲料管理,母猪单栏、小猪按窝饲养,定棚定栏,不随便加以调动。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调动猪只栏间用2%热烧碱水消毒后,冲洗干净,并空关3天以上,再调入猪只。配种采用人工授精,防止相互接触传染。治疗上主要通过机体内因,使病好转。在加强饲养管理的情况下,可选用下面的方法治疗:紫菀、苦参、葶苈、枇杷叶各2~3钱,煎煮20分钟,滤渣混入料中,连服5天;针灸疗法,主穴:苏气、耳中、肺俞、山根、尾尖;配穴:六脉、过梁、后三里、承浆,隔两日针灸一次,连续2~7次。或按体重每公斤每日颈部肌肉注射土霉素40毫克,连续注射3~5次。 1.4幼畜下痢 常见发生的幼畜下痢。一般病状为:粪便稀薄,先是粥状,后近水样,灰白或黄白色,有特别的腥气味。后期排粪常不能自主。身体瘦弱,毛粗乱,常造成失水、虚脱死亡。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应做好畜舍的清洁干燥工作,定期用1%~2%烧碱水消毒,或用20%生石灰水刷栏舍。母畜生产后要多垫草,乳头经常保持清洁。天气变化时加强护理,防止幼畜及仔猪舐食粪尿污水。训练仔猪提早吃料,以促进胃肠早期发育。在治疗上,用白头翁、胡连、焦山楂、龙胆草各5钱,黄柏1两,加水500毫升,用小火熬至100毫升。仔猪每日2~3次,每次2~3毫升。牛犊每日2~3次,每次10~30毫升。还可以用山楂、陈皮、麦芽各2份,酒曲1份,炒后研细。每天服一次:仔猪0.1钱,牛犊0.5~1钱或是用磺胺胍1份、单宁蛋白2份、干酵母粉2份,混合为散剂,用时调成糊状。一日2~3次。仔猪每次3~5克,牛犊每次15~30克。 1.5畜禽的流行性感冒 由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的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急,传播快,气候变化时发病较多。一般病状为:牛。眼发红,肿胀,呼吸困难,关节发炎,走路跛行,眼角、鼻孔流出浆液,发抖、咳嗽、不吃、不倒嚼,体温升到41℃以上;猪。体温升高、食量减少、甚至完全不吃,喜饮凉水、厌动,咳嗽、喷嚏频繁,鼻盘干燥,鼻流粘水,呼吸困难。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流感多发季节,要注重天气变化,不使受寒、受暑。加强饲养卫生条件,发现本病要及时隔离治疗,多给饮水。在治疗上,牛。鲜紫苏全草1斤,葱一大把,共煎汁灌服,每天一次,连服三天;磺胺噻唑粉1两,重曹1两4钱,大黄末1两6钱,混合加水,一次灌服。内服退热冰片,很见效;猪。针灸:主穴(山根、尾尖、百会、肺俞、鼻梁),配穴(苏气、六脉、涌泉、肺门、玉堂、三里)。复方阿斯匹林或复方氨咖片2~3片,一日三次内服,也可肌肉注射安乃近2~4毫升。 2、牛急性臌胀 主要是吃食较多的容易发酵或变质霉烂的饲料,在胃内形成大量的气体。病状为:反刍(倒嚼)停止。背拱起,头常弯到腹部,腹部迅速胀大,左边最显著。呼吸困难,以至出现张口伸舌状态。急性的有发汗、惊恐、不安等症状。在预防和治疗方面,不要喂发霉的饲料。春季初次放牧,宜注意不使牛吃嫩草过多,尤其是豆科的草,或在放牧之前喂给少量干草,以免牛贪吃嫩草过多。喂完草料休息1~2小时,让它反刍后再使役,在使役后应该稍使休息,再喂草料。在治疗上:用烟丝4两,拌和豆油或其他植物油成小团,放于舌根上,让其吞下,或用大蒜苗头半斤,捣碎喂服,将牛拉到斜坡上,头向高处,把舌头拉出来,在舌根上抹点食油或盐,再把舌头放回去,然后再拉出来,抹些油或盐再放进去,这样反复进行,使肚内气体放出。将牛牵到宽敞处,牵着它慢慢走走,口中横放湿木棍(木棍可固定在头上),让牛舌头舔食,并用竹杠从它腹下伸过,两人两边拿住竹杠,在它腹下慢慢推压,帮助它排出粪便或气体,豆油或花生油1斤,妇女头发1两,先将油煮沸,再将头发放入油中化掉,冷却后给牛内服。用上述方法无效时,可用套管针插入胃内,使气体缓慢排出,部位在左饿窝部。 3、畜禽肺炎 主要由于受凉感冒、过劳、饲养管理不周或吸入刺激性气体引起。病状:体温上升或高低不定,厌食、口渴、眼半闭、头下垂、喜卧、常有咳嗽、呼吸急促、流鼻汁。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注意环境卫生,搞好畜舍清洁。预防感冒和过劳。在治疗上:鲜枇杷叶(去毛)1斤,鲜金银花1斤,竹叶一大把,共煎汁,加童便1斤冲服,每天早晚各一次,连服三天。鲜金银花1斤,车前草1斤,枇杷叶(去毛)1斤,蜂窝1只,共煎汁,加蜂蜜4钱冲服;杏仁、地龙、白矾各一两,斗芩、双花、花粉、百合各8钱,浙贝母、大艽、知母、甘草各5钱,共研细末加蜂蜜5两为引,开水冲服(马);内服或注射磺胺噻唑,内服量按每斤体重0.025~0.05克,肌肉注射每斤体重为0.01~0.02克。一日2~3次。 4、胃卡他 主要是饲料调配不当,或吃下过多的发霉变质草料,误食有毒植物或霉菌也能引起本病。病状:食欲减少,喜吃不易消化及苦臭的饲料、食物。牛马喜舐冷冻物体或墙壁上的灰泥。马常打呵欠,眼结膜暗黄色;牛羊站立时拱背,毛粗乱,反刍减少,吐气恶臭;猪喜啃烂草污泥,呕吐,有舌苔,喜卧暗处。在预防方面,合理调制饲料,不喂发霉、腐烂的饲料。治疗上:猪。碘化钾4分~1钱,加适量水喂服;大蒜加烧酒5~15毫升或2~5克盐加2~5克龙胆末灌服;复方龙胆酊2克,碳酸氢钠5克,薄荷水8毫升制成散剂,分成4包,每天2包,加入饲料中喂给;牛、马。人工盐1两6钱,小茴香末8钱,大黄4钱,一次内服;龙胆草8钱,苦能7钱,煎服;食盐1两,小苏打2两,芒硝3两,内服。 5、牲畜烂蹄 病状:蹄肘肿胀,有不同程度的跛行,发热、疼痛,蹄底和蹄壳上缘和蹄缝里有裂口或烂伤,流臭脓和血水。预防方面,畜舍勤起勤垫,保持清洁、干燥,避免牲畜在低洼潮湿地区久留。治疗上,用温水把蹄子外表洗净,挖除里面的烂东西,用麻丝蘸松溜油放于蹄叉沟内包裹或洗净后,把热酒喷到蹄叉沟附近,再撒上些雄黄粉。每天一次。或用鱼石脂涂入患部;红升片6钱,白蜡5钱,冰片5钱,广丹5钱,研末涂在患部;马烂蹄,先将烂用刀子挖干净,用炼开的豆油(一次半两到一两),灌入烂蹄部位,敷上用猪油炒熟的烟末,再用洋铁板放在马蹄上,然后外边再装上蹄铁,一齐钉好,防止感染。一月一次,一般1~2次即愈。 6、牲畜生产中胎衣不下 主因是饲养管理不良,如母畜孕期中运动不足,过肥或过瘦等。病状为:摆尾弓腰,排粪困难。常由阴户中垂脱一部分胎膜排不出来。日久因胎衣腐败,阴户内有淡红色臭液流出,病畜常有全身中毒症状。在治疗上可用吊物法:把胎衣露出部分,用绳绑上一个小沙袋或草鞋、木棍等物(不可过重);灌水法:将大量的温开水加一点高锰酸钾灌入子宫内,鲜芡实叶1张,荷叶2张,陈小麦秆4两,同煎汁喂服,大向日葵蒲1只,小向日葵蒲2只,陈麦秆1斤,同煎汁,加红糖4~8两,黄酒0.5~1斤冲服。手取法:将指甲剪光磨平,消毒后涂油,顺阴道摸入子宫,慢慢把胎衣分开,用0.1%高锰酸钾水洗涤子宫。 7、羊痘 病状为: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眼结膜充血发炎,流鼻涕,减食无神。1~2天后在头、眼圈、鼻翼、唇周围、尾下、四肢内面、乳房、尾根及胸腹部皮肤上发生斑点,周围红肿,逐渐形成水泡。在预防方面,每年注射鸡胚化蛋白筋胶羊痘疫苗。治疗上,注射羊痘免疫血清20~50毫升;用醋水、盐水或2%白矾水洗涤;黄连2两,射干1两,地骨皮5钱,山栀、黄柏、柴胡各5钱,混合后加清水20斤,煎成7斤左右的棕红色液,用纱布或滤纸过滤2~3次(纱布先用开水浸过绞干),冷却后行皮下注射,每次10毫升,小羊每次5~7毫升,一般2~3次即愈。 8、鸡瘟 又叫鸡新城疫由鸡瘟病毒引起,是鸡传染病中最厉害的一种,死亡率高。病状为:最急性型,常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病的初期精神不好,不爱动,不吃食,眼半闭或全闭,尾翼下垂,拉黄绿色很臭的稀粪,口角流出粘液,冠变暗紫色,援摇头喘气;后期两腿麻痹,倒地不起,抽筋而死。在防治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只有注射疫苗以后,才能保证鸡群不得此病(病初可试用刀豆根或南五味子根煎汤灌服)。 9、鸡霍乱 又叫鸡巴氏杆菌病,各种禽类都能感染,以7~9月发生最多。病状为:最急性型死亡极快,常见症状为不吃食、喜喝水、没精神、缩头、毛粗乱,鸡冠由苍白变紫黑色,拉黄绿或绿色粘稠带血的粪便,体温升高到43℃~44℃。在预防方面,保持鸡舍的清洁干燥,喂饲用具经常洗刷消毒,死鸡不可乱扔,不可吃肉,应埋入地下或烧掉。病鸡用过的鸡舍要严格消毒后才可使用。每年注射家禽霍乱菌苗一次。在治疗上,磺胺噻唑钠片,每只每次半片到一片,一天3次,连用3天,或20%磺胺噻唑钠针剂注射,每只1~2毫升,一天注射二次,共注3次;内服土霉素,每只每次0.02~0.05克,每隔3~4小时一次,连服2~3次;注射链霉素,每只每次用0.025~0.05克,一天2~3次肌肉注射;雷公藤、香附子等量研粉,一斤药加四两面粉,做成赤豆大丸子,大鸡每次服3~4丸。 作者:刘海峰 单位:镇赉县兽医院
医学伦理学论文:循证医学生命伦理学教学法 1教学的支撑点——从临床实际剖析循证医学的伦理内涵 1.1从病人的角度和价值出发 循证医学从病人的角度和价值出发,客观地理解病人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主动维护病人的医疗选择权和决定权。这种仁爱之心和同理态度是医务从业者不可缺少的美德,也是医术进步所必需的精神动力。 1.2体现平等和公正原则 循证医学的信息交流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平等和公正原则,有利于缩小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同级别的医院和不同水平从业者的差距。 1.3以试验数据为依据 循证医学强调以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数据为依据,最大程度地减少临床不确定性,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实现追求卓越的医德意愿。 1.4核心是为病人服务 循证医学的核心是为病人选择当前最新、最可靠、最合理的诊疗证据。减少医疗干预的失误,促进医疗决策科学化,以求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 1.5可使从业者自觉转变为追求终身教育 循证医学可使从业者由阶段性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为追寻终身教育,发挥出求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实现职业行为的最优化。“这也是当代医学道德进步即实现当代医学的道德本质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2] 2教学形式——提高了规格,有利于教学相长 循证医学从简单解决医疗问题上升为探讨伦理问题,或为了解决伦理问题而争论如何处理医疗问题。这种辅车相依的复杂现象在临床随处可见,也正是临床实习医师的困惑之一。多学科交叉尤其是循证依据和伦理依据的综合评述是现代医学的特征,也是临床教学的难点,需要临床教师有较高专业和医学哲学的素养,同样也要求学生迅速脱离单一的书本教育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嘉言懿行与学生的感悟会产生心灵上的互动,增强彼此的互信和对各自职责的承诺。 3教学内容——扩大了视野,贯通了伦理与医疗之桥 实习医生需要学会用“用道德价值和原则检验此范围内人的行为”[3]。密切联系实习场景所处的医患关系、医患心理及社会舆论等,但在淡忘或轻视的情况下,即使一如既往进行了入院前医德医风教育,大多数实习医生也不会将所学伦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将循证医学与伦理学并重地进行探讨,使现实中的价值判断和因果剖析更加丰富直观,笔者并不摒弃曾经的教材,相反,是让实习医师重温这些教材的重要概念,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结合临床现实,在实践循证医学中领悟其伦理蕴意,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4教学方式——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 近年的本科实习医生基础知识扎实而联系实际不足,求知欲和自主意识均较强,面对择业、考研等竞争,学业上多有偏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学活动会积极参与,对自认为重复性培训和低水平的讲座常采取抵制态度。如何让他们同时对两门看起来“无关又无用”课程感兴趣,甚至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教师的态度和方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拮取和剖析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并采用逻辑推理对两者进行链接,阐明其不可或缺的临床作用是本项教学的特征。一个拔新领异、鞭辟入里的讲坛才能激发好奇心,满足求知欲。实践循证医学的步骤是提出问题-查询证据-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笔者也循此方法,即“循证教学”,讲课中时常面对医疗措施提出针对性伦理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4]对初学者来说,临床伦理问题常常不能给出标准答案,教师只需把握住原则,重要的是实习医师在参与讨论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问题过程中,完成了医学伦理意识的培养和医德素质的提升。 5教学效果——强调实用性 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实习医师在直面病人的早期实践中即掌握了提出问题,寻找、甄别和应用证据,结合病人的知情同意和自身的知识与经验,综合制定循证决策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让实习医师明确这种医学模式符合医学伦理原则,因为它是目前最有利于病人的一种医疗实践。教学的出发点是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学,但目的是通过解决纷杂的临床问题,激发实习医生对医学所含哲理的好奇和兴趣,引导他们走出书本,“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孤立走向相互依赖,走向交流与沟通,促进人格、价值取向的转变”[5],领悟即将从事的行业中无处不在的伦理约束及其实践方法,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并重的职业价值观。教学医院是医学生步入临床现实的第一场景,是领悟和实践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初级阶段。美国伦理学家RichardHarsh等[6]认为:对医学伦理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径。伦理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应该是强制性的。而是在社会、家庭、学校、单位等环境中,通过长期培养和内心感悟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应该贯穿于教育始终。通过循证医学教学提高实习医师的医德涵养已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实习期的医疗实践中融入伦理实践是重温医学伦理学、完善医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伦理学教学与诚信教育研究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联系最紧密、影响最深刻和最直接的交叉学科,医学伦理学教学是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然要进行诚信教育。就医学伦理学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师自身探讨医学生的诚信教育。 关键词:诚信教育;医学伦理学;思想道德建设 诚信是人类共同崇尚的优秀品德,是社会基本的伦理价值要求。随着现代社会向前发展,诚信不再只停留在个人修行方面,而是已经上升到制度建设层面。现代社会对各行各业的诚信要求越来越高。对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具体对医生而言,诚信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及利益的矛盾冲突增多,诚信缺失现象时见报端,社会公信力下降,舆论环境恶化,甚至影响到了医疗环境,对医务工作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冲击,也对还在医学院校学习的医学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面对目前医疗领域出现的诚信危机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也就是需要加强在校医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诚信素质。笔者认为诚信教育是大事,必须全员行动。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应认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强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增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唤醒医学德性本质,实现医学德性实践。以下将具体讨论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诚信教育。 1医务人员职业诚信的内涵 自古以来,诚信就是医务人员从医的一条基本原则,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奉行“仁心仁术”,诚心对待患者。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医学论著中,都能找到诸多医家对诚信的强调。晋代杨泉就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隋唐的孙思邈强调“大医精诚”。在西方,自古希腊开始,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医者发誓,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患者,竭尽全力救治患者,不伤害患者等,如“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不得利用患者对自己的信任谋私利、保守患者秘密”等,这个影响深远的经典文献可以说是医务人员最早的“诚信宣言”,至今仍被一些医学院校作为新生入学誓言。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诚,信也”,“信,诚也”。诚信的本质是“诚实、守信”。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真诚实在、言行一致。有学者认为,医务人员职业诚信也叫“医疗诚信”,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防病治病、救死扶伤、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医疗活动中要实事求是、诚实无欺、不欺诈隐瞒、不弄虚作假。 2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诚信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医务人员的诚信教育应从启蒙阶段开始,即从在校学习阶段开始。只要医学生在学习阶段能将职业诚信内化于心,形成个体诚信,培养诚信信念,对其今后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将产生长期约束力。无论医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程度如何,只有在校期间坚定了诚信信念,坚持实事求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有可能给予患者应有的真诚和负责,诚实无欺,尊重患者,最终促进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医务人员失信现象时见报端,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非常有必要。 2.1当前社会的医疗诚信现状决定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个别行业的法律制度与行业规则却还不够完善,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刺激了各行业人员的神经,包括医务人员。有人做过一个相关调查,问:“两种药的疗效一样,你开便宜的还是贵的?”很多医务人员回答:“看患者的经济情况。”实际上,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无论是专业上还是伦理上,医生都应遵循医疗最优化原则,争取最佳疗效和最低费用,即“少花钱看好病”。可见利益的驱动对医疗诚信产生了影响。而这些问题对于未来的医务人员即医学生来说,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医学院校除了要探讨在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加强诚信教育的问题,还必须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在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意识,提高诚信素质,这也是医学院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2.2医学院校的诚信教育现状决定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我国医学院校所开设课程中,基础医学课和专业课占主要部分,另外还有一些公共通识课和素质拓展课程,多为人文社会科学类。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开设了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和公共通识课。医学生多认为,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对今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学习更为重要,他们对这些课程更感兴趣,上课时也更认真。但是,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重在对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对医学生的诚信教育有限,甚至有不诚信的带教教师把不诚信的观念带给了学生,导致了不良影响。可以说,专业过硬但品德低劣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如果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危害社会,其消极影响会更大。因此,诚信教育应当开始于医务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和学习阶段,当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医务人员才会诚心诚意、尽心尽力对待患者,公众的利益才会得到保护。 2.3医学生的诚信现状决定必须加强诚信教育 当前,我国医学生在职业诚信方面的认识和实践主流是好的,大部分学生关于诚信的认识和理解是正确的,在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能遵守诚信理念。但是,也存在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医学生对待实习敷衍了事,编造各种借口逃避实习;个别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草率对待临床工作,不遵守工作纪律,编造临床数据,抄袭住院医生的病史,甚至杜撰、编造病历。可以想像,这样仅有专业技能知识没有诚信的医学生成为医生后,对患者乃至整个社会将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必须及早对医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策略 3.1根据本学科特点,加强诚信教育 医学伦理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联系最紧密、影响最深刻和最直接的交叉学科,旨在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责任感,唤醒医学德性本质,实现医学德性实践。因此,医学伦理学教学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的卓越医学人才十分重要[1]。在现实中,医疗决策需要医务人员除了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基本的伦理能力,具备医学人文素质。医学人才后天习得的素质可以分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两大类。其中人文素质核心和基础是医学伦理素质。后天习得的医学伦理素质,从本质上说,应是在医德实践中养成的[2]。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事必躬亲、完全依靠自身感悟和体验的医德情感养成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医学伦理学成为现代医学人才提高医学伦理素质的必修课。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医学院校开始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1999年,国家将医学伦理学作为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必考课程之一。同时,医学伦理学培训也被列入在岗医务人员大学后教育的重点内容[3]。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清楚本学科的背景、意义和要求很有必要,学生会更重视本门课程,诚信教育会更有成效。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医学生的特点,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思辨与实证相结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敏感性以及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渗透诚信教育,使诚信真正内化于心。 3.2深化教学内容,加强诚信教育 前文已论及诚信教育的必要性,但目前已出版的医学伦理学教材均没有专门章节论述诚信教育,没有专门针对诚信教育编制的案例或辅导读本可以提供参考。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搜集、挖掘并整理大量有关诚信方面的素材。纵观古今中外,可以用于诚信教育的素材非常丰富,现归类3个素材库。(1)素材库一:关于诚信的传统医德思想。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孕育了丰富的医德思想,其中诚信是我国传统医德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隋唐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全面论述了医者行为准则,是我国医学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医学道德文献。孙思邈在其《大医精诚》篇中提出“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要求医者应诚心实意对待患者,去除个人私利怨恨等,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患者,竭尽全力救治患者;孙思邈还提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要求医者不能隐瞒欺诈,应清廉正直;甚至直接要求医者应诚信诊疗,精益求精:“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丝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这样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提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成分。这些材料如同沙中珍宝,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认真备课,积极搜集材料,总会淘到有用的教学资料[4]。(2)素材库二:关于诚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史料,教师极易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找到诚信为医的典范和不讲诚信的教训。而且我国医学道德传统悠久,在漫长的医疗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还建立和发展了比较完整的医德规范,对促进医德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我国,自古以来医生虽然凭医业养家糊口,但无不自诩担负悬壶济世的使命,许多诚心诚意对待患者的佳话广为传颂。比如东汉名医华佗医技高超,淡泊名利,一生三次弃官,坚持民间行医;宋代范仲淹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说;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疫病流行期间,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创办“安乐坊”[2]。诸如此类例子很多。从古人的道德思想中发掘诚信教育材料是一条便捷的途径,也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医学教育。(3)素材库三:有关诚信的现代社会生活案例。我们不仅要关注过去,更要关注当下与未来。当前,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如同万花筒,多姿多彩,真善美中掺杂着假恶丑。各类媒体不时披露出种种医疗行业的丑行,如多开药多开检查、学术失范与科研造假、捏造检查数据等。这些案例可以作为反面教材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结合相关理论讲授时恰当地提出,但要注意最后做正面总结引导,以免产生相反效果,传播了负能量。当然,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医务人员诚以待人、大公无私的典型例子,比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总能看到白衣天使的身影;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本校医学生接触的临床带教教师绝大部分能诚恳认真地对待患者,这些更是我们应该整理的正面案例。正面的案例能够增强医学生固守职业道德的信心和决心,而剖析反面案例时,不应只是谈及现象,而应重在揭示医务人员造假产生的严重后果,强调医生面临的利益冲突及最终的遭遇,并创设情境提问学生,如果面临同样的价值判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在现实中应如何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原则,这样才能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情况思考并受到最直接的警示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和是非识别能力,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医务人员守信和守法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总之,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少不了社会生活中真实、具体、生动的案例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用案例分析法或角色扮演法启发学生。 3.3贯穿教学全过程,加强诚信教育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诚信教育要与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相融合,在讲授基本理论、原则、规范的同时,结合课本内容及专业理论知识,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例如,在绪论这一章中,可以谈及中国优秀传统医德中如何注重“诚”;讲授医学伦理学的背景时,可以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谈到诚信的重要性;又如,在“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道德”一章中,可以用具体的案例,请学生讨论诚信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再如,讲授“科研伦理”时,要强调实事求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伦理要求,是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伦理底线。尊重事实和服从真理,对于从事医学科研的工作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必须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目前有哪些具体的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甚至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在教学大纲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案例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例子解析,以弥补课本内容的不足,用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医疗诚信的认同,形成诚信意识。教师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作业、实验、考试、实习中都以诚信为本,做到作业不抄袭、实验不编造、考试不作弊、实习不造假。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诚信相关的作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还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新动向,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提示,并提供足够的帮助。此外,建议学工部门建立诚信档案及评价体系,督促、监督和奖励学生诚信。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长期不断线的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及时纠正,促使学生树立诚信理念,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良好习惯[5]。 3.4教师身先示范,加强诚信教育 教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引导者,更是诚信教育的引导者。教之诚信,生之榜样。不诚信的教师,怎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诚信,并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无限且终生的。因此,教师要谨记教书育人一定要谨言慎行,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诚心实意对待学生,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上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自己要先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师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国之心,还要敬业乐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待人亲切友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工作作风都要过硬。作为身教重于言教的典范,教师必须做到既言传又身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先行。如果教师在言行举止上都做不到诚信,又谈何教育学生诚信?诚信,绝不能只是一句口号,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医学伦理学理论课和实践课中,教师都要注意诚以待人,严以律己,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针对医学生的特点,狠抓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内课外都注意加强诚信教育,这样诚信教育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达到预期的目标。综上所述,诚信是金,诚信为本。医疗行业的诚信,应从医学生开始抓起。我们应根据医学伦理学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教师身先示范进行医学生诚信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了坚定的诚信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日后走出校园,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才有可能拒绝诱惑,从他律走向自律,坚持诚信待人,诚信做事,诚信医疗,造福社会,成为“大医精诚”之人间大医。 作者:张琴 陶肖云 刘桂芬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伦理学中道德想象力培育 1医学伦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想象力 一般而言,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则是构建新情境与新形象的心理能力。想象力是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共有范畴,每个学科都有关于想象力范畴的独特诠释。哲学家杜威认为,有两种与心理意象有关的想象力:移情投射和创造性地发掘情境中的种种可能。想象力是根据事物之能是(whatcouldbe)而具体感知所面临的事物之所是(whatisbeforeus)的能力。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认为: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对个人与社会之间所存在关系的灵敏观察能力,也就是以外来者的眼光观察自己的社会,而不是只用我们偏狭受限的经验和文化偏见来看待。[3]医学伦理学视域中的想象力,即道德想象力目前还没有完全进入研究视野。借鉴社会学和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中的想象力的含义,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把握道德想象力的基本内涵:一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能力,即同情、共情与移情的能力;二是认知与洞察能力;三是走出伦理困境的行为选择能力;四是反思与评价能力。 2医学生的道德想象力的具体内涵 2.1道德敏感性 道德敏感性是道德主体对某一具体情境的道德内容的敏锐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意识。即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道德问题”。[1]73医学伦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敏感性,主要指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敏锐识别、领悟与伦理道德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解释能力。面对医疗故事、现在进行中的案例或未来事件,它们是否存在医学道德问题、这些医德问题涉及到哪些个体或群体以及如何影响自我与他人利益、是非对错如何去评价?这些问题意识就是医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基本成分。临床中的医疗方案的选择,是技术决策与伦理决策的统一。如果没有道德敏感性,则会掉进唯技术陷阱,最终成为麻木不仁的“道德病人”。“麻木不仁是一种道德的失败。”道德敏感性是避免道德失败、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发生的逻辑起点,也是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最起码的初始构成元素。道德敏感性的重要性,在于意识到“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后,开启了道德想象力的大门:对“这个道德问题”进行识别、道德观察和诠释,进而进行道德判断与评价。道德问题的识别是指在一个特定情境中对其道德层面的价值认知,并把道德想象嵌入行动之中。对道德问题的识别则是道德想象力的应用。道德敏感性可以被看作为一种能发展的能力,它最有可能通过经历和体验道德问题情境所习得。[4]因此,随着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的发展,道德敏感性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道德行为的作用范围和作用力度都会增加。 2.2视角转换能力 想象力在道德判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进行伦理决策,选择正确行为的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在于行为主体是否能够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杜威认为,采取他人的立场刺激我们克服偶尔麻木不仁的状态,这样就能洞悉他人的渴望、兴趣与忧虑如同洞悉我们自己的。[2]99医者道德想象力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个人对医疗人际关系的敏锐观察能力,设身处地地为临床特定情境中的每个人的处境着想,通过感情投射想象地把自己放在患者及利益相关者处境中,以患者的视角去体验处境,感知身体、心理和社会需要;而不是只用自己的经验和医学文化来看待患者。这就是医者的视角转换。仅仅基于个人身份立场分析问题,具有本能性和本位性,往往会忽略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视角转换这种道德想象力使道德主体尝试为利益相关者着想,洞察各种行为选择潜在影响和直接影响,从而优化伦理决策。在视角转换中,“通过想象进入他人的情境”,唯有如此,才能完成视角转换,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种种可能性及其后果,并根据可能性看待现实性,以一种新的方式感知处境。 2.3情境认知与超越能力 “道德想象力是一种在特殊环境下发现并评价种种可能性的能力,这些可能性不单单由那一环境所决定,或者不单单受制于其操作性心理模式,或者不单单由一套规则或受规则控制的关系构成”。医者对临床医疗实践有理性的认知,能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恰当的选择;进而超越情境,从现状中脱离出来,想象出可能发生的道德冲突与伦理困境,创造性地设计解决方案;并在两难困境中继续探索新的行为选择可能性,为走出道德困境提供路径选择。医者扩展认知、情境再现与构建处境、发掘出种种可能性、进行道德判断与道德决策等过程,正是情境超越能力作用的体现,也是道德想象力的价值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力扩展了感知,使其超越了直接面对的环境。通过道德想象,可能行为的领域被扩充,解决冲突的策略逐一被实施,情景被重构,他人的故事被编入进我们自己的叙事中,一系列的道德意象具象化铺展开来———在这种情境认知与超越中,道德想象力引导医者走出规则丛林的狭隘之地,在更深广的语境中感知、探究、超越。 2.4道德反思与评价能力 约翰·柯克斯认为,道德想象力有两种功能,即探究功能和矫正功能。就探究功能而言,道德想象力为前瞻性反思提供了广度……就道德想象力的矫正功能而言,道德想象力使我们重估过去在评价种种可能性时所犯的错误之追溯性估价更具深度。由不确定处境所触发的、全身心投入到探究中所进行前瞻性反思与追溯性评价,贯通了道德故事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扩展的时空中实现道德想象力的功能。在医学伦理学的日常叙述中,医学生的道德反思与评价能力主要是指能够对医学伦理案例进行重估,评价种种可能选择时所犯的错误和不足,所获得经验和教训,辨认错误的主客观根源;通过想象重新选择的思想能力。在道德反思与评价过程中,医者通过与当事人及利益相关者进行思想对话,探讨每个人最希望的结果及其原因,想象着自己也是当事人或利益相关者,正在面对该事件,多种可能做法会造成不同的结果,每种结果都要接受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将会有多种多样的经验与体验。这种试探性的预演的主要作用在于,在其“影响我们身外的具体事物”之前,对结果进行反思。目的在于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并创造性地解决医学伦理问题,使种种欲求之间行之有效地平衡与满足。在道德反思与评价中,还要预见各种改变了的条件,不同的选择可能导致变化了的条件再次变化,直到最终我们的选择消减了各种冲突要素,达到最优化的均衡。 3基于叙事法的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课堂培育 3.1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与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关系 医学伦理学以医学道德为研究对象,基本内容涵盖医学道德的基本理论、规范体系、基本实践以及新的技术人文境遇下的道德困境及其解决。医学伦理学的学业目标既有基本知识理解和运用,又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磨砺与锻造;既有医学道德意识、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扩展和提升,又有医学道德视角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认同和发扬;更有道德敏感性、道德慎思与道德实践能力的确立和发展。这一切都和道德想象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医学生要学习好医学伦理学,需把握几个核心关键词:关系、伦理要求、道德行为选择与评价;并用核心关键词穿针引线,构建医学伦理学知识系统。其中,道德想象力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反过来,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也是培育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根基和沃土。以医患关系为例,道德想象力是解读医患关系的关键能力。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医学伦理学教材分别从概念、性质、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关系模式、伦理规范等方面全面解析医患关系,使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理论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认知。医患关系是医者和患者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广义到医方、患方两个群体或医疗群体与社会多方面的联系,是人们对医疗实践中实存的医患关系敏锐观察后而得出的结论,道德想象力蕴含其中。而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处理好医患关系,一方面需要医学伦理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更需要道德想象力的渗透和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医者能否站在患者的角度看问题,洞悉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体验患者的疾病苦难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关键。这种换位思考恰是道德想象力的核心的内涵。 3.2叙事法与道德想象力 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包含培育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应对医学道德问题的能力和内化医学专业精神,道德想象力必然是其教学目标和学业目标之一。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特点与教学目标决定其打造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主体课程地位,课堂是主场域,叙事教学法是重要途径。叙事,即讲故事。教师把案例分析法、举例说明法和情景教学法中的主体素材进行诠释,这是“初级叙事”;学生改编故事情节进行再诠释,是二级叙事;以此类推,根据医学伦理学具体理论、形成性评价中的收集到的学生学习信息以及据此推论出的教学决策,可以有多级叙事。在叙事与再叙事中,道德想象力把学生带入到故事的时空,在故事中体验、感悟、想象、反思、探究、表达、重组,形成新的医学伦理学故事。就如“我们坐在想象中,一手编织一手拆解行为的可能性叙事。我们将自己投射进选择性的未来,并想象着可能的行动得到贯彻,而且总还来得及撤销该废止的结果。”这不仅仅在于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原则规范、基本实践和伦理难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可能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幻想一门医学伦理学课程就可以打造出医学生的道德想象力,但最起码,可以促醒道德敏感性、觉悟情商中对人际关系的洞察力,种下道德想象力的种子。锻造医学生的伦理决策能力,从道德想象力开始。 作者:李德玲 卢景国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公共教学部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遗传伦理学案例教学 1涉及基因诊断中个人遗传信息保密和“基因歧视”案例 1.1辩证分析和看待基因技术 早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年,全球600多位顶尖科学家就指出:“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结合,将是后基因组时代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由此,“基因组医学”在2003年诞生了,也迎来了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新时代,即以人类基因组为基础的临床医学革命。在这场21世纪的医学革命中,突破性的进展就是不再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而是以个体为中心;不再单纯以血检、尿检、B超、CT以及磁共振结果等作为临床诊断指标,而是以染色体形态结构和基因的DNA序列作为诊断依据;不再单纯对症用药,而是进行基因型处方施治。这将使疾病的诊断可以提前至症状前、产前甚至胚胎植入前;疾病的治疗可以应用基因药物甚至基因治疗;症状的预防或性状的改善可以利用基因水平的操作实现。因此,基因技术可谓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双刃剑”一词也同样适用于这场由遗传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医学革命。一方面,从人的生物属性来说,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从本质上了解、明确以及改造人类的性状或疾病,使人类的生命之花在凝聚人类智慧圣水的沐浴下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另一方面,从人的人文属性来说,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使临床医学成为医学伦理问题的多发领域。[4]诸如“遗传筛查”“产前诊断”“设计婴儿”“基因歧视”等新的词汇频频见诸于新闻媒体和科学媒介。由此产生了一个遗传学与伦理学的关联学科—遗传伦理学(Genethics),即用伦理学方法研究和评估由于遗传学发展所产生的伦理问题,或规范遗传服务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的学科,也称基因伦理学。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生,必须直面这把“双刃剑”的挑战。 1.2要坚定不移地抱持人类良知与道德底线 人与动物和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有良知和道德情操,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最宝贵“基因”。人类的智慧在不断推动着技术进步,技术手段已经并将进一步挑战由人类良知和道德情操形成的伦理规范。在这场业已开始的人“技”博弈中,人类若放弃良知与道德情操而任由技术无控制的发展,人类最终会走向灭亡。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几乎全世界有责任心的科学家,都在呼吁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高科技工作者,要时刻坚守自己的人文精神家园的真谛所在。在校大学生必须紧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培养职业操守,这对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强调医者仁心,大医者必有大德。可以预见,未来的医学遗传技术“能耐”会很大,但医务工作者决不能凭其从事违背医德良心的治疗与操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把纯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区别开来,我们支持对医学遗传技术的探索与创新,但反对凭借遗传技术从事有悖人类伦理规范的诊疗活动,这就如同目前我们并不反对从事正当的枪械研究工作但却反对违法持枪行为一样。 1.3要严格遵守行业行为规范与相应法律法规 医学遗传技术对人类伦理规范造成的冲击已引起全球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遗传检查提出了伦理准则建议,我国不少医院与科研机构制定了基因诊断的医德规则。诸如:遗传筛查和检查都应遵循自愿的原则,不得强迫别人参加;筛查前应告知受筛群体此项筛查的目的和可能的结果以及可能要做出的选择;症状前和易感性检查的结果,为了避免可能的歧视,不经本人同意,筛查结果不得泄漏给雇主、保险公司、学校、政府机关或其他研究机构等。[5]未来,随着遗传技术的进步和基因诊疗活动的普及,对医学遗传诊疗活动的约束必然会上升到国家层面,即由国家制定相关法规来规范基因诊断等医学遗传诊疗活动。在校医学生在学期间就应了解这些准则与规范,及早养成循规蹈矩的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 2基因诊断技术受限致疾病未检出案例 技术的先进性总是相对的,现代医学遗传技术无论怎样先进,也不可能包治所有相关疾病。就基因诊断来说,它所适应的范围与条件是有一定限制的,即基因检测的必要条件是被检测基因的正常结构已确定;被检测基因突变已定位。由此,对目前已确定的6000多种单基因病来讲,能达到基因诊断条件的单基因病是非常少的。这样,基因诊断漏诊甚或基因操作致病事情就出现了,最典型的案例是“基因病的试管婴儿出生”:济南市民赵女士与丈夫于2011年在济南某医院做试管婴儿。2013年初孩子出生后,家人发现孩子的眼球是蓝色的,四肢和脸上的部分皮肤像白癜风的白斑一样,两条腿长度不一致,脖子歪斜着立不起来。赵女士和家人怀疑是做试管婴儿时出现了问题,于是到医院讨说法,院方医务人员称医院的试管婴儿技术没有问题,新生儿疾病与父母基因有关,医院的试管婴儿技术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有8000多种并发症是检查不出来的,而且在做试管婴儿之前已经让父母在风险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了,院方没有任何责任。双方协商不成,赵女士将孩子放在会议室的桌子上,让医院给个说法,然后与家人离开了医院。[6]该案例所涉及的内容表面上是试管婴儿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是体外受精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方面的问题。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发的争议是:基因诊断致使一对无法自然生育的夫妇获得一个基因病患儿,这类基因诊断人道吗?院方推卸全部责任的做法符合医德吗?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这样来认识这一案例: 2.1应当充分肯定基因诊断助孕技术即试管婴儿为人类带来的福音 近些年来,由于全球环境污染加重、大龄婚育者增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能正常生育的夫妇日益增多。在一些家庭,盼望一个健康婴儿的降生成为两代甚至三代人的最大心愿。是试管婴儿圆了他们的梦,凭借试管婴儿技术使无数无法自然妊娠的夫妇或得子或得女,他们终获为人父母之趣,他们的父母终得弄孙之乐。从维系人类繁衍生存、满足人生育之天性需求和为一些家庭播撒天伦之乐来说,基因诊断助孕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是最大的人道。至于出现案例中的“基因病的试管婴儿”,这毕竟是极少数。既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因噎废食,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日臻完善,基因诊断受限会逐渐减少。 2.2对医院医德责任的认定应慎重 医德责任是指医院或医务工作者所应承担的基于医疗道德要求与医德医风规范而规定的职责和任务。承担医德责任,虽然并不意味着被直接追究法律与经济责任,但要受公众与社会舆论的诟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里,无论医院还是医务工作者都几乎不能承受因医德责任缺失而受诟病的形象损失。当然,若是医院或医务工作者确应承担医德责任,公众与社会舆论的监督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该案例在医德责任的认定上有困难。从医德风尚的社会要求上来说,人们希望医院的任何诊疗活动都完美无缺。然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诊疗技术的受限性,再加之其他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任何诊疗活动都有风险,这就是为什么该案例中院方在做试管婴儿之前就让患儿父母在风险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的主要缘由。这样,院方实际上已经在程序上规避了医德责任。但是,就此来认定院方毫无医德责任也有失公允。因为院方既然明明知道该项医疗技术有风险就应该千方百计避免风险发生,譬如强化对胎儿的产前诊断,经诊断确诊为遗传病患儿应劝孕妇放弃生育,毕竟一个遗传病患儿的降生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当然,究竟院方是否尽到了相关责任,我们不是当事方自然不知详情。但是,我们通过该案例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的医德责任教育却是至关重要的。 3冷冻胚胎处置权争议案例 医学遗传辅助生殖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是冷冻胚胎 处置权争议案例。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Reproduc-tionTechnology,ART)包括人工体内受精(ArtificialIn-semination,AI),体外受精(InVitroFertilization,IVF)和胚胎移植(即试管婴儿),代孕母亲,甚至无性生殖(克隆人)的技术等等,这一技术无疑可以帮助无数不孕夫妇实现生育的梦想,但却会引发若干伦理与法律问题。被称为“中国第一例冷冻胚胎处置权争议案”的南京死亡夫妇冷冻胚胎争议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3年2月20日家住南京的小沈和妻子在做胚胎移植手术的前五天遭遇车祸双亡。存放于南京鼓楼医院的4枚冷冻胚胎,成为四位“失独”老人唯一的寄托。双方父母为要回冷冻胚胎,将拒绝交出胚胎的医院告上了法庭。2014年5月,法院一审宣判驳回原告诉请,理由是“唯一能让胚胎存活的途径只有代孕,这是我国明令禁止的”。[7]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医疗人员不得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8]这一案例同样在学生中引起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以法律禁止代孕为由而拒绝意外死亡夫妇之父母获得其子女冷冻胚胎的做法人道吗?我国禁止代孕的相关法律是否过于苛刻,是否应该随着人口生育需求与科技进步而做出相应修订?笔者认为这是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遗传伦理和相关遗传知识教育的极好契机。 3.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法”与“情”的关系 我国关于禁止代孕的相关法律条文,是基于维护生育秩序、避免“基因乱伦”而制定的。它既是我国公民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行为规范,又是法院判定相关案件的准绳。在法律条文没有变动之前,法院的判定是无可厚非的。至于该判定是否有违人道,属于另一个范畴的问题。即使有违人道,“情”只能服从于“法”。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维护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才称得上法制社会,才能维护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2充分肯定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遗传技术法律发展问题的探讨 笔者认为青年学生对包括现行法律在内的社会问题的探讨是有民族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况且这一案例的确折射出我国代孕技术法律规定的粗糙。众所周知,代孕是指通过体外受精的方式为他人生育子女的行为,它有三种情形:一是精子、卵子均来自于夫妻双方,仅借用代孕者的子宫;二是精子来自丈夫,卵子由代孕者提供,经体外授精后,由代孕者怀孕生育;三是卵子由妻子提供,经异质人工授精后通过胚胎移植由母亲代孕生育。由于后两种情形会引起难以预料的伦理、法律与会社问题,应于立法禁止无可厚非。特别是第三种情形即由供精者提供精子经人工授精后通过胚胎移植由母亲代孕生育的行为,会导致生物学子女聚居大增,这些试管婴儿虽具有血缘关系但彼此毫不知情,一旦恋爱结婚将引发“乱伦危机”。因此,2001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人类精子库管理办法》规定一名供精者最多只能提供精子给五名妇女受孕,避免产生众多的“同父异母”兄弟姐妹。[9]但是第一种情形即精子、卵子均来自于夫妻双方,仅借用代孕者的子宫生育的行为应于解禁。理由是这一情形既不违背人伦道德,又不会带来严重社会危害,却可以圆无数因需求女方完全丧失生育能力夫妇生育子女之梦。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多人认为这种情形的代孕是一项善举。在我国,也应当开始考虑允许此种情形下三方达成协议并履行相关法定手续的代孕行为。因为任何法律规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我国颁布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的时候,是依据当时人口基数大、出生率高、控制人口数量是基本国策和代孕在国内及其罕见等国情。虽然仅仅过了十多年,但我国经济社会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生育领域则是随着人们婚育观的变化,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大陆人口年均增长率由2002年的6.45‰降至2011年的4.79‰,下降了1.66个千分点。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13年前曾连续19年负增长,而历史上我国个别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曾高达30‰左右,现在我国人口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伴随女性不孕发病率逐年上升与医学遗传辅助生殖技术的日臻完善,寻求代孕的呼声不时现于媒体。笔者赞同“由母亲代孕生育权是人类维护人口生产不断延续的一项自然权利”的主张。笔者建议国家有关立法机构通过释法的方式对代孕以新的具体界定,即施行有区别的代孕管制,以利公民获得合法代孕权利。 3.3充分肯定医学生对失独老人的关注和慈善 笔者为当代医学生对失独老人的高度关注和慈善心肠感到由衷高兴,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讲解这一案例时,学生们一致呼吁国家修订相关法律,以使得这两对丧失子女的老人能够合法获得其子女遗留冷冻胚胎,并通过代孕的方式得其孙辈。认为这既不违背人伦道德与社善良风俗,又是对他们的最好慰藉。医者仁心,大医至诚,善良心灵与仁爱情怀是优秀医德的根基,理应为当代医学生拥有这一优秀根基而高兴,更应当为培育这一优秀根基倾注全部心血! 作者:杨利丽 单位:潍坊医学院遗传学教研室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伦理学教育探究 一、“参与式教学设计”概述 “参与式教学设计”相关理论从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在西方兴起。美国教学设计专家,Bela.H.Banathy,从教学设计本身出发,总结出四代教学设计模式,其中第四代叫做Designingwithin,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参与式教学设计”倡导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需要学生积极为教学设计出谋划策,师生间、生生间需要相互交流、相互讨论、通力合作,共同为教学设计的成功以及相应效果的达成作出努力,也就是说,“参与式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需要让学生主体直接参与到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甚至包括构建教学策略等等,这个过程需要师生全身心投入,并且密切配合,最后还要由师生共同参与对整个教学的评价。 二、“参与式教学设计”在医学伦理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转变教师角色定位。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教师的角色是教学设计决策的“权威”、“绝对主体”,而在“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则需要教师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合作者”“协助者”以及更重要的一个角色“引导者”。作为教师,不仅要能够走进学生心理,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尊重、鼓励学生就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学生分享,成为参与“教学设计”全过程中的一位普通的一员。其次,明确运用“参与式教学设计”在医学伦理学教育教学中的目的。目前,各医学院校在设置医学伦理学课程中,课时基本限定于22—36学时之间,除去个别讨论课程外,基本不设实践学时。课时少和课程内容任务重的矛盾比较大,引入“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医学伦理学教育现状中的课时与授课内容的冲突问题,使医学生在进行医学实践的同时,能够同时成为伦理学的践行者,具备高尚的医德、基本的伦理意识和分析以及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最后,注意在医学伦理学教育中将“参与式教学设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参与式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是独自存在的个体,它可以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开展,比如说与邱学华教授所倡导的“尝试教学”相融合,可以和“PBL”临床教学相融合等等,因此,“参与式教学设计”并不是孤立的,它可以成为多种教育教学模式的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参与式教学设计”教育模式的优势与限制 “参与式教学设计”的研究是时展的需要。二十世纪末期,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变化时期,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信息时代,这个时代对教育产生很大冲击,一是知识经济,一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倡文化价值多元。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权益的保护,不仅体现在学生得到关心与爱护,更体现在学生的意见也应该获得应有的尊重,因此,参与式教学设计正是符合了时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设计也是改进现行教学设计方式的需要。“参与式教学设计”能够满足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学生参与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在我国已经获得学者们的普遍认同,但新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需要进一步的课程体系改革,“参与式教学设计”意味着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以及传统做法,甚至还要改革整个教育系统的制度与体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参与式教学设计”中的影响力不是变小,而是变大。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作用不断增强,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影响力的变小。相反,教师的影响力要更大,师生之间的关系要更为紧密。“参与式教学设计”虽然表现为学生参与教学决策,但在与学生对话、协商的过程中明显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对话,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不仅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更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不同专业学生以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团体面前,参与式教学设计开展的模式不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学设计过程要做出重大的贡献,教师需要更强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引导能力,并具有广阔的专业知识,能够灵活应用。具有倾听能力、整合能力和辨析能力,能够及时掌控教学设计,并使之良性循环,掌控事态发展,洞悉问题存在,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充当良好的咨询者和建议者。因此,“参与式教学设计”是否成功,核心的内容是教师能否作好引导者的角色。 作者:戈丽薇 单位:辽宁医学院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 1正确认识《医学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和伦理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伦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为整个医学提供伦理学的观点、方法和技术,它是旨在运用伦理学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解释医学道德现象的学科,是系统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对《医学伦理学》教学也并非就是对医学生进行道德教化的过程[3]。《医学伦理学》除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外,更多的是医学素养教育,因为人文是医学的一部分,医德是医生素养的一部分[1]。 2合理设计《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 通过《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不仅要提高医学生医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塑造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加强实际工作中伦理问题的处理能力[2,4]。作者认为通过《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要让学生知晓在未来工作中涉及的医学伦理知识,熟悉相关伦理要求,并在知识学习基础上培养伦理道德情感和道德决策能力,进而最终促进医学人文品质的形成。因此其总目标可界定为:培养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提升医学生医学伦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具体分目标为:(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和初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医学职业精神,自觉践行医学人道主义原则,为人民的健康利益服务;(2)培养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对人、生命、医学事业的道德责任感,能够敏锐识别和正确处理医学伦理问题,具有正确进行临床伦理决策的能力;(3)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妥善处理医患关系、医际关系、医学与社会的关系;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满足社会人群的健康需求和医学事业发展的要求。 3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医学伦理学的这种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了任课教师应坚持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养成三位一体的教学观,合理、灵活地安排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3.1知识学习是基础教师应把必备的医学伦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形成知识积淀。涉及的教学内容如医学伦理原则、规范和范畴等基本知识;临床实践中涉及的医学伦理学基础理论及相关的伦理规范要求等[5]。 3.2能力培养是关键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医学问题进行伦理思考、分析、判断及临床伦理决策的能力。涉及的教学内容如医疗人际关系伦理、临床诊疗伦理、人体实验伦理、尸体解剖伦理、器官移植伦理、生育控制伦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安乐死等[5]。3.3情感养成是核心教师要让学生牢固树立医学人文观念,具有对人、生命、医学事业的道德责任感。涉及的教学内容如对国内外杰出医德风范人物的认识、了解等[5],以情动人,让学生在获得感悟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的提升。 4围绕教学理念,多途径实施医学伦理学教学 《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实现“知行统一”。首先让学生“知”,理解理论是前提,即了解未来工作中应知悉的医学伦理知识,熟悉相应伦理要求;然后还要让学生“行”,实践理论是目的,即启发、引导学生参加医学服务实践活动,在服务中感知、理解并践行医学道德,实现自我教育。最终让学生对医学领域中相应需要遵守的伦理要求能够做到知行统一。为了更好实践《医学伦理学》“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阐述之外,还应结合具体临床真实鲜活的案例分析、医学伦理方面社会热点问题的辩论、医德风范人物的感染影响等多途径促进医学伦理学教学,加强学生对医学伦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4.1基本理论教学和专题讨论相结合 对于一些与临床贴合非常紧密的章节,可以采用基本理论模块和案例分析讨论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基本理论模块,以教师讲授为主,侧重帮助学生们理解医学伦理基本理论、原则、伦理要求和规范等,从而形成对医学伦理相关知识的初步认知,为后面的专题讨论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做好基本的理论准备。专题模块由教师精选临床诊疗伦理案例,或者针对安乐死、器官移植等医学伦理的前沿问题,由学生课外自主收集材料,整理思路,充分准备,课上分小组讨论或者辩论,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4.2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首先由教师精选临床中真实、典型、难易适中的案例或者社会热点问题,由学生根据案例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和体会[6]。然后学生结合课堂讲授的相关知识内容,对角色扮演的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和解析,这个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临床伦理问题的思维。最后由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结合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强调。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督促学生观察现实,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锻炼同学分析问题能力[7]。如医患关系伦理、临床诊疗伦理等部分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4.3以学生临床见习为契机,加强教学实践《医学伦理学》 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除了课堂内的教学外,还应强化实践教学,延伸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该学期每个月的见习机会,在临床实践中去感受道德,践行道德,从而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促进知识的内化[8];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医疗机构开展相关伦理调查研究,认真发现和记录临床中的实际伦理问题,再引导学生用医学伦理学知识对这些伦理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强化知识运用,训练伦理思维[9]。 4.4巧妙运用学校现有载体,延伸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带 领学生参观本校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内涵的生命科技馆和医学家塑像等,或者观看医德风范人物先进事迹的相关视频,如爱患者胜过爱自己的万婴之母林巧稚教授;大医王忠诚;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的裘法祖院士;感动中国最美乡村医生李春燕。这些视频教学资源不仅可以适当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更是给每一位医学生树立了榜样,触发了他们心灵最深处的医德情感。这些载体是验证医学伦理学理论、原则的实验室,是打动学生心灵的场所,可以有力延伸和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实施是培养信息化人才能够应用医德理论知识来解决医患问题 在目前我国医院的管理中,由于对于医务人员疏于严格管理,因此在各种医患之间产生纠纷的根源都是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差,使得医患之间关系恶化;以及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对患者的自主权加强重视,没有遵守知情、同意的准则,因此患者对其不理解,也使得医患之间产生较多的矛盾;有些医务工作者没有责任心,在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时,疏于认真,对问题的处理上不及时、不恰当,也由此引发医疗事故的产生;更有甚者为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费,患者由于不满而产生的纠纷。 2.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医院工作进行的主题的医疗,医疗决定着医院能否良好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而“仁”与“术”决是整个医院医疗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则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对医学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医务人员医德水平决定其能否更好发挥设备、技术作用的基础。若因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属于医德的建设,会使医院整个医疗水平下降,对医院的长期、健康、良好、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是提升医院医疗整体质量的保障。 3.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状 3.1医院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忽视。医学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价值观体现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化人才在从事医学工作时必须拥有医学伦理学知识。而我国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医院必须对医学伦理学培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3.2医务人员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忽视。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于医学伦理学知识不够重视,认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医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中并不能够有效发挥其重要性。 3.3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落后。信息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最基础要求,对心理学、伦理学、社会等人文化知识都是教育的范畴。但是现今在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依旧很落后,不能够与社会现实接轨,严重影响着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实施。 4.在息化人才培养中医学伦理学教育良好开展的策略 4.1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的建立。加强吸收世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先进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准则。 4.2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的加强。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内容,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标准[2]。以问题、案例为核心,开展互动式、小组讨论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及时运用医学伦理学知识来约束自身行为。 4.3良好人文环境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培养是培养良好人文环境的基础。人文环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结合下所创建的。在医学伦理学的教育中,人文素质必须要加强重视,可利用直观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h等方式,用实际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员,树立起医院良好的医疗形象,加大医院的影响力度,为医院创设道德和技术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强医院信息化人才团队的设立。 4.4医学伦理学教育多样化的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不仅要求其在内容上具有实际性、针对性,在规范标准上更要有层次。结合信息人员文化程度、岗位职责、自身身体和思想情况的不同,来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标准,确保医学伦理学在教育中,具有针对性以及广泛性。 4.5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和培训。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和加强伦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对伦理学教育管理进行加强,利用多钟形式进行培训。不定时的更新学习信息资源,增进交流和学习。 5.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信息的发展依托于现代社会信息的发展,医院在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全面更要与实际信息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性强,又有创新思维和良好道德的信息化人才[3]。因此,学伦理学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文娟 付智勇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师循证医学伦理学论文 1减少临床不确定性 临床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包括病情变化、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性别差异等.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在收集医学数据的过程中,可最大程度地消除对不确定性个人观测的偏见,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进一步扩大了样本量和观察精度,获取的证据更多地减少了不确定性.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如果从业者因不了解那些为特定疾病已做出的最新研究结论而出现失误,病人病情不仅不可能改善,甚至加重.这不仅是决策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你必须有“不了解”的原因或失误的理由,所谓“个人经验”或“专业水平”均不足以成为原因.在不确定性下,伦理要求并不是万无一失,但必须将病情变化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并在最佳证据支持下进行决策[9]. 2实现最优化 医学行为的最优化包括决策的最优化和决策者自身素质的最优化.循证医学以科学研究的最佳结果为证据,以实现临床诊疗决策最优化为其目的,这等同于追求卓越的道德需求.实践循证医学可在有限的时间内,使临床医生迅速掌握当前专业研究最新进展,及时发现和纠正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循证医学为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医疗单位、每位医生都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达到一个共同的水准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当代医学道德进步即实现当代医学道德本质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10].开展循证医学可使临床医生发挥出求知的积极性,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和创造知识,由阶段性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为追寻终身教育,提高和维系其专业素质,实现职业行为的最优化. 3生命伦理学观念下的循证医学教育 3.1教学目的 在生命伦理学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习期间的循证医学教育,使带教者和实习医师进一步明确临床实践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专业素质与道德观念的关系,现代医学的辩证思维方法等.促使医学生在开始面对现实病例之初,就能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运用进行循证分析和伦理思考,并让这种分析和思考逐渐形成思维定式,内化为医德素质,为日后在工作中合理应用医疗资源,善待病人,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赢得社会信任打好基础. 3.2教学方法 3.2.1师资培训在既往循证医学教学的基础上,首先组织教师重点学习“尊重(自主)、不伤害、行善和公正”这四条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因为基本原则是构建医学道德规范的最根本、最一般的道德根据,被视作评估医疗行为的基本伦理规则.围绕着这四条原则诠释开展循证医学和循证医学教学的意义,力求删繁就简地让带教者和受教者共同参悟循证医学的伦理含义.3.2.2岗前讲座在实习医师进入临床的岗前教育中加入“循证医学及其伦理观”等专题讲座,使其在入科之初就植入“循证实习”的理念.3.2.3联系实际以课堂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对增进技能几乎没有作用[8].岗前讲座只限于基本概念的复习或强化,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反复操作.通常采用PBL或病床边随机教学模式,由带教老师或实习医师提出问题,首先阐明问题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合理的方法,即伦理需求,使学生感到与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共同分析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并按证据的等级给予筛选评价,然后结合临床问题制定诊疗方案.3.2.4网络查询查询信息的第一步是在老师指导下,登陆院内局域网的西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康健)或中文医学期刊检索系统(清华同方).两套检索系统均为集文献检索、知识评价、全文揭示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医学文献知识情报服务平台,且内设循证医学专版.如欲扩大搜寻范围,则通过Internet网链接Cocb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EmGbase数据库或其他循证医学网站.同一条检索主题词常能获取多个结果,教会学生识别和选择是保障信息质量关键. 3.3教学效果 为了解实习医师对伦理学和循证医学的认知现状和教学效果,我们曾针对性做了调查,158份学生答卷结果见表1.在我院实习的本科实习医师来自青岛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和泰山医学院等,普遍综合素质好,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坚实,英语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强,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的辨别能力.从调查表和课后交流可知,他们对这种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感到新奇而充满兴趣,给予较高的评价.在意见栏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将两门内容生涩的课结合起来,形式新颖且易懂实用,受启发,有意义.个别学生毕业工作后还表示,该课是实习期间最好的课.教师的主要反映为“应从实验性教学上升为普及性教学,可提升教学医院的水平”,但也提出“因无大纲要求,随意性较大,对教师要求较高。 3.4教学调整 近年来面对择业、考研等竞争,实习医师自主意识均较强,学业上多有偏重,对自认为重复性培训和低水平的讲座常采取抵制态度.如何让他们对看起来“与专业无关”的课程感兴趣,教师的态度和方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将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内容进行逻辑链接,并阐明其不可或缺的临床作用是本项教学的特征.一个拔新领异的讲坛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其求知欲.多学科交叉尤其是医疗和伦理并重是现代医学的特征,也是临床教学的难点,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学中多采用对医疗措施提出针对性循证依据和伦理问题共同讨论,力求使实习医师在互动中不断地感悟,逐渐养成循证思维的习惯.也需要经常性检查和督促实习医师的循证实践,必要时作为实习考核内容之一,在一定的压力下强化其职业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4讨论 医学伦理学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衡量现代医疗决策的指导方针”,监督和制约着医疗行为[2].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一贯坚持的标准是———丰富的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以及高尚的品德.用伦理学的观念对实习医师进行循证医学教学是一种尝试,从形式上它提高了循证医学教学规格,从内容上丰富了授课意义,从方法上增加了授课的吸引力.对于刚入临床的实习医师,将生命伦理学与循证医学教育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两者在医疗行为中的作用和价值.通过教学,使实习医师在直面病人的早期实践中即掌握了提出问题,寻找、甄别和应用证据,制定循证决策的方法和途径的能力.本研究试图克服传统的医疗与人文各念其经的教学缺陷,在灌输循证思维的同时,让医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自主、不伤害、公正、慈善”等生命伦理学观念,使其认识到开展循证医学的双重意义———在完成医疗行为最优化的同时实现道德升华,为将来履行职业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鲁民 李培杰 薛龙 胡波 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 医学伦理学论文:多元化医学伦理学论文 1《医学伦理学》课程实施多元化考评的必要性 1.1目前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考核目的上看,很多医学院校仅仅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医学生能否评优获奖、顺利毕业并获取学位的一个依据;很多任课教师只是把考试作为该课程学习完毕的一种应有形式,对其他方面并不关心。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知道医师资格证考试涉及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很多人缺乏长远考虑,仅仅关心目前的学习状态。从考核内容上看,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和医学专业课程一样,进行期末统一考试。考试题目由主客观两部分组成,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考查,没有体现医学伦理学的学科特点。从考核方式上看,长期以来,《医学伦理学》课程多采用笔试,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难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价值观等进行衡量。《医学伦理学》课程意在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因此,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改革《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考评模式,才能彰显课程本身的价值和作用。 1.2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优势所在 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也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传统考试方式的不合理,使得部分大学生即使掌握知识不充分,但通过临阵磨枪,仍能拿高分,这样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单一的书面测验和考试等考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发展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内容进行“多元化考评”势在必行。国外教育界经过多年教学研究,发现“多元化考评”相比于传统考核方式,更具有突出的优势。“多元化考评”强调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其目的是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教学改进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化考评”首先是一个以“教育多元化与考生能力多样化”为导向的多元化,具有在纵向和横向上“多层性”的属性。多元化的教育,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协调性发展,并能促进教学改革。 2高校医学伦理学课程多元化考评体系的建立 2.1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是一次总结性的测验,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检验,期末成绩所占比重最大,但不能像以往那样占据绝大多数。笔者认为所占比值30%即可,在医学伦理学课程期末应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题型,而且编写题目应结合医师执业资格考试,让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就知道重难点所在,同时为以后职业资格考试做准备。 2.2课堂表现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判断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态度,主要通过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上课的认真程度来衡量。上课表现,往往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习习惯,上课表现的比重20%较为适宜。笔者认为教师每节课应在花名册上标注学生上课的情况,对上课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加分,对旷课、睡觉、聊天、玩耍的同学进行扣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上课的一些不良习惯,使学生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约束,同时也是对表现好的学生的肯定,也是教育公正的一个体现,更是反映这门课宗旨的一项较好措施。 2.3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其所占比重建议在20%。众所周知,高校教师承担课程多,人数较大,平时给学生留作业比较少,所以平时成绩首先包括作业。医学伦理学课程每学期应该至少给学生留一次作业,给学生一些话题,让他们写小论文,这样可以锻炼他们思考和写作的能力,并督促他们了解医学伦理的前沿成果。此外在平时的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们参与到教学当中,分角色表演或者组织辩论等,这个分数也是平时成绩的一种。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放一些视频或呈现一些案例,让他们参与讨论,给他们的表现打分,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兴趣。 2.4实践成绩 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把所学更好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成绩要占到学生最终成绩的20%,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和实践报告的情况来确定。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走向社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医学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并且进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走到社会上,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可以更好地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也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把实践教学制度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 2.5职业道德测评 医学伦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它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学问。其目的是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激励他们在学校刻苦学习,以后为病人全心全意的服务。因此,该课程的考核中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测评,测评比重10%比较合适。其主要做法是,教师编写职业道德测评问卷,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评分。同时选取典型案例或社会热点医疗事件,由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班级各小组间互相评分,最后教师结合两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3对保证多元化考评体系取得实效的思考 3.1更新理念,确立多元化评价的考核模式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唯分数论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生,学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医学人文课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放手让教师不断的探索更适应医学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其次,高校教师在做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学研究的探索,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多了解国外的和国内其他学校的教学信息,对一些好方法要借鉴,要敢于打破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最后,医学生在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医学人文知识,真正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3.2完善教学内容,进行专题化教学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由任课教师在遵守课程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把整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把每个部分视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来备课和授课的教学方法。对于专题的取舍,既要立足于教材,服务于教学计划,又要立足于学科要点,并适度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和时事热点;任何一个专题,都将讲述一个或者几个学科重点问题,其自成体系、独立成篇。专题化教学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展,但方式也有差异,其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好。不同学校选用的医学伦理学教材有差异,但整体来看内容差别不大。现在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依然是课本理论知识,难免枯燥单调。教师应多了解一些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及现实案例,通过整合,开展专题化教学。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比较研究的方法,即相关内容看看国外的做法,丰富教学内容,也使得理论知识不会那么枯燥,深入思考后对学生的作用也会更大。 3.3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被称之为填鸭式教学,目前,这种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很多医学生都反映,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好多科目枯燥没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医学伦理学课程应该引入“问题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尤其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主导思想就是让学生由教学客体成为教学主体,从而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巧妙设问、引发思考;引入案例、引导讨论;创设情景、激发思维;事例喻示、循循善诱等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 作者:俞水香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伦理学之思考 1实验动物伦理的意义 在医学界中,实验动物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实验动物的伦理意义也越来越突出。医学院校。实验动物有着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如生化实验要用的血浆、免疫血清,机能学实验中需要的蟾蜍、小鼠、大鼠、家兔等各种动物等,以及科学研究中所需的实验动物。正是这些实验动物使众多医学生更好的学习医学知识,锻炼临床技能,并且研究出更多科研成果。但是,动物实验使用的合理性并不说明人们可以轻视动物伦理,相反,动物伦理具有社会、科学、社会多方面价值。动物伦理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话题,更是医学院校要着重关心的事情。只有动物伦理的合理实施才能使医学生的学习更加严谨,使科研结果更加可信,更加客观真实。社会领域。近些年来,人类健康研究中的重大研究成果,有近一半是通过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得出。另外,在药品研制、毒性分析等方面,实验动物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只有利用实验动物充分证明药物对人体安全可靠,才能得到有关部门的生产许可。 2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 根据我国《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的基本原则,医学院校在进行动物实验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实验动物的准备 实验动物须有严格证明,表明其品种,经过检疫。才能引入实验中。动物实验设计时要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尽量减少使用动物数量并且减轻实验动物痛苦,并且不进行没有必要的动物实验,任何动物实验都要有正当的理由和目的。善待实验动物,不随意使动物痛苦,尽量减少刺激强度和缩短实验时间。 2.2实验过程中的处理 实验过程中除特殊情况应给予动物镇静、麻醉剂以减轻和消除动物的痛苦,对于可能引起动物痛苦和危害的实验操作,应小心进行,不得粗暴,凡需对动物进行禁食和禁水试验的研究,只能在短时间内进行,不得危害动物的健康,对清醒的动物应进行一定的安抚,以减轻它们的恐惧和不良反应。 2.3实验结束后处理 实验外科手术中应积极落实实验动物的急救措施,对术后或需淘汰的实验动物在实验结束后尽快实施安乐死等措施使其摆脱痛苦。 3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伦理存在的问题 实验动物在医学院校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目前医学院校中存在着各个方面的问题,尚不能完全的遵循动物实验伦理的全部原则,主要表现于以下方面: 3.1实验动物生产、防(免)疫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第九条:实验动物的饲育室、实验室应设在不同区域,并进行严格隔离。实验动物饲育室、实验室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第十条:实验动物的保种、饲育应采用国内或国外认可的品种、品系,并持有效的合格证书。第十六条:对引入的实验动物,必须进行隔离检疫。第二十条:供用的实验动物应当具备下列完整的资料:①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②遗传背景或其来源;③微生物检测状况;④合格证书;⑤饲育单位负责人签名。无上述资料的实验动物不得应用。然而,现阶段医学院校中由于各方面的不足,尚不能遵从或完全遵从《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如目前部分实验动物引入时资料不完整,隔离检疫措施不完善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漏洞。 3.2动物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本科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实验动物,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动物实验缺乏严谨性,不少学生在实验课上没有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就开始进行实验操作,导致实验过程拖沓实验结果不满意,缺乏了科学性与严谨性。②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动物缺乏人文精神,只是将实验动物作为一个工具,而没有从内心重视实验动物。③实验操作错误及不熟练,增加了实验动物的痛苦,目前本科实验中常用麻醉药品“氨基甲酸乙酯(乌拉坦)”麻醉时间一般为2h,科研阶段常用麻醉药品“水合氯醛”麻醉时间为4h,但不少实验因过程错误或不熟练,耽误了实验时间,甚至在麻醉过后增加了实验动物的痛苦。④对于实验中可以再次利用的动物在实验后未进行有效的操作,如常用的单纯耳缘静脉取血后并未进行有效的止血和抗感染,消毒等处理措施。⑤实验后不能再次利用的实验动物在实验后未进行及时处理,如技能学实验中不少动物需打开腹腔进行操作,但实验结束后不少同学并未进行及时的操作,如处死,缝合等操作。 4针对目前存在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针对目前医学院校中实验动物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外相关医学院校以及国内动物伦理学开展较好医学院校的相关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使实验动物的伦理问题得到改善。 4.1学校方面 环境及饲养。实验动物配套设施应健全,饲养笼,垫料,饲料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饲料应做到科学、营养、健康;饮用水应新鲜充足,保证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温、湿度维持在相对正常的标准,饲养笼需定时清理消毒,垫料需及时更换,不同种类动物分开饲养,定期对动物进行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捉拿动物方法得当,轻柔,尽量避免引起实验动物焦躁、恐慌、不安和受伤。人员培训。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和实验课教师需要进行实验动物伦理问题的培训,因为饲养人员是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实验后处理的主要负责者,实验课教师对实验动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将反映在学生对实验动物的态度上,所以,学校对饲养人员和实验课老师应该严格把关,认真考核,树立起爱护实验动物,维护实验动物伦理的理念。课程安排。现在多数医学院校都已经开设医学伦理学的相关课程,但实验动物伦理的部分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所以医学院校应该在相关课程或者动物实验开始之前安排几个学时的实验动物伦理部分的相关课程,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几次有关“3R原则”的实验,这样可以考察学生对于“3R原则“是否真正掌握,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能力,又可以树立起爱护实验动物,维护实验动物伦理的理念。另外,可以开设有关实验动物伦理方面的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学生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各个医学院校还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借鉴先进经验,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实验动物伦理问题的教育,可以制作实验动物伦理为主题的展板,进行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进行专家讲座、征文活动等宣传实验动物伦理问题;另外可以借鉴第二军医大学的经验,建立实验动物墓园,建立实验动物纪念碑等方式使实验动物伦理得到更好的维护。 4.2学生方面 理论学习。学生在进行动物实验操作前应该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一方面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规范操作,实验预期结果,可能出现的状况等,另一方面要学习实验动物伦理方面的内容。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学生要熟练抓取、注射、取样、测量等操作技巧,对动物身体的强制性限制减少到最小。在对实验动物进行大范围手术时,必须进行麻醉,并且确定麻醉深度符合条件后才可进行手术。进行手术时要准确快速,尽量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在有效麻醉时间过去后,若手术还未结束,应酌情补安全剂量麻药以减少实验动物痛苦。实验结束。实验结束后实验动物若可以存活或需再次实验,需及时进行必要的包扎、缝合、止痛、消毒、抗感染操作。已做过实验的实验动物需单独饲养。若实验动物不能存活,需根据情况及时处死,避免进行活体解剖或者粗暴方式处死实验动物。处死实验动物时,不宜有其他实验动物在场。关注实验动物伦理问题,开展实验动物伦理建设,是医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医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的实验动物以及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的各种实验及科研是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保证。因此,只有考虑并满足实验动物伦理,使动物实验这一科学实验研究手段不断补充和完善,才能推动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不断进步。 作者:庄文欣 刘宗昱 付文玉 王晓晓 马璐璐 单位:潍坊医学院 医学研究实验中心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省级重点实验室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伦理学教学误区及准则 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医学生分析、解决医疗实践中伦理问题的能力,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有利于医学生掌握和运用医学伦理学原则及未来的医疗实践.针对目前在案例教学法中出现的种种误区,笔者以讲授“知情同意”原则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 关于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 basedteaching),它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一些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实施之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广泛地推广于 MBA、MPA、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相继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生命伦理学的教学中,我国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法.医学伦理学的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讨论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所面临的伦理难题和临床伦理案例,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理解和把握案例中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启发和培养学生整体伦理理念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一种教学法.[1]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案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的引入,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性和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案例教学法的误区分析 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对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及组织过程了解不够透彻,致使案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运用存在许多误区. 2.1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教学.虽然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都贯彻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将具体生动的事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两者具有本质区别,不能将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教学.第一,从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在整个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和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分析和解决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而课堂中的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它只是为说明或论证某个理论或问题;第二,从教学目的来看,案例教学是教师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选取具体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而举例教学是教师在讲授某个知识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利用相关事例进行分析、论证的一种教学手段.第三,从教学效果来看,案例教学法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举例主要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不如案例教学法显著. 2.2 完全否认传统教学的案例教学法. 基于案例教学的优点,有人提出把案例教学法作为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全部形式,而取代传统的理论教学.笔者认为,较之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法固然有许多优势,但案例教学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学生在讨论案例时所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背景不能全部靠学生自学,而应该由理论课去完成,即使在最为推崇案例教学的北美国家,他们也把案例教学和理论讲授相结合,而不是顾此失彼.其次,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传授.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往往忽视了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只关注案例的具体情节及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显然偏离了教师的授课目的.最后,由于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信息得不到全面的了解,容易使学生在讨论案例时形成一些片面的或不正确的概括化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对案例所涉及到的相关信息做出及时的“补充”.[2]因此,在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中,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分析的基础和依据,而案例教学则有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各自优势,才能更有利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改革. 2.3将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等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角色.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教师从以前的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变成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信息的提供者和学生讨论的评判者,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案例,讨论问题,做出判断,变被动为主动,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在医学伦理学的案例教学中,教师课前需要认真备课,广泛搜集材料、精心编写案例、用心设计讨论;课上既要详细讲解、演示案例材料,又要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还要监督案例分析、讨论的情况;课后要及时总结归纳.正因为如此,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医学伦理学教师既要具有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又要能够控制案例教学的进程和案例讨论的气氛,对学生独到的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2.4认为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医学伦理学中的案例,从现实问题出发,给定特殊情景,让学生自己在这种设定的特殊情境中学会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背景,积极思考,从案例中发现问题并分析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因所选案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但医学伦理学中的案例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提倡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学习知识、掌握规律、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那就本末倒置了. 2.5认为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是主观随意的.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不是主观随意的.课前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它直接决定着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因此,对精心挑选的每一个案例,教师首先要明确:①所选案例与授课内容有什么联系;②案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与案例相关的知识背景有哪些?③有可能涉及到哪些医学伦理学知识;④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该如何解答?[3]经过教师的反复论证和推敲,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使案例讨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所选案例未必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例,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编制案例.另外,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教师结合鲜活的病例进行教学是最好的案例教学形式,但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 3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以讲授 “知情同意 ”原则为例 案例教学法遵循三个步骤:课前精心选取案例,课中分析讨论案例,课后及时总结案例.笔者以讲授“知情同意”原则为例,谈一谈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3.1 案例的选取. 知情同意原则是临床上处理医患关系的基本伦理准则之一.在讲授“知情同意”原则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知情同意原则的宗旨问题;二是关于知情同意人权限问题.因此,笔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选取案例介绍如下:2007 年 11 月 21 日晚,在北京市朝阳医院京西分院,患者李丽云的“丈夫”肖志军拒绝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实施剖腹产手术,医院在家属拒绝签字同意的情况下没有实施手术,患者最终呼吸、循环衰竭,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提问:当患者在性命攸关时刻,患者或家属不同意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时,医院及医务人员应该做何选择? 3.2案例的分析讨论.教师提出案例和与案例相关背景,并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们对此案例分析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部分学生提出医院出于人道主义关怀,应该坚持抢救;也有部分学生坚持医务人员在家属“知情不同意”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放弃.教师提醒学生对案例作全面的分析,找出支持所持观点的事实依据和伦理依据,并做出一个医务人员应有的选择.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相互辩论后,最终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知情同意原则的本意应该是使病患免受轻率而不负责任的医疗伤害,而不是医疗机构的免责声明.一般情况下患者或其家属有权拒绝治疗,但这种拒绝必须是患者或家属在理智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而且法律允许、医生讲明利害关系.此案例中无论医院怎样劝导,肖志军仍然不肯在“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医生还一味地机械地强调知情同意吗?显然这样做,从法律上讲是合法的,但是从社会伦理道德上讲是缺乏道义的.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以不伤害和有利原则作为最根本的临床伦理原则,才能化解患者生命健康权与知情同意权之间的冲突.在病人的生命健康权与知情同意权发生冲突时,如何正确对待家属的权利呢?家属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患者就会面临死亡,家属的权利是否过大,应不应该得到制衡?医院对患者有一个最科学的判断,患者显然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无法统一认识最科学的选择,那就应该有一个程序来确保这个最科学的治疗方案. 如果医疗机构做了这样的事,就不应该让他们承受法律后果.在上述案例中,医院只有施行“家长干涉权”,即通过治疗组讨论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报上级部门批准,由治疗组成员联名签字同意为患者实施特殊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目前,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明确规定如何正确对待紧急情况下患者或家属的知情不同意,而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 33 条规定:“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该条例对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没有做出解释,建议卫生部门和法律部门联合出台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 33 条中其他特殊情况的解释,明确规定医生可以进行特殊治疗的具体情况,使得医院在特殊紧急情况下能够打消顾虑救人而又不至陷入医疗纠纷之中. 3.3 案例的总结. 知情同意原则是尊重病人自主权的集中体现,它能够使病人和医护人员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有助于医院最佳医疗方案的实施,从而最终有利于病患和医护双方的利益.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医学伦理学教师对知情同意的含义、要素及伦理意义等做详细的说明.患者应该是自主的,是能够在充分知情后作出不同意治疗的选择,但这种自主性不是绝对的,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该正确对待患者的自主选择,正确处理医生和患者自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医学伦理学论文:护理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疗活动中的医学道德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以医务工作者道德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各种医学现象以及道德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医学生具备道德素质和责任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 1问卷调查和分析 医学伦理学教学在某学院起步较晚。根据课程安排,某学院于今年在2009级三年制护理专业第二学期才开设此课程。此课程为专业选修课,共计16课时,由人文学科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教学质量,了解学生对此门课程的认知状况,该院担任授课教师参考山东潍坊医学院程乐森等学者《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问卷调查及分析》[2]一文的调查问卷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该院护理专业医学伦理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对2009级护理专业10个班,助产专业1个班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540份,回收有效问卷534份,有效率为98.88%。结果显示,我院高职护生对此门课程的了解非常有限,同时也表达了对此门课程的兴趣,他们希望通过此门课程了解医学伦理学的内容以及本门课程对专业学习和医德修养的影响。在调查中,对于“你是否了解这门课程”,92.32%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对于“你是从什么渠道了解的这门课程”,92.32%的学生选择“教师”,1.87%的学生选择“其他医学院校的学生”,3.37%的学生选择“医务人员”,2.44%的学生选择“其他”;对于“你准备如何对待这门课程”,46.77%的学生选择“感到重要,准备认真学”,23.50%的学生选择“为了考试不得不学”,22.12%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学学再说”,选择“其他”的占7.61%;对于“你预计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会有怎样的效果”,19.35%的学生选择“医德修养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29.49%的学生选择“医德修养水平会较大的提高”,41.94%的学生选择“医德修养水平会有一定的提高”,9.22%的学生选择“其他”。这表明高职护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期望值较高。对于“你预计学这门课程对专业学习有何影响”,有59.91%的学生选择“会促进专业学习”,14.75%的学生选择“会影响专业学习”,17.51%的学生选“说不清”,7.83%的学生选择“其他”。这说明,部分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学习目的还不太明确。这就需根据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地为此门课程安排教学实践,发挥医学伦理学课程的作用,以便让学生懂得开设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他们未来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 2医学伦理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2.1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护生的知识水平及特点,制定明确的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即培养高职医护生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把握、处理医学伦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2.2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 选用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医学伦理学》作为教材。教材共17章,但学校安排的课时较少。这就要求教师要整合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章节进行了有效的整编,适当增加、删减内容(见表1)。其他章节的内容如生育控制的伦理道德、卫生管理伦理、医学科研伦理等以作业形式让学生自修。 2.3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探索中,教师们采用了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导入典型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由学生在讨论案例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由教师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及解决情况作进一步纠正、补充和总结。在问卷调查中,有85.02%的学生乐于接受案例教学法,85.94%的同学喜欢和同学协作完成讨论任务。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能培养高职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同时也锻炼了其辨识和伦理决策能力。 2.4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多媒体更有效地服务于医学伦理学教学。教师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教学资源和信息,并对这些资源和信息进行反复研究、对比、过滤、整合,制作适合高职高专教学要求的教学课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有效地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这样不仅拓宽了教师的教学空间,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还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3.1明确医学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目前,高职医学伦理学教学处于边缘状态,有的院校将其定位为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也有的将其设为医学专业基础课。有许多学者更倾向于后者。如曹永福认为“医学伦理学是将人文融入医学的成熟学科”。[3]姜维茂、程乐森认为“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课,也不同于其他医学基础教育课,而是一门既与医学科学联系密切,又独具特色的人文医学课程”。[4]在此次调查中,关于“你认为这门课程对医学生的成长有何作用”时,64.75%的学生认为“作用重要,不可缺少”,15.67%的认为“作用不大,可有可无”,11.52%的认为“不学医学伦理学,将来照样可以当名好医生”,选择“其他”的有8.06%。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医学伦理学对医学生成长的作用。笔者认为,为了引起高职医学生的重视,应将此门课程作为医学基础教育课开设,并贯穿于临床阶段和实习阶段。无论是三年制还是五年制的医学类专业都应开设此门课程,适当增加学时数,并作为考试科目,从而增加医德教育的系统性、主动性和针对性。 3.2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在问卷关于“医德书籍阅读的情况”调查中,有15.44%的学生“经常阅读”,57.14%的学生“很少阅读”,27.42%的学生“从未阅读”。这说明高职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为激发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兴趣,根据高职生的学习特点,我们积极探索教学评价方式,采用以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考核方式。同时关注过程性评价,技能与学习态度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平时成绩占60%(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和作业,作业主要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中外医德读物);见习期间的小论文(主题为医学伦理学社会热点问题)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把握以及运用能力)占20%。这种教学评价体系,不仅使学生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发展,而且使教师通过反馈的信息,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效果,从而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3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原则规范要求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课程,其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伦理、哲学等人文社科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而目前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出身,理论素养丰富,医学知识缺乏,这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在调查中,对于“你认为这门课程谁来讲比较好”,67.97%的学生选择“医学伦理学教师和临床医师相结合”。因此,学院应注重和加强对医学伦理学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方面,利用本院医学专业教学资源,鼓励人文学科背景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去学医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医学专业出身的教师进修。如参加有关医学伦理学培训班、研讨会、开展与兄弟院校的课题合作等方式,使既有医学知识又有伦理知识的“双师”素质型教师,成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3.4建立完善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体系 培养高职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品质不是仅仅依靠医学伦理学课程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有关学科齐抓共管,共同配合。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首要根据高职生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特点,整体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医学伦理学教育。即在医学教育的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课、见习和实习、毕业后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医学伦理教育。这样既充分体现阶段性,又注重其连续性;既突出各自特色,又讲究相互联系,但要协调好与相应阶段的医学课程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关系。[5]其次,邀请本地著名的医学专家开展各项专题报告、讲座,进一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黑板报、橱窗、学报等宣传古今中外医学家的医德名言,介绍当代先进医务人员的医德事迹,表彰高尚的医德修养事迹,抨击违背医德的不良风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医德医风征文比赛等,在全院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教学氛围。要逐步形成以课程为基础,以高水平的讲座为补充,以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辅助,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保障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体系。 医学伦理学论文:通识教育下的医学伦理学教育新理念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0期 [摘要]结合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对医学生的社会文化价值理念的塑造以及国内医学伦理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通识教育先行的医学伦理教育新理念,并根据医学生的特点提出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初步规划设想,即以人文科学的通识教育为主,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索的能力,从而在面对医学伦理问题时,能够从自然、社会和个人价值取向的综合判断中做出合理的选择。 [关键词]医学伦理教育;通识教育;人文素养 随着新的医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和日趋成熟,使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命个体都面临着新的医学伦理挑战[1]。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成为解决不断涌现的医学伦理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长期以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为主,只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的教育。此外,医学伦理教育在医学院校中未受重视,地位边缘化,这体现在院校课程设置偏少、教育形式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社会实践活动少[2],从而使医学生的伦理教育流于形式,导致医学生在面对新伦理问题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医学行为。针对这些潜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我国当前医学伦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医学伦理学教育目的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基于通识教育先行的医学伦理教育新理念,以期使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索的能力,从而在面对医学伦理问题时,能够从自然、社会和个人价值取向的综合判断中做出合理的选择。 1国内当前医学伦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医学生面临的医学伦理困境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殿堂的医学生,研究显示,其价值目标趋于功利化、医学技术至上、人文素养欠缺[3],这些使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医学生很容易陷入迷茫,导致医学生对生命伦理问题的理解过于简单,对复杂的医患关系的处理不仅缺乏人文关怀,还缺乏合理的推理和思考能力。特别是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对传统生命伦理价值取向的冲击,使现代的医学生在科研中面临着更大的生命伦理困境。 1.2国内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缺陷 尽管在我国的医学院校内普遍对医学生开展了医学伦理学教育,但是很多学校设置的医学伦理学教育过于体制化、形式化,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其处于医学教育的边缘地位。单纯的传统的医学伦理学教育很难使医学生具备真正的伦理和职业道德[4],这也是我国医疗实践中出现大量的医患矛盾和科研道德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的医学伦理教育难以使医学生达到医学伦理教育的目的。 2重新认识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目的 2.1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目的正确的医学伦理教育理念 首先依赖于教育工作者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目的的深刻认识。1972~1976年,美国生物伦理协会协商确立了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目的,包括:①帮助学生确认和澄清生物、医疗过程中的道德问题;②发展分析医疗道德问题的医疗策略;③把道德原则与特别的医疗问题和病例联系起来;④训练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的专职工作人员[5]。由此可见,正确分析和处理“道德问题”是医学伦理学教育的核心。这一核心理念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医德”理念相吻合。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道德问题”绝非仅限于我们司空见惯的“常识性道德问题”,这就给医学伦理学教育带来了概念上的困境。 2.2应引导医学生对伦理学四个关键主题的认识 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医学伦理学首先是一门伦理学,伦理学包括美德伦理学、道义、非认知主义和功利主义四个关键的主题。美德伦理学揭示了人类作为道德存在所可能或者应该达成的美德成就或道德境界;道义论强调行为的道德价值不能以它所带来或促进的后果来决定,而是由行为本身甚至动机本身所决定;非认知主义者认为道德是正常人类的感性,是感觉与世界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功利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应当有助于达成“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是目前对公共政策制定最有效的伦理学理论。因此,除了我国医学院校内一直坚持教授的医学伦理原则、规范与范畴外[6],思考如何引导医学生对伦理学上述四个关键主题的认识,对于医学生在面对复杂和新的医学伦理困境时学会如何独立分析和处理这些困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医学生对于伦理学中涉及的德性、价值、认知和功利性的认识和判断基本属于意识和概念上双重盲区。因此,对于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必然离不开先期这些社会价值属性的概念引导,这种引导将为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提供坚实的社会、人文和伦理价值基础,有利于医学生识别医学领域的善与恶等价值,对新环境和新形势下医学伦理问题做出批判性思考和正确的处理行为。笔者认为,通识教育是实现这种有利引导的最佳途径。 3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3.1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于19世纪初由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rkard)引入大学教育体系,并于20世纪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其理念是希望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7]。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在外国文化、历史、文学与艺术、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社会分析6个领域各修若干课程,其总量应达毕业要求的学量的1/4[8]。由此可见,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健全的人格,对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2通识教育有助于医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判断 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手段,可打破不同专业教育之间的壁垒,弥补传统专业教育模式的缺陷。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学习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吸取不同学科的精髓,从而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另外,通识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受教育者具备有效思考、逻辑推理的能力,从而在复杂的环境下能够判断并理解关系,达成有效的沟通,并针对多种价值观做出正确的识别和选择[9]。 4基于通识教育的医学伦理教育理念 4.1通识教育先于医学伦理教育的新理念 通识教育可使医学生对前述的伦理学的关键主题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而全面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从而在接受医学伦理学教育之前对社会文化、人际和道德有基本的认知和自我思考能力。因此,通识教育是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统领与基石,是专业教育的灵魂,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兼具深厚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而医学伦理教育是以通识教育为铺垫,对医学生进行专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是通识教育的深化与延伸。基于前文理念,笔者建议广大医学院校应在大学教育中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先于医学伦理学课程之前对医学生实施通识教育,通过各类通识教育课程使医学生掌握人文科学分析方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4.2高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现状 我国医学生的通识教育在许多医学院校是缺失的,医学专业知识的纵深发展使学校过于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即使部分院校开展所谓的“通识教育”,然而其教师结构不合理、教授内容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其无法获得预期成效[10]。综合来讲,目前国内通识教育课程比重较低,且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标准的制度规范,易陷入随意性困境,影响通识教育的最终效果[11]。 4.3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设想 4.3.1教学内容的设置。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应将其与医学类专业课程放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分为精选课与必修课,并将通识教育课程列入医学院校的支柱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考虑到中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即接受了较为全面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应以人文科学的通识教育为主。第一阶段应设置基础人文课程,包括基础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简史、文学通史、艺术学理论等。这些课程有助于医学生对社会形成和价值选择形成概念性认识、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索的能力,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伦理学和社会学等课程的概念和基础知识,将有助于医学生理解和实践医学伦理学的抽象概念。第二阶段可设置医学人文交叉课程及应用型人文课程,包括社会医学、医学哲学、医学逻辑学、卫生经济学、医学与人文、卫生国情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医学生面对潜在的医学道德和伦理问题时,能够从自然、社会和个人价值取向的综合判断中作出合理的选择。在引导和实践医学伦理教育课程中(如PBL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运用通识课程所学知识对医学伦理问题做出更深入的讨论和分析,达到医学生对医学伦理真正的理解和实践的目的[12]。第三阶段可开展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情景演示、辩论赛等课堂活动和健康宣传、下乡送医等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医学生的医德风尚、人文素养,使其获得理论到实践的升华。 4.3.2教学方法的优化。对于通识教育的课程实施过程,应摒弃枯燥且低效的单纯课堂灌输方式,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教学活动,注重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每一门课程的论述主题,在理论教学之后,设置医疗卫生行业的典型案例,通过情景模拟、互动参与、多角色探讨等方式,利用医学及人文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拓展教学的实践性和临床应用性,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另外,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成果的评价,需要强调学生在整体课程学习中的参与情况,将其学习过程纳入最终的成绩评价体系中。着重考评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理性认知情况、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拓展能力、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面对纠纷的沟通能力以及实践创新意识。通过通识教育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与积极性,促进通识教育的实际教学成果。 4.4全新通识教育课程理念的重要意义笔者建议的全新通识教育课程理念是对我国医学院校长期以来过于注重专业教育的一种反思。卓越的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医学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从而在面对医学伦理问题时,能够弥补传统医学教育的不足。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医学伦理教育课程之前对医学生实施全面的以人文科学为主的通识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命价值观,使医学生深入理解人与医学、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医学道德素养与人文精神境界的共同提升,从而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树立良好的医德,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另一方面,随着新的医疗技术的推进,出现了一些医学本身难以解决的生命伦理难题,而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能够在价值层面帮助医学生解决这些生命伦理的困惑,使其通过伦理探讨、道德论证等多种方式从人文、社会多角度出发做出合理的分析判断。综合来讲,这一全新的通识教育理念及课程体系,是将医学科学知识和人文教育紧密连接起来的全新探索,笔者相信基于这一新理念的课程设置体系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作者:马琳琳;李延飞;许飞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 医学伦理学论文: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 1.培养学生道德能力的需要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不是取决于他掌握了多少道德规范和道德理论,而是取决于他的道德能力。因此,在医德教育中,更为根本的不是去传授职业道德规范和道德理论,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个体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道德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医学伦理学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深入实际、接触社会,获得直观和真切的医德体验,并培养其基本医学道德观察能力、行为能力、激发医德情感,塑造医德品格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对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 2.1课内实践——多角度的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指由教师选择典型事件,以恰当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把学生带入一种特定情境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依靠其知识结构和背景,在这种案例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础是课前根据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典型案例,针对特定伦理问题,在课前与学生充分沟通,让他们对案例的相关背景知识及内容有所了解,做好课上发言准备。案例分析讨论以学生为主体,自由发言并相互辩驳。教师在讨论中给予指导,使学生在角色中受到教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伦理学、法学和心理学等多重视角进行讨论分析。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而且培养了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面对复杂而现实的医疗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课外实践——社会调查与大学生科研相结合在课内引入社会发生的医德案例分析的同时,还探索了社会调查与大学生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医德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典型发言。并指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撰写相关理论文章、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例如,有的调查小组到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基层卫生医疗的现实状况,经过分析、思考、总结,形成调查实践报告,并且成功申报了大学生科研项目。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能够直观地面对现实发生的伦理问题,督促他们探寻问题的答案,从而提升了伦理思维能力和伦理判断力。通过实践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医疗现状,逐渐感悟、体验、摒弃、净化、接收、内化所学的医学伦理学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2.3鼓励学生参与医务志愿者服务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医疗职业要求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医务志愿者活动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它不仅是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医务志愿者活动在我校开展多年来不仅获得病人的好评和满意,为医院赢得良好声誉,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形成病人、医院、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通过对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的探索,带给医学生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他们辨别医疗道德冲突的思维能力,让医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到,一个医生应具备的伦理道德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的进行自身医德修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为人类的健康做贡献。 作者:王经纬 陈攀宇 孙丽红 单位:承德医学院 医学伦理学论文: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教育;现状;对策 1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 1.1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医学伦理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目前,在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各年级医学生中均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并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学基本上围绕当前医学领域的重点热点伦理问题进行,如医学实践中知情同意、人体实验、脑死亡、稀有资源分配等。哈佛大学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采取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参加,例如邀请临床医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等。 我国则多以开设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为主,进行其他教学模式的学校还很少,教学模式还有待完善。仅在少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课题调研的形式。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采取这种课题调研讨论的教学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国内对这些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没有很好的推广。 1.2对医学伦理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才导致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伦理学课时严重偏少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同类课程学时总数的1/5。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不大可能指望学生对医德范畴、医德规范等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更谈不上为他们提供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机会了。 1.3授课形式单调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又一弊端:目前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通行的是单纯由教师讲授的方法。限于学时,教师较少考虑,也无从考虑实际效果。这种“布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掌握指导他们终身职业生涯的伦理准则与规范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医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形式显得生动活泼。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日本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则主要由相关临床教研室的教授主讲及让学生参加病区实习的形式来予以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判断医疗实践中发生伦理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拿大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4如何让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系统、更稳定、更具时代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医学伦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同样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任何一种道德理论或伦理学说,都是有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随着经济改革在我国城乡相继取得巨大成功,人们开始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求他们能自觉尊重生命价值,在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要深谙伦理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所以原有的教学内容自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即使是已经更新的教材内容,也会因为目前新的伦理学问题的层出不穷而同样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2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对策 2.1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水平。医学伦理学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种新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必然引起相应的伦理学的方法论等多种角度,深入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表达思想、交流观点的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2新教学内容:自1982年以来,我国高等和中等医学院校和医疗部门陆续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编写了许多版本的医学伦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对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1世纪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发展的世纪,因此医学伦理学具体内容应突出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2.3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讲授不应该是医学伦理课唯一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目前医德医风的现状,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在方法上,我们应改单调乏味的说教为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尝试用师生对话、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的形式。 2.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为解决师资队伍发展滞后的现状,首先,应尽快成立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其办法:一是建立专门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专门从事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人员,尤其重视选拔有培养前途的硕士生、博士生。二是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教育委员会名义举办全国性医学伦理学师资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2004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医学伦理学教育培训班,受到有关部门和与会者的好评。同时,各省市医学伦理学会也应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学教育会,不断培养医学伦理学队伍,还应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出国作访问学者进修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素质的目的。 2.5完善并规范人文教育体制。目前我国医学伦理学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同时还尚无相应的规范:全国仅有医学伦理学会及教育等专业委员会,而各省市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也缺乏统一和明确的要求。虽然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在课程建设上把医学伦理学列入教育计划,但全国医药院校缺乏统一的安排。有的院校成立了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但大多数院校是在社科部或德育教研室中成立一个小组,教材不够统一,教育与研究相脱节等。必须制定统一的计划和提出明确的要求,“把医学伦理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列入教育计划,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来建设”。
优质护理论文:护士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体会的实施与调查分析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护士;工作体验;质性研究 〔摘要〕目的 了解护士在开展优质服务护理服务工作中的体会,为优质护理服务深入持续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 对53名二级医院补贴岗位级别的护士进行访谈、现象录音,按现象学研究的方法整理分析资料。结果 提出五大主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士转变了观念;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自身价值;杜绝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优质护理的实施仍需持续改进。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保障了医疗护理安全,得到了护士的肯定。 从2012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加强基础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一切护理工作均由护理人员承担,并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无缝隙的服务。在做好规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提供全程化,无缝隙的服务,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1〕,笔者通过近2年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实施,进行调查与分析,旨为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更加深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立意取样法于2012年1月——5元,对全院53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访谈。入选标准:①护理骨干。科室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并在护理岗位上工作10年及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②临床护士。在医院各个优质护理病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注册护士。53名访谈对象均为女性,护理管理及教育者8名,年龄(35.87±5.22)岁,工作年限(15.56±5.78)年,学历:本科2名,大专6名,职称:主管护师5人,副主任护师3人。临储护士45名,年龄(25.56±6.89)岁,工作年限(10.59±7.36)年,学历:中专25人,大专25人,本科3人,职称:护士30人,护师12人,主管护师3人。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根据53病例访谈对象预防后的结果修订而成,为开放式问题即:“请谈谈您对优质护理开展的认识?”优质护理服务的流程?优质护理服务开展的满意度?护士的分层管理有什么意见?绩效考核的意见及建议有哪些?您认为目前的开展情况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什么? 1.2.2资料收集与分析 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研究法为指导,采取板结构或个人信息表,访谈提纲,说明反弹目的、过程,再次澄清保密原则,建立良好的访谈关系,访谈时间为20-30mm/人次,谈话过程中应对方谈对象放松,避免访谈者引导、暗示、访谈对象鼓励受访谈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并做好录音。 2、结果 得出5个主题:优质护理活动使护士主动转变了观念;优质护理活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缓解了护患关系;优质护理活动的适时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减少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仍需持续改进。 2.1优质护理服务使护士转变了观念;在访谈过程中多名护士提到作为一名护士心理上不能接受给患者到大小便,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的认识不够〔2〕,思想上不能接受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的一部分。①学习领会文件主动转变观念,在社会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刚开始困难较大,组织大家认真领会、学习文件,从转变概念开始,通过医院、科室的宣传、讲解,慢慢地接受,可以主动去做,更好地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心中。②通过身先士卒年轻护士转变观念;护士长和资深护士为病人做基础护理,她们不怕脏,不怕累,我没有理由不去做,从而转变了观念,其中一名新上岗护士说:“作为一名从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我觉得不应该给患者倒大小便、擦洗等,认为这都是护工的工作,在看到护士长和老护士都能放下面子为患者做这些,我慢慢也接受了,现在做了以后就适应了,也不为难了。” 2.2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融洽了护患关系 ①排班模式的改变 APN排班以来,人人成为责任护士,实行弹性排班,无缝隙的护理工作,特别是改善了中午班能够及时拨出液体,满意度明显提高。②收到了护理锦旗,表扬信。最早都是患者给医生及全科医护人员送锦旗及表扬信,自从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接到了患者给护士的锦旗,还受到了无数表扬信,赞扬了护士工作的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③融洽了护患关系。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护士每天帮助卧床患者做晚间护理,轻病人送水到床头,增加了沟通。信任度明显增加。 2.3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护士给患者做基础护理,擦身、洗发、喂饭,患者及家人很感动,送锦旗、表扬信,护士们觉得非常自豪,护理组长们说:“我现在指导下级护士工作,自己则护理更多的患者,我自身的价值终于有了体现。” 2.4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减少了护理缺陷,提高了护理质量。通过为患者做基础护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患者主动与护士沟通,讲述身体上的不适,及时提供病情。①通过APN排班,患者的呼叫铃明显减少,纠正了不及时拔液体现象,降低了患者的不满意和投诉,保证了护理质量。② 自从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医院把护士换给患者,我们就有时间边护理边与患者聊天,从谈话中发现与并且有关的问题,及时为患者解除病痛。 2.5优质护理活动的实施仍需持续改进。①患者的费用问题,经济条件差,不愿意接受。②素质低,没文化沟通比较困难。③人员不足,薪金不高等使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信心不足。护理人员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这种状况会使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④大部分护士只有治疗做完后才能做基础护理,很累,如果待遇能提高,更能提高护士的积极性。 3、讨论 3.1优质护理活动使护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需要通过有效的宣传和培训,帮助护士掌握护理理论,了解社会和护理的发展,认识护理专业及护士个人在当前社会健康服务重点作用和责任,实现自觉的观念转变。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全体护士是一次考验,低年资护士(80-90后),开始不接受,通过高年资护士带教,自己先亲自做,她们也就能接受了,而且做得很好,人人被动转为主动。 3.2优质护理服务提升了患者和护士满意度。优质护理的各项措施拉近了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距离。增加了护患沟通,提高了满意度,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人性化服务,人文关怀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实施对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最终目地让患者受益,让患者满意。通过APN排班,分层次管理,绩效考核等措施大大地提高了护士待遇,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 3.3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医疗安全。通过护士给患者做基础护理,及时观察到患者病情变化,提供了病情的动态信息,通过分层次管理,提供整体护理服务,对护理工作有力提升作用,保证了医疗安全。 3.4患者每个人素质会有不同程度影响优质护理服务的进行。如为患者做基础护理是好事,但费用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配合,经济条件差者不接受,工作也较难做。护士需要不断的与患者沟通,讲解优质护理的重要性。让患者理解护士,觉得护士很亲切,同时护理人员要利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参与,去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 3.5优质护理活动存在个性化服务。重视“以患作为中心,为患者解决问题”的思想,患者入院时就介绍服务内容及项目,知道优质护理服务的内容,让患者理解,以便更好地配合。当然,还要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种族习惯去做,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论文: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优质服务的应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近些年来,医患关系不断紧张,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使得护理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心血管的发病率提高,使得心血管理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护理理念的更新与护理方法的改善是护理工作升级的必然方法,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日常工作中的融入到于优质服务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加强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是心血管内科发展的重要方法。因此,笔者选择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优质服务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 加强优质服务理论的教育 要使优质服务应用于心血管理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就要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思想上的培训,使其护理思想得到改善。医院应当对优质的方法与效果进行分析,使护理工作人员了解应用优质服务进行护理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医院更要引导护理人员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使护理工作人员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力求使自己的护理工作促进患者的康复与健康。在进行优质服务理论教育之时,培训者要帮助护理工作人员发现自己的护理优势,将自己的优势融入到护理工作之中,找到自己独特的护理方法。对于护理工作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科室内部要进行重点培训,将其结合为骨干小组,进行重点提高。心血管内科要就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定期开展思想大会,让护理人员交流护理经验。只有这样,护理工作人员才能明确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应当具备的思想素质,找到护理工作开展的出发点与目的。优质服务理论的教育是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2 加强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优质服务的应用,需要护理人员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操作水平的支持。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能力与护理技术水平,是培养其提供优质服务能力的基础。在心血管内科科室之内,要组织拄人员进行医疗知识的培训,引导他们交流护理知识与技术。在进行交流与学习之时,科室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真正的提升。对于新进科室的护理人员,科室内部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对护理情境进行打种过,使护理人员角色扮演,配合着完成护理训练。对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可以利用真实的护理案例,让护理人员就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讨论。这对于护理工作人员应急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在进行护理人员素质提高之时,要将练习分成技术提高、思维提高等专项小组,对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专项讨论与实况学习以及院外进修学习都可以作为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的方式。只有护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优质服务才能有真正的实施者,得到贯彻与落实。 3 加强护患沟通关系的改善 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关系对于护理工作的开展与护理工作的成果有着影响。要进行优质服务的提供,护理人员要学会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要深入到患者的生活当中,了解患者的想法与需求。一般来讲,护理人员要从患者的身体情况、家庭背景情况、经济情况以及心理现状等方面对患者进行了解。护理工作人员要自主提高自己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从患者的文化水平出发,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只有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起平等且和谐的交流关系,才能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依赖感。有效的护患交流还能使患者更中听护理人员的医疗意见,提高护理成效。在护理工作实践当中,护理人员要学会为患者提供具有特色的优质服务。比如,每天要给患者一个微笑,带给患者一句真心的问候,与患者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等等。在工作之时,护理人员最好表现出主动性,对患者进行主动的询问与关心,主动发现患者的合理需求并满足等等。只有这样,护患通过言语与日常行为的交流可以实现良好的沟通,使优质服务自然而然地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 4 加强优质服务竞争的力度 为了使优质服务应用到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就要建立起一个有力的竞争制度,使护理人员意识到优质服务应当作为一项工作必要内容。首先,心血管内科科室内部要建立起一个优质服务应用的目标。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将护理质量的提高作为工作的目标。科室内部要建立起明确的竞争机制,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选出优质护理工作者。其次,要促进优质护理工作者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对于护理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性的激发十分重要。科室内部要利用考核标准来营造出一个服务至上,技术至上的良好工作气氛。在进行考核标准的制定之时,要对护理人员的优质服务思想与优质服务实践进行双重考核,严格工作竞争。最后,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对于优质护理工作人员,科室要为其设立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使其工资薪酬与日常工作表现相关。只有这样,优质服务才能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是对护理工作人员护理思想与护理行为的双重考验。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是护理工作的升级,更是医疗工作改革的重要实践。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加强优质服务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利用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加强护理工作人员对于优质服务的重视,将其应用于日常护理工作当中,促进护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心血管病人的快速康复。 优质护理论文:浅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优化护理工作模式 【论文关键词】 优质护理 工作模式 【论文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医院临床护理服务,丰富护理服务内涵,推动护理服务整体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2010年7月我院根据《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1]《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2]等文件的要求,我科作为医院的首批试点科室,在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对护士工作时间及工作模式等进行了优化调整,并综合采取主动护理等多种措施加强整体护理,优化护理工作模式,通过思想动员、人员调配、逐步落实,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取得了患者满意和医护人员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我科现有床位40张,护理人员16人。 2 方法 2.1 动员学习 科室在接到护理部下发通知的同时第一时间召开全科护理人员会议,对基础护理如何更好地落实进行研讨,并组织学习全市其他医院为强化基础护理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我院及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吸取可借鉴的经验,以加深护士对基础护理内涵的认识。另外,纠正部分人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使她们充分认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既不是严格管理家属,禁止探视并陪伴患者的表面化、肤浅化做法,也不是硬性禁止患者自聘护工的简单化、武断化做法,而是要让护士履行对患者的护理职责,落实好基础护理。通过为患者提供到位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从而扭转依赖患者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承担患者生活护理的局面,切实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 2.2 人员调配和排班方式的改变 根据科室护士人数和人员结构特点,进行老中青相结合、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相结合的排班模式。在原有责任护士负责制的基础上,根据病房病床数建立两个责任小组和一个行政小组,每个护理责任小组负责20名患者的护理,每个责任小组有4名护士组成,其中以年资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组织能力强的护士为责任小组组长。每位组长负责2名患者,其余每个责任护士负责6名患者,护理组长固定每半年轮换一次,由主管护师或高年资护士担任,每组护理人员长期为一组患者服务。当责任护士不在岗时,由所在组的责任组长或其他责任护士代管。责任护士在工作中落实整体护理,把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对患者的治疗、康复以及健康指导融为一体,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护理服务。责任组长除担任一般责任护士工作之外,还负责所在组的护理质量检查和对年轻护士工作的指导。在对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主班护士、办公室护士确定职责后,在兼顾患者的需要和大多数护士意愿的基础上,调整护士排班模式,但总体原则是根据各时段护理工作量的不同合理进行人员配置,使得基础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2.3 责任护士提供全程、连续、无缝隙的满意护理 患者入院后,有责任护士作为首次接诊护士迎接患者入住本科室,并向患者介绍自己及其的管床医生、病区环境、住院制度,在5 min之内通知管床医生,待医生作出诊疗计划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医嘱。对饮食、用药、检查、术前、术后、出院等,病房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应有责任护士一一完。患者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出院时责任护士讲解患者回家后注意事项,给每位患者发放一张“爱心卡”,便于患者出院后随时咨询。 2.4 注重人文关怀,创造温馨病房 试点病区注重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科购置了供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康复器材,并在康复室安装了电视,便于为患者提供生动形象的健康教育。我们病区还为患者配置了电磁炉,方便患者加热饭菜;另外还为术后患者提供一顿免费早餐;为脑瘫患儿送玩具;每月召开一次患者座谈会,及时了解并解决患者的需求。 3 讨论 3.1 提高了思想认识,不断推进护理工作 大家普遍加深了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认识,逐步理解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从管理方式到服务模式与内涵的改革,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深化。 3.2 护士价值得到了体现,提高了护士满意度 过去护士只是打针、输液、发药,机械地执行医嘱,与患者沟通太少,使得护士的专业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护士自身也没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以后,基础护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并根据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按劳分配,多劳多酬,同时护士能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劳动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另外护士排班模式满足了护士的意愿,护士心情舒畅,满意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3 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有了大幅度提高 我们病房自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后,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实行整体护理责任包干,使临床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全程、全面和规范的护理服务,保证了责任到人、工作到位,达到了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患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更为放心,同时感受到护士就在身边,体会到护士人员的辛苦,肯定了护士的工作。患者及家属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赞美和表扬护士,很多表扬信及锦旗都写有责任护士的名字。 3.4 实行责任制,落实整体护理,提高了医生的满意度 医生对护士是否满意主要表现在护士是能否及时的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能否及时地执行医嘱;能否与他们紧密合作等。由于实行了责任制护理,责任护士对其所负责的患者的所有护理工作(包括生活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心中有数。对患者而言:在住院期间有一名责任护士负责,对其的病情变化、合理需求及时的向管床医生告知;当医生开具医嘱、更改医嘱时,护士及时执行,保证了患者治疗的落实。医生的满意不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还表现在以实际行动支持护理工作。如我们科的医生在看到护理人员由于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去吃饭时他们就主动帮护士把饭买回来,为护理人员节省了时间及体力,使得护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完成。 做好基础护理是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的主要任务。改变护理模式,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需求的长效机制。 优质护理论文:学习全国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马部长讲话的体会 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卫生部对护理事业的高度关注,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会议中马晓伟副部长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对当前的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为我们开创护理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坚厚、清晰的思想基础。对我们护理战线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鼓舞了我们的信心。其中的会议精神,更是为整个护理队伍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活力,必定引导着护理事业科学、持续、快速地发展。 基础护理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得很好!这一点我们是能够达到统一认识的。凡是在临床一线工作过的护理同志都知道基础护理的重要性,也正如马部长所说:护理就是护理,就是对病人的照顾工作。基础护理做好了,才能带给病人安全与舒适,才能预防和减少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我们也才能真正成为为患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使者;推行包餐制,实现无陪化,更是我们心中向往的一个良好、温馨的治疗、护理环境。所有治疗、护理包括基础护理都由护士做,这样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就更多,可以增进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度,护士与病人之间彼此都建立一种归属感,这不仅对于改善护患关系,还是对于病人疾病的恢复都是十分有好处的,从而也就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工作中,我们也在努力地与病人多接触,为他们解决生活所需,治疗所需,给予心理护理、人文关怀,把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都好好地运用到为病人解决问题的实事上去,争取为患者提供身,心,社、灵一体化的服务;同时我们还通过改革排班制度,调整班次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人力和工作时间,在向着“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这一目标迈进。我们都在很努力地去做,但还是未能达到那样的一种理想的工作氛围与环境。为什么达不到?因为不够时间;为什么不够时间?归根结底就是人力的问题。人力不足,护士的时间不够用,这种情况下护士只能优先为患者解决首要的治疗与护理,也就滋生了陪护的市场。或者会说:国外为什么就能做到?人家就能做到无陪化,基础护理也全部由护士完成,可以有很多时间陪着病人。去人家那里一看,也确实是这样。但人家的人力资源是怎样的呢?比如美国的人力配备,是一个护士管三到四个病人,而我们国内的普通病房通常是一个护士管十个左右的病人。虽然,近年来我们护理队伍的数量有增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需求和欲望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在急危重症患者较多的大医院,这种人力配置已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同时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我们需要书写的交班表格也更多更细。所以,人力资源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人力上去了,我们不仅能做到,还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的护理要与时俱进,要持续发展。我们的护士队伍已从以中专层次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学历结构,大专以上学历层次的护士达到51%,整体素质在提高。针对护理专业特点和多层次的护理服务需求,提供有一系列的岗前培训、分层次护士培训、各种业务学习、继续教育等学习活动,近年来派往香港国外学习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回来后发展成为专科护士。发展专科护士很重要,马部长的讲话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要协调发展。三基三严时时抓,年年抓,也确实得到了加强,但我们要与时俱进,要发展创新,这就有赖于专科护士的发展。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新技术,结合我们国内的实况和专科特点广泛推广并应用于临床,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患者。将学习领域、应用领域、研究领域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比如中山一院神经科派往香港学习的专科护士回来后把吞水试验和良肢位这些专科操作推广、应用于临床,大大减少了患者由于饮水呛咳而导致的误吸、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肢体的康复,提高患者愈后的生命质量。这对于专科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的行业价值的专科价值。但我们护理行业的价值需要我们更多的人来共同实现,所以我们也需要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有学习,有交流,才有发展与创新。 “咱们的护理队伍的同志绝对是好同志,给点阳光就灿烂,不给阳光也灿烂。”马部长的这句话真的很让我们感动和鼓舞。我们护士从一开始就满怀激情,实实在在,挥洒青春和热血;通过不断地学习逐渐变得成熟干练;尽管内心挣扎过但头脑清醒,从不放弃;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这对她们来说已不是一种精神境界,而是一种工作常识;她们甘心忙忙碌碌于小小的舞台,多少次为了大家舍小家;在非典中,汶川战场中,她们又是巾帼英雄,如钢铁般的战士守卫群众、拯救生命。到为止国内已有54为优秀护士获得南丁格尔奖章这一国际护理界最高殊荣更是一个有力地 诠释。近年来,护士待遇在逐步改善,合同制护士待遇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但其实她们的压力还很大,合同制护士与在编护士在福利待遇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而合同制护士在护士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个比例还将会越来越大,这样发挥他们的潜力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整体护士的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将一些激励机制运用到位,缩短合同制护士与在编护士的待遇差距,保障全体护士的权益。 通过对马部长讲话的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仅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关心与鼓舞,同时对当前的护理形势和任务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全体护理工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也必定秉承此次会议精神,夯实基础护理,发展专科护理,向实现“护理服务零投诉,护患关系零差距,病人护理零陪护”的目标迈进,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的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 优质护理论文:典型材料: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创新服务新亮点 我院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以来,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支持下,医院广泛动员宣传,并成立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创建指导思想及活动目标,认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乳腺科病房为试点,转变工作模式,丰富服务内涵,夯实基础护理,不断满足患者的需求,让患者满意。如今乳腺科病区有整洁、安静、温馨的病房环境,热情真诚的微笑服务,专科特色功能锻炼健教室。“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已深深植入医护人员的心,并使其进一步的融入到患者的护理服务中。这种人文关怀服务从医生护士工作的每一件小事中让患者有温暖如家的感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护理服务亲情化 责任制护理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对患者身心健康给予全面、系统、整体的护理,使护士工作由管“事”到管“人”。责任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及时获取患者病情及心理等相关信息,有目标的为患者提供高效、全面、全程的医疗服务。 在患者入院时,护士会送上温度适宜的开水,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术前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更好的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当天,护士会为其进行床上擦浴,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患者床上小便难以排出,护士会为她按摩腹部,会阴冲洗,促进排尿;术后患者卧床,护士会主动为她们热好饭菜,端到床边,协助进食;化疗患者呕吐、无力,护士会为患者擦净污物,递上一杯温开水为其漱口,安慰患者;患者在住院期间过生日时,全体上班的医护人员会到病床旁送上生日贺卡及祝福;出院时送患者至电梯口;出院后,责任护士会给患者定期电话随访康复指导。 患者在护士的精心护理下,舒展眉头,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去看待自己的病情,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在乳腺科病房,你不会看到患者痛苦的面容,只会看到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 二、真诚关怀行动化 在护理的过程中,乳腺科护士心有所感的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安慰、行为上的指导。将“关爱、尊敬”的服务理念融入到对患者的服务中,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想患者之所想,做患者之所需。用关爱的眼神、真诚的微笑、温柔的动作使患者感受到她们真诚的服务。每个护士都用自己的承诺服务患者,同时也在学习他人的优点,相互交流提高。对手术患者,交清患者的引流及切口敷料情况,化疗患者当天治疗及夜间睡眠情况等,使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放心。 三、追求技术完美化 为了减轻患者扎针的痛苦,护理部送派乳腺科主管护师陶瑾同志到外院进修学习PICC置管技术;乳腺科护士长辛云辉为解决沙袋加压易下滑的问题,亲自缝制专用绑定胸带,并指导乳腺科护士的按摩手法,解除患者的疼痛不适感;辛护士长每月组织护士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培训,从基础理论、新业务、新技术培训、院内院外进修等方面提高业务素质。加强临床带教管理,以身作责,使实习生认识到护理服务的重要性。乳腺科带教老师注重讲导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她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锻炼专业能力的机会。 四、专科健教特色化 医院也投入资金为乳腺科创建了多功能活动室。乳腺科医护人员针对乳腺癌疾病不同阶段进行康复指导。墙上安装乳癌术后康复训练器,并在墙上粘贴健康宣传版面,住院期间乳癌术后患者的功能锻炼,护士逐个指导,结合视频的锻炼方法亲自手把手教,从而更加完善了专科疾病康复及健康指导工作。责任护士根据乳腺癌不同阶段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不同的健康宣教。术前为病人播放乳癌术后康复操,使患者对术后康复训练有一定的认识。术后针对患者手功能训练情况进行肩梯、滑轮、肩关节回旋训练器的康复训练。乳癌术后康复训练器材室是乳癌患者术后的一个很好的康复场所,让患者患肢锻炼从根本解决。良性患者多数担忧以后的增生问题,乳腺科护士就加强健康教育,告诉患者疾病的起因,指导患者学会疏导压力,怎样在恰当的时候自查乳房、适当的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性、饮食的合理、衣着的穿戴,都有助于身心的健康,放松心态轻松看待疾病,定期复查以达到控制增生的目的。 五、满意服务远程化 优质护理服务展现出护士的自身价值,我们将遵循护理质量的科学管理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工作目标,升华我们的护理服务,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让患者通过我们的关怀和体贴的服务展现她们最坦然的微笑。我们相信这最坦然的微笑就是我们美丽的梦想,而这份美丽会一直引导着我们向前探索、实践,从而为之努力奋斗! 优质护理论文: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事迹:强化护理改革 真诚服务患者 强化护理改革 真诚服务患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工作纪实 5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医院。作为首批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之一,兵团医院将示范工程定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可行的活动方案,建立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院长办公会例会报告制度,对每周工作重点及落实情况进行研究、部署。同时,为了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总体目标,医院紧紧围绕建立“岗位公开、条件公布、定编定岗、动态管理”的用工制度,从各个方面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并通过具体的工作以点带面,从试点开始,逐步推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拥护和称赞。 护理服务内容公开张贴 起初兵团医院将消化肝病科、肾病内分泌科、普通外科、关节脊柱科4个科室作为试点科室,按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实行岗位公开、责任包干制等,并把分级护理的服务内涵、服务项目,包括为患者实施的病情观察、治疗和护理措施、基础护理、康复和健康指导等内容,纳入院务公开。所有分级护理的具体情况,医院都会在试点病区制作相应的内容公示牌进行公示,并在每个病区、病房悬挂相关内容。“以前的护理服务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护理服务内容公开张贴之后,我们就能清清楚楚接受护理,明明白白地消费了。”患者李军高兴地说。 每月调查患者满意度 为了切实接受患者和社会的监督,实实在在为民谋利,兵团医院引入患者和社会参与评价机制,把患者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标尺。为了避免出现患者在住院期间不敢提意见的情况,医院在每个病区设了优质护理服务征求意见箱,由领导小组成员拆封、统计并反馈。同时,每月发放住院患者满意度表,征求患者的意见,及时召开医护患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寻找差距,提高护理质量。目前已收到表扬信40多封,建议15条。“我们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切实开展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使患者能切身感受到广大护士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感受到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兵团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袁德安如是说。 全程化护理服务跨过三道坎 为了能为广大患者提供全程化的护理服务,兵团医院要求各科室跨过三道坎,即优化护理模式、把时间还给护士、保障护理队伍的稳定。 医院建立了强大的护理支持系统,在时间和人力上有效地保证基础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比如医疗服务中心在承担全院各临床科室24小时患者做各项检查的全程陪送工作、取血、夜间急用药物的配送基础上,增加了配送病房使用的口服药品、静脉用药工作;消毒供应中心实行下收、下送;后勤办公用品和医学工程部所有耗材也下送到各科室;后勤加大了对保洁公司的卫生管理;职能部门各负其责,掀起一个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为改革重要举措的工作氛围。 通过落实责任包干制,探索和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对患者实施小组负责制整体护理,实施责任组长竞聘上岗及护士的分层使用,每名责任护士负责7~8名患者,医疗组与护理组相对固定共同的患者,以团队的形式为其提供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服务,探索了适合各专科特点和满足护士意愿的弹性排班方式,既保证了护理质量,又方便了护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调查,护士对此模式的满意度是99%。 为了让一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患者,医院简化了护理文件的书写等工作,从原来书写每一位患者护理记录需要30分钟以上减少到现在不超过5分钟。提高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待遇,相同职称护士的岗位津贴高于非临床科室,夜班费也增加了一倍。同时,医院高度重视对管理者及专科护士的培训,先后选送25名护士长去北京、上海、山东等地进修学习,选送造口专科护士、PICC资格护士、健康宣教护士前往南京解放军总医院等内地及疆内大医院进行专科培训,使全体护理人员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不断提高,以此来保证护士队伍的稳定性。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医院不断加大科学管理的力度,逐步建立健全了与优质护理服务相适应的工作规范、工作流程,整个护理团队实现了高质量、高水平,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为兵团医疗护理事业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在我科的实施与体会 【关键词】 优质护理 ;示范工程 ;实施体会 本文介绍我科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做法及体会。(1)加强了科室护理质量检查。(2)促进了三基训练的落实。(3)激发了科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责任性。(4)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及护医关系。(5)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护理的落实。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具体做法 1.1 学习新模式 医院护理部派护士长参加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研讨和学习,科室组织骨干培训。院内各科室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护理部主任多次组织全院护士进行专业学习研讨,使全体护士更进一步深刻理解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科室组织全科护士进行三基培训,内容主要是以病人为中心。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了科室护理人员的素质,不断充实了护理新知识。 1.2 制定有关措施 包括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各班人员的职责、评价标准。鼓励和带领全科护士认真实施好这项工作,将各项工作分配给大家,相信和支持她们完成这项任务。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条件,挖掘潜力,使她们看到了成绩。工作有了信心和勇气。 1.3 简化各项表格 为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我们简化了各种表格的书写,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反应良好。 1.4 实施方法 (1)组织分工:根据科室的特点及人员结构,科室竞聘了一名护士长助理协助护士长实施这项工作。科室护理人员分成两组,选出组长负责,协助组员完成护理工作,并检查指导工作。(2)上班方法:就是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充分利用,我们将晨间护理由早上8点提前到早上7点,根据每个护士的能力,负责一定病人数量的护理工作。(3)将各班工作职责做了重新调整,使护士能在各个岗位上尽心尽职完成各项工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2 体 会 2.1 加强了科室护理质量检查、监督制度 责任护士、组长、护士长形成了科室的三级结构,这种结构层次分明、责任明确。认真执行各班的交接制度,组长负责检查本组工作情况,护士长定期检查全科护理质量及基础护理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这样就加强了护士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性,进一步加深了责任护士对所管病人的熟悉程度。使病人的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落实到实处。 2.2 促进了护理三基训练的落实 三基是护士的基本功和为病人服务的基本要求。要真正实施以病人为中心,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必须要具有生物医学护理,社会、心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及良好素质。通过临床实践,使全科护士在新形势下,自觉的抓紧学习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全程化优质护理实施使护士明白操作培训不单纯为考试而训练,而是更好的服务病人。全科护士均在业余时间参加了大专或本科职业培训班,学习风气较为浓厚。医院组织的各种培训,大家都积极参加,使科室的业务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3 激发了科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 通过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这项护理改革,使护士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高度赞扬,扩大了护士的工作范畴。提高了护士对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认识,健全了完整的护理制度。以病人为中心,由责任护士对病人的身心健康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对病人有利、对护理质量有利、对护理专业发展有利,正确认识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开展是搞好现代化护理的前提,是促进我院护理发展的必要措施,护士从独立为病人解决问题中,看到了自身价值,增强了服务意识。其次是掌握用人之长的原则,使护理人员处在最佳发挥才能的位置上。我科选用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为组长,遇有问题找她们商量,充分发挥她们在临床工作的作用,以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断的思考问题,使科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和医护关系 护士的责任心得到强化,时时刻刻以病人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以解决病人问题为目的,现在护士主动与医生交流病人病情及所需,共同分析病情,护士工作细心、周到,与病人关系融洽。充分体现出了护士围着患者转,医护、后勤围着临床转,为满足病人的健康需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护理体系。 总之,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是我院护理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每个护理工作者都肩负着新世纪发展护理事业的责任,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这一护理目标,努力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的进取完善,就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我院院情的新型护理模式。 优质护理论文:实践优质护理服务 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 【关键词】 优质护理;落实;基础护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医疗护理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提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以整体护理为根本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这是新时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卫生部在今年初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我科为积极响应卫生部提出的号召,开展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活动,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基础护理的理念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掀开了现代护理学的历史,现代护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心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甚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活动更注重人的整体性、自主性、生命内在质量的提高。在护理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水平,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独立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新理念渗透到护理实践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推行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 加强落实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总之,做好基础护理,既要有现代护理学的新观念,又要有丰富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知识,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内涵,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提高全程护理质量,得到患者的认可,使护理工作更完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落实基础护理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我科收治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老年患者较多,患者大多病程长、并发症多,需多次住院以控制病情发展。患者首次入院时,护理人员均要做到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患者入院的15min内备好床单元,妥善安置,完成病史采集,做好入院宣教。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虑,建立信赖关系。 3.2 实施亲情护理 我科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细节体现品质,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把“亲情”融入护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关怀、尊重的服务理念,在亲情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亲切感和安全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密切护患关系,加强沟通,让患者产生亲切感。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职务给予相应尊称,避免直呼床号与姓名,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了人文关怀。(2)加强科室间协调工作,对年龄大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外出做检查及治疗时,由医护人员或陪护先进行预约,然后用轮椅陪同推送检查,避免了患者到处找地方及排队,等候时间长引发的其他危险因素发生。(3)建立军人住院登记本,在节日或生日期间主动送上一张贺卡、一束鲜花,出院后不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延伸护理关怀。(4)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患者满意度。组织护士进行“练兵”活动,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让每个护士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对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可采取点名护士为其进行操作,让患者得到满意服务。 3.3 创建“温馨”病房 保持病室及走廊安静整洁,病室物品放置有序,让患者住院期间有家一样的温暖,得到高质量的服务。护理人员淡妆上岗,微笑服务,每天坚持两次扫床,及时更换脏被服,保持床单元整洁;床头设有呼叫铃,患者如需帮助,按铃,护士会立即赶到帮忙;病室走廊悬挂我国古代名医的画像及简介,体现中医的专科特色;卫生间标有醒目的安全温馨提示,防跌防滑,减少了意外发生,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住得舒适,能放心接受治疗。 3.4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一进行一次生活护理,保持患者“三短六洁”,协助卧床患者洗头、理发、擦澡等;为行动不便的病人订餐并协助开饭;指导并帮助卧床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翻身叩背及床上关节运动,解决患者的自理缺陷问题,鼓励自主活动,增强其自理能力。在对患者的亲切接触中,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及时的病情动态信息,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融洽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 3.5 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我科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由责任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责任组长每月组织一次健康教育,讲解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4 总结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要更好地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必须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只有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才能更好地把优质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护理人员心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我科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亲情护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创建温馨病房,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休养环境的同时,还带给患者全新的健康理念和被尊重、被关注的良好感受,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 优质护理论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护理管理体会 【关键词】 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护理管理 护理工作是体现服务性较强的职业,患者的满意度就是评价护理服务优质程度最关键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围绕患者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创新思维,推行更易于患者接受的服务模式,是护理管理者应思索的关键问题。卫生部推行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契机。本院通过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示范病房活动,护患关系更加和谐,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促进了护理服务与患者服务需求、医学技术的协调发展。现将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护理管理者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1.1充分认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对促进护理工作的现实意义,把握契机,为推动活动的有序开展,达到预期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深刻领会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活动的开展对促进现实护理工作持续改进提高的重要意义,把握契机,借助活动开展的平台,通过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更满意的护理服务,重新塑造新时期护理工作者形象,建立起新型的护患关系,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将实际护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1.2成立组织,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考评机制,为活动的启动、实施、扎实推进提供有力保障为确保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作为护理管理者,要立足本院实际,围绕“示范工程”活动主旨,成立专项工作领导组织,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考评机制,逐步加以实施,为活动的启动、实施、推进提供保障。 1.3科学选定试点病房,注重氛围建设和环节管理效应,积极营造“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氛围结合本院各科工作实际,通过自愿报名,领导小组综合分析论证把关的形式,确定适合于开展“示范病房”的试点科室,从上到下形成合力,共同进行“示范病房”氛围建设。如组织召开活动启动大会进行积极发动,示范病房护士长在大会上做倡议发言,在醒目的位置悬挂明显的示范牌,公示服务项目及服务监督方式等,积极营造优质护理服务氛围,同时要坚定环节管理者的信心,注重环节管理效应,引导环节管理者结合本科实际以动态思维抓好活动开展过程的各项管理工作,迈好活动的及时启动、稳步推进、有效开展关键的第一步。 1.4通过召开“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解读培训会,教育引导培养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主动服务、优质服务意识让全院护理人员特别是试点病房的护理人员明确工作思路,懂得要以整体护理的理念夯实基础护理工作,才能达到优质护理标准,才能真正提升服务满意度,杜绝盲目工作、生搬硬套现象,为活动开展的有序、自然、流畅、有效提供一定的思路支持。 1.5以创新服务模式为主要切入点,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创新服务模式,倡导推行“亲情式”服务理念,护理管理者组织召开“亲情式”护理服务座谈会,让每位护理人员谈自己在设身处地工作的同时,将每位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呵护的思路认识与感受,为在实际工作中达到预期的服务效果奠定良好的意识基础,并以此为切入点,树立起优质护理服务新形象,有效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病人、贴近社会。 1.6依据考评机制,认真考评,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好总结改进提高工作,为下一步优质服务工作在全院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依据考评细则,对示范病房工作进行阶段性考评,及时发现影响示范工程工作的不利因素及需改进的不足,同时综合患者、社会各方面的工作意见及建议,召开阶段性工作总结分析会,该改进的工作及时改进,不断促进优质服务工作稳步推进,为“示范工程”活动在全院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应注重的几点效应 2.1领导重视效应领导高度重视,结合实际精心筹划活动开展的思路,注重氛围建设,积极宣传发动,做到活动开展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推进,全院上下形成合力,积极参与,主动服务,营造起浓厚的优质服务氛围。 2.2环节管理效应注重坚定环节管理者的信念,引导环节管理者要立足本科室实际,以动态管理的思维抓好开展优质服务活动的每项细节管理工作,务求实效,不走过场。 2.3积极引导效应做好环节管理者及护理人员的培训引导效应,让每位工作者深入了解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宗旨和目标,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主动服务,积极工作,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4阶段性总结,持续改进提高效应做好活动开展的阶段性总结工作,通过督查、考评及时了解活动开展的效果,及时发现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总结分析会,及时做好持续改进提高工作,为活动在全院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小结 本院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将此次活动作为全院抓服务、树形象的契机,视为全院共同的工作目标,通过科学管理、积极引导,真抓实干,使护理人员主动工作优质服务意识发生了明显改变,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达到了开展活动的预期目标,此次活动的开展,夯实了本院基础护理工作,护理优质服务工作进一步改善,对树立行业新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优质护理论文:实践优质护理服务 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 【关键词】 优质护理;落实;基础护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医疗护理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提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以整体护理为根本的护理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这是新时展的要求,也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卫生部在今年初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我科为积极响应卫生部提出的号召,开展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活动,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基础护理的理念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掀开了现代护理学的历史,现代护理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心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甚至“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活动更注重人的整体性、自主性、生命内在质量的提高。在护理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提高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水平,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以独立地为服务对象解决健康问题为目标,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新理念渗透到护理实践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推行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 加强落实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患者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总之,做好基础护理,既要有现代护理学的新观念,又要有丰富扎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知识,真正解决患者的需求,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护理服务内涵,促进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提高全程护理质量,得到患者的认可,使护理工作更完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落实基础护理的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我科收治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老年患者较多,患者大多病程长、并发症多,需多次住院以控制病情发展。患者首次入院时,护理人员均要做到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患者入院的15min内备好床单元,妥善安置,完成病史采集,做好入院宣教。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虑,建立信赖关系。 3.2 实施亲情护理 我科倡导“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以细节体现品质,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把“亲情”融入护理的全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关怀、尊重的服务理念,在亲情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亲切感和安全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密切护患关系,加强沟通,让患者产生亲切感。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职务给予相应尊称,避免直呼床号与姓名,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了人文关怀。(2)加强科室间协调工作,对年龄大及行动不便的患者外出做检查及治疗时,由医护人员或陪护先进行预约,然后用轮椅陪同推送检查,避免了患者到处找地方及排队,等候时间长引发的其他危险因素发生。(3)建立军人住院登记本,在节日或生日期间主动送上一张贺卡、一束鲜花,出院后不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延伸护理关怀。(4)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患者满意度。组织护士进行“练兵”活动,定期进行业务考核,让每个护士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对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可采取点名护士为其进行操作,让患者得到满意服务。 3.3 创建“温馨”病房 保持病室及走廊安静整洁,病室物品放置有序,让患者住院期间有家一样的温暖,得到高质量的服务。护理人员淡妆上岗,微笑服务,每天坚持两次扫床,及时更换脏被服,保持床单元整洁;床头设有呼叫铃,患者如需帮助,按铃,护士会立即赶到帮忙;病室走廊悬挂我国古代名医的画像及简介,体现中医的专科特色;卫生间标有醒目的安全温馨提示,防跌防滑,减少了意外发生,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住得舒适,能放心接受治疗。 3.4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晨晚间护理,每周一进行一次生活护理,保持患者“三短六洁”,协助卧床患者洗头、理发、擦澡等;为行动不便的病人订餐并协助开饭;指导并帮助卧床患者进行有效咳嗽、翻身叩背及床上关节运动,解决患者的自理缺陷问题,鼓励自主活动,增强其自理能力。在对患者的亲切接触中,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及时的病情动态信息,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融洽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 3.5 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我科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由责任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责任组长每月组织一次健康教育,讲解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控制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4 总结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医院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科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要更好地实践优质护理服务,必须从落实基础护理开始,只有认真落实基础护理,才能更好地把优质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个护理人员心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我科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实施亲情护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创建温馨病房,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休养环境的同时,还带给患者全新的健康理念和被尊重、被关注的良好感受,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 优质护理论文:手术室护士在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优质护理 【摘要】 目的 通过开展手术室优质护理为病人提供舒适安全的手术环境和提供让病人满意的护理质量。方法 运用“五个加强”法从术前访视,护理质量,手术室环境,护士业务技术,服务态度五个方面展开并进行实施。结果 通过开展手术室优质护理,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加强了手术室护士与手术病人的联系,增进了彼此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满意度调查中病人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由83.7%上升至98.5%。结论 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深受伤病员欢迎,是可行的,是必要的,既能提高病人满意度,又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同时增进了护患友谊,规避了纠纷和差错的发生。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优质护理 2010年6月我院在部分科室正式挂牌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我们手术室虽然没有挂牌,医院要求我们也应随之跟进,因此我们根据手术室的护理特点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建设中做到了“五个加强”,即:加强术前访视的落实,加强护理质量的提高,加强手术室环境的管理,加强护士业务技术的培训,加强服务态度的教育。由于做到了“五个加强”,使我科的伤病员满意率由原来的83.7%上升至现在的98.5%,取得了较好成效,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加强术前访视,做到三落实 1.1 人员与时间上的落实 在护士配备上严格按照手术床与护士之比配备,1∶3的比例配制,除护士长外,设有一名住院总护士,三名小组长,护士按新老搭配的方式分别安排在三个小组。当每天手术安排出来后,护士便会于当日下午深入到病人床旁与病人交谈。若护士手术尚未结束或手术拖台太晚,会由小组长或住院总护士完成此项工作,真正做到人员上的落实。时间上的落实:按常规每天上午11点前,次日的手术就安排好了。之后手术室护士便可在术前的这些时间中抽空对病人进行术前访视,每次时间在30~40分钟。 1.2 内容上的落实 我们在术前访视上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做到认真收集主客观资料,认真进行评估作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和护理计划。并在交谈的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我们手术室自制了一张术前访视单,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问候,让病人感受到亲切并表明来意,第二部分为手术前要请病人做好准备的内容共9条,第三部分为进入手术室后要做什么,让病人心中有数,共10条。第四部分为手术结束后应该做什么共3条。 1.3 效果上的落实 我们采取边做边问,一问一答的方法,以及边讲解,边让病人复述的方法,巩固落实要让病人及家属掌握的内容。通过图片让病人自己能够说出,明天手术前应做什么,应如何配合。对于儿童和老人,我们要让家长和亲属了解重点掌握的相关知识。 2 加强护理质量的提高,做到三坚持 2.1 坚持每日考评制度的落实 根据护理部的考评标准,结合我们手术室的工作特点,我们专门制定了手术室护士考评细则共150条,每日的工作均实行考评制,并且考评结果与奖罚挂钩。考评人员由老护士,小组长,住院总护士,护士长担任,做到公平,公开,公正。通过严格考评,在考评中认真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确保护理质量稳步上升。 2.2 坚持每月书面式个人质量分析的落实: 从今年1月起,我们开始实行书面式质量分析,每名护士要客观地分析自己过去一个月内的工作质量,找出制约自己工作质量提高的原因,在书写时运用pdca循环认真分析总结,每月月底上交记本上接受护士长的检查指导。 2.3 坚持每月科室质量分析会议制度的落实 质量分析会我们科已经坚持多年,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三便是质量分析会,在质量分析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查找制约科室护理质量提高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多数同志在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时能够提出别人的问题和科室应改进的工作,体现了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于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决不允许再次发生,此举与奖金挂钩。 3 加强手术室环境的管理,做到三把关 3.1 把好人员进入手术室这个关,做好进入手术室人员的岗前培训,进入手术室严格控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使手术室保持良好的秩序,做到更衣前认真检查手术人员的手指甲,头发,皮肤等,合格方发放手术室无菌洗手衣裤,在手术人员洗手,穿衣戴帽等严格把关。以确保环境不被人为污染。 3.2 把好手术室物品进出关,做好种类物品的管理,凡是进入手术室的物品全部脱掉外包装,并按有效期进行分门别类放置于指定位置,无菌物品走无菌物品专门通道,出手术室的污物通过污物专门通道。使手术室物品管理规范有序,并有定期监测报告,确保手术室物品的安全。 3.3 把好清洁卫生消毒灭菌这个关,手术室环境要达到无菌必须先抓好卫生清洁制度的落实,我科保洁员有5名,根据我科的工作要求我们特别给制定了手术室保洁措施,有具体分工,有达标要求,做到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对层流滤网坚持每周清洁两次。坚持术前30~60分钟的空气净化,确保病人进入手术室安全。 4 加强护士业务技术的培训,做到三到位 4.1 理论知识学到位,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我们从三基抓起,每次科室来新同志,都从三基入手要求打好基本功,每年在理论学习上都有安排和计划,每月都逐一落实,对年资高护士的要求知识要有提高,对职称高的护士要有科研论文等。以丰富头脑用过硬的知识赢得病人尊重。同时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4.2 基础操作练到位,在手术室基础操作上,十五项技术操作我们必须熟练掌握,护士从进科室的第一年开始便逐项过关,参加医院或科室组织的考核,直到过关。在手术室专科培训上做到坚持岗前培训,从手术室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到基本操作培训合格之后方可进入手术区。并且每月有一次教学查房,这是一次较为生动的培训课,授课老师由本科老护士担任,制作多媒体教案,图文并茂进行讲解培训。另外组织并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操作,如急救技术,战伤救护应急突发事件等的操作技术。 4.3 日常检查考核到位,检查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习培训的效果,我们通过早交班提问,周考试,月考试,跟班检查等形势,检查教学培训的结果,看看护士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考核成绩总结评估教学质量,为下一步制定学习目标提供依据。同时通过考核也能有效督促护士认真学习,找出不足之处,有利于学习上的提高。并且考试成绩与考评奖励挂钩,有效地起到了监督落实作用。 5 加强服务态度的教育,做到三经常 5.1 经常与病人接触,学会与病人交谈,要走出手术室深入到病人身边,多为病人服务,不仅仅限于术前,在病人的整个围手术期都可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病人及家属对我们的工作是否满意,存有些什么问题,利于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5.2 经常换位思考,学会站在病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及言行举止,我们让护士亲自在手术床上体验躺在手术上的感受和各种体位时的感觉,如果我们自己都感觉不舒服,病人在麻醉状态下的被迫体位会舒服和安全吗?采取演绎的形式,将平时不注意说出的生硬话语,表现出来,让大家体会感受。通过这些形式帮助护士提高认识服务态度的重要性。 5 3 经常想想我能为病人做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发动群众动脑筋,想办法,如:小朋友患者大家想到了准备一些小玩具,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可以用小玩具哄哄,老年病人进入手术室后,体位垫应更柔软,更应体贴入微。在对病人及家属说话时做到嘴甜一点,心细一点,爱多一点,温柔一点,礼貌一点。在做工作时做到行动快一点,动作轻一点,脑筋活一点,理由少一点,效率高一点。凡事都以病人为主,凡事都为病人着想,真正让病人感受到良好的报务。 通过以上五个加强,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建设中,我们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护理单元,根据自身特点做了应该做的事,却得到了广大伤病员的一致称赞,自从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来,我科和院里每月到病房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满意率逐月上升,病人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满意度明显升高,由原来的平均83.7%,上升至现在的平均98.5%。我们深感优质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和谐的手术及疗养环境,使病人早日康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为此将不懈努力。 优质护理论文:试论外科骨科的优质护理服务 【摘要】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改善,使外科骨科疾病病人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证,提高了治疗成功率,使病人的需求得到尊重,带动了护理方式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关键字】 骨科;优质护理;人性化护理 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护理模式的完善。优质护理服务除了包括关乎病人身体健康的基础护理,即以疾病为中心进行的护理活动以外,逐渐转变为同时致力于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其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将医疗护理与病人心理及社会密切联系,建立起新的护理模式。 外科骨科护理有其特殊性,优质护理有利于促进病人的恢复和减少身体残疾等后遗症的发生,病人康复过程中的优质护理,可以帮助病人达到最佳身心状态,提高疗效,促进恢复。 1 优质护理理念 外科骨科护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主要理念是人性化护理。优质护理要综合考虑医疗效果与病人反应两个方面,是一种整体有效的、个性化的护理模式。为提高病人身心的舒适感,以病人为中心,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和病人对医疗工作满意度的提高。 护理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医患之间的沟通。外科骨伤病人多为意外事故,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有助于使病人的情绪得到稳定,对于治疗与护理工作的进一步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指导病人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在治疗中,医护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基本技术,规范言行举止,给病人足够的尊重,用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树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对于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要详细向病人说清楚,疏导病人的情绪,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医患沟通中要体现足够的人文关怀,才能帮助病人建立接受治疗的信心,提高康复的效率。 2 注重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护理的效率、治疗的效果及病人的心理,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技术。 骨科病人大多需要卧床治疗,护理中主要保障卧床病人的舒适度,一般术后七至十天病人需平卧,可以用柔软物体垫高受伤的肢体,以减少压迫。在输液时,应考虑病人肢体的活动度,对上肢骨折的病人尽量采取下肢输液,下肢骨折的病人尽量采取上肢输液。护理过程中,手法要轻柔,除了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护理技术之外,还要注重病人对护理的感受及评价,给予适当调整。骨折创伤处的疼痛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及情绪。医护人员应该观察病人的病情,综合考虑,评估其疼痛的水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通过疏解情绪使其心态放松,必要是需给予止痛药。因病人卧床无法运动,护理人员应当时常帮助病人按摩腰椎及肩胛部位,并指导病人在保证身体不受损的前提下活动健康部位,促进血液流通,有利于促进康复进程。 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是优质护理的基础,也是护理有成效的前提,基础护理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外科骨科护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在掌握骨科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进相关知识,做到规范操作、专业护理、合理沟通,提高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3 优化住院环境 环境的清洁与舒适能够影响到病人的情绪,也是病人治疗及恢复过程中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和优化的前提。优质护理服务要给病人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体现人性关怀。要确保房间的每日清扫工作按时进行,为病人提供方便的饮水和饮食服务,尤其对于骨科活动不便的病人,要保证其生活所需物品。被服要勤于换洗,以免出现褥疮等症状,影响病人的康复及情绪健康。优质护理服务要以病人为本,使病人在轻松的环境中治疗,有利于康复。 4 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健康护理也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护理工作者应当在治疗过程中增进与病人的交流,帮助病人了解其病情,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病人要加强劝解,鼓励和支持病人,使病人的负面情绪得到纠正,使情绪趋于稳定。 护理人员要做到语言得当、行为得体,增强服务意识,确保病人接受优质护理。在与病人的沟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病人的不同情况。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有利于消除与病人之间的距离,鼓励病人积极接受治疗,这既是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护理及康复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5 人性化护理 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是优质护理的核心精神。确立“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提供优质优先服务”的宗旨,确保病人在医院就诊时的需求能获得最大的满足。门诊分诊护士在接待病人时,面带微笑,主动了解病人的要求和期望,用真诚的关心和蔼的态度服务于病人。查房时,主动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时,要以确保病人的安全、舒适为前提。提供的一切服务都要从病人的角度出发。 制订以人为本的服务质量标准,对每一个环节都制订质量控制标准,详细说明对服务的要求,使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为病人提供全面的个性化的服务,首先要求护士一视同仁,尊重病人,尊重其生活方式、人生观、治疗意愿。其次要以病人的病情特点为着眼点,提供质量高、有效、经济的护理。针对不同的病人,充分考虑其体质不同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提供不同的护理模式,使其恢复到最佳状态,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外科骨科护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首先在于规范护理技术及行为,从基础上保证护理质量的提高,然后要以病人为本,使病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达到舒适的状态。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而且对于提升医疗工作者的形象,改善医患关系也具有重要作用。 优质护理论文:开展优质服务做好基础护理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通过对护理服务的研究,优质服务及基础护理的开展,来塑造护理人员的新形象,从而提高各科室的护理质量。方法:对某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由此来研究分析基础护理的准确性。优质的基础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有强烈的服务理念,在营造温馨的服务氛围的同时,能提供人文关怀服务,做好每一个细节,并注意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从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结果: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向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形成融洽的护患关系的前提。护理人员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论:拓展护理服务的新内涵,塑造护理人员的新形象,提升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专科护理的质量,从而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 【关键词】 优质服务;基础护理;临床意义 基础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压疮护理、晚间护理、晨间护理、口腔护理等,这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的的主要内容。医生对基础护理的认知是影响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本文将就五种基础护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做简单的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基础护理的研究对象 2011年1月,某乡镇医院按照比例选取了96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水平以及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待患者的态度等。其中,共有医生35名,护理人员61名。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对基础护理都保持着科学的态度,这表明医生与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极为明确。调查结果证明,加强医护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是理清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关系,提高医护人员掌握基础护理知识的准确性,以及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服务的重要因素。 2 五个护理在基础护理中的含义 2.1 压疮护理是基础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应时刻防止压疮的紧急发生,这也是急诊科科室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晚间护理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睡眠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在护理的过程中进行操作。而要想使晚间护理的服务效果达到目标及需求,要想满足患者的要求,就要在护理过程中找到问题所在,并据此制订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再认真地加以实施。 2.3 生活护理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的一项最基本的护理工作,其内容包含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诊疗期间,患者都是需要被关怀和照顾的。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从患病到痊愈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的饮食、环境、卫生、睡眠、活动等生活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安排。 2.4 晨间护理是为了防止患者并发症的再次发生,使患者在护理中体会到清洁感和舒适感。医护人员应该在对患者的病情加以了解和观察的情况下,为患者提供治疗和诊断。晨间护理的主要内容便是保持患者病床和病室的清洁卫生。 2.5 口腔护理对于患者来说,是有利于其进行住院治疗及恢复健康的,应积极应对。口腔护理一般采用含漱与刷牙的方式,来预防口腔内微生物的增长或抵触细菌在口腔内的繁殖生长,从而达到清除口腔异味,使口腔内部清新与舒适的目的。 3 分析与讨论 3.1树立新理念,拓展新内涵 护理服务不仅体现护理学科的价值,更是乡镇医院赢得患者信赖的基础。护理部要积极宣传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全院护理人员更新观念 ,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 3.2 塑造新形象,提升综合素质 医院应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利用工余时间进行职业道德、礼仪、心理、护理理论、技术操作等方面的学习,使医护人员自身的仪态、语言、沟通技巧、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有明显的进步,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促进专科护理的发展。 3.3 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 3.3.1 营造温馨的氛围 注重乡镇医院的文化建设,将现代人文文化融入环境中,营造高层次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营造舒适的环境,使患者身心愉悦。 3.3.2 提供优质的服务 把患者的需求作为首要任务,以优质的服务流程来完成患者的需求,以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为目标,用以检验服务的实际效果,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3.3.3 注重细节服务 在细节上做文章,让细节成就精品。坚持推广人性化的服务,让每一份真情填满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例如,在各科的看诊室放置饮水机和一次性水杯,提供给患者使用;在每个看诊位提供患者放置私人物品的空间。 3.3.4 加强沟通和理解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要积极沟通,护理人员要多理解患者的痛苦,给予患者除治疗之外更多的服务,在心灵上多加关爱及慰藉患者。 4 结论 4.1 创新护理模式,提高专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4.1.1 我们现有的护理模式与世界先进的护理模式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这并不符合我们对于护理质量的追求理念。思想观念对护理实践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乡镇医院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奖惩制度,把基础护理放入护理工作的概念里,这也是对基础护理质量确切有效的保证。 4.1.2 加大对生活护理的管理力度,将基础护理列入各级护理管理者的质量监控之中,强化基础护理的质前控制、环节控制和终末控制。 4.1.3 实行人性化服务护理模式,拓展护理服务新内涵,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并激励护理人员通过多种途径熟练掌握专科知识和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丰富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尤其是心理学、伦理学、交际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知识等,进一步提高个人修养、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能力、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从而提升专科护理的质量。 4.1.4 低投入高产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介于当今社会医疗事业的发展及医疗机构的日益增加,医疗系统的竞争极为激烈,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取得患者的信任,乡镇医院才有深度发展的希望。为了在激励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乡镇医院必须扎实稳打,保持和谐发展,让人性化服务为乡镇医院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乡镇医院异军突起的核心竞争力。 优质护理论文:少数民族地区创优质护理服务的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创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556例患者实行全程护理服务。首先动员护理人员,学习各种相关文件及实施方案。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基础护理,在护理活动时应用少数民族语言来沟通交流并宣教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健康常识,在醒目的墙壁上粘贴用藏文翻译的常见多发病的防治知识。提供方便患者做饭的地方。改变服务流程。结果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患者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诊疗活动。结论 创优质护理服务,能及时的解决患者的需求,增进医患关系,556例中无投诉、无医患纠纷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满意率为100%,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优质护理服务 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自3月份卫生部提出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来,我院根据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试点病区并制定了实施计划。根据本地区少数民族多,生活习惯不一,卫生习惯差,文化层次不一,部分患者听不懂汉话的特点,利用少数民族语言交流沟通,改变患者的不良习惯,增加对疾病的认知。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注重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通过爱心护理,提高基本素质服务于患者,增加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医患纠纷,同时为医院赢得了良好声誉。 1 临床资料 从今年4月开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对556名住院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其中手术患者130名。民族结构:藏族387名,占69.60%、纳西族85名,占15.29%、汉族69名,占12.41%、彝族11名,占1.99%、回族4名,占0.72%。 2 实施办法 2.1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活动开展以来,医院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文件精神,邀请资深专家讲授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让大家从思想上明确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每位护士利用工作之余参加医院组织的基础护理操作培训,每项操作均须通过严格把关的考试,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参加医院组织的护理礼仪培训,并通过媒体向全院医务人员及全社会展示护士的礼仪规范,使全院护理人员意识到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医院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因此,护士们在行为、形象方面有了新的改变。另一方面也给社会提供了监督标准,随时接受广大患者的监督;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护士的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原来的单纯完成工作变为现在一切为患者着想,护士与患者的关系也更为融洽了。 2.2 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每月组织业务学习、护理操作培训并严格考核,开展晨间提问;要求护理人员人人掌握《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规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并编制手册,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技能操作。以人为本,转变护理观念护理贯穿于患者的整个诊治康复过程中,护士假如没有爱心,缺乏理解与包容就很难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1]。 (2)试点病区实行分组包干病房,病人落实到责任护士。充实人力资源1:0.6。科室护士分各质量控制小组分别承担各自分担内容的督查工作。每位护士发挥主人翁精神,同时虚心接受同事意见,相互合作,发现不足及时纠正。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规范言行举止,尊重患者,从患者入院开始笑脸相迎,热情介绍,细心处置,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忌,建立信赖关系,减轻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独感。 (4)规范病房交接班流程。所有值班护理人员进行病员床头交接班,交班同时帮助病人整理杂物,进行适时健康教育。了解患者需求,并给于及时解决。每班如此,不厌其烦。 (5)提高健康教育质量。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沟通和交流,知识宣教。我院各病区均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除由专职的健康教育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外,根据专科情况在走廊粘贴宣传画,每月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的内容,用藏文翻译宣教常见多发病的防治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把握促进康复的知识及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 (6)最大限度的保证病人的舒适。定期检查病人三短六洁,指导、协助患者的清洁卫生,及时为患者更换被服。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根据不同的皮肤情况选择不同药物进行按摩预防压疮,加强管道护理,及时向医生汇报情况,尽量减少插管时间。 (7)关心手术病人。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较其它病人长,心里压力相对较大,因此更需要得到护士们的关心与帮助。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耐心讲解手术知识、手术配合及注意事项. 做好术前指导,术前训炼。加强病房巡视,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帮助他们做好术后锻炼,讲解康复知识以及注意事项,使他们尽早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8)每月向所有在院患者及家属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统计患者在院期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了解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并在下一个月加以完善。 2.3 人性化管理服务,爱心优质护理服务,是在提供临床护理服务活动中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其中心就是创新一种人性化理念,创建一个家居环境,奉献一片爱心[2]。 (1)营造轻松和谐的就医环境。病房布置以方便、舒适、实用为原则,每间病房安装数字电视;根据本地民族特点,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热饭菜、打酥油茶的地点;为患者家属提供夜间使用的简易床和被褥,以及收纳此类物品的房间。 (2)以细节体现品质,从细微之处体现关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善于从患者的眼神、表情、言语、体态中读懂他们的需要、痛苦和渴望。为病人打打开水;给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送顿早点等,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不遗余力的满足和帮助他们。 (3)工休座谈会是医、护、患三者沟通的纽带,是拉近护患关系的桥梁。每月组织一次工休座谈会,医护人员真诚对待患者,患者敞开心胸对医护人员讲真话、提问题。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或清楚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配合、支持。 2.4 公示分级护理服务标准项目、分级护理服务标准要求。护理暂理,党员公开承诺服务等。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 3 讨论 在少数民族地区创造一个方便温馨的住院环境,通俗易懂的少数民族语言交流和沟通,利用藏文健康知识宣教。推行爱心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充分保障了患者的各项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满意率由原来的925%上升到100%。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在患者及大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也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树立起良好的护理品牌形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经济效益。 优质护理论文:综述医院护理人员优质服务措施 护理工作是体现服务性较强的职业,患者的满意度就是评价护理服务优质程度最关键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围绕患者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创新思维,推行更易于患者接受的服务模式,是护理管理者应思索的关键问题。为此我科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认真落实基础护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服务水平。 1、 入院护理 为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求护士面带微笑、起立迎接新病人,给患者和家属留下良好第一印象。并备好床单。护送患者至床前, 妥善安置,通知医生。及时完成入院体重、生命体征的收集。护理人员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及入院告知:向病人或家属介绍管床医生和护士、病区护士长,介绍病区环境、呼叫铃的使用、作息时间及有关管理规定等。通知护工送第一瓶开水。了解病人的主诉、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如急诊入院,根据需要准备好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等。鼓励患者和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和顾忌,建立信赖关系,减轻患者住院的陌生感或孤独感。 2、 晨间护理 采用湿扫法清洁并整理床单,必要时更换床单,手术衣。腹部手术半卧位(护士摇床至适当高度)。必要时协助患者洗漱。积极进行晨间交流:询问夜间睡眠,疼痛,通气等情况,了解肠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活动能力。 3、 晚间护理 整理床单,必要时予以更换。整理,理顺各种管道。根据季节开窗通风或紫外线灯管病室消毒1次/周,出院后进行彻底消毒。 4、 饮食护理 根据医嘱给予饮食指导,告知其饮食内容。积极主动协助患者打饭,肠内营养患者要求护士做好饮食指导,调配,卫生,温度,速度等知识。根据病情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反应。 5、 排泄护理 做好失禁的护理,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锻炼。每日会阴护理2次。 6、 卧位护理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卧位。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和肢体的功能锻炼,并按需要给予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必要时给予吸痰。指导有效咳嗽。加强巡视压疮高危患者,有压疮警报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7、 舒适护理 患者每周剪指、趾甲一次;胃肠手术每天协助泡脚1次。生活不能自理者协助更换衣物。提供适宜的病室温度,嘱患者注意保暖。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保持病室安静、光线适宜、操作要尽量集中,以保证患者睡眠良好。晚夜间要做到三轻: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 8、 术前护理 给予心理支持。评估手术风险,适当讲解手术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告知其禁食禁水时间、戒烟戒酒的必要性。如需要则给予备皮。做好术前指导如:深呼吸、有效咳嗽、拍背、训练床上大小便等。 9、 术后护理 准备好麻醉床,遵医嘱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做好各种管道标识并妥善固定各管道,保证管道在位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10、 患者安全管理 按等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病情发展情况。有输液巡视卡并及时记录。对危重、躁动患者予约束带、护栏等保护措施。危重病人使用腕带。患者外出检查,轻病人由护工陪检,危重病人由医务人员陪检。 11、 出院护理 针对患者病情及恢复情况进行出院指导(办理出院结账手续、术后注意事项、带药指导、饮食及功能锻炼,术后换药、拆线时间,发放爱心联系卡)。听取患者住院期间的意见和建议。 护送患者至电梯口。做好出院登记。对患者床单进行消毒。并通过家访及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工作[1]。 优质服务的本质是以病人的最终满意为目标,它是医院护理管理的核心。通过与每个病人互动交流,了解其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为病人量身订制和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通过以上护理措施,使护理服务不断完善,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患者的权益有所保障,创造一个文明、有序、和谐的医院环境[2]。 优质护理论文:开展护理查房,创建优质病房 【摘要】 目的 通过开展床边护理查房,提高护士的临床专业水平及患者的满意度。方法 通过护士长统筹安排,责任护士汇报病情,护理组长补充指导,所有护士共同讨论,护生提问等方式,进行床边护理查房。结果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及护士长的管理水平。结论 开展护理查房,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为创建优质病房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护理查房;护理程序;整体护理;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优质病房 近年来,随着“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大家对健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科于2011年5月开展了新型的三级护理查房,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激发了护士的求知欲,提高了护士的临床专业水平及患者的满意度。现将查房的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护理查房的目的 1.1.1 跟进前期(班)护理工作,关注护理重点对象。 1.1.2 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了解并满足患者的需要。 1.1.3 建立层级查房,形成临床护士教育训练的长效机制。 1.1.4 保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为接班或交班做准备。 1.2 护理查房的重点对象 1.2.1 新收危重患者,手术患者,特殊检查治疗患者。 1.2.2 住院期间病情变化多端患者或病重、病危患者。 1.2.3 诊断未明确或护理效果不佳的患者,潜在安全意外事件的(如跌倒、坠床、走失、自杀等)高危患者。 1.2.4 压疮评分超过标准的患者、院外带入ⅱ期以上压疮、院内发生压疮的患者等。 1.3 护理查房的内容 1.3.1 全体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 由分管护士口头熟练汇报患者情况,提出患者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包括依据)和护理措施(包括措施落实情况)。护理组长根据病情分析护理问题是否恰当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并当场反馈护理效果。 1.3.2 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的执行情况 要求分管护士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掌握操作的目的步骤,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变措施。如护理体格检查历来是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不为临床护士所重视。临床护士书写病历往往有抄袭医生体格检查记录的倾向。为了强化护理体检意识和统一规范程序,我们在三级护理查房中加入了护理体检的内容,促使护士真正关注、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1.3.3 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以及出院康复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护士的基本职责之一。我们要求分管护士在查房前完成各种宣教工作。护理查房时让患者复述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以及出院康复的健康教育知识,或者演示床上翻身活动、咳嗽咳痰、picc管置入术后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等等,以检查临床健康教育的实效,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1.3.4 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三级护理查房尤其是主管护士的初级查房,将护患双相沟通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并且以患者对宣教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沟通效果的唯一标准。它既满足了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使健康教育形式由单相转向双相,又有效地纠正了临床“重操作轻沟通”“只有沟通形式,没有沟通实效”的不良风气,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1.4 护理查房的组织形式 1.4.1 病房护士编制 在护理部及科主任的支持下,本科室共有护士16名(不包括2名助理护士)。职称结构为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9名,护士3名,助理2名。学历结构为:在读研究生1名,本科10名,大专学历4名,中专1名。将全体护士按职称、学历划分为5护理小组,护士与护师参与管床。 1.4.2 查房组织形式 本病区患者总数40人,分为5组。每组由护理组长统筹安排、指导,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共同管理,于周一至周五每天医护交班后分别对一至五组的重点患者进行床边的护理查房。 1.5 护理查房的方法 1.5.1 做好查房资料的收集 每天查房前,分管护士详细了解本组患者的诊断、病情变化、治疗、护理、辅助检查结果等方面,并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必要时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1.5.2 查房形式 要多样化,有提问、回答、补充,还要有实习护生的共同参与。对实习护生可采取互动的 式,护士长提问一些相对简单的理论知识、名词定义、观察要点让护生回答,护生也可对查房中存在的问题、疑点向老师请教,鼓励护生积极发言, 形成一个全员互动的查房氛围。 1.5.3 查房站立位置要求 主查者和护理组长站在病床的左边,便于检查,护士长位于床尾,全体护士按职称依次站在病床的右边。 1.5.4 查房程序 ①听:由主查者提出查房的目的,责任护士详细介绍患者的病情、主要症状及体征、心理状态、护理计划、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并提出现存在的护理问题,根据患者目前的情况,应优先解决哪些护理问题(包括心理、生理、社会)。病情报告的质量,也是反映责任护士的业务水平。②查:查体、查病历,主查者根据护理记录记载的情况进行护理体检,并向患者进行询问,以便了解责任护士对患者的阳性体征判断是否正确。通过与患者的交谈、观察再次收集患者资料,运用视诊、问诊、听诊、叩诊的方法来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分析判断护理问题打下基础。分析护理问题的准确性、护理措施的正确及时性、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护理病历记录的完整性。在与患者的交谈时,也能了解宣教工作的开展情况。③讨论:组织全科护士有导向地进行讨论,必要时进行提问,对不正确的护理问题重新进行评估,及时发现现存的护理问题,根据护理诊断修订护理计划,并做好该疾病健康教育工作。 2 结果 开展新型的三级护理查房,促进了护理计划落实,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激发了护士的求知欲,提高了护士的临床专业素质及患者的满意度,为创建优质病房打下良好基础。 3 讨论 3.1 护理查房的优点 3.1.1 有利于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 三级护理查房对整体护理工作是一个集体评价和总结提高的过程[4]。在收集患者资料时,护理人员不仅要了解病情,更要了解患者的病后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交谈时应注意沟通技巧的训练,提出护理诊断时必须有心理、生理、社会等问题提出;查房时要注意措施落实情况,注重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通过这一手段,培养了护士整体护理观念和能力,规范了整体护理工作,促进了整体护理的开展。 3.1.2 提高了护理质量 通过三级查房,上级护理人员(如主管护师)能对下级护理人员(护师、护士)进行检查、指导、发现和分析问题,有效的控制了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提出预防性护理措施,使患者获得更为安全、优质的护理[1]。 3.1.3 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运用护理程序三级查房,使护士的专业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与患者沟通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竞争意识[6]。另外在三级护理查房的过程中还能培养有关整体护理的正确思维方式,做到“活学、活用、勤思考”,而不是生搬硬套一些标准护理计划,从而提高了临床护士的专业素质。 3.1.4 推动护理病历书写内涵的发展 整体护理病历书写虽然在全国尚无统一标准,但与其相关的指导丛书在临床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合作性问题的预期目标的制订不应超过护士能力范围,应局限在护理能力范围之内。如血小板减少患者预防出血预期目标应为:①患者学会观察是否出血的方法。②能复述预防出血的要点。③能避免加重出血或诱发出血的因素等。这些目标适合护士,贴近临床,且在制订护理措施时操作性强,真正体现了护士在合作性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随着教学查房的深入开展,护理病历书写内涵正在不断充实、不断完善[5]。 3.1.5 加强护患沟通,创建优质病房 通过查房使护患关系得以融洽,恰当的语言可使患者感到亲切,同时也对患者进行多方面的宣教,使患者对我们的工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能很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从而达到患者满意,共建和谐、优质病房。 3.1.6 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水平 护士长通过对护理程序的应用给予补充和修正,对疑难的护理问题提出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促进科室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3]。 3.1.7 有利于护理学的发展以及护士地位的提高 因传统的护理教育使得临床护士的学历以及素质参差不齐,护理查房让大家将压力变为主动学习的动力,打破了医护附属型关系,变为医护合作型,患者发生问题,医疗和护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个病例进行讨论,制定出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将新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从而推动护理学的发展[5]。 3.2 护理查房注意问题 3.2.1 与患者要有良好的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比如,查房开始前要礼貌性问好,与患者做些简单的沟通,查房结束后整理好病房,感谢患者的配合。 3.2.2 若需要做相关辅助检查,注意剪好指甲,以防指甲损伤患者。检查的时候动作轻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3.3 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顾忌患者的感受。对于一些特殊的疾病诊断,我们要采取保护性措施,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到患者的治疗。 3.4 查房的时候要严肃认真,不要过度喧哗,以免影响到同病室的其他患者。 总而言之,开展护理教学查房,调动了护士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增强了各级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规范了护理操作程序,提高了专科护理工作及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对薄弱环节加强培训,在实践中也不断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水平及护士的临床思维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促进了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临床经验的交流,增进了护理团队的合作力和凝聚力,融洽了护患关系,提升了护理服务满意率[2]。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床边护理查房,是创建优质病房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1.1 实行弹性排班: 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按“忙时人不少,闲时人不多”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班次的人力衔接,实行弹性排班。弹性排班使手术室的护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虽然手术室工作量增加了,但是工作秩序井然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医院、护士三方均受益。 1.2 实行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对护理人员德、能、勤、绩方面的综合评价,明确了科室质量目标与个人工作努力方向,量化护士综合素质,并合理引入激励机制,使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工作,加强了沟通协调能力,增进了医护之间的合作,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了手术室医生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整体护理质量。 1.3 实行分层级培训: 根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水平不一致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不同,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级培训,按护理人员的资历与工作能力分为n0级助理护士、n1级初级责任护士、n2级高级责任护士、n3级专科护士四个层级进行培训,高年资护士是低年资护士的老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护理人员个人所需的培训落实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去,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理培训的成效,有利于提高护士临床思维及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2 全面提高护理队伍综合素质 2.1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根据手术室工作特点,我科组织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形式多样、涉及面广,从基础知识到法律法规、新技术、新业务等,并及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对潜在的护理工作风险,做到提前防范,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定期向手术医生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个医生及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将问题及时反馈,制定整改措施,使我们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2 礼仪培训: 良好的护理礼仪可以无声地营造着完美的医疗环境,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了帮助医院医护人员塑造医护职业形象,通过职业礼仪体现出医护人员良好的文化素质,医院邀请礼仪老师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我科还开展护士礼仪讲座,让我们用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 3 以患者为中心,优质服务手术全程 3.1 术前访视温馨,将术前访视延伸至家属: 手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在探视时间访视患者,术前访视不仅要与患者沟通,更要与患者家属多沟通,使家属协助患者减轻术前紧张、焦虑等情绪。与患者沟通时先作自我介绍,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体位、麻醉方式等,交代注意事项,我们将各种体位、为何要禁食等事项制成图表,以图表的形式向患者讲解,便于接受。并指导家属手术当日在手术室外休息室等候,以便术中出现特殊 况及术后看标本时能与家属直接沟通。 3.2 术中护理用心,营造亲切、舒适的环境 3.2.1 微笑服务:患者进入手术室时,手术室护士热情迎接,微笑服务,态度亲切,语言温和,安慰体贴关心照顾患者,缓解其不安和恐惧的心理。 3.2.2 音乐解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播放手术室背景音乐,通过音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的恐惧与紧张,降低以此出现的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心理应激反应。 3.2.3 握紧我的手,跟我深呼吸: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或多或少都会紧张,手术室护士握紧患者的手,嘱其深呼吸,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尤其是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因疼痛不停的叫喊,手术室护士可握紧产妇的手,嘱其深呼吸,以达到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清醒的患者,时不时与患者的握手,与其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全麻患者复苏时,手术室护士陪护在旁,握住患者的手,询问患者的感受,根据患者主诉及时做好相应的护理,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及苏醒期。 3.2.4 陪人等候区人性化 我科在陪人等候区的墙壁上张贴不同麻醉的患者手术流程,使患者家属了解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的大致步骤,还安装了有线电视,杂志、报刊柜等设施,为患者家属提供减压环境。患者家属也迫切希望了解患者的手术进展情况[2],因此,责任护士定时向家属告知手术情况,让家属放心。 3.3 术后访视贴心: 术后1~3天,巡回护士对术后患者进行回访和探视。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体温、伤口愈合情况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等。通过与患者交流,一方面丰富了护理经验,另一方面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增加手术室的社会效益。最后征求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意见及建议,了解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程度,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4体会 优质护理服务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转变护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使病人得到实惠的优质护理服务[3]。在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从传统的机械性工作流程中解脱出来,尊重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是一种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激发了护理工作者的职业激情,扩大科室内涵。通过优质护理服务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手术护理不再是简单的操作配合,而是对患者生理、心理的全面服务,由原来的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务,激发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热情,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认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专科教育论文:高教改革根本出路在于开放大学本专科教育 摘要:高教改革任重而道远,高教改革的根本出路在哪里?本文提出了彻底开放大学本专科教育、实行“三改一破”的方案,即改入学高考为“毕业国考”,改面授教学为“幕课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学历和学制,开放大学本专科教育,打破大学学校界限,重建高教管理机制和制度。并且,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施本方案下,未来大学办学方式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关键词:高教改革;开放;幕课教学;学分制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高教改革措施,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修订大学章程、招生制度放权、推进教育公平等政策,然则其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1-3]。笔者认为,高教改革之根本出路在于彻底开放大学本专科教育,实行“三改一破”,即改入学高考为“毕业国考”,改面授教学为“幕课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学历和学制,打破大学学校界限,重建高教管理机制和制度。 二、改入学高考为“毕业国考” 取消大学升学国家统一考试[4],而将这个“国考”环节相应地“后移”至大学本专科毕业考试(分专业、分课程),并由国家(而非高校)按其实际成绩统一授予不同级别的文凭和学位。改入学高考为“毕业国考”,彻底下放大学本专科招生录取权以后,现有高校的本专科教育部分(不包括研究生教育)实质上变成了依据市场规律的教学辅助性办学机构。在新教学方式、新学分制以及“毕业国考”的总框架下,高等学校将同社会办学机构一样,实行招生录取、专业设置、培训管理等完全自主,届时其在籍学生种类可能包括常住生、网络生、走读生、短训生等多种类型。改入学高考为毕业“国考”,其直接意义在于使全体国民都能享有平等、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其本质意义在于将原有的“一刀切”式的、“熬时间”的学历教育改为个性化的“注重结果式”的学历教育。改入学高考为“毕业国考”大势所趋,且势所必然。事实上,大学入学高考早已失去存在的意义,高考入学率已由70年代的4%升至现在的85%,甚至100%(所谓有钱就能上大学),大学入学高考除了存在人为地划分学校等级、人为地制造“一考定终身”等不公平弊端外,其余无任何实际好处可言。 三、改面授教学为“幕课教学” 大学本专科教学方式由“课堂面授式”改为“幕课式”[5],其专业所要求的教学课程(专业可能重新界定)将全部或部分通过“幕课教学”完成,届时大学本专科全部课程均将通过相关机制筛选(市场机制或专家评定),分学科、分专业制作成适合各种类型学生(快中慢)学习的“幕课教学课件”,而同一类型课程的“幕课教学课件”,还应有一定量的不同风格“幕课版本”,可供学生选择。在上述条件基础上,针对大学本专科课程学习,学生存在四个自主选择权:一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学习习惯、适应条件等自主选择“面授教学”方式或者“幕课教学”方式;二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学习习惯、适应条件等自主选择“幕课课件”的快慢类型和“幕课版本”;三是对于习题答疑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网上“在线幕课答疑”或者所在校“面授答疑”;四是鼓励高校、研究所、大型企业构建全面开放实验实习课基地,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全面推行改“面授教学”为“幕课教学”的充分理由,在于:一是现代网络技术使优秀教学资源跨越学校、跨越地区,甚至跨越国界共享成为现实;二是“幕课课件”的语音、图像、图片复合制作技术使“幕课教学”效果优于“面授教学”;三是与小、初、高“面授互动教学”之本质区别在于,大学本专科学生具备了自学的基础和能力,“幕课教学”是更加适合的教学方式;四是“幕课教学”确保学生不受上课时间、地点限制,同时还可实现“随机重复听课”。 四、改革高等教育学历和学制 改入学高考为“毕业国考”,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学历和学制,而推行“国考”与“自考”并轨、国家统一考试认证的新学分制[6],是高等教育学历和学制改革的最佳途径。已成功实行近30年的国家自学考试[7],积累了一整套国内外公认的管理经验,在自主招生、“幕课教学”的基础上,有效实行“大学毕业国家统一考试”与“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轨,将不失为最理想的选择。所不同者仅在于:一是教学方式由完全自学改为“幕课教学”为主、“课堂面授教学”为辅;二是国家统一专业考试对象扩展到不受年龄、学历、地域等任何限制的全体国民;三是“国考”管理级别(主要指考题及考试组织)将相应提升,如高数、外国语等基础课由国家统一管理,而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可分别由地方政府专门机构或根据学科、专业设置的跨地区专业机构管理。与现有高等教育学分制不同,新学分制是指打破学制及学习过程限制,重新构建以学习成绩“结果”为主、实验课考核、实习课(操作能力)考核、毕业设计、论文考核相结合的学分制管理制度(简称新学分制)。新学分制的根本意义在于:一是对高等教育“毕业国考”中各专业课“国考”成绩进行定量化的学分制认定(如85分以上记5学分);二是对相关必要的考查课(非统一考试或者开卷考试课程)学分制认定;三是对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的学分制认定。 五、关于毕业文凭、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 在打破高等“学校”界限、改革高等教育学历和学制、实行新学分制的基础上,重新规范大学本专科文凭、学位管理制度尤为重要。新机制下,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实行毕业文凭、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制度。毕业文凭是指经过“国考”及新学分制,由国家统一认证颁发的大学本科或者专科证书,简称毕业文凭;毕业证书是各高校自主认定(未通过“国考”)和颁发的专业学历证书,简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由国家按照学生“毕业国考”及新学分制成绩统一认定颁发,学位证书可依据成绩分为3~4级(例如2级工学学士)。保留毕业证书的意义在于,遵循高等教育市场机制,保护高校及各种办学机构的积极性,对一些“排斥考试机制”的学生给予“出路”。 六、关于未来大学办学方式的展望 未来大学将分化为三种办学方式:一是少部分(预计50所左右)具备较强实力及基础的高校完全变成研究型大学(与目前研究院所一样),其主要任务是产出科研成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部分不具备研究能力的教师将被分离出来;二是部分(预计600所左右)具备一定基础及实力的高校将变成研究教学型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其主要任务除产出科研成果、培养硕博研究生外,还将作为普通办学机构,依据市场机制不同程度地承担高等教育本专科生培养(包括“幕课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任务,但是这部分高校之本专科教学方面将为适应高教改革之需,逐步推行学生与教师分离式管理(书院制);三是剩余约900所公立高校及400所私立、独立高校除了其中少部分专事“职业技术教育”外,大多数高校将转化为“市场化经营”的社会办学机构或者自动消亡。 七、本方案实施的配套政策及措施 国家一旦采纳并实施《本专科高等教育“三改一破”改革方案》,须制定如下相关配套政策及措施:一是取消高考,下放招生录取权,构建分专业的“国考”条例及办法;二是调整公立大学资助政策,彻底开放高等教育本专科办学,届时将以“毕业国考”达标学生数(一般应以上一年度该校“国考”达标最低标准)作为对所有大学及办学机构(包括民办、私立)资助之标准;三是制定“国考”、“新学分制”方案框架下的国家统一认证的文凭及学位管理条例;四是改革高校评估办法,对其中本专科人才培养方面直接以通过“国考”为主要标准。 八、结束语 打破学校界限,打开大学大门,放活本、专科高等教育是历史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之基础,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需,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客观必然。 专科教育论文:浅思高等数学在高等专科教育的地位和教学方法 【摘要】无论在教育教学的任何阶段,数学作为其中的基础性学科,其教学地位都不容轻视.在高等专科教育中,现阶段的培养目标为能迅速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这使高等数学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不可替代.高等数学不仅是大多数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更是专业基础课程,对自然科学、计算机工程、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及其他学科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各学科与工程中越来越依赖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对高等数学在高等专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希望提升高等数学的教学实效性,促进高等专科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等数学;高等专科教育;地位;教学方法 前言: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包含了大范围内的数据计算知识与逻辑能力的锻炼,更是其他如自然科学、计算机工程、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必备知识.但现阶段的高等专科教育教学中,高等数学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使基于高等数学的各个学科领域教学受阻,严重影响着整个高等专科教育水平的发展.虽然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工作者也进行过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诸多尝试,但教学效果仍没有明显的提升. 一、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向人们展示了数学向各个领域延伸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深入,使其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现代化技术,包括手机、电脑、高铁、家用电器,甚至天气预报、航天飞船等,都来自于数学模型的构建与数学的精确计算.因此,科技对数学方面的高度依赖性使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变得更加迫切,在各级院校中,对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遵循“按需施教、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锻炼与专业能力的系统构建,这也是与普通本科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因此,一些院校在“够用”的原则上只把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进行删繁就简,将节省出来的教学时间运用于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虽然这种理念有利于提升现阶段的综合素质,但缺乏对后续发展的综合考量.数学是一门极具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学科,尤其是高等数学中,大量的删繁就简难免将学生的学习还原到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导致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对新技术的接收可能受限于不够系统的数学知识,而这种被大量简化的数学知识也无法满足一部分学生希望继续深造的学习需求.学习不能一蹴而就,也没有捷径可走.无论是进行自我技能的提升,还是通过学习考取更高学历,数学都是无法回避的重点考察内容.由此可见,在高等专科教育教学中,高等数学的学科地位不可替代,它是多元化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二、高等数学在高等专科教育教学中诚待改革 长期以来,高等数学虽然作为一门重点学科在各院校进行着,但由于对其理性认识存在偏差、理论性较强、高度逻辑性与抽象性的特点被学生当作教学中的难点,特别是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专科学生,很容易出现教师反复讲解而并无实际课堂效果的情况,这不仅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构建,更摧毁着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可见,现行的高等专科教育数学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教学目标,高等数学的教育教学诚待改革. 三、在高等专科院校中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一)正确认识高等数学在高等专科教学中的目标 在现阶段的高等专科教育教学中,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与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高等专科院校以培养综合型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在校高等数学的教育却沿用以往普通专科高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使现阶段的高数教学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断层,缺乏实用性.在高等专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应从对现阶段的高等专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理念与教学目标入手,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目标的确立,以人才的实用性技能提升为主,注重数学的系统性与实用性教育,从而培养专业实用性技术人才. (二)在高等专科教学中优化高等数学教学手段 现阶段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数学教师多毕业于数学专业,对其他学科的专业化知识与应用存在一定的认识缺陷,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与本学科的专业背景相互连接,造成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断裂.教学中以数学理论知识为主,脱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解答使数学理论知识变得枯燥无趣,从例题的演示、运算到指导,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手段,使教学毫无新意,自然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高等专科中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应注重教学手段的优化发展,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需求入手,在发展自身数学知识与相应专业领域之间的知识联系上不断投入,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专业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拓展高等专科教学中高等数学的教学资料 高等专科教学中,高数教学教育虽然内容覆盖面广泛,但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材料的扩充与深化,且教学时间投入有限.虽然教育改革的推进带动了高等数学改革进程的发展,但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分配无法与院校自身发展相适应,使教师在教学中苦于追赶教学进度,对知识的讲解质量和效果没有适当要求.理论上的严肃严谨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高等专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与院校本身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改革,针对不同学科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学科内数学知识讲解,在构建全面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本专业涉及的数学知识领域做适当的展开讲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讲解,吸引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本专业实用技能的不断提升.例如,将高等数学中的函数、一元函数微积分、极限与练习、常微分方程作为必修知识,保障基础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将多元函数微积分、概率论等内容以选修的形式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例如,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会涉及矩阵的相关知识,在选修课内容上就可拓展矩阵的相关代数知识. (四)发展高等数学在高等专科教育中的教学模式 虽然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不断提到改革中来,但现阶段的高数教学改革中,教学模式仍较为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地位仍未改变,个性化教学的缺失与沟通交流不畅使学生的高数课堂参与度十分有限.加之学生的基础文化水平不一而同,教师统一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使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育需求.因此在高等专科院校中的高等数学教育改革中,应注重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与创新.其中应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考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分层分级教学都是较好的改革办法.针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进行因材施教,不仅能实现学生的个体综合能力发展,更能合理优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让教师的教学工作实效性提升,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模式的真正转变. (五)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等数学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但现阶段的高等专科院校中,多数教师均凭自身教学经验,使教师无法兼顾专业知识与高等数学之间的学科连接,使教学策略上缺乏学科针对性.另外,当前考核形式还沿用传统教学中的限时答卷的形式,试卷内容也是完全脱离实际应用的数学题目,很难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可将对学生的素质考核分成平时表现、开放式成绩与限时考试三部分进行综合评价.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厌学心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结束语:本文以高等数学在高等专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改革的紧迫性为开篇,重点研究了高等数学在高等专科院校教学中的改革之路,以求促进整个高等数学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在实际教学中,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应充分注重高等数学的正确认识的理解与传达,提升高等数学的教学趣味性,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为开端,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与完善,提升整个高等专科教育的教学质量. 专科教育论文:从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就业方向论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教育分置具有合理性 当今时代,酒店业飞速发展,国内外酒店管理类人才紧缺,国内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教育为酒店输送了大量人才,人才市场也各取所需,造成了本科和专科在就业方向上的一系列差异,但无法否定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教育分置具有合理性。 一、综述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建立在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上,专门研究现代酒店经营管理活动规律的综合性应用专业。专业涉及到现代酒店服务、经营、管理等各层次以及现代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会展、康乐、营销、人力资源等各个业务领域。 在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产生虽然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已成为工商管理学科体系中旅游管理专业下的一个重要的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广阔,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旅游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特别是中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尤其是四五星级酒店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的,在中国酒店管理领域有将近百万个管理职位空缺。即使在国外,高级酒店管理人才也一直非常紧缺。根据国家旅游局2007年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星级酒店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已有13378家星级酒店,比上一年增长了11.26%。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在中国的举行,中国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的同时要求也不断提高。 例如国际酒店集团洲际集团成立于1777年,是目前全球最大及网络分布最广的专业酒店管理集团,拥有洲际、皇冠假日、假日酒店等多个国际知名酒店品牌和超过60年国际酒店管理经验。它的一个项目:应届毕业生管理培训--梦想阶梯招聘对象,即国内及国外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的应届或历届学生的招聘和培训,其中招聘标准就有要求一定服务行业工作或实习经验,有基本的领导潜质并且热爱酒店行业。而国内锦江之星是国内知名的快捷酒店品牌,创立于1996年,公司从1997年在上海开创国内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锦江之星经济型酒店至今,始终以中国经济型酒店事业健康发展为己任,一直在为探索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方向不懈努力。其人才理念是德才兼备、人品第一,职业理念是让客人满意、向公司尽责,这些无不是在告诉我们其用人标准,为我们的就业目标引航。可见,无论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都会被需要,只要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本科,大学本科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一般可获“学士”学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是在总体上与一般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同类专业水平相一致的自学考试专业类型。此类专业可分为分段式本科和一体式本科。专科一般指大学专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的学历层次之一。区别于本科,大学专科教育主要由高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专(高等专科学校)承担,部分本科高校亦开设有专科。两者定义不同,且在酒店管理专业上的培养目标、目的和就业市场都有所不同。酒店管理本科培养适应酒店行业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所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酒店管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酒店管理专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是为各类星级酒店、大型餐饮企业及其他涉外接待机构培养从事前厅接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会议康乐服务与管理的高级服务员和基层管理人才。酒店管理专科或高职学生毕业后,应具有适应以上相关岗位的社交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一线部门各岗位的对客服务能力、基层管理能力、产品销售能力和应变能力。开设本专科也是出于对当今酒店市场需求的考虑,可以说,培养酒店管理者的学校也是良苦用心。 众所周知,SEG是瑞士最大的酒店管理教育集团,每年在校生人数超过5500人。旗下五大酒店管理大学都享有较高知名度,而国内知名酒店管理专业院校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青岛大学旅游学院等,我校四川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也列入其中,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5星级以上及国际顶级酒店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理论素养和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领导艺术、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熟悉现代星级,酒店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酒店管理高级职业经理人,以及在教学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而酒店管理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在全球都是一直很紧缺的。近年来,在国际人才市场上,酒店管理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可见学校既需要培养技术性的酒店人才,又需要培养创造性的酒店人才,以适应需求复杂、层次分明、日新月异的就业市场。 二、本专科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发展的差异 (一)岗位 现如今,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的就业生出现了两者情况。一是专科生却在酒店中、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一步一步地向前进;而本科生呢,毕业后却犯了选择恐惧症,“高不成、低不就”的毛病又来了,于是呢,要么在岗位上混时间、犯嘀咕,做起事来也没有了干劲,要么直接跨专业就业,当然,对于职业规划明确的同学来说,旅游、金融等也不失为好的选择。 (二)职位 毋庸置疑,本科肯定要比专科更吸引公司或单位眼球,本科的招生分数都比专科的高,从大学的起点上本科生就比大专生优秀,以分数论高下的环境下,高分的高中毕业生是比较优秀的,但这也是相对而言。加之本科生在管理和思维理念上较专科生更成熟和完善,因此,一般来说,本科生在一段时间后职位会相比同届专科生略高或有差距。 (三)薪酬 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酒店这个行业中更是如此。无论本科生和专科生都能依靠自己的体力或是脑力来获得相应的报酬,但当今社会,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普遍要比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薪酬更高,但也有另一个说法是目前我国多数人认为:我国存在脑体倒挂,即脑力劳动者的收入比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少。据据统计:1990年上海市大学教师的家庭收入不如上海的农民家庭收入,既使是教授的收入也只接近农民收入的79―100%。但在酒店行业中,一般来说,在一段时间后本科生会比专科生薪酬更高。 (四)前景 目前,旅游、酒店业已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产业,2002年我国入境旅游收入突破200亿美元,近20年来,年均增长达20%。从行业特性来看,酒店业尤其需要那些专业度高、综合能力强的中高级人才。这一点对于专科生来讲会更占优势,另外也有调查数据表明,那些语言能力强、具备全球化视野、接受过全球最先进的培训、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将尤其受到酒店的青睐,这就说出了本科生的优势所在。 三、本专科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发展差异的原因 (一)岗位差异原因 由于部分大学生认为本科就比专科牛,那肯定也认为就业要好于专科,因为身为本科毕业生意识里认为自己比专科优秀,所以自认为就要高专科生一等而不从事服务员的工作,于是就业面窄、就业难。其次:如果统一认识,酒店管理专业不论本科还是专科生,酒店职业生涯都是从基层做起,放下你那原本就不实际的优势而从事服务员的工作,那就业也一样好。毋庸置疑,本科肯定要比专科更吸引公司或单位眼球,本科的招生分数都比专科的高,从大学的起点上本科生就比大专生优秀,以分数论高下的环境下,高分的高中毕业生是比较优秀的 (二)职位差异原因 酒店管理本专科就业时主要都是从基层做起,但由于本科生在校教育中更倾向于管理知识和创新理念的培养,而专科生则倾向于基础技能和服务知识的学习,酒店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复合型、协作型人才,也需要商务型、管理型和应用型人才,因此,一般来说,本科生在一段时间后职位会相比同届专科生略高或有差距。 (三)薪酬差异原因 据2014酒店薪酬与福利待遇管理中,其制度制度实行的准则: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支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效率优先”就强调了效率的重要性,既指专科生中兢兢业业者,又指本科生中脱俗创新者,只要是做的其中之一,薪酬都会较同岗位的人高一些。其制度努力实现的方向是按效分配,唯才是用、唯功是赏的薪酬分配原则,工资结构个人工资收入=职务岗位等级工资+工龄津贴+浮动效益工资,可见从长远来看,本科生凭借其略胜一筹的创造力和专业化知识素养,薪酬也会高过同届的专科生。 (四)前景差异原因 酒店行业作为我国服务业的一个支柱产业,具有较大的前景,市场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多种多样。其中要求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很多毕业生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管理知识,但对于业务知识涉及较少,由于理论多、实践少,因此无法快速胜任一线的服务工作。因此,专科生侧重与实践的学习就有助于其在岗位上很快适应,但相对的升迁和职位变动的可能性就小或周期较长。但是如果本科毕业生在学校能够熟练掌握一线服务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将会为毕业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具有管理和实践双重技能,也更容易得到提拔和发展。 (五)从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就业方向论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教育分置具有合理性 从本专科生自身来讲,由于每个人的智力、情商、创造力等各有不同,因此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在考试成绩上,高考成绩虽伴有一些随机性和偶然性,比如一部分考生可能超常发挥,但也有考生因为紧张、突发事件等影响了考试结果,但总的来说,高考成绩具有可靠性,因此来分置本专科,另外,在毕业就业后,本专科学生在各自擅长的岗位,也更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从酒店管理专业来讲,酒店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但最根本的是要靠人才来推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国家在教育培养酒店人才上也要进行分置教育,即开设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和专科。由上所述可见从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就业方向论酒店管理专业本专科教育分置具有合理性。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专科教育论文: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与用型本科教育有效共享实习基地研究 摘 要:武汉商学院的酒店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而言,拥有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有着广泛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但急需与省内具有更大影响力的行业骨干(龙头)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以搭建影响力更大、合作水平更高、接纳学生能力更强、实训内容更具综合性的管理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实习基地 武汉商学院在1986年开始开办专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基础上,于1996年新增专科旅游管理专业,该校旅游专业已有17年办学积累,已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500多名旅游酒店专门人才。近年来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稳定在100人左右,其中,2010级学生130人,2011、2012、2013、2014级学生人数均超过了150人。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先后有20多家兄弟院校来我专业观摩交流;多家酒店企业主动与我们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科本科实训基地。笔者就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有效 共享实习基地谈点浅见。 一、基地共建单位的基础条件 (一)寻找本地优质企业集团(纽宾凯集团)为校企合作者 纽宾凯集团旗下拥有20多家全资及控股(合伙)子公司:纽宾凯酒店集团(武汉)有限公司、武汉瀛洲轩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纽宾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十里新航置业有限公司、新航盛置业有限公司、东湖华都酒店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东急百货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国商联商用物业投资有限公司、致达商联置业顾问有限公司、武汉星聚点KTV管理有限公司、纽宾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旺斯达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武汉中金汇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元经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及合伙的丰泰置业有限公司等。 共建纽宾凯集团实习实训基地是双方的共同需求,对于企业而言,培养和造就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已迫在眉睫;就武汉商学院的酒店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而言,拥有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有着广泛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但急需与省内具有更大影响力的行业骨干(龙头)类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以搭建影响力更大、合作水平更高、接纳学生能力更强、实训内容更具综合性的管理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武汉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情况 1.专业历史与规模 武汉商学院1986年开办酒店管理专业大专,近30年来已为社会输送了5000多名专业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的人才。2004年开始和江汉大学合办旅游管理本科,2013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后,开始独立开设酒店管理本科,2013年招生108人,2014年年招生102人。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拥有酒店管理本科、酒店管理(专科),国际酒店管理(专科)等3个专业及方向,在校学生700余人,其中本科生310人。 2.师资概况 师资队伍情况: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硕士以上学历 19人,并建有兼职教师资源库,常聘酒店职业经理人、能工巧匠6人以上。专任教师中有国家级服务大师2名、武汉市职教名师2名、武汉市学科带头人3名,武汉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楚天技能名师1名,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2名。专业师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突出。 3.科研情况 设有旅游经济研究所,下设旅游规划、酒店管理、礼仪文化三个研究中心,形成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学历结构协调的学术梯队,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各级教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20余项;承担政府、企业管理咨询项目1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 4.教学设施 校内实训实验基地方面,建有旅游与酒店实验(实训)中心,该中心隶属于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验(实训)基地――餐饮技能与服务实验(实训)中心,拥有前厅实验(实训)室、客房实验(实训)室、餐厅实验(实训)室、酒吧实验(实训)室、形象设计实训室、酒店信息管理实验(实训)室、服务礼仪实验(实训)室、酒店会务会议实验(实训)室、实验(实训)茶餐厅、酒店现场模拟实验(实训)室等10个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2000多平米,设备总值1800多万元,可同时容纳300余人进行专业实验(实训)。 (三)学校与基地共建单位已有的合作基础 本专业从2013年开始与纽宾凯酒店集团进行校企合作,武汉商学院把纽宾凯酒店集团作为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纽宾凯酒店把武汉商学院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双方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基础,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探索和实践。 其一,人才输出与人才容纳的基础。纽宾凯集团拥有酒店、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服务等一流的子公司和相关场所设施,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涌入,本专业的开设能有效节约企业在人才培养的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酒店管理专业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2013级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开始与纽宾凯酒店联合创建酒店管理创新实验班,按照企业实际需要,双方一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行业技能需求,创设教学实训条件。 其二,社会服务的合作基础。我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从2013年开始多次为纽宾凯酒店开设管理人员培训班,讲授课程10余次;专业教师参与开纽宾凯集团转型提升项目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 2013年时武汉商学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与纽宾凯酒店集团有限公就已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2015年武汉商学院与纽宾凯酒店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共建湖北省高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协议,双方就资源共享、项目合作、人才培训、学生实习就业、横向课题研究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二、有效共享实习基地平台 (一)确立目标 1.基于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深化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应用型专业教育的一套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彰显武汉商学院办学特色鲜明,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2.实施实践教学、教学手段、实习评价机制的创新改革,与纽宾凯集团共同制订实习实训阶段的考核标准,构建科学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 3.校企共建一支与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双师结构优良的实践教学团队。聘请纽宾凯集团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举办讲座和进行实习指导,接受武汉商学院教师到基地挂职锻炼或顶岗工作,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武汉商学院充分利用智力优势和教学资源,为酒店提供管理培训。 4.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学校积极了解纽宾凯集团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不断提高提升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的能力。 5.增进实训基地教学条件建设,提升实习实训装备水平,保障和提升校外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 6.做好安全和保密工作。学校会同纽宾凯集团做好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人身安全、劳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二)科研合作 现阶段武汉商学院已经承担了《武汉纽宾凯集团十三五规划》项目,在技术创新应用、职业资格认证、科学研究方面都有着较大的科研创新空间。近年来,纽宾凯集团拥有八大重点业务板块,发展十分速度,在现已开展科研合作的基础上,我们将在酒店连锁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企业筹备筹建管理、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科研合作。 我们将面向区域经济构建行业技术服务与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参与,协同创新,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以我校经济研究所咨询机构为平台,充分发挥师资科研优势,通过承接国家有关部门的科研项目和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及实际效用。力争每年完成行业企业咨询管理项目2-4项,每年完成企业培训项目5-6项,充分彰显我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对区域经济的智囊作用。 (三)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平台 在共享平台建设方面,我院实验(实训)中心拥有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着服务社会、资源共享的作用。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要进一步凸显平台的共享功能,面向共享院校学生的开展实践教学,积极帮助其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每年鉴定的人数不少于500人;为合作企业提供技能训练场所,为合作企业进行员工岗位培训,为社会再就业人员的开展上岗就业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各类培训人数每年不少于300人。同时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企业咨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智力支持。 要不断拓展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与相关纽宾凯集团实现双赢的合作,探讨生产经营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签署合作协议。努力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经营进入良性循环,使生产经营与实践教学达到和谐,形成相互促进的合力。逐步拓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使其成为集生产经营、实训教学、员工培训、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专科教育论文:美国社区学院对我国专科教育的启示 摘 要:通过对美国社区学院建校特点、课程设置、以及管理模式进行简单介绍,发现我国专科教育现今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两国高等职业教育,发现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实体――社区学院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值得我国专科教育进行学习和借鉴,并带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社区学院;专科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重建过程中,联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民主化的法案,认为应该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将高等教育提供给所有人,不论民族、性别、肤色和种族,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并且呼吁政府利用税收建立了适合地方各州、学费低廉的社区学院,实现教育公平。社区学院指的是设立于社区的、由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认可并接受其督导的,主要为所在社区的成员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社会性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服务的教育实体。 一、社区学院对我国专科教育的启示 (一)立法不够明确清晰 虽然意识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规都不够具体化,只是一些比较笼统的条条框框,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法律的实施困难,模棱两可,这就为日后的问题埋下伏笔。 (二)政府投入经费少,专科学校收费高 学校被划分为“985”工程、“211”工程、省重点本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政府对专科教育的投资远远少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投入,这就不得不使专科学校的收费高昂,政府对专科教育投入不足。虽然普通本科院校建造实验室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政府加大投入无可厚非,但是建设好的专科学院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造实训场所,买进先进的设备供学生实际操作,专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属于一毕业就要上岗就业的技术型人才,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是不足以直接上岗就业的。政府投入不足必然会导致学校高收费,专科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较差,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只能望而却步。 (三)传统思想的弊端导致生源不足 我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士为四民之首”传统,对于职业教育一直都存在这或多或少的偏见和鄙薄,有些高中毕业生宁愿选择复读一年然后上一个普通的本科院校,也不愿意去一个很好地专科学院学习一门技术。学生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和未来的职业取向来选择,而不是被这种传统思想给局限住。而我国高考后优先录取本科,然后在进行专科的录取方式无形中将这种重本轻专的偏见给制度化,这使得专科教育生源不足,并且生源的素质也相对的差一些。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专业化 我国专科学院的教师多偏向理论化,教师讲授的知识也多为理论,而实际操作的知识很少涉及,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投入到工作当中后很难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必须进行二次培训再学习,这无形中浪费了教育资源。使得专科教育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只是颁发了一张结业证书给毕业生,没有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可以谋生的实操技术。专科学院的教师更多的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文化课的基础知识,通过“专升本”考试,接受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如何提高我国专科教育 (一)加强立法的监督 社区学院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与美联邦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法案有很大的关系,法案的出台不仅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宏观上的指导,同时也对具体实施办法做了强调和规定,使得法案的实施具有强制力和可行性。我国专科教育也应受到立法保障,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创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法案,用以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二)广泛设立专科学院,政府加大对专科学院的投入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还相当大,西部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政府更应加大对西部的投入力度,在西部地区成立专科院校,完善西部院校的硬件软件设施,让西部地区的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得起学,上得起质量各方面都过硬的职业学院,使得西部地区自行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发展本地区经济。 (三)加强专科院校的师资力量 我国专科院校的师资力量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资会培养出高精尖的人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招聘多看学历少看经历,这就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后果。在今后的职业教师招聘中我们应该将经验与实践更多的摆在第一位,因为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学生毕业就面临工作,扎实的掌握好技术应用才是硬道理。当然也不是忽略基础知识的教授,只是更加注重实操技术的培养,两者并驾齐驱,相辅相成。 (四)改变传统观念,为专科学院扩招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但不代表不可改变,读书做官的传统思想一直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专科教育也取得过骄人的成绩,有一度专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要好过本科院校的学生。事实表明,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只是两种不同的类型,而没有什么层次上的差别。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但是专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一直令人担忧,美国社区学院取得了不俗成绩,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在借鉴的同时进行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改良,使之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专职教育发展的战略,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专科教育论文:浅析专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专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有效补充,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本文从自我教学的体会出发,分析专科教育,并提出了提升专科教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专科教育; 注册; 启发式 一、专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专科教育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又区别于一般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教学规律。从学生的角度发现专科的学生个性鲜明、活泼、有主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比较好学,想通过大学的教育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但是,在专科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发现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性不强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究竟读书是为了什么?通过读书能得到什么?比较多的专科学生可能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拿到毕业证书。功利思想、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学习照样赚钱,而且可以赚的更多,让学生很难静心学习。部分学生金钱攀比习以为常,而品格、知识和能力至上的价值观念并不重要,偏离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 (二)课堂效果有下降趋势 客观上随着近年来试点的专科注册入学制的推广,学生入学基础越来越低,难以听懂教学内容。现有的入学标准是完全放开的,普通具有录取资格的高校完全可以在自有招生名额内自主招生学生。开放的环境,竞争的体制本来是进步的,但是由于现有教学资源远远大于需求,使得高校普遍超常规以完成财务目标为标准而降低入学要求,必然导致入学质量大幅下降。在大学开始阶段对所学基础课程都没能掌握好,以后提高的课程就更不知所措。 (三)教学压力不断加大 专科学校老师课业压力大、课程门类多,在知识难度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方面还要不断摸索。现在专科教育大多数都是年轻教师,本身就很缺乏实践经验,只能讲授理论知识,与社会脱节比较严重,专科教师也缺乏进修或进入实体行业锻炼的机会,也是造成学生不爱听课的一个原因。 二、专科教育的对策 在时间紧、任务重和师生交流沟通少的情况下,如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专科教育培养效果?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启发性教学 1.强调预习工作,以预习带动自习。要求学生独立阅读,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了解章节的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并把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上课时重点突出,提高效率。对没有学好的知识课前及时补上,再从后续内容,知识点间的相关性,鼓励学生适当阅读课外书籍。通过有效的预习和自习,为学习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为辅,学生为主。教与学相互促进,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被动接受固定程式。通过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创新教学。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比较形象,也易理解,清楚的分析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经常与学生联系,通过学生知识反馈来检测措施效果,并给予适当奖励。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搜索相关资料,自我解答相应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金融学专业学习是经济类的一门基础学科,金融知识在学生越来越融入生活过程中逐步得到应用,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社会等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关注现代金融领域、经济领域的新成果、新动向,如次贷危机的影响、金融生态建设等。第二,重视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如作为个人如何避免通货膨胀的影响、如何理财。 (三)应该尽量结合实践和案例 1.教学环节上,可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案例)结合起来,一般采用导入法,如金融学中将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实际生产中问题切入课堂,通过集体讨论、情景体验,让每个学生作为“评论员”,老师则作为访谈式或嘉宾式的主持人。 2.教学组织方式上,可采取运用动手操作、模拟交易、观看视频、专题讲座、实地参观、深入调查等多种形式,将课堂和“车间”零距离接触,可以多组织一些实训实习项目,如金融学中“点炒实训”、“外汇模拟交易”、“股票模拟投资”、“衍生工具实训”、“手工做账”等,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专业人士到学校讲学。 3.教学执行中,课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授课中老师应多与实践问题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4.开放式教学,师生融为一体。课后作业和考试上增加实践性、应用性元素,注重案例分析和考核。 专科教育论文:高校师范物理专科教育中实验教学的研究 [摘要]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也是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桥梁。在高校物理师范专科教育中,高校物理实验师肩负着重大的职责。为了更好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同时兼顾中小学物理实验教学,高校物理教师可以从培养高校学生的实验主体意识、重视实验的启发性和挖掘教学的创新性三个方面改进高校实验教学,让学生从中体会实验教学的理念,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 [关键词]高校物理师范教育实验教学 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实验是基础,也是掌握和理解知识的桥梁。因此,如何更好地设计实验并且发挥其作用,是物理学科的重中之重。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实验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日后实际中灵活开展实验教学。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密切地关注中小学实验教学的动态,在实际的教学中贯穿对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从而让师范院校的学生真正学有所成,既能够掌握基本物理实验的知识,也能够更好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 一、培养高校学生的实验主体意识 在物理学科中,实验的设计和操作都是物理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才能。然而,对于高校的教师而言,要成为优秀的实验师不仅要有过硬的实验基础,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主体意识。当高校实验师面对的学生是师范生时,这种实验主体意识一方面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到实验中来,另一方面还包括教会学生在日后的中小学教育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实验设计的主体意识 在高校物理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转换实验设计的观念,将实验设计者的身份转化为实验引导者,让学生领悟实验设计的原理,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设计相应的步骤。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也能够让他们在实验的设计中加强对原理的理解。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在刚开始无法适应设计的高要求,而且也有可能因为恐惧而对实验设计充满抵触的情绪。那么,教师应该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并且不断地鼓励学生勇敢地尝试,善于开发自身的潜力。当学生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主体意识的存在之时,那么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到一个潜在的存在主体,也就是学生们即将面对的中小学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在整个引导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跟学生们分享如何在中小学教育中引导中小学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 (二) 实验操作的主体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利用实验原理自主设计实验之后,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之下,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操作演练中体会实验的精髓。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地发现现实的种种问题,从而调动了他们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即时性实验处理的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物理实验中,也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中小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让中小学学生更好地进入实验操作中。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师范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好相关的实验记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以及严谨做事的品质,这样才能在日后的中小学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实验反思的主体意识 对于物理实验而言,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验的反思也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环节。对于师范生而言,他们不仅要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成为实验的引导者。因此,他们不仅要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还要继续培养实验反思的意识,提高实验反思的能力,在自主反思中更好地领会知识和实验的原理。教师在学生反思的过程中要担当引导者和解疑者的双重角色,既要根据学生所做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又要在学生难以解决问题的情况之下为学生提供坚实的后盾。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师范生在实验反思中的主体意识,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质疑能力以及实验解疑能力。 二、重视实验的启发性 对于高校物理师范生而言,实验教学不仅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也要为他们日后的中小学教育提供强大的后盾。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和讲授者应该具备远见卓识,能够很好地控制实验的发展方向,在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前提之下为实验的设计和规划指明道路。因此,教师应该进行深入的探讨,让实验教学更好地服务学生。结合师范教育的实际,实验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结果的证明,而应该更好地发挥它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和思维锻炼作用。 (一)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物理实验中,实验的重点不仅仅是实验的器材以及最终的结果。相反,物理实验的精髓就在于如何分析整个实验的过程,如何在具体的实验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物理原理。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实现的事情,而是需要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琢磨出其中的套路。因此,物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便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动手操作之上,而应该有一种宏观规划的视角,在整个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分析。当师范生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逻辑思维时,他们便能够对物理学科有一种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也能够在日后的中小学教学中有条理有逻辑地引导中小学生开展物理实验。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对于所有的理科学科而言,学科知识的不断质疑和更新是这些学科的独特魅力所在。由于科学在不断地进步,理科学科的知识也面临着不断更新的处境。然而,这种科学研究的推进以及学科知识的更新并不是随空而降的,而是科学研究人员在反思和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的方法。这种反思和质疑的精神也不是科学研究人员所独有的,实验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便可以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当师范生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培养了质疑能力之时,他们才能够在日后的中小学教育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物理学科的魅力。因此,教师应该要时刻关注物理研究领域的动态,然后在具体的物理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采用一种陌生化的视角去看待实验中的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的质疑和反思氛围中培养物理师范生的质疑能力。 总的来说,高校物理实验师要善于以一种宏观化的视角定位教学,结合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在完善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之余,善于挖掘实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挖掘教学的创新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中,物理实验的操作不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作用,实验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领域优势,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创新性。 (一) 借助计算机拓宽实验的渠道 在计算机如此普及和发达的时代背景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引进计算机的辅助。例如在探究“分子间的作用力”之时,除了传统的运用具体的实验器材开展相关的实验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精美的模拟实验。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虚拟的实验过程不仅能够做到图文并茂,而且能够在一种新鲜的环境中获得一种刺激感,从而增强了对物理实验以及物理学科的兴趣。结合高校师范教育的实际,利用师范生擅长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制作模拟实验,并且将所制作的模拟实验直接带到中小学的课堂中,既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也能够丰富中小学物理的实验环境。另外,如果教师具备计算机编程能力和电子技术技能,可以对传统的实验进行计算机辅助实验改造,让计算机介入真实的实验中,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缩短了学生所学知识与现代实际技术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二)打通实验课堂和生活实际的脉络 任何的学科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抽象的物理知识总是与自己相隔一层膜,只有将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生活相联系,学生才能够真正在其中体会到物理的趣味。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也要力图打通课堂和生活的脉络,让学生在专业的物理实验中感受到生活的痕迹。例如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这个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从生活中取材,联系人们往往利用滑板运物的生活现象,设计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参与到课堂和生活的联系中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挖掘日常生活中可以转化成物理实验的例子,一方面利用学生的力量拓宽实验的资源,另一方面提前锻炼物理师范生的迁移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中小学教育中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物理师范教育中,实验师在实验教学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结合物理师范教育的要求和实际,实验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实验知识,还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兼顾中小学物理教育的特点,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领悟到实验教学的精髓,这样才能培养出兼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才能的学生,也才能真正尽到教师的职责。 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分析了我国高校专科层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和学生就业情况,指出了在课程设置、教育层次定位、培养目标、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问题,探讨了如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突出专业核心竞争力,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物流;教育;课程设置;能力培养 1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及专科层次的办学情况 我国的物流产业将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迅速增长,未来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基于这种预期,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几所,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特设了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截止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近360所,其中开办博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12所,开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层次的高校有20多所,专、本科层次的高校各占一半左右,至于在其他专业下面把物流管理作为专业方向的高校更是数不胜数。也就是说,全国一千多所高校里,几乎有四分之一的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且有很多高校还在申办物流专业。 从专业发展背景来看,我国目前开办物流管理专科教育的高校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具有交通运输等工科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航运、公路、铁路、民航等专科及高职院校,这些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大多是在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具有物资管理、贸易流通类专业背景的高校,比如原物资部、商业部所属的部分高校,这些高校的物流专业基本是在原物资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是具有电子信息行业背景的高校,比如部分邮电类高校,这些高校更偏重于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物流专业教育;四是没有任何与物流主体功能相关行业背景的高校,以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为基础而开办的。 2 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生就业分析 2.1 行业背景不同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 正如前面分析,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分为以上几个类型,各自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反映在学生就业方面,出现了不同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差异较大的局面,比如,具有海运或水运行业背景的高校,在港口、货代、船代等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而具有铁路行业背景高校的毕业生,在铁路及相关部门就业具有明显优势。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一方面是该类高校与以前的办学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该类学校的教学始终围绕着行业背景而展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所以毕业生受本行业企业的欢迎。而没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学生就业的单位较为繁杂,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甚至在专业外就业。 2.2 就业数量较高,就业质量偏低 由于物流行业发展较快,物流人才缺口较大,因此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较好,基本都可以在本行业或其他行业的相关岗位内找到工作。但与之对应的就业质量则较低,比如工作环境、工作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关系等方面明显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大学生就业整体环境的影响外,和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也密不可分,行业发展的低端,造成低端岗位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体。 2.3 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别 由于物流产业在不同的地域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规模差异较大,因此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在地域上存在明显差别。对不同地域的多所高校和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明显随区域变化而变化:沿海港口城市对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而内地需求较小;而内地经济总量越大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较大,经济总量小的区域,物流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则少。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显然是由于物流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行业特点而造成的。 3 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物流的功能较多,物流产业本身又包含很多不同的业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涉及管理、经济、工程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面很宽。目前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上,除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有意识地重点开设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以外,现在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大杂烩”型,就是从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课程里抽出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组成物流专业的专业课,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严重重复,缺乏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课程,或者虽有该类课程,但课程内容空泛,不够深入,无法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2 课程内容过于宏观,微观研究不足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理论性偏强,基本都是一些空洞的对物流活动的“意义”、“分类”、“原则”、“特点”的简单概括,类似于科普读物,内容过于宏观和常识化、理论化、感性化。为数不多的反映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却需要良好的数理分析能力,而多数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以文科为学习背景,识记能力偏强,而定量分析能力偏弱,因此该类课程的讲解也很难深入。另外,涉及企业层面的具体操作流程或者运作过程的内容则少之又少,没有突出企业员工层面必备能力的培养,对微观的物流运作缺乏足够的训练。 3.3 重管理能力的培养,轻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的背景下,专科层次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基本上是操作层面的岗位,因此对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而对其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并无过高要求。在能力培养上,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更需要具备强大的技术操作能力。而目前的专科层次物流专业教育则偏重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谈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而对物流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内容则明显缺失,这与物流行业的需求状况明显错位。反映到现实中,就出现以下现象:企业招不到适用的毕业生,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却充斥市场。虽然多数高校设置有物流实验室作为模拟训练场所,但仅具有认知实习的作用,与物流运作的实际状况差距很大。 4 采取的措施 4.1 强化反映本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课程的设置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标志。如果一个专业没有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和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该专业就不能称为“专”业了。那么物流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物流专业是一门多重交叉学科,笔者认为其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技术和信息之上的运作管理能力。没有技术和信息支撑的物流运作管理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同样,缺乏运作管理能力的运输、配送、仓储等活动也不是现代物流业的核心能力的体现。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笔者建议采取“经济管理+信息管理+技术装备”的“三大模块”结构。“技术装备”是指要让学生掌握物流技术与准备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初步操作常见的物流技术装备;“信息管理”是指要让学生熟练掌握物流软件的使用和维护;“经济管理”是指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和优化管理能力。“经济管理”模块目前已经十分重视,而“技术装备”和“信息管理”模块是需要加强的部分。 4.2 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确定专业课程设置 物流管理专科层次的办学主要是以为当地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因此专业课程的课程不能想当然地设置,而是一定要找准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定位,一定要结合行业或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定位来设置专业课程。例如沿海港口城市的物流产业发展一般都依托于当地港口和航运业,因此当地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侧重国际物流,以此为核心开展专业教育,细化国际物流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港口、航运方面的人才;内地商贸业发达的城市,专业课程可以侧重于配送、采购等课程,以此为核心展开专业教育,细化与配送、采购相关的知识体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的理货员、采购员等职业人才。 4.3 突出岗位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连年扩招的背景下,官方明确把专科教育定位“为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就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是操作型人才,不是执行层次的人才,更不是决策层的人才。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教育除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的培养外,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必须加大这方面的培养力度,而不能依旧偏重于理论知识。 5 结束语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现状下,专科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一定要以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为依托,以就业市场的现实为导向,围绕物流产业发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更要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能力,更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专科教育论文:“爱屋”说之于专科教育教学 “爱屋及乌”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已被广泛认可,尤其对于专科教育教学而言,这一效应的有效应用将会直接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教育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数专科教师感叹专业课难上,学生不重视,纪律不好,成绩难抓。而我认为除了客观因素之外,教师本身的做法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最直接和最重要因素。如何让学生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和行动,我认为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信息量增大,评判的能力也与日俱增,虽然他们还不会用专业的语言或流畅清晰的语言来评价我们的教育教学,但在他们心里早已从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次教育中感受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甚至能感受到我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因此教师不能小看了这些在我们眼中还很稚嫩的学生,要认真细致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安排、利用好每一分钟,充分有效地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快乐地收获他们应得的知识与能力。当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能力提高了,他们对教师的认可度也会坚定,也会提升,自然地就会崇拜教师,喜爱教师,达到“爱屋及乌”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善于反思积累经验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高的能手在教育教学中总会有成功之处与遗憾之处,一名教师从平凡到成功除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外,善于反思是成长的必要因素。对于专科教师来说,每名教师都要面对不同班级、不同程度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个体,因此也使我们的教育方式产生了N种形式。哪类学生适合哪种教育方式,哪种教育形式最有效,学生最能接受,这些都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每次的实践之后及时反思总结,可以是笔头的也可以用头脑,但要及时并最终有所积累,长久地坚持下来才能练就一副“搭一眼就知道这孩子应该怎样教育”的功夫。当我们的教育方式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学生所反馈给我们的就会是“爱屋及乌”的教育效果。 三、积极开展有效评价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了评价的作用,也作为一项标准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实施。但诚实地讲,除公开课、展示课之外,有多少专科教师在自己课堂上注重评价的作用并有效地开展各种评价了呢?有很多教师问我为什么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英语课,即使他是一名英语学困生?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评价。在每节课的课堂上我都会注重评价,从个体评价到小组评价到整体评价,从口头评价到积分评价到实物奖励,多种方式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评价方式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优势,肯定自己的重要性,当他觉得自己在你的课堂上是如此被重视之后,怎能不喜欢上你的课。同时教师要注意评价的真诚性,如果我们能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真诚地,发自肺腑地去正面评价学生的对与错,学生绝对会用同样的真诚和爱去对待我们,再一次达到“爱屋及乌”的教育效果。 总之,专科课虽然在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中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多数家长都不重视专科教学,但我们要牢记:恰恰是专科教育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头脑、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智能,这些是学生现在成长、未来成功的必要基石,我们多做一分,学生就多得十分,也将会受益百分,所以让我们所有的专科教师勤思考、多实践,让“爱屋”说在专科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功效。 (作者单位 吉林省磐石市牛心中心校) 专科教育论文:《分析化学》在专科教育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及体会 摘要:《分析化学》是高等学校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农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针对该课程授课学时有限和专科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的特点,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课,它在数学、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融会贯通的作用,是一切化学基础研究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理科面向21世纪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精神,我校尝试在无机非金属和有机高分子等专业(专科)开设该门课程,该学科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也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练细致的实验技能。然而,一方面,授课学时有限,若重点不够突出则在短时间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专科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该课程的综合性很强、计算量大、涉及面广,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学习起来较为吃力。针对这一普遍现象,笔者对分析化学中化学分析这部分内容在专科课程中开展教学,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一些体会和建议。 一、教学内容方面 1.精简内容。在我校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分析化学》(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武汉大学主编(第五版))在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专科)基础课程的理论授课学时数为32学时。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为了既让学生初步了解工业生产和实验室研究中分析化学的相关内容,又能领会该课程核心内容――“四大滴定分析”,我们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精简。“精”是本着建立分析化学基本素质以及为其他相关学科奠定基础原则开展的,着重精讲“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酸碱滴定法”等内容。“简”是针对专科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以及对理论知识接受能力有限等特点,精简数学计算相对复杂或涉及概念在学生专业之外的内容。 2.突出重点。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突出重点能够事半功倍。课程内容分为主讲与略讲两部分。由于分析化学是一门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的课程,主讲内容放在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四大滴定分析方法。主讲内容的教学要求精、深,突出基本概念与共性规律。通过主讲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误差在分析化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酸碱滴定法,会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略讲内容,如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只要求学生有一般了解,而且可以因专业、因人而异。考虑到专科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将复杂体系如酸碱滴定中的多元酸和混合酸滴定及相关计算省略或简单介绍,可通过自学结合教师课外辅导的办法进行。 3.紧跟前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也要不断更新,现代分析化学的任务已经由单纯提供分析数据,发展到操作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其他学科提出的新任务。例如,检测卷烟中焦油的有害成分、医学鉴定中DNA的检测、农业产品中农药残余量的检测都离不开先进的分析仪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在相关章节的补充讲解,非常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要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学习态度。 二、教学方法方面 1.趣味教学。由于《分析化学》课程知识点多、概念多、公式多、判别式多、计算多,课堂教授内容较为枯燥,对于高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专科学生来讲,学习起来也较为吃力,所以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时,引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在讲授络合滴定的应用时,增加牛奶钙含量测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等现实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将易操作并且有代表性的实验用于课堂教学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例如:酸碱滴定反应中指示剂终点变色。把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引入教学过程中,增强课堂趣味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2.换位教学。《分析化学》课程是为学生传授分析化学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分析化学》通常是以“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进行的。换位教学的方式可分为:(1)设置问题,一般是授课教师有目的提前或随堂提出一个小型专题。(2)学生讨论并发言,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总结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3)教师总结,依据讨论的结果,老师进行现场归纳总结。这一方法的特点是要求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深和巩固对重要知识点和复杂概念的理解。如:在讲第4~7章后,我就专门抽出一节课,把这四章的要点一一对应写在黑板上,“四大滴定反应原理―滴定指示剂及指示剂原理―滴定突越的意义―滴定反应的影响因素”等,让学生选择任何一个环节站在讲台上总结异同点并举出相应的实例。要求:讲解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下面同学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回答。在讲到“指示剂变色原理”时,有位同学提出下列问题,“同样是酸碱滴定,酚酞和甲基橙都可以作为指示剂,它们有什么不同呢?什么情况用酚酞作为指示剂?什么情况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学生们积极讨论,气氛活跃。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学生从开始的被点名上台发言变为后来主动要求发言,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大大增加了他们在公众场合发言的自信和勇气。 三、教学手段方面 《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知识点多、公式和计算题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多媒体对教学的重要贡献是把文本、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表达出课堂空间无法展现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初涉该课程的学生而言,由于对分析化学意义、任务和作用认识不够,分析化学操作过程及仪器设备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所以不易讲清操作过程机理、复杂原理等内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阻碍。引入多媒体教学后,可以形象逼真地再现实验过程现象,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考虑到专科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的特点,在讲授公式运用和计算时,应多采用板书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消化知识、理解概念,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在探索《分析化学》基础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对于专科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考虑到《分析化学》这门课程是所有化学课程的基础,涉及大量实验内容,在理论教学之外,适当开展进行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建议学校给予关注。 专科教育论文:英国口腔护理专科教育的启示 摘要:英国口腔护理教育比我国起步早,有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独立的资格认证体系和健全的法律法规。口腔护理专科教育在我国已引起很多医学院校的重视,但目前仍缺乏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化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资格认证体系和课程体系。英国口腔护理教育现状研究对我过口腔护理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口腔护理专业;英国;启示 一、英国与中国口腔护理专业的现状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口腔护理专业都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正在逐渐发展成熟。英国的口腔护理专业比我国起步早,发展快,体质健全,我国的口腔护理专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中、高职)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护理专业划定了“口腔护理”和“重症监护”两个专业护理方向,这是我国护理行业由大护理转向专科护理的一个标志性的划分,标志着我国护理理念的转变和更新以及护理方向国际化进程的加快。[1]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独立的口腔护理培养体系,没有独立的资格认证体系,该专业通常会以护理专业(口腔护理方向)的形式出现。 二、口腔护理专科教育的必要性 口腔医学“四手操作”发展迅速,具有高质量、高效率、保护医护劳动力的优点。而口腔护理人员与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相比有其显著的专业特点。口腔疾患位于头颈、颌面及口腔内,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颌面部损伤及口腔疾患易致呼吸道阻塞,导致窒息,危及病人生命。口腔门诊诊疗工作需借助多种设备、器械,使用不同种类的修复材料以及消毒物品,口腔治疗时所需的卫生耗材品种繁多,性质各异,大小不一,使用的仪器、材料件小但价格高,需要特殊和常规保养。因此,护士除需掌握普通的基础护理知识及技能以外,还需掌握口腔专科基础理论及口腔专科护理技能。[2]目前,口腔护理工作人员多为普通护理学毕业生,上岗前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且需在以后的工作中边做边学,才能胜任口腔护理的工作。因此,对口腔科护士进行专科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三、英国口腔护理专业的发展 以前,在英国从事口腔护理工作的人员不需要有该专业相应的学历。在英国,口腔科医生大多是男性,而口腔科诊室都是独立的房间,当男医生给女病人看病时,需要口腔科护士这样一个角色存在来避免某些纠纷的出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口腔护理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正规的培训。自2008年起,所有从事口腔护理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在英国口腔协会(General Dental Council)注册,并接受英国口腔实践范围(GDC's scope of practice)法规的约束。 四、英国口腔护理培养模式 在英国,口腔护理专业与护理学专业是完全分开的,但它们的培养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每一学期都有临床实习的课程,理论课与临床实践课课时比例为1∶1。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校学习了相应的理论和操作之后,进入到临床实践环境中,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在临床实践中强化、熟练和提高。很大一部分口腔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也是在临床工作环境中进行。负责技能考核的教师会在相应的时间到各个学生实习卫生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是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背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看学生能否灵活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教师、卫生医疗机构皆有受益。学生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逐渐熟识口腔科所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器械、材料和药物,能够很好地配合临床医生进行各种口腔治疗,逐渐达到该岗位对口腔护士的要求。教师到医疗卫生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可以及时地获知临床上所使用的新的知识、技能、器械和材料,等等。教师可将临床上新的发展应用于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可做到教学活动与临床实践无缝对接,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临床需要。医疗卫生机构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减少了经济支出。 五、英国口腔科工作人员团队 英国口腔工作人员团队由口腔医生(Dentist)、口腔护士(Dental Nurse)、正畸治疗师(Orthodontic Therapist)、口腔卫生士(Dental Hygienist)、口腔治疗师(Dental Therapist)、口腔技师(Dental Technician)和临床口腔技师(Clinical Dental Technician)组成。GDC对每一类口腔工作者的实践范围都有明确的规定,各类口腔工作者分工明确。操作者的实践范围(Scope of Practice)(2013年9月30日版)列出了每一类口腔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4]这不仅仅是一系列需要完成的任务。在从业的过程中,由于口腔医学技术的改变和个人的继续教育和发展,口腔工作者的实践范围会发生改变。该文件也描述了口腔工作者在注册之后可以发展以拓宽其实践范围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口腔工作者可以通过发展自身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来拓宽其实践范围,也可以通过选择更专业的实践来深入学习专科领域的知识。 为了能够进行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操作,口腔工作者需要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某些复杂的技能,应该接受有审批资格的教育机构进行的培训并通过相应的考核。 如果口腔工作者想要进行实践范围所列出的基本实践,就需要获得允许注册的相应资格。 英国比较注重急救,对口腔工作者也有明确的要求。文件中指出:请注意,患者不管是不是在接受治疗,他都有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发生突发事件。因此,所有注册者都应该接受处理医疗突发事件的培训并且能够进行心肺复苏。 所有的口腔工作者必须遵循相同的工作标准(Standards for the Dental Team):①将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②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③获得患者有效的知情同意;④有清楚有效的投诉程序;⑤与同事为了患者的利益团结协作;⑥保持、发展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在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范围内工作;⑦当患者处于危急状况时,增加对患者的关注。⑧确保你的个人行为能使患者获得对你及治疗过程的信任。[3] 六、口腔科护士的实践范围[4] 该文件对口腔护士的实践范围有明确的规定。口腔护士为其他注册的口腔工作者提供临床的和其他的协助。口腔护士基本的实践范畴有:①准备和维护诊疗的环境,包括设备。②执行感染控制程序,以预防诊室或实验室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污染。③在其他口腔工作者进行口腔检查之后,记录口腔组织检查状况,并在牙科图表中记录牙齿状况。④准备、调配和传递牙科材料。⑤在治疗的过程中为操作者提供椅旁协助。⑥保持完整、准确、实时的患者资料记录。⑦为牙科X线片拍摄做好设备、材料和患者的准备。⑧洗牙科X线片。⑨观察、帮助和安抚患者。⑩给患者中肯的建议。如果出现医疗突发事件时,给患者和他的同伴提供帮助。将患者向为其他健康专业人士做出适当的转诊。 口腔科护士在职业生涯中可以继续发展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包括:①在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促进方面的进一步的技能;②为在治疗过程中接受药物镇静法治疗的病人提供帮助;③当具有特殊需要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提供帮助的更高技能;④当有患者接受正畸治疗时,提供更高技能的帮助;⑤拍摄口内和口外照片;⑥灌注和修整研究模型;⑦进行比色;⑧描记头颅侧位相。 执行其他口腔工作者开出的处方时或者在其他口腔工作者的指导下可进行操作的额外技能(additional skills):①拍牙科X线片;②放置橡皮障;③测量和记录菌斑指数;④在口腔科医生检查过伤口后为患者拆线;⑤制作咬合堤和个别托盘;⑥修整可摘矫治器的丙烯酸塑料组件;⑦遵口腔医生医嘱,使用局部麻醉剂;⑧遵口腔医生医嘱,制作口腔保护器和漂白托盘;⑨遵口腔医生医嘱,制作压膜式保持器;⑩根据口腔医生或口腔临床技师开出的处方,取印模(在适当的情况下)。 口腔科护士可以遵口腔医生医嘱或者在结构化口腔保健项目的指导下使用氟保护漆。 GDC明确规定,口腔科护士不可以诊断疾病,不能制定治疗计划。所有的其他技能将由一个或多个其他口腔工作人员完成。 任何一位口腔工作者超出了职责的范围,都将会在GDC网站上进行公布,并把他从GDC删除,不允许其再注册,甚至需要接受法院的审判。 七、启示 1.口腔护理专科的特点要求,口腔护理人员即要有一定的护理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要具备口腔医学基本知识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化的口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资格认证体系和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2.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做到产教对接,使得人才培养规格符合行业企业要求。 3.英国GDC对口腔工作人员的管理对我国口腔医学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随着口腔医学的迅速发展,我国口腔护理的发展也相当迅速。但是国内尚无统一的规范。对口腔工作人员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可明确职责范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专科教育论文: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教育的异同及发展定位 摘 要:医学教育结构的调整与社会卫生需求的变化,给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理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教育的关系,明确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定位,是决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学方向和实现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医学教育;职业教育;高职高专;学校发展定位 我国的医学学历教育可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教育)几个层次。此外还有成人教育、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教育等。十多年前,湖南省每个地市均有一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十多年来,随着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或并入本科院校(如张家界、郴州、永州),或组建成职业技术学院(如常德、株洲、湘潭、岳阳),或升格为专科学校(如怀化、邵阳、益阳),仅娄底市卫生学校保留至今。在管理关系上,湖南省教育厅将医学本科教育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归口高教处管理,将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归口职成处管理。笔者所在的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由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独立升格而来的。由于工作需要,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下问题: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如何在医学本科教育和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教育有何异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发展如何定位?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有了些许认识。 一、关于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 医学教育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卫生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已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而逐渐萎缩,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因其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而受到严格限制,普通医学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难以满足现阶段区域卫生改革、基层社区尤其是农村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这就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广阔前景。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拓展了广阔空间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状况不尽如人意。从数量上来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总数虽然明显增加,但质量不高,甚至无证行医在农村随处可见;从学历结构上来讲,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等、中等医学院校为卫生系统输送了约550万名医药卫生类毕业生,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约20%,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80%,目前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仍以大专、中专学历为主;从人力资源分布来看,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大中城市因经济发达,卫生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农村与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现象则十分严重;从学历结构分布上来看,大专以上高学历人员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基本都是中专学历以下人员,甚至有大量未经医学教育培训的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从而使卫生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根据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底,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要达到3.64人,执业医师1.26人,执业护士1.26人,全国90%以上的医生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国家《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3至5年内乡镇卫生院医生达不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要转岗分流;对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新进入乡村卫生院的人员至少必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这一系列硬性规定的出台,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2.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需要大力发展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来支撑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就是要“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让国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卫生体系,实施卫生行业人才准入制度,配备数量足够的卫生技术人才并保证人才质量。这就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为广大医学专科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3.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更高水平医疗卫生的需求,将加速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升格或萎缩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卫生需求的不断增长,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不断萎缩,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更高水平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又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因此,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学校将升格为本科院校,培养更高层次的医卫类人才;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难的学校势必萎缩淘汰。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医学教育办学层次。”由此可见,属于三年制的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其规模今后将会受到限制。 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教育的异同 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医药卫生类专业分为三类,即:医学类、相关医学类、药学类专业。医学类专业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职业医师为主要目标,主要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普通本科医学院校举办。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以培养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为主,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归入职业教育范畴,由高等职业学校主办,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县及县以下农村等基层医药卫生工作,或医药院校、医学科研及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辅助工作。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由此可见,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技术教育是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差别的。共同之处是在生源与培养目标上基本一致:生源均是高中起点;人才类型是应用型人才;人才层次是大专层次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工作场合是社区、县、乡村等卫生工作岗位;工作内涵是运用成熟的医药、预防、保健等技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不同之处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要求低于医学本科院校,而高于高级职业技术学院。从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政策规定所允许开办的专业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可以开设医学类专业,如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也可开设医学相关类专业,如护理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而高级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仅限于开设医学相关类专业。因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可开设的专业较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并可通过专升本与本科院校形成对接。 三、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定位 从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可基本定位于精英教育。但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学术地位较低,专业类别不完备。从现阶段基本国情看,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须面向农村基层,服务社区;必须在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夹缝中找准位置,拓展生存空间;处于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人才链的中间环节,既不能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也不能与高等职业教育雷同,而要办出自己的鲜明特色。如果只看到学生的市场需求,而看不到深层次的教育规律要求和学校间的强烈竞争,学校可能会随波逐流,形不成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 1.培养目标定位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中,确定学校培养目标十分重要。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限定了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标准,对教与学双方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了经过在校医学教育后,所培养的医学人才必须达到的标准:具备系统的职业素质,掌握医学伦理学原则,具备与病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养成继续教育的习惯;掌握医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掌握医学相关知识,包括影响健康的经济、心理、社会、文化等非生物因素知识,具有使用医学信息的能力,了解卫生法规和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如此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社区、农村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才能符合社会的就业需求。 2.发展定位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所开设的医学类专业,就其办学历史、办学条件、教学师资水平、实验实践基地、毕业生质量等与医学本科院校差距较大,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与本科院校抗衡,但是医学相关类专业的办学,本科院校是相对弱项,这类专业,本科院校一般投入较少,重视程度不够。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这方面就有优势,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办学条件相对较强。另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级卫生职业教育相比,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略占优势。因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应该重点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尤其是护理类、医技类等专业。做好高职高专的“龙头”,瞄准这个位置,持之以恒,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使毕业生有较高的就业率。同时考虑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办精几个医学类专业,蓄势待发,进入本科层次教育。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必须明确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异同,准确确定其发展定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学校招生与就业的辐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顺应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按照医学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以长期稳定地与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来定位自身的发展道路。 专科教育论文:医学检验专科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改革实践 [摘要] 针对当前的检验专业专科教育的现状来寻找能够提高当前的教育成果,对现在的相关学科体系进行改革,以新时代需要的培养模式来培养现代的新型人才。根据我国医学检验教育的目前情况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考虑学校一些新专业的现有状况,结合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结果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做法起到了一定的成效,检验专业的教学质量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 [关键词]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医学检验;教学改革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了医学检验专业的专科教育,发展到目前,检验专业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上面也有了很多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检验专业专科教育也有了新的目标和理念,教育体系也变得多样化。这些改变都对现代检验专业专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配合现代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医学的内涵和发展,提高医学检验的临床作用和实践功能,我们需要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进行改革。改革的基础是在深入了解医学检验专科教育的本质以及当前的状况的前提下进行的,我们所有的教职工都投入到这样的一场改革当中,去创新和重新制定教育方案、课程安排以及实践内容,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我们找到了可以长期深入发展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教育培养模式,以科学的发展态度来发展医学检验专科教育。 1 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过去的医学检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显得格格不入,这样的人才要求对于我们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纵观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学技术需求变化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培养目标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业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医学检验技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原则,构建学校与临床结合、教学与岗位需求结合,侧重于实践操作方面,为各级医院,主要是基层医院的检验科、实验室输送实验师(技师),为基层临床一线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2 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传统的医学三阶段论,即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3]。这样的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的医学教育发展来说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这样的模式定然尤其优势,那么将来的教学模式中我们仍然可以吸取这种模式的精髓来培养医学检验人才。 在肯定过去教育模式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得认清事实,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计已经跟不上当前的发展状态,一些缺点和缺陷开始越来越明显,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课程内容还是过于专注知识的完整性,忽略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教育,这样的人才和当前社会需要的一线技术人才有所偏差。其次,过分的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导致一些教学内容重叠化,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过多的重复内容会让学生失去重点,不能把时间放在一个地方,分散了时间的利用率,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1.3 实验教学 科学改变世界,解放了我们的双手,这点毋庸置疑,但是现代医学检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不是全能的,在实际临床检验当中,手动检验还是必要的工作,一些项目只能借助检验仪器,手工操作无法避免,因此,我们不能忽略了手工操作的重要性和地位。 手动检验属于实践性的内容,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不少的学生只会书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为零,这也是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上动手能力很差,以至于虽然成绩优异,但是却无法胜任这样的岗位工作。目前自动化和智能化检验设备相继问世,固然给检验人员带来了便利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工作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本来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而现在自动化设备代替的手工,在学生实习阶段,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弱化,这样与医学检验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是相违背的。而相关单位在对人才录用的同时,又非常的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这也是相矛盾的地方。 2 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通过对当前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加上对于医学检验教育的现代人才要求解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目标到课程体系再到教学内容,可以说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加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求进行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是有针对性的,并且在经过几年的实践之后,我们发现这样的改革已经开始显现出一定的成效了,让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2.1 确立培养目标 首先我国的人口众多,本来就业问题就非常的严峻,加上近年来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导致了高学历人才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医学专业也是如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以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为主要方向,让学生经过学校的几年教育之后能够胜任相关专业岗位,可以在社会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这是所有高等院校都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以现在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现状为基础,深入了解医学检验专业内涵,结合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要求,以医学检验基础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以学生的未来为己任来进行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的改革。 2.2 构建课程体系 我们在对过去的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要有打破传统局面的决心,把过去的四类课程变成五类课堂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各课程群之间不是相互独立没有关联的,我们以系统的管理和教育模式,将各课程群之间进行相互连接和渗透,始终秉持着医学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各课程群的交融,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2.1 加强基础教育,重视终生学习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过去是十年一变,现在基本上年年都在变,因此知识的教育始终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那么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怎么样去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学习,自主去学习的能力。未来各专业领域的渗透和交互必然会越来越紧密,因此除了注重现有内容的教育,教育上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一些其他学科也必须兼顾。 2.2.2 强调检验专业特色,精选主干课程 医学检验学科需要其他的医学学科来作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其他医学学科知识是学好医学检验学科的基础,在对医学检验学科学生进行培养时必须要重视其他医学学科的基础教育。在对医学检验学科的核心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其特色,检验学科和临床学科有所不同,检验学科的实践能力比较强,因此一些比较偏向于纯理论的类似于基础化学、药理学、高等数学等可以进行弱化,相对的分析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则是其核心学科。并且我们不能单独的只关注检验学科的教育,检验学科要以其他医学学科为基础,临床学科相关知识能够为检验学科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要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 2.2.3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 专业课的设置除了要把握好理论性的内容之外,还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专业课的教学之后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获得较大的提升,这才是专业课的主要目的。首先,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知识还需要具有前瞻性,融入当前的高新技术,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程度。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思维能力,以创新和动手为主要目标来进行教学。其次,加大实验课的课程比例,医学检验学科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将来的工作岗位也是实践性的内容,因此在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教育之外还要加大实验课的比例,达到1∶1的状态。立足于学生的操作能力之上进行教学。 2.2.4 坚持整体优化,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前面提到将过去四类课程体系变成五类课程体系,划分之后要注重各体系之间的关联系,保持教学的整体性,内容上既不能过分覆盖又不能有漏洞产生,因此需要体现出个课程群之间的渗透和交互。以教学的整体性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学科的妥善设置来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顺畅。 2.3 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可以说是医学检验的精髓,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并且最直接的提升就是现代学生普遍缺乏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的时候就有了针对学生实验课的一些要求,这说明很早之前我国就开始注重实验教学在医学检验学科中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去不断的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设置,通过实验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功能。 医学检验专业的实践性内容非常的多,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进行了相关理论和实验的操作方式,但是学生始终只是停留于听的阶段,没有亲身接触过,因此要想真实的感受和参与实验内容还是需要通过实验课程来进行,而且实验课程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教学过程,通过动手来进行记忆的加深以及细节的把握。 2.3.1 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 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进行了专项强化训练档案设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培养来进行临床检验操作能力的提升和达标。我们将实验室进行了完全的开放,有相关教师进行管理,其操作流程都规范化,对学生进行组织训练,在一段时间之内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基本操作项目,结束之后接受考核,然后开始下一项,这样进行循环,将所有的临床检验基本操作项目全部完成。针对学生的各种项目都有相应的考核标准,以体现考核的公正性。 在考核方面我们也不是单纯的只注重学生的一次性实验内容,把学生的实验成绩分为平时、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三个部分,以更加真实的体现出学生的真实状态和水平,这样的考核也更加的公正。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实践的作风去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3.2 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 我们开展各项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而各学科在教学过程当中是独立的,尽管有渗透也很有限,那么如何真正的将教学的各项内容进行融合呢,我们就采用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现有的知识来进行综合实验,或者让学生进创新实验设计环节,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如泌尿系统疾病常用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结果分析,前清蛋白试剂制备及透射比浊测定方法的建立等实验内容。 3 结语 医学检验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在对医学检验学科学生进行培养时不能只关注他们的理论知识部分,而忽略了动手实践内容,通过对现有医学检验专科教育状态的分析和研究,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进行,为学生的将来负责,让学生走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能够经得起考验,可以胜任这样的工作,这才是我们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 专科教育论文:民办与公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选择由三层次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来比较我国民办和公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状况,得出民办高专院校的教育效率低于公办高校、教育资源少于公办高校、教育竞争力弱于公办高校的结果。基于此,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上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分析了我国民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偏低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我国民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权力 学术权力 教育独立 权力共融 反介入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之相适应,我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其中民办教育更是异军突起。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之间的矛盾,也促进了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但是,民办高等专科教育与公办高等专科教育相比还较为薄弱。两者间存在哪些殊异与差距,在公办高等教育强势发展的态势下如何实现民办高等专科教育的突破与发展,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一、教育竞争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尽管公办与民办高校都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与复杂性,理论界对民办高等学校的性质尚无统一说法,对民办高校也没有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目前,划分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主要有三种标准:以办学主体为标准;以学校经费来源渠道为标准;以民办高校的产权为标准。为便于分析,本文采取第一种标准。 学界对于评价教育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不尽相同。如孙敬水从教育投入、教育成本、教育产出、教育消费等方面对教育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吴玉鸣、李建霞从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教育产出6个方面25项指标比较区域教育竞争力;薛海平、胡咏梅采用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4个指标比较研究国家教育竞争力;赵宏斌把衡量区域教育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分为教育资源和效率2个一级指标,继而又划分教育规模、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6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划分32个三级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 考虑到因子分析法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与复杂性,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民办和公办高等教育竞争力状况。具体筛选一级指标如下: 师资力量。高校的师资主要包括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其中,专职教师对各高校教育综合竞争力影响最大,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正如梅贻琦老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考虑到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技术人员,故本研究中师资力量细化评价指标是:生师比、副高及以上专任教师所占比重、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所占比重、双师型(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专任教师所占比重。 教育规模。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一般体现为当地高校数和在校生数两个方面。由于本文比较区域内民办高等专科教育与公办高等专科教育之间教育竞争力,因此,笔者选取教育规模的细化评价指标为民办、公办高等专科学校数量,民办、公办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数,平均每所民办、公办高等专科学校在校生数。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基本条件和物质保障,影响着校教育质量及教育效率,进而影响高校的稳健发展。考虑资料确切性与易得性,本指标的细化指标为院校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量、生均教学仪器价值数。 科研水平。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同时也体现着一个学校的创新能力。对于高等专科学校而言,其科研水平主要体现在师生的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上。考虑到资料收集的难易以及专科学校科研能力,本指标的细化指标有师均论文数、师均厅级及以上R D项目数、专利授权及科研成果奖数。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功能,衡量专科层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效果(非质量)的指标短期内选用就业率和毕业率两个细化指标。由于就业率指标难以获得统一口径的客观数据,即使各高校招生简章公布其近几年就业率,数据水分也很大。因此,本文只选择毕业率这个指标来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能力高低。 二、民办与公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比较 近年来,民办和公办高等教育发展均很迅速,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03年民办高校仅173所,在校生共计81万人;公办高校1379所,在校生共计1027.56万人。而到了2010年,民办高校共676所(其中独立学院323所),共招生146.74万人,在校生共计476.68万人;公办高校1682所,共招生515.02万人,在校生共计1755.11万人。7年时间,民办与公办高等教育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无论是从高校数还是招生数来看,民办教育都远逊于公办高校。这一方面表明,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阶段民办教育大体上还只能是公办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对两者的差距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尤其是理性地比较两者在教育竞争力各层面差异的程度与原因,了解其优之所以优,劣之所以劣,为未来制定政策提供借鉴。 (一)民办高等专科学校师资力量弱于公办高校 2010年,江西省公办高校在高学历所占比重、高职称专任教师所占比重以及双师型专任教师所占比重上均高于民办高校,在这三个指标上前者竞争优势明显;但在师生比这个指标上,公办高校低于民办高校。(具体数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与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在高职称及双师型专任教师所占比重上高出约4个百分点,差距明显。而在高学历教师所占比重上高出达13个百分点以上,差距惊人。指标中仅在师生比上略低,差距在1个百分点之内。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民办高等专科学校与公办高等专科学校师资力量相比较弱。这一结论并不意外也不难理解。由于历史传承和体制上的原因,公办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待遇和条件相对优越,更易吸引高学历人才;同时,公办高校教师带薪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多,在职称评定方面一般也有其指标数量上的优势。相比之下,民办高校教师在就业的稳定性、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等方面都差强人意,而在职称评定方面更难,要层层报批,职称指标较少,高级职称指标尤其少。至于师生比略低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目前公办高校扩招幅度巨大,造成学生数量过多;同时,由于观念问题导致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学生数量较少。 (二)民办高等专科学校科研水平低于公办高校 科研工作不能速成,需要知识的不断积累,因此,科研水平指标取自江西省近5年。首先,从学术论文上看,据CNKI系列全文数据库统计,民办高校有326篇,公办高校有9670篇,前者远低于后者;师均量上,民办高校师均论文数为0.103,公办高校师均论文数为0.704,前者仍然远低于后者。其次,从厅级及以上R D项目数上看,民办高校师均项目数为0.035,公办高校师均项目数为0.13。第三,从专利权及科研成果奖数来看,民办高校有38项,公办学校有112项。从这些指标来看,公办高校科研水平显著高于民办高校。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公办高校相对更加重视科研工作,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奖励以及职称评定中给与的权重很高。其次,公办高校中高学历及高职称教师数量多,学术氛围好,更容易出科研成果。 (三)民办高等专科学校规模小于公办高校 从高等专科学校数量来看,2010年调查的高校中,江西省民办高校仅有9所,而公办却有37所;从在校生数量来看,民办高校在校生共计43616人,而公办高校在校生共计217619人;从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人数来看,民办高校为4846人;公办高校为5580人。从这三项指标来看,公办高校体量更大。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创办一所高校审批手续很复杂,前期投入资金很大,而且学校创办后营运成本也较高。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费收入是其经费来源的最主要部分,政府几乎没什么投入,在学校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之前,不能保证招满学生,办校收益未知,所以很多私营企业或公民个人不愿意投资。另外,政府对民办学校的设立态度谨慎,条件苛刻,一些投资者无法达到创办学校的最低要求。由于公办学校数量多,学生选择的范围更广,加上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民办高校文凭含金量不高,所以学生一般更愿意到公办高校就读。 (四)民办高等专科学校基础设施不逊于公办高校 笔者收集分析了一些反映高校基础设施状况的数据,从已获得的数据看,公办高校的基础设施总量高,但平均量总体来说较低。具体数据见表2: 与公办高校地理位置相比,民办高校地理位置相对较偏,政府对偏远位置土地的使用权出让政策相对宽松,出让价格相对便宜。因此,民办院校占地面积相对较大,校舍面积也大。同时,民办高校学生总体规模较小,其生均校舍面积较大也就不足为奇。当然,与民办学校相比,公办学校办学历史普遍较长,而学校图书馆藏书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故公办学校生均图书量较高。 (五)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效果(非质量)不及公办高校 从学生毕业率来看,公办高校为90.91%,而民办高校仅为78.66%,显然,前者人才培养水平更高。这一点不难理解,前文已分析,公办高校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高,教师水平也较高,加之社会大众普遍对公办高校文凭的认同度高,学生就业水平预期高,学习积极性也就高。因此,公办高校学生毕业率更高。 由于公办高校科研水平及人才培养水平都高于民办高校,而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是评价教育效率的两个权重最大的指标,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民办高校的教育效率低于公办高校。同时,通过层次分析法,我们计算出民办与公办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比重值分别是0.335和0.665。这样,民办高校的教育资源也低于公办高校。同样,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效率是评价教育竞争力的主要指标,而公办高校这两个指标均高于民办高校,因此,笔者认为民办高等专科教育竞争力低于公办高校。 三、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建议 自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尽管我国民办高校不仅在规模、数量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且在办学水平等质量方面也得到大力提升。但是,与公办高等教育相比,其教育竞争力依然较弱。只有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竞争力,才能实现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和谐发展。 (一)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创办 民办高校在发展之初社会知名度较低,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其办学规模较小,创收渠道少,学校资金主要源于基础投资,资金非常有限;同时,由于办学体量小,无法实现办学规模效应,学校营运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来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采取税收优惠等资助力度有限的措施。对民办高校征用的土地,政府可以象征性地收取使用权出让费或者低价出租等。同时,政府应对民办高校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或进一步深造给予一定资助或帮助,降低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成本,使更多教师愿意接受继续教育,以提高民办高校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健全民办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有关民办高校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全面、具体、细化,最终无法贯彻实施。如《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文件中明确规定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同等权利,但现有文件都没有关于民办教师在职称评定、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的确切规定,而这几项对于民办高校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政府应该进一步补充完善相关法规条例,逐步实现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在教育科研环境、职称工资待遇等方面无差异化,这样才能从内在层面上提高民办高校教育竞争力。 (三)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办教育 相关部门有必要通过社会传媒的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让人们认识到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增加高等教育供给的方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教育多样化的需求,能够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民办高校具有自身先天的优势,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未必比公办高校差。比如中国著名学府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创立之初都是民办高校,世界著名高校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也均是民办大学,他们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本国甚至为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充分体现了民办高校巨大的办学潜力。 当然,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还处在发展中,各方面还不是很完善,社会各界应该给其充分时间并支持他们的发展,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民办高校及其学生。应该帮助民办高校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无限放大甚至全盘否认民办高校的存在,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也不应该存在歧视和偏见。 (四)民办高校应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质量不高就很难持续有效地赢得教育的生源市场,生源不足必然影响到学校运营与发展。为什么很多家长愿意花很大代价将孩子送到一些私立高中上学,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学校教育质量高,高等教育同样如此。因此,严把质量关,走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的道路是提高民办高校竞争力的根本。教育质量取决于师资力量,也就是说,民办高校要想实现办学质量的突破,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当然,优秀的师资队伍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引进。学校招聘人才要舍得投入,通过待遇来吸引优秀人才;二是支持在职员工接受继续教育,逐步成长为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双师型”人才。 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且专业数目不能过多。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工作岗位,而学生就业好坏跟自己所学专业有较大关系。考虑到民办高校教育资源有限,因此上专业不要追求速度,而应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以及办学条件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设置的专业应有自己的特色,与公办学校专业互补,以防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学校规划要着眼未来,不要仅仅考虑眼前利益。一些民办学校只追求盈利,盲目招生,乱收费,学费收入对于民办高校固然重要,但不考虑学校办学能力,以盲目扩招来增加学校收入只是一个短期行为。民办高等院校的建设要有树百年基业的长远目标,科学规划,加强管理,软硬件兼修,尤其注重软实力的建设与提升,才能步入教育发展的正轨,逐步打造出超强竞争力。 专科教育论文: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形势和面临的困境 【摘 要】本文将针对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形式和面临的困境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医学专科素质教育体系,确立未来医学专科教育的发展战略和培养目标。 【关键词】医学专科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发展 医学教育类专业是目前我国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同时受到了家长和考生的高度青睐。随着各个学校医学专业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促使各级医学教育体系迅速崛起,然而也造成了喜忧掺拌的局面,即毕业生就业压力猛增,就业难度加大,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以及办学模式过于陈旧等。而这种局面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医学中专教育从中专教育体系中被慢慢剔除或医学大专教育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其次是未来医学教育发展受限,进步迟缓,因此,如何对医学专科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在矛盾中发展、在发展中摸索、在摸索中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一 当前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形势 1.缺乏指导性意见 医生的医学素养标准提高了就等于为医学专科教育套上了绳索,这就迫使医学工作者不得不改变临床医学专科的培养方案和教育观念,更新医学专科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重新规划医疗教学授课内容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如若不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不但培养不出优秀的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操作人员,而且还会降低办学特色。所以,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研究并实施临床医学专科教育改革方案,使其适应社会发展,但改革次重点怎样区别,怎样系统完善执行方案,怎样实现国内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的接轨,这些研究内容由于缺少指导性意见,致使各个学校不能实现统一规划。 2.建立临床医学专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临床医学专科教学的难点之一 为了将卫生中专升级为高职高专,所以学校内部开设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面临着教学模式转换、教育理念更新、师资队伍扩建以及办公设备短缺或者引进不及时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等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临床医学专科教学质量不达标。教育部门、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各地政府部门都在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建立临床医学专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尽管卫生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在2002年医学专业创建和设置问题共同了相关文件,但新设立的临床医学专科专业教学质量着实令人担心。 目前,我国临床专科医学教育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新创建或新升级的医学高职高专完成的,而对于怎样监管和控制医学专业的教育质量,构建全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却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和阻碍,成了这些学校新的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成了我国目前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工作核心和重点,毕竟这是一个复杂性、系统性、协调性都极高的教育工程建设。 二 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面临的困境 1.目前我国医疗市场是对外开放的,并且实现了与国际医疗市场的完美接轨 专业医生标准和要求彻底实行制度化和平价化将会导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逐渐被历史的洪流淹没。随着国外先进医学理念和医疗器械的引进,国内的医疗机构将逐步采用规范化、制度化和国际化的管理模式,职业医师考核制度将会更为严谨和苛刻,致使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逐渐被人们摒弃。成人医学本科教育报考条件和限制极多,几乎斩断了所有普通医学专科毕业生接受成人医学本科教育的机会,上述各种因素夹杂在一起,致使了临床医学专科教育黯然失色。 2.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将不能满足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 随着城市医疗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人们对医疗事业的医学质量和服务态度要求的不断增多,各级医疗机构和医院都将录用人员的标准不断提升,将高学历作为录用的基本条件,甚至连社区的医疗保健员都要求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因此,医学专科毕业生常常会陷入就业难的尴尬困境。尽管小的城镇医疗单位还会为专科毕业生提供一些工作岗位,但毕竟条件有限,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医学专科毕业生将面临逐渐被医疗单位所抛弃的境地。 三 医学专科教育今后的发展出路 1.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技术型临床专门人才 所谓的技术型临床专门人才是指以熟练掌握临床医疗技术为主的医疗服务人员,但并不是护理人员和物理诊疗师,而是各个科室以从事诊疗技术操作作为主要医学应用的专门性技术人才。各个专科学校可以依据当地和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明确不同的发展方向,创建与未来医疗事业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国内高职高专医疗的办学特色,为临床医疗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2.将临床医学专业更名为“社区医疗保健专业” 作为临床医学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是从事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从事医疗保健服务的人员数量、专业素养以及技术水平基本上都达不到相应的医疗标准,因此必须强化专科学校的医学培养力度,加强专科医学毕业生的医学素养,以缓解目前我国医疗保健人员用人紧张的现状。 专科教育论文:新形势下专科教育管理工作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专科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不断改进教育管理工作是适应新形势下专科教育改革趋势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新形势下专科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期望为广大专科院校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 专科教育 教育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空前繁荣,而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随着各类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而这一问题对专科毕业生来说更为显著。专科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在心里素质、基础知识、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更多不足,在此背景下,专科院校只有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合理的教育管理策略,才能推动专科教育工作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渐增多和人才市场趋于饱和,专科院校只有在增加招生人数的同时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才能使自身办学得到可持续发展,使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目前,专科教育事业还不够成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社会各界对专科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此背景下,专科院校只有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期待和满足社会对专科人才的需求才能树立良好的办学形象,促使专科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因此,只有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培养”的办学理念,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达到学生、家长、社会满意。而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中重要表现途径,教育管理工作尤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专科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就要尊重学生在高校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各项工作策略的制定和开展都围绕学生开展,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不断提升专科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强化辅导员、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一般依靠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这两支队伍,因而专科院校要想改进教育管理工作就应首先强化这两支队伍的建设:1)完善辅导员工作制度。包括工作汇报制度、学生思想分析制度、跟班听课制度和电话家纺制度等等,此外还应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制度,使专科院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有章可循;2)强化辅导员培训。辅导员是执行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不但体现着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新形势下专科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辅导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教育管理水平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对此学校应积极组织辅导员培训活动,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促使辅导员改进自身教育教学管理策略,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使其更好地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为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强化学生队伍建设。在开展学生干部选拔工作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自荐、推荐、考核、竞选的方式选举、调整学生干部,并采取学习成绩淘汰制,确保了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还应强化学生干部培养工作,通过党课、讲座等措施提升学生干部的思想水平,造就一支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队伍,为广大专科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有效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结合实际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对于提升专科学生综合素质和改善教育管理工作成效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此,专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需求积极开展以下活动:1)通过主题班会、纪念日活动、主题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历史使命,提升其精神文明素质,为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强化对专科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一是要通过入学教育、行为规范讲座等为学生树立行为准则,使其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行为礼仪规范,二是要强化日常管理,对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进行批评指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强化专业理想教育。针对学生不理解专业学习目的和未来就业方向的问题,积极开展专业理想教育,为学生解答在校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提升他们对校园生活的积极性和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四、完善专科院校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完善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对于不断提升教育管理工作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专科院校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完善领导机制建设。应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组织机构,形成党政工团共管、多管齐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学校教育管理负责人和辅导员和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人人有责、全面教育的教育管理格局,同时逐渐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使教育管理工作有章可循;2)完善教育管理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根据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院校实际建立全面的教育管理工作目标体系,将学生个人、班级院系综合考评指标作为辅导员及教育管理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依据,并通过教学检查、听课、督导和学生测评等方式对教师和辅导员的教学管理行为进行客观评价,督促全体教职人员提升教育管理意识和改进教育管理方法;3)完善教育管理工作机理机制。建立合理的教育管理工作奖惩体系,结合教育管理工作负责人和全体辅导员、教师的工作表现,以及学生评优、奖学金等评价结果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基于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最大程度地调动全体教职工在优化教育管理工作方面的积极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优化教育管理工作对于提升专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和推动专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专科院校应强化对自身办学特点的剖析,并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管理策略。 专科教育论文:新形势下高等专科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升温及高考考生规模的下降,高等专科教育出现了明显的躁动和不安,高等专科学校面临着向何处去这个头等问题。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生存、发展成为高等专科学校讨论的重要问题,高等专科教育改革也成为离弦之箭不得不发。 【关键词】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改革;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的转变,各大高校开始了扩大招生规模的浪潮,近年来招生规模逐渐稳定。但是近年来参加高考的生源数量却开始减少。以河南省为例,从2009年起,河南省生源人数开始走“下坡路”,2009年考生总数95.9万,2010年报考人数95.24万,2011年考生85.5万多人,2012年考生80.5万人,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但招生规模并没有减少,2012年河南省计划招生69.3万人,比2011年多了4.2万人。另外,本科院校比专科学校具有绝对的竞争力导致学生不愿意选择专科学校就读,这就出现了有些高等专科学校完成不了招生任务,个别专业甚至出现了无人报考的尴尬局面,出现了严重的生源危机,高等专科教育前景堪忧。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高等专科学校讨论的重要问题。一些高等专科学校已经尝试了种种“升本”和“挂靠”的发展方式,但不可能成为所有高等专科学校的出路,不少高等专科学校处于“升本”无望、“联办”受挫的境地。中等专业学校试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消息又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令不少高等专科学校平添了几分前无“救援”,后有“追兵 ”的危机感。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将在充分挖掘高等专科教育困境的根源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高等专科学校走出困境提供一些参考。 2 高等专科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专科生就业紧张 学生选取学校和专业时主要看学校和专业的就业前景,在就业市场上本科院校比专科学校具有绝对的优势:一些企业和单位招聘员工经常要求员工本科以上学历,大专学历员工在工资待遇和晋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一些城市通过户口关卡限制专科人才进入。而最需要专科层次人才的基层单位和县(区)级地区却由于种种原因吸收不了专科层次人才。这样的就业状况使得部分高中学生宁可复读而不愿选择专科学校。 2.2 专科学校软件和硬件建设落后 2.2.1 软件方面 2.2.1.1专科学校教师学历结构偏低 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本科生学历的教师占多数,研究生比例较低,博士生更是凤毛麟角。这主要是由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专科教师岗位缺少吸引力,因此进入专科教师队伍的往往不是最优秀的本科生,由此带来了工作能力不强、事业心不强、创造欲望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在根本上制约了高等专科教育水平的提高。虽然近几年一些高等专科学校逐渐引进了一些学历较高人才,但常常因为高学历人才在专科学校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导致人才流失现象。 2.2.1.2部分专业课教师的动手能力较差 高等专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注重实践和知识的应用,这就要求专科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但就目前状况来说,专科院校的师资基本上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既缺乏专业的培训又没有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部分专科学生既无足够的理论知识又没有足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导致专科毕业生就业紧张的主要原因。 2.2.1.3学校管理不规范 学生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足。在学生入学时表现出对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但是一旦学生进入学校后这种关怀便开始降温,个别学校还不时出现侵害学生权益、无视学生合理要求等现象,这些举动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失望之情,出现部分学生选择退学的后果;二是学校重学生日常生活和纪律管理轻学习管理。一些专科学校在管理学生时以稳定为目标,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过多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引发学生的抵制情绪。但是对学生的学习却较少关注,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严重,学校对学生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导致专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择业;三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缺失。这也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普遍现状。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稳定时期,大学阶段的价值观的培养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但很多高校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数量却忽视学生质量的提高,造成个别学生价值观产生偏差,这不利于学校良好的品牌形象的树立。 教师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注重教师的职业培训。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老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影响学生,所以对即将成为教师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而高等学校的教师往往都是非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对教师定期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二是对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的投入不足。我国高等教育界有个普遍的观念,认为专科就是以教学为中心,不应追求别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定位使得专科学校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使得教师对本专业的知识更新较慢,从根本上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 2.2.2 硬件方面 高等专科学校较本科院校而言较为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表现为:校园网络不发达、图书期刊藏书量少、图书补充速度慢、各项设备陈旧落后等,这些硬件是高等专科学校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基础条件。硬件条件的不足直接制约了其办学水平的提高。 2.3 高等专科学校部分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不能紧跟市场需要,陈旧专业不能及时淘汰,新兴专业得不到及时补充,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自然得不到市场的青睐。 高等专科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由于专科教育的时间较短,一般为2~3年,整个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实习、实践环节,学习知识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哪些课程、时间怎么安排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些学校安排了过多的公共基础课或者一些可有可无的课程,挤掉了本可以安排专业课的时间,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自然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一般学校会先安排公共基础课再上专业课,由于公共基础课占了较多时间,所以有些学校就只能把专业课集中安排在大二或大三进行,这时期由于实习和毕业等较多事务的影响,学生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学习专业知识,造成教学效果不佳,浪费了教育资源。 3 高等专科学校的对策 生源危机、就业危机是新形势下高等专科学校必须面对也必须重视的大问题,高等专科学校想要在严峻形势下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3.1 树立高度的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专科和本科在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上是不平等的。但专科学校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办学成本低、学制短、调整快、专业针对性强、动手能力强等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占领人才市场以扩大社会影响,赢得社会的支持。只有这样专科才能成为一种特殊的高教类型,而不是本科的补充和配角。 市场经济是重视品牌的经济,高等学校也是一样。学校的品牌效益好就能吸引优秀的生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为此,学校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课程、特色管理以提高学校的声望,造就自己的品牌,这也是专科学校提高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3.2 开放办学 一方面专科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利用自身优势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办学规模、培养规格、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校院合作、校企联合,使学校在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受益”的办学机制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扩宽自己的生存空间。 3.3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从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两方面进行提高和优化。鼓励在职教师进入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锻炼以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积极吸引校外相关人才步入校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指导;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点抓好高职称、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提高队伍的学历档次和学术水平,优化师资的知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同时,为了稳定教师队伍,一方面需要在学校加强尊师重教良好氛围的营造,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创造宽松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 3.4 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发展的生命主线,是摆脱高等专科学校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的根本。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专科生培养质量,是发展改革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 3.4.1 加快硬件建设 专科学校应加大对学校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3.4.2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专科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外还要经常邀请一些在某一领域有一定威望和建树的专家或学生感兴趣的名人开展素质教育讲座,用名人效应影响学生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另外,还可以通过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素质教育。 3.4.3 加强学风建设 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因此学校应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氛围。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励。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鼓励学生对知识提出质疑等。 3.4.4 加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 准确把握专科教育的内涵和属性,根据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优化结构,调整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一是精简公共基础课,加大专业课的比重,调整专业课的时间安排;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要与社会用人部门相衔接,注重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突出行业特点;四是严格教学管理,建立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考评,保证教学质量。 4 结语 彻底摆脱高等专科学校目前面临的生源危机和学生就业危机困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深入开展专科教育改革,不断探索专科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高等专科教育的道路定会越走越好。
医学类论文:预防医学类文献共享探究 作者:杨少敏 阙少聪 单位: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医院知识仓库》2004年被卫生部科教司评定为查新数据库,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根据专业需求,本中心协议订阅了3种数据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至今)收录了1994年以来我国公开出版的生物医学类专业期刊和相关专业期刊,整刊1500多种,部分刊4000多种,累计文献量达430多万篇,每年新增50多万篇。内含各科进展、动态、综述、概况类文章10万余篇,临床病例病案报道86万多篇,最新治疗措施44万余例;《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之前)收录了我国重要医学学术期刊467种,回溯范围至各刊创刊,共收录文献66万多篇;《CHKD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1999年至今全国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近8万篇,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生物医学类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2基层文献资源需求调查结果2011年初,笔者设计了《预防医学文献资源需求调查表》,对全省89个县(市、区)疾控中心的预防医学文献资源状况进行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全省有独立图书情报室并有专职人员的单位仅1家,其他单位多附属办公室,既无专人也未进行规范管理,整体上专业文献资源贫乏。专业人员文献查找主要源于互联网(100.0%)。有77.8%(7/9)的设区市、52.6%(20/38)的县级市和区、35.7%(15/42)的县有局域网。如何让基层单位科研人员能全方位掌握所需文献信息面临挑战。 1共享优势 新媒体是网络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可分为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和数字新媒体[1]。目前以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简易信息聚合(RS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电子书、网络杂志/电子杂志等为主。融合的宽带信息网络,是各种新媒体形态依托的共性基础。终端移动性,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4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5媒体”。依托它可便捷地实现预防医学信息文献实时精准传播。任何情报文献的学术价值,都是在流动中形成与体现,在共享中最终实现。 2共享思路 理论上一个长远的合理文献信息的资源共享体系,包括共建与共知。共建是共享的物质基础,共知又是共建和共享的理论基础,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资源共享的手段是馆际合作,通过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原文复制和联合咨询达到资源共知共享,带动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共享的渠道,提高共享效率,保证共享的后续发展。目前我省各县(市、区)疾控机构共享的路线基本以本中心文献信息库为主体,依托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呈放射状传播。随着交流的频繁与深入,不断梳理沟通渠道,加强了解与协作,文献信息共享服务途径将由单向输出逐步演变为实际意义上的共知、共建与共享,做到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来促进实体与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发展。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可使不同区域网络连接起来,实现广域范围的资源共享。调查显示,我省基层单位均拥有互联网,工作人员基本可在岗位上自由上网,这为文献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硬件服务支持。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2.1设立联系窗口 可在中心网站设立一扇和图书情报室的联系窗口,成为与基层单位科研人员、图书情报人员业务联系的纽带,及时接收和回应科研人员对预防医学文献信息的需求。为了使专业人员能够更方便快捷地阅读到本中心网站的最新信息,网站可推出RSS聚合资讯服务,利用互联网支撑下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围绕预防医学工作性质及当前的工作任务,不断补充丰富RSS订阅源,对预防医学专业信息加以及时、广泛、深度的挖掘与规范化的学科整合,丰富虚拟文献信息资源,科研人员可有的放矢地浏览查询最新信息与科研动态,避免在茫茫网络中毫无头绪、费时费力。 2.2通过微搏共享 可利用微博实现文献信息共享。据新华网报道,微博注册用户2011年底已超过3亿。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消息(字数140字以内)或上传图片,即时浏览最新信息,随时随地参与分享与讨论。一些有影响力的医药卫生媒体和部分省市的疾控中心,•72•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6月第18卷第3期StraitJPrevMed,Jun2012,Vol.18,No.3已在新浪开设官方认证的微博交流渠道:例如健康报官方微博北京市疾控中心长沙市疾控中心等。还可同步申请微博的官方网盘,它是一款云存储网盘,用来存储海量文件,并支持分享文档、音乐、视频等任意文件到微博、邮箱、QQ/MSN等。科研人员利用它可同步分享预防医学情报讯息,保存到微盘的文件可自动同步到电脑、手机等设备,无需携带电脑、移动硬盘,只要能联网,随时随地即可访问到图文并茂的专业文献信息。 2.3提供PDF文献 在为基层科研人员提供实体馆藏的医学文献信息服务时,可利用扫描仪将读者急需的文献转换成PDF格式,通过各类网络邮箱传送到读者的终端接收器。PDF页面最大优点是保证文献文本的准确性与相关图像的精准性。 2.4信息咨询服务 预防医学文献资源需求调查显示,基层单位同行对满足中外文资源需求的途径并不了解。我们可通过各种便捷的新媒体渠道,做好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预防医学文献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引导和帮助读者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期刊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当前世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传播信息资讯的途径丰富多彩,预防医学情报人员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应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密切跟踪和掌握各类新型网络媒体的传播形式,抓住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给预防医学情报工作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预防医学情报服务工作提出更长远、更实际、更具专业效益的服务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工作模式,提高图书情报室的服务技能和专业咨询能力,为促进预防医学事业发展与科研能力提升做出贡献。 医学类论文:预防医学类不同实习形式的比较 作者:王婷婷 邵红 吕新 姚雪梅 王丽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1预防医学观念的比较 A模式、B模式、C模式在树立学生预防医学观念的问题中,认为预防医学是群体观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模式优于A模式,其它未见统计学意义,见表1。 2对实习内容效果的评价 A模式、B模式、C模式在运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C模式优于B模式,收集资料的知识掌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模式优于A模式,在使用统计软件上三种模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模式优于A模式,见表2。 为了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培养21世纪新型医疗卫生人才的需要,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了一系列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从理论课、实验课、第二课堂到临床毕业实习,逐步深化和提高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和技能[3]。根据表1结果,A模式、B模式、C模式这三种模式学生树立预防医学观念的比较中,认为预防医学是群体观念B、C模式优于A模式。认为在实习中能确立疾病预防为主的观念以B模式最优,认为预防医学是群体观念的B、C模式优于A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建立比较中A模式(89.1%),B模式(92.3%),C模式(88.2%);疾病的三级预防的掌握B模式最优;综合比较树立预防医学观念中B模式为最优模式,C模式次之。原因基于B、C模式的实习学生能够有机会在社区或社会调研中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B模式中实习学生进入社区,面对面接触居家住户,预防观念整体较强烈,C模式中学生直接参加社会调研,也比A模式中学生单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的感受明显。群体的预防必须建立在个体预防的基础上,也只有做好预防才能保证个体健康。B模式的实习学生能以社区为范围,以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指导等实践活动,实习效果明显。 实习期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模式[4],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从内容上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预防专业学生通过参加三种不同模式的实习,普遍树立了预防为主观念和主要的预防医学基本技能。根据表2结果,在实习内容效果的比较上B模式、C模式比例明显较高,参加C实习模式,实习内容中对学生作用最明显的是能基本进行课题设计达97.10%,这些差异可能与C模式的学生,一方面投身到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工作中,加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带教老师通常以日常工作为基础让学生自行设计课题,带教老师以疾控工作为主,在课题的指导时间低于专职教师,锻炼了这部分学生自行设计课题的能力,几乎所有学生能基本进行与疾控相关的课题设计,更加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统计软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的知识掌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模式优于A模式,B模式在参与社区实习,到人群中去实践之后这跟学生参加了教研室实习或自身所选择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课题密切相关[5]。到社区后其交流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加之在教研室有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其收集资料的方面也有其优势的一面。社区或社会实践方式,必然有不同的实习要求,带给学生能力和知识方面的掌握重点就有所不同。参加实习后,学生了解和熟悉最多的内容是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和正确搜集资料的方法达90.60%,其次是学会撰写科研论文88.60%。除此之外,通过调查学生认为,通过实习收效甚微的是掌握现场调查的基本技术[6],原因如下:(1)学生是根据已有数据来进行课题设计和选择的,在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中基本不会涉及到与课题相关的现场调查内容;(2)需要进行现场调查的课题开展时,因学生没有接受过调查员培训或不具备相关素质故由指导老师亲自代劳;(3)由于部分卫生单位对学生科研课题的不了解和对科研工作的不支持,现场调查工作艰难重重。通过访谈,学生普遍认为急需改进的方面有抓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分别为加强语言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合格的带教老师。其中,在培养合格的带教老师一项强烈要求改进的是参加过B实习模式的学生,这表明社区预防医学专业合格带教老师的严重缺乏,也体现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在社区实习这种模式发展还不够成熟。参加B实习后,除上述急需改进的方面外,学生希望能结合工作实际开设案例讨论课。进行论文的设计及撰写讲座一项,A模式做的及时完善,其它两种模式都需要加入此实习内容并及时改进。 通过调研得出,B实习模式为最优模式,建议在实习内容中安排艾滋病、精神病等传染病和慢性病的专项课题研究与操作,从而认识并宣传疾病的社会防治和干预,同时为学生设置临床或护理工作相关的实习课程,以帮助理解医学新型模式,另外,提倡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利用假日或实习期,积极联系社区卫生单位,在社区全科医生的带领下对社区居民逐步开展家访和义诊等实践活动加强预防观念。 提倡学生亲自收集与所选课题相关的数据,认识和体验论文撰写的全程。在进行现场调查前,为学生做好调查员培训工作。学校还应从综合测评等各种角度出发,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调查活动或公益项目,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各卫生单位医德医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脚步,规范工作人员语言行为。执行B模式时,迫切需要建立系统、规范的带教团队。执行B与C实习模式时,要为学生认真开展论文的设计及撰写讲座,同时要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参加案例讨论课以便进一步了解临床知识。 医学类论文:预防医学类PBL教学创新 作者:李小芳 单位: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在卫生监督学中开展PBL教学改革就是要建立全新的教学思维,使教和学没有主被动之分,教师和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促进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从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卫生法规与监督学PBL教学的具体实施 卫生法规与监督学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卫生监督的概念、性质、分类、效力、历史沿革,还包括卫生监督的法律关系、卫生监督主体、卫生监督依据、卫生监督程序、卫生监督手段等基本内容。这一部分以概念性、理论性的内容为主,不宜开展PBL教学。而各论部分包括食品卫生监督、传染病防治监督、化妆品卫生监督、放射卫生监督、学校卫生监督、劳动卫生监督、国境卫生检疫、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和其它卫生监督、医政监督等,由于实践性较强,便于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解决。 每次课程前一周,由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提出带有线索性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提前准备。上课时,按每组8~10人进行讨论。小组成员根据各自所学的理论、知识及课前所查阅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汇总。每个小组形成一定的观点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分别发言,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质疑、辩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只做引导性发言,控制上课的节奏与进度,总结难点重点,最后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卫生法规与监督学PBL教学较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果卫生监督学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较传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更倾向社会学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觉不容易理解,概念比较难记,难于理论联系实际。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来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了思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卫生监督学的学科特点,一般所设计的问题大都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是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同时还必须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来综合分析,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使学生在理论学习时,应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学习,而不是就理论学理论。 卫生监督学PBL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卫生监督学所开设的时间是五年级上学期,这学期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大都在本学期开设,且距离硕士研究生考试也很接近,而PBL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课前花费大量时间查阅文献资料,造成学生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这个问题许多学生难以接受[3]。另外,所设计的问题很难保证问题的全面性,只能是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影响对内容的系统学习,甚至打破了学科的系统完整性[4]。 医学类论文:院校动物医学类实习管理 作者:赵坤 赵朴 刘丽艳 王自良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签订协议,规范实习管理签订协议是搞好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第一个环节。毕业实习之前,学生所在系、实习生、实习单位三方要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协议书的形式规范各方的行为。协议书规定:1)学生所在系要成立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和专业实习指导小组,负责毕业实习的组织安排、过程管理、实习考核与鉴定,并选派指导教师,开展实习检查,定期为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指导及临床技术指导,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毕业实习顺利完成。2)毕业生有权利参加临床毕业实习和选择实习点,学校和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条件,严格按照毕业实习方案开展实习与学习,接受实习单位的领导和管理,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不得向实习单位谈条件、索报酬,不得从事纯经营性活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和实习单位的纪律,承担相应的技术和经营责任,不得泄漏实习单位的技术秘密;不得单方违约转点、中止实习或提前返校,定期向学校和实习单位汇报实习情况,按时参加实结及考核鉴定,完成协议书中所安排的各项实习任务。3)实习单位有权利组织、管理、教育学生开展工作、生产劳动、学习和技术训练,有权利接受、拒收、遣返实习学生,并且按照学校实习方案要求和国家有关大学生培养教育的法律法规安排毕业实习和工作,为毕业实习生提供基本的实习、学习和生活条件。指定专门的兽医师负责毕业实习学生的人身安全、日常管理教育和技术指导,如实填写实习鉴定,不得安排实习学生进行产品经营和推销活动或非法活动,对学生要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保证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毕业实习。 实习过程分“四步走”“四步走”实习法是根据实习时间长短的不同,将实习分为四段,每段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全面了解临床工作,快速提高基本操作技能。具体作法是第1步:调查了解,观摩学习。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后,要用较短的时间熟悉并掌握以下内容,即动物医院的设计,包括小动物诊疗室、大动物诊疗室、宠物诊疗室、手术室、药房、化验室的设计及管理,门诊病例的接待及处置,动物医院的日常管理等;在养殖场实习的学生要了解该场的养殖规模、免疫程序和常发的传染病、兽医诊疗室及化验室的设计、疫苗及药物管理、传染病爆发时的处置预案。第2步:协助兽医师处置病例。担当兽医师助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尽快具备兽医人员的要求和素质,掌握兽医师的基本操作技能,该阶段是在实习的中期,当学生完成第一阶段实习任务之后,要求学生协助兽医师开展全面工作,把自己当做一名兽医师,站在兽医师的位置来处置门诊病例或养殖场疫病监测,了解兽医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掌握兽医师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知识。第3步:接待门诊,独立操作。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学生在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实习以后在基地兽医师或指导教师的监督下,独立开展工作,以衡量自己能否胜任该项工作,找出不足和差距,进行改进和提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4步:总结提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提高能力。在实习结束前1~2周,学生完成前段的主要实习任务之后停止参加实习单位的兽医工作,进行专题论文的写作和实结。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进行全面认真地回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总结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实现由实践到理论的飞跃。 采用“5+1”考核法,检验实习效果毕业实习考核是检验毕业生基础理论掌握情况和实习效果的手段之一。所谓“5+1”考核是指实习考核的5小项(实习出勤、实习态度表现、实习笔记、实结、实习鉴定)和1大项(毕业论文答辩的成绩)。实习考核小组由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实习小组组长共同组成,对5小项进行考核,每小项满分为14分,共计70分,按实际出勤天数计算出勤分数,根据实习过程中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和生活作风等评出实习态度表现分数,实习笔记的数量和质量是评价实习笔记分数的主要参考,实结考核则包括兽医理论应用程度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程度,而实习鉴定则是对毕业学生实习过程中德、能、勤、绩的综合评价。最后毕业论文答辩的考核由学术学位委员会负责,主要根据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和内容要求进行评分,满分为30分。毕业实成绩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9~80分)、中等(79~70分)、及格(69~60分)、不及格(59分以下)5个等级。总评时5小项中任何1个单项得分低于该单项满分的50%者,总评不能为优秀;2个单项得分低于单项满分50%者,总评不能为良好;3个单项得分低于单项满分50%者、或总分低于60分者、或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低于18分者,总评为不及格。 协议书制度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日常行为,把实习期间学生教育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协议书制度加强了学生教育管理,改变了学生实习状况、行为和态度,使毕业实习管理由松散转变为规范化,使实习从商业型转变为学习型和择业型,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协议书制度规范了用人单位的行为,企业不但可以考察选择毕业生,而且要为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条件,承担培养教育人才的社会责任。“4步走”实习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符合认识规律,符合人的正常思维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法则,能够促进学生深入实际,抓住实质。“5+1”检验实习效果的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有助于实习的顺利进行,减少实习中的请假和缺勤现象,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抓住重点、深入实际,培养基本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这种实习模式在医学专业部分班级实施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实习质量,学生的工作能力也大为增强,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并较快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期刊组稿措施的探究 作者:吴洋意 田利国 单位: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1组稿计划的精准定位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组稿计划为组稿工作的原则和基础,任何偏倚都会影响组稿的质量。《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精准定位组稿计划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选题调研、检索,邀请国内专业领域知名专家进行选题论证,对当前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制定年度重点选题计划。(2)依据年度重点选题计划,邀请当期执行编委进行每期组稿计划的讨论,使选题进一步细化。(3)编辑部成员集体讨论,根据组稿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精细调整,使组稿计划既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又要使组稿具有时效性和导向性。例如:《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年第6期原计划组稿的重点选题为“盆腔肿物的诊断与治疗”,该选题是外科临床的难点问题。但是,我们在组稿过程中,在与部分外科专家交流后发现,随着结直肠外科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近期国际外科学界对“结肠癌规范化手术治疗”,尤其是“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mesocolicexcision,CME)”的讨论十分热烈,CME是国际结肠癌规范化手术的最新理念,目前国内还未见相关报道。该理念的提出,有可能对结肠癌外科规范化治疗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因此,经过编辑与执行编委的认真讨论,果断将该期选题变更为“结肠癌的规范化手术治疗”,该举措不仅率先将CME的理念引入国内,而且能够迅速将有关专家了解到的CME资料转化为国内CME文章发表。该期杂志出版后,在外科界反响强烈,在国内多次学术会议上,许多专家纷纷以该期杂志为蓝本,对CME进行讨论。通过该期组稿实践,我们认为组稿必须注意时效性,必须关注焦点,必须与时俱进。此外,组稿实践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1)选题所涉及的重点方面要齐全,即所组文章是否全面反映选题。(2)文章题目定位是否准确,各题目之间是否存在交叉和归属关系,避免文章内容的重复报道。(3)拟选作者是否适合。组稿前要对作者作调查,掌握作者的政治思想、学识功底、文字功夫、著述能力、写作精力等基本情况,避免组稿的盲目性[2]。作者选择不当对文章的撰写会产生很大影响。如:作者专业不适合,作者近期事务繁忙等等。(4)编辑对组稿计划的充分理解。事先必须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理解是沟通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编辑对要组的稿件都一知半解,又如何让作者了解组稿意图,达到组稿目的呢? 2不断拓宽组稿的途径与方式 2.1加强指南类稿件的组稿 2.1.1国内指南类稿件的组稿指南的重要性是有两个方面决定的:(1)内容的重要性。临床诊治指南通常是临床医师实施诊治的操作规范和章程。由于临床医学是应用科学,经验性医疗在很多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并起主导作用,而且很多机构自成体系,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标准,其诊治方法有可能存在瑕疵。因此,经过多中心、循证医学验证的诊治指南无疑将规范临床医师的医疗行为,提高诊治水平。(2)权威性和法律依据。临床诊治指南通常是经过多中心、循证医学验证的诊治标准,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学术权威性[3]。由于目前医疗不规范行为的存在和患者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临床诊治指南将对医患纠纷的处理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因此,加强指南类稿件的组稿将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该类文章的组稿竞争也十分激烈,经常见到一篇指南形成以后,多家期刊争先发表的现象。《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对于国内指南类文章的约稿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充分发挥编辑的职业敏感性。编辑通过随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学术信息及业内动态,对国内指南的形成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和判断。(2)充分发挥编委的作用。密切与编委和相关学术组织保持沟通,掌握即将或正在讨论的相关指南的发展动态,同时,提前做好约稿工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3)拿到稿件,迅速处理,快速发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对于国内指南类文章采用绿色通道,即当月处理,当月发表。通过以上措施,《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已与国内众多专家和学术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很多专家和学术组织愿意将形成的指南交给我们发表,无形之中,期刊既发表了高水平的指导性文章,同时也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形成良性循环。《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近年来发表了许多国内指南类文章,深受读者欢迎。例如,《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年第8期发表了一篇题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复苏指南(2007)”的文章,该文发表后在专业领域内受到了极大关注,先后被其他专业期刊和网站转载。由于该文具有很好的学术导向作用,卫生部将该文作为2009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试内容,《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也作为2009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参考资料[4],迄今为止该文被引频次已达到31次。此外,2007年第1期发表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和2004年第3期发表的“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腔内隔绝术应用指南(初稿)”被引频次分别达到48次和43次。 2.1.2国外指南类稿件的组稿与国内指南组稿不同的是,国外指南的组稿面临两个问题:(1)版权问题。(2)是否适用中国国情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发表了大量国外指南解读类文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发表指南解读一方面可以规避国外复杂的版权贸易法则及节省相关费用,另一方面又可以根据国内目前的医疗技术现状、患者经济状况及医疗保险政策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介绍和阐述。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科学性,还可以为将来制定国内的相关指南,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依据。《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009年共发表国外指南解读类文章6篇,迄今为止,平均每篇的被引频次已经达到6次。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表示非常喜欢我们刊登的国外指南解读文章,因为解读文章不仅免去了原始指南翻译的不便,直观易懂,而且能够结合国情,更能贴近国内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具有实用性。鉴于解读类文章的受欢迎程度,《中国实用实用外科杂志》2010年加大了发表的力度,当年共发表9篇国外指南解读类文章。 2.2刊企合作组稿临床医学是应用性科学。临床医师诊治水平的提高不仅靠医学基础理论的掌握和提高,更要靠先进的诊疗技术和手段,更需要医药企业的高科技产品。高科技技术和产品推动医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进步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医药市场和期刊市场的发展,期刊企业广告这种简单的合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期刊的平面广告将逐渐在市场上产生视觉疲劳。企业需要立体广告的推广,刊企合作需要回归期刊的本位———推动医学技术的发展这一核心价值观上,这样双方才有可持续合作发展的动力,才能实现共赢。与企业合作组稿是《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近年来探索出的又一组稿途径。国际上著名医药企业,尤其是国际500强企业,拥有雄厚的实力给技术研发提供经济支撑,有的甚至掌握着引领科技前沿的技术专利。而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医药消费品市场,高科技产品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治水平,使中国的广大患者从中受益,而且能够使企业实现产品大规模推广。那么,如何使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得到合理应用,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如何使之得到不断完善呢?这就是刊企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刊企合作组稿的切入点。企业不仅掌握着高科技技术,而且拥有庞大的专业市场营销团队,对某些产品和技术的应用现状甚至比期刊编辑更能获得迅速、准确和全面的反馈。这无疑给刊企合作组稿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随着微创外科技术,包括腹腔镜和内镜技术的长足进步,手术技术与手术器械不断发展创新。但是,很多基层广大普通外科医师对科学掌握并运用腹腔镜技术并不熟练,临床上也经常出现由于不当操作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为进一步规范部分腹腔镜技术的实施和开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与奥林巴斯(北京)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合作,邀请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的专家们召开专题讨论会,讨论临床中的相关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审议制定了“单孔腔镜手术技术专家共识”、“双镜联合胃肠道手术技术专家共识”和“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指南”三个文件,并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年第8期发表。与会者一致认为,三个文件内容翔实、实用,执笔者查阅了大量国内外重要文献,并结合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必将对我国微创外科的发展和相关新技术的规范实施和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3以学术活动为题材组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术活动包括:专业学术会议、专题讲座、病例讨论会及培训班等等。在这些学术活动中,不乏高水平的文章题材,积极主动与相关专家联系,邀请其将报告内容转化为文章的形式发表,不仅能够以文章的形式保留其技术成果,而且能够使广大无法参会的临床医师学习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并使之广泛转播。根据活动题材,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笔谈、论著、讲座、综述、术式讨论、病例报告、体会以及感悟等等。以学术活动为题材组稿具有其他组稿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1)能够现场掌握实质内容。与会编辑能够在现场第一时间掌握每个报告的实质内容,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判断是否具有发表价值。(2)根据会场同行专家及与会者的反馈及时判断其内容是否受读者欢迎,是否具有讨论和借鉴意义。在一些学术活动的现场,经常见到当某些专家作完报告之后,与会者提问踊跃、热烈,甚至出现学者之间现场辩论的情况。具有职业敏感性的编辑此时应该意识到此类内容正是组稿的优质题材。(3)现场记录每个热点问题以及讨论细节。可以为组稿,甚至未来的选题策划提供依据。(4)在与会现场可以对拟定作者进行初步了解、主动沟通,甚至初步达成组稿的合作意向,提高组稿效率。期刊的竞争实质是稿件的竞争,谁能将高水平稿件第一时间发表,谁就能最先受到读者关注。(5)可以根据内容适当变换栏目形式,改变专业技术类期刊单调的风格,采用多角度阐述问题,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2.4加强作者团队的建设,追踪高新技术的发展动态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期刊也不例外。加强作者团队建设,是期刊稿源稳定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团结一批不同学术层次、不同课题内容、不同年龄结构的作者。要关心作者及作者的文稿,诚心诚意地以平等态度对待作者,取得作者的了解和信任。作者了解期刊才能将好的稿件交付其发表。高水平稿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作者心血和汗水的体现。作者交给期刊的不仅是简单的稿件形式,更多的是对期刊的信任和寄托。编辑拿到稿件以后,要在忠于作者原文的前提下编辑加工。编辑的作用不是更改作者的原意,而是科学地、创造性地完善作者的作品,使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得到进一步体现。期刊在编辑出版工作中,要重视作者的反馈,例如:对稿件处理结果的询问、对审稿意见的作者反馈、对稿件发表周期的建议、对栏目设置的建议等等。编辑对作者提出的这些问题要耐心、细致的回复,取得作者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与专家成为益友、与学者成为朋友,增加相互了解、增强彼此信任、增进彼此友谊是期刊做好组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要熟悉了解作者,系统建立作者档案。除应掌握作者的性别、年龄、工作单位、专业特长、职务、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外,最好还应掌握作者课题研究方向、承担哪些课题、取得过的学术成就、发表过的学术作品以及学风、性格特点、健康状况等。这样与作者沟通起来才能找到共同话题。一项新技术成果从策划、研发到完成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期刊尽早的介入将有助于对最新技术动态的了解和掌握。在此阶段,新技术项目的研究人员也最希望得到期刊的相关帮助,期刊拥有专业的学术平台和资源,能够为项目的开展提供学术支持。通过早期双方的良好合作,能够为最终成果在期刊上发表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是国内最早研究炎性肠梗阻的机构,一直致力于胃肠重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目前研究所承担国家、军队和江苏省多项重大课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先后在2000年第8期、2002年第4期发表了该机构朱维铭教授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2篇文章,迄今为止被引频次分别达到356次和158次。2006年第1期我刊再次邀请该机构李幼生教授撰写“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文章,迄今为止被引频次已达到194次。该文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该机构黎介寿院士的另一篇文章“腹部损伤控制性手术”发表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年第8期上。由此可见,加强作者团队的建设,与高水平作者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不断追踪高新技术的发展动态是医学技术类期刊组稿的重要策略。 综上所述,组稿工作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最能体现编辑工作的原创性特点[5,6]。组稿的质量关乎期刊的整体质量。优质稿源是办好期刊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充足的稿源,期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高期刊质量将是纸上谈兵。高水平的期刊来自优质的稿源[7],只有广辟稿源,发挥编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为提高期刊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医学技术类期刊编辑必须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推动医学技术发展为核心价值观,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拓展组稿途径与方式,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医学类论文:急诊医学类期刊的特征及启发 作者:邵菊芳 沈惠云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科技传承、科学评价的主要载体,是重要的出版与学术交流资源,也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新兴边缘学科,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技术力量。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的进展,我国大陆急诊医学学科发展迅速,组成了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医学专业人员队伍。[1]与高速发展的急诊医学相比,我国大陆急诊医学类期刊发展则相对滞后,目前公开发行的有关急诊医学方面的期刊有15种,没有一种期刊被国际权威检索“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外优秀的急诊医学类期刊,尤其是被SCI收录的急诊医学类期刊进行分析,比较其专业信息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探索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增强我国急诊医学期刊的科学性与适用度。 一、被SCI收录的急诊医学期刊基本信息 以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Reuters)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JCR)2008、2009和2010版为数据来源。 1.地域分布 SCI共收录急诊医学类期刊23种(2010版),美国主办11种,英国主办4种,德国主办2种,加拿大、西班牙、中国香港、爱尔兰、土耳其、克罗地亚各主办1种。居前三位的美国、英国、德国所主办的期刊占总数的74%;欧洲诸国共8种,占34.8%;亚洲仅2种,占8.7%。美国刊物种数显著多于其他国家,英国、德国等急诊医学发达国家主办的急诊医学类期刊也相对较多。 2.出版方 这些期刊中,完全由出版集团、出版社出版的有18种,占78.3%,其中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公司(Elsevier)旗下出版的有7种,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旗下的有3种;而由学会单独出版或与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仅有5种。 3.刊名的地域性 国外的急诊医学类期刊刊名很少有地域性的限制。在23种期刊中,只有6种有明确的地域范围,但多为洲级或国家级的水平,如《欧洲急诊医学杂志》(Europe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北欧地区的《斯堪的纳维亚创伤复苏与急诊医学杂志》(ScandinavianJournalofTraumaResuscitation EmergencyMedicine),《加拿大急诊医学杂志》(Canadi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美国急诊医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等。由此可见被SCI收录的期刊,刊名绝大部分突破了地域性限制,这为期刊发展,尤其是稿源及覆盖面的全球性,打下了基础。 4.期刊编委的组成 SCI急诊医学类期刊的编委会成员数量没有统一的规定,有多有少,但是一般都设有主编、副主编或执行编辑,另外有的期刊还设有管理编辑、助理编辑、文本编辑等。编委会成员一般都具有国际性,比如,《澳大利亚急诊医学杂志》(EmergencyMedicineAustralasia)近一半的编委是国外的。编委会成员变更速度较快,一般2~3年就更新一次。编委会成员在办刊过程中提供咨询意见、参与审稿工作,也帮助期刊约稿、向期刊推荐稿件,对期刊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些期刊甚至还根据急诊医学的特点,将杂志内容分为不同的板块,如中毒板块、心肺复苏板块、院前急救板块、灾害医学板块、继续医学教育板块等,由2~3个编委具体负责一个板块。 5.期刊的网站 互联网是国际期刊重要的工作平台,是期刊的编委、编辑等工作人员相互之间以及作者、读者之间实现快速远距离交流的工具。[2]每本SCI急诊医学类期刊都实现了编、审办公网络化和自动化,配有独立的网站,并与相关领域的学会、数据库等网站链接。每种期刊都在网站上现刊和过刊的内容,绝大部分的过刊都是可以免费获取的,有少数几种期刊就连现刊也可以免费获取。 二、被SCI收录的急诊医学期刊评价指标 1.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Factor)是1972年由E•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3]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刊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2010年影响因子居前10位的急诊医学类期刊见表1。在这10种期刊中,影响因子大于2的有6种,占23种急诊医学类期刊26%。除3种期刊2010年的影响因子较2009年有少许下降外,其余都比上一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排名第1位的《复苏》杂志2010年影响因子比2009年增加了1.465。与2009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期刊新收录了3本新杂志,分别是《急诊》《、斯堪的纳维亚创伤复苏与急诊医学杂志》、《加拿大急诊医学杂志》,影响因子分别排名第3、6、10位。 2.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表2为2010年被引频次居前10位的期刊。由表1、表2可知,总被引频次的排位基本上与影响因子的排位一致;《复苏》杂志总被引频次增幅最多,为3621次,这导致其影响因子排位第1。在被引频次居前4位的期刊中,影响因子都大于2,可见总被引频次高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也相对较高。 3.发文量 发文量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有助于了解该学科特点和研究成果的层次水平,是掌握该学科在某一阶段研究趋势的有效方法,也是鉴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2010年急诊医学类SCI期刊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期刊见表3。表3显示,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期刊中,只有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位于前10名之外(包含2010年新增的《斯堪的纳维亚创伤复苏与急诊医学杂志》、《加拿大急诊医学杂志》);从总被引频次看,只有2种处于10名之外。这说明,发文量与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呈正相关关系,即发文量越大,其刊物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相应地提高。 三、对我国急诊医学期刊的启示 1.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收录的现状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科技界学术交流的频繁,在国际科技发展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国际科技论文产出量逐年增加,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显示,我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从2008年的11.67万篇(占全世界年度SCI论文比例8.8%),2009年的12.75万篇(占全世界比例9.8%),到2010年的14.84万篇(占全世界比例10.4%),连续3年全世界排名第2位[4](见图1)。 2.我国急诊医学期刊的现状 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的15种急诊医学类期刊中,大部分期刊名都冠有“中华”(如《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如《中国急救医学》)或某个地区(如《岭南急诊医学杂志》);几乎所有的期刊都是以院校、研究所或学会为主办或主管单位,主办单位提供办刊经费、办公场所以及办刊人员,集编辑、校对、发行与一身;所有期刊90%的编委、作者来自中国大陆;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普遍偏低,2009版和2010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急诊医学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0.497、0.539,平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992、1181;[5][6]在15种急诊医学期刊中仅6种期刊拥有自己独立的网站。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陆急诊医学类期刊与国外同类期刊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三点启示 启示一:科技期刊要重视队伍建设的国际化。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包括论文质量的国际化、作者的国际化、读者的国际化、出版语言的国际化、编委构成的国际化、审稿的国际化、编排格式的国际化、编辑标准的国际化、编辑管理的国际化,以及印刷质量的国际化和入选检索系统的国际化等。SCI急诊医学类期刊,无论是刊名,还是作者、读者、编委的组成,都是国际化的。而我国科技期刊工作者们虽然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践行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理念,[7]但是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视野还不是很理想。我国急诊医学期刊虽然在形式上均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版式,重要论文均加有英文摘要,但是在其他实质方面,如作者的国际化、读者的国际化、编委构成的国际化、审稿的国际化等还比较薄弱。因此,作为科技期刊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同时也有责任加强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的进度,以尽快提高中国急诊医学期刊在国际大舞台上应有的地位。 启示二:办刊队伍的专业化。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期刊还是在走“编辑办刊”的路子,而编委会,包括主编、副主编,在办刊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小,有的甚至只是挂名,这对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国内的期刊应该与国际上优秀期刊一样,明确编委会的职责。一个负责任的期刊主编不仅要在本学科领域有很高的威望,还要有充分的影响力和组织优秀稿件的能力;编委会的组成不能单纯以人员的知名度作为标准,同时也不能过分追求数量。编委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是期刊得以顺利运作的最大保障。 启示三:加强信息化办刊建设。科技期刊要实现国际化这个目标,就必须走信息化之路。这就要求期刊不仅要实现出版的网络化,还要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系统,形成读者、作者、编辑部、审稿人互动交流的大平台,促进期刊内部更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无界限的沟通,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缩短出版周期、提高期刊质量、扩大期刊影响力。[8][9]期刊信息化是期刊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我们从SCI收录的急诊医学期刊看出,这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期刊都已经上网,并且拥有自己独立的网站。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尚待加强。因此,科技期刊的编辑要熟悉网络工具和掌握网络信息采集技术,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这样才能随时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抓住有用信息;同时,还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期刊的网络出版发行,以增大发行并加快传播。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人文素质教学措施分析 作者:邹兵 邹娟 单位:安徽省蚌埠医学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医学模式实现了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超越[1]。新医学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因素不仅仅有生物因素,还包括社会与心理等诸多因素,因此医学研究对象必须建立在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上,不能忽视两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学内容及模式与其同步发展,人文相关知识在医学生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全科医学是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2]。以人为中心、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对象既决定了其服务领域的特殊性,也表明了全科医学是相当人性化的学科。全科医学专业人才既是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健康与疾病咨询的服务者、教育者,更是社区居民的朋友。他们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人文素质[3]。因此,加强和改进全科医学人文素质教学已成为全科医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4]。 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的涵盖面很广,思想品质、道德修养、身体素质、科学技术、艺术修养等属于其主要范畴[5]。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的学科。因为医学的服务对象并非单纯的疾病本身,而是身心合一的有意识、思想、情感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医学发展与人文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离开了人,医学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医学工作者不仅要为患者提供疾病防治的服务,解决人们的生理疾苦,还要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援助,体现出人文关怀,所有这些都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使命和任务。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等方式,使其内化为人格、修养等相对稳定品质的过程。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中许多精神层面如信念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等都成为人文医学的精髓。医学的研究范围已由单纯的生物学范畴拓展到生物、社会、经济、伦理、心理、法律、哲学等领域,形成一个体系严密、内容广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国内外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探讨和关注的重点[6]。 2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全科医学是一门以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医疗服务为目的的医学学科。由于全科医疗能为居民提供“省时、省力、省心、省钱”的医疗服务,全科医学在卫生经济学上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虽然与专科医师一样,全科医师也属于临床医学人才,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服务内容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医学服务于一体,服务方式更加强调人格化、连续性及综合性[7]。作为一个承载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医学学科,全科医务工作者更应该以其深厚的人文精神为特征。在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医疗服务时,全科医生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意愿、个性特征、家庭及社会背景来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全科医学应该是最人性化的医学学科,“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全科医学的精髓。近年来,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全科医学人才。但由于全科医学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上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8]。例如为了能够尽快到社区工作,全科医学培养中过于强调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不足。此外教师自身缺乏人文素养、校园缺乏浓郁的人文氛围等,都造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对薄弱。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全科医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9]。 3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学的对策探讨 3.1转变教育观念,确定适当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引着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在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能否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落实,关键之一在于能否根据我国医学发展现状和全科医学教育的特点,合理确立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学目标。以人文知识教育为起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培养对医学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认识,提高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理想和奋斗目标。要深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关爱,热爱生命、尊重患者、追求和谐、讲求公正。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保障患者的医疗权利、人格尊严和人生需求,满腔热情地关注、关怀和关爱患者,成为能扎根于基层、具有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全科医学人才。 3.2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学的具体措施思考 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科医学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及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分析全科医学的人文属性,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研究全科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学的具体措施,对于提高我国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十分重要。 3.2.1完善人文课程体系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确保全科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人文课程体系包括以下模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人文社会医学课程模块(如《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等)、人文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如《电影欣赏》、《大学生心理发展与调适》等)、人文基本技能课程模块(《体育舞蹈》、《应用写作》)等。人文社会课程的设置充分兼顾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四个模块有所侧重,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以必要、够用为原则,以强化学生的基础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医学素质为重点。 3.2.2营造校园人文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塑造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10]。第一,通过组织系列征文、知识竞赛、礼仪辩论演讲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正直谦虚的个性品质。第二,举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课,既可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又能让学生了解前辈们长期研究和人生体会的精华,进一步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立志成才的决心。第三,定期举办医学人文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和写作水平,使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3.2.3加强人文社会实践建立开放型的社会人文实践基地,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接触并体验社会,拓宽视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医学生志愿者定期参加义务医疗咨询服务、社区义工、家教服务等社会实践,使得学生在接触社会中体会国情民情,从内心滋生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尊重患者的人文精神。 3.2.4丰富人文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社会实践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方法来提高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益的经验,通过“以问题为基础”、“情境教学”等方式进行授课,教师主要起导学者的作用,创造机会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各种思想、观念、感悟在交流中碰撞、汇合,达到人文教育“移情作用”的目的。 3.2.5改革人文考核形式全科医学专业人文素质课程考核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像艺术欣赏等开放性、主观性较强的科目,可以通过写读书报告等形式,考查学生对艺术、文学和生命的认识,引导全科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和相关课程专业教师打破专业界限,共同完成。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人文素质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升,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知识面广、能扎根于社区、适应现阶段国情的、具有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和社区综合卫生服务能力,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技能为一体的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因素 摘要: 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的进行需要优质合适的的体育教学环境作为保障,体育教学活动是在特定的体育教学环境下开展的,对体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医学类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因素,深层次认识医学类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正确认识并积极构建良好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使之最大程度适应体育教学,为体育教学服务,对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构成因素 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一个主要因素,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现代教学对教学环境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更加充分认识到教学环境的优劣对学校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体育教学活动也不例外,但是它必须在特定的体育教学环境中进行,开展体育教学和各项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因素。良好体育的教学环境,既有利于体育教师顺利实施教学计划,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等行为。然而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又是一个被人们所长期忽视的因素,只有全面了解和研究医学类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创造和优化医学类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从而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这对于提高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的界定 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从学校角度来看,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等。[1]学校教育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是学校中各类人员进行以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所依赖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学校教育环境本质上是一种人工环境,或者叫人文的环境,因为学校教育环境的一切无不被赋予了一定的教育意义,体现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和审美意识。学校教育环境又包含了许多层次和方面,而教学环境理所当然是学校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因此,体育教学环境是影响体育教育教学诸多要素之一,也是体育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特别重要的,它对体育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最具体的。医学类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具有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具有其自己特殊性。 2.医学类院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因素 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是普通类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类高校内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和社会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几乎都可以说是体育教学的构成要素。其中直接作用于体育教学活动并对体育教学活动效果发生重大影响的体育教学环境有以下。 2.1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物理因素 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主要有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在地的气候特征、学校室外运动场的绿化和学校体育场馆的空气通风、温度、采光、隔音、装修的色调等。河南省医学类高校地处中原大地,四季分明,夏天时气温通常高于30摄氏度,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参与室外体育运动和锻炼的积极性与动机;冬天时气温通常零下十度左右,并常常伴随着冰、雪、雨、雾霾等恶劣天气,也会对体育教学活动和训练造成困难;只有春秋季节最适宜学生的室外体育运动和锻炼。 2.2医学类高校育体育教学环境的体育设施与器材 医学类高校的体育设施与器材是医学类高校体育环境的重要因素,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有体育场馆、体育器材和其它普通高校所不具备的解剖、生理、生化、康复等实验室。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授课和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与锻炼时,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和锻炼的场馆和不同的体育器材时,才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医体结合”的医学类高校的改革中,医学类高校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生化、康复等实验室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体育与医学的联系,通过所学到的医学知识与体育运动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3医学类高校的资料信息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包括一定的有关运动的资料信息,所谓体育资料信息主要指在内容上对运动、健康进行宣传教育,对体育实时动态进行转播,对体育史料进行表达的载体,以及获得这些资源的途径。[3]医学院校的校园、教师、实验室和体育场馆中一般有很多体育类的宣传画、体育挂图和倡导健康的名言警句,这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受到感染,为学生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提供强有力的动机支持,并可以科学的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 2.4医学类高校体育课的班级规模 体育教学的班级规模不宜过多,如果班级人数过多体育教师进行授课时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区别对待,导致教学效果较差,班级规模较少也不利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学习的效率降低。河南省医学类高校的体育课按照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要求30人左右,一般不超过35名学生,因此,体育教学的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能够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提高课堂的体育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 2.5医学类高校的人际环境 人际关系环境是指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即体育教育者及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大致包括三种关系:体育教师与教师、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三种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关系,直接构成了学校体育教学的人际环境,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好,表现出和谐友爱,相互尊重、团结互助,会对体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产生积极地影响,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2.6医学类高校的校风班风 学校的校风和班风是学校和班级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和构建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它具有很高的凝聚力量和规范力量。医学类良好的体育校风和班风可以自然而然的转变学生体育价值取向,良好的体育风气对整个学校体育教学、体育学习和运动氛围起到良性的指导,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体育素养。 2.7医学类高校的体育课堂气氛 医学类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体育教学环境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学们对于一节体育课的喜欢程度和学习热情一般来说都可以从体育课堂的氛围中体现出来,课堂氛围比较好的体育课,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希望能够较好掌握体育课程的内容。因此,创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的体育课堂的氛围,有利于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体育教师即使掌握学生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情况,从而不断地调整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取得理想的体育教学效果。 2.8医学类高校的体育教学制度 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实施与计划的制定情况,由教学目标与目的、教学各项任务、每个年级体育教学内容、每项体育项目的课时分配以及体育成绩测试与考核的项目和要求等构成了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医学类高校要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用于指导体育教学工作的文件,要求体育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守,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该文件要规定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学秩序等环节,正确的规划体育教学的主体工作,指引着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总之,构成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要素是错综复杂的,从表面上看,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只处于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外围是相对静止的,但实质上他却以体育环境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影响的学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过程,系统的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体育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均能影响体育教学,因此,要正确认识构成医学类学环境的不同构成要素,持续地研究、发现它的不足,对医学类体育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完善和健全,不仅有助于医学类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它还会影响到广大医学类大学生的体质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医学类高校体育教育与教学方面的更好发展。 作者:赵真真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院校医学英语教育现状研究 摘要:医学英语教学是医学专科类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随着医学科学国际间交流的逐年增加,掌握好医学英语对于医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开展医学英语教学工作,本文就医学专科类院校的医学英语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的改进医学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医学英语;医学专科类院校;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在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与国际的交往日趋频繁,各领域与世界接轨,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在此大背景下,医疗卫生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这对我国的医学教育在与国外接轨的国际化层面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在人才需求方面特别需要在医学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同时又能熟练掌握国际化的语言,特别是英语的人才。本文针对医学英语在医学专科类院校的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培养出适合国际化要求的医学英语人才做出贡献。 一、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医学英语(MedicalEnglish)是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进行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主要提高他们在医学专业领域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能用英语进行口语与笔译的专业交流。由此可知,医学英语教学不是以传授医学知识为根本目的。而是用英语来讲授有关的医学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获得相关医学信息和医学知识。如今在医科院校兴起的医学英语教学属于医学科目,而不是英语科目。总之,医学英语是英语能力和水平的加深和延伸,用英语语言来表达医学专业的知识,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英语。 (一)偏重公共英语,忽视医学英语教学 对于医学英语课程设置,相当部分的高校依然采用的是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采用每周两到三次的大班授课的英语公共课的授课方式;所选用的教材也以服务于公共英语教学的教材为主,缺乏学科针对性。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英语课每周4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所针对的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即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是学生在基础英语运用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针对医学生进行的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一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对医学英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英语教学与医学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进而使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医疗卫生行业所要求的专业化英语水平。 (二)医学英语教育师资配备缺乏专业针对性 在医学英语教育方面有两个侧重点,即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基础的英语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满足医疗卫生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这就要求医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熟练掌握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将医疗卫生行业的相关知识与英语教学实现无缝连接。目前从事医学英语教育的师资组成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老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英语专业毕业,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背景知识的医学专业毕业,而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大。这两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各有利弊: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口语进行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对医学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无法在医学的专业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无法将医学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英语大背景下将医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医学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对于护理方面的知识手到擒来,游刃有余,但是由于缺乏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无法充分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进行医学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而容易出现汉语化的英语教学。对于大多数的医学英语教师来说,无论其原有的专业是医学还是英语,重新掌握一门学科并使其与自己所学专业达到融汇的地步都并非易事,既缺乏有组织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又费时费力且收效不一定明显,故热情不高。而以上这些情况对于医学英语教育是不利的。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与医学相关的语境 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目前的医学院校由于学制,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语课程多受到压缩,且多为大班授课。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授课任务多采用的是满堂讲,甚至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兴趣不高,这对提高英语分析应用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在课堂上所用的教材教具多为公共英语的视听说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缺乏有针对性的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教材教具,更缺乏与医学场景相关的情景教学环境,这导致教师和学生只能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利用没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教具进行语言学习,这很难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的交际使用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弱化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从而很难达到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英语对于提高未来临床医学研究和诊治工作人员工作水平来说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进一步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限制其更好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对现阶段医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探讨有效提高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的改进医学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余悦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类论文: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是目前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该学科具有内容丰富、抽象复杂,涉及面广,发展迅速等特点,总结近年来对免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通过对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材的及时更新、免疫学实验课教学的改进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举措,使学生更好、更快地吸收免疫学的知识,更加积极主动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与最新的免疫学信息和知识的接轨。相信教学改革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动物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近几十年来发展迅猛,生物技术及新的实验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更是促进了免疫学基本理论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免疫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认为与免疫有关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免疫学的学习和研究也日益受到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视。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动物医学类免疫学,具有内容丰富、抽象复杂,涉及面广,发展迅速的特点。本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免疫学知识以适应将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宗旨,笔者在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多种教学方法统合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水平,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 一、精心设计、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动物医学类免疫学系统性比较强,各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深奥、难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困难。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相对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将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重组串联。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免疫学知识点多,且学科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医学免疫学领域带了日新月异的变革,造成了现有的教科书很难跟得上其发展。以免疫学为例,免疫应答及其分子机理始终是免疫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近30年来对先天性免疫细胞和T、B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抗原加工和递呈、免疫识别、免疫细胞活化以及信号转导进行了深入研究,迄今已发现和命名的淋巴细胞CD抗原分子超过了200余种,对其在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与作用机制正在深入研究。我们采取多媒体手段,将最新的研究内容和更新的科研创新点加入课堂讲述中,进一步丰富了课堂内容,保证免疫学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时俱进。 二、紧跟学科前沿,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及时准确地向学生讲述、传递动物医学类免疫学的新理论和新发现,保持免疫学教材的与时俱进,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学的知识点多,且发展迅速,教材的更新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针对免疫学的重要章节,我们采取对最近几年发表的高水平SCI期刊文章进行归纳总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最新的研究进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纵向深入的理解掌握。如讲述天然免疫系统时,介绍近年来重要的热点领域———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介绍今年来新发现的其他类的一些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的模式识别受体,包括识别胞内细菌等感染的NLR和细胞内的病毒RNA识别受体RIG-1和MDA5,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不同的天然免疫受体之间存在着交叉或者互补的信号转导通路。如讲述T细胞和细胞因子时,介绍最近发现的一类不同于Th1、Th2和调节性T细胞的CD4+T细胞亚群。向学生传授了这一类T细胞亚群的发现,完善了T细胞分化的途径,丰富了以往的Th1、Th2、Th3、Treg的T细胞亚群的种类,增进了学生对T淋巴细胞以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进一步了解。及时跟踪免疫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免疫学课程的兴趣。 三、强化动物医学类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注重实践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免疫学实验课所有的课前准备工作往往由学院的教辅人员提前做好预实验,同时协助准备实验所需要的各种试剂和实验材料。在实验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上交实验报告。学生缺乏对整个实验流程的了解也就造成了主观上的被动,造成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免疫学实验过程中,我们采取让学生加入实验的试剂配置和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符合实验室安全的前提下,免疫学实验室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实验进展,进行探索性实验设计,部分同学在探索性实验的前期研究结果基础上,获得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这些措施的实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设计能力,获得了一定的科研训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科研深造。 四、增强与其他专业课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已学的其他专业课程和免疫学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做到融会贯通。以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例,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和新型药物的发展,一些以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已经被消灭或者发病率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新的病原微生物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H7N9禽流感等不断出现,很多公共卫生事件都与免疫学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根据变化调整、更新授课内容,及时将新颖性和实效性的最新研究内容放入课程中,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严重,本教研室针对疫情的发展,从免疫学的角度进行专题讲述,从流感病毒的历史、流行现状、临床症状和预防原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向学生传递了流感病毒是可防、可控和可治的,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产生恐慌心理。 五、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试是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融会贯通,评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水平和了解教学情况的重要途径。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索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免疫学的知识、平日的课程考核、期末考试和实验技能的考核结合起来,考核形式上采取笔试、开卷、闭卷、课堂提问和实验操作技能等多样的考核方式。开卷考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客观的体现了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发挥。课堂提问问题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能够做到提前预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验操作技能的方式督促了学生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语 通过对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材的及时更新,免疫学实验课教学的改进,免疫学与其他专业课间的联系的加强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吸收免疫学的知识,更全面地紧跟学科前沿,开拓了学生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与最新的免疫学信息和知识的接轨。改革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学,使之适应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性教学,使之适应现代化畜牧养殖业的需求,对提高高等农林院校的免疫学教学质量,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承宝 张永第 穆杨 杜涛峰 张毫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陕西省杨凌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三本毕业生离校工作探讨 一、毕业生产生反常行为的原因 1.应届毕业生顺利找当工作或被研究生院校录取 这类学生产生反常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未来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近期没有任何烦恼的事情。这样就导致的学生的自我约束的意识松懈,觉得自己已经“解放”了,没有了任何的顾虑。所以就产生了一些反常的行为。 2.应届毕业生未找到满意的工作 这类学生产生反常行为是因为工作没有找到,或者找到的工作不理想。作为医学类三本院校,学生的就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随着社会上对医生要求的逐渐严格,以及对三本院校存在的一定的歧视,导致学生就业相对困难。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的期望值,觉得前路渺茫,进而产生了烦躁焦虑的情绪,做出了反常行为,伤害了他人,也伤害了自己。 3.爱情、友情的分离产生的苦痛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同窗五年,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一起实习,甚至在做实验的时候一起“祸害”小动物。这些都是学生们在大学时光里美好的回忆。随着毕业的临近,同学聚会的渐渐频繁,同学们对这种情谊的浓浓的不舍油然而生。在酒桌上感慨旧时生活,兴起时慷慨激昂,情绪激动,在酒精的麻醉下容易产生反常的行为。 4.临近毕业产生的留恋伤感与对社会的未知的恐惧 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平静、安逸的校园生活,面临着即将步入的社会大熔炉,他们可以说的上是一无所知。这种对未知事物的迷茫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会引起学生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 5.报复心理 个别学生产生反常行为的原因是心怀报复情绪。这类学生主要是由于学习不努力导致成绩挂科或绩点不够而不能毕业,也可能是因为在校期间作出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二、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开展的具体措施 1.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每到毕业季的学期,在校园内广泛悬挂文明离校的宣传标语,发放“文明离校”倡议书,潜移默化的影响毕业生的思想,为学生树立文明离校的观念。加大毕业生就业政策法规的宣传,积极召开师生联谊活动,渲染一种温馨和谐的毕业氛围。组织好毕业典礼,为毕业生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2.邀请成功校友回校 通过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展经验交流会,以优秀校友的成功案例来鼓舞毕业生,是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积极就业。同时,校友们的丰富的社会经验也能够为那些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减少对社会工作的恐惧感。并且要上毕业生树立一个“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坚定信念。 3.发挥毕业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毕业生党员,是毕业学生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群体。在大学期间,能够被吸收为中共党员的同学,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些毕业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针对文明离校的工作,应该发挥这些毕业生党员的先锋作用,带动周边的同学,稳定学生情绪,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组织开展临床技能培训 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今后有很多的学生会走进医院,走上医生的岗位或者是和医学相关的岗位。所以,在毕业前夕,对毕业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通过培训,毕业生们更好的掌握临床技能,提前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了解工作状态,能更好强化学生们的自信心,是他们鼓足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 5.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除开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以及从事医疗事业的学生,还会有一部分同学从事于医疗卫生行业无关的职业。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就业指导老师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行业都有自己独立的行业规则。就业指导就是对学生选择从事的行业进行分析,教导学生相应行业的行业规则,职业素质,以及未来的规划。 三、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的重要意义 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是辅导员老师对每一届学生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几项工作之一。 1.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毕业生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低年级的学生,起到一个标杆、表率的作用。让低年级的学生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劲头。文明离校工作的开展,也是为了保持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持校园的稳定。 2.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精神面貌,职业素养,言谈举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作为医学类的学生,当下社会中医患关系的矛盾激化,对他们的个人修养以及职业素质有着更加严苛的要求。 3.毕业生人生中的一次蜕变 毕业离校,可以说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经历,是他们人生的一次蜕变。毕业生们要完成从学生到从业者之间身份的转变,要学会渐渐的撑起一个家庭。重要的是,他们要从青涩走向成熟。在这期间,毕业生要学会总结在校的学习经历,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只有更快更好的完成这次蜕变,他们在社会上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在这个社会中立足。 作者:施展 王成强 刘兆莹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医学类论文:高职院校医学类大学语文论文 1改革医学类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当前人类健康观念相对于以往有了变化,社会对医学类学生除了在专业技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医德等综合素质。但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借助工具,这种方式急剧降低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是必然趋势。首先改革教学是学生完善自我人格的需求;如果不培养医学生美育或健全人格,会造成思想上的迷茫和精神上的空虚。可以说不管任何专业都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完善知识结构需要是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医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医学技能,如果长期沉浸在医学专业领域中而忽视外界美好事物,会逐渐降低对社会的期待。医学教育专业教育要结合人文教育,以便在未来就业中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及文化等方面需求。 2医学类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忽略人文性,一度将大学语文教学变成书写医疗文书课程,特别去强调书写规范性,进而凸显工具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长期以往都会受到影响。在讲解方式忽略从宏观层面分析文选的深层含义,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由于高职院校在改革基础类课程方面没有花费较多的精力,导致多数教师停留在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层面上,依旧实施“填鸭式”教学,不论学生是否有语言表示愿望,课堂气氛沉闷。 3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3.1更新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同的点在于前者更具有理论性和自由行,教书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而改革后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在教学方式上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讨论式 传统教师模式造成学生思维模式统一化,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目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教育所崇尚的最高准则。大学语文可以借用此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意见,以此探寻新的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讲座式 语文课程内容较为广泛,不像医学知识有严谨的体例和程序。所以,可将医学类大学语文划分为独立部分,如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阅读与演讲,适当可举办相应的讲座,由此一来,不仅对教师专业特长满足了学生求知欲望,还能缓解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的负担。 3)体验式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网上开设各种专题讨论论坛,参加文学社团,促进其将课程内容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借助某项具体活动实现完善自我和走向社会的目的,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灵魂。 3.2教材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国家规划教材,只有少数学校使用自编教材。其中部分学生所编著的教材中仅有现代文学作品和古典文学作品,忽视了学生职业语文能力和写作知识、技能的训练。所以,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精心编写教材。首先教材要具有实用性;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要适合职业能力需求,尽可能的贴近生活。高职院校就以培养学生实用性技能为主,对此其语文教学应倾向于实用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其中写作培养一方面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应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医学实验报告和医学论文的写作指导,为学生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口语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该如何用语言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教材内容上要是适当的增加优秀的文言常识及医古文,即能突出大学语文特色,还能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教材要有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和高职生学生职业特点。因此,教材编写要基于满足学生各自职业发展需求和体现专业特点。此外还要将语文工具性结合人文性,内容中实用写作、口语交际和具有典范性的文学作品要占据相同比例,让学生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教学要结合 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者角色,学校应强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坚持渗透对医学生职业修养、职业品格和职业行为的教育。例如用孔子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和仁者爱人的价值观教导学生要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有爱心的医学工作者。同时通过学习优秀作品,让学生从内心深刻地关注生命,铸造医者的大爱之心。 4结语 总之,对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的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然而教学改革涉及教学观念、学科定位、教材及教学手段等要素。对此,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适合医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实践,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新型医学人才。 作者:王红亮单位:红河卫生职业学院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反思 教学组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编制了“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中英文名称”,学生采用“分析前后缀”的方法,避免了机械记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反应式、化合物命名以及附表中有机化学专业术语和基团缩略语,提高学生查阅外文文献的能力,还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为此,教学组分别编制了“常用有机化学术语”和“有机化学常用基团缩略语”等讲义,印发给学生。“常用有机化学术语”涵盖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重要的基团、种类、结构理论、同分异构、光谱、酸碱性和有机反应的名称、机理等,内容全面,有利于提高学生有机化学外文原版教材的阅读能力。第三,在双语授课过程中,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分别进行专题讲授。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律性强,集中讲解有利于系统地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英文命名规则,进一步了解专业英语词汇的构成,收到分散命名教学所达不到的、灵活多变、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在后续各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多次反复,潜移默化,95%的同学都能够对常见有机化合物进行英文命名。有机化学反应复杂,反应机理难以理解,在学期期末专题进行复结,按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缩合反应、重排反应六个章节讲解,而且汉英双语比例为3∶7左右;汉语重点在介绍反应规律,英语重点在反应机理的表达式,克服学生畏难的心理。 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双语教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及大量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响动画,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觉,给枯燥的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注入活力。教学组专门制作了一套“分子模型”PPT,将教材中涉及的有机小分子与球棒模型一一对应,并且标注英文名称,使抽象概念和空间结构形象化,学生容易理解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对于一些抽象的问题,如杂化轨道理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电子云的空间图形(见图1)、化学反应过程的模拟、立体有机化学(见图2)等许多的理论知识,除了一般彩色插图说明外,还采用动画电影,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较为直观的印象,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本质及规律,使化学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活泼性。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双语教学 教学过程中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教学永远要以学生为本。如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评价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指标。在双语教学中,学生更要是教学的根本,双语课的学习中需要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和交流讨论,需要学生的共同参与[3]。首先从思想上消除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敬畏和恐惧感。讲授之前,让学生在了解构词法和缩略语的基础上预习该章节中的基本内容和生词,特别是专业术语。授课时教师尽可能在PPT中给出关键词或生僻词的中文意思,注意调整英语语速,做到吐词清楚、讲解到位,以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课堂内容,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的。鼓励学生提问,不熟悉的词汇允许中英文交替,循序渐进,头两周教学目的主要是活跃课堂气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不但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感到专业英语并不难学,大大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听英语、看屏幕容易产生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双语授课中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思想活跃,精力集中。课件中注意引入有机化学的新知识、新成果以及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使得课程内容兼具基础性和先进性,特别是21世纪以后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工作,绝大部分都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学生们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保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双语教学,我们适当地要求学生针对现有的英文原版教材中简单的知识模块,结合社会热点,分组讨论,轮流讲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老师对学生进行双语表达规范性训练,给予他们运用双语的机会,增强他们运用双语的信心,对有机化学的双语教学也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结语 双语教学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教学难度要大大高于母语教学,教师备课负担重、上课压力大,这些都要求双语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教学研究能力,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只有在双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做到双语教学与有机化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大胆创新,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作者:郑颖平谭湧霞胡爱江周少红单位: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学生教育现状与对策 一、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1.政治态度方面。目前,学生的思想意识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仍存在着一些困惑。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有一定的政治觉悟,有93.8%的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关心国际政治的变化,拥护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强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校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由于他们切身体验到了农村的变化,这使得他们对我国的政治现状持肯定态度。被调查者中有96.3%的学生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抱乐观的态度。但一些学生在政治思想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其中有41.4%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在入党动机的问题上,有38.7%的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功利性,他们不是以社会形态是否进步、社会理想是否科学为标准,而是用自我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 2.心理素质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校学生的自立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竞争的残酷性,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但随着高校扩招,高职高专的录取分数线逐年降低,导致很多学生入学时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对自身的认识和定位不明确,从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 3.择业观念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信心不足,择业心态失衡。有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感到无所适从。其中有41.1%的学生认为很难找到工作,有60.5%的学生认为学历、能力和专业是人才竞争的三个主要方面,对竞争的认识相对客观。 4.职业道德方面。调查显示,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认识不够,部分学生更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愿意留在县级以上的医院,不愿到乡镇医院去工作。目前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的学生在签约过程中未能够遵守诚信的原则。 5.具有良好的家庭美德,但社会公德略显不足。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具有良好的家庭美德,但在社会公德方面却略显不足。有98.1%的学生都能利用闲暇时间帮助父母做家务;而只有58.9%的学生乐于参加学校或社区的公益劳动,有22.8%的学生表示受同学的影响会去参加,有8.3%的学生则表示对这类公益活动感到厌烦。 6.个体行为趋于理性。在社会现实和学校心理辅导的影响下,学生的消费、娱乐及助人行为趋于理性,有63%的学生不会去攀比,另有28.7%的学生表示会主动阻止攀比现象。学生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完成作业、温习功课、参加文体活动、读书看报等活动。很多学生表示在助人过程中会注意保护自己,体现了新时代的道德观。但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还不强,心理调适能力较弱,在成长过程还存在一些困惑和不适应,主要表现为恋爱心理不成熟以及学习动力欠缺。 二、加强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旨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医疗事业的专门人才,为我国的基层医疗、医药和疾病预防事业提供服务。高职高专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在素质结构和知识层次等方面存在着的诸多差异,而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与其他高职高专学生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要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加强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笔者根据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的工作经验,在分析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上好政治理论课,使学生在正确认识“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二是结合国内国际的形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划清“四个重大界限”,使学生认识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性。三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回顾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凋零、政治动乱、军事溃败,见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民族复兴的辉煌,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四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正确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最广大中国人民的现实选择。五是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使学生明白自从17世纪70年代英国产生具有现代意义的政党以来,社会制度的变迁就同政党制度的变化密不可分;要让学生了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的特殊国情的,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之义。 2.加强医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良好的医德是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这也由医疗卫生行业的自身特点决定的。然而,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在报读医学类高职高专时较为盲目,缺乏立志从事卫生医疗工作的思想准备和必要的医学职业道德,这就使得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显得更为必要。一是要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德技双馨”的医德教育。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开展优良传统医风的教育。向学生介绍古代的扁鹊、华佗、孙思邈以及现代的白求恩、林巧稚、赵雪芳、吴孟超等医疗行业楷模的事例。三是要选拔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教育者。要推荐和遴选“德技双馨”的医生作为从教医师和实习带教医师,创造良好的医德教育氛围。四是要始终抓好医德医风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新生开学典礼时要进行“医学生誓词”的庄严宣誓,并在教学、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毕业实习环节始终抓好医德医风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高尚医德医风的重要性。五是要经常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假如我是患者的亲属”,以及“我善待患者“”患者善待我”的双向互动活动。六是要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克服怕脏怕苦的不良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学生同其他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一样,在中学阶段大多不太注重学习书本知识,忽略理性思维的培养,学习成绩较差,这也是导致他们考不上普通本科的原因。当这些学生进入高职高专学校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珍惜在校学习的宝贵时间,稳定心态。教师在为他们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改变他们在中学阶段养成的“重实践,轻书本”的不良习惯,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学好医学理论的有效方法,夯实医学理论基础,为将来更好地掌握更先进的医学应用专业技术提供有力的保障。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进行重视理性认识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书本上的知识来自实践,来自前人经验的总结,能够为实践技术提供指导,具有拓宽人们视野的前瞻性作用。二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更新思维方法,提高各门专业课程的成绩,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是要引导学生用勤奋学习获得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实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关注本专业应用技术的前景,牢固掌握各种知识和本领,为将来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提供良好的基础;五是要做好“医学结合,医地合作”工作,开放教学资源,努力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掌握高技能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4.以克服自卑心理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专业心理素质和竞争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社会经验较少,再加上他们大多是由于高考成绩较差才来学校就读的,他们大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道路是由主客观情况决定的,不是完全由个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个体的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个人只要尽自己的努力,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人生就是有价值的。而学好医学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投身于救死扶伤的医疗事业,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二是要组织开展有意义的班级集体活动。这些集体活动既要能拓生的活动空间,帮助其克服封闭、孤独的不良状况,又要能有利于学生增进人际关系,形成外向、热情、开朗、宽容的良好品质;既要能培养学生自强自主的精神,又要能培养其乐于助人的个性品质。三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实事求是。并在逐步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既能清醒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正确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又能正确地对待他人、集体、社会对自己的态度,保持心理平衡。四是要有意识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要使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方式等方面实现有机结合。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并配备充足的心理咨询教师和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五是要努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教育)“精致化”,营造心理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心理素质教育要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实施,并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同时,学校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形成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环境。 医学类论文:如何查询正规医学类期刊 1.鉴别刊物第一步,就是去国家新闻出版局总署的查询系统进行查询。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为国内的期刊杂志行政部门,对刊物有鉴定的义务。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工作人员的答复:凡在查询系统里查不到的刊物,均为非法刊物。 新闻出版署的网站所有刊物都在这里查询 在网站的右中部位有的查询窗口,选择期刊查询。凡查不到的期刊均为非法期刊。比如:《中国教育研究》这个杂志,名字看上去好像很正规,但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查询系统里查不到,那就是非法。根本不用再去听别人的那些废话了。毕竟,国家出版行业的最高权威机构都说了非法了,那就肯定非法。其实,很多的当地职称评审机构对刊物的真假辨别也是通过新闻出版总署的查询系统来定夺的。所以出现了某新创刊的正规合法刊物,在新闻出版总署没有更新数据的时候被直接认定成了非法期刊,前几期的作者文章在评审的时候也被视为无效。 2.鉴别刊物第二步,去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网站查询刊物出刊记录。 中国期刊网或万方数据等期刊数据登录网站,虽非官方行政机构,但对国内的合法期刊基本都有登录。所以,如果是冒充正规期刊刊名的非法期刊,一定不会在中国期刊网的查询系统里查到,因为,那样就会有重复的名字了。所以,很多当地职称评审机构为了防止有假冒的期刊,又将"文章是否登录到中国期刊网"作为杂志真伪鉴别的重要参考数据。 值得作者注意的两点是:⑴并不是所有的正规期刊,在中国期刊网上都可以查询到。有很多的合法期刊,甚至很有名的期刊,在中国期刊网都没有登录。⑵并不是所有登录在中国期刊网的期刊都为正规合法期刊。介于特别原因,本站不对这类刊物列举。但确实是中国期刊网上有很多刊物,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里根本查不到。这类刊物均算非法期刊。 医学类论文:医学类高校舞蹈课程改革创新性研究 为积极响应医学人文教育改革与实践,很多医学类高校开设了符合医学专业特点的舞蹈实践课程,以培养具有高超医务技术和艺术素养的综合性医务人才。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医学专业的人文教学质量。由于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融音乐、舞蹈动作于一体,具有即时性、创造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对参与者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如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结构空间的想象力和动作行为的控制力等,而这些能力正是塑造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医学生可以通过即兴舞蹈课程开发身体多方面的潜能,进一步培养创造力与协作能力,促进身心发展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对我国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医疗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对创新型舞蹈实践课程进行初步研究。 一、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医学类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尚不成熟与完善,课程设置在目标和体系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以笔者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舞蹈实践课程为例,其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教学方法简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二是舞蹈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三是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四是具有医学专业特点的舞蹈教学体系还没有成型;五是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总之,目前首都医科大学舞蹈专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开展舞蹈实践课程的系列改革,并探索创新性改革措施,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全方位地考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改革的创新策略 (一)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丰富舞蹈实践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设置除舞蹈形体训练课之外,应加强编创实践和舞动即兴环节的设置,并进一步与学生舞蹈团活动相融合。笔者认为,医学类高校应采用多种手段丰富舞蹈实践课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将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表现计入总学分,每学年设定专门的艺术实践周进行观摩与表演;其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演出、采风与交流活动,特别是深入基层医院和医疗站点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服务;再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类舞蹈比赛,提高医学生的舞蹈艺术水准;最后,在节庆期间可以举办大型文艺演出,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学习。一般的集体舞蹈项目在18课时6次课程的课堂是很难完成的。医学类高校应通过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热爱舞蹈的学生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加入学生舞蹈团,以进一步提升舞蹈水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 目前医学类高校舞蹈教师资源匮乏,一所高校基本上只有一名或者两名舞蹈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舞蹈实践课程除本校组织的活动、比赛、晚会与剧目排练之外,还需经常为师生提供国内外舞蹈学术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有助于提升师生的舞蹈审美能力,使本校舞蹈教师提高教学水准、开阔艺术视野、优化学科知识,使学生通过与大师近距离接触而感悟艺术的真谛,进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向新知、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 (三)优化课程设置,推进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多元性和实用性,是医学专业人文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展舞蹈实践教学建设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促进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在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精品课程中,应注重在教学中融合舞蹈的学科前沿动态与知识发展;聘请高水平的名师做舞蹈实践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同时将舞蹈专业特色教材与现代信息技术化教学课件相融合。总之,舞蹈实践精品课程不仅要科学发展,还要丰富多彩。通过舞蹈实践精品课程建设,能够调动医学生积极参与舞蹈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其综合能力,使其成长为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高素质医务人才。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医学类高校应开设一些民间舞蹈实践课程。我国民间舞蹈艺术风格独特、内涵深远、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是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医学类高校学生未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了解各民族和各地区的人文风俗有助于未来基层医务工作的开展。 (四)彰显学科特色,完善舞蹈实践教学体系 我国高校教育长期以来重技术、轻人文,医学类高校也存在过分重视和强调医学技术的科学属性、忽视了其人文属性的现象,这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当今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务工作者的综合能力还需进一步完善医学类高校的教学体系。从事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教学的教师需熟悉医学专业的特点,可采用以下具体措施开展教学:第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舞蹈课堂,借助影音资料展示民族舞蹈艺术的鲜活内容,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第二,教师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不仅要打动学生的感官,更要打动其心灵,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唤起情感共鸣的目的;第三,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形象,提高其审美感受力;第四,结合医务工作实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让学生置身于舞蹈艺术的情境中,在获得极大美感享受的同时对医学专业产生较大的兴趣,始终保持自觉学习的积极状态。 (五)结合医学专业实际,形成“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实践型教学理念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转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性培养与集体授课相结合。医学生的工作岗位分工细致,而且每个人个性不同,感兴趣的舞种也不尽相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舞种的学习和掌握会比其他舞种更有成效。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古典舞、芭蕾舞的接受能力较差,对现代舞、民族舞和流行舞蹈的兴趣较为浓厚。对古典舞感兴趣的学生心思会比较细致,适合对理性思维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如病案管理、医技科和药剂科等管理岗位和一些基础服务性医务工作岗位;对民族舞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更适合一些对沟通能力要求较高的岗位,如临床科和护理科的工作;偏爱现代舞的学生更适合一些对创新性要求较高的科研工作,如理疗科;流行舞蹈能力较强的学生反应准确迅速,更适合急诊科的工作,处理起突发事件会比较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在集体授课时,应挖掘和着重培养学生所擅长的舞种,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应努力开发与拓展学生的动作语言潜力,为他们提供艺术实践机会,以打造全面发展的医务人才。第二,培养医学生的舞蹈素养要与音乐训练相结合。医务工作是一项对节奏要求较高的工作,工作流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同时需要生理和心理的协调,音乐和舞蹈的训练能够弥补医学专业类课程在此方面的不足。如手术的操作流程、病人护理的流程等,都会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舞蹈的训练中,所有动作都是在音乐的节奏中进行,这有助于训练医学生动作的速度和精准度。在舞蹈实践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用风格迥异的音乐来配合学生进行舞蹈练习,舞蹈动作要与音乐相融合,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自身肢体动作的再认识。第三,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舞台表演的艺术实践训练在增强个人心理素质方面作用显著。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学生的舞蹈艺术实践,在医学专业基础教学扎实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编排舞蹈小品,加强剧目段落与经典剧目的排练,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鼓励其多参加校园晚会,将实践表演贯穿于整个舞蹈教学。学生参加工作以后,也需要参加单位组织的文娱活动,这样的实用型舞蹈小作品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快地融入工作单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其高技能、高素质、高情商。“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理念既服务于医学专业的技能教学,又培养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实现了医学生从课堂到舞台的转变,还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医学类高校积极改革舞蹈教学形式,有助于培养多元化、高素质、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 总的来说,医学类舞蹈实践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医学类高校在进行舞蹈实践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本着以职业需求为先导的理念,结合学生自身的舞蹈学习热情与能力,在服务本专业教学的前提下完成舞蹈实践课程的改革。笔者希望通过舞蹈实践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能够真正起到提升医学生职业综合水平的作用。医学类高校应与社会需求接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重要目标,探索出在信息化时代下医学类专业舞蹈实践课程教学的新思路。只有这样,医学类高校的舞蹈实践教育才能够适应当今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发展。 作者:杨婧涵 商玮娜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医院管理论文: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全面促进医院发展 [关键词] 医院管理年;医院发展;医院管理 我院是一所具有70年历史的三级综合性医院,现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厦门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医院现有厦门、杏林、鼓浪屿三个院区,开放床位1 400余张,2006年完成门急诊量165万人次,住院病人4.1万人次。近两年来,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建立,医院以建设闽西南医疗卫生中心为目标,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医院体制改革,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高标准、严要求,实施“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推动医院各方面建设,使医院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1 高度重视,全员行动,精心组织、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 医院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突出强化“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院管理。为加强对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领导,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了全面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召开誓师动员大会,传达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部署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院、科、个人三级签订目标责任状,将医院管理年活动目标标准贯彻到各自的日常工作中。在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小组的基础上,我院还成立了专职协调小组,采取集中办公、全职投入的方式,督查全院医疗质量,并结合福建省卫生厅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组检查时反馈的情况,查找薄弱环节,及时整改。进入2007年,医院还组织了病历书写质量竞赛、医师“三基”操作技能竞赛、医务人员法律法规知识与核心制度竞赛等,营造氛围,全院员工齐行动,积极投身到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各项工作中去。 2 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全面落实医院管理工作 2.1 整章建制,以制度促规范 医院管理年活动有严格的规范,以制度促规范必不可少。为此,我院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结合医院工作实际,精心选择相关文件,广泛征求各部门与科室意见,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涵盖行政院务管理、临床管理、护理管理、药剂管理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等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制度汇编·临床卷》《制度汇编·管理卷》和《岗位职责汇编》三册,共55万字,构成我院最新的管理制度体系,使医院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此外,我院还编印了《医师手册》《护理管理手册》《科主任手册》《医院管理年应知应会问答》等方便实用的小册子,做到人手一册。 为加强医疗规范管理,我们根据医疗质量管理的新要求,配发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临床诊疗指南》与《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对尚未制定专业的明确指定以福建省卫生厅制定的《常见病临床诊疗常规》作为行为指南规范。 为加大依法执业管理力度,我院编印了厦门市第一医院卫生法律、法规、规章选编,严把医护人员、技术准入关,依法处理医疗纠纷。 2.2 持续改进,以监督促质量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是医院发展和进步的根本。为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与工作方式,我院开全国先河推行“首席质控师”制度,由院长担任总质控师,分管业务副院长担任副总质控师,经全院无记名投票确认80多名高级职称医师为质控师,在近50个关键环节中设置近200个关键质控点,每周选取2~5个进行检查,并记录详细的质控日志,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质控科,且与奖金挂钩。 “首席质控师”从环节质量入手,抓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诊疗质量的提高、医疗缺陷管理、重点和难点指标管理及医疗工作效率管理。通过首席质控师制度,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有关医疗质量的投诉明显下降,医疗质量稳步上升,医护缺陷进一步减少,临床医护人员工作中主动落实各项医疗法规和制度的意识加强。 2006年,我院将首席质控师制度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即按照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扩大质控范围,在做好医疗、护理质控工作的基础上,增加院感、检验、影像、药学等多科室、多项目的质控检查,把控制手段从反馈控制转向现场控制,使首席质控师制度深入到医院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全方位提高医院诊治质量与服务水平,使医疗质量管理与整改更全面、更及时、更科学,达到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2006年,首席质控师检查归档病例778份,死亡病历299份,在架病历2 000多份。针对病历书写不规范问题,我院举办了病历书写知识讲座,聘请北京协和医院朱燕宁教授等为全院医务人员讲授病历书写知识,全面提高我院病历质量。 以积极推行落实首席质控师制度为切入点,医院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三者齐抓共管,以预防为主,重点突出环节质量监测,通过全院性检查、关键环节重点检查、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狠抓环节质量,并建立医疗工作缺陷档案,将各科室、工作人员个人一年中医疗缺陷发生情况与晋升、评优等合理挂钩。 在落实质控师制度的同时,医院认真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门诊与急诊首诊负责制度、医师值班与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医疗制度,严格监测监控抢救质量、手术麻醉质量和医技检查质量,扩大“三基”训练与考试范围,并提高通过率,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健全各专业委员会机构的职责、功能与工作制度,全面提高医疗与护理水平。2006年我院组织了593人次“三基” 理论考试,266人次技能观摩,2 408人次“三基”技能操作考试,对成绩未达标者给予了处罚。 为加强质量管理,减少医疗差错,医院还开设了科主任质量讲评会,参加人员有各系统科主任、职能科室主任、院领导、资深老专家。质量讲评会由各科主任介绍科室学科建设与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职能科室对提出的问题现场协调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提交院党政领导办公会研究解决。为了加强高级职称医务人员质控意识与管理水平,医院规定凡晋升副主任医师人员必须到医务部轮转,晋升主任医师人员必须到质控科轮转。 2.3 引人育人,以人才促发展 本着“医院要发展,人才是根本”的精神,医院加大力度引进优秀人才。为引进优秀的高学历人才来我院工作,医院专门成立人才服务领导小组,成立若干个人才猎头小组,提前策划人才需求,成立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委员会,举办博士见面恳谈会与在院博士座谈会,想方设法引进人才。两年来,医院共引进近两百名优秀硕士和博士。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医院着力留住优秀人才,并大力弘扬老一辈“一院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启动了“十大名医”评选活动,通过医院快报及院区宣传栏、院报、医院网站等媒介在全院乃至全市掀起“树名医,学名医”氛围,激励全院人员同心同德,以昂扬的精神投入到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中。 为更好地给医院重点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我院在厦门市率先出台了七项人才激励措施,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为减轻学科带头人的行政事务压力,医院为学科带头人配备事务助理,同时还设立专项经费资助重点人才继续深造,并已选派两位骨干前往新加坡学习,三十多位学科带头人应邀参加国外知名医学院与医学科研机构组织的学术交流;同时我院与福建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工作已获批准并已正式开课。为全面提高人才综合实力,医院邀请新加坡、台湾以及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的医院管理专家举办院领导班子、中层干部与支部书记培训,并将培训与科主任论坛相结合。 医院管理论文:对当前医院管理会计的研究 摘要:现代医院管理会计是结合管理会计学和医疗卫生改革的实践经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性学科,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本文就建立医院管理会计学科体系提出一些见解,以促进医院管理会计学科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医院管理;管理会计;经济 前言 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也称为内部报告会计,主要是根据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特定要求,提供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管理会计具有强烈的“内向性”,其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内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满足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 管理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内部强化经济管理而产生的,是生产力和科学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管理会计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会计学科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显示出了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下,管理会计学科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管理会计与其他会计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同属于会计系统。医院管理会计也不例外。财务会计是衡量医院的总体业绩,主要是定期向医院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医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资料,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医院外部与医院有利害关系的各个方面。财务会计应用信息的方式主要是客观反映和监督已完成的事项,以医院整体为服务对象。财务会计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否则其会计信息将失信于医院外部的利害关系人。医院管理会计重要的一个职能是衡量医院各科室(部门)的业绩,主要是根据医院内部各级管理部门的需要,提供满足医院管理者经营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以提高医院内部经营管理为目的,其服务对象是本医院内部。并对财务会计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为医院经营决策提供预测方案,控制经营活动全过程。管理会计着眼于医院的未来发展,它扩大了财务会计的职能,前瞻性地为医院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以尚未发生的事项为处理对象,筹划医院经营活动,预测未来经济效益,或对某一经营项目的多个实施方案进行预测、评估,目的是产生最佳决策方案。医院管理会计无须遵循财务会计的法规和制度,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制约,可以从医院实际出发,制定内部管理会计制度和方法。从时间上讲,管理会计可以根据内部管理者的需要确定会计期间;从范围上讲,可以灵活安排医院、科室、部门、班组及至个人的经营目标和经济责任;从方法上讲,可以灵活多样地采集各种数据,应用多种计量单位,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各种性信息资料,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与成本会计的关系 成本会计与医院管理会计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成本会计是医院管理会计的前身,是医院管理会计的资料来源,它服从于医院管理会计所体现的战略决策。成本会计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成本确认、分类、归结、计算、分摊等。医院管理会计是围绕着医院经营决策和内部成本控制,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估。 二、现代管理会计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院逐步实行了医院与科室、部门之间的两级核算,并建立了相关的岗位责任制和一系列的核算制度,增强了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以经营管理为手段,促进医院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降低医疗成本消耗、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解决“看病贵”问题,促进医院健康发展,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已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被广大医院管理者运用,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所不能替代的。现代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一是为医院各级各类管理者提供客观、科学、实用的内部会计信息及分析意见;二是以现代管理会计的核算方式,技术方法及其实施过程,积极参与医院经营管理。管理会计是以“管理”的形式,促进“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是推动医院实现科学化经营, 合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管理会计以特定的组识形式,运用预测、决策、分析、评估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为医院的经营活动提供各种科学、优选的决策方案,并在实际工作中监督控制、及时反馈、科学修正,以不断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现代医院管理会计,使会计职能上升到综合管理的高度,是从科学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上参与医院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 三、有效发挥医院管理会计职能的几点建议 (一)设置总会计师制度,加强管理会计工作 医院管理会计无论作为一门新兴管理学科,还是在医院管理实践中有待开发应用的一门新的技术方法,都必须以总会计师及其相应的工作制度加以保障。我国医院经济正面临着入世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时期医院管理会计是医院改革开放、实行全成本核算、单病种限价、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解决“看病贵”问题与国际卫生质量标准接轨的有力保证。医院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三者必须由总会计师加以协调,实行总会计师负责制,建立总会计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科室核算员为一体的会计管理核算体系。服务监督医院经营管理全过程,为医院有序经营,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加强管理会计在电算化中的应用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医院的应用率普遍较低,削弱了管理会计的作用。管理会计的软件开发严重滞后,使得一些复杂的计算公式和方法无法运用,这是造成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应用缓慢的原因之一。目前,多数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医院,仅仅停留在事后算账的水平上,不具备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的能力。因而,计算机网络化建设是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有效发挥现代医院管理会计职能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管理会计学是会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医院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我国医院管理会计师协会,推动管理会计的全面发展 建立医院管理会计师协会不仅能推动医院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能强化医院管理会计的社会地位,增强管理会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广大管理工作者和管理会计学习交流工作经验的场所,也是培养管理会计的基地。 医院管理论文:医院管理会计的构想分析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全国医疗体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医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增强生存与竞争意识,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试行医院管理会计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管理;管理会计;构想 一、试行医院管理会计 在我国70年代末,国内企业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理论探讨,之后企业中有较高素质的经营者开始了管理会计运用的新尝试。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大力试行管理会计有了新的外部条件。目前,在医院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极少,综观医院面临的竞争环境,推行医院管理会计,及时给经营管理者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定能促进医院的各项重大决策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 二、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和方法 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预测与决策 预测与决策主要是为单位管理者预测前景、经营决策和规划未来等经济活动服务,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医院的各项资源(含人、财、物)得到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配制和应用,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医院大批量使用的制(合)剂产品来源问题,是自行配制还是购买成品,哪种方式最经济实惠,运用管理会计中的相关方法通过分析可获取节约成本、获利最多的优化方案。另外,药品的库存数量应为多少时既能保证医院运转的正常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药品占用资金数额等方面的问题,都能通过管理会计的相关方法分析得出。 2.规划和控制 规划与控制主要是为医院管理者反映和分析过去以及规划控制现在的经济活动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控制医院日常经济活动,明确各职能科室的经济责任,并对各科室的经营业绩进行正确评价、考核及奖惩,及时正确地调整和完善科室和医院的未来发展规划。例如医院基本建设项目投入是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还是重复建设,连年征战,运用业绩评价会计,对医院多年基本建设过程和财务收益、银行借贷进行综合评价,可以给经营决策者提供极具科学而有力的依据。又如医院临时工聘用数量的多少,医护人员合理的配比,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的设置均可通过评价进行分析,进行合理的有效控制。 医院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方法是财务分析法以及本量利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等。它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综合体。 三、试行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1.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 由于财务会计工作具有及时性、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因而其采用的程序与方法具有在实践中应用的客观必然性,即如果没有财务会计工作,单位就无法掌握其全部经济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不管单位领导重视与否,财务会计都是各行业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日常性工作。管理会计根据单位内部经营管理的特定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与程序向单位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选择的、部分的和不定期的管理信息,以便单位管理部门能够根据这些管理信息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但是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一个单位是否在日常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与重视程度,如果企业领导缺乏对应用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或对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知之甚少而不应用管理会计,而是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判断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可能并不影响其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尽管由此可能会导致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下降,但这种不利影响需要通过应用管理会计之后产生的效果对比才能体现出来。因而,单位在实践中是否能够主动地应 用管理会计,则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即是否能够将管理会计视为一项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经常性工作。只有得到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并且单位拥有掌握管理会计基本知识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使管理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应用。 2.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来体现的。素质系指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同时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应用微机的能力,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是推行医院管理会计的重要条件之一。 3.力争实现单位内部的管理会计工作制度化 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与财务会计部门平行的管理会计部门,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会计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考核评价单位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业绩。 四、医院管理会计推行设想 1.增强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意识 能否成功推行管理会计,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推行是一句空话。通过参加管理会计培训班或自学有关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使主要领导增强管理会计意识,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可为顺利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2.培养医院管理会计人员 从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培训,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3.组建医院管理会计科 为防止机构繁多,便于协调工作,组建的医院管理会计科可与财务科合署办公,但管理会计科必须配备初具管理会计知识的干部和会计人员,并由院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如定期提交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适时列席部分院级工作讨论会等等。 4.开展医院经营财务专题分析 (1)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分析。针对近几年连续不断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回顾和再评价,尤其是银行信贷投资效益分析,为今后医院基本建设立项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大力加强对各部门人力、物力消耗使用的控制是提高经营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各科室实际人员费用及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制订出合理的消耗指标,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3)物资采购预测和决策分析。医院每年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资金额巨大,任何盲目的设备采购和药品库存积压都将给医院带来资金上的浪费和周转困难。因此,事前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制订资金使用计划,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总之,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参与决策的作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尽管目前普遍推行尚存在不少问题,但管理会计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各单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不断探索,总结提高,使管理会计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医院管理论文:分析政治思想工作对医院管理的作用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疗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政治思想工作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也是医院所要考虑的,政治思想工作的观念也要跟着转变;现在医院的种类众多,很多私营及公立医院都比较注重于宣传和包装及人才的引进,所以各大医院人才的素质需要持续提高;医院管理工作通常形成“一人一岗”的模式,这种缺一不可的“整体链”已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并且环环相扣,这也给政治思想工作提出了考验。如何把政治思想工作合理运用到医院管理的大环境中,指导医院各项工作更好更快的发展,将是我们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1 当前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现状 就目前医院政治思想工作发展的现状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1 有较强的行政化倾向 在医院管理过程中,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在处理上有问题。以院领导为首的党政领导班子事先商定的事项很少征求下级部门负责人的建议;对于重大问题的商榷,通常缺少充分研究及决议的形成,大部分情况下都由相应领导说了算,行政化倾向太过突出是目前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首要特征。 1.2 有突出的医患沟通问题 在医院管理过程中,由于政治思想工作的不到位,医务工作者对自身缺乏充分的认识,缺乏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个别人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不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导致医患沟通障碍,不仅影响医院服务质量,也对医院规范化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1.3 有较明显的随意化倾向 对于政治思想工作,很多人都认为那些所谓的制度都是“软指标”,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属于可有可无的工作。 2 分析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具体问题 针对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其存在的问题众多,虽然不同的问题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其普遍性是存在的,对于目前笔者所在医院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具体问题,可以总结如下: 其一,思想认识有偏差。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将政治思想工作与救死扶伤、提高医疗质量相结合,医务人员对医术还不够钻研、对病人还不够细心。 其二,民主制度不健全。医院管理中,政治思想工作不能落到实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主制度不够健全。很多医疗事故的多发都体现在民主制度的不完善上,医生医术的不精湛导致多起医疗事故发生的同时,互相推诿则是问题主因。 3 浅析政治思想工作对医院管理的作用 如何解决医院党建工作中存在问题?如何发挥政治思想工作对医院管理的作用?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3.1 有效发挥筹划组织作用,保证医院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在医院管理的具体事务中,通常工作头绪众多且琐碎,要保证其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对医院管理起到积极作用,就必须加强统筹,理顺上下关系。具体可以从三方面来体现: 其一,心领神会上级意图。领会上级的指示精神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基本。作为医院管理工作者及相关工作人员,首先要保证心态,知道政治思想工作的根本意义,明确上级的根本要求、具体标准及问题的基本构成,要从内心深处理解领导的意图和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从根本上把握政治思想工作的核心。 其二,要注重加强调查研究。沉到基层、深入医院基层工作,主动调查了解情况,真正弄清医护工作者的思想状况,切实掌握医院的运转状况,准确把握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从而结合本医院的实际,设计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载体,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其三,要做好统筹结合工作。不管是在规定的制定还是部署相应的工作上,提倡同步推进、共同筹划。要将政治思想工作深刻贯彻执行到具体的工作中来,使得上下之间相互贯通,相得益彰。 3.2 要充分发挥指导帮带作用,着力增强企业发展建设质量实效 这一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首先,抓好试点帮带。因此要区分不同职位、不同层次搞好试点,帮助他们掌握有关要求和基本方法,理清筹划思路,切实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工作的明白人、带头人; 其次、加强挂钩帮带。建立党委挂钩联系点制度,明确规范帮抓促学责任,确保医院每个一线职位都有一名领导和机关干部对口帮学;要围绕每个在职人员遇到的难点问题、思想困惑,面对面、一对一教地搞好解疑释惑; 最后、善于总结帮带。积极探索医院政治思想工作的特点规律,及时宣扬学习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总结形成好的经验做法来指导开展创建工作,切实使每个基层部门、每名员工学有目标、学有榜样。 3.3 要将检查落实工作进行到底,推进医院发展建设 医院政治思想工作必须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成效。针对于目前医院政治思想工作出现先紧后松等状况,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监督措施,确保政治思想工作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作用。要做到这点,需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①对自身的职责尽快落实。要将党政丝线工作作为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进行落实,将其纳入医院管理的饿议事日程。保证医院所有工作人员在各司其职的过程中人尽其责,推进政治思想工作的的进一步落实。 ②健全并落实考评机制。对于不同类别及不同职位的医院工作管理人员的考核标准进行量化及细化,对于每年、每季度、每月对每个医院员工的政治思想情况做以考评,运用科学的考评机制强制政治思想工作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保证各项工作质量的提高。 ③注重跟踪落实工作。利用 检查及蹲点等多种机会,及时了解医护人员的思想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一一击破,保证政治思想工作在每个人心里行之有效。 此外,政治思想工作对医院管理的作用还表现为可以发挥充分的服务保障作用,创造出医院发展的良好环境;梯次昂模范带头作用,让医院管理工作更加好执行,这里由于篇幅的限制就不再赘述了。 4 总结 综合全文,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医院管理的作用非常深远,对于医院运用的顺畅及其成本估算等很多工作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作为相关工作者,我们必须正视医院政治思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的解决相应的问题,才能让此项工作更为顺利的完成,保证医院的长足发展。 医院管理论文:探讨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财务统计信息 医院管理 应用 成效 【论文摘要】医院财务统计信息不仅仅是衡量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医院了解所服务地区医疗卫生需求、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等重要信息的来源。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财务统计信息作为医院管理的隐形策划者,其作用越来越显著,也日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和青睐。本文根据我院在管理中对于财务统计信息的应用和把握,总结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成效,从而为医院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财务和管理逐渐成为一对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医院要在医疗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由财务部门负责向管理部门提供准确适用的财务统计信息,而管理部门要及时开发利用这些统计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在指导和预测医院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早就开始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管理层采取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重视财务统计信息的基础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大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财务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一)观念的转变和学习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发现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医院管理工作,财务统计信息要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工作转变为核算、监督职能的财务管理机构,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信息。通过相关财政政策、法规等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借鉴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财务人员自身也认识到积极开展财务统计信息服务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院,而且对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很有益处。 (二)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财会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财务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系。我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了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要求财务人员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逐步建立财务数量信息、定期整理和反馈财务制度、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负责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报表分析和资料存储等工作,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做到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以加强财务信息与核算、统计的联系。 (三)从基础做起,由小看大 医院财务基础工作包括报表制度的建立、原始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维护、数据的核算等,要保证基础工作的有效性,责任到人是关键。首先,财务部门有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维护和计算机的安全,加强与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防止病毒、黑客的袭击,确保财务各项信息的安全;其次,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充分做好原始凭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保证财务统计信息资料的科学准确性;最后建立有效财务监控系统,从方法、组织等方面对财务统计信息中的数据误差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信息化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到来提高了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速率,有效减轻了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繁琐,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我院财务部门很早就开展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并且根据医院his系统的完善程度,计划逐步加强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使得统计出的财务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管理。 二、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曾经一直考虑过的问题。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依据。在财务统计信息中,我院管理者依据财务统计信息的具体情况,对资金流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以确保医院建设的需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另外,医院领导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财务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能够真正做到依据地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管理者还依据财务统计信息,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改善了门诊和住院条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就诊患者的需求。 (二)科学决策的前提保障 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前提保障。通过财务统计信息表,医院领导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入、医疗成本等经济效益,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门诊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制定出了具体的适宜我院发展的业务发展计划,同时调整各科室设置,做到了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在掌握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和调整了我院的发展战略,做大规模,做强重点科室,从而增强了我院竞争力。 (三)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依据 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更具体一些是指医院固定时间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单病种费用和药品费用所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等。近几年来,我院利用这些财务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尤其是针对医保病人,保证他们的平均费用能处于合理的水平,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医院也因此在近几年的市级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三、小结 本文通过我院财务统计信息应用的一些实际措施和效果,强调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目前,财务统计信息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它不再仅仅是医院利润盈亏的一种象征,在现代化的今天,它对于医院管理的预测作用甚至超过简单的经济效益评估功效。 医院管理论文:医疗保险制度对医院管理体系的冲击 摘要: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解决目前国内就医问题的利剑,而医院管理体系必将随着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而大幅度的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医院管理体系改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医院必须转变立场,重新定论,加强自身管理,以适应市场。 关键词: 医疗保险制度;医院管理体系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劳动法》的普遍实施、国务院关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医院的经营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病人选择医院、医药分开、全新的医保政策,都将医院推入了市场竞争。目前城镇医院的就医患者仍以公费医疗为主,且私立医院的不断扩张,已使医疗市场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能否适应医疗市场的变化,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护质量和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将决定医院的生死存亡,每位医院管理者都应有清醒的认识。 1 当前医院管理与医疗保险之间的关系 旧的公费医疗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规律,以前是卖方市场,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医院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患者与医院间的关系是“求医”与“被求”的关系,医院始终有种衣食无忧的感觉。随着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医保政策,并且新的《社会保险法》亦在制定之中,随着法制的完善,医患间的关系亦随之改变,患者作为消费者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并且中间多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监督,对医院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医院必须转变立场,重新定论,加强自身管理以适应市场。加强医院管理,主要在于管理好人才、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3个方面,培养和吸引高级人才是医院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前提,也是决定医院能否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的保障,而物美价廉则是吸引客户的不败策略。绝大多数的医院提供的是普通医疗服务,同样是阑尾炎,很难区分出不同医院的医疗质量,而在此时价格则成为病人的首选。在降低成本方面,以前医院做的远不如企业,这也是由行业特性决定的,而随着医改的普遍推行就迫使医院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医院应当在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吸引病人的基础上,还应该提供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服务。根据国务院的精神,各省纷纷出台了不同的医保政策和实施细则。在城市享受医保政策的职工人数在不断地增加,这就成了一块巨大的奶油蛋糕,谁能把这块大蛋糕的主体弄到手,谁在医疗市场上就占有了主导地位。于是医保定点就诊医院的确定及适宜于医保政策的管理模式就成了各医院的竞争与改革的方向。 2 医疗保险对医院管理体系 提出了新的要求医保对医院的信息系统(his)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保实施中,给付和汇总核查工作需要医院的配合,做大量的工作。对于门诊病人来说,各地就诊基本都采用了ic卡,这就要求医院门诊起码要拥有ic卡读写设备。比较理想的方案应该包括医院给医保部门上报就诊病人的费用细目,以供审查和汇总分析使用。这样,医院就需要建设功能比较完整的门诊收费系统和培养一批熟练使用计算机收费的操作人员。目前,全国很多省市建设了医院与医保中心实时联网的收费系统,起到了实时反馈参保患者费用的作用。因为脱机处理不能及时了解患者保险费交纳情况、就诊资格、费用超支情况,可能还有假冒用户就诊。但是,我国城市通讯公网的质量、服务、价格普遍不能令人满意,价格高、速度慢、服务质量差,安全和可靠性不高,在此基础上建设大型实时网络风险度极高,尤其是大型城市。ic卡付费系统与医院门诊收费系统互联有一个十分突出的技术问题,就是ic卡写卡权利是否可以向医院计算机部门开放。如果不开放,医院很难将门诊收费系统和ic卡读卡机互连,造成门诊收费双重操作;如果开放,众多人员拥有写卡权利,很难保证密码不被泄露,不能保证系统安全。如果由医保部门统一配备门诊系统,很难满足不同医院的不同需求,与门诊和医院信息系统其他模块互连又成为难题。因此,需要很好地研究解决的方法。对于住院病人,医院需要分别计算自费部分和医保费用,向医保部门上报病人费用细目。病人在住院处建立计算机病案首页,病房护士每天将病人的全部医嘱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划价收费,病人出院时由计算机结算并打印费用细目。患者持费用清单到相应的医保管理部门报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费用计算准确及时,同时强化了住院病人费用管理,堵塞了大量因管理不善造成的药品丢失和浪费、检验检查的漏费和搭车开药等问题。这种模式可以很容易地与医保部门连机,通过网络直接报审,满足当前医保细目审查的要求。 3 医疗保险制度与医院管理之间的相互促进医保的中心目标 是利用有限的资金,为参保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医院减人增效,降低医疗成本应是医院管理适应医保改革的主要手段,但在现有体制下实施非常困难。在医保政策的压力下,医院很可能仅仅通过降低医疗服务水平达到降低成本,而达不到真正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这同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十分相似,一些企业甚至到了即将倒闭的时候,还不能实现留住优秀人才,分流多余人员。这些都需要医疗行政部门和医保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创造医院体制改革的良好政策环境,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患者是医疗市场的买方,医院的繁荣有利于患者的长远利益。目前,医院主要依靠医疗收入维持正常运行,医疗科研和新技术的引入,也主要依靠创收和医疗收入的支持。按照现行收费政策,基本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将限制医院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另外,通过医保引入市场竞争,需要医保结合医疗市场发展的整体规划,细化政策,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以促进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 医院管理论文:探析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医院财务统计信息不仅仅是衡量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医院了解所服务地区医疗卫生需求、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等重要信息的来源。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财务统计信息作为医院管理的隐形策划者,其作用越来越显著,也日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和青睐。本文根据我院在管理中对于财务统计信息的应用和把握,总结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成效,从而为医院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财务统计信息 医院管理 应用 成效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财务和管理逐渐成为一对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医院要在医疗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由财务部门负责向管理部门提供准确适用的财务统计信息,而管理部门要及时开发利用这些统计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在指导和预测医院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早就开始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管理层采取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重视财务统计信息的基础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大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财务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一)观念的转变和学习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发现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医院管理工作,财务统计信息要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工作转变为核算、监督职能的财务管理机构,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信息。通过相关财政政策、法规等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借鉴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财务人员自身也认识到积极开展财务统计信息服务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院,而且对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很有益处。 (二)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财会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财务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系。我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了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要求财务人员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逐步建立财务数量信息、定期整理和反馈财务制度、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负责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报表分析和资料存储等工作,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做到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以加强财务信息与核算、统计的联系。 (三)从基础做起,由小看大 医院财务基础工作包括报表制度的建立、原始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维护、数据的核算等,要保证基础工作的有效性,责任到人是关键。首先,财务部门有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维护和计算机的安全,加强与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防止病毒、黑客的袭击,确保财务各项信息的安全;其次,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充分做好原始凭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保证财务统计信息资料的科学准确性;最后建立有效财务监控系统,从方法、组织等方面对财务统计信息中的数据误差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信息化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到来提高了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速率,有效减轻了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繁琐,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我院财务部门很早就开展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并且根据医院his系统的完善程度,计划逐步加强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使得统计出的财务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管理。 二、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曾经一直考虑过的问题。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依据。在财务统计信息中,我院管理者依据财务统计信息的具体情况,对资金流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以确保医院建设的需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另外,医院领导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财务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能够真正做到依据地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管理者还依据财务统计信息,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改善了门诊和住院条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就诊患者的需求。 (二)科学决策的前提保障 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前提保障。通过财务统计信息表,医院领导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入、医疗成本等经济效益,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门诊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制定出了具体的适宜我院发展的业务发展计划,同时调整各科室设置,做到了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在掌握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和调整了我院的发展战略,做大规模,做强重点科室,从而增强了我院竞争力。 (三)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依据 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更具体一些是指医院固定时间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单病种费用和药品费用所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等。近几年来,我院利用这些财务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尤其是针对医保病人,保证他们的平均费用能处于合理的水平,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医院也因此在近几年的市级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三、小结 本文通过我院财务统计信息应用的一些实际措施和效果,强调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目前,财务统计信息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它不再仅仅是医院利润盈亏的一种象征,在现代化的今天,它对于医院管理的预测作用甚至超过简单的经济效益评估功效。 医院管理论文:浅析医院管理理论 医院管理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医院管理与医学科学是密切相关,它同时综合了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这些基础理论及相应观点为医院管理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持。 医院管理是指医院法人及管理者随着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为了保证医院医疗活动有效进行,合理配置医院内部各种资源,协调医院员工的各种人际关系,医院员工获得高昂斗志和成就感,实现协作效率与协作效用,实现医院的既定目标,而运用一定的管理职能和手段对医院的医疗和管理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过程[2]。本文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医院管理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医院管理系统的基本思想和运行保证、运行前提、运行机制、运行环境和系统特性等。 医院管理系统以管理科学化为主要内容,不仅局限于实际操作的医疗技术管理,还扩展到对整个医疗服务过程的全程管理,注重分层次的多元化管理;以全员为主要行为主体,加强人力资本管理,将全面的薪资体系作为系统的“润滑剂”,实现人员与医院之间全面和协发展;以创新为实现途径,不仅坚持医疗技术的创新还要兼顾管理模式的创新。医疗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医院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机构的不断发展,而创新型管理观念的培养、方法的实施与组织的构建刚好极大地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而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是医院管理系统的重要目标;以系统协调化为发展方向,不断地扩大开放,深化内涵管理改革,增强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扩大系统与外界的物质能量的交换,保证系统由平衡状态走向动态平衡状态。 1 科学化的医院管理为主要内容 科学管理是指采取对医疗服务过程的合理设计、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医疗服务中的各种资源,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3]。 科学的进行管理可以使医院资源包括人、财物和信息等进行准确、科学的反馈,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依据,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措施,医院可以形成一种螺旋向上式的良性循环轨道。医院在进行科学管理时,在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方面达到最合理配置,从而使医院的技术优势、科研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使医院随着医疗市场的变化,获得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 医院的全体员工为主要行为主体 直接参与到医院内的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医疗服务中的各层次的全体员工是医院管理系统的行为主体,是医疗服务产品的提供者,能够保证医疗服务产品的实施与实现。 医院的管理者是医院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医院改革的组织实施者,同时也是国家卫生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4]。管理人才在医院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创新型医院管理系统就是行为主体在现有的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改革,完善医院各种经营制度。 在整个医疗实践活动中,医疗和护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且十分重要。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医生,在医院管理系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导向性作用,其行为能够直接影响患者对医院的忠实度与整体印象。医生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病患,既是医学科学的探索者,又是人道主义的体现者,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和社会职业,具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护士既是医生的合作者,又是医嘱的执行者,主要为医生提供患者的信息和资料以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病人能够处于接受医疗治疗的最佳生理状态。只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与优质的护理相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医疗效果。 3 创新是医院管理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医疗资源配置方式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医院在面对严峻挑战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引领医院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促进医院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管理,积极推进体制、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及手段,积极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建设创新型医院。 创新是医院管理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和大力提倡创新必将使医院具有更加活跃的生命力和更加强大的竞争力。创新包括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几个方面。观念创新是前提、科技创新是核心、制度创新是保障、管理创新是关键。特别是管理创新对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创新机制的合理安排、创新组织的合理设置都影响着技术创新的实现,最终影响着整个医院管理系统体系的运行。 医院管理论文:关注患者安全强化医院管理 【关键词】 安全 强化 医院管理 患者安全是一个严肃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各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增进患者安全的重要性。统计数字表明,在发达国家,每10名患者即有1名在接受医院治疗时受到伤害[1]。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卫生保健有关的感染风险比在发达国家高出20倍。医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患者带福音的同时,也可能令患者的生命安全面临威胁。医疗服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健康权,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是衡量医疗机构发展状态的核心内容,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 1 患者安全的概念 1.1 患者安全的定义:患者安全是指患者接受诊治的过程中,不发生医疗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之外的,对患者心理、机体构成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不发生医务人员在执业允许范围之外的不良执业行为的损害和影响。 1.2 患者安全的内涵:包括技术安全、管理安全、心理安全三个方面。 1.3 患者安全的本质:患者安全的本质是医院的基本职能,是医院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评价医院的核心标准,也是医院永恒的目标和追求,获得安全保障是患者的基本权益。患者安全是医院和医护人员对生命的一种珍视和尊重,我们必须坚持一条底线就是生命尊严高于一切。 2 患者安全的目标及存在的隐患 患者安全主流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不断加强医院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力度,患者安全的状况不断改进,意识不断增强,理念不断更新,条件不断改善,但安全隐患仍然存在,要引起高度重视。 2.1 2008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2.1.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要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有创治疗,记录文件与交接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姓名、身份证号、住院号等),要特别注意,同名同姓病人、新生婴儿的识别。 2.1.2 提高用药安全。诊疗用药柜内药品的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有相应规范;存放毒、剧、麻醉药应符合法规要求,严格管理和登记;注射、内服与外用药应严格分开放置;转抄和执行医嘱要严格核对且有签字证明;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建立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的观察制度和程序;临床药师要指导合理用药。 2.1.3 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通常情况下不得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医嘱或检验数据;危重抢救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执行时双重检查,事后准确记录;接口头或电话通知患者“危急值”或其它重要检查结果,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及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2.1.4 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临床实验室应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对所属“危急值”报告项目实行严格质量控制,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2.1.5 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建立与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与“三部曲”程序,设立确认记录文件。(1)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示,并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认定,避免病人、部位、术式错误。(2)病历与手术室交接核查:双方确认术前准备已完成,所需文件资料与物品(病历、影像资料)均已准确备妥。(3)在麻醉、手术开始实施前,实施暂停程序,由手术者、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执行最后确认程序后,方可实施麻醉、手术。 2.1.6 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管理制度。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贯彻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规范,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措施。医务人员在以下6种情况下必须洗手或手消毒:接触病人前后;摘除手套后;进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排泄物、黏膜、破损的皮肤或伤口敷料后;从病人脏的身体部位转到干净的部位;直接接触接近病人的无生命物体(包括医疗器械)后;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使用合格无菌医疗器械、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术后废弃物处理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 2.1.7 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建立跌倒报告伤情认定制度和程序,实施防跌倒制度与措施,配合足够的护理工作人员(床∶护士=1∶0.4) 2.1.8 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建立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的程序;实施有效压疮防范制度与措施;有压疮防范制度与措施。 2.1.9 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建立良好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提倡非处罚性、不针对个人的方式,鼓励员工积极报告威胁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的具体案例,医院将安全信息与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管理体系、运行体制、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 2.1.10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者理解与选择诊疗方案;主动要求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接受手术(或有创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教育患者就诊时提供真实病情、真实信息,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2.2 其它安全隐患 2.2.1 基础设施 电源漏电保护装置;治疗室、药柜、物房、污水房要上锁;门窗要上锁;呼叫系统正常运作;走廊无阻塞;地面经常保持干爽、平坦;房间少杂物、电线、家俱;定期检查所有车轮刹车系统;注意热水器热水温度;墙上挂物:氧气、负压、风扇、灯的安全;火警指示图贴在显眼处;床栏的功能等等。 2.2.2 医疗仪器 定期检查仪器的功能;有仪器使用指南备用;仪器损坏及时上报维修;损坏仪器及时移走或挂不准使用标识以防事故发生。 2.2.3 需约束的病人 必须有医生处方;通知家人并签字同意;约束期间需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四肢血液循环情况,记录病人被约束的时间及期间护士提供的护理。 2.2.4 病人自杀倾向 最好有家人陪伴;拿走所有可用作自杀的物品、刀、绳、药物;病人安放在靠近护士站、易观察的地方;给予病人支持、安慰,了解自杀原因;会诊心理或精神科;频繁巡视病人 2.2.5 运送危重病人 运送期间要有有经验的护士陪同,必要时要有医生陪同;带急救药物及仪器、病历;安排合理交通工具;严密观察病人情况;尽量缩短运送时间;提前与接受部门有沟通并做好接收准备。 2.2.6 鼻饲与喂饲 必须依照操作规范操作;必须用两种方式以确定胃管位置;采用有效碱度指标的石蕊试纸。 2.2.7 准确连接导管 采用不同设计的“接头”;在给药物、液体或其它产品前,必须找出导管的源头方可注入。 2.2.8 病人失踪 在病室内张贴通告,使病人知道,若要离开病房时必须告知护士;当发现病人失踪,应立即搜查;通知保安人员协助;通知家人;必要时需通知警方协助;详细记录搜查经过及结果。 2.2.9 转交病人资料 传递特定病人资料,由一医护人员转给另一位,或由一组医护人员转给另一组医护人员,为确保医护人员的照顾得以继续及保证安全,要交待:病人的情况、最近病情有何变化、最近有何治疗、可能会有哪些转变或并发症需要观察等。 2.2.10 交班时 用清晰语言,避免含糊不清;有效沟通技巧;要专注,不受骚扰,有足够时间可提供发问及澄清;病人转病房建议使用标准化变更,如:采用转病房核对表。 3 产生患者安全问题的原因 我国患者安全与全球其它国家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其它行业,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的四大矛盾:(1)无限的医疗需求与有限的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医疗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加之分布不均匀,服务能力的有限性,引起医院门诊、急诊、住院、手术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导致看病难、住院难问题突出。(2)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与有限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发展日新月异,患者安全问题正伴随着医院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医疗设备的更新和医药的升级换代,更大量地涌向医院[2]。新型药品耗材价格高昂,而现实环境是公费医疗、医保保障水平较低,群众个人支付能力有限,引起公费、医保欠费和病人欠费现象普遍,导致看病贵问题突出。(3)医院公益属性与市场运作之间的矛盾[3]。医院承担较多的政府和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之政府定价,部分价格与成本背离;而政府在补偿上不到位,医院不得不实行市场化运作,社会平均成本提高,引起医院收不抵支,导致医院经济运行困难。(4)医疗行业对政策、法制、舆论的高度依赖与不理想的执业环境之间的矛盾。医疗行业对政策、法律、舆论有高度的依赖性;但实际情况是国家政策和投入双双欠缺,患者对医疗环境、服务、效果又过分苛求,病人对医疗风险认识不足,舆论也在逐渐走入将医务人员“妖魔化”的怪圈,导致医务人员压力大、积极性受挫、身心疲惫、医患关系紧张。希望新的医改方案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医疗卫生行业的现状。 3.2 相关法律、规章和制度不健全,诊疗常规不完善,标准及质量指标不健全。对高新技术及新材料的应用缺乏有效的规范化管理和准入制度[4]。 3.3 医疗人员有关患者安全知识在校教育和执业后继续再教育滞后,整体素质包括人文、技能、沟通等有待提高。 3.4 某些医德医风问题诱发医患关系不协调,不利于创造患者安全的环境与条件,尤其是滥用抗菌药物,以及输注血液制品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问题。过渡医疗引发的不适当检查、用药、不必要的手术所带来的损害。 3.5 没有形成医疗安全文化氛围,病人伤害在一家医院发生了,不知不觉没有任何处理和结论,而这一原因日复一日,继续伤害着新的病人。 3.6 浮躁的医疗作风(如询问病史不细,过多依赖实验室检查,观察病情不仔细),给诊疗效果带来的不利影响。 3.7 护理力量不足,所致的医疗服务不高以及病人护理安全问题,医护人员个体素质差异,科室管理的不足,医院管理的漏洞。尤其是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足,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医院人力资源不足,导致忙中出错概率增加”。 3.8 医源性损害逐步显现应给予高度关注。 3.9 医疗及公共设施使用、维护不当造成。化验数据误差、标本互换,射线辐射,参数设置不当,监护呼叫系统不报警,电梯、电源、氧气、火灾等。 4 如何应对患者安全的严峻形势 患者安全问题与隐患的成因很复杂,它将伴随着经济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很长历史时期,既不能急于求成,寄希望于短期得到解决,也不能认为医院无可奈何,无所作为。我们要以对人民健康负责的积极态度,立足本职认真对待,必定会取得明显效果。 4.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标准及规范。近年来中国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规范,规范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为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 4.2 颁布和实施患者安全目标,制定患者安全评估标准。明确患者安全目标,制定时要依据患者安全的要求与现实可行性,并与时俱进,实施动态管理。依据目标制定阶段性评估标准,使其有据可依,通过评估,发现问题,进行根原因分析,及时改进,保障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4.3 创新患者安全的环节和预警管理,把患者安全的措施落到实处。要在重视终末质量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环节质量管理,特别要加强高危医疗环节的管理。如:手术、急诊抢救、意识障碍病人、偏瘫、昏迷患者、长期卧床病人、不安全注射,以及药物医源性损害等。防止造成对病人的损害。要逐步倡导建立不良医疗事件的非惩罚性报告制度。并以此寻找规律,对高发、多发安全环节实施预警管理。 4.4 配足配好护理人员,保障患者安全。护理安全十分重要,有数据表明,护理安全问题逐渐占医疗安全问题的40 %,由于护理人员不足,负担过多,导致护理职能不到位,极易引发护理安全问题,以减少护理人员和降低护理人员待遇来降低人力成本的思维模式十分有害。解决办法:首先要配足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安全的意识、素质、技能培训。 4.5 医患携手,共同维护患者安全。医务人员不仅要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给患者带来损害,而且要承担起对病人进行知识宣传和指导的责任,让患者懂得如何维护自身安全。维护患者安全,要调动医患双方积极性,医患携手,共同努力与疾病作斗争。为此要加强医患沟通,改善目前医患关系不够协调的状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用医患双方的合力来维护患者安全。 4.6 增加医院职工患者安全意识,培育医院患者安全文化。时时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处处为患者安全着想,形成自觉维护患者安全的习惯是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的核心。为此,首先要全员参与患者安全的活动。对职工进行患者安全的教育,通过知识讲座、专题讨论、集体演讲、征集标语、营造氛围等形式,增强全员的患者安全意识,让广大职工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次,要加强组织推动,通过院长行政查房,建立职工和患者安全监督员制度,实行关键环节如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专项治理,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手段,大力推动患者安全行动,在维护患者安全的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其自觉性。创建开放的医院安全文化,在进行每项工作时,都应考虑安全因素,时刻警觉防止错误发生;当错误发生时,应关注为什么而不是谁;创建非惩罚性的不良事件报告环境,鼓励上报意外事件。追踪意外事件报告资料,找出和处理流程中最易发生错误的环节;对报告和分析的资料进行反馈,并提出流程和系统方面改进的建设性意见。虽然,我们现在讲关注患者安全的文化,其实就是要实现这样一种目标,要让更多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将身边发生的不良事件的报告拿出来讨论,但不追究,这种不追究不代表一种宽容,而是一种事后的补救。若事事过于追究,就没人敢讲了,成为冰山一角,就被隐藏起来了。有的医院提倡每个季度要季读,要拿出典型的死亡病例全院讨论,其实它更多的就是要引起全院上下大家各方面的重视,努力防范这种隐性的影响患者安全的问题,这样就能警钟长鸣了。 4.7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技术水平。(1)强化“三基”培训与考核:全员“三基”培训与考核,专项技能考核(副高职称、急诊及icu医护人员),新入院医师培训与考核,新职工病案室轮转学习,老专家查房(传、帮、带),死亡病例讨论分析制度化。(2)加强疑难重症杂病的处置:加强急诊工作,解决急诊不急的问题,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加强各类重症监护的管理工作,成立多科会诊制度,发挥多学科整体优势。 总之,患者安全问题正伴随着医院的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医疗设备的更新和药品的升级换代以新的更大量涌向医院,医院管理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上来讲是一个更高的境界,就是不仅仅停留于医院管理的一般要求,而是从关注患者安全的角度来认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患者安全在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上都有可能发生。尊重患者生命,保护患者安全既是医务人员和医院生存的起点,也是我们救死扶伤天职职责所在的终点。面对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问题,既要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又要虚心学习,借鉴国外医院管理好的模式,先进的理念和经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即以不变的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应对万变的社会环境及不断增加的患者需求。做好应该做到但未做到的工作,做好可以做到但未做到的工作,做好不能解决但可以改进的工作,我们的医院管理及患者安全问题一定会逐步有所改善。 医院管理论文:试行医院管理会计的构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全国医疗体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医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增强生存与竞争意识,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试行医院管理会计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试行医院管理会计 在我国70年代末,国内企业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理论探讨,之后企业中有较高素质的经营者开始了管理会计运用的新尝试。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大力试行管理会计有了新的外部条件。目前,在医院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极少,综观医院面临的竞争环境,推行医院管理会计,及时给经营管理者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定能促进医院的各项重大决策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 二、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和方法 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预测与决策 预测与决策主要是为单位管理者预测前景、经营决策和规划未来等经济活动服务,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医院的各项资源(含人、财、物)得到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配制和应用,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医院大批量使用的制(合)剂产品来源问题,是自行配制还是购买成品,哪种方式最经济实惠,运用管理会计中的相关方法通过分析可获取节约成本、获利最多的优化方案。另外,药品的库存数量应为多少时既能保证医院运转的正常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药品占用资金数额等方面的问题,都能通过管理会计的相关方法分析得出。 2.规划和控制 规划与控制主要是为医院管理者反映和分析过去以及规划控制现在的经济活动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控制医院日常经济活动,明确各职能科室的经济责任,并对各科室的经营业绩进行正确评价、考核及奖惩,及时正确地调整和完善科室和医院的未来发展规划。例如医院基本建设项目投入是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还是重复建设,连年征战,运用业绩评价会计,对医院多年基本建设过程和财务收益、银行借贷进行综合评价,可以给经营决策者提供极具科学而有力的依据。又如医院临时工聘用数量的多少,医护人员合理的配比,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的设置均可通过评价进行分析,进行合理的有效控制。 医院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方法是财务分析法以及本量利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等。它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综合体。 三、试行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1.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 由于财务会计工作具有及时性、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因而其采用的程序与方法具有在实践中应用的客观必然性,即如果没有财务会计工作,单位就无法掌握其全部经济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不管单位领导重视与否,财务会计都是各行业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日常性工作。管理会计根据单位内部经营管理的特定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与程序向单位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选择的、部分的和不定期的管理信息,以便单位管理部门能够根据这些管理信息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但是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一个单位是否在日常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与重视程度,如果企业领导缺乏对应用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或对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知之甚少而不应用管理会计,而是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判断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可能并不影响其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尽管由此可能会导致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下降,但这种不利影响需要通过应用管理会计之后产生的效果对比才能体现出来。因而,单位在实践中是否能够主动地应用管理会计,则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即是否能够将管理会计视为一项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经常性工作。只有得到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并且单位拥有掌握管理会计基本知识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使管理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应用。 2.力争实现单位内部的管理会计工作制度化 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与财务会计部门平行的管理会计部门,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会计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考核评价单位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业绩。 3.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来体现的。素质系指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同时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应用微机的能力,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是推行医院管理会计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医院管理会计推行设想 1.增强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意识 能否成功推行管理会计,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推行是一句空话。通过参加管理会计培训班或自学有关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使主要领导增强管理会计意识,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可为顺利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2.组建医院管理会计科 为防止机构繁多,便于协调工作,组建的医院管理会计科可与财务科合署办公,但管理会计科必须配备初具管理会计知识的干部和会计人员,并由院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如定期提交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适时列席部分院级工作讨论会等等。 3.培养医院管理会计人员 从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培训,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4.开展医院经营财务专题分析 (1)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分析。针对近几年连续不断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回顾和再评价,尤其是银行信贷投资效益分析,为今后医院基本建设立项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大力加强对各部门人力、物力消耗使用的控制是提高经营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各科室实际人员费用及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制订出合理的消耗指标,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3)物资采购预测和决策分析。医院每年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资金额巨大,任何盲目的设备采购和药品库存积压都将给医院带来资金上的浪费和周转困难。因此,事前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制订资金使用计划,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总之,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参与决策的作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尽管目前普遍推行尚存在不少问题,但管理会计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各单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不断探索,总结提高,使管理会计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医院管理论文:医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整合应用探索 整个社会自愿地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是通过价格机制的信号传输来实现的,而企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更多的是需要管理会计信号来调控。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及其它有关的事项或活动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各级管理人员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规划与控制,并帮助管理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信息处理系统。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 管理会计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的,二者存在许多联系,但是作为现代会计的两个不同分支,其基本目标、职能、核算对象、方法程序、报告体系等各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1)财务会计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历史资金运动,存在将核算和监督内容具体化的要素科目。具有较强的规范性;管理会计的对象既涵盖已经发生的历史现金流,也包括将要发生的现金流,同时还包括“会计问题和业务问题”以及“效用价值流”等非财务指标,例如:顾客满意度、非货币和货币计量等,不存在具体的要素科目,方法灵活,模式可变。 (2)财务会计的服务范围通常是内外部的利害关系人,管理会计更多是内部管理者。财务会计职能主要是核算反映和监督,管理会计主要是规划和控制。 另外,管理会计依从成本效益原则之外,几乎没有统一的会计准则,其程序的遵从度没有财务会计严格,其报告的编制在时间上、计量单位上,模式内容上较为自由,没有财务会计在信息持续产出上的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要求。(如表1) 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主要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信息;财务会计主要为财务管理提供信息。管理会计的职能基本上有如下几项:一是为组织机构确定和计算成本提供依据;二是为组织机构领导进行预测提供基本信息;三是为领导作出决策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四是为决策目标实现制定合理的计划;五是为经营活动提供指导并实施控制。 2、医院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目前,医院管理会计应用更多体现在成本会计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出现,市场份额、竞争优势、反映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植和价值提升的需求催生了综合型管理会计萌芽。财务会计的“货币化、精确、平衡“思维定势有所偏离,转而关注以可持续增值为目标、以顾客为导向、面向战略管理、基于流程的价值链分析为工具,以及实时的、定制的、个性化的多信息类型的会计信息上来。 我国医疗行业在“全成本核算”要求下管理会计应用,较多的是成本核算观念和实务的实践,在市场份额,竞争优势、反映能力等核心能力塑造方面仅有初步尝试,因此,管理会计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前景还十分广阔。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点 (1)财务会计的规范性要求,必然导致财务会计在岗位的设置、内部控制牵制原则的遵循符合规范制度的约束;管理会计因其规范性要求不严,故没有较为固定的岗位设置,也因其固定性不强,而疏于对常规财务经营管理信息的持续跟踪收集,如果借助财务会计体制,经常性重点收集和加工基础信息,必定可以强化管理会计规划和控制职能的发挥。 (2)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从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切入方可为提升医院的经营管理进程,在整合资源方面突破财务会计的不足。 (3)二者都面临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医院财务的对外职能发挥与体现非常充分(财务会计职能),对内有效指导与控制的职能有待加强(管理会计职能)。内外作用的发挥,其落脚点是会计核算管理主体的资本保值增值。因此,财务会计反映的“结果”既可以作为管理会计分析规划和控制的原因,又可以作为管理控制达成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结合的最终结果在于核算终末的数据应当是规划“好的”期望值。 同时,管理会计是依存财务会计,其数据直接来源于传统的财务会计数据。二者都能够依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共享同样的业务数据库,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同源分流”,体现会计一体化的基本特征。 4、医院管理会计的常规应用 医院管理会计以成本核算为切入点,从市场、成本、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知己知彼”进行价值提升。带动财务会计的发展,参与医院发展战略、项目规划、投融资管理、资本运作、薪酬设计的全过程,这是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当前,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政府主导的公立医院存在财政供给不足,以及医疗收费偏离成本有大背景下(注:我国医疗收费的定价方式不是依据社会平均成本而是按边际成本定价,单位产品给社会带来的效益恰好等于新增加的成本,因此社会净效益最大。这无形中导致医疗收费不能弥补医院支付的实际成本现象出现),开源较难,节流尤重。管理会计职能作用如何更好发挥,是医疗管理者较为厚重的期望! 管理会计的常规应用一般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编制。提供计划信息,合理确定经营所期望的数据(财经及业务数据),形成管理会计的原因。 (2)标准成本制定。提供每住院床日各种物耗,能耗标准,以病区为责任中心,对其所运行的结果事先确定控制的“红线”,发挥管理会计促使各级管理层或责任中心改进自己的计划和控制工作之职能。一个动态的“标准成本”,正是“规范会计学”给定的“应该”“好”的标准控制值。以“规范的标准”作对比,对事实作出评价、提出建议、加以控制。 (3)本量利分析。揭示业务量、成本、利润之间内在关系,确认盈亏平衡点以及目标业务量、目标成本、目标利润既定条件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选择调控方式提供可靠信息。 (4)价值链分析。调整医院服务产品环节位置,确定一体化战略或分流方式。 (5)短期经营决策分析,长期投资分析、预测分析、作业成材管理及流程化。 (6)责任中心结果的评价。绩效评价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主要前提,“考核什么,你就能得到什么”。运用上述工作的成绩,在财务效益维度、客户维度、内部运营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等几个方面综合评定,就能够对责任者作出评价,兑现奖惩,维护目标的严肃性。 5、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整合方式探讨 (1)组织架构上整合,扩大经济信息流转参与度。物资管理、固定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病案统计信息管理等分属不同科室的岗位同时接受管理会计科(经济管理办)业务领导。按月汇总定制报表有信息流向财务会计有关岗位,经汇总信息后再流向管理会计科(经济管理办)。 (2)会计核算科目上整合。重整或优化信息系统及流程,规范科室名称、代码。要求所有报送到财务处的票据或报表都按规范信息填报,在每一费用科目中设置“固定费用”“变动费用”明细。 (3)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整合。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与分析,以科室或病区为财务会计的末级科目,确定确定管理会计核算的责任中心,收集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信息。并与责任中心经营预算信息(即战略信息)对比,作出差异评价。 (4)考核指标体系整合。增加前瞻性信息,利用“量本利分析”确定责任中心的保本保利业绩,利用“敏感性分析”描述责任中心努力的业绩方向和前瞻的业绩愿景。 (5)增加背景信息。提供责任中心占用资产和人力资源的背景信息,建立资源效能发挥的紧迫感。 (6)增加竞争对手信息。揭示市内同行间的资源利用平均水平,建立责任中心的横向比较理念。 (7)建立责任中心业绩衡量标准体系。运用实证会计学(财务会计)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通过会计科目的事实来说明。比如,这个实体的会计制度是健全的、报表是可信的、存货是合理的;运用规范会计学(管理会计)回答“应该”或“不应该”、“好”或“不好”的问题,以“规范的标准”作对比,对事实作出评价,提出提升价值的建议。 财务会计认定受托的预算责任的完成情况,管理会计保证受托预算责任的完成,审计对财务会计所认定的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给予重认定,对管理会计所定的计划和保证措施重评价。 (8)病区有收益的责任中心建立责任核算管理员。记录责任中心的经营信息并具体落实改进工作。 6、整合后的医院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初步例举 (1)责任中心收入、费用和结余,资金需要量的预算预测分析。(2)责任中心盈亏平衡、利润敏感性分析。(3)责任中心增加新服务项目、停止服务项目、联合经营项目的决策分析(成本无差别业务量= 两方案相关固定成本之差/两方案相关单位变动成本之差)。(4)责任中心服务项目价格确定决策分析(保利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目标利润)/预计销量)。(5)责任中心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及更新、维修、联合经营决策(现金流出现值比较,即:现金流出现值=固定成本+年维护费用(p/a,i,n))。 7、整合后的医院日常管理会计报表体系举例 (1)医院总的管理会计报表;(2)责任中心管理会计报表;(3)项目管理会计报表。管理会计应用的范围宽泛,管理者按照阶段目标确定关键指标,通过经常性系统的数据反映、考核、奖惩,必定对于管理目标达成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医院管理论文:会计和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协调统一的探索 [摘 要]会计与统计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数据都与会计和统计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和新医改的深化要求,会计工作和统计工作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统一,对医院管理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会计;统计;财务管理;结合 中国论文联盟 1 会计和统计在理论和技术上的联系 在许多方面,会计与统计都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收集和分析经济活动资料,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会计和统计通过各自的职能来完成经济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它们的总目标是一致的。核算目标的一致性导致了它们资源的共享,它们根据相同的原始记录或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资料来完成各自的核算任务。统计学作为一种数量计算与分析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医院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中,很多会计方法都是系统地采用统计方法来处理。医院日常的经济业务核算,如急诊的病人人次、病人人均费用、药品收入费用的核算等都采用统计方法核算;财务会计中存货计价的平均移动法和加权平均法的原理就是统计学的平均数原理;管理会计中医院经营状况预测所采用的时间序列法,审计中的审计抽样技术,财务分析中的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等都属于统计方法的范畴。在统计领域会计方法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在核算方法上,统计借助了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根据各账户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要求,使医院日常经济运行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科学地联系起来;医院统计工作多以会计资料为依据,许多统计指标从会计数据中取得;医院统计体系中的资产负债核算,流动资金核算都大量采用了会计资产负债表的数据、账户设置、会计平衡式等。 2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的必要性 2.1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为医院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会计和统计都是获取原始的数据信息,运用不同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加工整理,提供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信息。统计通过对医疗服务数量方面的研究,提供统计信息;会计通过对医院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核算与评价,提供财务信息。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和统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最基础的信息,医院其他信息都源于会计和统计信息,或者是在两者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开发利用。 2.2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是医院科学决策的依据 会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科学决策的依据,通过财务统计信息,医院决策者可以了解医疗收入、医疗成本、资金运行等财务信息,还可以了解病人医疗需求、医疗费用、药费比重、门诊量、病床使用率等统计信息,这些信息是医院制定发展战略、业务发展计划的基础。会计运用价值量方法,反映和控制资金循环、收支情况;统计运用实物量和价值量双重方法,反映医疗活动的全过程。会计和统计做到相互协调,医院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才能更加及时准确,进而提高医院决策的准确性。 2.3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是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依据会计、统计信息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先发展医疗服务急需、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依据本地区卫生资源分布、配置情况,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减少资源的浪费;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进行合理规划,调整科室设置,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要财务、统计工作者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合理、有效地处理会计、统计信息。 3 会计和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协调统一的思考 3.1 国家政策应给予支持 财政部门应结合目前医院发展状况以及经济核算体系、财务会计制度的需要,积极配合;从理论上给予指导,从政策方针、法令法规以及体制制度等方面加以规范,为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创造条件。 3.2 医院管理者转变观念,重视会计和统计工作 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医院管理者应该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利用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合理配置;重视会计和统计相结合后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作用。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会计和统计信息的质量,强化财务管理的分析、监督职能,完善财务人员的管理体系。同时正确处理好会计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加强会计与统计工作的联系。 3.3 统一会计和统计核算的指标口径 由于会计和统计在研究方法、内容及服务对象上的区别,两者在指标口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具体工作中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调整,相同指标应尽量保持在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上的一致性;有差异的指标应配备明确的使用说明,以避免使用者相互混淆、理解错误。 3.4 完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现已成为收集、传输、加工和使用信息的现代化渠道,对医院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分析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会计和统计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平台,建立会计、统计、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协调统一的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分析系统,既能够发挥统计综合分析的功能,又能消除会计数据多元化的弊端,保证了会计与统计的相互协调,对加强医院的事前预测、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论文联盟 3.5 完善部门设置,加强人员分工协作 当前会计、统计往往分工明确,但各行其是、各取所需,影响了会计资料和统计信息的互通与互动,会计、统计人员难以取得各自需要的资料。在实践工作中,统计工作许多数据都来源于会计资料,借鉴了财务核算的大量基础资料,统计的许多工作是对财务数据进行再处理和深加工,统计人员要熟悉会计处理方法,使所提供的统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相一致。而会计涉及的成本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方法是利用统计技术,会计人员要学会用统计方法对经济数据作全面分析、预测。会计和统计工作者要了解和熟悉会计和统计的资料能在哪里使用,怎样相互利用,充分发挥会计和统计资料的作用,提高医院管理工作的效率。这就要求会计和统计在人员分工上加强协作,使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在相互借鉴的高度上各司其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自的领域。 4 结 论 会计与统计作为医院经济管理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在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发挥管理者的智慧,利用两者的协调统一为我们提供有利的管理依据,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医院管理论文:医院管理会计的应用浅析 一、 医院 中管理 会计 的作用分析 (一)规划和决策的作用 它是医院根据医疗市场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方法,对医院的经营和 发展 作出 科学 的预测分析,对医院重大投资建设作出明智决策。可以结合全面预算和科室部门的责任预算,确定各项经营目标,用以指导医院的各项经营活动。它的作用体现在利用回归直线法,测算医院各期病人就医总量和医疗费收入总量,以及各病种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应用本、量、利分析法,测算并确定医院的目标成本和边际利润。利用差量分析法和贡献毛利分析法,对医院的投资方向进行了可行性决策。在医院的总体经营目标和建设发展计划下,根据医院总的本、量、利目标,结合各科室的具体情况,确定各责任单位的本、量、利任务。 发挥管理会计的规划和决策作用,可使医院的经营活动避免盲目性,增强医院各项预算和规划的前瞻性;能够使医院在经营活动的组织实施、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成本效益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调节,从而促进医院 经济 效益的提高。 (二)控制与调节的作用 在医院经营决策过程和日常医疗活动中,可利用价值工程和成本控制及效益中心原理,根据经营目标的要求,以及工作进程中所反馈的问题和差异,控制和调整相关环节,纠正偏差,以保证医院预算和各项责任目标的实现。对于科室成本的调控,管理会计的参与作用也不可忽视。根据科室的业务量和额定收益,确定科室的目标成本和边际利润,并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照实际完成数检查其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差距和分析问题所在,责成限期整改。 (三)考核与评价的作用 考核与评价作用能否真正发挥出来,关系到上述管理会计多个管理职能的落实,更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目标的最终实现。首先,应根据医院的经营目标和各项责任目标,结合医院管理需要和各科室部门的工作内容,制订一套科学而又实用的考核评价方案。然后,按照方案规定,对照科室的考核指标,根据各种渠道所收集反馈的信息资料,检查各责任单位的本、量、利责任目标和医院总体经营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并对其动态发展趋势进行测算分析。最后,依据这些数据资料,对各责任单位履行岗位职责的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实际业绩和预期业绩不理想的,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改进,并进行相应的处罚,而对成绩优秀者,则进行适当的表扬和奖励。以此达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促进增收节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医院管理会计的特征分析 (一)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将更加多元化 医院核心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用会计语言来描述,医院核心能力包含显性资产和隐性资产。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意味着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突破传统“财务信息”的界限,进入一种更加多元化的局面。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物质层面信息与精神层面信息都将成为管理会计信息。 (二)医院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 管理会计跳出了本单位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医疗业务发展的外部大环境,这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 环境、 法律 环境、地域经济环境以及专业学术地位、医疗服务半径、同行竞争能力等等,医院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 计算 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等。 (三)医院管理会计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 现代 医院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一般有这样一些因素对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患者的满意程度;医院规模;市场占有率;专科建设;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医院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医院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医院竞争地位的上述因素都是医院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是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三、在 医院 管理中发挥管理 会计 作用所面临的问题 (一)国家医疗体制不合理 首先由于目前的医院均属于政府垄断,不存在较大的竞争,没有激活内部活力的机制;其次以药养医的畸型模式,使得很多医院更关注药品管理,而忽视整个医疗成本管理;再次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导致大医院收入居高而无需担忧成本,而小医院考虑成本仍然入不敷出的局面。而管理会计就是要使医院面对市场、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控制不必要的成本,从而实现其作用的。在这样一个体制下,必然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 (二)业务流程不规范 这是影响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一个重大影响因素。在目前的很多医院财务管理相当不规范,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室对物资消耗管理太松散,使得物资消耗波动幅度太大,对进行管理会计的物资分析造成很大影响;第二,报账不及时。由于医院对费用管理实行“一支笔”的政策,院长要对所有费用逐一进行审批,对有疑问的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同时,科室对本科室的费用报销亦存在怠慢的现象,造成每个会计期末时,对费用的归集不能达到预期的水平,从而影响管理会计的分析结果。第三,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容易遗漏成本。会计核算不全面,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维修费用的处理不完善。在进行收入成本配比时,成本容易被人为低估,造成结果的偏差。 (三)会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举例来说,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的医疗单位的会计人员中,专 科学 历占87%,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2%。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对管理会计的认识程度及理解操作能力,尤其是对重大的成本支出项目和可塑性较大的成本支出项目分析控制能力,例如对重点成本项目实行重点监控和专责管理,控制“非必要”的成本支出,把各种“额外”的成本损失控制在萌发之前,这些都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由于医院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大部分人均比较安于现状,没有及时提高专业水平学习,导致与时代 发展 不协调。 四、发挥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作用的对策 (一)建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 我国于1998年颁布实施的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是我国医院财务会计的重大改革,顺应了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也为医院运用 现代 管理会计,加强医院经营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是医院实现集约型经营管理的基本保证。因此,我国医院应逐步建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并轨并连网运行的管理模式。《医院管理会计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医院管 理学 科的初步创立。本书参照 企业 管理会计的方法,将医院管理企业化,从医院管理的定义、会计假设、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职能、特点与原则加以了阐述;建立了成本状态与分类、收支平衡分析、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基本概念和方法体系;对医院管理经营决策、投资决策、预算控制、存货控制、责任会计等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国外应用服务量单位理论与绩效评价等有关内容。随着 经济 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医院管理学必将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深入地推广与应用。作为全新的学科,其理论与方法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 (二)建立医院运用管理会计的组织框架 在财务管理模式上,应改变传统的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报账型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管理型模式”的转变,建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并运用管理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拓展传统财务管理的内涵,如进行医疗业务本量利分析、开展风险管理、存货控制等;同时应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会计的组织形式。由于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没有将管理会计纳入其中,因此,要采取逐步引入,持续提高,最终有机融合的科学发展过程将管理会计融入其中。此外,还应建立独立于财务部门的审计部门,并在制度上和组织体系上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监督医院的经济活动。 (三)建立责任会计制度 医院可通过建立责任会计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如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分级进行经济核算,责任会计负责全院各科室的责任经济核算,并直接对总会计师或财务科长负责,其主要职责有编制责任预算和进行日常记录、核算及编制责任报告等。要以责任预算和业绩分析为工作重点,建立科室管理员制度,科室管理员为科室核算责任人,直接对科室主任负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算 网络 和成本控制网络,为医院预算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管理论文:高中体育生计算机管理应用 本文作者:张建兵 单位:江苏省淮海中学 计算机技术在训练计划制定过程中的运用 在高中体育生训练中,系统的训练计划包括全年训练计划、季度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日训练计划。在制定训练计划中重要的是周训练计划,它可以包含日训练计划。在系统训练计划中年度、季度、月训练计划都是框架性的计划,在其框架性计划的前提下制定好周训练计划是主要的。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根据学校的训练硬件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先在计算机中录入本校实际可用的一些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根据系统训练计划中的各阶段计划的要求,根据周训练计划中的每日训练目标和训练强度来组合训练方法,这样能提高了计划制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减少了训练的单一性和枯燥性。 计算机技术在训练过程的视觉运用 视觉感观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运用计算机把所教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变动为静、变快为慢,有利于体育生理解比较难的技术动作。在训练过程中,把教练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如专项中的武术套路、健美操套路等,运用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还能把空中动作停下来给体育生看,这样就帮助他们看清了每个动作细节,更快、更全面的建立起表象。加深了对动作的理解,缩短了训练中技术动作的教学时间,提高了训练效率。在很多中学没有室内的训练场馆,有的学校有体育馆也不是为体育训练而设的。如果遇到连续的雨天或冰雪天气,体育生的训练就存在问题,如果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就能让他们学习素质练习中的理论知识、专业训练中的难点知识,让他们通过视觉感受加深对所学习的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计算机技术在训练成绩的统计与分析中的应用 在高中体育生训练中要经常进行学生体能测试,并作记录。如果每次只是用人工记录、归纳、总结,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不容易进行多次效果比对。如果把这些工作都用计算机来完成,只要在学生测试成绩记录后用Excel录入计算机,再用计算机中Excel技术进行统计与分析、以及对比等工作就会很方便,效果也会更好。创建一个测试记录表后可以重复打印使用或微调后打印使用既方便又省时、省力,测试后把测试数据录入Excel表格后,可以按条件公式计算出每个人的总分,可以用排序的方法分析单次测试的总体情况及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也可以进行多次成绩的汇总后按条件排序进行比对与分析,还可以生成各种图表或数据透视图,更直观地看出整体成绩情况。个人成绩的对比情况直观、方便,这些数据进行打印、备份也有利于长期保存数据。 计算机技术在训练质量反馈与训练管理中的应用 体育生训练成绩的及时反馈有利于对以后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的调整,通过测试成绩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在哪些素质上还比较薄弱,通过个人成绩比对与分析后反馈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能使学生在下一阶段训练中把握重点,改进自己的薄弱项目或环节,对于整体也能发现集体的弱项。如从整体看各项素质中大多数体育生的实心球成绩在几项素质成绩中最差,这就说明整体力量素质较弱,那么在下一阶段的训练中要加大力量素质的训练。在训练管理中分小组训练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以每次测试后素质成绩相近的同学分组、分层训练,在训练中、训练后作适当的训练记录,这也就实现了因材施训的训练效果。在训练管理中的分组、点名、训练记录、测试等的各种表格、信息都可以用计算机制作并打印出来,这样在训练与管理中会起到明显辅助作用,有利于提高训练效率与训练成绩。 小结 计算机技术在体育生体育训练中的辅助作用是显著的。运用在体育生选材,训练过程,训练后的成绩统计与分析,训练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能对各项工作起到高效、省力作用。在这些工作中也要求教练对计算机技术中办公自动化软件运用熟练才能使效率更高。 计算机管理论文:数字化档案计算机管理研究 【摘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人类的沟通和交流由传统书信的传递到现代互联网的数字化得信息传递,这一革命性的举措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改变,数字化时代也为档案计算机的管理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笔者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实践,对于数字化时代的档案计算机的管理进行了相关研究,希望这些研究能够为未来人们对于在数字化得时代下计算机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管理;档案管理 在数字化的时代下,人们的信息的处理和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此同时档案计算机的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在档案计算机的管理方面改变了以往的档案计算机的管理的方式,为档案计算机的管理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同时也改变了单位办公的主要的方式,现在多是实行了无纸化的办公模式,计算机办公可以让传统的档案的工作人员从传统的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同时又节省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笔者接下来为数字化时代下档案计算机的管理进行主要的分析。 1数字化档案计算机管理带来的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行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数字化档案管理,是将档案以电子文档的方式进行归档,这种归档的方式便于对档案的查找保存时间长,同时能够使信息快速地传递,又能快速地实现资源的共享,相较于传统的纸质的档案管理具有很多的优越性。数字化时代下的档案计算机的管理与传统的通过手写的归档的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档案计算机管理可以做到对于文件级别的管理,其中具体的操作的流程有:档案部门对档案文件进行归纳整理之后,会根据一定的文件的编号和相应的文件的整理的标准,对文件进行唯一的命名,然后根据文件的特殊性和保密性进行相关的文件的保密的处理,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标引。在平时如果需要对相关的文件进行查阅时,可以电子档案的系统的输入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相关档案的调阅,这种调阅的方式相比于传统的纸质版的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又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传统的半自动化转变成全自动化。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电子档案全文,其中店址档案全文可以从网上下载或者在计算机的数据库中进行关键词的查找。其中档案的数据库包括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其中全文数据库是一个比较大的文件其中包含很多的文档,这些文档没有具体的大小的限制,可长可短,其中也可以包括声音、视频文件。全文数据库中包含声音、视频等文件时就是多媒体数据库。其中档案数据库会面对很多的对象,其中只是用来存储文件的数据库是关系型的数据库,对于数据的处理要用另外的程序进行。 2数字档案计算机管理的未来的发展 数字化需要一定的网络来实现,其中在数字化网络的环境下,计算机将要实现网络化的管理。数字档案网络的计算机的管理对于网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也依赖于一定的办公的软件。在档案的二次信息的管理时,一般都是采用专门的针对处理档案计算机的软件来进行处理,这种软件一般都是单机版的,同时功能简单、易于维护和操作。由于网络的出现,网络运行环境下的办公自动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网络自动化改变了以前的单一的档案处理的模式。可以将文件从形成到归档到系统的管理的整个过程都涵盖在其中,但是这种办公自动化得文档的管理比以前的计算机的档案管理系统要复杂。在未来档案计算机管理会实现文档管理的一体化,在网络的环境下,文件中生成到归档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文件在生成文档之后的电子档案,这种电子档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这种特性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系统维护和整理,以确保电子档案在保存的过程中的安全性,电子档案能在长时间处在可读性的状态中。其中在对电子档案的维护中的管理的工作可以在计算机的软件的平台上,查找电子档案的位置和信息,但是查找的前提下要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网络载体的安全性等问题,进行定期检查,检测,同时定期进行转存和对电子档案的维护的工作。电子档案的保存的过程需要依靠一定的计算机的硬件,而且不同的电子档案的保存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会产生对于电子档案的可读性的问题,因此可以将不同的文件转化成标准的格式进行保存。 作者:朱浩然 耿智星 梅开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院自动化系 计算机管理论文:医院计算机管理与维护 摘要: 目的使计算机更好地在医院发挥作用,以提高满意度。方法主要分析目前计算机在医院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阐述了医院对计算机的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结果希望通过本文研究降低计算机报修率及损坏率,以减少因计算机故障引起的纠纷。结论为医院科研、医疗护理人员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最终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护理。 关键词: 医院计算机;管理与维护;措施 0引言 随着“LIS系统”、“HIS系统”、“医院办公软件”等在医院的广泛应用与发展,计算机已成为每个医院重要的基础设施,计算机的管理与维护更彰显其重要性,但由于计算机管理与维护不到位或存在的漏洞,常使计算机在某些时候成为“挡手”的工具,阻碍工作的正常进行,延缓工作进度,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1]。本文就医院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进行研究探讨,找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便于计算机更好地服务于医院,有利于医院各项业务顺利开展,使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1计算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对计算机档案管理不重视,无统一的身份证登记在册,具体使用年限不详。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运行的电脑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登记在册或者后台登记与前台硬件无法对应,造成电脑管理混乱[2]。1.2计算机设备维护管理存在问题,对于门诊、临床检验科等科室使用频率高的计算机未做好日常维护,到期更换,造成计算机寿命缩减,工作被动,影响工作,常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扰乱正常医疗秩序[3]。1.3对计算机操作者未做过基本的常识培训,加之医院工作的特殊性,繁忙的医务人员不间断地接诊患者、收费、报化验结果、书写病历、处理医嘱……常使得计算机连续24小时运行,也有一些医务人员有坏习惯,如:运行中的计算机突然关机等,频繁开关机(正常开关机间隔时间不少于15秒)、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计算机,病房计算机主机周围往往塞满病例影像资料片等,影响CPU散热,最后导致因为操作不当引起计算机元器件受损,工作停滞[4]。1.4对计算机维护工程师未做到新程序及时培训及医学知识的普及,以至于对HIS系统漏洞出现的问题及HIS系统升级后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及处理。1.5对计算机频繁出现的问题无统一解决方法,片区计算机工程师各管一摊,无资源共享。1.6对计算机使用地点未做过评估及质量控制检查。通常计算机使用地点应为清洁通风、温度为18-30℃、湿度为40%-70%,过于干燥和湿润易引起静电和元器件受潮。 2医院计算机设备管理内容及对策 2.1设立专门计算机维护及质控中心 设立专门的计算机维护中心,对计算机的软硬件进行统一的维护更新,做到规范管理,除培训使用人员做好日常维护外,定期对各个片区的计算机尤其是门诊、临床检验科等这些使用频率高的计算机进行维护清理,到期更换,并做好质控[5]。 2.2安装计算机后台管理系统 安装计算机后台管理系统,最大化地从后台识别客户端电脑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及时解决,使临床工作人员能够迅速开展工作,并且可以操控客户端电脑进行系统更新,避免不必要的人力浪费[6]。为每台计算机建立档案,录入详细的基本信息,电脑出现问题时,可以做到迅速定位并能掌握电脑的基本情况与现状。将MAC地址与IP地址绑定,这样有利于网络地址管理,避免由于失误操作而造成的地址冲突断网。 2.3根据使用性能划分片区,并配备专业工程师负责 医院计算机数量庞大,计算机所完成的功能任务也不尽相同,应根据使用性能对计算机进行片区划分,并配备专业的工程师进行管理,使管理更加规范化、专业化[7]。见图1。 2.4做好培训工作 随着临床工作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系统在不断地完善,各个系统间的关联也更加紧密,伴随而来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工程人员要不断学习进步,并相互配合做到资源共享,以迅速解决问题。做好工程师的培训工作,定期培训新知识,全方面掌握医院系统的相关信息,才能更好地对计算机进行管理,为临床工作人员服务。定期考核片区工程师,如:所管片区计算机使用情况、运行状态、系统使用情况、常出现问题等,督促工作不断完善。同时,应做好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使其熟练掌握系统操作方法及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避免由于小问题的出现而导致不必要的工作暂停。 2.5高度重视医院信息部门人力资源的建设,重视培养医疗计算机复合型人才 招收具有医疗和计算机双学科技术人员或从临床医护人员中选拔出临床业务和计算机运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专业的数据源的存储和查询以及更实际地解决“电子病历”、“一卡通”、“网上预约挂号”、“远程医疗”、“健康教育”等的运行维护[8]。 2.6规范科室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医院信息化相关规范和标准 设立科室周会,将信息资源共享,定期工程师轮转片区,以便熟悉全院情况。同时根据工程师的职能范围规范各个片区工程师的权限分配,既不能因为权限太少影响工作,也不能因为权限太多而导致后台管理混乱,造成数据错误或丢失。 3结束语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在医院的应用普及,医院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医院的计算机使用人员、维护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调研,找出漏洞提出解决方案,更高效地做好计算机管理与维护,提升医院医疗及科研的整体水平,方便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作者:武栋荣 单位:山西省儿童医院计算机室 计算机管理论文:谈计算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1计算机管理常见问题 1.1计算机管理工作缺乏创新 就当前国内计算机管理现状来看,重应用、轻管理的现象非常的普遍,在计算机管理过程中,没有设置专人对计算机进行管理。通常情况下,总是在计算机出现故障问题时,才临时性的聘请一些维修人员处理。传统管理模式下的计算机管理工作,容易出现问题。 1.2计算机安全系统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通常会因严重忽视保护性能,引发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故障问题。比如,随着计算机作业范围的不断扩大,黑客、病毒的入侵等,使得计算机安全系统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影响,甚至会导致计算机系统的内存数据信息被篡改,大量的重要信息数据被泄露出去。 1.3计算机网络系统漏洞问题 实践中可以看到,如果计算机网络系统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则必然会成为不安全影响因素。据调查显示,当前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来源于操作系统,这种系统性的漏洞,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很可能会给黑客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可扩充性与稳定性方面。网络硬件配置不合理,不协调。比如,文件服务器,其自身构成网络中枢,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功能性等,都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可能会对网络系统运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网卡应用过程中,因选配不当而可能会导致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行不稳定性。 2计算机管理常见问题的处理对策 2.1强化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维护与保养工作 2.1.1优化软件的运行环境为了保证计算机能够在安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确保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避免一些外界因素造成的软件运行故障,例如不要在严重化学污染、磁场强、噪音等环境中运行计算机,更不应该在强光直射下使用计算机,避免由于不能及时散热引起的计算机软件故障或系统崩溃。同时在室内也应注意防雷防静电等问题。2.1.2做好各类相关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1)显示器的保养。用专业的除尘工具进行清洁,不要用湿抹布进行擦拭,使用过程中做好通风散热的工作,以免机器高温而死机。(2)键盘鼠标的保养。计算机使用当中键盘鼠标是最常用的,每天使用后应进行擦拭,日常使用中要防止灰尘、水进入键盘,如果不慎水进入键盘,应抬起键盘,使水析出并擦干。(3)硬盘保养。在计算机运行当中应保证机器的静止,不能随意搬动或大幅度抖动造成硬盘磁道受损或数据丢失,定期对风扇除尘清灰,做好保养工作。 2.2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2.2.1开启防火墙和各类杀毒软件进行实时防御 所谓的防火墙,并不是一道真实存在的墙体,而是一道维护网络安全的屏障。电脑之中的防火墙一般都存有危险检测功能,当用户进行资料下载或者网页访问时,防火墙会对当前网络的安全进行检测,并提示用户是否存在使用风险。防火墙是利用计算机方面技术搭建而成的,其可以有效帮助用户进行网络风险防御。防火墙在使用期间,必须要有效使用服务器搭建安全平台,从源头开始进行电脑之中数据的分析以及扫描等工作,进而在该基础上能够有效解决和掌握现有恶意攻击,网络问题或者是将整体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进行解决,可以采用具有优质效果的方式,对内部服务,对内部硬件或是大力气进行阻断,使病毒传播失去道路和渠道,最大可能避免病毒对整体计算网络出现的危害和攻击。电脑系统高速运行时,起到过滤作用的防火墙需要服务器进行技术支持,以此来进行数据的实时传输以及过滤,进而来进行网络方面的安全维护。现阶段,用户在使用电脑和网络时,可以使用例如金山毒霸、360卫士、卡巴斯基等杀毒软件,以此来提升用户用网安全系数。同时用户在安装杀毒软件时一定要选择官方正版的软件,这样可以帮助用户有效规避网络风险。 2.2.2加密技术 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就是用户利用计算机相应软件,将数据转变为一种不可读的程序代码,这样即使数据被盗取,也避免不了不法分子直接利用数据进行违法犯罪行为,当前互联网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众多安全隐患,这些隐患是众多协议中所具有的,为此要想保证整体互联网安全运转,必须要对数据加密等工作进行高质量开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是一种基础性的网络安全防御措施,用户日常进行文件保存和使用时应该养成数据加密的习惯。加密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例如当前常见的完美加密、程序加密等软件等。由此可见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增强网络具有的安全系数。 2.2.3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 使用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控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动态,监测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可疑文件,一旦发现可疑目标监测系统就会发出警报,提醒计算机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网络威胁因素。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可以提高网络传输的安全性,能够防范和控制住计算机网络之中的非法入侵痕迹,有效的维护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是计算机管理者能够自主进行防御的关键技术之一。 2.2.4加强漏洞扫描技术的研究 漏洞扫描技术可以查找网络系统的安全脆弱点,提醒计算机管理者进行安全升级。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在本地计算机网络上进行工作,还可以远程遥控检测计算机网络安全,利用漏洞扫描技术可以实现对计算机网络中的代码进行截取、破译、检测、分析,明确指出网路安全脆弱点,是指导用户实现安全防护的有效技术。 3结语 综上,计算机管理人员需要在日常的维护管理中,及时、有效地发现计算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地维护管理措施,为计算机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路文平 单位:宁夏消防总队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维护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是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转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当前网络十分发达的形势下,做好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至关重要,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必须会影响计算机运行的科学化和安全性,因而必须重视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因此,首先分析了当前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的基本现状,特别是对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就如何更好地开展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模式 1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现状 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要想使其取得成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但当前一些企事业单位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个别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管理维护缺乏足够重视,很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一些小单位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很多都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计算机管理维护体系,甚至一些单位对计算机管理维护根本不重视,平时也不进行管理和维护,只是在计算机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找专业机构处理,而对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来说,由于计算机的数量较大,普遍都建立了“内网”和“外网”,由于维护不到位,极易出现问题;另一方面,个别企事业单位在开展计算机管理维护方面缺乏“风险意识”,尽管也开展管理维护工作,但在管理维护的过程中,没有将防范“安全风险”作为重中之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内容比较单一,因而经常会出现系统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对计算机的有效应用极大影响。 2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的优化对策 加强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是有效利用计算机的重要举措。在开展计算机管理维护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当前管理维护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有的放矢的开展管理维护工作。2.1提高管理维护重视程度抓好油田企业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首先企事业单位要给予重视,要将管理维护作为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以及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在具体的管理维护过程中,领导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相应的管理规定,同时还要建立专门的管理维护机构,配强配齐管理维护人员,为更好的开展管理维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大对维护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对于必要的硬件和软件都要配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2.2完善管理维护运行体系计算机管理维护工作的开展,除了要有良好的组织、人才和软硬件基础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完善管理维护运行体系。这就需要企事业单位在开展管理维护的过程中,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整个管理当中,使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参与到管理维护当中,形成工作合力。比如可以建立“计算机管理维护协调机制”,各部门负责人为协调机制参与人员,广大员工要负责自己的计算机设备日常管理维护等等,这样就会使管理维护更具有系统性。2.3建立管理维护工作制度要发挥制度对计算机管理维护的规范作用,建立科学的管理维护制度体系。对于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当中能够以制度固定下来的,要制定专门的制度,并且要下发到员工手员,使他们能够遵照执行;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分析产生的各方面原因,并且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有效的制度体系,开展管理维护工作将更加规范、更具有科学性。制度的执行也很重要,企事业单位还要建立制度执行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而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2.4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工作计算机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行至关重要,对此企事业单位在开展计算机管理维护的过程中,要重视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特别是在当前网络“开放性”越来越强的形势下,更要重视安全风险防范。比如要建立“多层”防火墙,这样能够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再比如对于登录要进行科学的管理,特别是对于一些对企业具有重大影响的计算机数据、信息以及程序,一定要设备登录权限,这样能够确保在登录环节保证计算机安全。在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还要重视操作安全风险的管理,要经常对计算机系统查杀病毒,同时在传输文件的过程中,要做好物理隔离,也要教育广大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重要的资料拷贝要采取专门化的管理模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油田企业计算机运行来说,加强管理维护工作至关重要。只有加强管理维护工作,才能使计算机更好的运行,但当前一些企事业单位在管理维护方面还存在不足,因而应当进行改进,特别要在重视管理维护工作、完善管理维护体系、建立管理维护制度、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四个方面下功夫,使管理维护工作不断上新台阶。 作者:侯伟超 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七采油厂信息中心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中网络对拷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时代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使计算机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工作当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很多学校设置了计算机课程,机房建设也在逐步完善中。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普及,综合机房管理工作中涉及到专业应用软件比较多,在使用中对软件频繁的安装卸载,还必须要保证这些软件在同一个机房中运行,更多的时候还会感染病毒,迫使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这些问题在计算机机房中体现最为明显,如何高效的利用计算机机房成为当前首要的问题。本文就以网络对拷技术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可以提高机房管理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网络;对拷技术;管理 1网络对拷技术的介绍及计算机机房管理现状 首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网络对拷技术。网络对拷技术是指利用一台计算机作为发送机,把所需要传递的信息、数据等快速克隆到其它多台计算机上,即接收机,使其得到资源的一种技术。目前计算机机房管理现况分析,现在计算机机房所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十分复杂,操作系统所用的硬盘容量庞大,为维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机房计算机数量多,极易沾染上病毒。传统的对拷技术存在诸多缺陷,很多机房的计算机都有独立的硬盘,如果应用硬盘对拷模式,一但软件有所更新或是重新安装系统,那么一次不只能拷贝一张硬盘,而且都得对每台机器的折机进行连接母盘,非常不便利,目前的网络对拷技术现状来看,有工作效率低、机房管理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必须引入一对多拷贝技术,来进行对机房计算机高效管理。 2制作、实施网络对拷启动盘的程序和方法 我们以U盘为例进行对拷技术在计算机机房的应用分析,讲解如何制作对拷启动盘。首先,制作USB启动盘,先下载U盘启动器的软件,然后将U盘插入进去,启动制作U盘启动器的软件,选择U盘并选择USB_ZIP格式,点击开始,再次选择你的U盘,单击安全删除U盘,重新插入U盘,点击开始,如果显示U盘制作成功,那么启动U盘就制作好了。其次,制作网络对拷的U盘,从网上下载安全的对拷程序并解压该程序,把全部文件拷入刚刚制作好的启动U盘中,将目录中的全部文件和文件夹拷入刚制作好的启动U盘中,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重命名,那么直接选择替换,这样就完成了网络对拷盘的制作。 3网络对拷软件的缺点 网络对拷技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的进行技术的更新和改进。传统的网络对拷软件并不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操作不简单。过去网络对拷的单一、功能性不好。而且在操作上经是必须通过服务器来进行对拷的,缺乏灵活性,为了提高网络对拷在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应用性,就必须要不断的完善网络对拷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完善网络对拷技术功能实现计算机机房管理多元化。保证改进后的网络对拷技术基于技校计算机机房的网卡型号,增加另一种网卡型号。使其改善后的网络对拷技术,可以实现操作上自动化、智能化。 4实施网络对拷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及修复方法 网络对拷技术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用网络对拷技术中还需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4.1注重网络对拷的环境 在实施网络对拷时,如果接收机器不能正常接收文件。那么接下来首先先查看一下网络是否正常,发送机和接收机的硬盘容量是否一致、型号是否一致,有时还需要重新安装网络对拷盘,注意在BIOS的版本是否都变成一致,最后查看连接编号有没有冲突,按F4重新开始连接。 4.2传送文件过程中出现速度不稳定情况 如果在传送的过程中速度不稳定,首先,断开外网,检查是否影响文件的传送速度;其次,硬盘的转速也是影响传送速度的稳定性,同时可能出现速度特别慢的一台或是几台接收机,可以先关掉,否则会影响所有接收机速度的稳定性;最后可以查看一下接收机是不是在复制克隆的模式上。 4.3安装后提示要重启设置、重新装置 检查一下发送机与接收机的硬盘、接主板型号、芯片组等是否一致,网卡、网络设置是否有问题,接收机与发送机硬件设备是否一致,接口处是否对应,最后查看一下网络对拷盘内的文件有没有缺失或是有误等。 5计算机机房中常出现的问题及维修方法 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既要重视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还要应对突发状况的发生,如死机、黑屏、鼠标,网络等问题的出现,仅要依靠网络对拷业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网络对拷技术与其它计算机维护技术相结合,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如黑屏问题可以从几个方向考虑:一是显示屏电源松动,将其插好;二是如果开机时,机箱出现“嘀嘀”声,那么黑屏是因为机箱中的显卡未连好主机板,这种情况直接拆开主机箱后连接就可以。如果出现死机状况,则有可能是打开界面太多,导致程序之间发生冲突,直接重启就可以。另外也有可能是系统不能继续运行,则需要重启后按f8运行安全模式下的系统。至于网络问题,就需要时常检查其插头,定期检查连接问题,随时进行处理,以防对拷产生影响。至于文件不能打开或无故缺失,需要检查电脑是否出现病毒,如有及时清理。另外,当计算机显示IP地址异常时,可以点击“网上邻居”,查看其属性一栏,再将IP地址改为无人使用的地址,完成后再次重新启动计算机。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人员也要对机房的电脑进行定期的病毒检查和清理,及时解决机房出现的潜在问题。了解基本计算机管理,对机房管理和维护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促进计算机机房管理层次化。 6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机房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十分繁杂的,从软件安装、修复系统等都作为计算机机房管理的重点。本文对网络对拷技术进行探讨,希望网络对拷技术对计算机机房管理起到更多的帮助,但在有利基础条件下,也存在很多隐患问题,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先进的修复设备、先进的网络是网络对拷技术最基本的,准确的掌握对拷技术推动计算机机房管理。通过专业技术、先进的网络设备,促进网络对拷技术在计算机机房管理中发挥强大功能. 作者:王焱 单位:山西省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档案要点探讨 【摘要】目前,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节省人力,而且又能提高档案管理的利用率。本文主要分析了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相关负责人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档案;问题;措施 引言 现如今,随着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已经成为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但是,从目前我国档案管理的现状来看,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还不成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数字档案的准确性受到挑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缺乏、档案管理系统统一标准缺乏等。因此,相关的档案管理负责人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数字档案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推进计算机档案数据库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从而推动计算机档案管理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中存在的问题 1.1数字档案的准确性受到挑战 我们都知道,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中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其中包括档案资源的上传、下载、共享等,由此可见,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真正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就必须要以数字档案作为基础,但是,从目前计算机档案管理的现状来看,对于数字档案管理很难进行有效把握,在档案进行录入、存储、处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影响,从而给档案原貌造成严重破坏,影响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1.2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业务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需要进行录入、存储、处理、输出等顺序,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在档案管理方面缺乏专业人才,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同时,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对数字档案文件“保存”和“归档”意识,没有认识到数字档案文件在计算机管理档案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得数字档案文件缺乏完整性。除此之外,还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为了节省自身的时间,认为只要有原始纸质档案,就不用对数字档案文件进行管理。1.3档案管理系统统一标准缺乏目前,我国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种类繁多,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意见,从而影响了计算机档案管理的进程。同时,由于计算机档案管理有在线检索、数据交换、资源共享等功能,但是档案管理软件没有实行“国家标准”,从而影响了计算机档案管理的功能发挥。 2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有效措施 计算机技术是档案现代化管理先进技术手段的核心,因此,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重要性,认真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计算机档案管理的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2.1加强数字档案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提高计算机档案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数字档案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档案管理中,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数字档案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纸质档案管理手段,不断使用数字档案管理方法。除此之外,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把所有纸质档案转换为数字档案,全面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从而提高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2推进计算机档案数据库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推进计算机档案数据库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也属于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计算机档案资源管理力度,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不断整合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建设多层次共享平台,坚持公开原则,创新服务机制,从而保证档案信息的共享性。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长效发展机制,从而提高计算机档案管理的利用率。除此之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制定统一标准,根据数字档案管理的共享要求,不断规范档案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最终推动计算机档案数据库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2.3完善计算机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在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中,完善计算机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完善了计算机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才能保证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那些涉及到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档案信息应该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统一管理,并妥善存放档案中的重要信息、密码、资料、文档等。同时,还要禁止闲杂人等进入档案管理室,要保证档案管理信息、文档、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关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重要性,不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妥善存放档案中的重要信息、密码、资料、文档等,从而保证计算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者:滕腾,郗颖 单位:青岛市市南区社区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与控制自动化的安全管理探析 摘要: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质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技术成果在现实生活中的转换。然而,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应关注与其随之出现的安全问题。本文将对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一些安全管理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控制自动化;安全管理 0前言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无处不在,不仅革新了生产方式,显著提高了工作有效性,且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多方便,推进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事物两面性决定了计算机技术应用时存在一定的缺陷,受到人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引发了计算机安全问题,侵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如何实现对计算机与控制自动化的安全管理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1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 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第一,物理安全问题,是指计算机在使用中,计算机的硬件、网络设施及线路等受到外界的影响,对计算机构成了危害,最终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转,影响到人们工作和学习。第二,计算机自身漏洞,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如果受到黑客、病毒等恶意攻击,导致计算机内部信息泄露,数据被删改,被不法分子利用,威胁到用户的合法权益。第三,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制度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合理等,给安全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第四,人为因素,针对有意识破坏来说,主要是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制造麻烦,对系统进行恶意破坏,导致信息丢失,造成计算机不能够有序运转[1]。对于无意识而言,主要是用户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熟练等原因所致。第五,病毒,作为最为常见的安全为题,计算机运行时时刻刻都面临着病毒的威胁,如木马病毒等,具有破坏性强等特点,如果在运行中一旦感染病毒,后果不堪设想。一般来说,当计算机遭遇病毒时,病毒会隐藏着一些合法程序当中,当程序被用户接受时,其就会进入计算机中,并迅速发展并扩散,破坏计算机系统,降低计算机运行速度,甚至导致死机,而这意味着计算机数据的丢失,或者主板的损坏。 2计算机控制自动化安全管理措施 2.1引进先进技术 目前,针对计算机存在的安全隐患,已经有很多防范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用户信息和隐私的安全。因此我们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如网络加密技术,主要是指控制自动化安全管理技术的重要安全技术,能够确保文件、控制信息等内容的安全。在实践中,将重要的数据信息转变为乱码,输送到指定服务器,然后将数据信息还原到原来的状态即可。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算法与密钥。算法能够将数据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即使黑客窃取信息,仍然无法读取其中的重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机操作。数字水印技术,能够将需要隐藏的信息通过特定的算法与多媒体融合到一起,且不会影响原有内容的利用价值,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特点。嵌入的水印可以是文字形式,也可以是序列号,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效避免非法盗取用户信息的行为,实现对计算机的安全保护。防火墙技术作为常用的安全管理技术,在计算机与外部环境之间构建一道保护屏障,且能够存在于不同的网络当中,实现对每个进出网络连接的检查,规避外界的干扰。值得注意的是防火墙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要契合实际情况,以便促使其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发挥。 2.2提高人员素质 管理人员作为计算机管理工作的核心,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人员素质。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安全性,我们应重视对人员的培训,侧重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还应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和鼓励人员树立安全意识,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防范风险,从而促使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更多问题,提高工作有效性。 2.3完善管理机制 现阶段,针对当前技术发展现状来说,我们仍然无法保障计算机处于绝对安全状态当中,但是通过完善管理机制,能够为计算机操作提供制度依据,规避风险。因此在完善管理机制中,我们应将工作标准、人员职责等全面纳入其中,形成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针对违规操作行为进行严格惩罚。特别是前者,应对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估,并制定针对性应急方案,通过对风险发生时的及时反应和化解风险,以此来确保计算机运行安全性。 2.4制定针对制度 为了从根本上防范和消除计算机犯罪,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针对性法律制度,营造良好计算机运行环境,引导全社会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规范操作计算机,从而促进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如具有综合性特点的信息安全法等,笔者认为目前重点关注应集中在互联网、电视网络等方面,逐渐构建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为我国铁路、银行等多个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涉及内容较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计算机安全问题。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兼顾对外部环境与人为双重风险的有效控制,将安全风险控制在最初发生状态,降低并规避对用户构成的危害。 3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计算机技术发展及推广趋势势不可挡,未来计算机将会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但是计算机安全问题需要我们给予更多关注。因此在日常应用过程中,用户自身要树立安全意识,按照规范和制度开展进行操作,同时政府要结合当前计算机存在的各类安全问题,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为计算机管理提供支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构建和谐的计算机使用环境,适当增加资金、人力投入,加强对新型防范技术的研究,促使技术风险防范功能的发挥,不断提高计算机安全管理水平,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作者:李燕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技术在企业的应用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准确的计算能力、最低的投入成本、更加稳定的管理系统等,但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不管是从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计算机管理技术的普及还是计算计管理技术交流平台的构建中,很多企业还不能够将计算机管理技术充分的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尤其一些微小企业。基于此,针对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了当前微小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现状,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微小企业管理;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应用;研究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且计算机管理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企业意识到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微小企业中应用过程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缺少专业性的人才,管理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小,并且计算机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等。为了能够使计算机管理技术更好的应用在微小企业管理当中,就必须要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的作用,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微小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现状 1.1缺少专业性人才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发展越来越好,在很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工作人员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特别微小企业缺少专业性的人才,并且现有很多计算机工作人员所掌握专业能力相对比较少,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不利于企业管理中计算机管理技术的良好应用。 1.2应用范围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着应用范围小的现象。特别在一些微小企业中,工作人员缺乏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了解,并且缺少专业性的人才,不能将计算机管理技术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 1.3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计算机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相对企业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时间还比较短,并且缺少专业性的管理技术人才,因此,当前小微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对较低,还有待提高。无法发挥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巨大作用,因此,提升企业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水平是极为重要的。 二、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相关措施 2.1培养专业性的管理人才 企业可以定期的组织计算机管理技术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计算机管理技术人员能够认识和了解更多先进的技术知识,充分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同时,企业还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将企业在计算机管理技术方面的人才要求告诉高校,然后可以提供高校学生实习的平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学生能够顺利毕业以后,企业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另外,可以建立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为各企业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和提升计算机管理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目的。 2.2扩大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 在企业管理当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因此,企业要快速实现其长远的发展目标,就应该扩大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企业可以通过构建局域网,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办公室统一的办公和管理系统等,以此来扩大在企业管理中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促使计算机管理技术能够全方位覆盖企业管理当中,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2.3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研究 企业想要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方面,根据国家相关的鼓励政策设置相关的研究奖项,充分调动各企业内部各工作岗位工作人员深入研究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提升计算机管理技术研究的资金,企业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在技术研究的过程中,会耗费很多的资金,企业只有加强技术投资力度才能够保障研究工作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技术研究工作当中去。 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并且具有很多特殊的优势。因此,企业应该培养专业性的管理人才,扩大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强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研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推动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作者:杨堃 单位:临沂一中高二五班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系统安全及应对措施 摘要:步入新时代之后,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全方位普及沿用,更面临着严峻的网络系统安全挑战困境,不得不引起不同等级层次用户和技术人员关注。产生该类消极隐患,可以说和网络信息传输量的持续增长、机构数据破坏抵御能力骤降等现象有着直接性关联,正因如此,相关黑客才能肆意地窃取网络信息和口令、篡改数据库,甚至是释放计算机病毒。所以说,尽快处理好网络安全和可靠性隐患,是保证网站长期正常运行的前提,否则企事业单位将难以获得理想的信息咨询、检索和存取等服务。由此,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不同层次安全问题,以及日后协调应对措施,加以全面地论证解析。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应对举措 0引言 信息系统本身属于一类繁琐的等级结构单元,所以对应的安全挑战困境也是分层次的。透过信息安全作用层角度观察,大多数状况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安全可顺势划分为物理、运行和数据三个安全层面。其中前者存在意义就是保障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设备运行方可靠性;运行安全层则偏重于维持操作、程序、数据库等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状态;而数据安全,即强调系统加工存储和网络数据传递过程中的泄露、仿冒、篡改等安全性隐患,更是现阶段技术人员关注度最为低微的环节。1应对上述安全问题的主要措施 1.1计算机物理安全控制措施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性支持媒介,便是计算机所处的运行环境和硬件设备资源可靠性。因此,维持该类结构单元安全性的措施,核心点始终在于掌控计算机运行环境,包括计算机放置位置点与设施结构、空气调节系统、机房防火手段、电源和供电质量等,唯独确保这方面内部安全方案规划妥当之后,才能进一步地探讨怎样应对外部信息安全的侵蚀问题,所以说规划好计算机运行环境安全,便是第一要务。而后续的计算机硬件保护工作则可以细化为两类,一是计算机硬件体系中的CPU、内存、输入和输出通道上的安全措施,二是利用硬件设备添加而换取的信息安全保密手段,如虚拟存储器保护装置、防拷贝卡,以及其余专业化信息保护卡的额外添加工作。不过将希望完全寄托于软件保密手段始终是不现实的,必然会衍生软件破译等危机,所以说,硬件方面的保护工作,还是信息安全应对工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性要素。 1.2数据加密防护手段 信息系统安全性保障的另一类重要技术便是数据加密,即数据安全地传输和转移,目前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是预先将须存储或是传输的数据,依照敏感特性加以妥善分类,成功地认证何类数据需要得到加密处理,之后针对应该加密的数据,并将一切原始数据和存储介质加以销毁,确保在未经授权状况下,任何人员都无法透过系统读取这部分数据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数据加密工作期间,必须要沿用富有针对性的加密技术和操作方式,这样不单单是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同时更是为多元化数据应用提供便利支持性条件。 1.3信息系统损害恢复手段 损害恢复强调的是一旦信息系统遭遇到任何自然或是人为性地破坏行为,就会令系统内部各类关键性数据出现大规模的丢失和损坏,所以说必须事先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保证及时地予以恢复和弥补处理。在此类背景下,有关企事业单位需要定期针对自身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做风险评估,挖掘一切潜在威胁并预计有关后果,透过预先完善的计划和处理措施,使得有关经济损失得以降低。市场竞争趋势愈演愈烈,想要保证企业内部数据不被外界更改,就必须想方设法维持数据的完整性。而破坏该类数据完整性的罪魁祸首便是病毒和个人恶意破坏行为,以及硬件故障和程序执行中偏差迹象,所以安装健全样式的备份系统并重视有关安全性事故,显得尤为必要。归根结底,制定实施数据损害恢复方案,核心点在于预知哪些工作中存在更为重要的设施,一旦该类设施发生损害问题时,需要经历多久的恢复时间。 2完善我国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能的具体建议 2.1设置智能身份卡认证程序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安全和身份认证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模式就是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形式,不过已然会遭受字典猜测、网络窃听和重放,以及盗用用户数据等多元化攻击问题。相比之下,经过智能身份卡认证程序成功设置之后,便可以有效强化各类用户认证工序流程的安全特性。这就要求用户在初步登录系统前期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1)将个人当下访问请求完整提出,并且依照预设规则进行PIN输入并且等待系统核对,如若出现任何误差迹象,便在当下认定访问主体为非法用户;否则即核对成功,便自动调整智能卡的安全状态,允许访问主体临时使用卡内的私有密钥。(2)系统透过智能卡成功读取用户已有的数字证书之后,便利用公开密钥验证数字证书的合法性。(3)系统会自然地衍生出一类随机系数r1,结合智能卡中的用户私有密钥key1完成对应随机数的加密控制任务,将获取的d1信息交给系统校验反馈。(4)系统沿用公开密钥key2和前期衍生出的随机数r1,针对系统提供的反馈结果加以验证,主要是看key2(r1)和d1结果是否相同,如若相同则判定操作主体为合法用户。 2.2进行MD5加密认证 透过客观角度观察认证,任何用户密码都必然存在强度限制问题,如若在网络空间中直接进行明码传输,则必然会遗留一定的安全漏洞。而MD5加密技术在融入到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控制方案之后,明显发挥出愈加强劲的保障效用,具体实施细节将表现为:(1)利用MD5方式将用户输入的准确密码PW进行加密处理,并且获取结果STRL=MD5(PW)。(2)透过客户端获取服务器当下传输过来的一个随机数RANDL之后,随即组合STRL与RANDL形成一个字符串,即STR=MD5(STRL)+RANDL,之后返回服务器界面。(3)服务器在确保获取STR反馈结果之后,便会将数据库内部存储的已经利用MD5加密过的用户密码YHPW,和服务器前期衍生的随机数RANDL组合,并获取结果STR0=MD5(PW+RANDL)。(4)将STR和STR0进行综合校验对比,如若相同,则判定访问主体为合法用户,此时系统才算真正完成登录者身份验证任务。 2.3科学人性化地控制系统权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权限管理,可以说是系统安全认证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单元,更是当前比较重要的系统资源访问和控制应用手段,其核心动机在于愈加理想地保护和应用系统内部丰富的资源,顺势提升信息系统整体的安全性,保证用户可以顺利地访问所需的不同类型信息资源。具体来讲,就是结合不同工作人员承担职能和所处岗位特征,进行对应的角色划分,并且赋予单位角色独特的系统权限,依照权限动态生成功能菜单,进一步限制和控制人员访问、应用系统资源的行为。此类权限管理模式同样存在缺陷,即只可以进行系统中用户对应的操作功能控制,至于用户对一类具体公司文件的访问则无法顺利实现,所以控制粒度较粗,目前尚且不能贯彻落实细粒度的访问控制目标。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后不断整合丰富的实践经验,配合思维创新加以改进调试。 3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直接决定企业今后可持续竞争和发展前景。有关技术人员需要企事业单位提前结合各类实际状况进行多角度的探讨,这样才能尽快构筑起完善样式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维持企业各类数据存储和应用的安全性。 作者:杨清茹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管理论文:机动车检测站计算机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机动车检测站检测水平关系到机动车车况和安全系数的确定,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运用则可以有效提高检测工作的质量,提升检测的实际效率。本文针对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机动车监测站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机动车监测站;计算机管理系统;研究 1引言 由于我国当前车辆数量的攀升,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情况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采取检测的手段进行合理控制。机动车检测站旨在对机动车车况进行详细的检查与评价,从而提供安全行驶、技术管理等重要保障。而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应用,进一步为机动车检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对检测流程的高度自动化与高效率。 2机动车检测站计算机管理系统 2.1内涵 对于机动车的检测,需要利用计算机的管理系统,把计算机技术、仪表技术、网络电子技术以及检测设备等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体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按照相应的通讯协议,即可实现数据交换和传输,将管理和控制工作融为一体。该项技术具有便捷、科学的特点,可以满足机动车管理工作对于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研究要求,因而广泛运用于机动车检测环节中。 2.2计算机联网检测系统类型分析 计算机联网检测系统如果按照数据采集方式来划分,可分成以下两种:①单片机方式,即下工位数据通常是由具备独立CPU的单片机,来控制并处理,然后经由串行接口来传输数据至主控计算机,典型的代表包括检测线的测功机;②工控机方式,该方式是利用工业控制计算机,经由数据采集卡,采集管理下工位数据,典型代表包括检测线等联网设备,而对于灯光仪、悬架台的检测,则需要通过自身独立工控机,来处理数据,最后才经各自所属工位机进行控制。计算机联网检测系统如果按照控制模式差异,可分为分布式与集中式,而其中的分布式主要是指,将检测任务按照工位布局来划分成模块,然后将其分发给处于各个工位的控制计算机,让它们分散完成,而各个工位控制计算机能够独立、而同步地开展工作。分布式检测系统,其核心的过程控制系统是流程过程控制。该检测系统能够通过对于软硬件的合理设置,物理划分工位,上位机的主要功能在于集中监视管理,而下位机则主要用于实现分布式控制功能,例如对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或输入输出开关信号的过程控制、引导指示等。而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则主要是利用串口通讯,或者网络互联的方式,以实现信息传递。 2.3可实现的功能 计算机联网络检测系统,则主要是按照事先制定的通信规则,将其应用于计算机和各个检测设备之间的连接,以完成各个工位数据的采集、传输、控制、管理与存储,并在处理结束后生成检测报告,作为数据查询、分析及统计的依据。其中,针对车辆检测的联网系统,其功能则在于按照GB7258-2004、GA468-2004等相关标准、规定来落实。而按照实际的检测流程,计算机联网检测系统通常要求具备以下方面的功能:信息登录功能、调度功能、线外检验结果录入功能、项目测控功能、路试结果录入功能、主控功能、数据分析及管理功能、故障自诊断功能、设备标定功能、现场监控功能(可选)等。 3计算机检测管理系统构成 一般来说,可以将计算机检测管理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分成三种,即数据接口系统、行业管理系统以及检测管理系统。而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检测站也积极引入了该技术,将其融入检测管理系统,其具备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监测信息的传输、检测数据的采集和信息的上传、统计等。 3.1检测站检测管理系统 检测站检测管理系统平台为:MicrosoftWindows2000profes-sional与Windows2000Server。其中MicrosoftSQLServer2000为标准系统数据库,运用TCP协议构建网络通讯平台,满足拓扑QS结构网络构架,运用VisualC++6.0开发系统为检测系统,Delphi为数据库统计的开发语言,最后严格遵循规范,在控制管理中对机动车检测单元与检测过程加以管理。①中心管理子系统,该系统的主要职能在于进行数据的管理,即对用户、系统参数配置等进行管控,并监视网络的运行情况;②业务处理子系统,该系统所涉及的主要是车辆登陆相关信息,即检测信息、车型构造信息等,此外,还具有的功能包括录入外观检查数据、终检(车辆功能选择区、信息区、信息查询区)等基本业务;③检测调度子系统,目前的检测站大多以流水作业为工作主体,车辆检测需要根据次序、方式等内容,实现在线经济调度;④检测监控子系统,该系统则是以登录内容、检测项目以及数据处理作为主要职责,随时保存相关的数据和评价信息,在检测完成后,数据不可更改,并由此做出曲线数据,通过曲线图像来反应具体情况;⑤站务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则负责备份车辆的相关信息,一般可保存2年的时间;⑥维护子系统,该系统的职责在于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对人员操作权限进行控制,维护单位代码、车辆参数、外检项目等的安全。 3.2数据接口管理系统 ①仪器设备的接口管理子系统,用于查询检测数据、传送相关命令等,从而进行实时记录;②上级主管部门管理子系统,该系统通常存在两种工作方式:上传和下发。上传指的是将数据上传给上级部门,而下发则是将数据下发至检测站。 3.3机动车检测站检测监控系统 机动车检测站检测监控系统,网络方案选择MPLSVPN。由于MPLSVPN业务,有效地为用户实现了将不同地区检测站主管部门的网络进行无缝互联,构建起安全、使用方便、管理灵活的私有专用网络。其功能如下:①及时上传检测数据。机动车会在下线的过程中,将车辆的最终检测数据反馈给检测站,例如:上下线时间、判定结果等;②设备状态监控,是利用检测设备运行状况、历史自检记录等,为检测站的实时监控提供方便;③上传内部管理信息,为了能够全面了解检测站点的实际运行状态,可通过查询内部管理信息,对员工、设备以及系统的维护等信息,实施内部管理;④现场视频监控,是主管部门针对检测现场,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并采用定时、手动、自动的方式使用录像记录下来。 4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机动车检测中的应用 4.1在机动车管理检测中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即可对检测站所检测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及时了解上路机动车的实际车况,并通过在线监控,第一时间向管理部门传输采集的信息和分析统计结果。对于检测站的在线监控,不仅有效保障了二级车辆的维修合格率,还监督了其经营的规范化。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该管理系统采用的是分级星型网络结构,将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网络相互连接,形成互通的网络,实现对各个不同检测站点与各个运输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了互通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满足了相关部门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建设要求。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应当采用流水式的检测方法,实行办理车辆检测、二级维护签章等管理办法,使该系统的优势得以发挥。 4.2在机动车故障检测中的应用 将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于机动车故障检测中,远程检测技术能够实现的功能如下:对位于不同地区的机动车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虚拟集合,从而确保相互之间的协作,构建具备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交流的平台,有效解决机动车的相关问题,同时达到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的目的;让驾驶者也能够实时监测自己的车况,以便反馈车辆故障。利用该系统检测机动车故障时,应当积极推动各个维修企业、零配件的供应商等,录入零配件的类别、数量等信息,并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以有效避免维修企业的机动车零配件短缺问题。 4.3机动车监控应用 4.3.1车载端计算机控制系统 该系统具备的功能,主要是利用对信息的记录、传输,以达到监控机动车的目的,对其实行准确定位。此外,当驾驶员遭遇突发事故时,也可以通过触发按钮来报警。该系统在运行中,可以通过车载终端模块,持续接收GPS卫星信号,然后再经过系统平台反馈定位信息,从而提供车辆的具体方位。车载记忆模块所保存的车辆相关信息一般长达两个月,持续为监控中心采取维修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只要车辆位于GSM网络所覆盖的范围之内,车管部门实现实时数据流通的作用,进而确保监控工作的效率。 4.3.2监控端计算机控制系统 以TCP/IP服务协议为基础建立的监控端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和车载端控制系统互联,其功能在于科学预处理机动车数据,同时对驾驶员报警情况实时监控,具体如下:①数据预处理,指的是监控端将所接收的车辆数据,进行最初验证、日志处理,然后将信息群按照各监控端实际处理情况来分配;②追踪数据,则是以列表的形式,显示所监控车辆的准确位置;③报警,主要是以预报警、实际报警、报警解除,对警报进行三级分类,避免误报。 4.4污染物排放检测 由于机动车数量的增多,尾气排放问题也随之日益严重,导致环境污染。对于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可以利用废气仪、烟度计等来检测,控制污染物的扩散。另外,还可以利用非分光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通过吸收独特波长的原理,收集机动车废气,,对其中的CO和HC浓度进行测定。 4.5车速表指示误差检测 对于车速表指示误差的检测,通常可以采用车速表指示误差检验仪设备,在滚筒式车速表检验台上来实施检测。检验流程如下:让车辆正直行驶至检验台,注意需要将驱动轮停在测速滚筒上,然后降落举升器,于非驱动轮的前部,设置止动块。启动机动车,使其车速达到40km/h,同时即可测量其实际车速,获得最终的比较结果。 5结束语 当前,机动车已成为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机动车检测站的机动车检测工作也开始得到重视。机动车检测站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运用,针对车辆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保证了机动车的行驶安全,提高了车辆的管理水平。 作者:林文辉 单位: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院 计算机管理论文:干部人事档案计算机管理必要性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干部人事调动比较频繁,档案信息变化快,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其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为此,非常有必要认真落实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研究分析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从而加快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计算机技术就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技术手段,将其应用于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有利于提高管档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为干部工作以及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本文重点探讨了干部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干部人事档案;计算机管理;必要性 干部人事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干部的姓名、年龄、性别、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奖惩情况等资料和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为干部评价、任免、考察、晋升以及调动等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干部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效率以及质量,有效地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同时又有利于纸质档案的保管,是现代档案管理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一、国家信息化和现代组织人事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调动越来越频繁,人事信息量不断增加,档案内容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手工管理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需要,现实的工作情况迫切地需要改革。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加快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战略。随着一系列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不断成熟,并且普及到了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为干部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对于促进干部人事档案的现代化改革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组织人事工作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手工管理干部档案的过程中,低效率、缺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人们档案意识的不断加强,档案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传统手工管理的繁、慢、乱等现象已经跟不上时展的快节奏。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处理档案的接收、分类、整理、归档、利用等繁重的工作,而手工管理这些繁琐的事情容易使得工作出现无序化,最终演变成慢、乱的现象。现代组织人事工作需要数字化技术来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设备,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也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必然要求,从而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服务。干部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势在必行。 二、干部人事档案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的客观需要 (一)有利于干部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干部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有利于实现规范化地管理,可以及时、方便地记录干部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的保存、检索功能,可以更加直观、方便地查看干部的基本信息。如需要查找某人的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查询其编号或姓名就能直接快速地将个人基本信息逐条清楚地显示出来,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有利于干部人事档案数字信息化管理。 实现数字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全面地展现出干部本人的具体情况和过往经历,这样就有利于干部在选拔任用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给领导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让领导充分了解干部的能力、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等,实现任人唯贤。干部人事档案实行数字信息化管理,除了能够快速、全面地提供干部的信息以外,其实用价值也很大。近年来,由于纸质人事档案容易涂改造假的弊端,全国多地出现干部人事档案涂改造假现象:2013年,山西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原秘书长王红英,请人为其改写档案,将其出生时间改小两岁;梅州市技师学院副院长钟立篡改档案中的工作履历,违规获取公务员身份……干部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以后,可以直接建立干部人事档案数据库,建立干部个人电子档案系统,做到纸质和数字档案分离管理,这就能够有效地保证干部个人档案材料的真实性,使得出生时间、简历、学历等涂改造假情况变成不可能,从而保证了干部人事档案的可靠性,维护了干部人事档案的严肃性。而且纸质和数字档案分离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档案材料无故遗失或者损坏等情况,有效保护好原始档案,从而有利于保护干部人事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干部人事档案实行数字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日常组织人事管理工作中,每年都有大量的考核考察、工资审批等工作,这些工作都涉及干部人事档案材料的查阅问题,传统的纸质档案的查阅会耗费大量工作精力和时间,而通过实行计算机管理,实行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就可以去繁化简,通过电脑就能够查阅到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有效地提高了管档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干部人事档案的作用,应当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积极引入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全面提升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作者:杨璐 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在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应用 【摘要】目的对计算机管理在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应用进行分和研究。方法选取医院消毒供应室在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前(2013年)、后(2014年)各1年内的各工作质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工作环节都有所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资发放工作出现差错的次数、器械丢失次数、院内感染例次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消毒供应室引进计算管理之后,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降低物资发放工作出现的差错率以及器械丢失率,优化医院环境。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医院消毒供应室;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当前,计算机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并逐渐受到使用和认可[1]。在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管理工作当中,传统的工作主要依靠人来执行,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消毒管理质量低下,原本是治病救人的医院反倒成了病菌的传染源,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基于这一情况,医院逐步引进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次研究特选取医院消毒供应室在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前后各1年内的各工作质量指标进行观察,旨在提高医院消毒工作的相关管理水平,降低院内感染,为医院工作人员以及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现就将有关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消毒工作进行管理,计算机系统主要由物资申请等级系统、物品消毒单、科室报损单、科室一次性物品回收单等部分组成。 1.2方法 现将计算机在消毒供应室应用的主要功能做一介绍。医院在引进计算机管理之前,仍旧按照原有的方式进行管理,在引进计算机管理之后,医院消毒供应室的计算机已与病区计算机联网,每天上午9:00之前由各科室每天必须将所需要的物品、药品规格、数量等列好清单,然后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输录[2]。同时,针对各科室所需要的消毒物品,严格执行相关操作,供应室管理人员按各科室消毒物品需求录入消毒物品名称、数量,确认后程序自动记录日期并入库[3]。对于科室的报损情况、一次性物品回收情况等,均需将其录入计算机系统。另外,针对医院的所使用的器械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可以对器械编制二维码,以便消毒供应室对器械消毒完毕后,能够对其进行全程式跟踪。最后,各科室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 1.3观察指标 记录医院消毒供应室引进计算机前后各1年内的各工作质量指标进行观察,同时针对各指标结果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医院消毒供应室在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之后,其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工作环节都有所减少,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资发放工作出现差错的次数、器械丢失次数、院内感染例次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医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中医、教、研、护理工作使用的器械、物品、管路装置等在回收、清洗、消毒、打包、灭菌、储存、发放各个环节,若出现纰漏,则很容易感染,后果不堪设想[3]。因此,必须做到规范操作,严格灭菌与监测,防止交叉感染。否则将给患者带来危害甚至造成医院内感染,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医院的消毒供应室引进计算机管理系统也是医院管理方法改进的一大体现。对消毒供应室的消毒、灭菌质量实行全程质控管理,使其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实现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及医疗安全,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4]。将计算机运用到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工作当中有利于物品发放与下收下送的工作。无菌物品的下收下送一直是既往消毒供应室的难题,以往针对无菌物品的处理工作容易出现估计不准确等现象,使剩余的无菌物品带回供应室再处理[5]。借助计算机系统,将人工从以往复杂的劳动过程中解放出来,工作人员只需要面对电脑输入相关物品,需要的时间较短,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此外,计算机系统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减轻了工作量,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灭菌物品剩余返还的现象[6]。最重要的是,当计算机系统得到运用之后,所有的信息均能够在医院的管理系统中查询,知晓消毒供应室的灭菌工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医院引进计算机系统前后各1年内的各工作质量指标进行观察,不难看出,计算机系统引进之后,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数量有所减少,物资发放工作出现差错的次数减少,器械丢失率有所降低,且院内感染例次数明显减少,计算机管理前后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消毒供应室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不仅适用于对复用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处理流程的管理,也适用于对一次性物品的管理,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7]。从本次的研究结果来看,当医院消毒供应室引进计算管理之后,能够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降低物资发放工作出现的差错率以及器械丢失率,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优化医院环境,节省医院开支,减轻患者痛苦等[8],具有较为显著的现实意义。在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当中,计算机管理系统充分发挥了现代高科通讯工具的作用,是现代医院消毒供应室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设施,今后值得推广和使用。 作者:尹丹萍 陈庆莹 单位:济南军区总医院 计算机管理论文:医院档案中计算机管理的运用 摘要:近几年相关电子文档的发展,例如电子病历、影像资料等,对医院档案管理提出了更加新颖的标准需要,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定位医院档案计算机管理,目前应逐渐发展成为医院档案工作过程中非常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关键词:医院档案部门计算机管理技术 一、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 1.对应用计算机管理存在明显的认识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并没有设置相关的、明确的目标。一部分医疗单位根本就不清楚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需要满足什么标准以及实现什么目的,同时不清楚其的有效实验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际使用效果,根本没有意识到传统管理模式迫切需要得到改革,导致计算机管理档案管理能力受到抑制。 2.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难以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 医院档案部门开展有效的计算机管理,需要工作人员进一步学习,从根本上掌握相应计算机的知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卫生系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组成的队伍一般是非专业人员或者是兼职人员,他们并不能熟练的使用微机,有的人员是学过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掌握明显缺乏,需要从根本上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3.医院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存在非常大的难度。 在实际工作中,医院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需要接受很多技术难题的考验。计算机管理档案跟纸质文件存在本质上的不一致,例如:计算机管理档案需要归档的范围为磁带、软磁盘、光盘,这是按照载体材料类别来进行划分的。计算机管理档案文件种类包括:字处理文件、表格文件、数据库文件、图像、声像文件等。所以,计算机管理难度非常的大,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协调的、正确的管理措施,导致计算机管理档案的进一步广泛使用受到影响。 二、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几点措施 1.逐渐树立新型的档案信息管理理念。 在档案整理以及保管的过程中,如果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没有更新自己的思想,还是停留在档案的收、管、藏等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只是满足不丢不损状态,那么就会导致难以满足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要。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审视自己身上的问题,促使档案管理理念进一步更新,同时从根本上更新管理措施,逐渐按照实际需要梳理新时期标志性的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理念,学习新知识,重点关注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实验,明白其对医院档案的未来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2.构建一支专业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 构建一支专业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是实现医院档案计算机管理有效性的基本保障。需要管理工作人员具备非常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具备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效的结合传统的档案管理知识跟新时期的计算硬软件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重点关注以及重视计算机管理档案长期保存的作用,在上述的基础上采取必要技术措施,促使电子档案实现有效的管理以及保存。从根本上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是有效的管理以及保管档案的基本前提。所以需要促使档案管理人员积极进取,促使其自身学习能力实现进一步强化,从根本上掌握现代化相关知识,促使其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3.为医院计算机管理档案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医院档案信息管理配备计算机是目前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基本的硬件基础,不仅如此,还要严格按照工作的实际情况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大相关资金以及人力的投入。促使计算机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同时完成档案软件制作的有效性,促使上述工作可以从根本上满足档案工作的实际发展需求,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的开发以及使用档案信息资源,同时可以实现真正意义方面的档案管理计算机化趋势。 4.促使档案业务规范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 需要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做好基础标准工作以及标准配套工作的有效实施,促使档案---立卷---归档等工作实现“有序可循”、“有效管理”,在上述的基础上才可以对标准化工作顺利完成提供基本保障。档案如果缺乏足够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就会导致计算机管理档案水平提升受到抑制。所以,医院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对工作积极组织,重点关注实施标准的有效性,同时开展实时有效的监督工作,为档案基础工作标准化提供基础。 三、结语 总之,针对目前医院档案管理现状,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树立新型的档案信息管理理念,理念是行动的根本。构建一队专业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队伍是行动的保证。为医院计算机管理档案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实施计算机管理的基础条件。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档案业务规范建设力度,这是医院档案部门中计算机管理运用的基本需要。做好上述工作,可以促使医院档案部门中计算机管理的实际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作者:段思杰 单位:承德市中心医院健康体检中心 计算机管理论文:计算机管理系统安全用药警告方法 摘要:目的改进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功能,实现在输液标签上自动生成静脉药物安全应用警告信息,保障患者静脉用药安全、合理。方法应用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内电子信息模板,在每种静脉药物后录入安全用药警告信息,实现由计算机语言自动生成转换成标签文字语言。结果改进后,在计算机打印的输液标签右上角信息栏已有自动生成的个性化单袋输液标签药品安全应用警告信息。结论改进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功能,进行药物警告信息项目维护,可实现在单袋输液标签上自动生成个性化静脉药物安全应用警告信息,以保障患者静脉用药安全、合理。 关键词:计算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系统;改进 改进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功能,可使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功能更加优化。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HH)连续20年被评为世界第一医院,创新在JHH最受尊重,由于创新永远是第1位,JHH才能成为世界医者心中的殿堂[1]。笔者在使用北京天健科技集团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过程中,与计算机专家多次合作、共同努力,努力达到目标需要的最佳效果,现将工作实践与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3日,笔者在使用北京天健科技集团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V3.5版本)打印输液标签时,希望实现在输液标签右上角自动生成个性化单袋输液静脉药物安全应用警告信息,以确保患者静脉用药安全。使用北京天健科技集团提供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V3.5版本)电子信息模板,录入静脉药物安全合理用药警告信息,由计算机系统专家将录入的计算机语言自动转换成标签文字语言。 2结果 2.1静脉滴注药品信息 避光静脉滴注药品:指静脉滴注全程需避光的药品,含此类药品的输液标签右上角安全用药信息板可由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并打印有“避光静滴”。我院此类药品有吡柔比星、硝普钠。在含硫辛酸的输液标签上有“建议避光静滴”。甲钴胺静脉注射可不需避光,部分医师采用静脉滴注甲钴胺时,输液标签上有“静滴建议避光”。药品避光静滴信息来源于药品说明书。缓慢静脉滴注药品:指静脉滴注全程需缓慢,含此类药品的输液标签右上角由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并打印有“慢滴”,我院此类药品有阿米卡星注射液、依替米星注射液、注射用磷霉素钠、注射用阿奇霉素、注射用奥硝唑、三磷酸腺苷氯化镁等。此类药品缓慢静脉滴注的依据来源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药品说明书;部分药品的依据来源于临床护士多年的经验积累,如快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易发生胃肠道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2.2避光贮存及冷贮药品信息 避光贮存药品:指药品贮存全过程需避光,静脉滴注短暂过程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即可。含此类药品的输液标签右上角由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并打印有“避光贮”,可提示护士避免将此类输液成品放置在太阳光、紫外光下照射,同时可提示全体药师注意此类药品在贮存全程是否已避光。我院此类药品有维生素K1注射液、利福平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硫辛酸注射液、注射用甲钴铵、注射用阿糖胞苷等。以上避光贮存药品的避光信息来源于CFDA批准的药品说明书。冷贮药品:指药品贮存全过程的温度需在2~8℃,但静脉滴注过程应避免成品被太阳光照射等。含此类药品的输液标签右上角由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并打印有“冷贮”,可提示护士避免将此类药物放置在太阳光下照射,或避免将输液成品放置在有暖气等的温暖环境,同时可提示药师注意此类药品在贮存全过程需在2~8℃温度条件下。我院此类药品有注射用头孢硫脒、注射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用阿糖胞苷、多西他赛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胸腺五肽注射液等。以上冷贮药品的信息来源于CFDA批准的药品说明书。 2.3药品应用及配伍警告信息 由于此部分内容多,仅举例说明。如含多烯磷脂酰胆碱输液标签安全用药信息:冷贮,只能用不含电解质[2]的葡萄糖输液稀释;含维生素K1输液标签安全用药信息:避光贮,24h内总量不宜超过40mg;含10%氯化钾输液标签安全用药信息:10%氯化钾忌不稀释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含氨茶碱输液标签安全用药信息:慢滴,极量1次0.5g,1日极量1g;含依达拉奉输液标签安全用药信息:孕妇或有妊娠可能、哺乳妇禁用,须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剂;含维生素C输液标签安全用药信息:维生素C1日不宜超过5g。 2.4 1种药品具有2~3种警告信息如20mg及40mg多西他赛注射液属避光贮存、冷贮药品,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生成打印的输液标签右上角安全用药信息显示为“避光贮、冷贮”;在自动生成打印的注射用阿糖胞苷标签右上角安全用药信息为“避光贮、冷贮”;在自动生成打印的10μg前列地尔注射液标签右上角安全用药信息为“冷贮、妊娠或可能妊娠妇女禁用”。1种药品具有2~3种警告信息的,警告信息全部由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分析和按序全部排列在输液标签右上角安全用药警告信息栏内。 2.5改进效果 我院2012年轻微药品不良反应(ADR)漏报较多,2013年和2014年ADR报告比较真实。从2013年1月3日在输液标签右上角增加输液用药安全警告信息后,药师加强向护士宣传。2014年1月至7月问卷调查我院50名护士的结果显示,47名护士知晓标签上有安全用药警告信息,均回答按标签上“慢滴”执行对减少ADR效果明显。本研究显示,3年来中重度ADR占比显著下降。 3讨论 数字化医院是由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业务软件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3]。数字化医院的目的是最大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在医院的超饱和应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使服务质量最好,故障率最少,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最高。美国St.Vincent和PrincetonBaptistMedicalSystem医院,Birmingham医院、UABWestHospital均设有静脉输液配置机构,由药师审核处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4]。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BWH医院里,用制度与管理的细致和人性化体现对生命安全的保障和尊重[5]。笔者对我院PIVAS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可在输液标签右上角自动打印出安全用药警告信息,就是受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BWH医院的启发。美国LarryEBoh[6]主编的《美国实用临床药学实践工作手册》主要强调药师应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和方案,强化以“患者安全为中心”的用药监护,优化管理系统流程,强化患者的安全用药监护。本研究结果显示,笔者改进PIVAS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效果已实现,但学术研究永无止境,诚望能对国内医院PIVAS管理系统的改进和研究有所帮助。 作者:段利生 单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PIVAS中心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中医儿科本科毕业实习阶段现状及对策 摘要:我国儿科医生紧缺,急需大批儿科专业医生,加强儿科本科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分析中医儿科本科的实习学生,在基础理论不扎实、临床思维不清晰、实习质量下降的现状下,采取巩固基础知识、加强经典学习、培训实践技能、重视病历书写、门诊跟师学习、培训医患沟通技巧的对策,在短时期内使实习学生,夯实儿科专业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提高培养水平。 关键词:中医儿科;本科教育;现状;对策 “儿科医生荒”,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进入“全面两孩”时代后,对儿科医生的要求更为突出。高校加强儿科学人才培养,无疑对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科培养过程中,临床实习是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的阶段,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历练过程[1]。就我校而言,本科毕业实习在儿科的时间一般在1个月左右,短时间内想掌握中医儿科的基础理论、临床技能,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儿科人才,分析本科毕业实习现状,采取相应对策,具体如下。 1本科毕业实习现状 1.1基础理论不扎实临床思维待提高本科毕业实习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儿科学,但带教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五脏特点,辨证概要,小儿疾病的特点,小儿用药的特点等内容,尚不能熟练掌握。而且,面对病情多变的复杂病例无从下手,诊治思路不清晰,临床思维能力需要提高。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医学生清晰的头脑、开阔的思维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前提。 1.2就业压力增加影响实习质量当前本科医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疗机构及医学院校招收人才时均倾向于研究生或博士生等高学历的人才,本科生缺少就业优势。为了能够在较好的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工作,一部分医学生选择考研,选择考研的医学生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复习考研上,势必影响本科实习的质量。还有一部分医学生选择就业,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参加人才招聘会、用人单位面试、投递简历等,主要精力放在择业上,实习时间也明显减少,实习质量明显下降。 1.3医学生缺少耐心医患沟通需加强有的医学生缺少耐心,面对哭闹不配合的患者,周围嘈杂的环境,不能耐心的检查、安抚患儿,仔细倾听患儿家属的叙述,使得病史记录不详细,查体不全面。在当今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形势下,有的患儿家属不信任实习医生,不愿意由实习医生诊治,实习医生在医患沟通中存在胆怯心理、不自信,缺少亲切感,查体不够轻柔,也很难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2]。 2本科毕业实习对策 2.1巩固基础知识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重要部分,不仅反映了儿科的特点,它还是与中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的临床医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小儿保育和疾病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3]。针对儿科实习的医学生,带教教师应注意讲授小儿不同于成人的特点,相同病症诊治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如感冒患儿着重讲解“夹痰”、“夹滞”、“夹惊”三夹证,遣方用药时结合小儿特点进行辨证论治。为使医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安排病房实习的医学生上午跟随带教老师查看患儿,书写病历,下午安排授课、病例讨论(每周2~3次)。内容包括科室重点病肺炎喘嗽、哮喘、紫癜,常见病咳嗽、呕吐、泄泻、水肿、心肌炎、感冒等疾病,从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调护、研究现状等方面讲述。授课结束后,由医学生再次询问典型病例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结合病例进行讨论,最后由带教教师就典型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使得医学生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医学生打下牢固的中医基础,将来才能成为新一代中医儿科名医[4]。 2.2加强经典学习中医经典是中医的学术渊源,正如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源一样。《颅囟经》、《小儿药证直诀》、《幼科发挥》、《幼幼集成》等,是中医儿科专业的经典著作,加强经典医著的学习,有利于学习到传统中医学理论和诊治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结合临床实际病例有针对性的指导医学生阅读原文,如分析泄泻病例的发病原因及病机时,可阅读《幼幼集成•泄泻证治》,原文云:夫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而水谷腐化,……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经典结合医案进行分析是培养医学生的中医诊疗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5]。 2.3培训实践技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医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扎实的临床技能,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疾病。我们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基本技能的培训融入到临床带教中,要求医学生在管理患者时,通过望、闻、问、切基本中医技能,详细观察、记录患者病情,教师则从旁指导,纠正不当之处。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小儿体格检查,身高、体重、体温、血压的测量,头围、囟门的测量,望小儿指纹,小儿心肺复苏、小儿腰椎穿刺术、小儿骨髓穿刺术、小儿胸腔穿刺术、小儿腹腔穿刺术等。 2.4重视病历书写病历书写是实习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中医儿科病历的书写与成人有不同之处。如记录患儿的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母亲的妊娠史等,对患儿疾病的判断、转归、预后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中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带教教师要详细讲述病历书写规范、用词准确、病史采集完整,避免疏漏。如记录患儿咳嗽症状,要同时记录咳嗽有痰、还是无痰,痰液的颜色,咯痰量的多少,痰液的气味和形态,何时咳嗽剧烈,是持续性咳嗽还是阵发性咳嗽,有无犬吠样咳嗽,咳嗽后有无鸡鸣样回吼声,有无喘促等伴症。对于医学生病史记录不详细,医学用词不准确,复制粘贴病历等现象,带教教师要及时批评指正,错误病历及时修改,让医学生明白病历不但可以反映医生的诊疗水平,而且是真实记录患者病情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医疗文件,在处理医疗纠纷时,作为重要依据,故需要认真对待[6]。 2.5门诊跟师学习中医儿科门诊实习是病房实习的有益补充。门诊与病房相比,疾病病种更广泛,如小儿乳蛾、厌食、积滞、滞颐、腹痛、唇风、抽动秽语综合征等在病房少见,而且门诊病种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春季传染病如痄腮等多发,夏季脾胃系疾病如呕吐、泄泻多发,冬春季肺系疾病如感冒、肺炎喘嗽等多发。医学生在儿科门诊轮流跟随我科多名省市名中医学习,不仅可以学习到临床选方用药特点、辨证诊治思路以及创新性理论,还会学习到如何与患儿沟通,如何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名医们的敬业精神与高尚医德,医学生能耳濡目染,这对疾病的认知,良好医德的培养大有裨益。 2.6加强医患沟通近年来医疗纠纷增多,医患关系紧张,如何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成为摆在医生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医学生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与患儿沟通时,医学生更应态度和蔼、语言温和,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鼓励患儿自己表诉病情,对于哭闹患儿要尽量安抚,查体时动作要轻柔。与家长沟通时,要思路清晰,根据患儿主诉等情况,帮助家长理清思路,准确而全面的介绍病情。向家长交待病情时,要客观而又巧妙,如实的告知家长患儿的诊断、化验检查、治疗方案等情况,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配合治疗。与患儿及家长之间建立良好医患沟通,也是优秀医学生的必备条件。综上,我们分析中医本科医学生毕业实习阶段的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医学生通过中医儿科阶段的实习,掌握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经典理论知识,熟悉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良好的中医思维能力及医患沟通技巧,使其能尽快融入临床,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儿科医生。 作者:郭亦男 孙丽平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中医药院校构建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探讨 摘 要 毕业实习是中医药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转入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本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医药技术人才。①②本文以当前毕业实习管理中存在的管理症结为突破口,通过强化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探讨并建立一种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期能有利于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中医药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毕业实习 质量监控 信息反馈 人才培养 毕业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上社会的预演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学校、 教师和学生都应非常重视这个教学环节。本文通过分析毕业实习存在的管理症结,就如何建立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为切入点,阐述了建立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从管理模式、信息反馈方式、毕业实习质量评价、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对如何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进行了探讨。 1 毕业实习存在的管理症结 我省是教育大省,有120余所高校,在校生约109万人,由于在校生的校园环境较单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容易把握,学生管理工作也因此相对容易开展。但到了学生实习期间,大部分学生离开校园进入其他实习单位,成为“半社会人”,管理上的“真空”现象让部分学生思想上出现松懈,在生活和工作上相对散乱,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近几年国内外研究发现,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社会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使得学生感到就业的压力以及前途的迷茫,激发了考研的决心,而就业、考研与毕业实习在时间上的重叠度高,引发了学生们在三者时间分配上的矛盾。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毕业实习这一动态教学环节出现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环节的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大幅下降,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就业竞争力的增强。③④ 2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如何应对当前形势下的毕业实习管理,_保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如何协调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考研的矛盾,是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的管理工作模式思路过程,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需求的过程,而体系的构建也有有助于学校对实习生的监控管理,可进一步的加快、满足社会和教育的需求。因此,建立合理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能够有效解决毕业实习中的管理症结,是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同时,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提供大量反馈信息,为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的调节、控制和决策依据。因此,加强中医药院校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且科学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 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构建策略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促进毕业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最终目的,以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基地为主要对象。在体系构建思路中,我们首先必须理清他们各自对体系的需求、理清社会和教育对体系的需求。初步考虑可以从管理模式、信息反馈方式、毕业实习质量评价和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满足各方面需求。⑤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3.1 管理模式 按照三层次、三阶段进行实施管理。 三层次:学校管理部门、各实习辅导部门和老师、各实习学生小组。 (1)学校管理部门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与实际情况,统一部署实习任务,制定切实有效的实习方案。 (2)各实习辅导部门和老师通过充分学习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制定的实习方案,进一步对实习内容进行组织与安排。 (3)各实习学生小组通过认真学习实习内容,并且根据实习内容的指示,认真完成具体的实习任务。 三阶段:实习前、实习期、实习结束。 (1)实习前:学院开展实习动员活动,并进行实习前学生心态的调查,适时地调整实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加强实习管理质量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毕业学生实习的效果。 (2)实习期:打破传统的实习模式,将实习期分散分配。将实习期前段时间安排给学生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培训或其他与毕业实习相关的培训工作,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考研与到外单位实习的时间冲突矛盾。此外,在校内进行毕业实习有关知识培训的同时,学院相关管理部门能够进一步对毕业实习任务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实习期的后一部分做好准备工作。学生也能够在前段时间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以此来更好地进入之后的实习阶段。 (3)实习结束: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实习结果进行总结,规范实习后的学生论文答辩等流程。同时,及时总结,找出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下年实习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经过以上过程实施,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规范的管理流程。 3.2 信息反馈方式 各种渠道或信息源反映的与实习方面有关的问题、建议、改革思路和现状能够及时地反应出学院整体教学工作的质量状态。 学院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地收集有关信息,并且根据毕业实习生的跟踪调查结果呈现的信息,及时调整实习方针与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校各个部门、相关教师、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实习基地的各个部门、学生家长等对象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明确分工、拓展渠道的效果。 同时,设立院主管教学领导信箱、教学办公室主任信箱、党支部书记信箱等相关领导信箱。公开相关职能部门的电话,使信息的收集更加简便、快捷、直接,更加有效地提高信息反馈的效率。 3.3 毕业实习质量评价 建立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学校、实习基地、教师、学生四个方面的相互评价及自我评价。 采用量化质量监控指标,按照对实习生的要求将实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种必须掌握的实习技能赋予一定的分值,并且要求在各科实习完成后必须达到一定的分值,对实习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 对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使其具体化和量化,具有可测量性,最终反映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能力、投入幅度、技术掌握熟练程度等,在此基础之上,对毕业实习生的实习过程进行量化的评分,以此评分作为毕业实习生实习考核的最终成绩。同时,对带教老师的工作情况在组织与管理方面进行思考,具体考虑带教老师工作过程是否到位、是否按时填写工作情况汇报、是否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等,从而形成一种规范化的建设模式。 3.4 制度保障 始终坚持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纳入文件,形成文件系统,制定相应的制度,并汇编成册。如《毕业实习应注意的事项》、《药学专业毕业实习流程》、《学校毕业实习管理及考核规范》、《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等,为及时发现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习质量和效果、体系的运行畅通提供保障。 4 展望 我校药学院每年毕业生高达800余人,其中药学专业的有200余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成功构建将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加快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能。同时,能极大的提高我校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并能进一步促M我校院系及学科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批新时代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此外,在省内乃至国内推广优质教学管理模式,构筑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可供其他院校借鉴,以进一步提升我校在国内知名度。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摘 要:本文希望通过对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目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提升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 毕业生 跨区域 就业意向 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而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区域差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所掌握的数据,不难发现,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区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是经济发达、生源较多的地区在编人员需求少,门槛高,但求职者人满为患,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另一方面,一些经济欠发达、生源较少的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医护人员需求量大,却很少有毕业生愿意选择去这些地方就业。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目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结合各区域对中医药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对策,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还可以给地方性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设置提供参考,提升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力,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进而提升就业质量。 “跨区域就业”是指劳动者到其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区域去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跨区越的分析单位可以是国家、省份、地区、县区或者是乡镇等,本文以县区为最小的分析单位,所指的跨区域就业是指毕业生到生源地所在市、县以外的其他区域就业的情况。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云南中医学院2015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共计发放4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51份,有效率为98%。调查对象覆盖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市场营销等14个专业。其中,男生128人,女生323人;云南省农村生源318人、城镇生源79人,外省农村生源26人、城镇生源28人;党员107人,非党员344人;独生子女95人,非独生子女356人;学习成绩排班级前50%有404人,50%以后的有47人;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有120人,偶尔参加的有297人,从不参加的有34人。 2 调查结果分析 王文波、宋琦等人在《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研究述评》中认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区域性流动产生关键影响”,“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本文以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做参考,其中个人因素主要以性别、政治面貌、是否是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和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情况作为参考,家庭因素主要以家庭人均年收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父亲的职业、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的社会关系为参考。 2.1 个人因素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影响 从毕业生的个人因素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目标很明确,同时,不同的个人因素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呈现出不同的影响特征。生源地市区或县区是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区域,50%左右的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在生源地市区或县区就业,其中40%以上的独生子女和经常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学生更倾向于在生源地市区就业,这与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生活环境以及对周边人际关系的熟悉程度考虑有关。从跨区域就业的区域选择看,所占比例较高的是学校所在地昆明,其中35%以上的独生子女和学习成绩在班级前5%的毕业生自我认同度更高,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而出于对自身在求职中竞争能力的考虑,仅有11.11%的学习成绩在班级50%的毕业生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其次是离家较近的县城,其中17.19%的男生和32.14%的学习成绩在班级50%以后的同学出于能顺利就业的考虑,愿意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县城就业,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所占比例在10%左右。而愿意选择到外省中小城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不到10%,愿意到外省大城市就业的比例不到5%,其中独生子女无人选择跨省就业,男生、学习成绩在班级50%以后以及从不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毕业生无人选择到外省大城市就业。 2.2 不同家庭(家人)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态度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来自不同家庭、家人对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的态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说,大部分家庭对于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持“一般支持”的态度。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40%以上的家人对于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持“一般支持”态度,其中出于家庭对求职成本和回报的考虑,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更加支持毕业生离开家乡到外地就业。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对于毕业生选择到外地就业时,53.62%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家庭表示“尊重毕业生个人的就业意愿”。从父亲的职业因素来看,35%左右的来自父亲在企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和公务员家庭的毕业生,较其他情况而言,家人更加尊重毕业生的个人意愿,同时,29.27%的来自父亲是自主创业的家庭非常支持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从生源地来看,较省内的毕业生而言,省外生源的毕业生其家人更加支持毕业生到新的环境去就业,占30%以上,而省内的家庭所占比例不到省外家庭的一半。从家庭社会关系来看,家庭社会关系较为广泛的家人可以利用家人在当地的社会关系网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帮助,因此25%以上的“社会关系较为广泛”的家庭不支持毕业生外出求职,25%以上的家庭社会关系一般和较少的家庭表示尊重毕业生个人的意愿。 2.3 阻碍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因素 阻碍您到生源地以外的其他城市就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36.14%的毕业生在选择是否跨区域就业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对家人的牵挂,可见,亲情仍然是90后毕业生较大的牵绊,“父母在,不远游”这一传统的思想观念对90后毕业生的影响依然很大。其次,因为来自家庭收入较低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考虑到就业的交通成本和住宿费用等经济问题,17.07%的毕业生认为其跨区域就业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就业成本高。同时,16.85%的毕业生认为对其他区域生活环境的不熟悉是他们选择跨区域就业最主要的阻碍因素。而没有熟人、单位是否有编制和工资待遇这几项因素的比例均在10%以内。只有7.76%的毕业生表示到生源地以外的其他城市就业毫无阻碍。 3 对策及建议 解决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实现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存在诸多困难和阻力,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方面。首先,针对这种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政府在继续推进完善目前的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的同时,还应该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打造政策“洼地”,构筑人才“高地”。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环境,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常年在基层工作的医护人员。保证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不仅引得进人才,还要留得住人才。其次,在人才输出方面,为了鼓励更多的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应继续加大对贫困生的求职补助,为贫困毕业生解决因为就业成本造成的跨区域就业障碍。政府应加大与其他省份区域的人才输出战略的构建,帮助毕业生搭建“走出去”的平台,为毕业生拓宽外出就业渠道。 第二,学校方面。首先,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专业建设,构建一张属于自己的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名片。其次,在进行招生时,学校应针对地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需求,适当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招生名额。同时,还应该多了解省内各区域以及省外各地对中医药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和行业准入情况。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提升人才质量。再次,为了更好地输出人才,学校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出省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到外面的医院岗位去了解和熟悉外省医院的需求,提前适应当地的环境。 第三,老师方面。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及时向学生就业信息,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传,让毕业生能结合自己的求职竞争能力来理性定位自己的求职目标。专业课教师更应该结合专业特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四,毕业生本人方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及早奠定自己的求职资本。同时转变就业观念,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竞争力,理性地定位自己的求职目标。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高等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因素探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招生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是更多的择业机会和挑战,而像中医药大学这种专科性较强的高等中医院校,由于专业教育的滞后效应和人才成熟期较长,与其他高等学校相比,学生的就业方向相对局限, 加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实行,就业形势尤为严峻。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毕业生 高等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与以下三因素密不可分: 一、学生主体因素 当前, 社会上对高等中医院校毕业生的需求状况观点不一, 不少人认为中医毕业生太多了,也就是所谓的人才过剩。但是,现实情况确是,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大有人在,可是每年招不到所需学生的单位也比比皆是。城市中的大型三甲医院岗位竞争激烈,而人才过剩,但是地方区县医院、乡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大量空缺,人才明显不足;以我们学校为例,每年都有很多地方区县中医医院来校招聘,但是往往招聘到的毕业生屈指可数,空手而归的情况也实属经常。笔者专门对地方医院和毕业生做过调研,经过调研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在于我们学生的主体因素,多数毕业学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不实际。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自身条件十分优秀的毕业学生不能把握住每年 十月至第二年的三月这段毕业生和招聘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高峰期,往往在等待、观望和左盼右顾中错失最佳就业时机,这种错失时机,是可惜的,一旦招聘单位的岗位已满,再想找到合适的职位就太困难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医药专业在一线大城市和三甲医院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然而高等中医院校的毕业学生人数却仍在递增,就业的压力自然成正比。 二、学校客观因素 伴随着高等学校招生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各类高校都在扩大招生,高等中医院校也不例外,那么这自然就会导致中医药专业的毕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招聘单位自然就有了足够选择的空间,人才供过于求是必然的,可以说,这已经成为影响高等中医院校毕业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这种扩招并没有保证学生的质量,学生的培养模式也没有相应的改变。 现实情况是,我国的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的人才需求,高校自身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专业的盲目划分, 教科书内容的一成不变, 教师授课方法的落后,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的薄弱等等。高等中医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自身就存在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可是,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并不是固定的, 而高等学校的扩招却不能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达不到与人才需求的标准,这就产生了社会上真正需要的人才紧缺,而并不急需的人才过剩。 三、社会现实因素 首先,政府相关制度的影响。政府出台的医疗卫生方针、政策和相关的制度、体系会影响高等中医院校的毕业学生的就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就明确的规定,无论是中医学专业还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只能报考中医类执业医师,那么这种情况,就会缩小很大一批学生的就业空间,甚至一些学生会因为政策原因而放弃从事医疗工作,不能学以致用,这也就违背了高等中医院校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初衷。 其次,招聘单位的偏见。如今,多数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招聘首先考虑到的就是招聘来的人才能否立刻创造价值,西医医院仍占主流,中医类毕业学生无法踏入门槛,甚至很多中医类医院都开始缩减中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而更倾向于西医专业。另外,许多用人单位总是认为,985、211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就比其他大学的学生优秀、博士比硕士强,硕士比本科强、本科比专科强,这种门槛高的偏见,既要求学生的成绩优秀,又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强,道德品质优良,挑专业、挑层次、挑学校、挑性别, 许多普通高校毕业生或者普通学生就很难找到工作,这必然会引起人才的浪费和人力资源过剩的问题。在我们和本校毕业生沟通的过程中, 许多学生认为在择业过程中遇到过不少类似的不公平的待遇 再次,地方和行业保护主义的封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部分地方和有关部门,严格控制引进外地人才,只招收自己地方生源的毕业生。部分地方的国有大型企业,只考虑自己本系统、本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或者自己单位职工子弟,可悲的是,很多单位想要的人才进不去, 不想要的人员却一直在增加,很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都达成意向, 但却被这种地方和行业保护主义破坏,招进了一批用不上的本地生源或行业内部子弟。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中医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分析 摘要:大数据分析技术在许多学科领域中运用十分广泛,并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该文结合笔者多年指导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的工作经验,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基础,对多届毕业设计作品质量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呈现出最终研究分析成果。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技术;毕业设计质量分析 1 毕业设计工作现状分析 1.1 什么是毕业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对所学知识全面的总结以及系统的运用,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践知识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 毕业设计的难度要大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的课程设计,因为通常毕业设计设计的知识面很广,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1.2 毕业设计工作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毕业设计工作对于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设计可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中医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教学中,毕业设计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前,要对其最后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进行综合训练,同时,学生综合素质也要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毕业设计对提高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2)毕业设计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演练 毕业设计可以看做是对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最后演练,在校教育的最后一年,学生面临多种选择,就业、创业等。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四个转变:从经济不独立到经济即将独立的个人转变;从同龄人活动群体到非同龄人活动群体转变;从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工作项独立的学习、工作转变;从学习为主到工作为主的生活节奏的转变。 为了学生可以顺利的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毕业设计成为重要的过渡阶段,在这一环节,可以迅速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毕业设计可以成为衡量专业教育水平的标准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因此毕业设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所学专业的教育水平和总体的教学质量。毕业设计是高校专业教育最后的一个环节,可以对教学的质量进行综合性的检验,是衡量高校专业教学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准。 1.3 当前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分析 在以往每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中,都只是简简单单的教师指导,学生主导执行,然后到最后的毕业设计答辩,得到最终的结果,以往的毕业设计工作到这就结束了,缺乏最终的总结分析,通过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分析,毕业生才能更清楚明白的了解本次毕业设计自己毕业设计作品结果。 (2)对于存在的问题不清晰 在毕业设计工作过程中将会有许多的问题或矛盾出现,以往的毕业设计工作没有将这些问题很好的呈现,更没有发现这些问题的实质所在,也就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矛盾,所以毕业设计工作也就没有体现出最重要的意义。 (3)学生评价不准确 在当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而进行答辩时,各专业也都将会为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给予相应的分数,人们往往会通过这个分数去衡量一个毕业生,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可能是由于在做毕业设计作品期间,学生忙于找工作等原因,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所以说以分数衡量学生是不准确的。 (4)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不明确 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对学生的培训和实践,也是衡量高校专业教学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标准,但是目前许多专业中的毕业设计工作对各专业没有推动作用,毕业设计工作反馈回来的结果对教学改革没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2 大数据分析技术 2.1 什么是大数据分析技术 大数据分析技术,通俗地讲,是在多样或巨量数据中快速收集和分析数据,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存储、 管理、分析挖掘、可视化等技术及其集成。 当前,大数据不仅指数据量的巨大,更重要的是要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才能获取更多智能、深入、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之所以具备战略意义,之所以能够有效提升竞争能力,不在于掌握了何等巨量的数据,而在于其有能力对这些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用。没有高性能的分析工具,大数据的意义与价值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洞察和释放。因此,解决大数据问题的核心,是大数据分析技术, 它是最终决定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一般而言, 大数据分析主要涵括预测性分析能力 (Predictive Analytic Capabilities)、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 (Data Quality and Master Data Management)、可视化分析( Analytic Visualizations)、 语义引擎( Semantic Engines)、数据挖掘算法(Data MiningAlgorithms)等五个基本方面。 具体的大数据处理方法有很多,但大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采集;导入和预处理;统计和分析;挖掘。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处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其基本理念可以凝炼为:要全体,不要抽样;要效率,不要绝对精确;要相关,不要因果。从具体操作的层面来看,大数据处理可能用到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包括:数据采集、基础架构、数据存取、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处理、模型预测、结果呈现等。 2.2 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具体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顺利开展。当面对7届(从2005届到2011届)毕业生,854件毕业设计作品时,没有一个良好的技术手段,是无法对如何庞大的工作进行整理和汇总。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解决数量大的问题,所以说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顺利进行。在面对如此多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时,将会遇到许多无用或错误的数据(俗称“脏数据”),这些“脏数据”对毕业设计分析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面对着这些“脏数据”,选择删掉,从而保障了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3)大数据分析技术保障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顺利完成。当完整对数据的整理和汇总后,这样的工作其实仅仅完后了一部分,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这才是本次工作的重点。大数据分析技术是对有关联的数据进行再一次的整理和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以某种形式呈现,从而可以更直观的表现出某种观点,从而实现分析的最终目的。 3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目标与流程 3.1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预期实现的最终目标 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主要为了解决上述中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有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1)整理分析历届毕业设计工作内容。本次毕业设计数据分析统计的数据概况如下: 3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升本 7届毕业生:从2005届到2011届7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 41位指导教师:统计7届毕业生的所有指导教师信息。 854件毕业作品:统计7届毕业设计中所有毕业设计作品的全部信息。 (2)客观的评价学生。在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中,分析了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通过时间的长短可以较为客观的评价学生的能力。 (3)将存在问题呈现,直面问题。将毕业设计质量分析的结果以绘图的方式呈现,直观的看出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促进问题与矛盾的解决,从而使毕业设计工作在以后的开展过程中更加有力、有序的进行。 (3)以强有力的数据分析推动教学改革。通过对毕业设计作品质量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查看出学生总体的学习范围,并且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改变,推动教学体系的前进。 3.2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的阶段和流程 本次毕业设计工作主要有四个阶段,分别是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集成、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解释,具体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目标详见表1所述。 4 毕业设计分析数据模型设计 (1)相关分析模型 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的关系。例如,在本次的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中,以X和Y分别记一个毕业设计作品质量和该作品毕业生的性别,或分别记毕业设计作品质量与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则X与Y显然有关系,而又没有确切到可由其中的一个去精确地决定另一个的程度,这就是相关关系分析。 相关关系分析模型也是本次大数据分析过程中使用的主要的分析依据模型。 (2)对应分析模型 对应分析也称关联分析,通过分析由定性变量构成的交互汇总表来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可以揭示同一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联列表的行和列中各元素的比例结构以点的形式在较低维的空间中表示出来。在本次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中,使用对应分析模型主要是为了以点的形式形成趋势,从而可以在趋势中看到数据波动变化。 (3)对比分析模型 对比分析是按照同一个参考依据,将同一类别的不同变量放在一起形成对比,通过不同变量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变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根据上述的分析模型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收集以及整理过程,如整理毕业设计成果形式数据分析时的内容如图2所示。 5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指标设计 在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过程中,整理的大量指标及其数据,具体的指标有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数量、毕业设计成果形式、科研项目衍生课题数量、参加二次答辩分析、不同软件开发技术的毕业设计作品、不同数据库技术的毕业设计作品、不同作品成果形式的毕业设计作品数量、作品扩展形式等众多分析指标,分析指标的具体内容详见表2所述。 6 毕业设计工作分析结果 6.1 分析报告结果形态 笔者与团队经过长时间的整理,最终将如此多的数据整理汇总,并对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进行分析,本次分析的结果改变了以往纸质分析报告的常规,本次的毕业设计质量分析结果以Web化的形式呈现,网站地址为:http://,如图3所示。 本次的分析结果以网站的形式呈现,这样这设计的主要目的及意义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方便快捷。本次主要使用的是ECharts画图的方式,运用ECharts多种绘图的方式,将数据导入到ECharts画图代码中,可直接生成图像,也可对图像进行形状改变,从而方便快捷。 (2)修改整理方便。当在分析的过程中,可能发现某些数值或字段是缺失或错误的,可在源数据中进行准确查找,并可将查找后的结果直接写在代码中,这将会自动从新绘制新的图形,从而可以在修改、查错的过程提供方便。 (3)分析结果直观、效果强。以网站形式将分析的结果呈现,可以直观、方便地看到毕业设计质量分析的结果,同时也可根据每个分析指标结果的色彩不同,从而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示出各个字段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使分析的结果更具有可视化。 6.2 分析结果呈现 (1)历届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作品成绩层次汇总分析 首先对历届教师指导毕业设计数量进行统计,具体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 然后对历届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作品成绩进行统计,并对其成绩层次比例进行汇总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历届教师人均指导毕业设计的数量成逐步上升趋势,从图5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质量来看,所有的毕业设计中,优秀比率在30%以上的教师有9人(22%),优秀比率在30%以下的教师有32人(78%),从而充分的说明了,教师指导的力度不够,从而促使毕业设计的优秀率偏低。 (2)指导教师初评成绩分析 对历届指导教师初评平均成绩与毕业设计参加一次答辩时的平均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指导教师给自己所指导的毕业设计的打分(平均值),普遍高于一次答辩时评委组给相应毕业设计的打分(平均值)。 充分的体现出指导教师对自己所指导的毕业设计作品的存在一定的“私心”,指导教师没有进行严格把关,展现出毕业设计工作中的问题。 (3)毕业设计所用软件开发技术分析 对历届毕业设计作品中所使用的软件开发技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在本次分析的过程中,也根据性别进行统计,统计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通过两个分析结果,可以看出HTML/CSS和JS/Jquery是毕业设计中用的最多的技术;.NET、C#的比例也较高,但从趋势来看,C#的比例有下降趋势;JAVA、JSP和C/C++呈上升趋势;PHP的比例相对稳定;ASP技术明显呈下降趋势。结合性别分析发现,男生中,使用C#与使用JAVA的人数基本持平,约为1.3:1,而女生中,这一比例达到2.8:1,说明女生更倾向于使用C#。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为本专业类教学内容体系的改变提供重要的依据,学院可以根据学生使用的比率而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7 毕业设计分析工作存在的不足与改进 7.1 存在的不足 (1)指标点少。由于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是第一次对毕业设计质量进行分析,所以在设计和整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指标点都较少,所以造成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内容有待升华。 (2)关联性低。在进行关联数据分析时,对收集到的数据关联分析较低,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每一个字段的价值,同时,在本次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中,关联分析力度不足,如没有对毕业生的在校职位与毕业设计最终成绩分析、指导教师的年龄与指导毕业设计作品成绩分析等,这都是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中的所欠缺的。 (3)数据清洗度不高。虽然在前期对数据进行清洗处理,但是处理的力度不够,所以在分析过程中,仍能发现存在许多错误的数据,这样给毕业设计分析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7.2 下一步计划 根据本次毕业设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分析工作中,将加大对指标点的统计整理,如学生的籍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奖项、教师的工龄、教师的性别等等,同时也将增加每个指标点之间的关联分析,从而使每个指标点数据更加有意义。 8 结束语 随着国家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分析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每个项目的发展和前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也结合了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质量分析,从分析结果中得到许多的结论,也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也推动了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和发展。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独立学院中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岗前培训实践与研究 摘 要:毕业实习是医学生接触临床工作的第一步,也是从一名学生转向医生的重要阶段。毕业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是进入医院实习的重要环节,对检验四年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医院实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医学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本文结合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多年来开展毕业实习岗前培训的实践,对我院岗前培训进行初步探索,为相关的教学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岗前培训;实践研究 毕业实习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毕业实习岗前培训为缩短实习医生适应时间、提高实习质量起着重要作用[1]。随着我国医学教育规模扩大,2014年国家卫计委、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通知(国卫医发[2014]11号)。这些新规定的实施,使得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面临着改革。随后我院被广西教育厅列为广西自治区转型高校名单。这些新的情况为我院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来新的实践。为提高毕业实习效果,使学生更快地适应这一角色的转变,我院多年前就开始对相关专业医学生开展毕业实习岗前培训的探索,从2011年起毕业实习岗前培训基本形成固定的模式,成为中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必修课。 1.岗前培训的内容 中医本科临床实践教学作为高等中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中医临床思维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如何更好地、有效地完成临床实习,实现医学生角色转变,实习岗前培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目前的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因为各医院的层次不同、方向职能不同、教学科研实力不同,因此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岗前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我院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如下: 1.1中医临床基本技能 我院在岗位培训中主要对学生进行中医临床的基本技能进行强化,如:中医的脉诊、舌诊、问诊技巧和中医内、外、妇、儿相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刺法灸法等。除此之外,我院还对学生进行现代临床医学的体格检查、外科无菌操作技术、打结与缝合、外科手术前的准备、心肺复苏等基本技能的集中培训。通过岗前培训进行理论和操作的集中强化,在今后实习过程中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1.2 病历文书的规范写作 相关病历文书的规范写作是医学实习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病历的书写规范作为医疗过程的证明显得尤其重要。我院在四年的理论学习期间并未开设相关病历书写的教育的专门课程,该内容散在于《诊断学》及《内科学》的课程当中,我院通过实习医院的反馈和调研了解到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对病历书写的要求比较茫然。几乎都在参考或照抄带教医师已写好的相关病历文书,自己缺少临床思维和见解。不能如实反映疾病发生和变化。因此,相关病历文书的书写规范培训对实习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在岗前培训中专门对这一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强化。 1.3 实习期间的相关管理规定 医学生进入实习医院,除要遵守学校的有关管理规章外,还要遵守实习医院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经我院调研及实习医院的反馈了解到随着学生就业期望值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部分学生将最后一年的实习时间重点放在考研上与找工作上,对临床实习不够重视。因此为了规范管理学生的临床实习。在岗前培训中对学生强调实习纪律,严格请假制度,违纪情况处理标准,对保证实习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1.4 实习期间的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 因为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相对于其他专业,医学类学生的实习业较为特殊。由于实习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发展、医疗工作、自我成长及环境改变等多方面压力,可能会影响到其实习工作的正常开展[3]。且实习过程中繁重的工作强度,严峻的就业形势,辛苦的考研复习,紧张的医患关系等都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实习过程,导致部分实习生产生职业倦怠情况。实习生的心理健康对于他的健康成长、临床学习以及未来就业或者升学都具有重要意义。为防止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产生职业倦怠,我院在岗前培训中引入心理测试,对易发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2.岗前培训的方式 我院的岗前培训共安排2周,最后1天为技能考核,临床技能操作的培训的方式主要是在我院临床实训基地进行实际带教操作,病历文书的书写和相关管理规定的学习采取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课程通过心理测试和优秀实习生介绍经验进行。 3.考核方式 我院实行实习准入制度,岗前培训不合格的学生不得进医院实习,必须经过补考且成绩合格之后方能进医院实习。考核采取类似执业医师技能考核的多站式考试方式,分别包括:中医基本技能考核(脉诊、舌诊、问诊、方剂背诵、刺法、灸法的操作),体格检查,外科基本技能,病历文书书写及中医内科病案考核,共四站。每站有2名考官现场考核技能并打分,每站满分100分,60分合格,成绩全部合格方可进医院实习,如有一科不合格需参加补考且成绩合格后才能进医院实习。通过考核工作,使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强化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临床实习和毕业技能考核奠定了基础。 4.岗前培训的效果 经过两周的培训和考核,对中医临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能够使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后迅速发挥状态,适应临床工作。同时提高了学生心理的抗压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降低了心理疾患的发生。加深了对学校和相关实习医院的实习管理规定的认识,有利于学院和医院的双重管理。 5.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岗前培训时间短,内容多 我院的实习岗前培训仅2周,在2周的时间内要进行中医临床技能,体格检查,外科基本技能,病历文书书写,心理测试及考核。时间短,内容多。学生对全部技能和知识无法在短时期内完全消化吸收,因此,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使得更利于学生掌握和吸收相关知识。 5.2岗前培训人数多,强度大 我院近几年的每年实习的中医学专业学生生达上千人,全部集中在两周内强化培训,对师资的要求比较大,高强度的动手操作和演示对教学人员的要求较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进一步培训合格的教学人员,增加培训队伍的人数,合理安排课时分配等使得更有利于发挥教学人员的能动性。 5.3岗前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待加强 我院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部门由分管教学的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等组成。主要对全院教学工作进行决策、指导、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和评估工作,但是目前对于岗前培训这一内容并未全部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当中,仅靠学生的考核成绩判定培训质量略显单一,因此,对于岗前培训的质量、内容、课时安排、考核以及对带教老师等多方面进行质量体系监控和评价,同时结合实习医院的反馈和学生的意见,深化培训方案,为实习医院输送更多的合格实习生。 6.小结 我院实行学分制,第五学年为临床后期实习阶段。临床实习是教与学的继续,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我院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且被社会认同的应用型人才,增强对中医学专业实习生的岗前培训有利于为实习医院输送更多合格的实习生,缩短实习前的适应期,强化学生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培育策略 【摘 要】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就业压力增大。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医院药剂科、制药厂、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毕业生从事药品销售。总体来看,药学类毕业生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 【关键词】药学;中医类;基层就业观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提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要求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近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本科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本科生想进公立大中型医院、研发机构越来越困难。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大力发展,面向基层就业已成为时代和市场的要求。[1] 1 我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 1.1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因无法获得我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及数据,通过与其他中医药院校的药学院沟通,了解到其他高校药学院的毕业生存在着相似的情况,本文主要以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近三年的就业状况为依据进行分析。 我院毕业生在不设区的市(县)以下基层就业的比例占1/3左右,2/3左右的同学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在基层岗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不足1/3。 1.2 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认知 2014年4月共向药学院本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286份,回收254份,有效问卷254份,回收有效问卷率88.81%,覆盖学院本科毕业生65.80%。问卷采取问答的形式进行,经过汇总整理后发现,影响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因素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前景、城市、薪资待遇。 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观的因素主要包括:51.20%的学生认为边远地区薪资水平较低、32.11%的学生认为职业发展前景不清晰、17.44%的学生认为户籍制度下后代的教育问题、14.56%的学生认为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9.01%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无法得到应用。 2 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困境及原因 2.1 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困境 我国中医药院校培养的药学类毕业生以中药方向为主,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的发展速度要明显落后于西医药,大中城市的医疗机构提供的中药方向的就业岗位明显偏少。随着中医药院校的不断发展,培养的毕业生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制药企业对中医院校的药学类人才需求量巨大,但是企业基本分布在城市郊区或者县级以下的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属于艰苦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根据2013年在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全省医疗卫生单位大型招聘会收集的信息显示,福建省的中医药院校药学类的供需比关系中,基层单位、基层岗位基本处于供不应求,大中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处于供大于求状态。 表1 福建省2014届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供需表 2.2 原因分析 我国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虽然比较乐观,但是专业对口率较低,基层就业率偏低,专业对口率反映社会对人才的利用效率。基层单位和基层岗位专业对口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吸引毕业生。其中可以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面来探寻原因。 2.2.1 毕业生基层就业观念较差 对基层就业的定位不够准确。大学生由于受到从众心理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在就业取向上常表现为“非大城市不去”和“非公务员不为”,需要大批毕业生去服务、去建设的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带几乎元人问津,每年的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则变成了千万就业大军拼抢厮杀的必经之路。但是,另一部分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中也不乏抱有“退而求其次”心态的人,他们或把基层就业当作一种镀金手段,以此获得公务员考试加分或其他有利就业政策的机会;或把基层就业作为权宜之计,认定基层就业只是自己最终就业的中转站,认为在基层待不久,服务期满就会离开。[2] 对基层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不了解。很多同学对医疗单位、制药企业等基层工作岗位缺乏深入了解,“制药企业从事的工作只需要初中文化就可以了”。一位在药厂实习的同学反映。据药厂反映,企业需要大学生在入职以后在多个工作岗位进行轮转,熟悉基层岗位的性质和内容后,才可以从事相关技术性较高的岗位或者管理岗位。毕业生和制药企业的这点分歧是比较明显的,毕业生刚踏入社会,生活压力较大,急需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2.2.2 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制药企业缺乏长期的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仪器设备普遍价格昂贵,担心毕业生在技术岗位上进行操作损坏仪器设备,没有将人才培养放在战略高度。毕业生到医药企业后,两三年内都需要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上工作,毕业生感觉不到自己和知识的价值,所以两年内的跳槽率偏高。通过信息传递,下一批次的应届毕业生到企业相关岗位工作的积极性出现下降。 3 培育毕业生基层就业观念的对策和建议 制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人才培养方案偏向于基础知识等理论方向,本科生的实验技能、实用性操作技术等方面较为缺乏。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实验经费没有相应提高,相关的实验室、实验器材无法跟上,课时也无法充足保证。在目前的现实状况下,只有积极培育毕业生的基层就业观念,通过鼓励、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激发学生的基层就业积极性,到企事业单位基层岗位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为我国的制药行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3.1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 国家和高校对基层就业的宣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表现在,在中部及其他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毕业生和家长仍抱持着非城市不去,铁饭碗,一次就业定终身、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等陈旧择业观,缺乏扎根基层和参与竞争、进行创业的意识和激情。这就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人才密度过大,就业困难,而基层人才匮乏的局面。另一方面表现在,毕业生和家长对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对国家相关基层就业的政策不了解。[3]通过宣传教育,培育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风险意识,培养大学生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的新风尚。在毕业季可以在学校的公共宣传栏、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大力进行基层就业宣传。通过树典型、学模范等活动推动宣传力度,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树立良好的基层就业观。 3.2 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国的中医药院校基本上属于本科院校,大部分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研发能力,研发能力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能牺牲主干课程。可以在保证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教学实践课,推动学生走出去,安排一定的课时到制药企业、医疗卫生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实验操作技能课适当增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3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多数高校是辅导员进行授课,缺乏专职的教师。辅导员本身的工作任务繁重,而且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没有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知识,导致授课缺乏针对性,偏重于理论方面的引导,授课效果不是很明显。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引入相关专业的校外专家和企业中高层管理层来校进行授课,校外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热情,效果良好。但是因为校外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授课无法融入教学体制内,存在无法形成长效机制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进行教学体制改革。 总体而言,我国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而且在基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技术能力也存在欠缺,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几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高等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为全社会所关注,通过对目前毕业生就业现状和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通过学校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教育、职业心理辅导等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 就业为民生之本。当前大学生就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无业可就、就业不充分、有业不就等现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有同样的表现。中医药毕业生是我国极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医药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但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中医药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已成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祖国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高度关注。有研究证明,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存在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就业总量需求不足,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从过去统包统分的分配模式转变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选择”的就业机制,尤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率逐渐下滑,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根据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 660万,2012年增至680万,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被一些人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或者只有网络上那句老话“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才能描述这种情况。事实上,除了727万这个规模之外,今年的毕业生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连续几年饱和的市场以及往届“剩下”的师兄师姐们。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更是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并及时予以积极的心理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锻造大学生的基本技能,以使大学生毕业后否就业,已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每个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都要面临就业问题。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从大的方面讲,是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渠道。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否顺利就业的因素,就是毕业生的心理状况,中医药毕业生自身心理因素对其就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自我期望值较高 相对于非医学类院校而言,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学费更高,学制更长,学业更紧张,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这些都让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希望获得比非医学类院校更高的社会回报,因此对就业具有更高的社会期望值,在激烈的就业中更容易陷入找不到理想工作的低实现的困境,造成了心理上的失衡。 2、从众心理影响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确立时期,他们的从众心理、模仿心理和攀比心理都比较强,导致他们在就业时盲目从众 ,出现一些省城单位大家争着去抢着去、一些基层单位无人去不愿去的现象。任何单位的用人指标都有一定限制,这就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因为没能进入想去的单位而遭受心理挫折,引起消极心理。 3、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引发心理危机 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逐步从“学生角色”变为“社会角色”的过程。在这个关键时期,医学毕业生要突破原先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与社会广泛接触和交流,而他们没有就业经历和经验,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给医学毕业生带来诸多不适应,这些都会增加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负担,从而引发消极心理。 4、 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抱怨心理 在社会转轨和体制改革时期,社会表现出复杂多样性,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一些方面还严重存在。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录用上存在走后门现象,他们借助供需见面会这种形式,使走后门合法化,引发了大学生不满情绪,特别是来自贫困下岗工人家庭及偏远山区依靠贷款完成学业的学生们抱怨及悲观心理尤其突出。另外,择业现实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不仅对女生们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压力,而且也减少了她们择业的机会,这种现实直接影响了女生的择业信心。 三、采取对策,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1、加大对毕业生的心理教育 当前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正在由精英化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模式转变,此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供需结构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应立足现实的社会需要,使自己的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做到个人要求与社会需要相统一。其次要对在校大学生及应届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心理咨询等相关健康教育。 2、加大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辅导 职业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现代心理辅导技术和手段为选择职业及职业适应不良者介绍职业分类、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信息,了解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预测职业发展,协助个人与职业匹配,提供人才测评、求职心理调适,介绍求职技巧,帮助职业适应以及启发自助的过程。职业心理辅导是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法,高校应将职业心理辅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3、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力度 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杜绝就业数据上的弄虚作假,对每次上报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全面负责,严格把关,认真审查,确保上报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及时,以便对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分析统计。 3、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要整合资源,主动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利用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采取各种办法不断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学校通过各种大小型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岗位。 4、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以就业指导课程为抓手,坚持贯彻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思路,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课堂,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在毕业生中还开展《合同法》、《劳动法》等讲座,同时开展就业指导实务培训,为就业指导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我国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要具备30项基本要求 近日,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标准内容包括毕业生应达到的30项基本要求和10个领域的办学标准两部分。 标准明确提出了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即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据介绍,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委托,根据我国中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研究制订,以五年制本科中医学专业为适用对象,提出了本科中医学专业教育必须达到的保证标准和发展标准。 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文件着手制订标准,本着边试点认证、边修订完善的原则,先后对9所不同类型院校的中医学专业进行试点认证,并在广泛征求相关院校意见的基础上,历时5年,完成了《标准》制订工作。 (来源:新华网)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中医院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心理动态及心理调适 【摘 要】近期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招生,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变的越来越严峻。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就业心理压力也大大的高于非贫困生。文章对贫困毕业生面临就业所发生的一些列心理状况作出分析,进而提出一些建议及应对措施,从而帮助高校贫困毕业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贫困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对策 随着高校招生的大规模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大,其中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学生当中的一支特殊群体,在我国中医院校当中该成员的数量相对于其他院校来说更为庞大,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了社会新闻普遍关注的热点。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势必带来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这无疑就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从而对高校贫困生产生了很大的就业心理压力。 一、中医院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 (一)求职的紧迫性 贫困大学生大部分是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者是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这些地区培养出一名大学生是相当的不容易,再加上高额的高校费用,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是更不容易了,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回报父母的培育之恩,所以贫困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很少选择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尽快投入到工作岗位当中,因此,这就无形中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求职的务实性 贫困大学生在求职时不会像非贫困家庭出来的大学生一样对工作单位的性质,工作地区有很高的的要求,为了尽快的求职成功和降低求职成本,再加上深知家里对自己的求职无能为力,完全都要靠自己拼搏,因此贫困大学生会早早的奔波于各类招聘会现场,积极投递简历,希望尽早的将自己“推销”出去。 (三)求职的坚持性 艰苦的成长环境、艰难的求学经历造就贫困大学生坚忍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他们面对任何困难不轻言败,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特殊的成长背景使得贫困生能够胜任各种工作,坚强的意志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很快就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求职的消极心理 贫困大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或者偏远山区,上大学就是他们摆脱贫困,走出农村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这些孩子在求职的时候难免会偏向于地域好的,工资待遇相对高的单位。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是相差一段距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在求职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求职的屡次失败,再加上家庭、经济的压力,久而久之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向单位“推销自己”,从而会错失良机,造成恶性循环。 二、中医院校贫困生就业对策 贫困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面对现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式,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和个人都要适当的采取一些措施,这样才能保证贫困生顺利就业。 (一)相应的政策建立和经济帮助,使得贫困生尽快就业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帮助其尽快就业,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和谐与稳定的必然要求。为帮助贫困大学毕业生尽快找到工作,一方面政府可以出台相关倾斜政策。这种政策无疑是社会伸向贫困大学生的坚实臂膀;另一面社会可以对贫困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 贫困毕业生可以持贫困证明,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过学校初审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可在离校前领取。而补贴标准由省级政府财政、社会保障部门等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再者,社会相关部门可以安排专门针对贫困生就业的招聘会,从而帮助贫困生更快的就业。 (二)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职位帮助贫困生就业 用人单位应该看到贫困生能够吃苦耐劳的特性,在招聘时应该适当降低门槛优先考虑贫困生,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给他们一个实现自我与展现能力的平台,同时就业单位应该为在本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相应的职工宿舍和职工食堂,或者餐补之类的补助,从而为贫困生从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进一步加强就业政策的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应该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政策指导的力度,及时为毕业生解决一些就业的问题,使得毕业生少走弯路,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毕业生充分认识到毕业的严峻性,正确定位自己,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并且要向贫困毕业生们讲清国家奖励毕业生下基层的具体政策措施,使毕业生们做好应对就业难的思想准备。 (四)加强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贫困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缺少就业竞争力。作为贫困生本人,在入校后就应该为自己之后的大学生活做出相应的规划,不光要钻研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比如参加社团、学生会、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等,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锻炼自身的社交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贫困生相对非贫困生来说会有更大的心理压力,为了帮助贫困毕业生尽快就业,社会、政府、就业单位应共同努力,多方面为贫困生提供帮助,除此之外,贫困生本人也要从自身的角度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为今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论中医药毕业生职业素质 [摘 要]目的:通过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中医药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和中医药毕业生职业素质现状,为学校相关部门人才培养及在校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根据本校2007—2011届毕业生的流向确定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构成比,卡方检验等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最重视的因素为所学专业、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我校毕业生在专业素质方面较为突出,在协作创新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结论:医学工作者应当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较高的思想素质,同时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 [关键词]用人单位 满意度 毕业生 职业素质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医药人才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用人单位作为毕业生的使用方,他们对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及其评价,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反馈,培育出适合用人单位发展的人才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在挑选毕业生的时候看重哪些条件?他们如何评价我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研究者对我校近五年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进行了调查。 一、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2011届本硕(博)毕业生,根据毕业生的流向确定用人单位数据源,选取数据源中在校内举行宣讲会、招聘会中用人单位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21份,回收问卷11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8份,有效率为93.91%。参与调查的单位以企业为主,占样本总数63.89%;事业单位占样本总数28.70%;其他为科研机构等单位。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法,调查前自行设计《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用人单位基本信息、挑选毕业生重视因素、对我校毕业生各类素质评价状况等部分。利用校内宣讲会、招聘会对用人单位发放问卷,问卷主要由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工作人员或熟悉我校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工作人员填写。经过统计分析,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方面的满意度。 二、结果与分析 (一)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重视的因素 调查发现,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所学专业、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等方面,分别占总样本数的71.03%、63.55%、45.79%。由于中医药行业较强的专业性,所学专业成为用人单位筛选简历的第一道门槛;尽管思想品德这一素质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加以判断,因其对组织的影响之大,也是用人单位重点考虑因素;学习成绩一方面可反映出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其智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体现。另外,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学历等,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二)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评价 被调查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总体评价较高。其中24.27%用人单位表示很满意,63.11%用人单位表示满意,他们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持肯定态度;同时,部分用人单位认为仍存在提升空间,需进一步加强。 (三)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职业素质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各类职业素质均较为满意,用人单位评价为“很满意”和“满意”的占60%以上。在各种职业素质中,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职业核心素质评价最高,作为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最重视的因素之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大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主干和核心,大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应重点培养这些素质以提高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我校毕业生在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也有着较强的优势,赢得用人单位好评。然而,对于职业基础素质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社会中,人们负压前行,一心想要成功,反而忽视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而这些素质是职业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 (四)我校毕业生的优势与不足 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和社会交往与适应素质方面比较突出,这是大部分用人单位热衷于来我校招聘的原因所在;然而,在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灵活应变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讨论 如今,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用人单位难寻人才,大学毕业生难寻合适工作。本调研旨在研究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评价进一步研究毕业生职业素质,分析总结出需要加强的方面,给予一定意见。 (一)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高校扩招使得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日趋激励,此就业环境下,较强的专业技能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法宝,也是工作中高质量高效率的保证。用人单位反映部分毕业生虽基础知识扎实却无法很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缺乏活学活用的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采用正确的培养方式,而非填鸭式教学;学生应认真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二)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校除了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思想品德、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大学生首先应端正思想态度,利用学校社团活动、暑期实践等学习机会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各个领域的发展,社会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业生只有具备各种优秀素质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三)制定可行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市场经济中,“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十分重要。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好高骛远,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而定下较高的目标以致无法解决就业问题;工作后心态浮躁,缺乏实干精神,过分重视物质回报而妨碍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四)丰富实习实践经验 实习实践是对理论知识进一步学习和检验,通过实习实践,能加强专业学习,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能使学生提前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并适应社会,为将来迈向工作岗位做充分准备。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拓宽渠道,尽可能为更多在校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践实习机会;在校生应利用好机会,施展所学做好本职工作给实习单位留下好的印象。 (五)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掌握外语的优势越发明显。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正在走向世界,其过程离不开外语应用;工作中,尤其是外企工作者,更需要掌握熟练的外语。如今,部分企业招聘时甚至有对持优秀托业成绩的应聘者免试的优待,可见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也是求职的筹码。 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关键在于学校的培养方法和学生的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人才市场的主体,在校学生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符合时展的技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中医类专业毕业生社会评价调查及就业指导策略分析 [摘要] 目的 改进中医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培养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中医专业学生。 方法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广东省内部分地区工作的80名中医类医生进行质量追踪调查。 结果 67名(83.75%)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尚可,43名(53.75%)毕业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18名(22.50%)毕业生临床技能较西医类毕业生明显不足,28名(35.00%)毕业生对传统中医的认识较浅。 结论 中医类医生培养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进行加强创新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中医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加强引导中医类学生对传统中医深入研究的改进。 [关键词] 中医类;毕业生;社会评价;策略分析 为了进一步改进中医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培养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中医专业学生,2008年2月~2011年1月本课题组对在广东省内部分地区工作的中医类医生做了质量追踪调查,以期通过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反馈对今后的中医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出改进。现将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选择了广东省有代表性的5个地市进行调查,分别是深圳、中山、揭阳、湛江、韶关,涵盖了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以2002~2008年广东省内就业的80名中医类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46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专业13名,湖北中医学院11名,暨南大学中医专业6名,湖南中医药大学4名,工作从事的专科包括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针灸推拿科、中西医结合科等。主要调查毕业生所在单位对该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评价。 1.2 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联系各地人事部门、卫生部门,取得2002~2008年毕业到当地工作的中医类学生的就业单位信息;然后,直接到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发放调查问卷,由毕业生工作单位的人事部门及相关科室填好问卷后回收。问卷内容包括:毕业生的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临床技能、工作能力与水平、创新能力、中医水平、与同事协作精神、工作实绩、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毕业生就业单位对其的评价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个等级。问卷还设计了毕业生就业单位对该毕业生总体评价及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及建议一栏,由就业单位进行填写。填写完毕,经毕业生工作单位盖章后寄回课题组。 2 结果 目前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尚可,其中,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满意度达83.75%,但毕业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满意度及为46.25%,中医毕业生临床技能较西医类毕业生明显不足,满意度为77.50%,总体工作能力与水平仍需提高,满意度为70.00%,另外,近几年中医类毕业生对传统中医的认识较浅,中医水平稍显不足,满意度为65.00%。见表1。 3 讨论 就业指导是国家人才规划的长远战略,是实现人才匹配的有效途径,随着中医类本科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中医类毕业生学历的逐步提高,本科生就业压力渐增,改进与完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发挥就业导向作用,能帮助中医类本科生挖掘个人潜质、完善自我、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中医类专业人才。针对课题组调查结果,结合目前中医类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创新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医疗卫生工作要适应时展, 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拥有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加强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根本保证,因此,医学教育不仅应培养医学生基本的医学理论、医技能力,而且要培养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1]。发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创新意识来源于人们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授予其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吸收,能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实现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其次,要求中医院校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单纯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目前各国许多教育家主张在医学教育的各阶段采用PBL教学法,该法以问题为导向,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全面推行结合自身实践的PBL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第二课堂具有激发潜能、拓展兴趣的教学功能,能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优化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亦能切实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中医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实践课比例、完善技能考核制度等措施在第一课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2],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暑期“三下乡”、社区卫生服务如义诊、义教、看望福利院老人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第二课堂强化专业技能,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堂实验教学、课外实验室开放-课程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链[3]。 3.2 加强中医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态度决定一切”,任何事情要想成功,没有严谨的思维和端正的态度是绝对行不通的。现代社会要求医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科研素养,而医学本身面对的是人体及其疾病,医疗及相关的医学科研直接对生命负责,所以中医院校要想培养出优质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得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增加“发现问题”的能力[4]。中医院校可以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进实验室等措施,鼓励学生增强科学态度的培养,做到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培养亚里士多德“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的勇气和精神[5]。中医类本科生无论临床技能还是科研思维都需要训练、培养,临床导师结合床旁教学,训练其规范化临床操作能力,培养认真、严谨的临床工作态度,科研导师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小课题、撰写论文,能有效帮助本科生形成一定科研思维;导师带领学生参与相关项目研究以及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基础实验的制度,能为本科生近距离接触科研提供平台,有助于他们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在科研团队的影响下形成严谨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3.3 加强引导中医类学生对传统中医的深入研究 医学教育是发展的教育,中医教育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自1966年开始,中医院校多次进行教学改革, 但总体上仍遵循西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6]。因此,继承不足、创新不够成为了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难题。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形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文化、哲学三种学科属性的特点,对于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理论, 要在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得到理解和接受是非常困难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说过:“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7]。细数历代名医,无一不是博学广知,卓然成家的。因此,笔者认为,中医院校首先应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普及并发扬,例如设置文、史、哲相关课程,以引导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中医院校应将“经典”著作设置为课程的重中之重。“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加强经典理论的学习,结合临床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经典,对于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以上建议,不仅应单纯地在就业指导课中实施,还需要在整个中医类学生的教育体系中完善,以期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中医类毕业生人才。
中药专业论文:传统文化对中药专业大学生学习思维的影响 摘要:学习思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专业的感悟不同,对于中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树立中医药思维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关键。而在中医药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中处处都存在着传统文化的印记。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药思维模式,有助于提升中药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传统文化贯穿于中药专业的课程中,同时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药专业;学习思维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理论的思维模式深深打着传统文化思想的烙印。作为未来中药事业发展的栋梁,中药专业的大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符合中医药的学习思维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才能更快地适应中药行业需求。因此,作为培养中医药思维的传统文化,对于中药专业大学生学习思维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树立中医药思维是中医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思维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间接和概括性的反映。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和行为产生的根本指导,它一旦形成,就会对行为的各个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产生能动作用。作为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智力活动,学习的整个过程都要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所谓学习思维,就是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包括学习的思维模式、学习思维素质、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等等。[1]可以说,学生学习思维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关系到其学习的效果。而思维模式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每个专业都有特定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它是贯穿于整个专业的灵魂。只有掌握了特定的学习思维,并运用特定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才有可能真正进入专业的核心。 中医药历经几千年依然屹立于世界医林,没有被改造、代替甚至自行消失,除了其独特的临床疗效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具有相对独立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并仍能继续在世界医学领域里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2]对于中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建立起这种思维方式――中医药思维。所谓中医药思维,就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在对生命活动、疾病规律、药物的使用和作用规律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习惯与方式。这种思维的确立是中药学专业学生破解专业奥秘的钥匙,也是中医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具备符合专业发展特性的思维方式的人才,才能够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使中医药事业延绵不绝。 总之,中医药学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如欲破解其中的奥秘,我们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掌握传统文化对中医药专业学生思维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对中药专业学生学习思维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思维的关系。相对于西方文化传统中比较强调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更多是以直观意象为主,是一种更着重于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去把握真理的思维方式。作为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下的中医药学,天然具备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这种特性无论是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还是在推理方法、技术手段等角度,均有所体现。例如,中医药中的整体思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不仅重视人体生命本身的整体性,而且还要尊重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中医药的认识论就不是单纯强调客观认识,而是“物我一体”、“体物会心”、“司内揣外”、“司外揣内”地“物我交融”的“内景”;在方法论上,使用的是整体关联、辩证互补、系统协调的整体观,而不是用机械的、分割的、还原的方法来建构它的体系;在推理方法上,运用的是“容中的”、“互补的”辩证逻辑,在技术手段上体现出整体调控的独特优势。[3]还有在中国古代重视“形而上”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取类比象思维;在古代哲学阴阳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辩证思维等均是如此。 这些特点与现代人习惯的思维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没有形成中医思维模式的情况下学习中医药知识,无疑是空中楼阁,无法真正深入进去,并有所精进。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文化的核心要素。要真正把握一种文化,必须掌握其思维模式。思维模式是理论体系的灵魂,积淀在人们思维中的思维模式要比获得的具体指示更重要、更有价值。[4]中医药学是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科学,其理论基础更具有人文特点和浓厚的文化色彩,如果仅从每一味中药的角度去看待和学习是不全面的,也无法把握其中的精髓和内核。并且,中医思维方式与西医思维方式大相径庭,不能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中医药的问题。这就要求中药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进行学习和思考,必须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为基础来建立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但这对于惯用数量概念来解释和理解事物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却无疑有一种思想上和情感上的隔阂与疏离,无法真正融入其中。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提升中药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育中,形成注重整体、突出联系、重视和谐、维护平衡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建立正确的符合中医理论特征的思维模式,才能掌握学好中药学的核心武器,对其学术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自然也会更加深刻到位。 3.建立中医药思维模式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整体性、辩证性、直觉性等思维方式。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不仅可以建立起中医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学习思维素质有所提升。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思维方式涵盖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过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这种思维本身就对于深受数理化训练的理科生来说,可以极大促进他们整体思维的形成,是对于西方分类思维的一种有效补充。在此熏陶之下,学生可以提升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实现思维的深刻性;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及组合分析的能力,提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实现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从而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有着很好的提升作用。 三、立足于传统文化培养中药专业学生的学习思维 既然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思维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同时传统文化又对于中药专业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够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么在对中药专业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就要注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进而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方式、领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这是现代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必然趋势和培养中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教师要将传统思维方式贯穿于中药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中药课程本身就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信息和思维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将中医药的认识论、方法论等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记背中药名称、药效等知识的同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形成中医药思维,并学会用这种思维来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此外,加强经典教学。作为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经典著作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学习古人综合性辩证思维方式。 其次,基于第二课堂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阵地,第二课堂不仅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续,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利用各种活动、讲座等等第二课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请相关专业开展有关古代思想、古代哲学等方面的系列讲座,举办学术沙龙、兴趣小组等,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真正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传统文化予以深刻的认同。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思维形成的沃土,对于中药专业学生树立中医药思维、提升学习思维素质具有重要影响。只有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才能更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经久不衰的思想精髓。 中药专业论文:关于培养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新生的入门教育至关重要,所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药卫生改革,认真做好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专业思维教育,使中药专业新生从起步阶段,就逐步培养起良好中医药思维,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中医药的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药专业;中医药思维;大学新生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等中药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本文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为例,探讨和思考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的实践方法和教育模式。 一、中医药思维的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中医思维的诠释已经比较完善。据文献记载:冯广义、张养生等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委思想基础去观察、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断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1]。陈涤平认为,中医思维即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诊治疾病,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2]。 二、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培养中医药思维 结合已有的对于中医思维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于中医药思维的思考和总结,笔者认为中医药思维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在对生命活动、疾病规律,药物的发现、使用、作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建立、形成的一种起经常性作用的思维习惯与方式。中医药思维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新生而言,建立中医药思维对于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乃至以后的科研、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转变思维方式,是顺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深刻领会中医药基本理论的基础。转变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每一位中药专业大学生从根本上找准学习的出发点与着力点,找准学习定位。中西医学、中西文化发源不同,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即各自建立在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中医学有其独特的辩证论治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专业新生初入校门与其他专业学生思维习惯无异,中医药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必须在认识论、方法论和知识结构加强培养以尽快适应中药专业需求。 三、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思维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形成的,因此想要培养中药学新生的中医药思维,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者们应该在学生的教学、第二课堂,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积极进行探讨和实践。 1.在教学环节中对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中药思维的培养。(1)将中医药思维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高等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收获知识、养成思维定式的有效途径。在课堂学习中要想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专业教师在对中药学专业新生讲授课程时应该做到:在课堂上注重历史文化意境的重现,营造浓厚的传统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氛围,授课时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加强对学生的传统人文思想的教育和熏陶的效果。与此同时,专业教师还要要求中药学新生重视对经典的学习,要养成研读中医药经典著作的习惯,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地促进并最终形成中医药思维,做到对中医药理论精髓的扎实把握。(2)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中医药思维。对于中药学新生的教学中,提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即“PBL”教学法。任课教师在上课时设计一套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这种学习方法通常将学生分成小组,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出发,解决中药学专业新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疑惑,提高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这样一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互动,而非传统教学中偏重于任课教师讲授的“独角戏”模式;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模式多维度发展,加深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认识,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网络学习资源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比如MOOC。在对中药学专学生尤其是新生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传统授课和MOOC相结合的方式进行。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型的开放式网络课程,通过MOOC可以完成教学中的答疑、测验、作业、考试等多个环节,也可以通过它对于学习效果进行自动的评分、评级,以及有效的反馈。这种利用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的在线教育模式中单向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灌输式学习的局限,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自主学习与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2.拓展第二课堂培养中医药思维。对于新生而言,想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办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每年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中药学院为了让中药学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会举办一系列新生专业入门教育,如刘昌孝院士“新生入门第一课”与学生面对面地开展交流会。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让中药学新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主动寻求知识的增长,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教务处的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制度,让学生了解了中药专业学习任务、成绩查询,以及其他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借此新生们能迅速掌握中药学的知识架构,他们能为自己设立初步的学习计划,课程开始后进行学习会更加有重点。这些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即将面对的大学学习生活,也让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便于进行人生规划。 在新生的课余时间,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为夯实中医药学生中医理论学习的基本功,加强该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中医药思维,以“读经典、做临床、多读书,通过实践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为主题举办了经典背诵比赛,既不枯燥记忆,又能达到理想的背诵效果;举行“校园药植行”、参观标本室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中的药用植物园、参观药用植物标本展室,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药用植物,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 3.建设校园文化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往往能给学生,尤其是新生带来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1)从物质层面讲,完善的校园设施可以为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阵地,使学生学有其所、乐有其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对于中医药高等院校而言,想要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的中医药思维,校园环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如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以“校在园中,园在校中”为理念,将整个校园建设成药用植物园,徜徉在校园,身边的花草树木均是自己专业课将会涉及到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养成对于专业的认识、理解和学习的习惯,对于促进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园中建立相关中医药历史名人、常识知识、标本展示等的宣传栏,或是在教室中建立黑板报,这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中医药思维也会有正相关的刺激。(2)从精神层面讲,培养中药学专业新生中医药思维,“三风”建设要紧抓。首先是校风建设,这主要体现在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方面,良好的校风往往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无形中会受到一种感染和约束。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除了学校层面在校风建设上的努力,中药学院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报到后组织班旗设计大赛,学生们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结合自己的班风,设计出班级特有的班旗,一方面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思维的形成。其次是教风的建设。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等,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中药学专业的教师来说,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积淀、扎实的专业技术、优秀的工作作风,是培养中药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最后,中医药高校要有优良的学风。任何一项教育行为,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作为,学生不积极主动,是无法正常进行的,起码结果不会令人满意。紧抓中药学专业新生的学风建设,能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增强对于中药学知识的渴望,对于他们建立起自己的中药学思维有推动作用。(3)从制度层面来说,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教学行为正常进行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在校园中,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能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依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如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建立本导制培养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给每个学生配备专业导师。中药学专业讲究传承,本科生导师制度,定将会形成老师心口相传,学生心领神会,老师举手投足,学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这种手把手的传承方式,容易使学生得真传,让中医药思维在新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也是普通的课堂教育难以达到的,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水平能尽快得到培养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中药专业论文:基于校内基地建设促进中药专业人才特色培养的研究 药用植物园是中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在校内辨识药用植物和中药材识别的实训基地。本文通过药用植物园建设对改革教学方法、利于专业师资培养、发挥科普教育作用、为实验教学提供充足的材料等方面论述了药用植物园在中药专业人才特色培养中的作用,以期为医药等相关院校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参考。 药用植物园人才培养校内基地建设医药高职类院校开设的专业大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需求。基于这一目标,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基地设施硬件和管理软件水平成为高职类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中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来理解和验证,因此,实训基地对培养中药专业学生成才所起作用尤为重要。我校中药专业成立于1972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虽曾经取得不小的成就,但现今的发展形式并不容乐观,不管是生源数量还是师资力量都没法跟省内同类型学校相抗衡。因此,要想专业能稳健发展,就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一直以来,中药饮片识别及中药原植物鉴别是我们学校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强项,也是今后中药专业学生培养中需要一直坚持的特色。为坚持这个特色,校内实训基地――药用植物园(又名百草园)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百草园基地建设有利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人才 中药专业中的《药用植物学》与《中药鉴定技术》都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涉及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品种复杂,要想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植物种类以及重要的中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百草园建成后,园内植物基本上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上所列的科属,其中收集药用植物种类较多的科有马兜铃科、蓼 科、桑科、毛茛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芸香科、伞形科、唇形科、马鞭草科、菊科、百合科和姜科,种类最多的为菊科,其次是蔷薇科与百合科。各类药用植物中,如果按药用部位划分,全草类药材最多,根类药材次之,茎、叶、种子、花类药材最少。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药用植物与中药材知识时,不论是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还是系统分类,都有相应的、可见可摸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课本里的药用植物和药材以更为直观、真实和立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带着学生在现场识花认草,零距离认识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教学效果也是常规课堂教学所不能比的。而且因为学生数少,可以让每个学生充分利用百草园的药用植物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而教师也有更多的精力对学生悉心指导,增强他们的中药原植物鉴别及中药饮片鉴别的能力,把每个学生都当成精品培养,变生源数量少的劣势为优势。 二、百草园基地建设有利于专业师资培养,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 良好的师资是培养特色人才的保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强化教师的课堂实践技能,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与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建立科研型与技能型并重的学术梯队,提高教学团队素质。百草园建成后,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药用原植物与中药饮片,同时,药用植物园也为专业师生的科研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可以结合中药专业情况做横向联合研究,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这样不仅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而且可使教师的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为科学研究创造条件。同时植物园种植了多种药用植物,为药用植物的种植、品质评价、药用成分提取和鉴定等科研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三、百草园基地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科普教育作用,提升中药专业师生的社会服务水平 中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用植物园的建立就是用园林的方式来体现中医药学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围墙的百草园建设开启了高校服务社会的一种新模式,通过对园内的每一种植物进行挂牌,标注学名、科属名、中文名、入药部位、药材名、性味归经、功效等,让所有参观者能一目了然。通过这样的宣传模式,不仅可以让中药专业的学生很容易掌握相关知识,包括其他专业的师生以及外来参观者,都会很自然地关注和接受这些中药知识,起到了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作用。在提升专业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百草园基地建设能为实验教学提供充足的材料 许多中药专业课程实验,需要大量的药用植物标本以及药用植物的鲜品。但药用植物的鲜品无法从商业渠道获得,这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个缺憾,在缺乏药用植物鲜品的情况下,仅依靠多媒体、彩色药用植物图片等教学手段,学生对所学药用植物及生药缺乏感性认识,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由于无法看到原生植物和生药,学生极易疲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而百草园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既节省了财力、物力和人力,又解决了教学实验材料选购困难的问题,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 教学实践表明,从北京药用植物园的前身――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用植物试验场标本园建立至今,我国已有包括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等在内的十几所医药院校建设了自己的药用植物园,在职业学校中不少学校也建立了植物园,如漳州护理学院建立有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药用植物园。中药专业是医药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其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多在医院药房、药店、药厂等单位工作,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药店和药厂的声誉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因此,中药专业更应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药用植物园的建设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医药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而且能促进中药专业的发展,进一步保证中药专业毕业生的质量,真正体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这一要义。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化学的项目教学法研究 [摘要] 根据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高职教育特点,辽宁医药职业学院在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式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本文就课程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项目和任务的设计、实施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成果及未来发展目标等方面阐述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以提高授课效果、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中药化学;项目教学法 中药一直以来以历史悠久、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药物的滥用等因素导致的某些疾病无法医治,如20世纪8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从而西方国家转而求助于中药。2011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人们更加意识到中药之于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目前中药由于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一药多来源及生产、采收、炮制、加工、运输、贮藏等因素的影响质量难以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1]。故应培养中药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以有效控制中药材及中药制剂的质量,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开辟通道并更好地为全世界人类服务。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01年设置中药制药专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就业岗位群分析,使学生初步具备中药制剂的制备、调剂、质量控制的能力[2],并能胜任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技能性操作岗位及管理岗位等。通过对该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分析,《中药化学》为其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中药专业知识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药药剂员职业资格考试中,中药化学为其考试内容之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中的黄酮、生物碱、蒽醌、香豆素和木脂素、皂苷、强心苷、萜和挥发油等常见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3],能采用合适的方法提取分离中药中的各类成分,并且进行检识。 1 目前中药化学教学现状 中药化学需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作为前期基础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学生普遍反映化学基础差,且化学成分结构、理化性质等方面对高职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学习本门课程难度相当大,学习兴趣不大。就教师而言,上课容易出现“一言堂”,几乎就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被动式学习,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我校中药制药专业中药化学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32学时,理论、实践几乎各占50%,但传统的授课模式下,先理论再实践,学生无法将理论更好地融入实践,操作过程中只是机械的重复验证性实验,缺少主动性思考过程,更多的情况下只是问该做什么,而不去想为什么。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我校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教育现状迫切需要进行中药化学的教学改革。 2 项目教学法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2.1 关于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最早源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得合著的《项目教学法》,德国引进后制订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法规,并开始应用于现代职业教育[4]。项目教学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改由学生和实践项目为中心,由教师或师生共同制订相应教学内容的项目并且完成这些项目[5]。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演示讲解、现场点评、师生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在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并以此来推动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环境与模式改革,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死读书、读死书,而是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可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2 课程设计思路 本着“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适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6],采用项目教学法,结合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未来岗位群、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确定适合学生学情的项目及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与未来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2.3 课程教学目标 2.3.1 知识目标 掌握中药中八大类化学成分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强心苷、皂苷、萜和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及必备的理论知识,并了解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存在、分布及生理活性及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新技术、新方法。 2.3.2 技能目标 能熟练根据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选择合适的提取、分离的步骤和方案,并可采用化学检识法初步鉴别中药化学成分的基本技术。 2.3.3 素质目标 具备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利用书籍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并经归纳整理,能够解决岗位实际问题;具备团结协作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达到目标。 2.4 教学项目的选择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如何针对所选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是问题的关键,既要保证教学的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同时要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项目的选取上一定要注意难度,项目不能太大、太难,必须保证学生在必要的指导下顺利实施。同时项目的设计既有以小组为单位的大项目,也有以个人为单位的小项目,或者有些项目二者兼有。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环节既可体现小组的团结合作,也可体现个人的实际操作水平,避免出现小组中某些或某个学生参与度不高,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比如,皂苷的提取与检识方法,在项目设计中,以三七中皂苷为例,采用甲醇回流提取并回收溶剂,取适量三七皂苷的甲醇提取液,进行Liebermann-Burchard反应的定性检识。操作过程中,三七皂苷的提取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而理化反应检识可单独评价。 当代职业教育目标,将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内容分割成两大模块,八大项目。两大模块分别是中药提取分离方法、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八大项目分别是生物碱、黄酮、蒽醌、香豆素、木脂素、强心苷、皂苷、萜和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技术。对每一项目进一步分割成适合教学基本目标的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设计基本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实施项目化教学。通过子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达到对应知识点的理论要求及能力要求。 以生物碱为例,生物碱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已知生物碱种类约10 000种,是中草药中最为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如黄连、苦参、防己等均含生物碱,且为其重要的活性成分。生物碱结构种类很多,性质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时通常感到难度很大,学起来很吃力。我校在过程中选用项目《一叶c中一叶c碱的提取、分离和检识》进行教学,通过一叶c碱的提取和分离来掌握生物碱的基本性质和一些提取分离方法[7]。见表1。 表1 生物碱教学项目设计 之所以选择一叶c中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是因为过程中用到了渗漉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索氏提取法等多种方法,而且通过分离可得到一叶c碱的单体,学生实验结束后直接可看到成果――一叶c碱的浅黄色结晶,更为直观,也更有成就感。据笔者了解,多家同类院校在生物碱一章中多选择黄连中小檗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作为实训项目,过程中包括酸溶碱沉、盐析的操作,而且得到的是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的混合物,无法得到单体。相较而言,一叶c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是更多的实验操作,成果显著而直观,可说是生物碱一章的经典实训项目。 2.5 教学实施过程 将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每班学生30名左右,分成8组,每组3~4名,明确各组分工及成员分工。教学过程包括创设任务情境、知识铺垫、制订方案、项目实施、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完成既定任务,并进行组间及组内讨论、组间互评及对每组学生进行教师评价,总结记入成绩。如以上述一叶c碱的提取分离为实例,首先布置查阅文献,确定提取分离路线。开展组内讨论及组间讨论,并适时教师介入点评。根据模块――提取分离方法的学习,确定索氏提取法的操作要点及对应分值。观看视频,并对既定评分标准进行修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自评、组间评分或随机抽调几人为评分小组进行打分。操作结束后各组进行讨论,总结心得。教师随即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回忆操作过程及要点难点,如索氏提取法的优点和操作要点,为什么树脂先经碱化后再用石油醚索氏提取。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深刻的理解索氏提取法及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的操作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教师扮演的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给予必要时适时、适度的指导,避免出现将项目教学法的课堂沦为把理论课搬到实验室中的尴尬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同学生的交流,既包括课前交流、课堂交流,也包括课后交流。有些同学在专业学习、课程学习及未来就业形势或生活等方面产生困惑时应及时解惑,鼓励健康向上的行为及观点,及时纠正片面或偏激的行为;课堂交流主要指在授课过程中耐心解答随堂产生的疑问并配合学校德育部门及时解决;课后交流主要指课后或学生毕业后做到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本门课程学习情况或行业应用情况,并及时对教学环节进行改进完善。教学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知识的生硬传授,所谓教书育人,不仅仅要达到学习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8]。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改革上,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培养,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6 教学手段 目前全国各大院校在中药相关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除传统的教学模式外,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9]、任务型教学法[10]、TDL教学法[11]、感官刺激法[12]等多种方法应用其中,提高授课效果。但由于中药化学教学内容很多,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在中药制药专业的授课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方式,并且在必要阶段辅以其他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另外,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教育部主持的药物制剂专业的资源库建设,可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充分利用既有的网络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开展教学。 2.7 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模式下,采用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实践课采用各类化学成分的理化检识操作,期末考试为闭卷答题所得的分值,三部分所占比例为20%、20%和60%。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考试发挥不理想带来的成绩不好的情况。学生参与并完成项目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为此,笔者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弱化终结性评价,以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13]。改革后的教学评价方式更为灵活、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及期末考试四部分,理论考试的比例也下调至40%。 3 中药化学教学改革未来发展目标 3.1 教材建设方面 在现行版本的中药化学教材中,糖和苷类单列一章,但在历年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涉及很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而且在以后各章节教学中,有些重点内容反复提及,如糖和苷的检识反应――Molisch反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直接将其打散,揉入其他各章。如在黄酮一章中,选用“槐米中的芸香苷提取、分离和检识”为例,将芦丁的检识方法作为子项目,采用Molisch反应进行检识,从而将抽象的方法作为一个可操作、可以直观观察到结果的形式出现,令学生更加印象深刻;再比如苷的水解反应是一个难点,将其结合到强心苷的酸水解反应中,两方面内容互相补充,互相说明,授课效果更好。 另外,现在许多教材虽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进行编排,但许多内容根本不适应教学,一些有效成分的提取只是参见以前版本的教材。比如,甘草中皂苷类成分的提取,实际在操作过程中很难得到甘草次酸单体。笔者近几年也多次参与《中药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但是关于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也在逐渐摸索中,未来期待能编写更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中药化学》教材,而不仅仅是拘于编排形式的变化。 3.2 教学项目的设计 教学项目的设计应注重与药物分析、中药炮制、中药药剂等学科的融合,通过开设学科交叉的项目设计,使学生做到中药学知识的系统掌握,而不是死学硬学。目前开设的实验多与现代工业化药企的生产差距较大,所以未来将开展与更多家药企合作,通过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制订教学项目,真正实现工学结合[14]。 3.3 师资建设 中药化学的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和不断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教学流程设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教学模式的改变带来的成果毋庸置疑,但笔者想说的是,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样重要的是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经试讲、面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具备教师资格,从一个学校走向另一个学校,没有企业生产经验[15-18]。笔者认为教师应不仅仅拘泥于校门之内,拘泥于学校的实验室,更应该走向药厂,结合生产一线强化实践技能。目前许多高校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形式,企业出于生产效益、风险预估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愿让实践者参与其中,教师专业素质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可想而知。期待以后更多院校和药企关注此类问题,使教师真正具备双师资格。 4 小结 项目教学法在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位无可替代,但实施起来问题较多,诸如每年学生情况不同,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是一线教师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把理论教学搬到实验室中的情况,同时,教学评价方法也应逐步完善。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不断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多所职业院校在《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相继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但辽宁省可说寥寥无几,故此次教学改革除可填补这一不足之外,也期待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为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中药专业论文:加强校企合作探索高职高专中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摘要】我校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按照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并参考《执业中药师考试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对中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构建了“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编纂实训教材,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实行校企合作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对培养“技能型”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中药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专业人才,努力探索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我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围绕中药学专业就业岗位所需要技能安排教学内容,逐渐加大实训内容,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针对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改革方案。 一、课程体系模块化 在校企合作、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中药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方向能力和拓展能力,将中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四个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专业方向素质模块和拓展能力素质模块,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基本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课程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知识、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 (二)专业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依靠职业基础和职业技能课程,夯实职业基础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技能。 2.课程设置: (1)职业基础亚模块: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解剖生理学、中医学基础。 (2)职业技能亚模块: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化学技术、药用植物鉴别技术、中药资源调查技术、中药制剂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药炮制技术。 (三)专业方向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根据中药岗位需求,设定专门化方向,培养在某一特殊或专门的中药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课程设置: (1)药用植物亚模块:资源调查、栽培与养殖、采收储存。 (2)中药生产亚模块:加工炮制、质量监控。 (3)中药营销亚模块:市场调查、营销策略、销售技术。 (四)拓展能力素质模块 1.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课程设置: (1)营销能力亚模块:市场营销、购销技巧。 (2)就业、创业能力亚模块:创业教育。 (3)科研能力亚模块:实验技术、文献检索、论文写作。 二、教学内容工作过程导向化 突出“质量至上、确保药效”的中药行业理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题,以药用植物岗位群、中药生产岗位群、中药营销岗位群等整体中药岗位群的三大部分为基础,构建基于中药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一)药用植物岗位群 包含资源调查、栽培养殖、采收贮存三个工作过程。 1.资源调查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中药材的地域分布、蕴藏量;技能目标:熟练运用中药资源调查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素质目标:吃苦耐劳、细致、规范。 2.栽培养殖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药用植物生长规律与环境关系;技能目标:常用中药材栽培养殖技术;素质目标:科学严谨;环保意识。 3.采收贮存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常用中药最佳采收时间、储存条件;技能目标:采收粗加工储存技术;素质目标:认真仔细;质量意识。 (二)中药生产岗位群 包含炮制制剂和质量监控两个工作过程。 1.炮制制剂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中药炮制制剂技术的原理操作规范;技能目标:熟练应用常用中药材的炮制技术;素质目标:规范严谨。 2.质量监控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质量标准;检测技术原理;技能目标:按2010版《中国药典》标准,进行质量监控工作;素质目标:严格流程,质量至上。 (三)中药营销岗位群 包含市场调查、营销策略、销售技术三个工作过程。 1.市场调查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市场需求;技能目标:市场调查方法,统计方法;素质目标:协调合作。 2.营销策略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常用营销策略;技能目标: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相应营销策略;素质目标:宏观把握,整体调控。 3.销售技术知识、技能、素质目标分解 知识目标:常用销售方法;技能目标:把握消费者心理,达成良好沟通;素质目标:诚信与服务意识。 三、该课程体系主要特点 (一)彰显中药行业特征,淡化学科观念 依据中药行业特征,将中药课程体系按药用植物、中药生产、中药营销三大专业方向素质模块整合,建立综合性课程群,利于中药岗位能力的系统培养,突出中药专业的整体性、系统性、技能性。 (二)突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将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将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融入到中药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做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统一。 (三)强化课程的融合与渗透 按照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对职业基础课程及职业技能课程进行了优化重组,如将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学及中药应用,融合为《常用中药生产加工及应用》。 (四)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突出能力培养,增加动手实践实训时间,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如中药栽培实训基地、中药材采集、加工实训基地、中药饮片生产实训基地、中药鉴定实训基地、中药炮制加工实训基地等六大实践实训基地实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技能。 (五)增加选修课,拓展学生能力 增加选修课门类和教学时数,如中成药、分析化学、常见疾病防治等,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结语 高职高专是面向岗位需求,为社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才能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14届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调研中药专业市场岗位需求、学历需求、应聘条件、毕业生能力需求、毕业生素质需求等,提出四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中药专业 就业情况 调查分析 中药是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专业是中国高等院校特色专业。中药的发展史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与疾病的斗争史。中药专业知识博大精深,尤其是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今天,中药专业在我国各高职高专院校蓬勃发展[1]。随着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供不应求,我院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中药专业办学整体实力和水平。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不断更新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本着“抢先抓早、讲求奉献、踏实肯干、厉行节约、注重实效”的宗旨,针对2014届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可行的市场调研,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我院2014届(2011级)毕业生就业状况 1.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对口率分析。 2014年,我系2011级中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83%,年底就业率为100%。毕业生就业具体情况如表1: 从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看,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除少数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选择升学外,进入中药品生产与营销企业的占到49%,较2013年同比上升4%;医疗卫生单位的占到34%,较2013年同比持平;其他就业方向的占到13%。分析本年度毕业生就业方向,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了药学、中药及相关专业进行就业,学以致用。经市场调研,目前国内中药类专业人才紧缺,供不应求,就业前景较好。 2.中药类专业就业岗位需求调查。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岗位除了药品销售外,还集中在中药饮品制剂生产及药品调剂两大方面。这表明,中药生产企业对我校毕业生有需求,我院毕业生在生产一线岗位上有一定竞争力。 3.就业岗位未来三年最缺的中药专业人才学历调查。 调研数据显示,来我系招聘的企业有73%的岗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为大专,25%的岗位需求本科学历,仅有2%的岗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为硕士以上。结果表明,大部分药企缺少的都是专技中药学类人才,这正是高职学院的优势所在。 4.录用高职高专中药专业毕业生优先应聘的条件。 从图4中可以看出,企业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职业能力非常看重,应不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5.录用高职高专中药专业毕业生重点关注的问题。 从图5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药品销售公司比较关注学生个人形象,中药品生产企业比较重视学生职业技术资格证,各个就业单位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侧重点。社会实践经验、吃苦耐劳及动手能力等是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 6.中药专业毕业生最为重要的能力[2]。 由于本次调研的就业单位大部分需求的岗位均为药品销售人员,从图6中可以看出,这些企业比较注重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为此,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方案应在着重考虑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7.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3]。 从图7可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各种素质都有所要求,比例比较均等,这表明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的人才,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上的要求。在校期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心理健康等教育。 二、提高中药专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能力的主要措施 1.组织多元化的就业指导课和就业培训讲座。 根据学院总体安排,在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完成毕业生就业常规工作;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活动;组织富有特色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报告,让学生广泛参与;系部学管办、毕业班班主任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就职愿望,使学生“立足校园、学以致用”。 2.拓宽思路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陕西省“医药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系部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企业宣讲会”、“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以及各种大小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机制,促进就业。 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机制,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2014年新增了实习基地,如深圳一致药店、修正药业、宝鸡华西制药、汉江职工医院、汉中市中医院等;并与多家医药业等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议。 4.鼓励学生升学、入伍、到基层从医从教。 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实习之间,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升学教育,鼓励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本年度我系两名学生顺利考入西安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班学习。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鼓励政策,积极推荐毕业生预征入伍。同时,积极鼓励我系毕业生到基层从医从教、支援西部开发、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等。 三、小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中医、中药产业和医疗卫生服务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保健、养生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中药作为养生、保健领域的重要环节,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养生保健领域对中药学人才的需求日渐旺盛,中药专业服务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动态发展的趋势,得到了国际医药卫生界的普遍认同,这表明中国中医药专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招生”是高职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就业”是招生的保证。扩大招生量,尤其是扩大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度专业的招生量,才能使高职高专类院校良性可持续发展。只有探索“多元化”的招生模式和就业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就业岗位,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才能使中药专业得以长足发展。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 要: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极富活力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医药产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关键词:目标;教学;特点;分工 根据构建好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评判框架,结合传统教学设计和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设计真实情形,以有效教学理念构建中药专业的课程体系,科学把握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有效教学。 一、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设计 (一)以“学”定教,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归宿,它不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而且最终决定教学的起点,支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要结合课程在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价值、适合学生需要,清晰具体可操作;教学目标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驾齐驱的均衡发展,教学目标的描述要体现全方位性和具体性。 根据工作岗位调研结果,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是为学生毕业后适应中药提取及中药制药工作岗位需要而设置的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掌握中药制剂生产中常用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及制备原理、制备工艺。熟悉中药制剂新技术及新剂型的特点和应用,了解中药制剂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概念以及学科概况。每个剂型选择一个有特点、常见的制剂品种作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三个模块,例如在滴丸剂项目中,分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实训技能三个模块,在滴制滴丸任务中,对成品滴丸是否制成分档,操作过程是否标准分档,操作中问题的解决情况分档,做到教学目标的描述可控、可评价。项目的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照企业标准和对遇到问题的解决,都将提升学生敬岗爱业、责任感、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制备的过程中,添加滴丸的历史等内容,使学生对于制剂的辉煌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实践中,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以“学”施教,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项目课程学习借由模块为载体,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工作情境下的项目完成,给予学生在课堂的自主性,并在工作情境中自主地掌握知识和获取经验。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行动导向、能力本位、实践主线”。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注重 “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根据中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创设职业情境,由于着力突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全部设计为纯实践教学课程,并设计有职业岗位综合实训课程,课程标准采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相应内容。 在教材选择上,如在片剂包衣模块,传统教材多讲述包糖衣的制备过程,而现在中药片剂的包衣多以薄膜衣为主,则依据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和职业岗位群的新要求和新标准,灵活处理和优化教材,编制以薄膜包衣为主的教材,使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操能更好的衔接,打破理论课、实验课或实操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讲解理论,在运用中掌握技能。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一定项目为载体,创设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作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打破了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一个教学任务由同一教师讲解,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室,师生双边交流,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是关注学生认知的整个过程,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2)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是讲解示范、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提升技能的过程。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班的学生大多为应届初中毕业生,通常是文化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模拟能力较强,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很轻易接受。针对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认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项目教学法,学生如何分组 “小组工作”是项目实施阶段的基本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与能力,把学生合理划分为“学习小组”,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和职责,实现有效的分工与合作。通过模拟真实的项目,进行合理的项目分工,让每个同学在项目中都有相应的职位,完成相应的工作,并根据工作进行价值评价。 (1)小组人数按项目大小调整,以5-8人一组为宜。实验证明,每组人数不宜太多,人多意见不一。将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这样能保证任务及时地完成,有利于互帮互学体现团队的合作精神;也可把相似水平的编为一组,以让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增加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受到尊重与激励。 (2)合理分工。小组间要大体平衡, 但在小组内,组员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依赖思想,把任务分成若干块,小组成员各负其责,除了必须完成独立承担的任务外,还必须为小组集体成果负责。这样形成了互帮互学的合作气氛。 (3)轮流担任小组负责人。学生可根据课题内容轮流担任小组负责人,锻炼每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使每个人都在不同角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构建中药专业的课程体系,科学把握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知识、技能和态度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的有效教学。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专业渗透职业指导探析 本文从中药专业教育的新生入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阐述将职业指导渗透在整个高职中药专业教育学习过程的具体措施,为高职中药专业教育职业指导提供可供操作的思路,同时为高职中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高职中药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是就业教育,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出现问题,我们从事中药职业的教育教学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反思并努力加以改进。根据我们对中药专业毕业生和中药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实地调研,中药专业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中药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很大程度上与实际职业岗位需求脱节。为使中药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中药专业教育与职业指导就必须有效地进行渗透与融合,改革现行的中药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指导方式。 一、在新生入学专业认知教育中渗透职业指导 针对入学新生对中药专业认识不够的现状,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向新生详细介绍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等,对专业教学计划中所设置的中医药基础类课程、药用植物资源与鉴别类课程、基础化学类课程、药学类相关课程、中药调剂与中药购销方向专业课程、中药制剂生产方向专业课程等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和认识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与专业技能课,使学生对中药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有个初步了解。 同时,向新生介绍中药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结合往届毕业生就业实例,使他们全面了解就业的渠道和方向。其主要就业方向有:中药栽培与鉴定方向,中药饮片生产和质量检验方向,中药制药生产和质检方向,中药调剂、中药购销方向,药房(店)药学服务方向等。带领新生实地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医院中药房、中药制药车间、中药饮片厂、药店等。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强化了学生们对中药专业的认知,并对本专业各课程的联系有了初步了解,能够更好地把握以后学习和就业的方向,为今后制定职业规划打好基础。 二、在中药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渗透职业指导 在中药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为中药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以及人文素质提高服务。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要盲目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通过开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写作、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医药发展史与医药企业文化等人文讲座以及校园文化、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课程,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对于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应增加和补充一些与中药实际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提高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比如:英语教学可增加一些药学英语相关内容:如英文药品说明书阅读与翻译,药品销售常用英文对话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计算机教学应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结合中药专业特点开设药品计价、药品购销与储存、药品市场营销等一些在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内容。 三、在中药专业职业技能教育中渗透职业指导 1.强化职业技能教学,推行双证书制度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相较本科生、研究生而言,其就业率高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动手能力强,能够较快地胜任岗位工作。然而高职院校毕业生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与其在校期间所接受的职业技能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中药专业而言,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中药鉴定与质量检验技能、中药调剂与用药指导技能、中药储存与养护技能、中药购销技能、中药制剂技能、中药炮制技能、中药材种植与养殖等技能。而检验中药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的一个较好办法就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中药行业的主要职业资格证书有9种(见下表)。学校应结合中药专业的不同专业方向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辅导。把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实行双证书制度,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加强实习就业管理,多实践早实践 对于三年制高职中药专业,应尽可能早地在二年级安排学生深入中药行业企业多见习、多实践。采用集中或分散方式,学生可先到野外进行2周药用植物采集(采药)见习;再到药材市场进行2周中药鉴定见习;最后,可通过毕业生自我推荐,中药制药企业、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来校招聘,用人单位不定期向学校提供用人岗位信息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安排与就业同步的毕业见习与顶岗实习。同时,为加强实习就业管理,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实习就业部门,定期派老师深入到中药制药企业、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在毕业实习与顶岗实习期间,专业教师应针对中药专业学生的各种不适应情况进行指导,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宜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 总之,围绕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具体的专业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从中药专业新生入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渗透职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质量中药专门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中药专业论文: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1.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现状 从大的环境上来看,目前我国的高效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通过对近年来中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来看,其就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对于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来说,经过他们几年的努力,学业有成之后,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对他们而言,放弃自己的专业方向从事其他工作,思想包袱较大,一个是由于从事其他行业不与自己专业挂钩,感觉自己在学校的艰辛学习不能学以致用,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在学校的专业学习白白浪费了,心有不甘;另一个是由于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用来主攻专业方向的学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如社交、语言及一些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等,导致他们一时很难接受其他行业的工作,担心由于能力问题而不能胜任。 1.2有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在面对毕业就业的过程中,传统观念较强,认为从事医务行业,工作稳定,薪酬待遇好,相对稳定,压力较小,如果从事其他行业,与自己专业不对口,风险较大,而且自己的岗位竞争力不强,因此不愿意从事一些富有风险和挑战的工作,铁饭碗思想较为严重。 1.3有部分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视野狭小,对其专业及就业方向的理解较为片面。很多大学生在邻近毕业的时候,就会选择去医院,临床等见习,而对与其专业有关的其他行业方向则考虑的较少,如医药销售行业、营养师行业、医疗保健行业等等。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压力大,选择范围片面,自我才能的发挥也受到了影响;同时,也耽误了他们选择适合行业的时间和机会。 2.当前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在经济全球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跨国企业进驻到我国,这一形势大大加强了我国市场对高技术人才和外语类及金融类的人才需求,对知识型的全能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引起了我国人才市场就业结构的大变动。在这种形势下,由于很多中药专业的大学生只具备单一的操作技能,职场能力较为薄弱,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被处于了劣势和相对冷门的行业领域里,就业环境压力大。 2.2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医学行业也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不断交叉发展,世界各国均把目光投向中国,渴望能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也看到了我国的发展的前景和潜能,在这一时期,他们也纷纷回国创业,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带回来,相对而言,这些回国创业的留学生们,见多识广,了解国内外形式,医药专业技能更强,而且市场经验足,毫无疑问的给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竞争和挑战,更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带来巨大的竞争和挑战。 2.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不断改革,减员增效,精简机构,对就业人员的要求层次不断提升;从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分析来看,为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的国有企业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逐渐减员增效,同时,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将急剧专业何上升,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劳动过剩的现状,再加上生产效率的逐渐提高,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日益严峻。 3.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针对前面介绍的关于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和现状,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就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看法。 3.1努力为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他们正确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正确看到自己的就业问题,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才能更好的客观分析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心理和职业心理,一方面,中职院校领导要重视毕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选择正确的时机对他们进行疏导和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为毕业大学生们开展就业讲座,指导他们的就业问题,减轻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3.2鼓励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自主创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学生而言,创业不仅给了自己发展的一个广阔前景,同时也是锻炼自己的一个良好机会。目前,我国政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积极推出了很多相关政策,如就业支助政策等,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的创业。例如,政府给予大学生自主创业免收3年的地税、国税及工商注册费;高效毕业生自主创业可申请2到5万的小额贷款,同时,财政部门给予50%的贷款贴息等等。 3.3努力转变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形势,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勇于挑战,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和胆魄;正确认识传统的"铁饭碗"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同时,开阔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视野,转变他们单一狭小的就业观念,指导他们多向其他相关领域发展,如医药保健行业、营养师行业等,寻求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3.4加强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而言,中医药无疑是一项实战型很强的专业技能。因此,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个合适的岗位,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打好基础,增强内功,以扎实的技能赢得优秀的岗位。学校应充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和氛围,加大师资力量队伍建设,用最好的教学资源培养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3.5提高对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学生的要求,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全能型人才、知识型人才。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不再只是要求单一技能的人才,而对全能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量要求很大。针对这一发展形势,院校就必须努力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通过增加一些专业以外的课程,丰富他们与其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扩大他们的就业能力范围,增加他们就业的可选择性和就业空间。 3.6重视对毕业学生的就业辅导,开展职场教育课程,提高他们应对就业的面试技巧等等。比如,可以通过具体的课程,如礼仪课程、模拟招聘等课程,教他们怎么应聘,怎么制作一份漂亮的简历等等。同时,邀请资历人士和专家们给毕业生开展专题讲座,为毕业生们解决应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的困难,从应试技巧上面给予他们指导,为他们疏通就业道路,开辟蹊径。 4.结束语 中药学专业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西药疗效迅速,但化学制剂副作用大,天然的中药却无毒无副作用,这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中药。对于我国中职学校中药专业而言,要解决其就业问题,既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也要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哪里适合就到哪里去,坚持长远发展的眼光。到祖国最需要的,也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为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药专业论文:中职中药专业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 目的:通过中职学校中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的分析,为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中专生第一次就业时的就业岗位三年的信息进行研究;结果:主要就业岗位在医疗机构,其次是药店和医药公司,药厂和医药公司就业率增加较快。建议根据相应岗位所需能力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中药专业 就业 为了推进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中药专业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水平,密切校企合作,了解医药行业企业的需求状况,努力实现专业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上岗能力,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我们对2005级~2007级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调查分析,①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 我们收集了2005级~2007级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四年制2009年~2011年毕业的中专毕业生第一次就业时的就业岗位进行了信息的收集、统计和调查分析。 2 资料分析 2005级~2007级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统计见表1、表2 、表3、图1。 3 调查分析 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显示,近3年中药专业中专四年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情况,从各个就业岗位的分布情况可以明显看出,目前本校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在医疗机构,其次是药店和医药公司。 从整体的就业率来看,我校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9.59%,说明目前中药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说明目前市场上对中专中药专业的需求比较旺盛,但我们也看到了目前就业市场上的一些变化和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3.1 药厂方向 这两年药厂的需求量有所上升,我们每年的就业实习双选会也看到这样一个趋势,药厂更愿意招收有中药学习背景的中专生进入药厂生产线和药厂物流的相关领域工作,也就是说药厂对产线上的工人要求提高了,工资待遇也较好,而且学生从业后比较稳定。 图1 2005级~2007级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统计百分比 表3 2005级~2007级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率 3.2 药店方向 药店就业方向向来是我们学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工资待遇好,需求量大,可选择面广,学生能得到锻炼,有发展前景,但工作强度大,人员流动性大。这几年整体的就业情况平稳,随着人们对健康、防病的重视,药店便利、快捷、价格合理的优势还将得到发展,就业需求还会持久的旺盛下去。 3.3 医药公司方向 医药公司的就业去向这两年增长得非常快速,学生就业后主要从事药店代表和物流、仓储方面的工作。 3.4 医疗机构方向 以前学生普遍认为医院这个就业去向是最主流的、最理想的,这几年卫生服务站、中医门诊部、中医保健作为医疗机构的就业去向也出现较多。 3.5 升学方向 从学生就业回来的反馈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学历还是会设置门槛的,比如有的工作岗位中专毕业还是不够,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教育或是直接考大专。 4 总结分析 (1)与以前相比,目前我校中药专业中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已经从医疗卫生单位转为药品经营单位。(2)目前多数药品营销单位要求学生加强市场营销学、贵细药材鉴定、中药贮藏保管、医药商品学、GSP管理、物流管理、营销沟通能力方面的学习,②并且适当增加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看重学生专业知识,导购能力和提升空间。(3)必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辨识中药材及药品调技能力等,③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取得从业人员上岗资格。(4)从目前职业岗位的种类来看,中药专业新增了中药实验室技工和中药材购销员、药店咨询师、中医保健调理员、中医养生原、中医保健美容员、中医保健药膳员。④国家要求中专院校不能开设中医专业,但人们对中医养生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学校可以在中药专业瞄准新兴职业,加大培养的力度。 5 结语 以上就是中药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业市场需求、目前中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中药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希望对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中药专业论文:构建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的思考 【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高职中药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如何进行“课证融合”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中药专业;课证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明显脱节,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本项目是对我校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和中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进行的研究,目的是推进中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是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的学历文凭教育,职业资格制度是以劳动部门为主导的劳动技能培训,两者属于不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两个体系的衔接、融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职业院校也逐渐成为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主要场所。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社会职业结构和岗位结构的变化迅速,技术岗位的综合性、复杂化程度提高,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现代劳动者必须具备适应现代化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能力,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和人力培训体系都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中药行业GAP、GMP、GSP各项规范的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的不断推进,中药专业“课程融合”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开展“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和基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完善学历学位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学位证书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探索建立各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全国职教大会上指出,要继续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进一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满足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需求。 二、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中药行业职业准入制度的要求 中药产业是我车拥有资源优势和产权优势的传统产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抢劫“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随着中药行业GAP、GMP、GSP等质量管理规范制度的强制执行,行业用工准入制度越来越严格,对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大量懂得生产和经营质量管理、掌握实用型中药生产技术的技能型《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了中医药行业五十六个职业技能工种目录,对中医药行业从业资质做出了要求,因此在中医药职业教育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考核,使学生具备本应的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才能让毕业生更加符合中药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现阶段高职学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也存在不足,如课程设计只是机械地采用项目载体,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严重,严重影响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进度。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双证制”的实施,开展“课证融合”项目化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三)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校现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各方面与生产实际有较大脱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特别是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异,不能满足市场对毕业生技能水平的要求,课程体系岗位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改革不够深入,实训内容尚未达到职业性、开放性的要求,不能满足区域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本着“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培训什么”的态度,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使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充分结合,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充分吻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扩大专业影响。 三、中药专业“课证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逐步打进教育与行业的对接协作,不断实践和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专业的内涵建设。 (一)培养目标定位 紧紧违绕现代中药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改革和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块递进式的“1(专业基础模块)+1(职业技能模块)+1(毕业顶岗实习综合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中药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熟练的中药行业职业技能,符合中药产业生产、营销和种植要求的新型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表1:中药行业职业岗位群分析 专门化方向 职业资格 职业岗位 中药营销 中药调剂员 医院药房工作员、药店营业员 中药购销员 药店药业员、中药企业保管员、采购员、医药代表 中药栽培 中药材种植员 中药材种植企业技术员、管理人员 中药制药 中药液体制剂工 中药生产企业、中药饮片厂工人、技术员、管理人员 中药固体制剂工 中药炮制与配制工 中药分析 中药质检工 药品检验机构技术员、医药生产经营企业质检员 (二)课程解构与整合 加强职业能力分析,制定符合涵盖职业标准的教学计划,按照宽口径、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通过课程解构、重组,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涵盖学生药师、药士资格考试的内容,以现开设的《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中药营销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等课程为主干,整合《中药学》、《方剂与中成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化学技术》、《医药企业管理》及三GP施话技术等课程,形成面向中药行业各职业岗位的课程群,与中药炮制与配制工、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中药材种植员等职业技能工种相对应,。同时加大实验实训比例,开设中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突出实训操作的实用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同时通过选择适宜的教 材,或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的力度,使课程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类需要,更加接近行业生产的实际。 根据我校中药专业的实际情况,拟建以下课程群: 表2:中药行业专门化能力要求与课程建设分析 能力分类及要求 就业面向岗位 课程建设 中药营销能力 医药企业营销部门、药店、医院药房 中药学、方剂与中成药学、中药调剂技术、中药营销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 中药栽培能力 中药材种植栽培企业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土壤肥料学、病虫害防治技术、药用真菌栽培技术 中药制药能力 中药生产企业 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药设备与工艺 中药质检能力 医药企业质检部门、药品检验机构 中药制剂分析技术、药品质量检验技术、药物仪器分析技术、中药鉴定技术 在制定“课证融合”教学计划时,要根据表1和表2及表3的内容,课程体系要涵盖中药行业基本能力、专门化能力的要求,充分结合职业资质和就业岗位群的要求,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具备中药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的优势和特点,采用角色扮演、讨论教学、直观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的实战性、现实性,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及经营活动活动密切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使学生具备解决生产及经营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把职业技能工种鉴定考核与相关的课程考核充分结合,构建职业技能工种课程群,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推行以证代考,实现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合。 在完成各职业工种所必须的课程教学考核后,即可开展相应 中药专业论文: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药都经济发展 摘 要: 随着中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品在“绿色、环保、健康、自然”的呼声中再次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医药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世界药品市场上,中药材、中药制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其中植物药(包括天然植物药和人工种植植物药)市场份额达到近300亿美元。然而,目前国际许多国家已经出现多种研究植物药的新思路,尤以日本、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为首,他们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方法使得中药品在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处在了世界先进水平。 关键词: 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本溪药都;地方经济 1 前言 随着中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产品在“绿色、环保、健康、自然”的呼声中再次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医药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世界药品市场上,中药材、中药制剂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其中植物药(包括天然植物药和人工种植植物药)市场份额达到近300亿美元。然而,目前国际许多国家已经出现多种研究植物药的新思路,尤以日本、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为首,他们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方法使得中药品在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处在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作为中药生产的故乡――中国,中药的出口情况不容乐观,出口份额相当低,且多为原料药,以低端产品为主。更加严峻是其他国家研制、开发的中医药产品已经进入我国市场,并走向世界市场,甚至在我国申请专利,这是对有着悠久中医药发展历史的我国的中医药产业的巨大挑战。面对日趋严峻而激烈的中医药市场的竞争,我国研制、开发现代新中药及生物医药产业已是迫不及待。但我国现阶段以中医药理论与技能为基础的中药制药人才及生物制药人才极度匮乏。基于此,结合本溪药都经济开发区开设以中医、中药为背景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是非常必要。 2 中药制药生物制药专业的性质与产学结合 以中医药知识为基础,以现代先进的科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以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为主要发展方向,在中职学生层面,专业设置应主要以培养适合药品生产企业需要的岗位操作工及岗位质量检查员为主要目标。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应分别将中药制药、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先进设备结构、设备操作方法、设备操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检验及岗位质量检查员各岗位检查项目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以解决中药及生物药生产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和实施GMP生产操作。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中医药学、生物学、中药制剂技术、生物药制剂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各种药品生产设备的操作,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药品质量控制。结合我校的的优势与药都企业建立长期可靠的产学交流。使学生将所学的技能更适合企业工作的需要。 3 培养模式的探索 制药的相关专业在我国部分高校及部分中职院校有所开设,但大多数院校主要注重于化学药品生产的研究,与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在培养方向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上有一定的差别。虽然各院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注重于化学药专业知识的培养,但在学科建设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的,为我校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对于中职院校来讲具有中医药基础的制药方面专业人才,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其必须具备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实验、实训、工厂实习、技能大赛,毕业设计来进行培训的。一般的培养模式是在开设专业课的时候开设这一门专业课的相关实验、实训课,对理论课讲解的知识点、原理、方法等进行验证和巩固。 学生们在实验、实训室学习的条件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其规模也难以与工厂相比。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们在药品生产企业进行实习,工厂实习虽然很辛苦,但是学生们还是很认真刻苦,并且学习兴趣高于在校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通过在药品生产企业的实习,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使自己所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能够适应将来的正式生产工作。 我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在专业设置上,本校的中药制药专业是本溪市第一个以中医药基础为背景的制药专业。专业已于1996年招生,目前在校学生近500人。专业开设至今,在校领导的关怀及相关老师的努力下,教学改革工作有了一定的积累,并取得相当大的成绩。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将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制药人才。对解决本溪药都地方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人员,特别是具有中医药基础知识的技术工人匮乏,具有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将能更好地促进本溪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为辽宁省甚至全国的中医药企业提供后备人才力量。 4 结语 我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大中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制订相对完善的教学计划,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具有中药特色的中药制药及生物制药专业药品生产技能人才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培养具有中医药基础的合格学生。尽可能安排学生到制药企业车间参观学习,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环节中,要实验、实训室相结合,实训室、工厂实习相结合,力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药专业论文:浅析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及问题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工学结合 我校自2007 年开设中药专业以来,积极探索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市场对职业岗位知识技能需求的调研与分析,逐步修订完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在《2006 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中指出“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研究制订从根本上有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政策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我校自2007 年开设中药专业以来,就实行了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及问题进行分析,将对以后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 中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2.1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确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后,为了做到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校内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一致性,校内培养的素质能力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的一致性,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了使课程内容的选取更为科学、合理,更符合工作过程的要求,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内容以理论适中、够用为度,以强化技能为核心,以学生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2 建设了“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校中药专业虽然开设时间较短,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聘请一批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同时把理论课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定岗实践,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建立了一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解决了中药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中药专业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8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基本上达到1∶1。 2.3 改革了人才评价方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唯一评价依据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转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既有学校的理论、实践考核考试,又包含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考核评价。这样的评价考核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职业能力,能使学生得到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2.4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通过顶岗实习,学生了解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需求,既锻炼了专业能力,又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工”与“学”的交替,使“学”的知识在“工”时得到实践验证,“工”的体验在“学”时得到升华。通过工学结合,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 100%,并且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中药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成效显著,但是在工学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3.1 实习内容单一 由于学生是带薪顶岗实习,部分合作单位由于受到利益的影响,学生适应某个岗位后,一般不会安排轮岗实习,因此实习内容相对单一。同样道理不同实习单位之间的轮换也有一定困难。而我们中药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中药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炮制加工等一线技术岗位,顶岗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针对性和实习效果。 3.2 学生分布广泛,难以做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分布在各地中药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炮制加工的一线技术岗位,我们会安排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为学生提供集中辅导和授课。由于学生比较分散,难以集中辅导和授课,难以做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 3.3 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认识不到位 高职高专院校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专门人才。然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不愿意到生产一线,怕苦怕累,不愿意做基层一线工作,不愿意去艰苦的岗位,过多考虑薪酬的高低,甚至不服从企业的安排,这为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带来了挑战。 3.4 缺乏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的协同合作机制 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工作十分繁忙,学校教师很难有时间到企业与企业的专家、骨干相互交流,基本上无法参与顶岗实践,导致讲授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工作联系不是十分紧密。同时由于行业企业的专家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数量少,节假日较少,聘请的兼职教师无法按时到学校完成系统的教学任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多赢。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中药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科学的工学结合机制,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中药制药专业职业分析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摘要】高职院校的中药制药专业主要是以有效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用以服务于中药生产过程中的第一线工作为其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综合型的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又必须在整合专业的基础上,对其职业进行有效的分析,迎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程度,有效地制定出人才的培养方案。对高职院校中,其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岗位与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从实际课程的设置、专业的师资力量的培养等方面,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中药制药专业 职业分析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独特的民族性与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其逐渐朝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因此,就迫切需要一些综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其能够在医药教育、生产、科研等多个领域中从事相关的工作,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的中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在对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地提供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中药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其中药制药专业属于一门将工学与药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专业,具有较大的覆盖面与应用性,是用来连接医与药的重要桥梁,涉及到了中药制药行业中的多个领域,如新设备、新辅料等。同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中药制药专业主要是培养一群具有专业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中药生产技能,并且具有将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从而满足我国的众多中药生产企业对中药饮片、制剂等生产活动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的中药制药专业,就需要以培养这类人才为其教学目标,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如表1所示。 三、高职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上述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高职院校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及本科教育有所不同,其中药制药专业培养的是一群具有专业的中医药知识以及技能的综合型技术人才。然而目前,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充分的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上,仍是按照本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性与技术性特点;而在课程的设置上,也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专业素质的拓展,特别是对于实训课程,目前在高职院校内的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对其重点突出,致使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在充分了解中药制药专业的职业定位与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就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的改进。在课程的设置中,高职院校要在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基础,从岗位群出发,对相关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本专业的课程与教学的计划。如在基础课程的设置方面,就需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无需一味地强调各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只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特征与要求就可,并适当的加强诸如计算机、英语等基础性的课程与本专业的联系。而对于专业性的课程,就需要适当的加大对各课程的整合力度,遵循相关职业的操作管理规则,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学校必须重点把握,通过模拟生产实习以及生产实习的形式,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供其专业的技能。 第二,在教学模式上的改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施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高职院校可以积极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各相关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到相关职业的实际操作程序,实现预就业的目的,为毕业后的真正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突出对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有效地实施重点培养实践性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然对师资力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就使高职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师必须对其角色进行转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的传播者”角色,让自己成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具备的“职业指导者”的角色。而高职院校也必须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一些专业教学的培养计划,不断地提高本校的专业师资力量,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四,加强对实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践教学的基地不仅是综合型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摇篮,也是高职院校普遍的办学特色,它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中,需要在充分了解中药制药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加强相关的实训基地建设,从而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除了不断地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之外,还需要积极地完善对实训教学的质量评价与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有关中药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在对该专业的职业岗位以及人才的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从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进以及师资力量与实训教学的强化等方面,有效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专业的中医学人才的需要。 中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开设中药专业浅谈 摘要:根据中药的特点,目前国内中药行业的状态和市场需求,以及高职院校的优势特色,分析高职院校开设中药专业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中药专业作为高职院校药学的基础专业,具有明显的竞争力。那么高职院校开设中药专业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它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之治”分不开,即中药的用药特点是,不光只针对疾病本身,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通过调节全身气血来达到对疾病的治疗。中药继承了我国五千年传统医学的精髓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具有着化学药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毒副作用小,安全性大;对慢性病以及疑难杂症有着良好的效果;对疾病达到治本以治标的作用等等。以及从“药食同源”出发,中药作为药膳在康复保健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采用现代化技术比如HPLC、超临界萃取等对中药中有效成分进行提取,运用包合技术、脂质体技术等制成更合适临床使用的剂型,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在古代甚至近现代的医疗保健方面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有责任将它发扬光大。 那么,中药目前的市场地位和行业现状以及人才需求方面究竟怎么样呢? 我们一起来开看一下。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大力扶持中药产业。比如:1.国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中医药补偿机制,降低撤销起付比例等;2.实行新医改措施,在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提倡“中西药并重”,加大中药使用比例;3.实行“十二五”规划,计划到2015年分别在中医药医疗资源,中医药服务,中医医院出院总人数以及中医药人力资源方面达到相应目标。 国内的中药产业现状,国内中药产业产值以2011年的4381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5156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0000亿元。中医药行业比例从2011年的28.28%,上升至2012年的31.24%,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35%。 2011年,全国中医医院数量达到2831家,比2010年增加了53家。分科中医科门急诊人次共达4.2亿人次,占全年医院总量的19.1%。 其次,以湖南省的情况为例。 1.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省药材种类在全国占到18.7%,重点中药材的品种占到66.8%,道地药材比例为20%。 国家制定GAP种植规范,使中药材在源头上得到质量的保障,并且我省药源丰富,还有很多尚未发现的品种有待开发。这些都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完成。比如中药材种植员,中药材养殖员。 2.中医医疗体系完善。 中医医疗机构几乎覆盖了全省各个地区,全省中医医疗机构2117个,中医病床15452张,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门诊,中医科,中药房,中医药服务占卫生服务总量的30%以上。这样就为比如中药调剂员、中药临方制剂员等中药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岗位需求。 3.中医药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我省有中药生产企业150多家,中药饮片T90多家,其中九芝堂、千金药业、紫光古汉,以及浏阳生物工业园等都是我省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完成从中药饮片加工、药物成分提取,制剂生产,包装与质检一系列的流水生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比如中药材净选润切工、中药炮制工等高职专业人才。 4.中药商业优势明显。 国家正式批准认可的全国专业中药市场共有17个,其中湖南省有2个,分别是邵阳廉桥和长沙高桥。全省有医药批发企业近400家,其中双鹤医药有限公司是中南地区“快批”公司之一。 零售企业方面,比如老百姓、养天和、九芝堂,它们的销售门面,药店较大范围地遍布了全省各地区,药品购进、贮存、用药指导、用药服务等方面都需要专业的高职中医药人才。 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中药专业在全国以及全省发展状况良好,并且发展趋势明朗,药材种植、医疗、医药工业产业以及批发零售等都是中药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们的特点都是以技术、操作、行动与实践为主,这与以实用性为主的高职人才几乎相互呼应,对高职人才需求数量可观,并且随着产业发展,需求数量会逐年增加。这为中药专业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以实用性、技术性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是培养上述这一类人才的良田和沃土,高职院校开设、丰富中药专业夯实了中药行业基础,壮大了国内中药行业力量,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医院管理论文范文:探讨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财务统计信息 医院管理 应用 成效 【论文摘要】医院财务统计信息不仅仅是衡量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医院了解所服务地区医疗卫生需求、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等重要信息的来源。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财务统计信息作为医院管理的隐形策划者,其作用越来越显著,也日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和青睐。本文根据我院在管理中对于财务统计信息的应用和把握,总结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成效,从而为医院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财务和管理逐渐成为一对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医院要在医疗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由财务部门负责向管理部门提供准确适用的财务统计信息,而管理部门要及时开发利用这些统计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在指导和预测医院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早就开始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管理层采取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重视财务统计信息的基础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大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财务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一)观念的转变和学习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发现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医院管理工作,财务统计信息要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工作转变为核算、监督职能的财务管理机构,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信息。通过相关财政政策、法规等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借鉴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财务人员自身也认识到积极开展财务统计信息服务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院,而且对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很有益处。 (二)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财会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财务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系。我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了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要求财务人员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逐步建立财务数量信息、定期整理和反馈财务制度、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负责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报表分析和资料存储等工作,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做到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以加强财务信息与核算、统计的联系。 (三)从基础做起,由小看大 医院财务基础工作包括报表制度的建立、原始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维护、数据的核算等,要保证基础工作的有效性,责任到人是关键。首先,财务部门有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维护和计算机的安全,加强与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防止病毒、黑客的袭击,确保财务各项信息的安全;其次,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充分做好原始凭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保证财务统计信息资料的科学准确性;最后建立有效财务监控系统,从方法、组织等方面对财务统计信息中的数据误差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信息化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到来提高了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速率,有效减轻了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繁琐,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我院财务部门很早就开展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并且根据医院his系统的完善程度,计划逐步加强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使得统计出的财务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管理。 二、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曾经一直考虑过的问题。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依据。在财务统计信息中,我院管理者依据财务统计信息的具体情况,对资金流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以确保医院建设的需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另外,医院领导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财务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能够真正做到依据地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管理者还依据财务统计信息,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改善了门诊和住院条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就诊患者的需求。 (二)科学决策的前提保障 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前提保障。通过财务统计信息表,医院领导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入、医疗成本等经济效益,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门诊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制定出了具体的适宜我院发展的业务发展计划,同时调整各科室设置,做到了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在掌握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和调整了我院的发展战略,做大规模,做强重点科室,从而增强了我院竞争力。 (三)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依据 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更具体一些是指医院固定时间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单病种费用和药品费用所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等。近几年来,我院利用这些财务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尤其是针对医保病人,保证他们的平均费用能处于合理的水平,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医院也因此在近几年的市级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三、小结 本文通过我院财务统计信息应用的一些实际措施和效果,强调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目前,财务统计信息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它不再仅仅是医院利润盈亏的一种象征,在现代化的今天,它对于医院管理的预测作用甚至超过简单的经济效益评估功效。 医院管理论文范文:医疗保险制度对医院管理体系的冲击 摘要: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解决目前国内就医问题的利剑,而医院管理体系必将随着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而大幅度的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医院管理体系改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医院必须转变立场,重新定论,加强自身管理,以适应市场。 关键词: 医疗保险制度;医院管理体系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劳动法》的普遍实施、国务院关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医院的经营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病人选择医院、医药分开、全新的医保政策,都将医院推入了市场竞争。目前城镇医院的就医患者仍以公费医疗为主,且私立医院的不断扩张,已使医疗市场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能否适应医疗市场的变化,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护质量和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将决定医院的生死存亡,每位医院管理者都应有清醒的认识。 1 当前医院管理与医疗保险之间的关系 旧的公费医疗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规律,以前是卖方市场,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医院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患者与医院间的关系是“求医”与“被求”的关系,医院始终有种衣食无忧的感觉。随着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医保政策,并且新的《社会保险法》亦在制定之中,随着法制的完善,医患间的关系亦随之改变,患者作为消费者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并且中间多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监督,对医院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医院必须转变立场,重新定论,加强自身管理以适应市场。加强医院管理,主要在于管理好人才、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3个方面,培养和吸引高级人才是医院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前提,也是决定医院能否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的保障,而物美价廉则是吸引客户的不败策略。绝大多数的医院提供的是普通医疗服务,同样是阑尾炎,很难区分出不同医院的医疗质量,而在此时价格则成为病人的首选。在降低成本方面,以前医院做的远不如企业,这也是由行业特性决定的,而随着医改的普遍推行就迫使医院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医院应当在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吸引病人的基础上,还应该提供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服务。根据国务院的精神,各省纷纷出台了不同的医保政策和实施细则。在城市享受医保政策的职工人数在不断地增加,这就成了一块巨大的奶油蛋糕,谁能把这块大蛋糕的主体弄到手,谁在医疗市场上就占有了主导地位。于是医保定点就诊医院的确定及适宜于医保政策的管理模式就成了各医院的竞争与改革的方向。 2 医疗保险对医院管理体系 提出了新的要求医保对医院的信息系统(his)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保实施中,给付和汇总核查工作需要医院的配合,做大量的工作。对于门诊病人来说,各地就诊基本都采用了ic卡,这就要求医院门诊起码要拥有ic卡读写设备。比较理想的方案应该包括医院给医保部门上报就诊病人的费用细目,以供审查和汇总分析使用。这样,医院就需要建设功能比较完整的门诊收费系统和培养一批熟练使用计算机收费的操作人员。目前,全国很多省市建设了医院与医保中心实时联网的收费系统,起到了实时反馈参保患者费用的作用。因为脱机处理不能及时了解患者保险费交纳情况、就诊资格、费用超支情况,可能还有假冒用户就诊。但是,我国城市通讯公网的质量、服务、价格普遍不能令人满意,价格高、速度慢、服务质量差,安全和可靠性不高,在此基础上建设大型实时网络风险度极高,尤其是大型城市。ic卡付费系统与医院门诊收费系统互联有一个十分突出的技术问题,就是ic卡写卡权利是否可以向医院计算机部门开放。如果不开放,医院很难将门诊收费系统和ic卡读卡机互连,造成门诊收费双重操作;如果开放,众多人员拥有写卡权利,很难保证密码不被泄露,不能保证系统安全。如果由医保部门统一配备门诊系统,很难满足不同医院的不同需求,与门诊和医院信息系统其他模块互连又成为难题。因此,需要很好地研究解决的方法。对于住院病人,医院需要分别计算自费部分和医保费用,向医保部门上报病人费用细目。病人在住院处建立计算机病案首页,病房护士每天将病人的全部医嘱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划价收费,病人出院时由计算机结算并打印费用细目。患者持费用清单到相应的医保管理部门报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费用计算准确及时,同时强化了住院病人费用管理,堵塞了大量因管理不善造成的药品丢失和浪费、检验检查的漏费和搭车开药等问题。这种模式可以很容易地与医保部门连机,通过网络直接报审,满足当前医保细目审查的要求。 3 医疗保险制度与医院管理之间的相互促进医保的中心目标 是利用有限的资金,为参保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医院减人增效,降低医疗成本应是医院管理适应医保改革的主要手段,但在现有体制下实施非常困难。在医保政策的压力下,医院很可能仅仅通过降低医疗服务水平达到降低成本,而达不到真正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这同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十分相似,一些企业甚至到了即将倒闭的时候,还不能实现留住优秀人才,分流多余人员。这些都需要医疗行政部门和医保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创造医院体制改革的良好政策环境,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患者是医疗市场的买方,医院的繁荣有利于患者的长远利益。目前,医院主要依靠医疗收入维持正常运行,医疗科研和新技术的引入,也主要依靠创收和医疗收入的支持。按照现行收费政策,基本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将限制医院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另外,通过医保引入市场竞争,需要医保结合医疗市场发展的整体规划,细化政策,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以促进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 医院管理论文范文:探析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医院财务统计信息不仅仅是衡量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医院了解所服务地区医疗卫生需求、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等重要信息的来源。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财务统计信息作为医院管理的隐形策划者,其作用越来越显著,也日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和青睐。本文根据我院在管理中对于财务统计信息的应用和把握,总结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成效,从而为医院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财务统计信息 医院管理 应用 成效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财务和管理逐渐成为一对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医院要在医疗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由财务部门负责向管理部门提供准确适用的财务统计信息,而管理部门要及时开发利用这些统计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在指导和预测医院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早就开始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管理层采取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重视财务统计信息的基础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大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财务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一)观念的转变和学习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发现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医院管理工作,财务统计信息要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工作转变为核算、监督职能的财务管理机构,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信息。通过相关财政政策、法规等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借鉴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财务人员自身也认识到积极开展财务统计信息服务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院,而且对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很有益处。 (二)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财会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财务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系。我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了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要求财务人员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逐步建立财务数量信息、定期整理和反馈财务制度、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负责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报表分析和资料存储等工作,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做到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以加强财务信息与核算、统计的联系。 (三)从基础做起,由小看大 医院财务基础工作包括报表制度的建立、原始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维护、数据的核算等,要保证基础工作的有效性,责任到人是关键。首先,财务部门有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维护和计算机的安全,加强与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防止病毒、黑客的袭击,确保财务各项信息的安全;其次,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充分做好原始凭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保证财务统计信息资料的科学准确性;最后建立有效财务监控系统,从方法、组织等方面对财务统计信息中的数据误差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信息化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到来提高了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速率,有效减轻了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繁琐,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我院财务部门很早就开展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并且根据医院his系统的完善程度,计划逐步加强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使得统计出的财务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管理。 二、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曾经一直考虑过的问题。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依据。在财务统计信息中,我院管理者依据财务统计信息的具体情况,对资金流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以确保医院建设的需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另外,医院领导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财务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能够真正做到依据地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管理者还依据财务统计信息,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改善了门诊和住院条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就诊患者的需求。 (二)科学决策的前提保障 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前提保障。通过财务统计信息表,医院领导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入、医疗成本等经济效益,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门诊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制定出了具体的适宜我院发展的业务发展计划,同时调整各科室设置,做到了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在掌握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和调整了我院的发展战略,做大规模,做强重点科室,从而增强了我院竞争力。 (三)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依据 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更具体一些是指医院固定时间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单病种费用和药品费用所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等。近几年来,我院利用这些财务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尤其是针对医保病人,保证他们的平均费用能处于合理的水平,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医院也因此在近几年的市级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三、小结 本文通过我院财务统计信息应用的一些实际措施和效果,强调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目前,财务统计信息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它不再仅仅是医院利润盈亏的一种象征,在现代化的今天,它对于医院管理的预测作用甚至超过简单的经济效益评估功效。 医院管理论文范文:关注患者安全强化医院管理 【关键词】 安全 强化 医院管理 患者安全是一个严肃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各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增进患者安全的重要性。统计数字表明,在发达国家,每10名患者即有1名在接受医院治疗时受到伤害[1]。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卫生保健有关的感染风险比在发达国家高出20倍。医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患者带福音的同时,也可能令患者的生命安全面临威胁。医疗服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健康权,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是衡量医疗机构发展状态的核心内容,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 1 患者安全的概念 1.1 患者安全的定义:患者安全是指患者接受诊治的过程中,不发生医疗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之外的,对患者心理、机体构成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不发生医务人员在执业允许范围之外的不良执业行为的损害和影响。 1.2 患者安全的内涵:包括技术安全、管理安全、心理安全三个方面。 1.3 患者安全的本质:患者安全的本质是医院的基本职能,是医院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评价医院的核心标准,也是医院永恒的目标和追求,获得安全保障是患者的基本权益。患者安全是医院和医护人员对生命的一种珍视和尊重,我们必须坚持一条底线就是生命尊严高于一切。 2 患者安全的目标及存在的隐患 患者安全主流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不断加强医院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力度,患者安全的状况不断改进,意识不断增强,理念不断更新,条件不断改善,但安全隐患仍然存在,要引起高度重视。 2.1 2008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2.1.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要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有创治疗,记录文件与交接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姓名、身份证号、住院号等),要特别注意,同名同姓病人、新生婴儿的识别。 2.1.2 提高用药安全。诊疗用药柜内药品的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有相应规范;存放毒、剧、麻醉药应符合法规要求,严格管理和登记;注射、内服与外用药应严格分开放置;转抄和执行医嘱要严格核对且有签字证明;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建立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的观察制度和程序;临床药师要指导合理用药。 2.1.3 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通常情况下不得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医嘱或检验数据;危重抢救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执行时双重检查,事后准确记录;接口头或电话通知患者“危急值”或其它重要检查结果,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及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2.1.4 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临床实验室应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对所属“危急值”报告项目实行严格质量控制,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2.1.5 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建立与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与“三部曲”程序,设立确认记录文件。(1)术前由手术医师在手术部位作标示,并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认定,避免病人、部位、术式错误。(2)病历与手术室交接核查:双方确认术前准备已完成,所需文件资料与物品(病历、影像资料)均已准确备妥。(3)在麻醉、手术开始实施前,实施暂停程序,由手术者、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执行最后确认程序后,方可实施麻醉、手术。 2.1.6 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管理制度。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贯彻并落实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管理制度规范,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措施。医务人员在以下6种情况下必须洗手或手消毒:接触病人前后;摘除手套后;进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排泄物、黏膜、破损的皮肤或伤口敷料后;从病人脏的身体部位转到干净的部位;直接接触接近病人的无生命物体(包括医疗器械)后;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使用合格无菌医疗器械、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术后废弃物处理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 2.1.7 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建立跌倒报告伤情认定制度和程序,实施防跌倒制度与措施,配合足够的护理工作人员(床∶护士=1∶0.4) 2.1.8 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建立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的程序;实施有效压疮防范制度与措施;有压疮防范制度与措施。 2.1.9 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建立良好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提倡非处罚性、不针对个人的方式,鼓励员工积极报告威胁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的具体案例,医院将安全信息与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管理体系、运行体制、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 2.1.10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协助患者理解与选择诊疗方案;主动要求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接受手术(或有创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教育患者就诊时提供真实病情、真实信息,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 2.2 其它安全隐患 2.2.1 基础设施 电源漏电保护装置;治疗室、药柜、物房、污水房要上锁;门窗要上锁;呼叫系统正常运作;走廊无阻塞;地面经常保持干爽、平坦;房间少杂物、电线、家俱;定期检查所有车轮刹车系统;注意热水器热水温度;墙上挂物:氧气、负压、风扇、灯的安全;火警指示图贴在显眼处;床栏的功能等等。 2.2.2 医疗仪器 定期检查仪器的功能;有仪器使用指南备用;仪器损坏及时上报维修;损坏仪器及时移走或挂不准使用标识以防事故发生。 2.2.3 需约束的病人 必须有医生处方;通知家人并签字同意;约束期间需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四肢血液循环情况,记录病人被约束的时间及期间护士提供的护理。 2.2.4 病人自杀倾向 最好有家人陪伴;拿走所有可用作自杀的物品、刀、绳、药物;病人安放在靠近护士站、易观察的地方;给予病人支持、安慰,了解自杀原因;会诊心理或精神科;频繁巡视病人 2.2.5 运送危重病人 运送期间要有有经验的护士陪同,必要时要有医生陪同;带急救药物及仪器、病历;安排合理交通工具;严密观察病人情况;尽量缩短运送时间;提前与接受部门有沟通并做好接收准备。 2.2.6 鼻饲与喂饲 必须依照操作规范操作;必须用两种方式以确定胃管位置;采用有效碱度指标的石蕊试纸。 2.2.7 准确连接导管 采用不同设计的“接头”;在给药物、液体或其它产品前,必须找出导管的源头方可注入。 2.2.8 病人失踪 在病室内张贴通告,使病人知道,若要离开病房时必须告知护士;当发现病人失踪,应立即搜查;通知保安人员协助;通知家人;必要时需通知警方协助;详细记录搜查经过及结果。 2.2.9 转交病人资料 传递特定病人资料,由一医护人员转给另一位,或由一组医护人员转给另一组医护人员,为确保医护人员的照顾得以继续及保证安全,要交待:病人的情况、最近病情有何变化、最近有何治疗、可能会有哪些转变或并发症需要观察等。 2.2.10 交班时 用清晰语言,避免含糊不清;有效沟通技巧;要专注,不受骚扰,有足够时间可提供发问及澄清;病人转病房建议使用标准化变更,如:采用转病房核对表。 3 产生患者安全问题的原因 我国患者安全与全球其它国家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其它行业,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的四大矛盾:(1)无限的医疗需求与有限的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医疗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加之分布不均匀,服务能力的有限性,引起医院门诊、急诊、住院、手术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导致看病难、住院难问题突出。(2)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与有限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发展日新月异,患者安全问题正伴随着医院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医疗设备的更新和医药的升级换代,更大量地涌向医院[2]。新型药品耗材价格高昂,而现实环境是公费医疗、医保保障水平较低,群众个人支付能力有限,引起公费、医保欠费和病人欠费现象普遍,导致看病贵问题突出。(3)医院公益属性与市场运作之间的矛盾[3]。医院承担较多的政府和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之政府定价,部分价格与成本背离;而政府在补偿上不到位,医院不得不实行市场化运作,社会平均成本提高,引起医院收不抵支,导致医院经济运行困难。(4)医疗行业对政策、法制、舆论的高度依赖与不理想的执业环境之间的矛盾。医疗行业对政策、法律、舆论有高度的依赖性;但实际情况是国家政策和投入双双欠缺,患者对医疗环境、服务、效果又过分苛求,病人对医疗风险认识不足,舆论也在逐渐走入将医务人员“妖魔化”的怪圈,导致医务人员压力大、积极性受挫、身心疲惫、医患关系紧张。希望新的医改方案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医疗卫生行业的现状。 3.2 相关法律、规章和制度不健全,诊疗常规不完善,标准及质量指标不健全。对高新技术及新材料的应用缺乏有效的规范化管理和准入制度[4]。 3.3 医疗人员有关患者安全知识在校教育和执业后继续再教育滞后,整体素质包括人文、技能、沟通等有待提高。 3.4 某些医德医风问题诱发医患关系不协调,不利于创造患者安全的环境与条件,尤其是滥用抗菌药物,以及输注血液制品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问题。过渡医疗引发的不适当检查、用药、不必要的手术所带来的损害。 3.5 没有形成医疗安全文化氛围,病人伤害在一家医院发生了,不知不觉没有任何处理和结论,而这一原因日复一日,继续伤害着新的病人。 3.6 浮躁的医疗作风(如询问病史不细,过多依赖实验室检查,观察病情不仔细),给诊疗效果带来的不利影响。 3.7 护理力量不足,所致的医疗服务不高以及病人护理安全问题,医护人员个体素质差异,科室管理的不足,医院管理的漏洞。尤其是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足,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医院人力资源不足,导致忙中出错概率增加”。 3.8 医源性损害逐步显现应给予高度关注。 3.9 医疗及公共设施使用、维护不当造成。化验数据误差、标本互换,射线辐射,参数设置不当,监护呼叫系统不报警,电梯、电源、氧气、火灾等。 4 如何应对患者安全的严峻形势 患者安全问题与隐患的成因很复杂,它将伴随着经济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很长历史时期,既不能急于求成,寄希望于短期得到解决,也不能认为医院无可奈何,无所作为。我们要以对人民健康负责的积极态度,立足本职认真对待,必定会取得明显效果。 4.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标准及规范。近年来中国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规范,规范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为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 4.2 颁布和实施患者安全目标,制定患者安全评估标准。明确患者安全目标,制定时要依据患者安全的要求与现实可行性,并与时俱进,实施动态管理。依据目标制定阶段性评估标准,使其有据可依,通过评估,发现问题,进行根原因分析,及时改进,保障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4.3 创新患者安全的环节和预警管理,把患者安全的措施落到实处。要在重视终末质量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环节质量管理,特别要加强高危医疗环节的管理。如:手术、急诊抢救、意识障碍病人、偏瘫、昏迷患者、长期卧床病人、不安全注射,以及药物医源性损害等。防止造成对病人的损害。要逐步倡导建立不良医疗事件的非惩罚性报告制度。并以此寻找规律,对高发、多发安全环节实施预警管理。 4.4 配足配好护理人员,保障患者安全。护理安全十分重要,有数据表明,护理安全问题逐渐占医疗安全问题的40 %,由于护理人员不足,负担过多,导致护理职能不到位,极易引发护理安全问题,以减少护理人员和降低护理人员待遇来降低人力成本的思维模式十分有害。解决办法:首先要配足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安全的意识、素质、技能培训。 4.5 医患携手,共同维护患者安全。医务人员不仅要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给患者带来损害,而且要承担起对病人进行知识宣传和指导的责任,让患者懂得如何维护自身安全。维护患者安全,要调动医患双方积极性,医患携手,共同努力与疾病作斗争。为此要加强医患沟通,改善目前医患关系不够协调的状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用医患双方的合力来维护患者安全。 4.6 增加医院职工患者安全意识,培育医院患者安全文化。时时把患者安全放在首位,处处为患者安全着想,形成自觉维护患者安全的习惯是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的核心。为此,首先要全员参与患者安全的活动。对职工进行患者安全的教育,通过知识讲座、专题讨论、集体演讲、征集标语、营造氛围等形式,增强全员的患者安全意识,让广大职工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其次,要加强组织推动,通过院长行政查房,建立职工和患者安全监督员制度,实行关键环节如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专项治理,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手段,大力推动患者安全行动,在维护患者安全的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其自觉性。创建开放的医院安全文化,在进行每项工作时,都应考虑安全因素,时刻警觉防止错误发生;当错误发生时,应关注为什么而不是谁;创建非惩罚性的不良事件报告环境,鼓励上报意外事件。追踪意外事件报告资料,找出和处理流程中最易发生错误的环节;对报告和分析的资料进行反馈,并提出流程和系统方面改进的建设性意见。虽然,我们现在讲关注患者安全的文化,其实就是要实现这样一种目标,要让更多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将身边发生的不良事件的报告拿出来讨论,但不追究,这种不追究不代表一种宽容,而是一种事后的补救。若事事过于追究,就没人敢讲了,成为冰山一角,就被隐藏起来了。有的医院提倡每个季度要季读,要拿出典型的死亡病例全院讨论,其实它更多的就是要引起全院上下大家各方面的重视,努力防范这种隐性的影响患者安全的问题,这样就能警钟长鸣了。 4.7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技术水平。(1)强化“三基”培训与考核:全员“三基”培训与考核,专项技能考核(副高职称、急诊及icu医护人员),新入院医师培训与考核,新职工病案室轮转学习,老专家查房(传、帮、带),死亡病例讨论分析制度化。(2)加强疑难重症杂病的处置:加强急诊工作,解决急诊不急的问题,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加强各类重症监护的管理工作,成立多科会诊制度,发挥多学科整体优势。 总之,患者安全问题正伴随着医院的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医疗设备的更新和药品的升级换代以新的更大量涌向医院,医院管理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上来讲是一个更高的境界,就是不仅仅停留于医院管理的一般要求,而是从关注患者安全的角度来认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患者安全在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上都有可能发生。尊重患者生命,保护患者安全既是医务人员和医院生存的起点,也是我们救死扶伤天职职责所在的终点。面对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问题,既要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又要虚心学习,借鉴国外医院管理好的模式,先进的理念和经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即以不变的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应对万变的社会环境及不断增加的患者需求。做好应该做到但未做到的工作,做好可以做到但未做到的工作,做好不能解决但可以改进的工作,我们的医院管理及患者安全问题一定会逐步有所改善。 医院管理论文范文:浅析医院管理理论 医院管理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1]。医院管理与医学科学是密切相关,它同时综合了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这些基础理论及相应观点为医院管理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持。 医院管理是指医院法人及管理者随着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为了保证医院医疗活动有效进行,合理配置医院内部各种资源,协调医院员工的各种人际关系,医院员工获得高昂斗志和成就感,实现协作效率与协作效用,实现医院的既定目标,而运用一定的管理职能和手段对医院的医疗和管理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过程[2]。本文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医院管理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医院管理系统的基本思想和运行保证、运行前提、运行机制、运行环境和系统特性等。 医院管理系统以管理科学化为主要内容,不仅局限于实际操作的医疗技术管理,还扩展到对整个医疗服务过程的全程管理,注重分层次的多元化管理;以全员为主要行为主体,加强人力资本管理,将全面的薪资体系作为系统的“润滑剂”,实现人员与医院之间全面和协发展;以创新为实现途径,不仅坚持医疗技术的创新还要兼顾管理模式的创新。医疗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医院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机构的不断发展,而创新型管理观念的培养、方法的实施与组织的构建刚好极大地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而促进它们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是医院管理系统的重要目标;以系统协调化为发展方向,不断地扩大开放,深化内涵管理改革,增强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扩大系统与外界的物质能量的交换,保证系统由平衡状态走向动态平衡状态。 1 科学化的医院管理为主要内容 科学管理是指采取对医疗服务过程的合理设计、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医疗服务中的各种资源,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3]。 科学的进行管理可以使医院资源包括人、财物和信息等进行准确、科学的反馈,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依据,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措施,医院可以形成一种螺旋向上式的良性循环轨道。医院在进行科学管理时,在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方面达到最合理配置,从而使医院的技术优势、科研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使医院随着医疗市场的变化,获得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 医院的全体员工为主要行为主体 直接参与到医院内的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医疗服务中的各层次的全体员工是医院管理系统的行为主体,是医疗服务产品的提供者,能够保证医疗服务产品的实施与实现。 医院的管理者是医院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医院改革的组织实施者,同时也是国家卫生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4]。管理人才在医院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创新型医院管理系统就是行为主体在现有的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改革,完善医院各种经营制度。 在整个医疗实践活动中,医疗和护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且十分重要。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医生,在医院管理系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导向性作用,其行为能够直接影响患者对医院的忠实度与整体印象。医生所服务的主要对象是病患,既是医学科学的探索者,又是人道主义的体现者,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和社会职业,具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护士既是医生的合作者,又是医嘱的执行者,主要为医生提供患者的信息和资料以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病人能够处于接受医疗治疗的最佳生理状态。只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与优质的护理相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医疗效果。 3 创新是医院管理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今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在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医疗资源配置方式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医院在面对严峻挑战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引领医院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促进医院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管理,积极推进体制、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及手段,积极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建设创新型医院。 创新是医院管理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和大力提倡创新必将使医院具有更加活跃的生命力和更加强大的竞争力。创新包括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几个方面。观念创新是前提、科技创新是核心、制度创新是保障、管理创新是关键。特别是管理创新对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创新机制的合理安排、创新组织的合理设置都影响着技术创新的实现,最终影响着整个医院管理系统体系的运行。 医院管理论文范文:试行医院管理会计的构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全国医疗体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医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增强生存与竞争意识,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试行医院管理会计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试行医院管理会计 在我国70年代末,国内企业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理论探讨,之后企业中有较高素质的经营者开始了管理会计运用的新尝试。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大力试行管理会计有了新的外部条件。目前,在医院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极少,综观医院面临的竞争环境,推行医院管理会计,及时给经营管理者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定能促进医院的各项重大决策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 二、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和方法 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预测与决策 预测与决策主要是为单位管理者预测前景、经营决策和规划未来等经济活动服务,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医院的各项资源(含人、财、物)得到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配制和应用,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医院大批量使用的制(合)剂产品来源问题,是自行配制还是购买成品,哪种方式最经济实惠,运用管理会计中的相关方法通过分析可获取节约成本、获利最多的优化方案。另外,药品的库存数量应为多少时既能保证医院运转的正常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药品占用资金数额等方面的问题,都能通过管理会计的相关方法分析得出。 2.规划和控制 规划与控制主要是为医院管理者反映和分析过去以及规划控制现在的经济活动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控制医院日常经济活动,明确各职能科室的经济责任,并对各科室的经营业绩进行正确评价、考核及奖惩,及时正确地调整和完善科室和医院的未来发展规划。例如医院基本建设项目投入是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还是重复建设,连年征战,运用业绩评价会计,对医院多年基本建设过程和财务收益、银行借贷进行综合评价,可以给经营决策者提供极具科学而有力的依据。又如医院临时工聘用数量的多少,医护人员合理的配比,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的设置均可通过评价进行分析,进行合理的有效控制。 医院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方法是财务分析法以及本量利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等。它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综合体。 三、试行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1.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 由于财务会计工作具有及时性、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因而其采用的程序与方法具有在实践中应用的客观必然性,即如果没有财务会计工作,单位就无法掌握其全部经济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不管单位领导重视与否,财务会计都是各行业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日常性工作。管理会计根据单位内部经营管理的特定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与程序向单位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选择的、部分的和不定期的管理信息,以便单位管理部门能够根据这些管理信息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但是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一个单位是否在日常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与重视程度,如果企业领导缺乏对应用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或对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知之甚少而不应用管理会计,而是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判断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可能并不影响其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尽管由此可能会导致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下降,但这种不利影响需要通过应用管理会计之后产生的效果对比才能体现出来。因而,单位在实践中是否能够主动地应用管理会计,则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即是否能够将管理会计视为一项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经常性工作。只有得到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并且单位拥有掌握管理会计基本知识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使管理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应用。 2.力争实现单位内部的管理会计工作制度化 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与财务会计部门平行的管理会计部门,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会计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考核评价单位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业绩。 3.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来体现的。素质系指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同时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应用微机的能力,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是推行医院管理会计的重要条件之一。 四、医院管理会计推行设想 1.增强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意识 能否成功推行管理会计,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推行是一句空话。通过参加管理会计培训班或自学有关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使主要领导增强管理会计意识,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可为顺利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2.组建医院管理会计科 为防止机构繁多,便于协调工作,组建的医院管理会计科可与财务科合署办公,但管理会计科必须配备初具管理会计知识的干部和会计人员,并由院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如定期提交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适时列席部分院级工作讨论会等等。 3.培养医院管理会计人员 从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培训,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4.开展医院经营财务专题分析 (1)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分析。针对近几年连续不断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回顾和再评价,尤其是银行信贷投资效益分析,为今后医院基本建设立项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大力加强对各部门人力、物力消耗使用的控制是提高经营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各科室实际人员费用及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制订出合理的消耗指标,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3)物资采购预测和决策分析。医院每年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资金额巨大,任何盲目的设备采购和药品库存积压都将给医院带来资金上的浪费和周转困难。因此,事前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制订资金使用计划,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总之,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参与决策的作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尽管目前普遍推行尚存在不少问题,但管理会计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各单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不断探索,总结提高,使管理会计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医院管理论文范文:医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整合应用探索 整个社会自愿地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是通过价格机制的信号传输来实现的,而企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更多的是需要管理会计信号来调控。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及其它有关的事项或活动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各级管理人员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规划与控制,并帮助管理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信息处理系统。 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 管理会计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的,二者存在许多联系,但是作为现代会计的两个不同分支,其基本目标、职能、核算对象、方法程序、报告体系等各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1)财务会计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历史资金运动,存在将核算和监督内容具体化的要素科目。具有较强的规范性;管理会计的对象既涵盖已经发生的历史现金流,也包括将要发生的现金流,同时还包括“会计问题和业务问题”以及“效用价值流”等非财务指标,例如:顾客满意度、非货币和货币计量等,不存在具体的要素科目,方法灵活,模式可变。 (2)财务会计的服务范围通常是内外部的利害关系人,管理会计更多是内部管理者。财务会计职能主要是核算反映和监督,管理会计主要是规划和控制。 另外,管理会计依从成本效益原则之外,几乎没有统一的会计准则,其程序的遵从度没有财务会计严格,其报告的编制在时间上、计量单位上,模式内容上较为自由,没有财务会计在信息持续产出上的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要求。 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主要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信息;财务会计主要为财务管理提供信息。管理会计的职能基本上有如下几项:一是为组织机构确定和计算成本提供依据;二是为组织机构领导进行预测提供基本信息;三是为领导作出决策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四是为决策目标实现制定合理的计划;五是为经营活动提供指导并实施控制。 2、医院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目前,医院管理会计应用更多体现在成本会计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出现,市场份额、竞争优势、反映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植和价值提升的需求催生了综合型管理会计萌芽。财务会计的“货币化、精确、平衡“思维定势有所偏离,转而关注以可持续增值为目标、以顾客为导向、面向战略管理、基于流程的价值链分析为工具,以及实时的、定制的、个性化的多信息类型的会计信息上来。 我国医疗行业在“全成本核算”要求下管理会计应用,较多的是成本核算观念和实务的实践,在市场份额,竞争优势、反映能力等核心能力塑造方面仅有初步尝试,因此,管理会计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前景还十分广阔。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点 (1)财务会计的规范性要求,必然导致财务会计在岗位的设置、内部控制牵制原则的遵循符合规范制度的约束;管理会计因其规范性要求不严,故没有较为固定的岗位设置,也因其固定性不强,而疏于对常规财务经营管理信息的持续跟踪收集,如果借助财务会计体制,经常性重点收集和加工基础信息,必定可以强化管理会计规划和控制职能的发挥。 (2)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从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切入方可为提升医院的经营管理进程,在整合资源方面突破财务会计的不足。 (3)二者都面临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医院财务的对外职能发挥与体现非常充分(财务会计职能),对内有效指导与控制的职能有待加强(管理会计职能)。内外作用的发挥,其落脚点是会计核算管理主体的资本保值增值。因此,财务会计反映的“结果”既可以作为管理会计分析规划和控制的原因,又可以作为管理控制达成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结合的最终结果在于核算终末的数据应当是规划“好的”期望值。 同时,管理会计是依存财务会计,其数据直接来源于传统的财务会计数据。二者都能够依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共享同样的业务数据库,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同源分流”,体现会计一体化的基本特征。 4、医院管理会计的常规应用 医院管理会计以成本核算为切入点,从市场、成本、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方面“知己知彼”进行价值提升。带动财务会计的发展,参与医院发展战略、项目规划、投融资管理、资本运作、薪酬设计的全过程,这是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当前,在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政府主导的公立医院存在财政供给不足,以及医疗收费偏离成本有大背景下(注:我国医疗收费的定价方式不是依据社会平均成本而是按边际成本定价,单位产品给社会带来的效益恰好等于新增加的成本,因此社会净效益最大。这无形中导致医疗收费不能弥补医院支付的实际成本现象出现),开源较难,节流尤重。管理会计职能作用如何更好发挥,是医疗管理者较为厚重的期望! 管理会计的常规应用一般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编制。提供计划信息,合理确定经营所期望的数据(财经及业务数据),形成管理会计的原因。 (2)标准成本制定。提供每住院床日各种物耗,能耗标准,以病区为责任中心,对其所运行的结果事先确定控制的“红线”,发挥管理会计促使各级管理层或责任中心改进自己的计划和控制工作之职能。一个动态的“标准成本”,正是“规范会计学”给定的“应该”“好”的标准控制值。以“规范的标准”作对比,对事实作出评价、提出建议、加以控制。 (3)本量利分析。揭示业务量、成本、利润之间内在关系,确认盈亏平衡点以及目标业务量、目标成本、目标利润既定条件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选择调控方式提供可靠信息。 (4)价值链分析。调整医院服务产品环节位置,确定一体化战略或分流方式。 (5)短期经营决策分析,长期投资分析、预测分析、作业成材管理及流程化。 (6)责任中心结果的评价。绩效评价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主要前提,“考核什么,你就能得到什么”。运用上述工作的成绩,在财务效益维度、客户维度、内部运营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等几个方面综合评定,就能够对责任者作出评价,兑现奖惩,维护目标的严肃性。 5、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整合方式探讨 (1)组织架构上整合,扩大经济信息流转参与度。物资管理、固定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病案统计信息管理等分属不同科室的岗位同时接受管理会计科(经济管理办)业务领导。按月汇总定制报表有信息流向财务会计有关岗位,经汇总信息后再流向管理会计科(经济管理办)。 (2)会计核算科目上整合。重整或优化信息系统及流程,规范科室名称、代码。要求所有报送到财务处的票据或报表都按规范信息填报,在每一费用科目中设置“固定费用”“变动费用”明细。 (3)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整合。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的评价与分析,以科室或病区为财务会计的末级科目,确定确定管理会计核算的责任中心,收集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信息。并与责任中心经营预算信息(即战略信息)对比,作出差异评价。 (4)考核指标体系整合。增加前瞻性信息,利用“量本利分析”确定责任中心的保本保利业绩,利用“敏感性分析”描述责任中心努力的业绩方向和前瞻的业绩愿景。 (5)增加背景信息。提供责任中心占用资产和人力资源的背景信息,建立资源效能发挥的紧迫感。 (6)增加竞争对手信息。揭示市内同行间的资源利用平均水平,建立责任中心的横向比较理念。 (7)建立责任中心业绩衡量标准体系。运用实证会计学(财务会计)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通过会计科目的事实来说明。比如,这个实体的会计制度是健全的、报表是可信的、存货是合理的;运用规范会计学(管理会计)回答“应该”或“不应该”、“好”或“不好”的问题,以“规范的标准”作对比,对事实作出评价,提出提升价值的建议。 财务会计认定受托的预算责任的完成情况,管理会计保证受托预算责任的完成,审计对财务会计所认定的受托责任完成情况给予重认定,对管理会计所定的计划和保证措施重评价。 (8)病区有收益的责任中心建立责任核算管理员。记录责任中心的经营信息并具体落实改进工作。 6、整合后的医院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初步例举 (1)责任中心收入、费用和结余,资金需要量的预算预测分析。(2)责任中心盈亏平衡、利润敏感性分析。(3)责任中心增加新服务项目、停止服务项目、联合经营项目的决策分析(成本无差别业务量= 两方案相关固定成本之差/两方案相关单位变动成本之差)。(4)责任中心服务项目价格确定决策分析(保利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目标利润)/预计销量)。(5)责任中心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及更新、维修、联合经营决策(现金流出现值比较,即:现金流出现值=固定成本+年维护费用(p/a,i,n))。 7、整合后的医院日常管理会计报表体系举例 (1)医院总的管理会计报表;(2)责任中心管理会计报表;(3)项目管理会计报表。管理会计应用的范围宽泛,管理者按照阶段目标确定关键指标,通过经常性系统的数据反映、考核、奖惩,必定对于管理目标达成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医院管理论文范文:会计和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协调统一的探索 [摘 要]会计与统计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数据都与会计和统计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和新医改的深化要求,会计工作和统计工作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统一,对医院管理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会计;统计;财务管理;结合 中国论文联盟 1 会计和统计在理论和技术上的联系 在许多方面,会计与统计都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收集和分析经济活动资料,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会计和统计通过各自的职能来完成经济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它们的总目标是一致的。核算目标的一致性导致了它们资源的共享,它们根据相同的原始记录或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资料来完成各自的核算任务。统计学作为一种数量计算与分析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医院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中,很多会计方法都是系统地采用统计方法来处理。医院日常的经济业务核算,如急诊的病人人次、病人人均费用、药品收入费用的核算等都采用统计方法核算;财务会计中存货计价的平均移动法和加权平均法的原理就是统计学的平均数原理;管理会计中医院经营状况预测所采用的时间序列法,审计中的审计抽样技术,财务分析中的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等都属于统计方法的范畴。在统计领域会计方法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在核算方法上,统计借助了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根据各账户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要求,使医院日常经济运行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科学地联系起来;医院统计工作多以会计资料为依据,许多统计指标从会计数据中取得;医院统计体系中的资产负债核算,流动资金核算都大量采用了会计资产负债表的数据、账户设置、会计平衡式等。 2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的必要性 2.1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为医院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会计和统计都是获取原始的数据信息,运用不同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加工整理,提供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信息。统计通过对医疗服务数量方面的研究,提供统计信息;会计通过对医院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核算与评价,提供财务信息。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和统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最基础的信息,医院其他信息都源于会计和统计信息,或者是在两者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开发利用。 2.2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是医院科学决策的依据 会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科学决策的依据,通过财务统计信息,医院决策者可以了解医疗收入、医疗成本、资金运行等财务信息,还可以了解病人医疗需求、医疗费用、药费比重、门诊量、病床使用率等统计信息,这些信息是医院制定发展战略、业务发展计划的基础。会计运用价值量方法,反映和控制资金循环、收支情况;统计运用实物量和价值量双重方法,反映医疗活动的全过程。会计和统计做到相互协调,医院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才能更加及时准确,进而提高医院决策的准确性。 2.3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是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依据会计、统计信息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先发展医疗服务急需、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依据本地区卫生资源分布、配置情况,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减少资源的浪费;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进行合理规划,调整科室设置,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要财务、统计工作者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合理、有效地处理会计、统计信息。 3 会计和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协调统一的思考 3.1 国家政策应给予支持 财政部门应结合目前医院发展状况以及经济核算体系、财务会计制度的需要,积极配合;从理论上给予指导,从政策方针、法令法规以及体制制度等方面加以规范,为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创造条件。 3.2 医院管理者转变观念,重视会计和统计工作 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医院管理者应该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利用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合理配置;重视会计和统计相结合后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作用。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会计和统计信息的质量,强化财务管理的分析、监督职能,完善财务人员的管理体系。同时正确处理好会计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加强会计与统计工作的联系。 3.3 统一会计和统计核算的指标口径 由于会计和统计在研究方法、内容及服务对象上的区别,两者在指标口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具体工作中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调整,相同指标应尽量保持在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上的一致性;有差异的指标应配备明确的使用说明,以避免使用者相互混淆、理解错误。 3.4 完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现已成为收集、传输、加工和使用信息的现代化渠道,对医院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分析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会计和统计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平台,建立会计、统计、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协调统一的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分析系统,既能够发挥统计综合分析的功能,又能消除会计数据多元化的弊端,保证了会计与统计的相互协调,对加强医院的事前预测、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论文联盟 3.5 完善部门设置,加强人员分工协作 当前会计、统计往往分工明确,但各行其是、各取所需,影响了会计资料和统计信息的互通与互动,会计、统计人员难以取得各自需要的资料。在实践工作中,统计工作许多数据都来源于会计资料,借鉴了财务核算的大量基础资料,统计的许多工作是对财务数据进行再处理和深加工,统计人员要熟悉会计处理方法,使所提供的统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相一致。而会计涉及的成本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方法是利用统计技术,会计人员要学会用统计方法对经济数据作全面分析、预测。会计和统计工作者要了解和熟悉会计和统计的资料能在哪里使用,怎样相互利用,充分发挥会计和统计资料的作用,提高医院管理工作的效率。这就要求会计和统计在人员分工上加强协作,使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在相互借鉴的高度上各司其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自的领域。 4 结 论 会计与统计作为医院经济管理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在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发挥管理者的智慧,利用两者的协调统一为我们提供有利的管理依据,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医院管理论文范文:医院管理会计的应用浅析 一、 医院 中管理 会计 的作用分析 (一)规划和决策的作用 它是医院根据医疗市场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方法,对医院的经营和 发展 作出 科学 的预测分析,对医院重大投资建设作出明智决策。可以结合全面预算和科室部门的责任预算,确定各项经营目标,用以指导医院的各项经营活动。它的作用体现在利用回归直线法,测算医院各期病人就医总量和医疗费收入总量,以及各病种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应用本、量、利分析法,测算并确定医院的目标成本和边际利润。利用差量分析法和贡献毛利分析法,对医院的投资方向进行了可行性决策。在医院的总体经营目标和建设发展计划下,根据医院总的本、量、利目标,结合各科室的具体情况,确定各责任单位的本、量、利任务。 发挥管理会计的规划和决策作用,可使医院的经营活动避免盲目性,增强医院各项预算和规划的前瞻性;能够使医院在经营活动的组织实施、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成本效益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调节,从而促进医院 经济 效益的提高。 (二)控制与调节的作用 在医院经营决策过程和日常医疗活动中,可利用价值工程和成本控制及效益中心原理,根据经营目标的要求,以及工作进程中所反馈的问题和差异,控制和调整相关环节,纠正偏差,以保证医院预算和各项责任目标的实现。对于科室成本的调控,管理会计的参与作用也不可忽视。根据科室的业务量和额定收益,确定科室的目标成本和边际利润,并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照实际完成数检查其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差距和分析问题所在,责成限期整改。 (三)考核与评价的作用 考核与评价作用能否真正发挥出来,关系到上述管理会计多个管理职能的落实,更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目标的最终实现。首先,应根据医院的经营目标和各项责任目标,结合医院管理需要和各科室部门的工作内容,制订一套科学而又实用的考核评价方案。然后,按照方案规定,对照科室的考核指标,根据各种渠道所收集反馈的信息资料,检查各责任单位的本、量、利责任目标和医院总体经营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并对其动态发展趋势进行测算分析。最后,依据这些数据资料,对各责任单位履行岗位职责的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实际业绩和预期业绩不理想的,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改进,并进行相应的处罚,而对成绩优秀者,则进行适当的表扬和奖励。以此达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促进增收节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医院管理会计的特征分析 (一)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将更加多元化 医院核心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用会计语言来描述,医院核心能力包含显性资产和隐性资产。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意味着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突破传统“财务信息”的界限,进入一种更加多元化的局面。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物质层面信息与精神层面信息都将成为管理会计信息。 (二)医院管理会计具有明显的外向性 管理会计跳出了本单位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医疗业务发展的外部大环境,这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 环境、 法律 环境、地域经济环境以及专业学术地位、医疗服务半径、同行竞争能力等等,医院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 计算 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等。 (三)医院管理会计更注重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 现代 医院非常重视自身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一般有这样一些因素对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患者的满意程度;医院规模;市场占有率;专科建设;可信赖程度;敏感性;技术领先地位;优良的财务业绩。因此,医院管理会计必须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医院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医院竞争地位的上述因素都是医院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是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 三、在 医院 管理中发挥管理 会计 作用所面临的问题 (一)国家医疗体制不合理 首先由于目前的医院均属于政府垄断,不存在较大的竞争,没有激活内部活力的机制;其次以药养医的畸型模式,使得很多医院更关注药品管理,而忽视整个医疗成本管理;再次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导致大医院收入居高而无需担忧成本,而小医院考虑成本仍然入不敷出的局面。而管理会计就是要使医院面对市场、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控制不必要的成本,从而实现其作用的。在这样一个体制下,必然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 (二)业务流程不规范 这是影响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一个重大影响因素。在目前的很多医院财务管理相当不规范,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室对物资消耗管理太松散,使得物资消耗波动幅度太大,对进行管理会计的物资分析造成很大影响;第二,报账不及时。由于医院对费用管理实行“一支笔”的政策,院长要对所有费用逐一进行审批,对有疑问的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同时,科室对本科室的费用报销亦存在怠慢的现象,造成每个会计期末时,对费用的归集不能达到预期的水平,从而影响管理会计的分析结果。第三,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容易遗漏成本。会计核算不全面,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维修费用的处理不完善。在进行收入成本配比时,成本容易被人为低估,造成结果的偏差。 (三)会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举例来说,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的医疗单位的会计人员中,专 科学 历占87%,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2%。专业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对管理会计的认识程度及理解操作能力,尤其是对重大的成本支出项目和可塑性较大的成本支出项目分析控制能力,例如对重点成本项目实行重点监控和专责管理,控制“非必要”的成本支出,把各种“额外”的成本损失控制在萌发之前,这些都需要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由于医院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大部分人均比较安于现状,没有及时提高专业水平学习,导致与时代 发展 不协调。 四、发挥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作用的对策 (一)建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 我国于1998年颁布实施的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是我国医院财务会计的重大改革,顺应了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也为医院运用 现代 管理会计,加强医院经营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是医院实现集约型经营管理的基本保证。因此,我国医院应逐步建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并轨并连网运行的管理模式。《医院管理会计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医院管 理学 科的初步创立。本书参照 企业 管理会计的方法,将医院管理企业化,从医院管理的定义、会计假设、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职能、特点与原则加以了阐述;建立了成本状态与分类、收支平衡分析、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基本概念和方法体系;对医院管理经营决策、投资决策、预算控制、存货控制、责任会计等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国外应用服务量单位理论与绩效评价等有关内容。随着 经济 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推动,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医院管理学必将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深入地推广与应用。作为全新的学科,其理论与方法体系将不断得到完善、丰富和发展。 (二)建立医院运用管理会计的组织框架 在财务管理模式上,应改变传统的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报账型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管理型模式”的转变,建立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并运用管理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拓展传统财务管理的内涵,如进行医疗业务本量利分析、开展风险管理、存货控制等;同时应建立现代医院管理会计的组织形式。由于我国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没有将管理会计纳入其中,因此,要采取逐步引入,持续提高,最终有机融合的科学发展过程将管理会计融入其中。此外,还应建立独立于财务部门的审计部门,并在制度上和组织体系上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监督医院的经济活动。 (三)建立责任会计制度 医院可通过建立责任会计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如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分级进行经济核算,责任会计负责全院各科室的责任经济核算,并直接对总会计师或财务科长负责,其主要职责有编制责任预算和进行日常记录、核算及编制责任报告等。要以责任预算和业绩分析为工作重点,建立科室管理员制度,科室管理员为科室核算责任人,直接对科室主任负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算 网络 和成本控制网络,为医院预算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院管理论文范文:论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原则和工作策略 【摘要】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分支之一,近年来一些大中型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为强化管理、拓展经营也开始设立管理会计,但同是管理会计。医院管理会计在工作原则和策略上与企业是在所不同的,其工作重点应放在收集、分析、鉴别信息的准确性和价值性上,以更好地服务于决策、这就需要领导重视,完善机构,健全制度,明确工作性质,提高人员素质。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校附属医院;原则;措施 管理会计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综合体[1]。随着全国医疗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大中型医院也开始相继设立了管理会计,那么作为事业单位的医院,其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 一、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原则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全局性的经济管理活动。其总目标是促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从医院业务工作实际出发,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原则重点在以高质量、的准确信息服务于经营与管理决策上。 (一)服务性原则 与其它管理会计的职能一样,医院管理会计并直接实施管理,而是为医院领导加强管理、作出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这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时,首先要力求全面系统,要从临床经营、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医院领导和责任单位决策及协调的需要,要具有宏观战略特点;其次要注意可理解性,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同于机械性、专业化、程式化的财务会计报表,既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易于被决策者理解,既要以带有分析性、探讨研究性特点,还要立足实际,增强实用价值。 (二)准确性原则 管理会计信息虽不同于以数字为主构成的财务会计报表,要以表述性语言为主,但必须以真实性为生命,首先要准确,不说“过头话”,不作无根据的主观推测,其次要可靠、可核,与其它会计信息并无矛盾,只存在不同的分析判断角度,不存在不同的结果。再次是客观,就事论事,不掺杂着管理会计人员的个人兴趣和偏见[3],更不以迎合领导和其它信息需要者的愿望去作片面分析和断章取义。 (三)实用性原则 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参考消息和“参谋意见”,而是正确决策必不可少、必须采纳,有重大实用价值客观事实。这就要求:一是及时性: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应能够及时满足医院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包括及时产生、及时处理和及时报送;二是全面。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既有来源于本院内部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内部信息,也有来源于医院外部的诸如政策、环境、其它医院、本校其它部门的信息;三是稳健。管理会计人员在处理及提供信息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除所提供的信息本身要求真实、客观外,还要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诸多因素,包括时间、政策、环境等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 二、管理会计产生效能的保障措施 (一)争取医院主要领导的重视 管理会计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医院是否设立管理会计,取决于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与认识,管理会计对医院经营管理能产生多大的促进促进作用也要看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否则,再好的信息也难以体现出真正的价值,要争取医院领导重视,管理会计必须通过比较,将其有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因而,是否设立管理会计,则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而管理会计信息是否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要靠管理会计以各种方式充分展示其应有的价值,只有得到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才能够使管理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应用。 (二)完善机构,加强制度化管理 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与财务会计部门平行的管理会计部门。为防止机构繁多,便于协调工作,组建的医院管理会计科可与财务科合署办公,但管理会计科必须配备初具管理会计知识的干部和会计人员,并由院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考核评价单位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业绩。 (三)明确工作重点 管理会计部门人员要经常列席部分院级工作讨论会,做好医院经营财务专题分析定期,按时提交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等等。主要包括:(1)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分析。针对近几年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回顾和再评价,对银行信贷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对今后医院基本建设立项进行评估论证。(2)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通过对各科室实际人员费用及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并制订出合理的消耗指标。(3)物资采购预测和决策分析。医院每年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资金额巨大。(4)管理会计要事前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制订资金使用计划,有效地避免任何盲目的设备采购和药品库存积压等问题的发生。 (四)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来体现的。素质系指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心理(下转第39页)(上接第26页)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一是可以从医院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参加相关培训,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二是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队伍,为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坚实基础。 医院管理论文范文:谈现代医院管理会计 【摘要】现代医院管理会计是结合管理会计学和医疗卫生改革的实践经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性学科,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本文就建立医院管理会计学科体系提出一些见解,以促进医院管理会计学科的建设发展。 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也称为内部报告会计,主要是根据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特定要求,提供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管理会计具有强烈的“内向性”,其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内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满足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 管理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内部强化经济管理而产生的,是生产力和科学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管理会计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会计学科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显示出了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下,管理会计学科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管理会计与其他会计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同属于会计系统。医院管理会计也不例外。财务会计是衡量医院的总体业绩,主要是定期向医院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医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资料,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医院外部与医院有利害关系的各个方面。财务会计应用信息的方式主要是客观反映和监督已完成的事项,以医院整体为服务对象。财务会计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否则其会计信息将失信于医院外部的利害关系人。医院管理会计重要的一个职能是衡量医院各科室(部门)的业绩,主要是根据医院内部各级管理部门的需要,提供满足医院管理者经营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以提高医院内部经营管理为目的,其服务对象是本医院内部。并对财务会计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为医院经营决策提供预测方案,控制经营活动全过程。管理会计着眼于医院的未来发展,它扩大了财务会计的职能,前瞻性地为医院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以尚未发生的事项为处理对象,筹划医院经营活动,预测未来经济效益,或对某一经营项目的多个实施方案进行预测、评估,目的是产生最佳决策方案。医院管理会计无须遵循财务会计的法规和制度,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制约,可以从医院实际出发,制定内部管理会计制度和方法。从时间上讲,管理会计可以根据内部管理者的需要确定会计期间;从范围上讲,可以灵活安排医院、科室、部门、班组及至个人的经营目标和经济责任;从方法上讲,可以灵活多样地采集各种数据,应用多种计量单位,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各种性信息资料,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与成本会计的关系 成本会计与医院管理会计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成本会计是医院管理会计的前身,是医院管理会计的资料来源,它服从于医院管理会计所体现的战略决策。成本会计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成本确认、分类、归结、计算、分摊等。医院管理会计是围绕着医院经营决策和内部成本控制,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估。 二、现代管理会计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院逐步实行了医院与科室、部门之间的两级核算,并建立了相关的岗位责任制和一系列的核算制度,增强了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以经营管理为手段,促进医院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降低医疗成本消耗、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解决“看病贵”问题,促进医院健康发展,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已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被广大医院管理者运用,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所不能替代的。现代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一是为医院各级各类管理者提供客观、科学、实用的内部会计信息及分析意见;二是以现代管理会计的核算方式,技术方法及其实施过程,积极参与医院经营管理。管理会计是以“管理”的形式,促进“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是推动医院实现科学化经营,合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管理会计以特定的组识形式,运用预测、决策、分析、评估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为医院的经营活动提供各种科学、优选的决策方案,并在实际工作中监督控制、及时反馈、科学修正,以不断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现代医院管理会计,使会计职能上升到综合管理的高度,是从科学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上参与医院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 三、有效发挥医院管理会计职能的几点建议 (一)设置总会计师制度,加强管理会计工作 医院管理会计无论作为一门新兴管理学科,还是在医院管理实践中有待开发应用的一门新的技术方法,都必须以总会计师及其相应的工作制度加以保障。我国医院经济正面临着入世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时期医院管理会计是医院改革开放、实行全成本核算、单病种限价、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解决“看病贵”问题与国际卫生质量标准接轨的有力保证。医院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三者必须由总会计师加以协调,实行总会计师负责制,建立总会计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科室核算员为一体的会计管理核算体系。服务监督医院经营管理全过程,为医院有序经营,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建立我国医院管理会计师协会,推动管理会计的全面发展 建立医院管理会计师协会不仅能推动医院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能强化医院管理会计的社会地位,增强管理会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广大管理工作者和管理会计学习交流工作经验的场所,也是培养管理会计的基地。 (三)加强管理会计在电算化中的应用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医院的应用率普遍较低,削弱了管理会计的作用。管理会计的软件开发严重滞后,使得一些复杂的计算公式和方法无法运用,这是造成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应用缓慢的原因之一。目前,多数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医院,仅仅停留在事后算账的水平上,不具备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的能力。因而,计算机网络化建设是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有效发挥现代医院管理会计职能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管理会计学是会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医院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医院管理论文范文:分析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和方法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全国医疗体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医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增强生存与竞争意识,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试行医院管理会计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管理;管理会计;构想 一、试行医院管理会计 在我国70年代末,国内企业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理论探讨,之后企业中有较高素质的经营者开始了管理会计运用的新尝试。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大力试行管理会计有了新的外部条件。目前,在医院管理中,管理会计应用极少,综观医院面临的竞争环境,推行医院管理会计,及时给经营管理者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定能促进医院的各项重大决策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 二、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和方法 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预测与决策 预测与决策主要是为单位管理者预测前景、经营决策和规划未来等经济活动服务,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医院的各项资源(含人、财、物)得到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配制和应用,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医院大批量使用的制(合)剂产品来源问题,是自行配制还是购买成品,哪种方式最经济实惠,运用管理会计中的相关方法通过分析可获取节约成本、获利最多的优化方案。另外,药品的库存数量应为多少时既能保证医院运转的正常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药品占用资金数额等方面的问题,都能通过管理会计的相关方法分析得出。 2.规划和控制 规划与控制主要是为医院管理者反映和分析过去以及规划控制现在的经济活动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控制医院日常经济活动,明确各职能科室的经济责任,并对各科室的经营业绩进行正确评价、考核及奖惩,及时正确地调整和完善科室和医院的未来发展规划。例如医院基本建设项目投入是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还是重复建设,连年征战,运用业绩评价会计,对医院多年基本建设过程和财务收益、银行借贷进行综合评价,可以给经营决策者提供极具科学而有力的依据。又如医院临时工聘用数量的多少,医护人员合理的配比,行政后勤管理部门的设置均可通过评价进行分析,进行合理的有效控制。 医院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方法是财务分析法以及本量利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等。它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综合体。 三、试行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1.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 由于财务会计工作具有及时性、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因而其采用的程序与方法具有在实践中应用的客观必然性,即如果没有财务会计工作,单位就无法掌握其全部经济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不管单位领导重视与否,财务会计都是各行业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日常性工作。管理会计根据单位内部经营管理的特定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与程序向单位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选择的、部分的和不定期的管理信息,以便单位管理部门能够根据这些管理信息对有关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但是与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一个单位是否在日常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与重视程度,如果企业领导缺乏对应用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或对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知之甚少而不应用管理会计,而是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判断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与业绩评价,可能并不影响其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尽管由此可能会导致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下降,但这种不利影响需要通过应用管理会计之后产生的效果对比才能体现出来。因而,单位在实践中是否能够主动地应用管理会计,则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即是否能够将管理会计视为一项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经常性工作。只有得到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并且单位拥有掌握管理会计基本知识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使管理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应用。2.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来体现的。素质系指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同时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应用微机的能力,尽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人员,是推行医院管理会计的重要条件之一。 3.力争实现单位内部的管理会计工作制度化 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与财务会计部门平行的管理会计部门,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会计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考核评价单位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业绩。 四、医院管理会计推行设想 1.增强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意识 能否成功推行管理会计,医院主要领导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推行是一句空话。通过参加管理会计培训班或自学有关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使主要领导增强管理会计意识,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可为顺利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2.培养医院管理会计人员 从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培训,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3.组建医院管理会计科 为防止机构繁多,便于协调工作,组建的医院管理会计科可与财务科合署办公,但管理会计科必须配备初具管理会计知识的干部和会计人员,并由院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如定期提交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适时列席部分院级工作讨论会等等。 4.开展医院经营财务专题分析 (1)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分析。针对近几年连续不断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回顾和再评价,尤其是银行信贷投资效益分析,为今后医院基本建设立项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大力加强对各部门人力、物力消耗使用的控制是提高经营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各科室实际人员费用及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制订出合理的消耗指标,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3)物资采购预测和决策分析。医院每年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资金额巨大,任何盲目的设备采购和药品库存积压都将给医院带来资金上的浪费和周转困难。因此,事前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制订资金使用计划,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总之,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参与决策的作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尽管目前普遍推行尚存在不少问题,但管理会计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各单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不断探索,总结提高,使管理会计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医院管理论文范文: 对当前医院管理会计的研究 摘要:现代医院管理会计是结合管理会计学和医疗卫生改革的实践经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性学科,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本文就建立医院管理会计学科体系提出一些见解,以促进医院管理会计学科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医院管理;管理会计;经济 前言 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也称为内部报告会计,主要是根据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特定要求,提供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管理会计具有强烈的“内向性”,其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内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满足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 管理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内部强化经济管理而产生的,是生产力和科学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管理会计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目前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会计学科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显示出了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下,管理会计学科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管理会计与其他会计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同属于会计系统。医院管理会计也不例外。财务会计是衡量医院的总体业绩,主要是定期向医院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医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资料,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医院外部与医院有利害关系的各个方面。财务会计应用信息的方式主要是客观反映和监督已完成的事项,以医院整体为服务对象。财务会计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否则其会计信息将失信于医院外部的利害关系人。医院管理会计重要的一个职能是衡量医院各科室(部门)的业绩,主要是根据医院内部各级管理部门的需要,提供满足医院管理者经营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以提高医院内部经营管理为目的,其服务对象是本医院内部。并对财务会计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为医院经营决策提供预测方案,控制经营活动全过程。管理会计着眼于医院的未来发展,它扩大了财务会计的职能,前瞻性地为医院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以尚未发生的事项为处理对象,筹划医院经营活动,预测未来经济效益,或对某一经营项目的多个实施方案进行预测、评估,目的是产生最佳决策方案。医院管理会计无须遵循财务会计的法规和制度,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制约,可以从医院实际出发,制定内部管理会计制度和方法。从时间上讲,管理会计可以根据内部管理者的需要确定会计期间;从范围上讲,可以灵活安排医院、科室、部门、班组及至个人的经营目标和经济责任;从方法上讲,可以灵活多样地采集各种数据,应用多种计量单位,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各种性信息资料,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与成本会计的关系 成本会计与医院管理会计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成本会计是医院管理会计的前身,是医院管理会计的资料来源,它服从于医院管理会计所体现的战略决策。成本会计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成本确认、分类、归结、计算、分摊等。医院管理会计是围绕着医院经营决策和内部成本控制,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估。 二、现代管理会计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院逐步实行了医院与科室、部门之间的两级核算,并建立了相关的岗位责任制和一系列的核算制度,增强了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以经营管理为手段,促进医院努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降低医疗成本消耗、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解决“看病贵”问题,促进医院健康发展,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已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被广大医院管理者运用,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所不能替代的。现代医院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一是为医院各级各类管理者提供客观、科学、实用的内部会计信息及分析意见;二是以现代管理会计的核算方式,技术方法及其实施过程,积极参与医院经营管理。管理会计是以“管理”的形式,促进“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是推动医院实现科学化经营,合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管理会计以特定的组识形式,运用预测、决策、分析、评估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为医院的经营活动提供各种科学、优选的决策方案,并在实际工作中监督控制、及时反馈、科学修正,以不断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现代医院管理会计,使会计职能上升到综合管理的高度,是从科学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上参与医院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 三、有效发挥医院管理会计职能的几点建议 (一)设置总会计师制度,加强管理会计工作 医院管理会计无论作为一门新兴管理学科,还是在医院管理实践中有待开发应用的一门新的技术方法,都必须以总会计师及其相应的工作制度加以保障。我国医院经济正面临着入世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时期医院管理会计是医院改革开放、实行全成本核算、单病种限价、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解决“看病贵”问题与国际卫生质量标准接轨的有力保证。医院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三者必须由总会计师加以协调,实行总会计师负责制,建立总会计师——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科室核算员为一体的会计管理核算体系。服务监督医院经营管理全过程,为医院有序经营,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加强管理会计在电算化中的应用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医院的应用率普遍较低,削弱了管理会计的作用。管理会计的软件开发严重滞后,使得一些复杂的计算公式和方法无法运用,这是造成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应用缓慢的原因之一。目前,多数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医院,仅仅停留在事后算账的水平上,不具备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的能力。因而,计算机网络化建设是实现医院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有效发挥现代医院管理会计职能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管理会计学是会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医院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我国医院管理会计师协会,推动管理会计的全面发展 建立医院管理会计师协会不仅能推动医院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能强化医院管理会计的社会地位,增强管理会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广大管理工作者和管理会计学习交流工作经验的场所,也是培养管理会计的基地。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医药流通行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药流通行业发展异常迅速,行业内部的竞争不断加剧。但医药流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其中较为尖锐的一个问题便是财务问题。对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其次对现阶段医药流通行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财务精细化管理在医药流通行业当中的运用。 关键词:财务精细化管理;医药流通行业;运用 在最近几年中,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异常迅速,行业内部的竞争不断加剧,同时也面临着正在改革的政策环境,在目前的行业及经济环境下,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面临医药分开、医保控费、基本药物、低价药物、两票制、保险基准价等制度的影响,因此医药流通行业必须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下来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当中,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只有组织好企业的财务工作、处理好生产过程当中的各种财务关系,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才能稳定进行。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是一种价值管理的过程,在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协调好多种要素之间的组合,可以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从而进一步赢得市场竞争。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在本文当中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医药流通行业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想法。 1精细化管理的概述 1.1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被认为是源于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W.Taylor)的管理理念,在泰勒的经典代表作《科学管理的原则》中,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已初步显露。二战之后,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生产技术进步,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被充分发扬光大,特别是在日本,以丰田生产方式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思想,对现代精细化管理思想形成了重要的影响。精细化管理的深层次含义可以大概理解为各行业、各单位以及企业内部各生产系统、内部各部门、各班组等通过市场用户的关系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使这些企业、系统以及每道工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能转化为可用内部价格所衡量的价值,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 1.2财务精细化管理特征分析 企业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需要实现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所谓的财务精细化管理就是严格财务管理,将财务管理的各个细节都进行密切的关注与监督,从而使财务工作处于一种高效与透明的状态当中。财务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解读,“精”就是切中财务管理的要点,抓住财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财务管理标准、指标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企业的财务精细化管理覆盖了整体财务管理系统构架、制度管理、岗位设计、业务流程以及各项任务的关键控制点,相关衍生出的流程、制度、信息系统、表格以及各种工具都涵盖在财务精细化管理体系中。财务管理精细化的要求首先是建立在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其次在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实现“财务组织结构专业化、财务工作方式标准化、财务管理制度化、财务人员职业化”。通过拓展财务管理服务职能,实现财务管理零死角,挖掘财务管理的潜在价值。 2现阶段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现阶段医药流通企业都面临着较为强烈的市场竞争,大部分企业为了获得生存与发展,往往都将企业的重心放在商品的销售当中,这种以市场销售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理念必然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医药流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都不重视,在企业当中也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甚至还有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财务管理在企业当中仅仅是一种记账的工具,而并不是一种管理手段。许多医药企业往往在年底结算的时候才发现,虽然企业的销售规模增长了,但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却在不断下降,还有部分企业由于收款不及时从而导致呆账坏账的数量不断增加,还有部分企业由于盲目地扩展,不断融资,从而导致企业的资金链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导致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清晰,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2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存在漏洞现阶段部分医药流通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存在着漏洞,部分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缺失或者存在设计缺陷,并没有将企业的全体人员以及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囊括在内,甚至没有制度可以遵循;从而导致许多财务活动的范围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必然导致各种各样的漏洞,从而导致企业在面临商业危机时往往在财务上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 2.3存货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 医药流通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存在存货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的问题。企业药品库存必须根据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并结合药品特点进行管理。GSP对诸如通风、湿度、温度等方面的仓储、养护、管理都有严格的规定,需要冷藏的药品,在配送时还需特别的冷藏装备车进行配送。医药流通企业仓库管理人员都要进行相关专业培训方能上岗。国家药监局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一些医药流通企业存货管理水平不高,在内部存货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有存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或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形同虚设,执行不力,造成企业存货管理混乱,定期盘存实施得也不到位,产品保管不当,存货丢失、损坏、过期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增加了医药流通企业存货管理难度及存货管理成本。 2.4应收账款控制状况严峻、企业风险大 目前,对于医药分销企业与采购药品的各级医院、其他终端销售机构形成的销售市场来说,整体属于买方市场,医药企业不得不依靠赊销方式来提高市场份额,增加销售。为了保证企业的销售增速,有些企业往往会无节制地扩大应收账款规模,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目前行业内的知名医药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高、应收账款销售比增速较快、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较长也是不争的事实。从目前的实务操作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销售人员重销售轻回款,缺乏信用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企业销售合同管理不严格,存在条款漏洞和违规赊销风险;价格管理不规范;购销联动意识薄弱等。作为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关键一环,应收账款管理必须放到重中之重。 3精细化财务管理在医药流通企业中的实际运用 3.1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医药流通企业若需要实现真正的精细化财务管理,必须要建立并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财务管理机制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要以具体的管理机制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财务管理活动有序进行,同时也可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权威性。首先,医药流通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业务制定出覆盖到企业管理全过程的财务管理机制,这样就可以保证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内部的合理开展。其次,医药流通企业需要根据实际的运行情况对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必要的完善,查漏补缺,及时修复财务管理当中所存在的漏洞,从而使得许多问题在还未发生之前就得以有效的避免,从而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最后,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需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财务管理面前任何人都不应该具有特殊性,都必须要按照应有的规章制度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财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得以顺利的执行。财务管理机制的建立还需要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考核机制,医药流通企业应该针对不同部门的特点,建立明确针对不同部门的财务考核标准,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化,同时还可以使得管理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 3.2财务预算管理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不断精细化与专业化传统的预算编制与现阶段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已经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因此,现阶段医药流通行业在采取预算管理创新当中的首要任务在于剔除传统生产预算、销售预算理念的束缚,广泛推行目标利润预算理念,从而促使医药企业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本增值观预算。其次还应该对预算编制的方法进行创新,在医药流通企业当中,预算编制方法是医药流通企业进行预算编制的重要工具,基于此种情况,医药流通企业必须要加大对预算编制方法的创新,医药流通企业应结合本身的业务类型、品种结构、业态占比、经营特点、经营策略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编制方法。稳定环境下的定期预算、管理者长远视角下的滚动预算、某些固定项目的固定预算、匹配销售预测的弹性预算以及复杂条件下的作业基础预算应该在企业预算编制中进行有效的切换。最后,医药流通企业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算编制,根据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选择权威式预算、参与式预算和混合式预算编制,不断提高医药流通企业预算编制的精确性与合理性。 3.3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财务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若想实现真正的精细化财务管理,必须要制定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从现阶段医药流通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来看,首先医药流通企业必须要落实好各项基本的财务工作,财务工作是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最真实反映,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反应出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的效率,因此,必须要做好各项基本的财务工作。此外,还需要建立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平台,现阶段的网络技术已经较为发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财务管理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平台,应收账款、存货等关键资产的管理完全可以采用ERP手段进行优化,票据台账、电子发票等信息工具的采用都能促进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4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医药流通行业正面临着较大竞争压力,做好财务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医药流通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因此,在医药流通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采用精细化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研究了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概念,总结了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作者:沈涛 单位: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医药物资物流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的有效融合,在当今社会中,采用现代化技术对医药物资进行有效管理已经逐步的趋于常态化。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目前的管理渠道中,多以西药为主,中药材在这方面涉足的并不多,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医药物资物流管理中库存管理现代化的问题进行简析。 关键词:医药物资;物流管理;库存管理现代化;中药材 1中药材的物流运输与库存管理 为了确保药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国家相关部门对药材的物流过程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涉及冷链运输的一些药材,不仅对运输渠道和运输条件有严苛的标准,而且对温湿度等信息,采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已经达到了实时监控的效果。这种措施看起来是比较完善的,但是相对与之形成截然反差的中药材物流过程来说,期间的差异就表现的比较明显了。很长时间以来,医药学界对于中药材的物流运输以及库存管理都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是做好通风处理就可以了,毕竟大多数中药材都是采用晾晒的措施处理过的。笔者是完全不赞同这种观点的,这已经不仅仅是对中药材认识上存在的偏颇了,更是对中药,中医药学认识的缺失。除了人参这种比较高端的中药材之外,有数量庞大的中低端中药材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物流运输与库存管理措施来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这样才能让中药材在实际的临床上发挥出最大的治疗效果。 2中药材的物流运输与库存管理存在的认识误区 虽然目前各个市级行政区划内都有独立的中医院,并且在三甲以上的综合医院里也基本上开设有中医科,但是对于中药材的物流运输与管理工作,并没有真正的完全按照现代化的流程进行操作,其中有三大误区直接影响药材质量。其一,重量轻质。中药材的销售基本上都是沿用了本地的中药材营销公司渠道进行的,这些公司在集中收购中药材原材料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按照数量来作为基本参数,虽然对于这些药材的入库前质量掌控的比较严格,等级划分的比较细致,但是一旦完成了收购之后,就完全忽视了其实际存储环境中的一些具体要求。直接导致了部分中药材在二次出库的时候质量明显降低了。其二,重运轻储。由于部分中药材质量较轻,运输起来比较麻烦,为了最大化的节约运输成本,极少数的运输渠道在运输过程中完全忽视中药材不能挤压的问题,甚至还曾经出现过中药材与具有挥发性的化学制剂被同一个渠道进行运输的案例出现。在运输的存储过程中就完全把中药材的基本药效给改变了,当中药材被临床使用的时候,不仅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药效,反倒有可能释放出一定的毒性,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其三,重色轻效。优质的中药材,其外观的色感是极为重要的,品鉴师在选择中药材的时候,也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参数。但是在中药材的存储过程中,一旦措施不当,一些已经风干的中药材其外观虽然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但是其有效成分已经丧失,就直接导致了该类药材不能为患者的疾病治疗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中药材的物流运输与库存管理现代化措施 历数中药材的物流运输与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虽然说有些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不能一蹴而就的解决掉,但是总体上来看,仍然是相关的工作人员管理意识不到位导致的。目前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相互结合的渠道已经畅通,完全有能力在整个的中药材运输过程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操作。首先,采用量化对比技术加强中药材的采购管理。在中药原材料采购完成,准备实现首次入库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在中药材公司的后台,对已经经过初次检验的中药材,利用多媒体量化管理措施,进行二次复核,这种复核把优质药材的图片信息经由局域网,从后台传输到前台,品鉴师在对药材完成色差对比之后,再进行药理药效的抽检,相关数据再经由局域网迅速的传递到后台,完成技术处理,尤其是关键技术参数的对比之后,同一批次的中药材就完成了系统化的质检。进过这个措施之后,可以有效的让初次入库的中药材,其质量与药效最大程度上符合不同品级中药材的定性与定位。其次,采用实时监控技术加强中药材的运输管理。中药材公司的中控管理中心,要对已经完成入库的中药材进行运输的时候,要充分地了解需要运输的中药材其物理及化学特性,尤其是针对一些可能存在的空气污染或者是化学挥发等。适度的采取一些隔离措施,适度的增大中药材之间的分类距离,把每一个包装箱上都设定好一次性的铅封标致,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在运输车辆上架设高清云台摄像头,按照GPS定位的预估,合理有效的评判出其最短或者是运输时间最少的运输路线,最后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对运输车辆在途中的所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这样就能够让中药材的出库运输与存储运输基本上实现与仓储环境最大化相似的程度。能够有效的保护中药材的药性稳定。最后,采用微电脑循环技术加强中药材的仓储管理。这是中药材仓储管理中的一个最为核心内容。中药材经过运输达到成品库之后,仓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要明显差于专业的存储仓库,有可能受到空间位置的限制,导致了药品之间的间隔距离明显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微电脑循环技术对每个空间范围内的中药材存储信息进行同时间段对比以及类比。一旦相关数据超出了临界值之后,就完全有必要对药材进行药效的抽检,以确保药材其主要药性的稳定。如果其中发现有些药材存在药性挥发的问题,就必须要对药材进行降低品级或者剥离处理。这里尤其要强调的一点是,因为自然气候的原因,中药材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微差,这其实与药品自身的质量关系不大,相关临界值范围的确定,要充分地考虑温湿度效果的同时,也要注意考虑自然气候的原因。中药材的仓储管理的确需要重视,的确需要引入高科技技术,但是因为过犹不及而导致本末倒置的现象出现就违背了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有效管理的初衷了。 4结束语 药品是一个特殊的商品,其质量不仅仅关系到药效,而且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不能因为其属于固态的中药材就忽视了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仓储及物流。各部门,尤其是从事中药材仓储运输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日常工作中将药材质量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让中药材在临床中发挥最大的治病效应,才能让中医学在医药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喻德强 单位:贵州联盛药业有限公司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会计准则的深入实施,医药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金融海啸的余威之下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再加之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医疗改革方案,这使得医药行业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更加多变、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此条件下,医药企业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建设和完善,财务会计管理与内控制度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已成为医药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医药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关键词: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医药产品较为特殊,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故医药企业相应地承担着更重、更多的社会责任。医药行业产品国家管制较多、销售模式特殊、时效性强、业务量大、种类繁多,相对于其他行业企业而言,面临着更高的风险。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在基本的控制流程、控制方法、控制原理的基础之上,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工作规范、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过程控制体系等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医药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应当由专业的财务人员予以实施,对企业全部的财务工作进行业务审核、计划执行、指标约束等,并以会计核算、经营管理、有效监管、防范风险为目的。做好财务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对于医药企业保障经营目标顺利实现、确保财务信息正确可靠、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促进医患关系和谐融洽、实现医药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符合医药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美好愿景。 一、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意识不足 在财务管理方面,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风险意识薄弱的问题,甚至有些医药企业对风险的概念知之甚少,这使得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鲜少涉及风险防范的内容。在上述医药企业所面临的内部、外部风险中,应收账款风险的主要成因是药品销售商的违约行为,由于应收账款占据了医药企业销售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影响着企业的整条资金链,如果医药企业不及时处理超过账龄的应收账款,不仅会增加坏账产生的可能性,业会严重阻碍医药企业的经营发展。在此,以我国某医药企业A举例说明,2015年年末A企业未就某项金额为1500万的应收账款与B民营医院对账,相关手续也没有进行完善;2016年年初,B医院由于经营不善被C国有医院整合,由于前述应收账款的手续不健全,C医院对此产生疑虑,表示要对其真实性进行进一步验证,如此一来,A医药企业的收账风险大大增加,甚至可能会严重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 (二)医药购销业务控制难度大 医药购销活动作为推动医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具有控制难度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而目前我国的医药企业普遍 缺少风险预警机制,想要通过自身控制来降低经营管理风险的愿望很难实现。我国医药行业的销售市场相对狭窄,主要的销售市场仅有OTC药店、医药公司、医药机构等,但是各个销售市场均制定了不同的推销、采购、配送规则,这些规则都是建立在各个销售市场的不同实际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给医药企业的运行管理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困难。 (三)成本控制不到位 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较弱,这是由于企业对行业、市场以及自身需求的不明确造成的,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所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而实际上,不在少数的医药企业仍然在应用较为落后的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等。就成本核算方式而言,绝大多数医药企业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总成本核算方式,而非服务成本费用核算、科室全成本费用核算,对高效的、现代化的核算方法(例如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等)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企业对成本的制约和控制能力大打折扣。 二、完善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医药企业必须加强风险意识,要对企业所面临的各项风险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并经由理事会、监事会、董事会认真审议、核查;管理层要组织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资金、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往来账目并作出相关处理。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快各方体制建设 医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和风险管理的要求是并存的,所以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具体途径如下:第一,建设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医药企业必须依照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经营权、所有权的分离,将风险控制、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的风险管理贯穿于内部控制全过程,不断防范“内部人控制”、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同时完善监事会机制、董事会机制、股东大会机制,夯实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而实现完善医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目的。第二,建设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医药企业应该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同时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税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健全财务核算控制体系,该举主要是为了强化企业的财务监督功能、预算管理功能以及各项授权审批制度,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作用于各个经营环节,最大限度地对各种风险进行防范。与此同时,医药企业要致力于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实现监督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独立性,进而建立以专项管理为补充、以绩效考核为保证、以成本控制为中心、以经营目标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第三,整合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不仅是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控制对象。因此,医药企业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积极开发、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激励奖惩机制,用以约束员工遵循财务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目标行事,发挥、培育团队精神,不断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三)树立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控制 医药行业必须加快树立成本意识的步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药的技术和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自然地制药成本也与日俱增,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医药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成本意识势在必行。医药企业必须将成本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加强对日常成本的控制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浪费,对各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针对采购成本而言,企业要成立产品成本信息库,用来加强对制药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充分了解、掌握供应商资源,选择质优价廉的原材料。此外,医药企业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成本核算方法,在加强自身成本管理的同时,积极适应国内外的市场要求。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适应现代化发展 在信息时代,医药企业必须对管理方式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在确保企业产品质量、资产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经营风险。推进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是医药企业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具体做法可参考如下建议: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医药企业可以在企业范围内采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企业上上下下的所有财务事项只能通过该系统来变更,这样既避免了人工操作的低效和弊端,也规范了整个公司的财务管理;二是规范财务系统的应用程序。为防止数据丢失,除了排除系统运行问题之外,医药企业还要不断地完善数据库管理,使其具备完整的机房准入规定、详细的系统操作指南、严格的系统操作审批流程、科学合理的错误应急处理办法等,同时也不能忽略辅助性的系统操作登记台账、机房准入规定等;三是增强权利约束与监督。为减少徇私舞弊行为,必须建立一套针对操作人员的监督约束机制,可以通过划分不同模块的方式来进行人员职能分工,或是通过设置财务管理系统权限来实现;四是注意安全管理。医药企业必须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加密措施,严格设置各级别权限,定期对系统进行杀毒和数据备份;同时设置独立的、线下的设备存储空间,用于保护设备安全。 作者:严宣 单位:赛生医药(中国)有限公司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摘要:作为我国基础企业之一,医药化工企业在我国市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医药化工所生产出的产品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医药化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为了确保我国的医药化工企业能安全的生产,医药化工企业应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生产的安全性,使其能规范的操作相关的生产器具,这样才能减少医药化工生产施工的发生。 关键词: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 在对医药化工生产增强安全管理时,医药化工企业要明确生产现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研究合理的安全管理方案,并将其实施在生产过程中,只有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力度,企业才能在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因此,本文将对医药化工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以此提出相关的管理策略。 1关于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的现状分析 1.1先进生产技术的利与弊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药化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引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尽管先进的生产设备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这些生产设备却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操作不当,则会危害到工人生命安全,甚至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由于医药化工的车间处于封闭状态,一旦发生事故,人们将很难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 1.2医药化工企业缺乏完整的生产管理制度 大部分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都只将注意力集中于企业的经济利益方面,而严重忽视产品的生产过程,这样就导致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性和规范性。此外,医药化工企业在投产之后,并没有制定完整的生产管理制定,使得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较低,不符合医药化工的生产标准。其次,安全生产管理执行能力较弱,虽然有些企业已经提出管理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不符合实际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责任意识和管理观念,进而导致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 1.3工人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大部分医药化工的员工学历较低,自身素质较差,缺乏正确的安全生产意识,这就给医药化工企业增添了安全生产管理难度。许多员工为了尽快的完成工作量,而没有按照具有的要求操作生产设备,甚至出现违章操作,这不仅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也给自身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通常情况下,员工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给自己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灾难。 1.4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设备不到位 对于安全生产管理的资金投入,企业并没有全心全意的投入相应的资金,只是为企业员工配置简单的安全设备,而且,有些安心设备由于长期不使用,已失去其本质作用,如果发生事故,这些安全设备仅仅只能起到摆设作用[1]。 2加强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站在企业的角度分析,加强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不仅是为企业提供安全的基础保障,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使企业能稳定的在市场中发展,并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位置,而从员工的角度分析,增强安全生产可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因此,医药化工企业对此受到重视,采用科学方法,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2]。 3针对加强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提出的措施 3.1明确管理目标、制定管理方案 为了保证安全生产管理效率能有效的提高,医药化工企业在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企业的生产现状,明确管理目标,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只有明确管理目标,企业才能朝着目标的方向而努力。这样,医药化工企业才能经得住考验和检查,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时,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伟大的贡献。 3.2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对于医药化工企业来讲,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能有效的激励和鼓励员工,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念,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会将相关的责任制度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上,并对其进行奖励和惩罚,这就说明,工作人员为何积极努力的生产,并不断的维护产品的质量。因而,制定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是企业在发展中所应做到的事情[3]。 3.3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与其它的企业不同,医药化工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医药化工所生产的产品就会危及到其它范围。因此,医药化工企业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将正确的工作理念灌输到工作人员的思想中,使其了解自身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3.4构建一支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队伍在管理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企业应引进专业的人才,并加强对人才的培训,进而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拥有一支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队伍。只有构建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才能带动员工共同工作,并维护好生产秩序。此外,专业的管理人员也会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安全文化融入到企业当中。 4结语 总而言之,医药化工企业在进行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企业要明确管理方案,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从而为企业的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其次,医药化工企业要提升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让其掌握正确的生产技术,使其按照相关的要求操作生产设备,并配置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其意识到合理操作生产设备的重要性,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 作者:王玮 单位: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基础企业之一,医药化工企业在我国市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医药化工所生产出的产品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医药化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为了确保我国的医药化工企业能安全的生产,医药化工企业应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生产的安全性,使其能规范的操作相关的生产器具,这样才能减少医药化工生产施工的发生。 关键词: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 在对医药化工生产增强安全管理时,医药化工企业要明确生产现状,结合实际生产情况,研究合理的安全管理方案,并将其实施在生产过程中,只有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力度,企业才能在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因此,本文将对医药化工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以此提出相关的管理策略。 1关于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的现状分析 1.1先进生产技术的利与弊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药化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引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尽管先进的生产设备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这些生产设备却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操作不当,则会危害到工人生命安全,甚至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由于医药化工的车间处于封闭状态,一旦发生事故,人们将很难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 1.2医药化工企业缺乏完整的生产管理制度 大部分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都只将注意力集中于企业的经济利益方面,而严重忽视产品的生产过程,这样就导致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性和规范性。此外,医药化工企业在投产之后,并没有制定完整的生产管理制定,使得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较低,不符合医药化工的生产标准。其次,安全生产管理执行能力较弱,虽然有些企业已经提出管理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不符合实际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责任意识和管理观念,进而导致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 1.3工人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大部分医药化工的员工学历较低,自身素质较差,缺乏正确的安全生产意识,这就给医药化工企业增添了安全生产管理难度。许多员工为了尽快的完成工作量,而没有按照具有的要求操作生产设备,甚至出现违章操作,这不仅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也给自身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通常情况下,员工的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给自己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灾难。 1.4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设备不到位 对于安全生产管理的资金投入,企业并没有全心全意的投入相应的资金,只是为企业员工配置简单的安全设备,而且,有些安心设备由于长期不使用,已失去其本质作用,如果发生事故,这些安全设备仅仅只能起到摆设作用[1]。 2加强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站在企业的角度分析,加强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不仅是为企业提供安全的基础保障,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的经济增长,使企业能稳定的在市场中发展,并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位置,而从员工的角度分析,增强安全生产可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因此,医药化工企业对此受到重视,采用科学方法,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2]。 3针对加强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管理提出的措施 3.1明确管理目标、制定管理方案 为了保证安全生产管理效率能有效的提高,医药化工企业在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企业的生产现状,明确管理目标,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只有明确管理目标,企业才能朝着目标的方向而努力。这样,医药化工企业才能经得住考验和检查,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时,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伟大的贡献。 3.2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对于医药化工企业来讲,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能有效的激励和鼓励员工,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念,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会将相关的责任制度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上,并对其进行奖励和惩罚,这就说明,工作人员为何积极努力的生产,并不断的维护产品的质量。因而,制定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是企业在发展中所应做到的事情[3]。 3.3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与其它的企业不同,医药化工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医药化工所生产的产品就会危及到其它范围。因此,医药化工企业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将正确的工作理念灌输到工作人员的思想中,使其了解自身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 3.4构建一支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队伍 在管理医药化工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企业应引进专业的人才,并加强对人才的培训,进而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拥有一支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队伍。只有构建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才能带动员工共同工作,并维护好生产秩序。此外,专业的管理人员也会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安全文化融入到企业当中。 4结语 总而言之,医药化工企业在进行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企业要明确管理方案,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从而为企业的员工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其次,医药化工企业要提升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让其掌握正确的生产技术,使其按照相关的要求操作生产设备,并配置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其意识到合理操作生产设备的重要性,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 作者:王玮 单位: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医药销售企业运营资金管理论文 摘要:虽然近年来我国医药销售企业有了较快发展,但相比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运营资金是医药销售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医药销售企业目前运营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应的应多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医药销售企业更为科学高效地进行运营资金管理提供可行参考。 关键词:医药销售;企业运营;资金管理 资金短缺、运营能力不高是医药销售企业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严重者甚至会对企业的生存产生威胁。因此,对其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并予以有效解决,对资金使用率的提高意义重大。较之于外资企业,国内医药销售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企业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则需转变经营理念,重新梳理企业,尤其是企业资金,更需加以重点改进。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壮大。本文就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对其运营资金管理现状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加以探讨。 一、公司简介 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为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其于1997年由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后成立。当前,该公司已拥有22个分、子公司,连锁网点达2000多个。和平药房从事的主要经营项目包括中西药、中药饮片、成药、医疗器械、保健品、药妆便利产品等,经营品种达20000多种,属中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销售十强之一。和平药房将零售发展作为企业核心,并构建了电子商务与实体店两大平台,将信息技术、人才及内部管控作为支撑,目前已发展成将药品零售、电子商务与分销三大业态集为一体的药品经营企业。 二、运营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1)费用预算欠缺或执行力度不够。我国医药销售企业起步大多比较晚,现阶段尚未构建相对完善的运用资金预算体系,使得企业内费用预算欠缺、执行力度不够等限制十分常见。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对进货费用进行科学控制;对日常经费支出缺乏合理预算;资金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对重大支出缺乏有效预算。现行的医药销售企业重大项目若事前科学预测、事中有效执行、事后监督评价均较为缺乏,长此以往极易造成恶性循环,使企业蒙受严重损失。(2)信用政策缺乏合理性。随着医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部分企业为对现有市场进行巩固,对潜在客户进行进一步挖掘均通过应收账款信用政策,进而使得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对企业运营资金持有量被不断吞噬,坏账呆账风险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一措施为企业带来短期的表面盈收与繁荣,但长此以往则会使企业损失惨重。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企业运营资金存在限制,因急于占领市场而未对赊购方基本信用缺乏调查;另一方面,企业收账政策不够积极,对到期货款不敢频繁催促,且部分赊销方无力还款。(3)存货资金的不合理占用。因目前国内大部分医药销售企业属中小企业,因而赊销尚未真正实现现代化,故难以进行高效管理,对相关药品的购销存储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但医药企业属于特殊行业,销售好坏同政策、产品特点、季节、有效期等存在密切关联。若采购前未能对库存市场情况加以详细掌握,再加之企业缺乏必要宏微观调控,使得无效采购存货占用过多运营资金,而部分药品未能及时采购进而失去销售机会。当前我国医药销售企业在运营资金管理方面最为常见的一个问题便是存货资金被不合理地过多占用,故需予以重视以尽量避免该现象的发生。(4)资金管理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使得医药行业利润逐渐下降,资金的集中管理便成为医药销售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因和平药房医药销售遍布全国多个省市地区,涉及范围广、成员机构存在较大差异、财务管理体系相对复杂,使得企业资金进行集中管理难度相对较大。(5)融资渠道过于单一。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高技术密集是医药销售企业的四大特征,其在药品采购与市场开拓等诸环节均需大量的流动资金。但目前国内医药销售企业其资金来源主要为股本金与银行贷款,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限制。因此,拓展融资渠道,实现财务成本的有效降低已成为解决医药销售企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任务。 三、管理策略浅析 (1)强化预算管理力度。强化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调控与考评,预算整个过程须严格按照控制流程相关规定执行,以事实为基础,及时分析与调整,力争对大小事务、各种状况充分熟悉并做好应对工作。如中国医药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预算工作流程进行优化,稳步提升预算水平,重点管控年度重点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予以掌握并进行有效解决,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从而实现对公司运营资金的高效科学管理。(2)提升信用政策的合理性。赊销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一项必要营销手段,在销售总额中所占比例也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可借鉴国外做法,通过建立健全的收账款管理制度,促进应收账款控制重心从财务方面向商务方面的转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新分配管理责任,大部分企业贷款催收均由财务部分负责,但若将赊销问题交由销售部门,便可有效对因提高业绩而随便赊销此类情况加以控制;对赊销所带来的成本费用与收益进行权衡对比,对赊销最佳规模进行科学合理预测,从而对应收账款规模进行有效控制;赊销对象须科学确定,可通过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在赊销前对其信用情况加以全面深入调查,对风险等级进行科学评估,并进行相应的等级设置,从而有效减少损失风险,最大化地将账款收回;严格限制信用期,通过合同等有效形式来对信用期限加以严格规定;合理利用信用折扣,以吸引客户还款;尽可能地减少挂账现象,提倡使用票据,以凭票索账;建立科学合理的坏账准备机制,减少呆账坏账。(3)注重库存管理。库存管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受到企业的广泛关注,零库存被认为是当前存货流动资金最为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我国当前环境企业需加强采购产品的计划性与预测性,将市场、政策等因素纳入计划安排考虑范围,尽量缩短时间差,以有效减少存货资金占用,有效管理库存。如某连锁医药销售企业通过应用创联医药流通行业药品管理系统通过对企业人、财、物等多方面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成功实现库存的降低,有效地降低了购销链这一过程的成本。(4)不断丰富融资渠道。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已成为医药销售企业的一大发展阻碍,故需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比如,2013年,贵州省某医药销售企业通过集资、吸引外资投入、制定资金有偿使用制度等来丰富其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筹集更多可用资金。 四、总结 现阶段国内医药销售企业在运营资金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但发展空间仍较为广阔。和平药房作为跨区域经营的连锁医药销售企业,需对本企业现行运营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可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实现稳健发展。 作者:彭敏 单位: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医药销售企业运营资金管理探讨 摘要:我国医药销售企业是正在崛起的一种企业,而且发展速度快,其影响力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尽管医药销售企业的地位已经上升,但是与其他国家的医药销售企业相比,我国的仍处于落后的阶段。我国当前的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因此也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很小,但是也要解决。在这些问题中运行资金管理是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本篇文章以运营资金为视角,讲述了在管理上的问题,并且进行探析,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医药销售企业;运行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对于企业销售企业的财务管理而言,资金管理是重要的工作。医药销售企业的资产有一部分是流动的,而对于流动的资金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运营资金。在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上,最主要就是对资金进行管理,而且要做到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在做账的时候,尽量不要出现坏账。本文分析了运营资金中可能出现了几种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1医药销售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的问题 1.1存货资金占用不合理性 其实我国的医药销售企业规模比较小,一般都是中心企业。而且在经营上距离现代化还有差距,在管理上也不能实现高效。更不能科学的存放药品。医药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而且很特殊,销售是否有效与国家对药品的政策有关,而且与产品的特点功能都有联系。如果在采购药品之前,不知道市场上这类药物的存储情况,或者是药品企业在调节上力度不够,都会使采购人员不能采购到合适的药品,还会造成运营资金占用量大。而且如果药品的采购不及时,就会影响要的销售。在我国医药企业运营资金管理中常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存货资金占用不合理。 1.2信用政策不合理性 在医药市场上也存在中严重的竞争,很多的企业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宽市场都将发展的目标转移到客户上,在开发客户的时候,积极采用信用政策,在应收账款上放宽政策。这一措施确实有效,但是不断增加的应收账款,使企业的运营资金减少,增多了企业中的坏账。虽然这种措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但是只是表面上的盈利,长期一定会损害企业的利益,甚至是让企业在经营上失败。造成信用政策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a.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可以运营的资金总量是很少的,因此为了增加销售,提高企业在医药市场上的占有率,就要把存储的药品快速的销售出去,将要品变为可用的资金。而急于销售的态度,就会使企业对用户的信用减少调查,企业给予合作的用户中赊销权,但是有一部分用户却存在着信用问题。b.企业在收账上做的不好,对于一些欠账的用户在收取费用的时候不积极,即使到了规定的日期,也不催促,让用户有了逃帐的可能。而且一部分用户的确不具备还账的能力。 1.3费用无预算或执行不力 基于我国的医药销售企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的实际,现在大部分的企业还未拥有完善的费用预算系统。所以,医药销售企业现普遍存在着无费用预算或预算执行不严的情况。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是对进货的费用缺乏应有的预算。事前没有对相关产品的价格进行市场调查比较和有效的控制;二是对日常费用支出缺乏应有的预算。医药销售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许多无效费用支出的情况,如采购中的舍近求远、采购价格较高的产品等。目前我国的医药销售企业并未将这些无效的费用支出进行有效地预算,长久发展必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 2运营资金有效管理措施 2.1加强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竞争下一种有效的管理措施,并且很多医药销售企业都在使用这种方法。在库存在管理中保证零库存的管理理念,被很多企业使用。这种理念是将库存的药品清零,而且可以节省流动资金,可是这种管理理念却很难真正的实现,这是由于我国医药销售企业的环境致使的。尽管实现很困难,一些企业还是可以引用其中的基本理念,这样也能保证企业的流动资金能够在利用取得效果。也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而企业所要采用的措施就是在对药品采购前,了解市场以及国家政策面对药品的采购有一定的计划性。在采购中,知道所要采购药品的数量以及特点。将采购与销售的时间差缩短,因此节约存货资金,进而可以对库存药品有效管理。 2.2合理利用商业信用 具体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一是理清管理责任。绝大多数的企业都认为是由财务部门来负责货款的催收,无销售部门的责任。但事实上,若是由销售部门负责账款的收回工作,且将其列为考核指标之一的话,那么销售部门在而对赊销问题时,就会更加谨慎认真地对待,这样就可以避免为业绩而随意赊销的情况发生,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有着更加直接有效地促进作用。二是权衡比较因赊销带来的收益及成本费用,科学合理地预测赊销的最大规模,控制应收账款的金额。三是科学的确定赊销的对象。企业应实时建立客户的信用档案,在提供赊销方案之前,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评估相应的风险等级。通过实时收集的信用资料,对客户进行等级设置,相应地对不同等级的客户实施不同的信用政策,以减少呆账坏账的损失风险,有效回收账款。 2.3加强预算管理 在管理运营资金上,还可以采用预算管理,而预算观管理就要知道企业的实际状况。预算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对采购药品进行编制、执行预算方案、对预算进行调控、最后对预算的进行考核评价。医药企业在预算管理上要控制流程,严格按照程序处理事情。在事实的基础上,分许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问题调整政策。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要了如指掌,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能有应对措施。 2.4扩宽融资渠道 大多数的医药销售企业在发展上不如意,主要是因为它的融资渠道受限。没有更多的融资渠道,企业的就无法显现突破。因此,要将企业的融资渠道拓宽,发展多方面、多角度的融资体系,如果一个医药销售企业的发展规模大,可以吸引到外资,那么可以将融资渠道向国外的资本市场拓展。对一些使用药品的用户或者其他企业建立有偿使用机制。 2.5借鉴国外管理经验 我国传统的运营资金管理模式属于内向型的管理,强调节约资金的占用,强化管理责任制。而西方的管理模式是内外结合型的管理,强调优化资金的结构,进行定量控制。因此,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任务是注意开展对运营资金的定量分析,注意内外结合优化资金结构。 3结束语 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受企业日常财务控制高低的影响程度较大,特别是企业运营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成败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分析企业运营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建立有效的运营资金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金玉 单位:哈药集团制药总厂 医药企业管理论文:医药工程项目中质量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1.分析当前医药工程项目中质量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医药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十分重要,而我国目前对于质量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并且由于医药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从事医药工程项目管理的人才太少,以至于质量风险管理很难贯彻,导致医药工程项目出现各种问题。医药工程项目质量风险管理中有以下几点问题: 1.1未能意识到质量风险管理在医药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医药工程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人并不关注医药工程,对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其结果就是医药工程项目中存在各种问题,阻碍了其顺利发展。同时由于相关的医药工程管理者也缺乏专业的医药工程管理经验及风险管理培训,从潜意识中并不认为风险管理对于医药工程发展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很难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医药工程的发展中。 1.2医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者的素质需要加强 因为我国专业的医药工程人员的人数很缺乏,素质也不高,导致医药工程进展困难,严重影响其正常有序的发展。提升相关医药工程项目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就显得尤其重要。而由于医药工程项目管理者的不专业,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作用,导致医药工程管理中经常发生失误进而影响其正常发展。医药工程项目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提升空间很大,加强对其专业素质的培训能使其重视风险管理在医药工程发展中的作用,使医药工程项目更好的完成。 1.3医药工程项目中风险管理的方式有很多不规范之处 虽然目前我国医药工程的相关制度及法规已经初步建立,但是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完善,一些相关的标准还需要制定。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医药工程项目起步晚、发展时间短,风险管理制度很不健全;其次由于一些措施实施不到位,导致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困难。相关医药工程项目管理者缺乏对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视,并且不能充分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导致医药工程项目不能顺利发展,存在各种问题,阻碍了其正常有序的进行。 2.研究医药工程项目中质量风险管理策略 加强落实医药工程项目中的质量风险管理是使其正常发展的首要条件。而当前医药工程项目中问题很多,只有进行并实施相应的风险质量管理,才能尽量的降低项目发展中质量问题的发生,将经济利益最大化。所以质量风险管理对医药工程项目的成功意义非凡。 2.1加强医药工程项目管理者对于质量风险意识 质量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作为预判、评估风险的方法,具有其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目前医药工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管理者的经验缺乏、自身素质不足,工程很多时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更应当重视工程的质量管理。只有该项目管理者对质量风险管理的作用有足够的认识,切实将质量风险管理实施到项目管理中去,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工程中发生的问题,推动医药工程的顺利发展。 2.2提升质量风险管理者的自我素质 医药项目工程十分复杂,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极高,管理者只有提升自身的风险质量管理水平,才能有效的减少项目发展中的风险。因为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较少,所以要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质量风险管理的培训,提高其质量风险管理水平。另外可以引进专业的医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才,加强与国外先进管理者的交流,学习其优秀的经验,从而提高我们项目管理者的素质。 2.3不断完善质量风险管理规范 必须不断完善相关的质量风险体系和规范,建立质量管理的标准。此外,建立质量风险责任机制,从而推动相关人员重视质量风险管理,减少人为失误,提升其管理水平。 3.讨论 医药工程的发展才能推动我国医药水平的进步,而质量风险管理的水平决定了医药工程的效果。所以只有医药工程管理者对质量风险管理足够重视并切实落实,才能保证医药工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加强项目管理者质量风险意识及自我素质的培养,不断完善质量风险管理规范,进而才能完成成功的医药工程项目,最总推动我国医药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毕动菊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改革实践 摘 要: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制度设计,涉及职业教育理念、制度、教育实践的创新改革,是对传统的职业教育进行从形式到内涵的全方位重构。本文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验为例,介绍了“职业仓”构建、分级标准制定、学习制度安排、课相开发与教学设计、质量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成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分级制度 教育改革 生物技术及应用 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方案[1] [2]的提出,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初中后教育分流的基础上,采用5级架构为基础,纵向可以发展的“5+X”职业教育分级结构模型,形成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与人才评价机制。建立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对接学历制度、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能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或社会组织对于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的首批试验专业,目前已经完成了分级、标准、课程、评价、学习制度等方面的方案设计,并开始在2011级、2012级两个年级中进行教学改革试验。 构建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仓” 职业教育是从实际存在的职业需求出发设计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组织教育资源开展的人才培养活动,从职业中来到职业中去,源于职业又高于职业[3]。职业仓提供了一个从职业到教育的分析模型。通过对某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或企业中的众多职业进行分析,按照职业类型、结构、特征的不同进行分类,建立起行业或企业的职业结构模型,并按工作的难易程度合理划分层级,从而形成与专业对应、分类有序、层级明显的行业企业典型职业的集合,即职业仓。职业仓从职业调研分析入手,解决职业教育能不能分级和怎么分级的问题。 生物医药产业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有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27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800多家。经过调研发现,在这样的高技术企业中从事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的人员不足10%,大多数的人员从事科研或研发助理、产品生产和检验等工作,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 为了调查清楚生物医药产业职业岗位特征和人才需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实地调查了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等73家企业,摸清了这类企业职业岗位设置情况。课题组系统研究了国家职业大典中与生物医药相关的职业,并对人才招聘网站中北京地区生物医药行业的1,277个职业岗位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研发类岗位214个、检验类岗位240个、生产类岗位532个,未包含在上述大类内的岗位291个。据此,课题组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所对应的职业群划分为产品生产、产品检验和产品研发类,确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初次就业岗位)主要是从事生物医药行业产品生产、质量检验和研发助理等工作。 在充分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为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还需要提炼出典型职业,并将其合理划分出层次,作为建立职业仓结构的依据。下面是在分析北京地区生物医药行业的职业分布和职业能力要求之后,构建的职业仓模型。在这里,每个典型职业都对应了不同的职业教育等级。 教产合作拟定职业教育分级标准 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方案明确将职业教育目标分为社会能力、操作能力、发展能力3个领域、8个次级目标和若干个3级目标[4]。依据这个基本框架,学校和行业企业等联合开发职业教育分级标准,从而建立起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职业能力目标体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依托生物药物生产和检验两大岗位群,结合国家职业和行业企业技能标准,解构相应的岗位能力目标,形成职业教育分级标准。 社会能力 道德责任 安全环保 沟通合作 ①具备严谨细致、详尽如实地记录生产和实验数据能力,对产品质量负责的职业道德。②熟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规范和法规,具有法律意识。 ①熟悉生物制品生产等产品生产和检验岗位的质量、安全和劳动保护要求,并能对他人的工作行为和产品质量承担有限责任,具有健康安全意识。②能正确处理生物产品生产和检验中出现的三废,确保生产环境及相关环境的安全及卫生,能按照6S要求对工作环境进行整理和规范,并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①具有沟通交流能力,对自己或他人发现的生物产品生产和检验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技术问题,能够通过协商后独立解决。②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能够根据合作合同或清单要求,与他人共同制定并完成生物产品生产或检验过程。 ①具有理解和执行药品化验员、高级药物制剂工、生物制品工、基因工程产品工等岗位的企业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能力。②具有认识和使用无菌操作设备、药物制剂设备、仪器分析设备等专属生产工具的能力。③具有完成发酵原料药的生产、生物制剂生产、免疫制剂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等生产任务的能力。④具有完成生物药物原辅料、半成品和产品检验的能力。 ①具有使用衡器、量器等基本工具,掌握基本的化学分析方法等通用技术能力。②具有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手段解决生产和检验问题的信息处理能力。③具有利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数字应用能力。④能根据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具备自我学习能力。⑤能够借助专业词典,熟悉常用进口设备的仪器使用说明和标准操作规程,具备外语应用能力。 学习能力 信息能力 创新能力 具备及时了解制剂、基因产品、生物制品及药物检验相关领域的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具备能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媒介收集制剂、基因产品、生物制品及药物检验的相关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能力。 能对市场需求较新的一些生物产品、药物剂型和药品检验方法提出可行的生产程序或方法,具备一定的战略思考、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定面向人人的学习制度 职业教育的功能是帮助人们走向职业,面对的是学习者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只有超越学校教育、学龄教育、学历教育的固有模式,建立面向人人的弹性、灵活的学习制度,职业教育才更有意义。分级制度打破了传统学历教育框架,丰富了教育层次,使面向人人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表5是以本专业职业教育4级为例,建立的5种人才培养路径以及多元化的入学通道、学制安排和学习形式。 表5职业教育4级招生对象、入学要求、基本学制和学习形式 完成职业教育分级制度规定的学习任务,经过评价合格获得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职业教育等级证书与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学历证书有对应关系,2级与中职学历、4级与高职学历、5级与本科学历相对应。由于职业教育分级标准和原有的学历标准不同,因此职业教育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虽可对应但不等同。 课相开发与教学设计 实施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对职业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课相就是在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试验中提出的课程新概念。它是以职业教育分级标准提出的能力目标为依据,以实际职业活动或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训、做、评相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组织模式[3]。由于课相开发的依据是分级标准提出的能力目标,完成一组课相教学就意味着可以达到职业教育分级标准要求,为此,本专业职业教育4级共开发了“原辅料检验”“发酵原料药的生产”“生物药物制剂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生产”“免疫制剂生产”和“制剂单项检验”6个课相。 课相教学设计与传统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不同。传统的课程体系设计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思路,按照难度递进的方式进行设计,而分级制课相的设计是从职业岗位出发,以生物药物的生产和检验流程为逻辑主线而设计。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不同。传统课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生物药物生产的专业知识,而课相教学是以实际职业活动或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完成实际生产任务的过程中贯穿讲解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例如,“原辅料检验”课相以4级分级标准提出的生物药物理化检验相关的能力目标为依据,以枸橼酸等6种生物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的原辅料为载体,按照实际的岗位工作流程进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融入传统教学体系中“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6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培养了职业综合能力。再次,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同。传统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课相教学是采用“教、学、训、做、评”相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相教学是由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教学载体来源于实际职业活动或典型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实际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评价。 建立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 为建立完善的分级制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成立了由骨干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负责4级课相考核标准的制定。 课相评价分数由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50%)、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50%)组成。 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每一个课相的评价由任课教师(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组成。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操过程、证明材料、出勤考核等给出评价成绩;学生根据任课教师给出的评价表给出自己的分数;学生互评分数是由小组长根据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表现给出的分数。 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教师评价(70%)+学生自评(15%)+学生互评(15%) 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每一个课相的评价包含理论评价和产品评价。主体评价即理论评价,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客体评价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学生的产品进行评价。 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理论考核成绩(50%)+产品考核成绩(50%)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已试点两年,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参与了该专业的分级制改革和考核评价。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了“原辅料检验”等4个课相的开发与实践,企业非常认可“从职业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的分级制改革思路,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教会了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按照企业标准完成工作任务,教会了学生如何遵守药典等行业技术规范和法规,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发展前景探讨 摘要:高职院校的生物技术相关专业发展对培养社会生物技术相关产业和领域内的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培养目标正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必要的生物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从事生物技术领域工作的实用型、应用型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关键词:高职教学 生物技术 教学实践 生物技术目前已由人们观念里传统高深的技术已经向大众开始逐渐普及起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其已经逐渐向多个领域进行扩展,比如农、牧、渔、园林、工业、环保、医药、食品等众多行业都与生物技术密不可分。所以,我们社会对于生物技术及其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升高。在我国的各大院校,都已经建立和发展了和生物技术相关的专业院、系等,对生物技术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开设仅仅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因为培养的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所以这对培养对象的动手实践能力就相对要求较高,可以说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决定着自身在未来所从事这个行业领域的生存。高职院校怎样在这种要求环境下,立足自身实际,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更高的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发展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对学科专业定位问题 由生物技术是一个涵盖领域非常宽泛的专业,在发展的早期只有食品与发酵一个专业方向,而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专业范围被大大拓宽,包括了生物制药、食品发酵、环境保护、动植物细胞培养、生化工程、农产品深加工等。那么这样一样,覆盖领域如此的科学专业,对高职院校而言,怎样定位学科发展是尤为关键的。高职院校的生物技术及其应用专业的学科定位,既不同于大学本科的教育,也不应同于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它是处在这个专业领域比较中间的位置。所以,既要定位于有研究倾向的发展,又要非常地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后者是高职院校学科定位的重中之重。既要培养对专业的创新研究能力,可以以这个为导向,引导学生在真正实际的操作实践中能够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实践环节。这样,才可以说把高职院校的对生物专业技术及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定准,这也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问题奠定了方向性上的基础。 二、专业建设发展问题 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应该建立有鲜明特点高职教育特色体系,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来进行专业建设发展。一是形成三级梯队教育。这三级分别是指国家级、省级、校级的名师梯队。在实际建设中,要积极依靠校外力量,特别是要省的投入,积极聘请全国比较知名的教师在学校进行指导和讲学,同时也要主动邀请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参观并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的方式,来打造全方位的学习机会,为专业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建立课程建设新机制。在这方面,可以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并建立开放、多元、动态的课程体系,以国家、省级、校级、院(系)级的四级课程建设机制,并通过校企合作深度互融共同开发课程;特别是要综合课程和实训课程建设为重点带动相关课程的资源建设,使专业课程体系更趋开放、多元和动态。三是建立工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这种模式,目前呢,中职院校采用的比较多,比如对于操作性特别强的专业来说,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年就把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完,从第二年开始直到学生毕业,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把学生送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在实际岗位中不断锻炼,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也是未来高职院校建立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的趋势。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企业人员的紧缺,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锻炼的机会,实现校企的“双赢”,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组成企业实践服务团,让学生在专业相关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彰显专业特色,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倡导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具体人才培养实施的指导方针,一些从事人才培养的工作都应以为依据,结合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发展来看,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依据岗位来开发课程体系。通过生物技术类企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群定位、技能需求分析、设立知识技能模块、重构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岗位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针对学生要建立两个平台,一个是人文素质基础模块、另一个是生物基础知识模块,这两个模块可以使得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短板,针对问题找出在学习和实习中有针对性地提高的地方。二是依据工作过程开发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每项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每一个工作步骤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把学习性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确定教学内容,并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排列,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三是按照职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序化成若干个工作项目,作为成功完成每项工作项目支撑点的课程教学,结合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将工作和学习融合起来,满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同时,需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技术模块的设计,将知识点项目化,设计项目化课程。四是建立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建立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形成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这样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一切的教学内容与环节都要围绕实践来展开,可以以生产为载体,实行任务驱动导向,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以课程学习为主线,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成立课程学习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融学与做为一体。可以模拟企业生产流程再现企业真实环境,一方面根据企业生产不同目标产品,模拟企业流程开设综合性大实验,另一方面从实训环境、实训设备和器材购置上向企业的真实情况靠近,在学校营造和模拟一种实际的职业环境。其实这种方式,就是要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力度。五是注重课程网站建设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建立交流讨论平台,提供电子课件、常见问题解答、仪器使用方法、学习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和网站链接课外拓展等学习资源,帮助同学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使课堂得以延伸。 四、课程设计问题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相关课程操作环节比较多,所以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实践教学与质量的反馈,又能直接地反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制度里应包括到课情况,实际态度,实验原理的掌握,基本操作过程,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分析报告几个方面,并根据课程具体设定每部分应占的比例。应向学生说明制度,这样才能利用它真实地评价学生实践的成绩,提高学生参加课程实践环节的自觉性,从而使学生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得以加强。当然,在课程设计中,在加大操作实践课的同时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操作,但正确操作的前提是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认为教师什么也不讲就能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因为高职的学生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基础相对差一些,如果教师不进行必要的讲解,让学生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操作反而使他们丧失了兴趣和信心。说明了原理、让学生充分了解原理、机制对于实践大有裨益。其实,在讲解的过程中只需要注意强调注意事项和简单过程,而把为什么要注意及实验应该出现的现象或结果设为疑问,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实践,可以提高学生们探究疑问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在课程教学环节,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比如可以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多分组,这样可以克服实验仪器设备数量少、价格贵、器材耗损大等困难,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实际操作和动手机会、发现问题可以积极解决。克服传统的整班进操作间,一人做、多人看的传统形式。再比如可以把整班分成几个部分,按次序分批进行实验,使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这样虽然一个班级的实践操作环节时间会大大延长,但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教师在学生课程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需要进行耐心细致地指导,不断发现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错误的操作手法,解答疑难问题,更重要的是起到了督促的作用。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 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4个方面对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提出微生物肥料将成为未来农业领域应用的重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 现代生物技术;农业领域;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革命、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商品国际化革命、信息产业化革命的推进,许多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必将产生一次生物技术革命,而这一革命的主战场就是农业。现代生物技术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的营养品质。因此,现代生物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1 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基因工程即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设计好不同来源的基因顺序,在体外成功构建杂交DNA分子后导入受体细胞,使受体细胞表现出人们需要的表现型,产生出人们需要的物质。在农业领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农作物优质、高产、抗性强,还可获得畜、禽新品种及具有特殊作用的动、植物。例如,经过7年的努力攻关,2011年胜利突破了大面积示范(即6.67 hm2示范)平均产量为13 500 kg/hm2的超级杂交稻第3期目标,达到了13 899 kg/hm2 [1];运用转基因技术将相应的基因导入油菜中有望培育出转基因抗病油菜新品种[2];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可将抗除草剂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使农作物能够不受除草剂的影响,目前已生产出多种抗除草剂作物品种,应用广泛[3]。 1.2 细胞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细胞工程是指在体外培养细胞,以改变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为目的将不同作物或动物进行细胞杂交,使植物或动物个体繁殖速度加快,以获得优良品种或新品种及某些具有特殊作用的物质的一门技术[4]。细胞工程技术在植物快速繁殖、植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植物体细胞杂交应用较多,如可以将马铃薯细胞和番茄细胞进行杂交,可获得上结番茄下结马铃薯的“番茄马铃薯”;将豆科植物与向日葵进行细胞杂交,可培育出具有高营养价值的“向日豆”[5]。 1.3 发酵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发酵工程即利用微生物具有的特殊作用生产出对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将微生物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的一门新的技术。发酵工程主要可应用在农业领域的2个方面,一是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如果酒、茯砖茶、食醋等;二是生产一些食品添加剂。如茯砖茶的制作过程中就运用到了发酵工程技术,通过调控渥堆时间、使用接种剂、发酵剂等方法可以改进茯砖茶的加工工艺,进而可生产出“金花”饱满、品质优良的茯砖茶。 1.4 酶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酶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酶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酶工程可应用在农业领域中的制酒、制酱等方面。例如,随着我国粮食的不断增产,一些地区出现了粗粮过剩的问题,需要解决粗粮的淀粉利用。解决办法之一是生产葡萄糖,但由于葡萄糖甜度不大,难以在市场上应用。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运用酶工程技术的手段,将葡萄糖转变为甜度大的果糖,果糖不仅比葡萄糖甜度大,其比蔗糖的甜度还高50%以上。 2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1 微生物肥料的特点 微生物肥料是含有活的微生物的特殊的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该种肥料可获得特定的肥料效应[6]。生物肥料的定义分为2个方面,从狭义上讲,生物肥料就是指微生物肥料,是由具有特殊作用的大量有益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活性高。施入该种肥料能够产生活性物质,能够增加作物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作物的生长环境变得更好,使作物生长更优、产量更高。从广义上讲,生物肥料泛指各种具有特定肥效的生物制剂,包括特定的活的生物体、生物体的代谢物或基质的转化物等,此种生物体不限定,既可以是微生物,也可以是动、植物组织和细胞[7-8]。 2.2 生物肥料的应用优势 微生物肥料具有其他化肥和农药没有的优势,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目前微生物肥料已应用在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10]。微生物肥料本身无毒害作用,对环境几乎无污染;同时,施用量一般不大,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也很少,因而可节约农民的施肥成本。此外,微生物肥料还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土壤营养流失和富营养化的产生,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化利用。 2.3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前景 目前,微生物肥料在农业领域方面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也得到了农民以及社会的逐步认可。国内外都在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理想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但是如何合理的使其替代化肥并更稳定地发挥其生态作用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摘 要: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相应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等原因,导致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分析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原则,提出了实践内容、支撑保障和评价体系建构方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我国,高职生物技术类专业开设不足10年,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滞后于学科发展,严重影响了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尽快制定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1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1 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应以生物发酵、食品检验、酶制剂制造、食品类生产操作、生物制品等工种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专业知识要求来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及考核评价指标、配置实践教学仪器设备,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2 三维目标并举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促成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平台和载体,在进行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三维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设计时,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培养,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纪律观念、职业道德意识、团结协作和竞争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1.3 整体优化原则 依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对技能和素质的整体要求,系统架构实践教学体系以避免实践项目的重复设置和技能点训练的遗漏,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双重目的。 1.4 层阶递进原则 生物技术应用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合理搭建单项实践、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训练层级、递进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5 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尽量设置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及具有探索性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参加一些高新技术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建构“五岗六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我校通过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入研究,开发了以生物发酵、酶制剂制造、食品检验、食品类生产操作、生物制品营销岗位为依托,以单项实践、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为支撑的“五岗六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框架(见表1),在进行岗位实践教学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各实践项目的目标、内容及考核方式,编制了与之配套的微生物应用技术实践、企业实习等15门实践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指导教材。 表1 “五岗六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3 架构“五位一体”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设备、仿真环境与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校外基地、实践教学资源库、双师型教学团队“五位一体”的支撑保障体系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基础。其中实践教学设备以及仿真环境与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得以实现的载体。近年来,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成了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18个实验实训室,购置600多万元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建成了柠檬酸生产车间、啤酒酿造车间、果蔬汁生产车间、焙烤车间、今麦郎实训室等校内生产实训车间,基本满足了发酵产品及生物制品的模拟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需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保证顶岗实习顺利进行的关键。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与青岛啤酒(徐州)彭城有限公司、徐州恒顺万通食品酿造有限公司等8家生物技术、食品类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实践教学资源库方面,我们不仅开发了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教材,还开发了一些动画素材及多媒体课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构建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双师团队,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而且为校内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塑造提供了一个直接高效的培养机会。 4 谋构“三维二级”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地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是保证和促进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课题组在深入研究基础上,针对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三种实践类型(三维)制定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教师及组织管理质量评价指标3个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均设立了二级,一级指标包括教学指导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组织管理效果3个方面,每个一级指标又各设立了4~5个二级指标。该指标体系在2008~20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中得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探讨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摘要: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农业种植;生物技术;推广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进步,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和推广,实现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简单来讲,就是在生物体外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拼接,对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再导入生物体内使导入的基因得以表达。其中,其核心技术就是提取目的基因——将需要的基因从供体生物的细胞内提取出来,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其中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对多细胞生物的检测,将每个受体细胞单独培养并诱导发育成完整个体,检测这些个体是否摄入目的基因,摄入的基因是否表达(是否表现出相应的性状)。淘汰无变化的个体,保留有相应变化的个体进一步培养、研究。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转基因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种植的育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可以将某一种作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另一种完全不具亲缘关系的作物品种当中,使得作物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 目前被较广泛提取使用的植物目的基因主要有: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种子贮藏蛋白基因、植物抗病基因等。例:用棉铃饲喂棉铃虫,如虫吃后不出现中毒症状,说明未摄入目的基因或摄入目的基因未表达,如虫吃后中毒死亡,则说明摄入了抗虫基因并得到表达。 因此,通过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的品种得到改良,目前,随着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其应用也不断呈现广泛应用的趋势。首先,目前,转基因植物的种植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目前采用转基因技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全球耕地面积的16%。 此外,还有杂交育种技术的应用。简单来讲,就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其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生物种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比,其操作方式更为简单,而且这种技术的推广时间也比较早,目前,对于杂交技术的应用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技术的应用都使得农业种植的难度降低。 2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组织培养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对于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其主要是建立细胞的全能性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人工的诱导,保证植物组织在无菌状态下进行良好的发育,最终发育成为完整植株的一种生物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的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植物繁殖的速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培育出更多优良的植物品种。此外,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对作物幼苗的侵害,保证种苗无病毒,促进良种经济作物的快速推广。在应用组织培养技术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温度、光照、湿度等各种环境条件,培养基组成、pH值、渗透压等各种化学环境条件,使得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培养育苗的生长和发育。另外,在进行初代培养外植体的时候,对于褐变做好处理。褐变,主要就是指外植体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褐变,有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褐变的现象。它的出现是由于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所致。在褐变过程中,会产生醌类物质,它们多呈棕褐色,当扩散到培养基后,就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所接种外植体的培养。所以一定要加强对这个环节的处理。第三,关于植物组织的初代培养。初代培养旨在获得无菌材料和无性繁殖系。即接种某种外植体后,最初的几代培养。在初代培养时,用诱导或分化培养基,即培养基中含有较多的细胞分裂素和少量的生长素。初代培养建立的无性繁殖系包括:茎梢、芽丛、胚状体和原球茎等。 3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采用生物技术制作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简单来讲,就是利用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将其作为制作农药制品的有效成分,改变传统形式通过化学手段制作农药的方法,即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作用,另外,还可以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更加重要的是提高了植株的耐药性,所以,利用生物技术制作农药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基因工程药品的生产中,许多药品的生产是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的。受材料来源限制产量有限,其价格往往十分昂贵。微生物生长迅速,容易控制,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因此,我们可以将生物合成相应药物成分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内,让它们产生相应的药物,不但能解决产量问题,还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例如:转黄瓜抗青枯病基因的甜椒、转鱼抗寒基因的番茄、转黄瓜抗青枯病基因的马铃薯、不会引起过敏的转基因大豆等等。 因此,生物农药技术,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总结 总而言之,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改善我国目前的农业现状,提高了农作物抵抗能力,提高农业产量,积极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农业生物技术在我市生产及应用初探 一、佳木斯市农业生物资源现状 佳木斯市农业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泥炭、人畜粪便、粮食及经济作物产品加工副产品等等,这些生物资源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1、作物秸秆。 佳木斯市农作物秸秆年产出量为500万吨左右,其中三分之一用于直接还田,三分之一用作烧柴和喂畜,三分之一被浪费。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泥炭 佳木斯市泥炭资源十分丰富,总储量为250万吨。主要分布在同江、抚远、桦南、桦川四个市县。目前只有桦川县申家店泥炭矿处于开发阶段。 3、粮食及经济作物产品加工副产品 粮食加工副产品每年有30万吨左右,经济作物加工后副产品主要有甜菜加工产生的废醪为2万吨左右,全市56万亩白瓜生产的瓜瓢为120万吨左右,被全部浪费,急待开发。 二、我市有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开发项目 (一) 泥炭开发 我市泥炭资源十分丰富。而泥炭是生产腐殖酸类肥料的良好原料,也是生产医药、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搞好泥炭资源开发和利用对我市经济发展有很大带动作用,利用泥炭资源可以进行以下开发。 1、建立腐殖酸类肥料厂,生产腐殖酸类肥料。在泥炭产地建立腐殖酸类肥料厂,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高质量腐殖酸类肥料。 2、利用泥炭生产水稻育苗壮秧剂、花土、草坪土等。 3、利用泥炭生产医药和化工产品。 (二) 秸杆开发 我市秸杆资源十分丰富,每年产出量在500万吨左右。而实际利用率不到30%,大部分秸杆被浪费。利用秸杆可以进行以下开发。 1、建沼气池生产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可以以每个农户为单位建小型沼气池,也可以以每个自然屯为单位建立大型沼气池,供全村使用。 2、建立以秸杆为原料的大型酒精生产厂。 秸杆快速腐烂发酵剂的研发生产。秸杆腐烂还田可以培肥地力。由于我市气温低,秸杆腐烂速度慢。秸杆直接还田影响农业生产。因此,需要一种能使秸杆快速发酵的制剂,使秸杆当年秋季快速腐烂,培肥地力。 (三) 生物肥料开发 生物肥料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生物肥料增产效果也十分明显,生产生物肥料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a)大豆根瘤菌肥。大豆根瘤菌肥可以增加大豆根瘤数,提高大豆固氮能力,能使大豆增产10%左右。我市80年代曾在宝清县建了一个大豆根瘤菌肥厂,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但后来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工厂倒闭。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豆根瘤菌肥生产技术日渐成熟,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大豆根瘤菌肥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b)土壤磷素活化剂。土壤磷素活化剂主要是释放土壤中被固定的磷,被作物直接利用。我市农民年年施用磷肥,磷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土壤中磷含量逐年升高。引进先进技术建土壤磷素活化剂厂,生产土壤磷素活化剂,可减少我市磷肥用量,既增产增收又减少了化肥造成的污染。 c)生物钾肥。生物钾肥的作用主要是释放土壤中被固定的钾。我市土壤中钾含量很高,但速效钾含量很低。生物钾肥可以把土壤中被固定的钾变成速效钾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我省有几个生物钾生产企业,效益十分可观。 (四) 生物农药开发 生物性农药是我市植保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品种,近几年应用面积呈现加大趋势,对于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作用。 1、农抗120类:该类农药是一种碱性核苷酸类抗生素,可直接阻碍真菌性病原菌蛋白质合成,导致病原菌死亡,并对作物有显著的刺激生长作用,属低毒杀菌剂,抗菌谱广。 2、加收米:加收米是小金色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有内吸和在植物体内运转的作用,对水稻稻瘟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五) 稻壳苗床营养土 育苗取土难,破坏耕地,成为我市水稻生产一大难题。2006年经过试验,粉碎稻壳可代替三分之二营养土育苗,育苗效果比纯土育苗效果好。 (六) 稻壳制炭 我市每年稻壳产出量很大,但大部分被废弃。利用稻壳可以制成炭,代替木炭。即节约了木材,又废物利用。 (七) “淀粉基环保型木材加工用粘合剂”开发 采用天然高分子原料淀粉经与聚合物改性制备的一种新的环保型木材粘合剂。成本低、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很大。 三、我市即将开发的农业生物技术开发项目 大豆根瘤菌剂 大豆根瘤菌是大豆根瘤内一种能固定空气中氮素的细菌,大豆一生中需氮量的2/3是由大豆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而来的,其余1/3是从土壤中吸收的,大豆产量的高低与大豆根瘤菌数量有很大关系。大豆根瘤菌的作用是利用与大豆共生的根瘤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以满足大豆对氮素的需要。 1.大豆根瘤菌的种类 大豆根瘤菌是共生固氮菌中最主要的一种,目前,我国各地研究分离、筛选出了许多优良的大豆根瘤菌菌种。例如快生型的2057、2053、2058根瘤菌,慢生型的2010、2063、C33、61A76等。经过试验,2057、C33、61A76等菌种在我市增产效果比较理想。 2、大豆根瘤菌菌种的来源 目前,有很多研究、分离大豆根瘤菌菌种的研究机构,比较权威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黑龙江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这些部门可以为我们提供所需要的菌种。 3、大豆根瘤菌的载体 大豆根瘤菌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细菌,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上才能应用于农业生产,泥炭是大豆根瘤菌最好的载体,并且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泥炭资源在我市十分丰富,在我市总储量为250万吨左右,有充分的泥炭资源保证大豆根瘤菌肥的生产。 4、大豆根瘤菌肥在我市推广应用情况 我市从87年开始推广应用大豆根瘤菌肥,当时在宝清县建了一个大豆根瘤菌肥厂,年生产能力为2000吨,我市主要应用该厂的产品。87年推广应用面积为3万亩,88年推广应用面积为8万亩,89年推广应用面积为10万亩。90年由于灭菌、接菌等技术不过关,宝清县大豆根瘤菌肥厂倒闭。当时,市场上又无其他大豆根瘤菌肥产品,所以大豆根瘤菌应用技术推广工作在我市告一段落。近几年来,南方一些大豆根瘤菌肥产品进入我市,但由于菌种不适应我市土壤和气候条件,增产效果不明显,在我市应用面积很小。 5、大豆根瘤菌肥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经过在我市多年的试验结果,大豆应用大豆根瘤菌肥较对照平均亩增产大豆12.5~16.5公斤,增产率为9.2~14.5%。每亩平均增收31.9元,扣除每亩大豆根瘤菌肥成本6元,每亩纯增收25.9元,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6、大豆根瘤菌肥的推广前景 我市大豆面积每年都在700万亩以上,每亩大豆需大豆根瘤菌肥2公斤,我市700万亩每年需大豆根瘤菌肥1.4万吨,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7、现有大豆根瘤菌肥厂情况 目前,国内只有辽宁、河北、山东省有几家大豆根瘤菌肥生产厂家,其产品并不适合我市土壤、气候特点,在我市很难推广。目前,省内还没有大豆根瘤菌肥产品生产厂家。在我市建厂可以辐射全省。 8、大豆根瘤菌肥产品生产的技术关键问题 大豆根瘤菌肥产品生产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主要是引进菌种的纯度、载体的灭菌、产品的含菌数量。菌种的纯度必须达到100%;载体的灭菌必须彻底;产品的含菌数量必须达到2亿个/克以上。当时,宝清县大豆根瘤菌肥厂倒闭的主要原因是载体的灭菌不彻底,产品的含菌数量没有达到2亿个/克以上标准。目前的生产技术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9、大豆根瘤菌肥产品生产投资 大豆根瘤菌肥产品的生产主要是进行菌种的培养,载体的灭菌,接菌等几个关键环节。所有过程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建立一个年产1万吨的大豆根瘤菌肥厂需投资1千万元左右。 10、大豆根瘤菌肥产品生产效益 大豆根瘤菌肥产品每吨生产成本为1200元左右,而目前市场价格在2500元左右,每吨利润在1300元左右,一个年产1万吨的大豆根瘤菌肥厂每年利润可达1.3千万元,当年就可收回投资。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透明质酸的生物技术生产及应用 糖胶聚糖(GAGs)是线性多糖,由重复的二糖单位(一个氨基糖和一个糖醛酸残基组成)构成。其中,透明质酸(HA)与其他GAGs不同,组成中无硫酸基。HA具有广泛的科学价值,应用于不同的生物医学领域。HA在生理条件下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有酸的形式或盐的形式如透明质酸钠,故将其命名为hyaluronan,本文将其简称为HA。 此生物高聚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已证实其于脊椎动物的软组织(如关节、滑液、皮肤、眼玻璃体、脐带、鸡冠),海藻,软体动物,培育的真核生物细胞系及一些原核生物中存在。HA是脊椎动物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人眼玻璃体(0.1 mg/mL)和关节滑液(3~4 rag/mL)的首要成分。人体内含HA最多的组织是皮肤,约为7~8 g,约占成人体内HA总量的50%。胎儿在发育的特定阶段,被厚的HA层包裹,脐带中含有丰富的HA(4 rag/mL)。鸡冠作为特殊的皮肤段,其中HA的含量最高可达7.5 mmL,这使其成为工业提取HA的首选资源。 脊椎动物体内的HA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皮肤中,保持水分;软骨中,联于蛋白聚糖,调节水和离子浓度,维系软骨组织的物理特性和细胞一底物间的相互作用。HA的生物效能与HA受体的结合有关,可诱导细胞增殖速率、细胞移动及血管形成的改变。在炎症、纤维化以及癌症等疾病过程中,发现过量的HA。有直接的证据证明,HA参与癌症的转移。 本文分析评价HA及其衍生物的生产工艺、理化特性和己确定或潜在的应用。1 HA的生产 HA的工业生产,主要有两种方法:从动物组织提取(如牛眼和鸡冠):微生物大规模发酵。上述两种方法将在下面讨论。此外,最近的文献中报道了由新型的基因改造的微生物生产HA以及化学一酶法合成方法生产HA。 1.1传统的提取工艺 传统的HA生产是用溶剂从动物组织提取物中提取,然后由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沉淀得到。 最早1968年由Swann报道,生产工艺如下:(1)机械切片,获得小块的鸡冠; (2)乙醇洗涤(鸡冠1 kg中加入4L乙醇),重复多次,直至乙醇液不显浑浊; (3)用水/氯仿的混台液提取(鸡冠2.5kg中加入10 L水及0.5 L氯仿),搅拌至鸡冠溶胀: (4)过滤,滤液中加入氯化钠,氯仿提取; (5)离心,蛋白酶(链霉蛋白酶)酶解。 替代的方法:动物组织粗提取物经由表氯醇,三乙醇胺(ECTEOLA)色谱法提纯后,CPC分级分离。另外,在CPC(1%)沉淀前后,有报道用乙醇(1:3水//,醇)多次乙醇沉淀。在这些方法中,HA沉淀后,用灭菌滤器过滤,最终配制成医疗器械和医药产品。HA纯化的收率超过90%(按糖醛酸计)。 然而,由于收集鸡冠,以及生产过程中提取纯化耗时耗力,导致HA价格昂贵。事实上,由于动物组织的HA复合于蛋白聚糖,且往往与HA降解酶共存,导致分离高纯度、高相对分子质量的HA较困难。而且,由动物组织提取的HA在医药上的应用面临跨物种病毒和其他外来剂污染的风险。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微生物发酵法生产HA正逐步取代从动物组织中提取HA。 1.2 HA的生物技术生产 已知的可合成HA的细菌是A和C群链球菌(Streptococci),革兰阳性菌如马链球菌(Steptococcusequi,一种马病原体),类马链球菌(Streptococcusequisimilis,可以在不同种动物间传染),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人类病原体),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牛病原体)。这些B增;血性细菌在琼脂培养时,在细菌群周围出现黏稠半透明层,这可归因于HA的合成。 DeAngelis等人1998年报道出血性巴斯德菌(Pasteurellamultocida,一种革兰阴性病原菌)可以在其荚膜中制造HA。无论是链球菌还是巴斯德菌,HA荚膜均是一种毒性因子,可保护细菌,使免疫系统无法识别。此荚膜也可以保护细菌抵抗白细胞释放的活性氧化物。最后,HA英膜利用CD44介导的组织应答,帮助细菌通过上皮层。因此,HA荚膜在微生物致病性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兽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zooepidemicus)和出血性巴斯德菌通过特殊的与膜结合的糖基转移酶(HA合酶)作用于活性底物(核苷酸糖类)生成HA。近期,有研究者用出血性巴斯德菌HA合酶通过酶化学(chemoenzymatic)法合成HA,其中也涉及了获得确定的HA的可能性。目前工业生产工艺是基于诱变的链球菌发酵。 在细菌发酵生产HA的过程中,约5%~10%的碳被代谢。在兽疫链球菌发酵的生产中,通过~3CNMR研究表明,组成HA的D一葡糖醛酸和N一乙酰氨基葡糖分别由6,磷酸葡糖和6一磷酸果糖衍生而来。 合成1 mol HA--糖,需消耗5 mol核苷三磷酸(3ATP和2UTP),2 tool葡萄糖和1mol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2mol还原当量物(NADH)。由于在HA的生产过程中要消耗ATP生成NADH,所以ATP的水平以及细胞内的NADH在生物合成中起到关键作用。除了合成HA,也可生成组成细菌细胞壁的3种主要成分:肽聚糖、磷壁酸和细胞壁多糖抗原,这三种物质占细胞干重的20%。 1.2.1参与HA合成的酶HA合酶是合成HA的关键酶。自从1993年发现A群链球菌HA合酶的第一个基因编码,在其他菌类及真核细胞中,许多其他类似的HA合酶基因被确定。 1.2.2链球菌发酵链球菌是不形成孢子和非游动的细菌,光学显微镜下,呈现小球形或卵球形,外部环绕大范围的荚膜。通常情况下,HA荚膜是细胞体直径的1~3倍。从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c群链球菌,特别是马链球菌马亚种和兽疫亚种发酵开始,HA已实现商业化生产。基于HA溶液的高黏度,发酵超过5~7 g/L的产物不实际。通常,多糖按消耗碳源计的收率约为0.05~0.1 g/g,多糖的Mr平均为(1-2)×10。报道的最大Mr是5.9×10。重要的发酵工艺。 1.3 HA的分离与提纯 HA在生物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归结于下述特性:(1)高吸湿性;(2)黏弹性;(3)良好的生物相容性(4)非免疫原性; (5)降解产物安全。 1.HA保水性与其亲水的化学性质有关。由于分子链中羧基的存在,生理pH下(HApKa=2.9),HA是高分子电解质;有水存在下,HA分子可溶胀1000倍形成水舍物。 2.HA的黏弹性是指HA水溶液的流变学行为,表现为凝胶的弹性及流体的黏性。HA溶液表现假塑性,在高切变速率下,溶液的黏度降低。HA医学应用基于切变表现稀薄行为,流变性与Mr、浓度以及环境条件如DH有关。 3.作为人体许多组织的组成物质,HA具有高的生物相容性,这是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必须具有的属性。 4.HA分子在所有物种和所有组织中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免疫系统从不对其“警戒”。 5.HA在体内降解主要通过透明质酸酶催化水解,降解产物安全。皮肤中HA的半衰期约为24 h,服内HA的半衰期约为24,36 h,软骨中为1-3周,玻璃体中为70dt。 由于以上的突出优点,HA的开发及其商业化程度日趋加强。HA主要用于骨关节炎的治疗、化妆品、眼科学、美容医学、外科和创伤愈合、局部给药和组织工程学中。 2.2市售制剂中的HA:线性、衍生物及交联物。 应用于已述领域时,HA为原始的线性结构。然而,为了其他的目的,需要对HA进行化学修饰。通常对HA做衍生化(线性链的修饰)或交联处理(在HA链之间形成共价键,从而形成HA的三维网状结构)。 修饰HA是为了降低体内HA的高转化率。例如。如果皮下注射线性HA,降解迅速而不能有效的发挥其功能。相反,修饰后的HA,不易受化学和酶解的影响,因此在体内作用时间较久,效果更好。修饰HA,尤其是交联处理,也可以改善HA某些特定的力学特性。 HA的化学修饰一般涉及其分子结构中的羟基或羧基。 HA的衍生化策略包括酯化及硫酸化。硫酸化发生在HA链的羟基位置,得到的产物具有类肝素的活性(与硫酸化的程度有关)。酯化过程涉及分子链上的羧基,羧基转化为酯后,导致产物疏水性增加。因此,随着HA修饰程度的增加其水溶性降低,从而使其在体内环境下更稳定。在所有HA衍生物中,HA的苄酯衍生物具有更好的市场。 过去的10年中,多种方法可制得交联HA,许多交联HA产品上市。交联的方法包括:双一碳二亚胺交联,碳二亚胺[R1-N》N―R,如EDC:l一乙基(3,3一二甲氨基丙基础二亚胺)]和辅助活化剂(co-activators,如,N一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sulfo-NHS,或1,羟基苯并三唑HOBt)介导的多价酰肼交联,二硫化物交联,由碳二亚胺和一种辅助活化剂介导的自交联,甲基吡啶碘(CMPI)介导的自交联,光致交联,上述的交联过程均涉及HA链中的羧基。其他的交联方式涉及HA链中的羟基,包括二乙烯基砜交联和双环氧化物(di-epoxide)交联。 2.3线性HA的应用 线性HA主要用于化妆品、眼科以及促进伤口愈合。化妆品中,由于HA的亲水性,其作为保水性物质,目前主要的化妆品品牌中均含有HA。 HA在药物局部给药系统应用中受到关注。如,Solaraze,处方为含有双氯芬酸(3%)的HA凝胶(25%),临床用于治疗局部光线性角化病。与对照或其他给药系统比较,HA可明显提高双氯芬酸对角质层的渗透性,并能提高表皮中药物的滞留及定位。 HA有助于皮肤炎症及伤口的愈合。如Jaloplast Cream(Fidia,Italy)就是一种以HA为主要成分(0.2%w/w)的产品,涂抹于伤口(擦伤、皮肤移植、外科手术、一和二度烧伤、血管变形和溃疡、褥疮)表面,促使伤口更快结痂愈合。 整形外科生物再生(bio―revitalization),是指HA皮下给药,抵抗皮肤衰老。面部HA皮下给药后,可以修正面部线条,平复皱纹。面部小剂量注射HA,可以帮助皮肤恢复和保持弹性,显得健康。经常用于眉线、鱼尾纹及嘴角纹。注射HA后,可以使皮肤更光滑、细密、有光泽。 眼科手术中,HA溶液用于保护眼组织,可以在眼科手术时提供足够的空间。这主要利用了HA的黏弹性。高黏的HA溶液固定后(静态),可以维持眼科手术空间。高剪切率下HA黏度较低,可使其更易注射。HA的高弹性可以保护眼组织不受外科器械及植入物的伤害。 常用产品为Healon,来自美国雅培医疗光学公司。该产品是一种含透明质酸钠(1%,w/w,pH 7.0-7.5)的黏弹性生理溶液,辅助用于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角膜移植、青光眼滤过术及视网膜附件手术。 Viseaot(黏弹性的眼内注射液,Cilco,USA),主要含透明质酸钠(30 mg/mL),硫酸软骨素钠(40 mg/mL)及缓冲体系。主要用于自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 眼科中,线性HA在许多洗眼液处方中作为活性成分。如,意大利Sift公司生产的Hyalistil,含有0.2%透明质酸钠,可以稳定泪膜,保湿和润滑角膜。可以有效提高佩戴隐形眼镜的舒适性。HA的吸湿性和黏弹性是其作用的基础。美国雅培医疗光学公司产的Blink Contacts是一种含0.15%(w/w)HA的滴眼液,可以增加隐形眼镜的舒适性。 泌尿外科应用,膀胱内缓慢输入线性HA溶液被用来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复发性尿路感染和出血性膀胱炎。HA是膀胱上皮的保护屏障,炎症导致GAG层损坏,可能增加细菌黏附及感染的可能性。目前临床关于HA治疗上述病症的资料较少。 2.4交联HA的应用 交联HA主要用于美容医学,骨关节炎(OA)治疗以及组织工程。 最近十年,交联HA在美容医学上的应用逐渐兴起。HA作为皮下填充物,在非手术软组织填充中反响较好。皮下注射HA可平滑皱纹,增加软组织体积(如唇部、乳房)。根据美国美容整形外科学会统计,2008年使用的皮肤填充产品中,85%含有HA。因为巨大的临床商业价值,几乎每家美容器械公司均生产含HA的皮下填充产品。 交联及线性HA可用来治疗OA。HA是关节滑液的组成成分,关节炎症时,关节滑液中HA的浓度降低。关节内注射HA溶液,对炎症有治疗作用。有研究表明,HA可以抑制软骨变性,保护关节软组织表面,使滑液的流变学特性正常并能降低痛感。1997年,FDA批准Synvisc上市,其主要成分为Hylan GF-20,一种交联的HA衍生物。Hyalgan(Fidia),Orthovisc(Anika)以及synovial(IBSA)是市场上广泛应用的以线性HA为基础的治疗OA的产品。 为防止术后粘连,建议使用交联HA。例如,意大利Fidia公司的ACP(AutoCrosslinked Polymer,白交联聚合物,HA分子链上的羟基和羧基可以形成分子内或分子间的酯键),在动物模型及I临床试验中,可有效的减少腹腔手术后的粘连。美国Genzyme Biosurgery公司生产的Seprafilm为一种粘连屏障(隔膜),由HA和羧甲基纤维素(CMC)制得。据推测,该产品中的HA可能部分衍生化,部分交联。临床表明,该产品可有效降低腹腔手术后粘连的发生频率及粘连程度。 2.5 HA衍生物的应用 HA的酯在此类高分子中利用最多,尤其是在组织工程中。HYAFF(Fidia Advanced Biopolymers,Italy)为HA苄酯。HYAFF,11(完全酯化的HA衍生物)医学上应用广泛,如组织修复、药物控释、神经再生、创伤敷裹。它可以作为皮肤和软骨再生的支架。医学上应用的几种形式:薄膜、喷雾、海绵、管及微球。LaserskintlHyalograff cAutograft,Hyaffj基础的商品。Laserskin是直径40-500m的HYAFF。11的微球,成功用于治疗烧伤及皮肤病灶。Hyalograft C Autograft为3D的HYAFF一1 l,已成功用于治疗软骨缺失。3结语 由于科学上的关注及其在化妆品和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多样性,HA成为重要的生物高分子。因此,其在许多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一方面在于改进生物技术生产工艺,另一方面在于发展新型的HA制剂/基于HA的新原料。市场需求促进了研究的进行。从代谢工程方面进行开放的科学讨论,讨论也涉及新的生物转化工艺,目标是为了生产出特定M的生物高分子。许多文献报道也指出,Mr与HA的不同生物功能密切相关。对于HA理化和生物现象的全面认识,我们还相差甚远;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来完全发现HA的价值。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废水厌氧生物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 要针对高浓度污泥和利用气泡的聚并和破裂产生的“聚式”流态化原理良好的传质效果,使IC反应器在厌氧处理技术方面比普通反应器,如UASB(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更具有优势。IC(Inner-Circulation)厌氧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厌氧处理废水;UASB;IC反应器;IC技术热点;IC应用现状;IC发展前景 以高效、低成本为特征的现代废水处理技术首先当推先进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反应器是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领域。 1971年荷兰瓦格宁根(Wageningen)农业大学拉丁格(Lettinga)教授通过物理结构设计,利用重力场对不同密度物质作用的差异,发明了三相分离器。使活性污泥停留时间与废水停留时间分离,形成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的雏型。1974年荷兰CSM公司在其6m3反应器处理甜菜制糖废水时,发现了活性污泥自身固定化机制形成的生物聚体结构,即颗粒污泥(granular sludge)。颗粒污泥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以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和发展,而且还为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原典型的UASB反应器工作原理概念和工作状态模型存在三方面问题:A、高度问题,污泥床高度对反应区的水流影响较大,如太厚会加大沟流和短流;B、增加截面积的放大方式,在大规模反应器中难以实现均匀布水;C、三相分离器的稳定操作较为困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针对上述缺陷,国际上以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内循环反应器(IC)、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过滤器(UBF)、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为代表的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相继出现。从物理角度来看,第三代厌氧反应器是以颗粒污泥为生化反应的基础,主要考察固体物质在重力场作用下,在流体中形成更为合理的微物理环境,达到固液充分接触,更快传质的这一核心目的。利用固体的流态化技术是其核心技术之一,侧重是解决典型UASB上述的A、C问题。 90年代中后期荷兰Pagues公司的开发了一种内循环(internal circulation)IC反应器,采用了特殊物理结构设计,以ANAMMOX工艺为特征的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生化反应规律,以Kolliken为主的菌群的微生态环境,现有和可能形成的物理特征,在连续工艺过程中菌群的流体中特点,设计出合理的物理结构。因此更加具有优势。IC反应器应用于啤酒、发酵、造纸、食品、饮料及化工等行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使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应用在我国得到开展,与此相应的研究工作也相继展开。 1IC反应器工作原理 IC反应器基本构造如图1所示,它相似由2层UASB反应器串联而成,具有很大的高径比,一般可达4~8,反应器的高度可达16~25m。 1.1进水 水泵将废水泵入反应器底部的布水系统,颗粒污泥和气液分离器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有效地在此充分区混合。 1.2膨胀污泥床 混合区形成的泥水混合物进入该区,在高浓度污泥作用下,大部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混合液上升流和沼气的剧烈扰动使该反应区内污泥呈膨胀和流化状态,加强了泥水表面接触,污泥由此而保持着高的活性。随着沼气产量的增多,一部分泥水气混合物由底部位分离器收集被沼气提升至顶部的气液分离器。 1.3气液分离器 被提升的混合物中的沼气在此与泥水分离并导出处理系统,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流管返回到最下端的混合区,与反应器底部的污泥和进水充分混合,实现了混合液的内部循环。 1.4后处理部分 经第处理后的废水,除一部分被沼气提升外,其余的都通过三相分离器进入。该区污泥浓度较低,且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已被降解,因此沼气产生量较少。沼气通过沼气管导入气液分离区,扰动很小,这为污泥的停留提供了有利条件。 1.5出水 泥水气混合物由高部位分离器收集被最终分离,上清液经出水堰溢流排出,沉淀的颗粒污泥仍留在后处理部分的污泥床内,在上部产生的沼气沿第二条上升管也进入气液分离器,小部分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流管返回到最下端的混合区,与反应器底部的污泥和进水充分混合。沼气可用于发电。 从IC反应器工作原理中可见,反应器通过2层三相分离器来实现SRT HRT,获得高污泥浓度;通过大量沼气和内循环的剧烈扰动,使泥水充分接触,获得良好的传质效果。 2IC反应器的运行特性 J.H.F.Pereboom和T.L.F.M.Vereijken详细进行了IC反应器与UASB反应器生产性装置各项运行参数的测定和比较,如表1所示。下面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2.1IC反应器的处理效能 前已述及,与UASB反应器相比,在获得相同处理效率的条件下,IC反应器具有更高的进水容积负荷率和污泥负荷率,IC反应器的平均升流速度可达处理同类废水UASB反应器的20倍左右。在处理低浓度废水时,HRT可缩短至2.0~2.5h,使反应器的容积更加小型化。由表1可知,在处理同类废水时,IC反应器的高度为UASB反应器的3~4倍,进水容积负荷率为UASB反应器的4倍左右,污泥负荷率为UASB反应器的3~9倍。由此可见,IC反应器是一种非常高效能的厌氧反应器。 2.2污泥物理性质 IC反应器颗粒的平均直径在0.66~0.87mm,略大于UASB反应器颗粒的平均直径0.51~0.83mm;IC反应器最大颗粒直径为3.14~3.57mm,UASB反应器颗粒的最大直径3.38~3.43mm;IC反应器颗粒密度为1.041~1.057g/cm3,与UASB反应器颗粒的密度1.039~1.065g/cm3较为接近。但是IC反应器颗粒相对剪切强度比UASB颗粒的强度差,如以UASB颗粒的相对强度为100%,则IC颗粒为32%~53%,这是由于IC反应器的污泥负荷率大大高于UASB反应器的污泥负荷率之故。IC颗粒污泥的灰分占0.13~0.15,低于UASB颗粒污泥的灰分0.2~0.26,这说明IC颗粒污泥中有机成分含量更高,污泥的活性更高。 2.3颗粒大小的分布 Pareboom和Vereijken比较了IC反应器与UASB反应器污泥样品颗粒大小尺寸的分布,UASB和IC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和土豆加工废水的颗粒大小分布情况。比较的结果表明,IC反应器颗粒尺寸较粗和分布较宽,这是由于IC反应器升流速度较大,使细小颗粒更易于被冲刷从而反应器内小颗粒比例减小,而留在反应器内的颗粒获得更充分的营养,在长期滞留情况下颗粒长得更大,因此IC反应器内颗粒大小的分布范围比UASB反应器更宽,且IC反应器的平均粒径Da和Sauter平均直径D32均大于UASB反应器。 2.4颗粒沉降速度 UASB和IC反应器内颗粒的沉降速度一般都高于液体升流速度。IC颗粒(粒径 2.5污泥的活性 IC反应器污泥的活性远高于UASB反应器的污泥活性。这是由于IC反应器的污泥颗粒完全趋于流化状态,传质的限制因素小,UASB反应器污泥床局部地方的污泥浓度很高,甚至存在死区,传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IC反应器的平均污泥去除负荷率远高于UASB反应器的污泥去除负荷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6反应器不同高度污泥浓度的变化 Pereboom和Vereijken分别测定了处理啤酒废水和土豆废水的IC反应器不同高度处污泥浓度及颗粒大小分布变化的情况。得出了不同高度的颗粒尺寸的分布,颗粒尺寸大小、生物量浓度和灰分沿IC反应器高度的变化,IC反应器的第一段污泥床混合良好,污泥床以上和出水中固体的灰分大大高于第一段污泥床。由此可得出结论,IC反应器具有很高的紊流和上升流速,有助于无机物的有效去除。 3IC工艺技术优点 3.1容积负荷高 由于IC反应器存在着内循环,第一反应室有很高的升流速度,传质效果很好,污泥活性很高,因而其有机容积负荷率比普通UASB反应器高许多,一般高出3倍以上。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如土豆加工废水,当COD为10000-15000mg/L时,进水容积负荷率可达30-40kgCOD/(m3d)。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如啤酒废水,当COD为2000-3000mg/L时,进水容积负荷率可达20-50kgCOD/(m3d),HRT仅2-3h,COD去除率可达80%左右。 3.2节省投资和占地面积 由于IC反应器容积负荷率高出普通UASB反应器3倍左右,IC反应器的有效体积仅为UASB反应器的1/4-1/3,所以可显著降低反应器的基建投资。由于IC反应器不仅体积小,而且有很大的高径比(一般为4-8),所以占地面积特别省,非常适用于占地面积紧张的厂矿企业。小型的IC反应器可以工厂预制,大型的可在现场制作,施工工期短,安装简便,且IC反应器的土方量很小,可节省施工费用。 3.3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由于IC反应器实现了内循环,处理低浓度水(如啤酒废水)时,循环流量可达进水流量的2~3倍;处理高浓度水(如土豆加工废水)时,循环流量可达进水流量的10~20倍。因为循环流量与进水在第一反应室充分混合,使原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得到充分稀释,降低了有害程度,从而提高了反应器的耐冲击负荷的能力。 3.4抗低温能力强 温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主要是对消化速率的影响。IC反应器由于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温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变得不再显著和严重。通常IC反应器厌氧消化可在常温条件(20-25℃)下进行,这样减少了消化保温的困难,节省了能量。 3.5具有缓冲pH的能力 内循环流量相当于第1厌氧区的出水回流,防止局部酸化发生,并可利用COD转化的碱度,对pH起缓冲作用,使反应器内pH保持最佳状态。 3.6内部自动循环,不必外加动力 普通厌氧反应器的回流是通过外部加压实现的,而IC反应器以自身产生的沼气作为提升的动力来实现混合液内循环,不必设泵强制循环,节省了动力消耗。 3.7出水稳定性好 IC反应器的第一、二反应室,相当于上下两个UASB反应器,它们串联运行,可以补偿厌氧过程中Ks高产生的不利影响。VanLier在1994年证明,反应器分级会降低出水VFA浓度,延长生物停留时间,使反应进行稳定。第一反应室有很高的有机容积负荷率,相当于起“粗”处理作用,第二反应室则具有较低的有机容积负荷率,相当于起“精”处理作用。整个IC反应器实际上是两级厌氧处理。一般情况下,两级厌氧处理比单级厌氧处理的稳定性好,出水也较稳定。 3.8启动周期短 IC反应器内污泥活性高,生物增殖快,为反应器快速启动提供有利条件。IC反应器启动周期一般为1-2个月,而普通UASB启动周期长达4-6个月。 4IC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IC处理技术从问世以来已成功应用于土豆加工、菊苣加工、啤酒、柠檬酸和造纸等废水处理中。1985年荷兰首次应用IC反应器处理土豆加工废水,容积负荷(以COD计)高达35-50kg/(m3d),停留时间4-6h;而处理同类废水的UASB反应器容积负荷仅有10-15kg/(m3d),停留时间长达十几到几十个小时。 在啤酒废水处理工艺中,IC技术应用得较多,目前我国已有多家啤酒厂引进了此工艺。从运行结果看,IC工艺容积负荷(以COD计)可达15-30kg/(m3d),停留时间2-4.2h,COD去除率ηCOD 75%;而UASB反应器容积负荷仅有4-7kg/(m3d),停留时间近10h。 对于处理高浓度和高盐度的有机废水,IC反应器也有成功的经验。位于荷兰Roosendaal的一家菊苣加工厂的废水,COD约7900mg/L,SO42-为250mg/L,Cl-为4200mg/L。采用22m高、1100m3容积的IC反应器,容积负荷(以COD计)达31kg/(m3d),ηCOD 80%,平均停留时间仅6.1h。 我国无锡罗氏中亚柠檬有限公司的IC厌氧处理系统自1998年12月运行以来一直都很稳定,进水COD一般在8000mg/L以上,pH5.0左右,容积负荷(以COD计)可达30kg/(m3d),出水COD基本在2000mg/L以下,且每千克COD产沼气0.42m3。1996年IC反应器首次应用于纸浆造纸行业,并迅速获得客户欢迎,至今全世界造纸行业已建造IC反应器23个。反应器产生的生物气纯度高,CH4为70%-80%,CO2为20%-30%,其它有机物为1%-5%,可作为燃料加以利用。 表1列出了IC反应器和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废水的对照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IC反应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UASB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反应器单位容积的处理容量。 5结语 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高效、节能省地的厌氧反应器越来越受到水处理工作者的青睐。IC反应器的一系列技术优点及其工程成功实践,是现代厌氧反应器的一个突破,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而且由于反应器容积小,生产、运输、安装和维修都十分方便,产业化前景也很乐观。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高职生物技术的校外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等技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更新实践教学观念,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入手,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同时,提出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中学校、企业及政府部门均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校外实践;教学改革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医药、食品、卫生、化工及农、林、牧、鱼、环保等众多行业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社会对优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加。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正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必要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从事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为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为使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拓宽就业渠道,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该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中心地位的主导作用。因此,在进行校内实践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并提出改革体系。 一、正视高职生物实践教学的现状,重视校外生物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但目前在实践教学上存在着许多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教学情况,应用就更谈不上, 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理论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应用能力培养放在了第二位;把传授理论知识、验证已有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应用技术和综合应用操作技能的训练当作教学陪衬;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进行模仿和验证性实践,且教学方法和手段极其落后,完全没有体现求知、创新和应用,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效果甚微,这就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其次,高职院校生物实践教学闭门造车,与企业实际生产脱沟。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更新及对岗位技能的需求发展迅速,大大超过学校普通实验、实践教学的设备更新和完善的能力及速度。许多学生走出校门显得茫然不知所措,进人工厂大门不知机器名称,面对实践仪器无从下手。即便企业录用,也要培训较长一段时间,给企业增加额外负担。同时,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总结企业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是:第一,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素质;第二,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技能就是要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宽的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其中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是核心,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任务,它集中体现在对专业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上。可见,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不容忽视,极其重要。在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更新实践教学的观念人手,广开思路,认真吸取其他高职专业办学的成功经验,建立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体系。 二、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提出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做好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进入市场,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才有生机活力。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专业定位上坚持专业建设紧贴行业需求,突出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特点,为企业提供具有较高实践操作技能的“灰领”人才。同时,教学内容贴近企业,以企业为依托,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修订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尽可能“零距离”贴近。课程安排与企业要求相适应,按照企业岗位在知识、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加强企业需要的针对性教学。坚持教学现场和生产现场同步,实验设施与生产设备同步。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共商课程设置。有必要的话还可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和教材的编写,参与部分课程的教学。这样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使学生更能适应企业需要,缩短从学校人到企业人角色转变的过程,为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以企业为依托,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一个好的实践环境,学生除在实验室进行验证性实验外,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本专业动手操作的实习、实训场所,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大批业务熟练、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因此,本课题组提出建立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改革思路。 首先,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院自身的优势,依托学校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优势,校企联合共办校外实践基地。南昌理工学院为全日制普通高等专业学院,隶属于南昌航天科技集团。集团拥有企业30多家,其中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企业有多个,通过校企商议。选择江西航天日用化工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江西航天泰力士药业有限公司为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其次,通过各种方式,在社会上选定一些相关的公司、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鉴于目前公司、企业的市场性经营性质。应改变校外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采取“内低、外高”,“内技能、外技术”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初步专业技能由校内实训基地解决,在此基础上,再到公司、企业参加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比如技术革新、产品设计、方案论证、管理训练、高技术操作等。这样一般就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秩序,甚至可为公司、企业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及创造相应的价值。这样的校外实习就会受到欢迎,并可使校外的实践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可由学校出面与企业进行联系,并签定有关实践教学的合同;第二,学生自主联系或课余兼职,并将校外实习的体会及时反馈学校;第三,吸纳企业,与企业合资办学,成立股份制学校,使企业自然地成为校外实训基地。 最后,开展校外实习、实训必须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本课题组认为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管理。即制订详细的实训教学计划和实训指导书;建立注重过程和业绩的考核制度:建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这样,才能使校外实习、实训长期稳固地进行下去。 (三)以就业为目标,大力推进“订单式”教育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方式。作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具体实施形式,“订单式”教育有利于高职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弥补书本知识不贴近生产实际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同时,还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生产实际,从根本上解决“对口”就业难的 问题, 本课题组结合我校的实际,经过市场调研及与企业咨询,了解企业对高职生物人才的需求,同时充分考虑高职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思路。①全程模式,企业与学校共同确定招生计划并参与学生录取工作,学生入校后就将学生的档案与企业交流,企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训场所,对品学兼优的学生企业可优先录用。②2+1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在企业实习一年,在实习期间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服务,企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优先录用或提前录用。③2.5+0.5模式,学生通过最后一学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参加生产实践,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行员工式的管理,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职业能力训练,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校外实践就是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让学生较早接触企业环境,在企业一边实习、实训,一边进行专业课学习,缩短教学与企业的差距,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激发学习热情,掌握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学到了本事,成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深造有基础、持续发展有空间的有用人才。受到企业的欢迎。 (四)以网络为工具,构建校外实践交流的平台 学生在校外实践的过程中。有成功的惊喜,也不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随时希望有老师、同学或朋友与其分享或为其排疑解惑。作为校外实践教学的一个补充,以网络为工具。构建校外实践交流的平台。同学们可以在此畅所欲言,交流实践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倾诉实践失败的教训;还可以提出各种专业问题。学校设立校外实践指导小组,定期安排教师为学生解答问题,进行专业实践指导。通过交流,学生将在校外实习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外实践的效果。对学生实践技能及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企业与学校之间也可通过网络进行多方面交流,指出学生在企业实践的优缺点。学校则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可使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使校外实践、实训基地长期稳固地发展下去。 三、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中引发的思考 (一)校外实践教学改革实施中学校应发挥主体作用 校外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应由单一化向丰富多彩的形式发展。过于依赖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期望企业直接、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是不现实的,开展校外实践教学还必须充分挖掘动态的社会资源,如开展市场调研、组织实战训练和课余兼职等。这就要求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面向市场、进入市场。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紧密结合,使学校一开始就与产业部门保持天然、密切的联系,依托行业。办出专业特色,形成优势。同时,对学生的实习、实训给予极大的支持。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如制定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合约、学生实习、实训的指导书、过程管理、绩效考核等。 (二)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中企业应发挥的主导作用 校外实践教学离不开企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必须依托企业,只有走进企业,接触企业,才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对上门来洽谈合作的学校不是拒绝就是找各处理由推托;有的勉强答应了,但对前来实习的学生没有管理,没有培训,任其自生自灭;这样的校外实践形同虚设。如何使企业与学校共同携手并肩来实现高职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应是双方的责任。 (三)政府部门在校外实践教学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我国目前正在加速工业化进程。社会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需求庞大,企业和学校、政府共同成为办好高职教育的三大主体,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国家通过法律规定或政策引导等方式促使学校与企业共担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义务,共享利益。形成有分有合、责权利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高职教育必须利用社会资源,而且也只有将校内外办学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和高效。可见。国家政府部门在校外实践教学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实验教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方面应进行改革,形成一定的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思路,这样才能实现高职生物教育的培养目标,真正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生物技术人才。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探索与改革 摘 要: 作者从目前高校《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调整、任课老师的搭配、考试考评体系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措施进行探究,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及应用 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生物技术是21世纪令人瞩目的高新技术之一,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生物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使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1]。浩瀚的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它覆盖着71%的地球表面积,海水总体积占地球总水量的97%,蕴藏着巨大的生物资源。在全球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缓解上述危机,成为科学家认为最可行的方法之一。因此,将生物技术应用于海洋生物研究和开发形成的海洋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中发展最快、研究最热、最有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在此形势下,海洋生物技术相关课程应运而生,在很多涉海研究的科研院所开设。由于海洋生物技术涵盖内容较多,范围较宽,本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但是有关海洋生物技术课程的教改信息及探讨较少。面对蓬勃发展的海洋生物技术,为使海洋生物技术教学适合时展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结合对本门课程教学的实践和体会,初步探讨了海洋生物技术教学的改革。 1.合理编排内容,优化知识体系 教材是学生接触、预习和复习一门课程的工具,是保障良好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本好的教材,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是,目前有关海洋生物技术的教材较少。目前,相关书籍有5本,《海洋生物技术》,曾呈奎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海洋生物技术新进展》,范晓主编,海洋出版社,1999年出版;《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和应用》(第二版),张士璀主编,海洋出版社,1999年出版;《海洋生物技术研究进展》,王长海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海洋生物高技术新进展――863计划海洋生物技术主题成果汇编》,丁健主编,海洋出版社,2006年出版。前三本书编著时间在10年以前,海洋生物技术发展飞快,因此不适合做教材。后两本主要是对文献或专利的汇总,不能作为本科生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阅读以上相关教材基础上,末不断大量查阅相关期刊论文,掌握学科发展最新的前沿和动态,及时更新讲课内容,并进一步积极准备编写海洋生物技术教材。 2.优化师资力量,实现优势互补 海洋生物技术相关课程涵盖内容较广。从生物类别上可分为海洋微生物生物技术,海洋动物(特别是海洋经济类动物)生物技术,海洋植物(特别是海洋大型藻类)生物技术;从技术手段上包含了所有传统的生物技术和快速现代生物技术如细胞工程技术。虽然在海洋生物技术领域内,各个科研院校都不乏科研和教育能手,但是毕竟各位老师术业有专攻,各位老师的学习及科研背景不同。虽然都从事海洋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工作,但是海洋生物技术涵盖内容较多,各位教师只能从事其中较小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要了解各位教师的研究领域,将研究不同海洋生物技术领域中教师资源整合,集中各位教师的研究优势教学究。海洋生物技术包括海洋微生物技术、海洋动物技术、海洋植物技术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由主要研究对应领域的三位教师任教。由于教师本身一直从事相关的研究,所熟悉的实例、应用等内容会相当丰富,在讲课中能理论结合实际,不会空洞无物,因此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协作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根据内容安排教师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教师的年龄和教学特点。学无常法,教无定法。有学者认为教学和用兵有异曲同工之妙,兵法中有“兵无常势”之说,教法中有“教无定法”之论。不同年龄的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对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各不相同,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擅长不同教法的教师组合对于学生来讲如同从多角度、不同侧面去学习和理解一门课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安排不同年龄层次,擅长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师组合如同不同兵种、不同将帅、不同智囊的最佳组合,取长补短,相互协助,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除了不同教师上不同部分的课程外,有一些教学内容如种质资源的保藏、生物多样性检测、海洋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章节存在三位教师讲课内容交叉的情况。这些章节可以由其中一位教师把基础的概念讲好后,三位教师同时参与,在同一个课堂上三位教师和同学们就其中的章节的内容进行互动学习,学生可以按照兴趣等方式自行分组,从海洋动物、海洋植物、海洋微生物三方面对种质保藏、生物多样性检测、海洋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想,比较其中的差异及优缺点。各位教师对同学们所提出的方法和设想给予评价和总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课程内容的学习,这样会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2]。另外,根据同学们总结和回答的问题的情况可以很明显地给出他们的平时成绩。 4.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支粉笔,一张嘴,三尺讲台,灰头土脸,形式单调,教学效果较差[3]。加之海洋生物技术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晦涩难懂。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的懈怠,降低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代媒体手段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形式单调、枯燥等缺点。如多媒体教学,综合应用文字、动画、图片、影音、视频等教学手段,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而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但是,现代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诸如上课信息量多,学生忙于记笔记而没时间思考,或者选择了脱离实际的目的多媒体,可能会降低讲学效率。所以,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使用中要注意这些缺点的弥补。板书是学校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必不可少。板书起到提纲挈领的目的,如同行车的导航仪,在它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课堂教授的重点。因此老师应恰当使用媒体手段和板书,使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 5.调整考核方式,全面真实考查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在进行考试改革,但还是以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为主[3]。很多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并会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考试前突击,考试后全忘的现象。改变现有教学课程的考试方式势在必行。只有采用细化和科学的考试和考评方法,才能在检验学生基本理论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思考能力都进行考查。根据课程和教学方式的特点,为了检测课程开设的目点是否达到,三位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分开考试,最终计入总评。这样能对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有真实的了解。避免一次考试情况下考试前突击,考试后全忘的现象的发生。 总之,我们应在正确认识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及应用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教改,提高教学质量。虽然任何课程的教学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时不我待,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我们一定要积极坚定不移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高职高专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生物技术领域不断扩大,对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市场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竞争力,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一、改革的思路 近年来,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始终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构建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1.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贯彻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多年来,在教改、教学计划的修订过程中,我校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广泛开展了教育思想的大讨论,逐步明确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特征,树立了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坚持为地方与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高职教育与传统学科型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学科型高等教育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培养目标突出学科本位的特征;而高职教育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围绕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注重对专业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的分析。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建设服务,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满足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为此,我校组织力量,深入行业与企业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人才需求进行比较深入的预测分析,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 3.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在总结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优势,提出了具有创新精神和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教学体系。我校在原有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整合重组课程结构,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建立了一个公共知识平台。 二、改革的方法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这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表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我校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时,一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动手能力、实践技能;二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各种能力。为此,我校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突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方针,着重建设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特点,抓住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性型人才。 2.正确把握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在基础课程设置中,我校注意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去掉没有应用价值的部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的教学;大力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注意拓宽专业知识领域;重组专业教改方案,整合课程结构,突出主干课程的建设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处理好教学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关系,使专业教学改革更加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 3.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除了重视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外,我校多年来与多个相关行业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的协议,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而且参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支持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途径提供了条件。 4.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是保证专业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对此,我校和系部各级领导都有清醒的认识。近年来,我校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专业教改的资金投入力度,花大力气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建设了药物制剂实验室、显微镜实验室、天平实验室、啤酒生产实训室、发酵设备、发酵技术实训室、淀粉加工实训室、微生物分离检验实训室、药物成分分析实训室、生物物质分离实训室、基因工程实训室、现代仪器分析与使用实训室、植物组织培养实训室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具有现代化手段的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培养了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改革带头人,并编写了一批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的专业教材。 5.强化实践教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自2004年以来率先实行了学生持“双证”毕业,并把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计划规范管理。按照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劳动就业、职业资格培训紧密结合,培养了一批适销对路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我校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了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实训课程,并配有实训大纲,每门实训课程由若干独立的基本训练单元组成。系列实训课程主要包括:化学综合实训、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发酵技术、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做到三年不断线,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通过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具有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加快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缩短了磨合期。 三、教学改革的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的专业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将课堂教学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接触到工作环境,并结合理论知识考虑解决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也增强了学习动力和趣味性。 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原来我校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为辅,改革以后,我校建立了一系列的专业实验室,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了解实际设备的构造、原理和运行情况及常见故障,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得到较大的提高。 3.缩小了毕业生与企业在岗技术人员的差距。毕业生到企业后不能马上投入工作,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和培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有较大距离,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理论教学上。进行改进后,在校期间学生就接触到了生产实际问题,有效缩短了由学生转化为企业技术人员的时间,近几届毕业生大多能较快进入状态,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4.增强了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教学改革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持双证毕业,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业口径更宽。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生物技术在乳制品加工中应用的建议及对策 摘 要: 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带给乳制品生产更大的空间,但随着社会对乳制品加工企业越来越关注,如何科学合理使用生物技术,确保乳制品加工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务必合理使用生物技术,切实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进一步优化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环境,增强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生物技术 乳制品加工 应用 对策 随着市场化进程日益深化,对生物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各类丑闻的不断出现,聚集了全社会的眼球,对食品加工及其风险的关注成为社会焦点,如何使用正确的生物技术,切实提升乳制品企业竞争力,已成重要课题。特别国内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市场,对乳制品加工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生物技术 简单而言,即从分利用生物体系,采用先进的生物学和工程学使用技术,改变生物自身特性而进行的物质转化,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各类产品。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传统生物技术阶段,具体指如酿酒、酿醋、酿造酱油等,近代生物技术阶段,具体指发酵技术、生物标本等,现代生物技术阶段具体指新型发酵工程、酶工程、现代生物反应工程、细胞工程或组织培养技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生化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乳业的各个方面,积极推动乳品工业的革新与发展。 2.生物技术应用于乳制品加工的作用 2.1提高乳制品的质量 。乳制品加工企业通过入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乳制品质量,提升乳制品产量。前提是必须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合理利用,以期生产出质量更优的乳制品。 2.2增强乳的免疫功能。生物技术的使用,可以进一步改进产奶质量,增强乳制品所具备的免疫功能。前提是必须在进行SWOT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面对不同的细化市场,可以从细化市场中寻找一个重点突破口。在实际工作中,要有针对性的对某一个细分市场改进乳制品质量,进一步增强某方面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实现趋利避害,有的放矢,完成企业承担的社会使命。 2.3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物技术在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促使乳制品企业在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同时,能够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出发点,将生物技术引入乳制品加工业,改进产品生产中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3.生物技术在乳制品加工中应用具体体现 3.1乳蛋白生物活性肽的开发 如何开发乳蛋白生物活性肽, 生产质量更高的乳制品原料,是每一个乳制品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当前,乳蛋白是乳制品生产的最重要原料,蛋白酶是生产乳制品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它们当中存在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的肽,因而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从乳制品加工过程中而言, 不同的生物活性肽是通过选择性水解乳蛋白来获得的,易消化、易吸收、抗过敏性、治疗低血压和降低胆固醇等活性肽类食品由于其他产品的特有功能。其产品主要包括口服液态食品和低过敏性食品、健康和运动食品、发酵和微生物培养用的肽类,以及化妆品。每年消费者对活性肽的需求量一吨是对的乳制品加工企业最大的市场诱惑,为了更好地占有乳制品市场份额,各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促进有益微生物的成长发育,以期生产出苦味更低、风味更好的乳制品,更好地占有市场。 3.2增强乳制品的免疫功能 。由于人乳中的乳清蛋白存在一定量的乳铁蛋白、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等,这些物质的存在使人乳具有抗微生物的效应,在婴儿配方乳粉中,强化这些免疫因子能增加其免疫功能。通过引入生物技术,开发牛乳制品中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免疫球蛋白。随着免疫学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会为免疫乳的开发制造一个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引入生物技术,开发对人体健康有全方位作用的免疫乳。 3.3 乳制品加工中,引入ATP生物荧光技术 。在乳制品加工过程中,通过采用ATP生物荧光技术检测乳制品中的细菌总数及特异性病原菌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的特点,在原料奶的验收、乳制品货架期预测及抗生素和细菌、噬菌体残留的检出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功能,可以减少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某些不便,降低乳制品加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优化企业生产环境,科学地对乳制品进行质量管理,提高乳制品质量。 3.4 引入固定化技术 。在乳制品加工过程中,采用固定化技术,即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限制或定位在某一特定空间范围,保留其固有的催化活性和存活力,可以提高原料的储存质量,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 3.5 利用乳脂肪修饰。通过引入生物技术,采用脂酶的转脂作用或水解方式,将乳制品中的甘油三酯进行修饰,使乳脂肪的性质,尤其是融化性、乳化性得到改善,并保持原有的良好风味和纯度,有利于乳脂肪在产品中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乳及乳制品的质量及货架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的产品,同时也为消费者及销售者对乳制品的储存提供了方便。 2.6对酪蛋白改性。 牛乳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之比为78:15,而人乳中两者之比为40:60,在母乳化奶粉生产中需添加价格昂贵的乳清粉以降低牛乳中酪蛋白的相对含量,如将牛乳中酪蛋白改性,即可经济实惠地达到这一目的。酶法改性的酪蛋白已应用于糖果和蜜饯的生产,含有5%~40%多肽链的酪蛋白可生产一种能替代鸡蛋蛋白用做蛋白糖霜的产品,胰蛋白酶改性的酪蛋白还可用于母乳化奶粉的生产。 2.7减少乳制品中的苯丙氨酸 。乳制品加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提供满足公众需求的乳制消费品,同时也要保证乳制品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符合国际指标的情况下,不影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可利用酪蛋白经胰酶或微生物产生特殊蛋白酶来进行部分水解,再经活性炭、离子交换处理除去乳制品中大部分苯丙氨酸,从而为消费提供了预防病症的功能,提供质量更优的产品,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乳制品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引入开发乳蛋白生物活性肽、增强乳制品免疫功能、ATP生物荧光技术、固定性技术、利用乳脂肪修饰、对酪蛋白改性、减少乳制品中的苯丙氨酸等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进一步优化乳制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环境,从而增强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 介绍了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对环境生物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生物净化,生物修复,生物降解,反应器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是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高效净化污染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系统。作为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主要涉及生物技术、工程学、环境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不仅包含了生物技术所有的特点,还融合了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其他工程技术, 其核心是微生物学过程[1]。它是近20年来产生的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新兴边缘学科,环境生物技术可以按技术难易划分为三类[2] 第一类是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主体,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污染控制与监测技术,包括构建降解杀虫剂、除草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污染物的高效基因工程菌,创造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等。第二类是以目前大量应用的经过改革与创新的生物处理技术,如生物流化床法、上流式厌氧甲烷发酵法和变形活性污泥法等等。 第三类包括:生物稳定塘、人工湿地和污染控制资源化生态工程等自然净化系统。 本文仅讨论后两种环境生物技术。 1.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 作为高新技术之一的生物技术用于污染治理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环境生物技术,是20世纪 80年代才诞生于欧美地区[3]。 环境生物技术是21世纪国际生物技术的一大热点领域,它将在环境治理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境生物技术产生、发展及演变与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随着细胞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的发展,环境生物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物与环境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生物体靠体内调节和变异来适应环境变化,同时通过自身来影响和改变环境。 环境生物技术拥有许多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微生物对各类污染物均有较强、较快的适应性,并可将其作为代谢底物降解和转化,具有效果好、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势。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的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等,通常可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又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手段。另外,生物处理技术的产物或副产品,大多可以较快生物降解的,并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到最小程度。生物技术还易于进行大规模操作,一些生物曝气池、生物滤池的容积之大,也是其他工艺望尘莫及的。 生物方法还可以就地利用天然水塘或土壤层作为污染物处理场所,这可大大降低处理费用。因此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将是势不可挡的。 环境生物技术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对于寻求用低成本解决环境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潜力。 目前,环境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废气处理、环境监测、污染检测和补救、毒性鉴别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开始进行[4] ,有些也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环境生物技术的潜在优势还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2 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环境方面的应用主要有:用植物和微生物清除环境污染物、毒物;用生物传感器监测污染;用微生物杀虫剂代替化学杀虫剂等。运用环境生物技术进行水污染治理,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它具有以下优点: ①生物既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又具有良好的沉降性,处理效果好; ②生物具有很强的降解能力,处理效率高; ③可处理水量大,方法成熟; ④成本低,无二次污染。 生物法在处理污水时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受到关注,它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拓展,以下几点是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具体应用。 2.1生物修复 有毒化学品尤其是石油、有机氯化物、化学聚合物等造成的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在各种清除污染物的技术中,生物修复是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 生物修复即生物除污,是指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的环境、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修复由于对生态系统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害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不同类型的生物都有不同的生物除污作用。例如:利用植物吸收污染物(植物除污) 是一个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 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和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5] 。 2.2 生物监测 传统的环境监测以化学分析用成熟的仪器为主,当代生物技术发展了生物监测为主的新手段,如通过测定微生物的酶和细胞基因等监测环境的变化。 目前研究较多的有生物发光菌、卤素呼吸菌、苯乙烯降解菌等,主要监测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和海水中藻类的爆发。 2.3 微生物降解技术 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代谢、转化及降解作用,是当今环境污染控制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许多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可以净化废水,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大多是对自然生长的微生物群体加以驯化、繁殖利用,对污染物的降解水平较低。 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一些特定的有毒废水或成分单一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已选育出具有较高降解活性的菌种,并进行纯培养后用于废水处理,已初步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成为近年来利用生物处理废水的一种常用方法。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特殊作用将不断得到挖潜,而且用微生物来处理环境污染物是一种安全、经济的方法。 2.4 生物发酵技术 生物发酵工程涉及最早的领域是废水生物处理。目前关注的生物发酵技术主要有: ①水解- 好氧生物处理法( H/ O 法) ,其特点是将厌氧过程控制在水解和酸化阶段。用H/ O 法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焦化废水和印染废水等难降解工业废水,其效果十分显著,COD 去除率较常规法提高20 %~30 %;处理城市污水时,其出水COD 浓度 2.5 生物强化处理技术 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的效果,而向废水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菌种或通过基因组合技术产生的高效菌种,以去除某一种或某一类有害物质的方法. 主要强化方法有: ①高浓度活性污泥法,以高污泥浓度和长泥龄来促进对难分解物质的处理,加快反应速度。 日本用该法处理难分解的聚乙烯醇和粪便污水取得显著效果[6] 。 ②生物- 铁法,是在普通活性污泥中加入无机盐如铁、钙、镁等,多用铁盐(氢氧化铁或氧化铁粉) ,形成生物铁絮凝体活性污泥,具有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的特点,主要用来提高去除污水磷的效果。 ③生物- 活性炭法,综合利用微生物氧化能力和活性炭良好的吸附能力,使二者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在该系统中,每克活性炭去除1~3gCOD ,分解废水毒性能力增强,同时还显著提高了脱氮水平 。 2.6 生物反应器技术 生物反应器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该法主要应用于制药、食品、精细化工等行业。其特点是:容量大,连续运行,自动化控制,操作简便。 美、英、德、日本等现大量生产现代化的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其共同特点是反应器内装有比表面大的载体,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供气或供给的其他反应条件优越,污染物具有充分的时间与微生物接触,有利于增强微生物的分解代谢能力。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也在积极开发研制。目前,2000m3的反应容器已经问世。 虽然其处理能力较低,造价较高,但其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所以欧美地区约有70 %的污水处理厂采用该技术⑸ 。 2.7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 微生物絮凝剂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抽提精制而得到的一种具有生物分解性和安全性的新型、高效、无毒的廉价的水处理剂,这些都是目前使用的无机或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等所不具备的。 通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生产出的生物絮凝剂由于具有降解性能好,使用成本低,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中。目前,已筛选出19 种具有絮凝能力的微生物,其中,霉菌8种,细菌5种,放线菌5种,酵母菌1种[3]。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絮凝剂的开发与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8 生物净化技术 生物净化处理包括稳定塘和土地处理系统。 稳定塘是污水处理技术中最简单的一种,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不需要什么特殊技术就可连续处理污水。 一般停留时间较长,需占用较大的土地面积。 可用于污水的一级、二级处理。 土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及其微生物、植物根系的净化能力处理污水,同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元素和水分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生长,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特点是投资少,能耗低,易管理和净化效果好。 若这两个系统有机结合,可实现污水的二级、三级处理。 由于稳定塘系统比正规污水处理厂更能有效的去除有机化合物及N、P 等,由厌氧塘、兼性塘、好氧塘串连而成的稳定塘系统已成为二级处理的有效替代方法[7]。 2.9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它是生物工程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国内外开始应用这种具有独特优点的新技术来处理工业废水和分解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随着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具有特异性的优势菌种不断得到改造或创造,将这些高效专性菌脱色菌、脱氮、脱磷菌等进行固定化后,菌体密度提高,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尤其是对难降解有毒物质的治理有明显的优势。 3 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环境生物技术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应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急需的环境生物技术研究, 从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可知,目前环境生物技术最有应用前景的领域是高效的废物生物处理技术、污染事故的现场补救、污染场地的现场修复技术以及可降解材料的生物合成技术。 3.1 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发展 厌氧与好氧工艺相结合,生物膜与活性污泥相结合的反应器将成为废水处理反应器的主要发展方向。 其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在活性污泥中加入载体,发展既有固定载体又有流动载体,既有好氧又有厌氧固定膜的反应器,最大限度的增加反应体系中的生物量和生物类群,最高水平地发挥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生物活性,同时兼顾便于管理和降低运行费用。 高质量传感器,信息传输与数据处理等构成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将在多种反应器中发挥作用,提高生物处理的效率,节约大量的人力,简化操作程序。 3.2 利用生物技术实施资源化战略 采用生物技术方法建立无害化生产工艺过程,实现废水循环利用,同时将部分无毒有机污染物转化为副产品,开发利用废物生产甲烷,氢气和燃料乙醇的多层次生物技术,增加由生物发酵处理有机废物的资源化工程的种类和产品,充分实现废物资源化。 3.3 建立各种生物监测手段 在环境中低浓度污染和沉积物中的污染物的研究方面,除继续应用指示种、耐污种、敏感种以外,还应利用各种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的异常改变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建立各种生物监测手段,其中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4 利用微生物进行生态环境修复 一些生态工程,如污水稳定处理、土地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方法在环境污染处理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更加重视土地、湿地、湖泊、河流的生态修复与重建工作,并发展用于环境修复的多种微生物制剂。 这方面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环境污染具有抗性的生物种类的筛选和培养。 另外,一些新的应用领域也引起了注意[8],如超级工程菌的构建,从环境中分离筛选出的菌种,其降解污染物的酶活性水平有限,需要对这些菌株进行遗传学改造。因此使近期的研究热点从一般的筛选工作转入到降解代谢途径、降解酶系组成以及其遗传控制机制上来。在此基础上就可能实现用质粒 转移、分子育种和基因重组技术构建有特殊功能的超级工程菌。人工构建的能够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基因工程菌,具有生长繁殖迅速,絮凝性能好和对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较高降解活性。 4 结束语 随着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巨大潜能的挖掘和动力学特性的解明,环境生物技术必将在污染防治和环境生态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污染严重的国家,要建立一个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在环保中应用的良好环境,规划、法规和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鼓励和资助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政府、工业部门与学术团体应相互配合。 其中解决环境生物技术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有重点地加强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生物技术及应用论文: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现状\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 本文以南通职业大学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分析了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从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个层面初步提出了提高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 生物技术及应用 顶岗实习 0引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最终走向工作岗位实现就业。 1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现状 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的运行机制,已有的工科或文科类顶岗实习模式也很难适应该专业“工文兼容”的顶岗实习特色。 2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存在问题 2.1 实习单位难找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行业,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经营项目和科技含量差距较大,与高新科技的生物技术产业相比较,一些以经营土特产或保健品为业务的公司亦冠名为生物技术公司,因此,真正符合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顶岗实习单位数量相当有限。 2.2 实习岗位单一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识,又熟悉产业化诸多环节的复合型“双料人才”。因此,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顶岗实习应是面向生物技术产业的职业岗位群,而不是某一单独岗位。然而,企业为了保证正常运转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可能让大批量的学生在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进行交叉顶岗实习,很多情况是安排实习学生长期做一个岗位,很少有轮岗的机会,企业更多关注的是能否给企业带来效益,至少不能产生亏损。 2.3 课程体系对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针对性不强据调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没有以行业需要为主线构建与学生顶岗实习相对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非所用的情况比较明显。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根本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3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影响因素 3.1政府政策层面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性文件,但是多数地方政府并未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制订具体实施条例,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利益保护。 3.2 学校层面就学校层面而言,与理论课的学习和校内职业培训相比,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资金和专业教师的投入严重不足。以南通职业大学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环节同步进行。期间,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除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外,还要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日常指导及管理工作,工作量大、责任重,然而,每位老师指导每个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劳动报酬是每生补偿6~10个课时,报酬远远低于在校内讲授专业课和校内进行职业培训,顶岗实习资金的投入不足严重挫伤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3.3 企业层面生物技术产业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行业,大多数企业规模发展不大,效益不高,与学校间存在着局部意识与全局意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许多企业与学校都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理念。 3.4 学生层面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生物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对于生物技术的相关操作技能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还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因此在顶岗实习时对于自己可以从事和能够胜任的工作十分迷茫,缺乏自信,部分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些许波折,就频繁要求换岗调岗,拒绝正常的工作任务甚至要求中断实习,给用人单位造成不良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4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顶岗实习对策 4.1 立法鼓励企业接纳实习生针对企业对顶岗实习不欢迎的现状,地方政府应尽快立法,把接纳学生实习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制定鼓励政策,通过经费资助、减免税收和奖励,建立有利于学生实习的统筹与管理机制。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从2008年起,南通职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与海门临江开发区管委会就“政府参与”模式下的顶岗实习过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政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的沟通平台,确保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4.2 改革学校顶岗实习运行机制首先,建立“校企双赢”运行模式,学校应该让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在合作中获利。其次,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一定要根据生物技术产业的特点,配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实用型应用人才。此外,学校还应增加顶岗实习资金的投入,提高指导教师的劳动报酬,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顶岗实习评价制度。 4.3 生物技术企业要树立长远发展战略现代生物技术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要认识到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投资也是生产性投资,要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责任,积极主动地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不要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对实习生实行人性化管理,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 4.4 学生要认真对待顶岗实习实践机会学生只有在顶岗实习实践时把自己当作实习单位的员工,认真对待顶岗实习实践的机会,全身心地进入工作状态,才能真正的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1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1.1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系,需要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实践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预防医学档案真实记录了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全过程,为现代预防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是预防医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建设科学的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就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一个国家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先进程度,将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预防医学的发展水平。 1.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是国家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的重要指导 预防医学档案是对人类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医学实践的宝贵结晶。疾病的预防控制体系,不仅需要医疗工作者的全程深入参与,更需要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者、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体系属性。建设科学有效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激发群中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全面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2.1动态记录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首先应注意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进行动态记录和动态处理。同时,预防医学档案管理还应注重资料获取和管理的时效性。疾病防治的规律告诉我们,很多类型的疾病,尤其是地区重大的传染疫情,其发展速度和变化速度都是非常快的,因此需要我们建立动态监测和观察体系,以求能够及时、高效、真实的记录疾病发展变化的每个阶段。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经常性检测记录、突发性检测记录、跟踪记录等记录方式相结合的动态监测记录体系,并能够根据疾病发展的阶段不断调整记录方法。所以,建立一个动态监测记录体系,是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核心之一。 2.2注重基础数据的整合 建设现代预防医学档案管理体系,另一个核心就是对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整合。预防医学档案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声音、标本等等,但是,随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将这些材料整理成基础性的数据进行存储和交流,以方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数据处理和整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较少的运用医学理论对原始材料进行处理,而需要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语言去客观描述一个原始材料,这是因为医学具有很强的证伪性和扩展性,随着现代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很多过去的理论已被证明是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而数学和统计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上的稳定性和传递性,有利于保证预防医学档案基础数据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的稳定性。 2.3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交流 基础数据的处理和整合,是构建信息系统的基础。构建科学有效的预防医学档案信息系统,对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好处:第一,更加方便和高效的对预防医学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和存储,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技术工具,将各种存在形式的预防医学档案转化为数据化的档案材料,从而使预防医学档案具备较强的可复制性,存储和交流都更加方便;第二,有利于预防医学数据的分析研究,随着计算机科学在医学研究中的普及,以及数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尤其是预防医学研究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多的预防医学档案管理者开始注意到信息系统构建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着预防医学档案的数据化水平,从而更好的满足现代医学研究对基础数据的要求,更好的促进预防医学理论研究;第三、有利于基础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全球共享,医学是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的理论体系,预防医学档案盒预防医学研究成果,理应造福于全人类,而信息系统的构建,能够在促进不同国家间交流的同时,推动预防医学的发展。 作者:刘娜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 预防医学论文:传统案例教学结合预防医学的运用 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1完善课程设计 第一,根据不同的教学板块,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师们认真选择案例,选取医学里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以及与人们生活紧密关联的常见性案例进行讲解,着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第二,指引学生们从医学文献中找出典型的反面案例,例如在设计、实施等出现错误的案例。学生们所选的案例主要限定在医药卫生领域的临床科研实践,以及近期公开发表的医药卫生领域的科研成果。这些素材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且没有固定的答案,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错误之处和辨别设计思路的能力。第三,综合运用专题讨论法、选题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讨论来提高学生积极地学习性。相对于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们更倾向于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这一方面能有效的诱使学生们进行深入学习,大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对教职工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1.2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学生们的学习素材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讲师们传授的内容以及有限的专业课本上。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下,院校应当为学生们提高条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来源。一方面,院校应当为学生们建立齐全的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的网站,提供教学资源和国内外著名的预防医学网站给学生们享用。这样学生们能够根据查阅的教学资料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同时也能方便快捷的利用邮箱、在线解答等方式与教师们沟通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另一方面,院校应当加大对预防医学教育的资金物质投入,建立预防医学的实践场地,帮助学生们完成预防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相互转化,提高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真正跨入预防医学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1.3建立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 原则上来讲,评价考核体系主要包括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两方面。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下,考核内容应更加侧重学生们综合能力的评价,并相应地增加案例讨论内容所占的比重,拓宽案例讨论的考察范围,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而考核的形式应当突破单一的试卷测试,根据案例讨论的教学和课程特点,考核时应当兼顾学生对案例的收集整理能力、撰写的分析报告、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的因素采用试卷理论考试、课堂答辨等多样式手段来评价。例如,由于采用了案例式和传统法教学后,学生们的业余时间被用去很多,因此,适度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的比例能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日常对学习的投入。 1.4重视教学反馈 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结合使得学生们经过自主学习和在对案例的分析下充分掌握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中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保证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由于学生们自身的知识有限,不能深入分析案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为此,院校教师们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认真监督教学的每个进度和环节,做好回馈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出现的问题。 2结语 预防医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预防医学教学中,院校使用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结合,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们对预防医学的兴趣,使得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达成的提高,同时,也促使教师们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教学效果更佳明显。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被普遍采纳,各院校们应进一步的尝试和完善,为预防医学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作者:史莹 单位:新乡卫生学校 预防医学论文:重点部位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1、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感染管理 1.1重点部位构成 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有手术室、门诊注射室、口腔科、内镜检查室、门诊换药室、急诊抢救室、观察室等。手术室、门诊注射室、口腔科患者多以治疗为主,在这些地方停留的病员数量较多,流动性大,获得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注射室一旦消毒液体、注射器具等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较多人数的感染,因其感染的群体性,波及面广,对病员造成危害也较大。口腔科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唾液,自身的感染风险较高;手术室、口腔科的各种器械较多,容易通过多种途径造成感染,也会给消毒灭菌带来困难。 1.2内镜室感染预防问题 内镜室有关幽门螺杆菌、肝炎病毒(HBV和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都有可能经内镜传播,其中胃肠镜以幽门螺杆菌、沙门菌、假单胞菌;气管镜以结核杆菌、非典型分枝杆菌、假单胞菌感染为主[2]。对内镜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 1.3门诊手术室和换药室感染管理问题 近年来,门诊手术数量增加,控制门诊手术室、换药室感染也成了门诊医疗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手术切口感染,但多数感染是因术中细菌进入伤口所致,所以医护人员应该高度重视,严格保持门诊手术室的无菌环境,换药室也要尽量保持相对无菌。 2医院重点部位感染分布 2.1人群分布 ①年龄分布:何多多等报道[3],感染与患者年龄呈“V”形分布。婴幼儿及老年患者感染病种广,感染率高,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老年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相对低下,侵入性操作较多,且多伴基础疾病,是构成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②性别分布:牛凤梅调查发现[4],医院感染与性别无关,但某些部位感染有性别差异,如泌尿系感染女性较男性高。③患不同基础疾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同,根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1996年监测报告,以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率最高,达9.5%,其次为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疾病患者,发病率为7.1%,而良性肿瘤及未定型肿瘤、妊娠及产褥期并发症及精神病患者发病率较低,均在3.0%以下。④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无危险因素者高[5],如心脏外科术后行气管插管患者,插管时间4d以上者为4d以下者的20.1倍,手术时间5h以上者为5h以下者的3.7倍。 2.2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美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5.7%其感染部位依次为泌尿系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肺炎菌血症和其他部位感染,其中泌尿系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占整个感染部位的42.0%和24.0%。我国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8.0%,以下呼吸道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消化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为主,这4个感染部位占整个感染部位的70.0%,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和外科切口部位感染分别占33.0%和21.0%。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随手术切口的不同而异,手术切口污染程度愈重,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愈高。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3.1自身因素 高危科室患者从年龄上看,老年科、儿科由于老幼体弱者较多,机体抵抗力弱;从住院时间上看,神经内科患者病程及治疗周期长;从接受药物治疗看,肿瘤患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3.2医源性感染因素 医护人员无菌操作不严谨可成为感染源,如侵入性操作、各种插管(导尿管、吸氧管、气管插管等)不及时清洁更换,将致病菌带入体内增加感染的机会;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许多耐药菌株的产生;激素用量过大、过滥使机体免疫力有下降趋势[6]。 3.3环境因素 病室是病员密集的地方,由于通风不够造成交叉感染机率大,加上陪护人员的增加,致使环境中微生物含量升高;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如对出院患者的床单元终末处理及晨晚间护理不符合湿式打扫要求,也使环境中致病微生物增多。 4医院感染产生的原因和问题 4.1医院感染产生的原因 新的致病微生物不断出现,旧的病原微生物抬头;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的使用,特别是介入性治疗;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广泛使用静脉置管,导管菌血症占全部医源性菌血症的75%,菌血症发生率达4.2%[7];机械通气设备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再加之患者抵抗力的下降,卫生资源的限制等诸多因素是构成医院感染的原因。 4.2存在的问题 各医疗机构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其主要的问题是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医院中心供应室存在问题是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不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清洗消毒的意识不强,医院的医疗器械和设备陈旧,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管理不严。 5、医院感染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控制的管理思路 笔者认为,单纯依靠医院自身已很难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必须通过卫生系统各部门、单位的通力合作方能取得较好的预防控制效果。以笔者多年来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实践经验来看,必须确保以下各项管理及技术措施的实施方能确保医院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 5.1加强科室感染管理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在医院感染的管理中,组织制度建设应摆在首位。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协调各科室组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内日常工作的监督及消毒灭菌管理,分工明确,实现目标管理。院感科对各部门的环境监测结果,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建立各科室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管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等。 5.2加强院内预防隔离措施,深化“标准预防”理念 将有传染性或疑似传染性患者按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菌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进行保护性隔离,其有效性已得到欧美国家一些医院的认可实施[8],但我国尚缺乏系统、明确、严格的执行措施。目前,各种相关的隔离措施已被广泛探讨,正在逐步将“标准预防”的概念和基本规范转化为严格的规章制度。 5.3严格无菌质量的监控 各科室的无菌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首要条件,为了提高无菌效果,主要对各种器械、物品、布类的消毒与无菌进行质控管理。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进行常规监测,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无菌质控,对内镜室、口腔科、妇产科、手术室根据消毒液作用时间的长短每月定期做细菌培养,保证消毒液无菌合格率达100%。搞好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所有可能与医护人员及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各个诊疗室空气、各类器械、医护人员的手等。 5.4重视重点部门与重点部位感染护理 5.4.1重视护理单元管理 对供应室、手术室、产房等重点护理单元,严格规范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及半污染区范围,操作流程合理,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按《规范》要求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对监测结果及时反馈。 5.4.2病区环境管理 规范病区治疗室、抢救室、换药室等的陈设,保持室内清洁和空气新鲜,晨间护理湿式清扫,污染的卧具及时更换,据资料显示,患者用过24h的床铺上可以检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9]。因此,保持病床清洁、平整、舒适可以减少患者感染的机会。 5.4.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特别是各种介入性操作,如导尿、吸痰、切口护理等,可提供微生物直接进入体内的机会。因此,加强无菌观念,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可有效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课程社会实践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经过信效度检验的《社会实践自评量表》,从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效果三个方面对二组学生进行比较,每个维度分值为0~25分。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100%,剔除2份不合格问卷,剩余48份问卷进入统计分析。 1.2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02进行双录入,录入结果核对无误后,采用SAS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二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而且方差齐同,统计描述给出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t检验,否则统计描述给出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研究结果 2.1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得分为满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的得分比低年级学生高,这说明在思想认识方面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2.2不同年级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效果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分为22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效果方面的得分与低年级学生没有差别,也就是说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可以从低年级就开始,一直贯穿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 3讨论 3.1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 《预防医学》是一门理论严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预防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养“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使其既懂医治又懂预防。《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它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会本课程中所涉及的最基本的营养学知识、常见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论、常见调查方法的设计分析,以及和调查对象沟通的技巧,因此《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成为“五星级”医生的必要环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不同年级对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的不同,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的不同,高年级经过了见习这一阶段,马上要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他们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更能深刻的体会到社会实践对他们的益处。 3.2自主学习能力 本研究表明,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大多数都能积极参与《预防医学》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对《预防医学》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对社会实践调查的资料进行及时核对和整理,能够根据社会实践撰写调研论文并达到医学杂志发表水平,提高和强化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三级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常言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21世纪的学习是终身性的学习模式,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替年代中,每一个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成功的教学方式不是填鸭式的授给学生知识,而是交给学生获取知识方法,通过《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临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社会实践效果 医学社区实践不仅对人文思想有积极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也会产生影响,可启发今后的工作思路,学习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的科学管理、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等。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了解到基层居民的医疗卫生知识比较缺乏,了解到中医药在基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学会了医学生的一项最重要的沟通技能,通过《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同学们掌握了与人沟通的技巧,使他们能够顺利的走向临床工作岗位。尤其是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了解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作用,使他们坚定了学好中医学专业的思想。 作者:衡明莉 步怀恩 赵铁牛 李戈 陆征丽 王泓午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预防医学论文:刍议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课的革新 1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改革是使培养出的人才更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大量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因此,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培养方面,需要加大预防医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其形成预防为主的意识,具备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工作能力,成为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2)预防医学课程的改革符合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先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目前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是以基本、通科的执业能力为主,未专门设置具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特点的考试内容,因此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既要针对学生今后主要在城乡基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实际需要,又要兼顾学生毕业后参加的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对预防医学理论和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当前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当前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部分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的发展;②脱离专业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具有针对性,学用脱节,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改革措施 2.1理论教学改革 合理增减、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岗位能力要求和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力求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重点教授实用性内容,即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适当增加运用社会医学的手段进行初级卫生保健,实施个体和人群的防病、保健内容;增加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内容;增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内容以及“新发传染病的防治”内容。删去内容陈旧及与其他科目重复的内容(如矽肺病的诊断、一般传染病的防治等)。 将预防医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环境与健康,主要介绍社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各种环境要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第二部分为人群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第三部分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主要介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医源性疾病等的预防与控制及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当今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和方法,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自觉地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践中。 2.2实践教学改革 2.2.1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讨论。如食物中毒案例讨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讨论等实用性强的案例讨论。学生用课堂上学过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讨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结合临床知识进行常见病的预防。如糖尿病患者的食谱编制、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分析及其预防等。 (3)运用预防医学的理念和医学统计方法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临床预防服务、卫生保健、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卫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如疾病分布的描述、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等,通过指标的计算、结果的分析、结论的推断,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形成预防医学的整体观,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4)上机操作,学习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5)进入社区,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如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营养咨询、常见病的调查等,从进入社区前的准备到进入社区后的项目实施,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6)应用多媒体,模拟实习环境。在视听教学设备和计算机的配合下,配备必要器材,模拟相应的实习环境。教师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动手进行部分指标的检测,并对所有的资料综合分析、判断,提出预防措施。 (7)建设教学资源库,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播放实践教学内容等,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2.2.2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工学结合 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基地可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生可在实习、实训基地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疾病防治的实践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如开展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的讲座、健康教育宣传、社区老年人的查体、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在工作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和技能训练,使学生提升专业适应能力,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行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2.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情景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2.3.1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2案例教学法,在不同的教学模块上引用各自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分析,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3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法,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其以实际存在的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3.4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立体教学手段如板书、录像、幻灯、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5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开设预防医学相关的专题讲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预防医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3.6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是在现场教学因经费、场地、人员等条件的制约不能实施时的一种有效途径。 2.3.7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健康教育、慢性病的调查等,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2.3.8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增大信息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4考核方法的改革 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的、规范化的、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方法,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4.1笔试,进一步完善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主要考核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4.2口试,主要考核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 2.4.3实践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调查设计、资料收集方法、调查表填写、案例分析、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解释、结论推断、调查报告撰写等。 3结语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临床全科医学人才充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化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认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成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 作者:李研 单位: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预防医学论文:医校预防医学的案例教导探索 建立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 1.培养“预防为主”的思想案例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预防思想”。下面以预防医学案例来谈对以“预防为主”思想的培养。某某男,年龄49岁,职位为企业经理,在重要商务会议上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死者家人介绍,某某男成年后仅住院3次,最后一次为踝骨骨折。在2008年-2011年,某某男体重飙升,长期处在繁忙工作、巨大压力和商务应酬的环境中,并养成吸烟、酗酒和暴饮暴食的习惯。某某男的两位哥哥体检出高血脂症,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假设自己为医务工作者,思考某某男延长寿命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认为某某男在最后一次就医时候,应该咨询医生关于保健的方法,让医生纠正其不良习惯,进而避免悲剧的发生。上述例子让学生意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并将“预防思想”植入学生的思想中。2.明确自然环境与健康之间关系中医提出“天人相应”的预防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明人类需要依据自然环境来延长寿命。预防医学任课老师将预防理念引入课堂,将教学内容和中医预防思想有机结合。诸如,“夙兴夜寐,洒扫廷内”(《诗经•大雅•抑》),提示人类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定期打扫其居住场所。又如,“弗洒弗扫”(《诗经•国风•山有枢》),批评人类不讲卫生的坏习惯。[6]预防医学任课教师在阐述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时,列举众人熟知的公共灾害,并以讲故事的形式阐述灾害发生的原因、致病机理、患者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学生通过老师的详细陈述,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7]诸如,任课教师可以将1952年英国伦敦煤烟雾事件与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比较,帮助学生分析大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同时,任课老师可以将1925年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和痛痛病事件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水和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另外,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最近的事件展开讨论,诸如,2011年5月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2011年8月云南铬污染,2010年7月紫金矿业污染汀江等有关预防意识的新闻事件,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职业因素与健康关系的教学随着新技术和工艺的出现,中国职业病的种类不断增加。同时,农民工人数的扩大,职业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预防医学需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病的机理、致病因素、影响健康的程度和预防措施,以此对职业病进行有效控制。任课老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职业病知识,可以通过Internet来查找相关图片,让学生对职业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例如,任课教师在讲授“生产性粉尘引起的尘肺”时,列举在2009年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张海超开胸验肺),并通过讲授、引导、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职业病的特点、诊断依据、防治措施和预防措施。4.食物与健康关系的教学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在神农氏时代,药物与食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无毒的植物可以食用,有毒的植物必须避免。“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内经》)。由此可见,中国早已认识到食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三氯氰胺奶粉、苏丹红辣椒、红心鸭蛋、牛肉膏猪肉、地沟油等,这是都是预防医学老师可以引用的案例。针对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网络、图书馆等处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在预防医学课堂上进行讨论。案例分析方式可以培养了学生事件能力,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外,任课教师在讲授食物中毒内容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中的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设计一场商务宴会。在商务宴会过程中,客人出现大范围的中毒现象,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客人进行救治。在这场情景模拟过程中,学生可以将预防医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经历相融合。[8-9]。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法需要建立独立的考试规则、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传统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理论,案例教学法注重事件分析,所以案例教学法比较侧重于案例收集、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与案例交流。在预防医学期末考试成绩中,理论掌握占总成绩的60%,案例讨论和分析占总成绩的20%,信息收集占20%。因此,案例教学法在预防医学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使预防医学理论与案例实践相结合。另外,案例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比较浅,不适合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中医院校中,女生比较多,女生大部分都比较内向,这就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度。案例教学法的这方面不足可以由其他教学法来弥补,所以预防医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预防医学案例教学注意事项 1.教学目的要明确案例的选择要符合预防医学教学大纲,更要符合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这是预防医学教学中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解释案件中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质疑,老师最终解答学生的疑问,这一过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10]。2.案例要有代表性预防医学教学中所选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分析几个案例来帮助学生了解一系列问题。案例的选取要依据教学情境,将教育学、心理学和预防医学理论有效融合,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深入分析案例的本质,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来了解预防医学理论。3.案例要有可操作性中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模拟案例环境,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预防医学理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中医院校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一定具有实践性。调查研究显示:在预防医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积极性,在分析实际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 作者:王爱莉 张建辉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教学难题及应对策略 作者:董菊 陈全良 李国春 秦蕾 王均琴 吴娟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1.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23份,其中有效问卷691份,有效率为95.57%。由表1可知,被调查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和其所学专业有关并对将来发展有帮助,分别占76%和65.7%,但对该课程兴趣强的仅占8.8%,32.8%的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强或没有。 2.对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评价。由表2可知,被调查学生中,73.7%的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总体评价很满意或较满意;其中对多媒体课件的满意率最高,不满意度仅为0.6%;对本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以及教材的评价相对较差,不满意率分别占6.5%、6.9%。 3.对预防医学主要教学内容的评价。由表3可知,被调查的教学内容中,认为需要深入学习的,食物与健康部分的人数比重相对较高,为36.6%;比重最低的是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为14.5%。对各部分内容学习效果满意情况的调查出现和上述相同的趋势。被调查的教学内容中,认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统计学原理与方法的人数比重最高,为82.6%,其次是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而认为教学方法需要改进的,也是以统计学原理与方法的人数比重最高,为61.4%。4.对预防医学的教学建议。采用开放式问句调查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建议,结果有384人作出应答(有效调查人数691人),应答率偏低,约为56%。由表4可知,应答学生中,建议增加教学实践性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各种建议人数的49.2%,其次是培养学习兴趣,增加互动与讨论。 调查发现,被调查学生大多认识到预防医学的相关观念与方法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有一定关系并可能对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有帮助,但仍有近1/3的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兴趣不强或没有兴趣,且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示学习这门课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多方面的:首先,人们重治轻防的思想观念还未能得到有效转变,造成了不少中医类专业本科生对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他们认为疾病的预防与自己无关,作为医生能治病、治好病即可,因而不重视该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其次,目前本科生就业形式严峻,迫使很多学生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在考级拿证书、考研上,从而无暇顾及该课程(包括一些其他课程)的学习;此外,上述调查结果也表明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可能还存在问题,需要我们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进行相关改革,以改变目前中医类专业本科生对预防医学缺乏兴趣的状况。在对教学过程满意度调查中发现,73.7%的学生对教学过程总体评价较满意或很满意,其中对多媒体课件的满意率最高,不满意度仅为0.6%;对本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以及教材的评价相对较差,不满意率分别占6.5%、6.9%。 目前,我校(包括其他一些中医院校)该课程教学采用的《预防医学》教材是西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下的不同分支学科内容的一个融合和简化版,涉及内容较多,知识体系比较庞杂,既包括各种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又包括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方法学内容,由于内容多,而学时数有限,有些内容就不能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这让学生对教材的适用性产生怀疑。并且教材内容中真正和中医知识相联系的部分较少,这可能是部分中医类本科生对教材不满的另一个原因。此外,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满意度也较高。预防医学本是一门应用型并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践,很多内容就会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真正的掌握。比如流行病学和统计学部分内容,没有科学研究的实践,对研究思路、数据分析等就不能很好的掌握。因此,现行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增加实践教学可能是提高中医类专业本科生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次调查发现,被调查的教学内容中,最需要深入学习的和学习效果最满意的教学内容均为食物与健康,最不需要深入学习的和学习效果最差的是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而最难理解和掌握的并且教学方法最需要改进的是统计学原理与方法。这些结果表明中医类专业本科生乐意学习一些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知识,而对一些方法学内容缺乏应有的学习主动性。原因除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有关外,还与中医类专业本科生的理科知识功底比较薄弱以及学习方法不正确有关。如医学统计学内容的逻辑性强,需要理解的内容多,如果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背公式和公式推倒演算过程上,不但学的辛苦,而且很难学好。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改变学习其他医学课程所用的记忆式学习方法,并多结合实际案例来介绍方法学内容,这样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在对预防医学的教学建议的调查中发现,应答者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提出要增加预防医学教学的实践性,比如开展一些调研活动,开展实验课学习统计软件等;此外,还有较多学生提出要多增加互动与讨论、多增加课外或生活中的案例等建议。这表明在今后的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尽量使教学方式多元化,并使教学过程实践化。可借鉴其他高校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一些成功做法,通过案例、PBL教学法[1],或通过建立预防医学实践基地[2-3]等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提高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双语教学成效评估 作者:金佰明 祁艳波 钞虹 钱学艳 李继媛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成果 1一般情况2009级实验班学生51名,其中,男生14名,占27.45%,女生37名,占72.55%;51名学生均为英语考生,其中四级通过45名,通过率为88.24%,六级通过24名,通过率为47.06%。 2学生对双语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效果评价通过对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英语水平、中英文衔接、重难点讲解、教学方法与手段、师生互动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见表1。 3学生对双语教学认同的效果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个人在教学进度,教学效果满意度、英语能力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见表2。 4对双语教学内容的效果评价 4.1学生对双语教学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51名学生中,有3.92%(2/51)的学生表示完全能听懂双语教学的内容,有29.41%(15/51)的学生认为能够听懂80%以上的内容,有33.33%(17/51)的学生表示能够听懂60%~80%的内容,有33.33%(17/51)的学生表示仅能够听懂60%以下的内容。 4.2学生双语教学前后专业英语掌握情况对双语教学前后学生专业英语测试成绩的构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435,P 0.001),表明双语教学实施前后学生专业英语成绩存在着一定差别,意味着双语教学对专业英语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结果见表3。 讨论 1双语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多数(74.51%)学生认为教师的英语口语发音与专业水平良好,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本院在教师英语能力培养上的成效,教研室每年都会选派教师参加外语培训班的学习,强化教师的专业外语与口语水平。黑明燕等[2]报道,大多数学生认为使用双语教学是否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之关键在于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彭伟莲[3]的研究显示,我国医学专业人员的英语水平限制了其与国际间的信息和学术交流,为此,还应继续加大对教师英语能力的培养力度。教师中英文比例及衔接“良好”评价的比例为64.71%,表现的中规中矩,尚需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授课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评价良好的比例略有偏低(50%左右),在这些方面亟需改善,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做到生动、形象、直观,要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用英文讨论与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68.63%的学生对布置预习、复习、思考与讨论等方面给予“良好”的评价,每次进行双语教学前,教师都将双语教学内容涉及的关键词汇、概念的材料分发给学生,学生就有足够充分的时间进行预习。且对于一些重难点内容、疑难单词、重要概念重点加以解释说明,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双语教学的效果 学生对双语教学效果的认同方面,鉴于预防医学自身的特点,专业术语较多,相对起来不易理解:80%以上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总体效果、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等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60%~70%的学生对教学进度与综合英语能力提升方面给予较高的评价,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对双语教学还是比较认同的,另外侧面也反映了双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双语教学在本科教学的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54.9%的学生感觉双语教学会增加学习的压力,另有50.98%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现出不是很感兴趣。双语教学是一种中英文不断切换的一种教学思维模式,学生要想达到知识理解与接受的满意程度,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双语教学的预习、复习上,自然会感到压力所在。如果双语教师在课堂设计环节上准备不足,可能会导致双语课堂趣味性的缺乏,学生听起课来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对双语教学的兴趣。作为双语教师,一定要将双语教学课堂成为一种既能传授知识,又充满趣味、激情活力的课堂。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改进来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学习兴趣成为授课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4]。 3双语教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 双语教学实施前后学生专业英语测试成绩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说明双语教学实施前后学生专业英语成绩存在着一定差别,侧面反映双语教学有助于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双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来学,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利用英语语言掌握专业知识,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5]。鉴于双语教学确实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应加大推行预防医学双语教学的力度,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交流,通过学习医学英语、阅读医学专业英文文献以增强学生基础英文水平,这样才能达到双语教学本身的目的和要求。综上所述,通过对临床专业开展预防医学双语教学的效果评价与分析,预防医学双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在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课堂师生互动,以及中英文的比例与衔接等方面问题突显。 通过双语教学,笔者体会到了双语教学过程的难度和复杂性,预防医学双语教学尚属尝试研究阶段,只有对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才能探索出适合预防医学自身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逐渐使预防医学双语教学步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素质情况调研 作者:孙亮 孙锦峰 吕全军 付晓丽 李小芳 单位: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 调查结果 1.身心素质方面。 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并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学生的外向度和自信心偏高,特别二年级学生比其他年级高,需要加强教育(结果详见表1)。 2.学习素质。 在学习素质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突出,但对当前的学习满意度不高,有230人认为学习不满意的方面为“看不清前途”,占到调查人数的59.4%(结果详见表2)。3.情感发展素质。在情感发展素质方面,学生的情感、意志力和视野开阔度均较好,但艺术修养、成功指数和社交能力方面有待加强,特别是艺术修养方面的提高对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结果详见表3)。 讨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各指标评分均在0点附近,说明学生各项素质总体水平在标准范围,整体素质较好,但学生的外向度和自信心还有待加强,学习满意情况更不容乐观,近六成的学生因“看不清前途”而对学习产生不满情绪。因此,预防医学生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应更新和转变素质教育观念,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更新教育思想[2]。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预防医学生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预防事业热爱与献身精神。 再者,应做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引导在校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专业特征和社会需求,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倾向,明确目标,并制订出有效的实施方案的教育[3]。在当前社会“重临床,轻预防”环境下,预防医学专业其社会认知度不高,致使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前景感到非常困惑,从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因此,从入学阶段就应做好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确定大学时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目标及分阶段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够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其次,应调整课程设置,加强社会实践。预防医学生课程较多,除要学习临床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预防专业课程,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应付考试,没有时间走向社会,所以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造成学生外向度和自信心不强。因此,要对预防医学课程进行合理优化,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课程,了解预防医学专业特点,从而使学习规划与职业规划更好的相结合。 最后,还应分阶段进行差异化的素质教育。有文章指出,按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分层次、分阶段地采取不同内容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4]。本次调查也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各素质指标间存在差异。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学习成长阶段,合理规划任务及目标,正确引导学生规划大学生活。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教育革新探究 作者:王思喆 杜玉开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一)预防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目前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借鉴美国的预防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并重,培养的学生有一部分从事科学研究,也有一部分从事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因此,应增加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所占比例,将与公共卫生联系不紧密的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在保持原有核心课程设置系统性的基础上,增强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对专业课实行模块管理,每个专业方向中设有必修课、限选课两个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来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应尽早开设预防医学基础专业课及现代公共卫生问题相关课程,开设SAS和SPSS统计软件应用和文献检索类选修课程及一些反映本专业新进展的选修课。 (二)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基本普及。但应注意的是,传统的板书和讲解不能完全被多媒体取代,教学中要遵循“教学→学生课堂设计→相关单位高资历人员带教→实际开展工作的科室人员指导→现场实施”的规律,逐步深入、控制难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学有所得。定期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公共卫生相关工作者来校开设讲座,注重培养本科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为学生提供英语、计算机、车辆驾驶等技能的培训机会。此外,要对当前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加以改革,把教学过程中的作业、报告都记入平时成绩,并在总成绩中占一定比重。取消题库和多年重复的题目,在试卷中适当增加案例分析和开放式答案的考题,将答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作为评分标准,从过去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转为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要求毕业生具备文献检索、信息提炼总结、撰写流调报告及科研论文的基本能力。 (三)预防医学本科教育实验、实践改革。 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开设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课,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了本科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3]将实验内容整编,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公共卫生学院分别设立实验点,由兰州市疾控中心和学院教师共同带教,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学校或院系可设立基金,开放部分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保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安排学生边上课边实习或在理论学习结束后马上进入实习,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置突发公共卫生问题。还可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开设暑期学校,严格实习管理及考核制度,保证实习质量。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等级的专业研究,学习操作省级疾病控制中心现行使用的仪器设备,掌握检验检测方法,并能对实验结果的进行分析和报告。 (四)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中应重视素质教育: 据资料显示,1998年国内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时比例只占总课时的8%左右[4],到2004年国内重点医学院校的相关课时比例一般在10%左右[5],目前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5%。在教学中要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可邀请相关专业的著名学者、教授开设讲座,通过结合医学史、校史、院史对学生加以教育。强调预防医学在促进公众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唤起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培训及适应能力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改革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改革首先应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建立一支专业性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学生成长[1]。研究显示,很多院校都由博士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在大多数学校里,即使有能力从事教学的教师也更热衷于科研,过去五年中55%的学校这种师资状况持续恶化[6]。要改善这一状况必须为教师提供支持和奖励机制,使授课教师兼顾科研和教学,鼓励教师在课上为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最新进展,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也可选择优秀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 预防医学本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医疗制度的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的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审查越来越严格,学校应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等多方面培训,融入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知识,培养有领导才干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利用预防医学教学资源,为本科生开设公共营养师、职业病医师、家庭保健员等培训课程,提高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完善网络教育平台及发展边缘学科。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要尽快完善网络平台,加强网络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包括推广精品课程,建立用人单位意见反馈系统,邀请毕业生在校园网开设论坛,使学生有更多渠道获得知识和经验。同时学校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公共卫生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的联系,发展社会关注的边缘学科,为预防医学教育事业开拓更广阔的前景。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类实习的思索 作者:汪靖 李跃平 单位: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实验室管理水平尚有欠缺开放性实验室是一种全新实验室建设模式,其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更广,要求更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工作不够到位、登记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以及有关文档和技术资料收集不完全等不足,导致对本科生缺乏有效的监控管理。 实验室重要性认识不足1.开放性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放性实验室重要性的认识主要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有场所进行相关的测试与检测就足够了;二是开放后增加了许多管理工作量和设备维护数量,大大提高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实验中心教师存抵触心理。2.学生及时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的作用认识不够充分。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需要对具体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验证课题设计所提出的问题,并根据分析和研究的结果总结出毕业论文的基本观点,这需要一个具体的研究过程。学生依据自己所选的研究方向和指导老师的具体要求选择是否进入开放性实验室。目前,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专业指导教师有时会抱怨实验中心提供的实验条件不足;另一方面是学生不良的就业心态,放松了对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的重视,等临近提交论文时间,学生草草应付了事,甚至出现毕业论文不符合基本要求的现象。 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平台指导毕业实习的具体改进措施 (一)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意识以及管理能力,保证实验室的开放质量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是一个时间和空间开放的问题,而是一种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4]。预防医学开放性实验室建立后,对实验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教师能否胜任关系到开放性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开放性实验是学生以自身兴趣和学习中的思考为出发点的自主实验,进行实验设计后再进入实验室开展具体实验。在开放性实验中,学生可能提出更广泛更复杂的问题,学生操作仪器时会出现更多问题,使用的试剂种类和用量也会相应的增加,这对指导教师和实验教师的管理能力、指导能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提高开放性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质量,一方面需要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学院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保证其有效运行实验室开放将会涉及许多新的管理问题,这就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开放性实验室的日常运行提供保障。例如:实验室开放后,实验试剂和耗材消耗就会增加,试剂和耗材领用与管理的问题;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治安、防火和安全检查问题;仪器设备损坏赔偿的问题;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和使用的问题等,都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合理规范,为实验室开放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此外,遵守开放性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管理的重点,光有规章制度而不执行,规章制度也就只是一个幌子。这就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三)充分挖掘实验室的潜力,满足毕业实习的需求基于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阶段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开放性实验室应尽力从以下两个方面配合毕业实习。1.开放性实验应与本专业毕业实习内容相结合。例如我院预防医学实验中心近年来开设了“毒理学动物实验设计———化学物对机体毒性作用评价”、“铅作业人群的健康监护”及“常见食品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测定”等8项综合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中涉及到许多较为先进的检验方法,这些检验方法可以在毕业实习中得以运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检验方法学生通过完成一次综合性实验项目就能熟练掌握,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让学生有机会再次进入实验室,在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那些较为先进的检验方法。2.加强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服务。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阶段不但项目众多而且周期较长,学生一旦选定实验项目,就需要实验室全天候对其开放,从而给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创造自由进入实验室的条件。这就要求实验中心教师不仅要付出更多时间,而且要采取更加合理且有效的管理方式,以求达到较好的效果。 (四)实验教师与指导教师应密切配合,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监督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的质量能否提高主要取决于实验教师与指导教师之间配合是否密切。对于指导教师来说,要主动与实验中心联系,确定毕业实习的项目和具体实验内容。对于实验管理和技术人员来说,发现实习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与毕业生的指导教师联系,有效沟通,商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毕业实习阶段必须建立例会制,构建实习指导教师与实验教师良好的沟通渠道,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合理安排时间,抓好各个教学环节,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设计、写作、答辩等环节进行全过程严格监控[5],有效解决毕业实习中发现的相关问题。 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平台指导毕业实习的成效 (一)学生对科研实验和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为本科生提供了发挥自身才能的实验平台。对预防医学专业而言,本科生可对自己学习过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疑惑和思考进行实验探索与求证,并由此确立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实践的兴趣。通过对2008-2012年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实习基本情况的归类分析,得出2008-2012年实验研究占预防医学本科毕业实习之比呈“U型”变化,结果见表1。产生上述“U型”变化的主因是我校预防医学实验中心自2007年开始逐步搬迁至大学城新区,本科生实验研究的条件受限,导致实验研究占毕业实习比逐年下降。2011年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实现整体搬迁后,开放性实验室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验研究占毕业实习比大幅提高,到2012年达到63.57%,体现了学生对科研实验的兴趣加大,实现了兴趣驱动的目的。 (二)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炼近年来,我院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开设了8个综合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预防医学开放性实验室的工作逐步由单纯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升到“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近5年来,我院本科毕业生在各类期刊共发表10篇实验研究类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论文,学生研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p#分页标题#e# (三)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开放性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可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价值[6]。实验室开放工作与本科毕业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方式更加灵活,进而使实验室资源包括各个专项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等均能得到更好的利用。2008-2012年我院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使用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倒置显微镜及图像处理系统、气相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等教学科研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总使用机时数达422小时。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类文献共享探究 1共享优势 新媒体是网络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可分为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和数字新媒体[1]。目前以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简易信息聚合(RS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电子书、网络杂志/电子杂志等为主。融合的宽带信息网络,是各种新媒体形态依托的共性基础。终端移动性,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4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5媒体”。依托它可便捷地实现预防医学信息文献实时精准传播。任何情报文献的学术价值,都是在流动中形成与体现,在共享中最终实现。 2共享思路 理论上一个长远的合理文献信息的资源共享体系,包括共建与共知。共建是共享的物质基础,共知又是共建和共享的理论基础,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资源共享的手段是馆际合作,通过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原文复制和联合咨询达到资源共知共享,带动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共享的渠道,提高共享效率,保证共享的后续发展。目前我省各县(市、区)疾控机构共享的路线基本以本中心文献信息库为主体,依托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呈放射状传播。随着交流的频繁与深入,不断梳理沟通渠道,加强了解与协作,文献信息共享服务途径将由单向输出逐步演变为实际意义上的共知、共建与共享,做到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来促进实体与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发展。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可使不同区域网络连接起来,实现广域范围的资源共享。调查显示,我省基层单位均拥有互联网,工作人员基本可在岗位上自由上网,这为文献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硬件服务支持。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2.1设立联系窗口 可在中心网站设立一扇和图书情报室的联系窗口,成为与基层单位科研人员、图书情报人员业务联系的纽带,及时接收和回应科研人员对预防医学文献信息的需求。为了使专业人员能够更方便快捷地阅读到本中心网站的最新信息,网站可推出RSS聚合资讯服务,利用互联网支撑下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围绕预防医学工作性质及当前的工作任务,不断补充丰富RSS订阅源,对预防医学专业信息加以及时、广泛、深度的挖掘与规范化的学科整合,丰富虚拟文献信息资源,科研人员可有的放矢地浏览查询最新信息与科研动态,避免在茫茫网络中毫无头绪、费时费力。 2.2通过微搏共享 可利用微博实现文献信息共享。据新华网报道,微博注册用户2011年底已超过3亿。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消息(字数140字以内)或上传图片,即时浏览最新信息,随时随地参与分享与讨论。一些有影响力的医药卫生媒体和部分省市的疾控中心,•72•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6月第18卷第3期StraitJPrevMed,Jun2012,Vol.18,No.3已在新浪开设官方认证的微博交流渠道:例如健康报官方微博北京市疾控中心长沙市疾控中心等。还可同步申请微博的官方网盘,它是一款云存储网盘,用来存储海量文件,并支持分享文档、音乐、视频等任意文件到微博、邮箱、QQ/MSN等。科研人员利用它可同步分享预防医学情报讯息,保存到微盘的文件可自动同步到电脑、手机等设备,无需携带电脑、移动硬盘,只要能联网,随时随地即可访问到图文并茂的专业文献信息。 2.3提供PDF文献 在为基层科研人员提供实体馆藏的医学文献信息服务时,可利用扫描仪将读者急需的文献转换成PDF格式,通过各类网络邮箱传送到读者的终端接收器。PDF页面最大优点是保证文献文本的准确性与相关图像的精准性。 2.4信息咨询服务 预防医学文献资源需求调查显示,基层单位同行对满足中外文资源需求的途径并不了解。我们可通过各种便捷的新媒体渠道,做好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预防医学文献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引导和帮助读者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期刊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当前世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传播信息资讯的途径丰富多彩,预防医学情报人员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应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密切跟踪和掌握各类新型网络媒体的传播形式,抓住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给预防医学情报工作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预防医学情报服务工作提出更长远、更实际、更具专业效益的服务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工作模式,提高图书情报室的服务技能和专业咨询能力,为促进预防医学事业发展与科研能力提升做出贡献。 预防医学论文:小组拼图法与预防医学综述 作者:邵爱玉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 以高职高专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病例对照研究”为例,说明小组拼图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课堂教案名称:病例对照研究。本次授课共4学时,180分钟。 1情境引入(3分钟)预防医学的目的是预防疾病,增进健康。预防疾病首先必须要明确病因。流行病学揭示病因的研究方法有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以及理论性研究。今天我们将学习分析性研究中的一种:病例对照研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20世纪中叶以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等占主导地位,这些疾病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该如何开展调查研究揭示病因呢? 2展示学习目标(2分钟) (1)学会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方法;(2)培养与人沟通能力;(3)培养忍耐力;(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5)培养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6)培养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能力;(7)培养文字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3课堂教学设计(175分钟) (1)分6个主题,提前一周布置教学任务。①何谓病例对照研究?②病例对照研究分几种类型?③病例对照如何选择?④资料如何搜集?⑤资料如何分析?⑥病例对照研究有何优缺点?(2)采用小组拼图法分组讨论并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①初次分组,进行专题讨论(30分钟)。上课开始时教师先将学生随机分成6组,每组8人。教师将印有上述6项任务完整答案的学习资料(每张纸上只有一项学习任务内容)分发给对应的小组(第一项学习内容发给第一小组,以此类推),各小组分别学习、讨论本小组所负责的研习内容。②再次分组,进行所有问题的综合讨论(50分钟)。 从以上每个小组中每次抽取1人,组成1组,每组6人,共8组。具体操作办法是在所发放的6种不同学习内容的任务纸上,分别画上太阳、月亮、星星、大海、大雁、小鸟、香蕉、苹果8种图案,拿到相同图案的学生组成一组,共8组,分别称为太阳组、月亮组、星星组……各组成员聚在一起,将上述6个问题综合起来,共同讨论,不明白处可以咨询教师。③小组提问,代表发言(30分钟)。 教师赋予其中一个小组如星星组提问的权利。该组可要求其他任何小组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没被提问的小组成员也可给予补充。教师也可提问,并最终点评、总结。④教学效果检验与评价(6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涵盖上述所有知识点的案例,以第二次划定的小组为单位讨论15分钟,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发言,教小组拼图法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邵爱玉(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255314)师点评(45分钟)。⑤教师布置作业(5分钟)。 利用所学知识“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一个常见病或多发病的调查方案,以便查找病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下次上课前提交方案,上课时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并模拟表演(角色扮演法教学),成功后赴现场开展社区健康状况调研。 应用小组拼图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过去在学习“病例对照研究”这部分知识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整体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采用小组拼图法进行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气氛活跃。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等均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心理学、管理学知识,在具备“双师”素质的同时具有综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小组拼图法并不适合任何教学内容和所有学生,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还应以讲授法为主;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和学生太多的班级,此教学方法不适合。在采用小组拼图法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和学生首先要转变教学、学习观念,同时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论文 一、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1.安全培训不够到位。虽然,学院组织过多次消防安全和生物安全知识讲座,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也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但所具备的安全知识还不全面,在实验课的具体授课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纰漏。同时,因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加以及任课教师不足等原因,各学系常常安排研究生代上实验课,而大部分研究生只接受过一次针对科研实验开展的安全培训,在实验授课过程中容易忽视各种安全隐患。 2.未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在成立伊始就已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事故应急预案,但并未根据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虽然实验教师都了解在事故发生情况下自己的职责和行动步骤,但缺乏事故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无疑是纸上谈兵。 3.实验室安全监管制度不严、执行力度不强。大部分高校实验室缺乏污染物处理设施,缺少专业部门对废液进行统一回收、管理和后续处理。未经严格处理的成分复杂、毒性较大的废液,如果直接排放或只简单稀释后就直接排入下水管道,毒性物质会逐渐累积,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教学实验时还存在本科生未将解剖完的小白鼠尸体与脏器放入指定的垃圾桶进行统一处理,而直接丢入普通垃圾桶的现象,这种不规范随意丢弃生物源废弃物的行为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二、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通过分析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笔者拟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具体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和完善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安全风险。 (一)加强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实验动物和微生物,其中包括各种强腐蚀性、易燃、易制毒化学危险品,因此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实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1.化学试剂和生物样品的贮存。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安装通风系统。对于化学品储存应依照各种化学品的种类、性能分开存放,对化学性质相抵触的化学试剂要严格分类贮存,各种腐蚀性化学试剂应存放在试剂架的最底层。试剂储存室必须指定专人专管,确保储藏室入门钥匙双人双锁并妥善保管,储存室要根据条件安装防盗监控和火灾报警系统,配备相应的消防灭火设备。 2.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应清楚地了解实验课所涉及的所有化学试剂的化学特性和防范措施,并悉心指导实验人员。易燃、易爆和易挥发的化学品应在有安全防护的通风橱中使用,并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用具,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实验准备室内仅允许存放少量无毒或低毒的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任何化学试剂均应严格按实验室的规定,两名管理人员同时在场方可领取,并做好出入库登记和详细的领用记录(领用时间、领用剂量、使用方向、领用人、剩余试剂去处等)。对于易燃、易爆、易制毒和腐蚀性的化学危险品应现用现领,使用剩余部分禁止随意存放,必须及时登记与退还试剂储备室,妥善保管安置。 3.化学废弃物与生物源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于剧毒化学危险品的残余物必须作无害化处理,并由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废弃化学危险物品的处置和销毁应上报并征得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同意后,请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动物尸体和脏器等生物源废弃物应统一放入指定的冷冻设备中等待下一步的统一处理,而微生物类废弃物应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 (二)加强实验仪器使用培训和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仪器种类繁多,涉及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毒理学、营养卫生学等等,需要实验管理人员加强仪器的管理,保证实验人员正确并安全地使用仪器。 1.编写培训讲义。实验教师应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种仪器的培训讲义,具体内容应包括仪器原理、仪器应用范围、仪器基本结构、仪器操作参数设置、仪器使用操作具体步骤、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等等。 2.仪器操作培训。全体实验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必须由任课教师统一进行仪器使用培训,实验课任课教师应详尽地讲解仪器的基本原理,具体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要求每位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3.仪器的日常维护。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是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不仅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更是实验室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实验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除了定期校准外还应时常除尘保养,并做好水、电和燃气管路的定期检查,发现松脱、老化以及损坏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三)利用现代科技改善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时,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安装热感应探头和烟雾报警系统)及时发现事故并发出警报。此外,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意味着本科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创新实验的时间增加,而实验室不可能一直有人在现场照看。因此,应采用网络摄像监控的形式对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状况和实验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四)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落实责任 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予以保障。例如:实验教学的防火和安全检查、危险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安全使用与管理、仪器设备的损坏赔偿、废弃物的安全排放、气瓶的安全管理等,都需要制定合理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为本科教学实验的安全运行提供制度保障。除了制度保障外,还应建立和健全以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为基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指南和实验人员在实验室的行为准则,并明确安全第一责任人。 (五)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进行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 要做好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努力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促使实验室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 1.提高安全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安全教育培训。对于实验课任课教师、实验教师以及学生来说,只有不断地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进一步普及安全防护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技能水平,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进行事故应急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应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员参加的消防应急逃生演练。实验课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要熟悉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具备一定的初期灭火指挥和应急疏散能力,提高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紧急应变能力。火场危机常给实验人员带来震撼性、突发性和危险性,不仅干扰实验人员的正常思维,还可能干扰实验人员正常的行为,因此在事故应急演练中应理论结合实际,对实验人员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定期检查维护,消除安全隐患 实验室应每日安排值班人员,坚持日常安全检查和检查登记制度,对实验室的安全情况进行定期的巡查,实验室负责人应不定期地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安全状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各类危险化学试剂、高压气体钢瓶等重点防范对象的管理要指定专人专管,及时发现和排除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将可能出现的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作者:汪靖 李跃平 李昱辰 汪家梨 陈建玲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预防医学论文:预防医学课堂教学论文 一、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健康与疾病是现代医学最为重要的两大概念,从生态学来看,所谓健康就是人同周围环境两者保持着正常动态平衡的过程,一旦这个正常动态平衡过程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疾病。如何防止这个平衡过程被打破?以及如何修复这个失衡的过程,使人同周围环境的正常平衡过程得以恢复,正是预防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按照人体所处的健康、临床前期与疾病三种状态,即未病、欲病、已病分别采取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办法,防止疾病发生,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如降温对中暑的预防、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预防等都属于防患于未然这一类;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措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如定期健康体检、普查、筛检等都属于二级预防的内容。三级预防又称之为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减轻病痛,延长寿命,以及预防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预防肿瘤转移等。现代医学的专业越分越细,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三级预防为核心的预防为主的思想,不论其将来走上何种医学相关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面对健康人或病人都能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以三级预防为核心贯彻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说明某种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教室内或在实训室内借助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预防医学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单纯进行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实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亲临环境现场,通常采用的是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法充实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室内可以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外,其余内容的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必须进入各自的环境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则很难取得成效。环境卫生学中家庭环境卫生实践内容,可以进入社区并走进家庭,进行现场调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参观饭店、餐馆、食品厂,可以通过体检、化验与膳食调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参观工厂、矿山工人现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感受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到职业病防治院(所)去见习,见识各种常见的职业病,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鉴别职业病的能力,以减少误诊。 三、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即开场白作为开始阶段、以新课进行为中阶段、以结束语为结束阶段。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是看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作用。通过开场白导入新课常见的有旧课导入式、事例引入式、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几种常见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关注了教师,倾听教师的讲课,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即主体内容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案例的应用,以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教学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上完整性的体现。一次授课内容结束之前,进行结束语的设计,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直到最终掌握并应用该知识,以及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都需要通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常见形式有解惑式结束语、归纳总结式结束语、传道式结束语、留置悬念式结束语等。 四、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材教法研究是课堂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主要有现场调查法、列表比较法、类推法、讲解法、讨论法、自学引导法等。例如,从现场调查法来看,预防医学重视现场调查,而现场调查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调查并总结现场调查的方法、特点及应用注意事项,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列表比较法主要应用于教学内容相同与相近的地方,通过列表比较,以找出相近内容的异同点,对易混淆的内容加以区别。例如,职业性慢性中毒中的铅中毒与汞中毒,它们同样都是慢性中毒,而却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表现为病因与中毒机制不同,而且中毒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前者以铅中毒贫血、多发性神经炎和腹绞痛为三大特异性症候群;而后者则以汞毒性口腔炎、震颤、中毒性脑病为三大主要表现。通过列表比较区别开了易混淆的内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具有多学科综合的特殊性,因此,其本身的基本概念众多,而基本概念的教学常用类推法,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等基本概念具有包容性与相似性。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内部,改变了环境的组成与状态,破坏了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现象;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空气、土壤、水体、食品等。因此,环境污染作为空气污染、食品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的总纲,起到纲领性的作用,对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而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则是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环境污染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中只有把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讲解清楚了,就以此类推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的概念即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作者:姜新峰
预处理论文:厌氧预处理对曝气耗氧量的削减作用和机理 摘要:厌氧预处理可削减曝气耗氧量的20%~30%。其机理既不是贮磷菌贮存过量的聚羟基丁酸盐(PHB)随污泥排出,也并非由于产生CH4、H2S的释放。而主要是兼性厌氧菌对糖类发酵作用产生H2、CO2的结果。 关键词:耗氧量 厌氧稳定 非贮磷菌 发酵 PHB 为控制水污染的日益加剧,目前国内正大举兴建城镇污水处理厂。这是一项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但也是一项只见投入,不见直接产出的公益行为。其不仅需要投入大笔的基建资金,而且还要付出可观的运转费用。一些地方大力筹资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但却因难以承担运转费用而不能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因此,降低能耗,节约运转费用对发展城镇污水处理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常规城镇污水处理中,曝气供氧的能耗最大,约占全厂总能耗的50%。因此,降低曝气耗氧量是节约运转费用的首要环节。降低曝气耗氧量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前置预处理设施,削减进入曝气区的耗氧量;第二,优选运行条件和扩散装置,提高氧利用率。本文将就前者作进一步的探讨。 1 厌氧预处理对曝气耗氧量的削减作用 在A/O、A2/O系统中,厌氧区可去除水中大部分有机物。过去,一直将这种现象主要归因于贮磷菌的吸收和贮存PHB的作用。因PHB是过渡产物,在好氧区将作为碳源而被氧化。故这一过程并不削减后续的曝气耗氧量。然而,近年来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厌氧区不仅具有吸收和贮存基质的功能,而且还产生脱氢氧化作用,并可大幅度削减继后的曝气耗氧量。 1.1 早先的发现和实践的证明 早在1983年,Lan等就发现在曝气区前设置一个厌氧区,可降低曝气区50%的耗氧量。继后,Randall等[1](1984~1987年)多次证实了这一发现,并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厌氧稳定”。Bordacs等(1988年)在曝气区前加了一只厌氧选择器,平均降低了30%的曝气耗氧量。其降低幅度与F/M(BOD/MLVSS)有关:当F/M为0.2时,降低36%,当F/M为0.8时,降低20%。王凯军等[2](1988年)将初沉池改成厌氧池,厌氧反应1.67~2.5 h后,曝气耗氧量降低约50%。McClintock等[3](1993年)应用A2/O 工艺与常规活性污泥法进行对比研究,前者厌氧、缺氧反应各1h,在同等的除氮效果下,A2/O 工艺所需的曝气时间由3.2h缩短至1.7h,曝气耗氧量降低近1/2。 1.2 氧平衡计算的结果 所谓厌氧稳定是指在厌氧过程中,有机物完全氧化或还原成气态尾产物释放,既不是转化为菌体随污泥排出,也不是转化为潜在的耗氧物在系统内外继续耗氧,是一种脱氢氧化行为。在A/O、A2/O系统中,除厌氧稳定作用而外,还存在两项可削减曝气耗氧量的因素,即:反硝化和排泥。为排除这两项因素的干扰,Randall等[1]应用物料氧平衡法对三项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估。在氧平衡计算时,用氧当量表示有机物,统一进行量化。从全系统去除的COD氧当量中,扣除反硝化增补的和排泥损失的氧当量,则可计算出厌氧稳定的氧当量,及由此而削减的曝气耗氧量。第一项研究应用A/O工艺,厌氧反应1.7h,曝气3.9h。通过投药法抑制硝化作用的发生,免除反硝化增氧的干扰。扣除排泥带走的氧当量,测算出厌氧稳定削减的曝气耗氧量占23%~48%。第二项研究应用A2/O工艺,厌氧、缺氧、好氧反应的时间分别为1.3h、2.1h、6.9h,扣除反硝化增补的和排泥损失的氧当量,得出厌氧稳定削减的曝气耗氧量为23%~27%。第三项研究A2/O工艺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的平行对比试验,A2/O系统的厌氧、缺氧、好氧反应时间分别为2h、2h、4h,普通活性污泥法的曝气时间为8h。结果为:厌氧稳定削减了8%~27%的曝气耗氧量,A2/O工艺比普通活性污泥法降低23.2%~37.3%曝气耗氧量。 2 厌氧稳定削减曝气耗氧量的机理 厌氧预处理可削减曝气耗氧量的发现已得到国内外大量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的证明。但对其机理却众说纷纭,认识不一。占优势的说法是,贮磷菌细胞内贮存过量的PHB,未经氧化而以污泥形态排出系统;也有人将其归因于厌氧还原产生CH4和H2S的释放。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这两种说法均科学依据不足。 2.1 贮磷菌贮存过量的PHB流失的可能性这方面存在两种观点:第一,认为贮磷菌贮存PHB是厌氧反应的主导作用;第二,认为污泥中含有过量的PHB。在厌氧条件下,吸收并贮存PHB的主要是一类小型阴性短杆菌(Acinetobacter)也称除磷菌。这类菌在厌氧条件下仅能利用醇、酸等低分子有机物合成PHB,而不能直接利用糖类等复杂物。其对乙酸的亲合性特别强,只要水中有乙酸存在,无论在厌氧、缺氧或好氧条件下,也不管污泥处于循环周期的何种状态,贮磷菌就要释放磷而吸收乙酸。此外,必须指出,贮磷菌也是一类活性差、增殖慢、竞争力弱的菌属,其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选择性,在A/O、A2/O系统中,将与其他菌种发生竞存和筛选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厌氧条件下,除贮磷菌而外,还存在另一类能吸收并贮存有机物的非贮磷菌。两类菌既可共存又有竞争。Jakub等[4]曾做了这样一个试验,在葡萄糖和乙酸各50%的基质中,接种非贮磷菌。从0天~23天内,A/O系统的贮磷菌接近于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贮磷菌逐渐增加,而非贮磷菌相应减少,至131天后,两类菌数量相近。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管两类菌种的比例如何演变,厌氧区出水的可溶性COD均很低,且变幅甚小。结果表明,非贮磷菌同样具有吸收并贮存乙酸等有机物的能力。然而,非贮磷菌以何种形态吸收并贮存有机物,是PHB、PHA、糖类,还是其他物质,目前所知甚少。 基于上述,在厌氧区贮磷菌和非贮磷菌均能吸收并贮存大量有机物。为深究这些贮存物的演变和最终产物,一些学者进行了探索。刘延华等[5]在以乙酸为基质的试验中测出:厌氧终端污泥的PHB高达200mg/L,而在好氧结束时,降至20 mg/L;在以葡萄糖为基质时,污泥的PHB始终处于40 mg/L的低水平,变幅甚小。Randall等对三项研究排泥的氧当量测定值为:第二、第三项研究排泥的氧当量为1.42 mg/(mg MLVSS);第四项研究中,A2/O工艺排泥的氧当量为1.34mg/(mg MLVSS),普通活性污泥为1.30mg/(mg MLVSS)。这些测定值与标准值1.42mg/(mg MLVSS)相等或接近。据此推测,排泥中的PHB等细胞贮存物数量甚微,不足以对曝气耗氧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2.2 产生CH4、H2S所起的作用 在厌氧条件下,必然有甲烷菌存在并产生CH4。但一般的A/O、A2/O系统均在常温下运行,且MCRT较短(10天~20天)。这种环境条件不利于甲烷菌的增殖和代谢活动。虽然甲烷化能消耗一部分有机物,但不可能产生大幅度削减曝气耗氧量的结果。Wable(1992年)曾对一A2/O系统的尾气进行监测,未检出CH4,但该系统仍发生厌氧稳定作用。此外,在Randall等的第二、第四项研究中,虽发现一些还原硫化物,但数量甚微,这一过程消耗的有机物在氧平衡计算中所占比例甚小。 2.3 厌氧稳定的机理 如前所述,厌氧稳定既不能归因于细胞贮存过量的PHB等有机物的流失,也不是由于产生CH4和H2S的释放。其实这是由广泛存在,但被忽视的糖类发酵反应所引起。提起发酵反应,一般认为仅是将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发酵过程产生的氢以降解物或氧化物为受体,不排出系统。因此,发酵产物的COD与原基质相等,不导致削减COD的效果。这种认识只看到了发酵反应的一个侧面,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方面。发酵反应是由多种微生物参与、反应途径多种多样的复杂过程。其中既有脱氢氧化作用,又有加氢还原作用。发酵产物既可能是甲、乙、丙、丁、乳酸,也可能是醇类。发酵途径和产物随着环境条件和优势菌种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在A/O、A2/O系统中,有许多兼性厌氧菌能在降解糖类时释放出H2和CO2,从而削减了系统的COD总量。按经典的EM代谢途径,1 mol C6H12O6首先无氧酵解为2 mol的CH3COCOOH。 3 影响厌氧稳定的因素 影响厌氧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原水含糖比、原水有机物浓度、MCRT、F/M、MLVSS等。 3.1 原水含糖比 发酵反应的对象是糖类等复杂的有机物,原水含糖比对厌氧稳定的影响最大。Randall等在其第二项研究中,曾以乙酸取代葡萄糖为基质,结果引起厌氧稳定效果的急剧下降。在MCRT为3天时,削减的曝气耗氧量接近于零。 3.2 原水有机物浓度 Randall等[1]在研究中发现,原水有机物浓度也对厌氧稳定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应用相对较稀的腐化池出水作试验,当原水COD<190 mg/L时,厌氧稳定效果接近于零。但随着原水COD的提高而直线上升。 3.3 MCRT、F/M、MLVSS 这是三项互相关联的影响因素。Randall等[1]在第四项研究中,将MCRT由5天提高到15天时,厌氧稳定削减的曝气耗量由8%~18%上升至12%~27%,升幅达50%。而与此相应的是:MLVSS由1000mg/L上升至2000mg/L,F/M由0.2kgCOD/kg MLVSS降低至0.1mgCOD /kg MLVSS。结果提示,过低的MCRT将导致MLVSS下降、F/M上升,从而削弱厌氧稳定效果。 4 结束语 厌氧稳定是由一类非贮磷菌属的兼性厌氧菌发酵反应的结果,是一种脱氢氧化行为。厌氧稳定削减的曝气耗氧量可达20%~30%。厌氧稳定对含糖比大,有机物浓度高的污水较为合适。从削减曝气耗氧量的角度出发,厌氧稳定应是一个有利于产生并释放H2和CO2的过程,这个过程应促进NAD的再氧化并避免降解产物的还原。然而,迄今为止,有关厌氧稳定的理论知识仍相当贫乏,实践经验更是不足。如何优化筛选参与厌氧稳定的微生物,如何优化厌氧稳定的运行条件,如何将厌氧稳定与除氮、磷作用有机结合等一系列课题,都有待今后研究和探讨。 预处理论文:含毒有机废水生物处理前的预处理 大量的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又主要是有机废水的污染问题。因此,有机废水的治理是环保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面。 有机废水无害化处理的首选方法是生物处理。这是由生物处理所具有的处理的相对彻底性( 无二次污染或二次污染较小)以及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决定的。 根据有机废水处理方面的特性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3类:①废水中的有机物易于生物降解,同时废水中的毒物含量很少。这类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和来自以农牧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废水等; ②废水中的有机物易于生物降解,同时废水中的毒物含量较多。这类废水主要来自印染、制革废水等;③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难于生物降解(生物降解速度极其缓慢),同时,废水中毒物可能较多、亦可能较少。这类废水主要来自造纸、制药废水等。 第①类废水可直接进行生物处理。第③类废水较为复杂,此处不作讨论。本文主要对第② 类废水中的毒物作用机制及应对措施加以讨论。 1、毒物及其作用机制 废水中凡是能延缓或完全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统称为有毒有害物质,简称毒物。这些毒物,从化学性质上来分可划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从处理的角度又可划分为能被生物处理段去除、转化的物质(如H2S、苯酚等,或称非稳定性毒物)和不能被生物处理段去除、转化的物质(如NaCl、汞、铜等,或称稳定性毒物)两大类。 毒物对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如下方式: (1)损伤细胞结构成分和细胞外膜。如:70%浓度的乙醇能使蛋白凝固达到杀菌作用;酚、甲酚、表面活性剂作用于细胞外膜,破坏细胞膜的半透性。 (2)损伤酶和重要代谢过程。一些重金属(铜、银、汞等)对酶有潜在的毒害作用,甚至在非常低的浓度下也起作用。这些重金属的盐类和有机化合物能与酶的-SH基结合,并改变这些蛋白质的三级和四级结构。 (3)竞争性抑制作用。当废水中存在一种化学结构与代谢物质相类似的有机物时便会发生。因为二者都能在酶的活性中心与酶相结合,它们的竞争将抑制中间产物的形成,使酶的催化反应速率降低。 (4)对细胞成分合成过程的抑制作用。当某些化学物质的结构类似于细胞成分的结构时,它们便会被细胞吸收并同化,结果是合成无功能的辅酶或导致生长停止。这种作用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磺胺酸。 (5)抗生素对核酸的抑制作用。不少抗生素能专一地抑制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如链霉素会抑制氨基酸正确结合于多肽上。 (6)抗生素对核酸的抑制作用。如丝裂霉系C会选择性地阻止DNA的合成,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7)对细胞壁合成的抑制作用。如青霉素便是通过干扰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效果。 2、菌种承受毒物的能力及菌种驯化法 需说明的是,微生物中存在不少能耐受常用代谢毒物的菌株,有的甚至能利用它们作为能源。化学物质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与其浓度有直接关系,并随微生物的驯化而发生变化,经过驯化的微生物对有毒物质的适应能力将逐步加强。微生物这种巨大的适应性(变异性)是由它们的小体积决定的。如一个微球细胞仅具有约100 000个蛋白质分子所能容纳的空间,如此小的体积决定了那些近期用不着的酶是不能储备的,许多分解代谢酶类只有当存在合适的基质时才会产生。在某些条件下这类可诱导的酶可占蛋白质总含量的10%.正是微生物的这种变异性,才使生物法处理含毒有机废水成为可能。但任何微生物承受毒物的能力都是有一定的极限的(此时的浓度叫极限允许浓度),正是这种极限又要求含毒物有机废水在生物处理前需要一定的预处理。 前已说过,微生物由于其体积的细小,而具有巨大的适应性(变异)。因此可以采用人工改变微生物生活环境的方法进行诱导变异,让微生物直接适应原水中毒物浓度或提高微生物对毒物的去除能力。这种方法对稳定性毒物及非稳定性毒物均适用,是处理含毒有机废水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中,当进水中酚的浓度突然增加到50 mg/L时,便会对生物处理系统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严重时,会导致全系统的崩溃。可是,某焦化厂采用适应性变异的方法对菌种进行驯化即菌种驯化法,使微生物内的酶逐步适应了这种毒物的大量存在,便将这种毒物当成其底物而加以分解吸收。实际运行表明,进水中酚的平均浓度为117.5 mg/L时,酚的去除率高达99.6%. 含酚废水处理是应对一种不稳定性毒物的例子,当毒物很稳定时,亦可采用这种驯化方法以提高微生物对毒物的承受能力。但须注意,这种毒物的浓度必须满足最终出水排放标准或另外采取其它措施加以控制。 3、预处理方法 前已说过,驯化是生物处理法中应对毒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但任何微生物承受毒物的能力都是有一定的极限的,毒物浓度超过极限允许浓度时就需要一定的预处理。目前,预处理法主要有稀释法、转化法和分离法。 3.1 稀释法 污水中的毒物之所以成为毒物,是与其浓度有关的。当其浓度超过某一极限允许浓度时,毒物就成为毒物;在极限允许浓度以下时,毒物就不表现出毒性甚至成为营养。当废水中毒物浓度超过生物处理的极限允许浓度时,为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进行,可采用简单的稀释法,将废水中毒物浓度降低到极限浓度以下。 根据废水中毒物的稳定或非稳定性质,结合实际情况,可采取3种不同的稀释法:污水稀释法,处理出水稀释法,清水稀释法。 (1)污水稀释法。不同的污水中所含的物质不同,将它们混合起来,彼此稀释,可将毒物浓度降低到极限允许浓度以下,这便是污水稀释法。它最简单、最经济,是首选方法,不论毒物的性质是稳定或非稳定均适用。少量的工业废水混入大量的城市污水中,几乎所有的毒物浓度都会被降低到极限允许浓度以下。但是,少量的工业废水彼此间混合后,毒物浓度仍有可能在极限允许浓度以上,仍需继续采取其它措施。 污水稀释法除了上面所说的不同单位所排废水之间的大稀释外,还有同一工厂不同车间所排废水之间的小稀释。比如,制革工厂中,脱毛工段所排的灰碱废水中S2-的浓度高达1 000 mg/L以上,但脱毛工段所排的灰碱废水只占全厂总排水量的5%左右,只要建一较大的调节池(停留时间HRT一般在12 h左右),不同工段所排废水在此搅拌混合后,总出水中S2-的浓度便可降低到100 mg/L以下。这对后续处理非常有利。 (2)处理出水稀释法。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废水中的毒物为非稳定这一单一情况。处理出水稀释法又有两种:①曝气池池型采用完全混合式;②处理出水回流稀释法。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方法①应是首选。 实例:制革废水中S2-的存在对生物处理具有极大的危害,生物处理的极限允许浓度为30 mg/L.制革废水经调节池调节稀释后,进入曝气池时S2-仍然在50 mg/L 以上。以前,许多设计单位主张采用分隔处理,即先把灰碱废水单独进行脱S预处理,把进水中的S2-降低到30 mg/L以下,再进行综合处理。有经验表明,可采用处理出水稀释法来消除S2-对生物处理的影响,不需要进行分隔处理,而直接进行综合处理。东南大学设计的南京制革厂废水处理站,采用的处理流程为调节池初沉池生物处理,生物处理采用的是氧化沟,该氧化沟沟宽6 m,有效水深3 m,沟内水流平均流速0.4 m/s,做如下两个假定:①废水进入氧化沟后经过1周的循环,其中的S2-经曝气氧化后全被去除(被氧化成单体硫或硫代硫酸盐);②废水一进入氧化沟后,横向扩散很好,横断面上各点水质完全相同。按S2- 的极限允许浓度30 mg/L进行计算,理论上可得该氧化沟进水S2-的最大允许浓度为 7776 mg/L.从30 mg/L到7776 mg/L可以看出稀释法的巨大作用。当然,在实际运行中①,②两条假定不可能完全做到,故实际进水最大允许浓度远远不能达到7776 mg /L.根据该厂长达12年的稳定运行经验表明,在调节池出水S2-不超过100 mg/L 的情况下,S2-对氧化沟的稳定运行是完全没有影响的,而且氧化沟出水S2-始终在排放标准1 mg/L以下。这是稀释法成功应用的一个例子。 (3)清水稀释法。这种方法只有在废水中的毒物为稳定性毒物,不能采用处理出水稀释,工厂内部及其附近又没有其它废水可以用来稀释它,而且这种毒物又不能采用分离法或转化法去除时才能使用。这是由于①这种方法的不经济性。采用清水稀释本身就要花费大量的水费;原水采用大量的清水稀释后,处理投资和运行费都要增加。②随着环境管理的加强,已由浓度排放控制过渡到排放总量控制。 实例:南京某石化公司化工二厂废水处理站,进水COD为6 000 mg/L,但同时含有CaCl 250 000 mg/L,如此高的盐度将会极大地抑制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所以在生物处理之前必须对盐加以适当处理。考虑到生物处理对CaCl2无去除或转化作用,其它的分离或转化方法又不经济,该厂地处郊区,附近无其它工厂或本厂的另类废水可利用来稀释,故设计单位与甲方商量后采用了清水稀释法,即将原水加清水稀释10倍,将CaCl2浓度降为5 000 mg/L后,再进行深井曝气法处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2 转化法 化学物质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毒性,比如,硝基苯毒性较大,转化为苯胺后,毒性就大为降低。Cr6+的毒性很大,可是被还原为Cr3+后,毒性就大为降低。所以,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将有机废水中的毒物转化为无毒或毒性较低的物质,以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进行。这种方法对稳定性毒物或非稳定性毒物均适用。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①转化后,稳定性毒物的浓度必须在生物处理极限允许浓度以下,非稳定性毒物的浓度必须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②最终出水中,毒物浓度也应满足排放标准。 实例:化工废水中的硝基苯是一种毒性较大,可生化性较差的物质。直接对它进行生物处理,由于毒物负荷的限制,使得生化曝气池的BOD负荷极低,效率不高。故绝大多数工程在废水进入曝气池之前进行预处理,用化学法(比如亚铁还原)将硝基苯转化为苯胺,苯胺与硝基苯相比,其毒性大为降低,而且可生化性大幅提高,使曝气池BOD负荷大大提高。 3.3 分离法 利用分离的手段,将废水中的毒物转移到气相或固相中去,以保证废水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转,这便是分离法的原理。此法对稳定性或非稳定性毒物均适用。采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分离后,废水中稳定性毒物浓度必须在生物处理的极限允许浓度之下,非稳定性毒物的浓度必须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②必须保证最终出水各项指项(包括毒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③转移到气相或固相的毒物必须进行妥善处理,不允许出现二次污染。 实例:制革废水中S2-是一种毒物,我们可以向废水中投加Fe2+使之形成FeS沉淀去除,出水可以直接进行生物处理而不受S2-的影响,沉淀的FeS可以送去制砖或进行填埋处理;亦可以向废水中加酸,将废水中的S2-形成H2S吹脱到空气中去,用NaOH吸收后形成Na2S再回用于制革生产。 4、结语 为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进行,可采用的消除毒物影响的措施是很多的,如何从繁多的方法措施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是一个全系统优化课题。优化的原则是:①废水中各项指标(包括毒物)必须达到国家排放标准;②必须保证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③在此基础上,应努力追求工艺流程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以及管理方便。 实例一:制革工厂中,灰碱废水中含有大量的S2-.为消除S2-的影响,可采用的措施有如下几条:①采用分隔处理,向废水中投加MnSO4,曝气,将废水中的S2- 氧化成单体硫或硫代硫酸盐;②采用分隔处理,向废水中投加Fe2+,使之形成FeS沉淀而去除;③采用分隔处理,向废水中投加酸,使之形成H2S,再用NaOH吸收;④综合处理,向废水中投加MnSO4,曝气,将废水中的S2-氧化成单体硫或硫代硫酸盐;⑤综合处理,向废水中投加Fe2+,使之形成FeS沉淀而去除;⑥其它方法。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东南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最终总结出一条最佳工艺方案:不进行分隔处理,直接进行综合处理,调节池的HRT延长到12 h,搅拌混合后,可将废水中的S2-降低到100 mg/L以下,初沉后,曝气池采用完全混和型的氧化沟,可直接消除S2-的影响并将其去除。国内数十项此类工程的实际运行经验表明:这套综合措施是完全可行的。 实例二:南京某炼油厂某股废水中,COD为3000 mg/L,NH3-N 200 mg/L,S2-150 mg/L.S2-的浓度已经超过生物处理的极限允许浓度,故在进行生物处理之前必须先解决好S2-的问题。在确定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这种方法就本段来看是完全可行的,但因该废水中HN3-N浓度较高,必须采用A/O法进行处理,被氧化过的S进入A/O段后,处理池中的厌氧环境又会将S还原为S2-,其毒性又恢复释放出来,必将破坏生物处理的正常运行。故采用这种方法从全流程上来看是不行的。最终选定的方案是采用投加Fe盐沉淀去除的方法。 预处理论文:复合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合预处理(亚低温下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对照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亚低温预处理组(MHIP). 比较各组小肠组织湿干质量比、Ca2+Mg2+ATP酶含量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力、总抗氧化(TAX)能力的变化,并观察各组肠组织超微结构及Bcl2, Bax蛋白表达. 结果: 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湿干质量比值增高,LDH, MDA含量明显上升(P 0.01),Ca2+Mg2+ATP酶、SOD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小肠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吸光度(A)明显增高(P 0.01);IP组与I/R组比较及MHIP组与IP组比较小肠湿干质量比值减小,LDH,MDA含量明显下降,Ca2+Mg2+ATP酶、SOD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上升,小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吸光度(A)值增高,Bax蛋白表达吸光度(A)值降低(P 0.01, P 0.05),Bcl2/Bax吸光度(A)比值明显增高. 结论: 亚低温缺血预处理通过增加肠组织自身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上调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与下调Bax基因的蛋白表达以抑制肠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等机制对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关键词】 小肠;再灌注;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基因表达 0引言 亚低温对脑和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1,2],但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我们在缺血预处理和亚低温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动物选用Wistar健康雄性大鼠32只,体质量230~280 g. 由咸宁医学院动物室提供. 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 ① 假手术对照组(Sham):仅暴露肠系膜上动脉(SMA)而不夹闭,共2 h结束实验后取材;② 缺血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 I/R):夹闭SMA 60 min后松夹60 min再取材;③ 缺血预处理组(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夹闭SMA 5 min和松夹5 min作为预处理,余同I/R组;④ 亚低温预处理组(mild hypothermia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MHIP):在实施缺血预处理前在小肠周围充填碎冰造成小肠亚低温(33~35℃)[3],余同IP组. 1.1.2药品及试剂乳酸脱氢酶(LDH)、Ca2+Mg2+ATP酶含量、总抗氧化(TAX)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Bcl2, Bax免疫试剂盒由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结果测定按试剂盒提供的说明书严格进行操作. 1.2方法 1.2.1模型制备100 mL・L-1水合氯醛(3.5 mL・kg-1, ip)麻醉后,仰卧固定,取腹部正中切口,暴露SMA,用无损伤动脉夹夹闭其根部导致缺血,松夹即为再灌注,在各设定时相点经髂动脉取血并迅速放血致死,同时取中段小肠匀浆. 1.2.2指标测定① 取定量肠组织制备组织匀浆测定Ca2+Mg2+ATP酶活性,并留取肠组织观察组织湿干质量比值;经髂动脉取血分离血浆,测定LDH活性,SOD, MDA含量,TAX能力;②冰冻切片后,用免疫组化方法,通过DAB显色,观察bcl2 及 bax 蛋白表达,在显微镜下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吸光度(A)值(每组选10个视野分别测量,计算均值);③冰冻切片后,光镜下观察并拍片,根据Chiu肠粘膜损伤进行分级,电镜标本严格制片,在日立H600透视电镜下观察并拍片.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 x±s表示,组与组之间采用t检验. 2结果 2.14组动物小肠组织湿干质量比Ca2+Mg2+ATP酶含量以及血浆TAX, LDH, SOD, MDA的变化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湿干质量比值增高,LDH, MDA含量明显上升(P 0.01),Ca2+Mg2+ATP酶、SOD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P 0.01);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亚低温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小肠湿干质量比值减小,LDH, MDA含量明显下降(P 0.01, P 0.05), Ca2+Mg2+ATP酶、SOD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上升(P 0.01, P 0.05, Tab1) . 表1大鼠肠组织湿干质量比、Ca2+Mg2+ATP酶含量、血浆TAX, LDH, SOD活性及MDA含量 (略) 2.24组动物小肠组织Bcl2, Bax和Bcl2/Bax蛋白表达吸光度(A)值的变化肠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吸光度(A)值明显增高,与假手术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亚低温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小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吸光度(A)值增高(P 0.01, P 0.05),Bax蛋白表达吸光度(A)值降低(P 0.01, P 0.05),Bcl2/Bax吸光度(A)比值明显增高 (Tab 2 ). 2.34组动物肠组织学改变光镜下,将各组肠粘膜损伤进行比较:假手术对照组肠粘膜基本正常,损伤均为0级;缺血再灌注组肠粘膜损伤(Ⅱ级2只,Ⅲ级3只,Ⅳ级3 只)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 0.01);缺血预处理组肠粘膜损伤(Ⅰ级2只,Ⅱ级4只,Ⅲ级2只)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 0.01);亚低温预处理组肠粘膜损伤(0级1只,Ⅰ级3只,Ⅱ级4只)低于缺血预处理组(P 0.05). 电镜下,假手术对照组肠粘膜上皮微绒毛排列整齐,各细胞器形态正常;I/R组肠粘膜上皮微绒毛稀疏、变短、脱落,线粒体明显肿胀,空泡变性,内质网排列紊乱、肿胀;缺血预处理组肠粘膜上皮微绒毛排列基本整齐,线粒体内质网轻度肿胀;而亚低温预处理组肠粘膜上皮微绒毛排列整齐,线粒体内质网肿胀不明显. 表24组小肠组织Bcl2、 Bax和Bcl2/Bax蛋白表达吸光度(A)值的比较 (略) 3讨论 1986年Murry等[4]提出预处理(preconditioning, PC)这一概念,他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心脏经历多次短暂缺血后,紧接一个较长时程的心肌缺血,不仅没有“累积性损伤”,而且心肌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产生更大的耐受力,这一现象称为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近年来,IP对脑、肾、肝I/R损伤的保护作用已有大量报道,并从内源性细胞保护物质、膜受体信息传递及细胞代谢因素等方面探讨其保护机制. IP对组织的保护作用毕竟有限,目前有研究表明,亚低温对脑[5]、肝[3]I/R所致氧自由基损害有保护作用. 我们在大鼠小肠I/R损伤模型上观察亚低温对IP的增强效应和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即复合预处理对小肠I/R损伤的保护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I/R组肠组织湿干质量比值、LDH, MDA含量明显上升,Ca2+Mg2+ATP酶、SOD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表明肠I/R后,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作用于生物膜发生脂质过氧化,造成组织细胞损害. IP组肠组织湿干质量比值、LDH, MDA含量明显低于I/R组,Ca2+Mg2+ATP酶、SOD活性及TAX能力明显高于I/R组. 表明IP能提高小肠组织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肠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I/R产生氧自由基所致的损伤. 但IP只能减轻不能避免这种损伤,限制了临床应用. 本实验在IP前对小肠实施亚低温处理,以期增强IP的保护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MHIP组与IP组比较,小肠湿干质量比值减小,LDH, MDA含量明显下降,Ca2+Mg2+ATP酶、SOD活性及TAX能明显上升,肠粘膜损伤程度及肠组织超微结构异常也明显减轻. 提示亚低温能增强IP的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亚低温进一步抑制小肠因I/R所致的肠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小肠的抗氧化能力,减轻氧自由基所致的损害,维护细胞的正常能量代谢及细胞器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 我们发现,肠I/R后,小肠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吸光度值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MHIP组小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吸光度值明显高于I/R组,Bax蛋白表达吸光度明显低于I/R组,Bcl2/Bax吸光度值比值也明显高于I/R组. Bcl2是一种细胞凋亡的抑制基因,Bax是一种细胞凋亡的促进基因,二者相互作用调控细胞凋亡[6,7]. 我们认为MHIP对抗I/R损伤的机制可能是诱导了Bcl2的表达,抑制了Bax的表达,从而抑制肠组织细胞凋亡的启动,减轻肠I/R损伤. 本实验结果的意义就是在基因水平上观察到复合预处理对肠移植的供体小肠血供复流时的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有效方法和理论依据. 预处理论文:选择性钠/氢离子交换抑制剂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选择性Na+/H+ 交换抑制剂HOE642(Cariporide)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20只健康新西兰幼兔(3~4周龄),利用Langendorff左室做功模型灌注其离体心脏,建立全心缺血/再灌注模型。KH液自主动脉逆行灌注心脏,向球囊缓慢注入生理盐水,调整至左室舒张末压(LVEDP)为10mmHg, 做功20 min,随机分为两组,组Ⅰ: 对照组,继续灌注15min;组Ⅱ:HOE642预处理组,用加入HOE642的KH液(浓度为5μmol/L)继续灌注15min。然后两组心脏均以St.Thomas停搏液诱导停跳,常温(37℃)缺血45min(保湿保温),再灌注60 min。记录冠脉流量(CAF),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左心功能指标,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心肌细胞内钙(Ca)含量,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冠脉流出液中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含量,计算心肌含水量,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CAF、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微分(±dp/dtmax)恢复率,心肌组织内Ca 及心肌含水量,心肌超微结构变化,HOE642预处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HOE642预处理通过减少细胞内钙超载,模拟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效果,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Na+/H+ 交换;预处理;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载 随着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及围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先心病患儿在婴幼儿期、新生儿期进行早期手术治疗。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术后存活的关键,与未成熟心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有别于成熟心肌保护措施的寻求是小儿心脏外科关注的焦点[1]。这也为将来胎儿体外循环的心肌保护提供依据。 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心肌保护的关键,药物预处理是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近年,心肌细胞钠氢通道(Na+/H+ exchanger,NHE1) 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逐渐受到重视,有研究报道Na+/H+ 交换抑制剂对成熟心肌有保护作用[2] 。HOE642(cariporide)是第一个进入临床研究的NHE1拮抗剂,本实验探讨了HOE642预处理防治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HOE642(Cariporide)(德国Aventis Pham公司惠赠), Langendorff灌流装置,Powerlab多导生理记录仪(Bridge AD Instrument PTY Ltd, Australia ,Chart v5.0),P-300生理压力传感器(北京金三江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滚压泵(Stockert,德国),混合气(O2:CO2=95%,北京普莱克斯公司),超纯水(SZ-93自动双重纯净水蒸馏器,上海亚容生化仪器厂),Krebs-Henseleit重碳酸盐缓冲液(KH液)(mmol/L):NaCl 118.5、NaHCO3 25.0 、KH2PO4 1.2 、KCL 4.8 、 MgSO4・7H2O 1.2、 CaCl2・2H2O 1.8 、葡萄糖11.0 ,pH (7.4±0.5)。 1.2 建立实验模型 健康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3~4周龄,雌雄不限,体重300~350g(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以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经耳缘静脉肝素化(150IU/kg),由剑突剪开胸腔,迅速剪开壁层心包,快速摘取心脏并浸入4℃KH液中,主动脉修剪及轻挤心脏排尽心腔余血后立即将心脏悬挂于Langendorff灌流装置上,用恒温循环器预先恒温到37℃、95%O2+5%CO2混合气平衡20min的KH液,自主动脉根部逆行灌注心脏,冠脉流出液不参与循环,主动脉灌注压(CPP)为70 cmH2O,剪开肺动脉根部以利冠脉回流通畅。剪开左心耳,将与多道生理记录仪相连的小乳胶囊经左心耳放于左室,通过Powerlab压力换能器的换能作用,多道生理记录仪能记录心脏左室功能参数: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压力微分(±dp/dtmax)。向球囊缓慢注入生理盐水,调整至左室舒张末压(LVEDP)为10mmHg,建立左室做功模型。 1.3 实验分组 37℃KH液平衡灌注心脏,做功20 min,将20枚幼兔心脏随机分为两组,组Ⅰ:对照组, 继续灌注15min; 组Ⅱ:HOE642预处理组,用加入HOE642的KH液(浓度为5μmol/L)继续灌注15min。两组心脏均以常温St.Thomas停搏液20ml诱导停跳(灌注压为80 cmH2O),常温(37℃)缺血45min(保湿保温),再灌注60 min,建立全心缺血/再灌注模型。 1.4 监测指标 心脏做功20 min时,记录冠脉(CAF)、 LVDP、±dp/dtmax作为基础值,再分别记录其再灌注10min、30min、60min测定值,计算其对基础值的恢复率。取再灌注5 min的冠脉流出液,以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磷酸肌酸激酶(CK)漏出量、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再灌注毕,快速取下心脏,滤纸吸尽心脏表面水分,取心尖部心肌置于戊二醛固定做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切取左室心肌,电子天平(精度1×10-5)称量心肌湿重,置于60烘箱烘烤24h后称量其干重,心肌含水量为(1-干重/湿重)×100%,以百分比表示。留取干标本,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心肌细胞内钙含量(Ca)。 1.5 数据表达和统计分析 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0.05为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基础值及恢复率 心脏做功20 min时,两组心功能的基础值和冠脉流量测定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再灌注后10 min、30min 、60min,组Ⅱ的LVDP、 ±dp/dtmax的恢复率较组Ⅰ显著性增高(P 0.05 或P 0.01)。见表1。表1 两组心功能缺血前基础值及再灌注10min、30min、60min恢复率(略)注:与同时点Ⅰ组比较 * P 0.05,* *P 0.01 2.2 心肌酶 再灌注5min后冠脉流出液中心肌酶值于组Ⅱ较组Ⅰ明显降低(P 0.05 或P 0.01),见图1。 2.3 心肌细胞钙含量 见图1。组Ⅱ细胞内含钙量(9.9±3.4μmol/g.dry wt)明显低于组Ⅰ(16.4±4.8μmol/g.dry wt)(P 0.01)。 2.4 心肌细胞内含水量 组Ⅰ、组Ⅱ心肌细胞内含水量分别为85.(41±6.1)%、(82.3±7.5)%,组Ⅱ明显低于组Ⅰ(P 0.01)。 2.5 心肌组织透射电镜 观察结果见图2,3。组Ⅰ(图2):肌节长短不一,肌原纤维排列紊乱,收缩不规则;心肌细胞灶性肌浆凝集、灶性肌丝溶解坏死,有大泡形成;多数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线粒体嵴断裂,嵴减少;肌浆网扩张、空泡化;细胞核染色质凝集;糖原颗粒明显减少;内皮细胞肿胀明显。组Ⅱ(图3):肌细胞结构正常,肌节清晰,I带、A带、M线、Z线清晰,少数肌丝灶性溶解;线粒体无肿胀,嵴清晰;少数肌浆网扩张;糖原颗粒较组Ⅰ明显多。 3 讨论 预处理是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措施,可分为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和药物预处理。IPC往往具有一定的致损性,临床应用是通过对IPC保护机制的理解,利用能激动IPC信号传导某一阶段的药物来模拟其作用。IPC对心肌保护机制可归纳为内源性保护物质的释放和离子及离子通道的变化,其中缺血/再灌注期间有害Ca2+内流的减少是一重要途径[3]。 Ca2+是调节心肌细胞收缩和舒张所必须的因素。心肌细胞浆内Ca2+浓度主要由肌浆网、线粒体、质膜上钙泵的调节来维持其动态平衡。在成熟心肌,胞浆中Ca2+浓度主要靠肌浆网的释放与隔离作用来调节。未成熟心肌细胞钙调节系统尚未成熟,肌浆网稀疏,钙泵活性低,但其质膜面积和细胞容积之比值较大,钙通道数量及敏感性较成熟心肌高,与成熟心肌相比,未成熟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的维持和调节更依赖于质膜上钙通道数量及敏感性[1]。传统的钙通道阻断剂通过阻断质膜上慢钙通道使细胞外钙的内流减少,减轻细胞内钙超载,对成熟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然而对未成熟心肌则会因为减少质膜上钙通道数量及降低其活性而引起心肌细胞内Ca2+降低,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固此,针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钙超载,有必要寻找传统钙通道阻断剂以外的能减轻钙超载药物。 哺乳动物钠氢通道[4](Na+/H+ exchanger,NHE)有7种亚型,分别称之为NHE1~7,而存在心肌细胞主要是NHE1,NHE1每排出一个H+就有一个Na+进入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NHE1 对调节心肌细胞内pH和细胞内Na+浓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心肌细胞缺血时,糖酵解增加,产生大量H+,细胞内酸度提高,NHE1被激活;再灌注时,细胞外液H+浓度迅速下降,造成细胞内外H+浓度梯度增大,这会再度激活NHE1。NHE1激活后,大量Na+流入细胞内,[pH]i 迅速恢复;与之伴随的是细胞内Na+浓度升高及细胞肿胀,Na+跨质膜梯度降低和[pH]i 的升高又迅速 使Na+/K+-ATP酶和Na+-Ca2+通道激活,以便更好地清出细胞内过高的Na+[4,5];由于心肌缺血时ATP合成减少,Na+/K+-ATP酶活性降低,无法通过正常的Na+/K+交换将过多的Na+排出细胞外,Na+-Ca2+交换便活跃起来[5]。Na+-Ca2+通道以3个Na+交换1个Ca2+的方式进行, 引起Ca2+内流增加,最终造成心肌细胞内钙超负荷 。 正常心肌细胞的钙稳态主要依靠质膜钙转移系统、内质网 /肌浆网钙转移系统、线粒体钙转移系统[5]。质膜上有两个钙通道:高亲和力低容量的Ca2+泵(Ca2+-Mg2+ATP酶)和低亲和力高容量的Na+-Ca2+通道,前者需要分解1分子ATP。未成熟心肌肌浆网稀疏,肌浆网钙摄取与释放功能在缺血再灌注损伤钙超载机制中不起主要作用[1];而缺血再灌注期,ATP合成减少,Ca2+-Mg2+ ATP酶 活性受到抑制,故NHE1激活这一始动环节是激活Na+-Ca2+通道从而导致未成熟心肌细胞内钙超载的重要途径。鉴于未成熟心肌细胞糖原颗粒含量丰富和钙稳态调节的特点[1],特异性NHE1抑制剂抑制NHE1的激活,间接地抑制质膜上Na+/Ca2+交换,既能防治钙超载,又不影响质膜上未成熟心肌钙泵数量和活性,理论上是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理想的药物,但尚无研究深入证实这一点。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HE1拮抗剂HOE642预处理能模拟IPC的心肌保护作用,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明显。其主要机制是(1)降低缺血/再灌注后Ca2+内流,进而防止细胞内Ca2+过度增加引起细胞挛缩、坏死、心律失常,本实验HOE642预处理组细胞内钙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维持细胞内Na+平衡,减轻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组织水肿[6],本实验HOE642预处理组细胞内含水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调节细胞内pH,调节心肌能量代谢,利于细胞内糖原储备,HOE642预处理组透射电镜显示,HOE642预处理组糖原颗粒含量明显较对照组多。 NHE1拮抗剂HOE642预处理是否可以激发未成熟心肌其它内源性保护物质如G蛋白、蛋白激酶C、KTAP离子通道、热休克蛋白等有待更进一步研究探讨。 预处理论文:高浓度粉丝废水预处理方法的研究 摘要:对高浓度粉丝废水的预处理方法作了实验研究。采用调节等电点酸沉的方法回收蛋白质,然后用聚合硫酸铁化学混凝处理上清液以降低COD的含量。实验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并得出了最佳实验条件。 关键词:粉丝废水 蛋白回收 混凝剂 聚合硫酸铁 废水处理 粉丝厂排出的废水可分为高浓度有机废水和泡豆、洗豆及粉丝洗涤废水两类。前者不仅COD含量很高,而且蛋白含量占原料质量的20%左右,若当作废水排掉,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蛋白质。废水中的蛋白质含量大,也增加了后续废水处理的成本。国内蛋白回收有的用气浮法但此设备结构较复杂。采用酸沉法工艺简单,运行成本低。 化学法废水处理是选用混凝剂使废水的胶体破坏,使分散状态的有机物脱稳、凝聚,形成聚集状态的粗颗粒从水中分离出来,达到降低废水中COD含量的目的。聚合硫酸铁因其高效、廉价已广泛用于水和废水处理中。即使同一混凝剂处理同一的废水,不同的条件下的混凝效果也不同,它受到水样的pH、温度、搅拌速度以及混凝剂投加量、废水的浓度、温度的影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优化选择。 实验中所用聚合硫酸铁为液体型:碱化度B=0.4;pH=1.5;铁含量 0.5 mol/L。 实验中所用废水取自烟台粉丝厂。粉丝原料为豌豆。水质主要指标:浆黄色;pH 4.2;COD含量为7000~20000 mg/L。 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7200可见分光光度计;JJ-3型六联定时变速搅拌机;TG-32A型电光分析天平;PHS-2C精密酸度计及其他常规仪器;TL-1型COD测定仪;COD测定专用氧化剂、催化剂;Ferron试剂(AR,进口)及常规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流程图 2.2 粗蛋白的回收实验 2.2.1自然沉降 直接从现场取1 L高浓度粉丝废水置于大型透明玻璃容器中,间隔一定时间分别测量上清液高度和上清液中COD的含量。COD的测量采用重铬酸钾法在COD消解仪上进行。由于COD残余量的大小与蛋白回收率的大小成反比,实验中用COD残余量间接反映蛋白回收量(下同)。 2.2.2 酸 沉 实验发现自然沉降所得清液残余COD值仍较大,蛋白回收量必小。考虑到蛋白质的酸碱两重性,在其等电点附近溶解度最小提出酸沉的方法:通过调节水样pH来强化沉降,一方面可增加粗蛋白的回收量,另一方面可减轻后续水处理的负担。实验中分别取一定量的水样,调节其pH到指定值,静沉2 h,分别测定上清液COD值。对于最优pH,采用2.2.1的方法测定清液层高度和上清液的COD值。 由pH-COD曲线可得最优沉降所需的pH。 2.3 混凝实验 分别取500 mL水样,调节pH到指定值,控制水样温度恒温25℃,加入一定量的PFS,在六连搅拌机上快速搅拌1 min,转慢速5 min,静止沉降2 h。然后在液面下1 cm处取上清液在COD消解仪上测定COD。在该实验测定条件下,COD的标准曲线近似为COD=14700A mg/L (A为吸光度) 2.3.1最优混凝 pH的确定 分别取500 mL水样,调节pH分别为6.0、7.0、7.95、8.9、9.9,分别加入150 mg/L(以Fe计)PFS,做混凝试验。COD值最小时对应的pH应为最优pH。 2.3.2 最优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 分别取500 mL水样,均调节pH为最佳絮凝pH,分别投加不同量的PFS,混凝后,测定上层清液的残余COD值。作COD-混凝剂用量曲线图,找出混凝剂最佳用量。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自然沉降与酸沉时清液中COD含量和清液层高度随沉降时间的变化 图 1 沉降清液层高度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1可以看出,沉降的时间在大于24 h后,清液高度不再变化。 图2 自然沉降与快速沉降时COD值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2可看出,在12 h左右,COD值变化已不明显。考虑到沉降后期主要是沉渣压紧的过程,清液高度在沉降后期变化很慢,因此可取12 h为pH=4.7条件下的沉降时间。 两种沉降曲线可以看出:当调节pH后,沉降所得清液的残余COD值更小,即蛋白回收量较大。 3.2 酸沉时清液中残余COD量随pH的变化 由图3可知,酸沉时的最优pH为4.7。从废水处理的角度看,COD值的减少量有限(由图1、2也可看出)。因此,蛋白回收后的清液仍需作进一步处理。 图3 酸沉时水样pH对残余COD值的影响 图4 水样pH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3 水样pH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由实验结果图4可知,聚合硫酸铁在粉丝废水中的最优pH为9.0。 3.4 混凝剂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选择不同的聚合硫酸铁投加量,测定混凝后的COD残余量,结果见图5。 图5 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由图5可看出,最优投加量为3 mL,折合Fe为85 mg/L。 4 结 论 (1)酸沉优于自然沉降。酸沉时水样的pH为4.6,沉降时间为12 h。 (2)聚合硫酸铁(PFS)在粉丝废水中的最佳混凝条件为:pH=8.9,絮凝剂投加量为85 mg/L。 (3)经过以上方法的处理后废水指标:pH=7~8;COD含量为500~1000 mg/L。基本接近泡豆、粉丝洗涤废水的指标,与其他废水混合处理后,完全可用于车间洗刷等。 预处理论文:简论植物油脂废水预处理技术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植物油脂的年产量也在不断增加,有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五千多家不同规模的植物油脂加工厂,油脂的年产量也已经超过了四千万吨,其中精制油脂的比例占到五分之一,就按每一吨的油脂产量,排放的污水也为一吨计算,每年由于生产植物油脂而排放的废水数目也是非常的惊人。 关键词:植物油脂;油脂废水;预处理技术 植物油脂生产中所产生的油脂废水,其成分中含有乳化油、溶解性油、有磷脂、皂脚等物质,如果这些废水不经过任何处理就排放,将会给大自然的水资源造成很严重的污染。对于植物油脂废水的处理工艺有很多种,本文将对这些处理工艺做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对同行人士有所帮助。 1 植物油脂废水简介 植物油脂废水,主要是指植物油脂生产企业排放出来的蒸煮废水、水洗废水、冲地面废水、脱色、脱水、脱臭的真空蒸汽喷射装置冷凝器排出的含油含酸废水和废酸废碱水。有机物和乳化油等油脂的含量极高、金属和有毒物质含量低是植物油脂废水的特点,此特点使得油脂废水比较适合生化处理。我国目前存在的植物油脂企业大多为中小型,油脂废水的排放多为间歇排放,水质水量的波动较大,PH值也不稳定,给生化处理过程带来了一定难度。 2 油脂厂废水预处理技术 2.1 隔油 隔油池一般有三种型式:平流、平行板、倾斜板,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油脂废水中悬浮物与水的不同比重而对其分离,属于依靠比重自然浮上分离装置。隔油池主要去除废水中上浮分散油,可能除去的最小油滴粒径为100-150μm。通常进入隔油池的废水,油的含量比较高,油粒径越大,利用隔油池处理的效果就越好。虽然隔油池对分散油的去除效果非常好,但是对乳化油的处理效果就相对较差,所以要向油脂废水中投入破乳剂,将乳化油转变为分散油再进行处理,就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2.2 气浮 气浮与隔油的最大区别是,隔油是依靠自然上浮,而气浮则是利用微气泡,实行强制上浮。气泡所起到的作用是粘附在油滴上,由于气泡比重远远小于水的比重,所以有很大的浮力,使油滴迅速上浮,从而实现废水中油脂与水的分离。气浮也有三种型式:溶气气浮、电解气浮和机械碎气气浮。三种方式中电解气浮的设备最为简单,操作容易,在不需充气和加混凝剂的情况下,去除废水中乳化油和分散油的效率就可高达90%,但是电解气浮需耗用较大的电量,再加上电极材料等的原因,使得电解气浮多是停留在试验研究阶段,未能得到大的实际应用。机械碎气气浮在电能消耗上比另外两种方式都要低,并且设备投资资金也相对较低,但是目前在植物油脂废水处理中应用的很少。植物油脂厂中目前采用的废水预处理方式多为溶气气浮。植物油脂厂采用气浮技术进行油脂废水预处理,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a.选用合理气浮工艺;植物油废水气浮工艺一般选用处理后废水部分回流加压溶气气浮工艺较为合适;b.选取合理的PH值;进水PH值试验表明,PH=7时单位体积内微气泡个数最多,平均粒径最小,气浮效率最高,所以在废水进入气浮前要进行中和处理,使PH为7;c.选择合理的释放器类型;当植物油脂废水预处理选择气浮方式时,为了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要选用高效且不易被油粒和悬浮物堵塞的释放器;d.加入适当的破乳剂;油脂废水中的乳化油,自身带有负电荷,并且化学性能非常稳定,因此要在油脂废水中放入适当的破乳剂,将乳化油破解,以实现理想的气浮效果。 2.3 混凝破乳 混凝破乳常采用的工艺方法是盐析法,此法的作用原理为,将盐类电解质放入到植物油脂废水当中,使油滴与废水面的电层被压缩,从而实现预处理效果。常用的盐析剂有钙、镁、钠的氯化物及钙、镁硫酸盐。单靠使用盐析法对油脂废水预处理,常遇到的问题是需使用大量盐析剂,聚析以及沉降分离的时间都很长,设备占地面积大等,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很多植物油脂生产企业在研究尝试使用铝、铁盐混凝剂破乳,对铝、铁盐的使用出使得以上提到的问题被有效解决外,还可以使增宽最优PH值。 2.4 生物预处理 2.4.1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处理油脂废水的原理是,在有氧条件下,向油脂废水中连续的通入空气,使得大量好氧性微生物能够连续、循环生长,此类微生物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并且在生长中可降解油脂废水中的油粒和悬浮物,转化为自身的有机成分,从而实现水油分离,达到废水预处理的效果。为提高溶解氧的浓度,常采用渐进曝气法、深井曝气法。 2.4.2 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类似,都是一种好氧性生物预处理工艺。但是在型式上与活性污泥法还是有所区别,活性污泥法主要利用的是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进行废水预处理,而生物膜法是利用附着生长于某些固体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实现废水预处理,其附着的固体介质被称作滤料或载体。生物膜法对油脂废水预处理的工作原理是,生物膜首先附着在载体上,由好氧微生物将其分解,之后进入到厌气层进行厌气分解,随着新生物膜的生长,老化的生物膜会被流动的水层冲掉,重复此过程就可以对油脂废水进行预处理。生物膜法具有以下特点:(1)对水量、水质、水温的变化有极强的适应能力;(2)处理效果显著;(3)污泥量小且易于固液分离;(4)节省费用。 2.4.3 水解法 生物水解法是对油脂废水厌氧预处理工艺,主要用于处理浓度较高的油脂废水。生物水解法能够去除油脂废水中的有机负荷,该工艺将有机物的厌氧分解中的水解、酸化、酸性减退,甲烷化阶段始终控制在水解、酸化段,利用水解菌和产酸菌将废水中的大分子、难降解的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对油脂废水预处理时,在水解池中加入以光合细菌为主的高效降解菌和产酸菌,将油脂废水中长链脂肪酸类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挥发性脂肪酸。目前该工艺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油脂废水的预处理。 结语 对植物油脂废水除了采用上述生化处理工艺外,目前我国正在大力研究应用微生物选育技术和膜生物处理技术对油脂废水进行处理,此项研究工作,重点是朝着无污染的方向努力。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各种油脂废水处理工艺都会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不足,这些还需要莘莘学子的努力改造,以保护水资源环境不被油脂废水所污染。 预处理论文: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yclinD1和CyclinE表达的影响 作者:裴旭东,叶启发,肖建生,明英姿,牛 冰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肝CyclinD1和CyclinE表达的影响,以了解移植肝再生能力和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IP组)、对照组(OLT组)和假手术组(SO组)3组;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来检测肝功能;通过免疫组化S-P法来测定移植肝CyclinD1和CyclinE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中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CyclinD1和CyclinE的百分含量较低,提示移植肝细胞再生不良;实验组经缺血预处理后血清中ALT、AST稍升高,幅度 对照组,CyclinD1和CyclinE的百分含量很高,提示移植肝细胞再生活跃。结论 缺血预处理能够启动内源性保护移植肝的相应机制,可促进肝CyclinD1和CyclinE的合成,激发肝细胞的增殖和再生。 【关键词】 大鼠肝移植;缺血再灌注;缺血预处理;CyclinD1;CyclinE 缺血再灌注(IR)损伤普遍贯穿于肝移植始终,它是临床上肝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的首要因素。Sasaki等证实IR损伤可使鼠移植肝细胞凋觯?],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肝脏再生能力的大小也是IR损伤后移植肝功能恢复的关键环节。缺血预处理(IP)是公认的对肝脏IR损伤有保护作用[2]。为研究移植肝IR损伤程度与肝细胞再生能力的关系,本实验以移植肝IR损伤后CyclinD1和CyclinE的表达作为细胞增殖指标,以检测IP对IR损伤后移植肝细胞增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功能不良的原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纯系Wistar雄性大鼠90只,体重280~320mg,由湖南农业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普通喂养,自由进食,术前12h禁食,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1)取样缺血预处理组(IP组):即在供肝冷转灌注前缺血处理10min,10min再灌注,循环2次,然后行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术。术后2h、6h、24h各时间点取肝脏标本和经下腔静脉采血4ml待测。各时间点分别取样6只。(2)对照组 (OLT组):即单纯行双袖套法原位肝移植术,术后2h、6h、24h各时间点取肝脏标本和经下腔静脉采血4ml待测。各时间点分别取样6只。(3)假手术组(SO组):即血流阻断与复流及原位肝移植外,其余处理同上。分别取样6只。 1.2 实验器械与试剂 肝功能检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U800 Olympus)。免疫组化试剂CyclinD1单克隆抗体(兔抗大鼠),购于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yclinE单克隆抗体(兔抗大鼠),购于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AB显色试剂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按照Kamada[3]和孙君泓[4]报道的术式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即不重建肝动脉的双袖套法大鼠肝移植术。 1.3.2 标本的制备和测定方法 取移植肝组织用4%的复合甲醛固定待制石蜡标本,行光镜学检查及行免疫组化S-P法检查,同时将所采静脉血2ml,11000r/min离心5min取血清置于-70℃深低温水箱保存检测转氨酶。 1.4 结果判断标准 由两位病理医生在光镜200倍视野下,每张切片取5个视野,用HPIAS—1000型彩色图像分析仪系统测定CyclinD1和CyclinE表达情况,结果用阳性细胞率来表示:阳性细胞率(%)=视野中阳性细胞数/视野中总细胞数× 10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以SAS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多个样本均数间比较用重复测量设计方法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IP组与OLT组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该部分供肝手术时间、血管袖准备时间和受体手术时间分别为(30±3.30)min、(11±3.83)min和(31.5±3.20)min。其中无肝期为18~22min,平均(19.67±1.63)min,手术成功率94.1%。未处死的大鼠1周存活率达88%,最长存活72天。 2.2 各组血清ALT、AST含量 见表1。OLT组各时间点ALT、AST较SO组显著升高,且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步升高,以移植肝再灌注2h升高最为明显,以后升高幅度降低。IP组各时间点ALT、AST升高幅度远低于OLT组,与之相比较,P 0.01。 2.3 移植肝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E标记阳性细胞率 SO组CyclinD1、CyclinE均未发现阳性表达。IP组各时间点CyclinD1、CyclinE阳性细胞率均高于OLT组,尤以6~24h升高明显;而IR组6h细胞凋亡显著升高,增殖低下,24h仍维持很低水平。24h CyclinD1与CyclinE阳性细胞率分别为0.47±0.23、0.44±0.21与OLT组0.21±011、0.20±0.08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t=7.57,P 0.01),见表2。笔者还发现CyclinD1表达时限等同于CyclinE的表达,阳性细胞表达率高于CyclinE的表达率。 表1 移植肝IR损伤后血清ALT、AST含量变化 (x±s,u/L) 注:同时间点IP组与OLT组相比较,P 0.01 表2 移植肝IR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CyclinE阳性细胞率表达 (x±s) 注:IP组与OLT组相比较,P 0.05;IP组与OLT组相比较,*P 0.01 2.4 光镜下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与SO组肝脏组织相比较 OLT组(见图1、图2)中肝脏细胞广泛水肿,以中央静脉周围为主,肝组织结构混乱可见小滴样脂肪变性,肝窦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灌注后24h可见部分肝窦狭窄,并有红细胞残片,界板破坏。而IP组(见图3、图4)仅有轻度肝细胞水肿,肝窦内有少许中性粒细胞散在,小叶结构基本完整。 3 讨论 IR引起损伤已在多种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得到证实。Borghi[5]等观察16例临床原位肝移植术后细胞凋亡情况,发现IR后肝细胞发生一系列代谢、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导致转氨酶升高,酶泄漏的发生,线粒体功能受损,活性氧化剂的增多,由此认为肝细胞的凋亡与肝IR损伤有关。本实验血生化结果证实了这种变化,并观察到OLT组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 转氨酶(ALT、AST) 呈进行性升高。6h血清ALT、AST迅速升至最高,提示细胞严重受损,酶泄露严重;24h ALT、AST升高幅度开始回落,细胞修复能力加强;组织病理学检查有明显变化,并随灌注时间延长而加重。说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的细胞凋亡为一种动态过程,其原因可能是在不同阶段参与损伤的因素不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致。Schlossberg[6]等观察小鼠肝IR损伤后细胞凋亡和组织修复的相关指标时发现细胞凋亡在肝叶IR后6h达峰值,且持续升高到20h以上,并在IR损伤急性期(1~3h)和亚急性期(6~20h)由不同的受体途径介导。在实验中,OLT组中CyclinD1、CyclinE的表达达最低值。 IP减轻肝IR损伤后肝细胞凋亡和增强细胞再生能力,目前已广泛证实,但其机制十分复杂;它与腺苷、一氧化氮、热休克蛋白、蛋白激C酪氨酸激酶依赖性信号系统、K+ ATP通道的激活等诸多因素有关[7]。本实验发现IP可通过上调(肝细胞抗凋亡基因bcl-2)活性来下调Fas凋亡途径中Fas-mRNA的表达和抑制caspase-3的活性[8],使细胞内容物(如DNA)避免氧化损伤,促使细胞周期中G1/S的转化启动,从而完成细胞再生[9]。Kuo[10]观察临床肝移植术后细胞凋亡情况时发现肝细胞凋亡与IR造成的生化损伤及病理学损伤参数改变呈正相关。实验中IP组肝移植前给予10min缺血,10min再灌注2次,血清转氨酶幅度较OLT组明显降低(P 0.01),病理变化显示肝细胞轻度水肿,小叶结构完整,超微结构变化示细胞膜结构完整,酶泄露少。再灌注后24h作为细胞周期正性调节蛋白CyclinD1与CyclinE在IP组24h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OLT组,提示移植肝细胞凋亡机制受限,肝细胞增殖机制活动增强。 增殖性细胞周期分为DNA及蛋白质合成准备期G1期、DNA合成期S期、有丝分裂准备期G2期、有丝分裂期M期。凋亡细胞的细胞周期常阻滞于G1/S期和(或)G2/M期,尤其G1末期限制性调控点“R”点的阻滞[11]。IP能够增加bcl-2活性,并于IR损伤后6h达高峰[8],bcl-2能够保护细胞避免各种形式释放NO诱导的凋亡,下调P53基因,干扰caspase-3活性(caspase-3是细胞凋亡效应分子,是Fas凋亡途径下游操作底物酶解的关键酶,被称为“凋亡执行者”);增加细胞周期基因及生长因子的调控能力[12]。作为细胞周期正性调节蛋白CyclinD1是肝细胞进入细胞周期G1期的显著标志,并随着细胞生长因子的增减而增减。CyclinD1能与CDK4和(或)CDK6(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与调节因子合称细胞周期引擎)特异性结合,形成CyclinD1-CDK4/CDK6复合物在G1中期激活,可使细胞周期中“R”限制点附近的抑制蛋白(如P503、Pb)磷酸化而失活,并释放转录因子E2F致使G1期缩短,同时加速G1/S的转换[13]。E2F又协同DP1启动G1/S转换相关基因的表达(如:CDK基因、CyclinE),在G1后期CyclinE与CDK2结合并激活CDK2形成CyclinE-CDK2复合物,使细胞通过“R”限制点,进入S期;同时减少细胞对生长因子的需要量,推进DNA复制和细胞的2倍增殖。由于细胞周期领带CyclinE的表达受转录因子E2F介导,而后者通过PRb被 CyclinD1依赖性激酶超磷酸化而激活,故CyclinE的表达依赖于CyclinD1依赖性激酶的活性,同时还受myc、Ras等基因调控。在本实验中笔者发现CyclinE的表达程度低于CyclinD1的表达,但表达时限基本相同[14]。据Meujoe[14]等报道,BACA/C大鼠肝IR损伤后12h CyclinD1RNA表达开始升高,在24~48h达最高峰,但术后2h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可能与细胞周期启动因子INF-α、IL-6、EHGF等调控在IR损伤术后4~6h才开始启动有关[15]。 IR 损伤和IR后的肝细胞增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机制,从以上实验结果来看:IP作为移植肝IR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增强bcl-2活性,抑制caspase-3及Fas-mRNA的表达,提高正性调节蛋白CyclinD1、CyclinE的调控能力,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再灌注早期肝细胞再生能力增强,从而使移植肝在灌注后肝脏功能迅速启动,为临床上预防肝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及功能不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但IP如何使细胞增殖顺利通过G2/M期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预处理论文:肺表面活性物质在缺血预处理肺保护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是否参与了肺缺血预处理(IPC)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作用. 方法: 建立兔在体I/R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I/R组和IPC组. 通过阻断左肺门造成兔在体I/R损伤,检测各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通透性指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采用Bartlett法、Mason法和Lowery法检测BALF中总磷脂(TPL)、胞和卵磷脂(SatPC)和总蛋白(TP)含量,PS活性以SatPC/TP和SatPC/TLP来表示. 结果: 肺I/R损伤后,PaO2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1),肺通透性指数及BALF中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亦明显升高(P 0.01);IPC组上述指标较I/R组均有显著改善(P 0.01). I/R损伤组SatPC/TP(ng/g)和SatPC/TLP(%)分别为124±23和36.5±4.9,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IPC组上述两指标分别为159±28和44.7±6.8,显著高于I/R组. 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通过维持PS的分泌和功能而对肺I/R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肺; 缺血/再灌注; 缺血预处理; 肺表面活性物质 0引言 肺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常见于肺动脉袖状切除、肺移植术,可致肺动脉高压、肺水肿及呼吸衰竭等,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恢复. 因此,对肺I/R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6年,Murry等[1]首次报道了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即短暂缺血后恢复血流再灌注,心肌对随后出现更长时间的严重缺血产生耐受的状态. 此后在多种脏器均发现IPC现象,已有报道IPC对肺I/R损伤也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I/R损伤可导致内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异常,而引起呼吸功能下降[2],IPC对PS活性有无影响鲜见报道. 我们在兔I/R损伤模型的基础上,探讨IPC对肺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内源性PS活性的影响,为临床上肺I/R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新西兰大白兔36只(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陕动字08015号),体质量(2.0±0.2)kg,牛血清白蛋白购于美国Sigma公司. 1.2方法将大白兔在无特殊病原体(SPF)的条件下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即对照组(Control),I/R组和IPC组. 1.2.1制作兔原位肺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前肌注阿托品0.1 mg,经耳缘苯巴比妥钠麻醉后(30 mg/kg, iv)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气管切开插管,接动物呼吸机,呼吸频率30次/min,潮气量10 mL/kg,吸入氧浓度1 L/L,股动脉插管监测动脉压. 胸骨正中切口,开胸后,肝素1 mg/kg iv. IPC组为阻断左肺门5 min,开放5 min,反复3次,然后阻断左肺门60 min,再灌注120 min. I/R组为直接阻断左肺门60 min,再灌注120 min. 对照组为开胸后仅游离肺门而不进行其他处理的假手术组. 1.2.2氧分压(PaO2)测定实验结束时,取半数动物用肝素化抗凝空针自主动脉取血2 mL, 保持密闭,测PaO2. 1.2.3肺通透指数测定实验结束后抽取半数动物肺动脉血制备血清;以Hanks液经左主支气管灌洗,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Lowery法检测BALF上清及血清中蛋白浓度,BALF中蛋白浓度与血清蛋白浓度之比为肺通透性指数. 1.2.4BALF中白细胞分类计数取BALF离心沉渣涂片,瑞氏染色,光镜下计数BALF中的白细胞数量,并进行细胞分类. 1.2.5PS测定用生理盐水10 mL/kg对其余半数动物经左主支气管灌入左肺,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然后灌洗液流出,再注入与前次流出量相等的生理盐水,同法操作,共灌洗3次. 灌洗液经双层纱布过滤后计算回收量,然后于4℃下1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分装后保存于-70℃低温冰箱中. 采用Lowry法检测BALF中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含量;Bartlett法测定BALF中总磷脂(total phospholipid,TPL);Mason法检测BALF中饱和卵磷脂(saturated phosphatidylcholine,SatPC)的含量. PS的活性以SatPC/TP和SatPC/TLP来表示.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 2结果 2.1PaO2肺I/R损伤后测PaO2为(11.65±2.34)kPa,较对照组(15.63±2.79)kPa显著降低(P 0.01);IPC组动脉血PaO2为(14.84±1.67)kPa,较I/R组明显增高(P 0.01). 2.2肺通透指数检测I/R组肺通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IPC组较I/R组显著降低(P 0.01, Tab 1).表1肺通透性指数和BALF中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略) 2.3BALF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I/R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IPC组较I/R组均显著降低(P 0.01, Tab 1). 2.4PS磷脂含量I/R组SatPC/TP和SatPC/TL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IPC组上述两指标明显高于I/R组(P 0.01, Tab 2).表2肺表面活性物质磷脂含量(略) 3讨论 IPC作为一种机体内源性的保护机制,其对I/R损伤的保护作用超过了目前已知的任何药物,现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我们建立了兔在体I/R损伤模型,由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是肺I/R损伤后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血管内液渗出增多,有大量蛋白漏出,BALF与血清中蛋白浓度之比即肺通透性指数增高,因此,我们以肺通透性指数作为评价肺I/R损伤的指标. 我们在肺I/R损伤后检测到肺通透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反复3次5min的短暂缺血即IPC使肺通透指数显著下降,表明肺IPC可减轻I/R导致的肺血管通透性增高而起到肺保护作用. PS是磷脂和蛋白质的混和物,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和分泌. 在肺泡腔内的液气界面提供磷脂形成单分子膜,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膨胀,对于维持肺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3]. 而PS中的磷脂含量是决定PS功能的关键因素,它能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及改善肺的顺应性[4]. 我们检测了肺I/R损伤时肺PS中磷脂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I/R时,内源性PS含量、成分和功能均有下降,使小气道和肺泡易于萎陷,肺顺应性下降,加重了通气障碍,I/R损伤时检测PaO2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导致组织缺氧. 而IPC可使PS含量较I/R组显著增高,磷脂含量明显增加,检测PaO2基本正常.以上结果表明,IPC可能通过影响PS的分泌而对肺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在肺损伤、肺泡修复和逆转肺纤维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具有合成、分泌PS,以及PS相关蛋白的作用[5]. I/R损伤时,中性粒细胞浸润、激活并附着于肺毛细血管内膜上,释放大量的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炎症介质, 使细胞膜损伤和细胞自融,损伤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致使PS 的合成和分泌减少. 我们检测了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在I/R组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PC组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I/R组均明显减低. 因而,IPC可能通过显著抑制I/R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激活,减轻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程度,保护了其分泌PS的功能而发挥肺保护作用. IPC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有无直接的促增殖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IPC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机体内源性保护方法,开辟了组织器官保护的新领域,对肺IPC现象及机制的研究将加速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预处理论文:气管插管前地卡因和地塞米松预处理对术后咽喉疼痛的影响 【关键词】 地塞米松 【摘要】 目的 评价气管插管前应用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声门表面麻醉对气管插管后咽喉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19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气管插管前后用1%地卡因2ml加地塞米松5mg对声门区及声门下进行表面喷雾麻醉,然后气管插管,对照组常规气管插管对照,术后24h随访,用纤维喉镜检查咽喉红肿情况并记录声音嘶哑和喉痛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声音嘶哑和喉痛发生率为4.2%,对照组为20.2%,两组术后咽喉纤维喉镜检查水肿发生率,试验组3.1%,对照组17.1%。结论 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气管插管前声门表面麻醉可减轻气管插管后的声音嘶哑和喉痛发生率。 关键词 地卡因 地塞米松 气管插管 疼痛 在危重病人的抢救、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全身麻醉和ICU治疗中目前大量使用气管插管技术,气管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声音嘶哑、喉痛,严重者可发生上呼道梗阻,因此对其并发症的防治受到普遍关注。地卡因是一种快速、强效的常用粘膜表面麻醉剂,较利多卡因起效快和作用持久,本文采用1%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进行声门表面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拔管后用纤维喉镜观察声门及咽喉部,了解喉头水肿发生情况,以探讨地卡因和地塞米松预防气管插管并发症的效果,为防止气管插管并发症提供临床研究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对象来自本院2001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外科收治的190例全麻手术患者。纳入标准:术前全身情况附合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分级标准ASAⅠ~Ⅱ级,年龄18~45岁之间,全麻气管插管下择期手术治疗患者。排除标准:喉炎及慢性咽喉炎症,有小颌畸形、张口度 3cm及颈短粗影响顺利气管插管者。将19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96例,年龄(37.6±5.4)岁,男/女为65/31。对照组94例,年龄(36.2±4.5)岁,男/女为59/35。两组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试验组气管插管前用1%地卡因2ml混合地塞米松5mg对声门及声门下表面喷雾麻醉,然后将气管导管插入声门,对照组不用声门表面麻醉行常规气管插管。诱导均用维库溴铵和异丙酚,麻醉维持采用芬太尼和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气管导管均用德国产RUSH乳胶螺纹气管导管,导管选择按年龄进行计算,防止过粗和过细,术后清醒后拔除导管。两组气管插管均为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操作以控制插管不熟练造成人为操作损伤。 1.3 测量指标 患者拔管后送入重症监护室监护24h,然后进行术后随访和纤维喉镜声门咽喉部检查,随访和检查均由重症监护病房医师担任以防止选择性偏倚,病房医师不知试验分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声音嘶哑和喉痛发生率,声门及咽喉部红肿、溃汤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成组t检验,P 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两组患者气管导管留置时间:试验组为(4.5±1.5)h,对照组为(4.2±1.3)h,两组间比较t=1.34,P 0.05。(2)试验组术后声嘶、喉痛发生率为4.2%,对照组为20.2%,卡方检验显示两组声嘶、喉痛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χ 2 =9.72,P 0.01,见表1。证明1%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预处理组声嘶、喉痛和喉水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纤维喉镜观察:对照组术后24h有16例患者咽部、会厌和喉腔有红肿,少数患者出现点、片状小溃疡,试验组仅3例出现咽喉腔红肿。两组患者术后喉镜检查咽喉腔水肿情况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24h声嘶、喉痛发生情况 略 表2 两组患者术后24h纤维喉镜检查喉头水肿情况 略 3 讨论 气管插管的主要并发症是喉头水肿,表现为术后声音嘶哑,吞咽时咽喉部疼痛及喉部有发紧不适,病理改变主要为咽喉、会厌下和声门区肿胀,术后24h是发作高峰。并发症主要与(1)插管过粗;(2)插管后麻醉不平稳,呛咳;(3)插管困难,反复试插或插管用力过猛;(4)长时间置管;(5)术中头过度后仰,过多扭动颈部。此类并发症发生率3%~40%不等 [1] ,主要治疗为术后雾化吸入激素和抗生素类药物,预防上未见有关报道。本研究采用气管插管前声门区1%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表面喷雾麻醉以预防术后喉水肿,临床发现使用1%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组声音嘶哑、喉痛和咽喉部红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其机制可能是:(1)地卡因声门区表面麻醉后,声带松驰,可以减少声带对气管导管的磨擦而降低术后声带损伤;(2)地塞米松通过增高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抑制致炎活性物质的产生和激活,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稳定溶酶体膜,抑制趋化因子和移动抑制因子对炎性细胞的作用,使机体对炎症的耐受性增加以及炎症的血管反应和细胞反应降低,如 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扩张、渗出、水肿、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 [2] ,从而缓解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引起的并发症。 Braughler等 [3] 认为地塞米松可明显抑制炎症反应,对组织有保护作用。其机理是:(1)抑制膜的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LPO);(2)增加损伤区血流量;(3)稳定细胞膜的离子通道;(4)作用于特异性糖皮质激素受体,抑制磷脂酶A 2 ,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产生。 也有人认为地塞米松可减轻术后疼痛介导的精神心理反应 [4] 。术后镇痛作用与激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抗炎效果有关 [5] 。组织损伤可激活并释放炎性介质,地塞米松可抑制创伤部位的氧化酶活性和前列腺素合成,而发挥其镇痛作用 [6] 。研究结果显示,1%地卡因混合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术后喉痛分别为6.9%和21.6%,试验组术后喉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由于地卡因毒性较大,临床上使用时应当注意用药量,在显露声门区后,对声门区喷雾3次即可,本研究中未见地卡因过量中毒现象。试验表明气管插管前应用1%地卡因和地塞米松声门区喷雾表面麻醉可预防因气管插管造成的术后喉头水肿。 预处理论文:垃圾渗滤液中NH4-N的吹脱预处理实验 摘要:为了降低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NH4-N对生物处理的影响,采用吹脱法预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NH4-N,对影响吹脱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为pH=8.5,曝气强度为180m3/(m2h),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经24h吹脱NH4-N去除率可以达到55.6%,出水NH4-N不会对后续生物处理产生抑制。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 吹脱 生物处理 垃圾渗滤液成分复杂、含有高浓度的氨氮和重金属等有害成分,其处理技术主要为生化法,但该废水中普遍存在的高浓度氨氮制约了生化法对其的处理应用和效果[1]。有研究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的氨氮对微生物活性有抑制作用,会降低生化系统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从而导致处理出水难于达标排放[2]。因此在生物处理工艺之前,采用有效的方法预除去高浓度的氨氮尤为必要。工程中常见的的几种脱氮方法有:微生物法、氨吹脱法、折点加氯法、离子交换法、土地处理法等[3]。但对于高氨氮的垃圾渗滤液,较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吹脱法。而且渗滤液经吹脱后,不仅脱掉了大量的游离氨,还去除了部分苯酚、氰化物、硫化物及其他难生化的,对生化处理有抑制作用且毒性大的挥发物质,对后续处理较为有利[4]。吹脱法又包括空气吹脱和蒸汽吹脱,其中蒸汽吹脱效率较高,但能耗大,设备复杂,应用前景不大。本次实验采用空气吹脱进行静态实验。 对影响吹脱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并得出最佳吹脱条件,为工程提供依据。 1 实验运行条件 1.1 渗滤液水质 渗滤液取自长春市某垃圾填埋场,其水温为18℃-23℃,pH为8.0-8.8 ,COD为2000-5000mg/L, BOD为600-1500mg/L,氨氮为1800-2300 mg/L。 1 --曝气头2 --吹脱池3 --空压机 图1 试验装置图 1.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为容积1L的吹脱池,这样可以保证气水在容器中的充分混合。曝气采用曝气效率为3L/min的曝气泵。曝气强度通过曝气头的个数来控制,每个曝气头的曝气强度为m3/m2.h, pH值用硫酸或氢氧化钠调节。在连续曝气的情况下,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对各个反应条件下的水样进行取样测试,测试内容主要是NH4-N。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pH值对吹脱效果的影响 为了研究渗滤液pH值对吹脱后NH4-N去除率的影响,采用NaOH 和H2SO4溶液调节渗滤液的pH值为7.0、8.5和10,采用一个曝气头曝气,对NH4-N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随着吹脱时间的增加,不同pH值条件下的去除率都不断增加,在同一吹脱时间下,pH=10的条件下去除率最高,其次是pH=8.5, pH=7时去除率最低。这说明NH4-N的去除率随原液pH值的升高而增大,pH 值越高越有利于渗滤液中的氨氮充分虽然转化为游离氨, 但是过高的pH 值不仅要求在调节时投入大量NaOH,而且在吹脱处理后,还要将过高的碱性用酸调节到接近中性,才能进入后续生化处理系统,这一系列的操作无疑会增加运行费用[5]。从图2可知,pH=10条件下NH4-N去除率高于pH=8.5条件下的去除率不是很多,由于该垃圾渗滤液中重碳酸盐碱度很高,对渗滤液的pH值有很强的缓冲作用,因此吹脱过程中,经酸碱调节过的渗滤液的PH值有向原始值接近的趋势,即在原渗滤液pH=8.0-8.8条件下,可以达到相对较高的去除率。如图pH=8.5时,吹脱时间24h,NH4-N的去除率为35.3%,吹脱后NH4-N为1195 mg/ L。所以本次实验pH值可以不经调节直接进行吹脱,吹脱后的pH值可以满足后续生物处理的中性范围要求,节省调节装置和运行费用,同样可以脱过延长吹脱时间可以进一步提高去除率。 2.2 曝气强度对吹脱效果的影响 为了研究曝气强度对吹脱效果的影响,分别在一个曝气头,两个曝气头和三个曝气头的条件下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吹脱实验,实验的pH=8.5。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不同的曝气头条件下的去除率都不断增加,而在相同的曝气时间下,三个曝气头的曝气效果最好,曝气头的个数越多,曝气强度越大,曝气强度反映的是空气对渗滤液的扰动程度,随着强度的增加,游离氨从水中逸出到大气中速率增加,去除率也相应增加。根据实验结果,采用3个曝气头对渗滤液进行吹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吹脱时间为24h的条件下,NH4-N的去除率为55.6%,吹脱后NH4-N为820 mg/ L。 2.3 曝气时间对吹脱效果的影响 如图4所示,去除率随曝气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加,但当曝气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吹脱效率的增加不显著随着曝气时间的增加,即不同的时间段增加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在24h以内增加的速度较快,而在24h以后,增加的速度明显降低。这说明去除率随时间不是呈线性变化,曝气时间达到一定程度去除率的增加受到一定限制.这和NH4-N本身的浓度有关,在吹脱的初期去除率增加快是由于初期NH4-N浓度较高,有利于吹脱的进行,而吹脱达到一定时间后,渗滤液中NH4-N浓度降低,吹脱去除率增长缓慢。 2.4 最佳条件下的吹脱实验 经上述实验得出最佳实验条件为,pH=8.5,采用三个曝气头。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最佳条件下NH4-N去除率与吹脱时间成二次函数关系,吹脱时间达24h,去除率可以达到55.6%,出水NH4-N值为820 mg/ L,根据后续生物处理的要求,可通过调节吹脱时间来改变吹脱后的NH4-N值,以达到后续生物处理能承受的限度。 3 结论 (1)试验的影响因素为渗滤液pH、曝气强度和曝气时间,其中是曝气时间易于调节,可用来控制出水NH4-N浓度,以适应后续生物处理的要求。 (2)最佳实验条件为pH=8.5,曝气强度为180m3/(m2h)(三个曝气头),在该条件下经24h吹脱,NH4-N去除率可以达到55.6%,出水NH4-N浓度不会对后续生物处理产生抑制。 预处理论文:CL多小波预处理方法在故障数据压缩中的应用 摘 要:在介绍CL(Chui-Lian)多小波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CL多小波的预处理方法及其对CL多小波原有滤波器响应的影响,分析后认为Haar和平衡预处理方法是CL多小波最有效的预处理方法。文章还做了将具有这两种预处理方法的CL4多小波应用于电力系统正弦信号和故障暂态信号数据压缩的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Haar和平衡预处理方法的CL4多小波具有较GHM多小波和传统db4小波更好的数据压缩效果。 关键词:CL多小波;预处理方法;数据压缩;电力系统故障 1 引言 多小波分析是一种基于小波理论的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理论,多小波可同时具有对称性、正交性、短支撑性、高阶消失矩等属性,而这些属性是传统实系数小波不能同时具有的[1]。多小波有许多构造方法,如Geronimo等人[2]应用分形插值方法构造了具有短支撑、正交性、对称性和二阶消失矩属性的GHM多小波,Chui等人[3]利用多小波的正交性、紧支撑性、对称性和插值性构造了CL(Chui-Lian)多小波,Jiang[4]利用时频分析中的窗函数性质构造了具有最优时频分辨率的Jiang系列多小波,Mariantonia Cotronei等人[5]利用Hurwitz块矩阵和Gram矩阵构造了半正交多小波。本文在介绍CL多小波理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CL多小波的预处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电力系统正弦信号数据和故障暂态数据的压缩,还比较了GHM多小波与CL多小波的数据压缩效果。 2 CL多小波的基本理论 小波分析中的多分辨率即是将平方可积信号f∈L2(R) 的逐级逼近视为采用低通平滑函数φ(t) 对f(t) 作平滑滤波的结果,且逐级逼近时平滑函数φ(t)也作逐级伸缩。一个多分辨率分析由一个尺度 函数生成,且包含一个经平移与伸缩构成L2(R) 空 间基的小波函数。类似地,多小波分析中也存在多分辨率分析,一个多分辨率分析由多个尺度函数生成,且包含多个经平移与伸缩构成L2(R) 空间基的 小波函数,这些小波函数即称为多小波[6]。 多小波的多尺度函数φ(t)和多小波函数Ψ(t)满足以下二尺度矩阵方程[3] 式中 0≤k≤L ,Hk 和Gk 为r×r维系数矩阵;L为多小波滤波器长度;r为多小波维数。根据多小波的多分辨率分析,有如下快速多小波分解与重构公式[7] 式中 为多小波分解和重构的低频系数; 为多小波分解和重构的高频系数; 分别为Hk 和Gk 的复共轭矩阵。 位于区间[0,2]上的CL多小波的两个尺度函数φ1(t)、φ2(t)和两个小波函数Ψ1(t)、Ψ2(t)的支撑区间均为[0,2];位于区间[0,3]上的CL多小波的两个尺度函数φ1(t)、φ2(t)和两个小波函数Ψ1(t)、Ψ2(t)的支撑区间均为[0,3]。为方便起见,作者根据Daubechies系列小波的定义方式,将上述两种CL多小波暂称为CL3多小波和CL4多小波(即它们的滤波器长度分别为3和4),CL4多小波的滤波器系数矩阵[3]为 式中 H0 、H1 、H2 、H3 为低通滤波器系数矩阵;G0 、G1 、G2 、G3 为高通滤波器系数矩阵;下标0、1、2、3表示系数矩阵的次序,与传统小波的滤波器系数序列相同;S=diag[1,-1] 。 根据多小波的尺度矩阵方程绘出CL4多小波的尺度函数φ1(t)、φ2(t)和小波函数Ψ1(t)、Ψ2(t)的时域波形和频域响应波形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与传统小波相比,CL多小波具有更为优良的属性:CL多小波的尺度函数和小波函数均具有紧支撑属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局域性;两个尺度函数分别与两个小波函数对称和反对称,保证其具有线性相位;CL多小波是正交的,使其变换后保持能量衡定;CL3多小波具有二阶逼近阶,CL4多小波具有三阶逼近阶,使其具有良好的逼近性能,GHM多小波与CL4多小波相似,滤波器长度均为4,但其逼近阶仅为二阶。 3 CL多小波的预处理方法 3.1 采用预处理方法的必要性 与传统小波相比,多小波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对原始信号的预处理。预处理的关键问题是:①由于多小波的尺度函数和小波函数是多维的,而需处理的信号一般是一维的,必须对所有多小波的原始信号进行预处理;②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多小波应用性能的影响非常大,怎样根据应用需要选择相应的最优预处理方法是多小波应用的关键问题。 如不采用预处理方法,简单的方法是将一维信号分解为其多相形式 式中 z=ejω 。CL4多小波的低通滤波器响应H1(ω)和H2(ω)分别为 同理可求出其相应的高通滤波器响应G1(ω)和G2(ω),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CL4多小波的低通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响应均表现出带通和带阻两种不相同的属性,其他多小波也有类似属性,这种现象易导致多小波的低通和高通频带相互混叠,不利于分解和重构信号,即如不采用有效的预处理方法,多小波不能像传统小波那样对信号很好地进行去噪和压缩等处理。 目前多小波的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两类:预滤波(prefilter)法[8]和采用平衡多小波(balanced multiwavelet)法[9]。 3.2 预滤波法 对于预滤波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GHM多小波的预滤波,本文将文[5]提出的odd/even、deriv.、Haar、mod.Haar预滤波法和文[10]提出的预滤波法应用于CL4多小波。经大量仿真分析后,作者认为采用Haar法可取得较好的滤波效果,图4为Haar预滤波方法对CL4多小波原有滤波器响应的影响。 由图4可见,Haar预滤波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CL4多小波两个低通滤波器和两个高通滤波器的响应。 3.3 平衡多小波法 多小波低通部分如有不同的频谱属性,会使通道不平衡和复杂化矢量化过程,矢量化过程的多相方法产生了混合粗细分辨系数,仅用粗分辨系数重构信号时将产生强烈的振荡,称为不平衡现象[9]。消除多小波不平衡现象的方法是构造平衡多小波,主要有两种构造方法:采用复Daubechies小波系列滤波器构造平衡多小波和平衡已有的不平衡多小波(简称平衡法)。 以下采用平衡方法来平衡CL4多小波,平衡算子为 ,平衡后CL4多小波的低通和高通滤波器分别为 CL4多小波的低通合成算子LT 和高通合成算子TT 满足等式 式中 u1=[...,1,1,1,1,...]T ,即矢量 在低通支路 保持不变,在高通支路被取消,这时CL4多小波即是平衡的多小波[9]。图5为平衡法对CL4多小波原有滤波器响应的影响。 由图5可见,对CL4多小波采用平衡法不仅可使两个低通滤波器和两个高通滤波器的响应分别重合,还可较好地改善系统本身的低通、高通滤波器的响应性能。 4 CL多小波的应用 本文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法的CL4多小波、GHM多小波和db4小波来实现对数据的压缩, GHM多小波和db4小波与CL4多小波非常类似,且具有正交性和紧支撑性,滤波器长度均为4。关于传统小波在电力系统故障数据压缩中的应用可参见文[11]。 采用电力系统的正弦信号和500kV高压输电线路单相接地短路故障相的电压信号(故障点距输电线首端的长度与输电线总长度的百分比分别为2.5%、12.5%、25%、37.5%、50%、75%、87.5%)作为原始信号,采样点为1024个,分解层数为6层。对CL4多小波采用Haar法和平衡法两种预处理方法;对GHM多小波采用GHM.init预处理方法(GHM.init是GHM多小波的所有已知预处理方法中综合效果最好的预处理方法之一);对db4传统小波采用直接处理采样点的方法。本文采用保留多小波分解后的若干最大系数的数据压缩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对原始信号进行小波尺度的扩展,保留绝对值最大的系数,这种情况下,可仅用全局阈值来压缩信号,以实现信号的压缩或相对均方差赋范信号的恢复,该方法可先确定数据的压缩比。定义信号重构后的赋范均方误差为 式中 f(n)、 分别为原始信号与恢复信号。 表1为采用该方法时,采用不同多小波对相应信号数据的压缩结果。 计算出其他故障点信号数据压缩的赋范误差、平均误差和均方差,得到压缩比为20:1时随不同故障地点变化的赋范误差曲线如图6所示。50%处故障的暂态信号随不同压缩比变化的赋范误差曲线如图7所示。 由表1、图6和图7中压缩效果参数可知: (1)GHM多小波及CL多小波对平稳信号(正弦信号)或暂态信号(故障信号)的数据压缩效果均比db4传统小波的好; (2)采用Haar和平衡法预处理方法的CL4多小波的压缩效果均明显比采用GHM.init预处理方法的GHM多小波的压缩效果好; (3)CL4多小波采用平衡预处理方法时,压缩效果总体上比Haar预处理方法的好一些。 5 结论 本文介绍和分析了CL多小波及其不同的预处理方法,采用保留分解后若干最大系数的数据压缩方法,对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法的CL多小波在故障数据压缩中的效果与GHM多小波及传统db4小波进行了比较。综合各种压缩性能指标后认为,基于Haar法和平衡法的CL4多小波比基于GHM.init法的GHM多小波压缩效果优越,更适用于对电力系统信号的数据压缩。 预处理论文: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近几十年由于富营养化水平的加剧,包括水源水库水在内的淡水水体经常发生蓝藻水华,蓝藻水华可导致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含量升高,而水中MC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潜在危害。MC对人体重要调节酶(蛋白质磷酸酶1和2A)有潜在的抑制作用〔1〕,被证实可导致人类、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死亡。许多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2〕建立了饮用水中MC-亮氨酸精氨酸(LR)限制标准,最高允许含量为1?0μg/L。我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3〕和“城市供水水质标准”〔4〕中都规定MC-LR最高浓度为1?0μg/L。MC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其去除率较低。因此,在常规处理之前寻求有效去除MC的预处理方法,对于饮用水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去除水源水中藻毒素的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去除藻毒素的预氧化法 1?1 预加氯 自从20世纪,氯已被用来作为水处理试剂。20世纪初,美国就应用氯作消毒剂来代替砂滤。预加氯是应用最早和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氧化除藻方法,它常用于水源水的预处理工艺中以杀死藻类,使藻类及藻毒素易于在后续常规水处理工艺中去除。Tsuji等〔5〕的研究证实,MC的去除效果主要决定于水中自由氯含量, 观察了NaClO对MC-LR和MC-双精氨酸(RR)的去除效果,发现毒素易被降解且依赖于自由氯的剂量,用浓度为0?7mg/L的自由氯经60min处理后,水中仅有35%的MC被去除,当自由氯浓度增大到2?8mg/L时接触30min后,MC的去除率达99%。另外,MC的去除效果还依赖于pH值的大小,Nicholson等〔6〕发现,在高pH值条件下,NaClO和Ca(ClO)2的杀毒效果低。当pH值升高时,毒素的去除率大大降低,由pH值7时的79%降至pH值10时的0?4%。分析认为是由于氯溶于水中生成次氯酸,在pH值超过5后开始分解形成次氯酸根离子,pH值超过10后完全离解,而次氯酸是一种比次氯酸根离子更有效的氧化剂,因而随pH值增大,次氯酸浓度的降低影响了有效氯的氧化作用。氯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去除饮用水中MC的方法,它对MC的去除效果依赖于有效氯的投加量和足够的余氯。但有关氯化去除MC的机制和经氯化后MC的降解副产物的特征至今尚未清楚。 1?2 预加高锰酸钾 自20世纪60年代,欧美等地区开始大规模的将高锰酸盐应用于水处理技术中。高锰酸钾作为一种强氧化剂能氧化大量有机化合物,其对有机物分子中多键功能团的破坏能力非常强,甚至可以分裂苯环。在与MC水溶液作用时,它可以破坏MC分子中3-氨基-9-甲氧基-2,6,8-三甲基-10-苯基癸-4,6-二烯酸(ADDA)上的不饱和双键,因此,在消除MC毒性方面十分有效。有文献指出〔7〕,1mg/L的高锰酸钾30min内可去除浓度为200μg/L的溶液中95% MC-LR。对用氯和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浓度均为2mg/L)氧化MC-LR的实验〔7〕比较显示,2种氧化条件下毒素有相似的衰减曲线。但观察到高锰酸钾在去除MC上表现更迅速,且保持恒定的氧化还原电位。 1?3 预加臭氧(O3) 臭氧的氧化能力极强,氧化还原电位为2?07V,在酸性溶液中仅次于氟。1886年法国最早进行臭氧技术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臭氧开始用于原水预氧化,主要用途为改善感官指标、助凝、初步去除或转化污染物等,目前它已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中。臭氧可以通过与有机物双键的迅速氧化反应生成羰基化合物。当臭氧作用于MC时,MC中ADDA的双键被氧化打开而使其毒性消失。早期的研究表明,1mg/L的O3对浓度为60μg/L的MC溶液的去除效果可达到100%。Rositano J〔8〕等研究发现,用0?05mg/L的O3处理15s后,99%的MC被去除掉。O3比Cl2、H2O2、高锰酸钾等能更有效地去除MC-LR,这与O3具有更高的氧化电位有关。研究证实,臭氧是一种去除饮用水中MC的有效方法。虽然关于臭氧分解MC的副产物的危害性方面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但臭氧氧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净水方法,仍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 粉末活性炭法 粉末活性炭(PAC)在水厂最初应用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水中的色、嗅、味等〔9〕。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水源污染的日益严重以及消毒副产物(DBP)的检出,研究人员发现PAC对饮用水源中的酚类、农药、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等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10〕。因此,PAC在水处理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且有逐年递增趋势。Hoffmann等〔11〕应用PAC去除藻毒素的实验研究发现,PAC能去除蓝藻产生的MC,MC的去除效果依赖于PAC的投加量,要去除掉MC-RR和LR,PAC的投加量高达800mg/L(一般给水处理中PAC投加范围为5~30mg/L),Falconer等〔12〕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对活性炭去除MC-LR的研究中发现,影响活性炭吸附的主要因素是孔的体积而不是比表面积,对MC-LR吸附最好的是中孔体积(孔径1?2~2?6nm)的活性炭。另外,竞争吸附同样影响PAC对MC的去除效果,在对高纯水和原水中MC去除率的比较中发现,由于原水中有机物对活性炭吸附点的竞争导致了MC去除效率的下降,天然有机物(NOM)的浓度尤其影响MC的去除。大量文献证实,PAC可成功应用于MC的去除,但在常规的水处理工艺中其性能会降低,另外MC是否吸附到活性炭上也不明确,它有可能被活性炭表面的生物膜降解而表现出安全性,也有可能被再次释放到水体中对健康造成危害。 3 生物预处理法 目前采用生物预处理工艺净化受污染原水,主要考察对有机物、氨氮、藻类、亚硝酸盐氮、浊度、铁、锰等污染物质的去除效能,而关于生物法去除MC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吕锡武等〔13〕以人工配制的含微囊藻水为试验对象,在静态条件下考察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MC的去除效率,表明氧化工艺对MC的生物降解远比缺氧有效,氧化处理24h时3种MC去除率均超过90%,处理72h后水中已检测不到MC。关于生物法去除MC的机制被一致认为是生物降解作用,有学者〔14〕发现,MC-LR经生物降解后其ADDA侧链的共轭双键被破坏,从而证明ADDA侧链是生物降解的攻击靶位,正是由于其结构的变化才导致MC-LR毒性的降低或丧失。Harada等〔15〕分离一种菌种(Sphingomonas strain,B-9),它靠体内的3种水解酶(MlrA,MlrB,MlrC)来降解MC,首先环状MC在MlrA作用下转变为线型MC,MlrB进一步将其降解为四肽化合物,而水解酶MlrC又将这种化合物水解成更小的缩氨酸和氨基酸,从而使MC的毒性丧失。朱光灿等〔16〕采用三阶生物膜反应器预处理含MC的富营养化湖水,停留时间2h时,藻类的去除率 90%,细胞外MC-LR和MC-R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7%和81?7%以上,总MC-LR和MC-R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1?5%和80?5%以上。证明三阶生物膜工艺可作为水厂含MC富营养化原水高效、安全的生物预处理工艺。 4 结语 预氯化的高投加量和较长的接触时间限制了它在去除MC上的应用,而且还需考虑氯化后副产物的潜在危害;而关于高锰酸钾对MC破坏机制的研究还很少,因此,高锰酸钾预氧化去除MC效果需进一步研究。PAC去除MC不破坏其结构,因此,不需考虑副产物的生成,去除效果较好,但对截留或吸附后MC的处置应高度重视,它的应用必须采取安全严密的监控措施,以确保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预加臭氧是一种去除水源水中MC很有效的预处理方法,该方法运行简单,产生有害副产物的概率小,去除率一般可达到95%以上,是一种经济上较为合理的净化技术。近年来,生物降解有毒蓝藻及其毒素的研究表明,生物预处理法也是去除水源水中MC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方法安全简便,无须特殊的设备,投资较少,且对MC有较高的去除率,有望在水源水的预处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物技术论文:关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在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以基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护,抢占21世纪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新形势下,参加北京“国际周”现代农业高层论坛的专家呼吁,要密切关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日益显现的研究成果商品化、研究方式规模化和基因资源争夺白热化的趋势,在即将到来的生物世纪里,真正占据自己的位置。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基因资源争夺呈白热化。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发达国家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对生物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争夺,其核心就是对基因的争夺。谁掌握了基因,谁就掌握了生物技术的制高点,就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有专家称,转基因植物技术知识产权很可能就是未来国际贸易中市场准入、贸易壁垒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有报道表明,为了获取我国丰富的生物基因组资源,国外公司已在我国境内悄悄地开展活动。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指出,基因资源是有限的、可视专利的战略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建立自己的生物信息技术平台,指望在别人的公益性研究完成后捡便宜的想法,会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加快生物资源信息化的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当务之急。 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进展 【摘要】 生物技术已经深入中药研究和开发的各个领域,在高质量中药天然药物原料的研究生产及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 生物技术;中药现代化;应用;综述 中医药学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有特色的学科之一,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把中药推向国际化。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综合了生命科学与多种现代科学理论与研究手段的高技术,在21世纪将对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1 生物技术在高质量中药天然药物原料的研究生产及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 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药,其前提是有高质量的中药原料。现代中药必须严格保证所用的药材原料无污染,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在十分安全的范围内,药效物质基础的含量稳定、可靠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我国中药资源达1.2万余种,这些中药材中部分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因此对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挽救、保护与合理利用迫在眉睫。迁移珍稀濒危动、植物至饲养地和植物园是保存物种的重要方法,建立相应的基因库用于保存动植物的基因,考察物种的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就中药材栽培而言,GAP的实施已成为业内共识。基因技术在这方面正在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如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道地性药材遗传特征分析、抗性基因的转基因药用植物等。 应用RAPD技术对南北苍术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苍术的道地性是在遗传和生态两因素长期复杂作用下形成的遗传和化学成分有稳定差异的居群[1];李萍等将5srRNA基因间区序列的变异用于对金银花药材道地性的分析[2]。有报道用转基因植物可生产外源基因编码的产物(如a栝蒌素、干扰素等),随着表达效率的提高和受体植物范围的不断扩大,将有可能在传统中药材中加入有用的新遗传特性,增加植物的抗病能力等,这将为中药材的绿色栽培奠定良好的基础[3]。 2 细胞工程技术为中药人工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效途径 作为中药和天然药物发挥药效活性的物质基础,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含量很低,而天然野生资源随着药物的开发利用储存量不断下降,其原料来源能否满足批量化生产的需求,是所有天然创新药物开发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高水平中药能否广泛应用并走向世界的瓶颈。因此,针对特定有效成分或组分生产的中药人工资源开发生产技术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为合理利用其资源,可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一些珍稀濒危品种的快速繁殖,研究其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个体更新的速率及规律等,如石斛试管苗的快速繁殖。 发酵工程利用生物细胞在人工条件下的快速增殖与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为人工资源的生产提供了技术平台。目前,以冬虫夏草菌发酵生产的菌丝体及产物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并有相应的下游产品畅销。 以微生物、植物、动物细胞为反应器,进行天然活性物质的生产和加工,也已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以此推动的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研究与开发,在国内中药研究和开发中的作用正为更多的研究和生产部门所重视。许建峰[4]等利用高山红景天培养细胞生物转化外源酪醇生产红景天苷。紫杉醇作为一种作用机理独特的天然抗癌药物,自发现以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其在植物红豆杉中的含量极低,而红豆杉生长缓慢,资源匮乏,因此严重限制了紫杉醇的进一步开发应用。为此,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在寻找及扩大紫杉醇的药源途径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甘烦远等对紫杉醇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两篇综述所反映出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为解决紫杉醇的资源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分别从筛选高产红豆杉栽培品种、微生物生物合成、化学合成、生物合成途径探索、生物合成关键酶的发现及其基因表达等多途径进行资源研究,而这些研究中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技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 酶工程是中药活性成分生产追求的最佳技术手段之一 就疗效确切的单一天然活性成分而言,能够通过工业化生产获得天然结构复杂的单一产物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天然化合物结构复杂,常有多个不对称碳原子,合成难度较大或合成条件苛刻;而酶工程为这类成分的获得提供了新的途径。如金东史等利用酶转化方法将人参中的主要皂苷成分转化成含量只有十万分之几的人参皂苷Rh2,并达到了月产30kg的生产规模[5]。 4 生物技术为提高中药品质评价水平提供了新的实验方法 中药材是中药研究开发的基础,基础的质量标准无法控制,以后的研究和开发均属无本之木,其质量标准的制定也就失去了意义。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种的控制,主要是解决真伪的问题。其二中药材的有效物质是次生代谢产物,其积累主要与其合成关键酶的表达及表达量等有关。因此建立合理中药材的生产和质量评价体系将对中药现代化尤为重要。 基因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品质评价中的应用,使中药材鉴定的方法从传统的形态表征分析推进到对生物遗传物质的分析。在中药的分子鉴别研究中目前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基于PCR方法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如RAPD、AFLP等;(2)基于分子杂交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3)基于DNA序列分析的分子标记技术,如DNA直接测序法、PCRRFLP法[6]。利用这些基因鉴别方法对了解和分析药用动(植)物的遗传特性、基因与药材产地、化合物积累的相关性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5 生物技术为中药和天然药物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新的工具和途径 中药新药的研发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要研制符合国际标准规范的现代中药,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势在必行。 5.1 生物芯片为中药新药分子水平的机理研究提供依据:中药鉴定基因芯片,可以对中药材的产地、质量进行鉴定;可以搞清楚中药作用的分子机理,筛选出中药有效成分。 5.2 生物转化及生物组合化学为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发现新药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生物转化技术可以弥补化学合成的不足,1997年Khmelnitsky利用盐活化生物催化剂脂酶,成功地在有机相中进行了紫杉醇系列衍生物的生物合成。由此可见,生物转化技术在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基础的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5.3 生物技术为天然微量活性成分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中药中微量高效成分的研制开发一直是困扰医药产业界的核心问题,利用定向生物转化技术可将天然药物中的高含量成分转化成微量高活性成分,因此大大提高微量成分的含量,使其达到产业化的要求。如研究发现多种微生物能定向地将含量较高的喜树碱转化为10羟基喜树碱。丁家宜等利用人参毛状根成功地实现了对羟基苯醌生物合成天然熊果苷。 5.4 物技术实现天然结构复杂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天然活性成分的研发中还有一个 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天然活性成分常常体内外药效学活性差异较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在体内吸收不好,导致生物利用度太低。利用生物技术实现天然结构复杂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对提高这类成分的生物利用度,进而实现产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已经深入中药研究和开发的各个领域,虽然大多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影响正在不断扩大,所显示出的潜在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也日益得到重视,生物技术将深入到中药新药研制的各个环节。正确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合理地解决中医药现代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中的重要问题,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为加入WTO后的中国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注入活力。 生物技术论文: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中的角色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的益处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 二、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另一个令人担心的是: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危害。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动植物引起当地严重的生态问题。最明显的例子是澳洲引进的兔子。1500年以来,世界各国动植物的交流,有些已成为当地的有害动植物。至于转基因作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后有可能引发:第一,转基因作物使自生作物成为严重的杂草问题;第二,转基因作物通过杂交后产生杂种;第三,转基因作物影响食物安全。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都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冲击的可能性。 未来20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农业将经历具有重大意义的革新。毫无疑问,生物技术作为科学和技术在这场变革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原则上讲,生物技术本身有能力帮助人们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护环境,但在实践中,生物技术作为环境保护的人其作用相对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人们对它在环境保护以及促进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仍将拭目以待。 生物技术论文:浅论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 生物技术是一门由多学科综合的新兴科学,就生物科学而言,它包括了微生物、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学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挂的学科,特别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理论和成果更是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对生物体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控制、改造或模拟,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生物物种伦理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思。 论文关键词:生物技术;伦理问题;思考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深远。而生物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已成为世界的焦点议题。如何合理的应用生物技术造福人类和社会,是众多学者和科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正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许多与生物无关的角落。生物技术的发展至今已经揭示了许多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但生命现象极其复杂,目前仍有许多课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在克隆、胚胎干细胞、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组织工程等研究和实际应用等领域取得了成果。 (一)克隆技术。克隆原意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都是相同的。克隆技术首先用于动物,动物克隆就是通过无性繁殖方式,由动物细胞产生的遗传形状相同的动物个体。克隆羊多莉是首例克隆成功的动物。动物克隆为我们进一步揭示生命的奥妙及人类的自我认识展现了全新的视野。 (二)胚胎干细胞。干细胞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主干”作用的高度未分化细胞,它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分为三大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之所以全能,是指它可以分化成人体全部细胞类型,进而构建心、肝、肾、肺等多种组织和器官,最终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全能干细胞再进一步分裂、分化中又形成了各种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是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三)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以这种生物为原料,加工出来的食品都被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在欧美应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资料表明,在欧洲,玉米钻心虫每年要毁坏4000万吨玉米,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7%,但是如果把分离出来的抗钻心虫基因植入玉米中去,就可培育出抗虫害的玉米,这种玉米就是转基因食品。 二、现代技术发展引发的伦理问题 (一)关于克隆人的争议。从“多莉”羊的克隆成功,待几年来其他克隆动物的尝试,克隆技术正不断发展。目前科学界把对人体的克隆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科学界和伦理界对治疗性克隆普遍支持。但生殖性克隆,即克隆完整的人则遭到很大的抵制。克隆人给伦理道德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家庭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外,克隆人的身份难以认定,使人伦关系发生模糊、混乱乃至颠倒,进而冲击传统的家庭观以及权利与义务观。 (二)胚盘干细胞研究中的生命伦理问题。由于胚盘干细胞的制备是离不开人类卵子、胚盘以及克隆技术的,而卵子与胚盘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宗教界被视为是生命的起源,与活着的婴儿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在许多国家是被严格禁止的。坚持认为可以用人类胚胎做实验的人认为:1、早期胚胎仅是一团细胞,尚难称其为人的一条生命,从胚泡内细胞培养成人的胚胎干细胞,并没有杀死细胞,只是改变细胞的命运;2、培养胚盘干细胞是用于治疗现在还无法治愈的组织坏死性疾病,让病人恢复健康,完全是合乎人类伦理道德。 (三)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对转基因食品发展有两种态度:支持者极力宣传其带给人类充足的粮食和新型抗病虫策略;反对者则强调人为地用基因技术改变神武,会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基因表达调控是个复杂的生命现象。目前,人类对基因的活动实施了解还不够透彻,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中组后的结果。1993年英国的一份报告列出了一些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应用的来努力方面的主要担忧:1、人类基因转入食品动物,如将人类基因因子与凝血的蛋白质的基因转入绵羊中;2、某些宗教团体禁止食用的动物基因转入他们通常食用的动物中,这可能触怒犹太人和穆斯林,列入将猪的基因转入绵羊;3、动物基因转入植物中,可能会引起一些素食者的特别关注。 三、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存在的伦理问题对策 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诸多伦理问题,发人深思。为了促进生物技术的和谐发展,应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科学预言,21世纪是生物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普及大众伦理学知识尤为重要,设置伦理学咨询机构,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伦理学知识,增强大众的伦理学意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伦理水平。同时,我们还应改变传统伦理观念,发展中国特色的生命伦理学。总体上,生命伦理学应和国际生命伦理学保持一致,但又要保持中国的特色。另外,培养生命伦理专业人才,解决人才匮乏的局面。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任道重远,生命伦理学人才匮乏问题需要解决,设置生命伦理学专业,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势在必行,特别应注重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 四、结语 现代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再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导致的伦理问题尤其受人们的重视。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问题的发生,并应用学习的科学知识尽力将其引导到好的方面发展。因此,我们任道而重远,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实惠。 生物技术论文:医疗器械方面的生物技术 1功能性生物材料 组织损伤的情况不同,使用的胶原材料也有较大的区别,如骨组织损伤进行修复时,一般使用脱钙的骨胶原(DBM);肌肉、皮肤或者外周神经损伤,进行修复时一般使用胶原膜(CM);如果属于中枢神经损伤需要修复,则应使用有序的胶原材料(LOCS)。 另外功能性胶原生物材料对于不同的组织损伤的再生有良好的效果,包括CBD-PDGF,其能够活化胶原膜,使得皮肤组织能够再生修复;CBD-BMP-2的作用在于活化脱钙骨胶原DBM,使得骨损伤得到修复;CBD-BDNF对于有序的胶原材料LOCS有着良好的活化作用等。 2生物技术运用于心血管器械方面 生物技术运用于心血管方面,主要是利用天然的组织修复身体的病变部位,或者使用选择性的合成材料代替病变组织,具体的运用分为以下几点: (1)在生物技术研究的初期,医疗器械的的适用范围较小,一般是人体生命垂危时才会使用。近年来医疗领域在植入性合成聚合物的研究方面逐步深入,且研发了各种心脏的辅助器材; (2)心脏瓣膜的发展,使得生物瓣膜、机械性的修复瓣膜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每年将瓣膜植入身体的人群数量逐年增加,常见的瓣膜类型包括嵌入盘、嵌入球、倾斜盘等; (3)永久性植入心脏的辅助装置、临时性植入心脏的辅助装置、人造心脏等,也逐步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类装置能够使得衰竭的循环系统或者心脏保持基本的正常功能,且能够有效减少心脏负担,优化心脏的供氧情况; (4)血氧发生器也属于该类器械,其主要分为膜型、鼓泡型、空心纤维型等不同类型。 在氧发生器的开发方面,模型氧发生器是最为关键的技术,该氧发生器与人体吸气过程中的生理条件极为接近。如果人体的血液的功能由于疾病而减低,可以利用相应的的PVC、PTFE玻璃纸等生物材料制作成膜式氧合器没维持机体的功能正常。 3生物酶的运用 生物酶在医疗器械的运用主要是清洗器械,在自动清洗剂中添加适量的生物酶,其对于医疗器械上多种污渍生物酶的清洁效果十分明显,包括血渍、蛋白质污渍生物酶等。由于上述物质会限制微生物与灭菌因子的接触,需要该类技术进行彻底的清洁。利用生物酶将医疗器械进行浸泡,时间为三分钟,其即会将把污渍分解成细小的碎粒,脱离物品的表面,医疗器械得到彻底的清洗。该生物酶清洁医疗器械,优点在于清洁效果良好,不会对器械产生腐蚀,且能够使得器械的使用寿命更长。 生物技术论文: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的改进 【摘要】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发展日新月异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本学科实验技术要求较高、但是实验教学相对滞后,尚需改进。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突出理论教学中的实验内容、预习以往的实验技术、重点突出制药工艺密切相关的实验、以及加强各种实验技术的相互结合等多种改进方法,可以达到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目的。本文介绍上述几种实验教学改进方法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一些个人体会,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教学 生物技术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为一体综合性学科,同工业生产联系紧密。自1971年世界第一家生物技术制药公司(Cetus)成立至今,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已走完了近四十年的路程,已有近百种生物技术药品陆续完成临床试验,投产上市。二十一世纪又将是生物技术制药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但是,同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知识普及较差,教学活动相对滞后。虽然国内已有数十家高校开展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普及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人才,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生物技术制药学科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综合应用学科,实验技术所占比重较大。而相关技术,像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化学等基本技术已在上述学科教学中有所涉及。这就造成相应的实验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的脱节。学生相关的基本技术已经了解,但是同生物技术制药的具体内容联系不上,更无法谈到后期的产业化应用。所以,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应该重视同药物生产的联系。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 理论教学中强调相应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应用学科,所以在理论教学中也要体现“实用”这个原则。生物技术制药主要分为基因工程制药、抗体制药、酶工程制药以及后期的发酵工艺和纯化工艺。由于是一门产业化的综合工程,所以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每个分支工程都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刚刚入门的大学本科药学专业学生,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制药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不切实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基础理论中精选出同各种主要工艺密切联系的实验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多媒体手段主要阐述相应方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比如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基础知识时,我们可以重点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其基本原理可以用分、切、接、转、筛这五个字进行概括,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同时结合动态的flash课件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便于理解。学生会在短时间内对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原理有一个简明的概念。当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时,我们可以联系平时药物的生产过程。比如阐述诱导程序对基因工程药物产量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介绍工业生产中采用高热气体瞬时升温,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利于提高目标蛋白的产量和后期纯化。同时结合常人洗澡时,高温造成体内热休克蛋白增加这一事实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枯燥理论知识中摆脱出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后期的实验教学做好铺垫,一举两得。 2 实验教学前预习已往的实验技术 预习是诸多教学中的基本环节,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中的预习尤其重要。由于生物技术制药所涉及的很多技术,比如分子克隆操作、杂交瘤制备、细菌发酵培养等都是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或者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技术,所以在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中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将不会赘述。但是很多学生对其相关内容掌握不够,这就造成在讲述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时,学生对以往知识未免生疏,而对新知识又疏于理解。所以在进行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前,应该对以往学过的相关技术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起到导课的作用,利于后续药物生产相关实验教学的开展。比如当讲授发酵工艺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预先复习一下细菌的基本特性、生长周期、生长代谢特点等一系列微生物学知识,这样既引起学生的共鸣、复习以往知识,还可以很自然的过渡到发酵工艺学教学部分,讲述发酵工艺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诸多对细菌发酵的影响因素。可见预习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至关重要。 3 重点学习同各种制药工艺密切相关的实验技术 同理论内容一样,生物技术制药涉及的实验内容同样庞大。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同样需要精挑细选,重点突出。介绍每一分支的制药工艺时,精选1到2个主干的实验技术,这样既为学生理清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的脉络,还可以使绝大部分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操作有一基本了解,达到教学目的。而素质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此实验教学为主干,继续进行扩充学习。 4 注意各种实验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横向联系,相互结合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应用于实践。而实际的生物制药往往是众多生物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单独的一门技术无法完成从药物生产到后期的鉴定这一综合过程[4]。这就需要我们在掌握各种实验技术的基础之上,了解各项技术的适用范围、优势和劣势,从而能够在实际的药物生产过程中将各项技术有机结合、灵活应用。这一概念我们在实验教学之初就应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进行生物药物纯化工艺的实验教学时,我们重点介绍各种纯化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以及操作技术,同时提醒学生高质量的纯化效果需要各种纯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常规实验教学完成之后,我们将会增加各种纯化技术的结合应用这一部分。让学生合理应用已经学过的各种纯化技术设计实验,分离相同的目标蛋白。最后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纯化效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统筹能力,又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纯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使其在未来工作中更有竞争力。可见各种实验技术的相互结合是生物技术制药从实验教学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必备手段。 总之,生物技术实验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突出理论教学中的实验内 容、预习已知的实验技术、重点学习制药工艺密切相关的实验、以及加强各种实验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相互结合等多种方法,可以达到培养基础牢、素质高、能力强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目的。 生物技术论文:对生物技术自动化生产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验材料江苏洋河酒厂股份公司制曲车间提供的已粉碎的成品大曲。1.2主要试验设备恒温振荡摇床;霉菌培养箱;离心机;恒温振荡水浴锅;圆盘制曲机;PCR扩增仪;智能蛋白质多维纯化系统;分子筛;凝胶成像分析系统。1.3试验培养基培养基: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酵母培养基、霉菌培养基。微生物的分离参照文献[5]的方法进行。1.4蛋白质的纯化、酶活参照文献[6-8]的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洋河传统大曲中的微生物体系经过多级富集、分离、纯化与鉴定,并将从洋河传统包包曲中分离得到的主体微生物与文献报道的传统浓香型大曲中的主体微生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洋河包包曲中的主体微生物与报道的浓香型大曲主体微生物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归结于传统浓香型大曲,其制曲“顶火温度”一般不超过60℃;洋河大曲虽然是浓香型大曲,但为了达到突出绵柔风味的目的,酿酒使用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浓香型中温大曲,而是中高温大曲,其制曲“顶火温度”可高达58~62℃。当然,这也与洋河酒厂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有一定关系。2.2洋河传统大曲中的主体水解酶系通过对本厂传统大曲进行多样检测分析,确定其主体酶———糖化酶、液化酶和酸性蛋白酶的活力,并与检索得到的酱香型与清香型酒用曲进行比较[9-11],结果见表2。表2将洋河酒厂传统大曲主体水解酶系与报道的酱香、浓香与清香酒所用大曲进行了比较。可见,3种类型大曲随着制曲品温的升高,成品曲的糖化酶和液化酶活力明显降低,而酸性蛋白酶活力具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浓香型曲的酶活均位于清香型大曲和酱香型大曲之间。由于洋河酒厂大曲“顶火温度”在60℃左右,占顶火时间可达6~8d,最终使成品曲糖化酶活力大大降低,液化酶和酸性蛋白酶活力也较浓香型大曲低。本厂大曲总体水解酶活力低于浓香大曲的平均水平,尤其是糖化力与酸性蛋白酶。与此同时,前期的大量研究表明,酸性蛋白酶活力对酒体有显着影响。所以,进一步提高与优化大曲水解酶活力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2.3现代大曲工艺主体微生物的确定通过对传统大曲主体微生物和酶系的研究,本研究确定了3株霉菌、3株细菌、2株酵母作为主体微生物,表3列出了所使用的8株菌及其生理学特征。大曲是一个含有多菌系、多酶系与复杂香气物质的整体。正如之前报道的一样,大曲中的微生物常常是一种菌产多种酶、多个菌产一种酶、多个菌产多种复合香气。因此,在得到理想水解酶的同时,要赋予现代大曲同样复杂的香气物质,必须采用多菌种发酵工艺。而多菌种的纯种培养工艺还是要与传统大曲生料发酵工艺相结合。2.4现代大曲生产工艺在对传统制曲工艺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分析后,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与论证,最终确定采用90∶10的制曲配方,以及免压曲、免翻动的多菌种混合生料现代制曲工艺,大曲培养时间为9d,得到了较为理想的中试结果。将中试曲样检验指标与本厂传统包包曲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现代制曲工艺排除了传统制曲中压曲和翻曲等繁琐而劳动强度大的工艺,避免了环境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将制曲周期缩短到9d,而且各项指标都达到或优于传统大曲。图1是传统曲与小试现代曲的照片。从图1可知,生物曲菌丝相对于传统曲更为饱满,这主要是由于生物曲内在未经压曲的条件下,拥有更多的空间供菌丝生长的缘故。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生物制曲工艺使曲香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该中试的成功,使我们对传统大曲的制备工艺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为现代制曲项目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理论基础。 3总结 大曲传统发酵工艺周期为4个月,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外界菌系随季节变化较大,产品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易控制,致使大曲产品质量不稳。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大曲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是目前大曲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必经之路。本项目在传统大曲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其品质的微生物体系、多酶体系及其成香机制的研究与验证,将现代纯种培养生物技术与传统生料发酵工艺相结合,缩短了生产周期,实现了大曲生产的连续可控化。该项研究成果的推广无论是对提高大曲生产效率,还是对推动白酒行业科技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生物技术论文: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中的角色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的益处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 二、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另一个令人担心的是: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危害。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动植物引起当地严重的生态问题。最明显的例子是澳洲引进的兔子。1500年以来,世界各国动植物的交流,有些已成为当地的有害动植物。至于转基因作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后有可能引发:第一,转基因作物使自生作物成为严重的杂草问题;第二,转基因作物通过杂交后产生杂种;第三,转基因作物影响食物安全。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都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冲击的可能性。 未来20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农业将经历具有重大意义的革新。毫无疑问,生物技术作为科学和技术在这场变革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原则上讲,生物技术本身有能力帮助人们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护环境,但在实践中,生物技术作为环境保护的人其作用相对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人们对它在环境保护以及促进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仍将拭目以待。 生物技术论文:农业生产生物技术 1植物遗传工程 目前的植物基因工程可通过生物载体细胞注射、基因枪高速细胞子弹轰击等技术向几乎所有的植物输入外来植物基因。以前导入植物体的外源基因只限于外源报告标记基因,抗卡那霉素和抗潮湿链霉素基因。最近已导人了BUR等抗除草剂基因、镶嵌病毒外壳基因、鸡蛋蛋白基因、豆血红蛋白基因和谷酞胺酶合成基因。此外,抗病、抗虫基因的导入也有所报道,对于控制单宁合成的酶基因已被克隆。 目前关于植物—病原物相互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着眼于病原物基因工程,即从病原菌中或植物本身克隆制备出致病基因与调节基因,以及获得病原物的特异性DN段用于病原分类及病害检测。 自1986年首次获得能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植株后,目前已利用基因工程获得许多抗病毒植株,如抗花叶病毒首楷,抗花叶病毒黄瓜,抗X病毒和Y病毒马铃薯等。 生物诱导广泛应用于植物对真菌、病毒及类病毒、细菌等病原物抗性的诱导,在烟草、黄瓜、西瓜、甜菜、马铃薯、小麦、苹果、番茄、棉花、水稻等诸多植物中已见报道。生物诱导包括:用非病原菌诱导,用异种病原菌诱导,用弱致病力菌株诱导,用热杀死的病原菌诱导等方法,诱导对病原菌的抗性。 生物技术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基因植物,如消除了腐烂基因的耐贮存番茄,抗病虫害长颈南瓜,抗虫害转基因土豆,抗棉铃虫棉花,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等等。 植物细胞工程包括茎尖脱毒、快速繁殖、花药、小抱子培养、染色体工程、单倍体育种、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等技术。 植物细胞融合技术可克服远缘杂交中的不亲和障碍,更加广泛地组合起多种植物的优良遗传性状,从而培养出理想的植物新品种。脱毒快速繁殖技术在经济作物、花卉、果树上应用效益显着,快速繁殖成功的植物已有四百多种,其中甘蔗、菊花、康乃馨、草萄、兰花等等已投入生产。 在作物育种方面,用花药培养和染色体工程育种等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方法已培育出许多具有特殊抗性、耐性的优良新品种,利用花药培养技术获得纯合基因型已在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上广泛应用。以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方面,近几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一些作物如赤豆、大豆、刀豆、棉花、油菜等重要经济作物已成功地从原生质体再生成植株,特别是一直认为难以培养的禾谷类,如水稻、大麦、小麦、谷子、高粱的原生质体培养都已相继突破。木本植物成功的例子也逐渐增加。药用植物与真菌原生质体培养的进展也十分迅速。以上的成就,为利用原生质体的遗传操作改良农作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体细胞杂种,最近又研究出了利用卡那霉素和潮湿链霉素的抗性互补来选择杂种细胞的方法。中国在单倍体研究上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原生质体培养及细胞融合研究也趋于国际同类研究水平。 2动物遗传工程 动物细胞培养中胚胎移植(ET)技术对提高动物的生产率和繁殖力有重要意义,世界范围内已加以多方面的研究利用。ET技术已在兔、马、猪、牛、羊等动物上相继成功,但只有牛的ET技术达到了非手术利用阶段,所以牛胚胎移植进入商品化,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推广较大。日本已利用ET技术扩繁可提供精子用于人工授精的种公牛,1992年全日本的奶公牛有8。%以Erf分娩育成。通过ET技术可使母牛分娩双胞胎或多胞胎,这种一胚多产的核移技术在日本已获成功。 中国的单克隆抗体研究始于八十年代,至今已研制成功几干种单克隆抗体应用于畜禽疫病。在禽畜的性状选择育种上,采用DNA指纹鉴定技术识别DN段可加速选择过程。 微生物工程的微生物农业和微生物开发,部分解决了养殖业的饲料问题。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在前苏联年产量约为130万吨,美国年产80万吨;以米糠为基础,添加含杆菌、链球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喂养猪、牛、鸡,能够分解禽畜粪中的有害气体,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饲料吸收率,提高肉、奶产量。此外,近年来通过生物技术在食用菌的遗传育种学上获得了广泛的重视。通过原生质体培养,用PEG法和电场诱导法为诱导突变体和远缘杂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涉及的菇种有香菇、平菇、金针菇、木耳、草菇等。 3生物固氮 菌根菌对植物生育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逐年受到关注。菌根菌的菌丝可以帮助作物根毛吸收范围更大的土体中的移动速度缓慢的磷酸盐离子和钾离子。VA菌根菌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而且对抗御作物的某些土传性真菌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VA菌根真菌与根瘤菌双接种对绿豆、蚕豆、花生、大豆等作物具有良好的生长效应。科学家对豆科植物-一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从经典的生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步入了分子生物学领域。在根瘤菌方面,已确认有结瘤和固氮两个基因组参与完成共生固氮作用。 4生物防治 由于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受到重视,生物防治包括天敌防治和微生物制剂防治。微生物制剂包括细菌制剂、病毒制剂和真菌制剂。细菌制剂以苏云金杆菌(BT)为主。现在全世界已有60多种BT制剂工业化商品,能有效防治150多种鳞翅目害虫,年产量达8000吨左右。BT杀虫剂与其它微生物农药相比,具有选择性高、混用性强、毒力强、速效、无污染等优点,因而广受欢迎。植物细菌杀菌剂是以放线菌类的链霉菌属为基础制成的,防治菜豆、大豆和其它作物的细菌病害,可使细菌病害感染率下降7。%。目前正进行基因筛选组合,以制出广谱新菌种,获得BT基因导入植株中培养出抗病虫植株。利用目前的优良菌种,培育出不产芽抱,只产晶体的高效菌株是正在开发的新技术。 病毒生物制剂是以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的颗粒体病毒为基础制成的,目前已生产出防治甘蓝夜蛾、棉铃虫、黄地老虎、美国白蛾等害虫的病毒制剂。真菌生物制剂中有蜡蚁轮枝菌制剂用于防治温室白粉虱;白僵菌制剂防治马铃薯甲虫和温室烟蓟马;座壳抱菌制剂防治黄瓜温室白粉虱;木霉菌制剂防治根腐及其它植物病害; 单端抱霉素防治黄瓜白粉病;腔蠢盘抱剂防治白粉病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农业对生物技术日见倚重,到2000年,运用生物技术和其它增产措施将占世界粮食增产的5/6,农业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也将由生物工程来解决。 生物技术论文:注意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在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以基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护,抢占21世纪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新形势下,参加北京“国际周”现代农业高层论坛的专家呼吁,要密切关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日益显现的研究成果商品化、研究方式规模化和基因资源争夺白热化的趋势,在即将到来的生物世纪里,真正占据自己的位置。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基因资源争夺呈白热化。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发达国家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对生物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争!夺,其核心就是对基因的争夺。谁掌握了基因,谁就掌握了生物技术的制高点,就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有专家称,转基因植物技术知识产权很可能就是未来国际贸易中市场准入、贸易壁垒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有报道表明,为了获取我国丰富的生物基因组资源,国外公司已在我国境内悄悄地开展活动。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指出,基因资源是有限的、可视专利的战略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建立自己的生物信息技术平台,指望在别人的公益性研究完成后捡便宜的想法,会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加快生物资源信息化的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当务之急。 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伦理价值冲突的哲学思考 对科学和技术做整体评价,简单地断言它是天使或者魔鬼,都容易陷入某种片面性。对于不同境遇下具有不同需要的主体而言,科学和技术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科学和技术研发、运用的具体问题研究,无疑会丰富和加深我们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全面理解。以下对现代生物技术伦理价值冲突的哲学思考,就是这种具体问题的分析。 现代生物技术,不论是异种移植、基因技术还是生命克隆,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的形成可以归结为现代生物技术操作的几个基本特征,这就是现代生物技术对自然秩序的入侵,个体的完美要求与社会平衡间的冲突,人的“非人化”或说是人成为机器,人性的技术化所致的人的身心二元论的消解。 一、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初步完成,标志着人类历史由认识客体、改造客体的时代转向认识主体、改造主体的新时代。 对于主体的改造不同于对客体的改造,他所引起的社会、伦理问题不再是技术应用之后的间接的渐进表现,而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具体研究就直接关涉尖锐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冲突、社会冲突。按照基督教的创世说,人是上帝的造物,分享着神的灵性。但是,随着技术的每一进步,首先是自然的“祛魅”,而后是上帝的废黜,“上帝死了”;而今,该轮到人了。人类是大自然的自然进化结果,现在我们要对这自然之果进行人为的基因改造,这实际上是斩断了人的自然进化之根。基因技术是否是上帝为人类创造的第二个禁果?如果说第一个禁果是“智慧之果”,那么,这第二个禁果又意味着什么呢? 二、基因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为了弥补个体缺陷,追求个人的完美,但由此引发社会问题,社会的完善经受考验。我们有理由申辩,个体缺陷的弥补就是对于人类完美的提高;但是,问题在于人类基因的完美只能算是人类的生物性完美,并不一定意味着人类的社会性完美,也不意味着人类幸福水平的一定提高。随着人们对于基因的逐渐认识,基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断找到人的性格、行为背后的基因原因,犯罪、暴力、强奸似乎都有一定的基因根据,好像一切“都是基因惹的祸”。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似乎可以成为人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最终有效办法,人们的家庭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其以往的社会规范、生存法则都受到从未有过的强烈冲击,人们曾为之努力、奋斗的信念、理想都不再像以往那样激动人心。在奥林匹克运动中,违禁药物的服用被认为是一种违背奥林匹克精神的丑恶行为,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今后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不是还要做运动员的基因检测,到底什么人(具有怎样的基因的人)可以、有资格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不是没有基因限制,所有的人包括克隆人都能够在赛场上“公平”的竞争呢?现在我们有万众注目的世界杯比赛,有机器人足球比赛,那么,克隆人参加哪一个运动会合适呢?根据不同科学家的不同算法,一般认为借助基因技术人类寿命在最近几十年里,有望达到120岁或者更多。长寿是我们的梦想,但人类寿命的迅速大幅度提高确实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社会灾难。个体过长的寿命会延缓类的进化,会造成社会发展的相对停滞。“个体过于长寿会带来人满为患的威胁和上下几代人之间的对立,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上下几代人之间可能进行大量的畸形竞争。”([1],p.45) 三、人的“非人化”或说是人成为机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如果说拉美特里在18世纪只是把人类比为机器,那现代技术则可以把人实际改造成为机器。什么是人?人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精神载体;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是躯体与大脑的统一,是体、理、情三者的统一,是自然、社会与思维三大领域的结合部。如果我们用技术手段破坏了人的上述这些本质特征,那就是使人“非人化”。也有的学者不把这看作是人的“非人化”,而是看作人的进化的新形式。丁长青指出:“机器体系在有机化、人格化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生命的基本特征和进化能力,而且远远超过了人类本体进化的速度和程度,这就是以工具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所开辟的人类体外进化之路。”([2],p.22)随着人的体外进化的不断加速,人不断感受到来自于自身创造的人工自然的压迫、威胁,人必须优化自身本体。从起初的保胎与胎教、医疗和手术、人工授精与试管婴儿到现代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都是人优化自身的手段,也是人的本体进化的形式。丁长青把人的自身优化看作是对于人的体外进化的抗衡,看作是人的进化形式的协调统一。现代技术对于人体自身的改造到底是人的进化的新形式,还是人的“非人化”,这只能是以人的本质为标准。人的本质不但具有变异性,同时也有相当的稳定性,体、理、情的统一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不能割裂的。 四、基因科技导致人的身心二元论的消解。林德宏先生指出,人是物质精神的统一体,具有物质精神二象性。([3],pp.4-6)“对基因科技来说,一方面它实际能够干预的只是人的自然体,而这却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另一方面,它干预的对象又是人的整体本质及主观性的自然基础。”“如同在人的身心关系中,心常常把身作为奴隶来实现许多与身无关的愿望并为害于身,科技也开始把人性作为支配的对象,并必然使人性物化、分化和异化。”([4],p.25)基因技术的滥用使人身归附于人心,人的心身二元对立被消解了,人的本质上的统一性与完整性被破坏了。对于人身的基因操作,既是人的自由发挥,同时也是技术理性的张扬、疯狂。基因技术的滥用应当说只是人性的技术消解的第一步,当人的意识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人的主观精神也实现了技术操控时,人的身心两方面就完全消融在技术理性之中,真正的人也就将不复存在。 五、从生命伦理学到生命哲学,从更高的层次感悟生命。生命伦理学(bioethics)诞生于二十世纪50、60年代。生命伦理学是用伦理学方法,在跨学科和文化的条件下,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的伦理纬度,包括道德见解、决定、行动、政策,进行系统研究。生命伦理学重在探究行动的规范: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生命伦理学经常采用的是道义论和后果论两种理论方法,但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5],pp.31-33)道义论的问题是:(1)处于伦理推理顶端的原则从哪里来?如何得到辩护?(2)每一个病人都处于特殊的情景下,临床原则不可能从原则演绎出来,而必须在特殊情景下权衡有关方面不同的价值和利益。后果论的问题是:(1)不同的后果间难以比较、取舍,特别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的人来说,更是如此。(2)固守后果论原则,会带来某些让人难以接受的后果。我们能否接受让一个智商很低但身体健康的人移植器官给五位对社会有重大贡献而器官衰竭的精英呢?显然不能,因为人只能用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这就是道义论的解释。后果论对付这一反例的办法是,后果不仅是衡量某一具体行动的后果,而是同时衡量坚持或破坏某一伦理原则的后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道义论与后果论的相互纠缠,不能够截然分开。判断某一行动是否道德,要在具体的情景之下对道义论与后果论作灵活的运用。正是在道义论和后果论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形成了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不伤害(non-maleficence) 、有利(beneficence)、尊重(respect)和公正(justice)。现代生命技术是伟大的力量,有时又是可怕的力量。生命伦理学以及有关的政策和法律都是对这种力量的社会控制,但这种社会控制应该与发展自由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相平衡,促进现代技术的人性化发展。 从伦理学的范围考察生命技术,主要讨论的是现代生命技术的利弊,应不应该以及如何发展现代生命技术。但是生命伦理学的伦理规范的哲学依据只有在生命哲学的层次上才能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刻的论证。生命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流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其产生就是为了维护和防止人的自由意志被机械决定论所剥夺。柏格森认为机械论和目的论有同样的缺点:都以为世界上没有根本新的事物。机械论把未来看成蕴涵在过去当中,而目的论既然认为要达到的目的是事先能够知道的,所以否定结果中包含着任何根本新的事物。“柏格森虽然对目的论比对机械论要同情,他的见解跟这两种见解都相反,他主张进化如同艺术家的作品,是真正创造性的。”([6],p.348)柏格森指出,意识试图组织物质,使之作自由的工具,这样,它乃坠如陷阱:自动性和必然性尾随于自由之后,自由终于被窒息。只有在人那里,链条被打断,人的头脑能够以另一种习惯对抗任何一种已经形成的习惯,使必然性和必然性作斗争。如果我们的行动出自我们整个人格,是那人格的表现,我们则是自由的;因此,真正的自由行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罕见的。终极的人生之道是一切人在任一时刻都能同样实行的创造,是靠自己对自己的创造,是人格的不断丰富,这种丰富不靠人格从外界提取的因素,却依赖它促使产生于自身的因素。([7],pp.632-633)我们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里可以看到,他对于生命的意志、人的自由、进化的创造的讴歌,对于依赖完整人格打破理性统治所寄予的厚望。探索基因时代生命的意义以及引导人们追求精神的崇高性、创造性,是现代生命哲学的中心观点。面向基因技术的现代生命哲学的主要内容有:首先,针对现代生物技术引发的一系列人生困惑,确定如何对待人的本质、人的尊严、人生的意义等生命哲学问题。其次,要深入挖掘传统生命哲学(如狄尔泰、柏格森等)的有益成分。第三,探索建立精神科学的可能性。 生物技术论文: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构建初探 作者:史仁玖,李艳玲,苗苗,王建美 【摘要】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其在中药学领域的应用,将会对传统中药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生机。文章从构建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构建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药学 生物技术 知识体系 中药生物技术是中药学和生物制药相关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新兴的复合型学科,利用生物技术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中面临的难题。中药生物技术大量应用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并综合利用了如生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化学工程等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所以被列入高技术的范畴[1]。目前,国内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不多,因此,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对传统中药学和生物技术教学思路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扩展。 1 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1.1 教学内容的构思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知识体系的主要依据,中药生物技术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原理和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的动态以及生物技术在中药学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中药学现代化发展的能力;掌握现代生物工程和技术方法在中药学中的应用技术,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思维模式;力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药生物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包括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生物转化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2]。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对中药资源的改造与改良;二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将药用植物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如用发酵法生产的虫草菌丝体、灵芝菌丝体等发酵制品;三是利用生物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产品,如许多功能性的低聚糖、保健食品添加剂等;四是利用酶工艺、发酵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对传统中药加工工艺进行改造,降低能耗,提高产率,改善中药品质等。 1.2 教学内容的组织 1.2.1 以生物技术在中药学应用中的发展组织教学内容目前,生物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还十分局限,除了在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方面有一定进展以外,基因工程刚刚起步,而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尚未涉及。教学内容着重讨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发酵工程等技术在中药基础和应用中的研究,突出“生物技术”与“中药学”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不能把中药生物技术讲成了生物技术,需要突出中药学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生物技术在中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 1.2.2 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系统性、基础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中药生物技术与很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药用植物学、中药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分离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中药生物技术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对重复的教学内容,尽量在授课时少讲或不讲,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安排学生专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例如,基因工程技术与中药研究的内容学习,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部分安排学生自学,基因工程原理部分我们安排一个学习小组准备了学习课件,在课堂上精讲30 min,然后各小组课堂讨论。教学重点讨论药用植物基因工程,中药分子鉴定技术和基因芯片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以论文文献为例,详细讲授材料处理、实验方法、结果分析及讨论,以期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实验设计及生产应用技术,提高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3]。 1.2.3 及时增加新资料,扩展教学内容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教材知识很难跟得上发展的速度,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满足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教师通过阅览国内外专业期刊、网站,将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地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使学生了解到当前中药生物技术最前沿的知识,从听课过程中受到更多启迪,获得学科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实用研究技术和思维方法,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如我们在讲述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时及时介绍“神七”搭载可产抗恶性肿瘤药物生物原料的植物内生真菌,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抗癌药物紫杉醇产生菌的分离与工程菌株的构建”课题等。教学中,我们在围绕主教材完成教学大纲的同时,力求将国内外基因组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与方法、最新热点课题与方向、相关专业网站等及时介绍给学生,内容不在于知识全和系统性,而重在突出学科领域新、特、尖内容。此外,我校及我系每年有关中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学及中药生物技术的学术报告、讲座不少于十几场,这对课堂教学内容是一个很好的拓展。 2 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构建 中药生物技术实验课程主要目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研究生产相关生物技术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相关技术方法的能力。因此,中药生物技术实验设计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所具有的应用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显著特点。使所开设的每一个实验都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技术路线,采用多种生物工程技术方法完成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全面了解某一中药生物技术产品或某一综合技术方法的特点与关键环节,加强学生对中药生物技术原理与技术全面、深刻的理解。 中药生物技术实验涉及的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实验技术在前期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训练,所以我们结合目前生物技术在中药学较成熟研究应用,我们教师相关的科研课题和实验条件设计实验项目。实验以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和发酵技术在中药中应用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基础,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精选实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力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设计相应三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学习实验技术。每个实验项目包括两部分实验内容。药用植物马齿苋组织培养包括植物ms培养基的配置和马齿苋组织培养技术;泰山蛹虫草发酵包括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发酵和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多糖提取;丹参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包括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dna提取及丹参rapd实验。实验教学效果表明该课程实验的设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我们三届毕业论文中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题目占30%以上。这些实验项目的开设对弥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项目的不足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3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与其他一些基础学科不同,中药生物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必须从实践教学入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3.1 实验室开放及课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让学生提早得到充分的科学研究综合训练,以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学生正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除了必修的实验课外,鼓励同学进入实验室观摩学习,逐渐训练学生实验技术的规范性、熟练程度。每学期我们针对中药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和兴趣小组设定一些题目,如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丹参药用成分,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发酵条件优化,泰山四大名药分子标记鉴定,丹参活性成分合成关键酶的克隆,马齿苋的组织培养及悬浮细胞培养等一些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科研课题,可以帮助其选择有兴趣的合适方向课题,积极参与其中,为以后的毕业课题和就业选择打下早期基础。从毕业生的考研和就业发现,参与实验室工作比较多的同学在考研面试和就业专业面试中优势明显。 3.2 生产见习生产见习是中药生物技术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与课堂教学相互渗透又各有重点的子系统,是中药生物技术进行直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利用周末走进生产企业、研究所等工作领域,不仅加深了感性认识,并且对以后的工作选择也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我们每届学生都要到泰安市的制药企业参观,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如四维制药的泰山赤灵芝菌丝体发酵工艺,泰山药用植物种植园道地药材种植,泰安中信灵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赤灵芝破壁孢子粉加工,泰安山东中药技术学院中药炮制车间等。 3.3 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部分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请主持了泰安市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课题,或者参与部分教师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创新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学科的实验技术、科研方法,开阔学科视野,拓宽思维空间;尽可能增加应用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积极加强与校内实践基地、校办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单位的合作联系,为学生构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生物技术论文:浅谈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就是针对生物机体或生物部分器官、组织以及细胞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原理,对生物体进行改造,从而促进人类所需产品的生产。生物技术是一门对生物体进行改造和利用的技术,生物技术涉及到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学等学科知识,对于人类发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作物产品质量的改善,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1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概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提升。目前,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贡献最为巨大,有效的提升了我国农作物产品产量及质量,很好的解决了我国食品生产问题,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但是,由于我国生物技术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短暂的时间内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成就,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随着我国生物工程研究技术的提出和落实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扶持,我国生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抗虫棉技术的研制以及植物基因组研究、转基因植物研究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发展中的生物技术暴露出了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部分项目的研究力度不够,研究经费不足,使得我国生物技术发展道路仍旧十分漫长。 2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2.1促进了我国农作物产量的提升?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较大,土地耕种面积不足,使得粮食产量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有效促进了我国农作物产量问题,改善了我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状况,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在水稻种植领域的应用效果最为明显,实现了水稻产业的倍数增长,有效的提升了我国水稻年产量,缓解了我国粮食压力,加快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升速度。 2.2促进了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居民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使得居民消费方向由数量消费逐渐演变为质量消费,强调农业产品数量的同时,更加强调农业产品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性。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利用,有效提升了我国农产品综合质量,解决了我国农业产品优质和高产的矛盾,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中,中单3701、中单9409、以及云优19等转基因蛋白玉米品种,在普通玉米产量基础上增产8%~15%,籽粒的硬度达到3.5以上,赖氨酸的含量达到0.4%以上,蛋白质含量维持10~12%,使得蛋白玉米营养丰富,产量逐渐提高,有效的提升了我国玉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2.3促进了我国农作物的抗虫性和抗病性?病虫害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是病虫害问题,造成了农作物产量的快速下降,造成了农作物的大量死亡,因此,提高我国农业作物产量,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便是对病虫害问题的解决。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我国部分转基因作物已经成功具有良好抗虫性和抗药性,确保了我国农作物产量的稳步提升。如新型转基因马铃薯的成功研制,使得马铃薯作物在受到克伦那多马铃薯甲虫的侵害时,能够自身分泌水晶蛋白这一物质,从而对克伦那多甲虫进行毒害,避免病虫害问题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农作物抗虫性和抗药性的提升,有效的降低了农药及杀虫剂的用量,降低了农药和杀虫剂残留物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降低了农药和杀虫剂对水资源的污染,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确保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2.4促进了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农作物的生产离不开养分的有效供给,作物缺少必要的生长元素,就会造成作物生长效率的降低,导致农作物产量的降低。为确保农作物产量,氮、磷、钾肥的使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就相关数据显示,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作物能源的来源50%依靠肥料。由于肥料的过度使用,导致温度气体的大量排放,加剧了地球温室效应。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肥料的大肆应用,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生物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农作物对肥料的依赖,从而有效降低了种植过程中肥料的使用,降低了肥料对环境的危害。如部分转基因作物,能够通过根部相关结果加强对营养元素的固定和收集,提高了对土壤养分的应用,促进了植物的快速生长。同时,通过对特定真菌的研究和应用,加速了种植区域内土壤养分的生成,提高了土壤中养分含量,有效减少了对人造肥料的应用,减少了人造肥料对环境的破坏。 3 总结?生物技术对农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生物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有效提升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升作物的抗虫性和抗药性,降低了人造肥料对环境的危害,实现农业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因此,应该加强生物技术的研究力度,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速度,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改革。 生物技术论文:探讨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进步,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和推广,实现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简单来讲,就是在生物体外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拼接,对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再导入生物体内使导入的基因得以表达。其中,其核心技术就是提取目的基因——将需要的基因从供体生物的细胞内提取出来,从而达到最终目的。其中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对多细胞生物的检测,将每个受体细胞单独培养并诱导发育成完整个体,检测这些个体是否摄入目的基因,摄入的基因是否表达(是否表现出相应的性状)。淘汰无变化的个体,保留有相应变化的个体进一步培养、研究。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转基因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种植的育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可以将某一种作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另一种完全不具亲缘关系的作物品种当中,使得作物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 目前被较广泛提取使用的植物目的基因主要有: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种子贮藏蛋白基因、植物抗病基因等。例:用棉铃饲喂棉铃虫,如虫吃后不出现中毒症状,说明未摄入目的基因或摄入目的基因未表达,如虫吃后中毒死亡,则说明摄入了抗虫基因并得到表达。 因此,通过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作物的品种得到改良,目前,随着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其应用也不断呈现广泛应用的趋势。首先,目前,转基因植物的种植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目前采用转基因技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全球耕地面积的16%。 此外,还有杂交育种技术的应用。简单来讲,就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其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生物种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比,其操作方式更为简单,而且这种技术的推广时间也比较早,目前,对于杂交技术的应用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技术的应用都使得农业种植的难度降低。 2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组织培养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对于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其主要是建立细胞的全能性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人工的诱导,保证植物组织在无菌状态下进行良好的发育,最终发育成为完整植株的一种生物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的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植物繁殖的速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培育出更多优良的植物品种。此外,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对作物幼苗的侵害,保证种苗无病毒,促进良种经济作物的快速推广。在应用组织培养技术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温度、光照、湿度等各种环境条件,培养基组成、ph值、渗透压等各种化学环境条件,使得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培养育苗的生长和发育。另外,在进行初代培养外植体的时候,对于褐变做好处理。褐变,主要就是指外植体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褐变,有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褐变的现象。它的出现是由于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所致。在褐变过程中,会产生醌类物质,它们多呈棕褐色,当扩散到培养基后,就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所接种外植体的培养。所以一定要加强对这个环节的处理。第三,关于植物组织的初代培养。初代培养旨在获得无菌材料和无性繁殖系。即接种某种外植体后,最初的几代培养。在初代培养时,用诱导或分化培养基,即培养基中含有较多的细胞分裂素和少量的生长素。初代培养建立的无性繁殖系包括:茎梢、芽丛、胚状体和原球茎等。 3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采用生物技术制作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简单来讲,就是利用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将其作为制作农药制品的有效成分,改变传统形式通过化学手段制作农药的方法,即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作用,另外,还可以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更加重要的是提高了植株的耐药性,所以,利用生物技术制作农药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基因工程药品的生产中,许多药品的生产是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的。受材料来源限制产量有限,其价格往往十分昂贵。微生物生长迅速,容易控制,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因此,我们可以将生物合成相应药物成分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内,让它们产生相应的药物,不但能解决产量问题,还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例如:转黄瓜抗青枯病基因的甜椒、转鱼抗寒基因的番茄、转黄瓜抗青枯病基因的马铃薯、不会引起过敏的转基因大豆等等。 因此,生物农药技术,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总结 总而言之,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有效地改善我国目前的农业现状,提高了农作物抵抗能力,提高农业产量,积极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现代 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 发展 ,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工程产生重要影响, 其在食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本文阐述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发酵业的应用。 关键词: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成就非凡,推动着 科学 的进步,促进着 经济 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与思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现代生物技术的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食品、能源、化工、轻工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生物技术是21世纪高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及潜在的生产力。专家预测,到2010~2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逐步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产业之一。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机体、生物系统创造新物种,并与工程原理相结合加工生产生物制品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则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领域。在我国的食品 工业 中,生物技术工业化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年,酒类和新型发酵产品以及酿造产品的产值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7%。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发酵领域中有广阔市场和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阐述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一、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采用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按照人类的特殊需要将具有遗传性的目的基因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剪切、组合、拼接,再将人工重组的基因通过载体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并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高速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或组建成新的生物类型。 发酵工业的关键是优良菌株的获取,除选用常用的诱变、杂交和原生质体融合等传统方法外,还可与基因工程结合,进行改造生产菌种。 (一)改良面包酵母菌的性能 面包酵母是最早采用基因工程改造的食品微生物。将优良酶基因转入面包酵母菌中后,其含有的麦芽糖透性酶及麦芽糖的含量比普通面包酵母显著提高,面包加工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量提高,应用改良后的酵母菌种可生产出膨润松软的面包。 (二)改良酿酒酵母菌的性能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新的酿酒酵母菌株,用以改进传统的酿酒工艺,并使之多样化。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大麦中的淀粉酶基因转入啤酒酵母中后,即可直接利用淀粉发酵,使生产流程缩短,工序简化,革新啤酒生产工艺。目前,已成功地选育出分解β-葡聚糖和分解糊精的啤酒酵母菌株、嗜杀啤酒酵母菌株,提高生香物质含量的啤酒酵母菌株。 (三) 改良乳酸菌发酵剂的性能 乳酸菌是一类能代谢产生乳酸,降低发酵产品ph值的一类微生物。乳酸菌基因表达系统分为组成型表达和受控表达两种类型,其中受控表达系统包括糖诱导系统、nisin诱导系统、ph 诱导系统和噬菌体衍生系统。相对于乳酸乳球菌和嗜热链球菌而言,德氏乳杆菌的基因研究比较缺乏,但是已经发现质粒pn42和pjbl2用于构建德氏乳杆菌的克隆载体。有研究发现乳酸菌基因突变有2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涉及(同源或异源的)可独立复制的转座子,第二种方法是依赖于克隆的基因组dna 片断和染色体上的同源部位的重组整合而获得。通过基因工程得到的乳酸菌发酵剂具有优良的发酵性能,产双乙酰能力、蛋白水解能力、胞外多糖的稳定形成能力、抗杂菌和病原菌的能力较强。 二、细胞工程技术在食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主要组成之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 年代初,是在细胞水平上改变细胞的遗传特性或通过大规模细胞培养以获得人们所需物质的技术过程。细胞工程主要有细胞培养、细胞融合及细胞代谢物的生产等。细胞融合是在外力(诱导剂或促融剂)作用下,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源(种、属间) 细胞或原生质体相互接触,从而发生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并形成杂种细胞的现象。细胞融合技术是一种改良微生物发酵菌种的有效方法,主要用于改良微生物菌种特性、提高目的产物的产量、使菌种获得新的性状、合成新产物等。与基因工程技术结合,使对遗传物质进一步修饰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例如日本味之素公司应用细胞融合技术使产生氨基酸的短杆菌杂交,获得比原产量高3倍的赖氨酸产生菌和苏氨酸高产新菌株。酿酒酵母和糖化酵母的种间杂交,分离子后代中个别菌株具有糖化和发酵的双重能力。日本国税厅酿造试验所用该技术获得了优良的高性能谢利酵母来酿制西班牙谢利白葡萄酒获得了成功。目前,微生物细胞融合的对象已扩展到酵母、霉菌、细菌、放线菌等多种微生物的种间以至属间,不断培育出用于各种领域的新菌种。 三、酶工程技术在食品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催化功能、高度专一性和高度受控性的一类特殊生物催化剂。酶工程是 现代 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酶工程又称酶反应技术,是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内,利用生物酶作为催化剂,使某些物质定向转化的工艺技术,包括酶的研制与生产,酶和细胞或细胞器的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的修饰改造,以及生物传感器等。酶工程技术在发酵生产中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酶技术处理发酵原料,有利于发酵过程的进行。如啤酒酿制过程,主要原料麦芽的质量欠佳或大麦、大米等辅助原料使用量较大时,会造成淀粉酶、俘一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的活力不足,使糖化不充分、蛋白质降解不足,从而减慢发酵速度,影响啤酒的风味和收率。使用微生物淀粉酶、蛋白酶、一葡聚糖酶等制剂,可补充麦芽中酶活力不足的缺陷,提高麦汁的可发酵度和麦汁糖化的组分,缩短糖化时间,减少麦皮中色素、单宁等不良杂质在糖化过程中浸出,从而降低麦汁色泽。二是用酶来处理发酵菌种的代谢产物,缩短发酵过程,促进发酵风味的形成。啤酒中的双乙酰是影响啤酒风味的主要因素,是判断啤酒成熟的主要指标。当啤酒中双乙酰的浓度超过阈值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馊酸味。双乙酰是由酵母繁殖时生成的α-乙酰乳酸和α-乙酰羟基丁酸氧化脱羧而成的,一般在啤酒发酵后期还原双乙酰需要约5~10d 的时间。崔进梅等报道,发酵罐中加入α-乙酰乳酸脱羧酶能催化α-乙酰乳酸直接形成羧基丁酮,可缩短发酵周期,减少双乙酰含量。 四、小结 在食品发酵生产中应用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发酵剂的性能,缩短发酵周期,丰富发酵制品的种类。不仅提高了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生产出符合不同消费者需要的保健制品,而且在有利于加速食品加 工业 的 发展 。随着生化技术的日益发展,相信会开发出更多物美价廉的发酵制品,使生物加工技术在食品发酵工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生物技术论文:关于蛋白质化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 摘要] 在最近几年的生物研究技术和生物工程的相关领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每个国家与每个国家的蛋白质化学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研究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本文对蛋白质化学以及生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 蛋白质化学;生物技术;研究;分析 本文就蛋白质化学以及生物技术做一综述,现分析如下: 1 蛋白质化学生物技术研究 蛋白质生物技术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变化的蛋白质表达量,来寻找疾病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另一方面,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执行者,许多生物学过程、蛋白质降解、细胞之间的识别,都是依据蛋白质传递的信息来完成的[1]。 1.1 对蛋白质的化学标签 标签就是要将能够区分的元素差异的物质引入到差异样本中去,利用质谱分析得到的信息,将相对量的差异区分显示出来。化学标签的主要作用就是:便于目标蛋白的定位、追踪、纯化以及结构和相互作用研究[2-3]。 1.1.1 体内的标记体内的标记,也可以称为是代谢的标记。就是利用含有稳定的同位素,饲料对动物进行喂养和培养,将标签成功的引入。15n和13c是比较常用的稳定的同位素[4-5]。 1.1.2 氨基酸标记氨基酸的标记就是将氨基酸碳原子和氢原子替换成为稳定的元素,然后再将这样稳定的氨基酸加入到某种培养基中,这样细胞就会将氨基酸加入到蛋白质中引入的标记[6-8]。 1.1.3 体外的标记体外的标记主要分为酶解前、酶解时和酶解后三个标记。酶解前标记是将含有差异试剂标记在蛋白质的某个部位上,采用icat的技术,进行等量的混合后酶解,最后通过链亲和素的柱子富集这些标记的肽段,利用质谱分析差异。酶解时标记,就是在内切酶作用下,蛋白质发生酶解。酶解后标记,有些标记试剂适用于在蛋白质酶解成肽段后标记,酶解后标记就是指蛋白质在酶解后对形成的肽段进行标记,这样酶解后标记就派上了用场[9]。 1.2 化学标记的优缺点和应用问题 定量标记主要就是分体内标记和体外标记,对于体外标记技术分析的范围比较广,外标记技术适合于各种条件的标记,无论是从组织、体液到细胞样品均可以。而对于体内标记而言,无法实现完全标记,主要就是取决于蛋白质的代谢问题。化学标记来分析蛋白质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学科,许多的疾病与蛋白质也有一定的联系。最近,结合稳定同位素标记和差异技术分析了磷酸化蛋白,一共分析出了8 000多个磷酸化的位点[10-11]。 化学标记的不足:是在理论上,可能使融合蛋白不稳定,改变或使融合蛋白的功能丧失。在实验中表明,当应用较大的亲和纯化标记,常会发现细菌的融合蛋白产物的功能钝化。一个表位附加标记对融合蛋白质的行为影响是多变的,且依赖于该蛋白质的结构。 2 各个国家对蛋白质化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 德国美因兹大学的哈密特·斯托科教授的报告介绍了传统的著名医学植物萝芙木碱利血平最近几年提供的有关单贴吲哚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的详细内容。日本神户学院大学的冈田芳男教授也做了关于含有2,6-二甲基-l-酪氨酸和 pyrazinone的阿片类似物的设计和报告。日本东京大学的野水本雄教授的报告是关于细胞黏附性多肽一壳聚糖基质:这一种新型多功能生物材料,组织工程要求移植到组织的细胞,需要修复和再生[12]。 3 结语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因此,它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最近几年各国的管理人员更加重视对蛋白质的研究和探索。 生物技术论文: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战略与若干对策 1 抓住机遇,加速我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 近20年来,我国生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一支约2 万人的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的科技队伍,其中有一批留学海外学成回国的中青年生物技术专家;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研究开发机构及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轻化工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的体系。作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开发出一批生物技术产品并投放市场。继1996~1997年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上市的高潮之后,预计在2003~2005年我国将出现生物技术产品上市的第二个高潮。由此可见,与其它高技术领域相比,我国的生物技术总体水平及产业化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在我国重要的高技术领域中,从目前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态势来看,生物技术最有希望取得创新性进展,最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潜力。因此,建议国家将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21世纪加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突破口”。把握有利时机,进一步把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力争在21世纪的前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 制定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 选择发展模式总体战略 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应改变以往跟踪为主的战略,实施积极创新为主集成应用的战略方针。基于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水平和能力,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宜采取“立足创新、集成应用、需求导向、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 关于集成应用,主要是指把现有的已成熟的先进技术(不管这些技术源自何处)组合集成起来运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充分借助和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以及其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1)战略目标 21世纪初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目标应定位在:努力提高生物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增强我国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争取在21世纪初的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生物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2)发展模式 我们认为,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产、学、研的结合是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科技长入经济,提高研究开发效率的良好方式。结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为保障生物技术及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该对全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对各类各层次不同机构的研究开发工作给予重要的引导;对于一些重要的领域,国家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企业界、金融界以及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支持,各方面力量形成的合力将加速国家目标的实现。 高技术是基于多种学科的综合技术,而高技术产业则必须加上科学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发展高技术产业只有以企业为主,才能有效地将分离的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产品与市场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联合运作。没有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生物技术产业将难以迅速发展。 3 主要对策 1)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整体协调、形成优势集成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尚没有全国性统管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组织管理机构,缺乏全局性的战略部署。目前国家各类科研计划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基础性创新性研究,但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选择短期能产生效益的研究项目,导致创新的源头匮乏。更为严重的是,各类计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各部门、地方自成一体、封闭运行,导致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而且造成低水平重复。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期。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采取“两弹一星”+利益捆绑的新机制,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内动力和凝聚力;必须下决心解决部门地方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顽症。为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决策、协调和实施系统的统一、简便和高效。 2)进行战略布局,形成产业聚集区 国外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些地理、交通、信息、政策等环境较好的地域,容易形成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的“聚集区”。这种“聚集”促进了不同研究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加速了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聚集”进一步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起到了“聚集”带动“聚集”的作用,形成了 良性发展的循环。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现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上海、北京、广东(深圳)、长春等地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 集中力量有选择地发展3~5个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聚集区、 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聚集区、以深圳为中心的粤港聚集区、以长春为中心的长沈大聚集区等),发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尽快形成较大的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对上述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国家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界的积极性,以国家重大项目为纽带,促进优势互补的联合与协作,逐步形成既有合作(包括跨国和跨地区合作)又有竞争的社会化的生物技术研发与生产的格局。 3)选择部分重点产品,目标定位国际市场 对于某些我国有较好基础、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是我国有资源优势的技术领域,例如转基因动物反应器、转基因植物、功能基因组、生物芯片、组织工程、中药等领域,应选择部分重大项目,目标瞄准国际市场,通过运用优势集成、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操作方式,加大协同攻关力度,尽快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增强并确立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 4)建立国家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孵化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制约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生物技术因其自身的综合性、多学科特点,生物技术转化更具有特殊性。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孵化器的作用尤为重要。孵化器的作用是,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的突破尽快孵化为成熟配套的技术和工艺,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为此,应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择优建立数个生物技术国家重大项目孵化器,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特性的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工程的实施,力争在5~10 年内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生物技术产品,同时走出一条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之路。 5)加强生物技术产业相关技术及装备的产业化及国际化 我国在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等支撑技术与装备方面十分落后,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在国外,生物技术的支撑技术与装备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其产值占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0%以上。生物技术的支撑技术与装备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交叉;二是绝大多数生产经营专用仪器、装备的公司都拥有国际市场,只有占有国际市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因此,对重要的生物技术仪器、设备和装备,应采取“桑塔纳”模式,走与国外大公司合资合作的发展道路。第一步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建设组装线或生产线,这样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与外国公司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第二步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逐步加大国产化比重,同时加强新型号、新设备的研制开发,进而逐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此方面,应注意避免自己闭门造车、封闭发展,所开发的产品性能不稳定,测出的数据不可靠,别人不用,自己也不用的尴尬局面。 6)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中介组织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中介组织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介组织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大力发展从事生物技术信息咨询、技术评估(包括生物安全评估)、专利(特别是国外专利)、投融资等方面的中介机构。 我们认为,应尽快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有利于信息沟通和协作,有利于规范市场和公平竞争,亦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逐步形成社会化发展的格局。协会组成以企业法人和高级主管为主,吸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管理、营销专家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协会进行全局性组织协调工作。 7)充分利用和合理保护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我国国土辽阔,特殊的地理、气候、人口、人文、历史以及多民族等原因,使我国具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遗传资源,包括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宝库,为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量的生物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一些重要的资源流失严重。例如,我国虽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但由于资金和管理上的一些因素,导致研究、保藏和开发工作都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也没有一部微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象重视人类遗传资源一样高度重视对所有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应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各类生物资 源管理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健全国家生物资源的保藏及服务体系,其中包括细胞库、菌种库、毒种库、种质库、信息库等。此项工作可在相关计划的基础上,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虽然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但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战略联盟 发展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要充分重视利用海外资源,特别是信息及人才资源。在这方面,即使是十分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十分重视利用国外的信息,并吸引别国的优秀人才为其服务。我国除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吸引海外留学生和科学家回国为国效力外,还应选择重大技术领域,在国外建立联合工作站。863计划生物领域在“八五”、 “九五”期间已试行,效果良好。实践表明这是实现技术跨越的有效途径。国家应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特别是企业在国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这样将会大大提高信息采集、技术引进、智力引进、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乃至产品出口的效率。 9)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高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为参与21世纪生物技术国际竞争,培养优秀人才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不适应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要求。生物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技术,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掌握广泛的知识以及多种相关技术技能。因此,建议在大学本科阶段,增设专门的生物技术课程,课程的内容包括广泛的相关领域的综合性知识。同时在研究生阶段,应开设有关管理和经营方面的课程。没有多学科的交叉汇集就没有生物技术的发展;没有管理和经营的理念就没有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应特别重视毕业后的在职教育,及时扩展新知识。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应注意培养既懂科技又懂经营与管理的两栖人才。建议国家设立专门的奖学金,资助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同时选拔具有丰富经验或担任一定的行政领导职务的优秀中青年骨干进修mba 课程,包括遴选其中部分突出人才赴海外攻读mba学位。 在充分发挥现有国内生物技术人才重要作用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和吸引海外留学生和科学家回国发展,这是一项涉及人才资源争夺的战略任务。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更加明确的有关鼓励和吸引海外留学生和华人科学家回国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生物技术论文:当前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生物技术以其独有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当前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加强企业队伍建设、以市场为主导,重点突破、加大政府投资,完善建立产业政策扶持等措施来加快当前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关键词:生物技术 产业发展 问题 对策 一、 生物技术概论 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组技术为中心的基因工程,还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细胞工程及生物制品等领域。生物技术,可视为一种运用生物体来制造产品的科学与技术,虽然生物技术这项专有名词是在七十年代才开始正式出现,但生物技术应用却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例如,神农氏尝百草是中国历史上利用植物在医药应用上的最早记载,足见生物技术观念与应用早已存在人类日常生活之中。 为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始终把生物技术列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研发投入,同时鼓励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表达系统、生物工程、药物进入了创制阶段,建立了一系列关键平台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抗基因的棉花、番茄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的发展,有数十种基因药物已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另外 ,通过对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蛋白质工程三大主题的研究开发,以增产粮食为战略重点和发展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为突破口,为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遗传工程农作物的培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二、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生物技术生产发展快速,涉足领域不断深入。我国生物技术起源于80年代,到2000年销售产值已经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平均增长33.58%。同时,生物技术产业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并且还再继续扩展深入。 其次,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世界上出现了一批影响未来的重大技术:人类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干细胞技术与组织工程、生物信息学、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或蛋白芯片或组织芯片、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反义核酸技术、单抗技术等对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生物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由于生物技术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另外,生物技术产业格局从治病为主向治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产业过渡。兼并重组愈演愈烈,大企业愈来愈大,协作型竞争已经成为当今生物技术产业的主流; 三、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主知识产权过少,产业化能力很低。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生物技术产业的技术与装备还相当欠缺。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产业比较起来,我们的技术还很低,并且很多的研究成果都还是在实验室,还没有走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大门。如何加快将开发研究出来的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产业化能力,是当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要充分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其次,投入严重不足,并且投入渠道单一。生物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产业,因此,资金短缺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加大生产技术投资力度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银行贷款以及尚待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寻找各种资金渠道。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我国企业资本融通渠道只有创业者个人出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投资,政府的风险投资,国家科技部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五种。其中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的投资因为上面所说的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和认可,导致他们常常希望在所投资的企业中依靠他们所提供的有形资本来控股,严重地打击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最后,产业化人才缺乏,研发与产业化脱节。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由于研究开发人员培养周期长,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滞留在国外,国内缺乏优秀人才,尤其缺少技术兼经营型人才。此外,我国现有生物技术人才偏重于理论研究,产业化人才相对缺乏,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常出现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或产业化成本很高而无经济价值。 四、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首先,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内动力和凝聚力,须下决心解决部门地方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顽症。为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决策、协调和实施系统的统一、简便和高效。 其次,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加强企业队伍建设。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现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地方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 培养专门的企业人才,成立专门的开发生产企业或机构。就生物技术来说,我国已经有了很大成绩,但是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四个环节中,研究和开发环节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需要下力气建立一只强大的研究,开发队伍。 再次,以市场为主导,重点突破。努力开拓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开发和生产符合生物技术市场需求的产品。生物技术市场对生物技术产品的需求将会极大的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生物技术都在迅猛发展,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就以我们中国来说,中国的生物技术最有权威的是植物细胞工程育种、植物快繁和脱毒苗生产等植物生物技术上。发挥我国的优势,保持技术的最前沿,可以大大的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域。 最后,加大政府投资,完善建立产业政策扶持 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产业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保护和鼓励生物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法律。通过制定法律加强合作研究、鼓励发明创新和促进技术转移。还可以通过融资渠道来实现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其中包括拨款或资助,大公司出资、成立基金会、贷款、风险投资等。政府直接投资的变化是调整研发投入结构,提高民用研究与发展投入,特别是民用高技术开发投入,以提高经济竞争力。投入的重点是风险大、民间投资有困难的重大长期研究课题。另外,政府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促进合作研究开发。政府可以将国有研发成果下放,鼓励产、学、研合作。 生物技术论文:现代生物技术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重组dna技术和分子标记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日趋成熟,应用在了油菜的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和染色体诱变等方面;重组dna技术在油菜抗除草剂,抗虫和抗病等方面已发挥巨大作用;随着基因饱和度的增加,基因图谱与物理图谱的建立,分子标记将有望在提高选择效率,培育好的油菜品种方面发挥大的作用。 油菜是世界四大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属十字花科芸薹属,包括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白菜型油菜3个栽培种。多年来,油菜生产国政府和科学工作者均十分重视油菜的生产和科研工作。从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技术则给动植物品种改良带来了一场革命,把育种技术从宏观水平提高到微观水平,以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重组dna技术、分子标记技术为主体的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作物品种改良的前导技术。本文就生物技术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1、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植物的离体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人工培养基上的生长、维持或分化。组织培养的全部实践都是以细胞的全能性和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均等性为依据的。植物组织培养根据外植体来源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分为愈伤组织培养,器官培养,分生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等类型。组织培养作为一种新的手段,对植物改良有重要价值。 1.1单倍体育种技术 控制和改变植物染色体倍数来达到选育优良品种的技术,其中最突出的是单倍体育种。以花药为外植体组织培养获得单倍体个体,无论花粉来源于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经加倍后即纯化,为加速育种进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目前,花药培养已在200多个植物种中获得成功,中外学者对影响花药培养的内外因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运用花药培养已经获得新品种的重要作物有水稻、小麦和大麦等,通过花药培养也获得了一批纯合玉米自交系。甘蓝型油菜通过花药均获得单倍体植株,进而加倍,已成为常规育种的重要辅助技术。 1.2通过胚培养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和杂种后代的自交不亲和性,拓宽种质范围 远缘杂交是植物育种的二个重要方面。通过远缘杂交,可以获得品种间杂交难以得到的变异类型。通过栽培种和野生种间的杂交,还可以从野生种那里获得如抗病性和对恶劣环境适应性等经济性状。但远缘杂交也存在许多困难。其中之一是杂种胚乳不能正常发育,杂种胚也会因饥饿死亡。在芸薹属、萝卜属等作物上,远缘杂交均有成功的报道,我国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甘蓝型油菜与兰花籽、诸葛菜的种属间杂交等。 1.3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技术 植物原生质体是指用特殊方法脱去细胞壁的、裸露的、有生活力的原生质团。这种裸露细胞在适当的外界条件下,还可以形成细胞壁,进行有丝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和诱发再生植株,因而仍然具有细胞的全能性。原生质体培养就是指以这种裸露细胞作为外植体所进行的离体培养。原生质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远缘物种的体细胞杂交和外源染色体、dna或细胞器的导入,以这种生物学手段对植物进行改良。在植物育种上应用最多而且期望最高的是体细胞杂交。 体细胞杂交又称原生质体融合,是指2种原生质体间的杂交。它不是雌雄配子间的结合,而是具有完整遗传物质的体细胞之间的融合。因此,杂交的产物一异型核细胞或异核体中将包含有双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的总和及全部细胞质。当然,由于自然的原因,由杂种细胞再生成的杂种植株内,染色体数目和细胞器的组成以及其它细胞质成分还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大大增加了后代的变异。此外,由于人为的控制,也会使杂种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某种变化,例如体细胞杂交过程中有意识地去除(或杀死)某一亲本的细胞核,得到的将是具有l个亲本细胞核和2个亲本细胞质的杂种细胞,通常把这种细胞称为胞质杂种。 关于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自carlson(1972)获得第l个烟草体细胞杂种以来,到80年代中期报道有15个种内组合,38个种间组合,13个属间组合的体细胞杂种植株。大多数属于茄科植物,十字花科只有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到90年代,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又增添了再生植株的种内杂种14个,种间62个,属间47个,并有2个科间组合的胞质杂种分化出植株。油菜的原生质体融合在70年代也开始了尝试,如拟南芥菜和白菜型油菜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自然界不存在的属间体细胞杂种一拟南芥油菜。banneret等通过种间杂交将ogura在萝卜中发现的雄性不育性胞质转移到甘蓝和甘蓝型油菜中。pelletier等通过体细胞融合的方法产生雄性不育的甘蓝型油菜胞质杂种,从而得到优良的没有缺点的雄性不育系。heyn通过油菜雄性不育和raphanobrassica(萝卜×甘蓝型油菜杂交的双二倍体)种间杂交,将恢复基因从萝卜导入到甘蓝型油菜中,pelletier等选择得到了具有改良的最佳胞质杂种组胞质全恢复植株,这类种质具有一个显性恢复等位的基因,近年来,通过不断改良,萝卜胞质三系已接近生产和利用阶段。 1.4诱发与筛选遗传变异,转移创造抗逆、抗药、抗病性突变 因为组织培养改变了细胞分裂的正常周期,使异染色质dna复制更加延迟,从而使带有异染色质区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断裂、引起染色体畸变,诱发转座因子。因此,在组织培养条件下,无论有无诱变剂存在,都有较高的突变率,再生植株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由于组织培养的环境条件可以严格地加以控制,我们就有可能模拟出各种自然灾害条件,如培养基中nacl的浓度、ph值、添加对某些作物危害最大的流行病菌毒素或者最有效的除莠剂等,组成各种特异性选择培养基,从而筛选出具有对特殊自然灾害抗性、抗药性或抗病性细胞系或再生株,为作物改良提供宝贵的基因来源或种质资源。 2、植物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即重组dna技术,或分子克隆。是一种外科手术式的遗传操作。它不是通过一般传统的有性杂交方法,而是采取类似于工程建设的方法,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借助于实验室的技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或基因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去,使后者定向地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成为新的类型。用重组dna技术实现对某一植物的改造,大体上要经过以下5个步骤:①从某种特定的生物中获取外源dna或目的基因; ②从原核生物中获取目的基因的载体并进行改造;③用限制性内切酶将载体切开,用连接酶把目的基因连接到载体上,获得dna重组体;④以欲改造的植株作受体,使重组dna进入受体细胞,即实现外源dna的转化; ⑤被转化的受体细胞再生完整植株,外源dna在受体内表达。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良作物蛋白质成分,提高作物中必需的氨基酸含量,脂肪酸组成,培养抗病毒、抗虫及抗逆境植株,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已经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倍受重视,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多,投资大,进展快并极富活力的生物技术产业,并展示出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诱人前景,是我国"863"计划的重点项目。 近年来,油菜基因工程研究已蓬勃开展,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1年,十字花科基因工程研究共23篇,其中油菜占13篇。在加拿大,1992年全国转基因植物试验共205个,其中油菜164个。在这164个试验中,抗除草剂试验159个,抗病试验l个,改变蛋白质试验1个,提高含油量的试验l个。 2.1抗除草剂 将除草剂耐性引入农作物是增加对除草剂选择性及完全性的一条新途径。在油菜基因工程中,对抗草甘磷的epsp合成酶(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synthase)突变基因的导入取得成效。草甘磷(glyphosate)是一种非选择性的广谱除草剂,它是通过抑制epsp合成酶的活性而阻断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最终导致受试植物死亡。 目前已从e·coli分离出一个突变株,它含有抗草甘磷的epsp合成酶的突变基因,将其引入到作物中,当使用草甘磷时,作物不受损害。由于草甘磷无毒,无残留,易分解,不污染环境,因此,人们对抗草甘磷的epsp合成酶基因的遗传操作十分重视。目前加拿大已有2个抗草甘磷的转基因油菜品系,多加1992一1994年加拿大油菜品种联合试验,这些品系在产量方面与当前品种相当,但品质和抗性加强。 2.2抗虫 培养抗虫植物是基因工程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不仅对改良作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种子工业和农业化学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抗虫方面,主要是通过克隆编码。将苏云金芽孢杆菌(bocillas thuringiensis)即b·t·的毒素蛋白基因(也称杀虫晶体蛋白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中,从而获得抗虫的转基因植株。目前已将其转入到烟草、番茄、棉花中。在姜芸薹抗虫基因工程中,已将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转入油菜、花椰菜、花茎甘蓝,结球甘蓝中。 利用一些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也可获得抗虫植株。如英国已克服了豇豆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将该基因转入植株,就产生抑制剂,能破坏虫体胰蛋白酶的活性。害虫食转基因植株后,便因消化不良而死亡。 2.3抗病性 病毒对植物的危害是农业生产上损失最大的病害之一,目前普遍采用的控制和避杀传毒昆虫、选育带有抗病基因的品种、生产脱毒苗以及接种病态的弱毒株系以达到交叉保护的作用等常规方法,均或多或少存在限制因素,导致效果欠佳或产生相反的效果。利用植物工程防治病毒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导入:即利用导入的外壳蛋白基因形成交叉保护,防止或减轻病毒危害,已经获得的抗病毒转基因蔬菜作物有番茄、马铃薯、辣椒等。美国于1986年获得了转化tmv外壳蛋白基因的番茄植株,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有tmv外壳蛋白的番茄接种tmv后只有5%的植株发病,产量不减,而对照植株发病率达99%,减产26%~35%。已经成功转化的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还有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黄瓜花叶病毒(cmv)和大豆花叶病毒(smv)等。 ②病毒卫星rna的crna导入:1986年英国科学家把cmv的卫星rna转成cdna。再将它转进植物中去,第l次获得了抗cmv的工程植株。我国学者赵淑珍也获得了类似的转基因植株。 ③病毒的反义rna:日本科学家1993年已将cmv反义rna基因导入到辣椒中并探索反义技术在抗病毒育种上的应用价值。其抗病机理就是将病毒的基因组反向结合在启动子上,转入植株,使转基因植株编码出反义基因的rna,当外源rna病毒侵入时,反义rna便与之形成互补,构成双链结构,从而阻止病毒复制,减轻病毒危害。 除上述3种方法外,还可以利用植物自己编码的抗病基因以及利用病毒上的其它基因等方法进行抗病品种的育种。 2.4品质改良 据davies(1992)报道,在脂肪酸代谢过程中催化不饱和反应的酶为质体中18碳酰基载体蛋白脱氢酶。将其反义rna基因导入油菜和芜菁。结果使转基因植物中饱和的18碳烷酸含量由2%提高到40%,增加20倍。但油脂含量仅为正常种子的一半。另据kuntzon等报道,由加州月桂树分离得到的月桂酸酰基载体蛋白硫酯酶基因导入油菜中,使转基因油菜种子油中月桂酸(13碳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50%。此外,据krebbeors等(1991)、stayton等(1991)、altenbach等(1992)报道,通过根瘤农杆苗导入拟南芥和豌豆2s白蛋白基因和巴西坚果富含甲硫氨酸种子蛋白基因,使转基因油菜蛋白质总量成倍增加,甲硫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显著提高。这些事实都说明,提高基因工程改良种子中油脂和蛋白质组成是可能的。 2.5自交不亲和性的转变 自交不亲和性(si)有孢子体和配子体2个主要系统,孢子体不亲和系统是不亲和花粉管在柱头表面生长停滞,配子体不亲和系统是不亲和花粉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生长停滞一般发生在进入柱头之后。甘蓝(brassica oleracea)仅孢子体系统,其s一座位(s-locus)含有2个多态基因(polymorphic genes)。即s一座位糖蛋白(slg)和s一受体激酶(spk)基因,两者是分离的,相隔约200kb。srk基因中一个类似于slg的结构区域,一个假定的穿膜结构区域和一个激酶结构区域。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属于自交亲和性的植物,将其slg基因转入自交不亲和性的甘蓝(brassica oleracea)后,甘蓝即变成自交亲和株。这可能是甘蓝的slg基因在受到有益抑制,引起柱头发生变化造成。 2.6育性 决定植物育性的ta29基因及转基因杂种油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ta29核酸酶基因最先是由goldberg r·b·在烟草花器中发现的。这一基因转至油菜等作物中可以表达。据marlani c·等研究,外源的ta29核酸酶基因在绒毡层中专一表达时,致使绒毡层细胞败育,而绒毡层细胞主要是为花粉粒发育提高营养的,败育后导致花粉发育不正常而表现为雄性不育。为了达到育性的恢复,marlani c·又设计了用绒毡层专一启动子与ta29核酸抑制物基因构成融匣?虻既胫参铮?肷鲜龅既?a29核酸酶基因后得到的雄性不育株杂交,在f1代中,由于ta29核酸抑制物基因表达,抑制了ta29核酸酶的活性,从而恢复可育。 为了使基因工程雄性不育可保护下去,mariani c·又设计了将ta29核酸酶基因与bar基因(编码抗除草剂磷化黄酮的ppt乙酰转移酶)串联在一起的转化植物。这一转基因雄性不育植物当与正常油菜杂交时产生的后代即可用除草剂处理,选择性杀死可育株而保留不育株。现在比利时pgs公司(1993)已利用这一套材料生产杂种。 3、分子标记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是指与特定基因或标记连锁的一段经过扩增并可检测出的dna序列。经典的分子标记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至今仅l0多年的历史,但人们利用它已构建了数以百计的植物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后来发展了基于pcr技术的各种分子标记,如ssr、rapd、scar、aflp等等。这些分子标记各有千秋,已有许多专文予以介绍。这里仅就分子标记在辅助作物育种中的功用概述之。 从本质上看,分子标记与构建经典细胞遗传连锁图的形态学标记和生化标记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与后两者相比较,前者直接反映了dna序列上的变异,并在数量上具有无限性,因此在辅助作物育种上有更广泛的用途。 3.1作物品种资源的dna指纹分析 这种分析不仅将导致对遗传资源本质的评价、归类和利用,还将在品种的纯度测定和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上发挥作用。 3.2标记重要基因 有些重要基因,如抗病基因检测不仅很费时,还受植物发育阶段的限制。利用与这些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无疑有助于在育种过程中对特定基因型的选择。如果利用分子标记与目的基因之间的连做关系,构建出类似于细胞遗传图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那么分子标记还将有下述用途: ①辅助回交育种 回交育种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连锁累赘。利用分子标记可能检测到在目的基因两侧各发生了一次交换的个体,因而可以仅经过二、三次回交,便可达到常规回交育种中回交上10次也达不到的目的。 ②全基因组选择 借助于饱和的分子标记连锁图,可以对各预选单株的整个基因组组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出不仅具有多个目标性状,且遗传基础最为理想的个体。 ③杂种优势分析和预测 杂种优势来源于dna的杂合性,分子标记第一次提供了准确判断杂交组合dna杂合性的手段,从而也第一次有可能从dna水平预测杂种优势。利用分子标记,还可人工培育出在dna序列的重要片段可能高度杂合的亲本,从而配制出超优势的f1组合。 4、结语 处于世纪之交的现代植物育种学是以组织培养、分子克隆和分子标记3大生物技术同育种实践紧密渗透为特征的。组织培养技术已日趋成熟,成为油菜常规育种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基因图谱的饱和度日益提高,以及rflp标记图谱,基于pcr标记图谱、物理图谱间对应关系的建立,育种家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利用分子标记来提高选择效率,更快地培育出更好的品种。基因工程除在抗除草剂、抗病、抗虫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外,在创造新的雄性不育材料、充分利用杂种优势方面亦展现出诱人的前景。 生物技术论文: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重庆文理学院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实践特点的研讨,对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显著。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002年经重庆市教委批准,重庆文理学院设立生物技术专业,几年来,生物技术专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合理设置实验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为措施进行专业建设,使生物技术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在实验设置和内容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构建了“以专业实验技术为龙头、基础实验技术为基础、模块实验技术为补充”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1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 长期以来,国内各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因成立背景不同,办学特色不同,在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设置方面各有偏重。近些年来情况有了一些变化,随着生物技术产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各校交流的加强,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内涵及外延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从2005年开始,按照“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课程建设要求,结合重庆文理学院具体情况,对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在课程优化目标方面,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 (1)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生物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工业、食品、医药、微生物等领域,市场需求范围广。这要求以通才教育为基础,培养厚基础、高素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形成核心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展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应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2)结合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高新技术不断被发现,为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手段。同时,生物技术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理论与实验技能,了解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因此,应将最新生物技术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发展趋势引入到教学当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生物技术,并提高其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 (3)学生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还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的重要手段[1]。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重在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主动学习、不断进步的优良学风[2]。实验课堂应改变由教师“抱着学生走”的实验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验中留给学生较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拓宽思路,使学生产生压力,并将压力转变为动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综合以上各个方面,高等教育应当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出发点,形成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体系的学习,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2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建设的框架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和尖端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层出不穷,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紧跟前沿[3]。生物技术专业无论是设备投入还是实验耗材相对较高,要求高校必须加大投入,才能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而加强实验教学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4]。 首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中心,对专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使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形成4大模块,使这些模块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突出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特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相对完善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次,结合学科优势,打造创新性综合实验体系。综合实验体系除贯穿基本技能训练体系以外,根据重庆文理学院的专业特色,开设一些具显示度的、切合实验室规模的、包含完整生物制药环节的综合性大实验。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并与课程理论体系配套,为学生提供初步技能实训的机会。实验规模的生产装置与布局反映了现代生物技术的特点,并充分利用重庆文理学院现有的生物教学中心技术优势,在实验内涵上体现多学科的交叉与应用,反映科研、生产、工艺一体化研究的思想。 最后,依托重庆文理学院建设重点学科的背景,创建柔性技能型实践平台。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充分结合。利用学科资源,校级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生物工程中心都直接参与本科实践教学。开设植物组织培养、水产动物良种选育、基因工程、酶工程4个方面的设计型、研究型开放实验,供学生选做。学生依据自身的个性特点可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实验的内容也根据学科的发展不断调整、提炼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出整个实验系统适应学科发展及个性培养的柔性。通过研究设计型实验环节,让学生体会生物材料的多样性,感受现代生物技术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对专业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3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是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包括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队伍和实验室装备等的建设。其中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获得实验技能的根本[5]。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是围绕着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和建立的,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立基础实验技术系列、专业实验技术系列和模块实验技术系列3大类别实验课程,明确本专业基本技能点、专业技能点和行业综合技能点要求。以实验技能性质分类为主线,整合实验课程,使学生明确每项技能的训练目标。 基础实验技术系列涵盖生物学和实验技术的核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训练环节,这一层次也称为基础核心实验。专业技术实验系列涵盖生物技术大实验以及发酵工程、植物组织培养、生物技术制药等方面的设计研究型实验,实验内容提前公布,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专业技术实验系列中学生可部分或全部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直至实验结果获取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在学生进行上述2个层次专业实验技能训练的同时,对一部分较为优秀的同学安排创新实验环节的训练,创新实验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及研究热点并带有探索性,参加创新实验的学生可以提前进入实验室,并可以免修部分相关的综合实验。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从2005年开始,学院对教学计划及实验室管理模式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教学计划方面,集中时间安排综合性实验,并建立了互动的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开发出集管理、预习、信息反馈为一体的实验管理信息系统,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实验选题、预习、实验室准备、管理之用等。 4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个永恒的主题,生物技术专业在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中虽然已取得明显的成效。 首先,实验课教学更趋合理。实验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遵循创新性、系统性、连贯性、综合性的原则,从直观性、验证性和巩固性实验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过渡的原则。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定量分析试验和大实验,引入学生自主性实验。在实验内容的顺序安排上由浅到深,相互渗透,循序渐进。实验内容调整后的特点实验内容更加符合生物技术专业需求,内容的分布更趋合理,实验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效果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其次,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专业技术实验和创新实验环节得到了大大加强,综合性实验由原来的2个增加至10个。开设创新性开放实验机制,有兴趣的学生随时都可以申请开放实验项目,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使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步转向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教学到主动去探索寻求科学实践知识。许多学生不满足于实验、实习课程的学习,自发组织各种科技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大二开始就介入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课外科技立项活动。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问题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再次,将科技前沿融入到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以及课程的合理安排,明确了教学思路,学生易于接受、反映良好。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生物技术理论课程知识的系统理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了创新思维方法和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开发利用资源生产生化产品提供了思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将科学发展的前沿和热点渗透到本科实验教学中,部分实验内容直接来源于最新的科研成果,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最后,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科学生到科研实验室后,从课题的选择到实验的设计等过程都以学生为主,教师仅做必要的指导,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专业理论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应用,让学生专业学习不再枯燥与抽象,特别是课题研究一步步取得进展,解决了一个个难题,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学生学习的效能感得到了加强,这些都促使学生学生学习方式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新知的转变。
全科护理论文:全科护理在颅脑外伤病人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全科护理在颅脑外伤病人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的病人120例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全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实施全科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显效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全科护理颅;脑外伤;护理干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和工业的发达,交通事故与工地意外伤日益增多,颅脑外伤合并多发性损伤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均有明显上升。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重型颅脑损伤后直接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一般都是颅内高压,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病死率和致残率也在50%以上[1]。现将全科护理在颅脑外伤病人的应用效果观察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的病人120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在14-88岁,平均年龄为45.29±4.38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全科护理措施,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全科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急救护理措施①病情观察:密切检测患者的神志意识、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的变化。因脑细胞损伤的不同病灶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如出现中枢性高热提示脑干损伤。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脑疝的发生及高血压危象对的发生[2]。如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呼吸深慢不规则、脉搏缓慢时提示患者的病情加重,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②静脉通道的建立: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快速准确的输入抢救药物提高生命支持,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现象,应首选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20%甘露醇在30min内静点完毕,必要时可以遵医嘱给予速尿、激素等药物控制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为手术做准备赢得有利的手术时机和条件,保证并脑部供血,减少机体损伤。③术前护理:术前要与患者家属进行密切沟通,交代患者的病情,介绍手术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术中的风险,并要求患者家属进行手术知情同意书签字。讲解脑室穿刺脑脊液引流术的优点,消除家属的紧张焦虑的心情,以取得最有效地配合。 1.2.2基础护理措施①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颅内血肿的患者多数由于长期卧床所致肺部痰液增多,应按时给予翻身、扣背,痰液粘稠时可以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②呼吸机的管理:呼吸机需要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管道连接的紧密性,气管导管固定牢固,呼吸机的通气模式和呼吸机各参数的调节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血气分析的各项指证做相应的调整,对于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可以选用SIMV模式辅助呼吸,无自主呼吸的患者给予PCV,PSV,IPPV模式控制呼吸。呼吸机的呼吸频率范围在12-14次/min,潮气量为标准体重×(6-8ml/kg),呼吸比在1:1.5-1;2,ARDS的患者必要时可选用反比通气2:1[3];吸氧浓度在40%-60%之间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造成氧中毒,PEEP在3-6cmH2O之间。呼吸机的使用必须调节好每个参数的报警界限,禁止关闭报警音量,出现报警及时解决报警原因。 1.2.3康复护理措施及早的给予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早期活动患者的肢体,患者意识恢复开始进行神经功能训练,具体包括对定向力的训练,询问患者当天日期、时间、地点等,让患者区分自己的左右肢体,病房中的物品等;对患者实施注意力的训练,重复1-50的数字,让患者复述奇数与偶数;对患者实施计算力的训练,如连续计算100减7或者加7;对患者进行记忆力训练,回忆刚出现过的物品或者人物;对患者进行语言的训练,通过反复的听、读、说等对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训练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的能力[4];对患者进行解决问题的训练,让患者独立完成洗漱、吃饭、穿袜子等。 1.3效果评价:患者呈意识清醒状态格拉斯评分为8-15分的为显效,格拉斯评分3-8分为有效,格拉斯评分为3分以下或临床死亡的为无效。 1.4数据统计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 2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治疗效果如表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3讨论 此组研究结果证明,实施全科护理措施,有效地提高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经比较两组具有显著差异 全科护理论文:全科护理意识在基层医院产科护理中的体会 【关键词】全科护理;基层医院;护理体会 护理工作是医疗单位整体工作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质量也会对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加强护理服务意识的建设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护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全科护理将成为护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全科护理意识已在我国各大基层医院的逐渐推广[1],由于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基层医院的护理服务意识、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以下是本人下乡期间的体会: 1产科护士要求 由于产科病房收住院对象的特殊性,病种复杂,有时患者病情来势凶险,时间紧迫,无疑给护理服务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一定的难度。产科护士不仅仅是局限于产前、产后护理工作,还应有各专科疾病护理的一些特殊的技术要求和一定的特色服务。要求护士在业务技术上下功夫,既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又要努力对患有不同病种的病人特殊的护理要求落实完成好,增强护理本身应有的实力和体现护理质量的特殊性。使病人对病房的全方位护理建立起一种时时在在的信任感。 2护理体会 2.1接诊、转诊护理对每位产科护理人员都要求具备一定的院前急救知识及应变能力。在基层产科,平均每周有接诊、转诊2-3例,其中有普通病例也有急危重孕产妇,如胎盘前置孕妇接诊时应同时做好大出血急救准备,由医生、护士同时在场,以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2.2急救护理产科病人病情变化来势凶险,时间紧迫,曾发生一例患者在分娩中出现羊水栓塞,护士最早发现并在现场,因此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急救技能,做到分秒必争,稳中有序,有效实施抢救,为生命争取第一时间。 2.3学校健康护理每位孕妇从建卡开始最少接受3次以上孕妇学校授课培训,要求有师资的医护人员每周进行授课1-2次,内容包括:宣传母乳喂养好处、孕期营养、孕期母婴保健、分娩知识、产褥期护理等。通过讲解传授疾病知识,减少出生婴儿残缺率。 2.4角色转变护理基层医院为综合性医院,曾收住一位智障孕妇,孕30周,羊水过多,其智力相当于6-7岁儿童,由于胎心监测曲线不连续需重复监测,护士用成人的语气对孕妇说:平躺别移动位置。孕妇依从安排并平躺了40分钟,结果尿床了。当班护士没注意到要转变儿童角色,说话时语气应缓和、鼓励、表扬等,而不是严厉批评,结果吓出尿床。 2.5传染病护理产科合并症较多,如妊娠合并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病毒性肝炎等。护士不仅要掌握有关疾病知识、传染途径、隔离措施,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新生儿做好预防接种和隔离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对孕产妇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包括疫苗接种、家庭隔离和消毒、饮食保健等。 2.6合并症的护理妊娠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在产科较常见,在护理上要深知方方面面疾病知识。高血压疾病护理宣教应告知,定期血压监测,按时口服降压药,低钠盐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等;心脏病患者产后24-48小时易发生心力衰竭,护理上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滴数,准确记录出入量;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宣教要具体,包括饮食习惯、品种、饮食量,指导血糖监测及合理运动等。 2.7出院健康指导以产妇为中心包括新生婴儿、产妇丈夫及其他家属,出院前对他们进行家庭护理知识讲座,介绍产后转介服务、康复护理、母婴保健等,做好丈夫及家属心理疏导,减少产后抑郁症发生;对特殊人群护理健康指导,应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让智障患者及家属得到健康支持。 2.8家庭访视护理出院的产妇在一个月内通过母乳热线电话进行家庭访视,内容包括:新生儿喂养方式、睡眠、大小便、皮肤黄疸、脐部护理;产妇产后恢复及产后42-56天回门诊复诊等。尽可能满足患者护理需要,以提高人口素质。 3总结 全科护理的宗旨是促进和维护患者健康,运用健康教育及整体护理模式全方位地为患者及家庭提供护理服务[2]。综合以上护理,作为距离广大老百姓最贴近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护理人员应及时、准确了解基层居民的生活习惯及医疗服务要求,建立主动健康宣教,减少并发症、传染病的发病机会。护士除了要掌握常规操作技术,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沟通艺术及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更应有计划地加强临床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健康宣教,全面提升业务水平。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专业基本功,既能在极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技术要求,利用住院期间最佳时机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因为宣教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患者现身所患的疾病,易让患者得到安慰和理解加深,在有限的环境开展宣传、指导,使她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其健康意识、知识、技能,从而提升人类健康质量。 全科护理论文:全科护理病区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在病区开展全科护理技术对病区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到2013年4月随机抽取的64例择期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操作,观察组采用全科护理技术操作,比较2组患者对病区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病区护理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全科护理;病区;护理质量;患者 围手术期疼痛不仅造成患者主观的痛苦,还会对机体的各个器官产生各种不利影响,如形成血栓、心肺并发症、各种心理障碍等。1995年美国疼痛协会把疼痛定义为第五生命体征,排在四大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之后。世界医学领域正在倡导全科护理和人性化服务理念[1]。如何构建全科护理管理体系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选取我院2011年12月到2013年4月随机抽取的64例择期手术患者,32例观察组进行全科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到2013年4月随机抽取的64例择期手术患者,男42例,女24例;年龄在45-75岁,平均年龄(53.1±6.5)岁。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操作,观察组采用全科护理技术操作,比较2组患者对病区护理的满意度。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显著差异,有统计意义。 2全科护理 医护人员要从思想上实现发展,重视医患两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建设人性化的医疗管理制度,争取能够在无痛的环境下开展医疗护理工作,同时结合有效的护理工作,展现人本思想的护理关键,重视人文关怀以及人性化的服务思想。目前,普通的普外笑话系统疾病手术都是通过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方法,这就要给患者进行术前导尿、置胃管,主要是由于尿道神经分配比较丰富,咽喉存在喉上神经,容易受到异物的影响。所以,如果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时候进行导尿,患者的痛苦感会比较明显,也会经常出现不安和焦虑的心情;在留置针穿刺的时候,根据手术过程中数学和输液的具体要求,病房输液针要比穿刺针洗很多,所以很多患者在看到静脉穿刺针的时候会感到害怕。巡回护士要在手术之前的三十分钟为患者进行即将进行手术部位的药膏涂抹,要涂厚度为一毫米的利多卡因软膏,这样表面性的覆膜麻醉法,在三十分钟后使用无菌棉签对其进行清洁,使用碘伏进行消毒,结合一般的方法开始手术,保证操作规范。 3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病区护理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4讨论 医护人员要转变思想,强化医患两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构建起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也就是在无痛的条件下实施不同的医疗护理和管理工作,同时结合有效的护理工作,展现人本思想的应用,彻底落实人文和人性化关怀服务的落实。现在,一般普外消化系统疾病手术都是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方法,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前导尿、置胃管,因为尿道神经分配比较丰富,咽喉存在喉上神经,容易受到异物的影响。医学水平不断提高,围术期全程无痛技术应用逐渐宽泛,手术患者对手术的基本要求是无痛进行。临床医务人员在积极开展无痛宫腔镜、无痛分娩、术后镇痛等无痛诊疗技术保证手术患者术中、术后无痛的同时,病区护士应形成无痛理念,注重无痛静脉留置针穿刺、无痛导尿和无痛置胃管等全科护理技术的开展,降低术前静脉留置针穿刺、导尿、置胃管等操作给患者带来的恐惧和不安,以及身体的痛苦,要尽量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为患者进行手术,保证手术过程符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效提升病区护理质量[2]。 总之,病区全程全科护理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提高病区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对所有手术患者来说,病区是个令人恐惧的地方[3]。如何在病区进行人性化的无痛服务,让患者充分感受到病区最安全,解除患者所有的担心和忧虑,让患者满意,是我们的病区工作的重心。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32例患者对病区护理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全科护理论文:社区全科护士工作规范对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 观察社区全科护士工作规范对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达标要求对我院全科护士从护士礼仪举止到工作规章制度、职责和社区相关专业知识开展规范化训练,定期进行考核。结果:①全院护士"三基"考核合格率从2011年的83.5%提高到2012年的98.3%。②患者满意度从2011年的91.5%上升至2012年的97.8%。③护理差错发生率从2011年百张床年一般差错发生率8%下降至2012年的2%。社区护理人员在素质、护理水平、护理业务技术和工作效率都有相应的提高,有效地保障了工作质量。结论 工作规范能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关键词:全科护士; 工作规范; 护理质量 全科护士是相对于医院专科护士而言的,它是以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畴,面对社区的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团体,集预防、保健、护理康复为一体,以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为目标的主动性、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和可及性的卫生服务工作。它体现了全科医学的全病种服务(不分科)、全病程服务(未病、欲病、已病)、全生程服务(优生、临终关怀)、全面性服务(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服务(时间、空间、人间)的特点。全科护士是向社会、群体、家庭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卫生管理者,更是健康教育者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干预者。由于社区是慢病管理的主阵地, 护士是社区慢病管理的主力军。全科护士除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外,还经过社区医疗服务知识和系统培训,获得结业证和上岗证,其思维模式和服务模式已向社区卫生"全科"转变,且利用在医院工作的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规范化培训与考核为切入点,以规范护士行为为重点,提高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分析现状 我院是一所集体所有制的一级甲医院,本中心参与了2005年海珠区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工作,全院护士有 65人,年龄18~5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5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22人,护士 30人。本中心管辖的社区居民有9万人。存在情况是:①护士数量少,护士人力配置难以满足社区日益递增的护理需求,护理工作压力过大,造成护理人员流失多,护理队伍不稳定;②护理队伍整体力量薄弱,护理质量难以提高,护理安全存在隐患;③护理工作面临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和引入,加大了护理风险,扩大了专业的内涵。以上情况提示,加快护士的培养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 1.2方法 制定培训计划以6个月为一阶段,分脱产和半脱产两部分学习:①前两周脱产学习,第1w培训从护士的礼仪举止到训练语言沟通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专题讲座来提高社区护士文化传统的修养,伦理道德的修养,人际关系的修养和语言文字的修养;。第2w主要为规章制度、职责、环境、规范要求培训。②专业知识学习,根据2007年卫生部科技教育司制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将培训内容确定为:理论课,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概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特殊人群的保健、慢性疾病患者的护理及康复、社区紧急救护等;操作课,内容包括外科换药技术、心电图基本操作方法、包扎、吸氧、导尿、灌肠、心肺复苏等。计划中详细列出每月须了解、掌握的相关制度、操作标准、护理工作方法,集中培训内容、授课时间、考核方式。按达标要求开展阶段性的规范化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水平,使护理人员在培训活动中有共同的关注点,能参与交流切磋,培训后有所得益,在工作中能切实运用,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质量。 2考核 由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组成规范化培训考核管理小组,分别对参加规范化培训护士进行阶段考核和全年总考核。 2.1 护理部根据培训目标及内容,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定期进行业务(临床实践,理论水平,操作技能等)和思想政治,工作态度(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态度)等方面的阶段考核。 2.2 各科室根据专科特点制定科室规范化培训计划,护士长定期检查科室培训人员基础护理完成情况及手册登记情况,由护士长对其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每次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下一阶段培训。参加培训的人员积极参加并严格执行计划,如实填写《护士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 2.3 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人员应积极参加并严格执行培训计划:认真填写《护士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按时完成基础护理量化指标,按时完成综述或论文。 2.4 每月定期进行业务学习,并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测试。平时要加强技能操作训练,特别是对一些常见急救操作要不定时抽查考核。采用经常性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加强日常检查监督力度, 2.5 护理部年终对规范化培训完成情况进行集中审核,对不能完成计划及相关要求者,取消其年终评优评先的资格,年终考核定为"基本合格",对连续3年不能按计划达标者则实行解聘。 3 结果 ①全院护士"三基"考核合格率从2011年的83.5%提高到2012年的98.3%。②患者满意度从2011年的91.5%上升至2012年的97.8%。③护理差错发生率从2011年百张床年一般差错发生率8%下降至2012年的2%。社区护理人员在素质、护理水平、护理业务技术和工作效率都有相应的提高,有效地保障了工作质量。 4讨论 4.1 提高了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以护理规范保证护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4.2 规范了护理行为 从言行举止、服务态度到护理操作,使护士通过规范纠正偏差,强化服务意识,从而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 4.3 提高作工作效率 通过规范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庭的配合,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差错发生,从而保证护理质量。 5结论 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全科护士工作规范使护士的交流沟通、综合应用各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灵活应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通过系统全面地对护士进行教育培训,使护士在任何岗位、任何时候都能胜任工作以确保护理安全,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全科护理论文:全科护理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 探讨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提高护患沟通的有效性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实现护患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关键词】 护患沟通护理应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执法执业的完善,护患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护患沟通成为护患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患者由于疾病缠身,存在担心、恐惧、烦躁,迫切需要医护人员的帮助,让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救治,显得更加的重要。经过和其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其具体情况,并进行各项针对性的方案的制定,在各项方面帮助其改善不良心理表现,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 为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1.1 对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细致的收集 对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可对其的各项情况进行了解,包括其文化水平、过往疾病史、过敏史等。详细的资料可更有利于干预方案的制定,其更具有针对性,效果也更加明显。 1.2 和蔼可亲、真心地对待患者可增加患者的信任 因为疾病的影响,患者会有很重的心理压力,多会有恐惧、担心、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患者非常希望医疗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治疗,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和蔼可亲、真心地对待患者,可让其产生信任感,从而在治疗中更加配合,这对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1.3 良好的关系可明显避免纠纷发生 进行有效的沟通可明显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良好的关系可明显避免纠纷的发生。有文献研究称纠纷中有80%左右为沟通不畅而致使纠纷发生。故这表明和患者进行有效、细致的沟通非常关键。2 进行有效沟通的具体方法 2.1 加强与患者接触,交流,交往之初,就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做到处处关心患者,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给予解决。病情加重时,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这时更应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尽快适应。 2.2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掌握护理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护士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要使命,必须具备良好的护理道德,具有珍爱生命的崇高情感,承担为生命负责的责任和义务,在实施护理技术操作时,及时、安全、熟练的操作,才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取得患者的信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 2.3 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科学管理,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避免和减少护患矛盾,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必须遵守医院的一切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及各项操作规程,达到有序、安全、及时准确、高效,使患者满意。 护患沟通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是护士取得患者信任的必备技巧。进行良好的沟通可对患者的各项情况更加清楚,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对患者各项心理情况改善效果更明显。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顺利化解护患纠纷,让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明显增加,从而增加医院的影响力。 全科护理论文:全科护理手术室护士如何做好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治疗场所,我们不仅要做好手术配合,还要从整体护理的观点出发,掌握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征以及社会背景等因素。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极积地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达到最佳心理状态,以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和患者康复。 1.做好患者手术前的心理护理 手术之前要经过专业的医师和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情况的评估,在评估时应收集患者的各项心理信息,并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介绍患者的疾病情况,告知其进行手术治疗的重要性。特别是应告知患者和家属手术的安全性,不应告知其那些只有千分之一的风险的并发症。给予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非常的重要,在沟通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运用技术性的语言。比如患者要进行局部麻醉进行腹部的手术治疗,要告知患者手术中会因为牵拉而出现一些牵拉痛,此时患者应有准备,可以用深呼吸等方法进行降低疼痛。在手术之后应用导尿管、引流管、鼻饲管等治疗器械时,要和患者进行介绍,让患者不要害怕。如果患者的手术项目很大,且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应告知其此项手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临床,并要重点强调手术治疗的好处,让患者对疾病及手术治疗充分了解,从而愿意接受治疗,在手术中给予其配合。在进行手术之前可先领患者到手术后的观察室,告知其术后应注意的事项,让患者有一个心理准备,不论是对环境还是对仪器都有一个准备。此项举措对患者的术中出血等情况有一定的影响,并让患者的心理紧张情况得到缓解。 另外,在手术室中一个单独的手术室中尽量只有一个手术台,不可排列好几个台子,这会让患者紧张。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医后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在进行交流时要小声,不要让患者听到后出现紧张,让患者可以平静地接受手术治疗。手术中还要降低器械的碰击所发出的声音,这也会让患者出现紧张。手术中如果出现突发危险的情况,术者护理人员都应冷静对待,不可大声讨论而让患者也非常的紧张、恐惧。 2.术中也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干预 由于环境的变化可刺激患者心情紧张,会使他们本能地产生一种恐惧、孤独、紧张无助的心理,此时他们迫切期待医护人员的关心照顾和帮助。因此从核对患者姓名、床号、手术名称等开始,利用有限的时间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谈,告诉患者手术中从头到尾都有我们的负责和陪伴。进行各种操作前要告知患者,做必要的解释,取得患者的心理理解,让其对护理人员信任,在治疗中给予配合。因为进行手术的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当遇到危急时,应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有效的抢救,切不可惊慌失措、焦急不安。对患者的一些要求,如口渴想喝水,不能粗暴拒绝,应和蔼可亲、耐心解释此时不能喝水的原因。在术中应少讲话,多做事,不说与手术无关的话,特别是关于患者病情(肿瘤)、隐私、家庭问题应避而不谈。要告诉患者,我们时刻监视着他的生命休征和病情变化,也说明医护人员对他的手术是很重视的,术前准备是很充分的,减少或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增加其安全感。 3.做好患者术后的心理方面的干预 3.1 术后要告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疗效。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要安全送回病室,在清醒之后护理人员和主管医师应告知其手术治疗的疗效,告知其治疗顺利,患者现在很安全,术后会有一定的疼痛,但过几天就会痊愈,希望患者坚强,早日恢复健康。一些患者会害怕伤口出现疼痛或伤口发生裂开,如患者为胸部的手术治疗,要进行排痰,可是患者害怕伤口裂开,而不敢咳嗽,这时护理人员应告知其可使用术前告知的排痰方法进行排痰,并让其放心地进行应用。在给予患者传达的信息应尽量是好的,不要老给予其消极的信息。 3.2 帮助患者缓解术后所出现的疼痛。患者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患者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理解患者的心情,从每个环节来减轻患者的疼痛。 3.3 让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出现抑郁。术后患者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患者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患者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努力帮助患者解决抑郁情绪。 3.4 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外科患者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还有希望。若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如恶性肿瘤已转移),则还将挣扎在死亡线上。患者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对预后不良的患者,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 综上所述,给予患者手术之前的心理干预很重要,并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的措施进行心理干预,温暖患者因疾病而受伤的心,不仅能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还能够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这是科学艺术的高度结合。 全科护理论文:浅谈护士应具备全科护理素质的重要性 [关键词] 护士; 全科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在以病人为中心,质量为核心指导思想前提下,病人的身心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具备全科护理比只具备专科护理的业务素质能更好地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更好地为病员的健康服务。 1 全科护理 护理人员不仅具备全科护理的业务技能,而且对医院各个科室的基础理论的操作常识都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所以,无论在应付本系统或跨系统的疾病时,都能较迅速地进入角色,从而使病人的身心得到更全面的护理。1)由一案例中看护士具备全科护理素质的重要性。我病房曾收治一名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诉是顽固性心绞痛,发作频繁。入院一周后一天清晨7am又感腹痛剧烈,恶心欲吐,急做心电图,图示与刚入院时无大变化。即给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化,吸氧等措施,无明显缓解。至下午3pm测体温38.5℃,且腹疼逐渐局限脐周,这时有一位有外科经验的老护士怀疑是阑尾炎。急请外科会诊,最后确诊为阑尾炎,经保守治疗半月后,好转出院。2)此患者为一老年冠心病人。用来腹疼首先想到的是心脏疾患。因老年人各项反应均迟钝,加之体温变化不明显,不熟悉外科常识的很难联想到是外科疾患。另外此患者原从家中也犯过同样的病,均以是顽固性心绞痛自行服药处理,所以此次患者及家属也都一致认定是心绞痛发作。3)从此病例中,笔者认为无论是从临床工作中,还是宣传中,护士具备全科护理的业务素质很有必要的。 2 具备全科护理素质,树立护士威信 1)具备全科护理素质的护士,在遇到临床问题时,大脑中输入信息及对应措施要比具备专科护理素质的要大、要多。从而能及时反映给医生,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避免误诊及延误病情。2)由于各科疾病都有一定地了解,并有一定的护理经验,无论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在临床工作中,遇有病人或家属询问时,都应从容应答,从而提高护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树立护士在社会上的威信。3)具备全科护理优越性。还在于如发生突发事件,个别科室造成人员短缺,临时调往人员如具备全科护理的素质,不仅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而且亦更为病员及家属所接受。4)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逐渐增多,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比只患一种疾病的机率明显上升,所以具备全科护理素质的护理人员更加适宜于老年人的疾病护理。5)在院外突遇危急病人时,具备全科护理素质,能迅速做出判定,做出院外分诊,为抢救和挽救病人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6)为了病人的需要,许多病房都以打破了原来固有的界限,这样就使得其具备全科护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 3 具体实施方法 1)护士从护校毕业后,应在岗位上全面掌握,包括各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的理论、基础操作,尤应掌握一些常见急症的急救措施或应急手段。所以,笔者建议护士3-5年内可不定科室,就是工作达5年以上者也可在本系统内做小的转科。具体情况也可根据各自医院的条件自行决定。2)医院应定期组织全院护士参加全科护理知识培训班及各种知识讲座,包括参加院外进修等,以开阔视野,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3)医院应鼓励护士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种形式的函授、在职继续教育等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护士素质。 这样通过全方位的护理实践,积累各种护理常识及经验,就能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为病员服务,使病人的身心得以早日康复。 全科护理论文:浅谈护士应具备全科护理素质的重要性 [关键词] 护士; 全科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在以病人为中心,质量为核心指导思想前提下,病人的身心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具备全科护理比只具备专科护理的业务素质能更好地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更好地为病员的健康服务。 1 全科护理 护理人员不仅具备全科护理的业务技能,而且对医院各个科室的基础理论的操作常识都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所以,无论在应付本系统或跨系统的疾病时,都能较迅速地进入角色,从而使病人的身心得到更全面的护理。1)由一案例中看护士具备全科护理素质的重要性。我病房曾收治一名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诉是顽固性心绞痛,发作频繁。入院一周后一天清晨7am又感腹痛剧烈,恶心欲吐,急做心电图,图示与刚入院时无大变化。即给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化,吸氧等措施,无明显缓解。至下午3pm测体温38.5℃,且腹疼逐渐局限脐周,这时有一位有外科经验的老护士怀疑是阑尾炎。急请外科会诊,最后确诊为阑尾炎,经保守治疗半月后,好转出院。2)此患者为一老年冠心病人。用来腹疼首先想到的是心脏疾患。因老年人各项反应均迟钝,加之体温变化不明显,不熟悉外科常识的很难联想到是外科疾患。另外此患者原从家中也犯过同样的病,均以是顽固性心绞痛自行服药处理,所以此次患者及家属也都一致认定是心绞痛发作。3)从此病例中,笔者认为无论是从临床工作中,还是宣传中,护士具备全科护理的业务素质很有必要的。 2 具备全科护理素质,树立护士威信 1)具备全科护理素质的护士,在遇到临床问题时,大脑中输入信息及对应措施要比具备专科护理素质的要大、要多。从而能及时反映给医生,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避免误诊及延误病情。2)由于各科疾病都有一定地了解,并有一定的护理经验,无论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在临床工作中,遇有病人或家属询问时,都应从容应答,从而提高护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树立护士在社会上的威信。3)具备全科护理优越性。还在于如发生突发事件,个别科室造成人员短缺,临时调往人员如具备全科护理的素质,不仅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而且亦更为病员及家属所接受。4)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逐渐增多,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比只患一种疾病的机率明显上升,所以具备全科护理素质的护理人员更加适宜于老年人的疾病护理。5)在院外突遇危急病人时,具备全科护理素质,能迅速做出判定,做出院外分诊,为抢救和挽救病人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6)为了病人的需要,许多病房都以打破了原来固有的界限,这样就使得其具备全科护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 3 具体实施方法 1)护士从护校毕业后,应在岗位上全面掌握,包括各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的理论、基础操作,尤应掌握一些常见急症的急救措施或应急手段。所以,笔者建议护士3-5年内可不定科室,就是工作达5年以上者也可在本系统内做小的转科。具体情况也可根据各自医院的条件自行决定。2)医院应定期组织全院护士参加全科护理知识培训班及各种知识讲座,包括参加院外进修等,以开阔视野,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3)医院应鼓励护士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种形式的函授、在职继续教育等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护士素质。 这样通过全方位的护理实践,积累各种护理常识及经验,就能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为病员服务,使病人的身心得以早日康复。 全科护理论文:心理护理在全科诊疗中的应用 【摘要】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根据心理学理论,通过对患者表情、行为、肢体语言来判断其心理需求,进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流,以行动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心理社会因素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人们对心理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社区护士在全科护理过程中可通过多种方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护理;全科诊疗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依据心理学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流,以行动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的手段和方法。其本质是观察和了解妨碍病人治疗和健康的不利因素,观察及探测病人有意义的行为,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科护理模式中,心理护理占据着重要地位。全科诊室是患者到社区医疗机构就诊过程中的第一个部门,担任接待工作的社区护士是患者就诊过程中接触的第一个医务人员。首因效应会影响患者在接下来就诊全过程的体验和行为,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患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护理人员对病人施加的心理影响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1]。作为社区护士除了应具备优雅得体的护士形象、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过硬的业务素质、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等综合素质[2]以外,还应该掌握心理学知识,并应用于门诊分诊工作中,对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提升医院服务品质,增强患者就医依从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患病”是一种失去健康的状态。失去的心理过程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等五个阶段[3]。护理人员应该在接触患者的第一时间内通过观察其表情行为、肢体语言初步判断患者正处于哪个心理期,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心理障碍,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用护士的语言、行为、神态、优质周到的服务去消除病人不良心理,从而使其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调动起潜在的自我康复能力。笔者通过自身多年的社区全科护理实践经验和学习文献将心理护理措施及体会总结如下: 1 不同“患病”阶段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1.1 否认期:这一时期的患者主观上不愿接受患病这一事实。他们或不愿意就诊,或被家属劝导就医,表现出固执和不依从,不相信医生的诊断,或持无所谓心态就医后不遵医嘱用药。这种心态往往导致患者贻误病机。此外这个时期的患者常常由于首次就诊或患急性病,陌生的环境让他们对就医更有抗拒。社区护士需要帮助患者适应环境和转换角色,提高患者重视健康的认知。热情接待和主动引导可消除陌生感;柔和的语调可减少抗拒;保证的语言可给予安全感;递上健康教育手册可提供相关信息和抵消等待中的烦躁;对急性病患者优先安排就诊;就诊后告知患者遵医嘱的重要性。 1.2 愤怒期:处在这个时期的患者脆弱、易激惹,心理语言是“老天对我太不公平了”。他们在就诊全过程中都表现出焦虑、恐惧、急躁,易迁怒他人,易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甚至对就医环境百般挑剔。这一时期护理人员应以微笑面、容温和的言语、宽广的胸怀、细微周到的服务体现出对患者的理解、宽容和同情。并适时给予患者以心理疏导,使其明白:愤怒只会加重病情,没有任何好处。 1.3 讨价还价期:这个时期的患者虽然已经接受了患病的事实,但抱侥幸心理,不相信病情发展的程度,尤其对不良转归持怀疑态度,心理语言是“没那么严重吧,我的身体扛得住”。不完全遵医嘱治疗,常常自行调整治疗方案。这种患者在短时间内能稳定情绪,但破坏了治疗的完整性。健康教育是应对这类患者的重要手段[4],宣传栏、声像材料――录像片、健教宣传碟、健教手册、咨询台等都是很好的方法[5]。社区护士需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解释,表达对患者一视同仁的尊重,鼓励患者接受现实,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1.4 沮丧期:患者已经完全接受了患病的事实,表现出消极心理,心理语言是“我太倒霉了,我太惨了”。由于对治疗疾病失去信心,表现出思维迟缓、意志力减退、冷漠、回避、自我责备、孤独、被动、依赖等特征,缺乏安全感,甚至有自伤行为。 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患者、复诊的患者和病情较重的患者易出现这种状况。社区护士应主动周到地提供患者所需的服务,并照顾到重症患者的特殊需求。向患者传输现今医疗技术发展进步境况,帮助患者竖立战胜疾病信心,同时动员家属配合,表达患者个人角色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不嫌弃、不放弃,多鼓励,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帮助患者克服沮丧情绪,重建生活信心。 1.5 接受期:处在这个时期的患者是积极的心态,心理语言是“问题来了就尽力解决”。他们依从性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主动学习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对就医环境不苛求,与医务人员相处和谐。这类患者需要的是认同和支持,社区护士在提供服务时不需要说教的语言,充分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就可以了。如果候诊环境允许,在不违反医院原则的情况下,可以让这样的患者和处于沮丧期的患者交流――同伴教育,通过个人分享帮助沮丧期的患者走出心理困境。 2 体会 失去健康的感受因人而异,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会经历这5个阶段或一定按这个顺序,有时候,某个阶段可能会重复或交叉出现。患者的反应与病前人格有关,社区护士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目的是让病人尽快进入到接受期,这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更能彰显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提高医疗质量的贡献。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态度、言谈、举止等,有目的的影响患者的认识和感受,从而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调动病人潜在积极因素,进而达到防病治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应用心理护理模式,完全与全科医疗模式相呼应。社区医疗机构在开展区域卫生服务工作中,应积极的引进和开展全科护理,在其护理培训中,重视心理护理的培训,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在社区全科诊疗中,辅以必要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健康促进,使病人不仅配合而且积极主动地加入治疗疾病及健康促进活动中来,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综合生活质量。 作者单位:430081 武汉市青山区红卫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 全科护理论文:成人高等教育是全科医学与社区护理继续教育的主渠道 摘要:随着新型医疗体制的逐步确立,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大批社区医护人员走向社区医疗服务中去;知识更新,“六位一体”的结合服务模式的建立,从事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迫切要求提高学历层次,加快知识结构更新,完善知识结构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成为全科医学教育和社区护理的核心和主渠道。 关键词:全科医学;社区护理;职业培训;继续教育 作者简介:徐凯(1951―),男,汉族,辽宁省沈阳人,沈阳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任全国卫生管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多年从事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我国在以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为根本奋斗目标的前提下。伴随着新兴医疗体制改革和创立,医疗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那么医学教育要适应医疗模式变革的内在要求,应将全科医学教育、社区护理学教育、全科医师的培训纳入以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统筹规划。建立全科医学教育和社区护理学教育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全科医学教育要适应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要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逐步尝试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将全科医学基本理论教育和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保健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纳入教学全过程,以适应社区管理的以医疗服务为主,转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国家教育部教字(2006)13号文件指出:“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是全科医师培训的主渠道。”作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应当是全科医师培训的承担者,我院2000年以来先后在沈阳市举办三期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培训,对350名学员进行了培训,原卫生部部长彭玉同志专门到我院考察。2001年我院被辽宁省卫生厅授予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毕业后教育和课程设置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成人学历教育 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后,各级卫生医疗管理部门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批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从医院的医疗服务机构走向社区。由于医疗服务模式转变,这批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亟待更新。以沈阳市社区分布情况为例。按《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中明确提出,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3至10万服务人口,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居民15分钟步行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补充设置服务站。按照这个标准,目前我市已有街道办事处112个,社区1290个。但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9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5个。医疗服务人员近2000人。但是这部分医疗人员学历结构依然偏低,亟待培养,以适应社区服务的要求。据有关资料证明,在全国社区医疗和护理的人员中,学历结构仍然偏低,本科学历占社区医护人员的12.5%,专科学历占社区医护人员的37.6%,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占社区医护人员的49.9%。职称层次也偏低,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以上),占社区医护人员的3.8%,中级职称(主治医师以上),占社区医护人员的25.7%,初级职称(医师),占社区医护人员的71.5%。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和医疗服务人员相比只能是更低,本科学历占极少数,职称普遍偏低。 医疗服务人员的学历层次,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生源保证,随着全科医学的学科完善,职称评定畅通,随着国家逐步打开通向社区服务的医学毕业生的道路,这样形成了社区医护人员接受学历教育的生源群体,大批从事社区医疗和社区护理人员,将接受成人高等医学的学历教育。 二、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培训纳入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过程 国家卫生部已建立了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制度,国家卫生部职业鉴定中心,以逐步向社会公布了13行业的职业资格鉴定的标准。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变化,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六位一体”的结合服务模式要求,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要逐步实施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社区中“六位一体”综合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结合服务内容决定了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职业要求。 从“六位一体”的六个服务内容要求,全科医学和护理人员要逐步接受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 健康教育工作,可要求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参加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鉴定。预防、保健工作,可要求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参加防疫员的培训和鉴定。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的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可参加妇幼保健、护理的培训和鉴定,也可扩展社会人员参加护工的培训,有利于社区实施家庭病房建立后的护工的要求,缓解护士的人员短缺问题,逐步缓解“有市场、没人才”的局面。 三、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 大批医疗服务人员逐步要从事社区卫生服务,这批人员的知识结构急需更新。全科医师、社区护理人员在上岗前要接受系统培训,沈阳市有关资料证明(截止2006年10月),已培训了2048名医生,占全部社区医疗服务人员2238名医生的91.5%,已培训1642名护士,占全部2416名护士的68%,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86万余份。年均入户服务60余万次,使320万人次直接受益。“医疗服务进社区,卫生服务进家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社区医疗和护理人员上岗培训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医学继续教育重要内容,知识更新、五种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的培养。均需要纳入岗位培训内容。 可见岗前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继续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核心,是贯彻终生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为此承担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培训是当之无愧,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医学继续教育应当承担着历史的责任。 全科护理论文:全科护理对社区健康水平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全科护理对于社区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社区接受全科护理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社区未接受全科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均给予全科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将患者对整个护理工作的质量、满意度及原有疾病复发或恶化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比较。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及满意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全科护理;社区健康水平;影响 相对于专科护理来讲,全科护理是目前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主要以患者身心健康为核心,以患者为主体,集结对患者疾病的预防、护理、健康以及保健于一体,从而使患者的健康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1-2]。由于我国的大部分基层医院面临着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的窘境,其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且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较差,从而致使社区居民的患病率呈现大幅度升高状态。针对上述主要问题,全科护理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3]。在基层医院以及社区中实施全科护理能够为广大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对于疾病发生率的降低及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4-5],因此本次研究重点分析全科护理对社区健康水平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社区接受全科护理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社区未接受全科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中男性47例,女性53例,年龄(49.3±15.5)岁,身高(151±37.8)cm,体重(42.4±33.8)kg;对照组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52.5±14.8)岁,身高(153±39.4)cm,体重(44.3±42.7)kg。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器官系统的疾病影响。本研究经过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以及医院相关部门的批准后实施。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①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保证患者睡眠,定期靠窗通风,维持病室合适的温湿度;②监测患者的呼吸、体温、心跳等生命体征,调整患者合适体位等。 1.2.2观察组 给予全科护理,主要内容如下。①提高护患双方沟通水平: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来说,护患双方存在正确的沟通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不同患者的文化背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就医时对于就医环境、医疗氛围以及综合医疗服务水平均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及期望。全科护理过程中要实时注意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体现护士高素质及良好尊重程度的同时要尽力满足不同文化背景患者的需求,不断适应多元化服务理念的挑战。②拥有过硬的各项基础专科护理操作技能:目前,社会医疗服务领域的分科越来越细致,同时对于护理专业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所以对临床上的全科护士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能够熟练的掌握使用各项临床护理技能,且还要拥有熟练的技术操作、精妙的沟通技巧以及相关心理学护理的关键技巧。护理工作者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且护士长要在各项专业培训中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带动全体护理工作者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全科护理工作者的全面素质。③完善的全科护理服务:加快全科服务的发展进程,同时加大护理力度,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居民的养生程度,且还应该加强对患者保健、心理辅导以及其他疾病相关的知识宣传教育。另外,建立重点护理对象和长期患者的个人资料档案,充分建立健全全科护理服务的电子呼救网络系统,利用多层次、多元化及全方位的护理措施,为以后的护理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护理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将患者对整个的护理工作质量及满意程度进行调查统计分析[6-9]。 1.3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的高低采用评分制,分值越高护理质量也就越高,分值低的护理质量相应的低;患者的满意度采用评分制,满意度高分值高,满意度低分值低。对患者的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工作后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详细记录与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l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原有疾病复发或恶化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原有疾病复发或恶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进步及社会的高速发展,应广大人民的追求,医疗行业也在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社区护理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0]。目前社区护理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从单一的护理模式逐渐发展到全科护理的一种蜕变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个医院以及社区护理中的整体水平[11]。 全科护理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其在近几年中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全科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便利、经济、优质的护理服务,具有个性化、持续性以及综合性等各种优点[12],其护理内容包括针对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有效的治疗及健康管理方案等。全科护理不仅仅涉及单纯的临床医学学科,其涉及的主要内容还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方面,其中全科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其对于获得患者的好感,提高护理质量有着直接性的作用,所以护理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以及素质的提高对整个护理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全科护理的患者具有更好的护理质量,而且患者对于整体护理过程具有较好的满意度,从整体上促进了社区的整体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目前社区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及问题。 综上所述,在社区医疗工作中开展全科护理对于临床护理产生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与此同时对于以后社区医疗发展以及医疗体制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将全科护理的理念切实运用到社区服务中,将社区医疗机构作为中心,同时以家庭作为基本单位,将会全面而有效地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15],针对我国目前的医疗水平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全科护理模式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全科护理论文:全科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和推广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当中。“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和宗旨。目前而言,全科护理在我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突破,为人们的医疗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全科护理在社区护理的推广和使用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以此作为切入点,寻找推广全科护理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全科护理;社区护理;措施 一、全科护理的概念和特征 (一)全科护理的概念 顾名思义,全科护理是与专科护理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以个人的健康为中心,围绕着每一个个体所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而不单单是针对某一专科疾病进行护理。通常而言全科护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主要适用于社区护理当中。针对社区中的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健康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护理,以护理为重点,以预防、保健、康复为辅助手段,最大限度的保障病人的健康问题。 (二)全科护理的特征 与医院专科护理相比,全科护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全科护理主要适用于社区当中。医院的管理结构与社区不同,它的管理、运行以及人员的安排上更加细化,并且医院的病人数量更多,如果不实行专科护理,会给医院的工作困扰,同时也不利于病人的康复。而社区不同,它所面对的病人数量比较少,而且管理结构也比较简单,全科护理更符合社区的特点,同时也有利于病人病情的康复。 其次,全科护理的工作范围广。医院的专科护理主要是以某一专科为范围进行护理,例如,神外的护理人员只负责神外方面疾病病人的护理,但是全科护理是以个人为单位,涉及到基础护理,各种专科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各个方面。因此对全科护理人员来说,要求更多,挑战更大。 第三,全科护理的灵活性更强。可以说全科护理是一种弹性的护理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可以随时调整工作内容,虽然一些常规的工作内容大体一致,但是当出现急诊时,诊断、病床以及一些处置工作都是临时决定的。虽然相较医院而言不利于管理,约束性比较差,但是也具备自身独特的优点,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全科护理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社区护理的不断完善以及今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全科护理的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二、全科护理在社区护理的推广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规律,都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全科护理也不例外,它在社区护理的推广和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医护队伍不健全 在整个全科护理当中,医护人员处于核心地位,对患者的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具有精湛而全面的护理知识、敏锐的判断能力以及崇高的职业道德。一方面,在专业知识上,全科护理比专科护理的要求更高,在这种工作模式下,每一个护理人员都要熟练掌握多种护理知识,不仅涉及到各种专科知识,还包括心理护理等方面。一方面,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够。我国的全科护理起步比较晚,在护理人员的培养上仍然没有形成全科护理观念,虽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全科护理的适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全科护理的人才严重匮乏。这对医护人员本身以及我国医护人员的培养机制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如果全科护理人员的知识不够全面、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很难应对全科护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社区的工作内容较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更高,但是工资水平较医院又比较低,大多数的医护人员更愿意到医院工作,如此一来便导致社区全科护理人员紧缺。护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护理人员,但是人才的紧缺,制约了全科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推广和应用,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解决医护人员紧缺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二)全科护理发展机制不健全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社区护理模式开始引进中国,在社区护理的实践当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实行全科护理的必要性,并由此开始全科护理探索的脚步。而国外的全科护理已经存在并发展了一百多年,早已日趋完善,我国的全科护理模式还是在借鉴国外的全科护理明尼苏达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前,全科护理在我国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全科护理的理论研究者较少。一套完善的发展模式必须要有科学而充分的理论知识做基础,我国在全科护理方面没有权威的专家学家。虽然现在一些高校开设了全科护理的研究课程,但是仍然以培养医院专科护士作为主要目标,因此收效甚微,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从本质上讲,社区的护理人员与医院的医护人员工作是一样的,甚至工作量更多,但是实践中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普遍低于医院的工资水平,在这样的待遇环境下,人们自然更愿意到医院工作。另外由于社区护理仍然探索阶段,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多仍然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所以也给全科护理的推广和应用带来了阻碍。 (三)组织结构不完善 与医院的临床专科护理相比,社区的全科护理的特点之一便是它的灵活性。社区服务体系仍然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和定论,再加上社区护理自身的性质,使得全科护理的组织结构变化性比较大,难以形成一套固定的组织结构。首先,社区护理的硬件设备不齐全。社区接受的患者数量比较少,客流量较为固定,而且各方面的重视度不够,资金投入少,难以支付各种器材的购买费用。其次,社会卫生保障体系的不一致,人们的经济收入和承受能力的不同等原因使得全科护理在发展中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收费标准,因此也使得社区的全科护理工作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此外,社区护理术语、交通信息联络体系等方面也有待改善。 三、完善全科护理在社区护理中推广应用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医护人员队伍建设 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护理人员,丰富而全面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这比专科护理的要求更高。为了满足社区护理的要求,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应当重视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全科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医护人员也应形成良好的工作素养,自觉主动的接受再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护理要求的提高,医护人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自己不被淘汰就必须不断进行再教育,全科护理内容复杂,需要面临各种问题,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已经成为发展之必然。此外,针对社区全科护理人员的工资水平比医院临床护士低的现状,应当适当的提高全科护理人员的待遇问题,通过保障基本的工资以及奖金、保险等福利,提高人们对社区全科护理工作的积极性,积极的投身到社区全科护理工作当中。从以上两方面同时着手可以有效的环节工作人员短缺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全科护理发展机制 若要建立完善的全科护理发展机制,理论模式的探索和人才的供应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高校应当提高重视,建立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基地。通过教学研究,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护理发展模式,为实践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此外,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教育机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随着全科护理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建立专门培养全科护理人才的学校是必然趋势,通过高校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了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出来之后能够学有所用,高校与社区间应当加强合作,以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社区护理的要求,也确保今后的就业问题。建立专门的全科护理培养学校,可以使得全科护理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的加以完善,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的健康问题。 (三)完善社区全科护理的组织结构 为了实现国家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我国在医疗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变革,而社区护理是解决人们“看病难”问题的关键措施,因此如何完善社区全科护理的组织结构以实现“病有所医”成为了重点问题。首先,设备和仪器是进行全科护理的手段和基础,如果没有仪器,医术再精湛也难以保证疾病诊断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社区全科护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保证社区的设备和仪器齐全,当居民来看病时能够满足基本的设备需求。其次,在满足社区护理营利性的前提上,综合考虑人们的经济水平、我国的医疗水平等因素,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形成统一的收费标准是完善社区全科护理组织结构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社区护理应当尽量克服灵活多变的特点,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 四、结束语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的医疗护理水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科护理的特点和作用决定其今后将成为社区护理的重点。虽然全科护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通过在高校建立全科护理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健全全科护理发展机制以及完善社区全科护理的组织结构,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全科护理一定能够在社区护理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 全科护理论文:全科护理意识在卫生院综合护理中的意义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全科护理意识在卫生院综合护理中的意义。方法 分析当前卫生院综合护理的特点,基于现代基层医疗单位的服务要求,研究护理意识对于卫生院综合护理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如何将全科护理意识推广至卫生院中,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结果 全科医疗的发展,护理工作不仅要突出综合性,还要凸显服务性,同时护理质量也要求提升,应基于全科医疗,在此发展趋势下,推广全科护理意识,逐渐建立起卫生院全科护理模式。全科护理意识可有效推动卫生院综合护理发展,应将全科护理意识推广至卫生院护理工作中。 结论 全科护理意识对于提升卫生院的综合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将全科护理意识推广至卫生院护理工作中,并逐步扩大到社区卫生室等下级医疗机构,从而带动辖区内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卫生院;综合护理;全科护理;基层医疗 我国是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近年来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因而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针对基本社会保障进行改革,医改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改中,对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和内容进行了划分,以满足各部分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卫生院属于基层医疗机构,也是地区的医疗中心,其承担了辖区内的保健、预防等医疗服务,凸显了医院自身的服务性。在卫生院综合护理中,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性要求逐渐提高,为此,其护理开始转向全科护理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基层医疗全科护理相关文献资料、卫生部关于基层医疗机构的相关文件、本院综合护理工作资料等作为研究资料,分项整理、记录、统计并分析。 1.2研究方法 针对卫生院工作的综合护理工作的工作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选择基层医院的主要服务目标和服务要求,分析全科护理意识在卫生院综合护理中的意义。 1.2.1卫生院综合护理工作的特征 卫生院承担辖区内的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公共卫生、传染病预防等。卫生院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基层群众,院内设置基础科室,推行全科医疗,可应对常见病的诊疗,同时卫生院也履行协助转诊的义务,帮助抢救危重患者。卫生院护理工作属于综合护理,由于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因而护理人员要负责多种疾病的护理,工作十分庞杂,不仅需要按医嘱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还要登记电子病例,实施护理管理,做好交接班记录等[1]。 1.2.2全科医疗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随着医改的深化,对卫生院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开始推行全科医疗。作为卫生院护理人员,其应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因而综合护理工作也要向全科护理转型,要求护理具备全科护理意识,提升卫生院护理工作质量[2]。 2结果 从卫生院综合护理工作分析来看,其综合性特征较为突出,而随着全科医疗的发展,护理工作不仅要突出综合性,还要凸显服务性,同时护理质量也要求提升,应基于全科医疗,在此发展趋势下,推广全科护理意识,逐渐建立起卫生院全科护理模式,真正使卫生院医疗水平提高。由此可知,全科护理意识可有效推动卫生院综合护理发展,应将全科护理意识推广至综合护理工作中。 3讨论 作为卫生院,应加快全科护理意识的推广工作,促进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提升,本院总结了全科护理意识的推广的相关对策,如下所示: 3.1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塑造全科护理意识 基层卫生院要做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工作,因而要求护理数量掌握这些疾病的护理方法,具备较高的护理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满足全科医疗的要求。卫生院可通过培训和专题学习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学习)内容为:全科医疗知识、全科护理服务要求、各科临床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护理知识、先进技能资料(图片、视频、纸质材料等)等[4]。培训(学习)后,院内要对护理人员统一考核,保证其学习效果良好,并树立起全科护理意识。 同时,院内还要进行业务讲座,针对具体的全科护理工作进行探讨,进一步深化巩固全科护理意识。除统一培训以外,院内鼓励护理人员加强专业知识自学,追求更好的专业水平。 3.2改善护理工作态度,进一步强化护理工作服务性 全科护理强调了护理工作的服务性,护理人员应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关注患者的精神需求,提升卫生院的整体服务质量。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也应重视服务对象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通过护理服务满足基层群众的医疗需求。作为护理人员,要强化其思辨能力、观察能力,院内应加强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辅导,使护理人员更善于体察患者的心理变化[4]。护理人员也要提升自身修养,可由护士长组织进行礼貌用语、仪表、风度学习, 培养护理人员乐观的服务态度及自我调节的方法。 3.3加强护理工作中的健教宣传,提升护理工作的教育性 对于卫生院来说,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本身也是重要的资源,因此,在 护理工作中重视健康教育,也是医疗服务进步和提升的表现。在全科护理意识中也注重护理服务本身带来的教育和指导意义,可有效弥补卫生资源不足和分配不均的缺陷,因而推行健康教育宣传势在必行。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积极的向服务对象传播科学的保健健身知识,如低盐饮食、禁烟、锻炼、血压控制、体重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尤其要注意对慢性病人群的健康教育,从而减少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依赖性,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护理人员有意识的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本身就是全科护理意识的体现。作为医院,要强化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宣传工作的责任感,使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向基层群众传达健康知识,提高群众的疾病预防意识和基础保健意识。 综上所述,在卫生院综合护理中应用全科护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增加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改善了护理管理环境,提升了护理行为的质量和效率,应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全科护理模式。 全科护理论文:浦东某社区居民对全科团队护理服务的利用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浦东上钢社区居民对全科团队护理服务的利用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上钢社区全科团队服务的3个站点150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结果:社区居民利用过的服务项目为静脉输液等常规项目,对护理服务态度评价较高,但对护理技术水平评价不高。结论: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利用度不高。社区站点应拓宽服务项目,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居民对社区护理的利用。 关键词 全科团队服务 社区护理 利用 影响因素 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1998年率先提出和探索了“全科型、网络化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2003年6月,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制体制改革举措之一是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全科团队服务依托卫生服务站点,为附近居民提供“六位一体”服务。其队伍构成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及其他人员(包括收费人员或药房、中医医生)。目前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6个卫生服务站点及相应的6个全科服务团队。为了解社区居民对全科团队的社区护理利用情况,笔者于2012年上半年对上钢社区利用过社区护理服务的居民进行了调查。 对象和方法 对象 随机选择上钢社区3个全科团队服务站点,每个站点抽样利用过社区护理的居民各50名,共150名。要求被调查者需来自不同的家庭,年龄、性别不限。疾病诊断根据二级以上医院的病历记载或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检查结果等回顾诊断记录。 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居民一般情况、疾病状况、健康意识、对社区护理的理解和利用情况、对社区护理的认可度5个部分组成。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及对社区护理的认可程度分为5级,即“非常认可”、“比较认可”、“一般”、“不太认可”、“不明确”。调查者通过该问卷,对利用过社区护理的居民进行面对面调查,当场回收问卷。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的处理采用率描述,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软件分析。 结果 社区居民的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3个站点中,男女比例分别为1:1.1、1:0.92、1:1.13。此次调查中,男性32人,占21.3%,女性118人,占78.7%;年龄(71.0l±2.35)岁,其中60岁以上者占78.0%。文化程度:文盲13.3%,小学28.0%,初中25.3%,高中或中专23.4%,大专及以上10.0%。婚姻状况:已婚60.0%,单身40.0%。家庭人口数:1人占14.7%,2人26.6%,3人及以上58.7%。个人月收入:2 000元占2.7%。所有的被调查者均有医疗保险。 社区居民疾病状况 150名居民中,90.7%有慢性病史,53.3%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其中患高血压占54.7%,冠心病占43.3%,糖尿病占16.0%,支气管病占18.0%。近2周患病率为54.0%。 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 150名居民中,认为患病严重的有62人(41.3%),对自身健康评价较好的有106人(70.7%),对健康较为重视的有125人(83.3%,表1)。 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了解情况 150名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中静脉输液了解的占98.7%,肌肉注射占98.7%,健康教育占44.0%,测量体温占38.7%,健康咨询占28.7%,皮下注射占24.7%,快速血糖检测占20.7%,测量血压占18.0%,静脉注射占12.0%,吸氧占9.4%,家庭护理指导占6.0%,心理护理占4.0%。 社区居民对全科团队社区护理服务利用情况 150名居民利用过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总共为12项,其利用率按顺序排列依次为:静脉输液84.0%,快速血糖检测36.7%,健康教育33.3%,测量血压20.0%,肌肉注射13.3%,吸氧9.4%,健康咨询8.0%,静脉注射6.7%,测体温4.0%,家庭护理指导2.7%。心理护理2.7%,皮下注射1.3%。 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可度 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可度见表2。 讨论 社区居民对全科团队社区护理服务利用的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社区护理的利用主要为静脉输液等护理项目。因此,居民对社区护理的利用比较局限。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强调整个团队的合作,社区护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承担团队中更多的工作内容,从而扩展社区护理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影响社区居民对全科团队社区护理服务利用的因素 目前我国关于社区护理利用的影响因素相关报道较为少见。国外有调查显示,社区护理利用的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职业、居住环境、家庭规模大小、经济状况、疾病类型、病情等级、医疗保险制度、对社区护理的认识以及交通因素等。本次调查的影响因素如下。 人群结构 本次调查显示,利用社区护理的居民中,男性占21.3%,女性占78.7%。60岁以上老年人占78.0%。可见社区护理的利用者中,大多数为女性,且多为老年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期望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老年女性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有其特点。社区护士应重视对他们身、心两方面的照护。另外,此次调查发现,居民文化程度越高,对社区护理的利用越低。学历高的人群可能认为社区护理水平较低而不愿意利用社区护理服务[1]。 家庭状况 41.4%的家庭人口数为1~2人,缺少亲人的照顾是他们寻求护理服务的原因之一。社区护理应为这些居民提供相对应的心理护理,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居民的个人月收入大多在500~1 500元(92.0%)范围内,来源主要为退休工资,低收入使得他们更愿意接受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 疾病状况 有慢性病者占90.7%,53.3%的人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主要病种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为此,社区护士应承担照顾者的角色,对患有慢性病的居民进行疾病和心理方面的照顾。 健康重视程度 大部分居民对健康的认识比较有局限性。因此,社区护士应承担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增强居民的预防意识,与服务对象共同预防以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 对社区护理工作的了解情况 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了解主要是“静脉输液”等传统护理工作项目,这与目前社区护士在团队中承担的实际工作以及医护人员对社区护理的宣传程度有关。在全科团队中应合理分工,让社区护士承担多样化的工作,比如社区护士可以介入健康教育宣教,甚至可以独立进行糖尿病足的护理、糖尿病饮食、高血压患者护理[2]等内容的宣教。护士也可以作为家庭医生的助理,补充和完善社区慢性病患者的随访工作,从而提升社区护士的服务质量,促进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了解。 3对社区护理的认可度 居民对社区护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都比较满意,说明社区护士的护理技能、知识水平和素质都得到了居民的认可,这与团队服务及社区护士扎实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有关。社区护士应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从影响社区居民就医行为方面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护理的认可度[3]。 建议 从本次项目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社区居民以老年患者为主,他们对护理的传统项目特别是静脉补液比较熟悉,对护士的专业技术和服务态度较为满意,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具有较好的服务意识。但是对于护士还能够提供诸如健康资讯、家庭护理指导、心理指导等服务,社区居民并不了解,这与原先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强调基本医疗为主有一定关系,居民片面的认为护士只能提供输液服务,无法提供其他相关护理服务。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促进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认识程度,提高对社区护理的利用率。 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加强护理服务的宣传 利用墙报宣传和义诊等机会,把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范畴,向社区居民予以介绍。同时在社区开展护理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家庭护理和心理护理等项目,让居民了解和熟悉相关内容。 利用家庭医生平台开展工作 在家庭医生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护士可以作为家庭医生助理,参与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工作,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功能健康服务[4]。特别在慢性病患者的随访和健康行为干预指导方面,可以发扬其亲和力强的特点,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开展家庭护理服务,做好医生和患者间的沟通桥梁和健康服务的纽带。 加强社区护士的自身能力和素养建设 护士的家庭护理、健康咨询和心理护理对于社区居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另一方面对护士来说同样是一个新的挑战。家庭护理和健康知识的更新补充,是这项服务工作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才会有良好的效果。对于心理护理,一方面建议护士经过相关正规培训,掌握一些心理护理的技巧和知识,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工作,还可以通过对社区居民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大课堂、阳光聊天室等社区心理护理工作模式[5],充分发挥社区护士的心理服务优势。另外在部分中心,可以通过舒缓疗护服务,将社区心理护理加以实践和推广。 全科护理论文:PKU―VPSM工具在全面持续改进全科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价值研究 [摘要] 目的 分析全科护理的薄弱环节及重要环节,了解社区居民对全科护理的质量要求,探讨PKU-VPSM工具对护理质量管理的积极作用。 方法 本次研究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展开调查,随机选取深圳市盐田区两家社康中心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两家管理模式、政策环境、中心规模及社区类型相似的社康中心为对照组。在每家社康中心随机选取10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后,观察组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及护理干预,对照组不作任何改变。1年后,两组进行第二轮问卷调查,分析并比较调查结果。 结果 第一轮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比较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二轮护理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护理人员态度、礼貌及耐心程度,对您治疗及病情的了解情况,为您提供帮助的情况,护理技术服务水平,服务总体水平,中心清洁度及中心环境,诊室隐私保护程度及安静舒适方面得分更高,分别由之前的(3.57±0.31)、(4.01±0.42)、(3.81±0.50)、(4.11±0.35)、(3.62±0.38)、(3.01±0.52)、(3.24±0.44)分提升到(4.09±0.31)、(4.14±0.41)、(3.93±0.51)、(4.11±0.35)、(4.22±0.38)、(4.56±0.32)、(4.26±0.41)分(P 0.05)。观察组患者不仅候诊时间更短,而且接受关于疾病知识、治疗的指导更多、更全面(P 0.05)。 结论 PKU-VPSM工具,有利于社区对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全科护理,可显著改善护理质量,提高居民满意度,促进全科护理持续发展。 [关键词] PKU-VPSM;质量管理;全科护理 满意度是患者的主观感受[1]。满意度易受个人期望及偏好的影响[2]。医疗机构的服务能满足患者期望,则患者感到满意。也可能出现尽管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不高,但因患者期望值较低,致使满意度较高的状况。现今,传统的满意度调查已经不能满足医疗机构对质量控制的要求。PKU-VKSM,它是一种新型的满意度调查工具,它不仅可监测患者满意度,还可监测患者在医疗服务中的体验,以患者的体验为主,客观的反应医疗服务质量。本研究中,应用PKU-VKSM工具对社康中心护理质量进行改进,收效良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展开调查,随机选取两家社康中心(深圳市盐田区)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两家管理模式、政策环境、中心规模及社区类型相似的社康中心为对照组。调查对象:盐田区社康中心接受护理服务的居民。在每家社康中心外100米处,随机选取10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400例(若调查对象为儿童,则由其监护人完成问卷)。 1.2 调查方法[3] 调查队伍由研究者单位的医护人员组成。调查人员均接受过专业培训(即明确调查目的,学习调查技巧及如何进行问卷解说等)。考核合格之后,方可参与调查工作。本研究根据PKU-VPSM工具进行资料收集[4]。调查人员根据问卷逐一解释、询问调查相关内同,并根据居民的回答,如实填写问卷,完成问卷后,检查有无漏项、不合理及缺项等状况,确保问卷无质量问题后,将其送至质控员处。当天调查结束之后,质控员分析、总结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出现问题不断完善调查,以保证调查质量。全部问卷均由质控员当天发放及回收。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进行两轮调查问卷。 1.3 护理干预[5] 对照组护理工作不做任何调整;观察组针对调查问卷体现的薄弱环节及居民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年后,进行第二轮问卷调查,并比较两组调查结果。 观察组主要进行以下护理干预:①根据相关文献[6],对护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奖励、监督及惩罚等干预。②加强流程化护理[7]。规范就诊流程,有效缩减患者候诊时间[8]。③加强护士思想教育,责任心教育,增强护士使命感,积极性。④定期清洁,确保中心整洁[9]。确保流程化就诊,使患者井然有序。⑤诊室设屏风,注重保护患者隐私。⑥积极主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10-12]。此外,重要项目是社康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应努力发展并维持优势。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第一轮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居民第一轮护理满意度调查情况显示,两组护理人员态度、礼貌及耐心程度,护理人员对您治疗及病情的了解情况,护理人员为您提供帮助的情况,护理技术服务水平,服务总体水平评价,中心清洁度及中心环境,诊室隐私保护程度及安静舒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第一轮护理常见问题调查情况显示,未向患者详细阐述疾病相关知识,未向患者详细较交代治疗信息,未直接到收费处登记、收费处人员未询问患者个人信息,收费处人员不礼貌、不耐心,候诊时间过长,诊治时间过短较为常见,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2。 2.2 第二轮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经过1年的护理管理及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人员态度、礼貌及耐心程度,护理人员对您治疗及病情的了解情况,护理人员为您提供帮助的情况,护理技术服务水平,服务总体水平评价,中心清洁度及中心环境,诊室隐私保护程度及安静舒适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未向患者详细阐述疾病相关知识,未向患者详细较交代治疗信息,未直接到收费处登记、收费处人员未询问患者个人信息,收费处人员不礼貌、不耐心,候诊时间过长,诊治时间过短等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4。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医护工作人员护理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了解情况,工作人员护理水平以及护理人员给患者提供帮助情况等。通过对比表2、4可以发现,在没有使用PKU-VPSM工具之前,医护工作人员为向患者详细阐述疾病相关知识的情况所占比例达到25.5%,在使用之后这部分变化情况明显好转,已降低到12.0%。此外,之前为向患者详细交代治疗信息的护理问题达到14.0%,而经过护理干预之后,降低到5.0%。同时,收费处人员未询问患者个人信息、候诊时间过长等方面的问题都得到明显的改善,分别由之前的26.0%、36.0%降低到11.5%和12.0%。由此可见,在使用PKU-VPSM工具之后,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态度以及行为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医院注重对医护工作人员护理服务质量的考察,医护工作人员也逐渐提升对自身服务水平的认识程度。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医护工作人员整体服务水平都得到提高,医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地服务,向患者详细阐述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其次,医护工作人员愿意积极主动向患者详细交代治疗信息。此外,在登记方面,收费处工作人员也尽可能详细的填写患者资料,详细询问患者个人信息,如实填写患者基本病理情况,使得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尽量缩短,全面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PKU-VPSM工具可解决传统护理满意度调查中虚假高分的现象,有利于临床护理人员发现护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重要环节,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提供可靠依据[13-15]。PKU-VPSM工具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16]。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PKU-VPSM工具,分析社康中心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重要环节,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及干预,1年后,观察组护理人员态度、礼貌及耐心程度;诊室隐私保护程度及安静舒适;中心清洁度、中心环境及服务总体水平评分均显著提高。此外,居民就诊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均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PKU-VPSM工具,有利于社区对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全科护理,可显著改善护理质量,提高居民满意度,促进全科护理持续发展。
畜牧类论文: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摘要】阐述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及岗位能力要求,探讨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课程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据统计,国内目前共有8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广西开设了畜牧兽医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随着广西养殖业的发展,社会对畜牧业人才需求逐年递增。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化学类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动物饲养学、动物病理学、兽医内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理论基础和基础技能培训的作用。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不足。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与能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削减课内学时,化学类课程也不例外。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被削减学时甚至取消。分析化学课程由原来64学时减为48学时,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由原来64学时减为40学时,取消了有机化学课程的开设。 (二)教学内容取舍难度增大。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使用的化学类教学用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徐英岚主编的《无机与分析化学》,以及潘亚芬主编的《生物化学》,这些教材均按64学时编制,编写时凸显高职教育特点,强调应用性训练,如果从这样的教材中再筛选出符合40-48学时的教学内容,难度极大。勉强选择的内容并不能满足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三)学生动手实验技能掌握的程度降低。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需要大量的动手实验。化学类课程课时的减少,压缩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影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及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化学类课程在畜牧兽医类专业中的作用进行定位,与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改革密切结合,掌握畜牧兽医类专业对化学类课程知识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确定化学类课程应开设的内容。 目前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岗位包括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家畜繁殖工、家禽繁殖工、兽医化验员、乳品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检验化验员等。拓展岗位包括宠物养护员、宠物美容师等。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化学类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技能为:应用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畜牧兽医部分专业课程知识点与化学类课程知识点的衔接内容详见表1。 由表1可见,化学类课程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支撑作用。若衔接出现断层,势必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内容整合。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化学类课程主要开设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化学,以及化学类综合实训课程,共计96学时。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教学,导致一些相同的内容重复讲授,浪费学时。如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吸光光度法属于仪器分析法,该教学内容安排在学期未,且因时间关系只来得及安排一次仪器分析实验。而动物生物化学在学期初的第二章蛋白质测定、第三章核酸测定、第五章血糖测定等实验中均要使用分光光度法,导致两门课程一前一后都讲授了该项内容,但又因学时有限,讲解和操作都不够透彻,学生理解不深刻。对此,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合并课程进行授课,将分析化学课程中溶液配制内容与后续的分析化学实训和动物生物化学实训相结合,在后续实训中所使用,溶液均指导学生计算和配制,既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又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避免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不知道实验用的溶液是怎么来的,还可以节约试剂,保护自然环境。 (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有机化学是动物生物化学非常重要的前修课程,也是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的前修课程。但因学时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取消了这门课程。合并化学类课程学时后,可对分析化学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化学分析法只学习酸碱滴定法,删除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等滴定法的内容,加上动物生物化学不需重讲分光光度法的时间,可节约20学时,用于增设溶液配制和与动物生物化学相关的部分有机化学内容。由图1可见,整合前,由于开设课时有限,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结构、核酸的代谢等内容未能讲授,整合后添加了这些相关内容,并有更多的课时用于技能训练,使知识和技能训练连贯性更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的养殖业人才。 (三)加大技能操作训练。比较表2与表3,发现课程内容整合前,技能操作训练仅占总学时的37.5%,理论教学占了较多的时间,整合后,技能操作训练所占学时可达47.9%,较原来增加了10.4%,而且可以将溶液配制这项基本技能贯穿于课程中,充分体现了分析化学对动物生物化学的基础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普遍削减课内学时的实际情况,应对化学类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这不但可以增加相关理论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技能训练学时,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畜牧类论文:中职畜牧兽医类专业现状及教学研究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早在2001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了中等职业学校养殖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促进养殖专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发展和普及,2010年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也列入了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畜牧兽医等多个畜牧相关专业,足见国家和教育部对畜牧兽医类相关专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视,但时隔多年,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寥寥无几,搜索整个网络,也难以找到几篇中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足见此类专业并没有预想的那样蓬勃发展、遍地开花。那么,我国农村面积广大,而相关专业如此遇冷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中职畜牧兽医类专业遇冷的原因 1. 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靠农业起家,绝大多数人口还是农业人口,即便是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人员也有相当大部分从事过农业生产,过去刀耕火种的生产经历已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烙印:从事农业生产是相当辛苦的事,做农民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民也是一个落后的群体,很多家长给孩子灌输的观念就是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发展才有出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量的学生选择了便于在城市就业的专业,如机械自动化、幼师、计算机等专业,制约了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发展。 2. 我国畜牧行业发展落后,工作条件差,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矛盾。我国的畜牧业相对落后,大多畜牧企业规模比较小,生产条件差,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自动化设备,完全靠人工喂料、清理粪便进行饲养管理,这就造成养殖场工作的脏、累,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娇生惯养,本身就缺乏那种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遇到这样的工作唯恐避之不及,那里有什么热情。 3. 养殖场用人观念传统,薪资水平低。由于多数养殖场管理经验缺乏,条件差,又不愿意花高价招聘有技术的饲养员,造成具备较强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人员不愿意到养殖场工作,致使养殖场只能低价雇佣一些年老体弱的人从事生产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养殖企业劳工素质差、工资水平低的普遍现象,长期无法打破,同时限制了新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加入。 4. 校方不重视,开设专业不积极。这主要体现在近几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外语、机械自动化等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大量的学生更喜欢选择这些热门、容易就业的专业,适合城市发展的专业,而校方则喜欢投其所好,把大量精力放在这些专业科目的发展建设上,挤占了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资源和精力。 以上4个原因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就造成畜牧兽医专业无生源或生源不足而无法开班的情况,进而限制了专业的发展。但是这恰恰表明畜牧兽医专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畜牧兽医类专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巨大,因此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员从事畜产品的生产,这是畜牧兽医专业发展的“钢性”需求。 其次,我国的养殖业管理水平正由粗放式向集约化方向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将有大量的自动化设备被应用到养殖管理中,这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进行管理和操作,这些养殖企业即将向我们职业学校发出人才订单。 第三,迫切需要解决低薪低能的员工与提高养殖水平的矛盾,养殖场由于饲养员水平低而造成生产成绩低下的情况已经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管理人员水平的提高,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雇佣有技术、劳动能力强的员工,才能使生产成绩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由于过去对畜牧人才的不重视,造成我国各层次畜牧人才都十分匮乏,呈现断档的形式,随着养殖场员工的更新换代,畜牧人才的缺口将逐步显现。 三、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教学研究 面对即将到来的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培养需要,作为一线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和实践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1. 理论教学方面,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设定教学的内容的层次。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基本上就是高等教育的精简版,有的没有专门的教材,甚至直接使用高等教育的教材,但其中很多内容已经超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更倾向于饲养管理的执行环境,而放松深层次理论的学习。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我们的学生年纪比较小、学习能力比较弱,就不能像对待高等职业教育那样,要求他们掌握那些比较高深的原理,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多的是让他们领会生产的操作过程,只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能达到怎样的生产效果。以母猪的背膘厚度生产性能和使用年限的关系为例,中等职业教育中我们只需要要求学生知道母猪的背膘厚度会影响其生产性能和使用年限,如何用设备测量背膘厚度,具体的标准和数据去哪里查找就可以了,而不要求他们掌握为什么最适合的背膘厚度是这个数值。 2. 校企对接,让学生从劳动实践中提高技能,便于就业。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所学专业的劳动,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的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理论讲解的再多也只是纸上谈兵,必须让学生深入到养殖企业中去,亲眼去看,亲手去摸,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践,将书本上的知识刻进脑袋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后,学生还会发现哪些东西书本上没有,哪些东西与书本上讲的有差异,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我们的学校必须与养殖企业搞好对接,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深刻地体会劳动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便于学生的就业,学生在养殖企业中实习,企业在题供实习机会的同时,也会感受都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能给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从而积极地招聘有技能的员工。 3.根据现代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对教授的内容进行及时补充。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被引进养殖企业,如自动降温设备、自动消毒设备、自动喂料设备、自动清粪设备等等,我们要根据掌握的最新情况对知识进行更新,教授学生最新的设备功能和使用方法,这样习得的知识才具有及时性和先进性。 将畜牧业相关法律法规列入学习内容。最近几年国家由于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颁发了多部关于养殖业的法律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等。过去我们只重视养殖技能的教学,而这些法律法规也与养殖业的生产息息相关,只有懂法才能不违法,才算是合格的畜牧业人才。 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标准列入教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尤其是畜产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的养殖企业也在生产达到国家标准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畜产品,这就对我们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好的饲养管理水平,还要懂得更高级别的畜产品生产流程,懂得在生产过程中哪些饲料和药物不可以使用,哪些是可以使用的。 综上所述,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相关专业有着非常广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人才需求的逐渐旺盛会改变养殖企业的用人环境和薪资水平,也会逐渐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最终会促进专业的发展。作为畜牧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特点设计好教学方案,达到培养中等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高亮(1981-),吉林省汪清县第一职业技术高中教师,中学二级。 畜牧类论文:浅谈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实验室的药品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院教育的快速发展,畜牧兽医实验室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不断增加,药品种类增加,数量增多,管理难度加大,本文对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解决这些问题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 我院畜牧兽医系有5个专业,包括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宠物养护、兽医医药和实验动物。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断加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都在60%以上,除少部分(约10%)实践课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外,其余实践教学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承担了所有实践教学任务的50%左右,学生和教师在实验室每天都要使用各种药品,其中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化学药品;有动物手术的麻醉药品;有疫病诊断的生物试剂盒等。药品种类的多样化,管理难度较大,笔者在畜牧兽医实验室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实验室药品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药品存放分散。畜牧兽医专业经历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估”及“国家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新建了“胚胎移植中心”、“种禽繁育中心”和“宠物训养中心”三个校内实训基地,扩建了“动物医院”和“兽药生产与检测中心”两个校内实训基地,加上原本有动物药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检测、动物疾病诊疗、动物手术、兽药检测等十五个实验室,便于教师进行实验,各实训基地及实验室都配备了药品,导致药品分散,达不到药品的共享,时间久了存在大量过期药品,尤其化学试剂过期的数量比较多。 2.教师的实验药品采购计划与开设的实验项目存在差异。学院耗材管理办公室要求,在每学期的期末上报下学期实验耗材计划(包括实验药品计划),教师虽然有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书,但是通常还没有做出实验、实习及综合实训的教学计划,就报了实验耗材计划,这样就会造成耗材与实验内容不相符合,作为耗材一部分的药品也不例外,存在差异,导致药品多余或不足。 3.药品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药品是搞好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必然在药品的采购、保管、使用等方面出现问题。除常规的药品管理制度之外,要完善特殊药品(麻醉药、毒性药品、生物制剂)的管理制度。 二、提高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建立药品申请、审核、审批制度。教师根据实验、实习和综合实训计划,制订药品采购计划,由实验管理人员审核并统计,在清点库存药品的基础上,取消库存药品中的申购药品,综合考虑药品使用情况,适当的补充药品,进一步完善申报计划并签字。然后经系部主任审批签字,交学院中心实验室耗材管理办公室,根据学院经费情况审批并采购。药品申购只有层层把关,才能防止重复购买带来的过期浪费。 2.建立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分类及保存管理制度,降低损耗,防止事故发生非常必要。实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药品试剂的性质、分类与存放保管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实施分类摆放好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有以下几类:(1)化学药品:化学试剂按无机物、有机物分类存放;无机物按酸、碱、盐;盐类中按金属活泼性顺序分类存放;不同性质的药品要分类摆放,氧化性和还原性强的物质就不能放在一起,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产生爆炸。如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就要离还原性材料远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也不能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混合后会放出大量的热,也会产生危险;容易自燃、或者受撞击能爆炸的材料要单独放置,离其它材料远一些;易挥发的材料需放置在通风柜里,最好不要放在密闭的地方;有毒、有害的物品需要做出明显的标记。最后,在药品柜上的位置,标出药品名称,并且在记录本上写药品的数量。(2)兽用药品:根据畜牧兽医实验室常用药品类型,本着便于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原则,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注射剂、片剂、散剂、溶液剂。注射剂种类多、数量大,按药理作用分为:抗菌药、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泌尿生殖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和消化系统用药等几类。分柜或分层摆放这些药品。(3)生物制剂:根据试剂要求存放,使用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4)特殊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的特殊药品主要指麻醉药(如陆眠醒、舒泰、巴比妥类、静松灵等)和有毒化学试剂(如亚硝酸盐、丙酮、有机磷类),依照《药品管理法》,对这些药品实行特殊管理。①采购应做好年度计划,按规定逐级申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到指定兽药公司采购。②入库应按最小单位包装逐支逐瓶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③药品存放在加锁的铁柜内,专人负责保管和领取。④药品仅限本系兽医实验和科研使用,不得转让、借出或移作它用,严格按规定控制使用范围和用量,实行领用经申请、审批、双人登记签字的制度。未使用完及时归还库房登记入库。 3.建立生物制品低温保藏领取制度。畜牧兽医实验室生物制品主要有:疫苗、诊断抗原及阳性血清、疾病诊断液及生化试剂盒,具有价格贵、运输、保存条件要求严格等特点,采取集中保存专人管理的有效措施。药品入库时,至少有两名人员参与,做到账物相符,使用时认真填写领取登记表并签上姓名日期,表示经手认可。有两点建议:一是后勤部门保证实验室冷藏设备的正常供电,如有特殊情况要提前通知。二是实验管理人员应该经常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关掉电源停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想办法妥善保存好生物制品。 4.建立药品定期核查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的库存清点制度,对库存试剂必须定期检查,发现有变质或有异常现象要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贮存条件和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相关领导处理。发现试剂瓶上的标签掉落或将要模糊时立即贴好标签,无标签或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都要当成危险物品重新鉴别后小心处理,不可随便乱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兽用药品及生物制品要重点核查有效期。 5.建立完善的药品报废销毁制度。原则上失效、过期、破损的特殊药品每年报废一次。对于兽用失效、过期药品,如注射剂、片剂、散剂、酊剂等,可以暂不处理,特别是过期药品出现变色、沉淀、分层、析出等变化时,可放在展示柜内,供学生在药理课上作为识别过期药品的样品。 6.实行药品计算机管理。实验管理人员将实验室各类药品的规格、数量、有效期及具体柜号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实行全院范围内联网的管理模式。定期更新网上资料,有利于相关系部及中心实验室及时解药品情况,在审核采购计划时作为重要依据,控制了药品重复购置带来的过期报废损失。帮助使用者在网上快捷查找所需药品,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结束语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及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相关领导关心和重视,需要一整套完整科学管理制度,并能执行到位。实验管理人员要掌握科学管理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工作中,学院应该经常组织安排实验管理人员到相关学校参观学习,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坚强的保障。 畜牧类论文:各类污染源及其造成的危害与畜牧业污染治理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畜牧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等,这在很大很程度上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畜产品和副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而日益严峻的污染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这一问题也是导致我国畜牧业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本文拟从畜牧业污染的概述、畜牧业污染的各类污染源及其造成的危害以及应对畜牧业污染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程度。 【关键词】污染源;畜牧业污染;危害;治理对策 畜牧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会给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同时还会对其它生物甚至是人类自身的生命与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在对畜牧业污染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畜牧业污染的基本概念。 1.畜牧业污染概述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主要从畜牧业污染的概念和畜牧业污染产生的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1畜牧业污染的概念。所谓畜牧业污染就是指在畜禽饲养以及活体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这些排泄物和废弃物会对人类、其他生物以及畜禽自身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污染。 1.2畜牧业污染产生的原因。畜牧业污染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经营方式的转变、肥料使用的转变以及种养的分离等几个方面。首先,经营方式的转变;其次,肥料使用的转变;最后,种养的分离。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其向城市周边的转移,这就导致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分离,畜禽的粪便无法得到及时的消纳。 2.畜牧业污染的各类污染源及其造成的危害 造成畜牧业污染的污染源也是种类繁多,不过最主要的还是粪便污染、水质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以及药物残留污染等几个方面,这些污染源对畜牧业的发展也是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与破坏,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2.1粪便污染。这是所有污染源中对畜牧业造成最大污染的一种类型。这种污染在一些规模养殖场比较常见。据有关资料统计,畜禽的粪便和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氨气、硫化氢以及硫醇等物质,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对动物自身的呼吸道和嗅神经等带来一定的损害,而且还会极大的危害人类的健康。除此之外,如果将这些含有有害物质的粪便播撒到田地中,又有可能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从而使作物减产。 2.2水质污染。水质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比较常见的就是一些畜禽散养户习惯将畜禽的粪便露天堆放,一旦下雨就会使其排入水中,从而造成水体污染。受到污染之后的水体中通常会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成分,不仅会给地表水带来污染,甚至还会严重污染地下水的水质。除此之外,一些病死的畜禽尸体如果处理不当,同样会给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 2.3病原微生物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很容易就造成畜禽之间疫病的传播,甚至还会波及到人类,给其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比如近几年出现的比较典型的就是非典和禽流感了。这种污染主要是通过一些患病或者是隐性带病的畜禽排出的寄生虫卵等进行的。 2.4药物残留污染。药物残留污染给畜产品以及环境所带来的污染是一种潜在的污染。畜产品中所残留的药物种类比较多,比如兽药、医药、消毒药以及农药等,目前最常见的就是瘦肉精残留了。这些药物一般残留时间都比较长,其所造成的污染也不易消除,在使用时,一定要考虑其残留的因素。 3.应对畜牧业污染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与现象,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以更好的治理畜牧业污染,提高我国畜产品水平,保护环境等。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其一,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其二,加强畜禽污染的环境监测;其三,建立人工生态型养殖场;其四,控制畜禽排泄物,大力发展沼气;其五,严格控制药物残留。 3.1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目前,我国也制订了不少的关于畜牧业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总体来看,有些定义界定比较模糊,而且存在很多很明显的漏洞,这都给相关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困扰。所以,为了使畜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应该尽快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进程。 3.2加强畜禽污染的环境监测。要尽量吸取某些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加强对畜禽污染的环境监测力度,一旦发现污染超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以为畜牧业的持续生态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目前有不少的畜牧业生产部门将其污染监测纳入到环境管理工作当中来,积极开展对畜牧业污染现状的调查,以更加科学地掌握畜牧业污染的情况,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3建立人工生态型养殖场。建立人工生态型养殖场应该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其主要目标就是减少畜禽排泄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以实现发展利用各种资源的良性循环。其主要的做法就是将农牧、果牧以及牧菜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结合起来,加强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处理与综合利用,走出一条既环保又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 3.4控制畜禽排泄物,大力发展沼气。要想实现对畜禽废弃物的有效处理,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沼气。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主要是以人、动物的粪便以及植物的秸秆等为加工处理的对象,它不仅可以缓解部分地区能源紧张的局势,还可以对畜禽的粪便加以综合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值得进行大规模推广。 3.5严格控制药物残留。根据我国以及国际上有关管理的规定,对畜禽的用药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限制对某些维生素等的滥用,以减少污染和保证畜产品的安全。除此之外,对病死畜禽的处理也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必须加大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设备投入,严格规范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步骤,以更加彻底有效的减少畜牧业污染。 4.结语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只重发展不重污染的问题与倾向。对于畜牧业发展来说,这种观念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畜牧业发展水平不高,畜产品质量不达标,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等。本文从畜牧业污染的概述、畜牧业污染的各类污染源及其造成的危害以及应对畜牧业污染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在论述的过程中,肯定存在不少的问题和漏洞,需要加以及时有效地规避。 畜牧类论文:畜牧兽医类科技的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入,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快速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当中。畜牧兽医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畜牧行业的主要发展目标,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同样的也是畜牧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畜牧兽医;科技现状;发展策略 随着畜牧兽医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其行业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化的技术才能够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进程。良好的科学技术可以加快畜牧兽医行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提高其产业化、区域化和标准化的经营水平,增强其畜牧业的生产能力以及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户的收入有所提高,促进畜牧兽医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1 畜牧兽医类科技的重要性 现今农业主要是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并且以畜牧业作为主体,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发展进程,牧业的发展进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其自身的科学技术,只有以科技作为底蕴才能更快的促进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以科技作为向导力量,市场的发展作为方向,以加工业作为生产的保障,这样才能使畜牧兽医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西部大开发等进程,我国的农业结构做出了很大的调整,畜牧业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也更加的重要,其发展的好坏将会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还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所以,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想要其得到快速的发展就要逐步的提升其科技的发展。 2 畜牧兽医类科技的现状分析 2.1 资金不足,技术设施简陋 当前,许多的地方都缺乏和行业发展的规划相应的配套设施以及相应资金的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畜牧兽医行业良性的发展。没有相应的配套设备做为基础,这就没有办法实行新的技术来进行该行业的运转,这样也就使其在生产中的效率有所降低。另外,资金的投入不是很够,这样就会影响到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导致科技难以跟上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了先进科技的支持,就不能满足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多种需求,所以,要想畜牧兽医类科技得以发展就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样才能保障现代化的生产发展的需求。 2.2 队伍整体的素质较低 当前,畜牧兽医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比较低,业务的水平也不高,这样不仅影响到行业的实施水平,更是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科技研究开发的工作。因为,畜牧兽医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是比较低的,对于知识的掌握力度本身就是处在比较匮乏的状态,所以就很难会对该行业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也不会使畜牧兽医类科技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工作条件太差的情况下是很难吸引大量的专业人才来工作的,这样就走入到恶性循环当中,吸引不到人才,就不能很好的对其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样就不能很好的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2.3 保障缺乏力度 当前没有很好的制度来为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做保障,这样就很难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导致其发展过于缓慢。没有相应的奖励制度,相关的科研人员就不会有更深的投入,畜牧兽医类科技的更新也就会随之减慢。另外许多的科研人员没有基本的保障,全靠自身来获得研发的资金,这样是很不利于科技的更新发展的。 3 加强畜牧兽医类科技发展的策略 3.1 增强资金投入的力度 要加强对于畜牧兽医行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配套的技术设施。资金的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研发资金的问题,可以有效的为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做出有力的支持,有了资金的保障,就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相应机制的转变,研发最新的科技以此来适应市场的发展进程。配套的基础设施可以更好的使畜牧兽医行业的工作开展得更加的有力,使其更快的发展。 3.2 加强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 要加强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工作,使其在畜牧兽医行业工作的同时,也能够为其科技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要注重相关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提出新的科技发展的方向,促进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此外还要使工作人员的知识跟上时展的需求,不断的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 3.3 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 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科技研发人员的研发积极性,这样可以更加快速的使其科技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一些奖励的制度建立,就会增强研发人员之间的竞争,有竞争才有动力,这样良性的竞争能使其发展更加迅速。 4 总结 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将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进程,优良的畜牧兽医类科技可以促使畜牧行业快速的发展,所以加强其科技的发展,就能很大程度上促使农业的快速发展。 畜牧类论文:畜牧兽医类中利用标本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概述标本的概念分类、畜牧兽医学科的特点,并以此看出标本对于该学科的重要意义。 对于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兽医病理学,动物标本有着极其重要的素材作用。 关键词:畜牧兽医 标本 重要性 标本是指将动物或植物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一定的整理后,经过加工,保持其原始形态或特征,并保存在科研单位或学校的实验室中,供教学、科学研究或陈列参观用的实物。标本的制备与研究是一类重要的科学学科。标本兽类标本、鸟类标本、鱼类标本、昆虫类、植物标本、骨骼标本、虾蟹类标本、化石类标本等。标本在科学研究、教学、科普工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畜牧兽医等学科的教学以及研究中标本是最为直观、生动的素材,能够给研究者,学习者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使其在学科的学习中对研究对象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不会发生凭空猜测所造成的错误或失误。 1、标本是科普工作的最佳助手 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有许多不同特色的标本馆,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标本馆收藏了形形色色不同特色的标本供参观者学习。标本馆的建立能很好的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生动的标本吸引着居民参观、学习。以标本馆的方式对畜牧、兽医等科学常识进行科普宣传教育比起文字宣传的方式明显具有吸引力,能让人们在悠闲的休息时段汲取科普知识。 2、标本是畜牧、兽医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素材 畜牧兽医学科是十分贴近生活实际的学科,对于这类学科的学习不能单凭书本知识。仅学习书本知识,学生很难建立起对某些概念的形象,很难透彻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全部过程。而采用标本这种方式,能够给学生建立起最为直观的观感,对于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以家畜解剖学为例,作为畜牧兽医类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是对于本学科学生来说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形态学科,是本学科学生掌握实用性专业技术的不可缺少的专业课程。对于家畜解剖学的书本教学内容来说,其专业的名词术语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并且需要记忆,因此学生单纯学习书本知识难免感到枯燥无味。 使用畜牧兽医标本可以完全改变这种状况,生动的器官标本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确实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素材。例如教师在讲授肺脏的形态结构时,采用肺支气管铸型标本,支气管的细小分支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栩栩如生,一目了然,学生对于教师可能在讲解中漏掉的细节也能有较深的印象,能更加全面的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有说服力,值得推广。当然,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也能展示直观的器官形象,同样能做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仅仅依靠多媒体展示,学习者距离器官较远,不能通过触摸等方式亲自感受到器官的形态,也在学生认知的方式上有所缺失。使用图谱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剖教学手段,解剖图谱的覆盖内容多,使用面广泛.可提供畜牧兽医学学生研究者不同需求的学习参考资料。但是它同样不能给学生提供直观观感,不具有吸引力,由于其专业性显得尤为枯燥乏味。因此,标本是一种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知的最为全面的教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采用现场解剖进行解剖教学是最生动直接的教学方式。它能让学生身历其境,直观清楚,各种感觉都覆盖。 3、标本是进行兽医病理学研究的重要素材 对于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兽医病理学,动物标本有着极其重要的素材作用。其有助于阐明疾病本质、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以患病动物为研究对象,患病动物的临床症状、组织器官的眼观病变、组织学显微病变及超微病变等是研究的重要具体内容。兽医病理学是一门具有临床性质的应用科学,可直接用于疾病的诊断,因此实践或实验教学是兽医病理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部分疾病的特殊性(例如部分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及一些条件的限制性(例如一些严重的人畜共患病,需要在规定的高级别实验室进行解剖和研究,其他研究者不能取得一手的病理样本),不能取得完整的实际患病体样本,另外其储存也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动物病理标本是日前实验研究的重要对象。故在兽医病理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收集临床病例材料,制作病理标本,使研究者能够了解当前疾病主要特征;保存疾病的特征性系统病理标本。使研究者能充分掌握疾病的主要特征病变,可以加深研究者对于疾病病理的认识,对于有效探索出病因病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规范并重视兽医病理方面的标本采集制作,对于发展兽医病理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畜牧类论文:畜牧业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 [摘 要]畜牧业对早期人类社会的进步曾经作出了非凡贡献,主要表现在: 畜牧业的诞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畜牧业的发展引发了家庭形式变革, 畜产品是商品交换的源泉和最初一般等价物, 畜牧业的拓展是培植世界文明的丰厚沃土,畜牧业促进人类科技进步和物质精神生活提升。 [关键词]畜牧业;人类社会进步;贡献 畜牧业产生于人类的远古时代,还在人类进入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在欧亚大陆,就已开始驯养供给乳和肉的动物,并逐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畜群。畜牧业哺育并伴随人类及人类社会由野蛮走进文明、由落后走进现代,人类社会也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它们彼此影响,共同发展,一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今天,我们借助于历史的启示, 一起来追思那遥远的过去,共同感悟畜牧业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非凡贡献。 一、畜牧业的诞生实现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 人类相聚为群,又相分为业,相聚为群成为社会组织,相分为业即为分工而作。人类社会迄今已经实现了多次大分工,但在最初的人类社会却没有分工,早先的社会生产是猎取自然界的天然物资。人类是在经过若干万年的狩猎历史之后,在与野兽殊死搏斗换来的血的教训中,逐步学会拘兽为畜,即开始对捕获的野兽进行圈养,从此,诞生了畜牧业。而选择畜牧业活动的部落,不久就和原来的采集、狩猎相分离,分化独立成游牧部落。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它标志着人类从此摆脱了对自然界的完全依赖。 由畜牧业带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固定的财富只限于住房、衣服、粗糙的装饰品,以及用以获得食物和制作食物的工具,如小船、武器、最简单的家庭用具等,而日益前进的游牧民族,已经有了马、骆驼、驴、牛、绵羊、山羊和猪等畜群,这些财产,只须加以看管和最简单的照顾,就可以愈来愈多地繁殖,供给非常充裕的乳肉食物。以前一切获取食物的方法,现在都退居次要地位了;打猎在从前曾经是必需的,如今也成为一种消遣了。 畜牧业的诞生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其他社会分工的先声。例如,最初的采集生活,使人们发现了一些可以食用的植物,因此开始出现了零星的植物栽培,后来为了给圈养的家畜准备饲料,便使植物栽培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发展和固定下来,形成原始的种植业,也就是说,谷物的种植最早首先是因为要给牲畜提供饲料而引起的,只是到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谷物也可以供自己食用,于是才成为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并由此发展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 二、畜牧业的发展引发家庭形式的变革 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人类婚姻家庭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原始群婚阶段,实行的是多夫多妻制,家庭婚居形式实行从妻居,所生孩子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统按母系计算。这是因为人类早期是按自然本能生活,社会所依存的重心在于人类自身生产,它对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得有直接影响,妇女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在当时占据着重要地位。 原始社会末期,畜牧业诞生并发展,推动人类出现了新的劳动分工,此时的生产,对人的自身生命的威胁降低,而体能要求上升,这样一方面使身强力壮的男性成了社会生产的主力,另一方面也为男子优势提供了表现其自身能力的历史舞台。男性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为男性统治家庭提供了依据。生产决定分配,男子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因此,随着财富的增加,它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居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怎样才能利用不断增强的地位来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的愿望。但是,当世系还是按母权制来确定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因此,男子要明确属于自己的那份私有财产,并且想把它传给自己的亲生子女,就必须废除母权制,实行丈夫对妻子的独占同居,即建立一夫一妻制。由此,人类家庭形式发生变革,家庭婚居形式由从妻居向从夫居过渡,结婚也变为女嫁男娶,人类进入了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阶段。 三、畜产品是商品交换的源泉和最初一般等价物 人类最早的交换活动是偶然的物物交换。随着畜牧业的兴起,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人多,而且也不相同,他们不仅有数量多得多的牛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有兽皮、绵羊毛、山羊毛和随着原料增多而日益增加的纺织物,这就使偶然的交换变成了经常的交换。 本来,交换只是在部落氏族间进行,但随着家庭及其私有财产的产生,在氏族内部,也产生了家族或家庭之间牲畜和畜产品的交换及其与农产品、手工业品的交换,并且交换的范围、规模、数量不断扩大。这时,生产不再以生产者自身对某种产品的直接消费为界限了,开始出现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由此,物物交换成长为商品交换。 那么,如此丰富的私有财产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原来,随着集体狩猎过渡为个体家庭饲养,产品(畜群)也由氏族公有而变为一个家族所有,以至一个家庭所私有。由于牲畜能提供大量的肉类、乳类和皮毛,是重要的生活资料;畜力又能用作交通运输,繁殖又快,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因而成为家族或家庭的第一批私有物品。当时曾流行以猪作牺性和以猪的下颚骨和猪头的数目来衡量财富多少的习俗。从原始社会遗址的墓葬中发现,各墓均有多少不等的随葬猪头和猪下颚骨,如大汶口133座墓中,有45座墓随葬了猪头或猪下颚骨,其中有1座墓中有猪头14个;邳县刘林遗址中发掘出猪下颚骨171块。可见,猪既是我国原始部落最先普遍驯养的家畜,也是最早进入私有的一项最重要的财产。 既然是商品交换,就必然会派生出一般等价物。历史上,又是牲畜等畜产品首先充当了这一角色,获得了货币的职能,成为早期重要的实物货币之一。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查明,在我国大汶口氏族里,猪作为重要的私有财产,在交换中曾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比殷商还要早的时候,牛马等活畜都已是主要的交换媒介。我国研究也发现,在贡山独龙族的交换中,猪作为一般等价物,其交换比率是:大尖(小猪)1头=8寸锅1口=苞谷50筒,桑都(中猪)1头=1尺6寸锅1口=苞谷60筒,拉美木楞(肥猪)1头=2尺锅1口=苞谷250筒。另外在古希腊“荷马时代”,人们用来交换的主要物品也是家畜,特别是牛,它是交换媒介,也是主要财产形态。当时,1口3条腿的大锅值12头公牛。 另外还有考古发现,有角牲畜、骆驼、羊、马曾经都是广泛使用的“活货币”。因此,在若干语言中,牲畜一词曾被用来指称“货币”,例如,拉丁语中的pecunia(钱)一字,来自pecus,即“牲畜”。梵文中的rupa一字,意思是“牲畜”,印度币卢比,也是从这个字演变来的。在古希腊“荷马时代”,人们用来交换的主要物品也是家畜,特别是牛,它是交换媒介,也是主要财产形态。当时,1口3条腿的大锅值12头公牛。 四、畜牧业的拓展是培植世界文明的丰厚沃土 人类最早、最原始的宗教是氏族宗教,主要形式是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信仰, 图腾多为动物,其次为植物,其中由人类驯服或驯养的牲畜和禽类是当时各个氏族主要的图腾崇拜对象。 我国古代的华夏族,曾有一强大支系以蛇为图腾,该支系取得支配地位后,在长期的畜牧生产实践中,他们观摩牲畜,吸收了其它支系及其他民族图腾的某些特征,形成了马头兽脚、鱼鳞狗爪、马尾鹿角、怪模怪样的龙。炎帝族则曾以羊、牛、鱼、龙等为图腾,黄帝族曾以狗、马、鸟、龙等为图腾,尧舜禹族也都是以龙图腾为主。苗族、瑶族和畲族以狗为图腾,侗族以牛为图腾等等。 图腾崇拜留给人类社会的影响源远流长。图腾文化既是宗教文化,也是社会文化。因为,它包含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婚姻和社会组织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后来各自发展成为自成一体的文化现象。例如,图腾仪式、图腾圣物、图腾圣地等,是宗教信仰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图腾起源与宗教起源是密切不可分的。 中华民族至今仍称为龙的传人。鼠、牛、虎、免、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些曾经被狩猎、后又大多为人类驯服、饲养的动物,起先曾被作为图腾对象,进而被用于纪年、月、日,用以计算人的年龄等,最后成为流传至今的人的十二生肖。我国姓氏中,许多也是由图腾演变来的,其中与饲养的动物有关的就有:马、牛、羊、鸟、熊、毛、皮、冯、方、水等等。我国许多地方至今还有佩带动物吉祥物标记的习惯,用来驱恶避邪。现代汉语中,有许多语言来源于畜牧业,如“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对牛弹琴”等等。至今印度人仍敬牛如神,北美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一项重大的庆典活动也仍是图腾舞会。考古也证实,人类最早的文学源于有关图腾神话传说的表达;象形文字的开端源于有关图腾的绘画;有关图腾声音、动作的模仿,则是声乐、舞蹈的萌芽;而有关图腾的保护神像,又成为人类最初的雕刻艺术成就。 五、畜牧业促进人类科技进步和物质精神生活提升 蚕养业是人类社会早期畜牧养殖业之一,它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科技进步和物质精神生活提升。从《诗经》中“说于桑田”,“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可以看出,周末时代种植桑树已经具有规模。 蚕养业的发达推动了纺织业的科技提升,我国古代所用的服用纤维有葛、麻、毛、丝等,其中蚕丝属最珍贵华丽者。蚕养业的兴旺发达也促进了我国古代印染业的快速发展。据考古分析,马王堆一号汉墓的丝制类织物共用了20多种色泽,且已用明矾作媒染剂,表明当时浸染、套染、媒染等均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在古代的服饰用纤维中,粗糙的麻类无多少染色价值,倒是华丽的蚕丝激起了人们的染色欲望,从而也促使人类审美观的进化。《诗经》中的“缟衣綦巾”就是形容丝帛类织物的。可以说,没有蚕养业,我们很难想象我国古代乃至延续至今的服饰色彩和水准,也不会有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畜牧业及各种养殖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除了原有功能外,新的更高层次的功能被不断开发、创新和造福社会,如动物为人类导盲、作为生活伴侣等,并且成为器官、皮肤的主要供体以及药物或功能食品的制造者,成为影响人类寿命、改善生命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憧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畜牧业对于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必将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畜牧类论文:刍议畜牧养殖中风险的种类与管理 摘 要:畜牧业的发展对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使得我国的经济状况又有一定的提高。而且畜牧业的存在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相应的畜牧行业的管理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现在存在的畜牧业在养殖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就导致了畜牧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这就需要对畜牧业养殖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对畜牧业养殖中的风险进行相应的管理。 关键词:畜牧养殖;风险;种类;管理 畜牧业的发展对现在社会的发展来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具体表现会使得我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改善。而且畜牧业与我国农业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关联,也就是说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做好畜牧业的管理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畜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而导致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1 畜牧养殖中风险的类型 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畜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畜牧业能够使得我国的现有经济水平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但是在现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风险因素限制了畜牧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对畜牧养殖中出现的风险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使得能够对这些风险进行一个有效的治理。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畜牧风险的存在会使得畜牧行业的经济状况受到一定的损失,而且不同的风险对畜牧行业造成的损失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就需要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一个分类,并根据不同的风险提出不同的解决对策。 1.1 市场风险 畜牧行业存在的根本意义和其他行业存在的意义相似,都是为了获取相应的收益,使得自身的经济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就需要涉及相应的市场,而且近几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发展迅速的时期,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现在的畜牧也发展也逐渐开始了大规模的经营,这种大规模的经营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需要涉及相应的市场经济,因此,社会市场的变化就会导致畜牧行业市场风险的出现。 1.2 技术风险 总的来说进行畜牧养殖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过程,而是需要相关的技术进行配合的一项过程。在很多时候,养殖人员对在养殖过沉重出现的技术手段都表现出非常依赖,这种依赖就使得风险有大幅度的提升。 在很多时候为了防治相应畜牧疾病的发生都会对畜牧进行疫苗的处理,从而完成相应预防的工作,但是这种疫苗的处理对畜牧行业来说并不能完全保证畜牧能够对疾病起到全面的预防,在很多时候还会给养殖人员的经济带来一定的损失。 对畜牧的品种方面也需要进行合理的选取,这是因为选取品质优良的畜牧会对养殖专业的经济状况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选择优良的畜牧进行养殖也是畜牧养殖工程得到良好发展的基础。 对畜牧养殖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对畜牧所食用的饲料进行一个良好的管理,而且近几年来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饲料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种提升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畜牧的养殖得到更好的发展。尽管如此,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劣质的饲料,这些劣质的饲料的存在使得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的频率变的更高。 2 畜牧养殖中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2.1 树立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 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作为畜牧养殖专业户,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风险应急准备。可以说风险和经济效益是相互影响的,养殖专业户不能为了个人的效益而忽略风险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而没有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也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因而,就需要对畜牧养殖风险有着正确的认识,并且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清晰地了解现阶段畜牧养殖业发展的现状并进行分析,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来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措施。 2.2 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做好预防风险工作 畜牧养殖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的管理和风险的预防,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养殖专业户的经济效益。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风险的类型和影响程度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养殖专业户对风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思路,要及时发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化,从多种渠道来了解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为做好风险预防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畜牧养殖的经验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共同的经济效益,养殖专业户之间可以建立有效的沟通,共同来应对各种风险,从而尽可能的减少风险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损失。 2.3 政府需要发挥其职能,制定相应的政策 近几年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也相应的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而政府需要对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当前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个体农户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因而相关政策对他们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政府所出台的政策的合理性对养殖户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发挥政策对畜牧养殖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政府需要对畜牧养殖业市场的情况进行合理性研究,从而制定出更为科学的政策。应该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养殖户能够及时了解政策的变化,从而尽早调整自己的风险应急措施。 结束语 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相应的畜牧行业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这种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对畜牧行业的发展在养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使得畜牧行业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阻碍,因此合理的解决这些风险的出现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我国的畜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 畜牧类论文:畜牧兽医类本科《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践的改革探索 摘要: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畜牧兽医相结合是21世纪畜牧业发展的热点,给畜牧兽医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培养符合现代畜牧兽医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重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本文针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提出探索性改革意见,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竞争力。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探索 分子生物学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从分子水平阐述细胞活动的规律、揭示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生命科学深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了解生命活动规律的必经阶段,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各分支学科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随着DNA的结构与功能、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密码及基因调控的本质等被相继阐述,几乎所有的生命现象都可以深入到分子水平去寻找本质。所以分子生物学诞生后迅速与细胞学、微生物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兽医药理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免疫学、动物营养学、人畜共患病学等学科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其研究手段和方法已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2]。 我国作为畜牧业生产和消费大国,迫切需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使得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的使命转移到培养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上。因此,重视和加强畜牧兽医类本科生《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对培养在畜牧业领域既有理论又有实验技能的优质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下面就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对理论及实践教学的改革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理论改革 1.选择合适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来源,合适课程教材的选取对于学生入门分子生物学尤为重要。我院的分子生物学课程开设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在此之前已经教授过动物生物化学和动物遗传学,而这两门课程在部分内容上与分子生物学有交叉,学生们对于核酸、蛋白质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等基础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相当一部分的大三学生已经进入到实验室,开始接触到PCR、质粒构建、蛋白表达等基础的分子实验操作。因此,对于此门课程的学习则应偏重于帮助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DNA、RNA、蛋白质的操作技术和基因功能的研究技术等,真正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学习和资源浪费。 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飞速,各种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国内外教材版本更新极快。虽然我院的分子生物学推荐教材为朱玉贤等主编的第3版《现代分子生物学》,但这个版本出版于1997年,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求。因此,通过对多种分子生物学教材的分析和比较,我们最终选择了朱玉贤等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第4版。该教材除了系统讲解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翻译以及调控机制外,还着重介绍了分子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当前热门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具有内容紧凑、逻辑性强、图文并茂等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征询学生意见并结合畜牧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内容:对学生学过的章节进行简单回顾;详细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新内容、新技术;重点介绍与生产实验相关章节,使整个内容不仅理论联系实际,又紧临当今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 2.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世界,但在表述内容上却稍显抽象、复杂和较难理解。单纯依赖书本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述难以在色彩、形象、质感、尤其是动态上给学生一个准确的印象。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同时输出,形象化理论的、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重现研究过程并模拟微观反应,创造出愉悦的教学情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3]。如:先向学生讲述真核生物的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出细胞核并在核糖体等的协助下翻译出蛋白质的内容,再给学生放映国外专业网站下载的堪比好莱坞大片效果的此过程模拟动画,便很容易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从知识“被动接受者”到“主动介绍者”身份的转变,会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发表不同看法,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抽出两次的授课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癌症与肿瘤、病毒或基因与发育等不同主题制作PPT,然后每个学生花5~10分钟介绍PPT。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演讲的能力,由于知识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所以理解记忆更加深刻,掌握起来较为容易,不易被遗忘,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改革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分子生物学课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技术:核酸的提取与纯化、PCR扩增、电泳分离与鉴定、限制性内切酶切、质粒构建、细菌转化、蛋白质表达等等,这些都是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之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基础专业技能。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学生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全面发展。 1.设计针对性强的实验课程,注重实际应用。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与社会实践接轨、具有实用技能的新型农业人才。为使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更有针对性、注重实际应用,建议增加实验课时数并分阶段安排实验课程。首先,掌握最基本的基础性实验,包括:DNA提取、RNA提取及反转录、PCR、酶切连接转化、感受态制备、蛋白质表达纯化等。通过基础性实验的练习,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验熟练于心的效果;然后,针对畜牧兽医的专业要求及社会需要,开展具有实际应用的实验项目[4]。例如兽医传染病学,需要学生对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具有一定的掌握。在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病原引物、基因扩增及测序等应用性实验来确诊病原,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价值,同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将所掌握的基础实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5]。 2.培养扎实操作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长、所用试剂及操作仪器较多,传统实验课模式为:教师做好准备工作、讲解演示、学生实验。这样的授课方式存在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基础的操作技能掌握不扎实、良好的实验习惯养不成等弊端。建议将实验的整个准备工作,包括EP管、移液器枪头和玻璃器皿的灭菌,试剂的配制以及实验室规范使用和卫生清理等,全部交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此过程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验,发现问题,深入理解规范实验的重要性。逐渐让学生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此外,对于简单的实验步骤,让学生自己设计、讨论并验证,最后对比前人做的工作,得出结论。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增加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参与程度,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对实验科学的探索热情。 三、结语 作为高等农业类院校,搞好教育工作、培养优质专业人才是学校的头等大事,而好的教育模式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改革高校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实验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为国家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符合现代化畜牧兽医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毕业生。 畜牧类论文:中职类畜牧兽医专业高效化学实训课堂从何而来 化学实训课是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必修的实训课,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的实验性学科体系,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与实训技能,为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奠定化学基础。但是,目前中职类学生对化学实训课的学习仍然是困难和低效的,因为有多方面。怎么提高化学实训课的学习成效?怎样让学生在一次实训课中学有成效?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良好的化学实训学习方式 对于中职类中职类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头痛的学科,实训课更是难之有难。怎么学?怎么样能学好。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新学刚到校的最初几次课,教师就要为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学化学,为什么要上好化学实训课,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方式和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基本操作的培养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授课时,可以从最基本的实训操作开始授课,反复讲解,讲练结合,多次示范。如玻璃仪器的洗涤、酒清灯的使用、酒精喷灯的使用与保养、75%酒精的配制等内容要反复讲练。对操作规范的学生,要用多种激励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习的集体程序 化学实训课是一种技能操作课,只有在熟悉掌握后才能对其它专业的化学相关技能做到举一反三。为保证课堂效果和质量,化学实训课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还要培养集体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这种培养应该从新生入学到校的第一次化学实训课的时候做起。 2.1明确课堂纪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常需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有张有弛的课堂中,安全、顺利地进行学习和操作。如本人就在上课前,和所授课班级的班主任取得联系,对该班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制定针对该班的实训室规则的提纲,在课堂上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引导学生制定出他们能接受的化学实训课十大规则。并以作业的形式将他们的成果展示出来,当场给出分数,这些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修订了他们的课堂行为准则,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2.2培养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化学实训课中,必然会有同学间的相互配合。怎么才能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呢?这需要教师积极、有效地指导。 首先,划分实训小组。在新生入学的最初学习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选出组长。在分组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让每 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动手操作的机会,防止一些学生被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全盘包办整个实训过程。其次,要激发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与探究活动实现学生认识、理解、技能与态度上实质变化。再次,引导学生反思与总结。实训是实践活动,是感情思维和理发思维相互事例的过程。在实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实训操作的基础上,观察现象,分析产生实训现象的原因,深入反思实训条件和实训现象的变化,总结实训规律。例如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实训中,引导学生掌握常见药品、溶液的酸碱判断的规律,并将这些技能与专业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纪律 纪律问题纪律是困扰化学实训课堂的主要问题之一。课堂上,教师在声嘶力竟地讲解、示范,而有些学生却在交头接耳、玩手机。组织小组活动时,表面上学生在积极参加,但实际上有很多学生却在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良好的课堂秩序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只有做好课堂纪律管理,课堂教学才能有序进行,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当然要求学生自始自终安安静静地听课是脱离实际,但一味喧闹又会令学生过度兴奋,难以安心下来学习、操作。因此化学实训课堂气氛应当避免两个极端。既不刻板,死气沉沉,又不能像乱糟糟的菜市场。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应当动静结合,一张一弛,相得益彰。 总之,创新中职牧医类化学实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只有在实践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实际、校本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实训教学活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畜牧类论文: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远景如何? 摘 要:人类对肉类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健康(包括家畜和人类)、公平发展和环境问题等3个主要挑战。肉类需求量的增加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会给自然资源的利用、动物健康、人类健康以及生产结构带来负面影响。另外,畜牧生产工作环境也有待改善,这需要得到公共政策的保障。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提出5 条原则:1)优化资源利用;2)保护自然资源;3)保障畜牧生产者的生活水平;4)加强生态系统和社区组织建设;5)协调公共和私有机构的主动创新。本文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挑战。 关键词:世界挑战;环境;健康;公平发展;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2013年资料,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96亿。人口增长在农业地区更加显著,部分地方已经出现较高的粮食安全风险。怎样才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呢?畜牧生产体系的多样性使得公共畜牧政策的落实变得困难重重,另外,也限制了人们对当前挑战难度的认识,并加大了提出惠及大众政策的难度。由于目前还无法给出应对肉类产业挑战的完整方案,本文旨在提出并讨论当前和未来的一些关键问题和争论。 1 消费需求的增长 到2050年,畜牧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增长70%,而肉类的消费需求将增长80%。主要原因是世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和收入的总体增加[1]。肉类和蛋类的消费量在发展中国家增速明显,而谷物以及块根块茎产品消费量总体稳定(图1)。 增速最快的地区是东亚,人均肉类消费量从1961年的4.5 kg增加到2011年的56.3 kg。在南美洲,人均肉类消费量也将近翻了一番,从1961年的38.9 kg增加到2011年的78.5 kg。欧洲的肉类消费增长在90年代初期达到平衡后,人均年消费量维持在70~75 kg之间。 这个消费量的增长发生在一个自然资源有限、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公平发展诉求逐渐增加的大环境下,而由消费需求增长推动的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以下问题: 1)健康(包括家畜和人类)问题;2)公平发展问题;3)环境问题。 2 畜牧业与家畜及人类的健康 畜产品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要素,也是人类的营养必需品。它们满足人体26%的蛋白质需要和13%的能量需要[1]。特别是对于生长期儿童、育龄妇女和通常患有肌肉减少症的老人来说,畜产品是他们的主要营养素来源。但是,过量食入畜产品,特别是含大量饱和脂肪酸的肉类,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如心血管疾病[2]。关于过量吃肉和肥胖症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大量的报道[3]。所以,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考虑改善人类的健康,而不仅是满足食品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恢复人们的理性消费。 畜群疾病会给畜牧生产和活体动物的贸易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对人类健康也造成巨大威胁,最终将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最近3年发生了6 次大的动物流行病疫情,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估计,这些疫情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总额可高达800亿 美元。而且,畜群疾病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60%的已知病原体来自动物[4];另据世界卫生组织,通过食用畜产品致病并死亡的病例高达每年180万 人。由于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新型动物疾病和动物传染病正以史无前例的频率出现,非新型疾病再爆发的几率也在增加[5]。 3 畜牧业与公平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60%的家庭养殖动物。全世界有 17亿 人口完全或部分依靠畜牧生产来维持生计。他们中有10亿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这其中包括1.5亿牧民[1]。畜牧业在农村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畜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商品化,可以以家庭为单元进行生产,其价值通常高于农作物种植。由于从事畜牧业生产获得收入相对较快,使农村家庭(特别是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村家庭)可以轻易参与当地经济发展。家畜可直接作为农业生产的役力(如耕作),还可以作为间接的资金储备。家畜可以利用农副产品(如糠麸、糟渣、秸秆等),其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全球畜牧业正在快速发展(每年增长率3.5%),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图2),发挥了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作用。 为数众多的畜牧养殖者可从畜产品消费需求量的增长中获益。另外,畜牧业的发展还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牧草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间的联系、维持了商业平衡、促进了粮食安全保障,且降低了动物产品的市场价格。全世界消费需求的增长给广大农村家庭带来了机遇。但大量小型生产者仍然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城市周边的大型生产机构占据了主要的市场[6]。畜产品的世界贸易额目前超过了1.8亿 美元/a,2006年肉类出口量是1980年的3 倍[1]。尽管大部分畜产品都在出产国直接销售,但出口量仍在不断增长。目前,大约16%的鸡肉、12%的猪肉和15%的牛肉都用于出口。这个数据掩盖了不同国家间的数据差异。巴西、中国、印度和泰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仅有的肉类净出口国。欠发达国家越来越依赖进口,其中进口肉量占肉类总消费量的比率从1960年的1%提升到了2010年的8%,这已经导致食品生产的自主性下降和环境污染的转移。为满足消费需求的畜牧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各产业的竞争来推动。 4 畜牧和环境 畜牧生产的持续扩张对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造成了日益增长的压力,这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和退化。例如,为了生产动物饲料,森林被砍伐;水资源逐渐匮乏,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逐渐增加;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动物遗传资源逐渐减少。世界草原面积占陆地面积20%左右,其中70%的草原处于干旱地区,且由于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等原因而不同程度的退化。这个趋势在干旱地区更加严重,因为畜牧生产往往是当地人口唯一经济来源[7]。为生产动物饲料的开垦和放牧扩张,是造成热带地区和赤道周边地区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森林砍伐带来巨大的环境危害,如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和物种的灭绝[8-9]。淡水资源逐渐匮乏,畜牧生产消耗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总量的十分之一。畜牧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使河流和地下含水层出现富营养化,也在沿海地区造成“缺氧区(或死区)”、破坏近海的珊瑚礁[10]。 据笔者估计,大约有80%的畜产品增长量是通过城市周边的大型工业化养殖实现的。这些在人口密集区的畜群养殖场是大量排泄物、抗生素和激素残留污染的源头,且畜产品和其副产品的加工(如制革厂等)也造成大量化学污染。 与此同时,畜牧业可以将人类无法食用的资源转化为高营养食品,如农副产品、食品加工副产品和食品废料(图3)。虽然全球畜牧生产消耗约30%的粮食,但很大一部分饲料资源(如采食80%干物质,图3)对人类食物资源不构成竞争,且如果没有畜牧也的消耗,一些地区的草原可能会退化。如果管理得当,粗放型的畜牧生产实际上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且有利于大量的碳储存。 最后,气候变化也对畜牧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如沙哈拉和非洲之角地区(图4)。减少畜牧业的污染排放已刻不容缓,但同时也要加强依赖畜牧业维持生计人群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5 结 语 在自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解决畜牧业发展的问题,目前存在3 种观点,每种观点都运用不同标准来评价畜牧生产体系[11]。首先,主张绿色增长。观点认为食物,特别是肉类产品不能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所以必须提高产量,降低资源消耗量和污染量,即绿色增长,也就是要提高每千克畜产品的生产效率。评价标准可以是生产每千克肉的耗水量,或生产每千克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主张降低动物产品的消费量。减少动物产品消费量既可以减缓资源匮乏的压力,也可以减少过量吃肉带来的健康困扰。因此,用绝对方法来评价畜牧生产效率,如人均土地面积,或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后,解决食物分配的不平等问题。食物的公平分配权确实应该进一步改善,但这需要制度和经济政策的保障。畜牧生产体系的改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整合这3 种观点。以气候变化为例,畜牧生产要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轻气候变化。据笔者估算,在不转变生产体系、没有技术创新且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30%的减排目标可以达到[12]。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缩小高效和低效养殖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差距。事实上,当前不同畜牧生产体系之间温室气体排放量仍有差异(图5)。 为了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还需降低损耗和避免浪费。据笔者估算,每年生产出来的食品有30%被白白浪费掉。乳和肉类又占浪费总量的11%。在工业化国家,销售和消费阶段是主要的浪费环节,而发展中国家的浪费主要是在生产和加工环节。提高生产效率是减少畜牧生产对环境影响的一项重要措施,减轻排放强度的措施还不能有效控制总排放量。假如全世界肉类产量到2050年增加80%,就要将排放强度减轻80%才能维持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而且这个预测还没有考虑资源和食物分配不均等的因素。所以,提高畜牧生产效率并不能单独解决减排温室气体带来的压力。 这也反映在前述3 个观点的差异上。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政府官员或科学家,大家对于畜牧业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认识仍然存在偏差。总的来说,为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归纳出以下5条原则:1)效率:提高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能源或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2)保存: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来保存自然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保障:保障畜牧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改善社会公平、社会福利和食物分配的均等;4)抗冲击能力:加强社区和生态系统的抗冲击能力,特别是抵抗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影响的能力;5)治理:协调公共和私有机构的主动创新,加强从业人员责任心,确保公平、公正,并完善法制建设。 畜牧类论文:浅谈畜牧业中肉类营养成分及卫生 摘 要:在人类的饮食方面,肉类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食品,其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突出,尤其是一些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对于肉类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但是,肉类的卫生状况却成了人们关心的重点,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的肉类食品卫生状况不达标的问题层出不穷。实现肉类的营养价值和卫生状况的平衡是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对肉类食品营养和卫生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保证肉类食品营养状况的同时提高其卫生水平。 关键词:肉类食品;营养;卫生 肉类食品中富含丰富的水、无机盐以及蛋白质等营养元素,这都是人类身体所需的成分。另外肉类食品的味道鲜美,受到人们的一致喜爱。但是,在肉类食品进入千家万户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肉类污染事件,不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还对社会的秩序造成严重的威胁。人们心理的恐慌严重制约了肉类的销量,其价值明显降低。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对肉类食品生产以及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强重视,保证家家户户都吃上放心肉。 1肉类食品营养价值的概述 通常情况下,肉类食品都来自于家禽或者是家畜,其内脏和肌肉等经过加工和制作都会成为人们饭桌上的一道美食。一般来说,人们使用的肉类食品中都含有胶原纤维以及脂肪等成分,其含量不同,但却是一种混合构成物。对于人体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这些成分的营养价值较为明显,其中包含适当的氨基酸,矿物等等。在食用的过程中,由于肉类中的成分很容易被消化,因此,其风味独特。而且,肉类食品和其他食品相比,人体的吸收率也相对较高。并不是肉类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动物,不同的部位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肉类的肥瘦程度不同,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就不同。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身体的所需或者是口味的不同,来对不同的肉类进行摄取。其中维生素、无机盐、氨基酸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肉类食品中所包含的成分特点不同,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以及科学的摄入量等等。这样保证肉类的营养成分均衡。 脂肪:众所周知,脂肪在肉类食品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而仅从脂肪的含量来说,猪肉是首选。脂肪的基本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身体各个部分运行所需的基本热量,另外,还能产生适当的脂肪酸。但是如果脂肪的含量过高对于身体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蛋白质:猪肉中的蛋白质占15%左右,而牛肉中的蛋白质却占据20%左右,除此之外,动物的肝脏中蛋白质的含量也相对较丰富。一些高血压的患者可以适当地补充蛋白质成分,做好身体营养成分的均衡。脊背瘦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其中所含的氨基酸是人们身体所必须的成分,而这种成分恰恰是人类自身无法合成的,因此,必须依靠肉类来实现营养成分摄取量的平衡。 无机盐:在肉类食品中,无机盐的含量较少,仅占1%。而且肥肉中的无机盐含量明显低于瘦肉。同样,内脏也是无机盐含量最多的部位,其中铁的含量最丰富,营养成分和利用价值也相对较高。除了铁之外,钠、钾、镁等矿物质的含量也比较多。 维生素:肉类食品中较为常见的就是维生素B,其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含量稍逊色。铜、铁、锌的含量也是肉类居多,明显高于植物类的蔬菜以及水果。 2国内外肉类食品卫生安全事件综述 肉类食品的卫生不达标问题不仅在国内沸沸扬扬,在国际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中,疯牛病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件,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等在美国都曾盛行一时,另外,口蹄疫以及禽流感事件也是影响食品卫生的重要因素。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给人们的心理留下阴影。我国的肉类卫生事件也层出不穷,出了死猪肉、双汇瘦肉精、注水猪肉之外,还有金华火腿以及太仓肉松等。这些肉类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需要受到卫生部门的广泛关注,要从肉类食品选材,制作等各个环节入手,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3影响我国肉类食品营养与卫生问题的主要因素 3.1动物饲养环节的问题。首先,饲养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其中包括空气、水体等成分。其中较为严重的就是工业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污染元素,给动物的生长产生各种病变问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另外,有些商家为了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在动物的饲料中加入大量的激素或者是药品,造成了动物肉类无法达标。其次,养殖设施的完善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不完善就会严重影响到疾病的预防效果,交叉感染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动物的饲养过程中会出现动物疾病的问题,在治疗中注射到动物体内的注射剂也是影响肉类本身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3.2加工环节的影响因素。肉类在成为食品的过程中要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加工和制作,但是,从现如今加工的水平来看,加工指标很难达标。而且加工环境也没有达到一定的卫生标准。表现出的加工问题相对较为明显。另外,加工厂为了保证肉类食品的美味,往往在其中添加一定的添加剂,对人体的健康状况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国的一些肉类卫生问题多数都是由于加工问题出现了差错而产生的。 3.3运输销售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肉类食品对于运输队伍的要求较为严格,但是,目前的肉类食品运输大部分都没有专业的运输团队,在运输中对肉类食品的冷藏和保护做的不到位,使部分食品发生了变质。销售环节还是冷藏设施不到位。 4 加强我国肉类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 4.1由于屠宰的畜禽主要来源为外伤、中毒或病死,所以在进行屠宰食用前必须确定死亡的原因,若是外伤死亡和疾病死亡,没有发生肉质的变质和腐烂,可以进行高温的处理后用于食用。 4.2在进行畜禽的屠宰之前应让畜禽充分休息,防止出现胃肠道膨胀现象污染肉尸,同时要避免在屠宰前12h内进食进水,屠宰时进行全面的清洗并倒挂放血。待刮毛完成后应迅速的进行剖腹,防止细菌增生繁殖引起腐烂。 4.3进行屠宰后的卫生检查工作,头部检查的要求主要是进行化脓病变、炭疽以及结核的检查。之后检查淋巴结的病变情况,判定是否有传染病,一般来说,病原体进入动物体内后首先在淋巴结上表现出来,所以要认真检查淋巴结。 结语 肉类食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其营养价值与卫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纵观国内外的各类肉类食品安全事件,总结出影响肉类食品卫生的主要因素。只有从这些影响因素具体入手,才能使我国的肉类食品营养与卫生步入一个新台阶。 畜牧类论文: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在畜牧业中,《畜牧生产学》作为专门传授先进的动物生产理念和知识以及生产技术的实践性科学,是动科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之一。从当前情况看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主要从其内容体系和教学问题出发,对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动科类专业 《畜牧生产学》 课程 教学改革 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主要传授先进的动物生产理念、专业知识及生产技术等。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变革以及畜牧企业的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使得《畜牧生产学》课程不得不紧跟时代变化做出相应改革。因此,为了促进动科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效果与当前畜牧业生产情况相符,必须注意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而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畜牧生产学》的内容体系及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有相对的了解。 (一)《畜牧生产学》的内容体系及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 《畜牧生产学》课程在内容上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除了包括畜禽生产系统、生产原理外,还涉及生产技术和生产效果等。畜禽生产系统主要立足生态学角度,对影响畜禽生产的各种生态经济因子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畜禽生产原理分散在《畜牧生产学》的许多章节中,较为分散,缺乏一定系统性。畜禽生产技术主要介绍不同生理阶段中畜禽饲养管理技术,对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强调,重点为操作规程和过程。畜禽生产评价主要是对畜禽生产效果的评价,畜禽生产力是畜禽生产效果的表现形式,从这点来说评价生产效果就是评价畜禽生产力。该部分内容以畜禽生产效果优劣的确定为重点,同时比较强调生产组织和技术应用检验的合理性等。 《畜牧生产学》属于动科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是动科类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很多,尤其一些理论不仅复杂而且十分抽象。其次,《畜牧生产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涉及到实地生产技术。因此,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不容易。当前《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缺乏实践内容和创新,师资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主动性,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不利。 (二)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1.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 为了帮助学生对畜禽生产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以及关键技术更好地掌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增强,《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内学习与生产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将板书与多媒体、图片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也可以在《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采取双向式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课堂预习提问和学生演排讨论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由学生自主讲解或演示讨论结果,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变枯燥的课堂学习为主动、生动的学习。也可以采用演示法和现场讲解法及课后辅导答疑法进行《畜牧生产学》课程理论教学,尽量使课堂更为生动,避免整堂课都在黑板上搞养殖。在《畜牧生产学》的实验教学上,可以将实验内容分为三类,即基础实验、提高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分类教学。也可以提前提出实验目标,让学生自行整理制作实验方案,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在生产教学实习上学校应该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让学生接触畜禽生产真实的全过程,从而对畜禽生产过程有直观的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有关科研活动积极参与,将科研项目与自己的毕业课题结合起来。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对学生勤奋努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进行培养。其次,教师应该在《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强化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增加课件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对《畜牧生产学》课程网站进行建立,将课堂的大纲、教学录像以及实验教学内容、试题等全部上传到课程网站,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网站上可以对在线自测题库加以建立,学生通过自我测试,可以了解自己《畜牧生产学》学习的程度。还可以在《畜牧生产学》课程网站上建立留言板,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之外也能实现交流和互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征集学生课堂意见,通过网上留言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时改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对自己的课堂课件进行上传,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3.增加生产实习课程比重,对畜牧生产科学知识及时更新 在《畜牧生产学》中,目前理论教学的比例仍高于实践教育,但《畜牧生产学》课程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学生生产实习课程比例。在增加学生实践课程上,学校可以采用在生产基地直接教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现场操作能力,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畜牧生产和养殖技术,与此同时应培养学生掌握繁殖、培育、饲养管理、产品生产等技术。这种方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积极性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完美地将理论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随着畜牧生产企业规模化生产的飞速发展,现代畜牧生产学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在《畜牧生产学》教学中除了要增加生产实习课程比例外,教师还应不断更新畜牧生产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畜牧生产学及其相关的最新知识和学术动态以及发展前景进行搜集,并随时介绍给学生,以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该课程知识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使课堂教学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4.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对师资队伍加强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是教师素质。在《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对动科专业教师资源进行整合,在引进和培养提高等措施下,对《畜牧生产学》课程的教学队伍逐步加以充实。也可以将国内外专家和技术人员聘请到校内做专门的指导,保证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科发展始终同步,促进《畜牧生产学》教学梯队的有序形成。其次,《畜牧生产学》课程组可以建立专门的兼容教学、科研、技术教学团队,实行高职称、高责任感、高技术教师“传、帮、带”新教师的方式,使年轻教师得到更好地成长。在我国农业中,畜牧业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畜牧养殖单位较多。学校可以建立与相关畜禽养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对“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着力培养。 畜牧类论文:如何创建畜牧类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 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发展同类畜牧产业养殖和从事畜产品经营服务人员组成的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主要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饲料、技术、信息、设备、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也是农村比较活跃的经济组织。近年来,陕西省丹凤县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断引导、培育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狠抓专业合作社的基础组建工作,全县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畜牧专业合作社12个,其中:生猪专业合作社5个、蛋鸡专业合作社3个、肉鸡专业合作社2个、肉牛专业合作社2个。已经注册无公害“商凤”牌鸡肉、“山凹凹”和“鸡窝凹”牌鸡蛋产品3个,目前正在申请无公害“高峪”牌牛肉产品。从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来分,有能人带动型9个,龙头带动型3个。他们在发展畜牧产业,带领农民致富方面做出了表率。但从其发展运行来看,还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法规学习不深 合作社在发展运行中,片面追求数量和规模,忽视成员对《畜牧法》、《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有的将养殖场建在人口密集处、水源地、低洼处,粪污缺乏无害化处理设施,养殖环境脏、乱、差,防疫条件审查难以合格。一些成员在畜禽养殖环节依然使用假冒、伪劣、过期药品,抗生素长期在饲料中添加使用,药物未按休药期规定使用,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一些种畜禽场系谱档案不健全,未有种畜禽合格证。个别营销人员对活畜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存在逃检行为。这些都反映了合作社成员对畜牧法规知识的缺乏和深入理解。 技术指导不力 合作社成员忙于发展生产,缺乏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技术人员凭着经验指导生产。引种达不到种畜禽标准,家畜配种方式实行本交,饲养管理粗放,畜舍规划布局乱且标准低,疾病诊断治疗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养殖生产效益不高,规模难以提高。 作用发挥不明显 合作社缺乏与外界的业务联系,发展自行其事,成员间缺乏利益纽带,工作运转依然单家独户,生产杂乱无序或有章不依,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监事会形同虚设,成员权、责、利意识观念淡漠,开拓创新能力不强。 财务管理混乱 合作社内部财务会计报表资料不健全,没有财务年度报告、盈余分配和亏损处理方案,个人账户记载内容不全,不能如实反映出资额、公积金份额和交易额。 社会支持不够 合作社在发展中,由于资金缺乏,致使科技信息、技术培训、畜产品认证、设施建设、市场营销、技术推广等服务水平落后。加之宣传重视不够,导致一些畜产品不被社会认可。 以上问题是阻碍丹凤县畜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主要症结,笔者结合实践,体会到要创建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从五个方面抓起: 加强法规学习 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办社的宗旨,搞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进一步确立发展思路和目标,迎难而上,坚定做大做强畜牧产业的信心。其次,要加强涉牧法律法规学习和理解,建立种畜禽调运制度、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养殖档案登记制度、兽药饲料使用制度、畜禽防疫检疫制度、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确保无公害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要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做到知法守法,尽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科学指导组建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天摇”,必须抓好抓实。一是为合作社派驻的辅导员要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能科学指导合作社组建,掌握设立登记、成员组成、机构设置、财务管理,以及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程序,做到指导不包办、参与不添乱。二是制定好合作社章程,这是指导合作社高效运行的“宪法”。因此,必须经成员反复酝酿、讨论和修订,并征得同意后公布执行。三是必须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成员间地位平等,实行自愿联合、民主管理。 规范运行机制 专业合作社运行状况对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建立社员大会制度。合作社成员较少时,应召集全体成员参加,成员超过150人可设立成员代表大会,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如有30%成员提议或监事长、监事会提议或重大事项需商议时,可临时召开成员大会,及时反馈信息,加强沟通。需要成员表决通过事项,可实行一人一票制,且经决大多数成员同意后执行。二是明确职责。理事会应根据产业发展,合理设置工作机构,明确分工和责任。监事会在监督理事会工作的同时,特别要抓好生产环节及投入品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及时公布账目。合作社应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为每个成员设立账户,明细记载出资额、公积金份额和交易额,让成员知晓合作社的盈余和亏损等经济运行情况。 增强服务能力 合作社应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发现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一是定期开展培训,可聘请畜牧兽医专家为合作社成员进行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市场营销等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解决疑难问题。二是注重收集、整理有关生产、市场等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为成员提供准确的生产和市场行情,回避养殖风险。三是加强合作,利益互惠。合作社应积极走出去,与生产发展有关的饲料生产单位、畜禽场和屠宰、销售公司及科研单位联系合作,引进生产资料,销售畜产品,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实现成本最小化,商品利润最大化。四是注重品牌效应。合作社应不断加强产地环境和投入品质量监管,开展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注册商标,打造优质畜产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养殖效益。 社会关心支持 合作社发展是带领一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需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政府部门应积极整合资金为合作社发展,解决水、电、路、用地、绿化及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畜牧部门应抓好畜舍规划设计、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防疫监督和信息服务等。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支持合作社发展,开展无公害畜产品开发认证。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解决生产发展所需资金问题。税务部门应按国家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调动和鼓励畜产品开发。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今后引领农民产业化发展的一支主力军,是推进畜牧产业迈向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发展壮大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作为畜牧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发挥技术和信息优势,为合作社的规范运作当好参谋,使其真正发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促进农民致富,推动产业发展。
兽医类论文:畜牧兽医类科技的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入,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快速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当中。畜牧兽医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畜牧行业的主要发展目标,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同样的也是畜牧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畜牧兽医;科技现状;发展策略 随着畜牧兽医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其行业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化的技术才能够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进程。良好的科学技术可以加快畜牧兽医行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提高其产业化、区域化和标准化的经营水平,增强其畜牧业的生产能力以及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户的收入有所提高,促进畜牧兽医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1 畜牧兽医类科技的重要性 现今农业主要是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并且以畜牧业作为主体,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发展进程,牧业的发展进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其自身的科学技术,只有以科技作为底蕴才能更快的促进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以科技作为向导力量,市场的发展作为方向,以加工业作为生产的保障,这样才能使畜牧兽医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西部大开发等进程,我国的农业结构做出了很大的调整,畜牧业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也更加的重要,其发展的好坏将会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还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所以,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想要其得到快速的发展就要逐步的提升其科技的发展。 2 畜牧兽医类科技的现状分析 2.1 资金不足,技术设施简陋 当前,许多的地方都缺乏和行业发展的规划相应的配套设施以及相应资金的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畜牧兽医行业良性的发展。没有相应的配套设备做为基础,这就没有办法实行新的技术来进行该行业的运转,这样也就使其在生产中的效率有所降低。另外,资金的投入不是很够,这样就会影响到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导致科技难以跟上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了先进科技的支持,就不能满足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多种需求,所以,要想畜牧兽医类科技得以发展就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样才能保障现代化的生产发展的需求。 2.2 队伍整体的素质较低 当前,畜牧兽医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比较低,业务的水平也不高,这样不仅影响到行业的实施水平,更是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科技研究开发的工作。因为,畜牧兽医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是比较低的,对于知识的掌握力度本身就是处在比较匮乏的状态,所以就很难会对该行业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也不会使畜牧兽医类科技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工作条件太差的情况下是很难吸引大量的专业人才来工作的,这样就走入到恶性循环当中,吸引不到人才,就不能很好的对其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样就不能很好的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2.3 保障缺乏力度 当前没有很好的制度来为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做保障,这样就很难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导致其发展过于缓慢。没有相应的奖励制度,相关的科研人员就不会有更深的投入,畜牧兽医类科技的更新也就会随之减慢。另外许多的科研人员没有基本的保障,全靠自身来获得研发的资金,这样是很不利于科技的更新发展的。 3 加强畜牧兽医类科技发展的策略 3.1 增强资金投入的力度 要加强对于畜牧兽医行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配套的技术设施。资金的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研发资金的问题,可以有效的为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做出有力的支持,有了资金的保障,就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相应机制的转变,研发最新的科技以此来适应市场的发展进程。配套的基础设施可以更好的使畜牧兽医行业的工作开展得更加的有力,使其更快的发展。 3.2 加强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 要加强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工作,使其在畜牧兽医行业工作的同时,也能够为其科技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要注重相关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提出新的科技发展的方向,促进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此外还要使工作人员的知识跟上时展的需求,不断的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 3.3 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 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科技研发人员的研发积极性,这样可以更加快速的使其科技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一些奖励的制度建立,就会增强研发人员之间的竞争,有竞争才有动力,这样良性的竞争能使其发展更加迅速。 4 总结 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将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进程,优良的畜牧兽医类科技可以促使畜牧行业快速的发展,所以加强其科技的发展,就能很大程度上促使农业的快速发展。 兽医类论文:水产类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相关教学模式及内容改革的探讨 本文阐述了实施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证的必要性,分析了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内容及特点,并结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相关内容对水产养殖专业教学模式及内容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教学模式探讨从2011年起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为兽医全科类和水生动物类两类。两类考试分别命题组卷,同一时间统一考试。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既可以选择报考兽医全科类,也可以选择报考水生动物类,但报考水生动物类考试且成绩合格的,只能申请注册从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服务。将水生动物类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列出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水产养殖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视。通过水产类执业兽医考试,来提高水产养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技术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为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治及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人才保障。由于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作为独立专业考试时间较短,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对考试内容了解不是很透彻,本文结合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考试的特点及大纲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使水产院校、规模养殖场、苗种生产企业、渔药和饲料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了解、认识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资格考试重要性、必要性,提高从业人员报考的积极性,并对考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实施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证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水产养殖大国。目前,水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有的水产养殖场用药不规范,药物残留已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为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水产养殖用药,需要明确水产苗种场配备执业兽医师,并规定水生生物病害防治人员应当取得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从而规范水产养殖业使用行为,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二、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证考试内容及特点 2012年5月14日,农业部《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第8号),对2012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类别、报名条件、考试科目、资格授予等有关事项做了具体的说明。《公告》还对考试科目做了具体的说明,其中水生动物类考试分为基础、预防、临床和综合应用四张试卷,总题量300道,总分值300分。试卷一:基础科目,包括兽医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水生动物解剖组织及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和水生动物生理学;试卷二:预防科目,包括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动物病原生物学、水生动物公共卫生学;试卷三:临床科目,包括水产药物学、水生动物病理学、水生动物疾病学。试卷四:综合应用科目,包括水产养殖生态学、饲料与营养学。 通过上述公告的具体说明,可以看出水产执业兽医资格证考试涵盖了水产养殖专业的多门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题量大等特点,通过该考试有一定难度。2011年起,首次将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分为兽医全科类和水生动物类两类。2011年水生动物类执业兽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74分,2011年水生动物类执业助理兽医师合格分数线为156分。从2011年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可以看出试题内容覆盖范围非常广泛,知识点非常细,常常是些比较不易注意的知识点,因此,要求考生应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鱼类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如果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足和实践技能欠缺的情况下,成绩并不理想,考试通过率较低。 三、水产养殖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对水产养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授课教师都是一次挑战,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授课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 1.教学内容的调整 作为水产养殖专业教师,应该结合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相关的调整,合理分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课的比例,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完成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授,同时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我国水产养殖量大,水生动物疫病复杂,但水生动物疫病教学和研究都不够。兽医院校专门开设水生动物疫病课程较少,并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水产专业院校开设了水生动物病害防治课程,但也只是水产养殖专业的辅助课程,都不适应水生动物疫病防治需要。所以各类兽医院校应高度重视兽医教育这块短板,逐步把水生动物疫病纳入教学内容,水产院校应更加重视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内容的讲授,尤其是鱼类、虾类、蟹类、贝类以及藻类等主要经济动植物病害防治内容的讲授。总之,要求教师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更加侧重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和养殖生产临床病例的讲解。 2.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水产类执业兽医考试可以看出考试更加注重对水产类从业人员实践技能的考核,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重视理论知识与水产生产实践的结合,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改革,更多的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来授课,这样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接近生产实践。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实验实训投入力度,完善校内实验教学条件,满足学生校内实验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同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为备考执业兽医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同时还应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应用科目中的考纲考点(包括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要求)融入到学生实践教学指导方案和考核项目中,让学生明确生产实习目标、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提升对水产行业的认知和职业道德水平。 四、加强水产养殖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和学科建设 水产养殖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所以专业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在保证提高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基层生产企业中去,指导并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生产活动,充分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水产类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起步较晚,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一些新问题,作为水产院校的教师应加强执业兽医资格证实施的重要性的意识,为规范水产类执业兽医执业行为,加快执业兽医(水生动物类)制度建设工作步伐,规范渔医从业行为,提高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兽医类论文:畜牧兽医类中利用标本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概述标本的概念分类、畜牧兽医学科的特点,并以此看出标本对于该学科的重要意义。 对于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兽医病理学,动物标本有着极其重要的素材作用。 关键词:畜牧兽医 标本 重要性 标本是指将动物或植物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一定的整理后,经过加工,保持其原始形态或特征,并保存在科研单位或学校的实验室中,供教学、科学研究或陈列参观用的实物。标本的制备与研究是一类重要的科学学科。标本兽类标本、鸟类标本、鱼类标本、昆虫类、植物标本、骨骼标本、虾蟹类标本、化石类标本等。标本在科学研究、教学、科普工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畜牧兽医等学科的教学以及研究中标本是最为直观、生动的素材,能够给研究者,学习者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使其在学科的学习中对研究对象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不会发生凭空猜测所造成的错误或失误。 1、标本是科普工作的最佳助手 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有许多不同特色的标本馆,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标本馆收藏了形形色色不同特色的标本供参观者学习。标本馆的建立能很好的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生动的标本吸引着居民参观、学习。以标本馆的方式对畜牧、兽医等科学常识进行科普宣传教育比起文字宣传的方式明显具有吸引力,能让人们在悠闲的休息时段汲取科普知识。 2、标本是畜牧、兽医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素材 畜牧兽医学科是十分贴近生活实际的学科,对于这类学科的学习不能单凭书本知识。仅学习书本知识,学生很难建立起对某些概念的形象,很难透彻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全部过程。而采用标本这种方式,能够给学生建立起最为直观的观感,对于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以家畜解剖学为例,作为畜牧兽医类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是对于本学科学生来说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形态学科,是本学科学生掌握实用性专业技术的不可缺少的专业课程。对于家畜解剖学的书本教学内容来说,其专业的名词术语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并且需要记忆,因此学生单纯学习书本知识难免感到枯燥无味。 使用畜牧兽医标本可以完全改变这种状况,生动的器官标本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确实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素材。例如教师在讲授肺脏的形态结构时,采用肺支气管铸型标本,支气管的细小分支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栩栩如生,一目了然,学生对于教师可能在讲解中漏掉的细节也能有较深的印象,能更加全面的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有说服力,值得推广。当然,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也能展示直观的器官形象,同样能做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仅仅依靠多媒体展示,学习者距离器官较远,不能通过触摸等方式亲自感受到器官的形态,也在学生认知的方式上有所缺失。使用图谱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剖教学手段,解剖图谱的覆盖内容多,使用面广泛.可提供畜牧兽医学学生研究者不同需求的学习参考资料。但是它同样不能给学生提供直观观感,不具有吸引力,由于其专业性显得尤为枯燥乏味。因此,标本是一种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知的最为全面的教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采用现场解剖进行解剖教学是最生动直接的教学方式。它能让学生身历其境,直观清楚,各种感觉都覆盖。 3、标本是进行兽医病理学研究的重要素材 对于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兽医病理学,动物标本有着极其重要的素材作用。其有助于阐明疾病本质、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以患病动物为研究对象,患病动物的临床症状、组织器官的眼观病变、组织学显微病变及超微病变等是研究的重要具体内容。兽医病理学是一门具有临床性质的应用科学,可直接用于疾病的诊断,因此实践或实验教学是兽医病理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部分疾病的特殊性(例如部分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及一些条件的限制性(例如一些严重的人畜共患病,需要在规定的高级别实验室进行解剖和研究,其他研究者不能取得一手的病理样本),不能取得完整的实际患病体样本,另外其储存也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动物病理标本是日前实验研究的重要对象。故在兽医病理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收集临床病例材料,制作病理标本,使研究者能够了解当前疾病主要特征;保存疾病的特征性系统病理标本。使研究者能充分掌握疾病的主要特征病变,可以加深研究者对于疾病病理的认识,对于有效探索出病因病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规范并重视兽医病理方面的标本采集制作,对于发展兽医病理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兽医类论文:简述畜牧兽医类培育人才的路径 一、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来进行校企合作,共同来对人才进行培养,这是在职业教育中一个很好的办学方式。民办教育就是要把企业需求作为学校的办学方针,实现培养出来对社会产生作用的人才。另外,在对于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应对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因此来做到校企合作,将知识的学习与工作结合到一起,就可以把学校与企业联系到一起,对于两者的发展都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工学结合的方法 1.建立相关的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 目前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少不了企业来进行参与进来,当然企业也需要依托学校来得到发展,因此就会出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式。这种模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企业来进行对劣势项目进行维护,实现资源方面的共享,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2.集团化校企合作模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畜牧兽医专业中,与多家的企业进行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进行培训的场地,并且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进行鉴定;还可以为企业输送一些一线的技术人员,使得学校与企业可以在人力、财力方面得到双向的共同发展,对合作领域进一步的拓展;对工学结合工作做到有效的加强,使得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实现与企业之间的订单型教育。 3.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 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对学生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求他们可以进行直接的生产操作能力,并且可以在企业的服务及管理方面做出一些贡献。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不再是仅仅依靠书本来获得知识了。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专业的需要,来进行对课程的针对性设计,使得学生毕业以后在就业时候可以掌握企业所需要的生产技能。最后就是对于这些校企合作的老师来说,他们首先都是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授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得学生真正对于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掌握。 4.工学结合所使用的一种新型模式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在工学进行结合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在教学完成之后,对以往的经验做到不断的总结,以便于吸收以往好经验。在民办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校企合作班,这样可以进行对专业的很好技能培训,使得教学方法上不断的进行完善,这是对于工学结合方式的一些拓展性工作。 三、总结 民办教学的畜牧兽医专业在办学模式上,依据民办教育自身的优势,来广泛的进行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对于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再去依赖于书本上提供的理论知识,可以将实践与理论进行结合,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另外实现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的利益,可以更加明确的对学生的培养需求及方向做到培养教育。 作者:吴立波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畜牧站 兽医类论文:谈畜牧兽医类校企合作的影响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推行“三校一企、强化顶岗、四段递进”的“3+1+1+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个学期在校理论学习、实习实训,接下来一个学期企业锻炼;再下一个学期回校强化理论和实践,最后一个学期顶岗就业实习。整个学程分为理论学习→实践实训→理论强化→顶岗就业四步。这四步呈现了理论逐渐丰富而精炼、实践技能越来越贴近生产实际的递进性过程,从而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使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同时引入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真正实现“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互融新模式。 1.校企合作是搭建大学生与企业的沟通桥梁 积极引导企业走进校园,畅谈创业历程、企业文化,并将企业用人理念、经营理念、员工素质拓展等基本素质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当中,让大学生极早了解企业,了解自己,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 2.校企合作可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提高就业率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如自卑、攀比、恐慌、焦虑、迷茫、无奈、不知所措等),产生工作上的厌倦情绪。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及早的参加到各种社会实践中,真正的体验社会、适应社会,并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第一选择;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磨练学生的吃苦味耐劳精神,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就业时才能更从容。 3.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家长的宠爱和关心,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特立独行的性格,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人际关系较差。但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与不同层次、不同素养、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趋向的人进行接触,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特别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学生所处的角色和地位经常发生变化,使人际关系更趋复杂,有利于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在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的竟争中,让他们对团队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在企业生产实践的交往中学会合作,建立一种人与人的信任关系,尤其在面对困难时,学生经常以团队的形式与同伴一起解决困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可以使学生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技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使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吃苦耐劳得到了全面提升,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含量和人才素质,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真正地实现了企业增效、学生成才、学校发展的“三赢”格局。 作者:刘云 李凤刚 高月林 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兽医类论文:兽医类大学生管理论文 一、大学生实践性教学存在不足 大学生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注重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非常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大学生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内实践环节、集中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而且都很重视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环节也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同时也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一)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小大学生专业教育是要培养面向基层、为一线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只是依附于理论教学,使其地位不够突出,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体系的总和。在目前多数的大学生教育中,由于实践教学所需要的物质设备较多,场地差异大,教学过程复杂,往往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人员,并且对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大学生多数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考试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知识的记忆对能力的开发是必需的,但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往往会导致思维僵化,想像力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局限着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结构。这种考试对于学生的考查是不全面的,记忆力的考查仍占主要地位,而无法测试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素质。 (四)合格的指导教师欠缺在大学生专业教育中,要全面高质量的开展实践教学,就需要有大量合格的指导教师作为保障。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熟悉理论,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要有临床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即所谓的“双师型”人才。但在现阶段高校教师很多都是刚刚毕业的博士、硕士,有比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接触临床实践较少,致使临床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另外,也存在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却得不到及时培训,使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跟不上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从而降低了学生临床实践的水平。 二、大学生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转变观念,突出实践教学的办学地位人的能力总是与一定的活动对象有关,“就业”是大学生学生活动的对象,从这一意义上说,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既不是一般意义的上实践能力,更不是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而是针对就业岗位群需要的职业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表现中所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因此对就业岗位能力的准确界定,就成为了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大学生教育是培养面向临床的技术性、应用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教育不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而是要在学好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大学生的实践环节,增加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逐步打破长期办学的思想屏障,突出大学生办学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要确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训练。 (二)加强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为保障组织管理工作到位和教学环节衔接合理,必须建立一整套与其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减少实践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管理硬件方面,如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实习场地和被管理的设备等,要建立健全专门针对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另外,要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将试验内容相近的实验室进行整合,加大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适应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要求;拓宽渠道,增加校内外实习基地,并以此推动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化,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在管理软件方面,如实验、实习场地的管理制度和实验、实训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就要建立和完善实验、实习场地的管理制度,使场地使用有据可依;在评价体系方面,要建立与理论教学课程评价等值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独立评价实验、实训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参加实践实训的兴趣和紧迫感,从而增强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革新考试,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大学生教育的评价体系方面,要实现多元化考试,即在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考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首先,要革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和生产实践和临床需要更加契合,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大非智力因素考核的命题力度,通过答案的灵活多样,给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其次,要重新定位考试的功能,把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最后考试评定相结合,提高学生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学生更加重视日常的学习过程,知识更加扎实牢固;最后,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考试模式必须创新,笔者设想可以实行“平时作业+实践考核+课程论文+答辩”的模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平时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考查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程论文和答辩的形式,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本门课程全方位的把握,增加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四)两手齐抓,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实践教学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实施者,是提高大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保证。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既要加大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又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首先,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到临床、基层企业等参加实践锻炼,增加实践经验;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到生产第一线,更好的了解临床情况以及市场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要求,这样既锻炼了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又为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再次,可以采取“请进来”的策略,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专家等做兼职教师,弥补专职教师教学缺陷。 作者:赵硕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兽医类论文:兽医类专业新生入学教育研讨 1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专业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 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专业思想不坚定,是影响入学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畜牧兽医类专业大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不甚了解畜牧兽医类专业特点而盲目填报志愿,还有一些学生受高考分数限制,填报志愿时服从分配而被畜牧兽医类专业录取,入学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他们难以适应。然而,畜牧兽医类专业对入学教育中的专业思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固定,往往侧重学院专业建设历程,现有教学科研能力、师资水平、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缺少针对不同录取批次、不同生源地、不同就业期望值学生的未来发展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有宏观的感性认识,缺少微观的个性规划;因此,畜牧兽医类专业大学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思想教育无法真正取得实效。 1.2入学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入学教育工作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致使执行不到位,教育效果不明显。第一,教育时间不足。一般高校在新生入学后的30d左右,集中进行专业思想、理想信念、校史校情、安全、大学生活适应、入党启蒙、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时间少,内容多,无法保质保量达到教育效果。第二,各种教育之间缺乏联系。入学教育虽然内容丰富,但相对独立,往往是授课教师各自为战,使处于“适应期”的新生很难将各种教育有机结合,指导自己的大学生活。第三,缺乏评价机制。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尚无评估标准,对教师没有任何评教,对学生没有任何考核,使入学教育完全成为一项良心工作。第四,缺少人员和经费投入。高校普遍将辅导员、班主任及个别专业相关的教师作为入学教育的“主角”,很少甚至没有专项经费投入,最终导致一些教师消极应付。 1.3入学教育形式陈旧死板 面对“90后”的大学新生,高校入学教育形式陈旧死板,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由于“90后”大学生成长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张扬个性,依赖网络,追求“与众不同”。然而,大多数畜牧兽医类专业依然沿袭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以院系为单位进行集体式的报告、讲座,或以班级为单位参观校史馆、组织班会等。不同时代、不同思想、不同性格的学生,多年来接受着相同模式的教育,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参与,缺乏双向交流。这种缺少学生“声音”的入学教育,使大学新生没有展示自我和宣泄情绪的机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教育流于形式。 2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入学教育的建议 2.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的统一 虽然专业思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教育新生更好地了解并热爱畜牧兽医类专业,树立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风;后者侧重于培养新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综合职业能力,掌握职业规划的一般方法。但两者的最终目标一致,都注重新生的专业导向、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旨在明确新生发展方向,激发学习内驱力,为今后顺利进入畜牧兽医行业提供智力保障。从我国畜牧兽医类专业的现有状况来看,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开辟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的路径。 2.1.1规范专业教育内涵,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专业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的成熟度、满意度为目标,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知识、技能和观念的培养及发展的教育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专业教育,使新生在认识专业、了解专业的同时,能够结合专业,设计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线路图。通过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度融合,实现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个人发展的主观目标与行业需求的客观目标有机结合,尽快步入为职业发展而奋斗的正轨。 2.1.2拓宽专业教育渠道,引入创业教育,增强专业教育的时效性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将创业教育由高年级前移至大一新生,并引入专业教育当中,充分利用畜牧兽医企业的优秀教学资源,将畜牧兽医类专业成功创业的优秀校友作为创业教育课外导师,树立创业意识,抓好当前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时机,以此引领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 2.2健全入学教育保障机制 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入学教育机制和保障措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学院的学风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校院两级管理机构需要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真正做到有章可循,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促进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2.1完善入学教育体系,加强规范化管理高校应针对专业特点,制订一系列的入学教育量化评估标准,建立一系列教育制度,丰富教学计划,制订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时间,增设专业实践,聘请教学督导,将各项入学教育内容整合分类,纳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科学合理的入学教育体系,是增强入学教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2.2.2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大资金投入高校应建设一支讲政治、责任心强、懂专业、会管理、肯钻研的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新生入学教育师资队伍。设立专项入学教育资金,保障科研立项、培训提升、交流学习,并邀请学术带头人、畜牧兽医行业杰出校友、社会成功人士及新生家长积极参与,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高素质的入学教育师资队伍,是增强入学教育效果的必备因素。 2.2.3构建评价体系,实现双向考核高校应量化入学教育评估标准,建立一系列评估、监督、激励制度。入学教育评价不仅要指向教育目标,而且要包含施教者。将学风建设效果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学生评教结果作为入学教育考评的重要依据,将入学教育效果作为学生工作评估的重要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创造性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公正高效的评价体系,是增强入学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 2.3改进入学教育的方式 不断改进和完善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入学教育的方式,适应“90后”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是实现入学教育效果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畜牧兽医类专业应秉承尊重、认同和宽容的态度,与时俱进,结合“90后”新生鲜明的时代特点,创新入学教育形式和方法,确保畜牧兽医类专业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采取“化整体为团体”策略,针对新生不同的问题,建立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工作坊。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根据目前自身的困惑或有待提高的能力,自主选择不同主题,在领导者(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辅导员)的引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特的团体场效应,刺激组员自我开放,开展活动,相互反馈,释放各自潜能,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得到积极的自我成长。团体辅导工作坊既有教育与发展的作用,也有预防与治疗的功能,有助于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学习社交技巧,提高适应能力,更有效地在新的环境中寻求最佳状态发展,实现自我价值。采用情感互动教育方式,通过语言、动作及行为的传递而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感染和相互激发,从而达到师生双方感情共鸣和思想认识趋同。以教师为主导,引导新生积极参与,在思想碰撞、情感交融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交流、理念传递,使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在良师益友的引领下,接受专业启蒙教育,规划学业。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形成从单一说教到全面服务的信息体系。首先,建立网络教育咨询平台,便于新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表达困惑,同时使内向的学生通过网络求助,倾诉自己的真实诉求,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网络群体,及时了解新生的学习、心理、家庭状况等,让新生在短时间内融入自己的班级,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再次,辅导员通过E-mail、QQ、EMS、微博、飞信、微信等方式,建立与学生、家长的可持续沟通平台,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4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尽管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美国是畜牧业发达国家,也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可为我国畜牧兽医类专业新生入学教育提供借鉴。美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称为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具有启动早、课程化、多样性、重评价、群体广的特点,提示我国畜牧兽医类专业入学教育应在抓好入学教育第一步的同时,注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长效机制。 作者:李颖武瑞王长远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兽医类论文:畜牧兽医类学风情况及对策 大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要受到学习动机的支配,一旦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就会产生厌学、畏学的倾向,使得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考查课学习动机呈现出多样性、自主性等特点。调查结果显示,15.5%大学生属于兴趣型学习动机,6.5%大学生属于求知型学习动机,10.3%大学生属于喜好型学习动机,30.5%大学生属于成绩目标型学习动机,37.2%大学生属于就业与生活型学习动机。 1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学习态度的好坏直接决定学风状况。据问卷的结果,畜牧兽医专业68.0%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7.2%大学生持有“读书无用论”的观点,14.7%大学生认为大学读书是“混日子”,10.1%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精力过于分散。 2学习纪律 对大学生学习纪律的调查结果从侧面反映了学风状况。调查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课堂情况,13.5%的大学生有过迟到、早退情况,9.7%的大学生有旷课经历,19.5%的大学生在课堂中有过睡觉、看小说等事情,57.3%的大学生比较遵守课堂纪律。 3影响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学风现状成因分析 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学风现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是多种因素的类聚,以下仅从主观影响因素和客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1主观影响因素 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从内因来说,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后,教师教学方法与高中截然不同。部分大学生没有转变学习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在对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调查中,仅有24%的大学生在大一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大二下学期才明白畜牧兽医专业理论知识应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纪律懈怠、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作弊行为,究其原因是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对畜牧业发展前景不够了解,行业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上述现象虽然不是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学风状况的主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学风建设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3.2客观影响因素 教风直接影响学风。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最终结果。教师仅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不善于应用先进的辅助教学工具,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直观性、趣味性和生动性,是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扩招、就业形势及网络等客观因素也直接影响学风状况。高效扩招后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使得教育资源紧张的局面加剧,畜牧兽医专业师资的短缺使得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及偏远地区,高效信息资源的负面影响对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和低年级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畜牧兽医专业就业形势虽然比较乐观,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别仍然使得部分大学生失去优越感,加大心理反差,对畜牧兽医专业学习产生冲击。 4加强学风建设策略 4.1完善制度建设,重视“两项”教育机制 制度就是规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结合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适合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针对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等方面影响学风建设的突出问题加以研究,探索规律,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靠制度建设来推动学风建设。通过课堂考勤制度、考试制度、学位制度、综合测评制度、自习制度、贫困生资助政策等规章制度的建立,保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秩序,努力实现学生管理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高度重视诚信机制、预警机制两项教育机制。诚实守信是良好学习氛围和优良学风的具体体现。加强学风建设必须要严肃考风、考纪,加强学习道德教育,通过召开诚信教育活动,通过实例宣讲、诚信签名、无监考考场等形式,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同时,在坚持每学期考试后向家长汇报情况,针对个别严重问题学生争取学生家长配合,双方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 4.2严格日常管理,做好“三项”主题教育 严格日常管理,坚持课堂教学和日常行为两手抓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切实提高课堂出勤率,通过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强化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达到以教风带学风,抓学风促教风,共同推进校风建设。全方位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做好入学教育、耐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强化入学教育,搞好畜牧兽医专业新生的学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从校情校史、校规校纪、理想信念等方面入手,为新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做抗挫折教育实际上是提高学生挫折容忍力的教育,重在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在各种竞争中能立于不败的坚强意志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有遇到失败不气馁的挫折意识和受挫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人际关系能力,自觉树立积极进取、勤奋向上的学习态度。感恩教育的开展旨在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体验学校、家庭等方面的温暖,感恩化为学习的精神动力,从思想深处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明确学习目标,鞭策自我。 4.3强化专业思想,把握“四项”特色活动 强化专业思想,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献身畜牧业的敬业精神。要尽早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意识,发挥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并巩固专业知识,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深入开展四大特色活动,以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社会实践与实习、教研室与专业班级建立联谊班为载体,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为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规划精彩大学人生,全力打造大学生活,培养明确的学习目标。“挑战杯”竞赛活动中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开展学术研讨,了解畜牧业学术前沿,提高科研意识和兴趣,促进本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与实习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利于形成独立思考、具有实际思维能力的学术氛围。教研室与专业班级建立联谊班,加深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在活动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学生专业思想,达到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营造良好学习风气的目的。 4.4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五项”表彰项目 良好学风的形成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①通过奖励和惩处,激发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良好的行为动机,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②通过建立“五项”表彰项目:优良学风班、优良学风寝室、学习标兵、励志奖学金、学习进步奖学金的评比,规范评定程序,适时调整学生获奖比例,科学制定评比标准,对申报集体和个人作出客观、合理、准确的评估。同时,改变激励手段单一的做法,正确处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关系。良好激励机制的建立,引发畜牧兽医专业的大学生“内省”与共鸣,起到强烈示范作用,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成为畜牧兽医行业的精英。 作者:杨芷郁单位: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 兽医类论文:小议畜牧兽医类人才培养 1高校主导型“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分段式”培养是指高校起主导作用,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在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交替进行的过程,采取分段式教学的方式,实行工学交替或边学习边工作,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技能并重的一种培养方式。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在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畜牧兽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个性培养为特色,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采用“职业规划、学以致用、个性培养、能力拓展”四阶段培养模式。并制定实施了本科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使学生在通向成才的道路上拥有了“导航仪”。 1.1一年级,做好职业规划,巩固专业思想邀请企业精英参与入学教育,开办《企业家论坛》,特聘企业家教授进课堂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背景、畜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使学生及早树立目标,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2二年级,在完成基础课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学以致用通过学生分组,配备业务导师,利用节假日到牧场见习,积累感性知识,熟悉生产过程,强化基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 1.3三年级,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目标进行个性培养通过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和教学实习的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实习和科研基地,部分学生编入“企业班”,强化生产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1.4四年级,在进行个性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能力拓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解决生产和科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高校主导的“分段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学生综合技能运用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适应期,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深刻认识到“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在培养畜牧兽医专业技能人才中的重要性,督促教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更加切合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 2校企联动型“企业班”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班”培养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合作成立企业冠名的“特色班”,双方共同制订“特色班”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利用节假日开展教学和实习活动。其有别于高职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影响正常的校内教学计划,不要求学生毕业后必须到冠名企业工作,但冠名企业优先获得毕业生的挑选权。从2010年开始,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相继成立“华裕班”、“正大班”、“嘉吉班”“、生泰尔班”4个“企业班”,取得了一定进展。 2.1“企业班”组织管理 (1)组建形式:“企业班”每班30人,从本科三年级和研究生中选拔毕业后愿意到企业工作的优秀学生组建而成,每期班培养1年。(2)“企业班”实行培养小组领导下的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根据学校、学院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考核,并建立学生在校表现档案。(3)“企业班”学生学习活动期间,统一配备带有标识的服装,凸显特色。 2.2“企业班”教学管理 (1)培养目标:培养“企业班”学生毕业时成为“秉承大学精神,接受企业文化,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操作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促进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2)教学内容:强化畜牧综合技术培训、兽医综合技术培训两项教学内容,增设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培训内容,由企业选派精英来校授课,利用寒暑假集中安排学生到企业轮岗实习。(3)业务导师:班主任负责指定单人技能培训业务导师,实行业务导师负责制。(4)办学经费:办学经费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出资,学生不交任何费用。“企业班”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主导,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不同的企业内涵,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文化修养和团队合作精神,既懂专业生产,又懂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是对现有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现了学生从学校步入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减少了企业对新员工的培养时间和精力,节约了人才培养成本。 3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以企业为主,利用高校智力和教育资源,在高校设定科研项目,并使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选派员工到高校深造,提高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高校利用企业雄厚资金优势,吸引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促进教学和科研设备的改进。 3.1校企共建科研基地 利用农牧企业的资金优势,高校结合自身的人才、科研优势,共建技术主导型科研基地,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实习实训集于一体。一方面,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学校对区域经济和农业发展的需求能做出灵敏反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广大师生的科研能力,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另一方面,科研基地提供的科研成果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吸引更多农牧企业参与学校科研基地的建设工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发展。如河北农业大学与农标普瑞纳(廊坊)饲料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普瑞纳猪病检测中心”,与北京保吉安集团共建的“肉鸡疾病研究中心”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例证。 3.2企业与高校建立经济股份合作制关系 高校可以以技术或科研成果入股的形式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这就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学校密切相关。学校不仅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一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问题,推广新技术,还要协助企业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并且要利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场地协助企业搞好职工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1992年10月份,华南农业大学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成功探索出一条“产、学、研”联合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朱玉涛郭妍妍王路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兽医类论文:畜牧兽医类实践能力的培养战略 一、畜牧兽医专业的考核方式不当 畜牧兽医专业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课程,它比较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很多学校还是采取传统书面考试的方式。虽然考试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最有效武器,但在畜牧兽医专业的考核上,如果学校只安排书面考试,学生将只会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不会重视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在实践课中,学生睡觉、打闹、玩手机等现象时有发生,正是因为学生没有专业实践考核的压力,所以才在学习中表现得比较懒散。 二、培养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当今社会对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要求也较高。中职学校应该从学生现有的基础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1.学校应该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意识 学校应该充分认识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找出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即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鉴于此,学校应调整专业教学的定位,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同时,学校还应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实践课堂的教学效率,端正对实践教学的态度等等。 2.合理安排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 首先,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学校应该安排大量的专业知识学习,为学生日后的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也可以安排适量的实践课程,从基础实训课题展开,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实践课程的积极性;其次,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学校可以逐渐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根据专业知识的教学进程,及时安排相关的实践课程,从而使学生能及时巩固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3.学校应加大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 由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有些学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会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其实,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实践学习,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课程学习环境与充足的实验设备、对象,这样才能有效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4.学校应该配备专业的畜牧兽医教学团队 首先,学校应该经常安排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经常组织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锻炼。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把最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其次,学校应该对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培训,尤其是备课与讲课方面的培训,锻炼他们的教学语言;此外,还可以采取“由专业教师讲解专业知识,由兼职教师传授实践经验”的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5.落实校企合作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的项目,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这个双赢策略并未充分得到落实。其实,学校应该充分把握这个契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安排学生到企业及养殖场进行学习和实习,了解社会岗位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 6.改革畜牧兽医专业的考核方式 学校应该利用考核这个重要的武器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除了专业课程的考核之外,还可以加入实训课程、社会实践等考核部分,让学生意识到实践考试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 我国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需求量较大,虽然中职学校开设了相应的专业,但是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调整教学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廖玲玉单位:广西河池民族农业学校 兽医类论文:畜牧兽医类教学分析 一、缺乏劳动观念的教育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但现在的中职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他们害怕劳动,逃避劳动。虽然每个学校都规定学生要参与一定的劳动,如课室、宿舍卫生的打扫,校园卫生的值周等。但认真参与劳动的学生是很少的,大多数学生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参与到劳动中去,甚至根本没有参与。然而,大多数学校没有把这方面的教育列为重点,这是有待改善的。 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材部分内容过于精、细,不够实用的原因 (1)现在很多中职学校使用高职高专的教材,这些教材是为培养高技能人才而设计的,面对的是高中毕业生,它要求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理论知识的要求比较高。但中职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他们的培养主要是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教材的部分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过于精、过于细的。(2)有些学校使用的虽然是中职中专教材,但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内容,如《养猪学》中讲述的还是传统的养殖方式,即无论种猪、母猪、仔猪、育肥猪的养殖都是地面平养的。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的养猪场多采用种猪限位饲养、母猪高床生产、仔猪网上保育、育肥猪全进全出一条龙饲养的生产方式。很多传统的内容已经落后了。 2.理论讲授多、实践操作少的主要原因 (1)畜牧兽医专业实验材料的局限性。比如要找一个有出血点、坏死点的病变组织,并不是马上可以找得到的。(2)学校的投入有限。很多学校连最基本的校内外实习基地都没有建立,有些虽然有实习基地,但购买实验材料的经费投入不足,也对实操造成一定的影响。(3)部分理论教师的责任心有待增强。因为理论课相对实操课来说会轻松点,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应该说是比较轻松的。但是上实操课,大多数要手把手地传授,比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犬的静脉注射等,都需要手把手地传授,相对于理论课来说会更繁琐、更辛苦。所以大多数教师都喜欢上理论课,而不喜欢上实操课。(4)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很多教师的实践能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不能很好地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是造成理论讲授多、实践操作少的原因之一。 3.缺乏劳动观念教育的原因 (1)很多学校认为劳动观念的教育主要是家庭的教育。不可否认,家庭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但是学校的教育同样也很重要。(2)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学校没有认识到劳动观念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劳动观念的教育与基础知识的教育应该是并重的。否则,将来毕业了,不是没有工作,而是不肯工作,目前就存在有些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劳动观念的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对目前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育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调整教材内容 (1)中职生不应该使用高职高专的教材,应该根据中职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将来的工作要求,选用中职中专层次的教材。(2)改革原有的中职中专教材。根据当代中职生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但动手能力比较强、有胆量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改革,使教材内容尽可能地简单明了、实用,适当增加实操内容的比例,还要改革一些传统落后的知识内容。(3)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自行编制教材。比如阉鸡技术、人工授精技术都是社会上比较需要的,教师就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专门编写这方面的教材。 2.提高实操课的比例 (1)努力克服实验材料的局限性。要尽可能多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仅在养殖场设立实习基地,而且在禽类批发市场、屠宰场也要设立实习基地。那些地方经常都会有发病的畜禽,这些发病的畜禽不仅价钱低,而且是很好的实验材料,这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验材料的局限性问题。(2)学校应加大对涉农专业的投入。国家对农业一直非常重视,学校也应该加大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投入。首先,一定要建立起完善的实验教室和校内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养鸡、猪,那么学生在养殖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很多很实用的饲养技术,比如预防接种的方法步骤、人工授精技术等。这些技术,只有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与实际操作,才能够学得好、记得牢。其次,一些必需的实验设备和材料(如显微镜、外科器械等)也一定要齐全。只有这样,才可能顺利地开展实操课。(3)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中职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能。因此,教师不应该贪图轻松而影响了学生就业技能的学习。为此,学校可以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和促进机制,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师应对学生负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对学校负责,做有益于学校的教育工作者。(4)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实践经验都直接关系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现在是知识快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有新的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两方面来提升,一是教师要经常到生产一线去学习,二是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到一些比较前沿的科研机构、院校进行培训学习。 3.进一步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 (1)树立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所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就是要充分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即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幸福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确立“劳动光荣”的信念,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积极参加各种劳动。(2)制定和落实必要的劳动制度。前面说过,每个学校都有很好的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制度,比如课室、宿舍卫生的打扫,校园卫生的值周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制度,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抓落实。所以,最重要的是抓落实,一定要让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中去。表现好的,学校要有相应的奖励措施;表现差的,学校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再一个就是全校教职员工要统一思想,一定要统一认识到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不能统一思想,那是很难抓落实的。(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劳动。学校劳动观念教育除了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劳动理论,掌握一定的劳动和社会生活的技能,还应该让学生参加简单的劳动实践。学校应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劳动,引导他们在劳动中强化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总的来说,中职学校培养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大多数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对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劳动自觉性要求很高。所以,我们要根据现在中职生的特点和将来的工作要求,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培养更多合格的、受社会欢迎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 作者:卢仁才单位:韶关市技师学院 兽医类论文:畜牧兽医类本科《分子生物学》理论及实践的改革探索 摘要: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畜牧兽医相结合是21世纪畜牧业发展的热点,给畜牧兽医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培养符合现代畜牧兽医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重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本文针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提出探索性改革意见,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竞争力。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探索 分子生物学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从分子水平阐述细胞活动的规律、揭示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生命科学深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了解生命活动规律的必经阶段,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各分支学科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随着DNA的结构与功能、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密码及基因调控的本质等被相继阐述,几乎所有的生命现象都可以深入到分子水平去寻找本质。所以分子生物学诞生后迅速与细胞学、微生物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兽医药理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免疫学、动物营养学、人畜共患病学等学科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其研究手段和方法已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2]。 我国作为畜牧业生产和消费大国,迫切需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使得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的使命转移到培养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上。因此,重视和加强畜牧兽医类本科生《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对培养在畜牧业领域既有理论又有实验技能的优质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下面就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对理论及实践教学的改革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理论改革 1.选择合适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来源,合适课程教材的选取对于学生入门分子生物学尤为重要。我院的分子生物学课程开设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在此之前已经教授过动物生物化学和动物遗传学,而这两门课程在部分内容上与分子生物学有交叉,学生们对于核酸、蛋白质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等基础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相当一部分的大三学生已经进入到实验室,开始接触到PCR、质粒构建、蛋白表达等基础的分子实验操作。因此,对于此门课程的学习则应偏重于帮助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DNA、RNA、蛋白质的操作技术和基因功能的研究技术等,真正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学习和资源浪费。 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飞速,各种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国内外教材版本更新极快。虽然我院的分子生物学推荐教材为朱玉贤等主编的第3版《现代分子生物学》,但这个版本出版于1997年,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求。因此,通过对多种分子生物学教材的分析和比较,我们最终选择了朱玉贤等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第4版。该教材除了系统讲解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翻译以及调控机制外,还着重介绍了分子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当前热门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具有内容紧凑、逻辑性强、图文并茂等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征询学生意见并结合畜牧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内容:对学生学过的章节进行简单回顾;详细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新内容、新技术;重点介绍与生产实验相关章节,使整个内容不仅理论联系实际,又紧临当今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 2.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世界,但在表述内容上却稍显抽象、复杂和较难理解。单纯依赖书本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述难以在色彩、形象、质感、尤其是动态上给学生一个准确的印象。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同时输出,形象化理论的、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重现研究过程并模拟微观反应,创造出愉悦的教学情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3]。如:先向学生讲述真核生物的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出细胞核并在核糖体等的协助下翻译出蛋白质的内容,再给学生放映国外专业网站下载的堪比好莱坞大片效果的此过程模拟动画,便很容易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从知识“被动接受者”到“主动介绍者”身份的转变,会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发表不同看法,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抽出两次的授课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癌症与肿瘤、病毒或基因与发育等不同主题制作PPT,然后每个学生花5~10分钟介绍PPT。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演讲的能力,由于知识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所以理解记忆更加深刻,掌握起来较为容易,不易被遗忘,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改革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分子生物学课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技术:核酸的提取与纯化、PCR扩增、电泳分离与鉴定、限制性内切酶切、质粒构建、细菌转化、蛋白质表达等等,这些都是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之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基础专业技能。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学生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全面发展。 1.设计针对性强的实验课程,注重实际应用。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与社会实践接轨、具有实用技能的新型农业人才。为使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更有针对性、注重实际应用,建议增加实验课时数并分阶段安排实验课程。首先,掌握最基本的基础性实验,包括:DNA提取、RNA提取及反转录、PCR、酶切连接转化、感受态制备、蛋白质表达纯化等。通过基础性实验的练习,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验熟练于心的效果;然后,针对畜牧兽医的专业要求及社会需要,开展具有实际应用的实验项目[4]。例如兽医传染病学,需要学生对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具有一定的掌握。在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病原引物、基因扩增及测序等应用性实验来确诊病原,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价值,同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将所掌握的基础实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5]。 2.培养扎实操作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长、所用试剂及操作仪器较多,传统实验课模式为:教师做好准备工作、讲解演示、学生实验。这样的授课方式存在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基础的操作技能掌握不扎实、良好的实验习惯养不成等弊端。建议将实验的整个准备工作,包括EP管、移液器枪头和玻璃器皿的灭菌,试剂的配制以及实验室规范使用和卫生清理等,全部交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此过程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验,发现问题,深入理解规范实验的重要性。逐渐让学生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此外,对于简单的实验步骤,让学生自己设计、讨论并验证,最后对比前人做的工作,得出结论。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增加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参与程度,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对实验科学的探索热情。 三、结语 作为高等农业类院校,搞好教育工作、培养优质专业人才是学校的头等大事,而好的教育模式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改革高校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实验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为国家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符合现代化畜牧兽医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毕业生。 兽医类论文: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摘要】阐述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及岗位能力要求,探讨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课程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据统计,国内目前共有8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广西开设了畜牧兽医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随着广西养殖业的发展,社会对畜牧业人才需求逐年递增。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化学类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动物饲养学、动物病理学、兽医内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理论基础和基础技能培训的作用。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不足。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与能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削减课内学时,化学类课程也不例外。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被削减学时甚至取消。分析化学课程由原来64学时减为48学时,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由原来64学时减为40学时,取消了有机化学课程的开设。 (二)教学内容取舍难度增大。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使用的化学类教学用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徐英岚主编的《无机与分析化学》,以及潘亚芬主编的《生物化学》,这些教材均按64学时编制,编写时凸显高职教育特点,强调应用性训练,如果从这样的教材中再筛选出符合40-48学时的教学内容,难度极大。勉强选择的内容并不能满足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三)学生动手实验技能掌握的程度降低。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需要大量的动手实验。化学类课程课时的减少,压缩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影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及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化学类课程在畜牧兽医类专业中的作用进行定位,与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改革密切结合,掌握畜牧兽医类专业对化学类课程知识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确定化学类课程应开设的内容。 目前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岗位包括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家畜繁殖工、家禽繁殖工、兽医化验员、乳品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检验化验员等。拓展岗位包括宠物养护员、宠物美容师等。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化学类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技能为:应用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畜牧兽医部分专业课程知识点与化学类课程知识点的衔接内容详见表1。 由表1可见,化学类课程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支撑作用。若衔接出现断层,势必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内容整合。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化学类课程主要开设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化学,以及化学类综合实训课程,共计96学时。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教学,导致一些相同的内容重复讲授,浪费学时。如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吸光光度法属于仪器分析法,该教学内容安排在学期未,且因时间关系只来得及安排一次仪器分析实验。而动物生物化学在学期初的第二章蛋白质测定、第三章核酸测定、第五章血糖测定等实验中均要使用分光光度法,导致两门课程一前一后都讲授了该项内容,但又因学时有限,讲解和操作都不够透彻,学生理解不深刻。对此,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合并课程进行授课,将分析化学课程中溶液配制内容与后续的分析化学实训和动物生物化学实训相结合,在后续实训中所使用,溶液均指导学生计算和配制,既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又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避免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不知道实验用的溶液是怎么来的,还可以节约试剂,保护自然环境。 (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有机化学是动物生物化学非常重要的前修课程,也是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的前修课程。但因学时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取消了这门课程。合并化学类课程学时后,可对分析化学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化学分析法只学习酸碱滴定法,删除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等滴定法的内容,加上动物生物化学不需重讲分光光度法的时间,可节约20学时,用于增设溶液配制和与动物生物化学相关的部分有机化学内容。由图1可见,整合前,由于开设课时有限,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结构、核酸的代谢等内容未能讲授,整合后添加了这些相关内容,并有更多的课时用于技能训练,使知识和技能训练连贯性更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的养殖业人才。 (三)加大技能操作训练。比较表2与表3,发现课程内容整合前,技能操作训练仅占总学时的37.5%,理论教学占了较多的时间,整合后,技能操作训练所占学时可达47.9%,较原来增加了10.4%,而且可以将溶液配制这项基本技能贯穿于课程中,充分体现了分析化学对动物生物化学的基础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普遍削减课内学时的实际情况,应对化学类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这不但可以增加相关理论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技能训练学时,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兽医类论文:中职畜牧兽医类专业现状及教学研究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早在2001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了中等职业学校养殖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促进养殖专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发展和普及,2010年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也列入了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畜牧兽医等多个畜牧相关专业,足见国家和教育部对畜牧兽医类相关专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视,但时隔多年,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寥寥无几,搜索整个网络,也难以找到几篇中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足见此类专业并没有预想的那样蓬勃发展、遍地开花。那么,我国农村面积广大,而相关专业如此遇冷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中职畜牧兽医类专业遇冷的原因 1. 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靠农业起家,绝大多数人口还是农业人口,即便是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人员也有相当大部分从事过农业生产,过去刀耕火种的生产经历已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烙印:从事农业生产是相当辛苦的事,做农民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民也是一个落后的群体,很多家长给孩子灌输的观念就是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发展才有出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量的学生选择了便于在城市就业的专业,如机械自动化、幼师、计算机等专业,制约了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发展。 2. 我国畜牧行业发展落后,工作条件差,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矛盾。我国的畜牧业相对落后,大多畜牧企业规模比较小,生产条件差,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自动化设备,完全靠人工喂料、清理粪便进行饲养管理,这就造成养殖场工作的脏、累,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娇生惯养,本身就缺乏那种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遇到这样的工作唯恐避之不及,那里有什么热情。 3. 养殖场用人观念传统,薪资水平低。由于多数养殖场管理经验缺乏,条件差,又不愿意花高价招聘有技术的饲养员,造成具备较强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人员不愿意到养殖场工作,致使养殖场只能低价雇佣一些年老体弱的人从事生产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养殖企业劳工素质差、工资水平低的普遍现象,长期无法打破,同时限制了新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加入。 4. 校方不重视,开设专业不积极。这主要体现在近几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外语、机械自动化等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大量的学生更喜欢选择这些热门、容易就业的专业,适合城市发展的专业,而校方则喜欢投其所好,把大量精力放在这些专业科目的发展建设上,挤占了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资源和精力。 以上4个原因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就造成畜牧兽医专业无生源或生源不足而无法开班的情况,进而限制了专业的发展。但是这恰恰表明畜牧兽医专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畜牧兽医类专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巨大,因此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员从事畜产品的生产,这是畜牧兽医专业发展的“钢性”需求。 其次,我国的养殖业管理水平正由粗放式向集约化方向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将有大量的自动化设备被应用到养殖管理中,这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进行管理和操作,这些养殖企业即将向我们职业学校发出人才订单。 第三,迫切需要解决低薪低能的员工与提高养殖水平的矛盾,养殖场由于饲养员水平低而造成生产成绩低下的情况已经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管理人员水平的提高,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雇佣有技术、劳动能力强的员工,才能使生产成绩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由于过去对畜牧人才的不重视,造成我国各层次畜牧人才都十分匮乏,呈现断档的形式,随着养殖场员工的更新换代,畜牧人才的缺口将逐步显现。 三、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教学研究 面对即将到来的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培养需要,作为一线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和实践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1. 理论教学方面,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设定教学的内容的层次。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基本上就是高等教育的精简版,有的没有专门的教材,甚至直接使用高等教育的教材,但其中很多内容已经超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更倾向于饲养管理的执行环境,而放松深层次理论的学习。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我们的学生年纪比较小、学习能力比较弱,就不能像对待高等职业教育那样,要求他们掌握那些比较高深的原理,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多的是让他们领会生产的操作过程,只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能达到怎样的生产效果。以母猪的背膘厚度生产性能和使用年限的关系为例,中等职业教育中我们只需要要求学生知道母猪的背膘厚度会影响其生产性能和使用年限,如何用设备测量背膘厚度,具体的标准和数据去哪里查找就可以了,而不要求他们掌握为什么最适合的背膘厚度是这个数值。 2. 校企对接,让学生从劳动实践中提高技能,便于就业。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所学专业的劳动,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的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理论讲解的再多也只是纸上谈兵,必须让学生深入到养殖企业中去,亲眼去看,亲手去摸,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践,将书本上的知识刻进脑袋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后,学生还会发现哪些东西书本上没有,哪些东西与书本上讲的有差异,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我们的学校必须与养殖企业搞好对接,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深刻地体会劳动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便于学生的就业,学生在养殖企业中实习,企业在题供实习机会的同时,也会感受都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能给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从而积极地招聘有技能的员工。 3.根据现代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对教授的内容进行及时补充。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被引进养殖企业,如自动降温设备、自动消毒设备、自动喂料设备、自动清粪设备等等,我们要根据掌握的最新情况对知识进行更新,教授学生最新的设备功能和使用方法,这样习得的知识才具有及时性和先进性。 将畜牧业相关法律法规列入学习内容。最近几年国家由于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颁发了多部关于养殖业的法律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等。过去我们只重视养殖技能的教学,而这些法律法规也与养殖业的生产息息相关,只有懂法才能不违法,才算是合格的畜牧业人才。 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标准列入教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尤其是畜产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的养殖企业也在生产达到国家标准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畜产品,这就对我们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好的饲养管理水平,还要懂得更高级别的畜产品生产流程,懂得在生产过程中哪些饲料和药物不可以使用,哪些是可以使用的。 综上所述,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相关专业有着非常广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人才需求的逐渐旺盛会改变养殖企业的用人环境和薪资水平,也会逐渐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最终会促进专业的发展。作为畜牧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特点设计好教学方案,达到培养中等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高亮(1981-),吉林省汪清县第一职业技术高中教师,中学二级。 兽医类论文:浅谈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实验室的药品管理措施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院教育的快速发展,畜牧兽医实验室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不断增加,药品种类增加,数量增多,管理难度加大,本文对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解决这些问题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 我院畜牧兽医系有5个专业,包括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宠物养护、兽医医药和实验动物。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断加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都在60%以上,除少部分(约10%)实践课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外,其余实践教学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承担了所有实践教学任务的50%左右,学生和教师在实验室每天都要使用各种药品,其中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化学药品;有动物手术的麻醉药品;有疫病诊断的生物试剂盒等。药品种类的多样化,管理难度较大,笔者在畜牧兽医实验室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实验室药品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药品存放分散。畜牧兽医专业经历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估”及“国家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新建了“胚胎移植中心”、“种禽繁育中心”和“宠物训养中心”三个校内实训基地,扩建了“动物医院”和“兽药生产与检测中心”两个校内实训基地,加上原本有动物药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检测、动物疾病诊疗、动物手术、兽药检测等十五个实验室,便于教师进行实验,各实训基地及实验室都配备了药品,导致药品分散,达不到药品的共享,时间久了存在大量过期药品,尤其化学试剂过期的数量比较多。 2.教师的实验药品采购计划与开设的实验项目存在差异。学院耗材管理办公室要求,在每学期的期末上报下学期实验耗材计划(包括实验药品计划),教师虽然有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书,但是通常还没有做出实验、实习及综合实训的教学计划,就报了实验耗材计划,这样就会造成耗材与实验内容不相符合,作为耗材一部分的药品也不例外,存在差异,导致药品多余或不足。 3.药品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药品是搞好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必然在药品的采购、保管、使用等方面出现问题。除常规的药品管理制度之外,要完善特殊药品(麻醉药、毒性药品、生物制剂)的管理制度。 二、提高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建立药品申请、审核、审批制度。教师根据实验、实习和综合实训计划,制订药品采购计划,由实验管理人员审核并统计,在清点库存药品的基础上,取消库存药品中的申购药品,综合考虑药品使用情况,适当的补充药品,进一步完善申报计划并签字。然后经系部主任审批签字,交学院中心实验室耗材管理办公室,根据学院经费情况审批并采购。药品申购只有层层把关,才能防止重复购买带来的过期浪费。 2.建立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分类及保存管理制度,降低损耗,防止事故发生非常必要。实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药品试剂的性质、分类与存放保管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实施分类摆放好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有以下几类:(1)化学药品:化学试剂按无机物、有机物分类存放;无机物按酸、碱、盐;盐类中按金属活泼性顺序分类存放;不同性质的药品要分类摆放,氧化性和还原性强的物质就不能放在一起,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产生爆炸。如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就要离还原性材料远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也不能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混合后会放出大量的热,也会产生危险;容易自燃、或者受撞击能爆炸的材料要单独放置,离其它材料远一些;易挥发的材料需放置在通风柜里,最好不要放在密闭的地方;有毒、有害的物品需要做出明显的标记。最后,在药品柜上的位置,标出药品名称,并且在记录本上写药品的数量。(2)兽用药品:根据畜牧兽医实验室常用药品类型,本着便于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原则,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注射剂、片剂、散剂、溶液剂。注射剂种类多、数量大,按药理作用分为:抗菌药、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泌尿生殖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和消化系统用药等几类。分柜或分层摆放这些药品。(3)生物制剂:根据试剂要求存放,使用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4)特殊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的特殊药品主要指麻醉药(如陆眠醒、舒泰、巴比妥类、静松灵等)和有毒化学试剂(如亚硝酸盐、丙酮、有机磷类),依照《药品管理法》,对这些药品实行特殊管理。①采购应做好年度计划,按规定逐级申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到指定兽药公司采购。②入库应按最小单位包装逐支逐瓶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③药品存放在加锁的铁柜内,专人负责保管和领取。④药品仅限本系兽医实验和科研使用,不得转让、借出或移作它用,严格按规定控制使用范围和用量,实行领用经申请、审批、双人登记签字的制度。未使用完及时归还库房登记入库。 3.建立生物制品低温保藏领取制度。畜牧兽医实验室生物制品主要有:疫苗、诊断抗原及阳性血清、疾病诊断液及生化试剂盒,具有价格贵、运输、保存条件要求严格等特点,采取集中保存专人管理的有效措施。药品入库时,至少有两名人员参与,做到账物相符,使用时认真填写领取登记表并签上姓名日期,表示经手认可。有两点建议:一是后勤部门保证实验室冷藏设备的正常供电,如有特殊情况要提前通知。二是实验管理人员应该经常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关掉电源停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想办法妥善保存好生物制品。 4.建立药品定期核查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的库存清点制度,对库存试剂必须定期检查,发现有变质或有异常现象要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贮存条件和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相关领导处理。发现试剂瓶上的标签掉落或将要模糊时立即贴好标签,无标签或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都要当成危险物品重新鉴别后小心处理,不可随便乱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兽用药品及生物制品要重点核查有效期。 5.建立完善的药品报废销毁制度。原则上失效、过期、破损的特殊药品每年报废一次。对于兽用失效、过期药品,如注射剂、片剂、散剂、酊剂等,可以暂不处理,特别是过期药品出现变色、沉淀、分层、析出等变化时,可放在展示柜内,供学生在药理课上作为识别过期药品的样品。 6.实行药品计算机管理。实验管理人员将实验室各类药品的规格、数量、有效期及具体柜号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实行全院范围内联网的管理模式。定期更新网上资料,有利于相关系部及中心实验室及时解药品情况,在审核采购计划时作为重要依据,控制了药品重复购置带来的过期报废损失。帮助使用者在网上快捷查找所需药品,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结束语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及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相关领导关心和重视,需要一整套完整科学管理制度,并能执行到位。实验管理人员要掌握科学管理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工作中,学院应该经常组织安排实验管理人员到相关学校参观学习,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坚强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