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员管理论文:对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及意见 企业是一个“契约组织”,这个“契约组织”存在着多重委托关系,委托关系涉及委托人和人两类经济主体。会计人员被谁委托,就应该站在谁的立场上工作,也就应该被谁监督,这就是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问题。本文在对现行中外六种观点,即受托人权益观、委托人权益观、国家权益观、双重主体权益观、三重主体权益观、会计独立观的评价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新体制下的会计监督体系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现行不同观点的评析 (一)受托人权益观的评析 受托人权益观又叫经营者立场观。该观点认为,会计人员应当站在受托者立场上,按照有利于经营者利益的规则去计量和报告其行为和结果,帮助受托人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照此观点,“会计的终极的、原本的目的,始终在于完成和认定受托责任”。近几年流行的“会计回归企业论”,实际上就属于受托人权益观。按照会计回归企业论,企业会计人员作为经营者领导下的一名管理者,应当完全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从法人财产主体———企业的角度来处理会计事务,实行彻底的企业化。由于会计是以受托经营者为首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会计对内具有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分析、考评等多项职能。 会计选择立场是经营者立场,是现实客观存在的,因为现代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权分散等原因,虽然说有与股东合约、与债权人的合约以及与政府合约的制约,但经营者对企业最了解,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相比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再加上经营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目标的不一致性,会计人员又受托于经营者。这样一来,会计人员的选择必然倾向于经营者的立场。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决定了它的客观存在。 这种模式不是理想的模式。原因是,这种观点是将会计人员委托权界定给企业经营者,因而只能要求会计人员履行核算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职责。其最大优点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在委托者的直接监督之下,不论是结果度量还是行为度量都较为容易和准确,容易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运行成本低。同时,会计人员的动力问题得到解决,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但其最大缺陷是,无法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的要求,不能保证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社会效益以及由此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有可能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国家等有关利益人的利益,为经营者的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创造了条件,从而增加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矛盾,进而加大了企业的交易费用。 (二)委托人权益观的评析 委托人权益观也叫投资人立场。该观点认为企业会计选择应当从委托人利益出发,服务于委托人需要,选择的规则应符合委托人的要求,以计量和报告人行为及其结果,从而为委托人提供有关人责任和绩效的信息,以便于委托人考评人的“财产经管责任”。根据这一观点,会计人员之所以要编制财务报表,向委托人报告经管责任恐怕是主要的原因。 投资者立场观的出发点在于保证投资者的资本保值和增值,主要为投资者服务。会计人员提供会计信息是为投资者服务的,能够为投资者更好的监督经营者,这是它的一大优点;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会计人员虽然受投资者委托,但却远离投资者,投资者能对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保证不和经营者“合谋”吗? (2)即使会计人员在高利益的驱使下听从投资者的,而投资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会计人员能为经营者服务吗?会计不为经营者服务,经营者有怎么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没有好的效益,投资者的资本又怎能保值和增值? (3)国家和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不需要兼顾?因此,会计人员不能被投资者委派。投资者要想使自己的资本保值和增值,委派财务总监可能是一项很好的措施。① (三)国家权益观的评析 国家权益观又叫国家立场观。该观点认为会计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延伸,因而会计选择应站在国家利益立场(如税收最大化、提供社会最高就业)。即企业会计应当从企业中完全独立出来,变成国家派驻企业的专业管理干部,代表国家利益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直接的监督。这显然是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委派制”的观点。这种观点将会计人员委托权界定给政府,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履行核算和监督两项职责,对会计人员的补偿也只能由委托人来进行。因为会计人员不是经营者的人,经营者无权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否则不能保证政府对会计人员委托权的独占性,导致产权不清晰。 这种观点的主要缺陷是,由于委托者远离会计人员而难于建立起对会计人员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激励和约束两方面都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对会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责的激励和约束主要依赖行为度量,而行为度量要求委托者能直接观察到会计人员工作的全过程。国家如能直接监督会计人员,还不如直接监督经营者。很容易造成经营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合谋”;如果不“合谋”,又会造成双方的矛盾,从而不利于经营人员的决策。如果不是国有企业的话,国家不可能代表所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所以,国家选择立场只能在高度计划经济的国家才存在,比如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等,这种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既不利于受托者,也不利于投资者,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也不是理想的模式。 (四)双重主体权益观的评析 双重主体权益观也叫双重主体立场观。该观点认为,会计人员进行会计选择时,既要考虑外部委托人(所有者)的利益,又要考虑受托人(经营者)的利益,在全面平衡他们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会计选择。即会计人员既要服务于企业外部的委托人,包括各类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他们进行投资、信贷和其他类似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又要服务于受托人即企业经营者及所辖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他们进行经营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双重主体权益会计观通常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并对两大分支的立场和服务对象作了明确区分。认为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即委托人权益会计,管理会计是内部决策和控制会计,实际上是受托权益会计。 双重主体立场观和前三种相比,好像既能兼顾委托人利益又能兼顾受托人利益。但这里关键问题是,怎样让会计人员站在二者之间不偏不倚而中立,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1)会计人员的收益由谁支付?谁支付就为谁服务,债权人不可能去支付,怎么会为债权人服务呢? (2)所有者和经营人员的目标怎么统一?不统一的话,会计人员怎么生存?谁来委托会计人员? (3)国家的利益能兼顾吗?所有者和经营人员都是有限的理性经济人,能放弃自己的眼前利益去兼 顾国家利益吗?所以只能说是比前三种较为理想,但也不是理想方式。 (五)国家、委托人和受托人三重主体权益观的评析国家、委托人和受托人三重权益观也叫复合立场观,该观点认为,企业的会计选择,必须同时考虑委托人、受托人、国家的利益,在权衡三者利益的基础上进行会计选择。这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1992)所持的观点,按照会计准则第十一条规定,会计人员在提供信息时,必须同时考虑和满足国家、企业出资者和经营者三方面的需要,并将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放在首位。这样规定,公认是体现了准则在表达会计立场和目标上的中国特色。 三重主体权益观只是在双重主体权益观的基础上考虑了国家利益,双重主体权益观的主要缺点仍然存在,所以仍然不是理想的方式。 (六)会计人员独立观的评析 会计人员独立观是指会计人员独立于委托者和受托者等利益主体,不受任何一方管理,只受会计制度、法规、准则的约束。该观点认为,由于委托者的多样化,各个委托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利害冲突,为了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人员不能归属于多元主体的任何一方,只能处于多元利益的边缘。会计人员只能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①他们只受会计制度、法规、准则的约束,政府通过社会中介机构来管理全国的会计人员,该观点主要是受受托责任派的影响。该观点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保证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是,该观点存在以下缺点: (1)即使外部会计(财务会计)能独立,而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会计)能独立吗?独立后怎么为经营者出谋划策?企业的经营机密能不被泄露吗? (2)即使都能独立,会计人员以什么样的方式独立,谁来付费?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观点都有其缺陷,因为会计是向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企业这个“契约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不一致性,使得会计人员的立场难于确定,采用任何单一的体制都不可能兼顾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我们必须结合会计对内和对外职能,把会计人员分为对内和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即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会计人员,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体制组合来弥补单一体制的缺陷。 二、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创新的设想 (一)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创新的指导原则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目的在于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实现这个目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应符合以下四条原则: 1、确定性原则。它是指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要给企业会计人员的身份一个明确的说法,不宜模棱两可,从而为会计人员的职能发挥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2、适应性原则。它是指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应体现出现代企业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的要求,并通过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和会计部门为提高本单位 经济效益而监督及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3、间接性原则。它要求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对会计工作的间接管理和监督指导作用。 4、成本效益性原则。首先,要求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运行成本最低,即为促使会计人员履行职责的激励约束机制成本尽可能低;其次,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主要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因为只有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需求各方在企业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和提高。也就是说,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信息需求者的共同利益所在。 (二)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创新的设想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财务会计人员的地位是否能够独立化。只有保证财务会计人员的地位独立,才能保证财务会计人员真实地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信息资料来源,特别是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它是委托关系中不同责任者解脱责任和利益维护的依据。 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加工主要是由会计核算工作完成的,加上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目标的不一致性,这就必然要求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加工工作应由独立的“第三者”去操作。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利益相关者才能根据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判断去做出对自己有利的相关决策,从而才能降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正如美国着名会计学家井尻雄治在其所着《会计计量理论》中提出的,会计不仅仅是记账工具,而且是社会经营责任系统中的一项客观活动。他认为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一个责任网络上,会计人员是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委托人与经管人的经营关系中去的。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负有向社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责任。①本人的总体设想是:财务会计人员独立化、管理会计人员企业化。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涵义: (1)财务会计人员独立化,即成立经营性的财务会计服务公司。所谓财务会计服务公司是指将原隶属于企业,主要从事经济业务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等财务会计活动的会计人员,剥离为独立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外的“第三者”。 他们对委托者(确切地说应该是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以会计准则为依据,货币计量企业的经济行为和交易记录,在客观、公正、独立、规范的基础上,通过提供财务、成本和财产经营责任信息,确认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完成情况,履行会计反映的职能,并使之以企业化的形式独立。财务会计服务公司由企业运行机制对其进行约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依法纳税,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会计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及业绩考核、职务职称晋升,均由所在的财务会计服务公司负责管理。财务会计服务公司接受委托进行会计服务,并实行双向选择原则。企业向财务会计服务公司提供会计事项资料,由财务会计服务公司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这里的监督主要是指对原始会计资料真伪性的审核),并对外提供信息(严格的讲应该是对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对外报送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管理会计人员企业化。即企业只设管理会计,进行企业内部核算和监督,代表本企业行使职权;管理会计为经营者服务,由经营者进行约束,实质是指将原隶属于企业的从事非财务会计活动的会计人员彻底摆脱政府和企业“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实现会计角色的“回归”,使其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有效运用利益驱动规律,促使管理会计人员尽其所能,对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过程进行预测、决策和监控,为企业管理出谋划策,不断向企业管理当局即“受托人”提供有助于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管理会计信息,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3)被服务企业支付会计服务费。被服务企业按签订的合同规定,向财务会计服务公司支付会计服务费,财务会计服务公司按合同要求,向被服务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服务公司之间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以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会计资源;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对财务会计服务公司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 审计,财务会计服务公司须向会计师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会计师事务所应停止会计服务业务,专搞鉴证性(含验资及经济案件鉴定等)业务。② (4)财务会计服务公司的委托权在于监事会。按理说,财务会计人员要做到真正的“超然独立”而站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即“中立”,必须要接受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委托。如果都去委托,结果造成委托权“拥挤”,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委托人,外部利益相关者(除国家外)和企业的关系是不稳定的,因而不能成为委托人,只有国家和内部利益相关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监事会和内部职能部门及职工)才能成为委托人;国家、股东大会、经营者独自委托以及这三者之间的两两结合或三者结合起来委托的体制呈现的弊端在本文前面已经作论述,内部职能部门和职工去委托更是不可思议,因而,由监事会来委托才是相对理想的;另外,从《公司法》对监事会的规定也能说明委托权在于监事会的相对合理性:《公司法》第124条规定,“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董事、经理及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这里虽然不能说明监事会能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至少能够考虑所有者、职工、经营者(经理虽不在其中,但不排除经营者群体中的某一员在其中)、国家(由于国家是立法者以及国家管理部门的日常检查等因素的影响)的利益。如果对公司法再作进一步地修订,把相对稳定的债权人考虑进去,就会变得更加完善。 (5)财务会计服务公司的服务要受多方监督。财务会计服务公司的业务规范要接受国家监督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及下属职能部门的监督,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要接受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任何利益相关者在理由充分的前提下,都有权对财务会计服务公司提起诉讼、让委托人(即监事会)责令其改正错误行为或撤消对其的委托。 三、新体制下的会计监督体系 新体制的图式中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利用财务会计服务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财务会计服务公司(主要是运行机制方面)、会计中介机构及国家其他的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 第二,所有者(包括国有企业中的国家)、债权人、证券机构、保险部门以及其他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财务会计服务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企业利益相关者同时对财务会计服务 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直接监督或者委托社会监督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并可以随时对其提出“不信任”,要求监事会撤消对财务会计服务公司的委托,并要求其赔偿合理的损失。 第三,经营者委托内部审计人员对管理会计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委托审计人员和管理会计人员对企业内部部门和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 第四,新体制下的会计监督体系去掉了不现实的监督链,即无利益关系的监督和受托人监督委托人的逆向监督。主要体现在: (1)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家监督部门及企业利益相关者能够直接监督财务会计服务公司对外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为其他人对企业监督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2)国家监督部门能够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直接监督,以及利用财务会计服务公司提供的信能够息对单位负责人进行监督。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企业集团财会人员管理模式探讨 近年来,各地纷纷组建各种类型的企业集团,有由原行政管理部门改制而成的松散型企业集团,也有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投资形成的母子公司体系,还有以业务为纽带通过相互参股形成的关联企业联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发展,企业集团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也将越来越普遍。但由于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业务范围的变化,面对崭新的法人治理结构、扩大了的经营规模、陌生的产品和市场,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也必须相应改变。采用什么组织形式、如何实现有效控制、怎样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等问题往往是集团管理层首先要解决的。 在企业集团的各项专业管理中,大量的内部控制活动需要通过财务会计系统来落实,许多重要的管理数据需要通过财务会计系统来反映,几乎所有的经营决策都离不开财务会计系统的支撑。而在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基础管理薄弱、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达到财务管理目标,往往又是企业集团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正是由于财会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特殊作用,各级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企业集团的总部,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财务会计人员身上,期望通过对财会人员和财会工作的集中控制,找到一条强化管理和增加监督力度的途径。 一、目前采用的主要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及其不足 基于财会人员角色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类型的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模式已应运而生,行政、事业单位暂且不说(20__年9月,财政部、监察部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单是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就有:财政部门统管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工作,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零户统管式";财政和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发文向国有企业委派财会主管的"主管委派式";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联合向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财务总监制";企业集团把会计从内部分离出来统一办公的"集中办公式";先将财会人员集中起来后委派到下属单位的"集中委派式"等等。这些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堵塞管理漏洞、规范会计行为、体现会计监督的严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作用,在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上述管理模式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堵代导"。这些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夸大了财会人员在企业监督中的作用,过分地强调对下属企业和单位的监控,使财会人员的定位产生偏差,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为企业提供更加深入的服务和指导。有些模式还使财会人员凌驾于企业之上,把内部会计监督变成了一种外部强制性的行为,下属单位成了政府或上级部门的附庸,影响了企业自身管理职能的发挥。对财会人员个人而言,由于集中管理后工作范围与生产经营接触面的缩小,财会同业竞争加剧,个人的升迁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由于经常处在企业的对立面,财会人员还容易被孤立或成为"摆设"。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上述财会人员管理模式下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一,由于我国现有的财会人员平均综合素质不高,多数情况下还要接受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的双重管理,要让其肩负起对派驻企业的指导和监督重任,难度较大。要么财会人员为完成监控与所在单位形成对立,工作难以开展;要么财会人员被所在单位收买,实际监控难以到位。其二,企业管理依赖于企业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离不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财会人员与所在单位是分离的,企业管理的许多基础工作,如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原始记录的管理、财产清查以及有关财务的内控制度建设等等,往往处于企业、财务两不管的境地。其三,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万一下属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不测,实际责任难以落实。单位领导可能指责财会人员监督不力,财会人员为避免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可能采取较保守的监控方式,上级(或集团)财会部门的领导也可能采用较强硬的监控手段,影响下属企业的健康发展。其四,目前国企普遍忽视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区别,在此前提下一味强调统一监控,可能出现会计核算监督掩盖企业财务管理的现象,影响下属企业的管理效能。 二、"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的改进思路 现在的企业集团多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所有者为委托人,享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经营者为人(或称内部人),享有经营权和劳动报酬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自身薪酬、待遇和荣誉等效用的最大化。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目标的不一致,在内部人控制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内部人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这种企业内部,财会人员一方面要为经营者在加强经营管理,确定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协助 经理履行理财责任和经营责任;另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然后据实向所有者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理财状况。现实生活中,由于财会人员的直接利益与企业经营者紧密相联,财会人员往往迫于压力而站在经营者的立场上,弄虚作假,文过饰非,使所有者的利益遭受损害。因此,为了抑制经营者急功近利、懈怠无能、粉饰浮夸或藏收匿利的行为,在对企业财会人员分类的基础上,由代表所有者的上级部门、企业集团总部对所属企业会计人员(不包括财务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或委派,仍不失为强化基础核算、保证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目前条件下,通过对会计人员的集中管理、考核和约束,至少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解脱会计人员对企业领导的人身依附,削弱企业对会计工作的干预力度,比较完整地体现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其次,从体制上把会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转化为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矛盾,通过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磨合、沟通,降低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监督职能,有利于有关制度、政策的落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从集中的财会人员中选拔具有管理才能、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归还"下属企业,令其专门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并运用其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使企业内部各项专业管理形成闭环,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财务人员"归还"企业,是对上述财会人员集中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三、一种企业集团财会人员管理模式的框架 (一)总体原则: 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的分离,会计人员由集团集中委派,财务人员由基层单位自行聘任。 (二)基本要求: 寓会计监督于日常服务,以财务管理促效益提高。做到"财务管理制度化,会计核算程序化,工作手段电算化,传递信息网络化。" (三)组织体系:(略)(四)职能描述: 1、集团财务会计管理总部:负责集团基本财经政策的制订,资金宏观调度和管理,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实施宏观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组织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专业培训和考核等; 2、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集团日常资金的调配、融通和管理,为集团内部单位之间提供结算、信贷及相关金融业务服务。各基层单位只能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内部结算账户,所有外部银行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资金结算中心按会计核算点设置分支机构,各开户单位办理所有资金结算业务(代出纳)。 3、各会计核算机构:由集团总部委派会计人员设立,按集团业务类型、地域和业务量设置独立于服务单位的满负荷核算机构(类似行政事业窗口单位,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配备最经济合理的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负责相关单位的会计核算、报表编制,并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实施会计监督,保证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信息。会计核算机构的职能重在客观反映,而不参与和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人员应竭尽全力全方位满足基层单位会计核算及相关之需,想单位之所想,急单位之所急,并全方位接受委托单位的监督。 4、基层单位财务机构(或财务人员):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由集团财务、人事部门推荐,基层单位聘任,成为所在单位的一员。财务人员应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知识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等专业技术方法,加强所在单位基础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财务分析,参与公司日常管理和运作,为所属单位管理与决策服务。一般财务人员应较长时间为同一单位服务,以深入理解相关业务。 (五)信息传递: 1、财务人员是所在单位内部业务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应敦促、指导有关业务部门开展业务、统计核算,并将有关原始单据及时传递到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 2、财务人员要协调好单位与财务会计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自己的财会专业知识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本单位领导出谋划策。 3、会计核算机构应定期向被服务单位和集团总部反馈有关会计信息,提供相关会计资料、报表,同时提供随时即时查询和电脑联网查询。记账凭证、各种报表由会计核算机构负责编制,定期返还所属单位归档保管。 4、资金结算中心与会计机构联合办公,分别负责,信息资料共享。 5、各单位在具体财会业务问题上出现分歧,由本单位财务人员与会计核算机构进行协调,共同商讨可行的解决办法,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合法进行。重大事项可通过集团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协调解决。 6、由集团财务会计部门组织,利用电脑网络、定期例会、各种书面材料等形式,及时传递财务、会计系统运行中的有关信息,针对问题及时解决。 (六)人员管理: 1、建立内部财会人才市场,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使真正的人才通过内部竞聘进入集团财会队伍。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外部招聘部分人员。 2、集团在岗财会人员经考核和内部竞争,在保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行,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财会人员划分为财务人员、会计人员两类,同时按如下层次实行分层管理:集团财务主管、集团会计主管、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核算机构会计主管、财务会计、会计核算员、出纳员。 3、按照集团统一制定的财务、会计岗位职责,对在岗财会人员实行分层管理,逐人定位,定向培养,保持各层合理的智能配比、年龄结构和报酬级差。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条件成熟时可担任同级相关行政职务。 4、会计核算机构、资金结算中心人员由集团统一管理、考核、发放报酬;财务人员由所在单位管理,报酬由所在单位考核发放。集团可按核算业务量向基层单位收取一定费用,并通过内部协议形式明确服务的内容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5、财务、会计人员之间可以交流,不设固定交流期限。 6、财会人员的 教育培训由集团财会部门统一组织,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有选择性地外部培训、定期的法规政策培训和后续教育等方式,以及经常性的理论研讨、内部交流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7、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综合考评。会计人员以集团财会管理部门考核为主,并综合被服务单位反馈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奖惩、淘汰与被考核人报酬挂钩。财务人员以所在单位考核为主,集团财会管理部门提供业务方面的参考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其业绩、报酬、升迁或调离。 8、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七)业务监督:结合集团内部审计监督,可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八)总结:“文秘站”版权所有 这种改进的财会人员管理模式,主要体现了财会人员对企业的服务,通过服务强化监督。会计核算机构与核算主体之间是一种的对等契约关系,一方提供服务,一方支付费用,彼此相对独立,在集团内部管理、考核制度的约束下,形成了有效的相互监督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通过分类和分层,将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融入企业并定位于中高级管理层面,解决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出路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和专业特长进一步为加强企业管理服务。 企业集团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组织,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一种管理模式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也不会永远适用于某个企业。通过某种方式,把财会人员管好了,财务管理搞好了,仅仅使得管理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显得真实可靠和管理所需的部分基础工作有人落实,并不意味着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就已经很高。如果不考虑企业外在的监督和推动因素,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还得依靠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和各个管理层面的协调运作。企业集团必须不断调整并适应变化的经营环境,以充分发挥企业人、财、物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为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企业集团财会人员管理模式探讨 近年来,各地纷纷组建各种类型的企业集团,有由原行政管理部门改制而成的松散型企业集团,也有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投资形成的母子公司体系,还有以业务为纽带通过相互参股形成的关联企业联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发展,企业集团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也将越来越普遍。但由于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业务范围的变化,面对崭新的法人治理结构、扩大了的经营规模、陌生的产品和市场,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也必须相应改变。采用什么组织形式、如何实现有效控制、怎样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等问题往往是集团管理层首先要解决的。 在企业集团的各项专业管理中,大量的内部控制活动需要通过财务会计系统来落实,许多重要的管理数据需要通过财务会计系统来反映,几乎所有的经营决策都离不开财务会计系统的支撑。而在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基础管理薄弱、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达到财务管理目标,往往又是企业集团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正是由于财会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特殊作用,各级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企业集团的总部,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财务会计人员身上,期望通过对财会人员和财会工作的集中控制,找到一条强化管理和增加监督力度的途径。 一、目前采用的主要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及其不足 基于财会人员角色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类型的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模式已应运而生,行政、事业单位暂且不说(2000年9月,财政部、监察部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单是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就有:财政部门统管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工作,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零户统管式";财政和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发文向国有企业委派财会主管的"主管委派式";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联合向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财务总监制";企业集团把会计从内部分离出来统一办公的"集中办公式";先将财会人员集中起来后委派到下属单位的"集中委派式"等等。这些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堵塞管理漏洞、规范会计行为、体现会计监督的严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作用,在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上述管理模式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堵代导"。这些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夸大了财会人员在企业监督中的作用,过分地强调对下属企业和单位的监控,使财会人员的定位产生偏差,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为企业提供更加深入的服务和指导。有些模式还使财会人员凌驾于企业之上,把内部会计监督变成了一种外部强制性的行为,下属单位成了政府或上级部门的附庸,影响了企业自身管理职能的发挥。对财会人员个人而言,由于集中管理后工作范围与生产经营接触面的缩小,财会同业竞争加剧,个人的升迁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由于经常处在企业的对立面,财会人员还容易被孤立或成为"摆设"。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上述财会人员管理模式下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一,由于我国现有的财会人员平均综合素质不高,多数情况下还要接受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的双重管理,要让其肩负起对派驻企业的指导和监督重任,难度较大。要么财会人员为完成监控与所在单位形成对立,工作难以开展;要么财会人员被所在单位收买,实际监控难以到位。其二,企业管理依赖于企业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离不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财会人员与所在单位是分离的,企业管理的许多基础工作,如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原始记录的管理、财产清查以及有关财务的内控制度建设等等,往往处于企业、财务两不管的境地。其三,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万一下属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不测,实际责任难以落实。单位领导可能指责财会人员监督不力,财会人员为避免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可能采取较保守的监控方式,上级(或集团)财会部门的领导也可能采用较强硬的监控手段,影响下属企业的健康发展。其四,目前国企普遍忽视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区别,在此前提下一味强调统一监控,可能出现会计核算监督掩盖企业财务管理的现象,影响下属企业的管理效能。 二、"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的改进思路 现在的企业集团多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所有者为委托人,享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经营者为人(或称内部人),享有经营权和劳动报酬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自身薪酬、待遇和荣誉等效用的最大化。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目标的不一致,在内部人控制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内部人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这种企业内部,财会人员一方面要为经营者在加强经营管理,确定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协助经理 履行理财责任和经营责任;另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然后据实向所有者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理财状况。现实生活中,由于财会人员的直接利益与企业经营者紧密相联,财会人员往往迫于压力而站在经营者的立场上,弄虚作假,文过饰非,使所有者的利益遭受损害。因此,为了抑制经营者急功近利、懈怠无能、粉饰浮夸或藏收匿利的行为,在对企业财会人员分类的基础上,由代表所有者的上级部门、企业集团总部对所属企业会计人员(不包括财务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或委派,仍不失为强化基础核算、保证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目前条件下,通过对会计人员的集中管理、考核和约束,至少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解脱会计人员对企业领导的人身依附,削弱企业对会计工作的干预力度,比较完整地体现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其次,从体制上把会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转化为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矛盾,通过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磨合、沟通,降低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监督职能,有利于有关制度、政策的落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从集中的财会人员中选拔具有管理才能、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归还"下属企业,令其专门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并运用其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使企业内部各项专业管理形成闭环,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财务人员"归还"企业,是对上述财会人员集中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三、一种企业集团财会人员管理模式的框架 (一)总体原则: 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的分离,会计人员由集团集中委派,财务人员由基层单位自行聘任。 (二)基本要求: 寓会计监督于日常服务,以财务管理促效益提高。做到"财务管理制度化,会计核算程序化,工作手段电算化,传递信息网络化。" (三)组织体系: (略) (四)职能描述: 1、集团财务会计管理总部:负责集团基本财经政策的制订,资金宏观调度和管理,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实施宏观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组织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专业培训和考核等; 2、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集团日常资金的调配、融通和管理,为集团内部单位之间提供结算、信贷及相关金融业务服务。各基层单位只能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内部结算账户,所有外部银行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资金结算中心按会计核算点设置分支机构,各开户单位办理所有资金结算业务(代出纳)。 3、各会计核算机构:由集团总部委派会计人员设立,按集团业务类型、地域和业务量设置独立于服务单位的满负荷核算机构(类似行政事业窗口单位,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配备最经济合理的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负责相关单位的会计核算、报表编制,并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实施会计监督,保证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信息。会计核算机构的职能重在客观反映,而不参与和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人员应竭尽全力全方位满足基层单位会计核算及相关之需,想单位之所想,急单位之所急,并全方位接受委托单位的监督。 4、基层单位财务机构(或财务人员):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由集团财务、人事部门推荐,基层单位聘任,成为所在单位的一员。财务人员应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知识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等专业技术方法,加强所在单位基础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财务分析,参与公司日常管理和运作,为所属单位管理与决策服务。一般财务人员应较长时间为同一单位服务,以深入理解相关业务。 (五)信息传递: 1、财务人员是所在单位内部业务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应敦促、指导有关业务部门开展业务、统计核算,并将有关原始单据及时传递到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 2、财务人员要协调好单位与财务会计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自己的财会专业知识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本单位领导出谋划策。 3、会计核算机构应定期向被服务单位和集团总部反馈有关会计信息,提供相关会计资料、报表,同时提供随时即时查询和电脑联网查询。记账凭证、各种报表由会计核算机构负责编制,定期返还所属单位归档保管。 4、资金结算中心与会计机构联合办公,分别负责,信息资料共享。 5、各单位在具体财会业务问题上出现分歧,由本单位财务人员与会计核算机构进行协调,共同商讨可行的解决办法,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合法进行。重大事项可通过集团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协调解决。 6、由集团财务会计部门组织,利用电脑网络、定期例会、各种书面材料等形式,及时传递财务、会计系统运行中的有关信息,针对问题及时解决。 (六)人员管理: 1、建立内部财会人才市场,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使真正的人才通过内部竞聘进入集团财会队伍。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外部招聘部分人员。 2、集团在岗财会人员经考核和内部竞争,在保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行,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财会人员划分为财务人员、会计人员两类,同时按如下层次实行分层管理:集团财务主管、集团会计主管、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核算机构会计主管、财务会计、会计核算员、出纳员。 3、按照集团统一制定的财务、会计岗位职责,对在岗财会人员实行分层管理,逐人定位,定向培养,保持各层合理的智能配比、年龄结构和报酬级差。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条件成熟时可担任同级相关行政职务。 4、会计核算机构、资金结算中心人员由集团统一管理、考核、发放报酬;财务人员由所在单位管理,报酬由所在单位考核发放。集团可按核算业务量向基层单位收取一定费用,并通过内部协议形式明确服务的内容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5、财务、会计人员之间可以交流,不设固定交流期限。 6、财会人员的 教育培训由集团财会部门统一组织,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有选择性地外部培训、定期的法规政策培训和后续教育等方式,以及经常性的理论研讨、内部交流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7、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综合考评。会计人员以集团财会管理部门考核为主,并综合被服务单位反馈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奖惩、淘汰与被考核人报酬挂钩。财务人员以所在单位考核为主,集团财会管理部门提供业务方面的参考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其业绩、报酬、升迁或调离。 8、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七)业务监督:结合集团内部审计监督,可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八)总结: 这种改进的财会人员管理模式,主要体现了财会人员对企业的服务,通过服务强化监督。会计核算机构与核算主体之间是一种的对等契约关系,一方提供服务,一方支付费用,彼此相对独立,在集团内部管理、考核制度的约束下,形成了有效的相互监督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通过分类和分层,将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融入企业并定位于中高级管理层面,解决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出路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和专业特长进一步为加强企业管理服务。 企业集团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组织,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一种管理模式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也不会永远适用于某个企业。通过某种方式,把财会人员管好了,财务管理搞好了,仅仅使得管理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显得真实可靠和管理所需的部分基础工作有人落实,并不意味着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就已经很高。如果不考虑企业外在的监督和推动因素,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最终还得依靠企业领导的正确决策和各个管理层面的协调运作。企业集团必须不断调整并适应变化的经营环境,以充分发挥企业人、财、物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为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研究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 摘要: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销售人员忠诚度对企业效益管理的影响。首先分析国内外对于员工忠诚度研究情况进而探讨出销售人员忠诚度对于企业效益管理的影响。其次总结出研究的新趋势即销售人员忠诚度在一些企业中有下降的趋势。最后得出结论提高销售人员忠诚度对于提高企业效益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员工忠诚度;销售人员忠诚度;企业效益管理 1 研究意义及背景 目前我国很多员工忠诚度存在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人员流失率,消极怠工和人为泄露企业秘密等。其中销售人员的流失现象更为普遍,主要表现为销售人员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大量流向中外合资和(或)外商独资企业,以及销售人员在中外合资和(或)外商独资企业之间频繁变换工作单位。对此,企业应分析销售人员忠诚度下降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提高销售人员的忠诚度。销售人员的忠诚度又直接影响到顾客的忠诚度,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因此,对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倾向于通过量表调查进行实证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2.1.1 员工自身素质 从员工个体层面来看,影响忠诚的因素包括员工任职期限、年龄、性格等,但各项素质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强度还没有一致的研究结果,而且分歧极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员工的年龄和任职期限均与忠诚程度呈正比。第二,FerdrikcRecihheld(2001)发现某些员工天生就更倾向于对企业忠诚,因此提出企业应设法寻找合适即与组织目标一致、愿意与企业长期共存的雇员,并设法留住他们,即在招聘员工时要考察员工性格、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文化适应力。Geo飞eM.10gna(1954)的观点和Ferdriek不谋而合,他认为提出员工自身是否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是影响员工忠诚的关键,因为使命感能够帮助员工体会工作的意义,这种使命感渗透到管理者日常的工作,有助于提高员工忠诚度。第三,BrinaScharg(2001)从道德的层面提出:任何人本身就有对企业有忠诚的需要,个人道德水准不同,忠诚度也不同,企业应该激发和培育员工的忠诚。以上三个个体因素的研究对企业的招聘和后续管理有积极的影响和意义,也是目前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忽略的方面。 2.1.2 领导者素质 Mcugimless(1998)认为领导者具有良好的管理诚信将有助培养和提高员工忠诚度。Jacqueline和Mihonfield(2002)认为领导者的沟通战略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关键因素。FerdrcikRecihheld在《忠诚法则》(2001)一书中也强调了领导者个人素质及言行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他认为领导者是否意识到员工忠诚的重要性,是否重视培育员工忠诚度,并在制订经营决策时坚持忠诚原则,把员工等合作伙伴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影响员工的忠诚程度。FerdrikcRecihheld建议领导者选择良好的沟通渠道,把忠诚的观念传播到企业各部门,并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言行一致。 2.1.3 企业文化和群体关系 RogerHemrna(1999)提出企业文化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因为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与员工、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感,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这一点对新一代年轻的雇员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更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及自身价值的实现。GeogreMolgna(1984)提出管理者与下属亲密而稳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员工忠诚度的提高,而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则有赖于管理者有意识的管理行为建立和强化。Allen(1998)和FerdriekReiehheld(2001)在文章中提到了信任对赢得员工忠诚度的重要性。Yul-Timwong等(2002)学者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信任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 2.1.4 员工参与和沟通机制 Dvad(1989)在对纽约TPF C公司的实证调查结果显示员工参与和沟通能够增强其忠诚程度,ness(1998)认为有效、公开坦诚的交流是员工忠诚度的重要因素。FerdrikcRecihheld(2001)也谈到类似的观点。AlnaD·Smiht(2002)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运用语音信箱、电子邮件等科技手段传递信息,但员工忠诚度是无法由这些只注重内容的硕士学位论文沟通方式获得的,只有面对面的人际沟通和交流机制才能使员工体会到人际情感交流,因此主张公司必须有意识地采用人际情感沟通方式以培育和提高员工忠诚度。 2.1.5 员工职业发展 David w·Rhodes(1989)在对纽约TPF C公司的实证表明调查能否获得足够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大因素。DvaidFgainao Ci993)则认为面对裁员和机构改革,员工和企业需要重新构建心理契约的内容,让员工意识到企业不会承诺一生不变的保证,但却可以为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他提出企业可以向员工提供获得“雇佣能力”的机会和所需资源,以员工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代替传统的工作安全感,培育员工忠诚度。 2.1.6 薪酬福利和工作安全感 盖洛普(Gall即)公司1991年对美国7千名员工进行的实证调查结果显示薪酬与员工忠诚度成正比。 Mcugi(1998)则认为为了培养和提高员工忠诚度,员工的工资必须根据绩效发放,同时福利政策应该比较灵活,适合员工的实际需要。Brinaschrga(Z001)强调工作安全感是影响员工忠诚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研究表明:对蓝领的裁员在降低其忠诚度的同时也会降低其他未被裁员的员工尤其是管理层对公司的忠诚。一项在经济萧条裁员时期对财富500强公司686位经理进行的调查也证实了他的观点,调查结果显示这些裁员风暴下的幸存者对公 司的忠诚在过去的几年中有所下降。尽管他们平均年龄37岁且至少拥有硕士文凭DavidW·Rhodes(1989)在对纽约TPF C公司的实证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2.1.7 企业伦理价值因素 Esnavaelnmie(2002)等认为企业的伦理价值观及企业内部的伦理状况对员工忠诚度有显着影响,当员工面临新的工作机会时,往往根据个人对某些企业的构想和声誉进行决策,而且员工更愿意到伦理状况好的企业工作。sheauboreck(1994)的研究表明组织公平感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要因素。 2.2 国内研究现状 对员工忠诚度形成过程的分析可得:较高的员工忠诚度是员工期望得到满足的结果。国内学者对于员工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都主要从企业对员工期望的满足程度着手,但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更为丰富,不仅考察了薪酬福利等物质因素,也探讨了员工自身素质、职业发展等工作因素,更提升到组织伦理价值观的高度。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薪酬福利和员工职业发展上。除许小东的研究包含组织公平感外,唯一讨论组织内部信任的研究者黄炽森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内容的差异不仅反映了员工需求、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研究者关注重心的差异,更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还未完全的表现。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心理期望逐渐由物质期望向精神期望转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逐步发展成为单一的经济空间,企业社会责任(CoarteSoealiReonsibili,yt简称CSR)运动的兴起和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推行也迫使国内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员工权益的满足和全面发展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因此,从企业道德管理层面考察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新课题。 3 发展趋势 如今,国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如美国的贝恩策略顾问公司、国家农场保险公司等,纷纷采用了一种“忠诚管理”的经营模式,创造了骄人业绩。在我国,尽管一些企业也己认识到“皋于忠诚的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现顾客满意并创造顾客忠诚,但遗憾的是,这种认识基本上仍停留在“顾客忠诚”的阶段,忽视了“员工忠诚”,忽视了忠减的员工给企业所带来的效益。基于以上的现实背景,为企业提高销售人员的忠诚提供依据,并且通过对空调行业中企业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的实证研究,为企业制定有效的留人政策提供了一些实证性的依据,使得该留人政策不仪能够留住优秀的人才,解决目前企业所面临的销售人才危机问题,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管理水平。 4 结语 基于我国目前企业员工流失特别是销售人员流失严重的情况,企业急需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销售人员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中间变量顾客忠诚度为桥梁建立起销售人员忠诚度与企业效益管理之问关系模型。这为企业系统解决企业中人员的不稳定因素对企业效益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指导。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浅谈加强企业人员管理的论文 任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的企业都需要拥有三大资本:财力、物力、人力。其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 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浅谈加强企业人员管理。 首先,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优劣之间的竞争。其次, “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被定义为最重要的生产力构成要素。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用人机制,没有制定好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要想实现企业最终的目标和证明自我价值都是不现实的。 人员管理战略必须以企业管理战略为指导,企业管理是制定人员管理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此外,人员管理战略是企业管理职能战略之一也是企业战略不可或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营管理战略的实现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支持作用。同时又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保障。更重要的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员管理战略对企业管理的整体战略、财务管理、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供应管理、市场营销等所有企业职能的确定和施行都有着驻足轻重的作用。 人员管理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1鼓舞士气,提高工作激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激励是在组织环境中激发、指导和维持行为的过程。组织行为学认为,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或工作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无论是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着名潜能学研究专家安东尼·罗宾就曾指出,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的,问题在于我们用什么手段、怎样去激发这种潜能。 实行以“人格”为本的人员管理,无疑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学者曾通过调查发现,人格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占了20%到30%之间。而近来的学者在用预测人格观点的确实性等方法来研究人格对激励的影响时,对结果进行分析,也发现人格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激励的效果。以“人格”为本的关键在于对员工人格的尊重,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情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从而激起更大的热情、干劲倍增。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鱼需改进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科技管理水平 专业技术水平 人才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现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改进和完善的具体措施,着力于前睹性地发掘羞藏在专1技术人员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新风尚的形成,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各条战线上取得辉煌的成就。但近年来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苗头: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专业技术资格“终身制”后,虚套上了“美丽的光环”,躺在功劳之上,不思进取;有的只图索取不讲奉献;有的学历与业绩贡献成反比等应引起注意,必须加强科学管理,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的原因 (一)科技管理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科技管理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技管理水平是指担负一定行政领导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科技管理中计划、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面的综合水平。专业技术水平是指专业技术人员运用专业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生产实践中专业技术向题的水平。科技管理人员在人员工作中一般都能运用到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方法。科技管理方法是专业技术方法之一。科技管理水平属于专业技术水平的范畴。 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在中因能运用专业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了一、二个生产实践中的专业技术难题,工作较为突出,从爱护和发挥他们的才能出发,把他们提拔到科技管理岗位上,由于其本人还不具备领导一班人去开展管理工作的能力,没法在管理水平上有所发展,只顾自己忙,工作处于被动局面,或者因某些行政的事事务务反而耽误了对专业技术难题的攻关,形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管理水平与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二)“德”与“才”严重脱节 邓小平同志认为:所谓人才,就是德与才的统一,是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的统一。对于“德”,即政治思想素质间题,业务工作能力强,不等于政治思想好,但政治思想好一定要技术业务工作能力强。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红。红与专的关系,实质就是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对在实际工作中达不到辞退条件,而素质能力较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或违反工作纪律,领导和群众都不满意;或政绩平平,缺乏职业道德和修养;只图索取不讲奉献;资历与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不能划等号的专业技术人员,把他请下领导岗位后,这小部分人放不下架子,没能认真在思想政治上、素质上找差距,而是产生消极怠工情绪,起反作用,这部分人具有“才”,但不具备“德”。造成德与才严重脱节。 (三)学历、能力水平与业绩贡献未能有机结合 学历是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程度和学识水平的标志,但学历并不等于实际工作能力。有的大中专毕业生几番苦苦补考后取得了学历,不但专业知识未真正达到最高要求,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无从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不用说实际工作能力。这部分人工作水平较低、业绩平庸,甚至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空挂专业技术职务的衔,工作能力有限,不能独立处理问题和完成所担任的工作。他们在取得初次认定专业技术职务后,打击了另一部分学历层次低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使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产生不良情绪,会使专业技术职务失去应有的光彩和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有个别被聘了专业技术职务的,其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不一定就比得上没有专业技术职务或比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低的强。事实上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坏风气。如今,我们根据各企业的管理层次设定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位,不应让平庸者占了专业技术职位。 二、改进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注重素质育人才 同志提出:“领域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们认为专业技术干部也要讲政治。在迎接新历史时期,专业技术干部的前程任重道远,时代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坚持不懈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虽说专业技术资格是“终身制”的,但把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把优胜劣汰方法引人人才培养和使用中来,把铁交椅搬走,换成活交椅,把专业技术职务时刻置于动态管理中(不聘或低聘),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专业技术人员有一种紧迫感、压力感、危机感,并在评聘分开中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国有企业实行对专业技术人员或科技管理干部“让”和“下”了,有效地强化了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责任心,通过做过细的政治思想工作,让这些从科技管理岗位退下来的同志放下思想包袱,专心搞专业技术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安心运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使学历、资历与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能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又红又专。 2.评聘分开,以真才实干用人才 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引人竞争机制,一定要评聘分开,要对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聘任实行职数控制。职数控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能够满足生产和管理的需要便可,不能滥没。在职数限定的范围内,掌握以下评聘原则: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与从事的专业岗位不对上口时不聘;②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相对薄弱的不聘;③工作业绩不突出的不聘;④对已聘人员在工作中群众意见较多的不聘;⑤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受到处分的不聘;⑥工作失职或发生生产事故,造成损失的不聘。严把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和期满考核关,把德、能、勤、绩以及其他考核内容量化细分。 3.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选人才 资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虽资历不深,但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较强,业绩贡献突出。我们要打破常规选人才。 (1)一要打破求全的形而上学思想,坚持重其所长、重实绩、重潜力、不求全、不听邪、不看一时一事的原则选人才。对那些学历虽不高,然而通过刻苦自学和实际工作的锻炼,较好地掌握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具有真才实学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使一大批有能力、有才干、得民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走上不同的领导岗位。同时要树立培养和造就成熟而健康的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格观念。专业技术人员不但要有善于用科技抓经济、管经济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富有开拓性、应变性和科学性地运用客观规律去驾驭经济市场的人来搞科技管理工作。 (2)二要打破“年轻易傲”的片面思想,坚持重实绩。邓小平同志在谈到起用年轻人时指出:“一般人认为年轻人骄傲,这个并不完全是坏事,越有能力,越有自信。真是有点骄傲放在适当的岗位,他自己就会谦虚起来。”①由于我国还存在着人才顾忌超群起飞,社会排斥超群人才的消极思想,针对这种世俗观念,我们要坚持栋梁方正位,只要是棵好苗子就重育,只要是人才就重用,让消极思想没有市场传播,让奋发成才成为企业风尚。按照邓小平思想坚持看实绩、看表现、看创新思想,大胆启用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实践证明,年轻人是有能力的,是大有作为的。 4.活化管理,广开贤路出其才 人才难得,而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我们要爱护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专业技术人才各尽其才,允许人才朝着有利于发挥和发展的方向流动。(1)广开流动之路。通过公开招聘缺员岗位,让有贤之士自荐报考,合格录取聘任,使专业技术人员在车间之间、技术岗位之间、管理和技术岗位之间、党政之间流动。让专业技术人才越流越精,干部越用越活,为一批一专多能多向平衡发展的干部队伍提供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几年来,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多人实行了岗位之间的调换。(2)广开锻炼之路,让专业技术人员向多方面锻炼发展:一是一线锻炼。新人企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都要分配到生产第一线实践,实习期满后,要通过专业技术专项题的论文答辩,由企业初次评定职称领导小组进行评审,听其是否能把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真正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论文答辩不合格者,延期转正定级和评定职称。如国家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实习期满后,可初次认定专业技术职务为助理工程师,企业实行对工作积极的毕业生,可按期转正,但对专业技术能力水平和业绩成果达不到要求者不给予初次认定专业技术职务,低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这样做既重学历,又不唯学历,重在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业绩贡献。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引人竞争机制,使专业人员有危机感。二是专题锻炼。把某单项工作或某项阶段性工作交给某个培养苗子去管理、去负责、去完成,在实践中磨炼才干,给他们提供成才的空间,给他们压担子。 5.效益挂钩,多种方式激励人才 人才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石,没有人才,什么宏伟目标都不可能获得预期效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党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思想,给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识才、爱才、育才、用才指明了正确方向。国有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腾飞的技术保障,我们对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一些其他方面的奖励措施,如将聘任后的专业技术职务与技能工资、岗位工资和奖金挂钩,实行住房分配、收人分配一条龙的倾斜政策措施来解决人才成长的生活之优、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物质待遇,可以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工作起来更宽心、更顺心。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浅谈企业人员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在人员管理方面有着显著的进步,但仍有一些比如权责不明、政企不分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人员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并在分析当前企业人员管理出现的问题后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关键词】企业 人员管理 措施。 一、引言 企业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一个企业若缺少具备创造精神的人才是谈不上什么效益的。不论工作在基层员工还是处于致力科研的高级人才,都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 在“以人为本 管理理念的深入实践过程中,人员管理所具有的作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企业中人员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程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甚至是兴衰。进行人员管理的本质内涵就是要将企业中从基层到管理层的所有员工都各尽其才、各得其所。换句话说就是:人员管理的实际工作效果应当把每个人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并且这个能力的发挥都处于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向。 二、企业人员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的过程就是协调各个部门工作的过程,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比较高效地单独或同别人一起完成预期设定的目标。我们可以把管理当作一个学科,也可以把管理当作一门艺术。管理也是一门情景艺术,对人进行的管理要复杂于对技术的管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完整系统,企业的运作同企业的经营资源例如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空间、事件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没有或者缺少上述管理要素则企业就不能进行盈利运作,企业的发展壮大就无从谈起。 传统的企业管理中,我们比较专注于财力、物力方面,对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有很多的投入。把物和财的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同时给予特殊重视,难以了解到物和财的侧面反映出结果性质的问题,也就是最为关键的人的作用。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与人的竞争是企业间竞争的实质。企业的中心位置为人,故此进行企业的人员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的企业管理人员都面临着挑战:有时可能同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进行商务来往;要从事较为艰苦的工作,偶尔这些工作是比较隐蔽不易发觉的;在员工面对复杂选择或者混乱时候要稳定员工情绪。展开工作需要的资源不够充足;高效地搭配组合小组成员的技能、知识、经验。企业管理人需要了解每位员工的性格特点并且不能将任何偏见附加到人员的分配组合上面。管理人也不应该去改变下属的性格差异,很多时候不仅对工作效率提高没有帮助反而会起到消极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管理人对与员工个体的尊重和承认,这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基础。 三、当前企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综合素质不高。 很多企业在进行自我完善发展之后,有效的提高了其员工的综合素质,然而必须承认的是,高素质的员工还是比较缺乏的。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态势需要更多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特别是对于侧重科技类的那些企业。合格的企业管理者不光需要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也需要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企业的工作总是动态于选人和换人这两个环节,但往往不能找到特别满意的人选。求职者易于陷人”文科生适合管理类岗位“这个理解误区,很多的理科生有望而生畏的心理。 (二)上下级之间的思维差距。 实施企业的管理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善于领悟、分析上级领导所做出的指示的真正意图,不过在现实的工作中由于许多认识观念不同,年龄差距大等原因会使得上级与下级的思维方式出现差距。例如在开会中,领导已经把自己的意思和想法解释的非常清楚,下级与会人员也做了详细的会议记录,在散会时下级人员也表达了自己明白领导的意思,但是在实际工作的时候却不能符合领导的要求。如此一来,领导就要再次同下级进行沟通交流,在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后下级员工才能较好的完成任务。重复的进行解释会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物力、财力等。 四、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员工培训。 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能帮助其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培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良好管理的一个必要手段,培训也非常容易被管理人员忽视。员工不仅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最重要的是能够明白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以及如何去完成。如若不能明白领导的意思,依照自己的方式来执行任务可能就没有预期的成绩和效果。故此进行员工的培训工作很重要。 (二)招募合适人才。 在企业进行人才招募之前要分析招聘职位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什么能力,就是职位分析。有了职位分析就可以为职位说明书的编写提供依据,同时也提供了该职位的信息。相关信息应该包含了该职位的任务,所招人才要具备的条件等。招聘过程可以着重体现出对于领导指示的领悟能力。 五、小结简单来说,企业的发展就是人才的利用。企业不断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也要注意多元化发展。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的时候需要同时强调专业技能和其他必要技能,用职位说明书对职位信息进行调整,进而选择更加合适的应聘者,为企业赢取更多的效益。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的对策 【摘要】煤炭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在构建和谐矿区的工作当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影响构建稳定的职工队伍,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作过程当中煤炭企业要以人为本,要从职工的具体情况来考虑,把握好煤炭企业离退休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对策。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实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煤炭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在企业建设的初期,奉献了他们的青春,等到他们退休之后,应该得到社会的保障。企业要对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的管理方式来解决这些职工的后顾之忧,从而为他们养老。在离退休人员管理的工作当中,煤炭企业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煤炭企业离退休管理工作涉及到的范围很广,管理的对象的特点相当显著:这些职工居住的地点很分散,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很多煤炭企业离退休职工回到家乡生活,这给管理离退休人员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离退休人员的体力很差,也不会很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很容易就会产生孤独的感觉,从而引发多种疾病。还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的负担,离退休职工住院治疗的费用很高,很多职工都不能承受这么重的经济压力。 一、煤炭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面临的问题。 1、社区的发展不平衡。 由于社区的发展情况不同,这就阻碍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社区的建设才属于开始的阶段,多数社区的工作人员很少,而且社区活动的经费严重不足。所以,在这种没有专门的场地和工作人员,没有老人们活动的场所。还有一些社区聘用了一些管理服务的人员,但是他们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忽视了为退休职工的服务工作,而把精力放到了社会医疗保险上面。所有的社区都是属于城区办事处,没有专人来服务这些离退休职工,所以很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 2、管理经费的提留有很大的难度。 社区管理经费的问题制约了管理工作的落实。要想做好煤炭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落实经费的问题。本身企业应该把经费都上交给管理部门,但是一次性上交的难度却很大。煤炭企业给离退休人员的资金很有限,而且企业资产的分割有很大的难度,这使得资金很难去兑现。由于社区管理的经费比较紧张,社区的退休老人如果想开展各种活动,就没有资金的支持,导致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3、社区离退休人员的福利不同。 由于社区的不同的福利,影响了离退休人员对社区管理的看法。效益好与效益不好的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在医疗待遇等方面会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一些待遇好的煤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不愿意接受社区的社会化管理,而一些待遇很一般煤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希望尽快能够把社区的管理社会化。 二、煤炭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的对策。 煤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管理工作应该根据企业和职工的具体情况来考虑,切实加强管理工作的水平。 1、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要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社区管理工作能够稳定。 可以先把破产或者是重组的煤炭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纳入到社区管理,如果职工的档案移交工作不是很方便,就可以先不做这项工作。职工的档案要由专人来统一管理;在职工的保险方面也要能够制定相关的政策,来解决这些离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还要能够解除社区管理的离退休职工的各种问题,还要能够提高那些还没有纳入社区管理的离退休职工的积极性。社区管理要制定合理的制度,为社区的社会化管理的工作奠定基础。各级地方政府要把社会化管理的工作提上日程,帮助这些职工解决问题,制度有效的方案。比如可以确定社区管理的机构,明确工作人员的制作,落实管理的经费问题。还要一步步把所有的离退休职工都纳入到社区的管理当中,办理社保的机构要能够引导离退休职工办理相关的手续。 2、为煤炭企业离退休职工提高生活上的保障。 要完善职工的养老保险的制度,落实好他们的生活待遇。要确认好职工的出生年月和缴费的年限,把离退休职工的档案移交的工作做好,要及时办理手续。为了能够准确技术职工的待遇,切实保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办理审核手续的时候,认真把参保人员的各项信息核对准确,各个数据之间没有逻辑方面的错误,要保障养老金的准确。为了使得离退休人员的理解,可以先把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然后请本人来签字。如果由于没有得到个人账户对账单而无法办理退休的手续的时候,企业按照规定不支付职工的工资,而且这些职工的养老金还没有批下来,给退休职工造成了生活方面的困难,企业要为他们每月发放生活费,等到养老金发到单位之后,再扣除发放过的生活费,这不仅为退休职工提供了生活的保障,还保证了企业的利益。 3、筹集资金。 煤炭企业要筹集资金,从而能够保证社区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所以说要想做好退休职工的社区管理工作,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经济问题。所以,要从各个方向来筹集资金。要按照文件的规定,来解决服务工作的经费。还要向企业来收取服务费,对于改制或者是破产的企业要把管理费提留出来,企业如果不能一次性缴纳,就可以分几次缴纳。 4、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在已建立健全社区党总支、党支部的基础上,一是按退休人员党员的居住方位,建立退休夫员竟小组。对于原企业退休人员居住在其他社区的党员应与所在社区党组织联系,将组织关系转入所在居住地社区,就地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二是社区党组织应采取不同形式,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在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根据退休人员党员年龄结构、身体状况有计划地安排组织活动。凡重大节假日都应有组织地安排活动。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启发全体党员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保持党员先进性。三是社区和党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离退休人员的体质,陶冶离退休人员的情操。 5、采取多种形式使离退休职工老有所学。 学习是许多离退休职工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党的各个时期重大政治活动,采取征订报刊、发放资料、办班辅导等形式,建立以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的常规学习体系,并做到对体弱多病、行动困难的离退休职工实行送学到家,对远涉外地、不能参学的离退休干部实行函学到人,对文化偏低、视力不行的退休干部实行帮学到位,切实做到党中央有重要会议、中央领导有重要讲话、报纸杂志有重要社论等相关内容,都要及时组织离退休职工学习。 总之,离退休管理工作做好了,既能更好地安抚离退休职工,又能间接地做好在职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使他们安度晚年生活,还能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巩固和发展煤炭企业的建设成果。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谈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管理 摘要: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财务人员结构特殊,难以管理。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特点和管理难点,结合工作实际,论述了如何加强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把中小企业财务队伍打造成为素质高。稳定性强的和谐团队。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人员 构成特点 人员管理。 一、加强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管理的意义。 财务管理并非局限于收支、记账、报账的层次上,企业财务管理贯串于企业管理流程的每—个环节。因此,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杨d,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财务管理究其实质是人的管理,人是现实生活中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离开人,一切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款都失去意义和作用。即使有再健全的规章制度,纵有再规范的《财务通则》、《会计准则 ,财会人员的素质低下,敷衍行事,消极怠工,也绝不会发挥出欲想的工作效果。因此,努力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小企业财务人员构成特点。 中小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工资、福利待遇无法和国有大型企业相比,企业吸引力也不够,导致中小企业招聘到的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整体水平相对不高。 中小企业的业务相对简单,管理层对人员文化层次要求不高,也导致中小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中小企业学习培训机制不完善。学习气氛不浓,追求上进心不强。 导致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加剧。 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抗风险能力差,现实中的生存时间一般不长,员工没有稳定感,无法像大型企业有“铁饭碗”的心理保证,财务人员流动性强,团队不稳定。 三、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 后续教育培养容易。 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影响财务队伍发展的持续性,管理人员苦心培养。好不容易培洲成一个好员工,有可能给好员工跳槽留下后患,给管理人员自己制造隐患。裙带人员体系的构成,导致工作不好安排,工作执行力差。 四、如何加强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管理 加强人员的学习培训。 (1)电脑操作和应用。特别是电脑基础应用和excel软件的操作和应用。电子表格是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并且对提高工作效率作用最大的电脑工具软件,作为—个好财务人员要能够灵活使用表格格式设置和常用公式,当作一项财务人员基本功来掌握。 (2)作为现代财务人员,财税法规更新很快,被称为“内行人学不会,外行人看不懂”,长时间不学习就会导致退步落伍,跟不上步伐,国家财税部门每年都会出台上千条新的财税规章文件,与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稍一疏漏。就会影响工作,特别是税务方面的规定,与企业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不能正确应用,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3)财务软件的学习。尽管中小企业规模小,但如果不使用财务软件进行核算,靠传统的手工记账,根本不能满足核算和管理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施工企业管理与人员管理的关系 施工企业管理与人员管理关系概述 人力资源是所有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拥有的三大资本(财力、物力和人力)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资源,对于施工企业管理而言这种资源的作用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在马克思论文联盟//政治经济学说中明确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企业竞争其实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完备的人员管理机制是施工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关键,是其能否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和证明企业价值的核心;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要做好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安全控制,也必须以人为本做好人员管理,这样才能使得工程项目高质、高效和高速完成。 其次,人员管理是构成施工企业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战略的制定必须以施工企业管理战略指导为依据;这也就是说人员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依附,其被安排并贯穿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财务管理、技术开发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供应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环节之中,并将各个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成成个企业管理体系。总之,人员管理是实现施工企业工程管理战略的核心,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实现起着巨大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人员管理对施工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人员管理对施工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主要来自于有利于鼓舞士气、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员工创新、促进技术发展,有利于形成完整、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有利于吸引外部优秀人才这四个方面。 一、人员管理中优秀的、健全的员工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斗志和工作热情,使其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予于工程施工中,并朝着企业工程目标而不懈努力,换句话来说,激励机制无论对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对工人自身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其次根据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在最高兴的时候正是最有可能发挥超常才智的时候,企业人员管理中,如果管理者能够充分给予技术人员以肯定和尊重,在施工中,他们必将竭尽所能,加快技术开发和创新;并且在施工企业管理中建立这种以“人格”为主的人员管理,使得员工有了一种主人翁精神,这样也能激励员工同甘共苦,为企业利益努力工作。 三、以“人格”为核心的人员管理模式,有利于施工企业形成一种自由、民主、宽松及能够自我管理的工作环境,在这样一种氛围的影响下,企业也将形成一种团结、和谐和融洽的企业管理文化,这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拥有科学、合理的人员管理机制的企业往往能够吸纳到优秀的人才,优秀人才是施工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深的工程技术不仅有利于施工企业工程能够得到圆满完成,而且还能够更加节省原材料,从而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大大增加。 总之,科学和合理的人员管理对施工企业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基于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人员管理对策 要想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其根本就是要提高人员管理水平,要想提高企业人员管理水平,我们可以从努力培育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健全员工培育机制及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三个方面入手。 转贴于论文联盟 // 一、要有高水准的人员管理,优秀的管理者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性,加强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的建设,着重培训当前拥有的人员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必须切身落实好各方面的工作。论文联盟// 二、企业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员工培训机制,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工作效率,这也间接的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益,企业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培训方案,方案制定应该做到因人而异,不同层面的企业员工受到的培训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再就是在培训之后,企业一定要对员工进行严格的考核,只有当员工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后才能使其参与企业工程建设。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核心,它是企业员工的追求与理想与企业发展融合下的一种文化形式,只有当员工正在全身心的融入到了这种文化之中,他们才会积极投身于企业建设,自觉的维护企业利益,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尊重每个员工的人格,正是为到达这种员工与企业契合而做出的努力,它对企业管理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管理,质量和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其中管理又是三者中的重中之重,总之,做好人员管理,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这对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转贴于论文联盟 //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试论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四项基本素质 摘要:档案管理的特点、性质以及任务也决定了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只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培训质量才能有助于提高档案工作者基本素质。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做好企业档案工作的前提和准则 企业档案工作对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准则。档案工作者要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来讲,就是要正确履行《档案法》的义务;较全面地了解党和国家各时期的方针、政策;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卓识的远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应具备甘愿寂寞、甘受清贫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全身心地投入到档案工作中,才能坐得住凳子,不被外面得世界所左右,将自己主动融入知识经济的主战场,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行业特点,一切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项中心工作,将档案这一重要的知识载体,自觉地融入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去,从而发挥档案资源的巨大作用。 二、精湛的业务素质是企业档案工作者立身之本 精湛的业务素质是档案工作者必不可缺少的,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档案工作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档案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和文化等广阔的知识领域。种类繁多的档案形成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机构或人物,具有很多不同的复杂的特点。对它们的管理和使用,实际上就是对它们内在的知识内容进行不断地分析与综合,使其便于科学的利用,充分发挥其参考凭证作用。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对分散的各种档案等进行处理和整编,进行科学地整理与鉴定,选择与编研有价值的材料,主动向利用者提供系统的知识。这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具体说来,档案工作是由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检索、利用、编研等各项业务环节有机地构成的。这些环节都有一定专业的研究领域。例如,整理工作必须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分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全面具备各个方面的知识水平。 (二)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系统的档案基础理论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基本素质。档案工作者要适应知识经济,必须要掌握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使档案管理与企业工作同步发展。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不仅包括档案管理学,而且还有文书学、档案文献编纂学、科技档案学、中国档案史、外国档案史、档案学理论与历史、档案学概论、档案保护技术学等等。全面系统地掌握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必须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要全面学习,持之以恒,既要有计划地学习档案学的专门著作,又要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规章、实施办法等文件。二是要勇于实践,认真总结。实践出真知,通过总结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要总结成功的经验,而且要总结失败的教训,通过总结,探索档案工作的规律。 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是对档案工作者的办事能力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档案学理论知识的综合反映。办事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为此,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的技术能力、具有参与能力和高效管理能力,还应该具有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和高效服务的能力。 (三)还需要及时掌握和熟练应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随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要求档案工作者还必须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档案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编研工作对档案工作者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对编研作品质量高低,起着决定性、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要求档案工作者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来管理档案。 总之,档案工作者对知识面的要求很广,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一定的文字、文化水平,以及一定的有关专业知识水平。做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知识面要求更宽,应该是个“多面手”;做内部管理和编研工作的,知识不仅要有广度,而且要有深度,要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档案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业务素质,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要热爱档案事业。热爱自己的事业,愿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贡献一切力量,这是档案工作者首先应当具备的职业思想。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它,体会它的意义,才能感觉到档案中的乐趣。热爱才有追求,追求才能勤奋,勤奋才有成果。 要有珍档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档案工作者甘当幕后角色,甘做人梯,默默无闻,扎实工作。企业档案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艰苦拼搏的顽强作风,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公务员之家要有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的品质。档案部门既无钱,又无权,条件又很差,开展工作难度大,终日在做繁琐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提供利用等具体业务,这些工作许多都是在库房理关着门进行的,是不被人们了解的。特殊的环境,需要档案工作者培养一种甘于寂寞,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品质,充分体现自身的人才价值。 四、企业培养和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的途径 (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人的智力、人的素质是不能引进的,对于培养和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来说,关键是教育。因为教育是提高档案工作者必不可缺少的“充电器”。知识的产生和获得必须依赖于教育,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时代,教育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可以预见在未来社会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密切,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只有依靠教育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持续地推动企业的发展。档案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所以必须为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唱配角的档案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加强继续教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的内容和服务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档案专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对未经岗位培训的档案工作者来说,强化继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继续教育是对档案工作者进行知识和技术更新、提高的有效途径。通过继续教育,以达到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开发档案人员的创造能力及管理水平,以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三)提高培训质量。只有经过培训,掌握了丰富知识的人,才是最大的财富。知识经济的到来,迫使我们在人才培训或培训机制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调整、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方式要进行重新审视和改变,更新教育和培训观念,改革传统的办学和培训思路,应试教育必须从档案人员的素质、智能所取代,突出企业档案教育特点和实践的针对性,注重实效性。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企业变电站人员配置及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企业变(配)电站数量急剧增加、运行值班人员配置和变电站管理面临的形势,提出了“集控运行—专职操作—分离辅助”的新运行管理和人员配置模式,并就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后续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某大型矿业公司近几年的运行实践证明,该模式是可行有效的,在提升企业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变电站 管理 人员配置 探索 实践 目前,在国内拥有矿山、冶炼、化工和金属深加工的大型矿业集团为数不少,这类企业的供电系统(电压6kv及以上)中,一般都有数十个高压变(配)电、整流站(所),分布于井下、地表、生产厂房等方圆几公里的生产厂区,为各生产流程提供电力供应。变电站运行人员的配置和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大部分企业对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基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央变电所和与大电网联系的变电站均有人值班,设专门的部门管理,为生产流程直接服务或与用电设备设施直接连接的配电设施由生产单位运行管理;另一种方式按供电电压等级划分,6(10)kv及以上的变(配)电设施设专门的部门管理,6(10)kv以下的供配电设施由生产单位管理。本文主要针对第二种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一、管理现状分析与探索 1、目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企业变电站的日常管理行政上基本采用车间和班组两级管理,业务上是生产调度、车间和岗位三级管理。大多采用变电站有人24小时倒班,一站一岗,一岗一个班组,全年连续运行的方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技术的改进和内部减员增效措施的实施,目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凸现: ①随着企业新项目不断投运,变电所数量急剧增加,需要大量的运行值班人员。现有运行值班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观念与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 ②变电站无人值班已成趋势,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网络通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等新技术和设备的优势和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③由于新建变电站已逐步实现集中监控,下辖数个无人值守站,监控人员操作、巡视和管理的范围扩大,日常工作量增加,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人员配置等已不相适应。 2、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企业变电站在技术改造和新建项目增加了大量的少人或无人值守变电站,给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现有的运行管理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也不符合企业依靠技术进步降成本和不断减低运行成本提高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战略要求。需要对现有运行管理模式进行改进甚至创新,以解决存在的问题,适应技术和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①优化运行值班人员结构,适当分离运行辅助工作。分析企业的变电站,不论是110kv中央变电所、6kv配电所,还是整流所,数量多,规模一般都不大,但与生产设备直接相连,操作频繁,就近控制设备多。值班人员主要承担各变(配)电、整流所的设备设施运行、巡检、简单维护,停送电倒闸操作,运行故障和事故处理,设备设施看护及室内外卫生清扫等。优化运行人员结构,选用技能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抓住倒闸操作和运行巡检两大重点工作,搞好所辖范围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整合岗位上一些不适合做运行工作的人员,集中承担相邻多个站内没有安全风险和看护、卫生清扫等一般维护保障类工作,减少一定数量的倒班运行人员。 ②实施集控运行模式。结合新项目建设和老系统改造,将负荷中心变电所建设成集中监控站,以减少人员配置。现阶段,可选择的集控运行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中心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运行和操作合二为一,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操作者熟悉设备,分析能力较强,发生误操作事故的可能性减小。设备故障判别迅速准确,缩短事故停电时间。对每个运行值班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且工作很繁杂,与单一的变电站管理没有大的区别,但管辖几个无人值班站,相比较运行人员较少。仅适合于少量变电站和整流所的集中监控。 二是建立区域集中监控站,设置专职操作人员。根据系统接线方式和中央变电所所供负荷的范围等,在中央变电所设立集中监控站,监控下属无人值班变电所。倒班监控人员承担变电所的常规工作,设置相对独立的巡视组,按常日班工作,负责设备巡视和定期切换等工作。根据变电所的地理位置和数量,相应设置操作站(班)。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一段时间(一般2-5年),系统内变电站数量增加而实现运行人基本不增加或减少运行人员的增加。缺点是操作队操作任务较重,若遇多站都有操作时,人员数量可能不足或安排不过来,延长操作完成时间。 三是区域集中监控运行管理。将集中监控站设立在厂级电力调度室,实现监控与调度一体化。由调度人员司职监控或由监控人员司职监控范围内的设备调度。变电运行人员负责操作、巡视等其他工作。这种模式将监控和调度合为一体,一定程度上可视为监控与操作分设化的延伸,适合于110 kv电压等级变电站特别密集的区域。 通过以上分析,监控与操作分设化的变电站集中监控模式是解决3~10年内变电运行管理面临问题比较好的方法。 ③依托中央变电所和集中监控站,将部分设备性能优、故障率低、操作次少、运行可靠性相对较高的配电所设置为无人值班变电站,对现一岗一班的运行班组进行整合,按地域、电源系统或生产流程,实施分区域大班组作业,减少为各班预分配的各类休假替班人员。 ④充分发挥已经形成变电站集中监控和无人值班变电站多的优势,彻底分离生产运行的辅助工作。对于一些诸如卫生保洁、绿化、照明、上下水系统、看护等非生产类的维护可移交专业公司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使运行人员从繁忙杂乱的非生产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来处理生产类的工作。 二、人员配置和新管理模式的实践 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一种模式是否适合于一个企业,关键是能否将这种模式与企业的实际结合。作者将变电站人员配置和管理模式的探索结果在金川集团公司变电站的管理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以优化岗位人员结构,提高运行可靠性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提出了适合公司的“集控运行—专职操作—分离辅助”的变电站运行管理和人员配置模式。 通过近两年的尝试和实际应用,新运行管理模式基本适合金川集团公司变电站的管理。基本解决了设备巡检不到位、质量不高等问题;消除了大面积检修时倒闸操作人员不足、操作时间长、疲劳作业等安全隐患;缓解了变电站数量不断增多带来的人员紧张局面,解决了当年人员不足和未来几年自然减员的问题。在所管辖68个变(配)电站中,无人值守站达到41个,与原运行管理模式比较,减少用工90人左右,劳动生产率从2008年、2009年到2010年,每年增长了12-15%。 三、对实践中暴露出问题的探讨 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变化涉及到的不仅是人员数量的变化,还波及到工作方式、值班人员的工作班制、与生产用户的联系方式、管理流程、规章制度的配套、上下左右信息沟通、无人值守变电站的防火防盗等问题,以下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做些简单的探讨。 1、人员素质的适应问题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集控站和操作班的骨干人员必须对系统相当熟悉,综合素质要高,对运行信息能综合分析,能做出对运行工况的判断处理。因此,对现有人员的技能培训不能放松。建议培训重点放在二次系统、监控信息的分类鉴别、分析判断、事故处理技巧和管辖变电站及系统的再熟悉等方面。条件允许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电力专科学校或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防止出现“青黄不接”。 2、工作方式和集中监控班倒班方式问题 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变化主要涉及到运行值班人员的减少、倒班方式的变化、夜班费变化、夜间休息用的设施等问题,对原有的倒班方式形成冲击。横向看涉及到整个企业内部运转岗位的相互攀比,波及企业的劳动组织方式,应慎重对待。既不能对企业的劳动管理制度形成大的冲击,又不因夜班费等问题影响职工的积极性,以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模式的效益。 3、管理流程问题 企业变电所与主要生产设备的起停紧密相关。运行管理方式和值班人员倒班方式的变化引起工作联系方式的变化,要以不对生产流程和设备的运行产生大的影响为前提,及时与生产单位沟通协商,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企业内部生产管理部门认可。供电管理部门内部人员职责需重新划分,规章制度需做适应性修订,以保证生产调度指令的畅通执行,不影响企业的生产。 4、无人值守变电站的防火防盗问题 现企业内相当数量的无人职守变电站是在对站内设备经过简单改造、主要信息上传形成的。传统的防火防盗设施和设备不满足新运行模式的需要。为避免火灾或失窃问题的出现,从全厂角度讲可利用厂内保安队伍对其进行重点巡查,长远讲可增加投入,采取技术手段,增设防盗报警系统、图像监视系统、烟感火灾报警系统等来解决。 “集控运行—专职操作—分离辅助”的变电站新运行管理和人员配置模式,在增加变电站的同时不需要增加变电运行值班人员数量,在一段时间(2-5年)内变电站达到一定规模时,减人增效的特点较为明显。这是缓解和解决目前企业供电系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模式对有条件实行“减员增效”的企业,在提高了变电站运行人员值班效率的同时,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借鉴。我们相信,如果能与各自企业的实际结合,解决好暴露出的问题,该模式会更优化,效益会更显著。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浅析企业年轻管理人员如何克服四种倾向 摘要:本文对社会中四种不良倾向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企业年轻的管理人员重视自身修养,防止和克服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企业;年轻管理人员;不良倾向 伴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和深化,企业通过人才招聘,许多年轻的大学生走进了企业部分管理岗位。他们年富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开拓进取意识强,这无疑是其一大优势。但是他们虽然在学校接受了专门的马列主义系统学习,但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素养相对缺乏,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坦荡与逆境中,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当前开展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企业年轻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每一个年轻管理人员都要十分注意党性党风修养和职业道德建设,防止和克服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 1不能把“等价交换”引入到企业的党内生活和日常工作管理中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人们遵循的原则是物有所值,“等价交换”,这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规范。党员的生活准则是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的立言行事都看职工群众满意与否,高兴与否,答应与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文明小康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的企业管理干部都要认真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着腐败现象,都与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党内生活密切相关。“不给钱不办事,给钱乱办事”,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党内生活都会被搞乱,党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就无从谈起,甚至会造成整个风气、道德的败坏,从根本上动摇企业的文明发展。年轻的企业管理人员正处于向上成长时期,思维活跃,观念更新快,更要十分警惕腐败行为,应积极投身到“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去”,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防止把等价交换原则用错了地方。 2不能把经济趋利看作是唯一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我们要承认人们通过正当的社会途径追求自己利益的道德合理性。社会主义道德应该通过诚实劳动,改善管理、依靠科技进步的手段来谋求利益。但是,我们的党性和我们国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企业年轻管理人员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目的和意义仅仅局限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能因为追求物质利益而引发道德失范和秩序混乱。“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以及和谐社会的要求都是在尊重个人利益的同时,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奉献精神,而年轻管理人员应在这一方面走在前面,成为表率。 3不能把损人利己当作正常的竞争手段 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原则”不仅对经济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而且培养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把“公平竞争”的原则引入道德规范,无疑是道德领域里的巨大进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竞争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正当的竞争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促使人们努力发挥自身潜力,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不正当竞争则引发了许多非道德的倾向,如现在社会上有的企业管理人员为了一己私利而损人利己,利用一切机会,采取种种手段,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甚至不惜雇佣杀手置他人于非命,还美其名曰“竞争”。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社会主义道德鼓励的是正当竞争,并建立起正当竞争的规则和规范。我们必须明白,损人利己已不是竞争,而是道德败坏。年轻的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积极地同一切损人利己的行为和思想作斗争。这样,我们才能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我们才能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4不能把个人英雄主义当作是自己人生奋斗的信条 勿庸讳言,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成功,都凝聚着个人奋斗的心血和汗水,这也是每一个人之所以成才、成功的必要条件和内因。但是,我们绝不能据此否定组织、同事和外部条件的提携和帮助。上届国家领导人同志曾对党员干部提出“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群众”的要求,我想这尤其应该成为年轻的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的座右铭。实践证明,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战斗力,同样,团结也可以出人才。在一个团结的工作团队中,年轻的管理人员,特别是技术管理人员,能够得到更大的信任和拥护,得到积极的锻炼和培养的机会就会越多,进步和成熟也就越明显。反之,工作团队中,个别人存在问题,个人英雄主义盛行,事事处处都要显示出比别人“高明”一筹,不但工作搞不好,个人进步成长也会受影响。因此,作为企业的年轻管理人员,在保持自身优良个性和棱角的同时,更应该有坦荡之胸怀,容人之心,懂人之道,切莫争职务上你高我低,待遇上你多我少,权利上你大我小,荣誉上你厚我薄,要有一种大气、大度,讲团结,讲风格,讲荣誉,讲支持,讲谅解,把个人成功溶于集体的荣誉之下,这样,自己就会得到同事和团体的呵护和培养,个人成功和进步的步伐将会更快。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中小企业人员的高流失率 [摘要] 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但其员工的高流失率作为重要原因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以x企业为例,根据问卷调查,试图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产生人员高流失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人员流失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也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目前,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2 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5%,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60%和45%。然而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高人员流失率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障碍。本文以x企业为例,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了人员高流失率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1x企业简介 x企业是一家制造型民营中小企业,其主要业务是为大型汽车公司制造配套的汽车传动轴,编制人员总数为250人,其中一线员工为209人,管理人员为19人,办公室及其他人员为22人。x企业一线员工平均工资为1 500元左右(不计加班工资),管理层平均工资为4 500元,办公室及其他人员平均工资为2 200元,而同期当地三类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1 300元、4 200元、2 000元。然而高工资并没有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稳定性,2010年5-7月间,员工流失率为44.3%,其中新入职员工一个月内流失率为68.3%,两个月内流失率为80.2%,三个月内流失率为89.3%。高流失率导致企业熟练工人缺乏,进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同时也导致企业大量培训费用的损失。 2原因分析 2010年5-7月,通过对离职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员工离职原因进行调查,发现离职原因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培训制度不科学、绩效管理无效率、薪酬管理不合理、员工关系管理缺失(如图1所示)。 2.1职业生涯规划缺乏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当一个人选定职业后,是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还是向行政管理方向发展。企业缺乏多样化的晋升渠道,致使员工升迁的唯一途径为职位晋升,然而管理岗位毕竟有限,导致大量员工在一个岗位上干了很久也无法升迁,打击员工积极性。同时技能等级制度的缺乏也会使专业技术人员陷入事业困境,即使这些技术人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非常出色,而他们也希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发展,但是组织为他们设计的晋升路径很短,超过某一层次就必须纳入管理岗位系列,结果导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能不愿意也没有足够能力去充当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对个人会带来离开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和接受一个不喜欢的岗位的不满意;对企业则造成失去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和接受一个不合格的管理人员的双重损失。 2.2培训制度不科学 (1) 培训规划不合理。企业培训没有规范化的方法,多是由管理层主观臆断,员工本人并不参与培训计划的制订,人力资源部门只是在接到管理层的通知后负责选择培训方式和组织培训而已,不参与培训计划的制订。导致员工对培训不能有充分的认识,对培训的支持程度不够。然而员工才是培训内容接受的主体,一旦其不能以饱满的热情去接受培训,则培训的效果往往很难达到理想预期。同时,管理人员对培训的专业知识了解有限,在培训的内容及人员上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使培训很难有针对性。培训效果也不尽人意,不需要培训的人没有动力接受培训,需要培训的人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培训,这部分人员会感觉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受到限制,增加对企业的不满。 (2) 入职培训效果差。入职培训是为使受训者具备某一岗位合格员工的基本条件所进行的培训。入职培训不仅关系到新入职员工能否快速为企业带来价值,同时也对员工能否快速融入企业有重大影响。该企业员工的入职培训主要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其直接上属负责员工的入职培训工作,人力资源部门没有权力对培训方式和内容进行管理,这些直接上属多由基层员工提拔产生,其素质本身就不高,同时,在产量决定一切的考核形式下,各组长更愿意把时间用在对熟练工人的管理上,而很少愿意用太多时间关注员工的培训;同时其培训的方式和技术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培训效果较差,这也导致这些人员对员工培训的积极性降低。入职培训的低效率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印象差,同时也使新入职员工不能快速融入企业,其心理成本增加,进而导致了新入职员工的高流失率。 2.3绩效管理无效率 (1) 考评指标设置不合理。绩效考评的指标对企业员工行为有重要影响,考评指标会向员工传递企业关注重点的信号。该企业对员工的考评基本以财务指标为主,以其在前考核周期内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收益为基础,这种以产量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考评方式助长了企业的短期行为。同时这种考评方式显然不利于新入职员工,由于这类员工刚入职,经验不足,限期内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但新员工中不乏有较大发展潜力者,由于其未来价值无法在企业现在的考评体系中体现,新员工的需求自然难以得到满足,其离职率也大大增加。 (2) 缺乏有效沟通。考评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惩罚和奖赏寻找依据,惩罚和奖赏都是针对过去的行为,而过去行为的结果已经造成,无法改变。考评的最主要目的是让员工认识到目前的不足,进而在以后加以改正,促进绩效的提高。然后该公司的考评结果产生后却很少与员工进行积极沟通,使员工对考评结果不了解,很难在考评中发现问题,进而获得绩效的提高。 2.4薪酬管理不合理 (1) 严格的等级薪资制度的缺陷。在传统等级薪酬结构下,员工的薪酬增长往往取决于个人职务的提升而不是能力的提高,因为即使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如果企业中没有岗位空缺,员工就无法晋升到更高岗位同时获得更高的薪酬。而薪酬是员工工作的最直接要求,如果这一要求不能获得很好满足,员工的忠诚度就容易出现问题。 (2) 工资结构不合理。该企业工资分为两部分:基本工资和绩效考核工资。其中基本工资占总额的80%左右,考核工资占总工资的20%左右。基本工资的考核以上班时间为基础,只要员工按时上下班,不管上班期间有没有投入工作,都会拿到基本工资,而绩效考核工资由于考核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实际考核结果离满分普遍不远,因而员工薪酬普遍与全薪差别不大,这种状况严重打击优秀员工的积极性,会导致企业出现优秀人员离开而一般人员留下的“逆向选择”问题。 2.5员工关系管理缺失 企业中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都是从操作工中晋升的,其素质本来就不高,对员工的管理也缺乏技巧,其常认为员工关系管理是人力资源部的事,导致管理者不关心下属的工作状态,不关心员工的生活问题,等到员工关系紧张时往往把事情推给人力资源部。由于缺乏有效的申述机制,员工的想法和要求往往无法得到足够重视和表达,而人力资源部由于不了解情况,只能按企业制度办事,员工常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员工和管理者的关系进入恶性循环,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员工只能选择辞职,辞职的员工甚至还会对外散布不利于企业的信息,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 3解决方案 3.1建立技能等级制度 技能等级制度是指在原来行政级别等级制度之外建立一项以能力和技术为主要因素的与行政级对应的等级制度。技能等级制度的建立可以解决晋升渠道单一的问题,使技术优秀的人员能专心于技术研究,避免技术人员的“事业困境”。同时技能等级制度的建立也为薪资体系的改革提供依据,工资的等级不一定完全依赖于行政级别,专心从事技术研究同样可以获得企业在薪酬上的认可。 3.2完善培训制度 (1) 建立完善的培训需求分析制度。员工的培训需求分析需要员工、培训机构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以员工技能现状与企业需求的对比为基础,不能凭借管理人员的主观臆断。同时对人员的培训也以员工个人的现状和企业需求为基础,针对不同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不是采用“一刀切”的形式。 (2) 建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在人力资源部内设立培训部门,员工的培训由人力资源部的专业人员组织,对新入职的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加大对培训效果的评估考核,使培训活动真正得到重视并发挥相应作用。 3.3对员工的考核引入bsc方法 bsc又称平衡计分卡,这种方法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营运、学习与成长4个方面对员工进行考评,不仅仅关注于员工的短期绩效。该方法重视5个方面的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内部指标与外部指标的平衡;结果性指标与驱动性指标的平衡;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的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平衡。 3.4改变现有薪酬体系 (1) 建立宽带型薪资结构。宽带型薪资结构就是指对多个薪资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使之只有相当少数薪资等级以及相应较宽的薪资变动范围。薪资宽带是技能或能力薪资体系赖以建立和有效运营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传统薪资体系下,员工薪资的增长往往取决于本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变化,而宽带薪资结构看重能力的提高,使员工专心于技术的提高而不是机会较少的职位晋升,能更好地衡量员工的价值,使员工得到相应的回报。 (2) 完善薪资构成。原有的薪资构成中固定薪资比例过高,不利于区分绩效好的员工和绩效差的员工,应提高考核薪资的比例,同时应该增加工龄工资,对那些对企业忠诚度较高的员工应给以相应奖励。 3.5完善企业内的沟通机制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做到员工百分百的满意,而对于不满意的员工一定要给予其有效的排解方法,而不能一味地采取打压的方式。企业可以设立信箱机制,使员工有直接与企业交流的机会,对于员工的问题,企业应及时给以回馈,给员工一种受重视的感觉,同时也能时刻了解企业员工的状况,提前发现员工的问题所在,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加大对基层员工的管理能力培训,使其掌握直接面向员工的管理和沟通技巧。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提高财务人员工作能力 摘 要:财务人员管理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深入剖析财务数据,分析数据要有理有据,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要通过量价分析等手段找出深层次的问题和原因,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潜力和不足,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是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管理,努力提高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重要手段。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 方法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企业财务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 各单位要加强企业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按照《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提出的“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客观公正、诚实守信”的要求,教育企业财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带头遵守和执行财经纪律,维护企业正常的经济秩序,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 业务培训是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各单位要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培训计划,扩大培训范围,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档次,按照《会计法》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组织多种经营财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最新的财经法规,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严把企业财务队伍入口关,严禁企业外聘财务人员 为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各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企业财务人员管理力度,一方面按照公司的相关规定,大力清理不符合岗位聘用标准的在岗财务人员,整顿队伍作风和纪律;另一方面要按公司统一要求,严把企业财务队伍的入口关,对于符合聘任条件的财务人员,实行考试上岗制度,成绩不合格者坚决不予聘任。同时,要严格规定,任何企业不得外聘财务人员。 四、组织开展定期轮岗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各单位要组织监督企业财务人员定期轮岗,除出纳人员定期轮岗外,企业的财务主管人员和会计人员也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至少三年轮岗一次。 五、突出核心业务,全面梳理优化,确保财务流程设计有效、执行有力 (1)全面梳理所有业务流程。公司结合机关部门业务分工及职责范围,按照“简捷、简单、效率”的原则,财务处对财务系统所有的内控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修改,确保做到标准统一、管理规范、控制清晰、执行有力。 (2)核心业务流程重点优化。在全面梳理所有财务流程的基础上,财务处确定了两个核心业务流程,即资金管理流程和预算管理流程。对两个核心业务流程,财务处以减少内控管理层次,缩短内控管理链条,达到集中统一管理、分级分工负责为原则,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完善,确保核心业务流程达到设计有效、执行有力。 (3)重新制定和再造新的流程。为更好实现“平稳、均衡、效率、受控、协调”的目标,财务处结合自身业务范围和职责特点,重新制定和再造新的流程,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职能,从而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六、突出两条主线,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推进预算管理模式,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1)抓住两条主线。一是抓住增强财务风险防范能力主线。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管理体系。完善事前控制、日常管理和事后监督反映机制,有效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控制能力;二是抓住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主线。以投资、资金、资产管理为突破口,拓展经济活动分析与评价领域和深度,积极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参与决策管理,发挥财务部门作为经营管理中心的调控作用,有效堵塞管理漏洞,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推进预算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牢固树立预算管理思想,深入研究预算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权威地位,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形成完整预算管理思想。以管理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生产预算、投资预算、专项费用预算为重点,在提高各项预算的协同性上下功夫,以单元资产核算评价体系为基础,科学评价单元资产自然状况和运行状况,动态评价作业过程变化对投资成本的影响,建立从预算编制到执行结果考核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涵盖投资、生产、成本、资金等多方面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推动全面预算管理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转变。继续优化成本支出结构,按照体现效益增长和投资回报的原则,采用零基预算和平均先进消耗水平相结合的方法从源头上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建立单井预算标准体系,重点突出综合效益和效果评价。进一步完善费用核定标准,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制定和调整的最高权力机构,公司的预算分解、执行、差异调整和预算外开支,必须经公司预算委员会审批后方可执行,提高预算管理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管理地位。 (4)强化预算控制措施。建立预算执行全过程、全员监控机制,强化预算执行重大差异分析报告制度。预算内事项要按照业务管理规定,规范操作。预算外经济业务要按照授权程序,经有效审批后调整预算指标,纳入预算方可实施。重大预算外经济事项实行预算管理委员会集体审批决策制度。 (5)加强专项预算管理。对措施增产、安全环保等专项资金预算,建立项目评价论证制度,认真开展项目优先工作,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台帐,完善跟踪制度,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围绕公司发展战略,按照和谐企业建设和目标要求,以增强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为核心,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继续夯实财务基础工作,强化成本、投资、资金、价税管理;建设一流财务队伍,培育一流的财务队伍文化,为实现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建筑企业施工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培养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建筑行业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相关。在建筑行业的建设施工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与安全施工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管理;安全意识 1建筑施工概述 对建筑物的建筑施工,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每一步,具体来说,即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必要需求。建筑施工于现代社会而言,即是指整个工程在建筑时的具体实施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筑过程,抽象来说,即将设计图纸上的建筑变成实物。不仅如此,建筑施工所包含的种类范围也十分的多样化,例如,基础建筑工程施工,屋内建筑施工,屋内装饰建筑施工等都是建筑施工所包含的范围。 2企业施工管理概述 企业的施工管理即对企业所属的工程进行全面的施工管理,其中管理所涉及的方面有,对于工程建筑具体施工的管理,与现场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妥善的协调管理,指导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施工管理等,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实时了解到工程进度,迅速了解到现场施工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以至于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与工程的建筑质量。 3施工安全意识概述及其特性 3.1施工安全意识概述 意识,从哲学的范畴来说,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反应。意识所包含的范畴很广,总体来说,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生活方面对于现实生活的普遍认识,对于工作方面的全新看法等,施工的安全意识虽是作为意识中一个极小的分支,但是它也是存在的。并且在现场施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我们的主观意识可以在最大的限度上控制人们的实际行动,其中安全意识所指的是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人们可以预先做好防护准备,进而尽可能的去避免事故的发生,施工的安全意识亦是如此,既当现场的施工人员认识了解到安全意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性,可以令施工人员做好安全性能的防备,从而避免事故给予施工队员带来身体与经济上的损失。 3.2施工安全意识的特性 3.2.1安全施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从哲学的范畴来说,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它来是来自于对于客观存在物质世界最真实的反应。同时,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也控制着人们的实际活动,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安全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也亦是如此,它会使人们在大脑中自动形成一个安全意识的观念,从而在施工的过程中,人们根据大脑所形成的安全意识思维,想法,并同时协调了人们的实际施工行为,实时的控制着人们在施工方面的活动,进而促使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保证其建筑质量。 3.2.2安全施工意识的传播性 众所周知,意识具有传播性,且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从而使得因为这一意识的传播而进行相互的影响。不过,需要注意到的是,传播的意识是良好的,还是恶劣的,这时,就需要人们充分的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进行辨别。意识具有传播性,安全施工意识作为意识的一个分支,既安全施工意识也具有传递性,不过,首先明确的是,安全的施工意识是良好的,它是可以为施工人员的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提供合理的安全保护,避免其施工队员受到伤害。由此看来,企业可以大力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从而使得其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都能够形成相应的安全意识,这样,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对于安全意识的传播会更加的迅速,从而使得施工的安全意识足以影响到每一位现场的施工人员,充分的发挥到安全意识的传播性这一特征。 3.2.3安全施工意识的不稳定性 意识虽然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最大限度的控制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但是意识所给予人们的行为控制不是永久有效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对于人们的行为控制是暂时的,因为若是对于某种意识未被时常提起或是传播,这种意识会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忘,最后不知所踪。因此总体来说,意识具有不稳定性。意识是如此,安全施工意识作为意识的一个极小分支,它也亦是如此。因此若是长时间对现场施工意识不重视,也不开展相关的组织活动,安全施工意识就会被现场施工人渐渐遗忘,安全意识的观念不牢固,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会及其容易的出现问题。 3.2.4安全施工意识的灵活性 意识是源于人的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从幼时到长大,很多意识不是人们一出生就有的,它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形成的。因此意识具有灵活性,它并不是固有的,不变的,它是可以根据后天的培养,影响发生合理的改变的,但是某些意识,由小到大的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成长,对于这种意识,改变起来有点困难。但是对于安全施工意识来讲,它本就不是人类从小到大所形成的固有意识,它是在于施工过程中的后天培养而来,因此人们可以根据对安全意识的理解,作出正确行为判断。 3.2.5安全施工意识的约束性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虽说可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就安全施工意识而言,正是因为安全意识观念对于人们的施工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使得人们在施工的过程中时刻谨记安全的观念,从而加强对于自身的安全保护。 4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对于企业施工管理的影响 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对于整个的工程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涉及到了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例如,现场勘测,现场施工等,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树立,不仅保障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工程顺利开展,也在更大程度上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5存在问题 5.1企业对于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问题不重视 某些企业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只重视工程的进度,保证工程可以顺利竣工,但是却忽视了对于建筑施工人员安全问题,往往这样做的结果到最后往往是适得其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工程的进度受到影响。 5.2建筑企业对于安全施工相关体制制定不健全 虽然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到安全施工的问题,也进而制定了相关的安全施工标准,体制。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疏漏,比如,对于安全施工方面的划分界定模糊,相关安全检测的有关岗位工作人员所具备的安全知识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施工时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6对策 6.1建筑企业加速对于安全施工体制的完善 施工体制所出现的疏漏,在具体工作实施时带来的损失是无法预估的,因此,建筑企业更应该加速对于安全施工体制的完善,既聘用拥有良好专业知识贮备从事安全工程检测的工作人员,加强对于工程的安全管理。 6.2加强对于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 建筑企业应该充分的重视到安全施工对于整个工程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为了加强对于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企业应该积极开展与安全意识有关的相关活动,树立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7结束语 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各个行业的各个领域就以前而言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建筑行业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合本文所述,我们也更要注意建筑行业中的核心问题,既安全问题。因此建筑企业更应加强对于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使得其施工人员树立安全施工意识,进而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保证工程的施工进程,以及工程的施工质量。 作者:徐彦 单位:杭州富阳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企业管理人员精准考核分析 摘要:考核工作是企业人员管理的“指挥棒”,要有效发挥考核的激励引导作用,应注重考核内容与岗位职责的匹配,注重管理过程考核,注重信息技术应用,注重发挥定性考核的作用,从而不断提高考核的精准化程度。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考核 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这不仅为治理贫困明确了思路,也为国企管理人员考核工作提供了方法指导,要提高考核的实效性,同样需要因企因岗因人制宜,将精准考核理念贯穿于考核全过程。人员考核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科学精准的考核有利于准确掌握管理人员的工作运行情况,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进而促进企业各项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客观来讲,近些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考核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但由于受片面的考核观、狭隘的人才观等影响,目前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大多仍停留在划票打分、座谈记录的阶段,在考核过程中对管理人员的类别、层次不加区分,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人员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这既不能准确掌握每名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发挥不出考核应有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考核工作的研究,逐步提高考核工作的精准化水平。目前的考核通常是对管理人员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党建等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投票打分,根据分数排出名次,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依据。但从考核的本质上来讲,这只是体现了考核的部分作用。考核不仅仅是为了评出优良劣差,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的考核指标设置让考核对象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既要跳起来,又能摸得到,根据考核结果清楚取得的工作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积极改进,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结合当前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考核的实践,要提高考核的精准化程度,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应更加注重考核内容与岗位职责的匹配 一些研究人员和人力资源从业者都呼吁在考核时需要关注被考核者的实际,也提出了不同人员应采取有区别的考核内容。但考核内容如何界定,大家的看法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应回归到不同类别、层次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上来,即管理人员所在的职位应该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负什么责任等。这样就可以根据清晰的岗位职责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考核内容,从而有效避免“越位”“错位”与“缺位”现象的出现。如正职管理人员根据岗位需要在考核时更侧重综合性,而副职管理人员在考核指标设置上更倾向于专业性。对于同是正职的管理人员又会细化为高层正职、中层正职和基层正职,在指标的设置上又要体现出差异性,岗位不同对管理人员个性特征的要求也不一样,考核对象只有满足了自身岗位职责要求才可以被评定为称职。这样,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就会根据考核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逐渐向考核目标靠近。当然,在制定考核标准时,根据岗位职责又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完成岗位职责的程度不同,考核结果也就不一样。通过为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管理人员设置特定的考核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提高考核的针对性。 二、应更加注重管理过程考核 当前,通常是在年度、换届和选拔任用时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强调管理过程的终结性结论,而忽视了整个过程的动态评价,注重了考核的评比、选拔功能,却不能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由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有些工作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显绩,但也有很多工作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工作实绩。如果只注重管理人员的年终考核,而忽视了日常工作付出的努力,考核就很难正确反映出管理人员的真实水平,容易形成一种只注重短期效益的考核导向,误导管理人员在“显绩”上下功夫,不利于俯下身子、脚踏实地开展工作。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也讲到:“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这也反映了我们党考核评价工作的导向,要积极引导管理人员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好的蓝图就要干到底。贯彻落实考核要求,需要将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过程融入考核中去,加强管理人员日常考核的比重,同年终考核和选拔任用考核结合起来,真正掌握管理人员的工作轨迹和工作实绩,以便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通过加强对管理人员工作过程的考核,也有利于改变当前反腐形势下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使广大管理人员的不当行为得到及时纠偏。 三、应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考核中,也经常看到有些考核用掌上电脑进行现场投票,有些考核用机读卡进行打分,最后在电脑上对分数进行汇总统计,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较之以前的投票算分更加简便快捷,但这些还没有体现出新时期“互联网+考核”的应有之义。在全民信息时代,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优势服务于管理人员考核工作。如将一些考核项目、考核要求、被考核人的工作情况放到特定的网页上,让考核者在一定时间内根据相应权限进行登录,经过验证后,可以对考核对象在线进行评定,这不仅解决了现场考核有时不能正确反映投票人意愿的弊端,也省去了收发、统计和汇总考核表的麻烦,还可以将多次考核结果融入大数据信息库形成一个动态记录,以便更详细地掌握管理人员的成长发展信息,提高考核工作的质量。这对于子公司分布较广、参与现场考核不太方便的大型企业,还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节省考核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考核理念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考核工作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 四、应更加注重定性考核作用的发挥 定量考核可以让考核对象直观地看到自己目前的状况,而定性考核有利于他们及时纠偏,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目前通常是根据考核结果将考核对象评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给出一个量化结论,他们很难从结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这种考核结果预设了接受考核的管理人员在某些方面具有“同质性”,他们的差别只是量的多少,而非质的差异。考核是管理工作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不能仅仅是为了评出优劣等次,更多的应该是让考核者对象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努力目标,发挥自身优势。这不仅有利于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也有利于他们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真正做到人岗相适、展其所长。定性考核还可以有效避免一些考核对象被打感情分、亲情分,如对某些量化考核项目设定一个分数上下限,评分人员给出超过上限和下限的分数都需要给出说明,否则无效,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核结果的真实性。 五、结语 长期以来,对国企管理人员的考核更多是从企业和考核者的要求出发,评出所在等次,却很少关注被考核者的成长发展,没有发挥出考核应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同时更多时候管理人员还是一种被动参与,不能发挥出作为考核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也影响了考核效果的体现。所以对管理人员的精准考核首先在于考核理念的转变,以新理念促进考核主体、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的精准,使考核结果更加真实地反映被考核者的实际,从而不断提高国企管理人员考核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水平。 作者:董宜彦 单位:郑煤集团公司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培养分析 摘要:自从企业行政管理观念被提出,其在企业当中的地位越发凸显,但许多企业对此重视力度不够。因此,本文就从企业行政管理的概念出发,阐述其对企业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提出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所需具备的素质,同时思考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必要性;素质要求;措施 现阶段的经济形势渐入疲软,国内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日益增强的竞争压力。企业要发展、要生存,所能依靠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新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在行政管理日益凸显在企业中的作用时,加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在经济渐入疲软的不利形势下,强化人才综合能力,苦练内功,方为企业长盛不衰的有效途径。 一、行政管理概述 企业行政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部分,包括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两个方面,其含义是现代企业的性质系统依靠法律、原则、制度以及方法,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行政管理但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作用越来越显著。企业当中的行政管理同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管理是不一样的,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是要推动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协调各部门以及资金等。 二、行政管理对企业的必要性 1.新形势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陷入一定疲软状态,企业要生存发展,对行政管理提出了一定的新要求,也就是要求企业内部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苦修内功,在经济回暖时可实现飞速突破。企业行政管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企业制胜宝典,重点在于国家政策的指导作用,使企业紧靠政策风向,始终处于经济形势的风口。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的行政管理就是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将企业各部门整合起来,紧密围绕决策层,增加企业凝聚力,从而努力打造一个知识型经济体。要求企业员工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理念、科学技术等,并积极将这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注入到日常的经验活动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若是没有优秀的行政管理体系,一旦遇到挫折对整个企业来说是毁灭性的。这主要体现在缺乏行政管理体系的企业对于企业职员的思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难以把握,企业凝聚力不强,在遇到困难时,往往就会出现大量人才的流失,这很显然是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的。企业行政管理就是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在寻求政府部门的合作时加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是稳定企业保持发展的重大举措。 三、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由于企业中的行政管理部门在整个企业中的作用十分巨大,同时在如今国内深化改革,经济渐入疲软的新形势下,处于行政管理岗位的人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思想。思想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道德、作风等方面所应具备的素质,具体讲就是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作风正派,努力乐观积极向上,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国内企业在思想方面的要求较高,其他素质包括技能、知识等都是要建立在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2.知识。如今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要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处于行政岗位的企业职员更是需要具备足够的知识,这一点是评判行政职员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旧观念、旧思想、旧技术等被社会淘汰,只有知识是永远不会被淘汰的。在企业的发展中,处于企业人才结构中的一员,必须要跟随企业一同发展,不断学习积累新的知识,否则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当然在知识这方面行政人员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知识储备:经济理论;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知识。 3.技能。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新形势下知识的积累有一个基础,具备丰富行政管理经验的人员将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行政管理在企业中是一项专业的工作,仅仅掌握先关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企业行政管理中,也就是要具备实施行政管理的手段或技能或经验。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发掘人才的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身体及心理。在新形式下,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对从业人员身体以及心理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一副健康体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身体素质主要是强敌身体健康、充满精力、记忆力好、思维敏捷等;心理素质主要强调具备敏锐的认识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这些心理品质对于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用是显著的。在心理素质方面还强调具备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等,具体将就是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是从业人员能够胜任日益复杂的行政管理工作。 四、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机制 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机制,梳理企业的人才结构,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这一套机制,重点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托,强调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机制的建立。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现阶段很多企业面临着一种较为尴尬的情况,就是留不住人才,这跟企业文化、企业氛围以及薪资待遇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体制首先要正确认识人才的流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明人才的流动在新时期是十分正常的一种现象,关键在于要将人才的流动利用起来,达到梳理企业人才结构的目的。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为培训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极其便捷的途径。比如,网络培训体系,这种体系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这种方式对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便利的。当然纯粹依靠网络进行培训并不是很合理,应该将这种方式和其他诸如内部培训,邀请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这样的培训机构帮助培训,以及推送行政管理人员至相应的高校开设的培训班进行学习。 五、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1.引进方法。企业在建立一套人才体制时,可以适当的引进国内或国际上先进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不失为一种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这方面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引进先进的竞争机制,以竞争促提高。任何一个团队都需要一种狼性,狼性并不是专属于业务人员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狼性主要体现在由上至下地建立一种学习的氛围,也就是将企业建设成学习企业,以氛围促学习。以此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2.科学绩效考评。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也是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积极措施。任何一家企业都需要绩效考评,这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科学的考评机制,需要一定的考核标准,并依据这一标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同时与竞争机制结合起来,优胜劣汰,梳理出一条方便的晋升之路。而绩效考评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考核使行政管理人员对自身有一个充足的认识,进而敦促自身,不断进行充电,以此提高综合能力。 六、结语 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最重要的财富是人才,要在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要将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以及行政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加以深入认识,同时合理利用人才的流动性帮助企业梳理出一套完善的人才结构,并结合优秀的培训体系、竞争机制、晋升体系以及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保证企业的长盛不衰。 作者:于谢缘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企业人员管理论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反思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各大企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因此,伴随着这些机遇,企业对于行政管理方面也面临着更强的挑战。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现已成为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当下,浅略分析了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所应当有的水平,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综合能力 近几年来,我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多的企业也在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要在竞争无比激烈的市场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行政管理方面,就要利用好先进技术对其进行合理化的管理,针对这些管理内容来讲,首先要以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作为改革的开始,这些管理人员是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的良好发展。 一、现代企业行政岗位和行政管理人员概述 1.企业行政岗位 现代企业中包含:企业产品的制作、产品销售和对于新产品的研发工作,这些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是把这些工作看做日常工作的重点以及核心内容。如果企业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不重视,从表面上看来,这些岗位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即时的效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行政管理人员的帮助与支持,那么企业的生产结构将会变得非常混乱。如果将企业比作一台汽车,那么企业的行政管理就是汽车的框架,它将企业的所有部门联系在一起,保障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并且是企业能够按照他正常的章程以及规律来运作,让企业在困难以及问题面前从容的应对。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也有了新的工作内容,这些工作与之前的比起来变得更加详细、复杂,其中所要背负的责任也变得越来越重大,因此,在企业的问题处理方面,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做到更加合理、科学。 2.企业行政管理人员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大多是做一些文案的处理、管理企业人员档案、企业的内务供应、处理一些公共关系等繁复的工作。除了这些日常工作外,还要对企业的对外形象进行维护以及安全保卫工作的安排、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等等多方面的工作。这些繁琐的工作维系着企业整个体系的基础发展,因此,作为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那么它的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就必须要不断地提升,借助这些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使企业更加全面、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1.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个行政管理员即使以精湛的专业标准,却没有很好的职业道德,所以他在工作中会对工作的消极态度和自己的专业水平是高的,更容易通过自己的知识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对企业造成损害。因为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掌握大量的企业信息,包括企业客户信息、企业的资金链等,其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行为影响着企业的其他工作人员的行为.对于行政管理人员来讲,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他们本身应有的良好素质,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拥有对于企业的责任感、企业荣辱感,应该为自己能够身处在这样一个企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良好的心理素质 普通人的心理素质,只会不断地去理解和保持镇定的心态.事实上,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包括一个健康的心态,如意志坚定,创新,热情和乐观,这些都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是作为行政管理人员基本的素质,对于沟通的目的,30%是内容,70%是态度和行政人员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无论是在内部沟通过程亦或是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时,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他们都可以有良好的心态来处理问题.同时,在工作中以乐观的态度投入到积极的工作中。 3.良好的专业技能 过去,很多人认为,目前,企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管理,行政管理和技术含量不需要做到很高,但是,这是一个误解的思想.行政人员应具有良好的社会技能,可以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同时,也具有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如何做好行政工作,如何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对于行政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规划:第一,对任何事情都能预测;二,用全局观;第三,统筹全面。 三、增强现代企业行政人员战略的综合能力 1.加强对行政人员的文化素质教育 队员员工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提高,作为企业来讲,深入开展这项工作,通过这种教育使员工形成了强大的工作伦理,竞争和道德观念,通过企业增强自我对工作更好地投入工作。同时它可以在公司内部形成竞争性的学习氛围,使思想在人们心中生根,大家都知道,为了促进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未来,员工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来约束他们.同时,还要继续要加强对员工的文化素质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对行政人员的法律法规研究.通过法律知识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员工对法律的了解,同时也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对信息披露的商业秘密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员工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奉献精神。 2.运用合理的人才流动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人才流动现象,也存在优势和劣势.过度的人才流动必然会对企业的正常运作造成很坏的影响,但深入研究人才的合理流动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合理的人才流动可以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现代企业应充分利用合理的人才流动,不仅可以为企业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也能使员工的心有危机感,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更加尽职尽责,危机感会不断激励员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语言的终结 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保护企业,使企业能够从容面对各种挑战,才能使企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高度,提高现代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静丽 单位: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 摘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酒店也应运而生。由于旅游酒店不同于普通酒店,在经营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有自己的特色,需要有创新意识,使酒店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更加贴合旅游酒店的自身情况。本文就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 旅游酒店所面对的是旅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旅游景点,所以在经营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家酒店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仅关系到了酒店内部的人员安排同时也关系到了酒店的整体运作。本文针对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深入研究。 一、旅游酒店的经营模式及特点 1.淡旺季区分度较大由于旅游酒店地处旅游景点,大多数酒店都是淡、旺季区分度很大,例如哈尔滨以冰雪世界而闻名,所以哈尔滨的旅游业季节性就很明显,冬季旅游酒店的盈利要明显高于夏季。所以在旅游酒店的经营中,淡旺季的出现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同时也是旅游酒店一个发展的契机。2.服务对象是来自各地的旅客旅游酒店地处各地旅游景点,不同于普通酒店的“固定客源”,旅游酒店所面临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旅客,所以就存在着与部分旅客沟通的障碍。同时旅客的个人习惯不尽相同,所以旅游酒店在服务方面要更加细心周到,要保证服务质量,才能提高旅客对酒店的满意度。3.环境优美,设备齐全旅游酒店所面对的是来自各地的旅客,所以当今的旅游酒店基本都有着完备的服务设施,尽可能地为旅客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同时由于旅游酒店地处旅游景区,所以不同于普通酒店以富丽堂皇而知名,旅游酒店更多的则是环境优美,具有当地特色。4.酒店占地面积相对较大由于旅游酒店大多地处郊区,所以很少有高楼迭起的情况,一般都是占地面积较大,各种服务部门分散开来,为旅客提供既能游览又能享受的高质量服务。这已经成为目前旅游酒店的一大特色,同时,在部门沟通协作方面也给旅游酒店的经营带来了困扰。 二、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1.工作人员波动性较大旅游酒店的淡旺季区分很明显,所以为了保证旅游酒店的经营效益,酒店会在淡季的时候辞退一些员工,来减少酒店的人员开支。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却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造了很大的工作障碍,包括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招聘不及时等,既加重了员工的工作量,降低了服务效率,也为酒店未来的发展造成了阻碍。2.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在当今的旅游酒店服务行业中,很多旅游酒店由于人才招聘的不及时,导致服务质量不高。旺季临时招聘的工作人员工作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也不是很出色,大大降低了酒店整体的服务质量,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酒店的声誉。3.员工工作强度较大由于酒店占地面积大,服务部门较为分散,在许多情况下就会增大基层员工的工作量。例如,旅客想在游泳池旁边举行宴会,而餐饮部门和休闲娱乐往往是分开的,所以这中间繁重的搬运工作就落到了基层员工的身上,增大了员工的工作强度。4.员工业余生活较为无趣出于对员工人身安全的考虑,很多旅游酒店对员工是进行封闭式管理的,所以在酒店处于淡季的时候,员工的工作量小,业余生活又较为枯燥,导致整体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出现赌博、酗酒的情况,为人员管理部门以及酒店的安保部门造成了很大困扰。5.不同部门之间协调性较差旅游酒店占地面积大,各个服务部门较为分散是旅游酒店的一大特征,同时也造成了酒店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工作不协调的情况。遇到事情相互推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旅客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旅游酒店的服务质量。 三、针对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的研究 1.吸收专业人才的创新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有了高质量人才就等于有了竞争的资本,旅游酒店也不例外。不论是管理阶层的人员还是服务阶层的人员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如果在对外招聘方面不能及时招收高质量人才,可以在酒店淡季的时候选拔员工外出培训,这也是一种吸收人才的途径。2.与公司合作的创新员工工作量大,主要是由于繁重的搬运,毕竟旅客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有各种新颖的想法。所以,面对这种情况,酒店可以考虑与主营搬运的公司进行合作,既降低了酒店员工的工作量,也提高了服务效率。3.员工业余生活的创新在淡季的时候,员工单调枯燥的业余生活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酒店可以考虑组织员工外出旅游或者学习,既有利于员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的做法不论是在提高旺季时酒店服务质量还是在招聘高质量人才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4.与学校进行双向交流的创新酒店可以考虑与学校进行合作,在淡季时派员工到学校去进行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在旺季时也可以从学校招收酒店服务方面学员到旅游酒店实习,既解决了酒店淡旺季人员波动性大的问题,提高了员工素质,也可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助力。5.各部门协作的创新在各部门的协作过程中,可以考虑由一位员工全程负责游客的各项服务需求以及与各个部门的沟通,这样既有利于各部门的工作协调,也可以提高酒店服务质量。 作者:汤雯迪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如何做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培育高素质的团队,提供高档次的服务,事关酒店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酒店业人员管理状况的研究,分析我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立足于实践,提出改进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酒店业随之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为了达到国际水准,国内酒店努力完善硬件设施,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国内有五星级以上的酒店759家,占全国酒店数的60.8%。与高档豪华的硬件设施相比,加强管理突出酒店特色,提升服务品质才是酒店竞争的核心,关系到酒店的生存与发展。 一、我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打开国门以后,国内的酒店业震撼于国外酒店高档的环境设施,致力于改善硬件条件以达到国际标准。这在国家有利政策的扶植下,只要实力雄厚并不难做到,但当硬件条件基本拉齐,以此提升利润空间的做法陷入“瓶颈”之后,酒店的管理者们意识到酒店之争实则是员工素质之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只有靠提升管理突显服务特色,才能打通利润上升的“瓶颈”,于是酒店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来。纵观我国酒店业的现状,无论其规模大小,实力强弱,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酒店业重要的软件条件总体上发展相对滞后,还存在很多普遍性的问题。比如,酒店员工普遍学历层次较低,薪酬两极分化严重,中低层员工工作强度大,报酬低,积极性不高,对企业忠诚度差,人员流动频繁,管理成本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逐渐把酒店拉入慢车道,如果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则可以使酒店的服务质量、品牌价值、盈利状况大为改观,赶超国际标准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 二、我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管理人才匮乏,管理观念陈旧。我国酒店尤其是民营酒店,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优秀的管理人才普遍匮乏,这主要表现在:1.人力资源部力量薄弱,地位不高。很多酒店的人力资源部由原来的人事部转变而来,但仅是名称的改变,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人力资源部为了应付频繁的人员流动,招聘与培训新员工成了日常的主要工作,而改进员工绩效,开发员工潜力的工作少之又少,没有真正地发挥人力资本的开发功能,因此在行政部门中的地位不高。2.人员结构设置不合理。我国酒店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餐厅、厨房和客房,基本为高中学历,近三成的员工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大专和本科寥寥无几,硕士以上学历和有留学经历的员工通常在高级管理层。这是因为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普遍认为做服务员与自己的学历不相称,所以当实习结束,如果选择留在酒店工作,他们更倾向于管理岗位。3.人力资本投资和开发意识不强。人力资源之所以被看成人力资本主要因为它的可增值性,而这种增值效应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再投资,即再培训和再教育。98%以上的酒店员工表示入职后并没有受到过正规、系统的培训,在这一点上,我国酒店业的投入显然是不足的。对酒店而言,员工流动频繁已经让酒店承担了高额的人力成本,不愿意再承担成本高、见效慢的培训与开发费用,普遍执行“拿来主义”。管理观念的陈旧使得酒店对人力资源认识不足,还停留在成本与利润的博弈上,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可增值性特征,因而不能从人力资本开发与增值的角度进行管理,人力资源部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二)稳定性不足,流失率居高不下。酒店业人员流动频繁是普遍现象,主要原因还是用人机制落后。服务岗位技术含量低,胜任人员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管理岗位则因专业人才不足,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线的服务岗位,通常要求形象佳,外语好,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协调能力,这种条件在低学历层次中本来就难招,加之工作强度大,工资低,激励性不足,使得员工流动就更为频繁。1999年中国旅游协会曾对部分酒店人员流动的情况做过调查,“工资福利”“个人发展”“学习知识”“成就感”“人际关系”是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占84.32%。可见在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酒店员工不仅看重工资福利,更看重知识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而这恰恰是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最易忽视的地方。(三)激励机制失效,两极分化严重。在酒店服务岗与管理岗的比接近8:1,但是在薪资上相差悬殊。在深圳,酒店的高级管理岗每月可拿到过万的薪水,而服务岗只有1000多元。薪资水平低,工作强度大,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和希望是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而人员流动频繁使酒店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费用于基层员工的培训和激励上。长期不痛不痒的小恩小惠使员工很难将个人发展与酒店发展捆绑在一起,因此看不到希望,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四)文化氛围薄弱,员工忠诚度不高。很多酒店每半年就要换一批服务人员,这种频繁的人员更换是造成酒店文化氛围弱,员工忠诚度低的主要原因。企业文化传承出现断层,没有人向新员工展现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言行示范,员工对于酒店的理解基本来源于规章制度,这使酒店文化拘泥于条条框框,生硬而无生机,员工感受不到来自集体的关怀和温暖,荣耀和自豪,使个人发展目标与酒店发展目标出现分歧,对酒店的忠诚感降低。很多酒店急于解决服务人员更换频繁的问题,大批使用在校中专生和大学生实习,这虽然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缓解了岗位压力,但是实习生本着实习迟早要离开的想法并不能融入企业文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 三、改善我国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酒店的竞争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优质的服务需要优质的员工,这就要发挥人力资源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为酒店的战略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酒店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紧密围绕发展战略,突出酒店特色,在用好现有人员的基础上科学地预测酒店未来的人力资源供需状况,系统地指导员工招聘、培训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养、育、留”来代替“裁、招、补”,重点开发员工的潜能,做到人岗匹配,确保酒店时刻都有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二)完善招聘制度,优选招聘渠道。招聘工作通常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头工作,招聘的重点和难点在人力资源的两头,一是高级管理人员的招聘。有着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先进的经营理念的高级管理者是酒店发展的核心力量,通常通过猎头公司或者行业内挖掘可以获得。二是基层工作人员招聘。为了保证基层人员的稳定供给,很多酒店与职业学校或高校的酒店旅游专业取得联系,以实习生补足岗位空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人紧张的难题,但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而不能是主要措施。因为实习生并不能把未来的职业发展与酒店发展捆绑在一块,这不利于酒店文化的建立与传承,亦不利于酒店的长远发展,长久之计还是要变被动招聘为主动招聘,专注培养酒店内部的优秀人才。(三)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员工培训。现代化的酒店管理倡导员工与酒店的共同发展。处于竞争激烈的社会,员工不仅关注薪资待遇,更关注学习知识和能力提升,青年员工或者择业余地大的员工这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酒店应认真分析员工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计划,加强员工培训,帮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现代化酒店管理必须摒弃狭隘的拿来主义观念,把岗位培训放在酒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位置,制定一套长期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一方面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倡导以兴趣选择岗位的理念,使员工明确自己的晋升路径、发展空间,力求达到正规化、实用化、优质化;另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社会教育、创新教育与适应性教育,全面提升员工的素质。定期为员工进行职业评估,以确定下一步的职业发展,当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员工就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感,愿意为酒店多做贡献。(四)优化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现代化的酒店管理需要着力解决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合一运作的酒店模式问题,其核心就在于能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潜能,推动酒店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完善酒店的绩效管理,结合薪酬激励做好绩效评估,配合培训工作提升员工素质,持续改进整体绩效。酒店的绩效考核可以根据员工岗位和职位不同,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从工作的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四个角度实施多级绩效考核。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绩效管理,注重绩效反馈对员工绩效的改进作用。为了稳定员工,酒店应该确立内有公平性、外有竞争力的薪酬政策,避免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公正、科学的考核体系下,依据员工的贡献和能力进行收入分配,从待遇、发展机会、利益共享、股份上给予员工最大的政策倾斜;增加绩效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使员工的工资随绩效进行合理浮动;给予员工自我管理的主动权,以“福利菜单”的方式多元化满足员工的不同需要;对员工节省花费的资源进行返点奖励,鼓励员工的节约行为;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肯定员工对酒店的贡献,让员工感受到来源于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五)构建企业文化体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酒店文化是酒店的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共同形成、共同遵守的文化共同体,是酒店发展的源动力,亦是员工的精神支撑,可以在无形中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酒店塑造企业文化要树立品牌意识,提升服务品质,注重员工形象,形成酒店特有的核心价值观。酒店的领导层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宣传,形成共识,让品牌价值被酒店全体员工所共享。在团队内部提倡合作精神,开展积极有益的团队合作和集体竞赛活动,营造互助互爱的工作环境。领导者还要关注每一位员工的需求,把员工放在最喜爱的、最合适的岗位上,特别是知识型员工,只有员工对未来的发展产生认同,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结束语 酒店业是我国经济浪潮中不可缺少的一朵浪花,它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也解决了我国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酒店的竞争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唯有从根本上解决人员的管理问题,才能塑造酒店的服务特色,在竞争中持续发展。 作者:刘博 臧思琪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市场经济下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人力资源是酒店发展中的宝贵资源,是酒店价值链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因素,对于酒店的稳定持续发展以及服务行业的整体进步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酒店的生活依赖和服务需求日益增多。酒店保持与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优质的服务,高素质的人才则是实现优质服务的载体,因此,在新的经营理念下,如何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经成为酒店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市场经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现状;对策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学理论,对酒店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充分利用、合理配置以及潜力开发,通过这些管理方法使其能够得到更加优化的组合,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激发,从而顺利实现酒店的经营管理目标。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不少酒店都具备了星级标准,在设备与设施上也更加接近于国际水准,但是酒店的综合服务质量却与国际水准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分析个中的原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欠缺,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做好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提高酒店员工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与使命感,更是酒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引发酒店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酒店在用人上的灵活性、随意性以及开放性,而且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酒店的门槛较低,许多高校的毕业生中虽然有很多人会选择去酒店工作,但是仅仅将酒店看做成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个跳板,一旦时机到了就会舍酒店而去。人才的流失使得酒店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酒店的招聘工作因此变得更加忙碌,致使酒店相关负责人顾不上对招聘人员进行科学、严格的甄选,这对于员工素质原本就不算高的酒店来说无疑是权宜之计,不利于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员工培训力度不够 培训与接受教育是提升员工服务技能以及整体素质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不少酒店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都开始注重对员工职业技能的培训。但从目前酒店业的培训状况来看,其力度还远远不够,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比如在有些酒店中,有的员工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对酒店的服务标准与流程还不够熟练和了解,因此有时在面对顾客提出的特殊要求时会显得无所适从,影响了酒店在顾客心中的形象。 1.3人才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在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更多地强调酒店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与个人魅力,忽视了对管理制度的规范与构建,使得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容易受到领导个人意识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风险。比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酒店管理更加注重的是工作目标的实现,员工只是用来完成工作任务的手段或者工具,员工所具备的技能与素质都必须满足工作的要求,对员工的考核以及员工工资的高低也都取决于工作任务完成的数量,这样的模式只是一种片面的人事管理方法,容易忽视对员工潜能的运用与开发,所以说人才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酒店的发展。 2完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措施 2.1构建科学的人才招聘制度 酒店的招聘工作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直接性的影响,酒店领导者要不断地审时度势,结合酒店发展实际需要构建科学的人才招聘制度,以便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首先,酒店领导者要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成立专业的人才招聘团队,根据酒店经营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招聘流程计划,为招聘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酒店要彻底改变以往容易出现的任人唯亲的现象,要运用对外开放的招聘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外部社会人才的招聘,通过严格的命题考试、面试以及岗前考核等多种形式,吸引更多的社会人才加入到酒店这个大家庭中来,不断地壮大酒店人力资源队伍,为酒店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再次,酒店领导者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重用具备专业职业技能以及拥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员工,推荐其到酒店的高层管理队伍中去,并且要特别注重考核他们的职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思想品德以及服务态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此一来酒店的高层管理队伍素质就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为员工起到良好的带头表率作用,让新进来的员工都能以此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2.2加强对酒店员工的培训工作 加强与完善酒店员工的培训工作,是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实现酒店的管理目标。首先,酒店应当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员工的个人学习与技能提升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通过员工工作手册内容的补充、设立文化墙和读书角、提供学习经费保障等多种有效的方式,引导酒店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注重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与综合素质,以便更加从容、自如地应对工作中的新挑战与新任务;其次,酒店领导者要根据员工工作需求以及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参与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借助于专题会议、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推荐优秀员工外出深造等,让酒店员工在具体的培训中不断地提升自我素养;再次,要注重加强对酒店员工的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包括工作技能、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水平、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服务水平等,并将考核的结果与他们所获得的福利待遇、薪酬相挂钩,从而进一步增强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第四,酒店要引导员工做好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针对员工工作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安排其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基层得到必要锻炼后再对他们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考虑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员是否应该到更高一级的工作岗位中去,如此一来能够增强员工的职业成就感,有利于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 2.3重视酒店文化的建设 酒店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软实力,重视与加强酒店的文化建设,不论是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对酒店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酒店文化建设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要提倡民主文化,以实现有效的内部沟通和交流。酒店要派遣专业人士,构建专属于酒店内部的网络信息平台,并定期将酒店发展概况、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最新进展、优秀员工表彰、顾客忠诚度调查情况等内容展示于网络平台上,以供员工及时了解和掌握酒店的实际发展概况;同时,要开辟专供酒店员工和顾客表达意见与建议的平台,鼓励他们针对酒店的实际经营现状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参考,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得民主文化真正地发挥作用。二是要构建服务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把酒店员工看作酒店的内部顾客,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来决定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实施和制定,通过加强与员工交流、采纳员工良好意见、奖励贡献突出的员工等形式,让员工在被服务中感受到服务文化的深刻内涵,督促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技能与水平,实现员工与酒店的共同发展。总之,酒店相对来说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酒店管理者应当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关注员工与酒店的双赢发展,探索更多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推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促使酒店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使酒店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作者:焦鹏真 单位:平顶山神马大酒店有限公司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酒店管理教学人力资源管理 一、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敏感善变的人生阶段,希望得到酒店领导的认可但又难以接受酒店工作中带来的挫折和辛苦,常常造成岗位流失率高,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过渡困难,内心转换期过长,忍受不了煎熬,导致岗位提升率不高。职业生涯管理中的重要一点是将员工的发展方向、员工的人文精神与特质与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相结合与统一,最终实现双赢。还要使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相衔接,实现二者的共同跨越。职业生涯管理对企业和员工都意义重大而深远,对企业来说,帮助员工制定成熟的,切实可行的企业生涯规划可以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为企业提升竞争力与创造力,最终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对员工来说,企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职场人必备的能力与素质,它关乎个人职业生涯的高度、自我认可与社会价值最大化,所以非常重要。 (一)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好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是对个人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的前提。然后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再后的就是成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企业员工,最后要争做一名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企业领导。这就是每个认清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人都会经历的一个自我觉醒和提升的过程,这是企业员工生涯职业规划与开发的第一步。 (二)酒店发展目标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 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个人长期发展目标与酒店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成功体现为自我价值实现,它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与提升,精神方面的从工作过程中获得快乐感、满足感和成功感。而酒店的成功则在于:挖掘员工的固有潜力,提升劳动力使用效率,最有效地使用了促进酒店持续发展的人才,从而减少了酒店人才流失的风险并降低了相应的损失。 (三)职业生涯中的培训与考核 职业生涯导向下的培训必须注重两大方面:一是在做培训需求分析时尽最大的可能由企业和员工共同合作进行,一方面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把员工个人的近期发展需要、物质生活的满足纳入进来,并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二是培训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眼前和短期需要,也要把员工和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考虑进来。而考核在职业生涯开发中必须贯穿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始终,使培训的效果达到最大化的跟踪与巩固。 二、酒店员工动力激发与士气激发 (一)酒店员工的动力激发 刚刚从学校大门走出的酒店专业的中职生特别希望自己得到企业的认可,本身就具有内在的动力。而酒店则需要把这种动力保持并进一步激发。充分调动学生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酒店和在学校具有一样的归属感、存在感与幸福感。 (二)酒店员工士气激发 士气时刻存在于员工的内心和集体中,一个优秀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必然有其成功之处,而员工在具备了清晰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后目标明确,内心一直保持着向上的动力与士气,再和成熟的企业文化相匹配,终会形成酒店与员工正能量循环的状态,所以酒店必须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多下工夫。 三、构建和谐的酒店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强烈的凝聚力、创新力、和谐力、适应力和持久力。它能够在时间上传承、空间上传播企业的精神、信念、道德、心理等多种文化因素,因而它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怎样将酒店的长远规划与员工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相统一呢?企业文化就是最好的切入点和契合点,它不断包容新鲜血液使自己不断强大且充满朝气,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员工则融入其中,找到自我、激发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达到双赢。这就是和谐的企业文化应该做到的。 (一)以人为本是酒店企业文化的精髓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酒店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软实力的竞争,谁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谁能留住更多的人才,谁能将员工的个人企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谁就拥有了稳定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它体现在酒店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在酒店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在日常酒店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角落:它包括客观、公正地对待企业员工的每一次付出,包括对员工工作中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包括合理地报偿,包括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规范制度,也包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只有这样,员工才能一心一意的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为企业赢得更高的行业口碑。 (二)坚持诚实守信是酒店企业文化的核心 诚信是做人之本,经商之本,诚实守信更是酒店企业文化的基础,信用无价,信誉更是无价。贪得一时之利会失去更多的潜在客户和更广阔的市场,也会使自己的企业人心涣散,最终失败。信誉是在市场中酒店企业信用的长期累积与升华,是企业在社会上的口碑,在消费者心中的企业价值,更是企业自身的无形资产与宝藏。企业文化的诚实守信应包括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诚实守信,打造和谐团队;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守信,企业之间的诚实守信,不搞恶性竞争;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这是企业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诚实守信。推而广之则是整个行业及从业人员的全方位的诚实守信。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的企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在酒店管理教学和学生就业后的工作中非常重要。对酒店企业文化的缔造,防止人才流失意义重大,对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持续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作者:龙雨 单位: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新型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人才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强调某一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领导艺术,而忽视了制度的构建和规范。这样,就导致酒店的发展受领导个人因素的影响很大,如果幸运地遇到了较为开明、能力较强的领导者,酒店就会迎来发展的春天;而如果不幸遇到了思想保守、能力较差的领导者,酒店的发展就会遭遇寒冬,这种管理模式的风险很大,通常很难左右。而西方成熟的管理,更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以良好的制度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这就为酒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2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特定组织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对人力资源实施科学的组织、培训和配置,使人力与物力之间、人力与人力之间,保持恰当合理的配比关系,同时,对该组织人员的精神意识因素和行为模式进行科学的诱导、控制和调配,从而使该组织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终确保特定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2.1员工培训 现代意义上的培训,是指酒店雇员通过学习,使自身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不断提升,从而适应现在的或将来的岗位要求。在之前,培训基本上处于不固定的自由发展阶段,每个酒店都会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员工的特点,开展道德、业务培训。但随着人力资源在酒店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培训工作逐步步入正规化。现阶段酒店培训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对象的普遍性。上至领导层,下至一般员工,都会纳入酒店培训的范围,这样有利于酒店员工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与范围广泛相对应的,必然是培训内容的广泛性,涉及生产、销售、行政等各个环节。二是对象的终身性。这既是当代社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也是酒店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酒店的成长壮大,员工不能仅靠在学校受到的书本教育,还应当不断补充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挑战。三是方式的多样性。当下的培训已经不仅仅局限在酒店,还应包括学校、酒店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培训系统,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培训,使员工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四是内容的计划性。改变了以往培训“野蛮发展”的阶段,而是专门由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因而,也会有相对稳定且不断增长的培训经费作保障。 2.2薪酬绩效 薪酬是指酒店员工通过付出体力或脑力,而获取相应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回报。现在的薪酬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物质的,即货币、实物等;二是非物质的,比如良好的办公环境、服务人员的配备,以及因工作而获得的心理满足,等等。薪酬不仅仅是对自己劳动的补偿,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表明,要想实现有效激励,单纯依靠增加薪金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必须重视激发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和自尊心。所以,现如今的薪酬激励,不单是指金钱激励,这只是薪酬激励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隐含着成就激励、地位激励,以及发展前景、工作愉悦感、自由度和开放度,等等。激励是管理的核心,而薪酬激励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但薪酬激励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好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用不好,就可能会培养员工的逐利心理,这对全身心投入工作是很不利的。 2.3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酒店员工的职业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最为著名的当属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舒伯认为,选择职业生涯的过程其实就是个人不断实现自我概念的过程。每个有着正常智商的人都是具有理性的,这种理性其实就是一种驱动力,它不断推动着个人将自我概念融入工作中,并在工作中更为深刻地理解自我概念,实践自我概念。具体来讲,舒伯认为,每个人在能力、性格、兴趣、需求等问题上都存在明显差异,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所从事的特定职业。职业和个人之间应当存在较大的自由选择度,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身能力、性格、兴趣和需求的职业,职业应当成为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而不是谋求生存的目的。上述个人的特质,包括自身情况,以及对职业生涯的选择,都会随着自身的成长而发生很大变化,但是一般在青少年后期会逐渐稳定和成熟。个人职业生涯选择的过程,也是自我概念在探索、定型、巩固以及衰退的过程。当前,在现实过程中,职业生涯的选择不可能像理想状态那样,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性格、兴趣和需求的事业,在自我和社会之间适当做些妥协也是无奈的选择,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个人在工作中所获取的满意度应当与其体验到的自我概念实现的程度成比例。 3酒店走出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对策 3.1通过制度化建设来落实改革与创新 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一个完善的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和酒店发展的速度。一是要立足于现代人力观念,着力构建新型的劳动关系,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二是健全岗前培训和学习培训终身化制度,不断提高酒店员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将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四是大力培养酒店文化和协作精神,增强员工团队意识,持续不断地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3.2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 现代酒店的管理模式应当是扁平化的结果。在以往多层级式的管理中,酒店领导下达命令,然后逐级传达,基层一线反馈信息,也要逐层上报,层级越多,信息失真越多,这样造成了酒店上层和一线员工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传导机制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对酒店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而,精简中层领导机构,使酒店的组织尽量扁平化,就成为现代酒店管理的一个潮流。酒店组织的扁平化,必然使人力资源主管机构更趋扁平化,这又必然要求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必须要转变角色。以往承担人事管理的部门,只是单纯就管人事而管人事,与酒店战略发展关系不大,相应地,人事管理人员也不大能够站在酒店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现代管理的趋势是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随之也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必须建设成为领导高层决策的参谋部。二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主动剔除在人才观念上的片面化认识,只把人才理解为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其实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工作人员才是酒店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素质高低、工作积极性如何,才是决定酒店发展的根本力量。因而,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及成才观。再者,选拔人才不应当拘泥于学历,还是应当在实践一线中去考察评价人才,真正把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的人员选拔到合适岗位,发挥才能。三是要健全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切忌把人才选拔变成领导个人行为。要牢牢把握住发现、开发、聘用、考核等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力求制度化、规范化,给广大员工一个良好的预期,只要努力工作,技能够硬,是金子早晚会发光,一定会得到酒店的重用。 3.3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酒店文化 现代酒店特别注重酒店文化的重要性。所谓新型酒店文化,就是指在酒店组织中工作的全体成员经过历史积淀和现实发展,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经营理念、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精神因素。酒店文化是维系酒店长久发展、健康发展的纽带,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动力源泉。许多工作,即使再有兴趣,时间长了也会觉得枯燥,这就更有必要构建以人为本的酒店文化,对员工予以关心关爱,使他们找到“家”一般的感觉。这样,通过酒店文化的精神纽带,就将员工个人和酒店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酒店成为由个体人组织起来的集合体,这样的酒店是非常有战斗力的,也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 作者:梁丹琳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思考 摘要:在国内市场经济开放之日起,旅游行业的兴起多如牛毛,在不断的市场需求下,带动旅游行业经济的稳步上升,随之而来的旅游酒店遍及各处,在实体经济的良性竞争中,纷纷崭露头角。有创新、有亮点、有本行业的服务特色和旅游酒店的严密管理模式,需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中立足,而旅游酒店的人力资源又是酒店的核心管理层,调控好内部管理,掌握外在需求,更能够抓住实体经济的脉搏,接下来分析一下旅游酒店人力资源创新模式的实践思考。 关键词: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 一、旅游酒店的发展史 在七八十年代,我们对酒店的认识仅是政府机构的“招待所”和一些小型的社会旅馆。随着经济发展,旅游业悄然兴起,兴起的同时有着对旅游酒店的需求,80年代末国家实施了《饭店管理公司暂行办法》,目的是扶植饭店、酒店公司的发展,但酒店的发展并不顺利,出现了行业萧条的景象。2000年之后迎来了繁荣,各旅游产业下的公司、连锁酒店、私营酒店、合资酒店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人们的思想也发生改变,旅游不仅仅是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还有入境、出境。具体来说旅游已是国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就是这样的需求,也更加严苛的考验了旅游酒店的综合标准,它是标准的实体经济服务行业,伴随着客户的不断需求和各家酒店公司的竞争驱使下,酒店内部的掌控尤为重要。能否立足于当下迅速发展的经济和达到行业标准化服务体系,需要各酒店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中谨慎前行。 二、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的定位 旅游酒店管理模式是大众化的,分层、分级、各部门各司所职。人力资源对各部门员工的流动、培训、管理、面试都逐一把关。旅游行业在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今天,客户对旅游酒店的选择也是精挑细选,那么服务行业内部的管理是需要系统、有序的操作。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企业的发展前景中资源管理起着核心的价值。在人力资源内在管理模式中从之前的传统管理模式中衍化成科技、互联网的新型人员管理模式。管理系统的变化可以分为从基础的人员档案、人员培训、实践操作转为新型市场经济旅游酒店的多角度实际操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需与时俱进,在经济社会进步的今天人力资源需要的更多是带动企业的运营,让企业的发展不掉队。 三、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旅游酒店管理模式分为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传统模式的运营管理多数企业一直沿用,传统模式基于行业的最开始,并没有被经济体制的改革淹没,传统的酒店管理模式属于静态管理从管控、激励、规章制度、人员安排、管理层是逐级管理,并以人力为中心。雇佣形式上单一,应聘资质不一。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旅游酒店在不断竞争和改革的方向中披荆斩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社会,驱动着企业从内部到外部的整改和总结,从内部抓住企业的创新机制正如现代资源管理模式与传统资源管理模式的区别所在。互联网的时代,客户的需求通过智能掌控便解决,在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减少了人员的安排,同时对员工的能力、素质也提升了一大截,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在筛选的过程中严格管理。多数客户通过互联网对酒店的测评显而易见,整理出测评结果,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重中之重,一个企业的前行与发展通过客户和网络媒介能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和态度是很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会局限企业内部的管理,可以参照国内外新型管理模式并能适应本企业的发展模式,一成不变就是没有改变,市场经济的严苛下,我们怎样冲出去与时俱进,首先从人力资源管理上传统模式会逐渐从企业模式中变革。新型管理模式在入住企业中需要内部的协调和引领,旅游酒店提供便捷的服务才是根本,科技领域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企业的变革、国家的前行、消费者的需求都已提速,在旅游产业繁华的背景下也提防着前进的速度,过慢则落后于别人,过快得占领科技网络创新的实体经济并能满足于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新型体制变革中改变了员工的思想、价值观、技能操作知识提升最主要的是工作效率和智能管理的结合。从外部来看是对客户群体的良好信誉与智能的体现,现代人是一种快速的生活节奏,人力资源要从外部掌握大部分客户群体的实质性需求是很关键的,通过普及内在员工的高效率、智能化操作,延伸到外部客户群体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互相资源整合利用,有创新思想,符合大众要求、掌握新形势下发展的方向,时刻管理内部,为员工提高基本知识理念、服务宗旨、正确的价值观。 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实践思考 旅游酒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也不断地在创新,通过不同的效仿、学习、实战、实际运作来配合新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的繁荣带动着旅游酒店的发展。旅游酒店的运营和发展不单单是利益的趋驶,要设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不拘于眼前的利益,对待消费者以标准化的模式和新型的服务体系。不断的实践、整改、汲取对企业发展有深远策略的方法,从传统模式晋级为现代智能服务模式,人力物力的改变、增强内部员工的心理素质、员工定期访谈、有学习时间、让内部员工得到知识的提升,整体的运营得到高效率的回报。抓基础、抓生产、酒店管理的创新要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外部的宣传亮点、实际客户的满意率,抓细节、抓问题、不断地解决与探索,才能摸索出酒店管理的实质性发展方向,旅游行业的数据每年不断创造新高,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市场的需求是大量的,需要酒店管理者、参与者有良好的互动和高度的评价,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正确的前行目标是必要的。 作者:黄纵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分析 摘要:绩效考核已成为当下各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的主要方式,绩效考核的效果直接体现了员工工作的效益。加强酒店绩效考核,有利于酒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有利于整个酒店的整体发展,本文就通过分析现在酒店人力资源中运用绩效考核的优势,以及绩效考核遇到的问题,在现有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提升员工的绩效考核做一系列的阐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绩效考核;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各大企业开始将绩效考核方式引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该方式对企业的经济发展确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缺陷。目前,将绩效考核在酒店员工的管理中始终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员工的绩效一直在标准水平以下,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将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的工作效益,也有利于酒店的经济发展。 一、什么是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利用制定好的标准和指标,对企业员工在以往的一段时间内的工作效益进行评价,并且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表扬或批评,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引导和加强的方式。绩效考核是一种管理体制,也是一项工程,主要有业绩考核和行业考核两种。 二、在酒店中运用绩效考核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将员工的整体的最终薪酬进行均匀分配,而是利用这种方式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绩效考核的各项标准,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评估,这种方式可以让员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员工改正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管理人员也可以发现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员工改进问题,这种正面引导的方法,有利于激励员工,增强他们工作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考核的重心应该是薪酬和绩效相结合,在根据员工的绩效评价结果,在固定工资的基础上,增加绩效工资的方式进行分配薪酬。通过增加绩效工资对员工的表现进行表扬的方式,引导员工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有意识的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最终促进酒店的经济发展。 2、有利于进行员工培训和规划 对于酒店员工来说,一定的职业培训能够加强员工的工作能力,从而提高酒店整体效益。利用绩效考核能够给员工发展培训提供一定的基础,根据员工的考核结果,录入员工工作档案,同时,对于员工表现也不能仅仅只看绩效结果,要关注其平时的工作态度和表现,才能对一个员工有更全面的了解,对员工的表现能够有更了明确的认识,才能根据其表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给员工提供职业培训能够加强员工的工作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员工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为酒店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3、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标准化 由于绩效考核有全面的一套考核机制,酒店人力资源管人员可以根据这一考核机制更好地对酒店其他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根据明确的规定进行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标准化都有显著作用。以往,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都是根据领导的判断对员工进行奖惩,难以服众,降低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效益。实行绩效考核可以根据标准的绩效考核制定标准的奖惩机制,严格对酒店上下员工的表现参考绩效考核的标准进行评价,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工作质量,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加强了酒店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 三、酒店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标准的考核机制 虽然绩效考核已经应用到各个企业的人力管理中,但没有相应的标准也不具有任何作用。绩效考核标准应当根据酒店的不同部门、不同职能的统一特点确定出管理标准。大多数酒店都没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其考核方式都很随意,采用的绩效考核标准指标太多,领导的权利又比较大,另一方面,在硬性的指标上没有做好量化的工作,使得员工的考核不具有规范性、标准性,例如,酒店对员工的考核等级划分上很宽泛,只分为“优秀”和“称职”,没有明确的界限,使得工作人员大多数都处于同一水平,难以反映职工的绩效差异,大大降低了绩效考核的真正能发挥的效益。 2、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足 虽然绩效考核已经成功引入到我国的许多酒店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但仍然不能获得最优的成效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运用绩效考核方式。由于酒店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的素质,知识水平不高,又没有对绩效考核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培训。酒店内也没有一个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只是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添加了形式上的绩效考核,而且酒店这一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需要的员工人数比较多,以致管理人员也缺少了对员工的绩效考核的结果的全面分析,这样就导致绩效考核没有发挥出应当具有的效果。 3、员工对绩效考核也没有兴趣 酒店采用员工的方式具有很特别的灵活性和流动性,由于酒店是一种服务性的行业,对员工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低。而且酒店员工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以至于酒店比较重视对员工的使用,不在乎员工的整体质量,由于人才质量不高,导致最终短时间内人才流失量特别巨大。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酒店的员工意识不到绩效考核的作用,因而对绩效考核方式一点兴趣都没有。而且酒店不仅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够,认为绩效考核只是人力资源管理单方面的工作,不作为一个需要整体配合的事情。而且,对绩效考核的宣传也不够,酒店只是将绩效考核中的惩罚机制拿出来运用,在心理层面上加大了员工的压力,更加的使得员工抗拒这种考核方式。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不够,导致完全没有兴趣参与绩效考核的管理机制,直接影响了绩效考核的最终效果。 4、管理人员没有对绩效考核做好定位 酒店没有做好对绩效考核的讲解和宣传,致使绩效考核在酒店员工眼中只是一种增加提成的方式,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益,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绩效考核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将要处理的时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绩效考核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就仅仅只是一种形式,没缺乏真正有效的实施,导致绩效考核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5、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管理能力 酒店管理人员对其他员工的额绩效考核若是对其他员工造成心理压力,或是出现其他员工觉得不公平的现象,就会给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只用一套绩效考核机制就能解决问题的,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是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谨慎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是提升绩效考核最终效果的重要部分。同时,影响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的因素并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的原因,还有一方面是因为酒店没有设置标准的考核制度,大部分酒店都是考核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最终工作效益,这并不是绩效考核的中心考核标准。另外,酒店没有在现有的考核标准上做好量化工作,导致管理人员做出的考核结果缺乏准确性,进而影响考核的最终结果。 四、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绩效考核的策略 1、建立标准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 要实现绩效考核的效益的前提是必须要标准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酒店不同职位的共同特点制定出适用于每一位员工,包括领导阶层的工作人员的考核体系,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并保证此标准能够顺利实行。根据绩效考核标准,在考核时也加强量化的力度,保证考核结果准确有说服力,使得员工更加信赖绩效考核制度。在建立了标准的考核机制上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资源管理部门员工的管理能力,酒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人员的考核管理技能进行培训,给管理人员提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进而加强他们这方面的技能。 2、加强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 要从根本提高绩效考核的效果,应该从酒店所有员工对绩效考核的全面认识开始下手。通过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使他们能够正确意识到自己平时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的重要性。酒店应当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比如员工职业培训,特别是给新人培训时,给员工讲解酒店所应用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不同的渠道,比如酒店宣传栏、员工手册等文本宣传方式,有意识地宣传绩效考核机制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能够加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意识到其个人的绩效效益关系到酒店的整体战略目标和经济发展效益。通过正确的认识,以及正确的引导能够让员工意识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根据绩效考核标准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发挥绩效考核的真正作用。 3、提高员工参与积极性 对绩效考核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应该及时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的参与积极性。要体现绩效考核带来的效益,就必须要将考核机制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需要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并付出一些努力。这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使得绩效考核在酒店的所有员工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应用。酒店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的方式,或者提倡发展为绩效考核模范团队的激励方式,来使得员工主动参与。良好的绩效考核机制,需要酒店每一个员工共同配合,共同付出努力,每个人都有责任,责任归属感不会让员工有替别人承担承担责任的心理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主动性。 4、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 采用绩效考核的管理方式,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分配薪金,而是着重要培养更优秀的员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自信,工作积极性。通过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管理出优质的员工,促进酒店良好的、长远的发展,其目的最重要的就是使得员工、酒店双赢。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员工管理中加强绩效考核的作用,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员工平时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促进酒店的整体经营效益。正确规范的采用绩效考核,还能使得酒店的所有员工成为绩效考核的参考模范,提高酒店的对外形象,加强了酒店在国内和国外的整体竞争力,使得酒店能够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 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其它行业更为繁琐和复杂,加上酒店工作时间的特殊性及工作内容的繁重性,如何实现酒店人力资源的最优化管理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国外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的管理集中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两个方面。如Rosabeth(1983)得出任何企业都需要一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去帮助他们适应对柔性和创新所产生的需求“战略奇迹”的速度。国内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始于徐栖玲等(1994)首次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与高校人才培养相对接,强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三基教学”。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甚少,但随着酒店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又重新得到了学者的重视,如熊一坚等(2012)对经济型酒店人力资源的开发的探讨。近年来我国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问题日益频繁和严重。因此,深入了解我国高星级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清影响高星级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的关键因素,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1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员工受教育程度偏低,服务质量水平不高 酒店行业入职门槛较低,部分酒店甚至对一线服务人员的年龄及教育程度呈现出零要求现象,长期以往导致我过星级酒店业员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学历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高星级酒店业不例外。 1.2员工离职率较高,人才流失严重 酒店员工离职率高,早已成为困扰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心头病。高离职率不仅给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增加了酒店人力资源的人员招聘、培训等管理成本,同时也给酒店行业的长期发展设置了高的壁垒。 1.3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酒店管理教育历史短,教学条件及师资水平有限,但是我国酒店业却发展迅速,管理者素质提高滞后于酒店发展的速度。现在许多酒店的管理者仍然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忽略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多元性,追求管理环境的稳定性,忽视创新和变革。管理者只靠议论、估计、总结这类经验方法已经远远不够只掌握简单的定量管理技术,是无法适应酒店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需要。 1.4员工对酒店业认识不够,对岗位待遇要求过高 当今社会还有很多人对酒店行业的工作性质存在误区,尤其是对高星级酒店部分工作岗位存在偏见和歧视。他们认为,酒店工作和工厂里面的流水线工作相似,不要动脑筋,只是简单的体力活。另一个怪区是酒店服务行业的社会认可度较低,但员工对工资、休假、奖金等薪酬福利待遇要求很高。 1.5薪酬体系不均衡,没有有效晋升机制和激励管理方式 我国星级酒店的基层员工的工资普遍处于地区基本工资水平,员工的工资几乎只有基本工资和全勤奖两大部分构成,导致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同时我国大部分高星级酒店在管理人员的招聘上重外部招聘,轻内部招聘,重外貌和年龄,轻能力和技能。缺乏对员工激励方式的研究和探讨,导致企业员工对工作失去动力,对自身在酒店的长期发展更是缺乏打算和努力。 2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2.1加强员工流失的控制与管理 做好员工招聘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重视员工的自主意愿。酒店对员工的流失可以制定相关的制度,运用合理的法律手段来约束员工的离职行为,使员工流动有法可依,还可保障酒店的利益。管理者还应当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根据社会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管理方法,学习其他酒店的经验,尽量做到科学决策、合理分工、有效控制。 2.2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实施绩效管理 首先员工的工资能够处于市场经济正常水平,避免他们轻易辞职;其次对于基层服务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分别实行不同的薪酬体系和晋升标准,让员工感受到酒店对他们的鼓励和关怀;最后还可以让员工参与到酒店薪酬的设计当中,集思广益,制定更加切合员工自身发展和需求的薪酬体系。 2.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员工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根本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酒店还应重视优秀员工和管理者的选拨与培训,尤其是中低层次管理者的选拨与培训。为员工提供适当的教育、培训、轮岗和提升等发展机会,让员工看到未来的美好希望。2.4注重酒店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归宿感好的酒店文化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聚集优秀人才,减少人员流失。加强酒店文化建设的同时,要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体恤员工生活,让员工感觉酒店就是自己漂泊在外的家,自己的温暖港湾。酒店管理者要经常关心员工的工作、生活、情绪,帮助员工,使他们能够以轻松、上进的心态在酒店工作。 3结论 高星级酒店是酒店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是整个酒店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利保证。高星级酒店既要看到自身相比中低星级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同时在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调整和转型时,也要根据酒店自身的市场和消费者群体的定位特征,结合所在城市的用工与招聘情况,以人为本,兼顾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协助员工制定职业规划,提升服务质量,实现酒店长期稳定的健康发展。 作者:蒋利衡 单位:永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酒店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影响着整体酒店餐饮业的发展,当然对于其他的企业发展来说也是相同的道理。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实现了酒店企业管理工作的一半。在目前的酒店餐饮行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已经获取了有效的成绩,但是相应的操作方案和技能还需要不断的改善和发展,结合相关的创新工作,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满足实际社会的发展,从而保障酒店餐饮行业发展的有效性和完善性。本文主要是研究现阶段酒店餐饮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关键词:酒店;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 酒店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完善的项目系统管理工作,其中就包含了选择人才、培育人才以及应用人才等工作,要想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完善性,需要构建全面化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且结合实际酒店餐饮业的发展状况,构建满足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结合优质化的人力资源为酒店发展奠定有效的基础。餐饮行业的发展是我国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际发展的情况和展现了我国国民的生活状态,以此促使更多的投资者对酒店餐饮行业进行投资,以此拓展酒店餐饮行业,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发展。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餐饮行业包括高档的饭馆、各种街边小吃等,餐饮行业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都存在,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促使人们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提升,从而促使餐饮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断加大,也就提升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餐饮行业的工作者流动性本身就大,以此更为其管理工作增添了问题。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现代化酒店餐饮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提升酒店餐饮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并且结合结合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 一、现阶段餐饮行业的人力资源情况 现阶段,对于酒店餐饮行业工作者的研究和分析来看,酒店餐饮工作者的构成,主要是包括了服务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厨房管理者以及厨师等。目前,在酒店餐饮行业工作的人员,初中或者以下学历的占24%,高中学历的占71%,大专学历也包括进修的人数占据4.7%,本科学历的占据0.3%。并且对整体工作人来源分析来看,具有社会经验的工作者较多,专业学校毕业或者社会非专业的人员较少。其中,工作者流失效率在现阶段,酒店餐饮行业的工作者已经达到了34%,餐厅工作者的流失率为27%,厨房工作者的流失率也已经达到了37%。对人员构成和学历划分而言,餐饮行业是一种传统形式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需要重新看待现阶段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行研究,酒店餐饮行业的发展和构成问题是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焦点,需要改变整体的人力资源构成,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酒店餐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工资福利较低 在酒店餐饮行业工作者,影响工作者选择因素的就是自身的工资问题。在酒店企业中60%的工作者选择跳槽都是因为自身的工资过低。由于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酒店实施的工作有不同的需求,以此导致工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若是工作者的工资和自身的期待有一定的差异,就会让大部分的工作者转行,以此加大人员的流动性,减少酒店人才的数量。 2.员工素质较低 酒店企业是一项服务较多的工作,以此导致酒店服务工作者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同时酒店企业在人才招聘中设定的要求较低,以此酒店餐饮行业工作者的学历和素质普遍较低,促使酒店工作者的知识储量和专业能力不断下降,尤其是餐饮行业的服务工作者和客服,一般情况下都是初中、高中,但是大专和本科的专业人才却少的可怜。这些问题都影响着酒店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 3.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是酒店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依据。一个完善的企业不但需要有效的管理工作者实施管理,还需要依据一定的制度来约束着工作者,管理工作中的人才,以此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依据对现阶段酒店行业的发展而言,大部分酒店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科学化的管理系统,并且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促使工作者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工作者进行更好的工作,从而获取完善的绩效考评工作。 4.较高的人员流失概率 依据相关数据分析而言,现阶段酒店餐饮行业的工作者流失率在不断地增加,资料的分析表明,在某城市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工作者流失量已经达到了22%到73%,这种问题导致的因素有两种一个是新人的出现,还有一个是优质工作者的跳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若是信任流失,就需要对其人工成本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有效的方案,例如提升培训工作的力度,并且将各种管理机制变得更富有激励作用,深入工作者的生活进行分析,以此减少人员的流失概率。 5.整体薪酬水平较低 在研究辞职率情况的时候,需要明确工作者的影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工资水平。结合实际研究分析的数据来看,餐饮工作者的基本工资较低,临时工、学徒的工作就更低,以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工作者找到更高薪酬的企业之后,就会选择离开。并且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大部分民营酒店的出现,为实际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平台。薪酬管理问题是现阶段酒店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影响问题。 6.厨房的非正式组织 餐饮行业中的厨房系统中具备非常不完善的团体,大都是依据师傅相传,这种形式有非常良好的稳定性,若是管理工作实施的有效也具备非常强大的执行能力,其满足传统意义上的酒店企业,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徒弟要想超越师傅的能力有一定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徒弟都不具备完善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更不具备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以此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 三、改善酒店餐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案 1.完善人才招聘制度,优化人才应用过程 招聘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和组成部分。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三大标准进行招聘,其一具有良好的形象,其二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其三有非常强大的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以及后期部门等都是酒店餐饮行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招聘高级管理工作者的时候,需要选择事业心强大,良好的责任心以及协调的能力等,以此来承担职位所具备的压力,促使人才得到有效的应用,提升人才应用的价值。并且,在实际招聘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选择原则,并且透明酒店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让更多的优质人才走进酒店餐饮企业的大门,为酒店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人员的聘用工作需要结合有效的考试、面试、考察等多方面的工作实现,并且对工作者的全面内容进行检查和考试,以此确保酒店企业全体工作者的质量在不断提升。 2.提升对员工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 在选择优质的人才之后,需要依据实际的规定和过程对新来的工作者进行全面化的、有效的培训工作。在酒店行业中,培训工作包含了企业自身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服务态度、礼仪礼貌等。同时设定有效的培训机制,有助于提升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服务工作,提升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酒店在实施培训工作的时候需要关注以下问题:第一,需要选择酒店中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礼仪态度好等又在的工作者对新员工实施培训工作。第二,培训教师在实际培训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培训工作的内容,结合简单完善的语言对知识进行讲解,还需要结合多样化的形式和教学方案,创新课堂环境,激发学员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第三,在结束培训工作后,还要不断的向学员实施培训考核工作,结合实际结果对表现优异的学员实施奖励,以此提升工作者在培训工作中的表现态度,从而提升学员的工作能力、专业素养以及全面发展能力等,这样就为酒店餐饮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平台。 3.不断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 在人才竞争不断加大的市场中,人才聘用是一项双向的工作。人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主要关注两点,一个是薪酬,另一个是社会保障。这就需要在酒店餐饮行业中构建完善的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促使工作者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有安全感,以此激发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酒店要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员,需要构建完善的、有效的、全面化的保障系统,特别是关注生育、人身、财产、失业等问题的保障。只有保障了这些问题,才有助于员工更好的工作,以此为酒店餐饮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工作。 4.构建完善的科学管理机制制度 在酒店餐饮业中构建完善的制度的时候,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并且将其融入到实际考核工作中,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和提升职工薪酬等形式加大人们对其的关注度,以此为酒店拓展市场,让更多的优质人才融入到实际发展工作中,还可以加大酒店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能力。并且,激励制度的构成也可以提升酒店员工的安全感,以此激发其工作热情,减少人才流失的问题。 5.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工作 校企合作工作主要是指高校和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获取发展的道路,依据协议的形式,融合两者的双方资源,将学校的高素质人才纳入到实际企业管理中,依据职位为教学工作和任务,促使高校和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共同实现彼此的目标,以此达到校企合作的形式,各个酒店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对以往的教学和工作实施创新,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校企合作可以依据淡季工作者的需求量划分人力资源。为了保障酒店餐饮业的有效发展,酒店在人多的时候需要选择更多的人才,加大工作的时间;在淡季的时候减少薪酬、员工等方案,以此保障酒店企业的成本支出,但是较大的变化会为失业员工的心理和经济上造成一定的影响,促使工作者没有一定的安全感,阻碍其工作的热情。若是工作者没有完善的安全感,难以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工作。第二,关注学生的实习工作,依据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依据酒店企业与相关专业的高校进行合作,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合作关系,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学生在人较多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依据大部分的高校学生为主要的资源,从而满足实际酒店发展的需求。第三,依据校企合作的形式,促使酒店更好的完善人才准备工作。高校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时候,是理论结合实践工作获取有效经验的过程中,并且也是酒店企业认识高校专业学生最好的时候,将优质的人才留在自己的企业,以此储备自身的人才库,并且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企业文化系统和意义,减少学生适应的时间。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酒店餐饮业中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引导酒店企业建立有效的文化资源,以此为酒店餐饮行业提供有效的发展平台和市场经济市场,并且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提升酒店的竞争力,促使酒店提升市场竞争力,保障酒店健康的发展,更快的发展。由此可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此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酒店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酒店餐饮行业是一项完善的系统工作,其中包括了对人才的选择、留下、培养等工作,因此要想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需要构建全面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且融合现阶段酒店餐饮行业的实际工作,构建完善的、符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结合优质的人力资源设备和资源为酒店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同时,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为酒店企业的文化,而优质的文化可以为酒店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加大酒店的市场竞争力,以此引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提升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促使其得到有效的提升,以此为酒店企业的发展奠定有效的基础。 作者:李姣施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摘要】国内本土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观念陈旧、效益不佳等诸多管理模式的困境。本文以常州为例通过问卷、访谈、检索等调研对本土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探析。 【关键词】中国高星级酒店;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本土 我国许多酒店在部门设立时也使用了人力资源部这一名称,但是管理实践中却没有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内涵。为充分了解我国本土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常州为例进行相关的抽样调查,对常州大酒店、常州明都大酒店、常州阳光国际大酒店、海洋大酒店、天目湖宾馆等常州本土高星级酒店做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92份,占回收问卷的96.84%。同时也对一些酒店管理人员及政府官员进行了访问,了解其对中国本土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看法。从中发现我国本土高星级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滞后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我国本土高星级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1、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属于行政管理范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酒店内最具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酒店增值的目标。因此,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员工对酒店价值有关的职能,都应包含在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2、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实现对全体员工的价值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这不仅包括基层员工,而且还包括中级甚至高层管理层,只要员工存在之处,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延伸。整个酒店实际上是一个大人力资源系统。许多国外知名酒店提倡这样的观念:所有部门经理都应是人力资源经理,因为他们对下属负有招聘、考评、开发、激励等职责。人力资源工作要想切实有效,没有各职能部门的执行、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3、仍把员工看成是一种成本一种负担。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员工作为一种资源一种投资,企业的“企”无人就“止”。资源是可开发、可挖掘的,投资是有回报的。4、采用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被调查的酒店目前大都是实行“控制一行为”强制性或命令权威式手段进行军事化、金字塔式的刚性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世”的挑战,以原来的命令方法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利。同时,信息网络化,改变了过去一项信息逐级下达,上多下少的局面。因此,管理应: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 二、员工素质偏低 我国酒店员工学历普遍偏低。多酒店的员工服务工作缺少主动性,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微笑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开展不起来,原因就是个人修养和文化水平低,员工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掌握必备的技能,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员工对本职工作没有认同感,认为是伺候人的行业,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导致服务态度、服务技能难以令人满意。因此,酒店业员工素质急待提高。 三、员工流动速度过快 据统计,本次受访酒店的去年员工流动率大多在30%左右,有的饭店高达45%。酒店员工的大量流失使得酒店不得不经常进行人才招聘,形成了边招聘,边流失的人才“漏斗”现象。从问卷中分析得出造成这种现象发生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1、招聘考量不科学在招聘过程中,受访酒店大多将员工经验作为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忽略了对员工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的考量,以至于招聘的员工与其职位不符,最终选择放弃、离开,增加了酒店员工流失率。2、薪酬不合理72.3%的受访酒店员工不满意其薪酬机制,导致员工流失。快速度的员工流动使得员工队伍不稳定,加重员工的危机感,进而影响到酒店的服务质量,也加大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3、酒店文化建设薄弱我国大部分酒店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没有形成强烈的文化凝聚力,员工没有积极性,精神上产生巨大压力,最后选择离开原有酒店,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酒店。4、服务行业因素酒店的“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需要进行一线对客服务的部门,对员工的年龄、相貌、性别等均有特殊的要求,客观上造成这部分岗位的员工流动较大,并且酒店职位晋升有一定难度。因此许多酒店员工千方百计寻求机会流向其它行业。 四、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在对受访酒店的人力资源总监访问时,他们普遍谈到不愿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因为:一是由于酒店员工大多是年轻人,教育背景也较为接近,很难公正地确定培养对象;二是花钱让员工工作能力提升,也增强了其流动能力,员工炒酒店的鱿鱼就会导致投资落空;三是酒店需要维持日常运转,各岗位工作时间和班次不同,学习培训的时间受到很多限制。基于以上考虑,很多酒店干脆不再为此操心,只重“使用”而轻“培养”。尤其是重点管理岗位人力不足时,宁愿外聘也不从内部提拔,由于没有学习充电的机会,原有管理者因循守旧,酒店整体管理水平很难依靠个别新成员得到改进,员工服务质量更是无法提高。 五、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 1、注重短期效果及培训形式与数量,忽视长远效果及培训内容与质量。不少酒店出于用人的现实性以及员工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在培训上重视短期效果及培训形式与数量,忽视长远效果及培训内容与质量。酒店的培训内容主要突出实用性,对知识性、文化性、素质性培训很少甚至几乎为零,酒店文化等积蓄能量的培训不够重视。2、对实习生、新员工及老员工、管理者等培训对象上在培训需求及培训内容上缺乏针对性。由于培训需求分析不够,造成培训内容上的不到位,更缺乏针对性,也就谈不上什么培训效果了。培训对象重点针对前线操作部门,而其他部门培训的机会微乎其微。主要针对基层员工,中高层经理却很少。3、培训效果评估方法与手段单一。要解决培训上的问题,必须从总经理开始重视,总经理就是总培训师、培训负责人,对培训要有足够的认识及培训实施能力,才能把培训真正做好、做到位,发挥出培训应有的效果。 六、缺乏科学、公平的考核薪酬福利制度 通过对问卷13至16题的数据分析以及与受访酒店管理者的访谈中,发现被访酒店在人事管理上,未制订一套合理、严谨、完善、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严重挫伤了优秀员工积极性。 七、酒店对员工职业规划缺失 问卷调查中有78.6%的被访员工感觉自己在酒店没有得到鼓励和发展,他们感到其职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希望和成长的机会,从而产生消极怠工,积极寻找机会跳槽。如果员工的晋升通道漫长而且渺茫,不仅不能激励员工工作热情,还会破坏洒店员工的稳定性,加速员工的流动,进而影响到洒店的服务品质,最终使酒店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作者:施燕丹 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漫谈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酒店服务业人力资源培训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随意性大。企业对员工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就酒店业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也就是在入职培训上岗这方面的培训工作做得多一些,中、酒店的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就很少,造成在提供对客服务过程中,大部分员工的服务不到位,更谈不上给客人提供优质的、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也造成一些高素质、能力强、高级别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疲乏、看不到日新月异大发展,大进步的社会,没有新的技术、新的管理理念融入到工作中。凡此种种,使酒店服务业人力资源培训、需求性问题显得较为突出.2.酒店服务业人力资源年度考核走过程、绩效考核不够科学,甚至有的酒店就直接根本没有考核制度。因考核标准粗,德、能、勤、绩未量化、实际考评难以操作,考评结果准确度不高,形成考评客观上流于形式;其次是在单位人员考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酒店没有将考评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而是采取了单一的领导考核为主的考评方法,有可能促成员工,只做领导看得到的表面文章,不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也有的只注重人际关系,不钻研业务技能;目前很多酒店对考评结果除单纯用于晋升档案工资外,基本上没用在职务晋升、职务续聘、解聘、调整工作、发放奖金上,未能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3.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主观能动性难于调动。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单纯依靠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是不够的,必须采用多方位的激励手段,实现激励体系的多元化发展,通过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准也有所改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技术性人才,仅靠物质激励手段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没有把员工的职业规划与单位的发展联系起来、没有把酒店整体与个人角色联系起来,也没有使企业文化建设与酒店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更没有把职工个人能力与单位提供的职业平台匹配,是很难留住人才,只能成为其他酒店培训人才的摇篮。4.酒店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设滞后,重视程度不够。服务行业作为传统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完成计划任务,劳动人事部门在人员教育培训、计划调配(人力资源配置)、工资分配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劳动人事部门虽然注入了新的内函---人力资源管理,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统部门,大多数人只把这个部门看作是一个服务型的部门,更有人认为是一个安置型部门,原因是这个工作,什么人都可以做,因而淡化了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设,在部门人员配置也有所放松,就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本身的素质要求不高、出现管理人员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意识不强;有的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时也从不与熟悉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沟通,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存在。更不明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队伍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目前大多数的几乎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许多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注入成劳动工资部门,由于部门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原因,目前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事多人少、只顾忙于日常事务的劳资、统计、社会保险、档案等工作,很少涉及到人力资源分析、职业规划、绩效评估和培训、更没有将这些职能与招聘、晋升、培训等有机结合的理念。致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较难真正发挥好其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作用。 二、改进措施 1.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进行更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作为酒店的管理者必须重视人的价值,同时要尊重每一个酒店员工,酒店经营发展的目标必须能够将所有员工的愿望反映出来,而且还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赞扬和表彰员工。另外,还要给员工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并及时了解员工的基本需求,这样才能拉近与员工的距离,让他们积极努力工作。2.加强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与酒店服务业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同时,对于新的酒店成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岗前培训,让员工逐渐了解并适应日后的工作环境,通过培训,还可以增进与其他员工之间的感情,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因此,只有加强员工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保证酒店各项工作顺利进行。3.建立激励机制。对于酒店高层的管理人员,应该给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处于一线的员工,可以给予给员工进行物质奖励,或者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另外,在实行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各项奖惩工作要透明,而且要做到公正与公平,将激励机制的分寸掌握好,并将人员具体工作情况划分明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员工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4.明确员工的工作责任,并做好员工的职业规划。刚刚从事酒店业的员工对工作环境比较陌生,而且不熟悉具体的工作流程,为此,酒店管理人员必须帮助新员工尽快熟悉酒店工作流程,同时酒店还要根据员工的个人能力,为他们做好职业规划,这样有利于在工作中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并对未来寄予很大的希望。 三、结语 员工是酒店最宝贵的财富,也是酒店成功的第一要素。“以酒店的爱心,换取员工的向心。”,酒店管理者首先要爱自己的员工,才能换回员工全心全意地为酒店工作,爱店如爱家,像对待家人一样关爱员工,不但关心他们的生活,更加关心他们的前途。只有关心员工前途的酒店,才会让员工爱店如爱家。有家的感觉,员工就会留下。 作者:计文婷单位:华能龙开口水电有限公司龙开口水电厂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DEA模型进行效率分析时,指标选择非常重要。不同的指标选择很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分析结果。不同的行业由于其投入产出的差异,会有着不同的指标体系。为了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选择时需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简洁性、可比性、可行性等原则。从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目标出发,本文选择的产出指标包括营业总收入、员工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接待顾客总数等四个指标;选择的投入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离职成本四个指标。取得成本是指企业在获得人力资源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包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安置成本等内容;开发成本是指企业为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和素质,以适应岗位需要而支出的教育培训费用;使用成本是指企业在使用人力资源时所支付的包括工资福利、津贴以及社会劳保等在内的费用;离职成本是指企业因辞退职工、职工自动离职、职工离退休等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支出。根据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最后形成包括投入和产出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 二、人力资源效率评价 1.评价数据获取通过调查获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香港和澳门等地酒店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为了使所有数年均为正向指标,通过1-员工离职率进行换算,得到员工稳定率。数据整理后,X1表示招聘费用,X2表示培训费用,X3表示工资福利,X4表示员工总数。Y1表示营业收入,Y2表示员工满意度,Y3表示员工稳定率,Y4表示顾客满意度,Y5表示接待顾客数量。 2.评价结果分析通过MaxDEA5.2计算,得到总体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目标改进值。其具体结果如表五和表六所示。海南省的总体效率为0.96,技术效率为1,规模报酬递增。香港、澳门总体效率和技术效率都为1,规模报酬不变。广东、福建总体效率都小于1,技术效率为1,规模报酬递增。海南省酒店业的招聘费用、培训费用、工资福利、员工数量分别减少0.1、0.1、0.8、和0.1个单位,营业收入、员工满意度、员工在职率、顾客满意度、接待顾客的数量可分别提高7.75、1.18、1.20、0.96和48.1个单位。这些数据表明海南省酒店业人力资源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结论及建议 由于员工招聘费用、培训费用、工资福利政策不尽合理,加上员工数量配置不科学,海南省酒店业的员工满意度、员工离职率较高,能够有效服务的顾客数量有限,顾客满意度较低,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有待提升。由于海南省酒店业具有明显季节性,旺季时,酒店业对人力资源需求旺,酒店招聘大量员工和临时工;而在淡季时,客人数量急剧减少,人员需求大降,酒店为节约短期成本又大量裁员或大幅度降薪,从而导致大量员工流失。员工的频繁变动,一方面,增加了酒店的招聘和培训费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培训,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能有效服务的顾客数量严重受限,顾客满意度较低。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海南的酒店业从战略高度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减少旅游季节性波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冲击。 在需求淡季时,通过加强培训,稳定待遇,留住员工,为旺季提前储备必需的人力资源;在需求旺季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意科学使用各种物质和精神激励政策,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酒店从业人员应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利用旅游淡季,强化技能培训和学习,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同时,海南酒店业相关职能部门,应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的政策制度,引导酒店树立人力资本意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张侨蔡道成单位: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当前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一、我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酒店从业人员层次较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酒店餐饮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偏低,大部分为初中、高中学历,大专和本科寥寥无几。由于当前酒店劳动力市场资源相对不足,各大酒店重点争夺一些高学历、年纪轻、酒店从业经验比较丰富的管理型、技能型员工,致使人才频频跳槽,严重影响到酒店服务质量。 (二)薪酬管理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大多数酒店的薪酬管理与激励机制都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没有经过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估,薪酬的发放随意性强,严重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当员工发现薪酬与自己预期出现差距时,对其激励不到位,导致许多酒店即使是高薪聘请也因为使用不当而留不住。花了不少的钱,但没有起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反而招来员工的种种不满,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三)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力量薄弱,地位不高 在引进“人力资源”概念后,传统的人事部门更名为“人力资源部”。但名字的变更并不意味着真正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成立和完善。许多酒店的“人力资源部”只是配备人事经理和办事人员,酒店的高层决策人员丝毫没有介入,所谓的人力资源部基本只是执行招聘和传统的“管人”以及例行的培训等,没有真正参与酒店决策的权力,本应是重中之重的人力资源部在整个酒店中却是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地位。 二、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完善酒店人力资源计划 酒店要科学地预测、分析自己在内外部环境变化中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酒店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需要的人才,使酒店和员工得到长期的利益。在面试时,要让应聘者充分了解所要应聘岗位的工作内容,这有助于酒店选择到更为优秀的员工;其次确定合理的人员编制,合理的定员能帮助酒店充分挖掘劳动潜力,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同时,要优化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结构,变单一性为多样性,使人力资源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优,促进人力资源系统有效地运行。最后,要鼓励员工内部流动,以增进他们对不同工作的理解,提高协作效率和全面的执行力,并使员工始终处于一种不断进取,努力不懈的动态工作中。 (二)加强员工培训管理 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酒店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员工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需要个人在工作中的钻研和探索;另一方面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酒店通过员工培训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而且为自身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酒店的培训应该是一种全员式的培训,酒店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所有员工,上至总经理下至一线员工都应参与其中。酒店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培训方法让员工由被动转为主动参与,找出员工感兴趣的培训方法,制定与其相符合的培训策略。现代酒店发展要求的是全面型的人才,要在掌握基本工作技能的基础上,多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酒店要以员工的培训需求为导向,制定与酒店发展相符合的培训计划。 (三)合理制订薪酬体系 酒店员工大量流动有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薪酬问题,薪酬是酒店留人的最基本条件,酒店应该确立具有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的薪酬政策,才能保证薪酬政策的公平性。酒店企业内部同工不同酬或同酬不同工现象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酬要体现出公平性、激励性、竞争性,只有员工相信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是对等的,才会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激励员工的作用。企业内员工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体系就是要了解员工的需求,以员工为中心,根据员工多样化的需求制定薪酬管理制度,实行弹性福利制,即员工可以从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福利项目中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福利,以此提升酒店员工的满意度,加强酒店整体的经营管理效率,增加实际收益。 (四)注重酒店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无形的资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同样是生存发展的必需品,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是企业员工互帮互助,谋求共同发展的理念平台,所以说酒店企业文化建设是酒店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酒店文化管理就是把酒店文化渗透到酒店日常管理当中,用酒店价值观、酒店精神去影响、改变员工的行为,进而塑造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以求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展良好的积极向上的酒店文化,并以此为载体,使酒店文化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促进酒店和员工的和谐合作、共同发展。 本文作者:王伟工作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差异思考 【摘要】尽管实行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大多数外方管理的酒店在中国市场上也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在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当中仍然存在问题。正确的认识问题,采取措施改进提高,是当前外方管理的酒店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文化差异;外方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酒店业竞争日益成为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日益重要。外方管理的酒店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外方管理的酒店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薪酬模式实施困难 个人业绩付薪奖励体系是国外酒店业普遍做法,它通过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将薪酬奖励与考核结果挂钩,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中国员工却对目前职务和岗位挂钩的薪资模式表示满意。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平均主义分配模式正好可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个人业绩付薪体制实施受到了阻碍。而且外方管理的酒店员工对工资待遇信息必须保密,否则处分严厉。 二、由员工素质低引起的服务质量问题 尽管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很快,但与客人日益个性化的需求相比,员工素质和技能差距明显。主要原因是学历偏低,外语不熟,对工作没有认同感,缺乏职业修养,由此导致服务态度、服务技能难以令人满意。 三、由员工跳槽引起的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外方管理酒店用人制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得员工流动率较高,而且流失的多是骨干,尤其是大学生,致使许多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时宁愿要职校生,也不愿要大学生。这对酒店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 四、中方管理人才还不够成熟 很多中方管理者实践经验丰富,但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战略把握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缺少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对东西方制度和文化都有较深理解的高级人才。而且,一部分员工“服洋不服内”,也给中方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带来了障碍。 五、员工培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多数员工没有主动要求培训的意识,除非有高额的奖金刺激,否则只是服从酒店的安排,这样难免使培训流于形式,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培训队伍的构成、培训内容以及培训计划的安排。符合员工对培训时间、内容和形式上的需求,才能调动积极性,培养合格人才。 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管理中的摩擦 外方管理人员在进行国际委派时虽然会进行跨文化培训,酒店中外方员工关系总体比较和谐,但也存在着一些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问题。 科学的人力资源系统理论假定人生来是勤奋的,员工中蕴藏着解决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丰富智慧和创新精神。简单的说,酒店留住员工并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动因可以被归纳为:合理的薪酬、有发展力的职业前景、愉快的工作氛围、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笔者认为酒店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采用“性格特征聘用法” 员工选择不当是导致员工跳槽、人员流失的首要原因,还导致成本上升。因此,选拔员工时,应首先对空缺职位细分,按岗位特点选拔符合其性格要求的员工。此外,要任用那些充满激情、快乐、友善的员工。里兹·卡尔顿酒店集团通过运用此法精心选拔后,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是高效率的,人员流动也明显减少。 (二)把核心能力植入人力资源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薪酬设计理念 薪酬要与能力和工作绩效挂钩。首先要明确酒店的商业战略,例如,假日酒店集团的商业战略是“提高营业额,使运营成功,重新构建和统一机能,壮大酒店基础,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发掘战略优势”。然后对面试中发掘的个人能力进行认证,证实其有助于酒店商业战略的成功。再把核心能力与人力资源体系相整合,核心能力完全被整合到所有体系中,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评等。最后,以能力为基础制定薪资体系,并将能力体系引入新员工的认识环境中,以明确酒店的期望。假日酒店集团使用能力体系,成功的转变了其海外子公司的企业文化,使人力资源战略与公司战略和薪酬体系保持一致。 (三)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酒店应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规划,使其看到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招聘时,应选择有潜质并热爱酒店工作的大学生,按其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分配到部门,给予基层工作锻炼,待达到特定指标并通过评审后提升。这样,通过不断的磨练和培养创造出优秀的管理人才。例如,喜来登酒店承诺给予每位员工平等的录用、发展的机会,不论其种族、肤色、信仰等,始终致力于通过内部晋升来加强员工队伍。而假日集团在美国孟菲斯设假日酒店大学,集团经理们都得在这里进行2至5周的学习。喜来登集团在全球3大洲设有5个培训中心训练中高级管理人员,这样的培训将有助于留住人才、激励人才。 (四)交叉培训 这是员工通过接受额外服务技巧的培训来满足多个岗位需要的方式。它有助于保持人员素质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及竞争力,有效控制成本。一方面,培训带来挑战,也减少了员工长期重复产生的厌烦情绪。另一方面,使员工一专多能,效率大幅提高,从而节约了劳动资本。正如喜达屋酒店集团所认为的,多种技能的发展既使酒店不断地超越宾客的期望,又使员工(下转第23页)(上接第17页)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拓展的事业机会。而马里奥特酒店集团采用交叉培训管理模式后,压缩了30%管理职位,每年的净收益增加了10亿美元,并使员工规模达到了最优化。威斯汀酒店集团实施交叉培训后,高质量的员工队伍和优质的服务已经得到反馈:82%的客人有再度下榻威斯汀的打算,87%的客人准备把威斯汀推荐给他人。 (五)酒店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发展的源动力,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它以价值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事业为共同追求,是全体职工和企业领导的长期共识。良好的企业文化应具有兼容性、学习性、战略性。就世界知名的成功酒店而言希尔顿酒店集团以“快”字服务著称于世;香港文华大酒店以其“情”字服务成为业届的佼佼者;而喜达屋酒店集团则于2006年4月,投入2亿美元执行一项叫“我们归属”的品牌营造计划,将文化融入品牌。 (六)员工参与 应为员工创造参与酒店管理的机会,满足其精神上高层次的需求。当员工与其他人合作一起解决问题时,其社会需求得到了满足;当员工认识到他们对酒店很重要时,其尊重需求得到了满足;当员工为自己的贡献而兴奋不已的时候,其自我实现需求得到了满足。酒店通过内部“员工参与”的激励手段,不仅可以调动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留住优秀人才。在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启发下,里兹·卡尔顿酒店集团推出“自我导向工作团队”措施,通过授权员工行使原上一级管理人员的权力,为员工营造自由空间,激励并释放他们的潜质,使他们能够快速成长,提高了服务质量。 假日集团的创始人威尔逊先生曾说过: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没有令员工满意的工作环境,就没有令顾客满意的享受环境。酒店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酒店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酒店业,惟有兼收并蓄、扬长避短,走适合自己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之路,才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摘要人力资源会计正是基于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方法,特别是对居于第三产业中的酒店管理来说,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进入广泛应用的发展阶段,从酒店管理着手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问题,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有显著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会计;酒店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高新技术革命和进步的浪潮,已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从自然资源竞争,资本资源竞争推向人力资源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将成为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人力资源会计正是基于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方法,特别是对居于第三产业中的酒店业管理来说,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进入广泛应用的发展阶段,从酒店管理着手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问题,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有显著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一、人力资源会计概念界定 1人力资源本质及特征。广义人力资源是指智力正常的人。狭义的定义有多种,如: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领域内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等等。本文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企业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包括人力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 与其他资源如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则具有无形性、垄断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2人力资源会计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中新的分支,其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目前,会计学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尚不统一,主要流行的观点如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会计学家埃里克·弗兰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计量和报告组织的资源———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程序;我国则有人指出:人力资源会计是以货币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管理活动,是会计科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分支。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可定义为:以货币和中介变量的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价值和效用,为管理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和机构提供人力资源的投资信息、维护信息或利用信息等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内涵的探讨 在会计学术界虽然已有部分涉及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方面具体问题的研究,但尚未有对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作过系统表述的研究成果。弄清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内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形成及其本质的一般认识。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酒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职能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记录、计算、分析、控制、考核和反馈各个环节的工作,对酒店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全过程,以货币和非货币的计量形式,将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而形成的大量数据转化为具有综合、连续、系统等特征的信息。从工作内容和程序上看,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个系统,由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两个子系统构成,通过这两个系统的共同作用,来实现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标。 从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分析,社会实践不仅是其产生的源泉,而且是其逐步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基础。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提出是酒店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期,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社会环境的变化促成了人力资源会计的诞生。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分支,对其进行探索,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探讨,人力资源与资本、技术和土地一样,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会计学领域是新经济时代的要求。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为获取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财产经管责任的考核评价和经营管理的经济信息,从而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力求更全面的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其产生是酒店管理的客观要求。 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但其工作程序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认识其基本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酒店是一系列契约的联合,其对资产的依赖程度,由其稀缺程度决定其在契约中的地位。在目前市场的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决定酒店盈亏、发展的是“人”而不是“物”,也就是只有通过酒店人力资源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才能保证酒店的客源和利润。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在酒店契约中不平等的位置,在酒店业充分显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事实。(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职能仍然是反映、控制和参与决策。酒店业是一个具有特定业务内容,特定作业规律的行业。酒店以拥有用于接待宾客使用的大量的固定资产为凭借,酒店取得的效益全靠酒店人力资源活劳动的支出。人力资源的因素是酒店成败的关键,而体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服务具有特定的综合性、直接性、不可贮藏性,不确定性等,酒店必须对其人力资源的原状与增减流动情况,通过会计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而控制方式可以是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也可以是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控制。在参与决策时,除了注重酒店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人力资源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酒店社会效益,使用人力资源不能只重人的能力,而不讲人的修养。 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源会计领域内一种行业特征相对较强的企业会计。酒店是以为旅客提供服务为主要对象的经营性实体,它的行业特征首先体现在酒店人力资源对顾客的关注和情怀,对酒店的真诚和奉献,酒店的生气、元气、士气都源于此。大的首要目标如高利润和较强的竞争定位的实现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的服务质量水平来增加顾客满意度。其基本程序和方法系统以及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的核算与其他会计有着相近和相似的内容。因此,酒店人力资源会计需要承袭传统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之外,还应当吸收旅游学、人事管理以及酒店业管理的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 三、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对象和任务 1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对象。酒店是借助有形的设备、设施、通过提供服务而获取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单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酒店业由小到大,酒店数量由少到多,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目前,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酒店人力资源获取成本:招聘开支,包括广告费、测评等开支;上岗培训开支;重置成本;其它开支。 (2)酒店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直接成本,包括酒店工资报酬、个人福利如住房、伙食、探亲交通等开支等;间接成本,包括集体福利如食堂、娱乐中心等、各种保险、在职培训、公差成本、管理成本、其它开支。 (3)酒店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离职成本;机会成本;其它开支。 上述人力资源投资价值总和可视为人力资源消耗的“补偿价值”,其中一部分是人力资源投资资本化的价值,是可以分摊和逐步转移的“转移价值”。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以此为对象可以通过多种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取得帐面资料。除此以外,酒店人力资源通过投资后在其使用中所创造出来的“创新价值”,也就是转移到为客人提供有偿服务绩效的那一部分价值,是酒店人力资源会计重要的核算对象。其中主要有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贡献、决策贡献、所有员工的劳动贡献。综上所述,作为酒店的人力资源,其创造的新价值总是大于人力资源的投入,并具有服务绩效潜力。目前将人力资源支出列作费用处理是不妥的。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为对象,来对酒店进行管理。通过对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过程实施管理与控制,达到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促进经营发展,提高酒店效益的目的。 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酒店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工具,是从价值上对酒店经营活动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酒店经营目标,保证酒店在经营活动中得以迅速地进行所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信息分析,主要体现在:加强酒店人力资源核算;真实、准确地向酒店管理当局提供酒店人力资源资源构成、变动的会计信息;监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对人力资源计划的考核和分析;发挥人力资源会计在提高酒店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此外,预测酒店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也是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任务。 四、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 目前,在对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管理中,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主要表现出以下作用。 1人力资源获得方面。酒店人力资源获得包括招聘、选拔、提升等一系列满足酒店目前及预期人力资源需求的活动过程。在完成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以酒店员工需求为基础的人力资源获得工作预算。人力资源会计可为这种子预算提供比较精确的计算方法,使人力资源在酒店的管理中更实际并具有预见性。例如,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提出了用货币衡量人的预期价值的方法,能使招聘、录用、选择及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量化的基础上,更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更适合新经济时代的数字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 2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酒店为提高人的各种技术技能、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举办的定向培训。酒店业特别注重培训,岗前基本操作培训、在岗技巧培训都是不可少的。但在开发中计算预算时一般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拟议中的酒店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价值;即资本预算,亦即资源分配问题;二是估算拟支出的成本,即成本估算。人力资源会计通过衡量投资而核算人力资源在酒店中的回报率,帮助酒店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公务员之家 3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酒店人力资源配置是将人分配到酒店的各岗位上去的过程。在人力资源配置决策中,首先要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具体岗位,其次在酒店人力资源配置时充分考虑工作效率、人力资源潜能开发、个人满意度这三个变量。人力资源会计可以帮助酒店确定人力资源配置法中所含的变量数,并用常用的量度单位来描述这些变量,便于科学合理地选择最佳方案。 4人力资源保证方面。为防止酒店人力资源在量和质上的损失,酒店必须经常衡量人力资源的保持状况。目前,酒店业一般根据人员流动率来计算人力资源保持状况。人力资源会计可通过计算重置成本说明人才流失的代价。同时,它还能通过测量和报告有关人才市场状况的某些征兆,提供一种早期预警系统,能在酒店实际出现人才流失之前评估其发展趋势,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持酒店人力资源的效用。 5人力资源利用方面。用价值衡量方法来帮助酒店管理人员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人力资源价值。人力资源价值就是通过优化措施提高组织的整体价值。由此出发,工作分析、工作设计、人员选拔、人员配置、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绩效评价以及支持工资报酬等,就不仅仅是一系列工作环节,而是可用以优化人力资源进而改变整个酒店状况的一套管理方法系统。 6人力资源评价与工资报酬管理方面。人力资源会计通过货币计量员工的工作绩效,帮助酒店测算员工对组织的价值,从而确定员工工资报酬。人力资源会计对工资报酬管理具有帮助作用,有利于创造一种珍惜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活力,促进员工自觉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企业的发展潜力。
林业会计管理篇1 我国地形复杂且气候多样,林业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分布状态。当前林业行业的管理模式依旧采用过于陈旧的粗放型管理手段,导致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这样不仅阻碍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做好林业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林业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财务会计工作作为支撑。在新时期,应有效做好林业财务会计工作,全面提升财务会计工作业务水平,促进林业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以此推动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新时期林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1林业财务会计工作 林业单位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联合组织单位,其所涉及的业务范围较广,主要包括植树造林、育苗、森林防护及木材生产和加工的森林工业等。并且,一部分的林业单位会涉及相关的机械设备修配业务等,部分已经实现政企合一的林业单位会增设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业务。为了进一步适应和满足林业单位对自身经营的要求,会计工作需要基于林业单位的综合性业务特点,全面涵盖各项不同的专项会计内容,但这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很难实现。林业单位可以引进林业会计专业人才从事相关工作,以林业单位的业务经营内容为特点,充分体现林业会计自身的独特性。 2新时期林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与了解新时期林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可以确保林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全面开展,保证林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质量,有效协调和配置各项资源,提升资金利用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升林业部门的经济效益。新时期林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方面 就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方面而言,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核算对象不够全面。林业财务会计会定期核算林业部门的收益,目的是核实部门内部资金的流转情况,以便给资源的均衡配置及部门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其中,林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对象主要是流通在市场上具备交换功能的货币收益。但是在实际的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会产生一部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这部分效益却不在林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之内,导致最终的核算结果与林业部门的实际情况不符,影响了相关信息的决策。其次,未充分考虑资金的保全问题。育林基金是保证林业可以再生产的主要物质基础。就目前的林业管理而言,林业主要是在财政部门的统筹规划下开展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业单位再生产的维护难度,导致林业部门的资金无法得到有效保全,给资金的正常运转带来风险。此外,有关林业单位在管理林业资源时所采取的方式是根据历史成本展开计量,并将资金分为管理费用和造抚成本两个部分,但是一旦有林业资源被砍伐,所产生的费用将会被直接计入林业的生产成本中,这样给核算值造成一定误差。在具体核算时,若只核算初始的投资资本,就会忽略货币的时间价值,进而影响资金的保全工作[1]。 2.2林业会计监督体系方面 当前林业财务会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不仅在核算体系方面存在问题,而且在监督体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会计信息披露不够真实。当前,许多地区的林业部门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仍采取传统的记账模式,财务“蒙头”搞核算,仅对已成为事实的经济业务,根据预算等情况进行清理核算,局限于对业务发展结果的管理,无法掌握一项业务的整体发展过程。过程变化与财务规定融合度低,给会计信息增加较多不确定因素,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内部监管力度不强。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许多林业部门虽然设立了相关管理机制,但是在部门内部未设置监督和管理机制,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相关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管理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有些林业部门虽然设立了相关监督机制,但是监督工作的开展只是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落实,给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2]。此外,有些林业部门在设置会计监督体制的组织结构时,只考虑了行政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便捷性,并未充分考虑各组织机构的职责和权利,导致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常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了林业部门整体的会计监管水平。一旦会计监督体系方面存在问题,就会导致整个会计监督系统出现管理层次较多的现象,进而影响会计监督工作的整体效率[3]。 2.3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根据相关规定可知,会计从业资格人员每年必须有不少于24h的培训时间,即使是高层会计人员也应有不少于22h的培训时间,其目的就是帮助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接受新的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当前仍有许多林业部门的会计人员无法满足培训时长的要求,并且多数人员的培训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学习和落实培训内容。林业部门对会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林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由于缺乏对新知识的了解,导致许多会计人员并不清楚当前最新的规章制度。其采取的会计核算体系和使用的会计管理方法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当前林业会计工作的需求,给林业部门资金的高效化管理带来了影响。会计人员能力不等,日常所接触业务不同,因此,其所应接受的培训内容也应不尽相同。当前,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大多是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的,未考虑到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差异性,使得培训内容不具差异化,从而影响了财务会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4]。 2.4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较低 一直以来,在我国传统林业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财务会计工作者已逐渐建立起相对固定化的工作处理模式和习惯,但传统模式存在问题及不足,给当代林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在传统的林业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中,主要依靠人力劳动进行相关信息数据的统计与核查,这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经验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面临着信息数据过于庞大和复杂的压力,加之部分工作者自身的工作效率较低,影响了林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3新时期做好林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建议 3.1建立健全林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健全的林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可以为财务会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制度支撑。要确保会计核算能够更加贴近林业部门的实际发展情况。首先,要确保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在新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中,应尽力解决原有信息的缺陷问题,有效改变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方式,全面提升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反映出林业部门的实际经营状况以及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其次,在新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中,应充分考虑林业生产经营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合林业部门的工作实际,对相关的会计制度予以完善,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在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时,不能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生态环境,要努力平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保障林业的高质量发展[6]。 3.2有效完善林业财会监督体系 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就会流于形式。林业部门要更加贴合时代发展,做到管理制度的与时俱进和创新。首先,要构建完善的财会监督体系,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其中,林业部门应完善会计制度的建设工作,以确保部门内部的监督体系能够日趋完善。其次,相关部门还应不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从以下3个方面具体落实。一是应有效完善国有资产的购置、领用、维修等方面的管理,避免出现国有资产流失以及资源浪费的情况,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7]。二是建立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一个部门的资金运转情况既反映了其目前的实际经营状况,也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能监测资金的使用动态,了解各笔资金的使用状况,确保收入与支出的有效平衡,提升部门的总体经济效益。三是完善林业部门的内部监督机制。资金的管理不应搞“一言堂”,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参与到业务发展预测、决策和过程控制中,这样才能更好保障管理的合理性。内部控制工作应贯穿于整个林业部门财务会计过程中,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规避相关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8]。 3.3开展林业财务会计人员培训 财务会计人员作为林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其专业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务会计工作的水平。首先,要加强对林业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密切关注国家会计政策的调整,根据政策调整及时更新会计人员对工作的处理方式。另外,培训的内容应具备一定的差异性,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人员进行差异性的培训,最大化地发挥出培训工作的作用。其次,转变工作观念。新时期,林业工作应顺应时代潮流,将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记账职能已逐渐被取代,会计工作不再是单纯的核算,还应掌握部门业务的具体内容、管理流程和风险点,实现业财融合。财务会计工作应以预算和绩效为中心,将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分析等职能密切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财务管理体系,真正意义上实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全链条闭环管理,全面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4结束语 不断研究与分析新时期林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全面提升林业财务会计的工作水平、做好林业部门财务经营状况的有效核算、全面提升林业部门的经济效益以及促进资源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认识与了解新时期林业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立健全林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有效完善林业财会监督体系以及提升林业财务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3个方面有效做好新时期林业财务会计工作,确保在财务会计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开展实践,努力构建一支专业性强且综合能力高的财务会计人才队伍,促进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林业部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许国燕 单位: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林业会计管理篇2 引言 21世纪,时代在发展,制度在创新,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各种财务管理软件让财务工作更加智能化。改变传统的手工记账、账本记账的方式和方法,智能化办公让票据的录入更方便、更快捷,让数据分析更精确、更省时、更高效,让企业决策者在决策上更有据可循。当然,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在林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及时完善和整改。 一、林业会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林业会计是我国诸多企业会计中的一个重要工种,在林业发展和生产经营中发挥会计职业应有的作用。由于林业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也使得林业会计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与其他行业的会计有所不同。在现行的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下,从林业的行业特性考虑,研制出符合自身行业性质的管理、内控、运营、信息化、核算、分析、决策的管理体系。在成本分析、生产经营、企业销售推广、内部人员管理等方面提高管理层次,并提升向上的维度空间。 二、林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一)会计管理职能重视不足 在企业的会计工作实践中,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不断更新,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林业会计在工作中受到林业系统领导的直接管控,想在财务管理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难免受到束缚。在漫长的林业改革实施过程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条线监督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会计核算职能偏离初衷 会计核算职能体现在对业务的客观描述和金额数量上的确认,以货币计量的核算方式对业务的全面、翔实的记录,用借贷记账法对业务内容进行登记,运用一定的账务处理程序进行结账、出具财务报表,在四表一注里体现核算的最终成果。然而基础数据的来源如果失真,便会降低核算的整体准确度。让监督职能发挥失常,将与监督的实质相背离。 (三)会计质量仍需提高 广大会计从业人员是决定林业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要素,无论是基层工作人员还是高级管理人员,在林业会计工作进程中都发挥着应有的推动作用。在林业系统内需要逐步推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注重会计工作人员的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尊重知识型员工,强调技术力量的重要性,关注业务能力的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境界。(四)核算重点分布不均林业发展有着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双重作用,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林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效益上,对生态效益的效能未能充分重视。这对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非常不利。从生态平衡角度出发,在财务决策上要以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以全球生态和绿色健康的理念出发,用战略的眼光科学决策,有主有次。 三、林业企业会计发展的障碍和束缚 (一)林业企业会计从工作内容上与其他企业有本质的差别,具体可以先从成本核算的内容及成本核算工作量上看: 1.成本核算内容范围广 林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很多行业都有业务往来,如畜牧业、种植业、工程建设、家装建材、交通运输、物流搬运等。林业是众多行业发展的初级材料提供者,在气候改善、提高水质、维持生态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林业系统的会计工作者,要能够认真记录、量化,科学分析、决策,定期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值和比率进行分析,依靠各种财务指标对林业业务发展提供分析依据。 2.成本核算工作量复杂 在林业系统的各项经济业务开展过程中,作业的工作环境中露天作业占比较大,作业难度和复杂程度受自然条件影响较高。在林木种植、生长、砍伐的各个阶段,如何能够做到因势利导、有序可循,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配合各个树种的生命周期以及土壤气候的变化。在砍伐和运输过程中,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调整机械效率,在燃料消耗和运输车辆的选用上,进行科学周密的计划,对于不同林木的采伐应采取不同的设备做好运筹。林业的木种应按照林木年龄、林区范围等设置各级明细账,做到账目清晰、明了,层次分明,便于查阅。 (二)财务会计工作在工作环境上与其他同行业企业会计相比也有自身的一些劣势具体可见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信息化的意识不到位 林业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整理认识意识不足。在众多的林业从业者中,会计信息实施正逐步搭建和完善。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应转变从传统人力体力的基础劳动到电脑智能化办公云计算等的工作模式,基础会计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智能化意识淡薄,缺乏在整体认知和管理方法创新的勇气,对经济效益的作用淡化。 2.财务数据共享难度大 企业财务的经济活动开展需要依靠信息、技术、资金、人员的协调统一。如何协调各个部门发挥集体合力,在资源上充分共享是实际要面对的问题。目前阶段林业企业的会计工作还体现在业财融合上不够充分。信息真实、完整、可靠、及时是企业会计信息发展的目标。在处理信用拥有权限和内部管理方式上,应加强信息管理的时效性,保证信息安全,促进信息安全平稳发展。 3.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因为地理位置偏僻、生存环境较差,林业系统的企业普遍面临引进高端人才的困难局面。相对于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来说,林业行业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小,在目前我国林业会计人才队伍中,普遍处于中低层次、知识结构贫瘠,对国际会计、外贸会计了解不足,国际视野不高,对新生事物的认知程度不高,基础知识固化、思维僵化。 4.政策法规有效性和影响力欠缺 相关系统管理部门对林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任何政策法规都有其法律特有的滞后性,这使得其法律效力低。在金融诈骗和网络犯罪频繁发生的金融市场乱世中,信息安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林业信息处理部门对信息的保密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 5.信息安全和保密的意识淡薄 林业会计不仅是企业的财务人员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如何以财务人员的视角,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学科思维,提高会计数据的基础安全和及时准确性,对操作人员和审核人员不能职位分离,对数据的备份、更新要及时,对于涉及保密和管理要求的岗位要做到专人管理责任分清。 四、提升林业会计工作的几点对策 林业会计在林业行业制度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职务地位,在反映会计核算和监督中充分发挥作用,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要净化林业会计工作环境,整治林业会计工作风气,更新林业会计工作方法,推进林业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净化林业会计工作环境 在推进林业改革的进程中,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与规定。财务管理部门应及时发现林业行业的财务管理短板,并分析、积累、总结经验。林业会计从业者应当熟悉基层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和流程,了解企业的整体规划和运营,了解各个业务模块,对于核算技术、核算方法的改进要及时,科学净化林业会计工作环境,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氛围。 (二)整顿林业会计工作队伍 可以大胆采用末位淘汰制、技能岗位大比拼等方法,对于林业企业的财务工作者进行技能岗位评比,积极推进技术培训和岗位职能培训,提高岗位绩效管理力度,定期对技术和职能的改善要用合理的机制和手段进行激发,提高整个队伍的观念意识。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争取在辖区范围内提高队伍素质,建立互帮互学的工作氛围,提高人员整体素质,鼓励各种办学力量支援林业会计素质教育提升。 (三)深挖林业企业的制度内涵 在经济持续有效运行的市场化环境中,转变林业会计工作职能,整顿林业会计工作秩序。要加大对法制的宣传力度,熟悉林业相关法规,对于林业会计工作中的不法分子要及时给予必要的惩罚,要在整个林业系统内,大力宣传财务制度,要倡导全体会计工作人员在《会计法》的引导下,发挥系统内广大林业会计的工作职能,完成我们当代人的责任使命。 (四)提升会计信息化 工作的推进在提升会计信息化的工作进程中,应有步骤、有计划的推进,要把信息化工作当成重点内容推进,把该项工作从战略层面上提高认识。要加强制度和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林业会计软件的技术性来推进管理工作,对财务软件和行业软件的更新要及时、积极,确保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可以促进林业生产,提高林业收益。 五、优化林业企业会计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业务流程优化措施 1.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为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财务发展提供帮助,林业系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为企业会计核算提供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评价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充分依靠财务信息,从有效的财务数据分析和财务报表上分析财务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的基础财务信息经过科学合理的整合和提炼,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帮助,为林业单位的良性发展铺好轨道。 2.审核经济活动 我国对林业生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促进林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在日常生产和经济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依靠这些制度的制约和引导。会计工作是企业真实的财务活动反馈,应该加强对林业资金的管理、存货和原材料的管理、供应商和生产商以及客户关系的维护。此外,林业会计也应该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发挥岗位职能,加大在森林发展和行业工作的推进方面的宣传,在全单位范围内形成热爱林业工作,关心林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管理方式优化措施 1.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 在林业企业中,传统意义的会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脚步,传统的记账、做账、核算、分析、税务申报等工作越来越缺乏专业性,会计的管理者应该改变对传统会计的工作要求和思路,强化他们的提高意识、危机意识,让观念在不断提高的工作内容上与之提升,让会计工作在全盘账务处理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只有转变管理者的思维,才能让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推动。突破会计信息化的瓶颈,落实会计信息化的步伐,为林业企业的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基础资源。 2.加强会计管理制度的规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以及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企业应该审时度势,不断采用符合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的行业软件、学习行业先进的国内外政策,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岗位稳定性,让优秀的员工沉淀下来,让职务分工更清晰、明了。要提高会计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保密意识,必要时需要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保证信息安全,让企业会计信息管理更加优化。 3.搭建和整合信息网络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成熟的网络平台作为物质基础,财务基础数据来自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企业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回馈是财务工作的交换区。网络平台的健康发展是企业的信息及财务的安全保证,在硬件安全的基础上,也要提高软件的稳固程度,定期对给各种财务软件缴纳服务费,对电脑系统的查阅应成立的信息部门,实行专人管理。依靠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让财务信息安全有更高规格的保障。 4.定期开展会计人员的再教育 由于财务工作需要细致、耐心、责任心,对财务工作强度大,工作质量要求高,长期系统的培训可能与忙碌的财务工作开展不相适应。定期针对实际工作的业务需要开展培训,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短期培训,对业务梳理、政策导向、软件使用更新等内容要做到培训有内容、考核有量化、教育有深度。提倡和鼓励员工参与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和考试,对通过考试后仍然愿意留在林业系统中从事会计的员工要给予经济鼓励和岗位提升,要树立岗位能手标杆。对于定期培训和岗位技能测试不通过的员工要积极鼓励,争取为员工调整岗位,给予一定时间的自我改进,对于改进好的员工可重新竞聘回岗。企业的审计部门,要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让审计工作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让全员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发挥审计重要作用不流于形式。 结语 在漫长的林业会计信息化、智能化工作推进中,只有不断积极探索科学的理论方法,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技术方法、加强制度建设、树立全局意识、提高整体意识,让理论和思想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修正。事实证明,只有不断钻研,在科学的脚步指引下才能够强化林业会计队伍建设、改善林业会计工作效率、提高推行信息化质量效率、组建高素质林业会计队伍,让林业会计工作质量日益提高。相信经过广大林业领导和基层员工的共同努力,林业会计工作一定能够打破传统僵局、摆脱僵化思维,取得巨大的进步,大家积极努力,上下齐心,寻找到转型的新思路,从传统采伐向营林育林转变,把造林抚育当成目前的工作重点,走向科学发展的新出路。 作者:林慧颖 单位:吉林省白河林业局 林业会计管理篇3 引言 林业是基础性产业,对环境发展、经济建设有着积极影响。而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事业单位发挥着重要职能,是国家实施生态战略的核心力量。近年来,国家对生态建设越来越重视,林业资金投入逐步加大,林业迎来发展的新机遇,林业单位则需要面对更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下,为了防范财务风险,遏制违法乱纪行为,保护国有资产安全,林业单位应结合《审计署关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积极落实内部审计制度,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相应审计监督。 一、林业单位加强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林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的背景 林业单位是森林资源保护,国家绿化方针政策落实的主要力量,担负着管理及指导林业生产与建设的责任[1]。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林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木材加工、林机制造、林产化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等相关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国现有林业用地26.3×107hm2。在林业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林业单位随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启用新的管理模式,构建配套的内部审计体系,从而加强对林业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监督,使林业单位逐步适应市场化发展的格局。因此,林业单位要主动加强内部审计。 (二)林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的作用 1.防范风险,遏制财务违规行为 林业单位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2]。因此,一旦林业单位发生严重的财务违规行为,例如资金被挪用、挤占、截留,势必会影响事业单位公信力,阻碍公共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加强内部审计,鉴定经济责任,及时揭露非法财务操作,保障单位资产账实相符,避免出现账外资产,督促落实国家政策,便可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遏制林业单位内部发生财务违规行为。 2.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物尽其用 内部审计是评价财务管理成效,确认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可用于检验会计信息真实性、有效性,检验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3]。通过内部审计了解林业单位资产、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明确资金流向,监督经济业务的发生,便可提高财政决策的正确性。保障财政决策的正确性,配合配置财政资金,便可有效提高林业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确保物尽其用,避免资金长期占用、闲置等问题的发生,使资金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为林业事120审计广角AUDITINGSCOPE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3.提高内控有效性,促进内控机制不断完善 内部控制是约束财务行为,保障财务信息质量的有效工具。而内部审计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主要手段,通过内部审计确认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未落实、未执行的关键点,及时了解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便可为内部控制制度优化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内控机制不断完善,避免因内控缺失造成经济损失。实际上,很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效果不明显,根本原因就是内部审计缺失,造成内控流于形式。因此,林业单位应主动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利用内部审计强化内控。 二、林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的基本思路 (一)内部审计的内容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内部审计主要涉及:预算执行监控、专项经费监控、财务监控、财务规范性监控、内部控制监控等[4]。内部审计过程中,要查明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查明单位资产是否完整;查明财务控制是否充分;检查规章制度是否认真执行;评价各部门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的质量;提出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二)内部审计的要求 要想使内部审计发挥应有功能,林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就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要求和原则。具体来讲,要坚持依法审计原则,依照法定的内部审计程序、方式、标准开展审计工作,坚持客观求实,做到审计合法、审计方式遵法、审计标准依法[5]。另外,内审过程中要主动适应审计环境,确保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合理区别恶意违规与管理失误,正确处理实事求是与严格依法的关系。此外,要落实“一审双报告”制度,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真实性,规避审计风险。 (三)内部审计的方法 内部审计的主要方法有:顺查法、逆差法、抽查法、审阅法、分析法、抽样法、效益评价法等。各类方法核心环节大致相同,具体涉及:审计沟通访谈、审阅资料、分析核对财务数据、内部控制测试等环节。审计沟通访谈主要是与相关的经济责任人建立沟通,了解真实情况。而审阅资料则是要审查相关经济资料,确认相关账目。分析核对财务数据,主要是确认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从中寻找问题,确定审计重点。内部控制测试则是根据相关审计制度、审计目标,评价内部控制实施效果。不同审计环境、不同审计要求,适用不同审计方法。因此,内部审计过程中林业单位要做好审计方式方法优化,确保审计模式的适用性。 (四)内部审计的步骤 内部审计的具体步骤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审计归档。审计计划阶段,要制定总体审计计划与具体审计计划,明确审计周期,从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可有序开展。但在具体的审计计划制定前,要做好事前调研,理清审计重点,对审计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审计实施阶段,要审查财务报表,鉴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阶段,要根据审计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审计报告要具有客观性、公允性。审计整改阶段,要根据审计报告,责成相关责任人员,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归档阶段,要根据审计资料的重要性进行分类排序,设置相应的调阅权限,确保资料完整保存,从而为后续的责任认定,审计复核提供依据。 三、林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的现状 林业单位加强内部审计,可有效提高内控有效性,遏制林业单位内部的财务违规行为,这对于林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林业单位内部审计实施现状不乐观,难以实现预期的内审目标和效果。为对林业单位内审提出合理建议,有必要预先了解林业单位财务会计内审的现状。 (一)对内审工作认识不足 由于林业单位属于典型事业单位,财政压力相对较小,普遍不重视内部审计,对内审缺少深入了解。实际上,一些林业单位片面地认为内审就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鉴定相关责任人经济责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单位内部团结和稳定,觉得没有必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此外,还有部分林业单位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混为一谈,认为无须开展内部审计,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以顺利推进,内部审计制度形同虚设,内部审计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导致经济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 (二)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准确 部分林业单位内部审计目标的设定,没有严格的标准,统一的要求,职能定位不准确,仍处于摸索阶段。从林业单位现行内部审计制度来看,对新现象、新问题没有明确界定,诸多方面存在空白,相关管理监督归责不明确,尚未形成明确的审计规范要求,导致内部审计基础环境欠佳。在这种情况下,审计结果权威性不足,不仅无法为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还浪费了林业单位管理资源。 (三)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 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保障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性、权威性,有效揭露单位内部的经济问题。然而,大多林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有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并入财务部门,有的则并入纪检监察机构。由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不足,审计人员与财务人员兼任,导致相关人员在工作中难以正确区别是在履行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还是审计的工作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过程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审计客观性难以得到保障。 (四)缺乏内部审计专业人才 林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较强,不仅要求相关审计人员懂审计、懂财务,还要求相关审计人员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能抵御经济利益诱惑。但是,目前林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思维固化,内部审计相关知识匮乏。甚至部分林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推进,依靠临时抽调财务部门人员进行。而这部分临时抽调的财务人员,未接受过系统的审计培训,难以满足内审工作要求。 (五)内部审计模式落后 目前林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方法单一,模式落后,多以事后审计为主,很少开展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这导致林业单位内审缺乏实效性、缺少主动性。由于缺乏主动审计,缺少内审监督,导致违纪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整改建议流于形式,内审评价公正性不足,存在避实就虚的情况,给营私舞弊提供了条件。 四、林业单位加强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的措施 林业单位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缺乏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重不足,导致林业单位内部审计结果不客观、不权威。因此,下面本文通过几点来分析,林业单位加强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的措施。 (一)提高内审意识,加强内审宣传 为了确保内部审计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林业单位要提高内审意识,加强内审宣传,争取得到单位全体职工支持,从而充分发挥内审的查错防弊功能。从单位领导层来讲,要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领内审建设,为内审工作推进保驾护航,消除“内部审计就是查账走过场”的错误思想。从基层方面来看,为了消除基层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误解,林业单位要根据审计目标,定期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讲座,进行案例警示教育,从而减少内部审计工作推进的阻力和压力,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准确定位内审职能,完善内审制度 林业单位要准确定位内审职能,完善内审制度。具体来讲,林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经济活动规律,结合内部审计目标、内部控制评价需求,依据《林业系统内部审计工规定》,扩大审计范围,充实审计内容,对内审程序与标准进行规定,设置量化的审计指标,准确定位内审目标。而在内审制度建设方面,要制定配套的审计制度,对审计人员委派、任务、权限进行详细说明,对审计计划、报告、归档做出统一规定,将财务计划、预算执行、预算资金、资金使用、资产管理、财务结算、经济合同都纳入内部审计范围,对会计凭证、账表、资料都提出要求。 (三)设置内审机构,提高内审独立性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权威性、客观性不足,审计价值就难以得到体现。因此,林业单位要设置内审机构,提高内审独立性,避免审计人员与财务人员兼任。林业单位应根据情况成立审计部,配备一名审计部主管,若干名专职审计人员,专门对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内部审计。审计部主管要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推进,负责下达审计工作任务,对内部审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专职审计人员要按照已批准的审计计划,做好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起草审计报告,提出审计建议,负责审计工作任务的持续推进。 (四)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直接决定审计质量。若相关人员自身缺乏内审经验,不能准确识别审计要素,自然无法取得预期审计效果。因此,林业单位要加强人才引进,积极组织社会招聘,对应聘者进行能力测试,并要求应聘者懂财务、懂审计、懂税务,了解审计法规,掌握审计技能,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发现单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而对于现有人员要组织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完善知识体系,从而使现有人员掌握专业的内部审计技能,强化审计人员的岗位适应性,从而为内审工作推进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五)革新审计理念,创新内审模式 林业单位要革新审计模式,从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变,增强内部审计的主动性。在经济业务发生前就要进行审批控制,对预算计划、财务决策进行相应审计,确认财务支出的经济性、合法性、必要性,预测经济效益,从而发挥内部审计的查错防弊功能。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要做好事中审计,加强审计监督,关注经济业务动态,对资金的提取、分配、使用都进行相应监控,监督财经法纪的执行情况。在事后则要检查凭证、账表、实物,查阅相关文件和资料,核实证明材料,提出改进建议,对违纪人员进行追责。为了增强内部审计的实效性,提高内部审计的全面性,林业单位可尝试构建电算化内部审计模式,将财务系统与审计系统进行数据互通,从而通过信息技术监控经济业务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如加强对审计AO的应用,通过AO系统进行审计抽样、审计分析、审计取证。结语近些年,随着我国对林业产业建设的重视,林业单位财政拨款数量随之增多,林业单位有必要加强内部审计。通过正文分析可知道,一些林业单位虽然在实行内审,但审计成效却并不理想。因此,为加强内审,林业单位应提高内审意识,加强内审宣传,设置独立内审机构,创新内审模式,促进内审功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杜晶晶.林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思考[J].山西农经,2021(02):120–121. [2]何娟.林业内部审计工作现状探析——以三门峡市林业审计工作为例[J].财会学习,2021(20):176–177. [3]吉鹏飞.如何做好新时期林业生态建设项目资金的审计工作[J].绿色财会,2021(07):37–39. [4]吴达森.对建立健全林业单位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思考[J].甘肃林业,2021(05):31–32. [5]本刊记者.认真履行纪检监察审计职责保证全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林业经济,2021(03):4–5. 作者:余爱珍 单位:尤溪县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建筑基础论文:浅论建筑基础基坑施工工艺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深基坑随处可见,基坑工程呈现出窄(场地狭窄)、近(工程距离近)、深(越来越深)、大(规模和尺寸大)等特点。如何保证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同时又能降低造价,是值得加以探讨的课题。文章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建筑工程深基坑技术的施工工艺及应用,解决了大多数因工程场地狭小,围边环境复杂、基坑深的难题,以达到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并节约成本,符合当今节约能源与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文章依据某商业大厦基坑施工技术案例及地质勘察等施工条件,合理选取排柱、土钉、桩基、喷射混凝土支护等施工措施。 关键词:商务大厦;基坑施工;开挖与支护技术 1.工程概况 某商业大厦工程项目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1033m2,地下建筑面积1700m2。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高度92m,最大跨度8.8m。据调查,该建筑物以基岩为持力层,基础形式为条形基础,基础埋深约4m。基坑北侧四冲街车行道沿线分布有管线沟,埋深约为1.6m。 2.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有关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如下。根据其成因、物质组成、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不同,自上而下可划分为2个岩土层:第1层杂填土;第2层灰岩(s)(未揭穿):(1)杂填土为黄褐色、灰色、杂色,主要为杂填土。稍湿或湿,稍密,成分较复杂,以碎石、砖块、混凝土块和粘性土为主。局部存在混凝土和砖墙老基础,硬质填料个别块径较大,一般为20~100mm,最大约500mm。硬质骨料含量约占30%以上,分布不均匀。回填时间超过十年,属无序回填。本层厚1.20~7.10m,压缩性较高,强度较低,均匀性较差,局部场地经开挖后将缺失;(2)中风化灰岩(s)为寒武系灰岩,岩体薄层状(局部中厚层状),岩体破碎。根据区域资料,基岩产状倾向南东,倾角25~35°。在本次钻探过程中,未发现大型岩溶,未出现掉钻现象,但岩体裂隙发育。本次钻探揭示,强风化厚度很小,未单独划出,基坑大部分开挖深度较大,本基坑周边开挖深度在7.95-8.82m之间。基坑开挖面积及方量较大,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周边岩土层主要为杂填土及灰岩。 3.基坑支护方案 根据周边条件、地层和目前现场情况,应根据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支护结构型式: 3.1排桩支护 (1)EF段采用排桩、桩顶部设置冠梁支护。支护桩采用人工挖孔桩。桩径为1000mm,中心间距为1600mm,桩长为12.0m,嵌固深度4.2m。本基坑基础工程施工重点是支护桩,每1.6m-根支护桩共计17根。采用间断开挖第一次挖1、3、5、7、9、11、13、15、17共9根,浇筑桩芯砼后再挖另外8根。人工挖孔灌注桩不扩底,钢筋砼护壁。设计桩身长度均要求12m左右,墩径有1.0m、墩身及护壁砼强度等级设计为C30,基础冠梁为C30。计划墩基施2123-期15天;(2)冠梁和围檩:为了增加支护桩的整体刚度,支护桩顶设置钢筋混凝土冠梁。冠梁截面为1200×800mm,采用C30砼,HPB235级和HRB335级钢筋,支护桩深入到冠梁内100mm,主筋进入梁内750mm。 3.2放坡+土钉支护 根据设计文件,AB及AF段土层按1:0.5放坡,BC及CD段按1:0.6放坡。 (a)土钉参数与布置:(1)土钉采用qb48×3.5钢(花)管,均按梅花状布设。水平间距及垂直间距1.0m,长2-6.0m。钢花管土钉除端头1m外,其余段采用φ5注浆钻孔;(b)喷射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20,厚度100mm。喷射混凝土面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先喷50mm,待混凝土具有一定强度后进行挂网,电焊挂接钢筋。第二次喷至设计厚度然后将表面抹平,喷射混凝土宜采用硬质洁净的河砂或机制砂。使用前应过筛,不宜使用细砂。喷射砼面预留φ50PVC花管泄水孔,其长度为500mm,呈梅花状布置,间距2×2m。遇岩土破坏地段则适当加密,以确保坡面排水效果。土钉支护边坡设置钢筋网,规格为qb6@200×200,加强筋为φl6,并与土钉头焊接。 (2)锚杆采用全程注浆,注浆材料为M25的水泥砂浆。水泥采用4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注浆压力为0.4MPa。 (3)施工中根据监测信息和坡面实际情况,当遇到有地下管线及其它障碍物时,将信息反馈给设计,按设计要求进行调整。 3.3自放坡、挂网喷浆施工 基岩边坡采用1:0.2放坡+挂网喷浆护面。通过计算表明,放坡后安全系数能满足自稳放坡技术要求。自稳放坡段喷射混凝土面层设计强度等级为C20,厚度为80mm。喷射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先喷40mm,待混凝土具有一定强度后进行挂网,电焊挂接钢筋。第二次喷至设计厚度(80mm)然后将表面抹平,喷射混凝土宜采用硬质洁净的河砂或机制砂。使用前应过筛,不宜使用细砂。挂网时采用0.5m长φ14插筋固定,插筋纵横间距均为1.0m。挂网采用16#镀锌铁丝网,网孔尺寸100×100。喷射砼面预留φ50PVC花管泄水孔,其长度为500mm,呈梅花状布置,间距2×2m。遇岩土破坏地段则适当加密,以确保坡面排水效果。 4.基坑地下水控制 4.1地表水处理 基坑开挖时大气降水和施工用水,采用将场地地面硬化的方式防止地表水下渗。对施工用水,根据现场情况采用有效排水措施,不得让其流入基坑。流入基坑内的水应采用排水沟、集水坑的方式抽排。 4.2上层滞水处理 上层滞水的水量空间不均,局部较大。在基坑开挖前期抽排后,可清除大部分无补给的上层滞水。对有补给的上层滞水采用疏排措施,让其汇集于坑内排水沟后集中抽排。对水量较大地段可查明水源,对其实施堵、排措施。同时在坡面设置泄水孔,让坡体中渗入的水通过泄水孔排出,减小坡体的侧压力。 5.深基坑开挖 本基坑工程包括支护桩施工、冠梁施工、土钉施工、土方开挖、石方开挖等。施工顺序为支护桩及冠梁一基坑分层分段开挖一按设计进行土钉施工一开挖基坑底四周排水明沟一地下室施工并回填:(1)支护桩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由于上部杂填土直接受地表水和大气降水补给,在施工中应及时根据来水情况采取有力地降排水措施,及时疏排填土中的赋存水。挖孔桩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护壁、通风、照明、排水等措施,以保证人身安全及施工的顺利地行;(2)灌注桩排桩应间隔施工且混凝土浇注完毕24小时后,方可施工相邻的桩;(3)保证桩长、桩位、桩径满足设计要求;(4)支护桩、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壁,护壁圈必须与土体紧密接触;(5)灌注桩钢筋笼的制作、焊接、吊放应符合规范要求。主筋采用双面焊接,焊缝长度为5d。钢筋搭结长度为1.4倍锚固长度。同一截面接头面积不大于25%,且相邻接头错开35d,主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6)灌注桩桩位允许偏差为100mm,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7)混凝土在浇灌时需严格按其施工工艺施工,保证桩身混凝土质量。拟采用商品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应具有和易性和流动性,并满足设计强度以及施工工艺要求;(8)灌注桩施工质量检验主要包括钢筋笼制作及混凝土施工,应符合《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4的有关规定。支护灌注桩施工结束后,再进行该工程的基础土石方施工。 6.基坑开挖技术要求 (1)根据施工图纸,开挖长度底边41.5m,底边宽度22.8m,上部开挖控制在48m长30m宽。根据地勘报告,土方的范围较小,厚度约3.0m(约为5-7轴交B-D轴段),其它部位是岩石。 (2)土方开挖应充分考虑时空效应,合理利用晴天、分段开挖,应与坑边保护一定的安全距离。 (3)基坑开挖采用反铲挖土、自卸车运土的方式进行。 (4)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置上下基坑通道。拟计划土方开挖运输坡道设置在基坑东侧(地下车库出入口处),表面用砖渣等进行路面硬化。 (5)土方开挖时,由于机械动力大、动载多,应防止施工机械对支护结构造成破坏。 (6)土方开挖过程中,要边挖边防护,对修整的边坡喷射混凝土进行防护。 (7)射混凝土施工:(a)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清理壁面一插筋施工一披挂铁丝网一焊加强筋一喷混凝土一混凝土养护。(b)混凝土表面平整,骨料颁布均匀。自下而上分层喷射,达到初凝后洒水养护。(c)喷射砼材料为42.5Mpa普硅水泥、中砂粒径5-15mm瓜米石,砼强度为C25。(d)喷射作业应分段进行,并要在坡面垂直打入短钢筋作为控制厚度的标志。同一段内应自下而上进行喷射,射流应垂直喷射面,射距宜为0.8-1.5m范围之内。 7.结语 通过此深基坑的施工,我们对深基坑施工支撑防护、开挖注意事项有了一定理解。施工人员需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及时引排地下水,确保结构物施工安全。 建筑基础论文: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层建筑逐渐增多,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基础质量对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起决定作用。因此,应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对基础施工质量进行控制,本文结合实例对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质量控制 引 言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的城市用地逐渐紧张,建筑开始朝着高层方向发展,地基工程是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高层建筑质量。地基和基础都是地下隐蔽工程,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补救,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研究高层建筑基础工程常见问题和质量控制要点非常必要。 1 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1.1 基础轴线位移及控制措施 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控制措施: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龙门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堆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龙门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桃(打入与地面齐平,四周用混凝土封固),龙门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 1.2 基础标高偏差及控制措施 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控制措施:应加强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尽早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处可用细石混凝土垫平。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2×2)cm方术或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 1.3 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 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 控制措施:施工中,防潮层应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整个建筑物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操作,24cm墙防潮层下的丁皮砖,应采用满丁砌法。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以防填土时对防潮层的破坏。 2 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煤集团二矿口1#楼工程,抗震等级为二级,建筑面积27996.8m2,地下一层为人防工程,一层为商用、办公,二层-三十二层为居民住宅。檐高99.45m,总高103.55m。主体采用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分筏板、独立柱基础、桩承台基础和DL,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抗渗等级S6,地下室JQ、KZ、Z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其中外墙JQ抗渗等级S6,地下室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 2.2 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2.2.1 钢筋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认真执行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有关规定,做到层层把关,人人把关,保证工程质量。不允许有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进场钢筋外观目测不合格者退,复试不合格者退,施工不合格返。组织职工学习钢筋工程各有关技术规范,使人人了解和掌握规范规定以及质量标准。钢筋上皮保护层厚度的控制,主要是在钢筋加工时开始控制箍筋的外包尺寸要计算和加工准确,检查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和所处位置的正确性,检查钢筋的内外及上下关系等正确与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2.2 模 板 在模板工程施工时,做到施工前有方案,施工中有措施,做到精心设计,认真验收。根据设计计算,施工时不偷工减料,确保支撑牢固稳定。对支撑模板等材料的选用和使用的规格,间距等有计算,有验算,施工时严格执行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施工交底制度,保证模不变形、不跑位、不胀模。在柱、墙、板的接头处,20mm海绵条阻贴或胶带粘贴缝隙。用螺栓或扣件贴紧拧紧,阴阳角、上下层墙、板、柱处的漏浆和上下错台问题。预留洞口的模板,四角设斜撑,中间水平支撑设置足够,确保其几何尺寸,保证不变形。在类似于窗台的预留模板施工时,中间设置排气孔,以便两侧对称浇筑混凝土时,中间被挤出一个气囊,产生窝气后果。外墙与底板交接处禁止设施工缝,将施工缝上,移500mm,并设金属止水带,折角向外迎水。外墙模板锚拉螺栓中心设置金属止水环(100×100×3)两端按墙体厚度尺寸焊接限位卡。模板尽量事业新模,当使用旧模时,先清干净砂浆再经过模板调平整调直,并在不影响结构、装修的前提下满刷脱模剂。模板施工中柱根、梁端预留清扫口,采用冲洗或吹洗方法,保证模板在浇混凝土清扫干净。在模板施工中,凡为方便模板施工需要在钢筋上焊接的,均另附加钢筋,不得在原设计钢筋上有任何焊接。梁板起拱根据规范要求起拱。楼梯踏步模板施工时,事先考虑踏步和休息平台的装饰面厚度,并加以结构调整。梁板底模拆除按规范留同条件养护试块,按规范在平面图上注明拆除的条件,按条件和依据拆除。保证混凝土不缺棱掉角,保证混凝土达到拆除强度。模板质量验收时,沿全长,全高拉通线检查并加以固定,在边打混凝土时,边观察模板有无变形走位,好及时调整模板。立柱、墙模前,在其根部模板下抄平,抹平砂浆,保证砂浆不占用柱墙内尺寸,并紧贴其边线,混凝土打完拆模后把砂浆铲掉,以保证模板不烂根。 2.2.3 混凝土 与商家签订合同前,必须对商家进行生产能力、设备情况、运输能力、原材料质量情况、试验水平、运输距离进行考察。各方面均能满足要求方可签订合同。合同中商家必须对所供商品质量做出承诺。在供应混凝土施工期间,施工单位派专人到生产商品混凝土的厂家,现场监督混凝土搅拌的质量。 混凝土及浇筑质量控制:商家在提供混凝土前先向施工单位提供原材料及外加剂合格证、二次化验单、配合比试验报告。由商家向施工单位提供保证连续供应措施。以及出站时刻、到场时刻、浇筑时刻、浇完时刻的管理签证小票。混凝土进场实行每车必检的检查制度,检查其坍落度及混凝土外观,如发现混凝土不合格,坚决退货。现场每班留置试块三组,一组同条件养护,一组作标准养护,一组控制拆模时间用。混凝土商家必须按台班和批量规定提供混凝土试验报告单。该工程在外剪力墙距底板50cm高处留施工缝一道。施工缝处凿除松动的石子,浮浆并清理干净,浇筑前浇水湿润无明水,并用与混凝土中同比例的水泥沙浆接浆、厚度20mm。 柱高的质量控制:浇注时在柱与梁施工缝以上1m处柱钢筋上做好标志控制柱的浇筑高度,柱的施工缝留在梁下口。浇筑平板及梁时和用柱预留钢筋在距板顶50cm处挂线控制板及梁顶标高。尽量不留施工缝,无法避免时,留在梁板、跨中1/3范围内。浇筑时,技术员认真做好小票管理工作:小票内容:浇筑部位、供应速度、申请浇筑时间、混凝土凝结时间、塌落度情况、混凝土原材料情况、外加剂情况。浇筑人员实行挂牌制,浇捣时人员挂牌落实到部位,落实到具体人。浇捣时不同强度的混凝土先浇捣高标号,后浇捣低标号混凝土,有洞口时对称浇捣,并在中部开设排气孔。混凝土浇捣时,在柱筋上抄测50线,用作混凝土浇筑是控制混凝土浇筑标高的依据,浇筑混凝土的表面先采用拉板压平混凝土表面进行粗压光,在混凝土凝结后,终凝前用拉板在进行二次压光,以消除表面裂缝。 2.2.4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本工程基础混凝土施工和顶板混凝土施工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同时混凝土施工时处于冬季施工阶段,因此,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必须采取以下保证措施:要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选用低水化热水泥,尽量减少水泥用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粗骨料;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尽量选择在上午10点左右开始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出罐温度必须保证高于15摄氏度,拌制混凝土时要求搅拌站采用低温水拌制;浇筑混凝土时必须分层分段流水施工,严禁一次性浇筑到顶;做好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保温工作,浇筑完混凝土后,必须进行二次压面工作,且及时覆盖两层岩棉被保温全封闭包裹,定时观测混凝土内温度变化。 2.2.5 回填土工程质量控制 严格做到分层回填、分层夯实,冬季施工过程中,发现到场的土壤存有冻土时,不得进行回填土施工。 2.2.6 砂浆质量控制措施 冬季施工时砂浆拌制用水,必须经过高温加热后方可使用,且拌制砂浆时必须掺加防冻剂,当天拌制的砂浆必须在当天使用完毕,且砂浆拌制好后,必须在2个小时内使用完,砂浆使用不完必须重新掺和拌制,严禁使用存在硬块或冻块的砂浆进行抹灰或砌筑作业。 2.2.7 防水及保温材料施工 本工程防水采用聚乙烯高分子防水材料,粘贴方式采用水泥掺和胶黏剂拌制粘结材料,而保温材料施工时,主要采用聚合物粘结砂浆和抗裂砂浆。在拌制各种粘结材料和砂浆时,必须用加热后的水进行拌制,所有拌制过程中,必须掺加防冻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基基础对于高层建筑质量和使用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合理的基础和地基施工的质量问题,往往会导致基础工程质量缺陷与事故。因此,工作人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地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 建筑基础论文:浅析建筑基础工程管理中的质量试验检测技术 摘 要: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建筑基础工程整体管理体系的健全,进行新型试验检测方案的应用。文章就建筑基础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展开分析,通过对质量试验检测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利于质量试验检测技术作用的充分性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进行质量试验检测人员及设备的合理化布置,强化试验数据的相关管理措施。 关键词:建筑基础工程;质量试验检测技术;试验检测制度;施工管理;优化策略 1 建筑基础工程管理试验检测的内容 (1)在工程实践中,质量试验检测模块是建筑基础工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基A工程实践中,其需要消耗一系列的施工材料,在工程造价管理模块,施工材料占据着较大的工程造价比例。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建设的要求,进行材料试验检测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进行工程建设材料的优化选择,确保建筑基础工程整体施工步骤的协调,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性降低。 施工材料试验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进场,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做好施工现场材料的抽检工作,检测合格后,才能运往现场进行施工。在工程实践中,主要的施工材料包括碎石材料、水泥材料、钢筋材料等,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施工材料的试验检测工作,避免进行有机质土的使用,进行砂使用类型的选择,进行砂子总空隙率的选择,确保其级配的合理性。在人工轧制碎石模块,需要进行含水率、压碎值、密实度等的控制,满足建筑基础工程日常施工工作的要求。在施工模块中,进行石灰材料试验检测模式的优化是必要的,进行氧化钙及氧化镁含量的控制,进行用量环节的优化,满足实际施工工作的要求。 (2)为了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建设效益,需要做好施工各个工序标准试验结果的分析工作,在开工之前,需要做好施工材料基本性能的试验工作,确保材料满足日常施工工作的要求,实现路基土整体压实模块的开展,确保路基土整体含水量及密实度的控制,实现其配合比模块的优化,通过对科学性方法的选择,进行含水量模块的测试。 在工程实践模块中,为了提升施工效益,进行混凝土基本材料质量状况、粗集料状况、水泥用量状况等配合比的优化配置是必要的,进行恰当强度水泥标号的选择,满足混凝土施工的强度要求。在高温环境下,沥青路面的整体强度比较低,在低温时沥青路面的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混凝土裂缝状况,为了解决这个施工问题,必须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模块的优化,实现其整体密实度及强度的增强。 在沥青混凝土工作技术指标的分析过程中,做好路面稳定性、平实性、强度状况等的测试工作是必要的,这可以进行马歇尔试验法的应用,进行沥青路面空隙率、稳定性等指标的分析,通过对沥青材料饱和度、密度等的测定,进行沥青用量的整体化控制,提升混合料的整体应用性能。 (3)为了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整体质量,进行施工质量跟踪检测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进行实测项目模块、检测方法模块、检测频率模块等的分析,在测量检测环节中,首先进行道路中心线的检测,进行桥涵轴线位置、设计位置偏差状况的分析。在检测模块中,为了实现路面压实度的检测,可以进行灌砂法、环刀法等模式的应用,通过对回弹沉值的分析,进行路面承载能力的表示,弯沉值与承载力呈现反比的关系,弯沉值越小,其整体承载力越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路面弯沉仪的使用,进行各项建筑基础测试参数的检测,提升路面的整体施工质量。 2 试验检测技术方法 (1)通过对试验检测方法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建筑基础工程的管理效益,有利于工程质量评定工作的开展,实现工程进度及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这需要做好材料模块的试验检测工作,确保最优化施工材料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材料质量水平的科学性评定,进行合格性施工材料的选择,确保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在工程施工模块,通过对填料、砂石等材料的试验检测,可以得知其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满足施工过程中材料就地取材工作的开展,实现施工成本的有效性控制。通过对试验检测环节的开展,有利于进行新型施工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的应用,实现整体施工进度的控制,实现工程整体质量的增强,通过对试验检测环节的开展,有利于实现材料配合比设计模块的优化,实现配比设计整体经济性的增强。比如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进行灰剂量基层配比的优化选择,实现材料选择模块的优化,实现建筑基础成本的有效性控制。 (2)为了达到上述工作目的,必须进行机械组合模块的优化,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选择,在施工模块,通过对科学性试验检测工作的开展,进行科学性施工方案的选择,进行施工工序的合理性安排,进行科学性施工工艺流程的选择。在混凝土施工模块中,通过对试验检测技术方案的更新,有利于为工程提供科学性的配合比设计资料,满足实际施工工作的要求,确保建筑基础混凝土强度的增强,通过对工序质量检测环节的开展,进行工程质量问题的及时发现,通过对相关方法的使用,实现工序质量的增强,实现建筑基础工程各项施工工序的协调。 实践证明,试验检测模块是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通过对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施工质量的有效性控制及评定。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在路基填筑之前,通过对相应试验检测模式的应用,进行土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等的选择,在施工模块中,做好原材料、分享工程质量指标等的试验检测工作,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 (3)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工程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行试验检测技术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根据建筑基础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展开分析,进行相应等级试验检测机构的建立,建立健全试验检测的相关质量保障体系,满足现阶段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要求,确保试验检测过程的优化设计。 通过对试验检测工作体系的健全,有利于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整体管理效益,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不同等级工作岗位负责制度的建立,做好施工技术文件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工作人员责任的有效性明确及落实,实现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增强,实现工程管理环节及工程监督环节的协调,确保其整体分工明确性,这需要进行试验检测工作细则的建立,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实现试验检测各个程序模块的协调。 通过对检测人员及检测设备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试验检测质量,这需要根据实际工程状况及工程规模进行中心实验室布置模块及试验室数量选择模块的协调,满足实际施工工作的要求,做好相关工程步骤的及时报告、及时检测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进行试验检测人员的合理性配置,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素质,需要具备扎实的试验检测知识技能,强化仪器设备的检查工作,确保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工作。 (4)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试验操作及试验数据管理模块的协调是必要的,做好建筑材料及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模块的优化,做好试验报告的定期抽检工作,在这个环节中,中心试验室需要展开材料的相关复检工作,强化工程质量检测环节,遵循相应的巡检、抽检等工作原则,做好试验检测数据、管理工作,确保试验检测数据的完整性。 3 结束语 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工程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行质量试验检测技术方案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实现施工环节、材料应用环节、技术环节等的有效性检测管理,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益。 建筑基础论文: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及地基处理技术发展 摘 要:高层建筑工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又高又重,正是因为高度与重量的增加,基础结构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承重能力,而如何才能够有效的保证基础施工满足基础结构要求,则需要从施工管理与地基处理技术两个方面严格抓起,不但要对施工要求、基础施工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施工技术了解,还要结合这些施工要求与标准对相应的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实际性的改进,提高地基施工水平,本文针对高层建筑基础施工进行分析,并对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坚持因地制宜,因施工条件而选择施工技术的原则是保证基础施工技术与施工环境、施工要求相吻合的重要指导思想。在高层建筑工程中,对基础施工的要求更是非常重视,不仅要满足相应的承重能力、抗压能力,还要通过基础的坚固性保证高层建筑的抗强风能力、抗震能力,因此加强对高层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的研究非常有必要,目前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技术已经有了很多种新方式,并且各有各的应用作用,值得我们再次进入研究。 一、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分析 1、高层建筑基础施工要求 对于任何建筑工程来说,基础施工质量与标准对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标准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高层建筑工程中对基础施工的质量要求非常高,高层建筑属于高度较高、上部结构重量较重的建筑工程,因此基础结构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与抗压能力,避免下沉、震裂等情况的发生而影响整个高层建筑的稳定性。高层建筑由于高度的增长,所受的风压力也会增加,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的抗强风能力,必须要保证建筑结构自身的坚固性。因此对基础施工要提出具有抗压、抗震、坚固特点的要求。 2、基础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基础结构设计、施工、检验等环节是最为重要的质量控制环节,任何一个环节若是存在问题都会给高层建筑留下安全隐患,结合目前,高层建筑质量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在高层建筑施工期间,相关的勘查、检测等设备不够先进,与施工现场检测要求不相符,包括对材料、设备以及施工标准度的检查也不到位,进而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还有相关的施工技术不到位,对基础施工的重视度不高,针对基础施工缺少相关有效技术的研究,技术人员操作存在错误现象等导致施工质量不达标。更明显的影响因素是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工艺错综复杂,施工环境特殊,却没有进行特殊技术处理,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3、高层建筑基础施工技术 (1)桩基施工技术 桩基是地基基础的一种类型,桩基施工技术主要指用于施工地质状况不利的,并且自然基础无法满足建筑强度要求的一种技术类型。传统的混凝土预制桩施工噪声较大,且存在挤土效应等方面的缺陷,这使得桩基础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桩基施工中,灌注桩的应用相对较多,适用范围也相对广泛,可满足不同的承载要求。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灌注桩施工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积累了诸多施工经验。灌注桩的强度技术指标与预制桩基本相同,桩基承载力的检验一般采用静载试验方式。 (2)基坑支护技术 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高度均相对较高,再加上建筑基坑较深,大大增加了工程建设与开挖施工的难度。深基础支护能在安全控制的基础上,对深基坑附近的环境加固保护。但在深基础支护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挡土、支护、防水与监测等因素。在建筑支护结构中,土钉墙体系主要用于低水位的非软土区域,一般采用分层开挖与分层支护方式进行,造价仅为传统支护体系的40%~60%。 二、高层建筑地基常用处理技术分析 1、注浆加固法 注浆加固法主要通过压送设备将有充填性能与胶结性能的浆液材料注入被加固的地基中,以此使土颗粒之间的间隙、土层界面或岩层裂隙内部得到一定的扩散、胶凝或固化,提升地层强度,降低地层渗透性,避免地层变形与托换现象出现的地基处理技术。依据流动浆液体与土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可将注浆加固法分为渗透注浆、压密注浆及劈裂注浆。 在具体注浆施工中,注浆体一般以多种注浆加固法作用于土体。依据注浆工艺,还可将其分为单管注浆、套管注浆、布袋注浆及埋管注浆,高层建筑地基加固施工一般采用单管注浆与埋管注浆,其中,埋管注浆法主要用于人工挖孔桩、桩端附近软弱地基土层的加固操作。在采用单管注浆法加固处理时,还可采用有效融合微型钢管混凝土桩与注浆法的形式,以提升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变形,改造地基不均匀性。 2、CFG桩复合地基 CFG桩即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主要指在碎石桩基础上加砂、粉煤灰及少量水泥,与水拌合制作而成的具备一定粘结强度的桩。目前已在我国诸多省市得到了良好的推广使用,可用于多层建筑,甚至高于39层的高层建筑,并且还可在民用建筑与工业厂房中使用,能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于CFG桩加固软弱地基加固机理,主要为桩的置换与挤密作用,以及成桩初期的排水效应与其对松散砂土的预震效应。CFG桩复合地基具有操作简单、可调性强、适用范围广、工期短等方面特征。 3、高压旋喷法 高压旋喷法主要是指利用钻机将喷嘴的注浆管钻至土层预定位置之后,采用高压设备将注浆以20~40MPa的高压流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冲击破坏土体,钻杆旋转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向上提升,将浆液与土粒强制搅拌混合,当浆液出现凝固现象后,会在土中形成一个固结体,从而实现加固地基的目的,提升地基自身的抗剪强度,减小土的变形。高压旋喷主要适用于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变形模量较高的地基土、卵石层中软弱夹层的加固。 4、深层水泥搅拌桩 水泥搅拌桩是指采用特殊的搅拌轴轮叶从地面开始逐渐破坏搅拌至工程需要的高度,并将阀门打开,将水泥浆或水泥粉通过搅拌头注入土体,然后利用搅拌头将水泥等固化剂与原土强制搅拌均匀,确保其充分融合,然后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形成强度较大的、压s性较小的桩体,桩体与桩周土需要共同承担外部荷载,最终形成复合地基。深层水泥搅拌桩通常可分为深层搅拌法与粉体喷搅法两种。水泥土的抗压强度与被加固土体的性质、水泥的标号、外加剂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 5、砂石垫层换填技术 砂石垫层换填技术是指为了实现增强软土地基强度的目的,针对软土地基中砾砂、中砂与粗砂区域强度不足的地区,采取换填工艺进行相对应的操作,一般通过砾砂、石屑、粗砂、碎石、中砂等材料对软土与浮土进行换填操作。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具体施工流程进行严格的、全面的控制,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1)合理调整砂石垫层与砂垫层的地面,确保其处于相同标高处,若其深度方面存在差异,在实际施工时,应当按照先深后浅的操作顺序进行;(2)在分段施工时,需要充分捣实,并且还要将接头部位布设为斜坡。将碎石作为垫层时,需要在基坑的底部铺设一层砂,并用碎石铺设垫层,以避免基坑地面表层软土局部破坏;(3)合理运用插振法、平振法、水撼法、碾压法及夯实法施工工艺铺设操作。 建筑基础论文:浅析房屋建筑基础施工中基坑支护处理技术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房屋建筑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高层建筑,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对基坑支护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立足基坑技术的涵义,对几种基坑支护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探讨了相关技术处理问题。 关键词:房屋建筑;基础施工;基坑支护处理技术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在工程建筑实际中,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使用者的安全影响深远。深基坑支护技术属于关键性技术,其水平高低与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息息相关。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房屋建筑基础施工中的基坑支护处理技术的研究。 1 对房屋建筑工程基坑支护的全面概述 通常,基坑工程的目的是保障基坑开挖工艺中,地下主体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避免对周边环境的损坏,发挥支护手段的维护作用。同时,这一工程还包含了相关基坑施工机械的应用以及降水防水的内容,因此,在工程施工实际中,基坑支护技术彰显复杂性,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土壤的质地、土层的厚度等。具体而言,深基坑应用的环境是开挖深度达到5米,同时,控制在5米以内的范畴,周围地势呈现复杂性。一般而言,基坑面积需要控制在28平方米以下,底边长度较小。在基坑支护结构中,如果具有较好的地质环境,开挖深度较小,可以采取放坡开挖的模式进行操作。 2 对房屋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介绍 2.1 对于边坡开挖施工技术的介绍 对于边坡开挖,主要是指按照一定的角度,对基坑周围的维护结构进行边坡施工。这种方案比较简单,但是,需要进行大力的土方挖掘,结合挖方的深度和填方的高度确定边坡大小。对于土方边坡,其形状不同,如直线、梯形、折线等。在进行开挖的时候,一旦遇到较为陡的坡度,坍塌现象极易发生。如果坡度过于平缓,工作量也会增大,整个空间出现极大的浪费现象。这种施工方式比较适合开阔的施工现场环境,同时,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2.2 对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的介绍 在房屋建筑中,地下连续墙技术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对钢筋混凝土进行浇筑,形成泥浆护壁,由此构成连续的混凝土墙壁。借助这种结构实现对围护结构的有效保护,也能够支持建筑主体的地面测量。随着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地下连续墙技术不断完善,尤其是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应用更多。 2.3 对土钉墙技术的介绍 这种技术主要是将天然的土墙进行加固处理,借助粗钢筋或者角钢实现,而后进行混凝土喷射,加添钢丝网,再次进行喷射,形成基坑支护方式,在浅基坑基础施工中应用较多。借助对墙后引发的土的压力的抵制,增强支护的可靠性。这种技术不需要较大的施工场地,装备较为简单,可靠性较强,成本不高,对环境影响小。 3 对房屋建筑工程基坑支护处理问题的分析 3.1 重视深基坑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通常,在深基坑施工开始之前,需要对图纸进行全面、详尽地检验,组织人员进行图纸的全面审核,结合图纸实际,与相关主体进行沟通,探讨项目问题,明确各个施工主体的责任范畴。另外,一旦发现图纸存在问题,需要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进行积极提交,只有获取同意之后,才能对图纸问题进行处理。其次,重视整体规划的制定以及目说拿魅贰T谏罨坑施工之前,要制定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案,对质量目标进行明确。最后,基坑施工方案需要经过专业的研究和分析。 3.2 对土方开挖进行中处理技术的介绍 对于深基坑而言,可以选择分层、分段的方法进行操作,这种方式效果更加明显。深基坑在具体开挖中,结合设计方案,避免整个支护系统发生受力不均衡的问题。在分层开挖的进程中,需要将土方的厚度控制在2米以下的范畴。同时,测量人员需要对土方位置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探测深度情况。一旦出现超标准的现象,就会直接增加相关费用成本,甚至对整个工程进度造成阻碍,引发工程延期问题。因此,为了防止出现过度开挖的情况,将深基坑标高设计在200米,同时,开挖的方式为人工。 3.3 对排水和降水问题的分析 对于排水和降水方法的选择,需要结合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在开挖之前,主要应用的是明排水的形式。在深基坑开挖之后,比较适合的是轻型井点降水的方式,目的是保证深基坑施工进行中,不会发生积水的问题。另外,深基坑土方施工中,针对积水,主要应用的是赌住和疏通的手段。尽管防渗透措施被安排在深基坑施工之前,但是,积水和渗漏的现象也很难完全避免,一旦发生,需要进行及时、快速的处理。 3.4 重视施工中安全技术防护措施的执行 对于深基坑工程,安全隐患不可避免,因此,要最大限度保证工程整体的安全性。通常,在土方开挖之前,需要相关人员对施工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测,目的是实现对施工过程的有力保护,强化防护的及时性。其次,结合勘测报告以及施工图纸,对施工现场进行边坡设计。再次,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实现对土壤的合理、迅速的处理,避免出现土壤堆积的现象,防止阻塞问题的发生。另外,要重视对水管长度的考量,尤其是要避开水管,避免施工对水管产生的损坏。 4 结语 综上,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施工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基坑支护技术对房屋建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基坑支护技术,立足多方面进行质量把控,积极创新,实现技术的不断完善,在根本上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蒋金龙(1988.07- ),吉林人,吉林东煤建筑基础工程公司。 建筑基础论文:中建六局:所向披靡铸造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 中建六局作为中国建筑系统内唯一一家整体向基础设施转型的工程局,在中国建筑战略引领下,敢为人先、敢于亮剑,以坚定的转型意志、清晰的发展思路、扎实的工作举措所向披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工程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全建筑业先进企业、全国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全国信用评价AAA等级、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以及天津市优秀诚信企业、天津市劳务用工管理先进单位、天津市文明单位等荣誉,为中国建筑打造基础设施品牌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聚焦转型、谋篇布局,构建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基点 中建六局在发展战略上以担当中国建筑转型重任为目标,在业务结构、区域布局、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找准细分市场,确定发力方向,为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构建了基点、贡献了力量。 构建业务基点。中建六局在业务结构上,根据市场前景、国家大势和中国建筑转型方向,突出专业化导向,稳步构筑起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逐步构建了以“桥梁、城市轨道交通、铁路”为主,高速公路、市政工程多点开花的基础设施发展格局。目前,中建六局已培育桥梁、地铁、铁路、市政、科技等5大基础设施专业化公司。在桥梁领域,中建六局承建桥梁230多座,总里程达300多公里,实现了斜拉桥、悬索桥、梁式桥、拱式桥等四大现代结构类型桥梁的全覆盖,足迹遍布长江、黄河等七大水系和公、铁、轨等全部基础设施领域,跻身国内一流桥梁建造企业行列;在铁路领域,中建六局目前修建的铁路里程已达420余公里,占中建股份铁路业务的三分之一;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中建六局助推中国建筑成功进入天津轨道交通市场,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项目线上轨道施工填补了中国建筑轨道施工业绩空白;在综合管廊领域,中建六局目前在建综合管廊工程超过40公里,约占中建股份管廊业务的三分之一。 构建区域基点。中建六局在区域布局上,坚持立足国内、纵贯全球。在国内,中建六局培育了京津冀、东北、西南、华东等基础设施业务主产区,实现了市场的持续滚动发展,并以其卓越的项目履约管理品质,在天津、河北、湖北、内蒙、江苏、海南等多地构建良好社会口碑。在海外,中建六局继出色建造刚果(布)1号公路钢结构桥梁群体工程后,承接文莱历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淡布隆跨海大桥,并依托文莱、刚果(布)等在施项目,在非洲、中东、东南亚、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玻利维亚、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布局,不断打响中国建筑基础设施海外品牌。 构建管理基点。中建六局在体系建设上,通过流程再造、管理升级,建立了严密高效的基础设施管控体系;通过外引内塑、增量提质,构建了结构优良的基础设施人才体系。凭借扎实的体系建设,中建六局已形成超强的履约能力和精细化成本控制能力,积累了基础设施大发展、大跨越的差异化领先优势,在天津地铁6号线、哈佳铁路等项目上代表股份公司作为管理责任主体。“十二五”末,中建六局基础设施业务营业收入已占据主营业务收入的半壁江山,利润贡献已达到60%。 二、攻坚克难、培育优势,塑造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形象 中建六局在桥梁、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攻坚克难,成为建筑记录的创造者、施工速度的领跑者、核心技术的占有者、工程品质的佼佼者,逐步打造了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优势,塑造了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业务鲜明的品牌形象。 建筑纪录的创造者。中建六局接连承建北方地区第一大跨度变截面预应力连续梁桥――天津中央大道永定新河特大桥,渤海湾第一座跨海桥梁――唐山青龙河跨海大桥,中国第一座采用天鹅型钢箱主塔斜拉桥――辽宁盘锦内湖东桥,世界第一大跨径空间索面组合梁自锚式悬索桥――松原天河大桥,世界最长最高空间索面玻璃桥――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创世界四项第一的转体施工斜拉桥――福建龙岩大桥,世界最大角度V型墩连续梁桥――天津蓟汕高速海河特大桥,世界最大的无轴式摩天轮大桥――山东潍坊白浪河大桥,全球首条环岛高铁――海南西环铁路等一大批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高、大、精、尖”基础设施工程,创造十多项中国纪录乃至世界纪录。在中建系统,中建六局更是承建了中国建筑首座跨长江大桥――重庆鼎山长江大桥,中国建筑第一座跨长江特大型地锚式悬索桥――重庆几江长江大桥,中国建筑第一座跨海桥梁――唐山青龙河跨海大桥,中国建筑第一座跨主河流域桥梁――吉林江湾大桥,中国建筑首座采用竖向转体施工的拱桥――辽宁盘锦内湖中桥,中国建筑首次采用斜拉扣挂工法施工桥梁――刚果(布)1号公路钢拱桥,中国建筑首条戈壁铁路和首条超过一百公里的铁路――额哈铁路、中国建筑首条超过一百公里的高速公路――鹤大高速等中建系统“首个”基础设施项目,创造十多项中建记录。 施工速度的领跑者。天津地铁6号线徐庄子站盾构施工,连续16日每天掘进14环,创造了天津市轨道交通建设史上的“六局速度”,用实力征服2192米天津在施最长盾构区间。额哈铁路在无水、无电、无路、无通讯、无人烟的极端恶劣环境下,提前25天完工施工任务,创造单月产值2亿元的中国建筑铁路施工记录,被铁总领导赞誉为“中建近年来施工速度最快的铁路项目”。海南四环铁路在中建股份指挥部组织的劳动竞赛中屡次获得第一名,施工进度在全线始终保持领先,其中,全线头号控制性工程及单口掘进最长隧道――青岭隧道,提前7天实现全线贯通。京新高速(阿盟境内)临白段累计获得业主奖励300余万元,在多次全线评比中斩获第一名。武汉南四环项目作为湖北省最宽的高速公路环线组成部分,在全线率先完成五个首件的施工――首个桩基、首个承台、首个墩柱、首片连续梁、首片预制箱梁。凭借优质履约能力,中建六局基础设施项目在业主组织的各类劳动竞赛中,获得奖金达千万元,在与传统老牌基础设施劲旅同台竞技中强势出击,塑造了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业务“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品牌形象。 核心技术的占有者。中建六局构建了以专业化公司为核心,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站和BIM团队为保障的专业化队伍,“十二五”期间,中建六局共承担了 19 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76 项,国家级施工工法 10 个,省部级施工工法 139 个,局级施工工法 300 余项,主编行业标准 3 项,参编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 16 项,撰写或参与撰写专著和手册 20 余部, 30 项成果通过鉴定,其中 1 项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8 项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编制了中国建筑桥梁技术施工手册。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项目创造十项“世界之最”,被誉为世界桥梁建造的典范;重庆鼎山长江大桥项目一举攻克宝塔型超高曲线混凝土桥塔施工、空间钢桁梁悬臂施工、空间钢桁架节点螺栓定位及安装等十二项技术难题,发明了1000吨级水平预顶力顶推装置等建桥装备,创造了主塔施工一天一米的奇迹;中建六局参与研制并应用全国第一台全工况流动式架桥机,实现架桥机提、运、架梁一体穿过隧道施工,填补了国际空白,极大促进了我国高铁桥梁建造技术的进步;天津地铁6号线自开工以来,累计申报专利76项,开创了中国建筑单个基础设施项目获取专利成果数量的最高纪录。 工程品质的佼佼者。大庆萨环东路立交桥、吉林松原第二松花江大桥、重庆鼎山长江大桥,先后荣获鲁班奖,分别问鼎中国建筑第一项市政桥梁鲁班奖、中国建筑第一项主河流域桥梁鲁班奖和中国建筑第一座跨L江桥梁鲁班奖,中建六局以6项基础设施项目鲁班奖成为中国建筑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引领单位。中建六局在天津市、湖北省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信用评价中均荣获最高等级“AA”,并均位居中建系统首位,成为中国建筑在当地公路施工领域的“品质代言人”。鹤大高速作为中国建筑在施里程最长高速公路项目,连续两年超额完成业主指标计划,被列为“第四批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双示范项目”。天津地铁6号线项目在检查考评中一路领先,特别是2016年第一季度在天津市在建轨道交通项目42个施工标段综合考评中,中建六局获得第一名。天津蓟汕高速项目连续两年质量考评和安全考评均获第一名,助推中建六局在天津市公路市场信誉评价升至最高评级AA级,提升了中国建筑公路建设在天津市的品牌影响力。徐州轨道交通1号线7标项目在各项检查中始终位居前列,成为徐州市轨道交通类首批通过市级标准化文明示范工地验收的项目。唐曹铁路项目多次获得中建股份综合考评第一名,在业主唐曹铁路公司2016年第一季度综合考评中,获全线综合考评第一名,同时获得全线“标准化工区”荣誉称号,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建筑在河北地区基础设施业务的品牌影响力。 三、多维展示、立体传播,放大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影响 中建六局立足品牌战略,积极拓展品牌传播路径,通过多维展示、立体传播,不断放大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影响,有力彰显中国建筑转型升级成果以及融入国计民生、担当社会责任的央企风采。 放大行业影响力。中建六局积极承办和参加业内高端会议,提高业内知名度。比如,承办全国桥梁技术交流会,并在会上对中国建筑10多项桥梁技术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交流,改写了这个桥梁技术界顶级盛会的承办权一直都被中铁、中交等国内老牌桥梁施工企业把持的历史,同时充分展示了中国建筑桥梁建设成就;受邀参加国际桥梁届顶级学术会议――国际桥协广州学术会议和第22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建筑桥梁技术成果,极大提高了中国建筑在桥梁建造学术领域的国际知名度。 放大区域影响力。中建六局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切入点,做好诚信履约、品质保障,同时借助民生工程具有的高关注度,与地方媒体和公众进行互动,提高区域影响力,谋求滚动发展。比如,天津地铁6号线项目,作为中国建筑进入天津轨道交通市场的开山之作,以及天津市备受关注的重点民生工程,始终坚持优质履约,在天津地铁施工企业年度考核评价中名列前茅,为中国建筑获得后续天津地铁项目投标加1分的优势,同时注重与公众互动,定期开展媒体开放日、市民体验日,广受地方媒体和市民好评,为后续项目的承接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中建六局凭借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优质履约和对外展示,在重庆相继承建鼎山长江大桥、几江长江大桥、红岩村嘉陵江大桥、轨道交通延长线跳蹬至江津段等近百亿工程,在武汉相继承建西四环、南四环、北四环等项目,全程参建武汉四环线,在松原相继承建松原二桥、三桥,实现了在重点区域的滚动发展。 放大社会影响力。中建六局紧跟国家战略导向,顺势而为,借势发力,将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形象不断放大。比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承建额哈铁路、哈佳铁路、海西铁路、京新高速、乌市高铁站等项目,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一带一路、共建繁荣”为主题,对中建六局乌市高铁站项目进行重点报道,有力彰显了中国建筑担当国家使命的主力军风采。在国家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十三五”大力推进的城建改造方向时,中建六局迅速相应、及时布局,在六盘水、沈阳、三亚、包头等地斩获城市管廊项目,在管廊建设业务和中建系统占得了先机,向社会展示了中国建筑“拓展幸福空间”的企业使命。 放大国际影响力。中建六局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品牌传播中的重大“战场”和吸引公众关注的“磁场”,锁定重大节点进行对外展示,使得中国建筑基础设施品牌形象蜚声海外。比如,创造十项世界之最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开工伊始就备受各方关注,世界蹦极之父、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区总裁都对大桥的建造密切关注,亲自到现场进行考察。包括美国CNN、英国路透社、CCTV 10、世界大桥网等媒体纷纷报道并称赞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是“世界桥梁建造史上的一个典范”,入选“全球11座新建最壮观大桥”。国内外4 0多家媒体到现场采访,对大桥建设情况进行深度挖掘,集中报道,实现了宣传的叠加效应。同时,突出的品牌优势,赢得四川、山西、河北、河南等多个大型景区拟建玻璃桥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和主动对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山水中国,征程漫漫。中建六局将在中国建筑战略引领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做大做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桥梁、城市轨道交通、铁路三条基础设施业务线,倾力打造中国建筑基础设施旗舰工程局,为中国建筑塑造基础设施品牌、深化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做出更大贡献! 建筑基础论文: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方案优化 摘要:无论从城市整体的现代化规划还是从人们的空间需求,高层建筑都满足了视觉景观上的宏伟,也提高了有限地面面积的空间利用率。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是决定高层建筑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关键,也是高层建筑结构得以保证的根本。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优化 1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依据和基本要求 1.1 主要依据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地面土质结构和地下的岩土成分等是外部的基本条件;建筑本身的层高、地下室层数和建筑的内部结构对地基的压迫程度是建筑自身对地基基础的限制条件;此外,相关的抗震要求等对基础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以上的各种因素,再结合工程设计的造价总体规划,对地基基础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估,从而得出地基设计的基本数据。 1.2 基本要求与普通的多层建筑设计相比,由于影响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因素较多,所以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设计要求也相对复杂。地基的牢固性、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抗震性、地基竖向的承载力与横向的抗滑移、地基的沉降指数、地基土层的抗压能力和地基压力变形范围等,都是对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地基基础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建筑外观设计概念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地面条件和建筑本身结构对高层建筑提出的具体客观要求。随着现代模拟技术与勘测技术的不断成熟,为高层建筑设计提供了设计方案反复模拟、修改的便利条件和可靠的数据,以满足高层建筑最基本的安全性要求。 2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计算的模型 根据我国城市地质的分布情况,很多软土、湿陷性黄土和液化土很多都穿插在城市建设带上,从而在客观条件上对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难题。尤其在高层建筑设计规范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情况下,加上结构工程师水平的差异与计算模型的多样化,很难凭借个人的经验和能力做出地质参数的精确计算,使得地基基础的计算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 就目前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计算的模型工具来看,文克尔模型与弹性半无限体模型是最常用的两种计算模型。前者针对基底反力与变形的线性关系,进行系数计算,工程师接受度较高。后者将地基视为弹性连续介质,考虑到图的扩散能力,但由于计算相对复杂,在实际应用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需要提出的是在通常情况下,尽管地基受到重力荷载的影响仍可以被视作弹性匀质体,但对于特殊的软土质结构,在建筑上部的荷载压力下,地基会产生一定的变形,不适合再按照静态来分析受力状况。上述的两种计算模型显然都具有不足之处,不能够承担科学合理的计算要求,为此,新计算模型的研究和开发是解决现阶段地基基础计算偏差的主要手段,经过大量的实践与反复论证,弦线模量法更适合地基变形与黄土的湿陷计算,是目前设计师普遍认可的特殊土质上的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计算模型。 3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方案的优选 3.1 沉降缝的设置沉降缝是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土质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时,为了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引起错动或开裂,通常在差异处设施垂直缝隙,将建筑物分割成若干个独立单元。但高层建筑的工程实践效果表明,高层建筑基础却不适合设置沉降缝。沉降缝的设置将对地下室在土层中的嵌固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上高层建筑本身对地下室的结构压力,会使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更加复杂,并造成额外的压力负担,不利于高层建筑的稳定性。 3.2 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的利用高层建筑一般需要相应的地下深埋基础,经过精确的地质勘测和基础设计计算后,才能确定地下深埋的程度。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可以提高基础工程的利用率和提高建筑整体的收益效果和使用功能。城市的现代化加速了私家车的购买力增长,地面空间已经越不能够解决车辆的停放需求,地下停车场的开发和使用,不但解决了城市建设问题也提高了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的利用率。此外根据地下土质结构的特点,还可以将地下空间用来安置人防设施和建筑内部的机房等。对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是高层建筑价值增值的有效手段之一。 3.3 高层建筑基础方案的优化选择考虑到城市所在地区的地质状况的不同,各城市高层建筑的地基承载力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基础设计的方案也不尽相同。基础设计方式如何选择,就需要根据实地的需要来决定,例如上海、天津等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高层建筑多采用造价高昂的桩筏,而北京、广州等地质条件稍好的地区高层建筑多选用相对经济些的筏基。当然,在地基条件较好的山区如重庆,甚至高层建筑可以采用很经济的独立基础。可见,地质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基础的方案。现代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提供高层建筑多个设计方案的模拟结果,从而使设计师可以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基础方案的优选,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是相当显著的。 4结语 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方案的优化,首先要以精确的地质勘查数据为基础,地质状况是决定高层建筑地基的主要因素,其次,要考虑建筑结构本身的承载力要求,建筑的竖向压力对地基产生的影响等。对同一建筑来讲,不同的地基选择代表着不同的工程造价标准,要在满足高层建筑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条件下,甄选适合造价预算的最优地基基础设计,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一个优化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要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从技术的支持到材料的使用的考虑都要面面俱到。在吸取其他高层建筑成功设计的基础上,也要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现有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法,满足不算增长的高层建筑复杂的地基设计需求。 建筑基础论文:提高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措施探讨 摘要: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和功能。本文对如何提高建筑基础工程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几种常见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质量通病;质量控制 0引言 基础是位于建筑物最下部的构件,承受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递给地基。建筑基础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在建筑工程竣工后,难以检查基础的施工质量。若建筑基础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导致整个建筑沉降、偏斜,甚至引发难以补救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已成为保证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点,采取何种措施来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成为当前许多建筑工程从业人士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1提高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1.1 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实施责任到人制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基础工程施工中,应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以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材料使用前严格遵守“先检后用”的原则,做到责任到人,以方便管理。 1.2 合理组织施工,加强施工管理合理组织施工,施工方案和技术指导要兼顾彼此的问题,特别是各工种间的互相协调配合问题。要加强对搅拌站和计量器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搅拌管理制度进行操作和控制,对所有材料都要采用重量比,并计量准确;对有试配要求的砂浆、混凝土等,必须先进行试配,调整合格后方可按确定的配比进行施工。 1.3 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消灭安全隐患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中,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等,均为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若要提高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首先应避免这些质量通病的发生。①基础轴线位移。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的轴线与上部墙体的轴线发生错位的现象,这样会导致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施工人员错误操作或控制桩保护不力等原因,均会造成基础轴线位移。因此,在进行基础工程的施工之前,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相关技术培训和责任心的培养,避免由于技术不熟练和操作时疏忽大意导致轴线发生位移;在定位放线时,必须在外墙角处设置龙门板,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以防止槽边堆土和车辆碰撞导致控制桩发生移动。②基础标高误差。基础砌筑至室内地平时,常会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情况,当偏差较大时,会加大上层墙体标高控制的难度,影响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应加强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尽早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处可用细石混凝土垫平;采用基础外侧皮数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宽大基础放大脚的砌筑,应采用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应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③基础防潮层失效。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会导致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因此在施工中,应将防潮层作为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在整个基础工程完工后再施工,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以防填土时对防潮层的破坏;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禁止掺盐,在无保温条件下,不应进行冬季施工。 2几种常见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 条形基础、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和桩基础等,是建筑工程中比较常见的几种基础。控制好基础的施工质量,是提高基础施工质量的关键。 2.1 条形基础、筏板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在地基验槽完成后,应将表层的浮土及扰动土清除掉,基槽内不得有积水,施工基础垫层时必须测定水平标高,分层控制各层的厚度;混凝土垫层分段施工时,应做好接头处理,避免接头和混凝土垫层表面缺浆少浆现象的发生,振捣必须密实,使表面平整;施工中使用的钢筋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当基础高度在900mm以内时,插筋伸至基础底部的钢筋网片,并在端部做成直弯钩;当基础高度较大时,位于柱子四角的插筋应伸到基础底部,其余钢筋只须伸至锚固长度即可。施工木模板时,应使用架子管或方木对模板加固,禁止重物冲击,以确保模板的牢固性和密实性;侧面模板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时方可拆模,应从一侧按顺序拆除,不得采用大锤砸或撬棍乱撬,以免造成混凝土棱角破坏。在开始浇筑混凝土时,应先满铺一层5~10cm厚的混凝土并捣实,使柱子插筋下段和钢筋网片的位置基本固定,然后对称浇筑;经常观察模板、支架、螺栓、预留孔洞和管有无走动情况,若发现有变形、走动或位移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及时修整和加固模板,然后再继续浇筑;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常温下应在12h左右覆盖和浇水,一般常温养护不得少于7昼夜,特种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14昼夜。 2.2 桩基础的施工质量控制①确保材料的质量。对成桩的主要材料,如钢筋、水泥、石子、砂等,应根据各材料的试验标准严控控制其质量。对于采用商品混凝土的施工工地,应按商品混凝土进场的控制标准进行控制,保证原材料质量的合格。②保证钻孔的施工质量。在钻孔施工前,应复核该钻孔桩位及标高的准确性,检测终孔的孔深、孔径、孔斜度及二次清孔后的沉浆密度、沉渣厚度。当持力层深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以适当加深0.5~1.5m,以保证桩基础满足设计承载力的要求。③确保钢筋笼的质量。分段制作的钢筋笼,其长度应以钢筋的定长为宜,且不宜短于6m,连接时50%的钢筋接头应错开焊接,并保证两钢筋轴心在一条直线上。 2.3 机械的使用和管理机械的合理使用可有效地提高工程施工的进度,而且对质量也有所保证。为了满足社会化大生产,施工的机械及自动化室必不可少的,施工时一定要机械化,有助于加快施工的进度,节约施工成本,也可减少人员在施工时的安全隐患等。 3结束语 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提高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若要从根本提高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应做到如下几点:严把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关,实施责任到人制;合理组织施工,加强施工管理;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消灭安全隐患。同时对于不同形式的基础,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 建筑基础论文:对土木建筑基础施工的探究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支柱,对于建筑行业讲,理论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施工方面也是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土木建筑的基础施工来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基础施工的主要内容,进而根据具体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土木建筑基础施工管理提高的建议,以供有关单位参考、借鉴。 [关键词]土木建筑;基础施工 引言 土木建筑基础施工的主要内容就是各类工程的基础部分工程施工,一般是工程的下部,还有就是土石方工程的施工。一般桩基础、墩基础属于下部基础施工,沉井基础、沉箱基础和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属于深层基础施工。这类施工其施工技术复杂、造价较高、工期较长,同时也具有很多优点,如承载力高、变形较小、稳定性好等。一般的土方工程包括场地平整、基坑及管沟开挖、地坪填土及基坑回填等。 一、桩基础和墩基础施工 1、对桩基础施工的分析 灌注桩法和预制桩法是桩基础施工的两大类方法。灌注桩的施工主要工序是成孔及灌注混凝土。而预制的施工主要有压入法、锤击法、振动法、射水法。压入法沉桩无噪声、无振动、成本低,常用压桩机有80吨及120吨两种。锤击法是在桩基施工中采用最常用的沉桩方法。以锤的冲击能量克服土对桩的阻力,使桩沉到预定深度。通常适合在硬塑、软塑黏性土。在用于砂土或碎石土有困难时,要辅以钻孔法及水冲法。常用桩锤有蒸汽锤、柴油锤。为锤击、振动两种沉桩方法提供辅助作用的方法是射水法。 2、对墩基础施工的分析 我国对墩基础的施工一般采用人工开挖。人工开挖为避免塌方导致事故,需制作钢筋混凝土护壁,每开挖一段,浇筑一段护壁,不然需对每一墩身事先施工围护,之后才能开挖。我国对墩基础实施人工开挖又被称为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直径在lm-5m之间,多为一柱一墩。墩身直径大,强度和深度都很大,多穿过深厚的软土层直接支承在岩石或密实土层下。 二、土石方工程施工分析 土石方工程施工主要分为土壁支撑施工、土方边坡施工以及基坑施工。在场地狭小地段施工时,无条件放坡,需要采用支撑放坡。对于基坑的施工要注意基坑的排水与降水。在地下水位较高的透水土层中进行基坑开挖施工,因其坑内外的水位差较大,可能出现潜蚀、流砂、管涌、突涌等渗透破坏现象,造成边坡或基坑坑壁失稳。为确保施工安全,一定要对地下水进行有效地处治。 1、轻式型井点降水处理法 轻式型井点法是在拟建工程的基坑四周埋设能渗水的井点管。井点排列为线状或环状,看基坑形状确定,间距为0.8m-2.4m,并与集水总管用螺纹胶管或塑料管连接,总管与真空泵或射流泵连接。 2、电渗井点降水处理法 电渗井点降水是运用轻型井点和喷射井点的井点管作阴极,在土中埋设金属棒为阳极,在电动势作用下构成电渗井点抽水系统。在接通直流电后,在电场作用下,土中的带正电荷的水分子从正极流向负极,带负电荷的黏土微粒向阳极方向移动,通过电渗和真空抽吸的双重作用,强制黏性土中的水向井点管汇集,由井点管汲取排出,使地下水水位逐渐下降。 3、明沟排水降水处理法 在开挖基坑内(或外)设置排水沟,并按地下水量的大小,每隔20m-40m设置一个集水井,基坑内的积水及地层中渗出的水经排水沟流向集水井,再用水泵把集水井中的水抽出,使基坑保持干燥,这种方法施工简便,成本较低,所以,应用比较广泛。 4、喷射井点降水处理法 这是运用循环高速水流出现的负压将地下水吸出。井点管分内管、外管,高压离心泵输出的高压循环水流从内、外管间隙流到管底,从内管四周的进水孔流入,再经喷嘴喷到混合室。因其喷嘴处的断面缩小,喷射水流速加快(一般流速高达30m/s以上),高速水流喷射之后,在喷嘴喷射出水柱的周围形成负压区。四周的地下水经滤管被吸入、经混合、扩散后随循环水流从内管进入水箱。喷射井点间距通常为2m-3m,每套井点总管数要控制在30根左右。在井点管安装结束后,要进行试抽,及时消除漏气和“死井”。井点孔口地面以下0.5m~1.0m深度要采用黏土进行封口。 三、深基础施工 1、对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分析 当施工条件较为困难的时候一般是运用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其工程质量在施工期间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若出现质量事故其返工处理非常困难。 2、对沉井与沉箱基础施工的分析 首先,施工中要在地面浇筑井筒,在筒内挖土使其下沉。如果是在深水中,先在岸边筑好井筒,并加做临时的底板,浮运到预定的下沉位置后,拆除底板使其下沉。 其次,当沉到预定深度后,用混凝土填实井内部,作为构筑物的基础;或只在底部浇筑钢筋混凝土底板。 再次,对沉箱的施工,在施工时借助输入工作室的压缩空气,以阻止地下水的渗入,方便工人进入室内挖土,限制下沉深度和工人在室内连续工作的时间。 最后,沉井主要有刃脚、井壁、横梁、封底等几部分。在通常情况下,沉井下沉的施工主要分为:下沉前的准备、沉井下沉、接长井壁、沉井封底等阶段。?? 四、土木建筑结构工程施工分析 1、钢筋混凝土 (1)模板 模板是混凝土成型的模具,要求它能够保证准确的结构构件形状和尺寸,具有在浇筑流态混凝土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且拆装方便,能多次使用。 (2)钢筋 一般包括钢筋的冷加工、成型、绑扎安装;以及钢筋的连接等。直条钢筋的长度一般只有9m-12m,若构件的长度不小于12m时,就要进行钢筋的连接,钢筋连接的方式,一是绑扎搭接连接、二是焊接连接、三是机械连接。?? (3)混凝土 要保证浇灌混凝土的匀质性和振捣的密实性,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混凝土浇筑要分层进行,使得混凝土可振捣密实。在下层混凝土凝结前,上层混凝土要浇筑振捣完毕。 2、砌筑工程施工 砌筑工程使用材料一般是砖、石或砌块及起黏结作用的砂浆。砌筑砂浆有水泥砂浆、石灰砂浆和混合砂浆。建筑用脚手架是砌筑过程中堆放材料和工人进行操作的临时性设施。根据搭设位置分为外脚手架和里脚手架两类。按材料可分为木脚手架和金属脚手架。 五、提高土木建筑基础施工管理的建议 1、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 没有原材料质量的保证,工程质量势必走向劣质。为此,在施工管理中,必须将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从材料计划的编制、采购到进场后的验收、复检等诸多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管理。 2、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监理水平 通过严格的岗位责任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现场监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严肃工作纪律,堵塞管理漏洞。要不断改进施工机具和作业手段,重视现场职工生活,改善现场作业环境。企业要从现场文明施工抓起,做了对“脏、乱、差”施工现场的整顿工作。同时工程监理应当在项目的科研、设计、施工等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工程监理。 3、对土木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由于土木工程一种庞大复杂的操作施工过程,其中无论是先进的设备还是纯人力劳动,手工操作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国建筑业起步发展时间晚,对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尚不够完善,手工操作人员的手工操作能力相对而言有着很大的差距,操作不熟练,操作失误多,不利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因此,要加强对施工员工的培训,提高其操作的熟练程度,严格执行操控标准,提高操作效率,保证整个项目实施中的技术水准。 建筑基础论文: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及地基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城市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大量的高层不断涌现。地基基础是建筑的根基,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施工项目。其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将对建筑工程使用年限等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就高层建筑基础施工要点及地基处理技术方面展开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地基处理 一、高层建筑基础施工要点 (1)场地的平整处理 加强对施工场地进行夯实和平整处理,加强桩的质量控制,防止木桩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断裂、弯曲等现象,影响施工质量。另外,加强对沉桩场地的处理工作。桩机作业对于建筑工地的地基承载力有严格的要求,如其承载力存在不足,可以通过铺设碎石的方法来提高地表的承载力,满足平整工作的要求,提高桩机工作的安全性。同时,要保证施工现场良好的排水功能,如发生降雨可以将雨水及时排除,避免对工程质量和工期造成影响。 (2)高层建筑桩的沉桩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环境、设备性能,要选择合适的高层建筑桩,这不仅可以保证建筑质量,也可以降低成本缩短工期。高层建筑桩一般包括三种类型:预制桩、灌注桩和钢桩。 (3)预制桩与钢桩的沉桩 预制桩和钢桩的沉桩方法包括锤击打入法、静力压法、振动沉桩法和水中沉桩法,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由于预制桩和钢桩在沉桩过程中会存在挤土现象,这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应当采用相应的缓解措施。 (4)灌注桩的沉桩 灌注桩一般采用泥浆护壁成孔、沉管成孔和干作业成孔三种方式,当成孔完成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待凝固后便成为灌注桩。泥浆护壁成孔和干作业成孔方式比沉管成孔方式具有优势就是在于它们几乎不存在挤土现象,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同时噪声也较低,城市中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中通常采用泥浆护壁成孔的灌注桩作为高层建筑桩。 (5)基础轴线 基础轴线位移指基础在方角砌至室内标高处,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了错位的情况。基础轴线位移会严重影响建筑的受力均匀度,位移严重的情况下会使得建筑某些部位受力过大,造成断裂,对用户的安全造成巨大影响。基础轴线位移问题出现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这导致在砌墙基础时,吊线无法使用,容易造成轴线偏差。在施工时要合理安排顺序,确保轴线对齐。 (6)基坑支护 高层建筑高度的增加,建设难度进一步的增加,高层建筑的基坑深,开挖难度大,然而基坑深却是基础施工中的关键技术。由于深基础支护工程是从地下安全作业出发对深基坑侧壁及周边所处环境做的加固保护作用,是集挡土、支护、挖土、降土、防水、监测和信息化施工等一系统工程整体考虑的。另一种体系则是土钉墙,适用范围是一些低水位非软土场地,它也是采用分层开挖、分层支护方式,其造价仅为传统支护体系成本的40% -60%。创新方面是排桩帽梁的设计与内支撑相结合领域,基坑支护中对地下水控制,通常使用帷幕型、帷幕与封底复合型办法,实践中硕果累累。 (7)桩基 桩基是基础的一种,它通常用在地质条件不好,而自然基础又满足不了建筑物强度、变形或稳定性标准要求时,采用的一种特殊的人工处理方式,在基础施工时埋深更大。与混凝土预制桩相比,由于其存在振动噪声大,挤土效应等缺陷,已较少使用,当前桩基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基础形式。 灌注桩发展最快、适用最广,归功于它可适用于任何地层土质,可形成任一规格的桩长、桩径,满足各种不同承载力要求。近年来,我国在灌注桩施工工艺技术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不少设计和施工的经验。灌注桩强度技术指标,原则上同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相同。 泥浆护壁孔桩适用性强,是一种传统桩型,现已是高层建筑的主要桩型,但这种桩型有桩底虚土和缩颈缺陷,具体应用时采用桩底、桩侧后注浆技术,并结合用超声检测技术,开发出独具特色的超长灌注桩施工成套技术。检验桩基承载力方面,传统的是静载试验,目前我国结合计算机应用,桩基动测技术已趋成熟。总之,我国地基基础的桩基技术是多桩型系列,成桩施工技术方面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地基施工技术的目标 (1)加强地基的抗剪强度 所谓地基抗剪程度指的是,土壤抗剪强度的极限容量。当土地当剪应力达到极限时,土地承载能力问题可能发生 , 剪切应力点被摧毁 , 将产生相对滑动,剪切表面建设物体将因为失去土地的压力导致不均匀性 , 这片土地将会产生膨胀情况 , 与此同时, 抗剪强度不强是土地问题 , 将会影响到周围的建筑面积 , 由此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加强地基抗剪强度是基本建设主要任务。 (2)降低地基的压缩性 土地自身的性能已经很大程度确定了其具有可压缩性 , 土地的性质反映在建筑方面的沉降。因此减少地基的压缩性,绝对是保障住房建设的稳定措施之一。 (3)改善地基的动力特性 动态特性的地基主要体现在一些自然灾害,例如地震等。因为强心冲击造成土地的松散饱,由此导致宽松的土地。改善动态特性的基础应取用科学的策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三、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现状 (1)传统地基处理技术 传统建筑地基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上世纪 60 年代法国发明的强夯法地基施工技、日本 70 年代创造的高压喷射技术及我国在 90 年明的桩基施工技术等。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建筑工程事业在得到发展的同时,规模也逐渐扩大。这些地基处理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仍得到大量使用。但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房屋建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处理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建筑工程地基施工中,必须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对施工现场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并结合相关成功经验进行有效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延长工程使用年限。 (2)现代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处理技术的选用应严格遵循房屋建筑的地下环境进行,其施工机理就是通过夯实、换填、挤密等方式加固地基。也可以分为地基加固技术、桩基技术与辅助地下连续墙技术。地基加固技术应用的目的就是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有效增加,进而达到降低沉降量,减少变形等情况的出现。桩基处理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向地基深层位置进行上部荷载力的传送,利用缓冲作用对其所承受的冲击力进行有效削减。辅助地下连续墙技术主要是进行侧向支护的提供,在处理地基中,必须对其地基进行改良,对其地基抗剪切强度进行有效提升,起到地基压缩性降低的作用,并对地基透水性进行有效改善,最终达到地基加固的作用。 四、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 (1)垫层技术 垫层技术主要是指在软土地基上铺设一层特殊的材料,然后在这层材料上填充路基,一般情况而言,软土地基的地表没有硬壳层或者持力层,透水性也不强,为此一般的垫层材料都会选用一些砂石或者是碎石材料。为了有效控制成本,填充层选用时,不宜远距离运输,可选取附近山体的山坡碎石或废料,此外还能使用工厂生产的废弃渣子等材料作为填充料。通常而言所选用的填充料应具有良好的级配,既可以获得较好的地基处理效果,又能有效节约成本。 (2)硬壳层的补强技术 硬壳层的补强技术主要是适用于一些沙性的软土或者是湿陷性黄土,这种地基主要表现为地基的高度相对较低,且纵向的排水条件相对较差。这种软土地基通常采用的是振动碾压的方式使其密实。用冲击压实的方式使其硬壳层厚度达到一般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然后使用振动碾压使其密实,实现承载能力的增强。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技术可以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且能有效实现成本的降低,为此这种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 (3)粉煤灰吹填技术 粉煤灰具有较强的透水性能,如将其在吹填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可以提高固结加速吹填土的速度,并起到加固处理费用的有效降低及工期缩短的作用。其施工方式就是遵循一定比例,将淤泥和粉煤灰进行有效混合吹填,对其均匀度进行提升,进而达到地基土固结的作用。 建筑基础论文:建筑基础钢筋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摘 要:在我国的建筑施工中离不开基础钢筋,钢筋是基础的建筑材料。一个完成建筑的骨架是用钢筋搭建而成,钢筋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问题。由此可见,钢筋在建筑施工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工程的质量存在问题,部分地区出现豆腐渣工程,在一些建筑施工现场也出现安全事故。经过调查显示,建筑的质量问题大多数是由于基础钢筋有问题。本篇文章从建筑施工中的基础钢筋的质量问题出发,探讨基础钢筋质量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基础钢筋;建筑材料;质量问题;防治措施 基础钢筋在建筑施工中占据重要地位,最近一段时间,钢筋问题导致建筑出现安全事故的事件很多,在严峻的形势下,提高钢筋的质量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已刻不容缓。钢筋是建筑施工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钢筋的质量问题。在建筑施工中要严格要求钢筋的质量,并严格监管钢筋的焊接技术。 1 建筑基础钢筋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钢筋条形基础主要分柱下条形基础与墙下条形基础两种,这两种基础在纵横向T形、L形以及十字形设置钢筋的情况是存在差异的,在具体建筑基础钢筋施工过程中就会发现,钢筋交接处存在大量与结构构造要求及规范要求不相符的质量问题,最为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建筑基础钢筋基础翼板中,其受力主筋在十字形、L形以及T形交接处未根据要求进行重叠设置,或者是受力主筋重叠设置数量无法与结构构造要求相满足,而且会混淆钢筋纵横向基础主受力轴的定义与概念,导致在设置基础翼板中的主受力钢筋时,未按照主要受力轴进行贯通性设置,有时在基础梁交接处还会将钢筋主次关系弄混淆,导致在交接处主次受力主筋出现位置上下颠倒的情况。此外,在柱下条形基础与墙下条形基础中,基础翼板分布筋的设置形式出现混乱,导致在纵横交接处分布筋断开位置出现错误等等,这些常见问题对建筑基础钢筋受力体系造成严重破坏,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墙体与基础在这个部位出现通裂与开裂等质量安全事故,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巨大的工程结构性隐患。所以,在建筑基础钢筋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与重视常见的质量问题,对正确、有效的施工方法进行掌握,防止发生建筑质量通病。 2 建筑基础钢筋施工常见质量问题的防治措施 2.1 钢筋原材料要求 购买的钢筋时一定要选择优质钢筋,所有购买的基础钢筋在建筑施工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首先检查基础钢筋的生产商是否具有生产资格,其次查看钢筋是否具有质量保证书。在检查基础钢筋时要有严格的标准,按照标准检查基础钢筋的质量。基础钢筋在经过检查后要有正规的检验报告,只有经过检验的钢筋才可以被使用。未能经过检验的钢筋必须清除施工现场,不能与质量过关的钢筋混用。在焊接加工钢筋的也要注意,避免出现钢筋断落等现象。相关的技术人员要在加工中监管,发现不良现象及时报告并妥善解决问题。 2.2 钢筋的存储 在检查钢筋质量后要存放钢筋,在这一过程中,存放钢筋不能随意,要注意分类存放钢筋。钢筋在建筑施工中作用不同,按照不同的作用存放钢筋。在存放中注意钢筋要远离泥土、火灾以及潮湿的地方。在存放钢筋时,要明确标注钢筋的大小、尺寸以及使用方法避免出现使用错误。 2.3 钢筋验收 在建筑施工前要有图纸,图纸明确规定建筑施工中需要钢筋的数量、型号等,按照图纸验收钢筋。检查钢筋整洁完整程度,钢筋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可以直接使用。检查基础钢筋的长度厚度是否符合规定。有的钢筋是经过焊接后成为新的建筑材料,因此要严格检查焊接的接口,检查焊接的钢筋长度是否符合施工要求。最后要检查建筑工程的主要钢筋位置是否准确。 2.4 钢筋技术准备 2.4.1 基础钢筋在建筑施工前要有相关的施工人员对钢筋的使用做出规划,制定合理的使用方案。全面了解钢筋的使用特点,掌握基础钢筋在建筑施工中的难点,保证在建筑施工中能正确利用基础钢筋。 2.4.2 建筑施工要有系统性,建筑施工要与钢筋验收工作想结合,在建筑施工时要制定正确的钢筋施工措施。 2.4.3 钢筋使用要与建筑施工方案、施工图纸和建筑工程紧密结合,对于建筑施工中特殊方法要制定详细的方案。 2.4.4 在基础钢筋施工前,负责管理钢筋的工作人员要告诉施工人员有关于钢筋保护和钢筋的合理利用。 2.4.5 建筑中的墙、柱、梁等在施工前要有施工样板,样板要接受检查,通过检查后才能运用钢筋开展施工工作。 2.5 钢筋加工 2.5.1 严格按照建筑图纸规划钢筋的型号、长度以及形状的规划来开展基础钢筋的加工工作。 2.5.2 利用定型的建筑工具控制基础钢筋的形状,保证基础钢筋的尺寸正确。 2.5.3 在建筑施工前要对建筑进行加工,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对基础钢筋进行捆绑和弯曲。 2.5.4 任何工作都会有偏差,当然加工基础钢筋工作也不能避免出现偏差,那就把偏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6 钢筋安装 在进行钢筋施工工作中,要严格规划钢筋的级别和质量,在进行安装钢筋工作时要按照规定操作。 2.6.1 连接钢筋。在钢筋接头处连接捆扎钢筋,而钢筋与楼板的接头也要连接捆扎。搭接的长度和位置必须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的设计要求。 2.6.2 选择焊接位置。正确选择钢筋需要焊接的位置,在焊接中要保护主筋,避免主筋在焊接过程中被破坏。在焊接中要保证焊接缝光滑,保持焊接缝美观。在焊接工作结束后要对焊接钢筋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出现气泡等不合格现象。 2.7 施工过程中的保护 在钢筋施工中要保护钢筋,保护钢筋也可以保护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确保施工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钢筋施工工作。一般建筑在选择底板的时候,通常会使用双层的钢筋网作为建筑的基础。由于钢筋网是两层,这就要保证两层钢筋网大小相等、位置相同,一般情况下在第一层的钢筋网中用钢筋做支持。 结束语 结构稳定是建筑物的基本属性,建筑物质量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是基础钢筋施工质量,所以,对建筑基础钢筋施工质量的防治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对建筑基础钢筋施工常见质量问题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基础钢筋工程可谓使其极为重要的施工内容,建筑施工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坚持住基础钢筋具体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根据技术要求实施操作,确保各方面质量防治措施都能够做到位,以保证建筑工程与所规定标准相符合。所以,为确保工程整体质量,建筑工程各部门必须严格根据规范与设计标准作相应的质量控制,对建筑钢筋施工质量防治技术及措施进行正确运用,履行相关规章制度,以确保建筑基础钢筋施工工程质量能够合乎规范,进而设计出更加优秀与合格的建筑工程。 建筑基础论文: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分析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经济日益繁荣,建筑工程项目在国民总体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水工建筑的质量是保证整个建筑抗滑性和稳定性的关键,因此对水工建筑中对基础性的灌浆施工技术要求较为严格。本文以研究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意义入手,详细介绍了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水工建筑 基础灌浆 施工技术 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事业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从小浪底到葛洲大坝,再到三峡水电站。基础灌浆技术是建筑行业中一种对建筑地基进行施工处理的技术,常见于水利工程中。此外,基础灌浆对技术要求严格,要求必须有一定的抗滑性、抗震性和防渗水性,故而采取合适的技术进行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意义重大。 1 研究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意义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飞速进步和发展,水利工程在建设技术和和施工技术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水工建筑作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体现形式,在解决农作物灌溉技术上极其重要,不单单得满足对我国农作物的灌溉需要,还得考虑到水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尽量达到最大利用率。其次,水利工程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常应用于地基处理和工程加固工作中,主要是解决大坝渗水问题,由于水工建筑的特殊性必须利用此技术对水工建筑进行一定的处理以满足水工建筑的技术标准,避免渗漏现象出现。最后,虽然水工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较好,但是在水工建筑的地基处理上的关注越来越少,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在合理科学应用灌浆施工技术的同时,尽快提升灌浆技术水平,以保证水利工程建筑的质量。因此,可知水利工程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甚为重要,需要着重研究和鼓励发展,为提升水利工程建筑的高效性提供途径。 2 水工建筑基础灌浆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在水利工程建筑中基础质量是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保障,需要对基础的施工严格要求。水利工程建筑主要是在河流等流域中建设施工的,这就要求水工建筑基础质量达标以保证建筑具有较好的抗滑性和稳定性。此外,水利工程建筑基础的质量也是整体防渗性的保证,需要高度重视。故而基础质量至关重要,需要施工单位高度重视此部分的施工建设,科学合理地采用灌浆施工技术进行建设。在岩溶地区进行施工时,施工人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原地质的基础施工;经过地形处理的基础施工。具体需要依据熔岩层的厚度决定,方法如下: 2.1 固结灌浆技术 固结灌浆技术是指将熔岩地区的地质进行处理,并巩固加强,以减少区域的渗透性。在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大坝基础范围的拟建,在下游部分应力复杂的区域做好灌浆洞孔的布置工作;如果坝体过高时,需要在全局范围内进行灌浆洞孔的布置。布置灌浆时,操作人员需要注意灌浆深度在5-9米之间;采取群控清洗和灌浆施工技术时,布置孔洞需要控制在16-35米之间。此外,固结灌浆技术必须具有符合相关规定的参数,需要保证在质量检查中洞孔数目不少于总数的百分之五。固结灌浆技术多采用于较厚的坝体,应用时将熔岩地基和坝体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施工,这样既能使得灌浆品质增强,还能有效预防熔岩地基的浆液外溢。 2.2 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 混凝土裂缝灌浆技术根据灌浆原理可分为两种:水泥灌浆和化学灌浆。前者多应用于大体积的混凝土和大裂缝的灌浆过程中,而后者多运用到在一般的灌孔中。两者相比较,后者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运用中将化学材料加工制作成为无颗粒的浆液进行灌浆,使得灌浆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提升了灌浆的品质。 2.3 大吸浆量情况灌注技术 水利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大吸浆现象,这会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建筑的基础灌浆质量。因此,施工单位需要采取措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进行分步骤的多次灌浆;采取有效措施以消除减少压力;限制灌浆材料流动速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结合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基础灌注,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灌浆质量,保证水工建筑建设的顺利进行。 2.4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 与前三种灌浆技术相比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占地面积少;挖掘量小;操作简易方便;对周围环境影响度小。此技术的施工原理是借助高压喷射枪进行喷射混合浆以加固地基。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常见,作用显著,切实保证了灌浆的质量。 3 在严重漏水时的灌浆技术 有研究调查数据显示,在水利工程建筑中漏水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建筑质量。从实践经验可知,漏水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建筑建设选点错误,技术选择也影响了工程的防渗性。灌浆技术落后也会影响施工单位的效益,因此,在灌浆技术选择上需要及时更新传统工艺,选用先进的灌浆技术进行孔洞灌浆。 3.1 在基础灌浆时选用膜袋灌浆技术 在基础灌浆时选用膜袋灌浆技术是最佳选择。膜袋的材质是尼龙和聚丙烯的混合物,这种材质可以使得水泥砂浆在膜袋内快速高效地排出水,降低水泥砂浆的含水量,提快了风干速度。同时,这种材质的膜袋可以起到保存骨料的作用,阻塞性良好。 3.2 采取充填剂配料施工 一般情况下施工材料会选用砾石、水泥和沙子等。如果使用砾石进行施工,需要控制好砾石颗粒的大小;如果砾石达不到效果,需要配合一定浓度的水泥砂浆,用两者混合液作为填充料,以形成自然反滤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施工人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合理搭配,以发挥这些组合充填剂配料的最大效用。这些组合充填剂的作用主要是增加颗粒傲视的在狭窄的区域内形成“桥梁”,在浆缝灌注时做好阻塞岩土层缝隙,形成自然反滤水层,阻塞整个通道。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在水利工程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使得我国水利工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水利工程基础建设关系到国民整体经济,还关系到民生,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鼓励水工建筑基础技术研究和发展。在水利工程建筑中基础灌浆施工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这不仅解决了巩固了水利工程的地基,还保证了水利工程基础建筑的工程质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建筑基础论文:建筑基础工程雨季施工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摘 要:对于现代建筑工程来说,主要是按照安全第一,注重质量的宗旨来进行施工。为了使该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不仅应对施工材料、技术因素进行考虑,而且还应对外界的环境因素进行关注。本文则是从建筑工程雨季施工进行分析,对雨季施工中的技术及安全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也在逐渐提升,对高层建筑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施工已成为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建筑过程中,由于建筑方首道单位及投资方对施工进度的要求,因此造成建筑施工不得不会在雨季来临时仍进行施工,与平时施工相比,雨季施工时会有许多不安全因素存在,因此建筑及施工单位对雨季施工中的施工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安全系数的标准也逐渐提升,因此,在雨季施工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进行保障,为了使建筑工程得到顺利完成,在雨季施工时应采用专业的技术来进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1 雨季施工的特点 雨季施工的特点包括不确定性、突然性、雨季长,所以应做好准备工作,也要重视雨季施工的无边际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计划时,要根据雨季施工的特点,将不宜在雨季施工的分项工程提前或拖后安排。合理进行施工安排。做到晴天抓紧室外工作,雨天安排室内工作,尽量缩小雨天室外作业时间和工作面。密切注意气象预报,做好防汛准备工作,必要时应及时加固在建的工程。做好建筑材料防雨防潮工作。而雨季施工的准备工作包括:做好现场排水的措施准备。施工现场的道路、设施必须做到排水通畅,尽量做到雨停水干。加强原材料的存放保护。水泥等易潮材料“先收先发”、“后收后发”的原则。避免久存受潮而影响水泥的活性。在雨季前应做好现场房屋、设备的排水防雨措施。备足排水需用的水泵及有关器材,准备适量的塑料布、油毡等防雨材料。 2 雨季施工存在的问题及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雨季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雨季施工时具有不确定性、突然性及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施工中会有以下情况出现: (1)在对深基础进行施工时,存在桩基较多的特点,当出现措施不当,在采用人工对孔桩进行开挖成孔以后未能及时的进行混凝土浇筑,降雨来临时会导致塌孔发生,若对此现象发现不及时会出现停工现象,进一步造成工作量的增大。 (2)在深基础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槽内有积水存在,未能采用水泵进行及时排水,造成基础大面积塌方,甚至会对工程中的塔吊基础的稳定造成影响,出现停工。 (3)由于深基础施工中存在施工工期较长的特点,因此在雨季时,由于槽内积水造成底板钢筋及模板受到污染,对工程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4)在雨季大风来临时,由于未采取有效的防风措施,而造成塔吊倾斜的现象发生。 (5)大雨过后,地下室内出现灌水,并流入人防通道。 (6)由于高层建筑外墙板较多,大雨过后堆放架出现倾斜,造成墙板倒塌或碎裂等。 2.雨季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当雨季到来时,应提前对雨季施工中需要的材料、设备进行储备。 (2)施工队伍应按照该工程自身的特点,来对雨季施工的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编制,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3)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气象状况进行有效掌握,进一步对施工调度进行合理安排,若出现恶劣天气时,应对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员进行通知,便于合理的采取应急措施。在对重大吊装、高空作业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也应对天气状况进行预先的了解,对作业安全及混凝土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4)确保施工现场的道路平整且坚实,在道路两侧对排水设施进行安装,使道路的纵向坡度高于0.3%,对主要的路面进行矿渣、砂砾等防滑材料的铺设,确保重要运输路面的循环畅通。 3 雨季施工技术 雨期施工主要解决雨水的排除。对于大中型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作好临时排水系统的总体规划,其中包括阻止场外水流入现场和使现场水排出场外两部分。其原则是上游截水、下游散水:槽底抽水、地面排水. 1.土方和基础工程 土方工程和基础工程受雨水影响较大,如不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对施工安全及建筑物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雨季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雨期开挖基槽(坑)或管沟时,应注意边坡稳定,必要时可适当放缓边坡坡度或设置支撑,施工时应加强对边坡和支撑的检查;对于已开挖好的基槽(坑)或管沟主要以设置支撑为宜;正在开挖的以放缓边坡为主辅以支撑,如工期不紧可停止施工。 (2)为防止边坡被雨水冲塌,可在边坡上加钉钢丝网片,并喷上50mm细石混凝土,也可用塑料布遮盖边坡。 (3)在雨季进行施工时,工作面不宜过大,应采用逐段、逐片的进行分期施工。当基坑挖至标高以后,应进行及时的验收并尽快进行混凝土垫层浇筑。 (4)为了避免出现基坑浸泡,在开挖之前应在坑内设置排水沟及集水井。 (5)在对地下池子及地下室进行施工时,应对浇捣混凝土施工后的防浮措施进行分析。 (6)当降水量较大时,应对土方施工及软土基坑的挖土工作进行暂停。在雨季来临以前对施工现场堆放的土方进行清除。 (7)当基础施工完成以后,应尽快对基坑周围进行回填施工。 (8)当人工降水停止时,应对箱形基础抗浮稳定性及地下水对基础的浮力进行验算。 2.砼工程施工:在模板隔离层在涂刷前一定要掌握天气预报,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雨水冲走隔离层;遇到大雨应停止浇筑砼,已浇部位应加以覆盖。现浇砼应根据不同的结构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要多考虑几道施工缝留设位置;雨季施工时,应加强对砼粗骨细料含水量的测定,及时调整用水量;大面积砼浇筑前,一定要及时知道未来2-3天的天气情况,尽量避开大雨。同时砼浇筑现场要预备大量防雨材料,在浇筑时遇雨进行覆盖;模板支撑下回填要夯实,并加好垫板,雨后及时检查有无下沉;下雨时严禁钢筋焊接、对接等工作的进行,如果是急需的情况,一定要做好防雨工作或将施工场所移至室内进行;防止雨水浇淋刚焊好的钢筋接头部位,接头骤冷会发生脆裂,使建筑质量得到了影响。 3.吊装工程 (1)确保构件退房位置的平整及坚实,在其周围应做好排水施工,样子构件堆放区有积水、浸泡的现象发生。 (2)必须将塔式起重机基础或路基的高度高出地面15cm,避免雨水对路基进行浸泡。 (3)起吊工作不宜在雨天进行,由于构件表面及吊装绳索在雨天会被淋湿,使绳索与构件之间的摩擦系数降低,会出现构件滑落等安全事故发生。若必须在雨天进行吊装施工时,对对齐进行注意,并采用提高绳索与构件表面的粗糙度的方式来确保安全。 (4)在施工停止时,应将塔吊的吊钩收回,并与塔身靠拢,禁止吊钩上有吊索及建筑物件等物体存在,避免由于风的作用造成塔吊摇晃,从而出现塔吊倒塌的现象发生。 4 雨季施工其它注意事项 1.加强和气象站联系注意一切工作,生活的安全。 2.对各种电器、机具加强监护,防止发生漏电危险。 3.加强值勤工作,下雨时工地上必须认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检查办公、生产、生活用房质量,作到防漏,尤其注意作好受潮后易变质材料(如生石灰粉、水泥、钢材)的保管工作,责任到人。 5.做好防汛、防台工作,成立以项:经理为组长的防汛、防台小组。注意气象预报,做好防范工作,尽量将损失减少至最小,并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生产。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雨季来临之前应制定雨季施工计划,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使各项安全措施得到落实,确保雨季安全度过,避免损失的增加。 建筑基础论文:建筑基础施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研究 摘要:建筑基础施工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现场学习方法受时间和费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满足实际学习的需要。开发一套相关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能够模拟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类似实际操作的体验,使得教学更加直观化,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建筑基础施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一、前言 虚拟仿真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软件编程形成三维数字的图形化模型,生成一种人造的虚拟环境。它涉及到人工智能、传感技术、人机交互和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科。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不仅可以更直观的呈现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筑基础施工是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特别是其中的主体工程即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对于施工现场的一线人员来说,掌握其工艺和方法,也是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目前建筑基础施工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实践教学环节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由于建筑专业的特点,教学计划难以和企业的实际生产时间相对应;基础设施施工的周期长,工程量大,短时间的实训不能真实的全面了解其施工过程。 第二、第二学生难以实际动手操作,学习效果不佳:在校外建筑工地的实习,由于时间和费用的限制,以及施工单位出于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学生往往不能实际动手完成施工操作,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第三、学习成绩的评定不够合理:基础设施施工内容的学习一般是通过校外实践,学习成绩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考勤情况和见习单位出具的相关报告和总结材料等进行打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建筑基础施工仿真教学软件的开发,能够利用当前的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将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先仿真后实训,可以全面的了解建筑基础施工的全过程。通过本虚拟仿真软件的建设,可以结合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把实践和理论进行结合,把真实的工作环境利用软件进行模拟开发,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施工现场的技术和技能,从而减少学生对现场的不熟悉感,使得教学更加直观化。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对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建筑施工仿真理论方面的研究 1991年美国学者提出了虚拟企业的定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在此方面有学者进行了大师的研究,到1997年,国内对虚拟企业的研究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目前相关理论框架已形成,虚拟企业也开始了从制造行业到其他行业的扩展。在虚拟建设方面,从1996年美国发明者协会首次提出概念,到2000年TFV(Transformation-Flow-Value)理论的出现,论证了虚拟企业理论在建筑行业应用的可能性。国内研究人员对虚拟建设研究多在组织管理层面,较少研究具体技术的实现。 第二、建筑施工仿真方法的研究 建筑施工仿真技术是虚拟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主要通过虚拟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虚拟仿真技术一般是通过建立模型来描述整个系统,再通过一些重复试验得到一些有规律的数据。国内研究者高兴夫研究了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动态仿真、张正峰则应用可视化仿真中的图形技术,对复杂群建筑施工过程进行了研究。虚拟现实则是在虚拟建设中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方便进行操作和对比分析,能够研究数据中深层次的内容。赵凌军对建筑物的辨识和几何尺寸的提取进行了研究、王辰辉仿真了液压挖掘机的工作场景,钟登华等人对水电工程的可视化仿真进行了分析,其研究成果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较多,其发展方向目前主要是事件驱动的沉浸和时间驱动的沉浸。 三、建筑基础施工实训教学的现状研究和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主体工程即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就显得更加重要,对于该部分工程的施工,对于施工现场的一线人员来说,掌握其工艺和方法,是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对于培养的施工员来说,就更加重要。在学生的培养中其教学时数和学分、教学设备和实训场所以及从教教师数均居各课程之首,该课程也是其他土建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意义,在建筑行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建筑基础方面的技能就尤为重要。 四、建筑基础施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构建与开发 系统采用Unity3D与3ds Max作为开发平台,实现系统逻辑功能与3D模型的设计制作;使用SQL Server 2008实现对身份信息、实训进度信息的存储;具体的虚拟实训系统通过以上的技术支持,可在PC、移动设备以及Web上运行。 设计框架采用经典的MVC设计模式,将整个系统开发划分为三大模块:模型组件、视图组件和控制器组件。模型组件是视图组件和控制器组件之间的通信桥梁,控制器发出的具体操作信息会被传送到模型组件中,模型组件经过一系列的逻辑计算,将计算出的一系列相关信息发送到视图组件,由视图组件接收信息并最终展示给用户。在本系统中,模型组件由C#功能脚本实现,视图组件由UGUI界面开发技术和3ds Max共同完成,控制器组件则由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负责。MVC设计模式合理划分了软件开发过程,遵守软件开发“低耦合、高内聚”的原则,研发者只需依照系统总体设计约定好的接口方式,即可并行开发不同的系统组件,有效地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 建筑基础施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由6个模块组成,具体如下: (1)身份认证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判断登录用户的身份,调出对应的学习模块进度,及学习得分。 (2)公共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工程图纸、技术规范、知识学习、视频库、测试题库、工具箱。 (3)土方开挖工程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场地要求、场地清理、放线定位、机械挖土、修边及验槽。 (4)钢筋工程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弹钢筋线、放置钢筋、绑扎钢筋、放置垫块、放置竖筋、钢筋焊接、箍筋绑扎。 (5)模板工程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模板安装、质检验收、模板拆除、工程验收。 (6)混凝土工程模块 其主要功能有:混凝土制备、混凝土运输、浇筑与捣实、混凝土养护、工程验收。 总之,建筑基础施工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构建了高职建筑类专业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弥补了教学手段、实训条件及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在课堂上实现了教学项目与施工项目、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但这种仿真教学系统也存在着易引发学生现场安全生产意识差和无法做到现场实操等不足等问题,应引起重视。要通过合理设计各教学环节,把虚拟仿真实训与理论教学和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为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医院保洁服务质量管理误区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医院保洁提出更高要求,不但要求干净卫生,还要求提高服务质量,间接导致传统的保洁服务不满足需求。因此,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探究有效管理措施,以提高医院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医院;保洁服务;误区 一、引言 传统的医院保洁服务主旨是保证工作区域卫生整洁,做好隔离、消毒处理。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赋予了医院保洁服务新的内涵,不但对保洁人员提出高要求,还将保洁服务作为医院管理主要任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应对保洁服务质量管理的不了解,使其出现各种问题,间接降低服务质量。故需探究有效措施进行管理,以改善保洁服务质量管理现状,提高服务质量。 二、医院保洁服务质量管理误区 1.保洁服务范围广。一般来讲,医院的保洁工作都是由物业公司进行的。要想保证该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物业公司应和医院签订合同,明确规定保洁工作事项,日常保洁服务中可适当的超过服务范围,但不能包含所有。作为医院后勤服务的主要部门,如何让医院工作人员走出误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1.1体现保洁服务价值。保洁服务是借助专用工具、设备,按照相关方法、清洁流程,对医院公共区域进行清洁、保养的工作,便于为医院塑造良好形象。医院的后勤部门需适当延伸保洁服务工作,将其作为一种特色化的服务,除为医院物品提供清洁、运送服务外,还应及时完成医护人员提出的要求。只有保洁人员站在服务者角度工作,才能更好的适应医院清洁需求,提高服务质量。1.2强化服务质量。作为医院的后勤部门,只有每位员工树立服务意识,才能站在医护人员、患者角度思考问题,在完成自身工作的情况下,提高后勤部门的服务管理质量。保洁服务作为医院后勤的内容之一,需加大和医院科室的交流力度,积极、主动的为医护人员、患者服务,保证服务质量。这种情况下,即便日常保洁中出现不足,也会得到体谅,从某种程度上降低投诉率。同时,还需做好保洁人员的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中,便于在增强服务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保洁服务流程,形成良性的服务轨道。2.对物业人员存在偏见。物业管理是劳动过于密集的行业,和人们工作、生活关系密切,且文明程度也从该管理中体现。目前,因物业管理缺乏政府、媒体的引导和支持,人们对物业行业存在一定偏见,降低社会地位,阻碍发展。并且,部分医院领导认为保洁工作没技术可言,间接导致物业行业的社会地位低于其他行业。物业管理是集服务、管理于一体的工作,其目的为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稳步增长。物业管理是在国家政策上,借助先进手段、技术服务管理工作的,医院保洁服务作为其主要的管理内容之一,服务内容为:医院公共区域清洁,设施的养护;根据患者需求,及时提供特殊服务等。由此可见,保洁服务并不是对垃圾的清扫,还是对医院形象的保持,为医院提供综合服务的行业。3.忽视保洁服务考核。长久以来,医院、教育、科协研究等工作都离不开保洁服务,其作为后勤部门的主要构成,是提高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关键。医院是病人相对密集的场所,易受病原菌、微生物感染,为交叉感染的病发提供帮助。因此,保洁人员需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垃圾清洁,病区消毒、隔离等工作,从而将交叉感染发生率将至最低,这是新时期对保洁服务提出的要求,也是医院后勤部门的主要工作。但从实际情况上来看,虽医院将保洁工作交由物业公司,但并未对保洁服务制定系统性的流程,未进行针对性的管理,缺乏合理的考核机制,使最终服务质量不满足需求。 三、健全医院保洁服务质量考核评价 1.签订管理合同,明确服务权利。从《合同法》上来看,医院、物业公司之间存在委托、被委托的关系,两者的权利、义务是相同的。物业公司在对医院提供保洁服务时,应按照合同需求进行,合同到期后,若医院对物业公司的服务不满意,可借助招标方式交由其他物业公司;或合同期内,物业公司所提供的保洁服务严重不符合同规定,医院可解除合同。2.制定科学、系统的服务流程。因医院的特殊性,其保洁服务质量要求明显高于其他领域,需严格把控每个环节,预防交叉感染。因此,医院在招标物业公司时,要求物业公司通过国际质量考核,并具备完善的保洁服务流程,其主要要求为:借助科学性的方法,制定有效的保洁服务流程、标准,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系统下控制,只有保洁服务中严格按照服务流程工作,才能保证服务质量。3.构建完善的考核机制。通常情况下,虽物业公司能完成保洁服务,但易出现忽视局部保洁的现象,比如窗槽污垢、高位抹尘等,降低服务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后勤部门需按时或不按时的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质量不合格现象,应监督保洁人员完成该工作,若反复出现该现象,可代表医院按照合同处罚。针对医护人员反映的问题,需加大和物业公司的交流力度,限定处理期限。另外,根据保洁服务情况制定符合规范的考核机制,明确医院部门管理流程,考察保洁服务是否满足需求,是否及时处理存在问题的区域,物业公司是否按照合同规定工作,以在保证保洁服务质量的情况下,为医院营造文明的环境,促进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保洁服务作为医院后勤部门的主要构成,其服务质量和医院整体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医院需顺应时代潮流,走出保洁服务误区,全面了解新时期赋予保洁服务的内涵,并加大和物业公司的交流力度,制定完善、系统的监管评价体系,为医护人员、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建萍 单位:解放军第102医院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管理与改进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售后服务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我国汽车售后服务的现状和提高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措施两个方面对浅议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管理与改进进行阐述。 关键词:汽车;售后服务;质量;改进 我国汽车企业在售后服务质量与国外那些在管理和技术方面都很成熟的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见,我们在汽车售后服务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必须在我国的汽车售后服务质量上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才能使我国的汽车售后服务质量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而进一步满足客户的要求。 1我国汽车售后服务的现状 一是汽车售后服务的种类单一且水平较低。我国汽车售后服务的种类偏少,且主要集中在汽车的维修保养、美容、改装等方面,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管理水平的良莠不齐,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汽车售后专业水平低,缺乏专业的人才。我国汽车售后维修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尽管售后企业在设备条件上已与国际水平接轨,但是还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维修人员整体素质较差、先进设备操作能力差的情况。三是汽车售后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发展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与完善的法律法规,使得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发展面向滞后。表现为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数量大、类别多,缺乏统一的管理,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监管,导致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的发展良莠不齐,出现了散、乱、差的现象。 2改进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措施 2.1转变汽车售后服务的服务理念 汽车售后服务是提供汽车售后服务的场所,因此,提高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重点在于转变汽车售后服务的服务理念[1]。一是要建立起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汽车售后服务的对象是汽车的用车人,所有的服务都要切合用车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为用车人提供更多的方便,切实为用车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贴心的售后服务是提高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快捷途径。二是要制定标准化的服务理念。所有的汽车售后服务要做到规范、必须要保证服务质量,收费要做到明码标价,承诺给客户的要立即兑现。汽车售后服务是消费者全程参与的过程,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好坏在于消费者的亲身感受,根据汽车售后维修服务的特点,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优化服务流程、能够保险设计服务流程中可能产生失误点的服务系统。 2.2制定定期回访客户的售后服务机制 汽车消费与购置其它的产品不同,汽车消费并不是一次性的交易,可以说,汽车消费行为是消费者与汽车企业合作的一个开始,汽车销售以后,汽车售后服务企业需要长期与客户进行联系,定期对客户进行回访,对客户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的客户的资料、信息与回访的内容登记入册,在回访客户的过程中向同时可以向客户传达企业汽车产品的动态,为企业的销售带来是商机,同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2.3提供全方面的售后服务 为了进一步强化售后的服务质量,汽车售后服务一方面除了加强与客户的交流沟通,还应该为客户提供宽领域,努力实现实时、互动而全面的服务。全方面的售后服务内容多种多样,可以为客户提供代办年审、昼夜紧急抢修服务、车辆置换服务、故障拖车、保养维护、协助事故理赔等,还可以在售后服务的网站上表明汽车的汽配,指标全部配件的性质并标注出配件的相应价格与时间属性。尽量做到全方面服务客户的需求,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2.4以质量提升作为基础,对员工培训体系进行完善 要对售后服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改善,就需要对整个售后部门开展全面、系统的培训[2]。首先,要让客户界面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受到培训,对他们所开展的各种培训将能够成为改善售后服务的突破口。其次,管理人员需要接受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相关培训,以售后服务的理念以及顾客服务管理能力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这样对于提升顾客满意度以及盈利能力和竞争力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最后,需要对技术工程师以及维修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提升顾客满意度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如何快速处理汽车故障的各种技术以及为客户提供服务时的处理原则、程序以及技巧。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做到目标明确,确保每一项培训内容都可以实施下去。同时,还需要定期的对员工开展维修技术以及提升顾客满意度的考核,并要经过考核合格之后才可以上岗,这样才可以让他们的专业化服务获得消费者的肯定。 3结语 汽车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必须要重视汽车售后服务这个市场。努力给客户提供具有个性化、超值的服务,为消费之提供消费指引和售后服务的保障,通过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汽车售后服务质量的需求以此来加强消费者对本汽车品牌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从而实现对汽车销售市场的支持,进一步提高汽车的销售量。 作者:刘燕逢 单位:西华大学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零售业经营销售的结果,就是连锁超市的萌芽的开始。连锁超市的产生已经成为现代流通行业里的一个重要组织方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世界各国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国产的连锁超市企业开始的比较晚,但是在匆匆的十余年的时间里,连锁超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行业过程,并且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连锁零售行业在销售额与店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其增幅较2012年都有所减缓,其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也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可以从竞争方式与经营管理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竞争方式的单一化。近几年来,大型连锁超市发展突飞猛进,门店数量不断扩张,使得各品牌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但竞争方式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使得经营规模小且资金稀缺的连锁超市最终被淘汰。二是经营管理的模式化。多数连锁超市在经营管理中注重统一店貌,经营管理遵循统一的模式化管理,忽略了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综合这两方面的现状可以看出,连锁超市仅凭低价策略与店铺数量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已经是不可能的,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理论综述 连锁超市可以被定义为:采用自助服务方式,由销售同一类别商品的若干分店组成统一整体,在连锁总部的指导下,实现外部形象的统一化、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组织人事的规范化,从而产生规模效应。连锁超市的分类有许多标准,不同的标准会形成不同的业态形式,本文参照《零售业态分类》标准,结合超市经营规模与特点,将连锁超市分类如下。 (一)传统食品连锁超市 我国最初的连锁超市都属于传统的食品连锁超市,一般以经营食品和日用品为主,经营规模较小。随着大型综合性连锁超市的发展,这类超市目前仅存在于某些小区内,主要服务于小区居民。 (二)综合性连锁超市 综合性连锁超市经营商品涵盖衣、食、日用品等诸多种类,可以基本满足消费者的一次性购足需求,具有成本低、流量大的经营特点,与传统食品超市相比,其营业面积较大,这类超市大多集中在繁华地段或居民区较集中的区域。 (三)仓储式连锁超市 仓储式连锁超市将卖场和仓库结合在一起,超市内部一半以上的空间用来存储商品,具有批发市场性质的超市类型,与综合型超市相比,其经营面积较大,一般采用会员制的销售方式,顾客需要购买大批量商品,所购商品一般可以满足一周的需求。 (四)折扣连锁店 折扣连锁店以食品经营为主,营业面积一般较小,其连锁店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超低价吸引顾客。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在其经营模式中,折扣店数量占50%以上,但这种折扣店在中国的数量较少,其经营模式还没有实现更好地应用和发展。 二、灰色关联模型概述 在实证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的SEVRQUAL模型是1985年由美国卓越的营销学家Zeihtmal、Beyrr、Parasurmana在结合Gornoro的消费者所感知的服务质量的理论里面,提出的消费者所感知感受的服务质量概念,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无形的存在于消费者大脑里的主意识地无具体图像的范畴,它取决于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期望、愿望同消费者实际感受到的服务质量水平的一个差距比较。Parasulmana、Zeihtmal、Beyrr在对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进行一系列研究时,罗列出了影响服务质量的10个要素,最后把这10个要素整理归纳为5个决定服务质量的基本要素,也就是现在的服务质量评价的5项标准维度。本文研究参照模型以及前文研究目的和参考文献提出五个假设,以探讨连锁超市服务质量五个影响要素与服务质量之间关系。而具体影响程度的关系大小,会在调查问卷数量值出来后逐一分析。具体研究待检验假设如下所示:H1:移情性要素是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影响要素中重要的要素,与超市服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一)保证性要素是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影响要素中重要要素,与超市服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二)响应性要素是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影响要素中重要的要素,与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的呈正相关关系。(三)可靠性要素是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影响要素中重要的要素,与连锁超市服务质量正相关关系。(四)有形性要素是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影响要素中重要的要素,与连锁超市服务质量正相关关系。灰色系统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是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对灰色关联评价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可以准确测量系统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也就是说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有多大。都可以通过数值计算出来。灰色关联评价模型的思路就是通过研究各个系统中各数值序列曲线的集合接近程度大小来反映各个序列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多大,曲线的几何程度接近率越高,那么它们之间的互为关联度就会越紧密。我们称之为两个变量因素之间关联度的大小为整个关联数值,它表现了整个系统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对微妙变化关系。灰色关联评价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图形计算出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度的数值,如果两者在整个系统发展变化过程中变化基本相同或一致,那么关联度就是最大;反之,关联度较小。 三、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灰色关联评价及分析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现状以及连锁超市发展对服务质量的新要求,建立了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灰色关联评价模型,该模型计算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构成五个维度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关联度,重点强调移情性对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的重要性,这对连锁超市服务质量提升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文研究采取5级量表形式,调查问卷中各个选项分别设为“远高于期望值”“较高于期望值”“与期望值一样”“较低于期望值”“远低于期望值”,其所对应的分值分别为5、4、3、2、1。在样本数据的搜集过程中,样本数据搜集方法会对统计数据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本文样本数据的收集采用网络调查问卷法,以确保数据收集的全面性以及数据的独立性。本次研究统计数据的收集采用抽样调查法进行,主要调查对象是以山东省内的济南、青岛、烟台为主。样本容量大小也会影响到统计数据的有效性,依据Parasuraman、Zeithaml、Berry建立SERVQUAL测量表中认为样本容量的大小应该以200个为准。因此,本次研究样本容量的选择确定为200个以上。 (二)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根据公式,进行本次调查数据的信度检验:折半信度:本次评价指标体系中有20种指标,折半信度是等长信度,在SPSS软件中输入样本数据,计算本次调查问卷的折半信度系数均为0.78,因为0.78﹥0.6,因而此次测量的折半信度较好。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几个评价指标与测量表的相关系数略微偏低之外,其余相关系数均大于0.5,而各个维度与测量表的相关系数的检验效果就更好,全部满足大于0.5的一般要求。因此,可以认为该评价体系的结构效度较好。 (三)各影响因素关联度测算 根据分析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本文构建服务质量影响因子的统计数据表,假设采用P个指标X1、X2、、XP对n个样本数进行评价,无量纲化之后形成以下矩阵:利用统计数据,以连锁超市服务质量Q为母序列,并且将各个超市服务质量具体赋值为1,以五个维度因子的数值作为子序列,构建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按以上步骤进行逐步分析,对连锁超市服务质量与其影响因子的关联度测定。 (四)各维度分值计算 因为样本容量的有限性,导致上述八个连锁超市的调查人数不尽相同,因而在测算连锁超市各个维度关联度时难免存在一定偏差,因此,上述八个连锁超市在本文中采用连锁超市1、连锁超市2、连锁超市3、连锁超市4、连锁超市5、连锁超市6、连锁超市7、连锁超市8作为代名词。首先对连锁超市二级指标进行汇总并除以调查人数,得到一级指标的分数值。 (五)灰色关联度计算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GreyModelingSoftware3.0(GM)软件计算连锁超市服务质量与各维度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在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的五个构成因素之中,移情性与服务质量的关联度是最大的,而有形性这一因素与服务质量的关联度是最小的,具体排序是r4﹥r3﹥r2﹥r1﹥r5。 四、连锁超市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创新模型分析 通过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构成要素对服务质量的影响作了相应分析。为进一步提升连锁超市服务质量,就需要对连锁超市服务进行创新研究,因此引入六维度服务创新模型为连锁超市服务创新提供借鉴与发展思路,即为连锁超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四维度模型演化 本文认为,连锁超市四维度服务创新模型可以发散为新服务概念界面、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传递系统界面、新技术选择界面、新服务文化界面以及战略控制界面在内的六维度模型。战略控制这一维度在六维度模型的顶点位置,这表示其他五个要素是在战略控制这一要素的指导下相互作用的,由此可见,战略选择在连锁超市服务创新中起着核心的指导作用。对于连锁超市而言,一种新的服务形式的出现通常需要新的服务概念的生成,同时要有新服务传递系统的开发应用,服务提供者也需转变以往的工作方式以及与顾客之间的关联,在新的服务文化的熏陶下,依据恰当合适的战略选择,将新的技术应用到连锁超市服务创新中。也就是说,在连锁超市服务创新的实践中,仅依靠某几个维度的单独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这几个维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市场营销与组织开发将新服务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连锁超市企业在向顾客推出新服务概念的同时需要各个维度的共同作用。具体来说,连锁超市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新服务传递系统的应用,需要市场营销方面的技能,包括服务的生产以及在市场中的销售等。 (二)六维度服务创新模型 1.新服务概念 无论在哪个行业,市场开发都是要放在关键位置的,这也包括连锁超市行业。服务概念的创新可以使连锁超市提供更为个性化与便捷化的超市服务,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这一创新还要求连锁超市能够了解潜在顾客的实际需求,通过对竞争者服务概念的掌握,更好地开发新的服务模式。通常而言,服务概念的创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包括:提供服务的能力,连锁超市提供相应服务必须能给顾客带来新的感受;连锁超市提供服务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运作活动,更是一整套的管理与组织系统。将顾客与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紧密相连,集合各种资源以满足客户需求。从服务概念创新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连锁超市服务概念的创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连锁超市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2)将顾客资源与连锁超市其他资源相联结。(3)将组织系统与管理系统融入服务内容。(4)及时与顾客沟通协调。连锁超市企业服务概念创新并不是有形商品的出现,而是解决每个问题的一种理念与方法,如何将新的服务产品介绍给顾客以及怎样获取更多的潜在顾客,这是企业新服务概念的内容,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连锁超市服务创新是由市场来主导的,超市企业需要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不同顾客的需求以及其他竞争企业的服务概念来改变现有的服务模式,形成专属于自身企业的服务概念。连锁超市企业服务创新模式中的服务概念维度与其他五个维度紧密相连,这是企业进行服务创新的前提所在。 2.新顾客界面 连锁超市服务创新的第二个要素是顾客服务界面,包括超市提供给每个顾客的服务方式以及双方相互合作的服务方式。随着服务概念的创新,顾客界面的创新要求企业需要设计出创新性的服务方式以及与顾客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创新模式。新的顾客界面包括两部分。一是真实界面及质量控制平台。真实界面的创新包括设备平台即工作环境与硬件设施、工作人员等方面的创新;二是虚拟界面的创新。虚拟界面的新应用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来完成,通常表现为网络技术的应用,连锁超市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顾客与超市的交流平台,包括商品的展销以及促销活动、每日的会员商品以及优惠政策等等。具体表现方式有如下几种:(1)建立会员活动俱乐部。(2)建立多渠道的顾客问责制。 3.新服务传递系统 新服务传递系统的实现与顾客界面的创新密切相关,连锁超市服务传递系统的创新重点在于超市员工服务传递的实施,只有超市企业具备合理的组织架构,超市员工在此架构中才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创新出服务产品。在连锁超市服务传递系统创新框架图中,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通过适宜的组织结构安排与部门机构的协调,才能发挥各部门的最大作用;而超市员工的工作能力与道德素养又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员工具备这种工作的能力,才能确保每一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超市员工的创新能力;超市员工与顾客之间的互动作用是新服务传递系统正常运营的保障,正是有了双方的沟通交流才能使服务信息有效传递,从而促进连锁超市服务创新。 4.新技术选择 在现今社会,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连锁超市行业作为零售业的主要模式,更要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因此,技术选择这一维度对连锁超市服务创新至关重要。新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智力保障,它为其他五个要素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新技术的选择为连锁超市创新服务概念提供了可能性,为超市与顾客之间创新界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服务传递系统的创新提供了技术保证,为企业服务文化的新内容提供了智力支持,为连锁超市企业战略的选择提供了借鉴。信息技术的新应用开拓了连锁超市企业服务的新领域,日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在现实研究中,要把技术创新作为连锁超市企业服务创新的动力要素来加以考虑。 5.新服务文化 连锁超市服务文化主要表现在为顾客提供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工作人员需要遵守的规范与准则,同时也包括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准则。服务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在服务创新思想上,而其他外在表现形式为服务人员整体服务态度与服务流程的改善方面以及品牌的建设与服务标准的要求上。连锁超市企业要进行服务文化的创新,进行服务文化创新首先要重视服务理念的开发,在服务理念的形成过程中要参考借鉴竞争者的服务理念,并形成企业独特的服务文化理念,以更好地服务顾客并留住顾客。要形成创新的服务文化理念,首先要了解顾客的现实需求,能够一切为了顾客着想,并创新各种途径以满足每一位顾客的实际需求;其次,在该理念的指导下,连锁超市要创新设计服务环境及硬件设施,能够让每一位顾客感受到服务的便捷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以扩大市场范围;再次,服务人员的仪容仪表、语言技巧以及服务纪律等都是服务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连锁超市必须规范工作人员着装与语言,实行“微笑服务”,让顾客在每一次的购物中体验到幸福与快乐;最后,连锁超市企业可以为每位顾客打造定制服务,对重点客户实行特色定制服务。同时连锁超市企业服务品牌的创建对服务文化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企业服务产品的形象是顾客对其服务的认知与感受,连锁超市企业需要借助服务产品、服务方式以及服务反馈,影响顾客对特定服务的认知,从而产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6.战略控制 在连锁超市服务创新六个维度中战略选择处于核心地位,只有在战略控制下的服务创新才具有组织性与协调性。近年来连锁超市行业迅猛发展,但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因此,连锁超市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成长需要,不断更新企业服务战略,以使其他要素在总战略的指导下更好地实现创新应用。连锁超市服务战略的选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符合企业总体的上升要求,战略选择是要服务于整个企业的,而不仅仅是某一部门或某一方面的要求,要在实现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其他各个要素的创新发展;二是企业战略要不断更新变化,任何战略的形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不能永久指导企业的发展进步,企业战略的形成需要结合时展要求与市场需求,要实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三是企业战略的实施要具有组织性与协调性,要调动各个部门参与战略实现,同时又要协调每个要素之间的利益冲突,已使连锁超市总体战略的实施能够带动整个企业创新发展。连锁超市企业服务创新各维度的应用都需要以企业战略选择为核心,如果没有适宜的战略导向,连锁超市企业就会错误地成长,从而根本无法与企业总体的发展战略相协调,服务创新的作用就会大大削弱。连锁超市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必须以企业整体创新战略为指导,从而逐渐形成一种企业能力与企业价值相一致的创新战略。连锁超市企业要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转变企业内部各种发展理念,调整企业服务创新战略,处于同行业发展的前沿。通过对连锁超市服务创新六维度模型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战略控制因素对于连锁超市服务创新的重要作用,只有在企业战略的控制下,其他五个维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对于其他因素而言,新引入的服务文化维度在当今时代也愈发重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创新发展的灵魂,服务文化的创新对于整个连锁超市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内在的影响作用,是每个连锁超市发展的必要条件。连锁超市服务创新质量管理的实现需要以上六个维度的全面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将每个维度都应用到服务质量创新中,连锁超市才能将服务提供的更全面,更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邓婉莹 杨秀刚 单位:博仁大学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煤矿安全设备服务质量管理 1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现行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首先表现在大多数的煤矿安全设备企业售后服务监督机制不完善。很多煤矿安全设备企业虽然成立了售后服务部门,但是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售后服务监督部门,因此,现行的煤矿安全设备企业的售后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导致售后服务的质量根本无法保证,严重的可能威胁到煤矿的正常运行。其次表现在煤矿安全设备企业负责售后服务的工作人员配置不够合理。每一个煤矿安全设备企业可能会为多个煤矿提供安全设备,但是由于很多煤矿安全设备企业对于售后服务方面不够重视,矿方的技术力量也非常薄弱,导致售后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会影响煤矿工作的正常运行,严重的会造成不良后果[1]。 1.2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管理技术比较落后 安全管理是一个煤矿可持续生产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要做好整个煤矿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做好安全设备的售后服务管理。目前,我国的煤矿安全设备的售后服务管理技术相对西方国家比较落后。大部分的煤矿安全设备企业虽然也设置了售后服务部门,但是只是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售后服务管理的作用。而且现有的很多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部门,没有真正的把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摆在第一位,因此缺乏对售后服务人员的统一管理。 1.3售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大部分的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主要是由于煤矿安全设备企业对于售后服务部门不够重视,因此所配置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属于专业技术不高,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工作人员。虽然一些售后服务人员也具有相关的从业资质,但是大部分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其现场服务于理论严重脱节,且对于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另外,所有的售后服务部门的员工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且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如果煤矿安全设备出现各种故障,且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导致各种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2提高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质量的策略 2.1建立健全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体系 首先,煤矿安全设备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监督机制,成立专门的售后服务机构,例如每个企业建立一个相应的售后服务监督部,专门来负责监督煤矿安全设备的售后服务质量。监督部门要对每一个客户进行回访,如有客户对服务不满意的现象,可以鼓励客户向其监督部门投诉,由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记录,并对当时负责的工作人员进行通报批评等。另外,要对煤矿安全设备的售后服务工作人员进行合理配置。煤矿安全设备企业要提高对售后服务部门的重视,配置足够的售后服务人员,鼓励培训售后服务人员一岗多能,多熟悉煤矿情况,一次到矿服务多项产品及内容,排查隐患教会技术,使矿方平时能够自己判断简单的问题和故障,并掌握基本的维修维护技能,从而满足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的不时之需。 2.2加强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管理,建立人员管理的电子监控体系 煤矿安全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煤矿的安全运行,关乎所有煤矿工作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要保证煤矿的安全运行及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必须要保证煤矿安全设备的安全与正常运行;而要保障煤矿安全设备的正常运行,必须要不断提高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管理质量,加强对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的统一管理。作为煤矿安全设备企业的售后服务部门,首先,要不断的完善售后服务的内容,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售后维修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还能够解除客户的精神顾虑,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形象,以此扩大市场销量。其次,可以定期以例会的形式,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开会总结,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热忱的为客户做好售后服务。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一个人员管理电子监控体系,以此来监督煤矿安全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售后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杜绝漏报与隐瞒等现象[2]。 2.3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培训 要提高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的质量,必须要加强售后服务团队的建设,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培训课程,对售后服务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总结和培训,找出每一个售后服务部门工作人员工作中的各种不足,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 3结束语 总之,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工作是服务于煤矿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作为煤矿安全设备企业,必须要不断加强对售后服务部门的重视,建立健全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体系;加强煤矿安全设备售后服务管理;提高售后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煤矿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行。 作者:高月 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管理 1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的特性 1.1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 (1)铁路货物运输服务。铁路货物运输服务是:为满足货主或货物托运人、收货人运送货物的需要,铁路运输企业与货主或货物托运人、收货人接触的活动和铁路运输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产生的结果。(2)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是:铁路货物运输服务满足货主(或货物托运人、收货人)正当需求产生的结果。 1.2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特性 铁路货物运输生产不同于其他工农业企业生产,它的最终产品是货物运输服务,这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其使用价值是实现货物的空间位移。由于运输生产和产品的特殊性,就决定了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性。安全性是在货物运输过程中,保证运输对象完好无损,平安实现位移的特性,是货物运输企业安全、可靠地履行服务承诺的能力体现,是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的首要特性。货物运输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货物的空间位移,而不改变其属性和形态。因此,在货物运输恬动中首先必须保证货物安全,货物运输服务中任何不安全的事件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正常的生声和消费恬动,而且必定会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2)及时性。及时性是指遗速、准时满足货主货物运输需求的特性。货物运输及时性的基本要求是按照赞物运输合同、协议规定的或企业对社会宣布的办理时间,提供及时的货物运输服务,将货物及时进达目的地。(3)经济性。经济性即货物运输质量的经济特性,指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实现货物位移的特性。货物运输质量的经济性要求货物运输企业实现货物最佳货物运输方案,在完成既定货物运输任务的情况下,使货物运输费用最低,直接表现是货主的费用支出能公平合理,间接表现是减少追加到社会产品中的货物运输费用。(4)完整性。货物运输质量的完整性是指货物运输过程只使货物产品位移、而不造成货物数量减少、质量变化的特性,是保摩服务对象能力的体现。货物运输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如果货物运输过程造成货物损坏或数量减少,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减少,会造成直接、间接的损失或者其他后果。(5)服务性。货物运输服务性是货物运输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运送货物的物质条件和服务态度使货物运输消费者满意的程度。货物运输具有强烈的社会服务性,货物运输服务性要求一切从货主的正当需求出发,尽最大可能为货主提供便利条件,进行热情周到的服务。以上仅是货物运输质量特性的主要表现.在货物运输服务质量管理工作中,还可以通过服务质量的其他特性寐进行描述。 1.3铁路货物运输服务过程的特性 (1)动态性。铁路货物运输的产品是实现货物的位移,即通过载运方式把货物高速地位移到目的地,其运输服务过程都在高速运动状态中完成,从而对其质量也带来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使得质量体系的稳定运行难度增大。(2)网络性。铁路运输服务活劫点多线长面广,网络庞大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失误或失控,都可能导致铁路网的堵塞或瘫痪,中断或影响铁路运输的正常运营,丧失服务能力。(3)连续性。铁路货物运输服务是不分昼夜,全天候进行,要求运输服务人员昼夜交替上班,分别提供不同要求的服务。 2提高铁路货运服务质量的途径 2.1加快路网建设,增加供给能力。加快路网建设、加快主型车辆的投入、增加供给能力是提高货运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融入综合运输体系,完善货物部门运输服务。 2.2瞄准市场需求,开发高质量的服务产品。铁路货运必须瞄准市场,尽快实现货运向快捷化、物流化的转变,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3适新常态,继续开展新形势下全面质量管理。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质量管理为中心,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继续深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加强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不断改进执行偏差,阻管理创新为路径攻坚克难,不断创立适应铁路新发展要求的全面质量管理新规范、新机制和新模式,迸一步提升运输服务的社会满意度,增强货物运输服务的亲和力。 2.4完善客户服务中心功能,实现客户服务管理现代化。必须加快客户腰务中心建设、加速完善功能,实现客户关系管理、市场需求预测、货运营销、计划管理、运输组织、收益管理、内部服务管理、客户自助服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提高客户满意度、稳固市坜份额,并且以此为契机促进铁路货运组织模式及管理体制的改革。铁路运输部门的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加强服务质量,使铁路运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前进。 作者:周洪武 单位:龙煤七台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运输部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管理论文 1、商业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管理者不重视服务质量管理 在大多数的商业健身俱乐部中,管理者没有充分的重视服务质量管理工作,这是因为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服务质量对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即使有的商业健身俱乐部制定了相关的服务质量标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按照标准去执行,缺乏专门的服务质量监督机制,所以员工在工作时,也不会严格的按照服务质量标准要求自己,使得服务质量降低。 1.2、服务质量管理认识呈现出片面化 在很多的商业健身俱乐部中,认为服务质量管理需要由专门的部门来负责,缺乏服务质量管理整体性的认识。实际上,在商业健身俱乐部中,消费与服务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控制应由提供服务的部门来负责,而商业健身俱乐部的所有部门都是提供服务的部门,因此,服务质量管理应该在整个商业健身俱乐部中实施。 1.3、管理者对服务质量的认识存在误区,忽视社会关系 在对服务质量的认识上,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其是一个完整概念,所以在进行管理时,缺乏系统控制。商业健身俱乐部员工的服务水平仅仅是服务质量的一部分,还应包括设施、设备、环境质量、卫生、安全保卫等方面的内容。商业健身俱乐部在制定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时,只将自身的服务质量标准和员工服务水平作为衡量标准,忽略了会员的感受和评价,从而导致商业健身俱乐部在提供服务时不能很好地满足会员的需求。 1.4、缺乏必要的建议奖励措施 在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员工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但是由于俱乐部缺乏必要的建议奖励措施,使得员工的积极性受挫,严重时会导致员工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影响俱乐部的服务质量。 1.5、不能及时的解决会员提出的问题 商业健身俱乐部健身的会员会在健身一段时间后,提出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临时更换教练问题、价格问题、环境卫生问题等,而对于会员提出的合理问题,俱乐部不能及时的解决,导致会员对俱乐部的满意度降低,这样一来,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形象和口碑就会变差,不利于俱乐部的发展。 1.6、提供的体育服务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不到位 在技术质量方面,不到位的突出表现有四点:缺乏对建筑、专业和服务设施设备的管理;专业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会员的需求;在客流高峰期,提供的项目和服务不符合曾作出的承诺;安全保卫措施不到位。在功能质量方面,商业健身俱乐部非常重视员工的服务质量,然而员工在工作时的精神状态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其提供的服务不能让会员满意。功能质量不到位的主要表现就是员工的态度冷漠、生硬,行为随意、欠优雅等。 1.7、提供的服务项目不能满足会员个性化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的商业健身俱乐部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大致上基本相同,存在着很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不利于满足会员的个性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没有形成完善的会员个性需求档案,不能提供跟踪服务;二是服务的灵活性差,对于会员提出的规范服务以外的要求无法满足;三是在设计个性化健身服务产品时,忽略会员的需求。 2、构建商业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2.1、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 商业健身俱乐部所提供的健身服务产品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健身显性需求,一是潜在的隐性需求。将这两种需求的特征和特性加起来,总和就是服务质量。由此可以得知,商业健身俱乐部的服务质量具有综合性,也就是说不仅要保证各个部门的工作质量,还要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与配合。而建立商业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很好地满足会员的各种需求,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 2.2、是商业健身俱乐部经营成功的基本保证 作为商业健身俱乐部,要想经营成功,就需要保证两条:一是健身产品质量好;二是俱乐部的运营成本低。为了满足这两项经营目标,就需要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并将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作为主要的管理目的。 2.3、既是商业健身俱乐部的需要,也是会员的需要 商业健身俱乐部构建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满足俱乐部的需要和利益;二是满足会员的需要和期望。由这两方面的作用可以看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促使商业健身俱乐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有效地提升会员的满意度,赢得会员的信任。 3、构建商业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构架 3.1、战略规划 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中,战略规划包括八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许多体育舞蹈爱好者泯灭了学习体育舞蹈的热情。体育舞蹈在国际上的广泛推广受到了阻碍,直接影响到体育舞蹈在全球的普及。 3.2、比赛形式存在的弊端 现在,电视传媒在体育赛事上的推广、传播和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射击由于电视转播率过低等种种原因,奥运会项目委员会已建议撤消其部分小项。排球规则改为现在的每球“得分制”和规定“技术暂停”。正是为了适应电视传媒的转播,奥运项目委员会对寻求进入奥运会的项目的一个笼统判断是,这些“新项目”能否表现出比奥运会现有项目更高的媒介关注率。如果该项目不能为奥运会增值,当然也就没有必要被接纳进奥运会。 作者:张芹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微探高等教学服务质量管理 无论是国际标准组织(ISO)还是世界贸易组织(WTO)都将教育列入了服务行业,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接受教育就是接受一种特殊的服务,同任何服务性商品一样,教育服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育消费的过程。从服务管理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个性化需求和大众化的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过程的服务质量状况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产品定位研究 在高等教育的成本支出中,学生或家庭自费部分已占有相当的比例。换言之,计划经济时期是国家出钱委托高校培养大学生,而现在则是学生或家庭自己出钱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产品的购买主体已由国家转变为学生或者其家庭。高等教育的费用从性质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小部分属于消费部分的支出;大部分则属于投资性质的支出。从消费性支出来说,大学生作为消费者自然有权要求高校为其消费效用的最大化提供合乎标准的高等教育产品;作为投资性支出来说,大学生同样有权要求高校为其投资行为或人力资本的积累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对于高校,其向求学者提供的是一种旨在改善和提高求学者人力资本价值的无形商品,高等学校的产出就是高等教育服务;而对于求学者而言,求学者交纳求学费用,并消耗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消费教育服务。 质量是相对产品而言的,没有产品也就谈不上质量。高等教育的产品是高等教育服务,人才不是高等教育的产品。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提供用于提高或改善人的智力素质和思想观念素养的非实物社会成果,它与演员、医生、导游、售货员一样,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消费品。高等教育产品(高等教育服务)具有提高购买者(学生)的劳动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价值或效用等,学生及其家长(还包括国家、社会等)才愿意花钱来购买。求学者之所以牺牲提前就业的潜在收益,是因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学生通过消费这种服务而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使得自身劳动力商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在未来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教育活动的结果不是改造或制造出了新的学生,而是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技能,改进了学生的态度等,从而提高了劳动能力与劳动效率,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购买(接受)高等教育服务的结果。 高等教育过程的服务产品观认为学生是直接顾客,是教育服务消费的主体,他们有权选择学校、专业、课程及任课教师等。在近年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试行等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的思想理念。高等教育的产品是高校向学生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并且通过学生的理解消化而被接受和使用,以满足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需要,进而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者是教育工作者,他们通过消耗智力和体力而生产出适合不同教育对象需求、具有多方面性能的教育服务,处于生产领域;学生则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主要消费者,处在消费领域。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具有同时性与共生性,高等教育的产品就是高等教育服务,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产品。 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框架下,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具有投资和消费属性的服务领域。世界贸易组织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教育服务是其中的一类,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以外,任何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的教育活动,都属教育服务贸易的范围。 高等教育服务产品既可以是公共产品,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还可以是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的价格是垄断的,即由产品的供给者决定,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一律按照规定收费。私人产品的价格可能是垄断的,也可以是竞争性的,如果是竞争性的价格,既可以随着产品的供求变动而上下波动,也可以讨价还价。私人产品按照单位产品收费,谁享用谁付费。准公共产品的价格介于两者之间,它们既不象公共产品的价格那样具有垄断性,也不象私人产品价格那样可以讨价还价,另外准公共产品的价格既可以像公共产品那样不按照享用数量多少而一律按照规定收费,又可以像私人产品那样按照单位产品收费。 从效率角度分析,高等教育服务产品应该按照私人产品的方式供给;若从公平性的角度考虑,高等教育服务产品应该按照公共产品的方式供给。教育服务是新兴的第三产业,是高层次的社会文明服务性劳动,是整个社会大生产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教育服务的投入也应该是一种生产性投资。高等教育过程的服务产品定位研究告诉我们,研究高等教育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其实质就是研究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质量管理问题,高等教育过程的质量就是高等教育过程的服务质量。 二、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基本特征分析 按照ISO9000国际标准,“服务”就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供方和顾客之间接触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涵义:第一,服务是产品的一种,也是活动或过程的结果;第二,服务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双方接触活动及服务者内部活动(或过程)的结果;第三,服务必须以顾客为核心而展开;第四,服务一般说来是无形产品,有时也会形成一些有形产品。相对于有形产品而言,服务是“可被区分界定,主要为不可感知,却可使欲望获得满足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并不需要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出售联系在一起。生产服务时可能会或不会需要利用实物,而且即使需要借助某些实物协助生产服务,这些实物的所有权也不涉及转移的问题”。服务是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和服务职员,有形资源商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 从服务的定义来看,它的本质就是满足他人的需要,以服务对象作为中心和出发点。具体到高等教育来讲,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和“教育是一种服务”的教育理念。因此,高校的各项工作就构成了一种服务链,最终由教育工作者将一种满意的教育服务提供给学生。 根据以上理解,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服务主要是指高校利用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技术为满足学习者(更准确地说应当叫做顾客或用户)的需要,为教育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提高或改善受教育者智力素质和思想观念素质,促进教育需求者人力资本增值的非实物形态的产品。 以上定义表明,在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中,交互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服务的生产价值的形成及最终提供物的交付,都离不开交互,特别是服务质量的各种问题,皆源于组织同顾客的交互之中。服务质量不容易控制和管理也是交互中的复杂因素造成的。因此,必须从交互的观点去理解教育服务质量,分析教育服务质量的特性。 第一,准确测度和评价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比较困难。 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服务的非实体性,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同实体性产品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无法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高等教育服务产品又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很难通过在线控制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过程来减少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的失误,以保证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另外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者通常具有比较高的对于教育服务过程的自主控制性,这对于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确立共同的质量标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高低以及教育服务消费者所获效用的大小难以测度和准确评价。 第二,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与有形产品是不一样的,有自己的特殊性。有形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可以通过十分精确的质量指标来衡量和控制,而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却缺乏统一、明确的衡量指标。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概念、标准以及质量控制的方法等与有形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有着显著的不同,不能完全照搬有形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方法。 第三,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与受教育者的主观判断有关,不仅要考虑高等教育服务的结果,而且还要考虑高等教育服务的过程。 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由预期服务质量与感知服务质量所决定。预期服务质量即顾客(主要指学生)对高等教育服务预期的满意度。感知服务质量则是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实际感知的水平。如果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的实际感知水平符合或高于其预期水平,则顾客将会获得较高的满意度,从而认为高等教育服务具有较高的服务质量,反之,则会认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服务质量较低。不论是预期服务质量,还是感知服务质量都与受教育者的主观判断有关,因此,高等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不仅要考虑高等教育服务的结果,而且还要考虑高等教育服务的过程。 三、高等教育服务过程的顾客满意度分析 顾客满意度(customersatisfactiondegree,CSD)是衡量服务组织竞争优势的主要标志,它反映了顾客对服务过程的认可程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和大众化时代,对于高校来说,要想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顾客满意度,满足教育消费者对于高等教育的个性化的教育消费需求。 ISO9000:2000中“顾客满意”的概念是:“顾客对其要求被满足程度的感受”。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负责质量的副总裁戴尔先生曾这样说:“顾客满意是成功地理解某一顾客或某部分顾客的爱好,并着手为满足顾客需要做出相应努力的结果”。这个从生产企业角度出发的定义指出“顾客满意”有两个关键内容:首先要成功地理解顾客的需求,然后是努力满足顾客的需求,这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服务过程。 顾客满意的主体是顾客,这里的“顾客”不仅包括教育服务产品的现实或潜在的消费者(如学生、家长及国家等),而且还包括教育服务组织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如高校内部的教职员工、输送生源的有关中学、学生未来的就业单位、高校的投资者等构成的价值链条中每个关键环节的所有成员。顾客满意与否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涉及整个价值链让渡系统中的所有成员。因此,要实现顾客满意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从教育服务活动的起点做起,确保价值链让渡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类顾客的满意,这是理解顾客满意内涵的真正意义所在。 顾客满意的客体是一个教育服务组织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全部产品”是指顾客所能感知到的所有东西,既包括教育服务本身的性能质量与适用质量,也包括顾客从接受教育服务过程开始到教育服务消费过程结束所涉及到的与满足其该项需要有关的一切事物,甚至还包括其他人对所接受的教育服务的态度与评价等。因此,顾客满意的客体是一个包括很多因素在内的动态整体,要实现顾客满意,必须涵盖其中的所有因素。 当然,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的顾客满意首先是要满足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个性化的教育消费需求,但是绝不能仅仅局限于直接顾客(受教育者)个人,而是应该将社会满意作为最高层次的顾客满意目标,将顾客满意扩大到社会和全体公众的层面,突出高校的社会价值,使高校的教育服务过程更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生态平衡、社会道德与科技进步等的协调发展,这是高等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 高等教育服务过程顾客满意度的衡量标准是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预期期望。而顾客的预期期望值是在接受高等教育服务前已经形成或在接受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顾客是否满意取决于高等教育提供的“全部产品”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好坏是以这些预期期望作为衡量标准的。由此可见,在研究顾客满意度时,必须了解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期望是如何形成的,预期期望质量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决定了顾客预期期望值的高低。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预期期望的形成一般主要取决于自己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预期的主观判断、高校的对外宣传(包括招生广告宣传)和非正式媒体如亲戚、朋友、同学、老师等有关人员意见的传播和影响等。 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的衡量标准还取决于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主观感受状态,这种感受状态表现为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认知。顾客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主观感受状态或认知可以也可能不与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的实际情况相符。特别是高校面临的顾客是许许多多的学生个体时,由于学生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实际感受状态更具有主观色彩,就可能对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做出错误的主观判断,这是研究高等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顾客满意问题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从顾客满意度的视角,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可以分为三类:当然质量、期望质量和迷人质量。 当然质量是指教育服务应当具备的质量,顾客通常认为这类质量是教育服务必须提供的,一般不会主动表达对这类质量特性的要求。如果顾客认为这类质量特性很重要,服务过程也提供了高质量的这类服务,顾客的满意度一般也不会显著增加;相反,即使顾客认为这类质量特性不太重要,如果服务过程没有提供当然质量的这类服务,顾客的满意度仍然会显著下降。 期望质量是指顾客对教育服务有具体要求的质量特性,这类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与顾客满意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顾客对于这类质量特性的期望以及教育服务组织提供的这类质量特性的状况是比较容易衡量和评价的,期望质量及其实现程度是顾客满意度评价的关键。 迷人质量是指教育服务所具有的超越顾客期望的质量特性,这类质量特性(即使重要程度不高)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大众化条件下高校尤其需要树立并大力推行高等教育的服务理念,教育服务理念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对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服务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缺乏与时俱进的充分认识,在实践中仍受着传统观念的束缚,居高临下地以教育者自居。 从以上分析可知,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必须保证当然质量,否则会引起顾客的严重不满;不断改进顾客的期望质量,它是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关键;积极开发迷人质量,努力使教育服务质量不断超越顾客的期望,这是教育服务提供者永恒的追求目标。在这三类质量特性中,期望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是目前各种顾客满意度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而当然质量和迷人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之间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目前各种顾客满意度评价模型对这种非线性正相关关系都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数学解释,统计工具中各种非线性回归方法对于这种非线性关系的拟合效果也并不理想。随着高等教育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顾客对高等教育个性化需求的变化,教育服务的顾客期望质量将会转化为当然质量,迷人质量将会转化为期望质量甚至当然质量。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完整产品四要素视角下服务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服务型组织服务质量管理相比于制造业更为复杂和困难,基于完整服务产品四要素视角,了解和挖掘顾客需求是服务质量管理的前提,本文通过数据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顾客更关注隐性要素和物品要素,服务型组织应该满足顾客需求偏好,在提供顾客所需物品要素基础上满足顾客心理及精神上的需求,实现顾客满意。 关键词:服务质量;完整产品四要素;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源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服务质量已成为服务型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于制造业,服务型组织的质量控制和提升更为复杂和困难。制造业更多地处理的是“物”,物性变异小、容易标准化;而服务型组织的对象是“人”,人的需求和个性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标准化。许多服务型组织的质量管理方法杂乱且不正规,其所提供的服务极具随意性、缺乏连贯性,导致了其服务水平长期低下,服务质量难以提升。本文以某高校周边餐饮业为例,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数据调研,尝试基于数据的分析和对比,研究某高校周边餐饮业如何提升服务质量,并以此为服务型组织质量提升“抛砖引玉”。 一、文献综述 1982年,瑞典服务市场营销学专家克•格鲁诺斯提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最早将质量引入服务领域,并将感知服务质量定义为顾客期望的服务质量与顾客实际接受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由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组成。格鲁诺斯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的核心是“质量是由顾客来评价的”,实际上是要求服务厂商从顾客的角度来评价和管理服务质量。耶鲁大学运筹学教授、美国质量协会会员亚瑟•斯沃西在《服务质量改进5步法框架》中,提出为了提升质量服务型组织需要结构化的方法,并分析了质量项目和体系的框架:辨识客户,确定需求;定义质量,创建质量声明;顾客满意度测量;制定服务标准;建立关键质量和绩效测量。可见只有确定顾客的需求才能有效明确的定义服务质量,进而提升服务质量,实现顾客满意。 此外,裘正弘在《从质量改进到顾客满意战略——浅议顾客满意度测评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提出顾客满意度测评所需关注的几个方面:注重服务满意度;提升定性分析的价值;扩展测评范围;调研机构与委托方趋向更紧密的合作;深入挖掘顾客需求,着重指出挖掘顾客需求的重要性。杨锦洲在《服务质量提升之道》中提出要从质量属性和免于不良两个方面来努力,服务设计应该正确无误,完全符合顾客的需求与期望。刘丽文教授在《生产与运作管理》一书中将完整服务产品定义为满足顾客需要而提供无形服务和有形服务的组合,包含四个组成要素:“显性服务”要素:服务的主体、固有特征;“隐性服务”要素:服务的从属、补充特征;“物品”要素:服务对象要购买、使用、消费的物品和服务对象所提供的物品;“环境”要素:提供服务的支持性设施和设备。本文正是基于完整服务产品四要素视角,对顾客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在明确顾客需求的前提下,服务型组织方可定义服务质量,实施针对性地质量管理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实现顾客满意。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高校周边餐饮业为研究对象,校园周边餐饮业极为发达,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是学校周边餐馆的主要顾客,外出就餐时大学生的选择多种多样,餐馆的服务质量对于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意义重大。本文以高校周边餐饮业为研究对象,从完整服务产品四要素的角度探究其服务质量对其营业的影响,以为其提升服务质量给出建议,也为服务型组织服务质量管理提升提供借鉴。 2.数据收集 作者通过微信平台进行问卷调查,通过不定项选择的方式,对3个班118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外出就餐常去场所以及选择原因进行了调研。根据原始的调查问卷回馈,运用统计学基本原理进行数据整理,将数据进行了分类汇总、相关性考究、柱状图分析等处理。 3.分析流程 首先,将数据分类整理,确定各原因要素,再将各原因的人次汇总得出数据;其次,将所有原因按人次多少排序,形成柱状图;再次,将各原因按照完整服务产品四要素划分为四类,罗列原因并按人次多少排列,以表格形式表示;接着,将数据按四要素分类进行人次的整合,统计四要素所占比例,并以饼图形式表示;最后,根据各图表显示的数据结合文献搜集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由此得出结论。 三、数据结果 1.不同因素之间的对比 完整服务产品四要素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显性服务”要素、“隐性服务”要素、“物品”要素和“环境”要素,根据调研数据分类汇总。大学生在外出就餐的选择上最关注“隐性服务”要素,占61.73%。“隐性服务”要素指的是顾客在就餐过程中得到的心理及精神上的感受,比如顾客在消费时价格上得到的满意度、菜好吃所得到的满足、良好的服务带来的愉悦感、上餐过程的快捷感以及距离近带来的便利感等;其次是“物品”要素,占16.54%。“物品”要素主要是指餐饮服务本身提供的物品及其他附属品,比如菜本身的种类和品质、餐具等;然后是“环境”要素,占15.06%,仅次于“物品”要素。“环境”要素主要是餐馆的设施、装修及其整体氛围,包含餐馆的装修、卫生情况、周边设施和店名等方面;最后是“显性服务”要素,只占6.67%。“显性服务”要素主要是指餐馆所提供给顾客的满足顾客最基本的消费需求,即达到充饥目的,比如饭菜量足、吃得饱等。根据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顾客在就餐时往往都倾向于满足自身“隐性服务”要素和“物品”要素的餐馆。可见餐饮业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隐性服务”要素,使顾客获得愉悦的消费过程,使其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在菜品、味道等方便满足顾客需求,提升顾客满意度。 2.顾客需求具体因素对比 根据微信问卷调查方式,就118名大学生外出就餐的情况及其外出就餐地点选择的具体原因基于完整服务产品的四要素角度进行分类整合。价格、优惠措施以及菜的口味,分别高达71人次和70人次,成为最关注的要素。因此,餐饮业针对目标顾客可以推出优惠政策,如折扣、赠品等优惠活动,来吸引大学生群体就餐。同时,餐饮业也要为顾客烹制口味极佳的菜品,满足顾客的口感要求,从而招揽更多顾客。其次关注的是服务的优良、距离远近、就餐环境因素,平均为44人次。餐饮业作为典型的服务型企业尤其要注意其服务的品质,给顾客良好的服务享受。另外,餐饮业在选址时也要接近目标顾客群体,更便利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自身的效益。对于就餐环境方面,不同的消费群体有不同的偏好,餐饮业可以根据其目标群体的偏好风格进行改善,包括周边设施、氛围、装修和店名等方面,从而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最后关注的是上餐速度和卫生问题。大学生群体外出就餐的次数和频率并不高,关注上餐速度和卫生问题的人次最少。餐饮业可以根据该群体的特殊性,结合其他自身需要提升的方面来进行调整,完善其首要提升部分,从而使顾客得到满意的服务效果。消费者并不仅仅关注的是满足自身需求的某一个因素,而往往结合了多种因素。餐饮业在经营时要考虑到面向的顾客群体,并结合顾客群体特点多方面去考虑他们所需满足的消费倾向,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服务型组织在提升服务质量时要着眼于顾客群体特点和需求,努力提升顾客最关注的因素。 3.企业投入与顾客满意度 有的企业投入的有形无形性与顾客满意度高低的特点。横向维度企业投入的有形性是指餐饮业可观方面的投入改善,即餐馆本身满足消费者充饥方面和提供的菜品本身等有形条件的改善;企业投入的无形性是指餐饮业提供的不可触的投入改善,即给消费者带来愉悦消费感受和就餐环境氛围等无形条件的改善。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企业进行有形方面的投入时,“物品”要素的改善比“显性服务”要素的改善能得到更高程度的顾客满意度;当企业进行无形方面的投入时,“隐形服务”要素的改善要比“环境”要素的改善所带来的满意程度要高。在餐馆经营时,有形投入往往与无形投入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有形投入是无形投入的载体,无形投入使有形投入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结论和展望 服务质量管理与提升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服务业本身不同于制造业,在服务的过程中需要顾客的参与,顾客是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服务的根本目的也是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使顾客满意,服务质量的评价顾客最有发言权。基于完整服务产品四要素视角,消费者在评价某一服务的服务质量时,往往与服务过程与其预期差距有关。假如服务过程使消费者得到的感受要等于或高于预期,那么消费者就会产生满意甚至非常满意的感觉;相反,假如服务过程使消费者没有获得预期感受,顾客会产生不满意的心理感受,而这种不满意心理由于首因效应会很难改变。在顾客期望的完整服务产品四要素的前提下,企业只有在顾客的期望方面做的优于其他竞争者,才能在服务企业中制胜。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研究调查所选的调查群体是部分大学生,并不具有代表性,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调查数据所反映的问题并不具有完全的适用性;第二,在问卷调查环节采取的是不定向选择,选择时有一些原因具有相关性,数据统计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第三,由于所选群体和调查方面的单一性,对其他行业或同类行业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引导性,在借鉴引用时要注意必须以自身的情况为基础,服务群体和服务行业不同,所需提升服务质量的方面也不同。 作者:孟欢 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航站楼服务质量管理提升分析 摘要:主要从服务质量文化的构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服务质量信息系统的形成、协调评价机制的设立等方面研究了如何有效提高航站楼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航站楼;服务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商业性 服务航站楼的服务对象是旅客,航站楼可提供商业性服务和非商业性服务,一般与航空公司没有直接联系。非商业性服务主要是指免费性或廉价性的服务形式,比如提供行李小推车、安检服务等,没有经济收益。商业性服务是指有一定商业利益的服务形式,比如免税店,旅客对这种服务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商业性服务和非商业性服务是航站楼服务的主要形式,要想保证航站楼的服务质量,既要注重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还要注重服务质量评价的实用性、服务质量信息系统的全面性等。 1注重服务质量文化的构建 良好的质量服务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关键,有助于调动服务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提升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服务质量文化的构建以质量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以质量情感为出发点,以质量为意志的推动力,以质量为理性思考的准绳,从而为服务旅客营造出良好的服务质量文化,便于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2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作为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帮助服务单位不断完善服务形式、纠正服务态度、丰富服务内容、改变服务方式,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是以旅客作为主体,以评价作为形式的一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是开展服务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是保证服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途径。对于所有旅客而言,服务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服务工作的是否连贯、是否熟练、是否到位、是否精准。所以,要想保证服务质量,就应该做好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充分考虑旅客的体验、航班的准定性等,建立主客观双重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达到评价目的。客观的评价指标应该包括旅客排队的等待时间、航班的准点情况等各项实际情况,由于客流量和类型的不同,要想保证服务质量评价的有效实施,就应该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贯彻在不同时间段,从而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但这种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为了测定行李箱的安全性时,并不能掌握旅客使用设备的满意情况。主观的服务质量评价是以旅客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的,是对客观评价的重要补充。目前的主观评价方式主要有2种,分别是服务质量卡和旅客调查。目前,候机楼大多数是采用SAQ调查问卷,是以旅客作为主体的一种评价体系,较少地涉及到航空公司、政府服务部门。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是成本较高、调查时间较长、数据分析较为复杂。所以,要想保证航站楼的服务质量,就应考虑服务提供方与享受服务方之间的关系,注重交流和互动,建立健全综合性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这种体系要包含旅客、航空公司、驻站机构等,从而有效地提升服务质量。 3建立健全服务质量 信息系统要想保证服务质量,既要注重服务质量管理,保证服务质量的提升,还要注重服务质量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信息系统的形式有效地对服务意见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便于保证服务质量和效率。美国著名的营销学专家贝里认为,完善的服务质量信息系统要有6大功能和作用,包括:①服务质量信息系统应该综合各种信息,使管理人员在决策的过程中以旅客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切入点,实施相应的服务形式;②服务质量信息系统必须以旅客作为主体,注重在服务工作中的旅客服务属性;③服务质量信息系统要把握服务工作进程,解释服务改进工作的重点内容,指导资源分配决策工作,便以有效进行服务工作;④服务质量信息系统详细记录本企业的服务实绩和竞争对手的实际状况,便于改变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⑤服务质量信息系统要充分表明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做好服务质量改进措施,提升服务质量投资效果;⑥为服务工作者提供服务实绩数据,从而有效确定工作人员的奖惩数额。服务质量信息系统是为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的系统,这种系统既要包括对旅客服务质量的期望,还要注重服务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便于管理人员根据信息的实用性、精准性、及时性、连续性衡量信息质量,保证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服务质量信息系统要充分记录旅客的评价,以旅客的评价作为基础,改进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服务质量信息系统应该能够充分显示服务实绩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旅客流失的情况,了解旅客对服务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服务产业链,有效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4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为了给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企业应注重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交流,保证政府部门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有效地提升旅客对航站楼服务的满意度。在航站楼服务工作中,要保证服务质量管理的高效性和可行性,应充分考虑政府部门在其中所担当的角色。虽然政府部门有自己的服务考评机制和投诉专线,但在旅客眼中,政府部门的服务往往是航站楼服务工作的一部分。所以,要想保证航站楼服务质量和效率,必须要做好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交流,使得航站楼服务工作更加全面、系统、有效。 5结束语 服务质量是以旅客作为主体的服务工作的评判标准,是对服务行业服务程度的评价。服务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既要注重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也要注重服务实施者的手段和方法。航站楼作为一个服务场所,充分展现服务工作的内容,是体现服务质量的具体所在。要想保证航站楼的服务质量,就应注重旅客对服务工作的评价,注重服务质量信息系统的建立,还应注重与政府部门服务质量相协调评价机制的建立,从而保证服务质量管理效果。 作者:向怡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服务业中服务质量管理与顾客满意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越来越重视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是否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对服务业而言,在吸收营销活动中的管理经验和采取某些标准化服务方式以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服务业管理人员需要对服务营销活动中的质量管理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需要更好地理解服务营销中质量管理的核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从而实现顾客满意。 关键词:服务业;服务质量管理;顾客满意 0引言 1960年以来,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一方面使得由劳动为主导的产业向技术为主导的产业转化;另一方面,兴起了不少新的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运输、交通、仓储、流通等产业的进一步壮大,服务行业由此而诞生;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将推动了文化娱乐业、卫生健康、保健美容、环境保护、心理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售后服务同样成了达成产品销售的重要部分之一,成了服务企业间争夺市场的主要方式。伴随着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营销将会成为企业营销的主要形式。 1服务质量理论概述 1.1服务质量的内涵 迄今为止,对服务质量的定义学者们也没能得到准确的解释。服务质量的定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本身质量,二是与顾客满意度密切相关。学者们关于服务质量方面的探讨已经形成了一些共同意见:服务质量的实质是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所感受到服务心理预期,因此又称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决定于顾客对服务的预期和对服务的感知。(1)服务质量就是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2)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对服务的感知与期望。 1.2服务质量的特征及实践的意义 与服务的特征相对应,服务质量也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即服务质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服务质量缺乏稳定性,服务质量的好坏受服务过程和结果所制约,服务质量的交互性。服务质量是服务营销管理的焦点,最早对服务质量的探讨体现在服务营销范畴,其后慢慢拓展到服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范畴。服务质量之所以能够引起高度重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服务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当前,全世界范围内GDP的60个百分点上下来自于第三产业。(2)提升企业竞争实力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升级服务质量。维护与顾客良好的关系以及保持现有市场占有率与升级服务质量息息相关。(3)提高服务质量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特别是当多个提供了相同服务的企业在小的范围内竞争时,例如银行,服务质量的提高可能是突出服务唯一与众不同的方式。 1.3服务质量提升顾客价值 菲利普•科特勒提出“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要想提升顾客价值,主要表现在使客户明显感到价值被提升了,甚至高出顾客预期。产品价值是消费者可以客观感受到的。包含产品的质量、功能、式样、外形等。比如,顾客去商场买衣服就可以通过直观感受到衣服的质量、颜色、款式从而在顾客心中就有了一个目标价值。人员价值即员工价值,包括员工的知识水平、各项素质、业务能力和整体形象。比如,营业员的形象和综合素质以及亲和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系新老顾客。服务价值是和产品一起出售向顾客提供的附属价值,就是通常说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价值。特别是现在网络购物兴起,服务成了网络购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形象价值是企业的形象及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总体形象。 2服务营销中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分析 服务质量是服务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我国的服务营销的起步和发展较晚。国民经济受资本、技能和规模等成分的制约,这也就使得服务营销的成长受制于很多方面。 2.1员工素质水平低,服务不规范 服务营销是企业员工和消费者一起介入的过程。很多企业的服务营销没有考虑到这两个因素,仅仅只是把产品看成是服务营销的服务对象,只是重视业绩和经营利益。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工作感受也没有考虑到潜在顾客的购买能力。他们一味的认为员工是帮助他们实现价值的劳动力,没有重视员工的发展。至于员工的综合素质、服务水平以及工作能力都不去考虑甚至有的企业会认为是对员工进行培训是一种人力财力的浪费,当员工跳槽时还可能便宜了竞争对手,确没有想到如何去长远的留住员工。 2.2管理者没能全面认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由于服务质量有时只能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导致企业管理者只注重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利润的项目,而忽略了服务质量的必要性。由于企业的服务管理者以为,投资服务质量管理成本大,但无法获得相应质量管理明显的效果,最终的结果是服务质量落后,忽视服务质量管理,这将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2.3没有能够正确处理消费者的投诉 消费者的投诉对于每个企业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做的再大再好的企业都不能保证顾客百分之百的满意,所以要看企业是如何处理顾客投诉的。为了企业求生存,促进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正确解决消费者投诉,让消费者满意是消费者的愿望。很多企业没有能注意到这一点,认为只要产品或者服务销售出去了就没什么事了。其实处理顾客投诉是服务营销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影响顾客关系维系还有可能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 2.4服务品牌意识不足 我国企业大部分属于个人集资型,规模小,资金有限,对于企业的品牌认识不足,不少企业认为那些都是大企业的事情。许多两线和三线企业对自己的品牌意识比较弱,因为行业品牌集中度和关注度不够。 3改善服务质量提升顾客满意度 3.1正确对待顾客的失落和不满 据调查:客户不满意服务会流失90%的客户,问题无法解决的客户会有89%的流失率。一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对9个人去述说这是一次不愉快的购物体验。服务品质与顾客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企业应注意它。因此,企业应该关注客户的失落感,当顾客表现出不理想时,企业应尽快了解客户失落的原因在哪里,这对企业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求企业服务人员要学会倾听,舒缓和镇静客户愤怒的技巧。 3.2提高管理者的服务质量意识 在服务营销中服务质量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企业所有的员工应该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特别是管理人员,应更加注重服务质量。从而强化管理者在服务质量上的管理。服务人员有了服务质量意识,才会做好本职的工作,提升企业整体素质服务质量。服务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服务质量和顾客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利润的来源。了解消费者不满和投诉对管理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有消费者不满和投诉才能发现企业内部所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顾客对一个企业的了解是逐步是进行的,顾客与企业的深层沟通是建立在顾客不满的基础上的,恰当的处理顾客的不满意对管理者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加有利,以及对强化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也有很大帮助。 3.3提升员工素质、实现规模化管理 对企业而言高素质的优秀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实现员工规模化的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企业需要塑造专业化、高标准的服务人员队伍,这就离不开对服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针对处在不同岗位的员工,其素质提升的重点也不一样。一线服务人员侧重服务技巧,二线员工侧重企业经营管理理念。通过提高整体服务人员的素质,能够更好的取得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 3.4建立顾客反馈信息平台 企业在服务营销中有个非常主要的环节就是解决客户的投诉的问题,它可以制约客户对服务的满意程度。首先,要有良好的服务质量,建立客户投诉渠道,保证客户投诉渠道,方便客户投诉;其次,及时的,友好的,为客户提供快捷的处理方法,并为存在的问题说明缘由;最终,针对存在问题的服务和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制定方案避免降低消费者的满意度。同时,在整个过程中,保证企业对消费者的尊重和谅解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得消费者忠诚于企业并长期信赖。 4结束语 总之,在服务营销中,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来说虽然服务营销中还存在许多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但是服务行业正在蓬勃的兴起呈较快的发展趋势。二十一世纪的服务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奉献将愈来愈明显,对服务营销的探讨也将成为这个世纪服务营销范畴的潮流。服务质量也得到较高的重视,企业也都在想方设法的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质量。 作者:何恒;万启生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基层机关科技服务质量管理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基层企事业单位机关科技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基本实现了各种业务的信息化。但是,随着大数据集中的推进,基层机关单位科技部门工作的重心、职责、发展都发生了变化。本文首先阐述了基层企事业机关单位科技服务面临的新形势,以及科技服务中遇到的问题,然后从强化内部管理、完善硬件改造、整合科技资源以及重视科技创新等几个方面论述提升科技服务的新思路。 关键词:科技服务;基层机关;工作效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基层机关单位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构建了高效、安全、规范的科技服务体系,各种业务处理基本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随着各种信息系统的成功上线,基层单位核心数据逐步集中到省级或全国级机构,这对基层机关单位科技部门工作的重心产生了影响。基层机关单位如何适应新形势、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科技服务面临的新形势 (一)管理与服务须跟上新形势 基础机关单位一般都存在科技管理不够规范、系统性差、联动性差、分工不明确、配套机制未形成、科技服务水平还不适应要求等问题,并且伴随着技术风险,管理与服务须跟上新形势。 (二)信息化水平须跟上新需求 各个单位都在努力提升自已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运用信息化来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各省级以上单位均开始对本行业的数据进行规划、整合和集中,这就要求基层机关单位要从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安全保障建设方面尽快采取措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三)科技日常工作面临新变化 一是系统维护重心的转移。随着数据大集中,基层机关部门工作重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来以核心业务系统维护为中心转变为以信息安全管理和网络系统运维监控为中心。二是网络安全的风险增多。内部网的任何一台计算机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网络中其他计算机,而且病毒、入侵等风险也在加大。三是科技服务时效性的加强。新变化要求科技部门提供更加快捷、高效、安全的技术服务。四是软件开发的种类减少。随着上级单位重要业务系统的数据集中,针对各类创新性软件也提出了统一软件开发规范。基层机关单位开发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软件项目明显减少,且主要集中在一些简单的部门特色应用软件和网站建设上。 二、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业务和科技沟通不足 一是技术人员培训不到位。在基层机关单位许多新业务系统上线、升级培训只要求业务人员参加,而业务人员在培训时对技术问题难以掌握,向技术人员介绍系统的相关信息不到位,技术人员只能凭借经验进行维护,效果和效率都难以保证。二是业务、科技知识融合难。虽然各类业务与信息技术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业务人员不懂技术和技术人员对业务的不精通造成了一些系统简单的问题,双方需要反复交流、测试才能解决。 (二)重技术轻管理 许多基层机关单位简单地认为科技服务就是建机房、买设备和维修,实际上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有战略规划、评价体系、管理制度、安全管理,以及培训等。传统的重技术、重投入而轻管理的观念将得不到理想的工作效果。 (三)技术人员存在边缘化的问题 当前各单位的核心业务系统的研发都是由其上级单位负责或者直接外包研发,基层机关技术人员更多是充当系统维护人员,软件创新处于停滞状态,工作中难找到成就感。而工作本身对技术人员要求高,同时科技知识更新快和继续教育支出较大,技术人员须处于不断“充电”状态,但在机关单位待遇、福利对技术人员没有倾斜,致使许多基层技术人员都更希望到其他部门发展甚至跳槽。 (四)信息安全方面的不足 一是信息安全观念意识未深入人心,信息安全培训不到位。二是网络基础安全存在认知和投资上的偏差,误认为信息安全就是网络安全,重视硬件性投资而忽视软件性投资。三是应用系统安全薄弱。上线的系统一般都未经过安全部门的严格评测,安全性不高,易受到入侵和攻击。 三、提升科技服务保障机关工作效能的新思路 (一)强化内部管理,保障服务质量 一是加强科技制度建设,强化科技部门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并认真执行落实,加大检查力度,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那些制度落实不到位、检查工作走过场等情况给予处罚,对于那些重视制度建设并认真落实的予以奖励。二是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体系。落实“一把手”负总责下的逐级分工负责制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基层机关单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及职责,并与相关部门、下属单位签订安全责任状;建立应急管理制度,完善应急处理流程;联合审计、保密等部门定期开展计算机安全检查,不定期对网络安全、业务系统运行情况和重要业务数据备份等开展检查、验证。三是规范计算机运维管理。严格维护流程,做到重要网络、系统运维时责任人申报制和负责人审批制,并做好相关档案记录的填写;对重要系统口令,实行定期修改,口令封存统一入保险柜的保管方式;严格互联网手续,禁止将机关涉密信息上传至互联网。四是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科技部门要调整工作思路,变被动为主动,“走出去”与其他部门沟通,提高服务效率。强化科技人员的分工,要求科技人员定期与对口服务的部门沟通联系,一方面能提高科技人员业务知识水平和科技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派科技人员去相关部门学习,有利于科技人员在业务科室以科技的观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五是加强技术培训力度。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制定长远学习规划,经常性地组织机关相关人员学习新技术,定期或不定期将机关部门计算机安全管理员进行培训,并开展计算机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技术交流,全面提高其业务水平。 (二)完善件改造,增强服务实力 一是强化核心机房建设。核心机房建设时,确立安全、经济、实用的建设原则,确保网络和电子化设备的正常运行,合理规划楼宇线路,提升机房UPS供电容量,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体系,防雷、消防、安全防范措施都能符合相关要求。二是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增加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对于重要的业务系统使用较为先进的服务器,引入虚拟化和云计算,进一步提升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对于用户使用的信息化设备,严格实行定期报废制,将运行速度慢、影响工作的计算机及时进行淘汰;建立软件资产管理制度,实现机关软件正版化。 (三)整合科技资源,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整合人力资源。随着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基层机关单位科技人员少,电子设备多、应用系统多、服务对象多的问题普遍存在,靠专业科技人员来为机关单位提供科技服务和保障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顾此失彼。同时,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形成了一批计算机基础好、应用能力强的准科技人员。因此,通过对本单位的人力资源整合,构建以专职科技人员为核心、部门计算机安全员为协管、计算机兴趣爱好者为补充的“大科技”服务体系,可以有效解决科技人员资源紧缺的矛盾,提高基层机关单位全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独立解决计算机应用问题的能力。二是整合数据资源。数据对于每一个机关单位来说,都是进行政策制定、分析研究的基础,建议进一步推动系统数据的集中和整合,改变原有的各类信息系统过于分散、自成体系、相互独立等问题。对各个部门独立的系统进行整理,构建一个大数据应用平台。三是合理配备。充实科技队伍,优先将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科技队伍中。同时围绕科技工作重心,抓好科技工作的外延,让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走出去”,开拓科技工作的视野,促进科技工作的发展。 (四)重视技创新,提升服务手段 一是重视科技工作认识上的创新。提高对科技工作的认识,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前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广泛地渗透到各项业务、各个环节中,科技工作成为基层企事业机关单位的一项具有服务、支撑、保障作用的基础性工作。要树立科技服务是业务发展的基础、科技管理是业务发展的保障、科技创新是业务发展的动力的理念。二是重视科技管理模式的创新。以人为本,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基层机关单位要适应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就必须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管理人才,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优化现有科技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为其提供更新知识和强化知识的机会,尊重科技人员,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使其不断提高,不断创新,成为既懂科技又精通业务的新型复合人才。 作者:陈伟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新余市中心支行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管理探究 摘要:目的:探究基础护理流程优化对ICU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完善和优化基础护理流程,强调基础护理的重要性,转变护士对基础护理的重视程度,加强基础护理流程的培训,分别抽取基础护理流程优化前后的ICU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优化前ICU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4.18%,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1.25%,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2.50%;优化后ICU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1.41%,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1.21%,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7.78%。两组各项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优化基础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改善ICU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ICU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基础护理;流程;护理服务质量 为了响应卫生部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号召,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11年起开始创建优质护理工程,从多方面入手实现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对于重症监护室(IntensiveCareUnit,ICU)而言,由于收治患者特殊,护理工作量大,突发事件多,改善基础护理服务质量是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第一步。就优化基础护理流程对ICU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病房共有21张床位,护理人员54名,年龄为22~46岁,平均年龄为(29.20±4.60)岁;大专9名,本科45名;护士13名,护师30名,主管护师10名,副主任护师1名。 1.2基础护理流程优化方法 (1)强化ICU护士的基础护理意识:基础护理是整个护理工作的主干部分,做好基础护理服务是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大前提。要求全科护士包括工勤人员都必须重视基础护理,开展以基础护理为主体的学术讲座,对全体护士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集体学习卫生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明确护理对象及护理目标,充分考虑患者的需求,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思想。基础护理是确保患者诊疗质量的重要基础,也是护士观察病情的良好途径,在基础护理过程中护士能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且护士能够通过基础护理来体现对患者的关怀和重视,体现人文精神。基础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体护理工作质量,要求护士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体会患者的痛苦,理解患者的需求,明白基础护理的重要性。 (2)优化排班流程:合理的排班能够为护士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又能确保工作质量。ICU班次调整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围绕患者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予充足的护理服务。以往的排班安排中,存在大夜班护士工作量大、休息时间少、体力消耗巨大的情况,这导致护士很难有充足精力来保质保量的做好基础服务,而基础护理不到位则会直接导致患者、家属的不满,进而引发纠纷,在调查中ICU护士也充分反应了排班不合理的情况,因此针对排班情况进行了优化。首先将晨间护理由以往的大夜班护士负责改为了大夜班护士和白班护士共同负责,减轻了大夜班护士的工作量,其次将白班工作时间提前半小时,确保白班护士能够及时参与到晨间护理中来,大夜班护士和白班护士的共同执行也确保了基础护理能够进行双人查对,避免了护理差错的发生。其次,在排班的具体安排中,采用护理活动评分量表对护士的工作能力进行了充分的评估,确保各个班次都能够实现高年资、低年资护士的有机结合,实现能力互补,既克服了人力不足的问题,又确保了基础护理质量。 (3)优化工作流程:要求以往各班次的护士根据自身工作内容,对原有工作流程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原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由管理层进行审核,重新完善和优化工作流程。在流程初步设计完成后,在全体护理会议上进行讨论,集思广益进行修改,初步拟定完成后在临床试用一个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进一步调整流程,最终制定成册,要求所有ICU护士都必须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来执行,尤其对于新护士要强调工作流程的重要性。如ICU组长工作流程:①查阅ICU护理记录及患者情况。②根据患者病情及本小组护士的工作能力进行本次工作分配。③认真听取交接班记录并提出指导意见。④进行床头交接,了解夜间患者的情况,检查患者的皮肤、体位及各类管道。⑤和夜班护士共同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擦浴,并整理好床单元。⑥更换氧气湿化瓶,需要雾化治疗的患者配置雾化液。⑦遵医嘱进行气压治疗和多频振动治疗。⑧协助白班护士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⑨进行转科患者及外出检查患者的安排。⑩协助办公及治疗护士工作。瑏瑡检查治疗车内药械并补充。除此之外,还要强调每周的工作重点,例如周一整理病房、周二检查管道标识等。 (4)加强各级人员培训:在强调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要组织全体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流程的培训,确保所有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流程。做好新护士的入科培训工作,将基础护理流程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强调,确保每个新护士在上岗前都能认识到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护理意识,在入科后由带教老师负责进行流程的说明和指导,确保在上岗前能够熟练按照流程进行护理。每个护理班组要安排资深护师负责指导工作,确保护理操作的安全性。护士长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基础护理工作,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感染和激励护士,提高护士对基础护理的热情和动力。定期进行阶段总结,分析该阶段中基础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对优秀的护士提出表扬,进一步激发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热情。 1.3评价方法 分别抽取基础护理流程优化前后的ICU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为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优化前ICU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4.18%,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1.25%,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2.50%。优化后ICU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1.41%,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1.21%,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7.78%。两组数据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3.1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基础 基础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护士的专业能力得以体现,能够更好的服务患者,科学的工作流程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率,减少护理差错。通过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强化了护士对基础护理的重视,同时也加强了护士对患者病情的观察,确保护士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做出应对措施。 3.2减少了医院感染发生率 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有效避免了护理操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了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的研制执行,避免了患者交叉感染,从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3.3改善了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是对护理工作最客观的评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往往代表了护理工作质量的优劣。通过基础护理流程的优化,护理工作质量显著提高,大夜班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双人查对的制度也体现了对患者安全的重视,获得了患者的认可。 4结语 优化基础护理流程,能够有效改善ICU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ICU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郑晓倩;郑海燕;周相莲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根据相关承诺成品油零售市场对外全面开放,众多外资石油企业借机进入中国市场。由于政策限制,外企不得不采取与中方公司合资的方式来经营。面对外资加油站的强势来袭,国内各大石油公司也开始不断完善和优化对加油站的管理。外资加油站在国外长期发展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体贴到位的服务对国内加油站构成了严峻威胁和挑战。以延长壳牌及为例,其以油品零售经营为主要业务,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发展迅速。其在服务质量管理方面的完整体系和科学的服务规范,对于提升其顾客满意度和品牌形象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其发展迅速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进行延长壳牌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研究成果对国内加油站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延长壳牌;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PMTDR 一、引言 自100多年前雪佛龙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加油站以来,加油站已遍布全球且不断优化升级,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在此过程中,汽车工业的讯速发展以及顾客对便利性的追求是推动行业变革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加油站行业技术设备升级加快,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且随着便利店、超市运营商的加入,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推动加油站行业不断发展。我国加油站建设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油站建设及管理都在逐步改善。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国内加油站虽已经过多年市场锤炼,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但与外国能源巨头在品牌影响力、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化运作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对国内加油站而言,借鉴发达国家加油站的发展经验,不断学习和创新从而提升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国内外同类问题研究现状 从众多大公司发展来看,把控制终端销售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服务质量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针对各公司的情况,在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方面做了较多研究。印度尼西亚的Pertamina油气公司一直致力于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的提升。其从油气计价和油气质量到具体的加油服务,都力求达到顾客的满意。该公司在2008年实行了PastiPs[1]改革项目,在加油站卫生、视觉形象和文明礼仪等方面都力求达到一个全新高度。Wahid建立了加油站便利店的顾客忠诚度分析模型,模型基于Bloemer和Ruyter所建立的便利店分析模型。该研究收集了Penang岛加油站的大量数据,建立五个基本假设进行试验研究,旨在分析便利店品牌、团队形象与顾客满意度间所存在的联系。罗洪群等针对四川加油站多元化经营现状,对该省加油站的多元化经营进行探讨,提出了符合该省加油站特色多元化经营的具体建议。中石化江苏石油分公司总经理吕建华指出加油站要树立顾客满意的战略思想,以顾客为中心,尽量提高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黄其虎提出来了与大客户建立忠诚伙伴关系和改进当前加油站大客户管理与开发的措施。薛峰[7]分析了通过对加油站客户关系管理、品牌服务管理、服务创新、服务保证、企业文化创新、员工激励等因素。贾淑霞以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为核心,建立加油站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型并深入分析了服务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 三、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的相关概念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服务质量应被消费者所识别,消费者认可才是质量,它是顾客感知服务的关键。它既由技术质量、职能质量、形象质量和真实瞬间构成,也由感知质量与预期质量的差距所体现。其特征主要包括: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文明性。服务质量的评估是企业对服务质量感知的调研、测定和认识。根据其内涵及特点,优质服务应满足以下条件:规范化和技能化、态度和行为、可亲近程度和灵活性、可靠性和忠诚度、自我修复、名誉和可信度。服务质量管理评价主要方法:统计调查法、分层法、因果分析图法、相关图等,而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是SERVQUAL法。SERVQUAL理论是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服务行业中提出的一种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其理论核心是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四、延长壳牌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的流程延长 壳牌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为PMTDR(Peoplemakethedifferencereal),其意义在于为了区分与竞争对手的不同,壳牌想在服务上与众不同,并希望体现在每个国家每个油站,每一天为每一个顾客提供高质量燃油和高品质与众不同的服务。其运作流程为: 1.建团队。延长壳牌加油站良好的团队建设依托其运营商人员管理手册,该手册包括招聘、入职介绍、薪资、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工作氛围、奖励和认可、沟通及标准八个部分。通过对运营商人员管理手册的学习,员工们能加深对延长壳牌加油站的运营制度及文化的了解,降低员工工作失误率与事故率,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效果。营运商人员管理手册可以给油站带来有效的人员管理,而有效的人员管理会鼓舞士气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2.练技能。练技能包括服务技巧的辅导和训练。简单、标准化的辅导是针对普通员工而设计的。当油站能正确、持续地执行标准服务流程后,可以进行“高级销售课程”的辅导,帮助加油站增加差异化燃油销售量,通过润滑油和便利店商品标准陈列技巧的训练,以此增强顾对油站的感知和理解,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加油员在服务进行之前通过简单、标准的培训做好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且在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切实执行,注意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这样才能为油站留住更多的顾客。当然技能培训项目还有很多,如TM(区域经理)发展与评估、零售即细节、零售顾客承诺、零售商的入职和培训、TM的入职和培训。服务技巧的辅导和训练使得服务过程更加简洁和明确。 3.比业绩。油站承诺要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那么我们就需要去衡量我们是否真正做到实现我们的顾客承诺。如:清洁的油站、持续友好的服务、微笑的员工等。通过服务质量评估,才能找到差距,进而提升服务水平。对业绩进行评估的工具包括油站导航器(Navigator)、神秘访客(Mysterymotoristprogram-MMP)、VISA(Visualimagestandardaudit)、RFC(readyforcustomer)、TMSR(territorysitereview)。 4.庆成功。一个良好的团队,离不开激励,适时奖励和认可让员工以更好的工作表现来获得顾客满意的微笑,切实做到——微笑的顾客,每个油站,每天,每个访问。用统一的考核指标考核延长壳牌每一个油站,认同从油站员工、运营商及区域经理、运营经理各个层面的卓越表现。 五、延长壳牌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优、劣势分析 1.延长壳牌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优势。 1.1连锁经营,统一管理。延长壳牌作为中外合资企业,沿用了壳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是国内较早开始使用连锁经营的油品零售公司之一。延长壳牌的连锁经营采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企业形象、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广告宣传、统一价格、统一核算,并由合理的组织机构进行组织,长期的运营建立起了一个高效运转指挥灵活的经营架构。高度统一的服务规范、油站形象让顾客走到任何一个延长壳牌的加油站都会有熟悉、信赖的感觉,也从一定层度上提升了顾客心目中的企业形象。 1.2优质燃油。壳牌领先的研究中心遍布全球各地,将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创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能够为顾客增加真正价值的解决方案。对最新技术进行投入意味着壳牌是第一家将能够提供卓越保护和高效的产品和服务推入市场的公司。延长壳牌各大油站的燃油供应,是由公司特定的油品供应商提供,延长壳牌加油站提供的燃油添加了壳牌独有的清洁剂。该添加剂是由全球最大的添加剂生产厂商巴斯夫供应的NEMO6122型汽油添加剂,它是针对中国油品的特点生产的。优质燃油满足油站顾客对于加油站最基本需求,优质的燃油供给是保证顾客满意度的基础。 1.3入乡随俗的顾客体验。因为人工成本比较低和文化的原因,绝大多数我国的消费者更愿意接受人工服务,而不是自助式的服务。壳牌比较强调客户体验。通过调研发现,一般来说,客户的加油站体验并不很愉快。因为,客户进加油站是不得已,他的行程因此被打断,即使加油站内提供休息设施,他的心情也很焦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延长壳牌的加油站希望把客户的体验变得尽可能正面和舒适。延长壳牌的加油站标准设计共有大约20多个客户服务点,比如,一辆车从高速路驶入加油站,就需要为客户设计一个舒适的拐入角度,然后他不需要左寻右找,就能准确驶入空的加油岛,要尽可能缩短客户的停留时间。这些都是在硬件设计上得到注意的服务点。 1.4科学、完备、严格的服务管理体系。在延长壳牌加油站的管理体系及考评规范中,都充分利用了先进服务管理方法,如SERVQUL。为了使员工能够掌握壳牌加油站的文化,保证壳牌的加油站服务水平,壳牌会将新入职的员工,派到壳牌的零售学院,进行标准的服务培训。壳牌加油站的服务有一套全球统一的服务标准,该标准的核心就是要对每项服务内容进行量化打分,以求做到客户最有可能接触的每一个服务点,硬件设施功能化,软件服务贴心化,客户体验便捷化。为了进一步改进其服务,壳牌邀请的专业公司会在特定时间段派出神秘访客,到壳牌的加油站进行体验打分,比如服务人员的微笑是否真诚。壳牌自己的管理人员也会对服务人员的服务进行打分。公司管理者还会走访竞争对手的客户、壳牌的客户,来分析对比壳牌的服务水平。 2.延长壳牌加油站服务质量管理劣势。 2.1服务太过于机械,不够有亲和力。延长壳牌拥有一套从前庭到便利店,乃至整个油站服务完备的服务流程,每一位员工都是经过严格的培训然后上岗的。因此在油站里短短的服务过程中,员工会严格按照服务流程执行,“四说四做”、“三说三做”的服务标准来执行,内容反复,比较机械,对于经常光顾的客人,会显得反感,没有耐心。 2.2神秘访客检查结果难易度量。在延长壳牌加油站神秘顾客检查表中,有部分条款完全是靠检查者主观评价,由于检查者的年龄、价值观等的差异,所代表的顾客群体会有差异,因此导致最后评价结果产生差异。而且神秘顾客的访问具有瞬时性,仅能代表访问的那一刻的服务状况,而不是整个月或长期状况。 2.3员工的执行力。延长壳牌加油站拥有完备的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但是这些对于下层的加油员、收银员等除了需要将这些流程熟记于心之外,还需要切实地加以执行。延长壳牌加油站底层员工工作时间比较长,而且工作内容反复,枯燥,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员工服务过程中的执行能力。 六、结语 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员工的工作技能、工作态度、工作执行力,服务质量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和不可控性,由于时间、顾客主体、天气等差异会使得顾客对服务的感知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服务质量的评价会有一定难度。延长壳牌经过长期的试验研究,借鉴壳牌先进的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拥有包括神秘顾客、VISA等全面、准确地考评体系。对于员工的服务,进行全面地评价,同时通过奖励与惩罚督促员工提升服务水平。 作者:刘利1余晓钟1杨林1.2 单位:1.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陕西延长石油国际勘探开发工程有限公司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餐饮服务质量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对餐饮业政策的调整、反腐倡廉力度的加大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各种星级酒店为首的餐饮市场受到很大冲击。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及顾客满意度成为了各酒店的首要任务。而要想全面有效地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创新型员工,推动酒店餐饮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酒店餐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酒店;服务质量管理 伴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为规范人们对餐饮、住宿等方面的需求,出现了饭店、酒店等服务行业。餐饮业作为吃、穿、住、用、行五大要素之首,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而酒店是集餐饮、住宿及娱乐等活动为一体的高档场所,是此类活动得以进行的空间载体,酒店员工则是其成功实施的“软”载体。员工的态度和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顾客消费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率。2013年,仅河北省有关餐饮、住宿类服务的投诉同比分别增长180%、60.86%,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一个热点问题。尽管投诉多涉及酒店设施设备的不合理,但在注重享受资料消费的现代社会,优质的无形服务质量日益成为消费者的消费追求。面对这些问题,学习型组织的优势就明显体现出来,逐渐成为各大企业学习的重点。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阿吉瑞斯和舍恩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并于1977年在《组织中的双环学习》一书中首次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且在《组织学习:一种透视理论》中详细并正式定义了“组织学习”。此后,学习型组织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1990年,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练》一书中提出此观念,认为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前提则是企业组织结构需力求简化、扁平化和灵活性较强。与此同时,企业的所有员工乃至整个企业应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自我组织并进行再造,从而维持竞争力。其目的在于让企业在面对瞬息万变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时,能灵活应对,无损失或尽可能将损失降低至最小,最大限度地维护组织利益。国内学者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我国学者对学习型组织的探讨仍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冯奎提出学习型组织即充分发挥各员工的创造性,以营造一种组织学习气氛,使个体价值得到体现,从而大幅度提高组织绩效。 陈国权、杨硕英提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比较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由优秀团队组成社群,其有崇高而正确的信念、使命与核心价值,具有强劲生命力和梦想实现的共同力量,不断进行创造从而持续蜕变,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以创造超乎寻常的成功,从而在真正的学习过程中体悟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刘晓明等认为几乎任何组织都会学习,无论其有意或无意;学习型组织是指那些有意识地激励组织学习,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区别于一般组织的关键在于“学习”的内涵,此内涵包括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及团队学习三层含义。综上可知,国内外学者对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将学习型组织看作一种新型组织架构模式,从分析组织中的学习入手,主要强调这种组织区别于传统组织的特点;另一类则把学习看作是战略过程模式,从对战略变革重点的历史演变分析入手,着重强调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战略变革模式的优越性。 二、酒店餐饮服务质量现状和问题 (一)酒店餐饮服务质量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化发展,餐饮业收入持续20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行业和商贸领域的活跃行业。但自2012年开始,我国餐饮市场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最终创下13.6%的最低增幅水平。2013年第一季度相较于2012年下降了37.6%,出现了中国餐饮业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014年餐饮业将面临比2013年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 (二)酒店餐饮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1、员工离职率高 研究证实,员工流动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员工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并直接关系到酒店服务质量及经济效益的好坏。尤其是员工考虑离开酒店但还未作出决定的那段时间,工作热情较低,对客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偏低。当这些员工离职后,酒店又需耗费大量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招募和培训新员工。“招新等待”期间酒店餐饮部会经常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以致于顾客需求难以及时满足。此外,新员工正式上岗后还需要一段时间适应酒店环境,协调与老员工的关系,了解业务技能和顾客需求。从外行到转变为正式员工期间,顾客投诉事件也会随之呈递增趋势。 2、餐饮服务人员的“机械化”服务意识 酒店员工通道和工作间随处可见“抽象化”的员工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对新进员工,培训人员只是照本宣科,结果员工无法真正理解具体工作任务和职责。根据模糊的员工岗位职责和服务流程,再结合生活经验和自己的理解,每位员工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机器式”服务流程。尽管顾客所提要求皆可及时得到满足,但在顾客享受服务的过程中缺少个性化服务、“提前”服务。服务流程有如工厂生产线,从加入原材料到产品成形入库,个中环节虽无一缺漏,但索然无味。客人无法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使顾客无形之中感到付出和收获不对等,更无满足感可言。 3、传统的“请示”制度 现今仍有许多企业高层倾向于采取集权制,换言之组织一切事务决定权大多或全部集中于上级领导,下级员工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是一种只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的领导体制。然对基层服务人员而言,工作内容复杂多变,需要员工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而集权制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基层服务员的服务灵活性,即使琐事也须先请示后行动,员工如提线木偶一般受控于上级。可想而知,对于顾客的特殊要求或服务范围以外的要求,服务的及时性相对较差。 三、原因解析 (一)缺乏人性化 餐饮服务人员是酒店中最底层的一线岗位,员工的个人形象直接代表酒店的整体形象,故而酒店服务员大多为女性。由于餐饮部的性质特殊,员工工作时间波动幅度较大,辛苦程度也绝非其他部门员工可接受。工作时间、工作量与薪酬三者之间无法对等,员工生理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工作满意度较低。此外,酒店服务员工作的辛苦性导致员工流动率偏高,多数酒店都倾向于实行内部晋升机制。所谓的内部晋升机制即:公司通常都会选择给予为酒店工作3年及以上的员工或与之有关的亲朋好友以晋升机会。然而,餐饮服务人员中有很大比例都是在校实习生或兼职人员,工作稳定性较低,在酒店得到重用和升职的机会几乎很少。内部晋升机制虽提升了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却严重打击了新员工的自信心,降低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二)酒店部门间相互“隔离”,缺乏团队意识 多年来,内部协调性差一直是企业高管为之头疼的问题。由于酒店纵向层次过多,横向幅度偏大,多数酒店倾向于采用“链式”沟通法,即自上而下的单向沟通方式。各层、各部员工和管理者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交流大都仅限于部门或小团体内部。如,餐饮部服务人员频繁接触顾客,了解顾客内心对菜品和服务的需求,熟悉老顾客的口味、喜好。然而,由于部门间的“隔阂”和利益冲突,二线部门无法及时、准确了解顾客期望,为顾客配菜失当,更有甚者冲撞顾客禁忌,导致顾客对酒店服务质量的评价普遍偏低。 (三)上下级之间缺乏信任,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作为酒店最底层的服务人员,招聘要求相对较低。为保证员工工作的稳定性,酒店人力资源部大量招聘家庭主妇等文化素质和创新管理能力较低的普通人群充斥人数。管理人员长期处于领导地位,缺少与基层员工的交流沟通,对员工的熟悉程度仅限于名字或长相,对员工的了解也仅限于一纸简历。为保证服务质量,管理者对所有大小事务皆亲自决策。增加自身负担的同时也使员工工作缺乏灵活性,质疑自身工作能力,情绪低落。 四、建议 根据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结果可知,解决之道即建立学习型组织,进行人性化管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适当下放权力,让员工有机会展现自身实力;加强组织内各部门员工之间的沟通,相互学习,营造一种全员学习的文化氛围,实现组织中知识的高度流动和共享等。最终,提高组织对外部动荡环境应对的灵活性、及时性。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实行“人本管理” 首先,实行弹性工作制,规范员工上下班时间,量化每日工作任务,确保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其次,据各岗位的性质、职责、特点及对酒店的贡献来确定合理的薪酬,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再者,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实现员工和酒店双赢。最后,应公平晋升,破格晋升,给予每位员工公平的竞争机会,避免“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为管理层注入了“新鲜血液”的同时,还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吸引外部有识之士加入酒店,为酒店的转型和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岗位互换,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为克服员工因工作单一而产生的枯燥情绪,部门管理者之间可实行岗位互换制。对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不同分工的员工进行交叉培训,并不时进行工作轮换。丰富员工的工作经验,使员工产生新鲜感,增强员工的主动和规范服务意识。同时,借此机会加强员工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员工的感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酒店的凝聚力,有利于各部门员工在未来工作中的合作。一线服务员了解顾客喜好和需求后,及时传递给厨师,为厨师提供创新灵感,丰富酒店的菜品种类,提高菜品质量,体现酒店的个性化服务。 (三)适当下放权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权力下放,即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科学评估员工工作能力,对有能者下放部分决策权,为员工提供机遇和舞台,并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确立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打破酒店管理中“餐饮服务人员因地位等级低而受到轻视”的传统陋习,满足员工的自尊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举既可使员工感受到组织领导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同,增加员工对客服务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使其集中精力制定部门发展战略,也可激发其他员工的进取心。 (四)服务流程规范化、具体化并不断创新 酒店管理者应不断完善酒店的服务流程并监督其实行过程,确保一线服务人员为顾客提供的服务到位。酒店餐饮服务流程可细化为:餐前服务,包括卫生清洁、站位迎客等;餐中服务,包括拉椅让座、开电视、倒茶水等;餐后服务,包括退酒水、核单、打单、送客等。及时为员工解答疑惑,帮助新员工尽早熟悉业务,鼓励员工提供建议或意见并及时采纳可行意见,不断创新服务流程。对新员工,除进行服务流程培训外,还应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系统的实操培训,提升员工操作水平和业务技能。 五、结论 服务质量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服务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员工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态度。因此,酒店应建立学习型组织,注重团队之前的沟通及团队成员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人性化管理”,因人设岗,挖掘员工潜力;改变传统的用人态度,将每一位员工视为酒店的内部顾客,认真了解并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此外,酒店还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外语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员工自身价值,增强企业竞争力。然而,要真正实现服务质量上的突破,还应加强与同行业竞争者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甚至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竞争者的管理方法和成功经验,方可在国际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作者:曾余 单位: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体制逐步深化改革,许多电力企业纷纷转变自身职能,积极优化电力营销服务,全心全意为电力用户提供更多优质电力服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针对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服务内容,提出几点关于有效构建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1引言 电力营销服务是指供电企业通过劳务形式向用电客户提供一系列具有价值的电力业务活动,此时供电企业除了要确保向用户提供安全合格的电能资源,还要向用户提供与电能相关的服务,就目前而言,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有: 1.1电力营销售前服务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供电企业纷纷建立并迅速占领电力市场,电力行业的竞争日渐激烈。供电企业要想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客户的注意力,就必须做好电力营销的售前服务工作。电力营销售前服务是指发生在用户购买供电企业电力产品之前的服务,即指供电企业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如广告、网络、报刊杂志等,来加强对电力产品的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对于一些有电力需求的用户,积极解答用户的疑惑,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电力营销售前服务。 1.2电力营销售中服务 电力营销售中服务是指用户在购买电力产品时,供电企业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流程、温馨舒适的营销环境,同时贴心解答用户心中疑惑,为用户提供更多优质帮助服务,从而在用户心中建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强化用户的电力营销服务感受,增强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3电力营销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是电力营销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用户在供电公司购买电能后,电能使用过程中出现维修、养护、投诉等都是售后服务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为用户的用电情况提供良好的跟着管理服务。为做好电力营销的售后服务工作,供电企业应设置专门的电力营销售后服务网点,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定期调查,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切实改善电力营销服务质量。 2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强化管理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供电企业要构建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就必须立足客户所需,切实做好全方位、全人员、全过程的服务质量强化管理,逐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供电企业构建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包括: 2.1转变电力营销理念,逐步提升服务水平 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供电企业管理者应积极转变电力营销服务理念,强化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的管理,将电力营销优质服务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首先,供电企业管理者要向电力营销人员灌输“情感营销”的理念,提高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鼓励营销人员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要求营销人员与客户建立友好和谐的合作关系,积极发展长期大客户。其次,供电企业管理者要做好电力营销的信息化整体规划,提高电力营销工作效率,真正实现电力营销信息化管理。此外,供电企业管理者应立足于企业生产管理现状,建立明确的电力营销目标,不断完善电力营销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逐步提升电力营销服务水平。 2.2改善服务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优质产品是保证供电企业能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电力营销市场的竞争说到底始终是电力产品质量的竞争。供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电力行业竞争中站稳阵脚,提高电力营销效率,就必须重视电力产品质量的提升。因此,供电企业应改善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模式,树立“发电、配电、输电、供电”的全过程管理理念,确保电力资源能安全传输。另外,供电企业也要重视技术研发,鼓励技术人员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全面改善电力产品质量。最后,电力营销人员要及时与客户取得联系,了解客户真正的电力内心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力营销服务。 2.3加强营销人员培训,优化电力营销服务 电力营销人员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电力营销服务质量,因此,供电企业必须应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电力营销人员,同时加强对电力营销人员的技能培训,培养营销人员的营销服务质量管理意识,定期对营销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丰富营销人员的电力基础知识和营销技能,向其灌输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进行技能培训时,应突出重点内容,对于售后人员,要注重对其进行技术培训和服务意识培养,确保营销人员能及时解决客户用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对于电力营销人员,要重视对其进行电力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其的答疑解惑能力,有效提升电力营销售中服务工作效率。通过加大对企业人才的培训,积极提升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切实提升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质量。 2.4健全监督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为激励供电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逐步健全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监督激励体制,落实工作责任,做到奖惩分明。同时,将电力营销服务质量和电力营销效率一同纳入到年度业绩考核内容,对于客户普遍反映服务质量好、工作认真负责、业绩好的营销人员,要对其予以物质和职位晋升等鼓励,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为其他员工树立榜样。对于企业中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员工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以作鼓励;对于一些服务态度较差、工作效率低的员工严厉惩处,绝不容忍,以示警戒。通过这样的监督激励机制,不仅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供电企业内部逐步形成一种争优创新的合作竞争工作氛围。 3结束语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电力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供电企业必须积极转变职能,针对用户的真实需求逐步完善电力营销服务,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力营销策略,同时加大对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的管理力度,构建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增强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供电企业能朝着可持续方向稳定发展。 作者:褚琪 单位:大连供电公司甘井子分中心
教育问题论文:素质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柳斌同志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一文谈到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中,他指出:"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一个是心理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带着什么样的心态来看社会的问题非常重要。"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反之,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发挥潜能。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二者都是育人,在统一育人活动中各自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心育对德育有一定影响。心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心育为提高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整个教育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 在一项对475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高成就者(成就较智商预期为高)、普通成就者(成绩与智商预期相当)、低成就者(成就低于智商预期)差别的产生,与性格特征有关。高成就者工作习惯较佳,对学业兴趣较浓,按时完成作业,关心学习成绩,做事认真负责且有计划。低成就者难自律,难自我规范,较冲动放肆,喜好玩乐,贪图近利,与同伴关系欠佳,较不合作,较自私,较不尊重权威与传统,较不合群,在校在家较不快乐,常为己辩护,愤恨他人,对挫折和压力不知所措,较悲观。普通组介上下之间,尚属正常。由此可见,培养积极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能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依赖于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重视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包括对自身形象方面的观察、概念、看法,关注自己外貌美丑、体能强弱、运动机能优劣等,常将自己的形象与理想中的标准进行比较,或与同辈人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或满意或自卑,倘不能正确对待,也对身体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以上所述表明,健康的心理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通过心理教育,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提供这种心理条件的重要措施。 不仅如此,良好心理素质对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能的充分发挥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造型美、生气美等身体美的各要素还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这些素质的发展无不需要相应的心理条件,如性格外向的人适于力量大、速度快的活动,内向性的人完成目标的动机强,适宜进行精细、准确的任务。同时,身体潜能能通过运动技能的提高得到发挥。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运动技能中包含任知成分,与智慧技能有联系。运动技能是心因性技能。它既不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动作,也不是如同摇头那样简单的肌肉反应,他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因此,提高动作技能,发挥人的的身体潜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最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是形成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心理上的修养,审美的修养不可想象。此外,许多优良的心理素质既是内在美的表现,也是美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例如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现实,客观、全面、公允地看待问题,能正确地正视现实,热爱学习和工作,聪明才智得到正常发挥,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能正确评价,行为举止得体等,都是理智美的表现。又如对人富有同情心,诚恳,正直,正义,不畏强暴,乐群,对学习与工作勤奋、细心认真、有首创性,不卑不亢,严于律己,自信、谦虚,自尊等,都是性格美的表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这些优良的心理素质,既是精神美的成分,又是审美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是充满活力的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现实操作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回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瞻顾当今学校这项工作的现状,问题不少。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倾向,而这些倾向已经到了不得不纠偏的时候了。 1、缺乏对人性的关注 一是“心理健康”含义阐释的偏狭性。尽管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但是中学的一些善良而偏执的人们将此理解为:“健康”就是大而空的政治,就是轻而浮的几千年一成不变的信条,于是相当一部分人把绵羊式的学生归入上流,把不听话的学生驱之下等。成绩好的就什么都“健康”,成绩不好的心理一定存在问题,显然没有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二是教育对象的片面性。走入对“心理健康”诠释的误区,必然产生“乱点鸳鸯谱”的行为。一些学校人为的排出所谓双差生,即成绩差、守纪差,进而将其归入心理不健康之列,开展的辅导只不过是高压灌输、批评教育,而未从“人”这一根本上想点子动脑筋,干出了庸医治病越治越重的蠢事。 三是确立主题的偏颇性。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学校育人工作唯一见成效的就是升学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就是多考几个 重点。因而教育工作者言谈举止都离不开这一主题,成绩差的学生常挨训斥以至不闻不问,一脚踢开自不待说,即便成绩好的学生,也只是当他成绩下滑时才引起注意,关注时只不过是教他如何把成绩搞上去,至于正值青春少年这一年龄段特有的人性就被抛之于九霄云外了。 2、缺乏对生命的关爱 既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程度不一致的弊端,这些弊端障碍了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视域,阻碍了这项工作的进程,削弱了工作应有的力度。括而言之,这些弊端可分为三点: 第一点过度理想性。曾几何时,众多教育者把理想性需要看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宿和全部,梦想一夜之间学生能成为众人敬仰的英雄,全然不顾教育对象的年龄、阅历和文化思想水平。这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愿望和做法,非但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育、成长,反而人为加重了危害程度。 第二点忽视现实性。视理想性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灵丹妙药的教育工作者,必然轻忽当代中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盲目地在那里大谈学生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做法不是隔靴搔痒就是事与愿违,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与之相反,一位班主任在新接一个班级之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家长职业、学生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和学习生活习惯,做到全班学生基本情况了然于胸,关心学生生活,一遇困难千方百计帮其解决,尤其洞察学生的思想变化,一旦有征兆就找其谈话,学生视他为兄长,愿意作情感交流、心理沟通。如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点缺乏针对性。由于大而化之的理想性,由于忽视当代中学生的现实性,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必然就会缺乏针对性,所信奉的是伟人的教导英雄的豪言,所做的是“一把钥匙开千把锁”的傻事。喜欢说大话、空话、套话,使学生敬而畏之,乐于做整齐划一的省心事,使学生违心地绝对服从,可悲的是这些同行直到现在还全然不知,依旧津津乐道,踽踽独行。 3、缺乏平起平坐平等的相待 反思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明眼人也能看出此项工作早就陷入了种种误区,唯一缺乏的是平起平坐平等相待。 颐指气使式,此为其一。一些工作者凭着自己走南闯北的阅历和“才高八斗”的学识,动辄对受教育者大加训斥,以不容置辩的语气,无懈可击的逻辑,暴风骤雨般地倾泻下来,搞得学生只有聆听义务没有申辩权利。试想,如此教育怎能会把学生个体生命放到应有位置。事实上,一些学生愿将心理向心平气和不疾不徐者倾诉,就是个反证。 先入为主式,此为其二。一些教育工作者凭着自己的直觉断定某某学生有心理障碍,比如学生皱着眉头,必有所思,比如男女生在一起说说笑笑,必定有谈情说爱之嫌。即便是专伺心理辅导的教师,也常有无可成文的规律,“无事不登三宝殿,来此必是烧香人。”实际上,这种先入为主式的偏见比比皆是。 患者求医式,此为其三。教育工作者依赖的就是“求”字,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限于人手,有的学校心理辅导室不能全天侯开放,即使“坐诊”时也只能守株待兔。因此,笔者不得不呼唤“送医上门”。所有教育者必须善于调查研究、察言观色,多掌握些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少一些“无病拖成有病,小病拖成重病”的遗憾。 三、以人为本,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21世纪可谓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总书记“以德治国”的思想就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人”这一有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特定角度提出的,不只是当下一切工作的原则要求,更是学校工作的行动指针。这一本体回归是对昔日教育工作偏失的矫正。本文拟从当今时代需要的角度,主张回到人的本性之中、需要之中和生命之中,真正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的生命健康成长,进而推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加速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巩固的进程。 1、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轻忽的主题 反思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艰难、实效性差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根源就是一条,即目中无“人”,没有活生生的学生实际,有的只是与学生生理、心理相脱节的和与时代精神相悖的、简单的、形式化的说教。新的时代、新的实际呼唤新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手段、模式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无论是从新世纪人类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状况思考,这一工作都应向“以人为本”的、踏着中学生生命节拍,和着中学生心理的律动,并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简言之,“以人为本”,促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逐渐形成是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主题。突出以至抓住这一主题是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只有如此,才能写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篇大文章。 2、关注生命:心理健康教育亟待指明的向度 如前所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说到底是从“人”的特定属性、特有本质出发,“以人为本”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学校就是要关注青少年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人的哪一种需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显现,既具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又受其外在生存环境制约,就现在中学生心理而言,既有遗传使然又有环境所致。教育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外在环境对他需要的契合、激活或生存,并对这种需要满足与否及满足程度。 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的当下需要,实质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每一个学生过好每一天。诚如有人说,生活不是过去时,也不是将来时,而是不折不扣的现在进行时。既然如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面对他们真实的生活。他们有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困难,也有思想的尴尬、成长的烦恼,凡此种种,我们都必须予以足够的、到位的关注,对于他们上述的压力、窘境、烦恼甚至恐慌,有责任尽全力帮助他们适切地解决,从而培养他们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这朵艳丽之花就能结出丰硕之果。 3、平起平坐:心理健康教育恪守不渝的方式 要改变上述诸种做法,必须打通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渠道,真正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如此才能实现心理健康应有的价值。首先,师生之间必须平等相待,教师不要自己坐着让学生站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收效。其次,在气氛融洽的前提下,让学生讲自己的心理故事,因为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教师要让学生多讲,让他把话讲完,亦如中医诊病,不要设置框框,让学生痛快淋漓,产生一种非说完而不止的欲望,之后教育者施医治之方。第三,尊重与宽容。尊重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乃至隐私,不能把学生的某种心理当成笑料、谈资而宣至于第三人。宽容意味着学生在讲自己的生命故事时,允许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即使有过激的言辞也不要说三道四甚至发火训斥。第四、着意培养学生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能力。每一次教育之后,都应给予学生一个明白的说法,棘手的一时说不清的允许双方有个冷静思考的过程,一俟灵感火花闪现,迅即与对方交流。这样,就可力避好心办坏事,好心无好报的结局。自然,平起平坐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恪守的一种方式,在对等交流中,学生就能触摸生命感觉的个体法则和心理应遵循的道德原则 教育问题论文:探索高师美术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高师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画家兼任美术专职教师到画家与美术教育家的分离,是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的结果,画家可以有更加充足的精力画画,教育家可以更加专心的研究教育,画家与教育家的人数都比以前多了几倍。然而这也造成了技术性与理论性的脱离,两方面的互相不理解,各学校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 1.高等师范类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多参照专业美术院校,不利于发挥师范生的特点高校的艺术课程类型复杂,根据学校性质以及对学生培养方向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综合类大学艺术系的美术教育,师范类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院校起步早,汇集了中国许多一流的艺术家、教授作为专职教师,许多知名的画家、设计师,电影、电视、动画、舞台艺术工作者,都是从这里毕业,在社会上享有名望,这些学校是中国艺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综合类大学与师范类美术院校起步较晚,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但是人数少,知名度没有专业院校高,学科门类不全,学生数少。种种原因使得他们的发展与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他们的办学往往是向专业院校学习,在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吸取专业院校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走了捷径,加快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又成了他们发展中的障碍。 2.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师资来源多样化,对学科性的重视程度往往高于师范性目前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来源多样,他们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或有过在专业美术院校进修的经历,或有国外专业美术院校的留学经历。他们在职称上大多已经是教授或者副教授,在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决定了他们在学校的地位与影响,他们的观念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念。然而,这些权威往往将自己的经历作为教学的示范,想把学生也培养成美术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忽略了师范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另外,高校专业教师对艺术学科性的重视也大大超越了对于教学的热情。 3.高等师范院校的图书资料少、硬件软件设施不完备,学生的美术知识通常都是通过背诵课本教材,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对美术大师的了解最主要的是通过作品,作品能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时代背景与审美情趣。要研究一位艺术家,应该研究他一生的作品,单纯凭一幅画是很难理解的。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从各个角度理解艺术家与他的作品。高师院校美术系所存画册少,学生只能通过一些教科书上的一两幅印刷不清晰的作品来观摩大师作品,这样,他们很难进行美术史上横向纵向的理解与联系,也很难提高综合的鉴赏水平。 4.高师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常常效仿美院,单纯以美术作业或作品的质量决定学生成绩。教学评价的单一使学生不重视全面提升美术专业学生经常需要通过办展览的方式来展示成果,在校期间,学校经常定期举办一些美术作品展览。通过这些展览能够让全校师生都看到自己的成绩,上下届同学也能够互相学习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专业课的成绩往往也是根据美术作业的画面效果而定,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考察较片面,也容易使学生片面的认为只要画好了、成绩高了就可以了,忽视了理论方面、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 5.师范类院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服务对象—中小学生有各自的特点,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差异比较大,对教师教学能力、应变能力的要求高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的是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是非专业的美术教育,以通识美术教育为主。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在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美术教育的要求在范围上有了很大的空间,能够激励美术教师更加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创意。同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在教学内容上有新的思路,在讲课中穿插更多的美术鉴赏等。从年龄差异看,仅义务教育阶段就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各个年段的中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差异很大,面临不同学段的学生,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出合适的调整,主动对待。这些知识、策略都需要在大学期间得到充足的锻炼与积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6.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对美术教师的要求全面化而非专业化高校教育类美术毕业生毕业后,有几种去向,一是城市的中小学,二是城镇的中小学,三是农村的中小学,四是私立学校。城市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承担的除了美术课的工作,通常还要策划布置学校的各种展览,各种文化艺术节等节日的装饰布置,以及学校日常的宣传工作。这就不仅仅需要教师有相当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精神,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有一些时尚观念,对现实中的装饰装置等艺术有相当多的了解,对当地艺术市场的材料、价格等都有足够深入的调查。相对而言,城镇的中小学、农村的中小学、以及私立学校的美术教师承担的任务则更加复杂,尤其是后两者。由于农村各地的中小学师资力量缺乏,美术教师在教美术课的同时,大部分还要兼职教授其它科目,语文、数学、甚至地理、历史,他们的“教”学技术显得尤其重要。 二、对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方向的建议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师范类美术教育不能单 纯模仿美术学院,而应该把目标定位在重视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塑造有开拓能力和创新性的素质与技能的人才。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三方面进行调整。 1.课程设置方面吸收美术学院的技能课模式时,应做适当调整;同时加大能够突出“师范性”的鉴赏课程与实习课程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师范类院校要遵循设大不设小的原则,课程名称与教学方法不要过于专业化、精细化;其次,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者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可忽视。充分认识教材教法课的重要性,强调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提早感受当老师的角色。安排更多的实习课程,建立美术培训基地,现场学习与实践,丰富大学生的课业生活,开阔视野;再次,学校应将看展览与观摩大师绘画作为课程,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及时了解外界的信息,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2.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全面高素质创造型美术教师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高师院校对美术教育专业应更加重视教学改革,既要充分了解美院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也要参考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在校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多彩的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建立完备的实验室和图书馆。建立适合美术专业的听课、评课制度,鼓励优秀的具有创造型的作品。还可以给美术教育专业添加音乐基础课,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在校外,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本土传统文化艺术,邀请本土民间艺人进行讲学,发扬美术教育多元、兼容的优势,使之成为有创造性、有活力的专业,培养“一专多能”、全面高素质的创造型美术教师。 3.注重高校师资培养与建设,加强教师与外界的交流为了培养创造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术系应鼓励美术教师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培养青年教师理论水平,加强高师美术专业之间的合作,派遣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的高级学府进修。培养教师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启发者。第二,从课程的推行者转变为课程制定的参与者。第三,从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与教材改革的主导者。 现代高师美术教育与现代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息息相关,同步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才能适应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要求,高师美术系应在学科建设上作出有特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重想象、重审美、重创造、重概念与表现的美术教育培养模式,培养新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造型美术教育者。 教育问题论文:对远程教育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课程设置 教材选择 教学资源 技术平台 远程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远程教育理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正得到蓬勃的发展,本文就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技术平台搭建以及课业考核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 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定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前提和环节,是实现教育目的手段。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材选用是否妥当、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完成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它的设置受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者、社会需求三个方面的影响和 文秘站: 1.实用性原则: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远程教学对象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或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因而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应适应特定教学对象的特点。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培训考试,课程内容应突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专业教学应加强应用性和实效性。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体现社会生产、服务、建设、教育、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 2.经济性原则: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少而精。不论网络教育对象还是成人函授教育对象,多以业余、自主性学习为主。应贯彻课程设置少而精的原则,削枝强干,突出主干课程,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 3.层级性原则:明确不同学习层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需要明确不同学习层次的知识结构。专科层次的学习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本科层次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并且充分保证专科和本科层次学习知识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二、教学资源的配置 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用于学习实践的资源。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包含现有的“硬件”和待开发的“软件”。充分发挥这两种软硬件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课程的质量和保障课程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效果的最优化。“硬件”是指传统思想上的教辅资料即课程教材、辅导材料、字典和手册等。“软件”指集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网络课程课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整合、研发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学的兴趣,能主动学习,且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学习。 1.激活学生的兴趣。网上教学资源不是仅仅只对课本进行电子文档、电子练习的延续,而是具有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资源的趣味性、成就感和实效性。针对不同教学环节、不同教学对象开发多种媒体的教育资源。 2.增强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实行边学边练的测评一体化方式。建立短时课程辅导资源,半小时学习半小时练习。 3.完善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每门课程提供教学大纲、学习进度表、电子教案、阶段性作业、辅导与串讲、综合测试、答疑等教学内容。 三、教与学的技术环境平台建设 网上教学辅导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的技术保障。教学辅导平台应以学生为本,为学员提供网络学习支持功能,如网上答疑、在线作业和测试、小组学习集群讨论,等等。 1.网络畅通保障学习随时性和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从网上快速获取相关学习内容或在线向老师提问和同学请教。 2.提供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撑。第一,网络视频交互教室和即时通软件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视频的互动交流,通过在实践中使用,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视频教室互动克服面授教育的时空限制,学生能平等地接受教育。通过老师的在线指导,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在单一静态学习教学资料同时进行学员间互动学习和师生问交互学习。第二,开展课程论坛和BBS论坛。引导学生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主动,加强了学员间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热情。 3.提供学生学习的实时监控系统。从现代技术手段上严格对学生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考试、毕业设计进行实时监控,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时成绩提供有力凭据,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管理。 四、课业水平的考核与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分析教与学的质量重要依据之一。 1.课程考核。远程教育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和总结性考核即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主要有网上学习、阶段性作业、参加小组学习活动等,总结性考核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网上考试和纸质考试。根据远程教育的学习对象特点,学生难以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但其具备一定的理解运用能力。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开卷、闭卷和考查(设计图纸、程序、读书报告等);考试内容侧重于技能考核,题型侧重于论述、案治觥⒊绦蛏杓频?考试时间可以分批进行;考试地点可以灵活选择。 2.毕业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是一个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 远程教育学生容易将实际工作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为了有利于指导学生贴近实际的论文选题,为了有利于学生毕业论文高质量的撰写与完成,指导老师还可以聘请学员所在单位的科研和管理一线的科技人员。 通过毕业设计的监控系统,可以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过程监控。通过毕业设计网上交互系统实现学生与指 导老师的在线交流。答辩可以采用现场答辩和远程答辩,答辩评委老师通过网络“亲临”答辩现场,解决了老师和学生的时空阻隔,从而也提高答辩质量和答辩时效。 教育问题论文:关于党小组党员的思想教育问题 关于党小组党员的思想教育问题 党小组党员的思想教育主要采用哪些形式和方法 (1)充分利用党校的阵地对党员进行集中培训,党校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阵地,是培训党员、干部的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个阵地,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2)要利用党课对党员进行教育。党课要围绕党在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联系本单位的生产、工作和党员的思想实际确定专题,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讲清道理。党课教育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由上级领导同志和支部书记讲党课,也可以由党课教育和党员自已讲党课。 (3)要组织党员进行时事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学习,如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学习。 (4)开展谈心活动。个别谈心是党内思想教育的一种传统形式,它对于党内同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及时沟通思想,消除隔阂,增进了解,加强团结等具有重要作用。党小组长要学会个别谈这种形式,也要发动党员充分利用谈心这种形式,开展相互的思想教育工作。 (5)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如组织党员参观革命纪念馆,收看有关党性、党风、党纪律教育的电影电视,开展有关思想教育方面的党的基本知识竞赛等。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要坚持从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党员思想教育的内容,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只要坚持把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到各项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去,就能取得明显成效,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育问题论文:浅析远程教育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课程设置 教材选择 教学资源 技术平台 远程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远程教育理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正得到蓬勃的发展,本文就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技术平台搭建以及课业考核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 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定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前提和环节,是实现教育目的手段。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材选用是否妥当、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完成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它的设置受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者、社会需求三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远程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原则: 1.实用性原则: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远程教学对象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或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因而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应适应特定教学对象的特点。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培训考试,课程内容应突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专业教学应加强应用性和实效性。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体现社会生产、服务、建设、教育、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 2.经济性原则: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少而精。不论网络教育对象还是成人函授教育对象,多以业余、自主性学习为主。应贯彻课程设置少而精的原则,削枝强干,突出主干课程,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 3.层级性原则:明确不同学习层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需要明确不同学习层次的知识结构。专科层次的学习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本科层次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并且充分保证专科和本科层次学习知识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二、教学资源的配置 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用于学习实践的资源。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包含现有的“硬件”和待开发的“软件”。充分发挥这两种软硬件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课程的质量和保障课程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效果的最优化。“硬件”是指传统思想上的教辅资料即课程教材、辅导材料、字典和手册等。“软件”指集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网络课程课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整合、研发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学的兴趣,能主动学习,且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学习。 1.激活学生的兴趣。网上教学资源不是仅仅只对课本进行电子文档、电子练习的延续,而是具有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资源的趣味性、成就感和实效性。针对不同教学环节、不同教学对象开发多种媒体的教育资源。 2.增强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实行边学边练的测评一体化方式。建立短时课程辅导资源,半小时学习半小时练习。 3.完善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每门课程提供教学大纲、学习进度表、电子教案、阶段性作业、辅导与串讲、综合测试、答疑等教学内容。三、教与学的技术环境平台建设 网上教学辅导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的技术保障。教学辅导平台应以学生为本,为学员提供网络学习支持功能,如网上答疑、在线作业和测试、小组学习集群讨论,等等。 1.网络畅通保障学习随时性和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从网上快速获取相关学习内容或在线向老师提问和同学请教。 2.提供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撑。第一,网络视频交互教室和即时通软件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视频的互动交流,通过在实践中使用,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视频教室互动克服面授教育的时空限制,学生能平等地接受教育。通过老师的在线指导,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在单一静态学习教学资料同时进行学员间互动学习和师生问交互学习。第二,开展课程论坛和BBS论坛。引导学生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主动,加强了学员间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热情。 3.提供学生学习的实时监控系统。从现代技术手段上严格对学生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考试、毕业设计进行实时监控,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时成绩提供有力凭据,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管理。 四、课业水平的考核与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分析教与学的质量重要依据之一。 1.课程考核。远程教育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和总结性考核即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主要有网上学习、阶段性作业、参加小组学习活动等,总结性考核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网上考试和纸质考试。根据远程教育的学习对象特点,学生难以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但其具备一定的理解运用能力。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开卷、闭卷和考查(设计图纸、程序、读书报告等);考试内容侧重于技能考核,题型侧重于论述、案治觥⒊绦蛏杓频?考试时间可以分批进行;考试地点可以灵活选择。 2.毕业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是一个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 远程教育学生容易将实际工作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为了有利于指导学生贴近实际的论文选题,为了有利于学生毕业论文高质量的撰写与完成,指导 老师还可以聘请学员所在单位的科研和管理一线的科技人员。 通过毕业设计的监控系统,可以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过程监控。通过毕业设计网上交互系统实现学生与指导老师的在线交流。答辩可以采用现场答辩和远程答辩,答辩评委老师通过网络“亲临”答辩现场,解决了老师和学生的时空阻隔,从而也提高答辩质量和答辩时效。 教育问题论文:存在主义职业教育问题与革新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存在主义出发探索职业教育理念,就是要唤醒职校生作为人的存在的意识,培养职校生作为人的存在的能力,提升职校生作为人的存在的价值,使职业教育回到人的存在这一本真。“生存教育”需要重视,活下去是人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但“存在教育”也必不可少,因为培养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始终是职业教育无法推卸的责任,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使命。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剔除教育过程中的功利主义以及工具主义思想,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明确职业教育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评比,不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存,而是为了回到人本身,为了职校生作为人的存在。职业学校要做到不唯理性主义是论,要看到职校生作为人的存在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尊重职校生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权利,肯定职校生创造自我价值的能力;要强化职校生作为人的存在的尊严,提高职校生作为人的存在的智慧,提升职校生作为人的存在的意义,引导职校生对人的存在进行积极的思考“。 二、明确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标 总的来说,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独有的生活方式,也即美国当代着名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所说的“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样的自发而真诚的生活”[2]。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一是要培养学生自由选择的意识。向学生展示未来种种的可能性以及人的存在的种种可能性,从而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决定。二是要培养学生选择过程中的责任意识。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其生活,生活是他自己的,他要对他哪怕是漫不经心的选择承担所有的责任。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选择过程中产生的焦虑、苦恼以及恐惧等情绪,让学生意识到产生这些情绪是因为其心中有了“责任”二字。要通过对死亡话题的呈现和探讨来使学生关注个人存在的短暂性,唤起他们的紧迫感,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创造、实现自身的价值。三是要引导学生养成真诚的个性品质。要使学生既不随波逐流,同时又不自欺欺人,而是遵从内心的意愿做出真实的选择。要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真诚可能带来的孤独,坚守自己的信念,避免丧失自我价值。职业学校要坚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目标,在成人的基础上引导职校生成才。 三、选择灵活适切的教育方式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性,不仅仅是强调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包括教师的主观性。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看到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同时也要看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其次才是一个教师,这样才能保持教育活动中真实的自我,进而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才能知道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不是功能的集合体。教师要看到学生的独特性,不从智商、学习成绩等角度对学生进行分类,避免抹杀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主观性,不以权威和专家的身份迫使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避免课堂个人专制。既然存在主义肯定了人的存在的主观性以及选择的重要性,教育就不能像传统的学科教育那样死板和生硬,更不能灌输和“填鸭”,而是要富于情境性和变化性。教师要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主观性和能动性,自己不是教学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人,因此不必严格恪守教材,而是要根据教学的目的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内容和教法加以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知识可以复制,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选择不可复制,所以教师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和做决定。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确定知识的范围,而不是盲从既有的所谓客观的知识体系。要随着教育内容、学生体验的变化来确定教育的过程,而不是拘泥于某一固定的程式,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复制”的过程。要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以及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即给学生“留白”,而不能把教育变成教师个人的“独白”。 四、构建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师生之间要从“功能性关系”转向“存在性关系”,即师生之间的首要关系不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而是“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的关系。在功能性关系中,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教师作为权威以专家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在存在性关系中,由于师生面临着共同的作为人的存在问题,彼此间的差异被消减了,双方处于对等的地位,因此可以进行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存在性关系包括“对话”关系以及“我与你”(I-You)的关系。所谓对话关系,是对传统“传授”关系的一种颠覆,即从“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单向命令”转变为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也即从垂直关系变为平行关系。师生双方各自从自身的角色背后走出来,展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再者就是要建立“我与你”的关系,即教师不把学生当作一个可以随意塑造、任意施加影响的“物”,而学生亦不把教师当作是试图征服自己、压制自己毫无情感的教育机器。要建立这样的存在关系,教师就要充分信任学生,并以自己作为“人的存在”而不是“教师的存在”去感染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能真正展开“人与人”的沟通。建立存在性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教育不是说教,不是灌输,而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只有师生双方从各自扮演的角色里走出来,从人的存在出发,彼此才会真正欣赏、欢迎和肯定,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从而推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育问题论文:基层消防大队政治教育问题探讨 基层消防大队是消防部队最实战、最前沿的作战实体单位,基层消防大队往往身处闹市,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各种物质更加丰富多彩,给基层消防部队官兵带来了极大的引诱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队伍的稳定发展。如何抓好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全局性工作,因此,作为基层政治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全身心抓好政治工作,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构建和谐警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做一名知识的富有者 对于基层消防部队的政工干部来说,要用科学的理论和现代文化知识武装头脑,自己必须首先做一名知识的富有者,这样才有更多的资本来教育、引导基层官兵的良性健康发展。知识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如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科技和个人素质特别是基层政工干部的素质在管理部队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知识越来越成为队伍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每一个基层带兵人,尤其是政工干部必须学习新知识,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做到厚积薄发。基层干部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必须立足本职工作的需要。比如,如何帮助官兵增强政治辨别和行为控制能力;如何引导官兵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等等,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要学习创新理论,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信念,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学习现代科技、经济、法学等知识,为开拓创新积累必要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履行好职责,推进“两化建设”,才能以新的视角和改革的精神去解决基层消防部队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正确处理基层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基层消防部队地处各县的繁华街市,官兵的头脑更加的活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基层政工干部就要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几点关系:正确处理长效应与短效应的关系。所谓长效应,就是长时间或长期对官兵思想起积极作用,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短效应,就是短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官兵思想产生积极作用,调动官兵在短时期内工作、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作为基层的政工干部,要力求长效应,避免短效应,克服无效应,要防止和克服低格调,要防止将思想政治工作庸俗化;要防止和克服糊弄哄骗,防止对基层官兵思想产生误导,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实处,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正确处理综合效应与局部效应的关系。所谓综合效应,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对官兵工作、学习、生活、训练以及生产、施工、劳动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积极作用;所谓局部效应,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对官兵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训练的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产生积极作用。基层政工干部一定要学会正确处理好综合效应与局部效应的关系,既要帮助官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又要帮助官兵健全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既要引导官兵刻苦学习,又要鼓励他们努力工作;既要完成灭火救灾、抢险救援的任务,又要做好经常性工作。正确处理内在效应与外在效应的关系。所谓内在效应,就是指体现官兵内在情感,调动官兵内在积极性;所谓外在效应,是官兵表现在日常工作、生活和训练等各方面显而易见的效应。内在效应与外在效应是相互联系的,外在效应以内在效应为依托,内在效应要通过外在效应来表现。因此,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强化内在效应上下功夫,要坚定官兵理想、信念、激发官兵的昂扬锐气和昂扬斗志,通过做思想工作,使官兵不怕挑战,勇于争先,开拓创新,战胜艰难困苦,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创造条件,干出一流成绩。正确处理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的关系。所谓积极效应,就是指能对官兵的日常工作、学习、训练、生活等方面起积极作用;所谓消极效应,就是官兵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认同、不理解、不配合,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广大基层官兵而言,积极效应是主要的,但我们也应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伴随着消极效应。基层政工干部要结合官兵思想实际做政治工作,要善于解开官兵心中的“结”,使官兵能从教育中受启发;要认真倾听官兵意见,善于凝聚官兵的智慧,尊重官兵的创造精神,将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搞得形式多样,有声有色。只有这样,我们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尽可能的增加其积极效应,使广大官兵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乐于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工作。 三、基层部队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围绕贯彻新时期队伍建设方针,积极做好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基层党支部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抓好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是激发部队练兵热情,培育战斗精神和优良作风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认识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切实解决好政治教育的摆位问题。从当前消防部队面临的情况和任务看,应着重解决好:一是要明确做好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基层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振奋官兵士气,激发练兵热情,增强军政素质,提高部队战斗力,进而出色完成各项战斗任务的重要保证。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业务训练的地位决定的,它的根本任务是保证业务训练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的落实,最大限度的调动官兵的练兵积极性,从而达到保证训练任务完成的目的。不重视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重视训练,削弱了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削弱了业务训练。二是明确加强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基层党支部的重要职责。业务训练是基层消防部队的中心工作,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想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有地位,关键是党支部要切实加强领导。一方面,党支部要注重研究训练指导思想、训练方针原则和训练中的思想问题,对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部署、有要求、有检查,与业务训练统一起来抓,切实做到“思想中有位置,工作中有路子,落实中有担子”。另一方面,大队党委(支部)必须狠抓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对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要及时督促检查,对训练中的思想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要敏感、善于理性分析梳理,及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三是要树立做好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标准。树立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标准,看业务训练的要求是否落实了,有没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东西;看官兵的练兵积极性是否高涨,有没有违背 科学规律盲目蛮干的现象;看部队的整体训练质量高不高,能不能经得起实战的检验;看部队在完成重大演习任务中,能不能坚决执行命令指示,是否经得起各种复杂和困难情况的严峻考验。要着力激发广大官兵的训练热情,重点解决好练兵动力问题。一是要注重强化职能教育,引导官兵从本质上认清灭火作战的规律,牢固树立“灭火救援,服务社会”的思想。二是要注重发挥奖励的导向作用,对训练任务重、成绩好的个人,在立功受奖、评选先进、入党入团、等方面要给予倾斜。同时,要针对基层官兵的特点,运用多种奖励形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练兵积极性。三是要注重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作为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基层党支部要多做具体性的工作,越是在训练任务重、困难多、强度大的情况下,越要把服务保障工作跟上去。要注重学习,勇于实践,真正解决好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硬的问题。基层党支部决策水平的高低和个体行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要加强和改善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提高领导班子的能力水平,努力做到“三个善于”:一是要善于学习。领导班子要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教育能力,更新知识,转变观念,适应时代和队伍建设的要求,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来做好新时期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善于实践。到训练场上调查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摸索做好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取得指导工作的发言权,从而把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做活做实做到点子上,发挥出良好效益。三是要善于培养推广典型。当前,在部分官兵中爱军习武意识不浓、动力不足、上进心不强、甚至不愿当典型、不虚心学典型的情况下,更应发现培养、宣传推广爱军习武、乐于奉献、勇于竞争、开拓进取的各类典型,努力倡导争当典型、爱护典型、学习典型的良好风尚。 目前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仍然不容忽视,如何做好今后的政治教育是基层部队所要继续强调的重要工作,作为基层任职的政工干部就要在前进的道路上认清形势,大刀阔斧的开展工作,通过不断摸索,把基层思想政治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育问题论文:高师美术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当前高师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画家兼任美术专职教师到画家与美术教育家的分离,是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的结果,画家可以有更加充足的精力画画,教育家可以更加专心的研究教育,画家与教育家的人数都比以前多了几倍。然而这也造成了技术性与理论性的脱离,两方面的互相不理解,各学校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 1.高等师范类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多参照专业美术院校,不利于发挥师范生的特点高校的艺术课程类型复杂,根据学校性质以及对学生培养方向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综合类大学艺术系的美术教育,师范类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院校起步早,汇集了中国许多一流的艺术家、教授作为专职教师,许多知名的画家、设计师,电影、电视、动画、舞台艺术工作者,都是从这里毕业,在社会上享有名望,这些学校是中国艺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综合类大学与师范类美术院校起步较晚,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但是人数少,知名度没有专业院校高,学科门类不全,学生数少。种种原因使得他们的发展与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他们的办学往往是向专业院校学习,在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吸取专业院校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走了捷径,加快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又成了他们发展中的障碍。 2.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师资来源多样化,对学科性的重视程度往往高于师范性目前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来源多样,他们毕业于专业美术院校,或有过在专业美术院校进修的经历,或有国外专业美术院校的留学经历。他们在职称上大多已经是教授或者副教授,在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决定了他们在学校的地位与影响,他们的观念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观念。然而,这些权威往往将自己的经历作为教学的示范,想把学生也培养成美术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忽略了师范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另外,高校专业教师对艺术学科性的重视也大大超越了对于教学的热情。 3.高等师范院校的图书资料少、硬件软件设施不完备,学生的美术知识通常都是通过背诵课本教材,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对美术大师的了解最主要的是通过作品,作品能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时代背景与审美情趣。要研究一位艺术家,应该研究他一生的作品,单纯凭一幅画是很难理解的。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从各个角度理解艺术家与他的作品。高师院校美术系所存画册少,学生只能通过一些教科书上的一两幅印刷不清晰的作品来观摩大师作品,这样,他们很难进行美术史上横向纵向的理解与联系,也很难提高综合的鉴赏水平。 4.高师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常常效仿美院,单纯以美术作业或作品的质量决定学生成绩。教学评价的单一使学生不重视全面提升美术专业学生经常需要通过办展览的方式来展示成果,在校期间,学校经常定期举办一些美术作品展览。通过这些展览能够让全校师生都看到自己的成绩,上下届同学也能够互相学习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专业课的成绩往往也是根据美术作业的画面效果而定,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考察较片面,也容易使学生片面的认为只要画好了、成绩高了就可以了,忽视了理论方面、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 5.师范类院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服务对象—中小学生有各自的特点,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差异比较大,对教师教学能力、应变能力的要求高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的是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是非专业的美术教育,以通识美术教育为主。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在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从这四个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美术教育的要求在范围上有了很大的空间,能够激励美术教师更加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创意。同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在教学内容上有新的思路,在讲课中穿插更多的美术鉴赏等。从年龄差异看,仅义务教育阶段就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各个年段的中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差异很大,面临不同学段的学生,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出合适的调整,主动对待。这些知识、策略都需要在大学期间得到充足的锻炼与积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6.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对美术教师的要求全面化而非专业化高校教育类美术毕业生毕业后,有几种去向,一是城市的中小学,二是城镇的中小学,三是农村的中小学,四是私立学校。城市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承担的除了美术课的工作,通常还要策划布置学校的各种展览,各种文化艺术节等节日的装饰布置,以及学校日常的宣传工作。这就不仅仅需要教师有相当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教师有专业的精神,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有一些时尚观念,对现实中的装饰装置等艺术有相当多的了解,对当地艺术市场的材料、价格等都有足够深入的调查。相对而言,城镇的中小学、农村的中小学、以及私立学校的美术教师承担的任务则更加复杂,尤其是后两者。由于农村各地的中小学师资力量缺乏,美术教师在教美术课的同时,大部分还要兼职教授其它科目,语文、数学、甚至地理、历史,他们的“教”学技术显得尤其重要。 二、对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方向的建议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师范类美术教育不能单 纯模仿美术学院,而应该把目标定位在重视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塑造有开拓能力和创新性的素质与技能的人才。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三方面进行调整。 1.课程设置方面吸收美术学院的技能课模式时,应做适当调整;同时加大能够突出“师范性”的鉴赏课程与实习课程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师范类院校要遵循设大不设小的原则,课程名称与教学方法不要过于专业化、精细化;其次,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者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可忽视。充分认识教材教法课的重要性,强调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提早感受当老师的角色。安排更多的实习课程,建立美术培训基地,现场学习与实践,丰富大学生的课业生活,开阔视野;再次,学校应将看展览与观摩大师绘画作为课程,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及时了解外界的信息,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2.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全面高素质创造型美术教师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高师院校对美术教育专业应更加重视教学改革,既要充分了解美院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也要参考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在校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多彩的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建立完备的实验室和图书馆。建立适合美术专业的听课、评课制度,鼓励优秀的具有创造型的作品。还可以给美术教育专业添加音乐基础课,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在校外,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本土传统文化艺术,邀请本土民间艺人进行讲学,发扬美术教育多元、兼容的优势,使之成为有创造性、有活力的专业,培养“一专多能”、全面高素质的创造型美术教师。 3.注重高校师资培养与建设,加强教师与外界的交流为了培养创造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术系应鼓励美术教师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听课、评课。培养青年教师理论水平,加强高师美术专业之间的合作,派遣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的高级学府进修。培养教师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启发者。第二,从课程的推行者转变为课程制定的参与者。第三,从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与教材改革的主导者。 现代高师美术教育与现代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息息相关,同步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才能适应社会对美术教育的要求,高师美术系应在学科建设上作出有特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重想象、重审美、重创造、重概念与表现的美术教育培养模式,培养新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造型美术教育者。 教育问题论文:高校新闻教育问题与出路 一、高校新闻专业课程设置随意 当前,高校新闻教育专业设置混乱,课程的设置也不够完善和系统。大部分高校基本参照一些老牌新闻院系的课程设置,做一些简单的调整,并没有按照自身的办学特色或目标去设置课程。正是由于专业设置的混乱,相应的课程设置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凌乱、散漫,缺乏完整的体系和扎实的功底,很难适应新闻职业的需求。就当下新闻教育的普遍取向看,多数偏向于实务,即着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新闻实务最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素养,在校期间应对学生进行怎样的针对性教育培训等,在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某些高校与研究性大学设置同样的课程并使用同一教科书,这对于培养能完全胜任工作的“专门性”新闻人才,是不太适宜的。 二、高校新闻教育的合理分工势在必行 对于如何治理新闻教育的混乱现象,现在教育界也有不少观点。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新闻教育的合理分工势在必行。从现在新闻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走向看,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进入媒体行业,从事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也有一部分学生(主要是研究生)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针对学生的具体就业情况,新闻教育应合理分流。有的高校新闻教育历史悠久,学术积淀厚,就应当把重心放在培养精英人才上;而大部分高校难以胜任或根本不具备培养精英人才的能力,应当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什么样的高校适合培养精英人才,什么样的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需要教育管理部门认真研究、全盘规划、合理调控。比如,像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新闻教育重地就应当以培养精英人才为己任,要看重应用人才的培养,也要考虑人才培养的长远社会效应。高校对新闻人才的分级培养,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改善新闻教育的某些混乱现象。比如,一些偏重精英教育的高校可充分集中本校的资源,全力进行高端人才的培养,不必分散资源、多向投入;而一些新闻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高校也可避免盲目攀比,追求一些与自身当下条件相符的培养目标,以现有资源全力做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媒体输送合格的职业人。只有这样,新闻教育的无序竞争现象才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由此引发的一些混乱现象也能够得到改善。 三、培养学生要“学“”术”兼顾 就目前国内各类媒体对新闻采编人员普遍的素质要求来看,首先要看其能否胜任工作,也就是说一上岗就能肩负起采、写、编的重任,这是进入媒体行业的“敲门砖”。而这里所谓的“敲门砖”实际就是一个人谋生的“术”,即从事新闻工作基本的技术、能力。采、写、编、校等技能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对于一个媒体人来说,有了基本的从业技能,就能顺利地完成一些日常采编工作。但要想在本行业事业有“成”,表现出色。比如,经常做一些非常有影响、有意义的策划,或写出特别的深度报道、评论等,光有“术”肯定是不够的,或者说是没有发展潜力的,还必须有“学”。而所谓的“学”,就是一个人的学养、学问,包括完善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理论修养和一定的思想高度等。优秀的媒体人既是一个专家,又是一个杂家,要有“学”的功底。一般来说,高校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三个层面,即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新闻理论课程和新闻实务课程。前两种课程重在对学生“学”的养成,是打底功的课程,而后一种课程重在对学生进行“术”的训练,是就业的“敲门砖”。对于“学”的课程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作出科学而合理的安排。比如,培养新闻精英人才的高校,除了设置文、史、哲、外语等课程进行基础教育外,更应深化和加强新闻理论教育,使学生具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如果按百分比设计课时,前两个层面课程的课时应至少各占40%,而培养“术”的新闻实务课程课时占20%就足矣。对于多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来说,“学”的课程应以文学课为主,因为对一个媒体人来说,要靠笔杆子吃饭,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是不行的。同时,历史、经济、科技、体育等学科的相关基本知识以及新闻理论也应该具备,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素质,也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所以,对这些高校来说,基础课程多一点、杂一点,相对来说学生“学”得浅一点,主要是为学生将来的从业设定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其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课时的设定应保持在40%左右,而新闻理论课程课时仅需20%就可以了。至于“术”的课程设计,应针对媒体的需要,重在“专业化培训”,即把更多的专业课贴近媒体实务,变成实战演练课,课程的课时理应不能少于40%。有些课程中采、写、编、评、校等实际操作性很强,重在对学生进行规范的、严格的专业训练,教师必须有这方面的经验。现在,一般高校对这些课程的代课教师选拔看重其新闻教育背景而忽视从业经验,从对于学生“术”的培养来说,从业经验远比教育背景更重要。这些课程的代课教师只有基于事实,结合从业经验、亲身采访经历,才能讲细、讲深、讲透,书本的概念才会变得具体可感,也利于学生的接受。因此,长期的实践经验在“术”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与新闻实践的严重脱节。作为全球化时代的优秀媒体人,仅掌握一些新闻传播学的概念和理论远远不够,还要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和全球化的视野,尤其是人文社科知识,这是一个媒体人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新闻的敏感性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也至关重要,若缺乏敏感性就写不出及时、独家的新闻,就不会在媒体竞争中占有优势。这些标准或要求,正是当下高校新闻教育应当努力改进的目标。 教育问题论文: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些理解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丞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与年龄教育相符等等。 近年来,心理健康普遍发展。在欧美等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人们对传统心理咨询感到不满之后,力求改革、提高的产物。西方学者认为心理咨询只是提高治疗,忽视了发展;只为少数产生了问题的学生服务,却忽视了大多数“正常”的学生。心理咨询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的发生之后去补救,却不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 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欧美西方等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我们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因而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时,我们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智、体、美、劳诸学科进行比较,学者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以上各学科有着部分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认为德、智、体、美、劳诸教育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各育都可被视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安排心理辅导活动等内容,又都是其他各育无法取代的。而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容易混淆,在这一点上,也可看出我们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展心理教育的不同之出。因此,对西方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还要根据我国国情与教育实践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全国各地都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向学校的传统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21世纪的社会更需要心理健全的人,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教师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或者在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是束手无策,更谈不上指导家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挠,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的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行下一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截然的和绝对的。学生无法被截然划为心理健康的和心理不健康的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有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小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治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教师认为,心理健康 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行为问题,可以有效的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只是他在用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的角度起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主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小学校开展了“学校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层面,全方位地,主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和好评。根据近几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好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这时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老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交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同学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白出关于偷钱的问题,其他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的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重视心灵沟通,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时代越发展,人们就越疑惑,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盲目反抗,不诚实,容易冲动,有很强的攻击性,小皇帝脾气……他们在宣泄什么?他们有什么不满?他们需要什么?或许,在这种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孩子的眼被迷惑了,孩子的心被诱导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孩子的关怀太少了他们缺少正确的引导,以至于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中外教育家一致认为:爱是驾御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关怀爱护入手,消除孩子的戒备心理,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一般来说,当孩子处于以下状态时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①兴奋时机。当某事物或某活动引起孩子的特别关注时,他们会激发出极大的热情,在思想上产生兴奋点。如果我们加以把握,往往可以由孩子的兴奋点来激起他们很强的向上的驱动力,或能使某些比较消沉的孩子一时有不兴奋为转机,从此改变自己,发生很大的变化。 ②激情时机。孩子的情感极为丰富,他们对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的切身体验与反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最容易表现出来的,丰富健康的情感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情感又是驱动孩子努力进去的必要条件,能够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当他们的各种情感表现出来时,正是他们对某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最积极的时候。他们的各种表情都是有情而发,抓住他们“有感”的时候,正是我们实施教育的时机。 ③求异时机。孩子的思想活动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一致的,他们喜欢求新求异,也容易产生逆反倾向,这种求异与逆反倾向,无论处于什么原因,都是他们思考判断的结果。从思想的活跃性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因此也是一种有利我们教育的时机。 ④殊遇时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遇到一些特别的矛盾,经历一些特殊的遭遇。学生生活并不那么复杂特殊的遭遇或境况并不多见,正因为如此,他们一旦遇到特殊的严峻情况,思想上的震动就会相当大。我们在这时机要对学生特别的关怀和理解,同时利用这种时机,教育孩子正视各种矛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⑤疑俱时机。孩子在生活中免不了遇到矛盾产生惧怕心理,特别是犯了错误,会使他们疑虑重重,思想上产生很大的压力。这种思想矛盾和压力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或是无关紧要的,但孩子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却会感到相当的沉重,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⑥荣辱时机。荣辱也是一种情感的反映,而且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感反映。当孩子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受到批评、处分、羞辱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况,甚至会觉得难以抬头,形成较大思想压力。我们决不能认为这只是小事,而丢掉教育孩子的时机。 我曾经在一本教育杂志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教师连续三年教的是毕业班,班中总有那么几个后进生。三年中,他的每一次生日都不请亲戚朋友,却邀请班中的教育对象共度,或联欢或野餐,使他们觉得老师的确视他们为好友,亲近感由然而生。在平时,这位教师与这些后进生很接近,还鼓励他们到家做客,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放下手中的工作热情招待,甚至与他们玩上一会。当他有事甚至有些个人的事时,也特意与他们商量,让他们帮助想办法、出主意,使他们觉得不仅是老师帮助自己,自己也能帮助老师,从而产生自尊、自信。在这种互帮互助的融洽气氛中,建立了特别的感情纽带。当一次学生传闻这位老师要调到县城工作,竟挂出了“老师,您别走”的标语。他们说“您若走,我们跪着求您!”过去曾经打架而名列全校最差的一位学生居然流着泪问:“老师,您不管我了?”这种特殊情感使这位老师的工作十分成功,好几位后进生有了很大的变化。 可见,我们无论多忙也应该与 孩子多活动,与孩子多交朋友建立深厚的情感,互相信任。只有走进了孩子的心灵,才能够影响孩子,成功的教育才能启动。 3、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着,同时会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让孩子在参与中成长。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孩子参与能力差,是因为心理因素在作祟,他们缺乏自信心,害怕加入,怕办不到让人笑话,于是不敢参与,能力就越来越弱。我们要多跟这些孩子谈其参与活动的有利条件,要帮助其发现固有的而又没有意识到的自身优势,同时期待并帮助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慢慢地,使其对自己产生自信,从而克服对参与活动的疑惧心态。还有的孩子一直沉湎于自己的小圈子里根本不知道参与的乐趣,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就要巧妙地通过种种手段创设环境,让他们投身其中,并期待他们上场试一试,一旦他们尝到了参与的甘甜,他们就会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个别孩子还会爆发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对于孩子来说,有事让他们做,他们是很乐意的。我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指示。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主动意识,提高参与质量,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到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的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他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的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家长、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教育问题论文: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编者按:从前“老师”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尤其在中小学时代,学生更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社会规范的解体,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在大学校园事件愈演愈烈的同时,向来平静无波的中小学,亦有风声鹤唳之势,校园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此一现象与问题值得关怀与深思。 是经师也是人师是老师也是朋友 立法委员洪秀柱首先指出:过去,国人对于“老师”这个角色一直非常看重,例如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这两句话中,将老师看作是父亲或是仅次于双亲的角色,地位崇高而重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师生关系有相当大的转变。过去把老师奉为威权化身的观念逐渐解体,在“自由”、“民主”意识普遍抬头之下,学生对老师行为不满,敢公然提出抗争,这无疑是对老师的一记当头棒喝。解决校园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从现代师生关系的定位谈起。 洪委员认为,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时,一方面打破了老师威权的偶像,另方面对老师角色的期许,也得随之而调整。过去,一直把教人读书及做人的老师看做是“神”。既是神,便不会犯错。可是老师毕竟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如果老师做法失当,只要愿意承认错误,仍然可龋今天的学生不再像过去只愿做个听众,不敢表达。因此,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当然,尊重学生并不表示老师得一味顺从学生意见而放弃管教责任。今天学生的特质已是:活泼有余,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负水准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容力、勤奋精神均降低。根据一项统计,台湾9--13岁学生的科技、数学能力名列世界前13名,而道德判断力却瞠乎其后,面对此种辅导学生性质的转变,老师的管教更显重要。 管教学生是老师的责任。老师与学生应建立亦师亦友的观念,不妨多关心他们,多用他们的语言与之交谈,尽量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去除他们对老师威权的防线后,学生便很愿意向老师倾吐心底的话。 老师除了改变观念之外,还应接受再教育,做老师的不要以为教书就可以不必读书了,现在孩子接受四面八方资讯管道多,老师亦非唯一的资讯来源,唯有老师不断学习,跟着知识的发展脚步而自我成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于不坠之地。 另外,强化老师的辅导观念与技巧亦属迫切。如果教学方式、教材内容能随时更新,适合学生的需求,则教育效果当会更好。 在增进师生互动方面,校方应主动设立一个具公信力、公正、客观的申诉管道,使学生得以表达意见,宣泄不满情绪,或许可以降低师生关系紧张的程度。 归究起来,校园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皆有责任。根据青辅会出版的青少年白皮书所作的统计,近6年青少年问题的产生,以家庭因素居首,约占40%,社会因素居次,占20%--24%,包括交友不慎或社会环境不良等情形。 再其次是心理因素只占5%--9%,可见家庭教育责任之重大。 社会方面造成的青少年问题颇值得深究的是大众媒体所塑造的暴力现象,常使是非不明、价值观念混淆的青少年不自觉地受到潜移默化。 家庭教育不健全,社会环境不良,光靠学校如何能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出现有问题的学生,也不仅仅是学校的错、家庭、社会都难辞其咎,当然学生本人也该检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个经师,更是个人师。任凭社会变迁,应该还是不能摇撼传统老师的角色。如果未来的校园像一个超级市场,老师是售货员,资料与课本是产品,学生是顾客,买方视需要而定,向卖方买取国文、英文、数学等产品,学成后,银货两讫,互不亏欠。如果校园这样的商品化,非但不具人性,而且悲哀。 师大附中校长苏清守表示:师生冲突一事,古今中外皆然,并不能因为特殊案例,而使老师找到放弃职责的借口。一般而言,老师具有训导、教育、辅导的义务。师生发生冲突,应找到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决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 之所以发生校园案例,大半是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碰上不称职的老师造成的。如果有好学生、好象长、好老师,岂能有不正常的校园文化。不要一有问题发生,就拼命揭人隐私。只看到校园的阴暗面,对于那些发挥人性光明面的感人事迹,既不闻问,也不鼓励。要知道老师也需要家长及社会的肯定与鼓励,这样老师才会愈教愈起劲。 就文化观点来看,东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东方文化是仁道的思想,强调人情、伦理;西方文化较为理性,强调科学、民主。近来欧风东渐,许多人想放弃自己的伦理、道德、却又无法尽取西方文化理智之精髓,社会的价值观将随之而混淆。 太过强调西式“速食文化”的结果是:学校、家长都渴求教育的成果,特别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须知辅导、教学、训导无法速成,要靠长期耕耘,才能见效。 就伦理方面来看,现在的社会是“父不父,子不子”,伦理已趋破产。虽不敢说有家庭问题的孩子,必然产生不良行为,但却可归纳出: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必然源于有问题的家庭。例如夫妻感情失和、分居、意识不同、管教不一致的家庭,孩子缺乏父母之爱,行为必然乖戾,问题便显现于学校。 人口政策也与学生行为有关系。现在“两个正好,一个不少”的时代政策下的宠儿,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由早期的“重量”转变成“重质”;由于子女数少,家长格外宠爱。过分宠爱、溺爱的结果,就宠坏了小孩。其实,小孩犯错,就应该管教、纠正,不应该因为生得少,就把他当宝贝而宠坏了他。 家庭是孩子最早社会化的机构,孩子的行为,最早是向父母学习而来。如果父母亲的管教强调自我管理、自治,孩子也会懂得洁身自爱,自我约束;而如果父母放任小孩的行为,小孩便会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在家里如此,在校亦然。 现代家长得从自身做起,身教更重于言教。 社会化的每一个过程,的确影响到学生 的行为表现,因此,有怎样的社会,也就有怎样的学校;有怎样的文化,也就有怎样的次级文化。我们的社会,尤其媒体及商业活动,处处充满了不良示范,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蛊惑;而新来文化与原来学得的文化未必相容,导致角色混淆,价值观益加模糊。对于这样的次文化,老师更不能放弃辅导的责任。 学校教育讲求五育并重,各校落实此一理念的情况不一,为使学生五育均衡发展,校方应重视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位学生视性向而定,发展自我才能。不论德育、体育、群育、美育都与智育一样重要。只要在任何一项领域里,有杰出的表现,都值得鼓励、如此一来,学生各有其才,各展所长,便能减少校园问题之发生。 增进师生互动,固然是减少师生冲突之道,但是师生间的关系仍是一种上对下的关系,并非平行关系。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具有价值判断的活动,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学生改过迁善。不过师生之道,仍有其分际,不能全然打破。 欲解决校园问题,学校应建立一套由资深老师、辅导人员、训导人员所组成的网络,适时共商合宜的解决办法,以求化问题于无形;此外,校外的资源及家长会的功能,也应多加发挥,可使校园冲突降至最低点。 全华国中寇师林孟华的教学心得是: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失公允、客观。只要老师对学生的管教稍加严格,即大加挞伐。相反,对于受学生恶言恶行相待的老师,媒体却不讨论学生的做法有无可议之处,反以双重标准只追究是否老师管理过当,否则怎会招致学生如此对待?她期待具社会责任观的媒体,能够多站在老师的立场也为他们说说话。 林孟华说:“老师兼导师的苦,没人知!老师每天7点半进教室,陪学生早读、整理教室,8 :请记住我站域名/卫生,一天要忙上9个钟头,已逾越了劳基法每日工时的规定了!” 以1:40的师生比例而言,老师的工作责任真是太重了。国中生是人格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也最容易情绪激动。每位学生都是一个“风暴”。40位学生轮流来个周期性风暴,那做老师的简直要疲于奔命。 在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下,出现了一群有别干传统思维、行为的“新新人类”。 他们特异的穿着打扮与崇拜明星偶像的心态,转移了他们对课业的注意力。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新新人类对物不珍惜,对人不关怀的冷漠感,使老师教起书来不但难上加难,而且毫无成就感。 为走向教学正常化,学校以常态分配方式编班,不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完全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教材教学生。为使资质平庸的学生都能听懂,老师教得浅显,又使得资优的学生感到不满足。若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课讲得太深,则又使资质平庸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常态编班的结果是顾此失彼。 我们当老师的绝对愿意付出爱心、耐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来教。 可是面对社会对老师常有些不平的怨言,实在令人心灰意冷;究竟什么时候大众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老师这个角色?我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关爱! 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杨龙立教授指出:以前和现在一样都有校园问题,只不过过去未加报道,局外人不清楚。其实,古今校园问题不同之处还在于问题的严重程度。目前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的确令人心忧。 校园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从师范教育的方式说起。五六十年代,培植师范生的方式为军事化管理。他们逆来顺受,责任心强。当这群师范生毕业踏入校园执教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也是唯命是从。即使负担过重,还是二话不说,一肩扛了下来。不过,现在的师范生,要求自主、自律的声浪大为提高,所受教育环境及方式有别于从前。当老师后,对于校长的要求他不照单全收,而是衡外情量己力,老师对上级的关系已有所转变。 尽管老师之于校长的自主性提高,但在对下的权威上也逐渐丧失。从前自校长老师学生顺向发展,现在则是校长、老师都丧失了对学生的权威性。因此,校园不再像过去由上而下那么单纯,每一角色多少都对上有些反作用力,使得冲突时有发生,愈演愈烈。老师逐渐丧失权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性的提升,另方面也是资讯多元化的结果。现在学生的资讯来源可多了。从小家长就把孩子送进才艺教室、科学教室。长期下来,某些学生在某单项学科的能力可能已超过老师,老师的权威性自然丧失。还有在外补习功课的学生,受补习班老师的影响甚深。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度、信赖度已大大降低。 再者,学生对知识不看重,也导致师生关系疏离。从前的学生执著于课业,认为以后的发展与所学密切相关;现在的学生则轻视课业。认为书念得好不一定有成就,而且在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之中,有很多不见得书读得好,因此更增加了他们不必靠读书求成功的信念。 在如何减少冲突方面,杨龙立指出:老师的观念得改变。必须认清“学生不像从前一样会言听计从”的事实。在向学生传达命令之前,请先以他的立场想想:“真的是对他好吗?”其次,以前直来直往的教学方式亦得调整。现在的教学,不要以为有传播,必会有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说服技巧,巧妙地使学生经由认知而改变其态度,进一步改变其行为。这些说服的技巧与理论,可以经由老师再教育而得,所以老师也不能停止学习。 在学生方面,如果对老师某些做法感到不满时,可以先向老师反映,如果确有其事,他却不虚心接受,反而有些失态,学生不要立即与老师正面冲突,退让一步后,再适时向训导人员报告,在理字上站得住脚,在事件上学生已拥有较多的优势。有一位体育老师处罚女学生事件,曾被公诸报端。固然老师处置过当,但追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女学生也难辞其咎,因为在事发之际,她并未退让,也恶言恶行以待。所以在整个事件上,她虽是受害者,却不全然是个赢家。 要重建校园伦理,师生双方必须定出合情合理的规范,双方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互动,只要彼此不逾矩,师生冲突的事件,即能化弭于无形。 重建校园伦理,不单是学校的责任,追本溯源得从家庭做起。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小孩不能大放松,也不能大严苛。要让他们养成自津的习惯,看似自由,其实又有规范,这样的管教技巧,父母有必要学会。 学校则要主动教导学生如何判断是非,并循正常管道反映自己的意见。至于那些不配当老师的人,主管机关及学校应该把他清除出去,以保持校园的安定与健康。 天真可爱,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个神;师生之间除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外,国小学童与老师更有“亦亲”的关系。平常,老师像是孩童们的家长一般,无微不至地守护着他们。 对于近来时有所闻的校园事件,毛颖芝的看法是,个案不足以推断所有的校园皆如此,就像父母虐待孩子的事情也频频发生,但是否就可推断天下父母都会虐待孩子呢? 事实上,大部分老师仍是敬业乐群,认真负责的。只是新闻报道多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则,致使外界对优良教师的事迹一无所知! 随着都市化的发展,校园的班级数目增多,学生人数增长快速。因此,学生呈现一种“匿名性”的倾向。心想除了班主任、授课老师外,大部分老师及训练人员都喊不出他的名字。任何不适当的行为,反正也不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校规形同虚设,管教学生益加困难。 教小孩并不困难,得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与小孩谈话。大人们不能用自己经验内的事物和他们谈,这样便无法交流,另一方面,爱心、耐心仍是教育孩童的不二法门。该童的智慧是逐渐增长的,并非一蹴可就。大人千万不可过于急躁。 事缓则圆,等他的年龄到了,开了窍了,自然能达到我们的要求。 教导小孩时,遇事如何能疏通自己的情绪也颇为重要。在学得这些方法后,便能在不伤害人的情况下宣泄情绪,也能减少与人发生冲突的机会。 专业作家温小平指出:父母亲的价值观有别子小孩,对于一些牵涉孩童事物的问题,常会以主观想法做价值判断。就拿交友这件事来说,父母亲多半会要求小孩与好孩子一起,不要与坏孩子做朋友。但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坏孩子? 一般而言,父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成绩好,最好还是模范生。基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他们便希望小孩与这类自己认为是“好孩子”的人做朋友。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小孩则不认为成绩好、有钱有地位家庭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做父母亲的也得设身处地用小孩的想法来看事情,不要只重成绩,不重操守。 如何增进师生互动,家长也有责任。例如联络簿扮演师生沟通桥梁的重要角色,许多家长往往只是签名了事,从不利用它与老师作进一步沟通;甚至有的让小孩自己拿了图章盖,从不过问小孩学校的事。而家长会,顾名思义应该是由父母亲共同参与的盛会。教育不单是妇女的责任,男女共同参与,可以帮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另外,家长应该安排固定时间与小孩聊天,主动谈他的学校、他的老师、同学,不要以为把他放到才艺班就是对小孩好,父母亲若能经常和小孩谈心,可以掌握到小孩成长的脉动及分享他成长的喜悦,不会和他成长的经验脱节。等到小孩长大,才赫然发现他怎么改变那么多,甚至变得有点陌生了。 小孩也有双重性格的特征,如果为人父母不主动了解小孩在家与在校的行为,将只能了解在家里的表现。有些小孩在家懒散,可是在学校却热心公益。做父母的如果不主动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不与他谈心,便以为小孩不乖,经常给予苛责,小孩的心里将难以平衡。原来父母对他的行为只有批评,得不到赞美,因此在家不愿做家事,说不定连带影响他在学校服务的意愿。 小孩非常希望他人的认同及肯定,父母亲或老师如果经常只给他批评,而不给他赞美,小孩的情绪便大受影响。根据许多学生的反映,毕业后还会怀念的老师,通常都是能够以他们的心态和学生相处的老师,可见了解小孩的需求非常重要。 小孩最天真无邪,内心世界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幻想,可以通过演讲、作文、绘画、周记等多种渠道表达出来。学校愿主动为学生设计一些比赛活动、观摩活动,让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尽情发挥,借以培养出孩童的自信心。 目前各校的辅导人员极为缺乏,每15班才配备一位辅导人员。如果能在现有导师制度之外,每班再加一位辅导老师专门管理学生的生活,由于没有分数压力,师生关系或许更为融洽。 大众传播媒体具有议题设定的效果,荧屏或语言所塑造出来的形象经常构成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媒体一片崇尚金钱主义、崇拜偶像声浪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次文化也以此为核心。倘若媒体能因拥有如此巨大影响力而激浊扬清,隐恶扬善,则功利主义的青少年次文化便可改变,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才能产生效用。 教育部训育委员会第三组主任郑崇趁表示:校园出现问题,事实上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共同负责。因为学校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自成一个体系,家庭则是构成社会的最基础单元,与学校具有密切的联结关系。 据研究,青少年犯罪率与成长率均较成人为低,显示青少年问题不如成人问题严重,更何况青少年的犯罪倾向,也多半是向成人学习而来,因此把青少年问题一味归给学校颇不公平。 为改善校园问题,教育部已制定辅导工作7年计划,自1991年7月开始实施,至1997年6月截止,活动重点分短期、长期两大项。就短期而言,系针对中小学老师开办辅导进修课程。课程分三种:(一)基础辅导知能的研习,提供辅导课程的训练,使具有初步辅导观念、辅导态度;(二)在师范学院开设辅导学分班,鼓励更多老师修辅导学分;(三)举办主题辅导工作坊研习会,把一些老师们耳熟能详的辅导理论,借由工作坊研习,实地应用出来。 就长期而言,有三项努力重点: 一、建立辅导网络。解决青少年问题,光靠老师力量并不够,若能结合学校辅导人员、社区服务社会工作人员、综合医院心理治疗人员、心理卫生单位心理卫生人员、热心辅导的社会义工组成一个网络,利用电话语音系统或服务手册分发的方式,提供各级学校、学生利用。 二、加强办理生涯辅导。学校辅导学生的层面包括心理、学习、生活、生涯四个层面。前三项属补救性工作,只有生涯辅导是预防性的工作。由于教育本意在于“预防甚于治疗”,生涯辅导遂成为辅导工作的主流。 三、规划“璞玉”、“朝阳”、“春晖”、“携手”四项专案措施。辅导学生少年及有吸食安非他命、自杀倾向、对学校适应困难情形的学生,使其充分就学、就业。 另外,教育部本身也设立咨询顾问小组,提供咨询及支援服务,且针对有自杀倾向、自我伤害及性暴力、性侵犯等情事,预设自我伤害危机处理小组及两性教育咨询小组,以防止这类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并进一步防患于未然。郑崇趁相信:辅导计划再加上发展改进国民中学技艺 教育计划,将能使校园问题获致改善。 教育问题论文: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 要:互联网传入中国近20年,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它给高校学生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网络的负面作用,也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交流工具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压力。根据我国高校学生网络运用状况,分析我国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大学生 一、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等,通过网络媒介对受众施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使之成为符合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行为规范的社会实践[1]。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高校领导、教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高校学生的身心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大学生网络受众采取有一定组织性、系统性、目的性的方式进行影响,使之形成一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思想行为观念和政治理念[2]。其根本目的是在网络条件下,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网络信息素养,同时提高高校学生对网络思想教育的认可度[3]。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互联网近乎无限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使之呈现出了开放性的特征。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世界上几乎所有高校的网络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学生可以很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极大地拓展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相对于过去简单的课堂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地域、时域限制较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加灵活多样。 第二,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在网络的作用之下,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形成了一种交流、互动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互动性的特征。即在校学生既可以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可以是客体。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独立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当其利用网络接收他人的思想观念时,其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特征可以改变其在传统的思想政治领域中较为被动的地位,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们的主体性得到有效的发挥[3]。 第三,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在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客体的身份信息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使得主客体在参与机会及参与地位上的平等成为可能。加之网络教育的交互性,主客体之间能够进行角色的转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截至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已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对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台的重视程度不够。互联网发展日益迅猛,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有关部门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台的文件相当少,仅仅在2004年有一步《有关进一部强化与发展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机制,在已创立的机制中也多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应急预案,没有建立科学长效的教育机制。随着市场配置资源在高校招生与就业中作用的增加,各高校更加重视对外的广告宣传,而利用网络对内的教育则没有提到其应有的高度,以至大约70%的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75%以上的在校大学生表示没有通过任何的网络途径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4]。一些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仅把网络视为教育的工具,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得多年来对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仅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第 ,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不尽合理。校园网是高校可以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但是许多高校在制作校园网时,更多的是把各部门的职责、规章制度简单地安置到校园网上,而学生们所需要的与学习、生活等相关的服务内容较少。许多校园网都没有设置互动功能,主观上不愿意面对学生的问题,一旦发现不利于学校的言论就立刻删除,使问题越积越多,从而不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开展[5]。 第三,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较为落后。高素质的教育队伍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的保障。而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大多是由辅导员兼任,而辅导员又同时负责多项学生事务,在时间上及精力上都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在现有的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不仅互联网操作水平较低,而且对国家推行的网络法律法规掌握较少,无法对在校学生的网络法规与道德进行正确引导。 第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先互联网上进行,同时也要注重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较弱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足有关。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宿舍公寓、图书馆、学校协会社团等的教育功能存在重要缺失。当下,我国的高校宿舍公寓管理大多只限于安全、纪律、卫生等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关注较少,宿舍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严重缺失;在图书馆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书籍较少,且陈旧枯燥,难以吸引当下大学生的眼球,并且一些图书馆管理员的素质偏低,服务态度较差,起不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作用;而部分学生协会社团的管理也同样存在问题,如一些社团的价值取向出现偏移,背离了主流的价值取向,一些社团活动中的特点是娱乐性、商业性,背离了社团宗旨[6]。 三、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针对当下我国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来增强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网络教育。它包括网络道德教育、法规教育、人格教育及心理教育等。加强道德教育使之在运用互联网服务于自我的同时能够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高校还可以定期安排老师与学生的在线交流,对学生们的疑惑进行解答,对学生们关心的热点事实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良好网络道德氛围的形成。网上心理教育是了解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途径,高校应鼓励学生进行网上的交流沟通,主动提出自己心中的问题,安排老师进行及时的在线解答。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使部分学生的人格发生了变异,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人格教育有助于其正确的“三观”的形成,从而促使其拥有健全的人格。 第二,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网站是高校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各高校应对自己所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进行升级完善,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对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点击率较低的原因,有调查显示,网站“缺乏联系实际内容”的占到33.8%,“互动内容不能启迪思想”的占到26.3%[4]。因此,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设置留言板等讨论版块,老师在解答学生问题的同时还可以适时抛出一些有启发性的论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特征,组织开展融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7]。 此外,还应在网站上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供学生们平时学习所用。各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可以尝试开通网上咨询热线及心理服务网站,通过沟通感情,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使对方主动地倾诉其心理问题,引导在校学生走出心理的困惑,克服心中的障碍,从而获得健康的心理[8]。 第三,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及监护人,其自身的素质状况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高低。因此,应组织成立一支从事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队伍。其队员既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又要熟悉网络舆情;既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又要有一定的信息科技意识及创新能力;既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又掌握有一定的教育技巧,易于学生接受[4]。同时,该队伍成员还要善于对以往 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升华,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从而进一步提升对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水平。 第四,提升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网上进行,还要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使学生在学生公寓、图书馆以及学校协会社团的管理和服务中都能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及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的发展成长[3]。 教育问题论文:当代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反思 当代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反思 2013年春节期间,偶然与一位长辈谈及他刚上大一的女儿,引起了我们关于家庭教育的长久探讨。长辈初中毕业,多年打拼,家境已算中上,又中年得子,百般宝贝,立志要从女儿出生就开始高标准培养,尽力给孩子最好的:从六个月大就开始报名参加婴儿比赛,不到一岁就获得了三个奖项;两岁多开始教三字经、文言文;多年来每晚坚持陪孩子做功课,联络父女感情……女儿自小学习成绩就不错,一直名列班级前茅,2012年参加高考,以低于平时一百多分的成绩与一本擦肩而过,反思之后,长辈大叹教育上的失误:过度的关心和照顾,使得女儿心理素质极弱,对父母的依赖性强,面对重大考试和人生抉择时缺乏自我调节和应变能力。 长聊之后,我不禁想起了几年前因“棍棒教育”红极一时的“狼爸”萧百佑,先后将3个孩子“打”进了北大,主张“科学地打孩子”,并以此著书推广其教育理念。他认为自己学生阶段的成功主要受益于母亲“动辄就打”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他选择了延续家族传统。2013年1月12日,“狼爸”萧百佑在广州举办了第一场公开课,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学者,还有小朋友们也在家长的陪同下感受了一把“狼爸”的现场授课。不久后,“狼爸”还将在广州开班授课,姑且不论十年、二十年之后孩子们是否能够成为国之栋梁、社之精英,光是美国狼爸虎妈惩罚尿床孩子致死、东莞狼爸惩四岁女致死、儿子因家长逼迫学习过严举刀砍母……一桩桩心伤惨案,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是不是这些目前看起来成功的个别“虎爸狼妈”、“羊爸兔妈”式教育就适合所有的孩子呢?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到底该何去何从?在反思之后,笔者认为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静下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心来探讨和思考的。 是不是只有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有考高分的孩子才是父母应该重视的孩子?只有上了名牌大学才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父母为孩子设想的幸福是不是就是成绩优异、工作高薪?最近刚刚看了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影片里妈妈对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的那种爱和认可,让我对父母、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学习的天赋;并不代表从小严苛教导、成绩优异的孩子就一定比别人站的起点高;也并不是小时候调皮捣蛋,长大就一定是坏蛋。我们看到过很多关于名人的成长故事,他们也不是每一个从小就聪明伶俐,出众不凡;人生的意义到底在于何处,家长们在为孩子设想未来的时候,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将孩子拉向我们心中的理想之路的同时,可能正扼杀了一条或许会成就他一生的路,一条他想走的路。 狼爸所谓的惩罚,对没有思考能力的小孩子是有效的,但对于稍微大些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模仿能力,那么棍棒惩罚就会让孩子认为挨打就能将错误抵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看见别人犯了同样的错误,就会模仿这种行为或者有这样的误区,我们看过很多案例都是嫌疑人在幼年时受暴力虐待,或者是看到过暴力行为,在心里潜意识埋藏,然后在一定的契机下引发惨剧。教育是多元的,并不是只有挨打这一条路可以让孩子明事理、长记性,在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难道只有棍棒教育这一条路可以走吗?不能否认,从表面成果来看,“狼爸虎妈”、“兔爸羊妈”的教育方式在个别案例、一定程度上算是成功的,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变的社会,我们是不是更应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关注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尊重,一定的空间,未尝不是一种爱的表现。 可以说,无论是“狼爸虎妈”的棍棒式教育,还是“兔爸羊妈”过度关心纵容的满足式教育,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注重心其实一直都还是放在学习成绩上的。当然,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家长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素质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的重要性,但是面对严酷的就业压力,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为了子女们以后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能够有一个经济宽裕的未来,在现有的教育水平和人才选择模式之下,只能将家庭教育的中心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 对于一个人来说,童年都只有一次,如果童年的记忆只有严苛的规矩制度,只有挥舞的鸡毛掸子,不可谓不是一种悲哀。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我们作为人一辈子的宝贵财富,在不相应的时间里赋予了我们不相应的回忆,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残缺。严峻的社会竞争、残酷的学习就业压力,迫使本来属于慈母仁父的中国父母们成为了“虎妈狼爸”,成了只要有成绩,怎样都行的“羊爸兔妈”,把自己视若生命的子女“圈养”起来,一切为了分数,禁止参加课外社交,禁止结交朋友伙伴。当子女们以一种高分低能的姿态出现在社会这个变化莫测的舞台上的时候,父母们是否会恍然彻悟:当初是不是忘了教他们如何去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情?忘了让他们去学习如何维系一段友谊?忘了让他们去懂得和伙伴分享的意义?忘了告诉他们中国还有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到那时,孩子们已经失去了交友、与人相处的能力,悔之晚矣。教育是多元的、互融的,孩子无法选择是否能够避开暴力的、或者是溺爱的教育途径,然而我们的父母是可以选择的,人生的路上本就布满荆棘,我们在为孩子选择尽可能好走的路时也应该考虑一下孩子本身,让他能够有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不悔人生。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从三方面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 摘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而工作目标、人格特征评价标准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外围因素,也是开展企业思想工作的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分析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目标模糊、双重人格、标准的随意性,并给以正确的解决这三方面问题有利于取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运行机制 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永远需要关注的话题,效益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效益的好坏,其经管水准的高低发挥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在企业中,尤其是当下逐渐深入的内部体制革新、逐渐创建了当代企业体制,与此同时,一定要将企业的思想正式工作当做一项经管工作来看待,强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企业总体经管水准,将会对企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中的三个因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帮忙鼓劲,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但是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隶属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而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应该有自己运作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就此,一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足够认识,他们不去理直气壮地树起思想政治工作的旗帜,也不大力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而让它湮灭在一片经济大潮中,结果思想政治工作就这样悄声无息地让位于经济建设。 然而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尽管高扬思想政治工作这面旗,但他们不切实际地向工人或职工提出过高或过低的目标,结果导致,工人和职工没有积极地响应,成为一厢情愿的事。这里也存在目标不明的问题,还有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幌子,把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庸俗化、扭曲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成为少数人的专利,成为他们达到自身利益的手段。因此,他们朝令夕改,今天公布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明天出台一种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办法、新思路。这种现象表面上看起来目标明确,思想清晰,可是工人和职工逐渐认识到这些目标后面隐藏的丑陋或者说不健康因素,就不能同心同德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 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同时还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取得。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通过细致、和风细雨的方式进行教育、宣传和开导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思想或观点,并使之内化为言行的准则。这个过程决定了政工干部必须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一方面,受教育者,即思想政治工作所指向的对象也会有一种比较心理,即同周围其他人比较,看周围其他人员是否已把某思想或观念内化于心。这以上两种情况都要求言行的一致性,人格的圆满性(即不能存在双重或多重人格,也不能把人格扭曲化)。然而现实中确实存在这些双重人格或人格不圆满的现象。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虽然是在做着这份工作,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们只是表面装装样子,尽管在台上慷慨激昂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但他们心里很清楚那只是说给别人听听;另一方面,一些政工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下属厂班组实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考核,或把它作为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可他们私下却暗想:你不这样做或做得不够好的话也无妨。这种表面上说起来重要、运作起重要的现象,是一种外在的压力迫使他们如此这般,而不是一种自觉自在行动。在压力推动下而做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上面说要学学某某文件或领导的讲话,即拿来报纸读一读,主持者没劲,与会者恹恹欲睡。 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第三方面因素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评价标准扭曲的问题。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个标准,标准是尺度,是指示器,它使行为者的努力有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成效大小的衡量标准,同样起着规范引导作用,政工干部必须朝着目标努力。当前来说,无论哪个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都能找到几条甚至几十条衡量标准,这些标准印贴在墙上,贴在厨窗里。虽说不少企业到年终时也会搞一次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但真正能按原先制订的标准逐条对照检查几乎是凤毛磷角,这些硬标准变成了稀泥一滩,这就是评价标准的扭曲问题。评价标准在实际操作中的随意性,或者说在真正评价中可用其它标准来取代或弱化的现象,使一些班组原想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但见上级检查者糊涂,把不干事或干不好事的当成了先进,而真正做了工作且有较明显成效的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或奖励,这样就挫伤了真正干事者的积极性,而溢长了弄虚作假,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而应付了事的作风。 二、健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需要解决的三方面问题。 针对目标模糊问题,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党的方针政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还要分析本企业存在一些主要思想问题,分析有哪些思想问题亟待解决,再结合所处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指导思想来制订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从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思考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能制订出符合本企业的目标。 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有以下原则要掌握: (一)既要有宏观性,又要有微观性。即目标中既要贯彻符合时代潮流、反映理想信念的方面,又要有短时期内能达到的具体目标方面。比如当前企业思想方面的宏伟目标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保持昂扬向上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浩然的正气,讲求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微观的目标,那就是为实现企业某一阶段要达到的利润或效益目标而帮忙鼓劲。 (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制订目标时,一定要按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这个原则性不能动摇,同时,在按大原则制订目标的同时,又要顾及本单位的实际,顾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因此,目标上要贯穿留有余地这个灵活性。 (三)集中性和民主性相结合。制订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要坚决贯彻上级关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精神,同时要适时广泛地召开本企业职工大会,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收集企业职工的建议,要让职工的智慧积聚起来,从文件精神和职工智慧的结合中产生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针对企业政工干部双重人格和人格不圆满性的状况,要从政工干部自身看手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存在的思想问题,是政工干部自身素质的问题。对此,一是要加强培训,每年要对政工干部集训至少一次,要通过学习理论来转变错误思想认识,要使这些政工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真正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二是要健全选用政工干部的用人机制。企业在考察政工干部时,要把那些真正愿为职工分忧解难,为职工解除思想问题的同志选上来,把那些有较高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的人选为政工干部。三是要重视激励机制,对于那些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要多奖励,要让这些干部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同时对存在双重人格和人格不圆满的政工干部实行批评或处罚。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评判标准扭曲问题,首先是要对评判标准进行创新,即把过去那种单纯依靠上级来评判的标准转变为上级和广大职工来评判。由独角戏转到大合唱,这样就能清除评判中的不公平性或片面性。每年对基层厂、班组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考核时,要发扬民主风气,要使广大职工敢于发表意见,而不是因为惧怕而附和,要采取无记名投票形式来评判某一单位和政工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其次要制订思想政治工作考核程序及保证程序执行的准则,使每一考核程序不存在随意性,要使考核者对被考核单位和政工干部的自由裁量权控制在最小限度。最后是健全约束机制,使考核者不会为了个人目的和某种利益而放弃或降低考核标准,对于那些在考核中弄虚作假者要严肃查处。 结束语: 总之,适应形势任务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企业政工干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自觉地以时代的要求审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发展的眼光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改革的精神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促进企业发展,维护企业稳定,为企业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分析 【摘 要】当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推进现代化水平,把各项工作落在基层,不断开展创新,通过多方面努力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人本;素质;基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工作的生命线”,是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的保障,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项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现阶段,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基础、把提高广大员工的素质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在基层、不断加强创新工作,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推动生产力向高水平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中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认真贯彻有关精神,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要经常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一切为群众的利益着想,做人民的公仆,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处处起模范表率作用。目前,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注意研究群众思想状况,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软任务,能应付上级就行了,抓不抓影响不大,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更加深入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任务肩负起来。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去告诉人们学习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到位,努力营造和谐社会。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提高员工素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员工更高文化技术素质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下的高层次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承受着用先进思想和理论“教化”人,端正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的艰巨任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需要。需要社会管理水平的进步,客观上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整个社会劳动者整体素质需要不断提高,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一些地区由于劳动者素质低,使许多单位部门工作开展、管理方式等方面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努力提高各单位部门员工的文化素质,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紧密的服务于经济工作,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提高员工素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激发其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要不断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各级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应看到员工这种积极性,因势利导,在单位形成开展文化、知识、技术培训的大气候。开展培训,首先要抓好文化培训,使企业员工普遍达到较高的文化水平,为技术培训打好文化基础,从而抓好技术培训。 开展学习管理知识和先进管理方式活动。如果干部职工缺乏管理知识,单位现有管理方式落后,先进管理方式难以推进,人力财力物力内耗严重。那么,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现实,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学会如何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的关系,以及整体和局部、长远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学会合理支配现有人、财、物及设备和生产能力。增强对社会信息的分析预测能力,以学习型组织为支撑,要在单位的文化建设中挖掘潜在员工身上的创造力,以新求变,以变求生,最终实现跨跃式发展。 三、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工作落实到基层 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是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但是必须清醒的看到,当前,有一些基层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早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同志就提出支部要建在连队上这一重要论断,以加强军队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同志都反复强调过,要加强企业、农村、学校、街道等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时期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建设、社会管理结合起来,贯穿到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的各个环节,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这是一个系统工作。当前要在以下几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基层党的组织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应建立一支精干高效“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是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基层,覆盖住全局;三是要紧密结合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结合起来;四是要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培养。总之,只有掌握最新知识和最先进思想的人才能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者拿起武器的同时,就要考虑到怎样运用武器,把不良思想转变成进步思想。如今一些改革措施的出台,使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冲击,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单靠讲原则、摆道理,或那种不疼不痒的大话、空话、套话,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工作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对工作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学会用新的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为工作对象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分忧解难。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注重后进者的教育转化工作,主要是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往往会失效。解决实际问题,就要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工作对象所思所想,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做好解疑释惑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就要真心实意为工作对象办实事,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解决实际问题,就要把思想、道德观念等无形的东西融入到为他们办实事的有形载体之中。解决实际问题,就要把情与理、理与利的关系把握好。感情是通向人们心灵的桥梁,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以情感人。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思想政治工作一旦忽视了“思想与利益”的关系,那么他的工作只能是沙上建塔。因此,用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 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具有发展的眼光,不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管用有效,才会有人听,有人信,才有公信力。思想政治工作要本着“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的精神,要“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升。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新要求 摘要:最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前瞻性理念,其中有一个是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本文通过研读新课程标准,分析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提出作为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足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变小学语文课堂为可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辅助性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 新要求 2012年年初颁布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修订稿),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教育管理部门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理念变化与措施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变更内容,那就是要求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内容。为了应对这个新变化,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端正态度、勤于学习、把握现实、勇于尝试,努力提高自身的相关素质,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这一新要求。 一、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2012版的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2012版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定位有了一定的修改,提出“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② 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包括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③ 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明确坚持了在教科书编写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内涵等具有强烈思想政治教育色彩的内容的硬性规定。在“教学建议”部分中,还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④ 在第三部分的“具体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⑤。 从以上内容变化可以看出,在2012年版的新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教育被赋予了更加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之间,两个词调换了词序,“马克思主义”被放到了前面,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倾向性成为了一个优先关注的目标;而后面也强调指出了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民族精神、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变化,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新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影响 依据2012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严格遵循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要求,避免出现其它不良思想言论。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趋势显著,社会上存在大量不良社会舆论与不健康的社会道德、文化现象。小学语文教师不可能不受到一些相关影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把握端正的严肃的政治态度,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不正确、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现象,将对小学生产生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而且,小学语文课程课时较多,还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教育的母语课程,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一责任格外重大。 (二)结合课程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语文对小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当中,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民族精神、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爱国主义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堂的高要求,实际上是希望小学语文课程能够成为一门思想品德课的辅助课程,形成一种具有全面覆盖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从文科的各个层面塑造小学生的正确思想政治观念与行为。 (三)抵制不正确的社会思潮与文化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大量不健康、不正确的社会思潮,有人为历史上盖棺定论的负面人物翻案,有人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人嘲讽和污蔑革命传统,有人贬损民族气节。曾经发生过的“秦桧有功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删除鲁迅作品、删除《狼牙山五壮士》等大量文化风波,对小学语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是对这个问题的明确表态,并且对教师、教材编写等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如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 (一)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师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补习”,这是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小学教师自身也必须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动、积极地展开相关学习,提升自身的相关素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二)严于律己、勤于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相关教育规律,要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在课堂教学中的无缝连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言传身教,为小学生树立端正的行为榜样。 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在课堂内外都保持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无论何种场合,都保持自身良好、端正的政治行为,不发表反动言论,不造谣信谣传谣,富有技巧地与学生讨论相关政治问题。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语言艺术的多方面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同时也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当今的高校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口头语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主要手段,它不仅快捷直接,也更经济。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通过语言方式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不够重视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一个人修养和价值的重要反映,它不仅关系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外在形象与内涵,更加是其品格与形象的象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非是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灌输、启发及诱导,为学生开启真善美的大门,使其心灵得到净化、觉悟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健全、个性得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高校学生在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达成共识、统一行动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便是语言。马克思说过,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语言艺术不仅将会对其工作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还会影响学生的品行养成,是忽视不得的。 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语言艺术的特点及其价值 口头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与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相比于其他的交流工具而言,其具有独特的特点。时空上的灵活性较强,人们通过口头语言的交流,可以将自身的情感与知识毫无保留地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口头语言还可以开导并引发人们的思维和智慧。因此,口头语言是迄今为止最方便、最直接,也是最为经济的现代交流工具。与书面语言相比,其具有的主要特点如下:口头语言以流动的声音作为交流的主要载体,承载着说话者的情感与思想,具有声情并茂的特点;口头语言几乎很少借助其他的媒体进行交流,主要进行的是以面对面为主的直观生动的交流;口头语言一般都是与生活接近,极为通俗易懂,使人感到无比亲切的灵活时效的交流手段。 口头语言艺术是指在沟通、交流以及教育等情境中善于运用及极为准确、规范、生动的话语,用以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交流。口头语言艺术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具有较为独特的交流风格,具有巧妙的语言策略以及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口头语言艺术是一个人文化底蕴与内在修养的真实反映,是一个人高深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知识沉积、娴熟的表达技巧与独特的个人魅力的有效结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语言艺术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第一,重视倾听的重要作用。倾听是接受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并对其做出必要反应的过程。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最完美的说话艺术,不是一味地说,还要善于倾听他人内在的声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让学生能够打开心扉,解开心中的不愉快,赢得其信任与尊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便是要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人们交流中的一个技巧问题,更是一个态度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学会倾听,并通过倾听使学生感受到理解和尊重,缓解学生的压力,从而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与尊重的关系。 第二,重视语言沟通技巧的重要作用。沟通是实现信息双向交流并能让对方充分理解的重要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与学生谈心的初期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通过交流与沟通使学生了解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建立起学生判别是非对错的标准,从而实现与学生沟通的最初目标,达到与学生交流的最终目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语言沟通的技巧,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以提高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第三,语言沟通时应注意情感及鼓励性语言的运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万次地相信,没有一股有诗意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高校学生情感丰富,在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运用热情洋溢、富有情感的话语来感动他们。此外,运用富有鼓励性的话语不仅能激励高校的学生们奋发向上,还能激起其对国家民族的关心及社会责任感。所以,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充分重视情感及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亦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语言艺术的运用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价值,只有充分掌握了语言艺术的技巧,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改制企业要从五个方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商业部门进行了改制,改制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导致改制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也呈多元态势。通过改制职工身份发生了变化,有的成了企业的出资人,有的保存人事关系自谋职业,多数职工被优化组合成为雇员。一些职工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改革持怀疑、观望态度,不能主动地参与到企业改革中去。笔者认为,企业改制虽然在发展经济、优化劳动组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还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认真研究,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解决。 一是在思想理念上进行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首先在于思想创新,要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开大会、作报告、办学习班”的狭隘观念,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全过程。随着企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必须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和职工的思想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之符合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运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加大工作力度,把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提高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要在工作内容上进行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体现两个要求:一是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重大事项的实际,结合广大职工的思想动态和热点,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贴近职工思想实际。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唱响时代主旋律,抓住“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这个核心,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开展“科学发展观”的专题教育学习。二是要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教育干部群众,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将具有丰厚底蕴的企业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又要坚持对干部群众进行理想信念、市场经济知识、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主人翁精神、形势任务、民主与法制等理论教育,用干部良好的表率作用,带动群众兴起学科技、学技术的风气,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如笔者所在企业供销大厦在改制重组之初部分职工就有这样的想法:“现在被重组了,成了彻底的打工仔,哪里都可以打工,不行就走人”,加之之前一些职工陆续离开企业,部份职工的心态复杂、情绪低落、漠然观望,个别职工甚至对新领导班子产生强烈的排他思想、不服从管理、撂挑子,企业的生产经营一度受到严重影响。此时,大厦党支部及时分析职工的思想动态并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及时调整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方向,结合企业发展规划,立即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以“强化执行力、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活动” ,提出了“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思变创新、共谋发展”的治企方针,“严肃认真,慎始慎终,细致周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将近期发展规划向员工进行宣讲,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经过系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反复向员工宣传企业的发展战略,全体员工看到了公司发展的希望,形成了统一的发展愿景,并积极主动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种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如“市场人员产品技术培训”、“营销策略培训”等的各种业余培训班,通过培训,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很多员工已养成了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增长了知识,在学习中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凝聚力,全面提高了员工的综合。企业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三是要在工作手段上进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新,才能激发职工群众参与的兴趣,内容新,才能增强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力求通过形式新颖、内容活泼的教育活动,吸引群众,引导群众,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创建、达标活动,深入开展职工思想道德、文明素养、争做文明市民、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使广大员工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同时,要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依法加强对各个方面的管理,把先进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融于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之中,渗透到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把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结合,使干部群众乐于接受,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二要结合企业实际,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和网络技术手段,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含量,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宣传教育的层次性,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 四是带着感情做思想工作,真情换诚心。从各方面去关心职工,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条重要原则,因此,我们应当把解决职工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作为解决他们思想问题的前提。要经常关心职工的疾苦,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帮助和解决。 五是开展各项工作行之有效的活动,努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常性地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开展党员争旗创优活动,激发党员的干劲;开展争创“文明职工”、“文明集体”活动,开展规范化优质服务,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开展先进典型的宣传活动,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凝聚人,带动各条战线职工,从而形成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为企业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点及路线 摘要:经济的腾飞,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念遭到颠覆,随着各国多元的价值观念、物质文化产品的涌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产生了巨大改变。深入探究大学生客观存在的道德行为问题,我们会发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途上我们还必须做出更加务实的选择,找到正确的方向。关于大学生政治教育的工作,我们应当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解决不断变化的问题,尤其要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信仰热情等因素的重视,形成一条具有“传统与创新融合,监督与自主并存”等特点的可行特色化路线。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重点;特色化路线 创新;自主监督 一、紧迫性和必要性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一项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战略任务。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自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实施后,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整体主流思想继续保持着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迷茫、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等消极现状。在各种娱乐文化盛行的今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也疯狂地膨胀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们同样对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较深到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开拓者,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即将成材报效祖国的栋梁。而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成形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大学里,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拥有优异的学习成绩,更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这样,我们大学生们才能以崭新的形象和无可挑剔的能力,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发光点,也才能在改革和发展各项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投入到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1.关注心理健康,提高道德修养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没有人能一步登天,即便有,在那个过程当中,他也会碰到乌云也会碰到风雨。而对于平凡的我们,面对生活中不如意和压力所需要的就是一份健康的心态,一颗强大的内心。在巨大压力面前,我们要学会从头再来,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这样或那样的,要敢于从头再来,才能收获更大的幸福。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想让自己的以后生活更诗意,就要找准自己的目标,并且学会释放压力,学会分享快乐和痛苦,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让内心变得光明起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件事。 2.处理好自己的情感,做感性理智的人 情感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份最美好的礼物,正是因为有情感,人与人之间才会有爱,世间才会有那么多令人感动的事情。而处理好自己的情感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探讨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地消解个体的自卑焦虑、自私冷漠等负面情绪;强化自爱、同情等正面情绪,提高个人的情感处理能力,并使人自觉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提升。因而,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脱离不开对他们情感处理的重视强化。 3.找到美好的信仰,不再迷茫度日 从某种意义上说,“信仰是人的灵魂”这句话讲得没错,一个人若是没有信仰或是信仰扭曲,可能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丧失道德。调查和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日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大学生的信仰呈现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特征。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有信仰宗教的,有信仰命运的,甚至还有把金钱万能、权力至上的崇拜当成信仰的。由于大学生对真正的信仰所包含的超越性和奉献牺牲精神体悟不够,以及受成绩、能力和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他们更多地从利益与满足的角度来理解和认知信仰。找到正确的信仰,约束自身的行为,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修养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可行的特色化路线 1.传统与创新融合 近年来,从读《论语》开始,一股强劲的国学热在中华大地掀起,特别是在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中逐渐奉为时尚。国学并非简单的文史哲,而是一门吸收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精华的深奥学问,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理论对今天人们的内心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启迪作用。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提高自身的基本道德修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老祖宗留给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渐渐走向理性回归。另外,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两课”内容的同时,将传统的精华融入其中,并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也要努力接纳新时代带给我们的优秀的外邦道德文化,让新与旧的融合在我们身上体现,并展现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从容与修养。 2.监督与自主并存 目前高校向大学生实施的“两课”是教育部统一下达的指令性的三门课程,即《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三门课程是国家以及学校指定大学生必修的道德类课业,其中也包含了监督考察性质的行为。例如对这些科目进行考核及评分,这是一种很好的监督体制。人人都会有松懈怠慢的时候,这样的行为可以有效地鞭策学生不忘最基本的道理。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考核监督还不够,应该呼吁广大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激励和监督以便同时进步。 从小学开始,教师便教导学生要加强自己的主观性。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自主生活,最好的督查员就是我们自己,别人的监督再多也许都是流于表面,只有自己对自己行为的不断深思和反省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进步。正所谓“忠诚发乎心,信效著乎外”即真诚,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弄虚作假,讲真话、讲实话、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大学生就要从任何一件小事上约束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的修养,发挥内在的监督体制。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观性,有时往往比外界严厉的监督体制更加有效。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政治教育里重要的一环,它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不管是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它是我们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的必然要求。作为世纪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寻找到更多符合中国国情的和切实可行的政治教育路线。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针对大学生生活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摘 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学习和生活两方面,这两个方面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生活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生活 高等教育的德育,是继承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学习和生活两方面,这两个方面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这里,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生活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用餐浪费问题 大学生校园浪费现象是相当普遍的问题。把吃不完的米饭随手倒在食堂餐桌上、不合口味的菜肴一口不动、一些馒头被抛弃在食堂角落的浪费现象,在高校并不鲜见。他们为自己的浪费行为列出种种理由:有的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倒点儿剩饭剩菜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了营养丰富而大量点菜;心情不好;饭菜质量差或不合口味;吃得太干净显得寒酸,等等。不少人对这些理由不屑一顾,认为这是大学生为节约意识薄弱找的借口。固然,节约意识薄弱是大学生浪费饭菜的原因,但绝对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很简单的例证是,很多大学生在家吃饭并不浪费,在校就餐却很浪费。这里存在一个“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异化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学校食堂的服务方式“压迫”大学生浪费饭菜。 如何消除或弱化高校奢侈浪费现象,说到底还是那句话:要教育、熏陶大学生。所谓教育,应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开展中国国情的教育,让大学生们明白要实现我们的目标还需要付出努力;二是开展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教育,中国历史沉积下来的美德是一笔宝贵财富;三是开展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高校在努力强化大学生节约观念的同时,还应努力改善食堂的服务方式与质量。 二、大学生恋爱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是呈有增无减之势,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从生物学角度看,他们的身体已经成熟;但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的社会心理并没完全成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因此,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尽管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毕竟这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有其积极的意义。传统的恋爱观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这也是客观事实。因此,整合传统和现代两种恋爱观就显得日益迫切。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决定了靠规章制度和学生管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恋爱、如何去恋爱以及什么样的恋爱观才是比较合适的,才能让他们自觉地纠正自己的恋爱偏差行为,避免恋爱错罪行为的发生。 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高校教师们要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思考,通过教育和管理,使学生们对恋爱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干扰,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大学生活中去。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度的责任心,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其次,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再次,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一方面促使他们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进取向上,一方面教育他们文明恋爱,给别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 学校、院系、学工部等各部门对大学生谈恋爱要加以教育、管理和约束,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校要制定出规章制度、处理措施,做到有章可循,而且严格执行,严肃纪律。辅导员要克服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偏见,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对于正常谈恋爱的学生要给予理解和关怀,并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懂得把握爱情的尺度和分寸。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要高度重视,耐心教育,平等沟通,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鼓励他们科学的解决问题。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切不可一味地批评处分,要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力求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宿舍生活问题 在大学里,宿舍代表的就是“家”。学生远离了亲情的呵护,在这里他们却能感受着家的温馨。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文明修养,提升宿舍文化品位,丰富宿舍文化生活,应被大学提上日程。 我国高等院校实行大学生住宿制度,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是高校通过集体住宿实施社会控制和培养的有效手段。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社会控制的目的和实质,是为迅速发展的社会不断培养具有更高素质水平的社会新人,即通过学校在住宿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教师的行为指导,对大学生在校住宿、学习、生活等行为方式合理调控,使其个性得到合理而又全面的发展,逐渐使更多的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那种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具有较强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格范型。 大学生头脑中容纳了多来源、多层面、多途径的社会信息,怎样评价和交流这些信息?宿舍成了最好的场所。在宿舍里针砭时弊,指点江山,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争辩某些敏感问题,无疑有利于宿舍成员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活跃思想。通过同学之间激烈的思想交锋,他们能认识真理,提高识别能力和政治素质。但是,由于大学生处于涉世之初,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知之甚少,只能凭借各种传媒、舆论导向及一些社会现象去作简单分析和判断,容易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在宿舍楼内外开展宣传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宿舍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虽不具强制性,却能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鸣,使个体有意无意地受到启发和感染,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 总之,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树立大局意识,要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来考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为教育科研服务,为改革发展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德育的成效归根结底要看德育工作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我们要认真总结德育经验,提高德育的认识,分析学生的特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四个方面“提高贴近”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是指导一切工作的科学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广大群众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挑战。因此,新形势下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机制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科学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努力做到贴近形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着力把工作做得更加具体实在,更加入情入理,更加可亲可信,才能促进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和观念更新,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夯实强有力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一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科学观念,贴近形势。 创新贴近形势必须紧扣改革和发展的主题,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也是实践性社会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不断丰富完善科学理论内涵,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性。当前,应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为重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贴近时代潮流,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传递新信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的合理需求,要体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体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让思想政治工作走在时代的前列,跟上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发展。其次,要坚定树立“教育人、培养人”的思想,营造“大政工”的格局。在群众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和形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管理体系,加大教育覆盖面,加深教育深度,形成以党委为核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上下互动、环环相扣,建立反应快、信息灵、覆盖面广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和运行机制,形成强大的思想行为转变的外面因素,为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生存土壤。第三,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和协调者,在整个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形势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优良的道德品质及丰富的知识素养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要以方永刚同志为榜样,对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信、真讲、真行,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努力学习者、真实信仰者、优秀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第四,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肯定教育客体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就是广大干部和群众。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关心人、爱护人和团结人入手,做到以理服人、以诚动人、以情感人,善于发现和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二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服务观念,贴近实际。 创新贴近实际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实践性和针对性的重要表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管理工作和职工的思想现状相结合,积极稳妥地推动改革与发展,牢固确立“一切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观念,服务于企业发展、服务于改革大局。体现实践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和本单位经济工作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把回答和解决干部、职工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创造适应职工思想活动特点的新方法,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锐意创新,注重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提炼和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涵。积极探索与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新途径,要善于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不能只讲大话套话,不能把教育变成空对空的说教。体现针对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要把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关系干部职工的个人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选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明确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需要改革,正确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对企业经营发展有充分认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自觉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人员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教育,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在企业发展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分享改革成果,达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做到因人而异,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贴近”促“围绕”,为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效益观念,贴近生活。 创新贴近生活是思想政治工作把握规律性的核心要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摸清干部、职工思想变化的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贴近”促效益,使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最大化,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一是正确把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规律。在经济建设的火热生活中,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靠我们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去调动、去把握,只有贴近生活,见微知著、小中见大,摸透干部、职工心里所想实际所需,才能按照规律想问题、作决策和办事情。二是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目的、有步骤、讲方法地逐步引导干部、职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向实现双向交流,以理服人,以章管人,以法束人,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对企业的信任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强大推动作用。三是确立超前意识,形成超前预案,化解矛盾。把工作做在前头,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解疑释难,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帮助人们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做到“超前引导、同步开导、善后疏导”,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四是要在工作、生活中发现、培养和树立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要大力宣传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利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教育干部、职工,形成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效果,使广大干部、职工能够真正理解岗位、工作和责任,全心全意的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四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平等观念,贴近群众。 创新贴近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既因地制宜,又具有创造性的关键所在,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要求,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思想政治工作要富于创造性,关键的就是要树立平等观念,肯定干部、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一是相信群众,深入群众之中。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深入细致地体察群众的情绪,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做到“心诚、情浓、对症、话实”。心系群众之情,感同身受,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才能做到和群众心连心,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二是尊重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坚持以人为本,从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和团结人入手,做到以理服人、以诚动人、以情感人,在“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关键环节上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工作的关键点放到解决群众最想、最盼和最需要的问题上,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去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以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的;三是依靠群众,确立职工的主体地位。对企业来说,其经营活动自始至终都需要干部、职工去直接参与,干部、职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要推进企业民主管理,让职工参与企业决策,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才干,发挥干部、职工聪明才智,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促进企业与职工的共同发展,实现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的相互促进,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供电公司 作者简介:李大明1968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86年从军入伍,历任排长、政治指导员、政治处干事、保卫股长、营房股长、正营助理员、区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副团职、中校军衔)。2008年11月转业,现分配到辽宁阜新供电公司组织部工作。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从理论\实践方面认识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平台,在实践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文章以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实践活动为蓝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扶贫顶岗实习友教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扶贫顶岗实习支教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性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特别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意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激活师范教育、农村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盘棋” 1997年,原忻州师专党委决定开始实施“411工程”,向山老贫困地区派出首批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2006年忻州师院将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扩展到本科层次,全面实施本科生“512”教学模式、专科生“411”教学模式,校内安排本科生7个学期、专科生5个学期课程,本科生在第5或第6学期、专科生在第4或第5学期,用完整的一学期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返校后针对性地培养提高。从1997年至今,已先后派出24批共13200余名本专科大学生,到晋西北11个贫困县567所农村中小学,顶替全职教师岗位进行实习支教。学院与地方政府签订了至2013年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协议,届时,派出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累计将达2.5万人左右。 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实践活动是一份多方受益的事业,它激活了师范教育、农村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盘棋”。学校有了明确的办学目标,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大大缓解了忻州市农村教师短缺、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而言,有了登台讲课锻炼的机会,认识并了解社会,促进其成长、成才,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方法,并将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扶贫顶岗支教实习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既认识了国情、省情、乡情,培育了爱心,又升华了品德,锤炼了意志,实现了德育和人格进步。对此,陈至立同志予以充分肯定:“忻州师范学院做了我们近年来一直想做但尚未做成的事。他们的做法为深化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实践需要和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出现了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格局。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关键问题是,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致使理论教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而社会实践则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社会实践的需要。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三个面向”,就必须面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样就使得学校教育处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学生的知识更多地来自社会。社会上的各种不同的荣辱观、是非观、价值观等不可避免地对学生产生影响。面对这些严峻的考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仍然“重课内,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停留在“填鸭式”的纯理论灌输,将学生置于假设的理想的环境之中,脱离现实世界,忽视现代社会对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要求,那么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就会显得软弱无力。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任务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四有”新人。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及简单的政治说教,“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古板僵化等问题, 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客观形势的发展和学生思想的实际状况。当代大学生已不满足于单一的课堂教授,他们迫切希望开拓新的教学途径。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然而,提倡实践教学以来,由于学校、社会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不够广泛、深入,特别是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因种种条件限制,面临许多困难,有的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成为影响高校师范教育的瓶颈因素。因此,开拓新的社会实践途径势在必行。 最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素养的主渠道,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未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接受文化信息比其他人更迅速,他们的思想变化也比其他人更超前;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浅,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往往肤浅或片面,知行分离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讲的是大道理,与现实生活不搭界。这就提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开展对思想政治学科理论与实践运用结合点的研究,加强对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忻州师范学院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实践活动正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践行实践教育思想,以提高师范院校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师范教育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为最终目的而展开的。 这一活动不仅仅出于实践的需要,也有其科学的理论支撑。第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一般认识过程的规律。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法子解决的”。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具有间接性和选择性,不是他们自己亲身实践得来的,不容易深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其本质、规律和包含的丰富内涵。其次,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实践。“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个由感觉到理解再到感觉的过程便是在实践中发展认识、深化认识的过程。社会实践由于具有内容的丰富性与生动性、形式的直观性与多样性、影响的深刻性与持久性等特点,能够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感觉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疑难问题的认识,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再次,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大学生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别人或前人证明了而他们还没有证明的,他们可能产生怀疑,减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弥补的办法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规范、科学、系统的社会实践既可以检验理论知识,又可以帮助大学生构建正确的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实践当作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使大学生在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还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是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德育论基础。知行转化规律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要统一均衡发展,而社会实践则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体验,才能检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只有通过多次的思想品德实践的锻炼,才能强化自己的情感、信念和意志;只有在长期的行为实践中践行思想品德规范,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因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每一个要素,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强化和巩固的。 三、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第一,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改变过去从校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知识化程度高,社会化程度低的状况。扶贫支教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百姓在做什么,了解如何与人交往。社会生活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桩桩真实动人的事迹,震撼着他们的灵魂,激励着他们去自省,进而从更深层次去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其影响和效果是课堂教学所远远不可比拟的。在忻州师范学院对“扶贫支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查中,对“能否有效地锻炼自己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一问题回答时,有84%的大学生认为能。由此可见,投身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洞悉国情、认识自我的途径,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方法;是知识和能力、做事和做人更好地统一起来的重要途径。 第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有利于大学生锻炼意志,提高觉悟。当代大学生由于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中长大,很少有机会学习独立自主并享受劳动的快乐,也无形中剥夺了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强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使他们心理脆弱、思想浮躁、意志薄弱。因此,他们的独立性较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采取回避和退让的态度,犹豫而不果断;遇事浅尝辄止,没有持久性和耐性。使人成熟的是经历而不是年龄,实践出真知,实践锻炼人,仅仅一个学期,他们由稚嫩的大学生成长为从容的中小学教师,这种变化在大学校园内是不可能实现的。调查显示,有53%的同学认为通过实习支教,自己在思想上的主要收获是敢于面对困难和更加成熟。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才会明确历史责任,才能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休养和政治觉悟。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能力。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和谐精神和集体主义合作精神日渐弱化。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诸如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脱节;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忽视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团队精神是集体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通过扶贫顶岗实习锻炼,使大学生懂得要发扬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要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努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这种体会,没有参加扶贫顶岗支教的学生是很难领悟的。在对“在支教过程中你愿意与别人合作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61.3%的同学选择愿意与别人合作,分享成果。扶贫顶岗支教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最好课堂。 第四,扶贫顶岗支教实习为大学生架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人生的态度、理想和前途极为关心,对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树立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都渴望得到满意的答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耳闻目睹感性的材料,可以印证并丰富课本中比较抽象的理论条文,进行行为的培养的训练,在活动中履行道德规范,自己教育自己,说服自己,可以更好地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实践、关注时代,回答时代所提出的新课题,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从而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扶贫顶岗支教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而且是大学生把所获得的思想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支教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求学生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并弥补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全面提高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途径、内容和载体,必将在实践中愈来愈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从“五个方面”入手提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摘 要: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企业发展成败的重大使命,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注重实效性,以人为本,创新思路,增强全心全意为企业员工服务的意识,努力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解决员工实际问题,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为企业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 以人为本 实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加尖锐,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保持企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特别是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重大使命,也给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第一需要,那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便不能脱离企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中心工作。它必须围绕和服从、服务于企业的中心任务。各层面政工人员要多站在企业改革、发展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能为企业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员工所接受,与企业的改革、发展同步发展。 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直接面对最基础的员工,企业员工是企业建设的基石,是筑起企业大厦的有生力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主要靠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不断提高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生命。要保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认为企业政工人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人为本”,从关注员工“自然、社会、精神”需求入手,以提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观点,也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坚守的原则。 企业的全面发展成果是员工全面发展的表现,是所有员工共同智慧的结晶。企业发展最终是为了造福人民,惠泽企业员工。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员工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首创精神,保障好员工各项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企业的发展为了员工、企业发展依靠员工、企业的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实现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变化规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社会阅历、思想基础、文化水平、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作为社会、企业活动的主体,有着正常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些需求随着环境和企业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与时具进,有针对性、实效性,需要政工人员不断地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法,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手段、机制等,切实地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员工的自然需求,关心和满足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其次,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员工的社会需求,满足员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后天的教育、学习和各种各样的交往、劳动活动等,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创造条件。 第三,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重视员工的人格和权利。企业应给予人性化的思考和关怀,要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的实质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企业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本质上讲是员工个体人格和思想政治品德的构建过程,它以企业员工为作用对象,做人的思想、精神世界工作。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员工形成符合社会、企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就是把员工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的主体,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企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二、从增强“服务意识、服务观念”入手,以提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由于社会的进步,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员工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发生较大变化,企业员工观念、素质、行为方式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政工干部的观念、素质、能力是一种挑战。对于政工人员而言,观念、素质、能力三者都需要提高,但首要的是在于观念的转变,提高“服务的观念”更是现阶段急需要转变的观念之一。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备条件就是具备“服务”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一种新理念,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员工情绪为第一信号;以员工愿望为第一需求;以员工意愿为决定取舍的第一因素;以员工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企业需要什么,员工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服务,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存发展之道,是能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应该成为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从“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入手,以提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企业员工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中,其社会地位、实践经验、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等各有不同,对利益的追求,对事物的认识,包括兴趣、性格、习惯等在内的个性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再加上每一位员工对企业整体和他人情况了解的局限性,就产生了问题和矛盾。矛盾的积压会影响员工情绪、工作质量,甚至给安全带来隐患。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要及时掌握问题和矛盾的产生,矛盾的产生错综复杂,其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是企业矛盾产生的关键。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达到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利益关系格局特别是重大的利益关系,已经构成了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危机的基础。企业为了顺应新时期经济形势的发展,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有效的体制改革,企业的重大利益关系作出必要的调整,同时难免触及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可能会在员工中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当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互不沟通的时候,利益群体都会强调自己的利益要求,此时,如果沟通的渠道不畅通,便会化为牢骚不满扩散开来。 俗话说,矛盾犹如流水,宜疏不宜堵。沟通,协调人际关系,是缓解矛盾最有效的途径。简单地用行政命令的方法不行,用强制压服的方法不行,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互相沟通以达到互相理解的方法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也就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理顺矛盾和情绪,提高人的思想觉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广开言论,建立多渠道沟通桥梁,让矛盾充分暴露,化解和疏导各种矛盾,而不是让矛盾积压不闻不问,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始发状态。所以,政工人员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思想引导、政治教育、宣传鼓动等方式方法和手段,统一认识,解疑释惑,化解矛盾。 四、从正确把握“情、理、行”三者间关系入手,以提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概括地讲,就是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是企业政工人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三部曲,是最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方法。 情,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动力。政工人员要建立起与员工深厚的感情,要真心实意,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像对待自己亲人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人、体贴人,使对方切实感受到温暖,感受到“你为他好”。要放下“我是来教育你”的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之交流。要学会换位思考,倾听不同意见,只有设身处地,以心换心,才能真正理解人,说服人,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请喝,一句热心话相送”,许多看似难乎其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理,是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的生命线,是照亮员工心灵的阳光。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针对不同人的特点和不同的思想问题,因人施教。这就要求企业政工人员具备仔细观察人,深入了解人、研究人的能力,真正做到把握情况,弄清事实,摸准问题,因人施教。企业政工人员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清、讲透道理,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只有自己学深学透,弄通弄懂,深刻认识了,深刻理解了,真正掌握了,大道理讲起来才能实而不虚,易懂易记;做起工作来才能理直气壮,融会贯通;其结果才能入脑入心,令人信服。 行,是无声的命令,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单纯的用行政命令或纯粹的思想工作都不是企业员工管理的最佳模式,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政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企业政工人员只有行动上做模范,率先垂范,方能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五、从“面对面谈心、实打实办事”入手,以提升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使之更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思想政治工作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解决思想问题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除了一部分纯属认识问题和思想意识问题,大多数是由实际问题引发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将解决员工思想问题与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和困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政工人员静下心来,和员工群众面对面交谈,首先,要做群众的忠实听众,细致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了解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和困难。然后,要心耐细致地为员工做心里疏导工作,要帮助员工正确认识形势,增强信心;帮助员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帮助员工了解具体政策,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凝聚力。 其次,发挥好上下级的枢纽和桥梁作用,对员工反映的实际困难,不管能否解决,都不能回避,应当满腔热情、主动关心。特别是事关企业、员工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政工人员更应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清理各类需解决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尽最大能力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最重要的是,政工人员要身先士卒,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用实际行动,证明领导干部全心全意在为人民服务,是员工群众知心朋友,真诚伙伴。这样,才会拉近干群、党群关系,实现干部群众心与心的交流,而不是形成对立面对抗形势。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光说不练,政工人员绝不能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当面对面谈心取得实质性进展,实打实办实事取得员工群众的认可,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取得实效。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论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加强的几个方面 [摘 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面对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渗透力。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力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此,当前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网络空间以网络为载体而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足,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亟待加强。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培养 信息时代,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精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掌握网络技术的宣传队伍,是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人才保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也是我国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名优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既应当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应当是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还应当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然而由于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一些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一辈理论工作者普遍缺乏驾驭网络的能力,而新一代掌握网络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却又普遍缺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我国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稍显不足,必须加快培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社会化,才能够使每个社会成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一支具备高强的信息分辨意识、高超的信息处理能力、高尚的信息伦理道德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以此带领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益社会化。 二、强化民主意识。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掌握着信息的权,遵循的是一种行政命令式的思维模式,联通教育者于受教育者的是单向式的“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讲你做”的权威主义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中的教育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姿势和态度面对受教育者,这无形之中就拉大了教育者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非常不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网络媒体上交流的双方或多方则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会发生变化。 在网络面前,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机会和内容与教育者是平等的,而且有可能出现受教育者所掌握的内容多于教育者的状况,这就给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必须改变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民主化观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把自己与受教育者放在一个自由交流、互动的平台上,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互动式的工作方法,耐心启发并引导学生向主流方向靠拢,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从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 三、强化创新意识。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互联网海纳百川,存在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形态。在这样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找准切入点,以创新的姿态开拓进取,才能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1.观念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工作能否取得开拓性进展,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有没有更新。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途径和超大的信息量,引起了人们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就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引导受教育者跟随时代的脚步更新观念。 2.内容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缺乏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育的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难以激发他们情绪的“兴奋点”与“敏感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汲取这一经验教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关注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用健康的内容教育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架构崭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3.方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方法十分重要。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由严控向疏导转变,通过举行讲座、网上讨论等形式,让人们懂得怎样从网络的获得需要的信息,如何识别错误言论,以增强人们对网络媒体上错误观点的免疫力;由单向灌输式向交互式转变,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由单一手段向复合手段转变,既要借助传统手段的优势,又要借助网络信息量大、信息传输快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 四、提高主动性。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 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会去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从未停止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传播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西方大国依靠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利用大众传媒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渗透,网络更成为西方大国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有力工具。 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增强“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唱响主旋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我们可以把它融入到人们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文化作品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声、色、光、画等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让人们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中陶冶自己的思想和心灵,从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把握几方面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员工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广,思想意识也越来越活跃,这些都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文认为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关系:沟通中听与说的关系、时机上前与后的关系、对象上老与少的关系、方法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依法行政的政治保障,是企业文化建设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基层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职工队伍的稳定,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顺利实现,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把握好沟通中听与说的关系――多些倾听、少些演讲 思想政治工作,最基础的是与员工沟通交流。准确全面地听明白对方所表达的意思,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因此,在与员工沟通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听与说的关系,首先:要给员工创造一个抒发自己心声的平台,让员工能够将诉求和建议表达出来。多倾听员工表达的真实意思,对员工的诉求、困难要进行认真的记录,;再根据对方的诉求去沟通交流,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切忌先入为主、按自己想象随意表达意见和看法。在日常工作中多与员工接触。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时,他向你反映情况,很多时候反映了自己对一些事物的不解和困惑,或者一时不能接受而发发牢骚,并非真的要你回答和解决;这时,你就要注意与员工交流的方式和语气,宜采取以倾听为主的方式,多听他们的抱怨与牢骚,摸清他们的看法和观点,准确把握他们的诉求,积极引导他们多向前看、更多地看到企业美好的发展前景,达到排解员工困惑、鼓励员工信心的目的。 二、把握好时机上前与后的关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各类工作具体要求不同,相应的具体方法也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根据实际需要区分先后和缓急。有些工作,时效性不是特别强,而且又非常重要,这时就应该采取稳妥的方式。1、采取员工集体民主协商;2、加大事前宣传、公示;3、广泛征求员工意见;4、积极借鉴外单位先进制度等;比如在制定一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制度时,可以先了解其他单位类似的做法,再把大体思路或草稿公布出去;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看看员工对哪些条款意见比较集中,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什么。实际上,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之一。员工的意见比较符合实际,可以吸收借鉴到制度中去。职工的意见比较偏激,要认真分析原因,然后再针对原因去做宣传解释和沟通工作,把员工的思想引导到制度的总体思路上来。 三、把握好对象上老与少的关系――老者尊之、少者近之 企业里有各种年龄段的员工,他们因年龄、文化层次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也有较大差距。具体来说,老职工大都有“我工作时间长、为企业作的贡献大”等或直接或隐含的想法和意识,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摆老资格,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慢,在交往中渴望得到尊重。年轻职工则往往自我意识更强一些,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常常放大自己的实际能力,凡事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从实际效果来看,对老职工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带着诚心与热情,体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宜采取个别谈话、单独上门家访等形式,从他们家庭生活、子女入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做沟通交流工作。对于年轻职工,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营造年轻职工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的平台,激励机制;使之有用武之地。可采用日常闲聊、组织文体娱乐活动等方式,在互动中了解对方的思想、观点,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阐述自己的认识,多讲鼓舞士气的话、多造振奋精神的氛围。现在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节奏明显加快,现代经济、政治、思想都出于一种变革状态,现代社会已处于一个开放改革时代。对于现代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如何激励自己和激励其他成员来高效地完成工作。企业是以人为个体的团体组织,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能力的最大发挥关键是要真正激励到位,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变为自觉、自律行动。激励对象可以是员工、也可以是一个班组结构,激励主要是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以实现企业经营的最大效率化。而每一位成员在该阶段对各自任务的承诺也有助于保证工作的顺利执行和完成 。企业自主创新,吸引优秀人才,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创新活动,通过奖金、股权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同时,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教育,通过调查、分析、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建议并反馈给上级管理部门,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协调发展。 四、把握好方法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首先、要重视管理人员和先模人物的培养教育工作,从学习培训、工作安排、落实相关待遇等各方面做工作,创造有利于管理骨干和先模人物成长进步的条件,充分发挥先模的示范作用。其次、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在做具体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时,尽量不采取单向说教的方式。很多员工意识里,都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观念和相信权威的思想。因此,在具体的形式把握上,可以多考虑引进和利用外部资源,如开展廉政教育,采取专家讲课、参观展览的方式,效果就要比单纯正面教育好得多。再次、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强化文化阵地意识,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各类有益的文体活动,充分运用各种新的形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企业文化环境,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环境对职工思想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 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员工是在企业组织的环境中工作的,每员工又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着企业历史的创造。全体员工所做的生产活动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到社会属性具有不同的内涵。所以员工与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企业由全体员工组成,党组织是连接员工和企业的中间环节。因此,怎样处理好企业和员工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而思想政治工作在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传达党、国家政策方针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企业中正确处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使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个人诉求有机结合,组成相对利益共同体;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企业就是一个大群体,一个社会团体,因此在企业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迁,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时刻关注时代对职工思想的影响,及时调整原有的工作思路,使之适应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完善各项具体措施,把握好上文所述的四方面关系,才能做好新时期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得到更快地发展,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西宁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试论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改革和转型的热潮也不断高涨,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试图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分析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作用 引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我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遭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一种分析人和引导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员工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则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合理调动和配置,使能人尽其才,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关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 首先,企业思想政治通过对工作人员实施科学正确的政治引导,能够给员工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方向和指南,从而使员工能够自觉的约束自己,保持精神状态的高昂,愿意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其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树立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诚信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和认同感,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动,这对于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工作的成本有重要作用。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引导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趋向 人作为的社会主体,人的价值也具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属性,其中自我价值主要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满足,而社会价值则强调个体的人满足社会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要评价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既要看到自我价值,也要看到社会价值,其中社会价值应该是评价的主要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不断进行发展和变革。在变革中,它所面对的开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随着人力资源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人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自主意识就越强,思想政治工作也就也重要。因此,应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3、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管理职能有了进一步扩大,涉及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考核与测评技术、人力资源效益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就是一切,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必然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实行优质优酬的分配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必然会损害一部分员工的切身利益,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增高等。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强有力保障作用。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的方法 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结合情况作出灵活选择。要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加强与员工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对其进行及时引导。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认真对待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加强研究与探讨,积极总结经验规律,贯彻执行并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培养员工竞争意识,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正确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就应该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维护和发展好员工的利益放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位,创造一切条件教育员工、发展员工、依靠员工,既要确保企业的发展,又要维护员工的利益,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利用多种方式培养职工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员工正确对待利益冲突与人员关系,遏制企业内部不良因素的萌芽与发展。同时,管理者也应该能够充分信任员工和依靠员工,积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个人才能。 3、重视对员工的培养 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就应该重视对企业职工的培训。要逐步完善企业的培训体系,建立员工就职前培训、部门岗位培训、公司整体培训的培训机制,不断加深对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从而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还能使员工更加热爱集体、热爱企业,从而增加员工就业能力与职业稳定性,这不仅是对员工的负责与保护,也是对企业的一种促进与推动。 三、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出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员工的思想引导,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如何发挥政工师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作用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中可谓是举足轻重,而如今其形势却异常复杂、任务相当地繁重。必须从根本上改进和加强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目前很多探索已取得显著的成效。国有企业政工人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密切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了解新情况,处理新问题,探求新方式,去创建一个扎实有力、生动活泼,和谐发展的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国有企业;政工师;思想政治;作用 政工师在我国这个职业其实不是太为人们所了解,其被誉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就已经说明了政工师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在企业中,政工师的中心任务是给职工做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职工,了解职工,深入职工当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也就是说,他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为员工谋利益,帮助员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团结职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每个人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政工师还要帮助员工提高思想觉悟,使他们明白更多的道理,让他们在重大问题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改造员工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并在实际工作中维护员工的利益。在实际工作中要关心员工,以员工为本,维护好广大员工的利益。经常深入员工当中,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倾听员工的心声,将维护好广大员工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 具体来说,政工师在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组织引导者 古诗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学习,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大部分积极上进的企业还是相当注意学习的。但是就是这些企业中的大部分对学习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们更看重专业知识、先进技术的学习,殊不知,思想进步也是同样重要的。还是有的企业对此加以了重视,他们也开展了不少活动,他们比如阅读文件、报纸、杂志等,其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员工的学习流于表面,没有得到真正思想上的进步。他们需要的就是建立一个专业的学习型的组织。但这是一个繁复的工程,除了需要管理部门加强规划,政工师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是引来活水的人。政工师需要对学习进行准确的定位以及规划,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除此之外也要注意收集员工日常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关注员工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情况,并且及时加以反馈总结,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从本质上提升企业组织的整体水平。“文”以载道,以文化为载体,发展政工优势凝聚员工。 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 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一方面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绷紧安全这根弦,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将工作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同时要承担起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让先进的思想引导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去。这就要求政工师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自身修为,不仅要熟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而且要深入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先进的思想。在实施工作时也需要灵活应用,并结合实际较好地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先进思想加以运用和贯彻,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求政工师要与时俱进,且善于总结学习,为企业的发展甚至国家的进步出上自己的一份力。政工师就是企业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他们肩负了主持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任务。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时间实践探索而提炼出来的精华,它代表了企业所有员工的共同认知、共同价值。企业文化也是凝聚企业所有员工的精神纽带,支撑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政工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说文化它也可称为“人化”,具有社会性,他既与企业中的每个员工有关,也取决于建设主导者所决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政工师以企业为桥梁,有效连接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以企业为依托,使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沿着思想政治建设的路线;让企业不仅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创造社会效益。其次,政工师在开展工作是要尤其关注运用就教育培训、开展文化活动等来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最后,还要充分利用我们身边可用的媒体资源,加强对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宣传,让企业走向社会,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作为一名政工师,在企业的建设中,首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运用自己所学在企业的思想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积极进取,时刻关注国家的新政策、新思想,并把先进思想带入企业。其次,切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扮演好“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组织引导者”、“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为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断努力奋斗。 思想政治方面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论述,从而得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新方法: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求实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而要做到这些,高校中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一些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进行创新才能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1.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人们的思想观念乃至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只有正确地分析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外部环境,才能正确认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的奠基工作。《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为当前和今后教育工作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必须站在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认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 2.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当今社会的一些领域,道德规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深层次问题也日益凸现。其主要表现在:信仰与理想较淡漠、集体主义观念欠缺乏、在专业学习方面呈现两种趋势、婚恋观不够慎重、竞争意识和方法不够正确,社会公德表现欠佳。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2.1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道德建设中大力加强“三观”、“四信”教育。新世纪的大学肩负着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在“以德治校”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弘扬优良传统,发挥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形成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样要注意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的传统道德,并用它来为现实的道德建设服务。 (三)、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是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程序。道德实践是一个人获得道德知识、形成道德品质、成就理想人格、达到至善精神境界的最基本的途径。 2.2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面向社会、分类实施 (一)、积极倡导服务和奉献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其实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以德治校”,也应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大学生中倡导服务和奉献精神。 (二)、继续开展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之一,集体主义是高校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我们要教育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人个的利益关系,懂得顾全大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反对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业,懂得通过诚实劳动和勤奋工作获得应得的报酬,学会助人为乐,提倡和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反对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 (三)、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正确导向功能。网络传播,无论从技术,还是从道德上都有人为的可控性,为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效抵制西方网络伦理文化的侵袭和渗透,高校应大力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正确导向功能。优良的道德素质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教育与培养,通过自我修养和锻炼,在实践中形成。 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3.1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鼓舞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 (一)、尊重人,树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平等的观念。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享有独立人格、具有现代意识、崇高科学与理性的人。 (二)、关心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就要关心人。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三)、理解人,树立教育的生命性价值。理解是沟通思想和感情的桥梁和纽带。要尊重教育对象的心理年龄特点规律。无论内容和方法,都必须遵循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注重人的天性,围绕人的年龄心理实际来设计活动的内容形式。 (四)、鼓舞人,树立教育的社会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要做到鼓舞人,注重开发人的价值和潜能,不断激发人的创造性。 (五)、服务人,树立教育者为教育对象服务的观念。教育者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必须通过教育对象才能发挥作用。 3.2研究人的特点、规律和需要,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就必须实现教育方法上的根本改变。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创造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走出一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一是要研究人的特点、规律和要求。二是要坚持以“疏导”为主,引导人。三是要注意受教育对象的感受,构建渗透式教育模式。四是注重自我教育,创造出一种以情感人、以理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 4.素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 4.1变闭门灌输为开放疏导的创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不断变革、不断发展的时代,是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采取开放疏导的办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2变强调共性为尊重个性的创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分展示个性的时代,是需要有个性人物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这一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3变以理服人为以情感人的创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满人性化情感的时代,是需要培养和尊重情感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情感,充分采用以情感人的办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5.结语 总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创新,是历史赋予我们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只要我们坚持继承传统,敢于创新,拓宽渠道,整合资源,以人为本的原则,就一定会创造出适应时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建筑技术论文:对我国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的研究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建筑中给排水技术面临着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在对建筑设计给排水系统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管是对工业建筑还是对民用建筑进行设计,都需要加以重视,只有设计得体、安装得当,才能够保证该系统的正常使用。下文从生活给排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等多方面分析了我国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发展,以供大家参考。 1、我国建筑给排水技术现状 1.1生活给水系统 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安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生活给水系统的安装是给排水系统中的重要工作环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但是在安装生活给水系统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种问题,影响到该系统的正常使用。1)在安装塑料生活给水管道后与使用前,安装人员并没有对其进行水压试验,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存在着渗漏问题,甚至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水压过高而导致管道破裂,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另一方面扰乱了交通秩序,导致城市更加拥挤。2)由于情况特殊,有部分的管道暴露于阳光之下,又因为采用的是塑料管道,当受到外界过热或过冷的气候时,管道就会发生破裂,尤其是在冬季,水从破裂的管道处流出,在其周围结成冰块,不利于人们及车辆的行走。3)由于在安装生活给水系统的过程中,安装人员并没有在减压阀的前后设置阀门,并且没有设置相应的过滤器,所以在管道使用过程中极容易因为杂物的进入而堵塞,从而形成漏水现象,当情况严重时,会使水流浸湿周围建筑物的基础部分,最终发生严重后果。据此,我们需要在管道的沉降伸缩处采取有效的补偿措施,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给水管道的破裂,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维护了交通秩序。 1.2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是建筑中有一重要系统,它能够将人们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用水排出。由于在排水的过程中,水流中存在大量的物质,这些物质极容易堵塞管道,所以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以保证水流正常的排除。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在安装排水管道时,没有按照规定来设置清通设备的位置,再加上管道安装不够合理,这就导致管道极易堵塞,从而影响到建筑的正常排水。当前我们所采用的排水管道是UPVC材料,在对建筑进行安装过程中,安装人员并没有在建筑的屋顶部分或者墙体部分设置套管,这样就会导致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水的现象。据此,我们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安装,例如在对墙体或者屋顶部分安装排水管道的过程中,需要设置防水套管,当管道的直径超过110mm时,施工人员需要在管道的端口处设置阻火圈,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安装质量以及只用质量。在对该层建筑设置排水系统时,施工人员需要每隔六层设置一个检查口,便于后期的维护与检修。如果管道的水流转角超过45°,那么在该处需要再设置一个检查口,这样可以避免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堵塞的情况。 1.3消防给水系统 消防给水系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保障,当建筑发生火灾时,需要通过消防给水系统来消灭火灾,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足以说明消防给水系统在建筑中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各区域内出现火灾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财产损失极为严重,这主要是由于消防给水系统没有安装到位,不能够及时消除火灾,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安装人员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安装,忽视了减压阀的重要性,这就造成消防栓端口的压力过大,最终影响到消防栓的正常使用。 2、建筑给水的发展 建筑给水的任务是将符合水质标准的水送至生活、生产和消防给水系统各用水点,满足水量和水压的要求。这涉及水的分配,计量、输送、储存和加压以及水质标准和防水质污染。在水的分配方面,我国已明令限期禁用普通旋启式水龙头,而代之以瓷片式水龙头。瓷片式水龙头节水,使用方便、冷热水混合效果好,但缺点是水流阻力大,对系统的影响是:直接影响水箱设置高度和给水方式。节水技术方面,光电和红外感应控制己从水龙头出水控制扩大至小便器和大便器的冲洗用水。管道连接除了不同材质的给水塑料管采用相应的接口方式外,沟槽式管接头是一项重大进展,沟槽式连接方式不破坏镀锌层、拆卸方便、不动用明火、施工快速、口径运用范围大、耐压值高、优点突出,已成为和螺纹、法兰、承插口连接并列的一种新的接头方式。 建筑给水的水泵有设在室内、有设在小区的,不论设置位置在何处.都要求水泵运行时,其振动和噪声在容许范围内,低噪声泵的研制、开发和应用是室内水泵装置的主要成就。在此之前,流量变化扬程不变的切线泵;以水冷替代风冷,运行噪声低的水冷泵。体积小、功效高的机电体化水泵,占用面积小的深井泵;防锈蚀的不锈钢泵。非自灌方式能使水泵迅速投入运行的自吸泵,都在工程中得到实践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水泵隔振技术己从橡胶隔振垫、弹簧减振器、橡胶隔振器、发展到第四代的复合减振器和第五代的钢丝(绳)减振器。 3、建筑消防领域的技术发展 建筑消防为建筑给水排水技术人员所重视。建筑消防正处于以消火栓给水系统为主向以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为主,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向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发展、卤代烷灭火系统向系统替代和卤代烷替代物替代的转折期。常规灭火设施的发展有:阀后控制,不易堵塞的第三代减压稳压室内消火栓的问世,有具有水流状态可调,水量可调、水带方向可理顺、后座力小等功能的多功能轻型消防水枪的研制成功,有射程远、流量大适用于大空间和室外堆场的消火炮的实际应用。喷淋系统确认了快速响应早期抑制喷头的喷水灭火系统可用于高架仓库、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可用于汽车库可燃液体火灾,重复启闭预作用系统可用于防水渍损失,防二次复燃的3种新的喷水灭火系统使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使用效果得到更可靠的保证。喷头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关键组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发展史实质上是喷头的发展史。 4、结束语 通过上述,建筑的给排水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建筑中的基础设施,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要按照规定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给排水系统的正常使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随之带来的必然是给排水技术的发展,所以在安装给排水系统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安装,以保障人们的生活、工作用水和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技术论文:论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管理和技术 摘要:在越来越强调管理和技术进步的今天,水电水利建筑的施工也不例外,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每一项水利水电工程的实施都必然要和相应的技术相联系,同时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本身的特点,其对技术及管理的要求特别高。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施工技术 管理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是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生效的平台。一般包括由挡水、泄水建筑物形成的水库和水电站引水系统、发电厂房、机电设备等。水库的高水位水经引水系统流入厂房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出电能,再经升压变压器、开关站和输电线路输入电网。 1、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的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利用是社会进步到现阶段的产物,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实施中,技术是它的根本,只有技术作保障才能在艰巨的重大工程中完成工程建筑的施工,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文秘站:]的施工技术将直接关联作用到水电水利的效益和产生的影响,它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工程而已,它是构成整个水电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要素。只有将技术含量高与社会相紧密联系的技术用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2、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若仅有技术和资金等硬件,而没有管理的软件,则它将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目的没有纪律没有指挥的工程将会是没有灵魂的走肉,并不会发展成为任何的大项目并运用于人类,只有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把管理运用好,管理好了各种设施及整个建筑工程的实施,那么项目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才会是建筑工程的每块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建筑工程达到质的另一个提升。所以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技术和管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只有把管理和技术同时运用好,才能使工程发挥作用。 二、建立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的管理和技术相糅合 1、技术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存在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工期限制严格,以及工作环境艰苦、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等特点,技术管理是对水电厂生产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效益的保障是安全,安全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结果是效益。运行管理单位,实行企业管理,一是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缺乏激励机制,二是传统就业制度过于包容,致使企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技术素质差,大部分职工末受正规培训,缺乏应有的知识。 2、加强运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程,结合实际,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岗位责任制》、《生产事故调查实施细则》、《生产管理办法》、《电厂及变电站通讯中断事故处理办法》、《反事故措施计划》、《工作票、操作票签发制度和工作许可制度》等以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在运行中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操作票,工作票,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和设备缺陷管理制),做好设备运行记录,改正不良的习惯操作行为。同时还应建立运行分析制度,即对运行中通过仪表指示、运行纪录、设备巡检和操作等反映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及时找出产生各种问题和现象的原因、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及对策。 3、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本厂实际进行挖潜,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检修网络图,使检修质量提高,工期缩短,耗材降低,工力减少。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绝缘监督、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强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生产和经济运行考核制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经济考核由于其生产过程复杂、业主及管理方式的不同,目前还没有比较有效和公认合理的标准。国家电力公司时期曾推出过水能利用提高率指标,并纳入到达标创一流标准的评定,但因该法对水量和综合出力系数的计算存在较大误差或不确定性,其程序的计算结果难于取得管理方和相关部门的认可,结果没能切实推行。 从维护水电厂正常生产秩序的要求出发,水电厂生产运行指标应能充分体现各项工作的成效,反映设备管理维护和水能利用的水平,至于具体工种、岗位的工作成效应作为发电厂对各部门和员工的考核指标,它们综合起来反映发电厂宏观的生产和经济运行管理水平。 5、抓安全促生产,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安全生产以人为本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技术管理工作应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制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人。狠抓落实,用血的教训说明安全生产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使职工增强执行规程制度的自觉性。并对各类大小事故认真开展调查分析及时写出调查报告和事故 通报。用安全规章制度约束人,用事故教训教育人,以奖优罚劣激励人。在职工中形成“抓安全就是抓生产的综合性治理”,从而使职工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平时加强职工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属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人的素质要求高。 建筑技术论文:建筑工程装修工程技术的简述 地面石材泛碱已成为精装修工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本文从地面石材泛碱的成因、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各个角度提出了泛碱主要原因与预防措施。 关键词:石材,泛碱,原因,预防,措施 前言 随着精装修市场的推进,住宅品质对于精装修工程的要求也逐渐变高,同时,在精装修施工中也有很多质量通病出现,例如石材泛碱等现象,对于此种问题在后期石材养护也同样会发生,如何从成因、预防、措施中加以考虑与处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阐述: 一、什么叫泛碱现象 湿贴天然石在安装施工期间,石材板块会出现似"水印"一样的斑块,随着镶贴砂浆的干燥和硬化,"水印"会稍微缩小,甚至出现消失,其孤立、分散地出现在板块中,但随着时间的延续,特别是是在潮湿天气或受雨水影响较多的户外区域,水从板缝或石材表面等位置渗入,天然石的水斑就会慢慢变大,同时在板缝中形成片状并析出白色的结晶体,常年不消退,外观受到严重影响,工程上称此种现象为泛碱现象。 二、石材泛碱成因: 首先我对泛碱的成因作以阐述。由于天然石材结晶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较粗,我们肉眼几乎很难看到其中的毛细管,例如花岗岩孔隙率大概为0.5%至1.5%,大理石孔隙率大概为0.5%至2.0%,其抗渗性能相对普通水泥砂浆而言较差。对于花岗岩,虽然其吸水率在0.2%至1.7%,数值较低,但水仍可经过石材中的毛细管渗入到另一面。因此,由于天然石材的特殊性及毛细孔的存在,在某方面反而为石材粘接剂中的水、盐、碱等物质的侵入提供了通道,最终形成了泛碱。 此外,在粘结剂产生含盐、碱等物质是渗入石材毛细孔产生泛碱的直接物质来源。其中主要是砂浆中析出的Ca(OH)2伴随多余的拌和水沿石材的毛细孔逐渐渗透到板块中。拌和水越多,移动到砂浆表面的氢氧化钙就越多,水蒸发后,氢氧化钙就存积在板块里就形成了泛碱。而水是泛碱物质的溶剂和载体。 对泛碱成因了解之后,我们知道目前石材铺贴工艺是离不开水泥,砂子和水的,但是只要解决了水入侵石材板材的问题,就能有效控制石材泛碱的现象,所以我们一般工程中使用的地面石材都是要求要做六面防护的,通过在石材板底涂刷树脂胶,再贴化纤丝网格布,形成抗拉防水层,使石材表面封闭水汽不能进入,但是有的工程为什么还是会泛碱呢? 三、预防方法 针对泛碱现象的成因,可以相应从切断泛碱的途径,减少Ca(OH)2、盐类等物质的生成,同时减少水的渗入,基于以上三个方面采取对策,从而起到预防的效果。 (一)石材安装前的准备 1、在设计的角度上考虑杜绝泛碱,应可能设计成干挂方式,充分考虑结构的防水处理,同时应以吸水率指标及其他物理性能均符合要求的石材为主。 2、对于施工前期,应提前作好预防措施,事先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泛碱的各个施工工艺[2]环节,做到样板先行原则。 3、在材料方面,做到相关材料应先检验后方可使用,不仅要求整体外观合格、对于尺寸、物理性能指标也要满足条件。 (二)防碱背涂剂的使用 1、对于石板安装,则需要在施工前在石材背面和侧面均涂刷专用处理剂,通过该溶剂渗入到石材堵塞毛细管中,从而使水、盐、Ca(OH)2等其他物质无法进入石材毛细孔,大大降低了石材泛碱的可能性。 2、此外,应注意在石材板底面涂刷树脂胶,通过贴化纤丝网格布起到抗拉防水层,同时也要在侧面做好涂刷处理,两者缺一不可。 建筑技术论文:关于信息技术在建筑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摘 要:在阐述了信息技术、建筑管理信息化两个基本概念之后,本文对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全过程中的策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管理;实践应用 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加快,在建筑行业中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怎样把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应用到建筑管理中去,是值得我们每一名工作人员考虑与研究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管理的常规应用 信息技术管理,其基本定义为企业应用合理有效的办法,对管理经营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进行搜集、处理、加工、储存,并用以帮助企业进行发展决策的管理。在当代,信息技术管理主要指的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单就建筑施工管理来讲,不但要解决需不需要用到计算机技术这一问题,还要解决怎样利用计算机技术这一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迄今,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技术都得到了极大进展,硬件设施在存储量、价格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使其普及变为可能与必然,而软件开发的进展让这种可能与必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信息的沟通及处理与计算机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信息的网络化、社会化、经济一体化管理,无一例外地都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影响。网络让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方式都产生了极大变化,而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在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用信息系统来明确建筑单位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可以让业务工作实现顺利交接与进展,提升各部门工作效率,尤其是提升合作水平。伴随市场的成熟,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化工作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更给发展建筑行业指明了方向。那些与建筑单位自身管理方向相一致的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是很容易为市场所接受的,它可以给建筑管理提供研究与发展的系统支撑。 二、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必要性 建筑信息管理指经由各系统、各工种、各数据的科学管理,让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有效方便地实现搜集、储存与应用。当前,信息技术管理不断产生与发展新型产品,对建筑企业自身既是一种激励,也是无形的挑战,如果建筑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发展潮流,及时采纳与应用新型信息技术管理,就极容易被同行业的其余企业所赶超,进而有遭到淘汰的危险。为应对这种挑战,更多的企业选择了建筑管理信息技术对外发包的办法,而外包这种形式,其关键是要对系统进行理性分析,掌握合理的节奏与齿度,明确哪些信息可以外包,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而哪些只能在企业内部运行,以保证工作的便捷性与商业机密的可操控性。 在建筑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很多,而工作效率始终上不去的落后局面,充分利用起计算机的大存储量、快传送性功能,实现高质量、准确、快速的自动化建筑管理工程应用,树立起建筑行业在管理上的先进性、自动化、规范化、现代化办公形象与办公意识。而在硬件配备上,应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企业管理者的工作素质与先进思维,让其有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态度,管理办公条件进行全面改善,为信息技术在建筑管理工作中全面应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我们明确了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必要性以后,还要注意以下三点:要注意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海量的数据筛选处理,在其中找出创新动机,实现构想方案的最优化。第二是信息技术要同建筑业务作紧密的融合,让信息技术在管理上的优势转化为建筑企业在业务中的优势。第三是建筑管理信息化讲求的是团队协作,而信息技术中的信息化软件应当把这种优势继续传承下来,在形成企业竞争优势时,要逐渐培养以建筑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标尺、以集体协作为半径的工作队伍。 三、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现状 (一)缺乏明确认识与核心技术 多数企业对信息技术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上网查资料,收邮件。而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监控、流程协调、业务管理、资源统筹上的重要意义。而对于实测工程成本、工程变化、提出工程预警等方面,很多企业也均没有明确的认识。 (二)各企业水平不一致,差距比较大 因为思想意识与经济实力的区别,一些效益好、规模大的建筑企业对于信息技术应用重视程度较高,而经济效益一般,规模小的企业受到思维的局限与经济实力的制约,不愿意花精力与物资返岗入到信息技术中来。 (三)志门的软件匮乏,需要进一步开发 从我国建筑行业现状来看,还很缺少专门的信息技术软件,技术发展的不成熟,同国外有很大差距。一些国外进口的软件又同我们国家的实际建筑情况有比较大的差距,难以有效利用。 四、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 智能型建筑管理同计算机技术、建筑管理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都有着紧密联系,它在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发展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众多地产商的重要发展手段,一些相对比较特殊的建筑,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建筑自身的智能化,比如珠海机场、北京的名人广场、还有位于深圳的罗湖商业中心等。而上海金贸大厦、人民银行总部等建筑,更是智能化建筑的经典。根据资料显示,全国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一千五座智能型建筑。 建筑管理扩而广之,则是城市管理。数字城市综合运用到了网络、虚拟仿真、多媒体、GIS、遥测、遥感等多项技术,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机制完成信息化自动搜集,并实施监测管理的动态化,与辅助决策的技术化。为了推进数字城市的建设,建设部业已充实调整了组织机构,制定印发出了新的建筑管理工作信息化工作要点以及数字化城市工程等两项规范。当前,用更为先进有效的信息技术武装建筑企业信息管理的工作系统,应当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以两方面的工作来保证建筑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要在硬件和软件上一起下功夫。如果单纯注意建设系统硬件、门户改造,只在建筑企业管理标志物上下功夫,那就会走入到错误的发展道路上去。我们在注意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系统中的软件开发与人员素质调整。为了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我国建设部已经作出调整、优化提升了建设部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工作职能,制定了建设领域工作信息基本要点。 数字化城市工程已纳入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中。当前,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企业管理信息规范系统,摆在第一位的应当是实效性。 我们了解到,推进建筑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本身也是对建筑自身的一种功能性改造,又是企业深入改革的必然过程,这说明了建筑管理工作信息化的严肃性与重要性。这其中,进度控制的重要性需要着重说明,应用网络技术,可以很清晰地显示出关键工作的工作进展 情况,各项目的制约关系情况等,再以网络技术对这些基本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编制出更为合理的次一步骤进度工作计划。从资源分配、材料预算、人工设备清单等角度导入数据,生成系统而又可以细化的实施计划,并根据施工进展情况进行实时调整。 总结: 信息技术业已应用到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费用结算、工期进度等多方面,而管理的不完善仍是我们当前急需改善的问题。我们在人才引进、制度建设等诸方面要积极进行探索研究,才能把建筑管理信息化做得更好。 建筑技术论文: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防水技术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建筑行业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项建筑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对保证我国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房屋建筑作为人们居住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能否实现,同时还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防水施工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施工项目,要是该项工作不能落实到位,会直接导致房屋渗漏现象的发生。怎样才能提高建筑物的防水性能、增加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这是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必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就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防水技术而言,还有很多方面都不够成熟。本文首先对建筑工程防水施工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建筑工程防水施工中常用的防水材料,最后对建筑工程重点防水部位的施工措施进行了解析。 一、建筑工程防水施工概述 建筑防水技术是保证建筑物结构不受水侵蚀的专项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防水工程质量的优劣对建筑物使用者的感受以及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根据水的来源不同,防水工程主要在三个部位进行:其一,针对雨水对建筑物的影响,需要做好建筑物外墙和屋面的防水施工;针对生活用水对建筑物的影响,需要做好建筑物卫生间以及地面的防水施工;针对地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需要做好建筑物基础以及地下室的防水施工。 二、建筑工程防水施工中常用的防水材料 防水工程质量的好坏,除了与施工技术有极大关系以外,还受到防水材料质量的影响。要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需要对防水部位以及施工现场的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根据防水材料的施工条件以及材料构成的不同,常用到的防水材料有以下三类。 (一)刚性防水材料 刚性防水材料主要是指防水混凝土,它既可以作为建筑工程的结构,同时也兼顾到了防水作用。刚性防水材料主要应用于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以及地下室的防水施工中。防水混凝土的密实度较大,对防水有显着效果。在刚性防水材料的防水施工中,首先要设置模板的形状,材料的配合比也必须要适当;其次,要在施工前对防水材料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编制出切实可靠的施工方案,经验证通过以后才能进行施工。 (二)卷材防水材料 卷材防水材料的主要组成物是纤维、沥青和胶体材料。将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加热并做成卷装的防水材料。在卷材防水材料的防水施工中,首先要将施工面清理干净,接着再对卷装材料进行高温加热,将其与施工面紧密结合,压实到不留任何缝隙即可。当前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卷材防水材料是石油沥青纸,因其具有价格低、柔性好、施工简单等优点,在我国建筑物的屋面防水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三)高分子合成材料 高分子合成材料主要兴起于近几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涂膜防水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是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为主要成膜物质,再加以辅助材料配制成的防水涂料。不过,高分子合成材料中含有极多的有机溶剂,如果施工不当,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在高分子合成材料的防水施工中,必须要注意施工技术。 三、建筑工程重点防水部位的施工措施 (一)屋面防水技术 在屋面防水施工中,常使用卷材防水材料作为主要防水材料。 1、基层施工 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将其安放平稳,板缝间隙要嵌密实。为了防止建筑物室内水汽进入保温层,应该要在混凝土屋面板板面上设置隔汽层。隔汽层的设置一般都是采用铺设卷材或油毡的方式,在铺设油毡时,要确保搭接宽度不少于50mm。 2、保温层施工 在保温层施工中,常用到的材料可分为整体保温材料和松散保温材料。在施工中,要确保保温材料的含水量必须符合相应的要求。如果没有特殊要求,该材料的含水率相当于自然风干状态下的含水率。憎水性胶结材料以及水硬性胶结材料分别不得超过5%和20%。在松散保温材料的铺设过程中,要确保将其压实,每层的虚铺度不得大于150mm,压实的厚度以及压实程度都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控制,压实之后,短时间内不得在保温层上堆放重物。 3、找平层施工 在找平层施工中,应该采用1:8沥青砂浆或是1:3水泥砂浆细石混凝土进行施工,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坡度的设置,在屋面的转角处要留设圆角,圆角要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其半径不得大于100mm。要将找平层的含水率控制在9%以下,其表面必须要保持整洁。 (二)地下室防水技术 1、材料的制作要求 地下室防水技术对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在防水混凝土的配料中,宜选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其标号不得低于350号。另外,若是要掺入外加剂的话,也可以选择矿渣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应该控制320kgm2,混凝土的吸水率要确保在1.5%以下,其中石子的最大粒径要小于40mm,灰沙比要控制在1:1.5~1:3之间,含沙量要控制在36%~45%之间。 2、防水混凝土施工 在防水混凝土施工时,要保证其坍落度小于5mm。在使用搅拌机械对混凝土进行搅拌时,搅拌时间要控制在两分钟以内,振捣时间以10~20秒最佳。底板混凝土施工时要做到连续浇灌,确保不留下任何缝隙。在墙体施工中,不能留设竖向施工缝,只能留设水平施工缝,且要确保施工缝的位置要比底板高200mm以上。另外,还必须要加强对防水混凝土的养护,养护时间要控制在14天左右。 (三)卫生间防水技术 卫生间地面和墙体中会有较多的管道穿过,这给卫生间的防水施工增加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卫生间的面积较小,平面形状复杂,这也增加了卫生间的防水施工难度。如果使用卷材防水材料进行防水施工,因为接缝和剪口极多,会出现粘结不牢,密封不够的情况,不能起到良好的防水作用。因此,在卫生间的防水施工中宜采用涂膜防水。 当前在卫生间防水技术中,一般都是采用聚氨酯防水涂料进行施工。该防水涂料能够形成较厚的涂膜层,具有延伸性好,抗拉强度大等优点,是卫生间防水的理想材料。但是因为该材料的成本较高,施工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在施工时务必要认真仔细,以防材料的浪费,导致成本的增加。使用该材料进行防水施工的程序是:清理基层——涂布底胶——配置涂料——涂膜防水施工——保护层施工——质量检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中,防水施工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其隐蔽性极高,如果施工不当,不仅会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威胁到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筑企业在施工建设中必须要 高度重视建筑工程的防水施工。 建筑技术论文: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技术及数据分析的探讨 0 引言 伴随社会不断的进步和物质需求与精神文明的逐步提高以及日臻成熟和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水平[1],同时,也因日益增多的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2]。 为了对建筑的安全性能提供严格保障,产生了针对高层建筑物的变形观测。所谓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就是对建筑物本身的水平位移观测、沉降观测、倾斜观测等等。沉降观测的意义是:能够有效的为工程施工质量和地基基础设计质量的评估提供依据,并能及时的反映出建筑体建造过程中随着负荷的增加,和地基附加压力的增大,其竖向压缩变形的沉降从零开始直至沉降稳定的变化情况。因此,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4],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沉降观测原理与方法 1.1 建筑物沉降的原因 1.1.1 施工误差引起的变形 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出现因施工误差而造成建筑物的荷载分布与预计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细微的差错就会导致建筑发生形变[5]。 1.1.2 建筑物的合理变形 在建筑物施工和运营阶段,其自身结构形态造成荷载分布不均匀会导致建筑物发生形变。 1.1.3 外部因素 随着建筑物的建设,由于建筑物的荷载不断增加,其地基土在压力的作用下被不断压实,体积缩小,从而引起建筑的沉降变形。 1.2 沉降观测原理 沉降观测(亦称沉陷观测)是变形观测中用得最多的,它是指对所设置的观测点进行持续的垂直位移观测,根据工程特点分阶段地得出沉降观测成果,据此推断或验证工程实施的可靠程度[6]。 变形观测中沉降观测极为重要。沉降观测作业简单但精度要求高,它不仅能提供沉降量,还可以推算建筑物的倾斜以及水平构件的挠度等。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是不可避免的。沉降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7],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1.3 沉降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的方法有:水准测量方法、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数字摄影测量方法、InSAR方法、GPS方法、地面沉降监测站(基岩标和分层标组)、地下水动态监测等[8]。 2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实例 2.1 工程概况 该项目占地面积为67854.09m2,建筑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基类型为桩基基础。建筑设计单位为西南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为成都建工5公司;设计用途为住宅,层数为25。 2.2 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 2.2.1 观测点的布设 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建筑物的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布设沉降观测点。市场营销毕业论文网同时在高低建筑物、纵横墙交界处、建筑物裂缝或沉降缝两侧、框架结构建筑物部分基柱上设置观测点。间距大约15m,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质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片伐基础、箱型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中部位置设置观测点。 根据建筑物结构及基础吃力层特点,拟在建筑物主题布设12个沉降观测点,如图1所示: 2.2.2 沉降观测 采用天宝生产的DINI03电子水准仪及相应的铟瓦水准尺和尺垫按照二级水准观测精度,从基准点开始组成闭合、附合或结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 2.2.3 沉降观测的周期 施工过程中3#楼每3层观测1次,封顶后每2-3个月观测1次,在主体竣工验收(静荷载加载完毕)时如沉降数据达到《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的稳定标准,可停止观测,否则应继续进行观测工作,直至达到稳定标准为止。 3 沉降观测数据综合分析 图2详细记录了从第1期到第12期的各个观测点的高程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建筑物的逐渐修建过程中,各个观测点的高程数据的值是在成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建筑体在发生沉降变化,也说明整个建筑的变化状态是符合理论实际研究的。 曲线在首次观测后即发生回升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初测精度不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施工区内降水变化引起的;如果是施工区内降水变化引起的,则属正常现象。 如果是因为初测精度不高所引起的,曲线回升超过5mm,应将第一次观测成果作废,而采用第二次观测成果作为首测成果,如曲线回升在5mm之内,则可调整初测标高与第二次观测标高一致。 曲线的波浪起伏现象。曲线在后期呈现波浪起伏现象,此现象在沉降观测中最常遇到,常常是测量误差所造成的。曲线在前期波浪起伏所以不突出,是因建筑物下沉量大于测量误差之故,但到后期,由于建筑物下沉极微或已接近稳定,因此在曲线上就出现测量误差比较突出的现象。处理这种现象时,应根据整个情况进行分析,决定自某点起,将波浪形曲线改成水平线。 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产生此种现象一般是由于水准点下沉所致,水准点是逐渐下沉的,而且沉降较小,但建筑物初期沉降量较大,即当建筑物沉降量大于水准点沉降量时,曲线不发生回升,到了后期,建筑物下沉逐渐稳定,如水准点继续下沉,则曲线就会发生逐渐回升现象。因此在选择或埋设水准点时,特别在建筑物上设置水准点时,应保证其点位的稳定性,如已查明确系水准点下沉的原因,则应测出水准点的下沉量,以便修正观测点的标高。 曲线在中间某点突然回升。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当水准点碰动后低于被碰动前的标高及观测点被碰动后高于被碰动前的标高时,才会出现回升现象的可能。由于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其外形必有损伤,比较容易发现对这个问题必须进行合理的处理,其办法是:选择结构、荷重及地质等条件都相同的临近另一沉降观测点,取该点在同一期间内的沉降量,作为被碰动观测点的沉降量。此法虽不能真正反映观测点的沉降量,但如果选择适当,可得到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结果。 4 结论 沉降观测对高层建筑的施工以及运营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控,能够更加合理的指导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并及时向施工部门反馈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信息,避免造成因建筑体的沉降而导致其结构破坏进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的情况。在今后的高层建筑沉降观测作业中,我们应根据工程特点恰当的选择观测方式,高质高效的完成观测工程。 建筑技术论文:论述防渗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建筑工程防渗漏技术 建筑工程的质量形成是设计质量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施工质量管理就是为实现设计质量的全部活动过程,设计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的最终质量,而住宅工程主要的渗漏缺陷有:屋面渗漏、厨房卫生间地面渗漏、外墙渗漏、外窗渗漏等。 2.屋面防水 2.1渗漏现象 屋面设施与现浇层之间的节点部位渗漏;女儿墙和墙角部位温度应力裂缝造成墙角部位渗漏:现浇屋面的不均匀沉降裂缝造成条状渗漏:卷材屋面空裂、开裂渗漏;天沟、檐口渗水:屋面反梁过水孔渗水(见图1):屋面出入孔渗水:防水层剥离、脱缝、收头脱落等原因引起的渗水。 1-防水层;2-附加层;3-冷底子油;4-找平层;5-找坡层 6-结构层;7-预埋管;8密封材料;9-卷材收头 2.2防水层施工 1)找平层上均匀涂刷基层处理剂,对屋面节点、周边、转角等用毛刷涂刷,基层处理剂、接缝胶粘剂、密封材料等应与铺贴的卷材材料相容。 2)防水层施工前,应将卷材表面清刷干净;热铺贴卷材时,玛啼脂应涂刷均匀、压实、挤密,确保卷材防水层与基层的粘结能力。 3)卷材大面积铺贴前,应先做好节点密封处理、附加层和屋面水较集中部位(如屋面与水落口连接处、檐口、天沟、檐沟、屋面转角处、板端缝等)细部构造处理、分隔缝的空铺条处理等,应由屋面最低标高处向上施工:铺贴天沟、檐沟卷材时,顺天沟、檐沟方向铺贴,从水落口处向分水线方向铺贴,尽量减少搭接。节点、附加层和屋面排水比较集中部位.出现渗漏现象较多,先行认真处理,检查无误后再开始铺贴大面积卷材,这是保证防水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4)叠层铺贴时,上下层卷材间的搭接缝应错开;叠层铺设的各层卷材,在天沟与屋面的连接处应采取叉接法搭接,搭接缝应错开;接缝宜留在屋面或天沟侧面,不得留在沟底,搭接无滑移、无翘边。 5)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的搭接缝,宜用材料性能相容的密封材料封严。 2.3 细部构造处理 1)天沟、檐沟应增设附加层,采用沥青防水卷材时,应增铺一层卷材:采用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时,宜采用防水涂膜增强层:天沟、檐沟与屋面交接处的附加层应空铺,空铺宽度不应小于200mm:天沟、檐沟卷材收头处应密封固定。 2)女儿墙为砖墙时卷材收头可直接铺压在女儿墙的混凝土压顶下,如女儿墙较高时,可在砖墙上留凹槽,卷材收头应压八凹槽并用压条钉压固定,嵌填密封材料封闭,凹槽距屋面找平层的最低高度不应小于250mm:女儿墙为混凝土时,卷材的收头采用镀锌钢板压条钉压固定,钉距≤900mm,并用密封材料封闭严密;泛水宜采用隔热防晒措施,在泛水卷材面砌砖后抹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保护,或涂刷浅色涂料,或粘贴铝箔保护层。 3)管道根部600mm范围内,砂浆找平层应抹出高30mm坡向周围的圆锥台,以防根部积水;管道与基层交接处预留20mm×20mm的凹槽,槽内用密封材料嵌填严密;管道根都周围做附加增强层,宽度和高度不小于300mm;防水层贴在管道上的高度不应小于300mm,附加层卷材应剪出切口,上下层切缝粘贴时错开,严密压盖:附加层及卷材防水层收头处用金属箍箍紧在管道上,并用密封材料封严。 3.外墙防水 3.1外墙渗漏其主要渗透动力为毛细渗透。 3.2外墙材料提倡采用保温节能新型墙体材料,满足现代建筑设计要求。 3.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与填充墙交接处加上一层300宽度的点焊网,以避免受温度影响收缩不均而产生开裂。对于轻质墙,宜加一层点焊网。 3.4高层建筑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结构造型、地基条件等因素,尽可能地消除应力裂缝,伸缩缝、沉降缝应认真处理,做到既能伸缩(沉降)自由,又能防水。 3.5对于空心砌体,建议采用构造防水、设置等压结构,消除压羞渗透动力。 3.6外墙分格缝可以使用一次性塑料分格条等代替,外墙饰面砖的勾续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以减弱水泥砂浆的脆性:外墙找平层如遇不同材料交接的可加金属条以抵抗因不同材料的线膨胀数不同而引起的开裂;抹灰用砂要严格控制含泥量,杜绝使用风砂等。 4.外门窗防水 4.1制作阶段 4.1.1角部处理 彩铝铝合金门窗组角时必须用防水胶垫,断桥铝合金门窗组角时必须用组角胶,塑钢门窗时焊接缝绝对不能开裂。 4.1.2固定玻璃镶嵌时 干法:胶条必须一周只能断开一处,断开处在上角,胶条与型材、玻璃必须搭配合适,胶条不能塞不进或是有脱落现象; 湿法:须用中性玻璃胶,防止胶在凝固时出现揪开扣条的现象。打胶必须严实、均匀不能有断裂现象。 4.1.3窗扇与窗框的搭接 扇与框的搭接不能太小,扇框的四周必须有胶条。 4.1.4如遇到有拼接或是转角窗时 拼接料、转角料必须做防水处理一或用防水胶条通长粘贴,或用密封胶进行密封处理。 4.1.5所有门窗均必须有出水孔,并应有防风盖 4.2安装阶段 4.2.1净口安装 1)外饰面为瓷砖时不能参照规范节点图进行施工,规范要求:加强网包襄在洞口上,瓷砖贴于其上,形成窗洞口外侧高于内侧,容易造成泛水。 2)建议一切门窗洞口的内侧高于外侧。 3)净口安装的膨胀胶管的处理必须圆周图密封胶,以便于积水不会渗透,通过发泡胶渗透到室内。 4.2.2毛口安装 所有门窗外槽口必须用实物填充后安装,以便与主体结构密封密实。 4.2.3密封胶 密封胶施工均匀,胶体粘结在窗框上不能少于5—8mm,室外用防水密封胶。 5.厨卫间防水 5.1沿墙根墙面渗漏、穿楼板管道处渗漏、浴缸底部积水渗漏,其主要渗透动力为重力渗透。 5.2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必须设置防水层,墙面采用防水砂浆抹灰,防水砂浆分2次刮糙。 5.3有防水要求的楼板周边除门洞外,应向上做一道高度不小于200mm的混凝土反梁,梁宽同墙宽,与楼板一同浇筑,地面标高应比室内其他房间地面低30mm。 5.4主管道穿过楼面处,应设置金属套管,上下水管预留洞口坐标位置应正确,洞口形状为上大下小。 5.5防水层施工前,应先将楼板四周清理干净,阴角处粉成小圆弧。防水层的泛水高度不得小于300mm。将防水层上翻300mm是保证墙角处不渗漏水的有效措施。另外,靠近沐浴的墙面还应在贴磁砖前在找平层上涂刷防水层。 5.6地面找平层朝地漏方向的排水坡度为1%~1.5%,保证地漏口最终标高比相邻地面低5mm。 5.7烟道根部向上300mm范围内宜采用聚合物防水砂浆粉刷或采用柔性防水层粘贴。 6.结语 要确保建筑工程不渗不漏:一是从结构设计方面进行分析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二是从施工过程方面进行分析是否达到质量验收规范要求;三是从防渗防漏的 原材料方面进行分析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总之,对建筑工程防渗防漏要从多方面原因进行分析,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质量验收,质量验收合格后才进行下一项工序进行,要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建筑工程防渗防漏。 建筑技术论文:有关建筑工程中的防渗漏技术探论 近年来,房屋建筑渗漏问题成为居民住宅质量投诉的热点。因此,防渗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从而使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屋面、墙体和裂缝、厨房、卫生间以及各个门窗的渗漏问题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本文对防外墙渗漏技术进行简要论述,并通过对外墙、门窗、厨房和卫生间、墙体、屋面的防渗漏技术的研究和分析,针对建筑工程中的防渗漏技术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一、外墙防渗漏技术的简要概述 在外墙施工时,将防渗漏工作做为外墙施工的重点,门窗、厨房和卫生间以及屋面的墙体的细部处理做为外墙的关键环节。作为一名建筑工作者,在作业时要严格按照GB50203-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的规定来进行操作,对砌筑的质量给予充分的重视,砖块要提前进行浇水湿润,外围的墙体应当“满刀灰”砌筑。比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当降雨量超过10cm/h时,墙面构成整批水幕,这时墙面的净水压为70kg/m2,就可能会出现外墙渗漏的情况,此为造成外墙渗漏主要的外部原因之一。因此,外墙施工每个技术环节及施工步骤都直接影响防水,为确保不发生渗漏,在对外墙进行防渗漏处理时,要对外墙容易渗漏的部位,有全面的、客观的了解。总体来说,外墙的防渗漏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主体开始施工的时候,就要适当的采取一些措施,使建筑处于多设防的状态下。下面针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分多个结构部位逐一阐述相应的防渗技术。 二、门窗防渗漏措施 门窗属于建筑物上的活动范围内,且是面积和次数最多的地方,因此门窗的防渗漏工作难度也相对高一些,不仅需要建筑人员的操作技术含量较高,而且要有较强的建筑理论知识,通过将两者进行结合,才能够做好门和窗区域的防渗漏工作。在门窗防渗漏工作中对于门窗的安装和今后的功能使用方面,都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活动次数的多少和门窗的面积,都会对建筑物的美观造成影响,且对居住者以后的使用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门窗的防渗漏处理时,要对整体的美观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在进行外墙铝合金窗的施工工作时,选用的铝材一定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并要满足图纸设计规定的要求,在搬运和安置的过程中要注意尽量不使半成品发生变形、损坏和扭曲等情况,禁止在半成品变形后人工的进行修正,选用的配件也要符合相关标准,确保安装牢固且开启紧密后,要在室内封闭的状态下,切身感受有没有风吹入,如果发现有风吹入,那么要对不密实的地方进行重新的封闭,直到感觉没有风吹入为止。另外在窗框安装完成之后,要在四周进行塞缝处理,一般都采用干硬物和集合物防水砂浆,按照 1:2 的比例进行分层的填实工作,在外侧涂刷改性防水砂浆两面道,确保塞缝不会空鼓,要派专业人员逐一的对塞缝进行检查。保证外窗台与内窗台的高度差值不高于20mm,并要做出物向外配水坡度,上面的窗眉要做成鹰嘴的形状,坡度要保持高于20%,并要把板底涂刷的普通乳胶漆改为防水性能较好的外墙涂料。 三、厨房和卫生间的防渗漏措施 厨房和卫生间是建筑物中用水最多的两个地方,不论哪处的防水工作不好,都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危害,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厨房和卫生间的防渗漏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厨房的地面度要低于客厅和卧室地面50mm,在结构施工过程中,要做出高度差,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起坡,地漏口要比相邻的地面低 10mm 以上,厨房和卫生间的墙体在 0-1.8m 的范围内要进行内抹灰,并要加入防水粉,烟道和穿楼板管道的封堵材料要使用细石混凝土和微膨胀剂,在周边要进行凿毛,并将其清洗干净,支撑上模板,用细石混凝土进行封堵,在管道四周的200mm 的范围内,要从管边开始向外进行找坡,厨房和卫生间在进行地面防水施工之前,先要对结构进行试水工作,一旦发现有渗漏的情况,一定要找出渗漏的源头,并对其进行彻底的处理,然后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防水涂膜工作。 建筑技术论文:分析高层建筑灌注桩施工应用技术 摘要: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针对高层建筑灌注桩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详细介绍了灌注桩施工方法及关键工序操作要点,并阐述了各种质量通病的处理技术,为今后其他灌注桩的施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灌注桩施工;灌注桩;建筑 1 项目概况 本工程拟建4幢21层商办楼,整体设3层地下室。基坑面积8280m2,基坑开挖深度为11.7m(承台处开挖深度为12.2m)。经设计主体基坑采用直径850mm~1000mm钻孔灌注桩排桩围护,设直径850mm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坑内沿竖向设2道钢筋混凝土支撑。 2 灌注桩施工技术及工艺流程 2.1 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在开孔初期,一定要采用轻压慢转的工艺并保持浆液浓度在1.2以上,以确保地面下孔壁完整,确保充盈系数在1.1以上。在本工程中,有部分桩相邻间距比较小,为防止发生坍孔、窜孔等情况,在相邻桩施工时,打完一根桩时,将钻机挪至本桩4倍桩径范围外施工另外桩,严禁为图方便不挪桩位,直接相邻桩连续打的现象。钢筋笼制作:原材料进场后及时收集质量保证书并进行报验,协同质量员、监理现场取样复试,同时进行模拟焊送样试验,全部合格后,才能进行钢筋笼制作。围护桩钢筋笼按长度分节制作(一般9m一节),采用GPS-10型钻机垂直度好的主卷扬机进行钢筋笼安装。二次清孔:先检查导管的密封、磨损等情况,用3PNL泵进行泥浆循环清孔,必要时增加进浆流量,使沉渣厚度达到规范要求。混凝土灌注:混凝土灌注时应检查隔水球及放料阀的正确安放情况,灌注过程中随时测量导管的埋管情况,及时做好记录。上述施工技术方案的每道工序都由值班技术员自检合格后,再协同监理进行复核,签认现场值班记录表后,方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2 第一次清孔。当钻至设计标高后,应停止钻进,并及时用换浆法进行一次清孔。具体方法:在钻进终孔后利用成孔钻具直接进行,清孔时先将钻头提离孔底10cm~20cm,转盘回转冲孔,泥浆循环不断地进行,并时常串动钻具,以提高一次清孔效果。一次清孔的时间不宜定死,应根据钻具回落测试孔底沉渣厚度和返浆比来决定清孔是否可以结束;为确保孔壁质量,一清泥浆进浆比重应小于1.15,返浆比重应小于1.25,手触泥浆无颗粒感觉,一次清孔即可结束。 2.3 钢筋笼吊放。吊放钢筋笼时,可利用机架直接吊放钢筋笼。为保证钢筋笼的安放深度符合设计标高,安放前由施工员测定具体标高尺寸,确定吊筋长度,以保证偏差在±50mm以内。钢筋笼吊放入孔时,不得碰撞孔壁。如下放有阻,应查明原因。如焊接垂直度不好,应重新调正后再下放。如为孔径缩径,则应提出钢筋笼重新扫孔至符合要求。为防止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移位及上浮现象发生,钢筋笼下到设计位置后必须固定好,以确保钢筋笼保护层偏差为±20mm,笼顶、底标高偏差在±50mm之间。 2.4 水下混凝土施工按设计要求工程桩身混凝土强度为水下C35(围护灌注桩为水下C30)。采用250导管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商品混凝土质量及混凝土灌注应按下列要求控制:导管下入孔内之前应仔细检查连接丝扣、焊点及密封槽的好坏,并编号、丈量、记录长度,导管底口距孔底高度一般控制在50cm左右,且底管长度应大于4m,以保证初灌时导管埋入混凝土面大于1.2m。水下混凝土的灌注应在二次清孔后30min内进行,若超过30min应重新测量孔底沉渣厚度,如不符合要求应重新进行清孔。同时,混凝土因故搁置时间超过3h,不再使用。混凝土灌注前安放好隔水球后,导管提离孔底50cm,混凝土初灌量必须符合规范要求,控制在3m3以上,装满提升开压水板时,商品混凝土车内混凝土连续放入,第一斗混凝土灌入后导管埋入混凝土面大于1.5m,第一斗混凝土灌注后不得提升导管,待第二斗混凝土灌注后,经过测试确认混凝土面埋入导管1.5m以上,方可小幅度提升。 3 灌注桩施工通病及处理技术 通过结合本工程实例及笔者的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出对于灌注桩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及其有效的处理技术,为同行提供借鉴。 3.1 桩位偏差。在开工前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甲方提供的大样点进行复核,经确认无误后引出控制点,在场地周围建立控制网,其中永久性控制点不得受到施工干扰,对临时性控制点必须经常校核,桩孔定位必须严格遵照下列程序:计算复核实地测量,每道工序由专人负责复核检查,实行签字通过制度。在钻机开钻之前,由专职测量员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测量护筒埋设偏差必须小于20mm。校对护筒所用控制点距桩位应在30m之内,2m之外。整个放样过程应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测设场地要求平整,测站同导向点要求通视良好。爱护仪器设备,使仪器、钢尺保持清洁、干燥,保护好测量控制点。 3.2 偏孔事故。事故原因:由于场地不坚实、不水平、钻机安装不水平(或在施工时出现歪斜)、天车与孔口中心不在一直线上,钻机运转中振动过大,主杆没有导正,摆动过大,钻具刚性小,加之钻进中转速过快,钻压大且不均匀,人为造成孔径不规则,换层、换径或遇到较大坚硬障碍物等。根据以上各种原因,应该在施工中加以预防,一旦出现偏孔现象,应该利用翼片较多的扫孔钻头慢转,从偏斜处上方往下反复多次扫孔,或者直接使用筒状钻头加以修正,向孔内回填粘土,捣实后重新缓慢钻进。 3.3 堵管事故。根据以往施工经验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造成堵管原因会有如下几种: 1)导管原因:导管内壁不干净,造成混凝土在下降过程中局部受阻,或由于导管接头处于不完全密封,造成管内进水而使混凝土局部离析,或者导管因变形导致垂直度与内径尺寸无法保证。 2)泥浆原因:泥浆比重过大,增加导管底部反压力,使管内混凝土无法正常压出。 3)混凝土质量原因:混凝土制作时搅拌时间不够或过长,造成混凝土和易性降低,严重导致混凝土在管内离析,或在运输途中振动离析。 4)粗骨料原因:由于配置混凝土内卵石级配不符合施工要求或夹杂粒径较大的杂物。 5)埋管原因:埋管过深造成混凝土面混凝土初凝,埋管过浅在浇筑过程中,可能导致脱管,使泥浆与砂浆混合物反压入管内。 6)操作原因:导管没有位于钻孔中央,以致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将导管底部插入孔壁。 7)其他原因:如孔口杂物不小心掉入导管内,或有水流入导管内。事故处理方法:提升导管2m左右,在孔口板上上下振动,让混凝土在其自重力作用下压出导管,或使用高频振动器安置在导管顶部,开启振动器可以使管内混凝土因振动液化原理而压出导管。以上办法无法解决,证明导管被堵严重,应立即提离混凝土面,重新插导管或使用大斗浇入混凝土。在两混凝土面交接处反复捣插,使其混合均匀,重新浇入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该办法应该在孔内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到方可使用,并作好浇筑记录。 3.4 浮笼事故。导管埋深过大是浮笼的重要原因,故在底管接近笼底时,应尽量减少埋管,泥浆比重过大或泥浆中含砂率过大亦会导致浮笼,由于导管接头法兰外突,故在提管过程中也会造成浮笼,此时应顺时针旋转导管,让钢筋笼自动脱离法兰。 3.5 桩顶标高过高或过低。由于含地下室工程,桩顶标高的控制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控制环节。若超灌则造成经济上浪费并给地下开挖带来麻烦;若欠灌则导致桩顶混凝土强度不够,而要求接桩。本工程为1层地下室,控制好桩顶标高非常重要。其具体控制方法为:在灌注混凝土时,现场施工员要严格把关,认真计算混凝土方量。根据理论计算及实际灌注混凝土数量,可以推断混凝土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在灌注过程中应随时用测绳测量混凝土面高度,然后将混凝土面探测取样器插入孔内,提取混凝土样本,从而判定桩顶标高,桩顶混凝土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探测取样器装置由长度可以调节的铝合金水管加硬质钢丝探头制成 )。 3.6 断桩、夹泥、夹心事故。该事故在施工过程中须严格禁止,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预防:灌注混凝土应及时连续,中途停顿时不宜超过30min。二次清孔时孔内沉渣必须清理干净,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5~1.25之间。注意混凝土质量:坍落度是否符合要求,有无离析等。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杜绝使用。浇筑过程中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拔管,埋管深度宜控制在2m~6m。在浇筑过程中,应注意假灌现象。严格检查桩顶3m范围内的浇灌质量;严禁出现混凝土与浮浆混合,在拔出导管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导管自身反复插管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 4 结语 钻孔灌注桩作为一种成熟的施工工艺已经广泛的用于许多结构物的基础,但因属隐蔽工程,成桩后质量检查比较困难。施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甚至给建设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各施工企业应在各个施工环节中充分重视、精心施工、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施工水平,减少质量事故。 建筑技术论文:基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与网络计划技术之谈 摘要:网络计划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生产中得到了应用。目前我国在网络计划技术的理论水平与应用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应用管理上,特别是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以及跟踪调整方面比较落后,基本上停留在计划的编制上。如何在施工管理中提高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水平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施工管理网络计划 1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与一般工业生产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在:①生产空间不断变化。由于工程产品固定,且整体难分,因而施工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中。生产空间的变化意味着施工条件或环境的改变,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与管理将随着施工方法和顺序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新的条件。②施工期限较长。同一工程项目的施工一般都要经历四季气候条件的变化,这给露天施工作业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缩短施工期限,可利用工程体型庞大等特点,组织多层次立体交叉作业和平行流水作业,利用空间以争取缩短施工期限。这种组织施工的方法要求不同的施工单位或不同的工种之间密切配合,因而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③工程项目个性化强。不同工程项目因其用途及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带来自然和技术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不同的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的施工组织特点,不可能进行批量生产。④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增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持续增加。由于工程的复杂性,就有必要实行专业化,因而必须加强项目施工中各工种的协调。项目经理只有使用工程项目计划,才能把他所强调的时间、费用、质量和信誉传达给工程技术人员。工程项目施工具有的单件生产、环境多变及严格而密切的配合等特点,决定了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复杂性。只有在施工管理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把一项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它进行合理安排,并通过网络计划本身所特有的反馈作用,调整和改进施工管理工作,才能使施工得以全面地达到优质、节省和快速的要求。施工实践证明,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组织与管理施工,一般能缩短工期20左右,降低成本10左右。 2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存在的问题 2.1.1应用普及率不高。我国现有施工企业,企业素质差别很大,企业发展也很不平衡。据统计,中央直属和省级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较高,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达40左右;地市级施工企业,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在15左右;而县级及其以下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较差,每年应用网络计划组织施工面仅为5左右。 2.1.2应用管理水平低。绝大部分施工企业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对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 2.1.3应用深度不够。施工网络计划的编制往往只能反映整个项目中各工作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根据施工方法确定工作单元中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编制深度不够,更谈不上网络计划的优化。 2.2原因分析 2.2.1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工程设计多变、工期的确定受行政干扰多、工程进度付款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联系、工程款拖欠等。工程设计经常变化给网络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施工企业应接不暇,无法使用网络计划实行施工管理;有些工程建设期限的确定违反科学规律,工程竣工日期一再提前也使企业无法按网络计划去组织管理;工程付款不及时以及付款时没有与网络计划紧密结合,也从客观上减弱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的责任感。另外,目前市场上网络计划的编制软件很多,但适用于进度控制的软件却很少,而且通用性比较差,从客观上阻碍了施工企业应用网络计划实施项目进度控制。 2.2.2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①传统工作方式的阻碍。传统施工管理采用手工管理且很多工作都是靠经验来完成的,企业对实施网络计划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施工人员拒绝网络计划是因为他们觉得它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没有传统管理方式那样得心应手。②施工管理粗放。施工管理中现场跟踪检查没有形成制度,随意性比较大,进度数据收集不全面、不完整,进度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分析能力差,无专人负责等。③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同时又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往往只注重施工技术的研究,进度的管理依赖于施工横道图管理,对网络计划技术知识的掌握不系统。 3提高应用水平的对策 3.1规范建筑管理体制,为应用网络技术提供良好的环境 3.1.1加强工程设计管理,合理确定建设工期。通过建章立制,促进工程设计和工期确定科学合理,严禁设计的频繁变更和建设工期的主观确定。 3.1.2完善项目监理制度。工程监理在监督工程质量的同时,要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理,保证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投资控制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3.1.3建立严格按网络进度计划拨付工程款的机制。工程款拨付与网络进度计划紧密结合,不仅提高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进行施工管理的自觉性,同时也促使网络计划编制更可行。为了实现这种结合,签订施工合同时,应将进度计划中的主要工作与工程款拨付建立对应关系。 3.2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 3.2.1制定有关规程,加强标准化工作。结合国情和行业特点,制定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和管理规程,统一画法、术语和各种类型的网络模型,便于推广和应用。 3.2.2多途径培养人才。行业协会和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写实用的培训教材,举办网络计划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对施工企业的技术领导和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和掌握网络计划技术;高等学校要增加现代化管理技术课程,使 学生毕业后即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3.2.3开发适用的网络进度控制软件。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施工企业应通力合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开发实用的网络进度计划与控制的通用软件,培训使用人员。 3.3提高认识,注重实效,扎扎实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3.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重要性。网络计划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它能够提供施工管理所需的多种信息,有助于管理人员合理地组织生产。施工管理中推广应用网络计划方法必将取得好快省的全面效果,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对于这个问题,企业的领导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把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放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去重视,逐步抛弃传统的凭直觉管理的方式,克服困难,投入一定的人力与资金,推动网络计划的应用。 3.3.2采用易于接受的控制形式。横道图是工程技术人员最熟悉的控制形式,具有直观、易懂、绘制简便、所需时间少、费用低的特点,但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大中型工程的进度控制困难。可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和调整进度计划后,转换成横道图形式去实施,这种做法既有网络一样的严密性,又兼有横道图简单易懂的优点,减少网络计划实施中的阻力。 3.3.3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网络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是建立在已知的施工方法基础之上的,施工管理人员除了熟知网络计划方法之外,还应了解各项工作的工艺及组织。根据网络计划法的性质和特点,并非应用网络计划法就一定能任意缩短工程期限,它只限于给管理人员提供应在哪些工作上合理赶工以及工期与成本的关系等信息,从而使增加的费用最少,成本最低。至于能否实现赶工,最终还是取决于施工组织方法和物质技术条件。因此,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控制计划必须与工程技术人员紧密结合。 3.3.4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应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应用网络计划,从工程规模上讲,应先从较小的工程项目或分部分项工程做起,逐步积累和总结经验。同时还应慎重地选择工程项目,充分证明执行网络计划的工程既省事且效益显著,增强人们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信心;从编制和调整深度上讲,应先粗后细,逐步深入,不断积累管理所需的信息,形成规范的信息收集、整理、统计和加工方法。 建筑技术论文: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述评 1.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优化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配合比不仅要满足工程设计的强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其水化热,促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可泵性和和易性,减少对水泥和水的用量。大体积混凝土的配置,关键在于降低水化热,这就要求在设计配合比的时候尽量选择水化热较低的矿渣水泥,且添加适量的粉煤灰。在混凝土中添加适当的粉煤灰不仅可以增强混凝土的可泵性,同时还能节约水泥,达到提高表层混凝土强度的目的。 2.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具体施工方案 (1)常用的浇筑手法为分层浇筑法和推移式连续浇筑。为了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不会产生施工缝,其必须要满足以下要求:混凝土的铺摊厚度,应该结合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振捣器的作用深度来明确,在进行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铺摊厚度不能大于600mm,而在进行非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的铺摊厚度应小于400mm。 (2)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单方水泥用量较少,需要另外添加粉煤灰等外加剂,同时混凝土搅拌时间也要适当地延长,其每槽的搅拌时间应该控制在30min,准确地投放各种材料的量,派专人来投放粉煤灰或者其它类型的外加剂。 (3)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在第一层浇筑结束后,再进行第二层的浇筑,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第二次浇筑之前,应该确保第一层浇筑的混凝土没有初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逐层地连续浇筑,直到完工为止。同时在采取分层连续浇筑或者推移式连续浇筑时,其层间的间隔时间最好缩短,层间的间隔时间应比混凝土初凝时间要少,其中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可以通过试验来确定。 (4)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的时候,水平施工缝的处理应该结合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软弱混凝土表面层浇筑之前,应清除干净浮浆和其它的松动石子,并均匀地露出粗骨料;第二,在浇筑前层混凝土之前,应该用压力水把混凝土表面污垢清洗干净,确保混凝土的表面湿润且无积水;第三,在非泵送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应该采取相应的接浆措施。此外,在使用这种浇筑法时,其建筑结构平面尺寸不能过大,从短边进行浇筑,沿着其长边逐渐推进。 (5)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保温法和保湿法。保温法主要是为了使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不会过快地散失,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梯度,避免其表面出现裂缝,从而使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比混凝土平均总温差产生的拉应力大,避免出现贯穿裂缝。保湿法的主要目的是使混凝土强度保持在潮湿的环境下,从而避免混凝土的表面脱水而出现干缩裂缝,便于水泥水化的顺利进行,增强混凝土抗拉伸的强度。此外,为了使混凝土具有适应的硬化条件,避免在混凝土浇筑早期因干缩发生裂缝现象,应该在浇筑混凝土结束后的12h内进行覆盖浇水。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和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控制的一个重点就是混凝土裂缝问题。为了防止裂缝的产生,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的施工特点,根据产生裂缝的原因,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在其萌芽阶段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添加适量的外加剂由此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从而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推动建筑工程的发展。 建筑技术论文:探究建筑防雷技术 1、防雷系统的施工要点 防雷系统主要由接闪器、引入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其中,接 闪器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和避雷网等等。下面就防雷装置的选 择和施工要点做一具体分析: 3.1接闪器 避雷针适用于保护较低的库房和细高的建筑物,尤其适用于防雷 导线和室内管线隔离的场所。避雷带适用于山墙、通风管道和平屋顶的 边沿处。避雷网适用于面积很大的屋顶。避雷线适用于长距离的高压供 电线路。在确定合适的接闪器后,要注意对接闪器都应进行热镀锌并涂 漆的处理,并且要注意公用天线杆顶上的接闪器不能直接用来保护建 筑物,而应该和防雷系统的引下线相焊接后再来使用。 3.2引下线 引下线分为明装和暗装两种形式,常常采用的是暗装形式。 暗装引下线常常利用直径不小于12mm的结构柱钢筋作引下线。由 于在高层建筑中,引下线的敷设困难,并且易产生高电位,所以在高层建 筑中不宜采用专门的扁钢作为引下线。常常采用的措施是将引下线与各 楼层的等电位连接母线相连,从而降低了室内的反击电压。所以,应该 在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每层都预埋与房屋结构内防雷导体相连的 等电位连接板,以便于和接地主干线相连。 3.3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中的接地极一般采用的是圆钢或者是角钢。人工接地体 在土壤中埋设的深度不应小于0.5m,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2.5m,其间 距以及人工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均宜为5m,并且两个接地极之间要用扁 钢焊接或者采用接地母线。接地极还可以采取周围式的接地方式,即在 靠近建筑物的基础沟槽的外延进行敷设,此时不用再注意与外墙的距 离了,因为靠近基础钢筋能有效的均衡电位。与独立式接地方式相比, 周围式接地的冲击电阻小,并且和各种金属管道的连接方便,所以,周 围式接地方式要优于独立式接地方式。 2、防雷接地系统的质量控制 2.1做好预控工作监理人员首先需要熟悉设计图纸、理解电气设 计中的供电方式、对防雷系统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这是做好防雷工作 的基础。2.2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监理人员要严格的控制材料的质量,包括 材料的规格、材料的三证和材料是否符合施工要求等方面。并且,要注 意在接地材料的选择中,优先选择热镀锌材料,避免劣质材料现象的发 生。2.3审查专业队伍资质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 不过关而造成的防雷工程不合格的现象时有发生。防雷接地焊接贯穿 于整个施工过程,所以,要对焊接工人进行严格审查,保证防雷接地队 伍的资质等级和专业人员的高水平操作能力。2.2加强对关键部位和工序的控制 为了保证防雷接地施工的质 量,一定要加强对关键部位和工序的控制:找出施工中易出现质量问题 的环节,具体表现如下:2.2.1地基接地焊接。在接地施工中,地基接地焊接是第一个环节。 在焊接前,要按照基础图逐一检查接地点,确认伸缩缝处的基础钢筋是 否能够跨接连通。焊接后,通过对接地电阻值的测试来确认是否符合要 求,若是出现偏差,则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2.2.2柱筋为引上线的接地网的焊接。在焊接过程中,要防止漏焊 或者错焊问题的出现,所以要查清钢筋的焊接根数,并且要在每层按轴 线位置将每根柱子的位置标清。特别是在转换层的位置要反复核实。2.2.3避雷针和避雷网了。避雷针和避雷网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 防雷接地的可靠性,所以,要加强对避雷针和避雷网的监控力度。表现 如下:(1)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的规格;(2)保证安装的牢固和可靠;(3) 要与金属物体焊接为一个整体;(2)引下线要选用规定直径的镀锌圆钢 与结构柱内主筋。2.2.2门窗等金属物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是用等电位连接导体 或者电涌保护器将分开的导电装置各部分做等电位的连接,其目的是 减小建筑物金属构件与设备之间或者设备与设备之间由于雷电流产生 的电位差。所以,对于高层建筑物来说,在门窗等金属物的位置进行等 电位连接能够有效的预防侧击雷,减少雷电灾害。2.2.5浪涌保护器。随着科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感应雷防护也 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对于建筑物来说,电源系统、网络信号系统安 装浪涌保护器也成为一种趋势。浪涌保护器的作用原理是把窜入电力 线、信号传输线的瞬时过电压限制在设备或系统所能承受的电压范围 内,或者将强大的雷电流泄流入地,从而保护系统或设备不受冲击而损 坏。 结语 建筑防雷系统与建筑内外的设备、人员的安全具有直接的联系,所 以,在对防雷系统的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材 料规格,并且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保证防雷系统的方 方面面都能满足各项施工要求。 建筑技术论文: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技术之我见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施工材料、施工工艺的不断创新,促使着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人员进一步研究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以促进给排水系统施工质量的提高,为使用者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给排水系统。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较为先进,针对给排水系统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给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给排水系统施工的有序、高效进行,也为施工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笔者基于多年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研究与实践经验,将对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以为给排水系统施工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一、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准备工作 给排水系统施工人员在施工之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详细阅读施工图纸、了解施工图纸的设计意图,并与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探讨适宜的施工流程,以避免因对施工设计理解不清而导致的施工失误发生。(2)放线测量是给排水系统施工准备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此施工人员必须按照施工设计图纸以及相关要求与标准进行放线测量工作,以为给排水系统施工提供有效的参考。(3)施工人员还必须做好事前预留套管、孔洞、管井等的工作,从而在保证施工工序与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对建筑工程的破坏,为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二、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的应用 我国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已经得到快速地发展,尤其是新工艺、新技术与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为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工程施工要求的增多,也给给排水系统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中,施工人员必须注意以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应用适宜的施工技术,以保证施工质量。 第一,给排水管道敷设与安装问题。随着我国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给排水管道所应用的材料质量与性能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为给排水系统使用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础,但是也给给排水系统的施工增加了难度。因此,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首要注意的即是管道的安装与敷设问题。(1)给排水管道管材不同时,管道接头设置也不同,选择可热熔管材时需将接头设置在地下,非热熔管材则可将接头设置在地上,以便于管道的检修与维护。(2)管材连接前应注意清楚管材内的杂质,并应用无旋转方式将两个管材相连,同时,对管材进行加热与校正以形成标准的凸缘,在足够冷却的时间内将管材连接牢固。在给排水管材连接过程中,还可以应用排水胶粘接。在粘接之前要先将管材边缘打磨,均匀刷上胶水,在规定时间内将管材有效连接,以提高连接效率。(3)给排水管道安装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需要与设计图纸合理装设伸缩节,同时规定伸缩节间距不能超过4米。在管道安装之后还需要进行适宜球径的通球试验,以保证安装的管道能够正常使用。另外在管道设计安装与敷设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地势问题,要顺势敷设,以保证给排水管道的通畅。 第二,给排水管道的试压问题。给排水管道安装之后,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试压试验,这是为了检查给排水管道安装的质量,确保给排水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漏水、渗水等情况。在管道试压之前,施工人员需要全面考虑试压过程中将会发生的所有问题,并制定应急方案,以保证试压试验的有序进行。(1)强度试压试验中水压的选择。根据相关规定显示,在未有特殊说明时,给排水系统管材所能够承受的试压水压与工作压力之比是3:2,并规定最小试压水压值为0.6兆帕。(2)严密性试压试验的水压选择多是以给排水管道工作时所能够承受的压力为准,并不会提高水压,这是对严密性检验的有效水压。 第三,卫生器具管道的施工技术选择。卫生器具管道的安装时给排水系统施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施工人员必须提高重视,以保证卫生器具管道的通畅。(1)坐便器管道口的设置。施工人员设置坐便器管道口时,可以根据建筑工程设计标准中对坐便器管道口设置的规定进行,一般来说,将坐便器管道口设置在距离墙面34厘米左右的位置最佳。(2)地漏水封问题。常用的地漏是网框式地漏,这种地漏需要设置合理的水封,以避免排水管道内气体的溢出。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地漏的水封最小深度为50毫米。另外,还有新型的气水两封式地漏,或者在地漏下加设存水弯,都能够有效提高地漏性能。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给排水系统施工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施工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础。因此,在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提高对适宜施工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合理设计施工方案,建立科学的施工管理体系,对给排水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讨,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满足给排水系统施工的需要,进而提高施工技术应用的效率与施工质量,为建工程提供优质的给排水系统,进而促进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建筑技术论文:浅论高层建筑土建工程施工技术 1.工程实例 某高层建筑高26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176m,建筑总面积为98206平方米,工程平面图为长方形,长为86m,宽56m。地下2层主要是由钢筋混凝土做成,地上部分两侧为劲性钢筋混凝土简体,中央结构属钢结构,于6~10层、22~24层、26~屋面1层位置设置钢桁架,联合抗震墙。外墙材料采用金属玻璃。工程由上而下土层为:2m填土、0.6m粉质粘土、5.2m淤泥质粉质粘土、9.2m淤泥质粘土、6.7m粉质粘土、4.1m粉质粘土、3.5m细粉砂。 2.施工难点分析 第一,基坑开挖平均深10.9m,最深处大于16m,因为建筑四周有其他建筑,地下埋有管路,施工时不可对其造成破坏。 第二,施工时紧靠地界红线,且非常靠近地下1室,导致地下室外墙防水层施工难度较大。 第三,地下室顶板承受的两侧简体的压力较大,故在地下室设置了4榀桁架,均长5516m。 第四,建筑混凝土简体垂直度误差须控制在10mm以下。但因为建筑带有很多没有规则的外伸钢牛腿,造成模板及脚手架施工具有困难。 3.施工技术分析 3.1深基坑围护施工 3.1.1围护结构构成 通过计算,工程人员规划围护结构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地下连续挡土墙:考虑到工程基坑深度及周边建筑实例,采用c30混凝土做成地下连续挡土墙结构,长33m、厚1m。 (2)钢筋混凝土圈梁、围檩及支撑:c30混凝土,共三道。将第1道支撑标高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根据地下室及挖土机械特点,确定支撑标高,支撑设计要满足围护结构的稳定需要,南北向采用混凝土对撑,周围采用混凝土边桁架和角撑。 (3)立柱:材料选择工程钢管桩,为省时省工,尽量使用原工程桩进行支撑平面布置。 3.1.2施工技术措施分析 (1)土体加固:因土抗剪能力小,成槽前,用a700mm水泥土搅拌桩对槽壁两侧进行加固处理,以确保成槽的质量;采用劈裂注浆技术对坑内被动土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抗剪能力。 (2)降水:利用轻型井点降水方法降水2周;采用20m长的喷射井点,对深层土体进行降水,使土体固结,从而使土体抗剪能力得到响应提高。开挖时,地下水降至基坑以下约1m时,施工效果最好。 (3)利用支撑作栈桥:该工程施工场地狭小,仅有一条宽约5m的公用施工道路位于建筑西侧。为此,利用第1道支撑南北向的对撑,设计2个施工栈桥,宽12m左右,和公用道路连通,使问题得到解决。未解决基坑出土困难问题,在栈桥完工后,2道栈桥靠近南侧各设置1台qtg260起重机,最后出土量达4000m3/d。 (4)分层开挖:先适量挖建筑四周土体,是土体应力得到一个缓慢的释放,避免因突然卸载使地下连续墙受力猛增而变形。挖土时,同时卸载立柱桩四周土体,以确保立柱桩周边土压力的平衡。 3.2地下室外墙防水层施工 3.2.1施工流程 按照设计要求,需要在地下室外墙迎水面和底板底部设置防水层,并要着重考虑防水层端部、节点及贯穿部位的防水工作。本工程围护结构与地下室外墙之间供施工人员进行外墙防水层施工地空间十分有限,为此,工程设计人员决定在地下室结构前进行防水层施工。 3.2.2防水层施工 (1)底板工程桩端防水层施工:先清理工程桩周围垃圾、杂物,使其表面洁净平整。涂防水涂膜于桩周围宽10cm左右的位置,并1层涤纶布环桩粘贴,然后重复均匀涂3~4层涂膜,贴网眼麻片于最后1层涂膜上。 (2)地下室墙体与垫层接缝处防水施工:底板下防水层施工完成后设置fc板保护层。墙体与垫层接缝处,先将涂膜刷在涤纶布上,涤纶布与墙体及垫层防水层搭接,考虑上部结构的沉降,在墙体及垫层阴角处预留一定长度。 3.3地下室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施工 3.3.1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施工 建筑地下1层两简体间c、d、e、f轴各有1榀预应力混凝土桁架,其中上弦杆采用后张法施加预应力,每根上弦杆配4束钢绞线,施加4000kn的有效应力,超张拉103%。采用4根大梁对称张拉,每根梁内4孔进行对称对角张拉。施工过程中,张拉时必须保证顶板受力均匀,避免先浇混凝土导致约束受力不均,故先不浇捣桁架竖腹杆和斜腹杆,等到上弦梁板中应力稳定后,再进行竖腹杆、斜腹杆的支模及混凝土浇筑施工,并且混凝土后浇桁架不会容易出现裂缝。在施工过程中,利用排架支撑地下室顶板。 建筑技术论文:地源热泵技术与建筑节能 作者: 收录来源: 中国建设科技网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建筑和住宅的供热和空调已成为普遍的需求。在发达国家中,供热和空调的能耗可占到社会总能耗的25-30%。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依靠矿物燃料,特别是煤炭。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包括大量SO2、NOX等有害气体以及CO2等温室效应气体。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我国的供热已经历了一家一户的小煤炉到燃煤锅炉的转变。现在又进一步禁止在城镇建设中小型燃煤锅炉房,体现了政府对保护大气环境的高度重视。因此,除了集中供热的型式以外,急需发展其他的替代供热方式。热泵就是能有效节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CO2排放的供热和空调新技术。 一、 热泵与建筑供热空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建筑和住宅的供热和空调已成为普遍的需求。在发达国家中,供热和空调的能耗可占到社会总能耗的25-30%。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依靠矿物燃料,特别是煤炭。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包括大量SO2、NOX等有害气体以及CO2等温室效应气体。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我国的供热已经历了一家一户的小煤炉到燃煤锅炉的转变。现在又进一步禁止在城镇建设中小型燃煤锅炉房,体现了政府对保护大气环境的高度重视。因此,除了集中供热的型式以外,急需发展其他的替代供热方式。热泵就是能有效节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CO2排放的供热和空调新技术。 热泵(制冷机)是通过作功使热量从温度低的介质流向温度高的介质的装置。建筑的空调系统一般应满足冬季的供热和夏季制冷两种相反的要求。传统的空调系统通常需分别设置冷源(制冷机)和热源(锅炉)。建筑空调系统由于必须有冷源(制冷机),如果让它在冬季以热泵的模式运行,则可以省去锅炉和锅炉房,不但节省了初投资,而且全年仅采用电力这种清洁能源,大大减轻了供暖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 采用热泵为建筑物供热可以大大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通常我们通过直接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热量,并通过若干个传热环节最终为建筑供热。在锅炉和供热管线没有热损失的理想情况下,一次能源利用率(即为建筑物供热的热量与燃料发热量之比)最高可为100%。但是,燃烧矿物燃料通常可产生1500-1800℃的高温,是高品位的热能,而建筑供热最终需要的是20-25℃的低品位的热能;直接燃烧矿物燃料为建筑供热意味着大量可用能的损失。如果先利用燃烧燃料产生的高温热能发电,然后利用电能驱动热泵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低品位的热能,适当提高温度再向建筑供热,就可以充分利用燃料中的高品位能量,大大降低用于供热的一次能源消耗。供热用热泵的性能系数,即供热量与消耗的电能之比,现在可达到3-4;火力发电站的效率可达35-58%(高值为燃气联合循环电站)。采用燃料发电再用热泵供热的方式,在现有先进技术条件下一次能源利用率可以达到200%以上。因此,采用热泵技术为建筑物供热可大大降低供热的燃料消耗,不仅节能,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燃烧矿物燃料而引起的CO2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热泵利用的低温热源通常可以是环境(大气、地表水和大地)或各种废热。应该指出,由热泵从这些热源吸收的热量属于可再生的能源。 二、空调热泵的分类及其优缺点 以建筑物的空调(包括供热和制冷)为目的的热泵系统有许多种,例如有利用建筑通风系统的热量(冷量)的热回收型热泵和应用于大型建筑内部不同分区之间的水环热泵系统等。这里主要讨论利用周围环境作为空调冷热源的热泵系统。就其性质来分,国外的文献通常把它们分为空气源热泵 (air source heat pump, ASHP) 和地源热泵(ground source heat pump, GSHP)两大类。地源热泵又可进一步分为地表水热泵 (surface-water heat pump,SWHP)、地下水热泵 (groundwater heat pump, GWHP) 和地下耦合热泵 (ground-coupled heat pump, GCHP)。我国对热泵系统的术语尚未形成规范的用法。例如对地下水热泵系统有“地温空调”的商业名;而地下耦合热泵则在一些文献中称为“土壤源热泵”,或直接称为“地源热泵”。 空气源热泵以室外空气为一个热源。在供热工况下将室外空气作为低温热源,从室外空气中吸收热量,经热泵提高温度送入室内供暖。空气源热泵系统简单,初投资较低。空气源热泵的主要缺点是在夏季高温和冬季寒冷天气时热泵的效率大大降低。而且,其制热量随室外空气温度降低而减少,这与建筑热负荷需求趋势正好相反。因此当室外空气温度低于热泵工作的平衡点温度时,需要用电或其他辅助热源对空气进行加热。此外,在供热工况下空气源热泵的蒸发器上会结霜,需要定期除霜,这也消耗大量的能量。在寒冷地区和高湿度地区热泵蒸发器的结霜可成为较大的技术障碍。在夏季高温天气,由于其制冷量随室外空气温度升高而降低,同样可能导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空气源热泵不适用于寒冷地区,在冬季气候较温和的地区,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 另一种热泵利用大地(土壤、地层、地下水)作为热源,可以称之为“地源热泵”。由于较深的地层中在未受干扰的情况下常年保持恒定的温度,远高于冬季的室外温度,又低于夏季的室外温度,因此地源热泵可克服空气源热泵的技术障碍,且效率大大提高。此外,冬季通过热泵把大地中的热量升高温度后对建筑供热,同时使大地中的温度降低,即蓄存了冷量,可供夏季使用;夏季通过热泵把建筑物中的热量传输给大地,对建筑物降温,同时在大地中蓄存热量以供冬季使用。这样在地源热泵系统中大地起到了蓄能器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空调系统全年的能源利用效率。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热源是从水井或废弃的矿井中抽取的地下水。经过换热的地下水可以排入地表水系统,但对于较大的应用项目通常要求通过回灌井把地下水回灌到原来的地下水层。最近几年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应用这种地下水热泵系统也受到许多限制。首先,这种系统需要有丰富和稳定的地下水资源作为先决条件。因此在决定采用地下水热泵系统之前,一定要做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并先打勘测井,以获取地下温度、地下水深度、水质和出水量等数据。地下水热泵系统的经济性与地下水层的深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仅成井的费用增加,运行中水泵的耗电将大大降低系统的效率。此外,虽然理论上抽取的地下水将回灌到地下水层,但目前国内地下水回灌技术还不成熟,在很多地质条件下回灌的速度大大低于抽水的速度,从地下抽出来的水经过换热器后很难再被全部回灌到含水层内,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流失。此外,即使能够把抽取的地下水全部回灌,怎样保证地下水层不受污染也是一个棘手的课题。水资源是当前最紧缺、最宝贵的资源,任何对水资源的浪费或污染都是绝对不可允许的。国外由于对环保和使用地下水的规定和立法越来越严格,地下水热泵的应用已逐渐减少。 地表水热泵系统的一个热源是池塘、湖泊或河溪中的地表水。 在靠近江河湖海等大体量自然水体的地方利用这些自然水体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是值得考虑的一种空调热泵的型式。当然,这种地表水热泵系统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此外,由于地表水温度受气候的影响较大,与空气源热泵类似,当环境温度越低时热泵的供热量越小,而且热泵的性能系数也会降低。一定的地表水体能够承担的冷热负荷与其面积、深度和温度等多种因数有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这种热泵的换热对水体中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时也需要预先加以考虑。 地下耦合热泵系统是利用地下岩土中热量的闭路循环的地源热泵系统。“地下耦合热泵”的名称直译自英文,不通俗。通常也称之为“闭路地源热泵”(closed-loop ground source heat pump)以区别于地下水热泵系统,或直接称为“地源热泵”。它通过循环液(水或以水为主要成分的防冻液)在封闭地下埋管中的流动,实现系统与大地之间的传热。在冬季供热过程中,流体从地下收集热量,再通过系统把热量带到室内。夏季制冷时系统逆向运行,即从室内带走热量,再通过系统将热量送到地下岩土中。因此,地下耦合热泵系统保持了地下水热泵利用大地作为冷热源的优点,同时又不需要抽取地下水作为传热的介质。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1998年美国能源部颁布法规,要求在全国联邦政府机构的建筑中推广应用地下耦合热泵供热空调系统。为了表示支持这种节能环保的新技术,美国总统布什在他的得克萨斯州的宅邸中也安装了这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见2001年5月18日参考消息)。 三、地源热泵供热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地源热泵系统可实现对建筑物的供热和制冷,还可供生活热水,一机多用。一套系统可以代替原来的锅炉加制冷机的两套装置或系统。系统紧凑,省去了锅炉房和冷却塔,节省建筑空间,也有利于建筑的美观。地源热泵系统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大提高了一次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具有高效节能的优点。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约40-60%。另外,地源温度较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靠、稳定,整个系统的维护费用也较锅炉-制冷机系统大大减少,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迄今为止制约地下耦合热泵系统在我国应用的障碍主要是在地下埋管的初投资较高,以及政府、建筑设计人员和公众对这一技术缺乏了解。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能源结构及价格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其经济性。根据国外的经验,由于地源热泵运行费用低,增加的初投资可在3-7年内收回,地源热泵系统在整个服务周期内的平均费用将低于传统的空调系统。 四、结束语 在建筑供热空调中采用热泵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效应气体CO2和其它燃烧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新技术。在本文所讨论的几种主要的热泵系统中,空气源热泵的初投资最少,但效率较低,且应用条件受一定的限制,仍将在部分冬季气候温和的地区得到较多的应用。地下水热泵和地表水热泵系统受水资源条件的制约,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地源热泵(地下耦合热泵系统)适用范围广,运行费用低,节能和环保效益显著。地源热泵在北美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成熟的技术;但我国在地源热泵的应用方面还刚刚起步。推广地源热泵技术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对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培训、所需设备和材料的配套以及提高公众对地源热泵技术的了解程度。在供热空调中应用热泵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曾经是电力供应不足和人民群众消费水平较低,对热泵空调系统的市场需求尚未形成。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上两个制约因素已不复存在,空调和供热已成为普通百姓的需求,并逐渐向农村和南方扩展,市场前景很好。通过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地源热泵应用将得到较快的推广和发展。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中的现状与对策 1.我国公立医院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行政岗位冗杂 公立医院较其他企业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仅是高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复杂系统也是多角度多层次提供社会服务的系统。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公立医院院的行政管理岗位设置过于复杂和冗余,主要包括上级管理部门的卫生部门,医院内部相应的接待机构;医院的科研机构与相应的项目办公室;医患关系处理部门等部门,这些部门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重合,导致官办机构与民办机构错综交叉。 1.2行政队但素质偏低 大多数公立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一般来自于医院晋升的医疗人员,没有系统的学习行政管理知识,缺乏行政管理经验。一些行政人员还兼职临床和科研活动,无法全身心的投人行政管理工作,从而影响医院行政办事效率,降低了行政管理水平。 1.3行政部门职责不明确 在大多数公立医院中,行政部门之间关于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划分不够明确。导致行政管理工作处于医院规定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外,导致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与市场的需求的发展不相符,导致医院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1.4行政管理流程落后 现代管理流程的科学化是行政管理效率的保障。我国公立医院的行政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流程主要设计到医院的核心业务,如临床、患者就诊、科研等工作。二是辅助流程主要涉及人事管理和后勤保障。由于公立医院的行政管者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对行政管理的核心流程专业程度较低以及对辅助流程的管理不熟悉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医院的核心业务,影响了医院的正常运行。 1.5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 现代管理学认为人力资源是每个行业发展的基础,要想实现医院现代化的管理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医院必须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但大多数医院由于长期受传统人事制度的影响,使得人事关系复杂,对于新人的培养和提拔存在重重障碍,且没有形成科学的人才发展体系。同时,医院对职工的培训机制不完善,造成医院资产的浪费,这对医院的正常运行存在极大的影响。 二、提高公立医院行政管理水平的措施 2.1规范行政部门职责与权限 公立医院应该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明确各部门之间职责和权限,制定行政管理细则,保证各部门都能够按照行政管理细则尽职尽责的完成本部门工作,以此提高部门的管理效率。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合力。医院行政领导应该针又寸医院长期存在的权责不明的现象,落实行政管理中的细则,从而促进公立医院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2.2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公立医院应该与时俱进实现医院现代化的改革,尤其是行政管理上要借助于现代化管理系统,如大多数企业使用的现代化HIS、PACS管理系统。以此武装医院行政管理方式,促进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达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医院实际情况,以为医院的核心业务医疗工作和科研工作提供便捷服务为目的,尽可能简化行政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促进医院行政管理实际效率的提升。但由于我国公立医院信息化行政管理水平低,行政管理者在信息化管理上水平比较低,所以需要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才能为医院实现现代化行政管理提供保障。 2.3行政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工作过程中尊重员工,激励员工,充分调动员工作的积极性。行政管理人员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做到依靠制度管人同时又人性化的管理,从而营造和谐民主、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增强医院工作人员主人翁感受,促进职工与医院形成生命共同体,同发展共进退,达到和谐管理医院,促进医院良性发展的目的。 2.4强化行政队伍建设 首先对医院现有的行政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其次,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有效的人才选拔、培训体制,实行竞争人职机制以及聘任制,实现行政干部的竞聘上岗。再次,为行政人员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行政人员关于行政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最后,促进医院管理向职业化管理的方向发展,让懂行政管理、能管理、想管理的人员专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提高医院行政管理水平。 2.5完善人事任用机制 在公立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在各部门的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公立医院的行政人事任用应该按照任人唯才原则,科学安排行政管理人员,选择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在管理过程,充分发挥行政工作的才干,确实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以此完善医院行政管理模式,促进医院行政管向现代化发展。 三、结语 公立医院应该仔细研究自身在行政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对应措施,促进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为医院实现现代化管理提洪保障。 作者:杨志勇单位:冷水江市人民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新形势的医院行政管理探究 1医院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行政管理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 目前,医院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一人独大”的情况。主要以管理者个人的意志来直接决定行政管理的工作。家长制、一言堂等现象屡见不鲜。由于管理者特殊的地位和权力,使得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完全失效。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气氛和背景的影响之下,完全看领导眼色行事,使得医院内部员工的积极性消失殆尽,极大地降低了医院行政的效率和活力。这无疑会对医院正常、健康、有序地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1.2医院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合理 随着医疗机构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了体制不健全,机构冗杂和规章制度不科学等一系列的问题,而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一些医院就是因为没有科学设置符合医院自身情况的行政管理机制,就直接导致了“无章可依”或“有章不依”的情况出现。不仅如此,由于行政管理体制不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行政管理不利,导致医院管理混乱,医务人员在工作上毫无主动性可言,重复工作,逃避工作的现象时有出现,直接造成了医院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 1.3医务人员的素质低下,业务水平也不高 目前,很多医院的行政管理出现问题,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医院内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低下,在平日的工作中往往无法完成医院发展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这样,在行政管理部门行使权责的过程中,这些素质低下的员工根本无法有效地去执行,行政管理部门也直接引起了其他部门的排斥和反感。所以,无积极性和创造性,毫无工作热情,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直接导致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低下。 2完善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对策 2.1完善医院行政管理机构,健全医院行政管理领 导体制医院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拥有健全的行政管理机构。制定一套符合医院自身实际情况的监督体制,以确保监督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使得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对自己本职工作细心负责共同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进而促进医院实现效益最大化。 2.2要建立和完善医院行政管理的各项制度 良好的医院管理制度一定会保证医院健康有效的发展。通过制度建设正本清源,成为医院员工明确遵守的信条。此外,还要明确工作的细节和程序,例如一些表格、图表、文件的统一和规范,还有一些必不可少的法治秩序等。通过这些制度的确立,可以使得医院有法可依,用制度规范大家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医院内部的科学分工,实现管理层次的权力保障和执行部门命令的有效实施,进而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 2.3精简机构,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在医院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机构设置冗杂直接影响到了医院的效益实现,这与现代医院的行政管理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要想使医院行政管理高效实施,就必须对医院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尽量减少管理层次,突出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性,确保行政管理的有效畅通。 2.4加强医院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 要想保证医院行政管理部门的有效畅通,就必须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优化行政管理队伍的结构,要增加懂经济、懂法律的人才比重。此外,还要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以确保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总之,医院行政管理的优劣与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内部安全紧密相关,是医院软实力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各地医院对医院行政管理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医院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医院的整体发展。高效科学的医院行政管理能极大发挥全体职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增加行政管理的效益,能协调部门间和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实现管理的无缝连接,有利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冯丽平单位:桂林市人民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某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时间管理调研 个体的时间管理倾向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利用和运筹时间的具体行为中。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对行政人员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导致时间紧迫感倍增,迫使他们必须具备科学管理时间的能力。加强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时间管理的过程,其实也是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优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的过程,针对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时间管理研究不可或缺。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对南京市某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发放105份问卷,收回96份,有效问卷为87份,卷有效率为82.9%。对该院的医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95份,回收83份,有效问卷75份,卷有效率为79.0%。按同样的方式,在该院的护士中发放95份问卷,回收89份,有效问卷81份,卷有效率为85.3%。 2.研究工具。本研究以黄希庭和张志杰(2001)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为原型,由于测量群体差异性而进行了适当修改。问卷采用Likert5点自评式量表,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量表有44道题,由3个分量表构成,包括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对新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测得α系数如表1所示,可见该表信度良好,可以反应该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的特征。此外,要求研究对象填写性别、年龄、工龄、学历、是否兼职临床工作等资料。3.数据处理。采用epidata对数据进行录入,并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研究结果 1.该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各因子上的得分。 1.1该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时间管理倾向均值为3.9060,得分较高,时间管理情况较好。 1.2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得分均较高,说明他们普遍有较为正确的时间价值观,已经意识到时间的短暂性,重视时间对个人以及社会的价值。 1.3与其他两个维度相比,在时间监控观维度上,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得分相对较低。在其中五个因子中,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在设置目标和反馈性两个因子上的得分较低,说明他们目标不清晰,反馈性较差。优先级和时间分配两因子的得分较高,说明他们能比较好的认识事情的优先顺序,也能做出合理分配。而计划这个因子则处于中间。 1.4在时间效能感上,得分也较高,表示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对时间管理的信心较强,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也较为充分。 2.分别以性别和是否兼行政工作作为自变量,以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3和表4所示,经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得男女两组、是否兼行政两组在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上的得分均满足方差齐性;进一步分析得该院不同性别的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管理倾向及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两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兼临床则对该院行政人员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的得分没有影响。 3.学历、年龄、工龄与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得分的相关分析该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与其时间管理倾向、时间监控观的得分存在显著相关,而与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相关;该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年龄、工龄与其时间管理倾向及各子维度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相关。 4.该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医生和护士在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上的差异。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管理倾向及其子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该院的医生和护士组得分。由表7和表8可知,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管理倾向上的得分与医生和护士两组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而后两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同理,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上的得分与医生和护士两组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医生与护士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处不再赘述。 讨论 1.时间监控观有待提高。该院行政管理人员普遍重视时间的价值,有较强的信心利用好时间,对时间管理行为的估计也较为充分,但他们在时间监控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观念和能力,是时间管理倾向这三个维度中可操作性最强的一个,是一个人进行时间管理的具体的实施阶段,它体现在一系列外显的活动中,时间管理的技巧正是在这一阶段中具体体现出来[6]。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监控观上的问题,正意味着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时间管理技巧有待完善。 2.性别差异。该院行政管理人员中,男性在时间管理倾向及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两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虽然同在公立医院的行政管理岗位,但男性和女性的工作存在一定差异,决策层中男性的比例较高,负责制定目标和安排任务,而女性更多的是处于执行层,较多地是执行上层指派的任务,实际运筹和管理时间的能力相对较弱,也较少得到锻炼。另外,由于生理和社会分工的差异性,相对男性而言,女性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家庭方面,时间紧迫感更甚,用于制定目标、交流反馈等的时间更是挤不出来,时间管理情况自然要比男性稍差一些。 3.学历影响。本次调查显示,该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与其时间管理倾向、时间监控观的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时间价值感、时间效能感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相关。学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个体的知识储备,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学历越高的人可能更容易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思维更具开阔性,自我控制能力可能也较高,能运用较为系统的知识妥善处理各事务之间的关系,更善于安排计划和设置目标等,故而在时间监控观维度上的表现要较低学历者更胜一筹。 4.该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时间管理能力优于医生与护士组。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及子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医生和护士组,说明较临床工作人员而言,他们更加重视时间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管理时间的能力和信心都更强。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他们作为管理人员对于“时间”这一管理要素自然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也更能为自己所用。他们也会在非工作时间自主学习更多的管理知识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正响应了公立医院改革中倡导的管理队伍职业化的要求。 建议 时间管理理论的核心是人的自我管理,学习时间管理的目的,是加强自身管理,而不是单纯地提高工作效率。个体的时间管理倾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时间管理上的行为习惯也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5]。时间管理研究已经证明,可以在后天的培养学习过程中不断改善时间管理倾向。试图将该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时间监控观上的问题迅速解决是不切实际的,时间管理技巧的培养应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个体和医院两个角度来培养他们建立适当的时间管理策略,着重用时间管理知识武装自己,从而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1.加强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对时间的自我管理 1.1明确目标。通过调查显示,该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目标不清晰,甚至没有目标。汉语字典中,对于目标的解释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没有明确的目标,则往往缺乏导向性和内部动力,这是造成该院行政管理人员时间利用效率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制定目标往往需要结合自身能力、性格和科室工作特点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应当遵循SMART法则:specific明确的:即目标的范围是明确的而不是宽泛的;measurable可度量的:即最终实施的目标需简化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attainable可实现的:目标应当是可实现的而不是理想化的;result-based结果导向的:目标应该基于结果而非基于行动或过程;Time-based时效性:即目标应当有时间限制。 1.2制定计划。众所周知,管理是有计划、有目的过程,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可以大大节省时间。任务分析是制定计划过程中颇为关键的一步。可以运用“色拉米战略”,将任务分成多个单独的部分,根据每个部分所需的时间及其重要性安排出处理的先后顺序,然后逐步完成任务。对于各类工作的具体协调和处理,则应当学会运用艾森豪威尔原则,即:(1)对于重要又紧急的突发事件,要管理者本人亲自、立刻处理;(2)对于重要而不紧急的,则要管理者本人花最多的时间去进行战略规划;(3)对于紧急而不重要的工作,要减少对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可以酌情委托给下属去处理;(4)对于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工作则可以不去处理。在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初步估计每项工作需要耗费的时间,进行时间定量分配,制订出时间消耗标准。最后将时间分段,尽量将需要集中精力、重点的、难度大的事情安排在精力旺盛的时段完成。 1.3实施控制。有了计划之后,需要控制行为予以支持,确保所制定的目标和工作计划得以落实。彼得.德鲁克提出通过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和集中自己的时间来进行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起点是明确了解时间消费的现状,利用记事本将每天的时间花销记录下来,如同记账一样,按时间先后做成时间表,使得工作内容和时间花费都有案可查;同时也要保持时间利用的连续性,管理好电话和电脑等通讯工具,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1.4增强反馈性。每天工作结束后,检查记录时间消耗的记事本,对全天的工作进行整体回顾,反思工作完成情况,与原工作计划的差异,剖析时间的使用情况,评价时间花费的有效性等等。积极找出其中的问题,在必要的地方进行及时修正和调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利用医院内部网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彼此的时间管理技巧,相互监督,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时间消耗。 2.医院在促进时间管理方面的作用。环境对于个体时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公立医院应该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时间管理的教育活动,提供平台来指导他们对时间进行妥善管理,并规范其时间管理行为。 2.1强调制度建设。目前,在对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中,还没有针对时间管理行为的内容。时间管理能力的优劣应作为考核行政管理人员的指标之一,对于表现优异的职工可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强化其改善时间管理行为的内部动机。在医院行政管理中应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管人,使行政管理人员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公立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其特殊的周期性,医院每年的教研活动和聘用工作等都会呈规律性、周期性变化,通过制定详细的制度来指导和规范各项管理工作,可以帮助行政管理人员节约大量时间。 2.2培训。公立医院应该增加时间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内容,开设短期时间管理培训课程,将职工进行时间管理技能训练作为培训的新视角。培训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自主学习活动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帮助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自主制订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掌握时间管理策略,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陈莉王志梁鲁翔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机制改革措施 医院缺乏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医院缺乏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也是医院行政管理改革面临的一种重要问题。首先,在当前我国医院的发展运行过程中,我国医院行政管理的重点依然集中在一起行政活动中的具体事务上,比如说办公室管理和文档管理等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不利于医院的健康发展;其次,医院相关管理层的决策失误,缺乏合理的决策体系。某些医院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在医院经营思路、经营方向以及对外扩展等等有关医院发展的重大决策上,缺乏事前的调查预测,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查预测,备选方案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医院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医院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如果医院领导者缺乏一定的专业管理知识,就无法建立合理、科学的医院管理体系,造成了医院整体工作的效率低下,影响医院最终的经济效益。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先,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经验少。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是行政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结构复杂,学历、专业以及年龄结构都不尽合理,缺乏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管理技能落后,很难满足现代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其次,医院行政管理干部思想落后。在医院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医院的发展实际,大搞形式主义,表面做文章造成了医院资源的浪费;再次,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高。当前医患问题非常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医患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矛盾的激化。 创新医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策略分析 1、建立独特的医院行政文化和经营理念 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医院行政文化是医院行政建设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指导着医院及其职工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以及服务理念等方面。构建全新的医院行政文化,需要重视调查研究,需要审时度势,确定新的行政管理思路和经营理念。医院的经营管理理念关系到医院对人本身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问题,它是医院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医院的经营理念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贡献于社会,并且根据时代的要求和自身特征,明确自己独特的服务领域,建设起有远见卓识的经营意识和行政价值观。 2、创新医院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首先,完善医院领导层职能机制。医院领导层“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切实把医院领导层职能定位在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后勤服务和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上,医院管理层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转变医院领导职能。同时,要积极协调医院领导层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做到分工明确,政令畅通。其次,完善医院行政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加强全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写作,提高医院的行政办公效率;再次,“激励”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全院医护人员工作的活力。 3、加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医院行政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素质。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强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行政办公效率;其次,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原则,认真听取患者的要求,有微笑来化解医患之间的矛盾,为保证医院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再次,加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创造一个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不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长期动员各方面力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结论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和医药分开的全面启动,国内医疗服务行业的大门将向世界打开,医疗市场总体正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即患者拥有了选择就诊医院的权利。面对新的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医院应该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高度重视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创新医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医院的长远发展注入活力。 作者:周瑾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强化策略 一、行政管理在医院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行政管理作为医院战略管理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个软指标,但抓好行政管理却是一个硬道理。 1.行政管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行政管理涵盖医疗管理之外的全部内容。是医院全面建设的基础工程,抓好行政管理是凸现医院军事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2.行政管理是确保内部安全的关键安全管理是行政管理的核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医院的发展环境不断提出新的矛盾和考验。立足安全抓行政,是为医疗工作顺利展开提供保障的前提。 3.行政管理是培养过硬作风的载体医护人员的工作作风、认知能力、遵守纪律程度是对行政管理工作范畴的基本要求。没有高质量的行政管理,医疗中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4.行政管理是展示医院内外部形象的关键医疗形象、人员形象、精神面貌都需要高质量的行政管理做后盾,没有行政管理的高效益,就难以体现医院的本质内涵。 二、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行政管理的基本理念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要把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1.尊重人,营造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 尊重医护人员,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医护人员在事业上、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合理需要,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用柔性手段解决钢性矛盾,从而更好地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积极创造和谐民主的工作氛围,能使医护人员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使医院成为“命运、责任、利益共同体”。⑴相互尊重,形成民主生活方式领导层平时经常性地开展谈心、走访,深入基层倾听医护人员心声,医护人员也可以随时找领导作朋友式的交谈。在工作、生活中形成上下级之间及同级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宽容的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这既是医护人员的心理要求,也是能够舒心工作、同心奋斗的必要条件。⑵主体参与,完善民主管理制度通过严格落实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领导分工负责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同时又通过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座谈了解,广泛听取大家对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医院再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管理制度。这样较为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能够进一步激发官兵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⑶公开公正,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坚持落实民主生活会、中层以上干部述职述廉述学、全院官兵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使领导干部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确保清廉办院。 2.信任人,完善和谐高效的管理机制 医院要和谐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秩序、稳定的机制、健全的规章制度做保障。那么,实施能级管理,有效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是充分发挥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⑴明确各级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责医院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应当清晰划分主官,分管副职、部门领导,机关人员和中层领导三个管理层次,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院党委研究制定医院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主官确定“干什么”;分管副职和部门领导则要确定“怎么干”;机关人员和中层领导要落实“具体干”。在工作中各层级既要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又要做到服从、支持、配合,形成合力。⑵发挥支部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党支部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会愈加明显。发挥好支部作用,落实好各项党的制度,及时发现情况、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反馈意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党委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正确依据。⑶提高“两支队伍”在医院管理中的效能党员和干部队伍是医院建设的核心群体,他们之中既有官又有兵;既有行政人员又有医疗人员;既有管理者,还有学科带头人;涵盖了医院建设的方方面面。医院党委在发挥“两支队伍”上下工夫,留给了他们充分施展的空间和天地,最大化发挥他们的开拓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两支队伍”建强了,效能发挥好了,医院全面建设的基础就牢了。三个层级,一个支部,两支队伍,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管理网络,发挥了每一个管理人员的管理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提高了管理的实效。 3.激励人,建立和谐公正的考评体系 行政管理工作,要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建立严格的考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⑴坚持目标激励根据医院发展的实际,每年提出医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各科(室)建设的发展要求,并把长期战略化解成短期目标,把责任分解落实到人,同时还要明确达标后的奖励标准。⑵坚持考评激励制定贴合医院实际的《工作质量标准实施细则》,将行政管理工作纳入《实施细则》,依据《实施细则》量化管理,实施奖惩。制定《实施细则》的目的不是为了束缚人,而是为了引导人、激励人,使全院医护人员明白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⑶坚持榜样激励认真总结各岗位先进事迹,让医护人员学有榜样。安排新老医生、新老护士结对,加强帮带。安排学科带头人开示范课,提高业务素质。并坚持为学科带头人、骨干发放奖励的制度,年底评功评奖给予倾斜,以激励骨干更好地发挥带头作用。 三、加强行政管理带来的效益 1.凝聚人心,极大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加强行政管理工作,创造的是一个规范化制度下的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广大医护人员在这个环境中能够顺心、顺气,这样不但激发增强了责任感和自觉性,而且极大地释放了医护人员在工作上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加了管理的效益。 2.规范管理,各部门(科室)进一步协调一致加强行政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一式管理在部门(科室)工作协调中出现的漏洞,各部门(科室)之间关系进一步密切,协调进一步一致,做到了事事有人管,实现了无缝连接。 3.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了适应新发展的能力加强行政管理,使医院处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能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上的越来越高的追求,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同时,提高了医院适应新发展的能力。 四、和谐管理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要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医院拥有多个部门,要想实现和谐运作除发挥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等作用外,还特别应该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医护人员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他们还希望更多地受到尊重、关心,并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因此,医护人员的价值、意志、情感、心态等因素越来越应该受到重视。同时,管理者还要通过理想信念的培育,感情的交流,形象的感召,情绪的感染和心理的共鸣等来激发被管理者的内在动力,以达到和谐发展。 2.要防止管理中一团和气加强行政管理要防止和克服轻制度,重人情,轻管理,重和气;如果把握不好,容易出现人情味过浓,制度观念弱化,以情代管,放任自流的问题。因此,在行政管理当中,要切实搞好思想统一,提高思想觉悟;切实发挥好各级各类人员作用、协调好各类关系;切实把握好情与理的度,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防止一团和气。 3.制定管理措施要强化“理”管理措施要合乎大众认同的人伦、人性、人道、人权等基本理念。要管的合理,日常管理要有理性,危机管理要有理智,冲突管理要立足于理解,避免情绪化、极端化、片面化、绝对化。防止“小事弄大,大事弄炸”;管理过程要顺理成章,管理行为要合情合理,要尊重合理化建议和合理要求,鼓励医护人员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多调理,少折腾,多一些微调,少一些“一刀切”,尤其要关注医护人员的情绪变化,爱护积极情绪,调动疲劳情绪,转化消极情绪,化解极端情绪。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模式思考 1行政管理人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现阶段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现状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1],即“业务转型人员”、“高等院校毕业生”、和“军转人员”,其中以“业务转型”的行政管理人员居多。这些人主要是从医师、护士、医技部门转岗到行政岗位,他们通常在本单位工作多年,具有学历高、职称高的特点,部分人员在担任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兼顾临床工作,往往存在着在实际行政管理工作中投入的精力不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医院行政管理教育和培训等问题,在工作中主要依靠经验的传统管理方式。第二类“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医院行政管理岗位,普遍年纪轻、学历高,掌握了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医院的工作环境特殊,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对于医院工作的流程和特殊性缺乏实践经验。第三类“军转人员”,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医院,由于部队的管理对象、管理方式方法与地方医院不同,因此“军转人员”要尽快适应地方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特点。 1.2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 1.2.1管理经验少。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来源多样,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具有管理专业学历者少,在学历、知识和年龄结构上均欠合理,多凭资历、经验和行政命令进行管理,工作中缺乏科学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管理技能严重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医院行政管理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由于当前医院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远远不如卫生技术人员,加之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大多数行政管理人员感到工作压力大,工作效率低下[2]。 1.2.2行政人员个人因素。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对工作没有更高的追求,缺乏有针对性的管理知识,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开拓和研究能力。同时,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奖金收入普遍低于同级的临床医务人员,也是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2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部门职责交叉重叠 医院行政管理中,存在各部门和各级职务的职责范围过于笼统,缺乏更加精确明晰的界限,以及内部管理相关职责和规定长期呈“静止”、“慢跑”状态,无法满足管理活动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部门职责范围和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造成职责“真空”地带,为推诿扯皮等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3]。 2.2部门之间协调机制运转不畅 医院科室是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和装备密集的单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的科室逐渐由多专业相对集中的大而全转向以学科、以专业划分[4],且这种划分呈现越来越细的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能够促进医院医、教、研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增加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但同时复杂的组织机构也带来了沟通协调方面的问题:复杂的机构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方式,面对复杂的工作状况时难以高效运转;上级机关因其关注点不同,往往对下级机关提请的协调事项置若罔闻,导致自下而上的协调存在难度;有的部门领导主动协调意识不够,平级协调的难度较大,若一个事项涉及多个部门,有时主办部门积极与同级协办部门协调,却因协办部门的“冷落”而挫伤积极性;有的分管领导之间缺乏积极性或缺乏沟通意识,增加协调的复杂性和协调成本,现有的协调机制常常难以应付。 2.3行政管理流程不合理 现代化医院业务流程可以分为核心流程和辅助流程。与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流程,如门急诊流程、住院流程、临床诊断、临床检验等均属于医院的核心流程;而人事管理流程、科研管理流程、后勤管理流程、事物汇报和审批流程等行政流程,属于辅助流程[5]。当辅助流程设置不合理,给临床科室带来很多困难和压力。例如,当医疗设备、耗材购置审批流程不合理时,临床科室要申请购置新设备、使用医疗耗材,需要跑很多部门,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2.4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停滞不前,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统筹规划,人才短缺与过剩、人才流失与浪费并存,有些人力资源的潜力未能得到合理的发掘和培养,有些培养后的人力资源无法合理利用,教育培训成果难以转化,产生一定程度的浪费。 3完善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对策 3.1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1.1人是行政管理的主体,医院行政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于管理活动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医院行政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品德、才能、知识等方面的修养和学习,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的规律和特点,使每位管理人员成为具有全局意识、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良好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全面型优秀管理人才。 3.1.2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的主要途径。对于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教育培训,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素养。例如:以全脱产、半脱产或继续教育的形式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组织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管理业务知识及能力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由医院组织人员到外单位短期进修实习培训或请专家教授到医院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专题讲课培训。 3.1.3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管理的执行力。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组织成员的活性化是当代管理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概念之一[6]。在活性化组织中,管理工作绝不只是简单化的命令和控制,而是要激发职工责任感、增加知识面及释放被约束的创造力,为职工提供做好工作和不断成长的环境。医院领导者应采取物质、精神激励的方式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管理人员敢于承担责任、积极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以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增强管理执行力。 3.2完善医院行政管理体制 3.2.1完善医院内部协调机制,增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要增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协调意识,变被动协调为主动协调;因体制原因,医院办公室与决策层是上下级关系,与其他科室部门是平级关系,协调力量和作用有限,可以通过适度授权来增强办公室的协调力量;利用非正式沟通的协调作用满足组织成员社会交往的需要,提供快速、有效的沟通途径;医院各临床科室和职能处室之间必须消除利益壁垒,相互之间积极协作,为完成医院整体的发展目标而努力。 3.2.2有效消除管理职责的“真空”地带。根据管理工作需要,调整各部门内部管理职责,细化管理职责的内容,使每个部门的职责都能够符合组织整体管理和发展需要。定期总结工作中新出现的工作内容,落实到有关部门职责中。尽量避免部门职责交叉,不能避免时应明确主次关系,避免出现工作无部门负责现象。当决策层领导调整和变动时,要及时明确和调整分工,避免因工作失去指导而造成脱节。 3.2.3优化医院行政管理流程。医院行政管理流程设置的原则是在为临床科室提供直接、快速、全面服务保障的基础上,支持、督导和评价临床科室工作,努力为核心流程的效益最大化做贡献。设置行政流程时应充分考虑如何方便临床科室,尽量对临床科室采用“一站化”服务模式,即凡涉及临床科室的工作只需要申报或审批一次即可[7],要严格设置申报或审批时间,避免拖沓。 3.2.4加快推进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医院管理职业人团队。对医院现有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充分利用现存人力资本,做到能级对应。以“三角形”模式制定适合医院发展的人才需求计划,为有效实施人才的选拔、配置、教育和培训奠定基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人员良好的素质可以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准,塑造良好的医院品牌形象,能够为医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方向探析 1当前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 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作为医院战略管理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全面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确保内部安全、展示医院内外形象的关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传统行政管理工作模式也受到了很大冲击。这主要是因为某些医务人员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的影响,价值取向产生偏移。或是对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不理解,有抱怨和畏难情绪,其价值观与医院发展要求相左。或是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与医院的关系,不能自觉规范工作中的言行举止,损害了医院形象。因此,加强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化解医护人员、医患人员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培养医护人员良好的工作作风,展示医院的医疗形象、人员形象、精神面貌是当前医院管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尊重”、“信任”、“激励”是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最佳途径 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是一种事无巨细的“干预式”管理模式,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对下级进行指挥,所以压抑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对象过于被动,管理方法过于机械。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务人员在素质、心理、技术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对行政管理工作者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集权的、多层次的、经验型的管理方法不再完全适用。因此,行政管理工作者必须以全新的思维、全方位的角度,切实做好有针对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为提高医院的整体素质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认为,其最佳途径是实施人性化管理,通过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简单地说“,尊重”、“信任”、“激励”是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最佳途径。 2.1“尊重” 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尊重医护人员在工作上、生活上和情感上的合理需要,尊重医护人员的人格和权利,用柔性手段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各种矛盾,从而更好地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谈心、走访了解医护人员的心理世界,在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宽容的前提下,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通过严格落实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领导分工负责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和落实好各项管理制度。 2.2“信任” 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需要全院上下齐心协力,这种合力的形成来源于相互之间的信任。包括管理人员之间的信任、管理上下层次之间的信任以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信任。加强“信任”可从加强管理者的自身建设入手。首先,管理者要加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认真掌握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其次,管理者要实行民主管理,公正决策;身体力行,廉洁自律。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应当清晰划分各主管部门的职责,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明确各级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责。同时,发挥好党支部的作用,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反馈群众意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党委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正确依据。 2.3“激励” 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全院医护人员工作的活力。在实施过程中:(1)要打破静态考核模式,实行动态考核,把考事和考人结合起来;(2)完善考核机制,制定切合医院实际的《工作质量标准实施细则》,依据《实施细则》量化管理,增强考核的实效性;(3)抓好典型培养力度,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让医护人员学有榜样。努力营造“学典型、比典型、赶典型”的浓厚氛围,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医院建设全局工作的开展。 2.4“尊重”、“信任”、“激励”的行政管理措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人的因素,创造了一个规范化制度下的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满足了人们对精神和物质上的越来越高的追求,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但激发增强了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而且也极大地释放了医护人员在工作上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加了管理的效益。在管理实践中,既要防止和克服轻制度、重人情、轻管理、重和气的思想;又要避免情绪化、极端化、片面化、绝对化“,小事弄大,大事弄炸”的现象。因此,在行政管理当中,要切实搞好思想统一,提高思想觉悟;切实发挥好各级各类人员的作用、协调好各类关系;切实把握好情与理的度,日常管理要有理性,危机管理要有理智,冲突管理要立足于理解,管理过程要顺理成章,管理行为要合情合理,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配置路径思考探讨 【摘要】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公立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医院管理要适应新形势,行政管理人员的优化配置日显重要。通过文献查阅和人力资源盘点,分析A医院行政管理的人力资源现状。自2012年实施紧缩性人员配置措施以来,行政管理人员出现年龄、学历、职务、职称等结构失衡,对医院和个人均产生负向影响。结合医院实际,提出校院共建实习基地,建立进修学习网络,工作项目服务外包,管理培训生项目,内部晋升和外部引进,常态招聘等内外部人力资源配置路径,优化行政管理人力资源配置,对其他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路径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短缺;人力资源盘点;路径;优化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给各大医院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就行业而言,医疗资源供求关系和医患关系紧张、开展分级诊疗和取消药品加成、三级医院等级复审、新的医院财务和会计制度正式施行以及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等现实情况,已经成为近年来医院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推手[1]。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随着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变得复杂起来,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对于医院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原有的医院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医院的需要,这些管理经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弊端,对于新时期的管理工作要求不能达到其标准,医院的行政管理体系要进行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为医院的管理工作服务[2]。医院行政管理工作要不断适应新形势,行政管理人员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使行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才能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3]。因此,本文通过对A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配置的现状分析,问题发现,创新性的提出行政管理人员的配置路径,对于完善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和人才梯队,提升医院管理效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A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配置现状 A医院是一所大型三甲综合性公立医院,医院在职职工约540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81%,行政管理人员占4%,后勤辅助人员占15%。囿于长期以来“单位制”思想的影响,A医院的行政管理呈现“机关化”态势,人员队伍日益庞大,机构臃肿,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出现了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服务意识弱,工作效率低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长远发展,因此,A医院决定从2012年起不再新增人员直至自然消减至合理水平后,再注入新鲜血液。实施紧缩性人员配置政策的五年,行政管理人员通过退休、辞职、死亡等自然减员约30人。由于A医院普遍存在着重视临床工作忽视行政管理的思想,不注重医院行政管理制度建设,面对行政职能低效的问题,只是简单粗暴的通过大浪淘沙的方式逐渐淘汰“老人”,逐渐导致配置的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成为医院管理的“短板”,极大地限制了医院的战略发展。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共234人,其中男性是99人,占42%;女性是135人,占58%。分布在医院办公室、医务处、人事处、科教处、护理部、财务处、纪检处、总务处、信息处、社保处、老干处、党委办公室、审计处、工会等14个的行政管理部门。现从年龄、学历、职务、职称等四个方面盘点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现状。 1.1年龄结构分布 行政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25~30岁的22人,占9%;31~35岁的41人,占18%;36~40岁的38人,占16%;41~45岁的37人,占16%;46~50岁的47人,占20%;51岁以上的49人,占21%;整体趋向老龄化。理想的年龄结构应为金字塔型,年龄越大,人数越少,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呈现倒金字塔型,年龄水平的升高,意味着工作能力、工作经验、工资待遇的增加,同时也表示体力、企图心、吸收新知识的可塑性、工作效率的降低。其中护理部、纪检处、社保处、财务处、总务处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 1.2学历结构分布 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博士3人,占1%;硕士41人,占18%;大学161人,占69%;大专及以下的29人,占12%。作为知识密集型,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医疗系统,对行政管理人员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较高,理想的学历结构应为梯形,学历越高,人数逐渐减少,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整体的学历水平不高,硕博士与大学及以下学历比例严重失调。学历水平过低,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其中财务处、总务处、信息处对于学历水平较低的职工需加强培训和发展。 1.3职务结构分布 行政管理人员的职称结构,处长12人,占5%;副处长26人,占11%;科长38人,占16%;副科长44人,占19%;科员及以下114人,占49%。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组织层级和领导职位较多,领导职位和基层职位将近1:1的比例,容易导致领导本位思想,协调性差,分工过细,工作程序复杂化,将多兵少,知识多,执行少,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增加,基层人员工作负荷增大。其中人事处、护理部、纪检处的领导职位与基层职位比例失调。 1.4职称结构分布 行政管理人员的职务结构,正高级7人,占3%;副高级29人,占12%;中级64人,占27%;助理级及以下64人,占27%;无职称的70人,占30%。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整体职称水平不高,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占比过低,无职称者占比大。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职称晋升通道不畅通;职称晋升的难度高,且激励性不大;专业技术能力有待加强。其中纪检处、总务处、党委办公室、工会的职称方向受限。综上,目前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现状具体可以归纳为:“四多四少”的结构特征:即高年龄的多,低年龄的少;低层次学历的多,高层次学历的少;领导管理层多,基层人员的少;低层次职称的多,高层次职称的少。 2行政管理工作的四个层次 区分各行政部门的管理和事务性工作,将行政管理工作分成“简易繁难”四个层次:“简”,代表简单重复,流程单一的事务性工作,如开具证明,发放证照,批准假期,资料归档等。“易”,代表已形成管理系统或者流程的制度性和规范性工作,界于事务性和管理性工作之间,如人事信息系统,考勤系统,奖金系统,考勤系统等。“繁”,代表多个流程相扣,工作量大,繁杂的项目类工作,如社保业务的办理,卫生技术考试报名,组织规培学院出站考核,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等。“难”,代表根据新形势和新政策,与时俱进,持续改进的开发性,解决性和创新性工作,是各部门的工作核心,属于管理工作的范畴。如人力资源盘点,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的搭建,人才的开发和培养,绩效管理等。 3A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配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行政管理工作“简易繁难”四个层次的分类,分别阐析四个层次存在的问题。 3.1“简”的工作面临发展与成本的矛盾 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随着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变得复杂,政策改革和调整频发,医院的运营管理和服务模式都产生了明显变化,工作任务不仅在数量上裂变式增长,内涵也日益扩宽和丰富,目前的工作量已逐渐超越饱和,需要相应的补充人力资源;但是自公立医院实施分级诊疗,医师多点执业,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的成本核算更加严苛,行政管理属于辅助部门,长期被认为是成本中心,而非效益部门,人员补充和人力成本将更加紧缩。 3.2“易”的工作,影响工作积极性 首先,医院往往对于承担着医疗服务核心流程的临床人员给予诸多的政策支持,更加专注于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认为医院的发展是临床一线业务人员所创造的,却忽略了医院管理人才的潜在效益,且员工难以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导致医院管理人才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样的,在聘任、晋升或者员工评比过程中,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也被置于第二位的从属位置。因此,大多数行政人员共性的感觉到不被重视,不被理解,不被认可,迷茫消极的思想大大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行政管理的流程性工作,是管理绩效的浓缩,但行政管理属于非主营业务,缺乏影响力,难以评价绩效和衡量产出的效益,没有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临床工作对管理流程上的协作和配合不畅,隐形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3“繁”的工作负荷过重,限制创新 一方面,医院行政工作具有事务多、责任重、政策性强的特点,医院的发展带来工作量的大幅上升,工作任务复杂,紧急突发性工作多;另一方面,行政管理的层级和领导职数多,将多兵少,忙闲不均,人员短缺,大部分人员身兼多职,工作负荷重。由于工作量过大,行政管理人员成日忙于完成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提升品质和改革创新,管理工作容易停留在表面,较少深入挖潜前瞻性、规划性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能投入的管理精力较少,创新受限,能为领导提供的真知灼见也较少,陷入恶性循环。 3.4“难”的工作要求与行政管理人员人才梯队建设的冲突 现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出现停滞不前,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统筹规划,人才短缺与过剩、人才流失与浪费并存,部分人力资源的潜力未能得到合理的发掘和培养,还有部分培养后的人力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用,导致教育培训的成果难以转化,并且出现一定程度的浪费。行政管理人员的短缺,人才梯队不完整,储备人才不足,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内部运作出现问题[4],导致医院发展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医院可持续发展。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下降,企业整体的文化氛围和服务质量会出现下滑状态。 4对行政管理人员配置路径的建议 根据行政管理工作的“简易繁难”四个层次的问题,采用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策略。“简”的工作,建议与高校建立实习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根据各科室的需求,确定所需实习生的专业、人数和素质要求,制定实习生招收计划,定期由高校派送学生到单位实习。每个行政部门都作为一个实习基地,定制带教实习生的实习计划,本部门对“简”的工作内容进行罗列梳理,注明工作流程,完成标准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形成工作手册,对实习生进行一对一培训教学,让实习生尽快掌握工作内容和技巧,将“简”的工作融入实习计划中。“易”的工作,借鉴院内临床科室进修生的付费带教模式,与全国各地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建立合作网络,医院层面根据下级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进修需求和人数,分时期分批次安排到各部门的进修。部门层面按照进修生的学习需求,制定规范化的进修计划和时间表,确定各进修阶段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需要了解进修生的工作情况和专业技术知识背景,实行“个性化带教”[5],进修内容主要是介绍先进的管理方法,流程,制度,技术,系统等,提供实践机会,培养进修生迅速承担和熟悉系统性和流程性的管理工作,另外进修生可以分享自己医院的管理经验,互相学习;也可以提出工作遇到的管理难题,与带教导师和团队共同诊断,充分讨论,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建立长期的工作联系,不断完善双方的管理过程。“繁”的工作,尝试使用服务外包的形式,各主管部门作为项目的甲方,与人才服务市场,考试服务中心,培训服务机构等乙方合作,将各个“繁”的工作打包成一个待完成的项目,按项目外包给相应的机构。甲方要做到事前筛选业绩比较好的、价格比较合理的,有完整标准化体系、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供应商作为合作对象,细化外包的工作内容,操作流程,完成时间和验收标准;事后根据双方约定审核项目的完成情况,按标准进行验收。“难”的工作,各部门根据医院的战略发展规划及其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盘点基本情况,部门业务发展以及人才梯队建设的实际需要、人员辞职或退休等情况预测人员需求的数量,层次,专业和能力模型,制定人员招聘计划。对于低层次的年轻管理人员,可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做法,组建管理培训生项目,通过校园招聘应届毕业生,新进人员需要完成为时一年的科室轮转学习,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制定轮科计划,完成轮科进行考核,优胜劣汰,同时根据轮科表现,双向选择最合适的工作岗。中高层次管理人员可采用内部晋升或外部引进方式补充,外部引进强调“点”与“面”结合的原则,“点”招聘是指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招聘,在发展平台和薪酬待遇给予倾斜,从而吸引人才,“面”招聘则通过同行推荐,社会招聘,猎头等方式完成[6]。争取常态招聘,录用人才,降低招聘成本。医疗人力资源危机初显,面对新一轮健康产业的大发展,危机会进一步加重,必须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尽早储备人才,才会在人力资源战略中占得先机“简”之层次,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走进社会之前认知并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性质,帮助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前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分担了A医院行政管理“简”层次的工作,提升A医院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达到校企双方的合作共赢[8]。“易”之层次,创新性的提出建立管理进修生的付费带教合作网络,一方面可以加强医院间的管理经验沟通交流,资源共享;还可以锻炼行政管理人员的带教能力,提升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向合作医院培养和输出管理人才,将管理能力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造医院管理学的黄埔军校。“繁”之层次,服务外包的举措,不仅降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负荷,将行政管理人员从繁重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还能精简机构,减少人手,降低人力成本,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难”之层次,通过科学拟定人力资源补充计划,建立低层次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生项目,中高层次管理人员的内部晋升和外部引进,环环相扣,层层嵌套,使A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在动态中达到人员供求的良性循环和绿色生态。 作者:冯雪娜 詹建湘 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公立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公立医院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公立医院建设的完备性和运转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公立医院的现状分析,发现目前公立医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在当前医院改革的大形势下,改变医院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模式,提出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有力的推动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公立医院;行政管理;医疗 随着公立医疗改革试点工作的不断推广,在不断发展专业技术、提升医疗质量的同时,对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将直接影响整个医院运行的效益。 1公立医院行政管理的及其发挥的作用 当前,行政管理是公立医院战略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份,是公立医院发展竞争中的软实力。行政管理涉及到医院基础建设、发展方向等各方面内容,是保障医院医疗专业技术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体现了公立医院医务工作的整体水平。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扩展与发展完善,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显露出诸多的弊端,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大潮流。 2公立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组织分布较单一 公立医院都是从基层医院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往往只重视到医疗核心技术的不断健全完善,而忽视了行政管理的同步发展,导致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够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应的行政管理功能不够健全,组织结构较为单一,不具有多样性,还维持着旧的运行模式,对于新增的工作项目和要求,没有专门负责的部门,导致工作无法正常有效的开展。 2.2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强 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有从医疗技术岗位转为行政岗位的、军队转业复原人员、旧制度顶替上岗的人员、高校毕业大学生等。原先在医院就职的老职工多数都是凭着个人以往工作的经验进行,这就造成工作形式和效果一成不变,缺乏创新和突破。而新入职的高校毕业生缺乏工作的实践经验,导致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难以发挥实效。 2.3行政管理流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 公立医院行政管理的各项流程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些办事流程过于繁杂,中间将浪费许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申报和报批流程设置过于复杂,出现一些无关紧要的程序影响办事效率。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也过于宽泛,没有明确的职责界限,对于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只有简单的分类,未能依据工作的实际性质划分科室,导致行政管理工作不够细致严谨。 2.4行政管理部门协同工作效率低下 一些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人的协调沟通意识不够强,科室之间协同工作较为复杂,如果一项工作任务涉及到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这项工作往往缺乏牵头的主办部门;或者相互协同的行政管理不嫩之间工作积极性不够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3解决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有效对策 3.1不断完善行政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设置行政管理部门 一个系统的有效运转离不开系统内部的规矩,医院的行政管理也是一个小的子系统,只有将系统内的制度明确了,系统才能完成合理的整合和有效的运转,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将行政管理工作规定在合理的框架内,规范职工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创新工作理念等方面,并根据时代的特征和步伐不断构建属于本医院的行政文化系统。同时合理的部门设置和岗位设置直接影响着医院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只有将部门和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利用现有的实际资源,明确工作责任和目标可以大大提升整个医院的运行水平。 3.2不断提高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水平 当前公立医院的人员队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原有的工作模式、人事管理制度、任务分配比例制度等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需要。公立医院应不断的优化现有的人员队伍,通过招录高学历、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为行政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活力;鼓励老职工和新员工通过“师徒带”、“传帮带”等形式,更好的将两者之间的经验优势和理论优势结合在一起;加大对员工行政管理能力的培训,不断提升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接触到更符合当前改革的先进理论知识。 3.3科学合理设置行政管理流程 医院的行政管理流程是配合医院业务运行流程的,它涉及到医院运行的方方面面,因此科学合理的设置工作流程能够辅助临床业务科室更好的开展专业技术工作,将行政管理科室按照不同的职能责任划分,简化工作程序,形成合理的工作流程系统,加快行政办事工作效率,从而更好的为医院服务。 3.4加强行政科室之间协调配合 细化工作岗位职责之后,科室部门势必会增多,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协调,那各个部门就会各为一体,无法履行好各自的岗位职责,因此要强调各科室之间的主动性和协调性,有效的运用科室的权利,调动整个行政科室的积极性,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协力完成好工作任务。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是医院内部运行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医院行政管理工作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加强各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更有利于增强医院整体的核心凝聚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步伐和进程,促进医院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王文丹 单位:天津市西青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OA系统在医院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行政管理工作在任何行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效率的表现,直接地影响着医院其他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间接地影响着为病人服务的质量。传统的医院行政办公方式是纸张作为数据的基本载体,纸质文档既费时又费工,严重影响办公效率及质量。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是将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行政公文运作、医务工作监控、基本信息查询、医院档案管理、医务综合信息管理等功能在局域网的环境下实现信息共享化和一体化,通过在系统进行流程设计,医院内各科室、部门的行政工作都按照系统设计的程序流转,规范管理,降低了办公成本,机关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负担减轻,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 1OA系统的概述 OA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相互结合起来的一种现代办公方式,属于信息化社会的产物。OA系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将日常办公、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融为一体的现代行政办公综合性信息技术处理系统。我国的办公自动化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而医院办公自动化则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OA系统已经发展到第二代,正逐步向第三展。 2OA系统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国家卫生部在《2003-2010卫生信息化远景规划》中提出了:“各级各类医院要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医院基础信息交换和医院间医疗资源的共享,提高医院行政管理水平”的新要求。在医疗改革的新形势下,各级各类医院争先恐后尝试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改变医院目前的传统办公方式,那么实现医院行政办公自动化就成为大多数医院改变传统办公方式的首选,OA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和方法,理顺了医院的管理程序体制,降低了医院办公成本,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升医院整体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OA系统的主要功能 OA系统具有公文处理功能强大、群体可接受性强和具有较强扩展性等功能特点,主要设有公文管理、医务协作、文档管理、基本公共信息查询等4个功能模块。 (1)公文管理。公文管理模块中包含有收发文管理、公文流程管理、行政公文信息查询、行政公文交换等基本子模块计。其中流程管理的子模块在公文收文开始阶段就对整个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督办,可以准确了解公文流转的具体情况,免除了在传阅过程中的等待和联系。 (2)医务协作。医务协作包含新交办事项、代办事项、待办事项、超期需督办事项等子模块。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对交办事项进行全程跟踪了解督办,解决了涉及需多单位、多部门、多科室协调配合办理工作事项的协作办理问题,很好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3)文档管理。文档管理中的子模块包含:个人基本信息文档、医院重要档案性文档和医院病患的基础信息查询。医院的办公人员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完成文档处理后,将被OA系统直接自动保存到相应的子模块中。同时,可以设置管理权限方便相关人员进行查询。 (4)基本公共信息查询。基本公共信息版块包括医务档案管理、职工信息管理、医院新闻宣传、医院科室业务讨论情况、医院其他工作安排等5个子模块。医院职工在登录系统后会看到一个弹出的窗口,通过窗口,医院每一位职工可以利用平台了解医院最新行政信息和业务信息,还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全院职工信息共享和快速检索,同时也使医院内部的信息交流渠道更加快捷、通畅。 4OA系统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作用 (1)简化了行政管理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办公成本。OA系统是通过医院局域网系统将办公电子化、无纸化,把办公室琐碎的事务提升到计算机管理的水平,将需要多部门配合完成的、日常重复性的一般办公事务在医院局域网络环境下处理,比如行政公文传阅、重要会议的通知、医院重要文档的常规管理、重要信息跟踪督办等日常具体事务,精减了批示、传阅等工作程序,大大减少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办公运行成本,确保了医院公文、重要信息传递的有效、及时,使得医院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更加便捷,有效解决了“办事找不到人”的尴尬局面,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效地保证医院各部门正常、高效、高质地运行,为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供了有效保障。 (2)规范了办公工作流程,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医院的每一办公工作事项都有规范的工作流程,通过对网上请假审批、网上办公用品申请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医院医务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对相关部门的经费进行准确、有效的管理。例如:我院对医院办公室的党政公文进行信息化管理,取消了原有的打印复印室,减少工作人员2名。在OA系统的公文办公信息管理流程对每一步骤进行了详细设计,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了工作流程,减少了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的错误,使各部门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使得行政管理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轨道。同时,OA系统在公文流转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各部门可以对未完成的待办事项进行实时监督,确保件件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3)提高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素质。OA系统对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医院行政办公人员不仅要掌握系统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具体使用方法,还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在平时的日常学习工作中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提高自身的办公自动化技能,才能适应OA系统下的行政管理工作和保障医院日常工作办公的顺利进行,这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从而让全院的行政管理水平、医务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都发生质的变化,间接地促进了医院信息现代化建设。公立医院使用OA系统,将摆脱日常办公工作中对纸质文件的过分依赖,目前各类医院实行绩效考核,可用资源正在逐渐减少,无纸化办公是符合当前时展的主流和“节能减排”的国家方针。在OA系统日常操作过程中,需要行政工作人员不断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来适应新的技术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讲,OA系统的应用有利于督促医院全体医务人员不断学习,以此来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日常业务工作能力,符合当前医改形势大背景下的信息化要求。 (4)促进决策科学有效,突显管理工作人性化。OA系统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使医院领导层所作出的决策更科学、更接地气。医院的领导层可以通过OA系统及时了解医院各部门的运行情况和业务工作开展情况,比如基层医务人员对某一问题的意见建议、年度、季度医院财务收支状况分析、就诊人数统计(门诊、住院、手术数)、后勤、课题等信息数据。通过OA系统能够准确全面充分掌握医院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基层医务人员和病人的意见建议,为医院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详实的依据。同时,也畅通了医院领导层与一线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增强医院领导与一线职工之间的感情,确保了医院的民主化管理和决策工作的有效进行,有效地促进了医院管理走向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 (5)提高了医务协作能力,促进了各职能部门间的交流沟通,增强了医院整体凝聚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医院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在通过OA系统在短时间内获得医院的各类权威信息,所有人员都可以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和工作任务,省去了信息传送工作当中繁琐的周转环节,有效地提高了行政工作的执行力。另一方面,在OA系统中,还提供了医院内部信息交流模块,比如讨论区、职工家园、青年医生俱乐部等,通过这样一个交流平台,医院领导、医院的专家骨干、青年医生都能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不仅有利于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还有利于增强医院广大基层职工的医务工作积极性和整体凝聚力。 5结语 在医院数字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OA系统在医院的应用,对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有着积极作用。OA系统是医院各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将医院的信息系统功能延伸到临床科室应用领域,将极大地缩减病人的等待时间、提高医生的责任意识和治疗效率,使患者得到了最快、最佳的医疗服务。同时,通过OA系统医院的每一位职工按照相关要求可以查询医院的各种信息,比如:工资、奖励和惩处情况,将所有信息放在阳光下,将充分调动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对增强医院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医学业务能力,降低医院的行政办公成本有着积极作用,为推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朝着无纸化、集成化、数字化、信息一体化发展拓宽了道路。 作者:张浩 单位:达州市中心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中行政沟通的作用 医院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服务型机构,它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是否高效直接关系着病患者的切身利益,由于医院的日常工作较为复杂,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上会有一定的繁琐和困难。行政沟通作为医院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医院的内部管理工作起到及时的信息交流和传递作用,对于医院来说,要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就要先做好行政沟通工作,对存在的沟通障碍及时消除,确保信息传递的时效性。 一、行政沟通的重要作用 医院作为社会服务型机构,由于其日常的工作量较大,内部结构的设置众多,各项经营活动的开展需要综合的考虑分析,这就给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变现较为明显的就是行政管理,这一方面的管理不仅包括医院的重大医疗政策,而且也包括医院内部的各种行政改革命令,这些都是关系着医院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这一方面在信息传递上缺少了及时性,就会导致很多的政策命令难以顺利下达,导致信息传递出现延误,会给医院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医院自身是一个健全的运行系统,它的内部各个部门各司其职,部门间的工作交流较少,医院的正常运行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共同努力,协调合作以发挥整体的最佳作用,在行政沟通上如果缺少了及时性和完整性,就会造成医院的各项工作难以正常的开展。可以说,医院的良好运行除了必需的经营策略外,离不开行政沟通工作的支持,它可以保证各项行政信息交流的及时完整性,有助于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二、医院行政管理中行政沟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沟通的方式单一 在医院的行政沟通工作中,上级部门在传达各种管理信息时,往往采用的一种形式就是召开会议,在进行会场的布置和其他的准备工作中,不仅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还会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在召开会议之后,另一种有效的形式就是文件资料的发放,会议人员把记录的文献资料发放给下级部门,把会议的精神传达到各层各部门,这样的资料是繁多而又无序的,导致会议的实质精神难以被各层各级部门理解,这种沟通方式显得十分的单一,不利于行政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沟通。 (二)信息的缺失 医院的下级部门在向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或者反馈经营状况时,会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在逐层的传递过程中出现丢失现象,使得最后到达反馈部门时的信息并不完整真实,这就形成了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现理解上的误解,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不利于医院的正常稳定运行。 (三)信息的交流困难 行政信息的交流是行政管理水平的一种反应,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信息的及时传递,但是,在实际的医院管理工作中,由于沟通工作的缺失,不论是上级部门的信息还是下级部门的信息反馈,在进行传递时,由于传递的结构层次较多,结构冗杂,使得原有的信息出现失真,上下级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及时、不完整,对于信息的传达没有正确合理的形式,导致信息的交流十分困难。 三、加强医院行政沟通的有效措施 (一)丰富行政信息传递的渠道 在当前信息化时展下,信息的传达交流工作十分重要,对各个企业的经营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空间,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交流形式就是网络,医院可以根据时展的形势,建立内部的信息交流网络,实现内部信息交流的共享,在进行信息的传达时,可以利用网络提高时效性,例如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的形式,可以实现信息交流传达的跨地域性和时空性,确保信息不会丢失,保证完整性。 (二)增加行政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从上述分析来看,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涉及到诸多的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很容易出现信息的混乱和失真现象,这就需要对管理的透明度增加,建立医院管理的专用网站,对医院的动态及时的公布,对医院的各种经营策略工作制定监督机制,这样就可以为上下级部门的交流提供方便,减少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同时行政管理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还可以帮助医院工作人员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进而完善自身技能水平,配合各个部门保证管理决策的顺利执行,进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沟通技能的多样化 我们从沟通的实质来看,沟通工作是一种复杂的、系统的学科,它是沟通双方情感和信息的传达,对于沟通双方来说,不仅需要具备说的技能,还要具备聆听技能,可以从说话者的表达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以最合适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在医院行政沟通工作中,上下级之间要及时的沟通交流,利用当前先进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并合理采用。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要以真诚的态度和耐心,学会灵活认真的沟通。 四、结束语 医院内部结构中,行政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直接相关。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沟通是重要的内容,由于医院的结构设置较为众多,日常的工作较为复杂多样化,在进行行政沟通时,需要确保信息交流传达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证信息传达时效性,并对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予以正确处理,以确保行政沟通工作的重要作用高效发挥。 作者:蔡丽萍 单位:萍乡市人民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研究 一、当前医院行政管理的现状问题 纵观当前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其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首先较多医院欠缺良好全面的管理系统,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阶段中欠缺必要的规范理论加以引导,因此即便创建形成了管理系统也并不健全。使得医院整体工作效率不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员工日常工作中没能树立主人翁意识,而是频繁出现磨洋工的问题,使得医院整体经济效益与后续较多工作受到了阻碍影响。行政管理者更是收入有限、员工待遇较其他人员低出许多。久而久之将对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拼搏奋进的热情形成不良制约。再加上医院欠缺有效的激励管理体制,导致一些行政管理人员虽然具有过硬的素质、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却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工作业绩更是大打折扣。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其管理结构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而积累的管理经验却十分不足,没能通过参加正规教育培训上岗工作。不论是人员的年龄层次还是其整体学历水平、专业配置上均包含一定的不合理性。当前,较多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习惯于上传下达的工作模式,在日常管理中欠缺应有的创新意识,不仅采用的管理手段较为落后,同时实践工作与创新理念也是一个较大的短板。这样一来导致医院建设发展受到了不良制约。由于欠缺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层面的科学认知,使得较多医院没能将创新行政管理工作看做是重要任务,使得较多行政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倍感压力,无法快速的把握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科学途径。当前,社会各个行业之中的行政人员其构成均十分复杂,医疗系统亦是这样。由于医疗行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且知识密集程度高,即便如此亦无法符合当前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医院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多元化、体现福利特征的经营性部门。陈旧滞后的管理模式对当前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形成了不良制约影响。而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在构成上的复杂多样性成因在于,一些具备医疗卫生技术的工作人员或是部队转业人员、顶替就业人员成为了行政工作的主力军。 二、强化医院行政管理对策 1.激发医院行政管理职能,提升行政人员非权力影响。 现代医院为强化行政管理工作,应积极争取更多的机会、开辟多重渠道使行政管理人员拥有充电、学习的机会,定期组织各个层面的教育培训活动。例如,举办医院管理、提升自身素质水平、强化交际能力、树立团队精神的多层级培训教育活动,全面激发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多重职能。日常工作阶段中,行政管理人员本身的素质水平不尽相同,这对激发行政管理工作功能价值极为重要。就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其需要具备的基础素质便是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方能通过自身具备道德管理才能带领医院全员不断创新,针对各类复杂的工作事务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调节,具备更广阔的知识面。事实证明,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的影响力具体包括权力以及非权力两类。其中外在因素也就是权力影响力。而内在因素上,由于职务的升迁、各岗位的不同职权,管理者的工作状态、总结的知识经验、品质道德、个人素质的不同,均关系到非权力的影响力。另外,并不是各类事项均需要通过权力才能处理应对,在某些层面非权力影响力也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我们应针对非权力影响力的牵制因素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全面优化行政管理工作效果。 2.完善医院激励管理制度,明确行政人员工作责任。 一般来讲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日常生活以及实践工作中会遇到各类不同的困难问题。医院负责人应通过物质以及精神的双重激励模式提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通过业绩考核、质量管理、效率管理同奖金待遇挂钩的模式,提升激励工作实效性。应关注员工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辅助他们排忧解难,激励并引领行政管理人员敢于勇敢的承担责任、不断的创新发展,提升核心潜能以及行政工作执行力。医院行政管理阶段中,不同岗位员工应清晰自身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之上,在权力以及责任两个范畴之中把握好平衡性。针对上级的任务应全力配合并积极完成。而对于下级工作则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管理工作中应与员工大众默认的自身权力等理念全面适宜,管理行为上应通情达理并达到顺理成章的良好效果。 3.和谐化、人本化管理。 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理念应是以人为本,在实践工作阶段中应将尊重员工、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渗透到管理工作的整体过程。行政人员应利用培养信念理想、真切的情感交流、形象生动的感召、真情的渲染、心理共鸣等方式激发管理对象内在动机,打造形成主动创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令广大医护人员形成更强的主人翁意识,同医院构建形成利益、命运以及职责的共同体,真正实现和谐共荣、同步提升的目标。 4.医院应确定管理职称系列,激发行政人员积极性。 当前,我国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统一一致的医院行政人员晋升评定职称的制度标准,一些医院实行行政人员职员管理制度,而一些医院则设立医院管理研究系列,相同一所高校附属医院也会执行不一样的评聘方案。当前,一些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之中一部分由专业技术岗位选聘,他们中不乏负责临床医疗工作的人员,因此其支撑评聘系列为医师岗位。而一些人员由始至终在医院行政岗位上工作,即便他们工龄长达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然而在当前医院没能为行政人员创建管理岗位体系的状况之下,令其职称较难上升达到副高及以上。这部分人员势必存在困惑、不满的情绪。针对近年来新进行政员工来说,职业前景一般包含两类通道,即职务以及专业技术通道。而对非医学专业的行政人员来讲,上述两个通道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现象,现代医院只有创建完善的管理职称体系,为行政人员多谋出路,关注他们的心声,为其开辟更多的晋升、发展通道,方能真正激发行政工作人员积极性,使他们甘心情愿的为医疗服务行业鞠躬尽瘁,贡献更大的力量。 三、结语 总之,现代医院经营发展阶段中存在较多的不足,尤其是对于行政管理工作没有给予全面的重视,导致其存在一定的问题。事实上,行政管理工作对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只有针对不足问题,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方能真正强化医院行政管理实力,为医疗服务提供必要的指导、辅助与保障,推动现代医院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作者:左芸 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政策法规医院行政管理论文 1政策法规在医院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1政策法规能够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于医院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医院能够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医院一切工作必须以服务患者为重心,行政管理也不例外,他们或者直接服务于患者,或者间接为患者提供服务。而对于患者而言,医院行政管理中能够将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等运用其中使患者实实在在地感到医院带给他们的温暖和关心,也就无形中树立了行政管理及服务的品牌。 1.2政策法规是医院行政管理的后盾 医院的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在医院行政管理过程中政策法规则成为了运转的坚强后盾。在我国医院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传达、组织、协调、督促等任务。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树立“临床第一”的服务理念,将相关政策法规熟记于心,并且善于运用政策法规去解决科室间的关系,能够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尽可能地减轻医务工作压力,把行政管理功能发挥到极致[5]。此外,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一线科室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保证一线能够正常运转。 1.3政策法规能够提高医院整体效益 医院行政管理在我国现行医院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政策法规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管理人员掌握政策法规并且正确、合理地运用,将直接影响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运行,它制约着全院的整体效益。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等人曾经在自己的书中说到: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政策法规则是“做正确的事”。医院的行政管理并不应该背离政策法规而独立存在,两者应该共存。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着眼于政策法规,然后再更好地完善行政管理[6]。医院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更是一个高技术含量、多专业协作的特殊专业,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相对较大。医院应该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行政人员的管理主动性,让他们能够根据政策法规充分激发人力资源潜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从源头上促进医院整体效益的提升。 2讨论 医院行政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管理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要做到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宏观调控,通过多种综合手段提高医院的总体效益。同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它是医院依法运营的基础和前提,加强行政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建立团队作业的组织文化,互相监督,促进医院持续发展,从而充分调动医院职工的积极性。此外,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将工作进行分解,如:甘特图、顺序图等,保证行政功能能够有力推进,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作者:傅宝宏 覃立耿 单位:象州县卫生局 象州县人民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科研工作探究 一、我国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构成和存在问题分析 1.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构成。 我国医院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其一是由多年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护士以及医技科室的人员转岗而来的,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职称,所学的专业大多是医学、护理、医技等,其中有的人还一直兼顾着临床工作。有管理学、行政学、公共管理专业背景的比较少,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其二是刚刚走出校门、直接进入医院行政管理岗位的大学生,他们都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年纪轻、工作热情高而且具有一定管理理论知识,但是由于他们刚刚步入社会,对医院工作流程、岗位性质并不了解,在短期内还难以独当一面,灵活自如地处理日常事务。其三是从部队转业到医院的干部,由于他们长期在部队工作、生活,军地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尚需适应较长时间后才能逐渐进入角色。其四是从其他科室抑或是医院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临时借调帮助工作的人员。 2.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长板”与“短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院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行政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平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公关危机管理、统筹学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偏少,无法以创新思维、创新手段去积极开展工作,大多处于按领导的指示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凭借经验、行政手段处理日常事务的状态。再加上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很少有学习、提高抑或是外出接受再教育、培训的机会,鲜有学习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技能、方法的机会,对日益增加的新状况、新事物、突发事件等疲于应对。 3.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与主动学习态度。 由于许多医院奖金激励机制明显向一线科室倾斜,行政管理人员奖金、加班费等低于一线科室,存在着“干多干少都一样”的状况,因此,个别管理人员心存“能不干就不干”的想法,只要不出问题就可以了。 4.行政管理人员不同于医务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提升通道不畅,管理部门职责不清晰,有交叉重叠现象。 在医院行政部门设置、职责划分、权力归属等问题上,相关制度长期存在着不清晰、不明确,相互交叉、重叠的问题。岗位设置不尽合理,加班多,责任大,不能正常休息,节假日值班非常多;不出问题还好,出现问题就会挨“板子”。凡此种种,给他们思想上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5.行政管理人员事务性工作繁多杂乱。 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每天光是处理各种日常工作、突发事件、领导交办事宜、迎来送往等等,都忙得不可开交,无法抽出时间来进行科研工作和创新机制的研究。 二、我国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一家医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切实打造医院的软实力,真正拥有一支其他医院所没有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支人才队伍中除了闻名遐迩的医学专家、具有真才实学的医护人员外,还必须拥有一支能够将医院的各种资源、力量凝聚在一起,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指挥与协调各方面的医疗力量,确保医院的各个部门都能够有效运转的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无论是三级甲等医院,还是二级乙等医院,都离不开行政管理人员,他们就像自行车上链接链条的“销子”,只能通过这些“销子”才能将链子的每一个环节连接起来,并通过外力,将整个自行车飞快地运转起来。管理人员如同医院管理层、各科室广大的医务人员与中层干部之间的“销子”,通过他们的作用,才能将医院这部“自行车”快速、健康地运转,将整个医院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在挽救人民群众生命的关键时刻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有鉴于此,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不可小觑。 三、美国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资质与相关情况 在美国,大型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卫生服务专业硕士学位抑或是公共管理、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才能有资格进入这个岗位。要想拿到卫生服务专业硕士学位,必须先具备学士学位,之后需要在一个卫生保健中心工作一年的时间,才能再去拿硕士学位。小型私人医院的管理者需要被“州私人医院管理委员会”认证,并且要在卫生保健场所为老年人服务一段时间。卫生服务管理者通常是开始在大医院担任管理员助手,或者是在中小医疗机构、服务场所做助理。日常工作时间之外,他们要进行医学管理研究、开展广泛的创新机制建设,承担更多的责任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并有所进步。另外,卫生管理部门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考试,考核他们对处理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事故的处理和公关能力。 四、如何提高我国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1.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科技引领发展,统筹推进改革”的道理。 认识到在当今时代,只有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提升自己的内涵,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因此,要在完成本职工作、处理好日常事务之余,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与自己工作范畴抑或是相近的领域,深入基层,调查和掌握一手信息,摸清运动规律,针对医院的功能定位、人员结构、发展规划、重大投资决策、财务资产监管、绩效考核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撰写出真知灼见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科研论文和研究成果。 2.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要“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与时俱进,自我增压,从平凡的工作中找到科研创新的亮点。有人认为自己每天都在平凡琐事中忙忙碌碌地度过,找不到能够引发自己科研、创新乃至写出科研论文的思路。还有人认为,我国是论文大国,数以千万计的前人将所能看到和想到的课题都选完了。实际并非如此,只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中自己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深刻体会有效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重要性,就一定能够从平凡的点滴小事中捕捉到闪光点,拓展创新思维,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来。 3.医院高层要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鼓励行政人员参加科研政策方面,要与一线医务人员同等对待,积极支持管理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的再教育、专业培训、外出交流、研讨会,支持他们利用工作之余对医院的各项工作、重大决策、相关信息进行专题调研,在科研课题立项、展开、深入剖析过程中,医院主管领导要从资金、时间、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课题完成之后,要帮助寻找发表和交流的机会,为行政管理人员的科研成果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使之尽快转化为促进医院发展的动力。 4.医院科研部门要在医院党委、院长的领导下,协调财务、人力资源。 对外宣传、图书资料等部门,对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撰写论文的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孵化器”,针对他们在写作、科研、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会诊”,提供图书、资料、宣传方面的支持;同时,还要建立科研平台和信息大数据,对全院临床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以及其他各类人员的科研状况进行调查摸底,互通信息,提供帮助;同时要增加创新研发投入,促进创新链、科研链与临床服务链的有机衔接,使每一位医院干部职工都争当创新驱动的先行军。 五、结语 “建立一个新机制,构建一个新格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今后我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广大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肩负着非同寻常的重任。因此,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要以全新的思维,坚持探索创新原则,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开展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医院决策者提供更多的新思想、新方法、新亮点,从而为医务人员增添动力、为医院发展增添后劲。 作者:陈少波 崔森 余静 单位:十堰市太和医院 医院行政管理论文:精细化医院行政管理论文 1.推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应该对工作内容、工作分工精细化,组织协调好各部门间的职责范围,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效率意识,运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医院工作进行优化和整合。 1.1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精细化工作的能力和意识 提高管理人员在精细化工作方面的素质是推行医院行政工作精细化,合理分配医院既有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达成资源运用最优目标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精细化的意识,从主观上引导和开发管理人员工作精细化的觉悟,是推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医院工作效率,提升医院口碑,从而对未来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精细化具有深远意义。医院可以组织开展培训课程,邀请精细化管理方面的专家开办讲座,利用培训具有的战略控制性和激励性的特点,让精细化管理观念深入人心,为未来医院进一步推行精细化的行政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1.2明确医院行政管理各部门的岗位职责 医院行政管理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复杂,如果不能将各个部门职责进行合理明确的划分,就会出现部门间职责界限模糊,职责交叉重叠,或者出现职责真空现象,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不协调等后果。因此,应根据医院自身条件,结合医院自身特点,精细明确地划分各部门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实现职责安排系统化,职责划分精确化,职责描述明确化。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灵活的管理手段,统筹协调医院各部门间的责任承担和工作分工。 1.3优化医院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 医院性质和社会职责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工作要快速高效的需求。为保证医院各部门工作系统协调,人力资源合理运用,工作流程顺畅无阻,就要设计科学的组织控制程序,制定明确规范的操作指导手册,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指导,以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事件,避免因业务不熟练而产生的混乱,导致的部门运转不畅,工作效率下降。通过对重点问题的针对解决,帮助部门和人员的运转和活动,提升医院整体的办公效率与工作效率,实现工作运行效率最优化的目标。 2.结语 推行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是提高医院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实现医院既有资源合理运用,优化医院运转效率,提升医院口碑,增加医院的市场收益和价值的有效手段,也是医院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重要保证。推进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更是每个医卫工作者应该支持和推动的事业。 作者:潘达 单位:湖南湘乡市人民医院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浅谈管窥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1精益管理在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的必要性 当前,企业面临内外部环境和企业发展的众多压力,因此,需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着想,探索和实践精益管理的思路和对策,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系统整合和流程再造,优化企业经营管理链各个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通过推行精益管理,从“管理结构到流程、再从流程到制度”,从企业文化构建的宏观层次及质置统计控制技术的微观层次加以保障,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也是经营者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切入点。企业行政管理能够保证企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行政管理的正确引导与配合,企业通过行政管理,才能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使企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营管理技术,并转化到生产中,使企业充满活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地说,行政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起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作用。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职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概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各种行政事务工作,使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集中精力、全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之中。因此,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上,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从协调方面,担负着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关系的重任,为企业争取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促进企业平稳和谐发展而工作;从服务方面,要甘当“奴仆”角色,俯下身子为一线服务。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虽然永远都不会是企业关注的“中心”,但会影响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 企业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企业行政管理的精益化,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切实讲究实效、讲究勤俭节约;必须立足企业特点和实际需要,一切以企业利益为最高原则;最后,企业行政管理最终要落实到确立服务意识,切实搞好服务上来。总之,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一些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工作流程不清、职责交叉、办事效率低、执行力差、协调不力、人浮于事、忙闲不均等管理问题;同时在管理成本上存在“五高”,即公务成本高、运行成本高、基础成本高、装备成本高、无形成本高。而精益管理的实质是消除浪费和不断改进,有效降低行政管理中的七种浪费,即等待的浪费、协调不力的浪费、闲置的浪费、无序的浪费、失职的浪费、低效的浪费、管理成本的浪费。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传统的改善着眼于如何把工作做好,而精益管理的改善着眼于持续消除工作中的浪费。企业的行政管理推行“精益管理”模式:一是,有利于明确岗位职责,优化业务流程,避免人浮于事和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树好良好服务形象。二是,有利于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等发展要素的有效配置,减少浪费。三是,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但真正在企业推行好精益管理,还要结合企业特点和面临的形势来寻找着力点,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取得实效。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行政管理论文-我国农业结构及其变革中的问题 1.农业结构中的问题 (1)在种植业结构中:①粮饲不分粮食既作口粮;又作饲料,不仅既不经济,又不科学;而且增加了对土地和粮食供给的压力,妨碍养殖业的发展,甚至会抑制农产品质量的提高。②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当前,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出现“卖难”,除了流通渠道方面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出现了相对过剩。档次低、质量差的农产品如早稻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品种不对路的农产品.如桔子出现了大规模“卖难”。当然,这些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只是结构性、局部性的。总体来看,农产品的品种平衡仍是有余有缺,农产品的品质结构仍然呈现出品质不高、高档产品缺乏的特征。市场畅销的优质品种、优质产品中,品种更新赶不上品种退化;产品加工处理薄弱,等等。 (2)在养殖业(包括畜牧业、渔业等)结构中:①养殖业长期依附于种植业,缺乏独立化的格局未能根本改变,导致其饲养水平难以提高,管理方式难以改善,生产规模难以稳定扩大,产品质量难以稳定提高。②对养殖业产品的开发利用不充分,主要局限于食品类,而对蕴藏着巨大效益潜力的非食品类养殖产品的开发利用则严重不足。③畜牧业结构长期偏重于耗粮型的养猪业生产,对节粮型的食畜牧业和饲料报酬率、蛋白质转化率高的禽类生产发展不足。④渔业生产也有个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在农林牧渔业结构中:林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长期难以根本改观。改革以来在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中,林业的比重虽然一度有所提高,但其后又逐年下降。林业的比重1978年为3.4%,1997年仍然维持在这一水平。林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因此,林业的发展是农业稳定增长的保证,林业发展的滞后影响的不仅仅是林业自身。 2.农业结构变革中的问题 (1)市场信息不灵,导致决策选择失误。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反映供求关系具有即时性,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价格失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调整需要经过一定的周期,小规模兼业农户对于价格走势和市场潜力的反映较为迟钝,其经营结构的调整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模仿和从众倾向。上述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往往导致农业结构的调整此时一哄而起、彼时一涌而下的结局。甚至出现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按排生产,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生产什么就赔钱的矛盾格局。从而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和调整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2)行政干预多、示范引导少,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难以转化为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积极参与的过程。 (3)由于农村中介组织发展不足,农业结构凋整缺乏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持。 (4)政府对乡镇企业发展支持硬,对农业结构调整支持软,农业结构调整得不到税收、信贷、政策等方面的有效配合。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对高校行政管理现状考究 一、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和深入,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期。从教育部的试点院校开始,逐渐扩散到全国高校。高校行政管理结合高校自身建设发展的特殊性,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初步建立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促使高校各项管理、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教育能力和学术水平都有长足的发展。即便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高校传统的、粗放式的、低效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难迎合日益变化的时代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也进入了瓶颈期。目前,存在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一)行政管理观念滞后新世纪以来,行政办公网络化、高效化的趋势深入各行各业。行政管理工作逐渐告别纸质办公,其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网络所带给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刻变革也促使高校行政管理观念的与时俱进。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并没有普及适应时展要求的行政管理观念,观念因循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缺少发展的、长远的眼光,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人为意志痕迹明显,工作强调部门利益、缺少合作精神等等。行政管理观念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高校行政管理高效率的瓶颈之一。 (二)行政机构严重膨胀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以上的行政管理结构,所以导致机构膨胀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部门、科室、机构数量较多,随之相关管理人员也增多。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起到了强化作用,但却也导致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臃肿,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许多高校目前内部行政管理部门及附属机构林立,门类繁多,除了党政组织外,还有学工、教务、人事、科研、发展规划、设备、后勤、基建、医院、子弟学校等部门,多的甚至达到三四十个部门”。这样就造成了行政工作“全面抓”的局面,行政管理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在行政事务上,同时,高校将大量可利用资金投入到行政人员的薪酬、福利等方面。如此一来势必影响高校的教学、科研等任务,无论人力、物力、财力都难以有效地支撑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管理队伍建设缓慢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人的作用不可忽视,即高校/!/行政人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制约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中,人的因素即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最主要的因素”。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近些年来,由于国内外高校互动合作增多,国内高校普遍借鉴国外高校经验,增强了对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招聘吸纳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行政管理人员,管理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由于传统体制模式、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限制,目前主要高校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与国外一些高校相比还是比较滞后的,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行政管理专业性知识薄弱、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等,严重影响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对高校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严重浪费。 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与时俱进,更新管理理念行政管理观念的更新对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有助于我国高校在全球化进程中抢占先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我为主,取长补短,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时俱进,切实转变观念。在相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胆尝试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深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打破行政管理人员的旧观念,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根本的原则,增强行政服务意识,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 (二)优化行政管理结构,创新行政管理模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也存在着思维保守、管理僵化的现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深度优化高校行政管理结构,大胆对行政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迫在眉睫。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有效地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按照正确的方式展开,高校行政管理应做到权力平衡,防止个人意志的独断专行,建立一个动态的网络管理结构,从上到下组织协同、加强联系,以增强科室、部门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对于高校领导来说,要按照不同人员的不同特点、不同情况,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管理才能。建立相应的激励、监管机制和完善的考核制度,促使相关管理人员遵章守法,严格按照校规校纪行事。与此同时,高校的学术管理水平也急需提高:建立相应的学术管理机制,鼓励学术创新,严惩学术不端。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区别对待行政管理和学术教学,理顺两者间的关系,两者同时发展不可偏废。 (三)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高校行政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特殊部分,要求行政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管理素质。目前,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也随之深入,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难度必然加大。建立人员结构合理、管理技能专业化、“育人服务相结合”的行政管理队伍成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应有之义。高校应大力选拔具有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才,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专业化队伍。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学校和岗位的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仅要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还要熟悉管理流 程的各个环节,掌握现代管理工作的艺术和方法,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有着重要影响。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高校行政管理科学、持续、有序、健康的运行,国家的高等教育才能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助推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谈高校行政管理中绩效考核的运用 摘 要: 近年来,很多高校不约而同地在行政管理当中引入了绩效管理模式。通过实践证明,推行绩效管理(考核)与进行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绩效管理在提高高校的整个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中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绩效考核的意义、考核过程及实施方法等方面,介绍了绩效考核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 绩效考核 高校 行政管理 运用 一、绩效管理及考核的意义 在概述绩效考核的意义之前,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绩效管理是一种意在提高员工个人和团队的工作业绩,能激发员工个体的业绩潜能,使组织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整合的管理方法。它包括岗位分析、制订绩效计划、实施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等循环过程。管理者通过运用客观、科学的手段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找出不足之处,使员工朝着更高的绩效目标努力。 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实施绩效考核,对于被管理者而言,可促使其了解自己工作的全部效果,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为未来的工作改进提供依据,努力提高工作能力,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对管理者而言,能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科学化,使管理部门准确掌握全校,特别是师资队伍的状况,为学校制定适宜的规划,以及为教师的薪酬管理和聘任制逐步实行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效率,最终促使学校与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实现双赢。 二、高校行政管理及考核现状 目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一般还是采用的科层制,即在校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层次。在校级管理层次上,设若干职能部门,每个副校长分管若干部处、院(系),每个部处又分若干科室分管具体工作。院(系)是最终执行任务和指令的基层单位。 在学校总体目标管理下,各级行政管理单位制定自己的分目标,以岗位责任制的方式固定。各级管理单位都以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组织管理的一致性、明确性、稳定性;学校的重要决定和指令一般以文件、会议的形式向下传达,并要求严格照章办事,以确保学校政令畅通。 然而在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明确的部门分工和比较模糊的工作界限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在工作过程中,部门间的划分比较好确定,但有些具体工作并不好绝对划分:有的工作可以划归这个部门,也可以划归到另一个部门,工作本身就存在于部门分工间的缝隙。工作如果不细致踏实、不积极主动,部门之间就会出现工作空档,很容易导致推诿和互相扯皮等不良现象,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办公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的集中,容易导致官本位思想盛行。高校行政管理为了保障工作的平稳运行,每个部处、院(系)单位,按照管理权限和岗位责任的不同,设立了不同的职级,由高到低,形成金字塔式分布的管理等级层次;并且上级的行政命令和权力被认定具有权威性。这种状况容易使低职级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到对上级职位的崇拜上,容易将对事负责、对工作任务负责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对人负责、对人际关系负责上,导致“官本位”思想风起。实际工作过程中,有部分人就会过分注重人际关系,对上级领导绝对顺从和迎合,而对工作却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政出多门,“婆婆”过多,基层工作负担沉重,部门间又人浮于事。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定编定岗的方式进行行政管理,以事定岗、因事设职,以满足管理本身的运行需要。在岗位设置上,基本采取一人一岗。但是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量、范围都不尽完全对等,所以造成部门间甚至同部门不同科室间工作不均衡,人浮于事与超负荷运行并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现行高校的行政管理主要依靠各类规章制度和各岗位职责来约束教职员工行为,促使他们完成工作任务。这种管理方法比较机械、单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大家逐渐丧失管理的个体精神,容易导致整个管理系统效率低下,整体工作目标难以实现。 在以上的管理模式中,学校的考评通常会在每年的年底或是次年初进行一次,考评的结果通常用来作为聘任、晋级、加薪、奖励等人事决策的依据,因此可以看出,这种考评的目的是单纯以奖惩为目的,考评重点也是着重于对被考评者过去的工作表现。这种考评结果应该通过反馈和指导,帮助被考评者提高工作绩效,但在为未来的发展作参考方面表现不足。 三、绩效管理和考核体系在高校行政办公中的运用 绩效考评的方法有多种,但在目前各高校运用得比较多的是目标管理考评法(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其要义是以工作为中心,基于目标和绩效考评。在高校的通常做法是:围绕学校的战略目标,由学校上级管理人员与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管理目标,并由此形成每个成员的责任和分目标,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职责范围,最后又用这些目标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对每一个部门和成员的奖惩。岗位分析、绩效分析、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运用是高校行政办公绩效管理系统紧密联系的四个阶段,可以分别与目标管理的计划、执行、检查和激励四个阶段相结合,激励管理人员在实现学校目标和院(系)工作目标的方向上努力,同时促进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成长。 1.岗位分析。为了较好地进行绩效管理,使绩效管理工作成功有序地进行,首先必须对学校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根据战略目标和实际情况作出具体描述,清晰地界定和说明每个岗位的任职资格、工作职责、考评指标等,并进行岗位职责分析,保证岗位说明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得到受评者的理解和支持,使它真正成为绩效考评的依据之一,使绩效管理落到实处。明确岗位职责和绩效目标,制订绩效计划。确定岗位职责目标即是确定行政管理工作的绩效目标;它是绩效管理考核的基本依据。岗位职责是在组织目标明确的前提下,通过层层分解,并在分解过程中上下沟通,达成共识,搞好定岗职责工作,以明确职务不同、岗位不同、管理职责也不同。设立切实可行的 目标,形成较为合理的目标体系。通过目标设定,在对岗位进行相应分析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一起根据工作目标和职责制订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从静态看,它是关于工作目标和标准的契约;从动态看是管理者和被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互动,对工作目标和标准达成共识,形成契约的过程。在绩效计划周期内,要明确管理工作应完成的任务,做到什么程度,又需在何时完成等,尽可能地详尽和周密。绩效管理的考核和考核方法。绩效管理的目标实施后,应对管理人员的目标实施考核。考核包括工作结果考核与工作行为评估两个方面。其中结果考核是对行政工作目标实现程度的测量和评价;行为考核则是针对受评者在绩效周期内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和态度进行评估。考核应多角度、全面地去评价,尽量使用量化的指标和客观性的描述,以减少主观性的影响。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在考核时应尽量吸纳相关部门的意见,采用多向考核的方式,力求考评的客观公正性。并且减少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为绩效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绩效管理的成功,关键在于绩效考核的正确运用。在实施绩效考核后,作为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来说,绩效考核还没有真正完成。绩效考核本身不是目的,因此应当特别注意考核结果的运用。绩效考核要起到引导教职工行为的“风向标”作用,将绩效考核的结果通过反馈和指导,帮助受评人员提高工作业绩,与受评者的教育培训、酬劳、职称(位)晋升等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强化教职工对绩效管理的认同感,才能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以促进学校与员工的绩效水平的持续、同步提升,达到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 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手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同一个单位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考核侧重点,它既需要严格的标准、规范的运作程序,更需要全体教职工的配合,在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还要不断创新,使整个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真正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现今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要求研究 内容摘要: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可以说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它是以总经理为最高领导、由行政副总分工负责、由专门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 关键词:企业行政;行政管理;功能;特点;要求 前言 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中除行政管理之外的工作,都是某个方面的"业务"。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 企业的行政管理如此重要,然而却几乎没有人去研究它;这是现今企业普遍感到最头痛的是行政管理,而改进它又不知如何下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就其中的二、三问题作一探讨,期望引起讨论。 一个较大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其本身往往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企业。行政工作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企业各方面?quot;业务"。行政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的沟通和协调。行政管理的广度,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全部运作过程;行政管理的深度,又涉及到许多局外人难以想象的细微末节;行政管理的重要,是因为它是领导和各部门、众员工之间的桥梁;行政芾淼拿舾校且蛭婕暗矫扛鋈说那猩砝妗?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及其要求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究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 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 行政部门应该兢兢业业、认真细致地做好种种行政事务工作,把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研究国内外市场形势,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专心做好每一笔重要业务等等。为了做好纷繁复杂的行政工作,行政部门的领导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茫无/:请记住我站域名/头绪地整天瞎忙;或是被领导一会儿支到东,一会儿支到西;结果村村起火,处处冒烟,吃力不讨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忙了些什么。行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性,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好安排,指挥若定。为了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象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一个行政部门的的管理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有一定水平了。 然而,行政部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样一种管理水平,那还是不够的。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再上一个档次,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者。 从"管理"方面来说,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 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的领导者不能满足于做一个事务主义者,而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敢创新、有冲力的领导者;换句话说,他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一个战术家,还要努力做好一个战略家。很显然,也只有一个有思想、懂战略、敢创新、有冲力的人,才能把行政工作做得更好,做得再上一个档次。 从"协调"方面来说,行政管理者不能简单地以传达领导的命令、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为满足;也不能凭借自己在企业的独特地位对各个部门颐指气使,以权压人。行政部门应主动做好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的沟通,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做好协调。没有充分沟通的协调不成为真正的协调。 从"服务"上说,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应该。因为如果一个企业的关注点不幸竟在于行政部门,那只能说明一点,即行政工作做得实在太糟糕,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影响了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以致于引起大家的关注。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行政部门最忌讳处处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其它部门抢镜头,争荣誉。行政部门应该象一部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器,这头原料(任务)进去,那头成品(结果)出来;其中的许许多多曲曲折折,都消化在行政体系之内,切忌为自己评功摆好,四处张扬,浪费别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要反对利用自己对公司资源的支配权只顾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的行为,特别要反对把行政部门变成"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府衙门。管理是要执行制度的;但执行制度也是一门艺术,并不一定要搞得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特别是在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更要注意对人的尊重。行政工作要做得有人情味。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及其要求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的功能;究而言之,行政管理就是服务。就这一点而言,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大体相同。 但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机关仍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我看来,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是企业的行政管理。企业的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 企业的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足的,它本身并不是企业的目的所在。企 业的行政管理即使搞得象一朵花似的,如果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那也是没有价值的。简言之,企业行政管理服务于企业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就政府体系本身而言,可以说就是它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说,政府机关之所以存在,目的就在于实行行政管理。这就使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往往给人一种"为管理而管理"、不尽情理、不合实际的印象;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企业里,就会比较触目惊心,使人难以容忍。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地方多元行政管理创新思路 一、转型时期的社会围观现象 本文研究的社会围观者是指广大网民与冲突性事件中的看客这两大围观群体,社会围观现象则是由广大网民群体和冲突事件看客群体,对某一社会问题或事件,在网上或事发现场进行层层围观,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推动政府行政决策的改变或冲突事件的行政处理的社会现象。社会围观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亦折射出中国大众的一些心理模式,例如好奇心理、从众心理、对地方政府管理的不信任心理,甚至无理取闹的心态。社会围观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社会围观现象处理得好,有利于促进地方行政管理工作,使围观者变成维护社会稳定的参与者。另一方面社会围观现象处理得不当,将有损地方政府公信力,使围观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围观的力量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管理,它唤起人们对公共事件的好奇,对不作为的官员或管理部门施加压力,通过“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及行为方式来改变现状。 (一)社会围观状态下群体冲突特点 1.群体间冲突由直接利益冲突走向无直接利益冲突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由世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过程中。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变化带来了利益格局的变化。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引起了社会民众心理的失衡。这些心理失衡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会引起社会民众负面情绪的发生,如愤怒与怨恨等,从而导致社会民众的心理对抗和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利益冲突又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不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这种“无直接利益冲突”,即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一些参与者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只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下不满情绪,借机表达、发泄,其中潜在的危机很大。研究社会矛盾的专家认为,现实群体性事件和网上群体性事件虽然都有直接的诱因,但导致事件升温的往往是社会情绪的释放。因此当前要注意防范两类群体性事件发生,一类是涉众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一类是直接利益冲突引发无直接利益群体性事件。[1]2.当前普通群体事件多属于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无直接利益冲突实际上也是某些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种非理性参与行为,这是近年来社会公共生活中较为突出的现象,特别是网上围观者多与社会冲突事件的参与者与事件本身利益无关,但是他们却在围观中把事件扩大。从池州“6?26”事件到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再到广州新塘事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无直接利益”产生的“心理共鸣”。一些无直接利益相关者,遇到原本与自己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事件,却借机参与“起哄”,矛头直指地方行政机关,并迅速在社会围观者中形成一滚成球“雪球效应”和一呼百应的“广场效应”,众多群体性事件都是在很短时间里聚集起成千上万人围观。在这些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深思,一是事件总是开始于个别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二是事件的加剧总是由于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执法人员介入不及时,处理不当。前者是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后者是群体性事件的催化剂,根本原因在于地方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滞后。基层一些职能部门和干部作风粗暴散漫,对群众利益的漠视,对行政工作不作为或乱作为,使得曾经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个人与广大围观者找到了发泄的机会。因此,塑造和培育围观者的公共精神,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公众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地方行政管理面对诸如无直接利益冲突等社会围观现象的重要课题。[2] (二)社会围观挑战单一性行政管理模式 1.单一性行政管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单一性行政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实行至上而下或由内而外并按照某一种方向的管理方式。单一性行政管理的特征主要是行政理念、行政职能、行政目标、行政行为的单一化,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广州新塘“6?11”事件恰好是一起本地人管理外地人这种单一性行政管理模式产生的后果。长期以来,这个村镇实行的是本地人管理外地人的单一性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外来工早已积下了深深的恩怨。于是,当有了这样一对外来工夫妇与当地治安人员发生肢体冲突时,众多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外来工纷纷投身到“6?11”事件“中来。事件表明,原有单一性行政管理模式已经过时。[3]2.多样性服务管理方式势在必行多样性服务管理指的是一种旨在提高政府使用不同类型人力资源效率的管理实践。针对“6?11”群体性围观事件来说,就是使用本地人与外地人共同参与地方行政服务管理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要实行由管理的单一性向兼具原则性、灵活性、多元性、规模性于一体的多样性管理转变。为了克服地方行政管理中个人认知方面的不足,加上社会转型中各种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的大量产生,就要求管理者从全局、大局出发,把各个群体的利益综合起来考量,从而形成对各个群体、各个部门、各个组织的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协调指挥、有效监督的一个统筹服务管理。 二、建构社会围观者服务与管理的新型模式 充分发挥社会围观的正功能,发挥社会围观者的积极作用,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看,社会围观有利于对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实行有效的监督,有利于完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决策,有利于维护弱势群 体的合法权益等等。可以说,社会围观现象能够演变成“社会围观运动”,进而改变某项社会政策和制度,左右地方政府行政效能。能否将社会围观现象所带来的群体性事件的处理纳入行政管理创新的框架,既是加强社会围观群体与地方行政管理群体良性互动的前提,也是对立足于复杂的国家社会关系中的行政管理者的极大考验。 (一)预防与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 1.调整利益格局,建构资源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在分析各种社会围观现象中,我们发现,导致社会围观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源分配机制不健全,因此,建构资源分配机制成为从源头上化解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突破口。调整利益格局,理顺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建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缓解广大围观者的社会不平衡心态。2.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建构民众社会心理“释放”机制。当前,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出现较大的不平衡性。因此,有必要拓宽各阶层的利益表达机制。第一,建立与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和“释放”机制。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疏导机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开展社会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公众健康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建构社会伦理道德机制。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需要从基层行政做起。一些基层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中缺乏公开透明,加上一些官员自私自利、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表现,直接导致公众对社会的严重不满,形成和强化了“仇官”、“仇富”的社会心理,使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转化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社会土壤。4.加强对网络等媒体的监管引导,建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调查发现,众多群体性冲突事件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与网民之间缺乏沟通。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和主流媒体必须具有快捷准确的舆情搜集和研判能力,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及时相关信息,做到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不缺席、不失语、不妄语,并能遏制网上和事件现场的“众声喧哗”。5.大力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建构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机制。作为以志愿参与、利他互助、公共服务等理念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是表达民意、传达民情、维护民生的最为直接的一种制度安排,发挥着实现人际沟通,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搭建理解、对话、互动的桥梁作用,具有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和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整体合力。社会组织中的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帮助需要服务的群体,使社会成员在享有社会服务中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可见,社会组织具有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能力,具有服务技巧和专业水平,能够按照民众的需求,做到让民众满意,且在政府与围观群体之间建立缓冲地带,从而有效地降低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的发生率。 (二)创新围观群体的行政管理模式 1.创新围观群体社区管理模式社区行政管理是由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构成的基层管理体系,对社区内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进行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服务,它将日益成为政府社会管理与创新的重要内容。无论是“6?11”事件,还是“6?26”事件,它们的起因、发生和发展都是来自社区,然后推向周边区域。围观群体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中,而许多群体性事件来源于社区管理、社区物业、社区拆迁等方面。因此,我们要从管理理念上走出传统管理和被动应对的误区,从主动接纳和共同参与管理的视角,树立“社区利益共同体”的新理念,加强对围观群体社区服务与管理。围观群体无疑是那种隐约萌动的公共参与精神,如果把这群体围观也称之为社区参与,把广大围观者组织到社区管理、社区教育、社区服务中来,将有利于调动围观者的积极性,提升社区行政管理水平。[4]2.创新围观群体信息网络管理模式围观群体信息网络管理模式是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信息化、知识化的潮流下,应运而生的针对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管理模式。它通过对管理要素的优化组合,管理节点功能的正确定位,在分层管理的基础上,引进管理信息平台和高速宽带互联网,使各种信息具有并列运行和实时处理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行政管理功效。3.创新围观群体的关怀模式众多的围观群体产生,是由极个别人的直接利益引起的众多无直接利益群体围观,进而掀起巨大波澜。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少数人的利益不可忽视,要避免或减少群体围观现象的发生,关键在于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在于关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因此,如何建构围观群体的关怀模式,是围观群体服务和管理的一个难题。关怀是一个多因素、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只有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实施策略,才能使之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增强围观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达到社会管理创新的预期效果。为此,地方政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建立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惠及围观群体的关怀模式,从人性化的角度,把关爱、关心和关怀融入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紧张的工作中、日常的生活中、家庭的成长中和社会的环境中。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主要的经济管理职能部门之一,应当充分发挥好以下三个职能。 一、发挥登记注册和合同管理职能,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服好务 首先,要积极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促进农业生产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要支持农村发展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主动为企业登记提供各种便利措施。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制度。做好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注册工作,落实联结企业制度。 其次,要开展“涉农合同帮扶”活动,稳步推进“订单农业”。工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在农村宣传合同法律知识的力度,倡导农民在交易活动中签订书面合同,及时为农民解决合同纠纷;加强对农业经纪合同的指导和管理,规范农业经纪订单合同文本;推广农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同时,严厉打击设置合同陷阱、骗取合同保证金等实施涉农合同诈骗的违法行为。 再次,要引导、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注意加强、改革和完善个体私营企业登记管理工作,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向农产品加工、种植业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行业拓展。大力扶持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从事食品加工业,引导农村私营企业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重点,投资参与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治、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 二、发挥市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能,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服好务 首先,要继续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确保农资质量安全。要进一步完善农资经营主体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建立专门的农资经营户台账,实现对市场主体准入行为、交易行为、竞争行为和退出行为的全过程监管。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和推动落实“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农资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等制度,建立和完善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和公示制度,落实种子留样备查公告制度、诚信责任制,对农资交易市场和农资商品进行巡查。此外,还要以种子、农药、肥料、农机具及零配件为重点品种,集中力量,进一步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以及对农资虚假违法广告的打击力度,提高农资监管执法的震慑力。 其次,要积极培育、繁荣和规范农村市场,促进搞活农村流通。地方政府要改造提升现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大力支持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鼓励、引导农村的各类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支持农业生产资料专营机构在农村建立连锁经营机构,对分散在城乡接合部和村镇的各类商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的监管力度。 再次,要进一步加强重要农产品市场监管,维护正常流通秩序。积极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各类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粮食,严厉打击无照经营、哄抬物价、掺杂使假以及倒卖陈化粮和擅自改变陈化粮用途的违法行为。根据郴州实际,加强对水果、蔬菜、茶叶等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管。 最后,加大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法查处涉农案件,对农民群众举报和投诉的案件线索优先立案,依法从重从快处理。在强化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制度建设的同时,做好农村食品市场质量监测,确保农村食品消费安全。 三、发挥商标管理和市场主体临管职能,为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服好务 首先,要积极引导农民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收。围绕本地区优势农产品,利用注册商标支持农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农民的商标意识和商标法律意识,推广“公司 农户 商标”经营模式的典型经验。在提高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申请质量和运用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印制和销售侵权假冒商标标志的行为,切实做好保护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工作。 其次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扩大农副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根据辖区农产品生产产量、结构、特色等情况和农产品流通状况,制定发展农村经纪人的规划和措施。在农村经纪人中开展诚信经营活动,提高农村经纪人的信誉;实施农村经纪人的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制度。严厉打击无照经营的“地下”农村经纪人;加大对农村经纪人利用虚假信息坑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再次,要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农村流动小商小贩、农民在集贸市场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免于工商登 记和免收工商行政管理的各项收费。全力推进对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方便农民就近申办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市场主体再认识 摘要:从工商行政管理视角分析了其职能履行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市场主体的界定和认识。指出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和市场主体再认识之间的必然联系,分析了传统上对市场主体认识和分类的主要弊端,并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改革实践提出市场主体再认识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分类 工商行政管理30年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的,对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和探讨自然也围绕着这一改革进程中价值观念的冲突而进行,并由此引发了从法律精神到管理原则等重大问题的讨论甚至是争论。正是在这场长期的理论争论中,承担市场监管职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主体的认识在不断深入,推动着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应当看到,虽然市场主体的概念及内涵在不断地清晰和明确,但是,对市场主体的理论认识远没有结束。因此,明确这种认识的必要性,剖析传统分类的弊端,推动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市场主体再认识理论的发展,都成为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市场主体再认识的必要性工商行政管理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是当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重大任务。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从理论上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化的特点。但梳理这些理论问题时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理论出发点却十分简单,那就是需要对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涉及的基本研究范畴——市场主体,进行理论界定和再认识。对市场主体进行再认识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理论需求。市场主体是市场环境中的活动者,是市场中的能动因素,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产业的壮大,都离不开市场主体功能的发挥。不能从理论上认识市场主体的核心特征,我们甚至不能理解市场经济内在的要求需要什么样的市场主体以及我们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市场主体这一工商行政管理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二,是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需要。可以说,离开了市场主体本身,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就难以成立。因此,研究市场主体的概念,考察其发展过程,对市场主体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市场主体基本特征予以描述,不单是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革自身改革问题研究的起点。从多年来市场主体登记管理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也能看到,对市场主体本质及特征的认识程度如何,对市场主体概念的认识是否存在偏差,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登记注册及监督管理职能的发挥及基本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传统市场主体认识及分类的弊端市场主体概念的界定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基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研究出发,传统上我们对市场主体的界定是狭义的概念。认为市场主体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及经营等活动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范围上看,包括市场上一切从事经营活动各类市场主体。 传统市场主体的认识局限。我们对市场主体的理论认识是不断演进的过程。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生活中市场概念本身的弱化自然导致了市场主体概念的缺失,微观经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被长期忽视所导致的。从市场主体的范畴来看,因为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经济细胞”被界定为企业,因此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也仅有企业的概念,鲜有提及其他经济单位。即使对于企业范畴,也只简单的归类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这反映出在计划经济时代,市场主体的业态形式非常单一,企业只是政府作为全民财产所有者的附属物,并非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 传统市场主体分类的弊端。我国企业的分类标准及其具体划分问题的讨论和演进,是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同步的。不同时期,不同的管理需要,产生了不同的企业类型的划分标准。其中对市场主体按照其所有制性质、行业性质为标准进行的分类曾在企业分类中占据较长时间且较为重要的地位。 强调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固然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但在市场主体分类中对所有制概念的强化导致的政策结果是:所有制结构中具有“公”之属性的市场主体更多的得到了政策扶持,而“非公”市场主体则在政策中受到排挤。从多年的政策结果分析,那种以突出公有为主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及其政策构成,不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所固有的多层级、不平衡的特点,必定从经济上阻碍多种经济形式市场主体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望。由于这种分类本身是带着“有色眼镜”区分对待不同企业和市场主体,这就事实上使得有些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的开始就处在不利的地位而导致不公平竞争。可以说,这是市场主体所有制分类根本弊端所在。同时,实践还证明,按所有制性质对不同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类的做法影响时间越长,弊端也越突出。 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市场主体再认识的核心问题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的市场主体再认识是我们工作的基础。这种再认识涉及到一些核心问题,如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特点探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我们职能发挥及作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市场主体本质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市场主体培育及登记过程中的重点;而对现代市场主体分类的明确则使我们未来的制度设计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 把握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特点。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平等性和竞争性。作为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这些属性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一个没有法律赋予的自主权的单位只能是某些组织的附属物,构不成市场主体,更无法在市场经济中独立自主地运行,因而就不会具有独立性。而市场主体的独立性与平等性又相互关联且是正常市场交易的客观要求。可见,市场主体的独立性是其平等法律地位的基础,存在依附关系的市场主体间不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从工商行政管理视角看,对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原因在于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市场主体、监督市场主体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重要功能,不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运行的特点,不清楚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运行特点反映着市场经济对于主体功能的内在要 求,我们就不可能创建尊重和反映这种要求的一系列制度,我们的政策就有可能不利于市场主体在运行中坚持这些属性的要求,自然会直接影响到市场主体的运行效果。 对市场主体本质特征及界定的再认识。对市场主体的再认 识离不开对市场主体基本特征的界定和描述。因为这种界定和描述不仅是理论概念上的探讨,更直接决定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未来市场主体登记范围、登记对象以及登记标准的把握,因而成为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市场主体再认识的核心问题。 目前对市场主体基本特征的研究应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强调市场主体在法律上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及合法地位。随着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市场主体是否具有以及具有何种民事主体资格及法律地位的问题,不仅对市场主体自身,乃至对整个市场经济活动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第二,把握市场主体的营利性本质特征。我们坚持营利性是进入市场的市场主体作为经营者的最本质的特征,意味着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获取利润,并将营利性作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若离开了营利性,市场主体也就失去了作为经营者在市场中存在的资格。第三,强调市场主体资格及法律地位的国家认可。对市场主体进行登记注册和必要的审查,既可以加强国家对市场主体的宏观调控,保护市场经济中债权人的权益并实现市场秩序的稳定,也表明民事主体的资格需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可或确认。 探寻现代市场主体分类的一般趋势。在现代市场经济监督管理体系中,按照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形式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类是各国共同的趋势,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和一系列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也是突出现代市场主体的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以企业分类来看,突出法律地位的分类,明确的是企业与投资者的财产关系与责任关系,这有利于保护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投资主体。同时,从加强对市场主体监管的角度看,这种分类也有助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解决不同市场主体的法律资格及责任定位问题,因而符合市场经济和政府监管的一般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关于市场主体分类标准的理论探讨以及企业类型的划分问题上已经有了定论,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划分的双重标准问题,市场主体分类既有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的概念,也有所有制分类的影响,且这种划分所遗留的法律与政策的双轨运行等问题也长期存在。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出企业类型划分所具有的明显时代特征,同时也提示我们,未来我国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设计和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实践不应回避这一先天的缺陷,必须坚持突出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法律类型和组织形式的分类标准,并以此作为法律和制度设计的基础。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工商行政管理现实的需要。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对行政管理本科生的就业状况与对策探讨 【摘要】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但从发展趋势来看,目前的形势喜人。与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喜人景象相比,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却呈现出越来越令人忧虑的状况。本文在探讨行政管理专业各阶段的就业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改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状况的一系列对策,以图对社会用人部门、高校教学与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有所指引。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 本科就业 对策 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政治学的恢复、重建与发展,并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治学科发展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经过20多年的发展,行政管理学已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教学育人方面 ,都洋溢着一派喜人的景象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校合并潮的兴起,高校追求大而全,原主要在文科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在大量的理工科类院校开始开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国内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高等院校近500所,以国家行政院学的成立为源头,各层级政府也在原来所属党校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自己的行政学院,对本级政府组织的公务员开始系统的培训,行政管理专业呈现出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 与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喜人景象相比,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就业状况却呈现出越来越令人忧虑的状况。 一、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变化 1.刚设立时的就业状况 198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在国内高等院校相继恢复的时候,行政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象征,在实行单位分配制、双向选择以前的年代,一出校门就是干部身份,如果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符,还能以专业不对口的名义正当地向组织提出要求,并加以更换。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面向政府组织,那时候毕业的本科生更多地在各级政府组织或者事业性单位里面从事机关事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外专业的学生看来,他们既体面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2. 双向选择后至公务员实行考试录用以前的就业状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资源的的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就业应当同其他劳动力一样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这就是对大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就业的理论基础。90年代初大学生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推行,大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了毕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由于当时《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刚刚颁布,政府组织用人还没有实行或全面实行“逢进必考”的机制,大量的大学生通过与政府组织的“双向选择”后,就可进入政府机关或执行行政事务的事业单位工作。特别是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由于专业对口,有着政府组织行政管理的理论基础,尤其受到各级政府组织与行政性事业单位的青睐,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段时期,应该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黄金时期。 3.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以后到2003年之前的就业状况 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的逐步深入实施,要求对公务员实行统一考试录用的呼声日益高涨。以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实施对公务员统一考试录用为契机,各级政府组织开始遵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借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录用的具体做法,先后程度不同的开始实施“逢进必考”的制度,到1998年左右,基本上各级政府组织都全面地推行统一的考试录用制度。这对于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较之以前无疑增加了许多的障碍。行政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都得参与这样的竞争,与原来的“宠儿”一下成为“贫民”,失去了往日的竞争优势。但2003年以前,虽然大学普遍已实行了扩招政策,但1999年第一届扩招的大学生尚未毕业,政府机关就业受阻,大学生们还可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由于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认识程度不足,大量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接纳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从事办公室管理与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4.2003年以后的就业状况 2003年,是国家实行扩招政策后,第一届扩招生毕业的头一年,当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了212万,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同时,由于高校大量的合并热导致的高校追求“大而全”的办学体制,行政管理专业不 再是原来由文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许多理工科院校不顾实际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的不足,盲目的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造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空前的增多,给他们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据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处统计,2004年,该校第一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50多名学生中,在毕业前,仅有9名同学实现就业,就业率仅18%。9名同学里面还包含保送与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同样的情况,在其他院校也不同程度的出现。1即使是国家“211”工程的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其就业状况也相当不理想,一次性就业率也仅在60%左右。 二、2003年以后行政管理专业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受扩招总体环境的影响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大规模的扩招加剧了社会的一般性就业矛盾,即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引起的就业矛盾,使得4年之后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趋于白热化。2003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2万,2004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52万人,2005年则急遽攀升到338万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高达413万人。2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攀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2.公务员实行考试录用制度的影响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研究行政管理活动,其中包括对公务员制度的研究。但在公务员考试方面,行政管理专业并没有额外的照顾。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是资格考试,根据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条件,其中之一是要求报考者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因此,一般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 均可报考国家公务员。但具体到某个职位或岗位时就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了。如,外交部2006年拟招考的职位对外语的要求是:“外交业务类考生,无论本人所学专业为外语或其他文科专业,其外语水平都应达到能独立开展对外工作的要求;行政技术类考生,其英语水平要求能处理一般对外事务;专业匹配:考生所学专业须与外交部的要求一致,对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不同者,其任一阶段所学专业与我部要求一致的,可视为专业匹配。”在公共科目考试方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具体职位对专业以及专业知识的要求大大限制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报考以及录取,从而大大降低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公共部门就业的机率,加大了其就业的难度。 3.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总体看来,和其他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样,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而应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4.学校制定的就业方向不明确 翻看一下各大高校的招生政策,在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介绍时,将其就业定为:“毕业生可从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协理员、办公室主任、行政主管、协调决策层高级助理、中外大中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本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现代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熟练运用英语及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文秘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系统掌握我国行政制度以及人事管理制度,并能运用办公自动化处理日常工作,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各大、中、小型企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从以上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上看,缺乏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明确定位。定位泛而滥,这也是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5.教学与就业的矛盾 (1)教学:要保持学科的性质 1997年学科调整以前,行政管理学完全归属政治学,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从政治学学科中发展而来的,因而大都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学取向性。 在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政治学类的课程比重过大,纯管理类、经济学类、定量分析方法类、技术类课程的比例则较低,力求在教学上保持学科的一致性。对学生的培养偏重学术性、理论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案例教学,不重视实践 环节等;很少有学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行政伦理方面的内容等。 (2)就业:企业方向居多 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已经降低,大多毕业生选择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就业,企业方向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相应地,毕业生对管理类、经济学类、技术类等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的需求日渐加大。 教学是就业在实践上的脱节,加大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以及顺利承担工作任务的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 一个体系完整、功能齐全、信息灵通的现代市场经济,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社会中介系统。现代社会,中介组织以其特有的身份,发挥着政府和企业难以起到的作用,充当着微观经济主体和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着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规范地运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但是,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这项改革仍不到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还很多,从而,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迫在眉睫。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承担的可以由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承担的事务,应该都交给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政府部门不得直接干预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具体业务。为此,应当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使之成为承担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的具体组织者和运作者。而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学科性质,将拥有更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就业的难度。 2.贯彻并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法》,引导毕业生到基层政府当中去 在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出现的结构性就业问题,使得基层面临着人才匮乏且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公务员法》实施以前,基层的体制内单位编制少、经费紧,公务员晋级空间狭小,一个大学本科生进入县级机关一年确定为科员后,由于缺少职位等原因,可能在很多年内没有职务晋升的机会,这使得众多毕业生对基层公务员岗位望而却步。而公务员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福利都与职务高低挂钩,一个公务员的职位上不去,合理的福利收益就难以保证。且基层的生存发展条件有待改善,生活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发展空间小,很难吸引毕业生。 现行《公务员法》第十九条规定: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的级别。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由国务院规定;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是确定公务员工资及其他待遇的依据;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公务员在同一职务上,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晋升级别。/!/ 这些规定克服了以往级别与职务的对应幅度不合理的弊病,公务员在同一职务上,可以按照规定晋升级别,这就为中低职务层次的公务员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这一规定使级别成为体现公务员待遇、地位和荣誉的又一基本尺度,公务员在职务晋升受到限制时,可以在级别晋升的同时享受由级别晋升带来的待遇,这些都有利于吸引毕业生报考基层公务员并激发其积极性。 在完善《公务员法》的同时,各级政府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大调控力度,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岗位和编制,尽快完善政策制度环境。 3.设置既能体现学科特性又能满足就业需要的课程体系 面对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对口教育思想,显然已不合时宜。在各学科知识日益分化又高度综合及社会生活区域复杂化的时代,完善的知识结构,不仅有助于管理人才开阔视野,从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使管理者在岗位职业发生变化时有较快适应的能力。而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关系极为密切,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其应经常审视和不断调整课程和内容。传统的行政管理学的课程设置的政治化倾向,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在就业难度日益增加的今天,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要既能体现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特性又能满足毕业生就业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动态性,考虑到整体优化。一方面要能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有利于毕业生自主择业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越进步,一个人一生中变换专业或职业就会越频繁,宽广、扎实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在人才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增强适应性,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今后继续深造和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后劲。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专业口径,扩大服务面向,适应就业方向的变化,调整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除了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要适应形势发展,努力开设新课程,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等课程,以促进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适应办公自动化的社会需求,以此提高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的适应性。 4.加强师资的引进与师资的培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正由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新的生产主要依赖知识的创新、创新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必然对高等院校的师资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在合理的培养模式也无法取得成效。要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必须在师资建设上下大功夫。可以采用引进、培养、聘请等措施:①引进国内外、境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新教师新的师资力量。②在教师的培养上,可根据需要选送一部分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另应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和赴国内外名校进修。③可聘请国内外、校内外专家学者到校任教以弥补专业教师在行政实践上的不足,努力造就一支与培养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5.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社会经济变革也使得实践能力日益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看求职者的文凭和学历,而且要看其能力,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日益吃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普遍只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忽视自身实践能力培养、眼高手低等现象,不仅加剧了大学生毕业生当前的就业难度,对其以后的发展也非常不利。为此,必须加强教学改革,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把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其知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加深其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术研究、小发明、小制作等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 及创新能力;抓好毕业实习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机会与发展空间,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信息技术的深刻发展与广泛运用,正在深入地扭转着人们几千年来构成的信息传递方式、出产组织方式、人际沟通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也深入地扭转着政府的运作方式。我国已经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入世的挑战首先是对于政府的挑战。政府必需转变职能,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政府转变管理职能,建设现代化政府创造了优良的前提。要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必需首先实现政府管理的信息化,电子政务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以及运作方式的优化重组以及有效改造,构建精简、效能、廉正的服务型的现代化政府,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透明的管理以及服务。这个定义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第1,电子政务必需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依托信息基础设施以及相干软件技术发展;第2,电子政务的内容是政府所管理以及服务的事务,包含政府本身行政管理事务以及对于社会的公共管理事务;第3,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府有着显著的区分,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对于现有的工业时期政府形态的职能、结构、业务以及工作方式进行全面重组以及再造,以造就1个与信息时期相适应的斩新的政府管理形态。 从服务对于象来看,电子政务包含3个方面内容:第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二G,即Government to Government),是指通过网络实现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同享以及业务办理等,主要包含法规政策、公文办理、辅助决策、绩效评估、税务管理、财政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教育培训等电子系统;第2,政府对于企业的电子政务(G二B,即Government to Business),是指政府通过网络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利便地为企业进行公共管理以及提供信息服务,主要包含信息、信息咨询、采购招标、证照办理、税务办理、中小企业服务等电子服务;第3,政府对于公民的电子政务(G二C,即Government to Citizen),是指政府通过网络为公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主要包含信息、电子证件、电子税务、就业指点、教育培训、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交通指点、电子报警等电子服务。 在信息化社会里,政府现代化的根本特征表现为政府的信息化,电子政务是与信息时期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形态,是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就是改造传统政府建设现代化政府的进程。电子政务在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6个方面。 一、扭转政府的管理理念 信息技术是1种新的事物,它不但代表先进的技术,而且也代表1种新的思想、新的思惟;信息技术自身是立异的产物,并且推动其他领域的立异,包含技术立异,也包含管理立异、轨制立异,这将极大地扭转政府的管理理念。1是树立服务式政府。目前指点着西方国家鼎力推广行政改革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服务型政府将是未来政府的基本定位,综合服务将是未来政府的核心职责,政府原本的1些管理职能将移交给其他实体,政府更多的精力将投放到单个实体没法处理的信息服务以及信息管理领域。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以用户为中心,依照用户需要来设计政府的网络功能,它将促使政府由1种多层次、多部门、以管理为主的形态向1种智能型的、顾客取向的、以服务为主的形态转变。2是树立规范化政府,电子政务的框架设立以及功能体现,是树立在网络的互联互通以及信息资源同享的基础之上,标准化以及规范化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条件,电子政务的交互性、透明性、公然性以及检索性,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政府的规范化以及依法行政。3是树立学习型政府,信息化前提下政府的管理与以往大有不同,对于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请求,增进公务员更新观念,建立开辟立异意识以及踊跃进取精神,不断更新知识,造就成为复合型人材。 二、改革政府的组织结构 正像电子商务深入地扭转了商业结构1样,电子政务将极大地影响以及扭转政府的结构以及职能。传统的行政组织情势是官僚科层组织结构,它与工业化时期安稳的管理环境相对于应而存在。电子政务的发展则将逐渐缩减以致取缔中间管理层,增宽管理幅度,扭转科层组织结构,依照政府以及 政府、企业、居民3者之间的互动瓜葛从新构造政府结构,使政府的组织结构设计更为精简以及公道,增进传统金字塔型的行政组织扁平化,从而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 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立将依据公民的意向以及需求来肯定,朝着“单1窗口”、“跨部门”、“二四小时”、“自助式”的方向发展。未来还可能呈现政府动态网络机构的设立,即电子政府网络结构的各部份可以依据社会的需求相应的变动、增添或者撤减。很显然,新的政府组织结构将扭转传统的固定工作流程以及死搬硬套的工作方式,力图树立1个有弹性、有应变能力的政府管理新机制。 三、转变政府的运作方式 传统政府的运转方式,大多以集中开会钻研、自上而下的逐级下达指令以及自下而上的层层汇报、上下级之间的层层报批以及层层审批为主要工作方式,“文山会海”、“公文旅行”老是战胜不了,耗损了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效力低下,并且容易呈现信息失真以及政府腐败。电子政务通过虚拟办公、电子邮件交流、远程连线会议等手腕,扭转政务信息的传递以及活动方式,减少纸件政务信息的数量,扭转政府的办事方式,逐渐扩展以及完美政府的网上办公功能,变官僚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变简单命令型政府为互动规范型政府,构建合适信息社会的政府工作方式。 四、增强政府的决策能力 政府通过网上与公家进行互动沟通,听取公家的意见以及建议,不断调剂政府的行动,将有力地增进政府决策的公然化、民主化以及效力化。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政府获守信息以及处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政府能够及时取得以及处理大量的信息,树立各种各样的政务信息数据库以及政府辅助决策系统,进行辩证地以及系统地思考以及收拾,大大提高政府的综合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决策能力。政府在制订政策进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让公家介入,让公家发表意见,使政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有效集中大众智慧;决策后,政府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取得决策施行进程中的反馈信息,了解以及掌控公共管理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并据此完美或者追踪决策;而公家也能够通过信息网络监督政府的运作进程以及结果。同时,在政府内部电子政务也可以有效的防范下级政府违抗上级决策精神而肆意妄为,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下级政府更好地执行上级政府的决策,切实保证政府决策的顺利执行。 五、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 电子政务增进效能型政府建设,将很大程度地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其1,电子政务以电子公文以及网络办公为主要方式,加快了政务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快了政府的办事速度,从而增强了推广政令的时效性,大大提高政府工作的效力。其2,政府信息化推进政府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缩减乃至取缔中间管理层,精简政府管理机构,将大大简化行政运作的环节以及程序,有些中间管理层环节被计算机程序取代或者被取缔,这无疑将很大地提高政府的运转效力。其3,电子政务的目标之1是降低行政运作本钱,跟着电子政务地深刻发展,政府行政管理结构将逐渐优化,公务员队伍素质将逐步加强,政务信息传递效力以及政府办公水平将不断提高,这些都会促使行政运作本钱的减少。 六、增进政府的反腐倡廉 电子政务的公然性以及交互性,将加强政务的透明度以及依法行政。政府通过网络公然办事程序,公布政府政策法规及举报监督办法,使民众能及时通过政府网站取得详实的信息,介入对于政府工作的监督,从而防止暗箱操作,避免以权谋私,增进政务公然以及廉政建设。从我国电子政务的实践来看,电子政务的廉政功能已经初步浮现,如走私、逃套汇.骗税的首要手法,就是在单证上搞虚作假。过去咱们把防伪的重点放在纸面单证上,也获得了必定的成效,但老是治标不治本。如今,102个中央部委联合推出的“口岸电子执法系统”采取了“电子底帐+联网核对”的管理模式,使各管理部门之间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核对对于方的执法电子数据,进而从根本上避免不法份子的造假机会。另外,电子采购以及招标的推广也被实践证明是增强政府采购透明度、减少这1领域腐败现象的强有力的法子。 我国电子政务才刚刚起步,还有1段漫长的路要走。如何实现由“现有的政务”到“电子政务”的转变,是1个10分繁杂以及难题的问题,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国从确立市场经济目标到完整实现这1目标,其自身是1个很长的进程,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的政府管理形态,也必然是1个很长的进程。咱们1方面要充沛认识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的首要意义以及紧急性,钻研制订我国发展电子政务的中长时间战略计划,另外一方面,要切履行动起来,扎扎实实地、1步1步地去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行政管理状况及变革策略 政府行政管理指的是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国家行政机关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行其政务和实现自身发展而建立的权责体系、组织机构体系、运行机制和法规制度的总称。 一、当前政府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不完善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建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所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政府部门通过各种行政命令来实现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国家依靠行政命令实行直接的计划管理。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着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权,各级的行政部门实施严格的层次节制控制,这种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政企不分的,混淆了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职能定位不准、职能错位。 2、政府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首先是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规定不具体,非常笼统。由于行政结构的种类比较复杂,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划分,行政机构的设置不成序列,分工不明确,行政组织整体规模时空,各个行政组织之间争权夺利。行政组织之间的权限划分不够清晰,中央和地方、地方行政组织之间的权限划分不清,行政权的分配基本上处在无法可依的状态。如果有些法律条文规定了哥哥行政机构之间的分工权限,但是仍然没有对具体的权限和事宜做出明确的划分。在行政管理中,行政编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是机构重叠、职责不清,使行政效率低下;其次是行政编制规模的大小也直接关系着公民的负担问题,社会要维持行政组织的正常运转,就需要税收,这都是取之于民的。现行的组织法中缺乏对编制管理的规定。 3、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首先,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者的思想比较陈旧,不能够适应当前新时期的发展,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其次,政府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条件下对政府行政管理提出的专业技术和效率的要求。干部终身制,人事腐败、低工资、不重视专业技术水平等,都造成了政府行政人员的素质偏低;再次,政府人员挪用贪污、行贿受贿的现象十分严重。还有的公职人员消极怠工、渎职滥权。中央加大了对腐败问题的整治,不但没有减少腐败问题,反而使得腐败形式变得更为隐蔽。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公职人员队伍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职业道德危机和政治信仰缺失问题。 三、新时期加强政府行政管理的策略 1、积极优化政府行政管理机构 政府职能的发挥程度如何取决于政府机构的现实状况。政府职能的载体就是政府机构,政府机构的设置和撤并与政府职能息息相关。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机构运行现状不尽如人意,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方面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政府机构的设置要按职能定机构,要服从职能转换的需要,执行系统要简化、下放、转型。按照各个地区的不同要求,把那些不属于政府部门职能的事务切实转交给市场。其次是机构设置要避免职能交叉,积极建立宽口径的政府部门架构。加强综合性部门,逐步减少专业性部门,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间的分工,把职能相同或相近包括职能类同、职能之间难以清晰界定或职能之间关系密切的加以整合,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相向或相近的职能作横向上的合并。三是机构设置要讲求合法性、稳定性,减少随意性。要从职能和机构配置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出发,政府管理体制要精干、高效、廉洁。 2、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政府如何应该积极转变职能,给自己找准定位,做好服务管理,政府要担当好自己的角色,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们知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政府管理的重点要有所侧重。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应该把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逐步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从“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所以政府应该界定好自身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职责范围,明确政府在职责,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积极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要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3、完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 进一步改善行政管理方式是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手段。鉴于行政命令式管理或指令性计划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因而行政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就成为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这些年来,通过以投资项目审批制削减为重点的市场制度的改革及经济法制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直接与间接的行政手段调节仍处于突出位置,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经济调节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在思想上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一是要正确认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企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源泉,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调节市场活动的目的不是要扼杀企事业单位,而是为企事业单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环境行政管理状况及改进措施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西南出海的大通道,不仅是我国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东盟经济圈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连结处,还是我国与东盟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在我国开放开发的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有望成为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和黄渤海之后我国又一个经济增长极。但经济腾飞无可避免地导致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企业集中和工业增长直接导致环境污染排放量的急剧上升,这一点在重工业方面表现得尤为显着;另一方面,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也给环境施加了不可小觑的压力,根据发展规划,到2020年,区内总人口将达1900万,人口增幅超过50%。采取相应环境保护措施迫在眉睫。但环境保护无可避免的外部不经济性,决定了不可能奢望通过市场自身调节使企业主动承担起治理环境污染与赔偿环境损失的责任。那么,谁应当负起这个责任?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每一个政府的核心使命包括了五项最基本的责任。即:(1)建立国家的法制基础;(2)保持一个未被破坏的政策环境,包括保持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3)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4)保护弱势群体;(5)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1]可见由政府担当起这一责任,已成为现代社会理念的要求。 1区内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之现状区内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与国家普通机制并无二异。机构设计上,区内政府环境管理体制的主体由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各自治市、自治县环保局的三级格局组成,并辅之以各相关部门的环境管理机构;职能配置上,环境保护事宜由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资源管理事宜则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这种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特点主要体现在: (1)环境管理体制由立法监督机关、司法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社会组织四大块构成,其中主导力量是政府行政管理机关。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的具体措施具有浓厚的政府行为烙印。它们大部分作为一种行政行为由政府部门直接操作,并通过政府体制得以实施。如2011年7月13日钦州市的车载液碱泄露案,就是主要在自治区环保厅的指导下,由公安部等各部门配合处理的[2]。 (2)各级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权限不清。例如,自治区环保厅与南宁、北海、钦州各市的环保局部分职能重叠(如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审批和发放职责),职能“同位”“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不容忽视。在实践中,相互推诿或相互抢夺工作任务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值得一提的是,在反生物、反化学、反核、反辐射与反恐怖袭击等方面的职责归属却几乎无人问津。权限不清晰已然导致行政重叠、资源浪费与行政空白。 (3)属地管辖削弱地方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之职能。我国政府现行的属地管辖制度即意味着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和指挥所属工作部门。包括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内的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权和人事权完全由其所隶属政府掌控。并且,只有地方政府才有权支配地方收入,这更使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丧失。实践中,当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不可得兼时,政府迫于政绩往往会支持企业,使环保部门相当尴尬。(4)运行资金不足。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费用大部分依赖于政府,而政府对环保相当有限的财政支持能力成为了环保发展必须面对的主要瓶颈之一。这一点从市级环保局的设备、规模等方面可见一斑。钦州市环保局仅设置了污染控制科与环境保护监测站,这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污染防治、污染排放以及不同污染呈现的不同问题都需要专门部门来解决。总而言之,环境保护依仗于政府行政管理,但行政管理却无法发挥应有效用。 2美、日、德三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概况与值得借鉴之处 2.1美国 美国联邦政府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有两个:国家环保局(EPA)和环境质量委员会(CEQ)。同时,联邦政府的其他相关部门也下设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虽然环境管理的职责由联邦和各州政府共同承担,但各州环保局仍保持独立,它虽然接受美国环保局区域 办公室的监督检查,但它们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各州环保局依照本州法律履行职责,除非联邦法律有明文规定,它才与联邦环保局合作。各个州的环境管理机构向州政府负责,各个州的环境管理机构人员由各个州自行决定。负责人的产生、预算的生效与联邦的机制相似,均由州长提名、州议会审核批准生效。各个州的坏境管理机构在执行环境政策过程中出现的争端,移送由地方法院裁决。 2.2日本 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无过失责任归责原则”已被我国很好地移植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其成熟的企业自律机制同样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根据日本政府之规定,凡是职工人数在20万人以上的工厂,都要配备防治公害的环境专职管理人员;凡排放烟尘达40000m3/h,或排放废水10000m3/h的大型企业单位,都必须设置主管公害的科(室)和配备管理公害的主任,负责解决企业中的公害防治技术与管理问题[3]。另外,在企业环境管理体制建立之前或建设的同时,公司还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将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形成本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认识和原则。 2.3德国 我们尤其应当注意德国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中的“资金保障机制”与“协调机制”。在德国,法律规定的税收体系支撑着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各级环境行政管理费用也从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来。在其税收体系中,州税所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以2002年共享税为例,州占所得税的57.5%,增值税的48.6%,企业增值税的50%[4]。通常,联邦和州政府一方面用国税来支撑环境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依“污染有偿原则”向排污者征收污染费以筹集环保资金,用作政府环保投资的主要来源。德联邦政府于2000年设立了“国家可持续发展部长委员会”,其目的在于便利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进而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联邦总理任其主席,由来自环境部门和其他与环境相关部门的代表任其成员。“环境部长联席会制度”是联邦与州之间、州与州之间的协调主要渠道。 3区内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善之建议 我党在十七届二中全会中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行政改革的宏观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在此宏观目标的指导下,区内行政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为:秉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明确职责权限,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建立高效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机关,促进开发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详言之,改革的具体措施应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在开发区设立环保行政分局,下放行政权力。开发区内的现状是,区内不设环保分局,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全部直接由广西环保厅办理。但我国环境保护主要依赖于行政管理,若不在开发区设立分局,工作繁重、行政周期延长、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便纷至沓来,从而易使行环政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开发区设立环保行政分局,下放行政职权,仅在行政、业务、财务上由环保厅给予统一指导,或是不错的尝试。实践中,南宁市在其“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政务服务中心”就是值得肯定的的尝试,但若将环保部门独立出来,更大的成效也许不是空中楼阁。 第二,立法明确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在环保中的主导优势,同时建立环境事务会议制度,以协调各部门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法》只是笼统地给予了中央环境保护行政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但环境保护部门相对于其它拥有环境保护职能的传统优势部门(如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公安部以及城乡建设与住房保障部)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明文法律确立和保障,也不能有效地就环境保护工作在各部门间进行协调。另一方面,环境的整体性不仅体现在各个环境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上,还体现在同一环境要素的不同价值和作用上。譬如水、矿藏、海洋、森林和草原,都同时具有经济价值和环境生态价值双重性质[5]。环境要素的开发利用必须由不同部门进行斡旋,才能既保证其经济价值充分利用,又保证其环境生态价值的不被破坏。建立国家环境事务会议制度,便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北部湾经济区内建立以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为主导,水利部门、农业部门、公安部门、城乡建设部门为辅助、两相协调的工作制度,将有利于解决其行政重叠、资源浪费等问题。 第三,保障环保行政部门运行经费。充足的环境监测、监察、教育培训和科研是环保工作顺利、有效展开的基础。当前,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环境行政部门运行经费捉襟见肘,国家应划拨经费予以支持建设,以钦州市为例,其环保局亟需建立包括污染防治处、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处在内的多个机构。区内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用二级财务管理制度来应对这一问题。具体而言便是建立经费包干、独产核算,各市局负责编制和执行本单位财务预算,厅局负责下达市局的年度经费计划,划拨行政事业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对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改善路径分析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在工作中的表现 1.缺乏专研上级文件的精神 高等教育正面临着重大改革,国家不断出台新文件、新政策,这要求高校管理人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执行性文件或者根据上级变化了的新政策处理学校事务。从而势必要求具体工作人员学习文件、领会文件精神、知悉文件规定,对上向领导汇报,明确政策边界及要求,对下向全体职工予以解释说明、宣传政策。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有部分同志不能积极接受上级政策文件的变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上报材料、程序方法依然沿用过去一套。这就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上级文件根本进不了校门,因为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接受领会文件精神;二是上级文件进了校门,进了机关却进不了学校下设的学院,因为学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根本不理会机关颁布的文件。 2.不去努力掌握本职工作业务 本职工作业务是做好工作的基石,不了解本职工作涉及的具体情况和相关知识,任何文件、命令都难以落到实处。如作为管理教学的工作人员,对本学院开设的专业、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有哪些任课教师,都不熟悉;作为学院的人事干事,对本学院有多少教授、副教授及讲师,对本学院的重点专业及优势学科也都不清楚,等等。 3.缺乏责任心 工作人员在做具体工作时,能躲就躲、能推给别人就推给别人,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处理具体事务时,不能静下心来全面考虑事情始末,综合考量各种因素,提出优良的解决方案;而是浅尝辄止,草草交稿,事后也不能认真总结处置本事件的工作成效与得失。此外,工作粗糙、不够细致,也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等等。 4.职业道德危机 感觉前途迷茫,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领导在时装模作样,工作努力;领导不在,要么身在岗而磨洋功,要么是人也开溜。工作人员的迟到早退成了寻常事,人心涣散。不满意现状,成就感低。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1.工作重复性高、琐碎 与教学科研相比,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是重复性高、琐碎,较大部分的工作就是简单的重复。比如,招生工作中录取通知书的发放,一位工作人员在数小时内就要邮寄上百份的录取通知书,且不允许出任何差错,这个过程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容易给工作人员造成厌倦感。近年来有不少博士、硕士被招聘到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去,虽然显着提高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与层次,但是由于这部分人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因而对自身的期望值也较高,繁琐枯燥、重复性高的行政管理工作与他们的能力、期望值都会有差距,为此影响了其工作热情的发挥。 2.晋升道路狭窄 随着国家岗位设置文件的颁布实施,各高校大都依事设岗,按岗管理。为此,很多高校取消了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资格。而在高校的中层干部竞聘中,如教学、科研、研究生、学院等部门的岗位都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或者研究员专技职务作为参与竞聘的基本条件之一,这无疑阻碍了大部分管理人员的晋升渠道,将本就缺少的中层干部管理岗位置于更加稀少的境地。有的高校即使保留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评审资格,也是不兑现待遇。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特点无法出科研成果,很难达到高级职称评定要求的工作业绩,很多人也就是守着中级职称退休。即使参与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博士、硕士生,虽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但因不是专职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每日困于细致、琐碎的行政工作,久而久之,心思涣散,难以集中精力做科学研究,因此这些高学历的人员一旦进入行政岗位,虽然工作多年,但是评定职称时无业绩、无成果。基于此,导致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无目标、无动力、无热情、无希望,或者消极怠工,或者进入“得过且过”的低效工作状态。 3.收入偏低 据统计,2011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56061元,月平均工资为4672元。对于市属高校的科员而言,工资要低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这个收入水平与进入高校管理人员队伍的博士、硕士的教育投入和综合素质等是不相匹配的。而且首都的物价水平(尤其是房价)较一般地区高出许多,这更从绝对值上降低了高校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此外,由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是主体,工资福利向教师与科研一线倾斜,同样学历进入学校的 毕业生,因进入的岗位不同,就会享受不同的支持政策,如教师与科研人才有项目启动基金等。毋庸置疑,工资水平是一个劳动者的价值体现,也是培养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对于同样毕业于名校的硕博来说,因岗位不同而收入不同,很容易引起职业倦怠。 4.考核不体现工作业绩 目前,高校考核从人员类别上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和管理(服务)人员的考核两类。对于管理人员的考核,在现行岗位聘任制下,虽然有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及岗位要求,但是由于工作分析不到位,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由此确定的岗位职责及绩效指标不合实际,也缺乏有效管控,导致难以进行真正地以《聘任合同书》为内容的考核。现状基本是由领导综合考虑年龄资历等因素进行平衡协调,使年度考核评优“轮流坐庄”。这严重打消了优秀管理骨干的积极性,是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因。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改进职业倦怠的措施 1.领导要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高校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决定着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高低。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的实现和办学效率与办学能力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决策能力、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资源及政策只可适当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要充分重视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这就要求领导在做决策时,要综合考量管理队伍现状,在职位晋升、工资福利、培训发展、内外交流等方面切实考虑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双重重视。 2.加强绩效考评,充分发挥年度考核的激励作用 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手段,通过它可以发现优秀的员工、合格的员工与不称职的员工,最终达到“促进、改善、提高”之目的。目前,根据《关于印发的通知》(京人发〔2005〕103号)规定,北京高校对工作人员考核的内容分为“品德、能力、知识、业绩”四个方面,考核程序一般概括为个人述职、群众评议、领导决定三个步骤完成部门推荐。由于是在部门全体人员共同参加下的群众评议,导致职工根本无法表达自己对同事的真实评价,一般简单以投票了事。鉴于管理工作难量化及工作效益滞后性的特点,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含努力专研业务而制订的政策、工作效率高、服务态度好、勤勉尽责带来服务对象对部门的优良评价等)很难在此种考评形式下得以体现。为此,要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相关理论,使用“领导评价”、“服务对象评价”、“日常沟通部门评价”和“本部门员工评价”等四个维度全面评价员工,达到比较客观、真实地反应员工一年工作的目的。另外,也要注意考评结果的使用,综合运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奖励,激励员工。 3.适度岗位交流,加强培训 研究表明,岗位交流可消除员工的职业倦怠。一方面,员工新到一个部门,接触新环境、新的工作,势必要投入身心,努力掌握本部门涉及的政策文件及相关业务;另一方面,新的领导与新领导的风格,新的日常沟通协调部门及工作关系,都有助于消除员工的疲惫感,激发工作热情。为此,对于政策性弱、历史牵连性低的岗位(高校大多管理岗位属于此类),在满1至2个聘期后,可以考虑岗位交流,这也有助于培养锻炼员工,提升员工能力水平。而对于历史牵连性高、政策性强的岗位,要对员工加强培训,比如采取校际交流、外出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及培训班等,开拓他们的视野,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也有利于缓解身心、恢复工作热情。 4.营造和谐办公室文化,创建积极宽松的工作环境 办公室文化及工作环境对人的身心的影响巨大。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不只是事业,情感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如能达到信任、理解与支持,自然就会产生一种互相眷恋的感觉,就会产生互相配合、共克艰难、共承压力之心。因此,作为领导要了解下属、关心下属、信任下属;作为下属要体谅领导、相信领导、配合领导;作为同事,要相互支持、理解与帮衬,由此凝聚成一种良好的办公室生态,这也是消除职业倦怠的一剂良方。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商行政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是国家为了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关,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市场经营主体及其市场行为进行的监督管理。新时期,要解放思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一、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最准确的估计,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和立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有三:一是生产力不发达,二是生产关系不成熟,三是上层建筑不完善。在认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在发展生产方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生产关系方面,适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规律,调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上层建筑方面,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九个历史性转变,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肓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特征。 工商行政管理在初级阶段的最主要的职能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为国家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服务。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市场主体行为及市场交易行为。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特征,积极探索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新路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和一般特点,即:一是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二是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是市场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三是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四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依法进行。另外,还具有时代的特征,如当代经济是知识经济等。但它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身的特点: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基础上,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四是社会主义法治经济,保护的是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现阶段,我国的市场仍存在不足。主要有: (1)所有制结构正处于调整之中,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上思想解放不够。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至二十一世纪中叶,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如何多样化、如何引导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思想上观念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2)市场不发育,体系不健全。在现阶段,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自然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意识还根深蒂固。市场主体的条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市场不发育,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量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不少要进入市场的主体的条件及其行为又不符合进入市场的要求。 (3)法制不健全,法治观念淡薄。建立法治经济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实行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现有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又由于“依法治国”方略开始实施时间不长,群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强、法治观念较淡薄,以及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使执法水平较低,执法效益较差。 三、正确认识初级阶段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性的行政执法工作,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艰巨,对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主管市场监管执法的职能部门,在市场的迅速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一是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改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主体的成分和结构。二是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营销网络的形成,拓宽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视野和范围。三是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运用和现代经营方式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市场的理性和科技含量。四是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的加快,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提高,加大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市场监管执法的难度。五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规范执法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现职能到位的紧迫感。 面对初级阶段历史性转变的新的形势和新任务,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必须实现战略转变。这一转变总的方向和目标是: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维护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观念,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监管对象。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一到监管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职能上来,站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在市场监管执法的对象上,要从有形市场的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全面实施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退出、竞争、交易行为的监督管理。在监管执法的方式方法上,要从传统的静态事后管理,转向现代化的动态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系统化管理。在内部职能分工和机构设置上,要逐步弱化从所有制和条线出发的监管工作思路,从单一的相互独立的条线管理转向以市场主体行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项职能的全方位监管。 四、如何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全省每一个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都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把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弄懂弄通,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弄懂弄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实践上的自觉,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实际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文秘站版权所有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也是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最根本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工商行政管理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牢牢把握经济建设中心,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来分析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中面临的新情况、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实现职能到位,促进经济发展。 2、积极推行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和环节。改革是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执法监管部门的目标,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现职能到位,强化执法力度,更好地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需要;是提高全系统干部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的需要。在体制改革中,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政策,严肃纪律,抓好几个重点:一是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抓住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个关键,大力加强各级工商局领导班子建设,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二要把队伍建设,特别基层工商所队伍建设列入全系统的基础工程。坚持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着力提高队伍的政治素质;以强化业务知识培训为途径,改善队伍的业务文化结构,提高执法水平。深刻认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关键在基层,行风形象“窗口”在基层,改革的突破口在基层,要按照抓基层,在基层狠抓;抓基础,从基础抓起;抓重点,从重点突破的工作方法,抓好工商所党支部建设、监管模式改革等基层建设各项工作。三要积极稳妥地攻克市场管办脱钩、人员分流这两大改革难点。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政策,严明纪律,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两项工作,确保队伍稳定,确保社会稳定。四是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改革与地方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改革与自身建设的关系、改革与实现职能到位的关系。 3、依法行政,优化市场经济环境。(1)把住市场准入关和退出关。要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年检验照和登记管理工作,严格登记管理前置审批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市场准入的指导,积极进行市场外指导、服务,帮助基本符合条件的主体达到进入市场的条件。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等提前介入,实行“绿色通道”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四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发展速度、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好市场退出关,坚决清查整顿非法经济组织、取缔“三无”等非法企业和无照经营户,对特定行业和企业进行清理整顿。(2)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流通体制体制改革。坚决贯彻落实粮改政策,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积 极参与对棉花、化肥、成品油市场流通秩序的整顿;加强对农资市场、节日市场、食品市场、旅游市场等的监管力度。二要深入开展打假、打私、打骗、反不正当竞争,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国家利益,促进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三要大力支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扫黄”、“打非”和清除“文化垃圾”。四要规范广告市场,维护企业注册商标专用权。五要严厉打击传销等非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3)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工作。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执法,通过行政执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实现市场经济的法治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要学法、懂法。与工商行政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现有150多部,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800多件,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必须学法、懂法。二要立法。要对日常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研,提出立法建议,以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制体系。三要严格执法。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4、解放思想、监管创新。1999年以来,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在履行职能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深入探索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规律,不断地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意识,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监管执法需要的管理机制和监管模式,不断提高监管执法的水平。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检察职能与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分离若干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使检察职能与检察院内部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发生交叉、混合,造成了行政管理职能对检察职能的侵入和侵浸,掣肘了法律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实现检察职能与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分离,必须坚持协调、高效、精减和渐进的原则,以强化检察权的司法性、实现检察官的内部独立性为核心目标,改革检察业务管理,引入司法管理方式,从而改变检察活动中单纯行政管理方式,还原司法管理方式,实现检察活动的司法化,保障检察监督职能有效行使。 关键词 行政化 检察职能 行政管理职能 检察官独立性 职能分离 正文 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法律监督职责。检察机关在履行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时,也总要履行与法律监督有关的司法行政管理职能。但是由于当前我国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弊端的存在,使司法行政管理职能侵入、侵蚀了检察职能,造成了检察制度的变形,影响了检察机关检察职能的充分发挥。只有将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分离,才能还原和实现检察活动的司法性。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本文拟就“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分离”的内在动因、核心目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主要途径等若干问题试陈管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并期有裨于检察改革和司法实践。 一、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肇因 (一)检察权性质的准确定位是实现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认识基点 检察权性质的准确定位是检察理论研究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决定着检察改革的方向,也构成检察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实行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也必须以此为认识为基点,只有正确理解检察权的性质并予以准确定位,才能深刻认识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内在动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分离措施。 对于检察权性质,目前学术界存在“行政权说”、“司法权说”、“双重属性说”和“法律监督权说”之分歧。“行政权说”从检察权具有的主动性、国家代表性、命令性和执行性特征上,认为检察权是行政权的一部分,检察官是行政官:“司法权说”认为检察权与审判权具有“接近度”,检察官与法官具有“近似性”,检察官虽非法官,但“如同法官般”执行司法领域内的重要功能,在有些国家,检察官被称为“站着的法官”:“双重属性说”认为检察权具有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双重属性,但在体制上应将检察权定位为司法权,检察官定位为司法官:“法律监督权说”将检察权作为独立于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第三种国家权力,是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对司法行为和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实行监督的法律监督权。 笔者认为,仅从其权力特点和行使方式的角度分析,检察权无疑具有司法性和行政性双重属性。但定位我国检察权性质,不仅要从权力本身发展的共同性规律出发,还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尤其要从我国的宪政体制和司法体制出发进行“应然性”分析,也就是说,必须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集中制”来解释我国检察权的性质和特征,而不应以“三权分立”学说作为“应然性”的依据来给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检察权定性,从而墨守司法权只是审判权的成规,否认检察权是司法权。根据我国的宪政体制及司法体制,我国宪政意义上的“司法权”就是审判权和检察权的统一。在此意义上,笔者认为我国检察权在基本性质上是法律监督权,在国家体制上仍属于司法权,在行使方式上具有司法与行政的双重属性。因此,对检察活动的管理模式就应既不同于行使行政权的行政机关,也应有别于行使审判权的法院,而应根据检察权的性质和特点,按照司法规律,以司法管理方式管理检察活动。 (二)违背司法规律,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是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肇因 但是,检察制度在新时期重建以来,并没有按照司法规律建设检察机关,也没有按照司法管理方式管理检察业务,而是把检察机关视为行政机关,用行政机关的管理方式管理检察活动,形成了检察机关内部管理方式的行政化,造成了检察职能同内部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的相互错位,影响了检察职能充分发挥。 1、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的涵义及形式 所谓检察活动管理方式的行政化,是指违背检察机关和检察权的性质和特征,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和运作模式建构和运行检察活动。它和法院的行政化共同构成我国的司法行政化问题。法院的行政化问题,众多学者俱已做过详细论述,而关于检察院的行政化问题,因对检察权及检察机关的性质在法理上一直没有澄清,且检察权在行使方式上确具司法性和行政性的双重属性,学者鲜有专门论述。同法院的行政化一样,检察院的行政化,也包括外部行政化和内部行政化。外部行政化表现在国家对检察机关的管理方式即检察机关的外部体制上,它涉及检察机关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检察人事权(尤其是检察长及副检察长人选)和财权的行政任命和行政拨付制。外部行政的直接后果是制约了检察权外部独立的效果;内部行政化是指检察活动内部管理上的行政化,即本文所指检察活动管理方式的行政化。内部行政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检察职能与司法行政职能的合一,即检察业务活动的完全行政化,也就是说,对检察业务活动管理完全采取了行政模式,其弊端是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同化了检察职能;二是检察机关内部行政管理方式违背司法机关行政管理特点和规律,或者完全行政机关模式化,或者带有行政模式的痕迹,其弊端是造成了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对检察职能的制约、干扰和侵袭。在行政化的检察活动管理模式下,检察职能同检察机关内部的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发生交叉和、混合(同一),使行政管理职能侵入、侵蚀了检察职能,颠倒了检察职能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的主次地位,造成检察制度的变形,使检察制度成为行政管理职能的附属,也从内部制约了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2、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弊端: (1)办案体制完全行政化。长期以来,我国检察机关沿用的是以行政审批、集体负责为主要内容的办案机制,即检察权由检察机关通过层层审批的方式集体行使,再由检察机关整体承担办案的法律责任。《人民检察院刑 事诉讼规则》第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案件,由检察人员承办,办案部门负责人审核,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在这种办案体制中,普通检察官只是案件承办人员,即行政垂直线上底部的一个点。检察官办案,决定权集中于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部门负责人有审核权,这就使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副检察长、业务科(处)长成为决定案件的领导层,行政管理职能同化了检察职能。完全行政化的办案体制在司法实践中越来越多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一是“审而不定,定而不审”不符合司法活动直接性和亲历性的要求,难以保证诉讼决定和诉讼行为的正确性。二是造成了办案人员对领导的依赖,难以充分调动检察官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不利于培养精英型检察官。三是办案环节过多,造成办案效率低下,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四是权责分离、责任不明,不利于错案追究责任制的落实。 (2)检察委员会构成和运作行政化。检察委员会是人民检察院在检察长主持下的议事决策机构,主要任务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是检察机关的最高决策机构。在完全行政化的办案体制下,检察委员会的成员几乎全部是检察机关的行政领导(检察长、副检察长、政治部及其他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检委会构成上的行政色化,使检委会在运作上也被打上了很深的行政化烙印。由于检委会委员都是行政领导,且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行政职位高的委员的意见往往会影响甚至左右行政职位低的委员的意见。而行政职位低的委员也往往也会因为顾及领导关系而附合行政职位高的委员的意见,其结果就是,往往影响了检委会议事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案件,业务部门负责人或分管检察长在审核案件时,有是并不是因为案件重大、复杂或疑难,而是因为不愿承担领导责任,往往将案件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使检委会成了逃避责任的避风港。 (3)检察官任免行政化。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助理检察员由检察长直接任命,检察员由检察长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但人大的任命实际上只是一种程序上的审查,检察官的任命事实上由检察院自由决定:首先由其所在业务部门的领导和院领导推荐,再由人事部门考察,然后由院党组最终决定。因此,一个检察官是否能够成为检察官或者继续成为检察官,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其所在检察院内部的别处一些有行政职务的检察官决定的。因此,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也势必会受到这种任免因素的影响。 (4)检察官惩戒手段行政化。根据《检察官法》,我国现行的检察官惩戒制度是一种内部的惩戒运行机制。这种内部的惩戒运行机制的重要弊端之一就是易产生部门保护主义,从而强化检察官对其所在部门及领导的行政依附性,使检察官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时有所顾忌或者因需“投桃报李”而不能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 (5)检察官管理模式完全行政化。长期以来,在检察官的管理上,一直把检察官等同于检察院的其他工作人员,等同于行政机关的干部,完全采用行政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其中以检察官行政级别制最为典型。检察官管理模式的完全行政化,一方面,模糊了检察官同一般行政人员的界线,忽视了检察官的司法性,阻碍了检察官职业化进程;另一方面,检察官之间过分行政化的阶位关系,强化了上下级之间的等级服从和责任,增强了下级检察官对上级检察官的过分依赖性,使检察官的独立性难以保障。 (6)检察官职位范围宽泛化和缺乏分类管理。检察院内部由检察官、司法行政人员、书记员和法警组成,除行使检察权的检察长外,还有一些不行使检察权的司法行政人员,也具有检察官职位。由于没有建立检察官的分类管理制度,检察官职位范围宽泛化使我国检察官队伍非常庞大,检察官比例极不协调,影响了检察权的优化配置,妨碍了检察官素质的提高和办案效率。 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使本应成为检察职能的支撑和附属的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在实际运行中却浸没了检察职能,掣肘了检察职能的发挥。必须实现这二种不同职能的分离,改变检察活动中单纯的行政管理方式,还原司法管理方式,实现检察活动的司法性。 二、强化检察权的司法性,保障检察权的独立性------实现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核心目标 检察活动管理方式行政化弱化了检察机关的司法性,而司法性的核心就是要保障检察权的独立性,因此实现检察职能同司法内部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就必须以强化检察权的司法性、保障检察权的独立性来核心目标。 (一)检察权独立性是检察权司法性质的本质要求 独立行使检察权,是指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只服从法律,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检察权之所以需要独立行使,一是因为法律监督需要一种独立性。二是因为检察机关侦查权尤其是职务犯罪侦查权的行使需要一种独立性保障。三是因为检察机关公诉权的行使应当具有独立性。四是因为司法审判权的独立有赖于检察权的独立性。但从根本上讲,检察权行使独立性,是为了保障司法公正,是其司法性的本质要求。因为检察权行使独立性创造了正确运用和实施法律的必要条件,它使检察官能够排除非法干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只服从法律,切实地贯彻法制原则。 检察机关的独立性,包括即外部独立和内部独立两个方面。外部独立性,指检察权运行过程遵循自身的规律而不受外部的非法干涉,它涉及在国家权力运作过程中与其他国家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在一般意义上,检察权的独立行使,就是指检察机关的外部独立性。检察权的外部独立是一种集体独立,是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 检察机关的内部独立,是指检察官的个体独立性,其主要意义是:第一、检察官的独立性是检察业务本身的特点和规律的要求。检察权以公诉权为基本构成,而公诉是一种司法性很强的活动,是以亲历性为基础的个人判断和个体操作,赋予检察官独立性,可以防止“审而不定,定而不审”的有悖司法认识规律的做法,从而提高检察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检察官独立性是防止不正当干预的重要条件,有助于保障检察权的公正行使。第三、检察官独立性有利于保障诉讼效率。司法的效能,要求办案检察官的职务行为直接产生职务上的效力,而应避免环节过多,造成决定和行为实施迟缓。第四、检察官独立是检察机关集体独立的基础,没有检察官个体独立,检察机关集体独立则得不到有效保障。但是,检察官独立不同于“除了法律没有上司”的法官独立,它要受到“检察一体制”的限制。所谓“检察一体制”,是指检察机关上下形成一个整体,统一行使检察权,对内要求上命下从的领导关系,检察官服从检察长、下级检察官服从上级检察官的命令,对外则要求“检察权的行使保持整体的统一。因此,检察机关的内部独立是有限的,不充分的。检察官在执行职务时,需接受上级的指示,其行为只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即相对独立性。”检察一体制“虽然限制了检察官执行职务的独立性,但并未否定检察官的独立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他可以合法地对抗检察长的指令,如享有消极抗命权或积极抗命权。 (二)我国检察机关独立性缺乏有效保障 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检察权行使原则。与国外检察权的独立行使相比,我国检察权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检察机关相对于执政党与权力机关是不独立的。我国宪法和法律对检察机关独立性的表述是:“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检察管理体制的行政化使检察权的行使受制过多,检察权的外部独立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检察官的内部独立性尚未获得法律的确认。在我国,宪法、司法机关组织 法和诉讼法规定了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这种独立性,是一种集体独立,也就是外部独立,而非个人独立即官员独立。在现行体制中,检察官受检察长领导,任何检察活动应服从检察委员会的决定,虽然检察官也是检察权行使的主体,但在法律制度上还没有确立检察官在检察机关内部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法律还没有赋予检察官合法对抗行政指令权的能力。同时,诉讼法还是以人民检察院而非检察官为诉讼主体,检察官是检察院意志的执行者,其本身在诉讼法上还缺乏独立的地位。 综上所述,我国检察制度在新时期重建以来,完全以行政管理方式而不注意按照司法规律管理检察业务,使它难以做到“独立行使检察权”,难以做到“严格执法”,难以保证检察官的高素质,确是我国检察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教训。因此,作为检察改革的重要举措,实现检察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必须以强化检察权的司法性,保障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实现检察官的司法官化为核心目标。 三、改革检察业务管理 引入司法管理方式------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分离的根本途径 实行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必须以改革检察业务管理,引入司法管理方式为根据途径,主要措施如下: (一)重新配置检察权,改革办案体制,进一步完善主诉检察官制 改革目前完全行政化的办案体制,就要对检察权进行重新配置。借鉴国外检察制度,结合我国司法制度的特点,笔者建议对检察权可实行“三级配置”制,即明确规定检察委员会、检察长、检察官在检察工作中的权限和职责,逐步取消业务部门建制,变助理检察员为检察官助理,实行主诉检察官直接对检察长负责的办案体制,其核心是进一步完善主诉检察官制。 主诉检察官制是指在检察长领导下,在公诉部门实行的以主诉检察官为主要负责人的检察官办案体制。实行主诉检察官制,就是要打破检察活动中单纯的行政管理模式,引入司法管理方式,使检察官成为对办理案件有一定决定权和独立性的检察权行使主体,形成以主诉检察官为主要责任人,权责统一的新的办案体制。主诉检察官制2000年在全国推行以来,在提高办案质量、造就高素质的公诉队伍、明确办案责任,落实错案追究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行政化的办案体制所固有的一些弊端。但是,由于目前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成熟的理论指导,在主诉检察官制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上争议较多,分歧较大,影响了主诉检察官制的深入推行,使设立此项制度的初衷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笔者认为,主诉检察官制的推行无疑是正确的,它适应了刑诉法制度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是实现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必要和重要的举措。以“主诉检察官制的设定没有法律依据、主诉检察官的职责范围界定不清、主诉检察官的难以统一”为理由反对推行此项制度的同志,没有深刻认识到主诉检察官制的制度价值,也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此项改革及整个检察体制改革。因此,正确的做法不是否定和反对此项改革,当务之急是对主诉检察官制做进一步的完善: 1、修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及《检察官法》,明确规定检察官的内部独立性,为主诉检察官制的推行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同时也是为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提供法律依据。 2、完善检察官具体职权的设置,进一步理顺检察官同业务部门负责人、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的关系。解决主诉检察官制的法律依据问题后,根据相当性和渐进性的原则,逐步扩大检察官的职权,同时逐步限缩业务部门负责人、副检察长及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的职权,直到取消业务部门副检察长建制,最终将检察权主要配置给检察长及检察委员会,并明确规定各自职权范围、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切实做到权责统一。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目前主诉检察官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这与主诉检察官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是不适应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诉检察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主诉检察官的激励机制,为主诉检察官提供切实的职务保障。 4、待主诉检察官制成熟后,可参照主诉检察官制在其他业务部门推行“主办检察官”办案制。 (二)改革检察委员会 1、将检察委员会由现在的虚设改为实体制。 2、检察委员会的人员构成:检察长、副检察长是当然的检委会委员,其他委员由具有五年以上法律职业资历、德才兼备的资深检察官担任。(副检察长和业务部门建制取消后,仅由检察长和资深检察官组成,除检察长外,其他检委会委员在行政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检委会的日常工作由检委会办公室负责。 3、检委人会的职能:一是对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二是监督检察官的工作;三是法律政策研究工作。 4、严格限定提交检委会讨论的案件的条件和范围,只讨论决定检察长提交的案件。 改革后的检察委员会的运行机制,既符合检察权中行政性属性和检察一体制的要求,同时又减少或避免了行政性烙印对检察职能干扰和影响。 (三)建立检察官的分类管理制度。检察官的分类管理是检察职能与司法行政职能分离的必然要求。根据行使检察权主体的不同,可对检察人员实行检察官、书记员、司法行政人员、司法警察等四种序列的分类管理框架。对从事职务犯罪的侦查、审查逮捕、出庭公诉工以及民事行政检察、监所检察等主要业务部门的主要检察人员授予检察官;改变把书记员当作检察官后备军的管理制度,设立独立的检察书记官序列,书记员在检察工作中要服从检察官的指挥。司法警察纳入警官系列。其他检察人员列入司法行政人员,纳入公务员系列。 (四)成立“司法行政管理部”。实行分类管理后,要相应地设立司法行政管理部门,专门管理检察机关内部的非司法性工作,即司法行政事务。“司法行政管理部”不仅要行使检察机关内部基本的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如从事政工、行政装备、档案管理等行政事务,还可负责检察机关同人大、法院及行政机关的联系。在条件成熟后,可考虑将一些服务性的工作推向社会,实行社会化服务。另外,为加强检察官的协调,可在“司法行政管理部”内设置“检察官秘书处”,作为检察机关检察官运行的协调机构。主诉(主办)检察官根据办案需要可向检察官秘书处申请配备若干名检察官助理。主诉(主办)检察官在办理重大案件需要提交检委会讨论时,可直接通过检察长按规定程序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而不必经过部门行政审核。 五、将一部分司法行政管理职能从检察机关剥离。如改革对检察官的内部惩戒制度,在检察机关之外,建立统一的司法官惩戒机构。如前所述,检察官的内部惩戒制度强化了检察官对所在部门及领导的行政依附性,不利于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因此,可设立二级统一 的司法官惩戒机构。中央一级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设立法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负责对最高司法机关和省级司法机关中的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的行为惩戒;在地方一级,可在省级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设立法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负责对省级司法机关(院长和检察长除外)和省级以下司法机关中的法官、检察官的行为惩戒。 四、协调、高效、精减、渐进------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是一项涉及理论和体制创新重大司法改革,必须积极慎重,注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协调原则,即检察官独立性与检察一体制相协调的原则。 如前所述,由于目前我国检察官的内部独立性尚没被法律认可,加强检察官的独立性就成为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的核心目标之一,但是要受到检察一体制的一定限制。“检察一体制”是检察权行政性属性的表现,而检察官的独立性是其司法性属性的必然要求,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必须协调好检察官的独立性与检察一体制的关系,划定二者合理的边界,在实现检察职能同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分离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和维护“检察一体制”,又要保障检察官的独立性。检察官独立性与检察一体制如何协调,笔者认为可按以下原则处理: 1、检察长以及上级检察官对下级检察官的管理要注意尊重检察官的独立性,减少行政命令,使上级的指挥监督权与检察官的独立性相协调; 2由于隶属关系和指令权的存在,一旦检察长或者上级检察官下达指令,检察官一般应服从命令,以维护检察一体制。 3、检察长以及上级检察官的指令权不是绝对的,可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于违法指令,法律高于“上命下从”,检察官有权拒绝服从。 4、建立健全检察官独立性的职务保障制度,包括身分保障、经济保障和一定的特权保障。 (二)高效和精减原则 高效原则是指通过实施“检察职能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在检察机关内部形成稳定、和谐、有序、符合司法规律的检察权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检察效益,提高法律监督的效率和质量。效率是现代司法的所要追求主要目标之一。作为法的价值之一的法律正义的一部分,司法效率的实现,在很大意义上就是法律正义精神的实现。因此,实施检察同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必须坚决革除检察活动管理方式的完全行政化所产生的办案效率不高甚至低下的问题,提高司法行政管理质量,使其真正成为检察职能的有力支撑。高效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减少检察权运行的行政性中间环节,畅通检察权的运行渠道,以消除行政行政管理职能对检察职能的侵浸,实现检察权的高效运行。 精减原则就是要要根据检察权的司法性规律,尽可能减少检察机关的行政性事务,真正使司法行政管理成为保障检察职能有效实现的辅助功能,从而还原其辅助性。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减”和“精”的高度统一,在减少行政性事务的同时,要提高司法行政管理的质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检察职能。 (三)渐进原则 实行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涉及到检察体制的层次问题,一些关键的检察理论问题还存在重大分歧,而且由于历史、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对检察机关的行政式管理方式还不可能在短期得到根本革新,实现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相分离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原则,逐步推进此项改革的深入开展。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对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现状研究 企业 行政管理是企业内部的行政机构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与战略对企业的日常事务进行合理调控与管理的一种行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能否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对企业各项生产活动与经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然后针对我国现阶段企业行政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加强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 第一,企业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主的。 对政府本身体系而言,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就是它的目的本身。换句话说,政府机关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行行政管理。因此政府机关所进行的行政管理就会给人留下不合实际、不尽情理、为了管理而管理的印象。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企业里,就会使人难以容忍。对于企业而言,其行政管理不是独立自足的,它本身并不作为企业的目的。对于企业行政管理而言,如果不能合理调配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那就没有真正的意义。总之,企业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为社会提供服务与商品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企业行政管理注重内容和实质。 与政府行政管理而言,企业行政管理更加注重内容与实质。企业行政管理一般是根据公司的具体实际需求,对行政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制[,!]度、环节、程序、文件、形式等进行合理调整与剪裁,使之变得更加实用、便利、简洁、省时、省钱,更好地为实现企业目的而服务。 第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企业发展。 对企业而言,不能直接用企业经济效益来衡量企业行政管理的效果,换言之就是不能直接用赚钱多少来评价某些具体的行政行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企业行政管理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公司的各种资源,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加速企业发展。 二、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水平的现状 第一,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 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由于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会受到严重的官僚思想的影响。因此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如果企业管理人员思想落后,就不能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可能出现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工作相孤立的情况。这样就可能造成国有企业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严重会影响国有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第二,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尚不不健全。首先,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没有重视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因此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其次,工作秩序不够完善。行政管理工作中,企业员工职责混乱,分工不明确,工作缺乏具体流程安排,这样就会导致企业运行效率低下,阻碍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最后,企业忽视了内部行政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如果没有解决好自身内部的行政管理问题,也就很难在世界市场上获得胜利。 第三,国有企业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也不断地深入,企业高层也逐渐意识到高知识人才的重要性,开始招聘高学历的人才为企业服务,但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种种弊端造成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了课本知识,却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刚毕业的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很少,在工作的过程中容易脱离实际,制定的措施不能有效实施。总之,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因此,国有企业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三、提高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绩效的对策 第一,加强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制度创新。 作为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行政管理制度对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化意义重大。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都是在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展开的,然而制度也是实践中矛盾的核心所在。国有企业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新的行政制度,新的制度在确保制度正确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其执行性。在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加强企业行政管理机制的完善。此外,企业还要完善保障体系,强化企业措施的执行力,提高企业的行政管理效率,保证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 第二,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理整体素质。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依靠高素质的专业行政管理人员。所以,所有企业都应该积极引进人才,学习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理念,加大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保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第三,加强国有企业管理层队伍的建设。 就目前情况而言,企业作为一种独立的市场经济组织,其经营过程中由于自负盈,导致一些不良分子为了自身利益不惜采取各种不法手 段,更有甚者,肆意侵吞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遭到严重损失。我国国有企业在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拥有这个现代企业的经营权,但是所有权还是国有。因此,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管理队伍的建设仍然十分重要,企业的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积极与不良行为作斗争,随时维护国有资源,积极提高管理队伍的经营管理能力。这也是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革新启发 一、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制定改革政策 2008年以来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机构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做了充分的政策储备,为中央制定改革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拟定改革政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对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任务广泛征求地方党政领导的意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将改革文件稿的主要内容归纳成三十多个问题,征求了省、市、县三级约2000多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根据地方同志的意见建议,对改革文件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和研究论证。中央对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作出的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根据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这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明确了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责任、调整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管理体制、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等七项主要任务。对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机构限额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各地高度重视,创造性地贯彻执行 中央改革要求各地认真执行中央确定的各项改革政策,对中央规定的主要改革任务,坚决贯彻落实。与国务院机构改革相适应,将农业和农村工作、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城乡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保护管理作为改革重点,进行了体制调整和机构整合,确保政府管理体系的有序运行和上下工作的衔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矛盾不尽一致。为此,各地因地制宜确定改革重点,解决当地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普遍把转变政府职能放在首位,出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成为转变职能的新的切入点。一些地方总结推广近年来政务服务中心等窗口机构的经验和做法,改进政府管理。黑龙江、湖北、海南等地通过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改进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把建设服务型政府落到实处。机构设置历来是政府机构改革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这次改革对地方各级政府机构限额未做调整,只是将以前县级政府大县设22个机构、中等县设18个机构、小县设14个机构的限额,修改为县级政府设14至22个机构,具体由地方党委政府确定。尽管对机构编制没有提出精简比例规定,但明确要求各地要对超限额设置、自行设置的机构进行清理规范;要在总量内核定行政编制,不得超编进人,超职数安排干部。对各级政府设置部门管理机构做了统一规定,省级政府设置不超过6个,地级市政府不超过2个,县级政府不设部门管理机构。中央在部署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充分考虑了政府工作上下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的特点,尽可能缩短改革时间,尽量减少机构改革对政府工作的影响。国务院机构改革一启动,即着手谋划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并于2008年9月印发改革意见。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同一年启动,时间只相隔半年,这在历次机构改革中是第一次。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同时部署,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于2009年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于2010年基本完成,地方三级政府机构改革相互衔接,保证了政府系统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改革成效显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体制保障 一是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取得明显成效。在机构改革中很多地方全面梳理了政府各部门职能,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市场机制能够调节的事项转移出去,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和微观管理。个别仍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省份也在这次改革中将国有企业划转到国资委监管。各地都整合取消了行业管理办公室。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通过强化医疗卫生服务、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等职责,增强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解决行政许可过多、“以批代管”等问题。 二是在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政府组织结构得到优化。各省、区、市在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5个方面对机构进行了整合。其中,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整合涉及部门较多,多数省份将经委、信息产业厅、国防科工办、中小企业局等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江苏省对公路、港口、巷道、地方铁路、航空产业管理、城市客运管理等职能全部整 合到新组建的交通运输厅,形成了大交通的管理格局。重庆将原有的市农办、市农业局、市农机局、市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几个部门整合,成立新的市农委,统一负责“三农”各项工作。青海省积极构建大文化管理体制,将文化厅、新闻出版局和版权局进行整合,组建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广东省在深圳和顺德等地进行大部门体制探索,力度很大,成效明显。 三是部门职责关系进一步理顺,明确和强化了责任。各地对政府工作中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分清主办协办关系、明确牵头部门”的原则,对区域经济调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出租车管理、电影管理等职责,进行了明确和调整,并建立了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同时,坚持权责一致,建立健全了政府权力运行责任体系。 四是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进一步规范,政府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在机构改革中,各地对议事协调机构进行了全面清理和规范,没有必要保留的坚决撤销,确需设立的,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议事协调机构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具体工作由相关职能部门承担;对超限额设置的机构进行了清理,对相关职能进行了整合,全国共减少副厅级以上机构80多个,同时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结束后,根据中央要求,各地进行了机构改革的评估工作。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评估由中央机构编制部门负责进行,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评估工作由省级机构编制部门组织实施。目前,省级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已经结束,各方面对这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都予以充分肯定,认为通过改革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推动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银行管理论文: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 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是世纪之交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如何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切实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长期以来,在特有的运行机制下,我国银行业逐渐形成了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高的经营特点。这种经营方式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成本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忽视经营中的成本控制,也缺乏成本资料和必要的成本管理技术手段。在逐步面向市场的进程中,这种积弊的消极影响越发凸现出来。譬如,当人民银行决定于2000年9月21日放开外币贷款利率以及300万美元以上的外币存款利率,迈出中国改革利率制度、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的时候,据了解,国内许多商业银行在确定其各自的外币存、贷款利率时,手头并没有完备的成本分析资料。很难想象,一个不知道自己产品的成本构成及相关信息的企业,能够制订出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 在这种背景下,在商业银行中推行旨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为提高经营效益服务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考虑到目前的环境和条件,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困难集中在哪里?是否该循序渐进,抓住重点?以及如何抓住重点,寻找突破口呢?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难点 阻碍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因素很多,既有诸如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障碍,也有整个银行业管理素质和水平普遍不高的制约,还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自身的技术性困难。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基础落后。会计系统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也是如此。一方面,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为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等部门解释和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它也需要财务会计、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等部门提供的信息。不仅如此,在评价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评价产品、部门的经营业绩时,还需要外部的金融市场、宏观政策、行业分析和同业竞争等有关信息。而目前国内信息系统基础还相当薄弱,不但许多经营管理急需的外部市场信息难以收集,还有待“金”字工程的展开,就连银行内部的金融电子化工作也还很不完善,亟待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推行管理会计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管理会计工作迟迟得不到开展的一个理由。 2.现有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的欠缺。管理会计特别注重对成本的分析和管理,它以贯穿于经营管理各个活动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而著称。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更有其独特的要求。从国外的资料来看,他们十分注重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的盈利能力报告,而盈利是和成本相配比的,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成本资料也要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国内的商业银行要做到这一点,面临着许多困难。从实务的角度来说,原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没有区分上述的成本,难以归集分产品和分部门的成本和费用,也就难以与相应的收益相配比;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作为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其自身的业务特点也造成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难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不可能象生产企业那样,产品一出来,与之相关的生产成本信息就出来了。这也就是说,即使现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已经按照传统会计方法的要求去做了,所得到的成本信息也不准确。而且传统的管理会计所运用的变动成本法对于银行业而言,也是力所难及的。 3.业绩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虽然国内流行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对业绩评价的讲述不多,仅有的小部分内容也主要包含在责任会计等个别章节中关于责任成果的论述,但从国外的教材以及实务资料来看,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特别强调业绩评价体系。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内容的设定,乃至于整个评价体系,都有很周密的考虑,象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会计学者卡普兰就以平衡记分法的设计和应用而著称于世。就国内的实际而言,对于一个有效而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不仅从业人员欢迎,认为它有助于使个人或部门的努力得到承认,而且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对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的恰当管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这个评价体系在合理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这也是推行管理会计的一大难点,因为它不仅有技术因素的作用,更多的是人的因素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仅仅依靠管理会计一种机制来做,困难是很大的。 4.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前已论及,管理会计特别注重成本和收益的配比,因此,恰当的内部转移价格对于提高管理会计的运行效果而言,至关重要。然而,银行内部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发生的转移行为,并不象真正的市场行为那样有一个客观的交易市场存在,导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相当主观,有时甚至是不合理的。对银行来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主要涉及内部资金转移调拨定价和间接费用的分配两大问题。当一个管理会计系统真正运行起来的时候,每个单位和部门出于对自身业绩考核的考虑,都会关注每一项交易的收益和成本情况。显然,不论是内部资金的转移,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都会直接影响考核单位的经济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是很难有非市场性的行为可言的。内部转移价格确定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源配置还涉及资金营运资产的分配、非盈利性资产成本的分配以及坏账准备金的分配等问题,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重要而棘手的。 二、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重点 虽然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全面推行管理会计的困难还很大,但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水平的内在要求,以及逐步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压力,都迫切要求在我国商业银行推开这项工作。时不我待,问题的关键是抓住重点、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地推行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当前,在推行银行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应注意突出这样几个重点: 1.“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一级法人、分级管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体制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主流体制。由于管理权距加长,造成普遍的“人”问题是这种体制的一大特点。具体而言,就是人利用其信息优势,或者隐瞒利润、虚报费用,或者账外经营、资金体外循环,或者消极管理、不负责任等等。推行管理会计机制,既不能推翻这种分级管理体制,也不能坐视种种“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行为,任其蔓延。因此,强调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的“人”问题,完善信息的收集、报告和检查制度,将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结合起来,建立以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是当前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之一。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也最终会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得到广泛的实施。为了迎接这个时期的到来,建立健全目前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积累经验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显得非常重要。这也因此构成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对利率、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风险的管理。为了配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在加强预算控制、提高预测水平、强化成本管理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有关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状况的信息,做好利率决策、信贷资产分配的辅助决策工作,将分支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工作成绩纳入业绩评价的范畴中。 3.利率——产品定价机制的强化。企业管理会计对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产品价格确定一个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价位,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合理确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成为银行管理会计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丰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如何确定它们的成本,也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国外的商业银行通常还要求管理会计能够对客户的盈利能力给予分析和评价,以做出是否应该维持、增加或收缩与该客户的业务关系的决策。可以看到,要使管理会计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必须在加强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对利率——产品的定价机制,使成本管理工作切实落到为提高银行经营效益服务的目标上来。 4.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系统化。虽然目前普遍存在着信息系统基础薄弱以及现有成本资料欠缺等因素的困扰,但是,要想真正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就绝不能忽视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否则,管理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在目前的情况下,知难而上,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中的成本观念,使成本控制的思想深入人心,扭转重经营轻成本的不良思维模式,是使成本分析与控制思想系统化的重要工作。同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充分挖掘现有的银行会计所提供的成本资料为管理会计所用,形成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也是可行的步骤之一。另外,对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在推行管理会计的过程前期,可以通过对经营收益与成本的配比分析,来加以考核,以引导整个系统提高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实现成本控制的观念转变和系统化。 5.项目投资管理的制度化。通常,人们把管理会计的功能概括为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其中规划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未来销售、盈利、成本资金需求和供应等情况的预测,以及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同于生产企业,从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利率走势、成本、盈利能力、资金需求和供应以及部分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等的预测;二是对新产品开发等短期经营决策,以及大型电子设备购买、固定资产的购建、营业网点的建设等长期投资决策。特别是后者,由于需要大量的成本支出,并且可能对全行的未来发展战略产生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便成为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为了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突出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暂把它统称为项目投资管理。加强项目投资管理,应完善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工作要突出项目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提倡采用现金流分析等国际通行的技术方法,切实落实项目投资的责任主体,并追踪和控制项目进展,完成项目后评估,使得项目投资能够为提高系统整体效益服务。 三、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突破点 总结前文所述,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紧紧围绕上述的工作重点,在现时条件下,特别是以利率逐步市场化为契机,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无疑有利于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渐进式发展。 1.正确认识管理会计的作用和地位。国外商业银行的实践已经提示我们,管理会计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完善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也不等同于成本会计,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行为科学、预测决策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与财务会计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管理会计重在管理,它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信息进行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明确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识还很肤浅,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项工作。由此我们看到,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宣传、培训,来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以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为标志,是推进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关键一步。 2.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当前,银行业技术进步和电子化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同时,随着业务部门人员计算机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技术的期望性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外掀起了所谓的流程再造技术,即通过引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手段,以完善计算机应用流程为目标,将传统的手工工作流程加以改造,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在国内,也有这样一种趋势,即期望通过金融电子化来赢得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工作不可避免地也必须利用这个潮流,借鉴流程再造的思想,将实现管理会计功能作为系统需求融入正在或即将开始的计算机系统重构工作中,以突破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薄弱、原始信息极度欠缺的困境。 3.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控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算管理,就不是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特别是对于管理会计而言,没有预算管理的管理会计系统是残缺不全的。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管理,对于明确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协调各机构和部门的工作,控制银行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考核各机构、部门和产品的盈利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目前的体制下,预算的编制,除了工作量较大以外,并没有实质性的技术障碍,而预算控制和管理却有助于商业银行各个分支机构和部门强化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强化预算管理,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要把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预算应有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4.有计划地推行责任会计制度。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形成银行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在责任中心内部,由于核算范围相对缩小,便于成本资料的归集分析,也便于经济责任的区分和经营成果的考核。同时,这些相对对立而又内部统一的责任中心,也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整个银行系统内部转移价格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责任会计制度的推行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先在一家分支机构运行后,再逐步在全行推行,最终在成本分析和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管理会计制度。 5.严格项目投资评价,施行系统化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着盲目投资、盲目铺建营业网点、以经营为幌子随意支出、忽视投资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的不良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银行利润流失,严重影响银行自身的盈利水平,一些不良项目甚至成为未来经营中的沉重包袱。为此,管理会计有必要利用其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发挥其规划和控制的作用,建立起系统化的项目投资评估制度,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项目投资严格进行可行性分析;推行这种制度,还有助于强化对管理会计技术和基本思想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推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应用进程。 另外,随着利率的逐步市场化,强化利率定价中的成本分析,为确定合理而有竞争力的存、贷款利率提供丰富而完备的成本资料,无疑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对产品定价决策的最直接参与,对于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银行管理干部如何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框架看,中高层管理人员无疑是“组织”中的枢纽。拿我们建设银行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后的组织机构看,管理干部是一个行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应该走在全行员工的前面,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1、执行力首先体现在管理干部身上。任务与要求的传递布置先是到达管理干部层面。管理干部是一个部门的“家长”,要有权威性和命令性,同时更要有身先士卒的作风。 2、战斗力首先体现在管理干部身上。战斗力是一种全面的素质,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公关能力、统筹能力等等。我们的业务拓展就是一种“战斗”,这种“战斗”强者胜出,胜者完胜,营销客户是一项挑战性很强的工作。经营单位的干部务必提高自身的战斗力争做“常胜将军”。我们的管理协调也体现为战斗力,管理部门的干部也要提高自身的战斗力争做优秀的“后勤部长”。 3、行动力首先体现在管理干部身上。行动力就是把战略部署付诸实施的能力,是执行决策、具体办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机构人事改革后框架基本稳定,各位管理干部的中心任务就是迅速行动起来,抓好落实。 4、号召力首先体现在管理干部身上。管理干部的作风、能力、觉悟、品质是优秀的,那么属下的员工会受到激励,员工会将其作为楷模并努力学习效仿。管理干部的积极性高,也会激发普通员工的积极性。 5、转变理念特别要先从管理干部身上开始。建设银行的远景目标是“成为最具价值创造力的银行”,为此,在营销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风险观念;争取成为“好客户的好银行”更是要求我们特别要注重“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必须用现代经营观念来统领我们的经营。同时我们必须认清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发展形势,做到“坚定、清醒、有为”。“坚定”,就是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坚定完成目标和任务的决心。“清醒”,就是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面对挑战和压力,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做好打硬仗、打苦仗的准备。“有为”,就是要在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加快发展上有所作为。 6、管理艺术和效率的提高更是与管理干部直接相关。对于我们的管理干部来说,不是要求在管理学理论上有特别专业和高深的造诣,而是要有实在的管理能力,能够有效率地协调布置好本部门的工作,实在地帮助部门成员提高履岗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巧妙的平衡本部门的工作安排和利益分配,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员工高效而快乐地工作。 从上面六个方面来看,对照国外银行、股份制银行的管理要求,对照职业经理人的高素质要求,管理干部需要寻找差距,不断学习吸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 1、要特别重视学习。“学习是前进的基础”,要胜任肩负的职责,就必须重视学习,做学习型干部,建设学习型、知识型的领导班子。现在组织管理干部学习和培训的时间不少,有必要检验一下学习的效果如何。学习是一项终身受益的事,没有学习就没有提高,不能提高就无从谈发展和进步。学习是一种责任,对管理干部来讲,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也是一种责任,是保持自身素质与岗位一致性、与形势任务要求一致性的需要。学习一定要端正学风,学习不是单纯拿文凭,不是务虚的走形式,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学新理念、学新业务、掌握新技能、开拓新视野,对此我们必须态度端正、虚怀若谷。学习必须讲求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向各个方面学习,注重学习的针对性。管理干部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学业务,努力成为分管工作的专家。增强学习的实践性,用科学理论指引、促进工作,用实践去深化、巩固学习成果。合理安排工作之余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学习点东西,否则将被淘汰。 2、要努力提高执行力。执行力作为一种纪律存在,要树立刚性化执行理念,接受任务不讲条件,完成任务追求圆满。执行力又作为一种作风存在,要树立精益求精的执行理念,培育求真务实、一丝不苟、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执行力是一种合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用科学、严格的制度和团结、统一的精神,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抓落实的强大合力。必须从五个方面提高执行力:一要完善落实各项工作目标责任制,二要加强问责督查,三要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促进执行,四是从企业文化氛围角度来培养执行文化,五是管理干部以身作则。 3、要干在实处。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发展,要干在实处有两层涵义。一是要做“实事”。各个支行、部门定位不同,“实事”的内容指向不同,对于业务经营系统的管理干部来说,“实事”就实在于经营好客户;对于业务支持系统的管理干部来说,“实事”就实在于切实维系好经营秩序提高效率;对于风险管理系统的管理干部来说,“实事”就是切实防范各个方面的风险。二是要踏实做事。做事不能盲目前进,否则事倍功半。只要我们不畏艰难、苦干巧干,就一定能干出实效。 4、要勇于创新。创新,首先要善于吸纳。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来源于实践,要善于从实践中吸纳新知识、新经验、新理念。要多深 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只有到员工中去才能找到让员工满意的解决办法。要充分了解、掌握和借鉴上级行、兄弟行及其他同业单位的成果、经验和动态。不仅要关注、跟踪其发展进程,更要注重研究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其次,创新要争创一流。这是衡量创新成效的标准,也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达不到一流,就无所谓创新。创新要突出创特色、出精品。就是要深入实施特色竞争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品,营造特色环境,开展特色工作,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的特色竞争力。就是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努力以高起点来弥补晚起步。第三,创新还要敢于攻坚。特别是解决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没有克难攻坚的勇气,就不会有突破。克难攻坚,要找准问题症结,选准突破口,从深层次查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5、要强化沟通加强协作。我们要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实践目标。当前仍然存在部门、岗位间的扯皮现象,这是有效协作的主要障碍。要扫除这种“部门壁垒”,必须完善管理体制上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人浮于事等弊端。要破除这种“本位主义”,必须服从全局,各部门管理干部要立足本职,围绕全行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横向之间多协商、多沟通、多交流。 6、要勇于承担责任。管理责任方面突出表现在不敢大胆承担责任,做老好人。从全行来看,抓工作总要涉及各个方面的利害关系,多数人不是从工作的目标出发大胆地做在前面,主动挑担子,而是怕得罪人,总是权衡利害关系缩手缩脚。责任是与职位关联的,与管理职权、薪酬相匹配的。要挑起相应份量的担子,必须清楚你自己应该承担哪些责任,清楚你需要如何担当责任,清楚你还在哪此方面尽职得不够。勇于承担责任还要有职业奉献精神,没有奉献精神工作就不会主动,就难以做到创新,就会被困难吓倒,是干不好事的。做工作必然伴随一定的风险责任,这种风险责任的存在只要不是主观故意造成,不是失职造成,我想制度是不会让管理干部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这个要有信心。 7、要重视效率。效率是执行力的集中体现。一笔贷款要审批一个月,一张卡申办要等两个星期,一笔业务要跑三四个柜台,这样的效率是难以成为“好客户的好银行”的。造成这种现象有些确实是制度上的原因,在本行层面上的一定要解决,是上级行的尽量争取改善。对于那些人为原因,必须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服务制度,切实解决效率问题,改变人浮于事的状况。 银行管理论文: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研究 1 当前网络银行的特征分析 1.1 网络银行的新特征 网络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时期相对比较短,因此,对于网络银行的研究也相对较少。网络银行的界定在各国都是不一样的,就目前来看,我国对网络银行的定义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通过网络开放与信息实时功能,围绕银行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其主要有两大特征,运行虚拟性和服务3a性。与传统的实体银行不同,网络银行主要利用网络将金融产品和服务直接面向客户,不需要现实中的旅途奔波,也不需要银行的服务人员一一对客户进行交流、帮助。银行客户只需要通过联通网络进入网站,通过一些固定的认证后方可访问金融服务,这种形式就是虚拟性的服务过程。而3a性则是指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甚至以任何方式进入网站,进行个人的金融交易活动。与传统的实体银行相比,网络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都有很大差别,摆脱了许多因素的限制,实现自动化服务。 另外,从成本的经济性上来看,网络银行也是大势所趋。传统的实体银行为了方便给客户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采用密集设立营业网点的方式来配合客户,实际上这种方式还需要大量的银行客服人员,大量的设备投入,前期的资金花费相当大。因此,网络银行应运而生,其虚拟化、无纸化的自动化服务,基本不需要实体设备,只需要基本的软、硬件设备,还能满足随时接入,随时操作的要求。 1.2 传统银行与网络银行的监管制度 银行顾名思义就是金钱交易的场所,因此对其的监管必须严格、合理。传统的银行监管需要很大的人力,对现实资金进行押送运输和清点、计算等,而网络银行的监管则是指对网络银行中开展的所有金融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控制等。网络银行的监督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国家金融机构是网络银行监管的主要执行机构,是从行政权力处来获得监管权力的。第二,其监管的对象是网络银行,就是通过对网络银行的金融行为进行监管来达到效果。第三,网络银行的监管手段主要是靠通过实施和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规章,对网络银行进行检查,并处罚违规行为。第四,监管制度实行的目的就是督促银行进行合规合法的经营,为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的监管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体现在监管主体、监管内容上,还从其监管模式和监管目的上也充分体现出来。由于网络银行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必须要扩大对以往传统银行的目标和内容上的监管,明确监管目标,充分考虑网络虚拟性,确保网络银行服务的安全性等目标。 1.3 网络银行监管的理论分析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银行在监管上还面临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问题。从经济学上来说,金融业务的自动化、一体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开放性的互联网环境下,要顺应金融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及时解决经济上的冲击。网络银行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必须拥有有效的监管才能更好的推动网络银行发展。通过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成本、效益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才能实现银行的经济性要求。另外,网络银行带来的负外部性效应,还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信息手段,避免负外部效应,充分体现网络银行的正外部效益。除此之外,从法理学上来分析,网络银行的监管应采取公平、安全有秩序的法律手段进行。在监管方面,不仅要对监管权力行使范围和方式进行维护,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确保网络银行的安全运行,严格日常监督制度。 2 当前我国网络银行的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和监管手段 前面提到,对于网络银行的监管必须建立起法律监管体系,而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完善的针对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其专门性和针对性相对欠缺。因我国的网络银行并非是完全的网络银行性质,还只是传统银行的一种创新式拓展,因此,传统的实体银行监管法律规范同样也适用于网络银行,在这一方面,我国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法律规定,企业也建立了内部规章等。然而,这些事项中缺少规范的事项涉及,比较来讲是总体的概括,没有形成自身完善的体系,不具备连续性和互相协调性。而纵观这些法律规范、法规中存在很多重复与交叉区域,欠缺操作规范性,很可能导致实际网络银行运营中的各种纠纷。因此,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监管体系,采用合理的手段,是当前网络银行管理中的首要目标之一。 2.2 网络银行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不完善 我国网络银行系统在市场上的准入制度上有很大的优势,但还有两方面的缺陷。首先,我国对于开办网络银行的业务规定不协调;其次是审批制度不够和谐。良好的开办网络业务必须同时满足有健全的内控机制,有效地识别和检测金融风险管理,形成良好的运行系统,平稳运营。这就要求银行的高级管理者必须要有很强的管理经验,拥有控制和管理网络银行风险的能力。因网络银行的实际监管法律缺乏可操作性,使得被监管者自身的准入条件与监管机构的实施监督范围不明确,从而失去监管的目的。 虽然对于网络银行的市场准入而言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但也不能忽视其退出市场的机制。如果银行运行失败想要退出市场,不只是对外界宣布就可以退出的。退出市场必须经过合理的协调客户与经济实体间的利益关系,明确权责,还要保证退出后不会造成额外的损失。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市场退出机制还没有得到保障。 银行管理论文:金融衍生品与我国商业银行管理 一、引言 虽然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后,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进入一轮深度调整时期,但金融衍生品给金融市场注入的生机与活力是不容忽视的。从目前国际国内形势看,我国已经在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回顾它的国内发展,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的外汇、国债和股指等三大品种的金融期货交易,特别是国债期货交易曾经达到了相当巨大的规模,但最后均已失败告终,这说明当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一些带共性的因素,笔者以长期的商业银行一线从业经历,对此加以论述,希望能为加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提供参考,为我国新一轮的经济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金融衍生品及其发展历史 金融衍生产品(derivative s)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基础资产(underlyings)价值变动的合约(contracts)。这种合约可以是标准化的,也可以是非标准化的。标准化合约是指其标的物(基础资产)的交易价格、交易时间、资产特征、交易方式等都是事先标准化的,因此此类合约大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如期货。非标准化合约是指以上各项由交易的双方自行约定,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比如远期协议。 金融衍生产品是与金融相关的派生物,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英文为underlyingassets)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其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合约的了结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满期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约的合约才需要买方交足贷款。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保证金越低,杠杆效应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在国际上是非常多的,而且由于金融创新活动的不断推出新品种,属于这个范畴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从基本分类来看,则主要有以下三种分类: (1)根据产品形态,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四大类。 (2)根据原生资产分类,即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如果再加以细分,股票类中又包括具体的股票(股票期货、股票期权合约)和由股票组合形成的股票指数期货和期权合约等;利率类中又可分为以短期存款利率为代表的短期利率(如利率期货、利率远期、利率期权、利率互换合约)和以长期债券利率为代表的长期利率(如债券期货、债券期权合约);货币类中包括各种不同币种之间的比值;商品类中包括各类大宗实物商品。 (3)根据交易方法,可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场内交易即是通常所指的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进行竞价交易的交易方式。场外交易即是柜台交易,指交易双方直接成为交易对手的交易方式,其参与者仅限于信用度高的客户。 现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于1972年推出了外汇期货,芝加哥交易所(cbot)于1973年设立了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推出了期权产品。近年来金融衍生品发展很快,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 三、金融衍生品监管模式 由于各种的国情不同,引入金融衍生品的时间和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世界各国都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具体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1)美国的多方监管模式 美国是多个监管机构并存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是机构型和功能型监管模式的混合体。从机构监管的角度来看包括:1.联邦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专职负责监管期货市场。2.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按照法律规定,sec有权对有价证券期权、外汇和股票指数期权交易监管。3.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货币监理署,负责监管商业银行从事的衍生品交易。另外,美国衍生品市场还有全国期货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这样的自律监管组织。 (2)英国的单一监管模式 英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实行的是单一制监管模式。1997年10月,原有的证券投资局正式改名为金融服务局,开始全面负责英国金融业的监管;1998年6月,接收了英格兰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保险监管职能以及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审查职能等,成为身兼银行、保险和证券期货监管职能的唯一监管机构。从2001年12月1日起,金融服务局开始全面行使金融监管权,负责对本国银行、保险公司、住房协会、互助会、信用协会、劳埃德、养老金顾问、证券经纪人、投资服务的专业公司、衍生品交易者、从事投资业务的专业人士和抵押放款人等金融行业的监管。 (3)日本的行政监管模式 日本的金融监管实践与英国的监管模式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突出表现在日本的金融监管特别重视大藏省的行政权力。由于银行业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推动作用,因此逐渐形成了由日本银行(央行)实施货币政策、大藏省制订其他所有金融政策的独特的监管体制。作为日本金融业独一无二的监管机构,大藏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掌控日本经济,留给日本央行的监管空间非常狭小。 1998年6月,日本终于成立了单一的监管机构——金融管理厅,该机构享有制订金融政策、管理证券、衍生金融、银行业等的权力。然而,从大藏省到金融管理厅的转变,日本还是沿袭了政府监管和掌管经济的传统,行政监管权力仍然非常强大。就衍生金融交易而言,金融管理厅有权随时检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出台衍生金融内部风险管理的措施,对衍生市场出现的欺诈和违法事件进行防范和处理。 银行管理论文:浅论管理经济学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 关键词:生产函数 商业银行 内控管理 管理经济学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一个企业能成功地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建立自己的经营策略,并把它应用到日常商务管理中,将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何把企业运营和经济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将产品价格弹性结合需求规律,运用于市场。在市场条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规律是:所有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为企业的市场战略服务,就必须将需求价格弹性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企业都应设法提高价格。需求弹性充足的产品,企业可以降价销售,提高总收入。有效运用这个经济原则,用低的价格,可以薄利多销,进行更多的销售。快速销售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利润率虽然低,但通过更多的销售,更快的销售可以增加总利润,加快资金周转。 再次,可以利用生产函数,对企业产品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又称短期生产函数。公式为:q = f (l ,k0 )k0不变 ,l增加带动产出增加。譬如说,康柏公司从1993年起开始改革传统组织形式,在苏格兰的工厂试行“三人劳动组”制,结果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大大优于流水线,每个工人的产出提高23%,实现了目标。“三人劳动组”运作情况如下:生产流水线一般由20名工人参加,每个人只干一种活。改革是将流水线的全部工种交给3个人承担,每个人要干6种~7种活。如第一个人负责把要组装的部件准备好;第二个人负责把那件组装到个人电脑的机壳内;第三个人负责全部测试工作,确保所有线路畅通无阻。“三人劳动组”的优越性表现在:(1)占据厂房面积小,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出比流水线提高16%。(2)流水线的方式使电脑在组装的过程中触摸人数多,不但延长产品组装时间,而且增加影响产品质量的机会,因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同被触摸的人数多少成正比。(3)流水线一旦出现故障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在操作中发生问题,20个人都要停工,而小组若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则仅限于3个人。但是“三人劳动小组”要求每个工人能够干多种活,他们必须经过多方面的培训方能上岗。在这个案例中还运用到了边际产量原理,即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条件下 ,该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mpl =q/ l,边际产量是可变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边际产量就会更大;由公式可知,在总产出不变时,劳动力的减少可使产量增加。 从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理念的商业银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约了其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从概念上讲,没有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这两种关系有机统一,有一个片面的业务发展和风险规避的两个极端片面强调的重点。也没有真正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整个过程缺乏,品种齐全,完整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概念。风险管理制度,虽然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业银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来像”。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于风险的发展最终建立还没有完全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也仍然有许多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情况。 从实际角度来看,金融诈骗和其他商业银行系列事件的出现或发生重大案件是对内部控制失控的反应。失控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对重新审核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审计的不足,也没有对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正确的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和措施;银行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失灵,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内部审计评价和监督缺乏。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企业在决定上要做很多市场需求的分析。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产品分析,以确定产品价格,来判断什么价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过定价策略,一个企业决策者,以改善企业状况,就必须明确产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不足,不够灵活削减下来,否则,就是自我毁灭。预测价格弹性是发展市场营销计划的关键。通过价格的营销推广,交易折扣,产品抽奖等,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者,你必 须了解不同客户群体和特定商品的价格弹性的喜好。也就是说,要知道是否销售价格上涨抵消了单位收入的下降。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从零产量开始,首先需要一个更高的价格,然后慢慢地降低价格,因为利润最大化的输出总是在适当范围内的需求弹性。显然,如果企业能够自觉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维的经济原则,我们就可以得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两公司之间的交叉弹性的产品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市场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竞争。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在市场上互补性商品,就是合作关系。其替代产品,配套产品应密切关注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补充了企业的产品。把握消费者的喜好,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关的程度。控制广告和营销支出,以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因此,企业运营商可以使用企业管理经济理论中的理性思考企业管理运作,将在企业的成功和生存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一些企业家仅凭着野心和热情,引导企业经营和决策,在经营上遇到问题仅凭自己的感情判断想法,尤其是如果他们有一些成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导致企业彻底失败,或误入歧途。这些同样可以适用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其开发的风险一直伴随着其日益复杂和难以识别、管理和控制。优质高效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是抵御行业风险的基本保障之一。 银行管理论文:探讨新形势下银行管理变革趋势 摘要:新形势下银行管理应从作业成本制度、业务外包、业务流程再造以及集约化经营变革着手,以提升我国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 关键词:银行管理;变革;趋势 1、作用成本制度变革 在银行业中,一个具体产品成本的50%-80%都可能来自于众多的共同成本项目,其中,15%-20%是管理等间接费用,20%-40%是分销体系和集中的后台业务处理成本,15%-20%是信息数据处理成本,因此,对成本制度变革便成了银行经营中的关键问题。 首先,要提倡“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制度下的成本观,作业成本制度首先要确认每一部门所从事的工作,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产品对这些作业的需要为基础,循着业务流程轨迹,将成本追溯至产品。 其次,银行的业务流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作业链,同时也是一个价值链。在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下,银行管理只有深入到作业单元,找出并剔除不增值作业,并尽可能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减少增值作业的耗费,才能真正在业务流程上获得竞争优势。这就需要成本制度提供与作业相联系的多层次信息。 再次,作业成本制度能够把传统上有限的财务变量成本动因扩展为集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成本动因于一体的丰富的成本动因系列,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成本动因(如单据张数、接待客户次数等),使得银行的成本项目各得其所地适用于不同的动因,这无疑改善了共同成本的分摊,进而导致了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 2、推行银行业务外包 银行业务外包突破了传统银行资源认识范式的思想束缚,提倡银行应该做的是创造、积蓄和运用内部核心资源,在此基础上,可大胆借用外部资源和力量来塑造银行的竞争力。这对于开拓我国银行的经营思维,跳出内部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 当前,我国银行普遍面临信息化的要求,而信息基础设施又是一种资本密集型的项目,由任何一家银行独立来开发都会形成巨大的财务负担,并且难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果。从宏观上看,其结果只能是重复建设,浪费资源。银行必须使自己的信息部门从数据处理车间转变为高价值的服务部门,即要成为解决业务和客户问题的部门而不是科技部门。银行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包揽银行全部的信息技术工作,更为可取的是将非核心的信息业务外包,自己则专做对银行的竞争策略和市场开发有贡献的高价值工作。 3、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变革 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电子化的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银行必须舍弃渐进的、分割的、局部的变革而推行流程再造变革,以求脱胎换骨,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首先,以客户的需求为最高原则,完全排除没有附加值的工作。银行只有在必要的时候,做必要的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压缩臃肿、冗余的活动,大幅度改善业务运作效率,而成本也自然降低,客户也不会因不满意银行的效率而抱怨。 其次,专注于核心能力,实现虚拟经营。银行根据客户需要和自身情况,仅选择、保留、培养和运用最关键、最有优势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虚拟化——分化到社会中,借助外力完成,并且予以弥补整合。如此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是,获得一种战略杠杆,在竞争中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率。 再次,强化灵活性管理,推行多样化的业务流程安排。例如在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可设计出低、中、高三个风险类别流程小组,经过初步信用审核以后,对低风险客户可交由低风险流程小组以更为简化、迅速的办法处理,对于中风险客户按例行的标准化程序办理,对于高风险客户,则须由高风险流程小组附加特殊的处理机制来分析和研究。 4、银行的集约化经营变革 银行集约化正成为一种显性思维开始占据一席之地,我国银行业的集约化经营思潮是追求先进金融生产方式的体现。部分银行的集约化经营纯粹是一种经营理念,没有明确的抓手,而且我国银行业的集约化经营没有鲜明的变革方式。因此,要进行集约化经营变革。 首先,以流程系统为主轴推进科学的集约化。银行要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建构最具整体效益的业务流程系统,从而有可能实现真正科学的集约化。以成本管理为例,我国银行往往是在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压缩消费支出,影响银行的发展潜力。因此,应从业务流程入手,通过辨识、分解、评估流程,从而做出删除、外包、压缩、整合的变革。 其次,在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中取得突破性的集约化。利用信息技术彻底翻新业务流程,就是要超越目前对信息技术主要限于初步的文字、数据、图表处理的阶段,发挥其无限的巨大潜力,创造出耳目一新的作业程序,例如同步工程、通才交易员等,从而挖掘集约化经营的最大潜力。 再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 战略合作关系。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管理人员的精力耗散在众多低附加值的活动上,从长远来看,这无助于银行积蓄起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因此,我国银行亟须从战略角度出发,开拓思维,跳出内部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失时机地与外部企业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走一条“大而精”或“小而精”的发展之路。 银行管理论文:浅析管理经济学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 关键词:生产函数 商业银行 内控管理 管理经济学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一个企业能成功地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建立自己的经营策略,并把它应用到日常商务管理中,将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何把企业运营和经济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将产品价格弹性结合需求规律,运用于市场。在市场条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规律是:所有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为企业的市场战略服务,就必须将需求价格弹性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企业都应设法提高价格。需求弹性充足的产品,企业可以降价销售,提高总收入。有效运用这个经济原则,用低的价格,可以薄利多销,进行更多的销售。快速销售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利润率虽然低,但通过更多的销售,更快的销售可以增加总利润,加快资金周转。 再次,可以利用生产函数,对企业产品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又称短期生产函数。公式为:q = f (l ,k0 )k0不变 ,l增加带动产出增加。譬如说,康柏公司从1993年起开始改革传统组织形式,在苏格兰的工厂试行“三人劳动组”制,结果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大大优于流水线,每个工人的产出提高23%,实现了目标。“三人劳动组”运作情况如下:生产流水线一般由20名工人参加,每个人只干一种活。改革是将流水线的全部工种交给3个人承担,每个人要干6种~7种活。如第一个人负责把要组装的部件准备好;第二个人负责把那件组装到个人电脑的机壳内;第三个人负责全部测试工作,确保所有线路畅通无阻。“三人劳动组”的优越性表现在:(1)占据厂房面积小,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出比流水线提高16%。(2)流水线的方式使电脑在组装的过程中触摸人数多,不但延长产品组装时间,而且增加影响产品质量的机会,因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同被触摸的人数多少成正比。(3)流水线一旦出现故障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在操作中发生问题,20个人都要停工,而小组若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则仅限于3个人。但是“三人劳动小组”要求每个工人能够干多种活,他们必须经过多方面的培训方能上岗。在这个案例中还运用到了边际产量原理,即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条件下 ,该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mpl =q/ l,边际产量是可变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边际产量就会更大;由公式可知,在总产出不变时,劳动力的减少可使产量增加。 从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理念的商业银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约了其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从概念上讲,没有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这两种关系有机统一,有一个片面的业务发展和风险规避的两个极端片面强调的重点。也没有真正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整个过程缺乏,品种齐全,完整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概念。风险管理制度,虽然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业银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来像”。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于风险的发展最终建立还没有完全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也仍然有许多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情况。 从实际角度来看,金融诈骗和其他商业银行系列事件的出现或发生重大案件是对内部控制失控的反应。失控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对重新审核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审计的不足,也没有对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正确的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和措施;银行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失灵,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内部审计评价和监督缺乏。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企业在决定上要做很多市场需求的分析。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产品分析,以确定产品价格,来判断什么价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过定价策略,一个企业决策者,以改善企业状况,就必须明确产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不足,不够灵活削减下来,否则,就是自我毁灭。预测价格弹性是发展市场营销计划的关键。通过价格的营销推广,交易折扣,产品抽奖等,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者,你必须了解不同客户群体 和特定商品的价格弹性的喜好。也就是说,要知道是否销售价格上涨抵消了单位收入的下降。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从零产量开始,首先需要一个更高的价格,然后慢慢地降低价格,因为利润最大化的输出总是在适当范围内的需求弹性。显然,如果企业能够自觉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维的经济原则,我们就可以得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两公司之间的交叉弹性的产品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市场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竞争。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在市场上互补性商品,就是合作关系。其替代产品,配套产品应密切关注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补充了企业的产品。把握消费者的喜好,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关的程度。控制广告和营销支出,以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因此,企业运营商可以使用企业管理经济理论中的理性思考企业管理运作,将在企业的成功和生存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一些企业家仅凭着野心和热情,引导企业经营和决策,在经营上遇到问题仅凭自己的感情判断想法,尤其是如果他们有一些成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导致企业彻底失败,或误入歧途。这些同样可以适用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其开发的风险一直伴随着其日益复杂和难以识别、管理和控制。优质高效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是抵御行业风险的基本保障之一。 银行管理论文:研究新形势下银行管理变革趋势 摘要:新形势下银行管理应从作业成本制度、业务外包、业务流程再造以及集约化经营变革着手,以提升我国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 关键词:银行管理;变革;趋势 1、作用成本制度变革 在银行业中,一个具体产品成本的50%-80%都可能来自于众多的共同成本项目,其中,15%-20%是管理等间接费用,20%-40%是分销体系和集中的后台业务处理成本,15%-20%是信息数据处理成本,因此,对成本制度变革便成了银行经营中的关键问题。 首先,要提倡“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制度下的成本观,作业成本制度首先要确认每一部门所从事的工作,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产品对这些作业的需要为基础,循着业务流程轨迹,将成本追溯至产品。 其次,银行的业务流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作业链,同时也是一个价值链。在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下,银行管理只有深入到作业单元,找出并剔除不增值作业,并尽可能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减少增值作业的耗费,才能真正在业务流程上获得竞争优势。这就需要成本制度提供与作业相联系的多层次信息。 再次,作业成本制度能够把传统上有限的财务变量成本动因扩展为集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成本动因于一体的丰富的成本动因系列,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成本动因(如单据张数、接待客户次数等),使得银行的成本项目各得其所地适用于不同的动因,这无疑改善了共同成本的分摊,进而导致了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 2、推行银行业务外包 银行业务外包突破了传统银行资源认识范式的思想束缚,提倡银行应该做的是创造、积蓄和运用内部核心资源,在此基础上,可大胆借用外部资源和力量来塑造银行的竞争力。这对于开拓我国银行的经营思维,跳出内部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 当前,我国银行普遍面临信息化的要求,而信息基础设施又是一种资本密集型的项目,由任何一家银行独立来开发都会形成巨大的财务负担,并且难以发挥规模经济的效果。从宏观上看,其结果只能是重复建设,浪费资源。银行必须使自己的信息部门从数据处理车间转变为高价值的服务部门,即要成为解决业务和客户问题的部门而不是科技部门。银行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包揽银行全部的信息技术工作,更为可取的是将非核心的信息业务外包,自己则专做对银行的竞争策略和市场开发有贡献的高价值工作。 3、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变革 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电子化的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银行必须舍弃渐进的、分割的、局部的变革而推行流程再造变革,以求脱胎换骨,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首先,以客户的需求为最高原则,完全排除没有附加值的工作。银行只有在必要的时候,做必要的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压缩臃肿、冗余的活动,大幅度改善业务运作效率,而成本也自然降低,客户也不会因不满意银行的效率而抱怨。 其次,专注于核心能力,实现虚拟经营。银行根据客户需要和自身情况,仅选择、保留、培养和运用最关键、最有优势的功能,而将其他功能虚拟化——分化到社会中,借助外力完成,并且予以弥补整合。如此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是,获得一种战略杠杆,在竞争中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率。 再次,强化灵活性管理,推行多样化的业务流程安排。例如在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可设计出低、中、高三个风险类别流程小组,经过初步信用审核以后,对低风险客户可交由低风险流程小组以更为简化、迅速的办法处理,对于中风险客户按例行的标准化程序办理,对于高风险客户,则须由高风险流程小组附加特殊的处理机制来分析和研究。 4、银行的集约化经营变革 银行集约化正成为一种显性思维开始占据一席之地,我国银行业的集约化经营思潮是追求先进金融生产方式的体现。部分银行的集约化经营纯粹是一种经营理念,没有明确的抓手,而且我国银行业的集约化经营没有鲜明的变革方式。因此,要进行集约化经营变革。 首先,以流程系统为主轴推进科学的集约化。银行要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建构最具整体效益的业务流程系统,从而有可能实现真正科学的集约化。以成本管理为例,我国银行往往是在职能部门的基础上压缩消费支出,影响银行的发展潜力。因此,应从业务流程入手,通过辨识、分解、评估流程,从而做出删除、外包、压缩、整合的变革。 其次,在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中取得突破性的集约化。利用信息技术彻底翻新业务流程,就是要超越目前对信息技术主要限于初步的文字、数据、图表处理的阶段,发挥其无限的巨大潜力,创造出耳目一新的作业程序,例如同步工程、通才交易员等,从而挖掘集约化经营的最大潜力。 再次,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管理人员的精力耗散在众多低附加值的活动上,从长远来看,这无助于银行积蓄起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因此,我国银 行亟须从战略角度出发,开拓思维,跳出内部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失时机地与外部企业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走一条“大而精”或“小而精”的发展之路。 银行管理论文:研究顾客价值的商业银行管理策略 摘要:顾客价值作为一个新的管理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管理者的关注。著名服务营销专家lovelock(2001)指出,在经济发展领域,银行等服务业正处于一个革命性的时期,有的经营方法不断遭到唾弃,“在世界范围内,富有创新精神的后来者们通过提供全新的服务标准,在那些原有的竞争者无法满足当今消费者需求的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在这些全新的“经营方法”和“服务标准”中,顾客价值研究是引人注目的一个。 关键词:顾客价值;顾客让渡价值;顾客满意 随着我国银行尤其是新兴商业银行蓬勃发展,外资银行以其成熟的经营及营销模式高质量地开展业务,竞争在银行间全面展开市场大体上形成了买方市场的局面。客户对银行提供的服务也有了多样化的要求,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若要继续保持其市场占有率,拥有竞争优势,就迫使自己必须认真研究顾客的需求,使其有较高的顾客满意度。 一、顾客让渡价值与顾客满意 顾客让渡价值是指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一般而言,顾客将从那些他们认为提供最高顾客让渡价值的公司购买产品。这意味着销售者必须在总顾客价值和总顾客成本之间估算并考虑他们与竞争者的差别。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就是最大化顾客购买总价值,最小化顾客购买总成本,前者要求强化或扩大其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人员和形象利益;后者要求减少成本,包括顾客购买的货币、时间、体力与精力成本。限于不同顾客的知识水平,他们在购买某一特定的商品时,也许并没有实现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的愿望,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每一次的购买都成为试错的过程,所以,企业提供的服务应尽量使顾客让渡价值逼近最大化。只有这样,企业才会赢得顾客满意,进而赢得顾客的忠诚。 顾客满意取决于顾客对某一产品所感知的效果与其期望值相比较的结果,顾客的期望是在顾客过去的购买经验、朋友和伙伴的各种建议,销售者和竞争者的信息和许诺等基础上形成的。如果销售者将顾客的期望值提得太高,顾客很可能会失望。所以,银行的承诺应切合实际,并切实履行对客户的承诺,否则,顾客会流失。 二、商业银行顾客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商业银行与顾客的关系是一种资产,应象评估和管理其他金融或实物资产一样来评估和管理与顾客的关系。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业务为对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活动虽有别于一般工商企业,但做为商业企业,也必须在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指导下去参与市场竞争,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条件下赢得顾客,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如果对顾客管理有方,企业就会拥有忠实顾客并吸引新顾客,而管理不善,则会造成经营风险。顾客管理意味着营销不再是一次性交易,而是顾客关系的持续和巩固,最终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忽视顾客管理则很有可能丢失原有市场,甚至使企业走下坡路。 第二,企业考虑的是本企业的经济利益,如何获取更大的商业利润。顾客则希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企业要与顾客结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就要不断地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弄清顾客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了解自己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和保证是了解企业的顾客,即了解谁是企业的顾客、顾客的基本类型,不同顾客群的不同需求特征和购买行为,以及顾客差异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等。银行的顾客所需要的是银行服务,如存款、贷款及中间业务等,这就决定了银行的营销是一种不同于消费品和产业市场的服务营销。一般的市场营销消费者既是营销的始点也是终点,而银行的营销流程是从投资顾客到银行,从银行再到融资顾客,投资和融资顾客都是商业银行营销的重点。随着银行竞争加剧,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优化资产的质量,重视争取资质优良的客户,培育有发展前途的客户,于是顾客管理问题提上了日程,融资顾客的营销工作也同投资顾客的营销工作变得同等重要起来,甚至更富挑战性。 三、如何通过做好银行内部营销来提高银行顾客的满意度 大量研究表明:在服务行业中,产品技术质量的差异性不大,使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满意,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银行员工。顾客满意度是银行获利的决定性因素,顾客满意度的提高能促进顾客忠诚度的提高。顾客满意度又取决于顾客让渡价值的大小,而顾客让渡价值高又源于银行员工的高工作效率,员工的工作效率取决于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又直接取决于内部营销。随着服务营销理论的发展,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对于顾客满意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人的重新重视导致对内部营销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针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促销的内部营销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一线员工这类人群,商业银行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充分运用内部营销策略调动一线员工的 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并为其工作提供良好的内部支持;二是不断通过培训、教育等方法在一线员工中导入服务理念,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兼职营销者,能灵活机动地为顾客更好服务,收集有用的顾客需求信息和市场信息。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沟通策略。银行应建立良好的沟通系统,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都能自由沟通才是好的机制。每一银行的领导层或决策层都要高度重视营销工作,如果没有领导重视,银行的全员营销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内部支持性员工和一线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营销工作才会搞活。 第二,激励策略。即充分肯定员工的工作,使只能承担一部分服务工作的员工把一系列服务传递给顾客,以使顾客的需求得到全方面的满足。通过员工的努力,其服务不仅得到顾客的认可,也同时得到银行的认同,并结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员工就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认识到工作的价值,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使客户能享受到完善的服务。 第三,培训策略。一线员工往往是顾客倾诉的首要对象,顾客希望出现问题后,一线员工能够真诚道歉或做出合理解释。这并不需要一级一级向上请示,因为顾客最害怕无休止的等待,更不愿意被人从一个部门推到另一个部门。然而,一线员工往往并不知道要怎样处理顾客的问题,所以,企业须利用各种形式定期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对员工进行培训,是让员工了解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和它们之间是如何要求相互协调的,当员工与客户就所需求的事情进行对话时,能够拥有必要的信息向客户展示。培训内容包括企业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行为方式、岗位技能及服务技巧等。 第四,服务创新策略。在内部营销之中,创新有着重要的地位;员工的服务创新,会使银行充满活力。在一个充满活力的银行中,员工可以自由地交流自己的新颖想法并做出决定,而不是经过冗长的组织链向上汇报。银行的创新要求贷款部、信托部、营业部和参谋部、人事部、会计部、推销部等部门密切配合,真正满足顾客需求。 总之,实现顾客满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涉及所有层次的战略实现过程。无论直接或间接与顾客接触,几乎都会对顾客产生影响。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应从顾客的需要出发制定相应的管理决策,改变传统的观念、组织和制度,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保证企业对顾客承诺的实现。对中层管理人员来说,尽管他们不直接接触顾客,但其行为和决策对顾客却影响很大,而一线服务人员则需要管理层的支持和指导。在现实中,一线人员无法为顾客解决一些问题,受到顾客的批评,大部分问题与企业管理有关,而非服务人员的问题。所以,实现顾客满意离不开各部门及其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协调。 银行管理论文:谈管理经济学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 关键词:生产函数 商业银行 内控管理 管理经济学 每个企业的运作都离不开必要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包含其中。只要通过对管理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了解经济理论在企业运营决策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依据,为企业实现业务目标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如果一个企业能成功地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建立自己的经营策略,并把它应用到日常商务管理中,将会给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好处。如何把企业运营和经济理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首先,可以将产品价格弹性结合需求规律,运用于市场。在市场条件下,一般商品需求规律是:所有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如果要为企业的市场战略服务,就必须将需求价格弹性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企业都应设法提高价格。需求弹性充足的产品,企业可以降价销售,提高总收入。有效运用这个经济原则,用低的价格,可以薄利多销,进行更多的销售。快速销售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利润率虽然低,但通过更多的销售,更快的销售可以增加总利润,加快资金周转。 再次,可以利用生产函数,对企业产品降低成本,增加产量。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又称短期生产函数。公式为:q = f (l ,k0 )k0不变 ,l增加带动产出增加。譬如说,康柏公司从1993年起开始改革传统组织形式,在苏格兰的工厂试行“三人劳动组”制,结果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大大优于流水线,每个工人的产出提高23%,实现了目标。“三人劳动组”运作情况如下:生产流水线一般由20名工人参加,每个人只干一种活。改革是将流水线的全部工种交给3个人承担,每个人要干6种~7种活。如第一个人负责把要组装的部件准备好;第二个人负责把那件组装到个人电脑的机壳内;第三个人负责全部测试工作,确保所有线路畅通无阻。“三人劳动组”的优越性表现在:(1)占据厂房面积小,平均每平方米的产出比流水线提高16%。(2)流水线的方式使电脑在组装的过程中触摸人数多,不但延长产品组装时间,而且增加影响产品质量的机会,因为电子产品质量的高低同被触摸的人数多少成正比。(3)流水线一旦出现故障或其中的一个成员在操作中发生问题,20个人都要停工,而小组若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则仅限于3个人。但是“三人劳动小组”要求每个工人能够干多种活,他们必须经过多方面的培训方能上岗。在这个案例中还运用到了边际产量原理,即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固定不变条件下 ,该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一个单位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mpl =q/ l,边际产量是可变的,它涉及到固定的要素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可变要素平均配置的固定要素越多,边际产量就会更大;由公式可知,在总产出不变时,劳动力的减少可使产量增加。 从内部因素的影响,中国理念的商业银行及其制度的缺乏,制约了其内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从概念上讲,没有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这两种关系有机统一,有一个片面的业务发展和风险规避的两个极端片面强调的重点。也没有真正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整个过程缺乏,品种齐全,完整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概念。风险管理制度,虽然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往往商业银行的初步建立只能做到“看起来像”。管理制度的发展滞后于风险的发展最终建立还没有完全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业务流程,岗位职责,也仍然有许多违反内部控制原则的情况。 从实际角度来看,金融诈骗和其他商业银行系列事件的出现或发生重大案件是对内部控制失控的反应。失控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是对重新审核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外部审计的不足,也没有对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正确的评价标准,内容,方法和措施;银行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会计,控制或管理控制失灵,信息不充分交流,有效的内部审计评价和监督缺乏。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企业在决定上要做很多市场需求的分析。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产品分析,以确定产品价格,来判断什么价格可以提供最大的利益。通过定价策略,一个企业决策者,以改善企业状况,就必须明确产品的价格弹性,价格弹性不足,不够灵活削减下来,否则,就是自我毁灭。预测价格弹性是发展市场营销计划的关键。通过价格的营销推广,交易折扣,产品抽奖等,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者,你必须了解不同客户群体和 特定商品的价格弹性的喜好。也就是说,要知道是否销售价格上涨抵消了单位收入的下降。从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从零产量开始,首先需要一个更高的价格,然后慢慢地降低价格,因为利润最大化的输出总是在适当范围内的需求弹性。显然,如果企业能够自觉地使用和管理的理性思维的经济原则,我们就可以得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第二,了解两公司之间的交叉弹性的产品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需求交叉弹性为正,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市场上更密切的替代品,是相互竞争。需求交叉弹性为负,在市场上互补性商品,就是合作关系。其替代产品,配套产品应密切关注和应用,最大限度地消除替代品,补充了企业的产品。把握消费者的喜好,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关的程度。控制广告和营销支出,以刺激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 因此,企业运营商可以使用企业管理经济理论中的理性思考企业管理运作,将在企业的成功和生存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一些企业家仅凭着野心和热情,引导企业经营和决策,在经营上遇到问题仅凭自己的感情判断想法,尤其是如果他们有一些成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导致企业彻底失败,或误入歧途。这些同样可以适用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其开发的风险一直伴随着其日益复杂和难以识别、管理和控制。优质高效的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是抵御行业风险的基本保障之一。 银行管理论文:探析商业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三大主要内容 摘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优化和内部审计体制改革的深化,各方面对内部审计如何更好地提供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在做好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拓展咨询职能是大势所趋。本文就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抓住的三大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相应的审计方法,探索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拓展管理咨询审计的更好途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首先,从了解观察管理信息和内部控制现状入手,重点深化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审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发展,各级行加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管理手段有了改进,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内部管理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各种管理风险和经济案件明显下降。但从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来看,管理技术和手段仍比较落后,管理信息反映迟缓,管理效益和水平仍然很低,各种管理风险和漏洞隐患仍大量存在,进一步深化银行内控管理审计十分必要。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它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当前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控制审计,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层次,要把对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审计情况作为内控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扩大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成果的利用程度。要根据内部控制审计查出的漏洞和隐患,认真查找根源,分析原因,切实加强整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各级行稳健经营和规范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次,从观察明确管理行为和经济责任入手,重点深化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素质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效益的好坏。进一步深化开展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是银行改革发展之必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深化认识。过去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期限不明确,履行责任界限不清楚,审计成果利用率低。所以,要从反腐倡廉、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审计台账,实行动态监测,保证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严格程序。要认真按照《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等文件要求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办事,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建立审计责任制,确保经济责任管理审计质量。三是丰富内容。过去银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经营指标及财务效益,没有把责任审计与银行重要经营决策、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结合起来,没有把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与被审计对象的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就是要坚持审计问卷与现场审计检查、内部审计与外部查询、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审计处罚与审帮促改等相结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考评;就是要把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的界定更加明晰客观;就是要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同是否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进行重大经营决策、是否严格执行上级行的经营管理授权和转授权限、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做到廉洁自律等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切入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要害,从深层次上研究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从而改变过去听多看少、就事论事、就账查账的片面作法。四是明确责任。就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积极慎重、依法办事的原则,明确划清现任与前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要通过上述措施,使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五是加强利用。要充分利用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任用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入手,重点深化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全面经营管理审计。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坏最终体现在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上,所以开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必须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效益入手,深入开展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全面经营管理审计。一是要开展资产业务的管理审计。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中核心和最重要的业务,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进行管理审计和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的中心环节。要按照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分散性的经营原则,客观审计评价现金、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的期限结构、担保情况、风险状况及内控管理情况,最大限度地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完整、增值。二是要开展负债业务的管理审计。负债业务是银行传统的基本业务,它是银行经营活动的起点,也是银行开展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基础和前提。负债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制约着资产业务的规模和结构,是维护银行资产流动性供求平衡的手段。开展负债业务管理审计主要是分析负债业务的规模、期限结构与资产业务的对称平衡性,防止银行低估负债,影响财务成果的正确反映。三是要开展所有者权益的管理审计。所有者权益是银行净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开展所有者权益管理审计,就是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千方百计组织业务收入,努力控制降低成本费用等支出,最大限度地扩大盈利水平。银行是经营资产负债业务的统一体,开展全面经营管理审计,就是要在单项审计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分析其资产负债的结构比例、风险安全状况、盈利增值情况及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探索商业银行机制下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方法途径和措施,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次和水平。 银行管理论文:浅谈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人力资本专用性视角 [摘要]在稳定的前提下的发展是银行业改革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必然要求商业银行管理层的相对稳定。在当前的改革环境下,本文从银行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专用性人手,分析对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建议。 [关键词]管理层 激励与约束 人力资本专用性 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作用有以下两点:一是从它对委托人和人合同关系的影响看,会导致人力资本拥有者的垄断力、要挟(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人物威廉姆森对资产专用性所引发的“敲竹杠”作了专门的论述);二是人力资本专用性会带来的生产率显著提高以及相应的报酬递增,对发达国家的ceo收人的一些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论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能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对价值贡献最大、最为稀缺的核心资源。高度专用性的人力资本被“敲竹杠”的风险是能够通过适当的契约被有效控制。因而,在人力资本专用性问题上,第二种作用是主要的。 在运用中,首先,如果委托人和人都是理性预期的,通过估计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创造生产率的可能性并向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当人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本,委托人得到的净收益比非合作时应该更多:而对人而言,按人力资本的特点,相互合作的时间越长,专用性就越强,报酬递增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预期到这一结果时,委托人、人双方形成一个均衡解,即合作。其次,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一旦形成,要么很难转移他用,要么在重新配置使用时会遭到严重的损失。 可见,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涉及到人力资本的投资、使用配置.涉及到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使用者及其雇佣关系。人力资本专用性对于一个企业或组织所具有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企业(组织)整体收益要大于个人收益。 (二)强化国有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专用性制度设计初探 在我国,作为金融业核心的银行业受到了政府极大的关注。对照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特点和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我们发现银行体系的从业人员已经具有较高的退出成本,所不足的是缺乏有效的激励与严格的退出机制,而人力资本专用性恰恰能够弥补现存机制的缺陷。因此,可以通过强化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专用性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即从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角度健全对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事实上,我国也开始重视银行高管人员素质,从2000年3月24日开始施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主要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规定了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本文着重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角度论述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制度设计,具体制度设计如下: 第一,强化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主要方式。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别强调企业组织内的劳动力分配要通过企业内的组织惯例、制度,如人事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晋升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规则来进行。当前,我国没有一个外部经理人市场.无法通过竞争对现存的管理层产生压力,大力发展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我国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吸收日本企业的年功制的优点,如较长期的、完善的工作合同,基于资历和能力的晋升制度、优厚的退休保障制度,强调员工利益高于股东利益等,建立起追求长远利益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强化管理层职员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依存度。 第二,提升管理层的专业能力。在银行这一行业中,建立恰当的资格认证体系,即从业人员只有通过已设立的标准化考试和面试测评才能取得在银行一定管理岗位的任职资格,通过这一制度可以提升管理层的进人门槛。同时,在各个银行内部应当设立定期的在职培训制度,不断提升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增强银行管理层的人力资本的专用性。 第三,组建银行经理人俱乐部,其实际上是对外部经理人市场的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所谓银行经理人俱乐部,就是在银行业就职并且具有一定职位的管理层人员所组成的团体。可以考虑所有具有一定职位的银行管理人员自动成为俱乐部成员,而俱乐部成员的资格将随着职位的失去被取消。俱乐部成员享有俱乐部所特有的一些权利,如一些特有的培训机会,与国内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一些同业信息资源,甚至包括一些促进经理人适当流动以提升其收人与职位的机会等。通过经理人俱乐部这一机制,有助于建立健全经理人的业绩档案;进一步通过经理人良好的业绩表现提升银行经理人的声誉,较高的声誉既有助于增加经理人的不当行为的成本,又有助于激励经理人为保持声誉甚至获得更高的声誉而更加努力。 第四,改革现存的薪酬分配制度。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要走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道路。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制度上要有国际视野,要导人国际的先进理念。一方面,提升管理层的收人,并将部分收人与经营业绩挂钩,如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来强化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另一方面,加强对管理层失职所造成损失的责任迫究,如建立损失赔偿的连带责任机制等,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责任认定机制、申诉制度等,避免将一些无法预见的损失责任强加到管理层身上。 通过以上制度变革,将有助于加强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增强对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 四、结论 专用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有必要通过合理配置专用性人力资本,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率,从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在不确定条件下所面临的风险。 本文对强化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设计仅是一些初步的架构,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银行管理论文:浅析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问题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不对称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放松对外资银行准入限制,银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而竞争的重要方面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管理人才的竞争。留住人才,并使人尽其才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要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来设计,选择低报酬——业绩敏感性的经理层报酬补偿激励机制、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外部监管。 随着外资银行全面进人 3、管理层激励与绩效关系不确定。roland bnabouand jean tirole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表明,通过外部激励约束可能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可能部分或完全“挤出”个人内在的利他主义等“前社会”( prosocial)行为,即所谓的“激励挤出理论”,从而激励与绩效呈现负相关性;另一种可能效果是激励与约束能促使人采取对委托人有利的行为。这两种效果的出现依赖于是否外部存在荣耀与耻辱的、主导性的声誉机制,如果存在这种机制,由于人会注重“自我形象”,则绩效敏感性报酬会“挤出”利他主义行为。rauh and seccia。将“焦虑”( anxiety)应用到传统的委托—理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得出:激励与监督对人产生的“焦虑”( anxiety)心理可能提高或降低绩效,即所谓的“倒u型”假说,即如果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几率足够高时,焦虑会诱使人提高努力程度绩效;相反,如果成功的几率较低,焦虑会导致人较少甚至不努力。 二、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 1、高杠杆性。市场经济中,银行基于自身声誉发行一种对自身具有索取权的金融证券,通过集聚小额存款,向资金需求者发放大额贷款的方式来发挥信用中介作用,履行资产转换职能。根据国际通行的巴塞尔委员会颁发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只要至少达到8% ,其中核心资本至少达到4%。与其他公司相比,银行资本是相当少的,主要是通过负债经营。 2、资产负债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短期存款和长期资产并存,大量可支取活期存款的存在使挤兑成为可能。在提供资产转换的过程中,为满足小额投资者不同的风险—收益偏好,银行为投资者提供了各种流动性较强的存款合同。而银行的资产往往是由各种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贷款构成。 3、资产组合的风险程度和透明度有别于一般企业。银行资产主要由期限不同的贷款构成,银行贷款采用的是非市场化的一对一的合同交易方式。针对不同借款对象的信用状况,银行每一笔贷款的交易条件(利率、期限和偿还方式等)均有所不同。因此,银行贷款资产的交易是非标准化的合同交易。由于资产交易的非市场化和非标准化,导致银行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 4、银行业存在着广泛的安全网和受到严格的外部监管,用来保护小额存款者的利益,并防范出现金融传染引起系统性金融危机。由于银行资产结构的特殊性和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使银行系统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同时,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银行系统危机具有极强的负外部性。正因为如此,银行业是市场经济中受到最为严格管制的行业之一。 三、提高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效率的对策 1、为兼顾股东和监管者双方的利益,商业银行适宜于选择低报酬—业绩敏感性的经理层报酬补偿激励机制。如果不存在激励约束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样无法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甚至为达到个人效用最大化不惜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但是采取过低的固定报酬,过度给予业绩敏感性的长期股票期权激励等则可能会导致高“道德风险”的发生率,同样不利于银行的长期发展。 2、加快建立经理人市场。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由国家委派的方式,由各方所有者组成一个董事会,然后有董事会来选择经营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选拔真正懂经营、善管理、素质高的经营人才出任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具有重要意义,而一个高效的经营者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商业银行选拔经营者的要求。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严格设定内设组织机构的职责边界和议决事议程;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发挥独立董事在保护中小股东及利益相关者权益中的作用;加强监事会的职能,监事会应是与董事会并列的监督机构,其监督对象不仅包括银行的具体管理活动,而且要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进行监督。 4、加强外部监管,包括国家授权的专门结构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把外部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可见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外部监管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必要条件之一。 银行管理论文:关于发挥商业银行管理干部表率作用的思考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作为管理干部一定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用经得起实践、历史检验的工作业绩,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当好"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排头兵。在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中,每一个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应该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只有这样,组织的肌体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管理干部是一个部门的“家长”,要有权威性和命令性,同时更要有身先士卒的作风。管理干部的作风、能力、觉悟、品质是优秀的,那么属下的员工会受到激励,员工会将其作为楷模并努力学习效仿。管理干部的积极性高,也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商业银行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强的现代金融企业,就要注重“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牢固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风险观念。同时必须认清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发展形势,做到坚定、清醒、有为。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坚定完成目标和任务的决心;要清醒地看到问题和矛盾,面对挑战和压力,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做好打硬仗、打苦仗的准备;要在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加快发展上有所作为。对于管理干部来说,不是要求在管理学理论上有特别专业和高深的造诣,而是要有实在的管理能力,能够有效率地协调布置好本部门的工作,实在地帮助员工提升综合素质,巧妙地平衡本部门工作安排和利益分配,并激发员工的热情,让大家高效而快乐地工作。对照商业银行管理要求,以及职业经理人高素质要求,管理干部需要寻找差距,不断学习吸收,逐步提高。 第一,必须带头学习,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学习是管理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创造性地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金融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特别是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各级管理干部加强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思想境界,主动、深入、刻苦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领导水平、业务水平。坚持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努力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水平,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学习是前进的基础”,要胜任肩负的职责,就必须重视学习,做学习型干部,建设学习型、知识型的领导班子。学习是一项终身受益的事,没有学习就没有提高,不能提高就无从谈发展和进步。学习是一种责任,对管理干部来讲,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也是一种责任,是保持自身素质与岗位一致性、与形势任务要求一致性的需要。学习一定要端正学风,学习不是单纯拿文凭,不是务虚的走形式,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学新理念、学新业务、掌握新技能、开拓新视野,对此我们必须态度端正、虚怀若谷。学习必须讲求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向各个方面学习,注重学习的针对性。管理干部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学业务,努力成为分管工作的专家。增强学习的实践性,用科学理论指引、促进工作,用实践去深化、巩固学习成果。执行力作为一种纪律存在,要树立刚性化的执行理念,接受任务不讲条件,完成任务追求圆满。执行力又作为一种作风存在,要树立精益求精的执行理念,培育求真务实、一丝不苟、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执行力是一种合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用科学、严格的制度和团结、统一的精神,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抓落实的强大合力。通过完善落实各项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问责督查,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促进执行,从企业文化氛围角度来培养执行文化,管理干部以身作则提高执行力。 第二,干在实处,勇于创新。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发展,要干在实处。其一是要做实事。各个支行、部门定位不同,实事的内容指向不同,对于业务经营系统的管理干部来说,实事就实在于经营好客户;对于业务支持系统的管理干部来说,实事就实在于切实维系好经营秩序提高效率;对于风险管理系统的管理干部来说,实事就是切实防范各个方面的风险。其二是要踏实做事。做事不能盲目前进,否则事倍功半。只要我们不畏艰难、苦干巧干,就一定能干出实效。创新,首先要善于吸纳。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来源于实践,要善于从实践中吸纳新知识、新经验、新理念。要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只有到员工中去才能找到让员工满意的解决办法。要充分了解、掌握和借鉴上级行、兄弟行及其他同业单位成果、经验和动态。不仅要关注、跟踪其发展进程,更要注重研究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其次,创新要争创一流。这是衡量创新成 效的标准,也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达不到一流,就无所谓创新。创新要突出创特色、出精品。就是要深入实施特色竞争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品,营造特色环境,开展特色工作,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的特色竞争力,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再次,创新还要敢于攻坚。特别是解决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没有克难攻坚的勇气,就不会有突破。克难攻坚,要找准问题症结,选准突破口,从深层次查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三,必须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化解民忧。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从本质要求上讲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首先要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亲近群众。管理干部要带着深厚的感情,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在工作中,管理干部既要到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和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真正了解职工群众想什么、干什么、盼什么、怨什么,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打开工作新局面,始终做到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实践目标。当前仍然存在部门、岗位间的扯皮现象,这是有效协作的主要障碍。要扫除这种部门壁垒,必须完善管理体制上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人浮于事等弊端。要破除这种本位主义,必须服从全局,管理干部要立足本职,围绕全行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横向之间多协商、多沟通、多交流。 第四,必须严于律己,正确行使手中权力。管理干部往往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周围无数双眼睛的关注,自然遇到的诱惑与考验也多。各级管理干部决不能把手中的权力当成谋私的工具,要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党的事业尽心效力,这对于党员管理干部来说,是需要时刻和始终作出正确答案的重大命题。管理干部行使权力的时候必须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惧怕心理。这种"怕"就是做人要明事理、守法纪、知不足。管理干部只有时时处处对权力保持清醒和敬畏,才能不断去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反思自己的言行,惟恐群众不满意,惟恐工作出纰漏,惟恐权力运作有偏差,对不起自己所承担的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必须遵纪守法,维护法纪的严肃性。各级管理干部要切实按照党章的要求,自觉增强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权力必须接受人民和法律监督与制约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必须用党的纪律规范自己的言行操守。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决不能谋取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决不能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越是在深化改革的形势下,管理干部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严格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执政地位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各级管理干部要深刻懂得"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安邦治国之道,带头执行党的各项纪律,不断将他律变为自律,以令人信服的人格魅力增强自身的凝聚力、说服力、感召力,带领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群众齐心协力共同把加快金融发展的事业推向前进。 银行管理论文:资本计量在银行管理中的应用浅析 1 经济资本管理的主要作用 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管理中使用的、综合反映实际风险承担状况的有效工具,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风险资本,用来弥补银行业务经营活动所产生的非预期损失。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1 强化资本约束意识,增强独立的市场主体意识 经济资本管理强化了银行的资本约束意识和成本意识,是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表现。随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我国的监管当局对银行资本的约束会更加严格,银行所面临的市场资本回报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和运用,我国也配套构建了相应的管理体制,促进了银行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增强银行独立市场主体意识,推动我行向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目标努力。 1.2 提升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银行要实施战略化管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首先要从全面计量以及监控风险状态做起。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强化银行的全面风险意识,通过对经济资本的配置实现资本与风险相匹配的管理要求,大力支持银行开发与自身经营模式相匹配的风险计量技术和模型,从而提升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1.3 提高银行科学决策和产品定价能力,对营销具有指导作用 银行决策者判断不同业务和产品的市场进退标准是经济资本回报的大小。随着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监管力度的加强和股东对资本回报要求的提高,银行在经营决策时,要充分分析资产扩张的速度、业务发展的规模以及所带来的风险、收益和资本占用情况,将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结合起来,更科学地保持合适的资本持有量,进行科学决策、改进经营管理。 2 当前资本管理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2.1 存在的不足 与国外银行业管理相比,我国的管理体系还远没有成熟,尚存在明显不足。 2.1.1 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制度,基层工作人员行对此管理理念尚未有深刻认识与理解,加之业务指标在实际的日常工作中不能真正贯彻落实。而经济资本管理需要全行通力配合才能完成,理念上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经济资本管理目标的全面顺利实施。 2.1.2 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薄弱,管理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一是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是建立符合业务实际的风险计量的模型,由于银行缺乏风险管理专家、金融计量人才,经济资本计量与分配公式还远没成熟,无法直接使用各种计量模型来进行参数估计等。二是新巴塞尔协议着重研究了银行所面临的市场、信用及操作风险,经济资本也主要覆盖这三类风险。而国外银行依据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已将范围扩大到利率风险和商业风险,并对信用风险已开始分别计量基于交易对手的信用价差风险和违约风险。 2.1.3 经济资本管理的体系不够完善 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经济资本管理,合理调整银行业务风险的增长和资本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在确保银行资本满足自身需求和监管要求的同时,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就目前国内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与这个目标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2.1.4 数据积累有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数据是银行经营的宝贵资源,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很大部分表现为数据的管理和运用,真正最有价值的数据是要依靠自身积累的。近年来,银行在数据管理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主要是在低层次的录入、查询、统计等功能,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有质量的数据积累明显不足,对数据的挖掘和运用还远远不够,主要是技术水平较低、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不高等因素所致。 2.1.5 经济资本绩效体系不尽科学 当前,银行已开始尝试经济资本的绩效考核方式,但多数情况下尚未真正落实。一方面,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与当前的银行运营体系并未充分磨合,而且在运用过程中全面成本核算管理也对其有一定的阻碍,造成计算结果比较粗糙。另一方面,银行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以资本管理为基础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导致考核结果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3 经济资本管理对基层行业务发展的导向作用 3.1 明确客户定位,在投放上要优化存量、用好增量 信贷业务作为当前利润增长最重要的基石,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信贷投放实现的利差收入仍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渠道,但由于资本约束、规模管控等因素,靠大量投放实现利润快速增长的模式已非良途。与此同时,部分大项目、大客户的信贷需求也在逐渐萎缩。因此,当前银行重点要做的是优化存量贷款结构、慎选项目。一是优化存量,加快从前景不看好(虽然还没有进入不良)的客户和项目退出,要有“壮士断腕”的果断,这样既可防范不良贷款暴露,更可减少低效乃至无效的资源占用,腾出宝贵的资源用于更具利润回报、更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二是用好增量,要摆脱“垒大户”的营销惯性,提高市场洞察力,增强营销针对性和客户选择的有效性,避免行业过于集中,要慎选择好客户,避免无效营销,要明白项目选择不好,今天的增长可能成为明天的包袱。 3.2 要会算帐、算好帐,合理定价,避免逆向选择 无论是客户经理还是风险经理,都要有算账的意识和算账的能力。要明白定价不是越高越好,如果不考虑不同贷款风险成本的差异而采取一刀切的定价,那可能造成优质客户流失,甚至出现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只要在算清风险成本基础上,通过合理定价来覆盖住风险,并根据客户的风险状况和价值贡献合理定价,这无论是采取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法,还是市场价格领导定价法,抑或是客户盈利综合定价法,都要把帐算清楚,确保所承担的风险敞口与自身可承担能力相匹配,不能赔本赚吆喝。 3.3 正确选择客户,合理安排风险 一是正确选择客户是合理进行风险安排的前提,客户选择是保证良好资产质量和盈利的前提,选择不好的客户,短期内会有一些利润,但是长远看可能后患无穷,有的客户“拉”进来以后甩都甩不掉(甚至还出现银行被动追加投入的情况),对一些评级低、期限长、缓释措施缺乏的客户,贷款放出去以后,只能被动地承担风险敞口。 二是倡导“精耕细作”,优化产品结构。面对同样的客户,交易结构安排方案不同,最终风险管控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基于客户实际需求和风险状况,将客户服务、风险安排和产品配置等方案有机结合,测算不同产品配置组合、不同期限搭配、不同风险缓释条件和不同定价策略下的经济资本占用、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调整后收益等,提高客户综合贡献水平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减少高风险资产投入,合理的交易结构安排,实际上是将客户的需求和银行的风险安排(包括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缓释方案、风险定价等)有机组合在一起。 3.4 切实做到业务融合,着力推动交叉销售 交叉销售可有效提升客户的综合贡献,目前银行对客户交叉销售能力还明显不足。其实银行和企业一样,要靠向合适的对象销售合适的产品来获取收益,同样的需求可以通过不同的产品来满足,如有的客户不满足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条件(如信用等级不高等),但可以考虑根据交易特点向其提供供应链融资等产品,这样既满足客户短期融资需求,又能有效管控住风险。专家分析表明:向一个新客户营销产品的成本是向老客户营销成本的2-6倍。据悉,世界排名第四的美国富国银行做到了向每个客户平均销售约5个产品(大致是我行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如果能把交叉销售抓上去,将可以激发巨大的利润增长潜力,又可节约成本,节约成本最重要的不是简单的压缩费用,而是更多地从精益管理方面下工夫,以精益管理的思路再造流程、消除浪费,交叉销售是关键。 3.5 强化表外业务经济资本管理,降低无效资本占用 一是完善贷款承诺管理,降低无效经济资本占用。完善贷款合同,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提款期;严格新业务提款期管理,尽量控制新增超过一年的表外贷款承诺;清理存量业务,减少已经形成的无效经济资本占用。二是严控收益与资本消耗不匹配的产品。加强对融资性保函、承兑等期限长、经济资本占用高的表外业务的管理,根据实际需求严格控制期限,并优选品质好的风险缓释手段,尽量减少资本成本,并结合定价管理,保证合理收益。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与团队凝聚力的调查研究 摘 要:高层管理团队作为企业的领导核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国家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企业开始拥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为企业和国家创造效益,显得迫切而必要。 目前,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在企业经营运作中的重要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范围内对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运作模式和影响力等已经有了深入研究和较高的认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的方式,对企业团队特点和团队凝聚力这些中间变量的相互关联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团队凝聚力 一、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难度,所以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国际化的新形式。 以往领导自己孤身奋斗的方法不再具有可行性,多元化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才是当今企业进步的关键所在,所以说要建立一个优秀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才能使企业高效的运作。 原来的企业根据国家的指令和地域性的市场需求来进行经营成产,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企业面对的是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很大的风险,所以说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决策很重要。为了减少因为决策错误而带来经济损失,就需要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经营种类逐渐增多,需要的员工数量也不断增加,这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能力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只有企业高层管理者对行业、生产工艺、销售渠道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管理和提出准确的决策。 企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都要求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有很强的领导能力,因为他们关乎着企业的命运。 二、研究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和团队凝聚力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团队凝聚力是指特定的团队对成员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聚集力,表明成员之间的吸引程度。一个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如果有很强的凝聚力,则表明团队成员之间有很强的信任感和满意感。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作为一个重要的队伍,这个团队是否有很强的团队凝聚力,将会直接影响到决策的实施性和队员的执行性,进而影响企业的组织财务效率。所以说,研究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与团队凝聚力的相互关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的是为我国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和提高企业高层团队的凝聚力的方法,提供一些参考的依据。 在我国,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领导者的个人行为,很少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整体角度来进行研究,但西方的发达国家最近把高层管理团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所以说研究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三、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构思与假设 (一)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研究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与团队凝聚力的关系的关系 这项研究将会参照我国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具体情况,进行抽象的独立的研究。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与企业团队凝聚力的相互关系,及具体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 首先进行一个假设:(1)假设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受教水平、成员年龄和工作经验都相同或者说相似,能够提高企业团队凝聚力。(2)假设团队成员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能够提高企业团队凝聚力。(3)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管理规模,能够影响企业团队凝聚力。 (二)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等高层管理团队的成员,其中包括董事长、书记、副书记、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和工会主席。 (三)研究的主要结构 根据上述的假设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人员进行数据统计,统计因素包括年龄、学历,任期中的行业任期、企业任期、班子任期,目标认同中的了解目标、认同目标以及企业规模和所属性质分布。 之所以没有把专业背景作为研究的目标,是因为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由于当时社会背景的特殊原因,很多人并没有接受到专业的高级院校教育,后来自学的学历大都是企业管理的单一学历。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 1、收集数据 由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各部门之间互动起来有一定的实际困难,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所需数据。 2、分析数据 对采集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主要的分析重点如下: (1)通过数据表对团队进行凝聚力因素分析。检验具有鉴别度的题项,进行后续分析。 (2)对团队凝聚力和构成团队变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搜寻出显著性的变量。 (3)对具有显著相关变量进行回归式分析。 (4)根据分析和诊断结果进行建造路径形式。 3、分析流程 资料的整理和数据的录入管理者的年龄和工作年限团队凝聚力团队构成和团队凝聚力根据结果回归项目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创建路径分析模型。 四、调差问卷中的分析结果 这项研究选取90份有效调查问卷和15个企业进行简要的分布调查。 (一)通过试验和数据分析,现对影响团队成员关系的因素介绍如下:把团队成员之间的气氛是否和谐,成员之间是否彼此信赖,成员竞争是否高于合作,是否喜欢与其他成员互动沟通称为感情一致性。把团队成员爱岗敬业,将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共同努力统称为行为一致性。把工作内容需要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统称为任务一致性。 (二)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以上的三个因素具有明显的独立性。总体的信度比较良好。 2、人口统计因素与团队凝聚力无明显关系,假设一不能够成立。 3、任期与团队凝聚力中的感情一致性存在关系,但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相关性并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所以说不完全与假设1相符。 4、团队成员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和任务一致性、行为一致性有很明显的关系,进一步分析时也发现,有共同的组织目标确实制约着行为一致性。所以说假设二的观点成立了。 5、团队规模与团队凝聚力也无明显关系,假设三不符合。 五、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建议 (一)关于高层企业团队的凝聚力 团队的凝聚力主要是指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它预示着领导者吸引成员凝聚力的能力。高层企业管理团队是一个企业决策和实施的关键点,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更是心理和信念的融合。整体的功能不能代表所有部门相加起来的功能,所以说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运作是否科学合理,直接会影响到企业凝聚力和工作执行效率,进而影响发展。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高层管理团队的凝聚力主要由感情、任务、行为这三个一致性构成,现在我对这三个“一致性”进行以下简要的分析: 1、感情一致性,这个因素是整个团队交往中是否对员工有一定的吸引。主要体现了团队间的成员关系是否密切、气氛是否和谐,以及彼此之间的接纳程度。所以说感情一致性是决定高层管理团队之间是否能够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假如说一个高层管理团队的感情一致性很差,那就会增加内部矛盾,在展开工作和作出决策的时候就会遭到反对,就算你的决策正确,但是因为他对你有意见,反对且不配合你的工作,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内部损失。 2、任务一致性,这个因素是企业在有集体任务时,有一定的接近性、相似性和结合力,团队要作为一个整体呈现。任务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工作的目的、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高层管理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各司其职,但是他们的整体工作目标是相同的,为了实现企业股东的最大利益化和企业的最大利润化,就必须要求企业高层管理团队能够在多个领域里面涉足。从这些能够看出任务一致性的现状就是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能力沟通和合作程度。假如说一个高层管理团队的任务一致性很差,那更多的人就不会顾及企业的整体利益,而只会顾及自己的利益或者只顾及到部门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3、行为一致性,这个因素反映的是整个团队的目标、活动效率和个体与团队任务。行为一致性主要体现团队里的成员是否把团队的整体目标作为自己工作的人生目标,是否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而努力奋斗,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说行为一致性是决定企业高层管理目标和企业目标成败的关键,假如说一个高层管理团队的行为一致性很差,整体的团队成员奋斗力不强,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企业责任和团队意识,整个团队将会像一盘散沙。 (二)人口统计因素和团队凝聚力的关系 对人口统计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和学历进行统计和分析表明,这两者并不存在制约关系,与之前的假设不能相符,我认为不相符可能是下面的一些原因: 1、由于调查问卷比较少,行业和地域相对集中,有可能出现了以偏概全的现象。造成了调查结果和企业现状存在误差。 2、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制约,年老的工作者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同时还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操作经验,加之最近几年我国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比较重视年龄的梯度,年龄差距较大,采用年老的带动年轻的管理机制,加上民主化,促使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所以说团队成员的年龄影响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凝聚力这一观点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3、我们中国对高层企业领导团队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这项研究是建立在国外的思想基础上,有可能由于中国的社会背景和现状,这种观点是否能够成立,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证实。 4、参加这次调查问卷的人中,45岁以上占了50多人,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五以上。这些人原来曾经提到由于社会时代的不同,他们并没有接受到系统的正规的高等教育,他们在填写学历的时候大部分都不是全日制的,大部分都是函授或者是成人教育,还有的是领导干部培训班中获得,所以,采集到的数据不够准确,也造成团队成员学历对高层企业团队凝聚力不构成影响,但我个人认为这一个结论缺少客观性和可信度,有待继续研究这一项。 (三)团队成员任期与团队凝聚力的关系 团队成员的任期主要包括行业任期、企业任期和班子任期,通过研究分析,后两个任期和团队凝聚力中的情感一致性有比较突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这两个任期可能促进团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促进产生信任,但最后的分析显示并没有直接的直接作用关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主要是以下几点: 1、调查对象以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居多,因为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的调动依然是上级任命制度,也就是说他们的调动并非自己的选则而是听从于上级的安排。在工作的过程中心情是否愉悦,就算不愉悦,没有上级指示也不能自主选择离开,所以说,团队的情感是否一致并没有与任期产生直接作用关系。国外的研究表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导致更长的任期。但是这一研究表示是建立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而本文的研究没有满足这一条件。 2、在任期、团队凝聚力和情感一致性之间忽略了中间变量,导致出现任期和情感一致性没有因果关系,确有相关关系。 (四)团队凝聚力与目标认同的关系 经过分析显示,了解企业、班子目标和认同目标对企业团队凝聚力中的任务一致性和行为一致性有明显的关系,并且认同目标与了解班子目标和行为一致性有因果关系,进行以下的简单分析: 1、只有团队成员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和企业的发展战略部署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认同这个目标,也就是说了解目标是认同目标的基础。 2、了解和认同目标是提高整个团队意识和维护团队利益的基础。只有知道了企业的发展目标才能够好的知道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但在实验分析时发现三个目标和任务一致性没有找到明显的因果性,我觉得可能中间存在一些变量。 3、了解目标和认同目标能够促进成员的爱岗敬业精神。知道了企业的目标才能够整理出自己的工作目标,把企业目标转化成自己奋斗的个人目标,分析中显示认同目标和行为一致性也有因果关系,这对提高成员的爱岗敬业精神有很大的帮助。 (五)团队凝聚力和团队规模的关系 经过分析整理发现二者并不存在直接关系,可能是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选取的样本不够科学。 六、结束语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下,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在领导企业员工协同合作,提高企业凝聚力,促进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工作业绩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构成特点与企业凝聚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为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模式、提高团队凝聚力,从而提高企业组织绩效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研究的局限性,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能把如何建构科学合理的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如何提高企业凝聚力,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组织财务绩效的目的,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制订出更合理的更科学的实施举措。(作者单位:南京冠石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网络结构视角下的小微企业管理团队社会资本研究 摘 要:基于网络结构的小微企业管理团队社会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民营小微企业管理团队的团队互动程度、联系程度、网络权力、派系分化、网络规模等社会资本内容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和团队特征的聚类分析,归纳出不同团队的特征,为小微企业管理团队制定决策和资源分配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关键词:小微企业;网络结构;社会资本 2015年中国政府的两会工作报告明确表示要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格局。从现阶段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小微企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就业和激发市场竞争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发展小微企业对于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小微企业始创团队的社会资本研究,可以优化小微企业的经营策略,提高其获取商业资源的能力[1],挖掘其创业潜力。基于民营小微企业管理团队的团队互动程度、联系程度、网络权力、派系分化、网络规模等社会资本内容进行研究,将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团队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一、案例选取 1.样本选取 本研究选取不同行业21家民营小微企业(制造业、国际物流业、服务业、国际贸易业等)进行调研。在2014年3月针对21家民营企业管理团队共发放问卷260份,到2014年7月31日为止收回问卷206份,剔除无效问卷39份(空白项超过5%的7份,前后回答矛盾的6份,管理团队成员缺失的17份,效度检验后无效的6份,连续7个问题回答同一答案代码的8份),有效问卷160份,分别归属在12个民营企业管理团队里,也就是说只有12个管理团队的问卷回收是完整、有效的。 2.资料收集 资料搜集实施方法是问卷调查与线人法相结合。问卷调查在兼顾学术性和保护被访者隐私的原则下,作者与被访问者单独交流,再填写问卷。为了保证调研数据的可靠性,将有异议的数据通过线人的进一步讲述做了重新修正。为了能够保证调查数据的效度,我们对一些数据进行了重新定义。例如,“对方是交往对象”在“关系矩阵”中重新定义为往来紧密或感情较好或很好,“双方不是交往对象”指的是来往很少、感情很淡,或不认同对方的行为方式、有过冲突,等等。 3.个体编码 鉴于保护受访者个人隐私权的目的,同时也要保证能够直接反映分析结果,我们将用三位数字对被访者名字进行编码。数字代表管理团队编号(第一个团队编号为1,依此类推),字母代表管理者个体,中间以下划线连接,如1_A表示第一团队的第一个成员。 4.问卷信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通俗地讲就是对问卷调查所采集结果的可信程度、稳定性程度和一致性程度的检验。中国民营小微企业管理团队本身有其特殊性,可能会由于成员人格特质、心理素质、经济影响因素、政治影响因素等,影响到调研数据的准确性。对本次搜集的评价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就是要排除误差的影响,检验所收集评价数据的可信程度(或一致性程度),做到评价结果可信。稳定性系数又称为重测信度,在该案例中我们采用重测法:针对同一群体,利用同一测量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两次测试。重测相关系数越高,可以得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测量结果的稳定程度也就越高。 首先,对Group(1)两次测得数据进行处理,将12×12的社会网络矩阵转化为144个数据,存在关系的为1,不存在关系的为0,分析两次收集的数据的频率分布是否一致。 二、案例评价 1.团队网络权力 一个社会网络围绕一个中心的紧密程度就是该网络的社会网络中心性。中心性的程度可以衡量社会网络中的一个成员独立访问其他成员能力的高低。社会网络成员的中心性程度越高,访问其他成员的路径就相对较短,获取信息就相对容易[2]。网络的中心性可以保证网络信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较为轻松地传递,对信息的转移发挥积极的影响。网络中心性包括两种情况:群体中心性与个人中心性。以往研究总是喜欢探讨个人中心性。个人中心性归类于个人层面指标,也就是说该社会网络中各个成员拥有大量连带关系,即该网络成员和其他成员间彼此联系情形,个人中心性越高,就证明其与其他成员间的密切关系。群体中心性代表着团体层面的指标,该项指标是计算网络中各成员的最高中心性拥有者与个人中心性间的差距,成为整个社会网络中心性程度的代表。学者们对该项指标内涵的认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Freeman将各学派观点总结分类:(1)群体中心性指标应当反映出成员间紧密程度;(2)群体中心性指标也能够反映出个人中心性彼此间的差异程度;(3)群体中心性可以作为衡量网络内部权势指标,因为一名团队领导者解决问题的速度、效率以及成员满意度,都和领导者在团体中表现的卓越中心性程度有关[3]。 在网络中,每一个单独的行动者为一个节点,两个行动者间的连线代表合作关系。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连接的数量就是该节点的度。每个节点都会处在一个社会网络中,假如这个节点具有较高的度,那么它就会与其他节点之间存在大量的直接联系,在这个社会网络中的关键位置就会由具有较高度的节点所占据,这个关键节点在网络中就拥有更大的“权力”。 Wasserman和Faust(1999)认为,中心型人物往往比其关系网络中的其他主体更为活跃,活动最多,与别人联系的数目最多,因而也是最容易识别的[4]。一般情况下,他们利用网络中的地位积累庞大的权力。这个人在关系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是一个关系信息的主要渠道。由于这个主体在网络上较少依赖别人,所以高中心性表示对网络其他个体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其他所有网络成员都需要通过此中心性人物来联系其他成员或从中心性人物手中获取信息。 创始人的中心性水平高低将影响管理团队社会网络的大小和范围。团队社会网络的大小和范围往往是小而窄的,作为管理团队成员可能觉得不必要与其他不同的内部或外部主体进行联系,因此,创始人中心性与团队社会网络的大小和范围呈反向关系。中心性水平高将意味着高管团队成员将更多向创始人征求对重大战略问题的意见或方向。 出于研究的需要,同时计算出管理团队1(group1)的三个不同时间点的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势和接近中心势的指数,进行对比分析:团队1(group1)的三个不同时间点的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势和接近中心势的指数。 如表3所示,通过UCINET6.0软件对group1三个不同时间点上的图的中心势进行测量,根据得出的数值可以做如下判断: group1在三个时间点上“接近中心势”数值分别为,出度无(time1);入度13.74%(time2) 、出度20.64%(time2); 入度27.17%(time3)、 出度27.02%(time3)。根据接近中心性计算规定,网络图形必须是完全相连的图形(fully connected graph)才能计算接近中心性,由于group1在time1时,不是完全相连的,所以无法计算出中心势;第二次测量的入度值和出度值相比较第三次的入度和出度值都要小,这说明第三次的接近中心势要优于第二次的接近中心势。 group1在三个时间点上“中间中心势”分别为16.76%(time1)、7.37%(time2)、13.59%(time3),团队在第一次测量时表现最高16.76%(time1),可以将其理解为,团队创建初期,大家各种交流较少,许多信息的流通要依靠几个关键的连接者来完成;随着各种关系的建立,信息的交流渠道增多,关键“中间人”在减少,所以会出现后面的“中间中心势”数值下降的趋势,这也标志着团队内部交流渠道的增多和顺畅。 2.派系分化程度 群聚系数可以衡量网络中各节点之间关系疏密状态,同时也能反映出网络中的资源拥有的平均状态。群聚系数和结构空洞密切相关,在结构洞富有的网络中,群聚系数小于1,当结构洞数量逐步增大时,群聚系数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小,且逐渐接近0;相反,在一个关系密切的网络中群聚系数比较大,当网络拥有完全相互关系时,群聚系数则为1。对网络成员个体的分析结果并没有呈现出宏观的网络结构。聚类分析虽然从总体上描述了分析结果,可是聚类分析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聚类分析严重依赖成对的行动者之间的对比,更倾向于有层次的数据对比;而且进行聚类分析时,还必须有一个假设的前提条件,数据必须具有一维特性。所以,必须考虑用其他方式呈现网络整体结构。普遍采用的方法有多维量表法(MDS,Multi-Dimensional Scaling)、CONCOR(迭代相关收敛法,convergent correlations 或convergence of iterated correlation)、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以及本研究选择使用MDS方法[5]。 MDS 将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截面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同性”模式以二维的形式展现出来。假设分析的是“相异性数据”或“距离数据”,如果两点间的距离越小,那么对象间的相似性越大;两点间的距离越大,对象间的相似性程度越小。假如分析的是“相似性数据”,那么距离越大的点对之间的相似性程度越大。 由于MDS 输出的是二维图像,客观存在数据失真问题,然而不可能毫无误差地将数据压缩成二维图像。所以,研究者们给出了一个指数用来描述失真程度,即“压缩指数”(stress),该指数的取值允许范围是(0,1)。研究证明,如果点数介于9―20之间,压缩指数应该小于 0.12;如果点数介于 20―100 之间,压缩指数应该小于 0.2。如图1所示,对group(1)在三个时间截面的“咨询网”进行非量纲 MDS 分析,产生的是邻接矩阵的二维图。 基于分析结果,“压缩指数”(stress)值为0.17699,在失真允许范围之内,符合要求。根据图1可知,点对之间的距离越大则证明相似性程度越低。那么对图1而言,中间区域的点对接近于重合,点对间的距离很小,由此可见该主体之间在网络位置、网络角色方面相似性非常高;而周边两个点与其他点对之间的距离都非常远,所以该团队成员之间网络角色几乎没有相似性。从管理团队关系表现出了一定的派系性。对小微企业的管理团队中派系现象应予以重视,假如帮派现象严重则不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基于信息传递的视角,在组织内部沟通应打破帮派限制,使关系较远的高管成员有较多的接触机会等。 3.团队网络规模 纵观企业家网络研究文献,已有一些理论得到验证。企业管理者具有更大网络规模与新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所以拥有丰富的网络联系人与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是相关的。Falemo(1990)发现,扩张型企业的管理者与衰退企业管理者进行比较,管理者和更多公司以外的人保持联系,而这些人能够为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提供更多资源[6]。 网络外部性的特性决定了个体追求社会资本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不断增大网络规模。网络外部性,简而言之就是:联接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联接到该网络的其他人的数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网络外部性是指当采取相同行动的人数量增加时该行动产生的净价值增量的增加[7]。 管理团队在构建社会关系网络时也要依靠业缘关系,即在市场与非市场活动中与之交往的利益群体相关者包括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科研单位、新闻媒体等。我们可以将他们看做管理团队所要交往的业缘群体。下面选取主要的7种相关机构进行团队规模分析。 A:媒体、B:科研单位、C:政府部门、 D:行业协会、 E:合作商、F:竞争商、G:金融机构。此处定义网络规模为对网络中每一个行动者接近中心度与其有外部联系的每一个事件的乘积进行求和。 基于社会资本关系和认知的视角,网络密度就是指社会网络中发生在一组行动者之间实际关系数量和其最大可能性数量之间的比率。当关系的实际数量越接近于网络中所有关系的最大可能性,网络整体密度值也就会越大。高度连接的网络大大推进了团队中富裕价值信息的流动。随着网络密度的加大,交流的有效性也会变得越高[8]。小微企业管理团队成员之间交流密切程度和交流频度决定其网络密度。网络密度值越大,则反映管理团队成员间的互动程度也就越高。由管理团队成员个体的信息能够被其成员和整个团队共享,也是对其身份、能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认可的正向强化。在第一类8个团队中,团队的互动程度有7组相对较高,1组较低,总体上体现出团队良好的互动态势。在团队联系程度上看,6组数据较高,2组数据较低,体现团队的联系比较活跃。通过前两项可以看到这些团队在对内对外的交流活动中信息的获取较为顺利。 在派系分化方面,除第group(10)、group(11)、group(12)数值稍高外,其他各组数值都较低。数值低则证明了团队内没有明显的派系分化,有利团队的集体决策。在团队网络规模方面,数值普遍偏高,体现了团队网络发展的积极态势。 三、管理启示 1.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应对 小微企业管理团队在不断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和非市场经济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不断扩充和强化自身社会网络、提升自身团队社会资本的过程。小微企业管理团队在与外部交往的过程中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就对自身企业全部而言是最优的。由于社会资本代表着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关系,所以,在一个社会网络中,一个组织或者单个个体的社会资本数量就决定了其在网络结构中是否处于关键位置。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分布状态不是均匀分布的,有的地带资源分布稀疏,有的地带资源分布稠密。相对而言,小微企业管理团队更应当好好发挥自己结构优势地位,建构一个不但有效而且更有效率的管理团队关系网络。 在企业的整个运营活动中,各种资源在这些不同群体之间不断进行交换,想要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就须存有网络关系,而维持与这些群体之间的联系[9],就要求中介人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性,这样便于团队与外界的联系。要对具有较高的中间中性的管理团队成员予以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管理团队在有限人力和物力情况下,社会关系网络是有效、高效的。 2.管理团队中的权力层级问题讨论 社会资源不是均匀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的,而是按社会地位的高低呈倒金字塔形态分配给社会成员的,每一个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决定其所占有的社会资源数量。在当今社会中,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工作的单位都可以直接反映出其所处的社会地位[10]。基于网络结构的小微企业管理团队社会资本呈现出层级制,也就是权力关系单向,从那些地位较高的人向位低的人传递。层级化程度越大,该非正式的网络图就越像是一张注重地位差异的机械化组织结构图。国内外学者研究显示,人们普遍期待支配型关系式层级制的,如果支配型关系违反了权利层级制的那种单向传递的方式,人们将很难了解和适应这样的社会网络(Desoto,1960),因为该类网络完全违反了我们固有的“权利等级”观念。 通过对民营小微企业管理团队社会资本网络中心性、角色及权利的研究,我们在家族企业中发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创始人的中心性将决定管理团队的社会网络规模、范围和联系的强度。管理团队所建构的社会网络类型是创始人中心性水平的一种象征性指标。管理团队成员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或资源的意愿以及从其他渠道获取建议都会受到创始人的权力与地位的影响。家族企业创始人在企业中占有内部社会网络的中心位置,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家族企业创始人实质上是权力的中心,占有企业的资源,可随意雇用、解雇、提拔其他人,并且决定企业的总体战略方向。这就是创始人在公司的战略决策过程中扮演一言堂的角色。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管理队伍的团队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管理队伍的团队文化建设是提升信息系统效能的重要因素,是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的组成部分,文章从团队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入手,对信息系统运行管理队伍的团队文化建设阶段的划分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团队文化 信息系统 运行管理 在现代企业中信息系统普遍应用,它为各层级人员提供信息服务,而系统的运行管理队伍往往以一个团队的形式出现,团队的工作无疑是要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而开展,在整个企业文化的氛围下建设运行管理团队文化,能够高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加强员工的交流与协作,更重要的是使得管理队伍保持与整个企业文化一致的文化基因,能长期、稳定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因此运行管理团队文化建设对于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一、信息系统运行管理队伍是团队文化的天然载体 团队文化是通过共同的规范、信仰、价值观将团队成员联系在一起,对事物产生共同理解的系统。体现出来的有进行交往时的行为准则,包括使用的语言或者类似一些仪式的做法,群体规则,主导性价值观,还有共享意识,技巧能力等等。由此可见,有相同的目标和密切的协同以及反馈机制是团队文化的基本要素。 而信息系统是复杂的人机系统,本身就是为了实现某种信息管理职能而建设的基于软硬件资源的信息处理系统,具有统一的信息规范,标准的信息处理和反馈流程,共同的功能目标,共享的数据资源,风格一致的交互平台。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队伍集结在一起,为打造团队文化提供了天然平台。 二、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团队文化建设的阶段划分 企业信息系统和企业的发展二者是同步的,企业信息系统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其运行管理队伍也必然有一个历练的过程。因此,信息系统运行管理的团队文化不是从来就有,一成不变的,也是要经历一个逐渐成长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打磨阶段、规范阶段和成熟阶段。 秉承信息系统的文化基因,伴随着信息系统的具体实施运行,运行管理队伍的团队文化建设开始于萌芽阶段。此时,团队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凝聚团队力量,着重在队伍成员的专业能力挖掘与潜力发挥方面下工夫,人尽其才是主流。特别要注意团队共享资源的培育,为团队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沟通条件,这既是信息系统平稳运行的需要,同样也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需要。 系统运行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涉及运行规划,资源采购、费用控制、质量监测、安全管理、效益评价等多方面的工作,运行管理队伍中人员是多专业领域的,工作各有特点,又需要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工作协同,难免磕磕碰碰。在打磨阶段,文化建设的主题是共同愿景的描绘,在团队目标的设计上下功夫,紧扣企业战略目标,培养共同努力,协作共赢的文化理念。要从建立权责分明、协调有序的组织结构上入手,加强团队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教育,做好绩效考核工作,使每个成员都能切实感受到职业能力的进步和个人发展空间的增长。 经过打磨阶段,文化建设逐渐走向规范阶段,有两个重要的标志:一是组织机构的完善和稳定;二是成员在工作及生活中履行各自责任时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逐渐固化。这个阶段是重要的提升阶段,决定了文化建设所能达到效果的关键时期,所以,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去伪存真,凝练前面阶段积累的文化成果,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从激发团队的文化认同感出发,推进行为标准的制定,这些标准涉及大量的行为,从工作时间到挑战上级的判断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协作等等方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个阶段,团队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特别重要,他帮助团队阐明目标与价值观,保证团队成员的行为过程不会偏离目标与价值观,他还要管理与外界的关系,排除影响团队建设道路上的障碍,避免团队成员受到无故责难,消解可能降低团队工作质量的管理压力。 经过规范阶段的文化建设,当每个团队成员以及整个团队的认同与信任完全建立起来,就进入成熟阶段。表现为团队成员的个人行动与团队整体行动相一致,并自觉建立起责任与自治。在运行管理中,成员乐于抓住机会展示团队是如何积极行动的,自觉协调理想与实际行动之间的不一致,甚至愿意坚持对自己的工作、对团队整体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不是各扫门前雪,他们互相提出忠告,在团队内建立一种社会秩序。成熟的团队文化反映了团队的个性,因此,成熟团队的行为是稳定和可预测的。 三、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团队文化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不能忽视企业目标对于团队认同感培育的作用 运行管理队伍的团队文化为其成员提供了一种认同感,认同感激发了对团队的责任感,使成员有理由向团队贡献其精力和忠诚。而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团队的目标也是企业的目标的组成部分,来自外部的认同感同样重要,不能眼睛只向内看,要不断调整团队工作方向,使其对准企业目标,团队的努力目标对外表现得越显著,人们就越认同团队的成绩,成员对成为其中一员的成就感就越强。 (二)需要设计合适的团队愿景 首先,这个愿景要必须能够拿出来交流,否则,只是存在头脑中,就一文不值,要做好知识管理,激发成员的主动性;其次,共同愿景要可行。一般来说,团队愿景需要长期性和战略性,但要考虑到实现目标有哪些约束、资源和机会,愿景不能没有挑战性,但也不能没有可行性;再次,团队愿景要能够激发成员的激情,激情是形成有效愿景的重要因素。最后,合适的愿景往往隐含在竞争或者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中。 (三)充分重视沟通交流 包括团队内部的沟通和与团队外的沟通。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需要进行科学及时地收集、储存、检索、分析和分发,有时还要对始料不及的信息需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和保持团队成员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可以保证有效沟通,使矛盾能及时地得到缓和,逐步形成清晰的理解和共同的认识,一个人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可以想象,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在一起,往往产生诸多矛盾,如果能沟通交流,在分享经验中反思,获得智慧的启迪,则有助于团队文化的建设。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团队的文化建设不仅能够解决团队内部存在的问题,确保系统高效可靠运转,而且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新时期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管理方案之我见 [摘要]传统营销概念是通过一层层比较严格的渠道,并以大量人力、物力和广告投入市场来满足或实现潜在需求,其产生背景是处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卖方市场环境下,而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及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营销工作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团队整合能力。面对产能严重过剩且产品同质化的外部市场环境,水泥行业已经处于买方市场环境下,这意味着营销团队管理成为了水泥企业提升营销团队绩效、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必然举措,故文章将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买方市场;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管理方案 相较于其他行业,水泥行业销售具有如下特点:销售半径取决于运输成本和产销地的价格差,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干法旋窑产品成为水泥市场的主导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目标客户主要为大型商混公司、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大中型水电站、高速公路及高铁项目、大型水泥经销商及水泥门市等,在销售中处于强势地位;普遍采取“直销模式为主、经销商模式为辅”的双重渠道管理模式,销售渠道较短;广告投放费用较少,人员销售占主导地位。正是由于水泥行业的特殊性,导致营销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在水泥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研究买方市场下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的管理方案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管理的现状分析 第一,团队成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水泥企业营销团队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较强的谈判技巧、销售技能和投诉处理技巧,而且需要丰富的水泥知识、混凝土知识和财务知识。但目前多数水泥企业的营销人员学历较低,所具备的知识和观念比较陈旧(例如认为产品价格决定一切,不理解任何产品提供的都是综合价值),同时水泥企业也缺少有关水泥、混凝土及财务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导致营销人员难以出色地胜任本职工作。 第二,营销人员与经销商存在抢单冲突。水泥企业普遍采取直销与经销的双重渠道管理模式,而水泥销售区域受到运输半径的限制,狭小的销售半径决定了营销人员和经销商处于同一销售区域,因此抢单冲突在所难免。而面临营销人员与经销商间的抢单冲突,多数水泥企业并没有采取适宜的管理措施,而简单采取“打压业务员、支持经销商”的做法,此种做法虽然不会造成企业整体市场份额的丢失,但严重影响了营销团队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缺乏有效的薪酬激励来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热情。不少水泥企业都以结果为导向,缺乏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仅以个人销量和回款比例环比核算。在此种背景下,营销人员容易出现短视行为,采取控制发货量以及延长合同回款时间等手段来应付绩效考核,不仅会给对手造成可乘之机,也不利于企业对整个市场的统筹管控。 第四,销售经理缺乏团队管理经验。不少水泥企业的销售经理都是从一线业务做起,优点是熟悉产品和业务的操作,但由于之前并没有销售方面的管理培训,因此缺少销售团队的管理经验和技巧。一些销售经理因缺乏团队管理经验,带领销售团队遇到问题时会惊慌失措,自身也会因觉得带领团队困难重重而丧失信心。 2新时期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的管理方案 2.1选择适宜的营销策略 买方市场下,传统营销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水泥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此水泥企业必须实时调整营销策略,制定能够变现的竞争战略和战术。具体说来,水泥企业可以采用的营销策略包括如下几种(如下表所示)。 2.2建设学习型营销团队,加强营销人员的系统培训 一方面,水泥企业要积极建设学习型营销团队。学者彼得・圣吉研究发现,很多企业销售团队成员的个人智商都不低,均在1.20左右,但是团队的整体智商却只有60左右,因此营销团队成员的交流和协作是很重要的,它能够让所有成员的创造力得到升华,切实提升营销团队的整体实力。基于此,水泥企业要组织营销人员进行团队学习,让营销人员通过学习交流,相互借鉴和分享各自的成功销售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使团队成员实现心灵的沟通,达到团队成员共同成长的目的。 另一方面,水泥企业要切实加强营销人员的系统培训。水泥企业要加强对营销人员培训的重视,在鼓励营销人员自我学习提高的同时,也应由人力资源部根据营销人员需求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并在每次培训结束后,通过测试检验及时评估效果。具体说来,水泥企业营销人员的系统培训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企业文化培训,主要融入公司企业文化,销售产品及传导公司文化、企业价值观和产品综合价值;②营销理论知识培训,针对营销一线人员,主要有公关礼仪、营销技能、市场调研等课程,维护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提高营销技巧和业务熟练程度;针对区域销售经理,主要有品牌宣传、渠道建设、应收款管理、市场规划等课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中高层管理领导,主要是营销团队文化建设、营销管理、品牌管理以及领导艺术方面相关课程;③理论知识培训,包括营销专门培训课程以及财务相关知识、水泥、混凝土、应收款管理等培训课程;④实战训练,包括经典案例分析、商业谈判和拓展训练,旨在通过真枪实弹的训练来提高营销人员的销售能力。 2.3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 (1)设计合理的KPI。目前不少水泥企业营销团队人员薪酬设计的KPI只包括销量和违约应收款,而从市场营销角度而言,能够体现企业长期目标的指标是利润和消费者满意度,并非销售量。基于此,水泥企业应该将利润和客户满意度纳入到营销人员的KPI中,将企业长期目标和营销人员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开发和激励营销人员的功效。 (2)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现阶段不少水泥企业强调营销人员的个人激励而忽视了营销团队的整体奖励,实际上营销团队效益最大化比营销人员个人业绩好更有意义。因此在薪酬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整个营销团队的业绩最大化,力求将营销人员个人收益和团队收益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抽取营销人员个人收入的10%作为团队共同分割的收入,然后将团队共同分割的收入由营销团队成员平均分配;片区经理挂靠片区50%的绩效工资,这样做的效果可以鼓励营销人员团结合作,迫使管理人员加强区域管理,提高工作绩效,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2.4加强渠道冲突的管理 笔者认为,水泥企业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渠道冲突的管理:①企业对直供客户进行应收账款考核,对承运方进行配送管理考核,对经销商进行管理和考核。经销商对各自区域的分销商和门市进行管理和考核。每月营销人员不定期到区域市场进行检查和指导,监督的同时帮助其渠道管理和拓展;②企业与直供客户根据量价款签订买卖合同;与承运方签订承运合同,包含承运责任和违规处罚;与经销商签订经销合同,包含年底销售目标、促销计划、渠道拓展、维护及处罚、销售目标完成奖励兑现,应收账款考核等,实行量化考核指标管理;③所有渠道客户都要按照公司销售渠道管理制度进行合法、合规、合理的运营,营销中心严格按照制度化管理营销渠道,对违规者加大处罚力度。 3结论 现阶段不少水泥企业并不重视营销团队管理工作,导致诸如营销人员工作积极性较低、营销人员与经销商存在抢单冲突、营销人员绩效激励不够合理等问题层出不穷。本文笔者从买方市场下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从员工培训、团队建设、冲突管理及薪酬激励等多角度出发,对水泥企业营销团队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建议。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浅谈企业管理中团队精神的塑造 摘 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团队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经理在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此,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和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 关键词: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塑造 一、团队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团队精神是指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意图,价值判断和目标追求的精神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包括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真诚合作的态度,积极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必需的。内化的力量,外树形象,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它的功能。具体而言,企业团队精神有以下功用: 第一,指导方向。公司通常已经建立或需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指导员工遵守企业发展方向、服从和维护企业发展大局,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会有意识的对企业发展方向,目标定位器作为他们的行为,团队精神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第二,凝聚力量。员工在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的信仰、动机、习惯,兴趣是多向的,多元化,色彩丰富多彩。通过志愿服务的企业团队精神,可以极大地增强企业的身份和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设置心聚力,共同寻求企业发展。 第三,激励和进步。积极、健康的团队精神,将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环境。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提高。让工作和生活在人们相互感染,相互影响,自我激励,和严格自律,从而使企业形成加强冲,不愿落后于生动的情况。 第四,自律和自我约束。企业规则是硬约束员工的行为,和企业团队精神是软约束精神意识的员工。团队精神的旗帜下,员工硬约束规则和条例的同时,也可以在主观意识产生自律。和这种软约束是来自内部员工,其耐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的。 二、培育企业团队精神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结合实际的原则 企业团队精神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和不变的。一些企业根据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制定企业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指导下,要求工人的贡献的发展他们的智力。一些企业的团队精神,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公司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经过分析总结后,确立为企业团队精神,以此激励职工在今后企业发展发扬该项企业精神。 (二)坚持重在落实的原则 在企业团队精神的确立以后,其培育和坚持却存在较大的困难。在一个口号如果企业团队精神,企业的精神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企业团队精神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发展,实现它持续整个企业管理,促成员工自觉行动,才最为关键。 (三)坚持领导垂范的原则 企业管理者是团队精神\“\”,并实现\ \“基础”的团队精神。管理模式的行为产生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这将是更有意识的旗帜下凝聚团队精神,以实际行动来实现团队精神。挫折时遇到了麻烦,尤其是在企业发展管理模式行为可以激励员工信任和更多。 三、培育企业团队精神的基本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员工。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只有尊重员工,员工可以更好的尊重你。每个企业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员工是最重要的和最有创意的公司\“资产\”,他们的贡献之间的直接关系公司的商业上的成功或失败。此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培训成合适的员工在一个团队工作。平稳过渡的员工,让他们逐渐适应这种转变个人的组织。依靠文化建设将员工的价值观和企业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把平等、合作、默契树为团队理念。 (二)企业经营目标应明确合理 确立目标的关键是一定要明确而合理。明确和合理的管理目标是把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奋斗方向,在目标的基础上,认知和共识,才能为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指明方向。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通过有效沟通,企业的战略目标、利润目标,目标成本、产品开发、创新和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将目标分解,具体到每个基层组织和个人。确保员工的目标和利益与团队的目标和利益一致,协调好员工之间、员工与团队的利益关系,使团队成为维护和实现大家利益的共同体。当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目标一致的时候,员工就容易产生对公司的信任,凝聚力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出来。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合起来,工作氛围处于最佳状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也将得到大幅提高。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体系 完成工作的员工能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激励,是对企业团队精神最有效的塑造方法。激励的源泉在于企业如何发挥员工的感情。如果企业期望员工成功,员工就不会辜负企业的期望。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想实现自我价值,动机是一种信任员工。员工可以识别老板对你的信任,将极大地刺激创造力和主动性的工作。将形成\“激励――努力,提高性能、满意度和动机\”良性循环。通过激励提高士气,员工就会在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而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和整体目标的实现。 (四)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得团队成员趋向于共同目标和期望,形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让每个员工都能强烈感觉到他们的企业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宏伟目标。一起是建立员工之间的业务目标的基础,这是密切相关的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集体创造力源泉。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素质提升策略探讨 摘要: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善于运用资源,创新性和灵活性相对于大型企业都比较高,但是中小型企业中存在着一定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团队素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中小型企业管理中提高团队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企业管理;团队素质;素质提升策略;人力资源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企业迅速崛起,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我国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很多问题,企业的基础薄弱、团队素质有待于提高等问题都成为制约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因素。团队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能力,有利于增加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有利于中小型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 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素质存在的问题 1.1 高素质的员工难以获得 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这是商业界的共识,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公司抢夺的宝贵资源。和大型企业相比,小型企业的资金比较薄弱,难以给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丰厚的物质待遇,大型企业主要在一线城市,相比于分布在二线城市或者乡镇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中小型企业由于地理位置和资金等原因,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小,对优秀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1.2 中小型企业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人才流动高达50%以上,有的热门行业和单位,人才流失的状况更加严重,中小型企业的分工不明确,一个人可能担任公司的多个职位,一个优秀的员工往往左右企业的整个领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一旦流失,企业的损失将是严重的。 1.3 用人制度不健全,奖励和惩罚措施不完善 用人制度不健全,奖励和惩罚措施不完善使得员工对公司的整体满意度降低,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公司规模的扩大。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烈,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都存在不足,使得员工与企业之间难以建立深厚的感情,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大降低,跳槽现象时有发生。 1.4 缺乏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缺乏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资金状况,企业更愿意把钱投入到实际的生产当中或者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把大量的资金运用到培养和激励员工的身上,这种做法是得不到认可的,这些中小型企业的目光太过于短浅,没有认清高素质的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重要性,有些企业认为,高学历就是高素质的人才,高学历的陷阱在企业中很常见,建议企业多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而不是一纸文凭,企业的发展不要走入不必要的误区,不要总想着招聘高素质的人才,而在员工高素质的培养上吝啬资金的投入。 1.5 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比较淡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能力,单个来看,每个人都很优秀,但是组成一个团队以后,什么事情都处理不好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团队的合作意识不强,团队之间出现问题,总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从自身角度寻找问题,相互抵触甚至恶语相向,合作不成反成敌人。员工之间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在团队处理问题上,要有合作的意识概念,不要独断专行,多和团队中其他人交流合作,出现问题共同解决,提高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员工的素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1.6 公司的管理人员缺乏与员工之间的交流 最起码的良好沟通能力都不具备,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年龄、性格、生存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考虑问题时存在一定的思维差异性是在所难免的。公司的领导人员要常下基层,多与员工交流,发现员工之间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有利于扩大团队的规模,提升团队管理中的人员素质。受资金和制度的影响,企业的文化建设往往被忽视,从而使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精神内涵不理解,不能有效地协调员工之间的合作,不利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综合技能的提升。 2 提高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团队素质的具体措施 2.1 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要想提高管理中的团队素质,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一是企业要有一套完整的人事管理规章制度,有强烈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在公司管理中,寻找优秀的人才,把他当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标准,对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并且要发挥榜样的作用,给其他员工做出示范和管理;二是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增加企业对优秀员工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在培育高素质人才上加大资金的投入,在聘用员工方面,不要只重视学历,更要看中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和能力。在企业的发展中,慢慢培养自己的优秀员工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有困难时与企业携手共进,共度难关;三是培养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取向一致性,招进来的员工要留住,要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要学会舍小取大,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促使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企业带来更多的 效益。 事情都有两面性,中小型企业虽然规模小,但是人员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员工与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都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小型企业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多与员工交流,充分地了解每个员工的状况,发现员工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虽然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比较薄弱,能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待遇有限,但是可以在精神方面对员工多加鼓励,把员工引向正确的道路,了解员工所想所需,把企业营造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增加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感情,以此来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让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针对员工之间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受教育情况,企业要不定期地进行企业内部的培训,要重视对团队的培训,提升团队素质,要使团队成员形成梯队建设,要有共同的企业目标,要有企业发展战略,为员工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引导员工自主自觉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团队的综合素质。 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通过营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找到适合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价值观,企业有了自己的文化发展核心,可以促使企业与员工之间达到共识,让员工把企业的事情都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让员工在枯燥的工作当中发现工作的意义,更加努力地工作,所以文化建设工作是不容忽视的。 企业要有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团队之间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要有系统明确的业绩考核制度,团队工作要分工明确,要打造出高效率的工作团队。一个企业要想更长久的发展和生存,就必须要创新,企业要加大创新的资金投入,加大科学技术和人员的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人员素质。 企业要做好人员招聘工作和完善人员考核机制,在员工招聘环节,严格把关,加强管理。中小型企业在招聘时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招聘人员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在招聘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把关,把优秀的人员吸收到企业当中,要健全员工的考核制度,赏罚分明,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提高团队的素质。 2.2 从员工的角度分析 对于员工自身而言,要在工作中严格地要求自我,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企业员工自身的素质修养要不断提高,这也是个人成功的前提条件,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我们源源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我们要勤于学习、乐于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水平,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员工自身要严格要求自己,少说多做,在工作当中要勤奋努力,恪尽职守;在为人处世中,懂得进退,与人友好相处。领导和员工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管理者要有民主思想,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沟通要有一个平等的沟通平台,不要有太多的等级限制,平等交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领悟并且投入到具体的实践当中,总之,员工和管理者之间不要有沟通管理障碍。 员工作为公司的一员,要有昂扬的斗志并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自己的使命,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保持高度的工作积极性,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工作当中,要注意细节,主动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尽自己的所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老员工要主动地带领新员工,传授给新员工的公司文化、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提高新员工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的工作经验更加丰富,同时可以形成相应的竞争机制,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员工要严格地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要切实地践行企业的文化内涵,熟练掌握各种工作技能,员工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地参加企业的培训,努力地干好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为团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 3 结语 良好的团队素质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形象,有助于企业团队凝聚力的形成,有助于中小型企业朝着良好、健康、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团队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各个细节做起,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加强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素质。 作者简介:黎子玲(1976-),女,广东电白人,广东省清远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质量工程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企业项目管理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全面性,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持续发展重要途径。本文通过阐述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含义,分析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对策 一、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含义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就是指担负项目管理使命的团队成员,为实现预期项目目标,通过特定的模式组织而共同合作,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领导、管理、合作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与项目的生命周期理论中的五个阶段同步,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也一般也要经历从初创期向磨合期发展,从规范期向成熟期演进,最后经历解散期等不同的过程和环节。 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项目领导和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的共同责任,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应努力培养一种开放的观念和自信的态度,增强全体团队成员的统一感和责任感。项目管理团队建设要结合做好团队成员思想工作主线,把团队建设活动融入到日常项目管理工作之中,把项目目标的实现作为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成果的检验之一,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实践证明,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和融合越深,团队建设就越出色。团队建设在促进团队成员间相互交流沟合作的同时也为成员的社会化创造条件,团队成员通过团队建设也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增强沟通和融合,团队成员的社会化同时也了促进团队建设。 二、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1.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庞大臃肿,盲目扩张。企业项目管理机构过于庞大臃肿,虽然也多次精简,但是收效甚微,导致了虽然精简,但有增无减的局面,没有必要设立的职位和人员大量出现。 2.体制和制度执行不够健全。项目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官本位而不是以人为本,有些制度虽然已经制定,但没有很好的执行。现代企业需要建立起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和项目团队和全面规范的项目管理规则。因此,项目管理体制不全,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以及对现代社会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推广力度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3.项目团队运转效率低下。由于项目执行部门和执行环节过于复杂,造成某些职能和环节运转不灵。项目团队往往因扯皮推诿等内部矛盾导致效率低下,导致己具备客观解决条件的问题久拖不决,因为小集团利益拒不执行项目决策等重重阻力。 (二)任务目标模糊、考评流于形式 “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系统”是困扰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一个难题,具体问题体现在绩效目标难以衡量;管理者缺乏相关的训练、疲于应付;碍于情面;考评标准不同;结果与过程脱节等等方面。 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往往以偏概全的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只看到了对部门和员工表现考核的一面,而忽视了激励和持续改进等更为重要的本质目的。如果绩效考核只是单纯地为了评估员工表现,主管和下属会形成“审查”和“被审查”的关系,这样容易产生对绩效考核的抵触情绪,对考核应付了事,绩效考核就流于形式,而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 绩效管理是团队领导和成员间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充分的交流达成绩效目标内容的共识,还要在团队工作中以目标作为导向,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反馈,不断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绩效,实现共同的目标。良性顺畅的沟通渠道和科学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能促进项目管理团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绩效管理既是作为整体系统的一个体系,也是贯穿与日常项目团队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效实施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成本的投入及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三)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 目前很多企业项目管理缺乏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只重视短期的经营利润和盈利状况,忽视人的长期培养和发展。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升降、淘汰和辞退等人事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合作交流机制。一些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承担担责任,做事“和稀泥”,只干对自己有利益的事,项目团队人员素质不能适应项目管理的要求,直接影响着项目效率的提高。 三、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对策 (一)推行创新型组织结构类型,打造更为高效的团队建设模式 由于项目组织结构是项目团队建设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反映了相关项目要素结合形式,项目功能的结构特点,也体现了项目职能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伴随着项目的进程,各个项目要素的结合分化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更新之中;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团队也会经历组织结构的设计、运行、更新、终止的环节,因此,项目团队组织结构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使项目管理工作合理有序地开展,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保证组织结构的建立能客观反映项目目标任务和规划,保证有效的决策和运行控制。创新型工作团队管理通过淡化集权,鼓励成员间的合作来完成各项任务。创新型工作团队强调共同宗旨和绩效目标,通过打破原有的部门之间的界限,改变信息链传递和运作方式,让团队成员的思维和工作能够更接近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目标市场,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实现项目高效率运转。 (二)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充分释放团队建设的功效 要营造和谐环境,首先要创建和谐的企业项目团队。创建和谐的企业项目团队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充分的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合作协调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前提,而制度体系的完善,角色分工的明确,则能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和冲突,使得各个层面都能够按照规则和谐运行。 在项目管理团队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树立团队统一感,避免“圈内人”、“圈外人”、“你们”、“我们”的划分,不能过分夸大不同部门和职能单位的差别,忽视共同之处,否则会引起彼此无谓的争端,甚至纠缠于资源争夺,无法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只有在项目团队中建立起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才能充分释放团队建设的功效。 (三)围绕企业可持续发展,形成团队建设规范有序的推进机制 IBM咨询公司曾对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企业的成功得益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和优秀文化,这些世界500强企业的团队理念中不仅包含了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等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包含了平等对待员工、平衡相关者利益、团队精神和鼓励创新等精神财富。推进企业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 面对组织间激烈的竞争和科技时展,现代项目需要项目团队及成员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如应变的意识和能力、沟通的意识和能力、认知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科学决策意识和能力、持续学习意识和能力、领导管理的观念和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试论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 摘 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探讨了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策略。 关键词 企业项目管理 团队建设 问题对策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现代企业不仅仅是老板和下属的企业,而应该是一个团队”,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是决定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项目团队是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组织细胞,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对影响和改变团队成员态度和行为至关重要,因此企业项目管理必须面向团队建设。 尽管项目管理进入我国时间不长,但国内不乏取得成功经验的优秀企业。如创业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从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发展到拥有96大门类15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出口销售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全球营业额已达2007亿元的国际化产业集团。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海尔集团拥有一支优秀团队,以及团队对“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要么不干,要么就争第一”等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有效运用,团队能量得到充分释放,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水平快速提升,但仍然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臃肿,团队效率较低 我国传统企业的管理弊端主要表现为组织机构较为臃肿,冗余职位和人员偏多。权力集中缺乏制约,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滋生了部分20企业管理人员的官僚主义思想,没有务实精神和缺乏创新意识,束缚了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导致企业项目管理团队缺乏活力和效率。由于项目执行部门和执行环节过于复杂,造成某些职能和环节运转不灵。项目团队往往因推诿扯皮等内部矛盾导致效率低下,问题久拖不决。 (二)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 很多企业项目管理团队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缺少长远规划,具体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不统一。追求短期内的规模扩张和业绩提升,只重视短期的经营利润和盈利状况,忽视质量效益平衡发展,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由于忽视企业项目管理人员长期培养和发展,缺乏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使得一些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承担担责任,只干对自己有利益的事,项目团队成员能力和素质不适应项目发展要求,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成败。 (三)任务目标不明确,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绩效管理是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间持续双向沟通的过程。通过充分交流不仅要对绩效目标内容形成共识,还要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反馈,不断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绩效,从而实现绩效目标。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常常忽视了绩效管理激励和持续改进的本质目的。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只停留在员工绩效评价的表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权责模糊、目标不明、效率低下、管理无序的状况,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的风气。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团队领导和员工之间就无法达成共识,形成发展障碍,给团队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二、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策略 我国企业项目管理的应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理论也尚无成熟机制和体系。希望通过对项目团队建设策略的研究分析,寻找和归纳解决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组织结构,建设自我管理团队 混合型组织结构兼容并用职能式组织结构和矩阵式组织结构,由于其灵活性常常被应用于项目管理团队中。因为可以把那些刚启动且并不成熟的项目安排在某个职能部门的下面,随着团队建设的发展,当条件成熟之后,把职能式结构转化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最后还有可能设置成为一个单独的部门。混合式结构就是要灵活地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项目组织结构是项目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体现了项目要素相互之间的结合形式,又显示了项目功能的结构特点,也表明了项目职能的横纵联系。随着项目推进,各项目要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更新中。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团队也会经历组织结构的设计、运行、更新、终止的环节,因此,项目团队组织结构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高效的项目团队最主要特点就团队成员自主选择承担更重要的责任,项目团队成员能够相互讨论、相互监督,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特长。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应给予团队成员更大的自我管理权,引导项目团队逐步成长为自我管理型团队。通过自我激励约束、自我考核评价、自我调整完善,有效降低企业运营管理成本,更好地把握企业战略机遇实现企业目标。 (二)建设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发展需要不断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够获取更高的预期效益。企业项目团队建设要强化团队学习,团队学习具有任何个人都无法取代的团队智慧和整体资源优势。通过在团队内部建立完善的知识学习机制和共享机制,可以为团队向学习型团队方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创新能力。创建学习型团队不仅有利于团队成员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还有利于形成团队整体的竞争优势,从而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 没有学习创新能力的团队不能成为优秀团队。项目团队建设要使每位团队成员都习惯于改变并清楚意识到改变是任何改善和提高的前提,面对发展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采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项目团队成员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是保持团队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同时,在团队的协调合作的基础上,项目团队内部成员组成应该不断更新,以促进创新持续发展,从而在保持项目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创新型项目团队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构建团队和成员间的和谐关系,促进团队成员充分分享知识和经验。二是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素质,给予更广泛范围的实践锻炼的机会。三是倡导主动学习,鼓励员工主动获取信息和新工作方式。四是突出创新和协同作用。提高团队沟通协作的能力,增强创造能力,知识成果推广和转化能力。 (三)明确奋斗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 任何企业项目团队的产生是以共同的需求为前提条件。所以,每位团队成员都应该清楚了解团队的奋斗目标和个人任务,特别是团队目标奋斗的预期收获,否则团队难以稳固,团队精神更是无从谈起。目标既是团队对每一个成员的一种利益吸引,也是对大家行为方向的一种界定。如果项目团队的目标一开始就不明确,大家开展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方向也不统一,团队目标必定难以实现。 项目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应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个体差异,理智地解决冲突,平等坦诚沟通,行事准则不局限于个人目标,必须更多考虑团队的集团利益。项目领导团队之间应相互帮助支持、相互理解和容忍,精诚合作,攻坚克难,努力确保团队实现优秀业绩,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四)树立核心价值观,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团队的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每位团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准则,核心价值观与团队目标要始终保持一致。核心价值观能帮助项目团队发掘其核心竞争力,促进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竞争优势,帮助企业提高竞争能力。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团队产生累加的积极效应,特别是团队精神可以激发成员干事创业的激情,使得团队的业绩远远高于单个成员的业绩。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不仅是团队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团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优秀企业项目团队理念中应包含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相关利益方共赢、提倡团队合作和鼓励创新创造等价值理念和意识。推进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要从以人为本、兼顾个人目标与公司战略目标、积极进取、全心投入、团队精神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最终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企业项目管理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全球化日 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如何提高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全面性,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加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持续发展重要途径。 【关键词】企业 项目管理 团队建设 项目管理团队是为了共同的目标、保障项目的有效协调实施而建立起来的团队,团队成员只有围绕共同明确的目标同心协力、分工明确、组织有序,形成合力,才能成为有效协作的团队。由于项目管理内容涵盖了项目范围、时间、费用、质量、风险、人力资源等很多方面;项目团队的具体职责、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和资源配备等方面的具体内容会根据项目的任务、难易程度、规模大小和周期长短而有所不同。因此,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工作,它需要把独立性很强的个体塑造成一凝聚力很强的项高效目团队。 一、企业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一种通过项目领导和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运用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为实现项目目标,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特定管理方法体系。项目管理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复杂性,项目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和高系统风险的工作,有多个部分和环节构成,其工作涵盖多种职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任务。二是创造性。体现在积累和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成果基础上,综合多种技术和多学科成果,实现飞跃式发展。问题解决方案和新的构思能够贮备企业经验和能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企业应对外界风险和变化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三是目标管理。项目管理是一种多层次、可分解的任务目标管理方式。由于项目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没有人能够成为每一个知识领域的专家,项目管理需要综合协调,授权与被授权,其实现方法具有很大灵活性。 二、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庞大臃肿,盲目扩张。企业项目管理机构过于庞大臃肿,虽然也多次精简,但是收效甚微,导致了虽然精简,但有增无减的局面,没有必要设立的职位和人员大量出现。 (二)权力集中缺乏制约 权力过多地集中在职能管理层面,而相关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官僚主义观念和思想仍然存在,没有务实和创新的精神,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科学管理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使企业项目管理缺乏活力和效率。 (三)体制和制度执行不够健全 项目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官本位而不是以人为本,有些制度虽然已经制定,但没有很好的执行。现代企业需要建立起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和项目团队和全面规范的项目管理规则。因此,项目管理体制不全,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以及对现代社会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推广力度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四)项目团队运转效率低下 由于项目执行部门和执行环节过于复杂,造成某些职能和环节运转不灵。项目团队往往因扯皮推诱等内部矛盾导致效率低下,导致己具备客观解决条件的问题久拖不决,因为小集团利益拒不执行项目决策等重重阻力。 (五)任务目标模糊、考评流于形式 “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系统”是困扰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一个难题,具体问题体现在绩效目标难以衡量;管理者缺乏相关的训练、疲于应付;碍于情面;考评标准不同;结果与过程脱节等等方面。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往往以偏概全的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只看到了对部门和员工表现考核的一面,而忽视了激励和持续改进等更为重要的本质目的。绩效管理是团队领导和成员间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充分的交流达成绩效目标内容的共识,还要在团队工作中以目标作为导向,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反馈,不断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绩效,实现共同的目标。 (六)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 目前很多企业项目管理缺乏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只重视短期的经营利润和盈利状况,忽视人的长期培养和发展。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升降、淘汰和辞退等人事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合作交流机制。一些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承担责任,做事“和稀泥”,只干对自己有利益的事,项目团队人员素质不能适应项目管理的要求,直接影响着项目效率的提高。 多数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只关注与短期目标,缺乏对长远目标的规划,具体项目没有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形成统一。过于片面追求短期规模扩大,速度增长,业绩提升等短期利益,往往忽视会质量效益和平衡发展,使企业缺乏持续增长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二十一世纪全球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共同的愿景、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开放式新角色、倡导知识管理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紧跟时代步伐,项目团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需要充分释放潜能。这就要求项目团队转变为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改善行为方式,优化组织体系,以获取更高的预期效益。建立团队学习制度体系,综合利用多种学习的途径,如开展组织培训、内部学习、外部咨询、行业学习和客户学习等,并将多种学习途径有机地整合,从技术到管理、从安全到质量、从思想到行为,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团队成员综合素质,在项目团队内部营造学习氛围,系统地促进组织学习,形成教全面的教育和组织学习机制,增强团队学习能力―即“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吸引能力和整合能力”。团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能更有效地帮助项目团队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培养情商和从容地应对各类风险,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 (二)增强创新能力 没有创新能力的团队不能称其为优秀团队。项目团队建设的内容不仅要涵盖高效和弹性,还要体现团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位团队成员都习惯于改变并清楚意识到改变是任何改善和提高的前提,面对发展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只有观念改资,行为才会改变,只有习惯改变,结果才会改变。高度的创造力是需要通过团队成员发挥出来的,它体现在提高生产作业水平、新产品和服务开发、市场拓展等各个方面。任何领域都会存在创新的空间,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自由讨论的艺术可以激发和富于团队创新的精神,让创新的观念伸展到所涉及的每个领域。不断提高团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调适能力是体现和培养创新的关键。如果当团队已意识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却难以采取必要的行动应对,其主要原因在于团队缺乏对环境的调适能力,这就要求提高团队的调适能力以增强其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新观念和新事物的能力。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协调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创新型工作团队的稳定不仅涉及内部团队成员的稳定性,还包含团队整体素质的相对稳定性。采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团队高素质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保持团队素质稳定性的关键,同时,在团队的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团队内部成员的组成必须不断更新,以促进创新持续发展,从而在保持项目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何创新都可能存在风险和代价,但是不能因为害怕承担任何风险就错失创新和发展的潜在机会。创新能够给项目带来特殊的附加价值,所以对待创新需要有包容的态度和原则,在权衡创新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收益与成本的关系,创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 (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充分释放团队建设的功效 要营造和谐环境,首先要创建和谐的企业项目团队。创建和谐的企业项目团队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充分的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合作协调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前提,而制度体系的完善,角色分工的明确,则能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和冲突,使得各个层面都能够按照规则和谐运行。人与环境的和谐主要依靠长期和持续的团队建设,项目团队要围绕远景,营造好的企业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大家形成归属感和向心力。在项目管理团队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树立团队统一感,避免“圈内人”、“圈外人”、“你们”、“我们”的划分,不能过分夸大不同部门和职能单位的差别,忽视共同之处,否则会引起彼此无谓的争端,甚至纠缠于资源争夺,无法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只有在项目团队中建立起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才能充分释放团队建设的功效。 (四)加强沟通与合作,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增强凝聚力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价值观,并与团队的目标保持一致。核心价值观能帮助项目团队发掘其核心竞争力,使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团队产生累加的积极效应,团队精神可以激发成员的共同努力,使得团队的工作成果远远高于单个成员的工作成果。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不仅是形成团队的首要条件,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队成员要在项目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能够从别人的成功中获取满足感,同时能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观点、态度、决定;并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个体差异,理智地解决冲突,进行平等坦诚的沟通,不能只局限在个人目标上,还应该更多的考虑团队的利益。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支持、相互理解和容忍,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提高团队士气,鼓励成贾创造卓越工作,创造一种增加工作满意度的氛围,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五)形成团队建设规范有序的推进机制 IBM咨询公司曾对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企业的成功得益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深度融合和优秀文化,这些世界500强企业的团队理念中不仅包含了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等核心价值理念,而且包含了平等对待员工、平衡相关者利益、团队精神和鼓励创新等精神财富。推进企业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 面对组织间激烈的竞争和科技时展,现代项目需要项目团队及成员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如应变的意识和能力、沟通的意识和能力、认知能力、专业专长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科学决策意识和能力、持续学习意识和能力、领导管理的观念和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稳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目标,形成团队规范有序的推进机制是保持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浅析民营企业团队管理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提升民营企业自身的团队建设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民营企业团队管理建设现状为出发点,分析民营企业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民营企业团队建设的对策,旨在希望通过对民营企业团队的高效管理,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个运营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民营企业 团队管理 团队建设 随着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民营企业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建设,民营企业也开始关注企业自身的“团队合力”和“团队精神”,提倡团队的管理和建设发展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仅凭个人能力,或是几个人的才干超负荷运转,已经无法获得民营企业经营的活动的成功,团队的力量已经成为民营企业成功运营获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团队是一个集体的活动,具有公共的目标、方法,并承担公共的责任。 一、民营企业团队管理建设的现状 (一)民营企业团队的建设情况 团队建设的目标是构成民营企业团队的核心因素,针对民营企业而言,首先必须确立团队的建设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效地完成发挥其在民营企业中的导向功能,将民营企业成员的凝聚在一起,各尽其才,发挥团队的作用。因此,作为民营企业的团队建设发展而言,团队的建设具有明确的目标,这也是民营企业团队建设的基础和有利的方向指导。 (二)民营企业团队管理运行现状 民营企业,例如:销售企业,基本上由专业职能团队、领导团队两种团队,虽然存在着不同的运作方式,但团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和制约,在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团队管理缺乏系统的团队管理规范和方法,对于团队成员的管理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民营企业团队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团队的内涵认识不足 民营企业对其团队的不同类型的建设中赋予明确的目标,但是由于其团队的文化、人员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内涵认识不足,导致团队文化建设滞后、沟通协作存在问题。团队的内涵是需要每一个成员的深刻认识和领悟,更加深入的理解其建设团队的作用和意义,这样才能做到民营企业高效团队的建设以及其团队功能的发挥。 (二)团队管理中缺乏沟通 由于民营企业的团队建设模式还处于初期运行阶段,在这个阶段存在企业内部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外部团队与团队之间的沟通,但是民营企业的团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渠道狭窄等现象给整个民营企业带来信息传达不通畅,这就导致领导团队不能有效发挥领导作用,专业职能团队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行,更甚至出现民营企业破产等。 (三)团队管理中缺乏合作意识 民营企业的团队建设,不仅仅需要团队内部的合作协调,还需要民营企业团队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民营企业的建设目标,如果领导团队未能发挥领导作用,职能团队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在民营企业建设的初期,出现缺乏合作意识也是一种常态的现象,作为企业,已经有了很多年的顽症,想要很多根除这些顽症很困难,需要民营企业对成员的绩效考核和团队的综合评价为指引,并对全体成员进行有关团队合作和协调方面的培训,逐步改进成员之间的各自为政的思想,指引成员们有意识地建立团队的合作意识。 (四)团队管理中存在“裙带”的现象 从民营企业的建设来看,民营企业也同样存在着“裙带”的现象,一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巩固,必然会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小团队,为方便达成自己的目标。这种现象的产生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成员的合作意愿下降,大大降低了企业团队作用的发挥。 三、完善民营企业团队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长效的团队内部管理机制 民营企业的团队管理建设需要建立长效的团队内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团队的控制功能,在团队管理的建设的初期需要自上而下的硬性强制力量与一种柔和软性的内化控制相结合的内部管理方法和规范,随着团队管理达到成熟的阶段,这种控制不能以自上而下的硬性强制力量为主,而逐渐地转向一种柔和软性的内化控制。将团队的成员绩效考评纳入到整体团队中去,实现民营企业成员与团队的绩效考评相结合,完善团队的内部与外部管理的有效结合,综合实现对团队的高效管理。 (二)鼓励团队成员的培养,增强协作意识 团队的成员是团队管理中最核心的要素,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是团队管理的基石。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的机制,民营企业的人才素质不高,民营企业应该逐步改善民营企业的人才结构,建立了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为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有能力的年轻一代人才;另一方面,为团队的成员培养提供有利的平台,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团队成员的协作意识。 (三)完善团队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团队管理发展中团队的人才机构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整个团队的作用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逐步改善国有企业中员工整体综合素质的差异性较大的现状,鼓励成员继续学习的意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员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这有这样才能保障民营企业团队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四)构建良好的团队文化,提升团队的管理水平 民营企业团队管理发展的初期,应该有意识地构建良好的团队文化,是成员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团队管理的深层含义,使团队成员为共同的目标付出努力,并自觉维护团队的成果,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提升团队的管理的水平。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中国与法国企业团队跨文化管理模式比较 [摘 要]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占据世界经济强国第6位,驻华企业拥有15万中国员工,而其研究与开发的支出超越英国与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居第三位。法国一些家喻户晓的品牌如标致雪铁龙、家乐福、欧莱雅等也早已为中国人民所熟知。本文基于中国与法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比较,探讨两国企业的差异及两国团队合作的契机所在。 [关键词]中国企业;法国企业;跨文化管理 1 中法两国团队管理文化比较 1.1 中法两国文化维度比较 1.1.1 权力距离―大与小 中国和法国都属于权力距离大的社会文化,即中国和法国的文化更尊重和接受社会上的等级制度。虽然法国是西方民主制国家,但其在权力距离调查中的得分却远远高于其他西方民主制国家。 1.1.2 不确定性回避―强与弱 在不确定规避方面,中国与英国、美国更为相似。而法国是具有强烈的“不确定规避”文化,因此,法国企业较少更换雇主,服务期限较长,高层管理者关注日常运作,侧重决策内容,企业家受现有制度的严格约束。而中国不确定性规避较低,因此,中国管理者只对员工交代大概情况,员工需要自己去领悟。 1.1.3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中国是非常注重集体主义的国家,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一份子,要尊重社会和集体的利益。法国社会中的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1]。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强调协作劳动,每个个体要为集体目标而努力。而法国在启蒙运动时期,强调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宣传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深深影响法国文化乃至西方思想。 1.1.4 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 中国倾向于事业成功,认为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事业,必须为事业而奋斗,在事业成功时,人的价值才会实现。而法国倾向于生活质量,主张享受慢节奏生活,劳逸结合,他们不喜欢做太多工作,做完自己本职工作即可,其他时间更倾向自由和放松。 1.1.5 长期导向/短期导向 长期取向的文化关注未来,重视借鉴和毅力。相反,短期取向的文化价值观倾向过去和现在。中国偏向于长期导向即转世轮回,而法国偏向于短期导向,即及时行乐。因此,法国人会更现实,享受当下,希望更快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1.2 中法两国国民性格 从CSIS沟通与社交方式理论分析,中法人的性格是含蓄与直率、谦虚与桀骜不驯、依附强与个性独立、尊重等级差别与追求平等、少言寡语与能言善辩、保守与前卫、直觉与理性[2]。 中国人属于含蓄型,不喜欢大发言论,他们善于倾听,相信沉默是金。面对不同观点,也不轻易表达,而是视场合而定。法国人属于直接型,在面对意见相左的事情时,会立刻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会在公共场合大发言论,他们认为,不发言即说明没有思想,会被贻笑大方。 1.3 中法两国团队管理文化比较 由以上文化维度及国民性格分析得出,对中国员工可以利用他们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使他们去完成相应工作任务,但要避免传统中国式陋习。而对法国员工,要给他们充分的空间让他自由发挥想象,但也要加强员工间的互相沟通。同时,管理者也要深入了解员工想法,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观点,给予他们更多精神上的奖励,且不能干预其生活,管理者应以一个朋友的态度去关心员工,不能表现出作为上级的优越感,要平等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员工[3]。 2 中法两国整合同化团队管理实施方案 法国企业进行人性化管理,比较注重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对于浪漫的法国员工,管理者会更多尊重员工思想,员工也乐于在公众面前畅所欲言,而且法国员工敢于质疑权威,敢于直接表达对老板的意见。 中国企业管理注重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如果说法国员工和老板之间是良师益友的关系,那么中国的管理者与员工便是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但中国员工充满责任心,他们有极强的进取心,希望获得更高职务,所以他们勤奋耐劳能吃苦,孜孜不倦地工作。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重视人情关系,维护双方面子。 (1)中法两国整合团队管理要相互借鉴,中国员工要学习法国员工勇于质疑权威的特点,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老板的错误观点要及时提出异议;而法国员工则要提高责任心,不能过于的自我,有时要为企业利益同其他员工共同作战。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员要了解两国不同的管理文化,让员工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法国员工要增强自身对企业的责任感,认真对待工作,同时,要让中国员工找到自己对企业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3)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化、系统性,要平等对待中法两国员工,虽然中国员工重视等价,但在与法国员工同一个环境下会受其影响。因此,要改变重视亲属血缘、拍上级马屁等陋习。要保持诚实守信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也值得法国员工借鉴。同时,中国企业要大力开发自身创意,努力发展自身优势。 3 结 语 中法两国受不同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在跨文化交际中留下不同印象。因此,尊重文化差异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物业企业管理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摘要:团队协作是物业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能将日常繁琐、无序的工作反馈到团队里,再通过团队的分工协作最终有效地进行消化和处理,并且通过不断强化团队协作更快更好地提升企业效益与竞争优势。 关键词: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团队协作;团队凝聚力;激励机制 1 物业企业管理中团队协作的意义 1.1 有利于既定目标的完成 物业企业的目标始终围绕着各项收费的收缴率来进行,这不仅是团队的目标,体现着团队协作的最终的结果,更是企业的生命线,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收缴率的直接原因在于业主对服务质量的认可和满意度,而在服务的过程中涉及业主对小区中环境美化、卫生清洁、电梯运行、车辆停放、有序出入方便等诸多方面的要求。任何相关服务满足不了业主的消费需求,就很难有效地予以纠正和弥补,并且绝大多数业主关心的不是服务的过程,而是注重服务最终的结果,这就要求物业企业整个团队的共同协作来完成既定的目标。 1.2 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物业服务的工作许多情况下是围绕着免责来进行的。随着近年来员工成本的不断提高,而物业本身又只是一项仅靠收取物业服务费和停车占道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薄利甚至微利行业,当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或事故,处理不当可能面临着高额的赔偿,而这是企业所不愿和无法承担的。良好的团队协作能有效地进行分工,化零为整协同作战,利于防患和降低风险。 1.3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品牌效应 企业永远以盈利为首要前提,因为这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否,只有在生存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谈发展。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已经拥有71000余家企业。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机制使物业企业面对如此之多的行业对手,需要保持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发展,这就要靠企业的所能提供的最大限度服务及服务的品质来决定。良好的团队协作能为高效高质的服务奠定基础,通过对比感受到质价相等甚至质高于价的服务,从而树立良好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品牌效应,使得物业企业在被选聘和竞聘的社会化特征条件下拥有更多的优势与商机,开拓更大的市场发展 业务。 1.4 减少人才的流失 物业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相比其他行业还是比较滞后,所以人才稀缺,再加上物业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收入较低,容易导致人员流动性较大,人才的流失是企业无法估算的成本,而良好的团队协作不仅能提供给员工充分发挥技能的平台,更能让员工在一个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工作,满足团队成员的归属感,从而有效避免人员的流动与人才的流失。 2 物业管理中团队协作的方法 2.1 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凝聚力,就失去了团队的核心价值――团队精神,也就没有团队。因此要全面了解、掌握进而协调团队成员的心理关系,调节好团队成员的经济利益,统一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成员的归属感,以此来努力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可通过集体活动如旅游来增进团队成员间的交流,也可通过座谈会、茶话会与单独约谈等形式,及时准确了解团队、团队成员面对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团队精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而且借此来达到企业运用情感管理的目的。 2.2 满足团队及成员的合理诉求 在团队的协作过程中,注重团队及其成员的合理诉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注重团队需求的同时团队领导更加要了解和掌握团队成员的个人需求,许多物业企业里的员工都普遍存在老龄化的问题,甚至是退休后继续工作。在这样的年龄结构里,部分人都有其子女提供的经济保障或退休保障,他们来工作的目的或需求并不是简单注重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而只是想有事可做避免单调无聊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领导就更应注重满足其成员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2.3 明确成员各自的职责与消除认知误区 物业管理的属性是交易,提供的商品是服务。根据物业服务的内容和特点,物业企业对工作进行了细分之后,需要团队成员明确各自的职责。不仅隔行如隔山,即使在同行里不同的分工,都可能使工作的类别不同,而且在性质上有天壤之别。如保安或保洁员并不十分了解管理员因何收缴管理费,在上班时间无法找到业主或工程人员,由于小区内的设备突发故障等需要在正常上班时间以外,进行加班加点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这就必然造成团队成员间的薪资标准各异。为消除认知的误区,可通过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和开例会做工作汇报等方式来使成员对所从事的行业有全面的理论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操作技能及各自工作性质和特点的 认知。 2.4 反馈机制的健全 许多业主在投诉或反映问题时,常常对具体要找的部门和相关人员很模糊,只要是物业工作人员,他们就将问题罗列反映,并且都急需答复和解决。团队成员既不能对业主满口答应后置之不理,亦不能因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而推卸不管。健立健全反馈机制,不仅能将问题落实到团队内的相关责任人,使其解决后向团队领导反馈的同时又向业主进行回访、答复,提高业主对服务的满意度。而且对于团队内许多关联性的工作,更需要及时反馈,才能让具有不同职责的成员协调协作,依序解决使之能有效跟进,减少时间的拖延,提高效率。 3 物业企业管理中团队协作应注意的方面 3.1 团队的正能量 在团队精神的引导下,努力地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正能量的发挥,时刻注意避免个人利己主义或社会闲散效应的产生。“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情况下都是人多力量大,尽管三个和尚的目标、目的相同是想要水喝,但却因为各自的自私和懒惰而造成没水喝的局面,这就是团队里应避免的负能量。物业服务过程中涉及的人不仅来自于团队里的成员,也包括团队以外的人员(即业主),涉及面广泛,人的素质参差不齐,难免会产生来自团队内和团队外的负能量影响,这些都严重考验着整个团队的协作。 3.2 善用激励机制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公平感直接影响人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如果员工通过比较,感受到自己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会大大挫伤其工作的积极性。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薪酬体系,善用激励机制,根据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来给予报酬,并确保不同员工的投 入/产出比大致相同,以保持员工的公平感。 3.3 受旧观念的影响 许多物业企业是在原有隶属房地产下属部门的体制转型而来,企业的人员也是由地产的人员转调或借用过来,在原有观念里还保存着房地产人员的身份,还认为自己是甲方人员高高在上,以为物业就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另外是来自人员自身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员不仅在物业企业里从事着服务工作,同时在自己居住的小区置换成被服务的角色。但对于物业服务费的收取问题上,自己本身就持有先受益后缴费的观点。无论哪一方面都直接影响到团队的协作乃至企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陈文鹏(1976-),男,福建漳州人,漳州市城市改造建设公司科员,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企业联合攻关团队(IPT)员工绩效管理体系运行问题研究 摘 要:IPT(Integrated Product Team),称为联合攻关团队,是一个由少量能力互补的人员组成的小组,所有成员被委托以共同的目的、行为目标和工作方法,并相互负责。本文介绍了IPT员工绩效管理的概念,分析了成熟IPT员工绩效管理的特点,并从组织成熟度、员工意识和信息化程度的角度,阐述了IPT员工绩效管理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联合攻关团队;员工;绩效管理 一、概念 (一)IPT团队的概念 IPT(Integrated Product Team),称为联合攻关团队,是一个由少量能力互补的人员组成的小组,所有成员被委托以共同的目的、行为目标和工作方法,并相互负责。IPT具有四个基本属性:(1)承担有限的任务;(2)由具有多种交叉能力的成员组成,其中包括参与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核心成员组;(3)具有可定义和可度量的输出;(4)有唯一的团队领导。 对于产品开发团队, 其成员数目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太大的团队不利于成员之间的交流。因此一个团队在确定任务时, 一定要遵循有限任务的原则。典型的IPT 团队在制造阶段的成员包括技术类( 设计、制造) 和非技术类( 财务、市场、销售) 人员, 团队领导往往来自设计开发专业和管理人员。在所有IPT 成员中, 其核心成员是由设计、管理和制造专业人员组成, 他们在产品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担负主要工作。非核心成员即辅助成员, 在产品开发的某一阶段发挥作用, 可以来自硬件和软件设计专业、工艺设计和工业工程专业、材料、质量保证、市场、会计/财务、采购/材料、公关、维护和备件供应、安全和环境、用户培训等, 还包括供应厂商和用户的代表。 (二) 员工绩效管理的概念 绩效(Performance),也称为业绩、效绩、成效等,反应的是人们从事某一种活动所产生的成绩和成果。绩效管理首先是管理,涵盖管理的所有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 员工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是由员工和他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 员工绩效管理不仅强调工作结果,而且重视达成目标的过程。员工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强调达成绩效结果,更通过目标、辅导、评价、反馈,重视达成结果的过程。 通过持续的员工绩效管理循环,使公司每个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能够自觉有效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按职业化要求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 通过员工绩效评价和沟通反馈,为员工的绩效改进、培训计划制定提供参照,同时强化各级管理者指导、教育、帮助、约束与激励下属的责任,不断提升员工的价值。 (三)IPT团队员工绩效管理的概念 IPT团队员工绩效管理属于员工绩效管理的范畴之内,同时又有IPT团队的特殊之处。IPT团队员工主要是能力强的成熟人才,因此IPT团队员工绩效管理强调员工的任务绩效,需要完成各项研制任务,侧重对绩效结果的考核。IPT团队员工绩效管理强调时效性,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因此,IPT团队员工绩效管理比普通员工的绩效管理要求更高。 二、成熟IPT团队员工绩效管理的经验借鉴 成熟IPT团队员工绩效管理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以产品任务为导向组建团队 根据产品划分IPT团队,以满足多产品任务需求,明确团队内部职责分工,整合技术、采购、财务、安全质量、人力等资源,实现产品任务协同管理。 (二)建立独立财务账号 在成本上独立核算,强化IPT团队负责人的责任,对团队任务完成情况、经营业绩、人才队伍管理负直接责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人力资源部是直接管理人,IPT团队负责人是直接负责人。在IPT员工绩效管理上,IPT团队负责人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完全自主管理,主动执行。人力资源部在管理中起到监督和组织的作用。 (三)考核分配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团队收益情况,将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关联,兑现绩效工资、奖励和股权分红。绩效工资和奖励总额按照收益核定,与岗位级别无关,打破级别壁垒,在平等的条件下,以多劳多得为导向,激励员工完成任务,各项工作保质保量保节点。 三、IPT团队人员绩效管理影响因素 (一)IPT组织成熟度 IPT组织成熟度主要指IPT组织的管理基础和管理水平。IPT项目组织建立和人员到位后,IPT项目管理没有能够通畅地运行起来,来保障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IPT组织成熟度,要优化IPT项目团队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配置,完善项目经理人和技术岗位设置、人员选用、工作机制、绩效考核、资质培训等方面制度,提高项目团队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IPT组织机构设置,理顺其团队分工,严格管控团队人员配置,实现职责的科学化、规范化、流程化。其次,IPT团队应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整合团队资源,降低了项目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再者,IPT团队应该逐步适应于为多产品任务服务,并能够承接外包任务,使IPT团队绩效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以效益为导向。 (二)IPT项目团队成员的意识 IPT团队成员来自各职能和业务部门,不同部门的成员之间沟通相对较少,导致技术、财务、采购、安全质量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人员处于相对独立的工作状态,难以建立良好的项目团队意识,难以提高项目团队工作效益。因此,IPT团队负责人要优化团队人力资源配置,明确团队成员分工,定期召开项目工作协调会,逐步提高团队成员的意思,使整个团队高效的运作起来,实现工作效益最大化。 (三)IPT团队信息化程度 建立IPT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技术重塑IPT团队的组织与管理,实时监控IPT团队项目工作开展的相关情况,督导项目进度,有效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团队合作,整体提高IPT团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提高IPT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益,并实现人力资源部对IPT团队成员绩效考核的信息化管理,构建网上监督、组织的管理体系。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企业营销团队的有效管理问题探析 摘要:营销从企业的始端关联到终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营销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企业营销团队管理是否有效。营销团队就是一个以团队主管为核心,其他营销人员等密切配合为支撑的区域市场营销团体。企业要想达成自己的营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一支高效的营销团队,本文在分析了目前企业营销团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加强营销团队文化、完善制度、人员培训以及明确营销团队管理目标和流程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企业营销团队如何实现有效管理的科学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营销团队;有效管理;问题和对策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中,企业内部的协作和分工越来越细化,企业要达成自己的营销目标就必须要构建一支高效的营销团队,企业营销团队构建和管理的优劣不仅制约着企业营销水平高低,并且还可能制约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在实行高质量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外,更要着重建立一支高效的营销团队,提高营销团队管理,从而增加企业经济收益并使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充分显现出来。 一、企业营销团队的含义 营销从企业经营的始端走到末端,是企业经营的关键。营销成败可以说是企业营销团队管理中最大的问题。所说的团队,指的就是为了一个相同目标互相制约和相互协作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所组建的单位。营销团队的精髓指的就是在整个营销程序中可以有效沟通、分工、合作、协同进步,形成一个有着明确目标、有着强大战斗力的团队。 二、加强企业营销团队管理的意义 (一)增强企业营销活动的灵活性。 在新的经济背景中,企业营销行为面对的各种外部形态出现了新的变化,企业在应对这种变化的同时一定要实施团队工作方式,营销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不仅要能够适应企业内部重组和革新,另一方面还要可以适应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企业营销组织变的更加的灵活,在应对变化的时候提升了营销组织的变化能力,从而可以让企业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营销市场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和位置。 (二)提高了员工的技能和素质。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团队成员之间有互相辅助的作用,提高营销团队管理就能协助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掌握更多的营销技巧和营销知识,提高团队成员的素质。另外,在整个团队营销的行为中,团队成员积极想办法,从而提高了他们对营销的认知。 (三)提高营销工作效率。 加强营销团队管理和建设对于企业的营销队伍来说是一个新的改革。不仅使企业组织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并且改善了营销领导和营销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相互的伙伴关系,团队成员相互帮助、相互信任,互相之间交流经验,为了企业共同的营销目标,从而提高销售量,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服务。 三、企业营销团队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工作不到位 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工作不到位,企业文化不是植根于企业多年发展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能体现企业精髓和精神,反映企业发展观和价值取向,促使企业员工和工作的团队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而是一些“大而空”和“口号性”方面的文化多一些,营销部门的团队文化和部门文化更是无处谈起。 (二)企业营销团队中普遍缺乏合理的工作激励和奖惩机制 企业营销团队中普遍缺乏合理、公开、透明的工作奖惩和激励机制,工作薪金论资排辈,营销机构本来是一个以市场成绩评定级效、发放薪资的部门,但因为缺少这样的评定体制,所以那些有企业工作丰富经验的营销人员就会会对待遇薪金产生不公平的感觉。 (三)营销部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营销部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营销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制定的不够全面、清晰,过于狭隘、模糊,就比如营销部门的工作更多的是注重于销售而不是营销策略,再加上岗位职责制定的不够合理与明确,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人数少、规模小,依靠一定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即使最简单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企业也尚且能维持有效运转,但是当企业的营销部门发展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规模 组织机构的设置,使得营销团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人力资源的效果却大打折扣,就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在无形中增加了销售和管理的成本。 (四)营销机构的中高层成员文化素质不高 营销机构的中高层成员文化素质低,缺少专业性知识和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营销部门管理高层的人事任命任人唯亲,不相信外部招聘来的有专业性知识的工作人员,部门还缺少有效的晋升机制,外来聘任人员升迁部门主要管理职位非常难,经常会因为对发展前途的茫然和缺乏“归属感”而导致人才流失。 四、加强企业营销团队有效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团队文化构建,形成团队的凝聚力。 拥有相同的工作目标、集体活动实行情况以及学习制度的实施情况是团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相同的工作目标指的是指团队全体成员主观能动的把自己的才能奉献给团队,努力争取获得良好的业绩和收益。集体活动指的是团队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就比如举行一些运动健身比赛等。学习同时也是团队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和发展。培训作为学习中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只有学习型的团队才会获取良好的成绩,这主要是因为学习的态度代表了团队的精神面貌,是团队工作技能提升的保障,同时也是沟通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的激励奖惩机制。 激励机制在企业营销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目前企业提高营销业绩的一个重要方法。企业激励机制要与企业营销考核机制结合在一起,根据考核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制度。第一,在企业营销活动中,要向在营销活动中做出贡献,或是业绩突出的成员进行激励,对业绩不好的成员做出惩罚,使个人业绩与营销人员的个人利益相联系,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第二,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和相结,在激励机制中不仅要给营销成员物质方面的激励,还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他们精神方面的激励,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三)制定明确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目标。 企业营销团队的管理首先必须要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不论是在企业的长期营销活动中,还是在短期营销活动中,都需要明确团队管理的目标,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营销活动朝着正确方向前进,制定的管理目标也可以作为企业营销团队管理的最终考核准则,确定了正确的管理目标在团队管理中才会有方向感。另外,企业营销活动的内容较多,而且营销活动形式都不相同,在团队管理中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从而对团队成员的活动加强规范和管理,对营销组织机构的运行实行约束,从而确保企业营销团队的高效运行。 (四)在营销团队人员培训上加强管理。 人员的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为了提高营销团队人员的培训效果,必须要进行精心的组织设计和有效管理,要把培训作为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让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其职能。 五、结论 营销团队的建设和有效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面对新型社会环境的时候企业应该致力于建立一支高效的创新型的营销团队。在建立营销团队的过程中要明确营销经理的核心地位,积极吸收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在管理中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营销团队成员的营销活动进行约束和限制,同时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激励、培训等措施,激发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信性,使得他们在营销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和和竞争力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团队管理论文: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团队建设 摘 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中层管理人员是连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的纽带,是高层计划和决策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其重要作用越来越被凸显出来。而中层管理人员在管理本部门的员工时,必须依托一个高效的团队,团队精神对于各个部门和整个企业至关重要,拟从树立领导者的权威、共同的愿景、知人善任、绩效管理和有效的沟通者几个方面来阐述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如何根据中层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来创建一个高效的团队。 关键词:中层管理人员;团队精神;能力;绩效管理;企业 一、概述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中层管理人员的作用越来越被凸显出来。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并不仅仅由一位英明的老板和几位灵魂式的高层管理人员就能够决定的。企业的经营目标能否实现,经营计划能否被有效地执行,措施的实施是否到位,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危机能否被及时地化解,关键还要看中层管理人员能否有效地管理各个部门,创建并带领自己的团队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激发基层员工的潜力,使得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人尽其才,创造卓越的业绩,从而使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创造出卓越的业绩。首先,从企业组织架构来看,中层管理人员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是高层决策的执行者,是基层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中层管理人员上有领导,下有基层员工,在一个单位处于上与下,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点。他们既要执行上级领导的指令开展工作,又要给出明确的指令领导本部门的员工开展工作,既被别人领导,又要领导别人。其次,中层管理人员是执行高层管理人员各项计划和决策的中坚力量。一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订的计划和做出的决策,关键要靠中层管理人员去推动、去实施、去执行。计划和决策最终实施的效果如何,与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和各项管理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是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与综合实力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中层管理人员作为本部门的领导,必须要创建一个高效的团队,这样才能带领员工高效地工作。“人离不开合作,而团队是合作的最高形式。每个成功人物都要依托一个成功的团队。时代需要英雄,更需要伟大的团队。发挥团队精神,会使我们的合作更有成效。”(张智慧)可见,一个高效的团队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要求每位员工都要有团队精神。所谓的团队精神,简单说来也就是大局观、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综合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员工、认同员工,灵魂是团结合作,而终极目标是向心力与凝聚力,体现出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的统一,从而保证企业这台机器的高效运转。任何一个团队都需要凝聚力与向心力,团队精神通过对员工团队意识的培养,使得他们使用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习惯、信仰、观念、动机、兴趣等文化心理来相互沟通思想,促进人们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反过来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从而产生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团队精神具有一定的激励员工的功能,使得员工自觉地要求进步,争优创先,与其他员工竞争,获得团队的认可,赢得其他员工的尊重。 二、如何创建一个高效的团队 1. 树立领导者的权威 中层管理人员作为其所在部门的灵魂和核心,要想使员工自觉地服从自己的领导,必须树立自己的权威。“领导者的威望主要靠自己卓越的才能以及为组织内部所作出的贡献来树立的,而非靠自己已有的权势来征服别人而取得。”(叶子)中层管理人员必须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经历、经验等来树立自己的权威,通过为本部门和整个企业作出杰出的贡献来打动员工,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服从自己的领导。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中层管理人员还必须是优秀的执行者,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由于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接到高层管理人员的目标与指令后,需要在本部门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明确执行者就是要找到能够执行的部门和人员,组织的目标与计划确定后,要将这些目标与计划逐项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再由部门逐一分解到每一成员。”(王平)要执行计划和决策,就要建立适合实际情况的流程标准,流程要量化、简化和优化。对于有效执行和无效执行,要公正合理地进行考核,考核要赏罚分明、及时到位,总结经验教训。在执行的过程中,流程如何设计与工作效率以及执行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流程量化、简化、优化,工作效率就高,执行力就强;流程复杂烦琐,工作效率就低,执行力就差。 2.共同的愿景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共同的愿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共同的愿景是组织成员发自内心深处的远大景象和真实愿望,是‘愿在心中的景象’,包括组织存在的价值、目标和使命,组织未来发展规划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墨墨)共同的愿景反映了企业的历史使命,体现企业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使员工看到企业所背负的历史责任,增强自己的自豪感和对企业的信心。这种共同的愿景会潜移默化地在员工的心中内化成一种强烈的愿望,进而成为员工的驱动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来源,激发每一位员工的潜力,促使他们为实现共同的愿景而奋斗。 为形成共同的愿景,首先要树立共同的目标。“现代企业也正如一个海盗船一样,企业管理者要想获得最大的利益,就要发挥团队的力量,而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发挥团队力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叶子)可见,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愿景对于一个团队、对于一个企业是如何的重要。“共同的目标是任何一个组织一切行为的支柱和力量的源泉,共同的目标能使组织整体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创造出惊人的奇迹。”(叶子)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要根据企业整体的目标制定出本部门的目标,目标要具体,符合实际情况,切实可行。 3.知人善任,合理分配权力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是企业在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在企业,人才是企业实现顺利转型与改革的‘领头羊’,是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键,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叶子)由于中层管理人员直接与基层员工接触,在他们的管理对象中,有的人可能知识、技能、学历、文化层次和综合素质等都不高,情况较为复杂,要用心去观察每一个人,了解他的长处和短处,用人之长,扬长避短。为了准确地认识一个人,要在实践中从素质(Competency)和能力(Competence)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人。“素质是有助于个人或团队获得成功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价值的综合体。”(罗双平)素质具有可塑性、抽象性和基础作用性等特点。一个人的素质是由先天性的遗传、后天环境因素和自己的主管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塑的。 由于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直接管理基层员工,员工的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并且,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所有员工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抓住各种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针对企业内部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企业经营者要加强企业与员工的培训,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包括企业管理者在内的培训,优化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知识与技能的更新换代。”(叶子)提高员工的素质与能力,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所面对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要靠员工长期的、积极主动的努力。 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固然重要,另一方面,忠诚也很重要。“每一个优秀的企业,既需要忠诚的人才,也需要具有一流个人技能的人,只有将人才的忠诚度与实际的技能相结合,这样才能选择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人才。”(叶子)只有素质、能力和忠诚皆具备的员工才是企业最需要的人才。中层管理人员在打造自己的团队时必须慎重考虑这一点,要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引导下属培养忠诚意识,只有忠于企业、忠于岗位、忠于他人的员工才能获得重用和晋升机会。团队中员工之间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的建立依赖每一位员工的忠诚意识,而这种信任对于打造一个高效的、优秀的团队是至关重要的,会使得团队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顽强的战斗力,会使得团队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勇往直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4.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绩效管理是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中层管理人员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必须采用绩效管理来确保员工对目标和计划的有效实施和执行。“绩效管理是指识别、衡量以及开发个人和团队绩效,并且使这些绩效与组织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一个持续性过程。”(赫尔曼·阿吉斯)这种管理手段可以强化员工完成工作的动力,增强员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管理者对下属的工作有深入的、及时的了解,能够更加清晰地界定工作的内容及其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绩效优良的员工,要及时给予奖励,正向激励;对于绩效不佳的员工,要及时指出,并给予合理的惩罚,甚至调换岗位,使整个团队在变化中永葆活力。“赏罚分明是褒扬贬抑的真实体现,对正当进取的强化,对错误选择的弱化,如指示灯指示人们行动的方向。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讲,赏罚的公正性是其成为管理公司有效手段的因素之一。”(墨墨)通过绩效管理,可以更进一步提升员工和整个团队的执行力。“执行力,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个人、团队执行任务的能力和效率。对于企业中不同的人要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具体能力,执行力严格说来包含了战略分解力、时间规划力、标准设定力、岗位行动力、过程控制力与结果评估力,是一种合力。这六种力是六种职业执行(做事)技能。”(常元红)一个团队有了较强的执行力,就可以在管理人员的领导下高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领导地去执行任务,去完成自己在岗位上应该做的事情。 在进行绩效管理的同时,中层管理人员还必须引进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潜能。“激励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王少东、吴能全、蒋晓光)前者一般是企业的薪酬和福利等等,后者主要是表扬、嘉奖以及晋升和培训等等。员工用自己的素质、能力与忠诚为企业奋斗,当然希望获得高薪,丰厚的福利待遇、领导的肯定、企业的认同、晋升和培训的机会等等,使自己和家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此外,认同感也是非常重要的。“认同的结果是双向的:员工认同领导、领导认同员工、员工认同企业、企业认同员工。”(吴维库)员工认同领导会使得员工成为领导忠实的追随者,领导认同员工是在人格和能力上尊重和认同员工,增强员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领导者要赏识员工,提供平台使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供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让员工感觉到公平,从而心情舒畅地为企业努力工作。 5.有效的沟通 沟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很多时候都要与基层员工进行沟通,这些人的素质与能力往往偏低,因此,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来说,如何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创建一个高效团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现代企业之中,管理共有四种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贯穿在其中的一条主线即为沟通,沟通是实现企业管理职能的主要方式与途径之一。任何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都离不开沟通。”(叶子)可见,沟通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在组织架构上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起着一种纽带的作用,一方面,他们要与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另一方面,他们也要与基层员工进行沟通,这样才能确保本部门员工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协调一致地工作。 如何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是一种技巧,一门学问。“沟通则是相互理解的方式。而沟通又始于倾听,人际沟通的成败往往是由倾听是否有效决定的。”(墨墨)要想实现有效沟通,不仅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心去倾听别人的话语,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聆听者,善于退一步倾听下属说话。“管理者倾听下属谈话的时候,应对对方言辞中的真正含义予以分析、理解。仅从表面意思理解还不够,应当用心去体会对方话语中的真正含义。”(墨墨)倾听员工谈话必须用心去体会,因为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并非一成不变,语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词语与对象之间并非天然地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词语的意义随着使用的变化而变化。”(张少杰)人们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除了语言本身外,肢体语言,即人的面部表情、姿态、语气、服饰、发型、穿着打扮等等各个方面都可以传递信息,而通过肢体语言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往往要大大地超过语言本身,表现力更强。 三、结语 作为一名长期担任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经理人,我对企业中层的管理工作有着深入的认识和深切的体会。中层管理人员是高层决策的执行者,是生产一线和基层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是联系高层和基层的桥梁和纽带。上有高层领导,下有基层员工,既要接受高层管理人员的领导,又要领导基层员工,既是作战者,又是指挥者。高层领导的决策能否被有效地执行,能否落到实处,能否产生预期的效果,与中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一般都比较强,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并且对企业作出过巨大贡献。他们在完成企业烦琐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并且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我摸索着前进,努力创建一个高效的团队。在企业大目标的指引下,中层管理人员要给本部门的员工树立目标,形成共同的愿景,在工作中身体力行,身先士卒,树立领导者的权威,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各项技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将每位员工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同时,要加强绩效管理,在现有的条件下,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与工作热情,使自己的团队充满活力、激情与战斗力,为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愿花时间和金钱、精力去对员工进行一定的培训。害怕承担培训成本,以及员工跳槽后的风险。因此,只想着要员工创造价值和利润,却不愿付出培训成本,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使员工缺乏发展空间和成长的机会。第二,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片面性。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指依据员工的需求与企业发展的要求对员工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充分开发员工的潜能,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提升员工的能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同步成长。有的家族企业虽然也有培训活动,但由于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场所和培时间受到限制,培训的内容往往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没有站在员工的角度去考虑员工真正的开发需求。第三,没有形成一整套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系统的、连续性的企业培训制度,培训常流于形式。 二、对完善我国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1.加强家族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最大的内在影响因素。企业文化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的灵魂,我国家族企业想要作出优秀的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那么企业文化的建设对我国家族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加强家族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遵循这个原则,家族企业内全体员工才会心甘情愿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他们无限的潜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才能对其他的资源,如物力、财力与信息等更好的利用,从而提高效率,增加企业收益。其次,旨在指导企业功利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我们要建立的家族企业文化,是要能对家族企业树立正确的核心理念,实现功利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结合起指导作用的。再次,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应符合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同时,应体现对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追求。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家族企业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那就要求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具备灵活性。 2.建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家族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先从观念上改观,由家族式管理转换为现代企业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制度化、分权化和专业化,使之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 (1)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人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最宝贵的财产,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重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对家族企业来讲最主要就是让对企业管理的知识经验以及能力不足的家族成员逐渐放权,成为企业所有者,而将企业的实际管理经营权交给那些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人,任人唯贤、人岗匹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结合,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手段。 (2)一视同仁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制度的设立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因此是必须要贯彻执行的。从人力资源使用的随意性和封闭性可以看出我国家族企业的现有的规章制度只对非“家族”成员有限制作用,而家族成员的复杂人际关系渗透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公平公正的价值评价标准。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制度的执行作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可能实现。因此,家族企业制度规章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建立后,所有成员应该一视同仁,一律遵守,没有人站在制度外,否则企业的制度就会失去当初设立的意义。制度化的实施需要每一个员工的积极配合。 (3)分权不分散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我国家族企业的管理大多都是集权化,企业的决策权大都集中在企业主或者以企业主为核心的权力集团手上,前面提到这种决策方式有失合理性和科学性。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提倡分权化,使更多的有能力有知识经验的员工参与到决策中来,提升企业的民主性,提高员工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工作积极性,把企业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统一,把企业当自己的事业来看待,更有利于保持企业的较强凝聚力,以及员工的向心力。所以,分权化并不意味着分散。 (4)实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制度规范外,还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因为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深深地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涉及到企业人员招聘、选拔、培养、评价等一系列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如果不专业则会发生人岗不匹配、培训开发不到位、绩效考核欠公平、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而如果没有给予信任,牵制防范,不仅打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还妨碍员工工作顺利开展,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导致企业难以留住人才。 三、总结 总之,我国家族企业要想做好、做大、做强,必须跳出原有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企业效力,才能使企业能够长久地良性发展。 作者:车海平 单位:烟台市人才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加强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依然停留于传统的人事管理 目前的煤炭企业虽然已经应时展的步伐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上,没有充分地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原有的人事管理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尚停留在企业人事安排和调动、员工的工资奖金发放、按照企业领导的安排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缺乏了服务意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几乎不会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技术创新,不但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不利于企业高效运营下的各种协调关系。 (二)煤炭企业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创新 煤炭企业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诸如满足工业生产需要、承担社会供暖责任等等,这些都直接关乎到国计民生。基于煤炭企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更多地关注完成政府工作任务,并保证经济收益,而忽视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创新。 (三)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有政府行为性质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对于企业员工极具影响力,企业员工也会因为么有良好的社会保障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如果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而没有具体实施,就会导致企业人员流动率增加,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稳定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满足企业员工需求的基础上的,通过实施绩效考核、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以稳定人员。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往往倾向于政府行为,从而导致了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将更多的人财物放在了政治性激励,而较少将激励机制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相结合,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益降低,严重地削弱了企业员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二、现行的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煤炭企业的人员流动大 新的社会形势,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转变。人才市场的双向选择给人们以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加之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更为注重人才竞争,成为了促进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我国人才市场呈现出企业人才需求量大,而就业难的矛盾现象,这就使企业的高端人才炙手可热。在同等薪资条件下,如果煤炭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无法吸引人才。特别是其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惩罚制度,就会导致企业员工重新选择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此外,煤炭企业对于引进的人才缺乏培养机制,使得员工无法将企业的发展与自己的职业规划建立起联系,更无法寻找到发展空间中属于自己的位置,从而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 (二)企业文化建设不够完善 我国的煤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实施了品牌战略。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了重点建设内容。由于我国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较晚,煤炭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起步也晚,使得部分煤炭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的文化的内容以及其核心作用没有充分地认识。煤炭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更多地注重形象设计,深化了物质层面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使得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形成。企业文化是强化企业员工精神文化,以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使得员工对于同一个发展目标产生共鸣。从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来看,企业文化过于形象化而使得品牌战略没有落实到实际,导致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提高。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理念,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就要将企业文化纳入其中,为了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展开。但是,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并没有将企业文化理念涵盖与其中,导致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匮乏,并不会主动地承担起企业发展的责任,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结构缺乏合理性,过多的产业工人,知识层次较高的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管理层人员主要由技术人员承担而缺少管理经验。整体上来看,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偏低,并且在规划认识上存在着不足,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职能交叉现象严重。 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一)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相结合,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在煤炭企业中,加强岗位管理,对于岗位人员的配置要经过分析和评价之后,才可以选择合适的人员。对于岗位要实施动态的制度化管理。组织结构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向匹配,工作岗位的确定,以及工作流程,都要与劳动力多元化向适应通过促进岗位设置以及人员分配到合理性,在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同时,还会形成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要做到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的有效结合,就要将多余的机构精简。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往往会存在“在编不在岗”的现象,这种隐性缺员要重点解决。对于煤炭企业中所存在的岗位管理问题要从现实的角度详细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为了避免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要做好任职资格设计以及配备人员标准等等,采用竞争上岗的机制,以做到择优录用。 (二)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力量。煤炭企业要将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树立起来,就需要在全体员工中宣传文化,使得企业所有员工都能够遵循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使得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够激发原发员工主动地履行工作职责,并为积极地为企业服务。企业文化可以形成强大的感染力,使得全体员工都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建立在核心价值观基础上,认同相同的使命感,并形成基本的信念,以为企业预定的最高目标而努力。煤炭企业在文化建设上,树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以使得员工从具有积极意识的价值观角度,能够感受到工作中的成就所带来的人格尊严,并发挥敬业精神。煤炭企业文化要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就要开展学习型文化建设,在企业中形成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企业的形象固然重要,但要使煤炭企业在同行业中打响品牌战略,就要注重企业精神的培养,并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就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并逐渐使价值观向人格化方向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增进企业员工的向心力,那么,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就要注重企业知识氛围,出而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之外,还要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出发,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四、总结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根据企业需要制定出人才需求计划,选择适应企业的需要并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人才,并有组织地开展培训计划。煤炭企业的在职员工也要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下接受企业文化的引导教育。为了促进煤炭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结合企业文化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根据企业发展不断地创新,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 作者:赵亚军 单位: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论文 1知识增值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关系 随着知识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大量的科学知识被人们所掌握,并为我们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很好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作为保障,与此同时,知识的增值同样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因为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更好的促进科技的发展和传播。因此,可以这样说知识时代就是高素质人才的时代,人才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最大资产,这时就需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发挥自己的作用,尽最大可能为企业招揽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明天的发展积蓄力量。在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不仅有生活方面的,同时也包括工作、交流等多方面的改变,并且这些变化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要面临解决的主要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以企业为荣,在企业各个环节中用好人、用对人,使其逐渐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在进行企业人才管理的过程中,其根本就是要不断挖掘人的真实价值,以更好的将传统的企业管理转变为新时代的企业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要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很好的完成上述要求,就要从人的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和生活方面去充分的挖掘员工的潜力,建立一个完善的奖励机制,以更好的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把广大员工的力量、智慧结合在一起,为实现企业最终目标而努力奋斗。 2基于知识增值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 2.1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人才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以及人力资本增值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动态过程管理。作用于实体主体的职能环节是以实体主体的价值观为中心,为处理实体主体与工作、实体主体与实体主体、实体主体与组织的互动关系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1)获取: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录用。只有首先获取了所需的人力资源,才能对之进行管理。(2)整合:这是使实体主体之间和睦相处、协调共事、取得群体认同的过程,是实体主体与组织之间实体主体认知与组织理念、实体主体行为与组织规范的同化过程。(3)奖酬:它是指为实体主体对组织所做出的贡献而给予奖酬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与凝聚功能,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4)调控:这是对实体主体实施合理、公平的动态管理的过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控制和调整职能。(5)开发:它是指对组织内实体主体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以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最大地实现其个人价值。以上基本内容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互动的。它们包含功能性管理作业与支援性管理作业。功能性管理作业直接用以完成人力资源管理任务,而支援性管理作业则是支持和保证功能性管理作业的顺利进行。实现知识增值就需要加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持续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为知识增值不断注人新的动力。 2.2分阶段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动态是随着社会、环境、机遇的变化而变化的,并能够很好的反映企业的整体特征和企业竞争力的大小,知识的增值过程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比较明显,其影响一般分为三个阶段:2.2.1知识的激活阶段任何一次人力资源的调整都会引起企业内部出现波动,并且表现了一定的刚性,很好的维系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和谐发展。但是随着知识增值的冲击,企业人力资源原有的体系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且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这时就需要企业的领导者根据需求选用合适的人员配置,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培训,使他们不断吸收新知识,最终达到知识增值的同时还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这样的调整就很好的改变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现了质上的创新,保持了企业内部人员的合理分工,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2.2.2知识的创新阶段上一阶段获得的知识会使员工有效的完成知识增值,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内涵,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定期为员工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掌握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取更多先进的新型知识和技能,然后利用新知识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知识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团队因其“碰撞性”的思维过程,较独立思维方式易于出产新成果,因而被称为新知识的“生成器”。可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促进知识创新与知识增值的又一个有效手段。基于知识共享视角,设立明确的创新目标,通过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2.2.3知识的沉淀阶段这一阶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促进新型知识和技能在企业内部进行积累和扩散,有效的加强和知识的积累。而且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防止企业知识和技能的外溢。企业还要对新员工进行定期的评估,如果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适合企业的发展,我们将会给予重用,反之,如果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将会适当的进行调整,甚至给予弃用。新型人才的展览的评估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并且相应的评估工作也不可能只有一次,这样可以很好的督促员工进行知识的增值。 3结论与思考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从高科技的发展、研究方向看来,人的自身能力与自身素质则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关键点,人作为知识创造、知识发展、知识传递、知识使用的主体,只有提高人才的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从某种角度上分析,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都需要人,在运用知识过程中人有意识的相互沟通、交流,可以看出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人才经济时代,人是知识经济时展的最重要因素。由此可知,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是发展国家知识经济的关键,只有将增加高素质人才,才能使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知识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团队因其“碰撞性”的思维过程,较独立思维方式易于出产新成果,因而被称为新知识的“生成器”。可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促进知识创新与知识增值的又一个有效手段。基于知识共享视角,设立明确的创新目标,通过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 作者:任彦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建筑工程施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我国当前建筑施工现场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建筑施工现场员工队伍普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由于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造成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农民工没有稳定的工作时间,甚至工资一日一结的日工还大量存在于施工工地。因此这部分员工很难得到相应的制度约束,往往责任意识淡薄。此外,由于员工的更迭过于频繁,员工之间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同班组的员工时常处于磨合期内,这一情况不仅严重制约的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2.建筑施工现场基层管理人员良莠不齐。由于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乏,造成从普通员工中选择提拔基层管理人员的情况十分普遍,这类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没有相关的资质证书,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依靠有资质的人员挂名,而由他们负责施工过程中的具体管理工作。这种名实不一的现象极易造成责任划分不明确、监管不到位的问题,给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且无法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3.建筑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在激励机制上不够重视,首先是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较低,没有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使企业员工不能及时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利益,并且在分配机制上平均主义思想仍然严重,在工资形成机制上重资格,轻能力倾向严重,因此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浮于事,企业和员工工作效率低下。激励机制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某些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其次目前有激励机制的企业其激励方式大多也只停留在物质刺激层面,很少有建筑企业注意在精神层面关注员工,激励员工。 二、建筑施工现场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措施 1.提高施工现场员工的招收标准和加强在职员工培训。建筑施工现场在进行人员的招聘时一定要提高要求,保证新员工具有建筑作业的相关技能,身体健康并具有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如果必须选择农民工,在上岗之前,一定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尤其是安全教育培训,这一点对于现场施工人员尤为重要。通过培训使其具备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全面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使新员工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在搞好新员工岗前培训的同时,对施工现场的在职人员,也要进行定期岗位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建筑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2.加强管理层人员的选拔工作,提高基层管理者素质。建筑施工现场的基层管理人员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因为这些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还要负责施工现场的岗位确定以及员工之间的关系协调,确定具体施工内容和控制施工进度等等。此外,基层管理人员还要对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好督促,其岗位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建筑企业除了要慎重选拔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之外,还要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这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的投入,不但要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还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既要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又要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树立为企业服务为员工服务的思想。 3.加强建筑施工现场一线人员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施工作业过程中工地安全设施齐全,标示明确,防护工作严格到位。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加强劳保措施、改善作业环境。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价值导向,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认同感和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减小员工的流动性,保持员工队伍的基本稳定,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物质和精神激励并重。由于各建筑企业缺乏激励机制的支撑,造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有效调动,这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建筑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企业在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整体水平的前提下,按照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来确定工资标准,多劳多得、不能搞平均主义,这就是物质激励。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单靠物质激励已经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精神激励,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一定要关心员工的精神诉求,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普通员工的地位。 三、结语 人力资源的管理在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和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建筑企业施工现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几个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多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我国的建筑业发展的特殊历史特征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随着建筑企业在施工现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一定会平稳健康的发展。 作者:张加阳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社保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摘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就要增强员工的竞争力,通过强化管理稳定员工队伍。基于此,企业应该从人力资源管理上加大力度,利用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吸引人才,让职工从中切实的感受到企业对其的温暖,进而使员工队伍更加的稳定,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稳定,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企业能够稳定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保险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起到的促进作用,之后阐述了新经济形势下做好社保工作,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社保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经济环境下,随着我国新出台的《社保法》,使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基本框架得以确立,这有助于改善与保障民生。而对于企业来说,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升企业竞争力势不可挡,这就要强化对人才的培养,从人力资源管理上加大力度,利用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吸引人才,让职工从中切实的感受到企业对其的温暖,进而使员工队伍更加的稳定,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稳定,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企业能够稳定持续发展。 一、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员工是一个企业生产当中最具有活跃性的要素,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当中已经成了其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因此,作为企业来说,要促进整体发展和提升就必须促进员工工作效率和主动性的提升,相应的采取有效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社会保险的普及已经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然而,因为我国社保管理体制的制约,不同地区以及部门间缺少良好的先结婚鄂融合,使得养老保险很难进行有效转移与徐姐,给广大基层员工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同时也使得优质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受到制约。而新的经济形势下,新出台的社保法律体制确立了将身份证作为社保账号的基础,使得社保的管理以及使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桎梏得以突破,促进了人才的有序和合理流动。作为企业员工福利保障的重要部分,社会保险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充分的发挥社保的积极作用必然会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强化激励的效果,提升企业生产力,促进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建设;减轻人力资源管理压力。所以,不论是对任何企业而言,都应充分发挥社保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二、新经济形势下做好社保工作,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强化管理人员的观念的转变 从当前来看,一些企业当中的管理人员在社保的重要性上缺少正确的认识,相关的管理人员配置上也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因此,要通过社保工作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要首先强化管理人员的观念转变,使社保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真正的发挥作用。首先,要不断的强化对相应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促进其对社保重要性的认识的提升,使其在管理方法和职业技能得以提升的同时,还掌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管的相关理论知识。其次,要对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进行不断的优化,构建规范性强,科学化的专业管理队伍,并在其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把社会保险和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的进行结合,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提升。 (二)加大社保作用和意义方面的宣传力度 为了使社保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的发挥积极作用,一定要加大对社保在企业发展中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方面的宣传工作,让广大职工以及管理者都可以对社保的政策及时的了解,使其正确的认识到社保对企业发展具有的促进作用。为此,企业应该相应的制定有关政策强化宣传,是社保的惠及范围得以扩大,使广大员工能够真正的体验到企业的温暖,更有动力的为企业的提升做出贡献,这样才可以在企业当中使社会保险制度得到更好的配合和响应,同时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效用的提升。 (三)对社保规划和方案不断的进行完善 企业要使社会保险能够更好的发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就要在对其方案的制定时不断的进行完善,要使其能够很好的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员工为本,对员工的实际需求给予重视,科学的制定出合理的社会保险管理规划和方案,让更多的职工能够得到社保的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社保管理有力的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保障。因此,要制定社会保险方案时,企业的相关人员应该对新的社保法规进行认真地研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社保方案,进而使得劳动争议问题可以有效的加以预防,降低不良成本产生的风险,获得员工对企业的信任,避免因为此问题的存在造成的人才流失,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稳定、持续。 (四)强化社保业务网络化建设和服务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信息化已经得到了普及,对社保进行网络化管理也已然是必定趋势。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作为企业来说,应该强化社保业务的网络化建设,使其可以更好的为员工服务,使员工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查询,方便其对自己的社保信息及时的查阅和了解,对最新的社保政策有所认识,确保其可以掌握自己的参保权、知情权以及监督权,让社会保险权益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保障作用,从而让员工可以在企业踏踏实实的工作,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推进。 (五)要重视职工医保管理 首先,要不断的对医保观念进行更新,拓展思路。因为医疗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在管理中应该结合医保政策的服务理念以及政策的调整不断的调整思路,其次,要让广大职工对于当前企业员工及时的对本地区医疗报销的比例,医疗报销的相关政策以及流程有所了解。第三,要对医保的信息平台不断的进行完善,构建动态检测平台,要对住院病人的检查、医疗以及用药等情况进行监察,监控反复住院的病人,随时备案等级特殊病种以及特殊治疗的病人。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教育论文 要想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最主要的是加强员工队伍建设,而队伍建设中最关键的核心环节是员工的素质建设,素质教育的最根本前提就是要从中小学阶段扎实搞好基础教育。 一、用人单位对员工基础教育需求的现状 近年来各类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其自身要素已经触及到人们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消费者消费水平和维权意识的同步提高,促使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从业者自身素质建设上良莠不齐现象相对凸显,要想解决这个薄弱环节,就应员工职业素养抓起,这就需要从中小学时期筑牢良好的基础教育,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重要时期,这阶段的成长对一个人一生影响至关重要。 二、基础教育对现阶段企业发展的时代需求 搞好基础教育是构建一个和谐企业的前置条件和内在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首先,基础教育定位要体现时代性。一个成功的企业的离不开良性的经济增长、透明的民主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向上的精神文明,这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适应这一变化,所以要从员工入职前做好社会化对接,这就要求每个人从中小学入学后到入职前这段时期内,扎实接受基础教育,这样才能适应和驾驭和谐企业的新目标,为构建和谐向上、文明法治的企业文化筑牢基础,良好的基础教育将促使员工较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规章制度,进而推动企业建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化。其次,基础教育内容要不断更新。基础教育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包括基本道德、理想信念和个人修养建设,尤其是践行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需要中小学基础教育既要发扬民族传统美德,更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时代、新形势需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和机制体制调整的新要求,创新理论基础和教育方式,不断寻求社会进步新规律、不断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多角度、全方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后天积极性,准确把握时代新需求,传播社会进步正能量,从而为学生成长乃至日后入职就业过程自觉提高精神境界。第三,基础教育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建设一个进步和谐的企业,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员工队伍作保障,从学生教育时就对新情况、新任务有了认知和理解,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时面对许多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矛盾化解时就会顺理成章,在出现一些问题和分歧时便于企业运用法律法规调解纠纷,通过情感交流与思想教育消除误解,实现基础教育和现行企业管理高度结合,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种内部矛盾,从而实现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第四,基础教育机制要不断创新。现代企业需要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卓越的企业文化做支撑,无论是机制体制还是文化理念,都是以人为核心。优秀的企业更看重的还是人力第一成本,从基础教育抓起无疑是企业推进管理创新的必然基础,所以当前我们要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对传统基础教育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从而保证基础教育的长效性和基础教育功能的可持续性,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础教育务必引起社会的共同重视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在构建和谐旅游企业过程中作用匪浅,一些企业出现不和谐现象,其根源来自传统观念的误导和思想觉悟的低下,这与一个人的接受教育程度不无关联,正是因为缺少起码的基础教育和觉悟素养,导致一些问题处理的不尽如人意,甚至使一些矛盾和问题升级,为企业和谐带来稳定隐患。客观地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基础教育对后天职业成长有很大的潜在影响。所以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务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个阶段是一个人正确价值观的感知初始期,这个阶段传授给人的既是学识基础,又是素质启蒙,这个时期固化的思维方式、意识取向往往比掌握一项技能要受用得多,正所谓“先做人、后做事”,目的是筑牢道德根基;接受扎实的基础教育也是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胜任的牢固基石,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宝贵财富;基础教育更是一种难得的职业素养,用始终如一用敬业精神来对待工作,一定会在平凡岗位上也会获得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能够在岗位上更好地激发工作热情,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约束和指导自己在职场成长为一名优秀员工,基础教育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唐东 高峻峰 单位:长春净月潭旅游发展集团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实施必要性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一、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目前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的情况,要求企业所有者需要靠会计部门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来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和管理,以及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目前我国在运用人力资源会计的企业中,实行最有效的激励方式是实行股票期权。企业通过应用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就可以为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可以相对减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能有效的防止企业管理者为追求短期利益而采取减少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支出、奖金及福利支出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再者,比如传统会计资产负债表中,人力资产等项目并没有在企业资产总额中体现,这样其实就会低估企业资产的实际总额,然而,如果企业使用人力资源会计,就可以在财务报表中反映有关人力资产的相关数据,财务信息使用者就会通过财务报表来分析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比例,可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前提条件。 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在现行的传统会计中,企业将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全部支出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费用,这样的会计处理方式导致不能单独给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投资及变动的情况,也不能提供人力资源投资带来的经济价值等各方面的有效信息。对于现代化企业来说,经营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决策又是企业经营的关键点,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可以决定企业管理者能否进行正确决策的影响因素之一,也会影响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正确分析。如果有了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大力支持,企业管理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企业战略目标和任务来判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企业对各种人力资源的需求取决于其生产、服务的需要及其投入与产出之间等因素。 三、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需求 现行会计中,对人力资源的核算方式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在现行会计核算中,将人力资源投资的全部支出直接费用化,计入当期费用来处理,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严重违背了权责发生制这一原则。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上的支出,如果支出的收益期属于在一个会计年度或在一个营业年度以上的情况,都属于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应该先予以资本化,在合同规定的受益期间内分摊,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进行摊销。目前,人力资源投资日益增大,如果继续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的话,必然会造成各期利润表的盈亏不真实,导致低估当期盈利,直接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最后就会造成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并且当企业面临大量裁员的风险时,按照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来说,尚未摊销的投资支出应作为一项损失计入当期费用,但现行报告未能反映这种损失,也不利于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因此,可以得出,实施人力资源会计是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需要。 四、与国际会计模式接轨的需求 会计核算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应当逐步实现与国际模式的接轨,现在许多国际领先的企业已经开始在有些方面尝试运用人力资源会计,对于我国高科技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也需要结合企业发展的现状,对人力资源会计尝试使用,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以符合国际会计模式的发展趋势。综上,不论是从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方面来说,还是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需要而言,都可以看出,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势在必行。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再结合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革,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环境和条件也会越来越成熟。我国还需要在实证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其他现代企业尝试使用人力资源会计,只有通过这样的实践方式,才会对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实证的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最终可以实现人力资源会计不仅仅在高新技术企业,还有其他现代企业都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徐倩倩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利润分配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1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现状 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个崭新的会计学分支,在我国,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但实际应用存在较多困难。目前,我国还没有企业完全实行人力资源会计,部分企业只是从人力资源会计的某一方面进行实践,如深圳华为,其是国内第一家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尝试性应用的试点单位,继华为之后,又有联想集团、山西大同秦嘉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等都开始部分应用人力资源会计。此外,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都是对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一种演变。 2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会计确认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有必要列入财务报表,以反映企业整体价值。根据资产定义,资产是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关于人力资源能否作为资产列入财务报表,学者对此还存在较大分歧。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归属劳动者,企业无法拥有其所有权,不能满足拥有或控制这一条件,不满足资产的定义;有学者认为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后,在合同有效期内,企业对人力资源有拥有和控制权,符合资产条件。 2.2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是阻碍人力资源会计实际应用的最大障碍。由于人力资产的主观能动性,其价值处于不断变化中,很难将某项经济利益的流入和特定人力资源联系在一起,人力资源的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难以得到满足。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模式主要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价值会计和劳动者权益会计,每种计量模式都存在较大缺陷,缺乏可操作性,需要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导致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困难,缺乏统一的人力资源计量模式。 2.3人力资源会计利润分配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统一,对人力资本能否获得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权尚存在争议。实际上,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收益的分配以各自产权为基础,由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无法准确测试人力资源价值。近年来,虽然一些企业为平衡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收益分配的矛盾,推出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等,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产权是收益分配的基础,在产权范围无法明确界定的前提下,人力资源能否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及如何分配等都是应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4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目前,尚缺乏统一的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模式。在实务中,许多上市公司并没有在传统财务报表中体现企业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相关项目在报表中并无详尽列示,仅在职工薪酬项目一栏中可查找到以货币计量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同时,应付职工薪酬、员工基本工资及工资构成等信息并无体现,仅有总金额,外界难以了解员工的工资是否达到最低工资水平。由于人力资源信息列报和披露本身的复杂性,大多数企业没有将此类信息披露作为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应用中的一个巨大挑战。 3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3.1传统观念和理论研究落后 受传统价值观念影响,人们对明码标价的做法始终不认同,这种观念上的束缚在相当程度上阻碍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有许多问题尚存在争议,未达成共识,如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主体、计量方法、信息披露形式、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配等。且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实践受理论指导,理论研究滞后,阻碍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应用。 3.2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至今还没有出台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准则和制度,阻碍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法律法规的缺乏,导致理论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减退。同时,企业在应用人力资源会计时,缺乏权威和有效准则制度的引导,即使想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核算和管理,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人力资源会计准则和制度,以提高人力资源理论研究者和企业对人力资源研究和应用的积极性。 3.3企业和社会公众人才意识淡薄 企业和社会公众意识不强,没有重视人才在推动企业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企业应增强人力资产意识,重视人力资源投资,加强培训和日常管理。作为潜在债权人和投资者的社会公众,也应增强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敏感性,企业披露的人力资源信息是投资决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社会公众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披露认知不足,对披露要求不高,导致部分企业不披露或少披露人力资源信息,披露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应用,降低大众的重视程度。 3.4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披露不足 虽然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在人力资源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企业没有规范的报告形式;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对人力资源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还有部分企业出于对自身安全利益考虑,不愿过多披露人力资源信息。因为人力资源信息是企业内部信息,如果对其进行披露,竞争对手通过分析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看出企业发展方向或通过中介机构挖走企业核心人员,会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3.5人力资源价值的估值存在技术障碍 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等,每种计量方法都需要会计人员利用估值技术,进行判断。但是,首先,我国估值体系尚不健全,还未对人力资产评估作出具体规定,且没有形成标准化的估值方法;其次,人力资产具有不同于物力资产的特殊性,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最后,评估人员缺乏相应的评估指导和评估经验。因此,要实现对人力资源价值评估还存在较大困难。 4促进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对策建议 4.1更新传统观念,尽快构筑人力资源理论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为适应时展,企业必须转变传统资产观念,提高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认识,强化人力资产概念,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一起计入财务报表,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真正树立起劳动者权益观念,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力资本所有者共同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大都停留在对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翻译和介绍阶段,尚未针对我国国情,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因此,我国会计主管部门和理论界要结合我国人力资源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借鉴西方国家的理论与实务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对当前理论上的空白和争议较大的项目设置课题,针对每一个课题进行有组织、群体性的研究,提出一套统一、切实可行的方案,尽快构建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 4.2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离不开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只有制订人力资源会计准则,明确人力资源产权地位,才能引起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人力资本的重视,从而使实务界加强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应用。因此,我国准则制定委员会应在充分借鉴外国人力资源理论和实际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制度和准则,为人力资源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4.3在企业开展试点工作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全面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困难较大,为降低推行成本,建议国家出台试点方案,选择部分人力资源投资大且企业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的试点工作。这些组织的试点经验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实践,有助于发现理论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要及时发现不足,完善理论研究。 4.4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应该将人力资源确认为一项资产,在编制报表时,增加人力资产一级科目,并设置人力资产、成本和人力资产、公允价值为二级科目。在经营期间,对人力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发现有减值迹象的,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关于人力资源的计量,要明确难以计量并不代表不能计量,建议采用货币和非货币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在具体实施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对普通劳动者,其工作具有同质性,因此,可以采用群体计量方式;而对企业的核心人力资产,则采用个体计量方式,聘请评估机构对他们的价值进行评估。 4.5加强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 目前,我国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人力资源会计准则,规范披露模式,可以采用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披露,对能通过货币计量的,可以通过财务报表进行反映,对非货币计量的,可以通过报表附注用文字、数字和表格的形式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进行补充说明,具体应披露人力资源投资状况、人力资源整体状况、人力资源计量方法及计量依据、人力资源价值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方法等。完整的人力资源披露信息有助于报表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5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源。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实施中都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我国政府要在充分借鉴国外论和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国情,完善人力资源理论体系研究,尽快出台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人力资源给予法律上的保障。同时,有选择地鼓励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试点应用,积累经验,补充完善理论研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姜慧艳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资产评估人力资源会计论文 一、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实施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作为资产确认存在争议 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的定义很难套用到人力资源中,再加之其价值很难衡量,且其摊销问题也没有解决,摊销标准、摊销期限这些未定项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有着很大的阻碍。现代人喜欢冒险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在选择工作时有很大的随机性,制约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幅度和范围,这就会加大人力资源会计实施的难度。这也是一些专家对于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否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人力资源资本化过程中的计量存在障碍 由于人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容易受到经济市场环境、工作条件、福利待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容易受到自我价值实现、能力和兴趣爱好等主观内部因素的控制,使得人力资源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在计量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目前存在很多计量方法,如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会计计量方法,可是对于人力资源这样的独特性,貌似这些计量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计量方法适用于中国的企业,方法不当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也就限制了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3.人力资源会计报表披露不完全、不统一 会计报表的披露部分是企业信息的重要载体,反映出企业管理和实际经营中的许多情况,这些披露信息对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的状况是,大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披露还停留在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介绍上,而且披露多为描述性的语言,没有实质的内容,缺乏人力资源的量化,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情况。准则中没有统一的规定也导致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披露不重视,甚至是忽略的。致使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障碍。 二、打破人力资源会计困境的对策研究 1.完善人力资源资产评估,改进计量方法 要想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对于人力资产的价值评估是首要前提,由于经济市场的不断变化,人员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只有建立了人力资产评估体系才能合理的评估其价值,为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奠定基础。同时加强资产评估人员的职业素质,提高评估能力,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还要有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专业人才的加入,才能使整个过程行之有效。评估体系中人力资源计量的方法也是极其重要的,选择适合企业人力资源特点的方法,人才的价值评估才有效可信。 2.完善会计准则,规范人力资源信息披露 由于相关准则的缺失,使得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举步维艰,没有统一的规范,使得许多企业无所适从。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尽快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准则,使得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会计时有章可循。对于相关信息的披露,应该规定统一的内容以及披露的统一格式,这样会更加规范报表的编制,也降低了工作难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还弥补缺乏专业人才的缺陷,如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关软件,将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专项部分加入到企业的会计工作中;还可以开发相应的人力资源会计专项软件,来专门核算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使得企业在这方面的工作量可以减少、成本降低,会推动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 3.加大人力资源会计试点工作的力度 目前我国企业对于人力资源会计实施的企业还很少,导致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停滞不前,仍然处于理论阶段,无法真正发挥其效用。因此应该进一步推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试点工作,将试点企业首先锁定在东部发展较快的地区,这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且有能力有人才有技术可以实施全新的会计体系。还应该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或是人力资源充足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实施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且更容易在实施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采用试点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大范围推进还不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带来的不良影响,便于控制和掌握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情况,及时调整应用策略。 三、总结 人力资源会计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也是一个很值得开发的领域,它的实施可以使我国企业更好地管理员工、留住人才,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虽然我们的研究还处于理论阶段,但是我们应该充满信心,也应该有高度的创造激情和实践热情,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进一步完善理论,加强实践,推动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和发展。 作者:常慧霞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论文 一、人力资源会计中的成本构成 (一)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取得成本顾名思义是当企业获得人力资源时所发生的成本,即企业通过招聘、录用以及聘请等行为,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增加时所消耗的其他资源,即人力资源取得成本。通常,人力资源成本的承担者为资源本身,即被企业录用的工作人员,承担方式为在其工作时间内分期摊销。 (二)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培养和提升,使其熟悉企业经营范围和业务内容,并使其具备基本的工作岗位必需技能时所产生的成本。同时,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也包括提升员工现有技能,使其工作能力得到提升而产生的费用。同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一样,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也是由员工在工作期间内分期摊销。 (三)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即传统意义上的人工成本,包括企业派发给员工的工资、奖金、福利费、保险费等,即在员工工作期间内企业按规定发给员工的金钱或物质。在以往的会计工作中,往往将这一部分的成本全部作当期费用化处理。它所体现出的是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创造出的价值。 (四)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员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由于员工在离开企业之前工作状态一般不佳,因此会造成员工的工作效率低下。而在员工离职后,职位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空缺,使得企业正常的经营受到影响,因此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往往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以及空职成本。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推广对策分析 (一)深化人力资本观念 要想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于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视,除了更多的宣传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要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改变。首先,应该提高人力资源在企业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将人力资源成本与经济资源成本以及其他成本同等对待,并根据人力资源成本的特性确定其计算的方式,明确人力资源变动的随机性的特点。另外,也要让普通人力资源与重要人力资源一道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虽然一般来说,重要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会高于普通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但是也不能因此轻视普通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作用,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不能脱离作为基础的普通人力资源而存在的。因此,为了体现企业的公平性,在进行剩余价值的分配时,企业也不能够忽略普通人力资源。 (二)完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 相比于其他资源的会计的核算,人力资源成本被正式得到考虑的时间还较短,因此其分析理论与核算方法都还不够完善,且应用范围相对较窄,因此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当前较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归纳,丰富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关理论,根据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的不同创造出更多适应性更好的人力资源核算模型,最终实现人力资源成本的准确核算。 (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只有在实际使用中不断的进行分析和总结,才能检验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分析理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正确,其计算方法是否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积极的开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通过在企业内部进行小范围的实验来考察当前运用的分析理论是否适用于企业的现状,同时,企业也应该做好一定的准备,以应对由于试验失败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白,在前期的试验过程中所遭受的损失相比于之后所能得到的回报都是渺小的。企业还应该完善人力资源体系的结构,便于在进行会计核算时,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迅速的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统计和归纳,以简化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的过程和步骤,提高分析所得结果的准确性。 (四)规范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和报告 在以往的会计工作中,制作财务分析报告是一项较为普通的会计工作,就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将相关的资源成本进行费用化或是资产化处理。而在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核算中,就需要根据人力资源成本的特点,对于属于一个受益期限的直接计入当期相关成本费用,而对于多个受益期间的要分期摊销。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计工作人员更应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的管理方式,将人力资源成本更好的融入到企业其他成本的核算与报告中。 三、结论 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在其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发展和推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关注度,重视其在企业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其相关理论、改善其核算的方法,让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作用得以发挥出来。 作者:葛风云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区域经济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分析 1.人力资源的内涵 所谓人力资源,主要指人具备的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等综合劳动能力。把人具备的各种能力加以组合,即形成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尤以智力、体力因素最为关键。根据经济学分析,人力资源主要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全部人口所拥有的整体劳动能力,其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与人的自然生命体密切相关。 2.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要想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因素是人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特别是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人才质量参差不齐,人力资源面临较大压力。当人口数量增长超越经济资源消耗时,就会影响区域内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人力资源的投入份额,造成人力资源开发条件不足。加之区域范围内就业压力较大,生产中容易使用低素质劳动力,引发人口数量增多而人口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根据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就是对人才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人力资源进行调整开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囊括了区域经济发展结构、速度以及效益等内容。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实际是调整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及其方法,自身无法进行价值判断。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了经济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经济发展结果及其形态,其自身能够进行价值判断,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及其方向。所以,调整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时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 2.合理分配安排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作为经济发展主体,其行为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果。特定时间内区域经济的资源总量不变,针对某领域投入过多自然影响其他领域发展。而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又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资金我。因此,人力资源上投入过多势必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效果。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合理分配安排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3.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统一 人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同时人也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所以,人力资源开发实际上是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开发所需人才。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体现人的发展过程及其发展方式。而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是实现了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体现的都是人类活动,两者共同发展才促进了社会发展进步。所以,要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1.增加财政投入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医疗卫生、学习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资源供给均需要大量财政资金投入,其直接关系到人口素质的水平。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为区域范围内人口素质提升提供基础保障,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强化人力资源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规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就在控制区域范围内的人口规模。保持人口数量符合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既不过多也不过少,以免造成不利影响。人口数量会对人口质量带来一定影响,所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至关重要,应结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地方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结合实现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人力资源开发应为当前经济发展以及未来经济规划提供基础保障和服务。在人力资源数量上、劳动技能上、知识水平上等都应充分做好准备,满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实现两者的和谐共进发展。并且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优化产业结构配置,升级发行传统产业模式,全面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四、结语 总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经济基础雄厚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当前社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方向,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某种程度上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效。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齐头并进。 作者:陈家兵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民族宗教团体综合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高校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一、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的内涵 高校人力资源是指在高校中从事各方面具体工作的高校职工总体所具备的劳动力综合。高校的人力资源具有文化背景好、整体素养高、主观能动性强、注重精神追求等特殊的特征。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指的是高校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模式去发掘、组织、使用学校一切现实或潜在的人力资源,通过科学的人事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规划等,能够充分发挥各种劳动力的潜能,使得高校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二、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的基本现状 我国高校的教师人数通过近年来的扩招,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资源依然存在不足,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高端知识型科研人才缺乏,热门性、研究性、开发性学科教师相对不足,而传统型学科教师过剩。高校的教师素质与水平主要体现在学历、职称两方面,高学历人才相对集中在重点院校导致一般院校的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不能满足教研的需要。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高校教学质量不能很好的提高。再者,高校缺乏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导致高校的管理也存在相关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已经逐渐意识了人力资源的概念并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的力度。在“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的观念的应到下,高校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并注重人才的引进和留用。高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如教师职称评定的竞争机制、教学量化、按劳分配、鼓励机制等使得教学资源优质化,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质。 三、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1.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总的问题分析 第一,高校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自国家高等学生扩招以来,虽在教师资源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但相对之学生数量的增长,教师数量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教师数量的急需使得很大一部分教师来不及接受较为正规的职业培训,在工作经验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对人才的培养、学校战略规划的实现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其次,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由于高校的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职业门槛的降低,教授、博士等数量较少,使得高校的科研型人才不足,骨干型、学术性等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尤其匮乏。高学历高质量的科研型教师相对集中在大城市、重点高校,导致地域师资力量的配置不均衡。然后,高校的一部分教学资源来自于留校生,这种单一化的“近亲繁殖”的运作方式使得教师结构趋于单一化,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第二,管理人员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高校的管理人员整理素质偏低,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力都不能够达到足够的水平,这在全国高校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行政人员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偏低导致管理工作的程序化、滞后性,过于按照现成的规章办事,工作缺乏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师资源等不到充分的利用,教师个人发展受阻,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高校“论资排辈”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使得一些年轻的具有游戏管理能力的行政人员无法很好的实施举措,开展工作。 2.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中问题的对策 第一,加大改革力度,充分开发人力资源高校应该摆脱陈旧的管理经验与行政制度,不断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与使用为中心的现代化人事管理制度,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深化改革考评制度、用人制度等。在人才引进方面注重质量,破除人才引进单一化,综合考评人才素养,增高人才引进门槛。充分挖掘人才的可利用性,注重人才的培养,为青年工作人员提供系统的、专业的职业培训,进行潜能教育的开发,提高综合素养。第二,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人力资源使用在管理制度中加大竞争机制与鼓励机制的改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定与创造性。在员工的绩效考评中注重“质”的考评而是不是量的考评,加强职称评定的综合性,注重教学的优质性和科研的创新性,对各方面的工作人员明确综合的考评标准,以考评标准的绩效作为人事决策的科学有依据,以此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在激励制度方便注重精神的导向,体现公平的原则,按劳分配,优劳优酬,薪酬的分配与工作的绩效挂钩。在工资、津贴、锋利等方面提供带有工作奖励性的类型,激发工作积极性。给员工做好职业生涯的长期回话,提供培训、晋升机会等,使得人员流动性降低,工作态度等有好的改变。 四、总结 在科学技术发展高速的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已经成为最具战略意义的发展规划。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不仅仅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对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还有更长路要探索。 作者:沙烜伊 唐旭 李佳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一、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内涵 某一国家或地区拥有的,曾经或者可能具备获得高超运动成绩的人才,在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研究能力的条件下,就可以被称为体育人力资源。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则是在农村地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对农村相关领域做出过应有的贡献。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其实属于人力资源的一个分支,它与城镇体育人力资源的区分在于地域的不同,两者各有各的特色。在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通常包括:农村户口的工人和体育活动(包括生活在城市工作的人,但在农村户籍的情况),但在农村,也包括城镇居民家庭参与运动或从事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工作。也就是说,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必须有体育人力资源的主要特征。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指的是他们的人力资本可以由自己来处理和决定,可以直接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服务,并能够为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和价值的农村人口。 二、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现状 (一)经济发展方面城乡差距悬殊,农村地区明显落后 据我国2006年经济结构调查数据显示,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其在我国GDP总值中所占比重仅为13.2%,而农业劳动力在总的就业劳动力中所占比重竟然高达46.8%,农村人口总数在城乡人口比重中,占到了总人口数量的58.7%。13.2%的财富却是由占总劳动力数量46.8%的人口创造的,农村劳动力水平的低下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据国家统计部门给出了相关的资料数据:2006国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农民的人均值为2929元,实现的增长百分比为6.75%,增长幅度却呈现了连年下滑的趋势,从1995年的8.9%一直到2001年的1.87%,增长幅度长期稳定在7.8%左右。国家从没停止过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帮扶和财政扶持,结果却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不曾低于3.19∶1。农村体育人力资源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理想的开发,面临着不小的困境。 (二)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我国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和强度 数据显示,2014年,在城市地区的财政支出比重中,人均教育经费为49.56元,这一部分的花销在农村地区仅仅为9.3元,城市地区比农村地区高出不止5倍,其中城镇家庭的教育支出,也明显超过农村家庭的3倍左右。在农村劳动人群中,曾经受过中等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的仅仅占0.34%,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农民仅仅占0.4%。因为我国对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培养教育投入力度不足,从而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更谈不上体育教育,长期以来就造成了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低下。 (三)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数量较少 体育人力资源通常包括体育教师、专业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专业人士和运动爱好者。成都研究所教授提出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普遍集中在一个为数不多的体育院校。我们有着相当广泛的体育人口,农村人口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员仅仅占总人数的25.77%,而农村人口数量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4%左右;在全国1.4亿体育人口中,农村仅仅占44.89%,大约是0.62亿人。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农村体育人口和城市体育人口的比例还不平衡,也从侧面说明了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一)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地方政府部门管理者必须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必须要认识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加强开发力度,确保农村人力资源在生产技能上有明确的提升;其次毋庸置疑的一点就是,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体育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生产中已经成为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体育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农村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利用,积极引导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对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以及生产等劳动力需求也在与时俱进地提升、扩充,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找到了很好的途径,体育产业必将吸纳很多的农村体育人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农民群众思想认识的转变,地方政府必须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培养和提升农民群众的自我开发意识,让其能够积极自愿接受体育产业中有关于经营管理、生产等技能的培训教育,让其能够真正符合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 在农村地区加强基础教育是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也有助于增强农民群众体育运动的综合能力,我们要树立起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放在所有工作中最重要位置的意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以往经历的约束,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体育基础教育在农村地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体现在缺少正规体育教师,体育课程很少甚至不设置,基本运动设备不完善。要改变体育在农村的现状,就要注意这个问题,重视基础教育对农村体育的评估,评估未能通过的学校,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还应该努力尽可能多地培训农村的体育教师,改善和提高治疗体育教师的福利状况,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让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可以到农村地区的农村发展体育产业做出贡献。 (三)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为了有效地开展农村体育工作,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是不得不提及的重大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建立乡镇文体站,同时制定好完善的监管框架,各个工作站的管理人员要定期集合交流和交换工作经验,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体育界和城镇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体育工作站组织的作用,营造互动交流的平台,鼓励体育人力资源在农村的发展。还应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农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做到“以城镇为指挥、在村庄集合、各级组织相互支持”发展农村体育人力资源,要坚持政府引导,乡镇支持,村民自我管理,确保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在为农民群众增收服务的过程中,拥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农村体育产业的稳步前进,充分挖掘出其在促进农村体育经济、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四)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 培养高素质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开展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主要任务,高等教育机构应在指导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高素质的体育大学教师,能够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体育项目,高等学府应当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资源。高校可以选择在假期中间委派教师或大学生去农村地区参加定点支教服务,或者从农村地区召集体育运动爱好者和积极分子,组织他们定期到高校培训,让他们学习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还应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这是一个可以实现更大范围覆盖,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并经济可行的方式。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的特点,这能为体育农村建设提供更充足的人力资源,从而更好地弥补农村地域广、交通不便、人才培养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现代远程教育为农村体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群众体育综合素质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它的优势在于成本低且见效快,能够很好地满足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总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农民、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尤其需要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开展此项工作。我们必须认识到,因为种种因素的制约,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本文中提出的几点建议之外,我们还应当进一步探索新路子、新途径,最终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体育经济的双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者:袁帅 贺彦纳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现状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也在不断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一)高素质的高速公路建设人才晋升空间窄 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等大型基础建设的控制权还是掌握在政府职能部门,这部分建设的掌控权掌握在国有集团的旗帜之下。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或多或少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存留的一些问题,对专门建设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工作中人员的升调方面存在重视工作年限、工作经历、轻视高学历的现象。这样就造成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在工作岗位上不被重视,在企业中缺少升职空间和发展空间,这很大挫伤了年轻人的工作热情,损害了优秀人才的利益。 (二)员工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良好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报酬是吸引优秀员工的基本物质保障。而且我国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在员工的福利奖惩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员工的薪资酬劳没有和员工的工作绩效建立关联,而是和员工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年限相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看不到做出很大成绩的氛围,只是要求自身不出现大的错误。员工的努力与付出得不到工作绩效的认可,这样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员工流动性比较大。 (三)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不尽人意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形成企业的良好工作氛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凝聚人心,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对于整个企业的建设具有精神性的影响,促进企业的有序稳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国内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果企业过分单一,缺少多样性,内容比较单调,员工之间还存在严重的等级化,这样的企业文化造成很多员工离职。 (四)缺少有效的人才培训机制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当中与高速公路建设相关的人才培训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样造成我国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的人才供给的不充足。同时,受到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影响,一些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在项目刚刚建立的时候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企业在对员工的专业技能的培训方面不够关注。员工在工作的时候都是一边学一边做,在工作中渐渐摸索,不算掌握工作技能。但是员工在缺少培训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在工作的时候错误率比较高。 二、解决高速公路人力资源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为了促进高速公路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需要不断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单位需要不断建立完善的人才考核标准和人才激励方法,不断促进高速公路建设方面人才激励机制的健全,并且与企业的现实状况相结合,最后在工资方面不断符合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在奖金和晋升空间上日益符合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利益。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于留住人才和促进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高速公路建设单位不断改变传统的观念,对旧的落后的思想观念进行改造,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愉悦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起着引导的作用,因此要在企业的发展中高度重视,以企业文化推动力来促进企业的整体品质的提高。 (二)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 要建立适合选拔人才的激励型人才机制,将适合的人才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其聪明才智。在发掘人才的同时还需要设立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设定能者居之的上岗原则,做到竞争上岗,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准则,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每个工作岗位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质。因此,有效的内部晋升机制的建立是保障岗位人才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目前,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不断引入高科技因素,因此,人才的引进方面对科技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只有具有更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才能够适应未来高速公路建设部门的岗位,推动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按照以往的经验,高速公路建设部门能够吸纳比较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新的项目如果缺少骨干人员可以向其他的部门暂时调用优秀骨干人才,为了促进人员的稳定性,需要建立有效的晋升机制,留住人才,建立一个适合优秀人才留下来的工作环境和人机环境。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期计划,定向向高校吸纳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样的合作计划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快熟悉专业工作和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三)建立人性化的机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目前,高速公路事业发展非常快,但是也出现了在人事制度的问题,这充分证明了对人才的争取和保留对促进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高速公路建设单位需要正视在人事制度方面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争取人才和保留人才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不断规划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人才管理战略规划,建立人性化的人才吸纳机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在高速公路人才吸纳方面需要借鉴人才调研机构,不断完善人才招聘和选拔制度,不断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研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市场调研活动,召开不同阶层的座谈会,听取各个部门的意见,和各个部门进行积极的交流工作。在做好基层调研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建立并完善公路建设队伍的员工培训机制 员工的培训对于提高员工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高速公路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高速公路建设单位可以尝试在员工培训机制方面不断进行完善,促使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同时,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岗位自学和岗位成才意识也是很重要的,在工作的实施中,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显得很必要。当前,高速公路建设单位对工作人员培养应采取多种方式,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和多渠道的培养人才,形成良好人才教育和学习氛围。并在人才方面进行交流,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实现人才流动培训,送优秀人员进修和请专家学者讲学。努力提高员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高速公路建设者的整体素质。 三、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高速公路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地位日益重要。各级管理者了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各高速公路管理机构也在不断探索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方法。随着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将为交通事业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作者:万娜 单位:江西省交通运输厅高速集团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昌樟管理处 人力资源论文范文: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论文 一、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的作用 1.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现代社会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何在社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成为各企业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有效契合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需要企业管理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不仅仅需要符合企业当前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且需要调动企业内工作人员的热情,使其充满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做出贡献。 2.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促进企业发展。 保证企业发展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战略目标,企业整体的工作目标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运行的基本,也是整体工作中最难以开展部分。因此,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可以更有效的促进企业工作的开展。企业战略渗透进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调配,同时使员工明确工作目标,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方针。 3.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依据企业战略目标开展工作。 企业战略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具目的性,并且充分为企业战略提供服务。与此同时,两者的有机契合可以使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更为了解,企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内部制度,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现存的问题和缺陷。例如,企业的战略目标中预算成本控制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严格按照战略目标进行管理,合理控制成本投入。 二、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措施 1.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 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需要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制定,与此同时,各企业间人力资源管理情况都不尽相同,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时,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规划,这样符合企业的发展方针,使企业平稳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可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因此,企业要想达到这样的状态,就需要将二者真正结合在一起,使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发挥作用,促进企业战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契合应该在企业战略实行前实现,只有前期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高度契合,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要想达到上述的内容,就需要企业的领导者意识到企业战略实施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作用,将二者有机结合,如此才能使企业长足发展。 2.将企业战略引入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有效契合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完全考虑企业战略层面,以企业战略目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契合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从领导者到基层工作人员都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而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和员工单独工作,这样才能够实现目标。非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与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协作完成工作,可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能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员工做表率,为员工规范标准,如此才能够实现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契合。 3.将企业战略融入各项管理工作中。 将企业战略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第一,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培训内容以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契合为核心,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使员工具有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促进员工成长。第二,为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契合,企业可以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薪资体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资是员工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通过改善薪资体制,将其与企业战略有效契合,激发员工的最大潜能,并且明确其工作方向。这样员工的价值得以体现,同时还可以使其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能,进而使企业更具竞争力。第三,绩效管理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与企业的战略有效结合。企业首先应该将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进行革新,使企业内部运行的是符合现代化发展的绩效管理模式,这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实有助益。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为保证二者的有效契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得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整合企业战略,将其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其充分融入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同时还有企业的薪资、绩效管理等体系,使企业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关键因素,企业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应该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潜能,提高其工作能力,培养其专业技能,同时加强职业素养,这样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才可以更好的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多为其提供了解企业发展战略的机会,使其不断进步。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展和结果需要得到考核和评估,企业应该创建完善的考核机制,评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的结果,同时建立奖励制度,激发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当代的企业发展更具优势,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就成为企业需要研究和探讨话题。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可以使员工明确工作方向,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但是如何使二者有效契合,就需要企业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改革,这样才能使企业长足发展。 作者:许丽波 单位:杭州大和热磁电子有限公司集团培训中心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摘要:作为我国被广泛使用的能源之一的矿产,在发掘与生产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工作人员安全一直受到企业以至于社会的广泛关注。矿山安全生产也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相关事故也层出不穷,这不仅仅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经营,还将影响到矿工的整个家庭以及企业的社会口碑。对于矿山安全生产事故的防范不仅仅需要企业职工自身的注意,还需要企业在相关环境的把控以及政府的监督等多方的合作。主要分析了矿山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以及相应可行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原因;预防措施 人身安全是一个人所应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而企业在雇佣工人的同时也应对职工的生命安全做出应有的保障措施。矿工作为一份危险性较高的职业,如何更好地在环境及设备等方面对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做出防范对于一个企业甚至是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从人的方面,加强生产工作安全意识,增加矿工安全方面常识;设备方面,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对环境进行进一步改善及加固也有助于对相关事故的预防。本文从矿工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入手,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更好地预防和保障矿工作业安全。 1原因 1.1秩序混乱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矿山企业层出不穷。而其中的某些小型企业实则是不一定具备相关安全生产资格的,存在大批量的非法开采行为。与此同时,这些企业的开采环境也可能存在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秩序混乱,没有良好的管理机制及合法流程,对于单个企业以及整个矿业开采行业都是十分不利的,这也是近年来发生众多矿山生产事故的原因之一。 1.2法制不完善 法律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拥有着规范人类行为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矿业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全,将导致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监督不完善,会出现各种不安全的环境搭建以及作业流程。对于矿山安全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并没有及时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制意识单薄。与此同时,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高,导致监管工作中存在很多的管理问题,使得监管工作无法落到实处,直接影响了对相关问题的监督工作。 1.3安全意识不足 矿工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工作人群中处于较低的位置,他们对于自己工作时的安全意识也不够高,安全生产的意识也并未时刻放在首位。且从近年来所发生的相关事件可以看出,许多的原因都是由于矿工自身的相关知识不足,工作时的疏忽大意而导致的,为实际的生产工作留下了隐患,进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1.4安全设备落后 矿山本身便属于较为危险的山体地带,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为矿工的生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矿产开采的技术要求也较高,在工作的过程中稍有一点不留神就可能引起重大的开发事故。而企业在为矿工准备相关工作环境及设备时,时常为了削减经费而选择较为落后的生产设施,使得安全设备不完善,这就更加增添了矿山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措施 2.1完善相关法律 增强执法监督检查,保证矿业公司的安全标准,保障矿工的安全生产,通过法律的途径约束相关企业工作规范。在监督执法的过程中,体现执法的强制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为矿业的安全生产营造一个靠谱、合理、健全的监督机制,同企业一起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督促企业设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矿工的基本权利,避免秩序混乱的状态和情况。特别是对于较小企业的监督及管理,一定要落到实处,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作业基地,坚决杜绝商政勾结等情况,给予每一个旷工人员安全的生产环境。 2.2培养安全意识 作为危险工作的实施者,矿工本身的安全意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定期设立矿业开采安全讲座,发放矿山安全生产手册,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等,都有利于提升矿业工作者的安全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在安全的前提下保证企业相关工作的正常、高效执行。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实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为安全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2.3改进作业环境 安全的工作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改善生产条件等,都有利于解决原来的安全问题。安全的矿山生产与相关设施和工艺是密不可分的,唯有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增加,才有助于从根本上保障员工的安全。与此同时,对于施工环境及设备也应该定期检查,避免因使用过久而出现老旧或是故障的情况,从而更加有效地保障正常的生产活动,提高矿山企业的生产效益。 3结语 安全保障是保证矿山企业正常高效运营的必备条件之一,必须贯彻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才能让员工更好地全心全意投入到矿业生产工作中,提升公司的盈利情况。在矿山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方面,主要需要注意到秩序混乱、法制不完善、员工安全意识不足、安全设备落后等四个方面,而在进行相关预防措施时,要特别考虑完善相关法律、培养安全意识以及改善作业环境等三个方面。此外,还可以通过调动公益组织、媒体、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一同为矿业生产提供更加有保障的作业环境,避免相关事故的发生。 作者:苟大彪 单位: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矿山安全论文: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要点研究 摘要:对我国非煤矿山而言,安全生产是项重要基础工作,同时也是项重要管理内容。本文首先说明了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详细阐述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要点。 关键词: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开采技术;安全保障体系; 1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矿山开采技术混乱 矿山开采技术混乱是当前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很多非煤矿山在进行开采时缺乏详细开采设计和方案,有些具备开采设计方案的再开采时也完全不照方案要求进行。集中表现在超量开采和越界开采上,有的非煤矿山在取得开采权后并未自行进行开采,而是将开采权非法转交其他承包人进行开采,对承包人开采资质审核极其不严格,导致无证开采和滥采现象泛滥,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很大困难[1]。 1.2矿山布局不够合理 非煤矿山在布局上也存在不合理问题。非煤矿山在布局时并未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导致很多大矿小开,无疑对资源是极大浪费。近年来经国家专项整治,许多不符合开采资质的非煤矿山被关停,但现阶段仍存在为数不少的布局不合理的小型非煤矿山,这些小矿山大多存在开采技术不规范,严重浪费资源。针对小矿繁多问题,国家采取“合小为大”政策,实际整合中也是困难重重。 1.3开采管理难度大 当前对非煤矿山开采管理存在较多阻碍因素。有很大部分非煤矿山业主对国家政策认识十分不到位,他们大多认识不到国家对矿山资源的所有权问题,而采取十分狭隘的观念,直接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另外有些业主会主动进行非煤矿山开采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办理,但因办理时间长、程序较复杂,很多业主会采取边办理边开采方式,使矿山生产长时间处于合法与不合法尴尬境地。 2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要点 2.1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安全是一项所有工程最基本的问题,只有做好安全工作,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工程项目实施,对非煤矿山的相关管理人员来说,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规章制度体系刻不容缓。安全生产以责任制为核心,这就要求在生产工程中,工作人员要把安全意识深入内心,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明确岗位职责,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负责人解决问题;相关部门也要常组织定期的安全生产和设备正确使用的培训工作,对设备定期维护和更新等措施,来预防安全问题发生。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非煤矿山生产是项涉及到众多生产人员的大型系统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要协调好机构以及环境等和工作人员的优化配置,因此建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培养专业性和有足够经验的监管人员是必要的。监管过程中不仅要明确岗位责任制,还要定期对监管人员进行考核,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发挥自身应用作用。在非煤矿山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使其符合新时期发展需求,为飞煤矿山生产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建立持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的教育培训体系:非煤矿山生产安全问题主要是针对参加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人员来说的,相关部门要据实际情况,总结正确生产经验的同时,规范生产人员的安全行为,要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培训并进行定期考核;指定健全的奖惩制度,提高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强化安全文化建设。除此也要定期指定不同生产人员分享自己的安全经验,全员参与,互相交流,提升安全生产在工作人员心中的分量。 2.2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建设 建立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群防群治机制:非煤款山的发展以科学发展为基础,在生产过程中抓管煤矿生产的党政部门要建立相应安全管理机制,进行全面的宣传与教育,高度重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做到群防群治,并结合生产过程中个环节的特点进行改善。各级领导、组织也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以安全为核心,营造良好的生产氛围。建立完善风险预控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管理:非煤矿山生产本身的风险性极大,且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风险预防管理机制已逐渐面向淘汰,风险的类型也在发生的变化,我们只有积极的探索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及途径,抓住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更加全面的去推进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质量。建立完善事故应急救援机制,不断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没有特定性,但一旦发生却是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安全上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能够应急救援的机制,预防在发生事故时,可以全面快速的做出应急救援的措施方案以及全面控制局面,减少资源的浪费。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演练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救援演练,提高生产操作人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为非煤矿生产安全方面做到预防控制。 3结语 总结以上分析,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影响安全的因素较多,首先人员众多,且分散,作业程序也较分散,再加上生产环境足够复杂及恶劣,都会影响到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着重结合实际工程情况,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组织应急救援的预防策略,日常工作中要做到严格的控制和监管,对各个岗位的人员要多做定期培训与考核,及时补充安全意识的培训,着力构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作者:周凯 贾彦州 单位:山东烟台鑫泰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论文 1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络的监控监测技术在矿山安全救援中的应用 当前,矿山的生产建设基本上都实现了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矿山安全生产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特别是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在矿山的应用,不仅为矿山的生产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为矿山的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所以,在实际地矿山生产中,要充分利用好局域网监控监测的优势,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在事件发生之前做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有序地开展对应的应急救援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基于制定的应急管理预案,充分汇集分析各类信息数据,形成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做好事故应急响应工作。与此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要立即响应,并启动既定的应急方案,借助于监控画面和探测技术积极开展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并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展,保证相关的救援以及后续生产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2信息及网络背景下矿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交换平台、计算机局域网络、监控监测画面跟踪以及远程控制技术等为打造现代化矿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问题的存在也是在所难免的。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①信息交换平台下的矿山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还处于实验式的管理阶段,主观性特点较为明显,在组织应急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基于经验、教训来进行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安全管理所发挥的作用仍然存在覆盖不到的地方;②大部分矿山对信息化状态下的安全应急管理的认识已经有了对应的深度,并且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取得了对应的成效,但是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全员参与的网络信息交叉系统,所采取的管理措施依然以事后分析为主,预防工作依然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部分信息通信功能进行预防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判断;③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随着生产日趋机械化、系统化以及网络化,智能化的通信、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员素质问题日益成为了当前生产以及应急管理工作过程中的短板,培养引进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3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矿山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措施 3.1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实现对整个生产环节的有效监管,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监督,保证安全隐患得到有效处置,最终逐步实现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体系,其主要构成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完善的安全生产监控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监控管理系统不但包括生产监控、调度以及综合管理几个主要功能构成部分,同时还包括井下人员管理、瓦斯监控等工部分。其整个系统通常包括井下和井上两个部分构成。例如,瓦斯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井下数据采集以及地面数据监控和分析两个部分。通过设置在井下的瓦斯传感器采集对应的数据,并通过对应的通信网络将信号传送给地面的数据分析与监控中心,能够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2)井下工作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考虑到生产的特殊环境,井下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位置以及区域等不能及时地反馈至地面管理中心,当出现突发事故之后会给应急抢救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因此,基于信息通信技术构建对应的井下工作人员定位管理系统,能够通过信息通信网络实时的将井下人员活动情况上传至管理中心,为日常生产工作的安排以及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人员搜救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3)可建立完善的广域网络动态多级监控系统。所谓的广域网络动态多级监控系统即是指“数字安全”监控系统,是通过综合网络信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基于远程数据通讯技术,建立的一个一个多级、大规模、大范围的互联网,实现对几年瓦斯的浓度、风机开停状况以及设备工作状况等的实时监控,并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整和预警。 3.2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当前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成功技术以及相关经验,建立一整套涉及信息搜集、数据传输、指令反馈,区域安全监控以及突发事件预警和调度指挥的信息管理中心。应急管理中心部门应该在自身的行政职能范围内,依据相关的规定,开展应急管理以及事故灾害救援工字钢,结合应急体制集合程度、规模以及应急运行体制等实际情况,将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划分成为四个基本的模式:集权管理模式、授权管理模式、管理模式以及协同管理模式。其中,集权管理模式因为管理体制统一,且采取集中指挥的形式,能够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便于提高应急管理的响应速度,提高指挥的精度,因此大部分企业可以采取该种应急管理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该基于扁平化的基本原则,在企业管理体系中设置综合管理中心、协调调度中心以及现场救援中心等部门,保证指令传达的效率和速度。 3.3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协同能力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协同管理的方式在安全生产中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了可能。因此,借助网络通信技术,提高管理工作中的协同能力是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强组织指挥、运作管理、资源保证以及应急预案制定之间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隐性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加强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在加强应急管理协同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实施:①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同,这是企业内部协同能力的基础和表现,只有保证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才能够使得在信息通信系统中的资源、信息得到充分整合,并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无阻碍的畅通流转,为应急管理的外部协同创造条件;②企业要与矿区、城区以及省区三个系统进行协同管理,达到指挥指令相互协调、应急资源有效整合以及应急管理信息充分共享的目的。 作者:汪洪奎 单位: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救护大队 矿山安全论文:构建物联网技术矿山安全管理系统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矿山安全管理系统,将矿山重大危险源的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分析[5],然后将采集到的环境与设备的信息及时处理,实现矿山生产、安全信息的实时监控与管理,从而达到矿山安全管控智能化目的。本文提出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矿山安全管理系统主要是由三个层面构成:采矿现场和重大危险源的感知系统层、信息传输层和智能处理应用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感官,主要利用RFID标签和读写器、M2M终端、传感器、GPS以及其他感知设备感知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与采集各类数据,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它是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关键;信息传输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主要实现异构网络之间信息的可靠传递,包括局域网、延伸网、接入网和主干网,可以通过电信网、互联网、行业专用通信网络实现传输;智能处理应用层提供物联网和用户之间的接口,它与具体的现实场景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矿井环境监测及管理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为矿山资源监控运维平台、通风系统监测监控、视频监控、地压监测、系统管理、查询平台、统计分析平台和报表平台等。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矿井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由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通风系统监测监控、地压监测和视频监控等4个部分构成。1)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矿井中通常含有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其中需要监测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02)、瓦斯气等,其中对H2S和S02的监测主要在深部中段。2)通风系统监测监控。对通风系统的监测监控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通风系统环境及其设备运行状态参数的监测,包括井下风速、温湿度、粉尘浓度的监测,主通风机的负压、电机温度、电流、电压监测,主通风机、局扇、辅扇的开停监测;二是对通风系统中主要设备的控制,如主通风机的开停控制、转速控制以及风机的自动轮换控制等。3)地压监测。为保证矿体开采过程的安全可靠,需对深部中段的地压实施监测。4)视频监控。井下视频监控的主要目的是对井下重要区域的可视化直观监视以及对井下工作现场生产情况的图像记录,使值班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为事后分析事故或特定查询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 通过矿山安全管理平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实现智能矿业、数字矿山。本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实时性:矿山安全管理物联网能获取原始的采矿生产过程数据、生产安全信息,实现实时控制与管理;(2)可视化:通过安全管理平台,将生产安全管理有效数据可视化展现;(3)精准化:决策者通过对实时生产、安全信息数据的判断,实现精确化管理[6];(4)自动化:通过物联网功能,实现管理和决策的自动反馈与实施,从而提高矿山生产效率。 应用物联网技术完善矿山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提高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己成为矿山开采者的共识。然而,物联网技术在矿山开采行业方面的成功的案例还比较少,相应的技术研究也较少,概念上研究多,实际应用相对来说较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矿山开采安全管理系统的感知、传输和智能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希望更多的人来研究和实现这样的系统,为矿山开采的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作者:时强 王国帅 单位:甘肃工程地质研究院 矿山安全论文:数字化矿山安全生产论文 1平台定位 安全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平台作为煤炭集团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的信息化支撑平台,承载着整个集团安全生产运营决策,以追求总体战略控制和多元协同效应的培育为目标,实现对涵盖生产、安全、非煤、经营等业务内容,起到“日常调度、应急救援、协同办公、分析决策”的目标。平台通过规范企业基础信息编码体系,集成各单位自动化、地理地测、调度管理及集团经营管理类数据,构建安全生产运营数据中心,实现生产调度管理、安全监测监管、自动化集成与应用、分级报警、远程故障自诊断、信息动态关联与决策分析等功能,在满足日常安全生产调度业务基础之上,实现运营决策分析,实现灾害情况下的基于集团层面的辅助协同应急救援,满足日常调度、定期运营会议、应急救援与外来参观等场景的应用需求,弥补了数字化矿山经营决策信息集成的不足,促使数字化矿山的常态化应用,实现对基层单位各自动化、信息化子系统建设作出规范与技术指引。 2分层设计 “安全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平台”主要由感知层、执行层、运营层、集中管控层、表现层5部分组成。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1)感知层:主要由现场大量传感器、工业视频前端摄像机、手持终端设备、RFID、执行器、电源以及相关的无线传输网络设备构成,实现感知环境安全、生产工况信息。2)执行层:指数字化矿山及所集成的各子系统,完成矿井原始基础数据的采集,承载了矿井基础信息数字化、生产过程虚拟化、管理控制一体化,为公司安全生产运营系统平台提供安全生产过程监测监控类、矿井固有空间基础等数据。3)运营层: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由平台主数据、安全生产监测监控数据中心、运营管理数据中心、空间数据中心组成,对执行层采集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在统一的编码体系的支撑下,进行了数据质量标准化治理,为管控层数据的利用奠定基础。平台主数据依托物联网编码体系,实现企业基础数据信息的统一管理,包含基层单位、部门、职务、人员、工作地点、子系统编码、传感器分类等,为业务应用提供共享共有基础数据;空间数据中心实现对地理地测类空间数据的存储,包括地面地形、井下地质、井巷工程、机组等信息;监测监控数据中心,实现对安全监测类、移动目标类、生产过程类的数据管理与存储;运营管理数据中心,实现对日常调度管理类数据的存储与管理,通过ETL抽取,实现经营类数据的集成,包括成本、人力资源、EAM、财务、运销、物资及行业信息等,。运营层将经营管理、安全生产、地理空间、经营决策等数据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企业级数据中心,更好支撑安全生产调度运营业务。4)集中管控层:利用编码体系与可视化引擎构建安全生产中心、应急救援中心与运营决策中心。安全生产中心,实现对矿井安全生产各子系统数据的总体集成与日常安全生产调度,实现对基层单位作业现场的实时监视与集中调度;应急救援中心,实现灾害情况下的应急救援流程化管理,构建“第一现场矿厂救援、集团公司资源调配与决策监管”的应急救援救灾体系;决策支持中心,将安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总体集成与综合应用,为企业安全生产决策提供依据。5)表现层:面向各级管理及业务处室人员,利用统一门户技术实现一站式登陆、应用集成及个性化工作台等功能,实现对基层单位重要作业环境、生产过程、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全视角的真实在线,满足计算机终端、大屏幕显示系统、移动终端的应用需求。 3实现目标和功能 1)建立开放性平台框架与集团级安全生产运营数据中心。平台以企业服务总线作为SOA双总线(基于SOA的企业服务总线和企业数据总线双线软件架构)的信息传输枢纽,负责各系统的服务和数据集成,采用TCP/IP分布部署方式,提升了系统负载均衡的能力,满足多业务、多数据的集成、处理、展示、挖掘等需求。按照主数据、监测监控、地理空间、管理业务等数据进行分类存取,满足基于OPC、WEBSERVICE、数据库、文本等多种数据接入方式,并提供统一的数据引擎及接口。2)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编码规范与数据集成规范研究。建立公司统一标准化的信息编码规范,实现基于物联网规则的信息编码字典,实现各类数据的规范与复用,便于对信息的快速检索。制订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提供多种交换方式,满足不同技术层次和途径的系统之间可靠的数据交换。3)构建集团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平台。根据公司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业务应用需求,构建对作业现场安全、生产、运营等状况的图形化实时监视平台,对异常情况实时跟踪与分级预警,实现对调度指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对公司各项安全、生产、运营指标的统计分析,根据既定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对比趋势分析,为公司安全、生产、运营提供决策依据。4)建立集团级风险预控监管体系。实现从人员组织、政策法规、人机环管的实时监管、失控应急等方面实现对集团风险预控体系的标准化管理,包括风险基元库、质量标准化检查、隐患闭环处理、A级隐患挂牌跟踪、人员违章监察、在岗培训、领导带班等业务功能。5)建立作业环境参数异动报警和专家智能诊断模块。实现基于作业环境参数趋势分析和异动报警模型,以概率统计学理论结合矿井实际通风状况、近期历史数据,采用固定门限、均方差和分时均方差等三种预警模型对矿井各类环境参数的异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实现提前预警,使管理人员尽早掌握作业环境异动情况。建立专家智能会诊平台,将隐患分析模型与日常专家经验结合,实现对各超限数据进行自动诊断,提供报警原因及处理措施,避免报警误判断。6)在线标校、计划性维检的管理。利用实时数据结合日常标校流程,正确的区分矿井传感器标校与超限报警,如周期性的一氧化碳、瓦斯传感器标校,实现日常标校精细化管理;实现日常系统维护记录的在线登记与管理,如工作面沿线、掐线、计划性升井更换维检、计划性停电等。7)建立可视化综合调度系统。将调度通信、工业视频、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有机融合联动,实现与基层调度中心的一键通可视化综合调度。8)建立高效可视化的应急救援辅助系统。当发生事故时,矿井调度指挥中心作为应急救援第一现场,而集团调度指挥中心通过平台实时的掌握整个救援过程和救援进度,查阅包括该单位与就近单位救援物资储备情况、受灾区域人员分布、现场视频图像、图文图纸等信息,配合矿井进行协同救援,包括联系就近的医院、血库和救援专家、救援物资等,在救援结束时,进行本次救援的点评与事故通报。系统支持根据时间轴对救援的过程回放[5-7]。 4结语 平台研发完成后,在邢矿集团进行了工业性实验及应用,实现了老母坡、金谷两矿安全监测、人员定位、综合自动化、生产调度、工业视频,钾碱、硅业、天津电源、油脂公司工业视频、厂区环境、DCS系统数据的集成与应用,实现在公司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对基层单位作业现场安全生产运营状况的实时监视,提升了公司在运营战略管控过程中的基础服务及多元协同的调度指挥能力,实现了公司整体运营的精细化管理,对基层单位数字化矿山进行了有效的业务扩展与决策分析。煤炭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运营指挥系统平台,梳理了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调度信息化与数字化矿山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思路,适应于煤业集团做大做强、跨区域、跨行业、多元发展的需求,构建了两级调度信息化协同办公平台,使得公司领导及调度管理人员即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作业现场环境安全与生产运营状况,便于及时和正确地协调指挥生产,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平台的建设拓宽了公司整体运维管控视野,提高集团整体管理水平、安全预警和调度指挥能力。 作者:阙建立 单位:冀中能源邢矿集团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论文 1无证开采和乱采滥挖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矿山分布在公路沿线、居民周边、高压输电路、通信设施等地段,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已不具备安全生产准入条件,但这部分矿山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不依法办理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违规施工、非法开采,四处乱挖滥采,生产管理秩序较为混乱。还有的矿山分布在隐蔽山沟,监管缺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的违法行为。 2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仍然十分薄弱 一是企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据调查采石场80%的负责人(老板)看不懂《非煤矿山开采设计方案》,企业安全员虽然经过专门组织的安全培训,但培训讲的都是最简单的安全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工作需要。同时,安全生产专家严重不足,因为专家奇缺,专家支撑得不到满足。二是企业安全管理仍然十分原始粗放。企业员工大多数是季节性上班的农民工,素质不高,简单的培训和教育根本无济于事。企业日常安全工作仍然是习惯性管理,虽然政府有监管,作业有规定,但是,平时大多数时间是在没有检查、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仍采用“老方式”、“老方法”作业。安全隐患不愿查、不会查、不知查的“三不”现象十分严重,目前,地下矿山企业必要的图纸仍然没有,生产进度不能够及时测绘,指挥生产无的放矢,不编制作业规程、无措施施工是普遍现象,内部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管理仍然很落后。三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形式主义严重。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还仅仅是中介机构编制本子,套话连篇,评审机构走过场,截止到目前一些企业标准化仍然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干出来的。 3各级监管部门监管能力不强 一是专业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我市县以上安全部门负责非煤监管的干部只有10人,而且县区级都是一身多职,加上分管副局长才14人。尤其是乡镇均是兼职,普遍存在一岗多职、趋于应付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国家安全生产政策及上级工作任务部署的贯彻落实,出现严重的梗阻现象。基层安监部门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企业,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神经末梢”和前沿阵地,作用十分重要。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安排和部署从上到下也是一级传一级,最终在基层乡镇得到应验和落实。而监管力量却是倒“金字塔”型,很难满足工作需要。二是监管人员专业性不强,全市非煤监管战线上专门学习非煤矿山或者矿山安全的干部只有1人,其它都是学习中文、计算机、财贸等专业人员。三是由于我市的非煤矿山企业全部分布在县区农村乡镇的大山之上,路途遥远,加上监管部门受经费、车辆、装备以及时间精力上的制约,监管工作困难很大。如到东丰县横道河执法检查,去一个企业路程就需要大半天,再逐项检查,查出隐患再进行整改情况复查,一户企业一次闭合检查就要消耗2-3天时间。四是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之后,对非煤矿山关闭和整合重组扶持力度不大,2010年突然放开对采土场(砖厂)行政许可证约束,导致采土场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安全管理水平出现程度不等的滑坡,采石场安全生产准入条件的提高,没有相应的退出补偿机制,基层安全监管工作难度加大。 4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认识上存在误区。简单地说,企业老板对安全生产不重视,为数不少的老板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我是小企业,不过十几号人,出不了什么大事故,因此在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上总是能省就省,舍不得大投入,管理上不严格,侥幸心理占有主导地位,往往是等事故发生了,才知道后悔。二是属地政府违规支持企业带病运行。一些企业存在必要证照不齐等硬伤,但是,地方政府考虑要建设、要税收、要发展的因素,就睁只眼闭只眼、不顾企业带病而允许其生产。并且把责任和压力强加给执法监督部门。三是受利益驱动,一些企业经常挺而走险,非法生产经营,监管部门受条件制约监管乏力,加上个别监管干部与企业存在千丝万缕联系而打击不力。四是国家对非煤矿山整顿关闭和重组支持、扶持力度很少,企业自主整合重组受市场因素影响难度很大,因此,很难做大做强以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有的还在等待观望。五是全市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力量仍然不足,政府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存在非煤矿山企业人员少、出不了大事故的误区,因而力量投放不大。3对策和建议我市非煤矿山地面企业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安全基础薄弱,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大多文化素质和安全素质不高,虽然经过十余年的整治有了明显的改进,但是,总体感到安全生产水平仍然很低,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仍然不高。这是客观的实事。针对这种状况,我就今后强化非煤矿山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对策或建议:(1)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红线意识。为了巩固非煤矿山专项整治成果,防止关闭矿山的死灰复燃,有效遏制无证企业非法盗采国家资源,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行业管理部门应切实严格、认真履职尽责,促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2)切实加大投入,强化监管力量。各级政府一定要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特别是在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的投入,把“金字塔”正过来,保证安全工作开展所必需。(3)建立激励机制,打击乱差小危。经过整合重组规划后,布局合理的非煤矿山企业,各级政府以及安全监管部门要从监管和服务的角度全力支持其安全发展,因为这些企业将支撑着地方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而对于那些规划以外,私挖乱采,管理落后,隐患严重,甚至非法违法生产的小石场、小砖厂坚决予以淘汰并严厉打击。也正是这些小、乱、差的企业不重视安全生产而只要经济效益才容易引发事故。国土、工商、安监等部门以及属地政府要联起手来,形成统一阵营,对那些非法违法非煤矿山企业综合施策。(4)强化责任落实,抓好“四化融合”。强调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企业经营者要承担起第一责任,要加大安全投入,要加强学习,学懂学会安全管理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坚持动态巡查,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持续坚持高压态势。同时,要抓好“四化融合”、“三位一体”的实施和推进,逐步提升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安全管理水平。(5)强化教育培训,提升意识理念。搞好安全教育培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矿山企业特殊性的需要,是提高矿山企业职工安全素质、增强职工安全观念的有力途径。大家知道:发生事故99%都是“三违”造成的,而“三违”又都是人所为,是因为人的无知。要树立“违章作业就是自杀,违章指挥就是杀人”的安全生产理念。只有认真抓好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才能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杜绝“三违”现象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培训,扩大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以技术能力增强安全技术管理,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6)加大考核权重,强化责任追究。要加大绩效考核和属地监管权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或企业实际控制人以及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要视情节追究当地及以上政府(部门)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强化打击非法生产的地方责任。总之,要做好非煤矿山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安全监管部门,国土、环保、公安、监察、工商等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共同努力,形成长抓不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同时,企业应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坚决实施,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全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整治,加大投入,有效防范,将安全生产的事故风险降低到可以容忍的程度,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才能取得本质改变。“一切工作,重在落实。” 作者:冯瑞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安全监管局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因素及管理对策分析 1缺乏内部的安全监督和管理机制 虽然国家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安全生产十分重视,对于其监督管理的投入也较大,但是毕竟从时间和空间上的作用是有限的。对于日常的生产来说,企业应当承担更多的安全监督和管理责任,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说,很多企业内部缺乏较为健全的机制,特别是对于安全隐患的防范和责任追究没有落到实处。 2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的管理对策 2.1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国家要制定专门针对金属非金属矿山地下开采的相关条例,为这一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法律支持;其次企业内部要把每一个系统和环节的规范性制度完善,并在实践当中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操作;最后是要改善管理状况,防止管理上出现盲区。 2.2严格按照井下矿床开采的标准流程进行操作 井下作业因为其环境的特殊性,对于操作的流程和细节要求十分细致和严格,比如竖井施工时,必须设悬挂式金属安全梯。安全梯的电动绞车能力不得小于5t,并应设有手动绞车,以便断电时提升井下人员;在地表陷落的地域要设立标志并禁止人员进入。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安全规程进行操作,特别是对于细节处更要认真执行。 2.3井下爆破必须严格进行 爆破作业必须有设计和作业规程;爆破作业人员需进行安全培训,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爆破器材的生产、储存、购买、运输及使用。井下设有炸药库的要严格遵守《爆破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 2.4保障供电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供电系统是地下矿区安全的重要保障,它为各项开采和安全设施提供动力,因此必须要建立一套合理且可靠的供电电网结构。在设计和改造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两个回路分属两个电源的供电模式,要及时的优化内部线路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线路,缩小主变压器的负荷压力,使整个供电系统稳定有效的运行。 2.5保障排水和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于地下开采来说,渗水和空气流通不畅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保证防排水和通风是最重要的工作。在井下要设置能够满足需求的排水设施,必要的地方要有防水闸门;通风设施一定要结合实际进行设计和安装。防排水和通风设备一定要定期的检查,超过使用年限或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的要及时的更新淘汰,保证它们的正常运行。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响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合理、工作人员是否专业、设备是否先进和稳定都决定了生产的安全性。要想降低和杜绝生产事故的发生率,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并深入落实;必须要加强风险的监控和防范;必须要注重整个流程中的各项细节。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要想达到零事故的目标,都显得任重而道远。 作者:苏国辉 单位: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1地质大队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的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的形式依然严峻,尤其是矿山,其各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本文目的是围绕加强灾害事故的鉴定分析、灾害预防、安全技术的研究以及直接为国家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撑等。 [关键词]矿山安全生产 技术支撑体系 1.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的意义 矿山在工业生产领域的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技术装备水平低,安全保障程度差,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不完善,存在着大量的事故隐患。建立非煤矿山完善的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就成为紧迫的任务,从政府监督管理、安全法制建设、安全技术装备保障、安全信息保障、安全投入保障、人力资源保障、事故应急救援、安全生产评估认证等方面来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 我国进入WTO后,全面与国际接轨,在我国原有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制约、支持、保障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了促进安全生产,必须坚持监管、监察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为安全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和保障。 因此,需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后新形势需要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而支撑体系中其他工业领域安全生产技术保障系统,由于其涉及的行业广泛,主要危险源不突出,轻伤事故频发等特点已成为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当务之急。 2.工业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的重点和难点 众所周知,矿山为企业事故多发行业。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领域的安全生产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个体矿山,种类繁多、分布广、规模小、户数多、基础差,一直是事故多发的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事故仅次于交通、铁路、煤矿、建筑之后,居第五位。近年来,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事故不断。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县拉甲坡锡矿透水事故,死亡81人;2002年6月20日,山西繁峙县义兴寨“6・22”特大爆炸事故,造成38人死亡;2004年河北邢台“11・20”铁路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死亡70人,直接经济损失604.75万元。2005年11月6日,河北邢台县会宁镇尚汪庄康立石膏矿发生坍塌事故,造成33人死亡,4人失踪。2007年内蒙古包头市壕赖沟铁矿“1.17”特大透水事故,29名矿工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420万元。2008年9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公司发生特别重大溃坝事故,造成271人死亡。 2001~2008年,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的事故起数呈现先升后降、趋于稳定的走势,2003年事故起数达到顶峰(见图1)。 金属非金属矿山事故具有以下特点:(1)事故总量近几年呈下降趋势;(2)事故类型主要是坍塌、物体打击、冒顶片帮、高处坠落、放炮事故、中毒窒息。这五类事故起数累计占总事故起数的77.8%。其中,物体打击事故占22%l冒顶片帮事故占l 7%;高处坠落和坍塌事故各占1 5%;放炮事故占8%。(见图2);(3)事故原因主要是“三违”、生产场所环境不良、安全设施缺少或有缺陷;(4)事故集中在非金属类和有色金属类矿山;(5)事故多发于非公有制小型矿山企业;(6)发生的事故的地区相对集中;(7)每年1、2月为事故低发期,12月为高峰期;(8)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除此外道路交通、消防火灾、水上交通、渔业船舶(含其它船舶)、工商贸企业等共发生特大以上事故41起,这些高发事故的行业已经引起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和管理体系,而其他生产领域无一起这类事故发生,相应在保障体系的建立上也不完善。因此为了保障除矿山、交通、工商贸企业、渔业船舶(含其它船舶)、危险化学品行业、建筑业等事故多发行业或已经有较为完备的法律支撑的行业之外的其他工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建立矿山工业企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就成为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的重点。 在建立矿山工业企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的时候应考虑以点带面的建设方法,不按行业来划分,而是抓住矿山工业企业这个大范围内的主要危险源,事故的多发类型,即:抓住矿山工业企业存在的共同特点或者共同的危险源,以点带面来建立专门的技术支撑体系中心。 3.矿山工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的目的和作用 建立矿山工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事故前的预防,为提前发现隐患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是事故后的处理,为已经发生的事故进行事故处理时提供科学的事故起因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事故的鉴定越来越需要更加科学、准确的技术数据来作为事故鉴定的依据,即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设备本身的安全性在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设备本身的隐患也越来越隐蔽,仅仅依靠经验和判断很难准确的发现设备本身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及时发现设备本身存在的隐患问题,就需要借助检测仪器的检验来帮助人们及早发现,以提前排除隐患。需要建立相应的专业监测实验室。 建立起的矿山工业企业技术支撑体系中心,作为矿山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技术支撑中心,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的过程中,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1)承担矿山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必要的技术抽查与技术验证工作; (2)承担一般事故的技术鉴定与分析,为事故原因分析与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3)承担一般职业危害事故技术检测与分析工作,为事故原因分析和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4)负责建立并维护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监控网络系统; (5)承担本辖区内安全设备、材料检测检验的技术服务。 4.矿山工业技术支撑体系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专业中心建设项目的建设框架共分为四个技术支撑中心,分别为: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其他工业生产领域生产公共安全技术支撑中心和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基础研究中心。 矿山工业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专业中心,要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其他工业生产领域生产安全技术支撑中心的建设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可考虑建立以下两个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其他工业生产领域事故预防与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和职业危害检测与事故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其中其他工业生产领域事故预防与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可建成两个实验室:其他工业生产领域生产事故鉴定分析实验室和其他工业生产领域安全设备与材料性能检测鉴定实验室;职业危害检测与事故技术鉴定分析中心可建成三个实验室:物理因素检测鉴定实验室、生产性毒物检测实验室和粉尘危害程度鉴定实验室。 5.结论与建议 建立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要以国家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的建立为参考依据,与国家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相对应。在国家级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所包含的四个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中,其他工业生产领域技术支撑中心所包含的生产领域最广,危险点最多,但高危险源点又较少,因此建立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中心应以点带面,首先确定这类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共性危险源,以此作为建立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建立适应省情的其他工业生产领域技术支撑中心,为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事故鉴定提供重要技术依据。 矿山安全论文: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研究 摘 要: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以安全生产为核心,以隐患闭环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和井下作业人员管理为主线,通过信息一体化,达到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掌握矿山动态信息,实现对矿山安全生产的多层次管理和监控。 关键词:安全隐患闭环管理;人员管理;系统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矿山采掘企业95%以上都是井下开采,开采条件复杂,随着开采深度和作业地点的不断增加,安全隐患不断增多,隐患如果未得到治理,重大隐患事故不能有效的遏制,企业安全生产形式依然严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1 隐患整改监管不到位 当前矿山企业每周、每月甚至每天都会有安全管理人员下井检查,但是查出的安全隐患不复查,隐患检查出来没有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落实不到位、整改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的可乘之机。 1.2 安全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监察监管不到位 当前矿山企业规章制度已经涵盖了方方面面,但是由于没有实现有效的监管,违章违规的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制度 “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这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为了使企业经营更合理、管理更高效、管理更科学,研究和设计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 2 系统研究与设计的目标 通过本系统,各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井下什么地点存在什么隐患,隐患治理到什么程度,谁是隐患治理的负责人,作业区域的人员情况,重点工程的施工情况,生产报表情况、井下作业地点是否安全、主要设备运行情况,人员违章情况,通过系统加强对矿山采掘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督促企业决策和消除存在的生产管理问题和安全隐患,适应了企业精细化的安全管理。 3 研究内容 设计了作业现场安全动态评估和管理功能,工程队管理人员根据现场情况在系统上填写,系统根据检查表法得出分数,通过分数来确定作业现场是否安全。 根据公司安全生产隐患等级分类,将安全管理中相关信息危险、紧急系数进行分级显示或预警。安全隐患信息处理过程直接显示为动态的图像,管理员可以很直观的对隐患进行各种操作。 本系统可以自动统计井下作业人员的相关信息(包括作业地点、工种)和违章情况,实现对作业人员的实时监管,同时对违章人员实施“红、黄、绿”牌管理,对红牌人员系统发短信或文本通知相关部门,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目标、计划的确立和流程化处理,使各级人员的责任更加明确,同时各级参与者可以主动纠正自身所在目标、计划中的偏差,同时能对传入的目标、计划进行反馈处理,使目标、计划更高效的完成。 设计了矿区矢量地图,在线添加安全、生产信息,使安全管理信息展示更加形象和精准。根据矿区井下平面地图对工作中的生产作业面和安全隐患点进行管理操作,安全隐患点在地图上用小旗显示。 短信平台管理系统。本系统中的短信平台用来向相关责任人发送预警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平台向员工或者客户进行信息的传递,当系统检测到有隐患或者隐患未及时处理时,系统会将隐患信息及时发送给相关责任人,监督责任人及时整改。 开发了井下设备在线管理系统,从设备的购进,安装地点、使用责任人、检修、维修等相关信息对设备统计分析,加强了公司设备管理,同时也保证了设备使用的效率。 生产报表功能,生产报表查询系统主要是按照当天或历史类别查询产量、生产数据报表等情况。生产报表查询系统默认显示当天的生产数据报表,用户也可以选择其他时间来查看历史记录。 作业区域管理,将井下工作地点实施分区域管理,包括每个区域的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工作地点名称、作业地点安全评估情况在矢量地图认显示,使管理层可以随时的了解井下生产状况,同时也可以查询该作业地点的历史信息。 系统不仅具有安全隐患管理、短信预警、人员管理等功能,还集成了设备管理、环境监测、视频监控、人员定位等管理系统,管理员的操作变得更加简单、快捷、有效。 生产信息管理。支持在线查阅CAD图纸和excel表格等功能,各级部门可以工程进度和相关生产的信息上传到指定板块进行展示,以便领导在线查阅。 信息中心。通知、通告,报警短信、相关的安全文件、内部信息的、下载及阅读。 4 结束语 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是与矿山隐患排查、人员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以及安全管控模式相结合,并结多年安全隐患管理实践,运用信息、网络和通讯等技术研发成功的一套矿山安全综合管理系统。从2013年赤峰柴胡栏子黄金矿业有限公司该系统以来,公司安全生产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其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矿山安全论文:试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 摘 要:非煤矿山企业本身就属于高危企业,矿山开采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危险因素,如不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如果抓住关键性环节,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设计环节、施工队伍管理环节等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介绍,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关键环节 据权威数据统计,我国因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每年经济损失超过了10亿元。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非煤矿山企业的深入的发展,这对我国矿业资源的开发也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有力措施,拒绝安全生产故障的出现。 1 设计管理环节 非煤矿山采选工程、公共辅助设施的设计社是保证非煤矿山能够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性环节。做好上述设计工作,工作人员才能够以此为依据进行选址,做好安全生产管理的论证工作。非煤矿山的设计工作是否达到优良的程度,直接关系到采矿工程是否达到了科学合理的状态。如果能够切实保证设计方案优良,则就能够从根本上杜绝非煤矿工程出现安全问题,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设计对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管理起着引领的作用。设计环节,设计者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1 测绘与安全预评价 非煤矿山基础建设项目是否合理,与地形测绘是否准确直接相关,为此,设计者必须要掌握地形的精准坐标,预先收集各种测绘材料,以此保证矿山设计顺利进行。设计期间,设计单位就需要对非煤矿山工程做好安全预评价工作,这既是国家法律的要求,同时也是采矿企业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举措。非煤矿山企业原本就是属于高危行业,矿山开发期间,各种各样危险因素都会对矿山开采产生干扰,对其开采矿预先作出安全评价,利于开采人员预先了解各种文献因素,就可以预先制定安全防护对策,这对矿山工程的科学合理是一种重要保障。安全预评价机构必须要有相应的资质,既要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又要有能力承担相应的后果。 1.2 设计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而且业绩突出 设计单位只有拥有设计资质,才能够从事非煤矿山的设计工作,这一点非煤矿山企业绝对不能退让,定要严防“资质借用”情况的出现。资质达到法定要求之后,非煤矿山企业需要选择高等资质、声誉优良的设计单位,尤其是一些重要、重要的非煤矿山工程更需要选择资质相符合的设计单位。企业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设计单位,主要把好设计单位关,才能够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 1.3 做好安全设施设计工作,并且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 我国相关法律中已经明确规定,对于非煤矿山的安全设施设计方案必须进行审核。此项审核工作也是有效避免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举措。安全设施设计审核,能够有效的避免企业一切以利益为重,以矿石为重,从而忽视了设计方案本身的科学合理性。 2 施工队伍管理环节 2.1 把握好施工资质准人 施工队伍的资质等级是在审查其专业技术人员的质量、数量及历史业绩的基础上核定的,矿山施工总承包资质按不同等级规定了所能从事的工程范围,在工程外包中一定要保证施工队伍符合相应资质要求。对重大、重要工程严格按招投标程序,实行招投标准人,从源头上把握施工队伍的合法、合格。 2.2 签署履行好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根据《安全生产法》要求,在同一区域内有两个以上作业单位的应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业主方要肩负起统一协调管理责任。通过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义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做好事故预防。同时,业主方可依据协议,对重大的安全生产活动、事故应急救援进行有效的统一协调管理,从而避免和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 2.3 对施工队伍进行有效质量监督 对施工队伍虽然实行了资质准入制度,但如果对其后续施工不进行监督管理,可能会出现人员配备不到位、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及施工组织混乱的现象,极有可能造成生产安全事故或事故隐患。所以对施工队伍的后续监督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是必须按招投标时的承诺及施工合同要求,监督施工方将所需人员特别是技术骨干及机械设备配备到位,以保证施工力量和技术质量;二是对重大、重要工程聘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机构进行工程监理,以保证工程质量,防范工程安全隐患。 2.4 严格工程竣工验收手续 工程竣工验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手续,工程竣工验收必须按不同的要求(标准)按阶段逐层次验收,验收中施工方和监理方必有不同阶段的完善的竣工报告和监理报告,要将施工质量造成的安全隐患消灭在工程竣工以前。验收中对一些重要的矿山建设工程及安全设施,比如:井简、开拓平巷、斜井、及露天矿山的边坡角、平台、台阶高度、进出沟等的位置要对照施工图,利用精密测绘测量仪器进行检测、校核,力求保证施工图与设计一致,至少应保证在相应测量标准(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并提供相应的测绘数据报告。 3 完善“一岗双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1 理顺安全生产的责任体系 我国关于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实施意见已表达得非常清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生产经营单位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其他分管领导、各岗位负责人在履行本岗位职责的同时,应切实履行所分管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做到“一岗双责”。 3.2 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根据“一岗双责”的层级安全责任体系,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将整个矿山的安全目标分解到每个领导、每个层次的负责人、直至每个员工,将各自责任以责任书的形式签字认可,让每一个员工都清楚自己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责所在。 3.3 安全生产中的好坏及时给予奖惩 矿山企业应根据自己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制定出目标责任制履行的奖惩办法和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安全奖惩办法,并且奖惩要有一定的力度,让获奖的员工更有工作激情,让受罚的员工感到“心疼”。依据《奖惩办法》,对安全生产中的好、坏给予公开、公平、公证的及时奖惩,对每年的目标责任制进行认真考核,并兑现奖惩,从而提高各级员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非煤矿山开采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都会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为此,有关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把好设计关、做好施工队伍的管理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等。 矿山安全论文: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探讨 摘 要:非煤矿的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我国一直砸加强非煤矿山的安全监督管理,但依旧存在这问题,本文将就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非煤矿山;安全;管理;监督 一、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监督管理的现状 由于我国非煤矿山开采技术相对落后、装备水平低;矿业开采秩序混乱、非法采矿屡禁不止、乱采滥挖给国有矿山的安全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导致大量矿山灾害积聚、开采环境恶化,矿山灾害性事故呈上升趋势,隐患增多。全国非煤矿山每年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仅次于交通事故和煤矿安全事故,在各行业中居第三位。 现阶段我国的安全生产的突出特征,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差距和问题,认清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加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下坐好非煤矿山的安全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安全管理措施 (一)强化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首先我们必须坚持把非煤矿山等方面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作为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非煤矿山生产单位要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保证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非煤矿山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最后还要建立和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把安全生产纳入国家行政许可的范围,从源头上制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市场。 (二)保障职工行使安全生产权利。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从业人员依法享有权利,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 (三)矿山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不准上岗作业;长必须经过考核,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矿山事故的能力。 (四)矿山安全生产资金保障。矿山企业必须从矿产品销售额中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必须全部用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不得挪作他用。为确保矿山企业生产安全设备、设施的有效配置和安全技术的有效实施,矿山企业应建立安全专项资金的提取、使用制度。 (五)矿井水害防治。地表防水是指在地表修筑防水工程,防止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矿井,是保证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其质量好坏及布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矿井涌水量的大小和采掘工作能否正常进行。这种影响在雨季尤为显著。所以需要制定防水计划,建立防汛组织,合理确定井口位置,填堵通道,整冶河流,修筑排(截)水沟等措施来方式矿井水害。 (六)冒顶片帮事故及其预防。原岩体中的岩石在上覆岩层重量以及其他力的作用下,处于一种应力平衡状态,岩体被开挖以后,破坏了原岩应力平衡状态,岩体中的应力重新分布,产生了次生应力场,使巷道或采场周围的岩石发生变形、移动和破坏,处理冒顶片帮事故需要:1、探明冒顶区范围和被埋、压、截堵的人数及可能的所在位置,并分析抢救、处理条件,采取不同的抢救方法。2、迅速恢摹冒顶区的正常通风,如一时不能恢复,则必须利用压风管、水管或打钻向埋压或截堵的人员供给新鲜空气。3、在处理中必须由外向里加强支护,清理出抢救人员的通道。必要时可以向遇险人员处开掘专用小巷道。4、在抢救处理中必须有专人检查和监视顶板情况,加强支护,防止发生二次冒顶;并且注意检查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情况。5、在抢救中遇有大块岩石,不许用爆破方法处理,如果威胁遇险人员则可用千斤顶、撬棍等工具移动石块,救出遇险人员。 (七)边坡事故的预防。确保露天矿边坡安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包括确定合理的边坡参数,选择适当的开采技术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1、确定合理的台阶高度和平台宽度。2、正确选择台阶坡面角和最终边坡角。3、选择合理的开采顺序和推进方向。4、合理进行爆破作业,减少爆破震动对边坡的影响。5、矿山必须建立健全边坡管理和检查制度,当发现边坡上有裂陷可能滑落或有大块浮石,必须迅速进行处理。6、矿山应选派技术人员或有经验的工人专门负责边坡的管理工作,及时消除隐患,发现边坡有塌滑征兆时有权制止采剥作业,并及时报告。7、对于有边坡滑动倾向的矿山,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三、保证安全生产的原则 (一)“安全发展”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要把安全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 (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行政手段,解决深层次问题。 (三)用科技教育引领支撑安全生产。坚持“科技兴安”,开展安全科技攻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培训,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素质。 (四)依靠人民群众,形成广泛的参与和监督机制。加强安全文化和舆论阵地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生产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结语 为了加强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管理必须要加大源头治理力度,遏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要加强对各类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健全重大隐患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完善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求援体系。依法加强监管,严肃查处安全生产事故。 矿山安全论文:非煤地下矿山安全整改技术要点探讨 [摘 要]地下矿山开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地下矿山开采规模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是灾害发生频繁,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本文说明了地下矿山开采技术的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加强管理改善其安全的必要性,保证采矿事业的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对于保护人们和国家的财产安全都是很重要的。 近年来,虽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及有关部门围绕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统一部署,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也得到一定好转,但非煤矿山领域的整个安全生产状况仍不乐观,一直是事故多发的重要领域,依然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非煤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对策解决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问题,保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十分必要,这也是非煤矿山企业当前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一、非煤地下矿山安全问题的提出 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采矿业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各地矿山普遍出现乱采乱挖现象,由此既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又使得矿山开采险象环生,事故不断,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后,有关部门加大对矿山安全整治力度。目前,多数矿山的安全状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善,特别是大中型矿山,已基本走上了规范化开采的轨道,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小型矿山其安全状况尚令人担忧。 二、常见事故类型及原因分析 1冒顶片帮 在井下采矿活动中,冒顶片帮事故是最常见的事故,约占采矿作业事故的40%以上,引发冒顶片帮事故的主要原因有: 1.1采矿方法选择不合理,顶板管理方法不当。采矿方法不合理,采掘顺序、凿岩爆破、支架放顶等作业不当,都易引起采场或巷道冒顶片帮事故。 1.2缺乏有效支护。在采场和井巷开掘中,遇有岩石情况变坏、有断层破碎带时,如不及时加以支护,支护方式不当或支架数量不足,均易引起冒顶片帮事故。 1.3地质条件不良。矿岩为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所破坏形成压碎带,或者由于节理、层理发达,裂缝多,再加上裂隙水的作用,破坏了顶板的稳定性,改变了工作面顶板正常压力状况,容易发生冒顶片帮事故。 1.4地压活动的影响。在开采后对采空区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矿山的生产区域不同程度地受到采空区地压活动的影响,容易导致井下采场和巷道发生大面积冒顶片帮事故。 1.5其他原因:检查不周和疏忽大意,没有认真执行“敲帮问顶”制度;不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发现险隋不及时处理,工作面作业循环不正规。 2透水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表水、溶洞裂隙水、含水层、断层水、封闭不良的钻孔水、采空区形成的“人工水体”均是矿井主要的突水水源。导致透水的因素有: 2.1采掘过程中没有探水或探水工艺不合理。 2.2钻孔、爆破时揭露水体,地压活动揭露水体,地表水体与矿井的意外连通。 2.3无排水系统或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运行不良。 2.4未及时发现突水征兆,或发现突水征兆后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5降雨量突然加大,造成井下涌水量突然增大。 3中毒和窒息 井下由于爆破及火灾事故等原因,可能产生多种有害气体,常见的有二氧化碳、氮气、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当井下可燃物着火时,由于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燃烧不充分,容易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将会发生中毒窒息。此外,爆破后通风不畅,炮烟易造成井下人员中毒和窒息。引起中毒和窒息的主要原因有: 3.1违章作业。爆破后通风时间不足即进入工作面作业,人员未撤离到安全区域。 3.2矿井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如设计的风量、风速不合理,使炮烟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新鲜风流稀释。 3.3采掘作业时没有充分进行通风或通风时间过短。 3.4意外进入通风不畅或长期不通风的老硐、老采空区。3.5出现意外情况,如物体燃烧、火灾、意外的风流短路,以及人员意外进入炮烟污染区并长时间停留等。三、安全生产事故预防控制 1安全技术措施 1.1冒顶片帮事故的防治措施:选用合理的采矿方法;做好地质调查工作,当采掘作业通过地质构造带时采取可靠的安全技术措施;加强工作面顶板的支护与维护,及时进行永久支护和临时支护,杜绝空顶下作业,及时更换或维修弯曲、斜歪和变形的支架;严格顶板监测制度,及时处理采空区;坚持正规循环作业。 1.2透水事故的防治措施:合理确定井口位置,井口标高必须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或修筑坚实的高台,或在井口附近修筑可靠的排水沟和拦洪坝,防止地表水经井筒灌入井下;填堵地表水可能渗入井下的通道;排水疏干地下水;做好矿井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观测工作,查明地下水源及其水力联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进行超前探放水;对矿井水进行隔离和堵截,在井巷内设置防水闸门和防水墙;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配备足够数量的井下排水设施、设备。 1.3中毒和窒息事故的防治措施:建立全矿机械通风系统,保证矿井风流畅通和足够的新鲜空气;掘进工作面和通风不良的采场,应安装局部通风设备,独头工作面有人作业时局扇应连续运转,确保空气质量满足作业要求;采取湿式凿岩作业,爆破后和装卸矿(岩)时应进行喷雾洒水;及时密闭采空区;配备足够数量的粉尘、气体测定分析仪器;经常维护主要进风巷和回风巷,保持清洁和风流畅通。 1.4安全避险系统措施:安装使用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即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技术装备,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各系统正常运行,提高矿山安全防范水平。 2安全管理措施 2.1建立健全非煤矿山安全管理体系.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主体,因此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必须的工作,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有效地保护非煤矿山职工的人身安全,不危害生命也不造成财产损失。具体的管理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a.安全生产操作规程;b.安全生产操作规程;c.安全生产和岗位责任制;d.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e.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f.安全例会制度;g.安全培训和教育学习制度;h.事故处理应急预案;i.设备管理制度;j.安全生产奖罚制度。 2)安全教育培训。非煤矿山管理中安全教育培训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主要有以下5 项指标:a.所有职工每年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不小于20 小时;b.对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定期进行考核;c.特种作业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格证;d.按有关规定对新职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并且考核应合格; 2.2加强安全专业管理,配备通风、采矿、机电、地质及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强通风、提升、爆破、顶板、地压、探排水等专业管理。 2.3加强井下现场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处理安全生产隐患。 2.4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2.5强化人才培养和安全教育。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采矿、机电、地质、通风、安全管理等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提高矿山安全管理水平。结语: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地下矿山开采的安全生产问题因其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解决,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和个人努力执行相关规定,不断的加强地下采矿技术管理工作,加强地下采矿技术方面的创新,从而确保地下采矿事业的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 矿山安全论文:非煤地下矿山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加大,从而带动了地下采矿技术的发展,但由于采矿业经济效益极高,导致乱采乱挖等现象大量出现,不仅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人民的人身安全。当然,相关部门也颁布了相应的管理条例,加大了不合理采矿的整治力度,截至目前为止,大多数地下采矿的矿山安全得到极大改善,尤其是大型矿山效果卓著,已经基本走在新技术管理的轨道上,但有很大一批小型矿山的安全状况不是很理想,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非煤地下矿山;矿山安全;现状分析;评价 从严格意义上说,非煤矿山山井里的生产流程及生产设备通常包括供水供电、气压设备、通风防尘、提高运输效率等几个子工程构成。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出发,整个生产流程概念下的几个子项目在相互联系的前提下又相互独立,它们能否正常运行直接制约着非煤矿山山井的工作安全与整体利益。 一、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问题分析 非煤矿山是指开采金属矿石、放射性矿石以及作为石油化工原料、建筑材料、辅助原料、耐火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煤炭除外)的矿山。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还存在许多问题,致使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从总体来看,造成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存在思想认识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非煤矿山企业对矿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认识严重不足,放松了宏观管理,安全投入不足。而且对矿业的税费太高,超过了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税费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加重了非煤矿山企业的负担,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2.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矿山安全立法工作启动较早,已经颁布10年多,如1992年11月颁布的《矿山安全法》,2002年6月颁布的《安全生产法》,等等,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一直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法规体系,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规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矿山安全法》等一些法规也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要求,特别是某些矿山安全技术标准和程序,迫切需要修订和补充。 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 全国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中,矿业涉及的行业最广,管理最复杂,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矿业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变化最大,至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缺乏安全监管机构,同时专职从事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的人员非常少,缺少高素质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监管力量较差,致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另外,目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力量薄弱,质量不过关,难以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使得各类事故频繁出现。由此,在这方面也需改进。 综合上述,当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问题还十分严重,要改善非煤矿山企业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必须大力提高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水平,努力改善非煤矿山安全经营环境。 二、对非煤地下矿山安全整改的要点分析 1.完善矿井开拓等主要系统。矿井开拓运输、通风、排水及避灾逃生等系统的建立直接为矿山开采及安全生产服务,贯穿于矿山开采的全过程。每个矿山都应该为实现自己的开采目的、确保安全生产建立合适的开拓及相关系统,并应在系统形成后方可投入生产,生产中亦应随时保持其正常的运转。但目前仍有为数不少的小型矿山,开拓及相关系统特别是通风、排水、避灾逃生等维持矿山安全生产的主系统尚未形成即边建设边生产,或投产后不重视相关系统的使用及维护,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通风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而发生的中毒窒息事故时有耳闻,排水能力的不足常造成淹井等事故的发生,逃生系统的缺陷更是使得事故发生时井下人员无处逃生,危害极大。 有关部门针对矿山开采的共性问题制定了确保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程、标准。这些规程及标准,是人们长期生产实践经验及血的教训的总结,认真遵照执行将可极大地避免事故的发生。那些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不规范自己的建矿行为,不发生事故只是暂时的、侥幸的。矿山企业应自觉按相关规程及技术标准要求建设并完善矿井的安全生产系统,确保在紧急状态下的正常有效使用。 建立和完善矿井的安全生产系统应是矿山深入整治的工作重点,是矿山实现本质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 2.重视矿房布置、开采顺序及相关结构要素的确定。地下开采矿山大量人员集中的主要作业场所及事故高发地点均在于各开采矿房,矿房布置、开采顺序及相关结构要素确定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矿山作业的安全。 采矿工程不同于工厂生产,而应根据每一个矿山的具体情况确定所采用的采矿方法及相关工程布置。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各个矿山所应采用的开采方法、开采顺序、工作面布置等各不相同。即便同一矿山,在不同地点,采矿工艺及矿房结构参数亦有较大差异。技术人员对现场应勤观察,多探究,及时发现每一个细微变化。生产中应参照设计所定基本原则,根据开采作业地点矿层产状、岩石结构、构造及工程地质等情况的不同,调整矿房布置及其结构要素等局部作业方案。切不可以不变应万变,凭直观、想当然或死搬硬套设计中确定的工程布置,都会对矿山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解决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问题的对策 1.进一步提高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 我国非煤矿山从业人员极多,矿业及其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国家经济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到国民经济的整体格局,考虑到矿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严格制定矿业开发计划,以增强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其次,要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实行保护政策,加大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投入。此外,还需要对矿业税费制度进行改革,减少非煤矿山企业的负担,使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得到提高,使其走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良好循环轨道。 2.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立法工作 根据当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状况,其立法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第一,确立非煤矿山安全法规体系。应通过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立法制度,覆盖对非煤矿山的整个法规体系,以确保可操作性、实效性,使之成为一个闭合的系统。这就要求结合非煤矿山的实际,确定法规体系框架,明确制定出安全立法规划。第二,我们应该清理现有法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起草新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修订《矿山安全法》、起草与《安全生产法》的配套规章,如安全生产法实施条例、矿山安全规程、矿山事故应急预案规定等。 3.完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为了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规范化,使之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下去,就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所以,第一步应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我们要积极推进地方特别是市、县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建设,力求在机构、人员、资金及设备等监管力量上做到位,从而更好地与监管任务相配合。第二,我们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业务精良且作风过硬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具体地说,首先要把好入门关,对所有从业人员实施国家资格认证制度,以确保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管从业者都是具有一定知识结构、技术知识和职业素质的专业人员。其次,为了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安全监管队伍,还应保证所有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知识及时得到更新,使之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还可以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监督执法队伍,并实施特殊岗位津贴,鼓励安全监管人员深入矿山一线,以更好地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结语 在小型矿山大量存在的今天,进一步深化非煤地下矿山安全整治工作,要重视开拓运输及安全生产保障系统的完善,重视采掘要素的合理确定,积极推进矿山企业与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合作,倡导小型矿山联合改造,走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矿山本质意义上的安全生产。 矿山安全论文:探讨提高非煤矿山安全水平的关键性问题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资源耗损大国,同时也是能源开采大国,截至目前我国已登记在案的非煤矿种已经多达180多种,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也给我国煤矿开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做好矿山开采安全相当重要,它对矿产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有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本文从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现状入手,简单的阐述了非煤矿山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并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提出关键性处理意见。 关键词: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安全体系 矿山安全是矿山得以高速、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繁荣的关键,安全问题在矿山生产中由来已久,是矿山企业面临的头等大事。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矿山事故的时有发生,煤矿安全生产已成为影响我国矿产行业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矿山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为了寻找出非矿山事故的发生原理,指导我国非矿山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里我们有必要对非煤矿山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和有关应对建议进行分析。 1 非煤矿山安全管理现状 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背景下,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矿山生产安全问题也逐渐被人们关注,成为人们一度关注的热点话题。矿山安全本身是一个涉及民众生命安全,牵扯各方利益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因此一直深受人们重视。但受到国内矿山数量多、分布面广且小矿山比重大、管理制度欠缺的特征,使得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自从法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受到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我国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这种市场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矿山安全管理机制,也对过去国有矿山管理机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此时,国内各地的私营矿山企业不断产生,各种开采技术和设备不断增加,由此导致了各种灾害隐患的频频发生、开采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使得各种矿山生产灾害事故不断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自然环境破坏。近几年来,国内非煤矿山企业不断涌现,各类矿山安全隐患显著增多,其中以冒顶、塌陷等问题表现的尤为明显,已成为煤炭矿山仅次于交通事故和煤炭事故的第三大安全事故,是国内高危行业之一。 1.2 法律体系不健全 虽然截至目前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了许多有关非煤矿山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也制定了多种管理文件,这些文件的数量种类多达数百个甚至还有更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是就这些法律法规的应用而言还存在众多问题,各种法律制度不完善、重复以及操作性不强的特点突出。 1.3 安全生产意识浅薄 受到我国当今粗放型产业布局和跨越式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非煤矿山企业的结构布局计划严重欠缺,国内众多非煤矿山企业结构布置不合理。尤其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新时期,社会各行业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提升更是让非煤矿山生产安全报经考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非煤矿山的施工、管理以及运输等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严重欠缺、生产技术落后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 2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优化意见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非煤矿企业生产安全不容乐观,各种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以及各种事故灾害的应急和防范能力也极为脆弱。特别是对于那些深层次、历史性以及复杂性的问题而言,很难在短期内将这些问题处理和改善,虽然国家已经制定出一大批的政策及法律,但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因此,要想做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我们还需要在安全事故发生根源上下狠功夫,要在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析,从根源上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这里,我们就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技术的优化与改革策略做了简单分析。 2.1 加大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的科技投入 安全管理技术落后是造成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而安全管理作为保障非煤矿山生产安全的关键,只有在工作中科学决策、有序组织和计划,才能将一些安全问题的发生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根源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但非煤矿山企业作为我国矿产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生产中安全生产投入与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合理的配置相关资源,优化安全管理方案,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在保证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安全管理质量,让非煤矿山生产水准达到科学化、系统化管理要求,进而保障非煤矿山系统的本质优化安全。 为建立和完善非煤矿山科技人才`队伍,必须要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只有通过科研项目的支撑,让从事矿山安全科研的科技人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科研环境,才`能首先稳定住科研队伍,也只有通过科研项目的实践,才能促进科技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在稳定科研队伍的基础上,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优秀安全科技人才的支持,努力创造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在矿山安全科技方面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鼓励和扶持有突出成绩、有组织能力的技术骨干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学研究合作项目。实施科技奖励政策,对在安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2.2 加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 总体来看,尽管非煤矿山企业事故总量过高,有形式上的直接原因,有管理上的间接原因,有历史的原因,有发展中的原因,更有经济增长方式落后、行业管理弱化、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安全方面欠帐严重等深层次原因,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从国内外的统计分析资料来看,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这些不安全行为具体表现为“安全知识不够、安全意识不强、安全习惯不良”。 第一,通过培训,学习安全生产理论知识、安全信息、安全技能、操作技术、实践经验教训,熟悉安全生产法规,掌握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知识,进而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增强安全操作技能。 第二,安全生产的培训,是提高所有从事与安全生产工作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素质、防止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的操作失误的重要方法。 2.3 注重企业激励机制建立 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激励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为企业安全管理打下坚实基础。激励方式一般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合理的激励机制关键在于把员工得到的报酬(物质报酬、精神报酬)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对等起来,实现奖惩分明。 结束语 目前,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职工伤亡事故己经出现下降的良好趋势,其成效来之不易。其经验和做法,是我国矿山行业经历伤亡事故频发、矿业秩序混乱之后的正确选择。当然,涉及安全问题的诸多社会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技术性的瓶颈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只要我们勇于突破,大胆创新,我国矿山行业的和谐氛围和本质化安全生产的目标必将实现。 矿山安全论文:论述矿山安全形势和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法 摘 要: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上涨的今天,人们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已有所提高,但是每年我国因矿山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比例却依然不容乐观,这不仅极大的影响了矿山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较大的困扰。因此,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矿山安全的形势,通过对安全事故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法,以便于更好的促进矿山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矿山;安全形式;影响因素;具体方法 1 我国矿山安全形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1.1 我国矿山安全事故与现状分析 我国矿山事故大多数发生在中小型矿山,约占事故总数的82%以上。在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下,各部门的技术人员也做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仅加大了安全管理意识的宣传,同时在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上也予以了应有的重视,配套的设备更新及采集技术的改进也发挥出了较强的作用,但是这些依然无法满足不同地域下的安全管理需求,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持续的加以改进。 1.2 矿山安全的影响因素 1.2.1 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矿山采集而言,周边的地质、水文环境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并且不同地区地质构造及地下水的分布也各具特点,因而极大的提高了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如巷道掘进工作中,褶皱、断层的分布对于其工作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如果分析的不够全面或者支护技术应用不当会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同时,矿井作业一般都是在地下进行的,如果水文因素分析的不全面也会给矿井作业造成较大的困扰,如巷道的掘进、通风、支护等,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及时的进行详细的分析,避免倒灌现象的出现。 1.2.2 作业技术的影响。规范化的作业对矿山安全管理也十分的重要,但是各种技术的选用也会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就爆破技术而言,该技术的应用在矿山的开采中比较常见,但是其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比较大的,经过剧烈的爆炸必然会给周边的环境带来较大的冲击,影响到周边岩层的稳定性,极易引发各种安全事故。同时,围岩技术的有效性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它涵盖了各个阶段的支护及治理工作,是保障各环节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需要在矿山的管理中予以重视。 1.2.3 主观因素的影响。安全管理制度对于矿山安全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该制度必须非常的细致、全面,并涉及到具体作业的方方面面,同时较强的执行力及配套的奖惩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业前的安全培训、规范化作业意识的培养及作业护具的质量都会影响到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管理中逐步的落实下去。 2 矿山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全面考量企业资质,严格控制开采权限的发放 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非常的不均匀,因而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存在较多的困难,所以政府将部分小型矿山的开采权进行下放,允许企业进行资源的采集,但是受企业自身实力的影响,在缺乏系统性采集技术的前提下无法保障矿山资源的充分开采,同时也无法保障施工的安全性。部分企业在相关证件过期之后依然持续营业,极大的降低了作业的安全性。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资质的审核,并且不定时的进行安全质量的抽查,并将其作为企业信用度的审核标准之一,以此来确保矿山开采行业的有序发展。 2.2 做好开采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加强对矿山自然环境的考察与勘测,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全面、真实的数据分析,也为各项作业技术的选择提供相应的指引。详细的地质分析必须准确的估算出岩层的分布及走势,同时也要包含该区域周边地下水的含量及分布,为施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有力的支持,要做好系统性文件档案的整理,为安全事故的分析提供详细的资料。 2.3 重视安全施工意识的培养,建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受矿山工人文化程度的影响,其安全意识较差,且部分中小型企业将效益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因此在安全意识的培养上存在较大的漏洞,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也存在些许的不足,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重视岗前培训,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引进与设备的更新,通过多种途径将安全意识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确保各项工作的标准化、秩序化,可以通过技能竞赛及模拟演练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重视护具的采购及管理,为作业人员的安全施工营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2.4 加大安全投入,引进先进技术装备 2.4.1 泄漏电缆通讯。同轴电缆是一种特制的电缆,由内导体和外导体两部分组成,外导体嵌套在内导体的外边,并与内导体处于同心圆(同轴)状态。这种新型的电缆传输衰耗小,抗干扰能力强,在信息传输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泄漏同轴电缆是一种在同轴电缆外导体纵长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和不同形式开槽的特制同轴电缆。该技术非常适用于矿山作业,并且在该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极大的便利日常的通讯,帮助管理者第一时间获取作业人员的动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在系统维修及数据的传送上也具有较大的优势。 2.4.2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中都展示出了较强的实用性,同样对于矿山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在监控系统的使用下可以便于进行工作中的调动,实现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实时的记录各环节的作业情况,这对于确保其作业的规范化也十分有利,同样对于安全施工的管理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以进行广泛的运用。 2.4.3 微地震监测技术。采用微地震系统监测矿山围岩状态,可以分析生产活动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顶底板围岩稳定性等开发的微地震三维模型,并能显示信息,合理预测前方的地压情况。通常在矿山周期来压或即将发生岩体失稳事件时,都会在局部区域群发大量的微地震事件,通过微地震监测就可以及时预警,撤出井下人员、设备,确保安全。因此,微地震监测技术可用于研究事故发生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在外加干扰条件下的响应过程。 3 总结 在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下,矿山企业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安全才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首要前提,人们开展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如果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的更无从提起。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矿山企业及时的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及相关制度的更新,重视人才的引进及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此来提高其生产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矿山安全论文:试论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采矿行业获得了飞速的进步,但是在矿山的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正在逐步的上升,这给我国的经济和公民的人身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矿山生产的过程中,采矿技术人员可以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矿山生产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总结了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采矿技术人员;矿山安全生产;安全事故;作用 引言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人们精神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得到飞速的发展,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中,“有的放矢,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正在不断地被贯彻落实。但是在实际的矿山生产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安全事故,这些安全事故严重的威胁了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大大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情况下,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就获得明显的突出。由于采矿技术人员的存在,矿山的生产不仅保证了采矿的质量以及效率,并且还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一、矿山生产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分析 在我国的西北部由于地质因素的影响,采矿人员在进行生产时,往往会由于地广人稀以及气候干旱的影响,导致矿山的开采区域出现倾斜的现象。经过长期的调查和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几条矿山生产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一)工作人员不按程序进行采矿作业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矿房与向天挖掘的天井等一些空气流通困难的区域,这些区域的通风条件的不足导致了通风程度相对于标准的采矿通风程度来说严重的短缺,但是在这些情况下,一些采矿工人仍然进行矿山的开采,此时由于采矿人员长时间在这些环境下作业,因此已经习惯了这种环境,但是长期的在这种环境下作业就会导致采矿工人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损害,甚至会出现中毒乏力的现象,严重危害了采矿工人的人身安全。 (二)开采不合理或者巷道设计不合理 在矿山生产中,在进行必要的巷道设计时,对于巷道的转弯角度,很多的相关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考虑矿车在转弯时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从而也就忽略了重力加速度的原理数据,所以这就造成了矿车在这些巷道中角度较大的转弯处容易发生脱轨现象,从而产生严重的矿车脱轨事故。同时,在一些巷道尺寸较小的位置,由于矿车与放矿漏斗之间的间隙较小,那么就会造成采矿工人在运送煤炭的过程中出现夹伤的安全事故。 (三)冒顶石块的危险 通常情况下,当采矿工人完成采矿作业后,往往对巷道以及矿房顶部的石块没有进行及时的清理,同时在打承重柱时也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施工,所以这就容易发生严重的石块降落的现象。冒顶石块的存在严重威胁了采矿人员的安全,同时还会出现严重的漏顶面积过大的现象,最终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 (四)设备机型与实际的施工现场环境不匹配 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许多的采矿企业为了降低矿山开采中的施工成本,往往会使用一些劣质的施工设备,这些劣质的施工设备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老化速度十分快,并且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故,所以如果在矿山开采中使用这些与实际施工现场不符合的施工设备就会导致矿山安全生产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二、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矿山安全生产的设计 在对矿山的安全生产进行设计时,如果生产成本允许,那么我们就必须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安全因素的研究。采矿技术人员在实现矿山开采的最大化利益以及成本最小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如果在实现矿山开采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追求成本的最小化,那么就会导致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许多的安全隐患。 (二)加强采矿设计在实施中的监督检查工作 在矿山的生产过程中,有时虽然采取了一定的安全措施,但是有的工人却不能严格的按照措施进行施工,所以这也就导致了采矿作业中的安全问题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比如说在采矿作业中的二次破碎环节中,人们一般都会认为这项工作也施工的安全工作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对待二次破碎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同时矿山生产中的安检员也只是偏重解决矿房中的浮石而忽略了二次破碎对整个矿山生产的影响。但是实际上如果采矿过程中的一些体积较大的石块没有经过二次破碎,就会导致在矿房中形成悬拱空洞,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会对采矿工人的人身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采矿技术人员可以对采矿人员的工作进行技术的监督和检查,及时的发现采矿工人容易忽略的一些技术问题,然后要求他们进行及时的改正,保证矿山生产作业安全、顺利的进行。 (三)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合理的建议 在矿山生产过程中,采矿技术人员可以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及时的向矿山的管理者提出一些安全生产的合理建议,从而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例如:通常情况下,在矿山开采的前期,残采现象发生比较少,因此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比较的低,但是在矿山开采的后期,由于残采现象比较多,这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增加。 (四)加强和安全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通常情况下,矿山生产中的人员中除了一些安全人员对采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之外,其余的安全人员都缺乏对采矿知识的了解以及掌握。安全人员对矿山生产的安全性进行监督时,通常只是单纯的检查采矿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等基本的安全规范,但是对于一些隐藏的安全隐患并不能做到有效的监督,这也就决定了并不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采矿技术人员的存在可以加强与矿山开采中安全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还可以向这些安全人员讲解一些矿山开采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这样就能保证安全人员在进行矿山开采作业的监督时及时的发现一些隐藏的安全隐患,最终提高矿山开采时的安全性。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采矿技术人员不直接参与矿山开采的安全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采矿技术人员在矿山的安全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采矿技术人员来说,应该增加自身的责任感,确保矿山在开采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高的安全保障。同时作为采矿企业来说,在进行矿山开采时同样应该吸取一些优秀的采矿技术人员,从而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最终在保证采矿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矿山安全论文:政府采购矿山安全检查的可行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下矿山进行安全检查的实际经验,总结分析了政府采购技术服务对矿山进行安全检查的可行性。 [关键词]矿山;安全检查 2013和2014年,笔者作为专家组的组长,接受山东省某市安监局的有偿委托,为其辖区内地下矿山进行安全检查,对这种新的形式,进行一下工作总结。 具体做法是:专家组由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经县区安监局委派的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和监督,对矿山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出具隐患和整改建议,县区安监局同时据此出具执法文书。最后专家组编制完善的诊断评估报告,提供给市安监局。 一、这种方式的必要性 传统的矿山安全监管检查,主要是安监局执法队伍和业务科室进行的日常检查或专项检查,由于安监局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所限,检查的频次和深度很难满足矿山这类高危行业的需要。 一名县级安监局矿山科科长说,他们县辖区内的矿山企业上百家,矿山科一共3人,即使什么工作都不干,这些企业跑一遍都要半年,所以肯定存在检查监管不到位的地方,可一旦发生事故,又要承担监管的责任,想跟领导要求补充人员,又受到编制的限制。所以如果由第三方进行检查,他们就可以不申请增加人员,也有精力干好除了检查之外的工作。 另外监管队伍里很多人都不是矿山专业的,去了现场只能看到表面上的问题,深层次的隐患很难发现,所以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自我感觉企业做得很好,可省市级专家一来检查,每个系统都存在隐患,有的还很严重,所以急需专业的安全检查力量支撑。 另一方面,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安全检查也是其法定义务,但是现阶段,其主体责任意识又尚待提高,如果单纯依赖企业自身的完善,很难避免事故的发生。所以政府出资聘请专家,进行诊断检查,是现阶段一种较好的方式,既不增加企业负担,又体现了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二、实施中的好处 1、此次诊断检查的企业都进行过安全评价和安全标准化评审,但是在本次检查还是发现了很多隐患,这些隐患既有生产过程中变化新增的,也有一些是固有的老隐患。既然进行了安全评价和标准化评审,这些问题为什么没有消除?因为中介机构都是受企业委托,所以不一定做到客观,而专家作为第三方接受政府的委托,与企业没有利益关系,更能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先诊断,不处罚,整改不达标才处罚,这种诊断检查方式比政府执法检查更温和,使企业更容易接受,也不会隐瞒隐患,愿意敞开让专家检查,可以把政府例行检查不容易发现的问题暴露出来,有利于安监局有的放矢地进行监管。 2、专家现场检查时,要求企业指定陪同人员,发现的隐患直接交流,并告知问题的解决方法,比政府单纯的执法检查更有助于解决问题。由于参与检查的专家都是行业专家,检查的同事也给矿山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次学习机会。基建矿山受益更明显,本次诊断正好帮助企业查出与验收达标的差距,为企业竣工验收提供了技术支持。 3、安监局的工作人员陪同现场诊断检查,也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矿山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矿山企业整改的困难程度,在听取了专家和企业的意见后,对矿山的情况了解更清楚,有利于以后的监管。对于基层的非矿山专业安监人员,也是一次和专家交流学习的过程,他们有的参加过矿山知识培训班,此次现场诊断检查现场跟随专家就像是一次完整的实习。 4、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项工作从一开始的隐患诊断,到矿山对隐患进行整改,再由专家进行复查的工作流程,使该市地下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了一个水平。这次诊断结论中,共对17个矿山提出了限期整改的建议,对2个矿山提出了停产整顿的建议,对2家整改无望的矿山提出了关闭的建议。出具这样的结论既需要客观的态度,也要有较强的技术水平。 这次诊断里边有一家老矿山,正在进行改建,准备年底申请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经过本次专家诊断,发现其提升设备、水泵房和供配电系统都不符合要求,要想通过验收至少还需投入160万元,这家矿山本来资源量少,矿石品位又低,铁矿石市场价格又很低迷,企业经过我们的诊断后,几个股东协商后决定知难而退,放弃建设,申请关闭矿山。企业对验收标准把握不准,一直以为自己矿山改建不错,盲目自信准备验收,如果没有我们及时的诊断和把脉,企业还会坚持投入,到时候验收也不一定达标,落得鸡飞蛋打。 三、结论 矿山安全生产是动态的,其安全管理也是动态的,所以要持续保持和提高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主要有三种方法:行政许可、执法检查、第三方服务。其中行政许可需要的安评报告和检测报告,都是企业付费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的,因为中介机构与企业有利益关系,所以有的中介机构很难完全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执法检查受制于执法队伍的专业技术力量的限制,也很难发现深层次的隐患,同时企业的抵触心理有时也会对执法检查设置障碍,对隐患进行隐瞒,致使有时检查不到位。所以,在目前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意识还有待提高的阶段,这种第三方服务性的诊断检查是优选方案。在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有能力的地区,这种政府采购有偿性诊断检查可定期实施,或大力推广到其它行业。 四、问题与建议 这种安全检查方式的缺点是需要政府支出费用,增加了财政负担,为了节省费用,建议政府进行采购招标,招标的对象应该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中介机构。由于中介机构的选择和专家的水平是成败的关键,所以建议采用邀请招标,邀请本地区或相邻地区,行业内技术力量雄厚、口碑好、对本区域熟悉的安全评价机构、设计单位或科研院所参加。 矿山安全论文:探讨如何发展露天矿山安全管理工作 摘 要:矿山安全管理工作一定要自始至终的坚持统一的方针和原则,即“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和“装备、管理、培训并重”,从而真正落实好矿山安全工作。除此之外,借助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管理和实施,来对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严格的落实,确保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各项生产,从而将一个安全、和谐和健康的工作氛围营造出来。 关键词:矿山安全;管理措施;开采制度 矿山的类型主要有煤矿、金属矿、非金属矿、建材矿和化学矿等,矿山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采矿车间,或者是称之为矿井、坑口和露天采场等,还包括一些辅助车间。矿山开采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之分。露天开采针对的是与地表靠近以及埋藏很浅的部分,较深的部分则采用地下开采。要想保证矿山能够正常开采运营最关键的就是要搞好安全管理工作,一定要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总方针坚持到底,将安全管理工作视为最为重要的事情来做。对于一些安全隐患要进一步加强排查和整改的力度,将各项矿山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将安全管理责任重点落实到各环节的施工中来,本文着重介绍露天矿山。 1 严格遵守开采制度,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露天矿山开采用到的是深孔爆破技术,坚持“采剥并举、剥离先行”[1]。开采按照分台阶的方式来进行,根据开采方案,自上而下的进行。如今考虑到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现状,确实加强安全现场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现场管理是矿山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进入开采工作区的现场工作人员一定要将安全防护措施做好。进入采区的工作人员禁入危险区,诸如悬空和危石作业等。要于坡地将相关标示标清楚,严禁任何人停留于此。与此同时,为免坡面出现落石,在进行爆破作业或装运作业的时候,应该配备专人来监护开采现场。坚决杜绝“掏底开采,一面坡”开采形式。 2 规范爆炸物品管理,完善安全管理设施 将《民用爆炸物品领用、退库管理制度》、《爆破安全规程》[2]等制度规定严格、认真落实。对于爆破器材丢失、爆破作业等可能发生的事故要进行专项治理。对于领取、存储和清退爆炸物品的相关程序都要坚持严格的检查和登记。库房不允许一人单独进入,必须双人双锁。库房实物数量和账单、票据等台账信息都要保持一致。爆破作业人员应持有专业培训合格的爆破员证才能作业。小型的露天矿开采爆破则可以外包专业民爆队进行填药爆破,矿山应有专人监督、监护爆破作业。 3 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 为尽可能排除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应该将整改工作和考核工作认真贯彻下来,就需要进行安全矿长和专职安全员的设立。在健全组织形式的同时,不断完善制度,同时对于安全责任隐患排查要逐层签订责任书,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对于牵涉到安全生产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落实好。对于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要进行及时查处,加强指导监督,将潜在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隐患检查出来,从而做好及时的预防。针对事故发生单位和个人,应坚持“四不放过”,针对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应由主管领导严格监督落实整改措施,还要将经验教训的总结工作做好。 4 认真落实安全制度,强化车间内部管理 对于矿山车间的相关安全管理规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将正确的安全理念树立起来,积极融入安全管理。在生产过程中,促使车间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加强。第一,坚持三级安全责任制,个人要对班组负责,班组要对车间负责,车间又要要对个人负责。与《矿山车间安全管理制度》结合将三级安全责任制和联保制度落实下来。第二,对车间设备管理台账进行不断修订,规范管理;第三,针对矿点安全加强跟踪管理;第四,针对安全制度要进一步深入落实,针对车间和班组的职工,还需要持续的加强和改进其安全培训工作和教育工作,从而促使将正确的安全意识真正树立起来,安全防范水平也不断增强;第五,安全工作的责任应当落实到人;第六,车间班组的核算工作中也要涵盖安全管理内容,并积极开展车间、班组安全活动,做好安全防范教育工作。 5 强化员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将有关安全的培训工作做好,这样员工安全意识才能进一步加强,对于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而言,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对于员工培训工作,管理层务必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坚持“管理、装备和培训”并重的原则[3]。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开展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加强安全培训,将这项内容归入工作计划。以计划安排为依据,在“送进来”的同时坚持“走出去”,两条腿同时走路。对于新员工更要进行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上岗人员无上岗证坚决不准上岗。对于相关的作业规程,矿山要科学制定,并积极采取严密的安全措施,而新员工对此务必要加强学习,培训部门也要加强考试检查力度,对于考试没有及格的新员工一定要重新学习,等到真正合格了才可以正式上岗。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长期重视,一定要坚持齐抓共管,强化认识,要层层落实好安全责任制,进行持续性的安全管理,严格操作,坚决将人员、设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杜绝掉。将一个安全、和谐和健康的工作氛围营造出来,打好基础,促进矿山的长远发展。 矿山安全论文: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能力分析 摘要:人工神经网络在处理无法使用简单规则或公式进行描述的大量的原始数据的问题时,以及在处理规律不清楚的问题时,其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就人工神经网络中的网络结构设计与原始数据的准备进行分析,并研究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评判能力的训练以及仿真测试,以便提高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能力。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 矿山 安全状态 评判能力 通过改变神经网络训练样本等方式,对神经网络不同训练样本的反应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程度评价的适应性。为了有效的提高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程度评价的能力,可以通过改变神经网络的神经元数目以及初值赋值的方式来测试不同的结构,从而得出不同参数下神经网络对相同训练样本的评价结论,以便提高其评价能力,在矿山安全状态评判中充分发挥出人工神经网络的作用。 1 人工神经网络中的网络结构设计与原始数据的准备 本文中主要采取如1所示的神经网络结构,根据测试目的的差异性,其测试过程中神经网络的部分性能也就不同,但是对整个网络结构的性能不会改变。 这种神经网络的主体结构是单输入、三层式BP的网络结构,输出连接、目标连接、输入权重连接、偏置连接以及层权连接等是其主要的连接方式。各层神经元的分类包括:第一隐含层有8个正切S型神经元,第二隐含层有8个对数S型的神经元,输入层有4个元素,输出层有一个线性神经元。其网络函数主要包括训练函数、初始化函数、性能函数以及各网络层的层初始化函数。其训练函数需要采取TRAINLM回转方法来运算;初始化函数需要采取逐层初始化的方法运算;性能函数需要采取均方误差法来计算;各网络层的层初始化函数需要采取优化规则的方式计算,有的时候还需要采取INITWB的方式进行运算。各个权阈值的初始化需要采用RANDS方法来计算。在人工神经网络训练的原始样本数据以及期望值中,这些数据主要是用来评价地质因素对矿山安全影响程度的原始数据。当训练完成之后,需要对其各种数据进行仿真测试,以便评断这种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在矿山安全状态中的应用价值与能力,并对其不足之处以及缺陷问题等进行分析,以便寻找出更加优化的方案,从而提高人工神经网络在矿山安全状态中的评判作用与能力。 2 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评判能力的训练以及仿真测试 对矿山安全评价的方法较多,但是能够较好的应用于矿山安全评价的方法却很少,例如事故树分析法、概率风险评价法以及事件树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均由于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的确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运用于矿山过程中的安全评价效率不高。另外,在矿山安全状态评价的过程中,其安全检查表、专家评价方法等存在一定的缺点与不足,其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观性较强,受到个人意识的影响较大。综合指标评价法由于其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指标的权值与指标的量化等问题,从而导致该方法难以在矿山安全状态中进行准确的评价。只有能够更好的适应这种复杂的动态系统的安全评价方法,才能够将其更好的应用在矿山安全状态评价中[1]。 其中人工神经网络在处理无法使用简单规则或公式进行描述的大量的原始数据的问题时,以及在处理规律不清楚的问题时,其具有较大的优势。也正是由于这种方法能够对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适应,才能够使其在矿山安全状态评价中得到引进与推广。将人工神经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评价能力的训练进行仿真实验,在每次实验检测之前,都需要对同一神经网络进行重新初始化,之后需要运用相同的训练样本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以便达到训练要求后对网络进行仿真测试,训练性能函数的误差需要保持在10以内。其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是网络在初始权阈值的基础上,对其权阈值进行不断的修改,以便寻找出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使得输入的整个训练样本集数据经过网络的运算之后,其输出与相应的目标数据差别能够满足性能函数的要求。因此,在人工网络对矿山安全状态进行评判的时候,即使所有数据与性能均符合要求,但是由于在训练的时候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阈值,训练之后得到的权阈值的最终组合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神经网络对矿山进行安全评判的目的在于运用神经网络总结分析数据,对矿井各个致灾的贡献率进行分析,进而对矿山的安装状态进行评判。从神经网络的角度来分析,通过运用网络的运算功能对训练样本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从中找出满足目标值以及性能要求的权阈值组合形式,从而通过仿真方式来评价矿山的安全状态。 3 结语 通过对人工神经网络在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能力进行训练以及仿真测试后,发现人工神经网络与人类评判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人工神经网络在矿山安全状态中的评判能力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改进,以便更好的适应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在矿山安全状态的评判中充分发挥出人工神经网络的作用,从而更好的确保矿山生产与经营的安全性。 矿山安全论文:金属矿山安全管理体系的探讨 【摘 要】根据金属矿山生产工艺的危险源的分类特点,从矿山的管理制度、矿井通风、供电、爆破、矿井开采和运输等方面对矿山安全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属矿山;安全管理;生产工艺 由于矿产企业开采矿藏的大多是人烟稀少、周围环境恶劣、交通非常不方便等地方,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矿山安全管理体系,将会留下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旦矿山出现问题,那将会直接威胁到矿山工人的生命安全,所以矿山的安全管理系统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矿山工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为了保护矿工们的生命安全,也为了预防矿山灾害事故的产生,应该从改进和完善矿山安全管理体系这一方面出发。 矿山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员的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矿山的安全;二是爆破方面,如果在炸药的安装与运输方面不小心的话,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三是矿井的通风方面,由于矿工们工作地点的特殊性,矿井的通风方面也将是影响矿工们的生命安全的一个重大因素;四是矿井开采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事故;五是矿井下的供电与通信方面;六是开采出来的矿物质的运输与提升方面。这六个方面是产生矿山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主要在这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1 矿山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 1.1 管理制度方面 制定的矿山管理制度应该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行业所制定的行规等,因为它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矿工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以及减少矿山企业财产的损失。矿山企业的管理制度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 1.1.1 安全管理机构 金属矿山安全管理机构应该符合国家相应的管理规定,而根据国家对管理机构的主要指标有:(1)依法建立安全管理机构,设定监督安全管理的专职人员;(2)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负责人必须持有安全资格证书;(3)如果是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要经过培训,并且取得相应的证书;(4)矿工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方面的培训,达到相应水平。 1.1.2 个人防护用品 国家规定,在工地上工作的矿工个人必须要有相应的个人保护用品,比如:安全帽的使用、发放相应的工作服、口罩的更新以及照明设施的配备等。 1.1.3 安全培训 根据国家的相应规定,矿工们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而培训时间的长短、培训的内容以及最后考核的形式都要符合国家的规定。 1.1.4 事故预防措施 矿山的事故预防措施应该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比如:制定合理、有效的紧急援救预案;在作业时,对各种有可能产生事故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对已发生的重大灾难事故要到相应的部门备案。 1.2 爆破方面 爆破是矿山作业的重要程序,它是凭借起爆的瞬间所释放的能量来进行开采和掘金的。但是矿山的爆破过程要用到很多的炸药,所以在炸药的安装、运输和起爆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因此,人们要对矿山爆破提起足够的重视。 1.2.1 爆破器材的管理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爆破器材的管理不仅包括爆破所用炸药的购买与运输,以及爆破过程的流程,还包括爆破器材所存放的位置是否安全和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等。 1.2.2 爆破作业的管理 爆破作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并且在爆破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爆破说明书必须是国家审批的;在爆破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指示;最后爆破员必须要填写爆破记录等。 1.3 矿井的开采 矿井开采是矿山作业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工序,它是掘进、运输、安全技术等科学技术的综合体现,为了保证开采的安全性和顺利性,开采的过程必须按照相应的国家规定来,以减少矿山事故的发生。 1.3.1 安全出口 开采过程中,安全出口的管理与运行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应规定来,比如:人员的配置、安全出口的选择、相应的标志等。 1.3.2 防水和排水系统 矿山在作业过程中不仅要有相应完善的防水和排水系统,还要应对突发事件的防水和排水的备用系统,并且所有系统都要符合国家规定。 1.3.3 采矿与掘进 采矿与掘进是矿山开采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它的设计与运作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1.4 矿井通风防尘 矿井通风包括井下空气、通风系统的好坏、局部通风是否顺畅、有没有相应的防尘措施以及相应的防火措施等,这五个方面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矿井通风的好坏以及矿工们生命安全是否得到保障。具体安全对策措施如下: (1)应根据生产变化,及时调整矿井通风系统,并绘制全矿通风系统图。通风系统图应标明风流的方向和风量、与通风系统分离的区域、所有风机和通风构筑物的位置等,必须建立通风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通风技术人员和测风、测尘人员。 (2)采场形成通风系统之前,不应进行回采作业。 (3)采空区应及时密闭。采场开采结束后,应封闭所有与采空区相通的影响正常通风的巷道。 (4)掘进工作面和通风不良的采场,应安装局部通风设备。局扇应有完善的保护装置,严禁无风、微风、循环风冒险作业,风筒应采用阻燃风筒。 1.5 供电与通信 供电与通信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矿山作业能否顺利完成,为了确保矿山作业的顺利完成,将供电与通信系统进行独立管理。它包括电源电压的管理、保护接地的保护措施、电缆线路的设计与铺设和井下照明通信的设置等。 1.5.1 建设要求 (1)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应根据安全避险的实际需要,建设完善有线通信联络系统;宜建设无线通信联络系统,作为有线通信联络系统的补充。 (2)通信联络系统应进行设计,并按设计要求进行建设。鼓励将通信联络系统与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建设。 (3)通信线缆应分设两条,从不同的井筒进入井下配线设备,其中任何一条通信线缆发生故障时,另外一条线缆的容量应能担负井下各通信终端的通信能力。 (4)严禁利用大地作为井下通信线路的回路。 (5)终端设备应设置在便于使用且围岩稳固、支护良好、无淋水的位置。 1.5.2 维护与管理 (1)应指定人员负责通信联络系统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 (2)应绘制通信联络系统布置图,并根据井下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布置图应标明终端设备的位置、通信线缆走向等。 (3)系统维护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4)应定期对通信联络系统进行巡视和检查,发现故障及时处理。 (5)系统控制中心应有人值班,值班人员应认真填写设备运行和使用记录。 1.6 提升与运输 为了保证矿山所开采的矿物质能有效的从矿井下运出来,在提升与运输时要主要关注提升装置的应用、钢丝绳的选取与应用和运输工具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提升运输单元主要对策措施如下: (1)同一层罐笼不应同时升降人员和物料。升降爆破器材时,负责运输的爆破作业人员应通知中段(水平)信号工和提升机司机,并跟罐监护。 (2)罐笼的最大载重量和最大载人数量,应在井口公布,不应超载运行。 (3)提升钢丝绳的检验,应使用符合条件的设备和方法进行,升降人员或升降人员和物料用的钢丝绳,自悬挂时起,每隔六个月检验一次;有腐蚀气体的矿山,每隔三个月检验一次。 (4)罐笼提升系统设有能从各中段发给井口总信号工转达提升机司机的信号装置。井口信号与提升机的启动有闭锁关系,并在井口与提升机司机之间设辅助信号装置及电话或话筒。 2 结束语 金属矿山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是为了保障矿工们生命安全,还减少了矿山企业的财产损失,除此之外,更是矿山企业和安全管理人员在管理安全问题意识的很好的体现,只有使安全系统更加的规范和标准化,才能全面保证矿山企业在作业时的安全。
管理决策论文: 管理决策论文:我院经营管理决策中成本核算的应用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人民对于医疗的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通过一种及时有效的方式提升医院的经营管理手段,对医院自身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较好的保证到医院正常的发展,对医院实施成本核算就显得极为重要。医院成本核算是管理部门进行制定出的一种宏观的经济管理的财政以及政策的补偿政策和医疗保险等政策的 一种科学依据[1]。在医院实际的经营管理决策时,通过成本核算的形式,能够强化医院经济管理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保证到深化医院改革的相关效果。为了保证到这种效果,可以不断的对医院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成本核算的手段以及对医院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找出如何较好实现成本核算的方法。 1成本核算对于我院在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的医院在体制方面也开始取得了较大的改变。尤其是我国的医院也从靠着财政拨款过日子的情况之下转变成为需要靠着自身经营来发展的现状。对于我院也是如此[2]。我院在实际的进行发展的过程中,经营管理决策工作是能够取得有效发展的一种前提条件。为了较好的实现我院的经营管理决策的正常进行,保证到成本在一种合理的状况之下进行极为重要[3]。为了保证到我院的日常工作能够严格的规定成本,并能够在此过程中保证到医疗质量,则需要对其实施成本核算。 2目前我院在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的成本核算问题 我院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并不足目前我院已经开始实施了科室级别的核算情况。但在此过程中,由于医院的管理人员对于成本理论的认识并不足,对于成本的理解也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偏差。而正是由于这种特点,目前在实际的实施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也无法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成本核算,甚至极有可能会出现成本核算上的错误,例如会将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和院内的奖金分配工作等同,导致我院的成本核算工作走向误区[4]。目前我院缺少一种完整的成本核算理论的方法为了较好的实现成本核算,我院在实际的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成本核算过程中,一种完整的成本核算理论方法体系就显得极为重要。但目前我院在实际的实施经营管理决策的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仍然是将成本核算建立在预算会计的理论方法上的。同时这种方法下的成本核算基本上也只是对于医疗业务活动过程中的业务收支进行一定的核算,因此无法将医院中的实际成本状况以及目前我院的经营情况进行反映,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成本核算理论方法无法对我院实施一种及时可靠的依据,甚至极有可能导致我院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错误[5]。成本核算的管理方法以及实施方法并不相同在成本核算的管理模式上,我院使用的方法较多。例如可以将科室的核算纳入到财务管理中,也能够单独的成立经济管理的科室对于成本进行相应的核算,和财务管理实际上呈现出一种分离的状态。正是由于这种现状的出现,目前我院在进行成本核算的管理以及实施的过程中,会导致成本数据出现失真的情况。 3改进我院在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成本核算问题的方法 加强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目前我国在实施经营管理决策的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及时对成本核算的认识并不足。正是由于这种特点,我院在实际的实施经营管理决策的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往往并不能够较好的进行。因此可以在我院实际的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成本核算过程中,对于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明显的提升我院的成本核算工作人员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工作,因此也能够更好的实现成本核算的实际效果,这对于我院在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进行成本核算的正常进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找出一种合理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的成本核算实现方法的不合理也是导致目前我院在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无法正常进行成本核算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在实际的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关注到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种有效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于我院的科室经营管理情况进行认真的评估,也需要对于目前我院的成本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关注。通过这种手段,就能够较好的实现我院的经营管理决策成本核算的实际效果,这对于我院的经营管理决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统一我院的经营管理决策成本核算的管理以及实施方法目前我院在进行经营管理决策的成本核算过程中,管理和实施方法相脱离也是倒是成本核算无法正常进行的一种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可以对于我院的经营管理决策中的成本核算特点进行分析,找出较为有效的管理和实施的方法,并能够实现对我院的经营管理决策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以及管理,并在此过程中真正的起到成本核算的相关效果,保证到我院能够较好的实施成本核算。 作者:侯景芳 单位: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财务科 管理决策论文:大数据对涉农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借助大数据时代的背景,能在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支持涉农企业进行正确的管理决策。本文分析和研究了涉农企业管理决策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并得出涉农企业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大数据;涉农企业管理决策;影响 最近一些年来,涉农企业面临着一体化经济和信息的不断发展,竞争日益加剧,为保证涉农企业能抢占更大的市场竞争,应当使其管理决策水平得到提高。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涉农企业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增加,然而在管理决策上受到其影响也大大增加。所以,亟待进一步对涉农企业管理决策受到大数据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1大数据定义 目前,专业研究领域尚未对大数据技术的概念进行明确规定,其中存在以下几个典型的观点:IT权威研究结构Garther公司对该概念进行界定,即为在新处理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大量信息资源,并且具有良好的处理信息的能力;NSF对大数据也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即为在多种数据源的基础上构建的丰富且长期性的分布式数据集;麦肯锡对其也作出定义:即为在突破传统数据软件功能的数据集合,在规定时间内能高效管理数据,涉及采集、储存和分析数据等。上述对该概念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大数据技术的特点,能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同时摆脱数据信息的限制,能对数据信息进行充分掌握,并用专业化的手段处理数据信息,在加工处理数据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 2大数据特征 2.1高速性 由于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和广泛应用,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基于此,涉农企业在形成信息的同时能高效处理这些信息,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决策,由于大数据存在高速性的特点,因而能实现上述现实需求。 2.2海量化 大数据的特点之一即为海量化,其为在使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数据时,数据存储单位在TB存量到PB存量之间,但海量化的数据存储能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涉农企业的管理决策。 2.3多样化 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内容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越来越显著,并且大量的大数据符合信息发展的要求,涉农企业以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信息为内容,有效存储和处理正常交易期间的所有相关信息;与此通知,在人机交互期间形成的数据信息能通过非结构化数据形式完成存储和管理,并进一步构建大量的数据信息库。 3大数据对涉农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分析 3.1给决策环境带来的影响 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可见在当前环境下,涉农企业不但能结合目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管理决策,对数据进行正确判断和研究,灵敏地感应市场发展动向,良好地应用有效数据,进而为涉农企业发展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大数据环境下,涉农企业必须具备更强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制定、评估和分析决策方案,进而对管理决策的总体产生影响。当前,我国逐渐朝着市场经济时展,在当前日益竞争的背景下,唯有深入应用数据,涉农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才能协调,涉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大数据中的数据的价值较高,其涵盖了准确、全方位的信息,因而对于涉农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涉农企业应用大数据拓宽了其发展空间,从调查数据可知,当前涉农企业现代化管理已经将大数据作为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尽管当前涉农企业才应用大数据才刚刚起步,但是已经给涉农企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会。数据能够准确判断有效信息,为正确决策奠定基础,为涉农企业将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2给决策数据信息带来的影响 面对日益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的存在对涉农企业管理决策的内容技术含量及知识含量的丰富程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大数据带来的最大影响即为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合理分析信息,能为涉农企业管理决策奠定理论基础。若涉农企业面对当前的市场竞争,忽视互数据的应用,则其将丧失大量的市场竞争资源,流失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源,并降低其竞争力。大数据下的数据管理、特点以及形式已经突破了目前前期数据的大量特点,大数据的数据管理较为复杂,因为涵盖的内容广泛,必须通过选取、手机和存储整体的数据等一系列环节,旨在实现稳定可靠的数据,接着进一步分析与概括搜集的数据,结合涉农企业的现状和实际正确处理数据,必须对大数据的实时作用给予高度重视。除此之外,数据间存在相关性,数据和数据间具有一定的关联,唯有如此才能对数据有准确的理解,并充分发挥其价值;基于知识含量的视角,由于数据包含的知识内容较多,这种知识既有行业内部的也有行业外部的,数据管理工作者应当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一因素对管理决策产生极大影响。大数据下涉农企业需要的知识更多更丰富,必须深入分析和挖掘数据中的内容,获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数据和知识在内部实际上是统一的,必须视为一体,在某种程度上能体现涉农企业应用数据的能力,唯有保证二者的协调一致,涉农企业获取的信息才更有价值,其能创新发展模式,增强涉农企业综合实力,帮助其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3.3给决策参与者带来的影响 对数据分析师的影响,当前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在数据搜集和分析上的作用至关重要,数据分析师不但要应用统计分析分类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还必须整理和总结大量的数据,能够转换数据,使其转换成简单的语言以供决策者正确使用数据。然而,市场中十分缺乏数据分析师,哪怕部分涉农企业设置了数据分析师,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转变管理决策职能,大数据的应用转变了管理决策者的制定决策的方式,传统的决策方式都是借助自身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所学知识,或者借鉴其他涉农企业案例经验对涉农企业将来发展的方向进行判定,基本上属直觉判断,但是大部分大数据对科学和方法较为重视,因此和传统决策方式相比更客观,因而转变了他们的职能,高层管理者在未使用大数据之前基本上都是依靠自身的知识对涉农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判断,难以确保获得全面、准确、可靠的信息。在应用大数据之后,能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涉农企业的现状出发,进行科学准确的决策。对涉农企业管理层与普通员工而言,获取数据信息更具便利性,同时决策水平逐渐提升。在使用互联网和普及计算机的基础上,科技获得高速发展,各个领域间更易于融合,多元化的数据信息使得涉农企业内部能实现全员参与决策。 3.4给决策组织带来的影响 大数据环境下,必须动员所有成员参与其中,则涉农企业的决策不仅是管理者的职能,进而逐渐拓宽其范围,以此重新配置决策的权重,这对于涉农企业决策组织而言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包含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还包括分配决策权的问题。由于市场瞬息万变,能充分凸显出分散决策的作用,因而便于涉农企业管理制定有关方案。当然,知识分布和转移成本对涉农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产生极大影响,若涉农企业领导存在相对统一的知识结构和集中的知识面,则必须通过集中决策的方式作出有关决策。在分配决策权时,涉农企业可能不具备较大的竞争优势,然而因为涉农企业没有交付给个人制定决策权,因而在交付的同时,也未能综合评估这些人的能力和知识,进而对制定决策的质量也产生了极大影响。通常而言涉农企业中的员工对涉农企业的基本情况越熟悉则存在更多的知识量,技巧就越熟练,且判断涉农企业的发展更贴切,同时也具有更大的决策权。在网络时代中对应用管理组织模式更为重视,因为金字塔的管理模式更于趋向于扁平化的组织模式,由于受到大数据时代的影响,基本员工也能对基本的数据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因而管理模式更显著,同时也会影响决策的分配权。所以,在制定管理决策时,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完善涉农企业的组织结构,为制定高效合理的决策奠定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涉农企业的发展模式获得极大改变,因而涉农企业必须满足更高条件的,必须对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规律了如指掌,不断跟随时展的脚步,积极使用现金技术,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增强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有效支撑涉农企业正确的管理决策,进而推动涉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作者:刘丹 单位: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商贸系 管理决策论文: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也给也给企业传统并且相对简单的管理环境带来了极大冲击,对企业的企业管理决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想突破固有管理模式,取得更大进步,必须尽快探寻出适合于当今市场经济发展格局的企业管理决策系统。而大数据的出现,一次又一次刷新了商业革命的记录,始终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本文通过对大数据特征的探讨,分析了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 大数据时代即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应用程序共存并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其中囊括的数据内容远不是目前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能及的,在分析、搜集、存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仅资源丰富,反应迅捷,而且存储空间大到难以想象。大数据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将对企业决策数据、环境、参与者及组织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大数据的特征 1、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目前在整个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大数据的实际意义更偏重于将某一含义的数据进行专门处理,而不仅仅只是掌握海量数据内容,即假设大数据的内容是某一产业模式,则分析重点应放在怎样提高数据的“加工”能力,以确保大数据内容升值。 2、大数据的特点 (1)迅捷性。众所周知,大数据在对数据的搜集、整合、处理方面具有迅速敏捷的特点。各种社交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的盛行,各式传感器在日常生活的普及,都在某一程度上反衬出信息的输出、传播、接收等过程只是转瞬之间的事。(2)多样性。数据内容在大数据中是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的,一般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产生于正常的交易过程,需经过专门处理才能对数据内容进行记录和储存;非结构化数据内容是一种技术内容,由原有内容衍生出或随着各项技术手段的诞生而出现,是人和机器之间各种交互变形产生的数据。(3)海量性。大数据里的数据经整合后呈现海量趋势。以普通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一般存储单位为TB,更有甚者以PB为单位储存数据。这种现象倘若上升到更大更广的科学领域或者商圈,存储规模恐怕会更大。 二、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影响分析 1、影响管理决策数据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管理决策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其中当量准确性数据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企业对数据内容的疏于管理会导致数据内容的流失,致使企业无法通过数据分析监测市场状况,从而做出错误决策。以下从两方面内容分析大数据对管理决策数据的影响。(1)数据管理方面。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管理,呈现出形式、结构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由于数据管理过程繁杂,需首先对整个内容进行大致选取再重新整合,将实时数据分析的内容作为重点,在保证处理的数据准确可靠的同时注重数据内容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内容之间的关系已不是原有的因果关系模式,而是相互关联模式,这种关系模式的转变,使得数据内容之间信息的相互挖掘成为现实,提升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度。(2)知识管理方面。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看,数据中潜藏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内容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唯有从各个方面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中提炼出适合于本企业管理决策制定与运行等方面的知识体系,才能实现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2、影响管理决策环境 随着大数据内容的不断更新充盈,数据量已从原有的TB(1024GB=1TB)、PB(1024TB=1PB)级别,上升到EB(1024PB=1EB)级别,甚至是ZB(1024EB=1ZB)级别,数据存储量上涨趋势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数据内容总量中,近两年出现的数据内容超过数据总量的92%,这预示着大数据时代早已到来。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决策内容需要大量的数据内容做支撑,因此,数据内容的搜集、筛选、整理、整合、再利用这一过程,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云计算的背景下,大数据环境影响着企业搜集信息的方式,决策方案的选择、决策制定及评估等过程,进而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内容也有深远影响。 3、影响管理决策参与者 (1)数据分析师的出现。数据分析师是在大数据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兴职业,主要工作内容是以大量数据为基础,通过自身对数据敏锐的感知力,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及分布式处理等数据处理方式,将企业某类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整合,提炼出决策者希望看到的有助于决策制定的信息,大大便利了企业决策制定人员的工作。(2)管理决策参与者职能转变。大数据背景下整合出的数据内容,使得传统的经验判断、直觉判断、仅靠自身学识分析判定等较为冒险的决策制定方式不再盛行,转而屈服于能“说话”的精准数据内容。大数据的存在,使得企业决策者能理性的站在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状况和管理者多年的管理经验,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管理决策参与者的职能由此发生了转变,全员参与决策制定已成为大势所趋。 4、影响管理决策组织 大数据背景下倡导的全员参与决策转变了决策制定者的角色,决策制定权的重新分配问题,势必会给企业管理决策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带来变革性的冲击。(1)企业管理决策组织结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集中决策组织或分散决策组织的选择问题,另一个是决策权的分配问题。对于问题一,企业组织理论认为可预测环境对组织决策过程影响相对较小,在这种情况下,集中决策组织更易形成;反之,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下,分散式决策组织更为有利。电脑技术常常用来帮助企业在动态变化环境中提高数据处理能力,而动态变化环境作为不可预测环境的一种类型,因此更倾向于选择分散式决策结构。除此之外,企业知识财产分布、转移成本以及权力转让成本等也会影响企业组织结构,倘若知识财产散在分布,则应选择分散决策结构;倘若上级主管分布集中,则应选择集中决策结构。大数据背景下的决策更注重时效性,并且环境复杂多样,各种决策知识散在分布明显,因此,大数据下的决策形式主要是分散式。对于问题二,决策权没有适当分配是导致企业决策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大数据背景下,全员参与决策制定,即使是普通员工也有决策制定权,因此,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更为有利,决策分配问题应该更多的参考借鉴这种变化趋势。(2)企业管理决策文化。企业借用大数据理念进行决策的制定,必须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当面临重大决策时,首先应该收集、整理数据,再做出决策,而决策者的思维转变会提高员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行动力。倘若员工能做到用最新的数据分析结果,说服上层领导改变仅凭直觉做出的决策,那么企业管理决策文化将迎来一场革新。综上所述,大数据背景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就企业本身来说,不止是一种数据处理方式的应用,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种全新的有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手段。大数据内容的高效运用,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还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战胜对手,完善自我,让企业的未来更辉煌。 作者:翟飞 单位:中铁辰邦(北京) 科技有限公司 管理决策论文:企业管理决策行为中后悔因素概述 1引言 决策者在各种决策过程中首先是规避风险或是规避后悔;还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二者兼顾进行决策,二者间是否有共同的标准,是否有共有的机制进行权衡、协调,并产生决策行为,这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补充和扩展。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研究,给决策领域研究带来了新的期待,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决策过程中个体的内部加工机制以及外部的决策规律。决策者如何预测未来的可能后悔,若规避后悔后会导致何种决策行为差异,已成为了今后后悔与决策领域研究的重点。 2决策行为中后悔情绪的研究现状 决策在经济学中最早被看作是“绝对理性”的行为,但现实中不确定的风险决策,如赌博、炒股、保险等却违背了“利益的最大化”经典理论。Kahneman的前景理论认为风险下决策者的各种主观偏差导致了其非理性行为。决策过程总是受到情绪的作用影响其行为,是认知加工的高级过程。在决策过程中,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者都基于趋于快乐而避免痛苦。决策领域的已有研究指出,诸如后悔、失望、愉悦、惊奇等情绪在决策行为模型的影响作用,已成为风险决策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在决策的认知加工过程中,情绪与效用的关系密不可分。决策者在积极和消极情绪影响下,其决策行为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与此同时,正确的决策结果会使决策者产生正面与积极的情绪,但错误的决策结果会导致决策者后悔、失望等负面情绪。 3后悔情绪的相关理论 3.1后悔理论 后悔源于决策者对所选项结果和放弃项结果的差异进行比较而产生。若放弃选项的结果优于所选项结果,决策者会产生后悔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愉悦情绪。Bell的失望理论认为,失望基于结果未能达到期望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比如,参与有1%的机会获得10万元抽彩活动。参与者选择参与但结果一无所获后,就会非常失望没能获胜。Weber Chanman在小额赌注的赌博研究中发现,个体在失望情绪的影响下,表现出风险寻求的行为。Dijk认为降低自我期望是避免失望的一种方法,因为“没有期望,永远不会失望。”Zeelenberg指出,后悔理论不同于传统的前景基础决策理论,选项的期望效用不仅受到选择项结果而产生的痛苦或快乐影响;还受到被放弃项结果的影响,即风险偏好除受到心理因素和认知加工因素影响,还受到预期后悔情绪的作用。 3.2决策后后悔 决策后情绪的有关研究对深入了解决策者决策过程的认知机制,影响决策行为的有关因素等有着重要意义。Zeelenberg等人深入探讨了决策的结果所可能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消极情绪——后悔与失望,认为二者是明显不同的两种负性情绪,后悔与失望情绪在感受、思维、行为趋势、行为、情感性目标五个方面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别。后悔的产生是由于自责;而失望的产生是由于环境或他人的被动感觉。决策后后悔的有关研究还指出,后悔是在以往错误决策中习得的一种功能性情绪,决策后后悔情绪不仅是独立的决策后情绪体验,而且还会影响到决策者未来的决策行为。因此,决策后后悔情绪的预测可能会出现偏差。3.2.1情感判定理论Mellers等人(1997)提出了情感判定理论解释个体对选项结果的预期情绪,认为决策者对结果的愉悦程度受到结果效应、比较效应和惊讶效应的影响。Me1lers(l999)又提出了主观预期愉悦理论,用于解释决策者在面对决策任务时的认知特征,并预测决策者会按照最大化预期愉悦的原则进行决策,在面临具有不同结果得失的赌博选项时,会对赌博总体进行主观评估,权衡备选项的主观预期愉悦值大小后,选择预期愉悦值较大的一项赌博选项。3.2.2决策判断理论Connolly Zeelenberg提出了决策判断理论,认为后悔基于两个核心因素:即与决策结果进行对比评估;或对做出不利决策的自责。在决策结果反省过程中,若存在可能或完全不合理的认知,决策者产生后悔,后悔强度依赖于反省结果的严重性程度。决策者会由于决策结果未达到自身预期结果而后悔,也会由于自身错误决策而后悔。3.2.3反馈条件的后悔理论Humphrey发现早期后悔理论中缺乏对反馈作用的主观认识,提出了反馈条件后悔理论。认为后悔是否产生源于决策者是否预知弃选项的可能结果。通过预期反馈,突显了对于不确定项的结果。 3.3预期后悔 心理学家Janis和Mann则提出预期后悔情绪能促使决策者在更加细致的思考基础上,最终做出的更加“理性”的决策。预期后悔情绪作为一种决策前情绪,是影响人们行为决策的重要情绪因素之一。所谓“后悔厌恶”“、避免后悔”等都是源于对后悔情绪的预期感受,即在决策行为做出之前规避或厌恶可能的后悔情绪,被称为预期情绪。所谓预期情绪区别于即时的、内在活动结果的预想情绪(如恐惧,惊慌等)。是预期结果发生时,对于未来体验的预期,而非在决策过程所伴随体验到的即时情绪。对预测选项结果进行比较的预期情绪就是预期后悔。研究表明预期后悔可以改变人们在行为决策时的风险偏好,决策者受其影响而做出规避后悔的决策行为。Boles Messick认为,决策者采用多重参照点对决策结果进行评估,最终改变决策者的选项偏好。选项本身的特征,如关系、社会比较和价值区域是激发决策者产生参照的三个影响因素。Ritov的相关研究显示,后悔概率的改变导致决策项结果间的对比所形成的参照,决策者对于选项偏好产生差异,最终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行为。Zeelenberg等人证实预期后悔情绪可以通过操纵反馈信息进行控制,决策者在决策时并非因为风险厌恶,而是后悔厌恶。当风险规避与后悔规避的方式不一致时,决策者为了规避未来的后悔表现出风险寻求的决策行为。Larrick Boles发现当决策者对放弃选项的反馈信息没有期望时,比期望得知反馈信息的决策者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厌恶,在这种影响下,决策者更容易达成谈判。Zeelenberg和Pieters通过对荷兰彩票的博彩行为研究,发现受预期后悔情绪的影响,荷兰邮政编码彩票(号码为邮政编码)要比国家彩票(自己选定号码)更能吸引群众,后悔情绪的产生是由于个体或社会所提供的反馈。Lin等人研究发现决策者在股票投资中使用多重“也许会怎样”来判断其预期后悔情绪。 3.4“作为效应”与“不作为效应” Kahneman研究指出,行动者比不行动者更后悔。因为行动者的不作为与不行动者的作为相比,更容易产生反事实思维,导致行动者会更加后悔。Gilovich和Medve的研究发现,在短时期更容易由于作为而后悔;在长期时则由于不作为而后悔。Zeelenberg指出,决策者对于之前结果是积极或者缺失进行决策,作为比不作为更后悔;若结果是消极时,则决策者不作为更后悔。Li和Liang的研究表明,若作为结果接近却未达到积极结果时,决策者作为比不作为更加后悔;若作为结果远未达到好结果,不作为的决策者比作为的决策者更加后悔。张结海提出后悔一致性模型解释了后悔的作为与不作为效应。用“状态改变”和“状态继续”替换了“作为”与“不作为”的概念。另外,在决策过程中系列决策任务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作用。Tykocinski等人指出,为了避免由于两次机会对比而形成的预期后悔情绪,在错过前期决策行为机会后,决策者的“不作为惯性”会降低后期类似机会作为的可能性。Zeelenberg不作为惯性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后悔可能只是一个副产品。决策者对初始机会的错失导致其对后面机会的决策贬值。不作为惯性对经济学中的许多反常现象都可以进行合理的解释,例如沉没成本效应或登门槛效应等。后悔的“作为”与“不作为”的后续研究愈加深入,诸如反事实思维、心理模型等许多概念成为了研究的新角度。研究发现后悔与决策行为之间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后悔总是作为一种很强的动机因素影响和调节着人们的行为。 4今后研究的展望与启示 后悔因素在决策行为上的作用与影响是复杂的,理性认知与情绪解释并不能全面解释个体的决策行为过程,决策者受后悔最小化的影响,有时可能会做出冒险行为。在决策认知过程中,规避风险和规避后悔的方向一致时,决策者才会表现出风险厌恶,因此决策实质是后悔厌恶。另外,由于情境因素的影响金融决策行为的结论不完全适用于人们的普遍决策行为模式。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更多地符合生态理性观。当前研究认为后悔来源于反事实思维,若未能得到放弃项结果的反馈信息,就不会产生反事实思维,也无法产生后悔。从决策反馈到后悔情绪的产生过程中有哪些认知成分,其如何参与后悔情绪的加工,也是一个今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另外,目前关于后悔中的作为与不作为效应的研究结果仍然存在争议。研究者对“作为效应”与“不作为效应”相比较,仍然未得出其后悔程度差异的一致看法。此外,后悔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更多涉及决策者的行动与不行动、责任、努力及个体特征等方面对后悔程度的影响。对于决策任务选项对后悔程度的客观影响,还有待于深入探索。在情绪因素中还存在一个因素,即弃选项与决策项接近程度,在被试的预期后悔情绪与决策行为上的作用与影响。以往研究结果发现,当决策者依赖于代表性知觉进行决策判断时,在一定程度上通常会忽略“基线值”的信息,即事件发生的相对频率。备则项的接近程度可以作为一个影响预期情绪强度的重要情境因素,提高决策者的后悔厌恶强度,并改变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接近程度的强度如何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直线性的对应关系,还是会出现波动,还有待于借助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对后悔因素深入探讨。 作者:于翔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管理决策论文: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研究 一、企业市场营销的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现状 1.市场营销管理状态落后。以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状态均较为落后。由于企业的运作离不开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生产力也大幅度提高,但是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起步较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市场营销管理的状态稍显落后。因此,使得企业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市场营销状态不相符,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将各部门之间工作相统一,也就无法将生产环节中的力度完全发挥出来,限制企业的发展。 2.营销手段贫乏。我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处于发展缓慢的阶段。许多企业为了谋求新的发展渠道,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但是却没有改善自身的营销手段,也没有将技术与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相结合,所以,在营销手段较为匮乏的情况下利用先进的技术对企业进行包装,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发展。 3.营销方式与管理之间存在矛盾。由于营销理念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引入我国的,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发展的程度还不够完善。营销方式一般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而更新的,所以企业的营销方式方面发展还算稳定。大多数企业对市场营销的管理都不够重视,所以,营销管理一直没有得到发展。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营销管理方法都是在沿用过去的传统模式,而传统的营销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代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的需求条件,这样就会制约企业市场营销方式的更新和发展。 二、企业市场营销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及结构功能 1.环境分析功能。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具有环境分析功能。市场营销的环境分析功能能够帮助企业对潜在的威胁因素进行具体地分析,并对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等环境因素进行有效地分析,从而得出企业发展的途径。另外,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可帮助企业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意向,分析企业的竞争力优势和劣势,从而提升企业的外部竞争力。 2.市场细分功能。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具有市场细分功能。企业在充分了解自身所生产产品的情况之下,就能够对市场受众进行细分,从而实现具有目的性的市场营销,减少市场营销的误差,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 3.产品策略分析功能。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产品策略分析功能。产品的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落期为其生命周期。市场营销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可对的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减少产品不同生命周期带给企业的不良影响,使企业能够在旧产品的成熟期推出新产品,实现产品的新陈代谢,防止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产品的影响。 4.价格策略分析。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可进行价格策略分析。从产品的价格策略角度进行分析,可将产品的市场占有额、利润以及销售方式等等分析透彻,实现定价方式的优化,保障新产品以及处于成熟期产品的市场成本、需求以及竞争力。 三、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策略 1.数据库支持技术。市场营销管理与决策系统发展较为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市场营销方式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市场营销管理与决策系统进行建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许多企业已经形成了数字化办公的模式,而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也应进行改革,以数字化管理模式来代替过去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利用数据库技术对市场营销管理提供支持,可以将市场营销工作中获得的数据与信息进行整合,将所有信息与数据全部纳入数据库之中,从而满足市场营销多样化的需求。数据库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支撑层、数据库管理层、决策工具层以及决策层。其中,支撑层为数据库模型,由营销模式为基础对数据库模型进行选择;数据管理层是对数据库、方法库以及知识库等等进行管理;通过选择决策,最终进行决策。数据库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存在巨大的差异。其一,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能够充分满足各种市场营销方式的需求,以市场营销的特征为主体,对数据库的适用性进行重点的分析。其二,在利用数据库进行市场营销的管理时,由于数据库能够对市场营销数据进行系统、整体地分析,使信息数据保持整合性,并且能够在营销信息数据之间建立相关性联系,从而实现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并提升数据分析的效率。 2.OLAP支持技术。OLAP(联机分析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资源共享方面,且需要建立在网络数据库的基础之上。OLAP技术是一种决策工具,可以在数据库进行决策的过程之中提供动态的数据支持,从而实现营销数据的综合性分析。OLAP技术为数据库提供的动态信息较为灵活,而且OLAP技术还可以对营销数据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使数据库分析更加接近人的思维,也使营销数据分析更加具有准确性。OLAP技术实施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分别为第一层(客户端)、第二层(多维化处理)和第三层(数据处理)。OLAP技术实施环环相扣,先从客户端获得数据,然后将数据提交服务器,由OLAP服务器进行多角度地处理,然后再投入数据库进行准备、加载,移入数据仓库,最终完成数据的分析和转换。这种数据处理方式与人脑对数据的处理方式基本一致,所以,能够为营销数据的处理提供支持。 3.数据挖掘支持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也是建立在数据库基础之上的营销管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就是将营销数据库之中的重点决策信息筛选出来,并对重点决策信息进行整合,为市场营销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信息挖掘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集成、规约、清理、变换、实施、评估以及知识表达等八个步骤对信息进行整理,并利用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等等对数据进行集成计算,挖掘营销信息的有效价值,并将价值最大化。信息挖掘技术可以弥补数据库的不足,帮助数据库筛选信息和数据,防止重要数据被忽视或丢失,并保证数据库处理信息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实现自身的发展,企业必须要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许多企业对营销管理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营销管理模式阻碍企业营销能力的发展。所以,企业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还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重视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市场营销管理的水平,改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实现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作者:李贤俊 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管理决策论文:学校教学管理决策 一、规范办学行为,使教学有序进行 规范办学不仅是国家、社会的要求,也是家长、学生的期盼,更是学校管理的需要。首先,对教师教学行为加以规范,要求教师要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要求,学校也应制定相关师德师风和教学管理方案,做到预防在先,以规避违反师德行为的发生。其次,对学校办学行为的自我规范:第一,要严格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坚持平行班教学,注重教学的公平性,确保所有学生的受教育公平权利;第三,严格作息时间,保证学生的课间锻炼和休息时间。通过规范办学行为,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基础保障,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常规管理决策到位 教学常规管理决策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好坏,也是学校其他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石和保障。1.决策制定突出“实”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夯实常规管理,应凸显“实”字。首先,决策要符合实情,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校本常规管理制度。其次,决策要注重实效,要做到切实可行,能够提高教学管理质量。2.管理落实突出“恒”“滴水穿石”,靠的就一个“恒”字。在学校教学管理中我们也要坚持“恒”,切忌时冷时热,有头无尾的管理态度。首先,严格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教学常规管理能够持之以恒地实行,学校领导要每日巡查、定时检查、随时抽查,遇到问题后要及时解决,形成日日有管、天天有效的管理格局。其次,除了制定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外,还要从思想上对教职工进行引导,逐渐结成共识,形成持之以恒的管理文化。3.反馈调控突出“快”教学管理中狠抓常规管理旨在为了更有效地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就要求在“管”中必须做到对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做到一个“快”,以指导“教”与“学”。反馈途径有很多种,如:当面交流反馈、集体反馈、教学效果反馈、教案反馈等等,通过及时反馈,促使教学管理的优化,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4.校本教研突出“活”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为基本的途径,也是提高学校教学管理中“教”与“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扎实校本教研,切实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本教研要由“单一性、封闭性”向“多样性、开放性”转变,突出一个“活”字,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不断自我进步,并主动把成果中新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进而转化成提高教学水平的实际效益。 三、结语 总之,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管理者必须加强教学管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更好地让学校教学管理跃上新台阶,展现新活力,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陈云峰 单位: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 学校管理决策的育才氛围 一、学校管理决策势在必行 学校法人的权力没有实质性制度的制约,分工而不分权,缺乏有效的授权就会导致决策上的事情会因校长的情绪和偏见出现朝令夕改的现象。我们会发现这种决策管理采取的方式和参与的程度往往也是个人决策的结果而非民主意见。学校教育的出现应运而生的是学校的管理,这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壮大。在当今社会学校从一个封闭的系统变成了关系复杂的社会系统,学校的职能在兼顾“育人”为目的的同时是“主其事为管,治其事为理”。一所好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是有素质、有能力、有管理水平,能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人。我们小学在建设校班子的时候秉承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让每个管理岗位上的人都记住“有为才能有位,有位必须有为,无功便是过”。一所学校就是一个社会缩影,教职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分子。管理者如果不走访倾听老师的心声,肯定会脱离实际地制订一些决策。俗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管理者不为教职工打造舒适的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空间,势必会导致教学积极性的下降,只有打造出“学生不怕学习难,教师不怕工作苦,领导不怕下属烦”的工作环境,才能留得住人才。我们小学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在这种管理难度增大的情况下,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以校长为核心领导,副校长分科管理教育教学的指挥机构,这种层级式管理,相互之间分工又合作的目的是达到一级对一级负责,管理责权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我们学校的各科组长和干事都是经过学校的层层推荐,反复考核通过的,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创新能力。我校选拔出来的管理人员思想先进,教学有创意,工作有闯劲,有较强的责任感,能当好干群之间的纽带,能搭建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我们学校的管理决策是以“育人”为目标,在教育方向、目标、内容、原则上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效能。 二、学校管理决策规范可行 学校教育工作要结合现状。成功决策的前提是有准确的认知,认识老师对学生、教育与社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等基本关系,规避一些实际行动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这种现代关系,在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才能做到教学相长,触类旁通。学校的管理实践是检验决策理论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管理能推动学校的发展进程。我们小学在提高教师的理论学习上大下功夫,让教师知行达到合二为一,教师会用理论学习成果去检验决策实践的正确与否。我校在调整控制教育行为的时候真正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这几年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校领导班子进行各种形式的调研和学习。在教师培训、交流演讲、名师讲座、骨干进修的活动中,提高了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思想觉悟。我校通过职代会充分征集意见,完善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在绩效挂钩方案、课时奖励方案、创新改革制度、优秀科研等方面投入资金,吸引优秀人才,打造名师队伍。利用现有条件提高教职工的物质生活,在其他方面加强对教职工的精神激励。管理策略用对路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这学期我们把小学生贪玩问题同小学生好动的个性联系起来认识,利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学校的管理者把学校放到社会系统的整体中去权衡教学模式,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来调整学校的教学目标。目前,我们学校的决策执行者在教学管理方面有非常高的积极性。当个体参与决策活动并依靠集体的智慧进行决策,就实现了学校的民主化,这是所有学校管理的必然趋势。现在的管理讲究科学化原则,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发展中,为学校的其他各项管理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我们姜家镇中心小学全体教职工通过团结协作,构建了和谐的群体关系。在学校的不断发展中为教职工提供广阔的发挥空间,管理者不但把决策作为一门科学,还把学校决策视为一门高雅的艺术,用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决策,用与时俱进的艺术眼光看决策。我们把学校打造成培养学生的摇篮,用正确的管理决策打造卓越的管理团队,齐心协力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让学校的发展目标达到质的飞跃。 作者:刘显德 单位:黑龙江省肇东市姜家镇中心小学 兽药市场管理决策和事项 兽药市场混乱会带来污染农产品、损害消费者健康,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农产品出口和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因此,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实施兽药、饲料全程监管,提高养殖业产品安全水平,已成为农业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我市多种措施并举,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在确保养殖业投人品质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成效与问题 l.l监管成果2002年我市共立案查处兽药案件47起(其中有涉及配合饲料和预混料中不规范添加兽药的饲料案件8起),在查处的纯兽药案件中,取缔无证经营、无证生产兽药的22起(其中无证经营兽用生物制品案5起,无证生产销售兽药案2起),占案件总数的5641%;违法经营违禁药品案6起(违禁的药品有呋喃唑酮、丙酸睾酮、己烯雌酚、氯霉素、土霉素残渣等),占案件总数的l538%;违法经营未标注主要成份兽药案l6起,占案件总数的410%;违法经营未经批准人药转兽用药的II起,占总数的2821%;违法经营含量不足兽药案l起,占总数的256%;饲料加工点违法直接向饲料中添加兽药的1起,占总数的256%。 l.2存在问题我市兽药市场违法经营状况呈现七多三少一低的特征。七多为:一是饲料经营点无证偷卖兽药的多;二是养殖大户利用规模优势带卖兽药的多;三是在职乡兽医,尤其是村畜技员无证经营兽药的多;四是持证经营人员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的多;五是合法经营者经营未标注主要成分等标签不合格兽药的多;六是人药未经批准擅自转为兽药销售的多;七是经营和使用违禁药品的多。 三少为:严把进货验收销售质量关的少;建立完整兽药进、销、存台帐的少;经营的场所、仓库符合兽药经营陈列与储存要求的少。一低是:合法经营者整体专业水平低。实际从事购销活动的直接经营人员一半以上不具有专业资格或未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对兽医、兽药知识和法规知之甚少。 2措施与对策 2003年兽药管理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兽药监督力量,完善兽药审核,加大兽药质量抽检力度,提高产品合格率;大力开展养殖业产品兽药残留检测,认真清理、规范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继续推行安全使用各项制度,协助相关单位指导养殖场所科学合理用药;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和超范围使用药物添加剂的一切行为。 2.1积极宣传,为规范兽药市场营造良好氛围继续推行行政执法宣传回执制度。将兽药管理、禁用药清单、两院关于违禁药品的司法解释印制成宣传资料,一边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形成广泛宣传,同时将宣传资料直接送给有关单位和个人,请当事人签字,将回执存档待查。这样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并广泛参与,提高法规的社会知晓率,把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2.2加强培训,从源头上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结合,每年《兽药经营许可证》年审工作,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者进行兽药知识培训。聘请专家教授讲授兽药、兽医法律法规以及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推广绿色兽药和饲料。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职业道德观,规范市场秩序,从源头上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 2.3全程监管,依法整治,不留死角,为规范兽药市场秩序,确保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法律法规,重点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加大监管力度。(1)取缔无证经营者,即未取得《兽药生产许可证》和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者。(2)取缔四无产品,即无《生产许可证》、无批准文号、无产品说明及无产品质量合格证的兽药饲料产品;(3)没收违禁药物,对有严重违法行为人员给予行政处罚,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违禁药物和不按规定超量超范围使用兽药的违法行为。(4)按照减少执法成本的要求,对抽检的兽药产品先行初检,初检有问题后再送有关部门进行检测。 3意见和建议 3.1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实行执业兽医处方制。一是初具规模的养殖场所,更要配备专职兽医,以确保兽药的安全、合理、有效。二是实行兽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销售制度,以此规范兽药经营秩序。 3.2加强兽药监管体系、监测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围绕养殖业产品安全,协调三者关系,逐步完善法制、体制和技术支掌机制,加大投入,全程监管,严格执行禁用目录和禁用清单,确保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 3.3帮助广大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提高认识,增强市场意识;树立竞争观念,增强经营意识;引导生产经营者抓畜禽产品的加工,增长产业链;同时职能部门加大执法力度,营造一个公平竞争、良好有序的行业发展环境。 管理决策论文:应急物资管理决策机制探析 摘要:基于CBR算法的电力应急物资应急需求的研究和应用,是专门用于电力单位在应对应急事件时对应急物资的需求预测。是研究CBR算法理念,分析各历史应急事件的基本信息和物资使用情况,为新的应急事件的应急物资需求提供决策支持和决策依据,提高应急事件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应急物资决策;CBR算法 一、概述 基于CBR的应急物资管理决策机制是人工智能的一种,通过收集历史案例建立应急救援案例库,当发生新的应急灾害时,系统可以根据新的应急灾害的关键信息从案例库中查找可以与之匹配的案例,从而依据匹配案例的应急物资使用数据来预测新应急灾害救援需要的应急物资,很好地模拟了人的联想、直觉、类比、归纳、学习和记忆等思维过程,在新问题求解时,借助历史经验类似问题来进行推理,得出新问题的解决方案。当应急事件发生时对电力应急物资的需求,呈现出的要求是既要快,又要准。因此将CBR模型引入到应急事件的电力应急物资需求预测中,无论是对于处理水平不确定的决策信息,还是帮助处于复杂决策环境、面临巨大心理压力的应急事件管理决策者,其效果都是显著的。 二、应急物资管理决策机制方案设计 (一)构建信息空间 构建CBR案例库分为信息空间和解空间的构建。信息空间是客户进行前端操作的基础,信息空间是案例库的前端数据库。信息空间是对案例信息的总体描述。通过抽取应急灾害案例的关键因素对应急案例进行整体描述,信息空间存储的变量数据是区分各个案例的基础。案例库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按照不同自然灾害类型分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地震灾害、雷暴灾害和泥石流、山体滑坡灾害四类;第二层级是每一个具体的案例,案例按照不同自然灾害归类;第三层级是案例的问题描述层级,这一层级抽取案例的共同特征进行描述,从而收集每个案例的基本信息;第四层级是案例的决策描述,这一层包含相似性计算的关键信息。 (二)构建解空间 解空间是案例库的后台数据库,存储案例库中案例的实际应急物资需求相关数据。解空间中的数据是以应急物资需求比的形式存储的,案例的信息空间和解空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当系统从案例库中查找到与新应急灾害相似的案例时,系统会从解空间中自动调取匹配案例对应的应急物资需求比清单。解空间通过输入应急物资台账进行数据分析,最后以应急物资需求比的方式存储。通过台账的应急物资需求数量与信息空间的受灾关键因素数值作比,得到历史案例应急物资需求比。当新案例通过相似性算法在案例库中找到匹配案例时,系统自动调出匹配案例的应急物资需求比,用新案例的信息空间关键指标的值乘以匹配案例的应急物资需求比就可以得到新案例应急物资的预测需求数量。 (三)基于CBR的应急救援物资需求预测机制 应急物资管理辅助决策推理模型包含新应急灾害受灾信息汇总与数据输入、案例相似性度量、案例匹配算法、结果输出和案例库更新五个模块。首先在用户操作界面选择应急灾害类型,系统包含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地震灾害、雷暴灾害和泥石流、山体滑坡灾害四个应急灾害类型,在系统使用的过程中,应急灾害的类型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增加或删减。输入新应急灾害的问题描述和决策描述信息后,系统根据案例匹配算法进行计算决策,从案例库中匹配出与新应急灾害最相似的历史案例,如果系统输出的结果不满意,可以加入案例修改规则重新从案例库中寻找匹配案例。系统查找到匹配案例后,自动从后台数据库调用匹配案例的应急物资需求比清单,然后根据新应急灾害的输入数据计算应急物资需求清单,经过人工修订后输出应急物资需求清单。在应急救援结束后,根据新应急灾害的特点和实际使用的应急物资种类和数量,完善系统输出的应急物资需求清单,最后加入专家修改意见,将新应急灾害纳入案例库完成案例库的自学习功能。 三、结语 本文研究设计了基于CBR的应急物资管理决策机制,首先,将CBR的理论模型与应急物资的管理决策相结合,从而将人工智能引入应急物资管理决策机制;其次,从信息空间和解空间两个部分构建适合应急物资决策系统的历史案例库,为应急物资管理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再次,设计基于CBR的应急物资管理决策机制,使应急灾害救援时需要的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更加科学、快速、准确,避免了人工决策的随机性、主观性和滞后性。基于CBR的应急物资决策机制设计基于人工智能的原理,使用历史经验和数据来指导新应急灾害的应急物资需求分析。从而避免了人为决策的随机性和主观性,大大降低了应急救援的时间成本和决策成本,为应急物资需求决策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 作者:张宸1,赵亚豪1,刘保德1,陈旭1,黄鑫2 单位:1、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供电局,2、昆明能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管理决策论文: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审批实施制度 一、专家论证咨询制度 在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领导下成立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各类规划编制方案以及重大项目的方案选址提供论证咨询意见并形成书面意见,为规划管理提供决策审批依据。具体项目范围为: (一)各类规划编制成果体系。包括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概念性规划方案。 (二)列入近期建设重要地段的重大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城市重要节点及重要轴线的公共建筑单体方案。 (三)重要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和城市绿地、重要管线走廊规划方案。 (四)省级以上立项项目及跨行政区域的重大项目的规划选址论证。 二、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决策制度 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原则上每月召开一至二次委员会会议,采用两种会议方式,一是由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主持;二是受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托由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或分管规划的市领导主持。对市区三条高速范围内及市区产业园区内重要规划项目进行讨论,并形成会议纪要,市规划局按照会议纪要实施管理。以下范围项目须经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会议研定: (一)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主持会议决策的范围 1.对已经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咨询过的各类规划编制成果进行审核,包括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重要节点及重要轴线城市设计、 概念性规划方案; 2.主城区内产业园区选址、年度城建重点实事工程和社会公用事业项目选址及其规划方案; 3.经营性用地项目及社会事业项目的选址及其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 4.主城区内(含各类产业园区)规划主次道路两侧临街所有建筑单体方案; 5.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和110KV以上高压管线走廊规划方案; 6.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地方性规定、实施办法、市区规划编制计划以及规定外项目的规费减免; 7.因公共利益对已批规划进行调整的项目; 8.临城市主干道两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中的违法建设及确需变更规定处罚幅度的违建项目的处罚;产业园区内3000平方米以上工业项目的违法建设及确需变更规定处罚幅度的处罚。 (二)由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或分管规划的市领导主持会议决策的范围 1.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委托负责决策的范围项目; 2.规划区内的集镇总体规划及城乡统筹规划方案; 3.主城区外的城建重点工程和社会公用事业项目的选址; 4.主城区外国道、省道两侧临街建筑单体方案; 5.主城区外的其他市级重点工程和实事工程规划方案及单体方案; 6.决策项目,报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审签。 三、市规划局局务会会议决策制度 市规划局局长主持局务会,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对上报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的项目会办讨论,按控制性要求进行审核并拟定初步意见,确定提请研定内容;对市规划局自身负责管理的项目作出会办决策,实施管理。具体项目范围为: 1.上报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分管市长的项目初审; 2.已经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研究明确由市规划局把关的项目; 3.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批范围以外的项目选址、经营性用地项目以及公益性项目的设计要点和规划方案(以上不包括工业项目选址及总平面规划方案和高速圈外乡镇用地规模在200亩以下项目); 4.市区规划区内、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批范围之外的建筑单体方案以及道路、桥梁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方案; 5.城市主干道以外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中的违法建设及确需变更规定处罚幅度的违建项目的处罚; 6.市规划局直管区域内的项目一书二证的核发、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四、规划分局会议决策制度 各规划分局每周由市规划局分管局长牵头会办,形成分局会办决策意见,除需上报的项目外,各分局可根据会办意见直接办理规划决策审批并实施管理。具体项目范围为: 1.所有按规定需上报项目的预审工作; 2.负责分局管理分工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一书三证的核发和竣工验收; 3.高速圈内乡镇项目的预审、上报,高速圈外乡镇用地规模在200亩以下项目的选址、规划和单体方案的审批; 4.负责分局管理分工范围内的民房管理和各类违建项目的监督检查; 5.依据已经市区城市规划委员会和市规划局审批审定的各类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直接对具体工业项目的选址、规划方案进行审批和管理(规划道路红线宽40米及以上的临路建筑单体方案按有关规定上报审批)。 管理决策论文:大数据企业管理决策分析 面对大数据时代下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改变,对于企业而言,传统的管理决策模式开始在大数据环境下凸显出诸多不足。而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观察,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大数据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也必然会进一步深化,对企业的市场经营能力也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基于此,文章围绕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决策为中心,分两部分展开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以期在大数据环境下为企业科学、适用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大数据概念及特征 大数据又被称作巨量资料,目前在学术界其官方定义为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互联网活动都会产生相应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集合则是互联网大数据。从大数据的内涵上观察,可分为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为大小处于不断变化中且符合大数据标准的数据,这些数据会随着技术进步、时间推移在数据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第二层为符合大数据的标准且都可称作大数据,但基于数据集来自不同部门采集,因此在大小上会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在大数据的特征上,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价值密度低、数据类型繁多、数据体量巨大以及处理速度快。 二、大数据环境的企业管理决策 (一)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决策主体改变 在大数据背景下,对于企业的管理决策而言,其首先凸显出的影响为在管理决策的主体上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具体而言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基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下的内部管理决策权上,传统的企业管理觉得的权利集中企业高层,而在大数据时代则有更多的基层员工可以参与到企业管理决策中,提升了企业整体管理决策的水平;其二从外部管理决策权上观察,基于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一般企业员工而言,也会在企业经营中产生数据,同时还会使用这些数据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在企业的整体管理决策主体上逐渐从市场精英垄断转变为一般民众也可参与的开放多元。 (二)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决策思维选择 随着大数据在企业市场经营中应用程度的不断深化,当企业管理决策的主体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企业在管理决策的思维选择上出现一定的变化。具体而言,在传统的企业管理决策思维上,多是基于对经验和理论的分析,进行技术性的管理决策。而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在进行管理决策之前,则首先想到对大量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进而基于分析的结果进行客观的管理决策,从传统的主观直觉决策思维转变为客观分析的决策思维。 (三)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决策权力配置 在大数据环境下,当企业管理决策的主体和思维出现改变之后,必然会导师在企业管理决策的权力上出现重新配置的情况。在传统的企业管理决策权利的分配中,处于“金字塔”模式下,权利极其集中。而在大数据时代下,因为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会产生数据,且利用数据,因此在企业的管理决策权力上也朝着“分散化”的趋势发展,而企业的决策结构也会造成“扁平化”的方向发展。企业中的一般低层管理者和员工会在企业管理决策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拥有更大的权力。 (四)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决策文化建设 在企业市场经营进行管理决策时,其决策文化会直接对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继而进一步就决策模式的选择,和决策效果产生影响。从传统的企业决策文化上观察,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国情,通过企业高层对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化评估,便可以就企业的发展决策进行拍案,处于“管理者制定决策”的决策文化之下,在客观性上难以保障。而在大数据时代,因为企业在决策时可进行参考的点和数据更多,拥有更多的数据对决策给予支持,因此有利于企业建设“信息驱动”的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的决策客观科学性具有明显的效果。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决策在主体、全力、思维以及文化上影响分析可知,通过大数据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提升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应当主动推动大数据在企业中的应用,积极优化管理决策主体,扁平化管理权力、转变管理思维和建设“信息驱动”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开始发生巨大的改变,依托于信息不对称所展开的市场经营模式开始被市场所淘汰。对于企业而言,面对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向社会中各行各业的渗透,其在经营中的管理和决定都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改变,管理决策主体改变、管理决策思维选择、管理决策权力配置以及管理决策文化建设都是企业面对大数据宏观环境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保障企业能够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 管理决策论文: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分析 摘要:结合项目管理需要介绍了决策系统的设计目标、技术支撑和设计对策。实际应用表明,高速公路专项工程项目管理中,为促进项目管理决策水平提高,科学合理设计决策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该决策系统满足项目管理需要,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高速公路;专项工程;项目管理;决策系统 为促进高速公路更好地运营和发挥作用,及时修复和处理存在的质量缺陷,加强项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为有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应该设计项目管理决策系统,从而更为有效地辅助决策,为项目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和管理水平提高奠定基础。本文将结合实际需要,介绍一种项目管理决策系统,主要包括设计目标、技术支撑、设计对策等内容,希望能为项目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启示。 1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设计目标 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总体目标是提高高速公路项目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了解其总体目标,先需要知道该系统的设计目标。总的来说,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 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将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养护等各环节集合在一起,使这些业务流程形成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这样大大简化了高速公路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这些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比较方便,共享程度高,为项目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1.2数据交换能力强 项目管理决策系统与互联网结合,使项目管理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变得十分方便。 1.3操作简单 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界面清晰,使用起来相当方便,操作简单,便于开展项目管理决策工作,并且信息反馈能力强,能及时将各项决策信息反馈到管理层,为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决策提供依据[1]。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利于促进项目管理和决策水平提高。 2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技术支撑 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应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没有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就没有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具体来讲,为更好地适应高速公路管理需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项目管理决策系统技术支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数据库集成技术 支持多种硬件平台运行,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移植性。 2.2图形用户界面 可以方便用户使用,便于开展项目管理决策。 2.3先进的服务器结构 系统由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客户机组成,这种结构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能让资源共享变得方便,技术升级、软件更新变得容易[2],同时节省成本,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 2.4技术先进 面向对象技术和第四代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如ABAP/4开发工具以及C++、JAVA语言等。 3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设计对策 3.1项目管理决策系统总体功能 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分为不同的子系统,管理者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到相应界面,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开展操作,进行项目管理决策。用户根据权限登录到相应的系统中,进行决策并开展项目管理,以保证系统安全。不同的用户类型对系统的需求不完全相同,系统设计时全面考虑这些内容,达到有效服务系统设计和用户的目的。另外,还有系统权限配置,不同用户享受不同权限,同时也不能越权访问,只能在配置的权限范围内开展各项操作,完成项目管理决策的各项工作。 3.2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功能需求 整个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当中,管理员的权限最高,能进行用户、人员信息、设备管理,可以添加、删除、修改系统数据,对数据库进行维护与管理。只有管理员才拥有这些权限,其他人员不能进行这些操作,只能在分配的权限范围内开展工作。其他工作人员严格按要求开展各项操作。例如,参与项目管理决策、查看决策信息、进行系统管理等,为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决策提供便利,推动这些工作有效进行,提高系统管理工作水平。根据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功能需求,合理设置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分配不同的功能,满足用户使用和参与决策管理的需要。注册用户利用账号和密码登录访问系统,在分配的权限内开展各项操作,满足项目管理工作需要[3]。管理员进行系统维护与管理,通过这些子系统的设置和功能、权限的分配,有利于项目管理决策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还能提高管理和决策效率,为促进高速公路管理水平提高创造条件。 3.3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功能 决策人员登录后查看高速公路的基本信息,每个系统具有自身功能,为项目管理决策系统服务。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基本信息模块显示系统基本情况,登录后查看系统和高速公路的基本介绍。用户管理为用户注册、登录、浏览服务,还可以查询、删除、修改用户;人员信息管理用于添加、修改、删除、查看注册用户人员的姓名、性别、部门等;系统管理用于管理员、各参与者的管理工作,根据角色不同配置权限资源,查看系统注册人数。系统具体应用中,为促进项目管理决策水平提高,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由系统审核通过,完成登录工作。并在配置的权限范围内开展各项操作,参与项目管理决策,促进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决策水平提高,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4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功能实现 4.1系统功能实现 系统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其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从系统分析和需求功能出发,根据数据和系统功能模块,确定运行平台。然后实现系统设计的功能,为系统运行和发挥作用奠定基础,为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决策创造条件。目前在软件和系统设计工作当中,MVC模式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包括Model模型、View视图、Controller控制器三个部分。具体应用中,每个组成部分发挥不同作用。模型是核心组成部分,封装系统数据结构和事物逻辑,接受用户请求并操作相关数据,返回处理结果。视图将处理好的数据结果返还给用户,接收和发送数据,但不能对数据进行处理。控制器接收视图传来的请求,调用模型处理,将处理结果传至视图层,向客户显示结果,让客户掌握模型处理后的结果。 4.2系统架构设计的实现 合理设计系统架构不仅有利于完善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功能,还能为子系统开发创造良好条件,优化系统结构,促进系统更好地运行和发挥作用。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形式,包括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4]。每层实现相应的功能,形成一个整体,但各层是相互独立的,分别发挥不同作用。用户界面层通过Web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业务逻辑层根据请求向数据访问层调用模型,数据访问层进行数据处理和操作,将结果返给业务逻辑层。通过采用这种架构设计和工作方式,促进系统有效运行和发挥作用。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形式,在项目管理决策系统设计和运行过程中与数据库交互通过JavaBean完成。用户登录进去的子系统为用户界面层,向业务逻辑层发出请求,根据规则处理请求和相关数据,封装处理结果,返回至用户界面层。完成整个系统结构的工作流程,也有利于项目管理决策系统有效运行,促进决策管理水平提高,更好地服务于高速公路项目管理的各项工作。 5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具体应用 为了对系统有更为详细全面的了解,系统设计完成后将其应用到高速公路项目管理中,查看应用效果,为推广该系统创造条件。 5.1具体应用 项目管理决策系统设计完成后,将其应用到邢台-衡水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工作中。并严格按要求开展各项操作,掌握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基本情况,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做出相应的决策,从而实现有效提高决策水平和项目管理效率的目的。 5.2应用效果 系统运行稳定可靠,错误率小于10%。系统操作简单方便,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开展项目管理决策创造条件。同时,应用表明系统利用率在80%以上,安全性和保密性非常强,系统加工数据的准确性在95%以上,并且可扩充性和维护性好。 6结语 高速公路专项工程项目管理中,为促进管理水平提高,科学合理设计决策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文章结合项目管理需要,介绍了一种决策系统,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为促进系统更好地运营和发挥作用,应该做好系统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综合技能,并及时修复系统可能出现的缺陷,使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发挥作用。 作者:巩瑞才 单位:中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管理决策论文:高速公路专项工程项目管理决策系统探讨 摘要:结合项目管理需要介绍了决策系统的设计目标、技术支撑和设计对策。实际应用表明,高速公路专项工程项目管理中,为促进项目管理决策水平提高,科学合理设计决策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该决策系统满足项目管理需要,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高速公路;专项工程;项目管理;决策系统 为促进高速公路更好地运营和发挥作用,及时修复和处理存在的质量缺陷,加强项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为有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应该设计项目管理决策系统,从而更为有效地辅助决策,为项目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和管理水平提高奠定基础。本文将结合实际需要,介绍一种项目管理决策系统,主要包括设计目标、技术支撑、设计对策等内容,希望能为项目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启示。 1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设计目标 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总体目标是提高高速公路项目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了解其总体目标,先需要知道该系统的设计目标。总的来说,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设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 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将高速公路施工、管理、养护等各环节集合在一起,使这些业务流程形成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这样大大简化了高速公路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这些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比较方便,共享程度高,为项目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1.2数据交换能力强 项目管理决策系统与互联网结合,使项目管理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变得十分方便。 1.3操作简单 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界面清晰,使用起来相当方便,操作简单,便于开展项目管理决策工作,并且信息反馈能力强,能及时将各项决策信息反馈到管理层,为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决策提供依据[1]。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利于促进项目管理和决策水平提高。 2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技术支撑 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应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没有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就没有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具体来讲,为更好地适应高速公路管理需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项目管理决策系统技术支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数据库集成技术 支持多种硬件平台运行,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移植性。 2.2图形用户界面 可以方便用户使用,便于开展项目管理决策。 2.3先进的服务器结构 系统由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客户机组成,这种结构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能让资源共享变得方便,技术升级、软件更新变得容易[2],同时节省成本,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 2.4技术先进 面向对象技术和第四代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如ABAP/4开发工具以及C++、JAVA语言等。 3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设计对策 3.1项目管理决策系统 总体功能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分为不同的子系统,管理者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到相应界面,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开展操作,进行项目管理决策。用户根据权限登录到相应的系统中,进行决策并开展项目管理,以保证系统安全。不同的用户类型对系统的需求不完全相同,系统设计时全面考虑这些内容,达到有效服务系统设计和用户的目的。另外,还有系统权限配置,不同用户享受不同权限,同时也不能越权访问,只能在配置的权限范围内开展各项操作,完成项目管理决策的各项工作。 3.2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功能需求 整个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当中,管理员的权限最高,能进行用户、人员信息、设备管理,可以添加、删除、修改系统数据,对数据库进行维护与管理。只有管理员才拥有这些权限,其他人员不能进行这些操作,只能在分配的权限范围内开展工作。其他工作人员严格按要求开展各项操作。例如,参与项目管理决策、查看决策信息、进行系统管理等,为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决策提供便利,推动这些工作有效进行,提高系统管理工作水平。根据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功能需求,合理设置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分配不同的功能,满足用户使用和参与决策管理的需要。注册用户利用账号和密码登录访问系统,在分配的权限内开展各项操作,满足项目管理工作需要[3]。管理员进行系统维护与管理,通过这些子系统的设置和功能、权限的分配,有利于项目管理决策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还能提高管理和决策效率,为促进高速公路管理水平提高创造条件。 3.3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功能 决策人员登录后查看高速公路的基本信息,每个系统具有自身功能,为项目管理决策系统服务。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基本信息模块显示系统基本情况,登录后查看系统和高速公路的基本介绍。用户管理为用户注册、登录、浏览服务,还可以查询、删除、修改用户;人员信息管理用于添加、修改、删除、查看注册用户人员的姓名、性别、部门等;系统管理用于管理员、各参与者的管理工作,根据角色不同配置权限资源,查看系统注册人数。系统具体应用中,为促进项目管理决策水平提高,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由系统审核通过,完成登录工作。并在配置的权限范围内开展各项操作,参与项目管理决策,促进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决策水平提高,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4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功能实现 4.1系统功能实现 系统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其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从系统分析和需求功能出发,根据数据和系统功能模块,确定运行平台。然后实现系统设计的功能,为系统运行和发挥作用奠定基础,为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决策创造条件。目前在软件和系统设计工作当中,MVC模式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包括Model模型、View视图、Controller控制器三个部分。具体应用中,每个组成部分发挥不同作用。模型是核心组成部分,封装系统数据结构和事物逻辑,接受用户请求并操作相关数据,返回处理结果。视图将处理好的数据结果返还给用户,接收和发送数据,但不能对数据进行处理。控制器接收视图传来的请求,调用模型处理,将处理结果传至视图层,向客户显示结果,让客户掌握模型处理后的结果。 4.2系统架构设计的实现 合理设计系统架构不仅有利于完善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功能,还能为子系统开发创造良好条件,优化系统结构,促进系统更好地运行和发挥作用。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形式,包括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4]。每层实现相应的功能,形成一个整体,但各层是相互独立的,分别发挥不同作用。用户界面层通过Web浏览器向服务器请求,业务逻辑层根据请求向数据访问层调用模型,数据访问层进行数据处理和操作,将结果返给业务逻辑层。通过采用这种架构设计和工作方式,促进系统有效运行和发挥作用。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形式,在项目管理决策系统设计和运行过程中与数据库交互通过JavaBean完成。用户登录进去的子系统为用户界面层,向业务逻辑层发出请求,根据规则处理请求和相关数据,封装处理结果,返回至用户界面层。完成整个系统结构的工作流程,也有利于项目管理决策系统有效运行,促进决策管理水平提高,更好地服务于高速公路项目管理的各项工作。 5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具体应用 为了对系统有更为详细全面的了解,系统设计完成后将其应用到高速公路项目管理中,查看应用效果,为推广该系统创造条件。 5.1具体应用 项目管理决策系统设计完成后,将其应用到邢台-衡水高速公路项目管理工作中。并严格按要求开展各项操作,掌握项目管理决策系统的基本情况,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做出相应的决策,从而实现有效提高决策水平和项目管理效率的目的。 5.2应用效果 系统运行稳定可靠,错误率小于10%。系统操作简单方便,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为开展项目管理决策创造条件。同时,应用表明系统利用率在80%以上,安全性和保密性非常强,系统加工数据的准确性在95%以上,并且可扩充性和维护性好。 6结语 高速公路专项工程项目管理中,为促进管理水平提高,科学合理设计决策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文章结合项目管理需要,介绍了一种决策系统,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与此同时,为促进系统更好地运营和发挥作用,应该做好系统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综合技能,并及时修复系统可能出现的缺陷,使项目管理决策系统发挥作用。 作者:巩瑞才 单位:中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管理决策论文: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和控制功能 一、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预算管理及观念意识 在企业管理中预算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在我国,预算管理的起步较晚,是在上世纪未90年代才被我们所认识。预算管理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其包括;特种决策的预算,日常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统称为全面预算。全面预算是根据企业目标所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计划,也就是用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中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在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大多数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而对于经济管理还留有计划经济下的印迹,显然与市场经济的需要相背离,这会导致预算管理难以实施。这种现象是基于两种观念上的错误导致。一是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机制,使得管理层缺乏采用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多数中小型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在当前,能够运用预算管理的企业唯数不多,晓通预算管理的人才更是少之甚少,科学地认识预算管理的知识缺乏,以至于没有足够的运用平台。这些都是导致运用预算管理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难以实施的又一原因所在,因此,制约了预算管理的发展与发挥。 (二)预算管理在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参与预算管理的程度不高,从管理阶层到基层员工普遍缺乏极积参与意识。在整套预算管理中,从方案的设计到组织实施,都会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影响,也会对日常管理,财务管理等不同的作业流程产生影响。因此,预算管理也被称为“一把手”的工程,这也就意味着在此管理中需要管理阶层的直接参与领导。并且,广大的基层作业人员也应极积的参与配合。而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的管理阶层参与程度不够,认识不足。一方面,片面的认为预算管理只是单纯的财务或计划部门的业务。另一方面,在预算管理的流程中,注重指标的完成情况,忽略各环节中的执行情况。也大大削减了预算管理的效果,也降低的其权威性。二是预算管理机构建设不完善,各环节之间缺乏相互协调与沟通。发挥预算管理的效率,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预算管理机构,做到动员企业的各部门,各类成员都进入到预算管理活动中,通过预算管理组织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相关的利益。预算管理具有很强专业性,权威性,与代表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财务上的数据,更重要的是以专业的预算知识将数据转变为企业经营活动的动因,是一种期望值,通过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编制,执行,评价与考核制度等环节来完预算机构的建立,保证决策与控制功能的正常发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加强预算管理,平衡与协调预算各预算的职能,提高决策与控制功能 (一)预算管理的功能 当前预算管理已被许多企业广泛的应用,对于预算管理在实际中将给企业哪些效益,这还得从预算管理的最基本的功能说起,预算其本质是一项工具,它是用于协调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中制定决策的工具。也是行为实施过程中的控制的一项工具。而这两项工具即为预算管理的职能或功能:决策与控制。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也就是加强企业的决策功能的管理以及控制功能的管理。 (二)决策的功能 决策通常是指在预算过程中,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制定的规划与计划方案,以便能够实施落实的活动。这是利用沟通与协调的方式来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决策功能中也包含着三项功能,一是沟通功能,二是协调功能,三是计划功能。沟通功能是预算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它是一个交换信息的环节。比如上下级之间所处的工作环境不同产生的信息不对等,通过预算管理中参与决策的制定,将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各方,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等的作用。协调功能则是预算管理中的一种活动,它是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合理地进行分配与安排,达到平衡各部门间的利益。开展良好的协调工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推动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计划功能,在决策中制定的计划是企业将在某一时期内实现完成的目标,也是经营预算,它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的希望和途经。也是预算管理的必然结果。 (三)控制的功能 控制是指以企业的预算目标为标准,将绩效与报酬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给予监督评价与考核。在控制功能中有三项内容,一是经营控制,二是业绩评价与考核,三是激励机制,在经营控制中是为了满足企业经营期望与要求,通过预算起到对所有部门及人员之间管理沟通作用。业绩评价与考核则是通过会计数据实现预算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相应的指标的完成情况,了解各部门及人员的业绩,或是存在问题,从而为预算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激励机制的功能,是为了鞭策员工,提高其工作效率与积极性,将激励的政策编制成预算管理中,以量化的数据形式,赋予某一部门或人员的期望值,对员工而言,这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景。激励员工努力完成预算目标,对预算管理起着积极参与的作用。 作者:于力单位:泰安中正信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 管理决策论文:探讨贷款价值管理决策的有用性 (一)贷款价值比是满足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决策需求的关键财务信息 商业银行的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管理决策是一项金融决策,本质上是对在房地产抵押贷款配置过程中的战略选择权进行估值,也就是财务信息对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管理决策的有用性才能够最大化。为使商业银行管理者能够识别和建立战略选择权,原则上要求财务信息“相关”并且“真实”。“相关性”具体表现为财务信息能够预测房地产抵押贷款未来的价值和财务信息能够对贷款时预测的房地产抵押贷款组合价值进行确认或改变。借贷双方都不能在事前预见并描述贷款发放之后贷款价值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管理决策同时要求“真实”的财务信息。“真实”财务信息要求反映房地产抵押贷款组合价值及其变动的本质特点。具体讲,第一,财务信息要有总体性,即能够完整地反映房地产抵押贷款组合价值。第二,财务信息要有实时性,能够客观地反映房地产抵押贷款组合价值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之间的价值动态变化。最后,财务信息要有均衡性,能够在信息成本的约束下使信息价值最大化。本文认为,在银行财务报告中,能够获得的基本具备上述各项质量特征的关键财务信息,就是贷款价值比例(LTV),即贷款数额与抵押房地产价值的比例关系。首先,贷款价值比例体现了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管理的内在特征,也符合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根据贷款的抵押品,可将贷款区分为“依据资产”或者“依据现金流”两种类型(梯若尔,2007)。房地产抵押贷款是一种典型的“依据资产”的贷款。在实践中,商业银行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主要是杠杆率约束。一般地,银行在任何时候都关注确保未偿付的债务价值与房地产资产中剩余的价值之间大致平衡(哈特,2006)。在发起房地产抵押贷款事前,贷款价值比可以帮助银行预测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未来价值;在发起贷款后,通过比较名义(或初始)贷款价值比和实际(或当前)贷款价值比(即贷款额变动率/房价变动率)的差幅,能够确认或改变之前的预测结果。其次,贷款价值比例能够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真实性”内在一致性,又能体现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决策对财务信息“真实性”的特殊要求。第一,通过一家银行的房地产抵押贷款配置规模和抵押房地产价值规模,可以能够完整地反映房地产抵押贷款组合价值的杠杆约束。第二,比较房地产抵押贷款组合价值与抵押资产价值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变化,能够获得房地产抵押贷款组合价值变动的动态信息。第三,贷款价值比可以节约财务信息成本。广义讲,可以作为房地产贷款抵押的不仅有房地产,还包括借款人的声誉。相比审核借款人声誉,银行审核房地产资产价值的信息成本更低。唯一需要单独进行进一步讨论的是贷款价值比的前瞻性。 (二)实物期权框架下的贷款价值比 假设房地产抵押贷款发放并持有到期,房地产抵押贷款使用历史成本法或摊余成本方法记录在银行的财务报表中。历史成本法通常在贷款到期无法偿还之前并不认定亏损,只有当违约实际发生时才将已发生的贷款减值计入当期损益,换言之,在贷款到期之前,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贷款资产价值与违约可能性没有太大的关系。抵押房地产资产价值使用公允价值法计量,放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公允价值计量坚守“现在”时点,而不是面向未来计价(任世驰等,2010);能够动态地反映抵押房地产资产价值的动态变化,但不能单独地预测抵押房地产资产未来的风险价值。这就是说,贷款价值比这一财务信息是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混合计量的产物,但单独使用其中的一种会计计量都不能直接使贷款价值比呈现出前瞻性特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明确指出:通用财务报告是以管理层的最佳估计、判断和模型为基础而不是基于准确的描述①。因此,只要估值是所选择的方法和应用方法是合理恰当的、能够如实反映估值,就能符合财务信息真实性中无重大过错的特性,并非强求完全正确。基于此,我们发现在实物期权框架下,把按照历史成本法计量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与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抵押房地产资产联系在一起,能够显示贷款价值比的前瞻性,同时能进一步认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决策有用之间的关系。在实物期权的框架下,我们可以把房地产抵押贷款描述成债务人持有的一种看涨或看跌的实物期权②。假设某公司用自有的价值600万的某一商业房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500万元(包括利息)。当抵押商业房产的市场价值大于500万元(假设仍为600万元),则债务人会还本付息,这等于以500万元的价格从银行手里买回价值600万抵押房产,其差额是100万元(600万~500万元)。但是,抵押商业房产的市场价值下跌,假设跌到为450万元,则债务人就会放弃抵押的商业房产,即不还银行的500万元本息,因为一个理性的债务人不会花500万元买一宗只值450万元的房产。可见,理性的债务人在抵押商业房产的市场价值上涨超过贷款本息时,有权按照约定价格(即贷款本息)买回抵押商业房产。这类似债务人得到一个看涨期权。我们也可以把房地产抵押贷款描述一个看跌期权。仍然使用上面的假设数据,现在我们要说明:理性债务人在什么市场价格下选择把商业房子留给银行而不愿意归还贷款。当抵押的商业房产的市场价值大于贷款本息500万元时,假设仍为600万元,理性的债务人不会把价值600万元的商业房产只按照500万元的价格出售,换言之,债务人会支付给银行500万元贷款本息。但是当作为抵押物的商业房产的市场价格下跌到500万元以下,例如450万元,理性债务人就会选择把商业房产留给银行而不愿意归还贷款,因为这等于按照500万元的价格(即要还的贷款本息)卖给银行只值450万元的商业房产,前提是抵押的商业房产市场价值下跌到贷款本息以下,因而这类似债务人得到一个看涨期权。可见,理性债务人是否违约的选择,取决于抵押房地产资产的市场价值波动与抵押贷款规模之间比例的变动。一般地,当抵押房地产价值大于贷款价值时,即贷款价值比的比值较小,债务人没有违约激励;当抵押房地产价值小于抵押贷款价值时,即贷款价值比的比值较大,债务人就有违约激励。在实物期权框架里,贷款价值比能够产生一个前瞻性的财务信息,在没有交易成本(即没有违约金、处置费用)的情况下,如果贷款价值比趋向于≥1时,群体性违约概率就越大,当贷款价值比<1且更小时,群体性违约概率就越小。由于贷款发放后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未偿贷款本息余额基本固定,抵押的房地产价值“随行就市”因此,通过对重估抵押的房地产市场价值,能够得到贷款价值比变动趋势的信息。这一基本思想在美国KMV公司1997推出的KMV组合管理模型(又称信用监测模型,CreditMoniter’sModel)得到实现。不确定性程度和实物期权的价值正相关。不确定性越大,实物期权的价值越高。这是因为不确定性越大,获得或等待新信息而保持行动灵活性的价值就越大,而保持行动灵活性就相当于购买或建立了一个期权。因此,贷款价值比变动趋势信息的相关性最终体现在帮助商业银行管理者识别和建立战略选择权。我们假设一个银行要增加一个房地产抵押贷款组合,这个增加的贷款组合假设为10亿元(类似初始成本),一年后得到的本息收入是12亿元,资金的加权成本是15%,无风险利率是年利5%。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设房价贷款比为1,即用于抵押的房地产总价值与贷款组合价值等价,由此,银行预计抵押房地产价值将上涨20%,即1年以后的抵押房地产价值和贷款组合的还本付息额一致;并且我们假定出现群体违约,则银行出售抵押房地产收回贷款本息(忽略出售成本)。这样,我们可以用抵押房地产价值的变动表示贷款组合的收益变动。我们比较传统的现金流量决策和期权决策的差别。按照传统的现金流量决策:在时间0时,银行增加贷款10亿元,到时间1时,银行通过出售抵押房地产得到本息支付12亿元,本息收益的净现值如下:净现值=12/(1.15)1-10=0.43亿元按照实物期权方法决策:现在我们进一步假设,如果房地产市场行情好,1年后抵押房地产价值可能上涨到14亿元,但是如果房地产行情差,抵押房地产价值也可能下跌到10亿元。如果1年后证实出现用于抵押的房地产价值下跌到10亿元,银行将选择不增加房地产贷款组合,显然,只有在抵押的房地产价值上涨到14亿元时,银行才会增加一个贷款组合。根据实物期权方法决策价值可表达为:净现值=14/(1.15)2-10/(1.05)1=1.06亿元按照实物期权方法决策的10亿元抵押贷款组合的净现值大于按照传统的现金流量决策的净现值0.63亿元,换言之,假设银行只是靠出售抵押房产收回本息,显然前者优于后者。两者之差就是信息的价值,也就是保持灵活性或期权的价值。尽管按照现行的制度安排,如果债务人违约,银行也只能从拍卖抵押房地产的所得中债务人必须支付的还本付息部分,剩余部分仍归债务人。但这并不能改变我们这里给出的结论:银行的战略选择期权决策是一个依房地产抵押贷款违约风险状态变动信息而进行调整的行动;而根据期权理论,房地产抵押贷款违约风险状态变动的基本驱动因素就是贷款价值比的变动。反过来,由贷款价值比变化驱动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违约风险状态变动信息的价值,最终体现在银行战略选择期权的决策上。(四)简短的结论当商业银行管理者改善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管理决策、从而防止房地产市场价格崩溃冲击银行贷款资产质量引发金融危机时,需要从银行的财务报告中能够得到贷款价值比变动的信息。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关于决策有用性的基本原则精神保持一致,在实物期权框架下,能够将计量贷款的历史成本方法和计量抵押房地产市值的公允价值方法结合起来,在商业银行财务报告中充分反应贷款价值的动态变化,并将这一信息的有用性最大化地体现在银行建立的战略期权上。由此,能够大大提高银行财务报告信息满足银行管理者事先防范房地产市场价格崩溃冲击银行信贷质量、从而防范金融危机的需求。 本文作者:陆克今薛恒新工作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艺术类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对策探析 【摘要】近几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应“艺考热”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何缓解艺术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文章基于对艺术生就业困境的分析,以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为案例,从社会、政府、毕业生等角度,探讨拓展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新出路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困境 综合实践教学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艺术类毕业生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还增加了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值得一提的是,艺术类招生人数从1998年到2010年的十几年间,由4.1万人增至46.3万人,增长超过10倍,是所有学科大类里增速最快的。而这十余年间,与艺术学科对口的岗位补充人数却不足100万人,即年均补充人数不足10万人,伴随大学扩招而凸显的就业难问题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特别是特色鲜明的艺术类毕业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个性群体,在就业中受学校、单位、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艺术类毕业生的职业期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在瞬息万变且竞争日益严峻的社会市场体系之下,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苛刻严格,致使很多艺术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不得不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从而在早期的教育阶段就选择以专业技能知识为主攻方向的艺术类院校,而艺术类院校对学生提供的教育内容与课程安排则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应对将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以艺术教育为培养方向的相关院校同样面临这种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编排依旧停留在早期的教育模式上,所教授的课程还是以一些传统的内容为主,这种完全与社会脱节的教育模式与内容虽以艺术技能为教学宗旨,但是陈旧的教育理念却让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变的古板狭隘。这些问题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相关院校所教导出的学生虽有一技之长,但是由于所学知识过于老化而导致其就业依旧面临困难。 这种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需求相违背的教学方式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因此,艺术类高校应该充分考虑未来社会的适应性,深化教学改革,针对市场需求,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分析 调整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思路,拓展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艺术类毕业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摆脱地域局限,调整心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职业定位,将就业目标首先选择在二、三线城市以及基层单位,以便寻求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自我定位方面,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实力的高低,对自己做出合理的定位。其次,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供求状态,并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不会被应聘大军淹没。再次,在实际的就业选择时可以适当降低标准,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在从业环境中体现出一定的个人价值,还能保证不会在短时间内被从业压力击垮,只要在短时间内安定下来,韬光养晦,积累经验,在今后的工作发展中就一定会有再次提高的机遇。 把握国家出台的利好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高校应该大力开展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艺术类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他们在就业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可以积极举办就业论坛、毕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开设专门的就业教育课程,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切实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实践经验。此外,要鼓励大学生灵活选择就业渠道,80、90后艺术类毕业生有着鲜明的个性,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更倾向于灵活就业,艺术类毕业生可以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公司,也可以开设培训班,实现灵活就业,在这一方面,学校要予以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加快高校课程调整步伐,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需求变化,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科学地制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关系,艺术教育要充分考虑专业的延伸和发展,要将就业作为十分关键的因素,课程设置应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性,及时整合和调整课程设置及专业结构。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普通高中毕业学生相比,艺术类高校学生在文化水平方面不占优势,高校要时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提高文化课程的教育力度,优化学生的知识构成,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学生不仅博采众长,而且能够形成自己的优势科目,进而为社会输送高技能和基础扎实的艺术类人才。艺术类学生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广泛学习选修课和实践课,为学生学习第二专业和第三专业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出国深造,为学生参加策展师资格证书、设计师证以及教师资格证等正规培训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范围。同时,学校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快实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集学者与管理者、教师与行业专家、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教师,他们对行业动态及行业标准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学生,能为学生就业提供有效的引导。高等艺术院校要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就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和科研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各方合作,为艺考热降温,使之逐渐回归理性,把好艺术类大学生的入口关,从源头上控制艺术类学生人数。高校要以科研促进教学,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合作。学校方面应加强与企业合作,为毕业生创造顶岗实习的机会,让毕业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技能,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学校要大力挖掘就业机会,开拓就业渠道,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机会。 破解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实践探索 近几年,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在深入研究自身教学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尝试,逐渐探索出了一套符合现代艺术专业特点及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这种新的体系对加强学院与民族地区的横向联系,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感,扩大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课程体系的研究方法可概括为“三个结合、五个阶段”:三个结合是指民族地区的实践考察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创新相结合。五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实际考察、创新实践、成果展示、媒体推广与合作。其研究结构以学生为创作主体、从调研到创作再到媒体推广的渐进式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和多维度作品展示的教学成果总结、逐渐形成一个基于推动民族地区创意设计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实践项目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多维度、渐进式、全方位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研究、实践创作和社会活动三者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互动关系。 该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独立存在局面,综合了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实践创作、画展汇报、科研课题、媒体跟踪等全方面的因素,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逐步推进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由于该项目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师及未来的设计师团队深入到民族地区,对推动民族地区设计产业的发展,增进学生的民族情感,加强内地与民族地区的信息交流具有积极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对实际项目从谈判、制作、跟踪的全套流程的亲身参与中体验专业的工作状态,通过媒体的跟踪报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更能让学生确立自己的自信心和社会参与意识。 构建艺术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需遵循独立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综合性与科学性并重,循序渐进、分层次逐步推进的发展原则。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传统艺术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课堂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是快速而科学地帮助学生建立起职业规划,完成职前培训的一套系统课程体系,对深化艺术类毕业生课堂理论知识,完善毕业生的知识储备结构,提高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毕业生通过完整地参与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训练,基本上在毕业以前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工作能力和经验,无需再另花时间和学费参加社会上的职前培训,用人单位和机构可以通过毕业汇报展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个人网站空间的作品展示来选拔人才。 内地市场的艺术专业人才需求已逐渐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现象,而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专业人才输送依旧匮乏,在未来的几年,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艺术事业将蓬勃发展,民族类高校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应加强内地与边疆、民族地区的沟通,为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开辟新的渠道,为艺术类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新的机遇。 “艺考热”会遵循抛物线式的演变规律,从兴起到结束经历发轫、升温、鼎盛、本色以及理性等一系列发展演变的过程。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艺术专业毕业生在经历了就业低谷以后,必将迎来新的春天,在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艺术类毕业生也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责编/王坤娜 艺术类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建议 [摘要]目前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毕业生就业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逐年提高,其必须具备核心就业能力,才能够满足新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源的要求。 [关键词]就业状况;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 1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艺术类高校及艺术类的招生也在不断的升温。许多高校本着向综合型大学发展的发展思路纷纷开办艺术专业,艺术类考生每年的报考比例也在不断的攀升。以山东省为例,2011年全省报名参加艺考的共87574人,但是据统计,山东省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率不足50%,不仅远低于一些基础学科的就业率,甚至低于师范类学生50%的就业率。一些艺术类名校,例如广州美术学院的就业率在广东省高教厅公布的数据中已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三,河北省的艺术类毕业生的一次性协议就业率也仅在27%~35%。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多年来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率也低于同期全国其他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艺术类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就业面相对狭窄,每年不断攀升的毕业生人数使市场供大于求,这些都加大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难度。高校必须从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思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拓展就业渠道等多种方式齐入手,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 2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点 一是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生源却逐年下降,我省的许多高校纷纷开办艺术专业以吸收更多的生源,许多学生和家长希望通过艺考完成孩子的大学梦,没有经过系统的调研及对就业市场的前景分析,专业选择存在盲目性。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在扩招的大趋势下生源本身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毕业生质量有所下降,加之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饱和,就业压力增大。前几年开始的艺术类招生热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已经开始显现,而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三到五年时间。 二是艺术类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与人力市场需求脱轨。目前,艺术类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僵化、专业结构失衡等问题普遍存在,个别学校只追求招生数量和综合型大学的专业数量,忽视对教学体制的研究和对市场的考察。个别高校只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却轻视能力培养,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难以适应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要求。直接导致企业有效上岗率低,用人成本的增加,企业不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于对毕业生的再教育、再培训,这也是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三是劳动力市场对艺术类人才需求量逐年缩小。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行业,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求职。目前,河北省共有文化产业单位1.1万余个,但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也高达70多万人,占全省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左右。以河北日报集团、河北旅游集团为代表的文化企业集团,虽然实力雄厚,但是一些大型的文化产业集团也面临着改革和精简机构的局面。一方面用人单位需求量逐年缩水,另一方面艺术类人才不断地增长,使得劳动力市场出现供远远大于求的尴尬局面,使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更为狭窄,就业困难。 3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中出现部分大学毕业生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失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惑。更有一部分同学仍然有较强的“等、靠”的依赖心态,指望家长给安排工作,害怕参与市场竞争。大学毕业生对求职择业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的地域、职位、待遇等均有较高的要求。择业目标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落差,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为了进入心仪单位工作,不少大学生选择观望等待。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既面临着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共性问题,也因其专业特点而具有一些特殊性。 一是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式存在特点。目前河北省各高校开设的艺术类专业大致有4个专业方向,即:工业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综合绘画专业。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有需求的公司例如装饰公司、演艺公司、工业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艺术品设计公司等均以私营或民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机制和用人方式都十分灵活,即我们所说的“打工”,但是企业大多不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有的甚至今天创办的公司,明天就不见踪迹。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通过签订灵活就业合同的方式参与就业,并且这也是目前河北省艺术类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式。 二是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区域存在特点。艺术类毕业生毕业后的流向呈两种趋势:一种是回生源地就业或是在生源地附近就业,这种趋势近几年尤为明显。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可以说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大学毕业后回到父母身边,依托父母、同学、亲戚朋友的社会资源寻找工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另一种是到大城市、相对发达的城市就业。艺术类毕业生从事的行业多为文化产业及服务业,这些行业在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开放的城市发展的较为成熟,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机遇好、工资待遇高等都吸引着无数毕业生前往。 三是艺术类毕业生存在鲜明特点。尽管近些年艺术类招生的素质良莠不齐,但是对大多数选择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入学前要经过严格的艺术考试,因此在入学前他们就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的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的了解。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艺术类毕业生有明确的专业目标,热爱自己的专业。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更注重对专业能力的提高,比较注重专业领域的自我认知和成就感。艺术类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过程中,大多是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在这种基础上,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大程度的自主性。他们不会盲目地跟从,希望通过就业实现专业领域的自我价值。艺术专业以创新为特点,因此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求新求异的意识较强,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的行业,喜欢迎接挑战,不喜欢墨守成规。这些特点使得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心态存在盲目性、不稳定性。 四是艺术教育自身存在特点。艺术专业需要从事的人具有一定的先天素质,另外还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奋训练。艺术教育在我国可以说是“精英教育”,虽然大部分人并不具备成为艺术家的资质,但是艺术教育不论从教育的形式、教育资源的分配等方面都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区别。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特别是对艺术类报考和就业前景的错误理解,大量学生涌入艺术类专业就读,导致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艺术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艺术专业谋求职业。艺术教育也从注重创新和个性化的精英式培养走向工厂式的批量生产,艺术教育“大众化”与艺术类人才需求市场之间的矛盾更加凸现。 4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路径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七大举措。要解决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转变就业思路,转变就业教育方式。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出发,按照教育的规律和人才市场的规律来办学育人,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 一是强化就业教育,转变就业思路。将就业教育前移,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进行就业教育,使就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继续推进“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化、专业化。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预备期,该阶段职业指导的目的与作用就是结合大学四年的教育,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使大学生具备“三大基础,四种能力”,以便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与学生面对面,用实战的标准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前“把脉”,对症下药。 二是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经过大学四年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学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获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工作经验和综合能力的重视,已远远超过对专业知识和学历的要求。在市场竞争激烈和人才济济的时代,只有发展个人的竞争优势,才能抱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预定的目标。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校内、校外多渠道的社会实践平台。依托艺术类专业特有的“教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积极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锻炼机会。此外,还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比赛,通过参赛促就业。实践证明,通过参加高水平的专业比赛,不但开阔了学生的就业视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专业的知名度,尤其是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用人单位多是慕名而来,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校友的资源优势,广开就业信息渠道。艺术类专业教师作为从业者与相关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本行业领域的资源优势,对于促进学生就业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在专业领域德高望重的骨干教师、专家学者的工作室,使学生的专业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就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另外,校友是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纽带,更是检验高校教育成果的主要参数。经过几年、十几年的打拼,他们已经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尤其是在所学专业的领域里拥有着非常宝贵的经验。高度重视校友工作,搭建校友与学校沟通的平台,充分利用校友与母校的“情感联系”,帮助应届毕业生了解市场目前的状况,及时做好各类信息的反馈工作,这些反馈对于应届毕业生的生涯规划而言也是宝贵的财富。学校通过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反馈能够发现新的问题,能够在教育中不断的反思,从而对教育目标、教育的方案作出及时、合适的调整。 艺术类毕业论文: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 摘 要: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经历了一些改革,学校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也产生了一些令人反思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如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教育”。大学的门槛低了,教育对象及其层次发生了变化,学校应随教育体制的变化在市场需要、专业设置、课程教学、选修课设置、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培养身心健康、专业技能过硬又不乏个性的复合型人才,并成功将其推向市场。 一、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为就业增长寻求突破口 目前,越来越多的艺术类毕业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困境,其中就不乏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和艺术院校扩招的原因。我院艺术表演类学生较多,在校学生年龄跨度大,生源地分布广,学生入校年龄小,很多学生家长都把教育的责任几乎全托付于学校。尽管学生管理有班主任和辅导员,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失使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不尽人意。例如:有的学生娇生惯养,拈轻怕重;有的爱出风头,但受挫心理较弱,经不起打击;有的不注重专业外的素质拓展;有的缺乏专业钻研能力,等等。以戏曲表演专业为例,学生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专业课程主要有武功、声腔、把子、身段等,二年级以后开始增加剧目排练、表演等课程。部分学生因平日缺乏吃苦精神且大量荒废早晚功,导致基本功和表演技巧不过关,在校几年甚至没有独立担当过剧中的角色,更没参加过完整的剧目演出,专业技能令人担忧。同时,有些学生不重视课外技能培训,除了部分学生通过普通话、教师资格考试外,没有更多职业素质拓展,导致就业能力单一,就业范围狭窄。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盲目扩招,加之许多综合类院校纷纷设立艺术专业,给艺术类高职高专学校的招生和就业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除此之外,就我省而言,高职高专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昆明的消费水平总体低于其他大中城市,对于没有任何物质基础的大学生来说,这里的生活压力较小,容易满足物质需要。同时,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宜居城市的不错选择。因此,许多外省的毕业生也愿意到昆明就业,无形中增加了省内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第二,我省一些公办艺术团体已经先后进行了体制改革,演员数量基本饱和;个人艺术表演团体面临演出市场极度萎缩的困境;部分个人艺术团体或演出公司制度不健全,演出方式和要求不规范,收入参差不齐,不能给学生及家长提供较为安心的工作环境,学生跳槽频率高。 第三,现阶段省内的职业艺术教育缺乏对现实的应对能力。艺术职业学院缺乏职教理念的研究,许多专业闭门造车,与职业定位严重脱钩,鲜有对外交流和经验的相互借鉴。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材也十分陈旧,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广博知识的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创新能力欠佳。 二、寻找就业对策,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 第一,新生入学后分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奋斗目标,并为之有步骤地做好安排,指导毕业生多考虑如何适应社会的要求,给自己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及早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学生的就业做出前瞻性指导。 第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罗斯金看来,不管是高级艺术,还是实用艺术,都应该起到对人的改造和教化作用,使人懂得如何过健康生活,提高生活的审美趣味。”而在当今物欲横流、文化乱象丛生的现实面前,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与主流意识都在发生着变化甚至发生偏移。因此,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必要准备,教会学生用艺术陶冶高尚情操,注重积累,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加强素质拓展,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眼光不拘泥于本地区就业。教师要让学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广泛涉猎课外知识,以适应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寻找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第四,多渠道推荐学生就业。学校就业部门组织用人单位进校举行供需见面会,联系招聘单位参观毕业汇报演出,举行现场招聘;落实毕业生就业方案,委托和定向培养的学生按合同就业(如滇剧贵州班、大理白剧班);其余自主择业,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就业咨询指导、职业介绍等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向学生宣传毕业生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 第五,做好毕业生心理辅导,消除焦虑、浮躁的不良情绪,为毕业生顺利毕业提供精神支持和人文关怀。教师要引导学生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乐观自信,始终保持工作的热情和信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 艺术类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不仅有学科特点的因素,也有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因素,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学校应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适时改变人才培养方案,大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人才。学生自身必须认清形势,转变择业观,适度调整自我定位,注重实践积累,从理论和行动上提升综合素质,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艺术类毕业论文:浅析艺术类毕业生个性特征对其就业的影响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里,艺术类大学生因为个人个性特征和专业自身的特点,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加突出的困难。本文在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基础上,将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研究,试图对新形势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 个性特征 就业 对策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每年数百万毕业生涌入社会,给本来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升温的“艺考热”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教育的繁荣,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因此深入研究艺术类毕业生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1. 职业选择的灵活性 与其他专业科类相比,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率高。由于其专业特殊性,与大学毕业生传统就业方式不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在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而不是机关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希望根据项目的紧密程度来招聘毕业生,毕业生也希望暂时在中小企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转到相对较好的大企业或进行创业,由此决定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不签订正规的就业协议书,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特点明显。 2. 就业单位的专业对口性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时注重专业知识的对口。艺术类专业学习的高投入,导致毕业生预期收入过高。由于学生在学习期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因此他们在就业上也想得到更多的回报,这种高投入必然高回报的思想影响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所以使他们不愿离开专业对口的行业。而且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文化课和外语普遍不好,转行难度很大,大多数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选择转行。 3. 就业地域的相对集中性 用人单位所处地理位置成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机会。 4. 艺术类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近几年艺考热的升温,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比增加,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市场需求供大于求。 5.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如上所述,他们就业期望值高,大多趋向于高薪水、专业对口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在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毕业生有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等,导致个人期望值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加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 鼓励高校艺术类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中小城市就业 结合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局限性特点,政府部门应通过各项措施,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比如国家启动的“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同时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政策支持力度。 2. 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从时间上,就业指导“重心”要下移。即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对其进行“全程化”指导,以就业带动学业,全面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其次,就业指导内容要全面、深入,突出“以生为本”的思想,要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引导其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次,就业指导形式要多样化,除组织学生参与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就业咨询等形式外,要鼓励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了解社会,认知职业,以促进其全面发展,早日成才。 3. 积极开展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调查工作 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工作,既是及时反馈社会信息、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也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校要加大这方面工作的力度,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将毕业生追踪调查与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合起来、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4. 转变观念,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增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来看,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并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现实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艺术类学生在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掌握比较熟练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才能增强艺术类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艺术类毕业论文: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艺术类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使之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探讨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新途径,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 毕业生 就业 创业 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也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由此看来,党中央已将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高校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就业,但随着艺术类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1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1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特点分析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普遍呈现出就业盲目、定位不明、抱着“宁可不就业也不低就业”、“宁可在一线城市哭,也不去二线城市笑”等不良的就业心态,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等。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艺术类大专、成人高校、高职院校等更是严峻,大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好的给自己定位,甚至有部分艺术类毕业生产生扭曲心理,把所有问题归咎在父母身上,埋怨父母没有给他好的家庭环境等,有个别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家待业,还在继续当着“啃老族”。 1.2 艺术类用人单位现状分析 部分艺术类用人单位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首先,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部分艺术类用人单位出现年龄要求、性别歧视、生源地歧视等现象,这就将部分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拒之门外,无形的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其次,部分用人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过分关注学历文凭等,将第一学历作为入职的硬性条件,如要求第一学历是全日制本科,这就将一部分第一学历是高职或者专科的艺术类硕士毕业生拒之门外等;再次,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培训机构等钻国家政策空子,打出假招聘广告,以诱人的工资待遇做诱饵,将部分艺术类高校毕业生招进来,然后以业务技能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等毕业生工作了好几个月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这使一部分单纯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容易上当受骗等,对此,国家应采取有效方式制止这一行为,同时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利,做到慎重就业。 1.3 艺术类高校方面存在问题 虽然部分艺术类高校已建立了高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也在努力的提高就业服务工作质量,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毕业生流动机制不够完善、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不到位、部分冷门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个别艺术类高校盲目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存在部分就业协议造假行为等,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改善。 2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2.1 转变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关键 在天津考察时也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由此看来,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要打开就业之门,转变观念至关重要。 第一,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要转变以往“眼高手低”的观念,放低姿态,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向中小型城市就业;第二,转变就业心态,为自己量身定位,以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迎接严峻的就业形势;第三,转变以往坐以等待的就业习惯,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信心,主动推销自我;第四,转变以往专业对口的就业思想,为自己拓宽就业渠道,如公务员、高校毕业生预征入伍、大学生村官、农村特岗教师等都可以作为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向;第五,转变观念还应着眼于基层,从2003年开始,国家组织实施西部计划,鼓励大学生支援西部、扎根基层,10年后的今天,仍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一线和艰苦的地方就业,实施“三支一扶”就业计划,鼓励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等工作,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平凡的岗位上仍然可以做不平凡的事。 2.2 以创业带动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2013年国家已对高校自主创业毕业生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减低注册门槛等自主创业的政策,可见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的重视。应在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群体中加强和完善创业指导、创业服务等项目,借助网络媒体、就业指导课程等大力宣传创业政策和创业成功案例,以加强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信心,真正做到大力扶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用专业作为创业的突破口,始终抱着“创业成就梦想”的心态,从而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如音乐学院毕业生可以开办琴行、音乐培训机构、演艺公司等,美术学院毕业生可以开办设计公司、画廊、文化传播公司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带动了部分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也要慎重,不能操之过急,盲目创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行。 2.3 完善艺术类高校的就业服务体制 艺术类高校应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完善就业管理体制。第一,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主体,艺术类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并长期合作,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第二,艺术类高校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加大力度思考和改革艺术类高校课程设置,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第三,完善艺术类高校就业服务平台,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微信等加大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宣传,为毕业生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服务;第四,加强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艺术类高校应根据专业特色建立就业创业实习基地,为广大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第五,加大力度开展特色的就业洽谈会,如美术院校开展“展就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音乐院校开展“演就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全面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第六,加强对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培训工作,就业指导课程应从新生入校开始;第七,加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心理帮扶机制,做到“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扶更多、特别是贫困毕业生群体走出心理阴影。 最后,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一定要放开思路、转变观念、提高自我,最终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 艺术类毕业论文:谈艺术类毕业论文的写作 摘要: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检验学生四年本科成绩的重要手段,是检验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和学校向社会提交的一份重要答卷。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尤其关键。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不仅仅是对写作能力的检验,也是对设计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检验。要写好毕业论文,除了教师和学生主观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外,还要了解毕业论文的性质、要求和写作规范,追求论文的专业性、理论性、严谨性和创新性。写作中不断的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写出有一定价值的毕业论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选题构想到正式开始撰写论文,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并且这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好的选题、一段时间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避免写作过程中的徒劳返工,也会对论文最终的价值有所保证。因此,学生在写作之初需要对文章选题的技巧和方法、资料的搜集等做一个深入的了解。 1把握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选题 避免题目缺乏价值。“题好文一半”是颇有见地的经验之谈。究竟如何进行选题,到哪里选题,怎样才能选好题是写作毕业论文的关键性环节。可见毕业论文写作要考虑的问题从论文的选题就已经开始了。因此,在进行选题时,要从大学本科四年专业学习的总体着眼,进行宏观把握。选题要有意义和恰当,毕业论文写作的各环节如论题的最终确定、论证角度的选择等就能顺利进行,文章也容易写好。选题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论文的写作价值和效果。写作效果和价值取决于论文写作的最终完成和客观的评定,但选题有其不可轻视的作用。这是因为,选题不仅仅是给论文定下题目和简单的勾勒范围,而是毕业生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一种确定。这种确定不只是对论文具有引发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能够提前对毕业论文做出基本的评估。一般来说,只有选择了有研究意义和价值的论题,才能写出有意义和价值的文章。论题毫无价值,即便费了很大的精力也是徒劳。因此,论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多偏爱于图片而忽略文字的特点,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应该有所着重点。比如统一把握选题的范围和相对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论题进行推荐,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目前本科院校对毕业论文的评估不仅仅要看论文的质量,还有看选题的水平,甚至把评定论文成绩的标准第一个就放在论题的选择上。通常状况下,初步研究工作可以获得预期效果时,其选题就可以作为论文的题目,成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论情趣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论古典园林的山水画语言》等。 避免题目大小不当。选题的方向对了,题目的大小也要把握合理,量力而行。选题有分量而不能胜任,论文写作就无法顺利进行,缺乏分量写的轻松又不能把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达不到真正锻炼的目的。太大的题目难以驾驭也不可能用短短几千字分析论述清楚,如《论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传统元素太多,现代设计的种类也很广。因此,题目范围太大,完全可以用一本书来阐述,岂能用一篇论文完成?相反,如果题目过小,手脚难以伸展,观点得不到应有的展开,使内容空泛,论述肤浅,文章也不会有较为宏观的气魄。因此,选题要大小适当,以便于开展研究和论述。一个好的论文题目,能够提前对文章做出基本的评估。这是因为在确定选题钱,作者总是先在前期接触大量的资料,然后从中确定自己的方向直到定下题目。 优秀的选题可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步,是专业研究的开始,大多数本科生在四年来一直致力于专业设计而忽略系统的文字表达,以至于连表达自己思想的设计说明都写不完善,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一个会作图的技师,更重要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系统性综合性的设计师。通过毕业论文的系统化训练,学生可以进一步树立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确定研究任务的方向。甚至成为他们以后学习的航标。并为毕业后的专业实践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好的选题如果在写论文的过程中研究的比较透彻,就会为毕业后的继续深造和从事该项工作或科研、创作、美术教育等带来很大便利。并且容易获得成果。及时在写作过程中对此问题没有研究透彻,也会为以后继续同类研究奠定基础,可以在进一步深造的过程中写出系列性的文章甚至专著。 2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 专业性原则。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是正规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大学专业学习的系统总结和独特展示。在很多情况下,那种不能集中反映四年学习而形成的基础状态的论文,往往不是选偏了题目就是写起来力不从心,只有把专业学习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吃透了,好的文章才有可能诞生;其次,毕业论文是专业水平的文本依据,它是对自己的毕业创作或毕业设计理念的逻辑陈述。一次来表明这种陈述的过程是否能自圆其说或过人一等。 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一般来讲指导教师会对毕业生的论文在各自的专业范畴内设定一个可行的大方向,但在以往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有部分同学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而选择了稍微偏离自己专业方向的文章题目。事实证明这种选择并不是完全不可行的。之所以要限定大的方向是因为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不同专业的知识各有所长,比如环境艺术的、工业设计的,即便是同样专业方向的学生,也不可能对学科知识有相同程度的掌握。所以论文的选题必须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选择有利于自己知识特长发挥的主题,容易开展也容易深入。另外选题要兼顾兴趣,是指在专业知识领域内对某一学科的热爱,迷恋而产生的强烈的追求与探索。有人在选题前就已经对某论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进行了一定的前沿研究,那么写作起来就得心应手。有的在深入探索后对选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如果在研究过程中一直没有兴趣只好放弃选题,另辟路径。几年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课程安排,大家往往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专业方向的某些环节或知识点非常感兴趣,回顾一下,这些点在哪里,它是否适合发展成一个恰到好处的论文选题。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之后,将其强化、集中、明确起来,再进一步进行资料的收集。 3掌握选题的基础方法 在掌握了选题的原则之后,在资料文献的积累基础上进行选题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泛读捕捉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占有的文献资料快速的、大量的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广泛的浏览资料。在浏览中勤做笔记,记下对自己影响最深的观点、论据等,并写下对此观点自己的体会。然后将泛读所得到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组合,从中找出问题,如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不同的观点,最新研究成果等。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和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到新资料,新观点或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深化主题,研究的深入了,就更加容易有自己新的观点和看法。及时捕捉这种灵感把它转化成文字并记录下来。 另外一种方法是追溯验证法。以主观的意向为出发点,沿着一定方向对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从中获得自己的见解,这种意向并不是凭空想象,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和依据。在调查过程中看自己的观点是否弥补了研究的空白、是否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深化或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如果得到认定,再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是否能顺利完成该选题,然后做定夺。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捕捉瞬间想法,在看到某张图片,某件产品,或者某幅广告时突然激发的灵感是很可贵的。尽管这些想法很不成熟,但是不要轻易放弃。因为这可能是对某一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后潜移默化的理论升华,研究下去直至成为自己的观点。 4准确全面的搜集资料 在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中,资料的搜集是贯彻其中的。选题前要广泛的涉猎资料,以便找出可行性的方向和范围。在确定好大的方向后,再进行针对性的资料搜集,包括图片,闭门造车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对所要研究的范围内现有的成果做一个详细的调查,一方面迅速了解该范围内那些已经被研究过,研究到什么程度,还有没有继续下去的可能。也就是该选题有没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垄断资料,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游刃有余,既可以作为参考也可以作为引领。因此,文献综述的制作是必要的。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文字资料的搜集和图片同等重要。因为我们需要大量的图片分析,并作为论据出现在论文中,以便辅助论述。尤其是一些造型色彩方面的阐述,图片比文字更加直观,更清晰易懂。搜集资料的方向方法大致如下。 搜集第一手材料。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主要是通过田野考察的方式实现,尤其对于一些民俗性的特色艺术,需要深入到乡村和民众中调查。这些实践经验和采集到的图片等资料非常珍贵,会成为以后研究的重要依据。尤其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最好的素材来源于自己亲身实践,实地考察,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思考或者感受,这样得来的材料,真是可靠,说服力强。如很多论题,中国民族服饰、民间美术、地域文化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写出的论文根基深厚,逻辑性强,论述鲜活生动有说服力。 搜集相关背景材料和学术研究性材料。除了第一手资料外,背景材料的掌握也很重要。搜集各种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有助于打开写作思路,比如研究一件作品,要研究它所处的时代的审美特征,社会背景,甚至政治经济状况等。背景材料了解的越充分,文章的底气越足。并且可以在答辩过程中顺利的回答遇到的问题。有了第一手资料和背景资料,就有了很好的论文写作基础。但要使自己的理性认识更上升一步,视野更加开阔,还要了解该领域内或相关领域内的学术研究成果及进展情况。这些资料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获得。总之充分可靠的研究材料才是成功的前提。 5结束语 无论是何种专业何种层次的毕业论文,都要在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急于求成或者抱着侥幸的心理来对待毕业论文都是不明智的选择。古人曰,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之三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比喻人在知识宝库中,探求钻研后终于有了发现和创新后的惊喜。相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准备阶段或许更加艰辛,让我们有意识的自我修炼,知难而进,以便发现更深的知识领域和更完善的自己! 艺术类毕业论文:浅析民办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摘 要】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队伍的不断壮大,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崭露头角,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民办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更凸显其特殊性。面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思路、新载体、新方法,正视民办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应用型艺术类毕业生,则成为挽救民办高校艺术类就业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 一、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严峻的大背景下,而民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更凸显其特殊性。如何构建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对于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近年的工作经验及个人见解,认为影响民办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办院校毕业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在就业形式严峻的背景下, 社会对民办教育认知不全面, 民办院校毕业生常遭就业歧视。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上大多盯着“985”、“211”高校的毕业生, 而作为高等教育新生力量的民办院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远远无法与国办高校相比, 其毕业生的吸引力同样不如名牌大学。在这种情况下, 民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大大缩小, 总体就业质量在降低。 (二)学生负担重,就业压力大。民办院校相对普通的本科院校“门槛低,学费高”,民办高校根据不同的专业,学费一般在10000元/学年左右,读完四年大学,大概的投入为7万元到10万元不等,对于家庭背景一般的同学来说,高额投入的背后,是希望能得到高的回报,而面对招聘单位开出底薪的薪资待遇,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在毕业生的意识里,微薄的薪资待遇与高额教育投入不成正比,使得他们面试一家被拒绝一家,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有压力,而是因为找不到薪资待遇满意的工作而感到压力。因此,过重的教育投入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微薄的薪资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自身定位不准确,高不成低不就。大部分民办高校的艺术毕业生不能进行合理的自我剖析,一味的给自己定位太高。岗位工作目标重在追求大型设计类公司,对于小型设计公司和其他非专业对口岗位不屑一顾;再加上自身因素去面试大单位时总是受限,对于适合的中小企业岗位视而不见,导致大单位进不去,小公司不想去,产生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更有部分毕业生因就业现状与就业理想差距大而引起较强的心理冲突。 二、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就业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一)从事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应对对策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连续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认为面对巨多的就业问题,从事民办院校的辅导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学生调研工作,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做好艺术毕业生就业调查工作,调查好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心理,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工作方向,改变工作方法,而在各阶段调查的基础上,辅导员应每年编写一份毕业生调查报告,其统计数据包括对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就业领域、薪水及求职方法的介绍。这份报告对以后的毕业生选择求职策略及提出薪水要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针对不同群体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大多就业指导工作是以就业指导课为平台,各类就业指导讲座及开展专场招聘会咨询为辅助,只有这些足以不够,个人认为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工作。例如:优秀学生群体、女生群体、考研学生群体、考公务员群体、以及特困生群体,对于不同的群体我们应该有不同的就业指导,这样才能克服就业中的各种困难,缩小民办院校艺术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民办院校的就业的质量。 2、辅导员应加强学习,做好企业调研工作,开拓更广的就业平台。民办院校毕业班的辅导员扮演着重要特殊的角色,从而要求辅导员们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以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利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变化的挑战,达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专家化,实现就业问题的“零”距离。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下,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班的辅导员必须要努力赢得市场,一要建立企业需求信息库,保持已经有供求关系的企业客户;建立毕业生在企业表现反馈机制,巩固已有就业市场;二是辅导员还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及生源所在地分布情况等,积极到相关企业中去,与企业建立联系,调研企业真实需求、招聘要求等,开发新的企业客户。 (二)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自身因素。作为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要积极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准确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做到先就业再择业,积极献身基层,扎根基层,争取更多就业机会。通过艰苦锻炼,全方面的提高自身素质,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另外还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当今是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并重才能突出自己的就业优势。为此,作为民办高校大学生一方面需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另一方面应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书本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民办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政府和学校的与时俱进对策。依据当前就业形势,要解决这一就业难题,非一朝一夕之势,而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困境,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共同做出努力,共同寻找解决途径。第一,政府要加大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鼓励自主创业,为就业工作创造良好前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第二,民办高校要积极与单位联合,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平台,为就业工作做好前提条件。学校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约,搭建平台,建立实习机制,鼓励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学生和单位在这中间是一个相互认识、相互学习的过程,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为单位提供有水准的人才,学生也从中积累经验,便于尽快就业。第三,强化专业和素质教育,为就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民办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艺术类学生的专业和素质教育,再根据当年不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下一年的培养计划做出及时的动态调整和革新,迎合市场的需求。第四,学校要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就业工作做好前提准备。民办高校要增强服务与指导意识,拓宽就业渠道,加强毕业生实习就业监控,使就业由被动变主动。且针对性地对艺术毕业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和服务,同时,要重视调查研究,不断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民办高校的就业工作应通过高校、学生和社会三者的协同努力、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切实提高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引导他们全面正确认识自身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优劣势,正确面对求职择业,创造有利于民办高校艺术毕业生就业的良好环境,构建有利于综合性应用人才成长的新型就业机制,才能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艺术类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建立 摘 要:本文简述了当前艺术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同样十分困难,市场的激烈竞争,陈旧的就业观念,不合理的治学模式等因素导致当前艺术毕业生的就业率偏低。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关系着祖国的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否则很有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文中就此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如转变就业观念,加强技能培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艺术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指导 0 引言 人才竞争是当前时代的关键,作为最重要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备受用人企业单位重视。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教育,但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与普通高校不同,艺术院校的文化分数较低,因而吸引了大量考生报考艺术类专业,但由于市场需求量较少等原因,同样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状况,应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完善自身素质,培养新时代与时俱进多方面综合素质。 1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众教育逐渐普及,高校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毕业后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就业人数达到680万,2013年则上升到700万,据推测,2014年将达727万。其中,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不断攀升,但就业率相对低,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对口率不及20%,出现了“艺考热,毕业冷”的局面。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1)招生规模扩大,市场需求变化。自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扩招,考生数量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前几年曾出现“艺考热”,吸引了更多考生,各高校相继开设艺术专业,但实际就业岗位比例偏差较大。相对而言,设计专业的就业率较高,而音乐、舞蹈、表演、绘画等专业偏低,以至于近80%的艺术生都不得不转行。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下,高职迅速发展起来,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与普通高校和艺术院校相比,更受市场需要。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用人单位的选择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更看重实用性,更看重人才的综合能力。 (2)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报考艺术专业的考生中,有些是因为文化分数低,有些是无奈之举,更多的考生是怀揣梦想,认为读艺术专业,就可能会成为艺术家,或能够找个既体面又挣钱的工作。显然,现实和梦想是有距离的,因为培养一个艺术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加上现代大学生从小很少吃苦,对农村、“三支一扶”等方向不愿意。很多艺术生就业观念陈旧,死守专业对口,如学美术的就一定要到与美术有关的岗位。好高骛远是艺术毕业生的另一特点,希望能有编制、一步登天,就业时优先选择公有制单位,但自身条件却未必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另外,艺术类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该专业学费昂贵,相应的回报期望值自然很高,却很容易失望。正值青春年纪,许多毕业生渴望自由,不愿被束缚,很难在一个单位长久下去。 (3)治学模式不当,缺乏就业指导。不少高校在开设艺术专业时都有一定的盲目性,如职教理念缺乏,教育模式陈旧,难以跟上时代变化,与实际有脱离。教学内容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思维等方面有所忽视,与需求多样化的市场不相符。就业难现象是我国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很多高校在学校教育中缺乏就业指导,使得学生的社会经验薄弱,不了解就业现状和趋势。 2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建立 面对当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局势,首先,应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同时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既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完美的人格,以适应市场需求。 (1)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在就业中起着导向作用,在各高校必须开设有专门课程,并聘请有经验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发展较晚,但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立起系统的理论,通过教学,令学生能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不足,在发挥长处的同时对缺点加以改进。能够以长远的目光对未来做合理的规划,并能够脚踏实地,步步实现自身价值。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涉及大学生就业现状、国家政策、简历填写、分析就业信息、面试技巧、毕业程序、创业指导等内容,使学生在校时就做好就业准备,从容地面对各种竞争。 (2)改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期望值。万事开头难,很少有人一进入社会就能平步青云。纵观古今中外,成功者都是经过多年打拼才能取得各自成就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念,针对以往出现的“对口就业”“有编制才就业”等不合理的观念,应予以纠正。例如,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首先,学生应了解自己擅长什么,并将长处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应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可将一切都当作完善自身的平台,从实际出发,积累经验,逐步实现目标。其次,积极参与就业指导课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以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调查了解当前市场所需。此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避免好高骛远,降低期望值。刚出校门,大学生往往是一无所有,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学习、积累,把握好自己的能力,不把眼光定得太高。 (3)提升综合素质,学会观察时势。人才竞争中,综合素质和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对艺术类的毕业生而言,除了专业,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如想成为演员,就培养一专多能的本领;想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就应下苦功积累自身知识;想成为音乐人,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我推销展示,坚持原创,打造独特的自我风格;想成为知名设计大师,就应该时刻把握时代潮流的脚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勇于实践创新。此外,毕业生应准确把握时势,把握机会,敢于做不同的尝试,走就业多元化道路,开拓新兴领域从头做起,坚持下去一样可以成功。 (4)鼓励基层就业,动用社会力量。对于艺术毕业生而言,缓解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到基层就业,如山村支教等。大城市对艺术类毕业生的需求稍高,但过多的毕业生竞争,只有少数人能够胜出。淘汰者不如深入基层,如当一名音乐老师或是美术教师等,发挥特长,干一番平凡但有意义的事业。此外,也可动用社会力量,建立艺术人才就业网络系统,为艺术生就业提供一份帮助。 (5)鼓励创业,勇于开拓新领域。同时,还应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校期间,可在相关培训机构上课,熟悉整个流程经济模式。同时自主学习创业的相关知识,调整心态,做足心理准备,并应了解国家政策,能够合理运用大学生就业贷款相关政策。学习和借鉴成功教育机构“新东方”的经典案例。了解“新东方”的创始人如何从一个勇往直前,不怕失败的刚毕业大学生创业至今变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的奋斗经历。 3 结束语 就业难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当前现状来看,艺术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影响因素有很多,如社会需求变化、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个人能力等。短时间内,报考艺术专业的人数还会呈上升趋势,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更大,过去的就业观念难以适应当前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学生就业观,加强技能培训,适当地降低预期值,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艺术类毕业论文: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高职艺术类专业发展态势良好,不过高职艺术类专业在招生和就业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对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 毕业生 就业问题 对策 研究 1 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个人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持续走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才结构失衡是根本原因;其次,高职教育自身特色不鲜明,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关键;再次,高职毕业生本身的职业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创业意识薄弱、求职定位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不成低不就,人为地加大了自身的就业难度。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一些地区、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出现了就业、招生两旺的喜人势头。但是总体而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从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问卷统计情况看,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艺术类学生政治素质高,工作中吃苦耐劳,勤学好问,上进心强。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专业知识面窄,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有限、心态偏差等几个方面。用人单位强调,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如招聘职员、干部竞争上岗或轮岗,用人单位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希望高职艺术类学生应拓宽知识面,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服务意识与能力等等,使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多面手”,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总体上能够较好胜任所承担的工作。在经济全球化、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艺术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交往协调能力。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同时高职学生就业难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为更好的研究、解决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通过对一些高职艺术类院校进行调查,反映出当前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据此,我们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意见。 2 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传媒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心态不正,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 根据笔者对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有占调查总人数47%的同学认为自己期望值过高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个别同学不愿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愿到中小型企业从事基础工作;不愿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外省地区就业和发展。个别同学甚至只把目标锁定在广州一个城市。个别同学在通过单位的面试、复试后,选择了放弃,或者是已经在单位实习、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又辞职,通过调查,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同学认为“专业不对口,不能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或薪酬待遇不能满足个人要求”。 2.2急功近利,认为自己学费高,投入大,一毕业就想到高薪单位就业 众所周知,艺术类高校生的培养费用是很高的,而寻求一份高薪工作成为平衡投入和产出的最佳办法。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天之骄子”们找起工作来越来越浮躁,就业心态已经被喧嚣的世界扭曲:急功近利,就想“一锄挖个金娃娃”。投入大了,期望值必然也就高。艺术类毕业生自然而然对于职位和薪水的要求高了起来。然而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期望越高只能是失望越大。 通过我院调查显示,毕业生期望的月工薪依次为:2000元以下占9%,2000-3000元占75%,3000-3500元占14%,3500以上占2%; 2.3公司、企业认知度低,觉得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知名度高而认知度底在相应一部分公司、企业中矛盾突出。他们都认为公司企业的发展必须靠高科技人才,把高学历、高资质、多经验的老牌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一些刚刚崭露头角的高职艺术类毕业生自然也被忽视和冷落。据调查表明,很多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被高学历、多经验的高门槛拒之门外,连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都被无情的剥夺,反而被企业、公司以动手能力差,素质底等借口搪塞。其实,高职艺术类学生动手能力并是差,因为他们多以实践、实训课为主。 2.4就业指导弱,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 学校就业指导弱,求职路上,与毕业生脱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排在第二位的是“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不够”,或“学院就业方面的知道课开设太少”。这说明,信息渠道不畅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缺乏沟通了解,成为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对策思路 3.1以行业为依托,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根据2002年国发1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同时必须以行业为依托进行办学,把“企业引进学校,把学校办在企业”。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企业,熟悉了社会。同时,也为企业通过实习实训选择优秀毕业生到本企业工作提供了平台,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企业和学校在人才选择和学生就业的“双赢”。 3.2以优秀毕业生为纽带,形成学生就业链 优秀毕业生是学院方方面面的骄骄者,他们的就业单位让很多毕业生羡慕,同时,他们也是企业、公司等单位业务工作的顶梁柱。他们到单位工作代表的是学院形象,可以起到的“传帮带”的作用。学院可以通过他们在企业中留下的良好的印象,吸引企业对我院人才的需求。如此良性循环就会形成我院毕业生的就业链条。 3.3以网上就业信息为补充 信息时代网络已为人们方方面面的生活所离不开,在这个时代中,学生就业已运用了网络这种高科技手段。 3.4以学院招生就业主管部门为主阵地 招生就业的主管部门,他们的职责就是为全院提供招生就业的具体信息,各院系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不能离开这个主阵地。各系部必须随时关注学院的招生就业信息,及时与艺术类毕业生进行沟通,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快捷的服务。 3.5招生计划辐射全国,以减轻就业压力。 目前,很多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招生计划重点在本市,如果招生计划辐射全国,大量艺术类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相对减轻了该艺术类学院的就业压力,同时,以“出口拉动进口”形成良性循环,既扩大了高职艺术类院校在全国的影响,又解决了学院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存在的瓶颈。 艺术类毕业论文:我国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愈演愈烈的艺考热和艺术类院校的大规模扩招,面对大批的艺术毕业生,高校应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面向市场,分层次办学,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调整专业方向,突出专业优势,向应用性拓展,使培养目标向多层面转化;高校应尽快建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途径 传统艺术 应用艺术 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 每年五六月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他们也同样面临着新一轮的就业压力。在踏上艺术殿堂的道路上,不乏有真才实学的艺术追求者,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把参加艺术专业考试、进艺术院校作为通往大学校园的一条升学捷径。例如像美术、音乐等艺术的专业考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更主要的是艺术类学校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要比普通文理科考生低两三百分,录取分数上的悬殊对艺术类考生无疑是个极大的诱惑,使得不少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考生纷纷瞄准了艺术、体育这条道路。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能考上大学,学什么专业都无所谓,大不了以后再转行。特别在2005年,由于教育部规定2006年艺术类院校全部停招免试生,数学成绩将在录取时全部计入文化考试总分,教育部这一要求无疑提高了艺术类招生的门槛,因此2005年是艺术类专业文化课不计数学考试成绩的最后一年,这使得原本日渐升温的艺术专业招生变得更加火爆,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都争先抢着享用这最后的丰盛“晚餐”。另外,在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中也有不少人存在急功近利心理。许多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是出于名利之心,一些报考音乐类、表演类的学生,他们对艺术并不了解,只是非常羡慕明星们的风光生活,希望能够通过报考艺术院校,实现明星梦、艺术家梦。殊不知全国每年几十万艺术生,能崭露头角的却是寥寥无几,一夜成名的梦是不切合实际的。对于音乐和美术专业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是最好不过的选择。然而,这种机会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还是被迫改行到与艺术毫不相关的行业。例如,有资料表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92级有15人,现在还在从事表演的只有两人;中戏1998级戏剧文学系22人,毕业后没有一人成为职业编剧;中戏1999级导演系15人,毕业后只有两人有机会做导演。 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增加,艺术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一些综合类高校也纷纷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据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全国只有中央音乐学院等十几所艺术类院校,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2004年全国2000余所高校中就已有700余所设立艺术类专业,全国艺术类专业招生总数也增加到26万人左右,当年全国报考艺术专业的人数约在百万人以上,到目前为止这个人数仍然是有增无减。 艺考持续走热的根本原因可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由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社会对艺术事业越来越尊重,对艺术人才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艺术变得更加生活化,它曾经被人们视为生活奢侈品,现在却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正因为从事艺术工作和学习艺术的人逐渐增多, 有了这样一个市场,才有艺术专业大规模扩招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其二,学生热爱艺术、追求艺术的也日益增多。最近几年艺术专业报名的火热场面正反映了这一点,所以艺术专业的扩招和火热现象可以说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产物,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还将呈现旺盛之势。然而,对于艺术专业的火热形势,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对家长和学生而言,通过这种途径进入高等学校深造,并不为过,学生得到了再教育的机会,对其长远发展和成长还是有利的。但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难的困扰,当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达到一定数量时,毕业生也就只能向其他领域拓展就业空间了。由于每年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仍在增多,报考的生源也在不断增加,艺术类人才出现就业竞争也就成为必然。 央视的一份调查也许会让很多艺考生对将来的前景产生一些危机感,这项调查表明,仅2004年、2005年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生存而改行,或者大批人马开始涌向考研队伍,而到近几年这种形势更加严峻。2011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2010届艺术设计传媒类的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54%)。 尽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于以往更加严峻了, 但艺术院校扩大招生本身也是社会需求增长的反应。专家们表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的提法是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的,一些业内人士通过调查发现,就业难并不能真实地概括出当前的就业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大城市出现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并不表明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已经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会接受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更加少了。因此,艺术类毕业生就总体毕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毕竟大城市容量有限 ,选择大城市并非是最好的选择。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认为,以北京为例,首都的艺术类毕业生基本上都想留京,其实,北京也是有一定“容量”的。北京的文化团体虽然多,但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来自祖国各地的艺术人才的就业需求。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非常需要各类艺术人才,尤其是我国的边远地区、西北部地区十分缺乏艺术类的师资。金铁霖说,如果把这些地方都考虑进去,我们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能达到100%,甚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尤其在那些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却还有着大量的职位空缺, 其实在小城市里,大学生更能发挥作用,也更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说,在学院老师的鼓励下,去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批学生选择了到甘肃、青海等西部边远地区就业。从他们工作情况的反馈来看,这些学生在这些所谓的小地方, 往往都能受到“重用”,个人艺术专长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当地的相关部门也非常器重这些大学生,不到一年,有的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的骨干人员。因此,转变观念才有出路。 对目前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途经作以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就业途经。这种方式是大多数考生考试报考的原因,因为报考成绩低,能上大学,获得本科文凭。这些人最终可能不会从事这方面的职业,要改变专业谋求其他的职业。这样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1)家庭安排。上大学时就已经设计好了如何回来就业,当然有的人可能找到好的岗位,但是经过4年的学习会发生变故的比较多;2)准备拿到学历,学习一些别的专业知识,从事自己喜欢的非专业行业,比如,从事相关行业的消费品,教育的服务等等;3)政府企事业单位。通过正常的就业途径,国家提供的机会选干等。 2.专业的就业方式。1)通过过硬的专业技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或研究、留校、参加乐团、剧团等;2)考取研究生、博士生继续学习,还有就是出国深造等;3)以自主创业为主要途径。 当前,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风潮逐渐扩大,不论是一毕业就有创业打算,还是放弃稳定工作重新创业,很多艺术类毕业生都认为,艺术就是一种创造,而创造是不应被束缚的,与其受制于人,不如自己给自己打工,于是不少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去年毕业的几位学生一起合开了一家琴行,一边卖乐器,一边教学生,既取得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中央美院的一位毕业生说,他的五个师哥、师姐毕业后合办了一个工作室,如今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北京服装学院的几个毕业生说,他们也打算毕业后开个服装坊。这些自主经营的小老板们都认为,虽然自主经营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因为是为自己打工,所以大家也就会格外地卖力,工作起来自然也就干劲十足。总之,对于这些就业新群体不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自主创业,只要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就能既实现自我价值,又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针对以上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总结其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1)由于和艺术专业对口的就业渠道较少,无法满足大量毕业生的需求;2)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艺术专业种类较单一,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3)由于艺术专业的扩招,导致生源质量较扩招前有所降低,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功不扎实、艺术悟性有所欠缺;4)毕业生不能较好或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盲目地投递个人简历,自身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就业能力;5)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给自己设定一个客观、恰当的就业目标。 总之,从当前市场需求的形势来看,传统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变得比较狭窄,而应用艺术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在日益增长。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模式正逐渐呈现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特点,而一些设计艺术学科也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纯艺术领域。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艺术教学特色,即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办学优势。艺术学科已经向着普及性、交叉性、边缘性和大众性发展,并诞生了许多深受考生和社会欢迎的新兴专业,如装潢设计、数字艺术、动画艺术、文物修复、设计管理、家具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目前最大的问题不仅仅是艺术类考生太多的问题,而是高校应懂得如何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面向市场,分层次办学,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如何调整专业方向,突出专业优势,向应用性拓展,使培养目标向多层面转化;各高校应尽快建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艺术类毕业论文:浅析艺术类毕业生个性特征对其就业的影响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在大学生这个群体里,艺术类大学生因为个人个性特征和专业自身的特点,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加突出的困难。本文在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特点基础上,将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来研究,试图对新形势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毕业生 个性特征 就业 对策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每年数百万毕业生涌入社会,给本来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升温的“艺考热”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教育的繁荣,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因此深入研究艺术类毕业生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艺术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1. 职业选择的灵活性 与其他专业科类相比,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率高。由于其专业特殊性,与大学毕业生传统就业方式不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在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而不是机关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希望根据项目的紧密程度来招聘毕业生,毕业生也希望暂时在中小企业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转到相对较好的大企业或进行创业,由此决定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不签订正规的就业协议书,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特点明显。 2. 就业单位的专业对口性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时注重专业知识的对口。艺术类专业学习的高投入,导致毕业生预期收入过高。由于学生在学习期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因此他们在就业上也想得到更多的回报,这种高投入必然高回报的思想影响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所以使他们不愿离开专业对口的行业。而且对于艺术类毕业生来说文化课和外语普遍不好,转行难度很大,大多数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选择转行。 3. 就业地域的相对集中性 用人单位所处地理位置成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他们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机会。 4. 艺术类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随着近几年艺考热的升温,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比增加,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市场需求供大于求。 5.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如上所述,他们就业期望值高,大多趋向于高薪水、专业对口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在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毕业生有综合能力、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等,导致个人期望值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加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 鼓励高校艺术类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中小城市就业 结合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局限性特点,政府部门应通过各项措施,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比如国家启动的“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同时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政策支持力度。 2. 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从时间上,就业指导“重心”要下移。即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对其进行“全程化”指导,以就业带动学业,全面提高自身就业素质;其次,就业指导内容要全面、深入,突出“以生为本”的思想,要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引导其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次,就业指导形式要多样化,除组织学生参与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就业咨询等形式外,要鼓励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了解社会,认知职业,以促进其全面发展,早日成才。 3. 积极开展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调查工作 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工作,既是及时反馈社会信息、做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也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学校要加大这方面工作的力度,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将毕业生追踪调查与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合起来、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4. 转变观念,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增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从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来看,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并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需要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现实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在不断地提高,艺术类学生在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掌握比较熟练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才能增强艺术类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艺术类毕业论文: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 要:随着多年来"艺考热"的持续,高校艺术类学生数量呈现递增态势,社会未提供相应就业岗位,艺术类学生就业问题严峻。因此,本文深入分析高校艺术类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开辟途径、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 多年来,随着"艺考热"在我国的持续升温,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日益增多,高校艺术类学生数量呈现递增态势,然而社会并未提供相应就业岗位,造成艺术类毕业生生源过剩。并且,由于艺术类专业就业有其独特的特征,这就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独特的挑战。 一、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艺术类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市场整体疲弱的矛盾较为突出 引发的后果是对口工作岗位需求增长缓慢,甚至处于饱和状态,就业市场上供需极不平衡。同时,毕业生就业普遍考虑区域的选择、自由度的选择、劳动关系处理方式的选择、就业后再择业等特点,致使签约普遍困难。 2、硬件设施投入有限与教育质量相对下降导致的困惑 目前,艺术类专业自身也在走向适用性,大力提倡实践教学,在努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力求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但从现实情况看来,还有不小的困难,拿空间上的问题来说,依据艺术类的专业特点,每班应拥有专用教室,一方面便于学习,增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画具可存放于画室,不至于天天携带),二来便于交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而现在的状态是,艺术类身处综合性大学排课特点的限定中,导致学生们缺乏归属感和较好的学习环境。 艺术类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在近些年不断改进完善,但由于学生人数的庞大,致使在课程进行的教与学中存在一定的现实情况,如合班上课、一名教师需要两班同段穿插授课等,也就是说在贯彻教学的宗旨方向上确实有较大的困难。当然,还有快速扩张背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和学生整体素质下滑的问题。 3、专业方向趋同、就业面相对较窄引发的就业市场单一 在艺术类的专业设置上各大学有明显的专业趋同现象,就业面相对较窄也成为导致艺术类就业难的一大问题。艺术类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就业市场较单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进入私企、中小型工作室或设计公司工作,而这些单位大多不具备正式签约的条件,且这一行业具有不稳定性,从业人员流动性高,从而使得签约成为一件困难的事。艺术类毕业生中,只有极少部分进入国企和党政机关就业。灵活就业便成为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趋势。然而,由于艺术类毕业生普遍不够重视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个人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社会保障也普遍难以落实。 4、艺术类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市场实际情况不匹配 由于艺术生投入学费较高,就业期望值也较高,因此艺术类毕业生存在就业理想与就业实际不匹配的现象,大都趋向于高薪水、专业对口、高层次的工作,回避待遇低、层次低、偏远地区的工作。而往往用人单位又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给出的待遇很低,因此,有些毕业生的个人就业理想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较远。 二、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科学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学生的培养要有准确的专业方向定位,与市场挂钩,培养复合型人才。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设置,实施教改,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确保学生掌握最新的资讯和最前沿的专业技能;加大专业教学实践力度,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适时地调整授课模式,引入具有良性竞争特性、展示教师能力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室制度。加快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签订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学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与就业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学生提前对所学专业以及想从事的行业的岗位要求做进一步了解,提高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能力,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2、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职业生涯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艺术类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设计普遍不重视,现实情况是,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成为普及教育;就业态势早已从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变为由市场选择人才,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新生一入学便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将职业生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广开多方面职业能力培训,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应帮助学生在大二以后即给自己合理定位,逐步培养就业意识。所谓定位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倾向性,继而认识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应从需要、兴趣及自我发展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心理特征,应从自己的气质、性格与能力来决定职业生涯的选择。好的职业生涯设计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就业错位",使学与用更加紧密结合,使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得以彰显。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在大学期间对学生将来职业道路的引导、对学生明确并选择今后的职业发展目标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应强化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能力。 另外,在就业过程中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型就业办法在大学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致使不少学生心理上产生消极不良的影响,也可以说是种种心理误区,尤其是艺术类学生既有大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又有艺术类所谓特立独行的行为与心理特质,因此这对就业是十分不利的。应努力帮助学生调试良好的择业心态,例如从主观方面,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水平,真诚待人;利用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增强信心;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和赞赏等,还可以在学生求学阶段,就帮助学生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在班级内或学院、学校内,经常搭建一个竞争的平台,让学生有意识地适应竞争环境。还应努力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比如"先就业,后择业,在稳定中求发展的择业心态"、又比如在拥有很强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较高综合素质的前提下,用实力去拼搏和竞争的职业心态。在21世纪,与时代合拍的择业心态与观念,是就业成功的基础与前提。 3、加强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力度,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多层次、多角度的举办学生艺术作品展览,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直接展示自己的平台,邀请相关企业前来参观,使用人单位了解我院学生的专业方向与学习情况,近距离的感受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力度,为他们提供更有益、有效的就业渠道。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创业意识和基层意识。艺术类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都不愿意离开其所在的大城市,都觉得只有留在大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非常需要各类艺术人才,尤其是我国的边远地区、西北部地区十分缺乏艺术类的师资。如果把这些地方都考虑进去,我们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能达到100%,甚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所以转变就业地域局限观念是有必要的。当然会面临很多困难,例如我国是一个地区、城乡差异十分明显的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者工资福利状况差别也十分显著等。不过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才能促进自己更快的适应社会。 对艺术类来说,就业方式多元化的同时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主流。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重要举措,这对艺术类学生创业是个很好的契机。转变就业方式与思维,鼓励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也会迎来较好的就业前景。而从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看,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在未来仍然是充满潜力的。 艺术类毕业论文: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文章摘要】 随着艺术类高校不断扩招,艺术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成为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重要原因之一。艺术生具有典型的生源特点,是高校人才培养中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随着近几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类企业需要创新艺术人才。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所需人才条件脱节的现象。本文主要从艺术类高校通过发展职业指导,使得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得到改善,同时在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和提高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论述了职业指导对促进艺术类毕业生优质就业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职业指导;艺术类毕业生;就业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已经逐步实现,高校生源扩大,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政府、高校共同关心的难题。艺术类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培养创新艺术人才的同时,为社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对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开展职业指导,从源头解决艺术生就业障碍,对促进艺术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 1 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1] 艺术类高校通过开展职业指导能够帮助艺术生深入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发现自身潜能,培养创造力。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进入高等学府求学已经不是难事,近几年毕业生大军源源不断涌入劳动力市场,求职、就业、待业等一系列词汇被各种媒体所报道,“就业”也成为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大本营,不仅教授学生专业技能,更应该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确定明确的职业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进行客观而实事求是的职业设计,对于高校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1 产业结构和市场机制导致对口就业供需不协调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和转型阶段,一些传统的文化馆、艺术团、展览馆等行业都面临改革和调整。而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艺术类生源也逐年递增,造成艺术类毕业生对口工作供需比例失调,同时,由于政府的就业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和学生之间信息不对称,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渠道较少,就业机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2 传统就业观念导致艺术类毕业生择业范围受限 传统文科理科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就业选择范围较大,市场需求占主导地位,比起艺术生在选择工作时更有竞争力。同时,受到家庭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父母认为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是最稳定的工作,对学生的择业产生影响,艺术类的国有团体毕竟有限,竞争激烈,形成了毕业生扎堆挤独木桥,最后受到打击后反而对就业缺乏信心。 2.3 艺术类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导致就业盲目 艺术类大学生多数是:重专业轻文化,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过于自我,思维活跃,不愿墨守成规,喜欢富有创造力和挑战性的工作,在求职过程中功利心较强,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欠缺。这些独有的特征,使得艺术生在求职中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职业规划意识淡漠、不愿就业和无业可就共存,就业领域和范围的选择缺乏灵活性、就业后缺乏工作稳定性,稍有不如意就辞职等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很多艺术生对于自身职业生涯没有详细的规划,更没有认真分析自己的职业性格类型或对将来择业有明确的目标。在就业时眼高手低,选择工作范围过于理想主义,如:表演专业毕业生只考虑当演员进剧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则是非大公司不进,一门心思考虑4A广告公司。这些就业观念都存在误区,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就业困难,绕了一大圈后才明确自己的定位。还有的学生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在各类行业间探索,频繁的换工作导致门门都不精,最后为了生计而隐忍就业。 3 职业指导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3.1 有助于培养艺术类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 艺术类高校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职业知识,结合自身特点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途径,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职业指导从学生入学开始,引导和帮忙他们合理的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明确将来的职业范围,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职业规划的意识。大一入学是职业指导的初探阶段,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专业教育,使之了解本专业将来的发展方向,就业前景,初步建立起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大二是职业指导的深入阶段,学生开始接触专业课,职业指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大三是职业指导的实践阶段,此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实践和实习,通过参加如: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艺术节及各种专业性比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了解行业发展,提前接触业界资讯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职业信息,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大四是职业指导的关键阶段,在经过了三年的预热后,进入了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制作简历、模拟面试以及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做好就业咨询工作。 通过职业指导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自我规划意识,降低职业期望值,更现实的理解就业。同时,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能够对自己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做出准确的判断,依据自身实际来规划职业发展。 3.2 增加艺术类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性 职业指导有助于艺术类毕业生了解相关就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当前就业形势和趋势,通过对行业和区域的就业政策分析,引导他们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求职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职业,增加自主择业的信心和主动性。在职业指导中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开拓就业的视野,不再等靠学校安排,主动出击寻求就业渠道。同时也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指导学生结合专业特色以及社会需要,选择适合创业的领域和项目,提高学生们自我就业的能力。 3.3 充分结合专业特色,培养全面型艺术人才 艺术类高校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人才是艺术类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在帮助艺术生就业上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不难看出,企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就有较强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艺术类学生受到专业特色的影响,过于开放自我,责任感较弱,往往毕业后很难适应有严格时间管理的上班节奏。职业指导能够通过模拟面试、模拟公司等形式,提早使学生感受到职业责任感。同时,聘请校外资深的公司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能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为培养全面发展、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总之,职业指导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类高校开展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位置,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树立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在择业和升学中增强自主性。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塑造健全的艺术生人格也是艺术类高校的育人目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指导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的实现全面发展。
数据管理论文:建立机电设备大数据管理系统探讨 摘要: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机电设备盘活工作采用手工记账,主要存在处理速度慢、传递不及时等问题;建立机电设备盘活系统可以对集团公司机电设备盘活管理所涉及存量机电设备信息生成、存量机电设备信息公示、盘活步骤、存量机电设备使用情况跟踪、分析等进行全程闭环式信息化管理,加快了设备周转、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机电设备;大数据管理;系统 1建立盘活大数据管理的必要性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设备机电管理处、设备租赁中心的机电设备盘活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业务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机电设备信息以纸质单据或报表形式分散存放于各生产矿与集团不同部门,共享程度低,处理速度慢,易出错;机电设备信息汇总、统计慢,传递不及时,造成信息滞后,影响决策、分析;财务信息、存量机电设备台帐信息、现场实际情况对比困难,可能造成存量机电设备过储或供应欠缺;存量机电设备价值计算、平衡利库、库存预警等均依靠人工计算,工作量大。集团机电设备盘活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机电设备盘活系统或系统)对集团公司机电设备盘活管理所涉及存量机电设备信息生成、存量机电设备信息公示、盘活申请、审批、价值评估、调拨、租赁、出售、转让、接受、报废、存量机电设备使用情况跟踪、分析等进行全程闭环式信息化管理。 2盘活设备管理流程 系统从各矿设备台帐及集团各部门财务数据开始,生成存量机电设备台帐,实时/定期对该台帐进行数据更新;各生产矿可通过实际需求查询或由系统库存报警自动生成机电设备盘活申请;设备机电管理处、设备租赁中心依据该申请,联系设备归属矿、机电处、集团财务等相关单位、对该申请进行线上核实/审批,以及线下现场检验等;获得审批通过的设备,将在存量机电设备原所属单位进行出库,在接收单位进行入库。系统为管理流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提供详尽准确数据,有效辅助集团公司解决存量机电设备盘活过程中业务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存在的执行、监控、统计等问题。其主要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中资产即指机电设备)。针对集团机电设备盘活业务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机电设备信息以纸质单据或报表形式分散存放于各生产矿与集团不同部门,共享程度低,处理速度慢,传递效率低,易出错;机电设备信息汇总、统计慢,传递不及时;财务信息、存量机电设备台帐信息、现场实际情况对比困难,可造成存量机电设备过储或供应欠缺;存量机电设备价值计算、平衡利库、库存预警等均依靠人工计算,工作量大等问题,研究开发集团机电设备盘活数据管理系统[1]。 2.1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源数据仓库 目前集团公司各直属矿井、千万吨矿井、二级子公司所辖矿井的各类盘活机电设备信息共享程度低,针对各矿可盘活机电设备管理的不摸底,各矿盘活机电设备所在位置、盘活机电设备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情况不明朗。建立基于利用集团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的集团盘活机电设备设备数据仓库,对各矿盘活机电设备建立集团统一的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 2.2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体系 目前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管理流程是基于手工层面的管理流程,各矿信息获取、申报、审核、批准等均处于手工或半手工状态。建立基于电子信息流程的管理体系,盘活机电设备信息状态在线共享,与集团财务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对接,共享盘活机电设备的设备信息,状态建立集团层面的盘活机电设备管理运营标准实现机电设备盘活流程的电子信息化。 2.3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的考核指导体系 目前盘活机电设备的管理流程中有些环节还存在管理困难。目前集团各生产矿所属盘活机电设备的完整性,该机电设备是否已经被拆卸成不同配件;盘活机电设备的可用性,该机电设备是否在可以运行的状态;盘活机电设备的可靠性,该机电设备是否得到了应有的维护。由于手工操作的局限性,上述工作的管理处于缺失或部分缺失状态。利用互联网电子信息化技术,将管理颗粒延伸到每一台盘活机电设备设备,针对各台设备进行信息化考核。 2.4完善盘活机电设备分析预测功能 通过对盘活机电设备的机电设备管理运营,建立设备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对各矿盘活机电设备调拨、属地化管理等进行数据分析,实现风险库存、调拨预警等功能。 2.5实现平台分级管理、远程访问等功能 系统提供数据网络接口,可以利用Internet和集团局域网将盘活机电设备信息和分析报表等传送到有关部门及生产矿井,实现盘活机电设备信息的整合和信息共享、远程查询。同时针对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开放不同级别的盘活机电设备数据,做到信息分级化管理。 3大数据在机电设备盘活方面的应用及创新 将大数据概念引入机电设备盘活领域,同时兼顾煤矿集团企业架构与煤机管理特殊背景,在国内外此项研究均属首次。系统为同煤集团机电设备盘活管理工作定制开发,以机电设备盘活工作为主线,同时兼顾研究设备维检运行、煤机调配规律等实现对集团直属矿井、千万吨矿井、子公司等分级进行机电设备设备状态的跟踪监督;通过与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对接,利用现有集团局域网、国际互联网等,实现信息共享,与机电设备盘活工作信息化。主要创新如下:(1)建立集团盘活机电设备设备的数据仓库,记录从设备采购、地理位置、归属、维检、盘活等信息,记录盘活机电设备的“前世今生”。(2)建立基于集团局域网、国际互联网的混合网络架构,通过与财务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对接,实现的煤矿机电设备盘活信息化工作体系。(3)通过对每台设备的数据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机电设备盘活监督考核体系,弥补了手工作业条件下,单台设备监督苦难的缺陷。(4)通过K-means、最大期望等大数据算法,建立机电设备盘活的大数据预警机制,实现库存、采购、盘活等多维度数据分析功能。 4前期研究工作情况、现有的基础和条件 同煤集团集团公司在煤矿信息化方面已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塔山、同发东周窑等千万吨矿井已经成功实施库存管理系统,马脊梁矿实施了安全生产大数据系统。集团机电设备盘活大数据管理系统可充分利用机电设备管理与大数据风险预警的积累经验,为集团机电设备盘活管理工作进行定制开发。 5社会经济效益 (1)系统对集团盘活机电设备设备信息进行了统一化、标准化、数据化。通过建立盘活机电设备数据仓库,将集团各所属矿井的闲置机电设备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将各类可盘活机电设备进行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可极大提高闲置机电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采购。(2)系统对集团盘活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了数据化、信息化梳理,建立完善基于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机电设备盘活管理流程。从过去的手工/半手工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为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模式。(3)系统对集团盘活机电设备工作进行了深耕细作,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从过去管理到矿/大类别的设备,精细化到每台设备的管理,通过监测每台设备的属地性、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大大提高机电设备盘活工作效率、通过对每台设备的精确考核,从而实现了机电设备盘活工作的闭环管理。(4)系统利用K-means、最大期望等大数据常用算法,建立大数据设备管理平台,通过监测盘活机电设备设备状态,为设备采购、设备报废、库存预警等提供管理支撑。 6结语 同煤集团存量机电设备盘活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机电管理处、设备租赁中心每年仅有数名管理人员,便已经实现了每年四亿元以上的机电设备盘活,为集团节省了大量采购开支。机电设备盘活大数据管理系通过对每一台盘活机电设备的精确管理、管理流程信息化实现、与现有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对接、商业智能机制引入,可有效提高闲置机电设备使用效率,大大节约集团设备采购数量。 作者:庞海龙 单位:同煤集团机电管理处 数据管理论文:大数据管理会计信息化解析 摘要: 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不断发展,信息化手段已经在我国众多领域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此发展过程,我国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也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和应用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的问题,以供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些问题的控制和改善进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大数据;管理会计信息化;优势;应用现状;问题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管理会计的功能已经由提供合规的信息不断转向进行价值创造的资本管理职能了。而管理会计的创新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引擎之一,在大数据的时代下,管理会计的功能是否能够有效的发挥,与大数据的信息化,高效性、低廉性以及灵活性等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一、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及应用现状 在大数据时代下,管理者要做到有效地事前预测、事后控制等管理工作,在海量类型复杂的数据中及时高效的寻找和挖掘出价值密度低但是商业价值高的信息。而管理会计信息化就能够被看做是大数据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的一个相互结合,可以认为是通过一系列系统有效的现代方法,不断挖掘出有价值的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和其他非财务会计方面的综合信息,随之对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分类、计算、对比等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以此能够做到满足企业各级管理者对各个环节的一切经济业务活动进行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反馈等的需求。需要掌控企业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方向就能够通过预算管理信息化来实现;需要帮助管理者优化企业生产活动就能够通过成本管理信息化对供产销一系列流程进行监控来实现;需要对客观环境的变化进行了解以此帮助管理者为企业制定战略性目标能够通过业绩评价信息化来实现。 (一)预算管理信息化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企业的影响仍在不断加强。正是因为企业所处的环境是瞬息万变,与此同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方式,选择跨行业经营的模式,经营范围的跨度不断增大。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实力,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发展挑战要求。虽然不同企业的经营目标各不相同,但对通过环境的有效分析和企业战略的充分把握,从而进行研究和预测市场的需求是如出一辙的。企业对需求的考量进而反应到企业的开发研发、成本控制以及资金流安排等各个方面,最终形成预算报表的形式来体现企业对未来经营活动和成果的规划与预测,从而完成对企业经营活动事后核算向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监管控制的转变。然而从2013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和元年诺亚舟一起做的一项针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调研结果中得出,仅仅有4成的企业完成了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大型的国有企业在预算管理信息化应用这方面的普及率都不高,足以说明我国整体企业的应用情况也不容乐观。所以从整体上来讲,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并未在我国企业中获得广泛的普及。 (二)成本管理信息化 企业由传统成本管理企业向精益成本管理企业转换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而基于大数据信息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对计划、协调、监控管理以及反馈等过程中各类相关成本进行全面集成化管理。而进行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以及对企业价值流进行管理。企业能够通过成本管理信息化对有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等进行有效地信息记录及进行标示,并结合在财务信息系统中产生的单独标签,使与企业有关的供应商、生产经营过程和销售等的过程全都处于企业的监控。以此企业可以做到掌握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即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实时了解到原材料的消耗,产品的入库及出库等一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结合价值链的分析和价值流管理,企业通过将生产过程进行有效地分解,形成多条相互连接的价值链,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的每条价值链的成本数进行有效的追踪监管和综合分析,以此为基础为企业提出改进方案,并使用历史成本进行预测,达到减少企业的不需要的损失及浪费,最终达到优化生产经营过程。虽然成本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以大数据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可以使得企业完成全面的成本管理,给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然而信息化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三)业绩评价信息化 业绩评价是对企业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经营成果的一种反馈信息,当企业的绩效处于良好状态,代表企业的发展状况良好,也反映了企业现阶段人才储备充足,发展处于上升期,由此企业定制扩张战略计划。而当企业的绩效不断减少,代表企业的发展状况在恶化,也反映了企业的人才处在流失状态,企业在不断衰退,此时企业应该制定收缩战略计划。企业进行业绩评价信息化的建设,通过对信息系统中的各类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有效地将对员工的业绩评价与企业的财务信息、顾客反馈、学习培训等各方面联系在一起。对于企业而言,具备一套完善且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业绩评级和激励体系是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企业组织内部关系成熟的一种重要表现。然而,如今对于具备专业的业绩评价信息化工具平衡分卡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对业绩评价的先进办法对于数据信息的要求比较简单,通常可以由传统方式获得。所以,现如今能够完全将业绩评价纳入企业信息系统,并能够利用业绩评价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企业数量并不多。 二、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信息化不重视 我国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不重视的问题。首先,对管理会计信息化概念和建设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甚至由于对于企业自身的认识不够充分,会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趋势产生了质疑和抵触心理。再者,只有在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中进行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及应用,但是,企业应用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进而促使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较低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手段已经在我国众多领域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此发展过程,我国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也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但是,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受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与软件的设计和应用也要求较高,所以与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基础建设还相对较落后。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理论与企业经管机制不协调 虽然随着国家政策鼓励和扶持,很多行业的不断涌现出新的企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在规模以及效益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在管理决策方面也产生了显著地差别。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权责统一,产生了管理层短视行为,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等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适应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时,要结合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全方面的规划和建设。在企业进行规划和建设时,国家的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需要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充分理解和考虑,为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好的法律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转要求企业处于相对较好的环境之中,以此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管造合适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内部环境 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良好发展要求企业能够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树立有效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股东、懂事、管理层以及每个员工的价值观念体现,有利于各级员工都能够正确认识到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接受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价值取向。再者,企业要储备足够的管理会计人才,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同时,为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最后,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为企业创造长足的生命力,为管理会计信息化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开发统一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不断发展,对于企业而言,会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的信息系统进行组合使用,并且这种情况在未来也可能将持续下去,企业需要建立综合统一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也面对着一些问题。因此,相应的措施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是必不可少的,以此才能够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作者:李瑞君 单位:河南大学 数据管理论文:制造企业资源数据管理系统设计 [摘要] 制造企业逐渐认识到材料、标准件等基础资源数据统一管理的迫切性,传统思路是每一类基础资源建一个管理系统,存在建设重复、维护成本高、系统集成复杂等问题,文章着重分析了企业基础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共性需求,在分析基础资源数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数据建模为核心的企业基础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多种类型的基础资源数据的统一管理。 [关键词] 制造企业;基础资源数据管理;管理系统;数据建模 1制造企业基础资源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中的深入应用,制造企业逐渐认识到基础信息资源统一管理的迫切性,开始逐步开展设计、制造等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并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将企业经常使用的材料、元器件、标准件等基础资源整理后形成内部共享的基础资源数据库。然而,制造企业研发相关的标准件、材料、元器件等基础资源的分散在各个下属单位和部门,都不全面、比较零碎。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和支持,各单位的数据库结构不一致、编码不一致、建设要求不一致,信息分散、数据重复、相互封闭,缺少持续维护,各数据库多数不具备完整性、权威性和开放性。缺乏统一的有效管理,共享程度低,必然影响设计制造一体化效率。传统的基础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是为每一类基础资源建一个管理系统,虽然实现了各类基础资源的管理,但也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 (1)投资大,开发周期长。 (2)运行维护成本高,管理员需要学习多个系统的管理技巧,需要与多个不同的系统供应商合作完成系统的维护和更新。 (3)使用成本高,使用人员需要熟悉多个系统,在查找一些紧密相关的数据时,需要跨多个系统操作。 (4)缺乏统一的、完整的基础资源管理,各系统间数据重复存储,造成大量数据冗余但又有部分数据不全的矛盾现象。 (5)集成应用成本高,各个系统间是独立的,为实现跨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需要额外的集成工作。针对以上问题,制造企业亟需研发支持包括标准件、材料、元器件等基础资源在内的统一的企业基础资源管理系统,为企业各单位和部门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也就是说,通过一个管理系统就能完成各类数据的管理和查询使用。 2基础资源数据统一管理模式 以标准件在企业里管理基础信息资源的主要过程如下。 (1)梳理数据模型:标准化管理部门完成标准件信息梳理,包括标准件类别信息,每个标准件的描述信息等。 (2)开发系统:系统开发人员根据标准件信息设计数据库,完成系统的代码开发。 (3)部署系统:系统管理员完成系统的初始化,设定人员功能权限。 (4)数据录入:数据维护人员将标准件数据录入到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中。 (5)数据使用:标准件使用人员访问管理信息系统,查找需要的标准件并下载数据。材料、元器件以及其他基础资源的实现方式大同小异,最终企业往往在逐步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矩阵模式,即标准化人员、软件开发员、系统管理员、数据管理员和数据使用人员需要再多个不同的系统中完成相应的重复性工作。针对传统的多个基础资源管理系统并存的缺点,本文提出的企业基础资源管理系统抽取业务流程共性需求,通过一次系统开发实现多种类型的基础资源信息统一管理。 (1)开发系统:系统开发人员总结各类基础资源信息的数据模型共性,开发企业基础资源管理系统。 (2)系统建模及部署:系统实施人员根据基础资源数据结构和管理要求完成基础资源数据模型、表单模型、流程模型等模型的建立。 (3)数据录入:数据维护人员选择待录入的基础资源数据模块,将数据录入到系统中。 (4)数据使用:使用人员访问企业基础资源管理系统,查找需要的数据并下载数据。因此,建立企业基础资源管理系统后能有效解决多个系统存在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功能是需要设计开发兼容各类基础资源信息的建模工具。 3系统核心功能 针对新的数据对象的管理需求,数据管理功能模块为系统实施人员提供业务建模配置工具。 (1)数据建模:利用数据建模工具完成数据对象的数据模型的建立。 (2)表单建模:从数据模型中选择相关的数据源作为表单展现数据,利用模版自动生成表单的样式(HTML代码),美工人员借用第三方网页设计器完成表单页面的美化。 (3)报表设计:从数据模型中选择相关的数据源作为表单展现数据,选择报表的模版展示方式,生产报表页面。 (4)利用功能设计工具实现数据对象的展示页面(WebPage)的布局,设定增加、删除、修改等基本功能,确定页面的位置及关联菜单。 (5)利用工作流引擎设计数据管理的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角色、权限和业务逻辑。该步骤可选,即对于部分数据可以不经过流程直接提交数据库。 (6)用户使用新功能完成数据维护。 4数据建模设计与实现 数据建模功能是基础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模块,是实现多基础资源数据统一管理系统的核心。从企业设计制造过程中使用的标准件、材料和电子元器件数据特点分析可以得出,基础资源信息由两类数据或属性组成: (1)基本属性:可以用数据可中一个字段描述的数据,包括字符、整数、小数、时间、文件、富文本、图片等。 (2)复杂数据对象:指资源的一个属性需要用多个数据来描述,在数据库中需要用一个结构化的表格来表示。因此,企业基础资源管理系统需要提供支撑上述两种属性建模及数据录入功能。在数据建模中根据描述基础资源属性的不同,采用三种类型来创建及管理。对同一种基础资源建立一个单独的库进行管理,对每个库建立分类。注意到基础资源每个类别拥有该类别的独特属性。以材料数据为例,在金属材料类别中一个常用的属性是剪切强度,但对于非金属材料而言,如橡胶而言,一般不测试热导率。为保证系统能灵活定义基础资源属性的同时保证存储空间最优化,系统采用继承树的方式存储基础资源属性。数据建模的最终目的是生成物理表,在生成物理表的过程中有“继承”关系的体现,所谓继承就是根据分类的层级关系,孩子分类结点自动拥有父级结点的属性,同时孩子结点可以有自己特有的属性。Browser是浏览器段运行的JQuery脚本程序,在客户端对建模过程字段类型、字段长度、精度以及是否必需等规则开展校验,T9PcategoryTypeAct为分类管理前后台交互类,属于基础服务层,获取从浏览器发出的建模指令,判断属性字段是否存在,T9PropertyCategoryAct负责数据建模前后台交互类,属于数据交互层,根据T9PcategoryTypeAct的指令完成在数据库(DB)中完成数据库表的建立。 5结语 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制造企业基础资源管理系统基于统一管理模型,能有效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有效解决多种基础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重复、缺乏统一管理等突出问题,系统的核心是灵活的数据建模功能,使系统适应基础资源数据多样化的特点,目前已在制造企业实际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价值。 作者:马戎 周翀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中国兵器工业信息中心 数据管理论文:探析欧洲海洋数据管理网络及其服务 欧洲的海洋观测系统是分散的。在欧洲各沿海国家内,分布着政府机构和私人工业的600多个科学数据收集实验室。他们通过船载传感器、潜水设备、固定或漂流平台、飞机、卫星等手段收集数据,用以观测物理海洋、地球物理、地质、生物、化学等参数。欧洲的海洋观测系统又是集中的。它是全球海洋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的主要海洋区域,如北极、大西洋、波罗的海、地中海和黑海以及北美和亚得里亚海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也都有各自的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如西北大陆架业务化海洋学系统(NOOS)、波罗的海业务化海洋学系统(BOOS)等[2]。另外,欧洲的海岸线蜿蜒曲折,破碎复杂,各国还建立了许多局地海岸带监测系统,以便为海岸线资源的监测和管理提供支持。 欧洲的数据管理网络 海洋数据的获取对于众多的海洋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工程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气候变化预测、海洋国防安全等都离不开海洋数据。欧洲在先进观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数据信息管理和服务网络,并将它们在互联网上公开。通过使用人性化简单快捷的可视化用户界面,让来自不同背景的、无论是否具有处理复杂元数据库经验的用户来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这些措施有效保证了对海洋学相关数据和信息的轻松访问。这种便利的访问和获取方式将确保网络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业务海洋学中心和机构。学者及来自各界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将能够找到各种欧洲海洋观测系统和数据相关的信息,例如观测站点/设备,观测数据要素、测量精度、时空分布及观测数据所有者等特征信息。 1)欧洲海洋数据和信息管理网络 欧盟发起的海洋搜索(sea?search)计划聚集了来自30个欧洲沿海国家的33个研究所/中心,在不同的海洋数据和信息的管理和附加服务方面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3]。数据的学科范围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水动力学。另外,这些中心在各自的国家局扮演海洋数据和信息的国家资料中心或联络点的角色。它们是国家的中心节点,与其他的组织相连接,积极参与海洋研究和海洋环境管理活动;因此,负责监测和检查国家海洋研究活动和海洋数据流。大部分的合作伙伴也加入了IOC-IODE系统的国家海洋学数据中心。这些成员机构也参与了很多国家级和国际级别的海洋研究计划,包括一大批的欧盟委员会①计划。在多数情况下,成员机构对这些计划的海洋数据管理给予支持或协调。通过这些过程,成员机构为数据和信息管理的全过程,即数据监测、追踪、质量控制、处理、存档、产品制作、数据分析、元数据库及数据库维护、支持服务、数据分发/服务等积累了专业的技巧,训练有素的员工,以及建设基础设施(软件、硬件、网络)。在sea?search(2002—2005年)计划期间,所有的成员组织一起建立并推广了来自欧洲30个沿海国家的海洋数据和信息资源的泛欧洲目录以及概况。这些服务的维护、升级,以及未来的拓展由sea?search的后续计划———海洋数据网络计划(seadatanetproject,2006—2010年)来完成。sea?search计划的目标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维护及电子3个元数据产品/目录以追踪海洋数据和信息的动态,并提高欧洲海洋数据和信息的知名度、总体概况及可获取性。这3个目录分别是:①欧洲海洋环境数据集目录(europeandirectoryofmarineenvironmentaldata?sets,EDMED),一个索引和检索海洋环境相关数据集的欧洲标准,覆盖多个学科,它发起于1991年,至今仍在不断更新。目前,EDMED已经涵盖了来自超过574个资料中心的2814个数据集。②航次总结报告(cruisesummaryreports,CSR,旧称ROSCOP),一个通过调查船检索海洋航次信息的全球标准。它给出了这些航次所涉及的数据收集活动以及研究机构。航次报告由首席科学家编写。③欧洲海洋环境研究计划目录(europe?andirectoryofmarineenvironmentalresearchpro?jects,EDMERP),提供正在进行的研究计划、数据收集活动、参与机构和科学家、成果产品等信息。目前,EDMERP包括了来自超过62个研究中心的320多个研究计划。(2)针对数据和信息管理实践与方法交流经验,共同促进其发展和实施。(3)建立并组织形成处理、质控、存档不同格式海洋学数据的总体能力,并充分考虑单个团体能力差异以及新数据种类的出现。(4)定义、建立、实施公共数据索引(commondataindex)元数据目录,保证用户可以获得详细的海洋数据可获取性和地理分布信息。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技术将被应用于以分布式网络方式建立并维护新的元数据库,支持跨越多平台的检索。 2)海洋数据管理欧洲基础设施 欧盟海洋数据网络(seadatanet)计划是sea?search计划的后续计划,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系统来管理由海洋调查船和新型自动观测系统所收集的不同种类的海量数据集以及网络,并巩固现有基础设施,即来自35个欧洲国家的积极进行数据收集工作的40个国家海洋数据中心和卫星数据中心。这些专业数据中心的联合将产生一个独特的数据管理系统来在线提供统一质量标准的综合数据集[4]。seadatanet已联合开放数字资源库,对来自海洋船队,新型自动观测系统和空间传感器的数据、信息、产品和知识,进行管理、访问和共享。 通过使用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标准,现场和卫星海洋数据平台正在作为一个独特的虚拟数据中心提供元数据、数据和产品。seadatanet的各国合作伙伴将确保数据的归档和保存,以便它们被用于新的研究,保护不可能被重复创建的独特观测数据,提高供研究项目及海洋环境管理和教育、历史以及其他用途的数据的可用性。seadatanet还涵盖了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所强调的重要信任问题:安全性、保密性、所有权、保证来源、真实性,以及数据质量和元数据。标准的制定及其在通信和数据、元数据和产品质量保证问题方面的应用,为综合数据集提供了可通过评估的质量。seadatanet采用分布式网络方法对其数据资源实现综合协调的概述和访问,即通过制定和实施通用数据索引(CDI)服务来为用户提供了跨越整个欧洲的不同数据中心的海洋数据的可用性和地域分布等详尽信息。CDI为单个的数据集(如样本、时间序列、剖面图、轨迹等)提供了基于ISO19115的指数(元数据库),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在线数据访问接口。seadatanet同时还提供数据产品服务,其产品设计的目的是验证和综合有关海洋状态和健康监测的多学科数据集。区域涉及北极地区、北大西洋地区、波罗的海、地中海、北海等区域;主要变量包括热量和盐度、海平面、海流,还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及生态系统的相关变量,如营养盐和溶解氧等。区域seadatanet产品已通过这个项目的框架开发了专用的网络界面———OceanBrowser并向公众访问开放。通过这个网络界面可查看水平断面和任意垂直剖面。图形可以导出为各种格式,包括PNG,EPSSVG和KML,还可下载NetCDF格式的整个数据产品或使用OPeNDAP下载一个子集。seadatanet开发的基本型产品主要是环境参数的网格场,用于估算其平均值、季节变化及年际趋势。分析场使得seadatanet数据中心能够进行质量比对检查和其余离群值的检测。这些产品被科研团队广泛使用,如模型初始化和新的观测地点的优化选取等。#p#分页标题#e# 同时,一批面向非专业人士的高层次产品也将被,以实现贡献于国际气候变化与可预测性研究计划(CLIVAR)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海洋生态系统综合研究计划(IMBER)等重大国际项目、为Argo/Coriolis、My?Ocean、MFS/MOON等实时/业务项目提供补充产品等目标。用于分析的算法在优先级参数、时间和空间尺度和现有的程序方面,充分考虑了在不同海洋区域的特殊环境条件和需要。不同区域产品之间的一致性问题,由逆变模型分析进行的交叉检查来确保,并且通过参考DIVA图形软件专家和国际专家来实现。目前的工作主要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可视化服务:用户将能够从产品目录中搜索到数据产品,然后在地图中查看以及下载产品。目录和地图查看服务正在与My?Ocean合作,根据INSPIRE和OGC标准进行开发[6]。在元数据服务方面,欧洲海洋机构目录(EDMO)、欧洲海洋环境数据集目录(EDMED)、欧洲海洋环境研究项目目录(ED?MERP)、航次总结报告(CSR)、欧洲海洋观测系统目录(EDIOS)等5个欧元数据服务,给出了欧洲的海洋组织和他们在海洋研究项目、大型数据集管理,以及调查船和监测计划获取的欧洲海洋和全球海洋数据方面的概要。这些目录由各国协同编制,由seadatanet合作伙伴整理。每个目录都有各自的来源,然而seadatanet已将所有目录在使用语法、语义和工具上进行了统一。下面分别介绍seadatanet的5个元数据目录[7]。 (1)欧洲海洋环境研究计划目录 欧洲海洋环境研究计划目录(europeandi?rectoryofmarineenvironmentalresearchpro?jects,EDMERP)涵盖了海洋气象、物理海洋、化学和生物海洋学、沉积学、海洋生物学和渔业、环境质量、沿海和河口研究,以及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等学科范围广泛的研究项目。在EDMERP编目中的研究计划是根据其题名或最关键内容的摘要而排列的[8]。其主要目标是支持用户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寻找其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使他们能够与计划的科研管理人员联系,并访问项目成果,如数据、模型、出版物等。数据库具有许多实用功能,例如确定沿海和河口的研究项目,包括它们的数据收集活动,确定灰色文献(greyliterature)等。EDMERP由欧盟海洋搜索(EUsea?search)项目发起。欧盟seadatanet是其后续计划,参加seadatanet的成员国覆盖了所有35个欧洲国家。此外,EDMERP最近完成了一次重大升级:EDMERP用户界面和在线内容管理系统已经升级到第二版(V2),这将更好地衔接其他seadatanet目录,并使用已被引入seada?tanet的通用词汇。用户可以查询和浏览EDMERP目录,还可以指定搜索条件的组合。由此生成的与查询匹配的结果将出现在一个浏览列表中,清晰显示所选的个数,并允许在列出的结果之间跳跃浏览。此浏览列表可按一些关键要素排序,也可查看每个条目更多的细节,用户可以从一个项目跳到另一个。所涉及的组织和国家机构名称均设置了超链接,以链接到欧洲海洋组织目录(EDMO)所提供的具体组织的完整地址和描述介绍。EDMERP条目的汇编和维护由seadatanet网络的参与伙伴进行协调,它们与各自国家的机构联系和沟通,确保收集到重要的海洋研究计划的最新信息以及有关合作伙伴机构的地址和相关配置文件。NODC通过位于荷兰的机构来协调EDMERP的维护。这是通过一个专门的网上EDMERP内容管理系统(CMS)实现的。NODC可以为该国机构设置子账户,使其可以拥有自己的登录信息,因此,各机构可以添加和编辑自己的计划记录。然而,NODC负责验证由当地机构执行的所有修改和新建条目,然后再通过EDMERP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另外,研究机构可以通过XML文件交换提供新条目和现有的条目的修改。因此,已经开发了一个新的适合单机使用的录入工具———MI?KADO。本着与seadatanet和NODC内的其他元数据库标准化和统一化的目的,EDMERPV1XML架构和XML交换格式已使用ISO19115元数据标准的标签来制定。EDMERPXML格式使用了通用词汇(commonvocabularies),该通用词汇是在seadatanet计划内发起建立的,通过网络服务和用户客户端保持业务运行。通过使用ISO标签和通用词汇,确保了与其他元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性。MIKADO工具可兼容修订后的CSRV1的XML格式,并使用seadatanet通用词汇。 (2)航次总结报告航次总结报告 (cruisesummaryreports,CSR,旧称ROSCOPs)是记录和汇报航次调查或海上现场实验的常用手段[9]。传统上,首席科学家有义务在航次结束两星期内向其国家海洋学数据中心(NODC)提交一份航次总结报告。通过此报告给出海上测量和所采集的样本的第一级目录清单。在欧盟Sea?Search项目范围内,德国海洋局(DeutschesOzeanographischesDatenzen?trum,DOD)已经安装了一个创新的基础设施,以简化录入和更新航次总结报告(CSRON?LINE)的流程,并通过互联网搜索和提交航次总结报告(CSRRETRIEVAL)。作为其后续项目seadatanet的一部分,覆盖范围扩大到了参加seadatanet的所有35个国家。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重大的升级是:CSR用户界面和维护系统已经升级到第一版(V1),与其他seadatanet目录更加一致,并使用了为seadatanet介绍的通用词汇。目前,CSR数据库涵盖了从1873年直到今天,来自欧洲30个沿海国家覆盖欧洲海域和全球海洋的超过37万条航次信息。其中也包括来自欧洲国家历史的CSR,从国际海洋勘探理事会(ICES)数据库加载的1960年之后的航次总结报告。CSR的汇编和维护由seadatanet网络成员负责协调,他们与各自国家的首席科学家沟通并且提交其CSR报表。NODC是荷兰的责任机构,协调和指导NODC成员机构整理和维护全国的CSR条目。这可以直接使用在线内容管理系统通过seadatanetCSR数据库完成,或者以CSR的形式提交给NODC,然后NODC将传输XML格式的CSR更新至seadatanetCSR数据库。为了与seadatanet和NODC内的其他元数据库标准化和统一化,使用ISO19115元数据标准的标签制定了CSRV1XML架构和XML交换格式。CSRXML格式使用了seadatanet发起的通用词汇,它通过Web服务和用户客户端保持业务。通过ISO标签和通用词汇的使用,与其他元数据库互操作性得到了确保。作为seadatanet项目的一部分,输入工具也已经升级。已经开发了一个新的输入工具:MIKADO,它适用于单机使用,与修订后的CSRV1的XML格式兼容,并使用seadatanet常见通用词汇。#p#分页标题#e# (3)欧洲海洋环境数据库目录 欧洲海洋环境数据库目录(Europeandirecto?ryofmarineenvironmentaldatasets,EDMED)。由意大利国家海洋学和实验地球物理学研究所(OGS)维护的海洋资料库目录介绍了由意大利几个科学实验室收集的500多套意大利海洋数据和普遍关心的国际数据库。该目录清单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生物海洋学、海洋气象、水文、海洋生态和水下声学等学科[10]。自21世纪初开始,已在全球范围收集多目录记载的数据集。他们的描述信息包括:观测的参数、仪器、数据处理、地理区域和时间周期、可用性和协调中心及联络人。它们以各自的格式(如数据库或文件、模拟记录、纸图、硬拷贝表格、生物样品等)被引用。完整数据集目录位于服务器上。 (4)欧洲海洋机构指南 作为seadatanet检索服务的一部分,欧洲各国的国家海洋数据中心维护着许多的元数据库。对于每个目录,重要的是具有海洋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活动和研究项目所涉及组织的最新名称和地址。因此,建立了欧洲海洋机构指南(Europeandirectoryofmarineorganisati?ons,EDMO),以简化和有效一致的方式来管理这些地址和组织概况。目前,EDMO列出并描述了超过1000个研究院、数据保存中心、监测机构、政府和民间组织,它们从事海洋和海洋科研活动和/或数据和信息管理或支持服务。EDMO条目的汇编和维护,由seadatanet网络的国家海洋学数据中心(NODCs)协调,他们与其所在国家的机构接触和沟通,以收集信息确保这些机构的最新地址和信息。每个现有的元目录的维护工作被并入这些NODCs的国家收集活动中,并已经实施新的手段和工作方法,以支持协调的维护。NODCs可以通过网上内容管理系统(CMS)检查和更新国家组织的条目。 (5)欧洲海洋观测系统目录计划 欧洲海洋观测系统目录(Europeandirecto?ryoftheinitialocean-observingsystems,ED?IOS)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欧洲海洋观测、测量和监测系统的检索目录,是欧洲全球海洋观测系统(EuroGOOS)的倡议之一,由欧洲委员会研究总局共同出资开发。该目录包含元数据,即位置、测量参数、频率、数据的可用性、仪器的技术信息、负责机构以及数据持有机构的链接等信息。EDIOS目录的定期更新,确保大多数欧洲进行连续观测的海洋观测系统的最新信息。该目录是EuroGOOS全面实施的先决条件,它实现了对欧洲业务模式的可用数据进行连续分析,从而能够优化仪器的布放、采样策略及分类设计;基于EDIOS可访问数据及其包括的海洋观测系统,将海洋观测设置为欧洲标准,并帮助定义欧洲海洋观测系统。EDIOS有如下几个目标:①收集目前在波罗的海、东北大西洋(包括西北部的欧洲陆架)、地中海的所有欧洲海洋观测站点/设备(站、断面、重复样品、浮标、平台等)获取的信息,包括其地理位置、技术特点、观测的频率,并将这些信息传输到一个可查询的数据库(目录)。②通过对使用中的海洋观测站点/设备进行分类来定义欧洲海洋观测系统。③创建一个可视化用户界面(用户参与),以方便各种潜在用户访问本目录。EDIOS分类系统对EDIOS元数据库中的条目进行了分类,使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的工作人员和使用者能开放式的以最小限制访问GOOS并立即识别描述观测站/数据的记录;访问某些组织和GOOS区域联盟的观测站/数据;以及那些仅设计为单一机构或本地接入和使用的观测站/数据。目前EDIOS包括12000多个信息条目,并不断地在更新中。EDIOS收录的信息包括:①数据收集手段(仪表、传感器、船舶、网络等)的技术规格。②地理坐标。③观测的详述以及他们的时空特征(但不包括观测值)。可以包括站点采样的生物和生物化学数据的信息,没有必要为这种实际记录存储做特殊的考虑。将提供包含实际记录的数据库/档案的链接。④测量的近似精度。⑤采样数据目前的应用,包括衍生产品的应用。⑥每个仪表或传感器的责任机构/研究所。⑦数据持有机构和研究所的链接。EDIOS使得各国的国家海洋观测系统能够快速组合和协调,提高欧洲周围海域的监测和建模,并发展和完善观测活动。它还允许对海洋观测和预报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并通过建立业务海洋观测系统的分类计划,来为海洋观测技术设置欧洲标准。EDIOS将鼓励对目录中包含海洋观测系统产生的数据在国家间进行广泛科学使用,以助于预测、评估,并制订应对全球变化的方案。 EDIOS对欧洲业务海洋学的促进作用将凸显在业务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中,从仪器制造商、海洋观测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建模到附加价值处理和客户的需求。除了IOC/全球海洋观测系统、EuroGOOS、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计划的用户外,该目录还将寻找自己的用户群体。他们将是科学家和海洋科研院所和机构,环境和资源管理机构,气象部门等其他人员;此外还包括SMEs海洋行业的中小企业。EDIOS将有助于一般的海洋资源用户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数据来源。此外,欧洲海洋观测地点/设备的汇编将有利于业务海洋学产生数据的协作及科学使用,从而减少冗余或重复的数据采样。由此带来的成本节约可能吸引更多的调查研究海洋,进而增加我们对海洋过程的整体了解。对ED?IOS测量系统的分类,将建立欧洲的海洋观测系统所需的欧洲标准。这些标准将处理由国家和区域机构存储的海洋观测站点/设备的格式、尺度、单位、地域分布、类型和详细信息。他们将有可能激励海洋观测设备的制造商和业主改善他们的系统。EDIOS将有可能首次实现对欧洲业务模式的连续性数据进行分析。主题网络将收集分散的海洋观测系统信息,将其整合归入目前正在使用的欧洲业务化海洋观测站点/设备的目录(包括黑海)。EDIOS的建立将尽可能与现有的如SEANET和EDMED等国际元数据库密切结合。如上所述,这样的一个目录能够协调各个国家海洋观测站,以改善欧洲海域周围的监测和建模,它是EuroGOOS全面实施的先决条件。EDIOS将会包括欧洲目前所有的目录以及数据存储机构和研究所的链接,从而有利于欧洲的海洋组织、机构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网和数据共享。EDIOS将采用未来定期更新的规定。EDIOS将向海洋科学、机构和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服务。这将补充和支持元数据库,包含项目的档案记录,或该清单的科学航次,档案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目录和其持有者。到目前为止,海洋观测站/设备的信息包括:海洋站、重复站、锚系浮标、远程成像等,目前在欧洲这些信息分散且不容易获得。许多区域数据库包含某些类型海洋观测地点/设备的材料,或专注于测量变量和机构持有的数据。国家机构和研究机构通常持有他们经常使用的海洋观测地点/设备名单,但这个信息在不同的机构之间是不兼容的,即格式、尺度、单位等类型和详细信息往往不一致。因此,欧洲海洋观测地点/设备全面的目录将是业务海洋学和海洋科学领域一个新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在海洋数据管理领域,EU/MODB(地中海海洋资料数据库)率先提供了一个地中海温度和盐度的全面数据集。这项工作由EU/ME?DATLAS项目进一步发展,该项目制作了目前地中海地区最完整的数据集,包括温度和盐度的气候图集。正在进行的EU?MEDAR/ME?DATLAS-II项目,旨在通过收录化学和生物参数和黑海地区的数据推进上述工作。欧洲海域其他地区的数据库和元数据库包括:波罗的海海洋观测系统(BOOS)收集由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运行的观测站观测信息;对于北海,欧洲北海地区的固定监测网络研讨会(SeaNet)提供浮标和平台的全面信息;其他欧洲国家建设海洋数据和元数据的数据库的行动,与欧盟支持的区域海洋大型研究项目框架内进行的海洋数据和信息管理活动相互联系(OMEX、MTP、CANIGO等)。#p#分页标题#e# 除了BOOS和SeaNet元数据库外,所有上述数据库和元数据库,主要或完全以传统海洋航次调查期间收集海洋学数据为基础。然而,欧洲的海洋预报需要具有实时数据采集能力的观测网络和分析系统、数值模式和资料同化程序。为此,大多数欧洲沿海国家维护着业务海洋监测计划,这些计划通常由国家机构和研究机构或科研组开展。然而,这些计划和项目通常只在每个国家内部运作,很少互相协调,即使在一个国家的各机构之间他们往往也是不相容的。一般来讲,一个国家有10到15个不同的机构在进行业务观测,如果计算所有那些地方一级的机构,数字可以达到更高。除了国家方案,业务海洋数据也来源于国际项目(如MF?SPP—地中海预报系统的示范项目)。总之,EDIOS是业务海洋学一个急需的工具,将填补现有欧洲海洋元数据库存在的差距。EDIOS将通过提供关于欧洲在连续使用的仪器和传感器信息的一个全面的目录,帮助Euro?GOOS建立欧洲海洋观测系统。此外,它的可视化用户界面会使用户很容易获得感兴趣的EDIOS资料,从而确保了EDIOS对所有海洋部门、商业和非商业组织的实用性。 欧洲海洋观测与数据网络欧洲海洋观测与数据网络 (Europeanma?rineobservationanddatanetwork,EMOD?NET)是欧洲海洋委员会2008年发起建立的,其目的是把现有的、分散的欧洲海岸带、大陆架以及周围海盆海洋观测系统获取的原始数据整合起来,对其进行综合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保存数据,为政府决策者、海洋管理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等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访问和获取渠道,提高海洋观测、预报、海洋资源管理、海运安全以及欧洲海洋研究效率等各项工作。EMODNET是端对端的系统,由传感器与平台、调查研究、通信系统、数据管理和信息工具几个模块组成。EMODNET将形成一个公共的数据管理办法,倡议和组织协调海洋数据的管理,包括欧盟第六框架计划全欧洲海洋数据网络(seadatanet)的延时数据、欧洲海底观测网(ESO-NET)的海底长期、多学科观测站,欧洲全球海洋观测系统(EuroGOOS)区域的实时和准实时数据,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的数据、图像和产品,国际海洋勘测理事会(ICES)的大量海洋学数据等。欧盟委员会已经签署了创建欧洲海洋观测数据网络(EMODnet)试点组件的服务合约。总体目标是创建试点门户,将分散和访问不便的海洋数据整合成完整海盆的可互操作的、持续和公开的数据流。整合的结果将有助于欧洲海洋观测数据网络的最终业务运行,为其确定流程、最优技术和近似成本。EMODnet-水文地理门户(EMODnet?hy?drographyportal)是EMODnet正在建设的数据门户之一。水文地理门户发起于2009年6月,目前正在为广大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在编制水深调查(铅垂线、单波束和多波束调查)目录方面正在取得突出的进展,并采用SeaDataNet的通用数据索引(commondataindex,CDI)结构,提供其数据检索和获取服务。此外,这些调查数据被整合处理,生成了欧洲下列海区的高精度的电子水深产品:①泛北海区域:包括卡特加特海峡(在瑞典和丹麦之间)及延伸海域。②英吉利海峡和凯尔特海。③地中海西部、爱奥尼亚海、地中海中部。④伊比利亚海岸和比斯开湾(大西洋)。⑤亚得里亚海(地中海)。⑥爱琴海-利万特海(地中海)。通过专门的数据产品查询服务,用户可以公开访问下列地理信息系统图层:①在0.25′经纬度DTM网格上的格点水深。②标注有等深线的标量水深。③选择查看单个DTM单元的质控参数和源数据。④选择显示沿航线的深度剖面。⑤海岸线。⑥通过OGCWMS协议选择添加CDI检索服务所包含的图层,如测深调查的轨迹等。用户可以下载多种格式的数字地形。此外,用户可以检索原始调查的元数据,并可以向分布式数据管理者提交对这些数据集的访问请求。OGCWMS还支持用户使用数字地形与其他门户网站数据产品相结合进行使用,这些门户包括EMODnet开发的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物理学和海洋生物栖息地门户和其他门户。许多组织参与了水文地理数据和产品的获取和提供,它们包括:①水文局,负责测量航线、港口航道,生产用于导航的纸质海图和电子海图(ENC)。②负责管理和维护港口、海防、航道和水路的主管部门。这些机构开展定期水深监测调查,以确保维持经协商的航海深度或确保国家的海防安全。③研究所,在其科学航次调查中收集多波束调查资料。④工业机构,特别是能源工业,进行多波束调查线路管道和电缆线(风电场),以及电信行业调查电话和互联网电缆的架设。EMODnet水文和海底制图组正在积极寻求与这些组织的合作,以生成更多的数据集(单/多波束调查、探测轨道、复合产品),以支持良好的地理覆盖率和高品质的水文数据产品。接收到的数据集正用于生产区域的数字地形模型(DTM),分辨率为0.25′×0.25′。该数据集本身不,但在CDI的元数据中有所描述,提供有关制作DTM的背景调查的数据,数据的访问限制、组织者和者等明确信息。这样一来,门户网站不但为水文资料的提供者设置了一个向潜在用户展示数据集的有力窗口,还可以对数据集进行有效的管理。 结束语 海洋环境现场实测资料的采集和管理是监测海洋环境变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工程建设、海洋国防安全等一系列涉海事业的重要基础。海洋观测资料管理涉及海洋环境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和共享等多个方面。为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以海洋数据为对象,集海洋环境参数实时监测、海洋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据共享为一体的数据管理系统。在过去的十几二十年间,全球已经建立了海洋科研数据和元数据的几个国际数据库。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已建立了海洋环境数据和信息(MEDI)数据集的查询目录。从最初打印的目录开始,MEDI已于最近被重建为基于PC的应用程序。MEDI的数据库结构以全球变化的主目录(GC?MD)为基础。GCMD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发的一个有关全球变化的数据集目录(包括海洋数据集)。近年来,国际海洋资料和信息交换委员会(IODE)又发起了海洋数据门户(ODP)计划,旨在通过IODE网络下的国家海洋资料中心完整地获取海洋数据集和目录,同时考虑通过网络服务开发,使用户能迅速便捷地查询、评估并获取数据,发展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数据系统。此外,澳大利亚也已经开发了自己的“BluePages”目录。尤其是海洋国家占大多数的欧洲,海洋数据和元数据的发展更是走在世界前列,欧洲海洋学数据和信息管理网络(EU/EURONODIM)、欧洲海洋观测与数据网络、欧洲海洋数据信息网络等项目和计划正在不断的扩充和更新。欧洲的先进海洋数据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采取具体行动,建立我国的综合海洋数据管理网络,并确保其能够持续地发展。这里仅对我国的海洋数据管理和共享网络持续发展提出几条建议。#p#分页标题#e# (1)对国内现有的各种观测系统进行行动成本和效益评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海洋观测、预报和预警系统。(2)通过加大适当的资金投入、鼓励机构间的合作、开展统一的海洋战略研究等手段,缩短各沿海省市、各涉海部门之间的数据观测和管理方面的差距。(3)尽快制定海洋观测数据和信息管理规定,指导并提高海洋数据收集方式和数据的科学使用,建立国家海洋观测资料共享机制,加快海洋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开发方便快捷的数据检索和下载界面,以方便用户能够非常轻松地访问并获取现有海洋数据和产品,并且是高质量的数据和兼容的格式。(4)尽可能收集军事与工业数据(如石油、天然气、渔业和海上运输),收集各沿海地方政府决策需要参考的数据,并列入我国综合海洋管理网络。(5)开发新技术(如深海观测站)、购置和布放新的传感器(如Argo浮标的有氧传感器);提高海洋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逐步改变我国海洋仪器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6)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参加全球和区域的观测计划,促进海洋数据和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共享,扩充我国海洋资料储备,提升我国海洋观测和预报的能力。 本文作者: 于婷 王海波 董明媚 单位:天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数据管理论文:农业物联网数据管理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榷了《ITU互联网摄告2005:物联霹》将之定义鸯萼冬各释信息传感设备葛踅联网结合藏宋而形成的一个臣大网络.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在一次会议上表示:“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n吨].”激家宝总理2009年指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毅兴产照,攘抉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并将“发麟物联网,促进倍感化”作当年“两会”期间为讨论的主题之一. 当前世界各豳都投入了大鬣的人力和物力开展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丹麦运输公司采用IBM的传感器技术允许园艺供应链中的参与者跟踪鲜花和盆栽植物的运输进度(从种植者到批发商,到零售商,遍及欧洲40个国家).整条运输链的各方公司都可以利用传感器对运输的条件和气候进行跟踪.使运输过程更加透明.英国的Pachube允许给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物品、设备、建筑和环境添加标签,并分享即时传感器信息[3]. 我国在物联网方面也展开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被成功应用,这套设备由lO万个微小的传感器组成,散布在墙头墙角墙面和周围道路上.传感器能根据声音、图像、震动频率等信息分析判断,爬上墙的究竟是人还是猫鼠等动物.远望谷开发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XC型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中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在铁路货车使用费用清算中实现了精确统计货车数量;消除了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的盲区,提高列车正点率. 然而我国当前在农业物联网应用上做的工作还比较少.本研究结合传感器网络、移动网络与智能手机实现了对农田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对于农业安全管理、产品溯源都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概述 物联网有3个特性:全面感知、可靠的传送和智能作用[4],其控制特性与传感器网络‘51有很大不同,主要强调系统的可控性,而传感器网络则强调系统的可观测性.因此将传感器网络作为物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接入时就必须对其进行调整,使之适应物联网的要求.物联网包括3个层次:1)传感网络,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物’的识别;2)传输网络,即使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3)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可基于现有的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进行‘…. 本研究中,物联网中的“物”包括4种:农田(棉田、麦田与玉米地)、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终端和智能手机.构建物联网的目的是将这4种“物”连接起来,使农田能够成为网络中的一个可观测终端,在此一共包括3个层面的连接: 1)直接测量.通过传感器网络采集温湿度和光照;通过数据管理终端归纳并管理采集到的数据;并通过智能手机实现数据的实时查看、分析与管理. 2)多源数据集成.将当前已建成的气象监测网络获取的数据与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到的数据相结合,建立传感器网络采集到的特征点数据与大环境数据的对应关系,使研究人员能够通过此网络更好地了解农田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3)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利用WebService将网络内的数据开放出去,使之可以为更广泛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例如为卫星遥感数据提供地面数据支持等. 1.2网络结构与部署 网络由3部分构成:精准灌溉传感器节点——用于采集空气温度、土壤湿度和光照强度,并为邻居节点提供路由;数据服务提供者——在服务器上部署相关服务,用于连通网内成员,并对外提供数据服务;数据管理终端——包括智能手机、B/S数据管理网页和C/S客户端,用户可通过不同方式查看服务器上的数据.系统在新疆与北京分别部署,服务器设在北京.在北京主要监测种植春小麦和夏玉米的农田,采集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和光照,并由网关节点记录喷灌机行进数据;由于新疆采用滴灌,故仅采集棉田土壤湿度、空气温度和光照,人工记录灌溉时间与灌溉量.通过B/S网页或分布部署在智能手机和电脑上的C/S客户端,用户可以远程查看农田参数与农机使用情况,分析数据以提高灌溉效率. 1.3软硬件配置 传感器网络系统采用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FieldwSNs(农田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载波频段433MHz,实际部署时节点间距50~100m,每子网包含20个传感器节点构成对等网.土壤含水率传感器采用ECH20水分传感器,工作电压为2.5V. 由于部署网络区域经常出现连续阴雨天气,为方便部署传感器节点采用4节1.5VAA电池供电,通过稳压芯片t作电压3.0V;节点MAC层采用CSMA/CA协议,网络层采用洪泛协议;在能量管理上采用休眠/同步机制,使全部节点同时工作而后同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节省能量,通讯时利用网络层的洪泛机制进行全网同步[7]. 网关节点采用太阳能供电,工作电压12V;为保证网关节点在雨季也能正常工作,蓄电池容量为12Ah.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终端采用WindowsMobile操作系统,通过WebService与服务器相连.主要目的是:1)在部署时以机载GPS定位节点,将节点位置信息上传至服务器;2)在现场查看网络工作状态,方便部署与维护;3)方便管理人员远程监控农田参数、人员工作状态与农机工作状态. 1.4数据服务的设计 传感器网络在外部看来是网络化的传感器,更强调数据的采集,强调系统的可观测性【8].在传感器网络中观测的对象是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感器的工作状态以及网络的连接情况.而物联网则强调各个相连的事物之间的连通性,以及系统的可控性,物联网中传感器网络是连接观测者与被观测对象的渠道.因此,需要对传感器网络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以观测者需要的形式出去.主要包括2部分服务:滤波和插值和.观察者可以访问通过这些服务了解被观测对象,这一过程对传感器网络而言是透明的. 1.5数据滤波 由于传感器网络在传感器端没有作滤波,可能会有一些奇异数据被采集回来,在一般使用中需要进行滤波,只观测台理可靠的数据.在一些特殊的应用中,特别关心奇异数据,也可以通过滤波服务获取这些奇异数据.为方便计算,采用简单的平滑滤波∽j.#p#分页标题#e# 平滑滤波的目的是在不影响低频率分量的情况下减弱或消除图像中的高频率分量并将观测值中的细小中断连接起来.处理后的任一输出值弧均为观测值≈与相邻元素运算后的结果,如式(1)所示:Yk=≥:口:zf, (1)t=FN滤波窗宽度为2N,ai为加权系数,k为滤波窗中值. 为方便计算采用矩阵表达,可得y=IA】X/n, (2)其中l,为输出向量,x为输入向量,Ea-1为滤波矩阵,n为平均值参数. 针对不同情况可以使用线性平滑滤波和加权平滑滤波,线性滤波的滤波矩阵为行列元素皆为1的7阶矩阵,n为7;加权滤波的滤波矩阵为行向量为[1,6,15,20,15,6,1-1构成的矩阵,以为64. 对应服务为record[]DataProcess.Smooth(Datetimestart,Datetimeend,boollinear),其中start为起始时间,end为终止时间,linear为线性滤波标志,返回值即为滤波后的输出值. 1.6插值分析 如果观测者仅能获得传感器所在位置的数据,就无法体现被观测的农田与观测者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插值,将空间插值后的数据提供给用户,使观测者只需输入位置信息即可获得所需的数据.因为同一农田中的温度、湿度和光照都是连续变化的,所以采用插值分析获得的数据是可信的.插值方法采用简单的两点插值和全图距离倒数插值2种. 1.6.1两点插值 两点插值又叫线性插值,取最近的2个点A,B的观测值为参考值,计算任意点的值.y一丝坚≯盟,(3)L其中L为最近两点距离,z。为插值点距A点距离,z:为插值点距A点距离,Y。为A点观测值,Y:为B点观测值.两点插值非常简单,而且不受其他点干扰,通常在部署网络时用于校验观测点传感器工作情况. 1.6.2全图距离倒数插值 两点插值计算简单,但是缺乏连贯性,每次参考点发生变化时插值结果会跳变,因此提供全图距离倒数插值服务,用户可以任意选用插值方法.全图距离倒数插值公式如下‘10]:3,一∑暑/∑z1, 其中zi为观测点i的观测值'rl为观测点到插值点的距离,n为观测点集的规模.对应服务double[]DataProcess.getValue(doublelongitude,doublelatitude,boolsimple),其中longitude为插值点经度,latitude为插值点纬度,simple为两点插值标志,返回值即为插值点湿度、温度和光照观测值. 2结果与分析 网络被部署在新疆哈密、石河子和北京,图2为新疆石河子的网络实际部署图.为保证通信质量,传感器节点和网关节点被部署在2m左右的支架上. 由于距离较远,传感器节点须通过多跳方式将数据发送到网关,实验中跳数最大为6,通信距离400m左右. 传感器网络在4个月中采集到大量的数据,通过相应的服务,可以采集区域内任意点的数据曲线. 用户观测的对象由传感器网络节点转变为被观测对象,可以通过选择位置直接获得观测值.展示了哈密实验田中经纬度与石河子实验田的土壤湿度和光照曲线,在7月4日至7月5日哈密经历了一场降雨,在降雨期间光照强度急剧下降,而土壤湿度则迅速攀升直到夜间降雨停止湿度才开始回落.而石河子则是多云问阴的天气光照强度发生变化,而土壤湿度则基本持平. 通过相关数据服务,用户可以使用装在手机上的移动客户端访问网络.定位系统包括2部分内容:1)利用手机GPS进行定位,通过服务现场记录节点经纬度,并提交服务器.2)通过服务获取网络中各节点位置及其数据,通过插值算法将数据与位置关联起来,为用户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此时传感器网络对用户完全透明,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自己所关心的位置的农田参数. 数据管理论文: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信息化发展 近几年,我国各级环境监测部门都积累了大量与环境有关的数据。但是,由于数据管理的手段还停留在单机和手工处理阶段,数据质量主要依靠人工检验,这就出现了无法有效处理大量数据的情况,甚至还会引发错误。如果数据出现错误,就无法反映实际情况,相关高层也就无法及时应对紧急的环境事故,继而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1开发系统的要求 建设信息化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平台主要是为了加强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对监测数据的管理和综合分析,进而实现信息共享。利用网络、B/S、GIS、数据库、Internet/Intranet、智能化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收集、汇总、审核、统计分析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的数据之后形成报表,从而实现信息的完整收集、迅速传递、高效管理、综合分析和共享。 2系统设计 2.1平台的开发 不同城市的环境监测系统开发平台是不同的。其中,大部分系统使用的都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NET作为技术开发平台,使用的开发语言为NET语言、VB语言和ASP语言,这些都是系统最常用的语言。而个别WebGIS部分是不用语言来编程的,它使用的是MAPINFO家族技术和MAPX技术。这2项技术和语言编程同样重要,并且该系统主体是用可以使系统保持正常运行的B/S构建的,而录入使用的结构是由C/S构建的,可以有效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 2.2数据库建设 该系统所用的数据库为SQL-SERVER2000,它是用关系型数据库来管理数据的。由于该系统的空间关系不复杂,而且空间属性相对简单,所以,可以统一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环境监测中涉及到的数据有环境质量基础数据、环境质量标准数据、自动监测数据和例行监测数据等。其中,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包括环境质量各要素的基本信息,即各级环境监测站,湖库、湖库垂线,河流、河流断面,饮用水水厂、饮用水源地、饮用水采样点,地下水、入海河口以及近岸海域监测点,噪声监测点,空气、大气监测点,网格等主要要素的基本信息;环境质量标准数据是指评价环境时用到的各种国家标准;自动监测数据包括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和空气日报预报数据;例行监测数据则由水、气、声三大监测数据组成。为了适应环境监测中一点多用的需求,数据库中还设计了水环境点位属性表和空气点位属性表。通过点位属性表,分析人员可以灵活管理点位的变化,并且按照某一属性分析数据,从而实现合理利用、监测数据的目的。 2.3服务器端与客户端互换 系统使用了B/S架构后,要想简化操作,就可以利用WebService。这种简化主要就是实现服务器端与客户端之间的互换。WebService在网络运行中能发挥调用的作用,以此来满足客户端的调用需求。只要调试了客户端,那么,WebService就可以在服务器中运行,并处理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各个服务端的数据收集起来,最后再把最终的结果返回到调试区域。通过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的互换可以实现两者间的高效互动。 3主要功能模块 信息化环境监测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主要有例行监测数据的录入模块,导入导出模块,数据管理、分析模块,自动监测数据的管理模块,监测点位管理模块,WebGIS数据查询分析模块和系统设置模块。例行监测数据的录入模块主要为C/S结构,它具有清空数据库、导入数据、检测值校验设置、数据录入、数据查询修改和设置地区年份等功能,同时,还能得到规范的监测数据。例行监测数据的导入导出模块主要是提供DBF格式和ACCESS格式的数据,它不仅可以排除掉错误的数据,提示错误,还可以自行规定校验的规则,比如监测点位完整性校验、监测值范围校验等。分析结果会在EXCEL中被编辑,使数据和检测结果更加直观。例行监测数据管理包括基础数据管理和监测数据管理两部分。基础数据管理主要是指数据的查询和修改、基础代码数据年份间的转换、数据增加等;监测数据管理主要是数据的简单、高级查询,还有要按照点位属性查询监测数据。自动监测数据的管理模块包括水质自动周报管理和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管理。监测点位管理模块是为了适应一点多用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这个模块可以实现用户管理水和空气点位的需求,同时,用户还可以添加或修改属性类别满足自己的需要。WebGIS数据查询分析模块具有视图功能,可以修改图像数据,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而该模块还可以实现属性数据与地图数据的图文互查,为各类数据的分析绘制专题图,比如柱状图、面状图还有饼状图等。这样做,不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查询数据,还能够更加清楚地呈现相关问题。系统设置模块囊括了地区设置、数据校验规则管理和环境标准管理。 4结束语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如何利用信息为人们的工作服务,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了需要人们不断思考的内容。环境监测数据的传统处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所以,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刻不容缓。 作者:程诗雨 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环境保护局 数据管理论文:主数据管理应用下的轨道交通论文 1主数据管理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随着企业日益向全球化迈进,为应对不同业务部门的个性化需求,信息系统越来越多,众多系统造成数据量不断增加。主数据在不同系统中的重叠现象日益显著,由于同一主数据在不同系统内部的标志和描述不统一,从而导致企业数据大规模形成冗余,用户无法确定其有效性,造成维护成本居高不下,业务差错率升高。即便在同一个应用系统内,所涉及的物料、人员、客户等主数据信息随着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数据规模和分散的程度也不断增长,同一主数据在同一应用系统中会被不同的用户维护成为不同的对象,企业无法出具精确的分析报表,导致企业领导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在信息化道路上高质量的数据已经成为区别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主数据是企业运作过程中必须使用的基本信息,它们长期存储在数据库中,集中存储并且可以由各组织维护和使用,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主数据的有效管控,可以支持经营管理层便捷地获取多种业务角度的全面分析报告,加深数据挖掘和透视;可以保证业务管理层使用主数据的一致性和实时性;并可以帮助业务操作层人员统一沟通语言,降低沟通成本。一个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是否实施了主数据管理最终的结果有着鲜明的对比。 2主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目标 根据该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布实施的策略,主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目标为:1)整个集团内制定并执行统一的,并且是符合业务要求的、科学合理的主数据标准;2)通过主数据标准的执行使得企业内部各个业务环节使用的主数据完整统一,只有一个真实的版本并且质量较高;3)提高数据的使用率和用户对企业数据质量的信任度;4)满足企业的诸多管理战略目标的需求。 3主数据管理系统实施 3.1主要实施内容1)制定四类主数据标准会计科目:立足于集团财务报表需求制定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物料:包括原材料、标准件、成品和半成品,重点解决物料整体分类和对应属性标准。客户:制定集团统一管理的客户主数据的数据标准。供应商:制定集团统一管理的供应商主数据的数据标准。2)系统建设固化主数据标准和管理流程等,为用户管理主数据编码提供系统平台。实现对新增主数据编码的申请、审批、、更改、映射和查询功能。3)数据清理按制定的各类主数据标准对现有的会计科目、物料、客户和供应商数据进行清理,对清理后的规范数据进行集团统一编码,并导入主数据管理系统供集团及各企业共享使用。4)建立有效的管理流程和组织机构建立主数据管理流程和管理规范,建立主数据管理组织及职责设置。 3.2系统应用架构该公司选择了国际领先的SAP公司最新的主数据管理产品MDM7.1,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类型和强大的管理功能,但它本身没有流程审批控制功能。为了实现对集团主数据的申请、审核、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将主数据标准、流程固话到系统中,该公司自主开发了工作流平台,并与SAPMDM系统集成应用,实现了整个集团主数据(物料编码、会计科目、供应商、客户)申请、审核、、修改等管理流程,为整个集团实现研发平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决策支持系统(BW)等系统的全面集成共享奠定基础,实现了跨企业、跨系统的业务数据集成应用,主数据管理系统应用架构。 3.3实施方法MDM系统的实施是组织、流程、标准、平台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实施推动工作巨大,主要的实施方法如下: 1)组织准备和MDM系统培训宣贯项目调研准备及集团数据标准宣贯,了解企业信息标准化现状并组织协调集团标准化专家进行标准培训。(1)了解企业各类主数据活跃数据量(存在于哪些系统,由哪些部门负责收集),确定数据收集范围。(2)了解企业各类主数据维护流程及编码规则。(3)建立企业主数据清理团队(包括内部顾问、关键用户)。(4)通过培训使最终用户了解主数据质量的重要性。(5)通过培训使最终用户了解物料、客户、供应商、会计科目等主数据标准规范。(6)通过培训使数据清理团队了解数据收集及清理方法。 2)数据收集及清理与数据的初始化(1)按照已确定的数据范围采集原始数据并存档。(2)制定数据清理流程及数据清理计划,划分数据清理过程相关人员职责。(3)汇总收集数据,按照主数据标准进行数据规范性检查,组织自身排重,检查和排重完毕后提报给MDM系统负责人,并存档;对于物料分类等标准问题,汇总记录后提交给集团标准化专家,并跟踪协调,直至问题全部解决。(4)MDM系统负责人对数据进行排重检查,将疑似重复数据反馈给原企业确认。(5)数据清理并检查完毕后,将清理出的所有主数据统一进行编码分配,导入MDM系统并下发至各企业相关信息系统。 3)MDM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1)系统集成方案讨论,结合集团现有集成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进行具体的集成方案讨论。(2)了解企业正在实施的系统内容,为系统集成及数据清理做好基础。(3)集成接口实现,制定数据映射规则,通过SAPPI进行配置,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 4)上线前准备及系统配置(1)收集企业组织机构,完成主数据管理系统内组织机构的创建。(2)收集系统用户申请表,完成平台内用户创建,分配用户的角色、业务权限及功能权限。 (3)配置各类主数据的申请流程,包括物料、客户、供应商、会计科目等主数据的申请、修改、分发等业务流程。(4)组织相关业务部门关键用户进行MDM系统操作培训并编写用户操作手册。 5)系统上线及运维支持(1)建立系统运维组织及和职责划分。(2)做好系统支持及运维工作,及时解决出现的系统与数据问题,对问题进行汇总记录,并持续优化完善系统功能。 4应用效果及效益分析 4.1应用效果通过成功构建集团统一的主数据管理系统,建立集团统一的主数据标准、管理流程、支撑平台,保证整个集团基础公共数据的一致,促进了各企业规范基础管理,推进了全集团信息资源共享。为集团实现重要物料采购动态对标、财务综合分析、供应链优化提供有力支撑,有效提升集团科学决策分析能力。通过主数据管理系统的实施获得了以下收益:1)通过主数据管理系统逐步建立起集团公共基础数据标准库,实现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和其它信息系统的灵活数据交换,为集团整体信息化建设综合集成和信息共享奠定基础。2)有效解决集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即缺乏公共数据的标准和统一编码,尤其是物料编码的统一。这是集团推进ERP系统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3)使用统一的公共数据编码标准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降低数据合并、整理、对比等工作量,提高效率,降低工作复杂性,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 4.2经济效益主数据管理系统自2009年12月上线运行以来,日均集团统一主数据编码300多个。用户每天登录主数据管理系统申请、审核、审批物料等主数据。与此同时,主数据管理系统与公司SAP-ERP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BW)的接口每天进行稳定的数据交换。由于有了统一的主数据管理系统,各类主数据的数据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按照业界调查统计报告,仅数据质量提升一项即可带来平均28.5%的收益。同时,由于主数据管理系统统一了各企业的物料编码,使得集中采购业务的操作性大大提高。通过主数据管理系统与集团供应链电子采购平台的集成应用,为推动采购对标、集中采购,阳光采购等管理手段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截止2013年底各企业线上采购金额已达到201亿元,线上降采金额约为7.6亿,综合线上采购率为50%,如果全部实现线上采购,降采金额预计超过10亿元。 作者:魏涛单位: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管理论文:开放存取资源元数据管理案例分析 1OAPS概述 OAPS是由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逢甲大学三校图书馆于2Oo4年7月共同发起的一个联合式机构仓储计划,即学生优秀作品仓储计划。目前已经加盟的成员有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并建立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_1]。该联合机构仓储的目的在于更广泛地传播和利用各个成员机构的优秀作品资源,实现优秀作品快速、有效地交流和共享,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是以开源软件DSpace系统为基础。通过应用OAIHarvester2.0元数据收割软件和本地开发XMLParser软件,收割各成员机构利用DSpace系统建立的本地机构仓储元数据(及数字对象)的方式建立并提供服务的仓储网站。OAPS面向全球提供免费元数据检索。并通过OpenURL技术链接至各成员机构的全文资源。 2OAPS元数据标准的选择 建立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其元数据标准.由于OAPS采用了DSpace系统,而DSpaee默认的元数据标准就是DC元数据,因此DC元数据自然而然地成为OAPS的首选标准。虽然OAPS的成员机构仓储都采用了DC元数据标准,但各成员机构在应用时的元数据结构又有所不同,因此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采用取合集的原则,尽量保留各成员机构仓储的所有元数据字段。另外,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充分利用了DC元数据的特性,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了DC元数据的14个基本元素,并增加了Degree和Course元素。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的元数据方案如表1的DSpace-DC列所示。表1也给出DC元数据与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DSpace—DC的对应关系。 3OAPS元数据的生成 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的各成员机构的元数据主要通过表单提交元数据的方式生成。当然.OAPS各成员机构都规定了只有获得授权的用户才能提交元数据表单。用户只需参照各成员机构DSpace帮助项中的“submit”指示提交元数据,“sub—mit”中对每个元数据元素的填写进行了明确的说明。虽然DSpace系统利用元数据提交表单生成元数据很方便快捷,但是在提交的过程中,缺乏自动纠错功能。如填写Tide元素时,出现词汇错误,DSpace系统的提交程序无法自动检测,只有通过管理员的审核工作才能发现。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的元数据生成主要有2种途径:一种是收割成员机构仓储中的元数据;一种是远程直接提交元数据。收割生成方式将在下节阐述。远程直接提交元数据方式与各成员机构的元数据提交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4OAPS元数据的 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以及各成员机构仓储都采用了DSpace系统,DSpace系统通过OAICat作为一个数据提供者向外元数据资源。OAICat是OCLC开发的一个开放源代码软件,遵循OAI—PMH协议。因此,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以及各成员机构仓储的元数据能够被诸如GoogleScholar、Scirus、OAIster之类的网络搜索引擎检索。 5OAPS元数据的收割与解析 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的元数据收割主要通过遵循OAI—PMH协议的OAI.Harvester2.0软件实现。0AIHarvester2.0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一个服务提供者(ServiceProvider)从遵循OAI—PMH协议的仓储中收割元数据。OAIHarvester2.0遵循OAI—PMH协议的技术框架,它通过HrrP协议向数据提供者发送请求,数据提供者根据相应的请求返回一个XML文档,发送的H11、P请求不同,返回的XML文档内容就不同。OAIHarvester2.0主要通过请求动词和时间戳控制其收割的元数据范围。截止到2011年5月13日。OAPS联合仓储网站已经收割到1614条元数据记录。OAIHarvester2.0将收割到的元数据存储至本地服务器。为了将收割到的XML文件解析为DSpace系统能够导人的格式。需要利用元数据解析技术对XML进行解析。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自行设计开发了一个XMLParser软件。设计者在开发时。考虑到不同数据提供者在提供的xML文档数据格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XML—Parser开发过程中,采用了通用性和适应性原则。由于OAIHarvester2.0收割到的是DC元数据元素名称,但DSpace系统可接受的DSpace—DC元数据既有元素名称又有修饰词,XMLParser在解析数据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映射处理。另外,考虑到各成员机构仓储提供的元数据有所差别.XMLParser为针对每个仓储建立了专门的映射文档,以便准确地解析出元数据。 6OAPS元数据的增值 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将收割到的DC元数据转换为本地统一的DSpace—DC元数据,通过统一的界面对元数据进行了索引。从而解决了由于不同成员机构仓储元数据结构和索引方法的不同.给用户带来的资源难发现、难检索的问题。OAPS以用户服务为中心。对收割来的元数据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聚类,如从主题、题名、作者、日期等角度对元数据进行聚类。这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检索浏览方式。 7对OAPS元数据管理的评价 0APS联合机构仓储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各成员机构的大力支持和重视,自成立以来,成员机构每年都会组织召开相关会议。讨论OAPS的发展事项.积极探讨有关OAPS的相关技术问题,如元数据标准及共享方案等技术问题。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采用DSpace系统作为资源组织的基础,遵循了OAI—PMH协议,统一了元数据标准,实现了仓储之间的互操作,并对元数据进行了一定的增值处理。虽然OAPS联合机构仓储网站在元数据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同样利用DSpace软件开发的香港科技大学机构仓储相比,首先。OAPS联合机构仓储缺乏明确的相关元数据政策说明,不便于用户对其元数据细节的相关了解和使用。而香港科技大学机构仓储中有明确的元数据使用政策说明、元数据提交政策说明,比如其在元数据使用政策中规定任何人可以免费获得元数据,同时规定在非商业应用的情况下,只要提供其OAI标识符或原始元数据记录链接,就可以在没有获得事先许可的条件下以任何方式使用其元数据『3_。其次,OAPS联合机构仓储缺乏相关元数据技术说明,而香港科技大学机构仓储在其系统特征中明确说明其采用的是OAI—PMH协议和SRW协议。便于用户对其元数据互操作技术的了解。最后,OAPS联合机构仓储缺乏对DSpace已有元数据提交界面的修改.而香港科技大学机构仓储针对DSpace本身提交界面太复杂的特性,在其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得元数据提交更便捷,也更符合用户习惯。由于DSpace系统本身存在一些元数据处理方面的缺陷,比如DSpace在元数据扩展问题上,只能完成对新元素的注册,并不能在资源提交过程中自动添加新注册元素的属性描述项_4]。这就造成采用DSpaee系统的仓储在元数据管理上难免有些不足,因此.需要对DSpace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正,以增强其元数据管理功能。 数据管理论文:经计局发展数据管理计划 2009年我县统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市统计工作总体要求和工作任务,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和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深化统计改革,夯实统计基础,规范统计行为,加大统计执法力度,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质的统计服务,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推进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精心组织,抓好国情国力调查 2009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关键之年,按照经济普查工作方案,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抓好普查登记工作。普查登记工作是经济普查能否取得一次性成功的关键性工作,必须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要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加强普查业务培训和指导,严把普查源头数据质量关。要坚持依法普查,严肃查处经济普查中的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普查计划,力争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抓进度、保质量,确保普查登记工作紧张有序稳步推进。 二是抓好数据审核处理工作。要严格按照数据处理方案,做好普查数据的审核、录入和处理工作。要落实好审核及录入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及早做好数据处理硬件、软件设备的准备工作,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是加强数据质量控制。认真落实各种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做好质量抽查、审核与评估,接受上级经普办的检查。要成立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小组,负责质量控制与监督检查,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四是做好普查数据工作。在数据审核、评估的基础上,及时向社会公布我县第二次经济普查的有关数据,为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五是继续抓好普查宣传工作。动用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宣传方式,集中宣传经济普查的有关知识及方针政策,使各类企事业单位充分理解经济普查,主动配合经济普查,确保经济普查顺利推进。 (二)拓展职能,打响统计服务品牌 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增加服务品种。紧紧抓住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增强统计服务的针对性。要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统计信息的主渠道作用。 一是把握重点。加强对全县经济社会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努力把握和反映苗头性、趋势性问题,重点加强对经济运行形势、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问题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统计跟踪、统计服务,充分发挥统计晴雨表功能。 二是注重调研。围绕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依托全面、系统的统计资料,深入开展调研,加强专题研究,形成有较高价值的统计研究成果,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当好参谋,做好助手。 三是深化服务。积极主动为党委、政府、人大有关会议提供参阅资料。加强部门协作,做好统计数据对外加工整理服务,并依法为企业及乡镇和有关部门做好评比、论证材料的认证工作。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在*门户网站公开有关统计信息和统计数据。通过撰写《统计信息》、《统计分析》,编印《*经济动态》、《镇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卡片、《*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满足社会需求。 (三)深化改革,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一是注重服务业调查、贸易业调查、能源调查等专业报表制度和“一套表”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调查等新制度,从方法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上确保数据质量。 二是加强第三产业增加值核算基础工作。根据市局统计业务和我县相关考核工作要求,强化第三产业名录库管理工作,做好第三产业核算考核。 三是严格统计数据的审核评估,加强对基层数据的审核力度,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严肃性。 四是严格执行地区生产总值核算下管一级的规定,积极推进专业统计与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制度方法的协调,做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与专业统计数据衔接,着力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数据与专业统计数据的匹配性。 (四)夯实基础,提升统计工作水平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建设。继续贯彻落实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盐政办发〔20*〕1*号),进一步明确统计机构的综合职能和职责范围,完善基层统计网络,加强部门、镇(区)和村(社区)统计力量。加强统计业务培训,组织好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统计人员的统计继续教育培训,抓好统计职称教育和高级统计师的评审推荐工作,提高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要进一步做好名录库维护管理工作。积极协调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建立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利用窗口行政记录及招商信息,依托各镇(区)及部门的力量,做好统计单位登记工作,确保名录库资料按时提供、动态维护、信息共享,提高名录库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和网上直报工作。加强基层计算机技能培训,拓展网上直报专业统计领域。加强统计信息网的安全管理与维护,提高统计软件的应用与开发水平。强化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管理,指导和督促基层单位建立和完善各种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 四是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督促。按照基层统计规范化、报表台账标准化、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调查科学化、统计手段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对基层的业务指导和考核,全面推进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五是加强部门协调。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搭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统计平台。 (五)及时准确,全面完成统计调查 一是强化质量意识,做好统计定、年报工作。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加强组织实施,明确目标责任,落实规范标准,及时、准确、全面完成农业、规模工业、固定资产、房地产、建筑业、科技、劳动工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专业统计20*年年报和2009年定报工作。 二是强化能源统计工作。落实能源统计制度,加强节能降耗统计,认真做好我县节能进展情况、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数据质量和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情况的监测,确保能源监测工作客观性、公正性和严肃性。同时,根据部门间分工协作的能源统计工作机制要求,协同配合做好我县节能降耗目标年度考核工作。 三是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县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以提高三产比重为突破口,完善服务业统计,健全规范服务业统计信息搜集渠道,全面准确反映我县服务业发展进程。 四是抓好各项专项调查和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抽样调查方法和质量评估机制,积极开展规模以下工业、规模以下能源、限额以下服务业、限额以下贸易业、企业景气调查、5‰人口变动与劳动力抽样调查等各项专项调查;做好“平安浙江”群众满意率、食品安全感、软环境调查等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做好科技、妇女儿童等统计监测工作。 (六)依法行政,推进统计法制建设 一是要继续深入开展统计“五五”普法教育。按照省、市县“五五”普法规划,落实好2009年的“五五”普法工作。充分利用业务培训、经济普查和专项调查等有利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各项宣传活动,加强《统计法》和《普查条例》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依法统计的良好氛围,增强全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推进各项统计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是要加强统计执法队伍建设。研究统计执法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统计执法的突出问题。加强执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统计执法水平。坚持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统计执法行为,推进统计法制建设。 三是要继续加大统计稽查力度,严肃查处统计违法案件。以重点行业为突破口,加强日常稽查工作,扎实开展统计专项检查,加大迟报、拒报、瞒报、虚报的处罚力度。强化监察、法制、司法、统计联合执法。加大对部门、镇(区)、企事业单位典型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着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统计进程。 (七)强化效能,增强统计工作执行力 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的学习。要切实抓好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和落实,要把机关全体工作人员的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统计工作的具体实践上来。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凝心聚力,确保机关人员思想不乱,人心不散,工作不断。 二是要加强能力建设。要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更新、学习统计专业知识,全面掌握国家及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努力培养既精通统计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好思考分析问题和判断预测能力的专家型专业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统计部门的工作水平。 三是要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落实争先创优等各项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深入开展“五型”机关的创建活动,使局内部形成一个团结、协调、齐心、高效的事业型、创业型团队。 数据管理论文:计算机网络数据管理 [论文关键词]数据交换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综合业务数字交换 [论文摘要]本论文讨论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数据交换每个发展阶段的技术特点。着重对分组交换技术进行分析论述。 交换设备是人类信息交互中的重要实施,在相互通信中起着立交桥的作用。交换技术的发展总是依赖于人类的信息需求、传送信息的格式和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而螺旋型发展。从电话交换一直到当今数据交换、综合业务数字交换,交换技术经历了人工交换到自动交换的过程。人们对可视电话、可视图文、图象通信和多媒体等宽带业务的需求,也将大大地推动异步传输技术(ATM)和同步数字系列技术(SDH)及宽带用户接入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 从交换技术的发展历史看,数据交换经历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综合业务数字交换的发展过程。 一、电路交换 自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以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电路交换技术从最初的人工接续方式,经历了机电与电子式自动交换、存储程序控制的模拟和数字交换、第三方可编程交换等技术的变革,当前正在发展中的融合多媒体格式相互通信的软交换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尤其是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交换机内引入电子技术,这类交换机称作电子交换机。最初是在交换机的控制部分引入电子技术,话路部分仍采用机械接点,出现了“半电子交换机”、“准电子交换机”。只有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后,才开始了全电子交换机的迅速发展。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对交换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成功地应用在通信传输系统中,对通话质量和节约线路设备成本都产生了很大好处。随着数字通信与PCM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于是产生了将PCM信息直接交换的思想,各国开始研制程控数字交换机。1970年法国首先在拉尼翁(Lanion)成功地开通了世界上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标志着交换技术从传统的模拟交换进入到了数字交换时代。程控数字交换技术采用PCM数字传输和数字交换,非常适合信息数字化应用,除应用于普通电话通信以外,并且为开通用户电报、数据传送等非话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在电信网中使用的电路交换机全部为程控数字交换机,可向用户提供电路方式的固定电话业务、移动电话业务和窄带ISDN业务。 二、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报文就是站点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不限且可变。当一个站要发送报文时,它将一个目的地址附加到报文上,网络节点根据报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报文发送到下一个节点,一直逐个节点地转送到目的节点。 每个节点在收到整个报文并检查无误后,就暂存这个报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把整个报文传送给下一个节点。因此,端与端之间无需先通过呼叫建立连接。报文在每个节点的延迟时间,等于接收报文所需的时间加上向下一个节点转发所需的排队延迟时间之和。 三、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交换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代表着网络未来演进的方向。分组交换方式兼有报文交换和线路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技术使用统计复用,与电路交换相比大大提高了带宽利用率。这要求在交换节点使用存储转发,从而导致掉队现象的发生。因此,分组交换全引入不固定的延迟的概念。分组交换网络主要有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方式.分组网络包含3个功能面,分别是数据面、控制面和管理面。数据面负责分组转发,因此需要高性能的实现。目前主要的分组交换网包括面向连接的X.25、帧中继、ATM、MPLS以及无连接的以太网、CP/IP网络。 分组交换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对于分组交换技术来说,面向连接的网络与电路交换类似,也需要通过连接建立过程在交换机中分配资源;但由于它采用统计复用,所分配的资源是用逻辑标号来表示的。自分组交换技术出现以来,已经有多种分组交换网投人运行。电信领域最早提出的是X.25网络,但由于它协议复杂,速度有限,逐渐被性能更好的网络如帧中继代替。帧中继网络可以认为是X.25的改进版本,它简化了协议以提高处理效率。 计算机领域的一个侧重点是局域网,即小范围、小规模的网络,用于互连办公室内的计算机。目前以太网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局域网技术。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特网获得较大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对核心路由器吞吐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路由器对IP分组进行转发时路由表的查找比较复杂,转发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前面指出,面向连接网络使用逻辑子信道标号进行转发表查找,速度是很快的。人们结合ATM技术在这方面的优点,提出将核心网络改为使用类似于ATM的交换机,而只在边缘网络使用路由器的IP交换技术,最终发展为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然而,在随后的几年中,提出了多种实用的高速路由查找方法,使其不再成为瓶颈。此时,MPLS最大的优点就是流量工程(TramcEn小needng)能力,即人为控制分组流向。但是由于目前高速路由器还能够很好地工作,MPLS技术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四、综合业务数字交换 综合业务数字网是集语音、数据、图文传真、可视电话等各种业务为一体的网络,适用于不同的带宽要求和多样的业务要求。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就是用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一种交换技术。ATM是在分组交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使用固定长度分组,并使用空闲信元来填充信道,从而使信道被等长的时间小段。由于光纤通信提供了低误码率的传输通道,因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便可移到用户终端,网络只负责信息的交换和传送,从而使传输时延减小。所以ATM适用于高速数据交换业务。 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发展,迫使电信网络必须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方向发展。这要求通信网络和交换设备既要容纳非实时的数据业务,又要容纳实时性的电话和电视信号业务,还要考虑到满足突发性强、瞬时业务量大的要求,提高通信效率和经济性。在这样的通信业务条件下,传统的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都不能够胜任。电路交换的主要缺点是信道带宽(速率)分配缺乏灵活性,以及在处理突发业务情况下效率低。而分组交换则由于处理操作带来的时延而不适宜于实时通信。因此,在研究新的传送模式时需要找出两全的办法,既能达到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使各种通信业务获得高质量的传送水平。这种新的传送模式就是后来出现的“异步转移模式”(ATM)。 ATM是在光纤大容量传输媒体的环境中分组交换技术的新发展。在大量使用光缆之前,数字通信网中的中继线路是最紧张也是质量最差的资源,提高线路利用率和减少误码是最着重考虑的事情。光缆的大量使用不仅大大增加了通信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传输质量。这使得人们逐渐倾向于宁可牺牲部分线路利用率来减少节点的处理负担。 与此同时,人类对于通信带宽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传送图像信息和海量数据,已经使人们对于数据通信的速率由过去的几千比特/秒增加到几兆比特/秒。这样,节点的处理能力成了数据通信网中的“瓶颈”。ATM对于节点处理能力的要求远低于分组转送方式,更能适应现代的这种环境。 ATM方式中,采用了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形式,同时在呼叫建立过程中向网络提出传输所希望使用的资源,网络根据当前的状态决定是否接受这个呼叫。可以说,ATM方式既兼顾了网络运营效率,又能够满足接入网络的连接进行快速数据传送的需要。 五、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发展的展望 近年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电信观念和体系架构,并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这导致了人类社会对网络业务需求急剧增长,并且对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供话音、数据、视频业务,也要同时支持实时多媒体流的传送,并且要求网络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性能。下一代网络应是—个能够屏蔽底层通信基础设施多样性,并能提供一个统一开放的、可伸缩的、安全稳定和高性能的融合服务平台,能够支持快速灵活地开发、集成、定制和部署新的网络业务。 下一代网络将是—一个以软交换为核心、光网络为基础、分组型传送技术的开放式的融合网。软交换的出现,可通过一个融合的网络为用户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实现国际电联提出的“通过互联互通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等网路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率网路,使人类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一种可以接受的费用和质量,安全的享受多种方式的信息应用”的目标。 数据管理论文:电子商务数据管理 [摘要]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取决于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取决于信息的处理利用能力。如何化信息优势为竞争优势,是企业制胜于市场的一个法宝。本文论述了一种信息处理利用的有效工具——数据挖掘方法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据挖掘方法电子商务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成熟,传统商务正经历一次重大变革,向电子商务全速挺进。这种商业电子化的趋势不仅为客户提供了便利的交易方式和广泛的选择,同时也为商家提供了更加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信息和购物行为特征的可能性。数据挖掘技术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应用技术之一,将为正确的商业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可靠的保证,是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一、何谓数据挖掘及方法 确切地说,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inDatabase,KDD),是指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隐含的、未知的、非平凡的及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或模式。它融合了数据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比较典型的数据挖掘方法有关联分析、序列模式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等。它们可以应用到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决策分析和管理的各个不同领域和阶段。 1.关联分析。关联分析,即利用关联规则进行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挖掘隐藏在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它能发现数据库中形如”90%的顾客在一次购买活动中购买商品A的同时购买商品B”之类的知识。 2.序列模式分析。序列模式分析和关联分析相似,但侧重点在于分析数据间的前后序列关系。它能发现数据库中形如”在某一段时间内,顾客购买商品A,接着购买商品B,而后购买商品C,即序列ABC出现的频度较高”之类的知识,序列模式分析描述的问题是:在给定交易序列数据库中,每个序列是按照交易时间排列的一组交易集,挖掘序列函数作用在这个交易序列数据库上,返回该数据库中出现的高频序列。在进行序列模式分析时,同样也需要由用户输入最小置信度C和最小支持度S。 3.分类分析。设有一个数据库和一组具有不同特征的类别(标记),该数据库中的每一个记录都赋予一个类别的标记,这样的数据库称为示例数据库或训练集。分类分析就是通过分析示例数据库中的数据,为每个类别做出准确的描述或建立分析模型或挖掘出分类规则,然后用这个分类规则对其他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分类。 4.聚类分析。聚类分析输入的是一组未分类记录,并且这些记录应分成几类事先也不知道,通过分析数据库中的记录数据,根据一定的分类规则,合理地划分记录集合,确定每个记录所在类别。它所采用的分类规则是由聚类分析工具决定的。采用不同的聚类方法,对于相同的记录集合可能有不同的划分结果。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较为理想的起点就是从一个数据仓库开始,数据挖掘可以直接跟踪数据并辅助用户快速做出商业决策,用户还可以在更新数据的时候不断发现更好的行为模式,并将其运用于未来的决策当中。 二、据据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能发现电子商务客户的的共性和个性的知识、必然和偶然的知识、独立和关联的知识、现实和预测的知识等,所有这些知识经过分析,能对客户的消费行为如心理、能力、动机、需求、潜能等做出统计和正确地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具体应用如下: 1.分类与预测方法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分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应用最多的技术。分类的目的是构造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通常称作分类器。分类器的构造方法通常由统计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神经网络方法等。这些方法能把数据库中的数据映射到给定类别中某一个,以便用于预测,也就是利用历史数据记录,自动推导出给定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2.聚类方法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聚类是把一组个体按照相似性原则归成若干类别。对电子商务来说,客户聚类可以对市场细分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持。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小,而不同类别的个体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通过对聚类的客户特征的提取,电子商务网站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数据抽取方法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数据抽取的目的是对数据进行浓缩,给出它的紧凑描述,如求和值、平均值、方差值、等统计值、或者用直方图、饼状图等图形方式表示,更主要的是他从数据泛化的角度来讨论数据总结。数据泛化是一种把最原始、最基本的信息数据从低层次抽象到高层次上的过程。可采用多维数据分析方法和面向属性的归纳方法。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采用维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抽取,他针对的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客户数据仓库。在数据分析中经常要用到诸如求和、总计、平均、最大、最小等汇集操作,这类操作的计算量特别大,可把汇集操作结果预先计算并存储起来,以便用于决策支持系统使用。 4.关联规则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管理部门可以收集存储大量的售货数据和客户资料,对这些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并发现关联规则。如分析网上顾客的购买行为,帮助管理者规划市场,确定商品的种类、价格、质量等。通常关联规则有两种:有意义的关联规则和泛化关联规则,有意义的关联规则,即满足最小支持度和最小可信度的规则。最小支持度,它表示一组对象在统计意义上的需满足的最低程度,如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客户数量、客户消费能力、消费方式等。后者即用户规定的关联规则的最低可靠度。第二是泛化规则,这种规则更实用,因为研究对象存在一种层次关系,如面包、蛋糕属西点类,而西点又属于食品类,有了层次关系后,可以帮助发现更多的有意义的规则。 三、结束语 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商业运作模式的必然选择。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充分发挥企业的独特优势,促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企业在在电子商务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数据挖掘算法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数据挖掘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习,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目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毕业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对学生的培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基于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特点及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重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组建小组指导模式,搭建校内、外教学平台等新的思路和对策,改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优势,促进该专业学生就业发展。 关键词 工程管理 毕业设计 问题 对策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能够从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指挥、决策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1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 1.1 选题单一,内容重复,与实际工程结合不紧密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主要是由相应的指导教师选定,很多情况下是模拟工程生产实践的课题,有时会出现不符合工程复杂实际情况的问题,学生的工作态度,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再有教师的设计课题多年不变,多个同学做相似课题,造成抄袭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状况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岗位。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对毕业设计也有一定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学校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增长速度则落后,尤其是图书资源的更新速度c数量明显落后,造成学生人均教学资源占用率不足,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2 学生精力投入不足,知识储备不够 毕业设计的质量与学生具体工作密切相关,部分学生精力投入不足或知识储备不够造成毕业设计成果不理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毕业设计的时间与学生找工作时间重合,也和考研复试面试有一定的交叉; (2)就业压力使得一些学生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寻找工作,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同学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而落实了单位的同学又觉得毕业设计题目和自己的工作联系不紧密,从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还有些同学在毕业设计期间参加公务员考试、参加资格证考试、驾照考试等; (3)对参考资料的应用能力较弱,开题报告工作不到位,所应用的一些文献与毕业设计的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 (4)有些同学平时就不努力,知识储备不足,对毕业设计无从下手,跟不上进度,干脆放弃,等待抄袭,只要及格就行了。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3 教师指导不力,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毕业设计指导一般采用的是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方式,而教师大多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致使教师精力分散,指导过程不能尽责,缺少过程管理,导致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也容易导致抄袭现象产生。另外,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指导工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总之,由于一名教师知识的不全面性,使学生得不到全方位、及时的指导,因而所完成的毕业设计往往缺乏较高的现实价值。 1.4 过程管理缺乏实效 (1)论文选题盲目,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所布置的任务,并没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只是简单的在知网、万方上找寻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拼凑,并没有真正实现对大学阶段所学工程管理知识的有效整合。 (2)开题报告粗糙,文献阅读不够,对设计主题、内容、现状了解不深,在出现问题时直接略过或是在搜索引擎上进行简单搜索,并没有有效利用校内以及网络平台资源。 (3)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缺乏,交流不畅通,学生不主动地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而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每周虽然有2次答疑,但部分学生走过场,报个到,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到最后急于求成,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 2 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策略 2.1 重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 (1)实行导师制。在进入大三学习后,先由指导教师给学生2~3个方向的选题,然后学生再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题,同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重视与毕业设计有重要关联的专业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这些课程考核成绩要达到良好以上成绩,这样提前做好知识储备,有利于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在毕业设计前期,导师可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一些参考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广度的提升,打破他们固有思维的束缚。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学生能够拟定好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题目,并且督促学生完成对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资料的查询。 (2)动员会。提前介入毕业设计时间,在专业课开始前,系部要组织召开专业课介绍和毕业设计动员第一次会议,重点介绍专业课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关系,动员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强对与毕业设计相关知识的储备。另外,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初,还应该进行一次动员会,让学生进一步对毕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加以了解,让他们明白毕业设计是对其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整合,能够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工程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要特别强调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关系,要求学生重视实习工作,教师和学生要多沟通,扎实实习,在实习中明确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对工程的实践认识。 (3)以学生为中心的选题模式。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一个良好的、实用性强的课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的选题过程加以指导的时候,必须要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交流来了解每一个学生,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与个性特长等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给予指导,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 (4)开题报告会。撰写开题报告是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工作的全面了解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学生的开题报告工作,对学生完成的质量要加强检查,增加开题报告会,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有一个好的开端是予至关重要的。可借助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的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分组组织开题报告会,让学生更全面地对毕业设计的任务、内容及手段进行了解,重视文献查阅工作情况的检查,对开题报告完成不好的不得开题。 2.2 落实对学生专业实习的管理与监督 (1)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大多集中在工程投标文件编制、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确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等方面,因而关键是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在项目管理某一阶段的实际工作方面得到应有的锻炼; (2)课题来源可以是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切实为实习单位提供服务; (3)为学生落实好实习单位,通过实习调研为毕业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在收集资料、资料查询等环节得到必要的训练,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初选毕业设计题目。 2.3 采用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 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其实质为在对工程管理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的阶段中,对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开题必须要借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育者进行分时期的群体性指导。采用多个相关专业内容相互交织、融合以及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学生能够基本具备对工程进行高效管理的潜力与能力。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应当从选题、指导、答辩、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同时,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作为就业保障,必须加强毕业设计与实践的联系,充分落实学生对实习过程的总结任务,并且由专业指导人员对学生在实习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出,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为其工程管理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搭建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成立毕业设计专门机构,负责项目基地建设,收集联系各老师提供的横向在建或已建实际工程,定期轮流到实际工程上锻炼,收集资料,回来后归档整理成资料库,也可由学生自己在实习单位收集资料,由系里负责整理成题库,可以改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落实学生实习问题。 以本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为例,由于本专业侧重公路、桥梁工程的管理,因此可通过建设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提高教育者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进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工程践系统相对应。 可选择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围绕其各个阶段,设置与其对应的一体化毕业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研究能力。这样保证了毕业设计题目具有真实性,内容也更具严谨性,其设计的内容即为其所在岗位所要承担的工作。以此将毕业设计内容转换成岗位工作。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到实际项目单位实习,接受相应岗位工程人员更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增强了毕业设计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同学们毕业设计工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由于各阶段工作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实际的检验性,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会注重进度、保证工作质量。 3 结语 (下转第42页)(上接第34页) 总之,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甚至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工程管理专业发展。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国内各大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充分结合现实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毕业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设计前期工作,加强过程指导实效,同时增加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动能,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实现自身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进而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推动我国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建议 摘要: 近年来受房地产和建筑行业不景气的影响,部分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产生了怀疑。为了给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就业的方向指导,文章以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深入调庆工商大学2003级到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目前的发展状况,并运用spss软件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的结论可以为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指导建议,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生调查;就业;职业规划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之后新设置的本科专业,一部分高校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演变而来,其余一些高校则新开设了此专业。截至2014年,工程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14.6万人,有476所学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已接近大土木专业中土木工程的人数①。重庆工商大学作为一所具有财经特色的院校,其工程管理专业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给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提供就业方向指导,课题组成员深入调查了本校2003―2011级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就业前景,旨在为本专业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指导建议,同时帮助大学生培养专业相关能力,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调查过程及方法 2014年12月到2015年6月,课题组开展了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设计、制作、发放及数据回收、统计工作[1-2]。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重庆工商大学2003级到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课题组采取部分抽样调查方式,通过QQ、邮件等方式联系各届毕业生,邀请毕业生通过问卷网络平台参与网络问卷调查。重庆工商大学2003级、2004级工程管理学生各有1个班,平均每班40人, 2005到2011级学生每届2个班,平均每班40人。粗略统计,2003到2011级工程管理毕业生合计480人。本次抽样调查共抽取了每个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约240份,但由于部分毕业生联系方式变更,本次抽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69份,问卷回收率约70%。 此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5个问题,分为基本信息(性别、毕业学校、毕业年份)、所在单位情况(生源地、单位所在地、所在单位性质)、就职情况(第一份工作来源、毕业到工作所用的时间、工作性质、职位、薪酬等)、建议与评价四部分。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 被调查的169名毕业生中,男性约占69%,女性占31%。调查同时发现,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男女比例差距越来越小,甚至越来越接近,男生比例不再占绝对优势。这表明近年来选择工程管理专业的女生比例在增加。被调查者中工龄1~3年的毕业生达到26%,3~5年工龄的占50%,6~8年工龄的占24%。 1.毕业生性别与工作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从工作单位的性质来看,选择进入民营及私营企业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达到73%,而进入政府机关、国企和外企的男生比重均高于女生(图1)。此调查结果表明,民营及私营企业仍然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从工作岗位来看,男生中从事“管理+技术类”岗位的比重约占70%,单纯的技术类所占比重最低,而女生从事技术类、“管理+技术类”岗位所占比重几乎持平。女生从事管理类岗位所占比重略低于男生,但从事技术类岗位的比例却远高于男生(图2)。调查表明,女生更倾向于进入私营或民营企业,而男生则更多进入国企或政府机关,从事管理岗位的也更多,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升职。 2.毕业生工作区域及工作单位性质 从工作区域来看,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约66%在重庆主城工作,约21%选择了在重庆区县工作,选择在乡镇工作的仅占1.78%,其余的则在外地或其他区域工作(11.8%),区域差别明显。虽然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在重庆市区及周边工作,但通过对毕业生的交叉对比发现,选择在重庆主城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下降的趋势,而在区县或外地工作的毕业生比例逐渐上升。这一现象与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由一线城市扩大到二三线城市的趋势吻合,同时也表明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逐渐走出重庆,服务于其他省市和地区。 3.毕业生在当前单位的工作年限 横向对比来看,工作年限在1年内的以政府机关居多,工作年限在1~3年的主要集中在外企或合资企业,工作年限为3~5年及5年以上则以事业单位和国企居多。纵向对比可以看出,在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中,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往往工作年限较长,绝大部分毕业生工作了3~5年及5年以上,在民营及私营企业的毕业生工作年限在1年内的居多(表1)。事业单位和国企福利待遇相对较好,毕业生看重其稳定性。工作年限在1年内的民营企业最多,说明其人员流动性大,毕业生选择范围大。 4.单位性质对薪酬的影响 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中毕业生低薪所占比例较多,约一半的毕业生薪酬在3 000~5 000元,8 000元以上所占比例为0。在国企、外企或合资企业、民营或私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薪酬集中在5 000~8 000元区间。月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高薪人群也集中在国企、外企、合资企业及民营企业,其中外企、合资企业的比例最多(图3)。结合表1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薪资虽然较低,但工作较为稳定,人员流动性不高,毕业生更看重其工作的稳定性,而在国企、外资或合资企业中的毕业生更看重其薪资待遇。 5.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 在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中,只有外企或合资企业的用工签约率为100%,无未签用工合同的情况。其他四类单位均有不签用工合同的情况,其中政府机关的比例最大。从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来看,除政府机关外,其他性质的单位签订3年以上合同占绝大部分,且事业单位、国企、外企或合资、民营及私营签订5年以上合同多达一半以上(图4)。调查表明,政府机关对员工考察更为严格,签约更为慎重,企事业单位更注重人才的稳定性,从而更倾向于签订长期合同。毕业生在择业时应权衡不同性质单位的利弊,慎重选择工作单位,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6.毕业生工作来源及花费的时间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或社会招聘获得第一份工作,少部分依靠亲友引荐。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前已找到工作,次之为毕业后一个月内,毕业后3~6个月找工作较为困难(表2)。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本专业学生自主能力较强,市场接受程度较高。企业招聘大多在春秋季进行,冬季为招聘淡季。毕业生应看准招聘规律,抓住招聘时机,以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二)毕业生就职情况分析 1.毕业生目前工作与专业的关联 统计表明,s89%的毕业生从事的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余11%选择的是与本专业不直接相关的工作。此外,从毕业生目前就职的企业类型来看,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有70%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建筑公司工作,其余10%的毕业生选择在咨询公司及估价/造价公司等中介行业工作,9%的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工作,选择“其他”的毕业生达到11%,主要从事金融工作,这和重庆工商大学的财经类特色优势密切相关(表3)。 2.毕业生职位分析 统计表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中大部分仍在基层岗位工作,接近70%,中层管理者约占26%,高层管理者仅占1%。交叉对比发现,中层管理者约70%,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其余30%工作年限在3~5年或5年以上,表明工程管理毕业生晋升快,晋升年限短。这一结果与毕业生就职以来的职位变化基本吻合,超过半数毕业生事业处于上升阶段,极少数人职位下降(表4)。 (三)毕业生工作性质、职位、薪酬与专业的相关性分析 1.毕业生目前职位与专业的相关性分析 被调查的169名毕业生中,共有150人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公司、造价/估价公司和相关的咨询企业),19人从事与专业不直接相关的工作(集中在金融、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营销领域)。在从事与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人员中,基层管理者占69.33%,中层管理者占27.33%,高层管理者几乎没有。而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19人中,基层管理者占73.68%,中层管理者占15.79%,高层管理者占5.62%。两者比较,基层人员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位居中层管理者的比例较高,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位居高层管理者的比例较低。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与专业直接相关行业晋升的难度更大(表5)。 2.毕业生目前职位与工作岗位的相关性分析 169名被访毕业生中,无论是管理类、技术类或“管理+技术类”岗位,基层员工都占绝对比重。其中,技术类岗位约占91%,远远超过管理类和“管理+技术类”的比重。从事管理类、“管理+技术类”工作的毕业生在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中所占比例基本持平,管理类毕业生位居高层的比重在三者中最多,占到7.14%。而技术类岗位毕业生在中、高层管理者中所占的比例几乎为0。由此可见,从事技术类岗位的毕业生职位主要集中在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大多从事管理类和“管理+技术类”,其中高层管理者主要从事管理岗位。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管理才能以及“管理+技术”型的复合型人才更容易得到晋升机会。 3.毕业生目前薪酬与是否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关联 为了解毕业生目前的薪酬与所从事工作及专业是否有关联,课题组成员将毕业生的薪酬与他们从事的工作进行了交叉分析。统计表明,收入在8 000以下的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和不相关工作的比重几乎持平。在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员中,每月收入8 000~10 000元的占10.67%,收入在10 000以上的占11.33%;从事非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员中,收入在8 000~10 000的占0%,收入在10 000以上的占21.05%。两者比较,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在8 000~10 000元的更多,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更多。 由此可见,是否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与目前所在职位关系不大,不论什么类型的工作,综合能力是职位高低的决定因素。选择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大多因为薪酬较高,本专业相关工作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薪酬相对较低。 4.毕业生目前薪酬与工作职位的关联 (1)中、高层管理者大部分薪酬在5 000元以上,50%中层人员的薪酬达到8 000元以上,仅有20%的中层人员薪酬低于5 000元。基层员工薪酬在5 000元以下的近60%,极少数能达到8 000元以上的高薪(表6)。 (2)从卡方检验表中得知,皮尔逊卡方(Pearson chi-Square)分布值为p 图5毕业生薪酬与工作职位的卡方检验结果(3)职位与薪酬呈正比。毕业生应做好职业规划,职位升迁的同时创造更高的价值空间。 5.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变更情况 (1)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调查。通过对169名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有6.51%的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现状非常满意,有68.05%的毕业生比较满意,对目前工作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共计25.44%。 大多数毕业生对现状比较满意,少部分不太满意,处于非常满意、很不满意两种极端情况的为极少数,大多数毕业生目前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2)毕业生工作变更分析。参与调查的169名毕业生中,从未变更过工作的约占51.5%,变更过1~2次的约占36.1%,12.4%的毕业生变更工作3次以上。 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较为满意,极少数处于不稳定的工作状态中。大部分毕业生更换工作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以及升职机会,其次是由于兴趣爱好、特长及工作经历,极少部分因为他人原因更换工作。毕业生总体适应能力较强,职业追求基本围绕升职和加薪(表7)。 (3)毕业生目前职位与工作变更的关联。统计表明,高层管理者中,有50%的从未变更过工作,另50%则变更工作2次,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方面,高层管理者的经验能力强,薪资待遇高,不会轻易更换工作;另一方面,一部分能力较强的毕业生通过跳槽获得了目前的高层管理者职位。而近一半的中层管理者变更过1~2次工作,变更3次以上的约为1/5。基层员工60%未变更工作,极少数变更3次以上(表8)。适当变更工作有利于积累经验与人脉,培养自身能力,但频繁跳槽会对升迁带来不利影响,变更工作应慎重。 其次,通过列联表分析,从卡方检验表中得知,皮尔逊卡方(Pearson chi-Square)分布值为0.21%,说明工作变更对职位的影响显著。目前所在职位与毕业后变更工作次数通过线性间的联合检验(Linear-by-Linear Association),双尾检验p=0.01,说明目前职位与薪酬存在线性关系(图6)。 三、基于本调查结果的就业建议 (一)男女生在职业定位上要体现性别差异 (1)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相关工作的男生占大多数,且男生就业发展趋势更好。调查数据显示,女生基层员工的比例为80%,而男生为65%。中层管理者男生比重为30%,女生为13%,中层管理者中男生所占比重超过女生的两倍。男生为高层管理者的比例为1.69%,女生为0。 (2)性别在行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工程管理专业的男生相对较多,男性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女性由于自身的生理条件限制,加上社会上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从事工程管理类职业有一定局限性。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女性较多从事管理类工作,说明女性的专业技术相对男性要差一些,而管理类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强。因此,对于在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女生而言,应该合理定位,规划好就职方向,在校期间应加强对经营和管理类知识的学习。毕业后,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内的管理类岗位。 (二)兼顾技术及管理知识 管理能力是成功就业的奠基石。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主要偏向技术和管理兼具的人才,建议在校学生首先要学好管理相关的学科,其次要通过加入学生组织和社团,培养团队意识,积累团队经验,提高管理能力。 (1)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相关工作,毕业生要注重长期发展。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薪资逐年提升,工作年限超过5年,大部分毕业生能达到高薪水平。管理、技术对职位以及工资影响巨大,想要成为高层管理者,必须管理与技术水平兼具。 (2)不能重技术轻管理,技术与管理兼具才能更好地发展。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技术加管理的学科,就业形势相对乐观。该行业人才需求缺口也较大,毕业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找到工作是不难的,前提是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肯定。对企业而言,专业技术是基础,综合能力是提升职位的关键。对在校学生而言,学好专业知识是首位,除此之外,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校大学生应更多地了解专业相关工作内容,正确选择自己的工作类型,做好职业规划。 (三)重视在校期间的各类活动 被调查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参加职业技能或就业政策类知识竞赛、创业社团、大学生社团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或创业比赛等对就业有促进作用。大学生应注重全面发展,需要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规划(表9)。 (四)做好求职面试的准备 (1)及时搜集招聘信息是成功就业的前提,前期准备是关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主要来源于社会招聘网站和学校的招聘会,因此,搜集和关注招聘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招聘会前充分准备,对招聘单位进行了解,熟知招聘流程,会让求职者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 (2)求职中交际能力起主要作用,专业知识、学习和工作能力也占较大比重。相貌、身高等外在条件影响甚微,因此具备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为重要(表10)。 (3)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就业。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社会的种种压力,毕业生应化压力为动力,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进入职场的最后准备。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一半以上在毕业前找到了工作。毕业生在就业时应该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 (五)做好就业后的长期职业规划 (1)工程管理相关行业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职业周期长,短时间内不能晋升的毕业生需调整好心态,不能好高骛远,应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终能得到升职机会。 (2)工作经验对薪酬的影响较大,在变更工作时要谨慎考虑。薪酬与工作经验成正比,一定的工作经验不仅能获得较高的收入,更能成为升职的关键因素。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多学科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是通过项目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构建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专业化的全过程工作分解结构,以适应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管理的需求。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生命周期;项目化 0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介于工程技术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涵盖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个方面知识,涉及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培养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更注重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一个主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领域具体问题的专业技能。本文提出基于项目化的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以实际工程项目导向来设置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工作分解结构设置毕业设计内容体系,建立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阶段性、细分化、专业化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的引导,体现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培养学生系统性地运用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具体任务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1 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项目是为创建一个独特产品、服务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种临时性工作[1]。每个项目都会在某些方面是独特的,项目的成果是唯一的,项目管理专业化分阶段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因此,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借鉴项目管理专业化的方式方法,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项目导向来构建毕业设计模式,体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从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工程管理包括了从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分析、设计与计划、执行与控制、经营及后评估等多阶段的工作,如图1,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根据不同项目阶段的内容和工作特性开展项目的专业化管理活动。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也必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要求深入到项目的各阶段工作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接受经济、技术、管理、咨询等多方面专业性的锻炼。因此,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是指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依托具体的工程实际项目,按照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以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工作分解结构设置毕业设计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项目规划、执行、结束等方面,学生根据专业所长、实习或拟就业的岗位选择其中的一个工作分解结构,完成项目活动层面的具体任务,从而提高学生领域内的专业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2 项目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既要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又要联系工程项目实际,体现工程的实际生产经营管理需要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从图1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建设项目各个阶段作为研究对象,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涉及到很多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众多具体任务,各阶段、任务相互衔接,相互制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选题的目标定位要明确具体,通常是本学科专业知识在具体工程项目某一方面的体现,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是一项单项工程,也可以是一项单位工程。 以项目导向的选题主要体现在,项目的选择必须是实践基地、实习单位或调研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针对该项目在建设程序中的不同阶段,形成以各工作阶段为特征的选题,每个阶段任务可以作为一个毕业设计选题,体现出工作分解的专业性的教学内容,如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方向)可以是某一建筑项目的招投标阶段,具体包括投标分析、投标决策、投标价、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投标文件编制等相关的专业知识。选题不能大而全,最好是项目某阶段的工作分解任务,如果选题较大,可以将选题分解成有明确界限的小选题,真题真做,根据学生的专业所长,细分化,专业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以x题内容的连贯性来反映工程项目建设的规律性,向学生完整地展示本专业工作的基本特征,使学生体会到项目建设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需要服务于项目建设的总目标。 3 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 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任务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如投资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经济分析、资源利用分析、实施进度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各方面任务。相应的毕业设计内容涵盖了从项目投资到后评估的整个生命周期环节,覆盖了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运用工作分解结构对项目的工作范围进行界定,将整个项目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毕业设计的内容体系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在一个实际工程的工作范围内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单元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和交付成果。因此,毕业设计内容体系可以根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分解单元进行设置。如表1。 将一个项目分解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每个阶段任务和选题内容要求相对完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够独立完成,从而在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管理专业化的能力培养。 ①项目策划决策阶段,根据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侧重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主要能够进行工程经济分析、融资方案设计、投资估算,进而能够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②设计与计划阶段,主要确定项目工作范围,进行项目工作结构分解,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建立项目管理系统,确定标准质量及招投标管理,毕业设计选题主要侧重于国内标的施工项目招投标文件编制(综合标、商务标和技术标),工程计量与计价。 ③施工阶段,包括监督、跟踪、诊断项目实施过程,协调各参与方的工作,进行进度、成本、质量、风险控制,材料、设备、现场、环境信息管理等工作。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主要侧重于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进度、成本、合同等工作分解结构的项目管理。 ④结束阶段,包括项目的验收、交接、费用结算,项目运营、项目后评估等工作,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侧重于项目后评估和运营使用的物业管理。 ⑤计算机应用软件平台,随着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软件在各类工程项目管理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实践教学平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技能,增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往往也需要通过建立模型或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和实现。在建模和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与数据处理的能力,以及利用工程管理专业软件进行设计、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CAD技术进行绘制平、立、剖面图及Excel等文本软件进行文本处理,为专业软件的使用打下基础;能够熟练掌握工程造价软件、算量软件及BIM软件的应用;能够熟练应用招投标软件进行招投标文件的制作;熟练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软件,能够进行项目管理及施工组织的管理控制工作。 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构建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选题要依托本校的学科专业背景和资源优势,注重产学结合,力求有益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与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通过专业软件等辅助功能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学生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获得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实践能力锻炼,对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摘要:通过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调查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结果表明,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各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主要在水利电力等行业的大型央企就业,综合素质较好,获得用人单位好评。但学校需要加强专业外语的教学,适当拓展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和地域,以求获得更稳定的就业。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置的一个专业。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源于1978年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业,1988年在水电行业内率先开办了工程概预算专业(专科),1993年开办基本建设与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并入工程管理专业。学校该专业在2007年被湖北省确定为立项建设的省级品牌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立项建设的国家特色专业。 本文以教研项目为依托,结合学校实际,对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近五年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调查和分析,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也有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多地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反映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的具体情况的优劣程度。就业质量既要反映客观的就业状态,又要体现主体的主观感受,同时还应考虑就业对社会的贡献。 (二)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结合学校就业指导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实际情况,采用量化指标,选取了6项评价就业质量的指标。 1.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提高就业率是保证就业质量的基础,就业率是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毕业生供需比。毕业生供需比是指当年毕业生的总数与社会用人单位对一个学校毕业生的总需求数的比率。它可以大体反映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 3.毕业生薪酬水平。毕业生薪酬是指用人单位根据毕业生从事的岗位、贡献所支付的工资性收入。薪酬高低在一定层面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4.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专业相关度是反映毕业生从事专业是否对口的一项指标,可以检验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一般认为,专业相关度越高,就业质量越高。 5.毕业生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包括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就业地域等指标,能有效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状况。 6.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毕业生社会认可度可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这两个角度来考察。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其对自己所选职业是否满意,能反映其就业质量的状况。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是否满意,体现了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的程度。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近五年2010届到2014届共有毕业生586人,根据学校每年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及毕业生需求情况,对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及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同时为了真实了解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对该专业近五年的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主要用于分析毕业生薪酬水平、毕业生专业相关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本次调查选取签约毕业生120人发放网络问卷,回收问卷75份,有效问卷68份。调查用人单位30家,发放问卷30家,回收问卷28家,有效问卷25家。 (一)毕业生就业率 工程管理专业2010届到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3%之上,说明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 (二)毕业生供需比 根据历年在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及用人单位在学校就业网上的需求信息,毕业生供需比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供需比都在1:3以上。一方面是因为本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三)毕业生薪酬水平 学校2014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月收入区间分布图见图2所示。有57.20%的人月收入集中在2500-4000元区间段,有22.55%的人月收入集中在4000-6000元区间段。总体来说,毕业生薪酬水平较高。 (四)毕业生专业相关度 毕业生专业相关度情况如图3所示。历届毕业生中有90%的人从事专业相关工作,8%的学生继续深造,还有2%的学生转行做了其他工作。 (五)毕业生就业结构 1.就业行业分布。毕业生就业行业统计表和分布图如表2和图4所示。分析发现,除一部分读研继续深造之外,大部分毕业生流向水利水电及工民建行业,最多的一年占了74.26%(2011届)。这也体现了学校面向服务行业这一定位。近年来流向其他事业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和其他企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基本维持稳定。 近五届毕业生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就业情况如图5所示,在施工单位就业占68%,在建设业主单位就业占18%,在咨询单位就业占10%,在设计单位就业占4%。 2.就业地域分布。就业地域分布如图6所示。毕业生到经济发达和水电施工项目相对集中地区的就业人数比例较高,如近五年来到华东、西南、中南等省市就业人数比例为89.49%,华北、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 (六)毕业生社会认可度 1.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主要从毕业生对签约单位和就业职位两个维度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价,如图7所示。数据显示,近五年毕业生对签约单位和就业职位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2.用人单位满意度。如图8所示,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评价较高。 三、结论 当前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各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3%以上,主要分布在水利电力、工民建等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主要从事施工管理、房屋建筑、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工作。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好,能吃苦、肯钻研、勤奋努力,在现实工作表现中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强,获得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但是工程管理专业就业行业以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为主,毕业生外语水平一般,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及基础设施产能走出去的战略,需要加强专业外语的教学。同时要适当拓展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和地域,以求获得更稳定的就业,减少行业可能萎缩带来的风险。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 [摘 要]毕业设计选题的核心工作是确定选题内容、深度和工作量应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在选题内容的定位上,应遵循从管理领域至专项管理的思路,内容范围宜小不宜大,并立足于真实工程背景资料;在深度的定位上,应以实践应用型为主;在工作量的定位上,要抛开字数的限制,以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肃性为准则。 [关键词]毕业设计 选题内容 工程管理 工作量 毕业设计是学生继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之后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好这个环节对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培养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感情,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事业心,形成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毕业设计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选题。选题对毕业设计实施时所进行的调研、实验、设计(论文)撰写等后续工作具有引导作用。恰当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它对毕业设计质量有直接的影响。高质量的课题能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理论广度较大和知识体系面宽的专业特点为毕业设计选题提供了灵活的空间,同时也使学生眼花缭乱,茫然不知所措,给定题带来较大难度。另外,学生存在既有认识深度、理论深度和毕业去向的差异,这对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提出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要求。[2]如何恰当、高质量的选题,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项考验。本文拟根据有关文件对毕业设计的原则要求,吸取教学同仁的经验,结合笔者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实践体会,从选题的内容、深度和工作量这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见解。 选题工作首先是一项给目标定位的工作。这里所说的目标定位是指对选题所涉及的内容、深度和工程量的目标定位,即选题所涉及的内容、深度和工作量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标准。从选题到定题的过程,也就是确立选题内容、深度、工作量的目标的过程。明确的目标能为学生毕业设计后续工作的实施指明方向。 一、选题内容的定位 在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时,首先应考虑课题的理论研究方向、范围和背景材料,即需要对研究方向、范围和背景材料进行恰当定位。 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定位上,宜按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模块进行选择。工程管理是交叉学科,所研究的理论领域和对应的知识体系内容非常广泛。在理论研究领域方面,现代工程管理理论可分为3个模块,即工程投资决策管理理论模块、工程交易管理理论模块和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模块。[3]在实际选题时,学生应根据自己对上述理论模块掌握的程度、毕业去向等因素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作为研究的大方向。有的学者提出了以本专业的四个平台知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向。[4]事实上,这四个平台知识只是工具性知识,是为进行工程管理理论研究及应用提供管理工具与技术,不宜作为毕业设计的理论研究方向。 选题内容范围宜小不宜大,即选题时要尽量选择其内容范围较小的课题。由于教学计划中提供给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不长,故不可能完成较复杂的大课题。论文的价值不在于课题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在校学生,其经验和学识都有限,很难驾驭较大的课题。因此,学士论文适宜于选择较小的课题,这样方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论文的撰写。[5]在实际操作中,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宜立足于某一理论领域中专项理论的研究及相应的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应用,以专项理论为研究的突破口,结合相应的管理工具与技术,集中精力解决工程中的某一专项管理问题 。对过去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检查显示,毕业设计选题为领域型课题研究的论文,如“**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等,其内容空洞、雷同,抄袭、数据造假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专注于专项理论研究的论文如“**工程质量管理计划”、“**工程成本管理计划”等,构架与层次都基本清晰,内容都比较完整,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应用都比较得当,也鲜有雷同、抄袭和数据造假的情形,完成的质量明显优于领域性课题。 选题背景材料应立足真实工程材料。“毕业设计(论文)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选题的内容、深度和工作量均符合本科专业培养的要求”。这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文件》(2009版)中对毕业设计(论文)所提四条评估标准中的第一条,该标准首先强调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工程管理其实质是管理工程,毕业设计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核心目标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模拟性的)实际工程的管理问题。要做到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的结合,首先要做到毕业设计选题要有真实的工程背景资料。真实的工程背景资料可以是一份完整的施工图、一份商住用地拍卖文件、一份施工承包合同等。我们从2010年起,在设计任务书中就明确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以真实工程为背景资料,并且各不相同,背景资料还应成为毕业设计文件的一部分存档。单凭学生的能力,很多学生难于找到真实适用的工程资料,为解决这一难题,学院每年通过与市施工图审查中心、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咨询企业等单位联合,收集了大量的施工图、项目开发规划等原始工程文件或复印件,供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兴趣和未来的工作需要综合选定。实践表明,与以往的选题相比,从实际工程背景资料中选题,能加快学生定题的步伐,让选题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另外,真实的背景资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的动力,完成的毕业设计效果较好。 二、选题深度的定位 在[1]中,作者将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分为三种:基础理论研究与探索型课题、工程实践型课题和常规模拟题。事实上,这说的是一个选题深度的问题。这里说的深度,是指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选题的深度可概况为研究型题型、应用型题型。 工程管理本科毕业设计宜选用应用型题型。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一个学习和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创造环节,并不要求论文非要有创见性、有发明或发现不可,因此,毕业设计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理论的应用问题。对于工程管理理论的应用问题,现有的工程管理规范和很多专业书籍都提供了程序化的工程思路、管理工具与技术,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PMBOK指南》等,如果学生毕业设计是参考上述资料,结合四年来所学的相关理论,再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计算、分析,较高质量地完成专项理论的研究及相应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应用是不成问题的。 三、选题工作量的定位 很多大学或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字数给出一个下限限制,其出发点是以一定的字数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也容易造成学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字数越多,质量越高,盲目追求论文字数而忽略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肃性,导致设计论文冗长,篇幅过大,无效的内容和相关性不强的东西太多。 工作量与选题内容范围、选题深度关联密切,选题范围大,工作量必然大;选题深度深,工作量也会增加。因此,对毕业设计规定一个字数的限值是缺乏依据的。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应以设计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准,而不是字数。 要控制学生设计论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就必须要求学生做好设计论文内容的层次构架,内容层次构架至少要有二级及以上的分解目录。也就是在定题的基础上,学生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形成比较完整的设计论述思路和工作思路。 以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工程的进度管理计划”为例,该论文内容的一级分解可以是:进度计划的目标及依据、网络计划或横道图计划、进度控制等;其中“进度计划的目标及依据”的二级分解可以是: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子项目进度目标、年度目标等;“网络计划或横道图计划”的二级分解可以是:工程工作分解、工作顺序排序、工作量估算、资源需求估算、工作时间估算、绘制网络计划图或横道图、编制资源需要量及供应平衡表等;“进度控制”的二级分解可以是:进度检查计划、偏差分析与纠偏措施、计划调整措施、进度报表等。 通过设计内容的层次构架,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层次构架理清研究的思路;其次,能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后续工作指明方向,有利于学生论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另外,教师通过指导与审定学生的论文构架,以论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准则,学生论文的工作量也就基本定型了。 要做好设计内容的层次构架,必要的环节是做好开题报告。学生通过编写开题报告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进行系统地层次构架,通过这种层次构架形成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骨架。 四、结语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选题,其落脚点都是选题的内容、深度和工作量的定位问题。在内容的定位上,应遵循从管理领域至专项管理的思路进行,并立足于实际工程背景资料;在深度的定位上,应以实践应用型为主;在工作量的定位上,要抛开字数的限制,要以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肃性为准绳。编制开题报告也应是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环节。对毕业设计内容、深度和工作量的定位工作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应有机统一于毕业选题工作中。要做到内容恰当、深度适中、工作量与内容深度相匹配,这是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的核心所在、目的所在。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建议 摘 要: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文章主要为提高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提出了合理选题、建立有效指导团队及把好成绩评定关等建议。 关键词: 毕业设计 工程管理 指导模式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训练,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上工程建设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习。因此,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就成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必须思考的课题,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断尝试与努力,特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参考。 1.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设计课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一个良好的课题能强化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圆满地完成毕业设计。因而毕业设计选题要注重课题的实用性、教学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拿到实用性强的课题的学生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与实际结合的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课题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实际、生活实际。而注重课题的教学能使知识承上启下,一方面丰富原有知识,另一方面保证知识的前后连贯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原有知识,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综合学生所学知识。 (2)能结合学科特点。 (3)尽可能联系实际。 (4)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根据以上要求和鉴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多集中在工程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和工程造价确定与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编制方面,因而笔者认为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其工作量在满足要求的同时,能使学生在工程造价的确定和项目管理某一阶段的实际工作方面得到锻炼。所以学生选题应切实遵循来源于实践并考虑其教学性的原则。 (1)教师参加的产学研横向课题,真题真做,为委托单位提供服务; (2)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切实为实习单位提供服务; (3)教师挑选的工程规模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假题真做。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应注重课题资料的积累,尽量选取最适合教学内容又贴近生产实际的课题,完成资料库的建设,为今后课题的不断完善打好基础。 在确定选题时还要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差异。学生不可避免地在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课题的预备应有层次性。否则,太简单的课题将使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轻视的态度,草草了事,或过早地完成设计而影响其他学生;而太难的课题使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产生畏惧感,最后由教师手把手地教,甚至由教师一手包办,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分组时应该合理安排,而在布置课题时,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的设计课题应有所不同,尽可能符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及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要求。 2.为学生落实好对口实习单位,以便学生扎实实习,充分调研。 通过实习(调研)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在资料收集、方案确定、资料查询等环节获得必要的训练。也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初选毕业设计题目。 为使学生能够做好实习工作,并受到适应现场、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训练,以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筛选落实好对口实习单位,使实习能够达成下列实习(调研)内容与要求。 (1)了解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生产、科研的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提高工程管理素质。 (2)独立深入与毕业设计课题有关的单位、部门了解课题的来源及提出的依据,了解与毕业设计课题有关的实际知识。收集有关的数据、图表、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及研究,对课题设计方案起到指导作用。 3.构建高效教师指导团队和指导模式。 (1)逐步建设高效精干的毕业设计指导团队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因而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鉴于目前部分教师一直在校学习到博士毕业,缺少工程管理实践经验这一现状,要提高毕业设计指导质量,有必要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互补的指导团队以满足设计需要。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指导模式是目前最高效的指导模式,学生既可以得到理论提高,又能很快得到工作能力的提升,满足就业需要。因此,学校应该考虑聘请一定数量的有经验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加入指导团队。 (2)构建互动式的指导模式 指导教师布置给学生任务后,要指导学生分析课题,确定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技术资料,注重设计方法和合理使用工具书。学生设计时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指导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速度,及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启发其独立思考。在设计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设计完成后应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对自己的设计过程做全面总结。 因此,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就要实施全过程监控,分阶段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构建互动式的指导模式,把指导过程看做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把指导教学看做一个动态发展的并相互影响的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指导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所想所知,了解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难题,尽早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从而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主体。 4.认真组织好答辩环节。 答辩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次“口试”,也是学生在校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次综合检验环节。通过这一形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总结设计过程,检验其应变能力及自信心,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答辩主要考查学生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答辩的过程实际是帮助学生总结的过程。所以在答辩过程中,答辩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在设计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分析设计效果,找出不足及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把实践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答辩,有助于学生提高应变能力及自信心,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5.建立实际可行的评价指标与标准,严格做好成绩评定工作。 毕业设计评定成绩的根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二是答辩的表现。毕业设计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所以,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请有关专家对能反映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制定毕业设计和答辩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是合理确定评分标准,尽量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构建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并将其在毕业设计任务下达时同时下发给学生,以便使学生为完成好毕业设计环节做出最大努力,使教师把好设计的每一关的同时做好最后的成绩评定工作。 总之,要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就要围绕选定的课题,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设有工程管理专业人士参加的指导团队,严格过程指导监督,把好每一环节,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使毕业设计环节真正成为与学生就业工作对接的桥梁。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摘要:分析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评价、需求。结果表明,就业形势较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高;接近九成的毕业生从事土木及相关专业,主要分布于福建沿海地区;需求双方一致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着重加强道德品质、实践经验、专业基础、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形势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置的一个专业。[1]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2]随着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持续增长,目前尚处于不饱和状态,[3]据预测,未来的需求是2015年为773.79万人,2020年应为1021.64万人。[4] 在对工程管理专业人员数量急剧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其质量的要求,国内学者纷纷对此进行了研究。[5-9]本文以教改项目为依托,从2010年开始设置调研:在校生的就业意向调查、跟踪,对往届毕业生的现状和需求调研,对省内用人单位需求调研。以辅助学生更加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就业技能,同时也可以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修整和教学改革的一个参考依据。 一、毕业生就业相关调研 1.一次就业率 工程管理专业2003级至2008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图1所示。调研数据显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前就签好就业协议的比例均在92%之上,这一比例高于麦可思调查研究的最高值90.4%”,[10]说明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 图1 各年级的一次就业率统计图 2.毕业生的就业区域 连续六届的毕业生就业区域总体分布如图2所示。从图2可见,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厦门市,有将近九成的毕业生都在福建省内沿海工作,仅有15%的毕业生就业于省外。这一现象主要与厦门理工学院“服务海西”的办学定位有直接的关系,也与厦门理工学院在福建省内,尤其是厦门市工程服务行业立下的良好口碑有一定的关系。 图2 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总体分布百分比图 3.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情况 连续六届的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如图3所示。从调查的情况看,截止到2013年2月,历届毕业生中有87%的人从事对口的土木类工作,8%的学生考研成功继续深造,还有5%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转行做了其他工作。87%的专业对口比例在厦门理工学院的众多专业中名列前茅,亦高于麦可思的全国调研数据。[10] 图3 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表 4.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对专业对口就业人群做了进一步详细调研,结果如图4所示。主要的就业领域分别是造价咨询、现场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策划营销及其他相关行业。前四者所占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7%、24%、13%和8%。在占总统计样本10%的“其他相关”分项中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设计、土建主管部门公务员、土建相关事业单位和其他所占份额相当,招考的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仅占其中的1%。另外,厦门理工学院在2008级工程管理专业中设置一个造价方向,学习重点和就业情况就有了明显的倾斜,大三时的就业意向统计有42%的学生计划往造价方向发展,毕业当年40%的学生直接从事造价咨询行业。 图4 对口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分布图 5.就业中所用到的知识来源分布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土木类专业,对于专业技能的依赖性也相对较强,通过调研分析,毕业学生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识来源如图5所示。通过实践渠道获取工作中所用到的比例高达81.6%,其次是比例为55%的在校期间的课堂教学所获得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对有限的课堂授课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也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选择该项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是42%,其次是工作期间单位的针对性培训,所占的比例为38%。同时,从后续的跟踪和访谈中了解到专业基础部分知识扎实与否对学生工作后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图5 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获取途径分析图 二、用人单位的调研 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监理、咨询、房地产等行业,样本涉及省内外,省内以毕业生主要分布的厦门市企业为主,涵盖了省内其他区域,并辐射到国内其他省份,厦门市、省内和省外的样本个数比例分别为57%、29%和14%。 1.企业对学生的评价 通过对合作单位、实习基地和友好企业的面谈、问卷调查与电话访谈等方式收集用人单位对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表现得到了较好肯定:接近90%的良好评价率,15%的优秀和7%的合格比例。 2.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宏观需求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道德品质、执业能力、吃苦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稳定性,调研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道德品质以74%的高比例排在第一位。道德品质即人品,职业技能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进行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土木及相关行业作为基础学科,其工作性质相对比较艰苦,因此吃苦精神以65%的比例排在用人单位对员工素质要求的第三位。因为土建行业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两项分布以68%和59%的比例排于第二、第四位。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减少培养新人的成本,企业急需岗位胜任性高的人才,因此稳定性成为企业关注的素质之一。工程项目由于时间的紧迫性,需要协同工作,良好的团队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3.企业对各类证书的青睐度 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证书和国家执业资格证书占了青睐榜的前两位,在前五届的全国算量大赛中厦门理工学院获奖选手的业务能力得到了业界认可,尤其是三年连续蝉联全国总冠军和若干一等奖获奖选手在工作岗位的表现更加肯定了这一点,后续在国赛中获奖的选手可以在厦门市五家共建单位中获得免试用期直接录用资格,因此目前该项是最为有利的录用条件。职业资格证书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是应聘者实际的能力证明外,还有增强企业硬件的作用,也是有利的条件之一。此外,软件的操作在统计数据中居于第三位,源于涉外工程的增加,企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图7 企业对各类证书的青睐度 4.就业学生的稳定性情况 从图8中可知,在就业的一年半左右跳槽人数比例经历一个小高峰达到12.3%,跳槽时间与考证有极大的关系,有着一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已经获得证书再到就业市场可以谋取更好的发展机会,或是因为经过一年的实践工作调整个人的就业发展方向。5年是另一个高峰,达15.1%。根据笔者追踪调查发现,其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由于工作能力较强而被猎头挖到了更好的岗位。调研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第1~2年间跳槽的学生中90%以上的人会有第二甚至第三次跳槽经历,而在四年以上才跳槽的毕业生则相对稳定。跳槽的主要原因统计:期待和实际不对等、谋求更好的待遇岗位或更高的职位。 图8 就业中跳槽时间和比例情况统计 三、大学生应注重培养的各种能力 结合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样本调研发现,工程管理专业在校生应该着重培养的素质如图9所示。 图9 大学生应注意培养的能力 从用人单位对招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有88%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迫切希望毕业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和工程实践吻合度较高的实训,以减少到岗后企业培训的人力、物力成本。其次是比例为74%的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基础能力是应聘者后续强劲发展的有力支撑,在随后的进一步提升中有很大的影响。软件的应用能力在初入职时较为看重,后续的要求反而弱化了一些。而自学能力以72%的比例位于第三。在工作以中,对于行业的政策变化、技术更新和市场变更,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和创新。 详细区分后发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也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等级而异。企业关心的问题是人才的流失率、岗位胜任性、人才的进取心及其从属性。 四、结语 通过对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一系列调研,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通过追踪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连续六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示,各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高达92%以上,九成以上的学生就业于以厦门为主的福建沿海地区,87%的毕业生就业于对口的土木类工作,集中在造价、施工、监理和房地产等领域。用人单位对厦门理工学院学生良好和优秀的评价率达到九成以上。 其次,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的主要来源渠道为:通过工程实践、在校期间的课堂授课吸收、在校期间的课外兴趣活动获得和工作期间单位的针对性培训中培养。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在专业技能大赛中的获奖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软件操作类证书的关注度较高,这三者都直接反应了应聘者对专业的精力倾注度和实际执业能力的重视程度。反过来,由于用人单位的这一关注,学生跳槽的第一个小高峰也和证书的获取时间有一定关系。 最后,综合岗位需求,应注重培养学生在道德品质、实践经验、专业基础、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体系优化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工程实践的要求,建立了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适合该专业学生进行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内容、设计过程和质量监控,以及设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优化。 关键词:工程管理 培养目标 真题真做 设计选题 过程监控信息化平台 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4万亿投资大多流向了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工程建设领域,由此带来相关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使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迎来了招生和就业都快速增长的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应用性学科,适应建设工程市场的需要培养具备较高工程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就是我们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项目经理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是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而在教学体系设计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专业技能,满足工程建设领域的实际工作要求的关键阶段。如何搞好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设计,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工程实践领域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是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010年8月8日至11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全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会议上,与会代表们讨论最热烈、感到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问题。可见,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所在的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继完成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优化”和“以教育创新为目标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之后,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毕业设计体系的研究和优化,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研究 毕业设计中第一个重要环节是毕业设计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为保证选题的科学性,我们做了深入调研,对大量实际工程选题做了收集、整理和研究,形成了以下研究结论,并且已经应用于本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实践中。 (一)毕业设计工程选题应具有典型性、多样化,且尽可能结合实际工程 我们在一次毕业设计选题前曾对毕业班120人作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愿意选择高层框架结构作为课题。高层建筑涉及到测量放线、深基坑支护、施工防护外架、模板工艺、混凝土工艺、钢筋施工工艺、转化层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高强混凝土施工以及文明施工等实际问题,且常常应用“四新”技术,技术含量较高。这些问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涉及较少,因此能使学生在设计中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知识,适应实际工作需要。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近几年开始选择一些在建工程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在设计开始阶段,要求学生在工地熟悉一周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在实施设计时可参考学习施工单位编制的类似工程施工方案和工程实例。我们已经建立并拟今后继续收集较为典型、毕业设计效果较好的工程形成毕业设计选题库,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毕业设计课题。 (二)制定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应适应工程实践的发展变化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可知目前高校教材内容的更新滞后于工程实践,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跟不上国标规范的变化和工程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如屋面防水的泛水做法规范已修改而许多教材未反映;又如目前结构施工图和构件钢筋布置等普遍采用平法标注,而在工程识图和工程估价的教材中大多未涉及,教学中也未讲授。为了使毕业设计既结合专业理论,更与工程实践的发展相适应,我院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利用实习基地承接的大量工程项目作为学生实训内容,同时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也多在这些实际工程项目中产生,较好地实施了我校被湖北省教育厅充分肯定的以“宜化模式”为代表的真题真做。 (三)毕业设计内容应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很可能贯穿建设项目全过程,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设计、建设准备、施工、竣工验收等过程,相应地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覆盖以下内容,并针对不同选题提出不同具体要求。 1.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特点,主要是项目经济评价和投资估算,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6周。 2.招标和投标。招投标内容较广,一般只做施工项目招投标。招投标的政策性较强,应结合最新的法规政策编写。学生应掌握招投标的主要内容、程序步骤、评标办法、投标技巧以及相关专业技术发展和改革动态。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7周。 设计选题中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的编制,包括国内标和国际标,分别采用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和FIDIC合同条款。相应地,工程项目投标文件也分为国内工程和国际工程投标文件的编制。学生根据一整套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合同文本、现场地质勘查报告、招标文件以及相应的国标规范和标准图集等资料,编制一份完整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或投标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综合标(资质文件和合同条款)、商务标(投标报价)、技术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值得一提的是,商务标中应包括施工图预算或工程量清单报价。此外,国际投标组的学生还涉及到材料设备询报价、综合单价及分析表编制、专用合同条款的拟定、标书英文翻译等工作。设计内容几乎涵盖了大学4年所学的全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将工程计价、工程招投标、施工组织、合同管理等相关专业技能进行了全面训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施工组织设计、项目管理规划或者监理单位的监理规划。应掌握施工方案、施工流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平面图布置、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评价、进度计划安排、质量控制以及安全文明施工方法等。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6周。 二、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环节教学经验和答辩情况来看,要按专业要求和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完成上述所说的毕业设计内容,无疑需要指导老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的悉心指导和在初稿基础上多次反复修改。而且,毕业设计时间学生正好面临研究生复试和求职就业,学生能安心做设计的时间不多。因此解决时间安排的矛盾有两种:一是合理安排课程,保证毕业设计时间;二是本专业要建立适应工程管理专业特点的毕业设计全过程监控体系。 (一)选题监控 为保证选题质量,除了做好选题的研究和题库建设工作,还应建立以下监控制度。 1.建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资格审批制度。我院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具有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设计。此外。指导教师应具有实际设计和研究工作的经验,具有与课题有关的全面的知识储备,治学严谨,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能够做到悉心指导,授业解惑,同时严格要求学生。 2.建立毕业设计内容审核制度。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应该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并且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实用性,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的工程实战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选题应有可行性,应与毕业实习、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提倡“真题真做”,也可模拟实际工程。另一方面,课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知识覆盖面要广,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我院工程管理在毕业设计选题操作中,采用将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按不同建设阶段划分为多个选题,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招标文件的编制,投标书的编制,监理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等,同一个项目不同选题的学生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共同配合完成一个项目完整的工程管理全过程设计文件的编制与实施,使学生在有限的设计时间内得到专业能力的全面锻炼和提高。 3.建立选题分配原则和方法。选题计划确定后应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习就业情况,申报选择意向。要保证独立完成,一生一题,如数人一题,应保证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专题或不同的数据资料。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与学科综合平衡相结合。 (二)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应是互动的,既不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也不是学生一味地请教,重要的是对学生自身内在潜力的激发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这一过程需采取如下的制度保障。 1.建立开题报告制度。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前,必须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依据,国内外对该课题研究的现状,文献资料准备情况。外文文献的翻译,毕业设计写作的总体构思和主要内容要求,以及预期的成果和创新等内容。开胚报告能够体现学生对课题逐渐理解的过程,指导教师应重视设计初期的指导工作,使学生的设计有一个好的开始。 2.建立设计中期检查与后期审查制度。中期检查工作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检查以及教务处、学院对教师和学生随机抽查,教学督导对毕业设计质量抽查。与此相适应,指导教师应该分阶段对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修改完善,督促学生满足设计要求。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积极配合教务处、二级学院及同行专家的中期检查,进行集中讲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同时在不同设计阶段随机抽查并如实记录,留下第一手资料。后期审查工作是在毕业设计结束后,由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全校毕业设计文本随机检查,对所查毕业设计给出综合评价,专业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应对照评审结果开展教研活动,总结经验教训,使后期审查制度发挥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反馈和提升今后工作绩效的作用。 3.建立规范严格的毕业设计答辩制度。毕业设计答辩是对设计过程和成果、专业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能力及态度的一次全面检阅,具体过程包括指导教师评阅,评阅教师审阅,学生答辩和答辩委员会成绩评定。它在整个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要严格学生答辩资格审查,严把答辩关,避免答辩走过场反过来又影响下届学生毕业设计的态度和质量的恶性循环。我院对答辩中反映出知识和能力很差,以及态度不端正、弄虚取巧的学生,限期整改,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学生留级重修。 (三)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方法 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手段与方法千差万别,这里主要介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在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监督过程中一些常用的方法。 1.现场指导。现场指导是毕业设计质量监督的主要形式。所谓现场指导,就是毕业设计质量的监督者,主要是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亲临学生毕业实习和设计现场,在工程实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从而完成对毕业设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指导的职责。 2.随机抽查。随机抽查是指毕业设计质量监督人员根据毕业设计的安排,随机抽取一个或多个毕业设计课题检查,进而了解本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和按进度要求的完成情况的一种常用方法。 3.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指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监控者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毕业实践中系统全面地收集有关毕业设计教学活动和设计工作的信息资料,并对其进行审查、整理、分析和总结的一种自觉的监控活动。 三、提高计算机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水平 计算机技术和工程管理专业软件在各种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也是本专业毕业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我院工程管理实验室已适应实际工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建设安装了下列工程软件,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应掌握运用以下计算机应用技术。 1.CAD技术。要求学生熟练应用基本命令绘制一般平立剖面图,这是一项基本技能,许多专业软件的应用要以此为基础,如工程计价软件、算量软件等。 2.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软件,进行招标文件和投标书的制作,并能对招投标的程序进行具体安排和实施,能编制各程序步骤所需的工作文件,在使用软件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投标策略和技巧,制定和实施评标方法,订立合同等,具备完成工程招投标全过程的设计能力。 3.工程造价系列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建筑安装工程清单计价软件、定额计价软件、工程算量软件、算量钢筋软件。 4.工程项目管理和施工管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常用软件,如PROJECT、P3等,并能绘制横道图和网络图,计算相关网络参数,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 5.文字处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Word、Excel等软件进行文本文件的录入、制版等工作,作为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辅助手段。 四、筹备建立毕业设计网站,尝试构建毕业设计信息化平台 学生在设计中涉及到本专业的各种国家标准和专业规范、施工验收标准,标准图集等内容广泛。以学院为单位尝试构建毕业设计网站,将本院各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常用的一些工具书、标准图集、相关的示范文本、合同文本和国标规范,如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FIDIC合同条款等资料挂到毕业设计网站上,以方便学生查阅和使用资料。此外,我院已通过课程网站等手段,为师生提供网上交流平台,实现实时互动式辅导,不仅使学生的疑问及时得到解答,还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并且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各种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 (责编:若佳)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摘要: 建筑信息化是目前建筑业大势所趋,高等院校应顺应时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弊端入手,指出要在毕业设计中引入BIM技术,让毕业生做好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尽早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 BIM技术;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 1毕业设计意义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比较强烈的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具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又兼具工程经济及工程管理知识,可服务于工程建设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运维阶段等全生命周期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学生毕业之后将来在施工现场工作,必须对现场施工技术十分熟悉,才能更好地进行技术管理工作。而毕业设计就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衔接阶段。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是通过给学生提供模拟或实际课题的训练机会,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融会贯通,全面锻炼、培养学生深入实际,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工程造价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土木工程系一直以来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环节高度重视,要求毕业设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为社会提供符合行业发展需要人才的办学宗旨,并一直致力于研究探讨适合专业的毕业设计之路。 2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就是综合运用四年所学基础与专业知识,在给定建筑图纸的基础上,独立搜集资料,编制工程项目相关投标文件,进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工程量计量与计价,并了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运作过程和各环节工作要求,了解建筑市场管理的实际情况。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虽然也是一人一题,摒弃砖混结构建筑物,因为其应用范围过于狭窄,采用社会上较为普遍的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但是多采用广联达软件进行建模、计量与计价。而在,在2016年8月住建部颁布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筑行业要实现信息化,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简称BIM技术)、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现代建筑行业从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甚至运营都在使用BIM技术,而工程管理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因此,要想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在毕业之后顺利转换角色进入工作岗位,必须进行创新,引入BIM技术必不可缺。 3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中的改革管理 3.1扩大建筑类型 传统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多侧重于对大学四年只是的综合运用,往往忽视了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目标,而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将来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去芜存菁。框架结构或者框架剪力墙结构满足社会需要,但是应该扩大建筑物类型,而不仅仅停留在住宅,例如一些厂区、宿舍、公寓酒店等项目都具有普遍性,可以纳入到毕业设计的设计题目之中。而此类建筑物特点就是工程量大,应用BIM技术可以减少重复建模,只要设计阶段模型建好,后期就可沿用。 3.2进行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涉及到的核心课程有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土建、安装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这些课程一般都设有课程设计。而具有某个假定的项目是这些课程设计得以实施的前提。笔者认为为减少重复作业,同时提高学生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认识,可以在大一或者大二阶段就给定学生一个具体的工程实例,让学生随着学期递进和课程逐步学习,分别做该工程项目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到了毕业设计阶段就会留有足够时间进行完善,改进,选择适合将来职业的毕业设计题目。而现在技术做出大的CAD等图纸不具有通用性,在招标阶段做的模型,不能在投标阶段使用,在投标阶段的模型也不能够应用于施工阶段,大大增加了学生(未来建筑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应用BIM技术做出的模型,则可以在全寿命期使用,大大减少了重复建模工作量。 3.3在系内部进行 BIM技术培训BIM技术不仅在工程管理急需,在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专业也必不可缺,因次可以发动全系治理,广泛开展BIM学习。但是目前BIM技术在全国还没有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BIM技术的不同需求,开展学习班深入学习。首先,相关毕业设计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学会BIM技术,鼓励考取BIM师资证书,并应用在基本教学中;然后,学生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学习广联达、BIM-revit、梦龙等软件并熟练操作。 3.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广联达 BIM校园大赛广利达公司推出广联达BIM,与全国900多家院校进行了合作,其工程教育业务比较成熟,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广联达BIM校园大赛。如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高校BIM应用技能比赛、全国中高等院校BIM招投标网络竞赛、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BIM课程设计大赛等。这些大赛的参与不仅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锻炼了团队分工与合作能力,让学生毕业之后更好地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4结论 国外BIM技术在高校已纳入教学体系,并有完善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但笔者认为BIM技术纵然在国内成绩斐然,但仍然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完善,不能照搬国外模式。目前需要的是在工程管理部分课程及毕业设计中植入BIM技术,推行教学改革,然后才能徐徐图之,将BIM技术正式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做为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作者:葛具萍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铁道工程论文:浅析铁道工程施工中施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既有普铁的升级建设,为我国铁道工程施工单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多年的施工生产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共性问题,本文通过对铁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部分建议和意见,希望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问题;对策 目前,国家和政府对铁路工程施工的建设给予很大的支持,尽管这样,在铁路建设实际的施工的过程当中,还是会不断地出现很多比较严重的问题,本文也简单地针对铁道建设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地阐述。 一、铁道工程施工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设计方案的制定,对整个施工有着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大型枢纽站的改造施工,设计过渡方案对行车方面的考虑不足,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并不具备可操作性,从而浪费大量的有效工期。铁路工程,特别是线路专业,在既有线施工过程中,如果设计方案未与相关铁路局的运输部门进行过接触沟通,其总体的过渡方案,是无法满足施工和运输兼顾的。而目前的此类施工,有时施工单位并不执行设计方案,而是根据相关铁路局的月度施工天窗方案,进行改造。而相关地下、地上的构造物,也无法完全执行设计方案,从而增加了大量的变更方案,造成施工过程中相关工程预算不足或没有,在工程竣工时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施工企业造成损失。 (二)施工计划临时调整或者变更 在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时会增加或减少施工项目,在工程进行到一半或大半时,增加了一个施工项目,那么已完部分如何处理,是否保留也一直困扰着施工单位。减少未进行施工的项目,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增加施工项目,可能由于一个小小的施工项目,造成直接影响整体施工进度,即使加大施工投入也无法消减不利影响。 (三)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 造成铁道施工出现问题,有时也是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由于铁道工程涉及到的专业较多,专业分工细致,线下的路基、桥涵、隧道等施工极易占用线上的有效施工时间;而线路、信号、接触网专业在施工中相互依存和干扰影响,在施工生产中的协调配合,也需要有效的协调管理。如何在一个施工项目中,协调好各专业的施工顺序,各个项目业务管理部门做好服务,科学合理的指挥现场生产,消除不利因素,对整个项目施工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做好,那么将造成项目机构管理混乱,施工现场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 (四)施工测量存在的误差 在铁道施工的过程当中,施工现场的第一要务就是准确进行现场的勘察测量,提供准确的测量数据,同时在整个施工生产过程中,指导施工生产。造成施工测量出现问题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比较低,缺少对工作的责任心。二是测量设备的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五)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铁道施工中,工程质量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条。首先,工地试验室的建立,是否能够满足项目施工的需要,相关的原材料选择,施工过程中的成品、半成品检测,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质量水平。目前,我国的一些铁路工程,在建成后就发生了一些质量事故,那么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施工生产过程中,对质量控制不够重视,工地试验室形同虚设。 二、解决铁道施工的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工程所在地,合理制定设计方案 在设计方案的制定前,应深入实际对铁路的运营、运输、场地等情况进行调研,与相关铁路部门进行沟通、了解,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设计方案。目前我国的高铁建设,与既有铁路运营线路的交叉较少,但由于我国目前基础设施的建设日新月异,一些大型项目与地方干扰影响,设计方案往往关注度较高。但涉及既有线路改造,其地下管线、地上建筑及既有设备干扰较多,尤其是大的站场枢纽空间狭小,较大的施工项目在施工期间极为困难,需要设计者深入现场进行细致调查。在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的审核过程中,也应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确保设计能够科学合理。 (二)合理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变更 施工过程中的不可预见因素不可避免,相应的设计变更也必然存在。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建设管理部门、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反馈和汇报,共同制定合理变更方案,减少工程损失。施工过程中,避免随意增加或减少施工项目,确保施工生产顺利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避免不切实际的压缩工期。不合理的施工周期,势必造成质量隐患。 (三)完善项目的协调和管理能力 铁道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首先应加强对外协调能力。施工生产,不仅涉及铁路部门,还将涉及到设计、监理、地方政府、当地群众等多方面部门,能否做好对外协调工作,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施工生产的顺利展开。新建铁路涉及征地迁改,施工中的噪音、粉尘、废水、固体垃圾极多,妥善处理直接关系到地方建设和居民生活,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为企业造成损失,也将增加激化矛盾。设置专门的协调部门或人员,及时解决各类外部问题,才能为施工生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加强内部的协调管理。铁道工程涉及专业多,分工细,相互间干扰交叉,项目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应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施工计划,确保在整体工期内,合理分配施工时间和顺序,避免各专业的互相干扰。此外,制定必要的奖惩制度,对按计划完成的进行必要的奖励,对延误工期的进行惩罚,激发生产一线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对于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施工人员及专业队伍,必须做出有效的处罚,甚至清除,方可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生产的安全进行。 (四)对施工的测量进行加强 施工测量工作,是工程施工的基础。随着我国高铁的大量建设,施工测量也应随着铁路发展的趋势同步跟进,相关的精密测量仪器等硬件的购置、使用,是必要也是必须的投入,否则无法满足铁路建设的硬件需要。而测量人员的培训,也应是一个加大投入的重点,如果没有合格优秀的测量人员,那么再先进的测量设备,也不能为施工生产提供有效的指导,由于测量问题产生的工程浪费、返工,将远远超过对测量方面的投入。一个强有力的测量伍,是一个施工企业的重要基石。 (五)注重对质量的控制 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工程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但出现质量问题或事故,由此产生的危害,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工地试验室高度重视。按国家相关规范、制度进行试验和检测,是对个人和企业的负责。合理地选择原材料,既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又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按国家相关规范、制度进行施工成品、半成品检测,可以监督工程质量,优秀的工程建设,是企业最好的形象展示。工地试验室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关系着一个项目的成败与否,必须由责任心强、业务熟练、能够承受外部压力的人管理。做到能够监督施工生产,而不是服从于施工生产。 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人的作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部门的组成和分工,基础投入等,影响整个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当然,除此之外,根据各个工程的特点,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总结分析,加以解决。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加强自身内部建设,形成品牌和特点,才能在我国的铁道建设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 铁道工程论文:新时期做好对铁道工程施工管理的途径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交通需求量的不断加大,我国铁路事业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高速铁路的发展越来越快,并作为一种商品在世界各种之间流通。这一趋势促使铁路施工技术不断更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建设需要。但在应用过程中,一些问题也不可避免的出现。本文针对新时期我国铁道工程施工管理的要点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希望能为我国铁道工程建设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管理;途径 引言 铁道工程涉及到的现代施工技术非常繁多复杂,铁道施工技术工作作为整个工程的重要环节,其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铁道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因此,在进行铁道工程建 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分析,找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快速解决,以便更好地进行铁道工程建设。目前,我国铁道工程施工管理正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以下是铁道工程施工管理的几个要点: 1、文件与图表的管理 在铁道工程施工技术中,文件和图表是铁道施工全过程重要的原始依据,其发挥的作用贯穿整个工程施工。如管理不善导致文件或图表损坏、丢失,会影响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因此,在进行铁道施工时一定要做好文件与图表的管理工作:首先,安排专人负责各类铁道施工技术文件和图表的存档,分类整理,妥善保管;其次,做好台账,便于在施工过程中快速查找到需要的文件。此外,在收集到施工文件和图表后,要认真浏览,如有需要提前准备的工作内容,及时通知相关工作人员[1]。 2、设计资料审核工作 在铁道施工正式开始之前,要做好包括设计图、所需材料数量等在内的设计资料的审核工作。铁道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难免遇到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过失,设计人员或施工人员一旦在工程数量、水灰比、土方石数量等关键问题上产生疏忽,且问题未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势必会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施工技术相关负责人一定要做好设计资料的审核工作。 首先,施工技术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在收到设计图纸后,要通过浏览图纸明确设计师的设计意图,遇到不理解或存疑的问题,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对于工程本身的数量、尺寸等硬性指标要熟稔于心,以便发现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做好设计图纸的复核工作,并做好记录和备案。明确设计图是否符合规范,是否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相符,是否与预算吻合。校验准确后,做好记录,以便日后查询和审计。 3、施工技术交底工作 对于铁道工程施工技术而言,做好交底工作对于整个工程来说都有着重要作用,交底工作不但关系着工程能否顺利施工,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交底工作出现任何一点差错,都有可能影响到工程进度和质量,甚至造成返工。因此,在铁道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交底工作。首先,设计部门、施工部门和监理部门都要参与到技术交底工作中来,保证每个部门都对工程有深入了解,且能够达成共识,交底工作包含的内容一定要完整、准确。其次,在进行交底工作r,要做好相关记录,妥善保管相关资料和数据,确保原始资料的完整性,以便日后更好的检查与运用。 4、施工组织设计工作 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是铁道工程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于工程建设来说意义重大。在施工正式开始之前,施工人员首先要进行做好材料、项目的核算,并建立台账。材料核算包括:三大材、特殊材、专用料。依据施工经验和科学计算,通过工程数量核算出相应的材料用量,并确保低误差。此外,针对施工组织内容,要确保其满足标准、符合要求,施工组织内容主要包含编制依据,上报要求、工期安排等[2]。 5、施工测量工作 施工测量是确保铁道工程施工顺利开展的基础工作,对于施工质量的好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进行施工测量时,施工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对于铁道工程施工进度具有直接影响。施工人员只有自身专业技能过硬,并在测量中保持一颗极强的责任心,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在施工开始前,相关人员要对水准路线、线路中线和工程数量进行复核,并和设计文件和图表对照,一旦发现纰漏或出现任何问题,及时与设计部门沟通,并快速解决,做好记录。基桩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着控制线路走向及标高的重要作用,但它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损坏或者丢失等现象。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护桩、绘制示意图势在必行。另外,细节决定成败,做好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测量工作十分重要,保证测量误差在实际规范允许范围内,并做好记录。依据铁道施工实际需要,合理选用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设备,并定期矫正设备,以确保测量数据准确。 6、施工过程管理 施工过程,是整个铁道施工的核心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施工负责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其能否沉着冷静的应对复杂的施工局面,保证整个施工按照预定计划有序开展。对此,施工负责人在进行施工管理时,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建立和完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施工组织内容完整,依据施工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施工组织措施建设。其次,施工负责人要频繁亲临施工现场,了解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指挥施工进程,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工序问题、技术难题等,并综合考虑施工环境、资金条件等多方因素,及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7、施工材料检验 铁道施工建设离不开钢材、水泥等材料,在应用这些主材时,一定要认真检查其是否具备合格证,并且通过相应的实验检测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施工要求,对于混凝土等材料,要重点检测其配比是否符合标准;妥善保管砂浆,到期及时送检,以免耽误工程进度,影响工程质量。 8、工程验工管理 验工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是对一段时间内施工工作的检验。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验工,能够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最短时间内加以完善,保证施工质量,确保工程符合要求。 9、文件管理和竣工总结 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包括文字和图表在内的文件,这些资料是铁道工程的原始依据,一定要确保内容准确完整,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做好分类、存档。施工中要主动记录和积累资料,方便日后撰写总结报告等文字内容时有章可循。 全部工程即将竣工之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及时整理资料,客观如实撰写技术总结和工程总结。待主体工程彻底竣工后,技术人员要以原始资料和数据为依据,做好竣工文件的编制工作,并快速报审。 结语 综上所述,铁道工程施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项目,涉及到多种施工技术,只有在文件和图表管理、设计资料审计、施工测量、施工技术交底等各个环节做好施工技术管理,进一步深化、细化施工技术管理,才能保证整个工程按时竣工,并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促进我国铁道工程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铁道工程论文:试述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技术 【摘 要】铁道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中有砟轨道桥面处理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有砟轨道桥面的施工建设不仅仅要确保其自身具备理想的坚固性效果,还需要重点围绕着耐久性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的防水层建设,更是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如此才能够切实保障相应铁道工程项目能较好地运营,降低了后续可能出现的损坏问题和缺陷。本文就重点围绕着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技术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要点 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铁道工程项目的发展,其相应建设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促使相应铁道工程项目较为理想的运营,还需要重点加强对于各个环节和不同区域的具体优化管控,促使其各个方面均能够发挥出较为理想的可靠性效果。在铁道工程中,有砟轨道桥面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于该方面的关注,不仅仅要确保其承载力和坚固度较为理想,还需要保障其具备理想防水性效果,切实加强防水层施工水平。 一、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准备工作 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的具体施工建设而言,需要切实针对相应防水层进行有序处理,促使防水层能够具备较为理想的防渗漏效果,在该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处理中,其需要重点把握好准备工作的一些核心要点,其中比较关键的内容如下: (一)了解施工操作基本规范 在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处理操作中,其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围绕着相应施工标准和规范进行严格把关,保障相应操作规范能够被施工操作人员较好掌握,进而也就能够较好规范其自身操作行为,避免了各类问题和缺陷的出现。 (二)严格审查设计方案 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的有效建设处理而言,其还需要对于设计方案具备较为理想的依附性效果,进而也就需要切实保障相应设计方案具备较为理想的可操作性和标准化效果。这种设计方案的审查工作也就需要依托于相关标准以及具体施工现场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了解这一防水层的建设示范具备较为理想的可操作性,如此也就能够有助于采取较为理想的措施予以优化,促使设计方案的指导性更为突出。 (三)加强施工现场勘察了解 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的合理构建和处理而言,相应施工现场方面的勘察了解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施工现场的勘察了解主要就是为了做好放线操作的同时,促使其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施工可行性分析效果,确保后续各项操作任务都能够得到可靠落实,比如对于施工现场的清理也就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二、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要点 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操作的具体落实状况来看,其相应具体施工流程以及各个施工要点也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突出的干扰因素,其更是需要加强关注力度,采取理想措施予以防控。在整个操作操作过程中,其涉及到的主要防水层施工要点内容有以下几项: (一)全面检查基层面 基层面结构可以说是相应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施工建设的主要依托结构,只有保障这一基层面能够较为理想,进而才能够避免后续相应防水层处理受损。结合这种基层面的有效检查处理而言,其主要就是为了全面分析其中是否存在一些不利于防水层施工建设的内容和因素,在前期工作的验收以及防水层施工前的检查中,都需要进行全面严格控制。在检查分析过程中,需要首先分析其基层面平整度是否较为理想合理,如此也就能够对于一些平整度存在问题的区域进行修正,保障其能够为防水层建设提供理想支持条件;而对于基层面存在的油污问题,也需要采用苏打水进行彻底清洗,避免其遗留导致防水层粘贴效果不佳;采用钢刷针对基层面进行各个杂物的有效清除处理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其同样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处理剂的恰当运用 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的合理建设来看,相应处理剂的合理运用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处理剂的运用主要就是采用改性沥青进行涂刷处理,进而也就能够保障其基层具备理想的防水层施工效果,并且能够在清洁性以及干燥性方面表现出较为理想的作用效果。具体到处理剂的有效运用中,其需要切实控制好使用量,促使其能够涂抹较为均匀可靠,进而也就能够保障相应处理较为有效,降低以往施工操作中出现露底或者是堆积的问题缺陷。 (三)防水材料的有效铺设 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的具体建设而言,其具体防水材料的选择和有效铺设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一个阶段,这种防水材料的选择主要就是为了确保其能够具备理想的适宜性和致密性,尤其是对于该结构,其能够形成较为理想的可靠效果。对于各类防水材料的实际运用来看,其同样也需要针对其自身状况进行详细检查,比如对于表面的污物必须要进行彻底清除,如此也就能够保障其具备理想运用价值,避免其在后续铺设过程中形成较大缺陷。对于具体防水材料的铺设处理而言,需要首先从自身铺设长度入手进行严格把关,保障相应铺设长度能够较为符合于相应有砟轨道桥面的防水需求,避免出现防护不到位的问题,搭接区域更是需要进行重点控制和规范。对于具体的铺设流程来看,应该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而也就能够保障相应防水材料发挥出较强全面性和可靠性效果。在实际操作处理中,还需要确保相应防水卷材的应用具备理想的排气性和滚压性效果,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较为明显的损坏性影响和污染问题,如此也就能够切实保障相应防水效果。在整个铺设处理操作,防水材料最大应用效果的体现还需要从刮板等器械的运用入手进行把关,促使其密封收口能够得到较好抹平处理,避免存在任何的不利威胁和干扰。 (四)做好混凝土层保护处理 对于防水层的有效保护而言,混凝土保护层的操作也是比较核心的一个方面,一般为了提升其保护效果,都会选择应用纤维混凝土进行处理,如此才能够切实保障铺设后表现出理想的致密保护性能,避免了防水层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而形成一些不利威胁和腐蚀性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铁道工程有砟轨道桥面防水层的有效施工处理而言,其必要性和突出价值需要引起足够关注,这也就需要切实保障相应防水层的建设具淅硐牍娣缎孕Ч,能够承担起较为有效的防水效果,降低后续各类威胁因素的干扰和不利威胁。 铁道工程论文:对传统铁道工程实训向“高铁”转型的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铁道工程实训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从高铁轨道结构以及施工特点等方面出发,将高铁轨道构造以及新技术等融入到实训中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培养效果。基于此本文针对传统铁道工程实训向高铁转型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铁道工程;实训;高铁转型;研究分析 0 前言 就我国来说,是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为全面的国家,可以说,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到了高铁时代中。但是随着我国高铁的不断发展,学校方面就要坚实做好改革创新工作,坚持将高铁技术元素引入到实践实训教学体系中去,以此来满足铁道工程实训向着高铁的快速转型。 1 我国传统工程实训条件上存在的不足 对于我国的一些学校来说,在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上一般包含了实训场地以及铁道工程设备等方面。 1.1 结构与工艺上的不足 就我国目前的一些铁道学校来说,实训场中铁路线路有以及岔道一般铺设的木枕、Ⅰ型砼枕以及木岔枕以及相应的配件型号等都是以前的,这样也就难以满足现阶段高铁线路的构造以及工艺需求,最终也就降低了教学上的针对性。 1.2 仪器设备上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一些学校中实训场上所配套的作业设备以及仪器等难以满足现阶段高铁发展的需求。随着行车速度的不断提升,运行密度等方面也在不断的增大,尤其是无砟轨道的不断普及,使得高精密的仪器也开始被运用到了其中,这样也就使得线路维修以及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实训与现阶段的高铁出现了脱节的现象,所涉及到的许多项目也难以实现,这样也就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果,难以满足高铁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于学校方面来说就要及时更新实训条件,实现有效的转型[1]。 2 目前的高速铁路轨道 在实际中就要坚持从我国的发展上出发,构建出完善的实训教学基地,同时还要做好构造以及维修等工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无砟轨道的施工与维修特点上来说,主要包含了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无砟检测与测量。对于我姑婆的无砟轨道测量控制网来说,其中主要包含了一级基础、二级线路平面控制网、三级轨道控制以及大地水准点所共同组成的。对于轨道的精调来说,适宜轨道控制网为基准的,通过对坐标进行测量,从而得到相关的指标。这一方法与传统的坐标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也就要求要不断提高工艺的控制要求。第二,超长化与机械化。对于这一轨道来说,其焊接技术以及焊接技术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就要运用好机械设备,满足维修的需求。 3 学校铁道工程实训条件向高铁转型的措施 3.1 转型的思路 对于铁路学校来说,就要在原有的实训基础上来融入高低速铁路先进技术元素,同时还要从高铁施工以及维护等方面出发,将真实的环境以及工作内容等方面融入到实训基地中去,提高实训的环境,实现对原有实训条件的升级,为我国的实训发展提供出坚实的基础[2]。 3.2 传统铁道工程实训向高铁转型的重点 首先,要做好轨道精调与实训教学工作。对于这一环节来说,其中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从我国现阶段的高铁实际上出发,创建出满足发展需求的实训场地,设置出无砟轨道以及有砟轨道。在无砟轨道中主要包含了双块式轨枕等形式。第二,要结合好高铁的实际构造来创建出与之相似的线路。第三,做好各项精调、检测系统的完善工作,保证各项设施的齐全。只有真正满足高铁构造类型,才能确保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际中就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教学等方法来组织学生进行仿真实训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好施工质量的控制错措施等方面。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技术检测,提高培训的效果。 其次,做好焊接以及探伤实训教学工作、对于焊接以及探伤实训建设来说,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严格按照现阶段中高铁无缝线路中所使用的焊接设备等来进行教学。第二,要配置出相应的拉伸设洹5谌,要及时运用现阶段高铁中所使用的探伤仪。对于焊接、拉伸等设备来说,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室外实训,而探伤仪等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室内实训。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项工序上的操作实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技能与经验[3]。 最后,及时开展模拟大机及公务实训建设工作。第一,可以建立出仿真练功场,以此来提高对各项灯光演示以及提速道岔构造展示工作等。第二,在实训教学中还要结合好教学仿真软件,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好病害处理等演示内容,同时也可以运用其展示效果来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第三,要从高铁机械化维修的特点上出发,组织爱学生开展大机实训操作演练等。对于上述内容来说,可以满足施工与维修保养实训要求。尤其是对于大机模拟实操来说,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个环节上的模拟以及实训操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我国高铁的不断发展,学校中传统的铁道工程实训教学基地就要做好改革与创新工作,同时还要不断融入新的构造以及技术要求,坚持将维修等设备融入到实训中去,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铁道工程论文:铁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城也随之加快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们也重视起交通工具的方便性,并对交通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因为修建铁道工程的现状是十分复杂的,施工的地理条件、环境因素等严重阻碍了铁道工程施工。本文对铁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做出如下论述。 关键词:铁道工程;技术问题;技术措施? 铁道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违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是目前铁道工程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通常来讲,在铁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部分铁道工程发生事故的原因都是由于没有按相关规定施工所造成的,为铁道工程施工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加上铁道工程施工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在对具体项目施工时专业技术水平较低,非常容易出现铁道工程施工的违规现象,造成铁道工程存在质量隐患。 1铁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1.1铁道施工中测量存在误差 铁道施工中当测量数据与实际测量数据存在一定误差时,其会造成铁路工程施工陷入一定的困境。对于铁道工程来说,施工中对铁道工程的测量是铁道施工的重要环节,也是铁道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铁道施工测量出现一定误差时,其不仅会增加工程成本,还会对整体工程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之所以会出先铁道工程的测量误差,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测量设备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或缺陷,导致铁道工程施工测量误差,另一方面是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所致,无法满足铁道工程测量的需求。 1.2缺乏可行实用的应急预案 铁道施工中应急预案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铁道施工中,铁道工程施工却缺乏实用可行的应急预案,严重影响着铁路工程的整体施工。在施工管理中,各管理部门对铁路施工的行车方法、作业流程、机械组织、施工方法和影响范围等程序的检查管理做的十分细致、认真,在管理上的经验也很丰富,对于常见的突发状况可以处理的很好,但是对于铁道工程施工的应急预案就显得比较固化、缺乏操作性,如果出现特殊状况,没有可行的应预案,只能看着事故发生,造成严重的后果。 1.3临时调整的工程计划较多 铁道工程施工计划,是工程施工的依据。目前,经常出现施工计划的调整,阻碍了铁道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传递信息的时间的快慢会直接影响施工人员对工程做出调整的准确性,从铁道工程施工的实际状况来看,目前的铁道施工仍然受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不健全的信息传递系统,当工程计划发生变更或需要调整时,很难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完整的传递施工部门,就是因为这一特别重要的环节,在时间上发生了延迟,导致铁道工程的施工存在很大的质量问题。 1.4铁道施工组织内部涣散 铁道工程施工最重要的就是集体团结的凝聚力,而目前的铁道工程施工中恰恰就是缺乏这种团结的凝聚力,这是铁道工程施工存在的重点问题。由于铁道工程施工是一项工序繁多的复杂工程,其中的任何一个管理部门或施工中某一环节没有做好,都会对工程整体造成严重的影响。换言之,在铁道工程施工中,涉及到多个部门,而每一个部门对工程所发挥的作用也完全不同,因为铁道工程施工组织内部涣散,没有详细的划分清每个部门所管辖的范围,导致在施工中每个部门并没各司其责,加上某些部门管理上的缺陷,对工程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铁道施工中的技术措施 1)施工前的准备 为了确保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在工程的施工之前就需要对工程的整体做好准备。施工单位需要合理的规划工程的施工流程和施工技术,按照技术的特点来安排施工人员。对于施工人员进行技术的培训,划分出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在确定施工图纸后,技术人员应全面的了解图纸,如发现设计难点不理解的地方,及时与设计师沟通,掌握设计图纸的全部要点。设计图纸中的通用图、标准图和定形图等必须是按照规定图形进行配置。对施工中所需材料的选择、建筑施工数量和设计图规划等,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不但如此,施工规范和设计图是否有出处的地方,应急方案的设定、修改设计图纸等在施工之前都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2)强化风险评估,制订应急预案 在施工前,仔细分析风险源,对风险进行评估,制订切实可行的卡控措施,规避或降低风险。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制订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应急处理预案,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同时,施工单位还要与设备管理单位签订相应的安全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做好自控、互控和他控工作,确保安全质量工作有序可控。 3)重视铁道工程施工测量工作 测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①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对现场施工测量的复核内容、复核程序、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组织实施。②施工单位项目部技术人员对测量队长进行技术交底,测量队长将放样采用的测量方法和检查方法连同技术交底返回技术人员,由技术人员再次审核。技术人员确认后对施工作业队进行交底,然后选用精度符合要求且检校标定后的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复核人在复核中如果发现经手人有误,不能自行修改资料,需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组织会审后由经手人修正。当因技术、测量数据出错造成一定的损失时,应根据相应的处罚制度,对相关人员予以惩处,从而降低铁道工程的施工误差。 3铁道工程施工中网络技术的应用 目前的铁路线改造条件是必须在列车不中断形式的状态下进行,加快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施工,应从施工整体来考虑,有条理的安排施工顺序,把握项目量。在制定施工计划时,首先需对工程总体进行规划,在满足工期和工程量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铁道工程的施工,然后根据现场勘察的实际情况,及时的调整和完善施工方案,不能仅凭借以往的施工经验进行施工,施工经验可以参考借鉴,但是不可照搬,如果照搬施工经验其施工计划的和具体施工间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施工难度也会有所增加。使用网络技术完成铁道工程施工已有成功的案例,τ谑┕ぶ械奶道的每个拨接地段、每个区间和车站都需要编制进度网络图,将全部可能会影响施工的因素编排在图上,然后在众多图中找出重点线路,并以此为依据安排施工。网络图的有效运用使得施工在有序、可控的状态下顺利的开展,进而节省了开支,降低了工程成本。 4结论 综上所述,铁道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施工项目,只有及时的解决了施工中发生的施工问题,才可以在根本上提高整体施工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保证铁道工程施工的质量、进度和经济效益。 铁道工程论文:对铁道工程施工若干问题的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铁道工程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交通运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铁路工程修建中地势条件较为复杂,因此在实际修建中会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导致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本文主要是对铁道工程施工中的题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问题;对策;探讨 0 前言 在铁道工程的施工中,施工水平将会对整个工程造成影响,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施工技术水平,以此来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目前来看,在我国铁道工程施工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影响到工程的质量,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完善施工技术,保证铁道工程施工质量。 1 铁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铁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就是施工组织内部较为涣散,若是内部组织涣散,那么将很容易导致铁道工程施工缺乏凝聚力,这种现象在施工过程中较为常见,铁道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样导致在施工中若是一个部门准备不充分,那么都将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及质量[1]。在铁道工程中涉及的管理部门较多,每个部门的义务都不相同,这导致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内部较为涣散,施工进度以及管理无法有效开展。 其次就是违规现象较为严重,在铁道工程施工中,会发生一些实际工作状况与规定不符合的现象,这样很容易发生一些事故,造成较大的损失。一些参与施工的人员素质不达标,技术水平较低,施工违规行为较多,导致施工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再者就是缺乏一些应急预案,在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对铁路营业线施工的施工方法以及人员的分配等不够合理,管理效率较低,同时也缺乏一些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这导致若是发生一些特殊情况,无法进行及时的处理,最终造成较大的损失。最后就是施工测量的误差存在,在铁道工程施工中,工程测量工作十分重要,若是出现误差,那么不仅会影响整体工程质量,同时也会造成成本的浪费。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铁道工程测量技术人员素质不高,导致测量不够规范,出现误差。二是测量设备较为老化,其中存在缺陷,影响测量的精确度。因此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测量的精确度,保证工程的质量。 2 铁道工程施工问题解决策略 (1)加强施工组织的配合。在铁道工程施工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施工的质量,保证铁道工程的合理性。要加强施工组织的整体配合,能够提升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能力,从而来保证铁道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2]。铁道工程属于大型工程建设,因此各个部门在工程建设中必须要发挥自身的职能,施工组织之间的配合必须要完善,要坚持以大局为重,以此来形成协调统一的合作精神。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施工,不能随意进行工期的拖延。同时在施工中要根据施工计划进行全面的施工,以此来保证施工的质量以及施工的效率。 (2)完善相关经济处罚制度。目前来看,对于经济处罚制度的完善来说,可以有效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犯规的行为,从而来保证施工过程的有效控制,促进施工质量的提升。在进行铁道施工过程中,对于经济处罚制度的构建中,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要与监督管理部门签订一些安全协议,在协议中必须要充分规定施工的相关标准以及处罚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若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了违反规定的安全事故,那么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要对其追究责任意识,同时也要采取相关的经济处罚措施,利用严格的处罚机制运作来不断提升各个部门的安全意识,并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以此来不断降低施工的风险。不断提升施工过程中的有序性,提升施工的质量。 (3)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在铁道工程施工中,要想有效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那么必须要实行可行的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措施,以此来避免突发事件发生,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应急预案是铁道施工前的重要准备工作,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将会提升施工人员的应急意识,能够在突发事故时从容面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程损失。这需要施工企业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要成立专业的领导小组,能够针对施工期间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同时也要制定出完善的安全措施,以此来保证施工中的安全[3]。 (4)重视施工测量工作。在铁道施工中,施工测量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技术,因此必须要提升施工测量的精确度。首先要选择理论知识充足,实践经验丰富的测量人员,并且测量人员必须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较高的责任意识。能够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来进行测量工作,保证测量的准确度。同时在施工前要对水准路线以及线路中线与工程数量进行复核,根据资料进行分析,若是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在测量中,要结合现场的实际地形来设置护桩,同时要详细的绘制桩位的示意图。要对每一个细节部位的测量工作进行全面的记录,以此来保证其误差能够符合相关的规范,保证测量的质量。在测量中要准备充足,其中测量仪器以及经纬仪等工作必须要充足,以此来保证测量工作的有序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测量仪器来进行测量工作,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以及维护,以此来保证仪器的有效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3 结语 现今来看在铁道工程施工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铁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针对这种状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施工管理制度,结合施工情况,完善应急预案,采取先进的施工技术,以此来不断提升施工的质量。 铁道工程论文: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工作管理的要点研究 摘 要:铁道施工技术工作已经成为了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分析工作,找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来运用好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基于此本文针对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工作管理要点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工作管理;要点分析 0 前言 对于铁路建设来说,其中包含了许多的工种与学科,促进了我国铁路的不断发展,并且向着高速与重载的方向进行改进。铁路建设工程的质量对后期的运营有着直接的影响。铁道施工技术管理作为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整个铁路行业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1 做好文件与图表上的管理 施工技术中的文件与图表等已经成为了铁路施工中而对重要依据之一,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很容易造成损坏与丢失等现象,这样也就直接对工程的顺利施工产生出了影响。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要做好各项施工管理工作,保证施工技术文化与图表等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同时还要进行装订保管,以便于后期施工中的查找与使用。在收集好各种施工文件以后,还要做好浏览与分析工作,明确需要提前进行准备的工作内容,并通知好相关人员[1]。 2 做好设计资料的审计工作 在开展施工工作以前,要对设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审核,主要是因为在进行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设施与施工人员自身疏忽而造成工程数量、尺寸以及水准点标高等方面出现问题,加之没有及时进行上报处理,也就很容易给施工工作产生出直接的影响,从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相关的负责人要坚持从工程的实际情况上出发,做好各个方面上的审核工作。 施工人员来收到设计图纸以后,要先对图纸进行分析,找出设计意图,对于不清楚的地方还要做好标记工作,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在设计图中所采取的定形图以及通用图等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与规定及时配齐,同时还要明确好建筑自身的数量、材料与结构尺寸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对于设计图纸来说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上的复核工作,保证记录的详细。设计图是否满足相关标准与设计要求直接关系到整个施工的效果。所以设计人员要做好设计图的分析工作,掌握好工程中的材料与机械设备等。在出现变更设计时还要按照相关的权限以及申报办理手续来进行办理[2]。 3 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对于工程的施工技术来说,做好交底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是指导工程进行顺利施工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一旦出现一点差错就会造成窝工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返工等问题。所以在实际施工中技术管理人员在进行技术交底时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开展技术交底时要确保设计、建设以及监理等单位都参与到其中。且在交底中还要确保桩点、水准点等位置的准确性,保证数据上的清晰、对于存在设计不完善的部分要确保交底工作的完善性,这样才能达成共识,且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第二,在记录交底工作时,要保证时间、地点以及人员等方面的清晰,同时还要做好妥善保管工作,这样才能将其作为原始的资料,从而更好的进行检查与运用。 4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 对于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来说,是施工工程中进行总体规划与安排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要求施工人员要从不同的角度上出发来进行妥善的安排。在正式开展施工工作以前,要做好材料上的分工工作,核算好项目,同时要建立出相依你过的台账等。在材料核算中主要包含了特殊材料、专用料以及三大材,同时还要具备固定的规格。借助工程的总体数量可以准确的核算中材料的用量。从施工组织内容等方面来说,要保证其满足相关的标准与要求。其内容主要包含了施工组织说明的编制依据以及工期安排等方面。主要是的施工机械计划与料具计划等方面[3]。 5 做好施工测量工作 对于施工测量工作来说,是保证施工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施工人员自身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与责任心等方面直接影响着整个施工的进度。因此,施工人员在开展工程测量时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与工作责任心,保证工作中的认真负责,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 在正式施工以前,还要对路线、线路以及工程的数量等方面进行复核,结合好设计资料等方面来进行对比,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上报处理,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对于基桩的控制线路走向以及标高等方面来说,很容易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出现损坏等现象。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要结合好实际的要求,按照现场中的设置护桩等来进行绘制。其次,是要做好细小部分的测量工作,及时进行记录,保证所出现的误差可以满足规范要求。对于侧量一起来说,其中包含了经纬仪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好工程的要求以及设备的情况等来进行选用,确保仪器设备的清洁性,做好定期的检查与校正工作[4]。 此外,还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施工过程管理是保证施工工作质量的基础。因此,施工人员要运用好自己的经验与能力,处理好施工局面,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6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铁道施工有着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在施工中要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保证施工技术的准确与有效。同时在施工完成后还要按照上级的要求等进行整理,做好总结工作,保证施工的质量。 铁道工程论文:关于铁道工程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铁道工程建设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且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铁道工程建设项目也被规划为商品,一般的商品买方借助现金、期货等来获取,但是工程建设项目商品则是借助招标与合同等方式获取的。商品质量可以通过对样品进行检验来获取,但是对于工程建设项目来说,涉及到的环节也就比较多了。基于此本文针对铁道工程质量控制模式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铁道工程;质量控制;模式分析;研究 0 前言 对于质量控制来说,与工期、投资等方面的的控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实现有效的控制投资是投资的主要目的,控制质量则是开展建设项目的基础。铁道工程的质量管理模式比较复杂,会随着我国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1 技术监察 对于铁道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来说,已经有了一段历史了。工程技术检查在建筑行业中的有着极为身后的历史,尤其是在解放战争的后期中,铁道基建队伍开始易抢修与抢建铁道为主。在国家施工企业中也安排出了专业的质量检查机构,也就是安质部门,并配备了专业的工程质量监察人员[1]。 2 铁道工程质量控制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1)监理费用上的不足。就目前来说,国家推行了相关的标准。但是在实际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造成了监理部门难以做好自身业务上的建设工作,甚至在人员上也存在着配备不齐全的现象。在有任务时尚可以维持经营,在没有任务时或是出现任务不足时就会对监理工作的发展产生出影响。而这也就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不干没有业绩,干没有效益。 (2)费用过低。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的监理工期普遍任用了一些退离休的技术干部人员。这样在需要时就可以快速召集,加之在有退离休养老保险的影响下,一些退离休人员称为了临时人员,依靠临时的理念来开展相关工作。甚至一些监理公司中采取了大面积招雇的方法,这样也就造成了管理上的问题,人员上也出现了老化的现象[2]。 (3)培训上的不足。在对监理工程师进行培训时,往往针对《监理理论》以及《投资控制》等方面进行讲述,而对于《质量控制》来说,只是进行了简要的讲述。在这种培训模式的影响下,使得设计、管理等人员都可以进行质量管理了,最终也就使得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3 综合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铁道建设项目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国家对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严格。现如今,铁道部门在综合过去质量控制内容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要建立出完善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其中也就包含了企业自控、社会监理以及政府监督等环节。铁道部为了做好各方面的控制工作,健全好保证体系就要做好经验的总结工作,研究出最先的现象与情况,同时还要分析出现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保证其可以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1)实现高效的自我控制。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进行施工质量的自我控制已经成为了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要做好强化工作。各个施工企业的质量检查机构过去在自控以及监理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在控制质量上却保证了目标上的一致性。然后一些施工企业中的质监部门有时为了迁就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就出现了一定的工作难度。所以在实际中就要加强与监督、建设等部门的合作,协同的做好工程质量的控制工作[3]。 (2)提高社会监理费用。只有真正提高社会监理费用,才能确保在发生任务时可以快速的实现业务上的建业,在没有任务时也可以具备一定的储备资金,确保技术骨干的数量。对于社会监理行业中的培训来说,也要不但提高质量控制工作的深度,尤其是对于现阶段的施工监理工作来说,监理工程师还要具备一定的水平与专业能力。在社会监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就要以法人的关系来进行区别对待,社会上的监理政府上的监督不论是在机构上还是在人员上都要做好区别工作,否则就很容易出现政企合一的现象,同时也会对质量控制等方面产生出直接的影响。 (3)政府要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是凌驾于企业自控与社会监理等方面以上的政府执法行为。因此,在开展监理工作时,政府监督的主要任务就要做好宏观上的管理工作,保证巡回检查的效果,实现有效的事故处罚。在没有监理项目时则要安排监察工程师进入到施工现场中去,以此来增大政府上的监督,保证质量控制的深度可以满足监理的质量[4]。 (4)运用好用户的评价。对于基本建设项目来说,主要是为用户来提供服务的。因此,用户有着一定的发言权。建设单位中的质量管理机构在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时就要及时的吸收其他方面的意见,从过去被动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主动参与到管理中去。用户评价不仅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希望可以接收到优质的工程,以此来实现高效的工程质量控制。 (5)保证监督工作落实到位。政府进行质量控制不仅要对项目自身的质量进行控制,同时还要对监督建设项目的执法情况等方面进行控制。如环境保护以及文物保护等方面。其次,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还要立足于法律法规等手段的基础上,完善好管理的行为。最后,质量监督站还要对质量控制体系以及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就是说在建设过程中要对数据、监测以及表报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铁道行业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发展项目之一。因此,在际工作中要做好铁道工程质量控制工作,发挥各个部门中的职能,保证控制的效果可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铁道工程论文:铁道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思路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铁道工程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工程之一。铁道工程为交通运输以及出行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便捷性。但是由于受到工程复杂性等方面的影响,工程施工中很容易出现一些技术问题,这会直接对工程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针对铁道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分析;技术问题;解决思路 铁道工程在我国的建设领域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交通网络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与比较复杂的工程,工程在施工中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好施工技术,提高施工的质量。 1 铁道工程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上存在的不足。对于施工不规范来说,是现阶段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施工事故上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施工的标准与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加之一些施工人员自身技术不过关,使得施工的质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最终也就对施工的进度等方面产生出了影响。 (2)测量上的不足。对于铁道工程施工来说,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设计与测量。一旦测量上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产生出直接的影响。造成工程测量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为测量技术上的误差与设备上存在的误差。由于人员技术水平上的限制,使得在测量中难以及时排除影响测量的因素。而对于测量设备来说,由于自身存在缺陷问题,也就难以实现准确的测量[1]。 (3)施工方案上的临时调整。对于设计方案来说,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但是由于铁道施工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与难度,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旦出现方案变更就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整体进度,同时也会对施工人员的施工产生出影响。对于现阶段的施工管理来说,也会造成信息传递缓慢等方面的影响。由于工程变更难以及时交由相关部门进行检查,这样也就使得工程在施工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从而遗留下了安全与质量上的隐患。 (4)应急预案上的不足。不论是对于哪一个工程来说,在施工中都会出现突发事件。因此,在施工中要做好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的一些工程应急预案中存在着可行性不足的现象,这样也就给正常的施工产生出了影响,一些管理人员在人员的安排与施工技术上有着一定的经验,但是却存在着灵活性不足的现象,在出现突发事件以后也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且在出现事故后也不能及时进行妥善的处理,从而对工程的顺利施工产生出了影响[2]。 2 提高铁道工程施工效果的措施 (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正式开展施工工作以前,要对工程的整体进行准备。所以施工企业要做好规划与完善工作,保证施工流程与技术上的完整性,同时还要从技术特点上出发,保证施工人员的合理性。通过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可以找出施工中的重点与难点,从而帮助施工人员掌握好施工技术,提高在工程中的运用效果。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说,也要建立出完善的应急预案,成立专门的小组等来进行监督与管理,明确好施工管理人员自身的责任,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3]。 (2)做好设计图纸的优化工作。在进行工程设计的阶段中,要及时对相关参数进行有效的测量,保证施工材料的合理性,同时还要按照相关的规范与要求等来做好图纸的设计工作。设计人员也要及时深入到施工现场中去,与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其掌握好施工中的重点环节。在遇到需要对施工进行调整时,要先征求设计人员的同意,同时还要对施工图纸与应急预案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检查,这样才能确保设计可以更好的运用工程施工中去。 (3)建立出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于铁道工程来说,属于相依昂比较复杂的工程,所以也就需要借助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来完成。因此,在实际中就可以建立出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以此来将责任落实到实际中去。对于监督部门来说,还要做好整体质量的监督工作,如果在施工中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就需要监督人员要做好整理与汇报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施工部门也要及时深入到施工现场中去,严格要求施工人员要按照相关的标准与流程来进行施工,这样才能确保工程的质量可以满足实际的需求。对于各个部门来说,也要做好相互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责任可以落实到实际中去,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4]。 (4)控制好影响因素。对于工程的施工来说,需要对可能影响的因素进行准确的控制,以此来保证工期。在实际施工中对施工进程有着直接影响的就是工程测量。所以在实际中要求技术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经验与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误差等现象的出现,保证工程可以满足预期中的要求。在施工中还要对施工的路线以及技术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对比,保证控制上的准确性,在出现问题时还要进行补救。只有真正将影响因素降至到最低,才能确保工程可以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施工的质量。此外,还要做好施工现场中的控制工作,提高领导的监管意识。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铁道工程已经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之一。因此,在实际施工中要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处理,从而确保工程的进度与质量可以满足际的需求,促进铁道工程的发展。 铁道工程论文:地下铁道工程施工测量主要技术方法探究 摘要: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经济发展需要配套的交通服务保证人们日常出行情况,促进城市和谐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可利用空间不断减少,这样就要求地下交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不仅能够进一步缓解交通的压力,同时可以节省一定的土地利用资源,将城市空间进行更加合理的使用。本文主要针对地下铁道工程施工测量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下铁路;地下施工测量;技术方法 地下铁路的开通,给交通带来较大便利,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地下铁道工程作为改善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进行一定规模的建设。发展地下交通不仅能够促进城市交通环境的改善,同时可以节省现有空间资源,将城市空间进行更加优化的使用,促进城市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对城市空间资源节约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下铁路工程测量技术要求 地下铁路工程测量精度设计主要是根据地铁工程各项特征和施工方法进行管理,将整个工程施工的精度进行确定,从而进行施工。在进行工程测量过程中涉及到的因素是较多的,不仅仅需要将隧道和线路之间的连通性进行保障,同时需要将线路样式和轨道铺设情况进行关注,保证地下铁路的质量和工程造价,合理进行轨道线路的规划布局,尽量的缩小误差。目前来讲,对于误差具有一定的规范,一般要求隧道横向贯通误差在50毫米之内,高程贯穿中误差在25毫米之间。 误差值的确定主要和设计的安全空隙和隧道连接处结构界限相关联,其中还包括因为仪器精准度造成的各项误差。例如,在北上广大部分地下铁路中,一般来讲给定的隧道结构界限为100毫米,在这个误差中包括施工误差和计算误差等。在这个误差中,进行喷锚暗挖施工技术时,期初支护误差为30毫米,喷射混凝土平整度误差为30毫米,变形误差为20毫米,因此100毫米误差基本上为施工方法可接受误差。 二、地下铁路地面设计勘察技术方法 (一)卫星定位系统的使用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地下铁路的逐步的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上和地下网络,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传统的技术勘测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效果较差,精确度不高。因此需要采用新型技术,将三角点空间进行管理。全球定位系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到实际勘察中去,将GPS技术进行推广,将控制点进行确定,不仅满足地铁较为复杂的施工情况,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升原有三角网和高级控制点之间的联系,将地下铁路运行稳定性进行提升。如图一为北京某段地铁线路设计,在进行设计过程中,采用全球定位系统,使得铁路修建中的可见性和高度进一步提升,保证线路规划完整性。同时为了减少干扰,在进行误差计算中采用的是自动与手动筛选相结合方式,将异步闭合差确定在1.73-2.89之间,边长中误差确定在-2.1毫米-2.1毫米之间,点位中误差为-3.5-3.5之间,这样可以增加地下铁路系统稳定性,将技术能力进行创新。 在进行监测网点选择的过程中,选择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相互之间进行管理,采用一次布设、二级观测整体平差原则,将一级管网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三角锁的加设,提升整体的精确度,保证地下铁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二)对地铁进行精密导线网技术测量 在进行测量过程中,可以使用导线网技术。如图所示,在进行导线网设计过程中,需要配合全球定位系统使用,将导线沿着地铁的相关位置进行伸形。附合长度一般维持在5米左右,平均长度350米,在进行选点过程中将导线进行附注站点的确定,从而进一步提升设计的角度和边长,准确性得到提升,在进行实际测量中需要将导线尽量进行延伸,监测点进行增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精确程度,为下一步的竖井测量奠定基础。进行精密导线设计可以将线路中各个位置进行实验和测量,一旦发现不合理情况及时进行方案改进,将线路规划精确性和可行性进行关注。 (三)对地下铁路水准点进行测量 因为在施工中降水和各项自然环境的影响,水准点容易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需要将水准点进行确定。一般来讲水准点位于地铁中心线的40米以外,不包含地形容易发生变化区域。水准点主要是以墙上标志位为主,如图所示,水准线上包括较多水准点,在进行测量过程中需要将测量方法和水准线闭合差进行确定,并将往返闭合差进行分析,满足铁路进行地面高程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水准点确定需要借助一些精确仪器,还需要铟钢水准尺,将水准点位置进行确定和管理,进一步将地下铁路勘察准确性进行提升。 结束语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在进行地下铁路测绘中逐渐将测量技术进行提升,将卫星定位技术和数字化测图技术等运用到实际测量中,实现数据的勘察处理,将地下铁路勘察准确性进行提升,为地下铁路的运行安全提供保证。今后的城市交通中,地下铁路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运输上具有较大优势,因此需要将地下铁路建设技术进行保证,进一步促进城市交通那发展和进步。 铁道工程论文: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与探讨 摘 要:本文立足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依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要求,重点针对铁路工程技术专业,将国际化教学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起进行探讨,满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人才需求,本文从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方向来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阐述。 关键词: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201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随后将此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高度。“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发展机遇,也对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及国际形势发展等领域的人才提出更多的需求。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满足新的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基于不同的发展战略需求,提出有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案,以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交流是将实践人才推向国际的重要方式,“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推进了职业教育国际化。 二、理论依据 从理论角度观察,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活动尽管类型全面丰富,但是多是以国外经验与成果引进形式出现,输出国内的相对较少,国外认可度不多。因此需要深入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建设发展高职教育专业特色,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另外,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动态过程,其内涵和进程都在随着环境和政策在不断变化,研究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的特点、策略及经验等都需要以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为依据,用系统思维等方式进行研究,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演技提供研究价值。“一带一路”发展建设东接亚太经济区,西邻欧洲经济区,沿途连通64个国家,这无疑对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提出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而对于建立中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也是重要的跨国人才需求,探索该专业的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三、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立足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依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要求,重点针对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将国际化教学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结合,满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并积极探究国际行业需求,有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化人才。同时,加快我国地方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本文主要结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际情况,并进行实际的调查访谈,了解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际状况以及职业教育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为高职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模式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有利于有效措施的实施。进而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方式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实际经验,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欧美地区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不同专业学生国际流动和国际交流合作。其中欧洲主要以高等教育学生国际化流动为主要研究内容,较突出的是博格尼亚进程,主要为高等教育下学生参与国际流动活动等提供有关服务。2002年欧洲提出了哥本哈根进程,其主要目的是为职业教育学生参与国际流动项目服务,该进程有力推进了世界职业教育国际化,同时也说明职业教育打开国际大门的重要性和必然趋势,进而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教学中国际流动项目培养方案。 对于国内外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趋势主要会结合经济发展战略和其他发展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于国内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会结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其中主要的研究方式集中在立足国际化教育培养战略要求,研究我国高职教育面对国际化培养人才的优势和有利竞争条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和专业优势,研究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实际的国际合作院校为平台,提供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国内外教学相结合,研究以国际化联合培养下的成绩互认制度和双校认证等教学手段,提高国际化人才能力等内容。 铁道工程论文:高职院校铁道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分析及改革 应用文写作教学在高职院校铁道工程专业的情形不容乐观,设有该专业的学院,有的不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有的学院仅作为语文课来开设,少数学院开设部分专业应用文写作课程,面对如此参差不齐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开设情形,只有改变观念,让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向普适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推进应用文写作教材改革,建立新型应用文写作资源库,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铁道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改革。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人民群众办理公私事务、传播信息、表达意愿所撰拟的实用性文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走向工作岗位的人员解决问题、提升工作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对于从事铁道工程行业的人员而言,应用文写作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对于铁道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在高职院校铁道工程专业开设的情况不容乐观,以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在三所不同院校呈现不同的情形: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未开设这门课程;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把应用文写作定位为语文课,作为基础课,人才培养方案是在高中语文课程基础上,主要学习应用文的分类、作用,了解应用文的主旨、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掌握常用行政公文、行政事务文书、日常事务文书、经济文书、营销企划、策划文书、申论和常用诉讼文书的文种知识、写作方法与技巧;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虽未开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但开设了工程招投标的课程,该课程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写作课程。 一、铁道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从以上三所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铁道工程专业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缺乏专业定位 长期以来,对于铁道工程专业而言,应用文写作被定位为基础课,是作为语文课来开设的,讲授内容主要是围绕普适性应用文来进行的,缺乏铁道工程专业特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用文写作的意义更多趋于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开设了语文课的高职院校就不再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未开设语文课程的也未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这样一来对于铁道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应用文的学习是一块空白。而现实工作中专业应用文写作对于从事铁道工程行业的人员而言,重要性丝毫不逊于专业课,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涉及到几种应用文的写作,而随着工作能力的提升或工作角色的转变写作应用文的文种会不断增加,熟练写作应用文是每个技术人员都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因而重视应用文写作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应用文写作的当前状态,才能解决当前应用文写作教学不利于从业人员发展的局面。 (二)碎片式的专业应用文学习不能满足毕业生工作的需要 一些院校的铁道工程专业有意识地开设了一些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如有的学院开设了招投标课程,这已经向专业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可是这对于铁道工程的从业人员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如投标书的制作往往是由工程项目中的技术负责人或专业骨干人员去完成的,一般的工作人员或刚参加工作的工作人员是不会参与的,他们更多地要参与一线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大量其他类型应用文会伴随工程的进度不断产生,所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不是单纯满足铁道工程从业某一个阶段的需要,而是要满足学生从毕业到毕业几年后不同工作角色的需要,所以零散的碎片式的专业应用文学习不能满足毕业生工作的需要。 二、改善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的对策 面对应用文写作目前的教学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开设新型铁道工程专业应用文写作课 伴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很多课程要肩负起更多的教育使命,应用文写作既要发挥其传统的提升写作能力、办理日常事务能力的作用,也要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铁道工程专业的应用文写作课就是要发展为既具有普适性的应用文课程,如行政公文中的通知、报告、函、会议纪要,事务文书中的计划、总结等,也要具有专业性的应用文课程,如招投标文件写作、施工方案、事故报告等,只有这样的课程设计才能满足铁道工程毕业生不同阶段的需要。 (二)编纂全面、系统的新型铁道工程应用文写作教材 系统的新型铁道工程应用文写作教材,是以铁道工程工作的整个过程为内容,以整个铁道工程工作中的应用文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招标前的招标公告、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开工报告、施工方案、预案等文书,又要有施工中的通知、函、会议纪要等文书,还要有监理使用的办法、细则、监理月报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型应用文写作教材的全面、系统的编排。 (三)建立新型铁道工程应用文写作资源库 伴随网络的普及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资源库的建立无疑对学习者而言有很大益处,方便学习者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利用校园网建立新型铁道工程应用文写作资源库,内容包括教学分析、例文分析、工作实战、习作分析,这样一来可以满足不同的学习者多重的学习需求,更方便地帮助学习者找到系统的学习资料。 (四)培训多知多能的新型应用文授课教师 长期以来,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授课任务一直是由语文教师来完成的,语文教师完成应用文授课任务有其先天的优势,但面对新型的铁道工程应用文课程,就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本专业的知识,更需要了解学习铁道工程中的专业知识,了解更多的现场工作过程,只有让教师到工作现场实践感受,让教师身临其境,深入了解每种应用文种完成的任务或解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只有从课程、教材、资源库、教师培训全方面的改革才能适应铁道工程专业的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工程论文: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的技术要求和在地下铁道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对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施工特点对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在地下铁道工程中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以实验数据说明产品仍存在的质量控制难点,企业首先要抓主生产环节,提高生产工艺和改进配方,才能保证产品在使用中达到设计要求。 关键词: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地下铁道工程;物理性能 1 前言 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根据目前市面上的产品类型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双面自粘型沥青基聚酯胎预铺防水卷材、高密度聚乙烯自粘胶膜防水卷材和三元乙丙橡胶反应型防水卷材。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大多采用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支护的结构型式,其铺设防水层时,结构底板均采用“外防内贴”法,顶板均采用“外防外贴”法,侧墙大多采用“外防内贴”法,局部采用放坡施工的侧墙采用“外防外贴”法。在侧墙和底板柔性防水材料中,由于预铺防水卷材具有不易窜水和施工简便的特点,在地铁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自粘型防水卷材应用优势: 自粘卷材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它们符合现在安全、环保的要求。这类卷材在使用时无需加热,没有异味,使用安全;没有挥发性有机物质,对环境友好。 改性沥青卷材在发达国家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现在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使用时不需要明火和加热,而是采用冷粘法施工,即自粘卷材技术。该技术在我国也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因为自粘卷材要求在10 ℃时必须能粘,而一般的SBS 混合物在环境温度下粘结力较小,所以在低温时它不适合作为自粘卷材。在过去,这一点限制了自粘卷材的应用。近年来,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自粘卷材已有这种现实,在低温情况下也可施工自粘卷材不像冷粘剂那样需要固化时间。自粘卷材可以直接用在处理过的基面上,立即就能达到初始的剥离强度,在环境温度下就能防水。通常在空气、阳光或其他外界的加热作用下,几天后搭接处就会达到最大的剥离强度。 自粘卷材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使用方便。它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与其它许多传统防水卷材相比,劳动强度较小。施工步骤简单:将卷材在处理好的基面上铺开;稍后,撕去隔离膜,卷材就粘牢在基面上;接下来按照同样的方法铺设,端部搭接和接缝处按照生产商的要求施工。预铺反粘防水卷材应用施工时更简单:空铺于基层上,做好临时固定和接缝处理就完成铺设。 自粘防水卷材方法的另一大优势是它提供了更均一的施工速度,消除了粘结性不足或胶粘剂不够的问题,并减少了相关的风干性问题。因为不需要相关的粘结固化时间,自粘施工方法劳动强度较小、施工速度快。最近有生产商做过试验对比:该方法最多比胶带接缝法快50倍,比水基粘结剂快5倍,比油基粘结剂快3倍。 3南京地铁三号线、十号线自粘型防水卷材技术标准及检测数据及分析 表1 表1续12组4mm厚双面自粘型沥青基聚酯胎预铺防水卷材检测数据汇总 数据分析:4mm厚双面自粘型沥青基聚酯胎预铺防水卷材12家企业提供的12组样品,其中合格1家,不合格11家。其中低温柔性(-25℃)2个样品不合格,不合格率17%;与后浇混凝土剥离强度10个样品不合格,不合格率83%;热老化后低温柔性(-23℃)2个样品不合格,不合格率17%;耐热性(70℃,2h )2个样品不合格,不合格率17%。 从数据分析,样品的拉伸性能合格率较高,体现了产品抗拉强度高、并具较大延伸率,对基层伸缩或开裂变形的适应性强;可形成高强度防水层,对压力水抵抗能力强的特点。不合格项目主要集中在“与后浇混凝土剥离强度”项目上,强度值比标准要求低20%~50%。虽然产品的优势在于粘结性能好,并具有自愈功能,卷材与基层满粘接,接缝自身粘接与卷材同寿命,但是由于生产工艺的问题造成了产品先天不足,反而不能发挥产品性能的优势。 4结论 实验室试验数据充分说明的预铺防水卷材任有以下的缺点:1)低温施工时搭接缝粘贴质量不易保证;2)高温环境施工时,易出现流淌现象;3)产品粘贴质量受配方影响较大,遇水遇污染不易粘贴。4)耐久性老化性能存在争论。 预铺自粘型防水卷材虽然已经成为我国基础建设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主流产品,代替了传统的需要明火加热连接的沥青基防水卷材,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产品的质量残差不齐,实验室检测通过率不高,通过企业出厂检验的合格品的性能仍不稳定。在现场施工使用中,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粘结处漏水现象时有发生,实验室检测与后浇混凝土的剥离强度很低,也反映了这一现象。因此,在总结上述实验结果后,厂家应不断总结经验,按照检测结果反映出的质量问题,攻克对材料配方、生产工艺的难点,达到实验室技术指标,才能在施工应用中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铁道工程论文:铁道工程中施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铁道工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建筑工程之一,对交通运输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受到工程复杂性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铁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影响到工程进度和质量,对社会发展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及时发现铁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干预对于促进工程质量提高、改善社会与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对铁道工程施工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提高铁道工程建设质量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铁道工程施工;施工组织;施工质量与安全 就我国而言,铁道工程占据基础建设工程的70%以上,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近些年来,铁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较多,对于铁道工程质量的提高以及我国经济水平的改善产生较大的阻碍。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当重视铁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程建设情况对症下药,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提高我国铁道建设施工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我国当前铁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相关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薄弱 我国当前铁道工程施工中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这与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具有密切的联系。第一,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并没有系统的学习施工相关知识、无法理解施工安全在铁道工程施工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没有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第二,铁道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到位,这项职责的划分不明确,没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导致在施工之前没有对员工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以及培训,缺乏施工现场安全生产规范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进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总之,能源是影响铁道工程施工重要的主观因素,各部门的施工人员具有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较好的综合素养,才能够保证施工各个环节安全稳定的开展。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铁道工程施工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员更面临着多样化挑战,除了满足基本的技术需求之外,对他们专业知识水平、是否具备新型的施工理念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2施工组织纪律涣散 铁道工程施工现场组织纪律涣散的现象较为严重,在实际工程建设期间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无视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直接与间接违规操作的现象较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铁道工程施工质量及效率。此外,铁道工程施工是一项具有较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各个组织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在实际工程中发现,由于组织涣散,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度非常差。往往由于一个施工队伍的差错导致整个铁道工程建设进度发生延误。此外,还有个别组织部门在工作中一切从简,是顾及到自身的利益,导致工程环节中断。进而出现施工材料、施工设备以及施工人员的差错,降低了施工质量。 1.3有效的铁道工程施工应急预案 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事先设想到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紧急事件,结合工程实际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从而做好应急准备。不同的部门都应当做好分内的工作,在进行常规建设的过程中考虑到意外情况。但是就当前而言,我国铁道工程建设的应急预案过于刻板,其中的条目与工程实际之间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可行性较低。在没有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可能并无影响,但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发现各个资源配置捉襟见肘,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1.4铁道工程施工计划变更及测量误差 建设工程中,施工计划临时变更属于常见的现象,铁道工程施工过程中也不例外,受到环境、人力、技术水平以及材料设备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施工计划临时变动的现象。铁道工程中涉及的组织部门非常多,一旦发生计划变更,由于信息的滞后性,而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传达到各个部门。当不同部门了解到,施工计划变更的情况下,队伍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实施时间,对工程进度及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最后则是施工测量误差现象,这一因素可能直接影响到铁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误差的发生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指的是主管工程测量的,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的技能水平,其工作质量本身就存在较大的问题;第二则是测量的仪器设备存在误差,进而导致测量结果异常。一旦工程数据出现误差,不但会影响到施工进度、造成返工或者变更,还有可能直接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和经济损失。 2解决铁道工程施工中问题的对策 2.1坚持安全施工的原则 针对生物工程中可能出现的个人安全问题,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控制。首先是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开工之前,对所有的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及安全理念,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施工单位而言,则需要严格遵守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规则,在实际施工之前构建合理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例如安全生产机构、安全生产制度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条目等。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标准落实,加强对于施工细节的管控。不断对当前的安全防护技术进行改进,引进新的理念与技术,从而提高铁道施工的安全技术保障。针对不同的施工现场施工环节,选择合适的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2健全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铁道工程建设质量是基本要求之一,只有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才有可能实现施工质量的提高。因此,施工单位应当从建立施工管理体系入手,将施工单位中不同的职能部门纳入到管理体系中进行管理,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全面提高施工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完善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管理制度,将生产过程中的责任明确到每一个部门和岗位,保证权责分明,从而实现对不同施工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减少各种误差的出现。此外,还应当加强施工监察制度建设。提升对于铁道施工全过程的监察力度,扩大监督和管理的范围。在保证监察力度得当的同时,还应当确保监察的可行性与科学性,采取科学的、先进的监察手段及技术,改善获取信息及分析信息的能力,确保部门之间信息交流的通畅,最大限度地规避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排除各类安全隐患。 2.3完善施工奖惩制度 科学完善的奖惩制度是提高施工人员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施工之前应当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初应当与监理部门签订安全协议,明确施工的各项标准以及奖惩的内容。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违反规定的现象,应当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通过一定的经济或其他处罚增强人的安全意识,约束施工人员的行为从而降低施工风险的发生。对于严格落实施工安全生产规范,施工质量良好的队伍则可以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从而提高人员的积极性。 3结论 综上所述,铁道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铁路工程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水平的改善,因此积极参与铁道工程施工建设,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进行干预,进而提高铁道工程质量及效率。从而促进我国铁道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铁道工程论文:铁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及应对探析 摘要:铁道工程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我国道路交通建设最庞大的工程之一。铁道虽然能够方便人们出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同时铁道施工也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施工影响因素较多,一旦施工条件不充分,或出现各种技术性问题,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为了更好地避施工技术问题带来不良影响和损失,就需要加强对铁道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当前铁道工程施工常见的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对铁道工程施工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铁道工程 施工 技术 问题 应对 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铁道工程地位十分凸出,作为现代交通网络体系的重要载体,其不但影响着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还影响着文化、政治的交流往来。铁道工程施工较为复杂、综合,容易出现技术性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这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1.铁道工程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分析 1.1施工测量问题 在铁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测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测量效果的精确、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施工的准确性、合理性、科学性。铁道工程施工条件复杂,对施工技术要求非常高,为了确保铁道工程施工质量,需要选出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测量人员完成相关测量、复核工作,诸如线路中线等。只有将测量误差控制在技术允许范围内,才能确保施工不会产生质量问题,满足工程施工标准。然而,目前铁道工程施工测量的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测量设备老旧,致使测量的误差过大,影响了铁道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性。 1.2缺乏应急预案 铁道施工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条件、环境,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制定应急预案十分必要。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施工队伍虽然也会制定应急处预案,但这些预案仅能应对一般性问题,当出现特大、重大、特殊问题的时候,预案很难发挥作用,不但流程过于格式化、灵活性不足,而且操作不顺畅,极大地影响了铁道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 1.3变更设计较多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由于铁道工程施工涉及到诸多的条件限制、环境制约,诸如城市规划、地质条件等,铁道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诸多变更设计的情况发生。设计变更不但会影响整体的工程施工规划,还会影响工程进度计划,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对施工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1.4路基沉降问题 轨道的铺设建立在打好路基的基础上,路基是铁道工程施工的基础部分,其承受轨道质量以及列车荷载,在整个铁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确保铁道运行安全,铁道施工过程中,应该做好路基沉降控制工作。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控制路基沉降的方式较多,其中不但包括常常采用CFG桩、水泥搅拌站、桩板,还包括旋喷桩、强夯等。理论上采取了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路基的沉降状况,将其控制在技术允许范围内,但是世纪的施工变数很多,如何有效地进行路基沉降控制,仍然是当前铁道施工的一个重点课题。 2.铁道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的应对措施 2.1做好测量控制工作 要做好测量控制工作,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详细规定测量复核、审核内容及相关责任。为了让每一个测量环节都落实到位,让测量人员认真负责,施工队伍应该详细规定、明确测量复核、审核内容及相关责任,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个部门。其二,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为了确保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有效性,项目部技术人员应该就实际的测量任务,与测量队长进行技术交底。通过技术较低,测量队伍能够选择最合适的测量方法、复核手段、检查方法,方便技术人员审核。若复核人员在复核过程中发现了资料的问题,不能擅自更改,应该交由技术负责人,经过会审后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测量人员、技术人员个人工作失误导致了测量问题,给工程带来了损失,应该对其进行处罚。 2.2加强施工图审核 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熟悉图纸,及时沟通。为了确保施工图的准确性,避免出现技术性问题。技术人员应该尽快熟悉施工图,对其中存在的疑问,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以及技术交底,把握住设计的重点、难点,在施工图关键处进行标注,引起注意。其二,施工现场核对。为了确保设计图和施工图的一致性,施工图与施工环境、条件的契合性,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施工现场校对工作。其三,落实细节工作。完成施工现场核对工作后,技术人员需要给不同的部门及人员发放通用图、定形图等。在这个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确认施工规范和设计图纸的契合性,避免出现冲突;及时检查材料的数量、型号、生产时期、质量等基本信息。其四,施工单位现场核对。最后阶段是施工单位与与相关部门的对接,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最后的协调、统筹,以减少设计变更工作量,准备正式施工。 2.3改善应急预案体系 铁道工程施工面临的环境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做好应急预案管理是铁道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施工队伍要着力改善当前的应急预案体系,具体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其一,仔细分析风险源。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在施工之前,施工队伍应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制订预防、控制措施。其二,制定应急预案。施工队伍针对各种风险源、突发事故,应该做好完全的准备,制定详细、可行性强的应急处理预案。为了提高部门及人员的协调配合能力,提高应急预案处理的舒畅行,施工队伍应该定期及不定期演练。只有如此,当出现危急情况的时候,施工单位才能游刃有余,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安全威胁,保障国家及人民财产安全。 2.4合理运用施工技术 上文提到,在铁道工程施工中,路基沉降控制问题是较为常见的技术问题。关于控制路基沉降的研究以及实践经验不在少数,施工队伍要做的就是合理运用相关的施工技术,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办法、要求的规定进行施工,只有如此,才能将路基沉降控制在技术允许范围内。除此之外,铁道工程施工还容易出现围堰变形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工队伍可以采取新奥法施工,并配合喷射混凝法、锚杆法等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围岩承受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施工支护施工质量。总之,只有合理的运用施工技术,才能确保施工操作的精准性,才能将施工误差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提高铁道工程施工质量。 2.5建立岗前培训体系 施工人员的素质、安全意识、施工技能、职业道德等直接关系到施工的安全和质量,为了确保铁道工程施工质量,保证铁道施工安全,施工队伍应该加强岗前培训工作。岗前培训一方面要着力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防范意识、标准化工作意识,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施工的安全性,保证工程质量。 3.总结 铁道工程施工系统性强、影响因素多,涉及到诸多的部门、环节,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施工技术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进度及安全。本文分析了当前铁道工程施工常见的技术问题,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更好地促进铁道工程施工的发展。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网络搭建论述 1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分析 在现代企业环境中,以网络化、信息化、知识驱动力为基本特征的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与管理技术已极大的改变了当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信息系统的管理是一项及其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其特点主要包括:(1)企业信息系统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软件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管理模式上的支持。(2)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服从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应满足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3)信息系统包括用于支持信息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软件依附实体而存在,这也使得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4)企业信息系统强调的是对人、财、物料、资源和相关信息的全面控制与管理,必须明确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 2企业信息系统网络搭建设计 2.1总体设计 对于跨区域的生产企业,首先是对各种数据和报表的收集和整理,因此采用WebServices技术进行设计,在不同地区的公司和厂区设置1台数据库服务器,应用Web程序(即信息中心web应用和站点Web应用)。各个客户端信息管理员受权限限制的进入Web站点,通过网络服务来访问信息中的服务器,,通过技术实现上下数据交互,信息中心使用Web站点访问各个厂区WebServices,并通过数据筛选技术获取和计算数据。 2.2模块功能 整个系统分为调度台帐、调度记录、煤质数据、运销数据、生产日报、资料管理六大模块,通过六大模块信息中心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浏览、查询、修改和统计等功能。其中煤质数据和运销数据是指导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在应用中具有最高优先权,具体一级功能模块分为首页登录、用户管理、新闻通知、数据录入、报表管理、生产流程、安全管理、应急救援。 2.3系统关键技术 WebServices是一个独立的平台,具有低耦合、自包含、可编程的Web的应用程序,可用XML标准来进行描述、、调试和配置应用程序。用XML描述包括了服务交互的全部细节,例如短信息格式、传输协议、位置等。这个接口可以通过独立于软硬件平台、独立与编写服务所用的编程语言来使用服务,因此在低耦合、面向组建、跨技术方面有这巨大的优势,WebServices可以履行一项特定的一组或者一项任务,也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其他的WebServices运行实现多功能的操作。本系统对于生产数据管理采用WebServices技术,将生产信息、机电、原料、仓储用Internet进行链接。实现了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的统一管理,我们应用WebServices技术搭建的远程数据库系统,具有开放的接口和邮箱的网络环境适应性,可以实现一致的逻辑数据计算。当需要向外部提供数据时可以直接进行数据导出和分析,不用经过对服务点进行数据请求。当遇到突发情况如服务点崩溃,可以直接下载管理和使用数据进行搭建,大大降低了整个系统的风险性。CSS样式技术的应用可以简化网页的格式代码,加快网页的运转速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传代码的总量,减轻了重复的低效劳动。我们采用的才CSS样式将格式和结构分离,页面的布局能力进一步强化,代码的简化让网页的维护变得更加容易,兼容性增强,企业信息系统采用CSS技术制作所有页面。是一种创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编程模型,有着良好的结构扩展性和适用性,能够提高执行的效率和增加平台支撑,和的结合使用设计开发的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直接交流的平台。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技术,所有的客户端共享数据都是可以采用的,它主要通过NETFramework数据提供程序和DataSet完成访问和数据处理,基本对象有Command、DataReader、DataAdapter。Command对象表示对数据源执行的SQL语句或存储过程,DataReader对象用于从数据源中获取只读、单向的数据流,适合检索大量数据。而DataAdapter对象用来控制和现有的数据源的交互,从数据源中检索数据并填充DataSet中的表。DataAdapter对象使用Connection对象来连接数据源,使用Command对象从数据源中检索数据并将更改解析回数据源。 2.4数据库 在数据库的选择上我们还是主要考虑到性能,选取可以大吞吐量和运行速度较快的组合。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采用ORACLE支持分布式数据库和分布式的处理,所有的数据在共享数据库系统进行计算处理,运行数据库应用的工作集中在解释和现实数据,ORACLE引入精密化的访问控制,有着多层环境的安全模式,提示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5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 网络的广泛应用带来的是安全的风险,而三层分布的安全体系架构能有效的防范,包含:(1)事件收集引擎,广泛收集系统内各设备信息,包括路由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邮件日志、访问控制等。(2)关联分析引擎,负责实现管理、关联分析,过滤、处理企业应用中所发生的安全事件,是中央控制系台。(3)事件数据库和管理,集中了所有的事件信息、安全管理配置信息,提供现成的合规性内容包以及大量的规则报表内容等。 3企业信息系统网络实际应用 本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功能得到了发挥,提高的办公效率,实现了生产管理工作的无纸化运作。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系统安全性问题,开放性是本系统的特点之一,所以要在Web服务器所在的网络环境、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服务器等硬件配置方面强化,另一方面从程序的设计中,要尽量的减少安全漏洞,严格管控操作人员的权限,防止SQL注入式攻击。通过系统的应用,生产经营信息可以处理大部分的生产和管理信息,包括了数据的输入、计算、台帐、报表的制作和传送,为企业整个生产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数据。 作者:李瑞萍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框架设计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现在,中国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慢慢开始了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改革,这种模式也是受到很多企业的重视。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企业在思想观念和管理方法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技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了企业各个领域,其中主要有经营、管理、人事和科研等等。现代企业制度模式呈现给企业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业务系统。它迫使许多企业必须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管理体系,并且对现有的应用系统进行集中的改革与转变。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在建立初期,由于组织结构与运用的技术手段不尽相同,致使原有系统的重建成本逐步跃升,企业的负担变得很重,很多的应用系统变得难以维持。怎样高效的运用现有的信息体系,最大限度的呈现出它们原有的价值,慢慢改革原有体系让它适应现在复杂多变的情况,避免资源的浪费,这是摆在大部分企业眼前重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SOA是一个以服务为中心的策略结构,是面向服务的一个体系结构,是一个组件模型。它把全部的业务装在有标准语义的服务中,每一个使用者通过它相关的服务去实现自己需要的功能。云计算是一个新型的技术模式,它为用户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会对SOA进行补充与发展。云计算再运用SOA模板的服务系统中,会让计算的相关资源通过服务的平台提供给客户,它为SOA服务流程的部署和使用提供了新的选择。在云计算的结构中,运用SOA软件会非常方便的实现协议的解绑,有利于把应用系统全部收集起来。 一.云计算与SOA简介 云计算是把可以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通过点对点的网络资源提供给广大的客户进行使用。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客户可以不用与服务的提供方进行互动。那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云计算会将网络中的信息技术转换成服务来使用,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改变现在的信息服务模式。学术界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模式,它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配置的过程中获得重要的资源,资源还可以供应其他方面的需要。事实有力的证明,这种新型模式对于企业中的计算资源的继续完善和统一是非常有利的,也会对企业IT应用的推出有着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云计算有下面的一些特点:第一,提供资源共享服务的一方可以存取、处理有效的资源,其中大部分的材料都集中在资源市场中,然后通过多种出租方式提供给使用人员。根据每个使用人员的各自特点,让不一样的物理资源和虚拟资源完成动态的重组和整合。第二,动态的延伸可以迅速和便利的提将各自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也会快速的释放相应的资源完成任务。第三,相当高的可靠性也支撑着云计算可以大规模进行体系设立,因为它使用了数据中计算节点转换的措施,用来保障服务的可靠水平。第四,通用云计算对特定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每一个云服务会同时支持不一样的程序运行。第五,云计算将应用程序系统和网络资源做到了完善的整合,使这些资源能够作为完整的服务提供给需要的客户,这些客户在任何的时间还有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需要的资源,而所有的一切都不用和服务方保持互动。第六,低成本是云计算的一个非常大的优势。第二,云计算在网络环境的服务类型(1)基础设施层。是云计算服务人员推出的虚拟可用资源,用户可以不需要购买服务器等基础设施,只要在使用网络的相关出租系统中就可以建立自身的信息体系。(2)平台层,是云计算的服务方提供的应用服务系统,客户可以获取服务信息。(3)软件层,是软件的信息提供者将应用软件放在了云端的相关服务器里,用户可以随时根据需要使用网络对各个厂商制造的应用软件进行体验,服务的一方为用户提供软件的相关维护工作和升级的技术保障,同时收取相关的服务费用。SOA是一种组件模式,它是将应用程序里不一样的板块按照使用的相关服务措施进行定义的。SOA运用规范是指在保障服务平台与编程,让结构把不同的服务体系用统一的办法进行互动而进行的独立的活动。对照传统的体系结构,在SOA结构中的体系有着下面的特点:第一,业务是中心,SOA重视风险和标准。SOA的中心观点是对企业的应用提供最大限度的技术保障,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变化。SOA运用标准化的机制,就是将这些服务器部署在公共的数据库中,让广大的使用者使用和下载。这样会确保使用者和提供者进行必要的交流,这样的状态是完成企业系统中功能的全部体现。在面对云计算的体系的角度来看,服务的一些操作流程和服务的注意事项会全部在云端通过云计算模式进行。服务的使用者其实并不关心也不需要完全知道所有服务的具体运行流程,他们只要关心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可以了。 二.基于云计算与SOA的企业信息体系 从上面对云计算和SOA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它们两个结合的使用会很好的保证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继续创新的特点。很多的学者提出运用云计算和SOA企业信息体系的大规模建立,因为这样可以让企业的计算资源得到共享,会减少信息的浪费,实现企业的信息体系形成和应用体系的重组,极大方便了资源配置,充分提高了效率,这样也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业务需要,从而支撑企业发展的目标。广大的企业中的云框架是通过应用和云平台这两个部分结合而成的,这个结构分成两部分是完全正确与合理的。因为企业里的大量用户在使用应用程序系统时,不允许直接使用底层的基础设施,而是使用云平台提供给应用层的接口。云平台层是由企业一部分服务器、相应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组成的。云平台层主要集中了相当多的应用程序,它的运行资源会通过云平台层面向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可以极大方便的进行身份认证、授权控制、主要控制审计、共享资源等有关很多细致的服务,并且最终可以加速开发出新的应用程序。云平台层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会开放给普通的用户,只面向软件开发的研究人员、配置的相关人员和系统研究人员进行使用。他们需要的基本要素主要是基础的资源。这是一种运用服务器的虚拟化技术将一物理服务中现实的分成其他几个云服务器,也会将多个物理的服务器内化为一个云服务器,运用存取的虚拟化手段将企业中全部的存取资源做出统一的整合和分割,为用户,数据库还有应用程序提供统一和规范的云存取空间,这样可以运用负载均衡的管理模式把大量的访问和数据产生的分流送到更多的云服务器上做出处理,也可以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每个云服务器在处理以后,最后可以把结果进行汇总再返回给每一个客户,就可以把系统的处理风险的把控水平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再通过数据存贮的手段还有体系将它们分成实用的备份数据,用来保证云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服务的目标主要就是实现SOA系统基本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这样可以在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进行逻辑的分析,通过标准和完善的系统接口可以查找这部分的相关功能。 作者:战河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综合评价 一、我国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现在国家电力公司拥有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综合查询系统,对于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工作所有的集团、省公司都已经出色的完成,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公司、集团开发并逐步投入运行了一些业务子系统。已经建成的信息系统与电网实时系统互联,并完成单机的那项应用到网络集成化系统的发展转换,电网实时、办公自动化、人事、用电营业、综合服务系统等都是已验收的信息系统在局域网上的运行,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公司没有实现这样的深度,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在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上的不足。就目前而言,全国大区域电网互联的实施和B/S模式在新供电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基础上,信息能实现跨地域充分分享;多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应用软件全部流程化,电量采集、统计和收费全程自动化得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等能够和电子商务的接轨,实现了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电力营销的目标。 二、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使得电力企业大型信息系统实现组织、规划、系统平台、应用软件发展的统一,并且要在整体数据规划的基础上,完成数据和信息系统的整合和重组,同时还要建立专业的主题数据库,以数据仓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完成自动化决策、自动化办公的转变。发电、用电、供电同时进行,生产、销售、使用几乎瞬间完成是电力生产的特有特点之一,而实现整个电力生产和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关键之处即保持整个电网的稳定、协调并可以完成统一调度。因此,电力企业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是在电力系统生产自动化及其过程控制的系统中直接应用上电网实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变电运行系统等。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从体系结构、应用角度、应用范围上来讲,都有各自具体的发展趋势。首先,从体系结构来说,从Single-User/Multi-Users、C/S(单用户/多用户模式、客户/服务器模式)向C/S/B(客户/服务器/浏览器三层结构模式)方向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其次,从应用角度来说,MIS/DSS/OA(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的三者一体化是未来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显在方向;最后,从应用范围来说,随着因特网等广域网的引入及发展,企业资源管理ERP、电子商务E-Business等在电力企业中时常出现并大有发展。信息系统的适用对象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领导、管理人员和专业业务人员,应用范围逐步扩展到企业全体人员甚至是外来用户。 三、国内外对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信息系统项目评价质量是一个有效的保障,对信息系统项目的评价可以从可量化和不可量化两个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其中,可量化部分的量化比较简单,只要尽全力进行量化处理就可以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国内外学者们对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评价主要是针对不可量化部分的一些研究方法。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1)专家评价法。这里所说的专家评价法是说的被视为专家评价法的经典Delphi法,是在1964年由美国兰德公司的O.Helmen和Gordon首先提出的,具体来说就是一种通过专家经验统计判断的方法,其中权重分析法、类比法和相关系数法都属于这类评价方法;(2)运筹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多目标评价问题(为了对一个事物做出一个相对全面的评价,我们通常会选择运用多个标准作为评价的依据),运筹学解决这类问题比较有把握,具体的运筹学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多目标决策方法等等;(3)模糊教学法。这种方法研究没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基本概念以及用精确数学不能描述出来的问题,其实模糊教学法是借用一种描述模糊性事物非常厉害的数学工具(Fuzzy),通过使用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在复杂模糊的现象中得到精确的数学规律,是一种描述模糊问题既简单又方便的方式。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的信息系统评价理论方法并不全面,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从研究人员的数量和水平来讲也好,从研究人员发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来说也罢,都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的研究领域。系信息系统综合评价的研究工作依旧是处在一个基础、分散、自发的状态,并没有形成较完善的科学体系。而对于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较强突破性的是徐维祥等人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以信息系统项目的客观性为起点展开研究,以协调投资方、承建方、用户、领导等各方面的关系为基本手段,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综合考虑,不仅提出了比较全面的信息系统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经济效益的定量指标计算方法进行了论述。 四、作者对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改进意见 本文作者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国内外现有的评价理论、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对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具体的改进意见为:(1)信息系统效益的显现通常在系统建设使用相当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体现出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隐性。为了更好地改变这一情况,我们一方面要选择以经济价值为导向,另一方面还要将信息系统的评价与管理基础、系统规划、用户的计算机水平和使用的积极性都有的相关性层次分明、指标界定清晰地表现出来;(2)针对信息系统的具体特点,为了量化最终的测试结果。以顺利完成对比的目标,我们要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前提下,使用模糊评价法,这一方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虽然其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但是还是可以很好地解决综合性指标体系评价定性难定量的问题;(3)结合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案例,既可以做到对单一企业信息系统的评价,又可以分析某个企业在同行业中信息系统效果所处的位置,这样一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别来证明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就不再是个难题。 总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了更好地提升电力企业水平,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作者:姜波 单位: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风险与安全管理 1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风险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是基于电脑和网络,实现电力制造、管理等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及传输的综合性的有机系统。[1]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资源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安全管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是引导和协调组织的关于信息化安全风险的互相协调的活动,即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相关信息和活动安排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协调。一直以来,很多人特别是对于信息行业出身的工作人员,都受环境影响而陷入“技术就是一切”的误区中,即人们把企业信息安全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加密技术上,他们认为只要通过加密技术,任何信息安全问题都能够解决。随着网络防火墙技术的诞生,我们又常听到“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有力保障”的论调。经此之后,入侵检测、VPN等更多新的概念及技术纷至沓来,但无论技术怎样变化,终究还是突破不了技术统领信息安全的枷锁。实际上,对企业信息安全技术的选择及应用只是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化的一部分,它只是实现企业安全运营的一个方法而己。大家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站在企业安全技术提供商的角度来说,其侧重点在于销售,因此向相关客户输送的大多都是以技术为核心的理念和信息。站在客户角度来说,只有企业的产品才是真实的、有形的,对投资方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正是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错误认识,导致一些极端现象的产生,比如:许多企业的信息化设备使用了防火墙、网络云扫描等技术,但却没有设定出一套以安全策略为核心的合理的安全管理方案,从而造成安全技术及企业的产品生产十分混乱,不能做到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及时、有效的更新。还有一些电力企业即使设定了一些安全管理措施,却没有使用有效的实施、监督机制来执行,这让安全管理措施徒有其表,名存实亡。经过研究及调查,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主要有:(1)信息系统缺陷。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也一直在不断完善中,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设计、制造及产品装配中仍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与风险,比如来自软硬件组件的安全隐患等,这些信息系统固有的缺陷对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不规范。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对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愈来愈重视,很多电力企业都采取了各种风险管理及预防措施,但是由于系统数据备份设备的不完善、数据丢失等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不规范现象的出现,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尤为重要。(3)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由于电力企业的安全宣传力度不够,相关技术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而导致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比如不能及时修补信息系统漏洞及补丁,相关人员不正确的操作、或通过U盘导致重要信息泄露等,处理不好都很有可能造成整个电力系统的不稳定甚至系统瘫痪。(4)恶意人为破坏。随着网络共享度的提高,我国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逐渐向开放型及共享型发展,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通过各种手段非法入侵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如植入病毒、窃听、干扰阻断等,这对我国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研究 信息安全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如果电力企业只根据一时需要而忽略了信息安全的动态性,只是主观的来制定一些风险管理措施,就会造成在企业信息管理中顾此失彼,进而导致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止步不前甚至有失偏颇。[2]其正确的做法是,电力企业要遵守相关信息安全标准及实践总结,结合企业自身对信息系统安全的实际需求,在进行完善的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合理的、可行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来使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一直处于安全状态。除此之外,不断更新的过程是电力企业进行信息安全管理的最基本出发点,该过程还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即安全措施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及信息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坚决拒绝一成不变,这可以将信息系统的风险降到最低。[3]所以说,基于风险的评估及控制角度来说,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与其他领域的风险具有相似性,与此同时,电力系统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又具有其独特性。将其他领域内的风险控制过程引入电力企业的信息风险管理领域,需要同时考虑到其共性和个性。安全管理主要分为网络级、系统级和应用级3个部分:(1)网络级安全管理。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网络级安全管理主要是指解决企业信息系统与网络互联而产生的安全风险问题,其主要从网络防火墙及网络结构两个方面采取安全管理措施。网络防火墙对企业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起到安全隔离作用,它可以有效预防潜在的破坏性入侵,同时可以对即将进入企业内部网络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测,并对非法、错误的网络信息进行隔离,从而保护电力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对于网络结构,根据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相关技术人员结合网络结构,设计出一种介于混合型和网状型结构之间的分布式网络结构,该分布式网络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及容错能力,从而对已有的网络结构进行了优化。(2)系统级安全管理。在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中,系统级安全设计与用户的具体应用具有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其分为操作系统与数据处理两个方面。在操作系统方面,利用有效的网络安全扫描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及时分析操作系统已有的漏洞,同时结合信息系统的漏洞自动修补技术,实现定期为相关用户消除网络中的安全隐患。在数据处理方面,企业要善于利用信息系统平台再次对数据库进行数据安全加密,从而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风险降到最低。(3)应用级安全管理。应用级安全设计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它是在设计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时,通过技术手段将相应的安全技术加入到信息系统中,从而有效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体来说,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系统访问控制是根据访问信息性质的不同,分别进行公开信息和私密信息的传送、存储及管理,从而实现在应用层次上的访问控制;而数字签名技术可以通过对文件签发者、日期等提供准确的不可更改的历史记录,来保证系统所有文件的完整性。因此,我们得知,为了确保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即相关人员不仅要从技术层面来进行安全管理的设计,还要从管理层面进行安全管理设置。[4]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定期对企业系统的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其信息系统的安全意识;(2)保持相关人员特别是管理层的人员稳定,若有人员调离,需及时更换系统密码,避免企业机密泄露;(3)设置合理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标准及企业制度等。 3结语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性在现有的信息安全技术下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相关安全问题。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可行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模式,并及时更新安全技术及设备,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方案,才能使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性一直处于良好状态。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是电力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安全不仅关系着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前途命运。因此,只有结合我国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才能保证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及平稳性。现阶段,大量事实表明,如今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大程度取决于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因此,只有将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有效进行识别及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及预防方案,才能保证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作者:洪杰 段成铎 单位:国网浙江桐庐县供电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研究 一、什么是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为了企业的发展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企业中也利用信息网络设备进行企业的信息进行管理,这样不仅高效而且更为方便。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也需要一个制度进行管理。所以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知识产物。信息管理制度是人为制定的,也是人们在发展企业中的经验总结中所改善。信息管理制度不仅是发展企业的基础更是发展企业的保障! 二、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有制定和执行两个方面的问题。在现在企业中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两个权力和权限未分清楚,导致现在的企业的职能上的含糊不清,在企业发展中执行层和制定层的职能各项竞争会导致企业不健康地发展。 (一)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太多 现在的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制定得非常多,非常细化,针对每一个方面都有一系列的制度来规定。这样的制度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企业发展中的执行层和制定层各自不断地进行完善制度,但导致出现了许多空头制度,使制度复杂化了,使制度的可执行力出现了缺乏。 (二)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不符合国家的正规的制度 现在许多企业在制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时未按照国家的制度来制度,任何一个企业的制度都必须以国家制度作为前提。现在的企业制度要不就注重一切以公司为重,要不就注重人情。这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影响。所以企业在制定制度时要与国家的制度所统一,符合国家的规定。 (三)企业管理制度不利用与企业的某些发展 企业是一个着重产生经济价值的地方,而企业制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要的目的进行服务的。但现在的企业制度喧宾夺主了,现在的企业制度只起着管理约束企业的作用,忽略了辅助企业发展的作用。所以现在企业中的管理制度不利用企业的某些发展。 (四)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更新的周期太长 在以上讨论中可知,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发展经验总结所得。所以制度是实时型。现行的制度只适合现行时期的企业发展。制度需要跟进时代的发展,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是企业科学健康发展的保障。这样的制度才能使企业跟进社会的发展。 (五)现在企业内部人才的缺乏 人才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制度是由人制定的,所以在企业制定制度层上必须要有有才能的人,这样才能时时在企业发展中总结完善好的制度。现在的企业内部人才缺乏,企业制定层的职员很多都是表面上功夫强,缺乏学习,缺乏与社会上的人才进行交流,本企业的制度能将就就将就用,也就使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更新周期太长。 (六)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的执行方面上存在问题 由以上论文可知,现在企业内部出现了许多讲情面的人,而制度在执行中需要讲究正,而制度一旦牵扯进人情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执行力上的问题。所以现在企业内部人才的不正导致执行上面出现严重的问题。 三、解决企业信息系统理制度问题的对策 (一)必须要为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执行层和制度层上招募人才 从以上论文可知人才的重要性,人制定制度,人执行制度,制度约束人,所以制度和人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现在企业信息系统制度出现的问题上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所以为企业招募人才是解决现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本。 (二)调整企业发展中其团队的精神状态 一个好的企业随处都将充满正能量,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得更加长久,更加健康。调整企业团队的气氛也必须将其企业内部各层的职权权限进行明确分工。所以在调整团队状态的开始一定要以公正的态度执行。在一个企业中团队的凝聚力起来了才能使企业发展得更好。 (三)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 从上面讨论可知,制度是具有实时性的,现行的制度只适合与现行的企业发展,要想发展好企业,一定要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随时进行更新。企业应该定期安排内部人员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在各行企业中总结出更多有利本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制度。 (四)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机构进行完善 任何制度都有好有坏,在执行制度上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就没有完美的制度。制度只能是更好,制度需要人实时地进行完善。所以在企业管理制度机构的完善有利于企业制度的完善。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也要有制度来规定制定制度的人员。制度需要完善化,也需要与企业适应化! (五)企业制度的后期工作 企业制定制度是由企业中重要人员进行制定的,但是管理制度是管理企业人员的,而企业中肯定也有人对制度拥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表达出企业基层员工的意见,这些意见有可能有利于制度的完善,所以我们在制定制度之前就要考虑到这些员工的回馈意见,定期收取这些意见并进行改善。也就是在制定制度后期工作中要考虑到在企业网络上设立一个留言栏,让那些有意见的员工进行自由言谈发挥。使制定的制度更加适合于本企业的发展和管理。 作者:印亚琴 单位:靖江港口局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工程管理企业信息系统功能和开发 1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如今,信息系统在各企业已经越来越普及,工程管理企业也是其中一员,而且其信息系统也有自身的特点。 2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2.1信息总览 目前,很多工程管理企业已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如果采用WEB方式,信息系统的登陆页面可以嵌入至其网站中。登陆后,首先进入的页面应该是内容总览界面,能够把最新的事件、需要办理的事项等各功能在同一界面中展示。如果采用客户端方式,应有1个内容集合界面,显示登陆用户需要知道的信息及待办事项等。 2.2基于工作流模式 工作流是工作任务在多人、多部门或多单位之间的流转,主要解决的是“使多个参与者之间按照某种预定义的规则传递文档、信息或任务的过程自动进行,从而实现某个预期的业务目标,或者是促进此目标的实现”。信息系统实现工作流,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无纸化办公,提高办公效率,随时得到历史数据,随时生成报表,提高办公效率。工作流引擎可以相对独立,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可采用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可通过设置进行修改的流程,优点是操作简单,通过对企业相关人员的简单培训即可自行设定流程。缺点是工作流模块独立,无法和其他功能模块进行联动,并且基本是基于人到人的流程,无法应对复杂灵活的组织机构。还有一种模式,不同工作流程的数据可以互相联通,同时可与其他功能模块联动,同时可以适应相对复杂的企业部门结构。缺点是需要比较多的开发工作。一般来说,小型企业可采用第一种方式,买到相应软件自行设置。大中型工程管理企业会采用第二种方式,找专业人员或自行开发工作流程。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模式。 2.3基于工程项目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 工程管理企业主要的业务就是工程的咨询、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等。信息系统的核心也应该是基于工程项目的。每个项目在数据库内部有一个唯一的ID标识,页面既可以统计所有项目,也可以针对某一特定项目进行各种操作。信息系统针对工程项目的主要功能有:项目备案(项目建立)、投资(成本)控制、进度控制、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资料管理、项目展示、图表功能。项目备案为所有项目的初始建立,其他各功能将围绕某一项目展开。投资(成本)控制的功能包括:项目的估算、概算、预算、标底、合同价、投资使用计划和实际投资的数据计算和分析,进行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动态比较并形成报表。进度控制的功能包括:计算工程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并确定关键工作和关键路线、绘制横道图、进度计划的比较分析等。合同管理的功能包括:合同基本数据查询和执行情况的查询分析。质量管理的功能包括:记录专项技术方案、过程检查验收、质量事故处理情况、问题记录等。资料管理:工程涉及的各种存档资料,可以统一进行电子版的管理,防止纸质文档的分散、丢失。项目展示:每个工程自动生成本工程的宣传网站,使得各方可在此相对独立地交流。对于希望宣传自己的工程项目的,工程新闻后可在专门的页面进行分类展示(需要有域名的支持)。图表功能:根据企业自身要求定制。显示工程进度,近期内完成和正在进行的任务;财务报表,显示全面的信息;对项目的各种或一种资源进行资源配置报表。 2.4协同办公功能 理想的协同工作平台能为企业提供1个好的电子化办公环境。所有项目参与人员,包括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项目管理方和监理方等,都可以在平台上沟通交流工作进展。而对于信息系统的拥有单位,还可以进行企业内部的发文、人事管理、行政管理、资源管理等操作。公告通知(公司发文):能够实现公司内部的通知下发。办公室人员只需在系统上1次即可,各部门人员都可以自行浏览。而系统应有记录功能,将已查看的用户进行记录以备今后确认和统计。人事管理功能:单位人事方面的各种功能,包括员工调动管理、晋升管理、培训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等。行政管理功能:企业行政方面的各种功能,包括考勤管理、会议管理、用车管理、图书管理等。资源管理功能:也可以是知识管理,公司内的论文、图纸、规范等统一录入收集,本公司有权限的人可查看参考。 2.5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互功能 工程管理企业采用的专业软件有很多,1个软件不可能面面俱到具备所有功能,信息系统作为核心,需要把所有软件结合起来,能够较容易地编写接口程序,与其他专业软件进行数据交互。 3程序开发 3.1系统架构 目前信息系统分为B/S(浏览器/服务器)、C/S(客户端/服务器)两种,拥有各自的优缺点。可以根据环境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式。软件可采用3层架构,表示层(Presentation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LogicLayer)、数据访问层(Dataaccesslayer),各层相对独立。优点有: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可以很容易地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有利于标准化;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结构更加明确;在后期维护的时候,极大地降低了维护成本和维护时间。缺点是降低了系统的性能和增加了一定的开发成本。相应的,表示层既可以采用客户端也可以采用WEB页面,为减少重复的开发工作量,服务器端提供数据方式采用webservice,无论表示层采用何种方式,都可以调用同样的webservice方法,同时考虑到移动办公逐渐普及,这种方式也可预留移动程序的调用。此外,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将数据库和webservice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中以减小运行压力和增加性能。 3.2功能模块和工作流 如果采用通过设置即可进行修改流程的方式,功能模块和工作流各自独立,很难发生数据交互,只能实现各功能模块的录入查询,流程则作为单独模块。而且工作流扩展性不高,很难实现多部门共用1个流程的情况。因此,一般大中型企业会进行定制开发。基于工作流模式,可实现每个功能模块都可自行定义是否发起工作流的效果。开发时,每个模块的数据都在定义好的数据表中,可实现各模块的数据互通。采用1个好的工作流引擎,可扩展性强,可根据人员部门不同,自动判断某个节点应该由谁审批。而表示层,可根据页面不同,按功能模块显示所有数据或按工程显示数据。比如,在项目备案中,显示所有的项目信息及流程情况。或者,查看某一工程的所有资料与展示。这些,有可能会使用Web页面与客户端的结合来实现。 4结语 随着工程项目的规模和需求变化,以及企业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已经越发凸显。企业信息化从本质上讲就是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也就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1个好的信息系统,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工程管理企业的竞争力。 作者:储家琪 单位: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电网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方式 1研究背景 电网公司在运行方式涵盖的内容和管理思路等方面已经逐渐统一,但还停留在文档信息收集层面,缺少一个标准模型对信息系统中庞杂的运行方式各类信息进行统一与规范,在运行方式编制与管理过程中,按照传统的网络、主机、存储、中间件、数据库对运行方式进行梳理与划分,线条过于粗犷,缺少一根总线将各类运行方式进行关联,无法体现整体的运行方式特点,不能满足信息系统日趋精细化、一体化的运维需求与管理需求。因此,亟需一个以应用系统为总线,在宏观上可以反映系统运行的总体架构,微观上能够展现重要配置信息的运行方式模型,为信息系统资源调配、检修计划的编制与执行以及运行异常状态下的应急处置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起到分析辅助决策的作用,此项研究对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2运行方式模型 信息系统运行方式庞大复杂,且影响信息系统运行的因素较多,在建立信息系统运行方式模型时,以简单的模型很难应用到电网企业的信息系统运行方式,应当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阐述的信息系统运行方式模型将按照纵向分层,横向划分域建立模型。纵向采用不同层次表示不同粒度的运行方式,层次按照电网企业信息系统复杂度划分为5个层次(0层至4层);横向则参照ER图模型,按照业务类型划分不同实体,实体之间以关系建立连接。信息系统运行方式模型中纵向层次模型的每一层是由一个实体关系模型构成,为了能够对整个模型有一个精准的了解,首先阐述横向实体关系模型的构成细节,然后再从整体上介绍纵向模型的运行机制。 2.1实体关系模型 (1)运行实体:实体是客观存在的且可以区别的事物,现实世界由各种各样的实体组成。实体在本模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关系、属性以及状态存在的载体,关系和属性都是依赖于实体而存在的,实体在模型中的各个层级的定义略有不同。在信息系统中实体可以有物理和逻辑两种映射,物理映射可以表示主机、存储和网络设备等,逻辑映射则为应用系统、数据网以及传输网等逻辑概念。(2)运行关系:关系是整个模型的核心,它表示了两个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实体之间关系的抽象表示,即当某一实体的属性发生变化时,与其有关联关系的实体会感知到实体的变化。一个关系只能关联一个起点实体,也只能关系一个终点实体,是严格的一对一关系,对于双向都有关系的实体,可由两个关系表示。一个实体可以有多个关系,即可以形成一个实体对应多个实体的形式。(3)运行属性:运行实体所具有的特征称之为属性,它是对实体自身内容和品质的描述,它是实体中所承载的数据,只有具备属性的实体才有实际意义,一个实体由多个属性来描述,比如当实体对应主机时,它的属性可为CPU、内存等配置信息。(4)运行状态:表示了实体在信息系统中的运行情况,在横向实体关系模型中实体、关系以及属性均是静态的配置数据,只有运行状态在实体运行过程中会动态发生变化。一个实体只能有一种运行状态,运行状态可以关联到多个实体,一个实体运行状态的变化会影响与其有关系的其它实体。 2.2层次模型 横向实体关系模型能够表示运行的动态信息,而纵向的层次横型则是对静态运行方式相关配置数据的不同粒度的展现,通过不同层次的缩放展示不同粒度的配置数据,并在相应层次将静态的实体、关系、属性与动态的运行状态进行关系,集中展示。0层是整个模型中粒度划分最粗的层次,0层模型中能够表示电网企业信息系统整体运行方式,0层模型更关注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硬件、网络等都是为应用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支撑的手段。应用系统在0层模型中对应为实体关系模型中的实体,应用系统的接口则映射为运行属性,应用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对应到模型中的关系。1层模型是对0层模型应用系统实体的更细粒度的划分,1层模型则表示某一具体应用系统内部各构成元素的关系,1层模型更关注于影响本应用系统运行状态的内部元素。1层模型中实体包括应用系统、中间件、DNS服务、数据库、主机以及存储等,这一层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出影响应用系统运行状态的外部因素。2层模型的实体为系统运行所依赖的更精细的因素,包括应用节点、数据库节点、SAN网以及应用存储等,它是对1层模型的更细致的划分,将网络、主机、存储等按照粗粒度进行展示。3层模型能够非常完整的描述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与前3层相比,此层将实体划分到具体的物理设备,比如交换机、存储节点、路由器等,通过此层能够完全的展示出运行方式单流程对于应用系统所造成的影响。4层模型(实体监控层)能够实时反映各实体的属性运行状态,此层各实体属性状态与各监控系统联动,各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控状态能够反馈至此层模型的实体属性中,实现各实体的状态实时化,为系统资源调整及异常预警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2.3模型实例化 建立模型的最终目的是将模型实体化,解决具体的运行方式问题。本模型实例化描述语言为XML,XML是可扩展的标记语言,它用于标记文档使其具有结构性的标记语言,可以用来标记数据、定义数据类型,是一种允许用户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定义的语言。选择XML描述模型的原因有两点:(1)通过XML可以完整的表达模型中的实体、属性以及关系;(2)XML应用非常广泛,使用它能够方便的将模型转化为管理系统的配置数据,也可从管理系统中导出模型,便于此模型具体应用。模型实例化过滤,如图1所示。模型的实例化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1)将主机、存储以及网络映射到模型中的实体;(2)将实体与实体的属性进行关联;(3)定义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4)以XML形式描述实体、属性及关系;(5)管理对模型文件进行翻译,形成运行方式拓扑。 3模型应用实例 为了将模型中的各实体和实体关系进行全面管控,需要相应的信息系统做支撑。通过将A业务系统运行方式实例化成XML描述的运行方式配置数据,导入到信息系统运行方式管理平台,展现出形式的1层运行方式界面,如图2所示。图中间区域为运行方式展现界面,界面中展现的实体、关系以及属性均为运行方式实例化的XML配置数据,而实体运行状态则由平台采集程序通过SNMP、Syslog等协议从设备或系统接口中动态采集,并与实例化的实体进行关联,在界面中统一展示;界面左下角为快速定位栏,通过该栏导航功能能够快速定位到实体;右侧为系统中各实体关联的属性;通过左上角的层次缩放按钮能够在不同层次之间跳转。通过信息系统运行方式管理平台将模型实例化并集中展现,可以实现对信息系统运行方式全面的监控和管理。 4总结 针对电网公司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建立运行方式模型,对信息系统中涉及的所有实体,以应用系统为总线进行全面梳理,并将该模型与电网企业具体应用系统进行关联,提出具体的应用方案,检验了模型的可行性。然而,运行方式模型的建立只为电网企业信息系统运行方式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进一步的深化应用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1)建立运行方式管理系统,实现运行方式模型中实体、属性以及关系数据的维护,实时采集实体的运行状态,并将动态的运行状态与静态的配置数据关联,通过软件系统实现对信息系统运行方式自动化管理;(2)将运行方式与“调、运、检”体系充分结合,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通过运行方式明晰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3)利用信息系统运行方式模型,实现系统缺陷和故障实时告警,预先分析故障的影响范围及问题扩散的可能性。 作者:赵永彬 李巍 杨壮观 郑善奇 单位: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施工企业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论文 一、充分沟通,明确需求 (1)调研现状在系统开发前,需要协同软件开发公司本单位的管理现状、现有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及水平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个管理层次调研,包括执行层、主责层、管控层、指导层。如某公司财务信息系统已在公司应用多年,较为成熟,基本满足其业务与核算需求,因此新建信息平台在开发的时,只需要建立与原财务系统的接口,并补充完善原财务系统中对客户的支付控制功能,这样即避免了重复开发,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又补充完善了原财务系统所缺失的部分功能。(2)总结在其他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许多单位早意识到信息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早就着手了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但由于软件开发的工程量和技术难度都较大,虽然仍没有十分成熟的软件,但仍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因此在开发之初,需要对本系统、本行业的信息系统总体开发、运用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其他单位软件系统开发的经验教训。如某单位某子公司与某软件公司协同开发的项目综合管理软件,针对需求调研时的管理水平与要求设计,业务范围涵盖公司业务管理的所有模块,历经数年,经过数个项目的现场验证,终于从功能角度、技术角度满足了该公司几年前研时的需求,然而在正式推广时,遇到以下问题:①系统开发时,求大求全,正式应用时,项目部业务部门水差参差不齐,难以同时齐头并进,推广人员精力有限,难以顾及全部的专业;②系统对设计了对业务流程的审批,但涉及人员太多,如验工结算流程,从架子队至执行层至主责层多达十几个人需要进行审批,加上工地网络不畅等原因,经实际测算一份验工结算工作流程,从发起到全部审批完成,需要四个工作日,将影响项目的进度款支付,同时这些基础流程对系统中设计的统计分析功能影响巨大,因此流程过长、限制过死成了系统无法顺利推广的最重要的原因。③系统设计的流程、表格较为固化,系统从需求调研到开发完成具体推广应用的条件,历时四年,但是公司的管理水平与要求跟四年前已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也就是软件开发的灵活性不足,适应性不强,使开发出来的系统不符合日新月异的管理需求。④系统开发时基于的平台落后,界面不友好,升级困难。(3)需求准确定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管理者提出当前状态下急需依靠系统解决的关键问题,即不能及时准确的取得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数据,基础数据多次采用,时点不同造成数据间相互冲突。在总结其他单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本公司信息系统开发“核心模块先行,基础表单固化,流程由使用单位自行设计,平台先进升级方便”等原则,决定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基础数据“一次录入、多次利用”,各个管理层级所需统计分析报表自动生成,通过业务流程的设置加强后台对项目的管控力度,由项目经理管项目转变为法人和项目经理共管项目的模式。 二、确定核心模块及开发的分阶段目标 项目管理包括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进度管理、安全质量和环境保护管理等,信息系统的首要任务为解决对项目各成本要素的管控,因此核心模块确定为财务管理、工程数量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等,即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间接费的管控。系统开发的第一阶段以财务倒逼机制为手段,以项目的收入清单为依据,以工程、物资、设备总控数量为基础,签订承包合同,按时结算,按时支付,实现执行层与主责层对项目的共管,以及管控层对项目的监管。系统开发的第二阶段为依据企业各个管理层级对信息的不同需要,实现核心模块数据从的数据库中自动生成各管理层级需要的各类数据。减少重复工作量,提高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加强各类成本要素数据的管控、纵横向比较与分析、预警等。系统开发的第三阶段为将项目管理的其它模块陆续加入,包括安全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试验管理、党群工作等等。使项目管理系统成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工程。 三、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系统推广及应用 目前,经过上述定位的信息系统已经在某单位得以全面应用,成为了该单位实现“法人和项目经理共管项目”和落实精细化管理最佳工具。综合该单位在短期内得以全面推广该项目信息系统的经验如下:1.领导团队的高度重视和必用不可的决心可操作性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平台开发完成后,能得以顺利的推行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领导团队对系统的高度认可、高度重视。某企业采用了由总经理亲自带队,各单位第一行政领导及技术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片区现场推进会,宣传信息系统推行的重要性、必要性,传达了领导团队全面推广使用系统的决心与信心。必须使用信息系统的理念与领导层决心的传达与展示是系统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与前提。2.培养强有力的推广与应用核心团队为顺利推广应用本系统,应成立由软件公司系统开发人员与公司负责协作开发人员、系统管理员等共同组建的核心团队,负责系统的操作培训、技术问题的解决、后台硬件的维护、数据安全等工作,作为系统有效运行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技术保障。由系统开发人员对各级子公司的关键业务人员(包括核心模块相关人员与系统管理员)进行现场培训与实战演习演练,掌握了系统的使用与流程的设计等技能,并对系统使用时存在的常规问题有一定的解决能力,再由各级关键业务人员对本公司的项目人员进行培训与数据录入的现场指导。事实证明,分层级的培训与推广应用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般项目提交的在各公司关键业务人员能力范围内无法解决再提交核心团队,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3.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系统推行时,应制定阶段性目标,分阶段确定各项目数据录入的要求。4.奖罚分明的考核兑现制度为提高各级公司、各项目推行信息系统的积极性,建立奖罚分明、可量化的考核标准,对信息系统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及时性等建立奖罚标准,并及时考核兑现,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度的奖罚,将对提高系统数据录入的质量、进度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四、结束语 总之,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这个掌握信息就掌握了胜利机会的年代,对施工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必须的、必然的方向,开发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适应性的系统,并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推广与应用,使之真正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的最有效工具,最有力武器;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作者:赵浩 单位:中铁五局一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经验探讨 1企业信息系统云计算实施基本步骤 1.1评估云计算实施的必要性、可能性云计算平台的优势非常明显,但在实施之前,必须充分评估本企业实施云计算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云计算具有高度兼容性和整合能力,适合将企业原有计算平台和信息系统进行统一整合。但是,云平台固有特性决定其暂时不能胜任以下特殊应用。·采用非PC架构平台搭建的应用系统。例如运用小型机担任计算平台的应用系统,或者主要由苹果MAC平台构成系统。现有的企业虚拟平台只支持在PC服务器上部署,也只能虚拟出PC服务器硬件。·复杂图形处理及3D处理应用。虚拟软件暂时无法支持高性能图形卡,无法实现硬件加速功能。·需要单机多屏显示或者多机独立显示的应用系统。·外接端口使用较多的应用。例如大量使用RS232串口、USB端口的应用,此类应用因外接端口与物理主机对应,无法实现虚拟机自由迁移,失去了虚拟化的重大优势,如果利用串口服务器、USB服务器等第三方硬件实现资源共用,又可能因单点故障影响可靠性。·I/O密集型应用。云平台实施后,每台物理服务器上同时有若干台虚拟服务器在运行,其CPU、内存等资源均能得到合理划分。但是,外部存储I/O一般都是通过SAN光纤存储实现,多台虚拟机会对主机的I/O通道进行抢占,在I/O压力较大的应用中可能难以满足要求。·因安全问题要求物理隔离部署的应用。例如在电力二次安全防护中,生产控制大区的应用系统和管理信息大区的应用系统无法实现整合。1.2信息化基础资源调查企业信息化基础资源调查是建设企业云计算平台的重要步骤。主要工作是调查统计现有信息化基础资源情况,包括PC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网络情况等,建议以表格形式整理汇总,具体见表2。本步骤有两个目的:一是确定企业云平台建设规模,根据现有服务器的实际数量和配置要求决定迁移至虚拟平台后的虚拟机数量和资源需求,从而推断出所需物理服务器的实际数量;二是可筛选出现有服务器中配置较高者,经升级后作为云平台的资源池,尽量节省成本。根据经验,在典型的企业应用环境中,一台主流的PC服务器可承载6~8台中等负荷的虚拟服务器稳定运行(内存需根据虚拟服务器要求进行扩充)。1.3选择云平台硬件、软件方案完整的企业云平台基础设施由物理服务器、存储系统、网络以及平台软件组成。这里采用的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VMware软件。在本步骤中,物理服务器要求如下。·单个CPU内核数尽量高,因VMware通过物理CPU个数授权,因此同等价格下,单个CPU内核数越多,性能和处理器负荷冗余度越好。·内存足够大,单台物理服务器要支持多个虚拟服务器同时运行,足够的内存必不可少,以笔者的实施经验,单台物理服务器内存应大于64GB。·应配置2块以上8GBHBA卡接入冗余多路径SAN或者采用冗余10GBiSCSI存储网络,以保证数据存储可靠性等性能。·对磁盘I/O要求不高、网络结构较为简单的,可以选用刀片式服务器,以节省安装空间和能耗。·可尽量利用原有配置较高的服务器升级而成。存储系统一般采用SAN结构,也可以使用iSCSI。结构简单、主机数量少时,也可以用SAS、SCSI电缆等直接组网,只要满足“存储设备的LUN能同时被所有主机访问”即可。存储设备容量根据现有服务器的总容量选取,必须支持RAID5或RAID6,并根据需要增加热备份盘,介质应尽量采用高速FC或SAS硬盘(15000r/min),为节省成本,也可使用其他类型硬盘。网络系统与传统架构相同,建议每台物理服务器有两块及以上的网卡连接到企业内部网交换机。1.4搭建云计算平台本步骤开始为正式实施安装阶段,主要工作由集成商完成,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1)规划各硬件设备安装位置,网络、光存储连接方案。(2)安装存储设备,上电后进行基本阵列配置,建立RAID,设定热备份盘,划分LUN(逻辑单元号)并予以全局。因虚拟机迁移需要,此处应至少划分2个LUN。(3)安装新增的物理服务器,连接HBA卡和光纤交换机,连接网络。(4)在新增的物理服务器上安装虚拟平台软件,如VMware的ESXi及vCenter,云平台基本成型。(5)将拟升级加入云平台资源池的服务器上的现有应用迁移到云平台中。(6)对这些服务器进行升级(主要是内存及HBA卡),安装虚拟平台软件,加入云平台资源池。(7)将其他应用逐一迁移至云平台。(8)配置云环境下的高可用,例如HA或FT。 2原有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经验 系统迁移是将运行在物理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及操作系统平滑转移到虚拟机中运行,每台服务器数据量往往都在数十吉比特以上,较为耗时。为保证迁移过程中应用系统正常运行,需要利用专用工具软件进行在线迁移,因为操作系统和软件环境的影响,在线迁移有时会失败。2.1迁移工具的使用各虚拟技术提供商均会免费提供适合自身平台使用的在线迁移工具,如VMware的ConvertStandalone。软件具体使用方法不再赘述,仅提出如下使用过程中的要点。·Convert可以安装在被转换的Windows服务器上,也可以安装在网络中其他Windows服务器上,前者转换速度稍快,后者可同时转换多台服务器,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迁移时尽量选取服务器访问量较小的时间段进行,避免二次同步中出现错误。·迁移操作前应保证被迁移服务器和vCenter服务器网络连接可靠,并关闭被迁移服务器上的网络防火墙和病毒防火墙。·被迁移服务器上的server、workstation服务应保持开启,系统策略中应允许具有管理员权限的账号在网络登录。·迁移选项中,转换后的系统服务应将物理机硬件相关服务全部禁用,例如HPSmartArray、HPSystemManagementHomepage、HPRemoteMonitor等。·如果想在Windows主机转换后对系统进行自动配置,如刷新SID等操作,需提前按迁移工具的提示,自行在网络上下载对应版本的sysprep包,复制到指定的目录方可进行操作。·如果转换过程中报错失败,可根据错误提示对被迁移的系统进行调整后重新转换。如果始终无法转换,则只能将被迁移主机停机,用另一工具VMwareConvertCD光盘启动系统,进行离线冷克隆。冷克隆兼容性最好,但速度较慢,且被迁移主机在迁移期间无法提供服务。·转换后应检查虚拟机的数据完整性,为网卡配置IP地址,检测相关服务是否正常。2.2虚拟机管理命名为便于管理,各类云平台支撑软件都会给用户提供方便、直观的管理控制台,为适应云环境下的主机管理,建议在给虚拟机命名时包含主机名、系统名及IP地址等基本信息,尽量使用英文、数字及英文标点,不要使用中文。2.3迁移错误排查以本单位实施过程为例,迁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案如下。(1)在对Windows主机进行迁移时提示VSS快照创建失败VSS(volumeshadowcopy,卷影复制)是Windows提供的系统服务,用于创建基础存储设备的高保真时间点映像,如果该服务运行异常,迁移程序将无法正常运行。解决方法:检查系统服务中VSS运行是否正常,可重启服务后再次尝试。另外,如果源主机挂载有USB或ESATA存储设备,建议在迁移时将其排除。(2)转换后的虚拟机无法设置原IP地址,提示该IP地址已经分配给其他适配器迁移前后,操作系统识别到网卡发生变化,但原IP地址仍关联到已经不存在的网卡上,导致无法分配给新网卡使用。解决办法:运行“注册表编辑器(regedit.exe)”,搜索原IP地址,将值改为空,再重新在网络属性中为新网卡配置IP地址。(3)不明原因的反复迁移失败部分服务器可能因特殊的软件兼容性问题导致不可预料的迁移过程反复失败。对此,建议将迁移程序安装在被转换的服务器进行尝试。如果仍不能成功转换,则采用光盘启动进行冷克隆。2.4迁移完成后的优化系统迁移完成后,应及时对应用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和检查,包括云平台的运行情况、主要资源占用;各虚拟机的资源分配是否充足;检查虚拟网络是否通畅;验证虚拟机迁移能否正常动作;对关键服务器进行性能分析,如果有硬件瓶颈应采用升级或资源调配的方式予以解决,确保正式投运后平台长期稳定运行。 3云环境中的系统安全 企业信息系统迁移到云平台后,传统IT架构下的信息安全策略及方法大部分仍然适用。同时,鉴于云平台自身的特点,也具有一些新的安全风险和相应的防范技术。3.1合理分配管理权限云平台将原有分立的各服务器集成到统一的资源平台中,操作员可以远程在集成的管理环境中进行硬件层面的操作,而默认平台管理员对所有资源和虚拟服务器拥有完整的操作权,在多管理员的环境下,可能带来越权使用的风险。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级别的操作人员分配相应的管理权限,并按照AAA(认证、授权、审计)规则严格进行访问控制。3.2云环境数据安全云平台中的所有数据全部存储在集中存储设备(磁盘阵列)中,一旦存储出现故障,可能导致系统大规模停运和严重的数据损失。在企业环境中必须绝对避免这种情况。硬件层面:集中存储设备必须拥有高可靠性,必须采用合理的RAID级别(RAID5或RAID6),指定足够数量的热备份盘,有条件者建议采用双机镜像克隆。在日常巡检中,应特别注意存储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数据层面:合理制定备份策略,对重要数据定期进行备份。主要方法有虚拟机克隆、平台级备份工具VeeamBackupServer、传统的主机级备份工具等;病毒防范可沿用原有防毒体系,也可采用云平台认证的嵌入式防毒体系,可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企业云计算从本质上隔离了应用。对于运维的单一个体来说安全性必然会提高,防止安全问题的引入以及隐患扩散。同时对于整个平台来说,整体管理控制、局部独立管理模式也提高了平台的安全性,通过补丁管理,以push方式可以短时间内弥补所辖虚拟机的安全漏洞,同时也使得平台本身安全性提高。针对具体应用系统的安全,可以利用同步镜像、负载均衡技术提供进一步的保护。 4结束语 该信息系统云平台使用效果较好,既大幅度降低了数据中心运维成本和总体拥有成本,又保障了数据安全和系统、应用的稳定。经过一年多的正常运行,云计算平台与以往传统方式相比,资源利用、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据初步测算,云计算平台实施后,现有规模下可减少服务器25台,节约投资成本125万~200万元;节约机房空间、制冷量约60%;每年节约电能2.6×106kW·h;后续管理运维成本显著降低。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企业云平台也将进一步完善,最终建成一套数据高可靠、业务高可用、设备高效用的基础平台,更好地为企业信息化应用提供保障。 作者:王骞 邹联 单位: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1中小企业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1.1Access的优势(1)存储方式单一。Access管理的对象包括表、窗体、查询、页、报表、模块和宏,这些对象都存储在同一个数据库文件中,便于用户统一操作和管理。(2)面向对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主要建立在类和对象的基础上。类的一组属性和方法定义了类的界面,它封装了类的全部信息。在Access中,通过可视化的操作能快速创建类的具体对象,然后设置对象的属性和方法,以定义该对象的外观和行为,而不必关心其内部是如何实现的。(3)完善的向导和设计器。Access提供了将近100种向导以及丰富的设计器或生成器[2],可引导用户建立数据库的各种对象。(4)集成开发环境与Internet。Access提供了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环境,而且用户可通过数据访问页对象将应用程序迅速到Internet上。(5)与其它软件之间的资源共享。利用Access强大的DDE(动态数据交换)和OLE(对象的链接和嵌入)特性,将其它对象嵌入窗体和报表中,建立动态的数据库报表和窗体,实现与其它应用程序的数据共享[3]。1.2VBA的特点VBA是新一代标准宏语言,是基于VisualBasic发展而来的,是开发MSOffice应用程序的嵌入式程序设计语言。相对于传统的宏语言,VBA具有以下特点。(1)提供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VBA通过模块对象(类模块和标准模块)的设计实现程序的功能。(2)内置脚本语言。VBA程序是内嵌在MSOffice文件中的,必须寄生于已有的应用程序,且被Office程序解释执行,VBA程序不能编译成后缀名为“.EXE”的可执行程序,不能脱离MSOffice环境运行[4]。(3)通用性。VBA作为一种通用的宏语言可被所有的Microsoft可编程应用软件所共享[5]。它具有跨越多种应用软件并且具有控制应用软件对象的能力,使用户运用一种语言即可开发各种应用软件,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可移植性。 2ADP在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在Access2003中,通过ADP方式创建Access数据项目文件,然后在ADP数据库窗口中设计数据表、查询、窗体等各种数据库对象以创建用户界面及组件,最后在Access2003内置的VBE(VisualBasicEditer)开发环境中编写VBA程序以实现各功能模块的功能及数据库系统的集成。现以医院门诊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中小型数据库应用的实例,按照Access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常用步骤对医院门诊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2.1信息系统的设计2.1.1需求分析医院门诊部门是直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首要窗口,也是医院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门诊管理系统的目标是使医院门诊业务数字化,即通过管理信息平台完成门诊具体事务及行政管理,提高医院门诊效率和服务质量,减轻业务人员的劳动强度。通过对中小型医院的深入调研与需求分析,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见图1)及系统业务流程(见图2)。2.1.2数据库设计与建模根据“医院门诊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关系型数据库理论,设计了结构合理且不会引起操作异常的满足第三范式要求的数据表。本系统用到7张数据表,它们的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模型见图3。2.2信息系统的实现2.2.1窗体界面设计在一个软件系统中,使用最多的窗体是录入窗体和查询窗体,而这两种窗体除了绑定的字段不一样外,其它功能都大同小异[6]。但由于这两种窗体在整个系统中占了很大比重,所以重复设计这些窗体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节约窗体布局设计时间并减少代码编写的工作量,该系统预先设计了一个标准的窗体作为模板,这个模板窗体应具备常用录入窗体或查询窗体的基本界面和功能。笔者的设计思路是:把各窗体的共性抽取出来变成通用的窗体模块,而将各窗体的不同特征(变量或方法)均集中在窗体打开事件中进行存储和设置,既使程序设计模块化又增强了程序的可扩展性[7]。一旦需要创建新的窗体时,可复制这个模板窗体,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定制的功能就行了。使用模板窗体的另一个好处是几乎所有窗体具有统一的界面风格。根据以上窗体设计思路,各基础数据窗体的创建步骤可大致概括为:首先设计标准模板窗体,再通过复制模板窗体得到一个新窗体,再修改此窗体的记录源,然后删除模板窗体的原有字段,将指定字段添加到新窗体中,最后在此窗体的窗体打开事件中修改变量值就可以了。2.2.2功能模块实现该系统的数据库编程采用了基于组件对象模型(COM)的ADO(ActiveX数据对象)数据访问技术。为节省篇幅,以“基本资料管理模块”和“门诊管理模块”为例,采用程序编码和程序逻辑控制的方式讲述各功能模块的实现原理。(1)基本资料管理模块本模块包含“医生档案管理”、“病人档案管理”、“药品档案管理”三个子模块,其业务功能非常相似,为节省篇幅,现只讲述“医生档案管理”模块的实现过程。“医生档案管理”模块的作用是完成对医生档案的新建、查询、修改及删除操作。该模块的窗体界面设计和运行的效果见图4。“新建”、“修改”、“删除”、“查询”功能的VBA程序代码分别见程序1、程序2、程序3、程序4,“保存”功能的程序逻辑控制见图5。程序1:“新建档案”按钮的单击事件过程(2)门诊管理模块①门诊挂号管理子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完成病人就诊前的挂号管理,如果系统中存在病人的档案,则直接生成挂号单,否则应建立病人档案,再挂号。该模块的窗体界面设计和运行的效果见图6。挂号ID和挂号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单击“新增”按钮打开“病人档案管理”窗体,将某病人信息输出到“门诊挂号管理”窗体对应的控件中。单击“保存”按钮将病人的挂号信息写入数据库。②就诊开药管理子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完成医生对病人的病情和诊断结果进行记录,并根据病情开药。该模块的窗体界面设计和运行的效果见图7。在“就诊开药”窗体的中输入挂号ID后按回车键,可将病人的就诊信息和开药明细输出到窗体对应的控件中,其实现过程见程序6。医生记录病人的诊断信息并依据病情开药,其实现过程的程序逻辑控制见图8。程序6:“挂号ID”文本框的KeyDown事件过程③收费发药管理子模块该模块的作用是计算和收取病人就诊的所有医药费,并发放药品。该模块的窗体界面设计和运行的效果见图9。划价、收费和发药业务流程实现的程序逻辑控制见图10。2.2.3系统集成为了集中管理各个分散的功能模块,使用户操作具有连贯性,需进行系统集成。该系统使用“菜单集成”和“窗体集成”的方法将已建立的所有对象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控制平台主窗口。(1)菜单集成使用宏建立自定义菜单栏,其步骤是:创建宏组(由若干个宏组成)以设计系统主菜单,创建宏以设计子菜单,最后执行【工具】│【宏】│【用宏创建菜单】菜单命令[8]。在这里只列举系统主菜单及其“基本资料”子菜单的设计过程,菜单宏的详细设计及参数设置见表1。(2)窗体集成在“主界面”窗体中创建多个按钮控件,并使用选项组控件按功能将他们分组,然后把每个按钮的“单击”事件属性设置成相应的宏即可。 3结论 通过真实的中小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可更直观地理解了ADP方案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方法,即首先对软件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及业务流程,然后对数据库进行设计与建模,再设计窗体界面,然后编写各模块及组件的VBA程序,最后集成数据库系统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现ADP提供了一组功能强大的工具以及一系列数据库应用的解决办法,完全可用于中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场合,为企业创建安全、高效的数据库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使用户能够比以往更轻松地组织、访问和共享信息。 作者:刘坤彪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财经学院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小议企业信息系统的流程与管控 1信息系统上线试运行申请 系统建设完成后由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单位负责向信息化管理部门申请系统的上线试运行,系统申请上线试运行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1系统建设开发单位按照系统需求说明书、系统目标任务书或合同中的规定已完成系统的开发和实施,系统经用户试用并修改完善,已相对稳定,具备有关功能和安全保障措施,经业务部门确认能够满足当前业务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业务的发展。 1.2系统建设开发单位对系统进行严格的测试,包括系统的功能实现、安全性、性能、可用性、兼容性、集成性等方面,并形成测试报告。测试结果经信息化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运行维护单位的认可。 1.3系统建设开发单位完成各个层次重点用户的培训工作,包括系统最终用户和运行维护单位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1.4系统建设开发单位配合运行维护单位制定详细的上线试运行实施计划、系统备份方案、系统监控方案、安全策略配置方案、应急预案和移交计划等。对公司核心应用系统需提供快速恢复系统的部署方案。 1.5系统建设开发单位、运行维护单位共同检查系统的安装环境,确认满足安装所需的服务器、网络、电源等环境保障条件。 2信息系统上线试运行测试 2.1系统开发完毕后模拟配置生产环境,并将信息系统部署至模拟测试环境。 2.2制定测试方案,对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编写详细的测试用例 2.3进行集成测试,通过性能测试工具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和安全评估,重点考察系统的集成性、健壮性、稳定性、负荷响应能力和安全性等指标。 2.4进行功能测试,对运行环境中各功能模块的连通性、响应能力、安全性以及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影响等指标,形成相关记录和报告。 2.5运行维护单位确认上线试运行测试通过后,结果报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各相关部门在系统上线试运行申请单签字确认后,系统即具备上线试运行条件。 3系统上线试运行 3.1当信息系统满足以上试运行申请条件并通过试运行测试后,由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确定系统上线试运行开始时间和上线试运行的期限,原则上上线试运行期为三个月,具体可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同,按照能够全面检验系统运行质量的原则确定合理的运行时间或实际发生业务数量。 3.2上线试运行的初期安排一定时间的观察期。观察期内由系统建设开发单位和运行维护单位共同安排人员进行运行监视、调试、备份和记录,并提交观察期的系统运行报告。 3.3系统上线试运行期间,未发生影响用户使用的故障、未发生因软件缺陷而导致系统停运的重大故障、未进行较大变更等,可认为该系统上线试运行期间稳定运行;否则需待系统整改完善后重新开始上线试运行。 4系统上线试运行验收 系统运行期间连续稳定运行,没有影响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的重大问题,可由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牵头组织验收,成立验收工作组(或验收委员会),成员应由业务部门、系统开发、运行维护的专业人员组成,验收工作组包括技术审查组、生产准备组、文档审查组等专业小组。对项目相关文档进行全面检查,对系统功能实现、性能、安全性、数据备份与恢复、应急与快速恢复方案等进行测试和核实,并作出验收结论。 5系统正式运行 通过信息系统的上线试运行验收是信息系统完成上线试运行转入上线正式运行维护的标志。通过上线试运行验收后,系统完成建转运工作,该信息系统即为正式在运信息系统,需严格按照公司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相关规定纳入日常管理。运行维护单位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除保证系统所需网络和软硬件环境正常外,还应对系统应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做好应用统计,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 6系统下线 系统下线前,由业务主管部门向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提出下线申请,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组织对系统下线进行风险评估,以确认系统下线后是否对其它系统造成影响。系统通过下线风险评估,并经其它相关部门审核和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审批后,由运行维护单位具体实施。运行维护单位应根据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对应用程序和数据进行备份及迁移工作。备份数据保存时间由业务主管部门确定。 下线工作完成后,运行维护单位向业务主管部门提交系统下线报告并抄送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同时做好该系统相关文档、材料的归档备查工作。在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系统上线试运行申请、上线测试、上线试运行验收和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各阶段缺一不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作者:孙帅 单位: 平高集团信息中心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煤炭企业信息系统设计探新 1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它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管理业务、组织行为等多方面。多年来,人们探索了许多指导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理论和方法,相比于其他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能较全面支持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方法,其他方法尽管各有优势,但都大多只能作为结构化系统开发在局部开发环节上的补充,尤其是在系统开发工作量最大的系统分析阶段,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评价四大部分, 2煤炭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遵循结构化开发方法 根据煤炭企业现行系统分析,考虑到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应该分步进行,采用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时,由于使用用户对煤炭企业MIS需求定义有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相关系统研发人员由于不熟悉煤炭企业工作流程,导致开发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在沟通上难以迅速达成一致,因此在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时会增加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反复询问相关需求,并进行调试。 3设计原则 (1)煤炭企业MIS是一个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模块化结构设计尤为重要,在设计中遵循系统相关性原则、可维护性、整体性、可扩展性、易维护性等原则,编码尽量浅显易懂、文档的工程化、标准化。(2)由于信息管理系统具有开发人员多、开发难度大、开发周期长、相关流程易变等特点,因此要特别注意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和原型法相结合。(3)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运用会对传统管理模式带来冲击,势必会产生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相关领导要积极负责,并开发人员与业务人员紧密合作,才能确保开发顺利进行。 4系统功能设计 煤炭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总目标是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在煤炭企业建成综合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起以中心数据库为核心,各部门数据库分别存储并与中心数据库具有互联互通能力,实现信息的共享使用。使各部门的数据具有与中心数据库互联互通,实时更新各类信息,共享各类信息。系统在实现科学性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要为企业领导管理活动提供分析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现代化管理环境。 5系统结构设计 使用vs2007以及SQL数据库技术,将煤炭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划分为个模块,如图2所示。辅以原型法,将每个模块快速成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开发效率,为合作双方的沟通提供良好的交互环境,使用户对操作界面和系统功能描述等有较早的、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以便用户对系统的预期目标进行实际验收。 6结语 煤炭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将煤矿企业各职能部门、生产单位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交换信息,实现了领导活动、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快速、准确、科学、可靠、便捷,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对于加速煤炭企业现代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溢涛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煤炭工业管理局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摘要: 企业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建成投用了支持生产运营、企业管理的各类信息系统。随着业务精细化管理,出现了“信息孤岛”、“流程割裂”、“数据分散”等诸多问题。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开始进行信息系统集成。本论文全面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集成需求,提出了界面集成、流程集成和数据集成解决方案。 关键词: 界面集成;流程集成;数据集成 企业信息化发展一般经历分散建设信息系统、统一建设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信息共享等四个阶段,各阶段随着管理深入和新技术应用,螺旋式上升。当前,企业业务处理更加高效、协作更加密切、分析更加准确,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数企业开始系统集成,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层面实现互通互联、流程层面实现业务协调、操作层面实现界面统一。 一、现状分析 国内企业系统集成多采用点对点集成,但与国外先进案例相比,存在两方面差距: 1.1信息系统集成度不高,存在信息孤岛。系统建设没有统一规划、相互独立,都有各自身份认证和权限分配,同一类数据在不同系统重复录入,形成信息孤岛。 1.2流程割裂,数据分散,业务协同支持不够。系统数据存放在各自数据库中,无法共享,部门业务协同少,形成数据分散、流程割裂。 二、需求分析 2.1界面集成需求。通过集成各系统界面,实现统一访问入口、统一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减少系统ID和访问密码,实现单点登录。 2.2流程集成需求。通过统一的流程引擎、业务应用和流程监控,实现信息系统业务流程集中部署、管理和监控。将业务审批前移至用户平台,实现跨系统流程监控,实现流程可视化跟踪。 2.3数据集成需求。为各系统定义唯一数据源,数据“一次录入,全程共享”,实现系统间数据共享,组织间数据贯通。 三、集成解决方案 3.1界面集成方法。门户作为用户统一业务操作平台,将各信息系统、数据仓库、网络信息和协同服务集成在统一界面上,支撑企业内外业务流程流转,消除传统信息壁垒。常用集成技术包括:Iframe、WebClipping。Iframe,即浮动帧标记,用它将一个HTML文件嵌入在另一个HTML中显示。Iframe最大特征是所引用HTML与另外HTML可直接嵌入一个HTML中,并可多次在一个页面嵌入不同内容。WebClipping是通过对集成界面HTML语法分析,从中截取所需要页面,并将所截获内容在门户展现。 3.2流程集成方法。流程管理应用(BPM)通过统一的流程引擎、业务应用和流程监控服务,实现业务流程集中部署、管理和监控。流程管理应用功能架构流程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流程设计、建模、开发、部署、监控、管理等。流程开发实现流程设计建模及表单定制开发;流程运行完成流程引擎、业务规则引擎和待办,实现流程实例运行操作;流程监控对流程实例异常活动监控、对用户任务进行人工预警;流程绩效提供流程执行效率等KPI指标信息。流程管理平台适用流程流程管理平台可以解决审批型、协同型两大类业务流程问题。审批型工作流:在流程发起后的流转过程中,针对审批表单内容完成审批,流程流转完成后将表单内容更新到系统中。协同工作流:流程表单内容由多个流程步骤录入和补充完成,在每个流程步骤执行完成后将数据更新到业务系统中,流程流转完成后将全部字段更新到系统中。 3.3数据集成方法。企业服务总线是实现数据集成主要方法,包括企业服务总线(ESB)、企业服务库(EER)及监控平台。数据集成方法单业务领域系统数据集成通过ESB进行交互,跨业务领域数据集成通过ESB级联实现。ESB客户端接入方式客户端接入根据接入协议类型进行处理,接入协议包括HTTP协议,JCA协议、JMS协议等,支持WebService、JMS、JCA等方式接入。 四、结束语 本论文梳理了企业系统信息化现状,分析了信息系统集成需求,提出了采用Iframe等技术实现界面集成,采用流程管理平台解决流程割裂,采用企业服务总线完成数据集成的集成解决方案。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建设,将会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为企业大数据应用、智慧工厂应用奠定坚实基础。H参考文献[1]邓劲生,郑倩冰.信息系统集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尉红刚 战莹 单位:兰州石化公司自动化研究院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各个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也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本文在调研信息系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完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加固措施及建议,能够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 信息安全;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借助于信息技术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系统已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不可或缺、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信息已成为重要资源,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信息化技术在不断支撑、丰富国家、企业各项业务有效开展的同时,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国家的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在信息时代,信息系统的不安全,也就谈不上国家的整体安全,并会引发其他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使整个国家建设陷入被动。2014年2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他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会上还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 1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现状 信息系统的建设已成为衡量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其中不乏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生产等行业领域。部分特殊的企业由于敏感性,对国家而言极其重要,当其安全性受到破坏后,将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公众利益甚至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信息安全除了强调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之外,同时强调可靠性、可控性、不可抵赖性,总而言之,信息安全就是要保证信息系统及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不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窃取和非法使用。2003年9月7日,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以下简称27号文件)。该文件是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础性文件,作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指导,奠定了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方向。该文件是我国信息安全历史上最重要的、具有转折的文件之一,确立了信息安全的重要位置,开始从国家的层面上关注、重视信息安全问题。该文件明确了对重要信息系统实行等级保护制度,对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实行分级保护制度。 不论是等级保护或者分级保护,中心思想是按照被保护对象的防护需求和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构建相应等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随着27号文件的贯彻执行,经过多年的建设,大部分企业都初步建成了涵盖物理与网络安全、应用系统及数据安全以及安全保密管理等层面的信息安全体系,部署建设了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计算机防病毒、主机监控与审计、补丁管理、身份认证等安全产品,一些条件较好的企业还建设了存储备份系统和异地备份环境,进一步加强了对数据资产的安全防护。通过以上建设措施,实现了一定的防护目标,基本保证了业务发展的信息安全需求。 但就信息系统的组成而言,主要包括以下要素:1)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终端计算机、网络设备、工控机、存储设备等。2)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中间件、软件工具(通用软件、专业软件)等。3)安全防护设备: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补丁分发系统、计算机防病毒系统、主机监控与审计系统、网络接入控制、漏洞扫描系统、身份认证系统、打印监控与审计系统、刻盘监控与审计系统、安全NAS、堡垒机、WEB应用网关、数据库漏洞扫描系统、WEB应用漏洞扫描系统等。4)数据资产:数据资产是信息系统的重点防护对象,其主要存储于数据库、应用系统、服务器、终端计算机、安全产品、存储设备等。5)人员:包括使用人员和运维管理人员。 2信息系统的防护难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信息系统的防护难点近些年,借助于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的推力,各个企业的信息系统在物理安全、运行安全、安全保密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备了一定的防护能力,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防护难点更加突显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度脆弱性和风险性现如今,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在不断增加,涉及各个业务领域,网络规模不断增长,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更加复杂。但是,由于信息安全的木桶效应,再加上难以控制的技术漏洞和管理不当,必然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安全攻击和灾难,也就造成信息系统存在高度的脆弱性和风险性。(2)攻击源的多样性和防范对象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国家安全中,有能力对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是国家的敌对国家和敌对组织,当一个国家受到了攻击,也能很快确定攻击是由谁发动的,进而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但是,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组成信息系统的各类硬件、软件、系统,以及各类人员都有可能成为威胁主体,软硬件的后门、漏洞、缺陷,包括对人员的诱惑都是攻击信息系统的常用手段。正是由于攻击源的多样性和防范对象的不确定性也就造成了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防不慎防。 2.2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信息系统随着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初步具备了防止内部人员过失泄密的防护效果,但是信息系统在防止外部非法入侵和内部主动窃密等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局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终端、服务器层面1)计算机基本安全保密配置不到位或管理不到位,导致用户可以私自更改BIOS启动顺序,造成用户终端的所有安全防护产品功能失效,进而窃取用户终端所有的文件资料、植入病毒或者木马。2)安全产品配置不当,不能起到预期的防护效果,误报、漏报情况多见;安全产品之间、安全产品与应用软件之间兼容性存在问题,多数情况下为了保障业务应用的正常开展,只能放弃安全技术防护措施,仅仅借助于管理手段进行管理,然而实际过程中是否严格管理、是否有效监督不好衡量。3)服务器的防护、监控措施不足,大部分服务器仅仅安装了病毒防护软件,且大量服务器均存在刻录光驱,且安装有刻录软件,对服务器的输入输出没有监控审计技术手段。4)操作系统基本上都是用国外,服务器大部分为WindowsServer2003(已停止升级服务)、WindowsServer2008,用户终端操作系统WindowsXP(已停止升级服务),据了解,自WindowsXP、WindowsServer2003停止补丁升级以来,国内外已囤积大量的0day工具,一旦0day漏洞被利用,后果不堪设想。(2)网络层面1)网络设备安全配置不当,开启多余服务、端口,存在被非授权访问的隐患。2)未采取接入控制措施对接入设备进行一一绑定,造成存在设备非法接入的风险。3)未对设备、用户进行分域分级,未按照“最小化”原则采取严格的访问控制措施,导致网络拓扑混乱,重要资产(服务器、防火墙、核心交换机等)存在被非授权访问的安全隐患。(3)硬件设备层面所使用的大量硬件资产(服务器、交换机、工控设备等)采用国外进口,不了解底层硬件的工作机制,是否存在隐通道至今没有检测验证手段。国家层面缺少对该类设备的检测方法,存在诸如后门、系统缺陷的安全隐患,如惠普某型号服务器、三星某打印机已经被证实存在后门;另外,由于某些特殊的工作只能使用国外进口的专用设备,对其只能依靠厂商的专业维修团队来进行维修,也就造成在维修过程中存在被植入恶意程序或窃取数据的风险。(4)应用层面1)应用系统存在身份认证缺陷,如管理员弱口令、或者仅使用用户名、身份证号等简单信息作为身份认证的凭证,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水平或者垂直提权,进而盗取数据、获得管理员权限,对系统实施非授权管理和控制。2)现有应用系统的开发重点关注业务需求的实现方面,很少考虑代码安全性,如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文件上传等简单易用的高风险漏洞,导致在系统上线之后,轻易被攻击,获取权限、拖库,沦为攻击跳板。另外,在用的一些应用系统仍有部分使用开源代码,攻击者通过研究开源代码,就能轻松对系统实施攻击。为防止WEB应用的漏洞被利用,有些企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实施WEB防火墙,但是,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仅仅能防范一些低级攻击者。3)自2014年4月爆出的OpenSSL心脏流血漏洞[1]来看,目前所有使用的网络协议还有多少存在重大安全问题,都是未知数。4)目前大部分应用均配合使用了中间件,如Tomcat、Weblog-ic、普元等,中间件已经成为攻击者的重点攻击对象,中间件不可避免的不停升级,但是,大部分企业使用的应用系统基本都是一次性交付,很少及时为中间件升级;另外,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使用默认用户名口令的情况,为攻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5)数据层面在数据资源方面,目前,大部分数据仍以明文的形式、或者简单的格式变换存储于服务器、数据库、用户终端,服务器的运维人员能够非授权访问到业务数据。(6)安全审计层面1)虽然部署了一些安全产品,如杀毒软件、IDS、防火墙等,每一类产品仅能针对某一类安全问题较为有效,对于信息系统的审计目前过于松散、独立,没有关联性,不成体系,同时由于各类系统日志信息的不完整、误报、漏报,造成审计的实际作用未充分体现。2)虽然部分单位部署了安全管理平台类收集日志的系统,但存在日志收集不全面,智能分析能力弱,缺乏针对全局的整体安全形势监控手段,难以实现多信息系统的综合监控及安全事件及态势分析。 2.3攻击技术的主要特点近年来,网络安全攻击事件逐年增加,针对特定目标的各类攻击的精确性及针对性大大提高,目标对象范围不断扩大,从传统的互联网领域逐渐蔓延至涵盖了各类信息基础实施、通信链路的网络电磁空间领域,涉及到经济、工业、政府部门、国防军工、民用领域的各类网络基础设施。目前最流行、最大威胁的攻击就是APT攻击[2]。APT攻击:APT(AdvancedPersistentThreat高级持续性威胁),此类攻击的特点包括:(1)针对性强,目的明确1)重点针对具有大量有价值信息的特定组织机构,如:政府、军事机构、军工企业等;2)主要以窃取信息为主要目的,如:国家秘密、军事情报、政府文件等;(2)准备充分,攻击持续时间长1)利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收集目标信息,分析目标系统漏洞,有针对性的设计开发漏洞利用工具;2)一旦攻击成功,将长时间潜伏在目标系统中,窃取关键信息;(3)影响广泛由于信息系统复杂的依赖关系,且此类攻击一般针对重要的组织机构,一旦攻击成功将波及其他信息系统安全。APT攻击的典型代表有“震网”病毒、“火焰”病毒以及“高斯”病毒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加固建议 基于信息系统存在的脆弱性以及面临的安全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固和改进。 (1)采取措施加强对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可控性、可用性防护。重点针对数据资源安全,围绕存储安全、标识安全、安全访问、备份安全开展数据资源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存储安全:采取加密技术,从数据资产产生之初就保障其安全性;标识安全:采取标识技术,对信息进行标识,经流程审定后,标识与信息主体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不可分离,不可随意篡改。安全访问:采取强制访问控制措施,严格限制数据资产的访问主体和访问权限,如只读、打印、编辑、再授权等细粒度权限控制。 (2)加强应用系统全生命的信息安全约束。重点针对应用安全,加强对应用系统在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系统试运行、系统验收、系统运维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同时,应定期对应用系统开展渗透测试,有条件的建议开展软件源代码安全性分析,不断查找漏洞,不断提升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将已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形成应用系统的开发管理规范,指导后续应用系统安全建设。 (3)建立综合安全事件分析统计平台,形成统一安全监控能力。针对各类安全产品的孤岛现象,结合现有的安全产品的告警日志、应用系统的审计日志,建立异常事件审计模型,建设综合安全事件分析统计平台,对安全事件进行关联审计分析、实时报警,并展示出安全事件的发展路线图和影响范围。 (4)开展核心信息资产的梳理,提升应急与灾备能力。对信息资产按重要性进行分类梳理,开展应急灾备能力建设,定期开展应急恢复演练,确保备份的有效性和恢复的及时性。 (5)深入开展信息系统精细化管理,加强信息安全专项检查,切实提高信息系统运维管理能力。制定信息系统日常管理操作的详细规范,明确定义日常管理具体工作流程和操作步骤,使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闭环管理所有信息安全和运维事件,杜绝低层次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同时,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专项检查,提升信息系统安全运维能力。 (6)借助于攻击技术,不断完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矛与盾、攻与防永远都是相对存在的,要验证盾的有效性就要用矛去不断的攻,信息安全同样。因此有必要培养、成立一支团队,学习、掌握、熟练攻的技术,并不断的实战验证,站在攻击者的角度去思考防的方法,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只有经历不断的攻防迭代过程,其防护效能才能有实质的提升。 (7)逐步开展国产自主化产品应用,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以试点的形式逐步开展国产自主化网络设备、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安全设备和各类应用系统的实际应用,逐步替代现有的国外产品,探索自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信息系统的自主可控能力。 4结语 随着国家、企业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不断重视,经过多年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安全防范能力,但是现有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如履薄冰的状态。从近些年持续不断爆出的各类安全事件(如OpenSSL协议漏洞、ApacheStruts2漏洞、USB固件漏洞等)来看,现在广泛使用的、所谓安全的基础信息技术都可能存在着深层次的、隐蔽的漏洞,因此,对于企业发展、国家安全来说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构建一个完整、有效、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显得极其重要。 作者:石兆军 武越 李可 刘向东 李楠 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706所 企业信息系统论文: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 摘要: 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而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是企业优化业务流程、深化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介绍了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有关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特点,以及实现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特点;措施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办公的效率,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革新。而实现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可以使信息系统发挥更大的效用。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处理、生产销售等各方面都已开始朝着信息系统协同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受到了一定限制。因而,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1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相关概述 1.1信息系统协同化的标志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具有以下几个标志:消除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屏障,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和职能的明确分配。现代企业信息系统运用灵活,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协同高效。加强企业规划的制定,以实现企业各项指标与发展战略目标的合理确定及其之间的协同管理。在明确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各项指标与工作任务的有效整合。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各种机制体系之间的协同。 1.2信息系统协同化的难点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需要跨越企业边界、跨越地区边界、甚至跨越国家边界,这就使得其在实现过程中必将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主要的难点包括各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维护问题。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需要将不同企业间的不同信息系统通过建立某种协议相互连接起来,在保证这些信息系统独立工作的同时又在该协议下进行协同工作。然而,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信息系统,没有必要与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协同工作,且协同后自己的信息系统可能因与其他信息系统不兼容而遭到破坏无法继续正常运行。此外,一些较为保守的企业不希望将自己的信息与他人分享,也不愿意与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实现协同化工作。信息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如果不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与升级,将很有可能导致系统崩溃,从而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要求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这就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使得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维护问题成为制约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实现的一大因素。 2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信息互相交叉,造成大量信息冲突和冗余在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过程中,尤其是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不仅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独立性明显,而且整体信息系统呈现多元化态势,导致了信息系统相互交叉程度大,从而造成了大量数据信息的冲突和冗余,使得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过程中大量冲突和冗余数据的出现,对其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协同后的企业间信息系统对企业外部资源利用不足也是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企业紧靠自身的内部信息系统来维持经营发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企业不能对外部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则很可能被市场所淘汰。 2.2信息系统的多元化导致新的孤立信息产生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最初就是在解决企业中的孤立信息问题中所诞生的。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功能的不断完善、种类的不断多元化以及企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信息系统的相互协同与交互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之间的协同管理工作开始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企业信息系统多元化所导致的新的孤立信息的产生。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在建立初期依据的是其自身内部不同部门而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统,而并没有考虑日后与其他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问题,导致越来越多新的、更大的孤立信息不断产生,不仅对企业自身内部信息系统的应用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严重制约了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3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特点 3.1企业信息系统相对独立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并不意味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完全开放,而是在保证各企业信息系统独立工作的同时所有系统共同完成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企业信息系统相对独立,需要建立在企业将自己的信息系统与其他企业信息系统进行协同前对自身商业机密和重要的信息被泄露可能性的大小进行预判,并尽可能避免对于某个企业信息系统的过分依赖之上。从这一层面上来看,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应具有相互独立的特点。 3.2企业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具有一致性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一方面体现在数据的实时交换,一方面体现在企业间交流互动的加强。而这需要参与协同化的各企业间达成一定协议,以使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格式对数据进行实时交换。如果协同后的企业间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格式,则该系统将无法实现数据的实时交换,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导致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应具有统一的数据标准。 3.3企业信息系统具有交互性与网页浏览者和网站之间具有交互性一样,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也需要具备交互性特点。所谓交互,是指双方进行的信息交换和做出的互动行为。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离不开协同各企业间信息的交换与互动,因为没有信息的交换与互动,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协同的实现。所以,建立企业间信息系统协同化,应具备交互性特点。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这些特点,在为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互动的同时,也为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维护造成了诸多的难点。在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将其特点与难点相互结合后进行充分的考虑,以确保在解决难点的同时突出特点和优点。 4实现现代企业信息系统息协同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4.1了解与掌握企业间信息系统的特点要想实现现代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实现企业间信息系统效能的最大程度发挥,就必须对企业间各信息系统的特点进行了解与掌握,对企业信息系统的交互性、统一性和独立性进行关注。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完成企业间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功能的扩展,进而才能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商业机密,这对其他企业应是不可见的,且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销售方式,这就要求在构建企业间信息系统时应保持信息系统的独立性,以确保各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可以正常进行。同时,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以信息共享、交流互动为目的,以满足多企业共同需要为宗旨而建立起来的,所以该系统的建立还应具有交互性和统一性特点。现代企业间信息系统满足这三个特点,可以实现企业间信息的共享、交换、反馈和及时更新,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4.2积极构建企业内和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企业间信息系统以通信技术为基础,来实现信息的跨国界、跨地区、跨企业交流、互动和共享,并为企业信息的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工具。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实现,需要分别构建企业内和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首先,应建立企业内信息系统平台,因为它是构建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协同化的重要保障。企业内信息系统平台的构建,需要在企业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经营项目及管理特点的前提下,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来完成。在系统试运行后对系统的运行效率、功能实现等情况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对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进行定期检测,若运行情况良好则需要对系统进行定期的升级、维护与完善,以不断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强化系统的功能。其次,建立企业间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跨区域、跨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创建系统企业间信息共享、交流互动的功能,从而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4.3加强企业业务层和战略层之间的合作根据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交流互动的深度情况来看,其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可以通过加强企业业务层和战略层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在企业间业务层的合作与交流当中,企业间的关系更趋向于交易关系,所以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应更多的关注企业间的交易活动和交易过程,以确保协同后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各企业与客户及时提供所需信息。企业间战略层的合作更多关注的是双方的长远利益,即以合作双赢为目标。基于这一角度,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则需要从全方位来进行,即从产品研发到售后服务这整个过程双方都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切实达成合作双赢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间信息系统的协同化。 作者:李阳 单位: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统计管理论文:强化部门统计管理工作思考建议 部门统计作为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客观准确反映行业发展情况和为行业管理服务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部门统计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工作,建立完善与当前乃至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的部门统计管理体制,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统计服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__省__市针对部门统计存在的问题,在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下面就全市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进一步探讨分析。 一、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统计作为政府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各部门进行行业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来源,在政府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部门统计范围涵盖了各个领域。从行业分类看,除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负责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贸易业、房地产业和部分无管理部门的服务行业外,其余绝大部分服务业统计由部门承担。同时,在各项大型普查中,部门的作用也十分突出,整个经济普查有27个部门参与了普查活动,武警、铁路、金融、保险等行业的调查由部门直接承担。可以说部门统计涉及了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部门统计数据质量、时效性和完备性如何,直接影响各级党委政府的管理和决策。另一方面部门统计数据应用到统计工作各各方面,在“反映发展、评价发展、宣传发展、促进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反映发展中,积极提供行业发展数据。如及时为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报表和社会公报提供部门统计数据。在评价发展中,部门统计数据成为各种评价体系的重要参考。如文明城市创建评价、区域经济考核和服务业经济考核体系中,有1/3的指标来源于部门统计。在宣传发展中,积极编制各种反映行业发展的统计信息资料。如人民银行、税务、银监局、工商局、法院等部门定期编制了月报、月度分析资料,满足了各级领导决策和行业管理的需要。在促进发展上,积极发挥部门的统计分析职能。如税务局在编制月报统计资料的基础上,每年开展宏观税务分析,加强对企业税收的监督监测;工商局利用各项统计资料,献言献策,加强对市场和企业的管理,促进了各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环境趋好。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调查范围越来越广,业务内涵越来越丰富,工作量越来越大,对统计的需求日益增加,对统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并向实体经济持续渗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形势下,更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部门统计作为政府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国家、省局高度重视部门统计管理工作,将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纳入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国家统计局制定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在整个统计系统中开展了部门统计报表清查工作,加强对部门统计调查的管理和监督,规范了部门统计的调查行为。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部门统计工作的通知》,省统计局相应建立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办法》、《省级部门统计数据报告制度》、《省部门统计考核评比制度》等。市政府高度重视部门统计管理工作,专门下发了《改进和加强部门统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部门分工,理顺了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强对部门统计的管理,为全市开展部门统计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战略部署,主要是通过学习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思想、意识、观念进一步转变到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来。统计是重要的经济发展服务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科学的统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统计服务于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科学的统计体制机制,从而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随着职能不断弱化、改革相对滞后的部门统计与日益增长统计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统计服务于科学发展和统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因此,加强和完善部门统计工作显得较为迫切,它是解决部门统计工作突出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二、现行部门统计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部门统计改革步伐缓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数部门仍沿用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计方法制度,统计指标不科学,反映生产性、总量和数量的指标多,反映民生、社会、财务和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指标少;统计调查方法单一,多数部门统计采用全面调查方法;统计标准不统一,有些指标仍使用1992年统计标准,未与最新的国家统计标准接轨;统计范围窄,只调查本系统部门、单位的数据指标,没有开展全行业统计,统计工作还没有走到宏观管理的层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存在重复交叉统计现象,数出多门时有发生。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分工不明确,统计职能交叉重叠,统计调查项目、指标设置存在重复统计和重复调查现象,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与部门之间关系不够理顺,数据沟通衔接不到位,造成数出多门,相互矛盾,不但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也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基层统计调查负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如建筑业、房地产业、就业失业、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畜牧业等方面的统计和调查工作,有两个以上的部门同时统计。 (三)部门统计不够规范,不能充分履行统计职能。近几年,部门统计工作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统计观念陈旧,服务理念落后,领导重视程度低,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混乱、统计报表源头数据质量不够扎实;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全面性得不到根本保证;统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统计管理工作滞后,缺乏详细完善的统计工作制度;统计资料管理与统计咨询服务不规范,统计分析水平较低,分析力度不够;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弊端。部门统计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和建设迫在眉睫。 (四)部门统计机构不健全,统计力量薄弱。随着统计任务的不断增加,部分部门的统计机构人员建设不但没有加强,相反有所消减。从20__年我们开展的部门统计工作基础情况调查看,81个市直部门大部分没有专门的统计机构,或附属于办公室,或附属于财务处、计划处,绝大多数单位的统计人员为兼职,统计人员的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老化,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定;多数部门统计设置配置落后,统计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水平低,统计信息资料的利用率不高;统计工作整体效率较低,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部门统计工作的需要。 (五)政府综合统计部门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还不到位。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关系不理顺。一方面对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不理解,致使相互之间不沟通衔接。另一方面政府综合统计部门仍定位在“重统计轻管理”的工作模式,也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理顺。为方便数据使用,或满足利益需要,在开展必要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属于部门统计的调查项目,以致于统计部门将精力集中到统计和调查,而在管理沟通方面,手段、办法、制度往往比较被动,受畏难情绪的影响,不积极加强管理、沟通、衔接,导致部门之间关系不理顺,统计调查项目重复交叉,政府综合统计任务繁重,部门统计减弱的局面。 三、__市在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上初见成效 针对以上部门统计和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们在完善加强部门统计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建立部门统计工作情况数据库,部门统计联络渠道得到理顺。在全市部门范围内,开展了部门统计工作基本情况调查,对部门统计工作负责人、联系人、统计人员和设备配备情况、综合统计机构、统计任务承担科室和统计调查项目等进行调查,整理、建立了部门统计工作情况数据库,进一步理顺了部门统计工作联络沟通渠道。目前,我们共建立了81个部门的统计工作基础情况数据库,为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统计培训,部门统计人员能力得到提升。充分发挥统计管理职能,不断加强培训工作,定期开展统计人员继续教育、资格认定和统计职称培训,并多次召开部门统计工作培训会议,邀请有关专家对国民经济核算、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法律法规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部门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每年我市参加继续教育、资格认定和统计职称考试约3000多人次,其中:部门统计1000多人次,基层统计人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加强与部门间的衔接沟通,搭建部门统计信息交换平台。根据统计管理职能要求,坚持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相互服务的工作原则,逐个部门进行沟通衔接,部门之间沟通渠道更加顺畅,数据资料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过近几年的共同努力,全市形成了由交通、邮政、电信、金融、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财政等50多个部门定期向政府统计部门报送统计、业务和财务资料的报送制度;与工商、编制、民政、国税、地税、质检等部门建立了单位信息交换机制,部门统计信息平台建设得到初步推进。 (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部门统计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加强部门数据的审核评估,强化部门统计原始记录和台帐建设等基础工作,督促部门统计向全行业统计拓展,规范数据,有效地提高了部门统计数据质量。由统计局牵头每个季度前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调度指标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具体解决措施,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建立房地产统计联席会议制度,由市人民银行牵头,统计局、发改委、建设局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我市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开发投资、房屋销售等情况,全面了解我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变化。部门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为及时跟踪监测部门管理行业发展现状,把撑经济发展动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创造了良好环境。 (五)开展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部门统计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建立部门统计规范化管理办法,定期开展的部门统计规范化督导验收工作,从组织领导、统计机构、统计力量、统计基础和信息化建设五个方面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管理,努力完善和规范部门统计工作。通过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开展,部门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统计机构进一步加强,统计人员力量进一步充实,统计基础进一步夯实,统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统计地位进一步提高。 (六)加强了对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开展了部门调查项目清理工作,严格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进行管理,取消非法、违规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解决交叉统计重复统计的问题,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建立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流程,制定科学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办法;初步建立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库,为提高信息共享水平、进一步加强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建。 四、科学定位协调指导实现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近年来,虽然我市在推进部门统计管理工作方面有了一定探索,有了一定改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和完善。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实现由“统计”向“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要以科学发为统领,切实转变思想摒弃过时的工作理念,提高对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认识,强化规范部门统计管理,和谐共建统计的理念,努力实现工作思维和工作重心的转变。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统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实现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共同协调全面发展。从当前统计工作看,专业性相对较强,自成体系,容易造成我们工作封闭、眼界不宽、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相对僵化,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不强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所赋予的统计部门组织实施、规范管理统计调查和统计数据的权利和责任,转变职能角色,强化依法实施统计,强化管理职能,规范统计数据程序,实现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职能由“统计”向“管理”工作重心的转移。要寻求突破口,完善制度。 (二)加强协调,完善机制,实现统计工作一体化。协调和解决好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作用。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是统计工作两个重要组成,要自上而下理顺好与部门统计之间的关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一是要科学定位。部门统计作为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先天的管理上的优势,统计内容更加具体。我们要发挥这种优势,逐步培养和壮大部门统计队伍,让部门统计撑起半边天,而不是搞大包大揽。二是要加强协调。政府综合统计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明确职能分工,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巡查和指导,加强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加强对部门统计数据的评估和管理,规范统计数据程序,做到“政出一家、数出一门”,开门共建统计,开创和谐统计事业新局面。三是要完善部门统计指标体系,健全统计调查制度。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协助部门增加反映社会、环境与资源、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文化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统计内容,建立起指标科学、口径统一、范围全面的统计调查制度,尽早实现部门统计由系统统计向全行业统计的转变。四是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统计信息实现共享,是落实分工协作、运行新的政府统计体系的必要保证。要建立共享机制,明确共享的内容,落实部门的分工与协作,提高统计效率,防止重复交叉。 (三)要完善统计法律法规,为加强部门统计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虽然,近几年来,政府统计机构加大了对部门统计调查的管理力度,国家统计局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省局建立了《部门统计管理制度》。加强了对部门统计工作管理力度,对于规范部门统计调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部门管理,只是明确了规范制度,对于未执行部门管理的部门,《统计法》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处罚力度远远不够,没有相应的法律制裁。建议在统计法修改中增加政府统计机构与部门统计机构分工的内容,规定统计调查项目设定和审批的权限,并对部门统计管理的内容、范围进行具体,同时可增加对非法统计调查的规定,为部门统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四)规范管理,强化措施,稳步推进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作为提高部门统计工作水平的一个有效措施,要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溶入到日常统计工作中去,要逐个单位进行推进,实现全市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的“无缝覆盖”。要加强宣传。加大对统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切实提高部门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争取部门领导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确保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加强培训。增加对部门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和频率,提高部门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满足部门统计工作需要。要加强检查督导。定期对部门统计工作进行检查督导,以检查促规范,以督导促工作,有效推进部门统计规范化工作。要加强奖惩力度。建立部门统计工作考核评比体制,定期开展部门统计工作的考核评比,进行表彰,促进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统计管理论文:公共管理专业统计教改探微 在讲授推断统计学部分时,我们选择的案例也来自于教师的科研、生活实践。例如,某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种新方法,怎样证明该方法有效?首先应该证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幼儿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无差异,在使用了新方法后,如果实验班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能力优于对照班,才能说明该方法有效。我们把这一实例用于方差分析的教学中,学生不再认为平时的工作学习中用不着推断统计学的知识,体验到推断统计学知识不仅是统计学的核心与精华所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也大有用处。案例教学是《应用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上述案例教学法,同时,在课后练习中也给学生布置了一些案例分析的作业。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来自于外部压力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 主动性可能来自于压力,这种主动性常常是暂时的,带有较大的功利性,一旦达到目标,主动性就消失了。兴趣是主动性的另一个来源,比较而言,来自于兴趣的主动性则比较持久,但是兴趣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绝非一门课程能够胜任的。“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就会对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评价考核体系 始于20世纪末的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教育部等高校主管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考核与监管,以期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社会需求的专业招生。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对的,但各高校采取种种手段应付就业率的考核,不仅出现了学生“被就业”等荒谬的事情,还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效果。各高校、各专业都要应对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甚至是与国外的高校竞争。竞争不仅是各高校实力(师资、科研水平、综合水平)的比较,就业率也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如果这些争取来的学生不能按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对各高校、各专业来说无异于自损招牌,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大学的门,一般情况下都能顺利拿到文凭。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这一点,这实际上变相剥夺了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独立考评的权力。在教与学的博弈中,如果学校管理部门管理设置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文凭,即专业课学习都通过考试,那么学生对应用统计学这类有难度课程不会有学习的压力,他们会认为反正最后考试都能过。况且,学生手里还掌握着“学评教”这个对付教师的“法宝”,迎合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理性选择。 2.公共管理专业的影响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仍然比较落后,学科边界模糊,视野狭窄,基础不牢,知识体系不完整,研究方法陈旧,知识创新不足,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针对性、应用性不强。”学科边界模糊使研究内容多而庞杂,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多,学生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基本上学习的都是“屠龙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借鉴学习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学生不仅面临较多的学习内容,在总学分一定的前提下,必然是各种方法都了解,但是都不精,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没有就业的竞争优势,公共管理成了一个所谓的“万金油”专业。政府扩张权力,公务员待遇优厚,工作稳定,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毕业生考公务员,近几年考公务员成了高校毕业生的首选,这种形势使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很不发达,那么与公共管理专业对口的就只有政府部门,进政府机关只能考公务员,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对学生考公务员并没有直接的帮助,这些必然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高校科层化管理模式的影响 科层化管理模式注重的是程序和规则,正如默顿所强调的 “:规则原本只是手段,现在却变成了终极目标”。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不仅有共性,还因为学科、专业及教师、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特性服从严格的规则制度,要求教学活动服从行政命令,这必然给教学带来种种困扰,应用统计学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理科合班教学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按大类招生的公共管理,文理兼收。高中阶段理科的数学已经包括了概率论的初步知识,文科的学生则没有学习过这部分内容。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较大影响,文科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重思辨思维,轻逻辑思维的思维定势,普遍对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有恐惧感。这要求我们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既不能使文科的学生学不懂,又不能让理科的学生感到没兴趣。我们应用统计学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消除文科学生的恐惧感,并逐步建立起用统计数字来说明事实,用统计推断来验证主观判断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利用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2.大班教学,课时压缩 作为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应用统计学曾经是4学分,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学校对专业课的数量和课时都进行了调整,应用统计学现在是2学分(32学时),但课程内容没有减少。内容多,课时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应用统计学的概念、公式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而且从基本概率知识到推断统计学的各种方法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联,前面的假设检验等知识没有掌握,后面的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就很难理解。学生必须做课后学习、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否则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课后学习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甚至成为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将课后学习分为三个部分:内容自学、习题练习、上机练习,内容自学通过课堂讨论或完成作业的方式检查;上机练习用来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作为平时成绩。 《应用统计学》是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二年级第一学期,这个学习时段学生学习负担较重。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基本知识和概念需要学生课外学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每年公共管理专业招生的数量基本固定,出于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一般都是按50多人的大班进行授课,案例讨论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不仅影响教学效果,也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应用统计学》采用案例教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公共管理的其他专业课相比,其内容没有吸引力。在高校实施“学评教”的考核压力下,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能影响教师的教学考核等级,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3.教学环节不匹配 《应用统计学》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注定了考试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和计算,而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考试和平时的教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三)缺少案例以及合适的教材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比较成熟,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已经广泛深入地运用在管理实践中,因此,各类合适教学的案例也比较多,有专门的案例教材。“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决策实践中,一些功能环节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视,科学的、合理的决策程序并未完全确立起来……少数领导者凭经验,甚至按主观设想拍板的情形并未绝迹。”实践中收集分析真实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囿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不足,切合中国实际,又能够用于教学的案例较少。 缺少合适的教材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问题,目前的统计学教科书多是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的教材大多是针对MPA的,内容和深度都不适合本科生;用经济管理类的教材又面临例题和习题都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与本专业的关系不大的问题,学生感觉统计学方法不是公共管理体系的,与其他的专业课完全是两张皮,没有结合起来。 对策和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进。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以应用统计学为核心,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得到结论等统计工作环节,分别由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统计学等几门相互衔接而又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了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到科学合理的结论。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而且得到了怎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了以往课程结束后,学生考完试,知识又还给教师的状况;参与了不同阶段的统计工作,掌握了用统计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了文科学生重思辨能力,轻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差的倾向。 (二)考试方式改革 在遵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我们将闭卷笔试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闭卷笔试重点考查学生对《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的考查,平时考核的模式不拘一格,包括教学中的讨论、答辩和作业、上机考核、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学生的成绩可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小论文、上机操作和笔试闭卷卷面考试成绩等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收集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收集公共管理的相关案例,一方面是来自学生的各种科技立项及问卷大赛的调查,例如前述学生自己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上的问卷调查,这些调查的样本量一般都不够大,问卷设计还存在着问题;教师的科研项目也是另一个重要来源。目前,我们已经有城市低保对象,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及社区满意度等5、6个调查数据库,大都是中等规模的调查,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我们以案例教学为主要试验方法,对公共管理类应用统计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考核等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探索和尝试,由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限制及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这一教改项目的效果还很难评价。随着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建设理念的逐步深入,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实践活动改革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统计研究方法的是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制度变革和企业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对于统计工作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偏差性理解,有些企业则认为,统计是适应于计划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于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取缔或者是消弱这种机制的管理;一部分企业认为,统计的职责服务对象是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只是通过一系列的汇报统计分析,做一些繁琐的工作,对于企业而言只是增加了相应的工作量和额外开支;还有企业认为,统计只是负责了企业内部的总结报告,只是侧重于文字的统计,数据的统计,没能付诸于工作实践,对于实际工作意义不大,认为统计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规模,对于提升经济效益起不到多大作用,提升不了生产总值。这些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管理,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对此,需要从下面几点进行改进。 1.设置综合统计机构,明确其职责 对于任何行业的企业来讲,设立统计部门是相当有必要的。假如,企业内部考虑到经费、内部框架的构成等问题,不能设立独立的统计部门的,从长远角度出发,企业内部应该设立一个综合统计岗位,通过人员设定,规范只能限制,确保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对于综合统计部门或者是统计岗位而言,应具备以下几点职能:首先,制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信息送报规范。从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和管理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市场、竞争企业、政府部门等与企业相关的要素,制定出符合本企业的统计规范,以便各部门及时有效地统计数据并报送给上级管理机构。其次,明确部门统计责任。统计部门要对数据进行搜集、审查、分析、汇总,并提供统计信息报告。第一,对于各部门上报的信息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进行严格审查,最终给予详细完善的可实施报告;第二,搜集本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信息;第三,搜集汇总行业竞争者和市场有价值信息。从这几点上来看,企业统计指标的报送既包括对内的信息反映也包括对外的报送任务。最后,利用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探究。首先,通过一种信息进行分析,比如对生产进度的分析;其次,多方面综合分析,比如,生产、盈亏、质量等方面诸多信息的统计分析,研究产销增减的原因;最后,综合多种信息对企业单一方面或者多层面进行评估预测。在统计工作进行中,所涉及的方法、形式等可以不同,但是最终结果必须用报告的形式加以展现,给人一合理的数据分析。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统计分析人员应该具有高素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定对企业内部的构架和各部门的职能有所了解,并将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2.细化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明确责任范围 目前国内企业市场中,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统计工作不能仅限于统计部门内,应该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现在的部门职能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劳资部门对于机构人员数字比较清楚,基建部掌握投资数字等,为了保证企业内部资料的统一完整,实时有效性,就要求对统计工作有一个系统的规范,指导各部门统一汇总信息,做到企业的一致性,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对于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合理规范,对统计工作顺利进行做一个前提铺垫。对于企业统计来讲,职能的合理化管理,系统化分配,对于企业内部构架建设也起到推动的作用,提升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竞争力。 3.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多向运行 原有企业内部统计信息是自下而上的一种运行方式,主要是基层单位向职能部门汇总信息,通过职能部门分析总结,将信息统一汇总到综合统计部门,之后由综合统计部门汇报给企业领导层,这种职能的传递可能使部分统计信息失真或失效,为了确保企业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企业内部应该从单向运行转而多向运行,确保管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稳定企业发展。总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统计工作不容忽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企业工作的顺利进展以及决策领导的有效性,合理的统计工作机制,带动企业长久发展,通过统计工作体制改革拉动企业管理的发展,提升企业管理综合水平。 统计管理论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统称,其中主要包括:财务、统计、经贸等学科,而在每一学科的具体教学中统计学都是学生要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一。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具有专业性强、系统性强、实用性强等特点。从学科设置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是一门关于统计信息获取、显示、描述,以及综合分析的专业学科。目前,国内经济管理专业在统计学教学方法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弊端和问题,多数教师往往把统计学课程单纯地看作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热衷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繁琐公式的推导严重忽略了统计学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削弱了学生思想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流于空洞、枯燥、乏味,进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偏离了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不理想。要扭转目前统计学的教学现状,教师要认真的对教学方法问题进行反思,并且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以摆脱和改变现阶段的统计学教学“困境”。 1.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中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各行业、各领域在管理工作中对于统计学的重视,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统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在国内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已经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推动统计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讨论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统计的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统计?“统计”一词有几种涵义?为什么说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什么是标志和指标?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什么是统计总体、什么是个体?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统计学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层层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述自己的看法,讨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各种意见及其分歧,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1.2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对比教学方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含义进行直接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与内存关系,然后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时间数列的计算时,通过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三点不同,即:是否具有可加性、与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是否是连续登记取得,以此作为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基本判断方法。 1.3总体框架结构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名词、概念,框架结构法的应用通过框图将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逐层展开加以剖析,提纲挈领地板书框图中名词的特点与作用,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说明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异同。采用这样直观清晰、凝练简洁的框图教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1.4实践式教学方法 实践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专题研究、社会调查、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对实践过程的讨论和实践总结的书写,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事件,设计一套调查方案,通过调查方案、调查方法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了统计调查的内容,通过对搜集来的材料的整理让学生加深了统计分组、组中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 2.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效果的途径 2.1注重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先进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且加强对于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图表、声音、文字、色彩、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与“学”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2.3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背景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 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广大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和完善,进而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并且提高学生对于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学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统计学工作方法,可以及时、准确、快速反映工程项目施工、生产活动、完成计划等全方位的信息,为企业赢得了有力的竞争条件。本文以统计学知识在工程项目中的运用为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运用统计学知识来指导工程管理工作,提出加强工程管理工作应采取的统计方法和手段,探讨改进管理工作的办法,使工程管理工作更好、更有效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关键词:统计学;工程项目;应用 一、统计学概述 统计学(statistics)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归纳推断法。统计学与工程项目相结合形成了工程统计学。 二、统计学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管理要实施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职能、组织、结构及制度一系列的选择、筹划和确定均需要统计信息上报的资源来完成,经过数量性和综合性的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管理机构,有准备的组织实施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在全面掌握工程项目情况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普遍性原理为管理工作了解必要的足够的细节问题,从而把未知因素降到最低。在关键点设立检查点,使得管理人员能够随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能对出现的异常现象做出快速反应。即以统计信息为基础,建立项目工程管理基线,进一步分配给各级工作细目,最后建立项目工程的管理沟通网络。 (二)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更加要求统计信息及时、详实、完整,随时需要将系统的统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决策、优化决策,优化决策实施过程又是统计信息反馈、调整、优化的过程,说明统计信息不是单纯地罗列数据,如同点连成线,要有机结合,否则只是满纸涂鸦,毫无意义。也不是单纯的技巧和手段,数学技巧往往容易使人们对精确性和可靠性产生错误印象。一切要以科学分析为基础,否则统计信息将失去光辉。 (三)统计学图表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工程项目中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学理论生成图表,清晰明了的进行管理。例如,控制表是根据时间推移对工程项目管理程序运行结果的一种图表展示,常用于判断管理程序是否“在控制中”进行。当一个程序在控制之中时,不应对它进行调整。管理控制表可以用来监控工程施工中的变量的输出,尽管控制表常被用于跟踪重复性的活动,诸如生产事务,它还可以用于监控成本和进度的变动、容量和范围变化的频率,项目文件中的错误,或者其他管理结果,以便判断“项目管理程序”是否在控制之中。再如,流程图。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统计流程图应用很广泛,有助于分析问题是如何发生的。 三、统计应用于工程项目中时应注意的问题 将统计学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增强领导对工程统计工作的认识,增强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加强员工统计知识培训,以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将统计技术应进一步网络化、现代化。 (一)提高领导的认识 统计工作是工程项目是否正常运行的监督员,对于保证正常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领导是项目决策的制定者,作为一个项目的领导者,一定要对统计工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它的分析纠偏功能,发挥好统计学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及科学的指标体系 为了解决工程统计中的问题,施工企业需要建立起对原始记录资料的质量检查制度,出现问题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校正,把统计工作看做是指示器和校正器,发现矛盾,提出建议,以便使统计工作在工程管理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再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使各项统计资料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能正确全面反映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真实情况,并能保持连续性、系统性。 (三)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及在工程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工程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因此,企业必须大力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教育,联系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每隔一定阶段,组织统计人员的培训,以更新知识和概念,提高业务素质,这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统计水平,强化统计的职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统计技术的现代化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最好途径 要进一步搞好工程统计工作,必须健全统计网络作为保证,并使之程序化,这将会使数据统计工作的速度、准确性有较大提高,避免统计数据的滞后和手工操作的误差,使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同时,企业可以积极开发工程统计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工程统计管理的自动化、快速化和决策科学化,弥补单一学科知识和单一功能部门的缺陷,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这也将会为如何管理工程项目,如何更有效地节约成本,创造优质工程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交通学校 统计管理论文: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浅议 【摘 要】医院财务统计信息不仅仅是衡量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医院了解所服务地区医疗卫生需求、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等重要信息的来源。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财务统计信息作为医院管理的隐形策划者,其作用越来越显着,也日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和青睐。本文根据我院在管理中对于财务统计信息的应用和把握,总结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成效,从而为医院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财务统计信息 医院管理 应用 成效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财务和管理逐渐成为一对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医院要在医疗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由财务部门负责向管理部门提供准确适用的财务统计信息,而管理部门要及时开发利用这些统计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在指导和预测医院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早就开始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管理层采取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重视财务统计信息的基础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大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财务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一)观念的转变和学习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发现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医院管理工作,财务统计信息要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工作转变为核算、监督职能的财务管理机构,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信息。通过相关财政政策、法规等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借鉴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财务人员自身也认识到积极开展财务统计信息服务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院,而且对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很有益处。 (二)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财会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财务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系。我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了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要求财务人员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逐步建立财务数量信息、定期整理和反馈财务制度、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负责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报表分析和资料存储等工作,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做到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以加强财务信息与核算、统计的联系。 (三)从基础做起,由小看大 医院财务基础工作包括报表制度的建立、原始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维护、数据的核算等,要保证基础工作的有效性,责任到人是关键。首先,财务部门有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维护和计算机的安全,加强与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防止病毒、黑客的袭击,确保财务各项信息的安全;其次,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充分做好原始凭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保证财务统计信息资料的科学准确性;最后建立有效财务监控系统,从方法、组织等方面对财务统计信息中的数据误差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信息化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到来提高了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速率,有效减轻了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繁琐,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我院财务部门很早就开展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并且根据医院HIS系统的完善程度,计划逐步加强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使得统计出的财务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管理。 二、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曾经一直考虑过的问题。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依据。在财务统计信息中,我院管理者依据财务统计信息的具体情况,对资金流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以确保医院建设的需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另外,医院领导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财务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能够真正做到依据地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管理者还依据财务统计信息,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改善了门诊和住院条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就诊患者的需求。 (二)科学决策的前提保障 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前提保障。通过财务统计信息表,医院领导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入、医疗成本等经济效益,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门诊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制定出了具体的适宜我院发展的业务发展计划,同时调整各科室设置,做到了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在掌握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和调整了我院的发展战略,做大规模,做强重点科室,从而增强了我院竞争力。 (三)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依据 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 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更具体一些是指医院固定时间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单病种费用和药品费用所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等。近几年来,我院利用这些财务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尤其是针对医保病人,保证他们的平均费用能处于合理的水平,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医院也因此在近几年的市级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三、小结 本文通过我院财务统计信息应用的一些实际措施和效果,强调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目前,财务统计信息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它不再仅仅是医院利润盈亏的一种象征,在现代化的今天,它对于医院管理的预测作用甚至超过简单的经济效益评估功效。 统计管理论文:探析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医院财务统计信息不仅仅是衡量医院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医院了解所服务地区医疗卫生需求、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等重要信息的来源。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财务统计信息作为医院管理的隐形策划者,其作用越来越显著,也日益受到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和青睐。本文根据我院在管理中对于财务统计信息的应用和把握,总结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成效,从而为医院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财务统计信息 医院管理 应用 成效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财务和管理逐渐成为一对不可或缺的孪生兄弟。医院要在医疗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由财务部门负责向管理部门提供准确适用的财务统计信息,而管理部门要及时开发利用这些统计信息,充分发挥信息在指导和预测医院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早就开始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医院管理层采取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重视财务统计信息的基础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大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一、财务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一)观念的转变和学习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管理层已经认识到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发现到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并对其深入开发利用,以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方式上。为了更好地进行医院管理工作,财务统计信息要从单纯的记账、算账工作转变为核算、监督职能的财务管理机构,力求把那些敷衍了事的“死数据”变成活的有用的信息。通过相关财政政策、法规等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借鉴兄弟医院的成功经验,财务人员自身也认识到积极开展财务统计信息服务不仅仅有利于促进医院,而且对于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很有益处。 (二)健全财务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规则和制度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财会工作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统计信息的服务质量,也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财务统计信息制度,从而完善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体系。我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了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要求财务人员除了日常工作,还要逐步建立财务数量信息、定期整理和反馈财务制度、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负责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报表分析和资料存储等工作,同时能正确处理好财务、核算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做到积极开发和利用财务统计信息,以加强财务信息与核算、统计的联系。 (三)从基础做起,由小看大 医院财务基础工作包括报表制度的建立、原始资料的收集、数据的维护、数据的核算等,要保证基础工作的有效性,责任到人是关键。首先,财务部门有专门人员负责数据的维护和计算机的安全,加强与医院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防止病毒、黑客的袭击,确保财务各项信息的安全;其次,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充分做好原始凭证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保证财务统计信息资料的科学准确性;最后建立有效财务监控系统,从方法、组织等方面对财务统计信息中的数据误差进行预防和控制,以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实现医院财务统计信息现代化 信息化的到来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信息化的到来提高了财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速率,有效减轻了财务人员工作的复杂繁琐,同时也降低了错误率。我院财务部门很早就开展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并且根据医院his系统的完善程度,计划逐步加强数据挖掘方面的工作,使得统计出的财务数据更有针对性,能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管理。 二、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一)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曾经一直考虑过的问题。而医院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有效开发利用本单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依据。在财务统计信息中,我院管理者依据财务统计信息的具体情况,对资金流向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从而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医院发展急需的项目上,以确保医院建设的需要,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另外,医院领导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前,依据财务统计信息,先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能够真正做到依据地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来配置资源,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医院服务管理方面,管理者还依据财务统计信息,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具体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改善了门诊和住院条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肯定,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就诊患者的需求。 (二)科学决策的前提保障 财务统计信息是医院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和前提保障。通过财务统计信息表,医院领导不但可以了解业务收入、医疗成本等经济效益,还可以同时了解所服务地区的卫生需求、门诊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药费比重等其他重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制定出了具体的适宜我院发展的业务发展计划,同时调整各科室设置,做到了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在掌握具体数据的基础上,及时确定和调整了我院的发展战略,做大规模,做强重点科室,从而增强了我院竞争力。 (三)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依据 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各种医疗指标和经济指标,更具体一些是指医院固定时间的门诊人次、住院人数、单病种费用和药品费用所占医疗收入的比重等。近几年来,我院利用这些财务统计信息,不断总结和完善,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医疗费用实行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的比重,尤其是针对医保病人,保证他们的平均费用能处于合理的水平,从而既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称赞,同时也为医院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医院也因此在近几年的市级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 三、小结 本文通过我院财务统计信息应用的一些实际措施和效果,强调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目前,财务统计信息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它不再仅仅是医院利润盈亏的一种象征,在现代化的今天,它对于医院管理的预测作用甚至超过简单的经济效益评估功效。 统计管理论文:略谈统计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在企业管理中,科学合理地应用统计技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本文着重探讨了如何将统计技术应用于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具体环节之中。 [关键词]统计技术 企业管理 经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质量管理 统计几乎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常规的管理技术,主要是通过有目的地收集各种数据,并进行整理,使用相应的方法来列表、制图、绘制曲线,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段,以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结论来指导企业管理行为。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如今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必然会更多地从市场经济法则来思考问题。所以,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而言,需要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料来帮助其制定计划,实施决策,统计技术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统计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统计技术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指宏观经营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经济、上游市场、行业动态、下游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等。通过对以上几部分开展分析,要立足于在考察一系列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对于宏观经济,着重在于参考经济权威的看法,观察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对上游市场开展分析,着重在于综合各方的观点,预测下一步的价格走势。对行业动态开展分析时,着重在于进行数据比较,对同行业经营管理开展评价,以求计算出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各项指标。对下游市场开展分析,着重在于搜索各地区的同行业市场行情等。另一方面则是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统计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的人、财、物方面投入的统计分析。对于人而言,必须建立起劳动工资统计的子系统,重点是提供劳动力数量、素质、构成等主要指标,并开展劳动生产率水平、变动分析。要建立起物质技术设备统计的子系统,以便于反映相关设备的数量、利用情况、产品生产能力等。对原材料和燃料的消耗进行计算,主要涉及到原材料及燃料的利用效率统计,以便获得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途径。当然,还有技术统计子系统,涵盖了技术人员、技术成果及技术投入费用等指标。因此,统计技术完全可利用自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等特点,从整体上衡量企业的外部环境,优化配置企业的内部要素,进而提高系统效益与企业管理综合质量。 二、统计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管理之中,最难管理的是人,而拥有激情与创造力,而且最能挖掘潜力的的对象也是人。因此,怎样建立起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主题。为做到有的放矢,就要充分利用统计手段来收集民意,并分门别类地开展研究分析,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激励对策。比如,某企业在开展员工意向统计调查时发现,资方最大的担忧是员工的提薪要求不合理。但实际统计的结果却是有提薪意愿的员工人数并不多。反而,有相当多的的员工提出了增加培训教育的要求。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老板与员工缺乏沟通,导致多数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够了解。对此,企业分别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座谈,党团、工会等组织举办了干群交流、员工交流活动,使彼此相互理解,并提高了酬薪的透明度,明确了企业的发展规划,使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激发出全体员工奋发有为的工作与改革热情。 三、统计技术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确定严格的质量管理操作规程 企业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各类人员都能具备相关的管理知识,并编制出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或作业指导书,从而规范统计技术的管理。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去实施,不能到了审核时再去补资料,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将质量管理当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来执行。 2.加强统计技术应用培训 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统计技术人员不但要妥善应对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还应对各车间、生产工艺、设备管理等专业技术有所了解。统计人员还应当接受专门的培训机构所开展的系统培训,较为详尽地掌握解统计技术的相关知识。一是要将统计技术培训工作纳入到各单位的年度职工培训计划之中。二是牵头部门要注重对各单位质量体系骨干及内审员开展统计应用有关知识的培训,宣传统计技术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要注意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三是各单位的骨干及内审员一定要承担起本单位运用统计技术的培训及指导任务,要对本单位应用统计技术的相关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以保证不同岗位的人员都能掌握相应的统计技术。 3.挑选适用的统计技术方法 在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如果缺乏统计技术的应用,就难以取得较大的成绩,质量管理体系也难以有效地运行,更加无法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如果要运用好统计技术,让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要选择合理的统计技术。如何应用好统计技术?这就要求企业在挑选统计技术时,要认识到,只要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越容易的和越好理解的方法就要优先运用。同时,挑选适宜的统计技术还要针对特定的环节与具体人员的知识水平等,从而使统计方法更加适合于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适合于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企业生产的特点和产品特点等,比如,图标法中的直方图、散布图和排列图等,就有助于进一步分析问题,并为采用恰当的计算方法进行准备。在实际过程控制之中,企业可以将控制图运用于监视与控制所有类型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从而对生产实际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4.全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由于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统计技术应用的质量,因此,要让全体统计技术人员都意识到数据质量的重要意义。数据作为信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重要资源。鉴于数据分析的基础是概率和数理统计知识,这就要求对员工开展这方面的培训,从而作出客观、公正的数据分析,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统计技术是一种十分实用的企业管理手段。企业统计人员应当不断加大学习的力度,致力于提高理论水平与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统计技术,对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开展分析研究,以便于充分发挥统计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预测、决策、控制等多方面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统计管理论文:证券市场中统计学应用管理 摘要: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制场中的应用.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应用,其中包括作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证券期货市场指标体系的研究;新华财经指数的编制;证券投资组合的研究与应用等。 关键词:统计学证券市场期货市场 一、序言 我国自九十年代初建立证券期货市场以来,短短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方兴未艾。仅拿股市来看(截至1999年07月13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境内公司已达900家,沪深市场的A,B股股数是981只,上市公司900家,其中沪市501只(461家),深市480只(439家),沪深A股股数874只,B股股数107只。这与1991年沪市8家深市6家上市公司相比,可见发展速度之快。市价总值21083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开办证券90家,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237家,下属证券营业部2400多家;现有43家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累计筹集资金100多亿美元;已有107家公司成功发行了B股,筹集资金近50亿美元;股民已达4000多万。自1999年五月十九日井喷式行情以来,沪深两市的日成交量猛增,至六月二十五日高达800多亿(1998年8月18日香港股市一天的成交量为790亿港元),创下空前的天量。证券市场的作用愈来愈大,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统计学及其相关学科在证券期货交易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从世界范围谈起。 据有关报道,当今华尔街最抢手的不再是传统的MBA,而是有统计背景、数理能力强的人才。一些在美国获得统计或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被华尔街录用,转眼间便当上了年薪百万美元的“白领”贵族。如,1984年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黄沁于1988年提前毕业,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研究生,毕业后受聘到华尔街某大型证券公司工作。在这个世界上金融证券业最发达的地方,他以统计和数学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投资理论,现已升任该公司副总裁,主管对外投资工作。年仅27岁的黄沁是进入华尔街金融界高层领导的少数华人之一。 字串4 华尔街取才原则的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证券期货等金融业目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潮流。证券金融交易是信息量最大,信息敏感度最强、信息变化频度最高的领域。随着市场日趋复杂,数字已成为传递信息最直接的裁体,加上未来的经济是被网络覆盖与笼罩的数字化经济,大量的数学与统计工具将在分析研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能否把握那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字所隐含的精微变化,成为决定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前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在期权定价方面做出开拓性贡献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他们在二十多年前就探索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定价模型——布莱克.斯科尔期定价公式。本世纪20年代开设了股票期权品种,由于采用柜台交易方式和缺乏标准化的设计合约,很难转让对冲,交易量不足称道。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布莱克和斯科尔斯,引进概率统计上随机变量函数的一些定理和积分求值,推导出不支付红利的股票期权定价公式,从此期权有了明确科学的价格定位依据,很快形成一个完整的市 场,并迅速推广到全世界,直至现在,期权占据着金融王国的重要位置。定价公式成为整个市场运转的基础。这个期权公式的定价思想所引发的金融革命表现在,预测远期价格成为可能,不仅使期权为指数、货币、利率、期货交易提供了全新的保值,投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对各种金融产品的价值研究,提高了操作的理论水平。由此可以推断,没有布莱克.斯科尔斯定价模型,期权就不可能发展这么快,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高度发达,如今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在总结金融交易失利原因时,总是首先追究最初的定价是否存在漏洞和错误 建立一个模型就摘取经济领域的桂冠这一事实,体现了经济与统计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据不完全统计,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的40多位获奖者中,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有23位,10位担任过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有六位直接靠计量经济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获奖。借用统计数学,将经济理论数学公式化,将经济行为定量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热门课题。 有关专家指出,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数学给经济界带来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抽象的数学工具一旦准确地切入金融市场,就显得非常实用和有价值。二十多年来,指导期权交易的理论—定价模型得到广大投资者的一贯遵循。没有统计基础、不懂定价公式含义的人要想在市场有出色表现将是十分困难的。 字串8 证券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是个永恒的话题,投资者都想寻求收益回报,但又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损失可能。市场到底存在哪些风险,如何确定风险的大小,如何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历来都是受人关注的焦点和难点。自从1952年美国学者马柯威茨运用数量方法创立证券组合理论以来,市场风险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不再变得那么可怕和不可驾驭。 马柯威茨组合理论的立足点是全面考虑“期望收益最大”和“不确定性(即风险)最小”。它通过总结投资损失的概率分布和可能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即我们统计学上的方差),发现投资者应该同时按适当比例购买各种证券而不是一种证券,进行分散化投资,其收益才尽可能是确定的。通过数量分析得出的这种结论,迎合了投资者避风险的需要。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基金的蓬勃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随着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组合理论及其实际运用方法越来越完善,成为现资学中的主流工具。由于马哥威茨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给金融投资和管理思想带来革新,199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统计管理论文:企业统计制度改革管理 谈到企业制度改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的确,这些改革成功与否,对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重义。但是,有些往往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忽视的具体工作制度的改革,也会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更好地面向市场。本文所要论述的便是具有这种性质的企业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的改革。 当前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 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统计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在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柜台)到车间(商品部)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呈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社会旅馆等,主营业务即接待人数的统计则由客房部或业务部负责。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附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技改统计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由于计算方法可以写成若干部实用手册,且方法是由内容所决定的,所以本文在此仅就内容做一扼要概括,方法问题暂且从略。在内容上,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发情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因而比较简单,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第二,是国家统计制度尚未包括的内容。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影响看,应增加的内容可以有:产品质量统计,用随机抽样方法结合排列图、直方图等统计图表,计算如平均值、标准偏差等统计特征数;市场营销及预测统计,如在对用户情况进行重点或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利用德尔菲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趋势预测等方法,对流通企业和劳务型企业,也可从其实际情况出发,增加相应的统计内容。 在此基础上,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综合统计部门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如将企业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等财务指标,以及人员、工资、技改投资等指标与产值、产量、销售、盈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将本企业情况与同行业企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微观信息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等等,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促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统计管理论文: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失实的的现象日渐严重,统计工作者应当本着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进行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参与,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培训以及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等,以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使我们的统计工作更好的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正文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所以,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二、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一)、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二)、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三)、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四)、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卷烟库存商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省产烟、省外烟、国外烟,如果企业报送的统计资料中,卷烟库存商品总金额显著下降,而省产烟库存金额大幅度上升,省外烟和国外烟库存金额只是持平或只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就存在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五)、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例如,2003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在3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而在2004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5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如果在此基础上来比较两年的一类卷烟的销售量,而得出一类卷烟销售量大幅度下降的结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六)、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七)、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 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三、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的局面。 实行全员性的质量控制,就要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职责越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二)、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2、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必须要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对搜集到的资料,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 (四)、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1、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找差距挖潜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2、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 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3、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部门今后应在加强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的圈子中跳出来,重点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坚决严肃查处。在立法上,罚款数额应该大幅增加,以威慑统计违法者,逐步建立全社会的统计诚信体系。 以上是本人对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一点肤浅的认识,旨在唤起统计部门和广大统计工作者更加重视统计数据的质量,抵制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使我们的统计工作能更好的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音乐学本科论文:博洛尼亚音乐学院钢琴本科课程设置带给我们的思考 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全称是博洛尼亚-乔瓦尼•巴尔蒂斯塔•马尔蒂尼音乐学院,坐落在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地方首府博洛尼亚,是意大利重要的文化、艺术和科学中心之一,也是高等学府集中地,以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而著称于世。博洛尼亚音乐学院是意大利著名的8所国立音乐学院之一,有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钢琴系拥有10名主科教授,其中6位教授和4位副教授,另外有6名副科教师和5名钢琴伴奏。每位教授都拥有相当丰富的经历,他们不仅是钢琴教育家同时也是出色的演奏家。在欧洲、美洲进行的讲学、演奏等交流活动十分频繁。这里曾培养了世界顶尖的音乐大师。其中包括歌剧大师罗西尼、唐尼采蒂;钢琴大师布佐尼等等。 意大利的音乐教育体制与我国不同的是,没有一所专门的师范大学用来专门培养音乐师资人才。所有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如果想从事教师行业都必须进行额外的教师课程的考试。 根据博洛尼亚进程的规定,为了协调欧洲学位、促进学生的国际交流、便利人才的自由流动、方便学位的国际承认,意大利教育体系正在与欧洲两个层次的大学模式接轨。现在,意大利音乐学院实行新旧两种教学体制并轨,我们所研究的是它新的课程安排。它接收的是完成8年中学音乐方向课程的意大利学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外国留学生。在这里,学生在10至11岁进入音乐学院,跟随本科教授系统的学习钢琴演奏,通过3年初中和5年高中学习,经过考核,进入本科阶段。而大学部将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制分为两个阶段:即高中毕业后继续学习3至4年达到本科生学历要求(BAC+3/4);达到本科生要求后继续学习2至5年可以取得研究生学历。 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对于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入学要求是具有热诚的音乐学习态度、足够的音乐知识和能力、被学院承认的较高的钢琴演奏水平、良好的文化和音乐基础、 足够的意大利语水平与能力(对于外国学生)和 高中毕业文凭。 意大利钢琴专业本科三年的教学大纲,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及相关课程和其他培训活动。笔者通过学习,感到其中一些理念与课程安排值得我国高师本科钢琴专业学习。再结合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从中总结出四点可以借鉴的经验。 首先,它的基础课程设置是按照由浅入深、由全面到具体、由古典到现代的层次递进的。在意大利本科基础课的设置中,我们看到第一年开设音乐史第一部分(不包括20世纪),第二年开设音乐史第二部分(20世纪),第三年开设钢琴的历史及其曲目。另外,第一、二年开设历史音乐语汇与分析,第三年开设当代与现代音乐语汇与分析(见49页上表)。 不难看出,意大利不仅重视传统音乐的学习,还至少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对现代音乐的教学与研究上。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配合大学三年级专业技能课中开设的20世纪当代钢琴曲库作为专题实践,从而把20世纪音乐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学校图书馆里珍藏有大批的新音乐资料。教授甚至学生的个人电子曲库(spartiti)中,也系统的收藏很多在中国很难找到的作品。其实,这种音乐训练早在学生11岁入学时就已经开始了。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生们普遍喜爱并接受20世纪新音乐,学校经常组织各个专业学生举办现代作品音乐会,城市里的各个教堂和音乐厅也经常上演各种形式的现代作品音乐会,并且每到周六都开设爵士合奏课程。 20世纪新音乐是音乐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受未来即将走向中小学音乐课堂老师(我们的学生)知识结构的影响,我国大批的新一代少年儿童也将对这方面的音乐越来越陌生,从而也进一步阻碍了20世纪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因此,中国高校教师应注意积累和进行20世纪新音乐的研究性的学习,并形成一套规范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充分领会理解现代音乐带来的重大意义。 其次,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钢琴技能课是三年必修专业,由专业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逐年递进教学,这当然在课程安排和考试制度上要求是相当严格。但除此之外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的专业课同时也包含前两年的室内乐课程和第三年的双钢琴及四手联弹课程。 国外学生喜欢合作学习,他们总是与同学一起寻求各种组合演奏的方式。学校也重视对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意大利学生比我们了解更多的室内乐作品,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双钢琴及四手联弹。例如,很多双钢琴作品,是从管弦乐改编而来,或本身就存在几种演奏形式,为了更好地学习双钢琴演奏,就需要学生广泛了解相关内容,从而扩展了他们的学习视野。大家都知道,钢琴是音响最为丰富,和声最具感染力的乐器。音乐的发展规律是沿着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简单多线条到复杂多线条的轨迹发展的。因此,钢琴的学习者一定要具备非常敏锐的听觉。能在乐句的呼吸间找到声音的平衡。博洛尼亚音乐学院钢琴系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了室内乐课程及合唱训练课程,从入学的早期,最大限度上开发学生的听觉能力。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在钢琴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多声部合唱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相互的协作能力。从入学时就将其列为重要课程进行专门训练、一直持续不间断,并不断地向这个方向注入新的内容。例如在一、二年级的综合及相关中的合唱训练、伴奏实践课程训练、三年级的艺术指导训练课等。 再次,在综合与相关课程设置中,第一年,安排了记忆技术、耳朵培训、 合唱训练、伴奏实践(一);第二年,安排钢琴教学法(一)、音响学、合唱训练、伴奏实践(二);第三年,安排钢琴教学法(二)、即兴演奏的训练/声乐演唱指导的训练。 分析这部分课程时,我们可以发现,意大利人重视伴奏实践和即兴演奏。钢琴专业学生大量承接伴奏任务,教师给予悉心的指导。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两个专业的教授同时为两名合作的学生上课,相互交流意见供学生参考,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这不仅使学生了解自己,更从多角度的掌握作品的声音、气息、乐句等等。从而在实践中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虽然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钢琴专业学生的负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些学生在大量的伴奏中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在我国高师教育中,不论是钢琴方向还是声乐方向的学生,都应在钢琴伴奏课程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鼓励学生大量实践。 最后,在其他培训活动中,第一年培训松弛的演奏技术,第二、第三年分别增加专业外语和电脑音乐,并始终把讲习班和其他培训活动,包括公开课列为所修课程计入学分。 就专业外语而言,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这门课程的开设是在研究生阶段,而意大利在本科二年级就已经开设了。和中国人一样,意大利人普遍学习英语。由于意大利语与英语同属于罗马语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学生们普遍有着良好的外语基础。由于这里与欧洲各国学术交流和大师班活动进行得十分频繁,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包括中学生都能够独立的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笔者认为,如果在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中,能将专业外语提到本科阶段开设,在音乐专业领域中,快速提高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这样,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国际化的音乐交流。所以,重视音乐语汇的研究学习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前提。 音乐学本科论文:关于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有效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进程的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能够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一批批高素质人才。就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而言,《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性,有利于为专业学生奠定坚实的音乐基础,同时促进音乐学专业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对此,本文主要对地方本科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音乐学专业 《视唱练耳》教学 思考 伴随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使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备受重视。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而言,对《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视度较高,以期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推动专业教育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直接对音乐学教育产生阻碍影响。因此,作者认为,有关人员应加强对其具体问题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促进《视唱练耳》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教学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教师教学压力逐渐加大,而学生音乐素养水平具有明显差异,教师如若不能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则降低教学水平。其次,教学手段十分单一,只是向学生传授音乐技能,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等,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再次,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视唱练耳》曲目教学较为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在教育教学中,缺乏足够的灵活度,且教学过于刻板,降低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 二、影响《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因素 就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而言,影响该学科教学质量的因素相对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具的应用逐渐增多,但多媒体设备虽然能够精确表达音高,却缺乏音乐表现力,对教学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其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地方本科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考试中,部分省市仅开展口试,未能开展乐理考试、练耳考试等,使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长期以往,学生的视唱练耳兴趣逐渐降低。最后,教师在教学活动发挥重要作用。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不能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见,影响《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因素相对较多,教师必须采取合理的策略而解决,才能推动《视唱练耳》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提高《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忽视理论教学,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此,教师应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将音乐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既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能通过实践对理论加以证实。长期以来,由于《视唱练耳》教学知识内容十分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极易出现走神、打瞌睡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有必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首先,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善于应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复杂的乐理知识和增强记忆,以更好学习教学知识内容。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多创设课堂互动情境,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活跃教学氛围的目的。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重要地位和发挥积极作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所以,教师有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应积极参与培训活动,以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水平,为更好施教创造有利条件。其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教师应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实现教学相长,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有利,同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三)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根据作者教学实践经验看,作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以提高其音乐敏感度,有助于对音乐作品做深入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所以,教师可通过分组竞赛的教学方法而强化练习,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其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当前,由于多媒体使用不合理,为教学增大阻碍,降低教学成效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时,可根据音乐模式、音乐风格、学生实际特点等条件而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次,教师可利用唱名法的教学手段,分为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两种。前者具有较强的调式感,有利于学生把握音高、掌握音程,但需L时间的锻炼;后者相对较为简单,可强化学生的音高训练。最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一是加强节奏型的理论训练,提高学生节奏反应能力;二是鼓励学生进行节奏型模仿;三是带动学生进行单独的节奏训练。 四、结语 在音乐学专业教学中,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技艺,因而开展《视唱练耳》教学尤为重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相关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且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逐渐增多。所以,教师应提高《视唱练耳》的教学质量,一是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二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等。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学院音乐系) 音乐学本科论文:浅析民办高校音乐学(师范)本科专业钢琴课程的特点 【摘 要】2013年4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经教育部批准转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成为重庆市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获得批准转设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应用技术型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之一,正在积极创建西部领先、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搜集这几种方式,对调查资料与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钢琴》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发现该校音乐学(师范)本科专业钢琴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关键词】技术型;教学模式;钢琴 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钢琴》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指出,《钢琴》课程资源如下: (一)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师德师风,职称要求一般为讲师及以上,学位要求为本专业硕士及以上,教学方法上要能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进行全面教学。 (二)教学设备。1.学校应为教师配备能够对学生进行集体授课和个别授课的教室,为学生配备课下练琴的琴房,另外还应配齐数码钢琴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2.配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乐谱、图书、期刊(含纸质和电子等)、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民办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钢琴教师队伍主要有三大特点:一、专职教师是教学主体力量;二、教师年龄年轻化;三、在学校择优资助计划的影响下,教师成长速度较快。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每位教师每学期开学前都要更新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日历备查。教学过程中,每个年级设置专职教师负责该年级的一切教学、考试事项(每两位老师一组,轮换负责),每月举行一次专题教学例会,集中备课、讨论各项教学及教研室建设的相关问题。每学期末还将进行教研室工作总结,对该学期计划中的任务进行总结。通过笔者了解,每学期教研室基本完成了_学时的工作计划,无论是在课程教学工作上,还是计划的各种比赛和学术交流中,同时对于教研室设备改善也是均有成效的。学校的教学设备在同级同类院校中也是较为先进的。 二、有效开展课程评价 《钢琴》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课程评价的要求如下: (一)钢琴课程评价的重点是考核学生钢琴演奏和掌握钢琴综合技巧的能力。教师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态度、过程、效果、考试现场发挥等方面做出评价。评价的主要标准是学生演奏方法是否正确和规范,同时还要参考学生在节奏、节拍、音高、音色和音乐表现力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在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互教学的考察,从而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熟练程度。 (二)采取在课程规划的过程中对课程进行修订、改进的评价方式,同时对课程整体进行评价,还可采用教师对平时作业的书面评语、考试的现场点评、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之间的互评等形式进行课程评价,来确定课程的价值和效果。 (三)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形成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一一把握,以随时了解问题所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以修改。 (四)要求学院把不同形式的教学观摩演奏会加入课程计划中,每学期定期举行,并纳入课程考核内容。 一方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和音乐学院都分别成立了自己的教学评估小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1.每学期学校和学院都分别派出几名专职教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否迟到、早退进行严格督察,特别是即将评职称和享受学校择优资助的教师,更是频繁被查对象,同时他们还会抽查教师布置的平时作业、期中作业和期末成绩等;2.教师之间每学期也会安排交叉听课,互相提出合理建议,取长补短,以促进自身的进步和课程的有效实施;3.每学期末,学生也将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4.学院每学期末组织开展教研室活动,对每位教师的教学科研进行评估,进行奖罚。学院每一学年结束,规定专职教师必开一场个人或师生钢琴教学音乐会,作为教师科研的一部分,年终进行科研一次性奖励。除此之外,要求教师每学年至少完成一篇本专业的学术论文,通过此举可以强迫教师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进而解决技能教师评职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在改革的过程中,对钢琴课程的期末考核内容进行了修订,在传统考查内容中加入了符合课程目标的,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的钢琴伴奏和自弹自唱能力的考试内容。通过如此完善的教学监督制度,不仅对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很好的监控,而且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钢琴》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该课程内容要求如下: (一)应重点考虑符合当代大学生兴趣和心理需要、艺术性较高的古今中外经典钢琴作品,并挑选当下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二)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挑选带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钢琴音乐作品,使学生熟悉中国钢琴作品的特点。 (三)紧跟当下基础音乐教育现状,恰当挑选中小学教材中的曲目和青少年熟悉并感兴趣的作品。 (四)教师应准确把控精练曲目和浏览曲目的平衡,让学生在提高演奏水平的同时,加入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包括视奏、即兴伴奏、自弹自唱能力的曲目内容。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音乐学(师范)专业钢琴课程内容在改革过程中,紧扣教育部音乐教育(教师教育)钢琴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加入了钢琴教学法、钢琴伴奏和自弹自唱课程,同时钢琴伴奏与编配和自弹自唱课程从大二就开设,这在同类院校中开创了先例,很多院校大一、大二打基础,大三开始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该校敢于在大二就开设此课程,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他们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笔者认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这种课程安排是紧扣课程指导纲要,符合自身转型特点的。 四、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笔者认为教师教学内容偏重独奏曲目,应加入四手联弹,双钢琴,甚至八手联弹内容的教学,在《独立院校钢琴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一文中,作者也提出“在传统专业选曲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双钢琴、四手联弹、八手联弹等教材内容,多选取一些与生活接轨的流行钢琴曲出版物。”[1]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他们的综合水平。同时课程制定者在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现有内容涉及范围过于狭窄,缺少中小学教材中的曲目以及青少年熟悉和喜爱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同时现代派、印象派等不同乐派的作品要求也是凤毛麟角,致使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不符合实际,造成教师教学障碍和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的情况。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可以引入“翻转课堂”等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模式上的创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该课程评价基本符合教育部《钢琴》课程指导方案,但在形成性评价所占比重上,笔者认为略显不妥,现阶段的30%,势必会导致学生对钢琴学习产生错误的认识,以为只要练好期末考试的曲目,便能顺利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因此轻视日常的学习过程,更有甚者长期缺课,意识不到平时上课的重要性。这样必然难以完成教学内容,影响课程实施,不能实现课程目标,从而与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音乐学本科论文:黑龙江省黑河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工作总结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黑河学院音乐系通过教学试点工作,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为科教兴省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现针对几年来黑河学院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工作的经验、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以下总结。 一、试点工作经验 1、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黑龙江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反馈到社会,接受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反馈到学校自身,接受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2、优化课程结构 为使我校课程体系建设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确保每位学生得到更加充分、全面的发展,我们对音乐学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将课程结构分为“三大类,一环节”: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地方和学校课程以及实践环节。通过优化这些课程结构,培养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使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满足了社会的要求。而且对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完善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主要媒介和载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确保高质量的教材进入课堂,我院确立了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一五规划教材”为教材选用的原则,使在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获得本课程最前沿的信息。试点工作后我们又引进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同时引进了俄罗斯艺术院校的教材及教学内容;还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参与教材建设,在实践环节中不断充实教材内容。 4、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实践环节,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专业技能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才能真正突出地方院校教育特色,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竞争能力。为此,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地处中俄边境的地域优势,每学期在专业教师(含俄罗斯外教)的指导下,举办学生音乐会;组织学生参加院内外的重大演出;定期让学生深入到中小学校参加组织艺术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鄂伦春民族音乐采风》和《俄罗斯民族音乐采风》等活动。 5、总结多年与俄罗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践经验,突出办学特色 黑河学院作为中俄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中方唯一的一所高等院校,走出了一条边疆高校发展的特色之路。几年来,通过与俄罗斯教育交流与合作,音乐教育专业创出了一条与俄罗斯高等艺术院校教育合作的新模式。通过中俄师生相互的教学交流、培训、艺术实践、音乐采风、师资的引进等方式,在声乐、钢琴、舞蹈、管弦等主修课程中引入了俄罗斯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突出了特色,独具魅力。 通过对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习俄罗斯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及俄罗斯教师教学方式注重兴趣性的特点,全力吸引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加大了引进力度,努力做到了“教学计划、课程、教材、教师”四引进。 二、试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还不能适应试点工作的整体要求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位置的影响,在引进师资力量方面不足,师资队伍总量不足、学历结构不够合理,教师教育观念缺乏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不高,教师来源单一和整体结构不合理等严重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育经费的缺乏影响试点工作的发展要求 当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而极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好科教发展的外部条件―经费投入问题。一方面黑河学院地处边疆地区,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产、学、研结构不够合理,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筹集到更多的教育经费;另一方面由于黑河学院属于地方性院校,与重点大学相比,国家投入的办学经费相对薄弱,影响了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工作的开展。 三、对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黑河学院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专业建设、课程内容、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如何根据《方案》和《纲要》的要求把课程试点工作开展得更好,还应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专业建设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决定着学校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今后要将专业建设作为音乐学本科课程试点工作重要的切入点,成为本科课程试点工作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平台。 2、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试点工作开展的关键,积极提高团队师资队伍的实力,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年龄结构等,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于黑河学院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工作至关重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①继续引进俄罗斯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短期内计划在原来5名外教的基础上继续引进俄罗斯外教3-4名。 ②优化团队师资结构,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明确各自的教研方向,创造更多的培训、进修、交流机会,大力提高音乐学本科课程的整体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 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大面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学院必须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落实《黑河学院音乐系精品课程规划》,进一步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以上为我系试点工作开展近3年的总结,相信在教育部体艺司的正确指引下,在黑河学院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黑河学院音乐系在大力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工作一定能够独具特色。 音乐学本科论文:关于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发展研究 【摘要】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是培养音乐教师和社会音乐文化工作者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诸多因素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于音乐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本篇论文主要从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现状分析、教学理念和体系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论述对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学 本科专业 发展研究 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是培养音乐教师和社会音乐文化工作者的重要平台。但是近年来,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师资水平以及就业率都呈下滑的趋势,且改行率非常高,这说明现行的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社会需要和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我国普通高校现行音乐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现实问题着力加以改革创新已成为一件极为紧迫而富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一、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音乐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扩招改革与专业岗位需求,社会需要与毕业生素质问题发生双重变化,大多数院校音乐院系原来的音乐学本科专业办学定位以及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都与当下现实的社会音乐生活有一定的错位现象,从而出现了毕业生师资水平以及就业率下滑,改行率高的现象。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一直以来是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并由此模式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总体来说是没有完全脱离表演专业培养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和音乐课堂教学法课程严重不足。音乐学专业既是技能专业也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时候,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演唱、演奏、节目编排等的专业技能,也必须培养学生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还应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音乐活动组织、策划、音乐活动宣传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理当做到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并重。而当下大多高校的音乐院系对于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培养基本靠近音乐表演专业,重技能、轻理论、缺实践。造成当今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毕业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科研理论水平低、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综合素质等等现象。 教育教学实践类课程单一,甚至脱离实践。学生缺乏必要和足够的课堂教学课、舞台实践、节目编排、音乐活动组织等实践课程,即便一些学校安排了此类课程,也是非常少的课时,或者有的学校就直接放在了实习期,时间为4~8周不等,多数为6周,内容是中学音乐课或是其他社会音乐文化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必然很难适应、驾驭和组织好实际的课堂教学,当然也很难做好社会其它音乐文化工作,所以,就出现了大批毕业生,不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专业领域不能得到拓展,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的现象。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未发生大的改变。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理念和体系的改革 (一)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 从整体上讲,符合时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核心,是增强富有时代意义的质量意识和素质教育意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在市场需要的基础上,依据市场的需要培养社会各领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建立紧密的人才供需关系的高校培养模式。在基础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上,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建立因材施教、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思路。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类高等学校应该不断调整办学思想,明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依据社会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培养已不仅仅是培养音乐教师的单一目的,同时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广泛的音乐文化工作者的任务,以适应当今市场对多类音乐人才的需求。改变以往单一专门人才培养向复合性音乐人才培养发展。 (二)课程设置改革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应在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基础上,体现“面向未来、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教育发展思想。体现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课程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对专业全面性的要求、对适应多岗位就业的要求,设置创新性、开拓性、研究性的音乐专业课程。对于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不要求专一而精,而需要全面发展。 (三)创新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维 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课程包含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等属性。所以,在课程设置结构环节,既要体现课程独立又彼此协调共融的属性,又要体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分类、教学模式设计等环节突出对发散思维的训练,体现出以引导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课程结构机制的构建。 教学过程要遵循以激发创新意识为中心,引导创新思维为核心,鼓励创新实践为途径,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素养。创新素养涵盖了理解力、创造力、领导力、创新力、沟通力等,是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是音乐素质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同时,作为人文教育之一的音乐教育,是以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综合发展作为总目标。在音乐教育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应优化实用性强的主干课,扩大选修课程范围,以此在扎实学生的主干理论和技能课学习基础上,突出学习的个性发展。在课程内容方面,强化教育学类课程,拓宽基础课程,调整音乐学科专业课程。依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通过合并、新设、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的比重,这样会极大的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拓宽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活动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音乐学专业学生合理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并非是培养单纯独唱或独奏型人才,而是具有一定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演奏能力的社会音乐工作者,即需要综合音乐学知识与从事音乐实践活动能力的工作者。传统音乐学专业教学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技能课多以琴房一对一小课教学为主,着重训练了学生的独唱独奏的技能及水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专一门而精,但却很难适应社会对于音乐人才的多元需要。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音乐人才的需求,高校对于音乐学本科专业应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 理论课应遵循训练学生多听、多看、多说、多写、多想、多问的原则,采用个性教育与共性教育结合的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讲为学生问,形成学术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 技能课一对一教学,转变为一对一、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想、多讨论,形成师生互动教学为主。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较强的分辨能力。 教学方式方法要从专业性教学向普及性教学转变。强调专业性的精英化教学转变为应用型的普及化教学。集体教学比例和实践教学比例要高出个别教学比例;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行为要同时进行,以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为主体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以舞台实践、社会实践和与团体合作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四、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的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是舞台实践,所以,长期以来,在实践教学中都只是关注学生的舞台演唱或演奏水平,而忽略了学生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舞台协作能力、音乐活动的策划能力、音乐创作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而目前的社会音乐生活多元化的发展,恰恰需要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这些能力。所以,为了使学生符合社会音乐生活的需要,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范围需要扩大,并且需要将各种艺术实践纳入学生学分体系或考评体系,促使和保证学生切实的学习和实践行动,获得相应的艺术实践能力。当然,这就需要学校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实践机会,并形成长期和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改革关键要改变传统的舞台实践观,确立人文视域中的音乐艺术实践观,即把与音乐有关的一切组织策划活动都纳入实践教学的体系,摈弃以往的把舞台表演作为唯一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更多、更广泛的音乐活动领域得到实践锻炼。 今后,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大体可以涵盖:舞台表演、舞台策划组织、音乐观摩、音乐活动宣传、音乐比赛、音乐活动分析等等。把以上这些实践活动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 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发展要符合社会音乐生活发展的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构建科学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教学,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音乐人才。 音乐学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艺术思维对就业趋向的影响研究 【摘 要】随着全国各大院校的扩招,音乐学专业人数的增加,生源质量方面也有所下降,导致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大学期间进步较慢,毕业后就业也就成了问题,本论文通过对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就业趋向分析,寻找出更加适合此类学生发展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艺术思维;就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致使更多人去追求精神文明。艺术也成了越来越多的高考生热衷与喜爱的门类。每年全国有上百万艺术特长生进军艺考现场,为考学也好,为寻求艺术之美想潜心研究也罢,随着全国大多数高校增开艺术专业方向,更多的艺术高考生有机会读大学,可是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的问题日益严峻,艺术生就业成了一大问题。艺术专业院校学生专业优秀的毕业生只要是对单位要求不高、而且努力工作,就业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般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从考入大学时成绩就不是特别的好。在大学虽也努力刻苦学习,但毕业时和专业院校学生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那么他们在找工作时就面临很大压力,学校不够出名,专业不够好,而且人数众多,工作自然不好找,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改行的难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艺术生就业问题,结合本人也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为了让更多的艺术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和自身优势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份工作,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一片土地使其能茁壮的成长,施展自己的才华。本人从地方本科院校艺术类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自身条件和艺术思维的共性进行分析研究,找到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企业、事业单位和适合自己的工种。为地方本科院校艺术类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就业问题略尽绵薄之力。那么艺术类音乐学专业学生都有哪些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思维方式呢?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去哪些企业工作?适合和什么样的人群在一起能够发挥自己最大人生价值呢?这些就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 什么是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就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他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其中形象思维是主体,起主要作用。 不同的艺术种类、风格、流派、都是艺术思想的传达。高尔基说“艺术靠想象而生存”,每件艺术设计作品,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都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许这就是艺术思维的共性吧。也许我们不懂凡高的《向日葵》、田崴的《开拓者》,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对自己作品传达的思想真正了解。这个思维过程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日本的浮世绘;浮世绘最初以"美人绘"和"役者绘"(戏剧人物画)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出现了以相扑、风景、花鸟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都是审美的传达。 艺术思维的主要表现方式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田野采风和深入实地体验生活,看到的具体事物通过人的大脑分析获得;抽象思维是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判断分析和论证的一种思维方式;灵感思维是在人类生产时间活动中,人的大脑高度兴奋时偶然产生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偶然性、不可预见性、瞬间即逝等特征,可遇而不可求,不过往往建立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后。 二、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艺术思维方式有哪些主要特征 首先我们要明白,与艺术有关的知识思维和技术思维并不是艺术性思维。凡是学校里教师教授的知识,只能是一种艺术知识,和思维无关,比如我们听一首音乐,能明确的判断音乐的风格、表达的感情等,这只是在学习与积累中的经验之谈,最多只是一种准确的感受,而并非是自我的艺术性思维。本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并翻阅了许多与之有关的文献资料,得出了音乐学专业学生艺术思维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艺术思维的重心是直觉 艺术性思维本质不是理性的,而是单纯的感性感觉。起点是感觉,终点是形式。 单从音乐方面讲,艺术思维只是一种直觉。鉴赏一首歌曲,是以最初的直觉来欣赏它的旋律到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而不是通过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这首歌曲进行专业的赏析。只有真正融入了自己真实的感情,才能体会真正的艺术。所以说音乐专业学生大部分都是情商大于智商的。在同一件事情上我们通常以感性思维来判断该事物的价值趋向和处理结果。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在大街上乞讨,就会感觉到他的辛苦和不容易,马上就会尽自己的能力给一些零花钱。我们不会考虑这个乞丐是不是一个骗子。这也是大多数音乐人的共性,感性的情商驱使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必须这样做。 (二)艺术思维的内容是人生经历的所感 曾看过一本书,书里有大概这样一段话。人与人的共鸣往往不是来源于同等生活水平的人之间,而大多发生在生活差距大,思想境界高度一致的人们身上。就像小孩和老人流下的泪水意义不可能一样。但是教养同等的穷人与富人的思想观念可能会有相同之处。 在《艺术创造论》一书中为艺术制定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创造。”那么,艺术思维就是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产生的直觉感性思维。人经过对人类世界的认识经历,有了一定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与修养气质有关。有些作曲家的词写的好,就是因为现实中经历使他涵养提高,从而艺术思维的修养也随之提高,写出的作品自然是好的。所以说艺术思维来源于对世界和生活的直觉感知。 (三)艺术思维没有确定性 艺术思维指导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往往是留给人一定的想象空间。所以艺术思维通常没有确定性。如果艺术思维过于僵化,就不能创作出有吸引力的艺术作品来。 创作艺术的灵感就来自于不确定性,思维是一种意识,不是现实。虽然它来源于现实,但并不代表所有的现实事件都能给艺术的创作提供灵感的。拿一种哀伤的情歌作比喻,热恋中的人是不会有创作哀伤歌曲的灵感的。而人的喜怒通常又在一念之间。这就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三、艺术思维方式对我们的就业趋向有哪些影响 艺术思维总体来说就是人的那一部分感性思维。一般艺术性思维强的,逻辑性思维就比较差。学习艺术的同学一般都相对感性,感觉重于理智。故不适合从事呆板乏味的工作。这对于学艺术的同学是有双向影响的。 对本科音乐毕业生来说,学生们毕业以后一般都会选择什么职业,经过和许多地方本科音乐院校的老师和学生沟通发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可选择的工作职业有: 1.公务员: ①宣传部②教育局(厅)③文化(厅)部门④公安部⑤文体局⑥各级政府部门⑦所有认可文学学士学位的公务员岗位。 2.事业单位: ①歌舞表演团体 ②合唱团体③专业文艺团体 ④文化娱乐传播公司⑤演艺经纪公司 ⑥广播电视局⑦地方文体局 ⑧部队文工团⑨医院(音乐治疗)。 3.教育类: ①中小学教师 ②幼儿教师③音乐理论研究员 ④文化宫、青少年宫教师⑤高等教育教师 ⑥专职音乐教师(理论、声乐、钢琴等) ⑦民族音乐研究。 4.传媒类: ①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②电视台、广播电视③音乐环境工程设计、策划宣传人员④数字音乐版权管理、版权经营、编务⑤唱片公司的电子音乐制作、MV制作、节目创作、数字影视制作、媒体研究、画画合成等⑥电视节目片头、片花、宣传片、预告片制作⑦各类无线增值运营公司、网络音乐编辑、音乐节目编辑⑧网络音乐电台主播。 5.工程类: ①电影厂音乐录音音响工程师②影视剧声音艺术设计工程师 ③舞台音响导演、声学工程师④音乐录音制作工程师⑤网络电台音乐制作工程师⑥电影电视片尾曲插曲编辑工程师。 6.创业类: ①个人音乐工作室、录音棚②MIDI音乐制作人③成立自己的琴行、独立艺术学校④自由撰稿人⑤自由职业艺人⑥传媒公司⑦成立个人演绎公司⑧独立唱片公司⑨影音广告公司⑩独立音乐厂牌 文化传播公司网络音乐电台成立乐器制造厂。 7.销售类: ①琴行经理②唱片行经理③品牌乐器④音乐类书籍批发销售⑤琴行职员⑥乐器厂销售经理⑦乐器厂职员。 8.制造类: ①乐器制作②乐器维修,制造③品牌乐器制作,建立分厂 ④唱片制作的加工⑤承接艺术类书籍的编辑,排版,印刷 9.娱乐类: ①音乐编辑、职业编曲②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人③编辑、音像、唱片公司企划④网络公司、音乐杂志编辑⑤音乐出版社、文化经纪人⑥节目主持人⑦新闻记者。 10.表演类: ①演员、影视演员、话剧演员、音乐剧演员②歌舞剧团演员、民族舞团演员、现代舞团演员③乐队指挥:交响乐团、民族乐团④音棚乐手⑤影视剧配音演员⑥职业乐手:吉他手、键盘演奏家、各类提琴手、中国乐器演奏家、组建职业乐队、管乐演奏家等⑦职业歌手、歌唱家、唱作人。 经过问卷调查得出,有50%以上的人,更喜欢与自己本专业有关的职业,有20%的人喜欢从事艺术指导类工作,大约22%则更喜欢自由职业,影视类,及转为其他职业变成职场强人。只有8%的人希望考研究生去更高的学府深造。 更多的具有艺术思维的艺术生认为自己在创新意识和解决事情的能力上比别人有优势;求职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则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工作环境;首选就业单位是私企而不是国企,原因是国企或者事业单位门槛较高、管理较为严格、艺术性的思维方式得不到更好的发挥。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大部分人只有短期的规划,随机应变能力更强。这也就决定,其实多数人是不适合做老师这个职业的,选择这个也只不过是生活所迫。 四、什么样的工作单位能让此类毕业生更具有发展空间 根据以上观点所述,艺术性思维特点是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自由创新大于安于现状,艺术美的感知能力强,热爱生活并追求生活趣味。所以哪些单位能够接受具有以上思维特征的毕业生,哪些单位就更有发展空间,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下更为适合此类思维方式的几种职业:自由撰稿人、歌曲词曲作者、活动策划、服装设计师、造型师、摄影师、模特、演员等,因为音乐学专业学生无论在形象、气质、艺术思维修养上,亦或是在情商和创新能力上,都会占有一定优势。所以这些职业更有利于艺术生发挥自身优势,把事业做到最好。 这就是我们对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艺术性思维对就业趋向影响的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粗浅结论,希望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不足之处恳请音乐界同仁们批评指正。 论文项目:该论文是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艺术思维对就业趋向的影响研究”(立项号:xkyjz20140822)的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一俗(1993年4月―)女,汉族,河北省张家口市,现就读于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1303班音乐学专业。 音乐学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改革探索 摘 要: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只有积极融入转型发展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凝练自身办学特点,找准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职业教育等方面入手,加强制度保障,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防控,这样转型发展才能有序推行,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 转型发展 目标 举措 保障 风险 一、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1.国家教育发展的环境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①。国务院总理在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600多所地方高校需要转型,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企业需要、按岗位来对接③。 2.地方教育的发展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对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四川文理学院是于2006年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地处川东重镇达州市,这所由师范院校升本而来的学校承担着川东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重担。 3.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音乐教育则是艺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和文艺工作者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重要社会责任。四川文理学院的音乐学专业作为学校的特色专业,不仅在全国的各类专业赛事中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为川东北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大量师资,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培养的毕业生也存在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而川东北地区整体对音乐类师资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一些中小学还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的需求存在错位和矛盾。 正是这样,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也面临大量地方艺术教育、文艺工作者的人才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④。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二、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目标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和基层文艺工作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核心,接受社会评价。主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二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三是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四是中小学和基层文化机构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音乐教学理论、注重音乐教学技能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五是人才培养过程体现与中小学合作、工学交替,六是加强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 三、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1.重视调研,搞清楚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为加快转型,为改革奠定基础,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于2013年开始就着手调研,一是调研了23家用人单位,从满意度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满意度有60%,对学生的工作态度满意度有75%,90%的用人单位希望能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二是调研了毕业生,只有50%的学生就业和专业对口,60%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调研了在校生,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性的课程的兴趣明显优于枯燥的理论学习。 通过调研发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专业和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与中小学和基层文化机构合作,让用人单位参与育人。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让教师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的,以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为己任,办让学生、社会都满意的专业。 2.分析自身的办学特点。 每所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都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只有深入自我剖析,才有可能真正办出成果,办出特色。 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地处大巴山腹地,没有地域优势。从每年在四川招生的实际情况看(四川音乐专业艺考总分400分),330分以上的学生基本被各大音乐院校录取,320分以上的学生基本上了省会城市的高校,280分以上的学生基本被靠近省会城市的高校录取,而四川文理学院录取的音乐学专业学生基本在270分左右,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总体生源质量仍然不容乐观。 3.找准办学定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具体规定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实施措施,这就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有了准确描述。所以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也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如果和专业音乐学院等定位一样,那么培养歌唱家、高校教师等,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是很多同类高校正在做的事,但是真正立足地方,立足基层的高校还不多。例如在川东北地区大量的农村、乡镇中小学却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而作为该地区唯一的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都自视甚高,不愿意去基层。 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只有正视自身的困难,不拼面子,真正立足地方,培养服务于基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文艺工作者才是出路。 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 一是推行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育人。四川文理学院的音乐学专业课程由公共课、选修课、专业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组成,学生学习的时间被大量的公共理论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占据,通过调研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的钢琴伴奏、声乐演唱、舞蹈编导、合唱指挥、活动策划等专业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重视,如钢琴、声乐只开设四个学期,合唱指挥只开设两个学期,教材教法只开设一个学期,学生毕业后觉得在学校学到的真正能在工作中用得上技能反而比较少。所以让用人单位根据他们的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让学生毕业有学有所用。 二是要加强实践环节,延长见习、实习时间。从现在的大四才开始见习实习工作提前到大三开始见习实习,使毕业前的各层次的实习不低于9个月,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状态,使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好地适应工作。 三是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创新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可以是论文;可以是音乐会,也可以是创业实践,还可以是优秀教学课堂展示,使毕业论文(设计)成为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实践教学。 四是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通过技能考查、书面考查等方式重点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的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往往是以一次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虽然已经有平时成绩计入总分,但仍然存在考查方式单一,学生大部分都是应付考试,有的甚至还要作弊。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改变考试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工程的监控,并重点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使考试评分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5.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一是培养双师型教师,让在职教师深入用人单位挂职锻炼,有针对性地对在校生进行教学。现在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教学对于解决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实际问题知之甚少,所以让在职教师到用人单位挂职锻炼,让教师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教学对于学生就业的作用才能真正让培养应用型人才落到实处。 二是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学管理,从教师的备课、上课、考试等环节入手,着重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建立学生评价、教学考核、同行评价的立体评价体系。 三是引导教师从事与培养目标一致的科学研究。 现在教师所撰写的论文,从事的科学研究多数是务虚的,很多仅仅是为了职称的晋升,真正应用型的科学研究少之又少。所以应该引导教师从艺术创作、基础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使艺术创作促进专业教学,以研究基础教学理论提升教学水平。 6.加强就业指导,从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教育,使学生能正确选择创业和择业。 学生进校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规划职业方向,使学生始终在通往职业的路上学习。如学生进校后规划自己毕业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文艺工作者,那么就要引导学生从声乐演唱或乐器演奏、文艺活动策划等方面加强训练。 四、建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的保障体系 1.配套政策。 一是成立音乐学专业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改革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是建立系列保障制度。如《音乐学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c定办法》、《音乐学专业课堂规范》、《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XX学院校地合作条例》、《音乐学专业课程考试办法》、《音XX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办法》等。 三是结合学校绩效考核相关办法,激发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热情,鼓励教师从事与教育改革相关的科学研究。 2.保障条件。 一是具备改革良好的外部条件。从国家到地方,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对地方高等院校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国家总体的教育改革目标也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音乐学专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良好契机。 二是具备良好的内部条件。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教师队伍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更有一批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通过调研,大部分教师都有迫切的改革欲望。 三是有坚实的物质保障。近年来,国家对地方高校在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四川文理学院对音乐学专业的投入逐年加大,不仅建成了独立的音乐教学大楼,更有先进的演播厅、录音棚等完善的教学硬件条件,完全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是已经建立较完善的服务地方的模式。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往往都为地方的文化事业、艺术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与达州市的各大中小学、文化馆、政府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结合大巴山革命老区的特点创作出了一大批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并在全国舞蹈荷花奖、大学生艺术节等专业赛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不仅丰富了达州市的文化生活,而且提升了达州城市文化水平。 五、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有抵触情绪、用人单位无法真正投入育人的过程中、学生不接受改变和改革措施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等情况。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要做到全体教师齐心协力,把教育改革上升到学院生死存亡的层次上,真正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建立更多的合作育人基地,并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抓几个单位,在不影响合作单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互派人员。三是在学生中做好宣传工作,从入学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毕业后可能从事什么工作,并将这个作为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改革发展的重要节点,如何在改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办出特色,是地方本科院校目前最首要的问题。而音乐学专业有自身的专业特点,只有找准定位,大胆改革,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中,才能在此轮转型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音乐学本科论文:浅谈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笔者根据自己在青岛大学10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校音乐学专业本科教学特色及办学现状,从借助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到根据现有的培养方案提出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从基础做起,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规范教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音乐学 教学改革 课程综合 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成为高校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颁布以来,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成为了研究热点,引起众多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分别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多角度多层次提出各种改革建议及实施方案。笔者亲历了青岛大学音乐学专业的创建、发展与变革,在此,根据自己10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校办学的现状,就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谈几点想法。 一、青岛大学音乐学专业办学现状 青岛大学音乐学专业由前身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发展而来,98年正式开设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发展至今已包含两个方向:音乐教育方向、音乐理论方向。目前实施的“3+1+1”人才培养模式,“3”是通识教育、专业、专业基础3个课程模块,“1”是创新课程模块,“1”是表演艺术实践项目,在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培养同时兼顾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明显。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学科队伍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学术交流、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虽然成绩显著,但现实教学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素质底蕴,专业学习相对困难。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融会贯通,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不足。教学方法模式化,忽略学生基础差异,对单项技能的培训超过对音乐美的教育,偏离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欠缺。 二、优化通识教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是一个教育从业者必备的素质。针对目前音乐基础教育中,重技能轻文化的弊端,在低年级的时候着重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教育,弥补文化欠缺。借助综合性大学齐全的学科门类,优质的教学资源,融汇贯通的教学平台,在通识教育中,不仅要加强学生美、史、哲等人文学科课程学习,而且要鼓励学生选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跨专业跨学科课程,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掌握各学科发展动向,开阔眼界,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为高年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各项素质能力提高提供保障。跨学科的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打开了一扇新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依托学科优势,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 三、课程综合化,开设综合实践课程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它由追求‘工具理性’的分科主义课程体系,转向关注生活世界和人格整体发展的综合课程结构与理念”[1],课程综合化是符合教育规律,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有些传统的课程体系有必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参照著名的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可以对部分音乐理论课程进行综合化调整,比如和声、复调、作曲、配器四门课合并组合为一门综合课程,一改以往割裂脱离的教学状态,同时提高了授课效果,减少了学生重复学习的内容,增加了学习其它课程的时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增强了学生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掌握与运用。这也正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中培养目标的要求。 综合理论水平的提升旨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目前培养模式中缺乏对综合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中开设综合实践课势在必行。在开设钢琴伴奏、自弹自唱以及合唱指挥等综合实践课程基础之上,采用综合授课方式,比如声乐课、钢琴伴奏课、合唱指挥课以及自弹自唱课,各授课教师在同一时间综合授课,通过各科教师的现场指导,让学生各种专业技能协调发展提高,真正达到各种音乐技能的综合驾驭,实现学以致用,提高择业的竞争力。 四、结语 “音乐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审美特性之体现。这种美的特质是诉诸于心灵的、感情的、形象的、思想的,是其他任何一门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2]如何加强音乐教育内涵建设,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所有音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愿意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音乐学本科论文: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市场化的时候,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他们的就业渠道和方向及其趋势值得我们关注。笔者通过调查湖南科技学院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成功就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习和报考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增加了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招生计划也成倍的增长,造成了近几年,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数大幅增加,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严峻。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提高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客观的了解和分析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引导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找准定位和职业目标,努力提高就业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竞争,实现成功就业。本文通过调查湖南科技学院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成功就业提供帮助。 一、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归因分析 笔者通过对湖南科技学院音乐学专业近三年来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受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及传统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渠道主要有考研升学、考入公办中小学校和事业单位、各类艺术培训机构、到企业公司任职以及自主创业等,呈现出就业面不断拓宽和就业地区分布越来越广的特点。 1.通过硕士研究生考试继续深造。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艺术教育投入的力度,增加了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为艺术类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的大幅增加提供了条件,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机会。同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和实现自身的愿望,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积极投入到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也有小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或进修,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参加全国各地音乐教师入编考试或者与专业相关的事业单位的招考,这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一直以来主选的就业方向。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缺少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专职化、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他各类相关部门、事业单位也亟需音乐人才,使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有所增加。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中女生往往占据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她们中大部分人的的第一就业期望就是稳定。因此音乐教师就成了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特别是女生)的就业首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等与音乐相关的事业单位也因其稳定性强、需求量大而成为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 3.选择国家或地方基层服务项目,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服务西部计划等。在国家的有关政策、方针的引导下,国家和各地方都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大学生服务基层计划,这些项目的优惠政策也具有着普遍的吸引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愿意选择服务基层,到基层建功立业。 4.应聘音乐琴行或艺术培训机构,担任专业教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培养逐步受到家长的重视,形成了较大的艺术教育市场,使得社会出现了规模大小不同的音乐琴行或艺术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需要大量的音乐专业教师。由于艺术培训机构的工资高、工作自由等原因,也成为许多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 5.自主创业。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国家、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各地方本科院校也加大了创业教育,采取了帮助学生自主创业的措施,如建立免费的创业孵化基地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尝试着创业,也出现了许多大学生成功创业的例子。部分音乐学专业学生看准了艺术培训这一比较有前景的市场,毕业后,甚至在校期间就开始开办琴行等创业尝试,且不少学生取得了较好的创业成绩。 6.到各类企业、公司任职。目前,很多企业和生活小区需要音乐专干,星级酒店也需要大量的钢琴、舞蹈演员,还有旅游产业也需要大量的音乐人才,都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同时,由于在企业、公司里工作有着发展空间大、收入高、入职要求低以及工作在城市等优势,到企业、公司任职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之一,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也不例外。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便利的交通,大学生们选择任职的企业、公司也不局限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二、给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对策 目前,社会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但由于音乐学专业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社会对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已经形成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应更加的努力学习专业,并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本人根据自己近三年所从事的音乐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上好学校所安排的专业课程的同时,通过自学,掌握更多的专业内外知识,提高参加音乐教师入编考试或升学考试的应试能力。学校安排的课程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特点,所以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就应该上好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与此同时,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还应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课堂外的知识。如准备参加教师入编考试的同学,课后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基础常识等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因为这是笔试时常考的内容。同时还应锻炼自己的说课能力,练好三首钢琴曲、二首演出歌曲、一支成品舞蹈。当然,事先需取得教师资格证。准备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应尽早确定报考方向,除了统考的英语和政治,《中西方音乐史》和《和声曲式》是许多招考高校的出题重点。当然,在选择报考学校时,应尽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切忌盲目跟风和攀比,也不能抱着“非名校、专业院校不上”的思想。 2.转变就业观念,参加国家及地方组织实施的基层服务项目,到基层建功立业。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针对传统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的变化,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引导着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工作,陆续组织实施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和选拔生计划等,由于这些项目的人才需求量大、门槛较低、针对性强等特点,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提供许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它能实现大部分希望成为音乐教师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梦想。准备报考“特岗教师”的同学所要准备的内容与教师入编考试的内容基本一致。有些毕业生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想尽办法考入编的教师,应当清楚的看到,绝大多数刚考入编制内的中小学教师都被安排到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任教,甚至有些地方在招考时就明确说明招考的岗位为农村地区学校。所以,想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也得“量体裁衣”。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推进,许多基层文化单位(如农村文化站)都需要音乐人才,所以,“到村任职”、服务西部也应成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重点考虑的就业渠道之一。 3.在学好主项的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尽可能的多学习一些副项,以增加就业“资本”。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自身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及态度。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在高考时都有自己的主项,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仍然将绝大多数精力投入到主项的学习中,而忽视了其他副项的学习。实际上,无论是入职前的各类考试还是入职后的实际工作需求,经常能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主项以外的副项知之甚少。其实,副项是最重要的补充。为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每一位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都应该摒弃专业上的主项意识,尽可能的多学副项,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4.了解有关政策和职业要求,为自主创业和到企业、公司任职做好准备。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然而,由于大学生初出茅庐,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要想展现自己,必须了解有关政策和职业需求,为自主创业和入职公司企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也为此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因此,想自主创业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就需充分了解国家和地方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创业贷款、税收、资助、行政手续优惠简化等内容。同时,要有意识的培养满足社会竞争的决策力、创造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打铁先需自身硬。对于准备到企业、公司入职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而言,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分析自己的实力、价值和需要,找出想做的而又能做的职业,并应针对自己的入职目标企业的类型,学习相关知识,适当的考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如心理咨询师、物流师、高级文秘、计算机、证劵、会计等职业资格证书。 总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均在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着改革,但要解决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需要作为就业主体的同学们认真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好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以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最终实现成功就业。 音乐学本科论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担负着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任。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即便在今天,计划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惯性作用依然存在。在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学中,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关注学生观念、能力、创新等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倾向依然存在,实践教学、创新教学一直以来是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全面了解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学状况,了解新课程改革环境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总结借鉴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提出以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的、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改革思路,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如何创新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一个具有较强科学性、操作性、可行性的教研模式,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任务,也是一件值得广大高校教师思考和探索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育理念以实践、创新为本”,强调确立学生在高校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科研工作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研工作。第二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以实践、创新为本”,强调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第三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过程必须以实践、创新为本”,明确提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必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相互促进,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特征明确。因此,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教育手段的科学性、教育评价的激励性以及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一、合理构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音乐师资而实施的培养方式。而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则是指相对于专门的理论研究工作者而言的、从事音乐教学具体工作的、优秀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由于各校的办学理念不同、课程设置不同、师资力量不同、教学硬件设施不同等因素,造成各地办学模式上的较大差异。而办学模式的差异就必然会带来教学质量上的不同结果。 二、明确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 在培养目标方面,提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并明确提出“三型”相互促进,“三性”的明确特点,强调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应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作为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普通学校培养目标的特色。 对于培养规格,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其中既有政治思想要求,又有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能力要求。 1、政治思想要求: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能力要求:系统地掌握中等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含声乐、钢琴、中外管弦乐器各一项);熟悉了解学校音乐教育规律,胜任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工作;具备比较全面的音乐学知识素养,有较为丰富的中外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的知识与能力;具备较强的音乐审美、音乐表现与音乐创作能力;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力。 3、教育观念、方法、能力的要求: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较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掌握科学的教学评估理论和方法,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当代音乐教育发展新动向,并初步具有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文化素养、外语、计算机的要求:具有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文、自然科学素养;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运用计算机,具有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身心、情操、品格、为人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与体魄,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自觉培养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能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在集体中具有团结、协调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①具备正确理解音乐、音乐学科、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在学科体系、文化、教育中的位置和特点的能力,并能够以此为指导来进行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②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基本技能技巧的能力。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能运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③具备丰富的民族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④掌握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注重实践、提倡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⑤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先进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⑥掌握科学的教学评估理论、方法,具备正确评价自身、他人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能力。⑦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力。⑧掌握多能型的专业知识,要求每位学生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声乐演唱能力,钢琴演奏伴奏能力,初步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法,能够组织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⑨开阔的文化视野。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通过学科间的渗透获得宽广的文化素养。⑩优良的职业知识。了解现代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熟悉教育法规,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并形成初步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音乐学本科论文:谈我们在本科阶段的音乐学习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音乐类专业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科阶段音乐学习的主要任务,应持的态度,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本科 音乐学习 态度 方法 民族性 一、明确学习任务 本科学习是我们迈向音乐世界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我们应牢固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技能,加强对音乐修养的培养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多渠道全方位地吸取营养,充实自己。 二、端正态度 这里的“态度”是指对各种音乐现象的认识。在本科学习阶段,应该正确对待民族音乐、西方音乐、流行音乐这三个概念。 1.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学习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学习民族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及其内涵,“在于把握我们民族特有的心态、情感、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等,对民族、戏曲、曲艺音乐、民间器乐的研究、吸收、运用都应取其‘神’似,在整体把握上去用功。” 2.广泛吸收西方音乐文化。“中西音乐文化关系”是近现代中国音乐的一个突出主题。无可否认,中西音乐在和声、节奏、曲式结构、乐器、音色乃至音乐的功能、观念、文化渊源等方面各有特色,并且各自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对待中西音乐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我们也可以采取“多极化”态度。这种“多极化”是指“每一位音乐家在其自身特色话、个性化追求中努力创造自身独特的音乐世界,并由此营造出当代音乐的多极化格局”“音乐是人类生活的表现,东西民族的思想、行为、感情、习惯,既各有不同,其所表现于音乐的,当然也彼此互异了”。在此前提下,中西音乐文化不应强求服,而互相尊重,在借鉴中并行不悖。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广泛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应同时对其它地区(非洲、拉美以及除中国之外的其他亚洲国家)的优秀音乐文化进行学习。 3.宽容对待流行音乐。对待流行音乐,我们应该多一些宽容。流行音乐在歌曲创作上的题材个人化、城市化,歌词的朦胧化、歌谣化,旋律的口语化、时尚化、节奏的舞曲化,演唱的自由化;流行音乐更加关注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个性的自由创造,对个性、特色、创新显得包容和尊重,这些恰好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 但我们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现今流行音乐存在的种种不足:由于商品经济意识对现代人的不断渗入,很多音乐人的创作并不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而是利用流行音乐带有群众性、通俗性的特点,一味地片面地追求其商业价值。“今天中国的流行音乐品位较低(从创作、表演到欣赏都是如此),与世界优秀流行音乐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注重学习方法 要调动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做到多读,多听,多练,以批判怀疑的眼光,与其它学科相结合进行学习。 1.要主动地学习。我们应积极主动的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善于把握、理解、总结各种音乐观念和观点,能够把新旧知识加以联系,注重音乐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同时,也不应忽视“接受学习”。在课堂学习中应加强与老师的探讨、交流、互动,在宽松的氛围中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 2.多读多听多练。本科阶段,应全面阅读,尤其对自己“不喜欢”的音乐家、作品更要仔细分析研究,找出你认为不如意的地方,并尽可能加以解决,这才是一种理性的学习。 多听多练主要对音乐作品而言。“听”,分为“泛听”和“精听”。“练”,是对音乐作品的实际操作,不能盲目地练,要有目的地加以练习,“练”是对作品情感的重塑过程,所以,要注重练习中情感的体验,避免工具化。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应把“听得见的声音”和“看得见”的文字、图形相联系,要通过乐谱和音乐音响的反复结合对比,使“听”和“看”达到高度的统一,看到乐谱就能“听到”音响效果,听到音乐就能“看到乐谱”。 3.以怀疑的眼光开展学习。学者著书立学,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认识,有些观点难免有局限性,我们在学习中就应多问几个“为什么”。著名音乐家吕骥老师在对编钟进行科学测试时,发现一个钟在敲击时可以发出两个音,史书未有记载,有的音乐史学家也对此持怀疑态度,后经证实:一个编钟确实可以敲击出小三度或大二度的两个音。后来,吕骥老师写到:“不要被古书框住了……”同样的,我们也不要被书本所限制,应以开放审视的眼光做学问。 4.注重其它学科的学习,多学科交融。在不少学生中,流行“专业一百分,文化六十分”的说法,针对音乐类专业开设数学课这一现象更是感觉“莫名其妙”,这些想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一方面,音乐一开始就与文学、宗教、戏剧、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要想学好音乐,就必须了解与之息息相关的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另一方面,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最受欢迎的人。也许有的学科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联系,但它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能够让我们多角度、多方位、全面地看待问题。所以,“与其它学科结合”对于音乐学习是必要的。 四、结语 本科阶段的音乐学习对于成才道路十分重要,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自觉培养良好的音乐习惯,学习音乐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注重对自身的精神世界、心灵及内心品位的良好塑造。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及经济效益研究 【摘要】企业管理是管理者基于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对企业内部要素进行有效组织的重要过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未来发展。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实现企业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的必然手段,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因而,企业应积极推进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标准化;措施;经济效益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进步,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各大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发展空间开始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控制,以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加强了内部标准化管理的建设,并且在实际的建设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2企业标准化管理含义 企业标准化,是在企业内部制定和实施一整套的标准,使各部门、各工序、各环节之间有统一的工作依据。各部门协调配合,避免出现工作脱节、重复劳动、各行其是、互相矛盾而导致的生产混乱。标准化的原理和特点可以概括为“六化”: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和模块化。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是利用企业的发展特征来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总结,从而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确保企业额度管理模式充分的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国内诸多企业一直都在探索标准化管理如何与信息化结合,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3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措施 3.1提高重视 要想实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首先管理人员要提高对企业管理的重视程度,充分的认识到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领导人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情况,如果领导人员能够充分的重视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身先士卒,那么就能够充分的带动企业内部人员对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与建设,最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除此之外,企业管理人员还应当加强对现有的管理模式的改进,充分的宣传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让企业员工充分的了解标准化管理,从而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落实这一管理过程。 3.2构建标准化制度体系 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的质量,在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时,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建设最合适的管理制度,这一才能够确保管理的质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生产流程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与优化,从而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建设,而制度的建设必须要切合实际,因此必须要充分的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这样才能够充分的确保管理制度的科学与合理。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度结构如图1所示,在建设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还要做好企业内职权的分布,对企业内的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编排,明确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责,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3.3建立标准化监督考核机制 为确保企业标准化体系的有效落实,企业也应建立标准化监督考核制度,对员工考核制度进行细化,并制定标准化建设考核办法,定期开展监督考核,大力推进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如图2所示。例如某企业针对本企业实际情况,从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工作标准管理、人员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对监督考核指标进行细化,要求标准化委员会根据指标,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监督考核,每半年进行一次自检,每三年进行一次监督考核标准机制修订。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责任制度相挂钩,充分保证了企业标准化体系的有效落实。 4实例分析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及经济效益 本文以某企业的岗位标准化管理为例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4.1标准化管理措施 (1)对管理标准化及技术标准化结果进行翻译。为保证企业生产流程及管理流程顺利实施,将流程中的每一个节点落实到部门并细化至岗位是流程顺利实施的保障。流程细化至岗位,减少工作协调困难,提高工作效率。对此,在开始制定岗位职责及工作指引之前,应对企业制度及流程进行识别,对文件中涉及的制度进行识别细分至具体的岗位,最好是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流程文件识别工作量大,可组织协调文件编制者协作完成。流程内容细分得到岗位工作内容,流程中的输出为岗位输出标准,将流程中输出的表格表单等内容作为岗位的输出,通过整理识别基本完成岗位的部分工作内容。流程输出加上管理输出与客户特殊要求,再加上岗位责任的日常要求汇总得出岗位工作内容。(2)对标同行业的岗位设置现状。在制定岗位标准之前,对标行业先进企业管理方法,取长补短。学习先进企业组织架构,结合自身企业特点与客户要求及期望,设置岗位结构及职责内容,将内容收入到体系中。在外部机构参与的过程中,企业应成立相应的对接机构,负责衔接外部咨询与内部各部门。咨询工作结束,内部机构人员可作为企业内部咨询机构持续开展工作。(3)岗位优化整合。通过岗位调研与企业对标,识别体系及客户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管理特点,对各部门各岗位进行整合优化。岗位优化整合为企业管理提升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好处:①优化整合部门岗位,使内部工作协调更加顺畅,有助于提高部门的管理效率;②多岗位整合,有助于相似岗位的工作经验分享与互换;③有利于多技能工及多技能管理人员的培养;④增强部门岗位人员的互换性。岗位优化整合方法:将不必要的岗位取消,对相似岗位进行合并(除特殊工种以外),对各岗位职责进行重新规划。部分工作存在多个岗位重复做与无人做的情况,重新规划定岗职责。 4.2经济效益 项目初期,实施岗位标准化需投入部分人才培养费用、咨询费用。但是标准化对于企业的收益是持续的,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奠基石的作用。标准化的收益主要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两个方面:①直接收益主要表现为通过岗位标准化对每个岗位每个人工作梳理,岗位优化整合,去除多岗位人员重复工作,岗位人员重新分配,调节岗位工作平衡率,达到节省人力的目的。岗位人员互换,减少原有模式的岗位壁垒,达到多能工及多技能管理人员培养的目的,提高人员工作率,减少空闲率,减少人力成本;②间接收益,经验体系及工作标准化对于企业最大的收益不是直接收益,而是长期的间接收益,主要表现在客户满意度提升、支撑企业管理思想及流程落地、企业人才培养、经验体系传承、工作效率提高等方面。客户满意度方面,主要为通过标准化项目,明确岗位工作事项、操作手册、输出标准,减少同岗位不同人员差异,确保工作质量/产品输出一致性,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解决了企业执行与标准流程两张皮的现象,确保工作按流程进行,提高管理水平。效率提升方面主要为通过经验传承及不断创新优化,发现更优化的工作方式,提高岗位工作效率。人力方面,通过岗位多技能人员培养,提高员工工作能力,提高企业人员利用率,减少人力成本。作为企业岗位体系建设,短期收益及直接收益难以计算,但它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 5结束语 企业标准化管理,既是国家标准管理、行业标准化管理的起点,也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部分,更是企业管理的夯实基础。标准化管理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加速技术发展、产品升级,为企业生产、经营获得最佳秩序,是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毅然不倒的法宝,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机制。浅析企业标准化管理。 作者:何易桓 单位: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企业电力物资管理经济效益提升 摘要: 电力物资管理对电力系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需要提高电力物资管理才能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电力企业当前物资管理现状入手,分析目前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策略,以便促进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的提高,促使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关键词: 电力;物资管理;经济效益 一、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 电力系统关系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电力企业应对物资管理更为严格。尤其是近些年随着能源紧张、电力企业成本不断升高的情况,物资管理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部分,电力企业应当重视在物资方面的管理,促使企业长效发展。 1.物资采购运作机制存在缺陷。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过程中,应当对供应商进行甄别,至少采取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供应商,进行对比,选择性价比最合适的一家。但是当下很多电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以及询价上都比较单一,有的直接选择一家供应商进行联系,直接订货,没有多家进行询价、比较。这使得当前物资采购存在盲目现象。并且在物资采购中缺乏必要的监管,没有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使得电力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导致在采购中成本增加,物资采购询价机制运作不健全。 2.缺乏完善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 通常电力企业实施物资采购环节,需要采购部门对供应商进行询价对比,最终择优选取。但是由于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时对询价缺乏相应监督,使得在采购中不能有效甄别供应商。并且一些电力企业根本没有制定合理的采购标准,造成电力企业成本增加。具体表现在: 2.1缺乏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通常,在采购过程中,物资采购需要提前制定计划,然后报送电力物资管理部门,物资管理部门通过询价对比,然后斟酌分析,最终批准采购计划,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电力企业没有全面分析便批准,甚至采购部门和物资部门信息不对称,一些库存数据没有理清便盲目的进行采购,导致一些物资采购过多,造成库存积压,占用流动资金,导致企业在资金周转上受到影响。 2.2验收环节把关不严。目前有很多电力企业采购物资完成后,对物资的质量验收环节把关不严,导致采购成本无形增加。很多电力物资会通过长途运输最终到电力企业,在这个环节中,很多物资会出现磨损变质等情况,把关不严就会让劣质的物资进入仓库,影响整体物资品质,导致物资管理成本增加。 2.3物资存储保管管理不到位。电力企业要对采购的物资进行妥善保管,才能保障物资不受到损害。通常电力物资的品种类型较多,并且不同的物资对环境要求也不一样、尤其是湿度、温度、使用年限等不尽相同。但是很多电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将很多物资放在同一仓库进行储存、有的甚至放到室外任凭风吹日晒雨淋,长此以往,导致很多物资还没有使用便发生生锈、老化、部件失灵情况,导致电力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加强电力物资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策略 就当下的电力企业来说,加强物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电力物资管理。 1.落实电力物资招标制度。 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巨资采购大量设备,这就需要供应商提供性价比较高的物资才能保障。电力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钱应制定物资招标制度,按照国家相关电力物资采购规定,对供应商进行公平、公正、公开招标。至少采取三家或者三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选择,根据自身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物资需求进行合理的采购,并对供应商的资质、级别和信用等进行系统归纳定位,以便以后采购物资参照。 2.强化电力物资采购管理。 电力企业的日常运营涉及到很多方面环节,其中电力物资采购是重要的环节,电力生产需要一定的技术性,并且投资较大,因而要维护电力的安全稳定,就需要强化电力物资的相关管理,对物资的采购价格、质量等进行严格管控。一般来说需要做到: 2.1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电力企业在采购物资之前应当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根据电脑显示的库存信息进行物资需求统计,然后递交物资管理部门进行核实审查,最终通过分析斟酌确定采购数量,然后由采购部门进行预算,并向供应商询价,寻求最终合理的采购方案,上报财务请款。这样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使得采购物资能够有效利用。 2.2加强验收环节的管理。电力物资验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做好相关的验收工作,整个采购过程才算完成,对物资进行严格验收,可以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损失,使得其质量得到保障。在操作中电力企业收到物资以后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一旦发现不合格或者损坏的物资要及时联系供应商退货,并有权拒收。通过验收将物资数量和品质提高,降低一定的损失。 2.3加强仓库保管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电力企业保管物资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很大,前面的采购工作不能马虎,在存储过程中更不能出现不必要的损失。要做好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就需要从源头采购做好,确保适量的库存。另外物资进仓之后,要对不同的物资进行分门别类的摆放,并定期对库存物资进行盘查,及时核对数量,将库存物资及时的录入到电脑系统中,以便其他部门能及时了解物资库存情况,进一步做好采购相关部署工作。还要根据不同物资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做不同的保管。这样才能使物资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减少企业损失,降低成本。另外使用计算机对仓储物资进行实时记录和清算,才能保障物资信息的对称和准确,以便能够促使物资存储信息及时更新,有效管理。 三、结语 当前电力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市场上占据较多的市场份额,就需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其中物资管理环节是重要的环节,其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管控,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保障物资质量过关。通过强化物资采购环节以及物资管理环节,提升物资管理的水平以及效益,能够促使电力企业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以便长远发展。 作者:邱荣艺 单位:国网泉州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综合计划管理经济体制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综合计划管理在当前经济体制下的分析十分重要。其不仅能够让电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能让企业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本文主要针对电力综合计划管理在当前经济体制下进行分析。 【关键词】 计划管理;经济体制;分析 考核电力企业的重要依据是在公司实施综合计划管理过程中的将综合计划指标作为考核的依据。公司经营业绩、电网发展、资产质量和供电服务是综合计划指标的4大类指标。供电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极强,并且供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也极强。但综合计划管理作为供电企业的导向性管理手段还存在或多多少的问题,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不断更新改进。所以,电力综合计划管理在当前经济体制下的分析十分关键。 一、综合计划管理过程中的管理内容 1.1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的龙头导向作用 综合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保证综合计划全面实施。要将综合计划管理与供气企业的发展等结合起来,确保综合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它成为供电企业每个专业层面的主要依据和年度目标计划的主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并且成为龙头领导计划管理。 1.2转变计划管理理念 每个单位都有相对独立的计划管理理念,在计划管理中,要根据不同做出相对独立的条块分割式管理理念,不能集中化管理,要分散,多方面管理。尚未形成的计划管理模式“归口管理。分工负责”还没有形成,单纯重视日常工作和生产的观念还是时有发生的。 1.3优化管理流程 各个部门在综合计划管理中,还缺少全面性和系统性,相对独立的条块分割式管理理念还没有变化,分头编制、简单汇总集成和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大量存在,综合计划的统筹协调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这些都是由于分口管理和条块分割而导致的。 1.4健全计划管理制度 健全计划管理制度是每个企业的重点,它涉及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部门方方面面的事情。但由于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各个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确、工作流程混乱。从而也容易造成工作的环节出现错误和偏差。 1.5深化综合计划管理的全面预控和监督工作 公司实施综合计划虽然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部门虽然对全面工作任务和主要指标实行了分解下达,但是还存在研究力度不够,措施运动不得当等问题。供电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整体管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二、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的建议对策 供电企业发展经营的年度目标是综合计划,供电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综合计划管理,同时保证供电企业完成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的措施也是综合计划管理。因此把控整个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关键就是建立与供电企业战略规划一体化。 2.1完善管理目标 综合计划指标的建立是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中的关键。它包括了电网企业非常多的经营活动,并且最大限度的体现出了它们的价值。电网企业是很重要的一个企业,它对国家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担负着电力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企业在推动电力工业技术水平提高,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又要考虑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以此来最大限度的为企业谋利益。综合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要逐渐体现它的作用,例如:体现电网企业保护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建设,同时,我们要为消费者提高满意周到的服务,创造供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把综合计划管理作为手段,建立综合计划、财务资金预算、工程项目管理为一体化的管控工作,控制项目投入使用资金和加强预算管理。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和最强呃预算管理做到让消费者满意。预算管理起着带头作用,我们要加强资金预算审批管理的流程,确保安全性并且通过资金的运作,提高供电企业的运营水平和运营能力。 2.2把握重点,优化体系 要以全局的安排为重点,坚持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不断优化各项计划指标的平衡,制定合理的目标。积极努力为公司谋福利,创效益。综合计划要坚持“四统一”的原则,实现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下达和统一调整的原则,确保实现计划的高效性和计划本身的安全性、权威性和唯一性。我们可以从横纵向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从横向上来看,每个转向计划都有单独的部门来负责,负责审核和监督工作。从纵向上来看,其实各基层公司是公司生产经营的最前端。公司各个部门要相互协作,互相沟通来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更深一步的优化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2.3考核体系的完善 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健全企业考核监督体系,实现制定的目标。考核体系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竞争机制和充分体现管理者、参与者的价值观。在每项工作上做到极致和完美。同时把它作为各级综合考核的体系。要建立供电企业指标和任务的考核激励机制,将企业年度业绩考核、月度考核等全部计入到考核体系当中,建立一体化的考核平台和一体化的管控体系。赏罚分明,确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在进行电力综合计划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电力综合管理目标。然后建立健全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综合计划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以“完善制度”为目标,对各个环节进行规定,明确管理责任,优化管理流程,做到工作更规范化,更标准化和有序化,建立月度和季度综合计划分析例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最后对考核体系进行完善,其必然能够实现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 作者:刘岩 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宝应县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知识经济电力财务管理体系构建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对电力企业生产活动的各项经济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基于此发展目标,作者以多年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为前提,以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作用为立足点,浅述构建基于知识经济的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的初步设想,以便应用到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之中,提升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综合能力。 关键词: 知识经济;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发展目标 知识经济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利于推动与促进电力企业发展,加快电力企业现代化建设。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应明确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确保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文中从不同角度对基于知识经济构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进行了必要地阐述,客观地说明了做好这项研究工作对于电力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一、知识经济影响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相关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了人才是电力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保障,强调人才对于电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因此,电力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加入到电力企业新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为此,电力企业在这种财务管理体系构建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优势。 (二)创新理念的原则 新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电力企业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从财务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战略部署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电力企业在新型财务管理体系构建中应秉承创新理念,这有利于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创新意识。 (三)集成化管理的原则 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可以保证电力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各种信息的正常传递,为企业提供实时的、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确保企业在相关投资活动中决策的正确性。坚持集成化管理原则,提高财务管理系统与其它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度,提升财务信息利用率。 二、基于知识经济构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 (一)构建符合电力企业发展要求的电价机制 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整体形势,需要电力企业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和其自身发展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逐渐提升企业的综合财务管理水平。在可靠的电价机制支持下,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有效地保障,电力资源也将得到充分地利用,从而使得电力生产活动开展中各种原材料的成本价格能够得到合理地控制,有利于现代化电力企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体系,完善符合电力企业发展要求的电价机制,对于不同生产阶段电价的动态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力企业控制工程造价水平,逐渐促进符合实际生产活动需要的统一电价销售机制的形成,充分地发挥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作用。这些方面的不同内容,客观地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电力企业有效构建电价机制的重要性,有利于完善企业的新型财务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二)优化财务部门职能,提高电力企业的调控能力 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电力企业财务模式的构建、专业人员的配置等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有利于实现企业不同部门的均衡发展,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调控能力。基于知识经济新型电力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不断地优化财务部门职能,尤其是管理会计的职能,明确其具体的工作范围,促使企业实际经营活动开展中的各种风险能够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增强电力调度的实际作用效果。充分发挥电力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对于电力企业子分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也至关重要。因此,电力企业财务部门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力度,促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而其中管理会计职能作用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全覆盖企业决策层和各级业务层面。同时,提高电力企业的财务调控能力,完善财务部门的服务功能,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三)建设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过程中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便对电力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与财务管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管理要求,就需要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构建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平台,这种管理平台以业务流、信息流和财务流的“三流归一”为目标,形成从业务流源头到财务信息反映的完成的运行流程,既能从源头保证财务信息的高质量,又能将企业各项资源高效地整合起来,促进企业发挥最大效能。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可扭转的趋势,而这种财业信息统一管理平台也能适时融入科学技术,与时俱进地发挥更大的管控效能。 由此可见,有效构建新型电力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增强制定企业战略的合理性,促使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地实现既定发展目标,使得各项资金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在这种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支持下,管控职能与服务职能的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拓展,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也会得到不断地提升,这对于防控实际经营活动中的市场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意义。 作者:张秋岭 单位:国网浙江常山县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工程决策技术经济探究 【摘要】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电力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涵盖范围广等特点,其工程造价的管控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投资决策阶段是对工程造价影响最大的阶段,加强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对与保障工程造价的科学合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力工程决策阶段的技术经济分析。 【关键词】 电力;决策;投资;阶段;技术;经济 引言 随着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力建设事业的发展与技术经济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目前电力工程造价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电力工程的发展。因此,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1技术经济分析概述 1.1技术经济分析的任务与内容 技术经济分析的任务是根据技术与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对实现某一预定目的而可能采用的各种不同的技术政策、技术措施、投资方案进行技术与经济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评价,找出经济效果较佳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技术经济分析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研究的问题,大到国家各项技术经济政策,小至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措施和方案。 1.2技术经济分析原则 1.2.1满足需要可比性原则 任何技术方案均有满足的特定需要。所有电力技术方案为了满足其特定需要所提供的有效成果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彼此之间能相互代替,为了达到同一需要的不同技术方案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在电力技术方案比较中,如果各种方案在满足社会需要的数量和质量上不同,必须通过适当的调整,把原来不可比的环境、条件、需要、指标等转化为可比的,使不同方案具有等同的使用价值,这样技术方案才具有可比性。 1.2.2总消耗费用计算范围的可比 为了使各方案在消耗费用上具有可比性,既要考虑各方案本身的劳动耗费,也要考虑各方案引起的相邻部门的劳动耗费,进行综合效益的分析比较.但是,实现任何一个方案所影响到的部门非常广泛,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只要把那些今后直接维持建设方案长期生产所必需的相邻部门的劳动耗费,计算到相应方案的总劳动耗费中。 1.2.3价格指标的可比 当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基本相符时,可直接采用实际价格进行计算.当某些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相差很大时,应对所采用的实际价格指标进行修正.当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时,不仅要采用相同意义下的价格指标,还要采用相同时期的价格指标。 1.2.4时间因素的可比 时间是否一致对不同的技术方案的比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方案在时间因素上具有可比性,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条件:①必须采用相同的计算期;②必须采用相同的基准年。 1.3技术经济分析的一般步骤 (1)建立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围绕所要实现的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收集的各种原始资料,从各种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角度出发,建立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2)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初步分析;(3)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计算:进行技术经济计算:①要明确研究的问题的范围,对不同的方案所考察的范围应当一致;②要明确不同的方案的差别,把各方案的共同点舍去,只研究方案之间的差别;③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4)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1.4电力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1.4.1盈亏平衡原理 盈亏平衡分析法是项目或技术方案决策者从经营保本、盈亏的角度来预测项目或技术方案投资的风险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对项目或技术方案投入后的盈亏平衡点或保本点的预测分析,从而判断该项目或技术方案的投入可能会承受多大的风险大小,或定量找到不会发生亏损的经济界限,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1.4.2成本效益比法 成本效益比评价法,首先按评价对象的功能对项目或技术方案进行功能分析,然后进行方案评分。在技术方案评分中,成本比例起着权衡方案优劣的关键性作用。在预测成本构成中,还需进行敏感度分析,此方法对于评价电力工程项目的预测方案较为适用。 1.4.3价值工程法 所谓价值工程是指通过集体智慧和有组织的活动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功能分析,使目标以最低的总成本(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价值工程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选定研究对象的功能及费用分析,提高对象的价值。 1.4.4概率分析方法 概率分析方法是运用概率论的基本原理,研究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对电力项目经济评价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由于概率分析要利用概率论方法进行计算,其分布结果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相关变量概率判断的正确性。因而,一般应该根据过去事件发生概率的经验,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预测和推算出今后将要采用的数据。一般在对某电力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很多变量因素都难以肯定,分析中采用的很多变量都带有预测性。因此,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概率分析,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许多方法如灰色理论法、神经元网络法、模糊分析法等等。 2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特点 电力工程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在投资决策阶段是可行性研究是工程建设前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目前其他建设工程项目也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但是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具有其自身的特点:①目前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比较粗放,没有实现对具体工程的分析,仅仅是参考一些类似工程进行比较简单的分析;②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技术;与此同时,电力工程施工条件都比较复杂,因而对电力工程建设成本的影响因素的控制是比较难的;③电力工程造价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并且很难对其进行控制;④电力工程在建成投运之后通常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之后才能够将投资成本回收,因而这就要求项目财务评价需要和投资估算同时间完成;⑤在对建设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时,需要将输变电工程的整体作为一个单位,全面的分析、比较和评价经济技术。 3决策阶段电力工程技术经济的影响因素 电力工程投资决策阶段技术经济分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3.1项目经济规模决策 一般来说,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规模越大,电力工程的造价也就会越高。但是要知道项目合理的经济规模与工程的造价是不存在必要的联系的。在决策阶段,技术经济分析人员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规模效益、技术水平、社会因素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来对合理的项目经济规模进行确定的。 3.2建设标准水平 在电力工程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建立标准水平。建设标准作为编写可行性研究的基础,对对工程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的客观标准。工程造价很大程度上受到建设标准的影响,如果建设标准过高,那么可能会导致工程投资浪费;而如果建设标准过低,会导致工程项目抵御实际承受能力,不能做到高效运行。 3.3项目建设地点的选取 建设的地点的选取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工程造价的高低。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要尽量选择国家发展规划的地区,利用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政策尽可能的压缩项目的造价。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和水文情况,做到经济合理性。 3.4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确定 生产工艺的原则一般是先进适用和经济合理,它技术合理性与经济可行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设备作为项目最积极、最活跃的投资,是项目获得预期效益的基本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投资占电力工程造价的比重越来越大。设备的选用也应该遵循先进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 4电力工程决策阶段技济工作的措施 4.1加强对投资决策阶段的科学管理 要积极借鉴国外同类工程对投资决策阶段的管理,形成科学化的项目投资决策管理流程,以提高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准确性。对于投资估算工作也应从经济角度向投资方进行可行性论证,要向投资方证明所投建项目具有可投资性以确保投资者的利益。 4.2严格执行符合电力行业自身特征的造价计价方法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电力行业自身特征的造价计价方法。要做好技经分析工作,就要严格执行当前的造价计价方法,并在全面分析所投建工程的特点、施工工艺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工程项目的造价方案。 4.3改善前期工作 在决策阶段的初期,需要全面并且细致的调研电力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标准、施工工艺、自然环境、设备材料等一些较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在决策阶段对工程投资进行合理的控制。 5结束语 在电力工层项目建设中,技术经济分析是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中,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要相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实现经济的合理性,重点还是在于决策阶段是技术经济分析。上文主要阐述了电力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特点和方法,希望对电力工程的技术经济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杜方毅 单位: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工程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电力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纷纷进行着管理体制改革。从电力企业工程经济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期为电力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言献策。 关键词: 电力工程;管理系统;电力企业;管理理念 1电力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思想落后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所有市场体制下的企业都需要遵循市场规则。对于传统电力企业而言,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前,应保证其决策者在思想上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因传统观念的束缚而丧失在新时展的大好机会。 1.2成本预算控制力较差 成本预算在任何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成本预算和控制可从根本上保证电力企业的基本利益。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许多电力企业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控制体系,导致成本结算、审查工作较为混乱,进而影响了电力工程的质量。 1.3管理系统的科学性较低 我国的电力工程经济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观念、管理体系、管理方法,这与目前电力市场的发展相悖,也对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电力工程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为了使电力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增强自身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应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解决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如果一个企业未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则管理层就无法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因此,要在企业中树立正确、科学的经济管理理念,完善质量控制工作,增强每一名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将质量建设放在第一位,则无法保障工程顺利完工;作为员工,如果自身的质量控制意识淡薄,则可能会在施工过程中埋下安全隐患。因此,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应注意控制成本,在施工过程中以企业的利益为先导,保证在施工设计、施工、施工结算等过程中不损害企业的利益。 2.2树立有积极意义的目标 在工程建设中,保证质量是基本目标。如果无法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则可能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在整个工程的管理过程中,应先确立质量目标。为了使该目标具有可行性,可将工程的质量要求写入施工合同。无论是在施工阶段,还是在验收阶段,只有质量达标,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利益。在施工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应确定相关负责人,将工程质量责任落实到个人,从而保证施工中的每个步骤、每个细节都落到实处。 2.3加强对施工环节的管控 在施工阶段,应将对施工细节的管理和控制作为工作重点。在所有施工环节中,材料管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施工材料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在材料管理中,质量和成本是主要因素。具体而言,材料采购员应熟悉材料市场,从而把控施工材料的质量和价格。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对施工材料的检验工作,并按照物品性质正确存放需要储存的施工材料,这就要求材料站的建设管理工作到位,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2.4制订科学的管理方法 在电力工程中,施工阶段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许多施工准备工作都是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开展质量管理非常重要。具体的管控措施有以下3种:①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监督,定期审核施工人员的调配和安排工作,这可以使施工中的各项安排得到落实,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②重视施工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且施工计划不可随意变化。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是经过论证和成本计算的,如果需要变更施工计划,则应经过严格的变更审批,且还应征得项目委托人的同意。③重视施工合同的法律效力。对于合同中关于质量、工期、人员等一系列的规定,在委托方同意前,施工方不可随意更改合同条款,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施工单位应积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从而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地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的科学性和企业的利益。 2.5完善监理管控制度 没有监督就没有进步。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监理人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可监督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也可监督相应材料的使用情况。为了使监理人员的职责落到实处,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理准则,从而使监理工作有章可循。具体而言,监理人员应按照施工计划分步骤、分时间地开展监理工作,从而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此外,施工单位还应加大对监理工作的投入,从而保证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监理工作的流程,使监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合法、合理地行使监督权。 3结束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传统电力企业纷纷进行着管理体制改革。本文详细分析了电力施工中监理工作等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 单位: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经济效益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基层电力企业面对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在电力生产系统中,物资管理属于基础性的工作,只有提高采购、运输,以及存储的管理水平,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由于各种原因,基层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水平并不高,对自身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电力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的物资管理经验,提出具体改善的办法与策略,希望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水平,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电力;物资管理;企业;经济效益 当前,在全球能源需求趋缓的情况下,基层电力企业面对越来越开放的市场及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这就要求基层电力企业必须进一步挖掘自身的潜力,而物资又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增强物资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基层电力企业运营成本,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最终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电力物资管理依然存在问题,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基层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为此,各个基层电力企业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物资管理、运营的水平。但是,尽管如此,在管理中依然存在问题,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物资采购运作机制存在漏洞 一方面,基层电力物资管理部门没有对供应商进行有效分类管理,监管力度小,管理水平低。同时,在与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缺乏交流、沟通,没有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没有使用有效的竞价机制。通常情况下,在购买商品时,应该备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潜在供应商,对产品的质量、价格进行对比,然后选择最适合的一家供应商。然而,很多基层企业,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模式,加之受到管理水平、工程进度的影响,并没有采用竞价或者谈判的采购方式,没有建立完善的采购机制,而是比较随便的选择一家供应商,使物资采购的比较随意,降低了物资采购的水平,增大了物资采购的成本。 2、物资采购管理机制不合理 首先,在基层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往往没有经过市场了解确定当时的物资价格,使物资采购的价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具体表现为:很多企业在制定采购价格时,仅仅对以往的价格进行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来拟定采购价格。由于这种方法本身缺乏科学性,因此计算出来的数据也是不合理的。其次,物资采购缺乏有效的监督。电力企业的物资采购工作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即便采购部门执行了询价程序,但是由于监管环节缺失,也会导致部分人员为了一己私利,任意选择供应商。 3、仓储、验收环节控制把关不严 在基层电力企业中,往往把物资管理作为后勤管理部门,人员大都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导致管理水平低下,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又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仓储管理制度,物资的收、发、存把关不严,随意性较大,导致帐、卡、物不一致,给领导决策造成误判,同时,存在管理漏洞和廉政风险。 二、加强电力物资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基层电力企业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加强物资管理的水平,通过有效控制采购、运输、仓储各个环节来预防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1、加强采购环节的管理 首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物资采购管理。具体为:第一,建立严格的招标管理制度,促进招标、评标的规范化、合理化。第二,在基层单位建立统一的物资采购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物资采购标准,建立统一的潜在供应商库,集中人、财、物优势,实施采购平台集中招标的方法。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比较价格,利于取得更优惠的价格,从而降低总采购成本。第三,在物资采购的过程中,针对数量比较少、价格较低的辅助材料,可以采取框架采购的方式,变零星采购为规模采购,选择三家以上的单位,通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质量好,性价比高的供应商,既保证降低采购成本,又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工程进度的需要。第四,有关人员在招标、竞标的过程中,必须做好记录,并保存好原始数据。另外,在整个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公开、公正的方式,并加强监督的力度,使整个采购过程透明化,防止出现谋取私利的现象。其次,加强对供货商的管理。电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必须全面对供应商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主要包括产品的质量、价格,供货的时间,服务的质量,以及供应商的资质、信誉等,必要时应对其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只有把所有的工作做到位、做仔细,才能选择出最适合的供应商。如果供应商的服务、产品质量不能达到要求,就不能通过考核。在采购过程中,应禁止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参加。 2、强化电力物资验收环节的管理 物资采购完成后,为了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必须进行检验,检查验收环节的工作非常重要,不能掉以轻心。第一,按照收获的文件、材料,对货物进行严格检验。检验的方式主要为抽样检查、重复检查、驻厂监造等方式,保证货物质量达到要求。第二,如果验收人员发现商品规格不符合要求,或出现瑕疵、缺损等质量问题,必须拒收。同时,应该及时通知采购人员。第三,在验收的过程中,不光对产品的质量、数量要仔细检查,而且要详细检查货物的批号、种类,确保货物质量没有任何问题。第四,验收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物资的验收,不能延迟时间。如果在计划的时间内,不能完成物资的入库工作,将影响到企业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并可能造成与供应商之间的法律纠纷。第五,验收人员必须提高责任意识,对产品的质量、数量、规格、种类进行全面的检查,不能为了节省时间,投机取巧。第六,物资的二次运输不仅会增加成本,而且还会使物资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损耗。所以,一般情况下,需要将物资直接运输到使用部门。为了使物资安全入库,要求库管人员以及物料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验收工作。 3、加强电力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 物资在储存的过程中,容易因为外界的条件的影响,出现磨损、消耗,从而使商品的价值下降,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加强电力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减小企业的损失。首先,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教育,建立合理的仓储保管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格物资领用制度。其次,定期对仓库的货物进行检查,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应该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避免物资出现大量的浪费。当库存量出现过剩时,应该与采购部门联系,减少货物的采购。如果库存不能满足需求时,应该及时采购物资,补充货源。再次,在物资仓库保管中,由于物资标志不清楚,经常出现错领、误发的现象。为了应对这种问题,要求相关人员对各种物资进行分类,并且标志清楚。最后,必须严格按照工程预算量来供料,没有预算单子,或者预算超额的,应禁止供料。 4、加强基层电力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 基层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程序、内容非常多,为了提高管理的水平,必须制定详细、周密的采购、储存方案。物资管理包括采购、运输、储存等多个环节,而且这些环节关系紧密,如果其中一个环节产生问题,就会造成物资的损失,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由于物资管理非常复杂,因此企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起统一的采购、供应商、价格等信息平台,理顺需求、采购、供应商等各个环节的关系,做到管理有序、有据可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对物资采购、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从而提高电力物资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另外,电力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中,还应该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下,减少电力物资管理的程序与环节,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促进电力物资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作业。在信息化平台中,有利于拓宽物资信息的来源与渠道,从而提高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使电力物资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电力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电力企业运营中,物资管理的水平非常重要。如果物资管理不合理,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升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水平。当前,电力企业物资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依然存在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结合实际的物资管理经验,提出了具体解决的办法与措施,比如:加强采购环节的物资管理,强化电力物资验收环节的管理,加强电力物资的仓库保管工作,加强电力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等,希望在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曾富春 单位:国网自贡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转变刍议 一、新经济形势下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的不足 1、电力经济营销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对于电力营销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电力企业的投资都不是很全面。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营销管理策略也没有形成,传统上的电力企业的经济营销策略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现代性,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电力企业严重的缺乏经济营销管理意识。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还在电力企业的相关部门保留着,电力产品的生产是主要的关注点,对于其他的方面是忽视的态度,对于现阶段的电力市场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没有认识清晰,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未能转变为新经济形势下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 2、营销管理体制的落后 随着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与电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传统的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己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电力市场发展和需求。而这种体制上的落后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影响电力企业对于电力市场的敏感度,从而影响到对于电力市场的深层次解读和开发以及自身的准确市场定位,最终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阻碍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设备体系的不健全 设备体系对于技术水平起着承载和反馈的重要作用。因此,先进技术的实施离不开设备。而电力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因此,设备体系的完善与健全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总得来看,我国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系统在设计上还是存在着许多技术风险和技术欠缺的。这种情况下,信息化的经济营销模式就很难普及和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有序进行。同时,也制约了电力企业经济营销管理制度的改革的推进。 4、服务体系的缺陷 电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消费者十分广泛,从普通的个人到一些企业,都是电力企业的客户或者潜在客户。而客户在消费时一方面是要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享受电力企业提供的优质服务。因此,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客户对于电力企业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转变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 电力经济营销管理具有政策性强、业务面广、信息量大且变动频繁等特点。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以及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需要从传统的模式向更加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策略进行转变。 1、市场扩张策略 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和关注经济营销管王梓骜理,对于这一点最好的诠释就是市场扩张策略。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的力度在不断的加强,我国原有电力市场的竞争局面必定会被打破,电力销售市场会被逐渐开放,新的营销体制也会建立,在加强扩张销售地域的同时也将扩张能源市场,基础建设受到重视,各地区间构建的电网也将完善。 2、加强技术推广策略 电力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技术水平的提升。因此电力企业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策略转变就是加强技术的推广。加强技术推广的方式有很多,具体表现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提升技术的水平,还有就是更新企业的人才库。对于技术的强化策略是卓越的电力经济营销管理策略中不可缺少的,电力企业只有将安全的、便捷的和可靠的电力资源提供给用户。用户才会对这个电力企业给予充分的认可和信任。然而电力企业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先进的电力技术是有效的保障。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基础技术设备的建设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是需要关注和注重的,经济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也要不断的完善,电力企业数据信息采集的及时性也要提升,对于数据分析的可靠性也要强化,从而使制定的电力营销策略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3、环保能源的品牌宣传策略 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形势是电力供需矛盾得到缓和。电力经济营销体制也在逐渐的转变,立足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保能源发展策略将是电力营销总体策略的定位。近年来人们对于电力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停留在保障电力产品的质量方面,而上升到节能环保的层面。所以电力企业要将这个关注点抓好,企业自身的环保能源品牌战略要积极的创建,并大力的宣传品牌特色。电力企业经济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的有效形式是加强环保能源品牌的宣传策略,电力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社会经济利益,进一步推动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优化产品服务策略 目前,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的电力企业通过改进和强化企业的软实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策略转变的措施是十分成功的。销售电力资源,安全性、便捷性和多样性等必须要要保障。这样一来,用户获得和使用电力资源是安全和方便快捷的,基于此用户对电力企业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就会极大的提高,进而电力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就会大幅度的提升,优化产品服务策略的另一个有效方式就是人工服务的完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方,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设定经济营销管理策略,业务流程也要不断的简化和完善、高质量的服务体系要建立、和用电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电力企业强化服务方面的目标就是优化产品的服务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电力企业子啊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时代下,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是较为严峻的,电力企业的发展存在不确定的可能性。但是电力企业要意识到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所面临的挑战越难,说明电力企业的发展机遇就越无限好,因此电力企业要抓住市场的给予的机遇,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善于分析市场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电力企业的经济营销策略,使之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电力事业的发展的到促进,电力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被提升,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会不断的获得。 作者:王梓骜 单位: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企业经济成本核算论文 一、成本核算的作用 电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只有不断提升,才能不被淘汰。我国电力企业的销售电价是由国家规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只能在成本方面想办法,尽量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因此,成本核算是非常重要的,其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耗费 电力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先支付成本的耗费,才能使企业正常生产并取得经济效益,成本核算能够帮助企业控制生产经营的耗费,使企业能够稳定的运营。 (二)提高在生产经营中的经济效益 我国目前实行市场经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可以自行摸索发展,国家统一制定电价使收益水平和标准合理化,这是电力企业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收益提高了,电力企业才能扩大再生产。因此,电力企业只有加强成本核算的管理,才能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并以此达到增长利润的目的。 (三)促进电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当今社会,电力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只有保证产品质量与价格,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电力企业而言,我国实行统一的电价,电力企业只有想办法降低生产的成本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做好生产经营的成本核算工作,充分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成本和费用,可以对各部门的活动开销以及产品的成本耗费有更明确的调整尺度,从而降低成本,避免浪费。 二、具体实施的措施 (一)从思想上要重视成本核算 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就要有成本的观念,在管理上就要重视相关的成本核算。首先就要规定使用材料的大概价格,防止浪费现象。在电力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工程中,第一步要控制选用材料的价格。从实践经验来看,材料费在总体的造价中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占总成本费用的63%,超过一半以上。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材料的费用还会不断增加,比如说铺设的线路设施,用量都较大,如果没有控制好价格,无形中就增加了许多成本。只有严格按照标准的材料用量控制,施工或修理的时候才会注意节约材料,否则根本达不到效果。还有在和煤炭厂商建立合同的过程中,以降低成本为思想指导,条理清晰,避免争议性的语句。 (二)要做好监督管理的工作 如果是必须发生的支出变更,对于它涉及的费用问题要特别慎重,一定要经过领导单位代表等审查机关共同了解签字,再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核准。为此,电力单位就需要设立专门的队伍来做这项工作,加强督促管理。具体到煤炭燃烧,就是要认清它的市场情况,坚持采购优质煤炭,和供应商建立友好关系,选择在淡季进购,拓宽市场进购的渠道。采购的数量必然是要充足的,但也不要过多,避免存储过多,存在浪费的情况,科学地选择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等,通过实际计算,选择最优方案。最后定期进行绩效审核,建立考评机制,采用奖惩制度,把责任燃料成本管理的控制范围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出现问题,及时改正。 (三)关注技术方面的结合 要想将成本核算切实有效的执行起来,必须从组织、技术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不只是管理好整个队伍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从技术和经济层面出发。这些措施第一步要从明确相关的任务目标,从技术采取措施。比如重视设计方案选择,在发生变化时,要从技术水平严格审查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技术领域研究节约投资的可能性。比如:合理采用燃料管理软件,运用计算机建立信息化平台,高效率计算燃烧比例。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电力的事故等,直接降低了成本,更是稳定了总体的成本。 作者:陈洪霞 单位:贵州大方发电有限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企业经济效益中电力物资管理论文 一、加强电力物资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几点措施 1.加强采购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 采购环节的物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供货商的管理。 (1)物资采购管理。 相关人员要严格执行招标管理制度,使评标程序、招标程序规范化。如果需要采购的是施工项目集中的主要物资或者大宗物资,采取的方法是总部集中招标采购方法,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采购价格。如果施工项目的是远离总部的,而且采购成本较大,那么采取的方式是施工项目部组织招标采购。对于少量辅助材料的采购,可以通过对比服务、价格、质量来确定供货商,从而获得价格低、质量好的电力物资。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人员要将详实的记录报价、招标过程,并且要保存完整。如果采购方式是竞价方式和比价方式,则必须要将比价原始记录档案逐渐完善。另外,在招标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三公开一监督原则,并且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政策以及办事结果,相关部位加强监督管理力度,避免违法违纪行为和各种不良现象。 (2)供货商管理。 选择供货商之前,必须要综合考虑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商业信誉、产品质量、供货能力等,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之后,选择出合格的供应商。一般情况下,如果结合合格供货商的名单材料,相关采购人员进行相应的物资采购,假如供货商没有经过评定,比价、投标、供货等活动中,供货商将不予参加,这样才能确保供货商的物资的价格、服务、质量良好,提高电力物资的质量,从而提高施工工程的质量。 2.加强验收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 电力物资管理中,验收环节是重点环节,只有做好验收环节的工作,才能实现前期质量控制,否则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伤。到货检验一定要严格执行收货文件,而且要采取抽样检验、重复检验等方式进行检验,确保物资的质量良好。如果发现不合格的物资,验收人员要拒收,并且及时告知采购人员。在验收工作中,不仅要检验数量、质量,还要检验规格和品种,而且验收一定要及时准确,如果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完成入库验收工作,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在验收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全面检查物资的品种、质量、规格、数量和配套情况,确保准确无误。通常情况下,都是将物资直接运输到物料部门,这样既避免了二次运输,又减少了运输费用。在这种情况下,用料部门人员和库保管员要共同验收,确保准确无误才能入库。 3.加强仓库保管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 加大力度对仓库保管的管理,有利于减少物资使用价值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人员要结合规章制度的要求,经常检查库存的物资,特别是物资的库存量问题,并积极与采购部门沟通,如果库存量较多,采购部门则不必采购太多的物资,如果库存紧张,采购部门要立即进行采购。另外,检查库存物资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即刻汇报及解决,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和损失。为了避免错领、误发现象,相关人员要对库内物资进行标识。严谨贯彻限额领料制度。相关人员要及时建立单项工程预算领料台账,并且在台账上增补预算量和预算量登记好。当施工单位领料时,相关人员要结合预算量出领料单子,没有预算或者超出预算的,坚决不供料。 4.加大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物资管理水平 由于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范围较广,因此不能一步到位,必须要制定周密的详尽的储藏、运用、购置的一系列计划。物资的采购、运输、验收、存储等环节都是密不可分,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体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将会影响物资供应链。我们都知道,物资的管理很复杂,在物资管理新时期面前,电力企业必须要重视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发,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确保物资的购置、规划、供应、运输、储存等环节纳入到信息化控制当中,使得信息资源得到得力利用和有效开发。电力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对企业管控策略进行改进。成功运行物资管理信息化系统之后,通过电脑就可以处置烦琐的物资管理事项,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物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物资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除此之外,应用信息化手段还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渠道,为物资管理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物资管理的科技化水平。 二、结束语 通过电力物资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措施主要有四点,第一点是加强采购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一方面要选择合适采购方式,另一方面要选择服务水平、商业信誉、产品质量、供货能力良好的供应商,确保物资的价格、服务、质量良好,提高电力物资的质量,从而提高施工工程的质量。第二点是加强验收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在验收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全面检查物资的品种、质量、规格、数量和配套情况,确保准确无误。第三点是加强仓库保管环节的电力物资管理。相关人员要结合规章制度的要求,经常检查库存的物资,一旦发现问题要即刻汇报及解决。第四点是加大企业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物资管理水平。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物资管理效率,实现物资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科学合理的电力物资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者:邱勇 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电业局物资管理处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论文 一、企业财务监管职能的论述 1.企业要对经济合同中的责任进行贯彻 经济合同中的管理包含着企业管理工作的很多内容,使企业管理的核心,经济合同的有效管理保障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但是,单纯地依靠合同进行管理不能实现企业的全面管理。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合同制度,在进行管理时实现经济合同的管理与财务的监管相结合,使企业的各个部门可以充分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实现在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进行财务监管的目的。 2.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实现财务监管职能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财务监管如果有效,就可以降低企业在各项管理中的成本,使经济合同更加规范,使经济行为更加高效,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财务监管在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的突出价值 1.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与财务监管密不可分 企业在生产、供应到销售环节中都要有财务监管做保障,企业财务监管的质量和水平对财务信息的准确度起到关键的作用,企业活动的有效开展都是建立在准确的财务信息上的。企业每一项业务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企业在了解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对生产所需要的资金进行预测,通过资金的案例安排,实现经营活动的顺利进展。企业的财务监管可以促进企业体系和制度的完善,在财务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下,促进企业资金的良性运转,保障资金的流动,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企业才能壮大自身的业务。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的监管处于中心地位,企业对财务进行有效的监管可以促进企业的生产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只有完善自身的财务监管机制,才能使自身尽快地适应国际化的竞争。企业的财务监管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完善了企业的管理模式,优化的企业的管理体系。企业在进行各项管理时,财务监管促进了企业核算的准确性,通过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可以及时发现企业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企业生产效率的问题。企业通过对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制定预警机制,避免了问题的严重化,规避了风险。企业财务的监督和管理体系的完善是企业规模扩大的重要标志。 2.企业的财务监管可以促进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企业投入生产的直接目的在于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对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让有关部门掌握资金数据,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对财务的有效管理可以确保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避免了资金的过度投入,减少了资金的浪费和滥用。企业通过财务管理和监督,对原材料的采购、生产投入的资金可以准确核算,促进了企业对资金的合理分配,提高了资金的运转效率。 3.财务监管可以促进企业的高效运转,其在企业所有的生产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的财务监督和管理可以控制资本,防止了资金的流失。企业对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促进管理人员对资本支出的了解,企业收支不平衡的现象可以通过财务监管有效地避免。企业通过财务的监管可以一目了然地观察出经济效益的好坏,企业通过对财务的分析可以精确地计算出盈利数额。企业的财务监管促进了企业再生产效率的提高,财务监管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回笼资金,促进企业的生产。 三、增强电力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财务监管职能的措施 1.企业要不断加强财务监管的理念 企业的领导人要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监管的意识,树立企业集团财务监管理念,定期对进行财务监管的领导者进行知识的培训,使管理人充分了解企业财务监管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的发展受到财务监管水平高低的影响,企业能否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全部要依靠企业财务监管理念的完善。只有企业实现财务监管的正常化,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2.企业要不断完善和加强企业财务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 企业集团应该对财务监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其可以适应市场变化带来的新的财务知识。企业可以帮助财务人员进行学习,采取多元化的学习方法,让财务人员进行自学,然后参加企业组织的学习,可以定期举办知识竞赛,提高财务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企业要经常对财务人员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避免财务人员因为自己的利益作出违法的事情,确保企业可以正常地运转。 3.企业要制定制约和监督机制 企业要制定一系列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监管时,提供的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会计人员的核算能力,减少财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4.企业要完善财务监管机制 企业应该完善财务的管理机制,减少财务人员犯错的几率,促进财务人员按照公司的章程办事,在进行财务监管时有章可循。 5.企业要针对销售定价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实现对产品价格的有效控制 企业应该加强对产品价格的核算,针对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产品的营销机制,分析出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销售价格的制定应该通过企业高层领导的审批,在审批合格后将价格政策交与财务部门进行备案,企业在对定价进行评估和审批时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6.企业要与客户签订信用管理合同 现在企业都存在赊销的现象,客户信用评估和授信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基础,是对企业客户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环节。企业应该定期组织有关的部门对客户的信资状况进行评测,对客户的信用额度、折扣的标准、失信状况作出评价。评价过程应该有财务部门的参与。 7.企业要对签订的经济合同进行审批 销售合同应该将现金销售合同和赊销合同进行区分,运用不同的审批程序,在对不同额度的销售合同进行签订时要找不同级别的授权人进行谈判。针对现销合同的签订,财务部门要进行审核,确保经济合同符合企业的经济利益,确保经济合同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确保合同的定价要符合行业的标准。对赊销的客户,财务部门要对赊销合同进行审核,确保客户的信用评估的合理性。 四、结语 现在,企业在进行管理时,财务部门的合同监管受到很多的制约,财务部门的核算水平有待提高,财务监管制度不健全,导致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财务监管不够规范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提高经济合同的财务监管作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企业的经济合同签订中实现企业财务的监管职能,必须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管理念,完善企业财务监管机制,实现企业对价格的有效控制,企业要与客户签订信用合同,确保企业财务监管的有效性。 作者:陈光星 单位:国网山东单县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档案管理中实现经济效益 1、电力档案管理实现经济效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电力档案管理的制度仍不够健全 现阶段,企业所制定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应规范制度仍是不够健全的,而这就导致了企业各部门之间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会出现脱节的问题。而电力档案在各个部门之间都是分散保管,而要想将它们完整的收集起来并且妥善的保管,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也就降低了我国企业的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1.2档案管理工作还无法与电力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 在我国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电力工程,并且电力工程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也都是息息相关的,而从其生产到管理的过程却又是十分复杂的。通常情况下,企业在保管各类电力信息时都是要采用信息管理系统的,这样既能提高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方便对信息的及时更新。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档案管理人员所采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与档案系统还无法有效的融合,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也无法与电力的发展情况紧密的结合。 2、电力档案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2.1提高对电力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想充分的发挥出信息的价值,那么就必须更加高效的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因此,企业应充分的认识到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真正的实现经济效益,而企业的上层领导所发挥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的力度,在不断完善企业电力档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向企业的全体员工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舆论范围;第二,企业在规划电力档案管理工作时,也应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员工岗位责任考核也纳入档案管理的内容,从而发挥出企业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第三,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充分的认识到,电力档案管理工作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企业知识信息资产的最重要环节,企业的全体员工应齐心协力的共同做好电力档案管理工作。 2.2提升电力档案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 在电力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想真正的实现经济效益,那么建立一支具备较强专业素质的电力档案管理团队就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应定期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培训和教育这个,及时的更新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在为档案管理人员安排培训课程时,在前期就应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作为一项理论和实践需要紧密结合的工作,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时,也要注意实践操作培训和理论知识培训的紧密结合,特别是企业在进行内部培训时,应考虑到档案管理人员的个体差异,从而提高培训课程的实效性。为进一步的提升档案管理团队的创造性和稳定性,还应积极的引进业务精并且素质高的青年档案人才。 2.3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的提升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从而保证档案保存和利用的质量,那么企业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企业应从自身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档案部门所颁布的各类规范文件为依据,不断的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细则,大力的推广并实施责任分工制和立卷责任制,对档案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另外,企业内部还应建立一个以档案管理部门为主,以其他部门为辅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各部门之间的人员应相互协作,从而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2.4电力档案管理工作应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在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生产的过程中,电力档案管理工作也必须参与进来,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信息保障。在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在处理和保存档案文件的过程中,如果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积极的参与进来,那么就可能出现档案文件未被鉴定和保存的问题,如果档案管理工作无法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就不可能为企业提供高效而准确的信息资源。所以,在进行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也必须充分的考虑到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在正确的时间用最合理的方式,将档案信息与最正确的对象有效对接,完全企业信息资料库,从而掌握最能反映企业精神面貌和优势的信息资源并且将它们公式出来,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应找到资金、质量、技术以及产销存等方面的有用信息,建立全面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电力档案管理实现经济效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电力档案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所能实现的经济效益以及其能否健康的发展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同时其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面对电力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存在的几大问题,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电力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电力档案的管理措施,从而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作者:程平 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台州供电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策略综述 一、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经济管理现状 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和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才可以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在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存在这些问题: 1.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思想落后。当前的社会已经发生变化,进入了经济时代,所以企业的管理需要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的管理需要和时代特征一致,进行管理上的创新。但是当前我国部分电力企业的领导者在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上,思想落后。管理方法相对落后,进而使得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 2.电力工程成本预算没有完善的制度。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预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行成本预算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对电力工程经济进行整体控制。但是当前一些企业没有意识到电力工程成本预算的重要性,所有没有建立成本预算制度,进而造成在实际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中成本支出较大。 3.电力工程经济管理没有科学性。当前我国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管理的现象,管理水平较低,无法和电力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相符,没有科学的电力工程经济管理体系、方法,进而为电力工程的经济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电力企业电力工程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合理的控制电力工程成本,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二、实施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的措施 为了保证我国电力企业电力工程管理质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的进行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加强电力工程工程控制,保护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实施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的措施有: 1.树立经济全过程管理思想。想要有效的进行电力工程经济全过程管理,需要先树立经济全过程管理思想,从思想上进行转变,认识到经济全过程管理在企业电力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才可以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愿意花时间研究企业电力工程成本管理。不仅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思想,企业的成员在企业管理也需要有成本思想,企业可以对企业成员进行教育,让企业成员树立成本管理意识,对工作中的每一项支出都做好经济成本控制。 2.企业需要建立电力工程造价全过程审核控制制度。对企业电力工程造价的全过程进行审核,将电力工程造价事后审核进行扩展,扩展到电力工程的全过程中,将电力工程建设中成本监督的局限性进行克服,对电力工程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实现责任跟踪,将电力功能建设中不合理、不规范等现象进行纠正,并及时的给出合理的建议,加强企业电力工程成本管理,减少资金浪费。 3.对电力工程的全过程加强管理和监督。对电力企业电力工程进行中的地质勘测、工程设计、施工、材料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电力工程成本。企业财务人员必须对电力工程中合同以及相关的内容掌握,了解电力工程动态,对电力工程的款项、工程款支付等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掌握。 4.全面进行电力工程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有效促进企业管理的方法,也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实行预算管理。在进行预算管理时,需要保证预算管理的全面性,保证预算管理的高度,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的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还需要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对电力工程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编制,提高电力工程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然后认真、严格的执行预算管理。 三、小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实行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电力企业在其管理中需要对电力工程建设进行经济全过程管理,控制电力工程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让企业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发展优势。 作者:杨小植 单位:广东安和威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电力工程经济效益的提升策略 1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 观念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先导,员工没有正确的观念就不会按要求、按标准施工,从而就会影响工程质量。当然,质量观念不仅仅是只强调高质量,同时也强调成本意识。施工人员如果具有良好的质量观念和素质,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必定会做好每一个细节,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作为企业,要想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就必须采取措施,比如进行培训,从职业技能和思想观念两方面着手,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切实提高员工的质量观念和素质。施工技巧的提高可以使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减少错误,提高效率,思想观念的改变让施工人员注重工程质量,提高了企业信誉,促进企业发展。 2明确的质量目标助推企业效益提升 工程质量合格是施工任务完成的应有之义,没有质量保证的工程效益为零,甚至还可能起到反作用。因此,在施工之初就应该要制定关于整体工程质量标准的目标,只有清晰的目标才能鞭策企业确保工程质量。比如,可以把工程的质量标准纳入到合同条款中来,只有达到合格标准的工程才予以验收,这样就会促使施工企业注重施工质量。具体到施工过程中,企业又要为施工各阶段制定每个部分工程的质量目标,整体质量目标的实现是靠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累积而成的,而且还要把质量保证的任务具体分配给各个部门和负责人,这样才能做好每个细节,确保每个问题不会被遗漏。 3加强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材料是施工质量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材料就不可能造出高质量的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包括材料的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首先,采购人员要掌握材料市场,确保购买价格在市场价范围,同时要跟生产厂家联系,以获得更为实惠的价格。其次,在购买材料过程中要仔细检验材料的质量,安检证明以及型号规格等等,以确保材料的可使用性和安全性,同时购买材料要根据施工需要购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以符合成本要求和质量要求;对暂时不用的材料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储存,不能全部堆在一起,有些材料容易氧化,有些材料不能受潮,各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储存,施工场地的材料必须确保是合格的。 4强化质量管理手段实现降本增效 施工过程是工程的主体部分,所有的前期工作都是为施工准备的,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施工中,首先要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调控施工现场的人和事。监督的目的是确保现场的工作制度和程序得到落实,同时可以把握现场施工进度。特别是对隐蔽性较强的工作可以起到一个监督作用,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重视现场的每个环节,加强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另外,还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其次,对已经制定的计划不能随意变更,如果确有必要进行修正,要经过严密论证,并报管理人员审批,然后提请委托施工方审阅,确保客户的满意度,但同时又要保证工程质量。再次,要发挥合同对施工方的约束作用,合同中对工程质量和施工规格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果施工方不按照合同条款施工,会被视为违约,将承担法律责任,特别要注意监督施工方的转包、违法分包现象,以及技术人员配备等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可以确保工程质量,又不给企业造成浪费,最终提高企业效益。 5切实贯彻电力工程项目监理制增加经济效益 监理制就是与工程施工的监督和管理相关的制度,监理制可以督促施工方以高质量为施工目标。制度首先必须是完整合理的,因此制度的实施必须有详实的实施细则,规定各项实施要求,同时要加大工程的检查力度和施工过程的监督力度,把工程分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施工完成都要经过验收。另外,要着力于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对于质量检查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施工方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这样可以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只有以制度和标准切实约束施工过程,才能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加强施工管理,完成高质量的电力工程。 6结语 总而言之,提高施工质量不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如果不能保证工程质量,不仅会增加企业成本,还会影响企业信誉度,从而影响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竞争力。所以,企业有必要严格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作者:马永珉 单位:中电投新疆能源公司 电力经济论文:知识经济下的电力财务管理 一、知识经济时代电力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近年来,电力企业在不断进行企业改组和重建,这样就使得很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主要是在利润分配方面问题。电力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投资整合,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本结构的优化,将电力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财务管理模式的改变和创新,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转,保证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开拓市场,同时在市场中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创新要和知识经济进行紧密的联系,同时在发展的时候要不断提升信息的作用,这样可以更好的发展企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知识经济时代电力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 1、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 知识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要从根本上进行创新和改变,先要从人才方面进行,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要保证财务管理人员掌握财务理论,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同时在财务决策能力方面要非常有能力。这样就需要企业的财务管理人缘好要不断充实自己的财务理论知识,在财务理论基础方面要不断的加强,同时要将电力企业的管理实际情况和财务管理相结合,不断进行创新,将财务管理的模式不断进行改进,实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水平的进步,同时也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对信息的需要更加重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收集,然后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企业决策,现在,财务信息在传播速度和频率上出现了更加快速的情况,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在第一时间获得外部信息,财务信息在进行披露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的决策更加有效果。受知识经济的影响,企业风险投资所占据的投资总额的比重不断扩大,因全球经济市场所带来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给企业投资造成的隐患远比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经济大得多,这造成了财务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风险管理与投资,加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必须加大调研力度,采用最科学、先进的手段与途径搞好投资项目的设计、评估与论证,从而规避投资风险,确保财务管理任务能够平稳、健康运行。 2、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路径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宏观形势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变得相当繁杂,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企业要想争得一席之地,就要努力扩展市场范围,拓宽投资领域与渠道。特 别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要通观全局、放眼全球、布局同行业、服务本区域,及时获取各种财务管理的信息,才能使企业在错综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中得以持续发挥影响力。同时,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它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都要履行基本的职责,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只拘泥于又财务部门人员统一施行,必须要开展预测、细化和决策等管理活动。这就要求企业内部需明定各自的责任,统筹规划,扩大财务管理的主体空间,调动各部门技术人员的聪明智慧、集合大家的才干,并汲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良好经验做法,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 3、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方式 当今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要想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就要靠人才与技术,技术是企业生存之本,而技术的发展与理论创新息息相关。就目前而言,电力企业要做到这点,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用这一正确和先进的理论指导财务管理模式的改进,将财务管理与转变电力能源开发方式,实现电力行业机构的升级与换代,最终统一到国家关于电力行业的改革决策上来,切实将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并紧密与经济时代下的电力行业发展相适相协调,更好地发挥理论的应用效能。在经济时代下,企业的财务目标主要集中于投资人员的利益,投资者有对电力企业所创利润的分享权,这也在很大意义上将劳动人员对企业价值的占有权予以剥夺。 三、结束语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不断进行体制改革,这样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非常多的,企业内部管理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的,这样就使得电力企业改革成为了关键。电力企业在发展中,要明确财务管理模式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在财务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在管理模式上进行改进。 作者:吕宏玲 单位:山西省晋中供电公司经济技术研究所
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及对策篇1 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城市园林绿化能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应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前城市绿化园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后期的养护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整体上提升园林绿化的效果,提高人们的养护管理意识,为人们创造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1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概念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通过养护管理对策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此,在养护管理过程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让城市园林景观始终保持良好的效果。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多,主要包括植物的栽植、施肥、修剪、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 2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追求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可改善生态环境,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有些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工作顺利开展,实现了城市街道绿树成荫,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选择的植物都是由小苗组成的,经过后期的精心培育能健康生长,最后起到点缀城市环境的作用。在城市园林养护管理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就是施肥、修剪树枝和防治病虫害,促进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此,应制定合理的养护和管理措施,在保证园林植物不受损害的影响下,降低绿化工程的施工成本,实现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 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过程中,专业养护团队影响管理的质量,有些地区缺乏专业的养护管理团队,造成城市园林绿化效果较差,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较低、管理水平较差,从整体上影响了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园林养护管理工作包括栽植、施肥、灌溉、修剪和病虫害防控等,任何一个环节管理不到位,都会直接影响整体的园林绿化效果。此外,当前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不科学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病虫害,管理人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对策,不利于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不能发挥出城市园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开展时间较晚,管理手段落后,缺少专业的培训机构,使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3.2管理体系不完整 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撑难以保证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整体上影响园林绿化的效果。从目前的园林绿化情况来看,有些地区没有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没有科学的制度指导,导致工作盲目,甚至出现消极怠工。有些绿化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主要是因为没有科学的制度约束和保障。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不重视对园林绿化工作人员的培养,不能定期组织专业的技术讲座,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低,并且没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影响了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3对园林绿化管理的认识不足 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有些地区受到制约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不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经济的发展能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但是城市生活质量逐渐变差,这就意味着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有些城市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不惜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没有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此外,虽然有些地区已经制订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具体方案,但是不重视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造成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质量下降,影响城市园林发挥应有的作用。 3.4缺乏养护管理经费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工作,需要资金和物力的支撑,必须保证资金到位。但是当前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认识不足,缺乏整体的养护管理规划,资金管理不到位,从而无法推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养护管理效果差,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在园林绿化工程完成之后,虽能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因后期管理不善和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加,影响了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的效率,导致养护管理经费的增加。 3.5园林改造建设不达标 在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这一环节的质量直接影响后期养护管理的质量。应做好土壤的改良工作,在园林绿化前,做好土壤的检测工作,但相关单位忽视了对土壤的检测,造成养护难度加大。如果养护管理不到位,植被生长环境改变,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造成恶性循环。 4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的措施 4.1合理地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 在园林绿化之前,应制订实施方案,决定整体的绿化质量。在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植物的适应性,采取全方位的规划方案,尤其要重视地理位置的选择,注意城市的四季变化是否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科学地搭配植株颜色。如果搭配乔木和草坪,要先了解乔木和草坪的颜色,防止其在绿化完成后不利于养护管理。在植株栽培后的日常管理中,应做好植株各方面的数据观察,做好养护管理工作。此外,管理部门还要加大对园林绿化的监督管理,保证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 4.2健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系 不同城市所需要的城市园林绿化方式不同,应完善城市园林绿化规章制度,保证有法可依。在具体管理的过程中,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严格把控招标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完善的园林绿化管理规章制度,能提高园林绿化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应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园林绿化工程的行为严肃处理,让人们认识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4.3提高市民参与园林绿化的意识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不仅是相关林业部门的具体工作,也需广大市民的通力配合。在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遇到问题,找到问题所在,让全体市民参与其中。如果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出现人为破坏的行为,林业部门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让市民了解城市绿化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网络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将城市绿化的意义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将绿色城市发展的理念传播给每个市民,只有让市民参与到绿化建设过程中,才能使其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4.4建立专业的养护队伍 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绿化的效果,要提高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定期培训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人员,采取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的效率,让管理人员掌握更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并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第二,在招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人员的过程中,重视对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考查,所招聘人员应能熟练掌握各种养护管理技术和手段,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第三,增强养护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 4.5增加资金的投入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要投入资金和物力,并且有养护管理设备的支撑,才能保证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养护管理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应做好规划,确保资金的用途合理。此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注入,增加资金的投入比例。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的作用,引导民众爱护城市环境,为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4.6加大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 通过考核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对优秀的管理员工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但是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员工要给予适当的惩罚,做到真正的奖罚分明,让养护管理工作人员心服口服,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保证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可以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管理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管理业务知识的学习与交流,互相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高管理效果,促进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5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是一项长期和复杂性的工作,其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养护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资金的投入不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差等。为此,城市林业部门应该加大对资金的投入,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周淑兰 单位:民勤县园林绿化管理中心 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及对策篇2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价值如下:第一,减少园林绿化工程成本费用,通过施工过程中的养护及竣工后期的养护节约苗木移栽、浇水施肥等方面的成本,使园林绿化工程综合效益随之提高;第二,通过绿化养护挖掘城市园林工程的价值,如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吸附噪声等,使园林工程成为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要工具,提升城市环保水平;第三,将城市园林打造成“名片”用来介绍城市,在绿化养护管理的过程中把园林当作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协调并存的媒介,使城市园林的存在更有意义。基于此,深挖城市园林的价值分析,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尤为重要。 一、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护管理意识薄弱 与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相比,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容易被职能部门轻视,“重建设、轻养护”的现象客观存在,这与职能部门缺乏养护管理意识有关,使岗位员工无法在养护管理中引入新思想、新技术,有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活动可持续发展。 (二)养护管理制度缺位 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未彻底修正弊端,在“从上至下”的管理制度约束下相关养护举措变得固定且低效,并未根据园林绿化工程切实需求进行养护,基层工作人员认为完成领导布置的养护任务即可,存在“应付了事”的心理,无法在养护中搜集城市园林工程一手数据资料,使得绿化养护可能脱离实际,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质量降低。需要针对当前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制度加以调整,为弥补管理缺陷、调动基层员工自主养护积极性奠定基础。 (三)养护管理方法僵化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主要有病虫害防治、浇水施肥、修剪树木等,当前这些工作主要依靠人力,虽能在工作人员的经验助力下落实养护管理目标,但相关工作却存在方法僵化的问题,还会受工作人员“定向思维”的束缚,削减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有效性。信息时代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注入无尽生机,需要工作人员强化信息素养,在此基础上探寻“信息化+养护管理”新出路。 (四)养护管理体系欠佳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过程与结果相比更为重要,然而当前的养护管理体系更加突出结果的重要性,没有进行过程性的管理,加之管理原则、目标、标准等方面缺失,工作人员很难依托养护管理体系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质量,为规避上述现象需要职能部门加强养护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为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综合水平给予支持。 二、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意识 首先,工作人员需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树立实事求是的意识,针对园林工程的特点、规模、发展实况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在养护前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提供依据,确保养护行动从实际出发,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具有抓地性。其次,工作人员需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将园林工程视为一项可持续性发展的工程,留意该工程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人居需求等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确保相关养护举措效益、结构、速率、质量统一,为该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最后,工作人员需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一方面,侧重调动养护人员的积极性,使之可根据园林工程养护的需求展开日常工作,而非仅推行指导性纲要;另一方面,以民众对城市园林的休闲娱乐需求为导向加强养护管理,增强园林对民众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继而充实民众的精神世界,在享受美的过程中交流互动,达到打造人性化园林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确保园林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作出贡献。 (二)改进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制度 第一,管理制度应具有统筹性,将可能影响养护管理的因素均纳入制度性管理之列,如苗木移植、水肥管理、 树枝修剪等,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一定密度的制度性管理网络,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监管事无巨细,通过制度性管理指引工作人员严于律己,为在相关制度指引下落实园林养护目标铺平道路;第二,管理制度应具有实操性,以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绩效管理为例,需目的清晰、标准量化、利益倒挂、“三重一轻”,即重成果、重时效、重积累与轻便快捷,通过绩效考核工作人员能发现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弱项,为进一步调整养护工作目的、方法、流程提供依据;第三,管理制度应具有针对性,围绕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推行配套制度,以免制度性管理丧失控制、监督、约束等功能。以主轴型树木修剪管理为例,要求顶端生长旺盛,树木直立壮观,在冬季修剪需留意树干与树冠的协调关系,通常二者之比为2∶3,确保枝叶充足可满足树木生长需求,在快车道附近的树木分支点高度应超过2.5m,位于下方的主枝需上下错开,角度、方向均恰当,以免树木在同一平面生长并影响主尖的生长,继而在针对性的制度指引下完成主轴型树木的修剪任务。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性较强的制度应内容具体、条理清晰、目的明确,使该制度可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起到高效。 (三)丰富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举措 为在新时代助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与时俱进,需要创新工作方法。例如,专职部门可创设数据库,负责存储本地区城市园林工程相关的资料,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挖海量资料利用的价值,对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重难点予以分析,为有计划性、前瞻性地制定养护管理方案提供抓手,提高养护所需资源调配有效性,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事半功倍。再如,针对面积较大的城市园林,可在绿化养护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将捕捉温湿度、土壤养分、病虫害等信号的传感器安装在园林工程中,借助物联网技术、通信等技术获悉园林绿化养护一手数据。同时有关数据还可不断调整,为制定实时性的养护管理方案给予支持。 (四)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体系 第一,根据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实际情况进行顶层设计,其目的是明确养护管理原则、目标、规范、标准等内容,增强养护管理秩序性,消除基层与管理层的绿化养护矛盾;第二,注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动态管理,关注基于顶层设计的养护管理举措施行情况,及时发现与管理要求不符的环节,在此基础上改进管理对策,攻克管理中的园林绿化养护阻力,如病虫害防控、植物多样化养护等,继而不断发挥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作用,如美化环境、满足人居需求等;第三,制定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评价机制,定量、定性评价养护结果,通过分析该结果发现管理缺陷,如激励机制缺位、培训力度较弱等,继而在评价的基础上解决管理问题,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科学发展。 三、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趋势 (一)养护管理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信息时代数字技术涌入各个领域,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举措的变革也需要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专职机构开设数据库并搭建数据共享平台,为养护人员利用相关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奠定基础。在日常养护工作中可使用无人机,在遥感技术、物联网等技术支持下掌握园林工程的实际情况,同时可不断覆盖数据库中的内容,确保共享平台上的数据精准,还可压缩人力的养护时间,便于养护人员判定风险、抓住重点和高效管理。 (二)养护管理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 城市园林是城市的名片,新时代城市园林人文属性更加凸显且肩负文化传播的重担,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园林景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就需要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融入当地的文化资源,其目的是彰显园林的特色,指引园林朝着区域性特色化方向发展,不受单一养护模式的束缚,可通过养护展现园林的文化风采。例如,江西省九江市作为陶渊明的出生地,可将其人文精神融入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范畴,将其诗文体现在园林中,通过合理的养护展现园林的诗韵之美,将当地的园林与其他地区的园林区别开来,继而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综合质量。 (三)养护管理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为避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相关的管理内容缺乏指导性及实操性,需养护管理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权威性较强,一经推行养护标准、流程、目标不可任意改变,同时养护管理制度是工作人员为之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养护管理“有规矩”且“不守旧”,在管理规定颁布初期赋予其弹性,为的是考虑到养护管理突发情况,如突发暴雨、暴雪、大风等,确保养护管理“柔性有余”,还要基于动态的管理体系从实际出发细化管理内容,使养护管理无疏漏之处,继而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问题是影响园林工程发挥美化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宣传城市等功能作用的主要原因,为提升养护管理质量并强化园林的功能作用,需专职机构树立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意识,改进相关的管理制度,创新养护管理方法,完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相关管理活动朝着数字化、规范化及特色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 作者:景华军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园林绿化站 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及对策篇3 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原有的城市化属性及特点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城市建设需求,因此导致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欠缺,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实际需求。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大自然逐渐遭到了破坏,很多物种濒危,一些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在城市发展中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1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园林养护缺乏创新 有些城市对于园林绿化养护缺乏创新意识,很多都是依靠传统的经验进行养护管理。对于不同的树木应采取不同的养护措施,必须将自然和人有机结合到一起,不断探索一些创新的方法和措施[1]。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不能任由树木自由生长,日常的养护和管理只是简单的除草、修剪和施肥,还需深入地了解植被绿化的目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针对不同的植物创新养护措施。 1.2园林树木的养护缺乏专业知识 目前,对很多园林树木的养护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养护人员必须具备更加专业的素养,熟悉和了解其自然的生长规律,对于花草、树木定期进行栽培和养护。如果养护工作达不到相关的要求和标准,就无法有效展现园林景观的观赏性,这种情况会导致树木生长出现问题[2]。 1.3对于园林绿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大多数地区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过程中,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养护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在追求城市规划效果的同时淡忘了对于园林的保护和维护。其原因在于园林绿化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显著的成效和较高的经济利益,人们往往为了追求一些实际利益而忽略园林绿化工作,导致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1.4对于园林绿化管理缺乏有效对策 对于城市园林植被的培养和管理,很多时候人们都缺乏有效的措施,虽然人们提高了园林养护和管理意识,但是由于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及外部支持,因此很多时候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3]。比如,对城市园林需要定期进行施肥、浇水,同时应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合理修剪,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对于园林管理人员来说,应定期做好养护和管理工作,同时应定期检查园林绿化植被的生长情况,考核相关人员的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培养更多有专业素质的员工。 2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的对策 2.1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来说,为了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我们必须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建立专业、科学、创新的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对整个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工作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同时,应时刻坚持以技术方针作为指导,以此保障园林植被种苗的成活率,为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管理约束,从而有效避免出现一些不利状况。 2.2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培养更多园林技术型人才 为了保障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园林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外聘高级专业人员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组建专业的管理团队。园林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使其在德、智、体、美和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园林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熟练本专业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城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技能。园林技术型人才要熟悉岗位要求,掌握岗位技能,懂理论、会操作,适应职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 2.3加强苗木管理 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前期苗木的选取和采购给予一定的关注和重视,这对于园林绿化的美观度和城市整体规划都有直接的影响。为了确保采购的苗木能正常、健康生长,必须对采购苗木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把控,采取公平、公正的方式公开招标,避免采购一些不良的苗木[5]。 2.4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并行的发展思路。一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尊重自然的思想理念,牢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尊重一切生物都有自身的生存状态,不能为了城市的发展而忽略或者改变自然规律,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二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特色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所以应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涵盖构建美丽中国的内涵理念,让人们在追求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同时提高园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加快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改善传统工业建设给生态带来破坏的情况,不断提高森林的质量和数量,有效提高森林的整体覆盖率,保障林木不断更新和生长[6]。四是要注重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合理的生态格局,这样才可以给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更加强大、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撑。同时,应禁止一切破坏园林、乱砍滥伐、随意开采矿产资源、违规占用林地等危害森林资源的情况。五是要加强制度把控,构建更加完善的监管制度,将生态建设转变为政治责任,从而有效保障整个社会都能在规定的制度下完成义务的分配工作。综上所述,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潮流中,园林绿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保障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我们应努力还百姓绿色家园,还大地绿水青山,以此来造福百姓。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园林担负的重大责任。对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不断培养更多专业型人才,为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时顺锋.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9(12):210-211. [2]郑建.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探究[J].现代园艺,2018(23):189-190. [3]颜晓燕,刘艳,王彬.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8(20):200. [4]刘婷婷.加强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措施[J].林业科技情报,2018(1):79-81. [5]李佳倩.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J].南方农业,2017(8):47,51. [6]张莲.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6(24):152. 作者:赵永岗 单位:榆林市榆阳区城郊林场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指出其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必要性;制约因素;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 1.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因此,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必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才能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采用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手段,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1]。 1.2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资源相对稀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还处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下,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相比,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开发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比较弱。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改变当前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用各种先进技术,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日益凸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入品的利用率[2]。 2制约因素 2.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这样不仅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业务难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2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手段不够完善,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3对策 3.1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3.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一是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三是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基层第一线工作,加强农村技术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格局,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在基层“棚架”问题。四是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特别要注重鼓励他们到各类院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现展的需要。五是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3.3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方面,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另一方面,以农产品商业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厂化农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工程化开发。如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近农产业等企业的作用,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3]。 3.4加强科技投入和资源配置调整,促进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增加投入,各级财政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有关部门每年拨出科教兴农专项活动经费和重大科技成果推广专项活动经费,专项用于资助科教兴农成果转化推广活动。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新举措,对现有农业科教资源在重点领域、方向和任务上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整合。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四是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五是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事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稳定发展 原文作者:张平军 摘 要:现代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技术生产体系,其特点是利用生命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生产。这就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能源等。利用第一性生产的秸杆、糠麸等饲养畜禽,为人类提供肉、蛋、奶和皮毛,这是第二性生产,又称动物饲养业。所以,农业生产是一个由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科学技术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生产体系。人类要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就必须不断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农业生产管理的规律,不断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才能使农业不断创新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产系统;发展;科技创新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高度聚焦农业科技,文件共包括六个部分23条,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之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也必须要通过科技化手段解决。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中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科技进步已成为当代和今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了。 1 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技术生产系统 1.1 与非农业生产相比农业生产的特点 从大农业概念讲,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内的生命有机体。与非农业生产相比,农业生产有以一下几个特点。 1.1.1 利用生命有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生产 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能源等基本生活和生产资料,这是第一性生产,即通常所说的种植业。利用第一性生产的秸杆、糠麸等饲养畜禽,为人类提供肉、蛋、奶和皮毛,这是第二性生产,又称动物饲养业。 1.1.2 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作用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所必须的空气、温度、养分和水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有着特殊的依赖性。 1.1.3 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能源来自太阳能 农作物产量的形成主要靠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农业生产收获产品的实质,就是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形态的太阳光能。所以,农业生产是一个由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科学技术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的复合生产体系。人类要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就必须不断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农业生产管理的规律,不断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必须从传统的狭义农业中跳出来,建立大农业的观念。狭义农业只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有的仅指种植业。从现代科技发展高度来看,农业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产系统。狭义农业不能充分发挥这个巨系统的潜在生产力,反而会造成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破坏农业生态环境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必须运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和系统科学方法从事农业,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1.2 从现代农业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 现代农业的范围广阔 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林业、草业,还包括畜牧业、禽业、渔业、虫业、微生物业;还有副业,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随着生产社会化,农业活动范围也愈来愈广,所以还包括从事农产品分配、交换、消费和管理部门以及为农业服务的部门,还有相应的各种类型的工业、商贸业。 1.2.2 建立整体的食物概念 狭义的食物概念仅指粮食,这是一种狭窄的小农业概念。虽然粮食一直在人类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粮食生产仍然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一定要重视粮食的生产,丝毫不能放松。但是,随着人口增长、人类营养的多种需求、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们必须把食物的概念扩大。要面向整个大自然,广开食物来源,向丘陵要干鲜果品,发展木本粮食;向江河湖泊、海洋要水产品,向草原要肉禽等。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开辟更加广阔的食物来源和节约粮食的途径。 1.2.3 立足于国民经济大系统大社会的角度去考虑和发展农业 农业是人类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它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部门和社会部门有密切联系,应该让各个部门与农业之间相互促进,建立起良好的相互依靠的物质能量转换关系,其他部门应该为农业发展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如果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分从农业中取之过多、补偿不够,那么势必影响它们之间正常的物质能量循环,农业发展受到影响,工业等其他部门也难以顺利发展。 2 从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发展农业 2.1 农业科学技术助推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发展进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从依靠经验转变为依靠科学进步的历史。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奠定了基础。从18世纪开始英国的农业革命,到19世纪德国农业的飞跃以及后来美国农业的发展都是应用新的科技成果的结果。19世纪提出的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物种进化理论,揭示了农业生物的结构及其遗传、变异、进化等生命活动的规律,为农业育种、增产开辟了广阔途径。在化学方面,如矿质营养学说的提出为改革农业施肥技术和促进农业大幅度增产提供了新的手段。经典生态学的发展,促使人们运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研究生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关系,以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使一直依靠天然资源,以砍伐、捕捞为主的林业、渔业转向人工培植养殖进行集约生产的“栽培林业”和“海洋牧业”,使林业和渔业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可以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农业。 2.2 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农业使用了一切可能使用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利用空间技术的成果,如人造卫星、航天育种技术、遥控遥感技术用于预测预报气象、虫害灾情、规划农田管理、估算产量等等,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科学的发展更加趋向定量化和自动化。现代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成果在农业中的实际应用,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合理化和科学化,使现代农业发展成为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 2.3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农业的科学化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利用一切能够利 用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问题是当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这个基础上发达国家正在完成从自然农业、资源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我们要农业科技创新。就要大力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要有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要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加工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要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约成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3 科技兴农业是现阶段保证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措施 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关头,必须坚持“依靠科技振兴农业的战略方针。我国人多地少,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有效利用资源上下功夫,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科技兴农业是现阶段保证农业再上新台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措施。科技兴农业必需要应有以下措施。 3.1 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多年来,我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很多,应用潜力很大。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已成熟的适用农业科技成果,大范围、大面积地推广应用,是投入少、产出多,发展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业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今天要花大力气推广和普及农作物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还要推广中低产田改造的综合治理技术。 3.2 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 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要快速形成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的农村科普组织及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相结合的农技推广网络,和长期坚持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以疏通科技流向农业生产的渠道。同时,还要为稳妥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要把财政、金融、物资、商业、科研、教育与技术推广部门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大规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整体力量。 3.3 要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 要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这是科技兴农的关键。要重视现有农村科技人员的进修和培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自主流动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农业科技人员实现鼓励政策,对贡献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要放活人才政策,推行技术有偿服务的政策补贴与奖励,实行贡献与收入挂钩。要大力加强农村的教育,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水平。 3.4 要广辟资金来源,增加农业收入 多年来我国农业的一条重要教训,就是科技投入不够。要加大国家向各类科技计划和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一定要把农业科技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其比例不能低于财政总支出的6 %。 3.5 要高度重视农业高技术和基础研究工作 农业高技术和基础研究工作是增强科技兴农后劲的重要保证。着眼长远发展,要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要进一步突出农业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并不断充实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研究等内容。要密切注意世界农业发展的新动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也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要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因此,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建设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52%。同时也必须清醒意识到,迈入“十二五”,世情、国情、农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粮食生产虽然已经取得“八连增”的巨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差,抗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趋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解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最终依靠科技创新,充分挖掘品种潜力,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迫切需要农业科技。近年来,农兽药残留、添加剂、防腐剂问题屡禁不止;“红心鸭蛋”、“多宝鱼”、“三鹿奶粉”等事件的发生又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由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新问题。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种养,全面升级农业产业。 确保生态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再加上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约束日益加重。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急需加强资源环境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确保产业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业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竞争的核心。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5000多万吨的水平,随着全球农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中国农产品的进口量仍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对中国农业的冲击,就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和资源环境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加快农业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有效增加科技储备,引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力争占据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需求刚性增加,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发展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粮食安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才能改善生产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举措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轮”驱动,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双轨”运行作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任务艰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进我国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申报、经费分配和过程管理办法,突出农业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有效资助方式,形成有利于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必须建立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夺取农业科技制高点、增强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等基础性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知识创新、生物技术领域、机械化技术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技机构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定位,积极推行“三权归县”,明确职能任务,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提高工资待遇,全面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加强水利、林业、气象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以及技术合作组织等,积极发展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多元推广模式,并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同等的政策支持。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按照农业科技用人规律和基本需求,分别构建国家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骨干培养基地、高水平科研辅助人员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构建、科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立一套适应农业科技创新要求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机制和制度。加大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广校和科研推广单位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机理研究 [摘要]研究和遵循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特殊的成长机理及存在问题,从体制、理念、培养方式及从业环境和对外交流等方面提出培育途径,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后劲。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成长机理 培育 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人力资源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命脉地位。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走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农民农业科技知识贫乏,市场意识淡薄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职业观仍未彻底改变,阻碍着新一代年青人从事农业科技事业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还影响着人们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城市出生的青年不远到农村去;从农村到高等学府学习的热血青年目的就是为了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它职业。不少现有农民都愿意到城市从事建筑业或其它体力劳动。据统计,2006年,37.8%(13181万人)的农村从业人员外出劳动,其中80.1%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97.2%的人在城市从事二、三产业,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科技工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广。 2.农业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科技人才成长资助有限 我国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投入和自主创收的模式。按照中央、省、地、县、乡递减的原则,越接近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的单位所得到的资源配置越少。当前,农业研究的经费还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拨款首先得保证科研人员的工资,其次还要考虑公务费,最后才能考虑业务费,最低的农业推广机构业务费只占10%,使得农业科技投入经费太低,也就难以开展大项目或基础性研究。 3.多头管理体制,使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难以形成研究团队 从教育机构来看,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已基本理顺,以前分属不同部门管辖的高校现已统一由教育部归口管理。而农村科技人才分属农业、渔业、林业、环保、科技、经贸等部门管理,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往往需要不同部门相互协调才能进行。不少情况下,还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工作,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农村多头管理,使农民难以适应,影响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科技的积极性。 4.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条件艰苦,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农村现有的科研条件十分有限,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不少农村科研人员连最基本的科研设施都难以保证,信息来源的主渠道还是靠广播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先进的网络资源难以发挥作用,也就难以保证科技人才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据统计,2006年末,全国人均工资收入21001元,而最低的农、林、牧、渔则为9430元,受经费的困扰,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创新,致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5.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方案缺乏,农业科技后劲不足 人才资源同其它资源一样需要不断地进行培育、开发,才能进一步发挥其最大的潜能。除了农业科技经费紧张外,有关部门领导也缺乏深入基层调研、思考,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的战略性计划尚未启动,简单、机械地照搬照抄外地(或外国)的做法,难以培养出符合当地需要的实用科技人才,更谈不上科技创新人才,也难以保证农村科技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途径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供稳定的体制保障 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农业科技人才责任重大、待遇偏低,付出与所得严重失衡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农业的关键性问题。要制定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关心人才成长和提供较好科研环境等方面的更加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服务于“三农”工作,使农业科技人才从想去到要去,最后决心扎根农村的转变。另外,政府自身要改变工作模式,多做公仆,尽最大可能给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一切服务;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2.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狠抓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结果是眼高手低,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未能发挥教育的效能。让学生亲自操作各种实验设备,以提高动手能力和改进意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塑造模式根本转变。建议农校学生应该采取半农半读的方式,花更多的时间在农村一线体验农业科技的巨大威力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将它们带到课堂上进行研讨,激发掌握先进科技的自觉性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型老师的精心培育。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工程师应具备的技能,急需弥补实践知识的不足。高校在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创新型老师的建设和培养。双方友好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还能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双赢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学到农业科技文化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4.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现有条块式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尽快理顺多头管理的体制,集中有限的资源,全力攻克当前农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发挥联合攻关的效能。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就必须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生产与市场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5.扩大对外交流,为农业科技人才了解世界学术动态、提升研究层次提供信息平台 建议为农业科技人才创造更多的国内或出国学习交流、考察和培训的机会。可以委托国内外著名高校对现有人才进行继续培养和深造,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到国外特别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的先进气息,了解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掌握学科前沿,开阔眼界,启迪新的思路,借鉴经验,促进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以色列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除了其具有较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在于其有较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这一机制包括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和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根据以色列的经验,我国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要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分类发展激励机制;要加快农业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方面的立法进程。 【关键词】以色列;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农业投融资体制 以色列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除了其具有由农业科研管理与研究机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民培训与教育体系等构成的较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在于其有较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这一机制包括两大基本内容:一是其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二是其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 1 科技投入与管理保障机制 以色列农业自然资源的贫乏,使以色列农业发展选择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道路。政府每年的农业科研专项经费有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在国家农业部的农业科研经费中,有50%是定向拨给国家农业研究组织,剩余50%和政府其他农业科研基金按分类管理,统称为“竞争性基金”。第一类是首席科学家基金,资金总额约1000万美元,资助对象为研究所和大学单个项目的自由申请。第二类是农场主以交纳销售税的方式提供的研究经费,总额约为800 万美元。主要用于资助经济效益比较明显、针对性较强的技术开发项目。第三类是国际基金,包括美以合作的“巴德计划”和欧盟资助的研究基金。第四类是科技部与教育部的有关农业科研基金资助。以上3类研究经费主要是用于应用性研究项目。第五类主要用于基础性研究,每年约3000 万美元以上。此外,以色列企业也提供农业研究经费,主要用于引导和补贴应用性研究,如化肥、化工以及农业机械产品等。在以色列农业科研经费的投资构成中,约有10%用于基础研究,70%~75%用于应用研究,15%~20%用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这些经费中,农业部的投入约占60%,主要用于应用性研究; 科技部与教育部约占20%,主要用于基础性研究;企业约占10%,主要用于资助技术开发。以色列的农业科研资金管理正逐步向基金化管理方向发展,实行优胜劣汰,鼓励竞争,并推行严格的项目追踪式过程管理监督、评估机制,大大提高了科研投资效益。[2] 2 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机制 以色列政府努力为农业高科技发展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给投资者和企业家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包括优厚的投资津贴、政府贷款保证、免除税额和高风险企业创业基金等各项优惠政策,如1984 年以色列就通过了一项“鼓励投资法案”,设立农业开发风险基金,主要是为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提供便利。以色列还专门制定了《鼓励研究与开发法律》等法规,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 在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方面,以色列实行了对重点技术重点扶持的政策。首先,他们加大了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投资。农业部、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研究开发基金会以及科技部、教育部等均设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同时,以色列政府还采取一些措施设立和吸引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已吸引了近50 多家风险投资基金),将其中很大一块投向生物技术。其次,以色列也十分注重农业信息技术的利用。在农业灌溉以及设施农业中温室的供水、施肥和气温调控,农产品加工质量控制等均采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为此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另外,农业生产部门还非常重视农业信息的收集、传播与反馈,通过互联网及建立的农业远程技术服务网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信息,为农业科研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目前以色列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许多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全自动化程序管理,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色列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给我国以诸多启示。 一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投融资体制。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与扶持。从我国情况看,农业的弱质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短时期内涉农企业还不能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应成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主体,并通过各种扶持与激励措施,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科研。其次,要促进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的形成。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企业实力较弱,只有政府建立起规范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才会引导非政府投资的介入。此外,在农业科技的推广领域,也要创立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这需要将各种农业技术按“公益性”程度,按科研成果能否物化、以及其在市场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大小进行分类,“公益性”技术的推广由政府农技推广部门承担,“私人性”技术推广可以市场化,通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对推广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以加快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 二要建立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的农技分类发展激励机制。政府必须对各种农业科技按“公益性”程度分类,确定哪些产品技术创新由政府的有关部门承担,哪些技术创新由非政府部门的企业、公司和民间组织来承担并推向市场。鉴于农业技术大多具有易扩散性和公益性等特点,为保护研究人员的利益,鼓励科研人员持续创新,政府对重大公益性农业科研成果应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此外,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因为尽管农业技术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而且有些成果具有一定的保护难度,但应通过完善知识产权成果保护制度,鼓励私人和农业企业通过市场需求决定其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2] 三要加快农业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方面的立法进程和执法力度。1993年我国颁布了《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科技进步法》,进入新世纪根据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入世后的新情况,国家对上述法律先后进行了修订。比如,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修改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传播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该法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公益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服务,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该法还规定,财政性科学技术资金应当主要用于6类事项的投入,其中就包括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但总体上看《科技进步法》、《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应通过进一步修订对对国家投入比例和资金管理程序进行界定,同时辅之以《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中长期发展规划》,使之更具体和更具操作性。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与政策思路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只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技推广效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需要重点解决这几方面问题,才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阶段,也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进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本文重点围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技推广效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关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 近年来,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徘徊不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乏力。主要问题有:一是投入结构不合理制约了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近年来,国家农业科技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稳定支持的科研经费仅占20~40%,竞争性比例高达60~80%,这一方面导致重大、关键和长期性农业问题难以得到持续攻关,另一方面导致一流科研人员争项目、二流人员做项目,农业科研短期化、功利化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产业导向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尚未建立制约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农业科研产业导向、问题导向坚持不够,科研项目指南编写、组织实施、验收评价都由同一圈子专家完成,专家“自娱自乐”的项目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导致不少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生产脱节,没能充分体现农业产业部门的重大需求,科研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三是农业科研与推广相互分割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分段运行、各成体系,一方面农业科研项目很少有推广和用户单位参与,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转化经费严重不足,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风险和不确定性,成为整个创新链条上的突出短板。四是协同创新机制尚待完善制约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明显滞后,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科技资源整合亟待加强。中央、省、地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分工不清晰,竞争有余、协作不足。此外,科技“大牛”、项目“寡头”垄断科技资源,成为新阶段农业科研“专家倾向”的新特点、新表现。为此,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需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兼顾农业特点及体量与结构的投入机制。充分考虑“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特殊性,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资金投入结构,重点增加稳定投入和基本公用经费,聚焦品质、节本、高效、绿色等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的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促进前沿技术、重大理论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创新,推动农业科技从过去的跟跑、并行向超越、引领转变。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将产学研企科技创新联盟科研和运行费用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促进协同创新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在新一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中有效发挥农业行业部门作用。充分考虑农业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和民生保障作用,发挥农业行业部门熟悉产业需求的优势,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需求征集、指南编制、项目评审、组织实施、监督评价中,强化农业行业部门的作用,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建立农业科研和推广一体化组织管理方式。借鉴美国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和韩国科研、推广一体化管理的成果经验,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科研与推广一起布局、同步验收的机制,应用型科研项目的研发要把推广单位参与作为重要环节,确保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农业技术推广要把新技术研发和熟化作为的源头活水,确保推广技术的先进性和针对性。四是优化农业科研体系和主体结构。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精神,明确中央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职能和定位,中央农业科研单位侧重于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侧重于技术开发和转化应用,改变农业科研单位“上下一般粗”,竞争有余、协作不足的局面,构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同时,完善农业科研主体结构,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机构、条件、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但实力不强、手段落后、似有似无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体系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主要问题有:一是无财难推。农技推广走村进户,面广量大,既需要稳定经常的工作经费支持,也需要中试、熟化和试验示范投入,而普遍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实际,致使许多应推技术难到位、亟需技术难熟化、先进技术难储备、试验示范难实施。二是无技可推。由于科研、教育、推广结合不紧密,源头技术供给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面对出现的生产实际问题,一些农技推广机构出现“无技可推”的窘境。三是无力能推。长期以来,农技推广系统普遍存在年龄老化、队伍断层、知识陈旧、手段落后、方法单一等问题,加上机制不活,不少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面对农户综合、集成、高效的技术需求和全程、全产业链、保姆式的服务需求,显得无能为力。为此,要大力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需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投资强度,解决“无财难推”。增加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经费、条件保障、试验示范等方面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农机、畜牧、水产等分设的基层农技站条件建设投入,提升体系整体功能。对经营性农技推广机构,依据服务效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补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经营性服务领域,满足多元化需求。二是强化需求导向,破解“无技可推”。建立“政产研学推”科技创新联盟,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供给体系,加强对农民经验和创造的总结提升,增加适销对路技术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专家+科技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等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三是提升推广能力,改变无“力”能推。继续实施特岗计划,解决农技人员“进得来”的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和骨干农技人员培训工程,对人员学历提升给予学费补贴,解决“用得上”的问题。加大“一衔接”政策落实力度,优先解决基层农技人员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解决“留得住”的问题。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手段,普及农民田间学校,创新服务方式,解决“推得广”的问题。 三、关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农业科研领军人才缺乏、中青年骨干培养缓慢、创新团队建设滞后、后备人才总量不足,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主要问题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不宽松。受“平均主义”“大锅饭”“论资排辈”等传统思维的影响,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很难形成,已有激励机制难落实。现有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社保政策不配套、服务培养不到位,制约了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二是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由于对各类科技人才特点、评价导向、个性需求、考核指标缺乏深入研究,制定的评价标准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体现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能力与贡献。三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不自主。主管部门对用人单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等方面管得过宽过细,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对特需人才的薪酬分配和福利待遇等缺乏自主权,特需人才引进受限,统一考试招考的农业科技人员与专业岗位匹配性较差。为此,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解决动力问题。加强对人才成长和使用规律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政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制定出台农业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意见及实施方案,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科技人员分配激励机制。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标准,解决导向问题。以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分类指导为重点,制定符合新常态人才理念的综合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的评价倾向,切实发挥人才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的试点工作,不断完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探索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解决活力问题。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人才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四、关于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问题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在分类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体系。主要问题有:一是评价主体的确定与管理不规范,评价质量亟待提高。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的确定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强,各类评价主体不能有序参与评价。政府评价形式简单,准确性不够;市场评价趋利明显,客观性不足;专业组织良莠不齐,权威性不够。二是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评价导向亟待转变。没有建立适合不同类型科研机构和人员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作不规范、不科学。已有评价指标过于强调经费、论文、专利等指标,对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转移转化、支撑产业发展等重视不够。评价周期过短,功利色彩浓厚,不符合农业科研规律。三是评价结果使用不科学,评价指导亟待增强。评价结果存在不用、滥用、误用的现象。评价结果与奖惩措施结合不紧密,没有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对改进工作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切实体现。为此,开展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职责,积极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政府负责制定分类评价规范,认定、考核和监督其他评价主体。发挥政府在行业重大公益性创新活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市场主体在应用型研发活动和产业化技术成果评价中的话语权;增强专业组织开展评价工作的可信度。积极引入国际同行参与评价。二是加强研究,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重点评价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应用研究重点评价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带动性和转移转化效益的显著性;示范推广重点评价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农业经济和管理研究重点评价理论创新、支撑决策和智库建设能力;科研、管理、服务等不同岗位科研人员重点评价职责履行、实绩贡献和建功立业,实现人尽其才。三是完善政策,强化评价结果使用的导向作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调动科技创新、转移转化、示范推广、科研辅助等不同岗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评价结果与科技人员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力度,将评价结果作为对科研机构经费和项目支持的重要参考。 作者:王思民 单位: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 [摘要]在当代社会,我国想要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虽然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先进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手段 想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要对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进行创新。但当前,在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却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不论从国家还是地方层面,要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当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并未实现有效转化 当前,我国还没有比较完善健全的科技创新体制,这就导致虽然当前有很多与农业相关的现代化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并未得到有效的转化,也不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也就是说,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对于农业的实际贡献率是比较低的。虽然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很大的差距。 1.2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创新手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却过于重视产出,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十分不足。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足够的经费,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导致很多专业领域的人才流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缺乏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极快,直接导致农业区流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人才。另外,很多农业区内缺乏比较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而大部分都是极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情况,农民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联系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而如果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想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存在极大的难度。另外,这种分散性的经营劳作模式,不仅导致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本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农民的风险在不断提升,直接影响了新型的农业创新科技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 2.1加大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兴农政策的落实,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目前的实际投入与农业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科研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想要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就必须要加大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使相关科研机构具有充足的资金来留住农业科技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应有效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才能有效提升资金利用率。 2.2与农业产业化结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能实现。所以,想要有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力度。首先,需要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提升,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提升。其次,应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当前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最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3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存在的。在信息时代,想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就必须引进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与提升,离不开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良好综合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首先,要有效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并加大培训力度,从而保证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加入农业科技创新队伍中,为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其次,应增加科技推广人才的数量,仅仅研发出农业科技成果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所有的优势。而拥有良好推广能力与经验的科技人才能够将更多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广给农民朋友,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应用率。 3结语 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与要求也在持续提升。而加强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相关探讨,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农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引进、加大农业科研的有效投入等,均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作者:蒋乔 单位:营山县凉风乡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摘要: 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于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进步造就新产业和新产品,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遇到的挑战,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现代农业;对策与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的同时,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农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市场风险大、质量差、价格低、销路不畅等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保质保量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关键。 1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使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减少资源的约束,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商品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产业新领域;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可以引领高产量、质量优、效率高、安全又环保的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1.2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 走高产量、高质量、产品安全、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品种在网络环境下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以及综合有效的防灾减灾等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的广泛运用,确保了国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1.3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就现阶段来说,世界新兴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正在经历着意义非凡的革命阶段。一方面是农业和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普通农业向网络化农业转型,实现了“互联网+农业”;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创新牵动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广义讲,食物生产的研究从植物扩展到微生物,不仅有陆地生产还有海洋生产,这些科技发展会帮助人类提高地球的空间利用而生产出更多物质财富,还有高产量、高效益的种植、养殖业的壮大等。总之,世界农业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不断创新并得到应用,作为大环境下的中国农业,必须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世界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所淘汰,才能增强我国农业科技能力,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挑战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滞后、农民收入低等情况不相适应,市场经济、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还未建立健全。 2.2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 据调查,我国科研投资强度为2%左右,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比例大概为0.7%,两者差距较大,农业科研投入总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农业是一个具有公益性、大众性、基础性的产业,其科研投入总量与其基础地位很不相称,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应得到更多支持和保障。 2.3农业科研人才的严重缺失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科研人才。从近几年来看,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条件差、环境恶劣、待遇较低,导致相关人才严重流失。我国近十年专业科研人员的流失率约为职工总数的20%左右,学术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头人、新兴学科专业的高素质、高文化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建议 3.1加快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十三五”规划指出,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创新体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融合农业与网络信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依托现有的相关农业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并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心及各级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并具有国际高端农业水平和具有国家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制。 3.2加大投入总量,优化投资比例模式 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总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才会出现科技创新,其农业与经济等部门才能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响应“十三五”规划要求,应合理完善财政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支出结构,改革农业资金投入使用以及运作方式,健全财政体系农业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金融资本以及农业企业加大科技的投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面发展。改善农村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业基础科技经费投入。 3.3重点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要建立完整的农业科技培训系统,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聘请农业高级专家授课,提高我国农技人员实际生产指导能力;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公益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这个行业,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才队伍;要建立农技研究推广奖惩机制,完善工资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重点体现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研单位特点,制定分级分类管理和岗位绩效要求的收入分配与奖励制度。 作者:刘艺玮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探索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一)提高了粮食单产。 种植任何粮食作物的时候,农民的主要目标都是想要尽可能的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粮食作物能够在抗病、抗逆方面的效率和品质都有所提高;将粮食作物的地方品种和品种间的杂交种植,以及重单作种植到间作套种等科学的栽培技术的改进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作物单产的提高。 (二)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粮食作物结构来看,我国最近今年有这样一些调整:烟草、药材、油菜、:玉米、小杂粮这样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长,小麦、薯类等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继续缩减,养殖业不断发展,这些调整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三)降低了劳动强度。 城市化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加深,向城市迁移的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种现象导致目前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减少,而且呈现劳力老龄化的趋势。如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匮乏问题就需要利用到科学技术的创新。通过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轻简栽培方法和机械化规模生产将能有效的缓解劳动力问题,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四)提高了生活质量。 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在缓解劳动力不足,增产增收的同时必然会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则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就愿意选择更加优质的粮食品种。市场对于优质品种的粮食作物的需要也将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 二、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体制和政策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建设和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较晚,体制改革的科技和经济结合问题还处在搁浅的状态,很多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问题不能得到管理体制的支持。 (2)部门和环节相互之间不协调。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由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控结合进行,但是双方要建立起协调的关系才能配合着把工作做好,而现实情况下,有的方面,政府的干涉明显多于市场的资源自我配置。 (二)创新主体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政府公共农业机构的科研技术队伍的建设不完善,科技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整体不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不科学,人才激励机制不足以引进和留住人才。科技人才不足导致的科研力量薄弱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很多农业企业没有给与自身的技术创新方面以足够的关注,而很多的专门从事农业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所具备的力量又比较薄弱,所以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然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的推广程度和农民的接受程度有关,而科学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在理解和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时候需要较长的过程,这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的阻碍因素之一。 (三)创新机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1)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不能适应创新要求。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科技投资作为物质基础,如果投资不到位以及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不健全则会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出现问题。投资不到位的原因除了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之外还有就是其投入结构不合理,政府或者很多企业在进行投入的时候没有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出现了投入的重复或者过于分散的情况。 (2)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信息技术时代,知识和技术之间的的升级换代比较快,所以农业科研的发展需要各各方面知识、技术和信息的及时交换沟通。如果各个部门的科研协作不够,知识、技术、信息互动不畅,就会导致科研的低水平重复。所以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要强调健研究设施和基础数据的共享机制。 (3)产学研互动的机制不完善。 农业创新的出发点应该是市场的农业科技需求,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要从这样的市场需求出发进行有效的科技需求到科技成果之间的转换。 (4)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激励机制是鼓励科技人才进行不断创新的有效动力之一,激励机制完善将是激励农业科技人才进行创新,加快科学技术成果到农业生产应用的有效措施。而目前的这种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机制与模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四)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创新环境和条件方面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创新法制与政策环境不完善。也就是说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需要政府给与的宏观调控,如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和管理相关的规则还不够健全,每个地域所需的宏观规划和专门指导等都不够到位;其次就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还不能满足当前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对科技基础条件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是相对落后,很多科技资源共享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整体布局和统一的宏观管理,没有整体和宏观的布局就会导致农业科技投资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最后就是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明显。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之中,政府的职能履行过程中出现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使得在科技资源在宏观配置过程中出现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五)创新文化方面制约因素分析。 创新文化方面对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的阻碍也是不可忽视的:学术民主作风存在行政化倾向。行政化的等级的观念和标准不利于学术与科研的创新;各个部门的工作分割现象较为普遍,协作性差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主体间的真诚互动和沟通;制度缺陷导致急功近利现象的存在让自由向上的科技创新价值导向受到抑制;创新的公平性和创新性不足,由于没有健全的科研体制、风险共担机制、社会激励机制,科技人员的竞争动力和能力不强,这种环境是不利于激流勇进的创新精神培养的。 三、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关键举措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创新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立足于市场农业建设的需求,重点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其次是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支持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也就是说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最后就是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发展循环型和节约型技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建设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动主体之间加强合作,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作者:蒋佳泉 单位:毛石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科技创新管理农业科技论文 1科研投入机制 科研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近几年,我国公共财政对科研投入明显增加,但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不足,科研人员“用于创收的精力多于创新”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投资强度偏低。201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远低于全国科研投资强度1.7%的水平,也低于国际农业科研投资强度1%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3%~5%的高水平。二是项目稳定性支持比例过低。我国国家级农业科学研究院项目的稳定支持经费仅为20%~30%。科研拔尖人才疲于争项目、找活儿干和应付各种检查等。据调查,近些年,骨干科研人员直接从事研究的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的70%。三是多头管理,项目重叠,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作为省级农业科研人员,也不得不向财政、科技、农业、开发和扶贫等各部门多头申请项目,甚至同一内容的项目多头交账才能保证科研运转,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精力,也制约了相关技术研究和储备。农业科技创新具有的公益性特点,要求公共财政在持续增加投入的同时,重点建立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相结合的科研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要求增加能稳定支持的非竞争性项目,目的是为科技人员营造一个方向任务明确、能够获得稳定支持、能够静心搞科研和能够获得社会尊重的科研环境,稳定一批高层次的人才,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区域性的特点要求地方财政针对当地特色和优势产业,设立行业科技专项,并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投入力度;设立一大批覆盖面广、资金额度较小和周期较短的前瞻、尝试、探索和应急性的竞争性项目,加大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地域支撑计划的总投入。近几年,有些省份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投入的做法值得效仿,广东、山东、吉林和湖北等省成立了区域农业创新中心,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专项稳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2科研立项机制 立项方向体现了农业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农业企业的成果孵化器作用都不够突出。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是多年形成的,受传统习惯和人员专业影响,往往是能做什么就申请什么项目,很少考虑产业需求。二是科研主管部门的科研导向是项目形成的,受个人偏好和经费定向影响,往往是有什么专款就什么专项,很难体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对农业科研的导向作用。这种传统的立项模式,直接导致了农业科研与农业发展的脱节。建立以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改变以往“专家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状况,确立“产业需求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谁来做”的选题思路,立项形成与之匹配的流程:“技术需求→科研课题→技术指标→技术方案→承担单位”。一是科研主管部门、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新型农民主体加强沟通,立项部门让科研单位参与非竞争性项目拟定工作,并广泛征求农业企业和新型农民主体意见。二是建立以服务产业为目的的创新团队,以有威望的首席专家为核心,组建一批年龄结构和专业配置合理,研究与转化配套的产业服务团队,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给予非竞争性项目稳定的支持。三是注重自然区域内农业协调发展和单位合作问题,如贫困带连片科技扶贫、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立项内容应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长期项目重点解决水资源短缺、耕地质量提升问题,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期项目重点围绕农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数量和拓展农业市场功能等,确保农业的增值增效;近期项目主要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废弃物的治理和农业灾害的应对措施等开展研究,确保农产品安全、高效。2014年,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根据产业需求进行顶层设计,从源头到转化一次性拟好任务书,只需申请人认领任务和证明自己能完成任务的做法是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创新的有益尝试。 3成果转化机制 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步骤。现阶段,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转化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主要问题是研究方向与产业需求偏差、成果过剩与短缺并存、转化过程半途而废、激励机制不配套、科研单位与企业结合不够、知识产权不易保护和绩效评价内容不合理等。尤其是在绩效评价方面,重论文轻发明,重形式轻应用,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职称评聘对成果的要求一高再高,直接促使科研人员追求书架成果,助长科研浮躁风气。提高成果转化率,要从成果培育入手,多出实用型的物化成果。一是鼓励项目组以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为主攻方向,开展内容丰富的研究工作,尽快出物化成果、高水平成果和影响力大的成果。二是为成果与产业的结合创造条件,及时解决成果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出成果的同时更为成果的应用作出不懈努力。三是鼓励农业科研单位与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四是对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应该考虑对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份额。在评价方法上,由单纯的专家鉴定转向专家、服务对象和社会舆论为一体的总体评价。五是职称评聘等利益相关制度,应更加重视诚信、奉献、论文和效益。黑龙江省农科院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根据其区域的独特性,以院校合作和加强交流的农业服务为重点,采用“专家在线”、“合作共建”、“科技帮扶”等模式建立起广泛而深入的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力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给农民家。 4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队伍是科研创新的主体。现存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偏少,领军人才更是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相对于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只占美国的1/20,日本的1/10。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受编制限制,农业科研单位人员更新缓慢,年龄和职称倒挂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不少科研人员献身农业科研的意志不够坚定。农业科研人员的收入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主动性。建立多层次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必须坚持“人才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自身科技人才培养为主,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科研骨干;以引进人才为辅,主要引进团队稀缺和产业技术急需人才;以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能力为抓手,培养一批高层次青年人才;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契机,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结构多元化。为此,山东、河南、浙江和四川等省农科院已相继出台重大项目资金匹配制度和重大贡献奖励机制,以期留住高水平人才和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在团队建设方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不打破现有研究所建制就能改变分散格局的做法值得借鉴,以研究室为交叉节点,在研究所横向管理的基础上,利用创新团队再建一条纵线把研究方向相同的研究室串起来,充分发挥创新团队在农业科研中的创新潜能。 5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是农业研究进入大联合、大协作时代的必然选择。每个单位的研究方向都是多年形成的,范围较小,布局分散,而单位间的合作可以凝聚力量提高大项目执行力。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以至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伴随着情报、信息的提供、传递和获取等活动,这是科技创新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协同创新与学术交流是相伴而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产业联盟和创新中心;“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包括了“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行业协同创新模式是把同行几个单位联合起来壮大力量;内部协同创新是建立创新团队或平台。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协同过程中的交流多,实质性的合作少,成果不落地,容易流于形式。协同创新机制应以项目为纽带,集聚能量,把分散的科研力量凝聚起来形成联合攻关和团队优势,由单一研究走向综合研究,即课题组→研究室→团队→集团军,逐步打造立足地域内跨单位联合的研究团队。协同创新团队对外联合广泛,有平台支撑,有标志性成果,成果推广力量强大。在协同创新领域,学术交流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学术交流的质量和真实性更加重视。传统的学术交流形式要加强,如编辑学术刊物和专著、做学术报告和讲学、科学考察和情报交换等。还要创新学术交流的形式,利用好互联网,及时准确地传递科研信息。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三地农科院签署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并由8家主要农业科研单位组成“京津冀农业与水安全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形成“战略—生产模式—技术创新”相协调、可配套和见成效的创新体系,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现代农业发展。 6科研诚信机制 科研诚信是指科技活动当事人遵守诺言和实践成约的行为。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l0~2020年)》要求人们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要具备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心理承诺和如期履行契约的能力。科研诚信属于科技领域特有的一种职业信用,在国外,科研诚信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失信者将付出代价,甚至丢掉工作。我国目前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科研诚信的缺失问题常有报道,包括抄袭、剽窃、伪造数据或结论、成果评选潜规则及权钱交易等学术不端行为。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承诺制度,提倡科学民主,打击造假行为,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一是建立科学开放、程序公正的学术评价和监督体系,为申请、执行和评估评审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信用档案,作为今后其申请项目、承担评估和评审工作的依据。二是推进科技信用信息的共享,建立诚信检索平台,完善诚实守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信用状况作为科技人员职务聘任和职称评定中对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氛围,普及诚信教育,保障科研创新,防微杜渐,防患学术造假于未然。 作者:董文琦 张春锋 胡木强 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对策 一、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第一,要健全农业技术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价格机制,使交易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有效保障,降低或分散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在价格机制上要适当向农业和农业科技领域倾斜,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制定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并给予适当的价格补贴,尽量缩小工农业价格差距,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第二,要构建通畅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应以农业技术经济信息服务为主导,结合计算机网络与人工网络,提供网上服务、检索咨询等服务,并通过多种形式对市场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处理,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用以进行准确的市场预测,充分发挥市场的双向交流和反馈功能;第三,要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主要是以知识产权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为核心,完善技术经营法规和从业资格制度等与农业技术市场有关的政策法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范技术市场的交易行为,切实维护技术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农业技术市场的良性运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环境。 二、增加农业科技创新需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供求平衡 农业科技创新供给的增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需求的增长。只有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需求才能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才能被有效利用。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的增长,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结合政府的优惠税费政策,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提高农民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致力于提高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以增强其接受和采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内在动力。只有农业科技创新有效需求不断增长,农业科技创新的供给才会有市场,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供求平衡。 三、建设新型的农业科技技推广服务体系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搞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确保公益性农技推广必要的人员、资金和设施设备。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运用农业龙头企业技术人员辅导基地农户,聘请社会技术力量到农业合作社辅导等多元渠道,强化、搞活、提高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紧密衔接的新机制,建立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组织的有效联系渠道,鼓励各类科研教学机构开展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培训等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推进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服务功能 ①第一,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加快建设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体制、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制度建设,从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经营、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市场建立直到税收、人才、土地、金融、风险投资、技术市场、基本建设、进出口等方面,健全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二,要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设施、信息、中介等服务,积极发展和建设实验室、农业数据库,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以省级为核心,以县市为重点,以乡镇、村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加强信急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第三,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管理。建立高效、有力的组织机构,克服多头管理、形不成合力的现象,协调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中重大工程或项目的有关问题,定期提出重大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课题,组织协作攻关和课题招标。完善考核制度,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和党政领导的重要内容,运用行政手段促使政府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 作者:程竹 范晓婷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完善,使地本已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无法形成团队进行研究我国现行可以管理农业科技人才的有农业、教育、渔业、林业、科技、环保、经贸等许多部门,这就使得重要的研究项目必须经过多部门的协调才能进行。缺乏科学有效地协调机制。不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更主要的是低下的效率极大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1.2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成长和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经费投入总量严重不足我国目前开始增大对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投入,但总体上仍然不够。许多农村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研究的条件很差,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培养和研究要求,甚至一些最基本的实验都无法完成。由于经费的原因,应该及时更新的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也往往更新速度很慢,许多已经陈旧的信息和技术仍然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内容当中。 1.3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农业科技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要有科学的培养计划,并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科技人才培养没有规范的计划,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没经过实地调研就先进照搬地区模式,这样很难培养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人才,创新就更谈不上了。因此,农业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可持续性。 2、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解决途径 2.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形成稳定的体制保障 解决当前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以政策的形式保证这种投入的数量和稳定性;要制定出能够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强对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从政策、经费、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形成充分的制度保障。 2.2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狠抓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农业人才是需要极强的实践性的,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更多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只有让相关的农业人才培养的学校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农业人才培养学校毕业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也更容易强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和创新的积极性。 2.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缺乏实践技能的情况,培养农业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创新型老师的指引。近年来国家已经逐渐地鼓励高中等学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不但能够开展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更要加强与实践单位的联系,使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相互促进。只有培养出创新型的老师,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走出创新之路。 2.4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的接轨和转化 现有条块式、多部门各管一摊的管理体制是无法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必须根据现在农村的实际情况,集中资源、理顺关系,形成稳定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再以高效率的管理机制协调现有资源,全力攻克当前急需解决的农业科技问题,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另外,要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将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市场转化无缝对接,形成良好的科技发展的循环。 2.5扩大对外交流 要加快对国际上先进农业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帮助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更多地与国际领先的农业研究机构和人才接触和交流;可以为一些人才提供到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建立世界学术动态信息和交流平台,形成一些主题鲜明、有建设的交流论坛,提升研究层次。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不断地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机制。 作者:马侠 蒋绍云 单位:沈阳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沈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 一、财政政策引导与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1、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科研基础设施,也即创新三要素中的物力,其包括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办公环境及农业科技创新所需的试验设施设备,如分子标记实验室、组织培养试验室、冷冻库及田间大棚、喷灌、水电、道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由于农业科研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科研机构,其不具备创收能力或创收能力很小,科技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设备,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政策的扶持。对于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而言,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差异,其地方财政收入的差异较大,如三明市农科所地处闽西北山区三明市的沙县,与沿海城市相比,山区与沿海地区财政收入差距较大,如三明市农科所拟建设的“三明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体建筑共需资金3500万元左右,尽管三明市委、市政府给予大力支持,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靠每年仅400余万元的科技三项经费中挤出50万元资金的扶持创新中心的建设,无疑是杯水车薪,且会影响本市其他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因此,“三明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顺利建设,需要得到省级及国家级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 2、科研推广经费扶持方面 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应用型研究,与省级、国家级科研机构相比,其应用型创新成果所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良种选育与应用成果所占比例更大。如在我国农业生产上推广时间最长、应用面积最广的水稻良种“汕优63”,就是由地市级科研机构三明市农科所,在80年代初期选育而成的,为此,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我国应用型农业科技创新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国家和省级财政在财政政策制定上应整合政府各部门财政资源,分类管理,公平分配财政资源,属于农业应用型创新及成果推广的财政资金应向地市级科研机构倾斜;农业部、农业厅应用型产业体系资金也应向地市级科研机构倾斜,加大对地市级科研机构应用型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投入力度,引导和激励地市级科研机构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瓶颈与改进建议 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瓶颈当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遇到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两个: (1)土地瓶颈问题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政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受到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生产方式的限制,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投入和应用的积极性不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势必要加大农民的投资成本,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增加投资带来产量增加的收益并不明显。现有土地政策的制约,导致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而规模经营更能够体现出规模效益,比如种植1亩水稻新品种能增产30公斤,种植100亩就能增产3000公斤,对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来说,推广2-3亩的水稻新品种,增产稻谷100公斤左右,按现行稻谷价格每百斤干谷140元左右,增产值也就是300元左右,扣除新增成本后增收就更少了。此外,当前农村许多青壮劳力大多离开农村出去打工或者从事其它商业行为,农村主要由妇女和老人在家务农,出现了务农的兼业化,这也给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带来实质性的困难。 (2)农产品市场瓶颈问题 农产品市场销路的问题也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一个瓶颈问题。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现象十分严重,在农产品产能过剩时,则出现卖难的问题,如山东大白菜产量过剩时,产地价格每斤只有7分钱,单产提高、种植面积大,总产量过剩,导致增产不增收,甚至亏损;而在农产品产能欠缺时,又不时遭遇一些不法商家的炒作,烘抬价格,如网络上盛传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苹什么”等新词层出不穷,不少商家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难度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难度。此外,对于一些特色的农产品,其鲜食市场销量有限,需要加工企业加工,这类科技成果的推广在生产上更易遭遇市场瓶颈,如“永安黄椒”市场价格一般在2元/斤以上,有的年份在年前价格达80-100元/斤,而在2011年其产地收购价却仅有0.5元/斤;三明市农科所选育的辣味加工专用型辣椒新品种生产推广也是如此,需要有加工型企业来带动推广。 2、改进建议 (1)适度流转土地经营规模 针对农业生产推广遇到的土地瓶颈问题,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 (2)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扶持一个龙头企业,等于扶持上百、上千,甚至上万个农户。通过出台财政政策,扶持以种业经营及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采取“种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加工或流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积极引导和激励经营良种的企业及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或半紧密的产业链条。通过规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明确产供销多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对那些前景看好,又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合同契约关系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多加引导和激励。要创新扶持政策,如鼓励龙头企业向农户返回一定比例利润、设立价格风险基金、对农户提供的农产品实行价格优惠、向农户支付预购定金、提供贴息贷款等措施。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松散型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良好的契约或股份制关系,增强其带动能力。 作者:罗英 单位:三明市农科院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精细农业的农业科技创新 1“精细农业”技术思想的核心 依托信息技术革命思想的实践,“精细农业”技术思想也吸收了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精细农业”技术的思想核心,是分析影响小范围农业产量差异的原因,进而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措施加以调控,区别对待,对农业生产按需实施定位调控。自古以来,农作物生产均以地区或田块为基础,将耕地看作是具有作物均匀生长条件的对象进行管理,如为了满足于获得区域、农场或田块的平均产量的认识水平,利用统一的耕作、播种、灌溉、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但很少顾及对农田的盲目投入及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后果。 2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精细农业”的影响 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精细农业”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优化作物的生产系统。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精细农业”技术思想作用重大。如农田信息的采集与农田作物的地理空间定位等工作,就需要依赖于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的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而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还需要遥感技术(RS)的支持等等,均证明了这一点。 3“精细农业”如何服务“科技兴农” 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半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化农业生产转变的过程中,全面实践“精细农业”技术思想的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而“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在于其提出了一种现代化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付诸于经营实践,其前景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不容置疑的是,“精细农业”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的启动,有利于改变我们千百年来沿袭的传统固有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基于信息化的农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1)加强对发达国家“精细农业”成功经验的有效研究,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精细农业”发展路线,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上,我们可以“洋为中用”,找准切入点,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 (2)“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可在小范围试验区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精细农业”的推广,以点带面寻求农业生产的整体发展。 (3)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还比较落后,从“精细农业”指导思想出发,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为单位对“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中,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如此一来,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国情特色、有利于在农村逐步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体系。 作者:贾超 单位:沾化县富国街道办事处 农业科技创新论文:农业科技创新措施探讨 全国参与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0.05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推广度仅约25%,推广经费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而发达国家已接近1.0%。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推广工作的发展。据统计,部分地区推广人员工资发放也较为困难,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最后,农产品的外部性特征及农业科技的地域性、时效性、不稳定性导致了农户既期望能无偿获得最新科学技术,又不愿自己去承担采用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 1开发生产领域方面 首先,科研机构和人员对生产领域技术支持不足,重视不够。农产品科技产品结构相对复杂,这增加了农技推广人员在一些技术理解方面的难度,因此,科技人员在研究和开发时的工作地点不能完全局限于实验室,而且还应到田间地头进行相关技术指导,减少技术推广应用环节所遇到的各种阻碍,为科技产品顺利进入市场扫除障碍。其次,产与学、研、推广各环节严重脱节。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是三个独立体,因此,如何将三者有效结合是发展我国农业所首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2科研领域方面 首先,研究领域狭窄,局限于传统格局。粮、油、棉、麻等大宗类农作物一直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重点,全国从事大宗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占全部农技人员90%以上,其中从事其他经济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养殖和多种经营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到10%。这反映了在研究环节上注重产前、产中,而忽视农产品深加工、保鲜、贮运等产后环节。其次,研究机制存在不完善。目前研究机制缺乏鼓励制度,导致人员缺乏研究热情,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研究人员仅仅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应付研究,导致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科学研究后发现其研究并无现实意义。最后,研究经费不足。农业研究需国家给予的经费支持,而目前我国发展有限,总体资金有限,需投入资金的项目多,这使得相应的资金投入量也随之减少而我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靠政府财政划拨,农业研究经费不足问题出现便不足为奇。 3农业科技创新措施 3.1完善推广领域 首先,需要将推广设备更新。结合原有的报纸、杂志、黑板报、学习班等方式,根据农村经济实际情况,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利用网络对农技进行推广,避免信息获得滞后问题。其次,招募推广人员并适当的给予补贴。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人力的帮助,农村存在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他们的认字水平较低,仅依靠纯文字类的推广宣传方式往往得不到好的效益,通过招募推广员,由推广人员进行讲解能起到较好的推广作用。此外,为保证推广人员不流失,给予他们适当的补贴相当具有必要性。 3.2加强开发生产 开发生产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科研工作者在开发生产科技产品前,应当对当地的农业环境进行考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开发生产,在开发生产过程中,将试验环境范围扩大到农地中去,结合农民对科技产品的意见反馈对科技产品进行试验修改。同时参照、学习国外农业科技创新较为发达国家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技推广较好融合的方式,结合我国农村实情及专家们的意见对我国较为薄弱的三方融合方式进行强化。 3.3重视科研 国家在农村科技创新方面适当的增加资金投入,农村相关部门拓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此外,国家应当完善农村科研项目制度,制定适当的鼓励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热情,同时,对科研项目的制定及开展严格把关,避免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与农村科技创新项目无关的项目中,造成资金浪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农业创新近年来已得到了国际专业人员的认可及肯定,但是在推广领域方面,开发生产领域方面,科研领域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只有针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措施并认真落实,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够迈向新的高度。 作者:陈大志 单位:贵州省贵定县农工局
本文对当前企业成本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希望为不断提升企业成本控制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或者参考。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随着市场竞争形势更加复杂,企业面临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新形势下对于企业而言,除了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以外,还需要加强内部成本管控,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有价值的地方加以利用,才能创造更多的效益,提高节能降耗成效。当前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成本管控效率和质量,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快新形势下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和途径研究,对推动企业可持续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1成本控制基本内涵及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分析 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用的生产资料、劳动耗费等货币表现形式。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控制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和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成本管控,对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控制,从而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过程。当然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加强成本管控,才能不断改变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克服阻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效率,巩固核心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资金支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更好的效益,取得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科学成本控制,建立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从而提高成本目标完成质量。具体而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成本控制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和落实,让各个部门都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工作不断加强成本控制,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浪费的可能性。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需要建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将长期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短期目标,进而通过过程控制来达成长期成本控制目标。成本目标确定后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情况,科学有序安排生产作业计划,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从而提高成本控制实效。传统的成本控制理念,往往注重结果,仅仅是单纯地加强对成本费用降低的管控。现代化成本控制理念,是在传统成本控制理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而形成的,主要以提高成本效率为目的,将企业生产效益和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进行分析,并加强全过程中,不再单纯地通过降低成本费用来进行成本约束,而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控制成本范围,又要刺激生产,通过一定数量的生产成本的支出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带来更大的收益,从而提高成本管控的科学性,帮助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管控结构最优化,现代化企业成本管控理念更加科学、灵活。企业加强成本控制,主要是为了降低支出,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进而获得更大的效益。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目前和长远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加强企业成本控制,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想要不断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就需要通过成本管控的方式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费用支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外部环境非常复杂,竞争压力非常大,为了获得市场份额,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所以在降低成本方面,还需要权衡好质量、效率和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的同时,通过成本控制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销量,并且还要采取有效的方式进一步加快资金回笼,减少库存,确保现金流正常运转等,这些都需要企业综合考虑,加强企业全面成本管控,有助于提高资源协调利用水平,帮助企业盈利,不断提高市场份额,更好地实现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成本控制,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企业通过加强成本控制,降低成本,将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产量,将资金用于市场开拓和营销等方面,这样能够让客户了解企业的产品,提高市场占用率,同时还可以将节省的资金用于产品设计研发和创新等方面,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只有加强成本管控,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生产营销科研等方面,从而形成一体化全方位管理体系,更好地助力企业成长,不会被市场所淘汰。 2当前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企业也在逐渐探索成本控制的新方法、新技术,结合企业发展情况,针对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上分析,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成本管控意识不强,成本控制不能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一方面很多企业对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认知存在偏差,往往比较注重眼前利益,关注生产规模、市场开发和产品销售与研发等,对生产环节成本管控不够重视,对成本控制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掌握不全面,即使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成本控制,也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对成本控制理解过于狭窄,比较关注成本的降低和节约,没有从改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等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衡量,从而导致成本控制效果不佳;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外部市场环境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但流通成本等却在不断提升,生产所用的材料、设备等费用价格不断上涨,从而导致成本费用支出总体比较高。对成本控制的范围都局限在人工材料费用控制方面,对产品研发、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如何加强成本管控缺乏深入思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本核算、会计电算化水平不断提升,对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内外部市场形势分析,提高财务分析水平,是企业成本管控方面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企业在现代化成本控制方面探索积极性不够,方法不多。 (2)成本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监督不到位。一方面,企业没有结合市场变化、政策要求和自身实际,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体系,对职责、控制目标、流程、标准、考核等方面缺乏细致管理,考虑不全面,预算管理不够重视,成本控制比较盲目;另一方面,企业在成本信息核算和监督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失真情况。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以及内部审计等方面,会受到利益驱动等影响,从而导致成本控制分析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信息核算不准确,加上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较低,缺乏系统持续科学的培训,从而导致成本核算困难重重,压力较大,成效不明显。 3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具体对策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成本控制水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 (1)转变观念,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一方面,要积极转变观念,引导企业员工认识到成本控制对企业发展成长的重要意义,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理念宣传,提高全员的理解和配合程度;另一方面,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理念研究,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全部纳入企业成本控制范畴,同时还要结合企业实际和政策变化,制定科学的成本控制目标,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明确成本控制具体指标、方法、流程、标准和考核等相关内容,层层分解落实,明确责任到人,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全面成本控制网络,完善基础台账,定期对成本支出情况等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和改进,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行为,提高成本控制各个环节的效果。 (2)加强培训,提高成本控制成效。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财务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法律知识的培训,同时引导财务人员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加强成本控制分析和各个环节风险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制定科学的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提高成本控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要鼓励全员参与到成本控制过程中来,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全员培训,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成本控制,注重节流和提效相结合的全面成本控制体系建设,更好地改善企业绩效,提高财务经营管理水平。 (3)不断创新,提高现代化成本管控效率和质量。一方面,要不断研究新政策、新技术、新方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针对性探索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要重点放在基层,还要加强成本实时追踪和调度,动态进行分析,学习先进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和经验,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内部成本控制网络。严格资产管理等审批事项,加强职责监督,及时掌握企业资金变化情况,提高资源处置效率,确保资源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积极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研究会计电算化等新软件,开发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财务管理软件模块,分类设置,加强内外部信息沟通,提高智能化监控水平,加强成本控制和企业统计、其他会计业务等方面的衔接。通过软件和网络系统动态地反映企业成本控制进度、成效,借助大数据技术,提高成本控制效率和质量。 (4)建立和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的成本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成本控制,要和企业战略发展相结合,不能单纯地控制成本,一味地降低开支,要综合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形势,将成本控制和成本研发、市场开拓等全面纳入到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将生产、销售、研发等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市场分析、技术攻关,提高服务水平等,从而将成本控制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此外,成本控制要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成本主观动因,进一步完善责任会计,才能有效降低财务管理风险。总之,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成本控制难度越来越大,只有结合企业实际,在制度管理、体系建设、监督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不断探索,才能更好地提高成本控制成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正常开展,进而不断巩固核心优势,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网站建设论文:论高校学生网上购物行为分析及网站建设策略 [论文关键词] 网上购物 网站建设 网络营销策略 [论文摘要] 高校学生对网络交易有浓厚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进一步普及,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的网上购物行为,对建设高校学生购物网站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对如何建设高校学生购物网站提出了建议。 一、引言 电子商务具有internet 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 已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目前在校大学生中上网比例已超过50%,他们是时尚、电子、数码、影像、文化等产品的强大消费群体,也是中国现在及未来网上购物的主要消费群体。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目前却没有专注校园领域的电子商务公司,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的高校网上购物网站,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上购物行为的特点,并对建设高校学生购物网站提出了建议。 二、高校学生网上消费行为分析 通过网上调研看出,高校学生为目前中国网络购物的主要消费群体,高校学生群体消费行为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1.追求个性化、表现自我的消费心理 高校学生往往富于想象力、喜欢创新、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所选择的已不再单是商品的实用价值, 更要与众不同, 充分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 这已成为他们消费的首要标准。而 网上购物是出自个人消费意向的积极的行动,网上的虚拟商店独特的购物环境使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商家提出挑战, 在消费中充分表现自我。 2.追求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 对于惜时如金的现代年轻人来说, 在购物中即时、便利、随手显得更为重要。传统的商品选择过程短则几分钟, 长则几小时, 再加上往返路途的时间, 消耗了消费者大量的时间、精力, 而网上购物弥补了这个缺陷。 3.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网上商店比传统商店更能使学生较为直接的了解商品, 能够精心挑选和货比三家。学生只要进入网站,就可以轻松获得各个产品的信息及价格,进而通过链接快速进入消费者认为适合的网站,完成购物活动,这种网上购物满足了高校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 4.追求时尚商品的消费心理 现代社会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高校学生消费心理受这种趋势带动, 稳定性降低, 在心理转换速度上与社会同步, 在消费行为上表现为需要及时了解和购买到最新商品,因而选择网上购物。 三、建设高校学生购物网站的前景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高校上网计划,实现网络化的校园模式,随着数字校园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学生信息时代便利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购物环境今后会更加成熟、完善,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另外,大学校园相对比较封闭,消费群体相对集中,针对性强,市场推广效果要比其它市场效果好,同时市场运营费用也相对低廉。随着市场化的细分,学生对消费时尚的把握,追求实惠的心理和易诱导性,示范效应等消费特点适合校园电子商务的发展。校园市场也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提早进入市场将获得不可取代的竞争优势。 四、建设高校学生购物网站的策略 1.对高校学生进行市场细分 高校学生对参与网络交易看重的因素各不相同,可以利用各种因素对学生群体进行细分,如按学历可分为: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按专业可以分为:工科专业、理科专业、艺术类专业等。 2.建立个性化的平台 现在的高校学生,崇尚个性,因此,对交易平台中产品的选购、店铺的设置和陈列,都要做到足够的个性化,既要便捷,又能通过留出一定的空间,让消费者和网上开店者自己进行装扮来解决问题。 3.注重物流配送,发挥网络优势 网络的优势在于时间和价格,高校学生也不例外,应高度重视订单处理效率和物流配送,,并不断与学生沟通,以适合学生的方式来解决这类问题。 4.注意支付方式的安全、便捷 应当积极寻找适合高校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支付方式,很多学生目前愿意采用网上银行,而且大多赞成货到付款,因此开发相应的网络支付平台应当认真考虑开发效率高安全好的网上支付方式。 5.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消费行为往往从知晓开始,因而,应针对高校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可以在他们经常阅读的报刊杂志和收听的电台节目上进行宣传,也可以在校园内张贴海报,举行联谊会等活动,多举办一些直接面对高校学生群体的活动会有好的效果。 6.加强售后服务 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流程以及一个高效的售后服务团队,在平台中建立专门的空间让交易者作评价,以使学生能够相互交流,既能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又能有时解决出现的一些问题。 7.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建立良好的、易于被接受的企业文化,是促使消费者认同和重复购买的最有力的武器,高校的学生青春飞扬,崇尚个性,因此,建立一些容易激励人奋进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就能够充分得到学生的认同。 五、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只要企业能够运用有效的网络营销策略发展校园电子商务,校园网络购物这种购物方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所接受,校园市场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网站建设论文:浅论2000年~2009年国内档案网站建设研究 摘 要:统计2000年~2000年我国档案网站建设研究成果,从我国档案网站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对国外优秀档案网站的分析和我国档案网站的改革与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 关键词:档案网站;网站建设;档案网络资源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化的进程。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作为信息化建设重要载体的档案信息网站纷纷建立起来,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 数据统计分析 本文以“题名”、“全文”和“关键词”为检索项,以“档案网站建设”、“档案网站”为检索词,对发表在 我国档案网站在设计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站域名格式不统一。目前我国综合性档案网站域名的后缀形式有9种之多:com;net;cc;on;;;;和行政区域名.cn。例如,海盐档案信息网(/)、嘉善县档案局(/)、乐清市档案信息网(/)、温州市鹿城区档案局(.cn/)等,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二是导航栏目设置不科学。2006年我国省级档案馆网站有26个。在一级类目数量上。最少的为北京市档案信息网,其类目数量为5个;而天津档案网的类目数量却多达20个。在一级类目名称上有网站首页、档案服务、局馆概况、信息动态、现行文件、档案检索、档案编研、利用实例、人才交流、教育天地等,各种类目名称数量有300余种之多。同时,每个网站看起来大同小异,栏目设置也缺少特色和个性。三是网页不够美观。网页主体颜色不够协调,整体艺术感不强;网页内栏目位置分布不够适当、重点不够突出,空间利用不够充分;网页中的某些细节做得不够精细、不 够人性化等。 2.2 对国外优秀档案网站的分析 主要以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简称nara)和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简称na)网站为例。对其内容建设和整体设计进行分析。 2.2.1 对网站内容建设的分析 信息量。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网站的类目体系完整,结构清晰,内容丰富。一级类目共18个,加上二级类目总数已近200个。18个一级类目概括性强,涵盖了档案利用的方方面面,其下还有二级、三级、四级甚至是五级类目,并且每级类目中都有与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博物馆网站等相关网站链接的内容,设置合理,内容完备,种类齐全丰富。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网站上内容丰富,其信息按载体形式分类,可分为文本档案、声像档案、胶片档案、照片档案等;按主题分类,则可分为“土著居民档案”、“邮政档案”、“战争档案”等。 信息类型。中外档案网站所提供的档案信息类型都是以文本文件为基础,主要差别在于其他类型信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美、英、加等国在图片信息的提供方面比较丰富和充实。有些也提供动画、音频和视频信息。2006年2月24日,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与谷歌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历史影片数字化和免费在线利用实验项目,现在通过链接网址.。我们能够看到101个可以在线观看的影片,按片长分为小于4分钟、4到20分钟和20分钟以上三种。 信息组织方式。主页方式:类似于档案全宗的组织方式,将有关某个机构或某个部门的各种档案信息组织在一起。自由文本方式:主要用于档案全文数据库的组织。超文本方式:将网上相关档案信息邮寄编织在一起的信息组织方式。数据库方式: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以方便用户实现异地查询。联机目录方式:根据统一规则和格式对入网的档案馆和文献信息机构提供的文献信息进行编目。电子商务方式:利用电子方式对网上的一年规划提供档案信息有偿服务。 2.2.2 对网站设计的分析 从页面风格上看:nara主页以浅灰、纯白为基调,湛蓝为点睛,文字则以深蓝为标题,浓黑为说明,色调清新冷峻,整体上艺术性较强。网站风格统一,采用“丁”字式框架结构,显得和谐井然。na的主页以平和的鹅黄色为背景,深沉的蓝色为前景,中心分别以英、法两种文字标明na字样,并设置英、法文的进口,恰似一张简洁素雅的封面。翻开英文扉页,网页以同样的风格展现了na的网站地图。 从网站页面布局上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档案网站为代表的布局形式,上下左右分别为题头文件、脚注及超级链接等,中间集中主要信息,这种布局可以充分利用版面,信息量大;另一种是以澳大利亚档案网站为代表的布局形式,大部分图片和文本都集中在页面中心,这种布局由于信息集中,版面中因而有大量空白,显示出网页的格调,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 2.3 我国档案网站的改革与对策 档案网站的建设不应是档案馆的再现,而是一个新的服务空间,是用户检索、利用档案的新平台。借鉴国外优秀档案网站的成功经验,优化改革我国的档案网站是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必经之路。为此。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如下: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档案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要转变观念,提高对档案网站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能为了应付做表面文章,设计几个网页,具备档案网站的表现形式就万事大吉。要重视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技术支持,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把档案网站做到实处,切实发挥档案网站的社会功用,实现档案的真正价值。 做好网站规划。档案网站的建设、运营和发展,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也就是说,一旦规划好了,容易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一旦走错,就容易误入歧途,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档案网站建设的目标宜定位为:服务窗口、宣传窗口、对话窗口、中介窗口和交流窗口。因此,档案网站应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提前做好建设及发展规划。 优化网站设计。主页是网站的门面,一个成功的主页要既能展现站点的特色,又能将丰富的信息以简洁的形式传递给用户。档案网站的设计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规范域名。例如“ 加强网站的互动性。美国nara网站对我国档案网站建设的启示之一是,实现档案网站功能定位从“宣传一展示型”向“互动一服务型”的转变。10j自web2.0广泛应用以来,这种转变要求的迫切性更加明显。在web2.0环境下用户需求的显著特点就是个性化、差异化。他们不再满足一视同仁的信息内容,要求网站能够根据他们的个体需求,提供不同的信息内容,换句话来说就是档案网站的服务对象由以往的“大众市场”转为“小众市场”,针对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web2.0为用户创造了互动、交流的氛围,用户不再只是网站内容的被动服务者,他们也可以参与网站建设,包括管理、维护、存储网站内容。web2.0从本质上改变了网站的属性,将其从以往的“只读”属性变为“可读写”属性,用户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修改和传播者。web2.0在档案网站中的应用还有以下几种方式:利用rss开展档案信息推送服务:利用blog营造与用户的双向交流空间:利用podcast营造档案馆人性化形象:利用wiki创新档案馆业务活动和信息服务模式等。 3 结束语 上述文献大体上是对我国档案网站建设的宏观研究,主要提出的是宏观指导性原则及方向引导性建议。对档案网站建设过程中的建设步骤、页面美化设计、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及评价实施、新技术应用具体实施的技术路线与方法的研究却很少。在资源建设中,对资源建设的模式和案例分析、凸显各级网站资源特色及其互补性、在网站上公布内容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研究也不多见。这应是未来我国档案网站建设研究的重点所在。 网站建设论文:试论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对其品牌发展战略的推动与促进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网站建设 品牌发展战略 论文摘要: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发展中小型企业对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意义深远。当前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品牌的设计与管理。而企业品牌设计战略的发展受到经济、环境、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本文舍弃这些因素,从企业品牌设计层面中的网站建设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当前大众对信息接收载体的转变这一现象,探讨中小企业网站在建设过中应注意的方面,最后得出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对其品牌发展战略的意义呈现。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已开始意识到品牌的价值和重视企业文化建立的重要性。由于企业的现状而不能有效的进行或实施企业品牌设计战略,其中有资金不足的原因,还有就是已经设计的识别系统形同虚设,不能跟上现代人类接受信息渠道和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后者并没引起企业的重视,没有把其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去做。随着全球信息向网络化方向发展,internet(因特网)在世界上已不再单纯是一种技术,更主要的是网络已成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从4c(connection、communication、commerce co-operation)层次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已成为国家经济和区域性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特网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资料库。它包容着数不清的信息资源,任何最新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搜寻迅速获得,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信息都是免费的。应用网络平台及相关信息资料库是目前各大企业发展的关键,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对手,得到以前无法获得的商业资源,可谓是商机无限。近日奇虎360与腾讯qq掀起的网络大战,充分说明网络资源的争夺现已进入垄断与反垄断的白热化阶段,同时也证明中小企业加强网站建设是迫切的,更是推动和促进企业品牌和文化发展的一项利器。 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互联网上的形象展示和产品服务介绍,这些企业通过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通过互联网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展示了企业形象。同时也为众多意向客户打开了一扇更为快捷方便之门,互联网效率高,范围广的特点为企业增加了无限商机。 如何建设一个适合企业行业和产品的网站,如何塑造一个清新亮丽的企业形象,这就成为现代企业品牌形象在网络推广方面所追求的目标。而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如何直观呈现企业品牌文化和形象,如何使得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真正实现“零距离”,并获得消费者的亲睐是目前中小企业网站建设过程中着重要思考的问题。 一、必须要明确网站建设的目的 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形象的推广可以借助网上的网站宣传及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利用网络这种便利的通讯手段,更为迅捷地实现信息的流通、咨询、交换,进而促使贸易的形成。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往流通中的中间行为。如层层叠叠的、以及展览会、展销会等,大大简化了信息的流通环节。互联网把企业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客户在不与企业相关人士碰面的情况下即可了解企业的文化、发展情况、最新的产品资讯、营销网点、先进技术等等,进而将企业与客户更加紧密的联系再一起,通过网络渠道来传播企业及品牌信息。因此,这就要求任何一个网站的建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群体。网站是面对客户、供应商、消费者还是全部?主要目的是为了介绍企业、宣传某种产品还是为了试验电子商务?如果目的不是唯一的,还应该清楚的列出不同目的的轻重关系。这里我认为企业网站建设的目的性是一切原则的基础,可通过以下几点得以体现。 (一)通过公司简介、企业文化、产品资讯、先进技术等方面展示企业的背景、规模以及当前企业情况,全面展示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 (二)通过新品展示来展现企业最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销售业绩。 (三)可以通过留言板和新产品订阅这两个功能版块,能更多地收集一些潜在客户信息和名单。 二、注重网站整体风格设计的把握 建设一个适合自己的网站首先要了解自身行业的市场和需求,以视觉识别系统为依据,在整体色调上以企业标准色为主导,力求明朗、清新自然、整洁统一。在图形、图案的选择上要以企业标志和象征图案为依托,配图要精细,符合主题表达需要,并遵循基本的图形设计原则,符合基本美学原理。在文字与栏目版面设计上以企业标准字和辅助字体为准则,忌讳使用多种字体,没有系统性和条理性,对于主题和次要对象的处理要符合排版原理。现代企业网站设计主要以栏目名称、栏目内容、技术实现手段和页数组成。所以在内容和布局上要充分展示企业品牌形象和重点产品,分清主次,把全站的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将最迫切最需要传达的信息放在首要位置,视觉效果特点要鲜明,具有一致性。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客户的注意,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三、加强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建设是重点 (一)网站内容需要及时更新,让更多产品信息和更多企业动态时时在网站上出现,让客户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后台的形式交由管理员自行操作,一般采用分栏目的形式操作简单,分类明确。这对提供市场产品维护的功能是非常重要。 (二)在订单管理上可以通过后台查看收集和整理客户的产品订单,增加成交机率,发现潜在客户。此项功能有利于客户的积累和分析,及时将新产品定向发给意向客户。既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又利于企业宣传和产品销售。 四、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意义呈现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 一般来说,企业建立自己的网址,不大可能马上给企业带来新客户、新生意,也不大可能马上大幅度提升企业业绩。企业网站的作用更类似于企业在报纸和电视上所做的宣传公司本身及品牌的广告。不同之处在于企业网站容量更大,企业几乎可以把任何想让客户及公众知道的内容放入网站。此外,相对来说,建立企业网站的费用也比其它广告方式要低的多。企业网站一年的费用仅为3-4万,如企业在报纸上做广告,半个版面,几天时间就要花掉几十万。 (二)使企业具有网络沟通能力 在目前,人们对互联网络往往有所误解,以为电子信箱就是互联网络。我们见过不少企业,将电子邮件地址当成网址,并印在名片及其它宣传物品上。其实,电子邮件只是互联网络中一个最常用,最简单的功能之一。互联网络真正的内涵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几乎无所不包。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具有网络沟通能力的标志是企业拥有自己的独立网站,而非电子信箱。 (三)可以全面详细地介绍企业及其产品 企业网址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全面、详细地介绍企业及其产品。事实上,企业可以把任何想让人们知道的东西放入网址,如企业简介、企业的厂房、生产设施、研究机构、产品的外观、功能及其使用方法等,都可以展示于网上,以方便大众。 综上所述,企业上网不是摆设,网站建设不是形式,它能给企业真正带来效益。但也不要攀比,是企业经营需要,是一种战略投资,以最小的投入换最大的回报,构造适合自己特点的上网计划和模式才是明智的选择。总之,企业要建设一个适合自己的网站才能有效的利用网站达到预期效果,一个高品质的网站不但能为中小企业创造趋向最大化的附加值,而且会为企业开启一扇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寻求突破的重要手段之一。 网站建设论文:金华旅行社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金华市旅行社网站建设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和分析指出金华市较多的旅行社存在对网站建设不够重视、网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旅行社网站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进而建议各相关者重视旅行社的网站建设、完善旅行社网站建设和注重旅行社网站品牌建设。 随着网络时代的深入发展,目前金华市一些旅行社已经相继建立了企业网站,但是,金华市旅行社行业的网站建设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金华市区(下文简称金华市)39家旅行社进行调研,提出旅行社网站建设的典型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本文能对金华市旅行社网站的建设丁作,乃至未来的旅行社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深度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金华市旅行社网络建设的重要il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l,(cnn~c)的调查,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28.9%。同时,近年商务交易类应用增幅“异军突起”,cnnic调查显示,在众多的网络应用中,商务交易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平均年增幅达到了68%。 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80.9%,在所有应用中排名第一。 另据cnnic调查,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00亿元,2010年网购市场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必然选择。 而金华市旅行社数量多,规模小,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处于高度分散状态。连年的低价竞争,导致利润持续下滑。数据显示,全行业平均利润率最多在2%左右,平均年利润只有7.8万元。金华全市110余家旅行社2009年的营业收入总共仅4.8亿元,最大的一家也仅为5800多万元,而浙江省中青旅一家就达到5.3亿元,差距相当大。旅行社的生存与发展需借助新的力量,因此金华市旅行社网站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金华市旅行社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金华市较多的旅行社对网站建设不够重视一段时期以来,不少金华市的旅行社仍然忽视互联网对旅行社带来的作用,多数旅行社经营管理者对网站为旅行社带来的效益和竞争力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多数不愿花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网站、信息系统的建设,对网站的建设不重视。 一 方面,大量旅行社未建旅行社网站。至2010年6月,在金华市区的39家旅行社中,在用coogle和ttaidu两个搜索引擎搜索,只有14家旅行社建立了旅游网站,只占35.90%。这反映出金华市旅行社对企业网站建设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一些旅行社的网站寿命较短。2008年3月前,有其它6家旅行社曾建有网站,但到目前网站已不再使用。 2.2已建的旅行社网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比较金华市已建的旅行社网站,网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浙江金华三清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的网站相对较好。网站建设较好的旅行社大约有6家,而其余的网站均处于低水平状态,甚至有个别旅行社的网页上,只有公司名称、电话和地址这几条最基本的信息。 2.3旅行社网站建设不完善 2.3.1多数网站设计技术含量低一些旅行社的网站是依照现成网站模板设计的,技术含量较低,缺乏个性和针对性,难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更达不到良好的宣传和营销效果。比如,金华a旅行社有限公司用现成的网站模板,连该模板中放置企业名称的模块,即logo&yourcompanyname的原始图标都未进行修改或删除。同时,中国电信“商务领航”的图标出现在网站页面的底部。另外,网站中icp备案号是空缺的。 2-3.2内容雷同且更新不及时金华市旅行社的网站主要包括了公司介绍、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商旅服务、联系我们等栏目。关于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商旅服务的内容,有很多雷同之处。 除此之外,多数旅行社的网站,其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截至2010年6月16日,除不到半数的旅行社显示的是2010年6月及更新的产品和报价外,其它旅行社都存在内容陈旧的情况。 2.3_3普遍存在网站模块内容空缺部分金华旅行社的网站菜单上设有某些模块,但是这些菜单模块中的内容是空缺的。譬如,金华c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网站的菜单中有“重点推荐”模块,但其中并无内容,而其“网上营业厅”也因没有内容而形同虚设。 无独有偶,金华b旅行社在首页最中间的位置,设置了3个“未知栏目”链接,但点击进去,并无内容。 2-3.4网站服务功能不健全 金华市许多旅行社只是把网站作为一个简介企业概况、罗列旅游线路的平台,网站的服务功能不完善。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在线咨询功能不完善。在14个旅行社的网站中,有7个网站设置了qq咨询工具,有3个网站同时设置了msn咨询工具,另有1家网站还设置了客服通咨询工具。其它半数的旅行社没有设置这些咨询工具,无法实现在线咨询。而且在7个设有qq咨询的网站中,半数以上不能直接点击进行咨询,而需加好友后才能实现在线咨询。在3个设有msn咨询工具的网站中,只有1家能直接点击沟通,其余2家的成了摆设。 其二,在线预订和支付功能不健全。11家旅行社的网站有在线预订功能,占金华市39家旅行社的78.57%。 但是,这种预订实际上只是粗放式的预报名。 3金华市旅行社网站建设的对策 3.1相关者重视旅行社的网站建设旅行社自身及旅行社的管理部门,均应重视旅行社网站的建设。就旅行社自身而言,旅行社的管理者应转变观念,提高旅行社决策者对网络时代旅行社信息化工作的意识。就金华市旅行社行业协会或旅游局而言,可以把网站建设得特别有成效的旅行社作为正面典型,发挥其榜样的力量;也可以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培训、邀请技术人员指导等方式,促进和帮助旅行社开展网站建设。 3.2完善旅行社网站建设 3.2.1提高网站的技术含量金华市的旅行社应聘请专业网络公司、网页制作人才,从网站结构设计、文件名设计、网页标题标签设计、超链接设计、动画效果等方面,提高网站的技术含量。根据旅行社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合乎旅行社需求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网站。 3.2.2优化网站的内容 对于内容过多和过于繁杂的旅行社网站,网站设计和维护时要注意对内容进行删减、整合和优化;对于旅行社网站内容不充实的情况,旅行社应根据自身的需要、顾客的需求,增加一些内容。尤其,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产品的信息。而关于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这个突出的问题,旅行社应及时维护和更新网站上的信息和数据,以达到信息的及时性和实用性。 3.2.3弥补网站模块中空缺的内容对于网站中设有的模块内容空缺,这很影响用户对网站的评价。因此,这些旅行社应抓紧将这些空缺的模块内容填补上。如前文所述,金华市d旅行社有限公司应在网站中,充实空缺的长线快捷线路、短线快捷线路中的具体线路介绍。 3.2.4健全旅行社网站的服务功能第一,笔者建议旅行社网站中的qq和msn咨询功能,宜使用直接点击就能实时在线咨询的模式。这样,旅行社咨询员与顾客的交互沟通就能更加地畅通无阻。第二,在网站中开通手机网络短信平台。在手机网民越来越多的形势下,旅行社可在网站建设中开通手机网络短信沟通平台,可以使旅行社网络管理者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对客户提出的问题予以及时解答,使需要相关资讯的顾客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第三,旅行社网站工作人员应及时对在线预订、留言的顾客进行回复。 3.3注重旅行社网站品牌建设 纵观金华市14个旅行社网站,对旅行社网站印象的好坏、评价的高低、网站传递信息的多少、效果的好坏,顾客在访问这些网站的时候会产生自己的评价。就如同目前旅游者一想到旅游,就想到携程网上查找信息,或者旅游者对同程网的“同程,更懂旅游”的口号印象深刻,这些网站的品牌效应已凸显。如何使旅行社网站能吸引旅游者,如何使网站服务于旅行社的经营和发展,除了以上一些策略上的措施之外,网站的品牌建设这一战略性的问题需要旅行社的经营者充分给予重视。 4结语 总体而言,金华市的旅行社网站建设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旅行社网站建设也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尤其网络营销尚未真正开展,网站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只要我们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旅行社网站的自身建设,金华市的旅行社网站将会在旅游业发展中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网站建设论文:谈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成为了主要的趋势,尤其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软件开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在传统的商务平台中所受的限制较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经济往来需求较大,因此对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除此之外,基于电子商务的网上购物也成为了人们的主要消费趋势,网上交易量的日渐增多也要求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站建设趋于完善。软件工程基本原理是建设网站的基础,在电子商务网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现状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运行方便快捷的现代贸易方式,能在网站上获得供求信息的都可能构成电子交易。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低成本的交易方式在双方不见面的情况下进行交易,电子商务具有低成本,开放性、效率高的特点,因为这些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日渐成为商务贸易的主要趋势。电子商务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的应用更加广泛。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起步较晚,前期发展缓慢,后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发展速度明显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问题: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主题不突出,内容不完善,没有体现出网站特色,整体上无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其次在网站的搜索引擎的开发上还有待提高,因为搜索引擎的建设不足,使得商务平台网站的访问流量不高,网站开发的搜索引擎意识未得到优化;此外,还存在着网站的可用度和可信度建设不完善,让用户难以对网站产生信任,从而减少在该商务网站上的电子交易,从而避免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失;在网站的更新和维护上还缺乏专门的管理,忽视了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 因此在我国目前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现状来看,如何建立安全实用、经济快捷的电子商务网站是各个企业和商家共同考虑的问题。软件工程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应对“软件危机”而提出的,此次软件工程的发展借鉴了传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开发高质量的软件和设计,有效地克服了软件危机的大规模扩展,因此我国的软件工程技术从那一时期开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践表明,应用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更好的发展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 二、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 软件工程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使得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过程相对简单,设计和开发者提出了“生存周期”的概念,生存周期这一概念从时间限制的角度对软件的开发和设计过程进行了统一的维护和设计,将软件的整个开发和设计以及运行过程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并且针对不同阶段的特征展开具体的工作,从而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减少了在软件开发和网站平台建设过程中的难度,优化了软件开发的质量。基于软件开发的生存周期概念提出的生存周期模型是从软件的项目需求的定义出发,经过一段时间的跨周期系统开发和维护全过程。在这一模型的指导下形成了不同的软件周期模型,比如比较常见的瀑布模型就是软件开发生存周期模型下的一种重要模型。 瀑布模型规定了各项软件工程的活动,包括了制定软件开发的计划,软件需求的分析和说明,以及对软件开发的具体设计,程序的编码和设计及维护,并且规定了各个工作环节和部分结构的运行顺序和具体情况。瀑布模型具体来说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区别于其他生存周期模型:首先,其强调了各个阶段的顺序和各个阶段的依赖性,明确的规定了阶段的先后顺序,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之间联系紧密,前一阶段的输出是后一阶段的输入,并且每一阶段的结束必须以相应的阶段特征为划分和象征。因此必须强调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后续实现的观点,软件开发需要认真地分析设计和方案过程,不可过早地将方案投入使用,需要综合考虑各个代码之间的实现和联系,保证最终程序的质量,防止出现返工的问题。强调了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质量维护的观点,主要是指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需要包含相应的文档,文档被视为程序代码的实现标准,文档的设计被视为是体现阶段完成的标准,每个阶段都需要对文档进行核查,从而尽早地发现程序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基于软件工程基本原理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软件工程基本原理是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作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的产物,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也具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电子商务网站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它围绕企业的营销展开,并且结合营销产品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体现网站的特色。基于软件工程基本原理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和结合软件工程开发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原理。首先需要根据产品信息和企业厂家性质确定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主题和基本建设目标,确定网站设计的最终目的和网站的总体指导方针,并且首先确定网站的大致设计框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网站目标的定位,网站信息的确定,网站面临的对象以及网站的基本盈利方式和盈利模式,网上操作和结算的基本流程,物流配送的基本方案和设定等。其次,根据软件开发法的生存周期原理和模型,确定电子商务网站的系统规划和开发实施过程,制定详尽的软件测评方案,为保证网站的运作和工作流程和质量提供保障。最后是对电子商务网站系统工作平台的搭建,利用软件开发和软硬件系统的确认进一步发展软件开发的系统维护,并且在软件运行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在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过程中,系统规划是最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在整个系统的发展和建造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系统规划也是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依据,并且根据这一建设原则确立网站的基本发展走向和原则,确立企业运行的体系结构和系统开发。系统开发的实施阶段是在系统规划的指导上进行整体的商务系统的构造和实施,确定网站的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系统的编码结果,最终将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和各个平台的建设结合起来,确定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操作流程,并且将具体的内容和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从用户的需求和企业的盈利需求目标结合起来,通过需求分析,为更好的进行网站建设创造条件,使得电子商务网站最终能够更好地适用于企业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除此之外,在网络媒体和门户网站日渐增多的今天,各种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要在网络市场中独占鳌头,除了最基本的网站建设以外,还需要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创新的网站设置和创设性的门户分类,从服务上和可靠性上,增强用户对网站的信心。一方面吸引用户进入网站的兴趣,一方面又为用户的网上交易行为提供了安全保障,针对性的服务,让用户感受到受尊敬的心理,从而能够保证电子商务网站的质量和访问量。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内容可见,软件开发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如何根据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加强网站建设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需求。从我国目前的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人性化设计以及功能的全面性方面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在创新性的设计上还有待提高。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强调了网站运行过程中的阶段性,也明确的要求了网站设计的基本流程,并且需要在网站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事前的软件测评保证网站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对网站的支付链接要保证其安全性,确保资金安全。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性,从用户的基本需求出发,发挥创造性思维,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贴心服务。通过软件开发的原理,分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网站建设,从而达到提高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 网站建设论文:网站建设 课程中培养岗位能力的几点尝试 “网站建设”课程又叫“网页设计”,是培养机关、企事业单位网站开发、维护、更新等工作人员,或者专门从事网站开发人员的基本课程。随着网络的普及,一般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网站,社会急需大批网站开发与维护人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网站开发与维护”劳动者的重任。在本课程教学中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岗位能力,笔者有以下尝试。 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书本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尤其是计算机专业从业者,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计算机专业书籍自学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软件的更新变化。因此培养学生终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是必要措施。 在课程教学中,有些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先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读懂操作步骤,然后找部分同学上台演示,给同学示范操作步骤,边讲解边操作。教师讲解完课程,把本节课重要的操作步骤在书上给学生标注,这样在上机课时学生就可以自己看着书上的操作要点、操作步骤完成上机作业,只有极个别不会的地方才需要问老师或同学。 2.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好多知识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专业知识是非常必要。在《网页设计》这门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上网下载“网页特效”源代码,巧妙利用网上共享的“免费资源”,使自己的网页变得更加生动,更富有吸引力。 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企业制度下,“团队合作”已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一个大型软件的开发很少是一个人完成的,一般将程序分成几个模块,每个部门完成一个模块,然后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程序。这就要求部门之间不仅要有分工,还要有合作。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尤为重要。 1.多媒体课上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采用多媒体上课时,可分组教学,每个小组都有上台演示操作的任务和机会。对于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对于部分动手能力稍差或者心理素质不太好、上台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愿结合,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一组一块上台演示,只要他们集体能做出来就算他们小组的成绩。这样小组之间有竞争,小组内部有协作互助,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都能得到很好培养和锻炼。 2.上机课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上机课将学生按学习成绩分为4 个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到两个动手能力较强、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同学。教师将上机内容发给大家,小组和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看哪个组最先完成,教师负责给各个小组记名次。每个小组里做得比较快的学生,可以指导本组内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这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三、“网站建设”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习惯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重点,在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习惯,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1.爱岗敬业 教育学生,如果将来应聘于某个单位专门从事网站开发与维护的工作,要对本职工作负责,爱岗敬业。网站建设力求新颖、信息量大,对本单位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要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保证网站内容正确无误。 2.做好服务 对于那些将来有意向专门从事网站开发的同学,教育他们要对客户负责,保守客户秘密,学会与客户沟通,尽量满足客户需求,按时完成客户需要的作品。 3.不断学习 教育学生要学会不断学习新知识,经常浏览他人的网站汲取精华,不断充实自己的网站。 4.吃苦耐劳 一个网站开发需要花费设计者很多精力和智慧,是非常辛苦的。教育学生要有吃苦精神,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要有“力求完美、追求卓越”的意识和境界,才能不断创作出更好的网站。 网站建设论文:探析高校网站建设的基本规范和常用技巧 摘要:高校网站是宣传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窗口,更是传播学校信息、展现全校师生形象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全校师生的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建立一个资源丰富的信息化校园网站,是高校领导者、组织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建立门户网站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建立高校网站的过程应该注意的基本规范和技术,从而使高校的门户网站成为提高学校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窗口,实现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 关键词:高校 网站建设 规范 技巧 一、高校门户网站建设规范的意义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高校自我宣传和传播知识的重要窗口,加强高校网站的基本规范,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规范标准,对提高高校网站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保证高校网站成为真正有效的宣传工具和展示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如尽可能减少代码和组件,降低校园网络的宽带要求,维护网站的安全,降低学校运营网络的成本;放宽网站访问的限制,使更多有效的内容被更多种类的网络设备所访问,增加用户的使用效率。其次,在一套完善的网站规范标准的指导下,各所高校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建设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网站,从根本上防范各种隐形的安全隐患和重大遗漏,从而提升高校网站的服务水平,促进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二、高校门户网站建设的规范内容 (一)遵循一般的网站建设原则和基本流程规范。1.高校在建立门户网站的时候应遵循的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简单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友好型原则等,不仅要求网站的基本要素要尽可能的合理、完整和简单,而且要求网站在对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网站的功能、内容、服务和形式等,促进网站的可持续性发展。2.建立高校网站也应当遵循一套基本的流程规范,简单来说有网站技术开发规划方案、网页设计、网站内容规划、网站的维护和管理等规范标准。(二)网站技术及优化规范。现在网站技术规范一般采用国际的通用标准,包括基于xhtml的国际web标准、网站域名的规范、网站内容和各栏目页面的规范、网站链接的规范等等。为了使网站更好地为用户提高高质量的服务,在优化网站方面也有一定的规范。一般来说,为了使用户获取更优化的信息,网站栏目在设计时要尽量简单合理,符合用户的浏览习惯;为了优化搜索引擎,尽量不使用被搜索引擎认为是垃圾信息的方式如页面跳转,堆积搜索关键词等;为了维护网站,可适当更新网站的内容和形式,且保证每个网页的独立url。(三)网站管理和维护规范。如何管理和维护网站,就必须建立(功能完善的后台管理程序和一定的网站内容审核机制,及时对高校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并保持网站内容的科学合法性;要对网站的访问速度、内容、页面栏目等进行一定的跟踪管理和更新,保持网站服务器的正常工作;对网站中的重要数据库和日志进行备份等。这些都是高校网站在管理和维护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 三、网站建设技术分析 在建设高校网站时,首先必须对网站进行整体建设规划,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分析,确定设计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网站,满足用户的需求,达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 (一)网站服务器和软件系统的选择。1.选择网站服务器,主要包括cpu、硬盘、机箱等。在选择这些设备的时候,应综合学校的资金预算、设备的实际用途和性价比等方面的考虑。2.软件系统的选择。一般网站的软件系统有操作系统、服务器软件等。操作系统大体有三类包括unix、linux和windows三大类。服务器软件有系统和应用软件两种,而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进行运行,又包括web服务器软件、数据库系统和相关的开发工具。(二)安全技术。为了减少网站的安全隐患,应当从系统、数据库等不同的等级层次对网站进行安全技术方面的考虑。第一要加强学校网站系统后台工作者的安全意识,第二安装防病毒软件,使用安全漏洞对系统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扫描并进行及时的更新升级,第三要对系统和数据库等进行定期备份检查。(三)网站结构和页面设计。1.网站结构。在建立高校网站时可按照功能要求在设立学校概况、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招生就业、在线论坛等一级栏目后再进一步分层次设定二、三级栏目,然后按照不同的栏目建立一定的目录结构和具有良好导航功能的链接结构,使用户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获取信息。2.页面设计。根据高校的特点,对网站的页面风格进行准确定位,综合选择各种形状的线条,有效地对色彩进行冷暖色调的对比处理,在布局页面时要注意文本、图像、声音、色彩等方面的相互搭配、协调,努力做到图 文并茂,有声有色。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网站建设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先进科学的网络技术和通信设备,不断加强网站建设的基本规范,为实现高校日常教学活动、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一个有利的保障。与此同时,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而且能够加强本校与外校的各种交流和联系,大大促进了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 网站建设论文:探讨丽水市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基本思路与前景 摘要:提出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在网站设计、网站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并探讨农业网站建设标准化和科技应用信息化等问题。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前景探讨。 网站建设是指在因特网上,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网络技术工具制作用于展示特定内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人们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器访问网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享受网络服务,也可以通过网站来自己想要公开的资讯或者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利用internet建立农业信息网站,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快捷地获取各类农业信息。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丽水市的农业网站应运而生,市、县农业部门相继建立网站。几年来,丽水各地边摸索边实践,不断改进与创新,网站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较好作用。网站建设涉及网站设计、网页内容、实现方式、网络技术、网站应用、网站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作者以丽水农业信息网为例,试图从一个侧面就市、县基层区域农业网站建设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1建设现状。 丽水农业信息网是在丽水农技110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 2001年,丽水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提出来的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农业工程,受到丽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在缙云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现场会,推广缙云做法,提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的工作方案;丽水市所辖9县191个乡(镇)先后建立起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上下联动的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县级先后建立农业信息网站。为丰富农业网站信息内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市、县农业网站多次进行改版扩面,使栏目设计增添细化,分类设置科学合理,查找使用方便快捷,功能应用拓展提升。网站设有政务办事类、政策法规类、科技教育类、产业市场类、农业宣传类等30个大栏目、100多个子栏目。主要搜集和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农业、农村经济信息;提供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先进实用科学技术;解答与指导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热点信息问题;开展农村科技远程教育和农技培训、热线咨询;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及丽水名特优农产品网上推荐与宣传。丽水农业网站初步建成农业技术资源库、农业政策规章资源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丽水名特优农产品库、丽水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农业资讯库等,形成与国家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及其所辖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和其他相关农业专业网联结贯通的农业网站群,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的目的。网站信息量不断扩大,浏览率高,丽水农业信息网年访问量达600万人次以上,日浏览量在丽水市政府门户网站排名中基本位居第一。 2建设思路。 网站是信息服务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农业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农业网络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者。市、县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立足农村和农业实际,在网站设计、网页内容、表现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既要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农民的行为特点和科技文化素质需求,讲究实际,重在效用。在信息时代,基层农业网站建设应成为农业部门创新农业管理和服务农业的一个有效载体。 2.1网站设计与编排具可操作性。 网站版式设计要通过文字和图形的空间组合,表达出和诣与美。多页面站点的编排设计要求把页面之间的有机联系反映出来,特别要处理好页面之间和页面内秩序与内容的关系。服务农村的基层农业网站设计要做到图案形象,寓意简明、美观大方,栏目归类合理,表述直接明了,浏览点击操作容易。丽水农业网站设计一般由主办方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先行提出设计初步方案,进行栏目策划,确定主栏目和子栏目;然后递交网站开发公司通过网络技术工具进行版面设计与编排;做到农业部门与网站开发单位的无缝对接,使之产生叠加效应,保证了网站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2.2网站形式与内容相统一。 丽水市农业生产类型复杂多样,农民群体素质千差万别,为保证农业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网站信息内容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尽最大努力满足山区农民对不同层次信息的需求。就农业科技信息而言,丽水农业信息网站将其细分粮油豆杂、瓜菜栽培、茶叶技术、果树栽培、食药用菌、花卉园艺、竹笋生产、药材栽培、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生物技术、病虫防治、其他等20类,分别以农业科技、生产规程、种子种苗、农村教育、网上课堂、 视频点播等不同栏目形式储存,将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多样的组织形式构成统一的页面结构。网站尽可能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的方式,产生美感。恰到好处地加入一些富有动感的文字、图案,甚至采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容,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2.3网站特色与功能呈多样化。 网站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功能,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丽水市、县农业网站在建设过程中,针对当前网站普遍存在着信息分散的现象,设立网上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开展远程教育。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当地农业专家,选择主要作(动)物生产类型,以品种(种类)单体为样本进行种养技术讲解。课件体现4大特点。可操作性。内容既有农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当地生产实践经验,通俗易懂。求先进性。实用技术符合农业标准生产规程,植入生物、物理及生态技术等新成果。强系统性。从产地环境选择到主栽品种介绍、育苗嫁接、栽种方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保花保果、成熟采收、保鲜贮运等各个环节,形成组装配套技术或种(养)模式。 具欣赏性。集文字、图片于一体,既讲究实效,又美观大方,吸引观看。网站集合丽水全市农业专家,并与浙江省农技110专家库相链接,形成阵容强大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供农民朋友选择。网站应用超链接和设立较强搜索引擎,友情链接广泛,丽水农业信息网现有超链接网站80多家,可达到一站登录,多站辐射目的,提高了农民上网的效果。建立的高级搜索功能,可按属性、按文本,分栏目、分时间等不同方式快速搜索到站点内容。网站与农民信箱、农技110热线电话有机结合,多样化服务功能可满足丽水市山区不同农业信息条件、不同农民素质群体的多样需求。 2.4网站信息产品体现应用价值。 网站信息资源的实质是产品,所提供的信息应体现应用价值。信息资源库是网站建设的基础,是构成农业信息化的内在条件。丽水农业网站就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来说,既注重农业科技先进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山区农民的应用能力,广泛采集、加工、各类农业科技信息,内容包括种、养、加(加工、包装、保鲜、贮运)各个方面。网站的市场信息能针对丽水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实际,突出蔬菜、水干果、食用菌、茶叶、竹笋、畜禽、药材等优势农产品,重点采集全国、浙江省市场需求动态信息,开展市场分析,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网站及时搜集丽水产地市场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准确,开展乡村区域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预报和网上营销,并与浙江农业信息网“市场价格行情”平台互联互通,及时传递农产品价格信息与市场行情。网站的农业资讯以大农业、大市场观念指导服务丽水农业,及时采集宏观经济信息、行业信息、科技资讯等,让农民接受政策指导,关注农业发展规划,了解农业工作重点,知晓农业科技新动态。 3前景探讨。 基层农业网站面对农村,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民,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质量和信息使用价值,是基层农业网站生存的根本。发展现代农业,迫切要求推广应用农业信息技术,推进科技应用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是农业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别于其他涉农网站的主要特征。 3.1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提高信息共享率其重要途径就是要推进网站建设标准化。农业网站信息标准化包括农业信息术语标准,农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农业信息管理标准。市、县农业信息网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通过整合,实现“一站,各站共享”的目标。要制定出一套农业网站建设、运行维护、数据管理等方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充分实现公共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共享、广大用户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网站对收集到的各类农业信息要进行科学处理、精心加工、规范,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对信息的采集、处理、,要十分注重质量、时效、实用,对所有上传信息,都要进行逐一审核,注明来源,要求对真实性负责,严防误导。字体、字号、排列、照片都有规范要求。2009年,丽水市组织制定了《丽水农业系统(县级)网站评测指标方案(试行)》,在网站设计、信息公开、信息维护、网站管理等方面制订出47项测评指标,促进了县级农业网站的建设和信息产品质量及信息使用价值的提升。 3.2推行网站农户信息化,建用并举。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才能出成效。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应用的过程。基层农业网站建设要推进农户信息化,通过让农户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户信息化强调的是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接收、分析和运用能力。基层 农业网站要在收集各类信息资源的同时,注重农业信息的分析整理和二次开发,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使用性高的信息。信息是高科技产品,网站建设在信息应用上力求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的文化科技能力,注重通俗易懂,讲究效用。对于科技期刊中的化肥与农药代号、计量单位等应转换成中文表述,方便农民使用。丽水山区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以及受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对信息化的认知度不高。要加强对农民信息培训,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信息获取、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培育并创造农户的信息需求。要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点的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点是连接市、县农业基层网站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在目前山区多数农户并不富裕且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的条件下,单纯追求农户的信息设备建设不现实也不经济。要按照农业部“八个一”的标准建成一批村级信息服务点,起到以一带十的作用,为逐步推进农户信息化创造条件。 3.3推广网站服务特色化,提升水平。 作为农业推广部门的市、县农业网站首要任务就是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要具有鲜明特色。所谓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农业科技应用信息化。如作物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等,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提高农技推广的速率。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传播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养方式,增加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利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田间生产,如推广诊断施肥、精量播种、温(湿)度调控等。要积极推广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农业管理信息化。包括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情预警、防控,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农业投入品与市场流通管理、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农业工作部署、农业统计等农业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以及农村经营管理、农民生活消费的信息化。要加快建立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统,饲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开发应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探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发展精准农业。鼓励农村农业电子商务实践,逐步构建农业产加销信息一体化服务体系,改造提升传统农村市场服务业。 网站建设论文:中国地市报互联网站建设现状 王贵海 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和省市各媒体纷纷抢建网站,到今年6月,我国已有273家报纸上网,占全国报纸总数的13.2%,各省市地市报上网也已超过百家。今年以来,媒体网站又形成强强联合发展态势。继今年3月首都9家新闻单位联合创办“千龙网”之后,5月底上海14家媒体又联合创办了“东方网”。这两家地方传媒网站的建立,对我们各家媒体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尤其对地、市级媒体的启示尤为突出:即多家媒体强势联合,共同发展,共建网站。 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现有会员单位300多家,在我国报业中拥有最广大的人群,涵盖了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也是距新闻发生地最基层的新闻单位。各家报社单独建站上网,终难成事,若走联合之路、发挥群体优势,将成为我国互联网建设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所谓联合,不是合并,而是委托中国地市报互联网站承担各地市报门户网络的建设。大家聚集在中国地市报网站的旗帜下,共同打造地市报网站的品牌。同时各家报社都是相对独立的,设有自己报的主页,报头和简介等。 筹办中国地市报互联网站是1999年11月在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宁波会长会议上正式提出的。在今年4月中国地市报理事菏泽会议上,由丁小平会长责成石家庄日报社筹建。今年7月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会长会议同意由石家庄日报社全权负责组建和管理。在此基础上,石家庄日报社就中国地市报互联网站建设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组织了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上海网达信息技术公司等6家单位进行设计,作出了网站建设的总体方案;组织了由3名博导、3名研究员和5名正教授参加的专家论证组,对网站建设总体方案进行了论证,考察了上海东方网站等。 网站的指导思想:该网站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主管,由石家庄日报社全权负责组建并管理。以各地市报现已出版的纸介媒体为依托,充分利用因特网技术与新型电子商务技术,发挥地市报覆盖范围广,资源丰富等优势,利用互联网的跨区域、动态性、交互性的特点组成电子报广域网采编系统。开展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与网上经营活动,将网络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内容丰富、传播快捷、真实可信的新世纪专业媒体综合性网站的典范。 网站建设的总体方针:1.建设独具特色的专业媒体与信息服务综合网站,努力创造中国地市报网站的卓越品牌;2.网站为报社的经营服务,讲究实效,追求卓越,不断开拓;3.网站建设坚持“联合经营、自愿入网、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方针;4.网站发展采取“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力求既积极又稳妥。 目前,中国地市报网站建设已基本完成多项手续的报批,并已着手设备购进、办公场地建设以及机构设置、人员招聘等项工作,争取在年内网站进行试运营。年内争取整合100家媒体的信息,日新闻、专题信息达到800条。在2001年上半年争取达到150家以上,到年底达到200家以上,日新闻信息1500条左右,访问量达到30万人次左右,争取到2002年6月底前基本整合现有地市报研究会会员单位的全部信息,日信息2000条以上,访问量达到60万人次以上,同时策划垂直网,更好地服务社会。 地市报网成功的关键是整合各家地市报纸的新闻和共建地方性资源库。这对于电子商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需要我们齐心协力,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办好这件事。 中国地市报互联网站成员遍布全国各地,网站除了本身所拥有的网络媒体的功能之外,还将承担各地市报之间新闻稿件和各种信息交换功能。因此,网站内容获取手段、各地市报与网站数据的管理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目前各地市报的不同情况,我们设计了几种数据整合的方式。 1.对于已经建立了新闻网站,有独立域名、网络采编和电子版出版系统的报社,中国地市报网站提供电子版空间,在地市报网站上。并且,该报社作为地市报网站的编辑、管理流程中的一员,可建立远程连接参与信息的制作、编辑,承担地市报网站部分栏目的编辑任务和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任务。 2.对于已经建立了新闻网站,而没有网络采编和电子版出版系统,电子版的制作委托其他部门完成的报社,地市报网站提供分类数据库,该报社独立策划自己网页风格,电子版栏目,并负责将分类的内容上传到地市报网站的分类数据库中,由地市报网站编辑和制作人员制作、该报社的网页。这种形式只需该报社配备2~3名电子版编辑人员。 3.对于目前一些暂时在互联网还没有自己主页的报社,可上传大样文件给地市报网站,由地市报网站编辑制作人员将其内容在地市报网站上。这种形式需该报社确定一名上传大样文件的负责人,同时,配备一台上网pc机。 就互联网经济本身的发展过程来看,已从去年“内容为王”发展为今天的“电子交易为王、内容为王”或“交易与内容并重”的局面,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网上必须有足够的信息和信息的增值服务与再利用,虽然 网站建设论文: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阐述了项目化教学的基本内涵、教学改革设计及实施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教学实践证明,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基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 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对各行各业的影响越发明显,社会对页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编写及其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巨大的社会需求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的《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其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设计并实现一个完整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技能,该课程集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身,授课知识涵盖了图形图像处理、平面与色彩设计、flash动画制作、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内容,但在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未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并且由于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指导思想落后 尽管在新版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逐步加大了该课程实践课时的比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指导思想还是没有真正转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体现,与实际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相匹配。 (二)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的教学大纲基本还是沿用之前的内容,只是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调整,没有质的改变,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大纲的更新均已滞后,对新知识的引入和使用程度较低,与当前计算机建站技术日新月异的现状不相匹配,缺乏完整的案例开发指导,导致学生进入社会需要重新学习和培训。 (三)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还是沿用填鸭式的风格,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还不够充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分离,制约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不合理 当前的考核方式未能体现加强实践教学的需求,依然停留在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阶段,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对课程内容整体性掌握的考核,考试成绩中实践部分占的比例偏低。 (五)对知识应用缺乏整体感 当前教学的模式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没有办法从整体层面考虑实际的应用问题,因此,当课程学习完毕,如何从整体上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还需要一个知识重组的过程,没有结合实际案例的教学,会让学生在实践环节缺乏目标和方向。 (六)缺乏实际工程项目开发体验 本课程是非常强调实践过程的,如果没有实际的开发案例作为训练,只停留在理论讲解和浅层次的模拟层面,学生就无法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也没有办法发现知识运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将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二、项目化教学方法 (一)项目化教学概述 项目化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理博士共同提出的,它是以构建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法的本质是:以师生共同参与为前提,以项目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其教学目的是更好地融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化教学中涉及的项目应该满足一定的要求:首先与教学内容或者知识点有紧密的联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其次是与企业需求或者现实经营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具体目标,可以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达到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一般而言,在项目教学中,会采取分组的形式来实施,由老师指导各组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首先由学生讨论选择开发的项目以及进行项目分工,并对项目开发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项目开发,围绕项目的实施,由学生小组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学习、应用活动;项目结束后,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完成情况,并由老师和同学进行点评,给出合理的改进措施。通过项目的开展和总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的根据某个明确的目标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动手环节,有利于学生在接近日后工作流程与项目开发方法的环境下逐步累计项目研发经验,所以在高校经管类计算机系列课程中采用此教学方法非常合适。 (二)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项目化教学是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综合性和真实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项目化教学是以具体案例为基础实施的,它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该方法同样要求老师有较高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需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项目化教学的理论体系,根据不同的实际项目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高质量的完成项目作业。 3、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在于教学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于思维方式和观念的转变,它不仅包括教与学角色和组织结构形态的变革,还包括考查评估方法的创新、教学文化建设等,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牵引,不仅能激发大学办学的生机活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等内在需要。 4、与实际岗位技能紧密相关 项目化教学中涉及的项目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模拟性,其中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高度一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和教训,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化教学法是以构建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所以,教师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法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其教学思路和上述设计原则,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一)项目设计 本文以《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为例,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以项目需求和功能为主线,贯穿融合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课程的核心的内容,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项目,是整个课程设计的关键,必须充分地考虑项目的可行性、适度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制定项目教学计划 选定项目后,第二步需要完成的是制定项目实施的计划,把项目分成若干个模块,并把每个模块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能力要求进行整理,结合教学进度安排表,形成最终的教学计划,然后通过师生的共同实施,达到每个项目所必须的能力要求,具体步骤如下:1、制定计划。制定出完成项目的具体设计方案,时间安排进度表以及分工情况等。2、情景设置。以知识点为依据,设置仿真场景,模拟现实环境。3、明确任务。结合场景的内容,总结归纳出所包含的需要完成的知识点。4、操作演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演示知识的基本内涵以及在实际问题解决当中的作用。5、学生实践。让学生对同类型的场景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主动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解决项目打下基础。6、协作学习。通过组内的分工协作实施项目,定期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7、学习评价。根据项目的完成标准,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三)实施计划 项目的具体实施,在老师的统一指导和协作下,由各组学生独立完成。在项目实施前,老师首先要把项目实施的基本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准备好,以减少意外因素对项目进展的影响,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重点和难点,通过统一讲解和指导的方式来完成,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四)检查评估 项目控制是项目顺利开展和完成的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进度表定期检查各小组的完成情况,保证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对开发过程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并把各种常见的错误情况及解决方案及时反馈给各个小组。 四、项目化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项目的最终成果,更加重视项目实施的过程,要求师生共同完成这个具有创造性的实践环节,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一)教师应改变观念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项目化教学是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教师不是针对理论知识去引入实践环节,而是需要针对一门课程去设计一个贯穿的项目,并且将项目分解为模块,通过模块覆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全部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的理念,对课程本身及其应用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对项目本身与课程考核目标之间的匹配度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教师的合理引导非常关键 项目化教学的主要工作由学生小组完成,但是教师的引导和掌控作用不可忽视,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及时发现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结合项目开展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加以扩展,教师的引导不仅包括对学生小组的引导,同时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引导。 (三)项目设计要正确把握工作任务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只有同时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才是我们最终的培养目标,因此项目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项目内容把两者很好的关联起来,教师在选择项目时应该充分考虑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划分项目模块时要与教材的章节对应,在实现功能时要与技术细节相关联,把操作流程与理论知识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实践为主,理论够用”。 (四)及时开展项目后评估活动 学生小组完成项目后,应该及时开展项目评估和总结。在项目设计阶段,应该设计较为全面的指标进行考核,既有定性的考核指标,也有定量的考核指标,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发现自身的不足,指出改进的方向,加深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理解。 五、实施效果 在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我们利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和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学科竞赛的契机,以赛事中对网站建设的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以赛事作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实践证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能够从总体上很好地把握系统开发的流程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锻炼。近几年参加学科竞赛的优异成绩也说明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六、结论 通过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实施,《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单纯停留在理论层面,学习的积极性更高,目标更加明确,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网站开发的基本流程,对网站开发的关键技术理解更加透彻。因此,可以考虑在经管学院计算机类课程中逐步推广项目化教学的模式,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专业教师应该更积极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以获取更多的项目教学案例,进而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叶艺勇 单位: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网站建设论文:民政局加强政务网站建设方案 推行电子政务,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网站是推行电子政务的重要窗口,是建设服务政府、效能政府的重要平台。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政府网站建设,提高我区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根据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信息办等部门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工作意见的通知》(穗府办[*]36号)及我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实施方案》(穗萝府办[*]9号)的要求,结合我区政务网站建设情况,制定本年度*区政务网站建设评估实施方案。 一、评估目的 推进网上政务公开工作,确保网上政务公开内容的全面性、实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引导政务网站资源有效整合,强化政务网站在线办事能力,完善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健全政务网站管理和运行维护机制,提高政府门户网站应用水平,促进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评估依据 《印发*年全省政务公开工作计划的通知》(粤办函[*]112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政务公开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粤府办[*]62号) 《转发市信息办等部门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工作意见的通知》(穗府办[*]36号) 《*市*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实施方案》(穗萝府办[*]9号) 《*市*区政府门户网站栏目内容保障工作方案》 根据以上文件的规定要求,区信息中心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本年度政务网站评估工作,重点对各部门网站的政务公开、公众服务、公众参与、网上监督等内容进行评估,评估情况报区政府,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三、评估原则 (一)政务信息公开。通过部门网站对外公开本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主要领导、办事指南、政策法规、业务工作、服务承诺、联系方法、公告和工作动态等。 (二)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各部门逐一明确本部门行政事项的设立依据以及审批程序、内容、条件和时限等,在政府门户网站和本部门网站上公开,提供“文件下载”、“表格下载”,并通过电子政务手段逐步实现“网上审批”,为企业和公众提供网上申请、网上办理、网上查询和网上举报、投诉等服务。 (三)实现政民互动功能。以本部门网站为沟通渠道,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参与区政府门户网站“信访信箱”、“在线访谈”、“网上调查”、“监督投诉”、“社区论坛”等互动栏目,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受理群众意见和建议,并限时回复与办理。 (四)建立完善部门网站建设管理机制。充分认识网站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各单位要制定管理办法,明确政务公开的内容、范围,审核程序和责任部门,做好本单位政务公开内容的审核、完善和工作。配备专门人员,维护管理好本部门网站,同时做好对区政府门户网站相关栏目的内容保障工作。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谈谈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理论的提出是我国素质教育前瞻性改革的创举,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向社会化和实用化发展的强有力保证。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畜牧兽医学专业也是畜牧业发展的一次创新和进步。畜牧兽医专业的种种教学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引进此专业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教学会带来许多科技优势,以及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畜牧业,兽医学 一、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特点与“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专业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描述,或者用图片和简易模型道具等来提高学生的感官认知性,如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青贮饲料加工过程、鸡的人工授精等知识点,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无法做到教学生动,更难以让学生记忆深刻从而掌握专业技术要点。这一弊端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凸显出来,许多学生在工作初期无法很快投入到工作第一线,无法真正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迅速应用到实践中,甚至造成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质量产生质疑。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 畜牧兽医专业进行教学实习、实训时,门类品种庞杂、投入巨大、运行成本高,这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是最简单的教学实验也面临实验动物和器材等高昂教学成本的问题:微生物学研究具有微观性、传染性,临床兽医学研究方向具有高风险性等,这些特殊的实践教学难点难以使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现场、复杂的工艺过程,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视频,实时互动地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二、图文并茂,增加教学直观性 畜牧兽医课程不同于文化基础课,它要使学生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生物概念,但目前很多课本内容僵化,特别是一些图片资料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致使学生形成了片面的理解,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可使呆板的课本知识生动起来。例如我们在讲“家兔的品种和习性”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网上查阅不同品种的家兔图片资料,把能说明问题有代表性的图片粘贴下来,组成一系列不同品种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说出它们的体貌特征,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比较,得出不同品种家兔的体貌差异,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掌握起来就容易的多。在讲解家兔的习性时,可播放一段教学短片,展示家兔的几个生活习性,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从难到易的转变。 二、信息广泛,拓宽专业知识面 畜牧兽医课程与其它的专业课程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其原因在于畜牧行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新的养殖技术、疾病以及产品都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疾病知识整理方面经常出现新的疫病,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对付新型疫病的办法和手段,因此只靠课本上对疫病的描述和防治是远远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书本上的不足,多媒体技术可以随时采集信息服务教学。比如在讲“禽流感”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采集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禽流感发生发展和蔓延的趋势,掌握其发病规律、发病机理和发病特征,并且掌握防治措施。这些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但这些知识对教学工作是相当有利的,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某些疾病发展的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得到的信息来源之广、信息量之大是其它的资料不可比拟的,也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合实际,增强探索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把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将新出现科技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畜牧兽医行业发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比如近年来通过致病病毒和细菌的更新换代,不断出现新型微生物和高致病性微生物,导致各种家畜的传染病频发。从2003年牛羊猪的口蹄疫到2005年的鸡鸭禽流感,从2006年的猪蓝耳病到目前牛布氏杆菌病,无不使畜牧业一次次遭受重创。很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我们不是十分清楚,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和研究动态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想像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强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四、言简意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多媒体技术还应用于实验、实习、实训过程中,由于某些技能知识需要靠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做演示实验才能完成,这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了演示试验的规范性,而一些专业音像资料可以代替教师完成,使学生获取技能知识。再有,学生提高技能需要一个从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过渡,有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一旦接触实践就表现的很茫然。目前比较规范和标准的音像资料大量存在,教师可根据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知识有选择地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在学生实习实训前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比较完善的认知,学生再进行操作时就避免了盲目性。比如在讲“鸡传染性喉支气管炎”一节内容时,需要学生掌握疫苗点眼技能,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疫苗点眼技术操作规程,对学生强调技能要领,再让学生实际操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很快的掌握这部分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 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技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作为专业教师应深入教学一线,掌握畜牧兽医行业动态,了解新的科技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传播新知识新内容,培养出更多的畜牧科技人才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 摘要:畜牧业是农业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相结合,主要目的是为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以保证畜牧生产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实现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获得最佳效益,迅速建立起以专业化、社会化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关系的论述。 关键词:畜牧业;科技推广;畜牧兽医 1 经营服务的指导思想 1.1 以服务为宗旨 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机构要以为农民服务、为商品生产服务为己任,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处处为发展畜牧商品生产创造条件,为农民提供方便。所以,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一是因为农民是农业经济行动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的成败优劣,只有从多方面搞好畜牧兽医科技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他们感到处处方便,需要什么就及时提供什么,才能保持最佳精神状态。 1.2 以技术为核心 技术服务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以技术为核心,就是把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作为中心任务来抓,要求必须有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科技推广队伍,解决农户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引导畜牧生产积极健康发展。 1.3 以经营求活力 以经营求活力,就是通过经营服务增强畜牧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以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巩固和发展技术队伍,在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中,农民增收,单位获利,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更能促进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1.4 以推广和经营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求实效 在以技术为核心的前提下,正确处理经营与推广畜牧兽医技术的关系,统一组织协调推广和经营服务活动,使其形成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同步发展,发挥良好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发展畜牧事业。 2 经营服务的基本原则 2.1 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 立足推广,促进推广,既是畜牧兽医科技部门搞经营、办实体的出发点,又是最终落脚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1 在人员使用上,应坚持技术骨干搞推广,非技术骨干搞经营 为了防止以经营影响推广、以经营代替推广问题的出现,首先要在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保证技术推广有足够的实力,对于畜牧技术推广的骨干人员来说,除了搞好技术推广、宣传、培训外,可直接参加与技术项目直接有关的经营活动,如畜牧良种培育、养殖结构、预防和治疗疾病等,在畜牧业生产发展中准确解决养殖户生产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抓住问题中心,及时处理,解决农户后顾之忧。 2.1.2 经营收入主要用于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经营办实体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经营成果又可为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机构带来积极的活力,因此,经营收入大部分应用于发展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事业,否则便失去了推广机构办实体的实际意义,还可能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反过来又会影响推广事业的发展。 2.1.3 首先搞好直接为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服务的经营项目 这是坚持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的重要标志和具体体现,例如,在向农户推广蛋用鸡的养殖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品种、健康情况、产蛋量、营养水平、适应性等因素,下一步便是养殖技术的推广,包括各个时期的饲养标准、消毒处理、预防接种、疾病防治等,最终,农民通过购买相关的商品、技术咨询而获得经济利益,技术推广实体也在这一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中创收。 2.2 遵纪守法,确保经营服务的健康发展 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也象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必须在一定的政策、法令范围内进行,坚持守法经营,确保经营服务向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准的方向健康发展。 2.3 立足服务,讲求信誉 这是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机构开展综合经营服务的前提,开展经营举办经济实体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畜牧兽医事业,服务农民。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必须方便于民,有利于民,所以,首先要做到坚持微利经营,这与“商人”有着本质的差别。其次,严禁贩卖假冒伪劣商品,畜牧业生产有规律的周期性,出售的商品必须有严肃的科学性,质量关一定要把握好。第三,端正服务态度,在我国,农民的科学素质还很低,向农民传输科技知识和养殖技术,必须有耐心,不厌其烦,直到他们能理解,应用于生产。 3 经营服务的业务范围 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虽属经济活动范围,但与纯粹的“做生意”有着本质的区别,技术和服务对象决定 了它的特殊性,经营服务的业务范围也有其特殊性。 3.1 产前提供信息和物资服务 多数地区畜牧兽医科技咨询服务门市担当此任,在那里,养殖户聚集,特别当各类养殖逐渐形成规模化、系统化趋势,信息和物资服务便成了畜牧兽医科技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农户的技术及技能推广窗口,既卖药,又开方,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充分体现了现代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与经营服务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 3.2 产中提供技术服务 产中技术服务就是根据农民的生产项目,及时向农民提供新的科技成果和新的实用技术,服务方式包括各种规模不等的技术培训、印发资料宣传、现场实用技术及技能指导等。 3.3 产后提供贮运、加工和销售服务 尽管这一过程带有一定的政府行为,但作为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机构,也可从中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做好这项服务,关系到农村社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及稳定畜牧兽医科技事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浅谈新形势下乡镇畜牧兽医站体制改革 摘要:当前加快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对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动物疾病防控能力,促进地方畜牧业更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乡镇畜牧兽医站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实行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新形势;乡镇畜牧兽医站;体制改革 1 乡镇畜牧兽医站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乡镇畜牧兽医站是国家设在基层的肩负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以及畜牧兽医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指导农民科学饲养畜禽,开展畜牧业系列化服务等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的事业单位,是发展畜牧兽医事业的一支重要科技力量。乡镇畜牧兽医站是畜牧业工作最基层的队伍,为地方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畜牧兽医站原来的双重管理体制、服务运行机制已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原来的防治收费方式已经难以维系,导致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不稳、人员庞杂、服务手段落后,严重困扰着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建设和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深化改革,创新体制。 2 改革的可行性 乡镇畜牧兽医站处于畜牧业生产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第一线,是发展畜牧业和推动农村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和基础。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改革与机关改革有所不同,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去改革,改的要对发展有利,改的要对工作有利,改的要对防控有利,改的要对工作有利,改的要对防控动物重大疫病有利,改的要对社会安全稳定有利。乡镇畜牧兽医站的改革不是为了减少设站和人员,而是通过改革,进一步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建设,提高防控灭病的控制能力和兽医素质,建立动物防疫长效机制,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 3 改革的主要内容 3.1精简人员,加强管理 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包袱重、人员多、素质不高的现状。对现有畜牧兽医人员实行资格认可、考试考核、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凭证从业。对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动物防检人员实行以岗定员、持证上岗,明确职能,强化责任。动物防疫及产地检疫人员的配备,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原则上以800个左右农户配备1名为宜,防检人员精简以后实行聘用制;乡镇站行政管理人员、专职市场检疫员、技术推广(品改)人员的配备,根据乡镇规模及业务量大小确定。人员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管理。 动物诊疗服务是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治疗放开、强化监督”的要求,动物诊疗服务市场实行资格认可、准入许可和从业年审制度。对从事动物诊疗服务的兽医人员,要给予平等、宽松的服务环境和竞争条件,可采取凭证进入、治疗放开、从严管理、加强监督的管理办法,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兽医诊疗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的管理与提高,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服务行为,明确权利和义务,逐步理顺动物诊疗服务市场秩序。 3.2严明纪律,搞活经营 认真搞好现有基层畜牧兽医站的资产登记管理工作,清理和催收未到位的防疫费以及个人和单位借款,以防止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改革之机变相平调、占用和瓜分原有资产。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办法,推行站账局管、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方式。在财务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对站办经济实体实行产权转让、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盘活资产,搞活经营。同时,要鼓励支持基层畜牧兽医站积极参与畜产品加工开发、市场交易等,兴办各类经济实体,不断增强自我提高的能力。 3.3强化防疫,规范收费 为确保国家规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预防工作不受影响,根据省政府有关规定,县乡政府应将所需强制免疫的畜禽防疫经费足额纳入县乡财政预算。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精心组织,确保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确保免疫效果。进一步加大基层畜牧兽医站改革的力度,积极探索新的防疫收费形式。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乡镇畜牧兽医站按照公开、公正、自愿委托和价值相符的原则,可直接与村组或农户签订防疫承包合同,按合同据实收取畜禽防疫费。 3.4明确职能,强化责任 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稳定和加强公益性服务事业,放开搞活经营性服务。动物防疫、检疫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按照“以县为基础,防检一条边”的管理方式,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动物防检队伍,承担动物防检等公益性服务职能,由县市区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以确保加大畜禽防疫检疫力度,建立安全畜禽产品制度,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动物疫病的诊疗、阉割、兽药与器械经营及畜牧兽医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属经营性服务,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放开搞活,逐步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服务周到的畜牧兽医技术队伍。从事动物防疫和检疫人员,不得进行动物诊疗(阉割)活动;从事动物诊疗(阉割)人员,不得进行防疫和检疫活动。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转变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学模式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摘要: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中专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学校声益。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理念,而实践教学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具体的重要教学方式,以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为例阐述了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矛盾提出了实践教学应在教学观念,教学形成、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一些转变想法。 关键词:中专学校;就业导向;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市场需求 职业教育与就业密不可分,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中专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与学校的声益,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训;因此,以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当前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畜牧兽医专业作为我校的主干专业,也应树立适应就业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培养一批既掌握理论知识,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和能力,专业与就业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然而当前实施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在教学模式上予以一定的转变。 一、畜牧专业的现状与市场需求 1.畜牧兽医的专业现状。中国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特别是在那些农业省市中为养殖业(或其他行业)培养出了不少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而进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又不想做事的那一部分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等,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但行业中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养殖业发展很快,培养大量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具有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据调查大多数本科院校毕业生与大专生理论知识可以,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同时不想下基层,中专生虽然要求条件相对较低,但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也非常欠缺。大部分畜牧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甚至就没有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是说无论是本科生、大专生、还是中专生的教育,目前都难以培养出满足农村地区实现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 现在基层的一些规模小的养殖场急需大批具有适用技能而又有理论水平的实用技术人才;在基层很多养殖场,其经营者不懂养殖技术,不按常规防疫,一旦出现流行病就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另外,大部分饲料和兽药营销人员对疾病的诊疗技术都很欠缺,有的甚至连肌注、皮下注射都不会,更不用说静脉注射了;所以懂技术又能跑业务的人才很受兽药厂和饲料厂的欢迎;这些不要求有很高的学历,但要求有一手过硬的基本诊断技术和诊疗技术。这样一种形势要求为农村地区培养出大量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这也就要求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 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材虽然经过几次更新,但仍相对落后于行业现状,以教材为依据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也相应落后,因所学教材大都是2003年左右出版的,而当今社会是技术革新、创新的社会,科技发达,技术改进,学校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实践教学,难以满足行业的市场需求。 2.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陈旧落后的现象。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很显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然而,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动手,这样简单的模式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也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的训练,这样有目的教学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能专才化,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时,面向社会,虽有证但综合素质却适应性相对不合格,就很难适应于市场的需求。 三、就业导向呼吁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 1.变注重“考证”为注重市场。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是使教育者成为适应于生产、服务于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虽然中等专业学校按要求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取得相应的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当今社会,有些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对不适应需要),人才市场更注重学生实用的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针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行业就业市场需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而正确地、动态地反映出行业就业形势,并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出适宜的实践教学方案,以满足社会(行业)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优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使用情况的评价。 2.变强调“形式”为加强实训环节。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教学必须强调,加强实训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人人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使人人都具备动脑、动手能力,但遗憾的是,当今的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教育中对实训问题解决得不理想,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主要是供实训的设备、动物),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一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而现在的顶岗实习是专业不对口),这样对学校来说,在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训课有了保证,而学生通过在企业里的见习、实习,了解了社会、认识了社会,进而走向了社会。二是加强建设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当前大多中等专业学校已具备简单的示范操作基地,但要使示范基地的设备仪器、实训动物更完全,以使实训基地的场景更接近实际,学生在这样的基地实际操作、工作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果。三是在保证学生正常的实训以外,学校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可以让学生负责几天的动物饲养、接生、育仔等工作,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才艺比赛等活动。四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把实训的要点,部位讲解清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 3.变关注“专才”为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当今的科技发展,需要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中等专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的职业技能是指从事现代畜牧兽医行业的技能,是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它是由基本能力、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如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计算机的运用能力,最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责任感、诚信度等等。专业技能是针对所从事行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专业岗位知识。工作中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本行业技术、技巧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等。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等,在经济时代,培养和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因此,要求在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才是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培养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为学宗旨。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更大的收益。 关键词: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理论的提出是我国素质教育前瞻性改革的创举,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向社会化和实用化发展的强有力保证。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畜牧兽医学专业也是畜牧业发展的一次创新和进步。畜牧兽医专业的种种教学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引进此专业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教学会带来许多科技优势,以及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一、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特点与“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本专业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描述,或者用图片和简易模型道具等来提高学生的感官认知性,如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青贮饲料加工过程、鸡的人工授精等知识点,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无法做到教学生动,更难以让学生记忆深刻从而掌握专业技术要点。这一弊端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凸显出来,许多学生在工作初期无法很快投入到工作第一线,无法真正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迅速应用到实践中,甚至造成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质量产生质疑。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 畜牧兽医专业进行教学实习、实训时,门类品种庞杂、投入巨大、运行成本高,这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是最简单的教学实验也面临实验动物和器材等高昂教学成本的问题:微生物学研究具有微观性、传染性,临床兽医学研究方向具有高风险性等,这些特殊的实践教学难点难以使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现场、复杂的工艺过程,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视频,实时互动地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二、图文并茂,增加教学直观性 畜牧兽医课程不同于文化基础课,它要使学生建立起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生物概念,但目前很多课本内容僵化,特别是一些图片资料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致使学生形成了片面的理解,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可使呆板的课本知识生动起来。例如我们在讲“家兔的品种和习性”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在网上查阅不同品种的家兔图片资料,把能说明问题有代表性的图片粘贴下来,组成一系列不同品种的图片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说出它们的体貌特征,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比较,得出不同品种家兔的体貌差异,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掌握起来就容易的多。在讲解家兔的习性时,可播放一段教学短片,展示家兔的几个生活习性,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从难到易的转变。 二、信息广泛,拓宽专业知识面 畜牧兽医课程与其它的专业课程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其原因在于畜牧行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新的养殖技术、疾病以及产品都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疾病知识方面经常出现新的疫病,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对付新型疫病的办法和手段,因此只靠课本上对疫病的描述和防治是远远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书本上的不足,多媒体技术可以随时采集信息服务教学。比如在讲“禽流感”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采集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禽流感发生发展和蔓延的趋势,掌握其发病规律、发病机理和发病特征,并且掌握防治措施。这些知识是课本上没有的,但这些知识对教学工作是相当有利的,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某些疾病发展的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得到的信息来源之广、信息量之大是其它的资料不可比拟的,也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合实际,增强探索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把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将新出现科技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畜牧兽医行业发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比如近年来通过致病病毒和细菌的更新换代,不断出现新型微生物和高致病性微生物,导致各种家畜的传染病频发。从2003年牛羊猪的口蹄疫到2005年的鸡鸭禽流感,从2006年的猪蓝耳病到目前牛布氏杆菌病,无不使畜牧业一次次遭受重创。很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我们不是十分清楚,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和研究动态展示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想像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强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四、言简意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多媒体技术还应用于实验、实习、实训过程中,由于某些技能知识需要靠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做演示实验才能完成,这就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了演示试验的规范性,而一些专业音像资料可以代替教师完成,使学生获取技能知识。再有,学生提高技能需要一个从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过渡,有些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一旦接触实践就表现的很茫然。目前比较规范和标准的音像资料大量存在,教师可根据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知识有选择地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在学生实习实训前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比较完善的认知,学生再进行操作时就避免了盲目性。比如在讲“鸡传染性喉支气管炎”一节内容时,需要学生掌握疫苗点眼技能,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疫苗点眼技术操作规程,对学生强调技能要领,再让学生实际操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很快的掌握这部分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 总之,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技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作为专业教师应深入教学一线,掌握畜牧兽医行业动态,了解新的科技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传播新知识新内容,培养出更多的畜牧科技人才。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为了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生产一线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需强调实践教学。因此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农林畜牧院校教学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 畜牧兽医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实践 1、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1.1是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高专与其它类型学校本质的区别主要在于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设计上,对培养的人才规格要找准的定位,与其它教育相比,要突出自已的优势。要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就必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因此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农林畜牧院校教学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1.2是行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人才规格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也保持着良好发展的势头。在我区,原来许多小型的鸡场、猪场、牛场,现也发展成了具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种鸡场、千头种猪场与千头奶牛场。在这些大规模的养殖企业中,有着大量的就业缺口。但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象以前小规模的家庭式养殖,简单局限于“会做”就行,现大型养殖场更多需要的是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参与及有效组织、管理一线生产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快畜牧兽医专业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的服务成了我们农业职业教师的历史使命。构建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体系,按行业岗位能力去强化实践技能操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顺应行业、企业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规格的需要。 2、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问题 2.1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原则。根据我区畜牧业主要以猪、禽、牛三大块为主的特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应包括课堂实验、养牛生产实习、养猪生产实习、养禽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猪、鸡、牛)方向技术强化班、试验研究等环节。实践教学各内容的实施顺序、时间应与教学计划相衔接,合理有序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 2.2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实践教学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头戏”,实践性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学时所占的比例要超过40%,甚至在达到50%左右。并且实践教学考核的成绩要按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考核成绩的总评中,或单列作一门课程,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必需条件,以确保实践教学不只是流于形式。 3、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与方案 3.1根据行业岗位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教学计划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依据,而实训大纲则是开展技能训练的依据。 3.1.1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制定的原则 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过程中,我们广泛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调查,确认岗位所需求的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及技能结构,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着重根据畜牧兽医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以岗位能力应用为主线,以技能为单元。基础课强调应用性,专业课突出实用性,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将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进行融合,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进行课程设置,设置好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力求做到教学与生产实现零距离对接。 3.1.2教学计划的制定 教学计划的制定,就是要解决畜牧兽医专业应开设哪些专业基础课,开设哪些专业课,每门课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应开设哪些实验项目,应达到什么效果,学时数是多少,对必需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什么效果,怎样进行考核等等。在教学计划的的制订中,要构建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3.2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这里所指的“双师型”教师,不单是有“双师”的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实践、专业技能操作等方面更要有过硬的技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教师的业务要求更高,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单要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通过“专、兼、聘”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解决。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学识,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锻炼等。“请进来”就是通过吸收行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聘用兼职教师、引进客座教授等方式,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学教师队伍。 3.3 建立配套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需要依托于实验室、实训基地这个演练平台。为此,学院积极打造优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首先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配套有各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训场所、仪器与设备设施等,如我们有动物营养、病理药理、解剖、兽医等方面先进的化验、检测仪器设备,同时还有牛生产、猪生产、禽生产的饲养实战演练基地,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校内课堂的实训操作演练。我校畜牧兽医实训室还获得了区优质实训基地的称号。其次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与区内外多家大型的养鸡场、养猪场、养牛场奶签订了生产实习协议,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安排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校内外优质的实训基地为畜牧兽医实践技能体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为培养畜牧兽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注意问题 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后,只有把实践教学体系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畜牧兽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为此,必需注意以下二个问题:一是考核必需要严格执行,不准走过场、流于形式。二是教学过程中必需认真贯彻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离开了理论知识的技撑,实践教学就会显行很空洞的,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后劲就会不足,今后的发展就没有空间。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贯切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办学的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份量,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在1:1以上,通过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为我区乃至区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畜牧兽医高技能型人才,这些学生就业的岗位遍及区内外许多大型养殖场。如奶牛养殖方面,区内有名的几个大型奶牛养殖场中,场里的技术骨干80%以上都是我校毕业生,他们在企业中担任技术骨干、技术主管、甚至副厂长、厂长、总经理助理、总经理等重要岗位的工作,他们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能吃苦耐劳,深受企业好评。目前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有关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的研究 摘要:作者针对乡镇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乡镇兽医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强乡镇兽医队伍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乡镇 畜牧兽医队伍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乡镇畜牧兽医队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乡镇地方偏远、人才匮乏等原因,导致我国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并不完善,也并不稳定,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兽医队伍没有一个完整的监督管理体制等等,但是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乡镇兽医队伍人员过少,必须要解决,而且迫在眉睫。 1、乡镇兽医存在的问题 1.1技术水平落后 现在的乡镇兽医大多数都是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知识不高,大都是不是自学成才就是子承父业,而且基本上都是凭借传统的经验行医,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整体专业素质普遍不高,而对于养殖户遇到的新问题,这些乡镇兽医们仅凭借他们的有限经验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需求。随着畜禽养殖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养殖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养殖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逐步提高了科技含量。现代动物疫情日益复杂化,对兽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这种背景下,乡镇兽医的处境就变得非常危险,逐渐被淘汰。 1.2经济收入水平下降 乡镇兽医的经济收入水平由于农村传统散养户牲畜存栏量的减少而受到了影响。首先,随着乡镇生活水平的越来越高,传统的靠养殖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再加之近些年物资的价格一路飙升,靠养殖的话根本挣不了多少钱,从而使得绝大多数的农民放弃了养殖业:其次,随着科学技术在农村中的广泛应用,农民种田也逐渐实现了机械化,传统的牲畜耕种模式逐渐被机械化模式所替代,这样一来,农民生活中所需的牲畜的地方也就越来越少,因此,这也是牲畜减少的一个原因:再次,乡镇实行禁牧政策,导致放牧牲畜的地方有限,如果全都靠在家进行饲养的话,就会加大饲料、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且这样饲养的牲畜还不爱上膘,因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高,导致农民饲养牲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没有牲畜,无论兽医的技术有多高,都没有施展的机会,也就导致经济收入水平明显下降。 1.3不良竞争 乡镇兽医的生存空间受到了畜牧兽医经营性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的挤压,而由于地域和交通的限制,乡镇兽医要扩展服务领域也是有一定的难度。而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兽医为了拉拢生意就会想出各种优惠措施,例如,上门服务、竞相压低药价、赊欠药费等,这样导致乡村兽医一年下来确实很忙,欠条一大堆,甚至有些账根本要不回来,成为坏账。另外,还有一些人为了减少成本,将目标锁定在价格便宜的假药、次药上,造成兽医行业的混乱局面和不良竞争出现。 1.4无经济保障 目前乡镇兽医没有纳入财政供养体系,是自收自支性质,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都没有保障,绝大部分乡镇兽医都没有足够的资金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将来的养老问题成了他们目前较为担心的事情。 2、加强乡镇兽医队伍的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类面临了又一个新的难题,那就是资源地不断短缺和环境地不断恶化,而且市场竞争力也越来越加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前提下,畜牧业的发展变得尤为困难,亟需新技术和人力的支持,因此,加强乡镇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 2.1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工作环境的好坏是决定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强弱的有效凭证,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谐氛围的营造取决于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是否协调,如果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家”的感觉,就会有归属感,做起事情来也会事半功倍,对于投身畜牧兽医队伍的决心也会大大增加,更加有利于携手并进,完成共同的工作目标。 2.2加大人才培养 工作人员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兽医队伍的服务水平,建立一个高素质、高技能、高服务的畜牧兽医队伍,是乡镇保证畜牧兽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才到什么时候都是第一生产力,乡镇兽医队伍自然也是离不开人才的参加的,因此,将强化人才作为增加畜牧兽医队伍的基本政策是完全可行的,优化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的对兽医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不断积极探索乡镇内有名的兽医专家、能人异士,为畜牧兽医队伍的加大不断的提供可能性,逐步提升畜牧兽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2.3建立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制度 (1)持证行医。根据本人申请由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经过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然后按照程序办理乡镇兽医《动物诊疗许可证》,对动物诊疗的类型和活动范围进行核定,然后把相关的工作制度制定出来。(2)协会管理,加强培训。以县为单位建立兽医协会,各乡镇成立分会,入会成员必须保证是吸收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的乡镇兽医,兽医协会的管理依据行业自律的方式来进行。县兽医协会要定期派一部分的人对乡村兽医们进行业务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让他们能够及时地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对新发病和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能力。(3)公布联系方式。对于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的乡镇兽医的联系方式向公众公布,由于农村很难做到每家都会上网,因此,这种方式是最直接的让群众的信息畅通,这些工作主要由诊疗活动范围内的乡镇畜牧兽医站来完成。(4)履行防疫义务。动物防疫义务主要包括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抑制和疫情报告等,乡镇兽医必须依法履行这些义务,在治疗动物疾病用药时必须开处方。(5)实施诚信监督。在每个乡镇兽医中建立“诚信监督卡”,这主要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来进行,监督记载乡镇兽医在开展诊疗活动中的工作实绩和工作态度,将此作为考核职业道德以及重新办证审核的重要依据。 2.4对畜牧兽医队伍进行分流 所谓的将畜牧兽医队伍分流是指将那些通过考核,评定为优秀兽医员工的身份划分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隶属于事业单位,将其他没有经过考核的员工作为服务性人员参加服务性工作,明确其在兽医队伍中的职责和义务,提高兽医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3、结论 乡镇兽医是我国农村养殖业最基层的技术力量,但是随着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乡镇兽医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来。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中等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现状与发展 畜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但科技人员、技术服务人员缺乏,农民的素质还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发展畜牧兽医职业教育成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相比,畜牧兽医职业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畜牧兽医职业教育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脱节,管理体制落后,办学模式僵化,产品(毕业学生)不适合市场需求,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落后于经济建设,也落后于世界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职业教育正在走向新的崛起,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但种种原因导致发展中仍存在着问题,职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依然面临就业难、升学难、生源减少的困境。要改变这些现状,必须解决师资水平滞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投入少、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差、学生基础差等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每年招生1―2个班,累计为我县培养了一千多名畜牧兽医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养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逐渐减少,而且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成绩不理想。与此同时,我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质量不高,造成恶性循环,招生难度加大。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农业资源优势,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养牛业、养猪业发展得也非常迅速,实用型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我们的招生量却出现了退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从事畜牧专业教学的教师深思。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使畜牧兽医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从畜牧兽医专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入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畜牧兽医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专业技能尚不能满足专业需要。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课之外,主要是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我校的专业课教师虽然都是高等农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但毕业时间早,专业理论水平已不适应当前畜牧兽医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毕业后大多一直从事专业理论教学,从事专业实践的少,教学上难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教师在掌握原有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先进的畜牧兽医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既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 (二)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方式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应有适当比例,应侧重专业课教学。而目前的教学安排上往往是文化课与专业课对半,甚至于在对口升学的情况下,文化课课时多于专业课。在教学手段上,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自身的问题,采用“黑板上种田”的普教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较直观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实习条件差。 畜牧兽医专业是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直观教具、标本模型、实际操作都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短缺,没有实习场地,学生难以进行必要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掌握专业技能的原因所在。 (四)注重技能“专才化”。 当前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技能专才化,而忽视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时,面向社会,虽有证书,但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却相对不合格,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 (五)生源不足,学生文化基础差。 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自身存在的软硬件不足、就业形势的严峻等问题,职业学校的吸引力降低,学生不愿报考职业学校。而畜牧兽医专业做为“农”字头专业,相对来说脏而累,使得许多希望孩子“跳农门”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学习本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得不降低门槛,实行免试入学,这样一些未能进入好一点中学的学生甚至一些初中未毕业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难度大,学习效果差,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造成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从而形成招生难度进一步加大,招来的学生基础更差的恶性循环状态。 二、改革现状,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打铁还得自身硬”。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畜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专业人才。为此,学校可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也可定期安排教师到现代化养殖场或兽医站去学习实践,学习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诊疗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 (二)改变教学模式,侧重技能发展。 组织教学要突出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参加对口升学的学生,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文化课的课时,但总体仍应侧重专业课的教学。对于不参加升学,毕业后即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可实行模块教学,使学生主攻养殖或兽医等方向,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专业技能的掌握。在专业课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较好地完成教与学、学与练的全过程,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试验室建设,组建专业实习基地。 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仅仅依靠教材是不行的,必须配备较完善的实验室。为此,学校需要配备标本室、解剖室、疫病诊断室等专业实验室。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学校需组建实习基地或校企结合,为教师队伍实践锻炼和学生专业实训、就业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边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了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并培养了 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办学困难问题的核心是师资队伍薄弱及实训基地建设不足,故搞好师资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狠抓教学质量成为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办学困境的主要出路。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关于畜牧兽医课程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全国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部的号召下,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大力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在此形势下,我将自己对本专业的课程改革思考和实践总结如下。 一、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是培养市场上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但毕业后仍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课程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与学的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课程改革要以学生今后就业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认定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职业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相统一,加快课程内涵建设,以往那种“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显然已不适用于现在职业教育。我们的原则是对准岗位设课程,然后分析每个岗位需要哪些课程作为支撑,以此来确定课程的设置。在教学安排上遵照就业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原则。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二、具体措施的实施 (一)深入生产一线,围绕专业建设,积极开展课程改革的调研工作。 1.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专业调研目的是了解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课程的设置能否满足专业职业岗位的需要,这些不是学校单方面说了就能算的事情,必须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生产一线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岗位要求。 2.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教学内容调整。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度。如发现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与目前专业岗位需求有偏差的课程内容,应及时进行调整。比如对《动物微生物》中关于免疫章节的内容可适当进行删减。在《家畜传染病》课程中应加强人畜共患传染病的讲解力度,对目前常发的动物疫病如口蹄疫、禽流感、炭疽病、布病、结核病等疫病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于马的传染病可以不讲,对目前不发的病如牛瘟、牛肺疫等疾病可以不讲或略讲,对牛场常用的“四病”普查程序及方法进行规范讲解与实地操作。 (二)从内涵建设出发,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职业素质形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必要的相关技能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内容的重心所在。所以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中,不仅技能占有较大比例,而且知识和态度的选择与安排也常为技能的要求所左右[2]。高职的理论知识方面,应依据应职岗位需要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与专业知识三者比例,在态度方面,应注重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培养。 1.依照养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畜牧兽医专业高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根据畜牧企事业单位、养殖场和动物医院职业岗位工作和职业能力需求,将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准确定位。 2.课程体系构建。根据人才规格要求,以畜牧兽医专业生产流程主要岗位工作必备的专业技术技能,如畜禽饲养、品种繁育技术技能与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操作等,并与职业工种考核一体化结合为主线,以实践性教学为突破口,以生产性实践教学为主体,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根据实践体系中各项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将主要专业理论教学镶嵌于实践教学主线上,并充分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校企文化融合,双重熏陶学生。将优秀的校园文化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结合,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把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贯穿于工学融合、在企业中办学的全过程。 3.课程的教学运行。分析畜牧兽医专业所对应的畜禽饲养、畜禽繁殖、执业兽医职业技术岗位能力需要,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按照工学融合,在企业中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第一学年学生主要在校内各个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场工读见习,以专业单项技能学习为主,同时利用校内资源完成相应必需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二学年学生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进入校外畜牧兽医实习企业,围绕畜禽饲养、疫病防治、执业兽医职业技术等岗位协岗锻炼。注重学生专业综合技术能力培养,实现二个轮回的岗位循环。理论与实践教学交融在一起,按照工作过程技术环节和生产任务要求,通过以师带徒、现场指导、企业培训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完成相应技术模块理论的学习。第三学年学生在企业定岗并进行顶岗实习。 (三)工学结合核心课程改革 1.课程内容改革。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总体要求理论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度[3]。理论知识要紧密结合实际进行。按照多元整合型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中“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中各个成分的多重、多种综合,选择有价值的重要内容,理论与实践并举,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明确与能力培养相对应的课程地位性质任务,注重课程内容衔接,架构综合化、阶段化、柔性化、个性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采用项目课程开发方法实施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2?郾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工作方法,常规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又称为“填鸭式”教学法,往往是“教师一支粉笔讲到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进行集中授课,但有严重的缺点,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有效得到检验。为此,我提倡进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如:(1)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2)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如在讲《动物普通病》时,教师可给定一个病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开写处方、用药治疗,然后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研讨。(3)采用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是将课堂搬到牛场、羊场、动物医院等地方,充分利用真实的教学场景、实物给学生进行讲解,直观可信。(4)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课件、电化教学、挂图讲解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对畜牧兽医专业校外实训教学的几点研究 摘 要: 在中专校畜牧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校外实训教学活动是整个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强化专业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培养综合性实用人才的有效举措。实训教学成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社工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未来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应当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落实强化。 关键词: 中等专业学校 畜牧专业 校外实训 在中专校教学工作中,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应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为中心,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专业知识教育,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予以强化巩固和有效掌握,如果缺少校外实训的有效培养,学生就很难实现全面发展。在当前各学校校内实训规模与条件存在不足的前提下,开展校外实训工作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我多年从事畜牧专业校外实训工作,积累了充足的经验,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创新教学理念,统筹安排校外实训活动 (一)目标定位准确。中等专业学校畜牧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是农村基层一线相关岗位,如规模养殖场、兽医门诊、动物饲料销售企业,等等。在校外实训工作安排中,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些方面特点进行针对性考虑,将校外实训的培养内容设定在动物防疫、动物疾病防治和兽医药销售等领域的实践技能方面,在选择校外实训单位与对象时便于紧密联系。 (二)时间安排合理。在畜牧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时间分布上,以三年制为例,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校外实训活动安排在最后一学年进行,可在第五学期设置4周左右的实训时间,结合学生的专业与技能状况进行能力巩固性训练,在第六学期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进入到单位进行岗位实习,提前熟悉工作,进入状态。此外,在前四学期的时间里,教师还可以采取分散方式安排学生就近实训。 (三)实现资源互补。在前四学期的实训中,教师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穿插进行,与周围的农技中心、养殖场和销售企业联系,季节性忙碌的时候,分批安排学生进行校外实训,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单位弥补技术力量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训机会。 二、充分开展准备,全面落实各项前期工作 (一)合理选择实训时间地点。为了保证实训成效,在实训的时间与地点选择方面要仔细考虑,在前四学期的实训时间安排上,应当以春秋季节为主,因为在这两个季节,相对属于繁忙的时段,实训内容较为丰富,同时也受实训单位欢迎,增加帮手,地点应当以学校附近为主,侧重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第五学期的综合性实训中,时间应当以实训单位方便为宜,地点尽量距离学校近一点,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训则结合学生的就业期望直接工作,时间、地点为次要因素。 (二)精心编写实训指导材料。在实训时间与地点确定之后,教师还要与实训单位进行研究,共同制定实训的教学目标、措施,以及实施计划,保证整个实训活动有序进行,同时提高实训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实训单位实际情况,编写简练的实训指导材料,为学生实训活动提供必要帮助。 (三)全程跟踪对接实训单位。为了保证实训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还要及时与实训单位对接,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协调处理突发状况,确保整个实训活动能够如期有效开展。 三、强化综合保障,确保实训活动有效进行 (一)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的有效载体,采取多元化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能够为职业教育拓展广泛的生存空间,提高学生综合培养能力,同时能够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打造人才输出的绿色通道奠定基础。学校可从三个方面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首先,可以建立校企技术指导合作关系,利用学校在畜牧生产方面的技术优势,以有偿服务或者技术入股的方式,密切相互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良好平台;其次,学校可以借助用人单位的需求建立实训基地,为用人单位提供岗前实训考察,既让学生有了全面的实训岗位,又为下一步就业奠定了基础;最后,学校还可以与周边的和专业相关单位建立良好互助关系,在业务繁忙时间段提供短时间实训,互助共赢。 (二)注重校外实训培训动员。学生在对待校外实训的态度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是带着学习技术、锻炼能力的目标开展校外实训的,也有的学生是带着散心、放松的心态参加校外实训活动的。对于学生的不同心态,教师应当开展有效的培训动员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首先,让学生明白,校外实训活动是教学中的一个必需环节,能够将大家的理论知识有效运用于实践之中,增强自身能力。因此,参加校外实训活动既是教学的安排,又是自身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要教育学生珍惜学校为大家创造的来之不易的机会,应当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认真学习实践,提高学习成效,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训练,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三)注重校外实训管理考核。每一位带队老师都要向学生再三阐明组织性与纪律性问题,要求学生既要遵守学校制定的实训工作规章制度,又要严格遵守实训单位的规章制度,不仅要认真做好实训,而且要为实训单位留下良好印象。同时,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考勤管理、生活管理、业务评估,为学生的实训综合考核搜集素材,为实训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四、开展总结点评,促进专题科研成果形成 (一)强化学生实训成效点评。在学生开展校外实训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训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成效点评活动,让学生及时弥补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联合实训单位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实训活动进行综合点评,提升实训成效。 (二)强化重点难点问题研究。面对实训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教师应当选准突破口,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活动,站在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等不同的角度开展分析研究活动,充分整合资源,创新思维,寻求突破的途径。 (三)强化科研论文研究撰写。在充分调研与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应当积极搜集素材,做好记录与整理,筛选实训中的良好经验,分析存在不足,分别开展分析与研究,通过科研论文的形式来展示成果,为校外实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在畜牧专业校外实训工作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当高度重视,科学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条件,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产学结合实践教学设计 【摘要】以畜牧兽医专业为试点,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学院、学生、教师共赢”的产学研实践教学原则,以“三围绕”开展产学研实践教学工作,以“五提高”为目标,实现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效果,形成生产、教学并举,服务、培训、就业一体化的产学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畜牧兽医 产学结合 实践教学 1.设计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块教学大纲。 1.1 市场调研。为了设计好畜牧兽医专业产学研实践教学方案,共走访了哈尔滨周边36个养殖企业,问卷调查了27名校友和145名毕业生。调查的结果表明,若使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科学而又符合实际,必须遵循企业、学院、学生、教师“四赢”的原则。只要这“四赢”关系能和谐共存,就能将产学结合实践教学长期友好地开展下去。 1.2 设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产学合作内容。根据畜牧业岗位群分布、教育对象、学生就业趋向,本着以能力为教学中心,态度、知识和技能并重的宗旨。在院企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反复研讨下,确定了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块教学大纲。这套教学文件体现了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五俱全”的实践教学风格。展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场所与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与教学时间、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顶岗实训与学生就业“五结合”的实践教学特色,形成了生产、教学、科研并举,服务、培训、就业一体化的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 1.3 确定产学结合实践教学内容。 1.3.1 筛选课堂搬到企业的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与产学研实践教学相关的11个专业模块(每个专业模块又分一级单元、二级单元和三级单元若干个)。我们从中筛选出实践性强、技术难度大、凸显本专业特点的养牛与牛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3个教学模块作为产学研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将这3大模块的教学场所搬到企业中去。 1.3.2 筛选教师与企业的科研项目。高职学院与企业有产学结合合作关系,学院必须筛选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好的老师到企业中去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和应用技术研究。 1.3.3 确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学校和企业的领导专家组成的董事会,统筹协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共同审议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规模、专业建设、招生与就业等重大办学决策问题,并通过产学研合作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实训场地、办学经费和设备保障。学院与企业签订产学合作协议、实训基地协议、就业基地协议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还可以签订教师在企业中进行技术指标承包的奖罚条款。 2.遵循“四赢”原则,推动产学研实践教学工作。在“互利互惠”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下,我们拟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企业、学院、学生、教师在产、学、研实践教学过程中最大化地达到“四赢”: 2.1 企业赢。企业利用高素质的学生作为生产一线的技术劳动者,不仅可以节省部分劳动力支出,还可以考核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思想素质,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参考;专业教师到企业中来,可提供部分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企业高级管理者走进学校从事部分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将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理念带入学校,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2.2 学院赢。利用企业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学院可节省教育开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院办学的知名度;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科研水平和课改水平;实习与就业相结合,使校企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就业的一种渠道。 2.3 学生赢。学生技能提高,减少了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后熟期”,同时也相对地减少了家庭经济负担,预计学生半年实践教学可以节省经济支出约3000元/人(补助费200元/月•人;伙食费300元/月•人)。 2.4 教师赢。教师可提高实践能力,使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在提高了在业界中的影响的同时,还可增加个人的收入。 3.以“三围绕”为中心开展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3.1 围绕生产程序,开展产学研教学活动。遵循企业生产计划,按企业的生产程序和学校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块;按企业的生产时间安排师生从事生产活动并适当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按企业提出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研发与技术改造;按企业的考核要求规范学生的组织纪律和劳动操作规程。 3.2 围绕教学内容,互聘实践指导教师。学校需要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承担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企业也需要聘请学院的实践教师作为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开展技术改造、培训学员和服务咨询等工作。 3.3 围绕生产技术环节,采用不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 3.3.1 实践教学“五步”程序法。实践教学“五步”程序法为:教师演示――学生模拟训练――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实践――技能考核或比赛等五步教学过程。 3.3.2 理论教学“五步”程序法。在企业中进行理论教学是对已实践的技能进行知识和原理上的认识过程。采取的理论教学“五步”程序法:学生实践总结法――教师提问法――学生讨论法――教师点评法――知识评估法。 3.3.3 减少生产损耗的“五种”技能训练法。为了减少实训过程中的生产损耗,采取观察判断法、口令训练法、模拟模仿法,让学生遵守在减少生产损耗的情况下强化技能训练,达到实践教学的原则。 3.3.4 强化理论知识的“四种”记忆方法。在企业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理论讲座与实践训练之后,还要利用卡片强化记忆法、知识归纳提炼法、问题双方辩论法、师生授课换位法和课后成绩评估法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强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以“五提高”为目标,实现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效果。 4.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在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学习与锻炼,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对企业的忠诚,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2 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4.2.1 提高了教师灵活地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的能力,使有限实践时间得到充分地利用。 4.2.2 增强了实践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利用企业、学校及企业的技术服务对象的各种资源来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 4.2.3 更新了教师的专业理念。提高了教师企业文化意识,提升了教师解决生产技术与难题的能力。 4.3 提高专业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对探索与研究新的教学模式起到推动作用;对传授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起到促进作用;对研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法起到引导作用;对课程体系的改革起到培训作用。 4.4 提高校企资源共享的水平。人力资源共享,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共享,专业资料共享,科研条件共享,使校企资源得到发挥与挖掘。 4.5 提高校企双方的社会效益。双方在合作与宣传的过程中提高了知名度;企业通过学校的参与可提高科技含量和生产员工的全员素质;学校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可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校成为企业首选毕业生的人才库,企业成为培养毕业生首选的工作场所。 5.形成生产、教学、科研并举,服务、培训、就业一体化的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依据技术服务、在岗培训和学生就业的实践尝试,可以探讨如下教学模式: 5.1 形成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的教学模式。把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模块的课堂教学搬到企业现场进行,形成先实践后理论,技能融合知识的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的教学模式。 5.2 企业、学院、学生、教师共同经营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企业与学院代表签订技术指标承包协议书和生产效益承包协议书,教师带领学生以某一个畜舍的单元进行技术指标或生产效益承包。通过技术攻关、科学研究和共同经营来实现“四赢”效果。 5.3 互利互聘式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服务企业客户、培训企业员工,为企业进行技术指导等方式成为企业的顾问。企业中的技术人员通过为学生进行理论授课、技能训练、科研指导,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订等方式成为学院的兼职教师,从而增加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进程。 5.4 学生实训与就业一体化模式。通过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教学,企业可以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与表现优良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学生也可以考查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领导人的胸怀和魄力、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专业技术实力作为自己就业选择的依据。如果符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与被选择的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材开发的思考 [摘要] 笔者通过对本区域内畜牧行业企业认真调研,与同行、同事深入教学研讨,借鉴兄弟院校教材开发经验,结合自己的高职教学经验,认为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材开发应考虑下述几个方面:①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材开发的前提;②课程标准是教材开发的依据;③生产过程分析是教材开发的关键。 [关键词] 课程体系项目化教材教学情境 近1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扩大了数倍,而且在教学平台建设、专业设置改革、课程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与成果。教材是课程建设中一个微观的、操作层面的问题,但却反映了课程建设深层次的矛盾,传统的畜牧兽医专业高职教材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满足不了基于生产过程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的要求。基于生产过程开发的项目课程教材能有效克服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的现象,更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符合服务于区域畜牧业经济的专业培养方向。笔者通过对本区域内畜牧行业企业认真调研,与同事、同行深入教学研讨,借鉴兄弟院校教材开发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高职教学经验,认为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材开发应考虑下述几个方面:①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材开发的前提;②课程标准是教材开发的依据;③生产过程分析是教材开发的关键。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材开发的前提 1.根据本行业调研构建课程体系 笔者通过对本地区畜牧业的工作领域及其工作岗位调研与分析,明确了各个工作领域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主要有六个方面:家禽生产技能、禽病防治技能、牛生产技能、牛病防治技能、猪生产技能、猪病防治技能。综合六大技能,构成了工作岗位两大专业核心能力:动物生产能力、动物疫病防治能力。按照工作岗位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和后续课程开设的要求,将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为:4门专业平台课程,3门专业核心课程和3门专业支撑课程(见表1) 2.依据课程体系配套教学资源 按照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配套相应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拟定、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教材和教学课件的开发、授课计划和教案的撰写等。其中与重构的课程体系配套的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材开发是配套教学资源的重点与难点工作内容之一。 传统的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缺乏;②教材编写的依据不充分;③教材内容不能很好体现本区域畜牧业经济发展特点,更新慢,不能及时反映畜牧业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新材料;④教材缺乏对职业氛围构建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是教材开发的依据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等课程要素,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课程评价。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课程评价与考核等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标准一般由本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行业专家、课程专家和骨干教师,通过对课程所包含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参照课程教学目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学生的基本素质等,遵循系统性、发展性和实用性原则编写的。因此,在开发教材时,要根据课程标确定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深度与广度。 三、生产过程分析是教材开发的关键 1.依据工作岗位确定教材项目 深入规模化、标准化畜牧行业企业调查,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各个岗位应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各种工作任务所必须的专业技能。通过对各个企业岗位设置分析,确定畜牧行业企业所必须的生产岗位设置,将这些岗位整合成教材体系的教学项目。例如,笔者通过对本区域内养禽行业企业调查,通过这些企业生产岗位设置情况分析,确定了养禽行业必须的岗位设置,并整合成教学项目见表2。 2.将工作任务整合成学习任务 参照工作任务确定学习任务就是将工作任务整合成学习任务。由工作任务到学习任务必须经过整合过程,在进行任务整合时必须充分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必须明确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2)必须结合国家畜牧兽医行业职业标准;(3)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专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等职业教育规律,(4)注意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3.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 通过对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一般认为完整的工作过程由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定反馈等6个步骤完成。按照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将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情境设计成任务分析、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操作、检查评定和复习考核等6个步骤。为了便于在教学中进入设计的教学情境,在编写教材时,根据设计的教学情境设置每个学习任务的栏目。笔者认为教材中的每个学习任务应设计任务分析、相关知识、制定计划、实施操作、检查评定和复习考核6个栏目比较适宜。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辉南县畜牧兽医局着力打造现代牧业经济 2010年是实施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的第二年,也是推动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上新台阶的关键年。年初以来,辉南县畜牧兽医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肉鸡、生猪、肉牛等重点产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推进牧业标准化规模经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养殖效益,畜牧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切实完成了全县畜牧业三年攻坚战“两年大见效”的预期目标。 2010年,全县家禽可发展2750万只,同比增长3.7%,完成全年任务2700万只的102%;生猪可发展35.5万头,同比增长6.6%,完成全年任务35万头的101%;肉牛可发展34.8万头,同比增长6.7%,完成全年任务34.5万头的101%。肉类产量可达7.9万吨,禽蛋产量可达1.31万吨,同比可分别增长5%、7 %。畜禽养殖业产值可达10.53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可达2010元。 在规模养殖方面,辉南县畜牧兽医局不断加强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基础服务工作,改善牧业生产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在项目建设方面,吉林国原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应用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动物疫苗项目目前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一期工程处于收尾,预计年底可接受验收;吉林康大兔业有限公司实验动物厂项目已经完成了12栋兔舍钢结构建设,已投入使用。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吉林卓越公司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拓宽产品市场。研发了小康牌畜禽系列饲料、卓越牌鸡肉分割产品和卓别林系列鸡肉精深加工产品品牌,产品已经销往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并顺利进入了香港地区和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国家。 在防疫、检疫、监督方面,截止目前,全县没有动物疫情发生,屠宰检疫率达100%,处理各类违法案件36起。 在畜牧、饲料、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畜禽繁殖改良工作扎实推进。全县已经对200名畜禽繁殖员的阳光工程培训, 全县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播种优质专用饲草0.82万亩,加工调制秸秆饲料15.3万吨。对7家饲料生产企业、57家饲料经销点、115家规模养殖户进行专项检查,查扣过期饲料120公斤,全部进行了销毁。共监管兽药经营户80户,责令整改15户。 2011全县牧业发展将依托全县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用工业化思维、市场化理念谋划现代牧业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政策性支持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加强良种化繁育体系建设,强化动物卫生安全,做强畜产品精深加工,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速扩能升级,建设畜牧业大县,推进全县牧业经济再上新的台阶。生猪发展到38.2万头,肉牛发展到37万头,家禽发展到2800万只。肉类产量达到8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44万吨。全县畜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2.8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2200元。
一、研究缘起 伴随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影视文化在国际传播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纪录片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家庭相册”,对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故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的国家形象长期处于“他塑”和“他者化”的境地。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借助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改变中国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的被动局势?本文以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为例,依托文本分析和符号学的视觉语法理论,探究该片在国家形象建构和传播模式上的创新之处,尝试挖掘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为我国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启示。2021年7月15日,《柴米油盐之上》作为一部中外合拍的纪录片,经由国内外各大平台播出,广受欢迎。截至2022年6月,《柴米油盐之上》在腾讯视频上的播放量达819.5万次,微博话题#柴米油盐之上#阅读量达381.3万次。作为“国家相册”的纪录片,兼具艺术化加工和影视化叙事的特点,能够真实地记录当下场景内发生的历史,更是凝结记忆的重要载体。不同于电视剧的艺术形态,纪录片的叙事直截了当、主题深刻,情感表达融于叙事话语之中,无需浪费观众过多时间,不需要过多“解码”就能够被观众接受。相较于新闻报道作品,影视化展现、非虚构故事创作更适合价值观的隐性传播,更容易让不同文化背景及意识形态的人们接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柴米油盐之上》全篇分为四个章节:《开勇》《琳宝》《怀甫》和《子胥》,分别讲了4位身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平凡却不平庸的小人物。该片通过关心普通百姓的生存困境和心灵,展示出中国人如何受到小康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携手同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研究综述 (一)多模态分析 1996年,Kress和Leeuween在系统功能语言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并出版《阅读形象》一书,对符号意义研究的模态和视角进行补充拓展。视觉语法理论的核心要义主要指:意义的表达不仅通过语言这一种媒介,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多种模态(如图片、文字、表情符号以及声音等)的结合来实现。视觉语法的理论框架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即再现、互动和构图。而在纪录片中,图像、色彩和文本等不同的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整体意义的阐释需要调动各式元素。纪录片作为影像传播的一种形式,是传播中国形象最生动、最直接的渠道之一,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①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评价纪录片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的传播效果,而研究传播效果的重点应当考察作品和观众建立了怎样一种联系,传递了怎样一种情感,或者构建了怎样一种形象。因此,本文主要从视觉语法理论中的互动意义视角分析《柴米油盐之上》,从该片的内容描写和叙事特征两方面展开,探寻纪录片在建构国家形象中呈现的特点与策略。 (二)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对外传播本质上属于跨文化的传播活动之一。传播主体和对象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内容和方法,方可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对外传播的旨趣是研究国际传播中的信息输出部分,将大众传播活动放置于国家的视阈下。由此可见,对外传播以国家为主体,受众群体遍布全球,利用新兴媒介技术来传播国家的信息和国际信息。良好的对外传播工作可以将国家形象以最真实的面貌展现在世界舞台之上,为一个国家在国际合作中赢得更好的舆论环境,加深国家间的交流,促进国际合作,利于国家实现“破局”的目标。②美国学者肯尼思•艾瓦特•博尔丁(KennethEwart-Boulding)于1956年首次提出国家形象的概念。如今,此议题已经成为对外传播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主体意识,国家形象体现着独有的民族特征与国家气质。国家形象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和现代性互动融合,最终凝练总结后形成。③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标签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它的强势与否,会长期持续地影响到国家外交策略及战略目标的实施。国家形象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实体形象、国家虚拟形象和公众认知形象。④国内学者对于国家形象建构主体的探讨主要持有3种观点。第一种是“单主体说”。学者刘小燕认为国家或政府是国家形象传播的主体,学者高波认为政府在媒介化社会中担当着超级传播者的角色。第二种是“多主体说”。学者程曼丽认为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全方位成员的参与,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企业组织和普通民众,因此这是一项由上到下的系统工程。⑤第三种是从国际社会视角出发,认为国家形象传播和塑造的主体还应包括其他国家、国际组织与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国际规范、惯例、制度以及意识形态。这种建构主义视角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和塑造带来全新的认知,即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国内主体塑造的结果,还是处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与其他国际行为体互动的结果。总的来说,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视角大多局限在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这与国内的发展现状息息相关,因为国家形象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国内怎么做。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建设实践也在不断地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传播依据,国家形象建构的主体日益多元化,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呈现出的中国速度和贯彻“以人民为本”思想的实践,为国家形象的塑造积累了良好的事实素材。尽管大部分学者在理论上提出了国家形象建构国际化主体和国内发展现状是根本因素,但是大部分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政府主导或国内多元主体主导的层面。所以,本文想从业务实践角度切入,为国家形象建构的国际化主体取向提供实证依据。 (三)国家形象建构与纪录片的互动脉络 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JosephS.Nye)教授提出的“软实力”(Softpower)概念,受到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的广泛认可。国家形象是可以依靠视觉符号描绘的生动画面,是由多彩故事建构起来的,是一个民族软实力的象征。⑦纪录片便是主要的实现路径,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传播载体,最早实践可以追溯到1979年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作为一次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成功尝试,《丝绸之路》一度引来日本社会对于中国风光的憧憬热潮,同时也为后面展示国家形象的纪录片创作奠定了宏观叙事的基调。所以,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议题内容一直是我国对外传播和宣传本国形象的首要选择,力求将中华文明中独有的文化瑰宝呈现给世人。⑧早期的纪录片依赖于语言符号叙事,解说词占据片子的主要部分。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纪录片叙事开始变革发展,并由主流的语言符号叙事向视听符号叙事过渡。⑨但也应该意识到,中国纪录片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传播职责,讲好中国故事的作品还是较为稀少,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面临更为艰难的局势。因此,需要对一些能够展示当代中国民主、法治、繁荣和进步的社会面貌且具有人性化表达的纪录片进行分析总结,把握其中的精华和进步所在,为未来国家形象建构的媒介化表达提供实证研究的依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作为质性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文本分析和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从片中的多要素符号切入,层层深入,发掘文本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具体来说,多模态话语分析除了解读文本以外,还要对图像、音乐、动画、姿态、图表等复合符号系统进行研究。因为影像意义的表达是依靠多种模态符号实现的,所以孤立地分析一种符号模态不能解释话语的全部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四集的文本内容即由语言、文字、图像等构成的信息结构体作为重点参考的解码依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该专题:对外传播片以中国逐梦小康社会为创作蓝本,展现了中国人民如何凭借自己朴素勤劳的品质和独有的中国智慧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从中折射出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变。该片播出后引发巨大反响,荣获第十一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第十二届芝加哥独立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并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1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柴米油盐之上》的导演柯文思在影视行业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曾获2座奥斯卡奖、4次奥斯卡提名以及16座艾美奖等。⑩《柴米油盐之上》作为典型的中外合拍作品,从平民视角出发,抛弃宏大叙事的手法,是一次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尝试。作为展现中国脱贫攻坚的作品,《柴米油盐之上》在海内外赢得了较好的成绩,故笔者以此为研究对象。 四、符号分析 符号研究为探寻传播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其中皮尔斯的“三元传播模式”利用符号作为传播基础的特性,来探究传播的多维意义与价值。这一模式是对符号解码的深层解读,即受众对符号的理解包含了感知、认知和行为符号类型相互关联的体系,这种复杂性的解读突破了原有普遍认知中的简单指代关系。11具体解读阐释的过程,需要从符号本身、符号对象以及解释项三方面进行。本研究将《柴米油盐之上》放置于皮尔斯的符号学视域下,从解释项出发,可以看出小康社会下平民文化的传播是传播发送者与解释者之间通过这一符号体系探寻共通意义的一个动态互动过程。 (一)图像符号:具化文字表达,补充传播内容 在纪录片中,图像符号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内容,承载着重要的传播功能。通过分析《柴米油盐之上》可以发现,片中的图像符号主要有自然风光、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生活场景。例如,第一集《开勇》讲述的是云南贫困山区村支部书记的故事,选取了日常扶贫工作中的一件重要事务:易地搬迁。片子从主人公日常出现的场景出发,选取典型的图像符号,例如随时会遇到落石的道路、当地居民坚持守护的危房以及政府为居民安置的新楼房。这集从第一视角出发,让观众穿梭在主人公的生活中,揭开了全民扶贫面貌的冰山一角,展现出基层干部工作的艰苦环境和带领村庄走向美好生活的坎坷路程。第一集《开勇》中出现了居民的棚屋、崎岖的山路以及给易地搬迁的居民安顿的崭新楼房所组成的景观,串联起村支书常开勇的扶贫工作历程。移民搬迁是常开勇工作中的一大难点,他希望村民能住上安全的住房,铆足劲号召大家搬迁,但是村民的固有思想和对陌生环境的畏惧为易地搬迁设置了重重阻碍。在常开勇的劝说和鼓励下,王永洋老人的儿女同意跟随常开勇去看看新房子。常开勇自费开车带他们去参观,一路上经过小干溪村散落在道路旁边的破败简陋的土房,奔驰过泥泞的山路,终于在3小时后看到了设备齐全且崭新的安置点。其中,从泥泞的山路到拔地而起的高楼,选择一路上穿梭变换的场景就是选择典型的图像符号,以此告知观众当下扶贫工作的进度和希冀,即扎根在一线的扶贫干部,期望带领村民们告别贫困落后的过去,前往一个崭新的未来。在《柴米油盐之上》中,长镜头也是图像符号重要的运用技巧。例如,在常开勇书记谈及父亲离世时,影片采用了长达40秒的长镜头,通过捕捉其面部特写,完成情绪的感染。小干溪村贫困户王光富一家在是否全家易地搬迁这一问题上陷入两难:一方面家里老人对城里生活不适应,但另一方面孩子的教育环境能够得到改善。《柴米油盐之上》还采用了较多的特写镜头,如对准老人忧愁的面部,聚焦女儿憧憬的神情。在第二集《琳宝》中,张琳儿子在初见母亲时的眼神回避,之后在课堂上的无声哭泣,令诸多网友表示“破防了”。人物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所揭示出来的东西与他们用语言讲述出来的内容,在分量上不分上下。 (二)听觉符号:渲染情景氛围,调动受众情绪 视觉可以给受众呈现最直接的信息,而听觉符号对纪录片的氛围烘托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柴米油盐之上》主要的听觉符号来源于片中人物的声音符号。第三集《怀甫》保留主人公台下练习和台上演出的真实音效,辅之以主人公的讲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王怀甫儿时的训练环境和表演环境之中,更能立体、全面地了解农村杂技演员的成长经历。同时,片子利用方言的地方性特色,激发观众的共鸣,使观众产生亲切感。片中采访了王怀甫的妻儿和父母,可以看到年轻一代说的是普通话,而父母说的是河南方言,彼此之间的对话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老一代的人含辛茹苦地帮助下一代走出去,而年轻一代希望能够回馈父母,铭记人生的根。故乡农村的喇叭声、鸡鸣声以及父亲劳作的电焊声等典型的听觉符号都能够让观众置身于王怀甫的老家,甚至唤起相似的记忆与往事。除了高还原度的听觉符号,《柴米油盐之上》最具特色的是片尾的导演评述。每集结束时,导演都会对本片的选角、主题和背后的原因进行讲述。导演柯文思多次成为奥斯卡获奖者,其专业性和权威性能使片子的制播得到保障。从国外知名纪录片导演的视角来记录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突破性的进步和重大意义,可以让全球看到一个更真实、立体且包容的中国。在接受采访时,导演柯文思表示:“张琳这位姑娘非同寻常,她的故事让人动容。作为一个很独特的中国女性,她身上有着中国女性发奋图强的力量,让人难以忘怀。”12在第二集《琳宝》的开头,导演为了制造视觉上的对比,将张琳娇小的身形与大货车放在一起,引起观众对于这位主人公的兴趣和好奇。这集在表现主人公与其他人物对话时,尽可能地还原他们日常的生活场景,让观众深入张琳的生活当中,并与之产生共情。片中,张琳曾经面临的困境、抉择以及努力都透过细腻生动的场景和其内心独白展现了出来。 (三)色彩符号:彰显历史纵深,拓展影像表意功能 纪录片中的色彩符号对于表达作者情感和传递内容信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故事化表达是《柴米油盐之上》的一个重要特色。色彩是让受众融入故事中的重要方式。该片通过展示一些以往的影像资料,对过往岁月进行追忆,黑白与彩色的渐进体现出历史的纵深感和脉络感。在第四集《子胥》中,频繁的镜头切换配合主人公的讲述,带来一种时光倒流的效果。而暗色调的影像资料和当今多彩生活的对比,让观众切实地感受到当时子胥村村民不畏艰苦、抓住机遇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同时,影片运用暖色调来展示他们的未来发展,即互帮互助,在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时,不忘反哺家乡。这种运用色调差异来表达主旨的方式能够具化一些抽象的概念,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不断奋斗奔向共同富裕的意义。 五、叙事分析 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曾说:“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同我们的实际情形一样重要。正是我们在他人‘心境’中的形象,而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中国故事能否讲好,最主要的是看我们自己所期望的中国形象是否树立于全球认知范围之内。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媒介形象需要符合人类社会共有价值的取向,才能唤起中外观众共同的情感共鸣,提高解码效率。因此,清晰且自洽的叙事逻辑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性因素。 (一)叙事主题:以小见大,个人镜像凸显社会宏大 主题长期以来,中国的主流纪录片功能性过强,传播效果难以达到预期。传统的纪录片常采用宏大叙事的主题、全知干预的视角等叙事方法,但常用来表达意义的符号较为陈旧,往往会使得纪录片成为“宣传”中国形象的工具,易引发西方世界的排斥心理。这与中国纪录片长久以来的范式和理念密切相关,即以英国纪录片学派为主要范式,沿袭列宁提出的“纪录片是‘形象化的政论’”这一理念。《柴米油盐之上》讲述的是一系列鲜活的中国基层人物逐梦小康的故事。如何巧妙地展现中国的发展进步,同时又不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实力的反感和负面联想,需要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第二集《琳宝》通过讲述张琳个人的故事,让观众先对她感兴趣,然后再被故事情节打动。张琳凭借自己的努力,从被家暴的婚姻中逃离,通过开卡车实现了金钱独立和个人成长,最终讲出“女性必须要经济独立……我不会靠任何人”的独立女性宣言,让观众自行体会主人公人格独立后的精神内涵,片子用一个典型人物表达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影片又不囿于对个体的讲述,而会将个体背后的时代背景巧妙地展示出来,微描中国的突破和进步。例如最后仅用简短的一句字幕来点题,即“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从而展现中国社会发展的改变。第三集《怀甫》讲述了杂技演员王怀甫从贫困的农村最终走向国家化都市的故事。片中引用言简意赅的数据,展现出农村人艰辛地融入城市但不忘根的人生历程。纪录片将镜头聚焦于中国社会的当下现象,将个人经历尤其是细节化的故事与历史变迁、时代发展结合起来,借用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隐喻了中国逐渐摆脱贫困、走入世界的这一历程转变。 (二)叙事视角:中西结合,巧妙借用“他者”思维 我国的纪录片一直因为高语境的问题面临着较难传播的困境,主要以他者化视角进行制作,导致大量文本内容存在着背离中国真实形象的问题,让西方对东方叙事形成了刻板印象。而中西合作的作品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理念———以中国视角为主,采用国际化制作模式,用他者化视角讲述全球观众都能听懂的中国故事。在《柴米油盐之上》每一集的片尾,导演柯文思都会以“他者”的身份讲述创作思路,给中外观众提供不一样的文本解读。例如,在第一集《开勇》中,导演以西方的人文视角进行解读,将更多的镜头留给常开勇和他的妻子,这种表述方式兼顾了中西方的不同思维模式,提供了更广阔的对话空间。中西合拍的国际化制作模式越来越成为中国表达国家形象的有益补充,作为一种不同于中方的叙述视角,多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的注入有助于塑造中国全面、立体的形象。同时,作为奥斯卡奖获得者,柯文思的辨识度和专业度可以为中国“形象宣传”的真实性背书,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这对于纪录片的传播效果也有正向的累加作用。 (三)叙事逻辑:多元化的个体影像叙事展现立体的国家形象 我国早期的纪录片在创作上突出的是解说词,以此追求最大化的共同解释项。《柴米油盐之上》以直接意指的字词作为表意的主要形式,视听符号也同样被赋予直接的表意。这会淡化影视作品本身的艺术审美特质,忽视作品背后的含蓄意指和叙事功能。这种模式透露出一种精英文化的取向,发挥的是单向的宣教作用。但是在《柴米油盐之上》中,这种精英化特质被淡化,而更多地关照个人命运和个人内心感受。在叙事模式上,《柴米油盐之上》较好地平衡了真实故事与鲜明主题。每一组故事都是在讲中国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大主题,但在呈现中国社会变迁发展的同时,也将最真实、最全面的个体细节与中国形象展现在镜头面前。导演从400多个人物中选出4个人物,每个人物的形象千差万别,但他们都富有坚韧、温良、正直的品格,代表着最真实、最鲜活的普通人民形象。正如柯文思所言,“我希望每个故事的主角不是独特的,而是典型的。”纪录片正是通过这些独立的个体故事,展现出亿万中国人奔向小康的故事。在叙事策略上,《柴米油盐之上》也摒弃了以往国内纪录片常用的全知视角,不再用画外音讲解,而是以主人公之口讲述故事。“限制视角”的讲述策略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空间,让观众和镜头一起去揭秘故事、探索剧情,激发观众对于叙事的主动理解,从而构建完整的叙事过程。 六、结论 作为一项展示国家形象的纪录片作品,《柴米油盐之上》突破了我国传统主流纪录片创作中“自我言说”和硬性传播的单一特性,摆脱了重理深描的叙事窠臼。该片没有过多描述中国高速发展带来的城市面貌和工程奇观,而是聚焦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普通人,选择“他者”的静观视角来讲述中国脱贫攻坚的基层故事,充满了国际视野。《柴米油盐之上》虽然运用了国家层面的创作方式,但也宣扬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引发共情传播,通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彰显了一种“人民美学”。从片名到具体内容的呈现,《柴米油盐之上》都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拥有细腻的情感和鲜明的性格,体现出中国人民真实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此外,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在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普通人的生活和感情流变可以激发国内外受众的共情。《柴米油盐之上》运用个人镜像叙事手法,通过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多元化的叙述方法以及共时性的叙事时空,将语言、画面及各种符号作为隐喻和转喻的载体,在隐喻映射中构建了“国家形象”的意义空间。这些抽象概念通过影像表达出来,将附着于视听符号上的情感意义传达出去,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国家形象的塑造。透过“他者”的视角,中国元素和中国形象又有了新的象征符号,这种变化和突破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叙事空间,丰富了我国对外传播的传播图式。所谓大国自信,也在盛邀“局外人”讲述中国形象这一实践中展现出来。 作者:董星雨 程欣 刘苏情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体系优化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工程实践的要求,建立了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适合该专业学生进行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内容、设计过程和质量监控,以及设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优化。 关键词:工程管理 培养目标 真题真做 设计选题 过程监控信息化平台 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4万亿投资大多流向了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工程建设领域,由此带来相关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使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迎来了招生和就业都快速增长的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应用性学科,适应建设工程市场的需要培养具备较高工程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就是我们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项目经理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是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而在教学体系设计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专业技能,满足工程建设领域的实际工作要求的关键阶段。如何搞好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设计,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工程实践领域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是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010年8月8日至11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全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会议上,与会代表们讨论最热烈、感到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问题。可见,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所在的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继完成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优化”和“以教育创新为目标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之后,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毕业设计体系的研究和优化,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研究 毕业设计中第一个重要环节是毕业设计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为保证选题的科学性,我们做了深入调研,对大量实际工程选题做了收集、整理和研究,形成了以下研究结论,并且已经应用于本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实践中。 (一)毕业设计工程选题应具有典型性、多样化,且尽可能结合实际工程 我们在一次毕业设计选题前曾对毕业班120人作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愿意选择高层框架结构作为课题。高层建筑涉及到测量放线、深基坑支护、施工防护外架、模板工艺、混凝土工艺、钢筋施工工艺、转化层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高强混凝土施工以及文明施工等实际问题,且常常应用“四新”技术,技术含量较高。这些问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涉及较少,因此能使学生在设计中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知识,适应实际工作需要。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近几年开始选择一些在建工程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在设计开始阶段,要求学生在工地熟悉一周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在实施设计时可参考学习施工单位编制的类似工程施工方案和工程实例。我们已经建立并拟今后继续收集较为典型、毕业设计效果较好的工程形成毕业设计选题库,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毕业设计课题。 (二)制定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应适应工程实践的发展变化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可知目前高校教材内容的更新滞后于工程实践,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跟不上国标规范的变化和工程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如屋面防水的泛水做法规范已修改而许多教材未反映;又如目前结构施工图和构件钢筋布置等普遍采用平法标注,而在工程识图和工程估价的教材中大多未涉及,教学中也未讲授。为了使毕业设计既结合专业理论,更与工程实践的发展相适应,我院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利用实习基地承接的大量工程项目作为学生实训内容,同时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也多在这些实际工程项目中产生,较好地实施了我校被湖北省教育厅充分肯定的以“宜化模式”为代表的真题真做。 (三)毕业设计内容应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很可能贯穿建设项目全过程,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设计、建设准备、施工、竣工验收等过程,相应地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覆盖以下内容,并针对不同选题提出不同具体要求。 1.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特点,主要是项目经济评价和投资估算,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6周。 2.招标和投标。招投标内容较广,一般只做施工项目招投标。招投标的政策性较强,应结合最新的法规政策编写。学生应掌握招投标的主要内容、程序步骤、评标办法、投标技巧以及相关专业技术发展和改革动态。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7周。 设计选题中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的编制,包括国内标和国际标,分别采用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和FIDIC合同条款。相应地,工程项目投标文件也分为国内工程和国际工程投标文件的编制。学生根据一整套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合同文本、现场地质勘查报告、招标文件以及相应的国标规范和标准图集等资料,编制一份完整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或投标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综合标(资质文件和合同条款)、商务标(投标报价)、技术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值得一提的是,商务标中应包括施工图预算或工程量清单报价。此外,国际投标组的学生还涉及到材料设备询报价、综合单价及分析表编制、专用合同条款的拟定、标书英文翻译等工作。设计内容几乎涵盖了大学4年所学的全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将工程计价、工程招投标、施工组织、合同管理等相关专业技能进行了全面训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施工组织设计、项目管理规划或者监理单位的监理规划。应掌握施工方案、施工流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平面图布置、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评价、进度计划安排、质量控制以及安全文明施工方法等。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6周。 二、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环节教学经验和答辩情况来看,要按专业要求和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完成上述所说的毕业设计内容,无疑需要指导老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的悉心指导和在初稿基础上多次反复修改。而且,毕业设计时间学生正好面临研究生复试和求职就业,学生能安心做设计的时间不多。因此解决时间安排的矛盾有两种:一是合理安排课程,保证毕业设计时间;二是本专业要建立适应工程管理专业特点的毕业设计全过程监控体系。 (一)选题监控 为保证选题质量,除了做好选题的研究和题库建设工作,还应建立以下监控制度。 1.建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资格审批制度。我院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具有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设计。此外。指导教师应具有实际设计和研究工作的经验,具有与课题有关的全面的知识储备,治学严谨,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能够做到悉心指导,授业解惑,同时严格要求学生。 2.建立毕业设计内容审核制度。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应该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并且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实用性,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的工程实战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选题应有可行性,应与毕业实习、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提倡“真题真做”,也可模拟实际工程。另一方面,课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知识覆盖面要广,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我院工程管理在毕业设计选题操作中,采用将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按不同建设阶段划分为多个选题,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招标文件的编制,投标书的编制,监理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等,同一个项目不同选题的学生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共同配合完成一个项目完整的工程管理全过程设计文件的编制与实施,使学生在有限的设计时间内得到专业能力的全面锻炼和提高。 3.建立选题分配原则和方法。选题计划确定后应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习就业情况,申报选择意向。要保证独立完成,一生一题,如数人一题,应保证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专题或不同的数据资料。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与学科综合平衡相结合。 (二)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应是互动的,既不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也不是学生一味地请教,重要的是对学生自身内在潜力的激发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这一过程需采取如下的制度保障。 1.建立开题报告制度。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前,必须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依据,国内外对该课题研究的现状,文献资料准备情况。外文文献的翻译,毕业设计写作的总体构思和主要内容要求,以及预期的成果和创新等内容。开胚报告能够体现学生对课题逐渐理解的过程,指导教师应重视设计初期的指导工作,使学生的设计有一个好的开始。 2.建立设计中期检查与后期审查制度。中期检查工作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检查以及教务处、学院对教师和学生随机抽查,教学督导对毕业设计质量抽查。与此相适应,指导教师应该分阶段对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修改完善,督促学生满足设计要求。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积极配合教务处、二级学院及同行专家的中期检查,进行集中讲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同时在不同设计阶段随机抽查并如实记录,留下第一手资料。后期审查工作是在毕业设计结束后,由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全校毕业设计文本随机检查,对所查毕业设计给出综合评价,专业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应对照评审结果开展教研活动,总结经验教训,使后期审查制度发挥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反馈和提升今后工作绩效的作用。 3.建立规范严格的毕业设计答辩制度。毕业设计答辩是对设计过程和成果、专业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能力及态度的一次全面检阅,具体过程包括指导教师评阅,评阅教师审阅,学生答辩和答辩委员会成绩评定。它在整个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要严格学生答辩资格审查,严把答辩关,避免答辩走过场反过来又影响下届学生毕业设计的态度和质量的恶性循环。我院对答辩中反映出知识和能力很差,以及态度不端正、弄虚取巧的学生,限期整改,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学生留级重修。 (三)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方法 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手段与方法千差万别,这里主要介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在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监督过程中一些常用的方法。 1.现场指导。现场指导是毕业设计质量监督的主要形式。所谓现场指导,就是毕业设计质量的监督者,主要是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亲临学生毕业实习和设计现场,在工程实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从而完成对毕业设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指导的职责。 2.随机抽查。随机抽查是指毕业设计质量监督人员根据毕业设计的安排,随机抽取一个或多个毕业设计课题检查,进而了解本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和按进度要求的完成情况的一种常用方法。 3.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指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监控者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毕业实践中系统全面地收集有关毕业设计教学活动和设计工作的信息资料,并对其进行审查、整理、分析和总结的一种自觉的监控活动。 三、提高计算机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水平 计算机技术和工程管理专业软件在各种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也是本专业毕业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我院工程管理实验室已适应实际工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建设安装了下列工程软件,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应掌握运用以下计算机应用技术。 1.CAD技术。要求学生熟练应用基本命令绘制一般平立剖面图,这是一项基本技能,许多专业软件的应用要以此为基础,如工程计价软件、算量软件等。 2.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软件,进行招标文件和投标书的制作,并能对招投标的程序进行具体安排和实施,能编制各程序步骤所需的工作文件,在使用软件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投标策略和技巧,制定和实施评标方法,订立合同等,具备完成工程招投标全过程的设计能力。 3.工程造价系列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建筑安装工程清单计价软件、定额计价软件、工程算量软件、算量钢筋软件。 4.工程项目管理和施工管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常用软件,如PROJECT、P3等,并能绘制横道图和网络图,计算相关网络参数,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 5.文字处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Word、Excel等软件进行文本文件的录入、制版等工作,作为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辅助手段。 四、筹备建立毕业设计网站,尝试构建毕业设计信息化平台 学生在设计中涉及到本专业的各种国家标准和专业规范、施工验收标准,标准图集等内容广泛。以学院为单位尝试构建毕业设计网站,将本院各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常用的一些工具书、标准图集、相关的示范文本、合同文本和国标规范,如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FIDIC合同条款等资料挂到毕业设计网站上,以方便学生查阅和使用资料。此外,我院已通过课程网站等手段,为师生提供网上交流平台,实现实时互动式辅导,不仅使学生的疑问及时得到解答,还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并且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各种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摘要:分析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评价、需求。结果表明,就业形势较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高;接近九成的毕业生从事土木及相关专业,主要分布于福建沿海地区;需求双方一致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着重加强道德品质、实践经验、专业基础、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形势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置的一个专业。[1]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2]随着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持续增长,目前尚处于不饱和状态,[3]据预测,未来的需求是2015年为773.79万人,2020年应为1021.64万人。[4] 在对工程管理专业人员数量急剧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其质量的要求,国内学者纷纷对此进行了研究。[5-9]本文以教改项目为依托,从2010年开始设置调研:在校生的就业意向调查、跟踪,对往届毕业生的现状和需求调研,对省内用人单位需求调研。以辅助学生更加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就业技能,同时也可以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修整和教学改革的一个参考依据。 一、毕业生就业相关调研 1.一次就业率 工程管理专业2003级至2008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图1所示。调研数据显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前就签好就业协议的比例均在92%之上,这一比例高于麦可思调查研究的最高值90.4%”,[10]说明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 图1 各年级的一次就业率统计图 2.毕业生的就业区域 连续六届的毕业生就业区域总体分布如图2所示。从图2可见,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厦门市,有将近九成的毕业生都在福建省内沿海工作,仅有15%的毕业生就业于省外。这一现象主要与厦门理工学院“服务海西”的办学定位有直接的关系,也与厦门理工学院在福建省内,尤其是厦门市工程服务行业立下的良好口碑有一定的关系。 图2 毕业生的就业区域总体分布百分比图 3.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情况 连续六届的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如图3所示。从调查的情况看,截止到2013年2月,历届毕业生中有87%的人从事对口的土木类工作,8%的学生考研成功继续深造,还有5%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转行做了其他工作。87%的专业对口比例在厦门理工学院的众多专业中名列前茅,亦高于麦可思的全国调研数据。[10] 图3 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表 4.毕业生的就业领域 对专业对口就业人群做了进一步详细调研,结果如图4所示。主要的就业领域分别是造价咨询、现场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策划营销及其他相关行业。前四者所占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7%、24%、13%和8%。在占总统计样本10%的“其他相关”分项中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设计、土建主管部门公务员、土建相关事业单位和其他所占份额相当,招考的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仅占其中的1%。另外,厦门理工学院在2008级工程管理专业中设置一个造价方向,学习重点和就业情况就有了明显的倾斜,大三时的就业意向统计有42%的学生计划往造价方向发展,毕业当年40%的学生直接从事造价咨询行业。 图4 对口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分布图 5.就业中所用到的知识来源分布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土木类专业,对于专业技能的依赖性也相对较强,通过调研分析,毕业学生在工作中用到的知识来源如图5所示。通过实践渠道获取工作中所用到的比例高达81.6%,其次是比例为55%的在校期间的课堂教学所获得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对有限的课堂授课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也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选择该项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是42%,其次是工作期间单位的针对性培训,所占的比例为38%。同时,从后续的跟踪和访谈中了解到专业基础部分知识扎实与否对学生工作后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 图5 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获取途径分析图 二、用人单位的调研 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监理、咨询、房地产等行业,样本涉及省内外,省内以毕业生主要分布的厦门市企业为主,涵盖了省内其他区域,并辐射到国内其他省份,厦门市、省内和省外的样本个数比例分别为57%、29%和14%。 1.企业对学生的评价 通过对合作单位、实习基地和友好企业的面谈、问卷调查与电话访谈等方式收集用人单位对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表现得到了较好肯定:接近90%的良好评价率,15%的优秀和7%的合格比例。 2.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宏观需求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道德品质、执业能力、吃苦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稳定性,调研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道德品质以74%的高比例排在第一位。道德品质即人品,职业技能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进行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土木及相关行业作为基础学科,其工作性质相对比较艰苦,因此吃苦精神以65%的比例排在用人单位对员工素质要求的第三位。因为土建行业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两项分布以68%和59%的比例排于第二、第四位。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减少培养新人的成本,企业急需岗位胜任性高的人才,因此稳定性成为企业关注的素质之一。工程项目由于时间的紧迫性,需要协同工作,良好的团队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3.企业对各类证书的青睐度 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证书和国家执业资格证书占了青睐榜的前两位,在前五届的全国算量大赛中厦门理工学院获奖选手的业务能力得到了业界认可,尤其是三年连续蝉联全国总冠军和若干一等奖获奖选手在工作岗位的表现更加肯定了这一点,后续在国赛中获奖的选手可以在厦门市五家共建单位中获得免试用期直接录用资格,因此目前该项是最为有利的录用条件。职业资格证书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是应聘者实际的能力证明外,还有增强企业硬件的作用,也是有利的条件之一。此外,软件的操作在统计数据中居于第三位,源于涉外工程的增加,企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图7 企业对各类证书的青睐度 4.就业学生的稳定性情况 从图8中可知,在就业的一年半左右跳槽人数比例经历一个小高峰达到12.3%,跳槽时间与考证有极大的关系,有着一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已经获得证书再到就业市场可以谋取更好的发展机会,或是因为经过一年的实践工作调整个人的就业发展方向。5年是另一个高峰,达15.1%。根据笔者追踪调查发现,其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由于工作能力较强而被猎头挖到了更好的岗位。调研中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第1~2年间跳槽的学生中90%以上的人会有第二甚至第三次跳槽经历,而在四年以上才跳槽的毕业生则相对稳定。跳槽的主要原因统计:期待和实际不对等、谋求更好的待遇岗位或更高的职位。 图8 就业中跳槽时间和比例情况统计 三、大学生应注重培养的各种能力 结合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样本调研发现,工程管理专业在校生应该着重培养的素质如图9所示。 图9 大学生应注意培养的能力 从用人单位对招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有88%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迫切希望毕业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和工程实践吻合度较高的实训,以减少到岗后企业培训的人力、物力成本。其次是比例为74%的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基础能力是应聘者后续强劲发展的有力支撑,在随后的进一步提升中有很大的影响。软件的应用能力在初入职时较为看重,后续的要求反而弱化了一些。而自学能力以72%的比例位于第三。在工作以中,对于行业的政策变化、技术更新和市场变更,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和创新。 详细区分后发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也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等级而异。企业关心的问题是人才的流失率、岗位胜任性、人才的进取心及其从属性。 四、结语 通过对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一系列调研,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通过追踪厦门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连续六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示,各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高达92%以上,九成以上的学生就业于以厦门为主的福建沿海地区,87%的毕业生就业于对口的土木类工作,集中在造价、施工、监理和房地产等领域。用人单位对厦门理工学院学生良好和优秀的评价率达到九成以上。 其次,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的主要来源渠道为:通过工程实践、在校期间的课堂授课吸收、在校期间的课外兴趣活动获得和工作期间单位的针对性培训中培养。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在专业技能大赛中的获奖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软件操作类证书的关注度较高,这三者都直接反应了应聘者对专业的精力倾注度和实际执业能力的重视程度。反过来,由于用人单位的这一关注,学生跳槽的第一个小高峰也和证书的获取时间有一定关系。 最后,综合岗位需求,应注重培养学生在道德品质、实践经验、专业基础、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建议 摘 要: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是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文章主要为提高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提出了合理选题、建立有效指导团队及把好成绩评定关等建议。 关键词: 毕业设计 工程管理 指导模式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训练,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扩大、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上工程建设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习。因此,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就成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必须思考的课题,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断尝试与努力,特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参考。 1.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设计课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一个良好的课题能强化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圆满地完成毕业设计。因而毕业设计选题要注重课题的实用性、教学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拿到实用性强的课题的学生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与实际结合的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课题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实际、生活实际。而注重课题的教学能使知识承上启下,一方面丰富原有知识,另一方面保证知识的前后连贯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原有知识,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综合学生所学知识。 (2)能结合学科特点。 (3)尽可能联系实际。 (4)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根据以上要求和鉴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多集中在工程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和工程造价确定与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编制方面,因而笔者认为其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其工作量在满足要求的同时,能使学生在工程造价的确定和项目管理某一阶段的实际工作方面得到锻炼。所以学生选题应切实遵循来源于实践并考虑其教学性的原则。 (1)教师参加的产学研横向课题,真题真做,为委托单位提供服务; (2)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切实为实习单位提供服务; (3)教师挑选的工程规模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假题真做。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应注重课题资料的积累,尽量选取最适合教学内容又贴近生产实际的课题,完成资料库的建设,为今后课题的不断完善打好基础。 在确定选题时还要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差异。学生不可避免地在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课题的预备应有层次性。否则,太简单的课题将使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轻视的态度,草草了事,或过早地完成设计而影响其他学生;而太难的课题使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产生畏惧感,最后由教师手把手地教,甚至由教师一手包办,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分组时应该合理安排,而在布置课题时,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的设计课题应有所不同,尽可能符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及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要求。 2.为学生落实好对口实习单位,以便学生扎实实习,充分调研。 通过实习(调研)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在资料收集、方案确定、资料查询等环节获得必要的训练。也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初选毕业设计题目。 为使学生能够做好实习工作,并受到适应现场、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训练,以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筛选落实好对口实习单位,使实习能够达成下列实习(调研)内容与要求。 (1)了解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生产、科研的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提高工程管理素质。 (2)独立深入与毕业设计课题有关的单位、部门了解课题的来源及提出的依据,了解与毕业设计课题有关的实际知识。收集有关的数据、图表、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及研究,对课题设计方案起到指导作用。 3.构建高效教师指导团队和指导模式。 (1)逐步建设高效精干的毕业设计指导团队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因而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鉴于目前部分教师一直在校学习到博士毕业,缺少工程管理实践经验这一现状,要提高毕业设计指导质量,有必要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互补的指导团队以满足设计需要。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指导模式是目前最高效的指导模式,学生既可以得到理论提高,又能很快得到工作能力的提升,满足就业需要。因此,学校应该考虑聘请一定数量的有经验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加入指导团队。 (2)构建互动式的指导模式 指导教师布置给学生任务后,要指导学生分析课题,确定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技术资料,注重设计方法和合理使用工具书。学生设计时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指导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速度,及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启发其独立思考。在设计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设计完成后应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对自己的设计过程做全面总结。 因此,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就要实施全过程监控,分阶段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构建互动式的指导模式,把指导过程看做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把指导教学看做一个动态发展的并相互影响的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指导教学模式的优势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所想所知,了解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难题,尽早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从而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主体。 4.认真组织好答辩环节。 答辩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次“口试”,也是学生在校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次综合检验环节。通过这一形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总结设计过程,检验其应变能力及自信心,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答辩主要考查学生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答辩的过程实际是帮助学生总结的过程。所以在答辩过程中,答辩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在设计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分析设计效果,找出不足及改进方法,帮助学生把实践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答辩,有助于学生提高应变能力及自信心,为真正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5.建立实际可行的评价指标与标准,严格做好成绩评定工作。 毕业设计评定成绩的根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毕业设计的质量;二是答辩的表现。毕业设计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作用,所以,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请有关专家对能反映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制定毕业设计和答辩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是合理确定评分标准,尽量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构建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并将其在毕业设计任务下达时同时下发给学生,以便使学生为完成好毕业设计环节做出最大努力,使教师把好设计的每一关的同时做好最后的成绩评定工作。 总之,要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就要围绕选定的课题,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设有工程管理专业人士参加的指导团队,严格过程指导监督,把好每一环节,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使毕业设计环节真正成为与学生就业工作对接的桥梁。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摘要:通过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调查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结果表明,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各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主要在水利电力等行业的大型央企就业,综合素质较好,获得用人单位好评。但学校需要加强专业外语的教学,适当拓展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和地域,以求获得更稳定的就业。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置的一个专业。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源于1978年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业,1988年在水电行业内率先开办了工程概预算专业(专科),1993年开办基本建设与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并入工程管理专业。学校该专业在2007年被湖北省确定为立项建设的省级品牌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立项建设的国家特色专业。 本文以教研项目为依托,结合学校实际,对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近五年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调查和分析,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也有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多地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输送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反映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的具体情况的优劣程度。就业质量既要反映客观的就业状态,又要体现主体的主观感受,同时还应考虑就业对社会的贡献。 (二)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结合学校就业指导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实际情况,采用量化指标,选取了6项评价就业质量的指标。 1.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提高就业率是保证就业质量的基础,就业率是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毕业生供需比。毕业生供需比是指当年毕业生的总数与社会用人单位对一个学校毕业生的总需求数的比率。它可以大体反映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 3.毕业生薪酬水平。毕业生薪酬是指用人单位根据毕业生从事的岗位、贡献所支付的工资性收入。薪酬高低在一定层面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4.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专业相关度是反映毕业生从事专业是否对口的一项指标,可以检验专业设置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一般认为,专业相关度越高,就业质量越高。 5.毕业生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包括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就业地域等指标,能有效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状况。 6.毕业生社会认可度。毕业生社会认可度可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这两个角度来考察。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其对自己所选职业是否满意,能反映其就业质量的状况。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是否满意,体现了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的程度。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近五年2010届到2014届共有毕业生586人,根据学校每年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及毕业生需求情况,对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及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同时为了真实了解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对该专业近五年的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主要用于分析毕业生薪酬水平、毕业生专业相关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指标。本次调查选取签约毕业生120人发放网络问卷,回收问卷75份,有效问卷68份。调查用人单位30家,发放问卷30家,回收问卷28家,有效问卷25家。 (一)毕业生就业率 工程管理专业2010届到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如图1所示。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3%之上,说明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 (二)毕业生供需比 根据历年在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及用人单位在学校就业网上的需求信息,毕业生供需比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供需比都在1:3以上。一方面是因为本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 (三)毕业生薪酬水平 学校2014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月收入区间分布图见图2所示。有57.20%的人月收入集中在2500-4000元区间段,有22.55%的人月收入集中在4000-6000元区间段。总体来说,毕业生薪酬水平较高。 (四)毕业生专业相关度 毕业生专业相关度情况如图3所示。历届毕业生中有90%的人从事专业相关工作,8%的学生继续深造,还有2%的学生转行做了其他工作。 (五)毕业生就业结构 1.就业行业分布。毕业生就业行业统计表和分布图如表2和图4所示。分析发现,除一部分读研继续深造之外,大部分毕业生流向水利水电及工民建行业,最多的一年占了74.26%(2011届)。这也体现了学校面向服务行业这一定位。近年来流向其他事业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和其他企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基本维持稳定。 近五届毕业生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就业情况如图5所示,在施工单位就业占68%,在建设业主单位就业占18%,在咨询单位就业占10%,在设计单位就业占4%。 2.就业地域分布。就业地域分布如图6所示。毕业生到经济发达和水电施工项目相对集中地区的就业人数比例较高,如近五年来到华东、西南、中南等省市就业人数比例为89.49%,华北、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拓。 (六)毕业生社会认可度 1.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主要从毕业生对签约单位和就业职位两个维度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价,如图7所示。数据显示,近五年毕业生对签约单位和就业职位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2.用人单位满意度。如图8所示,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评价较高。 三、结论 当前三峡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各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3%以上,主要分布在水利电力、工民建等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主要从事施工管理、房屋建筑、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工作。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好,能吃苦、肯钻研、勤奋努力,在现实工作表现中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强,获得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但是工程管理专业就业行业以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为主,毕业生外语水平一般,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及基础设施产能走出去的战略,需要加强专业外语的教学。同时要适当拓展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和地域,以求获得更稳定的就业,减少行业可能萎缩带来的风险。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多学科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是通过项目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构建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专业化的全过程工作分解结构,以适应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管理的需求。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生命周期;项目化 0 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介于工程技术和管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涵盖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个方面知识,涉及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培养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更注重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一个主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领域具体问题的专业技能。本文提出基于项目化的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以实际工程项目导向来设置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工作分解结构设置毕业设计内容体系,建立项目管理全生命周期阶段性、细分化、专业化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的引导,体现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培养学生系统性地运用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具体任务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1 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项目是为创建一个独特产品、服务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种临时性工作[1]。每个项目都会在某些方面是独特的,项目的成果是唯一的,项目管理专业化分阶段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因此,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借鉴项目管理专业化的方式方法,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项目导向来构建毕业设计模式,体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从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工程管理包括了从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分析、设计与计划、执行与控制、经营及后评估等多阶段的工作,如图1,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根据不同项目阶段的内容和工作特性开展项目的专业化管理活动。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也必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要求深入到项目的各阶段工作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接受经济、技术、管理、咨询等多方面专业性的锻炼。因此,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是指在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依托具体的工程实际项目,按照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以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工作分解结构设置毕业设计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可行性分析、项目规划、执行、结束等方面,学生根据专业所长、实习或拟就业的岗位选择其中的一个工作分解结构,完成项目活动层面的具体任务,从而提高学生领域内的专业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2 项目导向的毕业设计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既要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又要联系工程项目实际,体现工程的实际生产经营管理需要和专业发展的方向。从图1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建设项目各个阶段作为研究对象,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涉及到很多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众多具体任务,各阶段、任务相互衔接,相互制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选题的目标定位要明确具体,通常是本学科专业知识在具体工程项目某一方面的体现,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是一项单项工程,也可以是一项单位工程。 以项目导向的选题主要体现在,项目的选择必须是实践基地、实习单位或调研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针对该项目在建设程序中的不同阶段,形成以各工作阶段为特征的选题,每个阶段任务可以作为一个毕业设计选题,体现出工作分解的专业性的教学内容,如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方向)可以是某一建筑项目的招投标阶段,具体包括投标分析、投标决策、投标价、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工程投标文件编制等相关的专业知识。选题不能大而全,最好是项目某阶段的工作分解任务,如果选题较大,可以将选题分解成有明确界限的小选题,真题真做,根据学生的专业所长,细分化,专业化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以x题内容的连贯性来反映工程项目建设的规律性,向学生完整地展示本专业工作的基本特征,使学生体会到项目建设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需要服务于项目建设的总目标。 3 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 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任务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如投资决策阶段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市场分析、技术分析、经济分析、资源利用分析、实施进度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各方面任务。相应的毕业设计内容涵盖了从项目投资到后评估的整个生命周期环节,覆盖了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运用工作分解结构对项目的工作范围进行界定,将整个项目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毕业设计的内容体系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在一个实际工程的工作范围内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单元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和交付成果。因此,毕业设计内容体系可以根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分解单元进行设置。如表1。 将一个项目分解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每个阶段任务和选题内容要求相对完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够独立完成,从而在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管理专业化的能力培养。 ①项目策划决策阶段,根据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侧重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主要能够进行工程经济分析、融资方案设计、投资估算,进而能够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②设计与计划阶段,主要确定项目工作范围,进行项目工作结构分解,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建立项目管理系统,确定标准质量及招投标管理,毕业设计选题主要侧重于国内标的施工项目招投标文件编制(综合标、商务标和技术标),工程计量与计价。 ③施工阶段,包括监督、跟踪、诊断项目实施过程,协调各参与方的工作,进行进度、成本、质量、风险控制,材料、设备、现场、环境信息管理等工作。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主要侧重于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进度、成本、合同等工作分解结构的项目管理。 ④结束阶段,包括项目的验收、交接、费用结算,项目运营、项目后评估等工作,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侧重于项目后评估和运营使用的物业管理。 ⑤计算机应用软件平台,随着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软件在各类工程项目管理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实践教学平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应该具备的各项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技能,增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往往也需要通过建立模型或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和实现。在建模和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与数据处理的能力,以及利用工程管理专业软件进行设计、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CAD技术进行绘制平、立、剖面图及Excel等文本软件进行文本处理,为专业软件的使用打下基础;能够熟练掌握工程造价软件、算量软件及BIM软件的应用;能够熟练应用招投标软件进行招投标文件的制作;熟练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软件,能够进行项目管理及施工组织的管理控制工作。 基于项目化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构建工作分解的毕业设计内容体系,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选题要依托本校的学科专业背景和资源优势,注重产学结合,力求有益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与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应用。通过专业软件等辅助功能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学生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获得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实践能力锻炼,对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建议 摘要: 近年来受房地产和建筑行业不景气的影响,部分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产生了怀疑。为了给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就业的方向指导,文章以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深入调庆工商大学2003级到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目前的发展状况,并运用spss软件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的结论可以为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指导建议,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生调查;就业;职业规划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之后新设置的本科专业,一部分高校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演变而来,其余一些高校则新开设了此专业。截至2014年,工程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14.6万人,有476所学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已接近大土木专业中土木工程的人数①。重庆工商大学作为一所具有财经特色的院校,其工程管理专业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给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提供就业方向指导,课题组成员深入调查了本校2003―2011级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就业前景,旨在为本专业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指导建议,同时帮助大学生培养专业相关能力,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调查过程及方法 2014年12月到2015年6月,课题组开展了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设计、制作、发放及数据回收、统计工作[1-2]。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重庆工商大学2003级到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课题组采取部分抽样调查方式,通过QQ、邮件等方式联系各届毕业生,邀请毕业生通过问卷网络平台参与网络问卷调查。重庆工商大学2003级、2004级工程管理学生各有1个班,平均每班40人, 2005到2011级学生每届2个班,平均每班40人。粗略统计,2003到2011级工程管理毕业生合计480人。本次抽样调查共抽取了每个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约240份,但由于部分毕业生联系方式变更,本次抽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69份,问卷回收率约70%。 此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5个问题,分为基本信息(性别、毕业学校、毕业年份)、所在单位情况(生源地、单位所在地、所在单位性质)、就职情况(第一份工作来源、毕业到工作所用的时间、工作性质、职位、薪酬等)、建议与评价四部分。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 被调查的169名毕业生中,男性约占69%,女性占31%。调查同时发现,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男女比例差距越来越小,甚至越来越接近,男生比例不再占绝对优势。这表明近年来选择工程管理专业的女生比例在增加。被调查者中工龄1~3年的毕业生达到26%,3~5年工龄的占50%,6~8年工龄的占24%。 1.毕业生性别与工作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从工作单位的性质来看,选择进入民营及私营企业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达到73%,而进入政府机关、国企和外企的男生比重均高于女生(图1)。此调查结果表明,民营及私营企业仍然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从工作岗位来看,男生中从事“管理+技术类”岗位的比重约占70%,单纯的技术类所占比重最低,而女生从事技术类、“管理+技术类”岗位所占比重几乎持平。女生从事管理类岗位所占比重略低于男生,但从事技术类岗位的比例却远高于男生(图2)。调查表明,女生更倾向于进入私营或民营企业,而男生则更多进入国企或政府机关,从事管理岗位的也更多,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升职。 2.毕业生工作区域及工作单位性质 从工作区域来看,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约66%在重庆主城工作,约21%选择了在重庆区县工作,选择在乡镇工作的仅占1.78%,其余的则在外地或其他区域工作(11.8%),区域差别明显。虽然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在重庆市区及周边工作,但通过对毕业生的交叉对比发现,选择在重庆主城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下降的趋势,而在区县或外地工作的毕业生比例逐渐上升。这一现象与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由一线城市扩大到二三线城市的趋势吻合,同时也表明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逐渐走出重庆,服务于其他省市和地区。 3.毕业生在当前单位的工作年限 横向对比来看,工作年限在1年内的以政府机关居多,工作年限在1~3年的主要集中在外企或合资企业,工作年限为3~5年及5年以上则以事业单位和国企居多。纵向对比可以看出,在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中,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往往工作年限较长,绝大部分毕业生工作了3~5年及5年以上,在民营及私营企业的毕业生工作年限在1年内的居多(表1)。事业单位和国企福利待遇相对较好,毕业生看重其稳定性。工作年限在1年内的民营企业最多,说明其人员流动性大,毕业生选择范围大。 4.单位性质对薪酬的影响 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中毕业生低薪所占比例较多,约一半的毕业生薪酬在3 000~5 000元,8 000元以上所占比例为0。在国企、外企或合资企业、民营或私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薪酬集中在5 000~8 000元区间。月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高薪人群也集中在国企、外企、合资企业及民营企业,其中外企、合资企业的比例最多(图3)。结合表1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薪资虽然较低,但工作较为稳定,人员流动性不高,毕业生更看重其工作的稳定性,而在国企、外资或合资企业中的毕业生更看重其薪资待遇。 5.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 在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中,只有外企或合资企业的用工签约率为100%,无未签用工合同的情况。其他四类单位均有不签用工合同的情况,其中政府机关的比例最大。从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来看,除政府机关外,其他性质的单位签订3年以上合同占绝大部分,且事业单位、国企、外企或合资、民营及私营签订5年以上合同多达一半以上(图4)。调查表明,政府机关对员工考察更为严格,签约更为慎重,企事业单位更注重人才的稳定性,从而更倾向于签订长期合同。毕业生在择业时应权衡不同性质单位的利弊,慎重选择工作单位,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6.毕业生工作来源及花费的时间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或社会招聘获得第一份工作,少部分依靠亲友引荐。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前已找到工作,次之为毕业后一个月内,毕业后3~6个月找工作较为困难(表2)。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本专业学生自主能力较强,市场接受程度较高。企业招聘大多在春秋季进行,冬季为招聘淡季。毕业生应看准招聘规律,抓住招聘时机,以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二)毕业生就职情况分析 1.毕业生目前工作与专业的关联 统计表明,s89%的毕业生从事的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余11%选择的是与本专业不直接相关的工作。此外,从毕业生目前就职的企业类型来看,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有70%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建筑公司工作,其余10%的毕业生选择在咨询公司及估价/造价公司等中介行业工作,9%的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工作,选择“其他”的毕业生达到11%,主要从事金融工作,这和重庆工商大学的财经类特色优势密切相关(表3)。 2.毕业生职位分析 统计表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中大部分仍在基层岗位工作,接近70%,中层管理者约占26%,高层管理者仅占1%。交叉对比发现,中层管理者约70%,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其余30%工作年限在3~5年或5年以上,表明工程管理毕业生晋升快,晋升年限短。这一结果与毕业生就职以来的职位变化基本吻合,超过半数毕业生事业处于上升阶段,极少数人职位下降(表4)。 (三)毕业生工作性质、职位、薪酬与专业的相关性分析 1.毕业生目前职位与专业的相关性分析 被调查的169名毕业生中,共有150人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公司、造价/估价公司和相关的咨询企业),19人从事与专业不直接相关的工作(集中在金融、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营销领域)。在从事与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人员中,基层管理者占69.33%,中层管理者占27.33%,高层管理者几乎没有。而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19人中,基层管理者占73.68%,中层管理者占15.79%,高层管理者占5.62%。两者比较,基层人员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位居中层管理者的比例较高,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位居高层管理者的比例较低。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与专业直接相关行业晋升的难度更大(表5)。 2.毕业生目前职位与工作岗位的相关性分析 169名被访毕业生中,无论是管理类、技术类或“管理+技术类”岗位,基层员工都占绝对比重。其中,技术类岗位约占91%,远远超过管理类和“管理+技术类”的比重。从事管理类、“管理+技术类”工作的毕业生在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中所占比例基本持平,管理类毕业生位居高层的比重在三者中最多,占到7.14%。而技术类岗位毕业生在中、高层管理者中所占的比例几乎为0。由此可见,从事技术类岗位的毕业生职位主要集中在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大多从事管理类和“管理+技术类”,其中高层管理者主要从事管理岗位。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管理才能以及“管理+技术”型的复合型人才更容易得到晋升机会。 3.毕业生目前薪酬与是否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关联 为了解毕业生目前的薪酬与所从事工作及专业是否有关联,课题组成员将毕业生的薪酬与他们从事的工作进行了交叉分析。统计表明,收入在8 000以下的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和不相关工作的比重几乎持平。在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员中,每月收入8 000~10 000元的占10.67%,收入在10 000以上的占11.33%;从事非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员中,收入在8 000~10 000的占0%,收入在10 000以上的占21.05%。两者比较,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在8 000~10 000元的更多,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更多。 由此可见,是否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与目前所在职位关系不大,不论什么类型的工作,综合能力是职位高低的决定因素。选择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大多因为薪酬较高,本专业相关工作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薪酬相对较低。 4.毕业生目前薪酬与工作职位的关联 (1)中、高层管理者大部分薪酬在5 000元以上,50%中层人员的薪酬达到8 000元以上,仅有20%的中层人员薪酬低于5 000元。基层员工薪酬在5 000元以下的近60%,极少数能达到8 000元以上的高薪(表6)。 (2)从卡方检验表中得知,皮尔逊卡方(Pearson chi-Square)分布值为p 图5毕业生薪酬与工作职位的卡方检验结果(3)职位与薪酬呈正比。毕业生应做好职业规划,职位升迁的同时创造更高的价值空间。 5.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变更情况 (1)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调查。通过对169名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有6.51%的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现状非常满意,有68.05%的毕业生比较满意,对目前工作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共计25.44%。 大多数毕业生对现状比较满意,少部分不太满意,处于非常满意、很不满意两种极端情况的为极少数,大多数毕业生目前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2)毕业生工作变更分析。参与调查的169名毕业生中,从未变更过工作的约占51.5%,变更过1~2次的约占36.1%,12.4%的毕业生变更工作3次以上。 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较为满意,极少数处于不稳定的工作状态中。大部分毕业生更换工作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以及升职机会,其次是由于兴趣爱好、特长及工作经历,极少部分因为他人原因更换工作。毕业生总体适应能力较强,职业追求基本围绕升职和加薪(表7)。 (3)毕业生目前职位与工作变更的关联。统计表明,高层管理者中,有50%的从未变更过工作,另50%则变更工作2次,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方面,高层管理者的经验能力强,薪资待遇高,不会轻易更换工作;另一方面,一部分能力较强的毕业生通过跳槽获得了目前的高层管理者职位。而近一半的中层管理者变更过1~2次工作,变更3次以上的约为1/5。基层员工60%未变更工作,极少数变更3次以上(表8)。适当变更工作有利于积累经验与人脉,培养自身能力,但频繁跳槽会对升迁带来不利影响,变更工作应慎重。 其次,通过列联表分析,从卡方检验表中得知,皮尔逊卡方(Pearson chi-Square)分布值为0.21%,说明工作变更对职位的影响显著。目前所在职位与毕业后变更工作次数通过线性间的联合检验(Linear-by-Linear Association),双尾检验p=0.01,说明目前职位与薪酬存在线性关系。 三、基于本调查结果的就业建议 (一)男女生在职业定位上要体现性别差异 (1)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相关工作的男生占大多数,且男生就业发展趋势更好。调查数据显示,女生基层员工的比例为80%,而男生为65%。中层管理者男生比重为30%,女生为13%,中层管理者中男生所占比重超过女生的两倍。男生为高层管理者的比例为1.69%,女生为0。 (2)性别在行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工程管理专业的男生相对较多,男性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女性由于自身的生理条件限制,加上社会上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从事工程管理类职业有一定局限性。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女性较多从事管理类工作,说明女性的专业技术相对男性要差一些,而管理类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强。因此,对于在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女生而言,应该合理定位,规划好就职方向,在校期间应加强对经营和管理类知识的学习。毕业后,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内的管理类岗位。 (二)兼顾技术及管理知识 管理能力是成功就业的奠基石。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主要偏向技术和管理兼具的人才,建议在校学生首先要学好管理相关的学科,其次要通过加入学生组织和社团,培养团队意识,积累团队经验,提高管理能力。 (1)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相关工作,毕业生要注重长期发展。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薪资逐年提升,工作年限超过5年,大部分毕业生能达到高薪水平。管理、技术对职位以及工资影响巨大,想要成为高层管理者,必须管理与技术水平兼具。 (2)不能重技术轻管理,技术与管理兼具才能更好地发展。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技术加管理的学科,就业形势相对乐观。该行业人才需求缺口也较大,毕业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找到工作是不难的,前提是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肯定。对企业而言,专业技术是基础,综合能力是提升职位的关键。对在校学生而言,学好专业知识是首位,除此之外,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校大学生应更多地了解专业相关工作内容,正确选择自己的工作类型,做好职业规划。 (三)重视在校期间的各类活动 被调查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参加职业技能或就业政策类知识竞赛、创业社团、大学生社团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或创业比赛等对就业有促进作用。大学生应注重全面发展,需要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规划(表9)。 (四)做好求职面试的准备 (1)及时搜集招聘信息是成功就业的前提,前期准备是关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主要来源于社会招聘网站和学校的招聘会,因此,搜集和关注招聘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招聘会前充分准备,对招聘单位进行了解,熟知招聘流程,会让求职者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 (2)求职中交际能力起主要作用,专业知识、学习和工作能力也占较大比重。相貌、身高等外在条件影响甚微,因此具备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为重要(表10)。 (3)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就业。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社会的种种压力,毕业生应化压力为动力,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进入职场的最后准备。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一半以上在毕业前找到了工作。毕业生在就业时应该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 (五)做好就业后的长期职业规划 (1)工程管理相关行业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职业周期长,短时间内不能晋升的毕业生需调整好心态,不能好高骛远,应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终能得到升职机会。 (2)工作经验对薪酬的影响较大,在变更工作时要谨慎考虑。薪酬与工作经验成正比,一定的工作经验不仅能获得较高的收入,更能成为升职的关键因素。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习,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目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毕业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对学生的培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基于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特点及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重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组建小组指导模式,搭建校内、外教学平台等新的思路和对策,改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优势,促进该专业学生就业发展。 关键词 工程管理 毕业设计 问题 对策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能够从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指挥、决策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1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 1.1 选题单一,内容重复,与实际工程结合不紧密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主要是由相应的指导教师选定,很多情况下是模拟工程生产实践的课题,有时会出现不符合工程复杂实际情况的问题,学生的工作态度,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再有教师的设计课题多年不变,多个同学做相似课题,造成抄袭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状况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岗位。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对毕业设计也有一定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学校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增长速度则落后,尤其是图书资源的更新速度c数量明显落后,造成学生人均教学资源占用率不足,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2 学生精力投入不足,知识储备不够 毕业设计的质量与学生具体工作密切相关,部分学生精力投入不足或知识储备不够造成毕业设计成果不理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毕业设计的时间与学生找工作时间重合,也和考研复试面试有一定的交叉; (2)就业压力使得一些学生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寻找工作,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同学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而落实了单位的同学又觉得毕业设计题目和自己的工作联系不紧密,从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还有些同学在毕业设计期间参加公务员考试、参加资格证考试、驾照考试等; (3)对参考资料的应用能力较弱,开题报告工作不到位,所应用的一些文献与毕业设计的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 (4)有些同学平时就不努力,知识储备不足,对毕业设计无从下手,跟不上进度,干脆放弃,等待抄袭,只要及格就行了。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3 教师指导不力,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毕业设计指导一般采用的是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方式,而教师大多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致使教师精力分散,指导过程不能尽责,缺少过程管理,导致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也容易导致抄袭现象产生。另外,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指导工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总之,由于一名教师知识的不全面性,使学生得不到全方位、及时的指导,因而所完成的毕业设计往往缺乏较高的现实价值。 1.4 过程管理缺乏实效 (1)论文选题盲目,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所布置的任务,并没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只是简单的在知网、万方上找寻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拼凑,并没有真正实现对大学阶段所学工程管理知识的有效整合。 (2)开题报告粗糙,文献阅读不够,对设计主题、内容、现状了解不深,在出现问题时直接略过或是在搜索引擎上进行简单搜索,并没有有效利用校内以及网络平台资源。 (3)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缺乏,交流不畅通,学生不主动地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而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每周虽然有2次答疑,但部分学生走过场,报个到,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到最后急于求成,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 2 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策略 2.1 重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 (1)实行导师制。在进入大三学习后,先由指导教师给学生2~3个方向的选题,然后学生再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题,同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重视与毕业设计有重要关联的专业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这些课程考核成绩要达到良好以上成绩,这样提前做好知识储备,有利于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在毕业设计前期,导师可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一些参考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广度的提升,打破他们固有思维的束缚。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学生能够拟定好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题目,并且督促学生完成对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资料的查询。 (2)动员会。提前介入毕业设计时间,在专业课开始前,系部要组织召开专业课介绍和毕业设计动员第一次会议,重点介绍专业课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关系,动员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强对与毕业设计相关知识的储备。另外,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初,还应该进行一次动员会,让学生进一步对毕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加以了解,让他们明白毕业设计是对其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整合,能够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工程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要特别强调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关系,要求学生重视实习工作,教师和学生要多沟通,扎实实习,在实习中明确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对工程的实践认识。 (3)以学生为中心的选题模式。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一个良好的、实用性强的课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的选题过程加以指导的时候,必须要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交流来了解每一个学生,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与个性特长等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给予指导,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 (4)开题报告会。撰写开题报告是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工作的全面了解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学生的开题报告工作,对学生完成的质量要加强检查,增加开题报告会,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有一个好的开端是予至关重要的。可借助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的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分组组织开题报告会,让学生更全面地对毕业设计的任务、内容及手段进行了解,重视文献查阅工作情况的检查,对开题报告完成不好的不得开题。 2.2 落实对学生专业实习的管理与监督 (1)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大多集中在工程投标文件编制、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确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等方面,因而关键是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在项目管理某一阶段的实际工作方面得到应有的锻炼; (2)课题来源可以是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切实为实习单位提供服务; (3)为学生落实好实习单位,通过实习调研为毕业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在收集资料、资料查询等环节得到必要的训练,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初选毕业设计题目。 2.3 采用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 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其实质为在对工程管理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的阶段中,对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开题必须要借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育者进行分时期的群体性指导。采用多个相关专业内容相互交织、融合以及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学生能够基本具备对工程进行高效管理的潜力与能力。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应当从选题、指导、答辩、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同时,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作为就业保障,必须加强毕业设计与实践的联系,充分落实学生对实习过程的总结任务,并且由专业指导人员对学生在实习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出,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为其工程管理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搭建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成立毕业设计专门机构,负责项目基地建设,收集联系各老师提供的横向在建或已建实际工程,定期轮流到实际工程上锻炼,收集资料,回来后归档整理成资料库,也可由学生自己在实习单位收集资料,由系里负责整理成题库,可以改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落实学生实习问题。 以本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为例,由于本专业侧重公路、桥梁工程的管理,因此可通过建设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提高教育者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进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工程践系统相对应。 可选择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围绕其各个阶段,设置与其对应的一体化毕业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研究能力。这样保证了毕业设计题目具有真实性,内容也更具严谨性,其设计的内容即为其所在岗位所要承担的工作。以此将毕业设计内容转换成岗位工作。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到实际项目单位实习,接受相应岗位工程人员更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增强了毕业设计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同学们毕业设计工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由于各阶段工作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实际的检验性,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会注重进度、保证工作质量。 3 结语 (下转第42页)(上接第34页) 总之,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甚至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工程管理专业发展。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国内各大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充分结合现实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毕业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设计前期工作,加强过程指导实效,同时增加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动能,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实现自身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进而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推动我国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工程管理毕业设计关键问题与对策 摘要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重要实习,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目前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毕业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对学生的培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基于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特点及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重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组建小组指导模式,搭建校内、外教学平台等新的思路和对策,改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优势,促进该专业学生就业发展。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设计;问题;对策 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内容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能够从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一般土木工程设计、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协调、指挥、决策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1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关键问题分析 1.1选题单一,内容重复,与实际工程结合不紧密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主要是由相应的指导教师选定,很多情况下是模拟工程生产实践的课题,有时会出现不符合工程复杂实际情况的问题,学生的工作态度,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再有教师的设计课题多年不变,多个同学做相似课题,造成抄袭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状况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岗位。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对毕业设计也有一定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学校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增长速度则落后,尤其是图书资源的更新速度与数量明显落后,造成学生人均教学资源占用率不足,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2学生精力投入不足,知识储备不够 毕业设计的质量与学生具体工作密切相关,部分学生精力投入不足或知识储备不够造成毕业设计成果不理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毕业设计的时间与学生找工作时间重合,也和考研复试面试有一定的交叉;(2)就业压力使得一些学生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寻找工作,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同学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而落实了单位的同学又觉得毕业设计题目和自己的工作联系不紧密,从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还有些同学在毕业设计期间参加公务员考试、参加资格证考试、驾照考试等;(3)对参考资料的应用能力较弱,开题报告工作不到位,所应用的一些文献与毕业设计的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4)有些同学平时就不努力,知识储备不足,对毕业设计无从下手,跟不上进度,干脆放弃,等待抄袭,只要及格就行了。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3教师指导不力,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毕业设计指导一般采用的是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方式,而教师大多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致使教师精力分散,指导过程不能尽责,缺少过程管理,导致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也容易导致抄袭现象产生。另外,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指导工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总之,由于一名教师知识的不全面性,使学生得不到全方位、及时的指导,因而所完成的毕业设计往往缺乏较高的现实价值。 1.4过程管理缺乏实效 (1)论文选题盲目,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所布置的任务,并没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论文选题的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只是简单的在知网、万方上找寻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拼凑,并没有真正实现对大学阶段所学工程管理知识的有效整合。(2)开题报告粗糙,文献阅读不够,对设计主题、内容、现状了解不深,在出现问题时直接略过或是在搜索引擎上进行简单搜索,并没有有效利用校内以及网络平台资源。(3)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缺乏,交流不畅通,学生不主动地向指导老师寻求帮助,而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每周虽然有2次答疑,但部分学生走过场,报个到,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到最后急于求成,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 2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改革策略 2.1重构毕业设计前期工作 (1)实行导师制。在进入大三学习后,先由指导教师给学生2~3个方向的选题,然后学生再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题,同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重视与毕业设计有重要关联的专业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这些课程考核成绩要达到良好以上成绩,这样提前做好知识储备,有利于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在毕业设计前期,导师可向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一些参考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广度的提升,打破他们固有思维的束缚。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选题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学生能够拟定好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题目,并且督促学生完成对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资料的查询。(2)动员会。提前介入毕业设计时间,在专业课开始前,系部要组织召开专业课介绍和毕业设计动员第一次会议,重点介绍专业课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关系,动员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强对与毕业设计相关知识的储备。另外,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初,还应该进行一次动员会,让学生进一步对毕业设计的重要作用加以了解,让他们明白毕业设计是对其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整合,能够进一步加强他们对工程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要特别强调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关系,要求学生重视实习工作,教师和学生要多沟通,扎实实习,在实习中明确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对工程的实践认识。(3)以学生为中心的选题模式。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一个良好的、实用性强的课题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学生的选题过程加以指导的时候,必须要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交流来了解每一个学生,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与个性特长等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给予指导,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4)开题报告会。撰写开题报告是学生对自己所做毕业设计工作的全面了解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学生的开题报告工作,对学生完成的质量要加强检查,增加开题报告会,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有一个好的开端是予至关重要的。可借助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团队的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开题,分组组织开题报告会,让学生更全面地对毕业设计的任务、内容及手段进行了解,重视文献查阅工作情况的检查,对开题报告完成不好的不得开题。 2.2落实对学生专业实习的管理与监督 (1)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大多集中在工程投标文件编制、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确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等方面,因而关键是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学生在项目管理某一阶段的实际工作方面得到应有的锻炼;(2)课题来源可以是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切实为实习单位提供服务;(3)为学生落实好实习单位,通过实习调研为毕业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在收集资料、资料查询等环节得到必要的训练,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初选毕业设计题目。 2.3采用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 群体式过程指导模式其实质为在对工程管理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的阶段中,对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开题必须要借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育者进行分时期的群体性指导。采用多个相关专业内容相互交织、融合以及学校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学生能够基本具备对工程进行高效管理的潜力与能力。在进行毕业设计指导时,应当从选题、指导、答辩、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系统管理,同时,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作为就业保障,必须加强毕业设计与实践的联系,充分落实学生对实习过程的总结任务,并且由专业指导人员对学生在实习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出,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为其工程管理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4搭建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 校内成立毕业设计专门机构,负责项目基地建设,收集联系各老师提供的横向在建或已建实际工程,定期轮流到实际工程上锻炼,收集资料,回来后归档整理成资料库,也可由学生自己在实习单位收集资料,由系里负责整理成题库,可以改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和落实学生实习问题。以本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为例,由于本专业侧重公路、桥梁工程的管理,因此可通过建设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平台提高教育者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以实践的方式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进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系统相对应。可选择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围绕其各个阶段,设置与其对应的一体化毕业设计题目,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研究能力。这样保证了毕业设计题目具有真实性,内容也更具严谨性,其设计的内容即为其所在岗位所要承担的工作。以此将毕业设计内容转换成岗位工作。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到实际项目单位实习,接受相应岗位工程人员更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增强了毕业设计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同学们毕业设计工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由于各阶段工作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实际的检验性,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会注重进度、保证工作质量。 3结语 总之,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甚至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工程管理专业发展。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国内各大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充分结合现实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毕业设计工作。加强毕业设计前期工作,加强过程指导实效,同时增加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动能,让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实现自身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进而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推动我国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周娴 彭军龙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摘 要】近年来,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农业技术的水平,创新管理体系,完善技术水平,针对当前技术中的不足,我们必须要调整现有的技术体系,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意见 0.前言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下文就来分析下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具体的情况采取对策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生话,加强农业知识传播与技术推广,增加农民收入。 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当前我国农业科研综合实力弱,整合能力不足 首先,学科结构与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而且交叉颇为严重,尽管多次调整,体系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在专业与机构设置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除了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的问题外;传还存在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学科少等问题。 其次,农业科研机构与队伍大但不强,科研方向、任务调整斗殴无法满足新阶段年农业发展的需求,最典型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水平较差。例如农业科研成果产生量与成果转化率不成正比,除了开发与推广上的问题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差也增加了转化难度的提高。 再次,农业科技项目还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多,但很少涉猎高新与实用技术,引进技术多单消化难度大,影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进程。 最后是农业技术整合能力不足,最典型的就是农业科技团队几个身不强,尤其是立体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直结构合理且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另外就是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发展规模小、效益差,经营管理不够规范问题也颇为突出。 1.2农业技术创新资金不够,手段落后 这是制约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在农业技术上尤为明显。首先是我国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为千分之二,仅是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十。同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费用不足,经费来源过于单一,而且不够稳定,影响推广的效率。一些地方政府对年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水平低,而且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与推广费在下降。另外,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离退休人员过多,而且负担重,单位投入的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交叉,增加很多人力、财力的负担。最后是农业科技手段颇为落后,同时由于财政投入少,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设备都无法满足研究的需求,而且图书资料少、信息手段不足,大面积试验基地少。最后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多数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与能力,影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1.3科技创新机制不够灵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制仍未完全建立起来,具体来说就是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十分突出,导致机构部研究的效率较差,而且颇为浪费。第二就是在农业系统内部与科研成果脱节,导致技术创新过程不够畅通。很多科研成果没有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分配不合理,确定项目与技术推广间仍然由政府集中决策与行政推动的做法,大部分农业科研项目结题后期成果都被束之高阁。四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农业技术的创新动力不足,很多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互相交叉,管理难度较大,影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步伐。 1.4人力资源不足,人才不稳定 人是发展的根本,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也必须要依赖人来完成,当前我国在农业技术发展上存在人才不足,而且不稳定,导致各科研单位争抢人才现象,而且很多人才外流,影响到整个体系的发展。 1.5资源配置结构不够合理 所谓的资源就是指人、财、物,而我国农业发展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种植业上,在水产、畜牧上发展力量不够;而大多数科研项目也集中在产中环节,产前与产后的投入则十分不足,限制我国农业科研水平的发展,这种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最主要的问题。 2.构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2.1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在发展中要坚持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按照市场发展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的特征,调整优化铲射科技体系结构,合理优化人才配置,服三年弄,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与资源优 配置的技术创新体系,将自主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床柜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结合的体系,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保证。 2.2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创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必须要确定以下几项重点工作,首先是加大对自主研发创新平台的研究,利用市场与政府的调控政策,调整现有的科研机构,形成农业科研体系,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是要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的创新,要以建设高新产业群作为突破口,带动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的发展,加大推广力度,促进生物技术与加工技术的发展,实现技术产业化,创造经济效益,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推动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再次是农业知识传播与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完整的人才使用机制,流动机制与竞争机制。为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发展奠定人才保障。 2.3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首先,制定农业技术产业发展的策略。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府是互相影响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强大政策导向,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政策要以产品创新与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且附加值高的产业要加大扶植力度,推动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其次,强化农业技术体制创新的建设力度。 农业科技体系的建立要从农业科技运行机制与体制的改革为前提,突破传统农业体制管理的局限性,根据发展的情况深化农业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人员与机构的优化配置,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发挥每个农业岗位的作用,??农业技术体制创新的发展速度。 再次,提高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从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的现状来看,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创新人才短缺,因此,国家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通过科研工作等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 最后,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主要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政府的投入,实行多渠道并存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发挥市场与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与导向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与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成果产业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促进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有了全面的认识,对此,除了要不断的完善机构设置及人才配置外,还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的建设,从多个角度推动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农业技术扩散障碍及发展路径探讨 摘要:农业技术有效扩散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存在严重障碍,极大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农业技术扩散的障碍因素,详细探讨了加强农业技术扩散的发展路径,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扩散;障碍因素;发展路径 1 农业技术扩散障碍因素分析 1.1 农民素质偏低,技术扩散受阻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农业技术水平比较低下,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经验来进行农作物的耕种和收割,生产效率不高,同时农作物的产量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三农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新的农业技术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但是,农业技术在推广和扩散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农民素质偏低就是一个主要障碍因素。由于大批年轻、有文化的农村人进城务工,留守的老弱人员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偏低,导致了农业技术扩散较为困难。 1.2 农业技术科研机构技术研发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在我国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农业技术科研机构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无法有效地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实施,这必将影响到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科研机构作为农业技术扩散产业链起点,其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农业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科研机构没有对新的农业技术进行全面考虑,尤其是对技术实用性分析深度不够,导致了技术无法被市场接受和推广;农业技术科研机构的经营体制无法适应市场化的需求,传统的推广体系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科研机构必须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农业技术的研发,这样才有利于新农业技术扩散。 1.3 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信息流动和扩散渠道不畅 由于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业技术主要是借鉴吸收国外成熟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高效、节约型的农业新技术少之又少,关键性产业化技术水平的落后在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也成为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在农业技术扩散体系中,由于技术扩散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自身能力水平的低下,用于农业信息流动的传播媒介和扩散渠道的不通畅,对新型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不够合理的推广引导方式都会对农业技术扩散造成一定的障碍。 2 加强农业技术扩散发展路径探讨 2.1 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很多农村人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农民素质偏低,这样非常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结合农村当地具体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大农村科技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同时进行农村农业合作社工作的建设,以便于农民进行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农户之间的联系和信任,这样才能够减少农业技术扩散和推广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和阻力,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 政府积极有效参与和支持,合理引导和干预 农业技术扩散和传播推广不仅涉及到农民、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和推广中介,更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有效推动、合理引导和干预。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农业技术扩散是不现实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科技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想,通过宣传和培训来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农业技术能力,加大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和土地状况选择合理农业种植新技术和新的优良品种农作物,通过农业技术带头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来带动农民认可和应用农业新技术,从而实现农业技术在农村地区的迅速扩散和大力推广。 2.3 增加农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完善信息传播扩散网络系统 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而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需要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了降低资金投入不足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制约,国家财政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对农业技术推广中介进行一定的补贴和鼓励,对待用于农业技术研发的新技术贷款要求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放 宽政策条件限制,鼓励个人和企业对农业新技术方面的投资,这样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农业技术扩散将会更加顺利。鉴于我国农业信息传播系统现状,为了便于农业新技术的扩散,需要对现有农村信息传播网络系统进一步完善,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媒介和扩散渠道,加强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宣传和介绍,建立相对完善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迅速扩散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 结语 农业技术扩散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合理引导,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加强农业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促使农业技术扩散工作得以全面、顺利地开展,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摘要:农业技术创新是在有限土地资源条件下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袁隆平水稻杂交技术为代表农业创新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围绕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了农业技术创新特征,探讨了我国农业科技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对从事农业技术创新的科研人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 1 农业技术创新特征 农业技术创新包括农业科学创新,创新成果的生产、推广,以及对从事农业人员的培训、销售等内容。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全方位农业设计过程,可以理解为农业经济创新,因为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完善的关系,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技术创新,而农业技术的创新又能为农业经济带来收入。农业技术创新包含着新技术创造、认识和掌握以及新技术应用、转移和传播,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先进的由科研人员、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组成的完整系统,各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协调性决定了新的农业技术从产生到传播应用的周期,各要素间的关系越协调,这个周期就越短。 1.1 生物技术是主体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内容,可以应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来。生物技术当中的基因工程,可以将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作物特性保留下来,将不需要的隐藏或者剔除,经过基因工程培育的新品种具有抗性更强,产量很高、营养更丰富、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袁隆平培育高产水稻就是利用基因工程,对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获取起其中优点最多的品种进行培植,取得成果之后进行推广种植。美国科研人员将血红蛋白基因转移到玉米当中,既保留了原有品种的高产能力,还增加了玉米中的蛋白质含量。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基因工程,对农业技术创新有着强力推动作用。 1.2 周期长 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较长周期。农业技术创新,比如植物新品种选育,既需要一定时间来实现筛选,新品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自然环境,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周期长的特征。 1.3 非理论性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常通过电脑进行虚拟技术方案实施,比如进行植物新品种种植后产量等数据的搜集。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新的技术或品种在电脑模拟中表现出的优秀能力可能在实际种植中因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所以,农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非理论性。 1.4 必须具备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一项新的农业技术能够生存下来所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与基本要求。农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表现在: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农业技术创新须以生产力提高、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肥力提高为基础,力求实现技术创新对环境无污染,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创新理念,农业科技创新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成果投入使用后应达到无公害、对食用者身体无影响等要求。只有符合以上特征才能被视为合格的农业技术创新。 2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2]。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缺少强力的科技技术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即便有了好的创意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来实现。早在20世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就提高了1倍左右,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总值也只是增长了一倍而已,这其中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2.2 单产水平低 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够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少之又少,且分布较为分散,土地单产能力较低。土地单产水平低的不仅体现在农作物种植上,经济作物上也表现明显。 3 总结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特征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只有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摘要:循环农业技术进步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条件。根据循环农业发展的“3r”原则,构建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进程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末期,很快就能进入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当前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技术水平低,其次是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研发与推广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并且要加强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大社会大环境对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关键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湖南省 循环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实践应用。而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循环农业的发展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无疑是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和方法进行认真地研究,有利于对国家或地区的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评判,从而对促进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加速循环农业的发展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架 循环农业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产出的经济。它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循环农业的技术目标是“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低消耗、污染物输出低排放[1]。因此,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可测性和可比性、完备性与简明性、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等原则。依据循环农业发展“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出发来设计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方面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技术方面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社会方面包括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社会公平。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其中,具体指标的选取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指标选取要能充分体现上一级指标的含义和要求;二是要考虑指标数据必须具备可获得性。 2 循环农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的界定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能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技术支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从经济、技术、社会 3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指标(表1)。 2.1 经济指标 2.1.1 经济水平指标 ①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农业持续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即农业总产值与gdp之比。③粮食单产,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面积之比,指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生产的粮食数量。④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市人口+镇人口)/全部人口。 2.1.2 经济结构指标 ①农业科技贡献率,是反映农业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也是能反映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农业科技的产值/农业总产值。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就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水平,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 2.2 技术指标 2.2.1 减量化技术指标 ①农业用水强度,指农业生产用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②农业土地产出率,即农业产值与耕地面积之比。③农村用电量强度,即农村用电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④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即农用柴油使用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⑤农膜使用强度,即农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与总播种面积之比。⑥化肥施用强度,就是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⑦农药施用水平,即农药使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⑧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即农业机械总动力数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之比。 2.2.2 再利用技术指标 ①农副产品加工率,即已加工的农副产品总值/农副产品总产值。②耕地复种指数,是指一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来表示,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2.2.3 资源化技术指标 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即畜禽粪便利用量与畜禽粪便总生产量之比。②农用薄膜回收率,指回收的农用薄膜占农用薄膜总量的比例。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即秸秆利用量与秸秆总生产量之比。④沼气覆盖率,即沼气使用户数/总户数。 2.2.4 系统化技术指标 ①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现农民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由信息化、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3个指标加权而成。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指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定性的指标,其资料通过现行统计渠道无法取得,需要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取得。 2.3 社会指标 2.3.1 社会发展指标 ①农业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农业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农业劳动力接受“两型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以及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该指标值越大越有利于“两型农业”的推进。②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是指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③森林覆盖率,即森林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平衡状况的关键指标。对于森林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3.2 社会稳定指标 ①农业就业比例,反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该指标表现了农民就业与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状况,也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这是一个负向指标,农业劳动力就业越多,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大[2]。②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食物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3.3 社会公平指标 ①农村社会公平度,即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②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农业政策的支持力度越大,说明政府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投入越大、越重视。 3 权数的确定 本研究从易操作性角度考虑,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的是同级指标比较法,就是将同级指标进行比较,根据每个指标对于上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大小来进行权数分配。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100%,其中,经济指标占20%,社会指标占30%,技术指标占50%。对二级指标、三级指 也是根据同样的原则进行权数分配(表1)。 4 期望值的确定 建立指标体系的关键与难点在于期望值的确定。期望值直接反映循环农业技术水平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合适,目标太高会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目标太低又无法达到激励的效果。在期望值的确定过程中,本研究主要参考了两型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的期望值和中国农业发达地区以及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关指标的当前水平,结合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期望值(表2),从而构出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 计算模型 5.1 测算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综合评价指标法进行测算。 5.1.1 指标实现度的计算 在实现度(s)的计算时,分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两种情况[3]。 正向指标实现度:pij=xij/xij′ 反向指标实现度:pij=1-xij′/xij 其中,xij为现值,xij′为目标值。此外,实现度超过100%时,都按100%计算。为了防止某项指标完成出色,遮蔽其他指标完成的不足,从而更加强调整体水平。 5.1.2 综合指数(总实现度)的计算 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指数(z)为各指标得分之和,各单项指标得分(fi,j,m) 等于各项指标实现度(si,j,m)与指标绝对权重(ni,j,m)之积。即, z=σfi,j,m,fi,j,m=si,j,m×ni,j,m×100% 5.2 制约度的计算 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是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现状之考察,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障碍因素,有的放矢地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进程中的行为与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有效地提升循环农业效率与效益。 本研究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制约度3个指标来诊断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制约度分别表示单项指标与分类指标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值,该指标是循环农业技术发展障碍诊断的目标和结果。计算公式为: 三级指标制约度:nj=vj×tj/σ(vj×tj)×100% 二级指标制约度:mj=vj×qj/σ(vj×qj)×100% 一级指标制约度:bi=σmij 其中,qj为因子贡献度(即二级指标的绝对权重),tj也为因子贡献度(即三级指标的绝对权重),均代表单项因素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即单因素对总目标的权重;vj为指标偏离度,指标偏离度表示单项指标与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定义为单项指标实现度与100%之差,计算公式: tj=xj×rj×wj qj=rj×wj vj=1-pij 其中,rj为第i项一级指标的权重,wj为二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xj为三级指标中第i项分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相对权重;pij为单项指标的实现度。 5.3 阶段划分 将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起步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与实现阶段。循环农业技术的起步阶段40≤z 60;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60≤z 80;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80≤z 100;循环农业技术实现阶段z=100。 6 结果与分析 6.1 测算结果 用以上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量化评价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进程,2011年的测算结果为57分。测算结果表明,2011年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末期,很快就能进入循环农业技术的初级阶段。 6.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意在测度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综合水平,做出评价并找出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短板与障碍因素,因此,将着重三级指标实现的比较分析。对三级指标实现度、偏离度等进行测算、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参考上述阶段划分标准以及数据的三级指标实现的总体分布情况,本研究以指标实现度小于25%作为低于整体发展进度,以大于80%作为高于整体发展进度,因此,三级指标中实现度超过整体进程的有5个,从高到低分别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森林覆盖率、粮食单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城镇化率;实现度低于整体进程的指标也有5个,从低到高分别是化肥施用强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用电量强度、农膜施用强度与农副产品加工率。 6.3 诊断 对一级指标的制约度进行了比较(图2),可以看出,制约度由高到低依 次是技术指标、社会指标和经济指标。说明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技术支持这一块还有待加强,但在经济、财政支持上表现良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湖南省对于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较大。 比较二级指标的制约度(图3)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表明目前湖南减量化技术与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循环农业技术的进步;另外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每公顷农业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这与近些年来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比较三级指标的制约度(图4)可以看出,制约度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加工率、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业就业比例,表明目前湖南在农副产品加工利用这方面还比较弱,农产品再利用技术水平还不高。另外在社会公平、农民生活水平与农业就业状况等方面都不够理想,制约了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制约度最小的是粮食单产、农药使用水平、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农用薄膜回收率和森林覆盖率,这与湖南省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分不开的。 7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围绕经济、技术与社会3个层次目标,建立了循环农业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得出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指标制约度的计算,当前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技术水平低,其次是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针对湖南省循环农业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研发与推广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并且要加强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强社会大环境对循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农业技术工业化的困境及其解径 [摘要]大工业生产模式、现代工业技术不仅在工业产业中,而且在农业产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农业技术工业化几乎成为农业发展不言自明的必经之路。然而,农业技术不顾农业产业特点而单纯地、全盘地工业化,造成了农业发展的种种困境。农业技术发展要避免唯工业化,要以农业生产的自身客观规律为准绳.在合自然的自然观、相关社会建制和“适度技术”等基础上,以谋划农业技术的工业化。 [关键词]农业技术;工业化;农业发展;技术进步 自20世纪30年代起,大型农业机械的出现导致农业耕作大规模机械化;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化学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产品;农业新技术尤其是杂交技术使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农畜产品大幅度增加。工业的突飞猛进以及工业化所带来的令人兴奋的经济效益,使农业技术不断地走向工业化的道路,“本来是主要的人类传统的职业的农业,从欧洲较富足的国家开始,正在迅速变为一种越来越带科学特征的工业”[1],农业技术工业化似乎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以工业化的模式谋划农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境。 一、农业技术工业化的内涵及特点 工业化是指以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为核心,用以机器体系为特征的先进物质技术基础取代以手工劳动为特征的落后的物质技术基础,以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取代个体生产的方式,从而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非农产业部门逐渐取代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本文更多地把工业化理解为为了追求经济目的,发生在农业生产技术中的工具、方式、观念、结构等方面的变革,从而引起的农业本身及其与人、社会、环境关系的改变。 工业化社会具有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集权化的特点[2],工业化一方面大力发展工业,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一方面将大工业的思想和理念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快速发展工业的同时,对农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实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使农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 以工业化模式谋划农业的发展,其中心内容是农业技术工业化,即工业化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工业产业模式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工业经营方式在农业中的应用等等。从实质上看,农业技术工业化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第一,农业技术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一些与工业相关的技术发展上,从传统技术中的手工工具、畜力过渡到使用自动化的、功率庞大的大机器,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实行联合作业和自动控制,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 第二,工业化是一个工业发展和农业改革的过程,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技术在“生态上以逐渐简化的种群来取代相当复杂的生物群落系统,在技术上以化石能(主要是石油能)驱动的理化技术系统取代人、畜力驱动的手工工具与传统农艺,在经济上或是以附属于工业资本的日趋商品化的市场经济的农业取代附属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3]。机械、能源、科学技术的密集投放,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使农业由粗放到集约,农业不再是劳力集约,而成为资本、技术、知识集约的产业。因此,农业技术工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庞大的变革过程。 第三,在认识上从以经验为主的认识模式转化为建立在实验科学之上的农业科学理论。认识、预测、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了,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四,工业化的高效率、最大化导致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农业的大规模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化肥、农药、利用矿物能源的机械的大量投入,依赖石化能和化学产品,造成了特定农业生物的专业化、单作化、连片化和多头(羽)化。 第五,工业化的农业技术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因此追求农业外部投入与农业产出比的最大化,导致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使原来以有机循环为主的有机农业变为依靠无机投放的无机农业,动力系统、土地的营养平衡、病虫害防治都靠无机的方法来维持。 由此看来,农业技术工业化表现在动力强大、突破了客观自然的限制、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依赖变为征服,工业化农业技术的知识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经验型知识结成统一整体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是复杂的知识整合体系。 二、农业技术工业化的困境 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的效益已经使工业技术至上主义根深蒂固。人们相信工业是先进部门,农业是落后部门,农业迟早要工业化,农业技术迟早要工业技术化。于是天然肥料被化肥取代、木材被钢铁和塑料取代,人们恨不能用工业合成物来代替食品。然而工业技术理论体系忽视了生物有机体的有机联系,无法完全代替生物理论。农业技术工业化过分单纯地接受了工业技术理论,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过多地采取了这些生物成长自然过程以外的技术措施,使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面临着停滞或者倒退的危险。工业化不仅仅在技术本身,而且在制度、政策、人的观念等方面不顾农业的特殊性,产生了严重的发展困境。 1、工业技术理论体系的缺陷 工业技术理论从根本上拒绝生物性和整体性[4],表现为: 第一,工业技术的原理及模式是建立在物理学、化学基础之上的,忽视了生态学这一基础。农业技术与生物有机体打交道,农业生物本身、土壤、自然环境等是具有生命的活的有机系统,应当保持动态平衡状态才能健康。 第二.工业技术的建造机理是通过分裂、分化、分解、分割的方式将复杂的自然事物变为单纯物,然后又将这些单纯物重组为符合人的需要的复合物。这种技术方式只利用了自然规律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违反了自然过程的流动性、循环性、分散性、网络性,割裂了技术活动与自然生命的统一,干扰了自然过程的多种节律,破坏了生物圈整体的有机联系。一些新技术虽然在提高农业产量方面具有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它们也要求应用能耗更大的耕作方法,其中包括大量使用高成本的化肥和农药[5]。 第三,工业技术的组织原则是线性的和非循环的。传统物质生产的目标是单个过程的最优化以及更快更好地取得经济效益,而线性的、非循环的工艺是最简单、最节约的,因而在生产工艺上形成“原料一产品一废料”的运行模式。 第四,工业技术以狭隘的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之上:对于自然的认识意味着对自然加以统治。 2、农业技术工业化政策的偏差 工业化的现代农业政策支持并刺激了工业化农业技术的应用,如化肥、农药、排水系统、过度开垦和销毁森林、减少轮作和休耕、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污染、家畜和人的健康受到威胁、加速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农业景观破坏[6]。工业化农业技术还造成了人与自然联系的中断,“农业重新与自然(而不是人工)生长因素相互联系。要求技术重新本地化。……因此,农业的可持续性将再次要求‘技艺的本地化’;也就是说,重新发明和评价‘农耕的技艺’”[7]。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状况、不同的劳动技巧、不同的劳动过程和不同的农业产品,工业化农业技术政策鼓励割裂农业的这些地域特征,形成了一种地域知识的新形式,这种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中不仅关注普遍规则的应用、生产过程和人工制品,也必然伴随着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具体回应。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工业化经济理论和消费理论的偏差 工业化经济对能源和资源的过分依赖表现为它是资本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资本代表工作的潜力,是从过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中获取的。一旦这些资源减少,资本本身就成为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经济中存在着一种用资本代替劳动的强烈趋势。资本和劳动都可生产出财富,但是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同时也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当然,资本并不都是罪恶,它同时具有伟大的文明作用,但是它所产生的通货膨胀影响到经济的许多方面。工业化农业生产是靠能源密集型机器和灌溉系统来进行的,并且使用大剂量的从石油中提炼出的杀虫剂和化肥。这些方法不仅破坏了土壤的有机平衡,并在我们的食物中产生出有毒的化学物质。然后食品工业又把农产品变成过度加工、过度包装、过度作广告的食品,然后再长途运输到全国各地的大型超级市场去出售,所有这一切都要过多地消耗能源,因此引起燃料价格飞涨。动物养殖也是同样的情况,它受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大力推动,因为生产单位动物蛋白比生产单位植物蛋白所需要的化石燃料能源要高出十倍以上。“现代农业也是一种工业,它的生存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能源、技术、有熟练技能的劳动者、原材料及其它许多因素。因此,正如核战争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会使农业遭受破坏一样,经济生产活动的紊乱也同样会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农业生产手段越精细,其遭毁坏的危险就越大”[8]。美国生产的大部分粮食都不是供人消费而是喂养了供人吃的家禽,结果导致大多数美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平衡,进而导致肥胖和不健康,从而又引起了保健费用的上涨。 4、工业化大型化、高效化观念的偏差 工业化更多地强调大型化,机械化系统的最伟大之处是通过规模化获得的。更大的力量意味着更大的输出,输出越大越好,但这并不符合生物系统的有机特点,因为在生态系统中规模服从于功能[9]。机械化和大型化不一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胜法宝,而且由于工业化的特点,“对自然界的统治的规模。在工业中比在农业中大很多,直到今天,农业不但不能控制气候。还不得不受气候的控制”[10]。工业化农业技术所产生的效益,也并非是最合算、最合理的,“自从普遍采用昂贵的机器以来,人被强行消耗的力量远远超出人的平均力量”[11]。 三、农业技术工业化困境的解径 1、纠正技术理性的偏差 技术理性是指围绕着技术实践所形成的有目的的、合理的行为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形成了一整套的基本文化价值观念,如人类征服自然、自然的定量化、有效性思维、社会组织生活的理性化、人类物质需求的先决性[12]。 正是由于技术理性,我们才会有今天的文明和历史的进步,也正是由于技术理性的如此成就,才被社会广泛接受,成为统治社会的权威,进一步形成了技术至上的思想。技术理性主义以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技术理性无力解决人的个体性、自由意志、道德情感、本能欲求等非理性问题,而这种非理性世界是内在于个体的,它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的真正价值。理性主义的极度发展,必然造成非理性世界的严重危机,使人类迷失自我,丧失了内在的灵性。技术虽然延伸了人类某些方面的能力,同人的某些方面的生理机能相适应,但人的很多生理机能却遭到了可怕的压抑。在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中,每一种事物都是可替代的、可化约的、可按照人的意愿随意改变的,人自己也成了市场上一个可计量的市场价值物,成了整个社会机器中一个可以随意更换的部件。技术理性追求效率,在这种思维方式盛行的情况下,人们所注重的将是效率与计划性,而不是人的需要或价值。人类从蒙昧中解放出来,却又被理性自身的创造物——机器、商品和官僚制所奴役。 对于技术理性,“不应该成为霸权主义理性,陷入绝对的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13],也不应成为禁锢人类发展、离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力量,而要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指导农业技术向合社会目的的方向发展。 2、健全相关社会制度 首先,加快技术发展和技术预测。要清醒地认识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在技术设计时消除或减少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不利,选择合社会目的的农业技术。为了消除化学化农法或工业化农法,摆脱现代农业的困境,削弱现代农业技术的异化,就要选择生态化的、绿色化的、适用的技术,摆脱对工业技术的崇拜而不回避技术的发展。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绝不能回避问题。西方先进工业国家都在积极寻找所谓“替代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持续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等,我国也在积极尝试以生态农业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为基础的高新农业技术园区的试验。其共同信念是,在农业生产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与自然相对抗;农业生态体系为一个有机整体;重视土壤的培肥;重视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持持久的农业生产力。 其次,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要克服异化带来的弊端,除了寻找现代农业技术自身存在的问题,避免现代技术对生物有机体及其生活环境的过度伤害之外,更关键是超越传统自然观,破除工业技术万能的幻想,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协调和均衡的机制,利用人类的知识、智慧和意志去自觉地实现一种“均衡”的发展,实施农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应该尽量遵循自然流动、循环的规律,减少对农业生物体生长方式的改变,减少化学物质等人造物的投入,尽量保持农业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和谐的、均衡的天人合一的世界。因为人类的知识不断丰富,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对技术的预测也越来越明确,解决危机的可能性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发展观将会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化。另外,在新的发展观指导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协调,必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现代农业技术达到这种“均衡”,异化的削弱甚至消解完全可能的。 第三,完善新技术研发的技术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机制。技术评价是对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要做市场分析,投资——效益分析,评价可能采用的技术,还要分析其使用后对环境可能带来的污染等,通过研究分析决定是否选用该项技术或技术体系。农业技术的评价是测定农业技术的功能属性,对研究、发展、引进和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和可行性论证,从而为农业生产管理者进行农业技术选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社会公众评价是将农业技术的新发明向社会公众进行告知,以征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确保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的行使,减少社会公众对新技术的恐慌和排斥。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尤其是新技术的使用。必须通过较为完善的技术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前面分析过农业技术的功能,农业产品是与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健康密切相关的,新技术的社会后果不仅要通过专业研究评价机构的评价,还要通过社会公众的评价和认可;不仅要通过经济效益评价,还要通过社会、生态、人文伦理的评价;不仅要进行短期的评价还要进行中长期评价;不仅要进行积极效益的评价还要进行负效应和风险性评价。通过技术和社会公众的评价,尽可能地减少技术的负效应,降低技术的风险性,保证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第四,加强技术研发和管理的立法。新技术研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为新的农业时代开创了无限的可能与机会,另一方面也夹带着无限的未知与危险。新技术可能使未来社会的知识财富和物质财富更加集中,拥有高技术、接受新科技的族群与信息匮乏者、未接受新科技的族群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权、个人隐私权等权利体系更易受到破坏,人们的落伍感、代沟感、贫乏感、差距感会加强,挑战频繁而至,新问题将层出不穷。现有的法律、法规将不足以应付新时代的需要,起码是瞬时的混乱局面将难以避免。新技术的应用和研发要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引导和规范,防止滥用、误用技术。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农药使用规范、生物制品使用法规、转基因农产品标签法等。 3、“适度技术”的应用 从技术主体的角度来看,农业技术异化的重要原因是对技术的过度使用带来的技术负效应,如前面谈到的化肥技术负效应。选择适度技术避免了单纯追求高、大、快。如合理密植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重要的技术措施,但是在密植技术中,种植密度越大,作物的茎杆越细,越易倒伏。密植与倒伏是密植技术中的一对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培养矮株品种抗倒伏,而植株过矮又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适度技术的应用,既要考虑合理密植,又要考虑到合理的植株高度。 适度技术的应用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在保证农作物和畜禽原有自然生物性状稳定的基础上,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如巨型猪、巨型蔬菜和含有肉味的蔬菜等就改变了生物体原有的生物性状,不仅带来一定的风险性,而且对公众心理造成压力。其次要遵循综合性原则,适度技术不是单项技术的使用,而是整个技术体系的应用,农业技术体系既包括种养技术,又包括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等,适度技术也要在各个单项技术之间寻求一种综合的、相互融合协调的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技术形态。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摘要:农业 发展 的根本出路在于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而科技成果转化为 农村 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推广。本文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问题的剖析,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仅供 参考 。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措施 一、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二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 农技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井入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办公,上面又没有相对应的单位,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征收税费、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只有职称评定的这唯一权利,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些农技人员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 网络 .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 经济 实力,从而很好的服务干农业。 二是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 现代 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们认为必须从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 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教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一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 教育 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 农村 经济 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 网络 (区、镇、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颐之忱。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技推广工作,增强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技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立足推广工作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良种统繁统供、化肥统测统配、植保统防统治和农产品贮运加销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开拓农技推广产业化服务领薪。农机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发挥各自的技术特长,开展个人或集团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有关东明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宣传、加强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工作、提高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东明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方向与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建设体系;宣传;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山东东明 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需要加快农业技术发展,这既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东明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作一些探讨。 1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网络,夯实基础 现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建立了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的专业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团体相结合的推广服务体系。为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重要补充的民间科技性服务组织必须加快发展。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六有建设标准,建立起省、地、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村级技术服务组织,并按照“强化县级、充实乡级、发展村级”[1]的总体思路,建立起上下相通、左右相连、设置合理、运转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从而保证将农业新技术、新机具及时地引进、示范、推广,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一是强化县级。抓好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投入资金,加强装备,建立起一支结构稳定、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二是充实乡级。要抓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责任,下移管理重心,提高技术和致富信息等服务,加强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教育,营造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良好氛围。同时,结合开展创建“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镇”活动,本着自愿、合作、平等的原则,发展由农民群众自愿组织的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三是发展村级。是指依托农业大户,建立村级最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点。在全县范围内有条件地选择8~10户农业大户,担任乡村农业技术推广员,利用他们的资金、场地和影响力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2做好宣传,广造舆论,培养农民的推广主体意识 农民是推广的主体和推广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农业技术推广诸要素中,“农民”即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技意识淡薄,思想比较保守,接收新生事物慢,种田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的精耕细作。要求推广人员,本着坚持“向社会宣传农机,让农民了解农业技术”的原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2],加强对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了解、关心和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社会上有影响,在农民中有威望,因势利导农民,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改变他们小农经济的思维惯性,提高他们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自觉性、主动性。在农闲季节,多举办一些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业新技术培训班;让农业技术人员走上田间地头,实地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们亲身感受先进农业技术的巨大作用。还可以通过开办农技夜校,开展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学习,为农村培养更多的致富带头人。 3加强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信息支撑,更快、更好、更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尤为关键[3]。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争取建立方便、快捷的县级农业技术信息网,并实现与全国农业网联网,及时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站、农资经营组织、种植大户提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市场需求,产品购销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内容。如在引进新的经济作物时,可与该作物的原产地沟通联系,互相签订引种合同,新产品供求信息,吸引已有引种的农户扩大规模,同时带动其他农户,形成规模效应,组织编写农业技术手册提供给农民,并设立本地区农业技术服务联系电话;在新闻媒体上定期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信息,通过多渠道丰富信息来源,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通过信息服务,拓宽推广视野,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运用农业新技术,缩小与农业发达地区的距离。 4加强培训学习,更新思想观念,提高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高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全局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意识,爱岗敬业、听从指挥、尽职尽责、乐于奉献。二是加强农业技术业务技能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4]。在每个项目的推广过程中,首先要对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习,使其首先了解新技术的增产原理、使用规程等,实际推广时达到能讲解、会指导、会排难、会现场示范,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工作中利用空余时间,自学农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阐述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建议与对策,对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问题;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措施,为此,就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进行探讨,以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 1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于受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制约,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问题[1-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推广体系断层,技术服务难以到位;二是行政指令推广,服务对象难以接受;三是农民素质偏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四是服务环节单一,推广效果难以提高;五是技术人员知识提高和技术更新难,技术人员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少,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没有实地感受,更没有实践试验;六是推广经费短缺,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2农技推广工作建议与对策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贡献[3-4]。 (1)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农技推广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要切实增加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弘扬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意义。一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体系结合起来,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工作推广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二要加强舆论宣传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三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任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 (3)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许多农村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形不成规模,其原因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要改变过去那种重模式、应景式、走过场式的培训方式,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创办主体要多元化。可采取农村能人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村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生产服务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与壮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扶持、指导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章立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进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加工、开发新产品等环节;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4)加强科技普及,提高农民素质与技能。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3级网络(县、乡、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5)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纳入全程配套服务内容。产前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6)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一要合理构建县、乡、村、科技示范户的四位一体的推广网络。县一级要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乡镇要重点突出试验示范的推广,发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还要根据各乡镇产业实际,确定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配置相关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更好为产业服务。要大力培训农民技术员,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在农业科技运用上起到带头作用。二要发挥农业技术优势,积极培育新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培育更多的专业合作组织,延伸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要大胆创新,把农业技术体系融入到农业企业中去。要帮助农业企业建设农业基地,为农业产业企业提供产量高、质量优的原材料,以提升自身品牌;要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办自身的科研推广机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新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西部山区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持续发展措施 摘要从选准突破口、试验示范、宣传和技术培训、发挥农业职能部门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推广等方面总结了西部山区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持续发展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措施;西部山区 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际包含着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传递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农业科技成果要实现有效推广并取得实效,必须正确处理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技术供给系统、传递系统、接受系统和组织协调系统之间的关系,认真抓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的每个环节。农业科技推广的最终目的是使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操作规程,并改变传统的生产行为,采用技术、应用技术于生产,依靠技术实现增产、增收。现就西部山区农村的农业科技推广作一探索。 1因地制宜,选准突破口 农业和农业技术都具有区域性的特征,每一项农业技术都只能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推广,在任何一个地区都适应,都能取得较好技术效果的技术,在立体农业特征极为明显的西部山区是很少见的。因此,作为西部山区农村,在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选择当前生产中迫切需要的、群众易于接受的技术作为推广突破口,取得实效后再逐步试验、示范其他的农业科技成果,做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2重视试验示范 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成果进入西部山区农村后,首先要进行试验,然后在扩大示范和推广,切忌一哄而起,以提高技术推广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一个县、市或者是一个乡、镇,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进行示范,其作用:一方面进一步验证技术成果在当地的增产增收效果,另一方面为农民群众做出样子,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跟着做,产生辐射效应[1]。作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山区农村,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起步阶段,应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一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供群众参观学习,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 3注重宣传和技术培训 一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之初,它是不被应用者所掌握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和媒体,大力宣传,特别是在当地试验成功并且具有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更需要大力宣传。既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也可在当地农民群众居住密集的地方或者集市办宣传专栏、黑板报、宣传车等,使农民群众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面向农民的技术培训;在示范推广之初先培训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及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然后再逐步展开,不断深入到村、组的农民群众。培训的形式,既可以举办培训班,请省、地、县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和研究工作的中高级专家授课[2],也可采取召开现场会、小组群众会,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只有向群众讲清楚道理,他们才会主动应用农业科技。 4充分发挥农业职能部门的作用 乡镇农业职能部门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门的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着收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的任务[3],他们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使用和组织指挥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要。使用得当、指挥得好,农业科技的发展就快,使用不当、指挥不力,农业科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要取得成效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建议西部山区农村,从农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出发,认真使用好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创造开展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工作条件,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工作上支持他们,努力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强化行政领导、技术干部和农民群众相结合,政、技、物相结合,农业科技的推广才能取得成效,农业才能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5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推广 农业的发展没有粮食不行,但是只抓粮食,农民虽然可以解决温饱,却难以富裕。在西部山区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方针非常重要。一方面依靠大力推广粮食增产的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当地的农业资源,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按照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4],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组织科技力量,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使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地方特色,防止产业趋同,要寻找市场空白,使开发的农产品在地方及其省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 要:介绍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技术推广; 问题; 对策 1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广大农村,农业的发展极需要农业技术的推广。但是有些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的指导,或者政府编制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根本不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一些农民在遇到问题之后,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由于有些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所以根本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农民也对一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失去了信心,所以,只能按传统的办法进行生产。 1.2 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的沟通不足 中国许多事业带编制的技术推广人才,在拿了国家的稳定工资之后,根本就没有尽到技术推广人员职位的责任。他们往往只呆在办公室里,与农民完全脱离了联系。他们的知识也仅仅止于在学校学习的一些浅显的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还缺少多次的实践论证,因此,技术的含量还有待提高。农民是最需要农业技术的群体,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的脱节,导致了农业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地推广利用。此外,一些农业技术人员,他们有先进的农业技术,但是他们的技术只是为了科研、评职称和加薪,而不是真正的为农业发展服务,所以先进的农业技术还是不能够真正地推广到每家每户。 1.3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政府财政拨给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非常有限,所以一些农业技术无法真正地进行推广[1]。其次,由于有些农村地区,农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所以农业技术无法进行有效的推广,这些问题,都导致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无法与农民进行有效的结合,起到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作用。 2 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培养一定数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技术人员知识结构 国家要根据每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当地的政府部门选拔和培养一批带有事业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并且要使选拔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和需要相适应。政府要成立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中心,定期负责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然后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真正地走入基层,和农民进行有效的沟通。要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意识,让他们积极地为农民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亲自参加农业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解决具体农业问题的能力[2]。 2.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的沟通 农业技术人员只有与群众真正的结合,才能够了解农民的需要,才能够真正地为农业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除了平常做好技术的科研之外,更多地要考虑怎样将自己的技术进行推广,真正发挥农业技术的效益。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亲自地参与实践,亲近与农民的关系,热心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问题和推广农业技术。 2.3 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要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引起高度重视,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拨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拨款,只有当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时,一部分农业技术才能进行推广。比如,要完善农村的道路设施、水利设施等等,确保技术能够更顺利的实施。 2.4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制度 农民是农业技术需求的主体,也是农业自主经营的主体和市场的主体。在新时期,政府要提高农民采纳新的农业技术的自愿性,建立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推广机制,将市场的需求和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紧密的结合[3]。要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利用市场的激励手段提高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也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使农业技术的推广真正落到实处。 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的增收,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农业技术的推广在中国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国由于农业推广技术人才缺乏,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与农民联系不紧密和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不足等等原因,农业技术的推广并没有落到实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通过政府部门、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多方的努力,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到底,使农业技术的推广为广大农民服务,实现农民的增收,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农业研究的重要内容。分析了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构建思路,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及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如何科学地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架和指标进行认真研究,对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采用、实施乃至控制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1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基本内涵,从科学的视角准确地把握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质。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数据的来源要可靠、处理方法要得当,所设计的指标要能反映循环农业技术体系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指标必须目的明确、定义精准,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许多指标体系中的上一层级的指标值都是通过对大量下一层级的指标值进行加工而来的,因而,如果选取的那些基层指标的含义不够明晰,将直接引致计算公式、运算方法难以统一。并且所用的计算方法、模型也应该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1.2 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涵盖面广、层次高、系统性强的特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在不同层次上应采用不同的指标,这样有利于政府在决策时在不同层次上对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行有效地调控,从而有效地配置资源。 1.3 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在一定的时期内,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便于分析、比较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过程,预测其发展趋势。然而,发展循环农业技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在设计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综合反映出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以便于进行更好地预测与管理。循环农业技术的核心是通过自身的技术支撑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要求指标之间要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更全面、更科学地评价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构建循环农业技术指标体系不仅是为了评估循环农业技术的现有发展状况,更重要的是为了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但要有能反映循环农业技术现有发展水平的静态指标,还要有能综合反映循环农业技术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与发展趋势的指标。 1.4 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可行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量化,因为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问题,然而,对于一些不易于量化,但却有着非凡意义、影响重大的指标,亦可用定性的指标来描述。此外,指标的计算方法也应当明确,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要较容易获取且可靠。评价指标设定的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并且推动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所以,每项指标都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从而便于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价。 1.5 完备性与简明性原则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覆盖范围广,能全面、多视角、综合反映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的各个方面。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相对完备,指标体系既然作为一个整体,要能基本反映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理论上来讲,所设指标越多、越细、越全面,其反映的客观现实也就越准确。然而,指标数量的增加也必将导致数据收集与加工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尤其是过细的指标划分必然会导致指标之间的重叠,甚至对立的情况发生,从而不便于综合分析评价。所以,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在内容上应当简单明了、准确,且具有代表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亦不宜过多、过细,在相对比较完备的前提条件下,指标的数目应尽量精简,以利于分析操作。 1.6 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一致性原则 评价循环农业技术体系整个系统 的总体发展也就是评价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所达到的程度。因而,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是整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评价指标的内容是否反映了目标的真正含义。评价指标与系统目标的一致性不仅可以相对准确地评价此系统的发展状况,而且还能引导系统朝着正确的、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2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循环农业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产出的经济。它是一个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因此,循环农业的技术目标是“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入低消耗、污染物输出低排放[1]。所以对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评价,并不是对循环农业的某项具体技术进行评价,而是对整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进行评价。技术是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循环农业的技术评价实质上就是循环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依据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应充分体现循环农业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这四大技术支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等发展状况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评价指标。 遵循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循环农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应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的整体角度进行考量,采用目的树分析方法,从循环农业技术体系目标出发来设计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涉及到经济、技术和社会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济包括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技术包括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社会包括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三者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因而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3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3.1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如表1所示。 3.2 循环农业技术体系评价指标的解释 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能降低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技术支撑,而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环农业技术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从经济、技术、社会3个方面设置了相应的指标。 3.2.1 经济指标 1)经济水平指标。①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元)。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是衡量农民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标志,也是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就是农业总产值与gdp之比。③城镇化率(%)。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2], 2011年湖南省城镇化率达45.10%。④粮食单产(kg/hm2)。粮食单产指在粮食作物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上平均每公顷耕地全年生产的粮食数量,即粮食总产量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2)经济结构指标。①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科技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3],也是能反映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应用农业科技的产值/农业总产值×100%。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指数(%)。就是指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反映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水平,也是循环农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等于国内总产值减去农林牧渔总产值。 3.2.2 技术指标 1)减量化技术指标。①农业用水强度(m3/hm2)。农业用水强度指农业生产用水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②农业土地产出率(万元/hm2)。即农业产值与耕地面积之比。③农村用电量强度(kw·h/万元)。农村用电量强度=农村用电量/农林牧渔总产值。④农用柴油使用强度(t/万元)。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农用柴油使用量/农林牧渔总产值。⑤农膜使用强度(%)。即农用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⑥化肥施用水平(kg/hm2)。就是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⑦农药施用水平(kg/hm2)。即农药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之比。⑧退化 土地恢复率(%)。退化土地恢复率=已恢复的退化土地总面积/退化土地总面积×100%。⑨ 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kw/hm2)。单位耕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2)再利用技术指标。①农副产品加工率(%)。农副产品加工率=已加工的农副产品总值/农副产品总产值×100%。②耕地复种指数(%)。表示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4]。 3)资源化技术指标。①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利用量/畜禽粪便总生产量×100%。②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秸秆利用量/秸秆总生产量×100%。③沼气与太阳能灶普及率(%)。沼气与太阳能灶的普及率=(沼气使用户数+太阳能灶使用户数)/总户数×100%。 4)系统化技术指标。①信息化综合指数(%)。体现农民对信息化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由信息化、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3个指标加权而成。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100%。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这是一个定性指标,其资料无法通过现行统计渠道获取,需要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获取。 3.2.3 社会发展指标 1)社会发展指标。①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gdp比重(%)。②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比重=农村饮用安全水人数/农村总人口×100%。③农业环保投入占农业gdp比重(%)。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表明有关部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以及改善环境的力度。④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森林覆盖率是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的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5]。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与生态平衡状况的关键指标。森林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社会稳定指标。①农业就业比例(%)。反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比重。该指标表现了农民就业与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状况,也间接反映农业发展的经营规模。这是一个负向指标,农业劳动力就业越多,对农业资源的压力越大[6]。②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食物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3)社会公平指标。①农村社会公平度(%)。农村社会公平度即农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百分比。②农业补贴支持力度(%)。此数据根据专家打分获得。农业补贴的支持力度越大,对循环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 农业技术方面论文: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目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工作的着力点已转移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在这个由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经过对一些农村的调查,发现现阶段的农技推广工作与农业面向市场经济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一是注重技术推广而忽视市场指导和信息服务;二是注重常规技术而忽视产业技术;三是注重普遍指导而忽视区域经济的分类指导;四是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素质培训。因而,农技推广工作较难解决农民的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如何形成产业增加收入等问题。诚然,农技推广工作也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如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定、基础设施差、工作经费短缺等,但作为思考问题、改进工作、更应该研究主观原因,研究思路方法。适应农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的需要,农技推广应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 加强市场指导,强化信息服务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对市场经济表现出畏惧和盲从的心理,一方面,是“怕”字当头,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表现出畏惧心理,大面积土地进行传统作物种植造成重茬严重,连年减产;另一方面是项目选择盲从,看人家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如前两年种植月苋草,很多农民盲从,使生产发生亏损,对市场产生了畏惧。农民对市场的畏惧和盲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信息和反馈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的,或者说农民无法得到市场信息。农业服务部门应承担起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把它纳入到农技推广的范畴。一是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乡两级,应以农经站为依托,配备专门人才组成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二是从省到市(地)到县要增加投入,建立计算机网络,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等市场供求预测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三是在对农民培训农业技术的同时,向农民市场信息和讲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种植。 二、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各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不尽相同,应该加强这些支柱产业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方面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人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点一直都是粮油生产,而从事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的技术员很少。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完善,缺乏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如生产“无公害”蔬菜、药材等就没有明确的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农技推广,一是要转变观念。农业产业化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要研究、示范、和推广什么技术。当前要将主要从事粮油生产的技术推广转移到支柱产业的专业技术推广,拓宽农技推广工作的范围。二是培养人才。要鼓励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投入到新的产业技术推广中去,通过试验示范,知识更新,逐步成为新产业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专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综合配套的技术推广,包括耕作制度、品种的选择、栽培模式、配方施肥、植物保护等,需要对现有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和转化,促进技术集成和组合,形成农业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将一套综合的、标准化的技术完整的推广给农民,使其实现分户经营,规模种植,形成一个产业。农技推广工作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技术推广有无限广阔的领域。 三、 加强农民带头人培养,积极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很多地方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就是上不了项目或上了项目搞不成规模,这关键是缺乏农民带头人,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这就需要培养农民带头人,发展专业技术协会。 传统的农技推广工作一是开培训会,二是搞现场示范。一个乡或一个村召集起几十人至几百人在一起,讲一讲课,做一个示范现场就算培训了技术。由于所来的人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能力不一致,时间又短,听得似是而非,看的模模糊糊,加之第一次受训人员不固定,技术就很难落实到位。农技推广工作应重点放在农民带头人的培训上,将技能培训转移到素质培养上。例如在赵光镇的每个村选择3-5名文化程度高、热爱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一个生长季节、一门专业技术的培训,这样就培养了一批专业的农民技术员。第二年再进行一些后续行动,就培养了一批农业的带头人。在此基础上,组建起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协会应始终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发展方针,把它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具体工作中,一是创办主体要多元化。可采取农村能人领头办,依托龙头企业兴办,部门创办,村社集体组织领办等方式。二是服务功能多形式。根据农民实际困难开展多形式的服务活动,产销结合服务型、产加销一体型、生产服务型等都是有效的形式。三是政府部门多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健全、完善与壮大,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扶持、指导与管理。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章立制,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进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加工、开发新产品等环节;培育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来引导发展。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要点分析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建筑行业空前繁荣,并且在未来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程项目。本文对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希望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行能够提供帮助。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程技术 1岩土勘察工程技术分析 勘探:钻探是岩土勘察工程中常用的勘探技术之一,常见提钻探方式是采用振动个别探、冲击钻探、冲洗钻探和回转钻探四种。在这种四钻探方式中,回转钻探是最常见的。使用钻探时,一般孔深应在目标层的下方3~5米处,且精度不少于5厘米;孔径大小要根据抽样及抽水的技术要求来确定。 虽然钻探是常用的勘探方式,但当遇到隧道、大坝、地下洞群或故障时,钻探就失去了优势,不能准确的识别地下的真实情况,所以这时就需要用到洞探、井探及槽探。 地探既是一种勘探方式,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原位测试方法。地探可以测定电阻率、辐射参数、核定动态剪切以及弹性模量,更可以对岩石的波速进行测定,对土壤是否会腐蚀金属与可以准确的进行判断。 在岩土勘察工程开展前的准备阶断,对目标的进行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观察目标地的地质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推断出地下的情况,为岩土勘察工程的开展打下基础。在对目标地的调查过程中,就需要进行地质测绘,将地质调查的成果图件进行编制所涉及的所有工作,都被统称为测绘。 目前进行岩土勘探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钻探、物探和坑探三种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勘探的目的都是对地质条件及可利用勘探工程进行监控及原位测试。 在三种勘探方式中,钻探应用最广泛,但如果钻探无法达到勘探的目的,就可以采用坑探的方式进行勘探,但这种方式需要使用较多的电力及机械设备,工期长、费时费力,还容易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如非必要,可尽量避免选择坑探这种勘探方式。 2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要点 当前我国的建筑行发展十分繁荣,但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考虑到经济因素,岩土勘察单在进行岩土勘察工程时,愿意使用目前领先的岩土勘察工程技术,提高岩土勘察工程的工作效率,降低勘察成本。为了更好的达到岩土勘察工程的技术成果,应详细了解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要点,以便保证岩土勘察工程的顺利施工。目前使的岩土勘察工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要点: 首先,地质形态问题。在进行岩土勘察时,对地下孔及地下物质体的分情况探查是否准确,还有确定埋藏地点及深度,都是岩土勘察工程的技术要点。 其次,划分地质的界面。划分岩石风化程度以及土壤种类是开展岩土勘察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决定性因素就是地质结构,根据地质结构来区分优质和不良的地质界面,这是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关键点之一。 第三,在岩土勘察工程设计中,重要参数的确定较为困难,是一项技术难题。 最后,勘察技术人员的素质对勘察结果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素养不高,导致在现场勘察中,调查不明确,对原始数据也不能有效的运用,遇到较为复杂的勘察难题,也无法有效的解决。 3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解决的具体路径 要促进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就要解决当前岩土勘察工程技术遇到的难题。经过分析和研究,想要解决目前岩土勘察工程技术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虽然目前的勘探手段越来越鑫样化,能够较为精准的反应出目标地现场的地质情况,如界面、形态、力学特征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大大提高了测量的精准度。但在实际勘察过程中,单一的技术难以满足所有的勘察要求,所以将多种技术结合起来,按实际要求进行组合应用,能够更好的解决在岩土勘察工程中遇到的大部分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岩土勘察工程中对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不足。 其次,勘察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急待提高,因此对勘察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除此之外还要对勘察技术人员的职业技术进行考核,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进行岩土勘察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素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勘察技术人员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提高。技术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素养,是顺利进行岩土勘察工程施工的重要保障。 第三,积极采用新技术,特别是原位测试新技术,对施工中的检测、实验和监测方法也要不断的加强和更新。通过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才能解决岩土勘察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第四,对土壤、岩石的采样、测试和研究调查,是保证岩土勘察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更是岩土勘察的前掉和基础,所以在这些方而也要不断提高和加强。 4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大大改善了我国居民的生活环境,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未淼纳缁岱⒄构程中,建筑行业始终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发展建筑行业,离不开土木建筑工程,而岩土勘察工程正是土木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基础内容,岩土勘察工程的顺利这施,直接关系着土木建筑工程能否顺利完工。因此促进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当前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其中的技术难的解决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促进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改革和更新提供帮助,为促进建筑行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略尽绵力。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析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 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建筑行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管理,全面提高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势在必行。据此,本文主要对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风险管理 一、土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 一般情况下,建筑企业对于土木工程的风险管理都会事先设计和制定一套完善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制定一整套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人员面临风险时的行为进行规范。不过,无论什么行业,也不管是何种事物,计划永远都是无法赶上变化。土木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将工程划分为不同的项目,所有的项目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总体风险管理指定的制度和原则,只能作为一个方向,而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和控制。可见,在土木建筑工程的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以建筑工程总体风险管理原则作为指导,紧密结合各个项目的具体特点,灵活有效地对于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在工程项目开始前,制定出风险管理计划,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开展风险控制,在工程项目收尾阶段,也不能放松对各种潜在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具体来说,建筑企业需要对整个工程分阶段进行风险防范,工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风险,比如设计不合理风险,投标舞弊风险,施工安全风险,竣工延期风险等。 二、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不足 (一)风险管理信息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大多数施工企业都尚未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标准的信息管理体系,从而导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对投标对象评估不足、对投标可靠性评估不足,增加无目的性投标等问题逐渐凸显,导致中标的概率大大降低。另外,因为对土木建筑施工的分析缺乏科学性和深入性,使用了部分错误性数据,缺乏完整的风险警示和处置机制。在发生突发状况时,难以及时找出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管理质量。 (二)土木建筑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目前,大部分土木建筑企业的运营人员和高层,在土木建筑施工时,缺乏对施工技术的重视,再加上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过于重视绩效考核,从而导致土木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严重不足。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由于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造成施工过程中,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三)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很多土木建筑施工企业,由于没有及时设置专业的风险管理岗位,对风险管理的定性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依旧存在部分土木建筑施工企业混淆施工安全管理控制和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控制放在同等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土木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所造成的。 三、土木建筑工程监督风险管理 土木建筑工程中,监督管理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土木建筑工程中制定的监督管理目标科学、合理,监督管理各部门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严格依据监督管理规范标准从事监督管理工作,能够为风险管理各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使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实际的监督风险管理过程中,监督管理工作具有很多不同的内容,对材料的监督管理、对进度的监督管理、对技术的监督管理,对质量的监督管理,对施工安全的监督管理,对设备操作的监督管理等等。 (一)加强对监督机构重要作用的重视 在法治社会,一切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依,因此,要确保工程质量,必须采用相应的制度。为保证土木建筑工程质量及功能的充分发挥,应结合当地土木建筑工程标准及国家标准规范,积极开展有效的监督活动,避免土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违规情况的出现。同时,作为监督的主体,监督机构要根据土木建筑工程各个项目容易出现的风险和特点设置相应的机构,而且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这样他们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和技能,对土木建筑工程所用的材料、工程质量进行有效、严格的检测。同时,结合自身专业技能进行准确判断,以及时发现土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解决方法加以解决。 (二)强化对施工的监督管理 土木建筑工程正式实施之前,应进行充分且科学的论证,依据相关规范标准对项目图纸及投资方案进行严格审核,尤其应注重从工艺、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明确可行性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方案,为土木建筑工程后期工作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充分发挥土木建筑工程社会及经济效益。 四、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施工人员控制 因为施工人员是工程的主要执行人员,其中很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作弊意识,或者知识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所以,加强施工人员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合理控制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和专业素质。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必须对自身的作业行为负责,必须具备了扎实的专业能力,并获取了专业技能资格,才能够上岗作业。其二,通过采取奖惩制度和现场监督加以控制。促使每位施工人员对自身的操作行为有一定的认知,明晰行为的后果。 (二)施工材料控制 施工材料是工程主体,加强施工材料控制,直接关系着工程能否从根本上防范风险对施工企业所带来的损失。对施工材料的控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加强材料采购控制,建立完善的材料采购规章制度,采取采购权与财务权相分离的方式,避免采购人员从中谋取私利,购置不合格材料,对施工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害。其二,严格防止质量不合格产品用于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避免为施工留下安全和质量隐患。 (三)施工设备控制 在土木建筑工程中,机械设备使用最为频繁。其中,在选择机械设备时,需要对其性能、可靠性、可控性以及技术性等进行综合考虑。机械维修的及时性、操作的规范性,对于土木建筑施工安全和质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及时进行维修,或操作缺乏规范性,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风险。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机械设备维修检测工作。 (四)施工工艺控制 加强施工工艺控制即使对施工组织方式设计的控制,施工组织设计应该以国家建筑标准为约束作为前提条件,切实根据土木建筑工程的特点,严格按照技术、编制、审批的程序进行。施工工艺引发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不符合土木建筑相P标准和要求,与工程实际情况和特点相脱离等。所以,加强施工工艺控制,防范风险损失,必须严格施工组织设计。 (五)施工环境控制 施工环境主要划分为两大类,其一,施工周边环境,其二,施工环境。其中,施工周边环境主要包括居民情况,道路交通情况等,而施工环境则主要包括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等的存储情况。施工周边环境处理不恰当,就很容易导致居民投诉,交通管制等。而施工环境的布置缺乏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影响施工效率和水平。所以,施工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施工周边环境和施工环境,以此有效防范风险发生。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土木建筑工程管理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切实根据工程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其中有可能引发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的管理与控制措施,并熟练掌握应用风险控制策略,以此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大大降低风险,从而确保土木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 【摘要】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使得建筑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提高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进行了论述分析,旨在提高土木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重要性;施工管理 一、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促进了土木建筑业的发展。为了提高土木建筑工程工程质量,在其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进行施工全过程的策划、管理和实施。随着土木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有效保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一定要结合建筑的实际特点,严格规范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相关技术,同时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 1、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分析。基层施工是土木建筑工程的关键部分,关系到后续建设的稳定性。在施工前要对基层土壤情况做出全面调查,了解其松软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加固处理,可采用灌浆、回填等技术,若基层由沙土组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承载重力时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通常针对沙土基层以及垃圾较多的混合基层土壤采用换土回填的方式进行处理,简单的松软型不稳定基层经过夯实、灌注便可完成加固任务。基层施工要注意水平准度的测量与控制,局部出现凹凸可进行填充处理。 2、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以及一些外加剂经过振捣制作而成,材料强度可通过改变比例来控制。该类混合材料在搅拌过程中要对水分与温度进行严格控制,混凝土结构浇筑后需要在其表面铺设一层防护膜,帮助在养生阶段减少表层水分的蒸发,避免外部出现细小裂缝。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中常作为承重部分出现,造价成本相对低廉且施工过程简单,但有害裂缝一直是困扰施工的首要因素。为避免这一危害情况的发生,在浇筑前要对温度进行检测,避免结构内外部产生明显的温差。拆模再次测量温度与湿度时,施工现场环境适中时可开展拆模工作。发现细微的裂缝要及时填补,避免湿气侵入后造成内部钢筋材料氧化。 3、钢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的筋材料经过预制环节后可应用在承重结构中,以增强结构内部应力。钢结构施工前要对材料的规格进行核查,其长度与横截面积关系到承重性能,并根据结构需求对其弯度做出调整。裸露在外部的钢筋结构在施工前对表面进行防腐处理,并保障堆放环境清洁无污染。 4、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深基坑由于深度较大,挖掘过程中周边的土壤受到震动出现松动,很容易出现坍塌。支护结构的搭建是为了保护基坑周边不出现掉落,这种基层加固方式在多层以及高层建筑中最为常见。深基坑支护施工前首先要处理好地下水层的问题,避免发生回渗,影响结构稳定性,处理标准为基坑底部的1m以下。若工程规模较大,需要多台设备同时作业,则要将各机械设备之间的间隔控制在10m范围之外,避免相互造成影响。支护结构要具有挡土功能,可在基坑中埋设预制桩来实现支护目的。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边缘土壤的变化情况,挖掘出的废土堆放位置要尽量远离基坑,避免再次掉落。深基坑的支护结构要做到对称,以中心点为轴心,横向纵向进行测量,深度与宽度要做出一致。支护结构的修筑材料通常选用钢板与钢筋,地下层需要使用混凝土浆料浇筑加固,浇筑时间与量由技术人员进行掌控。 三、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1、严格规范材料及施工设备的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抽查,不合格的不使用,钢筋、水泥、电焊条都要有出厂合格证、检验单与技术检定合格说明,没有接到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和经验证不合格的材料,禁止发放和使用。材料使用前必须经过复验检验的物资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复验,未经复验或复验不合格的材料禁止投入使用。并且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先进设备是建筑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辅助和评定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是施工队伍的生存之本,先进的施工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减低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节省了施工生产成本,提高了施工生产效率。 2、强化施工安全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是土木工程中的重点工作,需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各部门、班组的安全职责。各类专业岗位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时所搭设的支架及平台必须牢固可靠,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建立的安全网、护栏等必须安全有效,并且不得擅自拆除或移动。 3、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作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主体的施工人员对土木施工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技能强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们要定期的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满足施工现场管理的要求,由此保证建筑企业良好的发展。同时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更多地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这就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其次是要采取措施强化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基础管理,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三是要采取措施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安全施工教育,逐渐地消除土木施工中潜在的问题与风险,提升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木建筑工程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增长,当前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的先机,就需要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来强化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同时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使得土木建筑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并且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决定着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基于此,本文简述了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对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质量控制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必要性;内容;质量控制 一、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可以为企业打造良好的品牌效益;有序的施工管理可以保证土木建筑工程质量,并且高效科学的施工管理可以使施工井然有序,如材料堆放有序、道路畅通、施工清洁美观等,同时有利于保障消防安全。 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1、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设备的管理。(1)施工材料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材料所需费用占到了整个土木建筑工程造价的六成左右,施工材料管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因此在施工前应对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所需要的施工材料做好采购计划,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及数量,并做好查验工作,如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 即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 ,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在采购时应提前了解市场行情,尽量找到质优价廉的货源,并核实材料数量、规格、品牌等等、避免出现失误影响施工进度;在材料的分发管理方面,应安排专人发放,专人管理,根据施工组织计划及实际施工进度情况,编制合理的需求计划,适时安排材料的到货退场。(2)施工设备管理。机械设备是土木建筑工程中重要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使用。建设单位应设置专门的安全监管人员会同监理公司共同督促施工单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设备的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设备管理要从设备的保养与维护抓起,通过设备的保养与维护,保障施工设备能够稳定的运行,以此保障工程施工进度。同时注重施工设备操作人员管理,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降低违规操作造成的设备损伤与事故的发生率。 2、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主要就是对火灾隐患、高空作业、乱搭按电线、脚手架搭设等方面进行管理。首先需要施工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人人都是一道安全屏障,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其次要制定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条例,本着“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未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原则,真正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最后就是要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加强巡检人员的责任心,及时查处隐患并处理,深刻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3、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量管理,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术管理工作,比如在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时,要注意垫足垫块并固定好,保证厚度,钢筋绑扎密集时,要适当选择合适大小的骨料,在给混凝土振捣时,不能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位移等,明确“质量是干出来的,不是查出来的”并且技术责任人应经常和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避免出现差错;并且要加强施工质量的检验力度,制定严格的质量验收制度,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实施动态管理,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 4、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人是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直接因素,为了严格执行施工管理规定,有效进行施工人员管理,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督促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体系。以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的工程组织机构、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等方式为工程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在进行人员管理过程中,主要针对工程施工操作、安全规程执行等进行管理。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执行施工安全措施,按规定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使用防护用品等。 三、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1、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表现在:(1)检验基坑土质,确保基坑的实际土质与勘察的结果一致。(2)验证制定的基坑支护方案是否具有安全合理性,必须考虑到边坡处和挡墙处有车辆行走时深层基坑的安全支护保障方法。(3)检查基坑排水能力。对于深基坑要按时定期检查支护结构设施的位移状态,确保支护设施稳定不发生偏移,还要时刻主意基坑的排水状态,当实施混凝土浇灌时,务必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温度等。 2、梁板柱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梁板柱工程施工前需要认真检查每层的模板轴线位置、标高大小、梁板和柱断面的尺寸,确保实际施工情况与建筑设计方案一致。对于模板的拼接严密性、支顶与支底的稳定性、模板的维修防护措施等方面都应当着重检查。而且在混凝土浇筑使用的模板必须经过仔细的清理,对末班的拆除要实现确定好方案,防止结构被破坏。同时对于施工中使用的钢筋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检测,保证所使用的钢筋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实际使用要求。当钢筋绑扎完成后,务必要认真检查钢筋的数目、规格尺寸、绑扎位置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情况,以保证梁板柱工程的施工质量。 3、砌体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通常土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多采用硅酸盐加气混凝土轻质墙体或者灰砂砖。这种砌块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体散热程度良好充足,但是为了缩短施工时间,尽快完成工程进度,砌块的存放时间往往不能满足技术要求,容易使得施工完成后墙体出现裂缝,防水效果很差。因此在砌筑砌块之前必须按照规定要求,保证砌块已被浇水浸透,散热收缩完全;砌筑时要调整好砂浆的饱满程度,并认真定期检查砌块排放情况,以保证砌筑的墙面具有良好的垂直度和平整性。 结束语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是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使得建筑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作为土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对其进行分析。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简议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提高了混凝土的性能,其以高强度及良好工作性能的特点,使其在土木建筑工程中被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随着人们对混凝土的深入研究,使得混凝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主要因素,对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影响因素;施工技术;施工准备;施工要点 一、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主要因素 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主要因素有:(1)混凝土自缩的因素。混凝土是靠两成的水分来硬化的,其余的都被外界蒸发掉了。当蒸发掉的水分超过本质上应该蒸发的水分,就会引起混凝土收缩。除此之外,混凝土材料中夹杂了很多的添加剂和矿渣等,也是对其影响的重要因素。此外,水灰比、骨料的含量及其种类也对混凝土的自缩值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该将混凝土裂缝以及自缩原因考虑到其中。(2)较强约束力的因素。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都是厚重的整体浇筑物体,从而导致了地基对其的约束力。这种来自外部的约束力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痕,有时还会出现内部的约束力。(3)温度的因素。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其浇筑的温度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外界的气温升高时,都会减少混凝土内、外部位的温差,形成温度应力。温差越大,温度的应力越大,产生的裂痕也就越大。(4)水泥水化热产生的因素。在水泥水化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热量。由于混凝土结构比较厚,表面系数低,混凝土散发的热量不能及时的疏散,导致了大面积的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引起了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 二、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由于土木工程对基础施工的要求高,尤其是对施工整体性的要求,并且经常需要一次连续浇筑完毕,因此需要大量、连续的混凝土供应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克服混凝土间断施工易形成施工缝等问题,但是由于施工基础体积较大,浇筑易产生大量的水化热量,易产生混凝土内外温差导致的温度应力,易破坏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因此在实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试验中,应强化并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温度变形应力的幅度,避免裂缝产生,并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防渗和抗侵蚀性能,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2.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利用混凝土泵,通过专用管道将商品混凝土输送至指定的浇筑位置,一次性完成混凝土的空间输运和浇筑。泵送混凝土技术具有输送量大、效率高、劳动强度较低、施工文明等特点。在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混凝土具有可泵性、流动性和粘聚性,通过输运设备不断的搅动,确保混凝土不离析、不泌水,确保混凝土施工性能,摩擦力小;常选用性能稳定的硅酸盐水泥。科学试验混凝土不同配比的性能和强度,并结合施工实际,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确保施工的强度和性能。混凝土中的砂、石、水泥大小和性能都有严格要求,并适当掺加减水剂等外添加剂,确保混凝土的可泵性和粘聚性。 三、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准备要点分析 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准备主要包括:(1)施工材料准备要点分析。第一、水:应该尽量采用可饮用的水进行混凝土的拌合,对于不可饮用的水,在拌合之前应该先进行化验和抗腐蚀检验。第二、水泥:应该根据工程的强度要求以及不同型号的水泥性能来选择,保证其强度不低于设计的规范,对于有特殊承重要求的部位应该在选用之前进行测试,结合报告进行选择。第三、骨料:作为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骨料的优劣对混凝土最终强度有直接的影响。(2)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需要对钢筋、控制模板、保护层等设备的规格尺寸进行检查,使其偏差值符合国家验收评定的标准。还应该对模版接缝处是否密合完好以及其支撑是否稳定进行检查,还要对钢筋和模版进行预检,符合标准之后,才能开始浇筑。(3)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应该先做好对施工工人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对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要详细说明,强调梁柱、梁板与剪力墙的混凝土标号的控制,以及振捣时间、间距等等事项。(4)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应该对该地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掌握,根据工程的需要,把浇筑工程中所必涞姆烙攴朗钗镒适孪茸急负茫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四、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要点分析 1.拌合施工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施工材料确定后,需要避免采用经验配比的方法,杜绝少配、错配、漏配等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事件发生。然后应该对适配完成的混凝土进行性能的检测,然后才能进行大量的混凝土的拌合。在施工中应该经常对骨料的含水率进行检测和调整。在向搅拌机具中投料时应控制在机具的额定容量之下,拌合中应该随时对拌料坍落度和离析现象进行监测。 2.运输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运输需要结合工程实际选用不同的运输方式,如垂直运输一般采用提升架、起重机等运输,现场搅拌的时候采用手推车,小型翻斗车等进行运输,在楼面上多用手推车进行运输等。在运输过程中应该保证混凝土的均质性,以免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或者发生产生离析、砂浆流失、沁水等现象,为了保证最短的运输时间,使其在初凝之前就浇筑完毕,应该尽量减少其运输的周转次数。 3.浇筑施工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要求对钢筋和模版进行检查,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浇筑条件,同时还需确定浇筑方法的合理性。应保证混凝土下落高度小于3m,如果采用的是分层分块浇筑方法的话,应该结合钢筋的密集程度和结构的特点来决定每一层的高度。在分层高度的控制上,一般为插入式振捣器作用长度的1.25倍,如果振捣采用的是平板振捣器,则应该控制分层的厚度,不超过200mm。浇筑的过程应该尽量连续,如果必须出现间隔,则要尽量的缩短间隔的时间,以保证在前层的混凝土初凝前可以恢复施工。较注重应该经常观察和整改钢筋、模版等设备的变位现象。较大的梁体可以进行单独的浇筑,对连续浇筑无法实现的部位,应该在剪力较小的地方预留好施工缝。 4.振捣施工要点丰富逆袭。混凝土工程振捣是使混凝土能充满模版的每个角落,使其获得最大的均匀和密实度。振捣分为机械和人工振捣两种,一般只有工程量小、或者采用的是塑性混凝土的时候才会使用人工振捣的方法。振捣过程应该快插慢拔,均匀的选择插点的位置,以防出现漏振的情况。在插入振捣棒的时候应该使其进入下层混凝土中,以免在两层混凝土中间出现缝隙。在一个插点应该持续振捣20-20S,以表面无下沉、无气泡,泛浆或者水平为宜。如果使用平板振捣器进行振捣,则应该保证其能够对已经振实部分的边缘进行覆盖。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得土木工程日益增多,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占了相当重要的比例,其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必须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进行分析。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 【摘 要】现场施工管理质量的高低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的意义,其次,深入探讨了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优化措施,其中包括:狠抓现场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培训、科学编制施工方案、加现场施工安全防护、加强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增多,而建筑工程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做好土木工程的施工。众所周知,土木工程施工项目涉及面较大、环节众多,且十分繁琐、复杂,现场施工管理质量的高低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也会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意义重大。因此,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的意义 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是广大施工人员直接从事施工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与施工成本的高低、工程质量的优劣、施工进度的快慢等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大量的生产实践表明:施工企业若能够重视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那么就可有效提高其施工技g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并且获得较佳的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存在着较多的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露天作业、高空作业等,只有有效地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才可大幅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优化措施 2.1 狠抓现场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培训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场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培训力度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第一,施工方企业可实行逐级签订责任书,对新进员工必须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上能上岗;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加强安全教育意识,确保全体员工能熟练操作消防器材。 第二,围绕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常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相关知识,教育广大施工人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相关特性,同时结合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安全事故案例,以案释法进行了深入剖析,提醒大家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永不松懈、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永不马虎,最大限度地减少直至避免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升施工企业的安全业绩,确保土建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平稳运行。 第三,还要加强对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和过路群众的安全教育。施工企业要采取悬挂横幅、分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和过路群众宣传油品安全常识,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 2.2 科学编制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指导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文件,其内容与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性质特征等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施工方案若能够得以科学编制,那么必将能够合理利用施工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所以,在土木建筑工程建设之前,务必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召集专业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现场施工人员、项目部经理、监理单位等共同来斟酌、优化、论证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且要备案归档。一旦确定了施工方案,那么就务必要在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中严格贯彻实施。 2.3 加强现场施工安全防护 2.3.1注重施工环境的安全防护 施工环境的安全对于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防护影响较大,因此,施工企业务必要严格管理施工现场,合理、科学布置,并且努力提升施工现场的防火水平。与此同时,基于土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需求来科学划分现场施工区域的作业区、材料堆放区、生活区、办公区等,各个区域保持相应的安全距离。此外,在现场施工区域的危险场所,可设立警示牌提醒施工人员不要靠近。 2.3.2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安全防护标准 在当前形式下,施工企业务必要与时俱进,与国外同类企业发展同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安全管理标准, 通过一系列法律化、体系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措施来提高土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防护水平。 2.4 加强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离不开科学有序的现场材料管理。务必要将施工材料按照确定好的施工平面布置图来进行堆放。在施工材料进场之前,应该要严格按照规定来对其进行质量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的材料才可进入施工现场;若检验结果不合格,那么是不能签收的。对于到场的材料,材料管理人员应该要认真登记,并且统计材料的种类与数量;为了防止出现材料浪费或者材料丢失的现象,务必要基于各个施工班组的施工进度来严格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方法的实际运用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建筑用地的限制,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土木建筑工程中,裂缝和渗透是建筑质量的主要问题,而注浆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和扩大,达到加固建筑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注浆施工技术的本身优点和适用范围,结合施工方法探讨其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土木建筑,注浆施工技术,应用方法 注浆施工方法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广泛,对于施工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筑的质量把关过程中,注浆技术的施工效果更是考察的重要标准之一。因其对于建筑结构的支撑力和寿命年限等方面都影响巨大,施工人员和建筑开发商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技术的应用情况。而在建筑的维护和保养过程中,注浆施工技术也能为建筑的裂缝问题查漏补缺,进一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而实际施工中,注浆技术的施工方法和应用范围的结合考虑和适应条件也需要随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1、注浆施工技术概述 1.1注浆施工技术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范围 土木建筑工程中的砼建筑是目前的主要建筑方式,而砼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而产生裂缝,主要是由材料本身的性质、结构的需求特性以及人为的施工不当或保养不当引起的。而这些裂缝的产生,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效果,而且会伴随出现渗水现象,同时渗水又会对砼结构本身造成更大的损害,裂缝也会越来越严重,对于建筑的安全性产生巨大威胁。注浆技术对于这种裂缝是最好的医生,通过填充浆液的流动、渗入、凝结、固化能够有效填补砼建筑的裂缝,并对裂缝进行粘结固化,重新赋予砼一体的坚固优势。而在其他比适于砼建筑的情况下,注浆施工技术又可以使用浆液的灌注而达到加强建筑材料本身的结构强度的效果,在一些以土质较软的情况下,尤其是地基等建筑结构中应用十分广泛。 1.2注浆施工技术在土木建筑中的特性优势 注浆施工技术的特性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施工过程,二是施工效果。从施工过程来看,注浆施工技术的施工条件要求不高,设备小,所需空间小,可在小范围内施工进行,并且针对性强,可局部操作,对于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小,灵活度高,操作简便,适应于各种施工环境。从施工效果来看,注浆施工从砼内部结构入手,对于裂缝和老化的建筑Y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采用的填充浆液多采用加强型材料,不仅对于裂缝起到填充目的,更能粘结砼自身结构,提升建筑结构质量,有效延长建筑物寿命,且材料的使用浪费极少,不会污染环境,加固以后的建筑也更加符合环保节能理念。 2、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的方法 2.1注浆材料的选择 在开展注浆施工前应对注浆液的配置材料进行选择,其主体材料为水泥,并在其中添加了各种有机高分子辅料.在材料当中以水泥为主,其稳定性较强,并且能够在搅拌过程中形成胶状体,在凝固之后形成胶结体.而有机高分子辅料本身质量也要严格的要求,其必须为水泥提供耐磨性、耐老化性,同时还需要增加水泥凝固后的强度.另外,注浆液的材料在凝固前必须拥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够进入水泥裂缝之间,但在凝固之后其渗透性必须大幅度降低. 2.2注浆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当中混凝土墙体发生裂缝是一种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利用注浆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对这一问题进行修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先将选择好的注浆液材料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水化反应,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搅拌,增加各材料间的接触面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材料在添加过程中不能一次添加过多,这样会使得注浆液内部的密度不均匀,影响凝固效果,增加裂缝的发生率.在配置好注浆液之后可利用浇灌设备注入到土层或混凝土裂缝当中,时其与混凝土紧密结合,然后对注浆后的表面进行平整,保证混凝土墙面的平整性. 常见的方法包括劈裂式和高压灌注方式,其中高压灌注方式主要是利用高压水枪将浆液直接关注到缝隙当中,这种方法能够降低注浆液在灌注过程中发生的凝固情况,从而提高材料的使用率.而劈裂式则需要专用的设备进行施工,其主要是提高注浆液的自由流动情况,进而增加灌注后墙体的稳定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裂缝较小,并且仅出现渗水的情况,则可以采用涂抹的方式进行前期修复,并做好后期维护和保养工作. 3、注浆施工技术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3.1注浆施工技术在地下室结构中的应用 土木建筑中,地下室的结构对于整个建筑的支撑起到地基的作用,其结构质量要求更高,而地下室一般又较为潮湿,对于其建筑结构的考验更是严峻。因此灌浆施工技术在地下室中的应用十分常见。在其施工过程中,主要需考虑注浆前的清理和注浆的完整度,必须保证确定一个孔洞完成灌注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孔洞的灌注,注浆完成后,也需要进行较为长期的监测,必要时进行二次补注,确保注浆的加固效果。 3.2注浆施工技术在墙体结构中的应用 承重和主墙体的裂缝主要是由建筑时的施工不规范埋下隐患引起的,随着温度的变化,墙体产生一定的热胀冷缩造成裂缝,而墙体中的潮湿也极有可能引起裂缝中虫蚁的埋伏。因此在这样条件下的注浆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拉伸力。 3.3注浆施工技术在室内及厨卫结构中的应用 厨房和卫生间等室内建筑区域的用水量大,水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就比较严重,而渗水情况的避免也最为必要,一旦建筑出现裂缝,在大量的水的流动作用下,裂缝会迅速扩大恶化,对整体建筑结构质量造成重大安全问题。而在注浆施工过程中,又由于室内的管道以及电路线路的复杂情况的影响,使注浆施工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为多变。因此在对于室内厨卫建筑的注浆施工中,对于环境的考察和检测,对施工前的综合规划很重要。而实际施工中一般采用嵌槽施工方式,不会破坏室内整体结构和美观度,也可以在最小施工范围内达到加固的目的。 结束语 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质量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在建筑中实际施工上的应用也是十分灵活的,既包括室内,也包括室外,既包括承重部分,也包括防水部分,注浆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的加固和修护效果都十分显著。在实际施工中,注浆技术的应用更需要施工过程的严谨和认真,注浆需彻底、完整,这也要求施工人员不仅要重视注浆技术的应用,更需要注重注浆技术施工的质量。而在未来的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技术的使用也必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技术的应用 摘要:土木建筑工程技术在社会中占据重要作用,正式依靠专业的建筑工程技术和不断发展进步的专业技术手段,才能为这一专业在快节奏发展的当今社会发展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重视土木建设工程专业的发展了,因为要技术,就要有专业人员,而要专业人员,就要看这一专业,因而我们要深入了解该专业。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知识技能;就业方向及前景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 ,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 一、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简介 所谓的土木建筑工程,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一般的土木工作项目包括: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等。过去曾经将一切非军事用途的民用工程项目,归类入此类,但随着工程科学日益广阔,不少原来属于土木工程范围的内容都已经独立成科。从狭义定义上来说,土木建筑工程(Civil Engineering)也就是民用工程,即建筑工程。蛄河胨淼拦こ獭⒀彝凉こ獭⒐路与城市道路等这个小范围。 二、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特点 该专业以培养优秀“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着力为国内外名校的更高层次教育和国家的基本建设输送优秀毕业生。该专业现有: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材料、土工、工程测量等4个专业实验室,具有结构工程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资格。在专业培养中,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毕业生已在国家的建设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部分学生已成长为设计院院长,企业总工程师,部门经理或技术骨干;部分学生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 三、土木工程专业要求的知识技能 (一)空间想象力。建筑本身功能决定它立体的东西,通过平面的点线能想象到它在实际空间的实际形态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二)力学学习、应用能力。没有良好的力学基础是不可能学好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的。 (三)认真、细致的作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严谨的,土木工程也一样。无论将来做设计、施工还是监理,你的“作品”(建筑物)都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必须认真、细致。 (四)较强的动手能力。这里的动手能力是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就是实践,它重在落实与操作,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这就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处理、解决问题。 (五)吃苦耐劳的精神。建筑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辛苦的代名词,从事这个行业就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 土木工程专业大体可分为道路、桥梁工程与建筑工程两个不同的方向,在职业生涯中,这两个方向的职位既有大体上的统一性,又有细节上的具体区别。总体来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有以下几种: (一)工程技术方向 代表职位:施工员、建筑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 代表行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路桥施工企业等。 就业前景:就像我们看到身边的高楼大厦正在不断地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向四面八方不断延伸一样,土木建筑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2004年进入各个人才市场招聘工程技术人员的企业共涉及到100多个行业,其中在很多城市的人才市场上,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的人才需求量已经跃居第一位。随着经济发展和路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土建工程技术人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求量还将不断上升。再加上路桥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只要人才市场上没有出现过度饱合的状况,可以说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一直有着不错的就业前景。 (二)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 代表职位:项目设计师、结构审核、城市规划师、预算员、预算工程师等。 代表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或市政工程类**机关职能部门、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 就业前景:各种勘察设计院对工程设计人员的需求持续增长,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兴职业,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也需要更多的现代化设计规划人才。随着咨询业的兴起,建筑行业的咨询服务人员也成为土建业内新的就业增长点。 (三)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 代表职位:监理工程师 代表行业:建筑、路桥监理公司、工程质量检测监督部门。 就业前景:工程监理是新兴的一个职业,随着我国对建筑、路桥施工质量监管的日益规范,监理行业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并且随着国家工程监理制度的日益完善,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工程检修方向 代表职位:轨道交通及铁路工务部门工程师,一般是建设单位内部的工程技术人员。 代表行业:轨道交通,铁路工务段(处)。 就业前景:十一五规划全国路网10万公里,许多大中城市兴起修建地铁交通,这些轨道建筑都需要大量技术人员来检测和维修。 (五)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 代表职位:公务员、教师 代表行业:交通、市政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科研及设计单位。 就业前景:公务员制度改革为普通大学毕业生打开了进入机关工作的大门,路桥、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人才需要使得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的需求随之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业的竞争一般较为激烈,需要求职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 五、小结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国家对城市建设加大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使得城市建设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自然带动了土木建筑工程的发展,随着我国建筑土木工程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及现代化施工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要求,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注重不断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素养的提高,以此促进施工技术质量更好地满足日趋提升的建筑土木工程质量要求,保障土木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土木建筑专业的发展及演变,只有从根本上抓起,从学生时代提高其从业者的素养,才能促进这一专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城市化,从而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添砖添瓦。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试论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层建筑所占比例日趋增加。由于建筑物在厚度、体积及高度等方面的逐渐增加,建筑物自身基础承受的负载也越来越大,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被广泛应用。为了促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性得以保证,本文首先对土木工程当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所具有的技术要点及施工设计进行深入探析,以此促使土木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方面得以保证。 0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在具体的工程建设当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施工工程的增加,对于施工材料的性能则给与了更高的标准及要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的相应性能检测方面予以重视,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通过较长时间的工程检测工作发现,由于混凝土出现自干燥现象的增多,其所导致的自缩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这些也是相关工程人员需要对其给与积极控制的问题所在。 1 混凝土自缩现象的原因分析 1.1 水泥因素 水泥是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泥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通常情况下,各种水泥在净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缩能力存在差别,一般情况下自缩值偏大的水泥主要有早强水泥及铝酸盐水泥,而自缩值较小的水泥有低热及中热水泥,在使用后期时,矿渣水泥在自缩值方面会不断增大,此外,水泥的细度对于其自缩值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出现水泥过细的状况,其在早期使用当中其自缩速度就会加快。 1.2 外加剂因素 利用高效减水剂能够实现流动度增大的效果,而高效减水剂对于自缩值具有显著降低的效果,而高效减水剂在类型即量上的差异,对于自缩作用不存在明显性差异。对于干缩减少剂来讲,其对自缩值能够降低50,主要是由于干缩减少剂对于毛细水表面张力具有降低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同的膨胀剂表现出来的对自缩作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比如氧化钙型的膨胀剂对自缩具有降低的作用,但除此之外的其他类型的膨胀剂尽管在早期会出现相应的膨胀状况,但过一段时间就会进行收缩,且不同类型膨胀剂收缩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1.3 矿物掺合料因素 在对混凝土进行配制时,通常情况下均在水泥当中加入比表面积400m/kg以上的矿渣,但是对于120d的自缩值而言,它会随着矿渣掺入量的增加而不断变大,若在水泥当中掺入矿渣量比表面积是337m/kg时,针对120d的自缩值来讲,其在矿渣的掺量变化的影响方面就会比较小。如若在水泥当中掺入硅灰,则会造成混凝土自缩值出现增大的状况,而如果将硅灰的掺入量增大,那么其相应的水泥浆自缩值也会随之出现增加的状况。针对3d龄期后来讲,其在粉煤灰掺加后自缩增长速度与空白混凝土相比,要明显性大于后者。如果在水泥当中掺入的粉煤灰大于20,那么其在自缩的作用方面就会湿度减小。若在水泥中添加偏高岭土,当其含量为10时,则水泥浆在自缩值方面会达到最大值。 2 工程施工方案的设计 2.1 机理设计 对于基本材料的选择来讲,可在水泥当中掺入存在ZY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可当带取代后浇带巩固后,对混凝土结构实施连续浇筑。就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标准予以参考,将广场底板实施相应的分块操作;对于后浇带,可将底板实施4块划分,并以此实施相应4个浇筑单元建立,并且在块中无相应膨胀加强带设置,然后将其再实施5块划分,整个底板最终则给与16块划分。当对底板实施分块予以确定后,在顶板及墙板与底板相应位置处,给与一个后浇带及加强带设计,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巩固。膨胀加强2m带宽,对于边缘,每侧均予以密孔铁丝网设置,且用钢筋对其实施加固,避免在加强带外的混凝土出现流入内部的状况。膨胀现象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具有减弱作用,所以,对于膨胀加强带的混凝土来讲,应对其强度等级给与不断提高,而在搭配材料方面,包保持其材料组成的合理性,最终促进结构功能得以优化目标的实现。 2.2 补偿收缩混凝土 以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作为施工的基本标准,对于补偿收缩混凝土来讲,其所形成的自应力混凝土主要于0.2~0.7MPa以下。要想对限制膨胀率进行准确测量,应在实验室就ZY试件的限制膨胀率试验给与完成,通过实现可知,在水泥当中掺入ZY,能够将微膨胀性予以得出,而掺量大小状况与膨胀率之间呈现正比。 2.3 配合比的设计 ①水泥:砼材料:选用常规硅酸盐水泥(42.5MPa)。②砂:选用长江中砂,其相应细度模数为M×2.5~2.7,表面密度为2.63g/cm,宽松密度为1405kg/m,紧密密度为1500kg/m,含泥量应≤4。③石:采用湖州石子:粒径区间为6~31mm,连续级配,压碎指标区间为7~9.6,含泥量应≤4。④膨胀剂:采用ZY膨胀剂。⑤掺合料:Ⅱ级粉煤灰。 3 具体方案分析 某医疗楼地上12层,地下3层(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97000m2,建筑总高度为48.85m。地上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地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该工程基础底板厚度为1500mm,混凝土强度和抗渗等级为C40P 8,基坑底板的标高是-15.47m,混凝土浇筑方案为斜面分层法浇筑,由防水保护层往上一次性浇筑1.5m,直至基础底板上标高,每层厚度约为500mm。基础底板属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具体施工技术如下。 3.1 后掺少量减水剂的控制 在正式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应先清楚掌握现场的施工环境,尤其是温度因素。在7~8月份时,混凝土浇筑则会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的状况,且在稳定性方面受到一定影响。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必须停留一些时间,如此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到混凝土的入模时间,甚至影响到整个混凝土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混凝土难以满足施工的需求。在配合比当中,其FDN2I减水剂量数值为0.7,通常情况下,此种减水剂相应的掺量最高应为1,而在后续掺入减水剂时,其考虑值0.3以内。对于后掺法来讲,其与先掺法或同掺法相比,在减水作用上会出现不断增强的状况,这样就可以起到对补偿坍落度的损失给与弥补的目的。对于相关工程单位对混凝土运输车的安排来讲,其在搅拌时间上应控制在32转或者是1分钟以上,并且还要安排相应技术人员对材料配制进行控制。 3.2 地下室顶板浇注的控制 本工程混凝土浇筑方案为斜面分层法浇筑,针对其地下室长无缝混凝土结构的具体状况,对其应制定规范、严格的施工安排,促使实际运用状况与相应的工程方案相符,针对地下室顶板的浇筑来讲,当对地下一层的墙板到地下室顶板梁下口浇筑完成后,将地下室顶板的浇筑予以完成。在对顶板实施浇筑时,应对早期可能出现的裂缝状况给与事先把握。从缓凝土在收缩状况下,所产生的秩序状况来看,裂缝通常情况下在初凝到终凝容易产生。施工人员应对施工方案按照自身经验进行调整,将顶板实施二次或者三次抹平及搓平操作,特别是在初凝时实施抹平操作,特别是初始凝结使的抹压,以此做出可以控制在初期的裂缝的措施,这样才能最好的掌握裂缝控制。 3.3 地下室墙体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应对墙板混凝土在配合比方面给与更为严格的设计,经过对其验证证实后,决定对其采用减少水和灰的具体方案,对于底板及墙板来讲,其同为C30及P12,底板的水灰比应控制在0.47,墙板的水灰比应控制在0.41,坍落度指标底板应控制在20cm,控制墙板坍落度指标应设计为15cm。上述方案的实施,对于用水量的减少及混凝土的收缩的控制,均具有很好的效果。 3.4 地下室混凝土的养护 按照养护制度,在混凝土抹压后,能上人时,即铺上麻袋片或草席,用水浇湿保养,混凝土硬化3~4小时后,底板与顶板均筑堰蓄水3-5cm进行养护,墙板采取不问断淋水保温,采用这些养护方法不得少于14天,墙板侧模的拆除也不少于7天。以上养护措施的实施对地下室应用超长无缝结构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相关的性能检测给与足够重视,还要对相关的质量要点进行严格的把控,最终实现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寿命的延长目的,对工程费用进行节省,实现工程质量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主要应用 摘 要:钢结构是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的应用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其自身在多方面特点,也使其在应用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优势,尤其在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中更为适用。为加深大家的了解,本文就将针对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主要应用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钢结构;主要应用 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各类新型建筑工艺的运用,现代土木建筑工程在规模和外形上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建筑的高度更高,且在建筑外形上也更趋向于复杂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充分保障建筑结构的整体质量与稳定性,保障建筑施工及使用的安全就显得愈加重要。钢结构作为一种主要适用于超高层、大跨度或不规则外形建筑的结构形式,加强对其应用的研究有着很大必要性。 一、钢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优势 1、自重轻,抗震性能好 钢结构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同,其主体选材以结构强度较高的优质钢材为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混凝土的使用量,这也就有效的降低了结构的自身重量,以塔楼为例,利用该结构形式建设其在整体自重上可以较传统结构形式减轻约30%,这种情况下建筑所受到的地震作用相对得到了更好的控制,经试验分析得出,钢结构形式的合理应用能够减少超过10%的地震影响作用,这也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建筑的安全性。 2、施工便利,质量稳定 在施工方面,钢结构的施工几乎不会受到外界天气、温度等条件的影响,且所选用的施工工艺简单,更容易实现施工的规模化,同时,钢构件施工与混凝土构件施工之间并没有太大冲突,容易实现交叉作业,而且内部施工也可以与外部装修同步推进,这对于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以及保障施工进度都具有着良好的作用。此外,钢结构在材料的延展性、抗压性及韧性等方面也要优于传统混凝土结构,这也就更好的保障了其结构质量及整体稳定性。 3、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相较于混凝土材料而言,钢材本身便具有着更好的可塑性,在一些相对跨度较大,且支撑结构设置受限的建筑工程中,钢结构显然更为适用,不仅能够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也能够增加建筑内部空间,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实际使用需求。而从结构造型的角度来看,混凝土结构造型往往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而钢结构良好的可塑性以及焊接施工的方式,都使得其能够根据设计需要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样式,并且不会造成成本的过度消耗。 4、环保节能 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大大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据测算一般混合结构中混凝土的使用量约为0.45m3/m2,而应用钢结构能将混凝土的使用量减少到0.2m3/m2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也有效地节约了工程建设中资源消耗量,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施工成本,在能耗上也相对更低。另外,由于钢结构施工中减少混凝土拌制以及浇筑机械的作业量,且不需要过多消耗砂石等自然资源,所造成的扬尘等空气污染也相对较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较小,加之施工所产生的钢材废料能够有效的回收再利用,这也体现出了钢结构在环保方面的优势。 二、土木建筑中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 1、箱型柱安装 箱型柱的安装要遵循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即材料采购、加工、运输、吊装、连接的顺序。在安装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防锈处理方面,应先去掉钢结构表面原有的铁锈、油污,再进行防锈油漆的涂刷。其次是吊装方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吊装,通常为先由中心开始吊装,之后再向四周拓展,并要充分保证安装的对称与稳固性。最后是连接方面,为确保连接的质量与施工的效率,一般会先采取临时连接的方式,构建起较为稳定的单元框架,之后根据实际情况与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达到最佳位置后,再进行焊接,并要做好焊接后的质量检测,确保箱型柱安装的质量。 2、钢柱的制作与安装 钢柱的制作与安装必须要以土木工程实际的层高及总高设计作为基础依据,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建筑结构受力的特点,合理确定钢柱的设计长度。在钢柱制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要准确控制好制作的误差,即使微小的误差也可能导致建筑整体结构受力性能发生变化,并且要严格规定每一钢柱制作和安装的位置,严禁互换使用,可以通过编号的促使明确进行区分,以保证安装施工的质量。 3、钢梁安装 钢结构建筑中的钢梁主要包括主梁、次梁、外挑梁三种类型,其在安装方面也各自有着自身的要点。主梁的安装施工一般是采取捆绑串吊的方式,具体吊装数量要根据实际的设计要求进行确定。次梁及外挑梁安装一般可采取单根吊装方式进行。 4、框架梁的设计与安装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层或超高层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框架梁使用的都是H型钢,在框架梁的设计与施工中要重点注意框架梁与钢柱结构的连接质量,一般连接方式以钢性连接为主。一般钢结构建筑中的钢柱都为贯通型,在框架梁的上下翼缘处,在钢柱内应设置横向加劲肋框架梁,并严格按照设计编号正确就位。对于梁柱连接的节点位置也要加强重视,应确保其延性良好,并且连接质量满足工程要求,一般会在制造时,与框架梁所在位置设置悬臂梁。在翻样下料和焊接施工中严格控制好施工的精度,主要对下料长度的准确把握,避免其超出设计长度,并要将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变形考虑在内,可通过实验测算出其变形量与变形规律,保证下料长度控制的有效性。框架梁上下翼缘的连接,可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焊接连接的方式,多是选用带衬板的全熔透焊技术进行施工。 三、土木建筑钢结构的施工技术 1、钢结构施工技术交底 为确保钢结构施工的质量与效率,在施工前必须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主管领导应组织所有施工参与人员,将施工条件、工程概况、施工范围、图纸设计思路、施工重点、技术要点、质量控制要求、进度要求、验收标准、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注意事项等细致全面的交代下去,确保每一位参与施工的人员充分了解工程建设施工各方面的细节与要求,并最大限度的控制施工安全隐患的发生,保障施工的安全性与质量。 2、建筑钢结构的连接 钢结构建筑所要应用到的钢构件相对较多,在保证构件生产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还必须要保证钢结构构件的高质量连接,使其装配成工程需要的结构整体,因此,如何保证构件连接的质量与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钢结构构件的连接会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即铆接、焊接、螺栓连接,其中铆接在早期施工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但由于其连接后节点处会承受较大的作用力影响,这也就容易导致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不足;相对而言焊接方法在保障结构稳定性方面则有更好的表现,这主要是由于焊接连接的构件在受力的连续性上相对更好,但这一方法对施工作业有着较高的要求,应用上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是螺栓连接法,利用高强度螺栓能够达到相对较好的连接效果,并且也能够保证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与强度。 结论:本文首先对钢结构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优势进行了阐述,之后从土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以及钢结构施工技术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在现代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加强对钢结构应用的研究也显现出了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市场。但是伴随着城市建筑行业逐步的兴起,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也越发的紧张,引发了人口居住问题以及交通问题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高层建筑的逐步建造则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一局面,高层建筑的建造离不开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因此需要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引言 高层建筑在我国城市建筑中的发展,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但是由于高层建筑对于土木建筑工程的开展的技术应用以及操作都有着十分高的要求,所以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全面完善土木建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促使我国的高层建筑工作更好的开展。 1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的建设步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迅速。随着高层建筑工程的不断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也逐步的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城市建筑工程当中[1]。因为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如果长期处于空气湿度较低的环境中,就会出现裂缝现象,这便严重的影响了高层建筑的质量性和安全性,也为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在城市开展建筑工程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良好的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的开展进程中,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效的保障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促使城市稳定发展,为城市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2]。 2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目的分析 由于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温度感应的特性,因此在较高温度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裂缝的现象,裂缝的出现会破坏建筑的整体的受力结构状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承载性和抗压性,进而严重的降低了建筑的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裂缝的出现,也会导致一些具有侵蚀性的物质深入到建筑的内部构成中,例如建筑中的钢材结构会因雨水的侵害而生锈,木材也会因为潮湿的环境而变形甚至是腐烂,严重的降低了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对于建筑的危害是多个方面的。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技术应用的根本目的就是减轻以及消除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确保建筑的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使城市建筑工程的开展更加的具有高效性和高质量性[3]。 3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具体应用分析 3.1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有效的控制约束力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有效的控制约束力,可以良好的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将沥青或者是砂层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和地基结构之间,可以有效的降低地基结构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作用力,进而实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的有效减轻。沥青层或者是砂层在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中的应用原理为:降低温度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的凝聚效果,从而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温度,使得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外的温度差较小,进而有效的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现象或者是变形现象的可能性。 3.2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强制降温技术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强制降温技术,预先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预留水管,进而只需要将冷水注入到预留的水管中,就可以有效的实现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的降低。同时在建筑工程的开展过程中,也应当尽可能的降低水泥的应用量,选择其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新型建筑材料进行代替。例如热水泥材料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材料等都有较好的散热性,这些材料的应用也可以有效的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或者是变形现象[4]。 3.3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也是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应用技术之一。 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需要建筑施工工作人员不仅要严格的参照流程逐步的搅拌混凝土,还需要根据工程的需要,增加配筋的含量来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抗裂性。同时也需要专业人员在搅拌的材料中加入适量的添加剂,限制混凝土材料所具有的热胀冷缩性,也可以有效的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抗裂性的提升。 4 结束语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首先应当明确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的重要性。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效的保障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促使城市稳定发展。进而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目的分析。减轻以及消除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最后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具体应用分析。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有效的控制约束力和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强制降温技术以及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全面完善土木建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促使城市建筑行业更加高效、稳定的发展,为人们创造出更加安全舒适的城市居住环境。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问题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座高楼的好坏,取决于它起时的根基是否稳,土木建筑工程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行业,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象征。我们去旅游时,总会记住某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所以建筑业的发展不仅仅象征时代的进步,也在象征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建筑施工水平,改善建筑环境是每个建筑人的责任,虽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我们要克服困难,保证施工有质有量的进行,通过大家的努力把建筑业推向更高的水平。 1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要想提高土木建筑施工的整体水平,就必须首先从建筑施工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找出与之问题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1.1 土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涉及的很多环节、很多部门,程序也很复杂,所以找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管理是非常重要。合同是土木施工的重点,如果合同违约现象严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了临时需要随意修改合同条款,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市场秩序;缺少合同的规范管理,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工程监理体制建设不完善、监理人员素质低下、定位不明确、监理面狭、监理市场不规范,施工单位随意压价,抑制了工程监理的积极性,使监理市场混乱,限制了监理作用的发挥。建筑施工需要专职的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员,有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减少人员节省开支,一人两职相兼,实质是主管施工质量,或存在施工安全员业务素质较差的现象。 1.2 建筑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的生活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施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就愈加的突出,土木建筑施工过程对于周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筑施工对于城市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有害气体、噪音、地震、等环境污染,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减少污染,是现在土木建筑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创造。 1.3 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无论是任何行业,安全生产是核心内容,土木建筑的安全问题是特别要重视的问题。它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场地设备,施工人员和技术安全等内容。建筑施工露天高空作业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影响安全操作的因素较多,危险性较大,事故的主要是由相关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管理层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安全施工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发生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其中高空坠物、硬物撞击、坍塌以及漏电等是多发事故。我们在进行高空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工人的安全问题,我们看新闻的时候,总能看到,哪个施工场地又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故,重视安全问题是土木建筑施工过程的首要问题。我们在施工时,我们要对现场社备,施工人员先进行安全管理,施工场地干净与否,工人是否带有安全帽,高空作业的装置是否安全,施工技术是不是安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安全管理是为了保证施工安全,保证建筑施工能顺利的进行。 1.4 建筑施工质量问题 “垃圾工程”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我们所居住的建筑是否真正的安全,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都取决于施工方。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美观和适用等各方面要求。现在的科学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仍有些单位和个人的素质没有提高。虽然现在的建筑质量在不断改善,可是仍有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建筑,这是因为某些单位和个人不认真执行相关的法律、规范,盲目追求利益,才出现了那么多“垃圾工程”。常见的几种建筑施工质量问题有:施工单位事先编制的施工进度控制表不符合实际情况,监理单位未制定合理的监理实施方案,在拐角和节点部位粗糙施工,对于防水隔热结构设置不合理致使暖通和厨卫设施不能正常使用,个别检测单位责任心差,检查验收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建再多的高楼大厦都是浪费国家资源。 2 解决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这些问题,是直接产生筑施工事故的原因,要想做到防患于未然,就要从源头抓起,要保质保量的去施工。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改进管理方法、加大建筑施工质量监察力度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2.1 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制度,提高施工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首先,强化施工企业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只有建立起质量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质量。其次,把好原材料质量关。采购的钢材、木材、砂及其他重要原材料要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再次,在施工过程中,质检员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 逐个逐项检查。是保障施工安全进行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制度是保障施工安全进行的重要任务。例如:脚手架的杆件需要经过计算确定,连接件可靠稳定,安装拆卸时注意安全保障。对于进行高空露天作业的工作人员要有专门的安全保护装置,而且必须在天气适宜、无大风的条件下进行施工施工现场要包围严实,防护网设置完善,有必要的警示标志。对于危险系数高,事故后果严重的部位应进行专项整治,相关部门在施工要制定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方案,同时加大平时的安全检查监督力度。 2.2 提高环保施工水平,保护环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看电视总看到的广告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发展纲领,我们要把它运用到土木建筑施工中,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等相关法律法规。采用先进高效的施工技术,减少灰尘、固液废弃物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降低噪音,避免打扰周围人的生活,使用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选用环保优质的结构材料,减少反光,保证工程质量。 2.3 施工现场机电设备问题措施 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其机械、电全性能、安全防护装置必须符合有关安准要求,并对其颁发准用证。新购置的设备,必须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设行验收,符合安全使用条件经企业技责人审批后方可投入使用。机电设备的应做到“定人、定机、定设备”,严禁不具资格的人员操作机电设备。小型电动使用前,应对使用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教育。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它存在很多自身隐患,无论从施工过程,还是从施工的部位角度考虑,很多实际问题都要解决,现场安全管理,项目管理,环境管理,设备安装等问题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今建筑业施工者首要的任务。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如何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摘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包括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性工程,它具有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等特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的土木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还无法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需求,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立足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管理质量 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建筑工程中各种施工要素的综合运用体现。土木建筑施工企业根据签定项目合同的规定,对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行全方位的施工管理,以此来达到规范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提升土木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标。此外,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还有助于更好地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生产企业形象,为土木工程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近些年,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项目工程建设的范围得到了拓展。而土木建筑施工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土木建设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展。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是要运用好现代土木工程向曼谷施工管理理念,努力实现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现代化管理。目前,国内大多数土木建筑企业的工程施工管理都存在施工管理模式陈旧、行政管理手段运用过多、工程建设单位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不重视、企业的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此外,我国还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理论建设也比较缺乏,不少土木施工企业完全是凭自身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进行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的,这种相对滞后的施工管理不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是定性作出判断而不进行统计分析和量化计算,必然要被社会所淘汰。 二.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措施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主要包括了土木工程施工前后各个环节的内容,通过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合理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来使工程建设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进而保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现代社会,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 1.加强对设计图纸的审核 设计图纸是土木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现实依据。在进入施工阶段之前,必须要对土木建筑工程的图纸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确定了工程施工设计图纸方案后,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要与图纸设计人员一起对设计图纸方案的可行性、细节内容等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图纸方案的精确性,进而保证工程建筑施工效益的最大化。在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项目的设计意图进行充分领会后将需要设计的项目内容融合在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请专业的工程设计单位对工程施工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工程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工程设计图纸方案中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工程设计的建议,从而将设计图纸存在的问题在工程施工之前就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对工程图纸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改之后,要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方进行及时的通报,保证实际施工与图纸内容相匹配。 2.加强项目工程的现场管理 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此外,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具体来说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2.1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的完善 质量是项目工程施工的核心和重点,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予以重视,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水平得到保证,也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加强功臣施工的质量管理,还必须将工程质量观念落实到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细节之中,以此来维持项目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此外,建筑施工企业还需要确立比较完善的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的质量体系,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来推动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 2.2加强对各种工程施工资源的正确运用 工程施工资源主要包括施工人员、建筑材料、设备等内容,这些施工资源都会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施工人员是项目工程施工的直接操作和控制者。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将人作为施工管理和控制的核心,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来带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位工程施工人员都能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观念。其次,施工机械是土木建筑工程的工具,很多高难度的作业都必须要通过机械设备完成。当前,很多的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都具有跨度大、范围广、领域多、种类全等特点,机械设备使用不当不仅能导致企业资产的浪费,也会影响到企业的作业效率。企业内部需针对设备监理健全的机械设备的档案,日常工作中保护好机械设备性能,这样才能使得机械设备长期处在最佳状态。鉴于机械设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的重大影响,在选择机械设备时必须谨慎对待。 3.加强项目工程的安全建设 项目工程的安全问题是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项目工程的安全保障,才能更好地推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加强项目工程的安全管理,主要应该从这几方面来加强: 3.1加强工程设计安全 项目的设计安全是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前提,土木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后期工程施工的作业情况。在工程设计阶段,工程设计人员必须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保证工程施工在设计阶段的严谨、科学。 3.2加强安全、合理的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制度建设,也是保证项目工程安全、有序运行的重要措施。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工序进行有效的规范,使得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还要将“安全”作为核心理念融入到工程施工的管理制度之中,通过安全、有效的管理策略来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和规范。 3.3加强对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 积极开展对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也是加强项目工程安全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的工程人员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提升工程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方式来让工程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在接受安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责任意识的提升,并且能够将其转化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混凝土施工材料是由诸多不同材质的原料组成,很容易致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原因产生裂缝问题。另外,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由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因素,也会导致其发生裂纹问题,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带来危害。本文首先阐述了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存在的裂缝问题,并对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 一、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存在的裂缝问题 混凝土施工材料是由诸多不同材质的原料组成,很容易致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原因产生裂缝问题。另外,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由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因素,也会导致其发生裂纹问题,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带来危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基 地基在混凝土整体结构施工完成后,会发生不均匀的位移,对其内部产生应力,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 (二)施工工艺 由于在土木工程的施工中混凝土施工工艺的不严谨,致使工程在后期使用时发生裂缝。 (三)钢筋锈蚀 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没能做到对钢筋的全方面保护或者是保护措施的不规范,使钢筋后期发生锈蚀,导致混凝土产生涨裂。 (四)温度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在整体结构完工后,由于受到外部温度变化的影响,导致其发生变形、裂缝。 二、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 为了避免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问题,除了要进行严谨、规范的施工以外,还应该加强对其外部温度因素及其自身热胀冷缩性能的进一步完善,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性能。 (一)增强抗裂性能的技术应用 1、控制混凝土材料配比。在进行对混凝土材料配比的过程中,杜绝存在任意性,必须要按照相关的配比要求及技术方式进行混凝土材料的配比。在进入正式土木工程施工之前,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必须要对混凝土材料的配比验证及试验流程予以确定,通过多次的配比试验,对其结果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较为合理的配比。通过此种方式,使配比之后的混凝土材料符合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保障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另外,在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工作时,必须要确保各种材料能够充分的融合、搅拌,避免发生离析现象。 2、适当加入配筋。如若在混凝土中适当的加入配筋,可以起到有效增强混凝土抗裂性能的作用,如果能将具有较小间距、较小直径的配筋适量加入到混凝土中,就会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效果。因为在大体积混凝土应用到土木工程中去的时候,所产生的结构配筋是很少的,所以将配筋适当的添加到中间部位,才能实现对混凝土结构薄弱部分的管控。 3、添加剂的使用。由于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因此想要对此予以有效控制,就必须使用相应的对策实现对混凝土自身收缩特性予以控制,确保混凝土的自缩特性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浮动。这样就需要依据混凝土的外加剂来实现对相关规范措施的控制。比如说通过开展限制膨胀率的实验来得到膨胀率数据,使用较先进的技术方式控制膨胀率,以此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二)控制温度应力的技术应用 1、控制浇筑温度。由于外界气温的变化也会对混凝土浇筑温度带来一定影响,浇筑温度的提高对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会带来极严重的影响,所以说在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中,必须要避免在炎热夏季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如果说一旦避免不了的将施工时间安排在了正午,必须要辅以材料的降温措施,通过冷却控制浇筑温度。 2、控制水泥用量。在土木工程施工实际中,出现水泥水化现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基于此,必须通过减少水泥用量来予以控制;同时,减少了水泥量,也就必须要通过添加其他材料的含量,以此来达到相互平衡的作用,符合施工的强度标准。比如说可以通过添加减水剂或者是混合材料代替水泥;或者采取搅拌技术来加以控制,不仅可以促进混凝土内部热含量的散发,而且还可以体现出良好的搅拌效果。另外,低热水泥也是当前市场中新型的一种材料,比如说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大坝水泥等材料都能够起到改善混凝土温度的作用。 3、强制性降温处理。当遇到较特殊的情况时,对于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就必须要通过强制性对策来实现,比如说使用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的方法,促使冷水排入管中,以此来起到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的作用。 (三)混凝土的浇筑和捣注 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对整体浇筑和分段浇筑方式进行选择。在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将分区定点、循序渐进以及一个坡度的原则给贯彻下来,结合混凝土泵的坡度,将两道振捣点分别设置于上层和下层。在混凝土的卸点设置第一道,促使上部振实问题得到解决;在混凝土的坡脚设置第二道,这样下部混凝土密实度就可以得到保证。在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个部位进行选择,标高符合设计要求之后,然后将连续浇筑模式应用到坡面。完成了混凝土的分段浇筑工序之后,可以将二次振捣或者表面挤压工序应用到混凝土的初凝阶段,将表面积水给排除掉,并且利用木拍来反复挤压,避免有表面裂缝问题出现,促使大体积混凝土的防水性能得到全面提高。通常情况下,选择在夜间来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这样新旧混凝土之间的温度差距就可以得到有效减少。 (四)对钢筋的位置适当调整 通过对钢筋的配置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可以对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的传递分布筋进行增加,以便及时传递内部的热量,避免增高内部热量。一般情况下来讲,在钢筋配置设计过程中,通常将配筋率不改变以及上下皮配筋差异的方案给应用过来,也就是将不同的钢筋分别应用到没有柱板带的地方和有柱板带的地方;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厚度在1m左右,为了更快的散热,可以将25钢筋设置于底皮钢筋和顶皮钢筋之间,在温度分布筋方面,保证每平方米一根,在上下连接中,利用的是搭接焊的方式。通过这样的分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减小钢筋的直径以及钢筋之间的间距,这样混凝土的收缩程度就得到了减少,采用上下搭接的方式,还可以迅速散发中间的热量,避免出现裂缝问题。 (五)减少约束力 首先是对内部约束力进行减少,因为温度应力是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约束的主要来源,那么为了减少内部约束,就需要对温度应力进行降低。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了一些措施来减少温度应力。此外,还可以将一些保温方法给应用过来,如暖棚法、覆盖法、蓄水法等等。这些保温方法都经过了大量的实践,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促使其与外部温度之间的差异得到减少。其次是对外部约束力进行减少,为了减少外部约束力,主要是对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约束力进行减少。通过研究发现,如今通常是对滑动层进行设置,以便促使地基对混凝土约束力进行减少。具体来讲,滑动层指的是将沥青油毡层或者砂垫层设置于大体积混凝土和地基之间。通过设置滑动层,可以促使地基对大体积混凝土的约束得到有效减少,混凝土地块的自由变形不受影响,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裂缝问题。 (六)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养护工序也非常重要。通过养护,可以促使混凝土的温度与湿度符合相关要求,对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进行有效控制,以便正常发展混凝土强度,避免有裂缝问题产生。在养护大体积混凝土的过程中,在保湿保温的基础上,还需要保证降温速度维持在一个较为缓慢的水平。另外,在夏季施工的过程中,通常将蓄水保护或者流水保护的方式给应用过来,冬季施工过程中,则需要利用麻袋进行覆盖,并且将碘钨灯应用到侧面进行养护。蓄水法指的是将双层麻袋覆盖于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并且浇水湿润。在不同情况下,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采用的是硅酸盐水泥或者矿渣硅酸盐水泥,那么就需要保持在一周以上;如果混凝土具备了抗渗要求,或者将缓凝型外加剂掺加了过来,那么就需要保证在两周以上。 三、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想要确保其施工质量就必须要严格依据施工方案,做好周密安排;同时,由于混凝土质量直接决定了施工技术的水平高低,因而了解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处理,对整个施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实践中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着重探讨和研究了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介绍了提高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一些控制因素和控制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土木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前言 现代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的高度、体积、厚度的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其承载负荷也相应增加。这一要求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高质量的减水剂和矿物掺合料,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支持,降低的水灰比也进一步改善了建筑材料出现断裂的情况。但从现实来看,仍存在着一些原因,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现象的产生。这一现实情况下,对出于裂缝产生考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来有地规避裂缝现象的产生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长足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 为了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严密监察,其中,对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工作的监察尤为必要和重要,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工作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若要做好监督与控制工作,作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要高度注意的是原材料的使用,为了确保混凝土的经久耐用,要严格遵守规范标准,搅拌工作也要细致地按比例进行。由于原材料是影响建筑质量的基础性因素,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是否会出现裂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原材料分配比例的影响,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对原材料利用的精准性。 (2)、配制大体积混凝土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项是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温控施工。为什么要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温控施工呢?原因就是尽可能地缩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可能性。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配制时需要以混凝土配合比在满足设计要求及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这样一来,就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二、混凝土的搅拌施工技术 首先,在搅拌时应当实现规定好搅拌制度,针对一次性投料量、投料的顺序及搅拌的时间都要事先确定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制作出优质均匀的混凝土。同时还要选取合适的搅拌机器;投料时,一次投入量不应当过多;搅拌的最短时间必须满足相关施工规定,这些都是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前提。此外,在第一次进行搅拌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砂浆流失情况,针对已经搅拌完的混凝土应当卸载干净,而在卸除完所有混凝土以前,禁止再次投入原料进行拌料。同时,要严格依照配合比进行,以确保混凝土强度满足施工标准与要求。 三、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 在土建施工建设中,核心以及关键的环节就是混凝土浇筑,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注意浇筑的持续性以及层次性。在进行浇筑时,要分层次以及分阶段的进行,依据钢筋稀疏的程度以及土建结构将高度进行确定。除此之外,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保障持续的进行浇筑,不能存在间断。同时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前,要将模板标高、尺寸、位置、刚度以及强度等进行详细检查,如果在地基或者是土基进行浇筑的工作,要将淤泥以及杂物进行及时清理,将防水以及排水工作进行落实。 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的过程中,还存在捣实以及施工缝等技术。如果不能够持续的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浇筑过程中存在间断,就要使用施工缝这项技术,在对施工缝进行位置的确定时,要依据施工的方案以及设计在浇筑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确定。同时,在对混凝土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都会将施工缝进行预留,因为在施工间断的地方,旧混凝土与新混凝土在结合方面具备的能力相对较差,在整体的结构中是非常薄弱的。所以,在施工方便而且剪力相对较小的位置预留施工缝。在浇筑工作后期,会运用到养护的技术以及捣实的技术,使工程能够得到完善。 因此,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对施工技术进行严格控制,使混凝土能够顺利的进行浇筑,对施工缝要进行预留。保障混凝土施工质景,保障工程整体质量。 四、做好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泌水与表面处理工作 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的时候,所产生的泌水会顺着混凝土的坡面流到坑底,然后让这些泌水从侧模底部的开孔排出基坑。在混凝土坡面的坡角与顶端模板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就容易造成混凝土浇筑方向的改变,而出现集水坑的现象,这时需要使用水泵及时的把所产生的泌水排出,以解决泌水导致混凝土表面裂缝问题。同时,因为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的影响,在混凝土浇筑两到八小时,需要按照标高要求进行刮平处理,在刮平处理以后,使用模板进行反复的碾压,保证混凝土表面的密实度,然后再使用铁面板进行收面处理,并及时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强度是不均的,使得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往往从强度低的地方开始。如果不能够有效的控制混凝土的质量,那么会因为离差系数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混凝土裂缝。所以,需要不断加大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避免混凝土裂缝给工程质量带来的影响。 五、合理掌握拆模时间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浇筑完成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即可拆模。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混凝土拆模过早,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但如果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轻型保温材料,如泡沫海绵等,对于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具有显著的效果。拆模时间应视水泥类别、结构形状、荷载情况及环境温度等不同而不同,在施工中应注意掌握。 六、控制温度应力的技术 首先,作强制降温处理。在情况较为特殊时,就需要采用强制性对策来降低混凝土温度,如采用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的方式,将冷水排入观众,就可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其次,减少水泥用量。水泥水花现象的出现是土木工程中的一个不良现象,因此,需要合理减少水泥用量。相应的,减少了水泥用量,就需要添加一些其他材料,以此来形成互为辅助的施工标准强度。如可适量条件减水剂和混合材料,这里搅拌技术是一个适宜的选择,不但维持了混凝土内部热量的散发,也有着良好的搅拌效果。就当前的来看,地热水泥是市场的主流,如大坝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均能够有效改善混凝土温度;最后,有效控制浇筑温度。气温变化对于混凝土浇筑温度是有着一定的制约性的,提升浇筑温度,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是不利的。因此,在土木建筑工程中,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时,应当避开炎热夏天,如施工时间必须定在正午时,适当的材料降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合理冷却方式的应用,来有效降低浇筑的温度。 七、混凝土后期养护施工技术 混凝土养护时间如果不足的话,则会对混凝土强度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中,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混凝土的后期养护工作,采取科学的养护措施。对此,在浇筑完混凝土以后,要及时采取洒水措施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的表面湿润,避免受到风吹、暴晒、干燥及寒冷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混凝土裂缝和非常规的收缩等问题产生,从而确保水泥可以充分进行水化。 八、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具有系统性较强、涉及面较广、复杂的特点,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裂纹的出现,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房屋的坍塌。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各个阶段的各方面进行控制,还需要考虑各种错综复杂的特殊情况对施工的影响。在必要的施工方案下,注意配合好必要的工作和材料,做好浇筑工作的养护和搅拌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校内考研网站设计与制作 摘要:为了更好地为本校考研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校内考研网站很有必要。建立校内考研网站的目的是为了给本校考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帮助同学复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与数理方程,以及英语、政治等重要基础课,还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专业课。本文对这样一个校内考研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考研;网站;设计;制作 一、引言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持续攀升。20年来,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只有在2008年和2014年出现二次小幅回落,但这只是两个小小的回档,这并不影响考研人数大的攀升趋势。每年都有那么多的同学报考研究生,那么如何服务好这些同学就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1]对如何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考研服务做了详细分析。各个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等招生单位基本都建有面向全体考生的官方研究生招生网。分析了此类研究生招生网站的基本功能,阐述了八大功能模块,分析了研究生招生网的现状,并提出了发展建议。此外,还有很多民间考研网站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考研网站的特点是针对全体考生的。虽然有关考研的网站有很多,但这些网站大多数是面对全体考生的,从而包罗万象,包含的内容非常多,让人目不暇接,显得有点杂乱无章,从而针对性方面较差。而像浙江大学考研网这样的网站是为外校学生考浙江大学服务的,所以为本校学生考外校服务的考研网站目前还很少,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为本校学生考外校服务的考研网站,结合本校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可以更好地帮助本校考生挑选报考学校,更加有效地帮助他们复习考研基础课和专业课,切实提高考研的成功率。 二、校内考研网站的设计与制作 校内考研网站设计的总原则是:服务好本校迫切需要解决复习考研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网站的整体规划及框架设计必须是具可扩充性的,前台页面的设计必须能保证网站在增加栏目后不会破坏网站的整体结构。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扩充性,使得后台管理人员能够根据需要对栏目进行增、删、修改。 校内考研网站的设计风格为:综合性考研网站,清新、简约风格,有一个统一的logo图案,背景为学校鸟瞰图。界面创意为标准的图标风格设计,统一的构图布局,统一的色调、对比度、色阶和图文风格。 校内考研网站的功能要求为:(1)具备完善的类别:机构设置、招生工作、学科建设、历年真题、资料下载等功能。(2)资源的共建共享: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上传下载存放和使用库中资源。(3)WEB集成:基于WEB的应用模式,使教学资源制作、管理,信息、教学交流、资源共享与交流都能在网上进行。(4)自主学习:提供完善的网络课程库、真题库、专家答疑辅导功能、试题库与在线考试功能,学习者可以自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校内考研网站的后台管理包括:(1)图片管理:对图片的管理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图片的内容元素主要包括图片的名称、所属的栏目分类,分类由“栏目管理”中动态生成、上传图片,将图片上传到网站页面上。(2)栏目管理:一般是以设置图片或内容的类别作为栏目,在这里可以进行栏目的添加、删除修改栏目名、菜单的排序、类别排序、首页排序。(3)静态页管理:生成静态页面的栏目,包括关闭网站静态页面功能、首页更新静态页、列表页更新静态页、内容也更新静态页。(4)用户列表:用户的各项参数设置。(5)系统设置:进行系统的参数设置,包括系统名称、是否允许用户注册、用户申请后是否需要审核。(6)密码修改:管理员密码的修改。(7)公告管理:首页显示的公告内容。(8)留言管理:对留言的回复、修改、删除。 此外校内考研网站还应该具有下列功能:(1)强大的后台文章编辑器的功能。可方便地用拖动的方式进行图文混排、图片远程上传、上传图片显示效果处理等操作,以及“从word中粘贴”功能,能全部清除word排版格式多余代码。(2)自由编辑栏目模版,可设置多个模版。(3)自由增删修改栏目以及设置此栏目模版。(4)新闻/图片代码调用在后台生成。(5)可增加多个低权限的录入员,增加新闻时会记录新闻的增加录入员是谁。(6)新闻自由设置固顶或推荐,自由更改新闻标题的颜色,可独立设置某条新闻的URL转向。(7)新闻功能,可在后台相关新闻。(8)后台修改新闻管理页面,可以修改新闻的添加时间和阅读数。(9)后台新闻管理时,排序上下条移动的功能。(10)具有审核员权限用户。除可以审核文章外,其余功能与录入员相似。 系统提供如下客户端浏览器支持:IE6.0及以上各版本、FireFox3.0及以上各版本、Maxthon2.0及以上各版本、搜狗高速浏览器、360浏览器、腾讯浏览器等等。系统的开发环境为:PHP+MYSQL。参考文献[3]讨论了基于.net技术的四层架构考研网站设计与实现。 我们设计的校内考研网站栏目结构图如图1所示。 其中网站首页用动态php页面,将整个网站的最新信息在首页显示。网管在后台可以随时更新首页的内容。浏览者一访问首页就能够了解整个考研网站的最新信息。考研信息栏目主要介绍一些有关考研的最新信息。课程复习栏目里主要放一些有关考研基础课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的复习资料。网站链接栏目里放一些与考研有关的点击率比较高的热门网站链接供同学们参考。最后一个栏目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栏目是交流互动栏目,实际上是一个考研论坛,同学们在复习考研的过程中如果碰到一些问题,可以在这个交流互动栏目里提问,管理员应该及时加以解答,此外考研的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这个栏目进行交流,达到互相帮助的目的。 我们经过制作初步完成的校内考研网站首页如图2所示。 三、结论 虽然互联网上关于考研的网站多如牛毛,然而这些网站多数是面向全体考生的,内容面面俱到,从而针对性方面有些欠缺。本文着眼于建设一个只为本校考生服务的内部考研网,为本校考生考研服务,更有针对性,从而应该可以服务得更到位。具体效果如何还是由实践来验证吧。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浅析基于PHP和MySQL技术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教育中的普及应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革影响,例如依托专题学习类网站的出现使得学生借助校园网进行自学成为了可能。本文分析了基于PHP和MySQL技术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设计方案与实现,分别从网站功能设计和数据库管理两方面进行了设计应用分析。 关键词:PHP MySQL 网站设计 实现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设计中,首先要分析其需求,包括基本功能需求、硬件需求和系统需求。结合网站的应用背景和需求特定,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合理进行用户权限分配,并且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相关资源,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1 网站功能模块设计 1.1 用户登录与注册 首先,在系统功能设计中一般使用B/S结构,也就是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在网络环境下,将各种功能模块组合起来。用户登录和注册是网站功能中最为基本的一个模块,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设置用户权限,如管理员权限、注册用户权限和匿名登录用户权限,不同权限的用户可以访问不同的内容。用户登录的身份验证采用用户名和密码的形式,为了方便管理,用户名可以统一设置,如将学生的学号设置为用户名,密码由用户自行更改。管理员权限主要是由网站的管理人员使用,对网站信息进行删除、编辑和更改,并且对登录用户的身份、数量进行管理。注册用户可以浏览、下载网站中的绝大多数资源内容,而匿名用户只能浏览网站的基本公式信息。 1.2 网站信息公布 网站信息公布是校园网站的一个重要功能,可以用来公示重大校园动态、课程信息、学生信息变动等等,所公布的信息来源于相关的校园管理部门,如教学部门、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等。同时,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信息,在公布中可以设置提醒功能,例如当学生登录网站后,以私信或者自动弹出窗口的形式提示学生应当注意的信息。或者在学生个人信息管理模块中,设置专门的应当注意信息模块,提醒学生应当注意的一些变动信息,特别是课程信息、个人信息变动、教务信息等等。 1.3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自学资源支持,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构建中,主要的教学资源有文字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等等。同时,在资源共享中,为了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站内搜索技术构建资源查询平台,便于用户搜索所需资源。将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分类,可以按照资源属性,如文档类资源、图片类资源、视频类资源等等,或者按照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站内资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设计方案成果,将这些成果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方案。资源共享功能模块设计需要针对网站功能特点和用户使用情况进行相应的资源优化,例如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等等。 1.4 站外资源链接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功设计中,站外资源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补充途径,用户在使用站内资源时,也需要进行相关的站外资源拓展,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方式便是站外资源链接。站外资源链接也分为外部链接和内部链接两种,外部链接同用户直接通过外网链接外站的访问权限一样,都为匿名浏览模式。而在一些提供资源下载的外部网站链接时,可以通过内部链接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注册用户访问权限,例如访问一些文献资料数据库。通过购买这些数据库的访问权限,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内部链接搜索和下载相关的文献资料。在站外资源连接时,应当对不同的外站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和分类,按照一定的类别,例如文献资料类网站、网页设计成果类网站、相关软件下载类网站等等。 2 基于PHP和MySQL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类专题学习网站的实现 2.1 数据库管理实现 基于MySQL技术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实现,应当针对网站数据的储存和使用特点,应当确保数据库的正确性、融合性、有效性等等,优化数据库检索技术,提高数据检索效率,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会直接关系到网站构建的整体质量。在数据库中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源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分类处理和储存,同时将各种文档信息添加日期、作者、预览内容等信息,主要的数据操作功能有编辑、录入、存储、删除、复制等等。再有,应当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和适时性,及时进行数据更新,数据存储要严格遵守相应的规定,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一般数据库的管理权限为网站管理人员。 2.2 信息管理功能实现 信息管理功能主要是实现网站基本的信息公布、信息删除和修改、重大信息警示等等,同时还包括用户个人信息的录入、修改等等。信息管理权限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网站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功能权限和访问者的信息管理功能权限。信息管理人员所主要管理的信息为网站公布信息和一些动态资源信息,而访问者所使用的信息管理功能为个人信息管理和个人资源信息管理。例如访问者在利用网站资源进行学习时,需要更改个人资源数据库,不定时的删除资源和添加新资源,构建成个人知识管理系统。而网站管理人员,在使用信息管理功能时,也应当针对不同信息的特点,在相应的信息公示板块进行信息公布。 2.3 资源共享功能实现 资源共享功能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是站内资源共享和站外资源共享,站内资源包括管理人员录入的校园资源数据库和师生上传的相关资源等等,站外资源则主要是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的一些专题网站。在资源共享功能实现中,应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借助站内搜索技术和互联网搜索引擎技术,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资源环境。同时,资源共享本身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管理人员应当长时期的进行资源引进和更新。 3 结语 基于PHP和MySQL构建网页设计与制作专题类学习网站,应当详尽分析网站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硬件需求、系统需求等等,在分析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功能模块设计和优化。主要的功能模块有用户登录和注册功能模块、网站信息公布模块、资源共享模块、外部资源链接模块等等。并且对数据库结构进行优化,选择适宜的搜索引擎技术,完善信息管理功能,加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共享。相关网站管理人员,也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网站维护体系,保证网站的稳定、高效运行。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浅谈网站设计分析与网页制作 摘 要:网络作为当前信息化时代最大的信息传播平台,越来越多的商家和个人开始重视建立自己的网站,面对新的形势,经过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这一现阶段科技手段,拟筹备建立网,并以网站为载体积极开展工作,为工作增添了新技术。本文结合在网站设计方面的经验谈一下网站设计与制作的流程。 关键词:网站;设计分析;制作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网络的运用,计算机网络为人们的生活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创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网站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一个网站不但要做到操作方便,引人入胜,趣味盎然,还要告诉浏览者它的用处,这些设计都是有讲究的。 1 网站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互联网作为连接世界各地计算机的全球性信息化网络,它的传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全球的各个领域,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站作为信息时代基层的一个重要窗口,是院务公开、公正、服务职工、惠及民生的重要手段。办好网站,对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增加职工之间互相的透明性、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2 网站设计分析 文字、图形、色彩是展示网站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网站传达信息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时也是用户对网站第一印象和整体风格关注的主要内部分。要想设计出符合人性化需求的网站,只有多为用户着想,认真地以用户的切身体会出发去完成网站的整体设计。当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用户群因素和界面因素是首要考虑的两个方面。 3 网页制作 3.1 选择合适的网页设计软件 当前能使用的网页设计类软件很多,而选择一个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软件则会让你事半功倍。对于网页制作软件来说,初学者最常使用是Frontpage和Dreamweaver,Frontpage是微软公司出品的一款网页制作入门级软件,FrontPage使用方便简单,会用Word就能做网页,所见即所得是其特点,该软件结合了设计、程式码、预览三种模式。Dreamweaver是美国MACRO~EDIA公司开发的集网页制作和管理网站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充满动感的网页。此外,制作网站还要用到边缘性软件,如photoshop、flash等,网页设计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软件。 3.2 选择网页内容 前期的框架设计好后,就要为这个网站选择内容了。网页内容影响着网站的成败,所以我们要多花一些心思在内容制作上。内容选择要选有新意的、独特的,这些可以从图书、报纸、互联网等信息媒介搜集素材,素材通常分为三类一一文字、图片、影像。素材准备得越多越好,再从这些素材中粗中取细, 以备制作网站时可以随时拿来使用。总之,网页内容是网站的根本,如果内容空洞,页面制作的再怎么精美,仍然不会留住访问者。 3.3 运用网页设计中的色彩 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反映出不同网页的文化内涵。因为它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所以确定网页的色彩是相当重要的一步。在网页的色彩设计上,除了要表现心理和感情联想之外,还要考虑色彩的对比明暗、轻重、冷暖、调和色和纯度对比色的应用等等。合理的用色可以让信息的传递更有价值,使网页更有效和准确地把信息传达给我们的视觉。 4 网页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⑴网页要一页一页制作,切不可图快,没考虑清楚就下手只会让后面的修改工作更辛苦,首先要制作主页,把主页上的页面的编排、色彩的搭配、链接的方式都设计好后,再以 它为基础,通过变更文字和图片等内容建立其它子页,可以利用模板批量创建子页,使用模板的好处是一一同一个模板创建下的网页,对它的更新和修改可以一次性完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制作效率,使网站形成统一的风格。 ⑵特效制作网页时,能尽量用javascript替代的就不要使用java,java会使网页速度减慢,在加入诸如声音、动态网页等小技巧时,最好也不要太多,这都会影响网页的运行速度。 ⑶使用链接到每张图片的缩略图是提供有大量图片的图库时常见的一种策略。缩略图也就是图片的缩小版本,可以让浏览者看到众多的图片。但是,在展示缩略图时,切记不能将缩略图做得太小,因为缩略图做得太小网站的访客就无法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⑷合理采用JPg和gif格式也是至关重要的,色彩鲜艳高分辨率的用JPg,图片色彩单调的及在256色以内的最好把它处理成gif图像格式。图片大小尽量不要超过30k,小图片(1OOx40)一般可以控制在6k以内,较大的图片可以“分割”成小图片。 ⑸为图片加注解。图片的下载较慢,在没有显示出来时注解的标注有助于让浏览者知道这是关于什么的图片,是否需要等待,是否可以点击。 5 结语 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谈起来很简单,但要制作出真正有创意、经典的网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网页设计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丰富、创新网页制作的方法,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网站设计的能力。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浅析高职图书馆网站设计与制作 摘 要:基于高职图书馆的特色,坚持一切从读者的需求出发,结合图书馆网站的设计理念和网站制作的高标准进行建设高职图书馆网站,全面浅析高职图书馆网站设计制作。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网站制作;网站设计 高职图书馆网站是图书馆对外重要的宣传阵地和提供数字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平台,其服务对象是校内师生和社会读者,需要提升图书馆的网络化、数字化、特色化服务水平,使之成为读者利用高职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窗口。高职图书馆网站如何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各高职图书馆必须大力探索网站设计与制作的理念与原则,并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出让读者满意、令读者信赖的网站。我在这里介绍高职图书馆网站设计与制作的经验的几点体会。 1 高眼界、高标准、高要求 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优秀的高校、高职图书馆网站学习。在高职图书馆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我们先后参考了许多国内外著名高校、公共图书馆及高职图书馆的网站,比如:国内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国外的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图书馆、高职类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等。在网站设计与制作前,我们对优秀的图书馆网站,结合读者的需求、服务及图书馆业务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样对设计与制作高职图书馆网站垫下非常好的基础。⑵网页制作要高标准、严要求.高职图书馆网站的版面整洁、整齐、版式统一、图片不变形和易维护度。 2 设计理念 ⑴符合高职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高职图书馆不同高校图书馆,高职图书馆具有独特性,网站应结合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去建设,但高职图书馆面临资源少、服务项目少的困境,我们如何对读者提供有价值服务,需要馆员们多年服务读者过程中总结,才能给读者一个满意的网站。图书馆网站建设力图把满足读者需求、方便读者使用作为网站设计的根本出发点,网站的内容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一个受读者喜欢并信赖的网站是建立于读者明确需求的基础上。 ⑵不使用过多颜色,力求简洁、清爽。色彩可以鲜艳一些,但不能杂乱。从审美角度看,在网站设计时,只使用三、四种相匹配的颜色就可以让网站更为美观了,应尽量避免使网站过于花哨,尽量不用或少用动画、闪烁或滚动的文本。 ⑶页面应布局合理,尽量简洁。一般来说,页面的分辨率推荐1027x768,固定布局宽度来设计;按网站层级来设计布局,同一层级的布局尽可能统一。网站首页布局应简洁、大方,应把服务与资源充分显示在首页面上,可以采取JS滑动显示的技术,容纳更多的内容而不显得拥挤。 ⑷使用一致的设计元素。在网站的全部页面上,都采用一致的字体与颜色,会使网站显得更为统一和专业。同时在网页的布局设计、术语或词汇的使用,以及与用户交互的方式使用等方面,也都应尽力保持这种一致性。图书馆主页、OPAC页面及二级页面在功能菜单及色调上应尽量做到一致。 ⑸图书馆的网站上应设计一个较醒目的给读者发牢骚、提意见、问问题的窗口。 ⑹网站整体导航清晰化。1)全局导航。全局导航也就是说可以帮助用户随时去到网站的任何一个栏目。并且能轻松跳转到另一个栏目上。一般来说,全局导航的位置是固定的,这样可以减少浏览者查找的时间。2)导航栏异化,直接的告诉用户他身在何处。浏览则当前访问的页面所属的导航,在网站建设中要进行特殊化处理,比如一家网站建设公司的网站导航,如果网站主导航颜色是蓝色的,那么当用户浏览到网站建设流程这个大栏目之下,那么网站建设流程这个栏目的导航应该换一种颜色或者做一种特殊的效果来进行体现,以区别与其他的导航。这样浏览者就能够非常的容易的识别到当前导航所在的位置。 3 网页制作――精益求精 ⑴CSS样式制作规范。为了开发后样式名管理方便,请用有意义的单词或缩写组合来命名,一看就知道这样式是哪一块的,这样就节省了查找样式的时间。 ⑵符合搜索引擎。在制作网站的过程中,应符合搜索引擎,以便读者能搜索到图书馆网站。网站设计符合搜索引擎主要有两个标签:标题(title)、描述(description),写法如下: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顺职图书馆|顺大图书馆 ⑶网站的扩展性及维护的便利性。1)网站的扩展性。日后面临着数字资源日益增多,服务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我们特别要注意网站对后续的改动适应性要强。2)站维护的便利性。网站后续维护的工作中,我们通过网站管理后台权限的分配,把馆内的各部门人员全部调动起来,各自负责各自的网站模块。维护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网站各模块内容的更新;第二、试用的数字资源的及删除等;第三、图书馆业务中内容发生变化的相应更新;第四、网页功能的修改升级或者特效的改造增加。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基于真实企业项目的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 摘 要 在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进行“MBE-CDIO的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重点介绍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改革思路、内容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课程在“MBE-CDIO课程体系”中定位并明确技术、能力、素质等教学目标,将真实企业项目引入教学,学生以项目组形式参与项目开发全程,并采用展示型过程化考核方式,将企业意见作为重要考核标准纳入考核体系。课程改革试行两届,教学成效初显。 关键词 MBE-CDIO 真实企业项目 项目导向 过程化考核 1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网站建设课程概述 1.1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网站建设课程现状 自从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来,其核心课程电子商务网站开发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笔者已在山东商职学院承担电子商务技术教学工作多年,通过各种方式对国内二十多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调研,发现诸多院校电子商务网站开发课程以教授静态网站制作为主,能真正理解、开发出实用的商务网站的学生近乎为零,即便是带有基本会员功能的简单企业展示网站,学生也不能很好理解,更不用说帮助企业做网站规划、运营维护等工作。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研究、梳理、定位,重点向商务偏移,明确了商务网站课程不应以教会学生开发技术为教学目标,而应该教授学生具备理解动态网站原理、能对企业网站进行规划和改版的能力。 1.2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网站建设课程现状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自2000年开设该课程以来,授课内容一直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2008年课程名称确定为网页制作,内容从原来讲授网页制作三剑客等软件操作为主,调整为讲授HTML基础知识及应用为主,辅以Dreamweaver软件操作,并在后续学期开设网页制作脚本语言,注重学生编程思想和代码读写能力的培养。 2009年,经调研我们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降低对学生开发技术的要求,开始重视学生对网站运营的整体理解、网站的维护更新等能力的培养,课程调整为网页设计与美化、ASP动态网站规划两门课程,分两个学期开设。其中ASP动态网站规划重点讲授动态网站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进行网站规划,并加入网站的、维护、更新等教学内容。 2011年,专业人才培养在做过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再次进行重大调整。我们发现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很大一部分是“商科能力和素质”,并且定位了电子商务专业的三个岗位目标(网络营销主管、电子商务运营主管、网络客服主管)。因此课程进行了较大调整,课程名称确定为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分两个学期开设;并尝试将校企合作单位的真实企业网站开发项目引入教学。经过改革和建设,该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群”中的一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图1 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目标 2012年,专业进行了“MBE-CDIO教学改革”,提出一个覆盖商业职场环境、体现完整生命周期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学大纲分解了专业人才培养所需完成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目标,构建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主线的9级进阶项目,更加明晰了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 2 基于真实企业项目的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内容的设计、组织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012年专业教学采用“MBE-CDIO一体化课程体系”模式,确定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的课程目标共计28项(见图1),包括1项技术知识、13项胜任工作的能力、5项进阶能力的教学任务,9项素质教学关键点穿插其中,保障了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 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课程引入“心欣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真实的企业项目背景,让学生完成“心欣平台前台页面规划及设计”(从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制作实现测试运行维护整个生命周期),和“心欣平台后台改进规划与实施”(从改进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整合测试运行培训文档设计整个生命周期)两个实战项目;最后,用“心欣农产品交易平台”的改进效果来检测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中开展,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参与项目学习全程,掌握网站需求分析、网站建设、网站优化、网站维护等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 3 基于真实企业项目的课程内容体系建设 3.1 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基于两个原则:(1)实现教学目标;(2)以真实企业项目覆盖商业职场环境下的完整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涵盖了人才培养目标中的9项素质关键点、1项技术知识关键点、13项能力关键点和5项进阶能力关键点。这28个关键点,是通过将两个真实企业网站项目(心欣前台页面内容规划与设计项目、心欣后台改进规划与实施项目),引入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具体内容规划,则依据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理念,按照软件工程的思路进行组织。(1)静态部分以Web标准HTML+CSS内容为主,引入“心欣前台页面内容规划与设计”项目贯穿。(2)动态部分重在培养学生的商务网站规划、优化及维护能力,使学生对具备交互功能的动态商务网站有一个全面认识;注重培养学生对项目或系统的完整生命周期的理解,要求学生从需求识别、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到测试、更新维护、运营管理等环节全程参与,并注重对学生策划并撰写系统应用文档的能力的培养。 3.2 课程内容体系组织 课程内容用“心欣农产品交易平台”的优化改进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子项目进行。每个子项目又分解成了专业知识、实训操作、项目实战和展示型考核四个模块。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参与项目全程。其中,实训操作模块将授课中涉及的实践操作加以应用并巩固;项目实战模块则将真实项目分解为子项目进行实施和检验;展示型考核模块在各子项目中是比较重要的模块,各项目小组在项目实战模块中完成的任务需要进行展示、答辩,必要时将作品向企业推荐,并将企业评价和反馈意见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课程共计64课时,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第三学期进行。第二学期进行网站前台的规划设计和实现,分配24课时;第三学期进行网站后台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维护,分配40课时。两学期均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展开教学,实践比例100%。子项目的具体内容组织、授课内容课时分配见表1。 3.3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用真实项目贯穿课程内容,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参与项目开发全过程:用两个真实项目开发过程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教授方法、技巧为主;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参与项目开发全过程,边学边做,把学到的方法和技巧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立即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组织讨论、互动;根据每个项目组的反馈情况完善教学内容、安排进度。 (2)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考核方法取消笔试,采用展示型过程化考核。各子项目结束时,学生项目组都要进行成果展示、答辩,检查并共享学习成果;根据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订,并制定下一子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全部结束时每个项目组实现的都是一个完善的、可、可供企业实际应用的网站,作品以企业是否采用为主要考核标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3)利用云空间加强互动学习和资源共享。利用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教学,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课程将教学目标关键点分解,形成26项工作能力点,一一对应了26个能力关联表格化教案,见图2。 图2 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表格化教案 4 结束语 以真实企业项目为教学背景的课程改革,目前已经试行两届,教学成效初显。学生对这种用真实企业项目贯穿的、项目导向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充分肯定,学生作品也得到合作企业的认可。当然,在运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1)企业真实项目一般对项目完成时间、网络安全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课程中实现有难度;(2)项目开展和学生的实践训练若能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完成,既能满足项目开发需要,又有助于学生高效学习,但不符合学校的教学计划,难以实现;(3)学生作品为企业采用之后,后期网站的维护更新无法保证。 课程组会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尽力克服以上困难,将课程改革的有效部分继续完善、推进、发展。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工会网站设计与制作初探 摘要:以拟筹建学院工会网站为例,介绍学院工会主页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指出了设计与维护网页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主页设计;主页制作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遍运用,为了拓宽工会工作渠道、创新工作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强对工会网站建设,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推动工会工作,成为摆在各级工会组织面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学院工会经过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认真抓好日常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这一现代科技手段,拟筹备建立学院工会网,并以网站为载体积极开展工作,为工会工作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网站建设略加探讨。 一、加强工会网站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互联网络作为连接世界各国计算机的全球性信息化网络,其传输内容非常非常丰富的,涉及到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学院工会网站作为信息时代基层工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是院务公开、公正、服务职工、惠及民生的重要手段。办好工会网站,对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增加职工之间互相的透明性、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升工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二、网站主要内容与注重面 网站要设有工会新闻、民主管理、权益保障、劳动保护、文件资料、政策法规等主栏目,并加强工会会员管理等数据库的建设和利用,使广大干部职工能够通过网站,迅速快捷的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拟开设职工论坛等形式建立“职工之家”,职工和工会干部以注册方式,在网上对事件或人物进行讨论交流,畅谈各自感悟,进行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还可利用网站开展“首席职工”、“优秀工会工作者”等各类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工会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 三、技术平台规划与设计 (一)系统应用范围 从系统上分析是一个门户信息交易站点,大多数用户都具有分散性,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统一的地区,主要通过internet访问。用户侧重使用IE情况分析。用户使用网络带宽分析。估计日访问量在几千人次。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建议在IE兼容上侧重用于IE6.0。出于用户带宽的考虑,建议使用CSS+DIV写网站框架。在网站结构上采用B/S结构。 用户侧重使用IE情况分析,根据网络软件测试调查,得出以下数据如图: 从图得知使用IE6.0的用户最多占到32.14%。360浏览器使用本地IE核心。其中也有一部分本地核心用的也是IE6.0。其它IE8.0占到21.54%,IE7.0占到6.3%,搜狗浏览器占到6.03%,其它chrome,IE9.0,TT浏览器,QQ浏览器都只占到3%以下。 所以在UI设计和IE兼容性设计上测重IE6.0以上的版本,建议使用CSS+DIV布局。然后再测试调试各常用IE之间的兼容性。 (二)用户使用网络带宽分析 今年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的目标是4兆及以上宽带接入产品的用户超过50%,现在,平均带宽达到了50%。今年4月,全国固定宽带接入规模为1.59亿。4兆及以上用户使用比例已经超过了50%。去年年底,使用4兆以上带宽产品才38%到39%,今年却飞快提升了10个百分点,达到50%。 所以4M以下的人群仍然是主体。在网站建设过程中,网页的图片和整个网页大小的控制不容忽视。建议页面大小保持在三屏内,网页大小保持在150K以内。这是对用户的体验度一个提升也是对网页大小的一个控制。 (三)任何商业应用程序都有三大类必须完成的任务: 第一类和与用户的交互有关(人机接口),用户如何使用应用程序,这类任务可称之为表示层(Presentation)。 第二类和应用程序所完成的计算处理和程序处理流程有关,可称之为应用逻辑层(Application Logic)。 最后一类与数据的查询、更新及数据管理有关,可称之为数据资源层(Data and Resource)。 四、网站细节总体设计 网站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部分,前台部分为公众和会员客户提供信息、阅读、查询等功能,后台作为网站管理的核心部分,提供网站数据、类别等信息的管理和查询。 (一)前台网站的具体栏目设置 共分为工会简介栏目、工会工作栏目、工会动态栏目、下载中心栏目、工会信箱栏目、工会论坛栏目、留言板栏目、友情链接、站内搜索引擎共9个栏目设置。 1.首页具体板块的设置 提供工会信箱登录以及各分类信息查询系统。左侧是本站动态、工会简介、网站公告和相关链接,右侧是广告位;中间部分是各栏目的信息。 在网站的首页中采用了4种效果,飘浮广告效果,滚动新闻效果,鼠标右键禁用和ie右下脚状态栏文字显示效果。 2.网站工会栏目简介 详细的介绍了工会具体情况以及领导风采、组织机构等内容。 3.网站工会工作简介 专题介绍工会在开展素质工程、法律维权、基层建设、送温暖工程、女工工作、综合等工作的情况。 4.网站工会动态简介 介绍工会的具体活动,包含生动的图片及详细的文字信息。 5.网站下载中心的简介 网站提供常用的软件及表格和表格模板的下载。 6.网站工会信箱的简介 网站工会内部所有工作人员具体的邮箱地址。 7.网站工会论坛的简介 网站提供单版论坛。论坛具有一般论坛的常用功能。如注册会员,在线生级,发表帖子,回复帖子,论坛设有良好的编辑器,能够方便的编辑帖子内容。并且有丰富的表情包。让互动更加生动。普通用户也可以注册笔名并发表帖子进行互动。 8.网站留言板的简介 网站的留言板能够通过编辑器方便的编辑文本,可以通过注册用户进行留言。也可以不用注册用户,进行匿名留言。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浅谈Flash动画在网站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 【摘要】Flash是Adobe公司的一款多媒体矢量动画软件,Flash网站动感十足,视觉效果强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中,动作脚本赋予了Flash编程的能力,大大扩展了Flash的空间。现在,Flash在网络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使用Flash制作的网页不仅视觉效果突出,而且交互功能也非常的强大。本文对Flash动画在网站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Flash动画;动作脚本;交互功能 网络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各个领域尽显风流,网络多媒体的天空更是绚丽多彩、引人入胜。Flash作为目前最优秀的网络动画之一,它的出现,宣告了网络动画时代的到来。由于FLASH本身具有强大和灵活的网络交互功能,所以它在窄带领域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交互多媒体技术标准。Flash在保证传输速度的同时,还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交互动画效果。 Flash动态网站是针对多媒体网页设计脱颖而出的一个新型解决方案。它使用矢量绘制图像,它的最终文件可以以“流式”的输出在网页中播放。Flash动态网站动画文件小,互动功能强。它给网页设计带来的无限生机。 一、Flash动画的特点 Flash被广泛应用,与其自身的特点密不可分。 1.从动画组成来看:Flash动画主要由矢量图形组成,矢量图形具有储存容量小,并且在缩放时不会失真的优点。这就使得Flash动画具有储存容量小,而且在缩放播放窗口时不会影响画面的清晰度的特点。 2.从动画来看:在导出Flash动画的过程中,程序会压缩、优化动画组成元素(例如位图图像、音乐和视频等),这就进一步减少了动画的储存容量,使其更加方便在网上传输。 3.从动画播放来看:后的.swf动画影片具有“流”媒体的特点,在网上可以边下载边播放,而不像GIF动画那样要把整个文件下载完了才能播放。 4.从交互性来看:可以通过为Flash动画添加动作脚本使其具有交互性,从而让观众成为动画的一部分,这一点是传统动画无法比拟的。 5.从制作成本来看: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可以大幅度降低制作成本,同时,在制作时间上也比传统动画大大缩短。 二、动作脚本的特点及基本术语 动作脚本的英文名称是ActionScript,简称AS。ActionScript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执行ECMA-262脚本语言规范,是在Flash内开发应用程序时所使用的语言。目前广泛使用的ActionScript 2.0编辑出的脚本更加稳定、健全。 1.ActionScript 2.0的特点 (1)能够控制Flash动画的播放行为和对象的属性。根据用户的动作来做出响应,并在动画中体现出来。 (2)ActionScript 2.0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的风格和JavaScript语言相类似。它拥有循环、判断和对象事件等高级语言特性。 (3)ActionScript可以使用自定义函数。如果有一个功能要经常使用,则可以把它写成自定义函数,在用到的时候调用它。 (4)支持XML和XMLSocket。 2.基本术语 (1)对象。在ActionScript中,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户自己制作的动画元件Symbol实例化后而形成的实体对象Instance Object,声明这类对象后,可以对ActionScript堆砌的属性和动作行为进行控制。另一类是Flash自己定义的抽象对象Abstract Object,例如Math和Date等,这类对象主要用于计算。 (2)数据类型。例如整数、字符、布尔值等等。 (3)变量。在变量方面,ActionScript允许声明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 (4)事件响应。在Flash动画中,动画的交互性就是通过对用户动作的响应来完成的。 (5)语句和运算符。 三、Flash动画在网站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 1.网页形式与设计 (1)导航菜单设计 导航菜单设计是Flash动态网页浏览的基础。简洁、有效的导航菜单,可以使浏览者迅速而高效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导航的形式有侧边式、上端式、悬浮式、隐藏式等。具有艺术美感的导航会使浏览者的浏览过程变得丰富而富有趣味。导航菜单的设计还要注意简洁,易用。设计导航菜单的时候,可以应用一些小声音、小动画来丰富浏览体验。 (2)网页版式设计及风格 Flash动态网页往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元素也很多。但由于Flash动态网页的超链接特征,使它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展。设计者通常把产品或服务的不同卖点分别集中在不同的路径之中,在细化的动态分页中可以根据次主题的不同,对各个构成元素的空间进行多样化安排。 (3)色彩设计 Flash动态网页色彩搭配既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同时它也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设计者在设计网页时除了考虑网站本身的特点外,还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从而设计出色彩鲜明、性格独特的网站。在遵从艺术规律的同时,还考虑人的生理特点,色彩搭配一定要合理,给人一种和谐、愉快的感觉,避免采用纯度很高的单一色彩,这样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而且,页面的色彩设计尽量不要超过4种色彩,用太多的色彩让人没有方向,没有侧重。当主题色确定好以后,考虑其它配色时,一定要考虑其它配色与主题色的关系,要体现什么样的效果。另外哪种因素占主要地位,是明度,纯度还是色相。 2.Flash动画在网站中的应用 在网页设计中,Flash动画作品除了以“流式播放动画”播放以外,如:Flash动画短片、Flash MV,还具有一定交互性特点的形式。有些网站的引导界面做成Flash动画形式,一般由Dream weaver软件来完成,做成静态页面。当然,大部分这类页面全部是静态,但也有某些网站做出以下设计。如:网页中的Flash网络广告、Flash形象展示动画、网站导航栏动画、图片展示动画、Flash交互动画、及由Flash制作完成的网站注册、登陆、计算等系统。 在静态页面中,如果把这些做成动画形式的话,无疑能起到生动、装饰的作用,对浏览者具有充分调动的作用。但是不宜太花、太乱,否则,就会起到反作用,不但使浏览者眼花缭乱、烦躁,而且会给网站效应大打折扣,显得烦乱,缺乏信任。 除了采用Flash制作相关的页面外,也有一些网站,为了展示自己的个性,使用Flash来制作整个站点。整个站点从概念上就己经包括所有视听元素部分及版式的设计。先不论网站引导界面的设计,由其引导进入的内页面这整个系统都是由Flash软件来制作,就包括上文列举的视频、Flash广告动画、Flash交互动画、网站的Flash形象展示动画、网站的各级导航栏、图片展示、文字、链接、色彩、音乐、声音、游戏及网站注册、登录、计算系统等。 这样的Flash动画网站,感觉都十分炫,具有很强很独特的个性,基本上能完全调动浏览者的积极性,给人以活跃的心理感受。 四、结束语 Flash作为现代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和娱乐方式,不仅有其实用功能,并且还有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更因为它具有的趣味性,它作为一种强大的动画制作软件,在视觉表现上较普通的网页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被广泛用于网站的设计与制作当中。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课程学习网站设计与制作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程信息传达的及时性,该文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课程为例,论述了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实现了课程多种资源的展示与交流,使之成为教师与学生课后交流的良好平台。 关键词:网站设计;网站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的发展和互联网密集型延伸以及人们生活工作的需要,使用因特网技术进行网上教学已开始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网上教学具有及时性、共享性、便捷性、交互性和独特化等几大特点,它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优点。因此,教学网站的开发制作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要了解和深入探究的重要环节,从而更好的发展网上教学,推动教学课程水平的逐步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课程学习网站预期实现以下目标:1)信息方便、快捷、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服务。2)支持各种资源下载技术。3)提供用户在线论坛、在线留言,增强网站的互动性。4)网站维护简单、方便。5)具有较好的网站安全性。 1系统开发技术简介 通过对本系统功能应用及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分析,此网站采用Dreamweaver CS4作为前台的主体设计工具,主要是运用表格、Div+CSS进行布局排版编辑,网站的修饰添加常用的动画制作软件Flash CS4、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 CS3等进行辅助设计,制作完成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后台设计部分运用ASP技术添加动态资源,Microsoft Access 2003数据库作为动态数据整理工具,通过ADO对象访问数据库,建设成一个兼容性、安全性、可扩展性良好满足用户浏览信息、交流互动的教学网站[1]。 2需求分析 2.1功能需求分析 本教学网站的功能是可以替代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快速的更新跟踪最前沿的教学资讯,灵活生动的把教科书的知识展现出来。用户通过访问网站不仅能在线学习,同时,用户可以寻找下载想要的相关试题和课件,更可以注册会员在论坛上讨论交流。而对于系统管理员,登陆系统后台,不仅要对网站进行系统维护,还要对所有网站信息、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管理论坛的贴子与留言板的信息删除,备份,回馈;管理员也要能实时更新网站内容,最新信息。 2.2系统需求分析 此系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地域限制、时间限制,充分发挥网站教学的及时性和便捷性,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用户能及时的获取教学资源,管理员能对网站进行维护,对网站资料内容更新和数据的整理权限操作。 3系统概要设计 3.1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本教学网站的特点,将其分为前台和后台两大部分。前台主要实现信息浏览、资源下载、在线论坛和留言等功能,后台主要是管理员对网站前台信息、论坛及留言进行管理。 该教学网站设计为八大模块,分别是课程描述、教师队伍、课程建设、下载频道、在线学习、师生论坛、用户系统和留言板。 整个学习网站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网站系统结构图 各模块功能分别为: 1)课程描述模块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历史沿革、研究内容、基本构成、应用环境等相关的课程描述。2)教师队伍模块介绍了课程主要负责人及其他任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情况。 3)课程建设模块包括我院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课程特色和今后此门课程的发展趋势。4)在线学习包括在线课件、在线自测。 5)下载频道帮助学生下载课件、Word文档、实验软件等课程资源。6)论坛主要用于让学生和老师进行一些教学答疑或是学术探讨。 7)留言板主要收集一些用户对于网站的意见或建议,以便对网站进行改善。8)后台管理系统对留言板、论坛的数据信息进行管理。 3.2数据库设计 3.2.1数据库分析 针对网站功能结构分析,本教学网站涉及到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如下:1)用户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用户名、用户密码、E-mail等基本信息。2)管理员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管理员名称、管理员密码等基本信息。 3)论坛文章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文章标题、文章内容、工作区域名称、发表时间等信息。4)用户留言基本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留言内容、留言者姓名、留言者QQ等信息。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基于ASP+DW技术的校园工会网站设计与制作 摘要:根据目前流行的网站制作技术,设计并制作了某学校工会网站,网站设计合理,制作完整,功能健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ASP技术和DW技术的充分利用,为网站制作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指出了在网站制作中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针对性的进行了解决,对网站制作工作进行了深刻的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ASPDW网站制作网络化 工会是学校的重要部门,工会网站可以作为网上信息的重要阵地。使用网络信息,凝聚会员是新时代的工作要求。本校园工会网站采用动态网站制作技术,网站的设计与制作工作完成后,由工会工作人员在远程计算机上对服务器上的网站进行日常信息的更新和维护,制作网站后台管理模块即可实现此功能。 网站的设计和制作包括多方面的知识,它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应用,具体说来有网站策划、网站美工、网站具体模块规划,总体数据库设计,网站制作、后台内容管理模块制作、网站测试、网站上传等步骤组成,作者结合某学校工会网站的制作,总结小型网站的制作经验和技巧,以为网站制作积累宝贵经验。 1、网站的策划与设计 网站的整体策划是根据学校工会领导的综合部署下进行的,这里需要工会工作人员认真讨论研究后,给网站制作人员下达明确的任务说明,由于工会工作人员的精心准备,对网站的风格、网站的功能、网站的规模、网站的模块划分已经非常明确。经过工会工作人员和网站制作人员的共同探讨协商,整理出网站的初步风格、功能要求和模块设计。 参考其他学校的网页制作效果,使用美术基础和网页制作软件PS,设计出来3套网页效果图初稿,每套均有首页,二级页面、三级页面的具体效果,最终由领导确定了一套。在设计的过程中,参考美术老师的意见,借鉴加创新,结合网页的特点,如单位使用像素,宽度适合于800像素的显示器。导航栏的高度要适中,整体结合“块”结构,使用分栏设计,整体风格统一。定稿后,由网站制作人员对网页效果图进行切片处理,作为组装网页的原素材和参考图。 根据网站的具体功能,将网站划分为八大模块:工会简介、工会文件、工会简讯、工会活动、女工园地、健康人生、法律法规、友情链接。其中有些模块只需要一个页面,更多的模块需要二级网页、三级网页的显示。多数模块的内容是需要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因此二级模块、三级模块的设计要用到数据库中的内容。 首先是选择使用何种类型的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根据功能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数据库。根据工会网站的具体内容并不复杂,所以选择了小型数据库管理软件Access。但在数据分析和数据表,表结构的设计上却耗费了作者一定的精力。因为没有考虑到后台内容管理的功能设计,所以最初设计表时把需要用到数据库的各个模块都分别设计了表,但最后的后台内容管理模块在数据库内容增删改查时却遇到了大麻烦,因为最初表设计得多了,在做增删改查时也需要做相同多的模块设计,内容就重复了,所以又重新设计表,使用类别字段来区分模块。由此总结的经验就是:数据库设计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前期后期工作全面考虑,相互结合,才能为后期程序的编写提供方便。 2、网站的制作 网站的制作使用DW软件完成,具体制作步骤是:首先创建站点,设置服务器,使用DIV+CSS方法创建各个模块的页面和框架,链接数据库,在各个页面设置绑定记录集,设置服务器行为。网页的制作是最为繁琐的工作,首先依据网页设计效果进行布局的设置,具体方法是使用DIV进行布局,然后使用CSS方法对各个DIV样式进行设置,在设置样式的时候,选择使用外部样式表的方法,因为外部样式表更易于管理。在设置背景图像时,使用PS的切片工具进行制作,切片工具有一个BUG,就是其存储名称不能修改,因此在切片时,最好的方法是先设置好切片的名称属性,在导出时就可以使用这个名称命名切片了,同时存储的格式最好是GIF格式,因为这个格式支持透明背景,并且在网页浏览器中支持渐变效果。 网页特效的制作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这是需要使用JS代码,网上有很多JS代码的效果和原程序,但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是如何读懂这些代码,把相应的内容替换成你所需要的内容,比如,图片说明文字,超链接等等,还有一件事情是,网上提供的JS效果并不是你所需要的尺寸和颜色,这也需要你读懂JS代码,同时把相应的样式修改成你所需要的样式。本网站使用的JS特效有一个新闻展示效果,具体制作方法是下载JS代码,修改JS代码,把JS特效嵌入到相应的DIV中,其中的制作难点是,网站要求新闻展示是随时间更新的,这就需要把静态的新闻换成动态的新闻,因此需要从后台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字段,同时在后台管理模块中,还要相应的模块处理新闻的增删改查。 网站后台内容管理是方便网站维护人员工作方便专门制作的,工会网站的维护工作是由工会工作人员远程进行管理的,因此就有必要制作一个专门方便工会工作人员管理网站内容的模块。其制作内容就设计到对后台数据库的增删改工作,由于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后期的维护工作,因此在对新闻内容的增删改工作上,出现了需要给多个表进行增删改的要求,因此建议今后设计数据库时,将所有的新闻表重新整合,以类别区分各种信息。 另外在处理图片上传的工作时,需要考虑如何上传图片信息。之所以要专门指出图片上传是有原因的,因为图片需要上传到服务器上才能将其具体路径信息记录到相应数据表记录的字段中,也就是说,如果某条新闻需要图片的支持,那么这条新闻的图片是以相对路径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所以在增改新闻图片时,必须先把图片上传到服务器相应的目录下。图片上传到服务器后,它的文件名将随机改变,所以要记录好图片的新文件名。这样才能进行和图片相关的操作。文件上传可以分为两种:有组件上传和无组件上传。作者使用的是无组件上传,原因是有组件上传要求远程服务器上必须安装相应的组件才能完成文件上传功能,而无组件上传不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相应的组件即可完成文件的上传。 网站的测试是网站制作必不可少的步骤和环节,网站制作完毕之后,必须及时进行网站测试,测试可以分为两种测试: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作者将黑盒测试的任务交给3名学生进行,经过2天的测试,将各个模块统统测试3遍,测试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网页标题没设置、个别网站内容出现DIV跑位现象,不同的浏览器出现不同的效果,个别网站出现内容描述不清晰的情况等等,通过作者的核实,都进行了更改并重新测试。白盒测试则是由作者亲自完成的,在测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站点中出现了没有用的网页,处理的办法是将其删除;表单中出现了没有用到的项目,有些项目类型不合适,处理办法是删除或修改;经过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之后,还需要使用者在长期的维护过程中,不断的测试,并把需要修改的地方指明给作者,由作者进行修改,这就出现的软件的不同版本。 3、网站的上传与更新 网站制作、测试完毕后,就交付给学校网站维护人员进行上传,网站是存放在学校服务器上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网页浏览者通过浏览器将网页请求发送到学校网站服务器上,由服务器将浏览者请求的网页发送给浏览者。 网络信息的更新需要使用后台管理系统进行,这个系统是作者专门针对本网站设计制作的,专为网站信息的更新维护设计,这样通过此系统,公会工作人员通过远程浏览器即可更新网络服务器上的公会网站数据库,从而方便轻松的维护更新网站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网站后台管理系统也是相当复杂的一个模块,涉及到管理员密码设置更改,网页访问限制,数据库信息的增删改查等内容,所有动态信息均通过此模块对网站数据库进行更新。 4、结语 工会网站的使用,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能够快捷的消息,减少了许多人力物力的开销,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本系统的功能和特点。从网站的策划,设计,制作,测试到,整个过程作者亲力亲为,其中体会非常深刻,本网站的建设基本完成,其基本功能全部实现。如何把类似的网站设计成网站模板,如果实现模板化,此类网站的制作将会更加便捷快速。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摘要]《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以完整的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式教学中,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能够对各种制作手法和设计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开发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最终能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关键词]工作过程设计项目教学认证教育考核方式 一、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以完整的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使专业训练更接近社会需求,最终能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是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必修课。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在继承世界现行网站网页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当今网站网页开发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准确地反映网站网页开发技术的专业性手段;更加关注学生积淀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能够对各种制作手法和设计技术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开发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课程理念 确立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三个融合(校企融合、课内外融合、技术与人文融合)、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课程开发理念。提前让学生感受工作的氛围,熟悉工作的相关流程,以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并结合我院“我在乎你”的办学理念,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手段,采用项目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制作网站的模拟或真实的环境。让学生通过对“确定项目――制定策划书――制作网站――验收――总结经验”这个流程的训练,熟悉制作网站的过程,并能够有所成果。 确立素养、行为、技能教育观。重视网页制作过程中技术性心智技能的形成,强调“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能经“迁移”形成类型(“举一反三”);强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以技术开发贯穿网页制作的全过程,技术开发强调设计与制作。强调过程的可重复、可验证性。 课程质量以教师的明示能力和学生的内化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 三、设计思路 遵循高职课程改革关于“面向就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职业教育层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的实用性、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就业需求三个方面,本课程以一个大项目出发,分解为7个子项目,在完成七个子项目教学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承接的大项目一并完成。 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角度出发,以“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网页制作的技能。 运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努力创建开发项目的条件,突出工学结合,提高学生技能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实施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始终贯彻任务驱动式的“做中学”,过程体验式的“学中思”,学以致用式的“思中用”和启思益智式的“用中创”的理念。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根据企业网站开发工作流程(即具体的工作过程),从前期策划开始到网页设计,网页制作、网站,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亲身体验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的过程。 1.具体实施建议 (1)明确目的、详细描述操作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项目每次课按照网站开发的进度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操作任务。 (2)对课堂模仿实践的结果进行合理评价和及时计分。对每一次课堂模仿实践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计分,及时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完成较好的学生给予肯定。 (3)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如通过教师项目分解的子项目学习以掌握基础知识点,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设计能力,完成学生自己的项目,素材由学生自己收集,网页的风格、布局由学生自己决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 (5)项目开发:提前一个月布置任务,并向学生提供参考资源,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和寻找合适的项目;学生寻找合适的项目后,与客户进行交流获取制作网站的一些素材和信息。根据学生找到的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承担不同的工作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一般一个项目分给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可以拿出一个方案。这样可以加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性,此外在最后验收时客户也可以有多个方案进行选择。 (6)学生在完成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的教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有多种渠道来解决。可以是组内成员的讨论、还可以查阅系部的网络课程、通过老师进行辅导、求助于互联网等等。 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这样既教会学生制作方法,又让学生体会制作过程的创新性和协作精神,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式教学的功能。 2.教学方法建议 《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以真实项目为案例组织教学,课程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应用。课程教学围绕如何开发一个网站展开,各个教学单元采用“应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四步教学法 通过“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四步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模仿老师讲解的方法制作网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练、思”四者有机融合、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模仿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2)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 方法: 下发工作任务单、学生解读任务 教师初步讲解、示范 学生实施任务 教师巡回 教师评价 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步骤,逐步完成案例的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从中领悟职业经验。 (3)项目实施法 方法: 下发项目书 学生分组讨论项目分解 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分析 学生实施,教师指导 提交项目作品 最终评价 引入“项目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制作网站的工作环境,通过组织学生承接项目,继而进行项目的开发,使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训练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技巧,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3.考核建议 实施项目式教学以后,学习的过程和在此过程的学习态度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企业需求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本课程的考核内容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网站的总体规划,具体完成的过程,最终完成的作品和多方代表的反馈意见。 五、将课程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进行有机结合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之高级网页制作员的专项技能水平达到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三级,在一种操作系统平台下综合使用网页相关软件完成网页制作和动态数据处理的工作,实际能力要求达到:能综合使用两种以上网页制作相关软件进行网页设计和制作,并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它是网页设计制作人员、Web开发人员及网页设计爱好者综合应用网页制作开发工具进行专业、高效Web设计与制作能力的权威认定。如果尝试将“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课程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独特设计理念、丰富动态应用程序、互动多媒体制作方式等综合能力,创作出更为直观、高效的Web作品。 将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探求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之间的联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这无疑是一种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六、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方法不但适合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尤其适用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中,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更加接近,我们将继续在实践教学中深入探讨项目式教学法,与企业加强联系,累积真实项目素材,进一步完善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方法。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藏饰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 1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是一种新型的电子方式的商务贸易活动,它与传统的商务贸易活动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电子商务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利用便利、快捷和低成本的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的商贸活动.目前大家所讨论的电子商务主要是利用EDI(电子数据交换)和Internet(因特网)来完成的.因此,也可以说电子商务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商务活动中的应用[1].一般而言,电子商务包括生产、流通、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中所有活动的电子信息化处理.电子商务活动包括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交易和商务活动、通过增值网络进行的电子交易和服务(如通过EDI进行采购和报关等),以及通过连接企业或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发生的交易和服务.中国的电子商务已经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专业化行业网站将有一个迅猛的发展,符合区域发展特色的电子商务、综合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也将得到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将受到高度关注.因此,作者设计并实现了藏饰品电子商务网站,为发展本区域民族特色经济具有实际意义. 2 网站整体功能 2.1 建站目的 建设藏饰品电子商务网站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藏族文化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影响力,打造一个具有地域风情、具有西藏、青海藏族风情特色、具有民族文化气息的藏族饰品电子商务平台,旨在改进传统的藏族饰品销售方式,将先进的、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销售方式融进藏饰品的销售中去,让更多的藏饰品生产厂家获得更大的效益和影响力,让他们认识到做基于Web的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整个有关藏族特色的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繁荣昌盛,最终为大力发展区域民族特色经济助一臂之力. 2.2 网站平台 在该设计中,作者选用的是ASP应用服务器技术和SQL数据库的组合方式.ASP全名Active ServerPages,意为“动态服务器页面”,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代替CGI脚本程序的一种应用,它可以与数据库和其它程序进行交互,是一种简单、方便的编程工具,利用它可以产生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应用程序.ASP采用脚本语言VB Script(Java script)作为自己的开发语言. 2.3 网站架构 本网站架构采用B/S模式.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三层3-tier结构.相对于C/S结构属于“胖”客户端,需要在使用者电脑上安装相应的操作软件来说,B/S结构是属于一种“瘦”客户端,大多数或主要的业务逻辑都存在服务器端,因此,B/S结构的系统不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它运行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之上,系统升级或维护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软件即可,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成本. 2.4 藏饰品 建设藏饰品商务网站旨在展示和销售藏民族特色商品.首先,藏族的特色体现在他们的衣着也即藏袍中,因此必须设立一个衣服(藏袍)的商务单元;其次,在藏民族同胞穿着的藏服中,一般挂有藏民族特色的饰品,而且藏族首饰以其特殊的民族文化、神秘的文化背景强烈吸引着消费者,所以第二个商务单元确立为首饰;再次,藏民一般游牧于大草原中,而他们的家也随着家族的游牧而搬迁,所以藏族人的住所、住所里摆放的家具、使用的器皿也别具特色,那么由此确立第三、四个商务单元分别为:家具和器皿;另外,“扎西德勒”是藏语中的“你好”的意思,通常藏族同胞对外胞表示友好和赞赏时对他说“扎西德勒”,同时敬献上藏族的特色礼物哈达,所以将哈达作为第五个商务单元;最后,“唐卡”是藏族的一种壁画艺术,藏族壁画中包含有藏族的历史和藏族的文化等元素,是藏民族的精神领袖,所以选壁画作为第六个商务单元. 3 网站建设 3.1 Web站点建设 作者通过Adobe Dreamweaver CS3建立了该站点,具体步骤为:执行“站点/新建站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建立一个“服务器模型”为“ASP Vbscript”、“访问类型”为“本地/网络”、“测试服务器文件”为“D:\藏饰品电子商务网站”的站点.完成了这一步,以后制作的网页文档就保存在所建的站点中,并上传到测试服务器. 3.2 数据库创建 一个基于B/S模式的网站仅有浏览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服务器的支持才能被称为B/S,因此使用SQL SEVER 2000来作为数据库系统的支持.具体步骤为:安装并打开SQL SEVER 2000数据库,在数据库中新建一个名称为“My EC”(数据库名称的命名没有硬性的要求,EC即电子商务)的数据库,并分别新建“用户表”、“后台管理员表”以及如上所述的6大商务单元表.这些不同的表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用户表完成添加、查询、修改、删除等用户信息的功能;后台管理员表用于保存后台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等的相关信息;6大商务单元表则动态链接到Browser(浏览器)中,修改了数据库中的表就同样修改了浏览器中的商务单元的相关属性和方法,商家在进行对商品的进、存、销的操作时,直接操作数据库中表的元素就可以了,不必对前台进行修改. 3.3 网页布局设计 WEB站点和数据库搭建好以后,进一步的操作就是网站布局设计.在Adobe Dreamweaver CS3中设计网页时,首先要对网页进行整体的布局,具体步骤为:在“查看/表格模式”菜单命令项,选中“布局模式”,在“插入”栏中会出现绘制布局表格的图标,单击“绘制布局表格”,绘制一个宽度为985的布局表格,使之居中对齐,然后在该布局表格中,分别绘制出导航、LOGO、图片布局及功能等布局表格,如图1所示. 3.4 数据库的连接 网站布局设计完成以后,便要实现网站功能与数据库系统的连接了,在Adobe Dreamweaver CS3中,是通过表单和SQL Sever数据库进行连接的.要实现用户的登陆功能,首先在Login.asp文件中新建一个表单,以便将表单中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库服务器中,在表单中分别新建两个文本域和两个按钮,用于传输用户所输入的数据至数据库服务器中.建好表单以后,开始配置Microsoft ODBC SQL Server DSN,在“绑定”中绑定查询的记录集,连接到已建立好的DSN上,查询过程中使用的是SQL语句进行查询SELECT *FROM dbo.denglu,单击“测试”,如果能正确显示出数据库中的基本信息,则说明SQL语句无差错,记录集绑定成功. 3.5 用户登陆功能的实现 要实现用户的登陆功能,在服务器行为中添加一个插入记录,连接到绑定的DSN中,插入到数据库的用户表中,每个文本域分别对应不同的字段名,登陆成功跳转至登陆成功界面,登陆未成功则跳转至登陆未成功界面.在浏览器的登陆页面,为提醒用户保护好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加入相关的提醒.如果用户登陆是在数据库实现查找功能,那么用户注册则是在数据库中实现插入功能.在页面右下角的文件中新建一个Register.asp注册页面,新建表单放入应放的文本域textfield1、2、3、4、5,插入button1和2,绑定记录集到数据库中的用户表,单击服务器行为选择插入记录,将依次的文本域插入到数据库依次的表中去,再将But-ton1的名称改为“注册”,选为“提交表单”,便完成了由表单向数据库插入记录的功能. 3.6 网站后台功能 本藏饰品电子商务网站还设计了后台程序,供网站管理人员来管理网站商品的基本信息,只需要用所提供的管理员帐号和密码即可进行网站后台功能的使用.后台管理系统提供两种基本功能,一是Insert插入功能,一是Update修改功能,即向数据库中插入商品信息和修改商品信息.键入帐号和密码进入后台管理系统,在Adobe Dreamweaver CS3中,只需在绑定了记录集后,将服务器行为设置为插入数据,那么这个选中的表单就能从文本域中向数据库中添加数值了.完成这步,藏饰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框架都已全部完成,再进行具体的网站建设操作就可以了,例如设置图片大小格式、设置网页布局页面规范、美观以及设置网页效果人性化等等.最后在完成了与数据库的连接以后,将数据库中的文件存入根目录的Data文件夹中,将网站的后台文件存入根目录的Admin文件夹中,将图片文件存入根目录的Img文件夹中,网站的主文件保存入根目录中即可. 4 数据库中表和商品的关系 该藏饰品电子商务网站只集成了六款商品的交易,如果商户有新的商品项,可以随时添加.针对六款商品,建了6个数据库表来存放相应的商品项,分别是:dress表、shoushi表、jiaju表、qimin表、hada表和bihua表.表中现已分别有了现成的“商品”,并且每款商品都有各自的图片在浏览器中显示.商品号、商品名称、商品描述、商品单价和库存量都显示的是数据库表中的数值,也就是数据库中的“商品”,商户如果有新的商品上架,只需要在数据库表中修改相应选项,不必要在浏览器端修改,如果一件商品被成功交易,商户即在数据库中删除相应数据库表中的值即可,不需要在浏览器端进行删除[2]. 5 数据库中表和交易的关系 用户在确定购买以后,在收获信息的页面中填写相应的信息(如图2所示).如收货人的省分、城市、区县、邮政编码、街道地址、收货人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用户输入的值,会传到数据库的中shouhuo表中.商户只需要查看shouhuo表中的信息,就可以确定发货信息,从而根据此信息给顾客发货.这样便完成了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买卖”工作. 6 结束语 该藏饰品电子商务网站实现了浏览器与数据库的动态链接;网站整体布局合理,页面整体风格简洁明了;设计中所有素材均精心收集并经过PhotoShop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后台管理功能.但是,与专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相比,该网站并不完全成熟,尚有待改进.例如,在用户登陆功能方面,可以加入更详细的用户信息和更人性化的权限登陆条件;在数据库设计中,可以加入更贴近现实社会、更准确的数据完整性;在购物车功能中,实现网银功能等等.作者在将来的设计中,会逐步实现.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模式探讨 一、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1.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 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始终围绕实际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的过程及内容,以实际工作流程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顺序,将课程融于实际工作需求中,突出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2.工作任务的真实性 课程实训中提交给学生的实训企业资料,均是以来自于实践一线的真实业务为基础,经过校企双方精心组织挑选。要求学生完成网站调研、网站建设方案书的撰写、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与实际网站设计与制作岗位的工作情况完全相同。因此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而让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真实地反映了网站设计与制作岗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 3.“教学做”合一 在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导向式教学,教学的主线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际网站设计与制作业务操作与管理工作,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通过操作来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特点。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创新,成功地将网站设计与制作岗位搬上了课堂,从而真正做到让学生通过该课程树立企业网络形象观念,掌握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的基本流程、步骤、内容及操作方法,具备独立完成一个小型企业的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结合课程的性质和要求,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现场调研、仿真学习和作品展示法开展教学活动。 (1)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们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典型的网站设计与制作案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问题分析、相互解答和自由互辩,再由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引导,由此掌握不同类型网站建设的方法和技巧。 (2)任务驱动法 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我们组织学生每6人成立一个虚拟的网站建设公司,设置各工作岗位,包括美工、程序等真实岗位,并在内部实现轮岗交替,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真实工作任务的要求完成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 (3)角色扮演法 学生在虚拟网站企业中分别扮演网站设计师、程序员、网站美工、汇报人等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角色转换,使学生在情境模拟、循环和反复的过程中,加深对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任务的理解,提升操作与管理能力。 (4)现场调研 根据学习的需要我们安排学生分小组进入真实企业进行现场调研,或者邀请企业兼职教师进校讲解分析,学生根据调研得出网站建设的目标,完成网站建设方案书,设计并制作网站,提升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素质。 (5)仿真学习 电子商务专业配有仿真实训室和创业实训室,实训室配以公司真实的经营环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组成公司,以轮岗分流、小组间对抗等方式,获得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的宝贵经验。每个学习任务在实训室实现仿真训练,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均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 (6)作品展示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欣赏往届学生的作品,激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任务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举办班上同学的作品展示,让班上同学相互欣赏、由企业兼职教师讨论并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作品展示法,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加强了网站评估的能力。 2.教学手段 针对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我们采用了校企联合授课、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多媒体化、信息化、网络化组织教学和通过举办技能竞赛开展教学。 (1)校企联合授课 课程实行“双课程组负责人”制,企业专家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担任课程开发的负责人。企业专家参与课程的开发设计并承担学习任务设计工作,企业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参与实践学习,学时比例达50%以上,课程组专兼职教师比例为1∶1。此外,由于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涉及到Photoshop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运用,本课程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采取校企联合授课的形式组织教学,受到学生好评。 (2)举办专题讲座 教学中定期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向学生讲解职业生涯中的精彩案例,通过分享经验、带来新鲜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对网站设计与制作工作岗位的了解和热爱。 (3)多媒体化、信息化、网络化教学 教学中利用实训室,让学生在仿真的职场环境中实践。同时,我们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课程网站,上传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1)完备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任务单、实训教材、电子教案等。2)教材中配套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理论及实务考试样题、参考答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3)辅助教学资源,包括与本课程有关的以音频、视频、文档等多种形式表现的教学辅助资料,如网站设计与制作、网页特效技能操作的示范录像、电子商务相关的从业资格考试的近期考试信息等。4)课程剖析,包括课程的定位、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及组织、教学方法手段等。5)教学展示,包括主讲教师的相关资料、各界对课程评价、工学结合的项目作品等。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网站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在实地调研之后,利用网络辅助查找未了解的资料,完成资讯、计划等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效率。 (4)技能竞赛 将行业技能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纳入素质拓展平台,以赛促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举办主题网站设计等比赛,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熟练度的操作,另外,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电子商务专业大赛,增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中的反思和总结 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上教学方法和手段,虽然很多课程都在提倡或是已经在教学中使用,但不同的课程都具有各自的课程特色,同样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产生出不同的具体实施手段,让其发挥出更大的功效。例如: 1.校本教材的编订和使用 校本教材的编订和使用,对课程改革成果的冲击是巨大的和显著的。以笔者的亲身感受来讲,与企业共同编订的校本教材,加上配套使用的任务单,是针对学校现状、学生实际情况编订出来的,因此工作过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也更加具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色。通过任务单来引导工作过程,配合校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化学习。 2.小组学习讨论法和二人搭档检查法相互配合使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这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进团队协作意识。但是小组学习讨论法的缺点便是不能完全做到点对点交流,个别人容易产生怠倦的情绪,甚至有人“滥竽充数”。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笔者发现,课程因为需要进行程序编写和调试,大量的代码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因此许多学生在课程中容易产生眼酸、眼疲劳等情况,加之程序代码枯燥无味、人与人之间缺少交流,许多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另外小组长个人工作压力大,很难督促全组人员的学习进度,不能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因此单纯的小组学习讨论法并不能有效地推动全班的学习进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尝试让每位同学都在另一个小组寻找一位搭档,两人相互共同学习和检查。学习过程中,每个小任务在指定的时间内,先由自已独立思考和完成,然后搭档双方都交换位置,由搭档来检查对方的完成情况并进行纠错,这种方法一方面学生让起立活动了筋骨,另一方面由他人的视角来检查问题往往更加能够一针见血,效果加倍。同时,一对一的搭档学习即保证了学习质量,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此外,这种搭档学习方法能够减轻小组长的工作压力,不论是学习、检查和评价,两人的双向交流都是及时的、认真的和有成效的。在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小组学习讨论法和二人搭档检查法是卓有成效的。 3.合理的设计知识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知识归纳和总结的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在《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任务中,每个情境都设计了对应的小任务,每次任务在检查和评价之后,由教师或是小组长带领同学先进行本次任务的知识归纳,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再进行本次任务的感受总结,例如任务中是因为粗心打错字符而导致程序调试失败等原因,最后是教师对学生在本次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每次任务都进行相应的知识归纳和总结,有效地对学生的知识做了系统化整理,并加深了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四、结语 笔者经过这几年不断累积教学经验,已经完成了校本教材和配套任务单的编订,并且逐步摸索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意识到,教师课堂气氛的驾御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并且自身诙谐风趣,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气氛。因此,除了寻找更加适合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也需要提高和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加胜任高职教师的岗位。 作者:郝静杨波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计算机组成原理CAI教学网站设计与制作 摘要:本文设计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网站采用了目前流行的.net技术,在网站中引入了Web Services、XML等具有良好扩展性的技术,页面布局采用DIV+CSS,利用访问数据库。网站教学内容设置双语教学部分,并利用flash技术建立虚拟实验室,模拟实际实验环境。该网站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改革及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CAI教学网站 1 引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内容较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难度较大。通过制作计算机组成原理CAI教学网站可以帮助相对容易达到教学目的。计算机组成原理CAI教学网站的实现采用WEB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溶入到教学模式中去,从而使计算机组成原理中抽象的和难以体会的概念等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加深和加快了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将网站应用于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求知欲,同时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存在的问题,增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设计 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特点,教学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教学部分、实验教学部分、典型例题及分析、综合在线测试、学习辅助资源、师生互动等。设计指导思想是改变传统上以“教” 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以“学” 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的方式采用“知识点+实验+典型例题+学习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设计技术,建立起整机概念。 3 教学网站制作 教学网站制作工具采用Visual Studio .NET 2005,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实现的计算机组成原理CAI教学网站除后台维护外各部分如下: 3.1 理论教学部分 学习网站不仅仅是需要给予一种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等。本教学网站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双语教学部分,该部分主要包括双语教案,双语试题,双语视频及阅读材料。采用DIV+CSS以及母板页技术进行页面布局,界面设计上美观大方、层次清晰、重点集中、视点明确。 3.2实验教学部分 实验教学环节是该课程的必须且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内部运作的真实情况,本教学网站采用flash设计了虚拟实验室,对主要实验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及整机实验提供演示及交互操作功能。 3.3 典型例题及分析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些典型题目的解题方法,这样对于灵活掌握以及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点是很有必要的。本教学网站采用flash设计了各个章节典型例题及解题分析。 3.4 综合在线测试 该模块实现学生学习该课程后的一个考核,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测试系统分章节测试和总体测试,测试题型包括选择、填空、计算及综合设计,试卷中的题目按知识点分布,采用XML技术组织知识点。选择题自动判断答案对错、其它题型给出参考答案及分析。 3.5 学习辅助资源 教学网站上提供流媒体教学视频、资料下载、课程相关其它站点链接。 3.6 师生互动 该模块实行权限管理,用户注册登陆后,会看到的各种信息目录,通过点击查看进入,可以查看到具体的信息以及老师或者其他学生回复此问题的内容。若问题指定某人答复,则只有该用户能看到并答复此问题。 4 主要实现技术 4.1 技术 完全基于模块和组件,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可定制性,具有速度快、便于部署及应用升级、代码与内容分离、方便构建和使用WEB服务等优点。由于和.NET远程处理建立在.NET Framework 之上,因此可以使创建XML、Web Services变得更为容易。 4.2 流媒体技术 流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传送方式,它解决了音频、视频等媒体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实时传输问题,它将整个A/V及3D等多媒体文件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连续、实时传送。流媒体技术适合在相对低带宽的网络环境下实现网络课程的实时播放和录播课程的传输,因此可以将流媒体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实现对学科资源的制作、传播和管理。 4.3 Flash动画技术 Flash 是一种创作工具,它强大的动画编辑功能使得设计者可以随心所欲的设计出高品质的动画,通过Action和FS Command可以实现交互性,使Flash具有更大的设计自由度,所生成的动画文件(.swf)一般占的字节数小,从而可以实现快速下载,在打开网页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得以播放。 5 教学网站特色 5.1 采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 该网站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用最新的网页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NET与后台数据库SQL Server的结合实现动态交互、在线测试、虚拟实验室,从而使学生将抽象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变得形象轻松;通过虚拟部件及整机实验,使得没有实验条件的个人也能获得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 5.2 后台维护方便 该教学网站提供了一个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的后台维护平台,教师通过该平台可对相关资源进行增加、删除、修改,从而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部分内容老化的现象。 6 结束语 本文描述了基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CAI教学网站设计和实现的过程,对于教学网站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环境搭建技巧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使用。在当今及未来社会,掌握信息技术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还能发展学生交流与处理、设计与应用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信息技术教育校本选修课程作为我校开发领域宽阔的选修系列特色课程之一,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地发展,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拟就我校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环境的搭建谈谈具体做法。 1 课程提出背景与制作工具选择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站日益成为人们交谈的话题。各行各业都可以通过网站展示自己、扩大影响,增进与同行的交流合作。 校本选修课有别于常规课堂教学内容,它以学生的兴趣为契机,把兴趣发展为特长,最终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电脑制作比赛,为学生施展才华争取更多的展示平台。其学习评价方式主要有过程观察、成果展示,作品与课堂表现相结合,课时充足、教学内容广、知识专业性强。基于以上几点,我们选用功能强大的Dreamweaver软件作为网站制作工具。它是集网页制作和网站管理于一身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是第一套针对专业网页设计师特别发展的视觉化网页开发工具,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跨越平台限制和跨越浏览器限制的充满动感的网页。 2 操作素材长期持续存储 学生经过初期的规划、设计,确定好自已喜欢的主题和风格后即进入后期的实践操作过程。一般情况下主题网站制作周期较长,内容具有持续性,每节课都有新的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增加,还要保证网站中样式和元素文件合理的路径。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交作业给老师保存,然后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上传下载,让学生自己保存。相信广大教师都曾面临着学生素材持续更新存放的问题。以上的做法或多或少会出现操作时间过长、步骤繁琐、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差等缺点。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方便可行的解决方案:架设FTP服务器与DW站点功能结合。 FTP服务器(File Transfer Protocol Server)是在互联网上提供文件存储和访问服务的计算机,用户可通过客户机程序向(从)远程主机上传(下载)文件。即学生每次操作后素材存放于FTP服务器中,给每个学生设定帐号与密码,利用FTP权限保护每个用户的数据安全。笔者采用Serv―U是作为FTP服务器端软件,简单易操作。用FTP服务器存储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用B/S方式下载与上传(单线程),这种方式并不能体现出网站素材文件存储的优越性,碰到大容量文件时,速度慢、易断线,下载上传易出错。DW的自带站点功能有效地与FTP服务器相结合,它具有多线程FTP传输方式,节省上传大型文件或多文件的时间,能更快速高效地上传下载网站文件,缩短制作时间。DW提供的站点管理功能,以树型结构来展示网站的内容分布,从而实现了对站点布局及细节内容的展示及修改,实现本地站点文件与远程FTP服务器中的文件内容同步更新,传统Frontpage工具软件无此功能。 第一种模式是本地站点与FTP服务器对接。①打开DW软件,点击菜单“站点”―“新建站点”;②输入站点名称(名称每次可以不唯一);③使用服务器技术,根据实际需要填写;④选择“编辑我的计算机上的本地副本,完成后再上传到服务器”,设置本地文件夹作为网站位置;⑤连到远程服务器,选择FTP方式,输入FTP地址:10.127.192.200;输入FTP用户名与密码;⑥单击“测试连接”按钮,能弹出“已成功连接到您的服务器”对话框,即代表DW软件与FTP服务器连接成功;⑦后面操作按默认值即可。至此本地站点新建成功,在DW界面右侧的文件窗口中(见图1),单击向下箭头即从FTP服务器中获取本帐户所有内容并下载至本地站点,文件出现在本地站点中所设的位置文件夹里,学生就可以自如地在本地完成上节课网站制作内容,可在本地及时增添素材信息,调试网站;当本节课制作任务完成后,只需单击向上蓝色箭头即将本地站点中的所有文件信息自动上传到FTP服务器。稍等片刻,学生所做的网站内容自动备份至FTP服务器,学生无需担心信息的丢失和保存。 第二种模式是直接远程修改网站文件:①打开DW软件,点击菜单“站点”―“管理站点”;②点“新建”按钮,选择“FTP与RDS服务器”子菜单;③输入FTP主机:10.127.195.200,主机目录不要填写;输入登陆(FTP帐号),密码(FTP密码);④单击“测试”按钮,能弹出连接成功对话框即可(见图2);⑤单击确定,再单击完成。此时DW右侧文件区域出现的内容即为FTP服务器中的内容(见图3),若要修改某个页面,双击打开,然后直接保存。整个修改过程全在FTP服务器中存取,非常方便。若有大批量文件修改,建议采用模式一,占用服务器资源少。 以上两种模式均能解决网站文件结构一致性、完整性等问题,根据制作任务不同选择相应模式,学生只需在DW软件中设置好站点信息就可以连续制作网站。 3 网站信息浏览与作品的评价 考虑到网站制作的通用性、互动性,单纯静态单个页面已经落伍,交互性强的动态页面ASP可以实现数据库信息的读写,此时网站的调试浏览必须在IIS(互联网信息服务器)环境下进行,若让每个学生独立安装IIS并配置,技术难度较大。笔者的解决方案是在FTP服务器上安装IIS,设置一个虚拟目录,将学生素材存放文件的上级目录设置为虚拟目录就可以解决此问题,文件存储与信息浏览一一对应起来(见图4、图5),此时学生网站调试的地址如1号同学http://10.127.195.200:8001/01/,2号同学http://10.127.195.200:8001/02……因此,作品的展示就显得非常简单快捷,学生在校园网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学生之间可以充分开展自评与互评。 有了以上环境,作品成果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学校科技节、班级主题网站比赛、研究性学习等。举办小组展示会,组织全班作品展示,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进行成果汇报,每个小组无需搭建繁琐网站平台,直接在校园网上演示他们制作的网站作品,汇报小组各成员完成项目的过程,在设计和制作网站时使用新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充分享受成功制作作品的快乐。 笔者采用以上策略很好地完成了《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素材文件持续存储及动态网页浏览环境的创建工作,解决了《网站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环境搭建的问题。实践证明,采用上述办法制作网站,有利于教师腾出时间钻研教学业务,也更能激发学生制作出富有特色的网站作品。 网站设计与制作论文:浅谈中职学校《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 摘 要: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中职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本文将针对动态网页制作课程的特点,从动态网页的开发技术的选择以及如何上好这门课程两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动态网站;教学 中职学生渴望开发网站,但大多对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且容易放弃。动网制作既讲理论又重实践,既有概念理解,又有程序设计和应用操作方面的内容。因此一方面是抽象的网站开发技术,另一方面是基础薄弱、不善思考的中职学生,如何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以下是笔者关于中职动态网页制作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看法: 一、动态网站技术的选取――phpStudy++MySQL+Dre-amweaver 教学中选取PHP+MySQL+Dreamweave的经典组合方式,推荐使用PHP调试环境的程序集成包phpStudy,它集成了最新的Apache+PHP+MySQL+phpMyAdmin+ZendOptimizer,一次性安装,无须配置。同时phpMyAdmin可以通过Web接口简易管理MySQL数据库,学生通过浏览器的图形界面就能对MySQL数据库进行操作。 二、课程内容以综合项目和分任务的方式开展 《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综合项目设计形式,以项目或分任务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将《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分解为一个大项目和若干个小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最后完成较为完整的综合网站的设计。 三、课程教学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使用比较教学法,使学生轻松入门 讲解动态网站时,学生没有服务器和客户端的概念,会把“动态”网页理解为有动态的文字或图片。教学时可做两个简单的网站进行比较。如分别做一个静态的和动态的学生学籍管理网站:网站1是静态的,只有一个“学生成绩”页面;网站2是动态的,其中包括具有“学生成绩”栏目的学生成绩详情页面、成绩的后台添加、删除和修改页面和一个简单数据库。老师浏览这两个网站,演示对学生成绩条目进行增、删、改、查的方法。同时具体讲解它们的运行机制和网站后期管理中的优缺点。 通过比较教学法讲解概念,便于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理解透彻,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使用视觉冲击教学法,加强学生记忆 将重点简明扼要地写在黑板上,加强学生记忆。如动网的制作流程比较固定,“创建数据库―建站点―制网页―连接数据库―绑定记录集―服务器行为”,学生每节课都看到黑板顶部的字,不知不觉就会记住这样的流程,在实践中也会有条不紊的操作。 (三)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 在讲解数据库字符集和网页字符集的知识点时,教师可演示用户名是英文和中文两种状态下,网页可否正常登录。这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数据库中的记录是中文,数据库连接,记录集绑定都正确,但测试结果不对?引导学生切换到Dreamweaver代码视图,找到部分“charset=utf-8”,再解释字符集的概念,教会学生可将字符集代码改为“charset=gb2312”,测试正确。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会使学生在整个讲解过程中都处于强烈的问题情境中,他们也就会展开充分的想象,他们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会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因此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有的放矢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老师在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时,首先提出一些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任务。 如注册新用户,用户登录,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先浏览一个在线注册邮箱网站,并且重点演示注册和登录部分,浏览之后学生在心里可能会产生一个强烈的欲望:自己做一个这样的系统。接着,老师再按步骤、分任务完成对整个系统的设计,并且重点讲解本网站中的一个关键任务:数据库的连接。讲解数据库的连接任务在整个用户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五)“理论――实践――反思――理论――实践”循环往复教学法,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 动网中很多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知识,必须反复讲解,反复实践,来加强记忆和理解,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讲解阶段变量及语句,应该采用循环往复教学法,反复讲解和操作使学生消化、接受。 (六)项目教学法,阶段性成果加强自信心 在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将大的综合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小项目。比如:将用户管理系统分解为登录注销、注册、资料修改和密码查询四个模块,再详细分解为更小的项目。如将用户注册模块分成四个小任务:1.制作注册页面―熟练使用表单制作页面并实现验证表单;2.实现注册页面填写信息录入数据库―绑定记录集,添加服务器行为“插入记录”;3.用户名不能重复―用户名验证,检查新用户名操作;4.注册成功与失败页面制作―实现正确跳转。 四、结束语 总之,这门课程的教学是灵活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也可对某些章节内容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销售管理系统论文:论Z保险公司销售管理系统话务平台项目整体管理 摘要:2015年3月,我参与了某大型国有保险公司的某省级分公司的销售管理系统话务平台项目的建设,并担任项目经理的工作,整个项目总投资近100万元,建设工期为1年。该项目是该省级分公司首次参与大型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同时也是公司信息化体系建设五年规划的重要项目和总公司科技创新实验室重点支持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时间紧迫,干系人众多,加之业务需求多变,项目开发建设的难度和风险较大。 本文以我参与的该销售管理系统话务平台项目的建设为实例,探讨了信息系统项目的整体管理,明确指出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开发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做好项目整体管理各项工作,在此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强化整体管理工作的某些方面,从而体现了目整体管理在信息系统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论述了在本信息系统项目的具体建设实施过程中,动态化地管理问题、明确内外系统接口定义并严格落地实施、以有效的沟通管理以化解冲突等举措对整体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销售管理系统;话务平台 一、项目概述 2015年3月,某大型国有保险公司的某省级分公司,启动了销售管理系统话务平台项目的建设工作。该项目是公司信息化体系建设五年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同时也是总公司科技创新实验室重点支持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在该项目中,我有幸担任项目经理。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目的在于,公司于2014年上线了基于O2O的销售管理系统,其目的在于整合公司业务数据、客户数据和业务管控机制,依托O2O机制降低对中介机构的依赖,点对点减少资源的漏损,在公司内部形成闭环、精细管理;外部贴近市场、灵活应对,有效提升业务获取能力。 销售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通过业务数据清洗和整合处理模块的开发,实现对业务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即建立一个可以管理公司客户承保、理赔、潜在客户价值、运营管理等全视图信息,以支持业务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支持在线销售团队与客户进行语音沟通。因此,话务平台在整个销售管理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在该话务平台项目建设过程中,搭建了千兆以太网的高速网络平台,项目平台采用B/S架构,以JAVA为开发语言,数据库采用oracle10.0.2,中间件使用weblogic,前置应用服务器采用HP高性能服务器,AVAYA专业语音交换机。 对于这样一个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实施复杂、周期较长的项目,要使项目能够顺利实施,严格有效的整体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结合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在项目整体管理过程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为了保障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前期成立了由单位分管领导挂帅的项目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管理,根据项目涉及的业务分类和专业技术领域组建了项目团队,我担任了项目组的组长,全程参与了项目的整体管理工作,深刻体会到项目建设活动的整体管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增强了对一些整体管理的具体理念和方法的认识。 二、项目整体管理工作方法 项目的概念:ISO10006中规定项目为“具有独特的过程,有开始和结束时间,由一系列相互协调和受控的活动组成。过程的实施是为了达到规定的目标,包括满足时间、费用和资源的约束性条件。” [1] 因此项目整体管理是贯穿项目生命期全过程的一项综合性和全局性的管理工作,它以项目成功为目标,采取统一、协调、集约、澄清等措施,使项目实施全过程沿正确的轨道运行。通常项目整体管理工作包括: (一) 制定项目章程――制定一份正式批准项目或阶段的文件,并记录能反映干系人需要和期望的初步要求的过程; (二)制定项目范围说明书(初步) (三) 制定项目管理计划――对定义、编制、整合和协调所有子计划所必需的行动进行记录的过程; (四) 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为实现项目目标而执行项目管理计划中所确定的工作的过程; (五) 监督和控制项目工作――跟踪、审查和调整项目进展,以实现项目管理计划中确定的绩效目标的过程; (六) 整体变更控制――审查所有变更请求,批准变更,管理对可交付成果、组织过程资产、项目文件和项目管理计划的变更的过程; (七) 项目收尾――完结所有项目管理过程组的所有活动,以正式结束项目或阶段的过程。[2] 该信息系统话务平台项目涉及领域较广,项目建设实施较为复杂,涉及到保险公司专业要求、运营商的专线网络接入、话务处理技术等,如建立话务接口模型,设计各种算法,使用高级语言等,也存在有不同组织和个人的不同期望,如保险公司研发项目组和运营商研发项目组对接口模块性能、接口细节规划都有不同观点期望。进行全局整体规划,协调成本、进度、质量,进行有效沟通和资源管理配置,都是项目建设所必须的;但在实际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通常会存在大量的主、客观的因素,对项目的管理带来障碍和阻力,在参与项目的组织和人员之间经常出现冲突。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在这些冲突酿成危机前处理好各种矛盾,协调项目顺利开展所需的资源,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要加强沟通管理。 对于我方的主要干系人,先期除了向其提交项目进度计划外,后续还要定期汇报项目实际进展报告。将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涉及重要决策的问题提交管理层进行审议、决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项目组内外有效的沟通,避免流于形式,我要求项目组成员要将每天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记录下来,并在当天以邮件的方式发送给需要沟通的对象。下班前,项目组各成员通过收取邮件,对能够直接答复的问题以邮件方式进行正式回复,对于不能直接处理、解决的问题则提交给我,由我汇总整理后在周例会上进行讨论。对于紧急问题则召开临时项目会议,讨论解决方案。 二是要及时对风险进行评估。 在项目资金规模已经大体确定的前提下,就需要在进度和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力争做到风险可控。由于该话务平台比较复杂,系统需求也一直处于不断调整、完善的状态,给项目的进度、质量都带来了一定影响。通过与高层领导沟通,项目组决定在质量和进度之间优先考虑质量。同时,把项目目标进行了WBS分解,主要功能模块优先完成,保证系统在规定的时间上线运行,根据实际情况,次要功能适当延期上线。这样在部影响系统按时上线的情况下,将整体工期适度延长,既照顾到各方的利益,同时也把整体风险降到了最低。 三是对进度、成本、质量进行跟踪和控制。 实施阶段要对进度进行跟踪控制。因此,在确定项目开发计划时,项目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进度表,在分解每项任务时都要规划其工作量,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持续时间,任务分解项目组每位成员,到让每位成员都明确了解自己承担的任务时间表,制定出自己的详细的工作计划.。 了解每个项目组成员工作情况的最好方式是工作日志的方式,本目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要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日常工作里详细记录自己每天的工作;各小组长在每周5下班前通过管理信息化系统把各自本周的任务进度情况和下周任务计划做出汇报并提交,报告要严格按照百分比量化任务完成的情况。Project将自动完成甘特图的绘制和统计报表,便于管理层随时了解项目进度,作出决策。 项目产品是否合格,取决该产品的质量是否达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严格要求质量管理人员通过以下措施确保项目过程不出问题:一是严格按照质量计划开展各种评审,主要包括:需求规格说明书评审;总体方案评审、详细落地方案评审、测试方案及用用例评审、上线方案评审,关键里程碑点一定要通过建设方项目负责人参与评审并确认签字。通过层层评审,层层把关,将问题消灭在初始阶段,基本杜绝了返工现象。在此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一共召开了60余次评审会,平均3天一次会议。二是对界面原型进行细致检查并与建设方参到项目组中的人员进行确认。通过有效的质量保证活动,对项目实施中不能满足质量要求及时进行整改,出现偏差时候及时纠正,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测试是检查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在项目前期,项目团队就制订了严密的测试方案、明确了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首先,在不同阶段采取的相关的测试方法:采用v模型进行软件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确认测试。具体分工是:由开发人员进行单元测试,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抽测;由测试人员进行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质量管理人员抽测并分析测试结果,此项测试共设计了56个业务场景,经过两轮测试,通过率达到了99%;由用户进行确认测试,质量管理人员全程参与。为了有效地做好质量控制,我要求测试不仅仅是测试人员的事情,开发人员在提交代码前,都必须做好单元测试,填写单元测试报告。配置管理员会不定期检查单元测试报告是否齐全。 四是严格控制需求变更。 在本项目中规定,开发人员只能对处于工作状态的产品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即可重新入库。而需要对基线入库的产品进行修改时,必须提交变更请求,经CCB变更完成并经评审,且确认变更无误后,方可重新入库,恢复其受控状态。 变更控制委员会成员包括,各小组组长、需求管理人员、系统架构师、项目经理、业务负责人。其变更控制流程具体为:当变更需求时,由项目经理提出书面的变更申请;由变更控制委员会进行影响分析,评估是否有必要执行变更;通过审核的变更需要对相关工作重新规划,然后实施变更行;变更实施后,需要对实施结果进行跟踪确认;未通过审核的变更,也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以避免后续有类似的变更提出。 三、结尾 经过我们的努力,该系统2016年2月通过了验收小组的初步验收,2016年3月正式上线运行。项目的上线给公司的生产作业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省公司、地市公司以及各专业一线人员的普遍好评。 回顾整个项目过程,虽然该项目工期长,业务复杂,干系人多等各种难题,但是通过有效的整体管理,还是多次受到公司的表扬,并按时上线验收。在该项目的实施工程中,我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销售管理系统论文:ERP环境下的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当前,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销售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先进的科技与信息进行全面了解与把握,并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计算工具的辅助下,不断推进销售管理的计算机化程度和水平,进而最大化的提升企业工作效率,本文从ERP 环境下销售管理系统的需求状况入手,通过对其业务流程与系统功能的具体分析,展示了销售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与技术实现情况,以期对相关人员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ERP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设计 销售管理系统作为ERP系统的关键环节,能够确保信息的正常流动以及产品的顺利交货,在降低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作用突出。ERP 环境下的销售管理系统以客户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进而不断为生产与决策提供优质化服务,最终确保实现企业的最大化经济效益。 一、基于ERP 环境下,对销售管理系统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对于目前国内诸多以订单生产式为主的中小型生产企业而言,其模式特征表现为多品种、系列化、小批量以及根据订单情况安排生产任务。面对如此繁杂的生产流程,ERP下的销售管理系统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生产企业面临的一系列生产管理难题,在ERP整体思想的指导下,对系统流程进行组织,进而在建立起一个从属于总ERP系统的同时并能与其它各分系统建立起协调合作的小型销售管理系统。 (一)业务流程 以某企业的销售管理业务为例,其主要涉及到产品订货、新客户开发、排产与成品入库、发货、划价以及回收货款等具体流程。各分公司销售部门负责签订订货合同后,相关销售人员把与客户签订的订货合同正表与订货卡送达排产调配室进行排产,在排产完成后,由各分公司人员对合同附表进行填写;完成填写后再交由排产室送达生产部并对生产进行统一安排,待生产完成后其所有产品统一入到销售总公司的成品库。在办理产成品入库时,必须按照票据内容对涉及到的品种、规格、型号、数量等相关内容进行认真核对。票物一致后,由计控检验员进行相关的检验操作,并且经过双方一致的签字盖章程序后进行入库办理,在登记建账的同时,将签字盖章的入库单转交合同科。合同科根据合同附表上的项目要求对产成品进行审核并入库,根据入库单进行入库登账,对不合项目要求的入库单不进行相关入库手续的办理。入库合同及相关票据在办理完成后要及时转交各公司,在各分公司确认发货后,相关的发货票据要送达综合管理室对发出商品予以监控,进而判定发货状态。由综合管理室审核通过的票据转交合同科拨出并转发货科进行发货准备;一旦综合管理室对票据审核不通过则将票据转合同科留作库存。经过发货科发走的票据要转到价格科进行划价,确定最终发货金额。票据在经过价格科划价后,转交合同科与结算室进行货款结算、托收凭证以及发票打印操作。对于回款后的汇票、支票以及承兑汇票等统一转交到资金科,资金科做好台账登记后交结算室,由结算室做应收账款的相关处理。 (二)系统功能 1、对于客户的具体需求而言,是借助销售订单进而进入ERP 销售系统的。订单是基于客户信息、销售项目、交货信息以及其它相关事项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其具体内容涉及到:订单号、订单类型与内容、客户代码、相关的日期、交运以及和客户相关的信息等。作为企业关键性的订货部门,应根据以往订货信息情况对各个客户的信誉情况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与把握。进而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与利用,最终更好的为生产和决策提供服务,尤其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情况下,更应该处理好这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功能强大且完善的订货管理系统应运而生,不但能为生产和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还能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2、对于企业的成品管理机构而言,由于它连接着企业的生产、订货、监控、销售、库存等重要部门,是对成品、销售、货款情况的综合掌握,因此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成品管理系统,必须对业务内部物料的整个转移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并能对企业内部因物料移动出现的各种业务能够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具备相关的库存分析功能。发货部门对产生的所有发运报表、运单等单据负责制作与统计。对于发运所涉及到的各种记录,例如,货票与账票等都应划归到计算机管理,保证相关负责人能够对业务进展情况有较为清晰与准确地把握,便于领导在对整个系统的业务流转进行控制时,能够准确的做出决策。 3、为了有效提升公司整体的经营效率,在发货部门建立起相关业务的信息化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价格管理部门而言,其主要工作是对发出产品以及客户订单进行相应的划价操作。对于涉及到的不同客户,系统应能够具备保持多种价格信息的功能,对于应用到的所有价格协议及内容批示都应划归到计算机管理中,对于不同时期的产品,系统应综合对价格机制及成本信息予以分析处理,并随时提供产品实际销售价格,对财务系统的要求而言,必须可以提供工厂成本信息,便于销售利润的计算。 4、由于企业生存与发展以及利益获取等诸多方面都与资金管理密切相关,所以作为企业的资金管理机构而言,其重要作用同样是不言而喻的。为了保证大量充足的资金用于企业发展,ERP环境下的资金管理系统必须对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及时处理,进而确保实现资金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功能。 5、基础数据字典系统作为综合管理部门管理的基础数据,也是整个销售总公司所有业务流程必须使用的。这是在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综合管理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确保销售总公司整个业务流程的快捷化与高效化,真正的发挥管理水平的实际作用,所以基础数据系统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 二、基于ERP环境下,对销售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 对于ERP下的销售管理系统而言,主要涉及到客户订货及合同、产品入库、库存、发运、划价以及客户回款等销售一系列过程,通过此系统可以实现对销售所有过程的综合管理。 (一)订货管理。 订货管理作为销售部门主要的经营管理活动,也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前提。在这一管理过程中,对于用户的实际订货需求,按区域及部门分集团与股份公司各自签订订货合同,并对所有合同信息予以集中管理。此系统可以根据产品类别、品种、组距等信息对订货情况予以控制,依据客户的信用状况等限制性条件安排集团公司的排产计划;依据订货资源的平衡状况,对集团公司生产分厂、重要设备以及产品种类的排产量进行协调,确保合同订货与本厂的生产能力及技术水平相一致。此系统能够对订货以及排产业务有关的信息进行随时查询,进而对订单、订货以及排产报表予以打印。订货系统涉及到八个功能模块分别为:①订单管理:实现订单录入、编辑、作废处理、变更操作以及审核等功能。②订单排产:通过对库存及相关可用设备资源的查询,科学安排生产计划。③副页管理:对生产合同实现修改、审核以及作废等操作。④转销处理:对转销合同的处理。⑤货款预测:依据客户订货资源,实现对销售货款的预测。⑥客户分析:针对具体客户,对其建立销售动态分析表。⑦资源管理:制定销售计划以及设备订货资源。⑧报表查询。 (二)产品管理 涉及到六个功能模块:①日常业务:管理仓库中流动的产品,包括入库管理、发货申请与监控、产品拨出以及出库登记。② 转销分批。依据实际业务要求对入库单做分劈与转销处理。③冲退处理:实现冲补入库、冲补差重以及相应的退货管理。④盘点库存:对库存产品的存货状态、厂区放置等进行登记。⑤月末处理:月末结转以及相关的收拨存日计划。⑥报表查询。 (三)发货管理。 此模块利用入库单进而对发货单进行制作并对运杂费、包装费以及发货等进行登记。系统内容涉及到货票、出库登记模块、拨出与库存明细模块的制作、包装费的处理、发货总量控制、综合查询模块、运费查询以及系统维护模块。 (4)价格管理。 实现对发出产品以及客户订单的划价处理与审核功能,划价包括自动与手工划价两种。为了保持系统中多种价格信息,而对入库单进行冲补价差处理,涉及到诸多的协议批示信息。同时,系统支持报表查询。 (5)资金管理。 在货款回收后,由各分公司业务人员将相关票据交到资金科,由资金科的相关人员进行记账处理,完成后将票据交财务部。此模块用来记录各公司货款票据的回收情况,对转出以及回退票据予以登记,能够对各公司资金完成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系统支持报表查询。 三、基于ERP 环境下,销售管理系统在技术方面的实现 (一)体系结构 针对企业具体情况,系统应用C/ S与B/ S结构,以 Windows Server2003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以Windows XP为客户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SQL Server2003,前端开发工具为J2EE,并辅以高级语言,例如 VB,VC + + 等。 对于服务器端而言,主要对数据进行存储与检索,并保证数据的完整与安全性。鉴于系统要处理的庞大数据量,必须配置两台高档服务器,一台为主服务器,另一台进行热备份。一旦出现运行故障,另一台会立刻投入工作。ERP下的销售管理系统作为ERP 系统的子系统,为了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网络服务器与客户机之间借助于交换机建立连接,每个客户端借助于千兆网直接连到企业信息网中心的交换机中。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可根据不同距离选择单模、多模或光纤模块进行数据传输。 (二)关键技术 信息集成技术。销售管理系统作为ERP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各系统的集成是此系统的关键技术。由于此系统涉及到的数据量较大,为保持数据一致性,应用了主题数据库规划以及C-U 矩阵技术,通过对整个系统的划分,再将各子系统的数据流程图进行结合,进而使整个集成系统中的信息产生与流向进一步明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从表中直接取数据,极大的保证了数据的及时与准确性。 结语:ERP作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借助于对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够使企业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与共享。基于ERP 环境下的销售管理系统,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不但能够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还能最大程度的确保交货的正常与顺利,有效降低企业库存量,最终为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销售管理系统论文:如何实现医疗器械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 摘 要:任何的医疗器械都是直接从公司生产以后卖给用户的,这中间必须经过医院、药店或者医生等中间媒介。对于生产公司而言,其需要关注的并不仅仅是销售额,销售过程中的销售产地、销售费用等各种信息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因此,开发出一套医疗器械销售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着重大作用。本文概要的阐述了一个医疗器械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即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这三个方面的设计足以构建起一个系统的支撑框架。 关键词:医疗器械;销售管理系统;概要设计 一、系统需求分析 (一)系统定义 医疗器械销售管理系统是专业的针对医疗器械或者药剂的进货、销售、存储的管理软件系统,这样的系统比较适用于中小型的公司企业、商场以及零销售门店等。该系统需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基本设置、进货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以及往来管理等功能模块。这些模块都是主要的业务流程,另外,系统还需要提供任意时间段的报表、统计任意时间段的销售额、成本以及利润,系统还要随时可以查询和分析采购、销售、库存、应收、应付、成本以及利润等信息,为商店的运营提供决策指导。对于商店的业务管理而言,系统需要清楚的反映出每一位客户与供应商的详细信息,以便于经营过程中可以迅速准确地对账,让用户能及时、清晰的掌握每天的运营状况。 (二)需求问题描述 根据系统都医疗器械销售管理总体功能的需求,同时结合系统开发的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系统的需求问题描述如下: 第一,系统要简单易用。软件在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即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软件中所有的程序都应该以方便用户的操作为前提,支持鼠标、键盘等外设的操作,同时在录入或者查询时要支持模糊输入的方式,帮助用户从大量而且繁琐的记忆中解放出来。 第二,系统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无论对于什么系统而言,数据的安全性是必须要保证的功能,对于医疗器械销售管理等比较敏感的隐私问题,更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该系统在保证数据安全性道德措施上映采取密码设置、数据备份与恢复、权限管理等基本方式。同时,在企业内部运营的过程中,根据职务的不同,软件能够自动的为不同层次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使得企业内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控制完全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避免员工在操作工程中产生与自己职位不符的错误操作。 第三,保证界面的美观简洁。软件系统为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进行服务的,因此,系统界面的设计一定要美观简洁。根据医疗器械销售管理的特点,在依据用户手工操作习惯的基础之上,以程序化的方式对其加以闺房,使其易学易懂,并且力求达到操作简单、实用、灵活、便捷的效果。对于系统的性能要求,同样要注意简单快捷性,可以以较少的人力和物力实现高效率的信息维护工作。 二、系统概要设计 (一)系统技术架构 本医疗器械销售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的三层架构,即通过HTTP传输协议,客户端利用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和与其相连的后台数据库,完成一系列的操作。所谓的三层架构分别是处于表示层的浏览器、处于功能层WEB服务器和处于数据层的数据库服务器。 WEB浏览器层主要用于显示医疗器械销售信息系统与用户交互的信息。通俗的讲,数据库服务器和WEB 服务器相当于真正的工作人员,而WEB浏览器就相当于客户和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的窗口。通过WEB浏览器这个窗口,当用户提出某些请求时,浏览器可以将用户输入的信息提交给后台的服务器和数据库对其进行验证,若验证有效,则用户可以进行其他的操作,其他的操作仍采用同样的原理,即用户输入的信息提交给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和数据库经过操作后将结果通过浏览器显示给用户。 WEB服务器中包含了销售管理系统的事物处理逻辑,位于WEB应用服务器端。WEB服务器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用户的请求并对其进行做出相应的处理,首先它需要执行相应的扩展程序与数据库进行连通,通过SQL等方式向数据库服务器提出数据处理的请求,将相应的数据库操作指令提交给数据库服务器,等待数据库服务器处理完成以后再获得处理后的结果。从整个业务流程来看,WEB服务器就相当于一个中间的信者。 位于第三层的数据库服务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数据的逻辑处理。它从WEB服务器端接受数据库操作的相关指令,然后通过指令对数据进行增删查改,并将处于的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 (二)系统部署架构 系统的部署架构是指用来部署和运行该软件的物理配置,从系统的技术架构就可以看出,本系统要想运行,至少要采取三层的部署架构,即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但是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为了工作的便利,通常会在局域网的范围内再加入一层物理部署,即通过局域网内的客户端登录数据库服务器对基层的表、数据进行增删查改等操作。局域网的作用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也只有局域网内部的用户才有登录服务器的权限,而外部用户则只能通过三层的技术架构获取所需的信息。 三、系统详细设计 (一)类包的设计 系统的详细设计实际就是对系统技术架构的具体实现。假定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进行实现,则开发的过程中,需要用包来对常用的类进行包装,每一个包就是一个较大的功能模块。按照常用的编程思想去设计系统的实现,往往将需要建立config、rule、controller、po、dao、form等包。 Config包是系统业务逻辑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了系统的面板元素的管理和配置、业务逻辑的配置以及导出文件格式和数据等的配置。Config是英文单词configure的简写,即配置的意思,config包就是整个系统相连的纽带。 Rule包是实现具体业务的业务包,同时包括功能的扩展。 Controller包是MVC模式中的控制层,它实现了表示层和业务层之间的通信。 Po包是用来存放描述界面和业务之间交互数据的表单,即数据的表现形式。负责存放映射数据表的数据类,以作为数据映射存储。 每一个的类包里面都集成了大量的类,而每一个类里面也同样集成了大量的方法,每一个不同的方法对应着用户的一个动作,比如单击提交事件等等。 (二)数据库的设计 对于医疗器械销售管理系统这样的系统而言,从本质上讲,其核心的功能就是对数据信息的增删查改,因此数据库的设计是详细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数据库设计包括物理设计和逻辑设计,合理的逻辑设计会大大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增强数据库的可维护性。 现抽取一部分简单的数据表来说明数据库的设计方法: 在对数据库进行设计时,数据表并不是越少也好,数据库表越少就代表着一张表中包含的数据字段越多。但是在实体中,数据表之间往往具有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关系,一张关系表中包含多个字段往往使得数据表之间的关联关系变得复杂,也使得表主键的设置不易确定,因此,在设计关系表时,要通过ER图对其进行优化,设置合适的表数量和包含的字段数。 四、结束语 医疗器械营销管理系统的设计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系统工程,因为它主要面向于中小型的用户企业,但是对其设计的过程却不可掉以轻心。良好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得业务逻辑清晰,另外在实现后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设计医疗器械管理系统时,应该预留出功能扩展模块,可以让用户根据自身业务的发展在后期中对系统功能进行扩展,以满足业务扩展的需要。 销售管理系统论文:商场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 [摘 要]百货商场销售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企业销售管理水平,实现信息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本文主要对管理系统的分析,功能规划、功能模块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关键词]百货商场销售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 现代化 1 引言 本系统是天虹百货商场销售管理系统,一个销售管理系统应该有哪些实体,有供应商、商品、职员。在知道有这些实体后还要明白各实体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联系确定后也需要确定本系统该有哪些模块,在进行系统设计前要好好进行规划。本系统主要有商品进货管理、商品销售管理、员工信息管理、供应商信息管理、商品库存查询和商品销售查询。 系统的模块和数据表都确定后就要跟一起开发的人员进行分工。本人的模块是系统登录和商品进货、销售、退货管理模块。同时系统登录也是本人的任务。分工完成了就正式进入开发,先设计界面。为实现界面的各种功能进行编写代码,代码完成后。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其实对数据库操作、界面设计和代码编写可能是交互进行的。因为是通过代码把数据库里的数据显示在界面上。 2 系统功能结构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天虹百货商场销售管理系统分为6大主要模块,分为员工信息管理、供应商信息管理、进货商品信息管理、销售商品信息管理、退货信息管理、系统维护管理和登录查询系统。登录系统主要完成不同用户的登录操作。员工信息管理主要是对员工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操作。供应商信息管理模块是对公司供应商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操作。进货、销售、退货信息管理是分别对商品的进货、销售、退货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操作。商场进销存销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3.1可以清楚的看到本系统主要模块,以及主要模块下包含的一些子模块。对本系统到底有哪些功能也很清楚,该系统包含的信息完不完善基本也可以有个大概的了解。 * 基本档案模块:主要完成系统中员工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以及供应商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功能; * 进货管理模块:主要对百货商场的进货信息进行管理,以及对商品的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 销售管理模块:主要对商品的销售和退货信息进行管理,如对销售的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 库存管理模块:主要完成对商品的信息统计,产生库存警报,以及对库存商品的查询功能。 * 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对系统的数据库进行维护,可以对该系统进行数据的备份和数据的还原。 3 业务流程图 天虹百货商场销售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属于大众化流程,界面友好,操作简单,适用用各类人群的使用,不需要有专业的计算机知识。 天虹百货商场销售管理系统业务流程:首先是登入系统,验证成功便进入系统主窗体,主窗体中存在各个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进入各种功能模块实现对商品信息的管理。 4 数据库设计 根据功能分析得出数据库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以后,就可以设计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逻辑结构设计打下基础。这些实体包含各种具体信息,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形成数据的流动。 为了更清楚地描述各实体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E-R图表示。E-R图是用来描述某一组织(单位)的概念模型,提供了表示实体、属性和联系的方法。构成E-R图的基本要素是实体、属性和关系。实体是指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分的事特;属性指指实体所具有的每一个特性。 天虹百货商场牵扯到诸多商品的物流配送,所以供应商的信息商场必须了解,而每件商品对应不同的供应商,此时必须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供应商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供应商信息。 在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只有有权限的人员才能进入到系统当中去,所以在数据库中必须建立一个员工信息表,用于存储管理系统的员工信息。 天虹百货商场对商品的所有进货信息必须有详细的了解,信息必须全面正确真实,这对商场的管理非常重要,所以在数据库中要建立一个进货信息表用于存储进货的详细信息。 商场管理者要时刻了解现有商品的数量,以便及时的补充该货物的数量,让商场的运作更加有效,此时需要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库存信息表用于存储剩余货物的情况。 商场必须对所有商品的销售情况有很详细的了解,什么产品,卖了多少,什么时候卖的等等相关信息,此时需要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商品销售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商品的销售信息。 当顾客对某件商品不满意时,可能会要求退货,同时天虹百货商场经营者也要详细地了解退货信息。此时,需要在数据库中建立一个商品退货信息表用于存储所有退货信息。 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在天虹百货商场销售管理系统分析中,应用需求分析阶段介绍了系统中的一般操作和数据流图的开发,系统功能模块设计阶段介绍了天虹百货商场销售管理系统中的模块,以及模块中的子模块。数据库概念设计阶段介绍了系统中的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实体的组成属性。 销售管理系统论文:基于VisualBasic的企业销售管理系统设计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企业销售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法。在分析企业销售管理系统设计的必要性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VB技术的企业销售管理系统,主要从系统结构、业务流程、数据库设计及主要功能模块设计着手,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系统选择SQL Server 2000进行数据库开发,并以VB6.0作为开发工具;采用本系统进行企业的销售工作管理,不仅能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同时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企业销售管理 信息系统 Visual Basic SQL 2000 销售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分支,已逐渐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管理分布在全国网点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安装部署方便,使用成本低廉,操作简捷的实时销售管理系统,不仅能够促进销售业务的拓展,提高销售运作的效益,也为最终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和更加广泛的“电子商务”奠定了基础。无论是一个销售公司还是一个销售商店,都有很多的销售数据需要管理,手工管理这些缤纷复杂的数据的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潮流,实现数据规范化、自动化的电脑管理,是一个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企事业单位的必然要求。所以为了实现各销售单位高效管理而设计这个销售信息管理系统。 一、系统需求分析 销售信息虽然繁多,但是主要是针对销售订单状况进行登记。所以系统的开发目标可以总结为对销售订单、销售当进行维护,对相关的销售活动进行管理。力图做到详细记录、查询,甚至直观表达。并且,操作尽量简单方便。实现数据规范化、自动化的电脑管理,是一个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企事业单位的必然要求。尽量使销售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率。所以进行系统设计时,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功能:(一)系统功能。包括系统登陆、退出、管理员账号管理等功能,并包括添加新的管理员和修改密码等功能。(二)数据改动功能。这是对销售单,广告单等数据管理的主要方面,要能够对数据库内容进行修改,包括数据的录入、修改和删除等操作,同时需要保证数据内容的完整性与全面性。(三)信息查询功能。进行查询时不能对系统数据进行信息的修改,只能进行常用的浏览和条件查询操作,既可以显示出数据库中的左右销售信息,也可以根据不同条件对数据进行筛选,查询所需要的相关销售单、广告单等记录。(四)销售业绩查询。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查看一年内各个销售人员的销售业绩情况。 二、系统模块功能分析 结合前节进行的系统需求分析,对系统的各个主要功能进行设计,数据存储于SQL Server 2000建立的数据库中,以Visual Basic 6.0作为开发平台,系统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本系统主要设计一下几个窗口模块:(一)登陆窗口。系统启动时,首先弹出系统登陆信息窗口,供管理员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系统默认设置管理员为“admin”,密码为“admin”。(二)程序主窗口。主窗口界面用于调用各种功能的子窗口的操作,界面中有菜单选项,也设置有响应的快捷按钮可供选择。(三)销售员管理窗口。该窗口实现销售员基本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和删除等功能,在主窗口的菜单栏的“销售员管理”菜单中响应相关功能按钮,或从主窗口界面上单击对应的快捷按钮,可弹出相应的子窗口。(四)销售单管理窗口。销售单的生成,首先是签订订单,当订单履行后,即生成最终的销售单。所以此窗口实现销售订单的定制、修改和删除等功能。(五)广告登记表管理窗口。此窗口完成广告登记表的填写、删除、查询以及修改等操作,主要包括广告登记号、媒体类型、广告合同号、联系人信息、胶片制作公司、胶片合同号、制作费用、联系人电话等。(六)销售业绩查询窗口。为了对每一年内各个销售人员完成的销售业绩进行直观具体的查询,需要添加销售业绩查询功能,以图表和表格的形式查看各个销售员的当年销售额。在主窗口菜单栏的“销售业绩查询”菜单和主界面上的“表格查询方式”和“视图查询方式”两种显示方式。(七)管理员选项窗口。对管理员账户进行删除、添加以及密码修改等操作,在主窗口的菜单栏“管理员选项”菜单和主窗口界面上设置有“增加管理员”与“更改管理员密码”选项。 三、数据库设计 根据在系统总体设计中的功能分析与方案设计,本系统的数据库数据设计如下:(一)登陆基本信息:包括管理员的登陆账号、登陆密码等。(二)销售员相关信息:包括销售员代码、销售员名称、销售员所在地区、所销售产品的行业、销售业绩、计划销售金额等;(三)订单和销售单信息:包括销售单号、客户代码、销售员合同、产品产地、公司行业、销售日期、联系人信息、产品代码、数量等;(四)广告登记信息:包括广告登记号、媒体类型、广告合同号、联系人信息、胶片制作公司、胶片合同号、制作费用、联系人电话等(五)媒体类型编号:包括媒体公司代码、媒体公司的名称、媒体类型等;(六)区域代码:包括区域代码和所对应的地区名称;(七)行业代码:包括行业的代码号和对应的行业名称;(八)客户信息:包括客户代码、客户名称、电话、邮编、客户登记日期、客户地址、邮箱信息等;(九)产品代码:包括产品的代码号(采用自动编号)和对应的产品名称、单价。 四、结论 本企业销售管理系统在完成了基本的业务日常事务管理的基础上,展示了一个现代化数字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管理的新途径。使用此方式管理,不仅可行、高效、方便,而且适应了国际社会现代化管理发展的潮流和方向,除了应用于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外,也可以为其他行业和系统所借鉴。 销售管理系统论文:企业销售管理系统的UML设计与分析 【摘要】当前社会对信息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系统分析设计方法已经难以保证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将UML应用于系统建模,可以加速软件开发进程,提高软件质量。销售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一个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分析,阐述如何通过UML降低开发难度和提高开发效率。 【关键词】UML;销售管理系统;系统建模 软件工程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其中最重要的、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成果之一就是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至少在近些年内,UML将是面向对象技术领域内占主导地位的标准建模语言。将UML用于商品销售系统,首先可以消除一些潜在的不必要的差异,以免用户混淆;其次通过统一语义和符号表示,能够稳定面向对象技术市场,使项目根植于一个成熟的标准建模语言,从而可以大大拓宽所研制与开发的软件系统的适用范围,并大大提高其灵活程度。 1.UML简述 作为一种建模语言,UML的定义包括UML语义和UML表示法两个部分。 (1)UML语义 描述基于UML的精确元模型定义。元模型为UML的所有元素在语法和语义上提供了简单、一致、通用的定义性说明,使开发者能在语义上取得一致,消除了因人而异的最佳表达方法所造成的影响。此外UML还支持对元模型的扩展定义。 (2)UML表示法 定义UML符号的表示法,为开发者或开发工具使用这些图形符号和文本语法为系统建模提供了标准。这些图形符号和文字所表达的是应用级的模型,在语义上它是UML元模型的实例。 2.销售管理系统的业务建模和需求分析 业务模型和需求分析的目的是对系统进行评估,采集和分析系统的需求,理解系统要解决的问题,重点是充分考虑系统的实用性。结果可以用一个业务用例(Business Use Case)框图表达,根据销售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可得到本系统的用例图,如图1。用例模型用于需求分析阶段,它的建立是系统开发者和用户反复讨论的结果,表明了开发者和用户对需求规格达成的共识。首先,它描述了待开发系统的功能需求;其次,它将系统看作黑盒,从外部执行者的角度来理解系统;第三,它驱动了需求分析之后各阶段的开发工作,不仅在开发过程中保证了系统所有功能的实现,而且被用于验证和检测所开发的系统,从而影响到开发工作的各个阶段和UML的各个模型。 图1 企业销售管理系统的用例图 2.1 销售管理系统设计 系统分析与设计是研究欲采用的实现环境和系统结构,结果是产生一个对象模型,也就是设计模型。设计模型包含了Use Case的实现,可以表现对象如何相互通信和运作来实现Use Case流的。对于系统的静态结构,可以通过类图、对象图、组件图和配置图来描述;对于系统的动态行为,可以通过顺序图、协同图、状态图、活动图描述。这些图在加上说明文档就构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模型。 2.2 系统架构设计 销售管理系统拥有大量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各种客户、用户、和产品等信息。其数据量大、信息变化快,非结构化信息与结构化信息共存。使用UML对销售管理系统进行基于面向对象的分析和实现,可以从开发的第一步开始,从系统的底层就把握住销售信息资源的特征,为下一步具体实现打好基础。在销售管理系统建立模型时要涉及到处理大量的模型元素,如类、进口、组件、节点、图等,可以将语意上相近的模型元素组织在一起,这就构成了UML的包,包从较高的层次来组织管理系统模型。 2.3 系统详细设计 2.3.1 序列图:序列图(Sequence Diag-ram)用来描述对象之间动态的交互关系,着重体现对象间消息传递的时间顺序。顺序图存在两个轴:水平轴表示不同的对象,垂直轴表示时间。顺序图中的对象用一个带有垂直虚线的矩形框表示,并标有对象名和类名。垂直虚线是对象的生命线,用于表示在某段时间内对象是存在的。对象间的通信通过在对象的生命线间画消息来表示。消息的箭头指明消息的类型。如图2所示。 图2 商品管理的序列图 图2中描述了先加载某个客户;显示某些状态;再更改某些属性值,最后更新数据库状态的一次执行过程。 2.3.2 状态图:适合描述一个对象穿越多个Use Case的行为。类的状态图表示类的对象可以呈现的状态和这个对象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换。 2.3.3 协作图:协作图(Collaboration Diagram)用于描述相互合作的对象间的交互关系和链接关系。虽然顺序图和协作图都用来描述对象间的交互关系,但侧重点不一样。顺序图着重体现交互的时间顺序,协作图则着重体现交互对象间的静态链接关系。下图描述的是商品盘点消息传递的过程。 2.3.4 活动图:用于描述业务过程和类的操作,类似与旧流程图,是对业务处理工作流建模。 2.4 销售管理系统的测试和配置 经过系统分析和设计后,就可以根据设计模型在具体的环境中实现系统,生成系统的源代码、可执行程序和相应的软件文档,建立一个可执行系统,进而需要对系统进行测试和排错,保证系统符合预定的要求,获得一个无错的系统实现。测试结果将确认所完成的系统可以真正使用;最后完成系统配置,其任务是在真实的运行环境中配置、调试系统,解决系统正式使用前可能存在的任何问题。 系统的配置是实际的交付系统,包括文档和组成模型等。对于企业销售管理系统而言,它是一个典型的客户/服务器系统。可以用配置图显示系统的物理结构,如图3所示。从表面上看,配置图能显示系统设备之间的关系以及显示节点与可执行软件单元的对应关系。 图3 配置图 3.结束语 销售管理系统的发展非常迅速,传统的系统分析设计方法难以保证效率和质量,将UML应用于销售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加速开发进程,提高代码质量,支持动态的业务需求。从实际效果来看,UML可以保证软件开发的稳定性、鲁棒性,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UML应用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工具也很重要,对于简单的应用,Visio等工具就可以支持各种所需图形的生成。 销售管理系统论文:基于ERP的销售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探析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今企业对于销售的管理越发重视。企业的资金流的把控与整合也成为现今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ERP的销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对深入分析企业的销售环节现状,确定系统的总体功能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就基于ERP的销售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作出简要探究。 关键词:ERP 销售管理系统 需求 实现 ERP与以往的MRP或MPPII不同,其是一种具有管理理念的软件系统,他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领域的具体业务融合在一起。ERP是以形成高度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为目的,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全面一体化集中整合管理,其不仅可以适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而且在非生产、公益事业的企业的管理更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ERP在企业管理中一般包括:以计划、制造为主的生产控制;以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为主的财务管理;以销售、采购、库存管理为主的物流管理。ERP可促进三大系统形成集成体,使其互相之间形成对应的接口,对实现企业的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 1 ERP的销售管理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ERP是以科学管理思想体系为基础,高效、集成的计算机管理软件为辅助,以实现管理与信息相互联系、融合,并在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前提下,把企业内部的财务、质量、生产、人力资源等所有的经营活动统一整合。因此,ERP系统可以促进一个企业走的更长远,ERP的销售管理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 1.1 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现今的企业市场竞争意识日益繁重,企业之间的业务高速增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管理系统已经逐渐被现今的企业所抛弃。ERP系统可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结合,可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内部各个体系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 改变企业管理机制的良方 我国现今的企业管理模式不清晰,信息化水平低下,企业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企业往往在管理中,侧重于资源管理,管理方法是以简单的流程制代替科层制,不能很好的实现企业内部各个人员的沟通与交流。ERP销售管理系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其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1.3 企业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 ERP系统是我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管理理念的重要措施。我国企业改革的目的是企业整体体制的改革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企业的业务流程构架完善。ERP销售管理系统可以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实现企业的双赢,创造出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生存、发展的商业链,从根本上实现企业之间的合理竞争与供应的完善性。ERP也可在把控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减少企业的中间成本,实现内、外部资源的高利用化。 2 ERP销售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ERP的销售管理系统是以建立一个面向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为目标的软件产业。中石油企业是我国ERP运用最为普遍的企业,本文就我公司销售管理为例,就ERP销售管理系统的需求作出简要分析。 2.1 业务流程 实现企业产品的销售是企业利润的保障,业务流程的完善也高效是体现企业服务质量的有力手段。公司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产品预订、产品的入库、产品的发运、产品的划价、货款的领收等,大体流程为:预付货款―计划落实―销售开票―部门审核―财务监控―发货―划价―结算―回款。流程解析:(1)公司由业务部门、管理部门根据生产计划来负责签订订货合同。(2)销售分公司确定客户月发货计划。(3)收到预付货款后由财务部门录入销售管理系统。(4)销售部门在系统中开具产品销售单。(5)在系统中经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审核后形成销售通知单。(6)仓库根据审核后的销售单装车出厂。系统自动所生成有客户付款信息及发货信息统计表。由于销售管理系统的建立,为企业领导掌握分析企业经营情况提供了方便平台。 2.2 系统功能 ERP销售系统是客户实际需求和预付货款情况为目的。订单是根据客户信息的获取、交运信息的建立、销售项目的整合等相应模块的建立。其系统应对:订单类型、订单内容、客户代码、有关交运的信息、相关的日期信息及与客户有关的所有信息等进行归纳、整合。其具体的分析有:(1)企业的成品管理机构。企业的成品管理机构是企业销售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与企业的生产、订货、库存、监控、销售等直接相关,可实现公司产品的基本情况、销售状况、货款现况的管理。可充分对各个成品的销售进行跟踪,可处理企业内部物料移动,提高相应的库存分析能力。(2)发货部门。发货部门是负责公司中所有产品的运送,其中发运报表的制作与统计是发货部门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公司对业务进展情况的了解,在公司中对于发货中所涉及的各种信息要求相应的数据必须纳入到计算机信息平台上。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司对产品的业务决策力度与新方案的制定的研究。(3)价格管理部门。价格管理部门其主要是完成对订出产品、客户订单的划价处理。为能准确的计算出企业的销售利润,公司对财务系统有着较专业化的要求,其要求必须系统必须可提供维护多种价格信息的功能,对所有的价格协议及价格批示的内容都要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4)资金管理。企业的资金管理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利等密切相关,公司为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对企业的各个信息系统的购出方向提供了准确的管理,保证了资金管理各种功能的实现。(5)基础数据字典系统。为了使整个销售部门的业务流程运行更为快捷、有效,在公司中基础数据字典系统是整个销售部门所有业务流程必须使用的技术数据。 2.3 ERP的销售管理系统的实现 ERP销售管理系统的实现,即使对订货管理、产品管理、发货管理、价格管理几大环节的系统性管理的实现。其具体的实现方法有以下几点。 (1)体系结构。 完善企业体系结构的具体做法有:①主系统方面:采用客户/服务器(C/S)结构,以Windows NT4.0为服务器操作系统,以Windows 98为客户端操作系统,数据库采用Oracle 8.0,前端开发工具主要采用UNIFACE7.2,辅以VB,VC++等高级语言。②服务器方面:因服务器的功能主要是围绕着数据的存储和检查,对数据的处理量十分巨大,因此,需配置两台IBM5500高端的服务器,其中一台作为主服务器;另一台作为热备份,避免一台发生故障而影响系统的情况出现。③客户端:客户端是控制、整合用户界面、商务规则的,其可以通过网络及Oracle专用接口连到服务器上。 ④交换机方面,应采用Catalyst 6509高端交换机。因6509具有9个模块插槽,其中1个插槽用来作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其中的插千兆引擎模块用来管理整个交换机。该模块不仅仅支持HSRP,也可实现冗余热备份,充分实现系统的可靠性。为进一步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数据传输效率,应做到:①用交换机连接方式将网络服务器与其他客户机进行连接。②用千兆网将各个客户端直接连接到企业信息网中心的交换机上。 (2)技术领域方面。 技术领域方面:①运用数据库规划技术中的主题数据库规划和C-U矩阵技术,可明确了整个集成系统中的信息产生和信息流向,将整个系统划分成数十个分门别类的小型集团,并根据各个子系统的数据流程图,简化的操作流程,保证数据的快速、准确性。②构件式开发技术。为构造企业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关键性业务应用的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系统可采用UNIFACE开发工具进行开发。UNIFACE具有模型驱动、构件式开发及通用请求等功能,其从业务层面,也较传统的业务管理模式更具有逻辑感,操作也更为简单,可充分提高企业的开发效率,缩短企业的业务流程周期,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3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资源共享面越来越广。ERP销售管理系统的构建可充分实现企业的资源共享,为企业带来长久发展的效益。本文就ERP的销售管理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ERP销售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ERP的销售管理系统的实现探析三部分进行了阐述,并以中石油生产企业的ERP建设需要为例,将ERP构建模式中的服务器、主系统、客户端、交换机及技术操作做了阐述,为企业良好的运用ERP销售管理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做了书面说明。 销售管理系统论文:基于B/S架构的化工企业销售管理系统数据安全设计 摘 要:为提高化工企业销售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整合企业内部销售、物流、财务等多个部门协同工作,设计开发了基于B/S架构的化工企业销售管理系统。系统中包括计划生成、销售管理、物流配货、财务结算等多个功能模块。系统中包含了大量与经营相关的客户、财务数据,这些数据对企业经营发展至关重要,如何能够确保这些数据在开放的互联网应用中安全是系统开发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文章将结合系统开发设计过程,介绍如何保证信息完整与安全。 关键词:B/S架构;销售管理;系统安全 随着社会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化、科技化要求越来越高,而销售管理科学化对于任何企业都是非常必要的,它协助企业迅速地掌握市场信息,实现销售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反馈,并对顾客需求做出最快速的反应。而化工企业生产特点与离散生产行业(加工制造型行业)有显著区别,它的特殊性要求在销售管理中也有其差异性,用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给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搏击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化工企业销售管理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销售管理系统基于B/S架构模型设计销售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打破瓶颈、改进工作方式,主动服务,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领导决策层提供更多必要信息,辅助领导决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中通过采用工作流的设计思想解决了多部门协同工作信息流转问题,实现了在销售、财务、物流配送等多个职能部门间进行有效的数据交换。但在B/S模式下整个系统将暴露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确保系统的数据完整安全是一项重要设计环节。在本文中将通过角色权限管理、连接器和系统工作日志等全方位多角度的保护系统不被外界非法攻击,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1 系统框架设计与功能简介 系统总体架构采用了典型的MVC三层模型进行开发,系统中的页面为视图层(View),中间接受Http请求的是系统的控制层(Control),在后台实现具体业务逻辑的是模型层(Model),具体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系统设计中具有功能独立,能被调用的信息单元叫做模块。模块功能分配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模块合并,从中提取公用模块,形成公用部件,按照构件或中间件的方式加以实现,作为本系统的公用资源,甚至作为公司级组织的公用资源,从而充实公司级的构件库或中间件库,优化系统设计,加快开发速度,提高开发质量。在基于B/S框架的化工企业销售管理系统中共设计了如图2所示七个模块。销售数据通过工作流的方式在不同部门间流转、审批处理,最终生成财务报表汇总供给管理层进行数据分析决策。 2 系统数据安全设计 2.1 使用RBAC管理系统用户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是实现系统安全的有效手段,具体做法是根据系统应用的需要将提取出用户的分类即角色,通过对角色授权实现对使用者的分类管理与控制。其中角色代表了一类用户的操作特性,而用户是具有某种角色的一个特例,通过角色实现对系统用户的管理。在本文论述的系统设计中,通过设计角色表、用户表、角色模块权限表,实现对整个系统的访问控制管理。系统将每个功能设定唯一的ID,每一种角色能够操作的功能ID集合是不同的,当访问者使用具有某种角色的用户名进行系统登录后,角色判定算法将读取该用户对应角色能够操作的ID集合,并与请求的操作ID匹配,若该用户有权限访问这个功能,控制中心将放行,否则将阻断本次操作。基于RBAC控制算法如图3所示。 2.2 系统日志 系统日志能够帮助软件记录使用者操作软件的全部过程,在出现误操作或数据丢失情况下可以尽快找到出错原因,使损失降低到最小。在本系统中采用了Log4J与Spring开源框架中的AOP技术,实现了对系统操作日志的设计功能,具体配置实现系统日志功能的步骤如下。 ①配置切面与切入点。 ②定义方面代码。 ③在项目中引入Log4J,配置其属性文件。 ④编写产生日志的类代码。 2.3 系统拦截器 系统拦截器的作用是对所有通过Http协议访问服务器的请求进行过滤校验,只有是合法用户才能够进一步的访问系统资源,若想绕过认证直接访问系统资源将会被拦截器拦截。系统拦截器可以通过使用Filter类实现,通过在系统配置文件加载定义的连接器。在系统中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拦截器,分别完成不同功能,如完成系统权限过滤、完成汉字内码转换等多种任务。多个拦截器形成先后有序的拦截器链条,从第一个定义的开始依次执行到最后一个。系统中的拦截器配置如下所示代码。 3 结 语 在基于Internet环境下的B/S模式应用系统中,数据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在介绍基于B/S模式的化工企业销售管理系统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对如何实现系统数据安全进行了论述。系统中主要采取了基于角色权限控制的用户管理、系统操作日志以及系统拦截器三种手段进行设计,保证既能屏蔽非法用户,又能区分不同角色实现不同操作。同时,利用了拦截器和日志手段,立体化全方位的实现了系统数据安全需求,保证软件安全高效运行。 销售管理系统论文: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分析 摘要:由于房地产行业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房地产企业单位要想使自身企业在众多企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科学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的销售资源,充分整合企业的项目资源,让企业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应运而生,给现代企业管理带来新的生机与机遇。本文就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进行分析。 关键词: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核心模块;设计与实现 目前,我国房地产公司仍主要依靠人工来处理房地产信息,也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数据重复、出错,查询麻烦等,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多渠道收集、管理、分析相关销售信息,从而迅速发现潜在的客户与业务,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一、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的功能 现代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依靠IT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意识,对房地产的销售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发挥出了巨大的功能。 1.科学灵活的定价方案 依据销售管理系统,房产的定价可结合房屋的朝向、楼层、周围的景观等客观性因素,采用多种方式如差价等对房屋进行定价与核算,并且可以生成均价、最高或最低价等数据,给用户以参考。 2.深层次的客户资源管理 房地产的销售管理系统对客户资源的管理包括对客户资料的记录与追踪。主要记录客户的来电、来访等情况,分析客户的购买意向;追踪则主要是为了方便快捷地给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房产信息,以便在客户预约或者购买房屋时及时更新客户资料状态,从而防止因现场售楼人员的流动性过大而造成的客户流失状况。 3.全面的资金管理 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中的财务管理中,能够把初期的销售计划与资金和成本的估算相结合,同时把资金收支计划和客户应收款、销售收款计划关联在一起,最重要的是,系统能够自动将销售所得的款项生成财务资金收入单,并且清晰地将资金的应收、已收和未收情况呈现出来,十分有利于公司决策层对整个系统资金流的全面掌握。 4.多角度的统计分析 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可以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客户资料、销售情况以及资金收入的数据信息进行报表或者图形分析,极大地帮助了公司领导对房产的策划、销售以及财务方面进行合理决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客户想要生成适合自己岗位的统计分析报表,就可以使用该系统所独有的自定义功能来实现。 二、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公司信息、房产信息、销售信息、统计信息以及系统用户管理这五大模块的管理系统集中反映了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设计与实现这五大模块的功能,进而完成整个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 1.公司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公司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浏览、修改以及删除公司信息,且只能由公司销售管理系统的管理员完成这项工作,公司的用户则只享有对公司业务信息的浏览权限。首先通过Button控件的click事件获取每个字段的值,然后分别经过一定的SQL语句来完成对数据的写入与修改。 2.房地产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与公司信息管理模块的功能无异,房产信息的管理同样主要包括添加、浏览、修改以及删除房产信息,同样地,这项工作只能由房地产公司销售管理系统的管理员来做,而公司的用户仅可以浏览公司的房产信息。房产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首先要借助Button控件的click事件来获得每个字段的值,然后通过特定的SQL语句写入、修改或删除数据信息。 3.销售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房地产公司的销售信息管理模块不仅包括列出已被预约或者出售的房产信息,还包括记录尚未被预约或出售的房产信息。房产管理是销售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如果想要完成房产的销售,就必须完善房产信息,列出可预约、已预约和已出售的房产信息列表,从而保障用户对该公司房产的预约、出售、取消预约以及取消出售的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只有在确认输入了业主的相关信息后,才能出售房产。 至于销售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同样地,可借助一定的SQL语句获得可预约的房产信息,然后把数据绑定到Repeater控件上,并且显示在页面上。用户如果想要预约自己看中的房产,就点击标记预约的Button控件,然后核对相关信息,用户确认后,预约页面就会改变房产状态,然后把预约用户的姓名自动显示在页面上,此时预约成功。然后就可以在已预约的页面中查看选中的房产信息,进而选择是继续进行购买还是取消预约。 4.统计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统计信息管理指的是通过对房产的销售量和销售额的汇总,然后生成每个月份的销售信息的走势图,公司的高层决策者可根据这些走势图信息尽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统计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是把通过操作数据库进而获得需要的时间和数值数据绑定到Chart控件上,然后根据事先设置的筛选条件筛选出需要的统计信息,最后生成销售量或者销售额的统计图。 5.系统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系统用户管理模块主要针对的是对后台用户即已经记录到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的用户的管理,并且能够实现对用户的添加以及用户权限的设定与管理,发挥的主要功能是添加、删除用户以及修改密码等。一般情况下,只有系统管理员才有此权限,能够对任一用户操作,普通用户则不具备这项权限。 三、总结 总而言之,建立在现代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员工信息、顾客信息以及房屋的相关销售信息进行管理,创新公司的管理方式与经营方式,从而极大地增强房地产公司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房地产销售管理系统五大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使房地产地销售管理更加规范化、有效化。 销售管理系统论文:基于.NET三层架构的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针对销售的运营质量和管理效率需求,文章采用C#语言编写、结合.NET三层架构,利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存储数据设计并实现销售管理系统。文章首先对系统进行分析,然后依次对系统、数据库及界面进行设计,最后实现了基于.NET三层架构的销售管理系统。 关键词:销售管理系统; .NET三层架构;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 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销售是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企业必须提高销售管理管理的效率,保证企业收入来源的增加。销售部门在供应链中联系企业与外部的市场,主要职能是把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提供给为客户,从而实现把企业投入生产的资金转化为主营业务收入并获取利润,是企业能够生存与发展下去的动力源泉,从而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为了管理销售相关的数据,实现销售与企业生产、财务数据的同步,销售管理系统的开发势在必行。作为ERP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针对一个饮料生产企业的销售管理需求,该文设计了一个基于. NET三层架构的销售管理系统,该系统使用Visual Studio 2008开发,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 1 应用理论 .NET三层架构中系统由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组成,采用三层架构的系统中层与层之间的耦合度比较低,对某一层的业务或代码的改动对其他层的影响很小,使得系统的开发和后期维护变得更容易。具体的三层架构的分层结构图,如图1所示[1]。 1)表示层:表示层是系统的用户界面,表示层中不包含业务逻辑代码,只是负责把系统的数据展示给用户,将用户的请求传递给业务逻辑层。在表示层中系统的界面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修改而不影响业务逻辑的运行。 2)业务逻辑层:主要是实现具体的业务逻辑操作。业务逻辑层从表示层中接收到用户输入的信息和操作请求,根据不同的操作请求调用数据访问层的操作,从而实现用户的请求。在各种信息管理系统中,业务需求在业务逻辑层中得到实现,它不会因为系统前台界面的变动而改变。例如系统从C/S架构改为B/S架构后只是系统前台的表示层改变了,系统的业务逻辑层还是保持原来的不用修改。 3)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处于整个系统的最底层,负责完成数据的增删查改,同时管理并响应业务逻辑层的数据请求。系统更改了存储数据的数据库系统后只需要对数据访问层进行相应的修改就可以正常运行,不影响业务逻辑层的代码。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销售管理的实际需求,销售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设定有基础数据管理、销售价格管理、销售订单管理、销售收发货管理[2] [3]。其主要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1)基础数据管理。基础数据管理主要维护系统运行所必须的一些数据,包括客户资料维护、销售员维护、销售类型维护和发货方式维护。 2)销售价格管理。产品报价管理和客户折扣管理是销售价格管理的两大功能。其中,报价管理是企业根据报价规则对每一个销售订单进行报价,报价规则可以根据产品、客户地区、客户等级、销售数量、产品组合进行灵活配置;客户折扣管理则是在报价规则生产的产品报价的基础上,企业根据与客户的谈判给予额外的折扣优惠。 3)销售订单管理。该模块根据业务员与客户确定的销售信息录入销售订单,一般包含了订单编号、客户名称、客户联系电话、收货地址、发货方式、结算方式、销售产品明细等信息。销售负责人根据产品库存情况和客户信用等级确认产品报价,审核销售订单。其中,订单制定、审批、跟踪是销售管理模块的核心功能。而订单跟踪则是订单的业务员对订单的发货情况和收款情况进行跟踪,确保按时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不失信于客户,同时保证订单按时收款。 4)收发货管理。销售发货管理是仓管部门根据发货单对货物进行分拣装车,在规定的时间能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上,并在客户收货后将发货情况转给财务部门做帐。对某些需要退换货的产品进行重新入库,发新产品给客户,通知财务部门进行相应的收退款。 2.2 数据库设计 销售管理系统作为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系统所有的数据信息都要存储到数据库中,使用SQL Server 2008的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工具,以超级数据库管理员sa登录,新建一个数据库,数据库名称为SaleManager,主要包括8张表:客户信息表(XiTong_KeHu)、销售物品表(XiTong_WuPin)、报价表(XiaoShou_BaoJia)、订单表(XiaoShou_DingDan)、订单明细表(XiaoShou_DingDanMingXi)、退货表(XiaoShou_TuiHuo)、退货明细表(XiaoShou_TuiHuoMingXi)、销售统计表(XiaoShou_TongJi)。 根据数据表的联系和完整性约束,定义相应的主、外键,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4]。 2.3 界面设计 本系统设计了如下用户界面: 用户登录界面为系统用户登录时选择用户部门,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后点击登录系统; 主界面分两部分,左边通过树状控件列出用户可以操作的权限,右边作为子窗体的容器,在用户点击左边的操作后弹出相应的操作界面; 另几个界面:产品管理界面、客户管理界面、订单管理界面、退货管理界面用到了工具栏、DataGridView控件、按钮等控件,主要实现对某一项销售信息的新增、修改、审核、作废、导出等功能[5]。其中订单管理和订单新增界面如图3,4所示。 3 系统三层架构的实现 3.1 实体类的实现 本系统使用实体类在三层之间传递数据。建立一个实体层(Models)在各层之间传递数据,并在各层中添加引用。本系统中,数据库SaleManager的8张表分别转换为XiTong_KeHu、XiTong_WuPin、XiaoShou_BaoJia等8个实体类[6]。下面仅以XiTong_KeHu实体类的实现作为说明: 3.2 数据库访问层的实现 为了便于代码的共享,创建数据库通用操作类(DBHelper.cs)完成数据库的通用操作。该类定义了连接数据库的参数,根据需要自动创建数据库连接,主要方法有执行有参数、无参数的SQL语句以及完成各种功能的存储过程等,代码如下: DBLibrary.SQLHelper.connectString= "server=127.0.0.1;database=SaleManager;uid=sa;pwd=demo;";//定义数据库连接字符串 同时和数据库中的8个表对应创建相应的8个数据访问类,仅以客户管理数据访问类为例说明类中包含的方法: KeHu_Select():查询所有客户信息; KeHuXinXi_Select(int KeHuID):根据ID提取客户信息 KeHu_Delete(int KeHuID):删除被选中的客户; KeHu_Insert(Model.XiTong_KeHu MyKeHu):新增客户; KeHu_Update(Model.XiTong_KeHu MyKeHu):修改选中的客户; KeHuBianHaoWeiYiPanDuan(string KeHuBianHao):客户编号唯一性判断; KeHuZhangMu_Select(int KeHuID,DateTime begin,DateTime end):返回一个客户账目记录查询的结果集。 3.3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本系统在业务逻辑层也相应创建了8个业务逻辑类。业务逻辑层负责销售业务的实现,实现步骤如下: 1)在类中引用需要使用的的数据访问层和实体层的命名空间; 2)实例化实体对象并赋值; 3)实现业务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根据需要调用数据访问层的功能。 3.4 表示层数据绑定的实现 根据三层架构的思想界面层只能直接调用业务逻辑层,不能调用数据访问层。编写代码时得首先引用命名空间Sale.Models和Sale.BLL,展示数据时调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类的方法来完成数据的提取,最后把提取到的数据表作为数据源绑定到相应的数据库控件中。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NET三层架构,并着重介绍了基于.NET三层架构的销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销售方面及时而准确的信息,并且可以对销售管理效率方面提供控制,最终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和管理研究 1.园林景观施工技术实施 1.1园林施工准备措施 (1)对施工场地的合理设置。结合本园林工程施工区域特点,同时结合业主以及监理的施工场地布置要求来合理地设置施工作业区。施工总布置规划采取因地制宜、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力求紧凑,节约占地,减少临建工程量。同时为了有效地确保园林施工现场材料、设备等安全以及施工开展,施工场地设置了明显的标识标志。 (2)准备好园林施工材料以及园林道路的基层和面层铺装材料等进场,根据园林设计图所绘施工坐标方格网,将所有坐标点测设到场地上同时对其采取校核。然后以坐标校点为准,根据设计图,在场地地面上放出场地的边线,主要地面设施的范围线和挖方区、填方区之间的零点线。对于本园林中存在坡地等特殊地形,根据竖向设计图对场地地形各坐标点、控制点的自然地坪标高数据采取严格的复核,对于存在缺漏应当及时在在现场测量补上。 1.2场地平整处理 针对本园林工程中部分挖方和填方量较小的场地,采取人工施工方式;而对于挖填方量较大的场地则采取机械化施工。为合理化地处理场地的挖填方,低于本工程中预留用于花坛、草地等种植区域则先不对其采取开挖施工。对于填方区的堆填顺序,则采取先深后浅;先分层填实深处,后填浅处,每填一层就夯实一层,尤其是对于存在软弱面层的区域,则可能还需要采取加固处理,直到填至指定的设计标高。挖、填方工程完成后,则开始对挖填完成的地面采取修整处理,对于平地面则要求平整后的水平标高变化不大于2cm。对于有坡度的地面,则结合设计要求,根据坐标桩从而确定出其填挖高度,对场地采取找坡,从容确保坡度的准确性。 1.3侧石安装 对园林景观工程,园林路的侧石安装必不可少。对侧石基础宜与地床同时填挖碾压,以保证有整体的均匀密实性。侧石安装要平稳牢固,其背后要用灰土夯实。施工时首先在破垫层上安置倒心,同时应当对侧石的轴线标高等检查是否一致,尤其是对于弧形园林路,则应当采取20一40cm长度的例石拼接,从而保证圆弧的顺滑性,严格控制侧石顶面的标高,接缝处留缝均匀。外侧细石混凝土挠筑紧密牢固,而且应当保证侧石之间的嵌缝清晰,侧角美观。 1.4园林路的铺装施工 对于园林路的铺装在进行铺板材料时,为有效地确保铺板固定而不下陷,铺板选取的灰泥浓度应当合理,要调配成半硬的熟稠状态。同时对铺板的排列顺序应当合理整齐,确保铺板之间的间距适宜为1cm,要利用平准线。在铺设地点四角插好木桩,拉张作为铺块材的平准线。除了纵横间隔笔直整齐外,还需要控制砖面的水平高度一致,可通过采取一条高度准绳来实现。但为使面层不因下雨积水,有必要在施工时将路面做出两侧1.5%一2%的斜度。地面铺装应每隔2m设其座,以控制其标高,石材板应根据侧石路标高,并使路中高出一个3%的横坡。板铺设前,先拉好纵横控制线,并每排拉线。铺设时用橡胶锤敲击至平整,保证施工质量优良。材料面层,在面层与基层之间所用的结合层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性的水泥砂浆、石灰砂浆或混合砂浆作为材料,另一种是用于:性的细砂、石灰粉、灰土(石灰和细土)、水泥粉砂等作为结合材料或垫层材料。本工程采取干铺法施工,采用干性粉沙状材料作面层砌块的垫层和结合层。铺砌时,首先在基层上平铺一层粉沙材料,其厚度针对不同的垫层材料而有所不同。从工程实践经验来看,对于砂、细石作垫层厚3—5cm,用水泥砂、石灰砂、灰土作结合层厚2.5—3.5cm,铺好后抹平。然后按照设计的砌块、砖块拼装图案,拼装施工中还应当对砖块采取多处轻微震击,使所石砌块的顶面都保持在一个平向上,这样可使铺装十分平整。再用干燥的细沙、水泥粉、细石灰粉等撤在面层上并扫入砌块缝隙中,使缝隙填满,铺装完成后再清楚多余的石灰砂。以后,砌块下面的垫层材料慢慢硬化,使面层砌块和下向的基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园林景观施工管理 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为了有效地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管理: (1)制定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在施工前预先制定园林施工组织设计,可有效地落实施工方案以及施工进度等。一是选定施工方案后,制定施工进度时,应当考虑施工顺序、施工流向以及相关的分部分项工程等施工工艺,尤其是对于特殊项目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可有效地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使园林建设工程满足符合设计要求以及保证质量,求得施工工期短、经济效益高的施工过程。 (2)物资方面检查。对于进场前的原材料以及设备等,应当对其采取逐一检查是否符合质量要求;施工机具是否可以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3)劳动力准备。施工力量的菜结,能否进入正常的作业状态;特殊工种及缺工种的培训是否已经具备应有的操作技术和资格;劳动力的调配,种问的搭接,能否为后续工种创造合理的、足够的工作面。 (4)对施工工艺的严格控制。本工程施工严格按照编制“施工工艺技术标准”执行,规定各项作业活动和各道工序的操作规程、作业规范要点、工作顺序、质量要求。同时在进行工艺施工前严格落实技术交底工作,尤其是对于关键环节的质量、工序、材料和环境应进行验证。使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符合标难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对直接影响质量的关锭工序,对下道上序有较大影响的上道工序,对质虽不稳定、容易出现不良情况的工序,对用户反馈和过去有过返工的不良工序设立工序质量控制管理点,使工序按规定的质量要求操作正常实施。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工序,则应当对相关操作人员、机具设备、材料、施工工艺、测试手段、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与验证,并进行必要的控制。同时做好验证记录.以便向建设单位证实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3.结语 随着园林工程的多样化以及复杂化,为了更好地控制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更有必要采用现代科学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管理模式,在实际园林施工中应用更多的工艺、管理手段,形成园林艺术与现代施工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园林景观工程管理和施工体系。 作者:唐之祥单位:安徽元鼎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管窥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 1影响园林景观工程造价难以控制的因素 当前,影响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4点: (1)前期工作没有做好,不按照可行性研究分析和初步设计批复中的投资额进行设计和施工,超项严重。 (2)设计阶段不按批准的绿地面积控制规模;设计方案不合理,通常很多园林景观设计常常为了营造项目美观效果而忽略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园林项目中引入大量外来树种,导致苗木成活率偏低等。 (3)按规定该进行招标的项目未进行招标,或者是招投标方法不完善导致工程造价缺乏竞争力。 (4)施工阶段主观意志多,随意更改设计、增加建设内容以及提高建设标准等。所有这些均是导致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以及结算超预算问题的主要因素。 2各阶段控制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的主要对策 由于园林景观建设标准和工艺要求等不尽相同,且每项工程各具特色,因此,不能用简单、统一的价格对园林产品进行精确核算,必须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和园林产品的特点对园林景观工程进行全过程造价控制,以获得合理的工程造价。该文针对园林景观工程的特点,从6个阶段提出了园林景观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对策。 2.1决策阶段 在决策阶段,首先应明确园林景观建设工程的类型、特点和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和估算指标做出估算。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要考虑因地制宜,以类似工程项目的数据和资料为基础,同时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多方案比选,选择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建设方案。同时考虑存在的风险,在决策阶段就计算出相对准确又切合实际的投资估算额,使园林景观工程造价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上。 2.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在整个项目造价控制中起主导作用。园林景观建设工程具有单位性和单一性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衡量标准并不统一,这就造成了无论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在设计工艺上,都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因此,应根据建设项目方案的规模和特点积极大胆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科学合理地确定设计方案。同时,要求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勘察现场,并熟知植物生长习性,尽量避免华而不实的设计,多注重生态设计,处理好工程技术和经济的关系,在实现具体实施意图的基础上有效合理地控制工程造价。另外,在施工图设计中,由于园林景观工程包含专业的多样性,如设计阶段包括的园建、钢结构、栽植、给排水、景观泛光和灯具配电等。各项内容在造价上也是举足轻重的,应该严格审核,组织多方对图纸进行会审,尽量在施工之前完善施工图纸,减少设计变更,确保实施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2.3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是对造价控制的手段之一,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招标文件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是领导性文件。一个合适的园林工程招标文件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不变性,比如施工方案和选用的主要施工机械是否合适,施工进度是否合理,主要材料如木材、石材、混凝土和回填土等用量及报价是否合理,特别是占了投标造价很大比重的苗木,可采用暂定价方式,待中标后,该部分苗木再由施工单位与业主方和咨询公司一同进行市场询价,确定合理的市场价格。其次,涉及多专业的还有工程界面问题,比如小品、雕塑和铺装等硬质景观的施工与绿化种植的界面,应通过界面管理,有效组织穿插施工,合理压缩工期,减少后续交叉干扰及索赔,达到提高经济性的目的。再次,针对合同的养护期和验收标准等还需要明确提出要求,比如终验成活率和免费养护期的具体期限等都与具体的报价和维护期的费用有很大的关系,在招标阶段明确这些内容,有利于加强竞争。最后还要审查主要技术组织措施,保证施工单位在质量与安全等技术上做好计划,涉及专业分包的,还需要就总承包的进度节点安排组织施工,确保工作面、施工组织和流水等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满足管理要求。另外,在招投标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招投标相关政策法规执行,通过公平竞争,使承建的工程造价更加合理,把真正有技术力量和质量意识比较强、素质比较好并且有相当的工程建设经验的施工单位招标进来,是控制好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的良好基础。 2.4施工阶段 项目施工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它与时间紧密相关,应该严格控制造价。 2.4.1严格审核签证内容控制 园林工程的特殊性导致了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引起工程变更的因素很多。如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使设计意图不能落实,市场缺乏设计图所规定的材料和做法、苗木的品种和规格、存活率与设计预测的效果有差异。从控制造价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应该尽量减少设计变更,不随意增加项目,不随意更改设计标准;另一方面必要的设计变更需由设计、建设、监理三方签字确认,施工现场签证要严肃认真,签证内容必须与实际相吻合,在施工现场签证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签证要及时,尤其是隐蔽工程的签证,务必在隐蔽前检查确认,二是签证尽量量化,必要时辅以图纸形式标明。 2.4.2加强材料的采购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施工所用的原材料费用占整个项目成本的比重一般可达到60%~70%,所以在施工阶段控制造价的关键是节约材料的成本,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认苗木等大宗材料的采购成本,二是确认采购的大宗材料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市场经济为材料的供应提供了多种渠道,而且材料品种价格繁多、波动很大,必须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材料用量控制,合理确定材料价格。特别是绿化植物材料生产周期长,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幅度较大,往往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价格,所以有条件的业主可自行培养苗圃。针对确认材料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达到设计效果,则应该加强管理,针对设计的规格(胸径、蓬径等)要求,要加强现场验收。 2.4.3制定合理的园林施工工期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好坏与苗木的成活率有相当大的关系,工程项目中投入的苗木花草等材料是有生命的植物,不同的苗木有不同的生长规律可循,这就导致了园林施工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工程。苗木成活的关键之一就是选择合理的栽植季节和栽植时间,通常植物适宜栽植期应在秋季落叶到翌年3月中旬前,此时植物栽植成活率在70%~80%,如在反季节栽植,不但要增加施工和养护成本,而且成活率只能达到30%左右,甚至更少,且景观效果不容易达到。因此,业主合理安排工程施工,能有效控制园林工程造价。同时,施工单位针对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等外部条件,采取有效的养护和防护等措施,也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2.5竣工结算阶段 园林绿化工程竣工结算是整个工程造价最真实反映的环节,在这个阶段,要把好结算审计关。审核人员应坚持按合同办事,对工程预算外的费用严格控制,对于未按图纸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及未按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一律核减;凡合同条款明确包含的费用属于风险费包含的费用,未按合同条款履行的违约等一律减费用,严格把好审核关。对工程量的审核应根据施工承包合同要求,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等进行审核,不能多算或不按规则计算。其次,在结算审核中,还应注意审核项目的单价和结算书中分项的正确性及程序的准确性,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计算。 2.6养护管理阶段 园林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绿化工程还存在着养护管理的问题。保证绿化工程成活率达标,也是控制工程造价的一个主要指标。一般的园林景观工程工期不超过6个月,但是绿化养护期需要苗木生长2个季节的周期,假如在这个阶段管理缺位,将会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效果。比如没有及时浇水可能导致树木成活率低,没有牢固支架支撑可能导致栽植树木歪斜,没有及时修剪,整体长势体现不了设计效果等。因此,重视园林景观养护管理是保证园林景观工程效果的关键,也是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针对养护期的养护费用而言,通过挑选有资质的成熟养护公司与施工单位之间无缝衔接非常关键,这样才能确保最终的绿化效果。 3结论 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涉及面广、环节多,相应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目前,在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前期工作没有做好、设计阶段盲目追求艺术效果、招投标方法不完善、施工阶段工程变更严重等现象,导致“三超”现象普遍存在,该文从园林景观工程立项决策到后期养护全过程造价控制分析,运用园林景观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理论视角,系统地提出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控制造价,节约成本的对策。 作者:刘红娟徐秋林单位:上海建津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概论园林景观工程和管理技术 1.园林景观施工技术实施 1.1场地平整处理 针对本园林工程中部分挖方和填方量较小的场地,采取人工施工方式;而对于挖填方量较大的场地则采取机械化施工。为合理化地处理场地的挖填方,低于本工程中预留用于花坛、草地等种植区域则先不对其采取开挖施工。对于填方区的堆填顺序,则采取先深后浅;先分层填实深处,后填浅处,每填一层就夯实一层,尤其是对于存在软弱面层的区域,则可能还需要采取加固处理,直到填至指定的设计标高。挖、填方工程完成后,则开始对挖填完成的地面采取修整处理,对于平地面则要求平整后的水平标高变化不大于2cm。对于有坡度的地面,则结合设计要求,根据坐标桩从而确定出其填挖高度,对场地采取找坡,从容确保坡度的准确性。 1.2侧石安装 对园林景观工程,园林路的侧石安装必不可少。对侧石基础宜与地床同时填挖碾压,以保证有整体的均匀密实性。侧石安装要平稳牢固,其背后要用灰土夯实。施工时首先在破垫层上安置倒心,同时应当对侧石的轴线标高等检查是否一致,尤其是对于弧形园林路,则应当采取20一40cm长度的例石拼接,从而保证圆弧的顺滑性,严格控制侧石顶面的标高,接缝处留缝均匀。外侧细石混凝土挠筑紧密牢固,而且应当保证侧石之间的嵌缝清晰,侧角美观。 1.3园林路的铺装施工 对于园林路的铺装在进行铺板材料时,为有效地确保铺板固定而不下陷,铺板选取的灰泥浓度应当合理,要调配成半硬的熟稠状态。同时对铺板的排列顺序应当合理整齐,确保铺板之间的间距适宜为1cm,要利用平准线。在铺设地点四角插好木桩,拉张作为铺块材的平准线。除了纵横间隔笔直整齐外,还需要控制砖面的水平高度一致,可通过采取一条高度准绳来实现。但为使面层不因下雨积水,有必要在施工时将路面做出两侧1.5%一2%的斜度。地面铺装应每隔2m设其座,以控制其标高,石材板应根据侧石路标高,并使路中高出一个3%的横坡。板铺设前,先拉好纵横控制线,并每排拉线。铺设时用橡胶锤敲击至平整,保证施工质量优良。材料面层,在面层与基层之间所用的结合层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性的水泥砂浆、石灰砂浆或混合砂浆作为材料,另一种是用于:性的细砂、石灰粉、灰土(石灰和细土)、水泥粉砂等作为结合材料或垫层材料。本工程采取干铺法施工,采用干性粉沙状材料作面层砌块的垫层和结合层。铺砌时,首先在基层上平铺一层粉沙材料,其厚度针对不同的垫层材料而有所不同。从工程实践经验来看,对于砂、细石作垫层厚3—5cm,用水泥砂、石灰砂、灰土作结合层厚2.5—3.5cm,铺好后抹平。然后按照设计的砌块、砖块拼装图案,拼装施工中还应当对砖块采取多处轻微震击,使所石砌块的顶面都保持在一个平向上,这样可使铺装十分平整。再用干燥的细沙、水泥粉、细石灰粉等撤在面层上并扫入砌块缝隙中,使缝隙填满,铺装完成后再清楚多余的石灰砂。以后,砌块下面的垫层材料慢慢硬化,使面层砌块和下向的基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园林景观施工管理 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为了有效地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管理: (1)制定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在施工前预先制定园林施工组织设计,可有效地落实施工方案以及施工进度等。一是选定施工方案后,制定施工进度时,应当考虑施工顺序、施工流向以及相关的分部分项工程等施工工艺,尤其是对于特殊项目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可有效地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使园林建设工程满足符合设计要求以及保证质量,求得施工工期短、经济效益高的施工过程。 (2)物资方面检查。对于进场前的原材料以及设备等,应当对其采取逐一检查是否符合质量要求;施工机具是否可以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3)劳动力准备。施工力量的菜结,能否进入正常的作业状态;特殊工种及缺工种的培训是否已经具备应有的操作技术和资格;劳动力的调配,种问的搭接,能否为后续工种创造合理的、足够的工作面。 (4)对施工工艺的严格控制。本工程施工严格按照编制“施工工艺技术标准”执行,规定各项作业活动和各道工序的操作规程、作业规范要点、工作顺序、质量要求。同时在进行工艺施工前严格落实技术交底工作,尤其是对于关键环节的质量、工序、材料和环境应进行验证。使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符合标难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对直接影响质量的关锭工序,对下道上序有较大影响的上道工序,对质虽不稳定、容易出现不良情况的工序,对用户反馈和过去有过返工的不良工序设立工序质量控制管理点,使工序按规定的质量要求操作正常实施。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工序,则应当对相关操作人员、机具设备、材料、施工工艺、测试手段、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与验证,并进行必要的控制。同时做好验证记录.以便向建设单位证实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3.结语 随着园林工程的多样化以及复杂化,为了更好地控制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更有必要采用现代科学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管理模式,在实际园林施工中应用更多的工艺、管理手段,形成园林艺术与现代施工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园林景观工程管理和施工体系。 作者:唐之祥单位:安徽元鼎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论园林景观工程安全设计 1园林景观中安全设计的细节 1.1场地及道路设计 交通流线是景观各功能区块的有机分割和相互联系的载体,需结合现状场地的地形等因素合理设计,做到节约土方平衡成本、利于汇水排水、丰富景观构成。 1.1.1道路应主次分明,有明确的导向性、疏散能力及承载能力 当因市政条件制约,设计范围需通车及满足消防要求时,主要道路宜不小于4~6m,贯穿景区各主要节点并应形成环状,自然曲度应适中且应避免多路汇交一点以利于导向和人流疏散。道路交汇点及环岛的植物、小品配置应不影响视线的通透,不应布置交互性较强的游园,避免车辆通行时引发安全事故。应有考虑满足日常机动车及消防车通行的回车空间及承载能力。 1.1.2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残疾人通行安全 道路设计应有贯通主要景观节点的符合残疾人通行的便捷的通道。当临近景观节点直线距离很近,高差却较大时,虽在主次道路的衔接下能形成串联,达到互通,但路程较远,一般不选定为步行流线,最直接的联系方式可能就是台阶,对于残疾人则须设坡道以增加人文关怀,减少潜在危险,而不应让其坐着轮椅走弯道。 1.2铺地设计 铺装作为园林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应在设计中给予重视。 1.2.1铺地材料的选择 有行车功能的道路应优先选择沥青道路,沥青作为柔性路面层材料对基层的适应性能较强,后期破损的维护亦较为方便,一般只需局部烫补。当局部点缀石材铺地材料时,石材厚度宜不小于60mm,对于较大块面的铺贴应适当加厚石材以防局部空鼓而易被压碎。 1.2.2设计对施工的要求 基层施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面层,可以说如果基层扎实、整体性很好、无不均匀的沉降差、脱空等瑕疵,那么在铺贴砂浆饱满的情况下,即使面层的石材薄一点也不会轻易受压损坏。因此我们在工程设计中须明确提出对施工的技术要求,如基层夯实度的要求等。 1.2.3特殊部位应有设计预案 随着用地及停车需求不断增加,大范围的地下室越来越不可或缺,而因成本控制的原因覆土较浅,当有铺地与其相交时,开挖线范围内往往沉降后有较大脱开,形成安全隐患,此时设计应有预见并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见图2。图2某景观项目广场局部存在地库处理方案 1.2.4铺贴材料应能保障人行为参与的安全 常有报道因地面石材过于光滑,在雨雪天气条件下产生意外伤害,因此我们在设计之初即应对此有深刻认识,更应重视临时性水湿路面石材的防滑细节设计,如:自动喷灌可能喷到的地方、跌水水池周边区域等。 1.3园林景观小品设计 小品是园林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组景的一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的作用,常规景观中设计小品数量众多,对其安全性的正确把握尤其重要。 1.3.1园建类服务小品 园建类小品除了一般服务性建筑外,以亭廊居多。前者一般由建筑专业配套设计,因此我们更加应该注重亭廊构架等安全设计。亭廊构架结构体系简单,传力途径明确,但却是冗余约束较少的静定结构,往往因为局部的破坏造成整体的垮塌。杭州河坊衔牌坊倒塌事故分析。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架,在其结构尺寸、配筋符合结构规范要求的情况下,其自身强度和耐久性足以满足景观行业的需求,对此类小品我们应更加注重地基、强风及重心偏置而引起的倾覆,爬藤类片式构架则应特别注意。对于污工砌筑小品,如:景观片墙应注重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形成开裂,拱形开洞对墙肢形成的推力、风荷载引起的倾覆等结构破坏,寒冷地区水湿环境的冻胀危害等,这些均须设计从构造措施着手予以避免。对于木结构小品设计,宜优选室外型耐腐原木品种,对施工及使用单位应作出明确的二次防腐、日常围护及安全巡查要求;应特别重视结构尺寸及体系选型、上部结构与基础的拉结措施,尽量多设冗余连接以增加自身稳定和抵抗风荷载的能力。对于装配式木、钢及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小品,应重视连接节点的设计以使结构的各部分协同受力而更加安全稳固。如:古亭中的灯芯木的设置就较好地解决了攥顶时汇交节点各构件的可靠连接。木栈桥因结构体系过于简单,各构件协同性很差,间隔加入柱间斜撑就可以极大提高结构稳固度,这些凝聚了古人智慧,仍可作为借鉴。 1.3.2雕塑类装饰小品 雕塑类装饰小品在景观中能起到很好的造景作用,亦能增加景观设计的文化气息,然而其潜在的安全诉求也应有足够的重视。对雕塑进行力学模型简化,可发现其为一个竖立悬臂构件,抵御外力的能力较为有限。在实际应用中要特别注意自身连接节点的强度和地基、强风、自身重心偏置等引起的倾覆;当为大型水钵类小品时更应注意满水工况对自身强度和地基基础的不利作用。鸡腿型雕塑立柱和基础对强风和重心偏置较敏感。一些亲和性较强的雕塑,往往和人的情感容易发生共鸣,使人想去接近,这类雕塑更应注重一种主动的安全防护与隔离,以减少攀爬跌落、刺伤、溺水、触电等意外伤害发生。 1.3.3指示类小品 指示类小品泛指信息标识、地图、路标、告示牌等,凡是指示类小品均隐含指引与告诫的功能,应具有易识易读和自明的特点,且要注重对残疾人的关怀,设计尺度和安放位置也要易于被发现和方便阅读,能使人迅速获得所需讯息而脱离危险。 1.3.4电气类小品 照明科技的发展造就了夜景照明设计的多样性,夜间照明从单一的照明功能走向多元化,电气安全因此变得更加多变复杂。满足交通及疏散安全的基本要求外,电气的安全设计更应具有全局思维,从保障供电安全和用电者人身安全两方面来实现。对大型景观工程应按负荷的分布密度及合理的供电半径划分供电区域,分设多个箱柜由总线系统集中控制,通过分箱的电气保护系统来确保局部的供电故障不至于影响全局。难以做等电位联接的条件下,“TT接地系统+剩余电流保护器”更容易达到规范的电气保护要求,规范亦有相关条文表述。因此,除小型景观项目可采用“TN-S”接地系统外,宜优先采用“TT”接地系统。各分箱的电气保护系统元器件选型应与实际供电模型匹配,并能与总箱形成多级保护;负荷应合理分配确保用电三相基本均衡,避免出现三相开关保护三个单相分支回路等一系列配电系统的不安全因素。注重电气安全细节,保障用电者人身安全。如:对“TT”接地系统的单灯接地、“TN-S”接地系统配电箱处PE重复接地、水景池等电位、水下灯安全电压的使用、总箱四极总进线开关的配置等均应有明确要求,不留安全隐患。 1.4水域及水景 水景可静可动,自古备受推崇,更可对其施以现代科技加以个性化塑造,为景观设计所不可或缺。水域因自身规模较大,接近原生自然水体。人的行为活动较多地集中在与岸线交接的亲水性平台、水岸附近,因此对近岸水深的控制尤为重要;此外应针对性地加强栏杆、绿化的围挡隔离和警示性标牌等安全防护及救生措施的落实。水域与区域景观已然形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互生关系,设计中应更多地引入生态安全的考虑,加强水生及近岸植物群落的设计,诉求生态平衡及水体的自洁自净,为日后项目交付的适用性提供安全保障。规模较小的水景受人的参与性影响相对较大,对一些涉及安全的细节设计尤为重要,如:控制水深、落实浸水电气安全措施;对戏水池更应避免池内凸起的尖角、加强浅水区与深水区的隔离和吸水口防护等;必要时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参与。 1.5园林辅助设施 1.5.1挡墙 园林景观地形一般较为多变,对于山地景观来说,一定高度的挡墙不可避免。虽然墙身设计一般根据地质情况由专业结构师配合完成,但景观亦应进行安全细节的考虑和配合,如:墙身纵向坡状地形明显时应分段做成台阶式,墙背区域堆坡的应在结构许可范围内,完善墙背截水排水,墙身附近不种大树等。 1.5.2围墙 围墙作为孤立片墙,其受风影响较大。强风下围墙整片倒塌形成的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历来围墙采用间隔砖垛加固但不够美观,相对来说暗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方法更为适用。对铁艺类围墙来说,其纵向平面内刚度较大,但平面外刚度很弱,其间隔配置的钢立柱应通过深入基础的构造柱可靠连接方能保障墙身的稳定。 1.5.3水池 现阶段水景池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小型水景池因为体形较小,整体刚度较大,自身结构安全储备较高。较大规模水池除加强池底基层的承载能力和整体性外,还应加强自身池壁和池底强度以防开裂渗水,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应重视抗浮设计,底板可做成梁板式,防止空水时浮力引起的大块板面的开裂。较大规模水池除泳池外宜优先采用柔性结构,如:采用膨润土毯进行保水设计的水池,可较好地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热胀冷缩等危害,结构安全性较好。 1.6绿化栽植的安全设计 人对景观的参与性与绿化栽植息息相关,有绿化的衬托景观才会丰富生动,人们才能融入景观,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在绿化栽植品种选择上应避免对人造成次生伤害的可能,如虫害、有毒、带刺、飞絮等。大树移植后,必须设立支撑,防止树身摇动及大风等引起的倾覆;应避免高压输电通道下、挡土堆坡的边缘、地下管线密集区和未经结构设计者许可的地库顶板上栽植高大乔木。 2结语 城市建设中,园林景观越来越受重视,但与建设行业中的其他主体相较,其隐含的安全要素的诉求并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因此,适时引入安全计的理念,把握概念、落实细节,在工程实施源头给予安全保证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作者:孙国奇单位: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管窥园林景观的工程造价管理 1影响园林景观造价的因素 (1)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改变施工方法,更换材料品牌、加大苗木规格,要求设计单位按照提出的要求下发设计变更,达到提高设计标准的要求,没有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工程造价。 (2)施工阶段发生不可预见因素多,最终以现场签证或设计变更的形式并入结算,此部分大多是隐蔽工程,一方面现场监理工程或项目部计量与实际不符,另一方面发生的项目多,造成工程造价整体增加。 (3)由于景观是一个“活”的工程,不像建筑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它具有艺术性,方式灵活多变,衡量尺度不一致等特征,有时候设计人员或者建设方领导只考虑作品的效果,没有考虑成本效益,最终导致成本增加。 2控制园林景观造价的措施 控制园林景观造价的措施,以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A04项目R8示范区景观工程为例说明。 2.1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设计是关键,是控制造价的第一步,只有在设计方案阶段把好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设计定位很重要,奢侈或简易的景观造价是相差较大的,建设方提交的设计任务书需注明景观定位和单方指标造价控制,达到限额设计标准。明确园林绿化工程的投资总额,造价和设计人员一起参与此过程,在结合造价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设计方案调整,最终设计出经济、合理的景观方案,从而使造价在设计阶段就得到较为合理的控制。另外设计图纸一定要设计缜密,与实际相符合,避免造成设计不完善,与招标存在差异,以致造成成本增加。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A04项目R8示范区景观工程,景观面积3364m2,为R8样板房开放而施工的示范区景观,大区住宅R7~R9室外景观工程后期施工,R8示范区部分景观将拆除,故建设方在给设计单位的定位时,就要求为节约后期拆除成本,尽量减少硬质景观,且硬质景观建筑小品尽量少用,多采用软景配置。在方案初期阶段,设计单位设置了2个水景和部分雕塑,在建设方的方案讨论会议中,结合设计定位和造价指标,优化方案,最终确定施工方案,从而使得造价在设计阶段就得以把控。 2.2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阶段 在招投标阶段中,招标文件应明确商务标、技术标的组成部分,其中商务报价的形式及计价方式的确定、设计变更、现场签证计算方式等需详细说明。招标涉及价格条款及付款方式、评标方法均需明确。在签订合同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合同中涉及质量、价格、工期、质保的条款。 2.2.1工程量清单编制 清单编制人员在编制清单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设计图纸,熟读招标文件条款,结合踏勘现场的情况,充分做到报价合理准确。工程量清单编制原则,如采取清单报价方式计价,则需明确设计图纸计算工程量(是否为净量),综合单价为固定价格,界定综合单价单价含主材费、施工费、采保费、材料损耗、企业管理费、施工措施费、规费、计划利润、税金等所有费用;如采取定额方式计价,定额及费用的取定及价差的调整均需详细说明。 2.2.2清单中项目名称特征描述 对清单中项目名称特征描述要细致,铺贴石材,光面还是荔枝面,是否拼花,有无异形切割。结合层的材质和厚度等。比如材质:黄锈石光面;规格:500×300×30;结合层:30厚1∶3干硬性水泥砂浆贴花岗岩;缝隙:留缝,缝宽和缝深5;其他:异形加工。 2.2.3质保期质保年限、养护期水电费用如何计算且是否施工单位缴纳均需明确。 2.2.4土方工程景观绿化的土方一般应选择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土壤 招标阶段的工程量为暂定工程量,结算按照实际现场标高测量计算土方工程量。合同中应明确土方要求及计算方法。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签证部分零星计价确定单价,以便结算价格的确定。以下价格需要确定: ①外购种植土且回填,价格含平整场地、挖、转运、回填、土方堆坡造型; ②采用现场土方,价格含平整场地、挖、转运、回填; ③原地形标高和土质均符合要求,价格含重新堆置地形,平衡调整土方。 2.2.5土壤改良费用应明确是否需要改良 土壤改良的土层深度、改良所用的主材类型及价格需要约定,以免影响整体报价。 2.2.6主材价格对于石材、管材等主材价格,可以通过限价形式限定价格,施工方收取一定的施工费、管理费、利润等;常规苗木价格容易确定;对于特大型苗木,对造型要求高,价格差距很大,一般采取甲供材料或者甲指定乙采购,减少价格风险。R8示范区变更就采取了几种特大型苗木,如双杆48cm双胞胎直生银杏,单价100000元/株;底部55cm左右造型大紫薇,单价150000元/株,建设方和施工方一同去苗木基地看苗木,确定价格后予以采购。 2.3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施工阶段过程中涉及影响造价因素较多,其中现场签证、设计变更是重要环节。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目标成本做好动态成本管理。造价人员对现场全过程进场跟踪和把控,及时预估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费用,真正做到确保投资在可控范围内。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加强管理,真正做到让施工单位按施工图纸施工,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执行,尽量减少无效成本,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现场监理和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均需对隐蔽工程做好详细记录,以便结算做到有据可查;对合同清单规定的材料品牌和规格,必须严格按要求执行;对下发的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要预估金额,以便随时掌握动态成本,避免成本超额过大。现如今普遍出现的现象就是结算金额比合同金额均超额,大多是隐蔽工程工程量签证不严谨和现场设计随意变更,到处增加综合单价较高的苗木数量或加大苗木规格,导致给工程结算带来很大的麻烦,使成本呈直线上升。R8示范区景观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地变更,设计变更单金额410000元(增加胸径55cm大香樟、双杆48cm双胞胎直生银杏、底部55cm左右造型大紫薇、胸径26~28cm大香泡、胸径30特选广玉兰、定制中心水池黄锈石光面水钵,做到哪里改到哪里,造成总成本增加。现场签证金额280000元。施工阶段需加强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审批程序。对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均需预估金额,走内部审批流程,若超过一定金额,应取得领导决策意见方可实施,如领导不同意,则要重新调整方案,取得初步测算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施工现场签证要严谨,签证内容必须与实际相吻合,杜绝虚假工作的出现。 2.4结算造价管理 工程结算是整体工程的最后一环。建设双方对合同外发生费用应该严格控制。在工程结算审核中,除了按照合同条款施工单位提供必需的结算资料外,还需造价人员有着廉洁的执业道德,确保工程结算的质量,避免不正之风的产生而导致的结算偏离实际成本。在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R8泛会所示范区结算中,咨询单位的结算造价人员参与了工程前期招标文件和招标清单的编制、合同的洽谈和签订、施工现场跟踪的数据资料照片记录等,对整个工程的全过程都熟悉,对结算工作准备充分。综合R8示范区结算过程,需关注如下工作。 2.4.1隐蔽工程的复核 需结合施工监理和工程部负责人确认的工程量及审计人员现场跟踪记录的资料数据、竣工图中的内容(实际施工是否按图施工),最终反映最真实发生工程量。对于没有施工图纸完成或重复计算、偷工减料的工程量等情况在结算过程中均需审减费用。R8示范区景观工程此部分费用施工单位上报金额为489300.00元,最终确定的结算金额为280086.30元。 2.4.2景观土方堆坡造型的复核 此部分工程造价在签订合同时,只能综合单价固定,工程量据实结算处理。故在施工过程中,现场测量回填前和回填后的标高,显得很重要,在测量过程中需现场监理、工程部、合约部、咨询造价人员等几方人员签字确认方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R8示范区景观回填土方的费用占总造价的2.5%。 2.4.3对苗木数量、规格、品种和地被密度 需现场去对苗木数量、规格、品种等数据是否与竣工图中的内容一致。例如R8示范区景观工程中,海桐毛球蓬径40~50cm,密度16株/m2,密植,满铺,去现场实际测量,苗木蓬径达不到,密度也达不到,这种情况下的现场复核和审减是不可少的. 2.4.4价格的审核按照合同条款确定结算造价 如R8示范区景观工程确定的单价原则:如属合同清单已有的子目,按合同清单单价;如有类似的子目,单价参照类似子目单价;如合同清单中无相同、相似的项目,则园林绿化按《湖北省园林绿化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鄂建[2009]248),安装工程按《湖北省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及单位估价表2008》(鄂建[2008]214号文)记取费用计算直接费,主材调差后取5%综合费率,除此外不另计任何其他费用或税金,此类无约定部分的计价主材是经合约部、投资监理与施工单位依据市场价共同协商确定。4结语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管理必须结合其特性实行全过程控制,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目前社会上部分造价咨询单位,开始参与地产开发商的全过程造价咨询管理,不再是以往简单地做预结算,造价人员参与工程前期的测算、方案阶段,土地阶段的测算,方案阶段造价的建议、概算指标、编制清单、编制标底(或拦标价)、投标报价、编制合同、施工阶段的现场跟踪、合同履约到工程结算等过程实施动态管理的调控,这是以后地产发展的一种趋势。总之不断提高工程的技术水平、施工工艺,从以上各阶段上节约资金,控制成本,把钱花在刀刃上,使工程造价处于合理控制之中。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工程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居住区的园林景观不但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居住环境,更能够促进城市环境的发展。因此,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施工与工程管理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与工程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工程管理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满足其基本居住需要,更追求居住区艺术美感。因此,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和人们的关注。园林景观的合理设计,科学施工,不仅能够提高居住区的生活环境,更能够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提高环境质量。随着人们对园林景观需求的不断变化,在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工程管理方面,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改革与发展,特别要注重每个环节的细节之处,保证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能够满足人们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1居住区园林景观工程简述 居住区的园林景观工程是居住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着居住区质量,更关系着城市的环境风貌。通常情况下,居住区园林景观工程包括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后期绿化养护等几个重要步骤。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是基础,首先要根据居住区的地形、地势、综合考察各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保证园林景观施工的顺利进行,才能发挥园林景观的实际作用,因此,设计工作是重中之重。而园林景观的施工又关系着整个工程质量,同样不容忽视。对于后期园林景观的养护,不仅能够保证园林景观可持续利用,也能够提高效率,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居住区的园林景观工程是建筑工程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更能够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求 2.1以人为本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本效应,景观设计要符合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追求园林环境的多样性、舒适性,满足居民的不同需要。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园林景观也是由于人的活动才有了存在的必然,园林环境设计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居民物质生活需要,以人为核心是园林设计的根本,居住环境对人们心理及行为活动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2要注意园林景观设计的协调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除了要满足居民活动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形成小区独特的风格和景观形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大同小异的规划风格,使小区具有独有的特色,居住区的生活环境才更有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充分利用规划设计手段,将住宅、道路、绿化等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组合,确保园林景观设计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3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的关系 影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因素非常多,要想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就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考虑。而园林景观施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园林景观设计是靠园林景观施工来实现的,而园林景观施工又是依据园林景观设计进行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比如说:①设计与施工脱离,那么其设计意图、设计理念就无法展现出来,即使是工程最后能够完成,也不是设计中所能体现的作品,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设计重点,难点都不会有更好地体现出来,园林景观设计也因此失去了意义;②如果在园林景观施工过程中,与设计脱离,施工过程就会缺乏科学的依据,不断容易出现各种施工问题,更容易浪费资源,增加施工成本,给整个园林景观工程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各种因素在施工中不能有效的协调,施工单位的施工效果与设计师的设计不符,最终无法得到甲方的认可,对于建成的项目也不会尽人意,甚至不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更不利于园林景观工程的发展。因此,在园林景观工程中,要促进设计与施工的统一发展,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园林景观工程的进步。 4居住区园林景观施工管理 4.1施工工艺管理 居住区园林景观施工需要进严格的管理,其中施工工艺的管理是关键。由于园林景观比较复杂,施工工艺也相对比较复杂。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各种石材,铁艺,木料,玻璃,陶瓷,钢材等建筑材料的加工,造型以及安装。对其安装质量和工艺要求都很高。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每种建筑材料的工艺要求进行施工,严格遵循施工程序和施工要求。保证施工工艺的质量符合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具体要求。 4.2施工技术管理 居住区园林景观的施工内容比较广泛,因此,在施工中要根据不同施工内容采用相应的施工技术。例如:对于园区绿化来讲,需要的施工技术就不止一种。首先就要有一定的土壤处理技术,在对于土壤改良方面,普遍常用的是土壤翻新或者在土壤中混入营养土、珍珠岩、草炭、基肥等营养成分较多的材料。对于土壤的通透性方面,应该进行二次填土,或者对土体进行晾晒,不让土壤进行板结,这样可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此外还要具备植物的防水、浇灌、养护技术。保证绿化区的施工符合整个园林景观的施工要求。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保证所采用的施工技术符合施工内容的具体需要,同时,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施工技术水平,有助于提高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 4.3成本控制管理 居住区园林景观工程成本控制也是关键。①做好清单报价控制。对工程中的各种材料的数量价格,各部分建设的价格等做好详细清单,准确控制每部分工程的造价。②严格控制硬景材料。深刻了解市场行情,综合进行分析,选择经济实用的硬景材料,节省材料造价。③科学预算。对整个景观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结合每个细节,详细做好预算,避免额外的成本支出。确保整个工程不超过预算成本。 5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与工程管理 5.1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与建筑工程的协调 一般情况下,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是在整个建筑工程竣工以后进行的。从某种程度来上来讲,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是建筑工程的一个升华与延伸,其设计要为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性服务,不能与建筑工程独立开来。园林景观设计要根据建筑工程完成后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在园林景观施工过程中也要以建筑工程施工为主,在不影响建筑施工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影响建筑施工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园林景观施工工作进行必要的调整。另外,还要注意把建筑施工与园林景观施工密切的结合起来,以整体的眼光看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要保证居住区的整体美观性。例如,在施工前,首先要考虑建筑工程的先关出口和入口设计是否合理,堆坡高度是都满足居住区的采光需要,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统一。还有重要的一个注意点就是居住区的车库出入口的隐蔽性。总之要保证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步调一致。 5.2居民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与综合管线工程的协调 一般情况下,在居住区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管线施工,再进行道路的施工,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是最后要完成的。当然,凡事必有特殊,但遇到特殊情况时,也可以调整施工顺序,但是既要保证施工效率,又要保证二者的协调统一。 5.3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要具有实际功能 居住区园林景观不仅要具有美观性,突出其实用性也非常重要。简而言之,就是不仅能看,同样要能用。要从居民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切实为居民提供方便。如:在园林景观中设置座椅,摇椅等,不仅能表现出美观性,更能给居民提供休息之所。再如,可以划分公共活动区域,便于居民休闲时进行跳舞,唱歌等集体活动。 6结论 综上所述,居住区的园林景观对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施工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同时要与居住区相关工程协调发展,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园林景观工程的科学、合理。促进居住区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陈文静 单位:广州中茂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建设工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对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因此,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大量园林景观工程开始兴建。因为园林景观工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项目,且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工作。为确保园林景观工程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在施工期间,应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办法。项目管理是当前一种比较有效且先进的管理手段,其指的是在项目活动进行过程中,利用专业的知识、手段、技术以及工具等,让项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到乃至超过预期期望的一个过程[1]。 1项目进度管理 在工程施工期间,规划、控制以及协调是控制项目工程施工进度的主要宗旨。其中,规化指的是对工程施工总进度的控制目标、分进度的控制目标予以明确,且制定相应的进度计划[2]。控制指的是在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对比计划施工进度和实际施工进度,然后对其中所存在的偏差予以调节。而协调指的是对影响施工进度的相关关系进行协调和优化,例如协调施工小组与施工小组之间的关系。湛江市某公园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为保证施工的进度采取了如下几种手段:第一,组织手段。施工单位在确定中标,且接获中标通知书之后,在监理部门与业主所限定的时间内,依据预先制定的施工组织设计的计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且仔细阅读施工合同中的各个条款和相关的施工规范,以了解自身尽的责任与义务。除此之外,该项目负责人还需对施工进度的控制,定期组织施工进度会议。第二,技术手段。改进施工组织设计,依据工程施工的工序和工艺,对施工段进行科学划分;遵循互不干涉的基本准则,对施工作业进行组织。通过动态施工计划网络管理,对进度管理的目标加以确定,改进网络设计,且在施工期间跟踪落实,依据具体施工情况,对施工进度予以改进。 2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工期的基础之上,对项目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各种费用予以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利用计划、组织以及管控等手段,达到预期的成本控制目标,且最大限度降低项目施工成本的管理活动。通常情况下,可从不同方面开展成本控制,如经济上,强化成本核算;技术上,优化施工方案;管理上,优化各规章制度,加强组织管理。而在园林景观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可通过如下方法控制成本: 2.1加强对图纸的会审 一般施工图纸是设计人员依据业主的需求,且结合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而设计出来的。因而,在图纸设计过程中,融入了设计人员的主观意识,但是并未考虑到施工单位的情况。正因为如此,使得一些工程在开始施工之后,常常会发生许多问题,进而导致工程无法顺利开展,有的甚至在施工之后发现存在问题,又再次返工,从而导致成本的增加。对此,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的审核,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施工图纸。 2.2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 工程施工方案通常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即明确施工办法、选取施工器械、规划施工顺序、组织流水施工。不同的工程施工方案,其施工的周期、所需的器械不尽相同,而其所产生的费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选择一种经济、科学的施工方案,对控制成本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湛江市某公园内园路的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可将其分成2个阶段,在结束地下管线的铺设以后,先对道路的基层进行铺设,把同路视为施工运输的主干道,以用于回填土方、苗木运输,最终对表面层予以铺设。 2.3控制材料购买成本 园林景观工程建设过程中,有一部分的成本花在了购买原材料上,所以,可从原材料这一角度上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在选购原材料时,应在保证材料品质和数量的情况下,尽量选取价格低、运费少的原材料;在材料验收时应加强注意,避免残次品混入现场,且一经发现残次品,需向供应方提出经济索赔,或以品质好的材料替换残次品。 3项目质量管理 对于园林景观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展开:首先,应对工程施工工作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在施工之前,应先对园林工作人员进行项目交底,向其说明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重点是项目的各项技术要求以及要达到的施工效果,从而促使其在施工期间更注重施工的质量[3]。其次,需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管控。工程施工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施工的材料。所以,在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当选择质量好的施工原材料,且加强对材料的监督与管理。在选购材料时,需把好质量关,以防选到残次品;同时,还需结合实际施工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第三,严格遵守各种植物的生长规律,注意苗木的种植时间。就绿化项目施工而言,掌握苗木的生长规律和适宜的种植时间,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达到最优。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绿化工程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整个园林景观工程项目的质量。所以,施工人员在施工前需详细了解且掌握各种绿化苗木的有关知识,例如,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应性、生长特点、观赏价值、维护要点等,且对其生产的整个过程加以掌握,以便在适合的时期种植,从而最大限度提高绿化苗木的成活率。另外,应加强对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监控,并注意各个细节,最终保证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 4项目安全管理 在项目管理中,安全管理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内容,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决定着工程施工人员及广大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如果在施工期间不注重安全管理,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破坏周边的环境,威胁到相关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将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强化项目安全管理显得尤为关键。在施工期间可从如下2个方面展开安全管理:第一,应最大限度降低甚至消除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且实施封闭式管理;在施工前,应对全体施工人员开展施工安全教育,以提升其安全施工的意识。另外,针对一些特殊工种或岗位,应要求施工人员持证上岗。第二,加强对生产因素的全方位监控,消除或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行为,比如,应当为土方工程运输车辆安排1条专门的行驶通道,专门安排2名工作人员负责对相关车辆的调度,尤其是在施工期间为方便作业,往往会在夜间作业,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施工的危险系数,因此,更需专门的人员对进出的车辆进行调度与管理,从而确保施工现场的秩序,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不受威胁[4]。施工现场的各种施工原材料,应将其整齐堆放在指定位置,且设定材料标识牌;部分材料需做好防水、防雨、防潮措施,以免材料受损;为便于材料的搬运,堆放材料时需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通道。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景观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项目管理,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通过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进度管理等,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建设出一个高质量的园林景观工程。 作者:吴华江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控制 1施工成本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管理控制 1.1工程在施工前期的成本管理控制 (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前期,要对实施的工程项目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内部定额与市场定额对项目成本进行评估。预测这一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必要花费,包括工作人员工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项目工程的费用,以及预算中的各项工作的开支。在对园林景观工程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时,要将直接工程开支和间接工程开支考虑周全,将其作为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参照基础,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例如,房地产的园林景观工程是一种综合类的园林建筑工程,主要是小区绿化工程、水利电力的安装工程、小型建筑工程、装修装饰工程和土石方工程等。如,青岛郊区的城阳区夏庄,规划就很合理,规划区为长方形,总占地面积为477亩,企业不仅借助良好的自然景观还充分考虑规划区的地形地势,在地块内设置了生态景观网、山地高尔夫球场,凭借地势的落差形成瀑布景观,不仅提升了园林景观的档次,还节省了施工成本。从这不难看出,在实施工程时,企业要充分利用天然环境,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对工程进行规划。(2)根据工程项目的需求,组织建立项目部门管理机构,将这一管理机构视为企业施工经营管理的前提和依托。好的项目工程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要对施工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评测者应为专业的管理从业人员。工程的修缮工作要极其注意,对有关的拆除工程所得的旧的材料要加以利用,并对其进行现场的价值评估。(3)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管理人员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现场工作进行经验总结,规划和制定出有效的经济方案,促进工程造价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在平时的工作时,如有较特殊的工程项目,管理阶层应不定时的对现场进行勘察,掌握工程的进度,能更好的了解整个工程现场的情况,对那些隐蔽项目给予警示作用,保证工程项目健康实施。 1.2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控制 1.2.1对工程的直接成本费用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控制 (1)人工劳务费是直接作用在施工工程里的一项费用。在对劳务工人进行选择时,要选择专业技能强、技术娴熟、服从指示和安排、配合度高、工资合理的人员班组和技术作业人员。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施工队伍的调配也是相当重要。另外,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承包方式不仅能在人工劳务费方面节省开工资本,还能够高效高质量同时兼顾,完成工程任务。(2)建筑材料在项目施工中占非常大的比重,成本费用极高,因此,加大对材料成本控制,是实现有效成本管理控制的首要工作。项目在施工时,要根据设计好的施工图纸和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对材料的编制和入场计划,对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查,做到货比三家,选择满足施工质量和设计规格要求的性价比高的施工材料。根据施工的进度对原材料进行采购,材料进场要定量,争取不压材料,对于没有使用完的材料要妥善保管。就材料而言,要从细节入手,使损耗降到最低,做到节约成本。(3)在园林景观施工的过程中,机械设备的作用是显著的,它能提高施工的效力,加快施工的进度,弥补了人工劳力的不足。然而,机械的单个价格比人力单价成本高很多。所以,要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将机械和人力进行调配。另外,对机械应该根据实际施工状况进行编制计划,对机械成本进行有效节约。 1.2.2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能节约部分施工成本 现如今,园林景观工程包括很多专业领域,如园林的绿化工作、市场工程、水利电力设施安装、小型土建工程及装修装修工程等。在这一施工过程中,出现交叉施工的现象很常见。因此,制定合理有效、切合实际的施工方式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减少交叉施工浪费的不必要的时间和原材料,更能降低施工成本。 1.2.3保证工程质量,建立安全文明的施工体系 确保工程质量对节约施工成本的管理控制有重要作用。只有按照合同的要求对工程进行施工,才能保证产品一次性就能被接收,从而降低返工的几率,减少工程返修的费用,减少施工的成本。另外,建立安全文明的施工体系,它能够减少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文明施工自然可以提升企业的气质,树立良好的形象,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问题。 2工程在施工后期的成本管理控制 在工程竣工后,对绿化工程要进行养护处理。要有计划的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提高绿化带的质量,保证植物存活,按照要求进行设计,对不能成活的绿化植物进行更换。其余的园林景观工程,要定期给予养护和维修,及时处理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从而降低工程使用时所需的养护成本。 3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工程的预算和决算是相当复杂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对预决算人员来说,他们不仅要多接触工程,还要对工程材料、施工新技能新工艺有所掌握,强调终身学习,坚持学无止境的宗旨,以便为工程更好的服务。对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掌握,是有效对工程进行管理的前提。因此,从业人员要在实践中检验工作、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结束语 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控制是园林景观的重要部分,它贯穿在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因此,要加强对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对工作人员的劳务费,施工材料机械设备以及工程的管理成本进行测算,预测出项目所需的总成本,并把它作为施工过程中各项目施工花费的参照和指导标准。坚持“成本最低,获取效益最大化”原则,施工方式要具有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在满足合同规定的要求下,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降低工程施工成本。 作者:林如浪 单位:厦门宏旭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要想发挥园林景观在城市绿化方面的作用,不仅要把握住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工作的每个细节,还要能科学、合理地使用施工管理方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城市建设增添色彩的目的。本文阐述了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内容,分析了园林景观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管理对策。 关键词:园林景观;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人与自然、城市的建设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理念的深入,政府和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度也不断提高,不但要让城市园林具有生机和活力,在追求自然性与生态性的同时,还要保障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空气质量,做到人与城市、环境等的和谐共处。 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内容 1.1施工进度和工期管理 通过强化园林景观工程的工期和进度管理,达到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有机结合,以确保其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科学合理地统筹园林景观施工进度,能有效督促施工方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出确实可行、操作度高的施工计划。加强对重点施工工序的重视,科学改进施工技术,能有效提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整体质量。并结合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条件和技术水平,合理优选施工技术,以确保施工计划编制的可操作性。达成建设目标、质量与园林工程建设需要完全符合,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园林景观工程建设,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资源。在施工进度和工期管理方面,明晰和把握住阶段性的施工技术,有效落实工程建设,确保施工进度的顺利开展,统筹全局,合理安排人、财、物,减少投入使用不必要的资金,在限定的时间内科学完成施工任务。 1.2施工安全管理 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安全方面,主要是提高安全管理的重视度,各部门要始终将安全管理摆在工程建设的第一位,真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这一头号任务,形成有效的安全管理责任机制。也只有绝对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施工中,才能避免园林景观工程建设中不必要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视安全管理,能有效控制施工过程的影响因素。如工程安全中的人为因素和环境等,坚决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中,保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对管理方法的优化,全面实行动态化的安全管理手段,坚持从施工到竣工每一环节的安全都认真、严格地进行管理,做好工程安全的危机防范工作,保证施工安全第一位。 1.3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也是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内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某种程度上说,它和安全管理是同等重要,因此,重视安全管理,首先从设计环节开始。设计图纸的好坏影响到园林景观工程整体效果,因此,要想提高设计图纸审核的标准,保证工程施工和验收的成果。另一方面,配合布局与功能需要,及时对项目地区的自然条件、地形以及经济等进行调查分析,并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确保施工图纸的质量。最后,在材料方面,项目开展实施前,就要对设备、土方、苗木等材料进行调研,明确好数量、质量以及工艺,以便施工方案的制定,并保证方案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园林景观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人员素质水平偏低,缺乏科学的施工意识 园林施工人员既是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又是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当下,在我国园林工程施工人员中,存在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普遍缺乏施工经验和园林相关知识,随意听从他人安排,缺乏科学的施工意识,更谈不上借助技术水平保证园林景观工程进度和质量。 2.2园林工程缺乏监督 随着城市园林工程建设脚步的加快,许多施工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更谈不上相关监督部门定时定期的抽查监督。同时,对于监督的内容和标准也没有统一地划分,导致职能人员无法开展工作,任由园林施工单位自行管理,由此导致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得不到保证。 3优化园林景观施工管理对策 3.1提升施工人员素质水平,培养科学的施工意识 要想解决施工人员素质水平偏低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施工单位组织好施工队伍,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增加施工经验。同时,还要培养其组织纪律性,听从管理者的调动安排,科学地按质按量完成施工任务。 3.2制定严格的质量检查与验收标准 严格质检制度的制度,不仅只包含施工单位,还包括了政府职能部门。施工单位可采取自检或者核验的方式,提高部分或分项工序的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而政府职能部门则要制定严格的质量验收标准,做到严格执行,进而保证整体的工程质量。 作者:田真 单位:湖南柏嘉兄弟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市政园林景观工程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市政园林工程建设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影响着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益,难以提升其建设效果。基于此,本文针对市政园林景观工程问题,提出几点应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园林景观工程;问题;解决措施 在我国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期间,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根据园林景观工程艺术性特征与人文系特征,制定完善的开发方案,提升市政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质量与社会效益。 1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特征分析 在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实际建设中,其具有艺术性与人文性特征,可以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艺术性特征 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属于大型的艺术作品,设计者将科学与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可以提升其观赏性,为人们提供视觉的享受。在园林景观工程中,会应用较多种类的植物,在良好的搭配与设计情况下,可以发挥植物美感。设计者因地制宜地开展布局工作,将灌木、乔木等结合在一起,除了可以提升其艺术性价值外,还能逐步优化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体系,达到预期的建设目的。 1.2人文性特征 市政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在贴近自然的情况下,将人们作为建设主旨,对市政园林景观工程进行全面的设计与分析,逐渐提升建设质量。例如,某城市在市政园林工程建设中,利用艺术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视觉享受,还能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居民带来身心的舒缓。 2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作用分析 市政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促进城市的长远进步,推进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现代化城市文化系统。首先,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政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可以作为绿化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良好的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可以为城市发展树立良好形象,带动旅游业的进步,提升城市经济效益,拓宽城市发展渠道,以此加快城市进程速度。其次,在城市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市政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可以作为标志性的建筑,呈现出城市文化特色,凸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展现人文关怀的情况下,逐步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改革。同时,相关工程可以建造美观性较高的城市环境,为城市建设发展中布局规划工作创建有利条件。最后,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可以作为城市绿化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环境优化功能,是城市发展中潜在的生产力。城市建设与生产中,可以将市政园林景观工程作为主体,将其作为保障条件,提升其工作质量与成效,保障城市建设效果[1]。 3市政园林景观工程问题分析 目前,在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工程的建设质量与效益,难以发挥工程绿化作用。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3.1施工企业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 在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期间,不能科学选择施工企业,所选择的施工企业不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无法提升组织协调工作效果。在施工前,不能制定完善的建设计划方案,难以提升施工管理质量。在实际施工中,也不能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难以提升其工作效果。 3.2缺乏高素质施工人才队伍 在市政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相关部门不重视施工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能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施工人员,难以提升其综合素质。一些施工人员缺乏对于园林植物栽培技术知识的掌握,难以利用相关知识提升植物栽培成活率,甚至会出现植物大面积死亡的现象,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延误工程建设工期。同时,一些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不能全面控制园林绿化风险,难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影响着城市绿化建设效果[2]。 3.3缺乏完善的技术政策 政府部门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还没有制定完善的技术政策,不能制定完善的监督与管理方案,难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方式做好前期施工与后期维护工作。例如,在基肥施加的过程中,不重视相关管理工作,难以提升市政园林景观工程整体建设效果[3]。 3.4苗木质量较差 在实际施工中,施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选择质量较低的苗木,难以保证苗木规格与数量,无法提升施工规范性。一些施工企业盲目提升苗木的数量,不能科学控制整体建设效果,难以制定完善的密植方案,导致工程建设质量降低[4]。 4市政园林景观工程问题的应对措施 在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实际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全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明确工程建设职责,保证可以提升市政园林景观建设工作效果。 4.1完善工程设计方案 在工程设计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完善相关设计方案,减少工程施工中突出的问题,提升建设效率。一方面施工企业需要做好设计会审工作,提升施工工序科学性与合理性,按照相关计划标准开展相关设计工作,逐渐提升工程建设成效;另一方面相关企业需要做好绿化工程建设工作,科学采购施工材料,全面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5]。 4.2制定内部管理方案 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企业需要制定内部管理方案,根据工程建设特征与相关要求,明确内部管理工作程序,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首先,在实际加速发展过程中,需要提升施工质量,明确质量管理工作职责,科学规避其中存在的质量隐患问题。其次,在施工前,需要制定完善的计划方案,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在全面监督的情况下,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6]。 4.3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相关企业需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保证在实际施工中,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与效果,优化其工作体系。首先,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施工人员与技术人员,对其进行阶段性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培训,使其掌握植物栽培与管理等技能。在实际工作期间,可以利用先进的工作方式提升植物成活率。其次,相关企业需要为施工人员树立审美观念,使其可以根据施工图纸与美学原理等,对工程进行全面的建设与管理,满足工程建设需求,科学搭配市政园林景观工程植物色彩,提升其审美价值。 4.4科学控制市政园林工程苗木质量 相关施工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科学控制苗木的使用质量,采购质量与规格符合相关规定的植物苗木,逐渐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与经济效益,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同时,在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前,需要制定完善的采购方案,创新施工形式,明确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保证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逐渐提升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效益。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完善的密植方案,根据相关设计要求与植物生长规律等,全面开发相关设计方案,逐步提升其工作质量。 5结语 在我国市政园林景观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创新工作形式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规划与完善设计方案,发挥园林景观植物的美化环境功能,达到预期建设的目的。 作者:马海锋 单位:广州华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地面铺装施工技术探索 摘要:园林景观工程是园林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在党和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下,提高园林景观工程质量、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具有重要意义。地面铺装是园林景观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对园林景观的整体美观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对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地面铺装施工工艺进行探索,以期促进园林景观观赏性的提升。 关键词:园林;景观工程;地面铺装;施工技术 前言 园林景观工程主要包括设计和施工两个阶段,地面铺装工程是施工后期阶段的重要环节,其施工工艺水平和施工质量对园林景观的整体观赏性有直接影响。合理利用施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园林景观的美学氛围和艺术氛围。地面铺装环节主要包括景观广场和园林道路的铺装,本文将首先对地面铺装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地面铺装的施工技术。 1园林景观地面铺装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园林景观工程的地面铺装施工前,首先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准备、施工地点勘察、材料选择等。在进行场地准备时,首先要明确进行地面铺装施工的场地条件,掌握铺设路面的具体情况,包括道路上是否有障碍、障碍物是否需要清除等。了解园林道路的曲弧程度,在施工前要做到对施工现场环境心中有数。然后根据施工需要进行道路清理工作,主要是进行基土层的清理,对原路基进行翻挖,以满足新道路设计中的路基深度标准。勘察路面的实际坡度,对超出标准要求范围的道路要进行修正,为地面铺装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其次是进行施工材料选择,应根据园林景观路面的功能和观赏性要求进行原材料选择,确保原材料的性能和功能符合设计要求。主要考察材料的耐久性、强度、透水性等,必须保证材料质量合格,才能投入使用。在材料选择中,混凝土的选择关系重大。一般园林景观工程的地面铺装施工会选用无砂混凝土和自然级配砂砾材料作为施工原料。使用的垫层砂石的颗粒大小要符合要求,颗粒直径应大于10cm,这样的砂石硬度足够,能够满足地面铺装的工程质量要求[1]。 2地面铺装的施工技术探究 2.1花岗岩铺装 花岗岩在铺设时容易出现空鼓,表面不平整,容易出现积水、接缝不均匀、表面污染等问题。在进行花岗岩铺装时,要具体掌握混凝土垫层宽度,每个一段距离设置一定的伸缩缝,根据最终效果确定其长度。做好混凝土的搅拌工作,在进行铺装施工时,必须保证面层与基层之间足够牢固,避免发生空鼓现象。在铺装过程中,要注意清理花岗岩表面水泥印,避免造成表面污染。先进行标准块的铺设,然后再依次向两侧铺设,并且利用直尺等工具进行找准。缝隙必须拉通线,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标高线,严格控制施工质量[2]。 2.2鹅软石铺装 鹅软石路面的铺装施工技术不过关,在投入使用后容易出现鹅软石脱落、表面不平直、色差明显、图案不精致等问题。鹅软石路面的混凝土垫层要稍宽于路面实际宽度,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好伸缩缝。铺装前清理混凝土垫层,用刷素水将泥浆均匀铺开。根据图样设置十字控制线,保障鹅软石平整。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选择、使用不同规格、颜色的鹅软石,根据设计图案制作样板,进行标准块铺设后,再依次进行铺设。铺设时可以干撒水泥粉,利用喷雾机机水将水泥凝结。完成铺设好要在鹅软石路面表面加盖保护措施,避免路面受到污染[3]。 2.3陶土砖的铺装 陶土砖的路面铺装容易出现泛碱现象,也存在表面积水、线条不直等问题。陶土砖存在翘曲、窜角、宽窄不均匀等缺陷,所以在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拉通线进行控制,避免陶土砖路面出现不平整等问题。混凝土垫层宽度应与面层宽度一致,严格检查陶土砖的尺寸,在搬运时要保证陶土砖的完整性。铺装施工完成后,要加盖保护层,对其进行保护[4]。 2.4水洗石面层的铺装 水洗石面层铺装施工时石面层容易发生破裂,在薄弱处出现裂缝,产生凹处积水。也容易因水的腐蚀作用使石面层图案变得模糊,影响园林地面铺装的美观性。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清洗混凝土垫层,隔一段时间设置温度伸缩缝。温度伸缩缝的长度需要根据铺装设计效果决定,保证水洗石地面的平整度,尽量缩小误差,保证水洗石面层的厚度一致。进行地面粘接时采用双玻璃条。完成施工后要进行封闭保护,避免水洗石面层产生积水模糊图案。 3结束语 园林景观的地面铺装是园林景观工程的重要施工环节,对园林景观的整体观赏性有直接影响。在进行地面铺装前,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施工场地准备、施工现场勘测、材料准备等。严格按照景观设计的要求选择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保证每一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从而保证地面铺装的整体施工质量,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性。本文主要介绍了花岗岩、鹅软石、陶土砖、陶土板的铺装技术,希望能起到参考作用。 作者:朱俊 单位:武大集致(合肥)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特点与对策 摘要:自古以来、风景园林一直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风景园林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中也在不断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门艺术。尤其是近几年,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的提高,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到风景园林中感受一下艺术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得到视觉的欣赏和心灵的放松。随着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面积不断的扩大,资金投入量在不断的增多,但是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范围比较广泛,施工不集中,导致施工资金周转困难,阻碍园林景观工程的顺利发展。本论文主要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园林景观工程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特点;对策 1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施工的工程量比较少,施工技术相对复杂,包含的专业以及范围比较广泛。园林景观工程和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会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会利用一些相对复杂的技术。再加上我国的园林景观工程引进了一些国外设计公司的理念,形成了一种中西合并的施工现象,给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导致施工成本不断上升。而且内蒙古地区的园林景观工程包含的专业主要有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园林小品施工、混凝土艺术地坪施工、彩色混凝土系列产品研发推广、园林绿化养护、节水灌溉、塑胶场地、人工草坪运动场建设等。工期非常紧张,众多的工种交叉施工。因为园林景观工程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各级领导会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抱有较高的期望,大部分的工期要少于正常工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施工单位就会采取各种工种交叉施工的措施,从而缩短工期。因为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面积比较广泛,投入的资金量比较大,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要求和施工周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工程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施工,降低施工成本。施工团队为了满足领导的对工程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加紧施工时间,调整施工计划,组织各个部门交叉施工时普遍的一种施工方式。园林景观施工经常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施工变更,增加施工成本控制的难度在对园林景观工程进行设计时,设计单位只是参考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条件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并没有到实际的施工环境中进行实地的调查,导致施工图纸与实际施工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且随着施工周期的紧张,施工团队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需要对施工计划进行一定的修改,增加了施工成本控制的难度,造成施工成本的浪费。 2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对策 2.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进度的相应对策 因为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时间比较紧,为了保证工程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并且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本论文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对策;①提高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在工程施工之前,施工团队要根据具体的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周期的预测,并且考虑到实际的施工条件,例如天气变化影响施工时间等。根据预测的施工周期合理的安排施工进度,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制度,保证施工的正常的进行;②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认识最主要的参与人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在施工之前,一定要提高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保证他们具备专业的施工技术,并且管理人员应该要加深对员工的了解,能够按照他们的专业技能进行工作的分配,能够发挥施工人员的最大效用;③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因为园林施工工程量大,所需要的材料数量多,为了防止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材料短缺的现象,耽误施工周期,在施工之前,管理人员应该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方案,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总结,并且提前准备,提高施工效率。 2.2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应对策 1)设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高园林工程的施工工艺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目的。在对园林景观工程进行设计和施工时,一定要严格的按照施工工艺的顺序来进行,一旦破坏了施工顺序,会对园林景观工程的质量造成巨大的威胁。例如在进行管线的安装时,具体的顺序是先安装地下,后安装地上。在施工时先进行基础垫层工作,然后进行安装铺设。在种植绿化植被时,需要进行土方找坡处理。首先,先种植的是高度相对较高的灌木和乔木;其次是种植高度较低的植被和草坪。除此之外,在施工之前,施工人员还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仔细的研究,明白方案中所涉及到的设计理念,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准确的体现出来。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安排专门的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能够严格的按照国家规定的施工标准和质量标准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及时的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制定科学的解决方法。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所以为了保证材料的质量,施工单位应该安排专门的材料质检人员参与到材料的采购中,还可以到材料供应地进行实地的考察,从根本上提高原材料的质量,一次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3结束语 园林景观工程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提高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特点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本论文的论述,能够对提高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质量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任兵兵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造价与控制分析 摘要:作为城市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的工程造价管理显得至关重要。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管理是综合性的工作,要从多方面的控制工作入手,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对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加强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意义,分别从决策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阶段提出了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园林景观;工程造价;质量控制 园林景观造价控制是工程投资控制的重点工作之一,加强园林景观工程的造价控制有利于提高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实现工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主要集中在方案制定、招投标、施工等阶段。目前园林景观存在报价不准确、资金控制力度不够等问题。如何加强园林景观的工程造价管理,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城市建设管理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1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 1.1工程投资不够经济和科学 园林景观工程是城市化的重要工程项目,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旨在提高城市的魅力,打造城市的形象,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做好园林景观工程的造价管理不容忽视。但目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工程管理者对于工程造价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经济、科学的造价体系,对于工程投资的考察不够,导致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开展面临的难度较大。 1.2缺乏健全的招标制度 由于缺乏完善的招标制度,导致招标内容的关注失衡。部分招标人重视工程方案设计,忽视了工程施工的招标工作,对于建设单位的选择较为盲目,很多建设单位缺乏一定的资质。设计单位处于毫无压力的状态,对于工程造价管理的积极性有着不良的影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招投标工作的竞争性难以体现,找不到优秀的建设单位,园林景观的建设质量堪忧。 1.3工程设计及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城市建设行业本身就属于资源、人员密集型行业,园林景观工程从设计、施工到竣工结算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员。提高园林工程设计人员及施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部分园林单位对于员工的培训力度不够,忽视了员工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及施工时管理不到位和资源、人力、财力的浪费,工程造价控制难度很大。 1.4工程计费方式不合理 园林景观的设计取费方法一般是按工程造价进行计算收费。设计单位设计费与工程造价有关,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部分建筑单位忽视了投资是否超预算,还有部分图纸在设计前设计人员根本未到现场进行勘察。这种计费办法忽视了工程的经济性和科学性,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在工程设计阶段有时存在过于保守和过于理想化的状态,导致后期施工进展缓慢,甚至出现返工等现象,影响工程的质量及造价。 2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意义 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应贯穿于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养护直至竣工的全过程。园林景观工程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工程资金的使用率,关系到景观设计能否达到广大居民的要求,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形象和品牌的打造。因此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措施 3.1工程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园林景观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从初始阶段就做好工程造价。在设计阶段做好成本控制,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园林景观工程造价的首要环节。经统计,自方案至施工图设计完成对项目的成本影响程度占全部成本的85%以上,而施工与养护阶段不足15%。设计是园林景观造价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设计质量影响项目建设质量,更是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可控程度。不在设计阶段把好关,将为工程建设超造价埋下无穷隐患。设计图纸时要做好现场勘查,根据周边借势建园,考虑工程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尽量节约建筑成本,进而提高园林景观工程的经济效益。对工程中涉及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例如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等管理人员和具体作业人员要做好分工,节约人工成本。加强园林景观工程的变更和签证管理,建设单位不能擅自修改施工设计图纸,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项目。严格按照程序执行,避免因为擅自修改设计造成工程投资剧增,或影响工程质量。 3.2提高园林景观施工质量的控制 提高园林景观的施工质量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主要措施:①加强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人的技能,确保工程的质量;②加强工程所需材料的管理工作。工程材料的费用占整个工程费用的60%以上,因此要做好施工材料成本的控制。材料价格是控制材料成本的基础,例如建筑材料、园林绿植、美化材料等。采购人员要货比三家,采购性价比较高的材料,降低施工的成本;③园林建筑所需的大型设备设施采购也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多家对比,选择实用性及经济性于一身的建筑设备,并在日常使用中加强检查和维护;④从环境因素的角度出发,加强园林景观的环境控制,掌握周边环境的特点。包括地质、水文等因素,合理控制影响施工的因素,提高园林景观工程的质量;⑤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对施工中的水电的使用加强控制,避免资源浪费,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管理层要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发现施工质量问题及时处理,避免返工。同时做好工程造价资料的整理工作,为工程变更和索赔提供资料。 3.3做好竣工结算工作 对于工程项目而言,最终确定工程造价的阶段就是工程结算阶段。因为在工程结算阶段建设方和承包商的关系更明确,结算过程是工程评估的重要阶段,也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展现阶段。主要措施:①明确工程结算模式,对竣工图纸进行详细确认;②工程竣工结算之前的内审工作是不可忽视的,审核要保证公正和真实,先由项目总监初审,之后提交造价部进行二次审核。在具体的审核工作中要认真核实取费标准,对审核材料进行调差。工程竣工结算谈判时邀请业主代表参加,听取业主代表的意见,按照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认真审核,共同签字和确认完成竣工结算。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阶段都加强管理,渗透到工程的每个环节。进而加快工程进度,提高施工质量,为居民打造优质的生活环境,为城市化建设打下基础。 作者:邱少鹏 单位:广州邦景园林绿化设计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特点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在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时候,我们加大了对园林景观的设置和施工。园林景观能够对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起到缓解的作用,为了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我们需要在施工的时候加大对施工技术等进行控制。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也加大了对一些新兴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法的应用,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结合我国的实际特点进行简单的调整。鉴于此,本文是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新的技术提出一些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景观;施工;特点 引言 人们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在对园林景观的施工进行控制的时候,我们必须进行的工作,就是开展绿化的工作。园林设计的时候,逐渐的加入了西方的设计理念,那么施工的时候,就需要结合设计的方法进行施工,才能够达到设计的效果。下面我们将会加大对园林景观的施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特点 园林景观的工程在施工的时候,涉及到很多方面,为了保证园林设计的质量,就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的工作。园林景观中涉及到很多的细节,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结合每部分的细节进行管理的工作。在施工的时候,会涉及到一些专业的内容,就本文而言,我们在进行控制的时候,需要做好对细节的分析。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施工人员需要加大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熟悉。园林景观的设计共组包括结构设计、绿化、装饰等等多个方面。施工单位或者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加大对施工计划的编制,尽可能的满足发展的需要。园林景观的施工,需要加大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和检查,只有符合时代要求和设计要求的施工技术,才能够保证园林景观的施工质量。园林景观的施工中,需要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并且需要结合每种植物的特点,进行专门的保护工作,尽可能的提升植物的成活率。园林绿化的工作十分的复杂,施工完之后,我们还需要进行养护的工作,养护的工作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状况编制养护的计划,在养护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大一定的资金投入,保证养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园林的养护工作十分的复杂,有的园林工程需要进行长期的养护。养护的时候,需要保证园林内部的各种的植物正常的生长。 二、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对策 1、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进度的相应对策在对影响园林景观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对细节的处理,结合工程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首先,园林景观的施工,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那么影响施工的因素多,必会影响工程的质量。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标准的施工管理制度,结合工程的情况,编制施工计划按照计划进行施工。在管理的时候,需要考考虑多种的影响因素,保证园林工程按照质量和进度要求完工。其次,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十分的重要,在管理的时候,主要是为了符合时代变化的规律,也是为了保证施工工人员具备一定的施工技术。那么施工人员就需要在多个方面对施工人员和技术等进行控制。园林工程在施工的时候,主要时候为了满足对人们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施工人员需要对园林绿化工程具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园林绿化的工作十分的复杂,我们需要做好对细节的处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大对施工材料和植被等进行保护和管理,尽可能的规避外界的影响,提高施工的质量。2、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1)加大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进度的控制工作十分的重要,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时间较短,为了保证园林进骨干的工作按照时间完工,需要对园林景观的进度计划进行熟悉且施工单位需要保证相关工作的质量。在进行进度管理的时候,需要对园林绿化工程中存在的细节进行分析和分类,按照每个细节的特点进行管理的工作。(2)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园林景观的质量是在我进行施工的时候,最注重的因素。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质量监察人员按照计划进行质量监管,且管理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国家规范进行管控。在进行质量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我们加大对每种植物的生长条件以及种植方法等进行研究和控制。在开展这部分工作的时候,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施工的时候,加大对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的过程进行控制。植被的种植工作十分的复杂,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管理人员加大质量要求高的植被种植过程进行控制。(3)重视后期养护管理园林工程的养护工作十分的重要,那么为了保证园林内部的植物正常的生长,就需要管理人员在施工后期进行养护的工作。首先,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园林绿化工程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和处理,结合国家规定的养护方法,对园林景观进行实时的养护。就本文而言,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如果不能够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的话,将会对养护工作的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养护人员需要编制标准的养护计划,并且需要严格的按照养护计划进行养护的工作。养护人员需要标准的养护技能,也就是说能够进行正常的养护工作。(4)做好人员素质管理在进行园林景观施工的时候,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决定了工程的质量。由于施工环境较为复杂。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和管理工作的质量,需要相关的部门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培训的时候,需要积极添加新的知识,跟上时展的步伐。园林景观作用的发挥,也需要依靠管理人员进行配合,结合景观的特点,全面发挥景观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园林景观施工的工作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做好对细节的分析。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十分的重要,我们需要按照标准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的工作,以求达到设计的目的。园林养护的工作也是十分的重要,养护的工作也需要按照计划进行,施工管理和养护的工作都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 作者:荣华 单位:湖北省荆门市宝宏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研究 摘要:指出了园林景观在提升房地产价值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成为房地产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以广东地区为例,浅析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以期为开发更为优质的园林景观工程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 1引言 广东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竞争非常激励,那么如何提升房地产的价值,使之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成了开发商们的共同心愿。为此,景观房产应运而生。景观房产是一种房与景混搭的房产开发模式,其具有分组团开发、景观占地超过30%及具有特色的自然环境等特点。为了实现景观房产的价值最大化,笔者结合广东地区的实际情况,浅析地产类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以供参考。 2地产园林景观的设计 目前,我国房地产景观建设尚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而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工程设计不当。据此,笔者主要从工程设计方案的制定角度浅析房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2.1优化整体布局房地产公司应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评审由设计单位提交的园林景观工程深化方案,注意突出评审的侧重点:①园林景观的整体布局,比如功能分区、项目布局规划等;②综合考虑建筑造型和地形地貌等情况;③景观路线的分级处理与布局;④软景植物与硬景的比例;⑤景点分布的主次之分;⑥景观的均好性,即:楼宇的方位、朝向及环境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布局上保证景观的均好性可优化景观的整体布局。2.2从经济性角度优化设计方案房地产园林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满足业主的需求来提升房产的价值,其中房地产公司更看重的是景观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因此,应从经济性角度权衡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如下:①最大限度地选用本土材料,以降低材料成本和突出地域特征;②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适度选用高档材料,以保证材料的合理使用;③坚持控制使用的原则,控制天然石材与木材的使用,以免造成生态破坏及降低房产的性价比,对此,可选用塑木等材料来实现同等的功能与视觉效果,以实现降低维护成本和遵守生态规律的目的。2.3提高设计与概念的结合度针对房产类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概念不得相互脱节,同时房地产公司在评审工程设计方案时,应重视植物配置与园林景观等方面的设计:①生态概念是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概念,一般称之为生态设计。在植物配置设计时,应根据场地的自然特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按美学原则配置的植物群落虽然满足大众对自然的普遍认知,但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因为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的更迭具有一定的规律,而按美学原则选择和配置植物时,一些植物难免会慢慢衰落,亦或为了维护这一造景效果,需投入更大的养护成本。总之,地产类园林景观工程对生态主义的应用不得浮于概念或表面上,而应通过协调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之间的关系,使之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②在设计园林建筑等硬质景观要素时,应注重美观与功能的紧密结合,以突出城市居住景观环境的人性化特征。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设计师却过度追求表面的美观,而未将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考虑其中。需要强调的是,地产景观的服务对象为小区人群,则景观设计在满足观赏功能的同时,还应满足小区居民对其空间的参观要求,具体做到人与景观的互动。另外,在地产景观设计时,应尽量满足小区居民对景观的使用要求,而不应过度承担文化宣传的责任。 3地产园林景观的施工管理 针对设计单位提交的施工图,房地产公司的技术部门应按要求组织专业的工程师对其进行审查,注意在这一审查过程中,首先应从成本角度对施工图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以往经验表明,地产景观施工图一般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小区人行道的基层设计用厚300的C30标号混凝土,这一设计无疑会造成资源浪费。另外,园林景观会用到给水、排污、雨水、消防、暖气及强弱电等管线,因此在对这一类工事进行审查时,应重点检查交叉部位的布置及建筑与管线的找坡情况,同时注意检查管线设置是否会对周边功能区的正常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等。总之,审查施工图是房产景观施工之前的必要步骤,理应加以重视。房产景观的品质是设计与施工的综合体现,因此加强对房产景观的施工管理非常重要。据此,笔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房产景观的施工管理。3.1施工准备工作在正式施工前,首先要熟悉施工图,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处理,然后再据此选择景观施工单位,并组织技术人员对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3.2健全材料验收制度房产园林景观在材料上一般具有如下特征:①材料的种类较多,②苗木的成活率难以保证,因此应严控材料质量的验收,这是保证房产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同时,房地产公司应针对不同种类的景观材料建立一套完善的材料验收制度,以解决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3.3执行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房产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是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管控的保证。目前,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制度逐渐走向完善,受此影响,园林景观建设监理制度也在房产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得以广泛应用,继而推动了工程施工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并最终提高了房产的价值。3.4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房产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事,其中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保证这一工事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握:①组织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比如在管理人员中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以提高每一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②组织开展园林养护技术培训,以提高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及使用价值与观赏价值;③密切施工管理人员与设计人员之间的联系,以便管理人员准确把握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从而为建设优质的园林景观提供保障条件。3.5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2013年8月,笔者有幸担任了《三亚海棠湾国际购物中心(一期)项目园林景观及小市政工程》项目总工,该项目建设单位为国旅(三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对工程质量要求极其严格。其施工难点主要有景区内建筑物密度大、景观区域分散、河道穿插、多家施工单位同时交叉施工等。为了顺利成功的做好本工程,进行合理的施工统筹安排部署,制定切合实际的施工进度计划,使用大量大型机械辅助施工,将施工范围划分六个区域施工,采用分区、多点同时施工的办法展开流水性作业。该工程在施工实践中,努力探索新的施工技术,总结新的施工工艺,应用新的施工材料,包括以下几点。(1)应用树根伤口处理和防腐促根技术,土球挖好以后,对切断的根系伤口施用杀菌防腐的药剂防止伤口感染腐烂,同时在栽植前施用促进根系再生的促根激素,促进不定根的发生和生长,尽快使根系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2)应用土壤透气技术,用特制的透气渗灌管,在土球放入树穴之后盘在土球周围,管头露出地面,这样既可透气,还可接上供水管,直接地供给根系水分;(3)应用营养液滴注技术,在大树移植初期,用类似给人打吊针的方式向树干的韧皮部缓慢地滴注营养液,利用非根系吸收的方式向大树补充一定的营养和刺激生长的其他物质,对大树的恢复和成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应用生物有机肥作为有机肥料,该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促进根系生长、保水保肥等特殊功效。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顺利完成了本项目施工,其完成效果充分体现了设计意图,实现了高品位、高要求及精致的项目定位,达到了园林景观与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及完美融合。 4结语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年开发商也不断追求园林的品质,来满足人们对住房需求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景观房产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许多楼盘通过打造优质园林景观来提升档次。换而言之,园林景观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地产的价值,使之在价格上和市场需求度上明显占有优势。比如,深圳优质的园林景观楼盘比一个普通的园林景观楼盘售价普遍高出1000~2000元/m2,可见,园林景观建设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意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景观房产行业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与施工上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结合客观因素,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和加强工程施工管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房地产的品质和价值。 作者:吴晓晗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工程论文:浅论园林景观工程的项目成本管理 【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快速,园林景观工程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本管理是园林景观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往往把风格优美和舒适宜人及施工细致等理念融合到一起。针对这情况,不仅要符合园林工程建设的各项标准,还要有效节约施工成本。本文针对园林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阐述成本管理的有效策略,希望为园林景观工程成本管理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园林景观; 工程项目; 成本; 管理; 策略 【引言】 :园林工程一般在是特定的区域内,使用工程技术及有关艺术方案,来对地形进行改造。例如,筑山、叠石以及理水等,通过种植树木花草、构造建筑以及建设园路等技术,来创设自然环境及休憩区域。一般涉及到土方工程、园林建筑工程、置石工程、园林理水工程、掇闪以及种植工程等等。 1、施工前期的成本预算管控 (1)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初期,必须要深入分析工程施工的项目,同时考量企业内部定额,还有市场定额再做项目成本预算评估。在前期成本预测中,一定要结合施工整个过程中的必要性开支,例如从业人员薪酬、建筑材料采购以及机械设备等项目工程资金,还有预算中的不同项目施工的花费。在对园林景观工程的项目进行成本预算管控中,毡匾考量周全两个方面的开支,一是直接成本,二是间接成本,将这两者纳入成本预算管控的参照标准,以此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比如,某园林景观工程,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包括的项目诸多,有小区景观工程、土石方工程、水利电力安装工程、装修装饰工程以及小型建筑工程等。又例如,某园林工程部署合理,规划区是个长方形,占地总面积是477亩。企业一方面凭借美好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结合规划区的具有地形地势条件,在地块内布设了生态景观网及山地高尔夫球场,借助地势落差建成景观瀑布。这样,不但增加了园林景观的品味,还利于节省成本投入。由此可看出,在进行园林工程建设中,企业要合理借助天然环境,结合企业自身的实情来对工程进行科学部署。 (2)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具体需求,组建项目部门的管理机构,为企业施工经营管理工作提供支撑与保障。还需要对项目工程的成本进行管理与控制,并对具体施工中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评测者具备专业的管理素质。而且在工程的修缮阶段,要对一些工程拆除的旧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并且将其纳入到现场价值评估内容中来。(3)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现场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务必要深入施工现场,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规划与制定出可行性方案,保证工程造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一旦步入比较特殊的工程项目,应该加强管理阶层定时或不定时的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工程的进度,掌握整个工程的具体施工情况,能及时发现一些隐蔽项目,并给予警示,也能使工程的项目健康与顺利完成。 2、加强成本管理部门建设 要想实现高效的园林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控,还要借助企业的成本管理部门的力量。首先要设置独立的成本管控部门,优化成本预算管控职工队伍。这就要求项目经理每个园林施工项目的实际成本状况,传达给每一位项目管理人员。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来找到园林工程成本预算管控的有关对策。企业还应创建奖励机制,来鼓励所有项目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各个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严抓每个一个工作细节,来节省工程施工资金的投入,提高施工企业的效率,才能达到良好的成本管理效果。 3、施工过程中成本的管控 3.1严抓劳务费用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劳务人工费属于常见的费用项目。企业在选择劳务班组环节,要求具有专业的知识水平、良好的业务技能、熟练运用施工技术、爱岗敬业、服务安排的班组队伍。在对劳务从业人员管理中,应结合相同专业的多个班组的施工特点。来选择适合的班组。此外,还要采用合理的承包手段开展施工,才能劳务人工费用管理中,减少施工费用,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施工目标。 3.2把控材料成本 在园林工程成本预算管理中,材料成本占有最大的比重,高达70%左右。所以说,严抓材料成本属于园林工程成本管控中的核心内容。首先,要求施工方结合施工设计文件的要求,制作材料采购表,还要结合市场行情,具体分析调查材料的价格,在不影响施工质量,同时符合施工设计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货比三家,选择比较合适的施工材料,还应考量工程实际施工进度,来合理采购施工材料。其次,安排相关人员对施工材料进行检查,凡是质量达标的施工材料允许进场,尽可能做到不积压施工材料,针对剩的余材料要及时收集处理好;因此,选择优质的施工材料,能有效方式材料返工,不仅能降低损耗,还能节省材料费用。 3.3施工设备费用管理 对于园林景观工程施工而言,依赖于机械的高效施工作用。通过运用机械设备,施工进度更快,代替人工劳力存在的不足。但是,设备的成本费用比较高。因此,在机械设备费用管理中,管理者可以将机械人工合理搭配,来提高施工效率同时节约成本费用。该方法在园林景观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比如在种植大树时,单凭人力施工,成本高而且效率低。若选用机械施工,使用小吨位的吊车来种植,效率高且成本合理。一旦树种待动植而难以使用吊车进行施工时,在这个情况下,企业先要采用相关的保护措施,然后可使用挖掘机或者叉车来进行施工;如果单凭机械无法施工,企业还可以选用人工搭配简化机械设备来施工,最大限度的管控施工成本。此外,在使用机械设备过程中,还要编写计划书,考虑现场具体状况来操作机械,真正实现有效节约机械成本费用。 3.4加强工程招投标阶段的成本管理 工程项目招投标的价格也会对整个工程成本管理造成影响,因此,要想加强成本管理,还需要做好工程招投标管理。投标之前需要对招标项目的整体特点进行分析,报价策略的确定需综合考虑单位的优劣势、工程的类别和施工条件等。对于施工条件较差的工程以及总价较低的小工程可以提出高报价,对施工条件好、投标对手多的工程可以适当的降低报价。在确定工程项目的总价之后,需要对各个项目的报价进行调整时,不提高总价又能够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可以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加强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对工程的施工效益进行预测,预计工程量会增加的项目,可以适当的提高单价,工程量完不成的项目,可以适当的降低单价;设计图纸不够明确的项目,在修改完图纸之后工程量增加的,可以提高单价,工程内容难以把握的,就可以适当的降低单价。在工程中标之后,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规模建立项目部,项目部的目标成本确定以标书为依据。此外,竞标之后的合同管理也要引起相应部门的重视,通过招投标阶段的分析对相应的施工条款进行指导优化,切忌在不了解情况下的合同签订而造成单位损失的情况。同时,注意标明合同变动时,合同双方的相应权责,保障特殊情况下的双方合理利益。 3.5制定规范的成本管理制度 规范的成本管理制度能够对成本管理操作行为起到一定约束。项目成本管理控制有效性实现的关键在于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而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在于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能够规范操作行为。尤其是在施工中,材料、设备以及管理费用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材料费用在整个绿化施工项目占据百分之七十的比例,因此,需要有严密的材料管理制度来实现成本控制。材料管理的实现的基础应该是做好材料采管理,工程项目中使用的大宗材料的供应主要由绿化养护科来供应,也可以通过市场招标的方式来购进材料,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项目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应该不断比较,比质量、价格和服务。合同的签订应该经过一定程度的审核,避免暗箱操作行为的出现。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收料和发料的环节,责任落实到人,并且各个环节应该加强监督管理。设备管理部门还应该制定设备维修和保养制度,避免在工程施工中出现机械事故和故障。 3.6加强工程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不仅包括工程施工初期和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对整个工程的支出费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贯穿于工程施工项目的始终,竣工阶段是工程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施工单位加强对项目竣工结算的考核,建立竣工结算统计程序,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深入实施。在计算工程项目实际成本时,可以通过会计核算甚至是单位盈亏数据的分析编制成本报告,作为最终进行成本核算的依据。从而为今后其他工程的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结语 园林工程的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对园林工程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建立合理的工程成本管理体系,用更科学更专业的方法进行管理实施,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保证工期和工程质量。园林工程成本管理还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在此提出一些经验和感悟,供大家共同探讨进步。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对企业进行全面化结合的一个管理理念,在对水电站的管理过程中,必须从水电站的经营和财务管理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融合。 一、引言 精细化管理对于目前我国的部分企业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这种管理理念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理念,是根据目前全球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所诞生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的诞生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社会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化。这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一个必然趋势,企业在完成一些常规化的管理时,精细化管理可以将常规管理的基本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进一步的深化,精细化的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因管理而造成的一个资源的占用和浪费,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从水电站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情况来看,能有效地提升水电设备的资产利用水平,合理利用资源,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最终提升水电站的效益。 二、水电站资产管理精细化的实施思路 (一)贯彻内部控制全覆盖的思路 内部控制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维护资产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真实准确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对于资产管理本身是具有指向性的。故而在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中,要尽量细化,同时根据水电站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并执行完善的资产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特别是使得基层员工在资产管理中有章可循,财务人员在资产管理中能做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要在深刻领悟精细化管理理念精髓的前提下,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会贯通,与单位财务管理实际需求有效结合,形成新的见解理论,最大化符合水电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和特殊性,为制度顺利有效执行奠定基础。 (二)贯彻精细化管理全范围的举措 水电站企业是重资产行业,电站从建设到发电生产,都凝聚着大量的资产投入。大到水坝、发电机、小到相关的设备、备品备件,都属于资产的范围。而水电站作为典型的生产型企业,资产是为生产服务的,更是由大量员工直接操作的,所以精细化管理必须贯穿企业的全范围。财务在此方面,不仅应从内部控制方面加以约束,而且应做好相关折旧与涉税工作,使得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与企业的生产匹配,从可比性原则的思路,形成相关成本或费用,从而在计算损益时合理反映企业的资产使用情况。 (三)落实精细化管理与财务文化相结合的思路 资产的特殊性就在于必须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因此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审计、尽职调查,都必须定期进行盘点,以确保账实相符。如前所述,电站企业的资产包括了固定资产(设备)、备品备件、办公设备等等若干种,涉及各岗位、各员工。水电站作为一个集体需要推动所有成员朝着一个财务目标努力。优秀的财务文化会提升和改善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和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壮大。因此,将精细化资产管理与财务文化结合起来,不仅是财务文化形成的需要,也是企业真正发挥资产价值,使资产要素转化为利润要素,并形成良好现金流的重要体现。 三、精细化管理在水电站资产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一)制度管理精细化 资产是企业运营的基础,也是盈利的保障。对于企业来讲,资产从请购、使用到处置,都具有较长的一个生命周期。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讲,不仅要考虑账实相符,更要考虑在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充分发挥其效用,确保其全过程在内部控制的覆盖中。良好的内部控制,从请购、管理到处置,都有严密的内控流程。对于水电站企业而言,设备一般都是高价值长期使用的资产,大多数是生产性设备。因此,在使用管理中,要考虑其请购符合流程,同时还要符合经济性的要求。对于处置则需要按照企业的相关流程进行,确保处理的价款合理,流程合规,确保企业的利益不受影响。在制度设计方面,首先,要考虑管理制度的内部逻辑。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结合水电站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要对水电站现有资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发现问题阶段、分析原因阶段、拟定备选方案阶段、确定选取方案阶段和问题解决阶段等几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其次,设计资产管理制度的前提是首先要确立资产管理目标,通过目标与现状的差距来确认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进而制定出能够促使目标达成的资产管理制度。最后,制度内容要责权利明确。根据岗位来确定资产使用与保管的责任人,防止资产的贬值或毁损。最大化地发挥资产的价值。 (二)设备管理精细化 水电站和一般的企业不同,它的资产价值非常高数量非常多。因此,对于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加强对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在对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设备打交道的所有部门都参与到这个管理环节中来,只有每一个使用设备的人都对设备有明确的了解,才能维护好设备发挥它的价值,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不然这种管理方式的实行不仅不会有效果,还很有可能因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而浪费掉人力物力。此外,企业应根据资产的重要程度(如价值或功能)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重要程度的资产施以不同的管理力度与核查力度,真正使有价值的资产确保其完整并发挥其功能。 (三)财务管理精细化 水电站的生产和运营的方式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大多数的水电站对资产所使用的财务管理方法也是很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单一的,这对于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价值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对财务管理也实行精细化管理是促进水电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改善财务管理弱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不仅可以将传统的水电行业建设成现代化的水电站行业,在成本上也进行了一个控制,进一步地提升了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在财务管理精细化方面,应考虑两个方面:1.做好资产基础管理工作。在内部控制与制度建设的前提下,对水电站现有资产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以主要的资产基础数据包括国家、行业的相关资产标准,本行业或兄弟单位的资产详情或历史数据作为资产预算管理的基础资料。此外,加强财务管理在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电站整体管理的角度,提升财务部门通过资产价值管理改进实物管理的监督功能,做好资产管理的制度保证。在财务团队中配置专门人员或岗位进行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也是重要一环。2.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资产管理精细化。一方面,考虑建立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通过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两个端口,动态反映水电站资产的名称、购置时间、维护或保养情况、修理情况、流转情况、责任人等重要信息,并实时更新。另一方面,通过该系统,形成水电站企业从资产购置、产权登记、使用流转、处置到收益等全面资产信息。在财务系统中,应通过财务软件的资产模块详细登记,并与财务会计的资产账目实时进行核对,在资产账实相符、折旧、经济贬值等方面实时形成财务信息,以实现财务在精细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精细化管理是很多企业要转型的一个必经之路,非常适合水电站目前的发展现状。对于水电站来讲,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发电的若干流程与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设备,这是水电站企业最主要的资产。在这种具有较复杂流程的企业中,揭示盈利真相是相当复杂的问题,要求能够揭示各个流程上的获利情况,这进一步要求能依据生产流程,从财务上详细记录各个流程的相互依存关系,这就意味着资产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成本转移,创造价值的过程。综上所述,水电行业所面对的经济环境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水电行业想要维持发展的势头和提高行业的经济效益,应当在水电资产管理中实行精细化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水电行业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淑慧.浅议水利事业单位的精细化财务管理[J].财会研究,2015(11) [2]薛丽.对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探索[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01) [3]周颖娴.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清查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会学习,2017(24) [4]张艳.试论企业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7(36) 作者:黄硕 单位:国电四川发电有限公司南桠河水电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