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分析与大数据的关系 现今对财务分析的含义解释有很多种,其主要不外乎是以企业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客观分析确认,评估企业的收益和风险,并预测企业未来财务趋势和发展前景,据以为管理层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的经济活动。大数据是指不用随机抽样分析法,而采用所有数据的归集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的五大特点是:大量、高速、多样、低价值密度、真实性。(参考《大数据时代》)2011年,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了大数据概念,由此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云计算带来了新思维、新技术以及新资源。以前,财务分析是通过手工对财务报表进行选择性分类分析来为管理层提供可供参考的经济决策信息,数据量多,计算繁琐,所得出的信息,管理层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财务技能来详细审查,所以提供的信息具有很多的局限性和不全面性。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就显得全面、真实和快捷了。除了查阅大量的有关联的管理信息数据外,还建立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模型进行财务分析。如对一年中每个月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分析,通过设定所需要的数据模型,依据财务分析的相关方法,财务总监就能够全面的评估公司各种财务状况,还能充分的分析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信息,给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企业发展趋势、经济风险和改进建议。 二、利用大数据进行财务分析的视角 合理界定财务分析视角,这就要求财务总监要有极高的洞察力和深入挖掘的分析能力,才能向管理层提供公司目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信息。如对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大数据分析。假如某公司正试图摆脱巨额债务的重压,而利润率却微乎其微,通过财务报表的大数据分析,发现该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销售额大幅在增加,盈利能力也有所提高,该公司逐渐减少了对营运资本的投资,明智的利用资产偿还债务,这个案例就应从内部管理决策视角来衡量公司的投资决策。再如对债务风险的分析,其分析视角可以从:一是可以用最近最低财务贷款契约的程度来进行分析,因为低于最低贷款契约会让贷款人有权收回贷款;二是衡量一个公司的债务/股本比例,高比率表明过度杠杆程度可能很难维持,低于1:1的比例就意味着一个公司不能支付,其债务因此可能会违约。三是将公司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比较,如果该比率接近或低于1:1,公司将难以偿还债务。四是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例衡量指标对风险进行分析。综上,财务分析的视角不同,其分析内容和侧面也就不同,以长期债权投资为视角的财务分析,其内容着重于财状况以及长期偿债能力,而有关经营能力、获利能力等方面属于辅助性内容。以短期债权投资为视角的财务分析,其内容侧重于短期偿债能力,而无须过多关心长期偿债能力、经营能力、获利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三、利用大数据进行财务分析的原则 (一)要具有客观性,要对各项报表数据及附注资料的可靠性认真判断,辨别真伪、对分析结论应坚持实事求是,不可主观臆断。比如对营运资本的分析。从数据反应某家公司可能会经历出色的盈利能力,但仍然会因为缺乏现金而破产。这种情况应考虑最常见的原因是应收账款和存货增加或应付账款减少,前两项是公司为支持向客户销售而必须进行的主要运营投资,而最后一项投资是运营资金的关键来源。如果应收账款收款工作不力,如果收款员不积极调查所有应收发票,应收账款投资就会增加;如果采购人员不使用经济订单数量来采购材料,工程人员不成熟的工程变更新增材料,就会造成大量购买材料,使库存投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运用大数据和相关模型分析,究其原因,管理层可能会对这些现金流的突然变化感到意外。所以,财务总监在运用大数据分析时,主要任务不仅是跟踪运营资金的金额,而且要对变动的原因进行充分详细的调查,并对变化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二)要具有充分性,应确保全面性和完整性。如前例中在对应付账款进行分析时,通过大数据反映出公司由于支付供应商资金和更换供应商而导致公司资金减少的原因。针对支付给供应商方面应考虑:第一,是会计部门出现了导致增加给供应商提前付款的问题,使应付账款的资金减少,第二,由于会计人员培训不佳,受供应商要求提前付款的压力,或付款程序导致很少检查运行,使会计人员感到有义务提前付款。第三,会计部门负责人没有迅速改进付款程序或培训方式。第四,会计人员受到其他部门要求为供应商提前付款的压力,未获得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等。针对更换供应商应考虑:第一,如果采购人员更换了新的供应商,而这些供应商的付款期限比他们要更换的供应商短,应付账款的可用资金也会减少。第二,这种转变对采购人员可能有很好理由,比如更低价格,更好产品质量或更可靠的送货服务等。据此财务总监应通过大数据模型把公司生产周期的材料成本数据、供应商供货情况等结合起来,充分分析使用新供应商所节省的成本与失去供应商的成本,为管理层提供可信的决策信息。 (三)要具有可比性,应尽可能采用行业通用的分析指标和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能就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如对负债中融资方式—债务和股权的选择分析。债务是一种支付贷款利息的协议,它实际上是变性的贷款,它要求最低限度的定期付款和大量的最后付款,最终会归还给债权人。在发生违约的情况下,还可以用某些公司的资产做抵押。假如债务采取债券发行形式,公司可以直接向个人投资者发行债券,其成本和期限与银行贷款类似,但成本往往较低。如果有相关的抵押品,所有这些类型的债务的利率都会降低,因为贷款人可以选择出售公司资产以偿还债务,从而将风险降为最低。然而,没有抵押品,利率可能会非常高,贷款人也有更高的拒付风险,假如债务是一种租赁形式呈现,那么确定租赁率(当前和期末资产估值、维护和税收成本以及利率)时,涉及的变量太大,通过采用行业可比性分析,公司最终可能会支付非常高的利率,当然在分析同行业或同一时期的每一笔租赁交易的所有组成部分时要极其小心。假如债务采用股权方式,它属于一种交叉工具,没有支付初始本金的条款,但股利是投资者能及时把握、按量得到的收入,未来的资本利得需要出售股票后才能实现。显而易见,每种类型的融资都可能带有某些独特的风险和利益,所以采用大数据设定分析模型时,就应保持分析指标和分析方法在不同时期的稳定性与一致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因财务会计政策变更所产生的差异,在分析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并予以说明,这样管理层才能通过正确的分析报告意识到这些风险和收益会对公司产生的重大影响。 (四)要具有科学性,应在确定数量差异基础上,结合有关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如前例对运营资本在应收帐款投资增加的分析,第一个问题,如果财务部门向那些支付大笔购买(或者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客户发放过高的信用额度,那么应收账款的投资将会增大。第二个问题,可能是销售人员在获得信贷批准前向新客户销售产品,然后利用客户采购订单向财务人员施加压力,使其获得更高的信贷。第三个问题,如果客户收到不正确的产品或数量,以及由于不正确的包装或运输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或损坏,以及重新运输,应收账款的投资将会增加。第四个问题,如果给客户的发票出现问题,例如地址将其路由到错误的客户位置、错误的单位定价、丢失客户的订单号或其他任何错误或丢失信息,应收账款的投资将会增加。鉴于大量可能的原因,导致运营资本投资增加和部门参与的数量增加,所以在分析时,财务总监根据设定的大数据分析模型,不仅列出过去3个月和本月月末的应收帐款数据,为客观的反映变化情况,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增加过去一年的数据,这样产生更长的趋势线,根据定量和定性的科学分析,提前制定新的客户信用标准,并定期审查老客户的信用评级,对不良的信用设定控制限度,这就更好的跟踪了解公司内部运营资金在短期内实质运行情况,同时,在向管理层提供分析报告时,还应附公司的运营资本投资的趋势变化图,以及各组成部分的进一步细化指标,及时找出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
会计专业就业论文:会计专业高职教育与就业环境对接探讨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在高职的教育过程中,对会计专业和就业进行结合教学就比较重要,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就有着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从高职教育中会计专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现状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会计专业高职教育和就业环境的对接方法详细探究。 关键词:会计专业;就业环境;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会计专业的高职教育有了新的要求提出,注重将教学和就业环境进行对接就比较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实际的就业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就能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加强,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通过从理论上加强会计专业教学研究,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就比较有利。 一、高职教育中会计专业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教育中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分析 会计专业高职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方面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化,高职教学的开设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应用型的技能培养上是比较核心的,对学生综合性的素质加强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比较重视,让学生能够在毕业的会后在实践能力上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顺利的就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主要是将服务作为基本的宗旨,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向着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进行迈进。对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和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能力进行培养。 2.高职教育中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中的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来看,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就是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合理化的呈现,以及在考试的方法上相对比较单一化。会计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能充分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方面,模式上比较传统,没有注重创新发展,存在着重专业以及轻视基础能力的问题。这些就对学生的会计知识的学习有着诸多不利。 再者,实际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内容上还存在着重复的问题,在教材的应用上也没有及时性的更新。这些层面的问题也会影响会计教学的质量。在实际教学内容上,涉及面不全,有的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方面没有涉及到。而在教材方面的内容也没有及时性的更新,这些方面就对实际会计教学的质量有着很大影响。 另外,高职的会计教学过程中,需要能够有精良的教师团队。只有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良好进行,才能有助于会计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精良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没有完善。一些教师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差,在教学的方式上也没有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专业的知识面上相对比较狭窄,再有就是教师的来源渠道方面相对比较单一化,这些方面的问题对会计教学的质量水平提高就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会计专业高职教育和就业环境的对接方法 为保障会计专业高职教育和就业环节紧密的结合,笔者探究了相应的方法,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就提供了理论支持条件。 第一,高职教学中会计专业的教学,要注重就业为导向。在新的教学发展环境下,通过对会计教学进行加强,就要能充分注重就业导向的遵循,对学生会计教学就要在目标上加以明确化。具体而言,对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就要加强,在会计转折的知识以及财务软件的应用等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培养方面要完善,例如对学生的计算机网络以及语言沟通和经济法律等基础知识技能。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目标上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社会的需求等几个层面要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和就业环境的科学对接。 第二,对会计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在教材的选择上加强重视,以及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实施。只有在教材上和实际的市场需求相结合,在知识内容上相符合,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会计知识技能的学习。另外就要在教学的方法上多样化应用,新教学标准的实施下,高职会计教学就要能注重对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加以应用,可以将情境教学模式以及探究式教学方法等,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这些方面都能对教学的效率水平提高,对会计教学的思想内涵也能丰富化。 第三,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完善建立。会计教学和就业环境的对接,需要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就要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进行支持。所以在教师队伍的建立上,就要能充分注重师德高尚以及专业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从具体方面就要在继续教育制度上进行建立,对会计教学专业的教师进行加强培训,通过多样化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加以提升。 第四,为保障会计教学和就业环境的有效对接,就要能注重课程体系的完善化。学校方面要在会计课程的体系上加以完善化,以及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课程体系的完善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着支持作用,而实践基地的完善建设,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有着支持,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会计教学和就业环境的有效对接。 三、结语 人们的经济生活中不断有新的业务出现,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只有在教学方面得到了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了实现,才能有助于会计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通过以上层面的研究,就能对实际的学生就业问题提出明确的方向。 会计专业就业论文:浅谈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现状的思考 [摘要]文章针对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现状的思考,分析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低的实操技能缺乏和会计证通过率低的两个原因,提出校企合作模式中的记账实训和会计证合作教学两个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职会计;就业率;会计证合作教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每年都有大批的不同层次会计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每个层次的学生自身素质、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差别很大。中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 1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个别在校内就取得会计证的学生,通过就业推荐或亲属介绍能找到对口的工作。但在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给实习指导老师的反馈信息是: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在企业里能用上的很少。工作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①对于原始单据的判断不够准确,进而影响相关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②对于申报纳税完全不懂;③受到自身专业素质、知识水平以及自学能力的限制,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无法有效地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与降低对工作的热情,从而失去晋升的机会。 部分中职会计毕业生虽然从事会计工作,但都是在小企业或会计核算不健全的私人企业,全凭老板的各种指示而进行账务处理,缺乏规范性,甚至其自身也不懂怎么做才符合规范标准。这些人最担心的是税务局的查账审计。 绝大多数中职会计毕业生没能找到对口的工作。主要原因:一是没有会计证;二是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三是校内的教学资源不够系统。 2导致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原因 2.1在校生实践性不足 由于学校资金不足导致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不够强大。虽然在校期间学习会计专业必要的课程,比如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初级会计实务等课程。但我们的教师大都是从大学校园过渡到中职学校,并没有深入企业去实践。教师本身没有见过真正的原始凭证,仅依据教材上文字描述的案例题,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这种教学方式与社会脱节了,满堂的理论灌输,培养出来的学生显然跟不上社会的节奏。 中职校一般具备有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沙盘实训室等,但还是停留在实训教材上虚拟的案例及其绘制的原始单据图片,显得不够真实可靠,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例如涉及税费的问题,学生利用税收公式是可以计算出来,却不知道这个税要如何进行申报缴纳,甚至他们连税控卡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主要是因为实训设备不足造成的,这与企业中的真实纳税环节相背离。 2.2会计证通过率低 会计证考试改革之前,中职生获取会计证的条件是:中专毕业证、会计专业学生在两年内取得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合格证和“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会计证考试改革之后,一年四次无纸化考试,要求“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三科考试成绩同时达到合格才可以换取会计证。这对于中职生来讲难度加大许多。学生须同时掌握三门科目知识,既要面对信息量大的压力,又要面对无纸化考试的挑战。 2.2.1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校外实习一年。第一学期安排基础会计,第二学期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企业财务会计,第三学期会计电算化,第四学期成本会计。很多学生到第三学期末才报考次年第一季度的会计证考试。但因第一、二学期学的两门考试课程时间隔太久,对于一些知识点都记不清楚了。最终导致会计证通过率低。 2.2.2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 中职生在校期间大部分属于未成人,其思想不够成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重视度不够。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实时有效的考核。但在新形势下,由学生提交纸质作业供教师批改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习成效考核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3改变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措施 3.1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学校和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定位不同,二者有各自的优势。目前流行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学校的主要优势:产地优势、节约企业人才培养的成本。企业的主要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企业工作环境优势。包括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 将二者优势进行适当地结合,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企业将掌握的市场信息、新技术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帮助指导学生,双方以此来确定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将企业引入校园或者让学生定期去企业实训,让学生切身体验严格的工作纪律,感受工作的艰辛、团队合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有极大的帮助。企业作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场地,是学生有效提高职业技能的前提。 3.2结合福建商贸学校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业合作的模式 3.2.1记账实训 通过第一学期对会计证三门考试科目的系统学习之后,在第二学期进行校企合作,由记账公司每周派两名会计师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授课,所有的师生都要模拟企业的上班打卡制度。企业将真实的账套引入校内,学生将企业给的原始凭证,经过自己初步的专业判断在用友T3软件上做出账务处理。企业老师再将正确的账务理结果公布,并进行分析。月初,企业老师安排学生在税务局官网上进行网上申报纳税;月底,进行进项税额网上认证操作。每个月若有发生销售业务,企业老师还指导学生进行税控系统开票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校内专业教师也得轮流跟班学习企业的真账处理。学生在每周每月的实践过程,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财务软件、税控开票系统、网上申报纳税的操作技能。 3.2.2会计证合作教学 企业掌握最新的考试动态,利用自身的资源,开发会计证考试资源库。企业将收集到学生的做题动态和成效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就可以有效地进行跟踪,对于后进生采取必要的辅导措施。同时,企业提供给学生财刀网的会计证学习账号,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切身感受无纸化操作学习的便利。此外,企业和学校合作举办校园会计证模拟考试技能大赛,并设置不同等级的奖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培养模式的时代性 为满足就业市场上对会计人员的岗位要求,中职会计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要从传统的理论教学上转变过来。需要将会计证的通过率与会计实操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 3.3.1理论方面的掌握 将三门会计证的考试课程均放在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让学生从开学初就对会计专业有个感性的认知。教师最好安排他们在第二学期的第一季度进行会计证考试,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企业提供会计技能证无纸化练习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实时监控,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有针对性地做题,从而达到有效地复习巩固。 3.3.2技能实操的培养 第一学期末针对基础会计进行手工账的进行训练,第二学期进行代现记账实训、沙盘实训,第三学期进行财务综合实训,第四学期进行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训,如此循序渐进地进行实操,让学生真正具备会计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综上所述,通过记账实训和会计证合作教学的这两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能增强学生实操能力,提高中职学生会计证无纸化考试通过率,从而帮助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更好地就业。 会计专业就业论文:浅析当下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摘 要: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中职院校对毕业生的教育和培养侧重于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就业保障,其中会计专业作为就业面比较广泛的一个专业,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中比较受到学生的青睐。一定程度上来讲,如何做好会计就业工作,对于学生和院校而言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下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于未来毕业生就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职;会计毕业生;就业 中职院校中,会计专业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就业方面,对学生的吸引力都比较大。会计专业就业面广泛,就业相对稳定,是很多中职院校学生发展中比较关注的选择。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专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对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一种肯定,同时,也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以及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提供了帮助。 一、当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就业机会有限技能掌握有限。当前,在很多中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的能力水平有限,很多学生虽然比较细化会计这个专业,但是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却面临着阻力。通过分析发现,当前很多学生就业遇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就业能力不足,特别是对于会计电算化方面相关的知识掌握还存在着不足。这种情况就体现了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对自身技能的培养。但是,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企业对于学生在就业技能方面的掌握需求较大,学生需要掌握会计计算工作中的各项技能,特别是电算化的技能,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但是,当前在很多中职院校中,院校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往往在技能上存在欠缺,由于院校本身的教学能力有限,因此,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也是有限的,这也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不稳定影响就业前景和自身发展。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不稳定性特点,这种就业不稳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会计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比较普遍的频繁跳槽现象,跳槽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于自身的一种认可,但与此同时,频繁的跳槽不利于学生个人自身稳定的发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就业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频繁跳槽的现象,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他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所学知识有限,就业后有所进步的情况下选择跳槽。 二、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对策分析 (一)中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要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 养。对于会计类学生而言,社会发展中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比较多的,然而中职院校中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却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难题和挑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自身掌握的技能是比较少的,因此,未来在中职院校的发展中,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特别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技能教学,将会计电算化等技能教学作为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教学的重要技能来培养,这也是当前会计专业教学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为了提升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未来,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增加一些教学实践,通过教学的实践过程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学生对于会计专业不仅掌握一定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运用实际的操作技能来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二)中职院校需注重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学方面 的培养。针对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就业稳定性差的情况,未来,中职院校需要有针对性的侧重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规划方面的教学培养,特别是,要注重提升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注重将他们自身的发展与职业规划相联系。当前,在很多高等院校中都设有职业规划课程,未来,在中职院校中也可以加入这样的课程,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年纪比较小,他们对于职业的认识和职业的定位都比较模糊,很多学生在就业后没有养成正确的职业定位认识,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通过在中职院校中开展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职业认识和职业定位的引导,强化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路径进行规划的能力,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样也能够更好的实现他们的稳定性。 三、结束语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好的,未来,在中职院校的发展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同时,可以尝试着对学生展开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以保障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就业。 会计专业就业论文:从就业角度看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本文从会计专业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高职教育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问题, 并从就业状况分析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探讨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人才 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涵义 职业核心能力或职业关键能力是指职业技能和价值观,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通用的职业能力,不是指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依据职业核心能力的活动指向的不同,职业核心能力通常包含学会学习的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五种能力。我国劳动部门初步提出我国的八项核心能力项目,即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二、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重点都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提高,针对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职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还不够重视。随着全球经济国际化一体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只有及时的跟随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够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基本都是以专业知识为主,对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也直接影响到后期就业的质量。会计专业就业涵盖面广很多用人单位都需要这里人才,因此对会计操作层面的能力需求有所下降,会不会实践操作不重要,上岗后可以培训,但是人品一定要好,换言之职业核心技能高不高和职业价值观正不正很重要。如果一个职业品行低劣的人即使职业技能再高也只会给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依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需要良好职业操守的会计师。诚信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失信现象普遍存在,偷税漏税、赖帐欺骗等屡见不鲜。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是我国会计行业的储备力量,他们职业道德的好坏,势必对我国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职教育期间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高职会计教育的始终,把爱岗敬业、客观公正、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等思想根植于心。 (二)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难就业问题。人力资源市场常见的情况企业缺人才而毕业生难就业的矛盾,企业用人最重视的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比如吃苦耐劳、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对人是否诚恳等这些都是靠长期积累形成的,因此会计人员在具备日常会计操作能力的前提下,企业要的德才兼备,品德是第一位的。 (三)提高毕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会计法》从 1985 年产生到 2000 年间修订了 4 次,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要求会计人员能准确地进行会计判断,毕业生在工作期间,还要不断地接受会计职称、注册会计师资格等考试,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知识更新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既是会计职业的特点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实现其在会计职业生涯中稳定发展。 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在制定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时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提高职业核心能力为中心,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一些应用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多层次的能力。 (二)职业核心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会计教育不仅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目前我国很多专业教材中,涉及本专业职业道德内容的较少。教学实践方面,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普遍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将道德教育简单化为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准则规范的宣讲和灌输,虽然不少也采用一些较为生动的教育方式如案例教学、主题辩论,但目的也只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各种规范的印象,学生仍然只是作为被动的接收器,难以进行道德的自我建构。 (三)职业核心能力贯彻在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对职业习惯的养成起着作用,实训教学往往是学生初次接触该职业(工种),这对良好的职业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习惯培养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训练,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实训教学一定要为“领进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安全教育、操作规程教育、工具和设备使用、工具摆放、场地卫生整理等各个环节都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四)职业核心教育融入课外活动中 1、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讲座。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讲座,如诚信教育讲座、成才典型讲座、企业成功案例讲座、创业教育讲座、公关礼仪讲座等。通过讲座形式,使学生接受诚信教育、爱岗敬业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2、开展社团活动。要实施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其它兴趣与特长。如组织会计专业学生参加全省高校会计知识大赛, 参加暑期社会调查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生活技能大赛、大学生辩论赛、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加书法协会、会计协会等社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3、重视创业教育。在现阶段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谋生本领的需要,也就是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会计准则是会经常变化的,而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素质使他们能够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并理解这些变化发生的文化背景和环境背景。通过创业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 这是高职院校推动就业的必然选择。 会计专业就业论文:以“就业+发展”为导向铸就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本文提出以“就业+发展”为导向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并从如何“构建”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专业 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特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按照预设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及评价方式进行的人才教育过程。针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我们开展了以“就业+发展”为导向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项研究。 构建“就业+发展”为导向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就业+发展”为导向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结合企业的实际,以“就业+发展”为导向,从学生就业的可能岗位出发,详细剖析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对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形成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需要开设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及支撑课程,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2.构建“就业+发展”为导向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步骤 (1)毕业生就业岗位群调查 经过对大量毕业生实际就业岗位的调查,结果显示,会计专业毕业生一般从出纳、操作员、管理员、文秘、内勤等首岗做起,最后走上会计主管、业务经理、总会计师等岗位。 (2)典型岗位任务分析 选择典型工作岗位时,充分考虑我校学生的特点与实际就业情况,按照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主要选取了6个典型的岗位进行分析,形成以市场需求来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和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的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3)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必须根据会计专业岗位群的要求,从工作过程中寻找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进行分析,提炼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能力,将其梳理成工作任务的行动领域,纳入学习范围,构建核心课程体系。以会计岗位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构建以“就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能力提升三证衔接”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就业+发展”为导向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构建阶梯式的实验教学体系,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学方式的要求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四部分实训内容并不是并列的,是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呈阶梯式上升,通过这几个层次的教学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需求的各种技能,具备岗位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如图3所示。 2.因材施教的“阶梯式分方向”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上述的教学实践体系可以看到我们设计的实验教学呈递进式进行,在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不尽相同,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方法来针对性教学,实行分方向按学年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根据会计岗位职业特点,创新“做、教、学、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会计工作是一项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要求都非常高的工作,在教学中我们根据会计岗位职业特点创新了“做、教、学、评”教学方法。 一是在做中教,以项目任务驱动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是以工作任务为基础, 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形成教学项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指导为主,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听为主转变为主动的练为主。 二是在做中学,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作为学习实践的主体,在情境中感悟实践、体验工作。从被动“听”转变为“做”,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和实践能力。 三是在做中评,坚持教师评定以及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所学知识相互讨论、交流、探索、提问、汇报。鼓励学生开展相互交流、自查互检,促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总之,通过对会计专业从“就业+发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教的创新性、学的主动性、做的趣味性、评的灵活性,最终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会计专业就业论文:浅谈基于就业的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 摘要:中专学校属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为了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满意的工作。在教学改革之初,北京市中专会计学生就业率75%左右,对口率50%左右,学生的就业并不乐观。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从2009年起,我校本着“教学为就业服务”的宗旨,针对学生的就业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 关键词:改革;实训;就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我们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是相当不错的。我系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这些成果是和我们学校实施的教学改革分不开的。 一、我校教学改革之初学生实习分配状况 教学改革以前,我系学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部分学生最初走向工作岗位心里有恐惧感,不自信。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压力比较大。致使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流动性比较大,存在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二、针对就业现状实施教学改革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我校本着“教学为就业服务”的宗旨,针对学生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使课堂理论与实训密切结合,并将其渗透到各个工作岗位;结合会计工作流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模块化学习中,按照工作过程进入相关岗位,为学生拉近课堂和就业岗位间的距离。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以下侧重点: (一)充分做好企业调研 我们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取得不同岗位的就业资料和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企业需要的是职业素质强、能够直接上岗的、业务熟练的实用性人才。 经过走访我们了解到,学生就业初期会出现工作流程不明确的现象,出现对岗位环境的不适应、技能的不熟练、实际操作生疏的情况。 我们对这些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和归纳总结,深入了解企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了解财务岗位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情景和工作内容,明确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为教学改革找到了最直接的依据。 (二)确定教学改革的重点 经过大量的基础调研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财会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应重点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学生在具备了会计认知能力后,为了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会计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出工作过程,使学生在毕业前得到系统的会计综合业务实操训练。 1.教材的整合。目前会计综合实训教材是按照不同模块设计的,比如会计认知、商品购进核算与管理、商品销售核算与管理、会计业务综合模拟等多个模块。从结构上看,能够满足不同岗位训练的需要,但是从工作过程上看还需要做进一步调整,教材的整合要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基础,以职业任务为逻辑依据,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借鉴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式的职业教材理念,将会计核算流程与岗位结合,将每个模块进行再整合。比如将商品购进与销售模块整合,按照实际业务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编制,再现工作情境,突出实际操作。 2.教法的选用。根据会计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模块,恰当选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目前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中,除必要的程序性知识传授之外,主要是通过符合实际工作的行为方式来训练。“行为导向”教学理论是一种围绕某一问题或项目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理念,使教与学的过程在一种行为情境中实施,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行为能力的培养。因此,行为导向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以实践任务为内容和以活动为方法的特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动手完成实践行为的过程中主动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为导向教学法实际上包括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一定要根据课程、课型以及训练目标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行之有效。例如: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大部分知识模块的教学就非常适合使用项目教学法。而中小企业会计模拟实训课程为了更好地突出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效果显著。所以会计专业课的教师要注重教法的正确选用。 3.增加实训比例,突出实际操作。会计专业课原来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现在会计实训课占会计专业课总课时的比例已经从过去的30%左右提高到65%左右,实训量大幅度提高,包括出纳、会计、银行柜员、报税员、中小企业综合实训模拟等多方面的系统训练,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和实际接轨的实训课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将教学改革重点落在会计业务的实训操作上,使我们的课堂与实际工作越来越近。学校课堂与工作岗位近可能地缩短距离。增强学生适应性,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做到毕业生直接上岗。 (三)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加大实训量后如何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就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了。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好会计模拟综合实训的课堂设计。 (1)岗位角色的设置。会计模拟课堂综合实训中要按照财务工作的岗位设置角色,不同的财务工作,设计的岗位不同。教师要按照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模块设计岗位,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岗位角色。 (2)工作过程中体验。在岗位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充分为学生创设情景,再现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对学生的操作行动进行导向的同时,通过互动形式,请学生演示并一起制作流程图。 (3)引导学生进行业务操作。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对不同模块在区分角色的前提下进行完整业务操作。在业务操作中以小组为单位。 ①小组内合作,在完成自己所担负任务的同时,体会自己的任务环境。各小组以单据传递为主线,展示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不同技术点的衔接性,将能力点与技术结合,在操作中明确责任,认知每个模块内的工作过程,完成业务操作。 ②引导各小组成员进行角色转换,使学生接受不同角色带来的不同任务及所涉及到的不同的工作环境。教师的行动导向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所布置的任务要以实训操作为目标,并且突出能力训练的典型性。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四)改进教学评价的方法,引进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必然带来其考评机制的改革,建立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会计模拟综合实训课上,其传统的考核形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如何进行考评机制的改革是会计教改的重要内容,根据综合实训课的特点,应该充分考虑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将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教学评价内容多样化,包括学生学习表现、过程记录和成果展示等内容,学生自我评价落实在总结收获,展示成果和需改进的方面。小组评价重点要求学生考虑,出现的错误如何承担责任,组内团队意识如何进一步增强等等,按企业财务部门的责任制规范和评价小组内部工作,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和评价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责任的重担,获得健康发展。教师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不同,使学生明确只要努力,只要进步都能达到的要求,顺利就业,从而加强各层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就业自信心。 如何将考评工作渗透到教学改革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认知考评的作用。考评的作用表现为:通过考评达到反思行为、了解状态、肯定成功,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弥补。 2.指导学生完成自我评估任务。在考评过程中,建立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使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相结合,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过程很关键,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完成这项任务:包括评估工作效果、评估工作内容、评估工作表现、评估工作效率和能力等。在评估过程中,除自我评估外,组间评估与教师点评也十分重要。通过科学的量化考核,使每位成员对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能够进行合理定位,找出不足;最后的教师点评是总结归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成果展示,完成整个行动导向,对每位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做出科学评判,制定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同时也要将这个环节的任务进行总结,既作为前项工作过程的结束也作为下一项工作过程的开始。 (五)增加社会实践 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使学生对工作岗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为学生安排了就业前的教学实习。在学生就业前的假期,组织学生去大型企业进行教学实习,例如15届毕业生在2013年底至2014年初在沃尔玛连锁公司进行了教学实习,使学生充分体会就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就业岗位,提高学生对就业的认知,提高学生对岗位的认知。使学生体验工作的艰辛,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在2015年与安平泰道会计服务公司合作,对学生进行了,会计相关岗位的教学实习,一个师傅带一个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体验,为期一个月,收获很大,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会计专业就业论文: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就业方向现状及对策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会计人员的就业需求逐渐增大,独立学院毕业生显然处于较弱势地位。文章通过对新形势下独立学院会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从毕业生、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探析了独立学院会计毕业生就业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就业现状;会计毕业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会计是当前市场对人才需求最大的职业之一,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新兴力量,在当前毕业生总量急剧增加以及会计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竞争力十分强大。为此,我们展开了独立学院会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对独立学院会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 当前社会独立学院会计毕业生就业形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专业是供需两旺的热门专业。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内、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及各类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工作,也可在学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我国人才市场急需会计专业人才,但普遍存在着无经验或经验少的会计毕业生,这样使得当前市场出现了高级人才和初级人才失衡的现象。 2 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科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社会调查方法,对独立学院会计毕业生目前就职情况进行调查,最终共有313位用户参与调查,有效问卷309份。 2.1 性别对薪酬高低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由于专业性质问题,往往女会计就业率更高,被调查的女性占60.84%,是总体的3/5,她们比男会计做事更有耐心、踏实,更善于处理一些烦琐的事务,但一些企业由于带薪休产假等问题不愿意招未婚女性,这使得不少女性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被企业拒之门外,而男会计更能适应不固定、流动性大的工作事项,相对而言,男性将会有较好的会计就业前景。 2.2 工龄对薪酬高低的影响 俗话说“会计越老越值钱”。调查结果显示,工龄在1年以下的跨级毕业生工资薪金1800元左右;工龄在1~3年的会计毕业生工资薪金在3000元左右;工龄在3~5年的会计毕业生在5000元左右。随着工作年龄的增加,他们对会计行业更加了解,专业知识懂得越多,人际关系越稳固,且随着他们工作深度的加大,个人职位越来越高,获得的职称越来越高,在不断升职的条件下,工资薪酬也就越来越高。 2.3 工作地区对薪酬高低的影响 由于工作地区的局限性,不同城市所得薪酬也有所不同,在调查数据中,一线城市的会计毕业生占总体的18.12%,现薪酬平均是7000元;二线城市的会计毕业生占总体的52.10%,现薪酬平均是5000元;三线城市的会计毕业生占总体的29.78%,现薪酬平均是3000元。城市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一线城市企业在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更多,随之招聘到更多会计专业毕业生,薪酬也会有所增加,而在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的会计毕业生会因为工作地域受城市发展水平的限制,薪酬也不太乐观。 2.4 单位性质对薪酬高低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单位主要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调查结果显示,在民营企业工作的会计毕业生最多,占总体的37.86%,最低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只占总体的7.78%。这一现象表明,更多的独立学院会计毕业生选择在企业单位,这是由于独立学院在教学方面偏向实践与用脑,所以他们在企业单位更能适应新的环境,而在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工作的会计毕业生,工资薪酬虽不多,但员工福利较好,工作较稳定。 2.5 职业证书和会计职称对薪酬高低的影响 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会计人员深入研究,顺应时代,考取职称就等于拥有进门的钥匙,它是必需品。考证和评职称都需要体现自身能力,但往往对于独立院校的会计毕业生来说,他们能力较薄弱、缺乏创新。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专业证书和会计职称越多的会计毕业生,就业率越高,会计职称等级越高,工资薪酬越高,可见证书职称这些硬性实力不可或缺。 3 独立学院会计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3.1 会计专业毕业生自身原因 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的阶段,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向市场,但市场仍缺乏高级人才,所以,毕业生必须有强硬的综合素质,才能占领自己的地位。据调查,独立学院大部分毕业生在校时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和社交能力普遍一般,由于只能考取较低级的执业证书和会计职称,只达到了毕业生找工作的最低要求,因此,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级人才的需要。此外,他们常常忽视对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3.2 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3.2.1 独立学院成立较晚,社会认知度不足 由于大部分独立学院是1999年之后成立的,发展时间不长,其教育质量、教学水平、毕业生的素质等很不完善,不容易被社会认可。独立学院作为新生力量,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远远无法与传统高校相比,有些单位几乎不了解独立学院,这无疑增添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压力。 3.2.2 教学专业特色还不明显 许多独立学院的发展依托母体的优势,依靠母体高校的优质资源,在课程和专业设置方面也借鉴母体高校。引进的教师大都是年轻人,缺乏深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如果独立学院只依赖母体学院开设子专业,不考虑当代经济市场发展状况对人才需求上的变化,就完全缺乏了教学特色,因而没有优势可言。 3.2.3 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不够系统化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导致就业指导制度不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没有系统化,缺乏了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许多独立学院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是学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或主任,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能力。而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单一、枯燥,无疑为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添上一道障碍。 3.3 社会原因 3.3.1 社会竞争激烈 会计学是供需两旺的热门专业,几乎每个企业都需要会计岗位。在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人数排名中,会计学以0.73万的失业量排第5名;但有关报告显示,在2010届主要专业就业率排名中,会计学排第25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1.2%。“双高”现象的存在显现出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数之多,就业竞争之激烈。 3.3.2 供需不均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经济发展不平衡体现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几乎每天都有很多应聘者,求过于供;经济发展较落后的边远贫困地区却长期招收不到会计专业人才,求大于供。 3.3.3 企业招人眼光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由于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因此许多企业青睐于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熟练的会计人员,这给会计专业应届生带来不利。而且许多企业会根据自身工作岗位对应聘者提出要求,如吃苦耐劳、能经常出差、担任过学生干部或学生班主任等。 4 独立学院会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会计专业毕业生自身方面 根据调查可知,独立院校会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人才市场拥挤,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要真正解决好就业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毕业生、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4.1.1 认清自我,做好定位 当代毕业生一定要有自我认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于父母、同学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他们在踏上找工作之途后,很容易陷入这样的状态:前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中期,找工作碰壁后丧失信心,开始降低期望;后期,乱了阵脚,失去方向。认清自我,做好定位,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情。 4.1.2 扎实专业知识,加强社会实践 据调查,会计专业受人瞩目是因为其强大的应用性,因而无论何时何地,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历都将成为找到一份好工作的阶梯。会计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对毕业生来说,步入社会仍需学习,具体体现在:阅读财会方面的报刊、浏览经济方面的论坛、参加会计专业类的交流会等。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鹤立鸡群。 4.1.3 考取专业技能证书,增加就业筹码 职业技能证书是会计专业的敲门砖。随着我国人才市场逐步规范,很多岗位都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进行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增加了获取工作的机会。这些证书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职称、高级会计职称等。不论是处于什么阶段的会计毕业生,都应该居安思危,勇于超越自我,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努力向注册会计师看齐,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 4.1.4 提升自我综合素质 独立学院的会计毕业生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查询更满意就业信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拓展自己的眼界。如今社会各界都偏爱复合型人才,所以,如果能够多涉猎一些与自身岗位相关的知识,不仅能让自己在工作中如鱼得水,更能让领导和同事刮目相看。 4.1.5 多方向选择岗位,注重提升空间 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许多会计毕业生初入职场时,被安排做出纳工作,出纳虽处于基层岗位,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将来可选择的职位涉及成本类、税务类、主管类等。同样,会计毕业生不能着眼于现在的工作职位,应多方向拓展,可涉猎证券、银行等,无不更好地发展自己。 4.2 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方面 4.2.1 加强学校品牌建设,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 独立学院的建校历史不长,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认识和了解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要达到完全被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还需要再努力。所以,学校应增加其与社会的接触和交流,强化学校的品牌建设,利用媒体效应,及时宣传学校在教学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亮点,有助于社会及时了解独立学院,同时也让独立学院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4.2.2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很多用人单位反映,独立学院会计毕业生能力不足,实际上是指实践教学偏少,而会计专业是个与实际紧密联合的专业,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应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多次指导学生课程设计,业务处理应真实模仿各个行业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切合实际。强化专业课程的学习,主动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注重手工与电算化能力,通过合理的会计实验培训,让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 4.2.3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 要创建严格的教育监控体系,打造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增加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收集、就业政策咨询等一系列课程,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同时,应加强独立学院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经常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获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建立贯穿整个大学生生涯的系统化就业指导体系。 5 结 论 尽管独立学院会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强大的就业压力,但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只增不减,通过对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就业现状和原因进行探析,提出对策,能较好地促进独立学院会计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共同进步。 会计专业就业论文: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意识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尤其对财务方面工作的人才需求也变得尤为的重视。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虽然会计专业是一个热门的专业,但是目前的就业形式比较严峻,因此大学生应该明确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意识分析。本文主要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和社会意识的分析以及应对的策略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会计专业大学生 就业 社会意识分析 目前我国社会的各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都在逐渐演变和发展中,因此大学生必须抓住社会转型期的机遇和适应社会变革的挑战。对于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更要了解社会的精神层次方面和社会意识存在的特点和程度,发挥自己的特点,来让自己在严峻的社会形势下突出自己的优势,把握好就业机会。 1 对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的简要分析 现在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各个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急需要财务处理技能熟练,可以进行财务管理和策划的会计人才。因此,对于会计专业大学生,正好符合了企业这方面的需求。正是由于这种缘故,各大高校相继出现了会计专业,这为想有一份稳定工作的人员提供了更好选择。现在除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业余非会计专业自主通过考试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也有很多,从而加大了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目前,我国对会计专业的需求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对于高端会计人才需求方面才是各个单位的急需的,而对于简单的出纳会计基本是饱和的状态。因此,会计专业大学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目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会计专业的就业前景就是高就业兼具高失业并存的现象。但是就现在的情况看来,对大学生的各个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会计的就业还是比较看好的。因此,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明白现在的就业形式还是比较严峻,如果不提升自己,很可能就成了会计专业中高失业人群。 2 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意识分析 2.1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过于严格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样的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能给企业带来高效益。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求要有高的学历,并且最好毕业生来到单位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给企业带来效益。现在的企业在招收人才时,会根据学历来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认为高学历就是高能力,这样虽然看起来公司的员工的学历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实际的工作能力就不一定能如所愿了。一些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可能招聘的不是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去从事会计工作,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个学生的高学历,而对于真正有会计能力的大学生不能获得这份会计工作。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人力资源造成了浪费,无形中加大了人工成本。目前部分用人单位只根据获得的证书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被录用,因此在这种大形势的驱动下,学生会把精力放在考驾驶证、秘书证、公关员证、计算机等级证这些和自己专业没有关系的证上,就没有考虑是否和自己的专业相符合,这种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现在有的单位需要社会实践经历,但是应届生的工作经验是不容易获得的。基于用人单位的要求,就必须既要学习好课堂上的会计知识,又要在学校安排的实验课上,好好练习会计的实战演练。在假期或业余时间比较多时,也可以自主的进行会计方面的实习,这样才能保证让自己适应用人单位对会计大学生的要求。 2.2 对女性求职者的的歧视 在传统的观念中,一般都会认为男人的工作能力比女人强。这样就会导致女生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产生了性别的歧视,从而导致工作非常难找的现象。在会计女生的就业上,用人单位一般会考虑到女性有生理上的劣势,比如工作承受力和体力支持没有男性好,同时女性会面临每个月的生理周期和关于产假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下,女生的就业就变得更加困难了。正是由于这种考虑,既要给女性员工安排很长的生育假期又要给她保留职位,同时在这段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还要发放工资和福利给女性员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人工成本。这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非常不被看好的一个选择。现在的大学中,学习会计的大学生中,男女比例失调,一个专业中绝大多数全是女生,只有极少的男生的存在。这种现象就导致了用人单位在性别歧视的趋势下去抢那些男生。这对于那些女性的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不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那么就业就变得很困难。 2.3 大学生普遍没有创业的想法 现在会计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想到的就是找工作,并没有多少人想要开立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方面的创业的思考。根据传统的观点看来,学习一项技能,就去找相关对口的工作来从事。但是社会的形势在变,现在我国是非常鼓励创业的,尤其是在就业情形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虽然社会是鼓励创业的,但是我国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还不是很成熟。如果想要创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的资金比较高,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无力负担的,而一些金融机构也不会给予这笔巨大的贷款,从而让会计专业大学的创业变得更加困难。在近几年的社会的意识的不断变革之后,对公司的注册资金的降低和可以进行小额的贷款,这些优惠政策都给大学生毕业创业提高的机遇。在大学生的创业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冒险和探索的精神,更给自己一个展现实力的机会。对于大多数学生潜意识里,都是创业的风险性比较大,而找一份工作则相对安定许多,其承受的压力和风险也降低了不少。但是创业的好处还是很多的,所以高校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冒险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和实践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学会创业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同时是给社会减轻了就业压力。 3 对目前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社会意识的应对方法 3.1 利用在校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 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对于会计专业的大学生的要求也一样会提高。那么高校在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就必须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会计不是一个只靠理论知识就可以很好的进行工作的,必须要通过实践的训练,加强操作性。但是我们知道,每个企业的有些财务信息和数据是需要保密的,不能对外泄露,因此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想要进入企业接触到内部账务信息和进行实战就会比较难。为了弥补这个缺憾,高校可以在校建立可以给学生进行会计实训的电算化实验室和手工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学习到更多的会计知识和能力。因此,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利用好学校里的实践机会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于会计实验课上老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的经济业务提出的问题,要学会积极主动的运动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业务。通过学生自主的思考,就能让自己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能力。有时,高校也会组织去会计事务所和企业进行参观实践,大学生们更要利用好机会,与会计专业人士交流心得体会和咨询问题,同样还还可以锻炼人的交往能力。 3.2 加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意识的形势,就要求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如此多的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中,如何才能突出自己的优势,比别人要优秀,就要求大学生能够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社会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发展,会计专业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多方位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加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是应对就业压力的一种措施。 4 结语 现在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越来也多,社会的意识形态又如此多变且竞争激烈,这就要求大学生更要明确现在的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意识分析。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锻炼自己的会计实战能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为自己做好工作前的准备,这样才能作为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 会计专业就业论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模式研究 摘 要:本论文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为切入点,深入企业和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就业现状,并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从中找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提出构建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的新模式,这将会对会计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近几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与需求失衡现象严重,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根据权威数据公司的调查,该专业位列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应届高考生志愿填报十大热门专业。会计专业往往最后经常实际人数比招生计划多一倍。甚至有的学校每年会计专业报志愿人数超过千人,一个年级有20个会计专业班级让人惊叹。一方面,高等院校设置会计类专业的学校较多,招生规模大,但很少有用人单位需要大批量的会计人才,这就造成会计专业供需失衡;另一方面,我国会计供求存在高级会计人才紧缺与初级会计人才泛滥的矛盾,大部分毕业生只能胜任低端的基础工作,造成高端领域供不应求,而低端岗位却又供过于求。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就业的影响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会计教育目标决定培养会计人才的类型和培养方向,并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把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会计业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定位和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定位过低,定位过窄,缺乏前瞻性。(2)会计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创新。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仍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本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也只是中职或本科课程模式的改版,没有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而是采用传统的按学科体系要求设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学识不如本科,适应性差,后劲不足;技能不如中专,岗位针对性差;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3)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够。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人才质量的高低。企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并具有较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而并非单一的只具备会计技能知识的人才。根据对各大招聘网站近期的对会计岗位需求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越是大型高薪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高、越细致,包括学位、专业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财务软件使用能力、沟通能力,实习经验、班干部经历及在校成绩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实际上一些高职院校不能完全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去培养人才,导致毕业生文化素质欠佳,缺乏人文精神,进而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不够。 三、建立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的新模式 (1)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专业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从事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报表编制和软件应用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动手能力强,具备会计职业操守、德才兼备的会计专业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一定要面向中小企业。第二,突出岗位教学,体现高职的特色。按照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针对岗位和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第三,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是成为一个初级会计专业职业技术人员。(2)开展各类选修课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必修课程关注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是,必修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升自身竞争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提高应变能力。随着会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相应的账务处理难度的增加,信息环境下的会计人员不能再仅仅是死记硬背准则和制度,而是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变通能力。在工作中要审时度势,打破常规,灵活机动,适应变化,应对变化。所以任课教师要在课堂上突出培养学生思考、学习、分析、灵活应变的能力,要通过工作实践提升学生自身的交际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专业就业论文:浅析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及解决路径 摘 要: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历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就业市场中会计岗位一直是需求量较大的工作岗位。近年来,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却逐渐陷入困境,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难现象逐渐普遍起来。针对这种矛盾现象,本文对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起因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路径。 关键词:会计专业;就业难;专业培养;职业规划 中国经济在经过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换挡期,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是各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各行业都有需求的会计人才。作为就业市场上大量需求的岗位,会计岗位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热情却逐渐在下降。相较于往年的同期,完全可以判断出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正逐渐面临困境。一面是会计人才需求热情不减,一面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临困境,这对矛盾的背后是会计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即会计专业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出现这种情况还需要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说起。 一、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起因 1.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动手能力差 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难主要源于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不能胜任企业对于会计岗位的要求,这与会计专业学生在学校生涯中没有清晰地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大关联。大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解不到位,认为会计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对于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上升空间了解不足,从而没能在学校中为自己定制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没有职业规划指引的会计专业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的学习没有目的性,埋头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将来职业技能针对性的训练。这主要表现在,会计专业学生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缺乏实习经历,对手工记账、电算化等了解模糊不清。 2.会计专业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培养模式落后 由于设置会计专业对于学校硬件设施的要求不高,各层次的学校纷纷设置会计专业,过度招生,这就造成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学校专业培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接受培养的专业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高低。设置会计专业的高校培养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导致了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高低不等。此外,由于中国经济由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严峻,管理会计愈来愈成为今后会计发展的重点。但是由于高校培养模式历来注重财务会计,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较低,这样使得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3.高校扩招,会计专业学生数量非理性增长 由于会计专业属于文科专业,其自身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会计专业对于学校硬件要求不高。另外,会计专业就业率较高,会计专业生源众多,这使得众多高校过度设置会计专业,原有专业过度招生。高校扩招,会计专业学生数量非理性增长,这直接导致毕业季就业市场上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规模扩大。由于供求关系的逐渐逆转,企业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热情必然大打折扣。此外,会计专业学生数量的非理性增长也给高校对于会计专业的培养造成巨大压力,进而导致高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水平下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二、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路径 1.会计专业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清晰的职业规划能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努力的方向指引,使得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中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定制清晰地职业规划需要会计专业学生加深对于会计专业的理解。会计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交流工具获取会计专业相关的信息,抑或通过经验交流分享等方式,不断加深对于会计专业的理解,了解会计专业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中找到自身真正感兴趣的专业领域,以此为起点,制定自身的发展规划。此外,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在履行自己的生涯规划时,尤其关注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应充分利用课堂的实验机以及寒暑假的实习机会,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改进会计专业培养模式,提升会计专业培养水平 设置会计专业的高校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改进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升本校会计专业的培养水平。首先,高校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可以为教师创造机会接触实践,提升教师对于会计专业发展现状的敏感性,提高会计专业教师对于会计专业技能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引导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其次,高校需要合理调整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升管理会计以及实践能力在会计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科学引导会计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方向,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适应性。此外,高校可以针对性的引进高素质专业教师,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的培养水平。 3.规范高校会计专业设置,控制高校不合理招生数量 保证人才市场会计人才的供应,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人才是高校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重要目标。但部分高校不从自身培养水平出发,盲目开设会计专业。部分高校在会计专业原有招生基础上盲目扩招,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数量非理性增长,进而导致会计专业学生面临就业困境。这些行为需要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合理规范。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注重质量的提高,而不是数量的增长。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应对高校会计专业的设置与招生需要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批,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就业情况等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定,有效控制高校不负责任的招生行为,改善国内会计专业的培养环境。 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会计人才的供应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稳定。破解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困境,解决会计人才需求与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矛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努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改进高校专业培养机制,规范高校会计专业设置,为社会培养适应市场变化,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 (作者单位:保定市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会计专业就业论文:创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摘 要:本文从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下出发,分析了学生就业能力低下的五大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突破口,即创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详细地阐述了双主体办学模式新校企合作模式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根据对我校2006-2011届的473位会计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就业面广,岗位分散,专业对口率低,85%的学生就业于其他岗位,只有15%的学生担任出纳员、记账员、收银员等专业对口岗位。由此,我们深思什么原因造成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下。究其原因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低下,导致就业对口率不高。故全面提升中职会计专业的就业能力已成为我校会计专业建设的重点。 一、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低下原因分析 1、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对专业兴趣不大。 很多学生在选择就读中职学校专业时,并不是喜欢会计专业才选择报读,而是家长要求,或者跟风。我们的学生都是十五六岁的年纪,还未形成不具有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知自己优劣势,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喜欢跟风,别人上课不认真学,他也不认真学。 2、会计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交通不方便,学校教学设施硬件不完善,导致近年来招生难,会计专业学生入学成绩不高,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而会计专业课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够勤奋,上课缺乏自制力,注意力不集中,会计知识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又不愿意钻研学习,导致不能够较好地掌握会计理论知识。 3、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太理论化,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 学生在校学习理论课偏多,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模拟实训如会计模拟实训、点钞技能、小键盘输入训练,没有与企业实际接轨,学生练习时缺乏针对性。在校期间无法与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有实战体验的机会。造成学生上岗有差距,不能做到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 4、师资都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教学方式方法传统 大部分老师都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会计教学工作,没有企业实践工作,导致教学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没有运用互联网+的技术采用科学的启发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难以发挥,学习效果不好,就业竞争力不强。 5、校企合作效果不明显 我们试图通过校企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就业力。但企业积极性不高,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又比较特殊,虽然与一些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但作用发挥不大。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如邀请专家来校讲座,派学生去合作企业参观财务科等。没有针对性。这些形式虽说企业有参与,但学生参与性不强,体验感不强。 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具体探索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在不断探索创新校企合作之路。试图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就业力。经过我们多年的探索,我们发现即四段螺旋式下的双主体办学模式对提升学生就业力有一定的帮助。 1、寻找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为了增强企业实践环节,我们积极寻求合适的校企合作单位。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了温州鑫瑞会计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具有多种经营业务,如:记账、工商注册、税务、会计培训等。这比较符合我们对会计合作企业的要求。而该公司董事长是我校毕业生。她的理念是想培养更多会计专业人才服务于温州经济建设。校企双方经过商讨确定了双主体办学模式。即我们的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未来的员工,企业全程参与对学生的培养。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校企双方共同商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确定“课堂联通职场,实训联通岗位,实习联通就业”的三联通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缩短学习和就业的距离。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招生计划,班级冠名招生,即“鑫瑞会计班”。学生前2年在校学习,在校学习期间,校企双方均配备专人参与管理。成立由校企双方和家长代表组成的班级管理委员会,对该班进行管理,双方各派专人负责管理。第三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实践专家亲自全程指导学生实训,正实现师徒结对实习。三年经过企业考核,大部分学生成为鑫瑞公司的员工。 3、构建四段螺旋式工学结合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校企共同培养,具体企业实践实训时间、内容安排如下: (1)职业认知周。高一年级安排一至两周时间,组织学生到温州鑫瑞会计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岗位认知,明确企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规划职业生涯,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同时让学生了解鑫瑞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主营业务、企业对员工的管理要求和员工培训发展规划等内容。让学生知道,自己未来的就业岗位要求等。 (2)学徒见习期。高二年级安排每个学期安排1个月时间,组织学生到温州鑫瑞会计服务有限公司拜师学艺,向公司一线会计人员、工作人员学习实战技术技能。 (3)顶岗实习期。高三一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入项目工作组,轮岗实习,适应岗位,熟练掌握工作流程。签订就业合同:通过对学生的考核,公司择优录取员工。 3、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共享教学资源 校企共同制定三年的课程体系。该班级的课程与其他班级都是不一样的。从学生就业考虑,开设初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比如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参加考试,在毕业之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用课程开设。如出纳实务操作、网上抄报税全流程、增值税发票系统、工商企业设立等。这些课程都是校企双方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鑫瑞会计班学生量身订做的课程。这些课程在鑫瑞网校上全部有视频资源、也就是微课程,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如果还没掌握,课后可以上网校再次学习和巩固。同时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一起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如企业创办流程、小微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真账实训等。 4、双师资共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校期间,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会定期来校授课,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采取师生讨论分析的互动形式为主,着重于案例教学、合作学习,信息化教学,实现做中学,乐中学,学中做。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求知。另一方面,教师多与社会上的会计同行交流学习,多参加培训,把最新的会计法规和收集到的实践案例带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经常交流,共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要我们校企双方职校共同努力,不断提高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我们的中职生才会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会计专业就业论文:会计专业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就业 会计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传统的理论主导型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用实践教学弥补会计理论教学环节的不足。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来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要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现在的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却轻视实践;重视书本却轻视实务;重视课堂教学却轻视实验教学的“三重三轻”现象。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多层次的会计实践教学活动,才能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重视实验教学在会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这种传统的呆板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会计教学实际的需要。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会计人才和学生的就业竞争情况。实践教学是对传统会计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与理财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会计教学方法。我们的的会计教育,应当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以适应未来日趋复杂的会计工作需要;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当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为企业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要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联系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实际分析,为将来从事企业会计工作做好铺垫。 二、以就业为导向促进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1. 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就业导向。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新兴产业的话,那么其最大的产品便是学生,该产业的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资源。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应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就业情况,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采用一定的实践教学手段,使授课变为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事件,进行真实的核算、决策、咨询,而教师在其中起到一种中介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将会变成一种主动的自发的要求,而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2. 改革教学方法及课程体系,重视就业导向。 教师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建立“基础+模块”的高弹性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择业需要,使专业课程设置不再单纯地追求某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取而代之的是更强调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科本身的完整性,而不再过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分专业化所带来的缺陷。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的需求,选择专业模块的内容进行组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跳出学科课程体系,从提高素质和加强应用的角度选择教材的内容,满足专业岗位需要。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及所面临的问题,及时和科学地设置市场需求的专业及课程,本着“广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原则,合理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并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使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后能马上适应社会,适应专业岗位的需要。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及择业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 创造逼真教学环境,促使就业逐步提高。 会计是一门技能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因而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长期以来,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对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性、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在会计实践环节的设置上缺乏连续性、科学性。要缓解会计专业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应加强会计实践教学,更好地促进和提高会计理论教学水平,建立模拟教学资料库、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实训基地,实现理论知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目标。使学生在校学习如同在企业的财会部门一样增强学习兴趣,将学习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参加社会实训,使学生在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实习过程中,能全方位提升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使其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接触新鲜有趣的事物,并发现、弥补自己知识上的欠缺,提升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识,为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事件进行真实的核算,决策,咨询。通过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环境和活动,让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以及与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的目的,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会计专业教学要瞄准市场,重视就业,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会计专业就业论文:当前会计人才供求矛盾下的会计专业就业难之探析 摘要:当前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量比较大,但是会计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文章通过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揭示了会计就业难的实质是人才结构性矛盾的体现,并还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供求矛盾;就业 会计专业是我国高校的一个传统专业,也是学生较多的专业之一,每年大量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就业,他们能否顺利就业是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从近年来会计人才需求情况来看,由于各行各业、各种单位几乎都需要会计人员,所以会计人才需求量是比较大的。当前各大网站招聘信息显示,财务会计类岗位招聘数量一直位于招聘岗位的前列。根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15年春季全国需求最旺盛的十个职业中,财务会计类人才位于人才需求榜第四位。社会对会计人员需求这么大,是不是意味着会计类毕业生的择业空间非常大呢?事实并不是这样,当前的情况是,今年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中相当一部分的2015届毕业生还未找到工作意向。一方面人才需求量大,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困难,人才供求的矛盾似乎让人看不懂,但仔细分析,就不难找出原因。 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有数量的原因,也有质量的原因,还有思想观念的原因。 一、数量的原因 (一)大量高校盲目设立会计类专业。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校开始进入“扩招”模式,这种“扩招”有利于提高高考升学率,满足大量学生上大学愿望,并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扩招”的弊端也很明显,各高校为了争夺生源,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十几年下来,会计类的招生数量也以惊人的速度不断上升;另外,高校“扩招”不仅体现在会计类学生招生数量的增加上,也体现在开设会计类专业的高校数量的增加上,由于会计类专业不需要大量的设备投资,因此专业设立相对容易,从而很多高校纷纷开设此类专业,甚至部分一直都没有财经类专业的纯农业、师范、理工类院校也要分一杯羹,加入开设会计专业的行列当中,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导致的结果是开设会计类专业的高校激剧增多,每年会计类专业毕业生的数量自然也居高不下。 (二)非会计类专业的人员进入本专业。因为会计类专业门槛较低,就业机会比较多,所以不少非会计类专业的人员也进入了这个行业,由于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报考要求比较低,非专业人员一般会报名会计培训班,经过短暂学习培训后考过会计从业资格证,就可以找工作了。社会人员大量走捷径,一方面造成各种财务类的培训班火爆,一方面也给会计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极大冲击。 二、质量的原因 (一)会计类岗位对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会计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技术,企事业单位招聘的会计都要有动手能力,比如:能手工做账;能操作会计软件;能申报纳税;能办理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业务;等等。然而,不少会计类毕业生不具备这个能力,因为很多高校只是简单开设会计专业,实训课设备和实训课师资达不到专业培养要求;有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观念上没有转变过来,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结果只能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二)会计毕业生工作经验缺乏。很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会计时会特别注明:要求有工作经验×年,这个规定也是毕业生的拦路虎。要求毕业生有工作经验是不是太苛刻了?从企业角度来看,招聘的会计人员如果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那么在工作中不需要培训,企业可以节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企业的要求也无可厚非。会计类应届毕业生怎么获得工作经验呢?毕业前的实习是他们最好的机会。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学习不了什么工作经验,因为财务是企业较核心的部门,处于保密考虑,实习单位一般不会让实习生接触到本单位的真正的财务数据,所以实习生的实习很多只限于了解一下财务的皮毛,谈不上获得工作经验。 三、思想观念的原因 (一)在就业方向上,一部分毕业生没有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方向。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填报专业不正确,没有从自己的理想、兴趣出发,只是盲目跟风;有的则是家长不管孩子的思想直接干预专业的选择和填报,结果学生进入大学后根本提不起来对会计专业的兴趣,不好好学习,宝贵的大学时间白白浪费了,毕业后不想从事会计工作又没有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果陷入两难境地。二是不少高校缺乏真正有效的就业指导。这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只讲讲理论知识,没有切实从大学生就业方向上以及如何有针对性的就业上做真正的有效的指导。 (二)会计类毕业生就业思想观念落后。很多毕业生没能正确认识自己,总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天之骄子”,所以在就业时追求工资高、工作体面、工作轻松的工作岗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国有企业、外企是他们择业的重点,然而福利待遇好的单位企业毕竟数量少,能提供的会计岗位有限。民营企业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力军,但民企无论在生存发展空间上,还是在所提供的薪资福利水平上,都无法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企相比,很多毕业生又不愿进入民企就业,导致就业难。 (三)大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是 90 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在家人呵护下成长,他们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自己独立性较差。在就业上,部分毕业生自己不努力,总是指望家长通过关系网找工作,然而不是所有家长都能给孩子找到工作,有的毕业生对家人帮助找的工作不满意而又不愿就业,在家“啃老”。 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前行,企事业单位需求的会计人才要么是知识扎实、经验丰富、会管理的中高级会计人才,要么是踏实肯干、动手能力较强、能处理单位账务的实用性会计人才,因此这两种人才需求量大,而当前会计专业生人数庞大,但不是绝大部分都能达到要求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是,当前会计人才供求矛盾是一种结构性矛盾,会计专业就业难的问题实质是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归根结底源于高校会计专业设置、会计人才培养、会计专业毕业生自身的能力以及就业观念与现实的会计人才需求相脱节。 解决会计专业就业难的建议: 1、高校应合理设置会计专业。高校经过十几年的扩招,招生规模已经足够大,2015年毕业生达到700多万,就业形势严峻,对于这种局面,各高校在设置会计专业时应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进行可行性论证,合理开设会计专业,合理确定招生人数,避免“会计满大街都是”的局面出现。国家应通过就业率等指标加大对高校专业的考核,高校就业率低的专业应警告或取消。 2、会计人才培养上应以就业为导向。大部分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应以建设“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注重会计实训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在会计课程中的比重,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高校还应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在实践、实习等方面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特别是在实习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财务处理过程,如此毕业生在毕业时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另外,高校还应鼓励和督促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会计从业资格等证书,毕竟会计从业是有门槛的,毕业时双证书(毕业证、职业证书)会提高会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会计毕业生应转变就业思想观念。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应在学校及教师的指导下做科学的职业规划,如果对会计不感兴趣可以申请转入其他专业;如果选择了会计专业,就应坚持走下去,在校期间学好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由于会计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业务能力的提高需要时间,因此毕业生在就业时,思想上不可好高骛远,不可存在依赖性,应树立的观念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和岗位,踏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当前的中国,经济不断改革深化,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现,国家鼓励创业、创新,整个社会创业潮开始萌发,会计毕业生不仅要转变就业思想,还应创新就业思想,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活力、有创造力的一群人,在毕业时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大胆创业,这样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解决其他人的就业问题,整个国家也会因创业而蓬勃发展。 会计就业难反映了中国人才结构性矛盾的现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积极面对,共同努力,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使会计人才的供和求趋向一致,最终实现“天生我材必有用”和“天下英才归我用”的良好的会计人才供求局面。(作者单位:郑州财经学院会计系) 会计专业就业论文:“就业导向,实践重点”视域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 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重点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探索了“就业导向,实践重点”视域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就业导向;实践;培养模式 1 构建“岗位主导、能力本位、学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技能性的特点,围绕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学生职业能力掌握为核心,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导,在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岗位主导、能力本位、学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1 岗位主导 以行业需求调研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对会计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制定会计岗位课程标准,开展岗位模块教学,并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开展跟岗实践,培养学生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综合技能。 1.2 能力本位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学生形成以会计岗位能力为核心,基本素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为支撑的综合岗位能力体系,其中会计岗位能力主要包含会计基本操作能力、财务会计核算能力、财务报表编制能力、成本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申报与税务核算能力、出纳实务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等,见表1。 1.3 学做结合 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环境开展手工岗位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沙盘演练实习、财务咨询公司的真账演练、暑期拜师跟岗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实现做中教,做中学,拉近课堂与工作岗位的距离,实现校与企、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会计主要岗位及其核心能力分解 会计专业主要岗位能力,以期待对职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职业标准、教学过程、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的有效对接融合有一定借鉴意义。会计主要岗位及其核心能力分解如表1所示。 3 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及实训基地建设 3.1 “三模块三融合”课程体系 按照岗位能力要求,对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分析,制订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三模块三融合”的课程体系,以真实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形成学习情境,培养岗位能力。通过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就业适应性。“三模块”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三融合”是指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课程教学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教学与跟岗实践相融合。 3.2 “学做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通过“学做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岗位教学研究,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岗位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实施“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和“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强化校内实训环境建设,为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提供良好的平台。 3.3 “多主体多形式”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行业、企业、教师、班级、学生都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二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引入考查、实践操作、项目测评、调查报告、口试、竞赛、资格认证、岗位鉴定、毕业生跟踪回访等多种考核方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3.4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①实训室建设。在现有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建成财税一体化多功能模拟实训中心、ERP沙盘模拟实训室、审计模拟实训室,进一步改善教学实训环境。引进一家财务咨询公司为学生搭建真账演练、顶岗实习的平台,开展记账、税务、财务咨询等业务,学生可随时在校内参与“全真”会计实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②完善实训管理制度。结合新建的会计实训中心(室)的管理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使用及与维护管理制度》、《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社会共享使用管理办法》,规范实训基地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实训基地服务专业教学的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关于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探讨 摘要: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确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影响了财政“节流”任务的完成和部门预算制度的实施,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和管理模式的内部控制规范框架。 关键词: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探讨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许多企业花巨资设计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美国COSO委员会的具有革命性的研究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目前国际有关内部控制的权威和前沿理论,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五个要素。COSO报告设计的内部控制框架能够达到防止会计信息虚假、保证资产安全和控制风险的目的,对于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经济业务比较简单,对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还相对滞后,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构建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和管理模式的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控意识相对薄弱,特别是领导层的内控意识淡薄。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①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有些单位的领导没有完全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内控意识,而且缺乏对内控知识的了解,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还有的领导错误地认为建立好了规章制度就是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其他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把内部控制与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划等号。②对财务与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财务与会计的基本功能是核算与控制(或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的负责人仅仅把财会部门当成一个付钱的部门,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乃至业务管理活动。③对经费支出缺乏基本的控制意识。调查中有一家单位,目前定期要支付一笔租赁费,经查询得知,该房产早已拆毁,根本不存在什么租赁费,但该项费用还是定期被支付出去,虽说金额不大,但竟然无人过问此事。更多的单位目前尚未为各项经费支出建立明确、合理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对不少经费支出(比如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采用实报实销制度,致使财务监督与控制流于形式,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要实施报销。 2.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财务管理制度很不健全。有效的管理控制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包括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但从调查情况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较薄弱,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主要表现在:①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有的单位会计人员对于其所处岗位的职责内容不详,还有的单位本身就没有岗位职责说明。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迄今还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而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谁也说不清应该怎么做,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虽有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但很不完整。更多的单位内部财务制度陈旧,且相互之间不相协调配套。③印鉴保管上的漏洞较多。应该说这是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重大疏漏。有的单位将财务章和法人章交由财务部门负责人,还有的单位将支票、财务章和法人章同时由出纳一人保管。 3.会计核算不规范,资产家底不清。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有健全的会计记录系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少单位的会计核算不规范。主要表现在:①原始凭证管理不规范。有些单位对原始凭证审核粗糙,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如有的发票内容笼统,甚至没有售货单位盖章;手续不严密,购买实物的凭证只有领导签批,没有验收人签字,而且有的领导签字过于随意;一些单位甚至自制原始凭证,格式和内容都不规范。②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存在账外资产。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上有但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而实际使用着的某些固定资产却尚未作价入账,形成账外资产。 4.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够完善,业务流程不尽合理。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体系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其合理、有效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实现控制的目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单位内部财务与会计控制方法体系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①岗位设置问题较多,不合理兼岗现象较为普遍。关键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内部牵制制度的精髓。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关键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基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等原因,许多单位都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合法合理分离。比如,有些单位出纳兼任记账,有的单位出纳兼任档案保管,有些单位记账兼任复核等等。②授权审批的金额界限不明,授权审批制度有待改进。从调查情况看,许多单位都是长期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这虽与单位规模较小的特征相适应,但有可能影响财务控制的实际效果,并使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③流程控制体系很不完善。有些单位为工程项目购买的设备,在既无合同也无发票的情况下就一并支付入账,工程完工之后也迟迟未能转为固定资产;有些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缺乏事前控制的程序,很多单位费用开支实行的都是事后“实报实销”的制度。 5.财产盘点制度未能有效执行,账外资产时有发生。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 6.监督体制不协调,不到位。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主要是财政、审计部门。但这两个部门很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了有效内部控制制度和其执行力进行切合实际的检查。财政和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被检查单位的资金运用的合法性进行检查。缺乏外部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失去了约束机制。对于内部监督而言,简而言之就是行政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很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成了摆设,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还有些单位索性直接不设置审计机构,造成内部监督缺位。在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审计机构领导和人员均是单位领导直接任命,其隶属关系、个人利益必然受到单位领导制约,这样势必造成内部监督机制效力减弱,内部控制作用就很难发挥。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实施相关措施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动态过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良好地行使职能和实现单位发展目标。 1.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内部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业务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守法、诚信的基础上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2.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是服务社会和民众,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应该能够有效地促进单位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3.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完整。健全的内部控制,应当为国家资产安全完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4.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内部控制应保证对内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利于维护单位形象,提升单位诚信度及公信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能够为单位领导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人预测决策提供正确的参考依据。 三、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1.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目前,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明确指出其适用范围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但实际上是针对企业制定的。由于没有考虑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也没有体现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和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诸如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直接支付等,实际上对行政单位的适用性是比较差的。鉴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状况,财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制定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特点的规章制度,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并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 2.加强组织控制。①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但要真正确立起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还必须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一些相关领导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学习。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内部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②)提高人员素质,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强化法定责任。通过培训,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进一步掌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负责人的法定责任。在有关法律中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负责人在内控制度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 3.加强预算控制。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功能作用。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首先是要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要力争将各部门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其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加大责任预算体系力度。最后要建立预算编制质量和项目考核机制,严格进行预算考核。 4.加强会计控制。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因此,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为财政“节流”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必须重视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强化会计工作,首先完善会计控制制度,确保内控方式、技术、手段等有章可循;其次,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确保各岗位责权明确,相互制衡;然后,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确保财务人员正确行使责权;最后,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严格的核对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有效。 5.加强审计监督。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作用,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财政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门,审计部门是重要的保证体系,因此,在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财政和审计部门应当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与指导,并拨出专项经费,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审计监督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审前调查:行政事业单位机构众多,人员编制复杂,应通过审前调查了解单位的各项相关情况,以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审中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过程中,通过召开定点会议、现场观察、交流询问等方式,深入了解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情况等,掌握审计重点;收费环节: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机存在的问题搅动,在审计监督中应认真查阅文件、收费许可证、收费票据和票据存根等资料,审查其收费的合法性;延伸审计: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设有二、三级预算单位或其他经济实体,在审计中要与审计二、三级预算单位或其他经济实体相结合。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对于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强化管理和防范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采取引入外部审计及财政监督体制、提高相关人员素质等一系列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根据单位业务实际,采取有效的执行方法和监督体系,以全面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研究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大力推动内部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有效执行,内部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一些单位仍存在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和资金失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有效发挥。为此,本文从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建设的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现实意义、客观条件和应达到的目标、遵循的原则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作了深入思考。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现状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或组织为改善自身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而建立的一套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或职责分工制度。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注重制度建设并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着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内部监督制约,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较好地保障了单位内部规范运行。一是工作运行规则基本建立。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按照规范、协调的原则,以编制职能为基础,对日常工作事项的职责划分、人员设置等予以明确,较好地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二是权力行使基本规范。对行政相对人的审核审批事项的行使依据、办事指南能够主动公开,主动接受外部监督。三是内部管理制度比较全面。行政事业单位基本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自上而下对部门内部管理中涉及资金分配、国有资产管理和人事队伍建设等事项出台一系列的制度规定,从制度层面防范内控风险。但从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着制度规定不够细致完善、资金分配权力过于集中、行政管理自由裁量权设置不够科学、内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主要表现在控制环境不够优化、内控制度不够完备和内控监督比较薄弱等方面。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现实意义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既是行政事业单位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客观需要,也是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防范腐败及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内部控制的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机制也是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有效的内部约束,促进行政执法程序更加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更加文明,行政执法效果更加显著。有利于解决当前行政决策过于简化、协调性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保障重大行政决策科学性和持续性。二是通过落实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及时监督和约束权力,改善内部监督软弱无力的局面,以内部制度保证有效监督,防止权力被滥用。有利于促使权力和责任保持均衡,防范有权无责或权责不符,形成权力运行过错的责任追究机制。三是有利于营造协调合作的工作环境,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科学实用并有效落实,是激发干部职工归属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并形成以制度管人、平等竞争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目标 内部控制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从而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深化内部控制理念,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完整、持续有效,并针对产生的风险和问题进行自我识别、自我完善,最终实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一是内控理念深入人心。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不但充分认清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主动接受和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并自觉融入到内部控制之中,而且时时处处以各项内控制度对其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二是内控制度全面协调。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分配内部机构职责权限,将权力与责任落实到各内部机构,并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另一方面,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细化各内设机构之间的权力与义务,促进各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机构内部的高效运转。三是内部控制持续有效。突出内控制度体系的科学性、稳定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实现内控制度的稳定有效。同时,强调组织在内部控制中的主体作用,淡化个人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实现内控执行的持续性。四是内控监督有效运行。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监督权力与职责,定期针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根据监督发现的制度缺陷或执行不力,对现行内控体系进行研究评估,提出针对性强的改进和完善措施,促进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自我完善。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原则 从实践情况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在程序控制,都应遵循依法管理、系统控制的要求,综合考虑成本节约与权责对等因素,确保内部控制既科学合理又适用可行。一是依法管理原则。重点依法合理授权,并根据权责不同依法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控制制度的合法性;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任何约束、控制行为均不得以牺牲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利益为代价;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能以内部控制为理由人为增加其工作成本,耗费其工作精力。二是系统控制原则。既要涉及对行政执法行为的事前计划、事中约束和事后监督,又要覆盖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权力职责,并促使内部控制在环节和事项上发挥作用,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三是适用可行原则。内部控制水平应当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规模、职责权限和控制风险等要素相适应。四是均衡配套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组织结构、权力职责、业务流程制定内部控制体系,针对部门内部各主体的权力和职责的特点,赋予相应的内部控制权限与义务,达到内部控制权利义务的均衡,形成内部控制与权力运行机制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五是成本节约原则。应充分考虑投入的人力资源、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防止为追求内部控制目标而耗费过多资源,违背管理理念和内部控制的目的。 五、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措施 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应突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特点,围绕单位中心工作进行系统设计、统筹推进,切实将其融入组织管理之中,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规范、高效运转,促进行政权力的合法、合理行使。当前,应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把内部控制建设紧贴单位中心工作科学设计,涵盖行政事业单位职责和权限的各个方面,实现全面监督和控制,最大限度发挥内部控制积极效应,促进中心工作科学发展。二是把内部控制宣传纳入单位文化范畴统筹推进,融入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文化建设之中,成为组织文化的重要部分,以此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潜力与热情,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三是把内部控制落实作为风险防控措施合力推进,重点将内部控制落实为日常工作的标准和规则,实现对日常工作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以此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防范执法风险的主要手段。四是把内部控制体系纳入法规系列保障贯彻落实。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应以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管理规范为主要形式予以确定,以保证其长期、稳定及连贯执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科学管理、自我评价及自我完善的优点。五是把内部控制成效纳入考评体系保障动态完善。加强对内控实施情况的考核和评价,发挥其管理职能和防控作用,自动发现问题与不足并及时进行自我修复、自我完善,促进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如何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摘要:一直以来,行政事业单位是缺少内部自我控制规范的,如是就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执行,然而近期财政部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最新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将进一步从实质意义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自我控制规范。从而可以更好、更民主的给企业做好内部控制提供指导。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一、引言 日前,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出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并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这个文件的出台将弥补多年以来事业单位内部自我调控的空缺,有利于调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自我调整,而如何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步产生、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从目的上来说,它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目的的制度,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制度和程序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来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内部控制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及其沟通和内部控制监督等5个要素组成,同时表现为与行政、财务、管理以及会计系统的管理融为一体是一项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总体目标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自我规范的过程。 三、内部控制制度表现在单位层面中的问题 (一)相关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这个制度本身的缺乏比较深度的认识,对于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就不够重视。以为只是一种政治口号形式的载体。 (二)尚未建立或已经建立但是相关制度不够健全。首先明确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堵塞漏洞”,然而现实中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上是相当不全的,在一些授权和监控的重要问题上都存在着漏洞;另外还有些事业单位虽然从表面上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实质上则是“有章不循,有律不依”,只有在应付检查的时候他们才会拿出来,平时则是束之高阁,当然不能发挥出这个制度本身应该的效果。 (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比较困难,执行效果比较差。授权审批不按制度执行是内部执行效果差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岗位分工不合理和预算执行弹性太大等也是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困难的原因。一些行政事业事项的审批权、决定权、执行权集于一身,这样领导的意志就具有了决定性;其次,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机制的缺失,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缺乏。 (四)内部控制具体执行人员职业素质低下,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不高,内部控制执行力度起不到效果。有些内部控制执行人员不仅专业技术水平低,更缺乏一种责任心,有的人还怕得罪人,抱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观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未建立有效的追究问责制。首先,外部监督机制相对弱化,体制监督范围不确定。财政部门一般都是重预算分配,而轻资金使用的监督,这往往会忽视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而同时审计部门只重视会计核算资料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计,往往就事不就人,执法的刚性被扭曲。实质性检查在内控系统中相对缺失。其次,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导致内部监督机制失效,能起到对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作用的较少。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业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支出缺乏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对于招待费、办公费、报销费、会议费、交通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这是公款消费严重超支的重要原因。 2.资产控制不足。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 3.财务管理弱化。财务部门的工作仅仅限于记账、报账、算账,而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对使用后票据未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造假账等问题;票据管理不到位,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出现延期上缴收入,挪用公款问题。 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种种原因导致一些单位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事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稽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首先是预算编制是很粗糙的,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当年财政状况和上年收支、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预算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其次是预算刚性不够,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6.建设项目管理内控薄弱,教训深刻。建设项目存在不按概算投资、懈怠履行审核审批程序、未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工程造价脱离实际,投资失控,工程监理不到位,导致工程质量低劣,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部分与基建项目有关的人员暗箱操作、商业贿赂、锒铛入狱的案例比比皆是、触目惊心。 7.合同管理不够完备。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合同未实现归口管理,未明确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未对合同的履行进行有效的监控,有些合同的签订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导致出现不必要的合同纠纷。 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提出了以下目标:合理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从而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进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要】 随着财政部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的施行,如何按《内控规范》要求构建适合各单位自身特点的内控管理体系必将成为2014年的热点话题和重点工作。本文依据《内控规范》要求,通过对构建内控规范体系的重要性及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对行政事业单位如何设计符合自身经济活动特点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管理体系 对策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颁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内控规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内控建设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内控建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原先的单一企业主体向行政事业单位领域拓展,必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建设和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然而,由于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规模、职能及经济活动特点不尽相同,注定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内控管理体系。因此,如何按《内控规范》要求构建适合各单位自身特点的内控管理体系必将成为2014年的热点话题和重点工作。 一、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一系列活动。当前,按照《内控规范》要求构建适合各单位自身特点的内控管理体系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首先,这是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内在要求。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就曾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总理在国务院廉洁工作会议上也曾指出:“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真正形成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办、国办又于2012年12月12日印发《贯彻落实实施细则》,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严格执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客观上要求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章立制,以规范调研、会议、出访以及住房等管理过程,实现单位经费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其次,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抓手。2013年4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1月20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对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内控规范》要求构建内控管理体系,通过梳理和评估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优化完善制度内容设计,以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及风险防控建设,可以为单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有力抓手,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第三,这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重要切入点。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O二O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通过优化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进一步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及风险防控建设,是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重要切入点。 第四,这是《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具体要求。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该条例的核心在于规范单位经费管理,分别对预算管理、支出管理、核算管理、采购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会议活动、培训活动、节庆活动、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办公家具、办公用品、政务软件等经费支出进行了规定。另外,中办、国办、财政部、国管局等政府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中央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16号)、《中央和国家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23号)、《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财行[2013]531号)等政策法规。 这些政策法规均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强化资金管控、规范经费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以资金管控为核心,通过建章立制可以帮助单位规范经费管理,在体制机制上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相关要求。 二、行政事业单位现行内控管理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因为自身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工作不到位,造成财务管理工作存在漏洞,衍生出许多违法的行为,例如:使用假票据骗取资金,私设“小金库”;利用虚假经济业务骗取财政资金;对国有资产进行违法处理;不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工程管理;会计财务人员违规操作等。这些不足不仅会导致国家资金受到危害,同时还造成了贪污腐败风气的恶意滋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控观念不强,控制环境相对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指的是一个组织自身内部的控制氛围,能够对内部成员,尤其是管理阶层人员的控制态度进行反应,是进行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基础。同时,良好的自控观念可以保证内部控制能够顺利开展。与企业进行对比发现,行政事业单位中自控观念相对较弱,缺少必要的控制标准及方法,单位人员对风险的防范观念较差,相关制度无法落实到位。很多人员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金是由财政预算资金得来的,如果可以依据标准制定预算,根据预算控制资金使用,就可以保证控制工作良好进行,而内部的控制工作就应该是财会人员的事情,同其它的部门没有关系。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责任人也仅对财会制度的制定工作进行关注,忽略了对整体内部控制工作的安排,进而使业务设定及岗位编排同内部控制的需求不相符,财政资金的利用过程失去控制。 2、监管力度不够,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缺少一套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有针对性的体系,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整合自身特点及实际状况,创建一套完整、科学的制度进行内部控制,仅可以用一般的财会体系或者业务的文件编制形式进行内部控制。甚至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对开支标准、报销流程等进行规定,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体系难以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难以开展。就算少部分单位可以创建相对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包含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况。现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尽管划分了内部的审计部门,却多归属于财务部,没有独立性及权威性,人员对自身的责任也很难明确,缺少监控及评估制度,从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实施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3、内部控制方法不完善,控制重点相对弱化 内部控制方法是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方式。内部控制方法的完善与否同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方法不够全面,其中的控制重点不够明显,一般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缺少清晰的岗位分工体系。因为行政事业单位很容易受到人员、编制的禁锢,很多岗位安排较不合理,一岗多人、一人多岗等情况经常出现,结党营私现象层出不穷;其二,项目批复体系不合理。很多单位中的财政收入与支出都存在“独断专行”的问题,这样不但削减了工作效率,同时还会滋生独揽大权问题;其三,对预算的控制工作较弱。没有指定科学、有效的约束制度。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应以财政部印发的《内控规范》为依据。该规范共六章六十五条,具体包括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等内容。然而,由于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规模、职能及经济经济活动特点不尽相同,《内控规范》并不具实际操作性。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如何设计一套符合《内控规范》和自身经济活动特点的、可操作性强、以解决管理问题为导向、可信息化落地实施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的事。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构建对策。 1、编列单位经济活动事项清单 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梳理并建立包括单位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合同业务、资产业务和建设项目在内的各类经济活动事项清单,明确单位各类经济活动事项的主要业务环节和工作流程。 2、制定单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优化方案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经济活动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制度梳理、评估、优化三个步骤开展,以外部政策法规为依据,结合单位内部管理需求,对现有制度文件进行分析评估,发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优化完善内控制度内容结构,设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具体的讲,就是要针对制度文件颁布年代较远,未及时修订完善或作废更新的;制度文件之间相互重复甚至冲突的,难以有效指导实际工作的;制度文件缺乏配套实施细则,或者内容过于抽象可执行性不强的;部分关键业务缺乏制度规定,或制度内容不完整,未能体现相关政策要示的,都要进行全面清理、评估并设计出符合《内控规范》要求和本单位实际的罐框架。新的制度框架应包括基本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三个层级。 3、制定单位经济活动业务过程优化方案 行政事业单位要梳理并优化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合同业务、资产业务、建设项目等的管理组织、业务流程以及优化实施方案等,具体按照现状梳理、诊断评估和管理优化三个步骤开展。业务过程优化是对预算、收支、采购、资产、项目等业务层面的经济活动过程做出具体的、可操作、可落实的管理点,主要从单位经济活动管理模式设计、事项分类结构设计、分类事项控制点设计等方面提出优化实施方案,使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能有效运行起来。 4、制定单位经济活动信息化落地实施方案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经济活动运行的信息化系统,以使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合同业务、资产业务、建设项目等经济活动过程在信息系统上实现业务流转。 5、形成单位内部控制手册。 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立单位经济活动清单、健全单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优化完善单位经济活动业务过程、信息化落地实施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并形成单位内部控制手册,以建立单位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体系并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全面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经济活动风险。 四、结语 本文旨在为行政事业单位设计简单、便捷、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真正实施好《内控规范》,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保障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不同单位还需根据自身经济活动特点进一步完善。我坚信,只要每个单位都能按照《内控规范》要求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内控管理体系,那么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身的治理机制和全社会的治理机制必将迈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财政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已成为单位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制度的建设,还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其原则予以分析,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原则;构建 随着财政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完善已成为单位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2012年国家财政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作出了规范性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可以促进单位各项制度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同时统一完整的管控体系,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指的就是单位为了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通过有关规章制度、执行程序、实施措施的制定,对经济活动的风险予以防范及管控。其目标就是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信息真实完整、资产安全有效等,避免出现徇私舞弊、腐败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水平与效率。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时候,应深入理解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原则 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体系就是单位管理与服务的管理机制,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时候,需要做到全面考虑。管控的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但是在构建的过程中考虑的范围应覆盖所有业务活动,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内控的重点,不留死角。同时内部控制应贯穿全过程,做到有制度、有执行、有分析、有监督、有反馈,形成一套完整的控制的体系,发挥它最大的效能。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内部控制过于复杂会影响执行的效率,最终会影响执行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要通过梳理本单位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有针对性的对关键的环节、重大的经济活动和风险点进行重点关注,确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努力做到既能全面覆盖,又能重点突出,确保颠覆性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三)制衡性原则 制衡性原则要求单位内部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要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贯彻这一原则的核心是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对于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承担既可能发生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违法行为的经济活动,在体系构建的时候应做到关键的岗位和工作环节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或者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就能够实现互相印证、互相联系、互相牵制和互相监督的制衡机制。 (四)适应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目标明确,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也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改进行政事业单位中现有的一些不合理制度,构建合理、有效的制度,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又动态的过程。一般而言,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需要考虑三个方面:其一,内部控制体系是否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一致;其二,内部控制体系是否适应本单位实际发展情况;其三,行政事业单位客观环境改变之后,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及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如果不能全面的考虑上述问题,非但不能起到推动管理的作用,而且会阻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甚至会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保障。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不足,也不够重视,意识较为薄弱;同时,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贯彻执行,部分领导存在着只要有财政部门把关单位自身的管理无足轻重的错误认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主要负责人首先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学习有关内部控制知识,进而提高单位职工对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认识,为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主要就是落实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要想有效达成内部控制目标,就要重视控制的行为主体,即人的因素。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构建经济责任制,实现责任风险和决策层的直接联系,根据领导分工进行全面监控,结合职责予以授权,进而做到各尽其职、互相制约、互相协调,全面落实内部控制体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综合素质,结合职业道德规范、法制建设、专业技术等方面,对职工予以培训,使其不断适应现代化管理需求,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良好构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三)强化内外监督 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其执行力度与效果,需要强化内外监督。首先,一定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等机构的作用,确保其独立性、公正性,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执行予以全面监督,保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其次,审计、财政等部门以及公众的监督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发挥着积极租用,因此内控体系还应构建必要的信息披露机制,自觉接受监督。 (四)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执行方法 在执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制定责任明确、互相制约的执行机制,完善单位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在执行内部控制工作的时候,要求各部门的有效配合,财务部门应当与其他业务部门加强沟通,实现重要经济活动的信息共享和运用,及时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予以有效的解决,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良好构建与执行。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就像是在编制一张单位内部管控的“法网”,国家的有关法规文件给这张“网”的制作规定了通用标准,各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它覆盖的范围、还有哪些位置需要加深强度或密度,这张“网”织的越紧密,漏洞就越小,违法的机会就越少,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实现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也将得到全面落实。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管理目标 【论文摘要】我国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9年,中小企业存在时间短暂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造成的,其中财务管理水平是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文章从中小企业的特点与财务管理目标出发,针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人员、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长,并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主要力量之一。但中小企业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我们认为,一个中小企业从其创立发展壮大的进程来看,其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发展战略,同时其内部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转变理财观念,创新理财手段,加大理财力度,提高理财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尤显迫切。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财务管理的目标 1、特点 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产值和利税分别占60%和40%,提供75%以上的就业机会。概括起来,中小企业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数量多;三是生产经营灵活多变;四是总体上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股份制企业少;五是更多地依赖产品的获利能力求得生存;六是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自身的规模小、资本小、技术构成低,受外部不利宏观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潮流,特别是加入WTO后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很难适应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 2、财务管理的目标 在新时期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中小企业只有生存才可能获利。所以要保证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小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业务中所要达到的财务管理目标。小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可确保职工劳动所创造价值的最终实现,保障债权人权益,为国家上缴更多的税金,等等。当然,小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要受到法律法规制约,必须受一定社会责任的约束。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法人代表财务观念淡薄 财务观念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观念的更新会带来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目前为数不少的小规模私营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中主要靠“拍脑袋”,财务管理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可理解的概念。他们认为财务就是记账或算账。自己办的企业,只要平时记流水账,到年底结算有无盈利即可没有必要设立会计总账、分类账、明细账,没有必要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因此,许多原始资料不提供给财务,把会计只当作纳税申报的工具,没有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2、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一些中小企业虽然有一些会计管理制度,但因为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致使会计管理职责不分,越权行事,会计执行的随意性较大。同时中小企业因为大多是家族式的管理组织形式。会计组织通常采用垂直管理模式,管理跨度小,幅度窄,由于受规模、财力、人才的限制,中小企业会计机构中的岗位设置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现象,影响会计人员职能的发挥,特别是不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 3、财务控制薄弱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片面考虑到季节价格波动,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 4、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环境 由于中小企业组织规模较小,财务管理薄弱,加之信用等级低、资信差、抵押、担保条件有限,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也不到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大量依赖贷款的融资方式,也使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来源与资产占用搭配不匹配,隐藏财务风险。同时多年来,我国政府在政策体系上主要是重点扶持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对中小企业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专门为中小企业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很少。致使适用于中小企业的法律不够明确,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 三、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1、加强领导者的理财意识 企业领导者应认识到理好财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为企业管理职能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对企业领导者进行理财知识培训,给他们提供创造学习的机会,并应把企业领导是否会理财作为考核企业领导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使企业领导者真正认识到,不会理财的领导者,不是一个合格领导者,不会理财的企业,是不能发展的企业。 2、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公司财务部门应明确职能,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厉行节约,合理使用资金,合理分配公司收入,积极纳税。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如报销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成本分析制度、工资制度和福利制度。同时要规范各种财务行为,保证财务战略和财务规划的实施。建议建立以经济责任制度、追究责任制度、不相容职务和岗位制度为关键控制点的具有相互牵制和监督作用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 3、加强财产控制 要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保证企业已经制定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要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再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4、优化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 需要政府建立健全保障民营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好已出台的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严格执法,维护民企的合法权益,要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贷款决策程序,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构建一个服务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商业性担保为主体,政策性、互助性担保为补充的担保机构配套协作、运作规范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为民营中小企业获取信贷担保支持。同时中小企业应关注政策的变化,主动与当地政府沟通交流,让当地政府感觉到其存在的重要性,要注重在市场上的形象,不偷税,不漏税,不污染环境等。 总之,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环节。中小企业应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组织结构,构建完善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控制,稳健理财,来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试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摘 要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的问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其管理的相关对策。 关键字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控制 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水平低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更愿意选择传统管理方法,而舍弃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因而,很多中小企业不设财务机构,没有专职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职能由会计或其他部门兼管或由企业主管人员一手包办,造成会计信息极不真实、不完整。同时,因为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工作待遇与条件、社会保障等社会认可程度低,很难吸引所需优秀人才,导致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而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缺乏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和相关知识,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 1.2 筹资难度大,抗风险能力差 企业要持续生产经营、扩大再生产、进行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土地、房屋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因此筹集资金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首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日趋完善,为广大的企业提供了多种融资、投资的渠道。中小企业也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81%的中小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产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中长期贷款更是没有着落,中小企业贷款难找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与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0%,出口创汇占60%,提供75%的就业机会是极不相称的。 1.3 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不少中小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开始自觉地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新产品开发的速度,上了许多投资项目。但由于财务管理水平低,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加之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得不到运用,不能进行科学的投资分析和市场论证,其结果是“不改造等死,改造了找死”,造成投资失误。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花了巨额资金进行投资,而最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以至陷入破产的边缘。 1.4 财务控制薄弱 目前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控制薄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对现金管理不到位,现金周转不灵,存量现金没有盘活,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收益。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而许多中小企业不编制现金收支计划,他们对现金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随意性的,一旦市场发生变化,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就很难使现金快速周转。②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销售会越来越普遍,在市场激烈竞争情况下,中小企业为抵御大企业的压力,会采取更多的商业信用促销。但由于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不高,无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更无相应的责任部门来组织落实,造成大量应收账款沉淀,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并隐含着较大的坏帐风险。③存货控制薄弱。许多中小企业对存货缺乏有效管理,无存货计划、无存货定期监督和检查制度,对日常存货的控制不到位, 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④利润管理能力不足。没有真正理解营业收入增长并不一定获利的道理,欠缺合适的利润管理机制,忽视产品组合以致做出错误行销决策,忽视核心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⑤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上仍处于事后算账的阶段,定额标准、信息反馈、责任制度等都不健全,事前和事中控制能力较低。因此,许多中小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中存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2 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财务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价值管理,它具有综合性和渗透性。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都可以通过各项价值指标在财务上全部反映出来,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更增强了其竞争优势。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更有必要加强财务管理的建设。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除了政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以促进中小企业全面发展外,企业自身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 中小企业要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素质 目前,中小企业一是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且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应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要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工作水平,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参谋与决策作用。 2.2 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资金管理 (1)中小企业要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2)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的效果最佳,是企业财务管理追求的基本目标。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绝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这样会造成借款到期而投入资金还未收回,势必要从另外渠道筹资来偿还短期借款,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要充分预测到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间可收回,什么时间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要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要有必要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二者有效配合,才能产生最佳经营效果。 (3)要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物资管理要建立规范的管理程序,堵住漏洞;对财产的管理要形成有力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相互制约、相互支持配合的运行机制。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从制度上保证操作规范,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其次,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一个人来做。再次,要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4)要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对存货要尽可能地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应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从而保证全部资金结构趋向合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应力求加强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调研评定,定期函询核对已形成的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还款期限与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5)加强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搞好成本控制包括建立健全财务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计量验收制度;建立健全财产清查制度;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 2.3 加强中小企业投资管理 (1)规范项目投资程序。中小企业应规范项目投资程序, 实行投资监理, 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从投资方案的提出到项目立项,从投资方案的分析到投资方案的实施,中小企业可参照大企业,也可以自行制定一套规范化流程,并实行监控。 (2)回避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应尽量避免率先开拓市场。因为市场的开拓者通常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虽然开拓者率先进入市场,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风险也会很大。跟随成功者的做法,不失为中小企业避免风险的有效方法。中小企业经营灵活、形式多样、适应性强,可根据市场变化较快地调整其产品结构,改变生产方向,甚至转行,从而较快地适应市场新的需要。同时,中小企业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中小企业的产品,其市场占有份额有限,企业拳头产品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如果不断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上市,同时又不断淘汰陈旧的老产品,这样可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如采用新技术引进更新产品试制,能节约投资,那也是应采取的一种投资方式。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应当重视,如果企业的设备不是处于一种具有竞争力的状态,那么该企业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这种方式应作为企业的一种长期策略。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尤其是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拥有,是企业制胜的法宝。一方面可以采用招聘的方式引进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对内部现有人员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更新和技术更新,否则,原有队伍很快就会老化。因此,中小企业应以内部投资为主,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四是,要注意分散资金投向。投资多元化是现代企业降低投资风险、控制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然而,这需要很高的投资和管理技巧。分散投资,既分散了精力,又分散了资金,投资者如果没有足够的精力加以管理,那么,投资分散化不仅不能减少,反而增加了风险。因此,企业分散投资,需把扩张的方向选择正确,然后才能运用多种投资工具,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近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它所提供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并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成为县及县以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外部宏观经济变化对其影响大等因素的存在,使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导致其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巨大的困难。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当前会计界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对项目投资缺乏科学论证。一是片面追求“热门”产业,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无视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认为什么行业都可以做,什么行业都能够做好。有些企业甚至片面认为国家调控什么就应该上什么,肯定能赚钱。二是对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结构、建设周期以及资金来源等缺乏科学的筹划与部署,对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现金流量缺乏可靠的预测,仓促上马。一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收紧银行信贷,使得建设资金不能如期到位,企业就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几年来许多企业所投资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项目由于资金困难而夭折,或“割肉”卖出或成为永久性“在建工程”,不仅企业自己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将一些银行拖入泥潭。 2、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始终在高风险区运行。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度负债。企业要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但是,一些企业不顾成本、不惜代价,不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千方百计从银行获取贷款。有些企业甚至不明白“借债还钱”这一最浅显不过的道理,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就是获得利润,只考虑如何将贷款弄到手,而并没有认真考虑如何能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效益,更没有考虑如何偿还。在借入资金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一些企业进入了靠贷款维持生存的恶性循环。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财务风险极大。二是短债长投。在国家实行较强的宏观调控力度的条件下,企业要获得固定资产贷款比较困难。一些企业就采取变通的办法,擅自改变贷款用途,将短期借债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企业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使企业面临极大的潜在支付危机;三是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相同资产重复抵押,或为了融资而不断投资新项目,甚至“拆东墙补西墙”,形成复杂的债务链。这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判断的难度,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整体负债率不断抬高,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费用不断加大,支付能力日渐脆弱,资金链条过紧并随时可能出现断裂。 3、财务控制薄弱。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形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二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数倍,形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4、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不规范、不严格。一是原始凭证、会计分录、科目应用、账册设置以及财务收支等方面工作不规范,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二是会计报表的编制既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又没有完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去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对材料、工时、动力等消耗没有进行严格的定额管理和健全的分析核算制度;三是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 二、原因分析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都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度缝隙中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的发展过程。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由于受当时制度环境与企业先天不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企业的成功大多与创业者个人的胆识、经历以及创业精神有密切关系。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难免受到脱胎的环境和自身成长路径的影响。具体来说,这些因素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结构与经营模式的影响。中小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一般来说是高度集中的,在经营模式上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在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项目决策不科学,不民主,随意性较大,个人说了算的情况盛行,难免造成投资决策失误。 2、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影响。现有的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在八十年代短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其中相当一部分管理者的素质、能力还停留在当时的水平,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思想落后,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通盘考虑和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影响。一是企业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二是工作流程不规范,制度不健全。致使财务审批随意性大,越权行事现象严重,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三是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对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缺乏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三、促进中小企业改善财务管理的对策 1、积极推进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建立规范的企业产权制度,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制度和组织基础。因此,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规范产权改革,一是解决所有权过分集中的情况,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防止“一股独大”;二是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在建立新的产权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决策机制,为进行良好的财务管理构建制度和组织基础。 2、经营者必须树立理财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理财的角度来看,经营者必须树立三个观念:第一,树立专业化经营观念,规避多元化投资风险。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相对较弱,企业的资源有限,领导人的知识、能力有限。加之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快,技术更新周期短。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必须集中有限的资源,努力在某一个行业做实、做精、做强,这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理财的基础。第二,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是许多经营者的良好愿望。然而,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是以借贷资金的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和企业的偿还能力为前提的。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合理的负债率,就是银行,也要求有一定的资本充足率。负债率太高,本来就是铤而走险,加上中国经济是周期性的,一旦遇到调控,许多银行只收不贷,即使一个正常负债的企业,一旦遇上这种情况,也很难存活。对负债规模大、负债率高的企业更是如此。因此,负债经营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偿还能力和资金的使用效益,规避高负债和不能到期支付的风险。第三,树立现金流观念。现金流是维持企业正常经营的“血液”。现金净流量是企业成长的动力。对许多企业来说,现金净流量的意义甚至高于经营损益。不少企业一年忙到头,生意做得很大,钱也赚了不少,但却在别人手中,企业的一大块现金被客户占用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没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收益。因此,关注现金流量,掌握现金流的状况及走向,包括其经营中创造现金的能力和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使用效率,是企业经营者必须随时掌握的基本信息和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3、按照相关财会法律、法规的要求,逐步建立起比较规范、完善和自律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工作流程和财务管理制度。要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财务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工作机构,在分工协作的原则下,明确管理岗位和人员职责,严格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审批程序;同时要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结合本企业财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定财务计划、资金筹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劳动用工及工资、利润分配等管理制度,并切实贯彻执行。 4、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要持证上岗,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经过培训、考核,达到要求后发证上岗;被委任会计领导岗位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职务任职资格,决不可滥竽充数;对会计人员要经常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术教育,提高素质,《会计法》对此都有明确规定。把好用人关,是实施良好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条件。 5、财务资金管理活动的外包。由于企业自有资源和活动领域的局限,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拥有企业管理活动所需要的一切专业技能和资源。中小企业可将部分财务管理业务交由专业机构进行管理。充分利用这些机构的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其他资源优势,既可以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成本,又可以不断了解外部相关动态,实时更新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分析 摘 要:中小企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笔者于对广东省湛江市50家中小企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探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流动资金 筹资管理 中小企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它们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最有可能按照经济的比较优势来组织生产,并且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受到瞩目。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笔者于2005年6月开始成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调查课题组,对广东省湛江市50家中小企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获得了丰富的调查资料。我们结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这对探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新思路,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并促进其健康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调查方式包括发调查表、去企业实地考察、访谈以及到财政局、资产管理局等相关管理部门收集资料等多种方式。调查对象涉及制造企业、房地产企业、股份制企业、服务业等多类企业。调查对象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调查对象的选取是从中小企业中随机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调查的湛江市的中小企业很多均为有限责任公司,大部分属于民营企业,涉及行业主要为房地产、服务行业和商业。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在农村乡镇集体企业、城市集体企业和城乡个体私营企业等新兴非国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涉及的范围狭窄,资金流量和存量不大。另外,很多中小企业为“家族式”企业, 财务决策控制权高度集中,这种组织管理模式也决定着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自己的特点。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特点 流动资金是指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存货。 货币资金短缺 2002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货币资金占流动资产的比例都较低,其原因是由于很多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信不足,在进行贸易活动中,供货商一般不愿意给予中小企业贸易赊账的待遇,而没有贸易赊账的支持,中小企业就不得不用现金或银行存款来付款。这就使得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的持有比例较低,货币资金常常处于短缺状态,对货币资金的需求往往较大。 资金的周转能力不强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比例很大。在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销售疲软、库存积压等情况下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而不得不采取赊销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刺激企业销售额的快速增长,但是,高额的应收账款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导致应收款项不能兑现或造成呆账,造成企业利润下降。 存货占用额较大 很多中小企业原材料采购没有计划,库存物资的收、发、结存缺乏严格的控制,使得会计期末存货占用资金较大。例如被调查的49家企业中就有25家企业的存货占用额在39%左右,过多的存货造成流动资金呆滞,周转失灵。 资金筹集渠道狭窄 被调查的49家企业中有24家企业有短期借款,14家企业有长期借款,1家企业有债券筹资。其原因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还不具备向公众发行债券和偿还的能力,而向金融机构借款也相当困难,一般银行对大中型企业争相放贷,而对中小企业贷款较少,主要因为中小企业效益低、风险高、企业诚信度低,致使很多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 内源融资为主 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投资者投入以及企业内部积累、内部挖潜等内源融资方式形成资金,如企业的留存收益、按规定提取的更新改造资金、生产发展资金等。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和向银行贷款等这样的外源融资较少,这也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积累相对集中。 中小企业投资管理的特点 以湛江被考察的企业2003年为例,其筹资状况见表2: 投资以短期投资为主 我们调查的50家中小企业的资料显示,2003年只有14家企业有长期投资业务,其中国有中小型企业中有7家,而只有3家企业增加了投资。集体企业没有长期投资业务。有限责任公司中有4家有长期投资业务,其中1家增加了投资。股份公司中有3家有长期投资业务,1家增加了投资。由于长期投资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投资风险大,而且企业一旦面临风险,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其度过难关,况且中小型企业资金也经常会存在不足,这也使其没有充足的资金开展长期投资业务。 投资方式以对内投资为主 中小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对内投资上。表现在:企业要对现有产品进行扩大再生产以不断增加市场份额;由于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毕竟有限,所以企业要不断试制新产品代替陈旧的老产品;企业还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以适应新产品的生产要求。 中小企业利润管理的特点 湛江市大型企业2003年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比例为29%,中型企业为9%,小型企业为24%.成本费用的增长比例为大型企业29%,中型企业为12%,小型企业11%.可见小型企业在利润管理上更注重成本费用的控制,这也使得其成本费用的增长比例较小,相对获得的利润额较大。而中型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较差,控制体系不健全,引起成本费用过高,利润下降。 总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财务管理也有其特点,中小企业只有充分考虑自身的这种特点、并不断强化自身各项管理措施,及时进行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才能逐步解决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推动中小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近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它所提供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并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成为县及县以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外部宏观经济变化对其影响大等因素的存在,使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导致其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巨大的困难。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当前会计界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对项目投资缺乏科学论证。一是片面追求“热门”产业,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无视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认为什么行业都可以做,什么行业都能够做好。有些企业甚至片面认为国家调控什么就应该上什么,肯定能赚钱。二是对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结构、建设周期以及资金来源等缺乏科学的筹划与部署,对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现金流量缺乏可靠的预测,仓促上马。一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收紧银行信贷,使得建设资金不能如期到位,企业就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几年来许多企业所投资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项目由于资金困难而夭折,或“割肉”卖出或成为永久性“在建工程”,不仅企业自己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将一些银行拖入泥潭。 2、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始终在高风险区运行。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度负债。企业要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但是,一些企业不顾成本、不惜代价,不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千方百计从银行获取贷款。有些企业甚至不明白“借债还钱”这一最浅显不过的道理,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就是获得利润,只考虑如何将贷款弄到手,而并没有认真考虑如何能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效益,更没有考虑如何偿还。在借入资金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一些企业进入了靠贷款维持生存的恶性循环。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财务风险极大。二是短债长投。在国家实行较强的宏观调控力度的条件下,企业要获得固定资产贷款比较困难。一些企业就采取变通的办法,擅自改变贷款用途,将短期借债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企业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使企业面临极大的潜在支付危机;三是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相同资产重复抵押,或为了融资而不断投资新项目,甚至“拆东墙补西墙”,形成复杂的债务链。这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判断的难度,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整体负债率不断抬高,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费用不断加大,支付能力日渐脆弱,资金链条过紧并随时可能出现断裂。 3、财务控制薄弱。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形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二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数倍,形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4、财务会计工作流程不规范、不严格。一是原始凭证、会计分录、科目应用、账册设置以及财务收支等方面工作不规范,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二是会计报表的编制既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又没有完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去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对材料、工时、动力等消耗没有进行严格的定额管理和健全的分析核算制度;三是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机制。 二、原因分析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都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度缝隙中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的发展过程。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由于受当时制度环境与企业先天不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企业的成功大多与创业者个人的胆识、经历以及创业精神有密切关系。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难免受到脱胎的环境和自身成长路径的影响。具体来说,这些因素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结构与经营模式的影响。中小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一般来说是高度集中的,在经营模式上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在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项目决策不科学,不民主,随意性较大,个人说了算的情况盛行,难免造成投资决策失误。 2、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影响。现有的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在八十年代短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其中相当一部分管理者的素质、能力还停留在当时的水平,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思想落后,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通盘考虑和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影响。一是企业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二是工作流程不规范,制度不健全。致使财务审批随意性大,越权行事现象严重,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三是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对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缺乏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三、促进中小企业改善财务管理的对策 1、积极推进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建立规范的企业产权制度,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制度和组织基础。因此,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规范产权改革,一是解决所有权过分集中的情况,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防止“一股独大”;二是建立起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在建立新的产权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和决策机制,为进行良好的财务管理构建制度和组织基础。 2、经营者必须树立理财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理财的角度来看,经营者必须树立三个观念:第一,树立专业化经营观念,规避多元化投资风险。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相对较弱,企业的资源有限,领导人的知识、能力有限。加之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快,技术更新周期短。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必须集中有限的资源,努力在某一个行业做实、做精、做强,这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理财的基础。第二,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是许多经营者的良好愿望。然而,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是以借贷资金的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和企业的偿还能力为前提的。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合理的负债率,就是银行,也要求有一定的资本充足率。负债率太高,本来就是铤而走险,加上中国经济是周期性的,一旦遇到调控,许多银行只收不贷,即使一个正常负债的企业,一旦遇上这种情况,也很难存活。对负债规模大、负债率高的企业更是如此。因此,负债经营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偿还能力和资金的使用效益,规避高负债和不能到期支付的风险。第三,树立现金流观念。现金流是维持企业正常经营的“血液”。现金净流量是企业成长的动力。对许多企业来说,现金净流量的意义甚至高于经营损益。不少企业一年忙到头,生意做得很大,钱也赚了不少,但却在别人手中,企业的一大块现金被客户占用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没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收益。因此,关注现金流量,掌握现金流的状况及走向,包括其经营中创造现金的能力和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使用效率,是企业经营者必须随时掌握的基本信息和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3、按照相关财会法律、法规的要求,逐步建立起比较规范、完善和自律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工作流程和财务管理制度。要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财务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相应的工作机构,在分工协作的原则下,明确管理岗位和人员职责,严格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审批程序;同时要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结合本企业财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定财务计划、资金筹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劳动用工及工资、利润分配等管理制度,并切实贯彻执行。 4、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要持证上岗,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经过培训、考核,达到要求后发证上岗;被委任会计领导岗位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职务任职资格,决不可滥竽充数;对会计人员要经常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术教育,提高素质,《会计法》对此都有明确规定。把好用人关,是实施良好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条件。 5、财务资金管理活动的外包。由于企业自有资源和活动领域的局限,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拥有企业管理活动所需要的一切专业技能和资源。中小企业可将部分财务管理业务交由专业机构进行管理。充分利用这些机构的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其他资源优势,既可以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成本,又可以不断了解外部相关动态,实时更新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浅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论文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良好运营离不开良好的财务管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涉及领域广泛,产品丰富,经营机制灵活,投资少、见效快,其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较强,展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对于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这个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并未足够重视,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成因;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融资贷款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是是合伙投资,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其中的资金很多是业主家庭自己积累的财富,这导致企业的资金规模太小。而现实中的很多中小企业长期处于成长发展期,对于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资金的短缺必然会严重影响其发展。而处在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落后,经营业绩不太稳定,在财务制度上存在不健全的因素,比如说信息披露制度达不到公开透明,因此融资困难。另外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可抵押资产不多,因此使得资金担保方面的难度加大。同时,在我国,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而普遍的金融机构对于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并没有优惠政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2.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但许多将利润最大化看作唯一的目标,其经营活动绝大多数属于短期行为,追求短期利润,希望尽快的回收投资,而对于长远利润的追求缺乏规划,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缺乏完善的战略目标。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相对缺乏,过度负债的经营是这些企业的通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成本就会更大,财务压力也随之加剧,在这种支付能力日渐脆弱的情况下,企业往往形成恶性循环,加大投资,而这种投资必然很盲目,投资方向出现较大失误,造成很多企业最后走向了破产。 3.财务分析不科学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财务分析,企业的经营结果必须进行有效分析,才能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使得企业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因为其初衷一般都是为了应付税检,其财务分析的方法也并不科学,常常流于形式,因此无法财务分析的科学作用。 4.财务控制力差,抗风险能力差 许多中小企业对于成本费用控制不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的管理,成本浪费非常严重。另外在原材料料采购等方面缺少预算控制,增加消耗。而人员利用率低所导致的人力资源浪费,也导致了人力成本的大大增加。生产成本的提高不利于企业产品的定价,长此以往,导致市场份额的减小,市场占有率下降,在经济不景气的市场条件下难以赢得促销的主动权,而成本过高的诸多连锁反应必然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渐渐将企业推向了破产的边缘。 5.企业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 中小企业中绝大多数是私营性质,因此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和管理素质较低,管理思想落后。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良好运营离不开良好的财务管理。但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由于缺乏科学的财务观念,并没有使财务管理发挥其相应的作用的地位。可以说,许多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就是其经营者,集权现象严重,采用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这种不科学的管理模式势必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另外,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的资本增值意识薄弱,经营活动中偏重于用现金交易,提早支取,延后结算,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损失利息收入和投资收入;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同时大多企业为了争取客户,采用赊账方式,但在催收措施上不力,导致怀坏账。三是资金监管不力使得资金闲置风吹雨淋,无人问津,资金周转率大大低,企业的获利能力逐渐减弱。 二、解决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内外因皆有的,外部来讲,宏观经济环境不利于企业发展,自身的财务措施不到位更加剧了这些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内部和外部同时着手,采取多方面的改进措施。而其中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内部管理体制及方式的改革和完善。其对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资金是一个企业的命脉,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尤其对于资金比较缺少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可以对中小企业放宽贷款条件以及一定方面的金融支持。加快发展风险投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开辟二板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2)国家应支持在地方建立担保机构,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由城市、省、国家三级机构组成。其业务由担保与再担保两部分构成;担保主要以地市为基础,再担保主要以省为基础完善信用方面的系统支持。(3)中小企业自身也必须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效益,同时建立健全财务体制,从而能够尽可能完成融资。 2.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而目标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只有有了正确的目标,才可以向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对于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中小企业需协调好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只有实施好长期战略,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2)中小企业需减少盲目投资和无效投资,在投资之前要实事求是的做好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配合调查分析市场情况,再确定投资产品的可能产销情况。(3)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特别是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完整的财务资料,以帮助管理者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使管理者看得远一点,以增强其风险意识。 3.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分析机制 企业管理中必须有规范的财务分析机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应尤为重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1)对报表中的各项数据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前期和后期的对比分析,发现其中的差距并进行原因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效益,(2)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需采用比率分析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通过多方位的比较,发现自身企业与行业中的先进企业和水平的差距,不断修正自身的经营模式,最终提升经营效益。(3)补充分析企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可以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只有把握好了企业和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才可以把握最正确的方向。 4.控制成本费用 企业要想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成本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控制成本也就成为了提高经营利益的一个必要方式,成本包括多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法中尝试:(1)降低购买成本。市场价格是不断波动的,因此业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进货渠道,货比三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采购才能做出最优选择,降低购买成本。(2)改进技术是降低成本的核心。必须重视技术改进的机会,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3)加强日常资金管理,协调好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与效益性的关系,尽可能使企业资金投放少、回收快、保持良性循环。 5.改变落后的财务管理观念,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1)在上岗资格方面,在招聘财务人员的方法上,要严格遵守《会计法》规定的人员上岗资格。(2)在培训方面,应对财务管理人员经常进行在职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接受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更新观念,提升自身管理素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3)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人员管理体制,采用激励措施提高财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竞争上岗。(4)法律方面,要强化中小企业法人法律意识,加强企业负责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财务人员违法行为的发生,还有利于财务人员依法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探讨 摘要: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外部宏观经济变化对其影响大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其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巨大的困难,尤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更加明显。因此有必要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控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外部宏观经济变化对其影响大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其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巨大的困难。 1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1管理观念陈旧,内部控制不严格? 我国的民营小企业中,企业负责人集权现象严重,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薄弱,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负责人通常重视企业生产和经营,而对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作、成本核算、财务风险等漠视。 1.2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政府部门在推进融资工程、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等方面加强领导,加大力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1)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经营的不确定性及其高倒闭率,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加上其在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中的脆弱性,使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2)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3)缺乏财务管理战略。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帐管理阶段。 1.3资金管理不到位,投资水平低? 许多中小企业缺乏使用资金的计划安排,不编制现金收支计划,对现金的管理存在随意性,经济环境发生改变,难使现金快速周转,就陷入财务困境。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造成浪费。中小企业在投资方面,虽然投资规模和投资能力不断增强,投资渠道也日益增多,但投资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突出。一是对技术创新认识不够,片面求大求全,造成高能耗低效益、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而对于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方面缺乏必要的重视。许多中小企业投资时间短、规模小、偶然性大,为降低投资成本费用,很多中小企业对投资决策不采取规范操作,造成投资严重失误。 1.4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机构不健全? 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会计人员长期满负荷、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在核算事务中,重核算轻管理,重视资金运作和会计结构,轻视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淡化了财务管理自身在中小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缺少,中小企业财务核心作用难以很好发挥的主要原因。 2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2.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于2002年6月29日颁布了第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法规应尽早形成,有关政策也应不断细化并落实到位。 2.2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懂得财务知识,在决策时要真正把财务管理放在中心地位,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导向作用。现代管理的基本趋势是重视人的发展和管理。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要理解、尊重、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其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人们科学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风险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可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将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3构建民营小企业信用体系,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针对融资难问题,民营小企业必须严格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规范企业融资行为,克服重商品信用轻资金信用的现象,切实履行借款合同,保持良好的信用,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的融资创造条件。 2.4完善内部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筹集的资金进行管理。一方面要使筹集资金的成本尽可能小,另一方面要控制筹集资金的数额,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合适的负债比例尤为重要。使负债率处于促进企业发展、增加经济效益的最佳状态。再对资金的投资方面,应引进科学决策机制,规范投资程序,完善投资决策,讲求投资效果,避免盲目性和投机性,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分散投资风险。 2.5加强财会队伍建设,规范企业财务秩序? 通过强化中小型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用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的财会人员继续教育,组织学习新《会计法》、《具体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对假账、错账的查处打击力度,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3结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既面临着机遇又迎接着挑战。中小企业要解决目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在制度建设与执行、实施继续教育工程管理开发职工队伍、与债权人关系和与政府关系以及核心竞争力建设与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浅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摘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企业要想生存并发展壮大,就必须适应国内外各种环境的变化。以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为视角,分析探究其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的完善,使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够稳步前进。 关键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会计信息 21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企业发展有了广阔的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稳固发展,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各种变化,增强经营能力,实现价值最大化。单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讲,财务的预测、决策,资金的筹集、运用与分配,经济活动的评价与考核等一系列活动,同样需要适应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巨大进步,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其中中小企业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只贪图眼前利益,单纯追求市场占有率,忽视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使得财务风险加大,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或者陷入困境,给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例如,一些企业中存在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者观念落后、财会人员素质不高、资金管理混乱、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等现象,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健康运营。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找出症结所在,以进一步采取措施。 (一)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模式僵化落后 科学的管理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对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正确的认识,企业管理人员思想僵化,管理模式落后,使得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无法得到发挥。首先,一些企业的管理没有做到所有权与经营权两相分离,这种高度统一的集权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企业家族式管理仍然突出,领导者凭感情行事,造成财务监督虚设,财务管理混乱。因此,管理观念与模式的落后使得企业无法将财务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从而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风险意识淡薄,投资决策较差 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前景。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对于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风险都必须进行充分的考虑并进行可行性分析。高质量的投资决策,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率。而决策一旦失误,企业风险加大,会面临财务困境。因此,投资决策需要企业的财务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权衡风险和报酬,只有当所承担的风险和预期报酬相称时,该项投资才是可取的。在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中,由于家族式管理方式所固有的制约性,投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少数管理者手中,缺乏理性的分析与评估,无法对风险做到足够的认识和鉴别,造成盲目投资。 (三)财务控制薄弱,资金管理混乱 在企业中,资金犹如其生存的血液,严格的财务控制和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能使企业有序运转,生机勃勃;而资金管理的混乱,财务控制的不完善不到位,则致使企业无法顺畅运行。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金管理不科学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为了保证业务的正常进行,需要留存适当的现金余额,即交易性需要;有时企业在经营中会发生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额外的现金支付,即预防性需要;企业有时也需要置存一部分现金,在遇到合适的购买机会时,可以随时买入,即投机性需要,比如,当遇到有廉价原材料或其他资产供应的机会时,手头有现金就可以大量购入。也就是说,企业为了满足其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以及投机性需要,往往会留存一定数额的现金,以备所需。企业对现金进行管理的目标旨在保持其流动的基础上使收益达到最大,这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往往忽视现金管理,造成资金的闲置或不足,使企业错失掉很多机会,资金无法发挥出其最大功效,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成本。 2.存货管理存在诸多漏洞 存货的流动性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材料、投入生产、销售成品、收回资金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对存货进行管理,就是要在存货的成本与效益之间进行权衡,使二者达到最佳结合。也就是说,是要求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连续性的同时,尽可能少占有经营资金,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许多企业中,往往忽视对存货的管理,或者存在很多漏洞。例如,仓库中存货积压或不足、腐烂变质没有及时处理、丢失盗窃没有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不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做不到亡羊补牢,等等。 3.应收账款管理不到位 现代社会中企业扩大销售的手段之一就是进行赊销,赊销是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由于应收账款在企业运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收账款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运转是否流畅。现实中,许多企业销售状况很好,但却表现出没有足够的现金流,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合理不到位。财务控制不严格、制定的信用标准过宽、催账力度不够,不及时都会造成应收账款周转过慢甚至资金无法收回的后果,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 4.内部控制质量不高,会计信息质量较差 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营过程、运营状况、经营成果的表述,是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内部管理当局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旨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降低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当企业制定了健全的内控制度并严格执行时,就能够有效地监督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和避免信息失真的发生。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企业由于不注重内部控制,或者内控制度不完善,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信息失真一方面会造成经济发展的无序和混乱,另一方面对利益相关者产生误导,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三、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对策 鉴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在实际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阻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前进,因此,应采取以下相关对策,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国民经济的发展依靠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架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依据《公司法》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各司其职,彼此依存,相互制约,从而保障企业有序运营。因此,要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使企业在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下运行,为良好的财务管理构建一个健全的组织基础。 (二)加强财务控制,规范资金管理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工作,加强财务控制,合理进行资金分配,做到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合理配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效果。 1.在资金运用上,要保持一定的付现能力,确保资金周转能够满足企业日常经营所需。 2.加强存货的科学管理。合理制定进货批量和进货时间,做到既有充足的货源以满足需要,又避免存货积压滞销、变质等问题,努力做到使存货的取得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达到最低,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3.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视为企业的一项资金投放,是为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因此,应制定恰当的信用政策,以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同时,要制定适当的收款政策,当应收账款发生以后,要对回收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争取按期收回款项,对于发生的坏账及时进行会计处理。 4.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加强管理、监督和约束,是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健全各项财产物资的审批、领报制度,建立严格的财产清查制度。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立科学的内部牵制制度,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分工,钱、物、账分管。其次,建立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委员会能够有效地监督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使用,保证企业执行控制目标和决策,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 5.提高领导者及财会人员的素质,强化企业财务管理观念。企业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因此,应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财务管理观念。同时,领导者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提高其计划、分析及决策能力。 综上所述,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严密,使得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鉴于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找到问题,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进。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例如,政策"歧视"使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大量的干预,使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财务管理受企业经营者的影响过大等等。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第一,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第二,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第四,缺乏财务管理战略。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帐管理阶段。 (二)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二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三是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三)财务控制薄弱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片面考虑到季节价格波动,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四)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五) 难于规避财务负债的陷阱。 过度负债可说是高速度成长企业的典型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战略需求效应由企业的战略布局驱动,或表现为现有业务的发展,或表现为新业务的开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经常明显快于内涵质量的扩张,在高成长阶段都将出现某种程度的资金短缺。因此,高成长企业为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普遍采取负债经营策略。 组织放大效应由许多企业在快速扩张中倾向于采取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模式。但这类模式债务放大效应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母、子公司都会从各自立场出发追求数量扩张;另一方面,子公司除保留原有业务联系和资金融通渠道外,还可能获得母公司再分配的业务或资金。这一业务和融资放大效应很容易使企业负债过度,最终成为财务危机的"始作俑者"。 财务不透明与内部互相担保由财务不透明、各自为政和内部关联企业间的相互贷款担保是高成长企业常见的问题。这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判断的难度,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从而造成整体负债率不断抬高。 债务、资产的结构性错配由最常见的就是短债长用,短筹长贷。还包括负债到期过分集中的结构与现金流量错位,长、短期负债结构比例失调,贷款的银行结构单一,资产和负债币种结构不合理等。企业将短债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金融机构基于高成长企业的前景,往往也采取短筹长贷方式,支持企业搞长期投资,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一旦银行收紧银根,企业将会进退两难。 高成长战略造成资金短缺,企业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组织放大效应和内部担保则加剧债务水平,造成负债过度。在过度负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加大,支付能力日渐脆弱,短债长用则可能使企业潜在支付危机随时爆发。 (六) 财务危机的陷阱突现 经营持续亏损由企业扩张过度,容易因经营管理不善或战略性失误引起亏损。如果企业只是短期亏损,只要亏损额少于折旧,未必导致债务偿付困难,但如果持续亏损,将造成企业净资产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大大削弱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而导致企业不能到期偿还债务。如果亏损严重到资不抵债的地步,将意味着企业偿付能力的丧失,最终很可能走上倒闭、破产的不归路。 1996年进入全球500强之列的香港百富勤公司,1998年初却因为缺乏足够现金无法偿还几千万美元的债务而被迫破产,10年辉煌毁于一旦。珠海巨人集团财务危机的导火索则是兴建巨人大厦时国内卖楼花所形成的4,000万元人民币债务。 突发性风险事件由在市道畅旺的时候,高成长企业或许可以凭其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给市场以太平盛世的感觉。一旦经济环境突然变化,重大政策调整,各种自然灾害或其它突发性风险事件发生,企业就可能因为业务萎缩、资产缩水或重大财产损失而陷入困境。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除了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适应市场,优化价值链和供应链外,企业自身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 1、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从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2、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3、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二)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1、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2、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做到合理组合。 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要定期检查盘点,以揭露问题和促进管理的改善及责任的加强。最后,要不定期地突击检查,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4、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5、 保持财务资料完整。很多中小企业疏于日常记录,很难提供一份完整的财务资料,这势必会给自我评估、融资、计划、预算等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特别是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完整的财务资料,以帮助管理者分析过去和预测未来。 (三) 优化财务结构,平衡高成长和稳健发展。 太阳神等大企业的破产案例说明,企业如果不顾自身条件通过负债经营盲目铺摊子,就容易聚集过多盈利能力差的资产或业务,规模再大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对企业来说,只有在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性才是合理的。 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 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 一是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金的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利息。在达到临界点之前,提高负债将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利益。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比率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中小企业受企业规模的限制,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尤为重要。负债过多,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负债过少,又会限制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外来和自有资金的相互配合,既要借债,又不能借得太多,以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 二是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安全边际。企业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既使风险最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此外,企业还应密切关注各地经济、金融形势和汇率的变化情况,调整贷款的银行结构和币种结构,尽可能避免过份集中向某一国家或区域的金融机构融资或以单一货币进行借贷或业务结算,以预防和降低借贷和汇率风险。 三是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四是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是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如研究开发、企业品牌等)和流动资产投资,直接投资(项目)和间接(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再生产过程的管理,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管理工作。它是一种资本投入与收益活动,资本投入所获取收益的大小是评价资本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得举足轻重,财务管理的问题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是我国中小企业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状况不容乐观。中小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是财务管理弱化的直接表现。我国中小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一味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使企业财务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管理的格局之中。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受规模和人员素质的影响,往往存在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缺位、工作重心游离等现象,致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在众多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当局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致使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营私舞弊、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赢实亏、资产流失严重等等。可见,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能帮助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在看到有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小企业虽实力不强,但有一定的成长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小企业由于生存的压力,往往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企业产品的销售之中,只要产品销路畅通,销售收入在不断增长,企业领导者就不太重视财务管理的建设,更多的是把会计作为一种信息披露的需要或是记账的手段,而没有把它视为一种管理工具。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而只是简单地追求产品销售的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 企业的决策模式主要为经验决策。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有着高效率的优势,但决策程序较粗糙,决策所需信息中,在相当程度上仍使用以供销人员为主体的偶遇式市场信息收集方式,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并无规范的规则,财务人员几乎不会参与收集分析信息,决策信息准确度较差,决策的可靠度低。企业财务管理未受到重视,财务管理在业主以外的管理中影响不大、地位不高。 2.融资困难、项目投资资金不足 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资金链紧张,融资不畅正在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成为阻碍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筹资渠道不像上市公司那样有灵活多样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及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使得有些银行对其贷款不够热心。 同时,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中小企业经营效益差,负债率较高,偿还能力低,而目前银行贷款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负债率需在60%以下。在市场激烈竞争面前,中小型企业由于债务负担沉重,资产增值较慢,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较低,担保主体又无法确切落实,难以与银行进行良好的合作和沟通,即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3.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中小企业凭借自身经营方式灵活等明显的优势和社会功能发展迅猛。但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起来,其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诸多问题。中小企业一般没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严格制度,管理上人为作用较多。缺乏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认为会计报表的编制已经是会计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没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财务管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起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一,有的中小企业根本不设会计机构,有的中小企业虽然设有会计机构,但岗位责任不分;其二,缺乏健全的稽核制度、牵制制度、考核制度及审计制度。 4.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度负债。一些企业在借入资金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进入了靠贷款维持生存的恶性循环。二是短债长投。在国家实行较强的宏观调控力度的条件下,企业要获得固定资产贷款比较困难。一些企业就采取变通的办法,擅自改变贷款用途,将短期借债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企业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使企业面临极大的潜在支付危机。三是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相同资产重复抵押,形成复杂的债务链,造成整体负债率不断抬高,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费用不断加大,资金链条过紧并随时可能出现断裂。 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财务管理观念 加强财务管理观念要求从企业经营者到普通员工,首先要从思想上更新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核心地位,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再是被动的服从式管理,而是主动服务、参与企业管理,需要全员参与配合。另外,企业还可通过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来提高财务管理活动中的诚信观念,重塑中小企业诚实守信的外部新形象。通过一系列的观念更新,将财务管理工作重新定位,使之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并以此理念来指导工作,服务企业、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管理。 2.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第一,适当分散投资风险,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自身融资能力。中小企业必须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在不断增加内部资本积累的前提下,适度举债,以满足企业投资的需要。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降低投资风险,减少投资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当企业资本积累到一定规模后可考虑适度多元化经营,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第三,银行可将中小企业的存货和应收款作为抵押品,或将中小型科技企业享有的专利权作为质押担保,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为中小企业参与债券市场提供机会。第四,企业购买金融产品,拓宽融资渠道。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银行开发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如票据融资、授信贷款、个人创业贷款、个人商铺贷款、再就业专项贷款等等,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金融产品,达到融资的目的。 3.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要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就要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保证。首先,要建立起岗位分工制和轮换制,特别是对于不相容的岗位如会计和出纳,不能让一个人担任,而且对于同一个岗位,同一个人担任的时间应有一定的期限,到了这个期限,就应当实行轮换。这非常有利于不同岗位之间的互相监督,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业的资金和其他财产的安全。其次,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水平。会计科目的使用,要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总账、明细账、流水账等会计账目之间要相互勾稽、内容清楚,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计报表等资料也要根据相关规定来制作,符合《会计法》、《税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使企业的会计资料能够真正为企业各项财务分析和决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完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上存在的种种不规范,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通过对企业各项经营指标异常变动的检测和分析,实时监控企业经营管理中潜在的风险,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康,预测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并及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使企业免遭风险损失或将风险损失降低至最低。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与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相结合将能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企业可以建立风险控制制度。即当风险发生后,企业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转移、分散或者控制风险的影响,减少风险造成的实际损失,分解企业承受的风险压力。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与优化 【摘要】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为对象,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观念;目标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中小企业有5 0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的99.6%,我国大企业是顶天立地,中小企业是铺天盖地。中小企业的销售额占了所有企业销售额的58.9%,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家gdp的58%左右,新产品占全部新产品的82%,解决的就业人口占城镇净增就业人口的3/4。在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一些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更加关注中小企业发展。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越发展,财务管理就越重要,重视财务管理将有利于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信用等级的提升,从而更好地融资和筹资;有利于企业投资,提高投资收益率等。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和融资渠道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支持。因此,深化财务改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财务管理的运作方式进行改革,构建与我国中小企业现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乃是当务之急。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模式是指管理者在一定财务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对象和财务管理方法进行整合以推动财务管理活动有效、合理运行的一种管理状态。财务活动中所采用的财务组织结构、财务管理行为、财务管理手段等的综合体现,其实质是对企业资本进行有效运营,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模式的设计应考虑企业规模、行业特点、业务类型等因素,要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根据现代企业的特点,财务管理模式由财务管理理念模式、财务管理目标模式、财务关系模式、财务权责模式和财务运行模式等几部分构成。与大型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财务管理理念经济化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人员少,一般处于开创或成长阶段,财务管理理念多奉行简单化和节约化。如对财务活动的预测、财务计划的编制,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额法等简单易行的方法;对财务活动的决策往往根据管理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决策;在财务管理的理念上着重考虑成本的节约。 (二)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 我国中小企业的业主往往同时就是经理,企业任何财务活动的决策都由业主——经理人做出。他们没有必要像大型企业的经理那样一切为了公司市场价值的提高,全力追求物质目标。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除了有物质方面的目标外,还有精神方面的目标,有时精神方面的目标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甚至比物质目标还要大。 (三)财务关系简单化 我国多数中小企业的出资人,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资金来源基本靠内源型融资方式取得,企业很少有大的债权人;企业除了与国家存在经济利益关系外,与他为数不多的企业,主要是通过市场交易产生的交易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等,财务关系的处理相对简单。 (四)财务权责集中化 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权往往集中在少数高层管理者手中,尤其是“家族型”企业。项目投资、资金划拨、融资筹资及日常的财务收支等财务管理活动都是由企业主要领导亲自审批的,财务管理权责比较集中。 (五)财务运行架构简单化 一方面,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涉及的时空范围狭窄,其资金流量和存量不大,因此,财务的组织规模相对较小,组织机构设置主张简单实用,而且综合管理职能突出;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中不乏“家族型”企业,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了保持对财务的严格控制,设置的控制幅度较宽,组织层次则较少。在这种组织架构下,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上司、活动、任务”方面,而非“顾客、流程、结果”。 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 为了有效地克服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带来的弊端,促进企业更深层次的发展,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切实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要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此外,我国中小企业还应树立人本化、多元化的风险理财观念,以适应新的理财环境。 (二)确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 确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既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客观环境对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理财行为的约束。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既能体现中小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能体现宏观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方式的要求,具有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并注重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统一。具体来讲,作为企业进行有效财务管理活动的前提,一个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当符合以下特征:可计量性、一致性、阶段性和综合性。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持续发展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它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方面的问题。 (三)提高财务信息的沟通能力 提高财务信息沟通能力,主要从提高信息公开化与透明度入手。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信息沟通能力较低,究其原因是财务信息披露的对象和范围都十分狭窄,因此,应扩大财务信息的披露范围,对内实行财务信息共享化,使与财务信息相关的主体都能拥有该信息,对外也可适当公开化企业的财务信息,如对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主体适当公开企业正面的财务信息,可获得对方的信任,有利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四)正确处理财务管理权责 对于财务权责关系的选择,绝对不是在集权或分权的决策模式中进行简单的取舍,而是要对“权”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做到调剂有度、协调有效。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权责过于集中的现象,应合理设置财务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选择与企业管理机构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系,适当下放财务管理权限,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只对重大事务进行决策,并且把权力与责任对等化,切实做到谁执行谁负责,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由于权力下放,使财务人员由决策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决策的参与者,这种做法不但能够克服中小企业财务决策权过于集中的弊端,而且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做出快速反应,抓住那些突如其来的商机。 (五)健全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我国中小企业在健全和完善财务组织机构时,应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阶段,一是界定财务组织机构的职能,合理设置财务组织机构和岗位,实现管理提升的平稳过渡;二是与业务流程相衔接,整合会计核算流程,在完整的流程中明确会计核算的地位和财务管理的重点,从而明确财务人员、各级业务人员和高层管理者之间的责权,提高组织和管理的效率、效果;三是制定财务基础管理制度,规范财务工作。 总之,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对其进行调整时应从财务管理模式的内容入手,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同时应根据经营战略的变化不断调整,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的特点。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改进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本文尝试对改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措施 一、中小企业概况及其特点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000万户,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中30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95.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上缴的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规模小;二是数量繁多;三是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多变;四是总体上所有制结构单一,大多为民营企业;五是对利润增长的追求较其他企业更为迫切;六是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大多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七是职工的跳槽和下岗比较频繁。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概述 一是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有些中小企业家根本不具备财务管理知识,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忽视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各种财务决策主要依靠个人主观意愿,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倾向,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 二是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科学、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内部控制薄弱,致使资产管理效率低下,资产流失、浪费现象严重。 三是财务机构不健全。不少中小企业不设会计机构,全部委托会计事务所处理会计业务,或者任用自己的亲属担当。有的企业虽设置财务机构,但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形同虚设。 四是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中小企业多是私营企业,财务人员绝大部分是家族成员,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并未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能力,甚至严重缺乏会计职业道德。而真正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士可能因为无血缘、乡缘关系而难以在企业长留。 五是融资困难,发展资金严重短缺。从直接融资来看,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空间极为有限,利用债券和股票筹资的可能性很小。由于我国对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上市融资条件苛刻,中小企业很难满足,只能望“市”兴叹。从间接融资来看,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但是,实务中各大商业银行往往竞相争取大企业为客户,而忽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份额非常少。于是,不少中小企业只好转向民间资本,高利借贷泛滥,在加重中小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也扰乱了正常金融秩序。正是由于融资困难,很多中小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也很难实施,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六是投资盲目,缺乏科学性。中小企业的投资多是以老板的意愿为主,缺乏科学有效的集体决策机制,盲目跟风,投机心理较重,特别是过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很容易导致中小企业资本结构比例失调、资金周转速度缓慢,从而加大企业财务风险。还有一些中小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摊子铺的太大,管不过来,最终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三、改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不分,财务管理主要限于营运资金管理,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中小企业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核心地位,树立诸如以人为本、知识管理、信息管理、法治管理等科学管理思想,重视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现金流量等财务管理观念。 (二)确立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指引着整个财务工作的开展,在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实务中,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但是,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决策短期化行为,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应把追求利润最大化建立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即应当把可持续发展的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同时,努力提高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三)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中小企业应建立反应灵敏、高效、快速、独立的新型财务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等相关的财务计划与预算、决策与控制、分析与考核等一系列工作。要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培训,开展好职业道德教育,建立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调动财会人员的积极性。鼓励财会人员不断学习和创新,提升专业能力。摒弃家族化和亲缘化,积极从外部引进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并采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蓄积能量。 (四)加强财务控制,做好日常财务管理工作 1.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中小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建立严格而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例如:(1)建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对于不相容岗位和职务形成相互牵制机制。(2)建立授权审批制度。明确规定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严格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3)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工作流程,规范会计业务操作。(4)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单独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也可以指定部门或人员执行,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2.加强现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首先,确立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范围内的现金进行集中管理,减少现金持有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实施收支两条线为切入点,通过高效的价值化管理来提高企业效益。 其次,科学地确定现金最佳持有量,既要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要努力降低现金持有成本,从而有利于企业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最后,加强现金的日常管理,建立高效的收账系统,确保资金的回收;同时采取各种方式尽可能延缓现金的支出时间,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3.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加强存货管理,合理确定经济采购批量,加强存货的保本期和保利期控制,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及时评定客户的信用状况,制定恰当的信用政策;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控制和管理,减少坏账、呆账和死账;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 4.加强成本控制 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对成本进行正确的核算和控制,努力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建立科学、严谨、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5.加强风险控制 一般而言,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认真分析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要做好事前的财务计划与预算,事中的财务决策与控制,事后的财务分析与考核,努力降低企业风险。 (五)明确投资方向,制定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 中小企业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制定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规范投资程序。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做法,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做到精心设计和管理。鉴于中小企业的产出规模,中小企业投资应以对内为主,主要包括:新产品的试制、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人力资源的投资等,忌盲目跟风,盲目投资。当积累的资本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中小企业可以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 (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1.政府应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包括: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帮扶政策;落实机构,建立和完善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中小高科技企业发展等各项措施。 2.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包括:金融机构应转变经营观念,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对中小企业融资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在年度贷款总量中为中小企业留出一定额度,并作为考核指标;改进银行内部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降低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条件成熟时推行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等措施。 3.中小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自身融资环境。包括:规范企业财务制度,满足银行贷款条件;规范自身经营行为,提高信用程度与经营素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开辟适应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特点的融资方式,如利用融资租赁和尝试发行可转换债券,等等。 4.中小企业之间成立企业基金会,建立多渠道多部门的融资体系。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改善措施 摘要: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获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规模较小、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做好财务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从而使得企业稳定、健康地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金控制;投资规划;资本结构 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是对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的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和资金营运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任何企业的良好发展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中小企业也不例外,目前看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规模较小、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良好的资金运营管理机制是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保证。但目前来看,大多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着以下问题; (1)财务部门设置简单,缺少必要的监督,权限设定不清。中小企业大多只有一个会计和一个出纳,资金领用和支取的授权上,缺乏岗位之间的必要监督,一旦出现问题,不容易迅速找到责任人;销售问题上,只管为了扩大销售额,而进行大量的赊销,而在应收账款的催收上,没有明确责任权限,往往作为财务人员的任务,容易形成销售与收款脱节,造成企业资金运转困难;在闲置资金的运用上,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投资分析,造成资金的机会成本加大。 (2)对员工缺少必要的奖惩制度和科学的业绩评价。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就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财务人员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使得公司投资有了很大的收益,公司若不能就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员工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使得一些财务人员非法占用企业资金为自己谋利益;缺少科学的业绩评价,就不容易作出合理公平的奖励措施。 2.投资管理不当 (1)投资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并且相对于对外投资而言更偏向对内的实物投资。中小企业一般经营规模较小、控制权高度集中,投资决策主要由业主决定,受业主的经验和主观性影响较大;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外部融资受很多限制,使得企业不敢从事于长期投资,因为一旦企业发生需要大量资金的财务事项时,长期投资不容易变现,而外部融资又不容易实现,会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中小企业业主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相对于风险较大的外部证券或者股权投资而言,更愿意投资于实实在在的设备购置或建筑物建设,甚至即使有大量的闲余资金,宁愿放在银行保安全,也不愿投资,在缺乏必要的市场分析和项目研究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资金浪费。 (2)对投资缺少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缺少实施后的跟踪和反馈。中小企业一般缺少财务分析能力很强的人才,公司主要靠领导人拿主意、做决策,在投资前,对于何时投资、投资对象、投资期限等问题上,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业主主要靠自身的经验作出决定;投资后,往往缺少必要的跟踪,特别是实物投资,比如建筑物开工之后,没有跟踪环节,使得一些问题发现不了,造成成本开支过高,形成资源浪费,从而增加了企业成本,同时也忽略了市场前景的分析,使得企业建成的不动产成了“不生产”的废物,使得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3.中小企业筹资困难,较少考虑资本结构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业务量不大,一般不能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融资,使用最多的是短期或长期借款。为了筹到足够的资金,一般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只要能借到资金,即使向利率很高的私人放贷公司借款也在所不惜。 二、如何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任何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各部分内容其实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开的。在做好资金管理的基础上,规划好闲余资金的投资;在分析、预测经营规模和投资计划的基础上,做好筹资规模和渠道的规划。 1.加强资金控制,完善营运资金管理机制 (1)做好财务管理首先需从资金管理做起,任何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充足的流动资金作支撑。然而根据风险效益原理,企业的流动资金存有量有一个最佳范围,超过这个范围,企业将承受资金用于投资的机会成本;低于这个范围,企业将面临经营风险(违约损失、信誉损失、市场占有率降低等)。 流动资金的使用首先要做好预测,然后需要加强日常财务控制管理。财务人员应根据往年的资金使用情况和目前的市场需求、公司的发展规划等进行有效预测,尽量使资金存量在最佳范围内。尽可能使企业资金投放少、回收快、保持良性循环。这需要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尽量在扩大销售的同时,也保证较高的货款回收率)和适量原材料、存货的库存量。在资金使用上,一定严格控制审批权限,以防资金的流失。 (2)完善公司机构设置,加强内部控制,尤其是资金使用审批问题上,要严格审批权限,尽量使得每一笔资金的运用都经过直接负责人的签字确认。实行科学的业绩评价和奖惩制度,做到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减少资金非法占用、增强资金的收益性。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重点的流动资金管理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首先满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同时又要挖掘资金潜力,节约资金使用,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2)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合理配置资金,既保证一定的偿债能力,又要保证闲置资金的收益率 2.做好投资规划,增加企业效益 投资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严格的投资管理程序,需充分论证投资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企业发展的适用性。无论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投资对象、投资时期、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力求选择收益大,风险小的投资力案。在收益和风险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需做好充分预测和论证,以减少风险,提高收益。比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性资产的投资,需要企业做好发展前景的预测和设备的购置厂家选择、建筑物的建设招标等工作,避免工作为了做形象工程或因为企业之间的攀比,而浪费企业资金。 投资实施之后,跟踪工作一定要跟的上,对于外部投资应随时关注被投资公司的经营运转和财务状况,一旦有事实证明投资面临巨大风险,应及时调整投资方案;对于内部投资,尤其是实物投资,比如固定资产筹建,应该利用跟踪反馈信息,一旦发现成本开支过高,就需要分析原因,以减少不必要浪费,从而减少成本,通过建设期间的市场分析,如果发现市场前景不好,应该改变建设规划方案,甚至停止建设。 3.合理预测企业的资金需求,根据最佳资本结构选择筹资方式 不同的筹资渠道意味着不同的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一般来说,债务筹资的成本较低但财务风险较大,而股权筹资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小。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股权筹资不太可能,但可以通过选择借款对象尽量减少资金使用成本,比如尽量利用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选择国家指定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可以通过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吸引一些企业或个人的投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融资租赁取得生产经营需要的设备,以减少借款融资的难处。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中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决策等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较好的筹资决策和资金管理,就会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和较低的投资成本;较好的投资决策,才会有供企业发展;较多的盈余供分配,才能调动投资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筹资途径和投资机会。做好财务管理需要把各部分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促进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土地、房屋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资金需要量是企业生产周期中需求量昀大的,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据统计,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渠道获得的资金,占中小企业融资总量的90%以上,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资金不足10%。虽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的渠道并不畅通,据2004.8.10《金融时报》消息报道,2004年,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紧缩之后,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更加凸显。据统计显示, 2004年3月,全国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新增人民币贷款79.9亿元,4月份骤降为9.73亿元[1]。 1.对现金管理不到位,导致现金闲置或不足。 许多中小企业不编制现金收支计划,他们对现金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随意性一旦市场发生变化,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就很难使现金快速周转。有些企业的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造成浪费。例如,企业认为自己经济效益好,明天可能收到的钱就认为已经是今天的钱了,于是花钱大手大脚,过量购置设备,不考虑经营风险,结果一旦遇到经济效益突然下跌就会出现资金短缺,陷入财务困境。 2.应收账款周转缓慢。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用销售会越来越普遍,在市场激烈竞争情况下,中小企业为抵御大企业的压力,会采取更多的商业信用促销。但由于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不高,无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更无相应的责任部门来组织落实,造成大量应收账款沉淀,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并隐含着较大的坏帐风险。有的中小企业,为了急于推销自家的产品,盲目赊销,受骗上当,货款无法收回,给企业造成损失。 3.存货控制薄弱。 许多中小企业对存货缺乏有效管理,无存货计划、无存货定期监督和检查制度,对日常存货的控制不到位,致使存货周转失灵,造成资金呆滞。 4.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 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上仍处于事后算账的阶段,定额标准、信息反馈、责任制度等都不健全,事前和事中控制能力较低。因此,许多中小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中存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普遍较弱,很多中小企业没有专职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职能由会计或其他部门兼管或由企业主管人员一手包办。目前,社会上应用的财务管理方法灵活、先进、多样,例如,量化的财务管理方法,包括定量预测、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及不确定性决策等。另外还有基于internet/ntranet/extranet和电子商务为背景的网络财务等等,但以上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在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应用[2]。 大多数中小企业用人特点往往是超负荷劳动,对会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会计人员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对介入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在核算事务中,导致出现重核算轻管理,重视资金运作和会计结构,轻视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淡化了财务管理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 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缺少,是影响中小企业财务核心作用难以很好发挥的主要问题。企业普遍注重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财务管理职能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中小企业一般很少设立完善的、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包括财务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奖励与处罚制度、财务人员定期培训与考核制度。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虽然很强,但由于种种原因,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往往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即使企业有了规章制度,但由于财务人员不愿得罪同事而不予履行,管理者主观意志在管理上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一些问题浮于表面而不去深追究,对一些问题睁一眼闭一眼,而且,很多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现象严重,致使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形同虚设。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必须多措并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努力改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企业本身要重视市场的研究,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运行机 制,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努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十六大提出“十一五”期间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国务院2006年工作重点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列入了其中一项重要工作。2006年4月,中小企业司司长王远枝座客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就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时谈到以下几点:第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贴息的问题。第二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第三是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在信用担保体系已有2188家,累计担保企业18万多户,担保总额是320多亿。第四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可见,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十分可喜的消息[3]。 1.全方位转变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2.逐步提升财务管理的境界层次。 3.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财务控制。 4.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5.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小企业核心内容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固然有管理当局不重视的责任,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小企业自身。 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外部问题主要为:缺乏政府支持,融资渠道少,信用低,后续资金不足;内部问题主要为: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往往得不到应用,会计基础工作不尽完善,对资产的管理缺乏科学性,控制薄弱,相关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控制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有其自身独特性。本文意在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其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它们生产规模小、经营模式灵活,生产成本低、效率高。但同样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常常受到经济、法律和制度上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政策的限制 技术管理人员的缺乏.生产设备落后,以及由于金融体系不发达、社会诚信缺失而导致的融资困难等等。就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虽然有这么多相互关联的制约因素 但缺乏资金仍是阻碍这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方面 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主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过于重视短期的利润 这样的思想导致其单纯追求销量,忽略了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 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融资方面.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一般都是通过银行贷款得以满足的,但中小企业获得银行的贷款非常困难。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会计帐目异常混乱,管理者无法获得及时、有用的财务信息,影响了决策的客观性和及时性。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所有权经营权不分 管理者专业水平差。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 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 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 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 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2.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 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据统计我国300万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 o%左右。其主要原因第一,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 资信相对较差。第二,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 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大多数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3.项目论证缺乏科学性。(1)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2)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三、促进中小企业改善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1.中小企业市场融资资信很低。这从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稳定的融资机制给予适当的扶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如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和《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美国的《中小企业法》和《公平执行中小企业法案(1996)》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我国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据悉,由九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起草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不久将出台。 2.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集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不能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财政部等10部委不久前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改善其信用状况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以及加快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这标志着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开始启动。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过程中,要把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和建立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机构,中小企业投资及融资信息服务机构,中小企业联合会等)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二)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规范企业会计秩序 1.强化中小型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加强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增强,不仅避免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还有利于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2.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广大财劣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抓好后继教育工作,并在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同时,开展好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当前应该严格执行财政部规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证、账、表的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明确。 (三)重视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的吸纳及培养。中小型企业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都是面向市场的,财务工作也处处体现了市场对于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的深远影响。企业正是通过财务管理的统筹安排和统一协调将内部形式上相互隔离但内容上紧密相关的各项决策过程结合起来,以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在这种巨大的外在压力作用下,业主及高层管理者应重视财务专业人才的作用,安排专职财务管理人员有能力的企业应专设财务管理机构并赋予应有的权力和手段,实现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运用资金,加强有效的财务分析与监督。
会计失真论文:内部审计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作用的研究 有效的内部审计、强有力的政府审计和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和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也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各自功能、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内容等方面存有差异,因而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的作用也不一样。本文主要探讨内部审计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作用的理论分析 (一)直接作用 第一,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己的监督工作,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各位员工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的会计核算并及时地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 第二,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实现,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内部审计的职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企业活动和管理水平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现在,内部审计职能已发展为“保证和咨询服务”,即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评价职能的作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有关数据和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通过咨询活动,为管理当局提供专业服务,为风险管理出谋划策,降低企业风险,从而在实质上促进财务报告内容的确定性和质量的提高。 (二)间接作用 l.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有效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1)根据国外有关上市公司的要求,一个公司若要上市必须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便显示其内部治理机构的完善性;(2)由于证券监管部门在会计信息披露责任规定方面要求企业CEO及CFO须以个人名义对向投资者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由此,他们不得不利用内部审计实行日常的监督与控制,减少风险、保证会计信息加工、传递和揭示的可靠性。 2.内部审计是审计委员会功能实现的重要手段,它也借助于审计委员会发挥自己的职能,并发挥其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的作用。审计委员会具有多项职能,其中包括报告和监管职能,而这两项职能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内部审计的有效工作。因此,内部审计可以保证审计委员会职责的完成,从而也就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贡献力量。当然,有效的审计委员会也能强有力地保证内部审计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威性,从而提高它的独立性,保证其审计结果能被高度重视。这样,内部审计更多的是借助于审计委员会实现自己的职能,并发挥其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的作用。 3.为外部审计师打下良好的基础,降低他们的审计风险,从而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形成和披露的监督。不论是以制度为基础的审计,还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总是要考虑审计风险问题。有效的内部审计有利于减少控制风险,进而减少固定风险,从而使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其结果更有保障。 二、内部审计作用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规定不明确 从法律规定来看,我国有关法律对企业会计信息会计责任的规定,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内容也不一致、不具体。同时,法律责任规定可操作性差,尤其是执行惩罚主体的规定形同虚设。正是由于现行法律规定可操作性差,才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并不在意内部控制是否严密有效,也不重视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甚至有时还有意识地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二)对内部审计的指导不力 内部审计作为一个对企业管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职业,至今除了审计署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内部审计进行规范外,其他财政等部门并未对之提出规范要求,内部审计实际上处于无人指导的境地,也没有统一的具体的职业要求,使得内部审计未能得到应有的职业尊重。 (三)企业控制环境不理想 1.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企业管理者对内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对内部审计的态度和内部审计在公司的实际地位和实际效果。而决定企业管理者对内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又涉及到他们自身的哲学观念、品德和对公众及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态度,以及他们自身对遵纪守法的认识。如果企业管理者对股东利益、自身利益以及其他人的利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自觉遵守有关法律、规范披露会计信息,那么,他自然就会重视内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达到其应实现的目标。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信息失真是企业最高管理者授意的结果。 2.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品德、哲学观念、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和管理水平,都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从而影响企业其他人员对内部审计的看法。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包括正直的品格、良好的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和要求,从而内部审计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反之,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就会比较差,实际效果也很难让人满意。 3.企业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既要监督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和运行情况。同时,它又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与否、有效与否都影响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我国设置内部控制的企业很多,但由于对内部控制没有较高认识,内部控制没有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即便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也是采用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内部控制概念而将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其他控制。此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缺乏指导和考核,实际运行中很难发挥应有的功效。 (四)内部审计地位不高严重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在我国,内部审计往往被认为是外部审计的补充,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往往不是企业自己在完善内部控制过程中自发的需求,而是政府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强制要求,甚至是下级单位为了与上级单位对口而成立的。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单位内部往往很被动。内部审计地位不高,决定了内部审计 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损。内部审计独立性虽不像外部审计独立性那样完全独立于企业和企业管理当局,但是,内部审计同样存在一个独立性问题。只不过内部审计独立性是相对独立性,它是相对于除内部审计之外的其他部门而言的。它代表企业董事会或管理当局对其他部门、非内部计部门人员开展的业务活动及其成果、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以及效果进行监管。但是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实际上被大大削弱了。现在有一种趋势,许多单位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合并在一起。这样做看起来似乎是增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实际上内部审计已不再单独存在,这样情况又影响到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地位决定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尽管国家审计署颁发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权限进行规定。但从《规定》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地位不明确,独立性不强。这样,就会导致内部审计权威性不足,进而使得内部审计难以发挥其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应有的作用。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因为,内部审计人员能否完成其使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审计判断水平,是否熟悉企业经济活动,是否了解资本市场及其相关的投资、融资规则和惯例,是否具有与他人沟通的技巧等。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不仅学历偏低,而且知识更新较慢,基本技能不足,不能适应内部审计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的作用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 (一)加强理论研究 要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地位和性质。内部审计应具有“双向”职能,即监督和服务。其中,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是有限的,它有别于外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它并不能代表国家或其他政府机构对企业和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它是在企业内部代表企业管理者或董事会,对其他部门和人员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及其后果以及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完善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内部审计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作用的发挥,从其职能上看,应更重视其“服务”职能,内部审计并不能像外部审计一样对企业及其管理当局进行审计监督,其职能更应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 (二)理顺关系 在界定内部审计作用的过程中,应理顺内部审计与有关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及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当局的关系。 首先,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包括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的关系,尤其是与政府审计的关系。因为,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关系比较好处理,在日常工作中,社会审计一般并不过问企业内部审计的事,只是在开展审计过程中,因为与内部审计同属“审计”,故联系密切。内部审计如果把工作做好了,有利于降低社会审计风险,提高其效率,从而强化社会审计的监督作用。但仅靠这一点是不够的,社会审计在日常工作中,也应经常与内部审计人员联系,了解情况,并对其业务进行交流指导。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的关系比较复杂。审计署于1996年颁发了《审计署指导监督内部审计业务的规定》,这也是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颁布的。但是,审计机关直接指导监督内部审计效果不一定理想。这里,涉及到对内部审计性质及其地位的认识问题。事实上,审计机关对有些企业不可能直接管理,如私有企业,即使国有企业或国有股权占大部分的企业,审计机关所要管理的也应是强化企业最高领导人的责任,通过企业最高管理人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而不应直接对内部审计进行单独的指导监督。当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部门之间可以开展业务交流、人员交流等工作。 其次,要理顺企业内部关系。内部审计部门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它代表企业董事会或管理当局对其他部门和人员进行审计,但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有效地开展内审工作,审计委员会应发挥积极作用,内部审计应同时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或说内部审计的服务应是双向的。 (三)优化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因此我们应促进企业环境的改进,提高董事会、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意识和加强其品德修养,提高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内部审计高效工作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优化控制环境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再学习的过程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独特特征的经营哲学、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精神风貌和企业形象的总和。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深深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习惯和行为方式,因此,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董事会到每位员工都应有优秀文化意识,使得企业内部控制更加有效,促进内部审计工作。 (四)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审计委员会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较高的地位,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1.健全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能够保证企业有一个负责任的董事会,这样就能够使得董事会至少履行如下三方面的职责:(1)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效防范财务风险;(2)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既保障股东和企业的财产,又保证企业公布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可靠性;(3)强化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2.从内部审计地位来看,内部审计属于不同的部门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建立合理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可以保证审计委员会作用的充分发挥。如果内部审计属于内部审计委员会和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实行双向负责,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越过管理当局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那么这样就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维护必要的内部审计权威,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中的作用。 (五)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 内部控制的健全和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地位的高低和作用发挥的程度。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首先,从责任上应规定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包括董事会和公司最高领导人应对内部控制制度负责,并在其年度报告中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作出保证;其次,应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包括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评价依据、程序、监督及其有效性等。 2.充分发挥外部注册会计师监督评价作用。有关规范应对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责任和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并监督其工作质量。 3.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提高市场的有效性,遏制“逆向选择”,鼓励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六)强化企业管理者的法律责任,促进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实现 1.从企业责任承担者来说,只有企业董事会和企业管理当局对外承担全部责任,自然也应包括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责任。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110.01指出“内部审计师必须取得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因此,内部审计的内部属性决定了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应强化最后责任承担者的责任; 2.从内部审计职能来看,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是服务。内部审计一方面代表企业管理当局或董事会开展监督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一方面,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财务报告披露真实可靠性和法规遵守情况进行评价,帮助企业管理当局进行决策和管理,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我国《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虽然已经注意到了领导内部审计责任者这 个问题,例如在规定的第六、八、九、十条中都规定了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应当为内部审计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前提保证,应大力支持内部审计工作。但缺少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规定,即如果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权力机构不支持内部控制,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所以,我们应不断完善企业管理者的法律责任,并在实际中严格执行,实行重罚,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必须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促使其重视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七)加强教育培训,促进内外审人员交流和业务交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加入了WT0,跨国经营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大趋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并快速运用到经济、科教文化、政府管理、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越来越复杂,内部审计外部环境更加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基础审计已成为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至少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很高的道德修养。内部审计人员应有高尚的人格、品德,具有诚实、正直的人品。(2)丰富的知识。这种知识既包括理论方面的知识,比如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务、资本市场等知识,也包括实践知识。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业务活动等实践经验。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由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实践经历的人员组成,形成团队,发扬团队精神。此外,在知识内容上,现代内部审计更应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了解业务活动内容、程序和方法,积极开展专业审计。(3)很强的相关技能。这些技能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信息技术的运用,与他人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判断分析、总结报告以及多种语言的应用等技能。(4)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现代企业本身就应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其成员应不断学习、共同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技术,并在实践中,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自觉学习,不断开创内部审计的新领域,深化内部审计的范围,通过内部审计自身的工作,提高其权威性。(5)熟悉法律、法规制度。因为审计总是要进行监督。监督就要有标准,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各种新的法律、新的准则和规范都会不断出现,原有的制度、法律、法规也会不断修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及时学习有关制度、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只有熟悉这些标准,才能有效地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进行监督评价,从而实现其目标。 会计失真论文: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研究 一、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一)信贷资产信息失真 信贷资产信息失真首先表现在贷款分类不准确,这也是当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会计信息失真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贷款分类不准确将会带来拨备计提不准、利润不实等一系列影响。有的银行为了掩饰自身信贷资产质量不高,风险大的问题,或为完成上级行下达利润指标,不按规定分类标准来准确划分信贷资产,隐瞒信贷资产的真实风险状况。目前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问题,其中信贷资产分类比较准确,偏离度相对较小的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偏离度最大的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际信贷资产不良比例比账面比例高出近50个百分点。信贷资产信息失真还表现在通过一些违规放贷行为掩饰资产质量。有的银行为完成考核任务,存在违规办理借新还旧、展期,或以贷还本、以贷收息等行为,故意隐瞒贷款真实风险状况。 (二)抵债资产信息失真 部分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未经评估接收抵债资产的现象,其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抵债资产已毁损,但银行未做账务处理,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同时,账龄超过两年以上且处置困难和保管不善的抵债资产,处置难或处置收入与原账面价值存在较大差异,银行为不影响自身经营利润,长时间不处置该类资产。 (三)固定资产信息失真 一是历史形成的账外基建、“小金库”基建、无计划超计划基建等形成的账外固定资产,未完全消化处理,造成账实不符。二是乱用会计科目,在“在建工程”、“低值易耗品”科目列支固定资产,或钻“电子设备租赁费”、“固定资产融资租赁”等科目的空子,采取以租代购、以租代建的方式,随意扩大自用固定资产核算,致使固定资产信息反映不实。 (四)负债业务信息失真 一是期末存款余额不实。特别是在月末、季末和年末的考核期限,各种目的性派生存款、搬家存款等导致存款基数虚增,存款信息反映不实。二是存款科目反映不实。有的银行将高息揽入的储蓄存款,通过“发行债券”科目核算,以逃避利率检查;有的银行将“活期存款”通过财政性存款科目核算,或转系统内核算,逃避存款准备金管理;还有的银行为达到特定目的,存在公款私存或私款公存现象。 (五)损益信息失真 有的银行为了完成上级银行下达的利润指标,或出于管理者的需要,不认真执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和账务处理手续,账面利润不实。一是拨备计提不实。主要是因贷款分类不准、隐形不良贷款的存在引起贷款损失专项准备计提不足,从而导致利润虚增。二是费用核算不实。如采取少提应付利息或将当年的基建等重大财务支出递延到以后年度的办法,虚增利润;有的银行通过年底虚列费用、支出,达到“藏利润”的目的;在营销费用中列支员工津补贴等薪酬支出,以逃避上级行指标控制。三是收入核算不实。目前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越来越丰富,其种类、收费标准繁多,结算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现金收入,也有银行转账,因对应关系不清,容易出现问题。四是窜用会计科目。如有的银行在超额完成上级行布置的利润目标的情况下,为了不给以后年度造成更大压力,年底通过下级行上存资金记支出,上级行不记收入记“在途资金”的做法来隐藏部分利润。 二、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一)管理层经营思路存在一定偏向 一方面,个别银行高管为了追求个人业绩,谋取单位或个人私利,急功近利,指使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进行粉饰,以突出其经营业绩;或利用失真的会计信息掩盖其截留收入,逃避税收等违章违纪行为。另一方面,目前商业银行管理层普遍存在“重前台操作会计信息,轻后台核算管理会计信息”的认识偏差,商业银行综合应用操作系统推广后,对前台会计操作人员要求严格,会计数据录入也比较准确规范,但对后台会计核算和管理却有所忽视,不少调账调表行为都是通过后台核算完成的,给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二)银行内部考核机制不合理 实行现代公司治理,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现阶段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目标之一。但由于银行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各项业务经营指标仍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下达,基层行不能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状况及实际经营情况来自主确定业务经营计划,往往是上级行下达的高指标无法完成,而匹配的费用指标太少不能满足业务经营的需要,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会计信息失真。最典型的实例是各行为了完成年底时点数考核需要,存款搬家、存款互存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新业务快速增长与相关管理制度不匹配 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有些基层银行受利益驱动,片面强调发展,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忽视监督管理,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经营业绩,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和经营风险的产生。如银行电子银行业务、个人理财产品、基金等新业务发展很快,但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和办法往往滞后,而且在对新制度、流程的培训、贯彻执行上没有跟上步伐,存在一线员工对新流程理解不透,出现操作盲点的现象。 (四)会计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目前银行内控制度不尽完善,存在部分“真空”和“盲点”,如集中核算的综合操作系统不能覆盖所有的业务和操作流程,导致一些新业务的手续费不在系统内核算,这些核算环节的操作漏洞给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可趁之机;二是内控制度执行不严,制度落实不到位,会计人员违规越权操作、有章不循、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会计事后监督乏力,会计管理部门自律监管意识不强,不仅不能及时对所属单位会计业务进行监督,反而自身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和单位领导要求,调表调账,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五)监督体系不健全 对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由于机构和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特别是当前银行普遍采取分级管理的分级会计核算模式,各级会计人员有时为了局部的利益,不能完全按银行一级法人的要求执行会计核算,总行的会计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履行。外部监督目前主要是由银行监管部门实施的监管和独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而目前,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的合规性、风险及操作层面监管较多,对会计核算监管较少;会计师事务所对银行的会计监管则主要体现在对银行会计报表及其他业务的审计上,尤以会计报表审计为主要方面,各自侧重点不同,难免存在疏漏,而二者之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也给银行逃避外部会计监督带来可趁之机。 (六)会计法规不完善,问责不到位 作为约束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会计法》、《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及《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对惩治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处罚标准不够统一规范,以致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很少追究责任,或根本无法追究责任。即使在实际执行中想查处,但常常因难以找到责任人的证据或受各种因素干扰,往往严查轻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助长了会计信息的虚假行为。 (七)银行工作人员主观职业判断偏差 目前,银行实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基础上的,信贷工作人员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这种方法虽然较以前的“一逾两呆”分类法更为科学,但也更依赖于信贷人员的主观职业判断,因此客观上造成贷款分类不准确。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由省级分行统一进行,有专人负责,其分类相对准确,而一些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对贷款五级分类的标准把握、理解程度不一,造成分类不准,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 (八)某些历史政策因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一是地方政府的摊派行为,迫使会计信息失真。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由于财力不足,实行强行摊派,银行无奈只能经过变通处理,其结果体现在会计核算中变成虚假信息。二是某些政策失误造成人为会计信息失真,如调研中发现,在央行票据集中兑付前夕,突然提高了兑付条件,要求计算资本充足率时扣除呆滞贷款的40%,抵债资产的50%,导致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农村信用社为达到要求指标,不得不进行“倒贷”等不实行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隐藏了大量不良贷款。三是历史包袱过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如目前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执行不良资产由法人机构自行负担核销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的法人机构因其历史包袱重、不生息资产比重较大、盈利能力较低等原因,无力核销;有的历史不良贷款因手续不全,不符合当前核销条件而无法核销,而迫于管理部门“达标升级”的需求,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三、提高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治理对策 (一)强化银行会计信息质量意识 首先,银行管理层应高度重视银行会计信息工作,充分认识银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自觉维护银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为发挥会计职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加强银行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一方面要增强会计人员法律法规意识,使其自觉抵制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维护会计信息真实性;另一方面要对会计人员开展企业新会计准则、新业务处理流程和核算的培训,使会计核算与金融创新相适应。再次,要加强对信贷人员贷款分类的相关培训,使其正确掌握分类标准、参考特征等,提高贷款分类准确性。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银行考核机制 银行的考核机制应立足于“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依法独立自主经营、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经营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基础上,建立自下而上的银行管理考核机制,扩大基层行的经营自主权力,允许下级行在授权范围内依法合规地开展业务经营。在制定经营目标计划时,应把综合指标全盘考虑,既要考虑总量的变化,也要考虑比率的变化,采取自下而上层层综合制定,而不能从上到下层层加码,硬性下达;精简一些硬性考核指标,选取更科学的指标考核基层行业绩,如部分银行已采取存款余额日均数替代过去的时点数,对基层行在考核期末突击增加存款,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 (三)加强会计内控制度建设 一是强化预算控制,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与实际执行差异,严格控制预算外不合理支出。二是强化授权批准控制,应明确规定涉及会计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银行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三是实施职责分离管理,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四是落实岗位责任制度,使管理层及所有会计人员均有明确而具体的职权范围工作和责任。 (四)强化银行会计监督体系 对银行内部来说,可尝试会计主管委派制度,即由上级行对下级行层层委派会计主管,对下级行的业务经营活动和财务核算情况进行直接监督管理。委派会计主管在行政和待遇上都隶属于上级行管理,不与派驻行发生直接经济利益关系,以增强其独立性和超脱性。对外部监督来说,一是银监部门应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会计制度的健全性、科学性等进行监督和检查;二是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银行报表数据等会计数据实施独立审计,并与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五)加强立法,加大银行内外执法监督力度 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等各项金融会计法律法规,增加确保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惩治会计制假造假行为责任的补充条款,增强法律法规的严肃性。银行要自身加大内部审计、监察执法力度,对各操作环节和对会计部门的管理及核算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银监部门对银行违反各项会计法律法规、弄虚作假的行为,一经发现,也应严厉查处,并要从严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六)提供政策扶持,帮助银行摆脱历史包袱 目前,不良资产占比高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瓶颈。因此,对于某些特定因素形成的历史包袱,地方政府应予以政策扶持,放低核销门槛,帮助其摆脱历史包袱,减少其会计信息造假的主观诱因,改善经营环境,使其走向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计失真论文:找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切入点 ——兼论“有限理性”理论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运用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迭连出现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加之最近披露的美国“安然”公司造假丑闻,人们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了更为深重的疑虑,从而引发了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虽然近年来我们财会界乃至整个经济界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从各个层面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应对措施,但就总体而言,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彻底解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那么是什么原因影响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呢?我们拟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教授赫泊特·亚·西蒙(HERBERT A.SIMON)倡导的“有限理性”理论,从会计信息失真与企业业绩评价的关系出发,对这一问题作一些分析并提出若干论点和建议,以图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对策。 一、“有限理性”的理论简介 众所周知,会计学理论是在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经济学理论也就没有会计学理论,研究会计学中的诸多重要问题必须从经济学理论与会计学理论的关系入手,舍此而求其他,就很难捕捉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本文所说的“经济学思考”指的是经济学家西蒙教授倡导的“有限理性”理论。 西蒙教授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有关决策问题的独特见解。西蒙教授有关决策程序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是关于公司企业实际决策的新观点。在其《管理行为》一书中,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状态。此后,西蒙接着对“有限理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他对人类认知系统的研究中深入论述和逐步完善了这一理论。西蒙在他的《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一书中根据米勒(George Miller)等人发现的人类记忆的组织结构、过程,以及大脑加工所有任务的基本生理约束等的研究结果,认为有关决策的合理性理论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及其相互影响。从而他认为,人们所探讨的应当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完全理性。 西蒙进一步指出人是不存在完全理性的,或者说,“人是有限理性的”。他还明确区分了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所谓程序理性是指,行为是在适当考虑其结果的条件下进行的,或者说行为过程符合规范的标准,则该行为就是程序理性的,因此行为的程序理性取决于某项行为的过程是否合规;结果理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和限定范围内,当行为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时,它就是结果理性的,行为的结果理性取决于某项行为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或预定目标的完成状况,而不管其行为过程如何。西蒙教授的“有限理性”理论是在松动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之下产生出来的。 诚如上文所述,程序理性强调的是行为过程的理性,而不只是注重结果本身,结果总是一定行为过程的结果,世上没有无因之果,只要保证了行为程序的理性,结果自然是可以接受的;而结果理性则强调结果对预定目标的符合程度,而不在意产生这一结果的行为程序。西蒙教授认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由于无法准确地认识和预测未来,从而无法按照结果理性的方式采取行动,只能依靠某一理性的程序来减少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应该注重程序理性。所以,在人是“有限理性”的前提下,我们应当侧重程序理性,加强对行为过程的考核、控制。只要程序合理、过程规范,结果理性自是程序理性的必然结果,而不应刻意追求结果理性、倒置本末。 二.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分析 在以往的会计理论研究中我们未能按照“有限理性”的理论分析问题。我们现在所说的会计信息失真,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及相关的业绩评价指标不真实,虚报了企业实际情况。而我们的业绩评价指标又大多是针对特定目标完成状况的考核与衡量。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讲,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诱因。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局限于若干个主要指标,无论是过去考核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曾用过的总产值、企业利润指标,还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利润率、企业价值等指标,或者是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的由几大类指标组成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无一不是侧重于对企业一定期间经营结果的考核,而不问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对照西蒙教授的“有限理性”理论来看,我们在现实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过于重视“结果理性”,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利润、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只强调企业“最后做的结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于过去和相关单位比,处于何种水平”等,而不问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过程来达到这种结果的。只有在发现考核结果的指标数据不真实、会计信息失真的时候,才回过头来去关注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过程。须知,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的结果往往是在其程序运作过程中就已经决定了它的必然趋势。 正是由于我们对于结果状态的过于偏爱,以及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有所忽视,从而促使了企业短期行为、会计造假、违规交易等一系列失态运作随之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以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工作以及相应的监管都较为不错的上市公司为例,面对10%的配股生命线,由于监管部门把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财务指标上,而并不十分重视达到这一生命线的程序或过程,这就使得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净资产收益率10%的“结果状态”,不得不以牺牲“程序理性”去尽力迎合评价者对“结果理性”的要求,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合理的关联方交易、非货币性交易以及“金蝉脱壳”、资产剥离等种种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我们认为,会计信息失真之所以如此严重,固然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工作不规范以及监管工作不力有关,但是会计工作中的问题往往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问题。透视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缘由,由于会计职能的特殊性,即会计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所以当企业的此类“结果”受到特别关注、而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不为看重时,在单位负责人、以及来自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压力影响下,常常作为单位领导价值观取向和意志体现的、反映最终“结果”状态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然大打折扣,会计信息失真也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所以,查找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不仅要从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身上着手,还应该致力于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只重视考察“结果”状况而不考察形成结果的程序或过程的做法,要十分重视对整个程序的分析,重视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 细致性、明确性和规范性,引导人们从过程上严格控制,从源头上杜绝造假行为。 正是因为实际工作中评价者注重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结果”状态上的最终外在表象,即西蒙教授所说的“结果理性”,而无视、至少是忽视整个程序如何,这就必然使得本应注重按照生产经营活动规律、市场经济理论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合法、合理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不得不牺牲“程序理性”,追求“结果理性”以符合有关管理部门的要求。于是,在与企业业绩的评价者,即企业有关管理部门的相互博弈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逐渐地偏向于企业业绩的评价者(企业有关管理部门)的要求,注重企业一定期间终结状态的结果指标,忽视对全过程的“程序理性”控制。在这种状况下,会计违背客观真实情况和相关法规政策规定,为符合“结果理性”的标准而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也就在所难免。 此外,由于我们以往工作中对于会计工作程序监管的重视不够以及一些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会计工作中存在不少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甚至是无据可依、无人监管的情况,究其实质,也缘于人们对程序理性的不够重视。在会计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我们经常见到的诸如“职业判断”、“依据经验”等词汇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们的会计法规制度尚存在一些不够规范、明确的地方,相关的会计程序监管工作和执法力度亟待加强。 回顾点燃会计信息失真恐慌的导火线——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我们不难看到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注册会计师最终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而不是其审计程序规范、合理与否。这种对于程序理性的漠视以及对审计结果意见类型的过分关注,大大削弱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对会计工作和信息所应起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作用。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西蒙教授从生理学及心理学层面对人的“有限理性”进行了科学而细致的分析,有关对待信息处理的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眼光远大,见解深刻,对我们认真思考分析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的深层次原因有着积极意义。尤其在信息时代到来之际,随着计算机网络等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我们面临着纷繁复杂、数量庞大的会计信息。在这种环境中,意识到“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的这一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重心,用此理论将更好地指导我们在收集、生产和提供信息的会计工作中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原则,而不是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求全、求大,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分出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的轻重缓急,确保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最具相关性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根据西蒙教授的理论,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一步思考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行之径。 1、我们要明确树立企业业绩评价实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去更多地关注“程序理性”,而不仅仅是“结果理性”的观点。在评价企业时应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并在相关的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选择中注重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积极探索、构建一个以“程序理性”目标为起点、适当考虑“结果理性”特征的、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以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防止盲目追求“结果理性”的现象,以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2、我们要加快相关会计法规制度的制定并认真贯彻落实,要十分注重对实际会计工作人员和实际工作安排的理性分析,最大可能地细化、明确会计工作全过程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并严格进行控制,从每一个细微处入手,尽量减少实际会计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或可选择性以及主观人为的不确定性给财务报告结果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增强会计工作的客观性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日常监督管理,积极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建设,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程序规范、科学合理,真正起到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保障作用,当好“经济警察。” 只要我们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对会计工作的全过程都予以足够的重视,规范会计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把工作做得细致一些、认真一些、踏实一些,注重会计工作全过程的真实性、合理性控制,“结果理性”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唯有如此,我们方能有效地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认为,运用西蒙教授“有限理性”的理论还有助于我们对会计全过程控制职能的深入研究。同时,用此理论对当前会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看清两种教育方式的利弊。如果将“理性”的划分标准进行适当改动,我们还可以在会计理论研究的许多领域得出一些有益结论。这提示我们进行会计理论研究不能就会计论会计,而应在把握会计基本属性的前提下,不囿于单纯的会计圈子,从大局着眼,从经济学理论与会计学理论的关系入手,积极借鉴吸收相关学科的成果和思维来开拓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会计失真论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与盈余管理的思考 摘要:我国证监会把今年定为“监管年”。随着监管惩处力度的加大,会计造假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这是否可以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基本解决了呢?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除了明目张胆的造假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继银广夏会计造假事件后,又相继发生了令世界资本市场为之惊骇的安然、世通事件——这除了使会计业界尴尬外,更多的则是广泛引起了社会对会计业界的失望与会计造假的公愤。于是,在一片口诛笔伐声中,各国自律机构、监督机构、立法机构纷纷行动了起来。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盈余管理Shipper(1989)指出它是披露管理,是当事人对财务报表过程的干涉。 Healy和Wahlan(1999)则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经理层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运用职业判断,在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盈余管理往往是与公众利益、中立原则相矛盾的,其本质是一种基于不良动机的利润操纵行为。管理层为追求自身利益,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赢利预期的压力,在对外进行财务报告时,有选择地取舍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控制应计项目,进而控制会计数据,误导利害关系人的相关决策。其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一)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企业的报告收益。一般而言,盈余管理通过会计原则、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以及通过控制交易发生时点、会计方法运用时点等手段对会计报表过程进行干涉,其作用对象是会计数据本身,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而已。从足够长的时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实际收益,只不过会改变会计收益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和反映。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我国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除了利用上述方法干涉会计报表外,还常常利用关联交易等直接操控企业利润。 (二)盈余管理在我国具有双重实施主体的特征。因为无论是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或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还是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企业的经理层和董事会的手中,因而企业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完善,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控股股东常常通过控制董事会间接控制盈余管理,干涉财务报告的编制及对外公布。 (三)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利。在西方盈余管理中;获取私利较多的情景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如经理人员的分红、认股权以及晋升机会等。而在我国,盈余管理的收益者不但包括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而且还包括其背后的控股股东。而盈余管理的受害者一般都是中小股东、债权人、低层雇员、甚至政府。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及其阻碍因素 盈余管理的动因是指导致企业管理当局及其控股股东进行盈余管理的基本因素。其主要有: (一)激励与负激励在现实社会中,盈余管理的诱因很多,既有分红和晋升的诱惑,也有被解职的压力;既有募股或配股成功的喜悦,也有被ST或摘牌的悲惨。在人力资源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盈余管理还可以被用作劳资双方讨价还价的工具。此外,还有政府管制的考虑、节税的考虑、公司股价的考虑等等。所有这些驱动因素的相互作用,很难使上市公司放弃利用盈余管理干涉财务报告的倾向。 (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局限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本身的局限性,为企业留有许多盈余管理的机会,这在法制尚不完善的我国尤为明显。尽管刚刚修订的新会计制度对盈余管理有一定遏制作用,但其局限性和缺陷也是很值得关注的。如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重要性概念的运用、预计项目与摊销、会计政策、方法及会计估计的选择等,均允许并需要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和以往经验作出职业判断,以选择符合企业经济情景的披露方式。而事实上,企业为节税的需要,可能滥用职业判断调低利润,相反也可能力保配股资格而无视谨慎性原则。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的修订与完善常常滞后于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滞后于金融创新、业务创新。因此,现实中的情景常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确定的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而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规范空白或缺陷,不可避免地为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 (三)公司的治理结构缺陷笔者以为,无论在国内还是西方,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这从安然事件可见一斑。当然,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更为严重。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契约,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与独立董事关系之间的制度规范等都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股东会形同虚设、独立董事只用来装点门面,这些都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 当然,除了动因之外,盈余管理也存在阻碍因素,如证券机构的监管、财税部门的稽查、注册会计师审计、股东会、独立董事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盈余管理的滥用。 通过上述盈余管理的分析,显而易见,我们会发现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尽管其主要是通过会计手段来实现。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盈余管理无论从其发生条件还是从其实施主体来看,都涉及到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委托人与人契约及其信息不对称问题、绩效评估与报酬激励、股份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等等。此外,盈余管理的阻碍因素更涉及到 政府监管及市场经济环境的结构层面,因此,盈余管理还是一个法律和经济学问题。 三、盈余管理的基本手段 尽管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会计问题,但其对财务报表过程的干涉归根结底都是通过会计手段来实现的。以下就我国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归纳如下: (一)滥用谨慎性原则资产减值准备似乎已成为上市公司操控盈亏的“利器”。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终时,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些上市公司滥用这一规定,在预计资产损失和计提减值准备时,无视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倾向性,从而达到操控利润的目的。 (二)滥用费用的确认、计量与分摊通过费用的确认、计量与分摊调节损益是企业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其主要有:费用资本化、递延当期费用和提前确认当期费用等。如不少上市公司滥用利息资本化的规定,对早已投入使用的竣工项目仍将其借款利息资本化,更有甚者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予以资本化。 (三)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某些上市公司基于资本市场盈利预期的压力,或是基于再融资配股的压力,常常借助跨年度时点确认虚假收入,次年再以质量不合格等为由冲回。还有较高明的做法是借助于与第三方签定“买断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认收入。此外,出于不同目的,也有递延确认收入的。但不管怎样,都是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歪曲,从而误导相关利益人的决策。 (四)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按会计应计制的规定而暂时列作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等的科目。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费用的“蓄水池”,随意确认计入当期损益的时点,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五)关联交易与非经常损益关联交易是我国上市公司将“红色业绩”转变为“兰色业绩”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手段之一。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控股母公司“一股独大”,可任意左右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或者进行不等价的资产交换,所谓“垃圾换黄金或黄金换垃圾”;或者进行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购销活动;或者发生高息、低息或无息资全往来以调节财务费用;或者高额或无偿、收取或支付管理费用、共同费用和商标使用费用等等。其操控利润的手段可谓五花八门,触目惊心。 此外,常常与关联交易相关的非经常损益,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用来“保利”的救命稻草。其方式无非是股权置换、债务重组、息税减免、政府补贴等,一般在年度即将结束之际,也正是上市公司忙于确认大额非经常损益之时。 (六)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与变更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最能体现其现实意图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会计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这是会计准则一贯性的要求。企业只要始终遵循这一要求,其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使用价值并不受到实质性的影响。而我国实际情况是,许多上市公司经常通过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与变更获得“额外会计收益”,究其原因是其选择、变更成本太低,变更程序太易。这不仅会助长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方法上的随意性,客观上还会“鼓励”其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 在此,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轻易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问题,尽管这不能说是企业盈余管理手段。但由于这种变更同样来得太容易,以致于注册会计师常常面对两难的选择——或坚持职业操守,或丢掉饭碗——这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及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可想而知。 四、对盈余管理的合理规范 毫无疑问,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来源除了会计造假,就是企业盈余管理。然而,会计造假,律法所不容,可盈余管理却披着一层似乎“合法”的外衣。以致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安然事件中最令人震撼的并不是那些违规的事项,而易那些规定所允许的事项”。然而,事实上,会计准则的制定总是难于超前于经济环境的发展。此外,还由于政府的监管方式、监管力度,社会独立审计的制度安排,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等也常常是滞后于社会经济现实、滞后于业务创新、金融创新。鉴于此,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很难通过法律、规则、人力完全消除杜绝的问题。 当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杜绝盈余管理这一现象,并不是说可以让其放任自流,而是要予以合理规范,尽可能使之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降至最低。 首先,应从会计法、准则、制度的制定层面对盈余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会计准则与制度的指定者应及时调查并关注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程度、盈余管理的动机、被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应计项目和会计方法以及各种盈余管理手段的使用情况。以便及时修订准则与制度,使之尽可能具有现实可操性、又有超前性,尽可能作到二者的统一。 其次,作为上市公司监管部门的证监会应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对未按规定进行披露的上市公司应予严惩。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的格式与内容,充分披露除财务信息外的其他决策所需信息,尽可能传达出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与风险。 再次,要特别研究并解决注册会计师在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中的制度安排问题。众所周知,独立审计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然而,注册会计师却要看上市公司“内部人”的脸色吃饭,内部人可以轻易选择或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试问这样的制度安排,注册会计师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因此,笔者建议,除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外,应提高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难度与成本,设置必要的申报批准程序,而不仅仅是“备案与公告”而已。最后,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人激励机制。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机制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制度安排,来起到对内部人的监督制约,以及如何克服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弊端,无论如何,对遏制盈余管理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设计一套科学的考评指标与激励机制,以协调内部经理人的目标,使其与中小股东相一致,对遏制盈余管理也是意义深远的。 会计失真论文:如何界定会计信息失真 我们之所以要讨论会计信息失真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危害。通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以下四种:投资者(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经理人、税务机关。他们在使用息时,并不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不是分毫无差.他们觉得存在很“小”差错的信息是可以用的。一旦差错大到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时.才会对他们造成危害,使用者方才认为信息失真了。 一、失真信息是否等同于“失去真实性的信息” 把会计信息失真定义为“丧失真实性”,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公允信息之中仍有可能包含着部分丧失真实性但不失公允的所谓“失真信息”。而只要不失公允的信息就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危害。 其二便是如何找到失去真实性的信息。不少专家学者均提到了“真实性审计’。的确,真实性审计是比抽样审计更为可靠,然而面对当今业务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现实“真实性审计”根本不可能成为主流。现代审计的目标是对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发表意见,根据公允性定义可以看出,“真实”的要求是高于“公允”的。真实要求丝毫不差,现代审计只能检查出“低层次”的公允性,无法企及“高层次”的真实性。而现实的情况是,除了通过审计,我们没有其他方法来检查会计信息。也就是说,“丧失真实性”的失真信息是不能最终消灭而将永远可能存在的。既然这样,把失真信息界定为“丧失真实性”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其三是真实性的含义是什么?强调真实是为了有用。对会计帅而言,在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以万元甚至亿元为计量单位就具备了真实性,而在计算股东的每股盈余时,只有精确到0.01元才具有真实性。可见真实性存在着一个在不同情况下取不同标准的问题。显然在不同层面上对其实的要求是不同的,真实性存在着多重标准,而唯一的标尺应该是有用,即所提供的信息要能够帮助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应该真实到什么程度才够得上是真实。真实是相对的,真实也并非会计的目的。单纯地罗列真实数据是毫无意义的。更何况,从国内生产总值与每股盈余采用不同的计量单位中不难看出,对真实性存在着一个主观判断与取合。我们依据判断决策时的需要,对它们各自的真实度作出了选择,显然经过这样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它们能如实精确地反映实际了。然而我们依旧认同它们的真实性。可见我们在判断真实性的时候,也下意识地把不影响决策的差错也包容了。既然是这样,所谓的失真信息显然不能定义为失去真实性。 其四在于会计中也有重要性原则,它与真实性、谨慎性并存。所谓重要性是指对于不影响决策者的不重要信息可不予以披露。如果把失真信息定义为失去真实性的话,那么符合会计重要性原则而提供的信息一定会“失真”,因为这样的会计信息已与真实有偏差了。对决策者来说是摆在他们面前一堆繁冗的真实会计信息重要,还是符合重要性原则且不影响他们正确判断的这样的“失真信息”有用?且不提能否依靠现代会计找到失真信息,即使找到又如何?在花费大量审计成本后决策者还是作出了相同的判断,这样追求真实性,是否违背了成本与收益的原理和会计重要性原则制定者的初衷呢? 因此失真并不能解释为失去真实性,而是应有其自身的内涵。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只要是公允的信息就不会有危害。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失真的信息进行重新界定:所谓失真的信息也就是会造成危害的信息即不公允的信息。简单用等式表示即为: 失真不等于失去真实性,失真=不公允。 二、会计信息失真与审计“重要性” 现代审计中的“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漏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这个程度在特定环境下足以改变或者影响任何一位理性决策者依赖这些信息所作的判断。 根据重要性的定义,可概括出其基本特征: (1)重要性概念的核心是不能遗漏或错报重要的会计信息。判断会计事项是否重要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若对使用者的决策来说无关紧要,则不是重要的,否则就不能遗漏或错报。 (2)重要性概念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的。因为财务报告是为信息使用者而编制的。这个信息使用者应该是一个理性人,是对企业和经济活动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 (3)重要性的判断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的企业所处环境不同,因此判断的标准也是不相同的。 评价重要性的时候,通常分两个层次,即财务报表层和账户余额层,而在讨论信息失真的时候也应分层次——整个报表层次的信息失真是属于显性的,而账户余额层次的失真则可能是隐性的,只有通过验证各个账户余额,才能得出整体结论。 假设财务报表中所含的错误,不论从单项考虑或综合考虑,其影响都很重要,也就是这份报表会引起任何一位理性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判断错误,那么该份财务报表存在重要的错报,即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失真的,但并非所有错报或漏报我们都认为是重要的,只要不会引起使用者发生判断差错,那么,该错报信息不属于重要的错报,也既并未失真。 从重要性的要求看,判断—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既取决于该经济业务的数量,也取决于起性质。虽然现行的会计准则或审计准则都还没有明确地规定重要性的量化标准,然而实务中经验积累所得也有一些数额可以用语判断重要性。如: (1)税前 净利5%─-10%(净利较小时用10%,较大时则用5%);(2)总资产的0.5%——1%; (3)权益的1%; (4)总收入的0.5%——1%; (5)根据总资产或总收入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其次是根据错报的性质来判断其重要性。也就是说,即使某项错报的金额并不大,但由于它是舞弊或者违法行为造成的,那么仅就性质而言,该项错报也是重要的,这种错报也属于信息的失真。 根据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失真信息的特征,比如足以导致某项财务指标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动,或是足以导致某项财务指标发生质的改变,例如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净资产由正数变成负数等;或是其性质比较严重或比较敏感,例如现金、有价证券盘亏等。对于频繁发生的单项额度较小的经济业务通常应根据总发生额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来判断是否会引起信息使用者判断错误,是否属于失真信息。 另外,会计信息的披露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对于重要事项除了在 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以外,还要通过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方式对其性质、原因、影响等作适当说明。 尽管我们认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失真信息的判断都带有主观性,但这并不妨碍其具有客观的一面。重要性是外部环境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其判断要受到会计系统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制约,它不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为转移。就此而言,重要性是客观的。此外,重要性的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注意前后一致。也即在相同的环境下,对同样的业务所适用的重要性标准应一致;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业务的重要性标准应相同。总之,应使不同的理性人在相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会计信息进行判断时,结果相同或相近。 由此可看出,失真的信息也就是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那些使得使用者的判断被误导的信息,两者密切相关。 失真=超过重要性水平临界点。 三、会计信息差错、虚假与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差错和虚假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两种主要表现,但却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所谓会计信息差错是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意之间的出入。这种出入具有以下特点: (1)当事人无造成虚假的主观愿望; (2)差错在会计核算资料中暴露得比较明显; (3)差错责任人一般得不到经济及其他利益; (4)差错的纠正比教顺利。 会计信息虚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出于种种目的或虚构盈利,或隐瞒营业亏损,或者避免股东要求多分红利,或甚至逃避纳税等等;事前经过周密安排而故意造成的信息虚假。此种行为虽然都不是以个人的利益为目的,但显然会破坏会计信息真实性,歪曲财务报表内容,具有欺诈的意向以使利害关系人的判断和决策错误,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就会计信息差错的后果来看,信息差错未必会达到影响使用者判断的程度,凡差错超过重要性水平的才能算作信息失真。 而会计信息虚假则一定是有关人员出于种种原因故意弄虚作假,以达到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的目的。所以虚假信息一定是失真信息。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 失真信息=虚假信息 + 一部分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差错信息。 四、信息失真与认定 管理当局在财务报表时,其实对表中所有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费用等都作出了认定。美国《审计准则证明书第31号——证据事项》确定了财务报表有以下五类认定: (1)存在或发生,即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权益的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内是否确定生; (2)完整性,即在报表中应该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列入了: (3)权利和义务,即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公司的义务; (4)估价或分摊,即各项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是否按适当的金额列入报表,这不仅取决于金额确定是否遵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而且还取决于数学上有无错误: (5)表达与披露,即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 这五大认定反映了管理当局在处理各项经济活动及经济事项时,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范围、程度及其结果。但是我们也应明确失真信息与错误认定之间的差别,因为审计报告中将就报表整体而发表公允与否的意见,而公允即无重大错报;又由于财务报表本身就含有估计,并不是完全依据事实来编制,即便得出公允的结论,也不能排除其中仍含有某些小错误。正如前文中所提的“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判断”。从这五类认定中可以看出,错误认定中必然是含有差错或虚假,对于差错引起的错误认定而言,关键在于“度”。凡是超过重要性水平临界点的差错类错误认定属于失真。而虚假类错误认定不论金额大小均属于失真。 这样,我们可以认为:失真就一定是错误认定;反之,则不一定是失真。 会计失真论文:浅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及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微观决策及政府的宏观决策,严重危害了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本文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出发,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和社会经济所造成的种种危害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寻求合理恰当的对策。 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企业为了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发展需要它,投资者为了投资的正确性和回报的保证需要它,政府为了掌握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它。离开了会计信息,市场经济便无法正常的运转,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本身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危害,已经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拟就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危害、原因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和危害: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应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会计信息失真表现为多种形式:第一、从表面方式上来看,人为操纵会计信息使会计报表成为“万用表”。有的企业送给意向联营单位的是“如意表”、送给开户行的是“高兴表”,送给税务部门的是“叫苦表”,企业留存的是“如实表”。其根源是法制观念淡薄监督不利。第二、从会计处理来看,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会计凭证反应经济业务不实,会计帐户记录不实;会计报告失真,会计处理方法不符合一贯性的原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其中以会计凭证反映经济不实尤为严重。 由于以上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种表现,给社会企业造成严重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导致企业亏损。 第二、会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缺乏依据,干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 第三、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 第四、会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第五、会给投资人、债权人、潜在信息使用者造成决策误导,难以发挥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中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影响经济发展。 第六、会促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谋求不正当的利益,滋生腐败导致堕落,败坏社会风气。 纵观上述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特征和危害,会计信息失真已是目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背景进行探讨。 (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上看是管理问题,或是单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而深层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1、企业改革的不完备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第一、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但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影响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履艰难,即使是在已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也只是从形式上、表面上进行了改革,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差甚远。由于权责不明确,企业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对外提供信息各不相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第二、目前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人事管理制度还未市场化,企业职工的流动困难重重,会计人员属于企业的职工,其业务工作开展要受企业领导的指挥,不少会计人员为了保全自己而放弃了监督权利,从而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第三、收入分配制度和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会使生产经营者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事实求是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收入联系的紧密度低,对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不够,会导致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铤而走险,违反财经法纪做假帐,设帐外帐,私设“小金库”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会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重要原因。 现有的会计理论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如会计期间的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货币计量假设,假设币值不变,遇到通货膨胀时,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上核算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客观、真实的情况;重要性原则,是将重要的事项单独反映,不重要的事项合并反映,由于合并了相对不重要的事项使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原则在应用时,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少预计或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使会计信息带有估计成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会计核算,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但任何完善的法规制度,都无法阻止一些利益主体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要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关键在于依法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之一。 4、企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有很大关系。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由于一些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局限,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从宏观方面讲,要真正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营运;从微观角度看,应加强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从宏观上来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讲,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属于改革中的问题,有些是旧的体制向新体制转变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文秘站: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二)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用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办,充分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单独依靠未经核实的“数字”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下,在收入分配上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并借鉴国外的先进分配方式,如年薪制等。 (三)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监督,建立完善的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体系,使虚假的信息一产生便受到严厉的查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对于虚假的会计信息,在有关法律法规中要明确界定,同时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把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同制售假冒商品一样,严惩不怠。 从微观上来分析。 (一)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的审批,领报制,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 (二)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首先,会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其次,会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经常性地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知识不断更新,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认真执行《会计法》,发挥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规范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建立健全稽查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为会计信息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源头就实施有效预防与控制并把制度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想方设法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认真了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认清危害。只有这样,才能将会计信息运用于决策过程,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会计失真论文:论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成因及其改进措施 作者:张亚莲 摘要: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包括规则性失真、违法性失真和技术性失真。本文对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成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改进我国会计规则质量的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规则指的景规范会计信息生产与披露的法律规章制度以及各种相关的准则。我国会计规则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等。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是一种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按照会计规则要求生产并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该种不一致是由会计规则本身所造成的。世界能源巨星美国安然公司(Enron corp)于2001年12月2日正式申请破产,它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宗破产案。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在会计学界颇为轰动,引起了会计界的充分关注,因为安然事件所涉及的绝不仅仅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暴露出美国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所做出的准则规定和制度安排存在严重缺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需要检讨美国的会计准则是否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由此可见,会计规则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是一个有待会计学界着重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引起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原因。 会计准则及其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是导致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主要原因,现行的各种准则和制度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在充分性方面尚存在不足,这种不充分性因素会导致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准则的起草研究报告并未得到充分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中也没有相关内容的披露。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便于社会公众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运用自己掌握的相关知识,更有效地参与会计准则的讨论和制定过程。 2、我国的利益相关者较少地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不够广泛;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例如,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广大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这就是我国利益相关者较少参与会计规则制定的一个必然结果。 (二)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美 当前,我国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权,相应地这种选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必然会造成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比如:或有事项未来事项的处理需要会计人员相当的职业判断和裁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存货的计价方法等便有很多种,如果对同类或相似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必然会造成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不可比,计算口径的不一致。同时,由于我国会计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从适应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核算模式起步的,一些制度仍然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例如,坏账准备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提取,对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要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致使大量呆账长期挂账,妨碍了资金周转,导致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足:某些不符合资产定义的财产,如开办费、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虚拟资产,仍然作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导致企业资产不实等。 (三)会计准则与制度中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做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合理恰当。 1、规定的披露时间及时性差,传播的时滞性又带来了内幕交易和非公平竞争,使得信息产品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规定的披露内容不完善,如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对表外业务的披露规范很少或根本没有,使投资者很难据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3、某些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不明确或缺乏可操作性。 以上各种情况都可能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 (四)新、旧会计法规及其相关法律的矛盾和不协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核算标准的调整,使各种会计法规的建设明显滞后。另外,各会计法规之间也存在着不协调和不一致,如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之间,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这些都足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防治措施。 (一)为了提高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加快制定的进程,必须改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首先向社会公众公开更多的已有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世界各国和国际准则委员会的成熟经验,以便社会公众结合其所在环境,理解会计准则及其相应的利益关系;其次应扩大征求意见稿的对象与范围,使更多的投资者,特别是广大的、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及其利益相关者能参与各准则的制定过程,并建立更加公开化、制度化的征求意见制度,以增加准则制定过程的透明度。目前就我国实际情况来说,能够采取的措施一方面在于严格会计准则的执行,以使利益相关者尽早体现到会计准则制定对他们经济利益的影响,另一方面,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采取措施提醒社会公众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可能的经济后果也是必要的,这也将有力地促进社会公众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 (二)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的模糊性。对于准则中的定义和释义给予更加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对各种可能有的理解一一给予详细的阐述,以防使用者产生误解。另外,应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类似经济业务处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和多样性,尽可能减少会计人员人为估算。职业判断的范围。同时,应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经济警察”机制,及时地对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进行有效监督,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 (三)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也需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当前财务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提倡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而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核心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不能过分强调相关性忽略了信息的可靠性。缺乏可靠性的信息,也同样不具有相关性。信息公开或披露机制应遵循重要 性原则,注意表内信息与表外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过去信息与未来信息,强制披露信息与自愿披露信息的有机结合,以满足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及时地了解到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效的披露作为对资产负债表上无法呈现的、又与投资决策密切相关的会计信息的有益补充,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四)制订和完善会计法规及其相关法律,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会计法》等相关法律需及时予以完善,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各种情况,对一些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概念要尽量明确其判断标准,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以利于当事各方依法行事,创造一个良好、高效的法律环境。同时应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使会计人员诚信自律。目前试行的会计委派制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它对规范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结束语 应该说,随着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各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应尽可能沿着IASC准则的要求趋同,我国也不例外。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一些客观因素导致了它的产生。因此,我们应从提高准则、制度自身的完美性和改善法律环境来着手防治,这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作者单位:中南林学院旅管学院 会计失真论文:有关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和防范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政府管理部¨以及代表社会公众的立法机构、监督机构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和会计质量更加关注。但由于市场运行机制还不成熟,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监督机制尚不健全。 一些单位出现了虚报成绩,随意报假账编制假报表的现象,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已严重地干扰了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会计管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各行各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贯彻实施《会计法》。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意识。 《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其核心是从法律的角度遏止和解决当前一些单位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作假和编制假报表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依据《会计法》的规定,若单位出现违法乱纪的会计行为,首先应当追究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应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法》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风险,明确单位负责人受托管理单位的责任,这将促使单位负责人知法守法,一方面促使他们自觉摒弃授意会计人员的行为;另一方面促使他们更加注重单位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和控制,督促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严格把关,依法做好会计工作,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约束会计行为。 会计工作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会计资料是一种社会性经济资源。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也是会计规则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各单位在会计核算中都应严格遵守和认真执行,在全面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同时,不断规范会计行为,完善会计核算规则,对会计工作的主要环节和手段做出禁止规定,使会计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这将是有效治理虚假会计信息的手段。《会计法》规定:因有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作假账、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人员,不得取得或重新取得会计资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要求确保会计工作质量并减少会计错漏及舞弊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宣告会计行为终身禁入制度的建立,这对减少会计人员的违法乱纪行为能起很大的威慑作用。 加强内部监督、社会审计、国家审计的有机结合。 加强内部监控,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通过设立监事会、内部审计等监督机构,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核算依据及计算结果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严密审核。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和防范,还要发挥社会审计的监督作用。作为中介组织的会计师事务所,它独立于经营者和所有者之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一独特的地位增强了其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使其在经济鉴证活动中发挥了其他审计组织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为依据,客观公正地执行社会监督职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审计的作用,依法对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 完善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机制失真及弄虚作假,都与会计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能力有关,故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监督的力度,必须重视会计队伍的自身建设。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全面提高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 会计失真论文:亦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尽管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然而会计信息失真情况仍然相当严重。而近两年的很广厦事件与纵横国际事件,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作者就此谈点看法。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会计信息越来越重要。不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是企业内部经济管理部门,或者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等有关各方,都需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并作为相应决策的依据。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不仅无法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经营与财务情况的需要,而且将严重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1996年财政部对全国重点调查了83.9万个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有16.3%的单位会计信息失真。1999年上半年财政部组织对110户酿酒企业会计信息情况进行了抽查,信息不实的达抽查总户数的92.7%。1999年末财政部组织各驻地财政监管专员办事处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共抽查了外贸、电信、汽车、机械等行业的159户企业,资产不实的有147户,所有者权益不实的有155户,利润总额不实的有157户。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一)单位领导指导思想不正。 单位领导本应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然而一些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为了小集团或个人的利益,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甚至强令会计人员作假,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却不高。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在一线从事财会工作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数甚少,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规违纪作斗争的少,相反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 (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陈旧。 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会计人员身份具有四重性:代表国家反映经济活动的运作,监督所有者和经营者合法经营;代表所有者和债权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监督经营者合理使用生产经营权;代表经营者加强经济核算,维护法人的利益,督促员工爱护生产资料、节约物料消耗;代表员工保护员工合法权益,监督所有者、经营者按劳付酬及保障员工的福利待遇。毫无疑问,这种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两权”的分离、政企职责的分开,仍旧沿袭现行体制,继续让会计人员在同一事务中履行多种不同的职责,同时担任经济活动的主体与客体,这实际上是将会计人员置于左右为难的两难境地。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企业员工的会计人员在企业领导权力压制下,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维护本单位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四)监督机制不健全。 企业缺乏会计监督的自觉性。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削弱7会计监督。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支持,也无法形成对企业会计监督的有效再监督机制。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软弱。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国家利益,通过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内部审计又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代表着单位利益。许多企业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实际上是一种代表国家实施的微观经济监督,其主要职能与国家审计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差别,只是审计范围大小的不同。迫于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暂行规定》文件精神,不得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内部审计机构在运行中不能被企业真正接纳,反而受企业排斥。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不能过多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担心自己的工作被领导误解,采取明哲保身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处处小心翼翼,对企业违法违纪的财务活动视而不见。 (五)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 现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放权让利”改革,在围绕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革除传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弊端。首先,在单一公有制条件下,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亦即全体人民,但具体到每一个企业,产权主体实际上很不具体,人人所有,而人人都没有,这样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形成了事实上的缺位,国有企业没有真正的所有者,因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当企业领导人员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领导者的权能急剧膨胀,加上他们拥有极强的国有资产操纵和控制权,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便产生短期行为,会计核算以领导者的利益为核心,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其次,由于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自身又缺乏根本的 利益动力机制,加上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权,放对企业的监督十分低效。第三,国有企业的债权人大多是国有银行或国有企业,而这些债权入的所有者同样是国家,因此,债权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关注并不很重视,企业会计信息对债权人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故企业的领导者便使会计转向为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信息。 (六)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长期以来,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侧重于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结果,而不关心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只强调企业的经营结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与过去和相关单位比处于何种水平等,而忽视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过程来达到这种结果的。正是由于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对于结果状态的过于偏爱,以及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有所忽视,从而促使了企业短期行为、会计造假及违规交易等一系列失态运作随之发生,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七)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由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应当采用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主要包括: (-)提高单位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 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须组织单位领导学习会计法规,使单位领导提高会计法规意识;端正指导思想,明确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要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来实现。首先,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其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 (三)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改变会计人员隶属关系,变企业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将会计人员全面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逐步形成“社会招聘、工酬分离、风险执业、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全面规范”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四)强化会计监督。 首先,提高企业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监督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其次,正确处理会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之间的关系。各经济监督部门既要明确各自监督职能的管理目标、职权、业务范畴,又要在各监督职能之间实行相互协调,保证各监督职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实现经济监督的总体目标。第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对本单位及其下属部门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会计监督内容进行的再监督。 (五)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各单位正确贯彻执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汇总等过程和相关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可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正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经济管理活动。 (六)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 实现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生成有了相对统一的规范,可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七)明晰企业产权,强化约束机制。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产权进行明确。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是因为许多管理者未能认识到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差异,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经营责任不明,且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致使所有者的所有权得不到保护,同时又使经营者的经营权不能完全施展。只有产权明确,才能财务清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能解决。 (八)改进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避免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九)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使之与政府、财政、银行、审计、税务、企业等经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再确认,对会计的再监督,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十)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 我国近年来先后制定并了一系列会计法规,尽管会计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只要严格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应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作者:张彪 尹建中单位:湖南大学会计学院 湖南城市学院) 会计失真论文:会计信息失真监督体制建构 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资金反映,准确的会计信息可以为企业的重大决策提供数据信息,保证企业制定发展目标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很多企业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社会的稳定。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会计信息失真扰乱了市场秩序 在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中信息瞬息万变,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科学合理,但是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就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阻碍,从市场环境中来看,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那么所反映出来的经济效益就是不真实的,对于投资者来说,由于信息的不真实他们无法根据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即使做出判断也是错误的,给整个市场的有序发展造成破坏。 2.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 企业的会计信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各项资金的支出和收入情况做出统计,为企业决策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但是会计信息失真之后,会计提供给企业决策者地信息都是虚假的,企业决策者按照这些虚假的信息对公司的各项活动做出的决策就没有科学合理性,而且,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目标是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会计信息失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虚假的,对于加强企业的管理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任何的帮助。 3.会计信息失真助长了整个会计行业的不良风气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不会做假账的会计不是合格的会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很多企业为了寻求高的收益,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在账面上作假,这其中的执行者就是会计,而会计在进行假的会计信息过程中由于跟自己没有利益的牵扯,所以心安理得。这种现象的发生直接导致了会计行业中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不重视,同时也造成会计职业道德泯灭。 4.会计信息失真给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带来干扰 企业是国家经济组成的一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对于经济整体把握过程中出现失误,会计信息的失误会使国家的经济核算偏离,导致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造成市场中资源配置不合理,国家调控政策流于形式,使得国家的整个经济发展蒙受损失,甚至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5.会计信息失真影响到社会稳定 企业进行虚假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夸大企业的经营利润,这种做法欲盖弥彰,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之后,不是积极进行解决,而是在会计核算方面进行掩盖,长此下去就会造成其中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导致企业的破产,使企业职工失去经济来源,失业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就相应的加强了。 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越来越严格,但是对于整个财务管理尤其是会计工作的管理还不是很重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没有指定相应的会计管理制度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相应指导。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加上企业管理者对会计制度执行的不重视,会计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2.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阶段很多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进行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会计操作方面的失误。另一方面,企业的会计人员没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往往是为了个人的私欲或者是执行企业领导者的错误指示,在会计工作中进行假账的制作,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从而造成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失误。 3.企业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会计法》,其中对于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中的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度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领导者权利的过于集中,对于管理中的法制意识薄弱,没有将《会计法》中的各项规定放在心上,在日常的管理中对会计工作随意指示,破坏会计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4.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企业会计监督机制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审计部门,但是现实中由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由企业内部人员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进行的,其中牵涉到企业职工的利益,所以在行使内部审计权利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很好的监督。另一方面是企业会计的外部监督机构一般是由各个相关部门进行的,但是由于各相关部门的监督指示对本领域的检查,没有建立全方位的整体监督体系,所以不能达到有效的监督效果,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就出现了漏洞,会计信息失真就是必然发生的。 5.企业对利益的过度追求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企业的管理者为了企业利润留存大一点,或者是为了应付检查,制造虚假的企业利润信息,还有一些企业纯粹是为了逃税,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指使会计采用各种办法隐藏收入,从而少缴税费。 三、如何有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1.建立健全企业的会计制度 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保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控制制度,以这个制度为基础进行企业的会计活动,在建立会计控制制度的过程中,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会计控制制度,保证各项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2.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建设 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要从两方面做起,首先,在会计人员的任用过程中,要对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相应的考核,选择专业知识扎实的人员担任会计工作,其次对于现有的企业会计人员要加强培训,使其专业知识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能有相应的提高,最后,对于所有企业的会计人员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鼓励他们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在工作的过程中用良好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 3.加强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意识 现阶段《会计法》的颁布对于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有重要 的作用,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领导者的法制意识要不断加强,我国法制建设的进行加快,对于违法现象的查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企业的领导者要提高法律意识,合法经营。 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于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监督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要严格进行,对于企业内各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中对于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都有一定的控制。另一方面就是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有效避免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的干预,可以找专门的会计事务所对企业的经济信息进行核算,从而发现出现的问题,有效防止信息失真。 5.加大会计虚假信息的处罚力度 从国家方面来说,针对日益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国家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故意造成信息失真的企业做出一定的惩罚,使他们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可以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个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励,在企业的管理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所以企业和国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会计失真论文: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对策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我们现在所说的会计信息失真,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及相关的业绩评价指标不真实,虚报了企业实际情况,而我们的业绩评价指标又大多是针对特定目标完成状况的考核与衡量。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严重性及其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其核心就是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唯有真实完整才有可能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而决策的有用性也恰恰是会计生命所系。 但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会计信息失真令人触目惊心。根据财政部2001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显示,在被抽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147户,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利润不实157户,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 同时国家审计署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质量抽查,在被抽查的32份审计报告中,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涉及41名CP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 注册会计师,造假金额多达70多亿元。因而,一个先后在国企、私企和股份公司工作过的资深会计,竟然找不到一家不做假账的企业,于是发出了“社会需要假账”的感慨。由此可见,企业假账黑幕惊心。 频频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了以下巨大的危害。 (一)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改革开放的深化 会计信息失真对国家经济影响的严重程度可从下面一些事实中略见一斑:2000年财政部对全国110家酿酒企业的会计状况进行抽查,结果有102家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收入费用不实的金额共计25亿元,导致虚假利润1 388亿元。其中,企业会计报表利润与检查组核实利润金额相差1倍以上的达41家。 1998年在证券市场曝光的“红光实业”事件、震惊中外的“安然”事件都说明如果会计信息失真,财会监督可能失控,就会影响甚至破坏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使投资者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这与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二)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 从微现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例如一项投资技术决策,要建立在过去经济业务数据的分析基础之上,若提供的会计资料虚增了投资额和成本,使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必然会放弃这一项目,失去市场机会。反之,则会使一份实际不可行的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立项。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所谓盲目建设,新建项目效益不佳等,与此不无关系。 从宏观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并涉及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三)引发会计信息信任危机 由于企业经营者的舞弊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假账造成企业破产倒闭,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人们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更为深重的疑虑,从而引发了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如证券市场上的“红光实业”、“琼民源”、“银广夏”到近期的“德隆系崩盘”,会计信息失真成为笼罩证券市场的浓重阴影,挥之不去。 上海财经大学曾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18.75% 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多数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6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个别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两项合计,总计有88% 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近段时期我国证券市场出现的股指不振现象,有机构就认为这是源于信任危机。德隆系事件像一颗重磅炸弹,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不多的信任又炸得粉碎。现在投资者对上市企业及中介机构不信任感急剧上升,市场筹资功能受到严重挑战,大盘受到拖累便是必然。 (四)导致国家税收和国家资产的大量流失 在一些未将企业利润与个人收入挂钩的企业,逃避上缴企业所得税,人为增加成本、转移收入,从而虚减利润。在国有资产出售与转让过程中,企业负责人授意评估机构大幅压低企业资产评估价值,以从受让方获得差额利益或人为改变国有资产和个人资产的比例关系,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都是在上年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下一年预计的新增收支内容而确定的,所以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五)虚假会计信息驱逐真实会计信息 某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避免他所经营的企业被兼并以至自身被淘汰而寻机粉饰财务报表,达到夸大经营业绩的效果。这样一来,会造成所有企业的平均业绩虚假上浮,从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原本经营业绩良好且提供真实完整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账面业绩很可能低于平均业绩而遭到“出局”;而经营业绩差但提供经过粉饰的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表面业绩很可能会高于平均业绩而得以“生存”。这样,如果“机会收益”远大于“败露成本”时,便出现了虚假会计信息驱逐真实会计信息的现象。 (六)影响债权人利益,损害企业形象 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往往会制定一些销售折扣政策,这种销售中的折扣,常依赖于顾客的财务状况及以往偿付货款的情况。像这些信息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已入账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会影响到企业销售款的 安全性,影响债权人利益,也有损企业形象。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会计工作秩序不佳,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看是管理问题,或者是单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但目前会计信息普遍失真,必然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原因。 具体来说,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分析 会计信息的提供主要取决于人。在我国,一般会计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老化且过于低浅,这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要么无法实施,要么在实施时大打折扣,不伦不类。因而,会计人员的素质历来被学术界指责为会计改革的最大障碍之一。形成这种状况既有制度方面的因素,又有文化观念的因素。长期以来,会计人员已习惯于照章办事,而很少运用个人的专业判断,致使他们对经济事项或会计准则的理解偏差而对经济事项做出错误分类。 在文化观念上,中国“尊上”的观念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计人员除按制度办事外,就是听从领导的旨意,缺少作为职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独立能力,盲目操纵上市公司的利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致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1.单位领导指导思想不正。单位领导本应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然而一些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为了小集团或个人的利益,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甚至强令会计人员作假,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却不高。在一线从事财会工作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数甚少,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 3.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陈旧。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两权”的分离、政企职责的分开,仍旧沿袭旧体制,继续让会计人员在同一事务中履行多种不同的职责,同时担任经济活动的主体与客体,这实际上是将会计人员置于左右为难的两难境地。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企业员工的会计人员在企业领导权力压制下,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维护本单位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4.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缺乏会计监督的自觉性。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二)从有关制度方面进行分析 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成为有用形式的会计信息,是对会计数据的综合和解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也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即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原则。但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完全真实性的要求,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而会计信息即使以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为依据,并且进行合法合规的会计处理,同样也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这是因为会计受本身特点和制度制约,在会计政策、规范和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可选择性及缺陷,难以做到提供完全真实的信息;并且在实务工作中,会计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了不同的目的,在会计制度允许范围内,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制度性失真。 1.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会计准则的制定并不是纯技术的,而是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具有不完全性。 一是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都想使准则对自己有利,如果在制定机构中代表多方利益的机构或关系人较少,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偏向性; 二是会计准则定义和释义的不准确性,会计准则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措辞。在会计准则中使用最典型、最广泛的是“极少可能”、“有可能”和“很有可能”。由于对事件发生概率的主观判断因人而异,因此,什么情况算是“极少可能”,什么算是“有可能”或者是“很有可能”,便成为影响会计选择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必然会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 三是会计原则应用的不完全性,如果在会计计量中只遵循谨慎性原则,就会只强调预计可能损失而完全不确认利得,特别是这种利得有较大可能实现,将会违背充分披露和可靠性原则。 2.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形不一,准则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备,只能对企业会计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留有一定余地。这就会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并成为会计政策选择的对象。此外,会计准则和会计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时滞,会计准则的规定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因而在实践中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为会计准则选择提供了空间。这不属于违反会计准则的行为,因为会计准则根本就未对此做出规定。在由会计准则来作规定的领域,企业拥有更大的会计选择权。 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准则选择范围。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也给会计的“如实反映”带来难题。“真实”的涵义应是“跟客观事实相符合”,理应具有惟一性,不能说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有多个不同的处理方法和结果却都是真实的反映。 3.会计法规之间的不协调。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之间,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会计准则的缺位就使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有很大的弹性,都会使会计信息产生制度性失真的可能性。 4.产权制度不明晰,形成信息不对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企业中客观存在两个控制主体,即企业所有者和受托经营者。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经营者和所有者在经济上的联系表现为一种契约关系,“财产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在契约中规定的责任,称之为受托经济责任”,由于两者间的利益不一致,从而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不对等,有些参与者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而信息的不对称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逆向选择,通常指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接受合约的人一般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 过程偏离信息缺乏方的愿望;二是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合同达成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的利益而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 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总希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投资决策;另外,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 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经营者)的经营业绩,是所有者用以解除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的依据。由于管理人员努力程度的不可测性,会计信息反映的相关指标就成为委托方评价受托方经营业绩的尺度。这使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左右会计信息的生成,可能不会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会更看重短期经济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会利用手中“暂时的控制权”谋求“个人价值最大化”。这时会计信息就会成为手中的得力工具加以利用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 5.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会计的不确定性也称模糊性,其表现一是不确定的与事实有差异的计量结果,这与会计估计有关;二是不确定的计量方法,不确定会计事项是指一种状况或处境的最终结果是利得或损失,只有在发生或不发生一个或若干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确认。这包括:①与信用有关的事项;②与时间有关的事项;③与风险有关的事项;④与社会经济变化的有关事项。 对这些会计事项,我国会计准则与制度对于这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做出,规定或规定得不够恰当,使得在会计核算中存在多种备选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由此引发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变更,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从而也就难以精确计量。如对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资产的物理寿命比较容易确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资产的无形损耗却很难准确估计,因而作为固定资产折旧基础的折旧年限也就带有不确定性。在企业目前的资产负债表中,这些事项难以确定,通常采用不予确认或表外披露的方法,即使发生的可能性极大,也不予揭示出来。 (三)从道德方面进行分析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从道德角度来看,表现为部分会计行为者道德沦丧,有法不依,进而违法犯罪;相当一部分会计主体不能遵守真实客观的会计道德规范和制度并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这些行为扰乱了企业的正常运营,损害了债权人、投资者等相关利益团体的利益,造成了国家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干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顺利实施,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进一步败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虚浮之风和贪污腐化。 我国新《会计法》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可见真实可靠成为会计的最高原则,遵循此“道”,会计信息才值得人们信赖。然而在现实中存在大量的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造成了会计职业道德下滑、缺失的现象。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1.外部因素 (1)社会伦理道德滑坡的影响。市场经济在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部分消极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中应继承和发扬的那部分被抛弃。在追求自利的过程中出现了私欲膨胀的现象,引发了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在竞争时违背诚信的原则,虚伪欺诈的社会风气难免会对会计工作者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经济信息提供部门的会计,为了单位或个人的利益不可避免地会丧失诚信原则,进行造假,会计信息失真具有了宏观背景环境。 (2)缺乏有力的道德规范引导。现代国人由于缺乏有力的道德规范的引导,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某些人已经形成了“言行不一”、“心口不一”的生存方式。因此,某些缺乏自制力的人成为了外在金钱规律的奴隶,道德规范则失去了约束力,导致虚伪产生,会计主体普遍也会在实务中遵循这一规律而放弃客观真实性的原则。 (3)不规范的政府行为促使企业追求短期化效应。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行政职能相交叉的特性会产生政府经济行为的非市场依托,政府具有模糊性和非延续性,企业经营过程中难以追求长远利益。为适应不规范变化的政府行为,企业领导人进行短期化经营,进而放弃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会计报告上弄虚作假。企业的市场价值判断与利益的体现时常被动地以政府行为调整,会计信息随之失真。 (4)中介机构监管不力。我国推行会计年度报表审计制度,但是企业报表的真实性仍值得怀疑。这是因为进行社会监督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为了稳定客户,拓宽业务,在相关法规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违背会计职业道德,丧失了其客观公正的立场,忽略了其社会责任,出具虚假的证明,为企业做假账提供便利,成为会计造假的保护伞,进一步造成了会计职业道德滑坡。 2.内部因素 (1)单位负责人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反映在会计上即为领导对会计工作要求不高,疏于管理,造成账务混乱、信息失真;与之相比,领导的逆向选择给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影响是主要的,绝大多数信息失真来源于此。领导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指使会计工作者做假账,提供虚假的信息以蒙骗相关利益群体。 (2)会计人员陷入“囚徒困境”。会计人员在单位具有天然的从属性,使得其职业道德从属于单位领导的权威,当二者发生摩擦或冲突时,会计人员陷入困境。如果不执行领导指示,会受到领导的打击报复,甚至失去工作;执行做假指令,违背道德,触犯规定,却可能从单位获益,会计人员陷入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 (3)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丧失操行。我国在积极建立两权分离、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尽管如此还没有塑造出真正的企业法人主体,企业经营者的权责问题、政企分开问题还未彻底解决,监督机构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企业改制流于形式。为了企业或个人的利益,在外部条件都不健全的情况下,董事长控制下的企业便放弃其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弄虚作假,企业丧失了其操守,反应在会计工作上即为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会计信息失真。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由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应当采用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主要包括: (一)信息提供者主观因素所产生失真的治理对策 从会计信息提供者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提供者主要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包括出纳人员、财务核算人员、工资核算人员、成本费用核算人员、财务成果核算人员、资金核算人员、往来结算人员、总账报表人员、稽核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和电算化管理人员等一般从业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他们的非诚信思想行为要么是慑于会计主体负责人的威力而违心做假账;要么是其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法律观念淡薄、为本会计主 体或本人之小利而主动为违法乱纪的领导出主意、想办法或自愿做出一些有损于会计行为规范、有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事情;要么是专业素质不足、无法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严要求;要么是岗位责任不清、内部控制不力、会计监督不细等使得有些职位和制度形同虚设,给有些存心不良图谋不轨的会计从业人员以可乘之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 1.提高单位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 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须组织单位领导学习会计法规,使单位领导提高会计法规意识,端正指导思想,明确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 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要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来实现。首先,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 其次,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 3.强化会计、政府部门、注册会计师中介机构的监督 首先,提高企业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其目的是保证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其次,正确处理会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之间的关系。各经济监督部门既要明确各自监督职能的管理目标、职权、业务范畴,又要在各监督职能之间相互协调,保证各监督职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实现经济监督的总体目标。 第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对本单位及其下属部门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会计监督内容进行的再监督。 最后建设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发挥其公证和监督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将许多权力下放给企业,企业内部财会管理成为企业一切管理的基础,也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应组织力量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应强化《中国注册会计师法》的全面贯彻执行,整顿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加大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在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水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的专业性社会公证和监督作用。同时可规定在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会计报表必然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才会有效,并逐步使所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都要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二)信息提供者客观因素所产生失真的治理对策 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少内部制度不完善,现在无论国有或非国有,大型或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制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缺陷。就此治理对策为: 1.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各单位正确贯彻执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汇总等过程和相关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可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正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经济管理活动。 2.加快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网络建设 实现会计信息化,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生成有相对统一的规范,可有效克服因手工操做出,现的失误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3.改进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避免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4.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认真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发挥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规范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建立、健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为会计信息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源头上实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并把制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制度性缺陷所产生失真的治理对策 制度性会计信息失真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有人称之为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或合法的会计信息失真。针对我国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提出以下治理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 应加紧具体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出台步伐,以尽早形成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并体现中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和弹性区间。例如,对不同行业、不同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对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企业特有的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某一个企业只能适用其中的一类情况,从而减少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也有章可循。 同时,也应与国际惯例接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准则中可供选择的方法分为“基准处理”、“允许备选的方案”、“应取消的处理方法”三类,同时也对“许可的替代方法”作了严格的限定。还应进一步加强会计的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来制止企业钻会计政策可选择性的空子,来预防会计信息的失真。 2.尽量克服或减少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本身的不确定性 由于这种失真是一种技术性的失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正确认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定性的认识到不确定性普遍存在的前提下,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应该客观地看待会计信息对我们评价、决策的作用。从定量的角度来说,对于模糊性,我们可以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要规范会计准则的制订,加强会计制度的建设。在制订会计准则时,应尽量规范不确定性措辞的使用,可以给出相对确定的概率数值范围,以利于减少主观判断上的差异,并协调国际会计差异。要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尽可能完善会计假设,规范会计基本概念,修正会计要素,根据新的社会经济条件,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理论。要拓展财务报告,充实会计信息,通过财务报表以外的其他报告形式,揭示更多的“分析性信息”,以更加客观充分地反映由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引起的信息混淆。 首先,最终制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 其次,对于准则中的某些释义和定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均作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以免给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 再次,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准则制定者必须考虑管理者、政府及其他利益集团的正当利益,制定者应有广泛的代表性。 最后,针对会计的不确定性事项处理应做出具体或原则性规定:管理当局有责任根据目前情况估计未来事项对会计报表的影响或做出未来事件影响无法合理估计的判断,并按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注明会计师应当收集证据,以评估管理当局的分析和判断是否合理。 总之,应顺应经济及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 象如衍生金融工具、商誉、人力资源等尽快加以研究,制定确认的标准和方法,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3.大力贯彻《会计法》 《会计法》是以法律的方式明确规定要保护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其中第一条规定:“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会计法》还将会计事务的每一步,包括从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填制、记账方法的运用到会计核算的内容和会计政策的变更、会计报表的产生,均纳入了立法范围,保证会计人员运用正确的会计方法,得出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对于未决诉讼、企业对外提供的担保等或有事项的会计信息,《会计法》第19条规定:“单位提供的担保、未决诉讼等或有事项,应当按照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会计报告予以说明。”充分预计到了会计或有事项对未来的会计信息的影响,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 大力贯彻《会计法》,可以减少会计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把握尺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问题。 4.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产权的明晰界定,是企业开展会计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只有产权界定清楚,会计准则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才会有效率。产权明晰确定,对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1)股东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2)各种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合约关系。 针对这两个条件,要解决信息不对称:一是可通过有效的合约安排使委托人与人的利益一致,或促使人提供信息,以构建有效的委托关系和约束——激励机制,使人行为与股东目标一致,如股东可把会计报告的收益作为可执行的合同变量来激励管理者努力工作。并在国有企业中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以解决所有者缺位和所有权虚化问题,使各利益方有动力加强对企业会计行为的监督,便会计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 二是通过政府规章强制市场交易者提供信息,也即是政府利用强制手段直接命令市场交易方必须披露某些重要信息。包括:(1)规定经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2)强制企业披露会计信息并规定其应达到的质量标准;(3)通过会计法规,对违法者予以惩罚,降低经营者的预期风险收益。 (四)因道德缺失所产生失真的治理对策 所有的会计活动都是由"人"支配的,在会计信息失真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即"人治"大于"法治"。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从"治人"开始;即从治理人的道德意识入手,从治德开始,因为社会道德缺失是会计信息失真之源在。 1.明确新的道德准则,建立新的市场道德体系 市场经济在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和法律的外在保障情况下仅靠自利驱动,将会退化到无序状态,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我们要审视原有的道德观,吸取真正的儒学精髓,构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道德体系。它应以诚信原则作为其核心,包括负责、敬业、诚信和尊重他人,承认在不影响社会上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人有追求物质的权利。 我国在构建市场道德的时候,须注意诚信的动态性和层次性,使其能够与经济发展互动。作为会计领域也应该修订新的、以保证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目标、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2.严格执法和监督,缩小道德自由空间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基本道德强有力的保障手段。在会计造假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会计人员也知道会计造假违背职业道德和法规,但是行动上依然违规。这说明人们意识到价值规范,但是决定其行动的是真实行为规范,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选择的空间,它存在法律调整的范围与道德调整的范围之间。作为社会监督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也为会计造假提供方便,这也说明在监督上力度不够,处罚不严。因此,有必要加强事务所的管理,严肃执法,提高要求,加大对违规事务所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迫使其保持客观公正,做到诚信为本,从而促进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的归位。 3.改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克服领导短期化行为 政府是市场经济中经济信息的需求者,同时也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政府对规则的遵循状况直接关系到道德建设的成败。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失衡和权责不明确造成的领导短期化行为,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和强化领导的责任意识。也有必要建立一个促使领导从内心不愿造假的机制,激发领导追求长远利益,而不是看中眼前利益,道德的缺失就是短期化行为的反映。 道德不仅是精神价值之道、伦理之道,它还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法律法则,能带来长远的经济利益。若想从根本上制止会计信息失真,需要建立一个让企业愿意讲诚信、关注长远利益的内在激励机制。在足够长的任期内,明确领导的权责,使其具有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和压力,从而使诚实守信重新回到会计领域。 4.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监督评价机制 会计职业道德的实施主要靠会计人员内心道德感和职业良心,而不是受制于外力,其制定和颁布主要是自发形成的各会计职业组织。因此,会计职业道德在管制上,应实行行业自律与政府行为的统一、协调。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根据会计职业行为道德规范,会计组织或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对会计从业人员或企业的行为进行道德或不道德的评价,以达到扬善惩恶的目的。它对广大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重要的行为约束方式,是促使道德力量发挥作用的必要环节。 我国可以对全国持证的会计人员建立道德档案,对在各类检查中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登记,以采取相应措施;对企业建立起一套新评价体系,评价监督企业的诚信状况,并及时在媒体上予以曝光,借助公众的舆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总之,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很多,各个方面都应该采取具体的针对性治理对策。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最大范围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要从宏观方面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营。也要从微观角度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和继续教育,加强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遵守国际规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的生存之道。因此,解决治理好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的有效运行。 会计失真论文:会计信息失真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1 会计信息失真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从广义上理解,是指会计信息没有达到质量特征的要求;从狭义上理解,是指会计信息反映得不真实、不完整、主观性太强,经不起严格的验证,也就是会计信息没有达到可靠性质量特征的要求。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会计信息失真大体可以分为3类:规范性失真、技术性失真和违法性失真。 (1)规范性失真。规范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规范不完善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 (2)技术性失真。技术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会计工作需要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技术性失真是否会发生依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3)违法性失真。违法性失真是指有关企业或个人故意违反法律规章制度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计信息造假。此种行为虽然并不都是以个人利益为目的,但具有欺诈的倾向,以蒙蔽股东、债权人或政府部门等,最终会破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利益关系人的判断和决策错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与安全。 从以上对3类会计信息失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规范性和技术性失真主要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且这类信息失真由于没有明确的利益导向,所造成的危害也相对较小,也容易被发现和纠正。违法性失真即会计信息造假则主要是由会计信息披露者主观因素造成的,有着通过操纵会计信息以便从中牟利的明确利益导向,其舞弊手段很难被发现,结果往往误导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所造成的危害极大,也是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已逐渐在企业中建立起来,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诸多因素中,独立审计未发挥其应有作用不容忽视。市场经济发展强调适者生存,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将执业能力一再边缘化,不注重人员实践能力的培养,漠视后续教育,更不用说专业研究,甚至对一些业务敷衍了事,未能达到基本的专业要求。为了眼前利益不惜降低专业标准或是不加掩饰地进行交易,工作质量下降,所审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隐患很多。对于企业提出的要求或是当地政府的指示,某些事务所更是“积极配合”,为求生存与发展,置职业道德而不顾。信用被一些会计师看作是利益的扭曲杠杆,借此大做为企业利益服务的文章,可谓“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信用准则的内涵被完全置换,会计师只看到了企业手中的钱,而忘记了广大报表使用者。共性约束被淡化,个性发展欠缺制约,“独立、客观、公正”成为空谈。 2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组织与社会、会计组织之间、会计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行为关系的总和。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行为,是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从一般意义上讲,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所实际体现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等。良好的职业品德反映出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的正直、诚实、客观和公正等品质和德行;良好的职业纪律反映出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合理的行为约束;良好的职业责任反映出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恰当地处理了与社会、客户和同业的关系。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做出恰当与准确的职业判断。 独立、客观、公正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中的3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因为注册会计师要以自身的信誉向社会公众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真实与公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主要依赖财务报表判断投资风险,在投资机会中做出选择。如果注册会计师与客户之间不能保持独立,存在经济利益、关联关系,或屈从外界压力,就很难取信于社会公众。客观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当力求公正,不因成见或偏见、利益冲突和他人影响而损害其客观性。注册会计师在许多领域提供专业服务,在不同情况下均应表现其客观性。公正性是指注册会计师提供专业服务时,应当坦率、诚实,保证公平。公平不仅仅指诚实,还有公平交易和真实的含义。无论提供何种服务,担任何种职务,注册会计师都应维护其专业服务的公正性,并在判断中保持客观性。 以会计职业道德的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对会计人员道德素质有决定性影响的阶段;以会计职业道德的后续教育为重点,会计职业道德后续教育是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的具有较强针对性与适应性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在全社会倡导终身教育的形势下,会计职业道德的后续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 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最近几年,国际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大案不断,造成世界范围内的会计诚信危机。所以,会计诚信建设,是当前会计界的当务之急,所有的会计从业人员,所有的注册会计师,要清醒认识当前的紧迫形势,从自我做起,不断学习,戒骄戒躁,为会计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会计失真论文: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摘 要:文章揭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危害,深入剖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信息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由于受到传统行为的影响和个体利益的驱动,当前一些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某种意义上与世贸组织对企业的发展要求很不相称,甚至损害着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很有必要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成因及治理对策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在: 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3.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4.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 ! 二、会计信息失真形成的原因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也有企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差、专业素质不高以及企业内部为追求自身利益,个别领导不懂《会计法》等诸多因素。 1.会计法规系统不健全。虽然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但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以及建立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日益迫切,我国在会计立法上仍需加快步伐。 2.社会监督不力。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能洞察事务本质的高素质人员较少,需要加大对这一机构人员的迅速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企业内部监督不力。一些企业的领导由于不懂《会计法》,为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弄虚作假,逃避国家有关法规和纪律的监督,而会计人员又受单位负责人的聘任和管理,在工作中很难坚持原则,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 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一是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会计人员非专业化现象普遍存在,会计工作仅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浅层次上,难以做到合理、合法;二是财务基础管理薄弱。如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资料不完整等。 三是会计业务处理手段落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不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在用手工做账,财务数据处理仍处在低效率阶段,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 三、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和执行新《会计法》。首先企业法人和单位领导要懂法和守法,只要他们能遵纪守法并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督力度。必须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再监督工作。通过建立和健全注册会计师监督管理办法,逐步理顺委托关系,由企业直接委托改变为由信息使用人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委托并支付费用,增强事务所具体工作的透明度。 3.加大处罚力度。新《会计法》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各级检查机关在实施监督过程中,应严格依法行政,改变以往工作中“重查轻罚”的作法,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4.实施会计核算委任制,加强企业内部的异体监督力度。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在委任财务总监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委任制核算制度。成立具有行业协会性质的会计服务机构,负责对会计人员进行登记、考核、培养,负责提供派出会计的应有待遇,使会计与用人单位不再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会计服务机构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对外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又能向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对失职的会计人员,会计服务机构视其具体情况进行处罚,这既能督促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又能切实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5.要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一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人员业务*作技能的熟练程度高、专业知识丰富扎实,就能为企业的所有者、主管经营者和债权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反之,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差,就难以处理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二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会计人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不谋私利,廉洁奉公,不 论遇到何种情况,时刻坚持“以德治企”的原则,就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反之,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差,可能因图谋个人私欲,编造、篡改会计数据,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6.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要加强会计工作的理论研究,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提出会计信息形成与提供的规范或准则,克服会计信息失真。其次通过会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会计工作紧跟社会时代的潮流,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 会计失真论文:浅论会计风险与会计信息失真 许新霞、潘峰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无不论证了一国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离不开真实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尚未能从总体上遏制虚假信息的蔓延。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风险和审计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会计风险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不可或缺的途径。 一、现代社会的权责结构决定了会计风险的存在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治在其所著《会计计量理论》中提出,会计不仅仅是记帐工具,而是社会经营责任系统中的一项客观活动。他认为现代社会是建立在一个责任网络上,会计人员是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委托人与经管人的经营关系中去的。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负有向社会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责任。 然而在目前经济社会中,企业管理者对于个体利益的追求驱使其向会计人员施压;或因会计人员自身原因,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给社会带来损失。这种由于会计人员未能履行社会责任给社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即为会计风险。损失是信息使用者使用错误信息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二、影响会计风险的要素分析 首先,企业是社会各方利益的联结点: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报酬,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政府从中获取税金。在许多情况下,各方利益时有冲突。投资者、管理者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微观效益。政府则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会计风险的产生,二者的偏差越大,会计风险也就越大。 其次,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所处地位及会计法规对会计人员缺乏保护加大了会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实行的是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负责人操纵着会计人员的劳动雇用大权,这使得会计人员难以自觉控制风险。再加上会计法规中缺乏对会计人员控制风险行为的保护,会计人员常常“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修订后的《会计法》中,更多谈的是对违法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的处罚,至于对会计人员的保护,虽然第五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但笔者认为,在《会计法》已明确对授意、指使、强令做假帐的责任人员处罚的同时,可以采用其他法规的形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保护。用积极的保护措施辅以严厉的惩罚,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者,目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尚难承受其相应职务的抗风险的能力。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界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的薄弱增加了企业的会计风险。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知识老化,其专业技能大大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也使会计人员无意中加大了会计风险。 三、防范会计风险,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为企业带来效益 会计人员身处企业,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方针政策、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比外部审计人员了解得更为深入,会计人员对会计风险的自觉抵御必然能大大地降低审计风险,从而可提高外部审计人员察觉风险的水平,减少相应的实质性测试程序,节省审计资源。审计资源的节约必然引起审计费用的下降,为企业带来效益。积极地采取措施降低会计风险,对目前质量不高、审计业务操作不规范、事务所承受风险能力较低的我国民间审计事业,显得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风险的外在表现,我们有必要转换视角,以会计风险为立足点,解决我国的虚假会计信息泛滥现象。鉴于会计风险有不同的类别,采取的防范措施应有差异。为追逐企业个体利益,减少国家在企业中的利益而提供虚假信息的现象,在我国最为普遍。其解决途径在于在会计法规中强调并加大管理当局(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对假帐授权行为的严厉制裁(这一点在修订后的《会计法》中已于详细规定),和对会计人员依法行使会计监督职能的权力给予积极的保护(对此尚需利用补充法规进一步订定)。对于那种由于会计职业道德薄弱和会计知识技能不足造成的会计风险,应在切实加强大专院校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并对其进行定期考核。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大学会计系 会计失真论文: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对策 摘要: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相当普遍,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完善契约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社会监督体系,加大监管惩治力度。 关健词:会计信息失真: 成因;对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会计信息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会计信息的失真必然降低信息的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且严重干扰了正常社会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因此,有必要探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并寻求防治这种现象的对策与措施。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驱使作假的动机 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失去了理性,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图谋攫取不义之财,做假账,编假报表,串通作弊,虚报利润,制作虚幻的高速成长,来蒙蔽监管者,欺诈社会,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有关当事人出于贪污公款、窃取资财的目的,通过虚开发票、虚列成本等手段作假。另一方面,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经理人只注重短期利益,国有控股公司经理人的选任与业绩无关,经理人不知道自己在位几日,因此只注重短期利益,铤而走险,急于套现,入袋为安。 (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和分析都离不开其会计人员的劳动,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中的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严格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不强,抵御来自企业内外不正之风的意识和意志不强。同时,有些会计人员在业务方面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完全凭有限的实践经验和主观臆断从事会计工作。另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丰富,有些会计人员对此往往忽视,因此难以正确处理有关问题,致使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三)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由于企业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了契约的双方,即作为委托人的资产所有者和作为人的资产使用者。委托人和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委托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人除了寻求以货币衡量的物质报酬以外,还追求一些非物质性因素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如要求增加休闲时间,谋求政治资本等等,这一目标可能背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经营者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为追求契约利益或契约外自身最大利益即为实现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未必会提供所有者决策所需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甚至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了在经营业绩考核中得到优异成绩,谋求不正当的经济利益或为了职务升迁,往往示意会计人员做假账或直接粉饰会计报表。 (四)会计工作监督机制不完善 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财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作为财务人员本身的内部财务监督职能就难以发挥。另外,我国虽然有国家财政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但由于管理体制不合理等原因,这些机构的权责缺乏约束,远远没有形成组织严密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某些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争取客户往往采取降低收费标准的手法,在进行验资、审计、资产评估时常常敷衍了事,对某些客户弄虚作假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起不到监督作用,有时还起到掩护的作用。 二、防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防治虚假会计信息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要以事前预防为主,下大力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管理原始凭证 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发票等原始凭证进行科学管理。如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汇总功能,开发发票管理软件,用电子发票取代手工发票,并尽量实现全国性跨地区,跨部门联网,建立电子计算机发票全国交叉审核网络,使虚开、盗开发票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会计信息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必须坚持会计人员的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与持证上岗制度,使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而提高其业务素质。同时,还必须加强会计队伍的廉政建设,通过对会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从而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与业务素质。此外,提高会计信息处理工具的质量,加强其安全性。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企业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得到资金、技术雄厚的计算机公司的支持和服务。这样,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才能得到有力保证。 (三)建立和完善契约激励约束机制 委托人应当充分论证考虑效用最大化的双方可接受底线,合理设置契约目标,并建立科学的契约约束及激励机制来保证契约目标的实现。首先,应在契约中明确责任目标,使经营者所得的利益和责任目标挂钩。对经营者实行责任目标约束时,应注意使责任目标建立在公司未来发展和收益的较准确的估计基础上;其次,应当建立基于经营者经营成果的有效契约激励机制,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最后应在契约中规定违约责任,建立契约处罚条款,处罚条款的内容应能保证使经营者或方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远高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四)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要建立以审计监督、 税务监督、银行监督、行政监督为主的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审计为主的监督体系,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要积极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对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实行经常的、独立的和负经济、法律责任的外部会计监督,再辅以内部审计监督、建立起科学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篇1 一、小微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近年来国家、政府和金融机构给予小微企业大力的政策支持和融资支持,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平台,但是企业自身仍然存在财务管理意识薄弱、财务管理投入力度不足、财务管理水平低下等多种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很多小微企业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业务的拓展之上,对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地利用优惠政策重视不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状态。一些地方政府要求小微企业借助专业代理记账公司进行完善的会计核算和账务管理,但是小微企业大多采取敷衍消极、应付了事的态度,部分小微企业认为聘请代理记账公司是泄露公司财务信息的行为,对代理记账公司抱有抵触情绪。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往往将管理重心放在业务开拓和市场拓展上,但是却很少关注国家和地方银行出台的新政策,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扶持政策;部分小微企业业主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即便通过网络和电视了解到相关政策消息,也很难较好地利用这些优惠政策。 (二)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和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上都处于劣势,其提供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很难吸引到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在这种情形下。很多小微企业职能聘请代理记账公司为其处理账务处理、报税缴税和财务报表编制等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虽然财务管理基础问题得到解决了,但是财务管理水平却也停留在财务报表输出层面了。事实上,代理记账公司很少能够针对小微企业财务报表提供个性化的财务报表分析建议,并对财务管理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三)征信体系尚未构建,融资难度加大 小微企业具有业务单一、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等特征,加之受到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等因素的影响,其在融资过程中往往掣肘较多、障碍重重。小微企业所需资金大多为临时性周转资金,银行在处理它们的贷款申请时往往会对信用等级的评估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信贷审批过程也非常繁杂。由于小微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差,征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通过银渠道获得融资存在较大难度,企业持续经营受到较大挑战。 二、大数据时代机遇云计算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途径探析 (一)基于云会计的账务管理 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建立在账务处理的成绩上,真实、准确、科学的账务处理能够帮助小微企业明确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长远业务发展规划。账务处理涉及到凭证处理、账簿登记、编制财务报表等多个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借助云平台,小微企业可以动态地将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原始凭证上传到云端,并让专业的会计人员对其进行账务处理。小微企业可以借助云平台对账务处理过程进行动态监督和查看,在发现问题和弊端的情况下要及时地进行预警和改正。每一个小微企业都有自身的业务特性和管理特性,账务处理因此也就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云会计平台的会计人员如果在账务处理的时候遇到账实不符的情况,可以第一时间和小微企业进行沟通,保证会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基于云会计的税务处理 鉴于小微企业收入规模较小,如何减少税务成本成为其管理的一项关键问题。基于云会计平台的小微企业在进行税务处理时,需要以账务处理结果为依据,据此进行税务处理决策。目前,国家在税收管理上给予小微企业很多政策优势和支持,如果小微企业能够充分地发挥这些政策的作用和优势,那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税负,缓解生产经营压力。大数据时代,云会计平台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与小微企业发展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支持方案和账务处理结果等数据收集和整理到一起,这些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在经过数据清洗和大数据技术吃力之后能够为小微企业纳税筹划提供足够的决策支持。同时,云会计平台能够获取有效的行业数据,使得小微企业能够动态地了解到同行业者或者同类型企业者的税务处理程序和税务处理技巧,这样小微企业可以在借鉴同业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决策,使得自身税务处理水平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三)基于云会计的风险预警 小微企业虽然经营活动减少、业务量较少,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它们也是集技术、管理、经济和组织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主体,经营管理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帮助企业第一时间发现生产经营风险,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并将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下。云会计平台给小微企业设置风险监测指标的机会,通过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模型,企业可以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动态监督,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四)基于云会计的融资活动管理 小微企业可以借助云会计平台提供的“融资主题数据”模块进行于融资活动相关的各种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小微企业融资管理需要的支撑数据通过PaaS层提供的数据管理、数据存储和组件服务,服务于SaaS层具体的融资决策。之后小微企业可以将具体的融资方案和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上传到云平台,然后通过BI商业智能系统来评估融资方案,并为其提供匹配的融资对象。云会计平台可以帮助小微企业实现银企互联,与金融机构直接进行业务对接,实现针对性融资和便捷性融资。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云会计平台的应用使得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信息化发展得到了非常便利的条件,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将成为现实。云会计能够改善数据访问、数据共享并能够降低财务会计成本、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可以说云会计平台是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佳选择。大数据、云会计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小微企业目前面临的财务管理困局,促进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升,使得企业获得快速发展契机。 作者:张帆 单位:四川良建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篇2 引言 云会计在大数据时代是小微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处理的主要途径,深深影响到财务管理中信息的管理和共享。云会计有利于改进数据共享方式降低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成本消耗,尽可能地提高经济效率。将云会计技术广泛运用到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是小微企业进行信息处理的最佳方案,这无疑会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发展速度。 一、基于云会计的研究 当下的研究主要将云会计从制定财务管理政策,探讨更加科学的融资模式,进行合理有效的信息创建。云会计将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转移到会计的“云”上,让小微企业发挥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核算等许多方面的优势。这就要求云会计经过不断探索,构建出大数据时代的财务管理构建模型,从财务、税务、风险控制和融资等各个方面展开研究。 二、小微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国家政策的引导,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小微企业虽然在融资能力、融资渠道和融资数量上都有显著提高,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财务管理意识差、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水平不高、融资难度较大等诸多问题。 1.大部分小微企业缺乏对优惠政策的有效利用 小微企业的财务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它们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小微企业最初创立的过程中,小微企业往往将工作重点都放在开拓业务市场,增加业务订单上,让企业在初创短期阶段就能得到很好的经济收益。但是它们缺乏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的关注和研究,让小微企业极容易错失发展良机。除此之外,小微企业的业主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对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的有效掌控和利用。 2.依靠代账公司开展账务处理导致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资金、技术方面,还是整体的经营与发展氛围方面,小微企业都比不上大企业,而且小微企业在工作待遇、工资水平和晋升等方面也比不上大企业,所以想招到优秀的财务人员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面对这样的状况,大多数小微企业会联系专业的代理记账公司来帮忙进行记账、报税等相关的财务工作。虽然在表面来看,这能很好地解决小微企业面对的缺乏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难题。但是从长远来看,代账公司的工作主要是简单的财务流程性的工作,很少对小微公司的财务工作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3.融资难度大,无法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 一般的小微企业生产规模小、业务单一,从而导致小微企业的财务制度的透明度较差,生产经营的管理机制缺乏有效的科学性的约束。在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筹集到的生产用资金往往是临时性的周转用资金。小微企业并没有长期的资金供应链,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上会面临诸多风险。这样小微企业面临诸多困境的情况下,会让小微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举步维艰。 三、基于大数据时代下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 1.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是小微企业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科学、合理的开展财务工作,促进小微企业的更好的经营与发展才是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在进行账务处理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会根据凭证处理工作,通过记账、报表,有效执行财务管理工作。使用云会计这个运营平台,小微企业实时将信息经营活动上传,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小微企业在账务处理工作中要对财务信息进行监控,针对其出现的问题,实施应急处理工作。云会计在处理财务信息期间如果发现存在信息不符合的现象,要与小微企业及时沟通与进行友好交流。 2.税务管理 小微企业容易出现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避税。小微企业的收入规模小,在积极发展与建设下,小微企业工作者要依据对专业问题的掌握进行工作处理,更好地处理税务工作。在当下良好的发展状况下,国家和地区有许多相关的优惠政策,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需要小微企业管理者做好充分的工作。大数据发展时代的财务管理人员,利用云会计这个平台,能及时收集和处理小微企业的税务信息。技术处理工作不仅能动态性的掌握小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还能优化实施税务处理工作。 3.风险预警 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简单,但企业在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企业的综合发展。,在云会计使用模式下,小微企业建立风险预警,不仅能及时发现小微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还能为小微企业设置关键风险监测指标,促进风险预警模型的形成。在云会计平台的使用中,既能有效分析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还能切实减少小微企业在经营中所面临的种种风险和挑战。 四、结语 云会计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云计算,让企业的大量数据通过云会计平台进行处理,并向企业提供其需要的会计核算信息。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已成为企业的关键资产,能够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根据企业规模和管理者的经营理念,要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平,让小微企业不再限制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使其成为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者:于蕾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会计学院 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篇3 1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的优势逐渐突显出来,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将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完美地体现出来。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要想保证小微企业的发展不受到制约,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但是我国的众多小微企业当中,由于财务管理不成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的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将财务管理应用到小微企业当中,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质量,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对此,处在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小微企业的云会计财务管理概述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提出,小微企业逐渐占据了我国很大的市场份额,在我国社会上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其工业的生产总值、销售收入以及实现利税,分别占我国经济总量的60%、57%和40%,为我国社会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对此,我国的有关部门开始关注小微企业,并且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并且在税收、金融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小微型企业的扶持。之后,国务院又出台了很多相关管理文件,解决了小型微企业的很多问题。虽然国家大力支持小型微企业的发展,可是很多的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着很多困难。尤其是由于科技的发达和云计算的不断深入,导致很多微型企业在运用云会计系统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财务管理人员和云会计系统的使用,极大程度上遏制了小微企业的发展[1]。 3现阶段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市场竞争意识弱 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想要真真切切地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没有一个市场竞争意识是万万不可的。现在很多的工作员工,还是没有摒弃最初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没有进行更新,再加上自身在毕业之后的社会能力偏差,导致他们在选择客户和市场的时候,通常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考量。其次就是很多的小微企业,没有一个合格的管理制度,使得员工的意识非常松散,这就导致后期员工不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知识,久而久之,企业就很难在竞争中存活下去,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2财务管理中预测风险能力低 现在我国很多的小微企业,都认为财务管理是财务单位的工作,这样就导致了在财务编制的时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了管理预算工作太片面。很多情况下,财务部门是管理财务预算的责任部门,因此,预算的内容一般都应该是财务管理部门进行,但是这种分配方法,就很容易出现实际内容与企业规定不符合的问题,紧接着就有可能使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不能顺利的展开。企业的编制预算管理,应该顺应企业的发展目标,但是很多的企业并没有这样做,往往就会产生财务管理不合理的状况,进而造成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水平低[2]。 3.3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很多小微企业中的毕业生或刚从事此工作的人,相对于社会能力较强的员工来说,自身的综合素质较低,所以应该提升财务管理职工的文化水平。企业中职工的专业化知识和个人素质,可以为小微企业带来很多收益,并且与财务管理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若企业员工没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必定会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受到制约,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影响企业的收益。 3.4无法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融资较难 财务管理是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准确、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管理和业务规划等。小微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业务内容单一,遇到风险时的解决能力一般,并且财务制度不健全,甚至有的小微企业的财务透明度低,经营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约束性也相对较弱,这样的小微企业迫切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流入,才能够保证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但是在我国的大多数小微企业中,在向银行贷款的时候,银行有关部门的审核都非常的严格,信用等级的评估相对于大型企业更严谨。申请贷款过程中,需要递交的手续也非常多,最终有可能使小微企业的放款效率不高,导致小微企业的资金运转问题进一步加深。由于小微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缺陷,再加上资金的运转问题,使得小微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很难提高上去,进而很容易陷进融资死循环,影响整个企业的持续经营发展,这样的小微企业最终很可能面临破产或变卖。 4基于云会计平台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凸显出小微企业中云会计平台的应用能力,应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人工方面,只有加强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云会计平台才会发挥得更好,其次是云会计平台自身的调整,下面分别列举出几点。 4.1树立企业财务管理意识 要想在小微企业单位良好地运行财务管理体系,就要树立起可行的财务管理理念,其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工作作风的转变,其员工不能仍依照原有的管理理念进行精细化财务管理,一定要学会适应改变,快速地向服务型和高效型部门转变;第二,加强财务管理部门当中各种工作的管理,每个事业单位可以细化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人身上,使得工作时刻保持着精细化和细节化,使财务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意识,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第三,加强事业单位中领导的财务管理理念,对整个企业单位起到带头作用,同时,单位领导可以间歇性地带领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学习最新的财务管理理念,使员工可以进一步了解财务管理的具体标准[3]。 4.2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切合实际地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 从目前小微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为得到更好的财务管理效果,就要进一步转变整个单位中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将财务管理更加细节化:首先,服务型转变思维刻不容缓,必须要有力度地执行下去;其次,财务相关人员要摒弃最初的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做好细节化,实现资金的合理运用;再次,相关事业单位中的领导要意识到财务管理在整个小微企业当中的重要性;最后,拓展财务管理的领域,对流动资金做到合理控制,为我国各个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发展提供有力的环境,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至此,为了响彻这四方面的措施,健全的规整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会对员工起到制约作用,还有利于整个企业中事业单位的发展。 4.3提高小微企业中各部门的财务管理创新意识 财务管理不仅可以优化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改革创新,尤其是科技发达的今天,在云会计平台中,应该在不断转变理念的同时,创新财务管理工作。小微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对相关财务管理部门进行考察,让相关工作人员说出自己阶段的工作内容以及对此内容的看法,针对所说的有什么体会,是否有什么新的解决方案等,再经过严格的考量后,纳入云会计平台。同时,可以带领员工学习新的财务管理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财务管理的能力。而为了学习时间不耽误工作,可以让学习过的成员对其他员工进行授课,进一步扩大创新范围,让更多人的想法加入云会计平台内,从而间接地提升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4]。 4.4提高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员工的综合素质 由于小微企业在运用财务管理体制后,公司的经济水平会突飞猛进,因此在各个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高素质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不仅能够对整个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还会熟练地掌握会计云平台,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对此,小微企业可以培训出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 4.5提升云会计的融资活动管理水平 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问题可以通过云会计平台获取与融资活动相关的各种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将其储存并作为DaaS层的“融资主体数据”。小微企业在进行融资过程中以及财务管理过程中,是需要数据去支撑的,支撑通过PaaS层提供的数据管理、数据存储以及组件服务等,最终再服务于SaaS层具体的融资决策。所以小微企业可以将企业内部的融资方案上传到云会计平台上面,将企业的内部规定和计划一并传送到云会计平台,最终再与其他行业、企业进行对标,然后再通过智能系统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方案进行评估,而云会计平台就会根据小微企业的规划和方案,为企业找到合适的融资对象,以及一些比较不错的融资方案等[5]。 5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基于云会计平台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大数据时代,云会计作为小微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捷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云会计对于数据的整理和共享以及改善是非常擅长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只有先提升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综合素质,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使云会计平台的“能力”发挥出来,为企业“出谋划策”,最终保证小微企业融资顺利。大数据、云会计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解决小微企业内部很多的财务管理问题,它有助于提升小微企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谌鹃.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24):76+78. 【2】李玉婷.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2):236-237. 【3】彭艳丽.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8(21):123-124. 【4】刘晶.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探析[J].成功营销,2018(10):42. 【5】刘子阳,田智浩.大数据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探析[J].知识经济,2018(06):93-94. 作者:徐一湘 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房地产行业论文:房地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其作用出发,结合房地产行业的现状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加强房地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 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短缺 目标责任制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其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hr)的定义为:“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愿景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投资于人力,实现人力资本的升值,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价值。 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创造适当的组织文化氛围;2)保留组织所需的人才;3)明确员工培训的指导方向和内容;4)缓解员工工作压力,维护并提高士气;5)培养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献身精神。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的房地产行业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认清房地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来进一步提高房地产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2 房地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 2.1 房地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研究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从业人员受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童年生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其人格特征较为内向,个人主观意识起决定作用,情绪稳定性较差。在具体的企业行为中,从业者能够依据客观和理智作出判断,决策比较果断,但领导者过于主观和独断,缺少组织和计划,总体上偏向于独断型和安逸型的领导行为。在工作中,从业者普遍存在业务素质不高,缺少政策和理论学习,有一定的盲目性,人与人之间存在戒备心理,缺少民主气氛和凝聚力,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男性的成功比率高于女性;年长者较年轻者决策更为理智和果断,但缺乏竞争意识;文化程度高的从业者更利于企业的决策和发展。 2.2 存在的问题 (1)企业机制中存在问题 企业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政府行政部门,企业在机构设置、干部任免、职工进出、工资标准等方面自主权不够。更多的人事变动时因为企业制度存在问题。由于制度的原因,员工在工作岗位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努力工作的远景目标。 (2)人才短缺 对于现阶段的房地产企业而言,核心人才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核心人才的特质是具备综合型经营能力,既要具有一定的工程建筑、规划设计专业知识和项目统筹管理能力,又要具有开阔的思维视野和经营决断、市场把握、社会关系协调、资金运作等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都需要较长时间的锤炼才能培养起来。因此,很多企业都不惜重金四处猎取这类人才。同时,随着房地产产业链分工的日趋专业化,企业对细分的“专业化经营人才”的需求也显著增大。包括项目经营人才、物业经营人才、金融投资运作人才、跨区域经营人才、国际化地产经营人才等。 (3)人才匮乏制约组织管理模式建设 中国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仍处于项目运作阶段,人员规模小,公司的组织模式基本围绕项目展开,组织机构灵活,组织管理相对简单。而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则是从区域公司或项目公司扩张发展而来。随着规模的扩大,组织管理与运营模式越来越复杂,组织管理能力成为大型房地产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囿于关键人才的缺乏,科学理想的组织架构很难真正有效运行。因此,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的组织模式普遍处于探索实践中。 3 强化房地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提到的房地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强化房地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3.1 坚持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的原则 企业的主管领导要把人才问题当成一种战略来考虑,授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立由高层管理人员、资深技术专家、企业优秀骨干和技术人员代表组成的专门评选机构,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严格的评选标准和要求,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把权力交给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人员,使其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汇报。 3.2 提高房地产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 培养选拔优秀的房地产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应通过对现有企业领导层人力资源的发掘和培养,使一般的企业经营者上升为知识型领导。也可以招聘引进知识型领导,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干。同时,注意对决策层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规定年度或项目利润指标,适度激励,奖惩分明。这样做既增加了他们的压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活力。使他们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需要,增加了满意程度。 3.3 房地产企业应对决策层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 规定年度或项目利润指标,完成指标,有奖;反之,则罚。这样做既增加了他们的压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活力。这种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可成为激发他们活力的源泉。使他们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需要,增加了满意程度。 3.4 采用“适才原则” 把适当的人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是用人的最高准则。正如管理理论不论先进只论适用一样,适才比优秀的人才更重要。把一个能力不足的人安排在一个他不能胜任的职位上,那是强人所难,被用人也不必受宠若惊,这决不是件好事,经受了不适应的折磨,才知道那滋味的确不好受。而把一个能力非凡之士安排在一个平凡的职位上,那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没有哪个公司可以经得起这种浪费,杰出人才最终也只会弃你而去。 3.5 注重科学有效的培训,开发人力资源 当下房地产业的新技术、新理念、新的管理模式层出不穷。要注意提高现有人才的素质,特别是要重点培养房地产专业技术人才与中高级管理人才,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对新员工、工程技术类人员、管理类人员、主要客户进行相应的培训课程设计,分层次地对专业知识、技能、企业制度文化等内容进行深度培训。要依据组织的战略,在与员工全面沟通的基础上,为员工设计富有弹性的职业生涯,同时结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员工工作内容、职业生涯,为其设计培训和开发的系统计划,提供员工开发技能和自我管理的机会。 3.6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致力于创建学习型组织 内部培养人才,有利于企业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组织的稳定发展,有利于打造配合默契的管理团队。因此,一些地产企业集团构建了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营造学习氛围,致力于创造学习型企业,孕育企业核心能力。 4 总结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的加速扩张,房地产企业的高管激励与约束、规模化发展遭遇的人才瓶颈、国企改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和谐转型等成为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焦点问题。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想在复杂环境中驾驭自己的市场经营活动,求得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房地产行业才能保持持久的发展。 房地产行业论文:基于战略群组理论的房地产行业竞争分析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短,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呈现出极其不成熟的局面(姚玲珍,2008)。为了解房地产行业的竞争态势,很多学者基于整个行业或个别企业进行研究。但是整体分析过于宏观,而个体分析工作量大并且没有整体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竞争分析中,还存在着一个中间层次,即战略群组。 战略群组是指一个行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竞争战略并因此具有类似战略特征的一组企业,是迈克尔·亨特在1972年用于描述美国家用电器行业的绩效差异时提出的(杨鑫、金占明,2011)。现在很多学者也都倾向于使用战略群组分析方法,从而能更准确地识别行业竞争结构的实质(魏成玲,2009)。战略群组的研究已经覆盖了it、航空、家电、医药等多个行业。因此,为更深入地了解房地产行业的竞争格局,本研究基于战略群组理论,以深沪a股上市房地产企业为例,并利用战略群组图来进行研究。 战略群组图 战略群组图,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一种竞争分析工具,其作用在于明确企业在群组内外的市场地位,认清各群组所建立的移动壁垒。具体操作是: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战略变量,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将实施相似战略的公司聚类到同一个群组内,并表现于二维坐标平面上(张璐阳,2009)。 选择不同的战略变量,将产生不同的战略群组的划分(罗辉道、项保华,2005)。战略群组理论认为,应依据行业的特点及研究目的来选择。因此,本研究选取企业规模、房地产业集中度和经营地理分布三个变量,分别由总资产、赫芬达尔指数(hhi指数)和子公司所占省份个数来衡量。 为简化研究的复杂性和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本研究只针对a股市场,并剔除房产业的主营业务占比小于50%的企业,最终确定样本为101家深沪a股上市房地产企业(孙先定、杨锡怀,2002),并查阅其2011年财务报表,获得相关数据后,用excel绘制气泡图,见图1(气泡的大小代表总资产的相对大小)。预计可分为4个战略群组,分别为多区域经营集中度高群组、少区域经营集中度高群组、多区域经营多元化程度高群组、少区域经营多元化程度高群组。 图2即为本研究的战略群组图,预计的4个群组确实存在,但由于万科a和保利地产的行业龙头地位,要分出第五个群组——全国性经营集中度高群组。 (一)战略群组a 群组a仅有万科a和保利地产2家龙头企业,都是全国范围内经营,且专注房地产业,规模大,资金雄厚,品牌知名度高。使用swot分析法分析群组a,如表1所示。 (二)战略群组b 群组b为仅次于龙头企业的20家全国重点城市经营且专注房地产业的规模较大的企业,如金地集团和招商地产等。使用swot分析法分析群组b,如表2所示。 (三)战略群组c 群组c为50家单一区域经营且专注房地产业的规模较小的企业。代表性企业有滨江集团、金融街等。使用swot分析法分析群组c,如表3所示。 (四)战略群组d 群组d由9家企业组成,规模有大有小,全国多区域多元化经营,房产业占比不大。代表企业有新湖中宝、华侨城a等。使用swot分析法分析群组d,如表4所示。 (五)战略群组e 群组e由20家落后企业组成,规模小,单一区域多元化经营,房产业占比不大。代表企业有张江高科、华夏幸福等。使用swot分析法分析群组e,如表5所示。 战略群组组内竞争分析 处于同一群组内的企业由于具有相似的战略特征,其商品便互相成为了最直接的替代品。因此,企业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便是位于同一群组内的企业。据此,本研究进行战略群组组内的竞争分析,如表6所示。 战略群组组间竞争分析 由于房地产商品位置的固定性,房地产行业中不同供需市场的商品是很难成为替代品的。因此,只有在特定的区域内,房地产企业才存在竞争。据此,本研究进行战略群组组间的竞争分析,见表7。 战略群组间移动壁垒分析 战略群组间的移动壁垒是企业在群组间移动所面临的壁垒障碍,是由于不同企业执行不同战略后的结果。分析群组间的移动壁垒,有助于企业了解所处群组的市场份额的稳定性及所面临的潜在竞争者。 为便于分析,我们提出3个假设:一是所有企业的管理者均会追求更高的利润和更大的市场份额;二是企业只能移动至其邻近的群组中而不能跨越邻近群组移动到其他群组里;三是企业逆向移动到相邻群组内是不存在壁垒的(陈武进,2006)。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得出5种正向移动方式,如图3所示。 ①项移动。由于群组d的多元化经营导致其进入壁垒较低,该项移动可能性很大。群组e的企业可通过扩大规模跨区域经营来实现移动。而群组d面临来自群组e的潜在竞争者。 ②项移动。由于群组c集中于房地产业,进入壁垒很高,故该项移动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排除群组e中的具有较强实力的、与竞争者处在同一区域的企业通过去除其他业务而专注房地产业来打破这个壁垒。 ③项移动。群组b集中于房地产业,该项移动的可能性也不大。但也不排除群组c中的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通过扩大规模跨区域经营来打破这个壁垒。 ④项移动。同②项移动。 ⑤项移动。群组a因规模大,资金雄厚,存在着很高的进入壁垒。故该项移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结论 本研究能得出以下结论:战略群组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单元;房地产行业内确实存在着战略群组;房地产企业的实力参差不齐,小企业居多,缺乏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区域性企业竞争激烈。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正处于结构性转变的时期,房地产企业面临机会与挑战。因此本研究有以下建议:确立规模化的发展方向,建立品牌优势;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进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注重企业文化。 房地产行业论文: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探讨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11月财政部的一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通报了39家房地产企业存在会计失真问题。面对我国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事实,研究如何提高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给我们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和机会,这不仅是会计实践研究的问题,也是会计理论研究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1)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会计活动的主体是会计人员,它贯穿于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等全过程。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敢于坚持原则,是财会人员最起码的职业素质与道德规范要求。但由于现在房地产企业会计人员大多是聘用来的,不听从企业领导安排就有可能随时被解雇,不得不按领导意图行事。另外,房地产企业普遍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并不重视,有的企业任人唯亲,聘用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专业知识人员,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高低不等。这些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即便遵守了会计法规,但由于受到自身素质的影响或迎合上级的需要,也可能使计量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2)企业各期的业绩信息可比性较差。房地产开发从选址立项直至销售移交的过程生产周期较长,确认收入的时间短则一年,长则几年,企业投入产出比例呈阶段性不合理。在项目建设期内,由于一些项目并未完工,即使开发产品已预售完毕,其预售款项也无法确认为收入。而又因为在项目建设期内,存在大量的资金投入,大量管理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看来,如果用一般公司的业绩评价来反映房地产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是缺乏全面、正确、客观性的。因而会计理论中的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在房地产业的运用造成了困难,利润在不同时期会出现波动较大的现象。 (3)风险披露不足。为规范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信息披露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2001年2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1号)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公司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其中该规定的第五条规定“发行人在预收款项目注释中,除按账龄列示余额外,对预售房产收款,应按下列格式分项目披露”,其目的就是要督促房地产企业披露的信息中尽可能多地展示其行业特性。但是从这几年来看,不同的房地产企业有不同的披露标准与会计核算方法,致使执行情况并不太理想。由于房地产企业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高风险,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1号)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公司财务报表附注特别规定》中第八条还规定了“发行人为商品房承购人向银行提供抵押贷款担保的,应披露尚未结清的担保金额,并说明风险程度”,其目的就是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披露有关风险事项。但从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风险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来看,对质量保证金信息基本上未加披露。房地产开发企业质量保证金信息风险披露的不足,不仅不利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本身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也不利于其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相关决策。 2 提高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要求是对会计要素的准确掌握以及相关的确认、计量要求,房地产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日益复杂及多样化的交易和事项,确认和计量对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他们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在执行会计准则时,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房地产企业每年可拟出学习计划,组织并实施学习计划,大力支持每一位会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和职称资格考试,提高其专业素质,做到持证上岗。同时,让会计人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的道德思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其敢于抑制歪风邪气,同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完善房地产行业的会计规范体系。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构成上还较缺乏完整和系统性,其基本上是围绕企业常规会计事项由国家统一制定,一些会计分支尚未纳入会计规范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术界和政府财政部门已开始考虑和探讨建立一些新的会计分支,如质量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等。但是,目前房地产行业会计的一些特殊事项还没有相关具体准则或会计制度加以规范,使该行业的会计核算不规范和一致,极大地影响了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因此笔者认为,可建立房地产行业收入确认准则指引,让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有统一标准的确认方法。例如,2005年1月香港会计师公会推出第24号——房地产行业收入确认准则指引,规定房地产行业的收入确认以《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四个原则为原则,项目主体完工并且买方收到入伙纸后,房地产企业才可将预售款全部结转当年收入,该指引明确了收入确认的办法,统一了房地产行业收入的确认原则。 (3)扩大信息披露内容。房地产企业除了必须按现行有关规定披露信息外,还应增加企业的预售情况及政策信息、土地储备量及成本构成信息、分项目的现金流量信息、质量保证金及风险等披露信息。增加披露信息一方面可促使房地产企业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提高风险的透明度,为房地产商品的质量提供保证;另一方面可使投资者在财务报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帮助他们更准确、更全面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作出评价,额外提供具有可比性的资料,也是治理信息失真的重要举措。 (4)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核算。我国在《会计法》等法律法规中已明确规定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是会计信息监管体系的基础。但目前许多房地产企业只执行统一层次的财务会计规范,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对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尚未足够的重视。因而房地产企业在执行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时,还应根据其管理要求和经营特点制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包括成本核算制度与办法、会计核算的基础管理制度与办法、内部财务成本的分析考核制度及办法等,以使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随着我国入世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房地产行业越来越充满了信息的不对称和不确定性。因而创建良好的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环境,综合治理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将对房地产企业会计的规范化和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房地产行业论文: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理 2006年我国颁布新会计准则,房地产行业开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发展至今,行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始终存在。因此,加大力度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当前一项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紧迫性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不能真实反映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还会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真实信息的支持。我国房地产行业从兴起至今,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暂,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始终存在,这对行业长期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虽然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颁布对行业会计信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呈现动态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治理的难度。例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各个时期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企业不能随意调整利润的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抑制了传统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资产的性质,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这说明随着房地产领域会计准则的发展,企业会计操纵行为呈现出更加隐蔽的特点,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工作艰巨而紧迫。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既有外部原因的影响,也与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管理有着紧密的关联。 第一,外部环境原因。由于我国房地产业的历史短暂,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仅仅是促进行业会计工作健康发展的新起点,企业外部环境中在政策、制度、法律上的不健全等客观因素仍然存在,这也是导致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存在模糊。新会计准则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应采用行业所公允的市场价格作为资产价值评估的依据。这在本质上属于一种量化的需求。但是新准则中并未具体规定房地产行业如伺确立公允标准,各地区房地产市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更需要系统的指导标准作为会计信息计量的依据。所以会计准则规定的模糊相当于为会计信息失真创造了可操纵的空间。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制度和法律建设还不够健全,现有的审计制度也存在漏洞。《会计法》中只规定了违法人员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而没有规定民事责任,审计范围局限,这些都给会计信息失真带来可乘之机。 第二,企业内部原因。在房地产行业,企业对利益的追逐、内部的管理制度、会计人员素质等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首先,企业为实现避税、上市、增发等目的,或是追求高额的利润,会采取会计信息操纵的手段。其次,房地产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弱化,致使会计信息监督被忽视。最后,在会计工作人员方面,或是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导致会计信息评估不准确,或是企业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会受到决策层的制约。需要按决策者的意志行事。 三、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理方法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隐患,也会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在外部环境建设方面,政府应完善现有的会计准则,并制定更加严谨的制度规范,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内部管理改革,营造崭新的会计风貌。 (一)外部环境建设 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首先应从外部环境建设人手,为行业会计工作营造一个严肃、健康、有序的氛围。 第一,完善会计准则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出台应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相关部门应以此为基础,紧跟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借鉴其中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行业公允价值核定的参考标准或是参考方向。明晰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评估依据。政府应结合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定我国各地区房地产公允价值标准出台的部门,从根本上解决公允价值计量缺乏量化标准和公估机构的问题。房地产企业在实施资产计价时必须依照有关部门的规定,将资产价值评估确定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借公允名义随意波动资产价值。 第二,严格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制度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应从制度上规范房地产企业的内部会计核算,使企业在国家的统一指导下加强会计核算的系统性。此外,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与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着紧密的关联,企业往往会从现行制度中寻找漏洞,所以信息披露制度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拓展企业信息披露的时间范围。使审计人员能够从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考察企业是否存在隐性的盈余管理行为。 第三,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相关政府部门应从法律约束的角度,明确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特别是要增加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认定,以提高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机会成本。降低违规操作的概率。 (二)企业内部改革 在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度、法律不断健全的同时,房地产企业也需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及时转变观念,增强行业自律,以严谨的态度开展会计工作。首先,企业应改善内部治理结构,设立财务监督部门专门负责对日常会计工作的把关,时刻监督会计信息记录、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其次,企业应改进内部控制系统。针对会计信息容易失真的环节实施改革,杜绝风险漏洞。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最后,房地产企业应聘请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人员从事工作,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资质认证。持证上岗,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够抵制房地产行业会计工作的歪风邪气。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颁布应用是促进行业会计工作良性循环发展的需要,企业应在政府的改革推动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进现有的会计工作,实现行业整体的规范发展。 房地产行业论文:论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治理办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越发重要。房地产行业会计工作只有提供可靠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为经济管理服务。如果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就不可以客观、如实地去反映房地产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业务和财务的状况,不能给决策者提供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的依据,也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关键字:房地产 会计信息 失真 一、影响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对它的使用者而言失去了真实客观性,它可以分为主观会计信息失真和客观会计信息失真。客观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物价指数变动、币值变动,会计原则之间不协调导致主观方法介入等客观因素导致的会计失真。一般说来,会计人员无意识的失误也被称为客观的会计信息失真,它是无法避免的。主观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关人员由于利益驱使而人为制造的会计信息失真。导致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较多,在宏观方面有政策不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相关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的客观因素,也存在微观上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房地产行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差和房地产行业业内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等。 (一)会计法规制度和会计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的会计制度的缺陷集中表现对没有对新出现的会计业务做出规定,对某些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核算不明确或不科学。正是由于应用会计科目不合理及使用上的串项等一系列的会计核算不规范造成了房地产行业成本不实,会计信息失实,收入、支出和结余虚假。我国目前的《会计法》的规定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会计法》中只规定了违法人员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而没有规定民事责任,降低了违法人员承担巨大成本的风险。此外,对会计人员的奖励和保护的法规还不明确。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人员在违背单位、个人利益而遵守《会计法》要求时,国家要从法律上给予保护。如果缺少这方面的保护,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房地产行业监督机制不健全 房地产行业的监督机制可分为内部监督机制与内部监督机制两种。第一,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房地产的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决策者,但是会计负责人又是由决策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薪酬也是由决策者直接决定的。也就是说,会计工作某种程度上是在为企业的决策者服务,随着决策者的意志而变化。所以,不少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没有真实反映经营成果。第二,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机制也不健全。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外部监督还是由房地产行业的主管部门实现的,而主管部门往往考虑到的是本部门的利益,对其下属的房地产行业采取保护的态度,不能够很好地监督。第三,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彼此间进行不正当的竞争,或者是一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差,出具虚假的会计验证报告。这就使有些会计信息即使被确认了但仍缺乏真实性。 (三)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 总的来说,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并不高。会计活动的主体是会计人员。会计信息要经过会计人员对相关要素的计量和确认后才能生成,必然要对经济活动中的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加以估算、推理和判断。所以,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一直以来,房地产行业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并不重视,致使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得不到提高,常发生原理性和操作性的错误。近年来,会计制度变化特别大,新增的内容很多,更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这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守了会计法规,但受到认识水平的局限,也可能使计量处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从而使会计信息不实。有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不按会计法核算,迎合上级或自身利益需要,做假账、受理假凭证和编制假报表,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二、对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办法分析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的会计法律体系 会计工作的技术性极强,有它自身的工作规律。因此,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当符合会计工作反映出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判定标准和判定方法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家要进一步制定实施会计法规的细则和详细的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的法规,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为管理人员的责任提供明晰的法律依据,严肃财经类法规,切实贯彻好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整个会计法律体系。修订后的《会计法》明确了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加大了打击会计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力度。有关部门在执法时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者受到法律的惩罚,力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二)强化房地产行业的监督机制,建立会计信息管理体制 一方面,房地产行业要建立起强化其内部管理的会计管理体系,制定内部稽查和财务监察制度,加强对内部的控制,为真实会计信息的提供打下良好的会计基础。完善内部监督,还应当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明确相关责任,实行好内部监督岗位责任制,增强内部会计监督的真实有效性。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要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提高会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大力倡导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充分突显出社会审计的客观公正作用。同时,也要增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律责任的监督,促使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水准和职业道德水平。注册会计师审查鉴定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要明确,对违反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加以惩处。财政、审计和税务机关都要依法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审计监督和财务检查。各个主管部门也要担当起相应的责任,要对所属的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做好指导,监督和检查其核算情况,纠正其已经查处的问题,严肃处理有问题的会计人员。 (三)提高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过硬的会计队伍 房地产行业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遵守法律和业务素质等的思想教育,让每一个会计人员都牢牢树立起会计行业的诚信信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实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强化会计人员接受再教育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的教育。对会计人员要进行职业化的管理,完善他们的从业制度,严格遵守会计人员的从业和任职资格条件,由专门的机构定期考察。其次,要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会计工作方式,转变为现代的全面的工作方式,逐渐从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最终使会计人员的素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符合,并能与国际接轨。最后,要适当提高会计人员的经济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充分调动起来,将其会计职能充分发挥。人们已经意识到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要治理这一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只有在国家、社会和房地产行业的一起努力下,才能彻底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房地产行业论文: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如果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就不可以客观、如实地去反映房地产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业务和财务的状况,不能给决策者提供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的依据,也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问题的亟待解决,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导致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比较多,在宏观方面有政策不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相关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的客观因素,也存在微观上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房地产行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差和房地产行业业内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等。 (一)会计法规制度和会计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的会计制度的缺陷集中表现对没有对新出现的会计业务做出规定,对某些经济业务和事项的核算不明确或不科学。正是由于应用会计科目不合理及使用上的串项等一系列的会计核算不规范造成了房地产行业成本不实,会计信息失实,收入、支出和结余虚假。我国目前的《会计法》的规定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会计法》中只规定了违法人员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而没有规定民事责任,降低了违法人员承担巨大成本的风险。此外,对会计人员的奖励和保护的法规还不明确。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人员在违背单位、个人利益而遵守《会计法》要求时,国家要从法律上给予保护。如果缺少这方面的保护,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房地产行业监督机制不健全 房地产行业的监督机制可分为内部监督机制与内部监督机制两种。第一,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房地产的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决策者,但是会计负责人又是由决策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薪酬也是由决策者直接决定的。也就是说,会计工作某种程度上是在为企业的决策者服务,随着决策者的意志而变化。所以,不少房地产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没有真实反映经营成果。第二,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机制也不健全。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外部监督还是由房地产行业的主管部门实现的,而主管部门往往考虑到的是本部门的利益,对其下属的房地产行业采取保护的态度,不能够很好地监督。第三,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彼此间进行不正当的竞争,或者是一些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差,出具虚假的会计验证报告。这就使有些会计信息即使被确认了但仍缺乏真实性。 (三)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 总的来说,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并不高。会计活动的主体是会计人员。会计信息要经过会计人员对相关要素的计量和确认后才能生成,必然要对经济活动中的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加以估算、推理和判断。所以,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一直以来,房地产行业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并不重视,致使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得不到提高,常发生原理性和操作性的错误。近年来,会计制度变化特别大,新增的内容很多,更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这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守了会计法规,但受到认识水平的局限,也可能使计量处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从而使会计信息不实。有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不按会计法核算,迎合上级或自身利益需要,做假账、受理假凭证和编制假报表,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二、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的会计法律体系 会计工作的技术性极强,有它自身的工作规律。因此,会计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当符合会计工作反映出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判定标准和判定方法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家要进一步制定实施会计法规的细则和详细的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的法规,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为管理人员的责任提供明晰的法律依据,严肃财经类法规,切实贯彻好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整个会计法律体系。修订后的《会计法》明确了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尤其是加大了打击会计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力度。有关部门在执法时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者受到法律的惩罚,力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二)强化房地产行业的监督机制,建立会计信息管理体制 一方面,房地产行业要建立起强化其内部管理的会计管理体系,制定内部稽查和财务监察制度,加强对内部的控制,为真实会计信息的提供打下良好的会计基础。完善内部监督,还应当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明确相关责任,实行好内部监督岗位责任制,增强内部会计监督的真实有效性。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要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提高会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大力倡导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充分突显出社会审计的客观公正作用。同时,也要增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律责任的监督,促使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水准和职业道德水平。注册会计师审查鉴定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要明确,对违反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加以惩处。财政、审计和税务机关都要依法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审计监督和财务检查。各个主管部门也要担当起相应的责任,要对所属的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做好指导,监督和检查其核算情况,纠正其已经查处的问题,严肃处理有问题的会计人员。 (三)提高房地产行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过硬的会计队伍 房地产行业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遵守法律和业务素质等的思想教育,让每一个会计人员都牢牢树立起会计行业的诚信信念,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实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强化会计人员接受再教育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的教育。对会计人员要进行职业化的管理,完善他们的从业制度,严格遵守会计人员的从业和任职资格条件,由专门的机构定期考察。其次,要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会计工作方式,转变为现代的全面的工作方式,逐渐从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最终使会计人员的素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符合,并能与国际接轨。最后,要适当提高会计人员的经济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充分调动起来,将其会计职能充分发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越发重要。房地产行业会计工作只有提供可靠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为经济管理服务。人们已经意识到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要治理这一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只有在国家、社会和房地产行业的一起努力下,才能彻底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房地产行业论文:关于我国房地产行业周期统计的几点思考 一、分析房地产行业周期的必要性 在经济社会里,周期性的经济波动现象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各种产业经济的发展。会使其出现同样的周期性波动现象。其中,房地产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一样,是呈现波浪方式来前进的,这种在波动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运动的过程,就被称为房地产经济周期。 中国自从在1995年对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业就逐渐走向市场化,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对于房地产行业进行周期性的分析研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研究周期波动规律既可以为宏观调控提供参考性依据,使政府能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又能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也有利于国家制定更准确完善的房地产相关政策,以使能选择合适的投资时机。避免遭受因周期波动而造成的损失。 总的来说,研究房地产周期能更有效地进行调控,延长上升期。缩短下降期。 二、我国房地产周期的波动原因 在研究房地产周期的波动时,必须注意到一点,就是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既处于产业恢复期,又处于宏观经济高速成长期,需求极其旺盛。由此可见,除了受市场本身的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之外。房地产业投资过快扩张,引起宏观经济失调,使得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等等因素,都同样对房地产周期波动有所影响。 如图1所示,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一般认为是5年。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房改以来总共出现了四个明显的波峰,分别是1993年、1998年、2003年以及2008年,恰好是5年为一个周期。我们仔细研究就不难发现到,1993年、2003年房地产业从波峰下滑,均是由于房地产投资扩张过快,超越了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而使得国家对其进行宏观调控的结果,与供大于求的市场效应无关。另外,1998年的下滑则是因为亚洲金融风暴的波及,使得投资和需求都下降。现在许多城市里的“烂尾楼”,大部分都是那个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直到现在仍然有待解决。至于2008年的下滑,表面看来似乎是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实际上却是因为房地产投资过热和宏观调控的结果。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从2000到2008年这九年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平均增长率达到24.1%,而同一阶段内的gdp平均增长率为9.6%,比之高出了足有14.5个百分点,并且比全社会的固定资产平均投资的增速21.1%高出了3个百分点。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当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一直稳定在17个百分点左右。 下面我们以2008年的楼价波动来举例: 在2008年1月23日,备受瞩目的上海市杨浦区新江湾城f地块公开出让,以底价67.5亿元、折合楼板价仅为7502元/平方米成交。这一成交数据可谓震惊国内,仅仅就在一个月前,媒体还预测此地块成交价约在180亿元左右,如今地价却已从2万多元,平方米骤降到7502元/平方米,下跌的幅度确实很大。 然而实际上从2007年9月份开始,我国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就在迅速下降,住房投资变现难的弱点逐渐浮现。由于房价持续快速的上涨势必损害民生、累积房地产泡沫,政府从民生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只能加大抑制炒房行为的力度。以出台严厉的调整政策或是促使银行提高贷款利率和首付,以及加大对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力度等方法,来对地价、楼价进行宏观调控。 三、房地产行业周期研究状况的分析 1.外部宏观政策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要意识到,宏观政策本身就存在着周期,那么房地产政策受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同样也会出现周期性波动,并且房地产政策的波动会直接导致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波动。基于中国的国情,政府不单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者和经济制度变迁的供给者,更是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和宏观经济的调控者。政府行为将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结合中国现行的制度和经济情况,这种因为产业调控不当、宏观管理失误而对房地产经济正常运行的冲击就会特别明显,它会加剧房地产经济波动趋势与波动振幅。 我们以深圳的情况来举例,2007年楼价迅速攀高,仅仅深圳一市的房价,在短短半年内的涨幅就超过了50%,其中还有大部分属于投机性购房。因此国家在2008年不断出台严厉的调控政策。并加大了实施住房保障的力度,迫使房价下跌。根据深圳房地产信息网的统计数据,2008年深圳楼市整体呈低迷态势,其商品住宅的销售面积为408.75万平方米,与2007年同比减少18.3%,销售套数为44315套,同比减少12.4%,成交均价是12657元/平方米,同比下跌达5.3%。到了第四季度,深圳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纳入政府未来重要的职责范围,放开改善性质的二套房贷政策,降低和减免房产交易的营业税等。这样的政策扶持和房地产商的主动降价促销。就催生了岁末的井喷行情。其中11月成交59.2万平方米(6345套),12月成交72.9万平方米(7898套),这两个月的成交量之和占了全年成交量的近1/3。 其中,我们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原则和民生本位的矛盾,二是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的矛盾。 (1)民生本位和市场原则都是房地产市场的根本基础。当前,政府应该落实其承担社会保障住房的责任,并结合市场需要制定好土地出让计划并完善其制度,以减轻在宏观调控时期各房地产开发商,以及购房者的经济负担。房地产开发商也应该主动下调价格以重启市场需求。重新建立起良好的市场规则,让民生本位得到回归。对此,政府应该要更有作为一些,对政策的出台应该更具有前瞻性才对。宏观调控政策必须以保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目的,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防止房地产业过热或过冷,关注民生本位。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各地房地产业发展周期的差异性。与宏观调控政策的统一性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当前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都有所不同,也有着发挥各地经济特点的侧重性,特别是东、中、西部差距很大。因此导致了房地产业具有极其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使得各地房地产业发展程度不一。由此分析,不难看出房地产业在我国的周期特征上来讲,既拥有着全国性的周期,也有着各地的发展波动周期。而且,宏观调控政策是我国经济的指导性政策,那么在进行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时候,就应尽量保证地方政府能有效地执行,让各个地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参照实施。 然而在实际上,房地产市场价格并没有调整到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价格水平上来。当地居民基本收入的水平才是以消费为主导的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基础,当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脱离于当地居民实际收入水平,那么这个价格就不会被市场所认同。可以说这点是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一大顽症。我们对影响房地产周期的宏观政策进行分析,就希望能使这些引起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及认识 2.从内部经济进行分析 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周期属于投资主导型,因此投资波动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从短期效果来看,投资规模及结构可以通过投资需求总量和结构去影响社会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及结构:而从长远来看,供给总量结构的形成将对社会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及结构产生重要的决定作用。投资是促进总供给增加的第一推动力,而投资规模是要受到社会需求总量的约束的。在经济萧条阶段,产业结构慢慢调整至趋于平衡。投资就会开始抬头,然后启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知,我国房地产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就是房地产的投资状况。尤其是结合我国当前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周期来看,就知道投资波动对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作用会更加明显。由于受过去一段长时间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我国经济增长也具有资源约束的特征。那么房地产投资作为关键的投入要素,就将是引起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 3.房地产业与经济周期波动的互动效应分析 因为房地产的独特性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周期性波动对房地产的供求关系将会产生较强的影响,而同样的,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也会通过对建筑、建材、冶金等其他上下游产业的影响,从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产生作用。然而,提高利率、紧缩通货等等银根紧缩性政策却会使得社会资源迅速从房产领域中退出。使得房地产市场先于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产生进入到行业收缩期。 在这种互动效应下,一旦房地产经济的泡沫发生崩裂,房价急转直下,甚至是跌破购房者办理按揭贷款时的首付款。那么,银行系统必将会出现大量不良贷款或坏账,而当坏账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很有可能拖垮银行系统,从而最终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的危机。 4.世界经济波动造成的影响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世界经济格局对于中国的经济尤其是房地产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现在最紧迫的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它不但影响到美国的经济发展,也波及到世界经济的状况,并且同样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房地产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人民币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而不断升值,也会对中国房地产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尽管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是个负面因素,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却利于房价整体水平的上升。 四、我国房地产行业周期未来几年的走向预测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在2010年里全国商品住房销售的面积同比增长了10.1%,价格同比上涨为6.4%。其中,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在去年7、8月环比持平之后,从9月开始直到年底连续4个月呈现出上涨之势,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多增了近10%。到了201 1年,部分热点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再度升温,在2011年1月份得前三周。北京新房的成交套数同比增长了17%,其成交均价同比上涨率达19%。上海方面,新房的成交套数同比大涨76%之多,而豪宅成交价格更是持续不断地攀升。由此可见,在这些经济热点的城市,房产刚性需求压力较大。 未来五年里,预计因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所带来的新增城镇人口约达到8000万,也就是说将有近2500万个家庭需要新增住房。其总需求预计大概在9亿平方米左右。同时,受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影响,预计在未来五年将出现近18.4亿平方米的改善型购房需求。 五、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内容: 1.中国房地产业的周期现象总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国家政策出现变化、国内或国外的金融市场环境也发生改变的时候,人们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就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房地产市场就会出现价格调整。 2.房地产市场调整不是可以一步解决到位的事情,而且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变化,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演变,都对这个周期有所影响。 我们应该通过分析国内房地产的周期,对其下滑时机进行预测,以防止房地产业在繁荣期后急剧下滑,做到防患于未然。 房地产行业论文:海南省房地产行业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探析 摘要:房地产业作为海南省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海南省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海南省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及特殊性的基础上,对海南省房地产操作风险的历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等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控制操作风险提供了思路,以期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旅游岛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房地产;操作风险;对策 一、房地产行业操作风险概述及特征 由于房地产经营性质的特殊性,在现代复杂的信息社会中,房地产业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房地产信用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是学术界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但操作风险却很少引起关注,房地产行业操作风险正在成为房地产业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房地产营运的主体以及参与者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商、银行、政府、房地产中介、购房者等,他们的操作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所以房地产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国内房地产业在房地产操作风险管理观念和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首先对房地产操作风险认识不足,很多人将房地产操作风险理解为房地产开发商、银行、政府、房地产中介在各自的房地产业务操作中的风险,或者误解为操作性风险,更有甚者称为房地产犯罪。其次国内房地产业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由于房地产开发商、银行、政府、房地产中介职责分散,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不同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缺少协调统一,致使各部门高层管理者无法清楚了解房地产业面临的操作风险整体状况,有些操作风险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 房地产行业操作风险大多内生于商业银行、开发商、政府、地产中介的业务活动,覆盖面大,不宜区分和界定,除具有地产风险的多源性、唯一性、隐蔽性、滞后性、风险控制牺牲性等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有特征:一是风险内生性。根据操作风险定义,由于程序、人员和系统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操作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开发商、政府、中介组织、购房者的管理活动中,可以说是一种内生于内部各层次范围内的系统性风险。二是风险诱因与风险损失的相关性难于判断。房地产操作风险与商业银行、开发商、政府、中介组织、购房者的整个体系有关,只要有各个机构和人员存在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有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管理过程中的一点小疏忽就会将操作风险遗漏,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三是损失无限性。操作风险涉及商业银行、开发商、政府、中介组织、购房者各个层面,有时可能导致他们整体严重受损。四是损失数据不完整。操作风险的发生不会立即呈现,商业银行、开发商、政府、中介组织、购房者都具有回避已发生风险的动机,有时记录不及时或根本没有相关记录。五是计量的困难性。操作风险的评估除考虑直接损失,还需考虑经营中断、法律成本等间接的损失,有时还有无法计量的损失。六是风险不易分散。操作风险难于通过商业银行、开发商、政府、中介组织、购房者自身内部机构对冲和分散风险,因为它与不同的区域文化、素质不同的员工、特定的经营机构,甚至是信件收发人员都有关系,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二、海南省房地产行业操作风险历史回顾 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海南建省办特区。在新设省级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各地投资商都看好海南省。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强,海南省在一夜之间成为投资者的乐园,各级部门甚至一些高校、研究所都在海南省设有办事处,投资商、投机者云集海南,房地产需求有了惊人的增长,从而形成了房地产的集中开发热潮。由于包括银行在内的机构参与,多方炒作。许多盲目的投资决策与非理性投资行为相互作用使海南省经济陷入恶性循环。1993年我国针对投资膨胀采取了紧缩银根的金融政策,金融机构的资金迅速退出海南省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急转直下,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严重影响了海南省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1]。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至2020年初步将海南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2010年新年伊始,随“国际旅游岛”登场,海南房地产市场迅速“井喷”,商品房成交量成倍放大、价格飙升。透过快速攀升的数据,可以看出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一些乱象苗头:开发商违规操作,职业炒家操控市场,购房者浮躁、恐慌、盲目跟风,部分媒体大肆炒作、片面报道,导致市场短期内出现供求失衡、房价大幅上涨的现象。面对形势,海南省政府及时干预市场,做出暂停审批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新的土地成片开发和大型主题旅游公园项目要待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后再行启动的决定,并宣布2010年将动工建设10.09万套保障性住房。一系列调控措施取得了立竿见影成效,民众恐慌性购房逐步消停,开发商采取暗中打折促销,炒家开始抛售囤积房源,引发房价下调,商品住房成交量开始下降,市场逐步回归理性。目前海南省商品房入住率过低,这既是对资源的浪费,最终还是需要当地居民、企业或政府来承接、管理,从这个角度分析,也说明海南房地产的供给在目前的消费水平上已足够多,并且房价与当地的收入水平相比显然较高。加上第一批炒房者已经获利撤出,一部分年轻的购买者可能因为房价陡升利益空间变小处于观望状态,从而抵消了一部分有意愿来海南省购房者的需求量。因此,海南省房地产的需求量增加最快的阶段已过去,此后增长速度将减缓,房地产需求逐渐减少。同时海南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还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世界经济未来的走势还不明朗,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在短期内还难以有大的改观;二是开发商房价追涨会影响今后的市场成交量,进而影响到企业资金的回笼。由于房地产规模较大,投资期长,具有投资品和消费品双重属性,其风险变化就变得更加复杂,房地产市场营运主体即房地产开发商、银行、政府、房地产中介等的运营运作导致的操作风险以及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将逐渐暴露出来。 三、海南省房地产行业主要操作风险问题及原因 从海南省房地产历史可看出,海南省主要存在以下操作风险问题。 (一)房地产开发商操作风险问题 由于缺乏房地产发展的总体规划,一直以来对城市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功能分区不清楚,开发商对城市的未来发展缺乏有效想象空间,难以根据城市规划把握开发热点。在海南省房产商中,许多发展中的中小房地产商更多的是纯机会选择,而不是战略性的谋篇布局。同时在房地产热过程中的房地产开发商以银行借贷融资为主,自有资金很少,甚至开发商以本单位职工或其他关系人冒充客户和购房人,通过虚假销售(购买)方式套取银行贷款;盲目圈地,占地为牢,土地闲置严重;捂盘惜售、炒地炒房,房价死扛、明降、暗降,高房价低成交乃至零成交已逐渐成为了一个常态;私自加建楼层、抢建、改建的现象十分严重,更有甚者把违章建筑当商品房对外销售;肆意占用公共空间,压缩休闲空间;豆腐渣工程,各种偷工减料、破墙漏水的质量问题,建筑质量存在问题违章建筑现象严重;沿海公共海域布满海景别墅和星级酒店,“私属化”现象严重,毫无节制的圈地破坏;优质海岸线基本被抢占一空,在一线海景填海造地,对海底环境及海底生物造成巨大破坏。总之城市土地开发具有随意性和低水平性,各种违规操作现象严重,既给海南省长远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又给开发企业带来其自身难以控制的操作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问题 这种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贷前审查经办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审查流于形式,随意简化手续,对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严,对明显存在疑点的资料不深入调查核实[2];第二,抵押物管理不规范,办理抵押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力,不按程序操作,或过分依赖中介机构的评估结果,造成抵押品贬值或抵押无效;第三,个别基层行贷后管理混乱,个人贷款客户资料不够全面和连续,缺少相关的风险预警措施;最后就是内外勾结,一起金融舞弊。近几年海南省银行房地产金融大案要案的接连发生,从某一层面说明海南省银行对操作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内部控制存在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3]。金融案件正在朝着高职务、高科技、高案值,发案数量基层多、内外勾结作案多、作案手法多的“三高三多”趋势发展,并呈现出“同类案件屡次发生”的特点。因此,银行加强操作风险防范仍是重中之重。 (三)海南省房产中介操作风险问题 海南省房地产中介机构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房地产中介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中介准入门槛低。其次,行业监管存在漏洞。中介公司新老替换快,还有不少是无资格的“黑”中介,所以中介行业的直接主管部门难以掌握所有公司的资料,监管容易出现漏洞。再次,服务不到位,品牌意识较弱。中介公司规模总体偏小,多数是靠差价赚钱。那些规模和实力较强,能够引导市场发展的中介公司的品牌意识比较弱,经营缺乏长期发展的考虑。最后,人员素质及信誉偏低,从业人员多是没有房地产评估师和经纪人资格的,并不懂得房产的专业知识。小中介公司在相当程度上没有按照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操作,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影响房地产市场。 (四)海南省政府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房地产已成为海南省的支柱性产业。一方面海南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促进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存在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人员出现以下主 要违法违规行为:第一,公权私用。主要在土地增值环节,税收环节,开发资金的获取环节,存在着官本位、情本位、钱本位甚至性本位的现象。第二,行政权越位。行政体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在再分配方面的权力减小了,但在财政的支配权、经济审批权、建设项目的决定权等方面仍没有完全隐退,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对市场推进的程度、地方资源的控制、地方市场规则的制定以及政府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等是具有实际的决定权的,因此会发生为了保护和扶持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产业而滥用权力的情况。第三,征地补偿。以前各地利用《海南经济特区基础投资综合补偿条例》的规定,投资公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者可以从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补偿政策,出现补偿政策过滥、补偿土地过多、地价过低、土地闲置过大等问题,同时关于补偿款的纷争也显得十分混乱,因补偿款发生暴利事件的事情时有发生。第四,税费不合理。海南现实行许多税费收取标准过于严格和不合理,如房地产企业要缴交的营业税、预征所得税、土地增值税达到总销售额的11%,其中预征土地增值税2%。预征土地增值税,迫使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增加预算成本和流动资金,导致房价升高。第五,规划不合理。由于缺乏全省房地产发展的总体规划或因为城市规划经常变化,导致一些地产商以破坏式的方式乱开发或囤地不开发,从而导致土地浪费闲置现象严重。第六,监督管理不到位。海南省九十年代建设的商品房不能保值增值的原因,除了规划设计落后外,房屋质量差、管理不严是最大的缺陷。海南近年来建设的房屋规划、质量有很大提高,但还不完美,由于管理上不够严格,建筑设计部门设计降低标准,开发商有使用劣质材料,建筑商有偷工减料等行为,政府部门运作缺陷导致了一系列房地产操作风险,阻碍了海南省房地产和经济的发展。 (五)买房人操作风险问题 买房人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不关注国家政策,买涨不买跌,盲目跟风炒房;迷信权威专家;迷信媒体;有些人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买房囤房,如此等等容易陷入操作风险。引起购房者疯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有如下几条:首先就目前而言,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与加速城镇化时期,工业化用地与城镇化用地“需求”的不断膨胀,是造成地价与房价节节攀升的最直接原因。只要工业化不止、城镇化不歇,人们对房地产的投机需求就没有尽头,地价与房价就会不断上涨。其次随着中国入世带动经济发展,居民就业机会增多,收入增加,购房支付能力相应提高。但是商品房供应量却跟不上居民需求的脚步,导致出现好多人抢一套房子的局面。再次在中国,股市与房市均未开征资本所得税,这也是人们炒股、炒房行为疯狂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摸索和“修理”中,养老面临太多问题。中国股市投资风险太大,因此人们更偏好“买房储值”,当然,贪婪者更希望能够通过“炒房”获得暴利,现在已变成“买房养老”的时代。 四、海南省房地产行业操作风险控制策略分析 面对房地产业操作风险发展的现状,海南省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开发商、银行、中介机构、相关政府部门进行风险管理控制,以促进海南省房地产业持续、稳健、高效发展。 (一)加强政府部门操作风险规避 为了避免相关政府部门和人员的操作风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力度,严把质量关,杜绝劣质材料进入市场、进入工地。第二,要通过税收、信贷、融资等渠道控制和稳定普通商品房的价格,改变房价猛涨的局面,增加中低位商品房的供给,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并尽力改变目前价格泡沫,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第三,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稳定和发展房地产市场,加强住房市场分类管理。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大力发展廉租房,制定政策鼓励扩大廉租房的供应范围,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要求,形成售租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帮助进城农民工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第四,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完善危机管理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建立房地产预警预报体系和有效的信息系统,加强房价控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等措施预防危机的发生,使危机的各种影响减至最小,为房地产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五,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海南省主要城市进行重点规划,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建设,详细规划一经形成不得随意变更。坚持用科学规划引导商品房开发,用科学规划规范商品房建设,制定防止出现积压商品房政策,极力培育高端市场、“精品”市场、品牌市场,优化投资环境,彻底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第六,政府要给予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大力支持,组建与旅游房地产相关的信托、保险、金融等配套服务机构以分散旅游房地产的经营风险,提高旅游房地产市场的可信度、信誉度,同时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旅游房地产发展的法治环境。第七,海南省应建立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土地供应、房地产开发及市场交易信息,成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土地、建设、规划等部门集中办公,大幅度缩短办事时限,实行行政审批责任制,营造“亲商、富商、安商”投资环境,大力降低开发商的“制度交易成本”。第八,应尽快建立房地产信用体系,以维护市场秩序、提高监管和调控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第九,在房地产开发建设方面,使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相协调,体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新理念[4]。 (二)开发商需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定位 根据海南城市规划把握开发热点,从机会主义导向转向战略驱动导向开发,对海南省房地产发展进行战略性谋篇布局,开发商必须自觉地进行战略管理,寻找并发现新的需求和新的市场领域。在房地产开发上,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对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要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进行相关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将旅游房地产产品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历史等因素相融合,运用到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上,注重“借势”去发展旅游房地产,达到最大经济效益;不搞掠夺式开发,要注意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注重旅游景点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旅游房地产项目要科学设计,精心策划,突出文化品位,注重旅游房地产产品的文化含金量。同时要突出旅游房地产的主题形象,努力挖掘内涵,避免项目雷同,强化品牌形象,运用商业和市场的运作方式将旅游房地产产品推向市场。在旅游房地产营销方面,要满足旅游房地产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广开营销渠道,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促进销售,努力赢得回笼资金;不盲目圈地,不闲置土地,杜绝假按揭,提高建筑质量,不搞违规建筑和豆腐渣工程,同时配合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适度降低房价,不搞虚假炒作。要想主导海南未来的楼市,海南省房地产商们还需加快自我升级的速度,制定防止出现积压商品房政策,极力培育高端市场、“精品”市场、品牌市场,优化投资环境,彻底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转变及其商品房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状况,实现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防止房地产操作风险。 (三)加强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 由于银行业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失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因而具有较强的内生性,难以在事前充分预期。实践表明,相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更加难以事先计量和预测,这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管理滞后性特征,也说明了建立良好的监管机制尤为重要。风险不可完全消除,但可以降低。笔者认为贷前审查经办人员对资料真实性、合法性严格审核,对明显存在疑点的资料深入调查核实;办理抵押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按程序操作,规范管理抵押物;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措施,防止内外勾结、一起金融舞弊;海南省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部门应各司其职,应对各种房地产金融创新手段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投资产品加强监管,重视各种金融机构可能会对市场造成的潜在风险,建立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提高监管效率;海南省各家银行应及早建立房地产金融数据库,对发生的每一次风险事件进行监控和记录,并分析导致每次风险的因素和产生风险的环节点,度量这些因素对风险的具体影响,同时对风险的程度进行数量化的度量记录;按照不同的风险事件和其所发生的业务部门不断积累风险识别经验,进而提高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四)避免中介服务所带来的操作风险 健全房地产中介行业法律法规,让海南省房地产中介机构走组织市场化、正规化、规模化、品牌化、信息化、资源共享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学习国内外一些先进管理模式,加强对中介服务的管理,扩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为,遏制中介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操作风险管理的短视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中介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操作风险。海南省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房地产中介服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土地、工商、税务、公安、人事劳动保障、价格等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的有关工作,让房地产中介适应时展,向国际管理靠拢,创一流品牌和建设更高的产业平台。同时加强房地产中介信用道德建设,教育是基础。广泛深入地开展信用道德教育,不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诚信氛围,引导中介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强化信用观念,形成一种诚信为本的良好气氛,使他们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断提高信用道德观念,将信用风险管理作为房地产中介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中介企业内部形成诚信为本的文化氛围,在企 业外部树立诚信经营的企业形象,提高房地产中介经营管理的透明度,逐步取得全社会信赖[5]。 (五)买房人规避操作风险之道 对于许多手头宽裕、有理财需要的人而言,房产投资是实现个人财产保值增值,获得良好收益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一种花费大的投资行为,在进行房产投资之前必须认真研究,考虑多种因素,规避风险。首先研究宏观政策变化走向,积极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研究政策走向,适当收缩投资战线,集中资金于少量优质房产,这样虽说收益减少,但风险可有效降低。其次防范城市规划带来风险,注意媒体上有关城市建设方面的信息,登录当地政府城市规划部门的网站,了解城市规划动态,小心决策。同时,如果能多注意城市规划的方向,嗅出潜在的机会,不仅可以规避风险,还有可能大赚一笔。再次警惕房产商圈套,购买房产时尽量找那些诚实守信、有良好品牌形象的房产商。对于购买过程中的陷阱,房产投资者不妨借外脑,多咨询房产法律专业人士,必要时聘请专业法律人士陪同购买,识别合同和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避免中了房产商的圈套。最后评估自身远期支付能力,不少房产投资者希望“以小博大”、“以房养房”。天有不测风云,如果还贷额占资产比重较大,将来一旦出现没有预料到的事情而发生还贷困难,房子则有被银行收走的风险。买房人必须慎重决策,把预期收入的估计建立在较切合实际的基础上,有偿付能力,以便从容还贷,规避房贷风险。最后就是买房人不要盲目跟风炒房,小心炒成房东;学会投资理财,敢于贷款买房;租房不如买房,但是在当前楼价非理性上涨情况下还是租房更划算;买房时自己审慎,不要迷信权威专家和迷信媒体等等,从而规避操作风险。 (六)未来房地产操作风险应对之策 在国际资本市场信用形象遭受重创、各国经济面临大衰退的非常时期,作为海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龙头行业,海南省房地产业面临着市场与资金的双重煎熬。房地产业在海南省是一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需要实体经济特别是全社会实际购买力作支撑,“暴利”不是其应有的特征,它是一个与海南省资源利用和城市品质、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行业,区域经济价值决定房产价值。针对海南省未来可能面临的房地产市场风险,海南省房地产应适度降价,加快资金回笼,避免资金链断裂,回避毁灭性打击[6]。同时海南省应结合建设国际旅游岛,抓住历史机遇,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战略的眼光来谋划适合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房地产业,走高端路线和品牌路线,大力发展高端旅游房地产、度假地产和休闲地产,实现住宅建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提高住宅低碳化水平,逐步建立低碳生态社区、低碳生态集镇、低碳生态城市等多层次低碳生态节能框架;逐步推进全装修房建设,减少二次装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太阳能优势,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发展生态、节能建筑,提高房地产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建立低碳生态社区、低碳生态集镇、低碳生态城市等多层次低碳生态节能框架;逐步推进全装修房建设,减少二次装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低碳房地产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房地产行业论文:浅谈两会闭幕后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摘 要:在本次两会中,房地产行业受到广泛关注。两会闭幕后房地产行业 发展 状况将走向何方呢?本文就此进行探讨,本文首先分析了房地产能否长期作为我国 经济 的支柱产业,其次对两会闭幕后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谈了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 参考 价值。 关键词:两会闭幕;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 一、前言 嘹亮的国歌声中,2010年全国两会相继胜利闭幕。此时,已是3月中旬,距离春分时令也只有几天的时间,这意味着一年之中已经过去了将近1/4的时光。切实贯彻两会精神,扎实做好两会确定的各项工作就显得尤为紧迫。根据 二、两会闭幕后房地产行业 发展 状况 第一,住房供给将有所增加。 首先,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将增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2010年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其开工建设的套(户)数要比2009年增加三分之一,以加快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安排建设的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安置住房规模将比2009年增加一倍,以逐步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其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和供应。第三,2009年下半年,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开发土地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增长速度逐步回升,1—11月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5.8%。2009年开发商盈利丰厚,资金宽裕,新建商品房供给将保持继续增长态势。 第二,住房销售将趋于平稳。 金融 危机中出台的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使一部分住房刚性需求在2009年得以释放;2009年末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促使一部分潜在需求进人“抢购”行列,购买力被提前预支;高起的房价,超过了普通居民的购买能力,加之年末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变化,有实际需求者将会暂时选择观望。2009年末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表明了中央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政策调整加大了炒房成本,炒房投机行为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二手房市场受到营业税调整的影响,销售平淡。2010年年初,住房需求将有所减少,住房销售将趋于平稳。 第三,住房价格将由高位盘整转向回落。 2010年初,虽然大部分需求者持币观望,但开发商手中资金宽裕,并不急于销售,供需双方将呈僵持和胶着状态,房价将在高位盘整。随着调控政策进一步落实,普通住房供应增加,投机需求被进一步抑制,房价涨幅将回落。 第四,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保持稳步增长。 继续向好的宏观 经济 ,增强了开发商对未来的信心;继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活跃的房地产市场,使开发商有较大的投资积极性和再投资的资金实力;因此,房地产开发投资速度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房地产行业论文:从中美两国房地产行业看两国经济模式 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现状 住房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即是牵涉发展大局的经济问题,有事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设的政治问题。房价问题则是社会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房价的大起大落都会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房地产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从2003年的18.27%增加到2007年的21.5%。由于房地产投机和住房需求的双重影响,从2003年以来,尤其是2009年至2010年,我国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出现过快上涨的局面。2003年全国平均房价为2359.00元/平方米,2005年全国房价平均上涨16.7%,其中有19个城市房价涨幅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至2007年,同比增幅达17.95%,这使得投机性购房异常活跃,严重影响了我过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局。 在经历了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房地产行业受到较大冲击,这次危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但从根本上看,它暴漏出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模式的弊端,这就使得世界各国开始讨论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代表的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模式之间的异同与优缺点。 二、中美两国经济模式的特征 美国的经济模式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它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理论依据,突出自由竞争,主张放松政府对市场的管制。他们相信不受干扰的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所以政府大大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和管制。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它既具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一般共性,又具有社会制度的特征和烙印。中国的经济可以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双重手段来引导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中美两国经济模式的异同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使世界公认为中国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但也有西方学者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资本主义”,他们认为中国是仿效和推行美国市场经济模式而搞的资本主义。但是,通过仔细的比较这两种经济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两者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之外,还有许多本质上的差别,中国的经济模式不是美国经济模式的照搬,而是中国的自我创新。 (1)中国经济模式与美国经济模式的相同之处 首先,两者都运用价格、财政,金融等市场调节杠杆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调整相关的政策,因此两者的经济策略都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其次,两者的物质资源都是在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下自觉配置到效益最好的地区和部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在市场竞争的激励之下,企业都会自主地改进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两者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都显示出了市场调节经济的不足和弊端,其中包括效率和公平不可兼得的矛盾,经济秩序的失范性和无序竞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 (2)中国经济模式和美国经济模式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首先,两者的所有制的基础不同,这也是最大的不同,美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中国的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国有大中型企业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美国则认为,私有制是确保市场充分竞争的前提,而公有制则是一种必然有损于个人自由的制度。 其次,对市场的本质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功能认识不同。美国的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是万能的”而“政府是恶的”只有市场支配国家的经济生活,国家的经济生活才会具有活力,才会繁荣,因此对市场极为推崇,排斥国家干预。中国的市场经济观则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其本身具有自己无法克服的缺点,因此国家的经济生活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是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两者并非相互排斥。 最后,两者的市场分配制度不同。中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美国实行的是以非劳动为主的分配方式。 结语:自2010年始,中国政府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出台了如“国四条”、“国十一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限制投资投机购房需求,支持自住需求,调控住房的消费结构,加大住房保障力度,通过这些政策手段,实现房地产行业的“软着陆”,更加注重“量”的增长,而非“价”的非理性上涨。 由此可知,中美两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是两种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市场经济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由于美国市场经济模式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祸始乱源而饱受诟病,同时中国市场经济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受到推崇。 房地产行业论文: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税收筹划分析 摘要:我国大力推行营改增,主要目的是消除长期以来我国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所产生的重复征税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主要分析基于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税收筹划。 关键词:营改增;房地产;税收筹划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税收制度和相应的应对措施也在不断发展。营改增措施的出台和实施,能够有效减轻企业纳税负担,规避以往出现的重复征税问题,充分发挥出税收制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促进房地产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目标。 一、房地产业营改增发展现状 我国分税制格局(即增值税和营业税)于1994年初步形成,这与我国当时的产业链短、服务业不发达以及全能型企业经济特点有直接的关系。在当时,重复征税矛盾并不突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传统服务业迅速向现代服务业过渡,现代服务业呈现出分工精细化、产业融合化、业态新型化、服务国际化的特征,逐渐向专业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出现了传统服务业税制无法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重复征税的矛盾愈演愈烈。党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而推行营改增税收政策,正是解决这一瓶颈问题的有效措施。所以,大力推进营改增既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关键点。”大力推行营改增税收政策,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的矛盾,促进产业融合,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在楼市不景气的背景下,“营改增”让不少房企感到恐慌。目前房地产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情况不一,上下游行业增值税抵扣情况不明朗,这些使得新政策的推行遭遇阻力。作为本次“营改增”新政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减轻房地产业负担,财税部门特别就房地产“老项目”引入过渡性政策,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一般纳税人销售“老项目”及出租现有不动产,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5%的征收率计税。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因此征收率实质上仅为4.76%,与之前营业税相比税负有所降低。对于房地产业来讲,还有一项利好政策就是2016年5月1日之后新建造的房地产项目,向政府部门支付的土地价款可以从销售额中扣除,只对其增值的部分进行纳税。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讲,土地价款往往是很大的一笔成本,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降低税负的作用,为房地产业在“营改增”之后开发建造的“新项目”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二、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面临的风险 (一)政策更加复杂,应对能力不足 相比营业税而言,增值税抵扣计税方式更为复杂,房地产业经营业态多变,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各不相同的经营模式、财务核算方法,决定了其税务处理方法也复杂多样。行业的多样性伴随着政策设计的复杂性,税率或征收率包括11%、5%,还有部分业务预缴适用3%或5%预征率。与此同时,一些临时性过渡政策使得现行增值税制度体系变得更加庞杂。目前房地产业在营改增政策规定和业务处理较为复杂的情况下,税收筹划经验和能力欠缺的问题更为凸显。 (二)票据获取困难,进项税额抵扣不足 在房地产开发建设中,采购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水泥、砖瓦等,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在营业税体系下,房地产企业倾向于向小商家购买材料,但营改增后,企业在与小规模纳税人、其他个人交易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且房地产企业在建造过程中,许多都是来自底层的工人和农民,无法为企业开具专票。这些问题使房地产企业很难有进项税的扣减,使其无形中承担着更高程度的税负压力。 (三)税收风险增加 目前房地产行业并不景气,不少三四线城市的楼盘滞销严重,如果无法及时确认销售收入,将会出现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倒挂”的情况,造成大量留抵税额无法抵扣,这也是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一大税收风险。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已经完工但销售尚未结束的项目,或者持有型商业物业而言,此时已经不可能取得原材料等进项抵扣发票,而房屋的销售合同已经确定,这种情况下企业税负将明显加重。 三、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筹划 (一)实现与建筑行业的剥离 建筑安装业务作为房地产企业进项税额的最主要来源,在营改增背景下通过增加进项税额实现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实现房地产业与建筑业务剥离就成为一项不得不进行的战略调整。建筑安装企业提供增值税发票,房地产企业就可以进行抵扣,从而减轻税收负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充分争取抵扣 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为了降低税负,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进项税额抵扣。因此对于房地产业来讲一定要选择适当的原材料供应商,充分争取抵扣。同时,企业在制定与建设安装工程、装潢工作息息相关的合同时,需要尽最大努力把“甲供材”方式作为最终结果,明确房地产企业的采购材料的比例,取得更多的进项发票。此外要选择适当的劳动服务供应商,加强对供应商的增值税纳税人的情况调查,审核其相关的资格条件,选择拥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应商,充分争取抵扣。 (三)适当调整企业管理 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营改增的特征,做好企业内部调整应对工作。例如对会计账簿科目的调整等等,由于营改增之后,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基本由进项税额决定,所以房地产企业必须加强对票据的管理,通过进项税额抵扣,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税负。 四、结束语 房地产企业推行营改增政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税收成本,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而房地产企业作为推行营改增工作的难点,实现营改增政策在房地产业的贯彻落实,可以推动我国营改增税收政策进程,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作者:张原 杨烨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房地产行业论文: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房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居住条件,其是人们生活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房地产行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也带动了一大批上下游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房地产行业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密集型行业,通常涉及到巨额投资,并且其项目开发的周期也比较长,这就对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核算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为此,本文将对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并分析房地产行业开展会计核算的意义,最后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问题;对策;分析 一、房地产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来看,会计财务核算作为房地产企业中重要工作之一,其主要具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现有固定资产核算 对房地产财物核算工作来说,现有固定资产核算是它的一项重要基本职能。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来看,房地产现有固定资产核算职能中,固定资产台账编制和修正及其总量核算是它最基本的两项业务。除了这项基本业务外,固定资产总量折损与降值等变化情况登记、日常清理盘点以及流动监管也是房地产现有固定资产核算的主要工作内容。此外,为了确保现有固定资产存量数据准确与完整,我们还应当做好各项核算工作的系统规范化管理。 (二)建筑用材核算 建筑用材核算是房地产会计财务核算另外一项基本职能,其工作重点在于针对建筑工程各种用材采买、提前预处理和储备保管这三项内容编制出相应的安排计划。除此之外,在开展建筑用材核算工作时,根据所采购建筑物资款项与支付程序制定并一套相对应的核算方案。 (三)房地产运营成本核算 房地产运营成本核算上,其会计财务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与经营成本支付安排,并依据相关规范做好这两项工作中监督管理;二是各项建设运营费用地调整、归类以及划分;三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与开发成本核算,并对开发期间所投入各项资金予以评估与测验。 (四)经营单位营销利润核算 经营单位营销利润核算是房地产会计财务核算最后一项工作内容,结合工作实践来看,此项会计财务核算重点在于计算现房销售与经营所得利润、已售现房总量以及应缴税款额度精算这些内容,为此这就要求房地产财务人员充分参与到销售规划及利润目标制定中去。另外,经营单位营销利润核算工作中还应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财务人员需要特别注意做好财务账目修正与推算工作,这样一来能够为确保房地产企业获取最大利润奠定坚实基础。其次,结合本房地产企业会计财务工作实际,构建或完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从而保障资金得以科学合理运用。 二、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的意义 对房地产行业而言,会计核算是房地产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会计核算的任务主要在于对房地产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财务核算,通过及时、准确的统计企业日常经营数据,经过核算与审核所得数据后来给房地产企业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依据,进而为房地产企业今后经营方案的制定提供便利。会计核算不但能够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会计各类财务报表,而且还可以给房地产企业内部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有利于企业制定出科学的发展策略。然而随着国家不断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抑制房价的不断上涨,使得房地产行业利润不断下降,并且竞争也日渐激烈,而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则能够有效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房地产行业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科学设置过于繁杂 会计科目指的是通过系统划分、编制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目标、任务或是房地产经营运作而成的会计项目。会计科目是对不同房地产企业的组织构架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工作,能够对监督与控制房地产企业会计业务运作情况。为了确保能够有效监管企业会计活动情况,企业必须要严格依照国家有关规章制度来合理设置会计科目,严禁随意增减。同样,房地产行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也应当依照相关法规来进行,且需要在年底对全部经营账目进行结账,并在年终结账之后建立新账。但是房地产行业具有结算周期长、资金巨大、施工地点分散等特点,在实际核算过程中该种方法不但会让企业账目处理变得复杂,而且还会与房地产经营单位实际情况不相符,从而导致了会计核算难度加大,致使其核算准确性下降。 (二)收入、费用等税收核算的实际操作不合理 销售房子是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在实际销售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等各类费用。就目前看来,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部分房地产企业对于费用以及手速来源及去向并未进行严格的核算。不仅如此,对于费用以及收入的税收则存在不少不合理的地方。如,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采取的是预先销售的模式,也就是通过政府所审批下来的房地产预售许可证来开展相关市场销售活动,且收取一定的预订保证金。此时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均把销售房产所取得的预收暂时款当做其收入来源。然而,在专业角度看来,这预收暂时款并不可当做收入进行确认。除此之外,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会采用银行贷款按揭支付的销售策略,在核算该方面收入时,我国税法明确规定,必须要在首付款实际到账时才能够将其是为收入予以确认,并且余款需要在银行办理转账后方能将其是为收入进行确认。然而该项策略在具体操作时则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不仅如此,在确认成本以及费用上也有着许多不合理之处,急需改进。 (三)会计核算工作内容繁复缺乏配比性 不同于普通企业,房地产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所涉及的业务类型比较繁杂,且经济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房地产行业具有经营周期长的特点,只有具有较高的单位价值才可以盈利,并且其消费对象类型较多,所以导致了房地产企业在经营时难以准确确认其费用、收入以及利润。尤其是在大额投资或是经营周期较长的环节,资源的投入以及来源就更为复杂,从而大大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在实际核算过程中,配比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原则,不但要确保确认费用、收入以及成本时要满足因果关系,而且还需保持一致性,以便于能够将各类费用以及收入的来源及去向全面的反应出来。但是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往往难以落实配比性原则,房地产企业在核算收入与成本时往往难以做到合理匹配。通常情况下,如果房屋层数较低,且层与层之间销售价格较为相近时,计算单位面积成本则可以通过总成本除去总面积的方法得出。而如若房屋层数较高,则不能使用该种方法。并且楼层的位置、采光等都会对房屋售价产生影响,如若依旧使用总成本分摊的方法来核算高楼层成本,则会导致成本与收入不匹配的情况发生。 四、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优化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科目 优化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科目即合理分类与简化有关规定中所必须出现的科目,让会计科目的核算变得更为明确与简单。首先,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规模以及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其次,应优先考虑项目开发成本,再考虑房屋开发成本。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实地调查工作,并将核算重点放在土地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等二级科目。在核算时开发成本过程中,应当将单项工作视为实际对象。除去必须的成本项目核算,可以根据实际项目开发时的情况来对科目进行合理的增减。再者,对房地产企业运营时所产生的资金进行核算时,应当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对整体项目进行规划,还可以采用表格或是图表的方式来将资金的情况反映出来,从而让企业管理人员更为直观的了解企业财务情况。 (二)加强收入、费用等核算工作的落实开展 确保房地产企业的收入、费用等核算工作得以有效开展与落实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首先,应当明确房地产企业的收入核算,尤其是销售收入的核算范围。其次,应当严格依照我国现行税法中的规定来明确房地产企业收入范围。并且严格按照房地产企业实际拥有商品房、土地面积和有关配套设施在市面上销售所得的收入作为参考来确认企业按揭贷款以及预先销售的实际收入。再者,在签订购房合同、交房协议、预收账款、后期付余款等环节当中,房地产企业务必要依据实际签订协议中的内容和后期实际交易金额来进行入账与核算。不仅如此,在核算费用、收入以及成本等工作时,还应当要提升房地产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确保能够全面披露出企业各项项目中生成的现金流量以及经营好活动中的信息,从而有效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此外,房地产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以及管理模式来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且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最后,必须要专户存储预收到的暂时款,做到专款专用。 (三)确保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具有配比性 因为房地产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涉及到诸多领域,所以其会计核算内容也较为繁杂。所以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要确保其配比性。首先,应当要确保财务人数充足,从而可以确保可以对房地产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各类费用、收入以及成本等核算工作能够精细化开展。并且还需要定期开展财会培训工作,确保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我国市场发展相适应。其次,应当大力引进以及应用现代化技术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积极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促进能够确保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录入与传递的实效性,而且能够提高相关数据的精准性,提升会计核算效率。再者,应当做好各类会计基础工作,并将相关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在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基本建设项目均需要逐一开展会计核算,且使用正确的会计科目,以便于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向各级部门提供系统、准确、详细的财务报告。此外,应当形成社会、政府以及企业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并做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阶段的监管工作。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行业也必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旧会有许多问题出现,这就需要相关财会人员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内容,并妥善处理会计核算中的问题,提高会计核算效率与质量,进而促使房地产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黄元丽 单位:南宁港航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 房地产行业论文:房地产行业纳税筹划发展 【摘要】随着房地产市场趋于饱和的状况以及房地产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房地产行业还存在着高昂的纳税,高税收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对于房地产企业本身的特点来讲,工期长、投入大风险系数高是该行业非常显著的特点,资金的巨额投入以及长期的被占用,使得房地产商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作者从房地产业纳税筹划的角度来对房产地产行业的纳税进行研究,通过对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的研究,以期为房地产业合理的利用减税政策来减少企业自身的纳税,保证企业自身的利润。 【关键词】房地产;纳税筹划;措施;意义 2013年2月20日出台的楼市调控“国五条”,这无疑给房地产行业的销售带来一定的影响。这时,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进行纳税筹划来减轻税负就显得十分必要。房地产企业可以利用在不同时期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但是,在进行纳税筹划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从企业整体上进行筹划,避免由于纳税筹划方案失误或失败而导致的财务风险。 一、房地产行业的财务特点 房地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较大的力量。但这个行业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房地产销售的投入很高,然而其见效是缓慢的,在生产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系数也很大,例如债务繁重。国家对于房地产业所征收的税种以及税费都是比较多的,主要的税种有营业税、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房地产业的经营模式有其特殊性,所以其资产负债率一般比较高、从事房地产业不仅需要较大的投入而且还要承担较为重的税。因而作为国家层面应该着重从减轻房地产行业的税来着手,使得企业自身的利润得到保证。 二、房地产行业纳税筹划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对于纳税筹划来讲较为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企业需要进行纳税筹划的话就必须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或者对现行的会计制度进行完善,以此来对企业的财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得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来通盘的对企业的管理进行考虑,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的规范化。 2、有利于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的问题还是经济效益不高,其发展还往往借助的是规模效益也就是规模化的发展来形成的企业效益,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在核算的过程中没有分开,因而这会使得企业所要缴纳的税费增加。作为企业可以选择合适自身的会计核算方式,企业的纳税筹划是企业完善其财务管理制度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3、可以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对于从事房地产的企业来讲其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税赋,这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早在2012年我国的房地产的几种税的税收就达到了10128元,这个额度比上年增长了23%之多,房地产在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中的比例甚至占到了17%之多,因而可以看到房地产业的税还是比较重的。通过合理合法的纳税的筹划,可以使得企业能够减少大量的税,通过这笔钱就足够能支撑起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三、房地产行业主要税种的纳税筹划 房地产业的纳税筹划和平常所讲的偷税漏税不同,房地产业的纳税筹划是在符合我国税法的相关前提下进行的,通过对房地产业中涉税的业务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纳税的方案,从而能够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合理的减少企业的纳税,进而实现企业纳税减少使得企业的自身的利润得到保证。本文从房地产中较为重要的税种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这三种税种来对企业的纳税进行筹划。 1、营业税纳税筹划 按照我国的税法的相关的规定,如果企业的投资是以无形的资产或者是不动产进行登记的,并且和主要的投资方进行利润的分配以及风险共担,那么这种情况就不需要征收营业税。房产地开发行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其每年的营业税是一项很大的开支,如果能够在营业税方面利用国家的减税政策来减税,对于企业来讲是非常有效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的一种方式。以下来对营业税的延期缴纳进行分析:案例:某房产企业对外签署了一份销售合同,进行分期收款,在合同中,房产品总额为500万,共4次分付,首付25%,后面三次付款均为25%,需要缴纳的税率为5%。在首期付款完成后就进行商品房产权的转让。分析:A在首期付款后财务开始确认收入,应缴营业税:500×5%=25(万元)B若对分期收款进行分期确认,依次的营业税:500×25%×5%=6.25(万元)后面3次付款所交交营业税:500×25%×5%=6.25(万元)这种延期纳税是依据有关税策进行推迟延缓的纳税方案。在纳税款方面总额相同,但由于是分期缴纳,中间节省了一些利息。纳税依据为国税发[2003]83号,政策名称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2、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 根据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如果纳税人建设出售的是普通的住宅,并且增值额度并没有超过规定额度的20%的话,就能够免除相应的土地增值税。如果增值税部分超过规定规定的20%,那么就应该缴纳全部的增值额度。如果房地产开发商既开发了普通的住宅,又进行了其他类型的房地产项目,那么对于两种不同的类型就要进行单独的核算;如果不对这两种类型的住宅计算增值额度或者无法确切计算增值额度的就不能够享受减税的政策。增值额的临界点为20%,因而可以对房地产企业所开发地产项目的类型不同来进行分别的核算通过纳税规划来有效的减少需要交纳的税费。案例:甲公司要购置房屋一栋,承包给某房地产公司建设。该房地产公司预计建成该房屋的售价为110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可扣除费用为660万。甲公司与房地产公司应如何进行合作规划纳税?这里有两套方案(单位:万元):方案1:由甲公司出资,房地产公司承建该项目。由此房地产公司纳税与收益情况如下:(1)土地增值税:(1100-660)/660=66.7%(2)应纳土地增值税:440*40%-660*5%=143(3)应纳营业税:1100*5%=55(4)应纳附加税:55*10%=5.5(5)所得税前利润:1100-660-143-55-5.5=236.5方案2:甲公司和房地产公司合作建房,由甲公司出资970万元,房地产公司出地,在房屋建成后甲公司会分得房屋95%的所有权,房地产公司会分得5%的房屋用作办公用,甲公司花费52万元承租房产的5%,租期为50年。根据当前的税收政策财税[1995]48号的第二条规定,则合作建房的一方出资、一方出地的,建成后自用的,不需要缴纳土地增值税以及营业税。在此情况下,房地产公司纳税、收益情况是:(1)所得税前利润:970-660=310(2)应纳房产税:1*12%*52=6.24(3)应纳营业税及其附加:1*5.5%*52=2.86(4)甲公司减少支出:1100-970-52=78(5)房地产公司增加利润:310-236.5-6.24-2.86=64.4由此,甲公司和房地产公司通过合作来建设房屋,房地产公司可以节省纳税,对于甲公司来讲,也节省了78万元的支出。 3、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目前国家针对房地产业的税务的减免政策较少,对于企业的纳税筹划来讲就是通过对涉及业务统筹安排使得企业能够减少税额。纳税筹划的主要思路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向来进行。 (1)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纳税筹划。 最新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律中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如果按照直线折旧法进行折旧的可以依法给予免除税务。所以对于纳税的筹划只能够从企业纳税固定资产的折旧的年限以及相应的预计残值来进行纳税的筹划。第一种方式是尽量减少纳税的年限。折旧对于企业的纳税筹划是重中之重,如果折旧的额度越大的话,那么企业所应该缴纳的税款中扣除折旧费用,能抵税,从而企业所缴纳的所得税就越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折旧抵税的纳税筹划的方式。通过将固定资产的折旧的年限进行缩短有助于企业能够迅速的回笼资本,使得企业在前期所能够预定的花费增多,但是企业后期的成本将会大量的减少,但是对于固定资产来讲所扣除的折旧的额度还是不变的;另外还要对残值进行合理的计算预测。新的企业税法没有对预计的净残值进行合理的名词解释,企业可自行对企业的净残值进行分配,只要该数值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就是可行的。 (2)对于销售环节进行纳税筹划。 根据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的税额一般可以分为按实际扣除项目和按标准的限额扣除的项目。如果房地产业企业能够合理的利用政策对二者进行纳税筹划,通过对限额扣除政策的有效的运用,那么企业的只能够在企业的纳税之后的政策就能够变为税前的限额的扣除。房地产的广告费也是较大的一项支出,其目的就是为了销售房产而进行的一种推广的行为。根据税法的规定,房产企业每年有15%的销售收入的广告费可予扣除,这是针对那些有子公司的房地产企业将广告费由总公司支付,无疑增加了子公司的纳税额。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竞争异常的激烈,作为房地产企业如果想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那么如何赢得群众的信任就是最为关键的,如果想要实现这个目的,那么企业做一定的推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企业最大的费用的列支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也是人们急切要求关注的问题。根据我国的税务法的相关的规定,房地产企业用于宣传支出的广告费如果不超过其收入的15%那么是可以在纳税的过程中进行扣除的。因而企业应该积极地申报自身广告费的支出,作为企业自身申请扣除的广告费和企业所赞助的广告费用应该严格的进行区分。由总公司进行统一广告费的列支会增加子公司的税费,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让企业的子公司来承担一定的广告费用,使得所有的广告费能够实现统筹规划尽量不超过15的限额。 综上所述,因而作为房地产企业来必须要学习和利用好国家的减税政策,使得企业的合法的利润得到保证,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资金的基础。在各个地区房地产公司的项目开发过程中,通过财务纳税筹划,有利于将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进行提高,同时为房地产企业赢得政策调条件下允许的合法利益,这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资本增值和增强竞争力。不仅如此,它还为国家的政策调控进行有力的发挥,配合大政策实现税收这种隐形的杠杆功能,为国内房地产企业走向国际大型企业迈进。 作者:柏萍 单位:三友集团
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管理与控制:水利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一些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水利建设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大资金投入以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对于缓解南方的资源问题,促进经济政策运转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我国一些水利工程项目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项目资金存在被挪用的风险,导致工程的实际收益不高;同时,某些水利工程项目财务部门决算报表的编制和呈报不及时、书写不规范等问题也尤为严重。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必须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加强监督管理,保证项目资金合理的利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建议 水利工程项目是国家的重点工程之一,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运转,提高项目的整体收益,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投资,实现了责任制、招标制、监理制等有机整合,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出于多种原因的考虑,水利工程项目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建设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的现象十分严重,基本建设和内容也不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完善整个工程、推动水利工程项目的全面落实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单位一定要健全内部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方法,并落实好责任制,为促进整个工程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完善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降低工程的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内部会计控制是工程施工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强化管理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以往的水利工程项目不太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管理缺乏可行性和科学性,相关条例也不够细化。通过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加强,有助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做好各个项目的资金预算,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情况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在购买原材料等资金花费过程中也更容易控制好预算,防止出现盲目采购造成的资金浪费现象,并控制好施工的进度和时间,避免出现影响工程进度的问题。 (二)有助于强化会计人员的职责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质量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只有提高他们的会计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的做好资金的管控。因此,强化内部会计控制,从客观上可以推进会计人员更好的学习,做好对他们的集中培训,规范会计管理者的行为和规范。特别是在会计法律条文的学习中,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增强他们的责任感,降低违法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并强化职业道德培训,确保工程顺利的开展。 二、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建议 为了强化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水平,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会计部门必须做好内部控制,从多个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体制,加强会计管理。 (一)健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方面的制度 有效的会计控制制度可以为负责水利工程项目的会计人员提供工作规范与工作标准,使其通过相关制度明确自己的工作要求与工作职责,有效的避免工作出现漏洞或差错,有利于加强对财务安全的保护。另外,财务人员要经过相关部门的授权批准方可开展自己的业务,若未经授权批准,决不能擅自接触与处理水利工程项目的会计业务,授权一般是由上一级的管理人员授权给下一级的人员,大部分管理人员既是授权的主体也是授权的客体。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的控制,对其日期、账目信息以及负责人等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其完整与真实。与此同时,各种会计凭证与会计报表等也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范,在确认无误后有关部门进行签字盖章方可使用。 (二)落实好水利工程项目会计管控 为了强化水利工程项目内部管理,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会计管理人员必须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职责,明确任务的重点,做好与会计有关的报表编制、项目决策、竣工决策等事项,及时的建立凭证,对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管理。例如,工程项目的预算就是在水利项目开展之前进行的财务预估,会计人员对于预算的结果也要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在进行账款支付的时候,还要严格依照合同进行付款,选择适宜的支付办法,如果发现异常必须立即进行处理。 (三)强化外部监督与管理 水利工程项目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时离不开外部审计部门的支持,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国家审计机关等会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与评价,通过合理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有效保障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基于我国传统的制度体系,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国家政府部门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通过监督对会计工作秩序进行整顿,以此来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水利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要与社会上的各种会计组织进行必要的合作,通过内部控制与外部管理的双重措施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的会计管理工作,加强监管,推动工程顺利完工。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为了强化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必须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道德素养,强化他们的管理能力。对此,相关单位要做好教学和培训工作,在加强他们基本会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同时,积极开展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学,优化培训的知识体系,突出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坚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并存的发展战略,对有潜力的年轻职工进行集中教学,培养储备干部。另外,会计人员还要对内部控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熟悉水利工程建设的全部工序,掌握相关的法律规范和预算知识,并不断努力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逐步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 三、结语 水利工程是我国基础建设项目之一,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对工程认识水平的提高,整个项目必须强化内部控制工作,健全相关的制度规范。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要保证资金照常运转,就必须强化内部会计控制,财会人员也要勤于思考,积极探索,丰富、完善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体系,将设置会计科目、建账、记账、成本核算等各个程序和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规范要求相结合. 作者:赵军 单位:江苏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 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管理与控制:改善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探讨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的脚步也在逐渐增强,因此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适当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进行进一步探究,全面探究水利工程项目在内部会计控制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基础上深入研究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希望能对提升我国水利项目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从而更好的提升这项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改善;对策 水利工程项目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在实际进行工程建O的过程中各个建设单位中的制度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情况,导致工程项目在内部会计的控制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问题,但是应该怎样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解决呢?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就需要对这些问题展开相应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能更好的将工程项目内部的过程进行良好控制,全面改善会计控制的外部条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良好提升这项工作的实际开展效果。 一、对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环境进行优化 工程项目在进行开展的过程中其内部会计控制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项组织中成员的自觉意识,这对建设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1]。因此,为了加强工程项目会计控制,需要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关注内部会计控制的外部环境的发展。依据我国工程项目发展中内部会计控制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问题,我们应该对内部对法律环境进行控制,同时加强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健全,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将问题进行解决,更好的为其适应社会大环境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二、水利工程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对全程控制的财务管理工作方式 (一)遵循工程项目相关业务的流程和规定 工程单位要想对这项工程的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那么在实际进行水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就需要遵循以下三点要求:首先就是根据相应的工程建设规定将水利工程项目中的每项业务工作的具体流程进行详细而全面的制定。其次在对会计控制中的决策环节、预算环节、支付资金环节和结算环节的业务进行明确,从而良好的达到对业务流程的具体要求。最后,要强化对工程项目实行中各环节的财务审核工作和重点环节的记录工作,从而良好提升这项工作的整体质量[2]。 (二)对工程项目的决策环节和预算控制进行加强 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在决策阶段对工程项目的开展进行详细的研究,做到详尽的调研和论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这种工作的背景和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出具相应的研究性报告。在这项工作的环节中,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实际参与到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此外相关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在该项工程上展开必要的研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最终用数字呈现的方式对评审意见进行提出。同时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还需要对项目相关的决策进行签字,方能证明在决策得到同意。其次在项目工程的开展过程中,财务工作人员还需要真正参与到水利工程的概预算编制环节中,通过对预算环节的编制和研究,最终也要对每一项环节进行详细的审核和论证,从而更好的提升整项工作预算环节中的真实性和整体性[3]。 (三)对工程项目价款的支付环节进行控制 首先财务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对工程合同中所约定的价款支付环节进行审查和论证,通过这种方式对工程价款的支付也将有着更为稳定的保证。其次就是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对合同中所提及的付款形式、工程进度、约定价款等方面进行严格遵守,只有这样才能更符合项目审核部门的要求,对于工程中准确的办理后续款项开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对于减少和防止工程款的冒用或是损失将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最后则是在实际施工环节中所产生的一项转变,即工程项目变更,也就是在工程开展过程中,其当时工程中数量和合同中所签订的工程量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或是由于其他因素使得企业的付款方式出现转变,在这种前提下,需要企业向有关财务部门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和工程资料,在和财务部门做好必要说明以后,财务人员还要做到必要的审核工作,当确定没有问题以后才能确保打款工作的进行[4]。 (四)对工程项目的结算环节进行控制 工程项目完工后需要展开工程的阶段工作,因此这个过程中,财务人员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工作职责,全身心的投入在工程的决算审核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审核环节中各项资料进行准备,同步时还需要财务审核人员和相关的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项目工程已经竣工,并相应对清理工作进行开展。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将对决算编制的依据和数据有着更准确的掌握,因此对于进一步确定和保证水利工程项目价值的真实性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结束语 以上所叙述的内容均是笔者对水利工程项目开展的一些拙见。由于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管理过程处于比较复杂的阶段,特别是在实际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各个建设单位中的制度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情况,使得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在内部会计的控制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此种背景下,水利工程建设的脚步也在逐渐增强,因此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适当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叙述,能在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和财务管理过程中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水利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管理与控制:论如何做好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 【摘 要】水利工程项目关乎百姓生活,关乎国计民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水利资源日趋紧张,国家也加大了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如何使水利工程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力、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经济活动都能有序的健康的运行,工程项目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 一、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的意义 1.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支出 一个水利工程项目的投产,需要购买原材料及设备,这就涉及到采购合同的签订问题,如果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财务会计人员会严格按照制度的要求,在合同签订时对合同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对合同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只有按照符合要求的合同进行采购,才能有效的控制和降低采购成本,达到合理利用资金的目的也确保了工程费用的合理使用,保证工程施工进度。 2.控制工程项目的预算 水利工程是由国家统一部署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否可行,实施后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些问题需要在项目实施前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这里包括的内容有:编制项目预算计划及其审核、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合理性的审核等。只有严格按照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完成后才能启动工程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应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安排进度,对费用的支出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项目资金安全合理的使用,使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点。 3.有利于工程项目竣工收尾工作 内部会计控制对水利工程的竣工收尾工作也有很大影响,应该重视竣工结算阶段的内部会计控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设立监理负责制,监督整个施工过程,严格按照要求审核即将收尾的工程成本及费用支出,防止虚报材料、虚假单据入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项目施工单位应设专人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予以监督,当工程完工后,财务人员以此为依据对最终决算进行审核,这样才能评估项目的整体效益。 二、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方面的不足 1.对项目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 在水利工程项目单位,管理层对内部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有些已经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水利单位,制度不完整、不合理、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发挥出对财务活动的约束作用。甚至有些规模不大的水利单位根本没有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管理层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来作决策。另外,一些单位财会人员没有参与项目的决策,责任意识不强,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或只将内控制度写在纸上形成文件,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实施,使会计内部控制成为一个形式,削弱了水利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水平。 2.项目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弱 目前,在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执行力弱,没有建立完善的适应水利工程项目特征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完全是领导一支笔,所有的费用开支均由领导一人说了算,并没有真正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没有严格遵守既定的管理制度。虽然要求各部门各年度对已实施的项目预算进展情况进行自查,但多数单位流于形式的应付,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导致财务管理混乱,出现假账、假报表,甚至出现贪污腐败现象。 3.对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力度不够 当前,许多水利工程项目单位的会计管理体制相对落后,用常规的会计制度替代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这不合理,也很难适应水利工程项目发展的要求。因为没有制定严格的审查监督政策,导致项目的不科学管理,给不法分子挪用、盗用专项资金提供了便利。所以水利工程项目单位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自己的监督体系,并根据发展情况进行改进和调整,使其不断完善。 三、对做好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 水利工程项目单位的管理层,要加强项目内控意识,应该重视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促进项目单位的经济活动、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管理层首先应自觉遵守章程制度,不越权,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内部会计制度的独立性和严肃性得以保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宣传、教育,至上而下形成以“遵守规章制度为荣、违反规章制度为耻”的良好风气,营造整个单位员工都有内部会计控制的强列意识。 2.完善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为了监督和管理以及控制水利工程项目的成本,项目单位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参考国内、国际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过程,收集其管理的相关资料,以现有的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为依据,逐步建立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开展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一是水利工程项目由国家拨款,部门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款专用,资金专户存储,且集中支付项目费用,这就使会计部门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减轻了,也提高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同时还能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二是根据水利工程的复杂特点,简化原有的制度,删除繁琐、低效的内容,并灵活地根据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对原有的制度进行调整,丢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管理更为有效。 3.加强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监督体制 水利工程项目投资较大,涉及的部门较多,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明确规定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加强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第一水利工程项目的内部审计应建立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组织,独立的审计组织,能够使内部审计从管理层中脱离出来,独立行使其监督检查权,保证内部审计最大程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项目单位要培养专门的审计人员,要具有专业知识和相关工作经验,要赋予其行使审计职能的权力,内部审计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确保资金的使用合理、合法及有效。第二水利工程项目的外部监督是指其上级主管部门、国家审计部门及第三方社会中介组织,由这些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定期对水利工程项目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只有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监督相结合,才能保证会计信息准确、真实、合法,科学的、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4.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责任人,是项目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职业道德水准不仅影响其工作的成效,还直接关系到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所以,水利工程项目单位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注重会计队伍建设,大量引进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并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增强财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如:设置专门的课程,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讲座,让财会人员意识到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对照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财务人员要勤于思考,把日常工作的内容与企业内部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逐步健全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及内部控制制度,真正的把内部控制落到实处。 水利工程项目单位的财会人员在掌握会计核算业务的基础上,更要熟悉本行业标准的预算知识和工程施工建设方面的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发挥作用,提高工作质量。 四、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项目,具有其特殊性质,工程期限较长、规模较大、投入资金较多、对技术的要求较高等等,所以加强水利工程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能有效地降低工程成本、控制工程预算支出、使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 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管理与控制:关于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管控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大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内部的的各种财务问题必须加强控制和管理,通过加强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使水利工程项目顺利开展转变,从而促进中国水利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水利工程;内部会计;控制措施;管理;意义 前言 我国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合理调控水资源,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水利工程的内部会计控制是用国家金融法规来规范水利工程项目的财政问题,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促进我国水利项目的顺利进行。 1 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的主要措施 1.1 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 实施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人员是水利工程项目的财务人员,要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熟悉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水利行业的相关规定、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金融法规和工程预算知识,积极开展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提高水利工程质量。 1.2 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的会计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明确业务流程,确定编制预算、项目决策、价款支付以及竣工决策等控制标准,并制定相应的凭证,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各个环节的记录保证有效控制水利工程。工程项目的预算编制主要是会计人员对概预算的审核工作,通过审核来保证定额套用以及项目内容等真实、正确、完整;付款是按照合同双方依法支付账款,支付过程中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方式付款,如果支付过程中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1.3 通过外部审计部门进行有效监督 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不能没有外部审计部门的支持,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国家审计机关等会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我国的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与评价,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执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国家政府部门对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通过监督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水利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要和社会中各种会计组织进行必要的合作,通过水利工程管理会计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管理的双重措施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的会计管理工作。 1.4 健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制度 有效的会计控制制度可以为负责水利工程项目的会计人员提供一个工作规范与工作标准,使其通过相关制度明确自己的工作要求与工作职责,有效避免工作出现漏洞或差错,有利于加强对财务安全的保护。另外,财务人员要经过相关部门的授权批准方可开展自己的经营业务,若未经授权批准,决不能擅自接触与处理水利工程项目的会计业务,授权一般是由上一级的管理人员授权给下一级的人员,大部分管理人员既是授权的主体也是授权的客体。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的控制,对其日期、账目信息以及负责人等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其完整与真实。与此同时,各种会计凭证与会计报表等也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范,在确认无误后有关部门要进行签字盖章方可使用。 1.5 做好水利工程内部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 水利工程内部应建立专门的会计监督与检查部门,在保证内部资金运作高效、合理以及合法的基础上,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首先,会计监督部门应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设置管理,避免闲杂人员和岗位不匹配的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员配置,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其次,对会计业务实施有效控制,对各种授权程序仔细检查,确保程序完整,无泄漏和越权的情况;第三,建立一套完整的责任体系及奖惩机制,根据会计人员工作评价及业务情况,对符合责任制度且业务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第四,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对财务资金的执行情况的控制与监督,检查会计人员是否按照国家的法律制度及具体的合同条款来划拨资金,避免非法挪用资金或做假账等行为。对于监督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有关部门解决,使内部会计控制工作顺利进行。 2 加强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的意义 2.1 降低水利工程项目的生产成本 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可以实现对每个项目建设资金的预算,通过预算来购买各种水利建设原材料,避免盲目采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此外,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各种占用资金比较大的原材料可以随用随够,以避免出现资金占用而影响工程进度。 2.2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责 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在控制的过程中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通过培训与学习使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内部会计控制还可以进行会计人员的有效管理,及时发现其在工作过程中的询私舞弊现象并根据相关法律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可以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减少违法现象的发生。会计工作人员在内部会计的控制与管理下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可以有效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水利工程建设。 3 结语 水利工程项目与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直接关系,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国家也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与管理是保证其资金正常运转的前提,只有做好水利工程的财务预算与管理工作,才能使水利工程项目正常开展。 水利工程项目内部会计管理与控制:水利工程项目实行会计报账制初探 【摘要】水利工程会计报账制度对于规范我国水利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报账制度在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方面的适用,使得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得到了更好的监督和管理。本文通过分析会计报账的集中模式,罗列了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方面会计报账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方面的完善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水利工程;会计报账;模式;问题;建议 一、水利工程项目会计报账的模式 我国目前的水利工程项目中存在三种报账模式。第一,完全集中的报账模式,是由项目法人统一管理,统一拨付资金,并统一核算的制度。这种制度能够加大资金的统筹力度,但是弱化了财务管理的作用,导致会计报账的效率较低。第二,财政核算模式,是指由财政管理部门为主导,水利工程项目单位根据进度,进行阶段性的资金申请,这样虽然能够保证资金的流向和用途,但是造成项目法人的事权与财权想分割,不利于提高项目单位的积极性。第三,主体平移模式,由建设单位独立负责其会计报账工作,只以报表的形式想法人提交,法人只对于总体的一些管理费用进行核算,这种模式将责任进行了细化,但是也不能够统筹协调整体的资金使用进度。 二、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会计报账存在的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与会计报账不衔接。目前在水利工程单位很多相关财务人员对于水利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对于资金运用方面的内容不够了解,其在报账过程中职能根据相关部门报给的数据,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从而造成监管的缺失,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 第二,报账会计受其单位制约,无法独立。报账会计是链接企业与监管部门的桥梁,对于相关企业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由于其工资薪金是由水利企业发放,因此其自由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对于其发挥监督的作用大打折扣。 第三,财务支出与会计报账的标准不统一。目前很多水利项目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其标准与会计报账的标准很难对应,造成企业会计在报账时遇到很多困难,也影响了报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四,会计人员的业务不强,意识不够。很多企业会计没有收到专门的培训和教育,对于稍有复杂的情况便不知所措。同时,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够,热情不高,常常不能及时的完成企业的报账任务。 第五,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在监管部门内部同时也存在着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标准也没有高度统一,同时,对于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也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企业运用资金不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损害了会计报账应发挥的作用。 三、对于水利工程项目会计报账制的完善建议 (一)进一步明报账确标准和责任划分 对于水利工程项目行业的各个单位和法人,应该统一制定会计报账的标准,避免标准不一产生的不便,树立报账标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制定准确严格的标准。同时各个单位和法人也应具备相应的辅助账目备份,并对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财政部门必须建立相应的账户,对企业和法人的该项报账进行审核,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检验其真实性。财政部门应充分的发挥其监督检查作用,督促水利工程行业的单位和法人高效守法的运用项目资金。 (二)进一步完善关于报账操作的法律规范 科学健全的项目会计报账操作规范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有力保障。对于水利监管部门,应该规范报账工作的细节,包括统计方法,计算标准等工作各项具体的流程,对于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解决,单位组织探讨,加大资源共享,各司其责,共同做好报账审计工作。同时,对于每一笔资金的具体用途进行明确的规范,完善各个流程的手续,包括每个环节应具有和提交的凭证以及文件,以确保资金使用流向的真实性,做到项目专人负责,共同监督。 (三)完善财务人员的队伍建设,加大业务培训力度。 一支业务基础扎实的人员队伍是开展报账工作的中坚力量,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报账真实可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务部门和相关法人的财务人员应该进行定期的培训,由行业协会或者相关部门进行组织,高频率的普及业务知识,对于在实践中的难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享,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实行监管部门和水利项目法人在操作上的有效对接。强化人员队伍的守法意识,严肃报账工作的法律性和权威性,避免相关违法事件的发生。 (四)大力加强监督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 水利工程项目设计国计民生,其财政资金的正当利用,和资产的安全直接关系的公众的利益。因此,对财政资金和资产安全的监管,迫在眉睫。在监管部门内部,应当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两方面的报账工作进行督察,首先是对其部门内部的控制,对于相关审计人员不当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纠正,甚至予以处罚。其次,对于相关行业法人,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法人的报账信息进行核实,对于违法行为及时的通报并予以处罚。另外,对于水利资产需加强管理,建立资产登记注册表,严格相关资产利用的审批制度,严格准入的门槛。同时,对于资产管理的程序要做进一步的规范,将责任落实到相关单位和个人,加强监管,对于问题要做到及时追究,保持对资产监管的高压态势。
引言 当前企业对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同时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对这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太严格,对专业技能知识掌握的能力,还有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都是企业选拔会计人才的标准,会计人才的培养输送,最重要的就是高等职业学校,现在,高等职业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部分,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 一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 (一)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会计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在古代就有着会计计算,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管理计算方式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意大利的数学家写了《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这一阶段称之为近代会计。而本文要阐述和提出的就是现代会计,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计算手段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会计分划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计算机的出现,使会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会记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包括特定主体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等过程。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的反映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会计信息。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会计岗位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岗位,同时它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行。因此,在当今信息技术、高科技的时代,会计专业的人才必须要掌握会计知识,作为主要的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该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高师资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教育偏向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特点: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侧重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教学方式:以能为度,实用为本。因此,高等院校是一个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地方。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步入信息时代,经济不断地加快发展脚步,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的步伐,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进行教育改革,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师资队伍,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性 为什么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上介绍了会计的一个发展历史,证明了社会经济的改变,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上面文章也说了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现在企业大量的技术人才都来源于高职院校,要时刻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就要不断地创新改革。以下就为什么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具体说明: (一)现代各行各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每一企业单位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会计财务部门,对企业的经济和日常的活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这一部门的重要性,会计人员对单位的资金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来完成企业经济方面的监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其中高职院校就是为社会提供会计人才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对科技的不断发展更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只能适应一些小企业的会计工作,而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说,培养得专业学生达不到他们对会计的要求,学生也毕业后就只能选择小企业单位,而且小企业单位的需求不大,增加了就业难度,对于这样的一个状况,高职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发展。 (二)社会的发展的要求,根据学生实际就业的情况,关注社会的发展状况,见算计的发展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这些方面决定了高职院校对教学的创新改革,通过传统培养模式的探讨,发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于实际发展。 (1)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盲目的跟随老师学习,毕业之后就模模糊糊的开始工作,缺少了一个对自己的人生的规划 (2)培养的方式也是模糊的,不注重企业的具体需求,任务般进行笼统的教学,相当于搅了该教该学的内容,缺少了实际情况的分析,老师也不知道企业的一个需求情况,没有专业特色。 (3)计算机掌握不熟悉,现代化会计主要是运用计算机,会计电算化,就必须要求对计算机的熟练使用,对相关软件的运用。 (4)理论知识占据了教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致使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现在的发展好形式和企业需求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端的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探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当代的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对教学的改革与不断地创新,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的教学的改革,我们总结一下为:自身的课程加血方式,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实际操作,而不是一味的理论知识,掌握时机的操作才是重点,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三方面做具体的分析: (一)师资力量 会计专业除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之外,还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这一学科的教学老师的经验和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时比较中的一块。教师是培养人才、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体,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嘘声进入学校,对会计的认识就是来自老师,所以,教学改革中师资队伍就是必须要完善创新的。 (1)高职院校的教学老师是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到学院教学,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是绝对没问题的,但是,缺少实际经验和操作,毕业后直接教学,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那么会导致老师的教学也就更加注重理论的教学,缺少了对实践的教学。因此,高职学院培养双师型的教师,不光是有专业的资格证书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需要教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的实践能力。 (2)教师主动掌握会计的整个发展趋势,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现代的会计,结合现代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换速度是比较快的,会计也随着不断地完善和进步,企业对会计方面的人才要求也在随着发展而要求更加严格,这样的一个变化,增加高职院校的教学压力,给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所以,高职学院要鼓励教师主动的学习,时刻关注会记的发展状况,重视教师的培训。例如:学院组织开展一些专业讲座,讨论会,然后邀请一些知名专家,合作企业的会计人才,这样的交流讲座能够开阔老师的视野,同时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对教学有了积极作用。 (3)把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作为辅助工具,主要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更加深刻直观,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很多抽象的例子或者相关数据等,传统的写说给老师增加了教学难度,使用多媒体不光是减少了写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的播放显示,更能使其理解,增加一些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对分析理解是有利的。以上就是对师资队伍的一个完善,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首先就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技术人才,技术的掌握是关键,对老师的培训也是必须的。 (二)整个课程的改变创新 会计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广,所需要学习掌握的只是非常复杂,它的涉及领域包括了鉴证、审计、税收、公司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破产清算、法务会计、预算制定、商业咨询等等,而且对于会计专业的课程来说,需要授课的内容很多如:关系型数据库、基础会计、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税收基础、统计基础知识、经济法律法规、会计基本技能、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基础知识、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成本会计、工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商业银行业务、金融市场银行会计等。而且需要考取的证书也是比较多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考试(初级,高级)会计师考试等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师。这些可以看出整个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是非常复杂的。同时,作为高职院校,我们要注重培养企业性的人才,如何让进行改革创新,以下进行详细的解说: (1)主要是理论的与实际的结合,上面我们也说了现在的老师大多数都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教学中把理论作为了重点,忽略了实践操作,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三年下来的知识累积是相当庞大的,所以,在每一阶段的学习,都要对学生审核实训,比如在学习成本会计的相关知识的时候,理论知识掌握之后,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造费用的分配模拟,让学生计算产品的成本,这样自行操作讨论,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一个真正的操作状态。最后半年让学生能够进入到实习阶段,真正的了解会计的工作流程,充分的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结合考取的证书进行教学,通常,我们是每一学期每一年都有规定的课程安排,都是按照安排的一个课程顺序走,在学生参加会计资格证考试的时候,学校会安排进行培训,这个会通过老师,以及社会上的会计师来进行授课进行统一培训,然而这些考试和需要的培训内容大多都是与学生所学的知识是相关的,这样的一个集中培训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还重复了课程内容,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去改变课程的设置,把资格证书与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这样的方式不光对教学有了一个创新改进,更重要的就是能够提高学生考取证书的通过率。 (3)结合实际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分析,要想把理论和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校学生还不能接触现实的一个会计核算,但是在世间教学的同时,运用社会现实的案例进行分析,这一点还是对会计成本进行举例分析:企业中零售主营业务的成本核算:月终,为了计算出实际成本核算,首先要计算企业全部商品的销售以及库存比例的综合差价率,计算方法:综合差价率=月末商品的进销差价科目余额(分摊前)÷(月末库存商品的科目余额+月末受托代销商品的科目余额+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如:小名商店,是一家销售种类比较少的零售商店,三月末的库存商品总账余额为573000元,受托代销商品的总账余额是190000元,商品进销差价的总账余额是161440元,3月份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贷发生额是246000元。通过上述的差价率的计算方式,可以计算出三月综合差价率:161440÷(573000+190000+246000)=16%可以计算出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是24600×16%=39360元,从而来调整销售成本。这只是销售种类少的零售商店的计算方式,而一些大企业的会计岗位需要是更复杂的会计核算。而商品成本的计算方式有很多:商品的销售成本=期初结存商品金额+本期收入金额-本期非销售付出的商品金额-期末结存商品金额,这一计算方法里面又包含了很多的计算公式;商品销售成本=本月销售额-商品销售毛利,这里面又包含了毛利的计算等公式,要向学生掌握熟练的运用这些公式计算,那么需要大量的进行实战演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运算。 (三)高职学院实验室教学 自从计算机出现之后,现代化会计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各大行业计算机技术已经完全的替代了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电算化的流程,不仅加快了工作效率,还保证了正确率。因此,企业对会计的人才要求对电脑操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然而高职学院的教学,要把手工记账与电算化结合,让学生更加熟练的进行会计核算管理。同时,高职院校实验室的建设三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单一的课堂教学和案例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自主的进行操作,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加强实践能力。在实验室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为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功能齐全、贴近工作实际的校内实训基地。 (1)加强学生的电脑熟悉,会计电算化也叫计算机会计,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应用,具体而言,就是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所以,现代化会计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对计算机必须要达到一个熟练在熟练,实训室的建设,第一个方面就是实际运用计算机,熟练操作计算机。 (2)会计电算化设计的公式多,设计的表格也比较多,对于公式和表哥的记忆,我们不仅熟练掌握收工操作的同时,还要加强计算机的制作练习,虽然现在计算机是自动化模式,一些公式表格能够自动化的成,学生除了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外,只有通过实训室的操作来巩固。 (3)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会计专业涉及到的专业资格证书很多,一味的说与听是对考试帮助不大的,只有进行实际操作的知识,才能提升通过的几率。 (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 除了专业的培养外,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造就全能型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提高学生的自信;不局限思维,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有自己的思维模式。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不随波逐流,高职院校的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和初中,有着老师的管理约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一时间难以适应,就会出现学生盲目的现象,所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辩证的看待问题。 (2)创新思维,解放思想,解决处理问题的时候善于创新,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充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3)重视个性发展,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个地方,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对于学生的特殊才能要给予肯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认识职业规划,要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增强自信心,支持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积极作用。 (5)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所以,在人才培养的同时,不光要注重专业的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一个优秀的职业人。职业素养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才是企业认可你的第一步。以上内容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提出的高职会计教学的一个改革和创新,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上,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简单来说,随时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岗位要求,进来跟随社会的进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课堂设置,师资对于和实训训练这三个方面好来进行创新改革,为社会推送技术型人才,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意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对会计教学进行改革是必然的,无论是对学校,对学生,对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对学生来说,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信,不再纠结于高职与高等学校的比较,在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毕业人数多,就业竞争激烈,毕业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把自己培养出那个味一个高端的技术型人才,强化自身技能,增加了自身的优势,更加有利于毕业之后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对于学校而言,对教学的改革,培养的会计人才得到企业的肯定,首先就会为学校增加了企业社会的好评,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校就读,提高知名度,同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和对专业的要求不,一个高端专业的会计人才,对企业经济财物的监督管理,保证有序的运行,促进企业的发展。对社会来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对会计教学的改革,培养出大量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快了其发展步伐。 五结束语 本文对会计,高职院校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主要分析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总结来说就是发展的需要,企业的需求,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的落后,同时详细的具体说明了对会计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从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实训的培训,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四个方面来讲,最后阐述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对会计教学改革的意义,对学生、学习、企业、社会都是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需要随时关注社会的发展,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完善自我,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会计学毕业论文:会计毕业润色--《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确认的方法以及方法的改进》 一、经济学关于销售收入实现和确认的理论 (一)经济学关于销售收入实现的层次 销售收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经营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销售收入的获得过程是商品价值形成、增值和实现过程的统一。“销售收入的实现过程” 与 “销售收入的实现”在经济学上是有差别的。实现过程是指企业投入货币资金购买原材料,论文通过生产过程将其转变为产品;企业为产品寻找市场和用户,进行营销;发送产品完成销售并取得债权,直到最终收到货款的全过程。只要销售收入尚未到达终点,销售收入就仍然处于实现过程之中。只有当销售收入实现过程到达终点(即收回全部货款),才是真正的销售收入的实现。 由于销售收入的获得是一个过程,因此,销售收入在获取过程中可以分为三种形态:(1)处于产品形态的销售收入。指产品尚未发出,市场交换行为没有发生之前的销售收入。(2)处于债权形态的销售收入。指市场交换行为已经发生,并己获得了索取货款权利的销售收入。(3)处于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指真正获得了货币资金的销售收入。经济活动完成程度的不同,体现了销售收入成熟程度的不同,也就是销售收入质量的高低。将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与销售收入的实现过程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并体会到企业销售收入的实现过程贯穿于企业资本循环过程之中。其中,处于最终的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成熟程度最高,它是经济活动完成的最终表现;处于债权形态的销售收入还需要完成收帐活动才能转化为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处于产品形态的销售收入还需要完成必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才能被转化为债权形态的销售收入。销售收入的质量就是指某种存在形态的销售收入与它在经济上得以最终实现之间的联系程度。 (二)经济学关于收入的确认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销售收入在其刚刚形成(产品完成)时,由于其质量层次低,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与它在经济上的最终实现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在这时我们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确认与计量,而使其仍然以成本的形态存在着。当销售收入质量提高到一定的层会计毕业论文次,伴随于产品价值的不断增值,以及各种后续费用的明晰化和风险的弱化,这时我们就有必要对销售收入进行确认和计量。销售收入形态的变化及其成熟程度由低到高的过程为:产品形态销售收入一债权形态销售收入一货币形态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所体现的经营成果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大小,同样也体现在质量的高低上。因此,销售收入的确认不仅要确认数量,同时也需要确认其质量,其质和量必须同时并重。销售收入的确认,是指将处于某种存在形态和某种质量层次的销售收入在账簿中加以记录及在财务报告加以反映和披露的财务行为。人们常用“实现原则”来决定应确认的销售收入。经济学意义上的“实现”,就是指经济上的“真正实现”,即只有当货币资金真正完成了它的整个循环过程,才被确认为销售收入的实现;在商品变为货币资金时被确认的销售收入叫做“已实现的销售收入”,也就是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 二、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的实现和确认的理论,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启示 (一)会计学的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在会计信息系统特别是在收益信息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企业目标和会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批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报表提供者利用收入确认进行利润操纵和报表粉饰。传统会计的收入确认标准在会计理论上称为收入实现原则或收入确认原则,它是基于20世纪 50 年代以前的经济环境,它与经济学关于收入确认的理论是一致的。 在当时的环境下,毕业论文经济活动极为单一,绝大部分市场交易是钱货两清的一次性买卖行为。或者说,交易要么不发生,要么就一次性发生完成,与交易对象(商品)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也是一次性完成的,这样收入实现的时点比较容易甄别、确定。因此,传统收入实现原则强调,只有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且收入是己实现(收到现金) 或可实现 (有收取现金的法定权利)时,才在账面上确认收入。 当时,国际上对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规定,对收入的确认除了必须符合确认的一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外,还应满足:已实现或可实现;己取得;收益过程基本完成。20 世纪 50 年代起,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不断创新各种为顾客降低风险的交易活动,如分期收款销售、售后回购、售后回租、期权期货等。在交易创新下,各项活动很少是一次性行为,大部分交易活动都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甚至商品的交付、货款的清收也是逐期的,不再像传统交易下者的风险提高。这样,传统的收入实现原则难以合理地反映现实经济活动,会计界开始提出新收入和交易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而易于辨认。 同时,购买者承担的风险降低,而商品销售的收入确认标准。1982 年颁布和 1993 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 18 号———收入》认为会计学意义上的“实现”,也就是会计准则中规定的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志。即销售已经形成,并满足了一定的确认条件:(1)如产品已经交付,劳务已经提供,销售方己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者;(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售出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时,就可以而且应该被确认为销售收入,而不论它在经济上是否己得到了真正的实现。用这种观点确认的销售收入,我们可以把它称作“已确认的销售收入”。 由此可见,会计学上 “已确认的销售收入”分为两种类型收入:一种是“可实现的销售收入”,包括债权形态和产品形态的销售收入;另一种是“已实现的收入”,指货币形态的销售收入。从销售收入质量的角度来讲,“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是一种在会计上予以确认,但在经济学上还未真正实现的收入。它的质量层次低于“已实现的销售收入”。会计学关于收入的确认,其优点在于:可以全面、及时、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缺点是企业的销售收入成为具有不同质量层次销售收入的混合体;重视了销售收入的数量,忽视了其质量,从而影响了对企业业绩的正确评价。就已确认的销售收入来计算本期损益,必然要超前交纳税金,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还有可能会虚增销售收入。如果公司销售的产品质量、规格有问题,发生销售退货,这时该笔已确认的销售收入就构成了虚增的销售收入,依据它去计算公司损益,就会虚增利润;即使没有退货,上述收入不是虚增的销售收入,在未到达“已实现的销售收入”的层次时,依据它计算本期损益也会导致公司利润超前体现。 (二)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会计收入确认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依据收入准则确认的收入,对于销售收入的数量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对于质量的把握则更多是依靠会计人员对经济事项的职业判断,而准则中对收入的确认标准又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在实务操作中难免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笔者认为,通过经济学关于收入确认的原则较为谨慎,对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的确定也有一定的启发性:会计人员有必要对销售收入的质量层次进行区分,以求更为客观、贴切地刻画和表现企业经营的原貌。具体的改进操作方法为: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总账账户下增设两个二级账户,即“己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可实现的销售收入”,用以分别核算上述两个质基层次的销售收入,并同时在会计报表中列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真实、全面、及时地提供销售收入的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科学性。 三、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确认的方法以及方法的改进 (一)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确认的方法 收入确认的核心问题是收入何时确认的问题,解决收入何时确认的一个前提是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基础,对此通常有两种选择:1.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足以现金收到为标准来确认收入,以现金付出为标准确认费用。在收付实现制下,所有收到的现金都作为本期收入,所有现金支出都作为本期费用。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纯粹的收付实现制是不存在的,实际应用的是一种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即在遵循按现金收入来确认收入,现金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支出来确认费用的总体原则之下,对其它一些事项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加以确认。2.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是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与否作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是现代财务会计的三大支柱之一,正因为有了权责发生制,收入和费用确认中大量的应收、应付、预提、待摊项目才会存在,大量的估计判断程序才能得到应用。权责发生制还是收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的基础,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财务会计确认的基本原则。 (二)会计学中关于收入确认方法的改进 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成为收入确认的重要基础后,仍然受到一些会计学者的批评:其一,权责发生制的最大缺点是面向过去,其所确认的收入和费用都是已实现的收入和己发生的费用,这样确认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不具有相关性;其二,权责发生制不能直接取得有关企业过去和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净收益的计算并不考虑现金收付的时间;其三,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确认收入和费用,将不可避免地运用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程序,这就难免使会计确认和损益计量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作为决策的依据不太可靠。因此,一些会计学家提出了现金流动制,现金流动制是基于可能的现金流量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并确定净收益的。在现金流动制下,净收益的确定采用盘存法,即净收益是前后两期净资产的变动额,期未持有的净资产被视为虚拟的现金流入,期初的净资产被视为虚拟的现金流出,二者比较相当于当期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对比,其差额 (虚拟的现金净流量)就是当期所取得的净收益。可见,现金流动制体现了“资产负债表重心说”。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现金流动制是与不同的经济环境相对应的,收付实现制适应于早期商品买卖为主、商业信用不发达的经济环境,权责发生制则适应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而现金流动制则更适合金融活动充分发展的金融社会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因此,我们在确定收入确认的基础时,必须联系具体的经济环境。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商业信用仍普遍存在,金融活动和知识经济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但工业仍是最主要的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权责发生制仍将是收入确认的主要基础。同时,为了适应日渐增多的交易创新,还应该结合采用现金流动制,对知识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加以确认。 会计学毕业论文:独立学院会计学毕业论文 一、独立学院毕业论文现状 (一)独立学院生师比普遍较大 教育部对于教师指导人数仅提出指导性意见:“要统筹教师队伍在毕业论文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确保指导教师数量的足额到位”。但在很多独立学院在热门专业中,招生数量大,即使临时聘请大量兼职外聘教师,每个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也会突破10名学生,很难保证论文质量。 (二)论文指导教师两级化明显 独立学院的专任教师来源一般为高校退休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在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上两极化非常明显。年龄大的教授指导经验丰富,要求严格,但是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少;年龄偏轻的青年教师指导经验少,但是与学生沟通无障碍。 (三)大量的兼职外聘教师 由于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少,独立学院不得不聘请大量的兼职教师。选择外聘指导教师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过程中有距离感,很难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外聘指导教师又对关于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不熟悉或者在执行上力度不够,造成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粗放,毕业论文质量较差。 (四)毕业论文管理 工作流于形式很多独立院校都设立关于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一系列管理规定,但是在执行中仅仅注重形式而达不到设定效果。比如论文题目审核,应该由相关专家进行严格审核,在执行中,相关专家对于提出意见极为保守;教师指导记录表,为了应付检查,指导教师会授意学生根据学校的最低要求酌情填写。 二、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控制 (一)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 为毕业论文工作开展指明方向母校培养目标为研究型人才,而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在学院发展的总体部署下,突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卓越会计师人才”。在这培养目标下,毕业论文的工作注重应用研究、社会实践等方向。 (二)规范毕业论文管理规定 落实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根据学院培养目标,制定了符合学院发展的毕业论文管理规定,详细规定关于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同时,规定在第七学期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和以系主任为组长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在第十周前各专业学院提交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为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三)及时召开毕业论文 动员大会和指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会,严肃纪律和要求毕业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落实后,各系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向学生阐述开展毕业论文的意义、毕业论文流程、毕业论文的管理要求以及注意事项,明确毕业论文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同时召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会,主要向指导教师阐明关于毕业论文管理规定的具体要求、毕业论文的流程、指导教师如何在系统中录入题目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等重要问题。通过“学生-指导教师”两条线在分别明确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责任和要求,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在相关规定上达成一致。 (四)查阅资料,充分论证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选题开题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后,选题工作正式开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会计系选题近些年来一直采用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指导教师擅长的研究领域,选择指导教师。指导关系确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题目,题目可以教师提出,也可以学生提出教师审核。院系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题目审核把关,题目确定后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填写开题报告。 (五)指导过程做好指导记录 确保指导工作留有痕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最少“三稿三审”,按月填写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情况,并保留至少3份有批改痕迹的毕业论文初稿备查。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开展院系两级中期检查,对于指导不负责的老师和学生进行督促和批评,确保指导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为了杜绝学生抄袭情况,要求学生提供毕业论文报告。 (六)发挥评阅环节的监督检查作用 充分准备进行答辩在评阅环节增设教师评阅反馈意见表,如果评阅老师确实认为学生论文质量较差,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的或者不能达到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要求的,填写评阅反馈意见表,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在进行评阅分组和答辩分组的环节,均是在保证完全回避原则的前提下,把一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同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评阅小组和答辩小组,避免某评阅小组和答辩小组标准过严或者过松的情况。 三、结束语 独立学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基于把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进行细节管理。另外,独立学院还可以充分利用毕业实习、产学研基地等等外部资源,鼓励双导师指导,采用多渠道、多方式途径确保毕业论文质量。 作者:温雅丽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会计学毕业论文:会计学毕业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当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构建了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以期对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许多见怪不怪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使毕业论文回归它的初衷,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写作周期太短,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周期约三个月。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理解、熟悉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训练,部分学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许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处于“什么题目都可以选,什么题目又都不能选”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什么,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士学位,迫不得已,部分学生只好赶鸭子上架,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抄公”、“掺水”现象不时而生。 (二)就业压力过大,论文写作应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且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求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自然会把毕业论文放到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所以无论是找到工作与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写作基础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没有宽厚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就很难有什么新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在校时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又大多以试题考试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即使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学校安排了几次专题讲座,但不少学生实际动笔时仍感觉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讨了“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思路就是构建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见图1: 模式中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和《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其中《大学语文》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课程先行后续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时间上的衔接性,而且也体现了大学与中学知识的延续性。 模式中的“8”是指围绕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八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具体要求可视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确定。比如刚学习《基础会计》时,考虑是专业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读书体会即可;《财务管理》可考虑案例分析,等等。专业主干课程论文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同步。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既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专业基础。 模式中的“2”是指开设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完成。首先,安排论文指导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讲授2至3次论文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询资料的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等。随后安排5~6周时间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问题,事先拟定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换意见,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科研切入点和师生之间协调的结合点。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为毕业论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选好题。论文选题无论来自教学或科研,都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难度太大和太小的题目都不宜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难度太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学年论文的质量要求。题目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其次是深入实习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阶段要达到毕业论文写作前期模拟训练的目的。 模式中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笔者建议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化升华,使内容不断充实。理想状态应是学年论文的扬弃而不是抛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的压力,使研究具有延续性,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能较好地解决就业求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组织毕业论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求职与论文撰写的矛盾。其二,循序渐进,分阶段训练,有利于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其三,这种新模式能克服原来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课程论文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交叉性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学校日常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明确思路才能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案。其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实施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规范各阶段具体操作规程,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会计学毕业论文:会计毕业兼会计学科学属性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科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会计科学,首先需要大力开展会计理论研究,没有理论指导,会计科学的发展和提高是非常困难的。 现代会计从开始形成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科学一直发展到现在,已有两百年的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百年虽然是短暂的一段,但是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各门科学都在各自的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更加迅速.在这个阶段,会计科学也有很大发展,但是同其他科学比较,这门古老的知识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应该承认,直到现在为止,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其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人们对会计这一客观社会现象的认识还远未进入“自由王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会计实践方面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而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提高就显得更落后了. 是什么原因阻碍着会计科学的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初步看法是,会计科学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在会计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着重实务处理、轻理论研究这样一种倾向.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轻视理论就会走上不正确思维的道路,而“错误的思维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出发点恰恰相反的地方去。”①问题就在于长时期以来,会计科学的建设实际上走的是这样一条不正确的道路. 现代会计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会计学者有过不少贡献,他们的成就应当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但是正如有些文章正确指出的,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会计理论研究,主要是为会计的方法寻找根据,②而这种理论研究又是以会计学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技术”这种不正确的立论出发的。这种建立在会计方程式(由数学方程式演变而来基础上认为“会计是以数学定律为中心”的数学理论,或者认为会计是用数学方法搜集经济资料的“应用技术”理论,在会计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占着支配的地位。③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这种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计的某些特性,有其产生的客观依据.但是这种理论有其明显的缺陷,它把会计这种伴随着经济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同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完全割裂开来,从而使人们不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探讨会计科学的本质属性;同时对会计实践中不断出现的许多远远超出“数学理论”、“应用技术理论”范围的客观现象也无法作出科学的概括和说明.这种理论还有以偏概全、颠倒水质和现象关系的明显缺点,对会计职能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我们认为,会计科学之所以长期不能发展,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会计学者曾经试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来发展现代会计科学,但是由于他们在指导思想上没有始终严格遵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则,这种有益的尝试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理论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也做过一些探讨.但是由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有时有刘断历史看问题和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的倾向,讨论中贯彻“百”方针不够,再加上、“”的干扰,总的说来,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到现在为止,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涉及到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会计科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科学的科学体系、会计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会计科学和邻近学科(如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学、数学和经济统计学)的关系以及会计科学的历史沿革,等等,都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不仅如此,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许多急待探讨的新课题,诸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会计在现代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管理现代化对会计工作的巨大影响,会计工作的变革及其发展前景,不同社会制度下会计的异同,会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会计法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簿记的建立,会计监督和审计学的研究,等等。总而言之,需要从理论上研究的老问题和新课题比比皆是.由于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我们的会计研究、会计教学和会计实践就不能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会计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就不能不受到影响. 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世纪后期,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技术的改进、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以及会计实践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我国经过粉碎“”的斗争,党的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这就使我们有可能用科学的态度来重新认识会计科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 在会计科学理论问题中,需要首先解决的是有关会计学的科学属性问题。也就是会计学有没有阶级性?会计科学是不是一门技术科学?会计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对会计的研究、教学和实践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五十年代以后,我国会计界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分歧很大,未能得出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符合会计工作发展规律的统一认识. 讨论中讨会计的阶级性问题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会计是经济核算的一种,而“经济核算不仅从数量上来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而且也从性质上来说明社会再生产过程.它是受历史所制约的,是有着鲜明阶级性”.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科学,是一门“有系统的研究有关会计的对象、任务、方法、技术D组织的知识体系,它是具有明显阶级性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④在五十年代,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但也有不少人持不同看法. 第二种意见认为会计是一种以数的量度反映经济活动中数量变化的技术方法,“会计理论在本质上是无所谓阶级性的,它只是文字和数量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罢了.”⑤这种看法在公平出版的书刊中所见不多,但却是长期以来会计理论中的传统观点,影响所及,非常深刻.类似的看法还有“会计是生产力论”和“会计是经济技术论”观点。⑥ 第三种意见可以概括为“两重性论”或“经济管理职能论”。即认为会计是人们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既为管理提供资料,又直接履行管理的职能,而管理是有两重性的.因比,“在阶级社会里会计不但有一定的技术性,而且还有阶级性.”⑦这是进入六十年代以前出现的一种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我们认为在当前条件下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完全存在的。我们热切希望会计界同志积极参加这个关系到会计科学发展方向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三) 我们是赞成“经济管理职能论”或“两重性论”的.我们的基本看法是: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基本职能一是反映(观念总结),二是监督(控制);会计为产生和发展既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系,又同生产关系的变革紧密相联系;会计学是一门职能科学,政治经济学和数学是形成这门科学的两大支柱,它和企业经营学、国民经济计划学、经济统计学、信用学以及近代新兴的经济控制论等同属一类,是经济科学这一大类中属于经营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人类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性,都受一定的意识所制约,而任何经济活动又都是数量和质量变化的统一.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随时掌握经济活动中量变和质变的情况,对经济过程组织必要的科学管理.会计就是基于这种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具体地论述过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们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会计管理,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他指出,早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就有了专职的记帐员后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会计“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⑧他还指出不仅社会化的大生产需要会计管理,就是只身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为了“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也要记帐,要在帐簿上”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种活动”以及“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⑨马克思还认为,会计管理就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⑩管理的内容是对“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的积聚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公有制的确工,会计的应用范围将随之扩大,农场主和产业资本家的会计将转化为社会的会计。 我们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就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反映,也就是一种管理职能.这和他在另一处所讲的管理就是对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进行指挥、监督和调节的含义是一致的。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实际上只讲会计反映,认为会计仅仅是消极地、机械地反映数量变化的技术方法,对会计的“控制”职能未能从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说明. 据我们所知,在资产阶级学者中间,也有人认为会计不仅仅是提供数据资料的一种技术手段,而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具有管理的职能.以法国的费尧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ManagementProcessSchool),就把“会计性管理”作为管理的六大特性之一来研究的.美国的E·载尔在其所著《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把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配备人员、指导、控制、创新、代表等七个方面,其中一些主要的方面如计划、指导、控制、代表等都和会计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它们的职能主要是通过会计实现的.@日本的经营学部教授、经营学博士三井口一华所写的《会计机能的发展》一文,对现代会计管理职能的变化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他正确指出:“近代意义的会计是作为‘企业会计’而建立的’.他认为现代企业会计在其成立当初就可以说具有以对内的管理为目的的重要方面,以后随着生产方式进展到工厂机械工业时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核心股份公司的高度发展,产生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会计的机能就发展成以对企业的利害关系集团提出报告为中心了.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伴随着企业集中而出现的大规模经营,强烈要求内部活动的合理化,由此而产生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对企业会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由于“所有和经营的明确的分离”和“经营者职能的确立”,作为一种与经营者职能相结合的管理会计产生了,企业会计着眼于对内管理的机能又有了新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技术革新为轴心的企业成长,促进了管理会计的更大的发展,会计的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会计机能出现了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和对内进行管理相结合的趋向 总之,无论从按论上还是从实践看,会计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因此,把会计看成只是一种应用技术,固然是不科学的,而把会计仅仅看作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也是不全面的. (四)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时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质和两重职能,他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他还说:“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他还批评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这两种管理职能混为一谈。 我们认为,马克思讨企业管理两重性的论述也适用于会计管理。会计具有对一切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般职能,但是一旦劳动从属于资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职能就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也就是说,这种反映和监督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目的,体现了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体现了资本家对劳动者反抗剥削所施加的压力,甚至体现了出于竞争需要维护其“商业秘密”的要求,等等.列宁说:“许多股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就跟中古时代有名的隐迹纸本一样,要先把上面写的字迹擦掉,才能发现下面的字迹,看出原稿的真实内客.”总而言之,在私有制社会里,管理权是在生产资料所有者及其人手中掌握的,它体现着所有者的意志和要求,否定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就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说企业管理的全部内客和所有方面都只和生产关系有联系。应当承认,企业管理的部分内容比如劳动管理、成本管理等,就既和生产关系有联系也和生产力有联系,而另外一些内容比如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就主要地是同生产力有联系.因此从总体上确定企业管理的双重性质和双重职能是有充分的立论依据的。列宁关于“太罗制”两重性的辩证唯物观点,即“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是我们认识会计学科学属性的一把钥匙. (五) 最近一个时期。有些同志鉴于国外在经济管理中大量导入数学方法,加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采用,会计管理中对诸如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生产力经济学等邻近科学研究成果的逐步利用,提出了可不可以把会计划为生产力或经济技术范畴的问题。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想法,值得深入探讨.我们的看法是。把会计同生产力一刀切开,认为它只和生产关系相联系,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会计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但是认为会计“加入了生产力的行列,而成为一种生产力因素”的看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会计既同生产力有联系,也同生产关系有联系,而在阶级社会中,决定会计性质的主要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 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看,会计管理的一部分内客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即解庆人类向大自然的斗争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在前面引用的鲁滨逊孤岛算帐就是一例.现代会计中,人们计算成本,计算每件产品上材料、动力的消耗,核算的就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人们核算生产中活劳动的消耗情况,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采取各种措施,就既有生产力问题也有生产关系问题(我们不同意把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同样效果或者同样的劳动消耗取得更多的经济效果完全归结为生产力问题)。人们为了提高生产活动的经济效果,通过会计管理会按地组织生产力以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这对任何社会制度来说都是必要的.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会计的这一部分职能同生产力直接相联系,是生产职能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簿记”一节中讲过这个问题。他说:“单个商品生产者仅仅用头脑记帐……,或者仅仅在他的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载下来”,但是当生产过程的发展获得了巨大规模以后,这种职能便“不再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而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这就是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在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劳动产品的过程中,就包括了记帐算帐工作.例如在现代生产中,每个生产班组的工人除了操纵机器外,还要把每天的生产结果、废品数量、工时耗用情况等等记录下来,并据以及时调节各自的或整个班组的活动,这样会计就成为一个生产活动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同生产力的作用紧紧结合在一起了.当然,由于生产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复杂化以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生产职能的附带工作有一部分同生产本身脱离,形成为一种独立的职能。尽管如此,会计管理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的这一部分职能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出现以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会计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客。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以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发生了分离,管理权作为所有权的体现掌握在有产者手中,劳动者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管理除了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外,还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财产权的归属问题、剩余产品的交换和分配问题、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往来以及各种债权债务问题,等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且逐步处于主导地位。这样会计的职能除了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外,还要不断地完善生产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当人类历史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会计的职能便不仅仅是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了,监督和控制奴隶劳动,尽可能多地攫取剩余产品、维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和既得利益成了另一项更为重要的职能.到了封建社会,古代会计和生产关系的联系更加密切,会计的应用范围、管理内容以至于具体方法无不体现着封建占有制经济的特点,打上了封建阶级的烙印,会计管理在维护封建贵族、大教主、大土地占有者的私有财产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使专门从事会计工作职业的官吏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核心成员.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唐朝(公元618-907年),主管会计工作的官吏为产部尚书,这是唐王朝中央政权中的核心职位.被誉为现代会计奠基石的会计方程式;资产一负债一净值(或产权),则完全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产物。在这里,我们看不出这种会计方程式同生产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因比可以这样说,没有资本主义经济,也就不会有现代会计。许多资产阶级会计学者并不隐讳现代会计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直接联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会计书籍中就一向认为会计的任务有“供给所拥有财产、所欠负债及所投资本的记录”、”协助企业决策人员”,等等.@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则更出现了具有特定含义的所谓“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师”.有些学者把会计的作用规定为“计算过去”、“控制现在”、“规划将来”,并明确指出,这三项作用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说人们对于会计反映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还不容易看清楚的话,那么会计监督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就非常明显了。在私有制社会里,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阶级阵线非常鲜明,进行会计监督所依据的是非标准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列宁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的核算和监督是全体劳动者共同对富人、骗子、懒汉和流氓实行的全面核算和监督,它和资本主义的核算和监督有质的区别。国因比,只要不把会计监督排斥于会计之外,或者说只要不是把反映(计算)看成是会计的唯一职能,就比较容易认识会计同生产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对会计既有技术性又有阶级性这一科学论断也就不会有疑问了。遗憾的是,会计理论中至今还存在着“会计就是反映,反映就是记帐方法,记帐方法就是复式记帐法,复式记帐法就是借 贷记帐法”这种逻辑体系,把复式记帐法、借贷记帐法这种属于处理会计实务的具体作法看作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只要开展会计学术讨论,记帐法的问题就往往要占据中心地位. (六) 人们对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之所以有不同认识,还来自对会计这一概念的外延理解不同.“会计”这一概念早已存在了.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即有传说把”“禹会诸侯江南”命日“会稽”,亦即“会计”。到了西周时代(公元前1066年一771年),会计的名称和职称已正式见诸干文字记载,当时的会计主要应用于官厅,管理的内容是财政收支,统计方法和会计方法结合使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会计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大,除应用于官厅外,大寺院主、大庄园主还利用会计来管理自己的财务收支活动。但总体看来,会计、统计仍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廖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会计出现以前,会计这个概念包括了会计、统计、计划、财务、审计、分析等这样一些含义。 如果我们从包括上述内容的外延来理解会计这个概念,认为会计有一定的阶级性可能是容易接受的。问题在于,当统计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后,进而计划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经济活动分析等相继成为独立学科之后,客观上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会计就是制单、记帐、编表、报帐等这样一些纯技术性工作了。对这些同志来说,会计有阶级性的说法确实也是难以理解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错觉。应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化,科学门类的划分越来越细,会计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会发生变化的。但是外延的变化并不一定导致内涵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有些学科从会计科学中分离出来,#不影响会计的两重性这一特点。在会计这个概念产生之后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有二千多年人们是把它作为会计、统计、计划、审计、财务、分析的总称来理解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英、法、美、德等国开展了工业革命以后,统计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尽管发生了这一变化,但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仍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关于劳动的耗费,劳动时间的调节以及劳动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仍然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主要内容。进而言之,我们还可以看到,会计和统计的分离以及统计科学的形成,主要是在反映和监督的范围和内容方面的一分工(比如统计主要用于国民经济范围,在企业内则主要对非财务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而不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会计只剩下提供财务数字资料而无监督的职能了。至于计划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经济分析等学科的出现,一方面这类学科形成的时间较短,其中有些能否作为独立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即使完全可以形成独立的学科,那主要也是为了便于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会计科学的科学属性没有重大影响。 还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竞争而促使资本主义企业进一步的集中,以及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所谓“管理会计”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企业会计工作发生的重大变化,例如“事前计算”的导入,“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预测分析”的广泛采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这种系统既无需束缚于经济业务观念,也不必使用复式记帐形式来收集数据),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即会计不仅仅限于货市反映)以及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等等,使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会计的职能有了新的发展,会计的两重性看得更加明显了。 (七) 会计的性质明确以后,进一步探讨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就比较容易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科学是人们关干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认识的知识体系。通常人们把有关认识自然规律的知识总和叫做自然科学,有关认识社会规律的知识总和叫做社会科学。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和生产力相联系,因而没有阶级性;社会科学则主要是和生产关系以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诸上层建筑相联系,一般说来是有阶级性的。但是在社会科学中,也有一些科学虽然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因而也没有阶级性,如语言学、文字学、形式逻辑学,等等. 在社会科学中,研究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科学,通常统称为经济学,其下又可分为几大类;一类是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一类是既研究生产关系、也研究生产力的双重性科学,即各类部门经济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营管理学;还有一类主要是研究生产力的,即生产力经济学和与之相联系的技术经济学等。会计学是上述第二类经营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的科学总结。会计学是研究如何掌握对经济过程进行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规律性的一门职能科学。这门科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紧密结合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和不断完善生产关系的有关问题,研究如何通过对经济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以提高经济效果的规律性。 根据上述会计的性质以及会计学的科学属性,我们认为今后在会计科学的建设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要重视会计理论的研究。要严格地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来认识和组织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这一社会活动,建立判断反映和监督的是非标准,指导和改进会计实践。第二、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对会计实践产生的巨大影响.要研究会计在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会计与数学、计算技术的关系,探讨自然科学成果在会计中的应用,探索用新的方式来理解会计诸范畴的内容和作用,以建立新的边缘会计学科的可能性,展望会计科学的发展前景. 第三、要重视会计学科和其他邻近学科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同各类经济学科的关系。要进一步研究经济效果、价值管理、经济核算制、经济统计学、财政学和财务管理学、经济分析学、审计学等同会计科学的关系。要研究建立企业经济信息系统的问题,研究多种量度的综合使用,几种核算的相互结合。总之,要重视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分化和复合的辩证过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会计科学的发展. 第四、要重视学习国外(西方和苏、欧国家)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既不要照抄照搬,也不要全盘否定。要有研究、有分析、有批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盲目性,防止片面性. 总而言之,科学地解诀会计的性质和会计学的科学属性这类重大理论问题,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深刻的实际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理论对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建设和发展会计科学,加强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愿与同志们在这方面共同努力! 会计学毕业论文:会计学学生毕业鉴定 大学四年,不光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使我懂得了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在学校对我们进行模拟实训时,作为一名即将上岗工作的财务人员,我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一直以“一专多能,全面发展”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四年的努力学习,使自己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学习等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热爱本专业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通过扎实学习《基础会计学》、《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各门课程,我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及工作实际,加强了会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锻炼,能熟练将win98操作系统灵活运用到财务办公中编辑文档,制表等,为更好地从事财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积极要求进步,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协作精神,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平时注重加强政治思想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以及有关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制度,提高了自己的政策水平及明确是非的能力。 通过四年财务会计专业的学习,我不仅在思想境界、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培养了我一定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在这将挥手告别学校的时候,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发挥财务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将来的工作是对我知识的检验,也是对我人生的挑战。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适应工作的需要。 会计学毕业论文:会计毕业论文-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 会计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科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会计科学,首先需要大力开展会计理论研究,没有理论指导,会计科学的发展和提高是非常困难的。 现代会计从开始形成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科学一直发展到现在,已有两百年的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百年虽然是短暂的一段,但是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各门科学都在各自的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更加迅速.在这个阶段,会计科学也有很大发展,但是同其他科学比较,这门古老的知识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应该承认,直到现在为止,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其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人们对会计这一客观社会现象的认识还远未进入“自由王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会计实践方面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而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提高就显得更落后了. 是什么原因阻碍着会计科学的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初步看法是,会计科学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在会计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着重实务处理、轻理论研究这样一种倾向.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轻视理论就会走上不正确思维的道路,而“错误的思维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出发点恰恰相反的地方去。”①问题就在于长时期以来,会计科学的建设实际上走的是这样一条不正确的道路. 现代会计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会计学者有过不少贡献,他们的成就应当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但是正如有些文章正确指出的,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会计理论研究,主要是为会计的方法寻找根据,②而这种理论研究又是以会计学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技术”这种不正确的立论出发的。这种建立在会计方程式(由数学方程式演变而来基础上认为“会计是以数学定律为中心”的数学理论,或者认为会计是用数学方法搜集经济资料的“应用技术”理论,在会计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占着支配的地位。③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这种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计的某些特性,有其产生的客观依据.但是这种理论有其明显的缺陷,它把会计这种伴随着经济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同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完全割裂开来,从而使人们不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探讨会计科学的本质属性;同时对会计实践中不断出现的许多远远超出“数学理论”、“应用技术理论”范围的客观现象也无法作出科学的概括和说明.这种理论还有以偏概全、颠倒水质和现象关系的明显缺点,对会计职能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我们认为,会计科学之所以长期不能发展,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会计学者曾经试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来发展现代会计科学,但是由于他们在指导思想上没有始终严格遵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则,这种有益的尝试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理论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也做过一些探讨.但是由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有时有刘断历史看问题和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的倾向,讨论中贯彻“百”方针不够,再加上、“”的干扰,总的说来,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到现在为止,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涉及到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会计科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科学的科学体系、会计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会计科学和邻近学科(如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学、数学和经济统计学)的关系以及会计科学的历史沿革,等等,都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不仅如此,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许多急待探讨的新课题,诸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会计在现代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管理现代化对会计工作的巨大影响,会计工作的变革及其发展前景,不同社会制度下会计的异同,会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会计法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簿记的建立,会计监督和审计学的研究,等等。总而言之,需要从理论上研究的老问题和新课题比比皆是.由于许多重大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我们的会计研究、会计教学和会计实践就不能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会计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就不能不受到影响. 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世纪后期,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技术的改进、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以及会计实践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我国经过粉碎“”的斗争,党的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这就使我们有可能用科学的态度来重新认识会计科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 在会计科学理论问题中,需要首先解决的是有关会计学的科学属性问题。也就是会计学有没有阶级性?会计科学是不是一门技术科学?会计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对会计的研究、教学和实践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五十年代以后,我国会计界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分歧很大,未能得出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符合会计工作发展规律的统一认识. 讨论中讨会计的阶级性问题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会计是经济核算的一种,而“经济核算不仅从数量上来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而且也从性质上来说明社会再生产过程.它是受历史所制约的,是有着鲜明阶级性”.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科学,是一门“有系统的研究有关会计的对象、任务、方法、技术D组织的知识体系,它是具有明显阶级性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④在五十年代,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但也有不少人持不同看法. 第二种意见认为会计是一种以数的量度反映经济活动中数量变化的技术方法,“会计理论在本质上是无所谓阶级性的,它只是文字和数量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罢了.”⑤这种看法在公平出版的书刊中所见不多,但却是长期以来会计理论中的传统观点,影响所及,非常深刻.类似的看法还有“会计是生产力论”和“会计是经济技术论”观点。⑥ 第三种意见可以概括为“两重性论”或“经济管理职能论”。即认为会计是人们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既为管理提供资料,又直接履行管理的职能,而管理是有两重性的.因比,“在阶级社会里会计不但有一定的技术性,而且还有阶级性.”⑦这是进入六十年代以前出现的一种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我们认为在当前条件下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完全存在的。我们热切希望会计界同志积极参加这个关系到会计科学发展方向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三) 我们是赞成“经济管理职能论”或“两重性论”的.我们的基本看法是: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基本职能一是反映(观念总结),二是监督(控制);会计为产生和发展既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系,又同生产关系的变革紧密相联系;会计学是一门职能科学,政治经济学和数学是形成这门科学的两大支柱,它和企业经营学、国民经济计划学、经济统计学、信用学以及近代新兴的经济控制论等同属一类,是经济科学这一大类中属于经营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人类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性,都受一定的意识所制约,而任何经济活动又都是数量和质量变化的统一.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随时掌握经济活动中量变和质变的情况,对经济过程组织必要的科学管理.会计就是基于这种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具体地论述过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们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会计管理,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他指出,早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就有了专职的记帐员后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会计“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⑧他还指出不仅社会化的大生产需要会计管理,就是只身生活在孤岛上的鲁滨逊为了“精确地分配自己执行各种职能的时间”也要记帐,要在帐簿上”记载着他所有的各种使用物品,生产这些物品所必需的各种活动”以及“他制造这种种一定量的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⑨马克思还认为,会计管理就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⑩管理的内容是对“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的积聚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公有制的确工,会计的应用范围将随之扩大,农场主和产业资本家的会计将转化为社会的会计。 我们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就是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反映,也就是一种管理职能.这和他在另一处所讲的管理就是对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进行指挥、监督和调节的含义是一致的。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实际上只讲会计反映,认为会计仅仅是消极地、机械地反映数量变化的技术方法,对会计的“控制”职能未能从理论上作出科学的说明. 据我们所知,在资产阶级学者中间,也有人认为会计不仅仅是提供数据资料的一种技术手段,而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具有管理的职能.以法国的费尧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ManagementProcessSchool),就把“会计性管理”作为管理的六大特性之一来研究的.美国的E·载尔在其所著《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把管理的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配备人员、指导、控制、创新、代表等七个方面,其中一些主要的方面如计划、指导、控制、代表等都和会计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它们的职能主要是通过会计实现的.@日本的经营学部教授、经营学博士三井口一华所写的《会计机能的发展》一文,对现代会计管理职能的变化作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他正确指出:“近代意义的会计是作为‘企业会计’而建立的’.他认为现代企业会计在其成立当初就可以说具有以对内的管理为目的的重要方面,以后随着生产方式进展到工厂机械工业时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核心股份公司的高度发展,产生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会计的机能就发展成以对企业的利害关系集团提出报告为中心了.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伴随着企业集中而出现的大规模经营,强烈要求内部活动的合理化,由此而产生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对企业会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由于“所有和经营的明确的分离”和“经营者职能的确立”,作为一种与经营者职能相结合的管理会计产生了,企业会计着眼于对内管理的机能又有了新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技术革新为轴心的企业成长,促进了管理会计的更大的发展,会计的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会计机能出现了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和对内进行管理相结合的趋向 总之,无论从按论上还是从实践看,会计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因此,把会计看成只是一种应用技术,固然是不科学的,而把会计仅仅看作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也是不全面的. (四)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时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质和两重职能,他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他还说:“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他还批评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这两种管理职能混为一谈。 我们认为,马克思讨企业管理两重性的论述也适用于会计管理。会计具有对一切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般职能,但是一旦劳动从属于资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职能就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也就是说,这种反映和监督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目的,体现了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体现了资本家对劳动者反抗剥削所施加的压力,甚至体现了出于竞争需要维护其“商业秘密”的要求,等等.列宁说:“许多股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就跟中古时代有名的隐迹纸本一样,要先把上面写的字迹擦掉,才能发现下面的字迹,看出原稿的真实内客.”总而言之,在私有制社会里,管理权是在生产资料所有者及其人手中掌握的,它体现着所有者的意志和要求,否定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就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说企业管理的全部内客和所有方面都只和生产关系有联系。应当承认,企业管理的部分内容比如劳动管理、成本管理等,就既和生产关系有联系也和生产力有联系,而另外一些内容比如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就主要地是同生产力有联系.因此从总体上确定企业管理的双重性质和双重职能是有充分的立论依据的。列宁关于“太罗制”两重性的辩证唯物观点,即“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是我们认识会计学科学属性的一把钥匙. (五) 最近一个时期。有些同志鉴于国外在经济管理中大量导入数学方法,加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采用,会计管理中对诸如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生产力经济学等邻近科学研究成果的逐步利用,提出了可不可以把会计划为生产力或经济技术范畴的问题。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想法,值得深入探讨.我们的看法是。把会计同生产力一刀切开,认为它只和生产关系相联系,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会计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但是认为会计“加入了生产力的行列,而成为一种生产力因素”的看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会计既同生产力有联系,也同生产关系有联系,而在阶级社会中,决定会计性质的主要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 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看,会计管理的一部分内客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即解庆人类向大自然的斗争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在前面引用的鲁滨逊孤岛算帐就是一例.现代会计中,人们计算成本,计算每件产品上材料、动力的消耗,核算的就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人们核算生产中活劳动的消耗情况,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采取各种措施,就既有生产力问题也有生产关系问题(我们不同意把以较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同样效果或者同样的劳动消耗取得更多的经济效果完全归结为生产力问题)。人们为了提高生产活动的经济效果,通过会计管理会按地组织生产力以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这对任何社会制度来说都是必要的.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状态下,人们对生产生活资料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然是关心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关心的程度不同”。会计的这一部分职能同生产力直接相联系,是生产职能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簿记”一节中讲过这个问题。他说:“单个商品生产者仅仅用头脑记帐……,或者仅仅在他的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载下来”,但是当生产过程的发展获得了巨大规模以后,这种职能便“不再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而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这就是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在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使之变成劳动产品的过程中,就包括了记帐算帐工作.例如在现代生产中,每个生产班组的工人除了操纵机器外,还要把每天的生产结果、废品数量、工时耗用情况等等记录下来,并据以及时调节各自的或整个班组的活动,这样会计就成为一个生产活动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同生产力的作用紧紧结合在一起了.当然,由于生产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复杂化以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生产职能的附带工作有一部分同生产本身脱离,形成为一种独立的职能。尽管如此,会计管理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的这一部分职能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出现以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会计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客。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以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发生了分离,管理权作为所有权的体现掌握在有产者手中,劳动者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管理除了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外,还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财产权的归属问题、剩余产品的交换和分配问题、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往来以及各种债权债务问题,等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且逐步处于主导地位。这样会计的职能除了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外,还要不断地完善生产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当人类历史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会计的职能便不仅仅是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了,监督和控制奴隶劳动,尽可能多地攫取剩余产品、维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和既得利益成了另一项更为重要的职能.到了封建社会,古代会计和生产关系的联系更加密切,会计的应用范围、管理内容以至于具体方法无不体现着封建占有制经济的特点,打上了封建阶级的烙印,会计管理在维护封建贵族、大教主、大土地占有者的私有财产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甚至使专门从事会计工作职业的官吏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核心成员.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唐朝(公元618-907年),主管会计工作的官吏为产部尚书,这是唐王朝中央政权中的核心职位.被誉为现代会计奠基石的会计方程式;资产一负债一净值(或产权),则完全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产物。在这里,我们看不出这种会计方程式同生产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因比可以这样说,没有资本主义经济,也就不会有现代会计。许多资产阶级会计学者并不隐讳现代会计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直接联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会计书籍中就一向认为会计的任务有“供给所拥有财产、所欠负债及所投资本的记录”、”协助企业决策人员”,等等.@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则更出现了具有特定含义的所谓“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师”.有些学者把会计的作用规定为“计算过去”、“控制现在”、“规划将来”,并明确指出,这三项作用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如果说人们对于会计反映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还不容易看清楚的话,那么会计监督体现生产关系的要求就非常明显了。在私有制社会里,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阶级阵线非常鲜明,进行会计监督所依据的是非标准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列宁曾多次指出,社会主义的核算和监督是全体劳动者共同对富人、骗子、懒汉和流氓实行的全面核算和监督,它和资本主义的核算和监督有质的区别。国因比,只要不把会计监督排斥于会计之外,或者说只要不是把反映(计算)看成是会计的唯一职能,就比较容易认识会计同生产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对会计既有技术性又有阶级性这一科学论断也就不会有疑问了。遗憾的是,会计理论中至今还存在着“会计就是反映,反映就是记帐方法,记帐方法就是复式记帐法,复式记帐法就是借 贷记帐法”这种逻辑体系,把复式记帐法、借贷记帐法这种属于处理会计实务的具体作法看作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只要开展会计学术讨论,记帐法的问题就往往要占据中心地位. (六) 人们对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之所以有不同认识,还来自对会计这一概念的外延理解不同.“会计”这一概念早已存在了.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即有传说把”“禹会诸侯江南”命日“会稽”,亦即“会计”。到了西周时代(公元前1066年一771年),会计的名称和职称已正式见诸干文字记载,当时的会计主要应用于官厅,管理的内容是财政收支,统计方法和会计方法结合使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会计的应用范围有所扩大,除应用于官厅外,大寺院主、大庄园主还利用会计来管理自己的财务收支活动。但总体看来,会计、统计仍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廖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现代会计出现以前,会计这个概念包括了会计、统计、计划、财务、审计、分析等这样一些含义。 如果我们从包括上述内容的外延来理解会计这个概念,认为会计有一定的阶级性可能是容易接受的。问题在于,当统计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后,进而计划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经济活动分析等相继成为独立学科之后,客观上在一些人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会计就是制单、记帐、编表、报帐等这样一些纯技术性工作了。对这些同志来说,会计有阶级性的说法确实也是难以理解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错觉。应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化,科学门类的划分越来越细,会计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会发生变化的。但是外延的变化并不一定导致内涵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有些学科从会计科学中分离出来,#不影响会计的两重性这一特点。在会计这个概念产生之后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有二千多年人们是把它作为会计、统计、计划、审计、财务、分析的总称来理解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纪,英、法、美、德等国开展了工业革命以后,统计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尽管发生了这一变化,但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仍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关于劳动的耗费,劳动时间的调节以及劳动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仍然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主要内容。进而言之,我们还可以看到,会计和统计的分离以及统计科学的形成,主要是在反映和监督的范围和内容方面的一分工(比如统计主要用于国民经济范围,在企业内则主要对非财务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而不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会计只剩下提供财务数字资料而无监督的职能了。至于计划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和经济分析等学科的出现,一方面这类学科形成的时间较短,其中有些能否作为独立学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即使完全可以形成独立的学科,那主要也是为了便于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会计科学的科学属性没有重大影响。 还需要指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竞争而促使资本主义企业进一步的集中,以及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所谓“管理会计”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企业会计工作发生的重大变化,例如“事前计算”的导入,“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预测分析”的广泛采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这种系统既无需束缚于经济业务观念,也不必使用复式记帐形式来收集数据),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即会计不仅仅限于货市反映)以及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等等,使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会计的职能有了新的发展,会计的两重性看得更加明显了。 (七) 会计的性质明确以后,进一步探讨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就比较容易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科学是人们关干自然和社会客观规律认识的知识体系。通常人们把有关认识自然规律的知识总和叫做自然科学,有关认识社会规律的知识总和叫做社会科学。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和生产力相联系,因而没有阶级性;社会科学则主要是和生产关系以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诸上层建筑相联系,一般说来是有阶级性的。但是在社会科学中,也有一些科学虽然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因而也没有阶级性,如语言学、文字学、形式逻辑学,等等. 在社会科学中,研究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科学,通常统称为经济学,其下又可分为几大类;一类是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一类是既研究生产关系、也研究生产力的双重性科学,即各类部门经济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营管理学;还有一类主要是研究生产力的,即生产力经济学和与之相联系的技术经济学等。会计学是上述第二类经营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的科学总结。会计学是研究如何掌握对经济过程进行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规律性的一门职能科学。这门科学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紧密结合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和不断完善生产关系的有关问题,研究如何通过对经济过程进行反映和监督以提高经济效果的规律性。 根据上述会计的性质以及会计学的科学属性,我们认为今后在会计科学的建设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要重视会计理论的研究。要严格地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来认识和组织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这一社会活动,建立判断反映和监督的是非标准,指导和改进会计实践。第二、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对会计实践产生的巨大影响.要研究会计在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会计与数学、计算技术的关系,探讨自然科学成果在会计中的应用,探索用新的方式来理解会计诸范畴的内容和作用,以建立新的边缘会计学科的可能性,展望会计科学的发展前景. 第三、要重视会计学科和其他邻近学科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同各类经济学科的关系。要进一步研究经济效果、价值管理、经济核算制、经济统计学、财政学和财务管理学、经济分析学、审计学等同会计科学的关系。要研究建立企业经济信息系统的问题,研究多种量度的综合使用,几种核算的相互结合。总之,要重视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分化和复合的辩证过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会计科学的发展. 第四、要重视学习国外(西方和苏、欧国家)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既不要照抄照搬,也不要全盘否定。要有研究、有分析、有批判;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盲目性,防止片面性. 总而言之,科学地解诀会计的性质和会计学的科学属性这类重大理论问题,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深刻的实际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理论对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意义.建设和发展会计科学,加强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愿与同志们在这方面共同努力! 会计学毕业论文: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研讨课模式探讨 会计学毕业论文是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教学环节之一。但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和大众化,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加上高校教育资源相对滞后,使得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下滑趋势日益明显,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出发,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与毕业生找工作冲突、重视不足导致监督、检查、评价等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2)从指导教师方面出发,认为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繁重、所带毕业生数量增加,与学生交流沟通机会减少,以及指导教师自身指导经验相对不足、科研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导致指导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无法解决学生在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困难;(3)从学生方面出发,认为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专业理论水平不扎实,科学探索和写作能力低下,也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相应的改进对策主要有两种:一是提出某些对策或建议,以期解决论文质量问题中某一环节上的问题,即如何选题、指导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如何写作等个别对策;二是综合对策研究,即提出某种管理模式、研究模式或者学习模式等,并设计出该模式实施的具体环节,以期从各个环节上全面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笔者认为影响会计学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是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缺陷,因此从分析现有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现状出发,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探讨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中,并提出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以期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学毕业论文质量,对研究型大学的文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一、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 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 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 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 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 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会计学毕业论文:对会计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思考 [摘 要]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某高校为例,该校近三年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经分析后得知其存在学生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学习心态浮躁、论文写作实训不足等问题。应从合理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鼓励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调研工作,加强论文写作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会计学 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同样也需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的方法;提高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本文以某高校为例,从近三年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结果以及专业指导教师的普遍工作感受来看,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我们在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而另一方面,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状况堪忧。我们希望能通过对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反思,并为提高现代会计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毕业论文设计现状 该校的本科毕业论文历经审题、下达任务书、开题答辩、撰写初稿、中期检查、定稿答辩几个阶段。最终要求学生提交不少于12000字并通过答辩的论文。一篇毕业论文要经过指导老师、评阅人、答辩组等签字审核。目前该校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程序和环节是比较系统、完善和规范的;程序控制及监督也是到位的。此外,师资队伍也较稳定,职称和学历结构良好;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稳步增长。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毋庸置疑。 从表1来看,近三年毕业论文质量优良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中等和及格的比率上升较大。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普遍感受到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难度加大,学生难以提交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这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探讨。 (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学习兴趣 我们曾以该校2011届和2012届会计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在他们的大学二、三年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只有23.88%的学生对会计专业非常感兴趣,而70.90%的学生对专业兴趣一般,另外有5.22%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仅仅是大学学习的最后阶段,是毕业前的最后冲刺,只是为了完成必要的任务,可以应付了事;谈不上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更不用说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了。 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学校和教师是否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感受,并引导和提高其专业学习兴趣。会计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这无疑会影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学生学习心态浮躁,论文拼凑、抄袭现象严重 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在给我们的学习和收集资料带来很大好处和方便的同时,也给投机取巧的人提供了机会。在各种繁杂资讯充斥网络社会的背景下,学生论文写作心态浮躁者居多,真正沉下心来写作的少。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不愿意下工夫研读文献,而是急功近利将收集的资料剪切、复制、粘贴,东拼西凑成一篇文章交差,希望及格就行。不认真按导师的批阅意见修改,匆忙应付了事。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疲于参加各种应聘招考,没有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3.资料查阅、调研能力不够 要写出一篇质量较好的毕业论文,需要查阅研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并且进行实地调研,取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还需对自己的数据资料等做出整理和分析。就目前来看,学生在文案调研中几乎不懂如何便捷地查阅文献,如何利用学校的资源数据库进行有效检索。此外,他们也不太了解如何去拟定调研问题和明确实地调研的方法。如果作者对一个拟待研究的论题无从获知他人研究现状时,必然无法对此形成理性和感性认识,那么要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当然无从下笔。 4.文字运用能力差,逻辑混乱,缺少论文写作前期训练 完成一篇毕业论文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综合应用所学各门课程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按理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写作能力较强,但是在提交的文章中仍出现大量明显错误。比如语句不通顺,层次不分明,基本的格式不正确等问题,更不用说论文逻辑关系清楚,有独立见解且具有说服力了。即便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至少能对其他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表明自己对已有观点的看法及理由,但就这一点学生也较难做到。 课程论文可以说是毕业论文的日常训练形式之一。文献检索、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可以从撰写课程论文的过程中获得锻炼。但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73%的学生认为课程论文非常有必要;35.07%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可以促使自己深入了解本门课程,有一些作用;51.49%的学生认为其对自己有些帮助,但作用不大;18.66%的学生认为其流于形式,没有必要。调查结果表明,70.15%的学生没有从课程论文写作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课程论文指导不到位,过程控制松散。由此看来,课程论文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期训练环节,其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 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有关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据我们调查,94.03%的学生关心所学内容是否涉及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学生在走上新的岗位前,也需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储备知识和提高能力。因此学校在毕业论文指导动员大会上,应着重宣传毕业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独立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直接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许多课程,但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高,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指导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多选择应用管理类的论文题目,尽量将所研究的论题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能服务于社会。如果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以与其实习的工作内容相联系,学生能言之有物,则对研究更有兴趣,更愿意深入思考,写出的论文也具有实际价值,更能提高论文质量。因此,学校和教师都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习阶段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二)重视道德诚信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的大学教育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培养,另一方面也需重视对大学生道德诚信的教育。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为人诚恳、待人诚实、做事实在、追求信誉等。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的关键。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加强高校的道德诚信教育:1.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施动者,教育工作不仅仅是职业、谋生手段,它还是一份培养国家、民族人才的社会责任。教师在工作中应以自身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贯穿在平时教学的点滴中。2.高校需要合理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科研并重。教育是百年大计,教书育人为教育之根本,短期内教学工作不能像科研工作一样其成就可以明显表现为论文、课题等成果,但是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人才培养、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这些不是论文、课题成果可以衡量的。3.学校应教育学生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民族责任。 (三)鼓励学生了解、参与社会调研工作 一方面,高校可针对会计专业特点和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查资料、调查研究、应用文写作等与毕业论文工作相关的课程。例如可以开设图书情报学、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好了解如何查阅、消化、利用文献资料,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合法地收集和应用行业数据;使学生掌握访谈、问卷设计、数据收集与处理方面的技巧。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为轴心,在大学的后两年,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进来,并当作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来加以规范管理,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水平。例如有的高校由专业教师牵头,组织对教师课题感兴趣的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利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使学生在进行文化、科技、卫生传播的同时,又可以接触社会、开展课题调研,为大学生科创活动打好基础,也为其完成毕业论文做好铺垫。这一形式有可借鉴之处。 (四)加强论文写作技能培训 学位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也有一定的规范和范式。合理运用这些规范和技巧,既可以提高写作的效度,也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会计学本科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外,平时还应该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及逻辑思辨能力、文字的掌控和运用能力。这些应该是贯穿大学的整个阶段始终的。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1.引入学年论文制,注重平时科学研究的训练。从大学一、二年级就让学生尝试论文写作,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通过平时的训练,增强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熟悉毕业设计流程。2.严把课程论文质量关。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提高其阅读能力和效果。通过指导选题、拟定提纲,最后撰写课程论文直至定稿,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会计学毕业论文: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摘要:就业压力迫使独立学院在办学特色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本次调查以苏州理工学院历届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为对象,以职业期望、就业状态、就业单位类型、岗位与专业对口、专业职称、素质构成、教学方法等为主要调查因子。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中小型制造企业,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需求已由原先单一的工作技能向更高的综合素质转变。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素质冰山结构图,并指出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口头陈述、项目研究和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 关键词:苏州理工学院 会计学专业 就业状况 调查分析 苏州理工学院的前身是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作为江苏科技大学运用全新办学理念和运行模式举办的独立学院,苏州理工学院将在传承南徐学院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着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此,有必要对历届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提供第一手资料。 一、调查目的、对象及方式 (一)调查目的。调查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苏州理工学院会计学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征求他们对母校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了解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会计工作的素质要求,以及对正聘用的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二)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面谈和电话访谈为辅。问卷调查借助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主要针对学生。截至本次调查,已毕业学生约470人,收回问卷358分,有效问卷320份。面谈和电话访谈主要针对用人单位,课题组成员共约谈了15个单位的20位中高层管理人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1.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种类型,内容涵盖应聘和工作两个环节,问句类型包括单选问句、意见问句、多项选择式问句、顺位式问句等多种形式。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描述如表1所示。 表1显示,64.29%的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为财务经理,14.29%的学生期望能成为会计经理和审计经理,虽然这些职业的能力要求各有侧重点,但都是以扎实的会计操作能力为基础,说明78.58%的学生希望立足本专业领域,也说明这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且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信心。从“就业状态”、“岗位与专业对口”、“所从事的岗位”和“兼职”四个项目的调查结果看,当前经济社会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比较高,45.12%的学生担任了主办会计的工作也说明毕业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上岗后也能有较好的发展。而“录用单位所处行业”和“录用单位规模”两个项目的调查结果则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其次是金融保险业。至于专业职称,考虑到学院办学历史短,从2007年输出首届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至今也只有6年时间,再加上办学初期会计学专业每届只招一个班,且中小企业会计分工较粗,一人多岗比较普遍,工作繁琐,以及按照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四年才能报考中级会计师的条件,能有10.06%的学生获得中级会计师职称已属不易。64.29%的学生没有换过工作单位,显示了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正朝着自己的职业理想脚踏实地努力着。 素质永远是学校教学、企业人员招聘和激励、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核心话题,只有找出供求双方在素质方面的差距,才能真正确保会计学教学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下页表2从毕业生的视角比较了应聘过程中招聘单位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自己应聘成功所凭借的素质、上岗后岗位所要求的素质和母校教学中所忽视的素质,各环节素质的权重由高到低纵向依次排列,列在同一单元格的因素表示权重相当。 通过比较发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对文凭有要求,但不太关注毕业学校的名气和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商和学习成绩相比,更看重情商。从“学生应聘成功所凭借的素质”看,虽然实践经验不够丰富,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多面性和本科学历总体上满足了中小企业的用人要求。从“所在岗位的素质要求”看,要想胜任岗位要求,第一重要的是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其次才是会计核算能力,而自我学习能力被提到与会计核算能力同样重要的地位,正说明会计活动是随着经济社会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会计需要终身学习。综合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可以看出现代会计工作已不仅仅只是对企业资金运动所产生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汇总、编制会计报表,更要承担起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管理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评经营业绩等职能,即会计应服务企业内部管理,由此,要求会计人员既懂专业,又具备会计职业操守;既有远大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又善于与人相处共同完成企业发展目标;既能干好具体会计事务,又有较大个人发展空间。从“母校教学中忽视的素质”看,大部分学生认为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所要求的素质和影响个人发展的非智力因素,在母校教学中被不同程度忽视。尤其是会计软件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团队合作精神、权变能力、财务规划与分析能力的培养被较高程度忽视。 2.毕业生对母校教学的评价和建议。这一部分的调查,主要请学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就读母校的收获,能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母校需要重点完善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竞争力的途径,反馈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大学期间,学生系统学习了会计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和锻炼,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思考,增长了见识,拥有了一定的人脉。毕业生对母校的理论教学环节如课堂讲授、书面作业、课后辅导等是满意的,但他们认为实践性环节如案例教学、模拟与实训、校外实践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素质,项目研究、小组讨论、口头陈述等教学效果也优于自学、书面作业和课后辅导,而上述教学方法恰恰是母校教学的软肋。至于“提高学生竞争力的途径”,毕业生认为实践性环节是首要途径,其他依次为取得相关证书、提升社交能力、出国深造。 (二)用人单位调查结果及分析。表4从用人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视角提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为了便于比较,表中还列示了从毕业生视角归纳的所在岗位素质要求。各因素重要性程度由高到低纵向依次排列,列在同一单元格的因素表示重要性程度相当。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认为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是第一重要的,而政治素质、创新能力、外语运用能力的权重相对最小。相对于毕业生,用人单位为团队合作能力、财务规划与分析能力、决策和领导能力、现代科技素质、口头表达与沟通能力、会计制度设计与管理能力、谈判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法规应用能力等赋予了较高的权重。值得注意的是,用人单位增加了一般人文素质和宏观经济分析能力。 至于工作表现,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有较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工作上手快,悟性好,能轻松轮换会计核算流程中各环节的工作,甚至能根据需要一人多岗,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主动性,但相应的能力和技巧欠缺。职业发展期望较强烈,但支撑职业发展的综合素质相对匮乏。 三、总结 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中小型制造企业,也有小部分就职于金融保险企业,极少部分考上了公务员或继续深造。大部分毕业生具有会计技术或功能导向的职业倾向,期望在本专业领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第二,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需求已由单一的工作技能向更高的综合素质转变。综合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术界的观点,根据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构建三层次的会计学专业学生素质冰山结构,如图1所示。 学生的综合素质大部分潜伏在水底,就如同冰山有八分之七存在于水底一样,而正是这八分之七的“水下部分”素质支撑了八分之一的“水上部分”素质。如果“水下部分”的专业知识足够宽厚,职业素养能持续发挥正能量,那么“水上部分”的专业技能就会更精彩,企业、个人、学校都会因此而受益。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主体,学校教学应该“破冰”,创新教学模式,着力于“水下部分”素质的的培养。 第三,至于教学方法,毕业生普遍认为,在强调系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模拟与实训、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多点案例,多点互动,多点启发,多点尊重。鼓励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就专业热点、专业前沿和企业实际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常态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会、辩论会,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会计学毕业论文: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影响毕业论文写作(设计)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教学和主客体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会计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各个因素。 [关键词]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影响因素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是高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对能否实现人才培养计划设定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拟探讨影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教学方面的影响因素 毕业论文写作(设计)需要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洞察能力、掌握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和缜密的逻辑思维等各种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在毕业论文写作(设计)工作开展前,需要各个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为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1、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除了需要学生掌握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课程外,还需要设置交叉性课程、前沿性课程、研究方法课程。对会计学专业来说,课程设置除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外,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理论这方面的理论课程可以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在高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为进行研究打下理论知识基础;此外,研究方法课程也应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予以重视,每个专业的研究方法不是相同的,对会计专业来说,会计既有理论性很强的问题需要去深入研究,比如会计计量问题、会计政策问题,也有大量层出不穷的新实务问题,需要去探究,寻求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处理方法,比如BOT业务、授予奖励积分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案例需要去研究,所以,研究方法课对于学生掌握具体论文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最终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必不可少。 2、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基础知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工具,更为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学内容中,要注意结合实务问题为学生介绍会计基础知识和理论怎样运用的,会计知识和理论如何来自于实务和指导实务的,引导学生对实务进行理论思考。 3、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理论或者准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发现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案例型教学、Seminar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为毕业论文选题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听讲为主的授课方法,变学生为主动积极参与式的授课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授课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如引进案例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二、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的主客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毕业论文写作(设计)的主客体是指毕业论文写作学生和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与毕业论文写作(设计)主客体的积极性、沟通具有直接关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论文选题的适当性。毕业论文选题决定着论文写作方向,论文选题适当性是指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写作要求和与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相适应。论文选题的适当性也决定着论文写作过程是否顺利,若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写作要求,偏离了专业方向,显然与教学计划目标不符,最终影响毕业论文质量;若论文选题难度超出学生写作能力,学生将无法完成论文写作,或者论文写作难以保证质量。 2、已有的论文选题知识积累。毕业论文选题需要已有的知识积累作为铺垫,具备了一定知识储备的毕业论文选题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探索,能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或新的发现。若无一定的知识积累,盲目选题,不仅论文选题不适当,而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收集文献资料,去研究陌生的知识领域,在通常只有一学期时间的论文写作时间内,很难写出符合专业要求,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 此外,毕业论文写作在内容方面,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积累,引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必不可少,并且衡量一篇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对已有研究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度,所以,要设计和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已有的论文选题知识积累是重要影响因素。 3、指导老师的选题阶段的指导效果。在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阶段,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是必不缺少的,指导老师对学生选题的指导对毕业论文最终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指导教师的指导效果体现在学生是否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足够充分、拟研究的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拟采用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是否可行、最终研究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一定价值。若指导教师对学生选题具有良好的效果,则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具有正确的方向,具备充足的文献资料,具备可行的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最终会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那么毕业论文将具有较高的质量。 4、学生写作论文的时间保障。毕业论文写作(设计)通常需要经历选题、开题、写作、中期检查、论文修改、定稿六个基本环节,要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具有充足的论文设计和写作时间是不可或缺的。毕业论文写作在各个环节需要花一定时间;而现在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毕业实习时间叠加,造成同一个时间段学生需要既进行专业实习,又要构思论文写作,往往难以保证毕业论文写作时间。 5、论文写作过程中,师生的沟通频率和效果。毕业论文写作对本科生来说,是一项综合性检验专业学习的系统工程,考查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能力,本科生在日常学习中缺乏论文写作的系统训练,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各种写作难题是不可少的,所以,论文写作过程中,师生及时沟通并排除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对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学生与指导教师沟通频率越高,越能及时解决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难题,越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综上所述,会计学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层面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和水平;在指导教师和学生方面,双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发挥合力,既要充分调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又要切实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 会计学毕业论文: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摘要】 当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构建了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以期对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许多见怪不怪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使毕业论文回归它的初衷,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写作周期太短,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周期约三个月。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 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理解、熟悉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训练,部分学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许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处于“什么题目都可以选,什么题目又都不能选”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什么,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士学位,迫不得已,部分学生只好赶鸭子上架,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抄公”、 “掺水”现象不时而生。 (二)就业压力过大,论文写作应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且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求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自然会把毕业论文放到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所以无论是找到工作与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写作基础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没有宽厚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就很难有什么新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在校时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又大多以试题考试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即使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学校安排了几次专题讲座,但不少学生实际动笔时仍感觉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讨了“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思路就是构建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见图1: 模式中的 “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和《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其中《大学语文》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课程先行后续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时间上的衔接性,而且也体现了大学与中学知识的延续性。 模式中的 “8”是指围绕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八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具体要求可视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确定。比如刚学习《基础会计》时,考虑是专业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读书体会即可;《财务管理》可考虑案例分析,等等。专业主干课程论文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同步。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既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专业基础。 模式中的 “2”是指开设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完成。首先,安排论文指导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讲授2至3次论文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询资料的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等。随后安排5~6周时间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问题,事先拟定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换意见,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科研切入点和师生之间协调的结合点。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为毕业论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选好题。论文选题无论来自教学或科研,都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难度太大和太小的题目都不宜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难度太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学年论文的质量要求。题目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其次是深入实习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阶段要达到毕业论文写作前期模拟训练的目的。 模式中的 “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笔者建议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化升华,使内容不断充实。理想状态应是学年论文的扬弃而不是抛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的压力,使研究具有延续性,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能较好地解决就业求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组织毕业论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求职与论文撰写的矛盾。其二,循序渐进,分阶段训练,有利于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其三,这种新模式能克服原来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课程论文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交叉性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学校日常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明确思路才能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案。其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实施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规范各阶段具体操作规程,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会计学毕业论文: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文章在对河南省两所高校部分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监控;淘汰机制 一、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课题组对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及两所高校的论文指导老师(导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358份,回收率79.6%;发放导师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69份,回收率98.6%。此外,还对本校会计学专业2007―2009届共865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资料进行了检查。通过对回收问卷和论文资料分析发现,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毕业论文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75.7%的学生认为撰写毕业论文对评价学业水平和今后工作有用,但45.8%的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所用时间在1―2个月,7.5%的学生1个月内完成了毕业论文;而对完成毕业论文期望所用时间的调查来看,52.2%的学生希望在1―2个月内完成,19.8%的学生期望在1个月内完成。众所周知,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而会计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大都与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相联系。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做保障,学生很难对所写论题进行深入分析,匆忙之中完成的论文质量难如人意。 原因: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毕业前夕,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但大部分高校将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至第八学期学生毕业前,学生从论文选题到完成论文最多也不过五个月左右的时间,其间还包括考研、就业应聘等占用的大量时间。由于就业压力大,大部分学生为了找份理想工作根本无法冷静思考和钻研论文。而在招聘市场上,用人单位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和推荐书,忽视毕业论文质量,并且大部分为高校毕业生举办的人才交流会都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导致在招聘环节毕业论文质量不起任何作用。此外,就业率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对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在现实工作中处于两难境地。多数高校采取的政策是:不以毕业论文成绩阻碍学生正常就业。即:很少有学生因毕业论文质量差而无法毕业或获取学位证书。有的导师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对毕业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宽严失度,给学生造成的印象是撰写毕业论文不过是“走过场”,由此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学生自然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 (二)选题范围和内容不够合理 问卷调查显示:在选择论文题目时,71.8%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型”的题目,55.5%的学生注重题目本身的研究价值和意义,62.6%的学生会主要考虑所选题目的现有参考文献数量及是否容易完成,而导师倾向于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型(占46.4%)及理论与应用综述型(占42%)的题目。对865篇毕业论文实地调查的结果反映:从选择题目的类型来看,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有350篇,占40.5%,应用方面的论文有515篇,占59.5%;从研究内容来看,以新准则为主题的论文有308篇,占35.6%,虽为热点问题,但难免存在题目重复或研究范围过大的现象;部分论文题目过于陈旧,研究价值不大。 原因:选题方式不合理。为避免题目重复和方便管理,目前多数高校对本科毕业论文采取的选题方式是由指导教师将拟定的题目交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汇总后上交至院(系)主管教学领导审批,审批通过后统一对外公布,再由学生自选。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方面学生只能在公布的题目中进行选择,虽然避免了重复,但牺牲了学生在论文拟题上的自主权和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的调整权,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分派给自己的选题毫无兴趣或没有任何研究基础,给论文指导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若导师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存在局限,难免出现部分题目雷同或规范研究所占比例过大的现象。 (三)学生不具备应有的写作基础 通过查阅论文发现,部分学生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较贫乏,论文重点不突出、论据不充分、论证不透彻;罗列数据多,分析论证少,个别论文甚至存在原则性错误或引文注释、图表、字体、格式及内容摘要不规范,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混乱等情况。问卷调查显示:除毕业论文外,87.4%的学生没有进行过专业论文的写作,85.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教师的科研课题;59.5%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是研究思路不清晰、研究方法不得当,还有55.3%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不足是困扰其完成论文的最主要因素。 原因:日常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术研究和专业写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会计学专业论文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而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多数高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专业论文写作的训练,导致学生对研究现状综述、资料收集与组织、论文结构安排、写作规范等写作要领没有基本的感性认识,无从入手。虽然作者所在学校对会计学专业学生长期开设应用写作和会计理论专题(其中含“毕业论文撰写专题”)课程,但前者因授课教师不具备专业背景,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在毕业前多查专业资料就能写好毕业论文,因而不重视早期写作能力的培养;后者因在第七学期开课时大部分学生已修满学分,从功利角度出发不再选修,错过了培养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的机会。 (四)写作不认真,抄袭现象比较严重 课题组查阅论文的所属期间,恰逢实施新会计准则时,许多学生以此为论题开展写作。由于新准则增加和修改了部分内容,对此开展研究的参考文献较多,部分学生在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的情况下直接引用他人材料,使论文逻辑凌乱,缺乏内在统一性;有的论文不分前提,一抄到底,导致时间和内容上错漏百出;部分实证研究论文的写作根本不到官方网站查阅数据,由此得出的结论可信度必然降低;多数理论研究型的论文都是人云亦云的作品,没有学生自己的实际研究内容。以上问题表明,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水平有整体下降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本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优良率由2007年的70.3%下降至2009年的65.8%。 原因: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管理不到位。目前一些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上比较粗糙,缺乏有效的校、院(系)级管理制度。有的学校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学生对教师毕业论文指导质量也无法进行评价,导致教师“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了具有高度责任心导师的积极性。有的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管理由各院(系)分散进行,学校对毕业论文成绩的构成与评分没有统一标准,造成不同院(系)因执行标准不同使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不合格论文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导致论文成绩的评定主要取决于指导教师的主观认定(因答辩环节往往“走过场”),随意性较大,无法真正反映该环节的教学质量,也无法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五)指导教师指导不够到位 通过查阅论文资料发现,有23.6%的论文初稿指导教师修改意见不够具体、明确,导致学生无法修改或修改不合要求。问卷调查显示,37.4%的学生认为完成毕业论文导师指导所占比重在20%~30%,15.7%的学生认为导师所占比重不足20%,仅有10.9%的学生认为导师所占比重超过50%;76.5%的学生接受指导的次数在5次以上,有63.1%的学生主要通过与导师直接见面的方式接受指导,其他学生多依靠电子邮件、电话和短信等方式与导师交流;74.3%的学生期望与导师直接见面。以上结果表明,部分导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不便于学生理解导师的意图,难以圆满完成指导任务。 原因:师资队伍建设相对缓慢,指导教师紧缺。学校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使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加重,而会计学专业引进高学历教师又存在一定难度,导致师资队伍的建设速度相对滞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多数高校的专业课老师日常教学工作量由此骤增,还要接受科研任务考核,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三个月进行,导致教师不堪重负,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必然有限。此外,由于人员紧缺和指导学生人数上限的规定,部分青年教师也参与论文指导工作,但因上岗时间短,缺乏指导经验,自身科研能力又较弱,有的甚至根本不熟悉自己所指导论文的研究领域,而学校对青年教师缺乏业务指导与培训,导致他们无法对学生实行有效的指导。 二、提高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改变选题方式,加大对论文题目的审核力度 1.在选题方式上采取指导教师确定题目为主、学生选择为辅的方式 导师在调研和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一些选题下发给学生,学生经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身兴趣、专业和能力,在与导师充分沟通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既可避免教师确定的题目学生无从入手,又能避免学生盲目选题却无法完成,甚至半途而废的情况。 2.实施论文题目三级审核制度 为提高论文的选题质量,应对教师申报(或经师生双方商定)的题目实行三级审核。一级审核是对毕业论文题目的审核,应对申报题目与近三届已完成毕业论文进行对照;二级审核是由教研室主任及专业教师进行的实质审核,包括申报题目是否存在重复,内容是否新颖、适中,是否存在过大、过小、陈旧、过难、空泛等问题;三级审核是由院(系)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进行的总体审核,包括题目的用词、语度是否规范,逻辑关系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意义等。通过三级审核,既可以使命题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又能保证题目尽可能反映本专业研究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为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加强过程监控,贯彻中期检查和信息反馈制度 为使导师和学生明确在毕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应承担的责任,及时了解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进度及指导教师履行责任情况,在指导过程中应增加中期检查环节,并通过指导记录和对外公布论文检查结果建立信息反馈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能促使学生按照时间安排尽快进入论文写作状态,避免临时突击。第二,通过检查学生与导师见面次数及查阅指导记录,了解学生做了哪些工作、遇到了什么问题、导师给定的解决方案如何等,从中获取写作和指导责任履行情况等信息。第三,通过由多名教师组成的中期检查小组集体会诊,可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出修改建议,供学生进一步写作论文时参考,以便与导师的指导意见互补,提高论文质量。 (三)建立校、院(系)两级毕业论文考核制度,严格评分标准 鉴于不同院(系)的专业存在差别,建议首先由学校制订指导性的考核管理办法,再由各院(系)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具体的考核管理细则。这样,既有利于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进行审核,也利于学校对各院(系)的监管。在论文成绩评定时,可先由指导教师给出建议性成绩;再由评阅人(通常为主答辩教师)给出评阅成绩;最后由答辩组给出答辩成绩。而论文的最终成绩应综合导师、评阅人和答辩小组的意见,并按学校统一规定的权重折合计算,以避免论文成绩评定中指导教师权限过大的现状。为保证公平,成绩评为“优秀”和“不及格”的论文,应经院(系)答辩委员会审查,意见分歧较大时可进行复答辩,最终成绩以复答辩成绩为准。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严格指导教师资格认定 各院(系)应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严格筛选、确定指导教师人选。由于毕业论文应体现一定的学术性,指导教师除应具备讲师以上职称外,还应在近两年内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如发表2篇以上专业论文,或主持2项厅级以上课题)。对于教师数量少的单位,应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关系,从科研院所、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聘请相同专业领域的高级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担任导师,建立合作指导机制。 2.对青年教师开展论文指导培训 为保证论文指导工作能够高效、正常地开展,需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实践锻炼,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第二,对首次参加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教师,安排具有高级职称、责任心强的教师对其工作进行指导。第三,加强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的培养,以形成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认真敬业的工作作风。 3.建立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制度 为解决“论文指导好坏一个样”的问题,学校可评选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并将其制度化、常态化。对于论文优秀指导教师除给予一定的奖励外,在学校其他先进个人评比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对于不负责任的导师,中期检查时应责令其在规定的期限内整改;若拒不改正或成效不够明显的,应立即取消其指导资格,何时恢复指导资格视其工作效果而定。对于取消指导资格的教师,不能参加当年各类先进个人的评选。如果指导教师出现严重不履行指导职责的问题,应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减扣指导工作量,并视为教学事故处理。 (五)调整教学培养方案,加强专业论文写作训练 首先,在大学一年级应对学生开设经济应用文写作基础课,训练学生如何选题、拟定提纲、搜集资料和构思写作,并在大一、大二年级的暑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开展社会实践调查,通过撰写调查报告,熟悉调查方法,为将来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基础。其次,在大学二、三年级开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和专业讨论,多听学术报告,拓宽学术视野,并在大三的暑假安排学生开展专业调查,以便为毕业论文写作积累素材。为避免流于形式,可以对专业调查报告进行评比,对优秀者给予一定奖励,并在奖学金评比中给予适当加分。再次,在大三开设的核心专业课中要求教师在讲授基础内容时必须介绍相关前沿知识,规定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必须提交一篇课程论文,并将成绩纳入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为毕业论文写作积累经验。最后,结合国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并通过与导师的研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 (六)强化毕业论文的质量意识,建立具有可操作的淘汰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和各(院)系应认真做好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动员工作,使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了解毕业论文的各项检查、考核制度,消除侥幸、应付心理,使其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同时要求导师端正态度、严格管理,努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防止抄袭、学术失范和效率低下等现象发生。对于不认真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给予通报批评直至不允许参加答辩。 对于毕业论文不及格的学生,应延期一年毕业。此外,每个院(系)均要“选送”毕业论文成绩①后序的一定比例学生参加论文复审,复审委员会由各院(系)的教师及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组成。通过复审的学生②,满足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时直接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未通过复审的学生,需在当年暑假结束后返校重新答辩,合格者给予毕业证和学位证,不合格者只发毕业证,不发学位证。通过上述有效的淘汰机制,可以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形成压力,促进论文质量的普遍提高。 (七)丰富毕业论文的形式,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 随着扩招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应适时调整。根据会计学专业应用性、政策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其论文形式可多样化,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论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只要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强化素质、提高能力的要求,都应被认可和接受。此外,对学生已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只要字数符合要求、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经校学术委员会审定同意并报教务处批准后可以代替毕业论文,并给予学生一定奖励,以鼓励学生开展学术研究。 在毕业论文管理方面,各级管理部门可采取灵活的措施。如选题实行双向选择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方式,避免盲目性;论文指导可采取“课程论文――专业调查――毕业论文”一体化的指导方式,以减轻教师指导工作过于集中的压力;除中期检查外,还应增加开题答辩和后期检查环节,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写论题的认识和毕业论文答辩及评分情况,以便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八)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教学时间,缓解论文写作与就业的冲突 1.选题时间宜安排在第六学期的第十周左右 此时,学生已对会计学专业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等有了一定的积累,对热点问题及前沿理论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时布置毕业论文选题,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并结合课程论文、个人兴趣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论文题目,从而避免选题匆忙带来的随意性。 2.开题报告上交时间可以选定在第七学期开学 学生选定论文题目后,每周可以抽出一定时间收集资料,着手准备撰写开题报告,并在暑假完成开题报告初稿。由于时间较充裕,学生阅读的文献比较丰富,有利于较全面地了解研究现状、设定论文框架,从而提高开题报告质量。 3.论文初稿的上交时间应确定在第八学期开学 开题报告定稿后,学生可利用空余时间撰写毕业论文。因为通常在第七学期,学校不会安排过多课程,且多数课程为选修课,学生要修的学分已非常少。除要参加招聘会外,自由支配时间很多,恰好可以充分利用。这样,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和实习结束返校后,均可保证有充裕的时间修改论文,以有效提高论文质量。 此外,为保证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写好论文,建议学校协调用人单位可将招聘会安排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后,以有利于挑选更加优秀的人才。招聘单位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论文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将毕业论文质量与就业紧密结合,为学生重视和写好毕业论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会计学毕业论文: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生命线,而毕业生就业率和社会认可程度就是评价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在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率持续走低的形势下,虽然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较为光明,但为了适应新的国际环境,在会计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方面还有新的挑战。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经济沟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会计专业目前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国内企业、外(独、合)资企业、事务所、公务员或教师、理财咨询。 一、目前我国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1.国内企业 国内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很多中小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岗位,他们需要找的只是“账房先生”,而不是具有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且,此类企业财务监督和控制体系大都相当简陋,薪金大部分都在1 500元左右,且发展空间有限。 2.外(独、合资) 企业 大部分外资企业的同等岗位待遇都远在内资企业之上。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和方法比较成熟,对新员工一般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工作效率高的一个原因是分工细致,而分工的细致使我们在所负责岗位上只能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尽管这种技能非常专业,但对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不利,因此员工难以获得全面的财务控制、分析等经验。后续培训机会多是外企极具诱惑力的另一个原因。财务管理也是一个经验与知识越多越值钱的职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不同于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它更贴近实际工作,也更适用。此类企业新员工的合理月薪在3 000元以上,绝大部分外企能解决员工的各种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 3.事务所 事务所是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看好的就业去向,在事务所能学到很多东西。事务所工作节奏快,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工作压力较大,但是,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团队合作,在国际会计准则、专业性、意志等方面能给予地狱般的磨练。事务所的薪资水平高低不一,小事务所的月薪在1 000元左右,大一点的则在3 000元左右,外资大所实习生(试用期)都能拿到5 000元以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毕业生会选择在小事务所积累经验之后跳槽到外资或大型事务所,也是因为这种原因造成小事务所人员流动频繁。 4.公务员或教师 近几年,毕业生选择的另一种就业渠道就是报考公务员或教师。此类职业比较稳定,通常工作压力较事务所小得多,但发展空间有限。 5.理财咨询 现在对个人理财咨询职位的招聘需求量正在慢慢放大,而且,由于社会投资渠道的增多和保障制度的改革,理财咨询服务必将走进更多城市白领的生活。此类人才的需求增长点应在社会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机构。银行个人理财咨询师的待遇因区域不同而有差异,但最少也应该在月薪2 000元以上。随着经验的增长,收入也必将随之增长。可以说,理财咨询是一个刚刚兴起的阳光职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也很大。 6.注册会计师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律师和医师是三个高收入的智力密集型职业。在我国,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每年都保持在60万人左右,这也说明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巨大。十年前,我国就提出要发展30万注册会计师的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对注册会计师队伍发展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行业的人才缺口将会很大。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十分注重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其毕业学生,已成为各大企业和金融证券机构竞相争抢的对象。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注册会计师较高的薪资水平也是吸引毕业生的原因之一。 二、调查方案设计 1.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由于2008年统计数据要在2009年6月左右才会公布,因此,笔者选用2005―2007年统计数据进行归纳,结合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目前的就业形势和特点采用一部分网络问卷的数据进行补充。问卷调查对象是2007―2009届应届毕业生。经过筛选剔除无效样本,最终收集调查问卷78份,其中网络问卷58份。 2.问卷设计 为了便于对不同样本比较分析,反映不同样本群体的倾向性,本次调研问卷题型分为封闭题和开放题两种,共20道题,封闭题型16道,开放题型4道。封闭题型为一致性程度题,其中,13题选项为“完全赞同”、“基本赞同”、“一半赞同一半不赞同”、“基本不赞同”和“完全不赞同”。 三、调查结果分析 1.会计专业毕业生流向分析 2005―2008年,毕业生去向基本相同,大多数同学选择就业。但根据统计数据表现,2007―2008年就业率明显下降,且继续深造或待业(包括自主创业)的人数有所增加,而且增加的势头很猛。2007年的待业人数大约是2006年的3倍,大约占总毕业人数的20%。。 2.毕业生就业薪酬状况分析 据调查统计,毕业生就业薪酬多集中在“1 000元以下”、“1 000―1 500元”和“1 500―3 000元”三个数段。1 000元以下薪酬的人数三年连续降低,但仍然占就业人数的绝大百分比;1 000―1 500元的人数比例趋于均衡,大约占30%~40%之间;3 000元以上薪酬人数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这一薪酬状况充分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特定岗位群的薪酬制度。据了解,现在大多数企业招收新员工要试用1―3个月,且试用期工资较低。样本中部分毕业生还处在实习阶段或试用阶段,故这一薪酬状况符合市场特性。根据对往届毕业生薪资情况的调查,毕业生工作一年左右,其薪酬待遇将会有较好的改善。 3.毕业生求职感受调查分析 根据对样本问卷进行分析,在“你认为自己求职困难吗?”这一问题中,32.05%的人回答不困难,33.3%的人回答困难,34.65%的人认为有一定难度。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求职困难是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专业能力较差,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此外,“心理素质差”也被列为原因之一。认为“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占38.46%,认为“专业能力较差”的占15.38%,认为“心理素质较差”的占10.26%,认为“缺乏应聘技巧”的占19.23%,认为对工作待遇等“期望过高”的占7.69%,对自己“外表不满意”的占5.13%,其他占3.85%。 四、问题与对策 根据以上调查显示,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且竞争激烈;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和实践经验都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其求职的成功率。我们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求职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今后教育教学中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参与意识。要开展更多有利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和参与其他集体活动的机会。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以使其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应采取措施,提高活动中弱势群体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有效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2.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 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财务会计、会计手工操作、网络财务和税法,核心技能是财务软件操作和会计实务操作,这点大多数企业也认同。会计专业有其自身特点:理论知识难度较大;强调逻辑性和抽象思维;需要较好的数学和语文基础;实践性强。因此,学校可以尝试校企联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也为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3.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就业工作中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更正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明确就业目标,扩大就业区域范围。鼓励同学自主创业,有计划地对自己的目标进行规划。学校应该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跟踪帮助心理状态不佳的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心态,树立自信心。 4.培养复合型人才 要了解各个不同行业经济业务的特点。比如,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所涉及的经营周期会比较长,往往超过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时间;存货的计量不能只是按计划成本来核算,更应该按市价来估算,其应收款项金额会比较大等。通过这种方式的培养,学生既会有会计专业知识,又能了解各行业的特点,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设身处地地从企业的角度来记录经济业务,竞争力自然就提高了。 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是一项必要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从学校内部来说,可以根据市场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从社会环境来说,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毕业生多种方式就业。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正确观念分析 摘要: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从目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对如何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进行了分析探讨,以强化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使建筑企业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建筑施工企业在发展社会经济、改善公共及民用生产、生活环境,提供社会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属于资金、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从事的产品———各类土木建筑具有施工周期长、占用和消耗大量资金、物资、劳动人员的特点,另外建筑企业属于我国的传统行业,如何适应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和发展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均需要对建筑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予以强化、科学化管理。本文从总结建筑施工企业经营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入手,对如何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作业周期长,内外部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除了一般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之外,尚具有如下突出的问题。 1.1财务制度缺乏落实与监督 应该看到的是各级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对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是相当重视的,从财务制度的确立、人员的培训上岗等方面均有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目前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各项规章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落实,相应的监督措施并未得到应有的执行,财务管理需要制度作保证。而执行力的薄弱已经成为困扰众多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部分财务人员往往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规不守、有责不负、年初无预算、开支无计划、成本无控制、费用无限制、核算无规矩、挂账不清理等,这是造成财务秩序混乱、建筑企业经营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1]。 1.2财务机构设置与人员素质均需完善和提高 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在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有所体现,如报表的电子化、网络化,汇总核对通过软件的自动电算等等,技术手段的进步对既有的财务机构设计和人员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大多是金字塔形、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导致企业的理财观念陈旧、员工理财知识和技巧不足,与信息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 1.3挂靠企业的财务核算、偷漏税问题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国家对建筑市场采取了资质管理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而出于各方利益的考虑,出借、挂靠、虚假投标等在建筑市场上为规避资质管理的现象层出不穷,从而引发了在财务管理上的问题,具体体现如下[2]: 挂靠的企业不设置相关账簿、财务人员,或只设置流水账,由有资质的企业代为核算。挂靠企业为了隐匿利润,不将真实的业务记录交于核算企业,核算企业只能将持有的部分业务记录进行核算,致使核算脱节,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由于挂靠等行为易导致管理的混乱,挂靠的施工企业在工程中大量存在偷逃税款行为;纳税意识差,只有在税务检查时,查点补点,能拖则拖;由于管理上的不规范易导致工程项目资金不到位问题严重,导致相应税收的拖欠和流失。 1.4建设单位工程款拖欠导致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 目前作为业主的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项、施工企业垫资施工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为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增加了难度,增加了不必要的利息等款项的支出,从而降低了施工企业应有的效益,导致账目与实际情况不清的出现。 由于账面上的钱是空的,不能为施工企业所用,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全面发展。长期拖欠形成呆坏账,即单纯表现为账面的虚假盈余。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不仅损失企业效益,而且还让企业承担着沉重的银行利息负担,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困难,直接造成企业欠发职工工资、欠发职工生活费、欠民工劳务费、欠职工社会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等费用。 2建筑企业财务观念的完善 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灵魂,只有树立了完善的观念才能更好的对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予以指导[3]。 2.1企业财务管理应树立全方位的观念 企业应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由企业主要领导主管,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既要不断更新拓展财务管理理念,又要脚踏实地,采用层层递进的多道财务保安防线,实现财务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还应立足自身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改造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以成本、效益为核心,通过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使企业节支增效,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奠定良好的 企业管理基础。 2.2企业财务管理应树立争取合理利润最大化的概念 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是任何企业经营的目的之一,但对利润的追求应该在国家各项法规的范围之内争取合理化的最大化,财务管理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作用极其显着:首先上级部门必须加强对各下属机构收入、成本、费用、资金等指标的控制。加强对下属单位利润的考核,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和争取最大化;其次财务管理的过程也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过程———对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应从财务制度的角度予以制止、监督和管理,从而纠正企业出现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象。 2.3建立健全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和岗位观念[4] 首先应根据建筑企业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对财务管理的岗位予以合理设置,对各岗位上的职责予以明确化、具体化,使各岗位上的人员各司其职,明确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加强法制和责任观念的灌输和培养。 其次是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同时要加强全员素质教育,从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规财务意识,增强制度观念,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2.4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 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表现为机会成本和资金占用中的利息、潜在投资盈利的损失,为了衡量财富或价值,使用时间价值的概念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都以现值表示。如果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项目应予接受,反之应予拒绝。如果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无法合理地评估建筑工程项目的未来收益和成本。 2.5在财务管理中树立“风险”意识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风险”表现为潜在的、可能的机会损失,具体表现可以是资金效益、工程质量、工期等不同形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对“风险”因素及后果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准备,以避免在各类非预期情况出现时能够保证企业维持正常的运转和经营活动的继续。 2.6树立财务管理贯穿、涉及建筑企业经营活动各个时期、方面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应充分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动从项目立项、招投标阶段开始即需要财务部门对经济效益予以分析和研究,因此应树立财务管理涉及建筑企业经营活动各时期、各方面的概念。 3结语 本文针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树立并健全合理的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进行了分析探讨。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摘要:世界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我们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国内众多中小企业将更深刻的感觉到这个“冬天”的寒冷和严酷。在当前金融危机这种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制定怎样的应对措施来规避风险。本文对于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的探讨有助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求得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策略 一、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云再起,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世界性金融危机。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危机将走向何方并止于何处?巨大的不确定性笼罩全球。同样,这场危机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仍是未解之谜。为应对危机,各国政府相继或联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支持,除直接对金融机构的接管以及通过货币政策大量注入流动性以外,还涉及一些制度调整,这些调整可能给全球未来的金融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目前,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当金融风暴来临之时,任何国家都难能独善其身,中国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市场,冲击是在所也难免的,并且其影响在慢慢地扩大和深入并凸现出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饰、生活用品等低附加值加工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最为明显的是在秋季广交会上,曾经是中国出口产品消费大户的欧美国家,2008年的订单已经明显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劳动力的对外输出。再则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随着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人民币呈单边升值,以及国内2007-2008年物价明显上涨,导致了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优势不再,甚至已经是无利可图,许多纯加工性的喜爱企业也只好趁早关门大吉,从而导致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歇业与倒闭的词语像瘟疫一样蔓延,直接威胁着中国的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中大型企业。 二、中国企业财务现状及发展要求 中国企业大部分在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企业的资金实力普遍比较薄弱,在创建和规模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客户当前的定单数目需求。在投资生产过程中,片面追逐当前的高利润,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在未实施和实现产品的创新、技术的提高、服务的创新、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这已经严重制约该类企业的成长壮大,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这些企业首当其冲的进入艰难时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正常现象。全球经济每十年左右将要历经一次大规模调整,如1997年前的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十年后的今天爆发的金融风暴。危机终究会过去,全球经济也将会回复平稳,但如何度过寒冬,去迎接春天的到来是企业目前的关键,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次重大挑战。每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如创新精神、市场定位、技术革新以及良好的财务运作管理策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身的市场定位也很重要,重点发展哪个层面的技术,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财务实力和经营能力进行实事求是的选择。在当前外向型经济受到影响后,我们便可以根据政府政策性的调整转向内需市场。中国目前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也将随着实施和操作而逐步显现出来。除此外,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启动,企业可是通过自我的产品和市场定位,进入融资市场以增加企业的财务实力,优化财务结构。企业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充分利用和管理企业资金非常重要。财务管理也应该运用科学的统筹的方法,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以及因金融危机的环境将带来的部分不利因素,采用谨慎性原则,防范资金链的断失所导致经营困难。 三、金融危机下的财务管理策略 1.首先是成本控制管理 即节约成本,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有效的成本控制是建立在科学的成本分析基础上的。结合企业实际找出成本控制的内容,比如产品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营销成本等;根据成本内容掌握能够可控的成本,分析各成本构成要素,着重对各成本进行分析,如直接生产费用(原料、辅料、直接劳动成本)分析,制造管理费用分析,劳动力成本分析,确定成本费用可压缩空间,找出控制关键环节点,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诸如通过降低差旅费用、招待费用标准降低管理费用支出,通过裁减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来降低人力成本,通过降低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来降低营销成本等。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的途径。 2.资金效率管理 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减少现金流出,增加可控现金,在采购环节尽可能实现间接融资即赊购的方式,注重采取多种融资渠道,企业须大力加强组织收入的工作力度,在尽力扩大销售的同时,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对应收帐款实行动态跟踪,加大催收力度,合理谨慎估计坏帐额度,加强存货管理,科学、经济、合理采购,促进现金周转速率,通过这一系列管理措施,力求保持现金流量稳定,平衡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关系,来保证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支付能力,此举既是企业应付危机的良策,同时也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一剂良药。 3.购进材料与设备实行比价管理 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高低,因此合理采用采购资金,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货比三家,向供应商询价、压价,列表比较,筛选后选择供应商,然后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网上调查和信息收集等,再压价,谈价,核实无误后下价格审批单。,如果是大宗货物、批量货物要采用竞价招标方式进行,这种采购方式往往能通过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得到其底线的供应价格,大大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 。比价能节约大量资金,为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 4.呆滞资产管理 许多年不用的材料与设备,如何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各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对库存物资,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下达库存资金定额,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变“死钱”为“活钱”。 5.加强货款回笼,减少费用支出 当前,部分企业存在着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逐年逐月增加的问题,使流动资产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的管理,首先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集中清欠,严禁资金流失。其次,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寻找债务链,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帐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避免或减少坏帐的发生,必要时,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货款回收问题,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提高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减少贷款极其利息,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的经营责任制。公司应与有关人员层层签约,明确责、权、利,并实行严格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回笼额、回笼率、产品销售费用、差旅费等,其中,资金回笼额以上年实际为基数,每年增加额将按一定比例给予销售人员奖励,每年减少额将适当扣减销售人员奖金与工资,同时,销售人员岗位采用“末位淘汰制”。 6.财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 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必然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新政策,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素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与发展,财务人员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财务人员应在管好、用好资金上多下功夫。因为,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合理筹措和有效使用,一方面,企业为了扩大再生长面临着资金紧张,另一方面,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游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为企业筹集最多的资金。因此,财务人员要多参加学习,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经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新会计准则对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探索 引言 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基本准则,第二是38个具体准则,里面又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报告准则等三类,第三是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帮助实务人员理解执行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报表格式等内容。新准则的实施,要求煤企提前做好准备,练好内容,实现新旧准则过渡期间企业财务的平稳运行。 1 新准则对煤炭企业财务的主要影响 首先,影响了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新会计准则的第四条明确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与以往不同,必须按照实际数据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这种做法一是为了及时反映企业控股方的业绩和各项责任的完成情况,二是为企业权益所有者提供决策依据。由于目前大多数煤炭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原有的做法是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经营状况报告,为其奖惩调动企业管理者提供可靠信息,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随着改革进程的加速,煤炭企业也将进行股份改造,成为多个主体并存的现代公司制企业,并且进入资本市场,所以,给投资人提供具体、详尽的决策信息成为煤企财务报告的另一个目标。 其次,影响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和折旧。第八条规定,各种资产减值损失一旦确认,在之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由于煤企的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比超过一半,折旧非常快,设备计提减值工作变得更为繁琐复杂。所以,煤企怎么准确快捷地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折旧,使相关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其三,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煤企采矿对当地地表造成破坏,塌陷赔偿和矿山环境污染的支出一向列为重大科目,新会计准则要求煤企的采矿权等无形资产必须按照工作量法进行摊销,将明显缩短摊销年限,由于在客观上加快了无形资产的资金周转速度,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降低了煤企的当期盈利水平。 其四,影响了企业的纳税额。新准则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也即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致使之前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逐渐失效,煤企所面临的税收问题越来越复杂,新政策无疑对煤企的纳税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处理不当,税负将极大加重。 2 应对新准则的几点财务会计管理措施 其一是在于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新准则和新政策。增强培训力度,既要让各级煤企财务、审计人员参与,也要把煤企各级领导和其它相关业务部门纳入其中。应大力宣传新准则的具体内容、应用要求和主要变化,配合实际操作的案例。从学习的内容形式上看,聘请专家进行培训,采用与旧准则和国际准则对照学习的方式,善于利用工作中的要点难点,举一反三,有机联系,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其二是在于明确与规范煤企会计的基础工作。随着新准则的实施,会计科目体系和财务报表体系必须随之调整,具体操作上,煤企财务应综合利用信息手段,协调相关业务部门,注重在平常工作中收集资产价格、技术升级、设备改造、现金流和贴现率等重要信息,对煤企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必要修正,以符合新准则的基本精神,尽可能降低财务费用,保障企业的核心利益。 其三是改革完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煤企的实体多,规模小而且管理比较松散,应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整合资源,培育出几家实力较强、有竞争力的实体,并建立一套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核算转为监督管理,把各部门的信息汇总到财务管理系统,加速有效管理信息的传递,及时分析各项经济活动,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加以控制。 其四是对财务会计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因煤企的会计工作十分复杂,核算、分析、管理和监督,工作量非常大,只有经过合理分工和科学配置,才能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具体可通过分设成本组、财务组、材料组、薪资组与综合组等不同科目,明确各组别的目标责任,分别承担货币资金的各项工作,直接对其岗位承担考核责任,与煤企的经济效益挂钩,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个人的利益上。 最后一点是强化监督核查力度,建立一套常态化的财务监督机制。作为管理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监督机制必须遵循员工监督、组织监督和法律监督互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通过财务总监责任制、财务委派制、会计集中核算等措施,加强对煤企财务的垂直领导,尽可能避免个人利益在财务审核过程中的渗透,降低财务违纪违规的概率,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 3 结束语 总的说来,要在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并得到长远发展,必须深入研究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和主要变化,完善煤企的内部财务管理流程,从机制上做文章,与时俱进,及时改进,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为煤企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提供基础条件。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水电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浅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已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角化、集团化经营趋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规范,在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经费管理、投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以及会计基础工作等方面都有所进步。本文通过对水电施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对其财务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电施工 财务 财务预算 项目成本控制 资金管理 0 引言 水电施工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其特点是资金流动量大,工期长,运作复杂,且由于工程项目点多面广,分布很不集中,这给水电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再则由于水电施工企业大多实行委托-制,在这一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的风险是中性者,人是风险规避者,甚至是风险制造者,因此,加强水电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尤为重要,加强水电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优化资金结构,是降低工程项目风险,保证公司利益实现的关键。 1 水电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财务人员能力素质相对偏低 目前全国水电施工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按照财务制度规定施工企业每中标一个项目至少也要配备两个财务人员(一个会计,一个出纳),而财会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称都需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造成具备财会人员从业资格和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相对匮乏,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难以承担工作任务的需要。 1.2 财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集团财务和集团资金结算中心平台在整个施工企业基本上都得到了有效的运用,但由于受地理位置、应用网络、人员等主客观原因影响,发展不平衡,有的项目部至今还没有用起来,有的项目部形式上看在用集团财务核算平台,实际上真正在用的还是原来的一套,集团财务核算形同虚设。特别是资金结算中心建设由于业主对项目资金的管控,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1.3 项目部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由于水电施工项目施工环境的影响,在项目部工作的财务人员基本上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自身资历浅,业务能力不够强,对各项财务标准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不熟悉,收入、成本确认不够准确,费用归集不真实,在具体财务工作中难以打开局面,加之部分项目部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财务人员又更换频繁,使项目部的内业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存在账账不符、账卡不符、账表不符、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1.4 预算管理执行不完善 在预算的实施过程中,重机关轻项目部、重经费预算轻工程成本预算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有的单位领导重视不够,相关业务部门不参与预算的编制,有的预算纯粹是由财务部门编出来的,特别是工程成本预算没有按照项目中标合同和项目评估报告编制,由于基础资料不齐全,编制出的经费预算、成本预算针对性不够强,可操作性较差,利用价值不高,不能作为考核项目经营管理的指标。 1.5 控制制度实施存在问题 施工项目部一般都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差距。有的项目部在支付分包队伍工程款等大额资金使用方面会议研究少,审批手续简单,财务监督不到位,有的项目部在现金管理和现金支票的管理上,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管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2 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财务队伍素质 企业要通过培训,达到提高财务人员能力素质,规范会计核算的目的。鼓励财务人员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资格考试,以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对企业财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招收大学生补充到财会队伍;另一方面也可实行财务统管的模式,对合同金额较小、施工时间较短的项目部只设一个代报销的出纳岗位,不派专职财务人员,由上级财务代管,几个项目部轮流处理财务业务。 2.2 加快财务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各大商业银行、电力系统、通信行业等国有大企业都实现了全国性的网络一体办公自动化,水电施工企业也基本上实现了财务集团化,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集团财务和资金结算中心平台在企业一旦运行就必须不断推进,不断完善,加强人员培训和与业主的沟通。新开工项目一开始就必须使用集团财务平台,对确因网络原因不能满足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可用其他软件暂作补充,一旦条件具备,就应尽快转换到集团财务平台上来,努力实现企业内部“核算统一、预算统筹、资金统管”的财务管理目标。 2.3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各级财务部门要认真学习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 通则》,积极推进企业集团财务平台的建设,从原始凭证的收集、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资料的整理保管入手,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总会计师、财务负责人必须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财务核算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对各项经营活动开展情况的集中反映,企业所属财务核算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统一的各项会计政策,重点是收入、成本、利润的确认必须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力争做到账账、账卡、账表、账实相符,为企业决策者和外部相关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2.4 加强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和资金管理 财务预算是企业各级实现经营目标、控制成本、考核业绩的依据,是开展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严格推行预算管理审批制度、财务集中管理和经费审批程序,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支出;项目成本控制是项目部经营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较好经济效益的基础,各项目部要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和项目评估报告等为基础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成本分解,并通过建立成本计划定期分析制度,定期进行成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对造成超支的主要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资金管理必须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安全理财的原则,在国家法律法规范围内,推行企业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建设,着力实行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积极推动资金集中支付平台的运行,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2.5 加强财务制度的执行及财务监督 项目中标后,项目部一旦组建,工程、质安、财务、运输、物资等职能部门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有关规定,结合项目部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各级领导必须带头模范执行财政法规、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务监督,各职能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运行。 3 结束语 除以上叙述外,工程项目的变更也是财务管理中问题之一,为此,企业必须选派责任心强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项目部从事与业主的工程结算和变更索赔工作,加强合同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台帐,及时收集资料,及时办理签证,及时结算工程款,做到日清月结,特别是对变更索赔项目,一旦结算不及时,日积月累数据越来越大,最终索赔的难度也加大,因此更是要随时发生、随时办理签证结算,减少施工企业在项目上的超前投入,减小经营风险,再综合以上所述,即可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有序进行,对企业经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浅析当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及其新选择 【文章摘要】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选择什么样的财务目标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评析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并结合当代企业面临的新实际,提出顾客利益至上应该成为当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选择。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顾客利益 近年来,对于财务管理的目标人们提出很多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种: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对财务管理目标几种观点的评价 1、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一般是指企业的利润额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如果每个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完善的资本市场条件下,资金就会流向利润高的企业,从而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利润最大化这一指标没有考虑风险的影响。第二:利润最大化没有强调利润获得的时间。第三: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侧重短期行为。第四:利润最大化强调的是会计利润,忽略了重要的资金成本之一—股东所提供的成本。 2、每股盈余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把企业实现的利润额同投入的资本或股本进行对比,能够说明企业的盈利率,可以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期间进行比较,揭示其盈利水平的差异。但其仍然不是一个完全适当的目标。第一:它没有具体说明预期报酬的时间或持续时间。第二:它没有考虑预期盈余源流的风险。. 3、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管理者应寻求股东预期将来收益的现值最大化。大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股本价值提供了衡量公司业绩好坏的指标,所以企业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合理的经营,使企业净资产不断增值,使其股票价格最大化。理论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指标,然而人们对这一指标却存在着种种误区。 1)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认为股票价格最大化要求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尽可能以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及服务;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就业机会等.但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管理者更加倾向于以减少投资为代价来实现当前的回报.比如通过减少产品开发,顾客服务上的开销,工人的奖金等来增加股东当前的利益。 2)公司为股东创造的财富与公司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并不是同一概念.股东财富最大化只能狭隘的衡量公司创造财富的能力,其相对于公司创造出来的财富只是一小部分。 3)当前的股东价值和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并不一致。如果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经济实力,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竞争优势并不是由经济利润来实现的。 4、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虽然这一目标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也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及货币的时间价值,但笔者认为其同样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企业价值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何谓企业价值? 从性质上看:有企业经济价值,企业社会价值,企业人文价值等,从分配对象上看:有股东价值,员工价值等,从时间上:看企业价值有过去价值,现在价值和未来价值之分,很难将其定义清楚。 二、当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选择 现代社会经济是属于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本的经济,人力资本价值在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核算和价值评估中所占的比例相对上升并将成为决定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有了变化即相关利益最大化,相关利益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职工、顾客、供应商、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有的企业以平衡各方的利益为目标,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脱离实际的目标,股东的利益确实常常要与顾客和员工的利益相冲突,所谓的平衡不过是从企业管理者的个人感觉出发,对各方利益进行“适当”的平衡,且这种平衡的持续性是得不到保证的。 所以结合以上各个方面,笔者认为顾客利益至上是当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个新选择。 1、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企业的管理者会自觉意识到把服务顾客,开拓市场放在中心位置,并在实现这一过程中努力的维护员工的尊严,关注员工的需求,创造出一种有助于发挥个人潜力的良好氛围.企业的竞争力会随之增强。 2、一旦企业确立以顾客的利益为目标,利润自然而然会成为一种手段,而不再作为企业的目的.企业通过合理经营获得了利润,但为了进一步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则会做出明智的决策,把这些利润支出用于在降价,额外的研究开发,打入新的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公司形象上面,虽然企业的这些举措会减少当期的会计利润,却能够增加企业创造的总价值。 3、这个目标让企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利益达到平衡,以顾客利益至上为财务管理目标的企业追求的是企业的成长,企业的成长依靠企业销售业绩的增长,也就是顾客购买量的增长。在企业不断成长的情况,股东,员工,供应商,顾客面临利益减少的风险会减少,从而利益分配关系会变的和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是不同的。我们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虽然目前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最优选择,但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顾客至上将为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论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新经济发展中起步较晚。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要求而发展和演进的。 1. 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内涵 1.1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人力资源是新经济时代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将各项理财活动“人格化”,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有信息价值观念。随着信息产业化的高速发展,以数字化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反馈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关注信息的及时搜集与整理,注重对信息价值的分析。 再次是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一是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不完整、不及时,或者企业管理者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会形成企业的决策风险;二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加大了存货风险及产品设计、开发风险;三是由于“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以及“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货币风险进一步加剧;四是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 最后是树立环境价值观念。新经济要顺应时代要求,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导资源有效配置,环 境和生态的优化与平衡。企业财务人员要善于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公共关系。 1.2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要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变化,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应兼顾各相关利益主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作为企业理财的最高境界。 首先,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新经济的到来,扩展了企业资本范围,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企业将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别市场契约。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人所要求的偿债能力最大化、对政府社会贡献最大化、对社会公众的社会经责任和绩效最大化,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使企业经理及职工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盈利、个人的资产积累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和目前单纯的工资制相比,更有利于强化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更有利于保障职工经济上的直接利益,更有利于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财务责任社会化。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企业既要考虑资本投入者的财务要求,又要兼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财务要求,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财务目标体系是“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必然选择。因而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这样既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也有助于其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更有助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1.3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首先,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新经济扩展了企业资本的范围,改变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在知识型企业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物质资本,而是知识资本。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应着重考虑“筹知”和“投知”。 其次,无形经济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在财务管理中应重视无形资产投资决策及其评价,建立切实反映无形资产状况及其结果的决策指标体系。 再次,利润分配由按资分配调整为按“经济要素”分配。新经济社会中,利润分配转向在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各所有者为企业带来财富的大小比例进行分配,按贡献大小并结合各相关利益主体所承担风险的大小来进行分配。 最后,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新经济时代,企业应建立起“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防、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2.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2.1融入市场,参与竞争。 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参与外部市场竞争,成为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经营实体,客观上存在着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企业财务风险将会越来越大,财务管理工作由过去重融资、投资的资金运动过程向着重风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转变,由实务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财务转变,由过去单一价值目标的财务向多层次目标的财务转变,形成了财务的价值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人文目标的共存状态。这就客观地要求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必须具有现代市场观念、风险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善于掌握各种市场变化的财务信息,研究分析其变动趋势及影响,特别是对市场环境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分析预测,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2.2敢于负重,加快发展。 新经济时代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将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国外资本的进入,使企业融资渠道会越来越多。在资金筹措和运用过程中,企业会有许多获利的机会,同时也存在着市场风险。因此,寻求合理合法的融资形式和机会,就成为企业理财的重要技巧。所以,财务人员应该全力更新负债经营的观念,要把负债作为筹措资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重要手段,并通过强化经营与管理,提高投资效果,把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负债经营也要注意资本结构问题,并非负债资金越多越好,而是要研究企业资本运营中财务的杠杆作用。这就要求企业财务部门和财会人员要有科学合理的融资及其使用观念,调控负债水平,,充分运用好通过负债融通的资金,确保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 2.3创新模式,开拓进取。 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实现财务管理功能、实施科学管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在新经济时代,一方面,信息传播、处理、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 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导致合作更加广泛。这就必然要求企业之间要相互沟通和合作,但合作并没有取代竞争,竞争也不妨碍彼此间的合作。这种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开放型的管理模式,必然成为新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发展的基本模式,因此,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总之,新经济的出现,对于每一个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新形势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只有创新,才能够使一个企业、一个学科保持活力,迎接挑战。要使企业财务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新经济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要求,创新是财务管理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使我们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现金、手持证券以及引起某种合约上的权利、义务产生的合约。其基本业务主要有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衍生金融工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其产生成为必然,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杠杆性和高风险性。衍生金融工具出现的背景及特点,决定了它将被广泛地为人们所运用,以其共性与具体衍生金融工具的独到之处解决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融资中的运用 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可以规避或减少企业融资中的财务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可用于规避风险,规避风险也是人们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初衷。前几年,我国在向日本借款引进外资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没有预料到汇率风险的巨大影响,因而没有采取任何风险防范措施,导致在日元升值美元相对贬值的情况下使我国增加了几十亿美元的额外债务负担。当时我国借入的资金是日元而贷给企业的全部是由日元兑换成的美元(当时企业需要美元),企业最后连本带利还回美元时,我国在当时美元疲软的情况下还要将收回的美元折回日元还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债务负担。这种情况企业是常常会遇到的。比如,企业得到一笔低息日元贷款,未来将有美元收入用以还贷,而美元相对日元将有贬值趋势。对此若采用了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防范则不会增加债务负担。最简单的,为防上即将收回的美元贬值可以签订远期外汇合约,做一笔买入日元卖出美元的远期外汇交易,这样就可以确定收支,免于受到汇率变动的冲击。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总会遇到因汇率的波动而增加实际债务负担的风险,另一种避险的方法就是利用金融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假设企业欲在九月份进口一批原材料,需要大量美元,虽然预测美元汇率将大幅度上升,却苦于手边无大量资金可以用于购入美元现货,况且购入美元闲置并不合算。此时,该公司可在金融市场上购入九月份美元期货合约,在合约即将到期前,筹足资金购入所需美元现货,同时卖出期货合约。如果汇率真如预测上升,则期货市场上赚取的头寸可以抵补购入美元现货的成本,使其实际成本下降;如果汇率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动,现货市场上的节约又会抵补期货市场上的损失。通过不同交易部位的同时操作,来达到气候保值的目的。由此可见,衍生金融工具确实是企业在金融市场中不可缺少的避险工具。 第二,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筹资提供了更为灵活有效的手段,同时也降低了筹资成本。 假设某中国银行希望通过发行债券在欧洲市场上筹集一亿美元,但问题是这个银行在欧洲知名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发行债券成本必定很高。此时,银行可以在日本市场发行武士债券(以日元计价的外国债券),随后通过日元与美元的货币互换最终取得所需的欧洲美元。以这种间接手法,企业很灵活地在尚未涉足的资金市场上获得了成本优惠的资金。企业可以大幅度降低筹资成本,多是源于金融互换的使用,而金融互换可大幅度降低筹资成本这一点也是其它衍生金融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互换市场因此被称为最佳的筹资市场。以IBM公司与世界银行在1981年8月进行的一次成功的货币互换为例,可以说明互换在降低筹资成本中的作用。1981年8月,美国所罗门兄弟公司为IBM公司和世界银行安排了一次货币互换。当时IBM公司绝大部分资产以美元构成,为避免汇率风险,希望其负债与之对称也为美元;另一方面,世界银行希望用瑞士法郎或西德马克这类绝对利率最低的货币进行负债管理。同时,世界银行和IBM公司在不同的市场上有比较优势,世界银行通过发行欧洲美元债券筹资,其成本要低于IBM公司筹措美元资金的成本;IBM公司通过发行瑞士法郎债券筹资,其成本也低于世界银行筹措瑞士法郎的成本。于是,通过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撮合,世界银行将其发行的29亿欧洲美元债券与IBM公司等值的西德马克、瑞士法郎债券进行互换,各自达到了降低筹资成本的目的。据《欧洲货币》杂志1983年4月号测算,通过这次互换,IBM公司将10%利率的西德马克债务转换成了 8.15%利率(两年为基础)的美元债务,世界银行将16%利率的美元债务转换成了10.13%利率的西德马克债务。由此可见其降低筹资成本的效果十分明显。 第三,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有助于调整企业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给企业调整自身资本结构带来了更多的途径。前面所提到的IBM公司与世界银行进行的目前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笔正式的货币互换业务中,IBM公司与世界银行就各自达到了调整资本结构的目的。世界银行在欧洲债券市场上筹集欧洲美元资金的筹资成本低于IBM公司,而IBM公司发行瑞士法郎债券筹资的成本低于世界银行。同时,IBM公司希望增加美元负债以与其美元资产对称,从而避免汇率损失。世界银行需要用瑞士法郎或西德马克进行负债管理。二者正好从互换中各得其所,都达到了调整企业资本结构的目的。企业在调整资本结构时应抓住金融互换的独特优势进行操作,通过互换,筹资者可以比较容易地筹措到任何期限、币种、利率的资金。 二、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投资中的运用 企业除了在融资过程中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外,在投资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可以使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以小博大,获得风险收益。 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一般在达成交易时只需缴存或支付相当于合约金额极小比例的保证金或权利金,便可控制全部的合约资产,因此其杠杆性十分明显。这给予乐于承担风险的企业以良好的获利机会。最简单的获取风险收益的方法就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也是任何投机手法的本质。以金融期货为例,投机者预测某一金融期货将来价格会上涨就买进,等价格真的上涨了就抛出;或是预测某一金融期货价格看跌先卖出,等价格下跌时再买入,进行平仓,这是价差套利。在同一期货市场上还可以利用同一商品但不同交割月份的期货价格之间的差价变化进行对冲获利,或利用两种不同的但相互关联的商品之间的价差进行套利交易。如果企业信息灵通还可以利用同一商品在不同交易所的期货价差套取利润,进行跨市套利。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可用于投机博取风险收益,不同的只是操作的繁简与承担的风险大小。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给希望获取风险收益而又没有大量闲置资金的企业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第二,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提高收益。 企业在证券市场上投资总会有风险,而且一般来说投资收益高的金融资产风险要大一些。对此,财务管理中一般采用不同种类的金融资产相组合以减少投资风险。然而,再有效的证券组合也无法规避系统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显然解决了这一问题。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将市场经济中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分散在社会经济每个角落的风险集中在几个期权市场或互换、远期等场外交易市场上,将风险先集中,再分割,然后重新分配。使套期 保值者通过一定方法规避掉正常经营中的大部分风险,而不承担或只承担极少一部分。以金融期权为例,假设企业购入国债期货后其价格突然下跌,企业可以买入看跌期权将损失锁定,这样只付出少量保证金就能确保企业拥有的国债期货在一段时期内以某一使企业较为满意的价格售出。若到期国债期货价格上涨企业可以不履约,放弃这一权利的代价只是少量保证金。这一方法比进行投资组合要简单有效的多。同时,金融期权这一衍生金融工具使保值者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仍可抓住市场变化有利于自己的盈利机会,这给投资者提供了一种近乎完美的保值和投机手段。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讲,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的出现无疑为货币资金的运用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将更多地涉足于国际金融市场。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日新月异,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衍生金融工具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思路 不同的市场环境,需要不同的财务管理思路。只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思路与经营市场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财务管理才能成为推动企业经营的助动器。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培养面向市场的新型企业理财人员,笔者试作探讨。 一、树立创新观念 供大于求是相对于一定时期、一定产品和一定企业而言的。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和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存在所有生产产品的企业均出现供大于求。这就告诉我们,在买方市场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成长、求发展,只有紧紧地把握市场需求趋势,站在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的最前沿,以不懈的创新来赢得生存,赢得发展。创造出领导市场的经营发展优势,就要求企业不仅要注意培育企业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培育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能力,通过财务管理创新来推动企业的经营创新。 培育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要树立创新观念。笔者认为,应在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中实现两个“融入”:一是在“筹资与用资”的观念中融入“筹知与投知”的观念。现代市场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市场,谁先掌握知识谁就先掌握市场。这是知识经济同工业经济最本质的不同点。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不仅要有维护生产能力的实物资本,更需要有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资本。企业具有大量的知识资本,就拥有了发展生产的主动权,可以从高层次上优化产品结构,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买方市场为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思路,要求企业紧密结合市场实际,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及人力资本的管理,支持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和增加企业价值。二是在“管财与管物”的观念中融入“管人”的观念。人是生产要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知识的载体,是创新的主体,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源泉。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财务管理要立足于管人,并与“管财与管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通过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把人的知识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成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手段。 二、调整财务目标 传统企业的财务经营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应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企业追求的财务目标。目前,美国已有29个州先后修订了《公司法》,要求公司的经营者不能只为公司的股东服务,必须同时为公司的相关利益主体服务。美国的IBM公司把其财务经营目标提炼为“为职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已包含股东的利益和职工利益,而顾客利益则属于社会效益的组成内容;以我国的社会体制、价值观念和发展现状看,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作为企业的最高境界,调整企业财务经营目标。 现代企业已完全超越封闭经营的历史阶段,企业在创造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超脱社会环境的企业活动是无法存在的。在现代市场中,消费者对市场消费的需求,不仅讲求适用,更讲究良好的消费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注重健康的消费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注重自身消费与社会进步的协调统一。这就要求企业要以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良好的形象、较高的信誉服务社会,提升形象。企业财务管理要适应社会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变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保护生态平衡,防止公害污染,发展社区服务,最大限度地创造企业无形资产。 三、加强成本管理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最大的参考因素还是价格。所以降低成本,创造价格竞争的空间是买方市场下企业制胜的重要手段。加强成本管理,要切实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广泛实施标准成本制度,明确成本管理目标。前几年推广“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就是成本管理的市场化。制订企业的标准成本要将企业产品的价格水平锁定在市场的竞争优势上。二是全面开展“价值工程”管理活动。价值工程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方法,以功能分析为核心,通过功能分析,使产品或作业达到适量的价值,即用最低的成本来创造应具备的必要功能。价值工程管理使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创造阶段,就注重成本控制,从而能促进企业在实现产品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三是强化成本分析,实行成本诊断。要定期地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比较,进行认真分析,不断总结成本管理经验,纠正成本管理偏差,实现成本控制目标。 四、制订信用政策 买方市场情况下,要有效地保护企业利益,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信用政策,防范和杜绝经营风险。一要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谨慎选择客户。应该知道,在应收帐款成本中,给企业带来损失最大的莫过于客户拒不付款或无偿债能力而造成坏帐成本。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应认真研究客户信用状况,为正确确定客户提供依据。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客户以适当的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促使客户尽早付款,促使资金尽快回笼,减少应收帐款的机会成本。三要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明确发货审批权限,责任到人,防止盲目发货或发“人情货”;同时将货款回收状况、合同履约率等指标同营销人员的报酬挂钩,充分调动营销人员收款的积极性。 五、强化风险管理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财务经营风险相对较高,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一是要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市场信息。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充 分及时地披露内部和外部信息,不能对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加以选择和利用,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增加不必要的机会成本。二是要不断创新、更新管理办法。买方市场条件下,知识积累、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根据变化的知识水平、科学发展进程开发产品,创新管理;不能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及结构的变化相应调整财务经营思路,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三是要根据产品寿命周期确定财务经营方向。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寿命周期,面对产品快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财务管理要实行相应管理措施,使财务经营与业务经营相适应。四是要适应“媒体空间”无限扩大的趋势,调整财务经营战略。“网上银行”的兴起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通加快,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财务经营风险。财务管理应适应这种变化,制订相应经营战略,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五是要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知识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投入速度加快,变化加大,已不象传统投资那样能清楚地划分期限与阶段,使投资风险加大。买方市场下,企业如何在不断创新发展中防范、抵御各种风险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试论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拓宽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空间和范围,财务管理重心由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向无形的知识资本管理转变,实现财务管理方式由传统财务管理向网络财务管理方式转变,财务管理范围由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知识经济将对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和财务管理方式产生深远地影响。 【关键词】 知识经济 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 影响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知识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呈现出组织形式集团化、信息传递网络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的发展态势,财务管理学科及相关学科迅速发展,拓宽了财务管理研究领域,改变了财务管理观念与财务管理方式。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建立起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观念、目标、内容和方式。这将对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目标、内容和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知识与信息迅速传播,拓宽了财务管理的空间范围,企业财务管理走向网络化,财务管理方式由传统财务管理转向网络财务管理。企业财[:请记住我站域名/]务管理人员必须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做出财务预算和决策, 并进行相关的资金运筹等财务活动,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风险意识,精通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国际财务准则与国际贸易知识,掌握电子商务知识与网络技术,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知识经济又是全球化的经济形态,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剧,资本流动从国内市场流向国际市场,知识经济使企业的行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交易量迅猛增长,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的约束,全球购并涉及更多领域,使得理财环境更具多元性、层次性、风险性,更为复杂多变,增加了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企业必须运用衍生工具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风险的预测与防范,应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树立风险理财观念。 二、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财务目标主要是服务于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享有企业剩余的索取权,排斥劳动者对企业剩余的分配权。知识经济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新的资本结构中,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地位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既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则相对上升。知识经济社会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益是所有签约各方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部分人的利益。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由“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向 “相关利益主体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不仅要考虑到股东权益最大化,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应当兼顾和均衡利益相关者利益,充分考虑到企业相关共同体的利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一部分,他们不是股东,没有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但有权分享企业剩余收益,他们向企业投入具有获得超额利润和创新能力的知识与技术,对企业收益作出贡献,根据知识资源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企业剩余收益不仅属于物质资本的拥有者(股东),而且属于相关利益共同体各方,企业理财过程应当兼顾企业内外各方利益,寻求利益平衡点,充分调动利益共同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防止企业股东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和企业个体劳动者利益,片面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使得企业非股东利益受到损害,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 转三、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内容的影响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资金运动为基础的物质资本运行, 其主要内容包括物质资本的筹集、投入、收回与分配以及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资本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扩展了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筹集知识取代筹集资本,投资战略调整为“投知”或“投智”战略,而不再以资本为中心。创新财务评价指标,表现在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将从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效益,对经营成果的计算重点将由利润计算转向增值计算。 1、对企业财务筹资的影响 传统的筹资仅限于国内,而且筹资只是为了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筹资主要是指财务资本的筹集,主要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和债权人的融资。在知识经济时代筹资的功能不仅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在于有效地配置资源,企业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 2、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 企业传统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实物资本及货币资本。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厂房、设备、资金等有形资产,对无形资产投资比例控制很低。知识经济下,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财务管理的内容由筹集资金、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为主转向筹集知识、发挥企业的知识效益为主。 3、对企业财务收益分配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收益分配取决于资源的占有关系。在知识经济社会“按智分配”成为收益分配的主要模式,知识资本比物质资本更具有增值性,知识化劳动创造着更多的价值,由知识生产力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理应以投入的知识量为主要依据,应把企业劳动者的知识资源加以资本化,并参与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 四、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方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扩大了财务管理的空间范围,财务管理逐步走向网络化和国际化,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日益先进,企业的组织形式与交易方式发生变化,突破了财务主体的物理空间,出现“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财务主体由“实”的物理空间变成“虚”的媒体空间,出现了网上虚拟企业,形成临时财务主体,使得企业经营决策与交易瞬间完成,交易活动实行网上结算和网上支付。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运用打破了财务管理的时空界限,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逐步运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之中,企业财务管理逐步走向远程化、实时化和虚拟化,实现财务数据远程处理、财务报表远程传递、财务监督远程控制。财务数据和信息存储于网络中,财务 报告由纸介质变为磁介质,由定期报告变为实时报告。网络财务的运用延伸了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和传递速度,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在线服务,完成企业由传统财务管理向网络财务管理过渡,必须构造与网络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方式。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加快了知识与信息的传播速度,拓宽了财务管理研究领域,丰富了财务管理内容,改变了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重心由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向无形的人力资本管理转变。因此,需要实现财务管理方式由传统财务管理向网络财务管理方式转变,实现财务管理范围由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把财务管理的本国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综合素质,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培养我国的财务管理高层次人才。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对建设ERP系统提高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摘要:当传统的企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的时候,实施ERP战略对企业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它是通过对资金的聚集和组织,形成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是物流企业信息时展的垫脚石,它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潜能,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完善企业的业务程序具有显着的作用。 关键词:ERP系统;企业财务管理;完善措施 1.前言 随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成为企业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ERP战略系统,对物流企业来说是新的技术挑战,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用系统化的管理理念,为物流企业提供决策性手段的管理平台,近年来,财务管理建设思想倍受关注,物流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上加大了治理力度,用ERP系统来整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加大了财务管理的能力,在ERP系统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企业管理运行的效率,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潜在风险,体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原则。信息化技术的进步,要去我们必须引进ERP系统,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物流企业的稳健发展创造佳绩。 2.ERP系统的简介和发展的必要性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上个世纪美国一家IT公司依据传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而预测出以后信息时代企业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变革所提出的这个观念。ERP是物流、人流、财流、信息流综合起来的企业管理软件,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财流、信息流集合起来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固有资源,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和谐的财务关系是物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从ERP系统的管理模式上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它的发展决定着物流企业财务的基本方向,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基础。通过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演进过程来看,它体现了物流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也反映着企业利益关系的平衡,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的体现。ERP系统的广泛应用,不仅突出了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性,同时也扩展了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空间,为物流企业提供全面的财务管理信息。 3.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流企业作为新兴服务行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活跃性,并逐渐成为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我国物流企业起步较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规范,再加上中小物流企业数量日益增多,财务管理就出现诸多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物流行业的稳健发展,新兴的服务行业正追随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在逐步崛起。文章分析了现代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并结合物流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物流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也是衡量我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飞速发展,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也逐步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接轨,我国高度重视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并寄予期望,因次,根据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和特点来进行分析,对物流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作用。 3.1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的特点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制约一个企业的经济技术和决策,对于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加强财务监管力度是增强物流企业财务竞争的手段之一,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与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紧密相关,只有抓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提高财务管理要求,才能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 3.1.1业务成本结构错综复杂 由于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构成比较复杂,向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归类可以向财务管理者提供更多有效的决策性建议。企业物流活动是按照职能的不同来组织进行的,所以从客观上,根据业务活动来对成本进行分类比较科学。再者物流企业财务管理业务还包括许多不直接相关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源于物流业务的特殊性,迫使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现出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的特征。 3.1.2无法满足融资要求 物流企业的利润率比其他行业相比较低,企业的固有资产有限,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贷款的条件都要求贷款抵押或较高的信用,由于物流企业的信用较低,又加上缺乏抵押的资产使得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物流企业是经济基础行业,它的投资回收期时间久,而盈利性的金融机构不会贷款给物流企业,最终导致物流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通过金融贷款的渠道得到满足。据统计,在我国已经有30多家上市的的物流企业,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物流企业的融资规模有限,所以从这些上市公司的数量和集资规模上分析,我国物流企业在资本主义市场的占有比重较低。在我国现有市场的规模下,大量的资金需求凭借物流企业自身来进行进行难筹集,通过其他方式的筹集方法也存在着重重障碍。 3.2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情况看,传统的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无法适应和满足现代物流企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3.2.1缺乏监管力度 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压力下,我国的物流企业必须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进行改革,规模也必须同大型化和国际化的企业接轨。但物流企业的组织机构较为复杂,在旗下具有庞大的子孙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公司的持股比例,另外,企业的财务管理自身就是个难题,面对组织机构复杂的物流企业,财务监管力度成为了财务管理有效可行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财务监管缺乏力度,公司的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力度不够,核算制度和内控控制机制不够科学合理,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监督管理工作。 3.2.2财务费用管理方式落后 财务费用管理方式是否有效,是物流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前提,由于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资金管理方式还存在着较多漏洞,缺乏合理科学的手段来进行完善,另外部分物流企业在账面上存在着大量的闲散资金,由于 资金的调度工作无法完善,使得企业与企业之前的融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有的物流企业急需周转资金,但缺乏资金的调度功能,而降低使用率,资金管理方式的有效与否,是决定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4.传统物流企业实施ERP系统战略的措施 根据现代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的经营理念,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ERP系统的正式开启则是扭转整个物流企业系统的重要手段,要使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实施ERP系统战略是当务之急,也是加强物流财务管理工作强有力的措施,围绕价值最大化这个中心目标展开工作,必须内外部同时采取有力手段,加强国有物流企业的财务管理。 4.1ERP系统的实施,需拓宽集资路线 因为物流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以及难以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这一情况,导致ERP系统无法正常实施,物流企业就要积极从其他渠道来拓展融资需求,为物流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并通过各种渠道来完善物流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而推进物流企业的进步。国家相关部门必须适当放宽物流企业的审批条件,支持并鼓励资产素质高的,质量有保证的物流企业上市,增加对金融机构的要求力度,要求金融机构结合国家产业发展的现状作为信贷标准,来对物流企业进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与帮助,通过拓宽筹资渠道,实施ERP系统,推进我国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2增强财务内部监控制度,有效的进行ERP系统工作 加强财务监管制度就必须建立健全物流企业的内部监管体制,并行之有效的运转。强化对物流企业法人代表的管理,贯彻责权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并约束其行为。加强公司财务内部监控制度来治理结构建设,建立财务中心来进行资金调度工作和财务核算工作,同时加强财务管理部门的法律意识,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并保证有效执行,促进企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总之,伴随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实施ERP战略系统,并用系统化的管理理念,为物流企业提供决策性手段,用ERP系统来整改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加大了财务管理的能力,增强了企业管理运行的效率,时代的进步要去我们必须引进ERP系统,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摘要】企业是一个多元利益的共同体,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与各利益主体相关。本文分析了股东财富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两种理财目标的局限性,并提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 利益相关者 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是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与归宿,对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起着导向作用。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关系到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和财务管理实务内容的界定,因而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从分析股东财富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两种理财目标的局限性出发,提出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一、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存在的缺陷 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经历了“筹资数量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力运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该目标与以前各阶段的目标相比,是具有较大进步的: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考虑了时间价值,有效地避免了夸大企业盈利水平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激励。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目标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1、只强调股东的利益,对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 该目标主要强调股东的利益,往往会导致经理基层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之间产生分歧、对员工利益重视不够、甚至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行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成为与实体资本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经济的长期、持续和快速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智力资源。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不仅实现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而且实现了企业财富分配原则从货币拥有者向财富创造者的转化,这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把实体资本所有者作为唯一股东,以其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唯一财务目标,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2、量化指标——股价的波动较大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衡量指标是通过股票市场价格最大化来表现的。而事实上,影响股价变动的因素,不仅包括企业经营业绩,还包括政治形势、国家地区的经济政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等理财环境,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股价出现较大的波动。这也就让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量化指标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出股东财富的实质变化,从而使该目标失去公正的标准和统一衡量的客观尺度。 3、可能引起企业行为的短期化 虽然前面提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但仍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股价最大限度的提高,而不惜采用一些违法的行为。比如美国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虽然短期使得某一部分股东的财富增加了,但最终却使企业陷入了困境,也让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蒙受了巨大损失。此外,企业的一些战略性投资,如人力资本投资、无形资产投资、高科技研究投资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可能都难以见效,短期内不会让股价上涨,可能使股东对这些投资失去兴趣,结果造成企业丧失长期竞争能力,无法实现长远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4、在我国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较晚,目前虽然经过不断的扩容,但整体市场规模仍然较小。上市公司在全国的企业总量中所占比例也极小,对广大的非上市企业来说,其价值无法确定,也就无法应用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个财务管理目标。 5、与社会财富最大化存在一定矛盾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在契约参与的其他各方收益固定的前提下,实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就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即Y=a+X,a为常量,当X最大时,Y也最大。但是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财务目标并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比如美国学者萨克斯在一篇着作中写到“像清洁的大气和水这样的共有财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垃圾场,因为他们不考虑这些毫无利润的人们普遍的消费愿望,更谈不上对市民全体利益的考虑了。”这种只考虑企业局部利益,而不顾全社会利益的行为也许是符合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但绝对无法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 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公司是一个多元利益的共同体,是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供应商、客户、政府之间产生联系的桥梁和中介。由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和财务主体的多元性,产生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和均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 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因为只有当参与企业的各方的利益都实现最大化时,资源的配置才达到了帕累托有效率,当每个企业的资源配置都实现了帕累托有效率,也就达到社会财富最大化的状态了。而且既然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了,也就避免了只强调股东利益的弊端,有利于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歧、协调股东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协调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多赢”。 笔者认为,虽然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借鉴价值,但仍然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1、不可能实现所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中,股东要求投入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经营者要求更多地享有成本,员工要求提高工资和福利,债权人要求保障其本金的安全和利息的按时获取,供应商要求及时支付货款、建立稳定的销售关系以降低风险,客户要求企业提供价格低廉的商品或劳务、延迟支付货款,政府希望企业能在增加国家税收的同时解决社会的就业,社会要求企业维护生态环境等等。然而,这些利益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是无法兼得的,往往是实现某一方的利益最大就必然会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比如对股东来说,经营者所得工资、奖励等,正是其所放弃的利益;要实现经营者享有成本的最大,必然会导致股东利益的降低。由于在一定时期,企业能创造的经营成果是一定的,因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愿景而已。 2、相关者利益中股东利益仍应占主导地位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考虑相关者的利益,但如果过度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完全否认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让企业来办社会,把过多的社会职能交由企业来完成,也是片面的。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是一个追求利润的经济主体, 它首先是因为股东的投资而存在,实现股东投入资本的保值与增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如果将股东的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提并论,就会将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增加就业率、保护环境等社会责任与股东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了。这样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会迷失方向。 股东对企业承担的风险与企业其他利益主体所承担的是不相等的。股东将资金投入企业后,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将得不到预期的收益,而且还时刻面临着企业破产、血本无归的威胁;而债权人的资金投入,会定期收到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当企业破产时一般也能从企业的剩余财产中优先获得部分甚至是全部本息的补偿,因此债权人的风险小于股东。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都只是接受雇佣的劳动力,接受的是一份事先设定的合同收入,企业破产时也具有优先受偿权,所以其风险更小。至于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客户等的风险与股东也是无可比拟的。 因此,股东的利益在企业的相关者利益中仍然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 3、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具有不可计量性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中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无法用比较综合的指标来分析计量。而如果是联立方程组,其中的变量也不好设置,即使假定已经建立了包含所有目标变量的方程组,如何求解也是个问题,因为这些变量的变化方向不可能是单一的,也就无法解出答案来。因此,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并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需求。 三、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现代企业的理性选择 既然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是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为了兼顾相关者利益又同时考虑到股东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中的主导作用,笔者认为,现代企业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1、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相关者利益均衡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来说,其利益存在的基础是企业这个载体的存续,如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无法得到保证,也就谈不上企业的相关者利益均衡了。而在企业的这些利益相关者当中,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负责的主体只有股东。股东投入的第一笔资金产生了企业,在企业的各项重大发展阶段中都离不开股东的正确决策。因此以股东利益为代表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奠基石,也是相关者利益均衡的前提和基础。 2、相关者利益均衡的结果也会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企业对经营者实施有效地激励措施,经营者会在激励机制的约束下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企业关心职工的利益,为他们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后,员工也会发自内心的关心企业、为企业服务,从而增加企业的效益;企业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在重大的财务决策中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就能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让企业尽可能地使用资金成本较低的负债资金,从而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企业关心客户的利益,在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上多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满足顾客的要求,也有利于稳定客户群体,从而保持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如此这些相关者利益得到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经不断地改善,生产经营效果也将进一步优化,最终就能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因此,对于企业这个多边利益关系的总和体,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是缺一不可的,但要实现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将基于利益相关者均衡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指明方向,才能保证财务管理系统更加稳定、有效地运行。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盐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报告 在企业中财务管理是一项价值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科学地组织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合理、高效地运营,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盐业企业在推行食盐营销“五统一”的过程中,在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一、盐业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盐业企业的垄断经营地位不断遇到挑战,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盐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经济效益、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然而目前盐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着地位不高、作用不大、管理不力等一系列的问题,无法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1、企业领导重视不够,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的领导很注视新产品的研发、市场盐政管理与市场销售工作,认为财务管理是从属于生产和营销的,财务人员只要算好账,报出报表就行。正是这种错误认识存在,导致财务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财务与会计知识更新特别快,而有的盐业企业的财会人员系统组织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非常少,再加上人员编制由省公司控制,无权引进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财务人员,导致其业务水平普遍不高。 2、资金管理不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激烈,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理念、模式、手段等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盐业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资金运作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弊端都纷纷显现出来,资金管理普遍存在使用分散、效率低下、体外循环等问题。由于人员少,多数基层单位尤其是批发企业中,许多不相容职务都没有分开,同一个人既收销货款又兼职出纳,坐支现金现象极其普遍。 3、制度建设不完善盐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朝令夕改,使制度失去了严肃性。有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也有的企业预算不切实际,指标不科学,缺乏严密的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使预算无法正常执行。 4、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状况不透明有的盐业企业由于受人为控制因素影响,会计核算随意性较大,往往根据上级的计划指标、领导人的意图反映经营状况,而不按权责发生制反映收入、支出等,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加强和完善盐业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1、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素质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与该企业领导对财务工作的认识关系很大。上级人事部门在选拔聘用领导人时要把“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并重视财务工作”作为一条重要条件落实下来。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完善从事资格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学习、交流,提倡会计人员终身学习的观念,以不断提高、更新和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满足财务人员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形势财务管理知识的要求。同时每年还应招聘一些财会专业的人员充实到财务队伍中来,不断增加新鲜血液,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2、健全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指各单位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而制定的旨在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和办法。主要内容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报告分析制度等。只有加强会计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维护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确保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促进盐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3、强化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依法查处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虚增利润,确保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运行。 4、加快网络财务建设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公司理财手段和方法应以网络财务为准,并将网络财务融入到资源规划系统中。在网络财务环境下,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可实时报告,便于企业进行在线管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使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而且在网络财务环境下,电子单据和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不但提高了财务流程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加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改革开放中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辉煌成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中小企业举步维艰,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5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和盈利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地进行资本运营,而这一切都需强化财务管理。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中,除对项目投资缺乏科学论证而又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外,表现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1.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外,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严格。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这就使得企业在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3.财会人员素质偏低,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中小企业财会人员都没有经过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无证上岗的现象极其严重。许多企业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或企业主管人员兼职,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1.面向市场,采用科学投资策略。 中小企业要发展,关键是要稳健理财,科学投资。对风险程度大的项目、决策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方案应主动回避,应尽可能采取中、短期投资模式,加强投资项目的考察和论证,不断优化投资方案。另外,投资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注重新产品试制的投资,不断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上市,同时又不断淘汰陈旧的老产品,这样可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同时加强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和人力资源的投资,这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2.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小企业促进法》,希望政府能加快进程,给中小企业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如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金融部门要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推动器,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3.全方位转变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新的理财环境,若企业不能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重视人的发展和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趋势。企业的每项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扬弃“以物为中心”的观念,要理解人,尊重人,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其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人们科学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树立资本多元化理财观念。入世后,资本市场开放,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大批外资银行和外国企业都将进驻中国,大量的外国资本将涌入中国市场。中小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树立风险理财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存在蒙受一定经济损失的可能,即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风险将会更大。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风险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小企业防范风险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制定详实的财务计划,通过计划将不确定因素确定下来,使企业产生应对变化的机制,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二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预见地、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4.强化资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形成合理的资金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使资金应用得到最佳的效果。在改善资金 结构的同时要维持一定的付现能力,以保证日常资金运用的周转灵活,预防市场波动和贷款困难的制约,确定最佳的现金持有量。一般来说,流动性强的资产收益低,这就意味着企业应尽可能的减少闲置资金,即使不将其投资于本企业的资产也要将其投资于能产生收益的其他资产,避免资金闲置带来的损失。当企业实际的现金余额大于最佳的现金持有量时,可采用偿还债务、投资有价证券等策略来调节实际现金余额;反之当实际现金余额小于最佳现金持有量时,可以用短期筹资来调节实际现金余额。 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的按期收回款项,否则会因拖欠时间过长而发生坏账,使企业蒙受损失。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编制账龄分析表,看有多少欠款在信用期内,有多少欠款超过了信用期。对不同时间的欠款,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出经济、可行的收账政策,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则应提前提取坏账准备,充分估计这一因素对损益的影响。 严格财产控制。建立建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期形成内部有力的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要定期检查盘点,以揭露问题和促进管理的改善及责任的加强。最后,要不定期的检查,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5.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为解决好上述问题,一是中小企业要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以吸引更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到中小企业发挥作用。二是企业的财会人员,要加强培训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学习《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要求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三是企业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通过企业财务人员和领导人员甚至全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提高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市场 经济 的 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企业 作为市场的基础正以其独立经营及利益主体的身份,参与社会的市场竞争。长期以来,内部 会计 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形同虚设,被认为是企业会计资讯品质不高的万纠之源。因此,笔者拟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问题 对策 内部控制是 现代 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企业经营活动更合理、合法化,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差,企业经营、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要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近几年,我国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进行了体制改革,体制改革虽然对国有企业宏观机制进行了改造,但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依然存在,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内部控制手段软弱。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根本出路在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本文根据目前国有企业的现状,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求对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所涉及的几个方面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确保有关 法律 、会计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然就目前而言,内部会计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货币资金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销售与付款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成本费用控制;担保控制;预算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存货控制,这是财政部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础规范》中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它清晰系统地划分了会计工作中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环节过程应加以控制和规范的范畴,是企业确定内部会计控制原则、目标和方法的依据。 二、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近年来在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推动下,从理论研究向政策指导、实务应用领域迅速展开。但就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来看,并不理想。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内部控制仍很薄弱,内部控制功效表现紊乱,机制失衡,从而引发的经济犯罪和经营失效屡见不鲜,主要表面在以下方面: 1.内部环境方面 (1)没有真正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尤其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不少企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同时,我国国企存在严重的“所有者缺位”,具体表现为政府作为所有者却把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权交给企业管理人员,授权经营把原应属于股东的权力一并交给了国企经理人员。(2)风险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绝对消除,风险和收益并存,没有风险,就不可能有收益。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要参与市场竞争,必然要面对风险。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国企经营管理的理念并不成熟。(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者作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人,管理者的素质 自然 成为决定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国企管理人员的素质远未达到内部控制的要求。陈久霖明知从事石油期权投机交易是明令禁止的,但直到期权保证金支付问题难以解决、经营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他才向母公司出具紧急报告,即使是到这个时候他也没有说明实情,试图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来掩饰公司的违法行为,最终酿成为石破天惊的大悲剧。 2.会计信息质量方面 从近年来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机构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所公布的情况来看,发现会计报表严重不真实的企业占半数以上,有的虚盈实亏,有的虚亏实盈。 3.维护企业资产安全方面 安全是企业资本运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有企业的资产安全状况令人担忧。一方面国有企业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随着市场体制的变迁,积压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三、完善 企业 内部 会计 控制的建议 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何以一种更积极的状态参与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去将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题。 经济 现实迫切要求我国企业早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1.重视内部环境 只有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具体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要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就必须对现有董事会结构进行调整完善,充分发挥其监督、制衡和决策作用。对于董事会的人数构成方面,相应地增加外部董事人数,特别是一定数量的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董事。另外一方面,对于大型的国有企业,董事会可以借鉴知名国际公司的董事会做法,设立若干独立委员会,如审计、薪酬和提名委员会等。 2.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 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有两项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l)内部审计,在企业各个层级的人员中,就内部控制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审计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还应该帮助组织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成为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建议管理当局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组织文化,使成员能自觉把办事准确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2)控制自我评估,在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新趋势是实行“控制自我评估”(csa,controlselfappraisal),意指每个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csa是为提高组织内部控制的自我意识所作的努力,这种活动经常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设计csa的目的是使人们了解哪里存有缺陷以及可能引至的后果,然后让他们自己采取行动改进这种状况,而不是坐等内部审计人员.站出来。研究表明,实施csa的方法对于一个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内部审计程序和业务经营程序以及控制风险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此,我国国有企业可试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csa,以便经常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企业迫切需要早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于改善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 [摘要]本文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产权关系、治理结构中管理权责安排结构及企业经济管理要求的多样性是构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基本理论。在确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应当按照公司治理结构层次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内容层次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具体目标进行层次划分及其设计,以便于具体贯彻落实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目标构造机理 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合理地构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特别是按照公司治理结构中权责关系及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则是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构造 现代企业制度其实质是指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相制衡为主的各种权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种企业管理制度安排,在这个多元利益主体结构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既包括 “会计控制”,又包括 “对会计的控制”,从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第五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等规定来看,也显然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企业不同利害关系者对企业的权力和经济利益要求及其所承担责任的不同,实施会计控制的目的也就不同,因此,企业内部权责结构决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当然,我们在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各种目标的差异时,并不否认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目标具有相同之处,即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利害关系各方之利益的共同所在,因此,它是协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各具体目标不对等、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和矛盾的基本点和根本依据。 在现代企业利害关系者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两大集团。按照这一原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可以分为所有者目标和经营管理者目标两大目标群。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是其投入企业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要求实现其资本保值、增值目标,他们期望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价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有效的、高质量的会计控制作保证。因此,企业所有者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相关、及时的会计信息是所有者了解、查证受托经营者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尽职尽责履行其受托职责的基本依据,所有者通过会计信息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能够了解掌握其资本的安全性、收益性和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实施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经营管理者的必要干预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全面履行其受托经管责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经营者要实现这些目标,没有会计控制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对会计的控制并通过会计控制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济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热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及时向企业所有者提供为企业所有者接受的财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以解脱其受托责任。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公司治理结构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按照企业治理结构原理,上述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目标,还应具体划分为股东、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财会经理、内部审计等若干层次具体的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股东作为企业资本的出资者和股份的持有人享有所有权和股东权,在内部会计控制上拥有审查财务账簿和股东大会决议以及监督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法定权利机关,享有决议权、听取报告权和查核权,股东大会可以查核董事会所造具的财务会计报告,查核监事对这些财务会计报告及账册审核后所提出的报告。可见,股东及股东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真实、完整、有用的会计报告及其它会计信息,监督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行为,做出正确的投资及管理决策。董事会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代表公司同第三者进行交易活动的法定必备的业务执行机关,对业务执行起决策作用,它接受股东的委托,负责公司的战略和资产经营,监督和制约经营主要决策,董事及董事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保证计划、投资方案、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等的科学公平合理、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合理、制定高效可行的公司基本管理制度等。企业经理人员由董事会委任,是企业的人,具体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协助董事会制定企业战略并负责具体实施,如制定企业长短期计划;制定、建议并实施企业财务总战略;制定并实施有关企业预算和管理控制程序,确保企业管理者能够掌握正确信息,以明确目标、做出决策、监督绩效;具体管理企业的劳动人事、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以及财务事项。从此不难看出,企业经理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经营管理要求的内部经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经营风险控制系统;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监事有公司创立会或股东大会选任并对股东大会负责,它是对董事和经理班子行使监督职能的机关或个人;监事会是对董事会、董事和经理人员等管理人员行使监督职能的机关,其主要职权是对公司普通业务的监察和财务会计监察,因此,监事及监事会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及行为、财务会计工作及会计资料实施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确保股东及股东大会目标的实现。按照《公司法》及《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单位财务负责人 (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与其他副总经理一样由总经理提名、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单位财务负责人报酬事项由董事会决定,显然,财务负责人既要对总经理负责,又要对董事会负责,但最终或主要是对董事会负责,因而企业财务负责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是实现董事会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并接受监事会的监督。以此类推,企业会计人员及会计机构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认真实施会计监督、履行自身职责、(在正常的、不违规的前提下)对财务负责人负责。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在我国内部审计主要是对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对企业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促进单位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在我国内部审计的建制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内部审计身份及目标的定位问题,即为准服务对谁负责?世界多数国家公司的监控机制,主要有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种。采用单轨制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其股份有限公司机构设置主要有股东会和董事会两者,在董事会内分设一个或数个委员会,其中具有直接监督责任的是审计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监控公司内部控制的结构、审查内部稽查部门、推荐公司签证会计师、审查公司年度内控计划、核阅公司财务报告等;采用双轨制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其股份有限公司机构设置主要有股东会、董事会和监察人 (即监事会)三者,而其监控的主要机制是董事会负责业务的经营,监察人负责监督董事会业务的执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即属后者。在双轨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审计设置是隶属于股东会、还是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呢?如果隶属股东会,那么其职能则与监事会职能相重复;如果隶属总经理,那么董事会势必需另设内部审计机构,因此,笔者持在董事会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意见,这样能够形成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严密内控系统,即股东会通过监事会对董事会实施内控,董事会通过内部审计对总经理及其它管理者实施内控。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因此,明确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的内部会计控制具体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按照分权制约原则,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应对企业会计负责人负责,对企业所发生的日常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按照社会审计的基本职责来看,聘请、委托注册会计师的权利及有关事项应有企业监事会负责,以保证社会审计发挥维持社会经济秩序和促使强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职能的作用。 按照约束与激励原理,在确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约束目标的同时,明确激励目标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内容。确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激励目标的基本原则应是约束与激励相一致,即谁约束谁激励。在美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中,通常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同时,设置提名委员会和报酬委员会,分别负责提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任免和报酬方案,报请董事会研究确定 (主要管理人员的提名及报酬应报请股东会研究确定)。美国做法值得借鉴。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其内容层次划分及其设计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按其内容层次来划分大致如下:内控制度科学合理、查错防弊及时准确、财产安全完整、业务活动健康运行、风险控制系统有效、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会计信息及时有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管理效率真实高效、国家法规贯彻执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完善升华等,这些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递进层次关系,通常表现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条件。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的基本内控目标,包括约束制度和激励制度两个基本部分,企业应按照《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规章制度,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及其以下各基层管理和业务经管部门及人员的内控权限、职责义务范围、履行方法及其奖惩内容、办法等各项内容都应以科学合理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尤其是各部门及经办人员的内控目标及具体内容应具体详尽、科学合理适当。查错防弊及时准确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应是企业内部各管理阶层、各管理部门的会计控制目标,但是各管理阶层及管理部门的具体查错防弊的具体目标、具体方法及措施却是不尽相同的,如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过程中的查错防弊,应有财会部门协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相应的授权批准程序、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必需分离、。相关机构及人员应当相互制约、加强款项收付的稽核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各资金使用部门应严格遵守授权与批准程序及权限范围的规定,会计部门及人员应严格履行审查监督职责。保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财产经管和使用部门及人员的内控目标,又是财会部门的内控职责,还是企业出资者及管理当局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因为,从会计基本原理来看,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包含着资本的安全完整,资产是资本赖以存在的自然形态,资产还是对企业未来经济效益有用的经济资源,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也有赖于资产的安全完整,它要求企业会计在稳健等会计原则基础上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在尽可能防范和抵御未来资产风险的基础上,从事会计核算及监督工作,在制定各项投资及其它经营决策时要充分考虑投资及其它决策的风险因素。可见,财产安全完整既是自然物质和权力形态的安全完整,更是财产价值形态的安全完整,因此,财产安全完整是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内控目标和职责。促使并保证企业业务活动健康运行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所谓业务活动健康运行应是指各项业务活动内容合理合法、符合企业整体业务目标要求和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业务风险在可预见的控制范围之内,开办业务活动的手段与方法科学正当、无违法违纪行为,业务活动效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性和前瞻性,业务活动运行程序明确顺畅、快捷、高效率,业务经办部门及人员责任心强、积极性高等的运行状态,可见,业务活动健康运行这一内控目标涵盖了得笺具体的控制目标。风险控制系统有效目标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种类、内容、风险程度、风险发生及其防范部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防范规避风险措施得当,风险信息反馈灵敏准确,防范风险能够令行禁止,防范风险的奖惩制度严明等。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既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又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会计正是通过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的记录、汇总、报告等手段实现其对企业经管责任落实、对企业财产及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职能的。从大的方面讲,会计工作与业务经办活动是两项不相容职务和工作,会计是对业务活动进行控制的基本方式和手段,这是会计存在并取得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因。美国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 《会计思想史》著作中指出:“私人财富的积累导致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这种会计不仅应保护物质财产的安全,而且应证明管理这些财产的人是否适当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调查受托者的诚实性和可靠性的需要,使内部控制成为所有古代簿记制度的主要特征。”这充分地说明了会计及会计资料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会计及会计资料的内部控制本质。会计信息及时有用是在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及前述各个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进一步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所谓 “信息”是指有用的消息相资料,会计信息是指对企业利害关系者进行管理及经营决策有用的会计资料,从内部会计控制的层次内容来看,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主要是单位负责人、会计部门及人员的基本内控职责,会计资料能否进一步成为会计信息这主要是股东、股东会、监事会等的内控职责,也就是说会计资料是否有用要根据使用者的目的和标准来判断,忽视会计资料与会计信息的质量及目标的区别,只能混淆内控中的不同职责与任务,所以《会计法》将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作为其基本立法宗旨之一,并明确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负责是科学合理的,是一大进步,因此,这里将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和会计信息及时有用作为两个层次的内控目标是有现实及理论意义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是指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之外的其它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应健全完善,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除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外,还应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与内控制度协调一致的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确保这些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管理效率真实高效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保证真实反映企业管理效率情况,另一方面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过于繁琐,不讲效率,同时又要保持适度的控制与被控制者之间的博弈空间,以便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保证国家法规制度贯彻执行不仅是社会审计、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实施 “再控制”的目标之一,而且还是国家以所有者和国家宏观管理者的身份实施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要求,这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之一。当然,这里也包括通过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国家法规制度在企业内部的贯彻执行。促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是整个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这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确保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总体要求,也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好坏的最终标准。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时会存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做得很好,但是由于其它原因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并不好的情况,也就是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好并不是说企业效益就一定好。会计职业道德完善升华是指在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中,通过“它控”和“自控”,促使职业会计人进一步树立并增强正确的会计职业良心和职业责任感,进而达到会计职业道德不断完善与升华的一种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过程。因而,就职业会计人而言,能够促使其会计职业道德的不断完善与升华,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最高尚之目标和精神境界。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摘要:就 企业 内部 会计 控制制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是 现代 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质量,检查各项 经济 运行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促进生产经营管理各部门协调工作,保证国家 法律 政策的执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完整,达到预定的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一种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和财产管理等所进行的控制活动,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控制,《会计法》所要求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真实与否及国家经济运行指数,建立内部会计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控制 内部会计制度采取的一切措施方法和程序,最终要由人来执行,所以最首要的是会计人员素质的控制,包括以下内容:制定有效的用人政策;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对会计人员进行轮训或继续 教育 ,不断提高其业务技术能力;岗位定期轮换,以加强责任心;实行会计委派制,切实把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入会计监督的范围。 二、组织机构控制 在建立组织机构时,将具有控制功能的措施引入内部控制机制,使其具有防护性功能。具体包括,一是单独设立机构和会计人员,明确会计人员的职权范围。二是会计人员职权要明确划分,明确各自应履行的权力和应尽的义务。三是会计内部人员岗位的划分要明晰。 三、业务处理程序及经营全过程控制 从会计角度说,一切经济业务都须经过会计部门,并明确各部门发生或经办有关业务与会计部门的关系,以防止管理过程中漏洞的发生,同时也使会计资料反映真实、准确、及时,减少会计记录遗漏等错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应着重从采购业务控制、销售业务控制、货币资金控制、固定资产业务控制入手。 1、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 采购业务包括商品、材料和固定资产的采购。它一般由签订购货合同、验收材料或商品入库、结算支付货款三个环节构成。其要求包括,采购计划、订货、验收、结算等工作必须分工负责;采购人员除特别授权外只能按批准的品种、规格、数量进行采购,不得擅自改变采购内容;除零星采购外,采购业务均需签订采购合同;采购货款必须经过审核、核对合同,方可付款结算;采购货款除小额采购外必须通过银行结算;采购的物资必须经过验收方可入库;采购过程的损耗必须查明原因,经审核批准后方可处理;应付账款明细账与总账应定期核对。 2、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 销售业务是指 企业 围绕推销产品、商品或劳务等所发生的 经济 业务。销售业务一般要经过签订销售合同、填写发货单通知仓库发货、办理发货、办理货款结算四个环节。在设置销售业务内部控制时要求:销售合同、发票和发货单,必须经审核批准方能生效;发票和发货单应顺序编号,如有缺号须经批准方可注销;要按规定价格销售,未经授权不得改变售价;收款时必须对品名、数量、单价、金额进行审核,有销售合同的必须与合同核对;废残料的出售必须按一般销售处理;销售退回必须经授权批准后方可办理退款手续;开单、发货、收款必须分工负责;应收账款明细账应与总账核对相符。 3、固定资产业务的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生产手段,价值大,使用期长。它的内部控制要求是:固定资产的购买、自制报废、清理、转移、调拨和出租均应经过批准,并取得相应凭证;固定资产购买必须签订合同;固定资产应建立固定资产目录、明细账和卡片;定期对固定资产清点,对账实不符情况须经过批准后方可进行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费用必须经过复核;报废固定资产处理必须经过审核。 4、货币资金业务的内部控制 货币资金收支业务的内部控制,是整个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关键。货币资金业务是指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收支业务。它具有业务量大、发生范围广的特点。具体要求有:实现钱账分管,出纳员不得负责总账的记录和凭证的保管;各种收付款业务均应集中于出纳部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出具收款凭证或付款凭证;现金收入和支出必须立即记账,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现金日记账情况并进行账实核对;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必须定期与对账单核对,并由出纳员以外的人员编制或审核银行调节表;库存现金除日常周转需要外都应每日解交银行,库存现金必须存入保险柜;发票和收据必须按编号顺序使用,领用空白发票和收据必须进行登记;支票签发必须由出纳员和财务负责人两个以上负责并签字,并应设置支票签发登记簿进行记录;所有付款业务只有经过审核批准后方可支付;一切收付款业务员必须凭证齐全,收付业务完成后必须加盖收付讫印章;所有与现金或银行存款收付业务有关的人员在业务处理后都必须在相关文件上签字,以备追溯责任。 一项好的内控制度,应该达到以下标准。其一,控制触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没有留下控制死角。也即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纳入了内部控制范围。其二,事权划分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即内控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要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操作方便。其三,控制程序规范,过程控制受到特别的重视。也即内部控制要形成 科学 的机制,尤其是要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控制,防患于未然。其四,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可得到有效发挥。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浅谈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摘要:施工企业由于内部管理的不完善、不到位而导致目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健全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施工企业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必须要从建设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加强内部管理,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制度保障。本文就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施工企业 会计控制 职责权限 一、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1. 施工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程度不够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控制过程,但在实际情况中,企业往往只重视事后控制,对事前和事中的控制则忽略了。许多企业只有事后的核算和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预测和决策,事前制定的计划不科学,缺乏事中的及时监控调整,事后的奖惩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企业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 目前相当部分企业领导对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重视,有的管理人员自身都不能遵守有关的控制制度。企业管理层存在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管理的思想,甚至把内部会计控制看作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单位里领导说了算,才能真正体现经理负责制,对建立内控会计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 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执行力度不够 有的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定的比较严密,但仅仅停留在纸上而未贯彻执行,成了流于形式的一纸空文,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职权,贪污舞弊造成可乘之机。 4. 内部的监督缺乏或者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己建立的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监督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另外,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制也不健全,各职能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各行其是,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得到快速传递与交流,不仅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完成,同时对内部审计也极为不利。 5. 会计人员素质低或者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应有发挥 目前会计人员的素质相对而言不能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也流于形式。致使部分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不高,自我管制能力差,影响其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另外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松懈企业管理,使财务会计制度发挥不了应有作用,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应有发挥。 二、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1. 控制环境建设 从控制环境包括的内容来看,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需要改变和加强对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经营管理观念等;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同时要把提升内部审计的职能,从查错防弊提升到对公司管理作分析和提建议。 2. 会计系统建设 会计系统是指企业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企业交易,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应能做到以下几点:确认并记录企业所有真实的交易;及时且充分详细地描述交易,以便在会计报表上,对交易作适当的分类;正确计量交易的价值,以便在会计报表上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确定交易发生的期间;在会计报表上公允披露交易及相关事项。 3.控制程序建设 控制程序是内部控制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应重点加强控制程序建设。 (1)建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 所谓不相容职务分离是指对某项交易涉及的各项职责进行合理划分,使每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 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控制程序原则,企业要求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分离,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等。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能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2)建立授权批准控制制度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员工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对有关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交易是管理在其授权范围内授权才产生的。授权批准制度要求企业制定相关办法,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等内容,并规定企业内部各级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4. 结合行业特点建设 施工企业的工程工期长短不一,具有工程分散、野外作业的特点,导致难以设置有形或象样的仓库,而工程所需材料种类多,施工技术水平高低不同,难以准确确定应用材料的数量和金额。施工企业一般都是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每个项目又有自身的特定,与其他持续经营的企业有所不同。但施工企业仍然可以建立内部控制,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首先,健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 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在财务上分设会计和出纳岗位,会计人员负责帐务的记录与核算,出纳人员购买、保管及使用现金支票,收付或管理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财务印章应分开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收入、支出、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其次,建立健全应收帐款控制制度 在应收账款控制制度的建立上,财务部门和经营部门具有不同的职责,相互制约。经营部门负责应收帐款的催收工作,在工程完工后一个月内做好工程价款的决算及结算工作。财务部门负责债权债务的管理工作,通过对账龄的分析对经营部门提出建议。财务部门评价客户资信程度,做好应收帐款帐龄分析,了解债务人现状,确定需要注销的坏帐。 再次,建立健全采购与付款控制制度 施工企业具有较多的采购和付款业务,这项交易应建立健全控制制度,为财务核算提供合理依据。确保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三、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1.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要建立考核、奖励、晋升、淘汰机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绩、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 加强企业环境建设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应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规则的要求运行。 3. 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 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4. 加强信息的沟通和实施有效的监督 严格控制信息系统的流程,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精确完整的数据;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保证按照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程序进行运作;加强病毒防治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完整。 没有监督就等于没有控制,监督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主要由审计部门实施。重视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要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审计人员职责等要有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者总经理领导,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中的监督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将会计控制制度上升到法律层次,但施工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以及会计控制监督缺乏力度等问题仍然存在。施工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会计控制,才能确保施工企业在复杂的经济活动环境下有效地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预防企业内部人员经济犯罪和管理违规,保证企业良好经济效益的实现。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浅议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摘要] 本文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出发,深刻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阐述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分析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 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 (1)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者为了确保法律、法规以及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既定的目标,对所属企业和人员的行为进行制约和规范,对所拥有的资金和财产进行维护和有效利用实施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制度的总称,是一种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 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和市场经济的基础工作,是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子系统。 (2)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子系统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二、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1)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对于所有者来说,其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保障。对于经营者而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是其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既能够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也能够促使所有者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调动经营者管理好企业、赚取利润的积极性,从而促使现代企业平衡、稳定、协调地发展。 (2)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是落实《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加强企业的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我国已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的会计行政法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正在实施的新的《会计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必须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可见,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 (3)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我国企业面临来自外部世界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这一经济现实迫切要求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是一种必然选择。 三、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存在于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各个管理组织中,与企业经营过程结合紧密,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施工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程度不够。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控制过程,但在实际情况中,企业往往只重视事后控制,忽视对事前和事中的控制。许多企业只有事后的核算和分析,缺乏科学的事前预测和决策,事前制订的计划不科学,缺乏事中的及时监控调整,事后的奖惩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企业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目前相当部分企业领导对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重视,有的管理人员自身都不能遵守有关的控制制度。企业管理层存在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管理的思想,甚至把内部会计控制看作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有的高层领导者越权管理,使原本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员工粗枝大叶,责任心不强造成人为失误,甚至联合起来舞弊,使内部会计控制失去了其基本功能;有并未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的;也有的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将已制定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应付外来审计。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单位里领导说了算,才能真正体现经理负责制,对建立内控会计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执行力度不够。有的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比较严密,但仅仅停留在纸上而未贯彻执行,成为一纸空文。如设备租赁未按制度贯彻内部牵制原则;有的财务付款手续不健全,不按合同规定付款;合同的签订、执行、付款都由一人来执行等;有的内部管理职责不清,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机制;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职权、贪污舞弊以可乘之机。 (4)内部监督缺乏或者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仅要求制度化,同时应配有相应的监督制度。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已建立内部监督制度的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监督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有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监督流于形式,没有建立整套的评判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也没有制度化。此外,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制也不健全,各职能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各行其是,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得到快速传递与交流,不仅影响工作的正常完成,同时对内部审计也极为不利。 (5)会计人员素质低或者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应有发挥。一般说来,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会计人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素质和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目前会计人员的素质相对而言不能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业务水平偏低,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也流于形式。致使部分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不高,自我管制能力差,影响其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另外,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放松企业管理,使财务会计制度发挥不了应有作用,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应有发挥。 四、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还存在问题,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 (1)企业负责人不重视,未带头执行。破坏既定内部会计控制程序,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而且,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许多企业更注重业务发展,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没有建立与当前形势相适应的、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内部管理,未能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有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甚至认为,内部会计控制不能创造效益,还要占用人员编制,增加经营成本,因此对内部控制并不十分重视。 (2)控制环境的失效。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首先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对于控制环境而言,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当董事会拥有技术、才能和智慧,并能进行适当的管理时,才能适当履行其监控、引导和监督的责任。而对于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虽然在形式建立了董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经常只有一个“虚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实施公司经营决策的董事会与从事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职责重复。 (3)风险意识不够。控制和风险的概念紧密相连,在企业日常的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也应该时时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才能将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无法达成的风险降至最低。特别是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事务管理。 (4)信息流动与沟通不顺畅。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应按某种形式及在某个时间之内,辨别、取得适当的信息,并加以沟通,使员工顺利履行其职责。员工都必须了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关内容以及自己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 (5)内部监督失效。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监督可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进行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或两者结合。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企业监督内部会计控制环节的主要力量。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甚至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结合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建立和完善当前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企业环境建设,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加强信息的沟通和实施有效的监督等。 会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不仅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要注意其职业道德及法制观念的培养。要建立考核、奖励、晋升、淘汰机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绩、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应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 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严格控制信息系统的流程,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准确完整的数据;强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保证按照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程序进行运作;加强病毒防治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完整。 没有监督就等于没有控制,监督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主要由审计部门实施。重视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要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审计人员职责等要有 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者总经理领导,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中的监督作用。 六、结束语 虽然我国将会计控制制度上升到法律层次,但施工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以及会计控制监督缺乏力度等问题仍然存在。施工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施工企业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有效地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预防企业内部人员经济犯罪和管理违规,保证企业良好经济效益的实现。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试析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一、优化完整性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 内部会计控制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活动中,对内部会计控制有着不同的解读,因此说内部会计控制具有历史性。要使内部会计控制成为企业目标实现的保障,就必须优化完整性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 1.理清内部会计控制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首先,理清会计控制主体和会计控制客体。会计控制主体是制定会计制度、实施会计控制的部门与人员,会计控制主体的主要人员是会计人员;会计控制客体是会计控制作用的对象,是经济活动或资金运动。理清了会计控制主体和会计控制客体,就明确了会计控制主体的会计责任和会计控制客体的具体内容。 其次,理清会计控制和财务控制。会计控制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控制,其职责是记录财务收支、资产变动以及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财务控制是为实现既定的财务目标而对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进行调节,其职责是筹划资金的运营、制定信用政策和办理货币资金收支业务。 再次,理清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会计控制是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驾驭,既可以是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也可以是事后控制;会计监督是会计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一种监察督促,只是一种事后监督,只能以财经法纪法规及制度为依据,并在实施时不需考虑外部环境的要求,只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 最后,理清会计控制和审计控制。会计控制是会计主体内的会计部门或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或资金运行进行控制,主要是进行合法性控制;审计控制除了内部审计是由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外,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都是一种外部监督。 2.创新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结构。 首先,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结构不合理。我国现行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主要是从“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及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角度来构建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的,因此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理论大多数是从授权批准、职责分工、会计记录或者合法性、完整性、正确性、防止舞弊的角度来阐述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和功能。这显然具有片面性,因为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目标。在兴利和防弊两个方面,兴利是主要的。 其次,创新是历史的必然。我国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结构,套用的是amcpa1988年提出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既不能应对当前的会计信息失真、费用支出失控和违法违规现象,也不能满足经济活动不断变化的需要。 二、构建系统性的内部会计控制内容 1.构建详尽的会计岗位责任控制。在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将各个部门的业务活动划分为若干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在不同的岗位上配备具体的会计控制人员,并规定其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对其权限和责任进行控制。 2.构建详密的会计内部牵制控制。为了防止会计人员的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凡涉及款项的收付、结算及登记,均设置两名或两名以上的会计人员相互核对、相互制约,杜绝“一人顶两岗、钱账不分离”的现象。 3.构建详细的会计资料控制。 首先,构建详细的会计凭证控制。具体是:规范会计凭证格式,对会计凭证进行连续编号,规定合理的凭证流转程序,保证凭证的签章齐全、合法,合理地填制会计凭证,合法地复核会计凭证等。 其次,构建详细的会计账簿控制。具体是:会计账簿按规定设置,账簿启用时填齐相关内容,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对账簿或账户连续编号,按规定方法和程序登记和更正错账,按规定时间和方法结账等。 再次,构建详细的会计报表控制。具体是:按规定的方法和时间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需有关负责人审阅和签章,会计报表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保存等。 4.构建详明的会计稽核控制。具体是: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性,会计资料记录的真实准确性,相关资料的一致性等。 5.构建详实的财产物资控制。具体是:对财产物资接触控制,对财产物资定期盘点控制,对财产物资记录保护控制等。 6.构建详悉的会计分析控制。具体是:对会计分析内容控制,对会计分析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控制,对会计分析方法和时间控制,对参与分析人员和分析财务报告编写要求控制等。 三、确定鲜明性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1.确定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因为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实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首要目标,所以:首先要确定约束制度目标,避免和防止经济活动中的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其次要确定激励制度目标,使企业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有效进行。 2.确定客观的会计资料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会计资料具有客观性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通过客观的会计资料记录、汇总和报告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责任的落实,实现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职能。 3.确定安全的财产物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内部会计控制目标除了使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使会计资料真实可靠外,还要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财产物资的安全包括财产物资的实物安全和财产物资的价值安全。所以,其一,要加强财产物资的实物控制,使财产物资的实物形态安全;其二,要加强财产物资的价值控制,使财产物资保值增值。 4.确定系统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因为要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最好的办法是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系统化。即:审批审核编号结算复核记账审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业务合法、会计资料真实、财产物资安全,从而实现会计处理的有效性。 四、贯彻强制性的内部会计控制执行 为了保证会计资料及其核算资料的真实有效、保护国有企业财产物资的保值增值、实现科学化管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必须贯彻《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强制执行内部会计控制。 1.注重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素质培养,为贯彻强制性的内部会计控制执行奠定基础。其一,注重职业道德培养,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敬业爱岗、熟悉法规、客观公正;其二,注重专业技术培训,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能胜任其工作;其三,注重后续教育的实施,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2.推行权责对称的会计责权控制,为贯彻强制性的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提供条件。其一,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权利明确;其二,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责任明晰。做到不同机构不同岗位权责分明,岗岗责任到位,事事责任到人,权利和责任对称,从而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质量。 3.实施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考查与检查,为贯彻强制性的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提供保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的部门和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部门和人员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一定要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变革与创新是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经济活动有效进行的基础,通过内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确保企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论文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牵制;制约;激励与约束 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重要举措。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必须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创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能力,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急需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是两个概念。目前,企业虽然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但缺乏有效预防的会计监督机制,使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缺少有力的约束,加之外部监督机制的软弱无力,虚假的会计信息生成输出后很少被发现,因此,导致会计工作次序混乱,做假账行为屡禁不止。从外部环境看,由于政府宏观控制措施、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较差。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 (二)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 当前,多数经营较差的企业,都出现费用支出失控、财务收支混乱,违法乱纪现象时常发生,导致财务混乱,使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实际经营情况,各种经济指标考核失去了意义。其主要根源在于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严重导致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薄弱,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尤其是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严格检查和监督。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疏于防范,有章不循。所以,很难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三)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企业要保持竞争能力,势必要经常调整经营策略、调整内部机构等,这就导致原有的控制对新增加的业务内容没有控制作用。所以,根据经营管理范围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来调整和拓宽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变革与创新已变得尤为急迫。只有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才能提高其效能,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二、建立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内部相互制约的原则 内部相互牵制是指在各岗位问建立互相验证、互相制约的关系,其在进行有关责任分配时,单独的一个人或部门对一项经济业务活动无完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一项经济业务活动各项环节尽量由不同部门处理,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发挥其客观、公正的作用。 (二)完整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完整性要求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应渗透到单位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由于会计工作贯穿于单位整个经济活动,是对单位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另外,还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对全体员工都有约束力。由于单位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因此,要将各部门和各岗位形成既相互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以保证各部门和各岗位均能按照单位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三)成本效益观念与务实原则 设计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不用过于强调其严密性和完整性。应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选择恰当控制方法和手段,减少过繁的手续和程序,避免重复劳动,使内部控制制度简化且高效率;内部会计控制的文字说明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 (四)动态反馈和预见性相结合的原则 单位的会计机构要积极修订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始终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适应力和活力。同时,由于各个单位的内部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和发展,但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又是相对稳定,为了既要符合现时需要,又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保证在一定时期内的适应力和活力,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前预见性。 三、完善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一)重新审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牢固树立内控观念,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自我认识,自觉主动地进行内控的监督约束,尽快构建一套责权分明、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控会计机制,从而促进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必须坚持依法理财的原则;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必须注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根据企业经营范同的变化,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以提高其效能,因此,要真正地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把这样的认识融人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减少经营风险、顺利实现经营目标;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有利于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权责、科学管理;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利的制衡、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提高内控效果。重视内部会计控制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前提。 (二)重构企业内部会汁控制制度 当前,很多企业都是跨越式发展的,企业规模快速扩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也需要打破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狭隘性,拓宽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对整个企业的资源环境和业务流程的全方位管理控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会计信息的内容被赋予新的涵义,反映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方面,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内容更加丰富,控制难度相应加大。这也必然要求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必须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内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才能确保企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制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是要通过有关制度的内部牵制和制约,不断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所以,就有必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构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健全内控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相关惩处办法,强化内部稽核检查机制,统一思想,增强企业内控的自觉性。 (三)更新成本费用的控制观念 成本是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盈利能力多少的关键,企业在设计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时,必然要考虑成本费用的控制问题,内部会计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应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要在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所花费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因此,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成本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树立战略成本费用控制的新观念,要考虑如何将成本控制措施融合到具体的业务过程之中,使成本管理措施得到顺利实施。企业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工作,诸如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成本费用差异等等。新经济时代,企业经济运作的特征,迫使企业改变传统成本的管理控制观念、管理模式,运用高新技术,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通过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成本管理,充分发挥价值流程中生产者与其他价值创造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成本控制日的,实现战略成本的管理。降低成本是企业盈利的最根本途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成本结构,企业应该认真分析价值流程中的成本控制要点,设计合理的绩效考核模型,抓住重点制定目标成本,实施成本控制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包括确定目标成本、费用预算等;根据预算单元进行分解,每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在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寻找进一步降低消耗,杜绝浪费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自身“体质”,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成本,促进成本不断降低,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有效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四)加强信用管理,构建和更新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应尽快建立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加强资信管理和信用分析工作,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企业内部授信制度、建立应收账款监控制度,设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真正使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管理落到实处,抓出成效。通过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会计风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控制手段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使得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大大提高。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系统管理体制和程序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为保障计算机系统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应以制度为准绳制定详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的操作细则和作业指导书,从而确保蕴含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思想的计算机系统正常进行。由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所以,应进行定期评审,对计算机系统下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审核和评估,检查其是否符合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减少和消除人为控制因素。根据评审的情况,及时加以补充、修正和完善,确保信息系统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会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数据输出输入、文件储存和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在传统的控制观念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内部会计控制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五)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效结合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会计控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财务管理模式,更是一种企业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内部会计控制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孤立地被理解成一些程序和过程,而是包括企业战略目标、预算管理、业绩评价和激励在内的一整套控制制度,把预算编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手段有机结合,已成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约束,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一是强化组织约束,提高政府和社会的外部监督力度是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力保证,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要加快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社会监督体系,使其成为企业的约束力量。同时,通过中介组织,依据独立审计准则,站在公正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评估,并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损失、责任进行追究,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有效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准确地把握企业内部运行中的症结所在,有利于提高内控工作的质量,对企业实施会计控制,确保企业健康运行和公司效益不受损失。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现代企业会计控制制度。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来实现的,使每个群体或个人行为均处在他人的监督控制之下,避免会计控制流于形式。如委派“财务总监制”,体现控制主体相互制衡的关系,通过多层次的财务监控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控制风险。建立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 (六)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人的价值管理来开展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环境控制关系。通过优化企业控制环境,培养职责权限,划分责任中心,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根据实际完成情况予以奖励或处罚,建立责、权、利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应注意责任的考核民主化和问题处理的人性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企业内每个员工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内部会计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人是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载体,企业内部各层面的人均应参与内控体系的活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本身就是人的活动,是由人来进行并受人的因素影响,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保证组织内所有成员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道德观和能力的人力资源方针与实践也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快建立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确立会计人员的会计诚信观念和诚信立人的意识,使会计人员意识到会计诚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把会计诚信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准则和最基本的工作要求,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所以,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对培养企业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进而更好地贯彻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它通过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强化监督、完善自我等活动,不断促进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在新经济时代,只有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中小企业股东的利益;有利于董事会有效行使控制权;有利于保障债权人、职工、客户等的利益;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和目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试论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 中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对于促进市场竞争、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市场繁荣、方便群众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受经营规模、财力、人力、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企业组织体系通常采用垂直管理模式,管理跨度小、幅度窄,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岗位设置、职责划分交叉重叠等现象严重,中小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颇有影响。因此,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帮助其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标准 对内部会计控制度进行研究,特别是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标准,对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和完善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人利益,提高企业整体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设立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成本效益 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任何分工、审核、制衡,都必须考虑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分工和制衡的成本高于其效益,则不应当采用该项控制。断定一项控制是否有效,应当站在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上考虑。尽管一些控制方法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对整个企业来讲,如果不采用,可能对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则仍应实施该项控制。 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针对中小企业的薄弱环节、对企业成败有直接影响的方面,如影响盈亏、成本的重要事项,应严格控制;次要的事项,根据中小企业的能力限制,可简单控制或不控制 灵活多变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随着中小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企业应当及时发现所存在的缺陷,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因地制宜 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各有特点,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不能照搬大企业的做法,而应当根据本企业业务、规模等特点,制定适合本企业情况的控制制度。 一般来说,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至少应实现以下几基本目标: 1、保证企业决策所依存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中也常见多地区的经营,这就使得中小企业决策越来越依赖于各种错综复杂的财务经营信息。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保证这些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防止支持决策信息的错误和贫乏。 2、保证企业各部门遵循已制定的政策。计划、外部法律法规。政策计划是企业管理层制定的,而法律法规则源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遵循企业内部的政策、计划是为了保证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遵守法律、法规则有利于企业避免来自外部政府的惩罚损失。 3、保护资产的安全。中小企业应制定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以实现保护资产安全的目标。如对资产接触人进行权限的限制,设置计算机密码和操作口令,聘用保安人员和对仓库保管员制定严格的物资流动程序等。 4、提高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中小企业应依靠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整的会计核算,进而编制财务报告,并采用运筹学的方法分析各个经营指标的经济性,考察企业是否存在设备未能充分利用、费用核算不规范、工作人员是否超标和生产台班开工不足等情况,保证提高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 5、保证实现企业所制定的经营目标。中小企业的诸多经营活动和一切内部控制措施都是为了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来建设,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只有达到以上5个基本标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可称之为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只有在这样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下,中小企业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策划 我们应当坚持对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效益评价,分析其不足与有效性,其最终目标在于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起达到上述5大标准的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防范可能遇到的风险,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繁荣发展。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机构简单、人员精悍,因而要结合这些特点,在控制上把握好“小而不粗、疏而不漏”的原则,从“实用、简洁、有效”着眼。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建立和健全其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严密的财务控制 ——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要求中小企业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授权批准控制制度。要求中小企业明确规定涉及财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经办人员,包括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会计系统控制制度。要求中小企业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工作流程,建立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包括企业的核算规程、会计工作规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 2、现金流量预算控制 中小企业应通过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来实现现金流量控制。即要求企业加强现金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坚持“以收定支,与成本费用匹配”的原则,明确现金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同时,根据年度现金流量预算制定出分时段的动态现金预算,对日常现金流量进行动态控制,及时发现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实施预算资金审批制度。 3、应收账款控制 中小企业必须建立完整的应收账款核算体系,财务核算准确详实,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并且真实完整。同时必须制定相应信用政策评价客户资信程度。通常从信用品质、偿还能力、资本、抵押品、经济状况等五个方面来评价客户的资信程度。从而选择资信、信誉良好的客户,而拒绝那些资信、信誉较差的客户。加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确定收款率和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中小企业可以结合销售合同、确立收款率和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保证应收账款的安全性。落实专人专职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提高资金周转率。 4、实物资产控制 实物资产控制是为保证企业实物资产安全、完整而采取的会计控制措施。具体内容主要有:第一,建立实物盘点制度。定期盘点存货等实物资产,与记录相比较,看是否存在缺损现象,并查明原因。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实物资产相关文件的接触人员,以保证资产的安全。第二,及时入账。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必须立即入账,特别是现金、银行存款,要做到日清月结,防止挪用,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第三,做好档案保管。建立实物资产会计档案保管制度,便于业务复查。 5、财务风险控制 债务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有效地利用债务,可以大大地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收益。当企业经营好、利润高时,高负债会带来企业的高速增长。但是负债经营要承担相当的利息费用,并且债权人对企业的资产有优先求偿权。如果经营不善,或出现其他不利因素,则中小企业资不抵债,破产倒闭的危险就会加大。 6、管理信息系统控制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中小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其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讲,应有助于控制标准的建立和修正,控制活动成效的评定,控制报告的拟定以及改进建议的及时传达。企业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给企业内的相关人员,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 此外,还要处理好控点与控面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要各中小企业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按照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不断对其进行效益评价和修改,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来开展工作,相信各中小企业将会建立与健全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推进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思考 财政部于2001年6月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以下均简称《规范》)。与基本规范相关的实物资产、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筹资、成本费用、担保等其他8个具体规范,正在继续制订并陆续下发。本文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应做好的相关工作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提高认识仍是当务之急 1.企业领导,尤其是企业负责人,要认真学习《会计法》及相关的条例、法规,当前尤其是要学好《规范》。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应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重视并组织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企业内控制度既是《会计法》的要求,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它对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把建立企业内控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及早列入议事日程。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总会计师,是本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应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控制度中发挥好组织领导作用。 2.财会部门是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牵头部门和具体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规范》,提高认识,吃透精神,掌握好原则和方法。财会部门要发挥好其应有的主导作用,积极策划,制订方案,给领导当好参谋。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对于搞活企业,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变革和企业转型时期,不少企业出现了较多管理失控问题,给企业、国家造成了损失,有些甚至是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固然很多,但企业管理粗放、内控制度不健全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尽快做好这一工作。 3.企业要加大对《规范》的学习宣传力度,使所有的管理人员甚至全体员工都了解《规范》的内容,并加深对其重要意义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都要参与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活动。大家都应鼎立支持并积极参与,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的思路 1.企业应成立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工作的领导小组,以便做好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副总经理和总会计师担任副组长。组员由财会、审计、机电、物资、计划、劳资、人事、营销、生产、基建、信息、董事会及总经理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财会部门。将任务按项目合理分工,如:财会部门负责货币资金、对外投资、筹资、付款、成本费用、经济担保等;计划和基建部门负责工程项目;营销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产品及劳务定价;机电部门负责机械设备采购、保管使用;物资部门负责材料物资、生产性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保管、收发等;劳资部门负责岗位设置、职责权限划分、确定工资待遇和劳动保险费用;人事部门负责人员配备、职工奖惩、领导干部资产经营承包考核兑现等;信息部门负责指导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董事会办公室提出对总经理的授权方案;公司办公室负责办公设备、行政低值易耗品以及机关管理费用,并提出对副总经理及有关部门的授权方案;审计部门除了参与策划外,重点应做好整个制度的审查和修订工作等等。还有不少需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具体项目,均应本着涉及谁、谁协助财会部门提出具体方案的原则,做好相应的工作。 2.建立内控制度和建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结合起来进行。《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之后,国家不再制订相应的行业财务制度,现行的行业财务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企业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与内控制度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加强财务管理。不同之处是,前者涵盖了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内容和有关方法,其所涉及的内控问题,一般都原则性较强,后者强调的是会计具体事项在全过程中如何相互制约(或曰相互牵制),把涉及会计事项的经济业务的责任和权限,划分得更加明确、更加具体,以便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强化监督、防止越权、堵塞漏洞。两个制度的建立结合进行,既可以相互匹配、互为补充,又可以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3.建立内控制度,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要对原有相关制度与《规范》进行对照清理。已有的制度,符合要求但尚不完善的,应补充完善;不符合要求的,加以废止。经常发生的有关事项,即使《规范》中没有列明,也应加以补充。 4.发挥整体优势,调动上下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较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内,拥有较多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其所发生的不少经济业务,具有很大的共性。从上至下,如果各层次都分别制订一套内控制度,既无必要成本又高。因此,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整体优势,不仅可以降低工作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可从内部不同层次的会计岗位上抽调一部分业务骨干,成立制度起草小组。在建立好制度主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小组成员各自所在层次的专业优势,合理分工。实施办法制订后,分别经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通过后,下发实行。各下属单位,可以此为据,结合本单位实际做补充规定或制订实施细则。有关授权事宜,应根据企业管理的有关规定或公司章程进行。 三、贯彻落实《规范》应做好的其他几项工作 1.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企业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这方面,国家应通过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真正解决好出资人到位问题。已经改制为公司制的企业,在权力制衡方面,尤其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在职位上高度重叠的问题,克服和防止“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要真正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监事会对董事及经营者的监督作用要有效发挥,而不应是摆设。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过程中,应层层明确会计事项的审批授权范围,划清责任,防止越权审批。 2.建立严格的违规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国家有关立法部门,要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真正能够操作的有关责任追究法律法规;二是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应体现下管一级的原则,使责任追究制度做到责任到位,有法有规必依,违法违规必究。 3.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企业的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要把检查评价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并适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内部,上级财会部门,要对下级单位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的作用,因为,许多违反会计制度的问题,仅仅通过财会人员是很难发现或者是很难及时发现的。 要解决好以包代管的问题。现在,各种承包制,在企业内部广泛推行,这对于落实经济责任、加强内部控制,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掩盖了不少管理上的问题。许多金额较大的承包项目,形成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包盈不包亏,在形成巨大损失后,承包人所交数额有限的风险抵押金,根本无法抵补疏于管理而造成的损失。而在问题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违法乱纪、营私舞弊的行为。 4.会计人员在执行内控制度过程中,起着其他人不可替代的把关作用。首先,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其次要有较强的技术业务能力。另外,企业领导必须支持和理解会计人员的工作,维护好会计人员在控制中应有的权威作用。 5.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当前,会计工作质量差,会计信息失真,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与会计基础工作相关的许多其他管理工作水平较低亦有很大的关系,因而要加强会计控制水平,有赖于全面提高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水平。内控制度一旦建立,必须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使所有相关人员不但熟悉它,而且要掌握其操作方法,并自觉做好相应的工作。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 由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造成的经济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 问题 对策 一、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会计制度的认识不足,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弱化。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而对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有的企业领导把成本控制,或者对内部资产安全性进行的控制等某个方面的控制当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还有的企业领导,则干脆对内部会计控制没有认识,觉得那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制度,实属繁琐多余之物。由于企业领导者重视不够,也导致了企业财会人员及员工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漠视,有意无意地弱化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国有企业改制以后,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很多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董事担任监事,董事会成员大多由企业的经理人员担任,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作用。监事会成员的薪水和职位的升迁大都由总经理或董事长决定,使监事会也形同虚设,难以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企业财务会计受总经理的直接领导,在组织上、经济上都依赖于企业经理,作为被领导者去监督领导者,显然不符合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分离的原则。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建立,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监督成为空谈,造成了某些企业管理层独断专行、贪污腐败、弄虚作假,致使财务信息失真。 3.会计机构独立性差, 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不力。一般说来,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 会计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会计机构对企业的会计流程、产品流程、产品性质、公司经营性质等都非常熟悉。因此,会计机构经常担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任务。因此,会计机构在企业内部会计统计系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会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会计机构缺乏起码的独立性,经理和董事长怎样说,会计机构就怎样办。这时,会计机构就成为信息对称的最大障碍。会计机构的独立性问题是企业进行公司治理时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4.内部会计控制机制运行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仅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还不能自动发挥管理效能,切实实施内控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办事,并在运行过程中适时加以审计和评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效能的目的,保证会计控制的有效性。现实中许多企业虽有各种财经制度办法,但却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实施,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有的企业侧重于事后监督,属于事中控制范畴的核算程序其相互牵制弱化,属于事前控制范畴的制度建设滞后;还有的企业对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往往被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所取代,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未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使得内控措施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对策研究 1.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强培训工作,使社会各方面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积极作用,使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成为各企业的自觉行动和切身需要,为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不仅要培训财会专业人员,更要教育、培训单位负责人,使企业负责人能正确认识到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既是《会计法》的要求,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它对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负责人在思想上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工作中才可能带头执行,从组织领导层面解决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根本症结。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内控制度,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按控制对象划分主要包括:货币资金控制制度、采购与付款控制制度、销售与收款控制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资金筹措控制制度、担保业务控制制度等。上述控制制度又可根据涵盖的内容,细分为若干具体控制制度,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例如货币资金控制制度,涵盖了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内容,涉及到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授权审批以及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等环节;销售与收款控制制度,包括销售商品(或劳务)的定价原则、信用批准及条件、收款结算方式以及应收帐款的管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各项控制制度之间要相互衔接,口径一致,避免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3.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建设董事会:首先要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其核心作用;其次是实行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再次是明确董事会内部分工,设立专门委员会。通过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可以从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为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运行基础提供保证。 4.明确控制目标,加强内部监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点是围绕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环节来设置的。一般说来,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能有效预防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容易及时发现7和纠正。因此,在设计时必须明确控制目标,充分考虑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基本原则,认真检查关键控制点是否进行了控制,所有的控制目标是否已达到。同时,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以期能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浅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 作者:胡明星 刘恒靖 张徐洁 [摘要]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确和规范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行为,对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对提高管理效率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规范会计秩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 存在问题 对策措施 一、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大部分企业虽然实行了公司制改造,但真正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很多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虽然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董事会独立性受到干扰,监事会成员主要由公司职工和股东代表组成,在行政关系上受制于董事会,监督作用难以发挥。股份公司的一些机构设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股份公司仅仅具有了现代企业的外壳,而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权限和责任。同时公司也没有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的产生依然具有很强的政府色彩,这样产生的管理者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治理企业而不是管理企业。大多数管理者还不习惯应用现代管理的控制方法,对下属人员的工作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导致公司内部中下层机构之间、不同岗位之间以及不同人员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不少公司存在着不相容职务兼任、岗位责任制形同虚设的现象。 2.对内部会计控制不重视,内控执行不力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有些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还有许多误解,认为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办事手续繁琐,束缚了手脚,影响了办事效率,甚至认为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人为制造矛盾。大多数企业订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对领导基本上不起约束作用。更多的是有章不循,遇到具体问题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失控现象严重。 3.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但总体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内容上片面、零散,不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个别单位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甚至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控。(2)偏重事后控制,通常是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后才设法堵塞或惩处,失去了应有的效力。 二、加强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措施 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针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独力董事、监事会、经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等不同的权力主体确立控制权,使各权力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权力边界相互制衡,防止内部人控制。首先,要完善董事会的功能和设置,增加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重,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控制。董事长与总经理要分设,以增强其独立性。其次,要强化监事会对财务的监督,要建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应该主要由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负责对公司活动进行监督,并拥有聘用注册会计师的决定权等。 2.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现代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保证企业权责分明,管理科学。设立授权批准、业务主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确保资产保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经营责权与会计责任相分离、授权与执行、保管、审查、记录等相分离。制定各种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并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目标。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并对预算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对预算差异进行控制。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控制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 在聘用会计人员上,要制定严格的招聘程序,不仅要选择业务能力强的人,更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的人才。 在培养人才上,不仅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更要注意其职业道德及法制观念的培养。在会计人员安排上,要实行工作岗位轮换制,通过轮换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抑制部分人员的不良动机。要建立考核、奖励、晋升、淘汰机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绩、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高度重视,以人为本 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运行起关键作用,因此必须提高现代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视程度。要强化企业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管理者不仅负责建立制度,而且负责监督自身认真执行,带头遵守制度规定,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现代企业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执行和落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过程中,消除某些人在制度面前的种种特权,对违反制度的人员,不分职位高低,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5.加强内部审计,强化外部监督 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企业必须重视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要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审计人员职责等要有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受董事会或者总经理领导,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中的监督作用。 在加强内部审计的同时,必须强化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在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普遍淡薄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作用,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要加大执行力度,对不能加强企业自身内部会计控制、违反法律法规,导致企业目标没有实现的,应依法追究管理者的责任。 三、结束语 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现代企业必须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强化考评和监督机制,以期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浅见 【摘 要】文章拟从企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方法、途径、程序,以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局限性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通过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保护企业资产,防止资产流失,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依法经营、规范经营,使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合法化,实现企业经营方针和目标;促进企业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内部 会计控制 建立实施 局限性 一、为什么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 4.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促进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促进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并为保证各部门能将其执行政策、制度的情况反馈给企业最高管理层,从而可以减少政策、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偏差。 5.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为外部审计认识,评价企业提供可靠的基础保证。 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和有效程度,是审计人员确定范围、重点和所用方法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可依据内部控制作用的强弱,来认识、评判审计风险。 二、怎样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组织结构控制 实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首先要从本企业的组织机构开始。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要求,一项经济业务不能够由一个人从头到尾进行处理;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工负责,有利于防止差错,堵塞漏洞,能对保护财产安全起积极作用。 2.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处理,未经授权批准,即不允许接触和处理这些业务。这一控制方式使经济业务在发生时就得到有效控制。 3.会计记录控制 (1)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分工,使之形成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关系。 (2)对会计凭证进行编号,经济业务一经发生,就应对记载经济业务的所有凭证进行连续编号,防止经济业务遗漏或重复。 (3)进行复式记帐和帐户控制。运用复式记帐方法,有助于会计人员纠错防弊。会计人员对总帐与明细帐进行定期核对,是核查会计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4.资产保护控制 (1)接近控制。接近控制是指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接触,只有通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资产。这里所说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易变现资产和存货。 ①限制接触现金。现金收入应当由指定的出纳负责管理。出纳人员应当与控制现金余额的会计记录人员和登记应收款项的人员相互分离。 ②限制接触易变现资产。易变现资产如有价证券和应收票据,应采取由两个人同时接近资产的方式加以控制。在处理易变现资产时,要求有两名管理人员共同签名。 ③限制接触存货。在制造企业和批发企业,存货应通过委派专职仓库保管员保管。设置分离且封闭的库区,以及控制进入厂区或库区等方式来实现。 (2)定期盘点控制 应对实物资产定期盘点,进行帐实核对,并对差异分析原因,及时处理,担任保管职务或担任记录职务的人员不得单独从事定期盘点和帐实核对工作。 (3)记录保护控制 实物资产的相关记录应妥善保管。首先,应严格限制接触这些会计记录的人员,以保证保管、审批和记录职务分离的有效性,其次,这些记录应妥善保管,以防记录被盗或被毁;再次,这些记录应留有备份,以便在遭受意外毁损时重新恢复。 (4)财产保险 应对重大财产投保,避免企业遭受不可抗力等对实物资产带来重大损失而得不到补偿。 5.内部稽核的控制 (1)原始凭证的审核。 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主要应当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对原始凭证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二是对原始凭证准确性、完整性的监督。 (2)记帐凭证的审核。 对记帐凭证主要审核其内容是否完整,编号是否连续,科目运用是否准确,借贷方向是否正确。除结帐和更正错误的记帐凭证外,其他记帐凭证是否附有原始凭证,记帐凭证金额与相关原始凭证所记载金额是否相符,记帐凭证记载的内容是否及时登记相关的会计帐簿。 (3)会计帐簿的审核。 会计人员在审核会计帐簿时,应特别关注: ①总帐、明细帐、日记帐和其它辅助性帐簿的设置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②帐帐、帐证、帐实是否相符。 ③帐簿的登记、装订、保管、存放地点是否妥善。 (4)会计报表的审核。 对会计报表的审核,应特别关注: ①种类和格式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②会计报表是否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帐簿记录和其它有关资料编制,数字是否真实,计算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完整。 ③会计报表项目之间、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④会计报表附注及其说明是否符合规定,与会计报表是否保持一致。 ⑤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是否经单位负责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局限性 1.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管理层在设计和实施某项内容控制时,必须要权衡强化内部控制的利弊得失,如果增加控制环节过于降低办事效率,就有可能会放弃设计或实施这项内部控制。 2.如果负不同责任的职员忽视控制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舞弊等,往往导致内部控制失灵。 3.管理人员滥用职权,逾越控制权限,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也会使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形同虚设。 4.领导因素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如果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视不够,监督不力,内部控制便会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也是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财务防范体系,对于减少财务风险,维护国家、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害,解决企业核心问题,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试析新经济时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我国加入wt0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量外国公司涌向中国,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者们也可以注意到近几年来媒体经常报道的一些企业由兴到衰,最终走向破产的结局,无非都是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可见,一个企业建立完善的、严密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并严格地加以执行,才能使企业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本文就内部会计控制概述、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认识,以期共同探讨。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措施 一、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规章制度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既是一种简单的财务管理方式,更是一种企业管理机制, 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一种先进的内部管理被企业普遍采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现代企业各级管理者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对企业的会计及经济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及影响和制约公司经营目标的各种因素实施约束与监督的管理活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企业管理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存在问题 (一) 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整体薄弱,大多数公司还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有些公司把内部会计控制看成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规章制度,未能起到规范经营活动的作用。更为严重的是有章不循、执法不严,在经济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中,以强调灵活性为理由而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处理,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亚细亚的破产”,“郑百文事件”,以及“巨人集团的倒闭”等案件的发生,大多是疏于内部会计控制的结果,同时,也说明我国公司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没有从源头做好此项工作。这就迫切要求从更深层次、更高角度来思考我国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问题: (二)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低下。亚细亚破产案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该集团于1989年5月开业,一年后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商场行列。然而,1998年亚细亚商场却悄然关门!这个不争的事实,引起了轰动。据称在集团内部根本不需要成本信息,也不需要计算投资回收率,并且不用收集市场方面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由管理层随意控制以至内部会计控制效率极端低下。 2、财务违法、违纪行为频繁。当前,无论是从媒介获悉还是发生在我们身旁的财务违法、违纪行为已是屡见不鲜!数额小的涉及金额是几千、几万元,而数额大的则是上百万、千万甚是上亿元的资金被侵吞。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流于形式。曾是销售量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巨人集团为了追求资产的盈利,以超过其资金实力十几倍的规模投资于一个生疏而资金周转周期长的房地产行业,而且巨人集团并未向银行申请任何贷款,不仅使自身财务资源冻结,而且丧失了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可能机会。事后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认为“巨人”当时投资失策有他个人主观方面的原因,同时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管理条款多多,面面俱到而没有重点,导致管理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责、权、利的配套。 4、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失、机构设置不健全。当前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弱化,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使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多数企业内部控制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均没有建立,甚至一些企业没有正规的财会部门,会计、出纳、审核等事项由一个人包办。 5、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企业及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一些企业原始凭证的取得或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的账簿、出具的会计报表及一系列的会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甚至有些公司为了上市,做假账,不仅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也导致自身的毁灭。如:郑百文曾为沪深两市商贸股中的领头羊,然而在98年一夜之间,由一个绩优股沦为巨亏股。事后据郑百文一位财务经理回忆说“郑百文其实根本不具备上市资格,为了达到上市募集资金的目的,公司硬是把亏损做成盈利报上去,最后蒙混过关”。 三、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效率 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发挥其固有的相互监督、制约、牵制的功能,因此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一是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职责范围;二是要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三是要严格制订考核和实行奖惩制度。对于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较好的,应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甚至造成重大损失的应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二)提高人员素质, 进行岗位轮换 任何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成败取决于其设计水平和高素质人员的贯彻执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同时,对职工实行轮岗制度,对轮岗暴露出的制度、管理缺陷要及时采取措施, 减少经济损失。 (三)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强化外部监督 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切实执行, 企业必须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 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检查, 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 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 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 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企业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违法行为曝光, 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研究范围一般只面向经营层面,而很少关注治理层面上的内部会计控制,从公司治理角度考虑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让员工们更加清晰地看清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更大限度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五)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报告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内部会计控制政策、方针、内容、方法和效果的书面文件,该报告可以使各利益相关方能更快地了解企业的情况,促使企业经营者重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完善,最终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内部会计控制报告中,应该包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依据、内容、方法、报告涵盖的时间以及一些必要的保证等内容,并要求董事会在内部会计控制报告上签字盖章。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一定要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变革与创新是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经济活动有效进行的基础,通过内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确保企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牵制;制约;激励与约束 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重要举措。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必须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创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能力,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急需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是两个概念。目前,企业虽然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但缺乏有效预防的会计监督机制,使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缺少有力的约束,加之外部监督机制的软弱无力,虚假的会计信息生成输出后很少被发现,因此,导致会计工作次序混乱,做假账行为屡禁不止。从外部环境看,由于政府宏观控制措施、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较差。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 (二)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 当前,多数经营较差的企业,都出现费用支出失控、财务收支混乱,违法乱纪现象时常发生,导致财务混乱,使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实际经营情况,各种经济指标考核失去了意义。其主要根源在于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严重导致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薄弱,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尤其是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严格检查和监督。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疏于防范,有章不循。所以,很难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三)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面对新的经济环境,企业要保持竞争能力,势必要经常调整经营策略、调整内部机构等,这就导致原有的控制对新增加的业务内容没有控制作用。所以,根据经营管理范围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来调整和拓宽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变革与创新已变得尤为急迫。只有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才能提高其效能,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二、建立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一)内部相互制约的原则 内部相互牵制是指在各岗位问建立互相验证、互相制约的关系,其在进行有关责任分配时,单独的一个人或部门对一项经济业务活动无完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一项经济业务活动各项环节尽量由不同部门处理,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发挥其客观、公正的作用。 (二)完整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完整性要求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应渗透到单位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由于会计工作贯穿于单位整个经济活动,是对单位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另外,还要求内部会计控制对全体员工都有约束力。由于单位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因此,要将各部门和各岗位形成既相互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以保证各部门和各岗位均能按照单位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三)成本效益观念与务实原则 设计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不用过于强调其严密性和完整性。应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选择恰当控制方法和手段,减少过繁的手续和程序,避免重复劳动,使内部控制制度简化且高效率;内部会计控制的文字说明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 (四)动态反馈和预见性相结合的原则 单位的会计机构要积极修订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始终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适应力和活力。同时,由于各个单位的内部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和发展,但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又是相对稳定,为了既要符合现时需要,又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保证在一定时期内的适应力和活力,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前预见性。 三、完善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一)重新审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牢固树立内控观念,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自我认识,自觉主动地进行内控的监督约束,尽快构建一套责权分明、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控会计机制,从而促进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必须坚持依法理财的原则;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必须注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根据企业经营范同的变化,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以提高其效能,因此,要真正地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把这样的认识融人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减少经营风险、顺利实现经营目标;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有利于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权责、科学管理;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利的制衡、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提高内控效果。重视内部会计控制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前提。 二)重构企业内部会汁控制制度 当前,很多企业都是跨越式发展的,企业规模快速扩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也需要打破传统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狭隘性,拓宽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内涵,由局部的会计控制、财务控制扩展到对整个企业的资源环境和业务流程的全方位管理控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会计信息的内容被赋予新的涵义,反映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方面,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内容更加丰富,控制难度相应加大。这也必然要求企业在加强经营管理的同时,必须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内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才能确保企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制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的是要通过有关制度的内部牵制和制约,不断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所以,就有必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构内部会计控制,建立健全内控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相关惩处办法,强化内部稽核检查机制,统一思想,增强企业内控的自觉性。 (三)更新成本费用的控制观念 成本是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盈利能力多少的关键,企业在设计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时,必然要考虑成本费用的控制问题,内部会计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因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应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要在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所花费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因此,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成本管理制度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树立战略成本费用控制的新观念,要考虑如何将成本控制措施融合到具体的业务过程之中,使成本管理措施得到顺利实施。企业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工作,诸如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成本费用差异等等。新经济时代,企业经济运作的特征,迫使企业改变传统成本的管理控制观念、管理模式,运用高新技术,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通过全员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成本管理,充分发挥价值流程中生产者与其他价值创造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成本控制日的,实现战略成本的管理。降低成本是企业盈利的最根本途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成本结构,企业应该认真分析价值流程中的成本控制要点,设计合理的绩效考核模型,抓住重点制定目标成本,实施成本控制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包括确定目标成本、费用预算等;根据预算单元进行分解,每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在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寻找进一步降低消耗,杜绝浪费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自身“体质”,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成本,促进成本不断降低,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有效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四)加强信用管理,构建和更新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应尽快建立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加强资信管理和信用分析工作,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建立企业内部授信制度、建立应收账款监控制度,设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真正使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管理落到实处,抓出成效。通过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会计风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控制手段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使得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大大提高。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系统管理体制和程序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为保障计算机系统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应以制度为准绳制定详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的操作细则和作业指导书,从而确保蕴含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思想的计算机系统正常进行。由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所以,应进行定期评审,对计算机系统下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审核和评估,检查其是否符合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减少和消除人为控制因素。根据评审的情况,及时加以补充、修正和完善,确保信息系统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会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数据输出输入、文件储存和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在传统的控制观念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内部会计控制的创新工作,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五)把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效结合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会计控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财务管理模式,更是一种企业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内部会计控制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孤立地被理解成一些程序和过程,而是包括企业战略目标、预算管理、业绩评价和激励在内的一整套控制制度,把预算编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手段有机结合,已成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约束,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一是强化组织约束,提高政府和社会的外部监督力度是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力保证,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要加快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社会监督体系,使其成为企业的约束力量。同时,通过中介组织,依据独立审计准则,站在公正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评估,并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损失、责任进行追究,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有效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准确地把握企业内部运行中的症结所在,有利于提高内控工作的质量,对企业实施会计控制,确保企业健康运行和公司效益不受损失。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现代企业会计控制制度。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来实现的,使每个群体或个人行为均处在他人的监督控制之下,避免会计控制流于形式。如委派“财务总监制”,体现控制主体相互制衡的关系,通过多层次的财务监控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控制风险。建立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 (六)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人的价值管理来开展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环境控制关系。通过优化企业控制环境,培养职责权限,划分责任中心,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根据实际完成情况予以奖励或处罚,建立责、权、利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应注意责任的考核民主化和问题处理的人性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企业内每个员工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内部会计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人是内部会计控制活动的载体,企业内部各层面的人均应参与内控体系的活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本身就是人的活动,是由人来进行并受人的因素影响,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保证组织内所有成员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道德观和能力的人力资源方针与实践也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快建立会计诚信的内控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确立会计人员的会计诚信观念和诚信立人的意识,使会计人员意识到会计诚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把会计诚信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准则和最基本的工作要求,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所以,建立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对培养企业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进而更好地贯彻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它通过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强化监督、完善自我等活动,不断促进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在新经济时代,只有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中小企业股东的利益;有利于董事会有效行使控制权;有利于保障债权人、职工、客户等的利益;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和目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论文:浅议新时期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与基础。在企业会计系统高速发展的今天,内部控制系统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何满足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与管理目标的需要,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内部会计的一系列对策措施。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现代企业管理;企业内部审计 一、新时期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1.内部会计控制能够让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控制中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制定的一系列关于财税方面的法规及纪律要求,都需要通过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实现对企业的宏观控制。企业在通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自我约束的同时,严格执行和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 2.内部会计控制能够保证企业高效率的经营。 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 3.内部会计控制能够提高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正确可靠的会计数据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了解过去、控制目前、预测未来、做出决策的必要条件,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地进行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二、当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存在不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薄弱。 近年来,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经常出现费用支出失控、财务收支混乱等违法乱纪现象,导致财务混乱,使会计提供信息难以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也使各种经济指标考核失去了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对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重视不够,导致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薄弱,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尤其是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严格检查和监督。 2.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系统相对客观环境变化比较滞后。 企业所有的财务与经营数据都会集中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尤其是面对新的会计准则,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原有的控制对新增加的业务内容没有控制作用。企业的信息系统不够先进、安全、全面,就会让进行财务舞弊的人进行盗取或篡改数据。 3.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健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和纠偏主要是依靠企业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良好发挥可以起到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不能够将内部审计的监管作用良好发挥,不利于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此外有些企业虽也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但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使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缺少有力约束,加之外部监督机制的软弱无力,虚假的会计信息生成后很少被发现,因此导致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做假账的行为屡禁不止。 三、完善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1.重新审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将内控意识融入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中。 牢固树立内部会计控制观念,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自我认识,自觉主动地进行内控的监督约束,尽快构建一套责权分明、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控会计机制,从而促进现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必须坚持依法理财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企业经营范同的变化,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以提高其效能。因此,要真正地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把这样的认识融入到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企业依法自主经营,减少经营风险,顺利实现经营目标;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科学管理;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利的制衡,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提高内控效果。 2.以成本效益原则重塑成本费用控制观念,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成本是决定企业竞争能力强弱、盈利能力多少的关键。企业在设计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时,必然要考虑成本费用的控制问题,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时应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成本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树立战略成本费用控制的新观念,要考虑如何将成本控制措施融合到具体的业务过程之中,使成本管理措施得到顺利实施。企业应树立成本费用控制观念,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工作,并将其融入到具体的业务过程中。在新环境下,要求企业改变传统成本管理控制观念、管理模式,通过成本管理和全过程控制,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目的。 3.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效结合,建立多层次的财务监控体系,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目前内部会计控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财务管理模式,更是一种企业管理机制。把预算编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手段有机结合,已成为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约束,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一是强化组织约束,提高政府和社会的外部监督力度是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力保证,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要加快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社会监督体系,使其成为企业的约束力量。同时,通过中介组织,依据独立审计准则,站在公正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评估,并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损失、责任进行追究,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有效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准确地把握企业内部运行中的症结所在,有利于提高内控工作的质量,对企业实施会计控制,确保企业健康运行和公司效益不受损失。二是建立多层次的现代企业会计控制制度。多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来实现的,使每个群体或个人行为均处在他人的监督控制之下,避免会计控制流于形式。如委派“财务总监制”,体现控制主体相互制衡的关系,通过多层次的财务监控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控制风险。
金融会计论文:对我国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的评析 【摘要】2006年2月15日我国39项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2006年底金融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之际,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也已是势不可挡。回顾我国金融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制约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的因素。因此,应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和提高会计人员对交易和事项做出复杂判断和处理能力方面来弥补现实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会计标准国际化 衍生金融工具 公允价值 金融体制 国际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对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要求就越高。目前,我国的金融企业正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一方面,随着到2006年底中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的入世承诺的临近,外资金融机构不断涌入国内,与我国金融企业争夺客户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企业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中,这就必然要求我国加快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 一、我国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回顾 近20年来,我国在金融会计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范体系,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内的会计标准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这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法律层面上,1985年制定、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统领整个会计业的基本法,它适用于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所有经济领域。 在《会计法》的规范下,金融会计标准体系又分为会计准则层次和会计制度层次。在准则层面上,在研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财政部于1992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1995年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银行基本业务》(征求意见稿),并于1997年后陆续颁布了若干项具体准则,明确了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和原则。 在制度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建立资本市场,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证券市场的发展带动了会计制度的建设。财政部1992年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1998年修订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2000年修订为《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改革,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1年又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它是专门规范金融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的具体规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仅适用于上市和外商投资金融企业,自2002年1月1日起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2005年财政部颁布《金融企业呆帐准备提取管理方法》,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还相继颁布了有关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这些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及财务制度的陆续颁布实施,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向国际惯例迅速靠拢。 尤其是从2005年以来,我国加快了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的步伐。财政部于2005年8月并拟于2006年1月1日起在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范围内实施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吸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列示和披露》以及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将公允价值引入我国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中,在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2005年9月,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四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惯例相比较,四项金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实质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规定大多是相同的,同时考虑了中国的国情。 2006年2月,财政部又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38项具体准则,特别是其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四项金融会计准则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金融工具的束缚,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是我国金融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又一重要步骤。 二、我国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成就 国际会计准则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进,已经成为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制度体系,其会计目标设计的科学性、会计确认方法的谨慎性、会计计量属性的公允性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经过近些年的努力,特别是最新的四项金融会计准则的颁布,使我国金融会计标准体系在诸多重大问题的会计处理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接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 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借鉴。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一方面可以弥补历史成本计量存在的预测价值功能差、金融资产和负债持有损益等的反映不足等问题,可以使财务信息更加相关;另一方面,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内反映,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更加符合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有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金融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因此,公允价值的计量极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完善了金融资产及负债的结构体系 金融资产由主要按照流动性进行分类的体系向主要按照资产持有意愿分类体系转变。新的金融会计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调整了现行对金融资产采取长、短期分类核算的方法,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更清晰地界定了不同资产类型的投资和收益,同时,也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分类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反映金融企业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而且也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做出有效的判断。 3、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范围 新的金融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进行了重大改革,首先将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从单一的信贷资产扩大到承担风险和损失的全部资产,符合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其次,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上,对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规定。相对于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加客观、公允,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4、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披露转变为纳入表内核算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条件是:“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根据这些规定,商业银行将衍生金融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进入表内核算,而不是仅在表外披露。这不仅使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而且规定在会计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反映衍生金融交易的潜在风险和盈亏,更加全面反映资产负债状况。 5、抑制了金融企业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 新的金融会计准则要求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照金融工具持有目的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从而遏制了金融企业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对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要求,也降低了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可能性。《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加以限制,意味着金融企业可能提前确认的利得将会更少,操纵利润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三、我国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尽管新的金融会计四项准则的规定大致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内容相同,极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具体实施这些准则或者在推进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中,还会存在一些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 1、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增加会计信息的波动性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的特点,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它要求金融企业在交易事项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时,及时将这些价值变动在报表中确认。因此,可以看到,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不仅会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必然会带来资产负债率的波动。而且,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进而影响了权益的变动。另外,新的金融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五级分类法”,也会导致资产的波动。 2、缺乏完善的金融体制的环境机制 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以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环境为基础制定的,而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是成熟的市场环境,在当前我国利率和汇率还未完全市场化,金融市场还不够活跃的大环境下,金融业对公允价值的确定缺乏必要的依据。衍生金融工具予以表内确认和计量,需要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估值技术,当市场交易不活跃、缺乏市场价格时,确定公允价值的信息支持渠道不畅。外部会计环境的这种特点制约着金融企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程度,比如对于债券资产的核算,目前我国银行持有的外币债券还有一个比较活跃的国际市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市场报价依据,但人民币债券报价市场并不发达,许多债券品种可能需要采用模型来计量其公允价值,因此存在着模型风险。 3、缺乏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运用新的金融会计准则的会计人才 会计人员具备对交易和事项确认、计量和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将是新的金融会计准则顺利实施的关键。新的金融会计准则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这增加金融会计准确、一致地进行业务核算的难度。目前会计人员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金融会计发展的瓶颈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一系列的新的会计准则和新制度不断出台,内容变化很快,使得会计人员难以及时了解掌握;另一方面,新的准则和制度的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从而使得会计人员理论基础不扎实,对传统业务勉强应付,而对于创新业务则难以胜任。 4、《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的运用条件难以达到 《套期保值》对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作了明确规定,对其运用的先决条件——套期关系做出了严格要求。由于当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品种较少,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有待提高,很难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因此近期内套期会计对金融企业的会计信息影响不大。 四、几点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加快我国金融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促进新的金融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深化改革或加以改进。 1、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形成充分竞争的资本市场环境,完善金融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消除在金融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的外部环境的限制性因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提供良好的会计环境。 2、考虑公允价值会计涉及问题的复杂性 在当前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监管部门对金融企业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应当制订公允价值会计的实施办法和新旧会计准则衔接的具体规定,指导金融企业建立起配套的风险管理政策和金融工具估值技术,从而推动金融企业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3、提高会计人员对交易、事项确认、计量和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 随着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引入,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国外专家提供培训支持,使金融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熟悉和掌握国际会计准则,帮助我国金融机构完成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过渡。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金融学会等,需要在这方面为金融企业创造相互交流不断提高的机会,开展广泛的培训,加强专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和建设一支理解和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队伍,并以此为契机推进会计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金融会计论文:金融会计诚信体系建立的有关思考 摘要:从2000年至今,世界金融市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诚信危机,每一次危机都有公司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然而却还有公司不吸取教训,继续滑向失信的深渊,最终葬送了自己。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原则,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进行,诚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主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分析了当今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根据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金融会计 诚信体系建立 思考 一、诚信缺失的现状 “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曾经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原则,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进行。但是在现代市场,诚信却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会计领域尤为明显,知名公司作假帐的丑闻不时传出。2009年,号称印度“安然”的萨亚特公司虚报现金和银行结余超过500亿卢比(约10亿美元),影响力之巨大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美国的诚信风波:2002年,从安然到世界通信、再到施乐,美国公司财务造假前仆后继,令投资者信心动摇。同一时期,诚信问题不仅困扰着美国资本市场,也同样困扰着中国资本市场,银广夏、蓝天股份等知名上市公司被揭露财务造假,一时间引起人们纷纷探索会计诚信体系缺失的原因及改进措施。风波平息后,中国金融界安静了许多,似乎诚信回归,一切正常。 然而今年3月8日,中国经营报的一篇题为《17亿!国内最大会计师事务所卷入造假丑闻》的报道又在金融界掀起了风波。报道称,从2002起,当爱建股份出现财务异常时,其财务报告审计机构上海立信选择了与公司“合作”遮掩事实,涉嫌参与掩饰财务近17亿元亏损。 二、探究原因,深层分析 爱建窝案后,人们又重新关注金融会计诚信体系缺失问题。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以及和业内相关人员的一些交谈,总结出以下4条。 1. 经济利益的驱动。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大家对资本市场的功能越来越认可。上市公司在公示财务报表时,总会尽一切可能展示好的成果来增强投资者信心以及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以期筹备到更多的资金。不仅如此,公司提供虚假信息可能会获得投资、政策倾斜、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好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出现财务异常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与审计机构“合作”遮掩。审计机构愿意与公司“合作”,是因为目前审计机构还处于买方市场,为了能保证自己的机构长期运转下去,留住客源,一般会同公司妥协。所以,会计作假对双方对没有坏处,甚至可以说是“双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双方作假的内在动因,也是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 2.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会计不对称表现为企业管理当局拥有会计优势,掌握了不对外的内部信息,从而造成了会计在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分布。因为他们不直接接触公司的生产经营,只能通过公布的财务报表来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根本没有办法做深入的了解,而且大多数投资者不具备会计的专业知识,无法辨别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而且公布出来的财务报表经过了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普通投资者认为,注册会计师手中有比较详细和真实的数据做参考,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审核出公司出具的财务报表的真实与否,因此投资者都很信任注册会计师,信任由他们审核签字的财务报表。这就造成了公司和审核机构“只手遮天”的局面。 3. 失信成本低,法律对失信、犯罪的震慑作用弱。目前,监管部门主要依靠行政处罚手段打击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的造假行为,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少之又少,民事赔偿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即使造假败露,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有限的。目前我国对查出来的会计造假主要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具体负责审计的会计师的顾虑会少很多,为避免麻烦,审计师大都会无保留意见。 4. 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管。内部监管因为人员缺乏、没有独立性等原因,没有起到实质作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由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进行审计,审计完后并没有第三方进行认真负责的复查和审核,很难从根源上杜绝造假。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第三只手来进行有效地监管。 5. 会计制度的局限性。一是会计原则本身为金融会计造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本,从而发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就能够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光来制造虚假业绩,另外主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二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金融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跟着经济的飞速发铺,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呈现,使原有的会计轨制、会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订及公布,这在客观上呈现了一个“合规”的造假时段。 三、建立金融会计诚信体系的几点建议 1. 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内部监管,确保审计的独立性。问卷调查表的第9题为“您认为目前假账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毒瘤’,主要原因是什么”,有75%的人选择“企业当头的要‘业绩’”。而在第10题“您认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因素是”中,有60.58%的人选择“单位负责人”,仅有5.79%的人选择“一般会计人员”。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拥有着领导权和管理权。也就是说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在这种从属关系下,会计人员所遵循的职业道德能否进行和所遵循的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单位负责人。如果单位负责人向会计人员施压,会计人员很难长时间保证会计信息的绝对真实。说到底,会计还是附属于公司的上下级部门而不是单独独立的审计部门,作为附属品而没有独立性,怎么能独善其身? 2. 建立多重有效、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金融监管机构,加强政府监管。很多人都认为已经有工商、税务等监管部门,而且又都是政府部门,之间也有协作,为什么还要说“建立多重有效、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金融监管机构,加强政府监管”?据笔者了解,税务部门的检查主要有四个方面:收入方面、成本方面、费用方面和缴税方面,而这些检查还是以公司的账本为依据,也就是说税务部门是从公司的成果上监督而不是过程方面。工商部门主要是查注册资本,就是看你有没有抽资行为,也不涉及做账。所以这里的“金融监管机构”不仅仅要以账本为依据,还要从多方面进行监管。 3. 引导司法介入,加大失信、犯罪惩罚力度。前面已经探讨过,对于造假行为,追究直接责任人刑事责任的少之又少,民事赔偿也是微乎其微,极其有限的造假代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造假的层出不穷。如果加大惩罚力度,增强法律的震慑作用,不仅仅要增强对个人的处罚,更要加大对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甚至可以因此处罚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直接负责人,从源头上减少造假的动机。 4. 补充完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诚信档案,加强行业自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在建设完善中,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会给会计人员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在利益面前,在诱惑面前,会计人员是否能抵挡得住,是否能遵从职业道德,就要看会计人员自身。不论是普通会计人员还是注册会计师,这时候都要加强自律。所以我建议要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从内部提升抵御力。同时对每一位会计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建立诚信档案,真实的记录每人的诚信情况,档案将随其一生,从外部给予会计人员自律的动力。 5. 全面推进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会计的诚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根基。会计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全面推进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水平,作为整体一部分的金融会计,在这个良好的土壤里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金融会计论文: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摘要:目前金融业在整个经济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伴随亚洲金融危机等国际事件的发生,金融风险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其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资产负债组合;金融会计;风险防范 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敲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警钟。从会计防范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金融机构业欠缺成熟的会计核算监管机制,不能完全达到自我调节灵活机动、问题反映客观公正、信息提供正确及时、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目标。我国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亟待加强。 一、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不完备的金融监管模式 客观的说,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尚不健全,不足以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各种考虑而对当地金融业采取的保护措施,影响了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甚至使得某些金融机构享有过多的“政策”优势。另一方面,金融宏观监管尚有真空地带,个别金融机构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却屡禁不止,更无从谈起防范风险的目标。除此之外,一些金融机构的自身内控措施有待加强,权利制约失衡、制度建设滞后,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依然存在,增大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2.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环境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经日新月异、飞速变化。在这个进程中,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也不断显现出来,由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并未形成,大量的社会资金被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吸引而涌入。在现有市场准入标准较低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情况,各地金融机构的增长突飞猛进。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给金融风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有待提高的会计素质 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机构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个别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从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4.需要改进的会计手段 这里所说的会计运作手段,一方面表现在如何优化会计核算的监督制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如何改善和深化会计电算化的形运用上。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求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账务信息记录和核算反映上面,还应该具备总结、分析、控制的能力。 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1.改进金融信息的会计披露程序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尽量要求企业报送已经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报表,并查验出具该项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认定,杜绝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金融机构在与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接洽时,应要求其提供真实的当期现金流量表,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和财务比率的考核,将其放到与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考核同等重要的工作上。 另一方面,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监管部门可以考虑要求金融机构再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短期及中长期贷款等内容的补充报表,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信息。 2.建立适应新要求的金融会计新体系 首先,要尽快整顿基础会计工作,完善会计核算体系,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相结合,全面加强会计工作秩序,积极治理“作假帐”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及时提供全面、真实、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其次,规范会计管理体制,坚决杜绝所谓的“账外经营”情况。客观来讲,金融机构出现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多多少少都与账外经营有关。账外经营影响到金融会计职能的发挥,暴露出了相关管理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在尽快实现本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核算体制,有些金融机构成效斐然,有效地化解了部分金融会计风险。 3.建造强有力的的风险预警系统 这里所说的风险控制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事前、事中和事后。所谓的事前控制,主要指的是制定与考核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套预警体系包括备付金比率等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资本充足率等资本不足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逾期贷款率等资产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利率风险率等金融市场风险的反映指标体系;以及资产盈利率等损益状况指标的反映体系。 所谓的事中监督,顾名思义指的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正常监控。这个监控应当是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由金融机构会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以确保金融机构经营运作正常,规避金融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害,或者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最后是事后监督,主要指的是通过检查分析原始凭证和会计账簿等财务基础资料,全面复审金融机构是否稳健经营,严格考核各职能部门金融风险控制责任指标的执行力度,及时提出各部门金融风险控制潜在问题的整改建议,力争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4.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 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首先是秉承谨慎性原则,把呆坏账准备金的有关计提方法做动态规定,根据形势需要确定是否提高计提比例,或者扩大呆坏账准备金的计提范围,并将这一核算程序制度化。 现阶段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将呆坏账准备金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也就是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按实际发生的每月贷款总额特定比例,先将“一般呆坏账准备金”全额计提;之后,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按出现有问题的贷款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生呆坏账可能性的评价状况,再计提“特别呆坏账准备金”。当上列两项准备金已经累积到一定的数额,基本可以填补截至当期的有问题贷款呆坏账的损失额度以后,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可以不再计提“特别呆坏账准备金”。如果出现其他特殊情况,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宽呆坏账准备金计提的局限性,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计提确认条件限制,以便使得业已实际发生的呆坏账能够切实有效地及时核销。 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还应该考虑建立相关制度,使得金融机构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将非金融资产与长期持有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更合理地做会计记录和报表反映。在每个会计期末,金融机构应当逐项比较单位流动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的差异,当这些资产的差异较大时,区分是否属于资产保值增值,如果不是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就应根据相关制度对其账面价值作出合理调整,并将相关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处理。 5.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 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首先是确定独立的财务体制。建议推广使用专用、安全、高效、稳健的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所有相关报表等会计资料应该由系统自动生成。减少会计人员编制和调整财务数据的可能性和任意度。 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还要突出抓好重要风险环节的内部控制,尤其要抓好风险点的风险控制。建议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不断论证,建立更加科学的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指标控制制度,不断健全现有的授信审查流程,加强内部授权和转授权的制约,严格规定信贷融资授信业务活动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及时检查,增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针对金融机构不同风险控制点的特点,力图通过对金融风险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建立更加稳固的应对体系,对金融风险进行全面会计防范和有效内部控制。 6.贯彻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 贯彻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分散化原则将风险控制的化解途径多样化,尤其是强调分散责任的问题。当然,我们这里论述的分散责任,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逃避和模糊,而是要求以科学认真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建立合理、规范、有序的责任中心,或者说责任体系。具体到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就是要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大锅饭”思想,将金融风险的防范压力真正逐层分解到每一位参与者身上,促使广大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压力为工作动力,将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可谓无处不在。金融会计贯穿于防范风险的全过程,是防范金融不可须臾或缺的屏障。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风险也与日俱增,做好会计风范,将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金融会计论文:浅谈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 化解企业金融组织体系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各种事情在金融系统中经常的出现,使得人们将目光放到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问题方面。金融会计风险被划分为两种,分别为表外会计处理风险和表内会计处理风险。所以,不一样的风险在企业金融会计风险所涉及的范围也不一样,这样就需要有相对应的解决和预防措施,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是企业的发展更加顺利。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涵义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定义 我们一般所说的风险是指在规定的时期和条件下,多种变化度和结果的可能发生率。如果只是在财务方面来分析,主要的风险就是一定时间内无法收到预期的盈利资金。而金融风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针对的是企业金融会计在工作时,因为人员素质、技术方法、组织管理及制度安排等因素,引起金融会计在预测上也会发生经济损失的风险,同样的也会造成财产、信誉及资金等的损失。 (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具体内容 1、会计核算风险 银行会计的主要工作就是完整、认真的对银行业务进行最快的核算。可是在企业中,会计的实际工作会有很多环节,那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局面失去控制,问题主要有:对账务进行检查核对不力,对复核监管不力,采取不当的核算方法而造成的资金被截留、贪污、盗窃、挪用、骗取,对凭证审查不严,没有健全的电脑制约机制及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等。 2、会计结算风险 各种结算支付的工具和手段是由银行为客户服务的,以此来保证客户的资金转移给付功能能够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由于不完善、复杂的结算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会导致由结算渠道和结算凭证的方式对结算资金进行侵吞、挪用及套取的风险发生,这种风险的特点是涉及金额较大和隐蔽多样性的特点。 3.会计监督风险 发生这一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对企业金融会计监督的不谨慎,有些不合法或者不合理的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管而发生风险。受这一风险影响最大的是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 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由于金融业的竞争相当激烈,一部分企业由于利益驱使,使用了某些不合法的方式进行恶性竞争,这些方式包括:低息放贷、高息揽储或者不按照会计的核算标准报出假的利润等,这种不合法的竞争方式,不但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资金,同时也使“公正、公平、平等”这项竞争原则被打破,这就使金融会计风险自然而然的发生。 (二)内部管理模式的影响 这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会计信息引起的风险。由于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使金融资金被贪污、截留及盗窃的风险发生。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会引起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制度化及科学化的进行,进而使企业的发展不能有序健康的进行。会计信息的不真实同样也会引起企业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使资金的流向偏离正常的轨道,竞争力减弱,最终面临被淘汰的结局。第二,风险受内控制度的影响。引起金融风险增加的有企业的管理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有效的制约机制和会计监督缺失、对内控制度落实不达标及内控制度建设没有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等方面。 (三)会计行为主体的影响 会计人员是会计行为的主体。发生金融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是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及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低,并且在一些企业中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足,导致没能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的层次和知识结构。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的原因还有从业人员的不足。以上这些都是金融会计风险发生的诱因。 三、防范与化解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一个全面监督保障系统 这个系统其实包含了风险发生前、中、后三位的保障,在不同的企业中,根据风险发生的类别对其实物经营的动态监控、经营绩效的复查和抽查、原始票据的审核、预警指标的选取等多当面进行评定。这个系统不但要对静态的风险进行监管,而且也要对动态的风险进行预测,进而尽可能的降低和控制企业发生金融会计风险的概率。 (二)集中核算强化企业内控制度 每个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产业经营的规模和特点,对自身的内控制度进行科学定制,具有针对性的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内控制度做出详细的实行准则,同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对岗位责任制进行强化管理,使相对应的约束机制得到补充,使所有位置的工作人员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三)加强金融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要从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两点采取措施。首先,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法制教育,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能够把依法办事、爱岗敬业和守法意识融入到会计人员的心中。其次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进行不断的补充,使金融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得到很好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为会计人员制定一套处罚和奖励制度,促使企业会计人员自动的把管理机制和业务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现今提高企业金融会计风险意识,是我国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应该使企业金融会计的深度、广度和幅度得到明显的提高,使其内涵丰富,并为企业风险的解决和预防提供有用的方式方法。为了有效的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就要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做出调整,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稳中有升,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金融会计论文:论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包括两部分:一是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环境,即内网,通过组建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二是国际网络环境,即通过互联网使金融企业同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可以说是基于内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即金融企业的内联网和互联网连接,为金融企业内各部门之间,金融企业与客户、税务、审计等部门之间建立开放、分布、实时的双向多媒体信息交流环境创造了条件,也使金融企业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和实时监管成为现实。 一、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 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它除了一般信息系统的安全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安全特点。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是指由于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因素使金融会计信息系统保护安全的能力的减弱,从而产生系统的信息失真、失窃,使单位的财产遭受损失,系统的硬件、软件无法正常运行等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开放性的网络金融会计环境下,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尽管信息传递的无纸化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金融会计失真的现象,但仍不能排除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可能被随意修改而不留痕迹的行为。传统的依靠鉴章确保凭证有效性和明确经济责任的手段不复存在。由于缺乏有效的确认标识,信息接受方有理由怀疑所获取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同样,作为信息发送方,也有类似的担心,即传递的信息能否被接受方正确识别并下载。 (二)企业重要的数据泄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变得尤为重要,它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企业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在网络传递过程中,有可能被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导致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亦不容忽视。 (三)金融会计信息是否被篡改。金融会计信息在网上传递过程中,随时可能被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并恶意篡改,同时,病毒也会影响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企业在利用internet网寻找潜在贸易伙伴、完成网上交易的同时,也将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来自于:①泄密。未授权人员非法侵入企业信息系统,窃取企业的商业机密,从而侵吞企业财产或出卖商业机密换取钱财。②恶意攻击。网络黑客的蓄意破坏或者病毒的感染,将可能使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二、当前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一)金融会计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金融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安全设计方面缺乏总体考虑和统一规划部署,各系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规划建设,技术要求不规范,技术标准各异,技术体制混乱。国家标准制定严重滞后,法律法规不能满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现行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不能为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提供完整配套的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漏洞、死角和非一致性。 (二)网络金融会计信息数据不安全 网络金融会计数据是记录在各种单、证、账、表原始记录或初步加工后的会计资料,它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对外具有较高的保密性,连接互连网后,会计数据能迅速传播,其安全性降低,风险因素大大增加,网络金融会计的信息工作平台是互联网,在其运作过程中,正确性、有效性会受到技术障碍的限制和网络与应用软件接口的限制,如网络软件选配不合适,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没有及时升级,或安全配置参数不规则,网络线路故障导致工作站瘫痪、操作失误等,系统间数据的大量流动还可能使金融企业机密数据无形中向外开放,数据通过线路传输,某个环节出现微小的干扰或差错,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互连网结构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其分布式、开放性、远程实时处理的特点,系统的一致性、可控性降低,一旦出现故障,影响面更广,数据在国际线路上传输,数据的一致性保障更难,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更高。 (三)网络金融信息泄露导致金融会计信息失真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己经成为金融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金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而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是对金融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由于金融会计信息是金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全面的反映。金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还影响到金融企业管理的其他系统,目前利用高技术手段窃取金融企业机密是当今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构成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重要形式。 (四)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存在安全威胁 目前金融企业计算机已广泛联网,这是金融企业扩大业务范围,实现信息共享的必然结果。由于网络分布广,不容易集中管理,许多系统又是在存在安全漏洞与威胁的环境下工作的,不法分子可以在网上任意地点攻击,使金融企业不知不觉中被偷盗资金或泄露机密。金融企业经营的资金,不法分子作案得逞就能弄到金钱,因此其已成为犯罪分子攻击的主要目标,且作案手段繁多,方法越来越高明。 三、解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为防范和解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中的安全问题,确保会计工作在信息系统条件下安全、高效地开展,笔者特建议如下: (一)程序设计、开发阶段加强系统安全技术措施的运用。首先,要求业务部门谋划系统业务需求时,要充分考虑到诸多安全因素,对系统安全提出明确、具体的业务需求,一改过去重功能轻安全的做法;其次,在软件系统设计开发阶段,软件编辑人员应选用安全性能高的数据库、运用严密的编程语言开发软件,尽量减少程序上的安全“bug”;再次,在硬件选型时,要尽量采用安全性能高、运行质量好的设备,减少硬件安全隐患;四是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金融系统软件开发规范和硬件选型标准,尤其明确安全规范。 (二)会计计算机系统应用阶段安全防范。 1 建议各银行对会计系统内计算机房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对于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房、站、场地安全要求》的责令立即进行整改。 2 各家银行有必要对自家先投入使用的会计计算机系统进行一次自我分析,目的是发现和解决系统设计、开发阶段遗留的安全隐患,并在此基础上对旧版本软件进行换版升级。 3 加强计算机安全教育,提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安全意识。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最基本的还是人的因素。因此,需要尽更大的努力去提高人们对计算机安全的认识,尤其对会计系统安全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应做更多的教育工作。 4 将金融会计网络安全作为今后研究和防范的重点。目前金融计算机网络已走进我们身边,无论是集中结算体系的运转、电子联行通汇还是新兴的银行卡清算系统、网上银行和其他网上会计服务项目的开通,都离不开网络,而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也逐渐以网络的安全防范为重点,因为网络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安全。我们认为目前列入会计网络安全工作议事日程的就是尽快制定出金融会计系统网络建设规范,并逐级成立管理机构,负责网络工程项目的安全性能验收和负责日常网络安全工作,如定期的安全检查,提出安全管理建议和修改网络规范的建议等。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银行系统第一届安全信息交流会”上,人民银行聘请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计算机安全专家作为人民银行计算机安全顾问的做法,值得基层银行借鉴。 (三)加快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制度和法规建设,改变制度和法规滞后信息系统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有关管理部门首先应认真分析目前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中存在诸多法规问题,要在征求有关计算机专家意见,并认真分析借鉴国外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金融会计系统法规性问题做出预测,从而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金融会计计算机安全规范和有关法规。其次,我们今后在利用计算机开发新的会计业务种类时,采取“试点一规范一推广”的模式制定金融会计领域的计算机安全规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制度的滞后现象。事实证明此种做法是成功的,比如我国积极吸取欧洲等国外银行在ic卡业务发展的经验教训,在ic卡试用初期,就由人民银行牵头有组织地搞ic卡应用规范和ic卡机具规范,并推动联合发展,为我国ic卡业务的安全、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我们要善于根据我国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状况,及时完善和修改已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法规。 总之,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使得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以确保系统具有信息保密性、身份的确定性、不可否认性、不可篡改性、可验证性和可控制性。 金融会计论文:浅析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和对策 摘要:金融会计案件在金融企业中时有发生,严重妨碍了金融业务的正常进行,同时也影响了金融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金融会计案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金融案件的防范和对策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 会计案件 防范 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而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如何使金融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会计案件成为当今金融业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笔者下面将针对这些不足,对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和对策进行具体阐述。 一、金融会计案件的产生原因 (一)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落后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已经相对落后,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有效地进行相互支撑、制约和衔接,另外受一些财务制度的影响,导致金融会计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相应的控制作用,从而易引发金融会计案件。 以商业银行为例,其部分费用支出没有体现稳健经营原则,具体表现在: 1.应付利息计提方式及适用利率不明确。 2.表内应收利息核算期限长、核销难,利润虚增,要交纳营业税。 3.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投资风险准备金率是1%,坏账准备金率3‰。可见,该比例偏低,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加之过分严格的核销条件,影响了呆账的及时核销,从而增加一定的潜在风险,为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二)金融企业内控机制不够完善 会计制度职能的发挥,不仅需要先进的会计制度,也需要完善的内控机制。内控机制是一种自律机制,如果金融企业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内控机制,就会引发金融企业的诸多问题,增加风险,从而不利于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 另外,金融企业内业务人员众多,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也影响着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而且,如果业务人员不熟悉相关的会计制度,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约束机制不健全,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二、金融会计案件的防范和对策 (一)建立起以风险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 金融企业经营的主要业务是货币资金的运作,其资金密集且充裕的特点决定了金融企业的风险性。因此,金融企业应将风险管理做为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核心,建立客观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制度,合理建立风险资产与资本的良性配置关系,控制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企业内部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架具体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为会计制度的职能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金融会计制度 1.改革应付利息相关政策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改革商业银行现行的应付利息计提核算方法,使商业银行能对定期存款按合同利率逐笔计提应付利息;以负债形式筹集资金,不再计提应付利息,改为由利息支出科目直接列支。 2.调整商业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相关政策 呆坏账准备金计提应采用按照贷款风险程度计提呆、坏账准备金;提高呆账准备金计提比例,金融风险资产不仅是呆账或坏账,还存在被确认的其它不良资产,因此为了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可考虑结合贷款五级分类办法来计提特殊准备金;进一步扩大计提范围,计提呆坏账准备金的范围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同业拆借、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项等;对银行实际的呆账核销额,允许银行税前扣除,不作纳税调整;逐渐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和审批权限,进一步简化对呆账核销的手续。 3.增加表外业务相关政策 随着金融企业的不断发展,相应的金融业务进行了许多创新,商业银行所开展的表外业务逐渐增加。由于表外业务本身的一些特点,如自由性强、风险隐蔽,在会计处理中不计人资产负债表,而在会计报表中以附注的形式反映。 由此可见,表外业务的增加不容忽视,其隐蔽的风险也应引起金融企业的关注。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增设“表外业务情况表”,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一样可以把具体的表外业务情况呈现出来,从而使表外业务中隐蔽的风险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来,以便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内控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有效防范金融会计案件的关键,也是相关对策中重点。 1.完善相关内控制度,如分级负责制度,使得财会人员责任分工明确,从而增强其责任感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同时,金融企业应合理分配员工,既要使整个管理体制不要过分冗杂,易于导致信息失真,又要使每个岗位都有专人负责,责任划分清晰,不给作案人员留有任何可乘之机。 2.金融企业各部门之间应互相监督,互相牵制。 3.加强对于金融企业各级领导的监督及其权利约束。作为领导,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应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另外,相关领导应提高对金融会计案件的重视程度,有效地加强内控,更好地防范金融会计案件的发生。 4.为有效打击相关业务人员的侥幸心理,金融企业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违法违纪事件进行惩处,并适当加大处罚的力度。 5.内控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在我约束。因此,从事金融企业相关会计业务的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法律法规意识以及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金融企业还应定期地对其进行专业培训。 金融会计论文:有关金融会计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金融行业在现代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金融行业的繁荣对促进国民经济腾飞起着积极作用。而金融会计则是金融企业对自身资金运动进行控制的一种手段,是金融企业开展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因此防范和识别金融会计风险,无论是对金融企业自身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概论 在金融机构正常的运营管理活动中,由于会计人员错报、漏报会计信息,使得财务报告反映失实并导致信息使用者出现决策性失误,最终让金融机构遭受到了损失。这就是金融会计风险。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金融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核算中存在风险 金融企业的运作与会计核算之间关联十分紧密。一旦发生金融风险,都会跟会计核算联系到一起。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空白凭证管理混乱;领发、使用、保管环节存在问题;“三分管三分用”的制度未能被严格执行;财务处理较为混乱;会计科目被滥用;一些重要会计事项在没有得到会计主管审批就开始执行;会计核算时,出现“一手清”的现象等。这些现象对金融会计来说,都存在在一定的威胁和风险。 (二)会计制度存在风险 目前,部分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规定,存在着与现实工作情况不适应的情况。例如,我国部分巨额贷款中存在着严重的呆账现象,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极高的风险。现今,我国部分国有银行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呆账。银行如果还是按年底贷款余额比例来提取呆账准备金,那么相对于银行因贷款而遭受的巨额损失来说,其根本不具备任何意义,完全无法挽回损失。从国外一些银行倒闭的实例来看,不良贷款应该得到及时的处理。否则,银行以及其他类似的金融借贷机构将会蒙受巨额损失。 (三)会计人员存在风险 所有的会计活动,都需要会计人员来完成。如果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有所欠缺或者职业道德修养不高,那么其在会计活动中,很可能出现人为的数据信息偏差或者违规的操作行为,并由此损害金融企业的资金财产。为金融企业带来风险。 (四)会计的监督职能存在风险 风险监督是会计的工作中另一项重要的职能。然而,在我国很多金融机构中,会计的监督职能已经被大幅弱化了。例如,有部分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追求存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却忽视了信贷的监督管理。这种做法无疑是弱化了会计的风险监督职能。为了金融机构带来了金融会计风险。 (五)支付结算时存在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活动的日益活跃,支付活动也在日益频繁。而支票等各类票据也慢慢成为了支付的主要手段。一方面,票据使用人可能对票据缺乏一定了解,使用方式不当;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票据犯罪也在日益增长。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金融会计在支付结算时面临各种风险。 三、金融会计风险的成因 (一)来自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暴露出种种的弊端和缺陷。从账面上看,金融机构的投资回报率相当的高。因此,很多社会资源开始介入金融机构,各地的金融机构正在迅猛增长。然而目前,我国的市场准入机制还不够完善,社会平均利润率低于统一标准,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还在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因此,各地金融机构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违法违规的行为。金融会计风险因此而增大。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会计的监督职能,实质上就是对企业内部资金运动的监督。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能够为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最终实现盈利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它更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是企业一切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和和合法性。 (三)金融管理模式还亟待完善 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目前仍缺乏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市场的公平性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在会计岗位的设置上,岗位之间制约力度不够,违规违法操作现象屡禁不止。无论是从宏观上来看,即整体市场环境,还是从微观上来看,即企业内部控制和会计岗位的设置,我国的金融管理模式都存在着亟待完善的地方。 四、应对金融会计风险的措施 (一)健全金融企业会计的规章制度 我国目前还处于金融会计基础比较薄弱的阶段。因此,我们要注意健全会计法规体系,通过制度方式降低金融会计风险。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讨论会计理论,然后就归纳、总结、引入我国的金融会计法规。让其适应我国的金融环境,降低金融会计风险。通过对金融会计法规体系的研究和完善,逐步制定出与《会计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提升相关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和预见性,从而降低因理论或法规而出现的会计风险。通过健全金融企业会计的规章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业务行为,可以有效地防范因会计人员个人违规行为而产生的金融会计风险。 (二)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会计内控观念需要重新认识。会计的内部控制应该由以前防人为偏差为主的旧观念转换到以现在的预防防金融风险为主的新观念上。会计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在全局观的指导下,逐步转变成一个项目制度与措施有机联结的整体。第二、财务人员应树立起信息安全观念,对因信息变化而导致的实质内容的变化作出密切关注。这样做对实现会计内部控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三、构建内控体系。管理层和操作层是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通过两者之间的制约和平衡,可以逐步实现会计的内部控制职能。 (三)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的监督职能就是对会计的基本职能,进行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内部监督就是要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减少金融会计风险。而外部监督,则是要求建立一个严格的会计惩罚机制,例如使用新闻曝光,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加强对违法违规机构的处罚力度。最大化惩罚机制的威慑力,可以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显著降低金融会计风险。实际工作中,遇到重要的经济事项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都应该严格实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对于会计资料,金融机构内部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通过不断实践,金融机构要形成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内控方法和措施,并通过规章制度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完善会计监督机制,需要内部与外部共同努力,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建立、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和方法,一方面要加强外部监督、实行严格的处罚机制。两方面共同下手,才能够有效减低金融会计风险。 五、结语 金融会计风险对金融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金融行业的稳定与否又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所以对于金融会计风险,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不断完善我国关于金融企业会计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金融企业的内控制度,完善会计的监督职能,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金融企业降低和规避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金融会计论文:强化银行内控制度建设,切实防范金融会计风险 摘 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环境下的各种风险也随之而来,本文主要通过强化银行内控制度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为银行业务经营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内控制度;金融会计;风险控制 从目前的情况看,银行业务经营发展迅猛,同业竞争充满激烈挑战,银行业管理制度相对严格,但为什么银行结算屡屡出现差错事故不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为什么违规违纪和内部案件时有发生?为什么部分基层银行经营成果不实?为什么银行结算资金屡屡被划转而未能有效堵截?就其原因是:银行会计相关内控制度存在隐患。据报载,某行一名会计联行员,利用负责保管报单及保管印章人员疏忽的机会,偷取报单,偷盖联行专用章,将银行资金转入其开立的假户头上据为己有,在8年间挪用贪污银行资金35笔,金额达341.5万元,其作案手法相当简单,但却暴露出银行在内部管理上的多处漏洞;印押证分管制度执行不严格, 联行往来对帐不及时、业务监督不力。还有,一些金融机构违反金融法规与会计制度,搞帐外经营,对其发生的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不通过合法的会计记账程序记账和登记,也不在会计报表和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资金风险。某市一银行近期发现的一起帐外经营大案,涉及金额6.65亿元,至案发时止,仍有2.5亿元资金未偿还,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极其巨大,而这些违规经营也往往首先从会计核算切入。以上事实说明,当前金融机构的会计内控现状的确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1.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部分金融单位,为节约成本而缩减编制,导致职员过度兼岗。该做法使职工超负荷工作,有时会忽视操作质量,影响工作效率或损害到客户利益;另一方面,过度兼岗为个别人员违规、违法操作提供了方便,给银行造成了风险隐患。 2.制约机制不健全,监督约束不力。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要么业务处理完毕后,给银行内部犯罪可乘之机;要么对已经发生的犯罪案件,因没有及时开展监督检查,导致有的案件虽己发生但长时间发现不了,延误了案件的侦破时间,给国家资金造成重大损失。 3.金融电算化迅速发展,规章制度相对落后。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但由于业务范围的迅速扩展,原有的制度,己不适应新的工作需要,部分新业务在制度上不明晰,使银行内控存在不安全的因素。 总之,金融会计结算是银行安全营运的关键一环,当前金融结算方面案件呈逐年上升,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对结算风险防范高度重视。因此,在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把加强金融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作为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切入点。 所谓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银行会计工作中,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会计风险,对金融岗位及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而建立系列的制度、措施、方法和程序,要做好风险防控,使银行内控工作卓有成效开展,具体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健全制度,加强监督,防范会计管理风险 制度和监督是会计内控制度的两个重要环节,如果制度不健全或存在漏洞,监督就会失去依据,监督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监督,制度就会形同虚设.失去监督的制度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防范会计管理风险,关键是要用制度控制,靠监督约束。 1.建立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有效的会计内控制度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安全良好运行的基础。其制度的制定,既要适应银行经营运行的需要,如实反映银行资金的形成、占有、使用的经营过程和状况的真实性、效益性,又要遵循《会计法》的基本原则,如依法设置会计账簿,保证其真实、完整,防止授意、指使、强令或擅自伪造、变造、提供虚假而逃避风险行为的发生;既要建立一般会计内控制度,如钱帐印押证分管,日清月结,先借后贷、定期对帐、交叉复核制度等,防止业务技能不高、责任心不强、道德不佳而发生的风险,又要建立会计核算中的层层制约机制。 2.坚持会计内控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会计工作监督机制,设置会计检查督导和结算专管岗位,强化和规范会计检查监督活动,真正达到岗位制约、监督,保证经办的每笔业务都准确无误。二是建立有效的风险“三线”防范机制。一线岗位要建立起双人、双责、双职或人机相互复核监督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后台监督岗位要强化对前台业务的稽核监督,形成第二道监控防线。审计和会计管理部门对一些会计科目要予以高度重视,主要是往来款项的科目和暂付科目及一些临时性和过渡性的科目,及时对账查询,建立第三道监控防线。 3.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有了科学的制度,关键在于抓检查、抓落实,因为会计内控措施本身也需要监督。防范金融会计风险,贵在强化内控机制,强化制度执行。监督工作要突出重点,加大对制度执行者的检查力度,对未执行制度而出现差错事故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发生重大事故或严重经济案件要上查一级,不但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还要追究监管人的责任,做到在责任面前人人自警,在制度面前无“好人”,使监督工作真正起到防范、把关、堵漏的作用。 二、搞好培训,提高素质,防范会计人员素质风险 人是企业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任何风险的形成,都与人员有关,不是人的主动所为,就是人为疏忽造成。所以这项控制是会计内控的基础,只有对人员素质施以了严格的控制,对会计人员信任的基础才更扎实,信任的理由才更充分。 l.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岗敬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在金融机构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贯彻金融法规,而且关系到银行的形象、威信乃至兴衰。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特别注意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平,重要的是要深刻认识会计职业的价值、岗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真正做到热爱会计工作,献身会计事业。会计人员是金融法规的执行者,只有自身模范守法、严于律己,才能维护金融法规的权威性。 2.加强对会计人员防诈骗形势的教育,增强其防诈骗意识。从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科技发展水平看,金融诈骗犯罪的社会形势十分严峻,智能型诈骗犯罪尤其突出。一些诈骗分子利用高科计手段,甚至和银行的个别职员内外勾结作案,增加了临柜人员识假、防诈骗难度,防诈骗工作己成为金融系统的一项长期任务。各级行应加强对会计人员防诈骗形势教育,通过剖析案件、学习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把防诈骗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3.开展上岗培训和岗位练兵。要根据业务发展和会计工作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加强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强化会计人员的金融风险意识,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三、落实责任,强化控制,防范会计操作环节风险 操作环节风险产生于内部会计人员的欺诈和越权行为,带有浓厚的个人行为色彩,因此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将岗位责任制的原则运用到各项业务中去,岗位责任制的原则,要充分体现内部牵制,防止业务处理“一手清”、操作越权、工作失职、违法违纪行为等,给银行造成资金损失。特别是对金融机构的-些重要岗位及关键环节,必须设立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步骤来避免和减少风险。 1.内控机制的完善与金融电子化改革同步。在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时期,双人临柜、换人复核、钱账分管、双线核对、账务核对等是内部控制机制的基本要点。进入电子化时期,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内部控制的方式也由单纯的手工控制转为手工与计算机相结合。传统的控制制度,有的必须保留,如印章分管、账务核对;有的必须改革,如双人临柜、双线核算等。 2.金融电子化内控机制的重点强化。第一要结合金融电子化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岗位分工和牵制机制,如系统日间操作人员与日终操作人员分离、授权管理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分离、系统维护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分离、事后监督人员与业务录入人员分离等。第二要加强对输入环节的控制,使用计算机后,凭证到报表的全过程主要由系统自动完成,手工登账、核对的环节己不存在,因此,更要注意确保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合法性,重点是建立对重要事项、重大金额的输入实现换人复核、分级授权的制度。第三要加强对重要业务的控制,如对于贷款发放、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资金调拨、外汇买卖等业务,必须做到业务和会计分离,以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对于帐务调整、错账冲正等非常会计处理,必须专人负责、强制授权。 四、科技支持,构建屏障,防范金融技术手段风险 金融业是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对犯罪分子有巨大的诱惑力,因此,银行资金成为不法分子猎取的重要目标,其手段也向多样化、高科技和智能化发展,使银行会计结算业务的风险加大。面对以高科技手段对银行造成的风险,我们的防范也必须以技术防范为手段,杜绝风险的发生。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鉴别能力 当前商业银行的票证诈骗犯罪活动愈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一是尽快在防范金融票证诈骗工作中进行防伪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增强票据、银行卡等科技含量,可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适当的鉴别仪器。二是杜绝客户凭证预留简单密码,采用ic卡办理结算等安全措施,防止冒用身份诈骗风险。三是对会计人员进行各种防伪鉴别知识的业务培训,提升会计人员的鉴别能力,提高防范水平。 2.构建新技术使用中的安全屏障 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有广泛的应用,在给人们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定风险。当前银行计算机案件的主要特点是盗窃银行资金、篡改系统数据。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一是在开发新技术时,应将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设计到程序中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建立对会计的防范和规避风险机制,建立更加有效、更加安全可靠的核算体系,确保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根据岗位职责,对操作人员设置权限,建立有效制约手段,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相互控制目的;三是根据易产生风险的部位和管理盲点,尽快开发银行会计内控应用软件,设置内控网络体系,事先控制人为因素,体现计算机技术在金融内控体系中的监管作用。 综上所述, 通过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和操作手段等行为,防止在业务经营中出现会计管理风险、人员素质风险、操作环节风险和技术手段等风险,保证银行资金安全,确保银行业务经营真实合规,降低银行运营风险的同时,为我国现代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金融会计论文:浅析我国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浅析我国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学术界将金融风险定义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在金融活动中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暴露。而金融会计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当前我国主要金融会计风险的识别 1.会计核算风险 金融会计的核算是对金融机构经济活动的确认、计算和报告的过程,是按照金融机构会计制度的要求和统一规范的操作程序真实、完整和及时地反映会计数据的活动。在银行会计核算中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现金收付、帐户管理、凭证出入库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存在着风险隐患,如果哪一个环节失控, 就会对银行整体运营产生不利影响。 2.会计监督风险 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而目前的金融业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软弱。例如有一些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只注重存贷规模,却忽视和放松会计监督。体现表现为:基本是行政花钱、会计记账,即事后核算,会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消弭于无形,对于某些盲目决策,超计划、超范围开支费用等违反经营纪律的行为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 3.会计人员风险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或在执行会计制度过程中发生人为偏差、违规操作,使金融机构资金财产遭受损失也大有可能。如会计人员在办理结算业务过程中由于对票据防伪、防假识别能力不高,致使银行资金被诈骗、冒领;有的会计人员对支票折角核对存在认识误区,以为开户单位的经办人员都较固定、相互熟识,忽视或省略折角核对印鉴这一程序,致使潜在的会计风险成为现实;还有的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利用会计内控中的薄弱环节盗窃、挪用单位或客户资金,致使金融机构资产遭受损失。 4.会计信息失真风险 金融会计的基本职责就是要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反映金融企业会计信息。客观上要求他们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行为,具有强烈的敬业意识和职业荣誉观。但是,在我们的金融企业,个别负责人为达到经营指标、捞取政治资本等目的,授意甚至逼迫会计人员作假账、出假数、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造成会计失信行为。 二、当前我国主要金融会计风险的化解与防范建议 1.创建较为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控体系 要建立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金融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积极推行统一的核算软件,实行账务集中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相分离,会计信息报表应当由会计人员独立编制,任何人不得任意调整。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金融机构会计信息弄虚作假的情况,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2.提高金融会计队伍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1)合理设置金融会计系统的准入制度。会计主管部门要与人事部门协调,对会计岗位人选进行全面的考察,从根源上消除风险隐患;要及时掌握会计人员的思想动态,发现不良苗头,要采取果断措施,防患于未然。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并严格实施强制休假制度、强制轮岗制度、强制培训制度及执证上岗制度。尽量把素质好、业务精、讲政治、有正气的人员充实到金融会计岗位工作。 3.明确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概念,正确认识和理解银行会计控制职能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金融机构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相互制约的方法和程序的总称。银行会计控制职能是金融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也是衡量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建立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必须遵循“三双”(双人、双岗、双职)原则,健全会计制度,强化财务核算,加强成本控制,加强内部管理。同时,要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有效控制。 4.营造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由政府牵头,通过道德约束、制度约束及法律约束的有机结合,提高金融机构负责人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道德约束、制度约束及法律约束的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各金融机构负责人的诚信意识。通过出台法律,使金融机构负责人百分之百地承担强制会计造假的法律责任,这样负责人就轻意不会强迫会计对外提供虚假会计报告,就可以大大减轻金融会计人员工作中的压力,有助于会计诚信原则的自然回归。 金融会计论文:金融会计研究性教学模式思考 一、金融会计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金融工具尤其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从国外的巴林银行、富士银行、雷曼兄弟等到国内的万国证券、中信泰富等,都曾因金融交易而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倒闭。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低下,金融会计教育导向弱化是主要原因之一。会计准则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金融会计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以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的会计人才。然而目前金融会计的本科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为: (一)“法规导向式”教学模式 审视我国金融会计教育现状,基本上仍然拘泥于“金融制度+会计制度+解释”的法规导向式教学模式,这与当前的金融自由化和会计改革环境极不相称。 (二)教材框架与应用型滞后,与实务脱节 金融会计教学内容大多以教材为主,而教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难及时随着有关金融市场的变化、金融产品的更新、会计法规、准则等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修改。如未考虑电子化对商业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影响,联行往来核算理论与实务脱节等,这就很难保证学生所学到的金融会计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完全衔接。 (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能力 传统的“知识传递型”教学方法下,教师大多数只是把“包装”、“封存”在课程计划和课本之中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学生不必独立思考与自主构建,只需接受、吸纳、牢记就行了。作业、考试也是封闭式的,有清晰准确的答案。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不利于学生会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在金融会计本科教学中的意义及构建思路 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与“储蓄式教学”、“复制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教学具有教学的目的性与创新性,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学习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教学与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同一性等根本特征。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在金融会计本科教学中的意义 金融会计作为是一个实践性、逻辑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方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适应金融行业的变化,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过硬、懂国际惯例的应用型金融会计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金融会计教学应以金融学科体系为向导,充分发挥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研究以及教育在金融会计教育改革中的导向作用。应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和金融工程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着眼于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的讲解和分析,同时结合中外会计准则,让学生知悉和掌握金融会计的完整体系及其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金融会计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的探讨和实践的训练,也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在金融会计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金融会计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大学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仅靠课堂讲授远远达不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金融会计教学改革为研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研究性教学模式在金融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是当代会计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在金融会计本科教学中的构建思路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深入研究社会对金融会计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金融行业、金融学科、会计学科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要将金融行业与产业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减少课程间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的问题。紧扣国内外金融行业业务发展动态,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理财等新方法新业务的内容。增加一定量的金融学科课程,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国际结算》、《风险管理与控制》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研究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提升学生的金融会计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如在现金章节可增加一些假币识别方法,在支付结算部分可增加问题票据案例及识别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实用性。再次,在教学方法上,研究性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案例教学、随机访问教学等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在教材的选用上,鉴于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国际化趋势,应积极引进流行的金融和会计教科书,开拓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对国内的金融和会计教材选择,应选用高质量的并不断再版更新的金融和会计教科书。 三、金融会计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金融会计研究性实践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按单门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单项实验——课程实验——拓展实验——基地实践”的金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单项实验 单项实验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单独进行模块实验,目的是解决金融会计专业课学习中某一方面的实务操作问题。 这一层次的实验应根据专业课的进度、难易程度以及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进行, 并贯穿于整个金融会计学习过程中。如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银行汇票、银行本票、信用卡、信用证等有关票据的基本构成和申请、流转程序等。 (二)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为了全面掌握某一门专业课而设置的系统实验,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一般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设。课程实验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核算技能,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熟悉金融会计循环系统,了解金融会计工作的特点和流转程序,理解金融会计信息生成原理及内涵,如银行会计课程实验、保险会计课程实验、证券会计课程实验、基金会计课程实验等。开展课程实验,可以利用模拟银行实验室,采用与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一致的模拟银行软件,使用凭证和票据,全程仿真模拟操作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储蓄业务、信用卡等业务,并针对银行会计的各个岗位分别学习培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拓展实验 可考虑以下几种方式: (1)金融erp实验。erp是“企业资源计划”,将金融企业搬进课堂是金融erp实验的灵魂,将金融企业erp管理搬入实验室,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到“真实的金融企业”工作,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金融会计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是在主要专业课全部完成后,把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一项实验,包括金融会计专业知识、财经法规知识和经济业务知识等。金融会计综合实验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与单项课程实验相比,它更系统,更有深度,内容更广泛。综合实验要充分考虑向核算内容之外拓展,其培养目标不只是核算技能的提高,而是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金融会计专业教学案例。针对金融会计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成功或失败案例,编写系列《金融会计专业案例分析》。为了增强案例的可读性,在编写过程中,要突出网络和多媒体,特别是编辑相关声像视频,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 (四)基地实践 积极建立学生金融行业的实践基地,加强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实习教学基地,在用人单位考评的基础上,以实习促进就业,形成有相应特色的研究性教学实践模式。 (五)创新活动 大学生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会计教学过程中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创新活动,注重金融行业的特殊需求,对知识结构的构造着重于金融学科的交叉,特别是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知识,投资理财、金融资本市场等学科知识的融合,关注金融会计与金融监管、金融会计与金融审计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在进行金融会计领域学术研究的同时,让学生做科研助手,直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通过科研助手的锻炼,使学生有机会体验自身业务成长的过程,懂得探究学问的方法,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培养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课题项目,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项目以及社会公众服务性项目等,借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创新性科学研究的锻炼,培养科研的能力和创新的兴趣。 (六)研究性教学的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构成要实行多元化,要将各种形式的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成为课程总成绩,特别重视与评价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及其成果。每门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应在开课时公开地告诉学生,甚至引导学生参与方案的制订过程,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评价,及时了解其在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和成功,又能真实地知晓其不足,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使考核评价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教师教学绩效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应有不同的评价内容,实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评价指标的构成既要有课程组织、信息传递、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激发兴趣等常规指标,又要有展示金融会计理论发展前沿、评介不同流派学术观点、引入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等指标。同时应加大学生对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力度,由于金融会计课程教学的学术性特点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潜在性、滞后性特点,又决定了仅靠学生评价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教学水平,需要开辟金融行业专家以及同行、领导参与评价,与学生评价一起按不同权重综合评分。 金融会计专业旨在培养植根金融土壤、服务金融事业的应用性金融会计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在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的会计人才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金融会计论文:论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防范措施 论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防范措施 一、现行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核算虚假,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核算是银行会计的最基本职能,它是整个资金运用的真实反映。可以说,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如果会计核算方法不当、核算程序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或某个环节失控,就有可能出现风险。现实工作中,有的银行为维护自身利益,违反金融政策要求,在会计信息处理上大做文章,致使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不真实、不充分,真账假表、假账假表、任意调整收支科目等现象,掩盖了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影响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从会计工作的程序看,结算编制是最后的环节。在银行业中,结算风险最主要的表现是结算数据不实,尤其是利润反映不实。当然,这种情况的存在,有技术或制度上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从人为因素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如有的金融机构为了本单位或其他某种需要,要求会计部门在结算报表上做数字游戏。或虚增利润,或虚减利润,或搞账外账,想以此取得业绩考核名次或达到暗盈利的目的。结果导致自下而上会计信息失真。 (二)操作违规,加大结算风险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特别是电子化进程的加快,会计结算制度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为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基层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不按规程操作越权办理业务的情况时有发生,人为加大了结算风险。 (三)职能软化,会计监督无力 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会计监督可以促使本单位经营活动实现合理化、合法化。但是目前金融会计监督职能软弱,起不到会计监督作用,主要是受经营理念限制。对于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互相攀比、豪华装潢营业办公用房、费用开支增加等这些不合理或不合法的经营,会计部门一般无法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而这种经营的亏损风险往往带有连锁反映。同时,在不正当利益的驱动下,发放绕规模贷款、违章拆借、账外投资、私设小金库、越权承兑、贴现银行汇票等违规情况屡禁不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不力,会计惩罚制度未跟上,从而变相助长了违规经营情况的蔓延,加大了经营风险。 (四)内控不严,会计人员约束不力 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操作行为不规范,容易发生会计差错。二是个别会计人员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缺乏应有的互相制约和牵制。四是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的漏洞,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严密,制度不完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五)竞争无序,财务成本加大 存款对于增强银行资金实力、奠定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无疑是必需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存款既是立行之本,也是支出大户。不顾效益擅自或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增设网点机构,草率开办各项新业务不计算资金成本,不搞盈亏临界点分析等非正常现象,加大了财务风险。同时筹集来的资金如果运用不充分,造成资金在银行内的积压和闲置,无效益资产的增加也会直接影响银行损益风险。 (六)制约失衡,加大经营风险 银行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强风险性大的行业,面对大量结算票据、现金资产,以至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一旦发生工作疏漏造成资产的损失是巨大的。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将银行作为其猎击的主要目标,各类案件居高不下,手段花样层出不穷,无论是假汇票、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还是贪污盗窃、索贿受贿,任何一个案件会或多或少涉及经营核算部门,一旦会计部门放松管制,降低核算水平,就会为犯罪分子客观上开了绿灯,加大了经营风险。 (七)反应滞后,误导决策风险 会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未能及时向领导层提供决策需要的信息,甚至未能通过核算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领导层决策失误,这是会计人员的失职。目前,会计部门普遍没有制定风险量化监测指标体系,参与决策职能形同虚设,无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周密化,一旦决策失误损失无法弥补。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无序竞争 有市场就有竞争,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竞争分有序和无序之分。目前,不公平或恶意竞争在金融机构中经常发生。为了拉存款,擅自提高存款利率,为了留住大客户,就搞一些小手脚。这些违规操作的后果一方面扩大了成本,另一方面为犯罪提供了条件。现在有很多金融案件的发生都与违规操作有关,事实上,恶意竞争不仅埋下风险的种子,同时也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这方面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惨重的。 (二)内控不严 目前,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对会计控制认识不充分、不深刻、不完整。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忽视了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事后、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四是有关金融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原则性较强,操作性不足;五是制度建设上存在滞后性。从总体来看,金融企业内控制度对新技术、新问题研究不充分,在会计制度中所体现的内控措施落后,如:电算化条件下如何防范风险,在“柜员制”劳动组合下如何实施有效控制尚缺乏制度规定。更有甚者,有些行是先开展业务后进行制度补救,这给金融业埋下了巨大隐患。会计制度应是操作规程设计的理论依据,操作规程应该是会计制度的具体化,同时又是会计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技术手段与保障。而目前的操作规程未对会计制度的执行形成刚性约束,必须按制度执行的硬性规定变成了凭良心凭习惯办事。由于技术保障措施的不得力,核算程序本身又留有违规操作的隐患,以至于核算过程中屡有违反会计制度的事件发生。 (三)违规操作 随着现代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金融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尽管如此,有的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不按法律法规行事,不按规程操作,我行我素,想当然办事。有些金融机构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导致会计人员配备不足,混岗、兼岗、存在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 (四)忽视教育 从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不可忽视。金融会计是一个重要岗位,相对而言要求从事会计岗位的人员综合素质要高,品德要好,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总体上看,银行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急需加强和提高。从现实情况看,金融机构对金融会计人员的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没有及时跟上,致使会计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对金融事业不负责、对领导不负责、对身边的同事不负责、对家人不负责、对自己不负责,个别同志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产生了非分之想,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由此引发案件。 三、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内控制度体系 有效的内部控制实际上是金融机构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其中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是其基本要求之一。会计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内控制约机制的充分发挥。金融会计人员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领导,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唯一依据是有效的会计凭证。在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其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即这一制度体系在会计业务中覆盖要宽广,操作要规范,不能脱离实际,并能有效与其他部门工作配合。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将有利于堵塞漏洞,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银行“三假”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化解风险。 (二)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在会计监督中要强调独立、严格、及时、有效,尤其是重视会计业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因为事后发现问题往往无法挽救。会计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可以力求把风险消除在日常工作处理中,从而减少损失。同时,还要重视会计分析,建立预警机制。报表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状况,但了解过去不是报表使用者的最终目的,报表的真正使用价值是通过对报表的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前景,帮助领导层了解过去、规范未来,才能在充分了解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面对未来的变化做好有针对性的反应,才能帮助银行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优化控制,提高规范决策能力,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三)严格执行会计制度 认真严格执行会计制度是防范会计风险的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因为会计制度规定的制约机制是严密的,岗位设置是科学有效的,操作规程是规范合理的。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制度,认制度不认人,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作为领导,一定要按规定配备会计人员。实践证明,主管领导经常性的检查可以有效控制会计人员的犯罪可能。同时,要对会计内控岗位人员定期轮换,杜绝案件发生。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关爱会计人员的成长,关心会计人员的生活,在物质待遇上适当向会计人员倾斜,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使他们安心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财经制度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同时,要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 金融会计论文: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在我国经济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信贷与支付的风险上,而要多方面、全方位看待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风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信贷风险。因此,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是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金融会计及金融会计风险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于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特殊的专业会计。它应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管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金融会计是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金融会计的重要性,要求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核算监督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必须绝对准确,符合客观实际。但是,金融会计也面临着复杂的外围环境和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所谓风险,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理解而多种多样,如风险为可测定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对特定情况下未来结果的客观疑虑;风险是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等等。但是,目前最被人们接受的风险定义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为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逐步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在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切实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对银行的业务经营,特别是对高风险经营的信贷业务,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积极参与银行经营决策,逐步建立起能适应商业化经营特点的管理型金融会计新体系。首先,要尽快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等“三假”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改善银行经营管理与防范金融风险,及时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相关的会计信息。其次,要尽快实施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在很大程度上与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金融会计管理不统一的弊端,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使得正常的会计信息难以及时获得,不仅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容易掩盖问题,延误分散与化解风险的时机。因此,只有尽快实现金融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违规和账外经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会计风险。 2.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为此,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首先,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次,银行在接受企业贷款申请时,应要求所有的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第三,鉴于我国企业编制与提供的会计报表过于简化、信息含量低的情况,银行在接受企业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申请时,除要求企业报送主要会计报表以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能详细披露其偿债能力的补充会计信息。 从银行内部来看,全面、客观地揭示银行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及时提供有关金融风险的会计信息,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一是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可以考虑要求银行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及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等内容的补充报表,以便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信息。二是由于银行表外业务仅在业务状况表下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故银行表外业务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等特点。因此,要恰当揭示表外业务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完善金融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和对表外业务风险防范的信息需要,可以考虑要求银行编制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列示表外业务的经营情况,以全面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同时,银行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将每一个借款企业的情况,包括企业的会计报表及补充会计信息、担保抵押和信用度及开户状况等录入计算机,建立完整和连续的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从而实现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的完整、连续、动态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异常,防止企业重复抵押、连环担保、多头贷款等不规范行为和高负债经营现象的发生,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 3.进一步改进金融会计制度,使之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1)改进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一是可以考虑采用能够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呆账准备金,即将现行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改为每月按实际发生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1%)全额计提“一般呆账准备金”;对出现有问题贷款,应立即按其发生呆账可能性的大小,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再计提“特别呆账准备金”。当这两项呆账准备金累积到一定的数额,足以完全化解所有有问题贷款可能发生的呆账损失风险以后,可不再计提呆账准备金。银行及金融机构按上述方法计提的呆账准备金应允许其在税前扣除。二是进一步放宽呆账准备金计提的范围,使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信用贷款,还应包括同样存在风险的透支、融资租赁和存放同业款等。三是放宽对呆账确认的条件限制,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呆账确认规定,使许多实际发生的呆账能够及时核销,可考虑允许银行将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贷款一律确认为呆账予以核销。此外,还应简化对呆账核销的审批程序,赋予银行一定的核销呆账的自主权。 (2)改进现行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坏账准备是按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计提。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反映不同期限和不同性质的应收利息的构成与发生坏账损失可能性的关系,使坏账损失的发生与坏账准备的提取不相协调。为此,可要求银行采用账龄分析法来计提坏账准备,并按应收账款账龄和性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计提坏账准备金的比例。另外,应强制要求银行从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各种风险损失。 (3)应允许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银行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诸如贵金属、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当这些资产的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跌至账面成本以下时,或有较为明显的证据表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可能蒙受损失时,应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将公允市价与账面价值之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4.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与严肃性,防止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风险损失。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此外,在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和健全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以便有效地在银行经营的各个工作环节上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形成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屏障。 5.努力实现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较为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控机制。一要建立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金融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惟一依据是有效的会计凭证。积极推行统一的核算软件,实行账务集中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相分离的会计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由系统自动生成汇总上报。其他有关会计信息报表应当由会计人员独立编制,任何人不得任意调整。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银行“三假”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二要突出抓好内控机制中重要风险环节的控制,尤其要抓好风险点的风险控制。要遵循双人、双岗、双职的原则,健全会计制度,推行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核算,加强成本控制,加强对会计流程、印押证机、联行清算、承兑汇票、内部往来、现金出纳和财务的管理,重塑会计“三铁”形象。同时,要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有效控制。要建立合理的授权分类和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种审批手续,严格各项程序,加强对内部授权和转授权的控制,严格担保行为,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防范潜在的金融会计风险。 6.积极推行责任会计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责任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责任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金融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管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金融会计管理核算体系,不断促进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努力实现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进步。 金融会计论文:金融会计风险及其防范与化解 摘要:本文分析了金融风险的概念、种类,也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会计风险原因 建议 一、引言 近年来,在金融组织体系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金融系统发生频繁的各类案件,人们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金融会计风险问题上。在金融会计的业务工作中,金融风险是风险在其业务领域的一种表现。根据现行制度的安排,由于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的影响,金融会计风险也相应地分为表内会计处理风险与表外业务会计处理风险两种形式,因此,就在金融会计风险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内,体现出不同的风险表现形式和防范与化解的办法。只有加强对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才能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一、金融会计风险概述 我们通常所谓的风险,一般是指的是具备一定条件,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可能发生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客观性的各种结果与变动程度。而单纯从财务角度来说,其风险主要涉及到预期的报酬可能无法按时兑现。而金融会计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指在金融会计业务过程中,由于制度安排以及组织管理、技术方法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因素的作用,导致金融会计业务有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方面的风险,也就可能造成资金、财产、信誉等方面和损失,等等。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组成: ⒈会计核算风险。及时对银行业务进行真实、完整地对核算是银行会计的主要的基础性工作。而在会计实务中,因会计核算的许多环节失控而带来的风险,集中体现在对凭证审查不严、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时、对账务进行检查核对不力、对复核监管不力、没有健全的电脑制约机制以及采取了不当的核算方法而造成的资金被截留、挪用、骗取、贪污、盗窃等等一系列损失。 ⒉会计结算风险。结算业务通过银行向客户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来实现经济活动中客户的货币给付转移服务。在会计实务中,因复杂恶化不健全的结算管理,所造成的结算资金被借助结算凭证和结算渠道而行套取、侵吞、挪用结算资金而产生的风险,具有隐蔽多样的手段和涉及较大的金额等特点。 ⒊ 会计监督风险。这一风险主要是因相对软弱的金融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对那些经营不合理或者不合法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而产生的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很大的的因素,正是这一风险的存在所然。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上述金融会计风险所产生的原因,主要基于如下几点: 1. 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在金融业的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之中,少数金融实体受利益的驱动的影响,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恶意竞争,这些手段有:高息揽储、低息放贷,或违背会计核算原则虚增虚减利润等,这的违法手段不仅增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也扰乱了“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基本原则,不可避免地产生金融会计风险。 2. 内部管理模式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信息导致的风险。会计信息不真实可靠的失真,将导致金融资金被截留、贪污以及盗窃的风险。而失真的会计信息将导致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无法实现,影响了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失真的会计信息也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对自身进行市场定位,误导资金的流向,影响其竞争力,导致其面临淘汰的命运。另一方面,内控制度导致的风险。由于金融实体的领导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内控制度建设不能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有效的会计监督和制约机制缺乏、对内控制度落实不力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剧。 3. 会计行为主体的影响。会计行为主体主要是会计人员,因其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受社会不良的思潮影响,这是产生金融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诱因;同时,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也不够,使会计人员的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没有及时更新,用人机制的缺乏,使会计人员素质在低层次上停留,这都为金融会计风险埋下了伏笔。 三、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建议 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的主要途径就在于采取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 1.建立金融会计风险的一个全面监督保障系统。这一系统实际是一个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 “三位”的保障,在系统中,要依据不同的风险种类对其预警指标的选取、实物经营的动态监控、原始票据的审核、经营绩效的抽查和复查等方面的权重进行确定。这一系统不仅要监督保障对静态目标,也要预警动态事件,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金融会计风险损失的发生。 2. 以集中核算强化内控制度。各金融机构必须结合自身业务经营的特点和规模,科学地制定出自己的内控制度,要有针对性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制定出详细的内控制度的实施细则并能够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岗位责任制管理管理,完善的相应的约束机制,对不同岗位和不同人员要造成相互牵制和授权制约的格局。 3. 加强金融会计人员队伍建设。要从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从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入手。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让会计人员能够爱岗敬业,提高守法意识,能够依法办事;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业务技术培训,不断金融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针对会计人员的激励和处罚制度,使金融会计人员自觉地将业务工作纳入有效的管理机制之中。 四、结束语 总之,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内容就是要增强金融会计风险意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采取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才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产生的几率,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会计论文:论金融会计国际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根据入世承诺,到2006年年底中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而随着时间的临近,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已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证交所挂牌上市,中国银行也正积极筹备在香港上市,中国工商银行上市也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中国农业银行正为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进行“热身”准备。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交通银行已于2005年6月份率先在香港成功上市,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这五家上市公司也正在积极寻求海外上市,中信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正在积极筹备在国内或在海外上市,与国际接轨已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随着银行业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也在积极推进,这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一、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趋势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会计业务遵循着三种不同的会计规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会计规范逐渐从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转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1993年至2000年之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业务主要遵循1993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至2003年,除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外,其余银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财务重组之后的中行和建行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工行和农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银行中,除了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广发行之外,其他银行都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从200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年报编制全面采用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已经上市的五家银行还需要根据证监会的要求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但转换尚未涉及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内容;在海外上市或拟上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年报。 2005年8月财政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该规定于2006年1月1日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方面率先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2005年9月,财政部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四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与国际惯例相比,四项金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实质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和第32号的规定大多是相同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暂行规定》和金融会计四项准则征求意见稿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缚,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的空白,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迈出的重要一步,必将加速我国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我国的银行业,特别是上市和拟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首先,金融会计国际化将改变传统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这种分类方法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做出有效判断。 其次,资产负债表项目将更加丰富。根据《暂行规定》的要求,当且仅当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企业才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终止确认的条件是: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是否已经实质上发生转移,而且没有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根据这些规定,商业银行应将衍生工具隐含的各种权利和合同义务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以及其他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也要进入表内核算,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 再者,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部分,其价值随着公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不断变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权益,进而影响了权益的变动,因此在没有其他资产和负债变动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价值的波动必然会带来资产负债率的波动。同时《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金融资产的减值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五级分类法”,会加剧资产的波动。 《套期保值》对从事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对其运用的先决条件——套期关系作出了严格要求。由于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品种较少,商业银行进行套期避险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很难达到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因此近期内套期会计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不会很大。 三、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经营损益的影响。 根据现行会计框架,金融工具经济价值的变动仅在其实际实现时确认为收益,导致银行可能仅仅为了增加会计利润而进行某项交易。而《暂行规定》要求几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照金融工具持有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资本公积,从而遏制了银行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对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要求,也降低了利用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可能性。《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加以限制,意味着商业银行可能提前确认的利得将会更少,调控收益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对商业银行损益表的影响。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也对传统的损益表披露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损益表根据实现原则确认收益、成本、利得、损失,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的存在,因此以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为特征的传统收益确定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如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在致力于财务业绩报表的改进,一张被称作“第四财务报表”的“全面收益表”正在形成。我国金融会计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确认和公允价值计量必将会促使我国损益表不断改进。 四、金融会计国际化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的运用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内反映,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更符合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和现代化管理风险技术,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商业银行真实财务状况,更易于评价银行通过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公允价值的运用也会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产生负面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将反映在损益表中,使财务报告波动性上升,可能导致市场对银行经济价值的错误判断。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市场发展程度的制约,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严重依赖于银行所采用估价模型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假定各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的假设采用不同的估价模型,其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账户的影响在不同银行之间可能相差悬殊,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于外部独立审计来说,证实通过模型获得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二)减值准备方法的改变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2001年《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要求,信贷资产专项准备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计提,这更加符合银行监管的目标,即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而《暂行规定》对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减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余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按照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这不仅充分考虑到了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抵押品经营状况,而且还综合考虑了债务人所处行业发展前景、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和时间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对于五级分类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加客观、公允,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 五、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会计处理规范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银行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涉及以下四个方面:风险识别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决策机制、风险规避机制,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因素,与金融工具的计量、减值准备的计提、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会计、金融工具风险的披露等紧密相连。商业银行只有在风险管理体系完备、风险管理技术成熟的情况下,金融工具会计才能得到有效地运用。 (二)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会计的国际化影响了现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根据现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资本充足率根据资本和风险加权资产计算。一方面,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化,增加了银行资本的波动性。另一方面,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主要包括表内业务的信用风险和表外业务的市场风险。而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表外业务中衍生金融工具部分将纳入表内反映,这必将影响到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在资产证券化方面,《金融资产转移》规定,资产能否从表内转移到表外主要依据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回报是否已经实质上发生转移,而且没有保留对金融资产的控制权。 因此,如果已经证券化的信贷资产仍应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商业银行就不可能通过资产证券化在资本监管方面得到优惠,从而提高了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的要求。因此,金融会计的国际化不仅影响到了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提高了对商业银行监管资本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盈利水平,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等方式不断提高监管资本的水平,才能达到监管当局对资本的要求,以抵御银行风险的发生。 金融会计论文: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摘要:目前金融业在整个经济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伴随亚洲金融危机等国际事件的发生,金融风险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其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资产负债组合;金融会计;风险防范 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敲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警钟。从会计防范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金融机构业欠缺成熟的会计核算监管机制,不能完全达到自我调节灵活机动、问题反映客观公正、信息提供正确及时、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目标。我国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亟待加强。 一、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不完备的金融监管模式 客观的说,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模式尚不健全,不足以将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各种考虑而对当地金融业采取的保护措施,影响了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甚至使得某些金融机构享有过多的“政策”优势。另一方面,金融宏观监管尚有真空地带,个别金融机构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却屡禁不止,更无从谈起防范风险的目标。除此之外,一些金融机构的自身内控措施有待加强,权利制约失衡、制度建设滞后,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依然存在,增大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 2.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环境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环境已经日新月异、飞速变化。在这个进程中,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也不断显现出来,由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并未形成,大量的社会资金被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吸引而涌入。在现有市场准入标准较低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情况,各地金融机构的增长突飞猛进。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给金融风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有待提高的会计素质 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机构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个别工作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等仍需加强和提高。从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原因看,人员素质因素不可忽视。实际上,许多风险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工作有关联。 4.需要改进的会计手段 这里所说的会计运作手段,一方面表现在如何优化会计核算的监督制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如何改善和深化会计电算化的形运用上。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求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不能仅停留在单纯的账务信息记录和核算反映上面,还应该具备总结、分析、控制的能力。 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1.改进金融信息的会计披露程序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尽量要求企业报送已经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报表,并查验出具该项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认定,杜绝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金融机构在与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接洽时,应要求其提供真实的当期现金流量表,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和财务比率的考核,将其放到与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考核同等重要的工作上。 另一方面,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监管部门可以考虑要求金融机构再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短期及中长期贷款等内容的补充报表,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信息。 2.建立适应新要求的金融会计新体系 首先,要尽快整顿基础会计工作,完善会计核算体系,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相结合,全面加强会计工作秩序,积极治理“作假帐”现象,切实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及时提供全面、真实、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提高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其次,规范会计管理体制,坚决杜绝所谓的“账外经营”情况。客观来讲,金融机构出现的许多风险与损失,多多少少都与账外经营有关。账外经营影响到金融会计职能的发挥,暴露出了相关管理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在尽快实现本机构内部统一的会计核算体制,有些金融机构成效斐然,有效地化解了部分金融会计风险。 3.建造强有力的的风险预警系统 这里所说的风险控制系统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事前、事中和事后。所谓的事前控制,主要指的是制定与考核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套预警体系包括备付金比率等流动性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资本充足率等资本不足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逾期贷款率等资产风险指标的反映体系;利率风险率等金融市场风险的反映指标体系;以及资产盈利率等损益状况指标的反映体系。 所谓的事中监督,顾名思义指的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正常监控。这个监控应当是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由金融机构会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以确保金融机构经营运作正常,规避金融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害,或者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最后是事后监督,主要指的是通过检查分析原始凭证和会计账簿等财务基础资料,全面复审金融机构是否稳健经营,严格考核各职能部门金融风险控制责任指标的执行力度,及时提出各部门金融风险控制潜在问题的整改建议,力争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4.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 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首先是秉承谨慎性原则,把呆坏账准备金的有关计提方法做动态规定,根据形势需要确定是否提高计提比例,或者扩大呆坏账准备金的计提范围,并将这一核算程序制度化。 现阶段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将呆坏账准备金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计提,也就是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按实际发生的每月贷款总额特定比例,先将“一般呆坏账准备金”全额计提;之后,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按出现有问题的贷款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生呆坏账可能性的评价状况,再计提“特别呆坏账准备金”。当上列两项准备金已经累积到一定的数额,基本可以填补截至当期的有问题贷款呆坏账的损失额度以后,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可以不再计提“特别呆坏账准备金”。如果出现其他特殊情况,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宽呆坏账准备金计提的局限性,改革现行制度中一些过于苛刻的计提确认条件限制,以便使得业已实际发生的呆坏账能够切实有效地及时核销。 不断完备金融核算制度,还应该考虑建立相关制度,使得金融机构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将非金融资产与长期持有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更合理地做会计记录和报表反映。在每个会计期末,金融机构应当逐项比较单位流动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公允市价或可变现净值的差异,当这些资产的差异较大时,区分是否属于资产保值增值,如果不是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就应根据相关制度对其账面价值作出合理调整,并将相关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处理。 5.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 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首先是确定独立的财务体制。建议推广使用专用、安全、高效、稳健的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所有相关报表等会计资料应该由系统自动生成。减少会计人员编制和调整财务数据的可能性和任意度。 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还要突出抓好重要风险环节的内部控制,尤其要抓好风险点的风险控制。建议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不断论证,建立更加科学的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指标控制制度,不断健全现有的授信审查流程,加强内部授权和转授权的制约,严格规定信贷融资授信业务活动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及时检查,增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针对金融机构不同风险控制点的特点,力图通过对金融风险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建立更加稳固的应对体系,对金融风险进行全面会计防范和有效内部控制。 6.贯彻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 贯彻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分散化原则将风险控制的化解途径多样化,尤其是强调分散责任的问题。当然,我们这里论述的分散责任,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逃避和模糊,而是要求以科学认真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建立合理、规范、有序的责任中心,或者说责任体系。具体到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就是要落实责任会计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大锅饭”思想,将金融风险的防范压力真正逐层分解到每一位参与者身上,促使广大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压力为工作动力,将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可谓无处不在。金融会计贯穿于防范风险的全过程,是防范金融不可须臾或缺的屏障。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风险也与日俱增,做好会计风范,将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浅谈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构建 【摘 要】 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一个重要类型,对企业的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传统内部审计模式的分析,指出其局限性,并试图构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的新模式,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内部环境审计; 环境财务审计; 运作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企业的效益和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对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则很少关心。从宏观上看,一些企业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整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工业集中的城市,矿区的污染、噪声使城市环境日趋恶化;污水污染了河道,污染了饮用水库,直至殃及国家近海大面积海域;废气形成酸雨,烟尘笼罩城市上空,每天散落的工业粉尘高达数十吨;高分贝噪声殃及居民、学校、机关和医院。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从微观上看,企业自身环境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企业排放烟尘、污水、废气、噪音、垃圾等,对内将直接影响职工的健康、工作和劳动情绪,对此,企业必须支付一笔数额可观的保健费用作为对职工健康状况的补偿,提高了企业产品的成本;对外则影响了周边环境,严重的时候可能会遭到公众的诉讼,使企业增加了经营风险。可见,对环境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是每一个现代企业应当重视的工作,而环境审计制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环境审计作为经济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该在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监督中具有突出地位。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可分为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不同类型的审计有各自不同的审计模式,环境财务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领域,有其自身独特的运作模式。不同的视角,对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是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总体思维与基本构想,是组织和部署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整体框架,是决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方向和基本方式的根本因素,对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传统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局限性 关于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目前理论界有如下三种观点:其一,财务导向审计模式:以被审单位环境财务报告反映的结果为线索,追踪到经济活动过程和导致结果的原因,进而对环境保护的合规性和绩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模式;其二,问题导向审计模式:以被审单位暴露的突出问题为线索,进行追踪分析,找出问题的成因,指出被审单位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有针对性整改措施的一种审计模式;其三,项目导向审计模式:以被审单位涉及环境问题的重大业务为线索,对业务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分析,判断业务活动进行是否正常、是否收到预期效果,进而找出导致业务活动发生偏向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审计模式。这三种审计模式明确了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着眼点,但也存在缺点: 一是未就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运作模式应该解决环境审计从何处着手、何时着手以及如何着手等方面的问题。以上导向型运作模式仅提到了环境审计从何处着手的问题,而对其他两个问题没有涉及,即对于究竟如何进行环境审计没有做出说明。 二是没有区分不同的审计领域。不同的审计领域应具有不同的审计模式,但以上导向式模式没有区分不同的审计领域。 三是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运作模式。一个完整的运作模式应由目标、内容、依据、方法等几个要素组成。只有明确界定各要素的涵义,明确其各自的职能,才能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运作模式系统。 四是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强。运作模式构建的主要目的要对环境审计实践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但导向型运作模式因为没有对要素进行明确分析,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运作模式,因而对环境审计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强。 鉴于此,笔者认为,三种运作模式应该有其共同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环境审计运作模式完整的内容。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构成要素及其详细内容。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新设想 鉴于传统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开展环境财务审计的运作模式应是“目标导向式”。以目标为导向的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是指以需要达到的审计目标为导向,通过具体分析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制定实施方案,按照一定的方法,最终通过出具审计报告的方式来实现审计目标,完成审计工作。 (一)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 环境财务审计的总目标应该是监督受托环境财务责任的公允性,即通过检查环境会计账目及其相关环境资产、负债的公允性,确保受托环境财务责任的全面履行。 受托环境财务责任是按照特定的要求或原则确保组织内部建立严密完整的内部环保控制体系,保证环境资源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据此,可将受托环境财务责任划分为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和控制性以及环境财务报告责任。其中: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是要求受托人在经管环境资源过程中必须保证受托环境资源的完整,防止错弊行为的发生;控制性是为了实现以上要求,所必须建立的严密的控制结构(系统),以实施严密的控制,控制性是从属于所有要求的一个总要求。环境财务报告责任是指对环境保全和环保控制行为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说明或反映的责任,即审查环境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受托经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之变化;审查控制结构报告是否公允地揭示了内部环保控制制度的建设状况以及它们在保证环境资源财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方面的充分性与有效性。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对象和内容 1.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对象 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对象应该是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及其信息,即反映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的环境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的经济活动以及反映受托环境经济责任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经济资料。 2.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内容 (1)环保资金财务审计。 主要包括对环保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 主要包括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符合环境会计、财务制度的规定、应计环境负债和由于环境风险问题引起的或有环境负债是否得到恰当确认和反映以及评估环境管理费用估计的合理性。其中应着重注意导致在财务报表中隐藏重大错报的环境事项。 (3)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 按照内部控制理论的解释,任何企业的环保内控制度都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制度与程序组成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环保理念和对环保目标的追求。通过审计监督,揭示并评价各项环保制度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有利于环保内控制度与环保管理的优化。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依据 环境审计依据是指判断和衡量环境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准绳,是审计人员对有关经济活动的环境方面查明事实真相后,据以判断是非优劣,做出审计结论的根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法律法规 迄今为止,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共颁布了8部环境保护法律、14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和34项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部门出台了90多项全国性环境保护规章和1020多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从而建立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此外,我国还先后加入了一批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际公约、协议和议定书,主要有《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2.国家颁布的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而制定的各种技术指标和规范的总称,大体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和方法等三大类,共260多项。这些环境标准为我们在实施环境审计过程中,收集、评价、鉴定有关的证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环境相关事项的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 有关的会计核算标准是指环境会计的核算标准,也是环境财务审计的审计依据。众所周知,我国乃至国际上对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没有统一的标准,环境报告实务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显然,研究和制定一套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是十分必要的,以满足披露和报告环境责任的要求。 (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方法 环境审计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检查,取得充分可靠相关有效的审计证据,对照审计依据和环保指标、标准,加以分析鉴定综合而形成审计结论,才能完成审计的实施过程。在环境财务审计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特定的审计方法。 1.传统的审计方法 在企业内部开展环境财务审计,要借鉴和使用一些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方法,如: (1)查阅法。如查阅以前的业务、管理、审计报告,以获取特定的知识和审计证据。 (2)实地测量法。审计人员在审查核实分析有关环境书面资料后,还应对环境进行实地测量,以进一步检验环境记录的真实性。 (3)复算法。审计人员要对被审单位有关环境财务收支计算的结果进行复算,以确定是否有故意歪曲计算结果的弊端或无意造成计算结果差错的过失。 (4)抽查法。通过对众多的环境管理制度的初步分析评价,确定一定比例进行有重点的抽查,并对制度不健全、管理失控的环节,进行重点抽查,在此基础上审计有关凭证资料,取得进一步证据。 另外,还有其它各种同于传统审计所常用的如观察法、盘查法等。 2.特定的审计方法 环境财务审计又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采用的审计方法有: (1)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法 环境成本效益分析,首先要对环境资源消耗量进行考察。环境资源消耗量是指为实施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消耗的环境数量。主要包括水资源的消耗、土地资源的减少、林木资源的丧失、污染的扩大等货币量估算。 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的另一方面,是对环境资源浪费量的考察。资源消耗和资源浪费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指资源消耗量的大小,后者是指资源利用率的高低。资源浪费有两层含义:第一,资源的非有效消耗或部分非有效消耗,即资源消耗未能对社会经济产生有益作用或未能造福人类的那一部分;第二,资源的非补偿性消耗。从根本上说,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工业化的进程必然要付出环境的代价。但是,如果消耗的环境资源全部或大部分被有效利用了,那么消耗的环境最终就会通过人类付出经济的、技术的、精神的代价得到修复,使环境功能还原,否则,就会成为一种没有补偿能力的、人类对环境的“坏账”,阻碍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实现。因此,环境成本效益分析在环境审计中是必须考虑的一种重要方法。 (2)环境费用效果分析 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方法,是将环境保护和治理费用与其达到的效果进行多方案的比较的一种经济评价方法,包括最佳效果法和最少费用法。它的主要应用对象是单个污染源的控制效果分析。与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比较,环境费用效果分析的主要不同在于:不需要给每一效应赋予货币价值的计量,可以非货币的计量单位计算。 (五)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 企业环境财务报告是内部审计小组在审计工作完成以后,向内部审计机构以及部门、单位领导提出的关于本单位环境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公允性的内部审计报告。与一般内部财务审计报告相比较,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报告应特别说明以下内容: 第一,遵守和采用的信息披露和资金运用的财务会计政策; 第二,环保资金来源的保障程度,包括资金渠道、数量筹集和到位时效,以及资金使用情况; 第三,有关环保资产、负债、费用的真实性; 第四,环保或有负债的评估; 第五,会计报告中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等。 浅谈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论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现行模式与新模式的构建 [摘 要]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对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非常重要,做好内部环境审计才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审计是内部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财务制度、企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创新,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与社会相适应,所以对于企业而言,明确目前企业的财务审计模式是很关键的,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审计新模式的创建和发展。本文主要对现阶段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对新模式的构建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发展;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也得到了更新和发展,财务制度与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时代在发展,理念在改变,在新的社会时期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模式必然出现很多不足,存在很多与社会理念、经济制度矛盾的地方,需要不断完善创新,此时就体现出了新模式构建的重要性。一个科学合理的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模式能够确保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环境的良好性,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工作主要包括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及合规性审计三大部分。其中财务审计是内部环境审计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整个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说一个科学合理的审计模式是整个财务审计工作的重点,审计模式直接关系到整个财务审计工作的整体规划、审计标准以及审计方式等,是整个财务审计工作的基本保障,要想做好财务审计工作就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与经济制度及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审计模式。 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水平不仅能够保证财务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对于自身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在优化内部管理结构、提高内部管理效率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审计工作能够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有很强的监督管理作用,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内部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还能有效避免企业内部腐败现象的发生,降低企业经济风险。 2 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现行模式分析 现阶段财务审计模式主要有三种:财务导向审计、问题导向审计及项目导向审计。这三种模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财务导向审计主要以财务报告为工作中心,通过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和了解企业内部的整个经济活动,这种模式过于注重形式,最终结果的准确性要依赖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评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问题导向审计以企业暴露出来的问题为中心,这是一种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完善的重要模式,通过问题的分析研究,把握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可以说这是一种自我完善式的审计模式。项目导向审计主要以企业负责的重大项目为主,对项目的整个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能够确保整个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能够对项目进行有效完善,防止目标出现偏离。 现行传统财务审计模式一直引领我国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体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现行财务审计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再加上企业内部对财务审计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导致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水平得不到提升,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完善的运转模式 一个完善的审计模式不仅要明确审计从何着手,更要有具体的“着手”措施,即涉及具体的环境审计方面的内容,现性审计模式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仅仅提出了一个问题的构想,并没有具体展开进行分析,同时现行的审计模式对于不同领域的审计工作“一视同仁”,缺乏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法策略,造成审计工作内容不细致,表现得不能令人满意。 2.2 企业缺乏对审计工作的重视 企业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展状况,要明确审计工作对整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审计工作可有可无,企业内部缺乏一个良好的环境来确保审计工作的发展。同时,在审计员工的招聘上要求较低,对员工的培养力度不足,造成了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员工的工作态度消极,导致审计工作形式化严重,严重影响整个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3 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模式构建探究 要想保证审计模式的科学合理性,必须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现代企业发展模式,以市场经济为背景,在原有三种审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形成一种目标明确、过程具体的新的审计模式。 3.1 新模式构建方向探究 3.1.1 财务审计职能 企业要进行部门改革调整,加强财务审计职能,形成独立的内部环境财务审计部分,确保财务审计工作规范化、独立化的同时提高其在企业内部的地位,以便更好地发挥出财务审计职能。企业内部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宣传,便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认识和了解到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便于发挥其职能。同时有关企业的各种性能优化问题上,要立足于内部环境审计工作,在确保其职能发挥和提高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3.1.2 财务审计方式方法 科学合理的财务审计方法是保证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效率低,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财务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审计方法,明确其他先进企业的会计审计方法,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引用,对传统老旧审计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确保审计工作效率。 3.1.3 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最终的审计质量,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企业提高对审计员工的重视程度,确保审计工作者的企业地位,同时要注重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工作,提高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要求,结合企业情况为其制订具体的培养计划,同时为员工开展自由发展的平台,鼓励员工努力提升自我,确保审计员工的工作能力、思想意识等与社会保持一致,保证审计工作正常开展。 3.2 新型目标导向式财务审计模式的构建 新型目标导向式审计模式的核心是“目标”,即围绕着企业的既定目标开展审计工作,对审计目标、审计内容以及具体的审计依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一个完善的审计方案,这种新型审计模式更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 3.2.1 审计目标和对象的确定分析 审计目标是整个模式的中心,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围绕着审计目标展开,审计目标主要围绕对内部环境保护、内部环境治理相关资产等检查和监督,确保企业内部资源的完整、信息的可靠。审计对象则主要是企业内部与目标相关的经济活动信息,主要包括会计信息以及其他能够反映与目标相关的企业收支信息,要确保审计对象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这与整个审计工作结果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联。 3.2.2 审计内容的确定 审计内容是审计模式的主体,一个完善的审计内容需要包含资金财务、会计信息以及内部控制的审核控制。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资金财务审计主要对企业的资金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确保资金落实情况;会计信息审计则以确保会报表中信息的准确可靠为主,排除隐藏在报表中的错误确保报表准确性,同时还能确保报表制定的规范性及数据的正确性。内部控制则是以控制理论为依托,确保环境内部组织关系协调,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内部环境系统,确保财务审计与环境内部其他组织相适应。 3.2.3 财务审计依据 审计依据是整个审计模式的关键,只有审计依据准确可靠才能确保最终的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审计依据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企业内部制度及科学理念等。例如:环境法律法规、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经济发展理念等。 4 结 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不断发展必须不断改革进步,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企业做好内部环境管理工作非常关键。财务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明确现行模式中存在的各种局限性,立足于实际情况,认识到构建一个新的审计模式需要从审计职能、审计方式方法及审计工作人员等角度出发,同时要认识到目标式财务审计新模式的优势,发挥创新意识,不断促进财务审计模式完善与发展。 浅谈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也在日益成熟。然而受传统工作方式的影响,企业领导层对财务审计工作仍不太重视,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挣脱思想枷锁,不能有效发挥财务审计的实效。比如很多企业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盲目对其他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照搬照抄,往往使财务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使其成为了会计助理等辅助性工作。还有的企业对财务审计的职责要求不够严格,一些工作的标准常常引用财务会计的章程,使得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无法正常发挥监控的职能。此外,很多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不高,这是由于自身专业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工作人员消极的工作状态严重制约了财务审计的运行效率,使财务审计控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方式,无法及时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经济状况。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企业目前财务审计工作出现的状况,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内部财务审计运作模式,解决存在的问题。 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 要想实现企业内部环境下的财务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进行恰当的定性分析,从而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应企业的时展需求。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化与调整,努力探索高质量、多角度、宽领域的运作模式。(一)强化财务审计的作用与职能当前,国内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基本由各个部门共同管理,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部门。因此,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中对财务审计整体性能的调控与监督,这样既可以使企业内部经营与管理方式更加趋于现代化,还可以完善各种管理职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完善企业的综合性能,要在优化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各种职能复原,并结合整体调控的方式表现出来。具体来讲,财务审计不仅要完成一系列的测评方案,还要控制好各种治理结构与管理风险,可以聚集更多的财务审查力量,促进企业内部全体成员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从而实现内部财务审计工作人员角色的彻底转变。(二)强调财务审计人员的地位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和其他部门人员地位平等,都具有神圣的工作使命。在新形势下,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先考虑财务审计人员的发展,使财务审计工作的核心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这样做可以使企业各部门之间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形成良好的监督风尚,这对企业经济利润的增加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要调动各方面因素,全力提高管理人员的效能,重视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并采取科学、先进的手段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准确的定位和管理,从而实现对企业整体的调控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要充分发挥服务的优势,积极拓展财务审计工作的渠道,使其具有更远的发展前景。(三)完善财务审计的方式方法想要提升财务审计的各项管理职能,就务必把握好企业内部管理的定位,强调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这样做可以有效保证财务审计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和进行,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监管功能,从而为企业内部的优化与调整做出突出的贡献。具体的方法有:对财务审计工作模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落后的方式,将事前预算审计和事后、事中审计相结合考虑,既可以审计大的财务项目,也可以审计琐碎的细小项目,从而对所有的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审计,实现各种财务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它还可以促进分配方式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使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并制定相应的建议与措施。创新财务审计工作模式可以使企业的调控做出明确的分析,有利于建立和健全各种财务审计制度,使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得到妥善解决,把不利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四)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当今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要想进步,就必须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对财务审计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更完善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更好地服务于财务审计工作。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现代办公软件的操作,比如“office”,以便于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财务审计要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市场调查,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人员培训方面,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进行教育工作,努力创建一支高水平的财务审计队伍。 总而言之,企业要想深化现代财务管理体系,就必须加强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提高对内部交易风险的预测和管理。构建科学的现代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会推进审计工作更加成熟与完善,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经济效益。 本文作者:俞米娜工作单位:丽水学院商学院 浅谈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构建 [摘要] 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对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非常重要,做好内部环境审计才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审计是内部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财务制度、企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创新,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与社会相适应,所以对于企业而言,明确目前企业的财务审计模式是很关键的,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审计新模式的创建和发展。本文主要对现阶段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并对新模式的构建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企业;发展;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也得到了更新和发展,财务制度与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时代在发展,理念在改变,在新的社会时期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模式必然会出现很多不足,存在很多与社会理念、经济制度矛盾的地方,需要不断完善创新,此时就体现出了新模式构建的重要性。一个科学合理的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模式能够确保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环境的良好性,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工作主要包括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及合规性审计三大部分。其中财务审计是内部环境审计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整个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说一个科学合理的审计模式是整个财务审计工作的重点,审计模式直接关系到整个财务审计工作的整体规划、审计标准以及审计方式等,是整个财务审计工作的基本保障,要想做好财务审计工作就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与经济制度及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审计模式。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水平不仅能够保证财务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对于自身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在优化内部管理结构、提高内部管理效率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审计工作能够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有很强的监督管理作用,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内部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还能有效避免企业内部腐败现象的发生,降低企业经济风险。 2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现行模式分析 现阶段财务审计模式主要有三种:财务导向审计、问题导向审计及项目导向审计。这三种模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财务导向审计主要以财务报告为工作中心,通过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和了解企业内部的整个经济活动,这种模式过于注重形式,最终结果的准确性要依赖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评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问题导向审计以企业暴露出来的问题为中心,这是一种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完善的重要模式,通过问题的分析研究,把握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可以说这是一种自我完善式的审计模式。项目导向审计主要以企业负责的重大项目为主,对项目的整个过程中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一方面能够确保整个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能够对项目进行有效完善,防止目标出现偏离。现行传统财务审计模式一直引领我国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体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现行财务审计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再加上企业内部对财务审计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导致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水平得不到提升,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完善的运转模式 一个完善的审计模式不仅要明确审计从何着手,更要有具体的“着手”措施,即涉及具体的环境审计方面的内容,现性审计模式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仅仅提出了一个问题的构想,并没有具体展开进行分析,同时现行的审计模式对于不同领域的审计工作“一视同仁”,缺乏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法策略,造成审计工作内容不细致,表现得不能令人满意。 2.2企业缺乏对审计工作的重视 企业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展状况,要明确审计工作对整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审计工作可有可无,企业内部缺乏一个良好的环境来确保审计工作的发展。同时,在审计员工的招聘上要求较低,对员工的培养力度不足,造成了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员工的工作态度消极,导致审计工作形式化严重,严重影响整个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3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模式构建探究 要想保证审计模式的科学合理性,必须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现代企业发展模式,以市场经济为背景,在原有三种审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形成一种目标明确、过程具体的新的审计模式。 3.1新模式构建方向探究 3.1.1财务审计职能 企业要进行部门改革调整,加强财务审计职能,形成独立的内部环境财务审计部分,确保财务审计工作规范化、独立化的同时提高其在企业内部的地位,以便更好地发挥出财务审计职能。企业内部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宣传,便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认识和了解到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便于发挥其职能。同时有关企业的各种性能优化问题上,要立足于内部环境审计工作,在确保其职能发挥和提高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3.1.2财务审计方式方法 科学合理的财务审计方法是保证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效率低,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财务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审计方法,明确其他先进企业的会计审计方法,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引用,对传统老旧审计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确保审计工作效率。 3.1.3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最终的审计质量,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企业提高对审计员工的重视程度,确保审计工作者的企业地位,同时要注重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养工作,提高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要求,结合企业情况为其制订具体的培养计划,同时为员工开展自由发展的平台,鼓励员工努力提升自我,确保审计员工的工作能力、思想意识等与社会保持一致,保证审计工作正常开展。 3.2新型目标导向式财务审计模式的构建 新型目标导向式审计模式的核心是“目标”,即围绕着企业的既定目标开展审计工作,对审计目标、审计内容以及具体的审计依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一个完善的审计方案,这种新型审计模式更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 3.2.1审计目标和对象的确定分析 审计目标是整个模式的中心,所有的审计工作都围绕着审计目标展开,审计目标主要围绕对内部环境保护、内部环境治理相关资产等检查和监督,确保企业内部资源的完整、信息的可靠。审计对象则主要是企业内部与目标相关的经济活动信息,主要包括会计信息以及其他能够反映与目标相关的企业收支信息,要确保审计对象的可靠性和完整性,这与整个审计工作结果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联。 3.2.2审计内容的确定 审计内容是审计模式的主体,一个完善的审计内容需要包含资金财务、会计信息以及内部控制的审核控制。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资金财务审计主要对企业的资金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确保资金落实情况;会计信息审计则以确保会计报表中信息的准确可靠为主,排除隐藏在报表中的错误确保报表准确性,同时还能确保报表制定的规范性及数据的正确性。内部控制则是以控制理论为依托,确保环境内部组织关系协调,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内部环境系统,确保财务审计与环境内部其他组织相适应。 3.2.3财务审计依据 审计依据是整个审计模式的关键,只有审计依据准确可靠才能确保最终的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审计依据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企业内部制度及科学理念等。例如:环境法律法规、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经济发展理念等。 4结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不断发展必须不断改革进步,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企业做好内部环境管理工作非常关键。财务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明确现行模式中存在的各种局限性,立足于实际情况,认识到构建一个新的审计模式需要从审计职能、审计方式方法及审计工作人员等角度出发,同时要认识到目标式财务审计新模式的优势,发挥创新意识,不断促进财务审计模式完善与发展。 作者:余桂统 单位:浙江新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浅谈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企业的效益和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对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则很少关心。从宏观上看,一些企业给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整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工业集中的城市,矿区的污染、噪声使城市环境日趋恶化;污水污染了河道,污染了饮用水库,直至殃及国家近海大面积海域;废气形成酸雨,烟尘笼罩城市上空,每天散落的工业粉尘高达数十吨;高分贝噪声殃及居民、学校、机关和医院。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从微观上看,企业自身环境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企业排放烟尘、污水、废气、噪音、垃圾等,对内将直接影响职工的健康、工作和劳动情绪,对此,企业必须支付一笔数额可观的保健费用作为对职工健康状况的补偿,提高了企业产品的成本;对外则影响了周边环境,严重的时候可能会遭到公众的诉讼,使企业增加了经营风险。可见,对环境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是每一个现代企业应当重视的工作,而环境审计制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环境审计作为经济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应该在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监督中具有突出地位。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可分为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不同类型的审计有各自不同的审计模式,环境财务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领域,有其自身独特的运作模式。不同的视角,对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是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总体思维与基本构想,是组织和部署环境财务审计工作的整体框架,是决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工作方向和基本方式的根本因素,对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传统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局限性 关于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目前理论界有如下三种观点:其一,财务导向审计模式:以被审单位环境财务报告反映的结果为线索,追踪到经济活动过程和导致结果的原因,进而对环境保护的合规性和绩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模式;其二,问题导向审计模式:以被审单位暴露的突出问题为线索,进行追踪分析,找出问题的成因,指出被审单位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有针对性整改措施的一种审计模式;其三,项目导向审计模式:以被审单位涉及环境问题的重大业务为线索,对业务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分析,判断业务活动进行是否正常、是否收到预期效果,进而找出导致业务活动发生偏向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审计模式。这三种审计模式明确了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着眼点,但也存在缺点: 一是未就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运作模式应该解决环境审计从何处着手、何时着手以及如何着手等方面的问题。以上导向型运作模式仅提到了环境审计从何处着手的问题,而对其他两个问题没有涉及,即对于究竟如何进行环境审计没有做出说明。 二是没有区分不同的审计领域。不同的审计领域应具有不同的审计模式,但以上导向式模式没有区分不同的审计领域。 三是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运作模式。一个完整的运作模式应由目标、内容、依据、方法等几个要素组成。只有明确界定各要素的涵义,明确其各自的职能,才能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运作模式系统。 四是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强。运作模式构建的主要目的要对环境审计实践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但导向型运作模式因为没有对要素进行明确分析,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运作模式,因而对环境审计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强。 鉴于此,笔者认为,三种运作模式应该有其共同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环境审计运作模式完整的内容。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构成要素及其详细内容。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新设想 鉴于传统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的局限性,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开展环境财务审计的运作模式应是"目标导向式"。以目标为导向的环境财务审计运作模式是指以需要达到的审计目标为导向,通过具体分析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制定实施方案,按照一定的方法,最终通过出具审计报告的方式来实现审计目标,完成审计工作。 (一)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目标 环境财务审计的总目标应该是监督受托环境财务责任的公允性,即通过检查环境会计账目及其相关环境资产、负债的公允性,确保受托环境财务责任的全面履行。 受托环境财务责任是按照特定的要求或原则确保组织内部建立严密完整的内部环保控制体系,保证环境资源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据此,可将受托环境财务责任划分为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和控制性以及环境财务报告责任。其中:环境行为责任的保全性是要求受托人在经管环境资源过程中必须保证受托环境资源的完整,防止错弊行为的发生;控制性是为了实现以上要求,所必须建立的严密的控制结构(系统),以实施严密的控制,控制性是从属于所有要求的一个总要求。环境财务报告责任是指对环境保全和环保控制行为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说明或反映的责任,即审查环境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受托经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之变化;审查控制结构报告是否公允地揭示了内部环保控制制度的 建设状况以及它们在保证环境资源财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方面的充分性与有效性。 (二)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对象和内容 1.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对象 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对象应该是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及其信息,即反映受托环境财务经济责任的环境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的经济活动以及反映受托环境经济责任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经济资料。 2.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的内容 (1)环保资金财务审计。 主要包括对环保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 主要包括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否符合环境会计、财务制度的规定、应计环境负债和由于环境风险问题引起的或有环境负债是否得到恰当确认和反映以及评估环境管理费用估计的合理性。其中应着重注意导致在财务报表中隐藏重大错报的环境事项。 (3)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审核。 按照内部控制理论的解释,任何企业的环保内控制度都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制度与程序组成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环保理念和对环保目标的追求。通过审计监督,揭示并评价各项环保制度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与建议,有利于环保内控制度与环保管理的优化。 (三)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依据 环境审计依据是指判断和衡量环境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准绳,是审计人员对有关经济活动的环境方面查明事实真相后,据以判断是非优劣,做出审计结论的根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法律法规 迄今为止,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共颁布了8部环境保护法律、14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和34项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部门出台了90多项全国性环境保护规章和1020多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从而建立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此外,我国还先后加入了一批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国际公约、协议和议定书,主要有《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2.国家颁布的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而制定的各种技术指标和规范的总称,大体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保护基础标准和方法等三大类,共260多项。这些环境标准为我们在实施环境审计过程中,收集、评价、鉴定有关的证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环境相关事项的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 有关的会计核算标准是指环境会计的核算标准,也是环境财务审计的审计依据。众所周知,我国乃至国际上对环境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没有统一的标准,环境报告实务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显然,研究和制定一套统一的环境会计准则是十分必要的,以满足披露和报告环境责任的要求。 (四)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方法 环境审计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检查,取得充分可靠相关有效的审计证据,对照审计依据和环保指标、标准,加以分析鉴定综合而形成审计结论,才能完成审计的实施过程。在环境财务审计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特定的审计方法。 1.传统的审计方法 在企业内部开展环境财务审计,要借鉴和使用一些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方法,如: (1)查阅法。如查阅以前的业务、管理、审计报告,以获取特定的知识和审计证据。 (2)实地测量法。审计人员在审查核实分析有关环境书面资料后,还应对环境进行实地测量,以进一步检验环境记录的真实性。 (3)复算法。审计人员要对被审单位有关环境财务收支计算的结果进行复算,以确定是否有故意歪曲计算结果的弊端或无意造成计算结果差错的过失。 (4)抽查法。通过对众多的环境管理制度的初步分析评价,确定一定比例进行有重点的抽查,并对制度不健全、管理失控的环节,进行重点抽查,在此基础上审计有关凭证资料,取得进一步证据。 另外,还有其它各种同于传统审计所常用的如观察法、盘查法等。 2.特定的审计方法 环境财务审计又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采用的审计方法有: (1)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法 环境成本效益分析,首先要对环境资源消耗量进行考察。环境资源消耗量是指为实施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消耗的环境数量。主要包括水资源的消耗、土地资源的减少、林木资源的丧失、污染的扩大等货币量估算。 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的另一方面,是对环境资源浪费量的考察。资源消耗和资源浪费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指资源消耗量的大小,后者是指资源利用率的高低。资源浪费有两层含义:第一,资源的非有效消耗或部分非有效消耗,即资源消耗未能对社会经济产生有益作用或未能造福人类的那一部分;第二,资源的非补偿性消耗。从根本上说,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工业化的进程必然要付出环境的代价。但是,如果消耗的环境资源全部或大部分被有效利用了,那么消耗的环境最终就会通过人类付出经济的、技术的、精神的代价得到修复,使环境功能还原,否则,就会成为一种没有补偿能力的、人类对环境的"坏账",阻碍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实现。因此,环境成本效益分析在环境审计中是必须考虑的一种重要方法。 (2)环境费用效果分析 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方法,是将环境保护和治理费用与其达到的效果进行多方案的比较的一种经济评价方法,包括最佳效果法和最少费用法。它的主要应用对象是单个污染源的控制效果分析。与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比较,环境费用效果分析的主要不同在于:不需要给每一效应赋予货币价值的计量,可以非货币的计量单位计算。 (五)企业内部环境财务审计报告 企业环境财务报告是内部审计小组在审计工作完成以后,向内部审计机构以及部门、单位领导提出的关于本单位环境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公允性的内部审计报告。与一般内部财务审计报告相比较,企业环境财务审计报告应特别说明以下内容: 第一,遵守和采用的信息披露和资金运用的财务会计政策; 第二,环保资金来源的保障程度,包括资金渠道、数量筹集和到位时效,以及资金使用情况; 第三,有关环保资产、负债、费用的真实性; 第四,环保或有负债的评估; 第五,会计报告中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等。
会计专业论文:关于高职会计专业行动导向课程的改革实践和探索 【论文关键词】 行动导向 工作过程系统化; 学习情境 【论文摘要】 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外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构建了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的建设方案,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有所借鉴。 当前,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突破性发展。截至2006年,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 145所,在校生达800万人,从人数和规模上看,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规模的扩张必须以质量的提高为基础,加强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是其中的基础环节。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正三角的课程排列顺序,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等问题(徐国庆,2005),已无法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2006年教高[16]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对国外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研究,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序化标准的行动导向课程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一、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理论内涵 “行动导向”一词来源于德语Handlungsorientierung,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掌握职业技能、学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其最大的创新点在于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智力类型对学科体系的内容进行架构,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职业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的序化标准重构了行动体系的课程内容,注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国内外基于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开发出不少成功的范例,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备受广大职教领域里的教师、管理者和研究人员的推崇,该模式由七个步骤及其涵盖的两个系统组成,具体见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分析,充分利用校内仿真化的实训基地和校外全真化的顶岗实习基地,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厂家课程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按照职业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整合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合理设计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职业态度,通过反思性思维使其内化,转化为个人从业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获取自我构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二、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改革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以职业情景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自我调节的行为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笔者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建设方案。 (一)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 在前期对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的社会调研和对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组建了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对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归纳,构建了会计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具体见表1)和相应的学习情境,实现了课程结构与工作体系的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了课程定位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方案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是依据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特点,合理设计学习情境,确定课程单元所需传授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劳动态度,整合工作任务涉及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学习领域的名称和总学时、学习情境的名称和学时、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教学材料、工具和媒体、学习知识和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考核和评价等。笔者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学习领域课程中货币资金核算的学习情境为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具体见表2。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方案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进行,其中:资讯是指获取信息,计划是指制定行动步骤,决策是指选择方式,实施是指付诸行动,检查是指审视过程,评估是指评价结果。主要内容应包括每个学习情境的名称、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场地、教学步骤、教学组织等。笔者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学习领域课程中库存现金核算的二级学习子情境为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方案设计,具体见表3。 三、结束语 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最新理论,依据高等职业学生的智力类型特点,通过营造仿真化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制定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课程实施方案,创建了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情境,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反思性实践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我建构的过程性知识,积累职业经验或策略,突出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和教学内容的职业化的鲜明特点,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真正做到实践与教学零距离。 会计专业论文:试论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是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多年来开展会计实训课程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而提出的。怎样开阔思维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来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突破会计教学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怎样紧跟会计实际工作中不同岗位对人才实践技能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这些都是对高职会计实训课程提出的严肃命题。基于此,我们充分发挥了实训教学的威力,走上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改革的之路。 【论文关键词】高职会计;实训课程;实训方式;改革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初级财会人员还是中级财会人员,都必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训课,通过实训课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一些职业技能与动手能力。许多高职院校也对如何构建有效的实训体系和实训内容及安排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实训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应该说在学科型教学体系下已逐步成熟,但就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训体系、内容及时间安排而言,研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这也是与实训课程的特殊性密不可分的。 一、高职会计实训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首先,对会计实训课程重视不足,课程设置上不可避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理论重于实践”的现象在会计教学中同样存在,表现在会计实训课程中就是对会计实训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进而导致实训课程比重远低于理论课程,二者的结构失衡严重。案例教学采用的案例设计过于简单,有些案例设计只是将复杂业务分解、删除,其没有相应的案例背景及关资料,有些只是对课本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业务的举例说明,使学生很容易套用课本知识寻得唯一答案。而这样的案例教学无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案例的背景资料和个案所处环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实训教学内容和过程有待完善。很多学校的会计实训教学方式古板,倾向于机械借用理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或者教条地照本宣科,导致了实训教学内容和过程中的许多问题。第一,实训教学不注重真实性,例如对于企业中各种角色的分工就不予考虑,经常是一个学生就完成了从填制原始票据到编制报表的一系列操作。这就导致对企业工作过程的完全忽略。第二,由于角色分工不存在,一个学生包揽实训全过程,所以不同流程间的单据传递根本无法实现。第三,强调核算有余而对会计管理监督重视不足。当前对于会计实训认识有所偏差,会计实训只是被当做对学生所学核算等工具性知识的运用和磨练,如填制原始凭证、制作会计报表以及填写账簿等,而对于学生的监督、审核能力却很少涉及。第四,会计实训设定的模拟实训环境过于具体,对于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锻炼不足。 再次,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双优的教师。会计实训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当前会计专业教师很多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类型的教师。这就使得其对企业会计实际操作不慎了解,多走向照本宣科的误区。所以“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对会计实训课程的开展影响巨大。 最后,实训教学的硬件软件条件严重不足。当前我国较多高校存在教学设施建设的滞后,尤其是在会计实训课程开展所必需的种种硬件软件设施。会计实训课程需要尽量真实地模拟企业的工作过程,以促使学生尽快适应这种工作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实训的目的。但很多高校的会计实训中心建设较为匆忙,要么设施不全,要么无法使用,以致很多需要真实实训环境的教学过程由于缺乏企业财务部门的气氛而使得实训学生难以进入工作状态,进而使实训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职会计实训课程改革的建议 鉴于高职开展会计实训课程多年来的经验,校内实训仍然是高职对会计专业教学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室、机房等教学设施,施展多媒体、案例、演示教学等十八般武艺,对当前的实训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对实训方式的改革 1)继续推进会计分岗模拟的实训方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会计实训根据实践中企业会计工作的分工将其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能、工作范围、操作方式等进行各个岗位的教学。这种针对岗位进行的实训克服了原来的每个学生包揽会计核算全过程实训方式的弊端,可以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中各个岗位的认知。既然将会计实训按照会计工作实际分成了数种会计岗位,我们就需要在模拟这些岗位教学时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我们可以将会计实训分为会计主管、记账、制单、出纳、审核等多个岗位;当然在综合实训为了达到更加逼真的模拟效果可以进一步细化这种划分,将会计实训的岗位划分为会计主管、出纳、工资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利润核算、总账报表以及稽核等岗位。在实训中由学生轮换担任各种不同的岗位,每次都应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认知和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都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学生通过模拟分岗实训不用出校门就能体验不同会计岗位的不同要求。另外,通过模拟分岗实训,可以起到增强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的作用,这些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将来的职业生涯而言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一方面,分岗实训方式可以应用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中,有助于其更为深刻地体验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和各岗位的工作职责,提高其会计工作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分岗实训也适用于综合实训。在这个阶段,会计专业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的基本知识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分岗实训将之前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2)探索推进校企同步核算的实训方式 虽说校外实训的道路当前并不平坦,但会计专业的实训瞄准会计工作实践的定位是正确无疑的。实际参加校外企业的会计工作由于牵涉到企业的商业秘密等原因,企业不甚配合、积极性也不高,进而导致校外实训的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但我们可以探索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在校内进行校企同步核算的实训方式。所谓校企同步核算的实训方式是指,我们可以将企业的财务核算全套部门搬进校园作为校内实训室,而学生将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营活动同步地在校内实训室模拟会计核算过程。当然这种实训方式可以和上述的分岗实训结合起来,由学生担任同步核算对象——被模拟企业的财务核算的各个岗位职责。对于实训过程中涉及到的企业商业机密等企业不愿披露的事项,学校可以和企业签订保密协议,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保证金或者约定一定的违约金来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使用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数据时学校应该做好相关的保密措施以确保万无一失。这种实训方式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单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的配合和校企合作政策的有力支持。 2.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企业会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课程实训部分的教学任务,如在出纳业务操作课程的出纳实训中必须使用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来承担教学任务。 2)每年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会计部门实践或挂职锻炼,在具体岗位上锻炼教师自身的操作能力。一般而言,“从校门到校门”类型的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由于而实践操作能力不足,此项举措就是针对既有教师队伍的弊端而制订的。这项措施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还取决于学校与企业间是否具备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和信任。 3)运用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和专题调查,增强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措施对于企业和学校是双赢的,企业通过与学校的联合攻关,可以利用高校的高素质人才解决亟待解决的课题和专题调查,而高校的教师通过参与这一实践活动获得了相关的实践技能的增长。 3.实践环境建设 进一步扩大实训室规模,提高实训室的装备水平。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其建设必须符合专业教学的需要,符合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对于实践环境建设的具体举措有: 1)进一步完善实训室建设内容,新增软件,硬件升级,扩大会计模拟实验设备规模,将手工操作与计算机操作完全接轨; 2)选择符合要求的实训地点,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规模。 3)对已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条件成熟要使之规范化,并能进行科学的管理。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实行学院与企业共建,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并使其涵盖有代表性的各类企业,如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教学评估体系,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不但为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指出一条可行之路,而且对于会计专业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也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另外我们相信通过改革会计实训课程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必将会成为社会经济的栋梁之才。 会计专业论文:浅谈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会计专业教学;就业形势;自主学习 论文摘要: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企业难以招聘到合格的会计人员,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让职业教育顺应就业形势,让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我们每一个会计专业教学者都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困境 (一)学生起点低,学习能力差 众所周知,在目前学历普遍较高的时代,成绩好的选择了上高中考大学,而那些考不上高中的,年龄小就业太早,过早步入社会家长不忍心,中职教育成为了这些难圆大学梦的学子的首选。这些学生大多数几乎从不看书,在厌学情绪非常浓厚的环境下,学生不愿学习,也不知该如何学习。 (二)教育教学观念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传统的教学理念是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检验,注重老师讲、学生听,忽视老师走、学生扔的现象,许多学生反映老师讲的时候懂了,老师走了,又忘了,课堂教学没有实现应有的目标,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不相适应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讲、写,学生听、记,教材一章一节地编,老师一章一节地讲,学生面无表情地听,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和疲惫,从而失去对会计学习的兴趣,与现代教育技术不相适应。 (四)课程设置不太适应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 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但以中专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不能很快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为把我们的毕业生培养成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中所设置的《财务管理》等,让中专学生比较难以接受,从而容易对学好会计知识失去信心。规划教材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而财经知识近来年来的变化很多,比如:2006年和2009年我国两次对消费税政策做了较大的变动,2007年对多个地方税种的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2008年对所得税进行了改革,但对口升学的指定教材依然是2002年的版本。 (五)教师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动手能力不强 很多会计老师只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进入中专学校任教,没有一天的实际操作经验,比如:对银行存款的对账教学,老师并没有实际见过或登记过银行存款日记账,也没有见过银行对账单,他也就没有办法教学生如何核对、如何查找未达账项,可想而知,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就不知从何处入手,束手无策。 二、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对策 面对中专会计专业教学目前的困境,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们的应对措施: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会计专业理论较多,初中毕业的学生没有什么生产生活和社会经验,对会计理论知识感到晦涩难解,因此,对会计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好会计专业课程,必须先要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比如:我在讲会计的概念的时候,不是先说书上的概念,而是让学生知道在《孟子正义》中的这句话:“零星之算为计,总合之算为会”,告诉学生会和计都是算,但我们没有把会计叫做算算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算是两种不同的算法。逐步引入会计的完整概念,做到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剧增,学校的学习,只能选取最基本的知识,解决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要适应甚至领导快速发展的社会的脚步,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回顾我们实际用到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走出校门以后,通过自学得来的。所以,作为老师不仅要讲授课本知识,还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更新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同时又可以为学生今后考会计职称,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但中专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时我们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教学,学以致用,并能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校本教材建设 随着中专学生招生环境的变化,中专生的入学门槛变得较低,中专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在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太相符,比如《财务管理》等课程,学生在学习时很吃力,而且,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存在浪费时间、浪费资源的现象。 随就业形势的变化,会计人员就业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学生不到毕业就提前就业,为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和能力,我们建议中专学校调整课程设置,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年能参加当地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考前完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及《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任务;为增强学生就业后的持续发展能力,建议在学生离校前的一学期,完成初级会计师的考试科目《经济法》和《初级会计实务》的教学任务。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就业服务的教育,但现行会计专业教材是根据会计制度及行业共性编写而成,这类教材具有普遍性而缺少用人单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课程教学中忽视了地方经济特色对会计的影响,造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不满意,就业竞争力下降。为此,我建议应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现代企业中出现的新岗位和原有岗位的数量、质量和规格要求,以会计专业发展和从业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的发展实际,及时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教特色的会计专业教材,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的能力。 (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师资是立教之基、兴教之本、强教之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措施。但从总体上看,中专学校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和整体素质与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为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各校可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培训措施和制度,鼓励教师报考在职研究生,鼓励教师取得双师证书,同时,选派专业教师到高校深造,提高专业素质;启动名师工程,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动手能力,或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收集教学案例素材,以充实教学内容;同时,也可聘请企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为兼职教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五)尊重学生个性,开展因材施教的多层次办学 鉴于职业中专在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强弱不同,对未来的规划纷呈各异的情况下,我建议应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对未来的设计,采用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的多层次办学。 1. 开设自考班。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专毕业证书较难适应学生毕业以后的发展需要,老师应该尽到指导学生发展的义务,把学历对于学生今后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宣传到位。然后,让他们选择成人教育开展的学历教育,或是选择自学考试。对于选择参加自考的,我们可以开设自考班,助他们一臂之力,让学生在校期间,中专毕业证和大专毕业证一起拿,增强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 2.理论+实践班。对于学生中,成绩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我们以理论为基础,以实际操作为手段,组成理论+实践班,用较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更深地理解、掌握理论,为今后的生存、发展奠定基础。 3.初级理论+实践班。对于基础较差又愿意学习的学生,我们从实践着手,通过动手操作激发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渴求,寓初级理论教学于实践中,为社会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操作型人才。对于这类班级,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压缩培养时间,成熟一批推向社会一批,这样,既可以缩短学生成长期,又可以压缩教育成本,提高效益。 4.德育班。对于任何老师上课都不听课的学生,我们可以尝试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类学生一般思路开阔、头脑灵活、适应能力较强,所以,我们教育形式一定要多样化,要有针对性。我们可以将中央电视台的一些栏目如《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百家讲坛》等中的有关内容,让他们观看,然后通过写出观后感等形式,进行法律、道德等知识的教育;还可以开展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教会他们社交手段和社交知识等,为社会培养各类有用人才。 我坚信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经过我们所有热爱中专会计专业教学的同仁的共同努力,中专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一定能走出困境,迎来灿烂的明天。 会计专业论文: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探析——浅析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论文摘要:特色求生存、品牌求发展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发展的灵魂之所在,如何建设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会计专业,运用SWOT理论,通过对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探析,提出加强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基本要素、关键点、主要内容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特色会计专业;SWOT分析法;就业导向;课程体系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是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学校会计专业建设之灵魂,在加强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O世纪8O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分析基本涵义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观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并通过对单位(集团)与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制定出适应单位(集团)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法。在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运用该理论分析的基本思想,有针对性的将其主要来自会计专业建设内部与外部条件优劣势作明晰的思辨,找出解决办法,以明确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的发展方向,促进高职高专层面的特色会计专业建设。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贵州商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个案优劣势分析如下: (一)会计专业属于老牌专业,专业建设根底扎实 贵州商专会计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它与学校发展史一样走过了60多年历程。从1947年创办的“贵阳市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开始,到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升建为贵州省商业专科学校,到1993年学校更名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支柱专业。在从中专到高专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会计专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会计专业到多元化专业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初级技能型人才到就业为导向的高级专门型人才质量的飞跃,为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实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二)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在会计专业建设中,根据国家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开展经常性市场调研,从上世纪90年代未,逐渐将会计大专业细分为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等5个专业;主动适应区域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同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进行实践教学创新 通过会计课程实训教学、独立实习(实训)、校内外综合项目实训、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实训)总学时占各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务实诚信态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初步建立岗位职业实践体系,并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发展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不断加强与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创新;开创了多层次、多类型的会计实践教学新形式。 (四)依托职业资格证书,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构建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大大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及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最好衔接。 然而,在会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竞争劣势与威胁,主要表现在: 1、特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鲜明。在省级众多的经济类院校会计专业办学面前,学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准确性不强,教学内容尚未体现出高职高专特色,在学科体系与实践环节上表现出“单一的中专技能+复杂式本科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学制分配方案上未能真正体现高职高专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特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针对性不强。 2、体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课程设置不够突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虽然分离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但实质课程设置还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学科型”体系。公共必修课未能体现高职高专以“够用为度,运用为原则”;而专业基础课未能充分体现高技能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强调完整性学科体系的多,体现高技能型课程体系的少;单项专业实训多,综合实践素质训练能力少。 3、科研不力,已有的前期会计专业特色流失。主要表现为一是校级与系级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管理标准和激励机制不明晰。什么是特色会计专业,如何加强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如何管理与考核特色专业,对此未形成标准与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制度支撑及基本标准,导致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不能高效进行;二是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会计、经营管理、统计”为一体的综合模拟实践性教学,没有很好地系统总结与发展,本世纪会计专业综合模拟实习失缺,以至于综合模拟处于退化停滞状态。 二、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基本环节与关键点 针对以上会计专业建设的优劣势状况,必须在专业建设环节中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本质特征。具体说,就是建立具有显著特色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会计专业内涵特性,再造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几个主体框架,即: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方向、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内容等的独特性与独占性,使其显著区别与同类高等院校所办会计类专业。同时要根据基本框架,紧紧抓住会计专业建设以下基本环节与关键点: 第一,建立会计专业建设基本原则。首先,确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目标性明晰原则。全面提升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内涵性教学质量,明确高级技能性、综合运用型的人才目标。其次,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用一体化”动态平衡原则,加强课程体系的综合设置,优化会计课程体系,使之在会计专业设置上体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再次,大力推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突出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批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最后,建立合理的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吸收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在职在岗会计专业人才作为实践教师队伍成员,确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第二,确定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6要素。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学管理要点、原则及基本内容,确定特色专业建设要素、规范会计专业建设基本流程管理,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与效率,加快专业改造与建设。通过基本专业建设的常规性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会计专业建设以6要素为研究对象,即,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管理方法等,在对这6要素内涵性深入研究下,形成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6要素特色会计专业基本架构和闭路循环管理体系(图1): 三、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内容 会计专业特色建设是一个涉及会计知识体系与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会计专业建设基本框架及内涵建设6要素展开,同时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以形成管理与教学有机体。 (一)特色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以就业导向、能力为本位”确定人才规格,以创新高素质技能复合应用型会计岗位的人才为目标。因此,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上,首先,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正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特色目标,动态制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培养目标要主动契合新兴产业和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动态保持与现代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具有的知识相结合,体现跨学科交叉渗透、技能跨岗位的复合型智能的特点,调整优化专业方向,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二)特色教学计划 特色教学计划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特色人才的纲领性指南,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流程。为此,在制定财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是以国家高职高专政策为指南,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定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由会计院系制定指导性动态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及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指导下,按会计岗位群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由各会计专业教研室制订特色教学计划,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教学计划;四是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从必备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职业岗位技能三模块改革会计专业计划内容,使之体现计划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最后,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批准,执行并反馈教学计划情况形成特色教学计划。 (三)特色教学模式 充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MES(就业技能模块培训的简称)、CEB(能力本位教学的简称)等教学模式,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构建“需求一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4),从整体上构建高职财会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实施“宽基础+活模块+职业资格”式课程计划,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动态的安排教学活动;做好学生就业及升学的相关工作,推动专业建设,形成以培养适应需求为特色的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2+1(2年校内教学,1年校内外实践教学)“需求一能力”课程体系内容。首先,在课程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按会计这一职业岗位群设置需求能力的3大模块课程:基础内容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实践内容模块。其次,分析每一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技术,确定“需求一能力”课程模块内容。最后,按照这些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及重要性,加以系统地组织安排,形成“2+1”序列教学时间动态结构,构建职业能力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图2)。 (四)特色教学内容 特色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会计复合性人才的“五力”发展,即“综合适应力+核心专业竞争力+实践操作动手力+关键岗位竞争力+专业特质表现力”。为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内容改革,一是要以岗位能力群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从主办会计岗位、出纳岗位、费用核算岗位、到综合理财岗位,融人新的会计岗位元素。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设置实践课程。三是在教学内容上摒弃课程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做到既要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相关职业领域工作的需求。四是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能力结合,内控与分析决策能力结合,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趋势,将相关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相应专业技术领域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人教学内容中。 (五)特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既要坚持传统与继承,又要开拓与创新,在教学中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适应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与手段,充分开展项目导向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等。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系列化的会计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库、视频信息库、网上试题库,努力提高特色会计专业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六)特色教学评价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生源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在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法等系列问题上建立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切实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评价”为内容,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平价的一致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举的评价指标。 (七)特色教学队伍 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只在会计专业上有熟练的专业动手能力,教学上有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新型教师团队。教学上体现为用而教,教有所效,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 (八)特色教学管理 充分实施会计专业建设中的学分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建立“学分绩点”。在学校层面,赋予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如在办学资金投人、教师调研、外出学习等方面政策上的倾斜;而在院系层面,加快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结合,建立有利于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学籍管理办法,作好对学制“1”实践教学年实习学生的管理,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切实落实校系两级学分制管理。 四、特色会计专业质量控制 (一)建立特色专业建设的环境与质量控制制度 为了有效推进会计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建设,学校与教学系部应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要素、结构、程序等内容,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控制制度,形成校系两级建设的标准,在制度框架范围内,有组织有步骤实施特色会计专业的活动。其次,系(部)各环节开展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建设活动,进行标准化建设活动各内容的分层分级组织实施。最后,定期进行会计专业建设主要环节、内容、活动的信息反馈与沟通,监督特色专业目标实现的偏差与活动调整。 (二)不断改进与创新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部流程,再造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创建立信会计学校时关于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之方法:一要培养造就会计人才“适销对路”的过硬本领,接受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检验。二要打造老字号会计专业品牌,以会计专业为依托,进行会计专业的改造;三要深化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实现本土化与会计国际接轨的要求,加强中国特色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四要不断创新会计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一流会计人才,培养合格的区域经济复合性会计人才。 (三)提炼创新会计专业特色 秉承会计专业建设中的优良传统,挖掘与提炼会计专业建设特色。首先,从高职高专多年的会计专业建设中,提炼出属于各地区、各学校具有特质的会计人才文化精神,固化一种“校训+系训”的专业理念,体现会计专业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态势。其次,传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精髓,坚守诚信,坚持以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为原则,确立会计专业人才目标;第三,与时俱进,创新实践。坚持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充分发挥会计专业自身的特色资源和办学优势,以各种形式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界精英,真正实现与企业经济共同的“双赢”。 会计专业论文:探析探究式教学法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会计专业 教学探索 【论文摘要】探究式教学法是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重点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启发学生将学到的会计专业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最终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以往的会计传统课是将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现象日趋复杂带来很多新的财务问题,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再是仅具有会计操作能力和学生掌握了多少会计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否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组织教学中,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运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当前会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迫切需要。 探究式教学发重点放在会计专业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如何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并应用于实践,最终如何促使他们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一、学生的探究学习要做到以下几点; (1)探究性。问题具有探究性是指为课堂教学而设计的教学活动问题应该具有发展。题目设计时,可以从教材中延伸问题,也可以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所提问题来。这些题目本身具有可探究的余地,在探究中能使学生得到新的发现,从而探究出有价值的东西。(2)创造性。探究问题具有创造性是指为课堂教学而设计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应具有一定的可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的学习,要是学生的发展更有个性特征,使学生更具活动力。 (3)实践性。在探究学习中,在学习中探究,教、学、思、做、合一,以达到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4)知识性。探究学习目的是能使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使学生参与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及问题发生的全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掌握会计知识和会计方面的技能。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1)设立问题情景,教师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展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2)合作交流,探索问题。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堂让充分展示自我,尽快在课堂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仍下“拐杖”,轻装上阵。(3)了解学情,调查研究,让学生思考。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去分析、交流、调查、思考,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中将问题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反馈,使教师在参与中了解学情。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讨论,虚心、认真地听取学生各种见解,并做适当的引导与点拨,既要求同又要求异,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4)巩固知识,深化理解,让学生运用知识。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们编织一张知识网形成规律,形成对知识的整体结构的理解,通过实验加深以知,有意记忆,使所学知识牢固掌握,促进知识迁移,并应用于实践之中。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思索 (1)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并不排斥传统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洁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识,同时,会计学科的探索必须建立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只有通晓会计政策,掌握会计方法,才有进一步探索的可能,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将所有知识点都通过探究性教学来传授,同样是违背教学规律的。(2)提出的问题应少而精,具有代表性。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提出问题,立足于通过问题表达自我,但如果在一味的追求问题的多而杂,参与人数的广泛而聪离实际,则容易演变成走过场,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说,语言表达思维敏捷的学生发言较多,而不善于言谈的学生则容易失去发言表达的机会,这样就剥夺了部分学生发言的权利,更谈不上学生之间的分享与贡献。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不应只注重量,更应注重问题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去,才能最终让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都得到发展和提高。(3)探究的过程与时间应有一定的限度。课堂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时间的有限性使得教师必须考虑如何组织高效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准备小组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的同时,也要明确各过程是有时间限制的,这样不仅可以让大多教学生参与到探究的各过程中,而且也可以让那部分表达能力强,思维较开阔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还为表达思维迟缓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和学习的机会,参与探究和讨论的时间如何没有明确的限制。容易形成一部分学生思维离开课堂,而使另一部分学生失去参与机会。(4)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谁努力思考谁就有收获,谁积极参与谁的收获就大,性格开朗,交往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而那些腼腆、拘谨、文静、沉静、面对新的刺激问题反映并不强烈,喜欢沉思的学生可能容易成为“看客”。另外,有的学生可能对某一层面的问题感兴趣,而对其他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相反,有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并积极参与提高参与的效率。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给予不同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真正能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当中去,进而真正体会到蕴藏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平等交流对话的真正魅力。 会计专业论文:浅谈改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教学培训 会计实践教学 思考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鉴于中职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就业的困难形势,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及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变得极为迫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中、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改变会计教育观念,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实践性教学是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等特点。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就无从谈起。作为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实践性教学的好与坏,是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是中职会计专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甚至引起用人单位强烈不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面对接受直接会计经验为目的.强调按照职业活动体系来组织会计教学强调会计知识的实践性、需求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 (二)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实践性课时偏少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然而传统的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上仍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不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三)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采用封闭式训练很多学校都配有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室.采用封潞式的训练形式。即按着教学进度计划,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期中、期末或基础理论全部学习完毕后,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完成所谓的实践技能训练,造成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际严重脱节,结果是既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光。 (四)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部分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 三、改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债券,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三)加强会计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会计职业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中职会计教育院校应该建立一个会计实习基地,模拟企业的经济活动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实际操作,既获得感性认识,又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实践能力。要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实践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实践操作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将书本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指导老师根据实践操作的情况及实验报告评定学生成绩并记入档案。组织会计实践教育,应贯彻以下原则:(1)教学实践性原则。通过对某一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实践,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2)教学直观性、形象性原则。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技能和技巧,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学系统性、一贯性原则。会计实践可以让学生从操作上把所学的知识回顾一遍,达到对会计核算各种方法的系统、连续地运用。 (四)改革课程设置将“双证”培训带入教学之中,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来说,学生除要取得会计专业的中专学历证书外,还要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而在此之前必须取得“财会电算化合格”证书或者“珠算五级”证书。这就意味着“双证”,即“学历证书”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财会工作岗位的“敲门砖”。因此,从事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学的学校,必须白上而下高度重视“双证”的教学与培训工作,加强对“双证”教学的思想认识,集中时间、人力、精力做好“双证”的教学,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取得教育部门颁布发的学历证书和财政部门颁发的“财会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为他们一毕业即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做了良好的准备。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实践是辅助教学的最好方式,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可接触到仿真性的实物,并能亲自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既增加了对课程的感性认识,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会计专业论文:如何构建会计专业“三 化”主导型实验课程体系 【摘要】通过建立与会计岗位分工精细化相适应的单项会计实验体系,提高受训者的岗位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通过建立与会计工作知识综合化相适应的综合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行业意识和行业适应能力;通过建立与会计实务操作电算化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现代会计意识和电算化操作能力。本文就此作一阐述。 一、建立与会计岗位分工精细化相适应的单项会计实验体系,提高受训者的岗位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分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二是岗位分工越来越细。会计行业亦不例外,会计岗位的分工呈现出精细化的特征。财政部有关文件中将会计岗位划分为负责人(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核算、稽核、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共十三个岗位。单项会计实验要体现仿真性,必须突出会计岗位分工,体现会计岗位特征,使学生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掌握各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技能。所以单项实验内容和流程应当是:(1)会计基础;(2)出纳岗位实验;(3)往来会计岗位实验;(4)存货会计岗位实验;(5)资产会计岗位实验;(6)收入与利润会计岗位实验;(7)会计报表岗位实验;(8)工资会计岗位实验;(9)费用会计岗位实验;(10)成本会计岗位实验;(11);涉税岗位实验;(12)财务分析岗位实验;(13)审计岗位实验。注:由于单项会计实验必须与会计理论教学课程同步进行,因而单项会计实验必须兼顾到教学进度安排。考虑到《成本会计》和《纳税实务》的开设均在《财务会计》之后,故将其相关岗位的实验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各岗位实验内容及目的是: (一)会计基础部分 实验内容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日记账和明细账的登记,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编制。 实验目的:初步掌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结账与更正错误的基本技能。 (二)出纳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开设和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保管和签发支票,办理支票借用及报账,库存现金管理,填制结算凭证,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办理与银行的各种业务往来,办理各种报销业务,保管各种有价证券、印章、空白支票和空白收据,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出纳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货币资金核算的内容和操作技能;了解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及其有关规定。 (三)往来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开设债券债务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根据发生的往来业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债券债务总分类账及明细分类账。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往来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熟悉各种应收、应付款项账务处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各种债权、债务的确认标准。 (四)存货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存货的验收、入库、发出的计价、核算,存货的清查。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存货会计岗位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各种存货业务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存货业务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 (五)资产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无形资产取得的核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与核算,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固定资产改建扩建和修理的核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固定资产清查的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资产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资产核算和管理的有关规定。 (六)收入与利润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与核算,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与核算,其他业务收支的确认与核算,投资损益的计算与核算,营业外收支的核算,利润的计算与核算,利润分配的程序与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收入和利润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收入、利润的形成及其分配的核算内容和操作技能;了解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的有关规定。 (七)会计报表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编制资产负债表及其附表,编制利润表及其附表。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会计报表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报表信息资料应用的操作技能;了解各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八)工资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工资的计算,工资的发放与代扣款项的结转,工资的分配,应付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的计提与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工资费用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工资费用的核算、账务处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工资费用的构成和有关政策规定。 (九)费用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营业费用的核算,管理费用的核算,财务费用的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费用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费用账务处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费用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 (十)成本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品种法下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分步法下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分批法下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编制各种费用要素分配表,登记有关总账及明细账,填制产品成本计算单。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成本会计岗位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产品成本的各种计算方法和账务处理操作技能;了解成本构成和确认标准。 (十一)涉税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并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并向税务机关提供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计算营业税应纳税额,并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并向税务机关提供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计算消费税应纳税额,并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并向税务机关提供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向税务机关报送相关报表并提供相关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涉税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各种税款的计算和纳税申报表的填制方法;了解我国税收征纳程序及税款缴纳方式。 (十二)财务分析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增长能力分析,财务综合分析及评价。 实验目的:全面掌握财务分析岗位的基本职责;掌握各种财务分析方法并能实际运用;了解财务预测方法。 (十三)审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流动资产审计,固定资产审计,长期投资审计,负债审计,所有者权益审计,收入与成本费用审计,利润形成及其分配审计,编写审计报告。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审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各项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和操作技能;编写审计报告;了解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的方法。 二、建立与会计工作知识综合化相适应的综合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行业意识和行业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一方面业务的知识综合化过程越来越深;另一方面业务的综合化、整体化越来越明显。综合化要求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交叉。会计学科当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会计教育要不断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拓宽自身的业务技能,培养会计行业意识和行业适应能力,使之能胜任会计行业的相关工作,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多变的竞争环境。为此,构建整体手工实验模块应当遵循:实验内容真实、全面原则、实验素材选择恰当原则和实验角色清晰原则。 整体手工实验模块流程图1: 注:(1)原始凭证审核的教学内容中包括如何填制常用的原始凭证。(2)记账,凭证的审核应由会计主管审核,实际做时可在同学间相互审核;登记账簿注意明细账与总账,由不同的会计人员登记,以科目汇总表的账务处理程序为典型。(3)成本核算以计划成本为典型,并用到其他方法。(4)期末对账,包括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核对,总账与明细账核对,明细账与记账及凭证等之间的核对。(5)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报表,利润表要求理解所得税的金额调整。(6)成本核算主要完成制造业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实践操作,提高成本控制水平。(7)纳税申报主要完成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各种税金的计算与纳税实务。(8)财务分析主要是运用专门的财务分析方法,及时提供能够满足各种要求的财务分析报告。(9)报表审计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审计理论与方法完成常规的审计工作。 (一)手工实验模块核心部分的构建思路 手工实验模块核心部分的构建,要求能够充分体现会计核算工作的核心业务,主要是在完成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每章的知识点实验后,对一个企业一个完整的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一般对一个股份制生产企业12月份的业务为实验素材,掌握手工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做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核算过程中运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材料的收发按照计划成本进行,掌握货币资金、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会计报表编制等内容的实践操作。手工实验模块核心部分的经济业务要能够覆盖日常会计核算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受训者操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启发式和扩散式思维,即在有多种备选方法的情况下,用其它的方法该如何处理,比较之下增强受训者的理解与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为了避免受训者一人做所有业务而对岗位意识不清的情况,可采取将每4人划分为一个小组,交替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审核、编制会计报表等业务,使受训者完成不同岗位角色的转换,并培养不相容岗位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的专业意识。 (二)手工实验模块分支部分的构建思路 综合会计实验子体系以会计核算为主体,但会计核算并不是其惟一的内容。会计行业除了会计核算工作外,还涉及税务、财务分析、审计等其它相关的工作。为了提高受训者的行业适应能力,使受训者能够充分胜任会计行业不同的专业岗位,手工实验模块分支部分的构建内容应该包括成本核算、纳税申报、财务分析和报表审计。受训者通过手工实验模块分支部分的操作,完成会计行业相关各岗位的实践操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知识层面的开阔使受训者的岗位选择更多一些,并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会使受训者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角色,适应角色,并得到良好的职业发展。 成本核算实验内容主要完成制造业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实践操作,熟悉制造业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方法,在精确计算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完成成本控制与考核,提高成本控制能力。纳税申报实验内容要求受训者在熟练掌握税收实务的基础上,完成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各项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各项税金的计算与纳税申报的实践操作。财务分析实验内容要求受训者根据特定企业的相关报表资料和财务信息,运用专门的财务分析方法完成财务分析工作,并形成财务分析报告,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求。报表审计实验内容主要是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完成报表审计的相关工作,对所审计企业报表的真实性、一贯性和公允性做出合理鉴证,并最终形成审计报告。 三、建立与会计实务操作电算化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现代会计意识和电算化操作能力 此部分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在构建电算化会计各模块子系统的基础上以一个核算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完整经济业务为数据源,利用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财务一体化实验。 电算化会计是一种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会计工作的一种手段,电算化会计实施的前提是首先要有一套与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相适应的财务管理软件。以现代财务软件设计的主流思想来看,大多数财务软件都是以模块系统设计为出发点,结合财务工作的流程最终设计一套完整的电算化财务软件。因此“三化”主导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中电算会计实验体系的构建首要考虑的内容便是需要培养受训者哪方面的能力,在构建电算化会计各模块子系统时,我们只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即可。其次,为了能够全面培养受训者的会计意识和电算化操作能力,我们还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业务数据源。该经济业务数据源的建立应注意既要体现财务各分支子模块的实验内容,又要兼顾财务实验一体化的设计目标。 核心体系构建:根据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的设计思路,其核心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业务数据源。按照会计分期的基本假设及会计核算的特点,笔者认为虚拟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是可行的,并且经济业务应涵盖会计日常工作的内容,包括账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报表编制、纳税申报、财务分析等等。(2)各子模块系统构建及模块操作流程。从会计工作内容来看,电算化会计实验子模块应包括总账系统、应收应付系统、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系统、成本核算系统、报表系统、纳税申报系统及财务分析系统在内,各部分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总账系统。主要培养受训学生运用此系统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总账系统的初始设置凭证处理出纳集成办公各类账表生成与查询账务系统期末处理。 (二)应收应付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此系统进行应收应付款管理与核算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应收应付系统的初始设置应收应付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各种应收应付单据的查询与账表的设计与管理应收应付系统期末处理。 (三)工资核算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此系统进行工资核算、工资发放、工资费用分摊、工资统计分析和个人所得税核算等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工资核算系统初始设置工资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工资系统月末处理。 (四)固定资产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设备管理、折旧计提等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固定资产系统初始设置固定资产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固定资产系统月末处理。 (五)成本核算管理。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成本核算与掌控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成本核算管理系统初始设置成本核算系统日常业务处理成本核算系统月末处理。 (六)报表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企业各种会计报表编制的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会计报表的初始设置会计报表的生成。 (七)纳税申报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各类税务报表的编制与申报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纳税申报系统的初始设置纳税申报日常业务处理。 (八)财务分析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对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做出评价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财务分析系统初始设置报表分析与管理。 四、建立与集团公司会计网络化相适应的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网络会计意识和网络财务处理能力 本部分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建立母子公司之间会计数据传递实验模块。其核心部分为一个集团公司母公司及几个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流程;其分支部分为公司内部各系统模块和各子模块之间数据传递和标准化接口流程。实验目标是:建立与集团公司会计网络化相适应的互动协作式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实现电算化实验从单一企业实验向集团公司集中核算实验延伸,全面提高受训者的网络会计意识和网络财务处理能力。 (一)实验室设计 由各个独立的教学实验室构成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基本架构,各独立的实验室各自承担一个完整的会计账套。一个完整的会计账套包括总账系统和应收应付系统、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存货核算等等各模块子系统。 教学实验室的设计可以考虑“多层次,分级别”。所谓“多层次,分级别”首先是指独立的实验室各自承担的账套之间是多层次、分级别的,某账套可能是一个账套的上级会计主体,也可能同时是另一个账套的下级会计主体;其次“多层次,分级别”是指独立的实验室各自承担的账套核算的经济业务应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成几个层次、几个级别,较低级别的实现较简单的账套处理和账务核算,较高级别的实现较复杂的账套处理和账务核算。较低级别的按照实现情况可以随时向较高级别过渡。 (二)实验核心部分流程设计 建立一个集团母公司及几个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实验模块,实现各个子公司逐级逐层合并的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按照“多层次,分级别”的教学实验室设计,各会计账套可以考虑按级次逐级逐层合并(由于受相关条件制约,目前还较难实现一次性并行合并)。具体各会计账套逐级逐层合并流程如图2所示。 考虑到合并本身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分层的时候安排三层比较合理,具体各会计账套中的经济业务应该涉及多个会计期间(一个会计期间为一个月),各经济业务包含的信息数据可以模拟母子公司实务中产生的一些往来业务,但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每个会计期间必须涉及较多的关联交易或内部往来业务数据,这些数据尽量包括股权投资项目、内部债权债务项目、存货项目、固定资产项目、无形资产项目、盈余公积项目、内部销售收入和成本项目、内部投资收益项目、管理费用项目、利润分配等等项目;二是其中的关联交易和内部往来核算之间的数据衔接关系;三是函数的引用和参数的设计,特别在集团多层级复杂的股权结构下;四是逐级分层合并下要保持合并会计政策的一致性;五是各账套报表格式的差异和调整;六是内部往来会计记录因科目的运用和时间的不一致导致不平的调整。 (三)实验分支部分流程设计 建立一个集团母公司及几个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实验模块,实现各个子公司逐级逐层合并的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关键是处理好母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的具体细节。 首先,子公司要及时生成上报数据并完成相应的数据传递。这部分主要培养受训者提高函数的引用和参数设计的能力,理解子公司如何接收并生成上报数据等一系列数据传递关系。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接收母公司下发的数据生成本公司个别报表数据及抵冲数据报表数据实现透视、排序、汇总等操作生成上报数据重新组织本公司各会计期报表对本公司个别会计报表制作分析图形。 其次,母公司要按照子公司上报的数据及时进行汇总合并。这部分主要培养受训者提高内部抵销分录的处理能力,理解各内部项目之间的数据衔接关系、各报表格式的差异和调整以及内部往来会计记录因科目的运用和时间的不一致导致不平的调整。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设计合并报表格式定义抵销分录项目及抵冲分录数据调整各公司个别报表数据及抵销分录数据报表数据实现透视、排序、汇总等操作审核报表数据及内部交易数据的平衡关系,并显示错误明细抵销合并项目生成合并工作底稿生成合并报表查询以往所有报表对工作底稿、合并报表及个别会计报表制作分析图形。 最后,在具体母子公司操作流程的实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完整的会计账套数据建立和个别报表数据的生成中所有信息数据要保持和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紧密相衔接。在安排具体账套及其核算的时候可以考虑将那些核算业务相对较简单的安排在较低层次,将那些核算业务相对较复杂的安排在较高层次。 第二,接收内部交易数据并调整个别报表数据和生成抵冲数据时要注意上下级账套数据之间的关系和格式的一致性,并可对本账套报表数据进行多区域透视、可变区排序和可变区汇总等操作。 第三,生成上报数据、审核报表数据及内部交易数据的平衡关系时要注意嵌入对象的数据格式要保持一致及平衡验证中的舍位平衡。 第四,在抵销合并项目之前,要设计合并报表格式,定义抵销分录项目及抵冲分录数据,这里要注意在格式状态下各函数的引用及其参数的设计,并保证引入过程中具体嵌入对象的数据格式一致性。 第五,制作分析图形,为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提供服务时可考虑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相配套。 会计专业论文:从会计专业角度探讨银行业务流程再造 近来,通过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内控风险、提升管理效率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本文从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管理和效率管理的角度阐述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对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目前,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上海银行等众多商业银行都在进行基于数据大集中下的业务流程再造项目,以此实现由传统“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笔者有幸参与了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变革管理工作,对流程变革管理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深有感触。下面从会计专业管理角度来阐述业务流程再造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希冀能对拟进行或正进行业务流程变革项目的同行有所参考。 一、会计风险有效控制 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人员要及时参与到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过程中,要使依法合规经营原则真正落实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乃至每一位员工。那么业务流程再造是通过怎样的变革来有效控制会计风险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了会计专业管理从分散方式向集中方式转变 国内商业银行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总行对分行的风险管理控制权限过于分散,从而导致分支行有章不循、各自为政。通过上收分支行管理权限,对会计科目、会计报表管理流程和部分高风险业务集中作业等再造后,成功实现了从过去分散管理向现在集中管理方式的转变,有效地防范了会计风险。 一是会计科目管理集中化。会计科目的增设、修改、废止等管理全部上收总行,由总行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杜绝了作案人员通过会计科目管理漏洞作案的可能。通过分析以前发生的银行案件,我们发现很多是银行内部人员利用科目管理漏洞来达到作案目的。 二是会计报表管理集中化。在会计数据大集中的前提下,通过流程变革将会计报表出表路径由以前“自下而上”方式变为“自上而下”方式。变革后出表的具体路径是:由总行会计部集中提交产生全行及各分行的会计报表,各分行只能通过总行分配的权限查询本行及下级支行的会计报表。而变革前出表具体路径是:分行日结后将报表数据上传总行,总行收到所有分行的数据,通过一定的合并抵消处理来生成全行的会计报表,显然,变革前对分行的会计风险控制是被动的,所有的报表数据要先经过分行加工这个程序,结果是总行对分行进入数据库修改本地利润、隐藏风险等无法做到事前控制;由总行集中管理会计报表,分行人员不可能登陆到总行数据库来修改其会计报表数据。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核对报表数据发现很多分行的报表折算汇率维护出现各种错误,但由于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而暴露不了。这是因为在分散管理模式下,汇率的维护都放在当地各个分行,这样风险发生的概率自然就增加了。 三是将一些高风险的会计操作业务集中处理。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下,业务的受理和完成都是在网点完成。尽管银行制定了各种业务处理规范,但在分支机构仍有自由操作的空间。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事后监督、检查辅导的方式对分行的风险进行控制,时效性和全面性都比较差。在业务集中模式下,分支机构只是业务受理机构,业务实际处理统一由作业中心按照标准的统一业务流程进行集中处理。通过在作业中心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授权和监控机制,可有效地控制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实现了风险控制集中化。通过建立作业中心实现业务集中处理从而达到以下效果:银行的风险点控制由分散到集中;减低部分操作风险(如违规办理业务,柜员勾结作案,录入错误);运营风险得以有效控制。 (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了会计风险由人工控制向流程控制的转变 即使在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完成数据大集中的今天,中国银行业还是发生了一系列的金融案件,细查这些案件,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涉案人员都包括会计人员,可以说没有会计人员的参与配合这些作案不可能成功;作案的手法上反映了我国银行业会计内部管理混乱的现状,很多案件都是在因为流程控制出现漏洞的情形下发生的。业务流程再造的重点就是对现有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梳理、理顺,通过流程控制来杜绝以信任取代制度,用道德软约束替代流程硬约束的混乱现象,以此达到会计风险控制的目标。主要体现在: 一是理顺优化流程。我们知道,银行基层会计管理主要包括授权管理、印押证管理、印鉴管理、对账管理、账户管理、档案管理、财务处理、会计检查与监督、现金管理、业务系统管理等十大方面,而这恰恰是会计内控管理的主要风险点。在绝大多数银行案件中,犯罪分子都是利用以上一个或多个会计管理薄弱环节而得逞的。通过流程再造对上述会计管理环节进行梳理、简化,重新组合,从而达到控制会计风险的目的。比如我们将对账管理、科目管理等内容都上收到分行管理部门,从而杜绝会计人员通过假造客户对账单或更改与人行存款调节表作案的可能。另一方面通过集中管理,为基层会计人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他们更专注于服务客户。 二是严格流程控制。流程变革后对业务处理采用前中后台流水处理的管理模式,这也是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先进银行采用的模式。前台处理业务,比如进行存贷款交易、债券买卖交易的处理;中台管理风险,比如对交易进行授权、对止损金额进行控制等;当该笔业务符合中台风险控制后,后台会计人员就可以看到该笔交易,并根据前台人员的交易单据进行复核,通过事前在系统中已经维护好的会计分录参数,该笔交易的账务处理自动完成。而变革前交易处理过程里中台的职能基本上由前台交易部门行使,交易授权、风险止损等控制也是由交易部门自己决定。后台会计人员只能根据前台交易单据的复印件进行手工复核和账务处理。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前台的交易没有一个独立部门进行风险控制和约束,后台会计人员无法判断业务的真实合法性,前台业务人员也无法确保后台会计人员是否进行了准确全面的会计处理,在整个业务流程处理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脱节,为风险管理埋下了隐患。 通过集中化管理和严格流程控制,改变了以前分行职能重合率高的“块块管理”的业务运行模式,集中了全行有限的专业力量,降低了会计操作风险概率和全行的成本支出。由总行各个部门来进行集中“条条式管理”,可以节省资源成本,有效防范风险。目前,国际上先进银行在会计管理上具有集权化程度高,机构布局侧重于总行的特点。以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纽约银行为例,其各个领域的业务主要集中于总行及总行直属机构,从而实现“管理和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和营销向下延伸”的管理模式。 二、会计管理效率有力提升 业务流程变革在有效降低会计风险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会计操作和管理效率,为银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资源。 一是账务处理参数化。业务流程再造改变了传统手工记账繁琐、量大的落后局面,通过分析不同业务特点,事先在系统中进行会计分录相应的参数化维护。业务人员只需要在系统中录入详细要素,无需人工干预,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包括自动完成后续的贷款利息计算、债券摊销等处理;每日末时能够批量打印记账凭证。这点对广大基层会计记账人员来说意义特别重大。因为流程变革前他们的工作时间绝大部分花在记账和凭证处理上,变革后他们再也不需要考虑如何选择科目准确的记账,也不需要手工一张张的打印记账凭证。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从技术含量低、简单重复的日常工作中脱离出来,从而更加专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也堵住了会计人员利用手工记账进行作案的漏洞。2006年10月发生的葫芦岛商行3.7亿元诈骗案中,就是会计人员利用科目管理的漏洞,将“委托理财”科目非法放在“同业存款”科目从而逃避监管数年之久。 二是会计报表编制参数化。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上形成了重核算、轻分析的思想,除了一些基本会计报表和监管统计类报表之外,涉及到分析的内容都是手工临时加工整理,这与国际银行先进做法是背道而驰的。国际上先进银行(包括企业)一般通过电子化会计核算进行自动处理,而投入大量的资源到会计报表数据分析上。流程再造加大了对这部分内容的变革,变革后各种分析报表都不需要通过专门开发程序来实现,会计人员可以随时通过参数来定义编制需要分析的报表,提交会计报表后可以直接输出分析结果。业务流程变革可以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决策服务,使银行的服务管理、营销管理、风险管理等达到国际化水平。 三是作业集中处理。在传统的业务处理模式下,由分支机构从头至尾处理完成客户提交的业务申请。但由于业务难易程度、流程、处理环节的不同导致分支机构营业网点的业务处理流程较为繁琐。业务凭证从前台到后台各个工作岗位的传递等也一般是采用传统的周转方式。在集中处理模式下,分支网点的前台柜员主要负责业务受理工作,然后将业务通过影响平台发送到作业中心进行集中处理。由于操作过程的简化、标准化、统一化,使得业务处理更规范化、程式化,效率更高。业务凭证的传递也实现了电子化的高效、准确传输。通过对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梳理,集中部分作业,可以实现以下目标:通过简化、标准化,实现工业化银行操作;促进分支机构业务处理向“小前台,大后台”模式的转变。 流程再造的变革折射出国内银行的理念正从传统的“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当然,光有理念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在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借鉴西方银行再造的经验,实施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信息技术、银行文化到员工行为的全方面再造,以不断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会计专业论文:论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探讨 论文摘要: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高校,和其他重点院校和有悠久历史的院校相比,客观上存在很大差距,但在培养人才方面同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在结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分析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和解决方法,探讨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原则、方式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和体现,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我校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会计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会计人才也成为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以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一、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使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会计职业界的需求相脱离,这些都与我国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1.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关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不断进行了讨论,而且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其中代表性的有:1993年,张为国《深化会计教学改革的设想》;1995年,朱小平等《中国会计教学改革走向何处——关于我国会计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1998年,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2000年,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2005年,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他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探讨了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等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目标要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更为激烈的国内乃至国际竞争,迫切需要一大批不同层次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只有按照各层次会计人才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意识,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往往过高、范围过广,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为其目标,过分强调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的培养。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大部分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又缺乏实际工作需要的熟练技能,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并且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强调高素质的同时,已渐渐突出“应用型”,注重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定位?应该是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的人才。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领导企业能力,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敬业精神。作为地方院校,理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周边为目标”来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找准为地方服务的切入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因此,“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我校会计专业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地方院校会计专业人员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相关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阻碍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过高,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其结果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未能达到社会的要求,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才能委以重任。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这无疑与其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有关。 2.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完善。会计教学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课较少,而且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而且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比如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方面都存在内容交叉的现象,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就成为必要的工作。课程体系安排的不合理,无形中就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实践环节效果也不好。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陈旧。会计教学仍然采用板书为主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教师写、学生记或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会计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特别是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不相适应。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同样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4.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够。一支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俱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前提保障。没有“双师型”的教师,就不会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而实际的情况是: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自己缺乏实践的锻炼,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因此,会计专业应着力培养具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三、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跳出理论教学的误区,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空洞理论的传授,才能使学生具备真正的实践技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07年教育部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2号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加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方面作了重要规定,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模拟实验中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2.课程设置体系应突出重点。为了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理论教学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重视学生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人员的分工合作和会计核算过程,熟悉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真正使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会计岗位都能快速达到岗位要求,胜任会计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曾提到:我们在课堂学了这么多知识,到社会上能用到多少?这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在现代的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是否应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为此,我们学校也进行了探索,不仅在相关的专业课中安排了实训的课时,而且单独设置了一门课程《会计模拟实验》,学时为18学时。通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反映良好。下一步需要进行的是如何把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进行很好的整合。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阐述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辅导与课外练习相结合,问题讨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科学安排讲授与学生讨论,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操作,提高会计教学的课堂效率和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会计专业建设应具有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加强会计教师的后续学习和教育,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定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学习指导,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担任社会职务。使其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双师资格,力争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四、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会计专业作为我校的传统专业,随着我国逐步实现教育大众化,如何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充分就业,其根本在于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其主要模式有: 1.走“校企联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更多单位注重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十分注重学生的经验积累。学生如果不经过产业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种经验的积累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内实训来完成,而主要的可以通过走“校企联合”的路子。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观察,增强学生对会计财务工作的感性认识;也可以请合作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进行不定期的讲座,结合其自身的行业特点、业务范围、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纳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感觉到学习并不是枯燥的事情,而是与将来的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校已经建立的合作单位有:丰原集团、安徽华润啤酒有限公司、禾泉农庄、沁雅花园、华安证券公司等。 2.走“双证或多证”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大部分行业不同,会计行业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即所有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上岗资格证,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学校开设了证书培训课程,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和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为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珠算等级、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等相关资格证书。为此,我校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培训和ERP资格证培训。鼓励一年级的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考,二年级学生参加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三年级的学生就可以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了,然后就可以参加初级会计师的考试。这种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配合,任何一个要素得不到保障,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会计专业论文: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探析——浅析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论文摘要:特色求生存、品牌求发展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发展的灵魂之所在,如何建设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会计专业,运用SWOT理论,通过对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探析,提出加强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基本要素、关键点、主要内容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特色会计专业;SWOT分析法;就业导向;课程体系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是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学校会计专业建设之灵魂,在加强高职高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O世纪8O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分析基本涵义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观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并通过对单位(集团)与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制定出适应单位(集团)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法。在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运用该理论分析的基本思想,有针对性的将其主要来自会计专业建设内部与外部条件优劣势作明晰的思辨,找出解决办法,以明确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中的发展方向,促进高职高专层面的特色会计专业建设。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贵州商专)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个案优劣势分析如下: (一)会计专业属于老牌专业,专业建设根底扎实 贵州商专会计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它与学校发展史一样走过了60多年历程。从1947年创办的“贵阳市尚信高级会计职业学校”开始,到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升建为贵州省商业专科学校,到1993年学校更名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支柱专业。在从中专到高专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会计专业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会计专业到多元化专业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初级技能型人才到就业为导向的高级专门型人才质量的飞跃,为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实用型会计专业人才。 (二)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在会计专业建设中,根据国家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开展经常性市场调研,从上世纪90年代未,逐渐将会计大专业细分为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等5个专业;主动适应区域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同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进行实践教学创新 通过会计课程实训教学、独立实习(实训)、校内外综合项目实训、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实训)总学时占各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以上,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务实诚信态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初步建立岗位职业实践体系,并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发展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不断加强与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创新;开创了多层次、多类型的会计实践教学新形式。 (四)依托职业资格证书,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构建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大大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及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最好衔接。 然而,在会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竞争劣势与威胁,主要表现在: 1、特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鲜明。在省级众多的经济类院校会计专业办学面前,学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准确性不强,教学内容尚未体现出高职高专特色,在学科体系与实践环节上表现出“单一的中专技能+复杂式本科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学制分配方案上未能真正体现高职高专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特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针对性不强。 2、体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课程设置不够突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虽然分离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但实质课程设置还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学科型”体系。公共必修课未能体现高职高专以“够用为度,运用为原则”;而专业基础课未能充分体现高技能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强调完整性学科体系的多,体现高技能型课程体系的少;单项专业实训多,综合实践素质训练能力少。 3、科研不力,已有的前期会计专业特色流失。主要表现为一是校级与系级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管理标准和激励机制不明晰。什么是特色会计专业,如何加强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如何管理与考核特色专业,对此未形成标准与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制度支撑及基本标准,导致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不能高效进行;二是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会计、经营管理、统计”为一体的综合模拟实践性教学,没有很好地系统总结与发展,本世纪会计专业综合模拟实习失缺,以至于综合模拟处于退化停滞状态。 二、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基本环节与关键点 针对以上会计专业建设的优劣势状况,必须在专业建设环节中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本质特征。具体说,就是建立具有显著特色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会计专业内涵特性,再造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几个主体框架,即: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方向、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内容等的独特性与独占性,使其显著区别与同类高等院校所办会计类专业。同时要根据基本框架,紧紧抓住会计专业建设以下基本环节与关键点: 第一,建立会计专业建设基本原则。首先,确定“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目标性明晰原则。全面提升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内涵性教学质量,明确高级技能性、综合运用型的人才目标。其次,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用一体化”动态平衡原则,加强课程体系的综合设置,优化会计课程体系,使之在会计专业设置上体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再次,大力推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突出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批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最后,建立合理的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吸收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在职在岗会计专业人才作为实践教师队伍成员,确立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第二,确定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6要素。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学管理要点、原则及基本内容,确定特色专业建设要素、规范会计专业建设基本流程管理,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与效率,加快专业改造与建设。通过基本专业建设的常规性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会计专业建设以6要素为研究对象,即,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管理方法等,在对这6要素内涵性深入研究下,形成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6要素特色会计专业基本架构和闭路循环管理体系(图1): 三、特色会计专业建设内容 会计专业特色建设是一个涉及会计知识体系与教育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会计专业建设基本框架及内涵建设6要素展开,同时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以形成管理与教学有机体。 (一)特色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以就业导向、能力为本位”确定人才规格,以创新高素质技能复合应用型会计岗位的人才为目标。因此,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上,首先,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正确定位其人才培养特色目标,动态制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培养目标要主动契合新兴产业和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动态保持与现代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具有的知识相结合,体现跨学科交叉渗透、技能跨岗位的复合型智能的特点,调整优化专业方向,培养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二)特色教学计划 特色教学计划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特色人才的纲领性指南,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流程。为此,在制定财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是以国家高职高专政策为指南,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定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由会计院系制定指导性动态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及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指导下,按会计岗位群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由各会计专业教研室制订特色教学计划,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教学计划;四是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从必备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职业岗位技能三模块改革会计专业计划内容,使之体现计划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最后,经过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批准,执行并反馈教学计划情况形成特色教学计划。 (三)特色教学模式 充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MES(就业技能模块培训的简称)、CEB(能力本位教学的简称)等教学模式,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构建“需求一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4),从整体上构建高职财会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实施“宽基础+活模块+职业资格”式课程计划,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动态的安排教学活动;做好学生就业及升学的相关工作,推动专业建设,形成以培养适应需求为特色的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2+1(2年校内教学,1年校内外实践教学)“需求一能力”课程体系内容。首先,在课程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按会计这一职业岗位群设置需求能力的3大模块课程:基础内容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实践内容模块。其次,分析每一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技术,确定“需求一能力”课程模块内容。最后,按照这些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及重要性,加以系统地组织安排,形成“2+1”序列教学时间动态结构,构建职业能力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图2)。 (四)特色教学内容 特色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会计复合性人才的“五力”发展,即“综合适应力+核心专业竞争力+实践操作动手力+关键岗位竞争力+专业特质表现力”。为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内容改革,一是要以岗位能力群设置实践教学课程,从主办会计岗位、出纳岗位、费用核算岗位、到综合理财岗位,融人新的会计岗位元素。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到会计电算化实践、ERP沙盘实践设置实践课程。三是在教学内容上摒弃课程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岗位技能范围内,做到既要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岗位要求“量身定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满足学生未来从事多个相关职业领域工作的需求。四是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能力结合,内控与分析决策能力结合,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趋势,将相关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相应专业技术领域职业资格培训内容融人教学内容中。 (五)特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既要坚持传统与继承,又要开拓与创新,在教学中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适应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与手段,充分开展项目导向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等。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系列化的会计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库、视频信息库、网上试题库,努力提高特色会计专业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六)特色教学评价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生源实际情况,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在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法等系列问题上建立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切实从重知识考试、重学科标准转向重“就业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评价”为内容,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平价的一致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举的评价指标。 (七)特色教学队伍 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只在会计专业上有熟练的专业动手能力,教学上有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新型教师团队。教学上体现为用而教,教有所效,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 (八)特色教学管理 充分实施会计专业建设中的学分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建立“学分绩点”。在学校层面,赋予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如在办学资金投人、教师调研、外出学习等方面政策上的倾斜;而在院系层面,加快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结合,建立有利于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学籍管理办法,作好对学制“1”实践教学年实习学生的管理,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和安全工作,切实落实校系两级学分制管理。 四、特色会计专业质量控制 (一)建立特色专业建设的环境与质量控制制度 为了有效推进会计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建设,学校与教学系部应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要素、结构、程序等内容,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控制制度,形成校系两级建设的标准,在制度框架范围内,有组织有步骤实施特色会计专业的活动。其次,系(部)各环节开展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基本要素建设活动,进行标准化建设活动各内容的分层分级组织实施。最后,定期进行会计专业建设主要环节、内容、活动的信息反馈与沟通,监督特色专业目标实现的偏差与活动调整。 (二)不断改进与创新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的内部流程,再造特色会计专业建设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创建立信会计学校时关于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之方法:一要培养造就会计人才“适销对路”的过硬本领,接受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检验。二要打造老字号会计专业品牌,以会计专业为依托,进行会计专业的改造;三要深化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实现本土化与会计国际接轨的要求,加强中国特色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四要不断创新会计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一流会计人才,培养合格的区域经济复合性会计人才。 (三)提炼创新会计专业特色 秉承会计专业建设中的优良传统,挖掘与提炼会计专业建设特色。首先,从高职高专多年的会计专业建设中,提炼出属于各地区、各学校具有特质的会计人才文化精神,固化一种“校训+系训”的专业理念,体现会计专业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的融合发展态势。其次,传承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精髓,坚守诚信,坚持以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为原则,确立会计专业人才目标;第三,与时俱进,创新实践。坚持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地合作”,充分发挥会计专业自身的特色资源和办学优势,以各种形式主动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界精英,真正实现与企业经济共同的“双赢”。 会计专业论文: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模式解析 论文关键词 会计专业人员;职业生涯设计;模式 论文摘要 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分析、探讨会计专业人员如何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来帮助自己在事业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从而让人生更加灿烂。 世间万物,犹如宇宙中的天体一样。都有自己运行的轨迹。人作为万物之灵。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职业生涯设计在专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一个人在事业发展上的高度。会计专业人员由于自身专业性强的特点,事业发展道路尤为重要。如果能借助人力资源学科中的职业生涯设计内容对自己的人生、事业进行很认真的设计,就会有助于会计人员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妥,发展得更快,人生更加辉煌。否则,很有可能由于认识的局限性、盲目性和从众心理,错失良好的发展机遇,留下终生遗憾。 一、职业生涯设计相关理论 “职业”一词有多种含义。从最常用的意义上说,它可以指发展(他的职业生涯进展良好)、专业(她选择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职业)或终身工作的历程(他的职业历程包括了在6个不同组织中承担12种职务)。我们这里使用职业(career)这一概念,是将它定义为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 职业生涯设计有两种实现的途径:组织为员工职业发展进行的设计和员工自身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本文主要指后者。如果员工个人对自己的发展道路进行很好的设计,不但有利于组织和社会。而且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能够采取一种长远的眼光,不为短期利益所迷惑,为日后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 “无边界职业”是指员工职业的发展、对组织的忠诚度、重要技能的形成以及市场价值,是由个人而不是组织决定的。 “横向发展”,今天的职业生涯已经不同于过去。“传统观点认为,职业生涯是在1-2家企业中所实现的直线式向上进步过程,或者是在一种专业领域中获得的稳定就业机会。” 现在,人们的职业生涯倒更像是“由个人推动的而不是由组织驱动的。并且还会随着雇员个人和环境情况的变化。由雇员个人重新对其进行设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发生了变化。过去,雇员们是在“用忠诚交换获取工作保障”;而今天,随着竞争的加剧,环境的动荡,“雇员们是在用自己的工作绩效来换取有助于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的一系列培训、学习及个人发展机会”。这样,不但员工的行为符合组织的利益,而且符合员工的长期利益。从而使员工能够发挥他们的自身潜能。 “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论述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时认为:人所追求的社会进步归根到底在于人本身的发展,它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它使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应付自如。显示出更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因而就更为自由。 “学习理论”。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吸收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就是“善于不断学习”,主要包括四点: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保持学习能力。 人力资源开发,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和个人的未来工作绩效,因而开发实际上是挖掘雇员的超出当前工作需要的潜力,使其具有适应未来需要的技能和能力。 二、会计专业人员特点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与表现出的特点,传统观点与现代观点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一)传统观点 人们传统上认为会计人员固执呆板、保守、精于计算、缺乏灵活性。这可能与会计准则中某些原则对于会计人员的观念与行为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有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如社会大众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员往往概括出刻板印象,如医生应该是细心、认真的,演员应该是活泼、善于表现的,等等。无独有偶,西方发达国家对会计人员的认知与中国人非常类似。在霍兰德的职业个性与工作环境匹配理论中,对会计人员个性有如此的描写:顺从、高效、实际、缺乏想像力与缺乏灵活性。总之,优点与缺点集于一身。 (二)现代观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竞争。对人才的竞争也更为激烈,对人才也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会计人员不仅是专才,而且是通才,要一专多能;不仅能做好企业账目。及时提供各类报表,而且能为企业筹资、融资出谋划策。为企业高层提供专业化建议。因此,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不但对自己的专业要非常熟悉,而且还应具备企业管理相关知识,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与社会经济、金融改策的变化动向等。 三、会计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 根据相关的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特点,笔者为会计人员设计出三种发展道路模式可供选择。 (一)纵向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传统的发展模式,是指会计人员从助理会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会计师(主要有ACCA与CPA两种)逐步晋升的专业发展道路。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助理会计师与会计师人数众多。而注册会计师与国际注册会计师人数很少。国际注册会计师在我国影响较大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CPA)与英国特许会计师(ACCA)。每一种会计师都有其特点,适应不同类型的人员。第一类,助理会计师与会计师。优点是考试相对容易,但缺点是要求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且收入有限,属于一般专业人员,而且在成为助理会计师之前需要通过各省组织的会计证考试;第二类,注册会计师,就业方向面向上市公司和会计事务所,优点是收入较高且容易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但缺点是考试难度大。每年考试通过率不到10%;第三类。国际注册会计师其职业选择是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优点是收入高、待遇好,缺点是除了要求很强的会计工作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很高的英语能力。因此,每一个人应根据自身的能力与潜力选择不同的专业高度。 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会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变化会成为永恒。比如,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电脑的普及以及新会计准则的颁布,都要求会计人员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成长的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更新自己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促进自身与企业的和谐发展。再比如,平衡记分卡有四个衡量指标:财务、客户、业务流程和企业的成长。要想企业不断成长,首先需要员工不断成长,员工要成长就需要具备永不枯竭的学习能力。 (二)横向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更有挑战性的现代模式,是指会计人员在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技能之后转向管理岗位的发展。从纵向发展模式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对有些人未必合适。它需要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比如,注册会计师要求通过难度较大的考试,国际注册会计师需要扎实的英语功底,这样,就 制约了一部分会计人员的发展高度。从前面的理论分析中,可知,会计人员还可以选择横向的发展道路。如果某个人知识渊博、人际关系能力强、观念新、点子多、敢冒风险、善于创新,向管理岗位发展则更适合。他(她)可以充分利用自己以前的会计知识与能力来做好企业管理工作。这样,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但发挥了原有的技术优势。而且在新的发展时期,会计人员运用技术优势拓展知识和专业技能领域,扩大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如果会计人员成为管理人员,就能很好地实行成本控制,充分运用投资、筹资功能,很好地为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在现代500强企业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还有,在中国人理财意识已然苏醒的形势下,对理财人员的社会需要将会以几何式的速度递增,会计人员可以传向金融、家庭理财管理等方向,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三)斜向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更为灵活的发展模式,是指会计人员既不走自己专业化道路。也不走管理化道路,而是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因为专业化道路有限制条件,而公司的管理岗位也是有限的,还要涉及到是否具备管理技能。企业调动或者个人自动寻找在自己原来的职业生涯道路上没有发展空间时而选择从事另外一种工作,这样的选择不但有助于企业降低人力成本,也会有助于员工个人成长。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能力工作匹配理论和组织行为学中的发展员工多种技能以激发工作热情的动机理论告诉我们:人要做的第一个关于职业的决定就是职业选择。理想化的职业选择,就是你想要从生活中得到的以及你的兴趣、能力等与市场的机会保持最佳的匹配。良好的职业选择,应该能给你带来一连串的机会,让你不断找到能很好表现自己的职位,从而使你一心想保持自己所选的职业,并感到工作带给你的高度满意感以及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间的恰当平衡。一句话,匹配得当的职业是那种会使你产生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诱发你去做认为很重要的工作,并使你过上所渴望的那种生活的选择。 四、结语 平衡记分卡有四个衡量指标,其中之一是企业的学习与成长,要想企业具有学习和成长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先使员工不断成长,具有永不苦竭的学习能力。无论是纵向发展、横向发展还是斜向发展,人总是处于一种变化中,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使企业永葆基业长青。也使自己的事业永葆青春。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个性、挖掘自身的潜能,拓展自己能力的多样性,在多变的世界中应对自如,促使企业与社会、个人与企业和谐的发展,提高人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达到人的自由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会计专业论文:浅析职业教育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专科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探讨了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的目标与重点,提出了应该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探讨了如何通过“考证”提高专科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社会需求调查,认为构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以培养经济单位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电算化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依据教育规律,科学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全面推进教学内容创新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应主动适应考证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调整、压缩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制定了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基础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课程板块整体优化、循序渐进。基础培养以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为主体,重在夯实职业理论基础;专业培养以职业主干课和职业能力延伸课为主体,确定专业口径,突出个性发展。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有关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整合。对“Excel2000”“数据库”等课程经过专家论证,认为与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决定停止开设,并新开设了“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税收筹划”等课程。 三、“考证”是手段,培养动手能力才是核心 会计专科教育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思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通过考证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等法规,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报表的分析等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真正的“实战”经验还是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训练。实践教学采取三结合,即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会计业务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如果脱离企业,会计就不存在,如果学生对企业的情况不熟悉,那是很难理解会计相关概念,及其处理原理的。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企业了解企业经营模式,让学生了解熟悉公司运作,熟悉公司经济业务,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编制模拟公司概况,模拟公司经济业务。培养专业兴趣。手工操作实训中,学生明确了工作身份,由无从下手,看不懂原始凭证,到得心应手,编制记账凭证。逐渐进入会计工作状态。还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通过加强上机操作,让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教师指导下,在完成手工账的同时,学会使用各种会计软件同步完成“证—账—表’,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通过模拟实训的实践,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方法及步骤,增加感性认识,以一套完整的会计实务账作为原始资料输入电脑,从建账、输入凭证、记账直到输出会计报表。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四、全面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 教师水平的高低,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应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一种会计职业界与教师界的联系与交流机制,保证教师投身会计实践,了解会计实际问题,掌握会计实践技能,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鼓励教师在校外从事技术兼职,以增加教师阅历和实践知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税务师等兼职教师,进行实训业务指导。真正做到“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徒弟的融合;教室与车间的融合;作品与产品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院与社会的融合”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师资队伍,促进考证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 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实际需要,编写模拟实习讲义,革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行“三段式”(概念讲授、实际操作、交流提高)教学模式;推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并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示各种凭证、账页、报表,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对探讨性的理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这样举一反三,使理论掌握的更为扎实。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财务公司进行业务实习;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及进行必要的考证模拟测验与考试分析,各种教学方式相互融合,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论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摘 要〕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比较强,深受用人单位一线人才引进的需要。但是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强调学生就业的同时,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这样的想法,针对会计专业的特点,主要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的观点。 〔关键词〕就业 导向 高职 发展后劲 《都市快报》2006年11月21日以非常醒目的标题《495万大学毕业生明年找工作》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也是历史上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11月19日,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首场招聘会在郑州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此次大会有260多家用人单位招贤,但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却超过了3万人,其中包括研究生。由于现场人数太多,电梯被瞬间挤得变了形。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以使毕业生能顺利实现就业,并不断挖掘其发展后劲,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分析 1、传统观念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了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的提高 目前,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不仅轻视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而且对近几年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持轻视的态度。有些人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一般是第五批招生,生源肯定不怎么样;而且,学生在学校中也不好好学习,混个文凭而已。长期以来,认为记帐、算帐、报帐是会计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把会计工作当作一种被动性服务工作。毕业之后,学生缺乏发展后劲。有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分配到生产一线工作,待遇不算低,但是后来他辞职了,因为他看到分配到研发部门的同学就心理不平衡。职业教育从它登陆中国的那一刻起,便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情结的左右。 另外,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还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部分人误认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就如同一些培训学校,仅仅为了收钱,给一些下岗职工或者民工进行培训,其教学质量有待观望。目前,高职生普遍的外语水平比较差,而且尽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提倡“来之能干”,但不可忽视的是,高职生现在的社会地位仍不高,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与“应用型白领”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样,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曲折的路要摸索,高职教育培养体制还有待成熟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2、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大发展,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2004年4月2日,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2005年11月7日,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讲话;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12月14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刚刚出台。在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高职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同时也逐步改变了传统观念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偏见。 另一方面,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相对较高的就业率,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除了学院领导重视外,主要的原因是历届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工作作风扎实。不少用人单位反映高职毕业生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流动性小,要求条件也低一些,比较好用,很受他们的欢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按照学院提出的“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的“三关”学生教育服务体系理念,用科学全面的人才观看待学生的成才,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有差异的学生。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社会反响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的重大意义 1、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本文开头出现的“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首场招聘会,电梯被瞬间挤得变了形”的情形足以说明了这几年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之大。面对如此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因此,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根据市场情况,建立了以订单个性化培养为载体的 “三个零”的培养模式,即“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使学生的就业率大幅度提高。 2、内涵建设与质量管理,要求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高职教育也应打好金字塔塔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学生毕业了,但是学校教育远远没有完成。笔者认为,学校不能放手不管,学校教育要能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提升和发展,并能很好地工作。学校教育应该承担起这份社会的责任,而不是把这份责任抛给社会,由社会去承担。笔者认为,这也是现阶段提出的“和谐社会”中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发展后劲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这也是高职教育提出的“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年代,学校培养学生应把目光放至学生整个人生道路,对学生负责,这也是对我们整个国家民族负责。反过来,这也为学院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几年来,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学院示范性院校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和“培养学生发展后劲”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以就业为导向是前提,培养学生发展后劲是重要保障,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发展后劲意义重大。简单来理解,那就是,学生毕业后要有工作做,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要有所发展、有大发展,成就一翻事业,成就一片天地。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的有效措施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重要创新及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强调创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现代企业会计、现代银行和农村金融所需要的业务知识,掌握会计和柜员所必要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未来提升能力。具备包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客观公正的职业意识,开拓进取的职业精神等人文素质,成为适应现代企业、现代银行和农村金融等基层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进程表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向为前提,以实施订单式和个性化培养为路径而编制的。第一学年以专业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学年以各专业为基础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学期完成订单班的组建工作,学院与用人单位根据行业背景、岗位业务标准操作系统、企业文化、特殊知识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共同制定第五学期教学,进行订单式培养。对于其他学生,则充分尊重其意愿和就业意向,学生可以选择本专业方向深化模块进行个性培养,也可以选择一个非本专业的从业模块进行学习,即第三学年第一学期以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个人意愿为基础,进行订单式和个性化培养;第二学期主要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过度”。 (二)毕业设计方面突出三种能力 1、沟通表达能力。会计数据需要通过大量的书面形式进行传递,书面表达能力强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优势。一份毕业设计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答辩的口头表达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口舌表达能力。会计是“商业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沟通工具,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具有了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将会计数据组织起来并通俗易懂地报告给利益相关者,就会在经济工作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2、智力能力。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一直到答辩完成的过程中都面临不熟悉环境下如何解决非结构性问题。如果能够选择一个较好的题目,则说明该学生看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在选题上,他们反复强调题目的学术性和新颖性,强调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要求选题进行毕业设计。然后是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根据提出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尤为重要。会计实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性质上是基本相似的,能够独立自主解决毕业设计的问题,相应也就能够独立自主解决会计实务中的问题。 3、人际交往能力。笔者认为,目前如何协调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已成为会计人员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提升价值之所在。企业有很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计人员需要平衡和协调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必须运用较强的技巧来传递企业信息。学生在答辩的过程中也需要说服答辩委员会相信自己提出并进行过论证的观点,由此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学生活动方面体现专业特色 1、实施“三大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再塑造 高校不仅仅是教学的场所,更应当是培养人的乐园。高等学校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就必须使其培养的学生既有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心智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又有厚实的专业知识。教师要成为“学生欢迎之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和健康全面发展需求两个维度。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创新育人新机制,在大一学生中实施“美育教育”,在大二学生中实施“心智教育”,在大三学生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并且与专业教学紧密融合,聚集专业教师和管理教师两支队伍的力量,全面推动专业教学。在“三大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他们开展了“生生结对工程”、“情感结对工程”、“优秀名生工程”、“温暖基金工程”等活动、设立了“美育教育基地”、开设了“职业道德素养”课程,将“三大教育“落到实处,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和谐健康发展,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举办“三个班级”,促进学生能力再提升 当前高职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不是很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比较欠缺的,而就业压力之严峻,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实际,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既举办了“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动手操作能力尖子队”、“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再提升。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方向主要是银行和企业,因此他们主要针对专业要求,让技能训练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会计专业的传统和特色;开设了技能特色班,营造技能训练的氛围,鼓励学生加入勤练技能的队伍中来。通过参加“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长和所愿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岗位适应能力。一技之长能让学生在就业时处于优势地位。只有拥有过硬的岗位适应能力,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为自己某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也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计专业从“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班”中挑选一批学生成立了“动手操作能力尖子队”,努力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学生毕业时基本上具备了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其岗位适应能力也较强。考虑到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学生多为女生且性格大多内向、不善言词、缺乏交往技巧等弱点,该专业以市场对人才素质需求为出发点,为推动学生将来更好地、高质量地就业,高水平地发展,成立了“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每次训练分两个环节:主题讨论和趣味游戏。主题环节将围绕一个“会计热点或经典”话题展开讨论,自由发表意见,从发言、辨析、联想、思考、判断中提炼学生对事物、问题及现象的看法和观点。通过“人际沟通能力训练营”的开展,为学生增添了不少乐趣、在个人素养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会计专业论文:试析高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渐进式推进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国际化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本课程的改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顺应时展而变化。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双语课程《西方会计》的前身是《会计英语》,2009年教学计划更改为《西方会计》,成为我校财经系各个专业的双语课程之一。本文对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双语课程《西方会计》,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的选用以及考核方法六大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论文关键词:西方会计;双语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 财经系生源主要来自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毕业后主要是在该地区从事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作为高职学生,很多毕业生受英语能力的限制,毕业后会选择中资企业就业,对于外资企业望而却步。而双语课程的改革以及推进,将为我校学生叩响外资企业的大门奠定良好的基础。《西方会计》作为财经系双语课程之一,必将为我系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课程定位 作为双语课程,《西方会计》的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都随之发生变化。本课程是我院会计类专业培养财务核算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大学英语》的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提高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提高涉外财务的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定位如下: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涉外财务处理能力。 (二)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的英语词汇、英语表达以及中西方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并具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在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注重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专业英语在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上岗能力,为毕业后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能力目标: (一)具备财务岗位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能对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进行必要的口头沟通,专业英语表述得体。 (二)具备会计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对财务会计的基本业务进行必要的书面沟通,能准确地理解和翻译专业术语。 (三)具备涉外会计的实务操作能力,能运用英语进行账务处理,能运用英语编制财务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 (四)具备判断中西方会计准则差异的能力,能正确地对中西方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进行账务处理。 三、教学内容 《西方会计》以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相关规定为导向,选取了西方会计概论、会计循环、会计要素、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分析四大模块作为主要内容。选取的内容由易到难,遵循了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过程。 选取内容与学习资源建设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能力培养原则 本课程在“任务引领教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模块式教学的设计思路,突出会计实践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使用英语处理西方会计相关工作的能力。 (二)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原则 本课程同时按照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设计相关理论知识部分,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辅助。英语作为一种背景能力,是学生进行涉外商务活动的工作语言,在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从事涉外商务工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充分考虑工学结合的需求,采用了中西方典型的案例,便于学生对比学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创新性和技能型的人才,改革课堂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来,废除“满堂灌”的方法,《西方会计》教学组织总体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教学部分,注重案例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充分考虑工学结合的需求。课堂讲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引导、讨论辩论、中西方会计处理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重在应用。 实训教学倡导以项目任务的教学途径,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法进行。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完成一定的知识学习后,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有关西方会计业务的处理。该活动要求每组学生将完成的项目以模拟公司的形式汇报总结,需要以小组演讲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向同班同学及老师汇报,接受老师及同学就其报告内容的评价。这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改变了以往有些同学只是“抄作业”的敷衍态度。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充分积累课程资源,有效拓展课堂信息量,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努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2、网络教学。网络课堂将为同学们提供简单、有效并且实用的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各大会计要素的概念;会计科目的英语表述;相关的英文会计分录;西方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例如财务比率分析法等,让学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处理涉外会计业务。 通过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目前《西方会计》的网络课程正在建设中,将于下学期投入使用。 五、教材的选择 《西方会计》教学团队的老师,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自编了双语教材《西方会计》。由孔韬,陈汉平担任主编,杨立艳,王祺担任副主编,该教材于2010年8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已经投入使用,受到学生的好评。 该教材是“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为特点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之一,主要特点如下: (一)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 (二)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三)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知识体系。 (四)通俗易懂,突出应用性。 六、考核方法 《西方会计》建立了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专业应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核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包括平时布置的项目任务、课堂提问,出勤状况等都作为期末成绩鉴定的一部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此来促进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过程考核包括:教师评价、个人自评、小组成员互评。 教师评价部分主要通过作业记录、课堂参与度、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占评价成绩的60%。个人自评和组内成员互相评价部分可以从纪律、参与情况、组内成员协调情况、工作态度、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占评价成绩的40%。 会计专业论文:论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 [摘要]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热点话题,高等财务与会计教育也不例外。本文首先从高校、社会和学生个人三个角度阐述了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探讨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财会职业是人才市场出现频率较高、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很多综合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财会专业,造成财务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应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创业开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进出通畅的双赢局面。 引入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长远任务。通过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产业状况与前景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掌握基本从业、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树立服务社会的职业理想与创业意识,使教育造就的高素质财会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社会的稳定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高校财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二)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以适应时展的要求。而入世后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这需要更多的人投身于创业,才能将众多的投资机会转化成社会财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这些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实施就业创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更主动地促进全社会就业形势的改善,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作出贡献。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在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创业上,中国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在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学生创业的气候,将会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业,这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将有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实施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财会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他们不仅具备财会知识,而且有经济管理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以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财务与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优势和机遇 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密切,财务与会计专业教育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等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和成本核算;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和税务的规则;如何进行商品销售,账款核算,货物盘点,记账,核算利润;如何进行有效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与财务管理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与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产不断增加的目的。会计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各行各业只要有了懂财会、会管理、精核算的人才,创业行动就会少走弯路。 目前,我国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扶持和鼓励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已颁布了《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等法律,对个人投资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各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提供了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均有机会创业。 三、高校财务与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整合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 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中小企业创业指导》课程,课程侧重于系统介绍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该课程,让学生了解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成长经历及其特征;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组建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创业团队具备的特征,创业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让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案,向每位学生印发《创业教育指南》,指南的内容应包括: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措施、创业教育课程安排、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的联系方式等。 二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财务与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使各课程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创业教育的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不仅懂得资金使用的规划、预测、控制、考核、评价等,而且学会规避风险的方法,市场分析的方法,经营管理的能力等,并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方式应体现创业教育特色 先进的教学方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是运用模拟企业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设置ERP实验课程,加强ERP实操,让学生分组练习,分别循环扮演企业中的不同角色,以增强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加强学生职业经验的训练;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将叙述讲解性与互动练习性结合起来,发挥互补效应和立体效应;利用电视录像及其他媒体,播放一些企业家报告会实况,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调动他们的潜能。 (三)整合第二、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 业能力 第二、三课堂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邀请一些中小企业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展一些模拟创业活动,如跳蚤市场与财会实务大赛、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财会学子的创业热情,同时使学生积累制定创业计划书的经验。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其他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正确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定的自信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紧密性等心理品质。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成立创业教育网络服务中心,建立财务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创业网,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心得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四)注重创业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全社会创业资源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应积极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形成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种创业资源。因此,高校应主动与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让学生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咨询和服务等工作,训练他们的职业经验。与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共享信息与资源;成立创业者校友联合会,设立专门的创业风险基金,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延伸社会服务职能,成立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管理咨询机构,密切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开展财务管理、可行性分析、项目策划、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咨询和策划服务,不断积累、丰富创业教育的案例。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因而必须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造就一支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探索精神、开阔的人生视野、扎实的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是要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的条件;二是选派有潜质的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水平;三是可以聘请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作为创业教育的客座教授,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四是要建立宽松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与教师“对话”,形成互动、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致于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易于形成自卑的性格和唯唯诺诺的处世态度,以利于学生今后的创业。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途径浅探 摘 要:会计学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中职学校的会计教育应重视实践性教学,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传统课程模式、加强模拟实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双证”制度等方面提出实现实践性教学的途径,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职会计;培养途径;改革模式;模拟实验;实训途径 一、全面创新培养途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本人认为,“双师型”教师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保障。目前会计学新理论、新经济法律法规层出不穷,合格的会计教师必须不断地吸收新观点、学习新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最新的会计知识和信息,使学生能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学校管理层来说,应多渠道创造条件,多形式开拓途径,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改革传统课程模式,为实践性教学打好基础 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首要工作是明确实践课程,保证实践课时,这必然引发课程改革,其实施要点有: 1.模块划分及课时(学分)比例 新的课程模式设置三大模块:文化基础课模块(必修课),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模块。各大模块的课时(学分)比例大体为3:6:1。 2.模块地位及主要课程 (1)文化基础课模块(必修课):包括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体育、音乐。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并为实现自我发展打下基础。 (2)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训练课、实践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实践课包括实训课、实习课。实训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专业技能,这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实习课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实际生产活动的重要步骤,是学生上岗就业的必经阶段和桥梁。 (3)任意选修课模块: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现代人才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是实现自我的良好机会。 通过专业教学计划改革,落实实践课程及时间,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为1:1,为实践性教学打好基础。 三、加强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一出校门就能基本胜任实际工作 中职学校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熟练专业操作技能的中初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模拟实验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后,通过模拟实验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一出校门就基本能胜任实际工作。 1.综合模拟实验 综合模拟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可靠手段,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模拟实验:此实验安排在全部会计理论课学习完,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安排3~4周时间,以一个一般纳税人的企业一个月的业务量作为蓝本,利用手工模拟实验室提供的各种教学设备,完成会计的整个业务处理的全过程。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结合起来。同时为会计电算化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精确且系统的实验数据,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上岗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关键是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有会计专业,几乎都没有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实际中的应用,大多数软件为演示财务软件或盗版财务软件,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并不少见,经常出现系统过期、数据库无法打开等故障,教学设施根本无法保证实训需求。因此,必须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即做到全方位地模拟实际工作环境,职能岗位,有利于实践教学。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通过会计软件,将会计手工模拟实验资料转换到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操作,这样,使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很好地衔接起来。通过操作,使学生对实际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了如指掌,体会会计电算化的方便与快捷,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缩短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四、拓宽实训途径,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中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熟练掌握未来职业所要求的各项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多种训练途径和方法,具体应做到: 1.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实习制度 可通过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使校外实习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良好运行,保证实习期间实习生的人身安全。 2.采取顶岗实习方式 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顶岗的方式,参加企业的工作,严格实习过程管理,明确校企双方管理职责,强化企业考核,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在一年以上。 3.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与指导 学校于学生顶岗实习时安排专业老师深入实习单位,会同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根据实习要求,共同制订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案,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各种情况,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撰写实习报告 在一年的顶岗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报告内容可包括一年的实习体会、专业知识的巩固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等。通过撰写实习报告,使学生对一年的实习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及教训,并结合实习过程中碰到的业务谈谈会计教学需要改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5.规范实习考核 主要依据顶岗实习报告及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 总之,加强实践性教学,更能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职业技术学校)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解析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摘 要:会计专业的教学在高职院校内的开展是需要教师结合会计基本知识以及社会需求综合考虑的。实践性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一方面,高职院校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实践性教学符合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笔者将以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教学为重点,对如何实施实践性教学展开分析,以期为高校教师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组织 在高职院校中应用实践性教学是一项需要教师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以及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来开展的。会计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另外,由社会需求带来的人才压力促使各大院校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怎样组织和实施实践性教学已经成了各大高校需要仔细研讨的问题,只有将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掌握会计能力和知识,更好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一、高职院校会计学科特点 高职院校内的会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与普通高等学府的相关专业有一定的区别。 首先,从学生将要进入的岗位层次来看。普通大学内的会计专业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注重对学术交流的引导,而高职院校则更多看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进入岗位后大部分从事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同时其操作性又区别与一般的技术工人,具有一定的智能性特点。 其次,高职院校中教学的开展偏向于学生的实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假期进行实习,学校也会有相应的实习安排,课堂学习和学生实践在学年内的比重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最后,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更多强调社会动态以及社会需求的定向培养。高职院校主要进行学生技能的培训,同时,由于会计专业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较多的向学生阐述各企业的会计部门工作特点和流程,对学生的专业导向性较强。 二、实践性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是培养学生会计核算相关能力的学科,由于该学科知识在生活以及经济发展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对该专业施行实践性教学十分必要。 首先,专业特点的导向。会计专业与一般的中文专业不同,它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强调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企业的经济管理以及各大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会计人员,因此,对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实行实践性教学十分必要。 其次,实践性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门都将进入社会中的操作性工作岗位,另外,由会计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教师需要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的开展能够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的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的失误并进行解决;同时,由实践性教学带来的动手能力的锻炼对推动学生的技能掌握十分关键。学生需要培养一定的应变能力,防止因对企业实际经济管理操作的不熟悉而带来的适应期长和心理疲劳。 三、实践性教学的形式概述 实践性教学在会计专业的应用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将社会中的具体案例向学生讲解,更加需要教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流程,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应变意识的培养。 (一)实践性教学案例法 会计专业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另外,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教师需要结合社会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该教学活动加深对会计职业的认识,从而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 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教师结合会计专业课本知识,将社会上的相关案例与基础知识相结合,通过让学生进行研究性探讨和分析对会计专业知识有基本的掌握和理解。案例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辨析能力,更加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案例中不同角色进行决策时的需要具备的能力。会计案例教学的开展不仅满足了教授会计基本知识的要求,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良好举措。 社会中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审计等,教师应用案例教学就需要将相关的知识与案例进行连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开展学习,并且熟悉企业基本运营流程,减少学生对行业的生疏感。 (二)单科模拟试验教学 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为庞杂,因此,教师需要综合每门科目的特点开展模拟试验教学。模拟试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流程以及会计部门的决策方式。教师通过将学生集中安排在会计教学专用实验室内,向学生发放经过收集并处理的基础性会计资料,让学生进行某一次项目的会计处理试验。模拟实验的开展不仅要结合单门学科的知识框架进行开展,更加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来进行,一方面,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参与到试验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操作,理解工作流程的关键性要点,培养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验性教学成果进行数据统计,通过记录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有针对性的讲解。 (三)综合模拟实验教学 会计专业的各们学科知识点互相连接,学生需要对会计知识形成统一的认识,从而推动学生基础能力的掌握进程。综合模拟实验教学就是通过将各学科内容进行综合,以项目模拟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该实验教学的活动包括以下内容:业务核算、预算、财务管理与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以及资本运作。这些内容在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将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对学生进行分小组实验教学,每个小组都是单独的企业内部财务部门,该部门内学生都有相应的工作范围,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实验过程指导,让学生独立进行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 (四)电算化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教师在进行实践性教学中要注意电算化教学的应用。电算化信息系统以及基础性的操作知识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一方面,电算化是我国各大企业将要改革的趋势所向,另一方面,加强电算化教学能够推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五)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也是就学生实习的开展是会计专业教学中比较关键的一环,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习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专业工作意识,减少不适应现象的发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学校和教师一起进行校企合作,输送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进行经验学习和流程熟悉,推动会计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实践性教学的实施 实践性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会计专业特点进行会计学习的规划。 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专业的实践平台的支持。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及推动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经济活动管理部门并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 其次,教师要加强学生实训活动的开展。实训活动时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操作意识的良好举措。实训的开展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经济活动的管理与模拟,另外,教师需要尽可能的运用企业案例资源以及办公资源,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实训环境,帮助学生加强对会计技能的掌握。 最后,推进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借助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第一,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是实习动员,让学生理解该专业操作性强的特点;第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一方面,实习基地能够确保学生实习活动开展的顺利合理,另一方面,实习基地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习的成果。 五、结束语 在会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应用实践性教学是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平台,需要针对专业特点联合企业一道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应对问题的能力,另外实践性教学也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活动的辅助,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作者简介]张银平(1965.11-),高校讲师,财会经济和学生教育管理,湖北省孝感市人,大学本科。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以技能竞赛为抓手 促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基层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鉴于目前中职生存在的问题及就业的困难形势,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培训,改变会计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通过技能大赛促进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技能大赛;会计实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中职教育为适应社会这一需求的变化,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上,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全面拓展会计实践性教学,将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进行操作,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人才市场的要求。 1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基层中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多数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 1.1 教师教育理念尚未完全转变 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取得竞争优势之处。但从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来看,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教学模式,仍然偏重理论知识的理解,或者照本宣科,不注意活跃教学气氛,教学中也没有适当的以举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增加讲课的趣味性,致使教学内容很深晦涩,沉闷无趣。 1.2 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双师”型教师偏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自身就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1.3 课程设置导致实践性教学难以真正实现 受过去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会计课程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都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授课,理论逻辑性强,但是理论与实践没有有机融合。大多数学校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时,没有对会计角色进行引导,没有对会计岗位和具体的会计工作进行分析,没有会计分工意识等缺陷,仅是为了实训而实训,导致实践性教学难以真正实现。 1.4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太侧重于理论考核 我国财经法规相关内容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现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在推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太偏重于理论的考核。导致教师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于知识的理解趋于表面化,大量的准则和规章制度作为学生必须牢记的知识,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对于实务部分却讲得很少。 2 提高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具体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通过技能大赛的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会计的认识。 2.1 增加实践性教学的课时 从技能大赛中,职业学校可以知道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技能大赛使学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瞄准市场变化,贴近企业需求,努力实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封接,对职业需求及其变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大多数企业将会计人才定位在“业务相对精通、综合素质较高、可塑性强”层次的要求上,修订现行的教学计划,首先在课时上做好保证,将学生实践性教学时间较大幅度的增加,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技术,让他们有真正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业务精通。如果把他们按照研究型人才来培养,给他们传授很多的理论知识,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以“够用”为原则,理论性强的内容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项目教学法,既直观,又易掌握,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极好方法。其次要从时间和内容上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训练。特别是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时间一定要达到教育部规定比例一比一(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比)的基本要求。通过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参加会计技能培训、比赛,使学生有目标可循,这样学校就可以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2.2 促进教师的知识向技能转化 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本着模拟实际岗位工作环境,体现能力培养的原则,可以适时监控学生专业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技能竞赛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通过集训,指导教师会进一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进行融合,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由于融入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与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到教学中,讲解内容与会计的日常岗位相对应,这样有利于学生把会计理论知识向会计技能进行转化。通过学生选手参加竞赛的成绩,既可以检验了学生自身的会计专业技能水平和指导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效果,也反映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以及学校实践性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促使中职学校修改教学计划、改进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 2.3 实现校内全真模拟实训 技能大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中专校重视技能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而要是学生能在大赛中展示自己技能,向企业和社会客观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使更多的企业了解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必须实施校内全真模拟实训。校内全真模拟实训室在硬件上不仅要加强,在软件上也要真正做到全真,即提供企业真实的数据,配备有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让学生了解实训中每一个步骤的动作要领和关键技巧。为了达到转变,需要相关的配置,有关配置列表如下: 表1 全真模拟实训配置表 2.4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在制定具体的考评体系时,要综合根据技能竞赛的具体实施方案、竞赛规则、竞赛考核内容的范围及评分标准等等,来完善本校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考评体系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全面、客观的考核,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套规范而完整的考核指标,把握“过程+结果”的原则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指标的制定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主要指标如下表: 表2 实践教学质量考评表 各项指标综合考虑了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既符合科学的发展观,也符合社会的现实需求。具体考察时,应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将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应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有效的开展了会计专业教研活动,研讨考评体系,可以为以后会计专业教学提供好的发展思路,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2.5 积极推进技能大赛开展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自2008年起,江苏省开展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活动,使技能大赛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今后,我们要注意利用技能大赛的引领、推动作用,通过技能大赛促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指导以后的实践性教学。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定期举办全国、省、市、校级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将其制度化、固定化成为一种必要。通过技能竞赛为会计课的教学改革引领了努力的方向,作为我校而言,指导选手训练和参加市级、省级会计技能大赛活动,积累了宝贵的技能教学经验,在会计课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加大专业技能课时的比重,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的学时占会计课总学时的三分之二,技能教学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事实证明,这项改革是很有成效的。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浅析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会计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浅析,开发研究适应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教学计划,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评,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措施 财务会计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培养中初级财务工作专门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在提倡“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的今天,也暴露出实践性教学严重缺乏的问题。现有财会专业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规定很笼统,实践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方式方法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致使在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随意性大,以及质量好坏缺乏监控。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财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还是老的会计教学观念,教师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角色,而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方式还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受过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二)实践教学环境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是,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中职会计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在动手实际操作方面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上相差甚远,中专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尤其是实践技能较弱。 (三)师资水平 从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脱离实践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影响实习效果,有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革中职会计实践教学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众所周知,实践性教学是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离开了实践性,学生的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也就无从谈起。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又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直是会计教学工作中所关注的焦点。 (一)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 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二)编写适应中职教育的会计实践系列教程,丰富实践性别教学内容 编写系列实训资料,实践性教学的课程、课时以及实施指导方案是实践性教学落实的重要前提,而实践性教学内容是实践性教学的质量保证。对于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学科,如:《珠算》、《点钞》、《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等,侧重于熟练动作或程序的训练,对于智力技能的训练,需要置学生于一定的思维环境中,由于财会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目前,真正让学生上岗实习非常困难,模拟成了财会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模拟实习需要大量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资料。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债券,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对于中职会计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职教改革的必由之路,而改革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会计专业教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又具有本校的培养特色,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需求。 浅谈会计专业课实践性教学: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在高职财经类教育当中,会计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是要学会会计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与业务操作能力,在毕业之后接着可以上岗。要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和财务管理人才,就要改革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重视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建立实践性教学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探讨 一、高职会计专业当中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培养目标注重应用性、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和注重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在高职财经类教育当中,会计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是要学会会计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与业务操作能力,在毕业之后接着可以上岗。二是在将来的会计工作当中应用所学习到的技术与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会计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性教学,如果缺少实践性,什么样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技能和技巧就都是空谈。对高职会计专业来讲,在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下,一定要注重高职会计的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例,让学生都可以变成管理高手与技能高手。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的设置未能够将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完全地体现出来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是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的延续,而在最后一个阶段培养学生的技能,这是有悖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规律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文化课、技能训练都是根据学科加以组合的。这种学科组合的体系,有利于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不利于培养技能型的人才,这未能够将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完全地体现出来。 (二)教材的编写滞后,实践课时较少 高职的教材编写滞后,所使用的教材要么是临时组织编写的,要么是借用了传统的教材,要么是压缩了本科教材。传统意义上的高职会计教学当中,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却不注重实践性的教学,并且实践课时较少,而理论课时较多,因此就不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三)会计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大部分的高职会计教师都是在毕业之后就进行任教的,未曾干过会计,具有注册会计师或者是会计师职称的教师很少。为此,教师的实践技能不高,这不利于实践性教学的有效进行。 (四)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不够合理 当前,高职会计的实践性教学,首先是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随后再学习完基础理论,以及期中和期末结束后,在模拟实验室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如此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的。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一)改革课程的设置 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首先要确保实践课时,这就需要改革课程。这就需要实施活动课程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会计专业的实践活动,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能,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能够完善学科课程模式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主要有以下三种:一种是掌握新技能的技能学习课,它跟知识教学是互相融合的;一种是为了对某个学科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巩固而开设的技能训练课;一种是为了培养专业综合能力而开设的技能应用课。这样,有效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课时。 (二)注重编写实训教材 在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当中,编写教材是非常迫切和关键的,应当结合教学的要求进行选用和编写。在编写的时候坚持防真性原则与渐进性原则。所编写的实训资料需要跟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合。另外,实训资料的仿真性愈强,学生就愈能够提高自己的感性认识,实现理想的实训效果。为此,需要让会计实务人员进行指导。 (三)建设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培养高职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对教师实施进一步的培训,鼓励教师自主地补充新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安排教师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进入培训基地进行学习。可以实施网络培训的模式,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会计教师的教学任务是繁重的,所以缺少培训的时间。为此,可以实施网络培训的模式,让教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时地了解会计环境的新情况,以不断地补充与更新会计知识,然后再定期的集中到培训企业进行实训,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来学校开展讲座,为教师与学生讲解企业在实际当中所碰到的难题和解决的策略。 (四)建立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高职学校需要根据会计操作规范的标准,建立校内实验室,将模拟手工操作的硬件和软件配置齐全,这主要有办公室图章和用具、会计财务处理程序挂图、装订机、点钞机、打印机、投影仪,工作台等。实验室所使用的报表、账簿和凭证等需要跟企业财务部门的相同。齐全的工具与设备、良好的氛围、防真的模拟实训环境,有利于会计模拟实验的顺利进行,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教师就能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的财务部门实习,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这样的实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直接触及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业务,再跟实验室的模拟数据加以配合进行练习,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与理解会计理论知识。学生在校外的实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得到锻炼,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不但能够检验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而且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会计工作过程与会计工作环境的印象。 总之,能否开办自身的特色是高职教育的成败所在,其中,这个特色的核心就是实践性教学。只有将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加大,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才可以凸显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特点,从而培养出真正的会计人才。
浅谈会计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摘 要】 通过会计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结果显示,会计人才市场对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不单纯看重学历,更注重其是否具有实际能力,企业要求会计人才具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生具有实践能力。从而启示:高校应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向社会供给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 会计人才; 需求; 培养 一、样本与调查情况说明 本课题组对会计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133份,有效问卷130份。被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是: 按被调查对象所在企业的性质分类,私营企业占41.54%,行政事业单位占12.30%,外资企业占5.38%,国营企业占21.55%,其他占19.23%。 按被调查对象所从事工作岗位分类,企业主管占10.76%,财务总监占4.62%,财务主管占40.77%,基本核算岗位占6.15%,总账岗位占18.46%,注册会计师占12.30%,其他占6.92%。 本次调查主要选择了河北省保定市及所属县、石家庄市及所属县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由于这两个城市及所属县涉及平原、山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此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大 当问到“您单位最需要以下哪个层次的会计人员”时,在所给的三个选项中,第二个层次(参与企业经营和决策活动)被选中的次数最多,其次是第三个层次(参与企业对外投资、资本运作等),第一个层次(基本财务工作)被选中的次数最少(仅有7次)。这表明企业都已招聘到基本财务人员,而能参与企业经营和决策的会计人员缺乏。 (二)会计人才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当问到“您在招聘人才时,是否关注招聘者的哪些因素”时,在所给的六个方面(学历、经验、口才、分数、外表、职业资格证书)中,经验排第一位,职业资格证书排第二位,其次是学历、口才、分数、外表等。经验代表了能力,市场真正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会计人才,这表明单纯注重文凭的时代已过去了。 (三)会计人才应具有综合能力 对于“您单位期望会计人员应主要具备以下素质”问题,列有七个选项: 1.“财务核算能力”被选中比例为100%。这表明“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懂计算机及财务软件”被选中比例为74.6%。这表明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绝大多数企业已经采用财务软件记账,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 3.“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被选中比例为72.3%。这说明良好的社交能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对会计人员也不例外。会计人员需要与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银行部门等企业外部相关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为企业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企业内部,财务涉及各个部门的利益,财务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因此,财务人员需要与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以顺利开展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目标。 4.“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6.2%。这表明会计人员的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素质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详细的统计,选择这项的大多是大中型企业,说明管理、决策等职能在规模较大企业的重要性。 5.“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被选中比例为100%。这表明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是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6.“懂英语”被选中比例为19.2%。这表明不仅外资企业需要懂英语的会计人员,其他企业由于需要出口商品或者是进口原材料等,也需要懂外语的财会人员。 7.“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被选中比例为32.3%。这表明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是企业招聘财会人员考虑的一个因素。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有新技术、新的交易手段创造出来,会计人员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创新能力。 (四)本科会计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 在“您对本科会计毕业生的印象”中,有两个方面: 1.理论知识方面,“扎实、全面”被选中比例为33.1%;“较扎实、较全面”被选中比例为58.5%;“薄弱、知识面窄”被选中比例为8.5%。这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本科会计人才在理论知识方面基本能符合企业要求。 2.实践能力方面,“有一定实践能力” 被选中比例为20.8%;“实践能力较弱”被选中比例为26.9%;“缺乏实践能力”被选中比例为52.3%。这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本科会计人才缺乏实践能力。 三、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启示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得出以下启示: (一)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会计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工作,现在企业招聘会计人员不单纯看学历,更注重实际能力。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强化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调查显示,企业紧缺的是中高层次会计人才。而中高层次会计人才首先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因此,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不能仅仅注重财会理论的传授,应拓宽课程设置,使学生懂管理、懂决策、懂英语、懂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 过去一般认为会计人员就是记账、算账、报账,不需要与人“打交道”,会计人员不需要主观判断,也不要求创新。调查显示,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非常重要。这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各个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调查显示,任何企业都关心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职业道德。今后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调查分析得知,实践经验对会计人员非常重要。基本核算岗位需要2-3年的工作经验,中高层次会计人员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缺乏经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因此,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浅谈会计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规范会计实践教学 满足会计人才需求 【摘要】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掌握了具体知识的会计人才,更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会计人才。笔者认为,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具有结果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的偏向, 笔者建议“以过程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认知过程为中心,通过规范会计实践教学过程,强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怎么学”,而不是“学到什么”。 目前,作为会计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高校开展了会计课程实践、校内会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会计实践教学。但当前广大高等院校在会计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的、共性的问题,导致会计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一、传统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分析,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如下: (一)会计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重要作用的认同度高。调查结果显示,63.17%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实践教学对提高会计实践能力很有帮助,36.8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帮助。 (二)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虽然在会计实践教学对会计教学的作用方面得到普遍认同,各高校也 都投入大量资源,但实际效果是大多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却不能马上进入岗位角色,仍需单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上岗培训,这无形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开支,从而也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局面。 (三)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不够规范。在“您认为,目前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以下哪些问题”的回答中,有76.51%的被调查者选择“实践过程控制不严,没有按照进度完成”。 产生上述问题原因很多,其中与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结果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偏向有很大关系。 1.结果中心:强调会计实践教学最终结果的一致性,看学生所提交的实践报告及得出结果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也是以“标准答案”作为解决问题的评判依据。 2.教材中心:强调教材的编写,如果出现问题,往往从教材方面去作改革,以编写一套“规范统一”的会计实践教材为目标,企望通过教材的规范来规范整个会计实践教学。 3.教师中心:强调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的重要性,这本没有问题,但实践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所说的都是对的,要以教师说的去完成,大多数学生养成碰到问题不是自己学习如何解决,而是找教师帮忙解决的习惯,这对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很不利。 我院2004届及以前的毕业生均按“三个中心”的传统方式,但我们调查结果显示,66.03%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弱,不能很快满足会计岗位,另有16.19%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欠缺,实践能力弱,无法满足会计岗位的需要。大多数学生实践过后仍心中没底,只是对做过的业务了解,稍微变动又变得茫然无措。 因此,通过改革会计实践教学方法,“以过程为中心”规范会计实践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将是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以过程为中心”的会计实践教学 “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指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们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帮忙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以过程为中心”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参与为主 实践教学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验,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培养相结合的重要措施,是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财会专业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较强的会计实务技能,相比其它专业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应改变过去教师中心的偏向,由关注教法变为关注学法,即不是要学生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怎么学。因此,会计实践教学过程,应侧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到结束阶段,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会计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应通过动员及实践教学计划的宣贯,通过教师、单位会计人员的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及重要性,并且对该次实践的计划有细致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本课题组在本校2005年3月份组织的2002级毕业模拟实习过程中,将实践学生分为进行规范实验组(3个毕业班)和未进行规范实验组(3个毕业班)进行了比较研究。规范实验组引入了教师、单位会计人员的宣传,该组实践学生的到勤率为87.5%,比未规范组的76.3%高出了11.2个百分点,可见,通过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会计实践过程对其日后工作的重要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会计实践教学的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学生可以分组分岗位或单独进行会计模拟实务操作,从原始凭证的识别、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到财务分析整个业务处理流程完成一次会计循环,碰到问题也应该养成习惯自行想办法解决。在对比实验中,根据实践后上交的实习报告分析,规范实验组由于强调了自主解决问题,对会计理论及实践的理解程度明显比未规范实验组要深刻。 在规范实验组3个毕业班176名学生中,认为此次模拟实习效果明显的比例达到了81.25%,远高于未规范实验组的28.65%,提交实习报告分析大部分都不一样,各有创意,充分显现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师讲授为辅 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辅以适当的教师讲授是必要的,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帮助解答问题。指导教师不应该提供统一的标准答案,应更多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会计知识,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对比实验中,规范实验组在实践教学开始前,对指导教师先行进行了培训,强调引导方法而不是给出答案。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规范实验组的学生参与积极性十分高涨,过去一旦碰到问题就找老师找答案的情况变得少见。指导老师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而不像过去那样每天都陷于无休止解答问题的怪圈。当然,指导老师也精讲部分难点内容,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练,既动手又动脑,既有师生互动又有学生间互相讨论,真正实现了实践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了如何学习,而不是问会了会计知识。 (三)以过程为中心 “以过程为中心”包含会计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学生会计实践过程、教师指导过程、会计业务过程几个方面。会计实践教学组织实施过程,应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束阶段,结合会计业务过程进行教学计划及实施进程设置,并在学生会计实践过程及教师指导过程中遵循学生参与为主的原则,力求各个过程都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怎么学为目标。 在对比实验中,规范实验组的学生,从准备阶段即让学生参与其中,会计实践指导小组吸收了部分学生,会计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会计实践资料的准备和回收、会计实践过程的规范和监督等,都充分吸收学生的意见并形成以学生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通过让学生不但参与会计实践过程,还参与了会计实践教学管理过程,改过去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掌握的不仅仅是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怎么学”。即使离开学校告别老师,也照样会熟练进行相关会计流程的处理,即使碰到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业务或碰到相关制度准则发生变化,也知道该从哪个方面进行梳理并解决问题。 在我们进行的对比研究中,通过对毕业生工作单位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单位认为毕业生实践能力适应会计岗位需要的比例,规范试验组为67.39%,高于未规范实验组的44.19%。从中可看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单位的认可。过去往往需要3个月到半年的岗位适应期大大缩短了,大幅减至1至3个月,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支出亦相应下降,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以过程为中心”的会计实践教学的规范 以过程为中心的会计实践教学,强调对过程的控制,即规范学生、教师及其他参与者的行为,从制度上保证教学效果。 (一)学生实践过程的规范。学生作为会计实践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是最好的。但事实上,很多学生虽然知道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规范需要从准备阶段的动员宣贯开始,在实施阶段按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规范进程并执行严格的实习纪律,最后结合形成全局性考核体系,保证学生实际参与到实践过程,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怎么学。 (二)教师指导过程的规范。教师指导过程实际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并学会怎么学的过程,因此可以通过规范教师指导的方法达到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说,应规范教师帮助解答问题时的方法,多引导学生自行找办法解决,不以统一标准答案直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会计实践教学过程的规范。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规范,最终需要纳入会计实践教学活动过程的规范当中,可以通过制定规范的会计实践教学实施进程控制表来进行。会计实践教学进程应结合满足会计制度、准则规范的账务处理流程进行组织,利用准备阶段编制好的会计实践教学进程控制表,督促、检查学生完成阶段实践的情况及质量,以督促学生按质按量完成实践任务。因为每个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存在差异,因此,人手一份进程控制表可实现对学生实践活动的个性化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针对每个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浅谈会计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基于大众化教育的会计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研究与分析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会计人才的需求也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实施和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发生了新的变化,高等教育如何培养新形势下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 会计人才需求 应对措施 一、引言 教育部消息,到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学人数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这反映出中国教育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化与推进,以及作为国民教育核心内容之一的高等教育本身,开始从较低水平的精英化走向较高层次的大众化历程。至此,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特权,而是具备某种正式资格者的权利,并且越来越成为“必需”,如同马丁・特罗所说:“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全体国民生活水平的一部分。让子女上大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像购买汽车和洗衣机一样,是象征富裕的标志。”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同样引发了会计教育的热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会计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类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岗位培训等教育类型)、多层次(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五个层次)、多样化(全日制学校、函授学校、成人学校、自学考试等办学方式)的培养体系。财经院校、师范院校、理工类院校、电大、自考大、夜大、函大都在办会计专业,可谓有条件的在办,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办。通过学历教育,每年约能培养出30-40万个具有各层次学历的会计专业人才,各层次会计人员每年净增30万。据教育部教育计划司的资料,现在每10名在校大学生中就有1名学会计专业。 二、大众化教育下会计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一)会计人才需求体现层次性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会计人才市场趋近饱和,会计人才需求体现出层次性。 (1)会计人才需求层次分析。现行企业从规模上区分,可细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大型企业只占我国企业总数的l%,而中小企业数量已达1100多万家,约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在这些中小企业中,年营业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下,员工数量在10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又占了绝大多数。不同规模的企业由于自身特点和经营管理上的不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有着不同的标准。第一,微型企业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微型企业”因组织结构简单、规模小、业务单一、市场小,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相对简单,以普通核算为主要目的的记账型会计即可满足其需要。因此,一般只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从业资格证书,熟知系统的会计知识、会计电算化知识和税法知识,能单独进行账务处理,如期编制财务报表,进行纳税申报就可以,对会计人员的学历、资历等均没有太多要求。第二,中小型企业的需求。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微型企业而言,由于其在规模上有所扩大、在业务上有所增加,经营管理的难度也在增加。在这个层次上,虽则多数还是以操作型会计人员为主,但同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会计人员的选择上。往往要求其能熟知系统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经济学知识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知识等,在学历上大多要求在大专以上,职称以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为主。第三,大型企业的需求。占企业总数只有1%的大型企业,以上市公司、跨国公司、集团公司居多,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经营规模大,经营范围广。业务覆盖面大,财务数据比较复杂等。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除了能熟练处理常规核算等业务外,更多地是要求会计人员走出数字报表的框架,转移责任重点:从确切遵循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监控和治理,进一步投身企业宏观发展战略的决策层,利用财会专业知识在整体策划过程中创造企业价值,更加专注于引领公司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能达到这一要求的会计人员必然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学历和资格上达到较高的层次。 (2)人才层次需求趋势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会计人员有着不同的需求层次,各层次的会计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俗话说,水涨船高。会计人才的逐年增加导致了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可选择性逐渐增加,也使得对会计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其一,对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规模大小,现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和综合素质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做为会计人员,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在工作中自觉履行岗位职责,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做好工作,恪守本单位相关会计信息和商业秘密。其次,在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熟练使用外语、熟知相关金融、法律及管理知识、了解国际化会计理念。再者,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良好的公共关系,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与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其二,要求会计人员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胜任不同的工作岗位。现代会计人员不仅要能处理好日常核算业务,而且还要能为企业在内部治理、资本运作、风险控制、外部协调等等方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其三,更为关注受聘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会计人才可选择性较大时,很少有愿意花钱去培养和扶持一个新人的成长,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能够独当一面的熟练操作人员,所以大部分公司在确定会计招聘条件时不再将学历作为唯一的准绳,而是明确其已有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务操作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人才需求层次在不断地提升,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会计人员将进一步从繁琐的账务工作中摆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分析和利用、预测决策等创造性的工作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管理者。因此,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将从普通记账型逐渐向具有实务工作经验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靠拢。 (二)会计岗位分工不断细化在实务工作中,会计人员所涉及的岗位非常之多,“财会专业人士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将承担一系列不同角色,其中大部分涉及企业每一个部门。” 英国ACCA行政总裁爱伦・布理维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在需求“通才型”财务人员的同时,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很多由财务人员兼职的岗位已从会计岗位中逐步分离出来,并且越来越显示着其重要地位,社会对这些“专才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1)税务专业人才。与企业中的会计不同的是,税务筹划人员通过对国内外税收法规、制度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帮助企业在符合税法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精密规划而获得节税收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税务复杂程度的加剧,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咨询服务机构对税务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一方面,国际化的税务交流对政府征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政府需要大量高、精、尖的征管人才,而不光是从事政策研究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从企业层面来看,跨国企业专设税务职务的现象很普遍,而这种现象在国内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出现。对于国内需要走出去的大型企业,税务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和 税务局对话,需要从专业角度进行研究,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税务计划。所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税务工作的重要性,专职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凸显,更多的财会人员会分离成为专职的税务人才,税务专才的空间也将更加宽广。 (2)成本核算人才。对企业来说,有效降低成本是成功的一大关键。因此,生产制造类企业对各种成本控制人员需求较大。从会计人才需求角度出发,一是需要成本核算、分析方面的财务人员。代表岗位是成本会计。主要职责是及时、准确、完整地编制成本报表,处理日常账务及月末结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分析。提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方法和加强成本管理的建议,参与建立和完善公司成本管理控制体系。一般要求财务或相关专业毕业,若干年财务工作经验,精通现行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国家各种税收政策与财务流程。二是成本管理人员。代表岗位有成本经理、成本主管等。这类人员负责从宏观上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包括主持制定成本控制工作标准、流程及管理章程,制定成本预算计划,编制成本分析报告,以支持公司的经营决策。还要协调财务、市场、销售、采购、生产、质控等各业务部门关系,确保完成成本控制计划。有的成本经理还需负责公司ERP系统财务相关模块的应用分析、实施、运行。应聘这类岗位,一般需成本管理、项目管理的丰富经验,有多年成本会计的工作经历,熟悉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控制流程,熟悉ERP系统。 (3)资产评估人才。资产评估师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的资产评估人员。主要业务是在企业重组、收购兼并、破产及拍卖、产权转让、抵押、企业联营、合营、融资、资产管理等方面时,对企业进行整体或单项资产评估。目前我国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匮乏,人才供不应求。资产评估人才的匮乏不仅表现为专业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同时现有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国实际专门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数不足。而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专门人才,现有的专业评估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4)内外审计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适应经济转型、社会转轨、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审计机关的审计职责更加广泛,任务更加艰巨复杂。不仅经济总量的扩张大大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而且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种种复杂因素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审计机关迫切需要综合素质好,开拓精神强的新型审计人才来担当重任,以履行好审计工作的神圣使命。此外。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的不断深入,健全公司治理,规避经营风险,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各单位的内在需要。所以,我国对企业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特别是内部审计人才需求缺口很大。 (5)国际会计人才。我国企业同全球企业交往和经济合作,财务人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报告要透明,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等技术层面上的专业化,更值得关注的是财会人员还应从文化差异上理解经济问题。如如何处理与海外公司、金融机构乃至国际媒体的关系以及沟通方式,这些都需要具备高水准的财会人员来完成。并且随着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开始在我国实施,行业对国际化高级金融财会人才的需求将大增。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端财会人才将受到各大知名企业的追捧。未来数十年内,具有国际资格的财会人才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资格的高水平财会人才以实现经济真正和国际接轨。 此外,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下,会计人员要把眼界由单一的会计主体扩大到会计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纳入会计的核算之中。以便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是否给社会、环境带来经济影响。这也给会计人员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 三、大众化教育下会计高等教育应对措施 (一)更新会计教育观念,注重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思想强调:“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能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具有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显然,素质的培养是会计教育的目标。我国的会计教育由于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以及原有的自身不足,虽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步子迈得较慢,大多还是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和能力培养上十分欠缺。为此,在会计教育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辩证统一的观念,做到共同发展。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程讲授上,都要注意在给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对经济现象敏锐的洞察力、批评性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改革会计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会计教育模式的改革既要立足于当前,又要放眼未来。打破会计教学中解题方式一元化的局面,开拓学生视野,广泛开展更具理念性、分析性、批评性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注重全面性、系统性、时效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应付会计工作可能涉及到的税务、工商行政管理等日常事务以及复杂多变的、不确定会计事项的出现。改善会计教育的环境,给教学提供一个更加宽松、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教育资源的改善。包括会计专业的教科书、教案、参考书籍以及办公室、教室、图书馆设备等的改善,多给学生提供课外资料,丰富会计学习。其二是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善。要改变那种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思维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形象、启发式、开放性等多种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精讲多练,并积极开展课堂提问和讨论。特别是可以进行会计案例的教学,把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会计问题结合要讲授的课程给学生以直观的环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促进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理论与实务并重,关注会计实践教学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严密的理论体系与动手操作的实务技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会计领域的发展。新形势下的会计教育应做到合理利用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为社会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会计人才。所以应以会计理论与实务并重的理念来培养新一代的会计人才。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比较缺乏,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界的联系不密切。针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请进来”是指将会计职业界中经验比较丰富的实务工作者请进来作兼职教师,将他们在实务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带进校园,让学生能更真切地了解实际。“送出去”是指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派送到企 业中去参与实际工作,将理论付诸实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其次,应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可采取校内模拟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专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与专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及时了解实务界的动态变化,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再者,应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校外实习基地,力争与企业实现一个育人、选人、用人的良性循环。 (四)实施多层次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随着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会计人才的规格、层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人的个性、智力、需求、追求的目标以及愿意付出的代价的不尽相同,只有实施多层次的高等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才能满足更多人的不同的需求。就会计本科层次教学而言,可将学生按其未来的目标分为一般应用型、学科学术型、国际会计型等,在全面强化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实行分流。一般应用型人才应着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加大作业训练力度,加强会计模拟操作和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学科学术型人才通过试办“实验班”培养,强化基础和理论素养,特别注重对专业基础课(如经济学、数学等)和计算机知识运用的教学要求,积极鼓励并帮助他们进一步学习深造,提高报考研究生录取率。对外语基础好的学生按国际会计型人才培养,引进并逐步增加原版教材的使用。使用双语教学,解决外语能力过关问题。同时,积极寻求高层次、高水准的国际合作伙伴,开展“AIA”国际合作办学,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完善评价与考核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综合能力会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会计人才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理所当然要有一个评价与考核的标准。而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主要是以学校为主导,过分强调学生知识景的多少。由于教育的重心已从原来的知识灌输转到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因此,考评体系也应将学校主导型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型,根据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来确定考评制度。首先,要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使之能够反映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各个方面,在确定考评标准时,要注重实效,在保持合理和公平的前提下,重视个性的发展。其次,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考试和考查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将评价环节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成绩、案例分析、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科研创新等,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便综合反映出学生能力的高低、参与程度和师学互动程度。 浅谈会计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谈会计人员的培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因此,本文主要对酒泉地区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要求,谈谈我院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的对策,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降低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关键词 技能 社会需求 培养 在我院示范校的建设下,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我对酒泉地区企、事业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会计岗位设置和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和技能的要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区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比较高。 一、酒泉地区会计职业需求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会计已经开始和其他的专业慢慢融合从而产生了很多新职业岗位,这也为会计人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从现代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看,可以将酒泉地区的会计行业的职业分为四类。即:“做会计的人”、“查会计的人”、“管会计的人”和“研究会计的人”。其中,“查会计的人”,一般指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而且这个方向的门槛较高。要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是目前各类注册执业资格考试中考试周期最长、难度最大的;要成为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比企业会计人员更强的会计业务能力;通过对酒泉地区财政局的注册会计师的考试的资料显示,酒泉地区的过关率不到2%;“管会计的人”从事这类会计职业的人主要是指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人员,主要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包括各级政府的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国家监察和管理部门(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海关) 等。对这类部门,必须是国家公务员,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在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公务员考试的难度很大,2009年,酒泉地区的公务员考试的比例只有3%左右,而且,这个方向上的人才需求量小得多,因此,就业竞争非常激烈;“研究会计的人” 一般指在各类研究部门的专职研究人员和各类中等、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和会计专家,他们主要是从事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所以高职院校一般很难培养前面的这三类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在对会计人员的培养上,将其定位于“做会计的人”,也就是说,是在一个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及财务管理工作的人。这是狭义上的会计人员,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会计职业,也是最主要的会计职业。酒泉地区的中小企业也就是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在该方向上就业的门槛较低,只需要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从业资格证”即可。在这个方向上从业的队伍十分庞大。 二、酒泉地区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技术和能力的要求 企业会计本质上是对企业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通过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做出正确的预测,参与经营决策和实行监督,要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 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全面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 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培养会计人员求知、思维、分析、语言、写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识(包括逻辑、数学、语文、计算机、外语、写作等),尤其在一些企业中,要求会计人员会进行一些应用文的写作,如财务会计报告分析、审计报告和项目决策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就要求我们的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文字和应用语言的能力,熟悉财经写作的要求;以及与会计密切相关的经济、财政、市场、管理、组织行为、贸易、金融等知识。专业知识包括财务会计(初、中、高级三个层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信息系统、审计、非盈利组织会计、国际会计、会计理论以及会计职业有关知识。一些单位在录用会计人员时,除了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时,还得取得初级会计师的资格证书,在一般的纳税企业中,会计人员要会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并且会对企业进行纳税筹划。这一能力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还可以为会计人员提升业务水平及拓展个人前途提供时间和空间。 2.解决问题技术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主要是为社会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是我们的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够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这些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字或小键盘数字录入,比如:“天一”会计师事务所,在录用会计人员时,必须会用五笔键盘输入法,而且对录入的速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会进行一定的图表处理功底,在银行招聘柜员时,必须会用小键盘数字录入;会计软件的应用技能,好多单位都已经去掉了手工做账,进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做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会熟练的操作一门会计软件的全部处理过程,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账―结账―会计报表”的全部处理过程,比如:速达或者用友等会计软件的使用;信息处理能力既包括对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整理的能力,也包括进行会计文案写作应具备的选题和内容整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够按照企业的财务战略、依法处理突发或非常规会计事件的能力。 3.社会适应的能力 会计岗位是一个岗位群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处理过程,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的能力,这一能力包括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前者是指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能够有效交换观念、思想、知识等信息,在行动上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任务或行为的能力。后者指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贯彻落实、监督控制和协调配置活动的能力。会计工作处理的是单位与单位、人与人或单位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这就决定了会计或会计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既需要其他部门或人的配合,也需要会计人员去主动协调或配合其他部门或人员。尤其是,对企业外部单位而言,会计必然要与外部的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劳保等职能部门打交道,既要维护单位所有者的利益,又要遵守行业自律原则和接受政府的监管。因此,会计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做好会计工作至关重要。 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作为酒泉地区的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要在会计人员的方向和模式上进行教学改革将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三、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改革 1.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了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过程,即将工作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而目前法定的会计职业或职称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格证”等) 的考试仍然是以理论、书面考试为主,属于学科体系,重在背诵记忆,与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目标有矛盾。应当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我个人以为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方式来解决。先分散就是教师可以在进行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时,将证书考试的知识点,尽可能地分散到各个学习情境中,“制造”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正确答案,达成知识的迁移目的。再集中就是根据国家安排的考试时间,在考证前集中一段时间开设选修的考证辅导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选修。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打乱整个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又能提高学生考证的通率。 2.实行会计技能模块化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会计技能模块化教学法就是将会计工作内容划分为若干种技能,然后,对每一种技能制订出具体的达标标准,依据标准再制订出一系列技能培训方案。教师按照技能培训方案进行各项技能培训,主要是通过示范性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做好每件具体的事,使学生学会一项或多项技能。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首先进入所描述的企业会计情景现场,通过让学生参观、观察使学生感受职业氛围,体验会计岗位需要哪些技能。如计算机文字录入和数据录入、五笔打字、点钞、验钞、钞票捆扎、算盘的计数、填制单据、盖章签字手续、登记账簿、装订凭证等。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技能成绩评定要灵活多样,提高技能质量 对技能课程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针对不同的技能课程采取各具特色的考核方式,方法不必要求相同,如:文字录入技能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及办法:考核方法主要参照学生的定时录入速度和正确率,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字软件的内部录入和外部参照资料录入两种。具体标准根据录入汉字总数和正确率评定。 (1)基本标准:35个汉字/分钟,85% 正确率。 (2)强化标准:50-70个汉字/分钟,90% 正确率。 (3)升级标准:80-100个汉字/分钟,95%以上正确率。 再比如:“点钞技能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及办法: (1)票币整理技能考核办法:给出面值不等的票币,限时不限量。 (2)假币识别技能考核办法:给出百张假币与真币,在5 分钟内鉴别真伪。 (3)点钞技能考核办法:给出若干捆练钞券,限时不限量。 (4)验钞机使用技能考核办法:用验钞机现场考核。 综上所述,会计人员的技能的培养还得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应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等等综合素质,在自我总结和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来提高。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新理念探讨 摘要:简述绿色会计的概念,以及加强绿色会计核算、监督理念的重要性。重视发展绿色会计,健全会计核算系统的必要性。 关键词:绿色会计;会计核算;监督理念;发展;健全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现代会计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正“一日不如一日”地在某些方面失去其相关性,那就更不用说作为会计信息最高质量要求的“决策有用性”了。其表现最突出,矛盾最尖锐的当属在传统或现行会计制度影响下,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对环境资源耗用程度反映的模糊,从而造成了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发展经济的“欲速不达”,在进行经济事项时或在完成经济事项的后期,仍要为抑制这种循环的继续恶化而操劳。在这种恶劣情况下,西方蕴育而生了“绿色会计”,这是一门强调现代会计人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正确、及时、合理地对企业耗用环境资源的程度进行核算的科学。 1 绿色会计:也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 传统会计产生于工业时代,它强调对企业硬资产进行核算,而事实上,企业还存在或多或少的软资产(soft as-set)。环境资源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而它的稀缺性,使企业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获得对它的使用权,所以环境资源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物品,会计对它的价值理应进行核算。而在长期的传统会计体制下,由于会计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如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断言:会计信息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影响的决策行为将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绿色会计作为一门核算soft asset的会计学科,正是运用了会计这一独特方法,以会计人的责任心,试图启动一个好的“会计信息预警系统”,尽力“挽救”因此而“挣扎求存”的企业。所以我认为;绿色会计是一种核算企业社会资源成本的手段,它根据会计要求对企业拥有的环境(自然)资源进行适当的货币计量和重要性判断,并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记录企业因经济活动而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情况,是提供因不同程度的耗用(包括破坏性耗用)而需以资产形式追加补偿的财务信息,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绿色会计所核算的社会资源成本,我以为可介定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即。产品成本是产品经济成本和社会资源成本的总和。只不过,在社会资源成本的确认程序及方法上。是划分为收益性的,或是资本性的,还是有得研究的,这里不作细究。但不管如何划分,都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得以确认的。所以,例如企业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支出的自然资源原始成本就应被附加定义上社会资源成本(惯例为:矿山的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的总和,称为自然资源原始成本)。从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应付责任的角度上看,做这样的定义是有它的必要性的。 2 加强绿色会计核算、监督理念的必要性 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即是现代环境危机所迫,也是会计信息与决策者之间关系狭隘而造成的沟通失误所迫。从中引出的问题,已不单纯是会计问题,更多意义上的是一种社会问题。绿色会计强调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使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上,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资源的责任,发挥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如果忽视绿色会计,甚至不认识绿色会计,就会使企业在出示财务报告时,无形中拒绝履行支付社会资源成本的义务,从而缺漏了对“环境资源负债(soft liabilities)”的报告。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会计是报告软负债的会计学。这种负债是因企业对环境资源不同程度的耗用而需以转移或运用资产或放弃经济利益的形式的追加补偿,但过去的会计期间,会计并未计提或不能可靠计提,而企业必须现在承担起这种债务,它或是被现时清偿,或是在未来“加倍加息”清偿,最终导致企业经济资本的流出。但由于软负债清偿金额庞大,清偿期递延于较长的会计期间内,所以,拥有这种负债的企业当然不希望对它进行清偿,但企业为发展经济并获取或持续获取经济利益,是需要同时搞好环境保护的,因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不协调的阴影已使我们食了“苦果”,要解决环境问题,唯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进行现时或补偿性的“巨额”投资。《2000年中国环境战略研究》中提到的环境治理投资方案,分高、中、低标准对治理目标进行定位:①高标准——环境保护总目标是环境污染基本得到解决;⑦中标准——总目标是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③低标准——总目标是竭力使环境污染维持现状。三个标准中。资金投资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gdp):2.4%,1.6%,1.0%。若分别达到预定总目标,那么,由于污染的削减,改善了环境质量,从中减少了经济损失,盈得环境效益,每年分别为1459亿元,1056.5亿元,814.1亿元。在西方国家,常用“费用一效益”分析法评估公共项目社会经济效果好坏,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窘迫,所以也被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资金投入的一般性项目。环境问题的“费用—效益”分析,是用效益—费用比值法衡量社会经济效果的,但以此同时,自然资源的损毁、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恶化,是逐日加剧的,年“环境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近千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间接经济损失就更难估计了。“投入—产出”的失衡,迫使我国1999~2000年,环保投资将提高到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1.5%,约为2200~3000亿元,力求环境压力有所缓解。这惊人的数字,耐人寻味。97年若按“标准”进行环保资金的投入,则分别投入1794.53亿元、1196.35亿元、747.72亿元,如此投入你我的经济可否能承受,不投入502.4亿元,我们又如何言对后人。会计人责无旁贷,应以自己的新理念,尽自己一份责任。绿色会计为现行会计增加了三个因素。环境—未来—公平。由此可见,三者的“联姻”,正是一种责任——确保把等量的“资本”传给下一代。历史和社会赋于“绿色”就是和谐、平等、共同进步,而绿色会计人正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疾呼地球人为子孙后代多着想,在认识并探求消耗“绿色”的同时,保护它的纯洁。我们尚无法完全确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soft asset货币计价的多少,但必须承认这个soft asset的消耗,若是肆无忌惮的,只会加速它的枯竭,最终危及的只能是我们。 3 重视发展绿色会计,健全会计核算系统 发展绿色会计,就要支持、鼓励企业自觉、主动地披露自身的环境信息,这是绿色会计能否正确地、迅速地发展的关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小组第15次工作会议(1998年2月11日~13日)指出:披露环境成本(社会资源成本)和环境负债(软负债)对于清晰反映或进一步解释报表项目是很重要的。……在判断重要性时,不仅要考虑金额,而且要考虑项目性质。……(环境)信息将帮助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现金流动性、时间及未来财务资源的承诺。而现行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注重经济产值的增长速度,忽略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重在求产值。使得产值上升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取得的,这样便出现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的虚幻增加,另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的持久减少、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即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基础不断削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追其原因是自然资源产权模糊,资源无价论的错误影响等;追其责任是会计人对其监督核算的忽略或不可靠。所以,建立、健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核算系统,发展为保护绿色资源的绿色会计,使现代会计人树立起绿色会计的新理念,让现代会计人承担起监督、核算资源消耗情况的新责任,这是“挽救”我们自己的有效举措。也是最终“完胜”绿色资源的最有效的办法。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理论体系初探 绿色会计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并在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但在我国它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的许多内容还存在诸多争议。本文拟对目前存在的各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观点和建议。 一、绿色会计的主体 绿色会计的主体问题实际上是绿色会计的定位问题,即如何理解绿色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有三种不同的理解:①绿色会计是一门与现行财务会计并立的独立学科。②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③绿色会计是现行财务会计与环境科学等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由此,对绿色会计的主体就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政府,属于宏观层面;二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是企业,为微观概念;三是认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既涉及企业又涉及政府。绿色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其主体不能仅限于企业,还应包括政府,即从宏观层次进行核算。 按核算内容的不同,可以将绿色会计主体划分为不同层次:从国家角度划分,称为宏观绿色会计主体;从区域的角度划分,称为中观绿色会计主体;以各个微观经济组织划分,称为微观绿色会计主体。这样就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从而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消耗与补偿纳入绿色会计核算系统,体现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定的国家或地区的划分规定了绿色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空间界限,即绿色会计只核算本会计主体内部的环境事项以及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环境事项;同时考虑本会计主体内上、下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寻求不同代人之间的环境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这体现出各个会计主体在同一时间、空间中共同占有地球的环境资源,共同对资源的使用与保护负责。 二、绿色会计的客体 绿色会计的客体(核算对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因此,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中必然包括自然环境,具体说来,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环境资源损耗是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以及企业生产、储运、销售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超定额消耗。环境资源的补偿是指企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以及以排污费、罚款和赔偿等形式上缴国家或付给他人用以保护环境的支出。 南京大学的杨胜雄教授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题研讨会上表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并认为传统绿色会计的不足在于只关注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人文环境,因此革新势在必行。 由于绿色会计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对于其核算对象主要有以下观点:①“三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成本。②“四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支出、绿色收益、绿色资产和绿色负债。③“六要素论”,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绿色收入、绿色费用和绿色利润。其中,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绿色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入、环境污染收入、资源环境保护收入等;绿色收益包括资源环境收益、绿色利润等。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有学者认为,绿色会计的目标应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要,其内容应能够帮助环境资源使用者和管理者了解绿色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绿色资产、绿色资源的分布及可能产生的变化情况;了解绿色资源所能产生的效益以及实现效益的能力;了解环境投资总额、环境投资管理情况、环境投资产生的效益及绿色负债变动情况等。也有人提出,鉴于目前我国公民的整体环境意识比较低的情况,近期绿色报告的目标可定义为: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对于理智的投资、贷款以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笔者认为,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绿色会计的目标应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由于传统会计理论只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的单一目标,不但导致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下降,也危及经济效益的未来可实现性。因此,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不宜定义为单一目标,但它也不是多目标的简单相加,而是注重各个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多目标协调。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绿色会计信息,为各决策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绿色会计应披露的信息主要有: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和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的类型,等等。 四、绿色会计的假设 当前,争论最大的就是绿色会计假设。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 1.会计主体假设、受托责任假设、环境价值假设和多元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认为,绿色会计应注重主体的行为特性,而非所有权特性。当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或影响周围居民的健康状况时,显然仅将会计核算局限于会计主体本身所拥有的资产已不适宜,而应将这种由该会计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包含在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之内。 受托责任假设认为,绿色会计的受托责任应不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而是适用“资源托付论”,即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也应成为绿色会计中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绿色会计中的受托已不仅仅是受出资人之托,而是受整个社会之托,受托人有义务、有责任向负有直接和间接委托关系的委托人(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披露其责任的执行情况。因此,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质,它包括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环境价值假设认为,虽然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绿色资源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因交换形成的价值和价格,它不属于传统会计核算范围,但要进行绿色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它虽不适用劳动价值理论,却适用边际价值理论。 多元计量假设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而又不限于商品性,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核算内容在计量上具有模糊特征,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因此绿色会计的计量应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辅之以实物、与自然环境有关的指标,甚至是文字说明。绿色会计的计量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计量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相兼容的办法。 2.可持续发展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指绿色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尽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但会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绿色会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货币计量假设认为,货币计量的优点是能为不同质量、数量的会计核算对象提供一个统一的量度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计算。但由于受科学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实物量度转化为货币量度,有时其精确度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共同反映绿色资源成为必要。多种计量反映能够互相补充,提供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此外,绿色会计主体内的绿色投资、绿色费用、部分绿色效益等仍然包含着劳动价值量,对于这部分绿色要素仍然可以按包含劳动价值量的货币进行计量。 五、绿色会计的报告 关于绿色会计报告,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目前也有两种主要观点: 1.“自然资源损耗+改善资源环境收益=环境保护支出”的观点。理论界有些学者认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应包括:①自然资源损耗。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损失和自然资源损耗,后者又由自然资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资本”的消耗成本组成。②改善资源环境收益,即企业通过环保所得收益。包括利用“三废”收益、接受外单位对污染损失的赔偿和政府发放的环保资金等。③环境保护支出。用以反映企业在环保工作中所作的贡献,并设有一系列核算账户,如资产投资、业务费用、回收费用等。 与以上核算对象的内容相适应,该观点的支持者主张编制“绿色资源环境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登记“自然资源损耗”(原因是自然资源的损耗会带来企业收益的增加)和“改善资源环境收益”;负债方登记“环境保护支出”。同时,该观点认为在合理的条件下,企业对社会资源和环境的贡献应等于其收益,即在绿色会计报表中资产等于负债,表明“社会资源资产总平衡,环境和资源得到最有效的保护”,也达到了绿色会计中的理想境界。若绿色会计报表中资产大于负债,说明企业行为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政府应采取行政措施予以干涉,督促其增加环保支出;若资产小于负债,则表明企业重视环保,应得到政府的肯定和鼓励。 该观点从核算对象的内容出发,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核算账户,主张用“资产=负债”来编制资产负债表,寻求绿色会计所要实现的理想状态;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的大小,来确定企业在环保方面有无贡献、贡献有多大,从而利于政府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奖惩。但是该观点也存在某些不足:①严格说来,绿色会计报表应是一组能全面反映企业资源和环境状况的报表,而上述观点仅仅提出了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理想。②编制基础“自然资源损耗十改善资源环境收益:环境保护支出”,与传统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出入较大,令人费解。③在编制过程中,可以看出与损益表中部分项目重叠的倾向,易造成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混淆。鉴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该观点有可取之处,但从全面反映资源和环境状况方面考虑,也有欠妥的地方。 2.利用会计要素编制绿色会计报表。该观点认为,编制绿色会计报表的目的是反映资源和环境状况,其内容主要包括:①企业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预测。这是绿色预算应反映的内容。②企业是否有效利用了资源。资源总是稀缺的,预算只是初步规划了如何有效利用,但经过实际的生产经营后,资源利用状况究竟如何还有待于编制绿色资产负债表予以反映。③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绿色成本的发生情况。企业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一定发生了相应的成本。成本项目有多种,需要编制绿色成本计算表来确认。④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成本和费用,相应地也会取得收益作为补偿。在提交的“绿色损益表”中,应对此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绿色会计的特征之一是计量单位的多元性,不仅可用货币计量,还可选择实物、百分数等进行辅助计量,甚至可以用文字进行叙述。企业的存在,一方面扩大了就业,取得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对其社区、附近居民带来影响。完整的绿色会计报表对此也应有必要的披露。 绿色会计论文:探讨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内容摘要:实施绿色会计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从绿色会计的特点出发,探讨了企业实行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针对我国企业的现实提出了实施绿色会计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绿色会计 现代企业 运用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绿色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与传统会计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传统会计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核算中没有反映。绿色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会计中,只有存在财产所有权才有价格,才能在会计账表中得以反映。而如空气、海洋、臭氧层等对人类至关重要但无所有权的事物却不能成为会计核算的内容,企业对这些事物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经营成本,这不仅使利润虚增,更为严重的是对以牺牲环境来取得目前利益的行为的一种鼓励。而绿色会计则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 绿色会计的主要内容。绿色会计是在修正传统会计基础上产生的,全面监督反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是绿色会计的重要内容。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同时,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评估。 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绿色会计中自然环境核算对象通常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等。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主要内容是: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 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绿色会计核算对象自然环境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它能够为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提供多种服务,具有直接或间接价值,如水资源、土地等。如何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是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难点。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也作为会计要素,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加以正式记录并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由于绿色会计计量自然环境资源价值有一定难度,笔者将价值计量公式简列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 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使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使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复杂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愿法等方法计量。确实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用数学模型适当测算估计量化。 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思考 (一)实行绿色会计的基本原则 1.长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绿色会计的实施,不仅涉及产品成本的市场价格的变更,更主要的是,它涉及市场规律的变动,甚至全球的商品流通准则和经济制度问题。因此,笔者建议首先成立一个由经济、环境、资源、会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企业行为规律、产品市场规律、价格体系变动、会计核算项目、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对部分产品或地区市场进行试点。如果可行,则应深入研究获得推广经验,再开展宣传,逐步使公众和市场接受,而后,开始研究立法或修改有关法律,调整会计教育和管理,以及审计制度。2.灵活性和边界起步的原则。由于绿色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在不同的环境、地域和历史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应在确定原则的情况下,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不同的产业、产品,不同的地点和时期选择核算内容和标准。也可以采取“双轨制”,一为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二为探索性绿色会计核算体系。绿色会计核算的起始科目,应当从相对明确、简单和易于了解的内容入手,即所谓“边界推进原则”。而不能一开始就从模糊、无基础和多变的项目入手,如大气环流的风能成本、潮汐能等。此外,也可以采用分解综合的方法。如一片森林的价值成本,可以分解为气候、环境、地理、商业等多项价值,分别衡量,再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估。 3.系统性和多赢的原则。绿色会计不仅包含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涵盖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因此,必须突出系统性原则。从理论到实践、从产品到市场、从企业到社会、从资源到环境、从国内到国际、从宣传到立法、从价格变动到公众生活等,都要系统研究。特别是环境与发展这一对矛盾,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同时,还要保持产品流通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4.强制性和三种行为结合的原则。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具有一定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企业必须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资源信息,政府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作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同时,绿色会计制度的顺利实行,必须以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有机结合为保障,缺一不可。 (二)组建绿色会计机构 为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和结构的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应立即着手实施绿色会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当务之急是成立机构、研究理论、确定准则,开展试点工作。笔者建议由财政部牵头,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尽快筹建中国绿色会计研究会,组织经济学家、环保专家及会计实务工作者密切配合,加大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的力度。 (三)进行绿色会计试点工作 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要从实际出发,由简入繁、从易到难,先从明确的易于掌握的科目入手,即先选择个别产品在部分地区、部门试行。笔者建议绿色会计的实施先从绿色食品、用品入手,将环境资源用直接损益法计入成本,以不计算环境资源成本原始账为准,以绿色会计账做参考。在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修正完善、逐步推行。 (四)对绿色会计宣传教育 建立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此笔者建议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加强学校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在中小学增设环保常识课,在大中专学校增设绿色会计、审计专业课。应将绿色会计宣传、培训列到《全国环境初级教育行动纲要》中,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绿色会计培训工作,尽快筹办我国绿色会计刊物,以加大绿色会计实施宣传力度。 此外,笔者建议应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用环保罚款筹集部分资金,建立绿色会计研究基金,用于奖励举报破坏、污染环境和研究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等有功人员。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核算研究综述 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引导下,自然资源的毁损和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从而导致人类有效生存空间的减少,这些本来是经济价值的巨大“亏空”或“损失”,却以经济增长形式体现在传统gdp中,歪曲了经济发展的本来面貌。随着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消耗水平的提高,全球环境生产力难以为继,不能向人类提供无限的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无法消纳人类弃入的越来越多的废弃物。从环境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现有经济体系中环境因素得不到重视,都没有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存指数的降低)计算在内,因此所显示出来的经济效益不够准确和全面,而且极有可能是得不偿失的。为了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绿色核算”应运而生。改变传统的gdp核算与会计核算体系,构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核算体系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产物。绿色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绿色会计核算,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构建全方位环保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行绿色核算监督,才能确保我国绿色环保战略的实施,才能更好地监督国家企事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才能将环境污染负荷及环境效益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为全面的计人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 一、倡导绿色会计核算,建立全方位环保体系 中国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急需绿色会计核算与绿色审计监督(简称绿色核算监督)。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实行绿色循环经济的体系保障,是构建全方位环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节能降耗的绿色核算,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真实绿色财富的绿色审计监督,才能防止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实现绿色gdp增长,才能确保我国循环经济核算战略的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核算监督,是一种循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环境清洁生产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核算监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核算监督内涵广博,包括绿色统计、绿色gdp、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融资、绿色资本、绿色税收……等核算监督。绿色核算监督已成为现今国内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流。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刘丽君社长在《肩负媒体职责倡导绿色核算》中指出,绿色gdp核算呼唤催生了我国绿色会计核算的发展,已在我国刮起了一股绿色会计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作为中国一级财会类杂志,肩负媒体的光荣职责,早在2003年创刊第一期就推出了关于绿色会计的文章,介绍我国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核算理念;倡议媒体进一步加强对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宣传;普及绿色经济知识;报道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学术成果;探索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发展方略。为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全社会对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的认同,推动中国绿色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自然资本核算观 自然资本是认识环境和环境环保的一个新视角,环境是一种具有很大价值的资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然资本。将自然资本计价明确纳入资源环境与绿色核算体系中是绿色核算监督的重点与难点。把自然资本纳入资源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的观点,首先来自《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自然资本”和环境是自然资本来源的观点。世界银行于1995年首次引用了“自然资本”概念,公布了“扩展的财富”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要素。而由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资本的涵义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第二层是由动植物、微生物构成的生命系统;第三层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构成的能够给人类和全部生命系统提供服务的生态系统。因此,自然资本核算观也就是概括了为支持生命系统的生态系统的总和的绿色核算观,也就说自然资本是有价值的,要把自然资本纳入资源环境经济核算观。 三、“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考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因而无法真实地评价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积累。该体系还助长了一些地区为追求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为克服传统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挑战,利用全新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替代传统gdp核算体系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共识。在中科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绿色gdp扣减核算法的基础上,环保专家钟定胜提出了运用“可持续、效用衡量、横向可比、数据采集”四大原则进行社会总效用衡量的“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备受人们关注。该方法针对国民经济生产中每个可能造成环境生态损害的环节都采取了虚拟环境修复措施进行弥补,因此它核算的是净社会总效用的增加情况。由于引入了社会平均治理费用来计算虚拟环境修复部门的修复费用计量核算,因此,这个核算方法不仅操作上简便易行,而且数值核算上相当稳定,基本满足数据可获得性原则和横向可比性原则,同时它又能从整体上较为准确地反映全社会经济福利的真实产出状况,可称谓真实可信的“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 四、宏观环境会计 宏观环境会计是以国家为核算主体,利用会计核算的原理与环境经济核算的结果,对一国经济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使用、消耗)进行货币(辅以实物)核算。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耿建新教授与宏亮博士从宏观环境会计概念出发提出自然资源耗减估价方法进行案例分析,使入耳目一新。他们用自然资产的价值,使用未来净收入的现值估价的现值法、使用者成本补偿视同资源耗减的使用者成本法、自然资产的租金净价格法、推导出全新自然资源耗减的估价公式。把此公式运用于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神火股份”)及石油天然所行业上市公司“辽河金马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辽河油田”),具体的资源耗减估价之中,这种对自然资源耗减估值方法的适用性与可行性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在我国尚属首例。 五、森林资产会计核算 多年来森林资源的长期无偿使用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锐减,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物种减少洪水泛滥引人关注。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进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是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林业内部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森林资产管理”的实质就是实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是细化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理顺林业产权管理制度、适应中国“国情”的对森林实行的科学管理。四川省林业厅财务处退休干部陶仁川的《森林资产会计》观点鲜明务实,是对森林资产“公允价值”核算方法的重大突破,使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成为可能。“以讦估促进核算”的方法(即:市场价或公允价值核算),解决了森林绿色会计核算计量难题。其核心是以产权单位(即国有、非国有林业企事业)的森林资产,经首次评估确认其价值量(即清产核资),以后按森林的自然生长规律(即生长率)来计算增值额,该方法无论理论上、具体操作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突破。 六、绿色会计应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公司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考虑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气候遭到改变,将直接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必将引起了会计领域的一次绿色革命。通过对环境会计在公司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将环境活动纳入公司会计核算体系,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手段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披露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公司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大势所趋。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郝冀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应用能达到此目的:实现环境投资核算可以帮助其降低经营成本,避免未来的环境负债,提升公司绿色产品商誉,增加企业绿色利润及社会环境效益。绿色会计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极其复杂,它的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物流运动,即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它的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价值运动,即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损失、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的经营开发收入、绿色收入和绿色利润等。 七、绿色核算研究倡议 “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是人类生命力的象征,“绿色”是21世纪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色,“绿色”以生态及环境的代名词深入人心,向一切旧传统经济观念发起了绿色文明挑战。为全面加强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课题研究,特提出绿色核算研究倡议。 1.倡议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专业委员学会的领导下成立“环境会计研究课题组”,率先组织热心于绿色核算与监督研究的专家学者,与环保专家密切合作,共同携手开创中国绿色核算研究新局面。 2.倡议树立绿色gdp科学发展观,积极为会计法及注册会计师法修改工作建言献策,建议增加绿色会计及绿色审计内容。 3.倡议开展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信息电算化研究。为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法,开展企业is014000环境认证、绿色会计核算、绿色审计监督工作服务,争做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促进派。 4.开展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制度研究。将争创资源低消耗、污染零排放的绿色企业的绿色核算调研列为首要研究课题; 5.上市公司要进行绿色审计,将环境审计报告书在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公布,并向社会公开承诺本公司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以便于接受股民的社会监督。 6.争做构建和谐社会绿色宣传员,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和绿色核算知识,号召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从我做起,人人有责。 绿色会计论文: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绿色会计的推行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全球日益突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绿色会计变得与企业越来越相关。笔者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生态、资源、环境的严重破坏的深层原因,阐述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逐步推行绿色会计的必然性及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 一、绿色会计在我国逐步推行的社会背景及必然性 绿色会计从本质上看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具体而言,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有关环保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本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研究和实施绿色会计方面,已先走了一步。我国不论是在企业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比发达国家晚走了一步,至今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千方百计地逃避环境治理责任或被动地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状态。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具有特别紧迫的意义。这是因为,在当今全球我国是生态危机、资源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是生态学上的一个重灾区,有效遏制和缓解这个危机,关乎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为此,中央早就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继而又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了措施。我国应借鉴其经验教训,政府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保护资源和治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加紧环境和资源立法,约束企业、促进企业保护环境。 而传统的企业会计由于不考虑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不反映企业的环境收益和环境损失,因而不能满足企业绿色经营的核算需要,由此建立与绿色经营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和经营成果反映模式,将整个社会生产、交换、消费及生产主体给社会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都反映到会计核算中,建立有环境保护内容的“绿色会计”,全面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当代和未来会计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我国实行企业绿色会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绿色会计理论不成熟。尽管绿色会计有着光明的发展前途,但毕竟建立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也是一个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时至今日,绿色会计的假设、原则、核算对象、程序与方法、计量基础、成本范畴的确认、报告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更谈不上绿色会计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有关绿色会计的探讨不能不说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尤其在我国更显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尚未形成。会计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具有规范的会计核算原则。财务会计的形成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已经有了一套得到广泛认可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如对会计主体的规定,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对会计分期的规定,对货币计量的要求等。此外,还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如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等。这些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保证了财务会计核算的统一性。而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起步于绿色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绿色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至于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的确定,有的直接套用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或者是做一些小的调整。 (2)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尚不完善。现有会计体系仅对能用货币计量的、能用价格确认和交换的生产要素进行核算,而对企业消耗的暂时未明确权属和价格的资源和环境则没有计入成本,从一定意义上讲,现有会计体系是鼓励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区的当前利益、让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害的一种会计核算体系。现有的会计体系没有完全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其计算得来的收益也是不够真实的。会计工作本身是不全面的,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不完整的,对社会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单纯的以市场交易价格为计量前提,不能满足绿色会计计量的需要。与财务会计相比,非货币计量方法当前还很不成熟,主要问题是计量单位多而且不统一,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尽管有关专家学者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多种估价方法。但到目前为止,各种估价方法仍处于试验阶段,还没有一种方法得到充分肯定。 (3)绿色会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尚未形成,以及绿色会计计量方法尚不完善,导致绿色会计报告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目前,绿色会计尚未普遍实行,没有编制绿色会计报告的统一要求。环境信息披露基本上是企业的个体行为,具有很大随意性。 2、实行绿色会计的社会大环境还尚未形成。我国目前还尚未普遍推行绿色生产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许多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烈,甚至有些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恣意的损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再加之社会各方对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要求还不够迫切,致使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压力不够大。因此,企业还没有实行绿色会计的迫切要求。 3、未形成规范性的绿色会计的准则。我国企业还没有财务会计那样的强制性的信息披露的规定,致使大部分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绿色会计信息,更不会主动披露对自己不利的环境信息。由此,在企业绿色会计的实践方面,还需要绿色会计理论和相应会计制度的出台。 三、构建我国绿色会计的几点建议 根据目前绿色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要求企业一下达到很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我国推行绿色会计应采取积极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要尽早起步,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快开展绿色会计的实施工作;另一方面是分阶段逐步提高绿色会计的核算水平和会计报告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 1、完善环境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环境法规的效力。虽然我国一贯重视环境保护,从70年代末试行《环境保护法》至今已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政策体系。然而这些法律的覆盖面还不全面完整,各项实施细则也有待明确,可操作性不强。随着人口增长、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方面会出现更多问题。因此,在政府立法中应体现“预防胜于治理”的原则,体现前瞻性。 2、建立绿色税收。从世界经济学界着手研究“绿色环保经济”问题开始,国家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赋予了新的职责。为了从根本上使自然资源、环境得到长远的保障,增加民众环保意识,建立“绿色”生态税收制度是我国当前绿色会计实施的基础。 我国对环境污染者不是征收环境税而是收取排污费。在税收差别和税收减免方面,虽然我国现行税制中已包含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措施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议在原税收基础上增开环境税,将其作为独立的税种,其法律地位与流转税、所得税等税种是等同的。在其下面还可以分为污染物税、环境能源税、环境资源税、环境关税。 3、加强社会和政府对绿色会计的监督。绿色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地进行披露。因此,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就尤为重要。 4、加强绿色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达国家的绿色会计研究已有20多年历史,并在实践中有所尝试。我国的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可说是刚刚起步,而实践上是一片空白。因此为了尽快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的理论水平,促使绿色会计早日与实践相结合,应积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大力加强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以指导实践工作。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论文 【摘 要】本文简述了绿色会计产生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并对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出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我国企业推行绿色会计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绿色会计 企业发展 可行性 对策 研究 一、绿色会计概述 (一)绿色会计产生背景分析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人口剧增致使需求增加、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接近枯竭,这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基础上产生的绿色会计始于上世纪70年代早期,旨在为保护生态环境,研究生态环境的成本和价值、提供生态环境变化的会计信息。西方绿色会计理论中,以英国邓迪大学的格瑞?威尔士大学的霍金森、加拿大审计署的罗宾斯坦等人最具代表性,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二)绿色会计研究的意义 1.绿色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2.企业应确立“绿色经营”理念,绿色会计是绿色经营系统的组成部分。 3.企业应确立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受托责任,绿色会计系统可以确认和考评企业的社会和环境受托责任。 4.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修正传统gdp统计核算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企业的绿色会计核算则是宏观“绿色gdp”计算和核算的基础。 二、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有关我国环境污染经济落后与贫穷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根源,但依靠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仅不能改善生态环境,反而加重了污染的程度,当经济增长到达一定阶段时,对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我国的环境污染类型已十分严重,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是以环境资源为代价的。 我国对环保的重视促进绿色会计的发展 1978年,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应制定环境保护法;1982年,我国将“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写入《宪法》;1984年,中央将环保提到了“基本国策”的地位;1994年,我国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被写入《刑法》;2003年,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随之发展的绿色会计,最初的研究以理论为主,2002年启动具体实践,但相关的专业标准建设和完整的会计体系还处在完善中。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比较重视环境报告,政府管理机关是最主要的使用者,企业环境报告存在强制型和自愿型并存的局面,且以强制型居多。我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6月成立“绿色会计专业委员会”,为研究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提供了平台,促使绿色会计的尽快建立。 (一)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 1.我国目前环境资源现状的需要 目前我国环境资源东乏西富,资源配置与利用不均衡。绿色会计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整体出发,要求企业对所拥有、使用的自然资源、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及应履行的治理义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敦促企业转变“无偿使用”资源的错误观念,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 2.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自然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 3.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必然结果 国际上要求企业将自然资源的损耗进行核算,计入损益,产品定价要考虑相关环境因素,绿色会计帮助企业顺应国际潮流,增强自身竞争力,更充分地参与国际竞争。 (二)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可行性 1.绿色会计是环境学等相关学科与会计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这些相关学科在我国发展已经较成熟,能够适应绿色会计建立的需要。 2.我国会计的基础规范工作日渐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的全面推行,使绿色会计可以借鉴一些理论和方法,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对环保观念的认同形成良好的试点工作基础。 3.相关法律的不断规范和完善、政府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形成我国推行绿色会计的外部政策性基础。 4.广大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绿色会计的推行形成良好的监督。 5.企业认识到绿色会计推行带来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等,会主动实施绿色会计,自愿披露绿色会计信息。 6.国际对绿色会计的不断推动,发达国家绿色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我们更多的理论经验借鉴和实务学习案例。 三、绿色会计在我国企业推行的对策研究 (一)我国企业绿色会计推行的准备 虽然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已经具备必要可行性,但还需要很多准备工作。 1.推行面临的主要困难 (1)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仅对财务领域知识掌握良好,缺乏环境、生物等方面知识。 (2)计量标准需要时间统一 我国有关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虽然“三绿工程20”,实施显效,但环境资源方面的统一标准制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对经济事项的反映难度增加 绿色会计计量除了用货币计量,还要对事项的原因、性质和预采取的措施、预计成本进行详细解释。 (4)税收方面的缺陷 ①没有专门环保税种,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和保护作用。 ②现有资源税,税档差距小,征税范围狭窄,不能明显调节资源的合理利用。 ③环保税收优惠单一,税收政策缺乏灵活性和有效性。 ④不同污染物间收费标准不平衡,采用单因子21收费,会使企业规避纳税。 ⑤征收方式不规范,排污费由环保部门征收,影响排污资金的使用效果。 2.推行绿色会计的前提条件 传统会计中的企业,往往只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对资源消耗无度。克服这一缺点,推行绿色会计,要以下列条件为前提: (1)提高全民素质,加强环保意识。 (2)企业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增强从投资改善环维护中取得效益的抗风险力。 (3)制订各种环境绩效衡量指标,完善、科学的绿色会计方法体系。 (4)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建设,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符合环境发展需要。 3.我国企业推行绿色会计应遵循的原则 以下是根据我国实际,推行中要坚持的原则: (1)长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推广实施绿色会计是长期性工作,坚持循序渐进,分阶段有步聚的进行。 (2)灵活性和边界推进原则 实施绿色会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从简单的事项开始。 (3)系统性和双赢的原则 绿色会计面临解决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形成一个系统,要实现经济繁荣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双重目标。 (4)强制性和全方位监督原则 政府及相关部门须明确规定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全社会进行联合监督。 (5)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推行绿色会计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尽量用少的成本获取较佳的效益。 (二)我国企业目前环境信息的披露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感淡漠。美国杜邦公司有句名言:“尽量不要在地球上留下脚印”,以少用不可再生资源,将排放物减少到最低为企业发展理念。美国著名的星巴克咖啡宣称,只要是绿色咖啡,星巴克就愿意出高价购买。星巴克咖啡的ceo奥林。史密斯说:星巴克的最大成绩之一,就是说服顾客付3美元的高价买一杯“有社会责任的咖啡”。与之相比,我国多数企业对其社会责任漠视,只注重经济利益,因环保成本大,污染治理设施要么根本不建,要么不运转,不惜牺牲企业名誉换回短期经济利益。 2.我国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缺陷。目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还局限于排污申报登记、通过媒体传递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信息、在产品包装上标出绿色产品标志等初级披露方式。即使基础较好的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环境信息也不多,没有统一遵循的标准,环境信息披露少且不规范,环境报告目标过于狭隘、内容和方式缺乏可靠性、可比性和透明度,具体的环境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等状况则难以为公众所知。 3.环保实施中的成败启示。据湖南省永州市环保局科研所的数据资料显示,湖南省永州市环境污染治理显效,该市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湘江上游水质明显改善。该市九条水泥公司通过安装净回收装置治理空气污染,使得工厂职工的肺病患病率大大降低以外,并且每天可回收水泥20吨,以此估算一年可收回投资,冷水滩造纸厂原每小时向湘江排放90吨废水,严重污染湘江水质,后投资水循环回收系统,可回收再用水80吨,并利用回收系统的煤渣制砖,大大地降低用水成本的同时还取得了煤渣再生利用收益,达到了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与之相反,淮河治理污染不理想,其原因是周边的企业偷排污水,企业实施环保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是众多地区污染反弹的最大诱因。“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迹,90年代身心受害。”形象说明淮河的污染日益恶化,淮河流域的莲花味精集团2003年因偷排污水被罚款近1200多万元,据测算每偷排污水一天,就能省下近10万元的排污费。可以看出,环保措施如果能够有利的得到实施,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带来利益收入的,可以以推行绿色会计的实施为契机,改变我国企业的短视行为。 (三)推行绿色会计的对策研究 1.提高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自律意识 企业提高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可以为绿色会计的实施创造良好主观环境。 2.创新为主,借鉴为辅借鉴 西方绿色会计理论方法和企业的成功案例,结合我国实际,加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会计体系,早日与国际惯例接轨。 3.加速绿色会计准则和制度建立,规范绿色会计核算及报告形式 界定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应包括如下的一些内容: (1)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自然资源损耗: ①环境污染损失:性质如“三废”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可按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核算,而类似环保部门罚款的赔偿,可按历史成本法直接计价。 ②自然资源消耗: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自然资源超额消耗,按历史成本计价。 (2)反映企业对环境所作的贡献,包括“三废”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等的各项支出,可以通过以下账户来进行核算: ①资本投资:与环保有关的工程设备等的购买或参与环保建设投资。 ②研究与开发费用:减少企业产品自然资源耗费和提高废物利用的投入。 ④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维护环境资源的环保支出。 ⑤补救措施费用:企业生产破坏环境,对资源环境的补偿支出。 ⑥复原或回收费用:对资源的恢复和处理废物的支出。 (3)反映企业改善资源环境而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 ①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及因此获得减免税的收益。 ②环保方面业绩好的企业,获得国家对其发放的鼓励奖金。 ③企业通过改善环境,获得更多的投资、市场销售扩大和利润的提高。 ④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产生社会效益,增加企业的商誉。 (4)绿色会计的报告形式 披露信息的方式除单独对绿色环境要素考核,还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形式。 ①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反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内容,来披露企业因生产耗用或损害自然资源负担的社会责任。 ②利润表将与环境有关的收益和损失纳入反映系统,计算得出绿色净利润。 ③现金流量表补充内容:按照企业经营、投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顺序进行,如购买环保产品产生的现金流量、支付给工人的环境污染补贴费、购买环保用固定资产如排污设备等产生的现金流量、创建绿色商标的耗用现金,保护环境所进行的筹资而产生的现金流量等。 4.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国家对资源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给出明确的价格信号。 5.运用绿色会计理论进行投资估价绿色可行性报告可以帮助投资决策,避免重复性投资和造成环境污染投资。 6.进行企业试点,逐步推广选择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在某些地区或行业作为试点内容,最后推广、普及。 7.加大绿色会计宣传教育的力度 保证绿色会计的实施,要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大学中增设绿色会计、审计专业课,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绿色会计培训工作,创办中国绿色会计刊物。 8.推行奖惩制度 严惩污染破坏环境行为,奖励实施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的企业和人员。 9.加大绿色审计力度 环境审计可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加强环保工作,改善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资源。 10.关于改革我国税制的思考 (1)国际经验对我国实行绿色税收政策的启示 欧盟许多国家实行绿色税收政策,对废气、废物排放征收环境税、对一般性废弃物和污染征收成本支付税。借鉴国际上环保税收政策,我国实行绿色税收应该做到: ①绿色税收政策不应加重纳税人的总体负担 执行绿色税制应保持纳税主体现有的总体税负基本不变,开征环境税时,降低企业其他税赋,将企业缴纳的环保方面的收费并入环境税中,避免重复征收。 ②新开征的环保税要达到税收的横向与纵向公平 本着“谁污染谁纳税”与“完全纳税原则”,保持新开征的税种与现有相关税种相互协调配合,形成绿色税收调控体系。 ③征收的环保税款要专款专用 财政部门编制专门的预算,审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确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2)税制的具体构想 针对现在过度消费自然、低度消费人力的情况,可以增加对环境资源使用的课税,减少与劳动和资本有关的课税,调整现行税率税目,具体如下: ①扩大消费税的课征范围,包括用难以降解和无法回收利用的材料生产的产品、预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各类包装物品、一次性使用的电池及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等产品。 ②适当提高汽油、柴油、鞭炮、焰火等污染性产品的税率。 ③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除土地、矿产、森林,要将草原、滩涂、地热、大气、水等纳入进来,调整税额,将对资源的利用的相关环境成本考虑进来。 ④征收一些与环境相关税目,如交通拥挤费、污水排放费、废弃物税、水污染税、空气污染税、燃油税和垃圾费等。 ⑤不违背wto原则的前提下,对有碍于环保的进口产品和设备采用高税率。 绿色会计论文:绿色会计浅探 摘 要:绿色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重要分支,在近十年来发展较快,我国也在近几年着手研究绿色会计。绿色会计要求我们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这更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会计;传统会计;环境资源 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ng),也称为环境会计,是将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的会计学相互结合,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 1 绿色会计产生的动因 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日益先进的现代工业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已呈现出日渐衰竭的征兆,从而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被动摇。为解决这一矛盾,部分西方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1971年,比蒙斯(f.a.beams)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了《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1973年,马林(j.t.mar lin)在《会计学月刊》第2期上发表了《污染的会计问题》,从此绿色会计的研究和发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环境问题受到关注;1999年,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建立本国的环境会计体系,我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2001年6月,经财政部批准,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阶段。 2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绿色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针对传统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的无能为力而产生的,其与传统会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传统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和反映是不完整的,而绿色会计则弥补了其不足。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核算中得不到反映,从这一角度来说,传统会计所反映的内容是不完全的。绿色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2 传统会计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计量存在缺陷,而绿色会计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完善。在传统会计中,只有存在财产所有权的东西才有价格,才能以货币进行计量,才能在企业的会计账表中得以反映。而如空气、海洋、臭氧层等对人类至关重要但无所有权的事物却不能成为传统会计核算的内容,企业对这些事物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企业的经营成本,这不仅使企业的成本虚减,利润虚增,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默许”无疑可以视为是对以牺牲环境来取得目前利益的行为的一种鼓励。而绿色会计则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是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财产”,必须赋之以价值和价格,并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 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传统会计相比,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会计要素的变化 绿色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会计,因此笔者认为在会计要素的划分上和传统会计保持一致,即应划分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但在具体内容上应有所不同。例如在资产要素中,绿色会计应设置“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损耗准备”和“环境资产净值”;在负债要素中应设置“环境负债”,包括应付环境资源损耗费、应付环境资源保护费和应付环境污染治理费;在所有者权益要素中设置“环境资本”;在收入要素中设置“环境收入”,核算企业因采取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而由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企业回收处理的“三废收入”,其他单位和个人交来的环境损害赔偿或罚款收入;在费用要素中设置“环境费用”,在利润要素中增加“环境利润”等等,用以核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经济业务,这也是承认环境具有价值的必然结果。 3.2 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的变化 3.2.1 会计假设的变化。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绿色会计的核算内容同传统会计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适当调整其会计假设分属必然,但不必另起炉灶,因此笔者认为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可以确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多元计量。多元计量假设是指在绿色会计核算中,以货币计量为主,但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不能以货币计量,因此应以实物、百分数或指数计量等作为辅助方式,在某些时候,还可以用图表和文字附注加以说明。 3.2.2 会计原则的变化。鉴于绿色会计核算内容及其假定的变化,其会计核算原则也应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会计原则的同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 政策性原则是指在绿色会计的核算中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正确处理企业利润和环境资源保护、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社会性原则是指绿色会计要求企业必须站在社会的角度、站在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必须舍弃当前单纯以企业的经营利润为标准的观念,代之以企业所创造的绿色利润。同时,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有利于国家的管理和宏观调控。 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中,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应对企业最低限度的环境资源信息披露做出明确的、强制性的规定,同时鼓励企业尽可能多的向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提供环境资源信息。 3.3 绿色会计的计量和披露 绿色会计的计量是指将涉及环境资源的经济事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但环境资源的价值在计量中存在一定难度。一般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价值计量可以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和模糊数学法等,直接市场法又具体包括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防护费用法、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等。 绿色会计披露的会计信息是为了向有关各方提供准确有效的绿色信息,以满足决策者分析、决策的需要。它从总体上可分成两部分,一是在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具体披露企业本期发生应记入本期损益的环境支出和与环境相关的资本性支出;二是在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企业执行的环境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企业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长期目标等。 绿色会计论文:加强绿色会计发展助力低碳经济发展 摘要:低碳 经济 发展 在后经济危机时代风起云涌。资源的紧张和环境污染的扩散,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资源环境问题。绿色 会计 作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强资源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日益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从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剖析了绿色会计在我国实施实施中存在的制约问题和理论实务中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解决绿色会计实施问题的对策及建议,促使绿色会计在我国更快、更好的实施,以实现经济、社会、人与 自然 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会计;绿色信息披露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良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为 (二)树立绿色经营理念 企业 在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 经济 行为。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情况下,只要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带来纯利润,只要这种经济行为的边际利润大于零,企业就会选择这种经济行为,甚至会扩大经济规模。但是企业在新的运营形式下,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成本结构必然发生了变化。在绿色成本核算要求下,企业必须为牺牲和维护环境付出代价。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就必须考虑这部分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对于企业的总成本(包括绿色成本)有一个综合的测算。在此基础上,企业的管理者才能决定是否扩大生产和生产的规模,以使企业的该种经济行为达到一种最优的环境污染水平。 (三)完善绿色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绿色 会计 核算发挥重要影响的主要途径。要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的质量,还要尽快大力 发展 和完善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及报表。绿色会计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利用资源是否有效、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成本的发生情况、环境损益形成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等。绿色会计报表包括绿色资产负债表、绿色成本报表、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排放表及环境政策报告。由于目前企业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还处于认识和起步阶段,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模式,即在现行会计报表内增加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披露。即单独设置“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项目,分别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及现金流量表项目中,再单独设置“绿色成本”和“绿色效益”项目,列示在利润表中。让报表使用者在了解企业财务业绩的同时,知晓该企业的环境状况。同时,企业还应在会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如企业的绿色会计政策治理措施企业的资源环境管理系统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情况及处理措施企业采用的环境标准及其变化对数据的影响企业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企业对有害的环境影响结果进行保险,以及政府对此补助金的运用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四)加大绿色会计的宣传和 教育 力度 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要广泛开展可持续理论、绿色会计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国家行政部门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以促使政府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促使企业认识环保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觉建立并实行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教育,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 (五)完善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 绿色会计实务操作存在的问题,反映出绿色会计理论的不成熟。绿色会计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多元化,尤其在计量环节上没能突破,使得当前绿色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如果政府或相关部门能结合当地引导会计理论界在绿色会计方面加大研究,成立绿色会计理论及应用专题课题组,认真研究得出相应成果,将会提高我国企业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进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更好地结合。一方面,我国绿色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迫切需要积极参与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如能在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加以适当地引导,加强环境、资源、生态经济与会计等多方面理论研究的合作,将会提高我国的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使绿色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结合。 三、结论 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应对 金融 危机已成为全球共识,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撬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杠杆,但目前, 绿色会计论文:浅论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的应用展望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会计应用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换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要求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企业的决策者们提供更加详细的绿色会计信息。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提出要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绿色会计变得越来越与之息息相关,其实际应用也相应有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拟对现实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如何更好地应用绿色会计作一研究和展望。 一、发展循环经济为绿色会计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 循环经济的 “3r”原则(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的排列是有科学顺序的。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拉长资源利用链条,减少废物排放,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尖锐冲突,从而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赢目标。 总之,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为进一步应用绿色会计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二、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绿色会计的本质 绿色会计也称环境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是环境学科、社会学、会计学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交叉性学科。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从而使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通过会计核算清楚明了地反映出来,以便于评估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代价,从而有效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 (二)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国环境发展现状的需要。当前中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等,如果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不注重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与环境的治理,必将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能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整体出发,要求企业对所拥有、使用的自然资源、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及应履行的治理义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敦促企业转变“无偿使用”资源的错误观念,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使循环经济得到可能。 其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这些都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 最后是真实披露企业经营信息的需要。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能较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成本,准确地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二)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应用的可行性 1.我国已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法律环境。绿色会计对象的价值能够被准确计量是绿色会计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条件,而环境标准则是绿色会计计量的起点。近些年来,我国重视环境法制建设,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除《环境保护法》外,还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渔业法》、《农业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等。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 2.我国已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社会环境。2001年1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 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提出建立我国的《环境会计制度》内容框架应着重对环境支出的界定和规范等建议。同时,我国政府代表也已经多次参加了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的讨论,财政部会计司在答复联合国财务国际环境会计法律法规情况的调查时,也认为企业对为减少和防治污染及恢复环境而发生的成本费用、因污染而发生的费用损失、因污染而发生的社会成本进行披露是很重要的。另外,发达国家绿色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理论经验和实务案例。 3.我国已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主观环境。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迫于政府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旗下的朝日啤酒集团自1997年开始每年发行《环境报告书》。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想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得到市场的认同、得到社会的认可,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更不容回避。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绿色会计的应用展望 (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信息披露制度 尽管在循环经济的大前提下,中国已制定并颁布了不少环境法律法规,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鉴于此,应加强绿色会计的立法工作,将绿色会计纳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它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同时应相应的会计制度,使绿色会计更具实践操作性。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强制规定:环保部门和污染企业向全社会公开重要环境信息,为公众参与污染减排工作提供平台。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及披露形式的准则,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无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反而影响披露效果。 (二)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绿色会计审计制度。目前中国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都没有设立环境审计组织,在《审计法》和其他审计法规以及审计规范中也未作环境审计的相应规定。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制订绿色会计审计法规,建立绿色会计审计制度。 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可以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也可将其作为考核社会责任、社会效益的主要方面。 (三)要建立健全绿色税收制度 绿色税收也称环境税收,是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建立开征以保护环境的生态税收的“绿色”税制,从而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早在1960年代,荷兰就把绿色税收引入了税制,是世界上最早开征垃圾税的国家之一,2006年荷兰绿色税收收入约占总税收收入的14%,占gdp的3.2%。瑞典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征环境税的国家之一,主要是对能源及对其他与环境有关的物品的征税,它的绿色税收规模较大,约占其gdp的13%。在“中国财税论坛2005”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透露,“十一五”期间的税制改革,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制订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这意味着,在我国“绿色税收”已经提上了税制改革的议事日程。 (四)要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形成良好氛围。 实施绿色会计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绿色会计就容易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所接受。除此以外,还要加强企业领导、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及环境会计相关知识的培训,更新传统的知识结构,引导他们对绿色会计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够充分认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密切联系,建立健全适应本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循环经济概念的深入人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融入绿色会计的理念及方法,必然成为当代和未来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绿色会计论文: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小议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建立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高消耗低发展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也应该发生转变。绿色会计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区别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用绿色会计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真实的反映了环境因素给国家和企业带来的影响,促使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采用绿色会计进行成本核算,虽然我国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一些条件,但是仍然存在着部分空白,为此要加快建立绿色会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知识经济 绿色会计 会计核算 序言 知识经济浪潮下,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使人类经济能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使经济达到稳定增长,又不使社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人类同自然资源统一协调、保持良好关系和最佳状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仅着眼于自然资源和谐利用的问题,更加强调在自然资源使用上的公平问题,这样就必须把会计主体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社会生态环境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来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这样“绿色会计”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度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建立与世界经济接轨需要的绿色会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为我国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此时,绿色会计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会计相关定义解析 (一)绿色会计的定义与内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修正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其目的在于改善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出其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会计处理中,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性质,这种资本的价值在于能向人造资本转换,随着这一转换,它自身价值也在逐渐减少。因此,绿色会计要计量这两种资本的转换过程,并确定最佳的转换比率,以利于保护社会总资产的平衡。 2、绿色会计会计处理不仅包括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基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料、废弃物以及随后的处理。 3、绿色会计的创建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增加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指标,需要揭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评企业财务管理的业绩。 4、通过绿色审计,帮助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确保所有的环境政策符合要求,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绿色会计的本质 绿色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管理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生产活动中所涉及的环境要素及其结果进行计量、记录、披露与评价的信息控制系统。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总体说来绿色会计目标分主要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1、基本目标,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即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具体目标,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会计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为社会提供企业环境披露的有关信息。 (四)绿色会计核算的内容 绿色会计核算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它更强调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有偿使用,具体而言其核算内容主要有: 1、自然资源损耗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资本”消耗成本。前者指企业在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对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的损失;后者指除人造资本以外的可用货币计量的自然资源。 2、环境污染损失 主要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如农田,渔塘及淡水、自然景观、工农业、居民生活区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其损失数据可根据赔偿费及罚款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也可按避免或重置成本核算取得。 3、环境保护支出 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所作贡献,包括在“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账户来进行归结核算。①投入资本;②业务费用;③研究与开发费用;④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⑤补救措施费用;⑥复原或回收费用。 4、环境保护收益 反映企业从环保中所获取的收益。通过对收益的核算,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环保支出效益情况,从而鼓励与鞭策企业改善环保工作收益,它主要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所得到的收益;企业的绿色产业计划对各项投资的吸引;消费者因乐意消费该企业的绿色产品而导致的利润上升,以及股票价格上升而带来的收益;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所带来的一系列无形资产、社会效益及政府奖励。 二、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在会计体系中建立绿色会计,披露环境信息,推动政府和企业将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决策,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需求的膨胀,造成了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过度开发和污染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我国资源与环境的恶劣形势。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绿色会计则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以及解决其它资源生态问题当作自己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2、建立绿色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企业发展内部环境而言,我国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即以原料、燃料的大量投入来推动产出。结果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消耗和过度污染,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致使环境极度恶化,从而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与环境关来密切,社会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绿色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使企业健康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才可使企业健康发展。绿色会计的构建有赖于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的提高。 从企业发展[论文之家外部环境而言,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清新的生活环境要求日趋强烈,保持良好的环境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中函待解决的问题。企业应该为环境污染特别是由它自已导致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如果企业为环境保护作出诸如治理污染、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新型设备、研制新型绿色产品,那么企业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公众会把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作为他们就一个企业的形象作出评判的依据之一,甚至会由此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倾向,因此企业将过去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3、建立绿色会计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在衡量国民生产总值时,未将社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资产列入资产核算,从而使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虚增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在衡量企业成本时,传统会计只计算人造成本往往忽视不能计价的“自然资本”,使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私利”,虚增其利润。对企业来说,由于未考虑生产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社会带来的危害,事实上内部损耗减少了,但费用转嫁给了社会。而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加入环境资源成本,从而能较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企业加快发明创造挖掘的步伐,使企业在少污染或不污染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产出,从而降低“自然成本”,维护社会资源环境。 4、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业对外披露绿色会计信息。作为我国企业要和国际现代企业制度靠拢,那么就必须建立自已的绿色会计体系,并对外披露,这样有利于国外对我国企业的了解,更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具体而言: ①大量外资进人中国,要求我国建立绿色会计体系。由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其国内的一些污染严重、破坏、掠夺自然资源的企业和生产项目通过对外投资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当成其“污染避难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我国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绿色会计体系,要求外资企业公开、披露其绿色会计信息,才能使我国免于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②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防止外资企业资本流失。绿色会计要求把企业利用的“环境资源成本”计人其产品成本,这样就可以正确地计算出外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 ③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我国企业到其他国家建立企业,应自觉地公开,披露其环境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外经济合作更持久,更具效益。 5、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效益要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经济活动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联系在最初阶段却表现的与实际情况相反,所以让人们觉得似乎经济效益的取得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基础上是合乎情理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由于企业是一个理性的组织,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它很难将眼光放得长远,即使有一部分企业认识到这一点,由于生态建设和绿色会计持续运作模式单一,因此,靠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努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国的绿色会计需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全国财政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实现。 6、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下会计不仅要为微观经济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顾社会利益。绿色会计不仅只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来等进行反映和控制。其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有经济性信息而且有社会性信息;不仅能为企业自身服务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它是一种微观自主、宏观顾及的“微观—一宏观共振型”的会计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助于会计改革和发展。 (二)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可行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条件也已逐渐成熟,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可能性。 1、我国实施绿色会计已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环境 我国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防治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总之,从会计环境的角度来说,这些法律、条例和政策已构成了绿色会计所需的法律规范环境,这表明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2、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绿色会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我国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些为我国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实施指出了方向。 3、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绿色会计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自然资源市场也开始逐步建立和健全。在自然资源市场上,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和提供者,勘察企业和开发利用企业作为需求方,购买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并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调控。另外,随着企业对环境保护所负责任的社会化,企业要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考虑其经营决策和管理方法,通过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核算来真正提高效益,这些都为绿色会计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三、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对策 建立绿色会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建立绿色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 1、在《会计法》中增加绿色会计的内容 将绿色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将它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自然环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有使用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果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对受侵害的人群给予相应赔偿,那么该赔偿必然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样,企业的环境行为后果就应该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就能通过财务报告反映企业环境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公允性得到真实反映。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环境法规,使企业绿色会计内容纳入会计法,这是实施绿色会计根本法律保障,是将会计理论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2、完善会计准则。 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绿色会计财务报告必须披露的内容,披露内容主要有:①环境问题类型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案;②企业自定的环境排放指标以及企业如何对待这些指标;③根据政府法律规定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按照政府要求达到的程度,环境保护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④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已资本化了的数字及摊销情况。另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可揭示环保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同时反映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等内容。 此外还要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确定并公布重污染行业及重污染企业名单,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提出重点要求。建立全国性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的环境信息。 3、建立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绿色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 (二) 提高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 环境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全面丰收。必须提高企业环境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为环境会计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主客观环境。只有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像并加强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才能真正达到绿色会计的最终目标,从而使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协调一致 (三)完善社会责任的考核体系,加强监督 绿色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的进行揭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加强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等方面的监督。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强化对绿色会计的再监督。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应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以取信于社会公众,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四)确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使其具有一定的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政府部门必须明确、强制性规定企业对环境资源信息做出最低限度的披露,通过奖惩制度将企业的自觉性和政府的强制性结合起来。但目前由于与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用环保罚款筹集部分资金,建立绿色会计研究基金,用于奖励举报破坏、污染环境和研究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等的有功人员,从而推动我国绿色会计早日实现。 (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绿色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科学交叉渗透而成。复杂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使国家有关环境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绿色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四、结束语 建立和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为此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紧制定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完善绿色会计的外部环境,加强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一套可行的监督机制。建立绿色会计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绿色会计论文:浅析绿色会计 摘 要:绿色会计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绿色会计的研究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要求我们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整个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会计;理论构成;必要性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也叫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换言之,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 二、绿色会计的理论构成 (一)绿色会计的目标 绿色会计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目标,就是促使企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二是具体目标,就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记录会计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为社会提供企业环境披露的有关信息。 (二)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 主要是指改善资源环境的投入与产出。投入一般包括研究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科研活动的支出,对“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的支出等。产出一般包括从生态环境建设、环保治理中所取得的收益。 (三)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 在绿色会计中,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是起变化的。(1)会计假设的变化。绿色会计的核算内容同传统会计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笔者认为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可以确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训分期和多元计量。(2)会计原则的变化。鉴于绿色会训核算内容及其假定的变化,其会训核算原则也应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会计原则的同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则。 (四)绿色会计的计量 1.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环境质量脱离环境质量标准对人类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因劳动者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而给生产直接带来的损失或收益(可用前述市场价值法加以估算),而且还表现为医疗费开支的变化等,该方法就是专门评估反映在人身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为避免重复计算,人力资本法只计算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导致的医疗费开支的变化,以及因为劳动者生病或死亡的提前或推迟而导致的个人收入变化。 2.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在被评估环境质量低于环境标准要求时,假如无法治理环境污染,则只能用其它方式来恢复受到损害的环境,以便使环境质量达到环境标准的要求。将环境质量恢复到标准状况所需要的费用就是恢复费用一一重置成本。直接市场法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明确的因果关系基础之上的,所以评估结果比较客观,但是,它不仅需要足够的实物量数据,而且需要足够的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数据。如果在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带来的损失或收益中,相当部分根本没有相应的市场,因而也就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其现有市场只能部分地反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的结果,在此情况下,直接市场法的应用或者不可能,或者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在我国推行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生态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空气、水、土地及原始森林自然资源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以及它们的子孙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资产”。这些“特定资产”应当被确切计量,赋予一定的价值。建立一种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的新会计模式已势在必行。 2.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当今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社会环境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如果企业考虑了环境对其自身发展的影晌,对自身发展的行为已作了规范,那么在将来便不会因环境成本费用大增而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明显的优势。 3.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成本的需要。按照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并未考虑环境因素,环境污染造成的破坏损失及环境收益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反映。通过建立绿色会计,可以从宏观上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篇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价值核算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会计,而人力资源会计分为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和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综合了资源的开发、选择、保护、评价和配置等,是针对企业人力资源货币性信息等进行会计管理的一种活动。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是在会计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货币性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计量和鉴别,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组织性、正确性和决策性。上世纪中期,西奥多《人力资本投资》一书的问世,使得人力资本投资经济理论也被人们熟知。之后,和曼森《人力资产会计》一书提出了“企业中经营效率最高的资产为人力资源”,应将人力资源纳入财务报表的内容中。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全面推进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刻不容缓。 一、企业构建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性 (一)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无论是商品、资源,还是技术、人才都在逐步跨越国家的界限,开始在国际范围内自由流通。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间的经济活动也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业务往往要求企业会计体系必须同国际相接轨,以提供更具可比性的信息资源。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必须全面推进会计服务体系的国际化,将人力资源融入会计体系中,同国际人力资源会计接轨,以推动投资环境的逐步优化,降低投资风险,尽快实现人力资源价值。 (二)是逐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必然之选 作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人力资源配置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只有确保人力资源配置的高效性,才能保障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展现最优价值,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在构建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后,可对人力资源的价值及成本进行计量和确认,企业以经营发展需求为依据,对人力资源进行适当投资,选取最优化的人力资源,以便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弥补了传统会计的各种弊端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因此,会计必须对其效益及价值进行正确的报告和记录,提供真实、有效的人力资源价值动态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及有关人员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但是,传统会计体系在这些方面暴露了诸多弊端。人力资源会计将人力资产、资本及劳动权益等多种理论引入会计平衡公式中,全面而又综合地反映了人力资源的价值、资产及权益,使得人力资源形成了正式的会计报告,因此,在企业中构建人力资源会计很有必要。 二、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构建过程中遭遇的瓶颈分析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人力资源会计就已经引入了我国各大企业中,但是,实务工作中仍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以下分别进行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一方面,传统价值观认为人的价值主要就是道德价值,对于经济价值并不十分重视。受传统伦理观的束缚,如果将人视作资本,采用货币对其价值进行衡量,则会被视作一种污辱。虽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已经使人们树立了科学的义利观,但若用货币来衡量自己值多少钱时,多数人仍会产生抵触心理。传统道义观多少仍存留在多数人的思想深处,而要树立一种人力资本观仍需要很长的一段路,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构建过程中仍会遭遇各种阻力;另一方面,传统物本观只负责物资投资的核算,往往忽视人力资源的投资。传统会计分配过程中的所有者权益往往只指投资者的权益,即货币资本所有者方可参与到利润的分配中来,如此种种都是物本主义观念。在此种观念下,人力资源很难确立,更别提构建人力资源会计了。 (二)价值计量操作过程较为复杂 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和实际操作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局限性,虽然在人力资源开发、取得和维持的成本利益可以计量,但在具体的计量过程中还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首先,人力资源的不可交换性、不具有储存价值、无法保证企业的未来利益、无法被企业合法控制和持有,使得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呈现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操作水平和技术经验、风险尺度和健康状况、创造能力和业务水平,会造成人力资源个体差异较大,而不是处在一个评价的、可以计量的水平,因此,很难对人力资源进行价值计量;最后,企业人力资源计量的模式中,计量模式的样式虽多,且每年投资的份额也大,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权威的计量模式,导致计量模式出现分歧,难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 (三)人力资源报告太过片面 人力资源报告承担着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传递,如何搞好人力资源报告对于企业而言仍是一个难题。由于企业对于人力资源报告的认识不够,再加上操作过程中诚信等问题,因此,企业人力资源报告的应用遭遇了瓶颈。一方面,人力资源报告还未市场化,不少企业有意营造不对称信息,致使信息通畅性变差,作为商品的人力资源报告被弱化;另一方面,手段太过单一,报告人力资源只是静态考察,造成人力资源价值同企业经济效益不对称,无法真实反映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此外,监管力度不足,由于缺乏诚信,企业竞争过程中为追求利益而人为更改报告的结果,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同企业间隔阂越来越深。这些问题限制了企业实务中人力资源会计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三、企业构建人力资源会计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科学计量 首先,转变人力资源持有者的传统观念,人们已经不羞于同招聘方对工薪进行讨价还价,以便尽快补偿教育投资。事实上,将人力资源视作资产并非评价这个人,而是对其知识、能力、贡献大小进行评价。这时,人只是此资产的基本载体,将其视为资产不但不是侮辱,更是一种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其次,企业应加强人力资产观念,将对人力资源的招聘、获取、使用成本视为一项投资,在人力资源服务时期进行摊销,并逐步转变为效益。例如,可鼓励员工以人力、资金、科技成果、劳动力等形式入股,获取股东权益,真正体现其主人翁的地位。 (二)构建科学的计量及核算途径,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合理估量 一方面,选取高校的价值计量渠道。由于个人能力差异,人力资本并不具有同质性,往往根据能力的不同呈不对称性分布,一般而言,可将企业人力资本分为如下两种:一是生产型,另一种是管理型,前者依靠知识存量,后者依靠管理能力,对这两种人力资源应使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对于生产型而言,其能力及努力程度为公开信息,具有可观测性,因此,只需针对其产出即可进行奖惩;对于经营管理型而言,由于其往往处于企业代理链的中心,因此,不能单纯的采用固定工资制,而应采用激励方法,使其享有剩余索取权。固定年薪以外还应获取一部分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应从核算入手,分别设置人力资产、累积摊销、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人力资本等账户,以明确账户的最佳处理方式。 (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报告的作用,提高人力资源信息的传递效率 一方面,加快外部市场的建设,强化市场监管力度,推动企业人力资源报告的规范化发展。针对企业人力资源报告的实际情况,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应加强诚信建设,建立健全内部制度,分别从对外和对内报告两方面完善企业人力资源报告,为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结束语 以传统会计理论为基础,在会计领域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深入突破和创新发展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本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分配企业人力劳动资源并有机结合企业各个部门是促进企业快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顺应经济知识发展的必要需求。人力资源会计能较好的解决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管理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 作者:刘静 单位:青岛齐华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篇2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与作用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 人力资源是指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并对其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劳动者的总称,而人力资源会计主要是通过运用一系列会计原则和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等等,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将人力资源这一抽象的概念转换为能够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直观数字,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了解企业内部生产运作情况,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 人力资源会计有以下重要作用:第一,人力资源会计能够提供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及效益等会计信息资料,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管控人力资源,降低其成本费用,提高效益;第二,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及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展适当的管理活动来帮助企业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第三,人力资源的真实价值往往难以量化估计,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能更直观地反映公司的资源和实力情况,信息使用者对该类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披露情况更加重视;第四,人力资源会计能充分反映各员工在公司发挥的价值,从而激励员工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身的潜能;第五,帮助政府机构更加了解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从而采取适当的政策激励企业的发展,并对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模式 (一)历史成本法 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在使用历史成本法核算人力资源成本时,人力资源成本=招聘费用+筛选费用+雇用费用+培训费用+其他,产生费用的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让企业获取更加优秀和合适的人才,需要将这些费用分期摊销在其所从事的资产项目相关的账户中。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模式所获取的数据较为客观和实用,同时这种方法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使会计人员及报表使用者更容易接受。但这种方法的缺陷是人力资源的真实经济价值和历史成本会存在差异;不同企业在获取人才时所花费的费用也是不同的,因而同样岗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在不同企业的价值也将存在偏差。 (二)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指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重新计量公司的所有员工在现行的市场环境和物价水平下,需花费的包括重新招聘、筛选、雇用、培训等活动在内的全部费用,它反映出了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在现有职工身上花费的全部投资,采用该种计量模式有利于反映出人力资源真实的经济价值。但这种方法同样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由于重置成本需要根据目前的市场状况进行估算,与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不一致,难以被会计人员及报表使用者所接受;重置成本法要求在每一时期对全部职工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不同职位的人员为公司带来的价值是不同的,这极大地增加了核算的工作量,且估算值不一定准确。 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发展缓慢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但目前理论界对于人力资源的定位和地位的确认尚未形成定论。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归属领域还存在争议,有的专家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属于会计学核算领域,也有专家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属于人力资源学科领域,还没有真正融合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此外,对于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也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现有的多种计量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特点和不足之处,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合理统一的计量模式,很多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都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我国发展实情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并且企业的管理层缺乏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深刻认识,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无法反映出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二)缺乏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计量模式 当前,对于该如何准确计量人力资源仍存在分歧,由于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存在大量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并未规范地应用于企业管理。第一,计量对象存在特殊性。普通实物资产一旦取得就容易受支配,人力资源具有自主性,职工可以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的价值,从而可能导致人力资源的价值不断变动,难以准确地进行计量,所反映的相关会计信息也很难为会计人员及报表使用者接受。第二,计量方法难以进行操作。目前存在多种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方法,但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核算体系,因而可操作性很低。第三,计量成本偏高。上述三种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可操作性都比较低,计算过程都十分复杂,工作量大,企业需要专门聘请技术人员来核算,最终会浪费人力资源,增加企业的额外支出。人力资源核算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阻碍了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应用的步伐。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 人力资源相关的会计信息无论对于管理层还是投资者而言都十分重要,虽然证监会对该项信息的披露做出了规定,但财政部并未在会计法律法规中具体规定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仅仅指出企业应当在其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的职工薪酬信息,但对于披露的形式、内容、披露程度、格式等并未详细说明,大多数企业都缺乏对该项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因此企业通常情况下不会积极主动披露人力资源的详细信息,只做出简要说明,而不会进一步量化披露。法律法规的缺乏使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效果大打折扣,降低了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制约了人力资源的整体发展,不利于投资者做出决策。 四、完善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应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建设 我国在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落后性,相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创新研究。首先,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并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其次,应当密切关注理论和实践的契合性,建立相关的反馈机制,并利用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帮助企业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最后,有关政府部门应带头执行,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视程度,推动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并促使其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改进现有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方法 现有的人力资源计量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操作性较低,计量十分困难,应对现有的计量方法不断改善。第一,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主要分为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两种方式,对于能够获取数据的人力资源信息应当采用货币计量方式,而针对那些无法或者很难获取定量的人力资源信息则采用非货币计量方式,使用文字作出定性说明,也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制定量化标准对其进行估算,从而能够较为准确地得知其经济价值。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力资源可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例如企业家可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这也是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价值体现,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人力资本核算的标准,让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使其发挥效益最大化。 (三)完善财务报表披露制度 人力资源会计的完善离不开相关的财务报表制度,在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框架下,对相关信息披露的形式、内容、披露程度、格式等进行明确规范。由于人力资源的计量对象存在特殊性,不能仅用货币形式进行核算披露。为了使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公司的情况,针对那些未在财务报表中体现的信息,应当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解释说明。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披露既可以帮助企业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同时也能够提供客观透明的信息供外部信息使用者参考,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为企业带来利益。财 作者:蔡蕊蕊 廖国威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篇3 一、前言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资源,是影响企业能否实现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各类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逐渐形成了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将人力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分析企业现存的管理制度的弊端,其内容包括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与人力资源权益会计三个部分,虽然这三者都有各自其不同的含义,但其之间联系密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基础,与此同时直接反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实际状况;人力资源权益会计是对成本会计与价值会计进一步改进的成果,基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模式,提出人力在企业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对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着重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诱因,继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对策,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力资源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企业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视度提升,部分企业开始着重关注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运营管理,并且积极在财务报表中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但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步调不一致,所以企业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文章进行重点分析。 (一)人力资源确认科目不清晰 人力资源的具体归属科目是学术界与实务界争议较大的研究问题。从逻辑上来说,业界都确定需要将人力资源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但是纠结于将其归于哪一个科目,对此并没有统一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应将其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列示,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持有将其作为资产类科目列示的观点。人力资源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科目,周期性长。在实践中企业员工签订合同的时间都比较长,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单从这点分析,还是符合长期股权投资的定义。一方面,员工对于企业的贡献是以其知识技能为企业在未来经营管理中贡献价值,而长期股权投资恰好体现了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合理的将人力资源的理念反映出来。另一方面,长期股权投资属于高风险的项目,甚至在具体核算中,还需将计提减值准备考虑进去,但是这些操作对于人力资源来说却是不合适,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将人力资源完全按照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来计量,其在报表的反映结果必然会给外部报表使用者造成误解。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将人力资源单独作为资产类科目列示,人力资源是符合资产的会计准则定义,人力资产是由过去的企业与员工签订合同,并且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员工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如今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关注度较高,其最终转换的价值也是较大,所以将其作为资产类科目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较为符合实际情况。 (二)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不精准 诚然,解决人力资源的科目归属问题非常重要,但随之而来下的计量方法选取也尤为关键。在实践中,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确认过程中主观意识较强,不确定性因素随之产生,因此合理的计量方法也很难形成,阻碍了计量方法的完善,这也间接导致了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艰难的发展道路。人力资源如果作为资产类科目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必须满足基本的可计量性、可靠性等要求,这是对此计量的基础。人力资源在转换价值的过程中,伴随着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其客观条件主要是企业所处环境、社会制度、企业自身的生产条件等,主观因素主要是员工的个人技能、自身发展前景等,这些都将造成企业未来的经济效益并不能与特定的人力资源进行匹配,因此也就没有可靠的计量方法来准确计量。将人力资源会计计量分为货币性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但是最主要的是货币性计量,单就采用历史成本法来说,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历史成本法是以过去实际发生的成本来计量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可行的,人力资源与其他资产相比还是具有不同。 (三)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不严谨 在实践中,现在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确认计量的重要性,但并未对人力资源采取实际有效的处理,造成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披露没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企业在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披露上仍是不足的。对于有些企业的管理层来说,固化的认为企业已经进行充分的披露,并无需对此进行数量化披露,如果他们不改正对其的认知,很难改变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不足的缺陷。 三、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存在问题的诱因 (一)监管部门的人力资源会计准则适用不明确 人力资源会计还没有所适用的会计准则,甚至相关的部门也没有发布关于制定人力资源会计准则的文件。一方面,人力资源会计准则适用不明确使得企业并没有意识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的能动性,也并未充分了解人力资源会计的完整意义。另一方面,人力资源会计准则适用不明确使得即使有些先进的企业主动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运用,但是没有匹配的会计准则作为技术支撑,也很难将人力资源会计落到实处。所以,制定一系列普遍适用的人力资源会计准则是应该作为首要任务。 (二)社会对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监督积极性不足 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披露对投资决策方来说是起关键性作用的,其披露的信息应能及时反映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便于决策者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而投资者应提高维护自身的意识,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充分披露,以确保降低一定程度的投资风险性。而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并未清晰认识到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披露对他们的投资决策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大致模糊的概念,在实际中社会公众没有对企业提出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对于企业来说,外部使用者未对其产生高要求,自身也就没有产生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意识性。 (三)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会计评估人员的能力欠缺 人力资源作为新兴的评估对象,相关的评估体系还没有完善,评估人员的能力也需要提高,因其与其他资产的不同,并具有特殊性,决定了人力资源不易被评估。对于实物资产,评估方法易于掌握,评估人员能力尚且满足,但人力资源这类特殊资产的评估,评估人员没有完善的准则作为依据,完全凭借自身的经验与主观判断进行评估,这必然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四、完善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对策 (一)优化人力资源会计管理的体系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优化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是完善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首先,财政部门要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作出规范,与此同时要颁布人力资源会计准则,让企业有准则可以参考,实现人力资源会计的标准化;其次,政府管理部门要家安全的对企业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的监督、推动及指导,帮助企业积极的解决人力资源会计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政府与企业要完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披露不足的缺陷,这更多的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积极实施起来,积极应对工作,否则只会停滞不前。 (二)提升人力资源会计人员的素养 人才是第一生产资源,提升人力资源会计人员素养是完善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关键。毫无疑义,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评估工作,不可避免的对评估人员的综合会计素养提出高要求,鉴于此,政府、协会及企业都应该关注人力资源会计人员素养的提升。第一,政府管理部门及协会应定期对评估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素质与应用技巧;第二,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并且对评估人员进行考核,增强自身学习的能动性,能够敏捷应对不确定性较强的评估任务,做出最准确最及时的评估结果,确保达到培训的最终目的。 (三)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的社会监督 社会公众是最好的外部监督力量,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的社会监督是完善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保障。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需要社会环境提供外部条件支持,全面、多角度促进人力资源会计发展,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设现代化,重视人才培养,社会公众融入充斥人力资源会计的大环境中,提高对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视程度,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会计的道理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推动实行,实践中出真理,这也需要公众的共同努力,积极践行此项行动,及早的构造出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关于人力资源会计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4):35. [2]曲丽敏.关于人力资源会计应用于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16,(12):364. [3]张悦.论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15,(3):127-128. [4]张薇,刘强.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新经济,2016,(12):97-98. [5]秦鹏.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7):45-46. [6]陈子男,连圣华.初探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7,(9):207. 作者:胡彦灵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想要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得不加强对自身的控制,通过财务管理推进项目开展。从当前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企业展开项目管理的时候依然存在很多缺陷,有的从业工作者专业素养不够,还需要进行专业化提升,财务管理是项目开展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优化财务管理可以推动项目开展,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之间具有相似性,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存在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收益的增加,动态跟踪企业财务管理资金走向,可以发现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对工程期限有着一样的要求,都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且科学严谨的财务管理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帮助企业在一定范围内使经济与效益成正比,掌握成本支出,实现效益最大化;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之间也是有不同的,财务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建设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二者之间使用的管理方式自然不同,财务管理主要是掌握项目资金流向,项目管理对工作人员、资金与数据都要进行管理,财务管理耗时比项目管理长,会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需要进一步对财务管理内容进行分析与计算。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具有统一性,一旦项目管理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财务就会出现风险,不管是资金运转还是效益负增长,一旦没有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解决,就会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甚至企业运作崩溃。如果财务管理存在问题,资金协调不足,数据分析不够合理,也会让企业项目管理变得混乱。因此,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协调统一尤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经营处于正常发展轨道。 二、财务管理对企业项目开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企业运作中项目开展是其关键,决定着企业未来的收益,做好项目管理尤为重要。项目管理的条款会因为企业性质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影响,不同的企业经营模式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行业项目管理方式也会存在差距,但是项目管理是不能缺少的,这对企业成本与资金投入的管控有重要意义。对于企业项目管理来说,财务管理必不可少,财务管理是对项目管理中的资金运用进行科学化管理,应用合理的管理方式进行财务管控,企业项目运行中如果需要使用资金,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金调动,从而实现企业项目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企业财务管理是项目管理中关键部分,根据当前企业发展分析,企业在进行项目管理的时候,财务管理依然存在纰漏,需要进一步对财务管理进行完善,针对资金进行合理管控,不断改进资金管控方式,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当前很多企业采用项目管理法,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设立单独的项目,然后将独立的项目产品集合在一起,形成最终的产品。 三、财务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一)建立合理评价指标体系 实现财务管理在企业项目管理中的科学应用,首先要建立合理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企业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先做出固定性评价,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针对各个环节进行项目步骤评价,确保评价要合理、合法,项目决策要保证科学,结果也要准确。对项目展开的各个阶段加以划分,对所用的项目资金进行审核与评定,将之前的管理与评价结果结合在一起,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降低资金受损程度,让企业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统一进行,提高项目收益。除此之外,建议分析项目事实结果,由于项目的实施会涉及很多过程,涉及的内容众多,很多细节都要考虑得当,避免错误出现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建议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加强合作,收集有关信息,分析偏差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降低不良影响。对每一家企业来说,人、财、市场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财务和投资、资本运作、金融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财务作为企业的核心和血液,不管企业大小,财务人员都是企业必备。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计划、组织和控制企业的血液--资金,使其有效运转,为企业增强活力,提高价值。因此,建议企业招聘财务管理人员,或者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着重对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资本运营、投资学、税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知识加以重视,从财务管理角度提升整个项目管理的实力。 (二)建立内控机制,加强风险预测 建议企业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帮助企业在财务活动中针对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加强企业决策的准确性,降低风险系数。目前,中小企业只有建立完整的检测机制,才能稳定风险结构,预测得到的检测结果是最准确的。建议企业下达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有关精灵,采用内部监控的方式提升项目管理力度,完善审计工作,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项目发展给企业到来的经济效益。现代化企业项目管理更加注重以价值为导向,这样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形态,不管是项目还是财务的价值都能发挥经济效益,将现代化项目成本管理看作价值管理,实施财务管理的时候跟进项目开展进度,了解所有与项目开展有关的支出与收益情况,减少浪费,实现盈利。建议企业借鉴先进的国外财务管理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转型管理理念,落实审计监督,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评价体系。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推出的企业财务管理师是面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升从业者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体系。企业财务管理五星人才水平评价体系提出以后受到广泛关注,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参加财务管理培训对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帮助,因此,建议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鼓励财务人员参与学习和评价,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责任意识。 (三)跟进项目管理流程,掌握项目详细信息 信息化时代使企业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发生变化,信息化推动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互联网中最新信息的出现,也让企业意识到跟进经济动态的重要性,安全的信息可以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了解到当前项目的发展进程,为项目数据信息提供数据支撑,降低财务人员审计失误率,推动全新信息化系统发展,降低企业项目风险存在率,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寻找到更加合理的管理对策。人工智能最为惊世骇俗之处在于将“从零开始的自我学习”和“算法”结合起来,并且居然是由非人格化的机器人完成的。财务管理早已融入了几乎所有人类事物,成为人类事务的核心和基石。i财是一款通过人机交互来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会计、税务等问题的人工智能产品。领先智造的i财集会计账务处理,财务状况分析,纳税风险评估,疑难问题解答,视频课程学习等功能于一体。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国家政策,财会法律法规为依据,提供专业、实用、标准化的财务管理方案、财税问题咨询与视频课程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来说,要充分重视项目管理工作,以企业正常项目运作为基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加强财务管理,对成本的投入严格管控,实现成本投入最低化,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最高的生产概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篇1 0引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大智移云物”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在各单位财务部门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对审计人员知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给审计人才的主要输出单位——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1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审计人才的角度出发来确定培养目标,以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为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多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强调基本方法与理论在实际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往往存在课程门类多、专业理论深度不够、简单实操类实训课程多、有一定难度的综合应用实践课程少等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并对各大高校展开网络调研,总结出当前我国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1.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内涵不够明确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地方高校而言,人才培养如何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不同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1]。在实践中,绝大多数高校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了校企合作,但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具体素质不够明确,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和模式不够清晰,仅增加了实践类课程内容,普遍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1.2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笔者对国内部分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审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会计类、财务类课程较多的问题,尤其是会计类课程较多,且大部分会计类课程注重会计核算,对于财务分析的课程涉及较少,加之体现专业特征的课程往往因学分、学时的限制无法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只能放在选修模块中,从而导致专业特色不够明显,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效果不够理想,难以通过目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 1.3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动态更新机制 课程教学内容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其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关键。就目前看来,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审计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多集中于与注册会计师考试有关的教材,教学内容多为财务报表审计,而对于体现审计核心和前沿的内容涉及较少。此外,教材对教学内容和案例的选择往往比较固化,如财务报表审计的部分案例是10年以前的经典案例。教学内容和案例普遍缺乏更新机制,无法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1.4教学方法和手段革新力度不足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跟随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尤其是大数据时代以来,数字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势必要随科技的发展而更新。然而,目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短期内很难被真正打破,高校改革意识水平不高、改革内容形式化问题突出,尤其是在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进行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时,缺乏持续性,成效不突出。例如,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方式实现突破式的发展,然而后疫情时代,学生返回课堂后就又回归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线上与线下混合发展的模式多停留在形式上,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1.5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充实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都对实践类教学内容作出较为详细、系统及规范化的规定,如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课程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实践类教学体系较为系统和完整,但在具体课程实践设置上存在内容充实度不足,以及与实际环境匹配度较低的问题,尤其缺乏真实环境、真实数据资料、真实案例及真实企业审计流程等教学资源,因此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新时代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文章以晋中信息学院审计学专业为例,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从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构建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设计理念 首先,教研组成员采用访谈法,以部分毕业生、有审计工作背景的教师、审计局的从业人员为对象展开调研,结果显示审计人员除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信息技术审计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其次,审计教研组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设计理念,即坚持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熟悉经济、管理、会计、审计、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具有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具备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在政府审计部门、企事业单位、事务所等从事审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 2.2基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设置课程内容 高校教育中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分为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3个方面。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高校主要从就业需求的角度出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根据社会审计设置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审计学等课程与注册会计师考试相对应。与此同时,根据内部审计、政府审计设置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等课程。此外,鉴于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系统、财务共享、云财务等已被企业逐步使用,本专业以培养学生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的能力为目标,设置关于会计信息系统、ERP、计算机审计、数据技术等方面信息处理课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补充丰富的教学案例,优化课程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在学生知识、能力、专业素养的培养上,注重补充丰富的案例来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这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研组成员要在假期时间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慕课网等多个优质平台进行学习,实时更新理论知识。其次,教研组成员要利用山西省注册会计师行业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学习平台,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实习,不仅能够将实践案例引入课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就业形势,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4课堂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审计的工作性质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诚信等职业素养,做到客观公正,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个人层面的要求高度一致。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体来说,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安然事件”等经典案例,告诫学生缺失职业道德的严重性,随后通过教学设计在知识点中插入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并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认识,如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哪些做法违反了职业道德规范,被审计单位向审计人员赠送礼物应如何处理等。通过融入思政元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做足准备[4]。 2.5共享教学资源,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 目前,晋中信息学院通过学习通构建了教学课程,该平台既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又可以满足教师工作需求。首先,课程组整合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教学信息资源,将现有的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优质课程推送给学生,以辅助其学习,为其他专业课程实现信息化教学奠定基础。其次,借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制订审计学专业数字化建设方案,所有专业课程实现网络建课,所有教学资料、试题库、案例库、教学视频、教学评价等全部转化成电子版形式上传平台。最后,鼓励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并注重过程化考核,可采用情景表演、案例分析、书写论文等多种考核方式。每学期末对课程教学效果展开考核,听取专家、督导、同行、学生等多方面的评价,不断推动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学成效[5]。 2.6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助力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 为保证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允许教师走出去,在不影响校内教学的前提下,支持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第二,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人员,定期为师生举办讲座,参与审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建议。此外,利用学校商战模拟项目,诊断企业的发展问题,同时为课堂内容补充教学案例。 3新时代背景下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保障条件 3.1制度保障 为确保新时代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需要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在学校层面上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引进和绩效考核制度,切实保障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各个环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院层面上要做好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制定教研室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而保障课程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3.2硬件保障 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对硬件条件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场所、教学工具、教学网络平台、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教学场所和教学工具是基本条件,包括教室、桌椅、黑板、多媒体等资源;教学网络平台是实现教学创新改革的必要资源,也是实现审计学专业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平台;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对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审计学专业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硬件保障。因此,要实现审计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势必离不开这些硬件设施的保障。 3.3师资保障 高等教育的核心资源就是教师,要顺利实施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确保高校拥有优秀教师资源,强化人才保障。首先,在优秀人才方面,可灵活调整相应的人才引进、薪酬管理和考核制度,尽可能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其次,在团队建设方面,学院要尽可能地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出差补贴、津贴、奖金方面也可以适当加大支持力度,从而更好地激励教师开展各项教学创新活动;再次,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制订系统、规范、科学的培训计划,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从而真正提高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学改革创新[6]。 3.4技术保障 大数据、物联网及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已成为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化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亦不例外,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审计学专业要实现审计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势必离不开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支持,尤其在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环节,必须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提升教学效果,并成为技术创新应用的“引领者”。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只有成为未来技术创新应用的前沿阵地,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7]。因此,审计学专业要实现数字化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支持。可借助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相应的教学改革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真正保障新时代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 作者:牛晋霞 单位:晋中信息学院 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篇2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在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随着审计在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增强,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直持续向前。市场需求方面,单一型审计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审计的需求,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审计人才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主力军。近些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审计工作也呈现出新特点,大数据等技术与审计工作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因此高校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积极探索转型,以便与社会需求挂钩,解决现有人才匹配缺位、就业难等问题。基于新时代背景,探索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今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有效指引。 一、新时代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高校专业设置的目的无疑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人才,脱离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自然失去意义。于是,我国高校近些年也一直在对审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探索。 1.有利于改变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 新时代意味着审计工作新的发展和变革,无论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都需要大量复合型审计人才。而传统的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受到影响,参与感也不够强,因此相应的培养模式需要改变。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可以改变高校现有的传统培养模式,纠正其中存在的不利因素,通过不断创新找到更加科学、具有实用性的培养模式。这样也有利于高校审计专业学科建设,同时有利于探索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 2.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学效率和效果 于高校而言,审计专业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是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高校一直积极探索解决的问题。改变传统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而且更加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也有利于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率。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也意味着评价方式的转变,无论学生成绩考核还是教师教学评价方式都会随之改变,会向更加全面、科学化的方式转变。基于此,审计专业的教学效果必然会随着提升,进而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 3.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高校对于审计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社会实际需求而存在,否则既不能实现培养目标,也不利于学生就业。传统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变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思想坚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而,对于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高校只有通过调研等方式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才能据此制定审计人才培养计划,并借助实践不断为社会输送所需高素质审计人才。 二、现阶段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中传统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在此基础上许多高校开始探索更加科学的培养模式,例如校企融合、产教融合等等。这些新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也有利于高水平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1.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仍占主导 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理论课程讲授为主的培养方式,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主导培养模式。传统模式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更多表现为被动接受,相应的课程也采用室内授课为主的方式,此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不强,并且相应的授课方式也比较枯燥。另外,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审计案例的分享也存在滞后性,对于审计问题的讲授也缺乏针对性,因此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一些高校之所以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因为教学资源投入有限,并未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或者未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现阶段,高校虽然不能完全抛弃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也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模式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持续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2.校企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融合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双向互动模式,最终的目的是校企双方共赢局面的达成。本文以西安欧亚学院与信永中和(西安)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模式作为案例进行阐述。课程建设方面,高校在完成基础审计课程教学的同时,将企业需求嵌入到教学体系,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审计人才。同时,学生考核也不仅仅限于课堂测试,而是引入第三方测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学生实习就业方面,信永中和多次到欧亚学院进行专场招聘,通过层层选拔招聘优秀审计人才,实习期满后优秀学生也顺利转正。师资建设方面,审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审计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信永中和的职业经理人被聘为高校的客座教授,从而保证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3.产教融合赋能审计专业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更具系统性和创新性。本文以南京审计大学瑞华精英班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为例,探讨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法。第一,促进审计人才职业性的培养。学生需要完成审计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企业导师制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实践能力,向学生传递审计职业精神、了解职业环境,并持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第二,人才培养层次逐步提升。瑞华精英班并不限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领导力等方面获得提升,以更加适应未来的岗位发展。第三,保障体制是关键。制度保障方面,主要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保障审计人才培养的持续性,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师资保障方面,南京审计大学与企业各自遴选优秀教师,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审计人才。 三、新时代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的困境 新时代,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并非短时间之内可以实现,需要长期探索才能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目前来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培养效果,这也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点内容。 1.审计专业教材未及时更新 审计专业教材是高校向学生传授审计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直接影响审计教学效果。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写均需花费较长时间,出版后一般使用的年限也比较长,所以教材难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方面,我国高校审计专业教材借鉴国外的审计案例和内容较多,这是因为我国审计领域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审计体系相比还不够成熟。虽然近年来相应教材中的案例也有更新,但是与审计实践相比仍然存在滞后性。从另一方面来看,近年来我国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新的比较快,一些内容不断变化以适应审计行业发展需求,因此有些审计专业教材还未能及时更新,这就导致高校学生所获得的审计专业知识存在一定滞后性。 2.审计人才培养方向有待优化 从我国目前的高校审计专业课程来看,专业的审计大学课程设置比较丰富,相应的人才培养方向也比较宽泛,而一般高校审计课程侧重于财务审计方向,人才培养方向侧重于会计师事务所。这取决于审计人才就业方向和实习机会等因素,从市场来看,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审计人才的需求较多,能够提供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也比较多,所以高校更倾向于财务审计方向学生的培养。但是,近年来我国对三大审计方向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国家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如果高校不及时调整审计人才培养方向,则会造成审计专业学生就业难、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等后果。由此可见,高校在确定审计人才培养方向时要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变化、社会需求和审计发展等多方面因素。 3.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完善 目前来看,高校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案例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等模式。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分享一些审计案例,通过审计成功案例获取经验,借助失败案例吸取教训,同时安排学生对其中的错误进行简单的审计调整。这虽然可以解决单一理论教学的不足,但是学生很难体会到真实的审计工作环境。校内实训主要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但是一些高校在校内实训环节资源投入不足,相应的模拟审计平台搭建存在缺陷,学生自然能够学习到的知识也比较有限。校外实训则主要对接会计师事务所,但是学生一般实习过程中从事的都是审计档案整理等基础工作,接触到审计项目的机会并不多,专业技能提升比较困难。 4.现有培养模式未取得理想效果 新时代,有些高校虽然不断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并不多。一方面,有些高校虽然在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创新,但是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例如,一些高校仍然使用传统审计软件和模型,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不够重视,所以很难提升审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审计专业的学生比较多,但是学校能够提供的实习机会比较少,一般都是挑选优秀毕业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其他学生只能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在此情况下,有些毕业生只能选择非本专业岗位实习,对于审计实践技能的提升并无帮助,因此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四、新时代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策 针对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困境,本文从四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高校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参考。 1.更新审计专业教材,完善课程体系 第一,基于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编写审计专业教材。在审计相应的法律法规更新后,高校应当在组织审计专业学生及时学习的同时,将现有教材中与法律法规不相符的部分进行剔除,对现有审计专业教材及时更新。第二,及时更新审计教材,引入更多国内审计案例。高校审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国内就业,所以审计教材中应尽可能多地借鉴国内审计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审计实践中的风险,为日后审计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国外的审计案例作为辅助在教材中穿插即可,这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三,依据审计课程体系编写专业教材。审计专业教材应当严格按照高校的课程体系编写,在课程体系调整后,相应的教材也应当及时更新,以满足教学实践需求。 2.构建多元化审计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既应当有所侧重,也应当保证全面性,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培养方向缺一不可。高校应当先让学生学习审计原理和基础知识,在完成相应知识积累后,让学生按照学习兴趣及未来发展规划选择专业方向,从而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国家审计方向站位较高,高校应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双提升,以便为国家审计部门输送高素质审计人才。社会审计则主要对接会计师事务所,这是目前高校比较侧重的方向,在现有培养模式下进行适当优化即可。内部审计则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输送审计人才,应注重企业内部风险识别及内控管理方面内容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审计人才满足市场化需求。 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审计人才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方面,高校可以探索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转变,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利于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审计环境。当然,在案例教学中也应当穿插审计专业理论的讲授,因为理论研究始终是根本,让学生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校内实训则应注重教学资源的投入,在软件和硬件方面不断完善,为学生审计实践操作提供良好环境,学生也可以在模拟审计平台中体会审计工作流程,从而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校外实训中,高校应当探索实践创新型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要注重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让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从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4.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注重培养效果的提升 新时代,高校探索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实意义。从实践来看,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也有利于审计人才的成长和培养。但是,一些高校过于追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对培养效果的关注度较低,往往事与愿违。由此可见,高校还应当从多角度对培养效果进行考核评价,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初衷。高校可以从审计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就业比例、课业成绩、企业反馈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以判断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另外,高校在优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之前,就应该将培养效果作为目标,并据此制定计划。总之,对于高校来说,审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不是最终目的,提升培养效果才是最终追求的结果。 五、结论 在审计地位不断提升和高素质审计人才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积极有益的。虽然一些高校进行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培养模式的探索,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例如审计专业教材更新不及时、人才培养方向存在不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和培养效果不理想等,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高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更加不利于高素质审计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策,希望可以为高校探索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祝安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篇3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担负着重要的主体责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审计人才的创新性培养问题在社会需求和工作要求方面愈发凸显。随着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是摆在高校整个培养体系面前的紧迫性任务,它需要在培养理念、标准、教学方法、政策制度、课程设计及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出回应。既要从提升审计工作的创新能力着手,又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人格的完善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在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上更需要自我创新,明确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决定了人才类型选择,对审计人才选择角度不同,培养的人才类型也就不同。基于社会需求视角,在一种就业导向下,突出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审计人才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塑造,专业性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1]。通常,由于审计工作更具有专业性,高校也把传授审计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主要职能,随着审计工作的更趋职业化,这种专业化教育愈来愈强化。但突出职业化并没有脱离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范式,当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审计越来越显出它的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特征,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技能,还要能够熟练应用审计软件技术及熟悉各项法律、大政方针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单一审计专业知识的人才培养机制显然已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由此,社会需求上促使应用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型。高校作为培养审计人才的主阵地,也需要从应用型培养模式转向复合型培养模式,它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质变,也是对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当前,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力度,人才需求不仅要具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而且还应具有更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复合型向创新型转变成为社会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新领域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都应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而展开。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正是此教育体系的组合,它是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等要素构成。一方面,审计工作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要合规而严谨,追求正确性、真实性,更要能从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中探寻到问题,这就需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要具有超强的敏感性,始终保持开拓性的活跃思想状态,善于观察,并能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信息、资料、数据联系起来,发现问题;由创新意识出发,审计工作还要在审计环节突破常规定势,以创新的思维和独特的眼光发现隐藏的难以觉察的问题。由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能力建设,是审计工作的实践应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审计技能,这是保证审计工作准确、真实和维护审计权威性的基本条件[2]。由创新能力上升为创新人格完善,是体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统一性的关键影响因素。由于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在已知领域探索未知的破旧立新过程,可能遇到各种困难甚至充满阻力和风险。因此,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需要一种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创新人格的完善。当然,审计创新工作不是死搬硬套,它需要在树立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审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审计工作涵盖的面来看,需要考虑企业、社会、政府各方面的政策、法律、制度的变化;而对于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来说,也需要结合审计环境变化构建一体化的教育培养体系。 二、高校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已建立起包括民办高校、高职等多层次的办学体系,但这种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重量而轻质,目前存在的问题有: (一)定位不准和目标不明确影响到审计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从而也决定了教育模式。虽然我国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开设审计理论课,但并没有把其上升到专业分类地位,许多审计理论课依附于会计专业,实际就是会计专业的一门辅助课程。以会计论审计,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培养的对象审计专业能力不精、综合素质不强,更毫无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3];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独立的审计专业,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功利思想较重,甚至一些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也参与其中,重文凭学历而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精神的培养,而对于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理念上更是淡薄。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单一影响到审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审计人才的培养总体上是满足政府、企业和社会审计的需要,因此审计的内容会涉及跨行业、跨学科的众多领域。审计人员的能力结构需要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须了解法律、政策方针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创新型审计人才更需要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提高自己,在大数据应用上提升分析能力;不仅如此,面对审计实践中动态的多样的新问题、新情况,还需要有应对复杂审计情景的新思路、新方法。但由于审计专业的定位不明,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也就没有考虑审计独特的“专业性”地位,财务会计的内容安排的较多,而审计课程安排的却较少,并且忽略了企业管理、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教学,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审计工作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审计软件也得到了大力推广。但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审计软件教学,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审计能力不足,致使学生缺乏深层次的数据分析能力[4],难以从大数据中提炼出更有价值的信息。缺少现代教学方式的变革,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审计人才,更难以培养出创新型审计人才。教学方式单一是影响审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另一个因素。在教学方式上,“填鸭式”教学仍是主导,大量理论上的灌输并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教育结果的评价基本依赖理论考试作为主要形式,单一的评价维度决定学生只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应对实践操作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而传统教学模式恰恰与实践相脱节,教学中缺少审计实务操作,致使学习只能停留于概念上。学校也会忽视审计实训基地建设,缺乏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体制性建设[5]。而缺少了实践活动的支撑和检验,培养出的只能是单一知识性的机械型审计人才。 (三)重学理性培养而轻综合素养提升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单纯限于理论知识传授及基本技能的训练,综合素养提升才是激活创新思想和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由于审计工作讲究严谨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审计人才培养需要从理性出发打好知识技能基础,更需要具备职业精神,因为这些精神才是保证工作高质量完成的有力支撑。它包括廉洁的道德操守、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严肃缜密的工作态度,也包括对资料、信息、数据所表现出的敏锐性、思考力;更包括面对复杂审计情况如何应对的胆识和毅力,这些构成了审计人才应具备的创新人格。但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过多偏重学理性教育,知识传授占了绝大部分,从课程设计看,几乎没有关于个人修养、职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内容;虽然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实施了一些教学改革和出台了一些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但落实的少、流于形式的多,人才的综合素养不够,创新人格需要完善。 (四)审计专业师资力量问题影响到审计人才培养的质量 师资力量是审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没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目前,一些开设审计专业的院校并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审计专业教师队伍,很多由会计专业老师兼任,他们既没有系统的审计专业培训,也没有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理论讲的多,多角度启发的少,实践操作的更不够,导致大多数学生只能记住一大堆概念而留不下深刻印象,更不用提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另外,面对信息化和大数据,一些审计教师思想上还不能认识到位,自身掌握计算机科学、大数据应用的技术不够,教学上与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相脱节,导致教学效果僵化呆板、毫无生气。 三、高校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培养核心:教育目标的创新 人才的培养选择类型,确定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是关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传统教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但在信息化和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开始转向创新型,这种人才的类型转变实质上带来的是教育目标的创新。当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二是课程体系设计改革。在教育理念上,以完善人才创新人格为目标,以培养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促进审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强调专业技术性基础上,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特别是培养在复杂审计环境下审计人才的创新人格,使他们既富于公正、廉洁、效率的专业道德情操,又富于开放、敏锐、锲而不舍的专业特质。在课程体系设计改革上,教学内容是前提,教学方法是支撑。在教学内容方面,围绕职业能力提升,需要向学生传授审计理论方面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还需要创新课程设置,开展跨学科跨院系教学,不能使学生知识掌握只停留在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等单一审计层面上,而应促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使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为未来审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围绕创新素养提升,要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积极进取的人生品质和锲而不舍的意志力。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学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性,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相融合,重点在于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6];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以实践基地为依托,构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的办学联合机制,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丰富想象力以及敢于挑战的勇气;强调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社会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倡导学生主动与大数据接轨,高校应尽快建设大数据实践教学平台,平台应融合大数据思维、大数据审计方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大数据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评价:激励机制的创新 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培养评价体系,它是一种激励机制。当前,审计人才的创新性需要构建于培养评价体系上的激励机制的创新,这种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励创新;二是教学过程的激励创新。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才是真正的激励创新;为此,要跳出追求学历的考评模式,不能以单一的知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的最终评价,要在提升学生大胆挑战自我、挑战现状和积极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打造综合性评价体系,优秀学生的评比及从业资格证书管理,都要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启发者、引导者,为此,教学质量优劣评价不能只关注知识度传授的多少,还要重视学生审计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基础: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 审计创新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因此在制度保障上,一要能吸引来人才,二要留得住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招揽那些审计专业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高度敬业的老师,并能够以科学的激励机制留得住人;要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及一流专业的师资队伍,而不是从属于哪一个学科,并且为每一个成员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从人生价值实现上建立其内在动力激励机制;鼓励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职称评定上,评比的标准要向那些教学效果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的教师倾斜,为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建菊,尹高峰.专业型、复合型和创新型审计人才问题研究[J].会计与审计,2011(5):47-48. [2]张亚强.新时期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瓶颈与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8(5):159-162. [3]姜献群.就业力视阈下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3):83-84. [4]叶文晖.刘国常.对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7(17):95-100. [5]李素萍.高校审计实践教学多维模式的优化整合[J].金融教育研究,2010(6):117-119. [6]林进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6(20):80-84. 作者:杨延圣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中小企业会计内控实践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分折中小企业在会计内控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及其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考以及改进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内控 问题 对策 0 引言 近几年来,在国内外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刺激下,愈来愈多的大型企业意识到加强会计内控的重要性,把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当作治本手段,但对于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管理工作粗放随意,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内控基础工作还相当薄弱。能否让中小企业这颗颗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在实践中加强和改进会计内控显得十分迫切。 1 常见问题 1.1 观念陈旧,不愿内控 不少中小企业负责人坚持传统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观念,认为只有大型企业才搞会计内控,加强内控就是对下级的不信任,会挫伤管理人员的积积性;有些领导认为内控制度是形式主义,甚至认为会计内控制度会束缚领导手脚,自找麻烦;还有些领导认为内控就是增人增部门,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影响效率。会计人员认为自己人微言轻,一切由领导说了算,对一些难点问题,对一些敏感的人和事放弃监督。 1.2 家族管理,无法内控 不少中小企业大部分管理人员为家族成员,往往是老公做老板,老婆任会计,亲弟搞供应,内弟跑销售。自认为都是自家人,不须内控,实际上,这种类型的企业人情大于制度,无法进行内控,这只能作为创业初期的特殊管理方式,长期以往,必然会导致企业经营不善。 1.3 制度不全,无章可循 有些单位领导从一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中也意识到会计内控的重要性,但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更谈不上系统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其所谓管理制度,往往有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朝令夕改,草率从事;有的主观随意,自相矛盾,甚至与法律法规相违背,员工难以操作,最终不了了之。 1.4 自以为是,不学内控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等内控制度已数年,但不少单位领导无暇顾及,对之知之甚少,有些甚至全然不知,满足于已有的做法,甚至以老大自居,对创业初期的一些不完善、落后、甚至错误的做法沾沾自喜,不愿完善和放弃,对别的单位的一些成功做法不愿学习,更谈不上借鉴国际惯例。自认为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适应企业现状,殊不知企业发展离不开管理创新,甚至可以说发展的过程就是管理创新的过程,等到大错铸成,才后悔莫及。 1.5 部门制约,不愿配合 不少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认为,会计内控是会计部门的事情,当涉及本部门既得利益时往往不予支持,甚至认为会计部门故意刁难,使有些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有些单位内部管理重钱轻物,车间、仓库等部门报账不及时,月底报账一次,各种票据及购、领、耗、存报表内部无复核、牵制手续,财会人员月底工作千头万绪,难以审核,无法监督,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贪污舞弊时有发生。 1.6 人数不足,素质不高 中小企业普遍管理人才匮乏,素质参差不齐,但嫉贤妒能、埋没人才、任人惟亲、求全责备现象也比较严重。不少企业一人多职、缺少制约,每次减员增效,往往先从财会人员开始,不少管理人员不自学,不培训,工作岗位长期不动,开展工作凭经验,领导考核凭印象,导致内控制度制定难、落实难、效果差。 1.7 过分灵活,因小失大 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经营管理机制灵活,这本来是中小企业的明显优势,但不少企业出于非法避税,银行借贷,调节盈亏的目的,绕开内控制度,随意简化流程,其结果是企业内控失效,会计信息失真,费用支出失控,上行下效,漏洞百出,因小失大,自食苦果。 2 对策思考 2.1 企业领导人员带头学习《会计法》和《基本规范》,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向大型企业学习,借鉴国际惯例。同时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经常剖析一些企业失败的深层次原因,从中汲取教训,在企业搏击风浪的过程中有所警示或启迪。要聚集管理精英,组建管理团队,将个人的魅力与资源组织化,不搞“一言堂”,不搞短期行为和家族化管理,要学会超脱,变事必躬亲为制度控制,依靠团队的智慧,实行现代管理,增强内控意识,确保可持续发展。 2.2 全员学习会计内控知识,完善会计内控制度。注意培养全员内控意识,绝不能仅仅依靠财会人员孤军奋战。只有全员内控才能做大做强企业,没有完善的内控只能是昙花一现,难成大器,短期内未出问题唯一的答案就是侥幸,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不相容岗位绝对不能兼职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实际,本着成本效益原则,不搞繁锁哲学,按程序科学制定会计内控制度,增强效益性和可操作性,力求部门及岗位设置科学合理,流程简洁严密。有些内控制度可以在不违反基本前提的情况下循序渐进,不搞一步到位,防止得不偿失,但一旦条件成熟,立即加以完善。 2.3 提高会计部门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会计内控规范学习。不能满足于记账、算账、报账,要在深刻理解会计内控原理的基础上,和相关部门一起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会计监督不仅是事后监督,要发挥会计的职业敏感性,注重事前监督,如参与招标、议价、盘点、定额制定、领料控制、预算编制等业务过程监督。会计人员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当好领导参谋,确保会计信息准确及时,要注意寻找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要坚持职业道德,操守为重,诚信于企业,诚信于社会,绝不能监守自盗,沽名钓誉。 2.4 加强内部审计,既要审计会计报表,更要审核会计内控制度,做好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内控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奖惩到位,及时推广。同时自觉接受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减轻内审监督和会计监督的压力,借力提高企业的会计内控水平。 2.5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制度,员工培训、录用、提升制度,员工工作标准和道德标准,员工职务晋升和工资晋级制度。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贯彻执行内部会计制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建立员工定期休假和轮岗制度,让日常工作中的差错和不轨行为及时暴露。 2.6 部门配合,同心协力。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约束到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控制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单位负责人应当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经常协调和检查各部门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2.7 小胜以智,大胜以德,中小企业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也十分重要。健康的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使企业绝大多数员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自觉执行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进而热爱企业、关心企业。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断打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用非控制方法弥补控制方法的不足,企业将成为一艘能够抵抗住风浪的航船,在经营和发展的航线上稳健前行。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谈中小企业会计记账问题的分析 摘要:记账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会计解决方案和社会性会计服务项目,正被越来越多创业者所接受,充当着众多中小企业的会计角色。所以,应充分认识记账行业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认真应对记账中存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使记账公司走上品牌化道路。 关键词:企业 记账 发展 问题 对策 1 记账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行业问题 1.1.1 专业记账自身的弊端。第一,记账过程中存在大量不规范、不真实的情况。经调查,很多较小的记账公司记账并不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立不准确,对于业务的纪录不准确,凭证不真实;很多记账公司的会计人员并不清楚被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只是根据企业提供的一些资料入账,有时还故意作假使账实不符。第二,在报税方面的不利因素。税务系统报税时间集中,要求记账公司账务处理也要集中,使得记账的业务难以扩大。第三,被的企业一般比较分散,而当前实行的是地域纳税制,并且各区局在许多具体纳税项目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记账机构的会计人员在报税期间每天要跑几个分局申报,浪费了时间,加大了成本。另外被企业账务汇总集中,有的企业经常到报税最后一天才把相关资料给记账公司,这给记账公司带来了难度,常会造成来不及时报税而被处罚的情况。 1.1.2 行业内低价竞争。现在记账公司数量很多,良莠不齐,加上受社会非专业记账的影响,在市场竞争中有些公司不免要以降低价格来吸引客户,引起恶性竞争。专业记账是以公司形式出现的,要发生相关费用,还要缴纳营业税等。低价竞争使专业公司很难产生企业利润,也势必会影响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记账行业收入并不高,这也会导致人员流动过于频繁,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专业公司的进一步推广,不利于记账公司的长远稳定发展。 1.2 从业人员自身问题 1.2.1 从业人员所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目前我国记账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比较大,不同学历的人员从事同样的工作,一些学历较高的可能会有不平衡心理,导致不认真工作或者流动频繁。而有些会计人员由于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过关,对会计改革和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难以全面正确理解,所制造的会计信息不符合制度的要求。 1.2.2 从业人员敬业精神差,原则性不强。有些记账公司为了拉拢客户,不拒绝委托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要求,并且帮助作假。在这种环境下,记账的从业人员置原则于不顾,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委托企业作假账。有的从业人员对于记账工作并不认真,只是对单位的账务进行简单处理,致使企业会计核算不细致、不具体,遗留许多难以消除的隐患。另外,有的从业人员在记账工作一段时间后,专业能力和社会关系都得到加强,而面对收入相对较低的工作,他们就会选择离开,有些离开的从业人员会把公司原有的客户带走,对记账公司的业务造成了影响。更有些原则性差,道德水平低下的从业人员甚至会利用为委托公司记账时掌握的商业秘密谋取私利。 1.3 外部环境问题 1.3.1 政府重视不够。政府部门对记账业重视不够,缺乏立法监督和政策引导。专门针对记账的法律法规很少,虽然新办法更加合理,并且有更多对记账有利的规定,但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对于记账业的管理,相关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检查不到位,使记账的发展缺乏合理的监督。 1.3.2 社会认识不足。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推行力度不一,我国的记账行业发展极不平衡,加上宣传不够,一些小规模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普通社会大众对记账了解不多,记账业的服务对象有限。 2 如何规范记账行业 2.1 加强记账行业自身建设,提高质量 首先,记账机构应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具体的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把质量关,执行严格的四级复核检查制度,明确经济责任,以减少会计的差错,保证对委托单位的及时服务。其次,记账机构应努力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工作质量。比如:对客户投资方向提出中肯的参考意见,利用税收知识,帮助企业有效利用好税收政策;对客户经营业务进行财务分析并找出客户在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合理意见,帮助企业步入良性循环;收集整理客户在经营中所需要的信息,及时将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的财务、税收等相关政策的变化通知企业,更好的服务企业等等。最后,提高员工待遇、稳定职工队伍。 2.2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2.2.1 树立正确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道德自律是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品质能力,要把诚信放在首位,以诚信为做人标准,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一流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平,严格规范会计行为,严格履行法定的职责,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2.2.2 加强后续教育,不断增加新知识。后续教育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后续教育可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要求。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道德、业务和整体素质,以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扭转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2.2.3 加强高层次学历教育和多元化教育。记账行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学历参差不齐,学历较低的会计人员会影响到记账的工作质量,因此应该重视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高等会计教育的水平决定着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质量,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教育既要重视加强高层次学历教育,同时也应该开展多元化教育,使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及知识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2.3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3.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一是要继续大力宣传记账。新的《记账管理办法》已经实施两年了,记账行业也不断在发展。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施行的背景下,大力宣传记账能进一步突出记账的法律地位,增强小规模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他小型经济组织对记账的认识。二是要加强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财税部门应该积极研究扶持记账行业发展的措施和方法,适时出台一些财税优惠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推动记账的实施。尤其税务部门,要利用同小规模经营组织联系紧密的优势,帮助推广记账。三是要完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有关法规及其实施细则,明确委托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帮助双方以合同形式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并进一步规范记账机构的设立、审批、年检、业务管理等工作。四是要强化监督。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记账机构的监督管理,对所有从事记账的个人和机构进行全面清理,建立记账机构档案库;建立定期检查和年检制度,对未通过检查或年检的记账机构进行整顿;规范记账机构和人员的执业行为。 2.3.2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记账行业的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要加强记账行业的发展,必须支持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委托中介机构记账。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维护其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广大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行记账,使其税款征收方式从核定征收改变为查账征收,从而在源头上推进建账工作,促进记账行业的发展。另外,建立健全人市场,健全完善中介机构和会计机制、建立会计职业联盟,形成会计整体力量、建立会计人才市场,优化会计队伍,加强社会监督等措施。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财务ASP与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 [摘要]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财务asp的特点,分析了中小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存在的问题,提出asp是中小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财务asp 中小企业 会计电算化 一、财务asp及其特点 asp是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的缩写,可直接翻译为应用服务提供商,具体是指: 在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基础上,客户将其部分或全部与业务流程相关的应用委托给服务商,服务商将保证这些业务流程的平滑运作。因此,服务商不仅要负责应用程序的建立、维护与升级,还要对应用系统进行管理。所有这些服务的交付则是基于网络的,客户将通过网络远程获取这些服务。asp的运营模式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客户群,第二是asp的运营,第三是用于服务的软件和产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asp向客户提供服务,客户向asp支付租金;asp根据市场需求购买软件或支付开发费用,软件供应商根据asp的要求开发软件并收取软件开发费用。asp的应用模式将从软件产品提供模式转变为在线应用服务提供模式,对客户的服务支持从现场服务方式转变为在线支持方式,即“软件变服务,服务走网络”。 财务asp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网上理财。网上理财通过互联网上的专营网站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理财服务,企业甚至无须购买网络财务软件,也能通过互联网获得专业化的会计和理财服务。 二、中小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笔者了解到的情况,中小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资金问题 中小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实现erp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需要厂房、设备、技术、人才的长期支撑,而系统化建立一套会计信息系统,费用全部由企业自己承担的话,将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因此,有的中小企业更愿意把资金投资到见效快,投入少的项目中去,而不愿意投资到会计电算化上去。 2.技术问题 会计电算化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技术。软件的使用和维护,硬件的配置和故障排除、电子线路的布置等等,只要在哪一个方面出了问题,会计电算化系统就无法运转,这个也是始终困扰中小企业发展会计电算化的障碍。没有技术的支撑,我们配置的电算化系统只是一堆废铁。而人工系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技术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因素。 (1)人才问题 企业建设会计电算化需要人才,特别是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电算化的复合型人才。而要把这两个专业都学好却是很难的一件事。因此在人才配置上,就需要配置计算机专业和会计专业两个专业的人才,给企业增加了不少额外的费用。因此,人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瓶颈。 (2)管理问题 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就需要按照会计电算化的要求来重新设置工作岗位,重新进行权限分配,以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能正常进行。因此,在原有的模式上,增加了管理上的要求,也就是要求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要求相一致。如果会计软件很先进,而企业的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的话,会计软件不仅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反而会给企业增添不少麻烦,阻碍企业事务的正常开展。因此要求企业在管理上相应要满足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3)效益问题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在管理方面,特别是信息上的,它具有手工系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信息的及时性、多元性、开放性、集成性等。但是管理效益在短期内是很难直接表现出来的,因此,很多中小企业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见效快限制少的项目,而不愿意建设会计电算化。而且管理上的效益很难量化,这也是打击中小企业发展会计电算化热情的一个因素。 当然,影响中小企业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在这里也不可能都列举出来,我们认为,制约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效益。 三、财务asp对中小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电算化上经历了自行开发软件、购买商品软件两种离线应用方式。 在应用中,企业要想建设会计电算化,必须从软件的选择、人才的培养、硬件的配置等多项工作做起,建设周期长,甚至好不容易建立好系统后,在运行时却发现不能很好的满足本企业的需要。而且,在计算机应用中,系统维护是一件很令人头痛的事情。磁盘损坏、病毒感染、软件升级等等让系统人员疲于应付。 但是如果选择财务asp方式,企业就可以从大量的前期工作中解放出来,又不需要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因为财务asp公司里既有计算机工程师,又有财务专家;既有精通数据库的人才,又有网络管理员。用户只需要支付租金或使用费,就可以获得他们的服务,可以专心地查看自己的帐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对于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的中小企业来说,尤其方便实用,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企业在建设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种种难题,能够有效的解决众多中小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问题。 当然,财务asp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客户的数据安全问题,保证网络安全,同时注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完美的服务来获取客户的信赖。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为,财务asp是中小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在实现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效率等各方面的问题,而且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财务asp方式是切实可行的。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报告形式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小企业的概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特点;对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改进中小企业会计报告形式的必要性和建议。 1 中小企业的概念 由于各国以及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以及划分企业规模的侧重目标有别,因此国际上对中小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归纳起来,有定量界定和定性界定两种方法,主要是从规模形态上来进行划分。定量界定一般是三个因素:实收资本、企业职工人数和一定时期的经营额。定性界定的标准是: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在同业中不处于垄断地位。 2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关于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财政部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总说明中以基本原则的形式进行了说明,包括:可靠性、相关性、一贯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 对于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首先也应该在收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的约束条件之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供满足信息需求者要求的会计信息;其次,中小企业由于受到规模成本的限制,对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像要求大公司那样的严格,可以相对的简明实用;再次,因为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主要是提供给政府部门,所以真实可靠、合乎国家的相关规定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而相对来说,中小企业的灵活性较大,风险较大,相关信息主要是提供给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最后,可比性和明晰性作为次级质量特征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比较。 3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大都没有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缺乏规范的财务报告制度和财务信息披露通道。这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组织形式上两权重合。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界定中小企业或小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2)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合规范。有些小企业不设置会计机构,委托外部专业机构记账。有的即使设置了会计机构,一般也层次少、分工不太明确、兼职多。(3)会计人员的素质较低。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缺乏同时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才。(4)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不规范。(5)资源相对短缺。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生产要素短缺是中小企业的又一重要特征。(6)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管。国家监管的重点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对于大部分属于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国家的投入力量、关注程度和监管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4 改进中小企业会计报告形式的研究依据 有差别的财务报告揭示是由政府有关部门通过法规或准则、制度的规定,对不同类型或规模的企业在编制与提供报表的种类以及要求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格式、内容、数量、详尽程度等方面实行有差别待遇的一种安排。(1)相关性原则的要求。不同的企业由于规模和组织形式的不同,在理财的方式与渠道、企业内部管理的水平与管理的复杂程度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别,其内部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存在差异。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比较简洁、单一、总括的会计信息就足以满足他们的决策需要。(2)重要性原则的要求。有必要从中小企业信息使用者出发,研究哪些会计信息对他们来说是真正重要的,将它们从众多的会计信息中分离出来,提高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3)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从会计信息需求方来看,在这样的情形下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编制的财务报告却并不适合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反而增加了他们阅读和分析财务报告的难度。(4)可比性原则的要求。不应该以片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可比性原则,实际上将一家跨国公司或上市公司与一家仅有几十人的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放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5 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应该体现以下特征:(1)权威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不但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改变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预期,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而且增强了信息的可靠性,改变其关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从而影响会计信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2)简便有效性。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多数是政府有关部门、贷款金融机构和相关协作组织。简便有效的、披露范围较小和审计要求较低的会计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费用开支。(3)保密性。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的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程度高;同时,他们又处于资源短缺的受限环境之中。因此,在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程度上要体现保密性,保护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不受到损失。(4)灵活性。中小企业利用“小而专”“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特”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成部分,提供优质的零配件和各种社会服务,由此而形成与其他企业之间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因而需要提供满足不同分工协作方式的特殊会计信息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实现机制的探索如下:(1)中小企业信息适当公开。中小型企业一般股东数少,债权人也相对集中,一般没有强制对外公开的要求。(2)会计信息的实现机制是外部使用者要求通过信息披露及公正的审计等第三者监督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状况的透明度和可靠性,而中小企业只能靠信誉机制来实现。第三方监督所形成的高昂费用,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它难于承受。(3)强化政府、投资人及相关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效率,是健全约束信息披露行为机制的重要条件。(4)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个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中小企业又处于完全的产品市场竞争等外部控制条件下,通过内外部控制系统的相互结合,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刍议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其经营管理需要设计必要的会计制度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制度、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同时分别对微型企业(雇员l~5人)、小型企业(雇员6~50人)和中型企业(雇员51~250人)的会计机构设置进行了重点阐述。最后讨论了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指出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应符合它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分繁琐复杂,要以满足管理需要和税收征管为主,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能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内容注意问题 中小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从业人员较少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我国近900万户注册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以上;在工业总产值中,中小企业占60%左右,利税占40%,就业人数占75%;在新增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占90%以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为推动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根据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设计规范、灵活、有效的会计制度十分必要。 但目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会计管理职能的发挥。如许多中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致使企业账目混乱,财产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从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及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会计制度设计是指对会计的规范和准则所涉及的会计核算组织体系、会计监督体系及其他涉及会计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设计。它应当包括如下内容: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也应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阐述如下。 1.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是指规范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具体包括核算形式的选择、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设计、财务会计报告设计及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会计工作可以手工操作,也可以实行电算化,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应根据本单位使用的不同核算工具作出设计。 2.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制度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安排有3种形式:独立的机构,独立的人员;没有独立的机构,但有独立的人员;既无独立的机构,又无独立的人员,委托有关中介机构记账。到底采用何种形式,有关人员在其中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企业应当在会计制度中予以明确。对中小企业来讲,应在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业务量大小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安排。 3.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设计 会计质量和监督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会计制度、材料物资管理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制度、会计档案和会计工作交接制度、内部稽核和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依照《会计法》的规定,企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要规划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在上述会计制度的内容中,会计机构设置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下面就这两个问题作重点阐述。 首先,会计机构的设置。 根据企业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组织形式设置会计机构,配置有关会计人员,是企业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设置会计机构,既要符合《会计法》的要求,又要与企业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组织形式相适应。就中小企业来讲,原则上应简化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财力和人力都十分有限,应允许一些单位不设会计机构,其会计工作由社会中介机构。对于经济业务数量少且交易简单的单位,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而在有关部门设会计组织,并配备有关人员。设置单独会计机构的企业,其机构设置应小些,宜多采用集中设置方式,即仅在企业一级设置会计机构,并允许一人多岗。具体如何设置会计机构,则根据各单位的规模大小、经营特征及管理组织形式等情况予以决定。 (1)微型企业(雇员1~5人):这样的企业经营规模很小,业务量少,且不大可能有大额信用交易。会计的任务只是记录营业额、控制费用、计算盈亏及纳税所得。因此,可不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直接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 (2)小型企业(雇员6~50人):这样的企业经营业务数量少,交易简单而且交易类型有限,可能进行贷款融资,存在一定数量的信用交易。会计系统需要向贷款人提供财务报告,并要提供管理所需的简单信息,一般只需要简单的数据,不必对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管理人员较少,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也不会太多,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但要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 (如有些企业将会计人员放在总务部门,有的放在办公室等),并且要指定会计主管人员。可不设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代管。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 由于会计人员较少(一般2~4人为宜),为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会计岗位可设置以下4个岗位: ①会计主管兼稽核岗位。职责是在厂长(经理)领导下,组织、管理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负责资金的筹集、使用和调度,进行账目的定期核对,协助有关人员进行财产清查。 ②总账报表岗位。负责成本核算,登记总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保管和管理会计档案。 ③出纳岗位。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按规定保管和使用签发支票所用印章。 ④明细账会计岗位。负责明细账的登记工作,申报、缴纳税金,进行工资核算等。若小型企业的规模、业务量接近微型企业,可采用微型企业的做法,或将4个岗位进行调整合并,即会计主管与总账报表岗位合而为一,明细账会计与稽核岗位合而为一。 在会计工作岗位设置中,要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凡涉及到企业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处理,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即遵循钱、账、物分管制度。 (3)中型企业(雇员51~250人):这类企业可能有大量的信用交易,还可能有进出口业务,业务量比前两类企业增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会提高,如要求会计系统提供稍微复杂的管理信息。此情况下,原则上应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会计人员。会计机构可设置为科、室或部。同时,中小企业应配备必要的财务管理人员。对经济业务简单的中型企业,会计和财务机构以合并为宜。其他的中型企业,一般应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开,即分别平行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但就当前组织机构的特点来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财会合一(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财会分离将成为必然)。 会计核算一般应采用集中核算形式,对于经济业务较多的中型企业可根据业务需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非集中核算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企业对外的现金往来、物资购销、债权债务的结算都应由企业会计机构集中办理。会计机构一般应设置如下会计工作岗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总账报表岗位、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材料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销售和利润核算岗位、资金岗位、稽核岗位、会计档案保管岗位。在上述岗位中,一般来说,总账报表、固定资产、成本核算、资金、销售和利润等岗位应当集中设置在会计部门,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往来结算等岗位可根据企业核算体制的具体情况或者集中设置在会计部门,或者分别设置在其他有关部门,如材料核算岗位可设在供应部门,工资核算岗位可设在劳动工资部门,结算岗位中的购料结算岗位设在供应部门,而销售结算岗位则设在销售部门。至于出纳岗位,则应当统一设在会计部门。会计工作岗位可一人多岗,具体设置几名会计人员,视单位情况而定,一般以4~5人为宜,但要遵循钱、账、物分管制度。此外,在上述岗位设定以后,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 其次,财务收支的审批制度。 中小企业应建立财务审批权限和签字组合制度,加强企业各项支出的管理。在审批程序中规定财务上的每一笔支出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在签字组合中规定每一笔支出的单据应根据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完成必要的签名,同时还应规定出纳只执行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对于没完成签字组合的业务支出,出纳员应拒绝执行。对于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由于其规模小,经济业务数量少且交易简单,可由企业负责人对每笔开支进行审批,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对于中型企业,要考虑对于金额超过一定限额的支出,实行集中审批制度,强化负责人一枝笔审批。如规定对金额超过一定限额的付款事宜,各部门办好各种手续后,将付款单送交会计部门,并说明付款理由和依据,由会计部门汇总后定期向企业负责人汇报,根据支付能力和轻重缓急,决定各个款项的付款时间和额度,并依此办理有关支出。 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复杂工作,必须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统一会计制度,在满足企业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由于中小企业在规模、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的需求等方面与大企业不同,因此,在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应符合它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分繁琐复杂。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是会计制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中 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一般规模较小,其内部的经济活动以及与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内部运作方式也会与大企业有很大不同。另外,不同的企业由于规模和组织形式的不同,理财方式与渠道、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使设计的会计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中小企业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计。考虑到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情况,中小企业设计的会计制度应简便易行,不宜过分繁琐、复杂。“ (2)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应以满足管理需要和税收征管为主。这是由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限性及其会计需求的有限性决定的。从会计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单一业主或有限的股东以及国家税务部门等。对于单一业主或企业股东来说,由于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中小企业的利益高度相关,他们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十分关心。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许多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而为一,业主和股东可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需要获得相关会计信息,以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因此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要符合企业管理工作的需要,考虑企业的内部信息需求。比如,帮助企业经营者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费用结构等。对于国家税务部门来说,他们需要了解企业的纳税情况,由于中小企业逃避纳税的愿望比大型企业更强烈,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企业申报纳税和国家税收征管的需要,有助于政府部门进行税收征管。 (3)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包容性,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进行会计制度设计还应意识到,尽管目前的会计需求很简单,但随着企业的成长,中小企业有可能转化为大企业,企业的会计需求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将需要更加详细的内部管理信息,外部使用者也要求将会计信息揭示得更加充分。因此,设计会计制度时应允分考虑目前会计制度与未来会计制度的衔接,增强制度的灵活性和相对稳定性。将来可对简单体系稍作修改就上升为复杂体系,而不必重新设计一套全新的企业会计制度,避免制度的频繁波动。如在会计账务体系的设置和会计科目的确定上,如果能够灵活选择、前瞻考虑,就能够减少因规模扩大和业务发展而带来的对企业会计制度的大幅度修改。 (4)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但不能因规范会计行为就不讲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时,要考虑制度收益和制度成本的关系,选择制度效益最大的方案。这里的制度成本是指设计成本和运行成本之和,制度收益指该制度实施、运行后产生的收益。制度效益是指制度收益补偿制度成本后形成的差额。设计制度时应特别注意,并非制度越完善、越严密就越好,应权衡制度成本及其产生的收益,力求做到不仅会计制度设计科学化,而且制度效益最大化。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特征、结构与实现机制 「摘要中小企业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需要有规范的财务报告制度和财务信息披露通道,这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对具有特定含义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特征的分析,构架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结构,并提出了会计信息披露传导机制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披露 制度特征 传导机制 企业对资源的占有与使用能力是其有效信息释放能力的增函数,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信息的有效性及其披露路径成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企业进入现代经济运行体系的“通行证”。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报告制度和财务信息披露通道,这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因为财务报告制度以及正常的信息披露通道,是企业与其他相关经济主体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建立可靠信誉体制的基本保障。因此,我们认为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探讨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和完善其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特征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首先取决于会计系统本身的有效性,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或政策体系不仅在于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而且,还在于使这一体制具有高效率,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小企业也同样需要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化。然而,中小企业具有与大企业不同的特征: (1)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界定中小企业或小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两权统一”是由中小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决定的。组织化程度低必然使得非程序化决策占据重要地位,这意味着企业家的作用突出,具有灵活多变的经营特点。 (2)市场机制的充分体现者。市场机制本质上是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完善程度与企业的市场份额直接相关。中小企业一般在进入壁垒低、竞争激烈的行业;而按照“马歇尔冲突”的解释,大企业通常因其规模庞大而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对竞争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在行业中不占支配地位的市场份额是中小企业不同于大企业的共同特征。 (3)资源短缺。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生产要素短缺是中小企业的又一重要特征。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要素短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但也决定了中小企业通常只能进入大企业不能或不愿进入的小规模市场,所以一般不与大企业形成正面竞争。同时,形成了中小企业独特的经营扩张方式,即只有广泛利用外部资源才能获得稳定发展,包括与大企业形成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 与此相适应,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应该体现以下特征:(1)权威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这种信息披露的制度约束可能产生如下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改变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预期,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二是增强了信息的可靠性,改变其关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从而影响会计信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因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出台与实施,有利于激励企业变革创新、指导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中小企业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实现市场风险的公开化,提高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2)简便有效性。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与验证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大量的、详细的会计信息披露与严格的审计,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披露成本的增加。然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多数是政府有关部门、贷款金融机构和相关协作组织。简便有效的、披露范围较小和审计要求较低的会计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费用开支。(3)保密性。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的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程度高;同时,他们又处于资源短缺的受限环境之中。因此,在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程度上要体现保密性,保护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不受到损失。(4)灵活性。中小企业利用“小而专”“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特”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成部分,提供优质的零配件和各种社会服务,由此而形成与其他企业之间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因而需要提供满足不同分工协作方式的特殊会计信息需要。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结构 不同的会计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会计信息结构,企业特定信息结构又取决于其内部治理结构。信息经济学将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概括为委托一关系,而其治理结构就是人对决策规则的选择方式。与此相对应,人信号的分配方式即为企业的信息结构,它决定着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和效率。依据信息与决策权匹配的原理,企业的信息结构应与其治理结构相对称。 从企业制度的演进过程以及各市场经济国家的现行中小企业制度形式来看,中小企业产权结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主体合二为一,通过所有权对经营控制权的直接约束,在产权上有效地解决了所有者对经营控制者的激励约束问题。与这种产权结构相对应,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化,管理权力统一集中于所有者手中,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其相应的信息传递层次也少。这样,出于最经济利用信息的原则,企业所有者倾向于由自己汇总分散信息并进行集中决策,以保证信息利用的灵活度和对经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但是,由于基层分散信息在传递给最高管理层的过程中,没有经过任何分解或只是经过有限分解,因此它不具有规范化的表达形式,而只是包含多侧面信息的一组数据,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它可以依据在这种特定生产关系下长期形成的经验,准确理解并快速获得该信息形式下自己所需的最小“信息集”。但对于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而言,他所面对的只是一组庞杂而混乱的数据,难以理解。因此,中小企业的这种信息结构在减少内部信息利用成本的同时,却增加了信息对外披露的模糊度,增大了外部投资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成本。 然而,按照可持续成长型企业的思路,中小企业由创业期的资本所有者单方面垄断性地独享企业所有权和组织结果(租金)的最优的制度安排,随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性的变迁,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这将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结构必须规范化并易于传递,具有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规范的财务报表体系,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这一制度背景下,企业组织与相关利益者信息需求是决定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结构的两大基本因素。建立在这种企业组织与相关利益者①信息需求双向调节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包括:(1)总结性、预测性和指导性会计信息三位一体的会计信息体系。总结性会计信息是对已有生产过程投入产出关系的反映;预测性会计信息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与风险的估计;指导性会计信息则是在从经济和非经济双层涵义上反映生产的社会效果,为资源的宏观配置提供决策参考并引导消费结构的优化。(2)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引入信息需求方的约束因子,增强信息使用者在信息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缓和与消解会计信息披露的道德风险,使信息供给更逼近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以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提高会计信息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有用性及其效率。(3)会计信息披露范式的微观基础在于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终端站的财务报告与披露的创新,使信息需求者能从信息披露中获得更为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既要遵守由信息制造者、投资人及公共监督部门(机构)三方的博弈过程所形成的会计规范(陈信元等,2003),满足会计信息利益相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的要求,同时,还要有选择性的披露和报告对信息需求者有重要性的内容,以便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分析评价企业的业绩和前景。 因此,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结构,既要体现信息披露规则的被强制执行,又要反应出在实务中的自愿披露。前者一般由法律规范和准则制度两个层次构成,由专业性规范和相关性规范组成(吴联生,2001)。相对而言,专业性规范对会计的规定更详细、具体,富有操作性,这些通常是借助于准则制度来完成的。而具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应该强调的是较上市公司和大企业简化的资产负债表、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简要的报表附注说明。后者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殊影响,披露有关公司发展前景、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以及公司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提高会计信息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揭示能力。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实现机制 有效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能有效维持市场稳定、安全和可预见性的基础条件,也是降低社会经济产出边际成本,使资源配置逼近帕累托最优的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既来自于披露行为的规范化,也来自于披露传导机制的完善。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内外部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内部制度创新、治理结构的调整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技术的升级,是中小企业成长发育的内在动因。而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因此,在实践中,完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的实现机制是外部使用者要求通过信息披露及公正的审计等第三者监督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状况的透明度和可靠性,而中小企业只能靠信誉机制来实现。第三方监督所形成的高昂费用,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它难于承受。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不仅资产规模有限,更重要的是,其资产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资产质量缺乏竞争力。如不仅金融资产结构扭曲、供给不足,而且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严重匮乏。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变数的市场环境。价格竞争、新企业进入、组织内部变动、通货紧缩、以及消费者偏好转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但是,信息制造者的信誉机制建设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这种信誉机制并不是建立在道德框架下的行为约束规范,而是一种基于理性预期的市场化行为机制。对这种市场化行为机制的解构,可以通过反信息欺诈的两大基本变量来进行,即虚假信息成本与诚信收益。从提高信息欺诈成本的“逆向定价原理”出发,建立以管理惩罚成本、市场惩罚成本以及违约惩罚成本的企业信息披露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罗正英2002)。对于长期处于进入壁垒低、竞争激烈行业的中小企业来说,利用市场竞争和交易制度的完善,培育起“讲信誉者生存,不讲信誉者淘汰”的良好信誉机制和信用环境,是一种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诚信约束方式。 (2)强化政府、投资人及相关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效率,是健全约束信息披露行为机制的重要条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重要的是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即监管的目标是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可信性,而不是干预企业管理者的经营行为;监管方式的选择在于畅通会计信息供给渠道,确保企业及时、完整的披露准则制度所要求公开的会计信息;监管的内容只能围绕信息披露内容真实性的核实。同时,也需要从法律上强化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义务和说明责任,赋予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和追究责任的权力。这是因为:①从社会发展来看,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分工由部门的专业化延伸到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和工艺过程的专业化,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规模小、自主性大这一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呈现多变性、个性化和多样化,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而不必过多的考虑广大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要求。②从企业效益来看,中小企业以其很低的创立成本、组织协调成本,对市场变化反映的高灵活性,经营方向调整的高度灵活性,对大企业的强大的市场力量形成制约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也获得了很大的生存空间。因此,在那些情况多变,充满不确定性和创新的环境中,相对而言,政府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是保证市场公平和有效的重要条件。 (3)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个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徐晓东、陈晓悦(2003)的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的公司治理效率较低,孙永祥(2001)的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的治理要优于国有企业。较高的公司治理效率,意味着基于公司治理对公司行为约束的增强。在以业主制度为主要形式的中小企业中,资本所有者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利,高管人员要真正承担经营决策失误、信息披露操纵的后果,他们所承担的后果与他们决策时拥有的权力是对称的。这种自我约束机制的培育是生成企业诚信机制的重要基础,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效率提供了保障。这是因为,在中小企业的治理过程中,公司文化必须反映“真实、言行一致、透明度和责任感”的追求,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家族式中小企业来说,传统文化的培育还是其自身的一项优势。同时,中小企业又处于完全的产品市场竞争等外部控制条件下,因而,通过内外部控制系统的相互结合,使更为有效的公司治理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高效率的、权威性的中小企业经济信息中心,以最快的速度向外统一标准的全面的信息,给决策者、市场参与者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机制,畅通市场信息的供给渠道与传递机制,提倡诚实守信,制订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通过信用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形成从立法、信用和道德规范等各方面约束的立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管理结构。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的舞台上不再为配角角色,而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发展国民经济和保持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在我国近900万户注册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以上,在工业总产值上,中小企业占60%左右,利税占40% ,就业人数占75% ,在新增就业机会中,中小企业占90%以上。然而随着我国企业逐渐走出国门,面对外来企业以及国内大型企业,生产规模属于中小企业将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必须规范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使中小企业能够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并且能够得到发展。 一、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其作用在于界定不同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范围。而中小企业产权和个人财产界限不清楚,经营者将所有权掌握其中,特别是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难度。 1.2 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缺失。中小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虽然部分企业制定了一些制度,但是没有很好的实践执行,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局限性,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也无法建立健全这些制度。另外,很多中小企业都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决策机构,监督检查机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技术规范等都很少,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仅仅是粗线条,远远达不到《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财政部的示范性文件提出的系列化、规范化和操作性的要求。很容易造成目标不明确。 1.3 会计建帐不规范,核算违规操作。一些中小企业不建帐,以票代帐,或者设帐,但账目混乱,还有的企业为了达到种种目的,甚至设两套帐。为了控制利润,人为地采用倒轧帐的方法;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给企业的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1.4 会计机构设置不合规范,分工不明确,人员素质较差。由于中小企业特点所致,会计机构的设置比较简单。层次少,分工不明确,有的中小企业干脆就不设置会计机构。即使设置了会计机构,也是人员较少,分工不细,往往出纳和会计一人担任。在会计人员的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作兼职会计。这样的后果只会导致优秀人才大量流失,企业人员素质大为降低。 二、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化的几点策略 2.1 建立健全与我国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会计制度。随着《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正式及实施,使得我国企业会计标准体系趋于完善,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改革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规范我国小企业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同时还需加强会计监督才能更好地规范会计工作。同时企业所建立的会计制度要符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简单,交易活动有限,一般不需要对数据做较为深层次的分析,加之机构简单,人员较少,只要满足管理需要,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以适应未来发展壮大的需要。另外还要突出重要性、成本效益型原则,使能够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具有很大用处并且带来的效益大于提供信息耗费的成本时,才是必要的。 2.2 加强外部监督检查力度。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来看,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借助于外部监管。在外部,主要是国家监督,首先财政部应指导督促中小企业相关的会计工作;其次,税务部门应加强税务检查。在内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置独立于企业财务机构之外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于不设置内审机构的企业,由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本企业的经济活动监督。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要取消其任职资格,吊销有关资格证书,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 2.3 政府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要解决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光靠一两家企业自我完善和会计人员个人努力是很难达到的。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知,会计规范化的问题不能孤立的看,要知道只有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才能使中小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规范化的问题。目前国家已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这部法律力图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还从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的困难及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 2.4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二是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提高。这两方面素质的提高,将大大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普遍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会计制度》虽然主要适用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从来没有出台过,但是只要继续对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深入研究,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最终会完善地规范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浅析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 为了获得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基本上都接受并采用了电算化形式进行财务管理,然而许多中小企业在电算化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特点的基础上,剖析了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成因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会计电算化 对策 1引言 中小企业之所以称之为小,在于其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都不及大型企业。因为企业规模小,中小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往往高度集中,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完全体现在经营者的积极性上。在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比重大,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应用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具体地说是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用账以及代替部分人脑辅助管理的过程。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要求操作人员不但要熟悉财务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不但要懂得如何将企业的经济业务录入系统,生成账簿和报表,还要懂得如何管理这些电子档案并根据这些电子档案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2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不重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中小企业一般资本总量不够大,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都比较困难,企业无法形成一套规范的、系统化的、高效的管理。大部分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财务目标,重视利润,忽略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一般使用电算化系统中的总账、应收应付、固定资产、薪资管理和报表模块进行经济业务的核算以及账簿、报表的生产,而不涉及到成本核算、财务报表分析以及资金预测等具有财务管理功能的模块,电算化管理系统的作用没有被充分利用。这就相当于只是将传统的手工记账转换为电算化记账,并未因此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和效率,忽略了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真正意义。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产生错觉,认为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2)会计人员素质无法驾驭电算化软件。中小企业受到规模和资金的限制,一方面,会计机构设置比较简单,职责分工不明确,会计人员身兼数职,有些企业甚至没有设置会计部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往往很难吸引高素质人才,会计人员往往是由亲戚担任,即使不是亲戚,招聘到得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也比较低,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财务管理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会计人员在电算化软件使用过程中,一方面,一般只是使用一些简单的核算模块,复杂的模块不会涉及到,软件的功能运用不完全;另一方面,电算化系统随着会计要求的提高需要不断升级和更新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的输出、储存和衔接,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会计档案的流失,而这些工作是一般会计人员无法完成的。此外,在电算化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使得会计人员无所适从,应为电算化软件的纠错与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纠错是不一样的。 (3)会计资料存在风险。财务数据属于企业的机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于受到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约束,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在会计软件的运用过程中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重视不够,操作过程中也缺乏加密防范的技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安全隐患,会计数据容易丧失。此外,为了节约开支,一些单位财务部门电脑也用作其他办公,极其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蚀感染,导致系统瘫痪造成会计数据丢失。 3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造成我国中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促进并完善中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必须针对影响因素,多方入手,多种措施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提高管理者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会计电算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有效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更为高效的进行着财务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财务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代替手工做账的工具,那就大材小用了。核算和管理是会计的两大职能,核算是为了更好的管理,管理是会计的终极目标,所以,管理者要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会计信息系统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企业主管部门可以同相关部门如财政部,软件公司等针对以上问题开设专门的宣讲会或者学习班,结合成功企业的实际经历,让中小企业管理者从心里了解并且信任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能力,认识到该系统全面、及时、准确、高校进行财务管理的优越性。 (2)重视会计岗位和会计人员 开展会计电算化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实施平台,企业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操作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以及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保证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完善会计主管、出纳、会计内部稽核。在会计人员的聘用上,要舍得以高薪留住人才,用人文关怀去温暖人才,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同时,注意帮助会计人员更新认识,掌握新的工作方法,加强网络技术、决策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的学习,同时更应注意培养“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掌握与应用。将人才的培养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利用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管理的功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3)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为了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中小企业应该加强软件的管理与升级,做到会计人员配备专门的办公室和电脑,会计人员的电脑加装ups并设置密码。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进入网络环境的权限制度,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安全防范措施,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等。加强相关人员的网络风险防范能力。及时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更新和维护。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技巧 【摘 要】 中小 企业 的成本核算,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 发展 。中小企业实现 会计 电算化后,成本核算并没有突破手工核算的束缚。而本文以用友通10.0软件为蓝本,应用自定义转账模块,对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技巧与方法进行研究,以使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在没有专门的成本软件的情况下,轻松实现核算产品成本的目的,为企业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会计电算化; 成本核算; 技巧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基本普及,不少中小企业已在总账处理上实现了电算化,为促进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针对中小企业开发的财务软件没有成本模块或会计人员素质问题,在成本核算技术处理时仍然采用手工技术手段,数据质量仍然难以保证。利用已有财务软件的自动转账模块处理成本业务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一、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电算化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现状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含财务人员)较少的企业,组织体系通常采用垂直式管理体系,管理跨度较小。 笔者有针对性地对珠江三角洲某市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做了调查。发现: 1.由于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一般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核算的意义重视不够,会计对成本的 计算 凭估计,往往不知道何种产品赚钱何种产品亏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限于盲目。即使使用财务软件的企业,也仅仅是实现了记账的电算化。 2.中小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一般是针对中小企业开发的软件,这样的软件没有提供成本核算的模块。会计人员仅对与手工处理方法一致的模块感兴趣,忽略了财务软件技巧性模块的使用,尽管有些中小企业经营者很重视产品成本核算,但由于财务软件功能限制及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使成本核算仍处在手工核算状态,而手工核算成本由于其时效性差、准确率低等特点已严重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经营者的决策很难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电算化的开展也不能使企业经营者满意。 (二)中小企业成本电算化的现实意义 1.可使企业从容面对市场。调查发现,对本企业成本清楚明了的中小企业经营者,能从容面对恶劣经营环境。他们对自己产品的质量在同行中的地位清楚明了,产品价格定位准确,存货管理 科学 ,对企业的发展思路清晰。尽管有的中小企业经营者限于能力不愿发展成大企业,但其企业一般能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顺德不少小企业面对 金融 危机的坦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促使企业规范运作。顺德有一灯具生产企业曾申请产品进沃尔玛超市,在沃尔玛对其进行审查时,发现其成本核算不清,没有批准其产品的进入。之后,该企业转变观念,加强成本核算的电算化,对存货核算进行规范管理,带动了产、供、销的有条不紊运行,虽然其产品没有进入沃尔玛超市,但却使企业规范运作,走上了健康轨道。 3.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成本核算电算化后,系统可以生成库存商品和生产成本明细账,数据准确度高,免去了繁琐的记账、制表工作,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力,使会计人员腾出时间进行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因此,成本核算的电算化关系到企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应引起中小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下如何进行成本核算 (一)成本核算方法选择 中小企业管理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同时决定了多数企业应使用实际成本法,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所以,建议中小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时,选择实际成本法,并按品种法核算产品成本。 (二)成本相关科目设置 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对涉及成本计算的主要科目设置按以下思路进行: 1.生产成本下不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将生产成本通过项目核算模块按产品设明细账,对各产品设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 2.制造费用科目不按车间设明细账,按企业实际直接设水电费、折旧、机物料、修理费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制造费用月底按产品工时进行分配。 3.库存商品做项目核算,按产品名称设项目目录。 4.原材料按原材料大类做项目核算,按原材料名称做项目目录。 (三)利用自定义转账模块核算成本 针对中小企业开发的财务软件,虽然没有专门的成本核算功能,但都设有自定义转账功能。这个功能模块,通过定义借、贷方科目,在金额、数量等处编辑公式,通过转账模块生成相应凭证。通常对于每期都要发生的业务,例如增值税的凭证处理、预提费用、待摊费用、制造费用的分配等,可以通过该模块处理,该模块生成的凭证称为机内凭证。 中小企业的产品成本计算可以通过自定义转账功能模块进行。具体思路: 1.通过填制凭证模块录入日常发生的制造费用和可以直接记入产品的费用。 2.通过自定义转账模块自动分配结转制造费用。 3.通过自定义转账模块自动分配结转生产成本。 通过自定义转账模块生成的凭证,需要先编辑公式。而公式的准确与否关系到成本计算是否正确,这也是会计软件使用中的难点。通过该模块取得的凭证是从账上取数,会使会计信息准确,并容易发现问题。 三、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下成本核算方法实践 现利用用友通10.0版软件为蓝本,说明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与技巧。 (一)基础资料 某公司是生产小家电的小型企业,生产产品有豆浆机、绞肉机、电水壶等,2008年12月生产豆浆机、电水壶各200台,绞肉机100台,发生以下生产产品的费用(见表1),生产产品消耗工时(见表2)。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各产品的成本。 (二)与产品成本有关的科目设置 1.1243库存商品(不设置二级科目,但按产品名称进行项目核算,相当于二级科目),库存商品按产品名称设置项目目录进行明细核算,并在一级科目做数量金额核算(见表3)。 2.4101生产成本: 一级科目:生产成本 二级科目:直接材料(进行项目核算,项目目录相当于三级科目) 直接人工(进行项目核算,项目目录相当于三级科目) 制造费用(进行项目核算,项目目录相当于三级科目) 3.4105制造费用: 一级:制造费用 二级:水电费 资产折旧 其他费用 生产成本按产品名称做项目目录如下(见表4): 为清楚核算,这里项目大类生产成本与会计科目生产成本一致。以上项目目录可以在初始化时设置,也可在每月根据发生的产品不同适时设置调整。 (三)业务处理过程 1.发生制造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 贷:有关科目 2.领用材料与发放工资 领用材料时,应让仓库管理人员写明是什么产品的领用材料,便于归集材料费用。 领用材料凭证,可以直接录入凭证: 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豆浆机10 000 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电水壶6 000 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绞肉机8 000 贷:原材料 24 000 发放工资: 借:生产成本——直接人工——豆浆机6 000 生产成本——直接人工——电水壶3 500 生产成本——直接人工——绞肉机3 000 贷:原材料 12 500 原材料、工资等可以直接归入产品的费用及制造费用均已通过凭证记入相应科目,通过审核记账,调用各科目明细账可以得到相应数据,不必再用手工归集制造费用,难度在于制造费用的分配,如果没有相应的成本模块,就得采用手工方式进行,这里利用自定义转账模块处理,可避免手工操作时容易产生的错误。 3.以转账定义模块分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合计:1 300+1 800 +1 000=4 100 可以用生产工时比例分配结转制造费用: 根据例题,12月生产工时总计:80+40+60=180小时 进入转账定义模块,设置自定义转账转账公式: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410103)——项目(豆浆机)[金额公式:fs(4105,月,借)*(80/180)](意为:制造费用借方总发生额乘以生产豆浆机工时占全月工时的比例)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410103)——项目(电水壶)[金额公式:fs(4105,月,借)*(40/180)] (意为:制造费用借方总发生额乘以生产电水壶工时占全月工时的比例)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410103)——项目(绞肉机)[金额公式:fs(4105,月,借)*(60/180)] (意为:制造费用借方总发生额乘以生产绞肉机工时占全月工时的比例) 贷:制造费用(410501)[金额公式fs(410501,月,借)](意为:制造费用水电费借方发生额) 制造费用(410502) [金额公式fs(410502,月,借)] (意为:制造费用折旧费借方发生额) 制造费用(410503)[金额公式fs(410503,月,借)] (意为:制造费用其他费用借方发生额) 制造费用转出时,必须录入明细科目。见图1。 4.以转账定义模块结转生产成本,自定义转账公式如下 借:库存商品——豆浆机(项目)[自定义转账公式: fs(410101,月,借,101)+fs(410102,月,借,101)+fs(410103,月,借,101)](意为:生产成本下的豆浆机费用之和) 库存商品——电水壶(项目)[自定义转账公式:fs(410101,月,借,201)+fs(410102,月,借,201)+fs(410103,月,借,201)] (意为:生产成本下的电水壶费用之和) 库存商品——绞肉机(项目)[自定义转账公式:fs(410101,月,借,301)+fs(410102,月,借,301)+fs(410103,月,借,301)] (意为:生产成本下的绞肉机费用之和) 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自定义转账公式:fs(410101,月,借)](意为:生产成本下的直接材料费用) 生产成本——直接人工[自定义转账公式:fs(410102,月,借)] (意为:生产成本下的直接人工费用)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自定义转账公式:fs(410103,月,借)] (意为:生产成本下的制造费用) 公式设置见图2。 在自定义转账设置模块设置好公式后,再进入转账生成模块,可生成凭证。 生产成本全部转出做自定义转账公式时,不需要做项目转出。但生成的凭证贷方均会写出各项目的发生额转出数。查询库存商品的项目账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产品的成本。 通过以上流程的操作,每月只需要根据当月生产产品的名称调整公式,就可以达到核算成本的目的。 运用自定义转账 计算 成本,是中小 企业 解决 会计 成本问题的一个简便而实用的方法,值得企业借鉴使用。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浅议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60%左右,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1976年至1999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但中小企业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小企业必须在同等条件下与外来企业竞争。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当前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中小企业中暴露出来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分析。分析之前需说明一点,本文所讨论的中小企业是指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由于民营企业在中小企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更侧重于民营企业问题的讨论。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 1、灵活,有创新能力,工作效率高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组织灵活,经营富有弹性,生命力旺盛,使它比大型企业有更强的市场应变能力。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现实抉择,就是依靠其灵活的机制和创新能力并选择合适的战略,它们大多采用集中一点战略,寻找空白战略,特色经营战略,竞争战略联盟,突破战略等。中小企业创造和开发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大企业一起共同组成发达的社会经济。但是中小企业的规模、资金、政府的支持程度等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形了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下的工作高效率。融资困难,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2、企业规模小,行业涉及面广,业务单一 中小企业的规模小主要体现在年营业额较少,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资金投入量不大,这与企业融资渠道有关,主要靠内部积累和亲朋好友借款,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相当有限。中小企业涉及行业门类齐全,有从事产品的批销,简单的服装加工、食品加工,还有机械、化工甚至于高科技等。但是它们往往只侧重于某一项产品或业务,很少多元化经营,其业务流程相对简单。 3、组织结构简单,组织制度缺失,人员十分有限 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有独资、合伙和有限责任公司。独资、合伙的组织形式无法人资格,却要负无限连带责任;有限责任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以其出资额负有限责任。无论采用哪种组织形式,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多采用集权制,经营机构和内部组织机构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管理层次,可以发挥信息传递快,不易失真的优点。但容易形成"一言堂"的现象。很多企业都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决策机构,即使有限责任公司有董事会,也只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说了算。管理制度、工作规范、技术规范等都很少,有也不全面。人员十分有限,往往是一个人身兼数职。 4、管理水平不高。 中小企业普遍没有经过科学化管理的熏陶,管理水平不高。,首先表现在管理观念陈旧,人员选用上任人唯亲,相信血缘关系,强调忠诚老实,不注重才能;其次,管理方式上过度集权,不够民主,往往易伤害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强调家族利益,从业人员觉得为一个家庭服务,个人晋升发展的机会很少。而且管理随意性强,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奖惩没有制度,财务不透明,习惯于业务管理,不重视精神激励,只注重物质激励等。 5、逃避纳税,逃废债务的愿望比大型企业要强烈 中小企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为了企业自身利益,往往有通过逃避纳税的方式增加财富的想法,经营状况不好时,逃废债务的愿望就强烈。当外部监管力度不够时,这种现象会普遍存在。 正因为有这些特点,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上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二、中小企业会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尤其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 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 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作兼职会计,这些人员有在税务部门工作的,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等,一般定期来做帐。有些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程度较低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 现象不胜枚举。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几乎没有进行。 2、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 中小企业有些根本不设账,以票代帐,或者设账,但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据有关人士在一次问卷调查研究中得出,中小企业存在两套帐的比率高达78.36%,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老化与专业知识较低,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或在实施时大打折扣。 3、内部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去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用会计的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 (三)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付出成本大,或者难以获得 原始凭证的获取要付出成本,是因为企业在购买商品物资时要不要发票存在着不同的价格,若要发票,要加价,价格较高;不要发票价格较低,两者的差价是税款。中小企业往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成交,但是又无法取得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还有的企业发生费用后无法取得发票,只能取得不合规的收据。多发生在上级主管部门摊派的费用支出。企业只好不作此账,或相互之间调剂票据。 (四)制度缺失 中小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无法建立健全这些制度,尤其是内控制度的不健全给企业带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状况既损害了企业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也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三、对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的几点建议 (一) 政府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促进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 要解决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光靠一两家企业自我完善和会计人员个人努力是很难达到的。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知,会计规范化的问题不能孤立的看,要知道只有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使中小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规范化的问题。近两年来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全国人大已于今年六月份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它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法律举措,反映了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决策。这部法律力图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还从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定了一系列鼓励措施。该法的执行将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的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各级政府部门、银行金融机构及社会服务部门要按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落到实处。 (二)建立与我国中小企业相适应的会计制度。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在制定会计规范体系的过程中很少考虑到中小企业会计需求与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差别,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理论界对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日趋关注。2001年9月在日内瓦中外专家重点讨论了中小企业会计指南的问题,我国专家积极参与,现已着手进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制定,预计明年出台,这将使中小企业从制度上规范会计工作。 我认为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订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应中小企业的特点 在会计制度设计中要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的设置,并与此保持一致。由于中小型企业业务量较少,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部分中小企业交易类型有限,经营活动比较简单,一般只需要简单的数据,没有对数据产生深层次分析的需要,因此应充许一些企业不设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一般以2-3人为宜,并指派一人担任财务主管,在职责划分上要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如出纳、总账与稽核,出纳与总账、明细账的分离等。没有能力做会计工作的企业也可由社会中介机构;中小企业行业涉及面广,会计科目设置上应考虑通用性;针对采用独资和合伙形式的中小企业所要承担的无限责任,应考虑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对于企业财产和与个人家庭支出相互占用的情况,应设置往来账户加以核算;.适当放宽凭证的认定,而非单认定统一发票为唯一合法的凭证,以解决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合法凭据的问题等。总之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特点。 (2)重要性原则 要求提供信息重点突出。 这主要是看其是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否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与大型企业相比,会计信息需求者在中小企业中发生了变化。首先,税务部门的纳税管理需求成为最主要的外部需求;其次,投资者的决策需求和管理者的管理需求相统一。最后是银行贷款管理需求,但是此需求因银行提供的贷款很少而相对薄弱。会计信息需求上的变化,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会计应着眼于这些企业税务上的需要和内部信息的需求。我们设计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问题是会计核算如何满足纳税需求、如何满足业主对企业现金流控制和管理的需求,如何适应小型企业的银行融资薄弱的现状。能满足这些需求就足够了。 (3)成本效益原则 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有耗费的,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讲求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只有在其提供特定数量与质量的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效益大于其提供会计信息的耗费的情况下,才是有必要的。一些对信息使用者没有多大用处的信息可以不提供,信息提供的成本大于资产效益的信息也可以不提供。 (4)简便易行 由于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会计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操作上的简便易行。在会计报表的体系设计中,应只要求编制简化型的财务报告,而且只要求较为简略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就可以了,免除编制现金流量表。为了满足使用者日益增加的信息需要,我国现有的会计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报告的复杂性及难以理解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对于大多数未受训练的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来说,复杂的结构己超出他们的能力,过量的信息,也使得他们没有能力去运用。针对这种情况,简化型财务报告无疑是很必要的,它提供更容易理解的财务信息。与现有的财务报告不同的是,它只反映企业扼要的经营成本与财务状况,并且附注内容很少。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的中小企业都只要求提供简化型的财务报告,我们也应该吸取国外的经验。 (5)与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协调,与国际惯例接轨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制定制度时要考虑中小企业的成长性,中小企业会逐渐发展成为大企业,这就要求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仍然要与会计法和现行的企业会计制相一致。同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只是对现有的会计制度进行精简和修订。 (三)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来看,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我国的会计监督是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其中前两种属于外部监督。国家监督是由财政、税务、银行、工商、证券监管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监督;社会监督则以会计中介机构为主体,由其接受他人委托,对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审计、验资等工作。 国家监督中财政部门首先应指导督促中小企业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账簿体系。根据有关法规规定,要求中小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账簿体系。发现不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的,应及时严肃处理。同时,财政部门应加强工作指导,帮助中小企业依法建帐。其次应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财政部门应依据有关法规作好以下工作:(1)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实行资格证书管理制度。企业聘用会计人员必须达到一定学历、持有国家财政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否则予以惩罚。(2)定期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并充分发挥其作用。(3)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要取消其任职资格,吊销有关资格证书,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最后,财政部门应督促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核算制度。 税务部门也应改进查核方式,侧重于进行实质性查核,确实扫除逃漏税企业,以建立公平的纳税环境,改进税务人员对于中小企业的态度,并建立税务人制度,以增加税务申报速度,减轻税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以便全心进行查核工作。 我们还应该看到,政府部门直接进行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管,其监督成本相对较高,监督的有效性也比较差,易引发腐败等社会问题。内部监督职能难以起作用,因此政府应转变监督方式,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上,重点去监管那些监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不断加强社会监督,使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中小企业外部监督的主导力量。当然,外部监督是促进中小企业的会计规范化工作是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但也不能忽视企业自身的努力,会计规范化工作只有在内外共同努力下才能得以实现。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审计内容与方法 摘 要:文章结合浙江省温州地区中小企业开发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三个阶段(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的审计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审计 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 近年来,会计电算化迅速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已由单项处理向较完整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由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发展,由单纯的会计核算向管理会计应用方向发展。不少地区和行业,已把会计电算化定为会计工作升级的条件之一。此外,会计软件市场的出现,促进了会计核算软件的商品化、通用化,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进程。总体上,会计商品化软件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率。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如浙江省温州地区中小企业达到16.7万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0%以上,占整个gdp的83%.但在使用商品化会计软件上却不如人意(除了财政部门规定的发票管理系统以外),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全国的水平。其原因除了人为的主观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商品软件虽然功能较多,但不能适应企业的具体环境(如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经营的外部环境、企业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等因素),整体应用效果不很理想。笔者认为,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自我开发或委托有实力的专业软件公司开发自己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也是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结合笔者在温州地区开发几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的情况,仅就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审计内容和方法作一介绍。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周期长、技术复杂、投资较大,如果开发的系统在技术、经济和管理上不可行,或新系统不符合系统目标,或在系统开发阶段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待系统运行后再进行修改,这不仅增加成本,而且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时甚至无法实现。因此在系统开发前和在开发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阶段和步骤,且每一阶段和步骤均有明确的成果,这些成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使整个开发工作有规律、有步骤的完成。系统开发审计就是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进行的审计。按照系统开发的周期,系统开发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个阶段,因此需分别对每一阶段进行审计。 一、系统分析阶段的审计 系统分析阶段包括提出新系统目标、成立开发小组、可行性分析、现状调查、需求分析和逻辑模型建立。其审计内容和方法如下: 1.与系统分析人员一起确定系统的长期目标(2~4年)和近期目标(1~2年),以确保系统目标满足单位内外的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完成所要承担的会计工作,要符合单位财会人员的习惯,同时必须保证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并具有一定的效率;确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信息联系和接口;确定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结构;确定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如cad、cam)的界面和信息联系。 2.确保各有关部门派代表参加开发小组并确定其熟悉所属部门的岗位责任和工作范围;检查项目负责人召开的重要会议,看是否均有各部门人员参加。 3.审核企业可以投入的资金、物力、人力及其来源。 4.与系统分析人员共同研究新系统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可行性。 5.复核系统分析人员取得的现系统的信息关联状况、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业务流程、信息载体和信息量等全部详细资料;审核所建立的新系统的目标能否满足其处理和控制上的要求。 6.向会计部门查询,确定该部门就会计处理的立场,审核有关的成本与效益的计算。 7.与系统分析人员一起分析新系统的逻辑模型(重点是数据流程图)是否满足会计和财务制度流程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了用户的需求。 8.全面检查系统分析阶段的现状分析报告、可行性报告、会计业务作业流程图、输入输出和代码调查表、系统分析说明书等文档是否完整、正确。 二、系统设计阶段的审计 系统设计是根据系统分析中提出的逻辑模型,考虑实际的设备、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及社会条件,确定新系统的实施方案即系统的物理模型。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系统总体设计和系统详细设计。系统总体设计包括功能模块设计、文件与数据库设计、计算机及网络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输入和输出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和处理过程设计。其审计内容和方法如下: 1.查阅系统设计是否采用了模块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各模块之间联系最少的结构化设计方法,以确保系统“波动效应”尽量小,可修改性和扩展性尽量好;以确保模块的划分满足会计核算和内部管理的需要,符合会计人员的习惯;以确保系统结构控制图符合系统的处理要求。 2.审核数据库文件是否符合控制要求、用户输入数据和输出信息要求。特别要注意文件和数据的安全保密控制和权限控制,以保证未授权人员不准接触文件和数据。审核字段和记录的设计,并进行一致性、准确性、合理性的综合分析,尽量消除冗余和节约存贮空间。 3.审核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配置方案。以确保系统环境的合理配置,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系统性能;硬件的配置要符合目的性、先进性、配套性、经济性;软件配置要选择合理的操作系统、语言编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系统的配置要符合标准化、主流化、实用性和技术性能指标好的原则,实现数据、程序与硬件等资源的共享。 4.抽查部分代码,看其是否符合国际、国家、行业颁发的标准代码设计。检查代码在逻辑上能否满足用户的需要,在结构上能否与处理的方法相一致。检查代码是否符合惟一性、直观性、可扩展性和合法性。确保一级会计科目的代码应符合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编码。 5.审核系统的输入输出设计是否符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以保证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合法性和正确性。特别要保证输入数据的质量和纠错能力,竭力避免“垃圾进,垃圾出”的情况;并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确保“正确的输入,正确的操作,正确的输出”的原则。检查输出报表的设计是否满足对外报送和对内管理的要求。复核系统的输入输出设计是否包含一定的审计线索,以便能由系统的输入顺查到输出,或者由输出逆查到输入。 6.审阅处理过程设计是否符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以确保具有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的自动编制会计报表的功能和允许使用的多种核算方法;以确保有适当的控制措施,使所有经过审核的业务,均能完整的被处理;确保结账功能的设计能自动检查本期输入的会计凭证是否全部入账,并保证账证、账账相符;以确保机内银行存款日记账与输入的银行对账单及适当的手工辅助自动进行银行对账,自动生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7.审核新系统的实施方案,以确定整个系统设计的文档(系统总体设计书、详细设计报告、系统设计报告)是否齐全、正确。 三、系统实施阶段的审计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新系统付诸实施的过程。它的主要活动是根据系统设计所提供的控制结构图、文件与数据库设计、系统配置方案及详细设计资料,编制和调试程序,进行系统试运行、系统转换等工作,将技术设计转化为物理实际系统。其审计内容和方法如下: 1.与程序设计人员一起选择合适的程序开发工具、合适的数据结构和合理的算法;检查是否采用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查阅程序中采用何种控制措施,确定各种必须的内部控制是否都以纳入所设计的程序中;检查程序流程图是否正确,检查源程序的正确性、可读性、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是否达到要求;检查程序文档是否完整和规范。 2.参与和监督程序的分调试和总调试。调试时需精心组织测试数据模型,即有正常的、有效的各类业务数据,又有不完整的、无效的、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数据。分调试时以查明该模块是否按预定的要求接收并处理正常的业务,并发现是否拒绝不正常的业务且按预定的要求给出错误的信息并给予记录,以确保每一模块内部控制关系的正确和数据处理内容正确;总调试时要测试各模块接口之间的各种可能的使用形态及其组合情况,查出系统中属于相互关系方面的错误和缺陷,以保证各控制信息关系的正确。 3.与有关人员一起参加系统的试运行,试运行应采用并行运行方式,试运行的期限不低于三个月。检查试运行记录和试运行报告,核对新旧系统处理结果,看其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有无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查明实际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与原来设计考虑的差异是否合理,系统能否正式投入运行;审核所选的系统转换方式是否合理。 4.审核被审单位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管理制度,查明系统的操作员、管理员、程序员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有无相互兼任的情况。查明未经授权批准、不掌握密码的人能否接触程序和数据并对其修改;实地观察系统操作人员的操作情况,查明输入数据是否经审批,正确的数据能否被完整准确地输入系统,错误的数据能否被发现并经过适当的程序更正后重新向系统提交;查明是否制定了严格的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制定的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并有效执行;检查系统修改的文档资料,查明每次修改是否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已修改过的程序是否妥善保管;实地观察系统的运行状态,检查系统的运行是否正常;参与系统运行后的审核和评价。 5.详细检查系统实施阶段的程序设计规格书、源程序清单、程序测试报告、系统测试报告、操作手册等文档是否完整准确。 四、结束语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审计,是一种事前审计,它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审计人员、特别是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进行审计,这对于开发活动的恰当控制,系统开发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合理性,系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系统资料和凭证的规范性,系统运行以后数据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效率性,以及事后审计的可审性,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于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无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即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不论组织形式如何,不论其经营的复杂程度的差别有多大,要求其提供的会计报表的格式与内容都是一致的。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使我国会计规范制定部门在制定会计制度(准则)时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对于上市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来说,由于它们基本上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拥有众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从而要求制定的会计制度(准则)尽可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尽可能地全面、详细;另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他们无论在规模。经营管理水平,还是在会计信息的需求上,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比,它们要求制定的会计制度(准则)只要能够满足有限的信息使用者的基本需要就可以了,不必象大企业那样需要满足资本市场上众多股东、各政府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因此,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应当符合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分繁琐复杂。 如果采取折中的办法,制定的统一会计制度既要满足国有大型企业的要求,同时又要照顾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无法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使小企业会计人员疲于应付相对于自己来说十分复杂的统一制度而付出过高的成本。针对这种情况,财政部在2001年1月1日实施《企业会计制度》之后,将制定和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本文试从理论上分析制定和实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性作一探讨。 一、制定与实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理论支持 从理论上看,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别适用不同繁简程度的会计制度,符合基本的会计原则。 1.从成本与效益原则来看。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制度的制定成本;二是会计制度的运行成本。 从会计制度的制定成本来看,由于我国目前《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制定并,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以及主要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会计报表的列示上大多数只是繁简程度的差异,并无实质上的差异。所以,在财政部已经制定并《企业会计制度》之后,再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所引起的增量成本相对于全国几百万家中小企业所获得的收益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从会计制度的运行成本看,它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成本是企业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另一部分是相关利益群体获取和使用会计信息的成本。从企业角度讲,中小企业相对于公司制的大企业来说一般规模较小,中小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一般比较简单;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一般由会计机构代管。如果强制性地要求他们按照以大型企业为目标定位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提供会计信息,将使中小企业付出过多的编报成本,使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疲于应付填报各种对使用者来说没有多大意义的报表,其最终结果非但不能保证中小企业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还会对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现状“雪上加霜”,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讲,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单一的业主或有限的股东,以及国家税务部门等。对于单一的业主或企业股东来说,他们对于财务会计不一定都熟悉,要完全看懂按照复杂的会计制度提供的会计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许多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而为一的,因此业主或股东可以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获得相关的信息,而不必完全通过会计信息来获得。对于国家税务部门来说,他们所需要了解的仅仅是企业的纳税情况,而对于其他的会计信息并不关心。由此看来,中小企业按照复杂会计制度提供的会计信息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会计制度的制定成本还是运行成本来看,中小企业按照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提供财务信息都是不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的。 2从相关性原则来看。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其基本任务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和有用的会计信息。然而,如前所述,不同的企业由于其规模和组织形式的不同,其理财方式与渠道、企业内部管理的水平和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单一、简单、总括的会计信息就足以满足其决策需要、而大规模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则需要更多、更复杂、更为详尽和全面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各个有关方面的需要。会计制度的设计应当客观地反映这种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的不同要求以及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也就是制定有差别的会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使用者的决策过程紧密相关,才能更好地符合会计的相关性原则。 3.从可靠性原则来看。所谓可靠性,是指确保会计信息能免于错误以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益于决策,而且还可能造成错误的决策。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难,会计人员素质比 较低、缺少应有的职业道德,企业管理人员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指使会计人员做假等原因外,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也是我们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我国过去和现在实行的不同规模的企业毫无差别地按照同一个会计制度提供会计信息,也是造成和加剧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别制定执行不同繁简程度的会计制度,会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4.从可比性原则来看。会计信息的可比应当以反映真实为依据,缺少可靠性的会计信息之间的比较是毫无意义的。由前述可知,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有利于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对比的质量与效果。 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可比只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可比,事物之间的可比应当建立在有意义的基础上。我们很难想象将一个仅有几十人的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同一家跨国公司或上市公司相比较有什么意义和必要性。如果我们强求大企业与小企业采用同样内容的会计科目表,编报同样内容与格式的会计报表,提供详尽程度相同的会计信息,这实际上是对可比性会计原则的片面的、僵化的理解。其结果只能是“以小拖大、以大累小”,造成对大企业的会计信息揭示质量的要求因顾及小企业而无法提高;小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因片面地追求与大企业可比,而付出过多的编报成本。因此,实行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使会计信息的比较在特定的范围获得更有意义的结果,是符合会计的可比性原则的。 5.从重要性原则来看。一项信息是否重要。是否应当单独提供或揭示,应视其本身的性质及相关情况而定。一些对大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会计信息,对小企业来说有可能没有任何实际用处;而某些对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会计信息,对大企业来说并不重要。因此。实行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使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别提供适应其特点的有差别的会计信息,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可以促进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有效。 可见,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适当地制定不同繁简程度的会计制度符合会计的基本原则,同时也符合目前我国在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和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的总体思路。它一方面适应了广大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力量较弱。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相对较低的特点,同时又可使人们对于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揭示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必顾虑小企业是否能接受的问题,这样可以更有利于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二、国际上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作为一项会计惯例早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国际上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为中小企业量体裁衣的简化的会计制度,采用这种类型的国家主要代表是法国;另一类是会计准则(制度)的制定仍然以大型企业为标准,而对于一些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某些准则(制度)的豁免,采用这种类型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在法国,为了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法国的“全国会计方案”将统一的会计科目表和会计报表划分为详略程度有明显差别的三个系列:简略系列、基本系列和发展系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选择其中的一个系列。 此外,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7次会议于200年7月3-5日在日内瓦召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处向大会提交了题税中小企业会计》(accounting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zes)的讨论稿。讨论稿中指出:由于中小企业在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的会计需求与大企业和上市公司存在很大差别,要求中小企业都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这样的标准来进行报告,显然没有意义。因此应当根据中小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特征专门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 在美国,其公认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报告以及对公司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只对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的公司有法定的约束力。而对其他企业是没有约束力的。除此以外,美国在要求企业提供现金流量表方面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公司给予编报现金流量表的豁免。英国在其会计实务中更多地实行了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提供简化了的会计报告资料。中等规模的公司可提供简略的损益表和正式的资产负债表和正式的董事会报告,小规模企业享有编制与提供现金流量表的豁免权。 鉴于目前我国企业会号权人员的素质状况和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数量需求的不同情况,我们国家应当积极借鉴世界上其他各个国家的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从而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水平的提高,使会计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中小企业会计准则 国际现状与经验启示 编者按:中小企业作为企业中的基础性群体,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也正在制定过程中。了解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发展现状,从中总结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得出相关启示,这些工作有助于我国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国际现状与经验启示》一文对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联合国会计专家工作组(isar)、美国等国家和国际会计组织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和评价,可为我国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的制订提供丰富的国际参考经验。 【摘 要】 文章对主要国家和国际会计组织中小企业会计准则①的发展过程、准则走向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评价,力图为我国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的制订与完善提供国际经验。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会计准则; 国际现状; 经验启示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降低交易费用、优化资源配置、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制度安排,对企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已有的会计准则主要产生于资本市场,其完善、发展以及制定程序主要针对上市公司,而对非上市企业缺乏整体性考虑,从而导致非上市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时面临执行成本与效益的矛盾。于是,一些国家和国际会计组织纷纷着手研究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随着2006年我国新版《企业会计准则》的全面执行,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如何纳入会计准则体系成为了我国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2010年11月财政部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呼之欲出,国际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对制订与完善我国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发展与现状 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各国的发展步调并不一致,称谓也不尽相同,较早着手研究的国家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iasb作为主要的国际会计组织,对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英国: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frsse) 英国是研究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问题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实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家。英国认为,信息加工成本负担主要是体现在小企业主体上,长期以来,英国的小企业一直承担着不必要的、高额的会计信息编制成本②。因此,英国将“中小企业(sme)”会计准则问题转化为“小企业(se/smaller entities)”会计准则问题进行研究。1993年7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成立了会计机构咨询委员会(ccab:consultative committee of accounting bodies),该委员会设立了一个专门工作小组(working party),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提供一些准则的豁免条款来减轻小企业的财务负担。1994年,该工作组公布了一份名为《准则豁免:基于规模还是基于公众利益》(exemptions from standards on the grounds of size or public interest)的咨询文件,对于这份文件,大多数的反馈意见表明:(当时的)会计准则对于小企业来说帮助不大,而且较为麻烦③。随着对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研究的不断深入,ccab逐渐从小企业“会计准则条款豁免”转向“独立准则制定”的研究,着手制定独立的小企业会计准则。1995年12月,ccab了一份题为《量体裁衣: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designed to fit:a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for smaller entities)的文件,ccab不仅在这份文件中明确表示应该为小企业制定特定的会计准则,而且还同时公布了《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草案)》(frsse draft)。1997年12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正式公布《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frsse),并于1999年3月、2000年3月、2002年6月、2005年1月、2007年1月和2008年4月对该准则进行了数次修订。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for smes)的颁布④,英国asb着手考虑其“小企业会计准则”(frsse)与iasb的“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关系问题。早在2007年iasb公布“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时,英国就公布了一份咨询文件,呼吁就国际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和本国小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是:英国将用ifrs for smes代替frsse建立两个层次的会计准则体系,还是将ifrs for smes作为中间层(middle tier)并保留frsse,从而建立三个层次的会计准则体系。2009年8月,英国asb公布了一份名为《政策建议:英国gaap的未来》的咨询文件,基于讨论和测试的结果,英国倾向于采用ifrs-sme替代frsse⑤。 (二)加拿大:私人企业会计准则(gaap for pe) 加拿大在80年代初开始关注是否为小企业(sbe:small business enterprises)单独制定会计准则问题。1980年6月,ca magazine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加拿大需要两套会计准则吗?》的文章⑥,指出编制财务报表的成本和会计准则的复杂性成为一些小企业主要担忧的问题。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管理委员会(cica board of governors)针对该问题于1982年成立了一个行动小组(task force),主要探讨在大企业与小企业以及非公众企业之间是否存在着不同的财务报告要求。1982年8月,该行动小组提出建议:应当对加拿大会计准则手册(handbook)进行审查,减少准则的细则,鼓励简化,尤其要简化适用于小企业和非公众企业的一些准则。但在此后的十多年里,这一问题在加拿大并没有成为热点问题。 1998年,加拿大会计准则委员会(acsb)开始再次关注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问题。一些学者和会计机构指出:越来越复杂的会计准则使得小企业财务报告的负担不断增加,这一问题亟待解决⑦。1999年,acsb完成了一份名为《关于小企业财务报告的研究报告》(financial reporting by small business enterprises-research report),该报告认为:应当按照标准化的会计规则来编制小企业(sbe)财务报告,会计准则应用于小企业的问题不会影响所有的准则,而只影响到准则的某些方面;将现行适用于小企业的准则保留在一个统一的准则体系(即gaap)内是合理的,使用一套准则可以维护gaap的信誉、避免了使用两套准则可能引起的混淆;一些特定准则引起的问题可以通过在gaap内部制定差别会计规则来实现,例如可以免除小企业使用某些不合他们需要的会计规则。在该研究报告的基础上,acsb决定在加拿大gaap内引入差别报告原则(differential reporting principle):当准则不适用于小企业财务报告需要时或当使用准则的成本超过潜在利益时,可以允许小企业采用偏离适用于公众责任企业的会计准则(gaap)⑧。2002年,acsb了会计准则1300节(section 1300)——差别报告(differential reporting)。差别报告允许非公众责任企业(non-publicly accountable enterprise)在企业所有者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于gaap的差别报告选择。值得注意的是,acsb原先关注的是小企业(sbe)的财务报告负担问题,而在颁布差别报告时,将适用主体改成了非公众责任企业,这一改动表明加拿大准则制定者逐渐从重视企业规模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转向重视企业公众利益、公众责任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此外,acsb还设立了一个常设机构——差别报告顾问委员会(drac),负责向非公众责任企业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提供建议(input),委员会成员主要来自服务于中小企业(smes)的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公共会计师(public accountant)。 2004年5月,acsb了一份“评论邀请(itc)——加拿大会计准则:未来的方向”,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报表编制者、审计人员、立法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就acsb今后工作的重点从战略角度发表意见。2005年3月,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acsb了指导加拿大未来会计准则发展方向的战略计划草案(accounting standards in canada:future directions-draft strategic plan)。acsb承认“一个标准未必适用于全部企业”,指出它将继续对主要报告主体,比如公众公司(public companies)、私人企业(private companies)、非营利机构(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s)实行准则单列战略。在这份文件中首次使用“私人企业”一词代替了“非公众责任企业”,其原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与非营利机构作出区分。 2006年8月,acsb发表了第2号公告(bulletin #2):加拿大私人企业会计准则——新方向。该公告认为:对于公众公司而言,战略方向已经明确,即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但对于私人公司,acsb的立场不明确,徘徊在制订独立准则与修订原有差别报告之间,因为acsb收到的针对私人企业主要使用者的调查反馈信息比较模糊。2007年,acsb了关于私人企业会计准则的讨论稿,该文件对单独制定私人公司会计准则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比如:要不要单独制定私人公司会计准则、谁是私人公司的主要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些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私人公司会计准则基于的概念框架与公众公司基于的概念框架究竟有什么区别、制定私人公司会计准则有哪些可能方法等。讨论结果表明:私人公司是需要单独会计准则的;其主要使用者是银行和其他债权人(股东已不是外部信息使用者);概念框架上与公众公司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在具体应用概念框架时仍会产生准则层面的差别。 加拿大会计准则委员会(acsb)于2009年4月了《私营企业的通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for private enterprises:exposure draft),并打算从2011年1月开始在私营企业范围内正式实施这套准则。 (三)澳大利亚、新西兰:差别报告框架(framework for differential reporting)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会计方面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2004年,两国之间成立了“跨塔斯曼会计审计准则咨询组(ttaasag)”,其目的在于推动两国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一体化,并在国际准则制订中相互合作,争取对iasb产生最大的影响力。所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会计规范有着很大的相似性。目前,澳、新两国在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领域均采用“差别报告”方式。 澳大利亚自1992年就实行差别报告。1990年,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审查委员会(asrb)了“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sac1/statement of accounting concepts 1),其目的之一在于降低小企业财务报告的负担。sac1中定义了“报告主体”(reporting entity)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差别报告制度。澳大利亚关于“报告主体”的定义是:有理由期望该主体拥有依赖一般目的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并且该使用者使用这些信息进行资源分配等决策与评价。报告主体应当遵守全部的会计准则,而不符合报告主体定义的企业则可以采用简化的差别报告形式。在iasb公布ifrs for smes以后,澳大利亚重新检查了原有的差别报告制度,并于2007年公布了差别报告制度修订稿(revised differential reporting regime)以供利益相关者评论⑨。aasb在修订稿中拟放弃以“报告主体”界定中小企业准则适用范围的做法,认为国际流行的是以“一般目的财务报告(gpfr)”概念为界定基础。同时,修订稿采取了双层次的制度结构(two-tier approach),即编制一般目的会计报告的主体,要么选择与澳大利亚准则等价的ifrss,要么选择与澳大利亚准则等价的ifrs for smes,其区分的标准主要是公众责任(publicly accountable)和企业规模(size threshold)。可见,总体上澳大利亚差别报告制度吸取了iasb关于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的思想。但是,澳大利亚的差别报告制度与国际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仍存在较大区别。澳大利亚差别报告制度不仅适用于营利性企业,还适用于非营利目的的组织和政府部门。澳大利亚于2009年12月了差别报告框架修订稿(revised differential reporting framework),该文件规定:对于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中具有公众责任的营利性组织、公营部门(public sector)中的各级政府和高校,要求执行完全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价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对于私营部门中不具有公共责任的主体、非营利性主体、以及公营部门主体(除各级政府、大学以外)均可执行简化性制度(rdr / reduced disclosed regime)。澳大利亚的差别报告制度计划于2010年7月执行。 新西兰是国际上较早实行小企业财务报告要求的国家。1993年,新西兰制订了《财务报告法案1993》,该法案采用“双层制”的财务报告规则(two-tier system):最高层次由“报告主体”组成,要求执行全部的新西兰会计准则;最低层次由“豁免公司(exempt company)”组成,这部分企业可以按照简化要求编制财务报告。1994年,新西兰制定并采用了差别报告制度,该制度在最高层与最低层之间增加了一个中间层次(intermediate tier)。新西兰的差别报告框架(differential reporting framework)将无公众责任、所有者与经管者合一、规模不属于大企业的报告主体纳入差别报告主体,可以按照差别报告原则简化会计准则的执行,从而降低编报财务报告的成本。新西兰的差别报告框架既界定了差别报告适用主体、基本原则,又规定了具体的财务报告准则简化规则。此后,新西兰分别于1997年、2002年、2005年、2007年对该差别报告框架进行了修订。随着ifrs for smes征求意见稿的颁布,如何协调与国际准则的关系也成为了新西兰会计准则委员会必须考虑的问题。2007年3月,新西兰注册会计师协会针对iasb的ifrs for smes了“评论邀请(request for comment)”,要求利益相关者就新西兰差别报告适用范围的标准、是否采用ifrs for smes、是否与澳大利亚在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方面趋同、对国际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是否要增加一些解释或指南等发表建议。同年11月,新西兰会计准则审查委员会(asrb)公告称,鉴于在1993财务报告法案下中小企业适用财务报告准则问题审查将于2008年中期进行,决定对小企业推迟实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价的新西兰会计准则。2009年10月,澳新会计准则机构之间举行了一次协调会,比较了两国之间差别报告框架的异同,并认为双方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制定一个适合于中小企业的有别于ifrs的会计准则。 (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for smes)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研究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问题开始于本世纪初。2000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iasb的前身)在一份向iasb过渡的报告中指出:“存在为小企业制定特定国际会计准则的需求”⑩。 2001年,刚刚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启动了制定适用于中小企业(sme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ities)会计准则的项目,iasb成立了一个专家工作小组(a working group of experts),该小组的主要职责在于对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问题提供建议、提出备选方案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至2004年初,iasb形成了一些关于制定中小企业准则基本方法的初步观点和尝试性意见,但对于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问题并非信心十足,他们尤其对是否确实需要单独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应该由iasb作为制定者心存疑虑。2004年6月,iasb了一份名为《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初步观点的讨论文件》(后文简称“2004讨论文件”)的文稿,其目的是要探索由iasb制定全球统一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可能性。国际上对《2004讨论文件》中的有关观点反应热烈,许多国家倾向于采纳一套国际通用的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这给了iasb以极大的鼓舞。 2006年1月,iasb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初稿》,并于2007年2月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简称“2007征求意见稿”)。2007征求意见稿,基于信息使用者需求和成本效益原则,继承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从多个方面对ifrs进行了简化:省略了中小企业中不太会遇到的议题、采用了ifrs中较为简化的会计政策选择、简化了确认与计量原则、实质性地减少了信息披露要求、运用平实易懂的语言等。iasb在了《2007征求意见稿》之后,又于2007年6月在其官方网站上开展了一项实地测试(field test),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征求意见稿的可理解性;评价准则草稿议题(topics)范围的适当性;评估实施ifrs for smes可能给中小企业带来的负担;评估准则可能给测试者目前使用的通用会计准则(gaap)带来的冲击和变化程度;评估各国对中小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评估微型企业在使用iasb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ifrs for smes)时可能面临的问题;评估现有中小企业准则实施指南(implementation guidance)的充分性等。{1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收到了来自20个国家的116家小企业测试报告和162封评论信件,这些信件集中反映了八个方面的问题:准则独立性问题、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准则的动态修正问题、信息披露问题、适用范围问题、公允价值问题、准则执行指南问题、以及对特定准则内容的评论等。准则征求意见稿实地测试结束后,自2008年3月始,针对测试中反馈的问题,iasb召开了14次公开委员会会议,对准则征求意见稿又进行了大约34处主要修改。iasb于2009年7月公布了《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正式稿。 (五)联合国会计专家工作组(isar)——支持iasb作为中小企业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者 isar是推动制定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的另一国际组织,不过,与iasb相比,isar的影响力较小。isar明确表示:iasr支持iasb作为一个关于会计与报告的国际准则制定者,isar制定的中小企业会计指南(smega)是基于国际会计准则(ias)制定的,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执行会计准则问题,尤其是为了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isar将中小企业根据公众性划分为三个层次:证券公开交易的上市企业或具有重大公共利益的企业;不发行公众证券且又没有重大公共利益的重要工商企业;以及通常由业主管理而雇员极少的微型企业实体。从isar制定的中小企业会计指南(smega)(即level 2)看,与iasb相类似,isar也采取了“分体式”形式,并且作为“独立准则”的中小企业会计指南(smega)并没有与ias(或ifrs)之间建立“交互参考”,是一个自成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独立体系。 (六)美国:改进程序还是分立准则,在艰难中前进 美国对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非上市公司倍感压力的准则超载问题作为研究的发端。质疑的声音主要来自于以非上市公司为主要客户的会计师事务所。1974年,aicpa启动了一项关于“小型/集中持股企业(smaller and/or closely held businesses)”的gaap应用情况的研究项目,目的是回应一些为小型/集中持股企业提供审计服务的cpa对会计信息是否满足使用者要求的关注,提供改变会计和审计准则的建议。项目研究的结果形成了1976年的华纳委员会报告{12},其基本结论是:应对所有会计主体的一般目的财务报表使用相同的计量原则,但是在财务报表的披露部分应当允许某些主体仅仅提供摘要数据或分析性数据。1977年,属于美国国会众议院的“公司披露咨询委员会”(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corporate disclosure)全面审核了sec的整个信息披露政策,认为小型上市公司的合规成本比大型上市公司的合规成本高、投资者对小型公司的兴趣比对大型公司的兴趣小得多。该委员会支持减少小型上市公司的报告要求。当时,sec关注到了小型上市公司在证券注册和持续报告要求等方面的规制负担,也实施了一些减轻负担措施。对于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小企业和非上市公司是他们的主要客户,gaap对小企业和非上市公司的要求显著地影响了这些事务所的竞争能力,aicpa对中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能力非常关注。1978年10月,aicpa成立了一个关于中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特别委员会(the derieux committee),它的目标是:研究中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未来生存能力和发展前景,开展项目以确保他们有能力保留大客户,在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中确保自己的地位。derieux委员会考察了中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广泛问题,其中包括gaap的计量和披露要求。1980年10月derieux委员会了一份报告,即“derieux委员会报告”(the derieux committee’s report)。该报告认为,即使fasb可以使一些公司免除补充披露的责任,许多cpa仍认为固守某些gaap的计量准则,对于小型的以业主为经理人的公司而言,既没有用、在经济上也不合算。derieux委员会报告建议:对gaap的简单修订或实行豁免无法实现相关目标,可以考虑为小型和非公众公司制定独立的准则。这是美国会计职业界首次提出单独制定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问题。 aicpa除了从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角度研究会计准则超载问题外,它还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研究会计准则超载问题。1981年,aicpa成立了“会计准则超载特别委员会(special committee on accounting standards overload)”,该特别委员会的目的是:为减轻那些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会计准则对小型和集中持股企业的负担提供解决思路。同年12月,aicpa就了关于准则超载问题研究的暂定结论和建议——“会计准则超载特别委员会的暂定结论和建议”(tentativ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pecial committee on accounting standards overload){13}。会计准则超载特别委员会认为,准则超载表现为多个方面:准则太多;准则太细;不能选择适用的准则;不能体现编制人、使用者和cpa需求的差别;不能区分公众和非公众主体、年度财务报表和中期财务报表、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审计和非审计财务报表;过度披露、复杂的计量,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会计准则超载特别委员会敦促fasb对那些被普遍视为(尤其是对小型、非公众公司)不必要负担的、成本高昂的特定会计准则再行斟酌并采取行动。 面对aicpa的压力,1981年11月,fasb了征求意见稿“非公众和小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financial reporting by private and small public companies),其目的在于收集会计职业界和信息使用者对fasb对准则超载问题的分析和建议的反馈信息。fasb主要向非公众和小型公众公司(private and small public companies)的经理人、财务报表使用者、注册会计师征询了意见。1983年2月,fasb公布了一份特别报告——“非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对fasb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总结(financial reporting by privately owned companies:summary of responses to fasb invitation to comment)”{14}。该报告公布了fasb的调查结果:cpa认识到借款人的信息需求与其行为有区别{15};对于公众与非公众公司而言,债权人信息需求和决策过程基本是一致的;使用者需要经过审计或检查的完整财务报表;不同企业规模其成本与效益平衡有区别;60%的从业者(practitioners)支持在一定情况下应该采用不同的计量,企业财务经理对这一问题是平分秋色,只有9%的信息使用者支持采用不同的计量;gaap报表是银行决策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尽管银行还能够从企业直接获得其他信息{16}。从这个调查意见看,会计准则过载问题并非像cpa从业者们所宣传的那么严重,但fasb还是设立了一个“小企业顾问小组(small business advisory group)”,以便在准则制定中反映小企业的声音。其后,aicpa分别于1995年6月和1996年8月发表了二个报告:“准则超载——问题与解决方案(standards overload:problems and solutions)”和“非公众公司实务部门准则超载特别行动组报告(report of the private companies practice section special task force standards overload)”,但这些报告并没有在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问题上产生重大影响。 2004年5月,fasb了“非公众公司财务报告讨论稿”(private company financial reporting discussion paper){17},该讨论稿认为:企业的性质和企业交易比以往更为复杂,公众公司和非公众公司实施复杂的商务战略,形成复杂的所有权结构,使用复杂的风险管理战略,准则制定者被要求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准则体系持续扩张。讨论稿还认为,gaap当前不会因会计主体是公众或非公众而提供有差别的会计基础(即确认和计量原则),但允许在列报、披露、过渡方法和实施生效日上有所差别。 2005年,aicpa认识到,全美占99.7%的公司是非公众公司{18},考虑到非公众公司庞大的数量和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考虑到cpa在非公众公司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地位以及日益增长的关于非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和成本—效益问题,aicpa董事会成立了“非公众公司财务报告行动组(pcfr task force)”,并了“非公众公司财务报告行动组报告”(private company financial reporting task force report){19}。报告指出:gaap报告的特征在于对委托人的高价值;太多的gaap要求缺乏相关性和有用性;委托人团体中的大多数都相信公众公司和非公众公司采用不同的准则是有用的。行动小组的结论是:应当在有区别的概念和会计基础之上制定非公众公司gaap;现行的准则制定程序应该做出根本性的改变。接着,2005年5月,aicpa理事会(aicpa council)做出决议:aicpa支持发展高质量的非公众公司准则(gaap for privately-held);aicpa管理层应该与faf、fasb进行合作,确定并执行一个旨在发展“非公众公司会计准则”的程序,“非公众公司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披露方面与公众公司准则应有区别。在改进准则制定程序方面,行动小组提出:“应改变fasb和faf的组成,使之有更多的人员代表非公众公司有关方面的利益”;“增加非公众公司有关方面在faf的代表,在faf下建立一个新的非公众公司gaap准则制定委员会,只涉及非公众公司有关方面的需求”等。2006年,fasb与aicpa联合了“提高非公众公司财务会计及报告准则制定程序(enhancing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s-setting process for private companies)”建议书(a joint proposal)。在建议书中,双方明确:公众公司与非公众公司会计准则是有区别的;应该在fasb制定准则过程中增加非公众公司信息的输入(input);双方同意共同发起并资助一个新的委员会{20},其使命是在fasb制定准则时提供建议,有助于fasb在观念、准则方面区别公众与非公众公司。但是,建议书中也明确指出:“本次改进的目标并非是要创立一套独立的、新的非公众公司会计准则(a separate,new set of gaap requirement for private companies)”{21}。2007年1月,fasb成立了“非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委员会(pcfrc,private company financial reporting committee)”,该委员会由fasb资助,aicpa行政支持(administrative support),其主要任务是促进fasb在制定会计准则程序中充分考虑非公众公司的因素,以推荐意见的方式提供更多的非公众公司参考信息。可见,直到2007年,fasb尚没有在单独制定非公众公司会计准则问题上作出根本性改变。 pcfrc成立后即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主要是围绕fasb所修订准则或财务解释公告(fin)的推荐意见。2008年,pcfrc首任主席judith o’dell发表了一篇名为“迈向非公众公司会计的路线图——未来可能的模式”的文章。在该文中o’dell指出,非公众公司财务报告委员会(pcfrc)一直关注着ifrs在美国的采纳情况,如果美国采纳ifrs,则非公众公司委员会就要考虑迈向非公众公司会计准则路线图的问题。o’dell 还设想了未来制定非公众公司会计准则的五种模式。这是fasb下属机构首次提出比较明确的非公众公司会计准则的解决方案。 2009年12月,在faf、aicpa以及nasba(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boards of accountancy)的共同发起下,一个跨机构的委员会——“蓝带委员会”(blue-ribbon panel)成立。该委员会的任务,根据nasba主席的理解,是对非公众公司会计准则的设定程序进行全面的评估。但aicpa的主席barry melancon认为,关于非公众公司会计准则的各种解决方案均在考虑之中,并不排除任何结果{22}。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对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的几点建议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正规原始凭证取得难度大,制度缺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以上问题应该结合中小企业形式灵活、规模小等特点,从以下两方面解决:首先是企业自身的不断完善,通过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会计机构高素质从业人员的引进,逐渐与国际先进的制度接轨。其次国家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建立等,从法律上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另外,还要加强国家机关如税务、工商等部门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监督,引导社会监督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尽快规范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从而促进中小企业高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 会计规范化的问题不能孤立地看,要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规范化的问题。 一、企业自身不断完善 要解决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企业要通过提高企业全员素质、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和制度、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措施,苦练内功,不断完善自身。 (一)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 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存在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对会计核算机构的重视不够等问题,这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高级人才业务培训班,广泛宣传新出台的会计法规、会计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使企业的领导者了解会计知识,能够看懂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并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同时,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会计工作中的职责,判断自己和会计人员的行为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真正担当起会计责任主体的重任。中小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我们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就必须抛弃陈旧的管理观念,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这其中就包括建立完善的财务机构,完善的财务机构将会改变目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各种不规范现象。管理者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企业全员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已经经历类似情况并成功克服这些问题企业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自身的监督机制。例如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置独立于企业财务机构之外的内部审计机构,由专门的内审人员履行内部监督职能;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可由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互查进行监督检查,也可以通过选举出本企业职工代表组成财会督导组进行不定期联查的形式,实现内部监督检查。通过这些方式逐步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督模式,促进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三)建立健全企业会计机构和制度 中小企业应尽快健全已有的会计机构,并且尽力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切实推行会计持证上岗,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按我国会计法律法规规定,单位会计岗位的会计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中小企业必须严格要求,所有会计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方可上岗,这样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把不符合要求的人员排除在企业会计岗位之外。还要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现状,加大现行会计制度特别是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培训力度,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全面推进中小会计核算规范的重要环节。培训可以多种形式,如各级地方会计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等等。通过各种渠道的培训和教育,以达到全面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切实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守准则,不做假账”,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顺利进行。 (四)全面推进企业会计电算化 很多企业的会计核算还停留在对现金等数据的简单统计上,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记账是时展的必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某些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因此,中小企业应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为会计规范化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快中小企业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二是加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五)全面贯彻落实各项会计准则 全面、快速贯彻企业新会计准则体系。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企业要抓紧时间,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了解、掌握新会计准则的实质,更新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新会计准则。 二、优化企业外部环境 在企业自我完善的同时,国家也要加强立法,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近两年来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全国人大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反映了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决策。这部法律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还从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定了一系列鼓励措施。该法的执行将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的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各级政府部门、银行金融机构及社会服务部门要按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小企业会计制度》已于2005年1月开始执行,对于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仅通过这一两部法律来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多方面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外部环境,加强监督引导。 (一)制定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特点的会计准则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但是还未将中型企业纳入其中。我国还应该制定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特点。由于中小企业业务量比较少,会计核算一般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交易类型有限,经营活动比较简单,一般只需要简单的数据,没有对数据产生深层次分析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对这样企业的会计工作采用不同的规定,在需要设立独立会计机构的企业中,要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如出纳、总账与稽核,出纳与总账、明细账的分离等,对于会计核算可以适当简化。另外,中小企业行业涉及面广,会计科目设置上应考虑通用性;对于企业财产和与个人家庭支出相互占用的情况,应设置往来账户加以核算;.适当放宽凭证的认定,而非单认定统一发票为唯一合法的凭证,以解决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合法凭据的问题等。 (二)通过政策引导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早成的。企业的生存环境良好也有利于企业会计核算的健康发展。例如:我国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政府支持等反与大企业或国有企业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可能造成企业在资金不足是融资困难,没有足够的担保也得不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有效支持。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等措施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我国政府已经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还可以通过由政府引导建立中小企业基金。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集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国家机关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 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来看,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会计工作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借助于外部监管,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会计规范化。我国的会计监督是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其中前两种属于外部监督。国家监督是由财政、税务、银行、工商、证券监管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监督。 财政部门首先应指导督促中小企业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账簿体系。根据有关法规规定:中小企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账簿体系,发现不符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的,要及时严肃处理。财政部门应加强工作指导,帮助中小企业依法建账。其次,应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财政部门应依据有关法规做好以下工作:(1)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实行资格证书管理制度。企业聘用会计人员必须达到一定学历、持有国家财政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否则予以惩罚。(2)定期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并充分发挥其作用。(3)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要取消其任职资格,吊销有关资格证书,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最后,财政部门应督促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核算制度。 税务部门也应改进查核方式,侧重于进行实质性查核,确实扫除逃漏税企业,以建立公平的纳税环境,改进税务人员对于中小企业的态度,并建立税务人制度,以增加税务申报速度,减轻税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以便全心进行查核工作。 (四)加强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是以会计中介机构为主体,由其接受他人委托,对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审计、验资等工作。从 我国目前的会计监督体系来看,社会监督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创业板快在我国股市的整体上市,民间会计机构的重要作用也更加明显。同时我们也看到政府部门直接进行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管,其监督成本相对较高,监督的有效性也比较差,易引发腐败等社会问题。内部监督职短期内难以起作用,因此政府应转变监督方式,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上,重点去监管那些监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中介机构,不断加强社会监督。使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中小企业外部监督的主导力量。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小企业目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各种不规范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就应该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在较长时间内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改变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的现象,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会计论文:论如何完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我国中小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在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就业,推动科技进步等发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企业经营难度增大,加上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问题不解决,很容易让企业陷入困境。笔者做了大量相关的研究,结合从事的职业,对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出几点对策。 2003年,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中小型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提出以年末从业人员数量和资产总额为核心指标的评定标准,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四部委又对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进行调整,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特征为:一是所有制结构灵活多样,投资主体多元化,船小好调头,发展迅速;二是我国中小企业近几十年的发展都是依赖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获得成功,但是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工人工资的大幅度增长,中小企业的劳动密集型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所以提高科技装备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企业摆脱低附加值、重复性投资生产的重要出路;三是中小企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发达,内部地区相对落后;四是中小企业涵盖范围广,分布地区分散,主要是各地方的乡镇企业;五是中小企业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窘境,一些小企业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很难与大企业相抗衡,且短时期内,很难转变这种态势。以上五种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会计核算等方面的问题。 1.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长了很多,经历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洗礼,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各项制度逐步完善,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然而,各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会计人员配备不齐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我国大部分企业基础较差,对管理不够重视,造成会计机构设置层次不清晰、分工不具体等问题,有的微小企业为了解决成本,甚至不安排会计人员或者安排自己的亲戚担任会计,有的甚至是一点儿会计知识都不具备,更不用提持证上岗了;还有一部分采用的会计外包的方式,兼职会计问题严重,流动性强,管理性差。同时,还存在着会计人员学历层次低、会计人员老龄化、会计培训不到位等问题。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缺乏一方面与经营者的个人素质和重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企业规模小,激励方式有限,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不够,造成会计人员招不来,留不住,发展不好,人员不稳定,跳槽现象严重,这些都对企业会计核算水平造成了直接影响。 1.2核算主体不清晰,违规问题严重 中小企业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同时也有产权不明晰,管理不规范的劣势。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集中,投资方和管理方混为一谈,产权不明晰,都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困难,由于有些企业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不按照规定记账,造成会计核算中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不设立账面,以票代帐,或者账面管理混乱。在会计核算方面,有些企业用记账的方式操纵利润,或者用收入不计入账面、虚增成本等手段逃税,给国家带来损失。有些中小企业不按照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分类,而是根据自己需要尽快处理等等,这些操作都没有认真执行相关规定,而是按照经营者的意图随意更改账面,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另外,还存在着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交易时愿意和合作方执行较低的价格,会计记账时采用不合规的收据入账或者根本不入账,不仅仅违反会计制度,也有悖于法律的要求。 1.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或不完善或根本没有,有的企业虽然各项规章制度齐全、财务制度健全,但在执行中形同虚设,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一些企业经营者虽然看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因为企业小,觉得时机还不是很好,有的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有的管理人员素质无法到达建立完善制度的程度,制度不健全对企业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给企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作用,不仅造成内部管理混乱,造成企业资产流失,人员流失,会计失真,无法为经营者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损害了企业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对外部管理和监督带来了很多困难。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经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很难独立的处理会计问题,而是受制于老板,按照经营者的意图调整会计,无法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 1.4对会计档案重视不够,会计资料保存不善 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没有按照要求将会计档案保存好,既没有专人负责资料的管理,也没有固定的地方存放,造成大量的会计报表和会计凭证随意堆放,到账会计资料损毁、丢失的事情经常出现,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比如上市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等等,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应加强管理,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2.解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对策 当前,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会计核算执行不严格,会计信息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因为应加强以下几点工作。 2.1建立相关会计机构,提高从业人员工作水平 中小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建立相关会计机构,同时,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安排和企业规模相匹配的会计人员,招聘会计人员第一需要人数要充足,不能仅仅配备一名人员应付会计工作,第二综合素质要高,一般应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规模较大的企业甚至需要中级职称以上的会计。会计人员绝不仅仅是记账这么简单,还有对日常经营状况进行监督,为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为了招得来、留得住这些会计人员,要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制定培训计划,对留下来的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尤其是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他们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准则进行账簿设置,照章纳税,加强对日常账面的处理的练习,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业务能力和道德素质。 2.2规范会计日常工作,提高工作能力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会计核算主体的管理,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密切关注会计核算范围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会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提供给管理者、经营者和有关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会计工作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处理的好坏不仅仅影响到企业和国家间的利益分配,也涉及到工人工资的发放乃至社会的稳定。所以,企业经营者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做好风险防范,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度,使会计信息公允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情况,为经营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准确的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预测企业发展前景。 2.3加强外部监督管理,完善企业各项制度 如果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经营者的水平不能同步提高,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弊端就会逐渐显现,比如岗位设置不合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就会妨碍内部控制指标的实现。如果企业会计核算做不好,会计监管不力就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甚至会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要随着规模的扩大,加强对财务会计的重视程度,加强企业外部监管,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会计核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决定了不能依靠企业自身的自律来加强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监管,更多的还是依靠来自政府部门的外部监管,对中小企业进行会计规范,所以按照有关要求,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建立完整的会计制度,对于没有按时按规定建立账簿体系的要严肃处理。同时,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也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工作指导,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完善的账目和会计核算制度。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思路分析:教学模式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 摘要:本文认为在中职会计教学中“做中学,学中做”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针对目前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曾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现状,提出了提升会计教师的专业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实践;反思 “做中学,学中做”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理论,“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法的基本要义在于,以学生活动来架构课程,以直接经验的获得为核心旨趣,在情境化的教学场域中,通过学生的各种“做”——观察、实验、探究、劳作、游戏等来组织实施教学。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本人认为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做中学”是一种比“听中学”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生源的现实状况,存在着年龄较小,学习主动性和积级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弱等特点,中职学校的学生的这些特点很容易让他们因“听中学”中对“财务会计”课程的知识理解、运用不了而放弃学习,这种放弃会导致“多米诺效应“,放弃多了,最终会导致对后续的所有专业课程都失去了兴趣,失去了信心。平时上课多数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并没有完全听明白,或者虽然听明白了,但没有动手做一遍,时间一长又忘记了,当然就陷入了一个痛苦的“怪圈”。就像游泳教练在岸上教学员们游泳一样,游泳的动作姿势教得再好,学员们不下水,不去喝上几口水,是永远都学不会游泳的,要学游泳,除去在水中直接练习,没有更好的办法。“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法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都应处于中心位置,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建构,以习得经验。无疑,这确实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一、“做中学,学中做”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本人设计并实施“做中学,学中做”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将财务会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运用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将“教、学、做”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活动的始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实践一:“银行结算方式——支票” 按照以前的传统教育是老师讲,学生听。结果是很多同学毕业后到了工作单位仍然不知道如何签发支票?如何进行支票的传递?更不理解什么叫做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的全过程?支票的审核职务与支票签发职务分离?为何不得由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等等。做中学的实施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精心钻研教材,确定“支票”结算业务所使用的原始凭证,包括:备用支票、进账单、增值税专用发票、入库单等。2.实施过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角色演,每小组都有付款方(采购方)与收款方(销货方)两方,付款方与收款方都设有出纳、会计、财务主管、业务人员、开户银行工作人员,写明岗位,学生进行各岗位角色演练,引导学生正确填写支票并进行相关单据的凭证传递。具体步骤为:①向开户银行领购支票。②付款方出纳填写支票上的各要素,由主管审核并加盖预留银行印鉴,出纳传递支票给收款人。③收款人收到支票填写进账单将支票送存收款人开户银行。④收款人开户银行向付款人开户银行划转款项。在实施过程中,账证资料是高度仿真,业务程序和传递程序也模拟实际,使用与实际凭证格式、联次、色泽几乎一样(只是注有“会计实验用”)的单据,按业务程序先后产生各种原始凭证(全部由学生填制),各种印鉴、印章也尽可能模拟实际,每个学生都担任特定的职业角色,担任各自职责并轮换。其中,支票(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的填写我们要求每个同学必须掌握。3.反馈评价。采用教师点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反思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练,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签发支票,也了解了支票在不同岗位之间的传递程序,对上面不相容职务的一系列问题也有了较好地理解。 (二)教学实践二:“职工薪酬的核算” “财务会计”课程里有一章的内容是职工薪酬的核算,教学目标如下:了解工资总额的组成;学会计算工资;掌握工资的结算与分配的账务处理。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小微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它们是不愿花钱购买专门的财务软件,取而代之的是用Excel来制作工资表,Excel是大家熟知的Office组件,用它制作工资表简单易行,不需太多的计算机编程知识,而且很容易进行各种计算。所以,对于这一章的教学,我们准备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中的“工资核算”进行精准对接,要求学生通过EXCEL制作一个服装厂工资表,将员工的“应发工资”、“实发工资”等工资明细一目了然,同时还与《会计电算化》中的“工资”模块结合起来进行工资结算的账务处理。这样就能将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紧密线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1.制作准备:数据收集。根据“XX服装厂考勤汇总表”、“XX服装厂计件工资计算表”、“XX服装厂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计算表”收集工资表制作中的。月出勤时间、基本薪资、加班时间、其他补助、请假低扣等一些基础数据的情况。情境、效果引发学习兴趣。2.实施阶段:边做边学,技能训练。让学生根据实训资料给出的基础数据,用EXCEL编制公式制做工资表。每个员工的工资项目有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奖金、住房补贴、病事假扣款,养老保险扣款、医疗保险扣款,每月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最后电脑自动计算出职工的“应发工资”、“代扣款项(如个人所得税等)”、“实发工资”。同时还与《会计电算化》中的“工资”模块结合起来进行工资结算的账务处理。3.完成阶段性学习成果,形成学习激励。“做中学、学中做”的会计实践性教学设计由于现场仿真直观,以及它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大大调动了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加入到会计学习中来,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二、对“做中学,学中做”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反思 “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让老师充当了“师傅”的角色,“师傅”首先要会做才能会教。但中职学校的青年老师基本都是从大学直接到校任教,缺乏到企业实际从事会计工作的环节,由于没有真正做过财务,具体的一些实操技能很多老师也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多数老师是从教材到教材,脱离实际。为了提高中职会计老师的动手能力,让教师能当好“师傅”,本人有以下建议: (一)会计专业教师应定期到财税公 司或企业进行至少连续半年的实践锻炼专业教师定期到财税公司或企业进行实践是促进中职学校会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会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和有效举措。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1号),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因此,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青年教师利用短暂的寒暑假时间匆忙下企业实践。但是,会计是一定时期的连续性业务,不是一次性业务,首先,太短的企业实践教师承担不了具体的业务,承担者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短时间也做不到;其次财务的业务是前后期相关联的,许多的业务需要事后的跟踪,短期的企业实践也做不到;再次是教师到企业实践时间短、难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等等,所以,笔者建议把会计老师下企业实践的时间延长至半年或一年。学校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的安排会计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去实习,通过最少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会计专业课教师可以掌握到在教材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引导教师由传统的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的模式。 (二)要求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会计技能大赛 近年来,广东省各职业学校会计类专业,纷纷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证助学”的思想来来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大赛就像一个“指挥棒”,倡导什么,期待什么,学校和教师自然就会侧重什么。中职会计技能大赛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模拟真实的职场工作活动,对规范学生的会计技能和操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技能大赛对专业的要求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围,因此指导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能。为此,许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学习新技术、新设备,来提升自己。而今,已有专门的会计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如:手工会计、电算会计、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比赛等等。这些技能大赛举办,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举措。“名师出高徒”,教师通过技能大赛考核的重点,可以给专业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并将竞赛内容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使学生的技能操作得到进一步规范,专业知识得到不断地巩固和升华,从而为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主要是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不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工艺.不掌握岗位操作能力等现状提出的。用“双师型”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来规定和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使他们既能讲理论课程.又能指导实践教学。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目前“双师型”教师成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的代名词.“双师型”教师就是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也就是说既是教师.同时也是会计师、工程师、技师、农艺师等,引导会计专业教师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职称)证书。通过考取相关资格(职称)证书,会计专业课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会有一个提高,要完全达到两个“师”并非易事。目前“双师型”教师中有许多仅是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但实践中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够较好地胜任实践教学工作。通过上面步骤的实施,会计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职业综合素质还是职业综合技能上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使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都会受益。也必定会进一步促进“做中学、学中做”这一教学模式,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使中职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 作者:蒋晓端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思路分析: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建议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中国的职业教育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中职的会计专业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而在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则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环节,可现实的情况却是中国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实践教学的水平还无法与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因此,人们就应结合会计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对策,从而为提升其实践教学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 一、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虽然中国很大一部分中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但是毕业后的学生却大多数都没有从事财会相关的工作,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上学时并没有全面地掌握会计系统的专业知识,那么其毕业后就肯定是难以胜任会计相关工作的。所以,学校就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1]目前,中国中职院校的学生还是非常缺乏动手实践这一会计能力的,一些学校现阶段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会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更是没有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对学生进行一些手工会计操作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确实是可以理解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却无法与新时期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实施会计工作的要求相适应。[2]另外,好很多院校都还不够重视会计实习基地的建设,安排实习训练时也只是带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这样学生根本无法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就更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了。[3] 二、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困惑 现阶段,中国中职院校的很多从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做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同时也知道要想有效的开展这项工作,却也是有着困惑和障碍的。其具体的表现为:首先,学校内部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和实习都还是非常简单化的,学校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和模拟实验室,设备以及软硬件都是不足的,那么就很难开展这些工作;其次,学校虽然建立相关实验室,但内部的设备设施却是十分简陋的,那么能够学生开展的实习内容就也是较为简单的,这样根本不可能取得理想的实习效果,也就无法真正的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三、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对策 第一,真正的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作为中职院校的领导和院系教师,他们就应在思想和和行为上真正的认识到做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及时的吸取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在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中适当地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与新形势下对中职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第二,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学校的内部应大力地开展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更好地利用学校内部的实习资源,举例来说,学校可以定期的安排本专业的学生到学校的财务处进行实习工作,让学生真正地从事会计类的相关工作,帮助他们提前到会计岗位上进行模拟训练,这样也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学校还必须与本地区的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的财会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那些有较强责任感并且综合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的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委派到这些单位进行工作,他们可以为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财务把脉和诊断,从而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学校能够与这些企业和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他们成为本校的实习实训基地,那么就可以定期的安排学生去这些单位实习,真正的在这些岗位上得到实习和锻炼,能够大大地提升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学生的表现优秀,那么这些企业或是事业单位也可能相中这些学生,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更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第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中国大部分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还沿用着传统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保证课堂组织教学的顺利完成,同时也考虑到了会计专业知识的逻辑性,却也很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那么就会降低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可能与实际的工作过程严重脱离。所以,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好理论教学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会计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做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为学生安排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基础,从而也促进中国中职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作者:郭伟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思路分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措施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且相关行业对会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此背景下学习会计专业的人愈来愈多,但各院校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就中职学校为例,虽然会计专业是中职院校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专业之一,但受各方因素影响,中职院校的会计教学达不到社会要求,而且教学质量、教学效率较低,因此中职学校在整个教育界的地位不是太高。为了提高中职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质量,以促进中职会计教学发展,本文就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措施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未来就业所需要具备的各项技术以及各种能力,并且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的强弱是衡量其就业能力,探知其发展前景,洞察其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在现今社会,会计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也逐年增大,再加上中职学校的教育能力比高职院校、本科院校都弱,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整体素养也比较差,所以如何促进中职学校会计毕业生就业成为中职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大对中职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研究力度,从根本上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1创新完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最重要部分,其质量高低不仅影响着中职整体教学效果,关系着会计人才培养率,更与中职会计教学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着力于创新、完善教学方法,以此确保课堂教学高效化、科学化。由于教学方法是教学的辅助,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创新、完善。比如,教师在教学会计等式时,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记忆程度,教师就可以先问学生可否将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写成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形式,并说明具体原因。这种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专注程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教师教学的班级不止一个,那么为了增强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教师应在教学完一个班级后,就立即让学生提出课堂教学反馈意见,并将此作为完善教学模式的依据。 2建设强大的师资团队 由于会计是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所以教学不应只涉及理论部分,还要兼顾实践教学,因此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渊博的专业知识,并能在具体教学中,将会计的作用、会计的本质等枯燥的理论知识趣味化,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善于将理论付诸实践,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并有一定的会计工作经验,因为会计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外,教师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部分学生会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不佳表现而质疑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愿意听讲,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同样,也会因为教师巨大的教学魅力而爱上某门课程,所以建设强大的师资团队十分必要。 3开展实践操作教学 对会计专业而言,职业技能不仅包含最基本的会计知识运用能力,还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会计软件应用能力、手工做账技能等,所以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并加强实践操作教学力度。就《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而言,教师普遍都会采用边讲解边带领同学们实践操作,随后让学生自主操作的教程方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良好效果,但由于学生过多,同学们的操作进度各不同,教师无法及时地监督学生的实践情况,所以部分学生会偷懒,请求其他同学帮忙完成实践训练。为了防止此类现象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组,尽量做到5到8人一组,并设立一个组长来监督组员的实践情况。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组员间相互帮助、彼此学习、开展讨论交流,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教师及时监督、掌握学生的操作能力,调整教学进度等。 4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学习兴趣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关系着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与中职学校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因此,会计教师应注重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爱好,知晓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职业技能的高效教学。比如,当前的学生大多喜欢QQ、微信聊天,所以教师可以创建QQ群与微信群,让学生在里面交流、讨论会计的相关问题,并将此作为向教师提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会计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促进师生间感情。再比如学生热衷于网购,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或者现编一些淘宝的销售数据、采购数据等,让同学们做会计分录,会计报表等。 5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在中职学校中,开展会计专业职业技能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对学生而言,学习会计专业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一个不错的就业岗位,而职业技能教学就能在极大程度上帮助锻炼学生的会计技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对中职学校而言,高效的会计职业技能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率,促使学校声名鹊起,还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提高学校在教育界的地位。也正因如此,相关人员才会致力于提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技能教学水平,但这并非易事,不仅要从学生入手,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提升会计课堂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更需中职院校提供资金、设备等帮助。 作者:侯健英 单位: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思路分析: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会计学科实用性极强,传统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却因种种原因忽略了实用型的教学。近几年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虽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很多教师依然未能彻底摆脱传统式的教学模式,过于看重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实际上,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当注重实践性,并形成以实践性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为达到目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应当从教师素质培养、课程方案设置、考评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强研究。 关键词:中职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对于中职教育整体而言,素质提升是目标,顺利就业是导向,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实践性教学模式正是对这种目标加导向的关注与应对。在世界各国会计环境相互影响与迅速融合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的会计教育尤其应当延续这种实践性模式,从教师素质培养出发,全方位关注操作技能训练,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对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朝夯实技能方向努力。 1创新师资培养举措,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会计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的保证。会计专业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首先,中职学校自身应当积极创造条件,给会计专业教师提供更多更全面继续教育的机会,要求会计专业教师除了教师资格证外还应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技术资格证;电算化任课教师还应有计算机等级证书和办公软件证书等,使其教学能力能够满足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学校最好能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教师到目标工厂或企业做兼职,以便了解学生就业环境。陕西渭南中等职业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每年选择一定数量从事会计理论教学的教师,将其送到企事业财务部门锻炼,同时要求这些教师深入到车间、班组,全面了解各项管理制度与生产流程,让成本核算、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计算方法同企业生产直接联系,以便给学生传达更真实的教学内容。其次,如果教学过程中有需要,学校可以直接从企业聘请实践课教师,为学生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来学校做兼职教师,以缓解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会计专业实训教师不足的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够从最接近真实的实践中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从而增强会计从业素质。而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与借鉴良机。我们通过对比美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可以发现,我国的中职学校在外聘教师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目前数量仍不足教师总数的1∶10,而美国这一数据已经高达1∶6,且仍呈上升趋势,日本也有1∶7之多[1]。最后,教师的能力及特长应当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带到课堂中来;在课堂上尽可能做到教学过程、多媒体技术手段、文字叙述的科学组合,以便让教学思路清晰而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根据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普遍要求,当教师讲解完某个环节的理论知识以后,利用会计教学软件,让学生看到会计主体核算过程的模拟操作,并尽力提供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及特长。 2改革课程设置方案,形成双证型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用什么学什么”合理安排实践课时,按照我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应当取得两个证件,即会计专业中专学历证书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2]。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应当兼持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二者都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必需品。这就给中职学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不应该忽略“双证”的取得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方案,提倡实践性教学模式,同样应当加强对“双证”取得教学思想的认识,以便集中人力、财力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前即能受到教育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双重认可,得到学历证书与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为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为了兼顾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同时也为了满足双证取得的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应当加强模拟实习资料的设计,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高度类似的工作环境。实验室中的每一个模拟工作台就是仿真企业中的相应岗位。仿真教学至少应当符合下述两个条件:一是实验客体需要高度仿真[3],在实验教学前,教师或者学校需要同企业取得联系,了解企业各个环节真实的操作模式与操作状态,以便学校仿真模拟的会计客体同企业概况高度相似,从生产流程到产品种类;从人员到物资;从进货渠道到销售方向;从银行理财到依法纳税等资料应当完备。二是实验资料应当符合仿真性要求,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所赋予的要求,由学校有关教师共同编制形成一整套经济业务:记账凭证到会计报表的全面化、系统化内容。在编制过程中,模拟实验室中的学生可以由教师划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分别模拟企业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以达到真正的综合演练效果,模拟应当是多次循环进行的,从而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体验不同角色的任务,这会让实验内容同真实业务的联系更加紧密。 3突破教学考评体系,达到技能型考评效果 以教师为主体的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致力于突破教学考评体系,以便达到技能型考评效果,借助科学手段进行考评,无疑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因为实践性教学改革将面临很多内容,考评也应按照多样化及多渠道的目标努力。首先应当增加学生的技能考核分值;其次应当增加抽题考核的内容,使之在终结性考试里面占有一席之地。湖北汉阳中专学校管理者意识到,在学生的既有观念影响下,如果考试内容出现转变,势必会带动学生的思维变化,促进课堂教学朝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真正转变。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检验,如果教师和学生对实际操作类型的考试持欢迎的态度,那么学生的技能将会普遍得到提升[4]。毕业考试时,学校把会计工作流程进行分段:原始凭证填写、记账凭证填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学生抽到哪一段的考题便完成哪一段,这样做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巩固会计工作,同时还可以节约大量的考评时间。再者应当形成等级评价体系而非单纯的分数评价。实践性教学模式下,考核尤其应当注意操作技能的评价,评价时不仅应当注意知识与技能的表现结果,还需要注意其表现过程。同时学生的实训态度也应当是等级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坐标。比如校方若想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价,首先应当研究制定实习阶段各个环节的科学评价量表,在表中给出不同环节的相应分值,再根据分项分值得到最终的评价等级,这样,实践性教学模式中的考评更加趋向体系化与严谨化,而不是纯分值方法下的宽泛简单。 4实现校企合作模式,落实校企同步实训 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校企的直接合作;二是间接的校企合作,它利用企业资金扶植建设形成企业化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在实践中以第一种方法为主,但有向第二种方法过渡的趋势。校企合作模式特别是建设形成校外实训基地的模式是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保障,给学生接近企业提供机会,为中职学校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首先,学校要做的是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在学校既有财会技能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沙盘实验室的基础上继续建设形成新的开票实训室、税务申报实训室,并提供较之前规模更大、质量更优的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交易室等。陕西省某中职学校通过同企业的积极沟通,率先将学校既有的实训室同对口企业的实践基地整合并加以扩大,让学生有了更加理想的实践操作环境[5]。其次,学校应当加大力度拓展新的面向企业的实训基地,实现和企业的联合办学,将实践操作的环节和对口企业发生更紧密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按照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处理企业实际业务。校方对所有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全程跟踪、重点考核,实习期满以后,学生需要交出详尽真实的实习报告,校方将实习报告列入教学考评体系之中,以达到学生在校企间的无缝对接效果。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渠道强化实践性教学,形成以实践性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努力做到: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结合;教学环境与职场情境结合;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结合,以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胡国理 单位:福建省屏南职业中专学校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思路分析: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输送专业性、职业型人才,构建更具长远性的人才培养战略,成为社会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复苏,由原有的经济低谷期进入发展高速期,这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会计人才在其中的意义非凡。为了应对新常态的大背景,中职教育应重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就新常态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予以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新常态;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2014年12月9日~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针对我国的新常态经济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将新常态这一崭新的理念融入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为应对新常态的大背景,应从中职教育着手,强化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具有战略性、竞争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新常态的理念。为了应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应注重对会计人才的高效培养,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新常态。 一、新常态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致使新常态理念的不断渗透与提出,教育领域的新常态就是深化改革、依法治教、促进公平。在新常态下,应强化教育改革,及时了解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同时,中职阶段的会计专业教学是建构在法律之上的,在培养中职学生会计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新常态下,我国的教育得到了不同的补充与完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视为教育的重要起点,在此基础上实现能力的不断攀升。面对新常态的挑战,中职教育中会计专业教学应强调“以生为本”,重在体会学生的真实感受,重在对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关注点已经不仅停留在会计专业,而是更为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政治素养等的培养与熏陶,以端正中职学生的价值观。通常条件下,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管理难度大、学习成绩不佳、生活上还爱攀比等。面对以上问题,应注重对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端正其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素质、高涵养的应用型与专业型人才。 二、新常态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1.主张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新常态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充分根据新常态的发展目标与要求,面对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望,应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强化中职会计专业人才教育,为企业输送更具职业性、专业性的人才资源,以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因此,应主张校企合作,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通过企业与中职院校的有效合作,来达到双赢的目的。通过校企合作,中职学校可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定相关的专业,实施订单式培养,然后在会计实训教学时,可将企业作为重要的实训基地,让学生与真正的职场环境相接触,在真正的职场环境中进行实习,可为后续就业提供预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相连,可提升会计教学的实效性与规范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与平台,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影响。 2.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在新常态下,我国在教育领域更加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融入足够的创新元素,才能实现新常态的正常运转。因此,为了更为贴近新常态,应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尊重会计专业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其留存足够的空间,任其自由发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迸发出更具吸引力的会计专业知识点。在中职阶段,学生的心理相对叛逆,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诱惑,自我约束能力弱,极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前学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关键性问题。针对此类现象,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学习成绩、优势等不同,开展分层教学,将学生在会计专业方面的个性化潜能进行激发,以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完善会计专业教学,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体系在不断改革中成长,新常态的提出,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与意义。新时期,为了适应新常态的要求,应对原有的会计专业教学予以完善和创新,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战略,打造更具规范性的人才体系,将更具实用性、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其中。新时期,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应更加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开设多个动手操作的实训课程,借助仿真实训类课程来增强学生遇到专业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绘制会计报表、制作现金流手册等,模拟真实职场环境中会计专业可能遇到的场景,既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也能在实践训练中提升能力,做好步入职场的准备,培养其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水平。 三、结束语 在新常态下,强化对中职会计人才的高效培养是关键,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注重对会计人才职业技能的考量,转变原有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将更具规范性的会计人才培养战略应用其中,打造更为高效性、实效性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对全能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与适应新常态带来的挑战。 作者:刘晶 单位: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初级会计论文:《初级会计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初级会计学》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如何让学生顺利进入会计学科的系统学门,是课程的基本要求。文章从《初级会计学》教学的现状分析问题,结合国内外高校实际,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研究讲课的技巧、更新教育内容、教学手段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初级会计学》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提出改革对策。 关键词:初级会计学 教学改革 对策 《初级会计学》作为会计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管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三个“基础性”: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与其他课程相比不同的是,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好理论,更侧重让学生对所学理论加以应用,进行实务操作,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课程。该课程在当前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对基础相对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中寻找出解决的办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提高学习效果。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38项会计准则。有关会计的知识日益更新,并逐渐接近于国际会计。会计教学改革也就再次提上日程。 一、《初级会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的《初级会计学》教学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包括教学对象、教师本身、教学的内容和手段等方方面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对象的特点 1.厌学情绪严重。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比较突出问题是厌学情绪严重,不仅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去学,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对学习也缺乏动力,特别对会计专业课的学习更不感兴趣。“1234567,一把算盘一支笔”,这是过去对会计职业的简单认识。刚入校时,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以后又不想做会计,学好学不好会计课程无所谓。还有些学生担心自己数学基础不好,怕学不好会计。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做会计工作就是成天和枯燥的数字打交道,没什么意思。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初级会计学》的兴趣。 2.学习风气不正。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同学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特别松散、拖拉,上课迟到、课上开小差,不配合老师,作业完成不及时、主动。这也严重影响到其他同学,造成了不良效应。有一些认真学习的同学也由于方法不当,影响学习效果。 3.学习目的多元化。现在的学生学习目的不同,有的学生仅仅在于考试不挂科,有的学生定位于考会计资格证,有的学生在于将来毕业保证有能力从事会计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于将来在会计领域继续深造等等。这就使得他们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不同。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当前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方法。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初级会计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单向的填鸭式的强制灌输,满足于教会学生模仿和最大程度地记忆,难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低下就在所难免了。该门课程教学中常用教学方法主要有{1}:顺向教学法,即按照“理论基础——基本核算原理——基本信息载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线索清晰,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一个缺陷,就是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时候就已经入坠云里雾里,并逐渐失去兴趣;案例教学安排有时忽视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作为前提,而安排综合性较强的案例;实践教学法有时随理论课分阶段安排,这容易掩盖各实践的连贯性,若与理论分离,实践集中安排,则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实践教学法的安排与设计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2.教学手段。目前高校的《初级会计学》教学活动,基本上是由会计专业老师通过“一块黑板+一根粉笔”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来完成的。而且有些学校受条件的限制,不能提供多媒体,这就不能有效地辅助板书的教学。由于教学设施的局限,及课程自身的特点,授课时老师往往需要通过大量板书向学生传授。一方面造成大量的时间被用来书写,不利于课堂的前后对照;另一方面,学生在记笔记与思考之间往往顾此失彼,学习、教学效果均欠佳。 (三)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会计教师的职业轨迹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由于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给会计的教学带来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从而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 2.自身知识的欠缺。从近几年的会计准则变更就可以看出来,会计知识更新比较快,有些会计专业的教师没有及时地充电,所以可能存在知识陈旧的情况。再就是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的研究,把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及时地吸收并充实自己。 3.教学态度问题。有些老师认为《初级会计学》简单,所以往往不够重视。从备课、上课到考核都没有投入足够的注意力。 (四)教材方面的问题 教科书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的《初级会计学》书籍多样化,但是体系大都一样,从会计的起源介绍开始,然后就是按照核算程序,从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到会计报表。另外,大部分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死板,文字与教条过多,缺少案例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同时,由于会计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和会计准则颁布与实施存在着时间性差异和内容的差异,教材中所阐述的原理原则及核算方法则显得滞后,另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在不断改革和发展的时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由此也引起了会计教学内容与现实会计实务的脱节。 (五)考核形式单一 考核是检查和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适合的考核形式既有利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各高校目前大多采用“闭卷考试+平时成绩”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其中闭卷考试成绩权重为70%左右,平时成绩权重为30%左右。平时成绩的评定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平时作业情况而定,但由于这些方面的表现一般很难客观测定,所以平时成绩评定时主观程度大。而闭卷考试由于受时间、灵活性以及试卷质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现行的考核形式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考前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局面。 二、《初级会计学》教学改革对策 (一)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特点,采取他们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了解该课程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并注重情感教学。例如,可以通过贴近实际的教学,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不自觉地运用会计知识{2};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向师心理”{3};采用趣味教学方式,通过一些顺口溜、谜语(不攒私房钱——公积金)等来提高学生兴趣,加深记忆。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应以自己的爱心、责任和才智教好学生,而要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若恰当地运用媒体与实训的教学形式,诸如使用自制或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软件,进行演示、实训、练习和测验,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会对教学起良好的辅助作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问题如果恰当地运用符号、图式来说明,直观形象,易学易懂易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实行小班化互动式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实施网络教学,此外,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定数量的论文,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等,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还要加大开展实践教学力度,通过课堂单项实训、课堂集中模拟实训、案例教学{4}、“沙盘”教学、校外实习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大纲、建立专业模拟实验室、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管理。同时,及时取得学生实习反馈,是促进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 (四)教学内容的设计 1.把握核心理顺关系。《初级会计学》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基本教学目的和要求,就是要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便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明确课程的性质、地位及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案的基本依据{5}。 2.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课堂教学的内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合理安排,但是每门课程课堂教学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必须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突出重点,就是要把课程的每个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兼顾一般,就是凡属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即使不是重点也应予以概括介绍,点到即止,不需花太多的时间。 3.双语教学。在加入WTO以后,当前经济全球化,使得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会计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国内外会计学基本理论,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惯例,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的异同,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踏入社会之后能够更从容地面对和参与竞争,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但是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文教材缺乏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研究会计双语教学有重大而迫切的意义{6}。 (五)教材的选择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成功的教材选择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融会相关知识,还要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选择教材时要考虑理论系统性、实践操作性、及时性、中英文教材相结合等各个方面,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 (六)考核方式的改革 鉴于单一考核方式的弊端,《初级会计学》应采用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理论考试采取统一出题的试卷库方式,不制定具体范围,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避免考生考前突击;实践考核时将考场设计成模拟“现场”,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处理本“角色”的业务。 考核方式也可以采用期末考试、独立报告、课堂表现、作业、期中考试等方式,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应以平时表现为主,适当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具体而言,通过学生平时在案例资料收集、案例讨论以及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由老师或者其他学生给出某一学生的成绩、然后与期末考试成绩加权计算出该学生的总成绩,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的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初级会计论文:刍议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实务考试中的相关技巧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实行了初级会计电算化务物考试,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发展。当前,有很多大专院校的考生都参加省里组织的初级会计电算化等级水平的考试,而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本文将简单分析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实务考试中相关的技巧,希望能对广大参加考试的考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考试;技巧 对考生而言,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考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前提,一般分为理论考试和实务考试,都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只有两个考试都合格才能取得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而实务考试向来是考生们的一大难题。 一、初级会计电算化实物考试的内容 针对当前的教材内容和会计的记账流程,会计电算化考试一般会考核系统管理、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这几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实务考试中一般没有多个账套,例如新建一个“702”账套,或者在“858”账套中输入相应的记账凭证,在“212”账套中编辑相应报表的一个公式等等,考生一定要按照相应的要求找到相应的账套进行操作,否则不会得分。 二、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实务考试中的技巧 (一)系统管理内容方面的考试技巧 每次会计电算化实物考试的第一题都是“admin”的身份登录相应的系统管理从而建立一个新的账套。 1.建立账套的时候需要注意,输入的三位账套号一定要正确,否则不得分。在设置相应的公司名称和公司简称的时候一定不能有错字,否则就要扣分;行业的性质必须按照有关的要求进行设置,如果选择“新会计制度科目”,设置是否预置科目的时候,按照需要进行选择;会计科目编码通常选择“4-2-2-2-2”,建账完成以后,系统会提示“是否启用账套”,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正确的选择。 2.增加用户名、修改用户的密码及设置用户的权限。首先要按照题目要求增加相应的用户编码,用户名和口令,每个用户都只有一个编号,而且是登录账务处理系统的一个关键。在修改口令的时候可以直接在“系统管理——操作员”中进行。其次,授权用户时,双击权限编是蓝色就表示选中,如果考核明细权限,就要双击有变的明细权限,最后点击确定。值得注意的时,如果该题做错了,无法改正,考生必须抓紧时间做下面的题目。 (二)总账方面的考试技巧 1.增加总的分类会计的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录入期是余额。考生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确的会计要素的性质,否则不但不会得分,还会影响会计凭证的正确性。录入期初余额一定要按照题目中的时间进行设置。 2.对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及记账。填制凭证的时候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保日期的正确性,如果在制单的过程当中没有“收付转”的相应凭证类别选择,那么题目很有可能要求考生采用记账凭证,不需要收付转;如果缺少需要的会计科目或者相应的明细科目不一致,就说明考生登录的是错误的账套,一定要马上停止,删除错误的凭证,登录正确的账套进行相关的操作。 (三)报表方面的考试技巧 通常情况下,报表在总分数中占有十分左右,是电算化实务考试必考的内容,所以考生一定要学会独立设置报表,不能靠系统自动生成。 1.考核对行高、列宽、字体和关键字。需要注意的是,关键字不可以直接打到表头,关键字要用红字进行显示,而且要在格式状态下进行设置,例如选择“年、月、日”,就要在数据的状态下输入“2005年12月25日”数字。如果要求设置偏移,那么就要用正好标志向左偏移,用负号标示向右偏移。 2.考核公式。一般情况下,用两种方法考核考生的报表公式,即要求考生自己设置相应的公式,例如设置资产合计数的公式;或者直接给出相应的公式,考生按照公式进行输入就可以了。在输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逗号、双引号在半角状态下的运用。有时考生可能会遇到没见过的公式,由于时间紧迫,不必考虑它的具体含义,只要按照公式进行输入就可以了。 (四)工资方面的考试技巧 1.建立相应的工资账套。通常会考核工资类别的个数、是否要代扣个人所得税、设置人员编码长度等,题目十分简单,只要按照相应的要求作答就可以。 2.设置相应的工资项目,输入基本数据。在相应的“工资、设置、工资项目设置”当中,系统预设了“应发合计”“代扣税”“扣款合计”“实发合计”四个项目,要求考生增设几个项目,如“请假天数”“基本工资”“奖励工资”等,而且一定要保证工资项目在长度、小数点位数、增减项等输入的正确性。 3.工资的计税基数和工资的分摊。对于这种题目,考生只要在“工资——业务处理——扣缴所得税”中进行相关的修改就可以了。而工资分摊中“应付福利费”的计提比为14%。 (五)固定资产方面的考试技巧 1.设置相应的资产类别,部门对应的折旧、固定资产的卡片等。分别进行“固定资产——设置——资产类别”、修改对应折旧科目、制定固定资产卡片就可以了。 2.考核固定资产变动单。考生要在“固定资产——卡片——变动单——原值增加/部门转移……”中进行相应的填制,就可以了。 3.固定资产制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减少等的考核。对于固定资产制单的自动生成凭证和批量制单两种,考生要重点掌握后者。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考生要想顺利通过考试,一定要充分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可以熟练的进行上机操作,掌握各项考核内容的重点和应避免的问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排除心理问题和环境问题。 初级会计论文: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近几年来,会计学专业逐渐成为了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但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挑战,初级会计学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课更需要授课模式的创新。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会计流程核算的角度进行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以有助于会计初学者的了解和认识会计实务。 关键词:初级会计学;教学模式;会计流程 近几年,在我国甚至在西方,会计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从2004年开始剧增。会计专业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设有会计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但是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高校一般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会计学教学往往偏重于会计账务、会计准则的讲授,抽象、枯燥且不断更新的会计知识和概念很难使学生理解现实中的会计实务。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运用能力,难以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对于任何学习会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会计学专业还是非会计学专业的,初级会计学显然都是会计学的基础课或启蒙课,因此必须做到授课生动、有趣而又浑然一体才能改变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会计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观念,甚至激发学生对未来会计学习的兴趣。而本人面对的现实却是,学习会计十余载,见证了无数的同学从校园走向社会,当真正从事会计工作时茫然无措,无从下手,大呼书本与现实的差距。事实上,这些同学至少没有切实掌握初级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因此,基于一个好的视角讲授初级会计学显得尤为重要。讲好一门课需要一本好的教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朱莲美教授主编的《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新思维》(立信出版社,2008年6月版)的教材正是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角度。这也是朱老师结合二十年讲授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她认为:“学生刚接触会计,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因此该课程应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内容、核算对象及其流程,尤其是要让学生了解一般会计核算程序,即从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制会计报表结束这一过程。”基于“会计流程核算”,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教材内容按会计核算流程的逻辑顺序安排。第一章总论,简要介绍了会计的涵义、基本职能、会计要素等基本概念。从第二章到第七章按会计核算流程的逻辑顺序(如图所示)展开: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进入会计核算 系统;对于大量的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分类――记账凭证(第三章);对于大量的记账凭证如何进行汇总――会计账簿(第四章);如何根据账簿资料计算成本和利润――成本和利润的计算(第五章);财务会计是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在编制报表前必须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第六章);最后是财务会计的最终工作成果――财务报告(第七章)。 2.教材内容按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让问题自然而然的产生,再逐个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经过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之后,自然出现的问题就是对大量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归类。如果不是因为大量原始凭证需要归类的问题产生,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如何归类,对会计科目、账户(借贷记账法)等内容的学习也就缺乏主动性。至于如何归类,在第三章记账凭证中,让学生了解记账凭证的格式和内容,利用真实的记账凭证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类的问题解决之后,问题再一次自然产生:面对大量的记账凭证应该如何汇总?此时阐述“账簿”顺理成章。类似地,最终完成报表的编制。 3.与会计实务训练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该教材通过模拟工业企业供、产、销等经济活动编制了一套完整的记账凭证,并根据这些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的登记,又利用该账簿资料进行成本和利润的计算,还包括对账、错账更正、结账和编制报表等内容,从记账凭证的填制日期、摘要、编号、书写格式到如何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如何利用账簿资料进行成本和利润的计算,以及如何对账、更正错账、结账和编制报表等方面提供了范例。 总之,该教材具有鲜明的特色就是“会计核算流程”的思想贯穿始终,这也成为区别于其他初级会计学教材的创新之处。在整个教学完成后,学生至少可以了解会计工作是从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以及其中每个程序需要做什么,如何做。这正是这本教材难能可贵之处,它把会计从复杂的工作变成了简单的程序,而这种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恰好能使学生更为清晰客观地了解会计工作,并为日后的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学习,甚至日后的会计实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还是我国迅猛发展的资本市场,都日益凸现了会计专业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想掌握会计学知识甚至成为真正的会计人。《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新思维》一书以其创新性的教学视角对初级会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新的安排,将更有助于会计初学者的了解和认识会计实务,该书可以成为会计学专业或非会计学专业学习会计学的启蒙教材和参考读物。 初级会计论文:浅析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考试技巧 [摘要] 1994年6月,《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我国会计电算化进入了快速有序发展的时期。目前各所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参加各省组织的初级会计电算化等级水平考试,并且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地承认。近年来,会计电算化实务考试的考试结构有所调整,难度有所加大,针对此类情况,笔者提出一些考试中常见的问题及考试技巧,为正在考证和准备考证的同学提供一个意见和指导。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实务考试 应试技巧 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在我们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它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前提之一,主要分为实务考试和理论考试两大部分,均为上机考试,只有两部分同时合格才能获取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本文就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考试中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作出以下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实务考试的流程 1.考生身份的确认 在考试系统中建立一个考生信息库,并为每个学生分配一个准考证号码,考生凭这个准考证号进行考试,即可确认考生的身份。用户填写准考证号后,系统将自动判断用户是否存在于数据库中,如存在系统将判断准考证号与姓名这两项是否都与数据库中的用户资料相符;在身份确认的这个阶段,考生必须仔细核对准考证号与姓名是否正确,否则一切都徒劳无功。 2.试卷组成及试题的抽取 计算机考试的题目采用随机生成的方法。考生输入准考证号后,系统将随机选取其中一套考试题目。这里注意的是在答题过程中考生应该严格按照考试系统要求操作,不得擅自进行冷热启动、复位、刷新网页及其他与考试无关的任何操作,凡未按要求操作的,后果考生自负 3.考试时间 会计电算化实务考试的考试时间是60分,总分100分,其中60分及格。系统不限定考生的考试时间,随时都可以开始考试,因为任何两位考生的试卷不完全相同,但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自动计时将在考试开始后自动启动。用于整个考试过程提示考生考试时间,并在考试时间结束后中止考生的考试。 值得各位考生注意的是离交卷还有五分钟时考试剩余时间变为黄色,并闪烁提示考生抓紧时间。离考试结束30秒前考生最好要点击:“交卷”,若是时间到,系统强制收卷,则系统有可能不显示考卷得分。 4.考试题型 根据会计电算化考试的要求,试题要有多种类型才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题目有五大题型,主要包括系统管理、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模块,每年考试维持在16题左右,其中系统管理有两题,占20分左右,总账有七题,占40分左右;报表二题,占10分左右;工资有二题,占15分左右;固定资产三题,共15分左右,合计100分。 5.考试分数的确认 成绩是判断考生考试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在设计数据库时要求确定各种题型的分值,在学生答题完毕并提交试卷后计算机能直接即时算出考试分数并进行公布。 实务上机考试采用电脑阅卷,系统将考生的试卷与题库中的标准答案进行对比,并记录上传考生的考试成绩。在考生交卷一分钟左右电脑将自动完成试卷评阅,考试系统将自动显示考生的考试成绩。注意考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后需马上离开考场,不得随意逗留或大声喧哗。 二、考试内容 考生在学习电算化这门课程时,要牢牢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即“通用账务处理系统”:建套账增人员授权限增科目输余额输凭证审核凭证记账结账出纳管理编制会计报表(定义报表格式、项目、公式、计算输出)日常备份与恢复。因此针对会计记账流程会计电算化考试主要考核系统管理、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这五大部分。 这里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实务考试中和平常上课时不同,课堂上一般是某个公司的一个连续账套,从建账开始到报表、总账、工资、固定资产最后到结账,是从始至终的操作下去。而在实务考试中一般是存在于多个账套,比如说新建一个“702”账套,或者在“888”账套中输入记账凭证,或在“222”账套中编辑报表的一个公式等,考生必须按照要求找到对应的账套来操作,否则不得分。 三、考试技巧及注意事项 1.系统管理 每期会计电算化实务考试第一大题都是以“admin”的身份登陆系统管理来建立一个新的账套。 (1)在建立账套过程中要注意,输入的三位账套号(001―999)必须正确,否则本题不得分。另外在设置公司名称、公司简称时不能有错别字,否则要被扣分;行业性质按要求来设置,如选择“”新会计制度科目”,在设置是否预置科目时,若需选择预置则要选择“Ⅴ”,反之则不选;会计科目编码一般选择“4-2-2-2-2”,注意建账完成后系统会提示“是否启用账套”,若题目要求启用,则考生应按要求启用相应的子模块,若没有要求,则选择“否”,若考生不按要求随意启用子模块,要被扣分。 (2)增加用户名、修改用户密码和用户权限设置 ①按照题目增加用户编号,用户名及口令,注意每个客户都有唯一的编号,并且是登陆账务处理系统的关键。修改口令时直接在“系统管理―操作员”里边修改口令,修改完毕后“确定”。口令以“******”来显示。 ②在对用户授权时,双击权限编为蓝色表示选中,若考核权限如“总账――审核凭证”类似的明细权限时,考生应注意双击选中右边的明细权限,然后点击“确定”。注意,为了验证授权的正确与否,考生在授完权后应查看操作员旁边是否有相应的权限及权限是否正确,若没有任何权限显示或权限不正确,需要重新授权。 我们大家都知道,实务学习中,若账套建立错误,我们还可以用账套主管的身份登录后修改,但是在考试中此项功能被屏蔽,换而言之,第一题做错了是不能修改的,只能抓紧时间做下面的题目,这是考生千万要注意的。 2.总账 (1)增加总分类会计科目及明细分类科目,录入期初余额。考生在增加会计科目时要选对会计要素性质,如“现金”资产类,“短期借款”属于负债类等,若会计科目类别选择错误则不得分,甚至将会影响到后面的会计凭证的正确性。录入期初余额时,若账套在年初建立,则直接输入“年初余额”,若是年中建立。如2009年2月1日,则需在“期初余额”中填入金额,“年初余额”会自动显示。 (2)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记账。填制凭证时一定要保证日期正确,是哪天制单,哪天审核,考生都必须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选择。若制单过程中发现没有“收付转”的凭证类别选择,则题目可能要求大家采用通用的记账凭证,无需收付转;若发现所需的会计科目没有或明细科目不一致(如现金“1001”账套中显示现金“101”,这种情况则一定说明考生登录了错误的账套,必须及时停止,删除错误的凭证,并登录正确的账套中进行操作。 (3)考生在操作会计凭证过程时发现凭证错误,有三种修改的方法,必须拦牢记: ①填制凭证后审核前发现凭证错误。考生只需找到错误的凭证,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改、保存即可,或者运用“作废”――“整理凭证”来删除错误的凭证。 ②凭证审核后记账前发现错误。考生需要先取消审核人签章,让制单人修改,修改保存完毕再审核。 ③记账后发现凭证有错误。这时只能采用补充登记法或红字冲销法来更正。当制单金额比正确金额少计时,用补充登记法。若记账后日期有误,会计科目不恰当,或金额多计等时可以采用红字冲销法。 3.报表 报表这个考点占十分左右,也是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要求考生能独立设置报表,而不是系统自动生成,主要考核两方面: (1)行高、列宽、字体、关键字。这里特别注意的是关键字在表头并不是直接打字上去,关键字以红字显示,在格式状态下设置,如选择“年”、“月”、“日”,在数据状态下输入“2008年12月31日”数字。在设置偏移时,以正号表示向左偏移,以负号表示向右偏移。 (2)公式。在考核报表的公式时,常有两种方法,有些题目会要求考生自己设置公式,如设置资产合计数的公式;而有些题目则直接给出计算公式,考生只需按公式输入即可,注意在半角状态下双引号、逗号等的运用,若输入公式不完整或不正确,则显示“输入公式失败”,考生要检查公式是否遗漏或错误。注意考生在输入公式时很可能会遇到自己以前从未见过的公式,这时无需浪费时间去考虑公式的含义是什么,只需按照要求把公式输入或直接抄到考生的报表公式里即可。 以上两方面,无论怎么考核,报表设置完毕必须按照要求的报表名称保存报表,如“example12.rep”的名字来保存,报表后缀是“.rep”,报表名必须正确,否则不予得分。 4.工资 工资模块历年考试中占15分左右。主要考核以下三个内容: (1)建立工资帐套。在建立一个新的工资账套过程中主要考核工资类别个数(单一/多个)、是否要求代扣个人所得税、人员编码长度等的设置,这种题目较为简单,只要按照题目要求逐步设置,细心加耐心足以应付考试,建立账套这个考点考试频率较低,在近年考试中较少出现。 (2)设置工资项目,输入基本数据。在“工资―设置―工资项目设置”中,系统已经预设四个工资项目,分别是“应发合计”、“代扣税”、“扣款合计”、“实发合计”,这四个基本项目考生不得增加、修改、删除等操作。一般考试中会要求考生增加其他工资项目,如“基本工资”、“奖励工资”、“请假天数”等,这里考生必须注意新增的工资项目的“长度”、“小数位数”、“增减项”必须输入正确,否则要被扣分。有的考试会要求考生在工资项目中输入基本数据,如:“基本工资:5000,请假天数:3天”等,这种题型并没有难度,属于送分题目,考生只需快速、准确的做完即可。 (3)工资的计税基数、工资分摊。在“工资―业务处理―扣缴所得税”中,修改所得税纳税基数为考试要求的即可。注意找到“税率”(绿色的)来进行设置,大部分同学经常在这里失分,一方面原因是考生找不到计税基数设置的地方,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修改计税基数完毕后,必须点击下方的“确定”按钮,才能保证修改成功。在“工资分摊”中要注意“应付福利费”计提比例是14%,分摊完毕一般要求考生在“应付工资一览表”中“制单”,考生进入“填制凭证”窗口来生成凭证,如:“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贷: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 5.固定资产 主要考核一下几点: (1)设置资产类别、部门对应折旧、固定资产卡片。 ①在“固定资产―设置―资产类别”中,设置资产类别,如:“编码:‘01’,类别名称:‘交通运输设备’”等。 ②在设置部门对应折旧科目时,因为系统已经存在了如“管理部”、“销售部”等部门,考生无需再增加部门,只需“修改”部门对应折旧科目即可。 ③输入“固定资产卡片”是每年必考的题目。①考生在输入固定资产时必须选择资产类别,如:“桑塔纳轿车选择‘01’交通运输设备”,值得考生注意的是,究竟增加的固定资产是属于运输设备还是电子设备,这种情况是考生无需考虑的,题目肯定会告知,按要求填制即可。填制完毕会显示“数据成功保存!”;若显示“当前卡片有以下几项未填写或填写不正确……”这时说明考生漏填了以下几项,必须填制完毕后才可以保存。②注意若增加的卡片在建账之前已经存在,需录入“固定资产原始卡片”;若增加的固定资产是建账之后购入的,需录入“增加固定资产卡片”,注意卡片本身在格式和内容上没有差别,区别只是在于入账时间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 (2)固定资产变动单也是考试重点之一,一般考核学生固定资产原值变动、折旧方法调整、部门转移、使用情况变动、折旧方法调整、净残值率调整等,固定资产变动单的填制并不难做,但考生经常失分,原因在于:第一考生分不清楚是填制变动单还是填制固定资产卡片,概念和基本范围不清,第二找不到填制变动单的地方,应该在“固定资产―卡片―变动单――原值增加/部门转移……”里填制,考生必须牢记。 (3)固定资产制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减少。 ①固定资产制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填制完卡片后自动生成凭证,更常见的一种是在卡片完成后在“固定资产―处理―批量制单”中进行“批量制单”即可,第二种情况考核较多,应该重点掌握。 ②固定资产折旧一般是本月经济业务完成以后要做的,在“固定资产―处理―计提折旧”中计提折旧,并在“固定资产折旧分配表”中生成凭证,如:“借: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贷:累计折旧”。 ③固定资产减少,注意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因此如果让考生减少某项资产,必须是在计提完折旧后才可以做的,第2,3中情况考核的几率较小,考生一般关注即可。 综上所述,考生想顺利通过会计电算化实务考试并取得高分,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以上考点的操作。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对上机操作非常熟练,这样才能排除考生过程中的时间紧迫、心里紧张、输入数度较慢、精力不集中等的弊端,使得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初级会计论文:关于职业学校《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探讨 摘要:随着对会计专业学生考证过关率以及对口就业率的日益重视,作为考证的必考科目――《初级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就成了会计教师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提出在保证考证过关率的基础上,如何达到学生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 关键词:初级会计电算化;过关率;就业率 当今社会,会计软件不断地更新换代,功能越来越强,致使会计电算化的课堂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越趋严重。会计职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会计从业人员职能的增加,要求未来的会计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全面的、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计算机知识与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培养具备这些知识与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如何在学生顺利拿到证的前提下缩短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一)纯粹的应试教育。目前采用的教材是考试用书,很多知识跟不上会计准则的变化,还有考试用的软件也落后于现在企业用的软件。这就导致了考试和实际应用的脱节。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教师只能告诉学生考试的时候按书本,实际工作按会计准则。 此外,由于要迎合考试时间,教师上课时也偏重于教授考证内容,例如:自定义凭证的编制,在实际工作当中是非常实用的,但因为不在考试范围,教师在讲课时通常会忽略这部分内容,只有在考完证后有时间再补上。 (二)教学目标定位偏重于应试。《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只在会计专业班级开设,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考证。另外,由于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成熟的经验较少,因此在制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目标时,只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不能很好地将实际工作岗位和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以至于最终导致教学目标只局限于考证,有点脱离实际工作。 (三)教学内容单一。目前会计电算化教材和教学模式都采用考证的财务软件,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以财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系统为出发点,兼顾其他子系统,让学生掌握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教学设置了每周8课时的上机课,是某一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这样学生们可能只会考证范围内的一些简单的操作而已,有的学生随着时间变长甚至会忘掉所学的操作,这都是不可取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基本上采用授课和上机相结合的方式。上课讲授的大部分内容是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缺乏应用性,而上机所练习的内容则将会计软件的不同部分进行单独讲解,没有连贯性。对软件的各个部分,通过案例连接起来的也非常少,学生没有对业务留下一个总体印象。另外,由于会计电算化教学脱离手工账实习课,学生没有比较性的认识和思考,也影响教学效果。 二、建立有效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 (一)确立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首先应该分析会计电算化在工作过程中是如何动作的,具体的会计岗位是如何设置的,然后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进一步的设置具体的课程内容。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应该先学习到有关会计工作方面的知识,在对工作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后,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明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来说,教要将会计电算化相关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不仅要学透理解,还要能举一反三:即学生通过理论、实践知识的学习,至少精通考证所要求的那个会计软件操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市场上较通用的其他会计软件有一个较好的掌握。这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是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达到的目标。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方面是结合岗位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最适合学生特点的内容进行教学。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完善教学。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其中任务驱动导向教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将学习过程任务化、项目化,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利用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要学生体会到会计工作中,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岗位的操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达到在学习中工作的目的。 (四)建立有效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在整个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什么,掌握的怎么样,是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发生一定的变化的。最终学生要自己对自己、对其他同学要有一个评价,同样对教师也有一个评价,教师对学生也要有评价,将这些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它,可以让学生及老师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欠缺,进而改进。 会计电算化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又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项目,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作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小的项目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学出现问题。因此,在保证考证过关率的基础上,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实际工作岗位,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基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工作零距离创造条件。 初级会计论文:中职院校初级会计电算化教学之我见 摘要:会计电算化教学要面向实践教学,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以达到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学习会计学的原理,又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工作需要计算机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数字化。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各种操作技能,以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独立完成会计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谈谈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想学好一门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和计算机知识的综合运用,学习会计电算化的方法与学习计算机和会计的方法有一定的区别,只有掌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特点,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消除学生的思想障碍,这是学好会计电算化知识的首要前提。由于会计电算化的特殊性,这门课程只有在学完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之后,才能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因此在知识掌握方面对学生要求比较高。不少同学在接触和学习会计电算化之前,对学习会计电算化觉得很生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对会计电算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和操作会计电算化的软件,并结合先前对会计基础知识的学习顺利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也是会计电算化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只要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树立信心、增强自身的能动性,才能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二、理论联系实际,推动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联系。 (一)理论结合实际,突出实践操作 在讲解计算机知识时,以前是先集中学习理论,然后上机实践。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使理论与实际脱离,而且当前会计专业的学生中女生占绝大多数,相对于男生来说对电脑知识兴趣不大,掌握程度比较低。基于这种情形,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直接把机房当作教室,面对面地讲解基础知识,操作方法,以及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那些问题等,然后让学生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已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二)适当运用比较法,加强教学效果 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安排在最后两个学期,学生对手工核算和会计业务流程已经很熟悉了。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账、证、表的处理过程及会计业务流程有较大的改变。简单地说,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1.初始化设置工作不同。手工核算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建立会计科目,开设总账,登记余额等。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设置工作较为复杂,主要有会计系统的安装,账套的设置,权限的设置,会计科目及其代码的建立,初始余额的输入,自动转账分录定义,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2.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不同。在手工会计中,将账户分设为总账和明细账,明细账大多仅设到三级账户,然后按需要再开设辅助账户,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一般都仅为中文科目。在会计电算化中,有的科目级数设置到6级以上,除设置中文科目外,还设置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使用科目时,只要求输入某一科目代码,而不要求输入对应中文科目,但在显示打印时,一般都将中文科目和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同时显示。3.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在手工核算环境下,科目汇总表、资产负债表、借贷试算平衡以及相关的财务报表分析都需要进行人工汇总计算,工作量很大,也容易造成数据上的计算错误。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只需录入原始数据,通过凭证的审核、修改、确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打印输出,科目汇总、借贷平衡等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同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这大大降低了工作量,也避免了计算汇总过程中出现错误。4.格式的不同。在手工核算中,账簿的格式分为订本式、活页式和卡片式三种,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而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受到打印机的条件限制,不太可能打印出订本式账簿,因此根据规定,所有的账页均可按活页式打印后装订成册。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会计电算化与手工核算的比较,找出这些差异,并且加以强调,加深学生对这些差异的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三)鼓励学生自学,循序渐进开展学习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虽然是以教师引导教学,包括讲授、上机辅导,但自学的成分很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要求自己学得太多、太深。开始学习时,先掌握软件的操作,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所以,要求学生从最基础、最简单的操作做起。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例如,对日记账的登记,就要逐日逐笔地去登记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做到日清月结。 (四)组织模拟实习,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完全符合中职院校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仅仅学习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对会计核算的操作技能进行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软件核算的操作和使用。我们可以模拟一个单位,对这个单位的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兼顾其他子系统,如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等,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习,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总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实现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师应不断尝试和改革教学方法,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初级会计电算化技能人才。 初级会计论文:《初级会计实务》中的两个问题质疑 提要《初级会计实务》是全国职称考试用书,本文就其中的两个会计问题:车间修理费和增值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给予探讨。 关键词:修理费;增值税 一、车间修理费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厂部和生产车间发生的修理费计入“管理费用”账户;销售部门发生的修理费计入“销售费用”账户。在2009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初级会计实务》中,有三处提到车间修理费的问题。 1、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借记“销售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举例如下:2007年6月1日,甲公司对现有的一台管理用设备进行日常修理,修理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100,000元,应支付的维修人员工资为20,000元。甲公司做如下会计处理:借:管理费用120,000元,贷:原材料100,000元,应付职工薪酬20,000元。 对于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发生于车间的,计入了“管理费用”科目,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要求。 2、应交增值税。企业从国内采购物资或接受应税劳务等,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应计入采购成本或应计入加工、修理修配等物资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或“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委托加工物资”、“管理费用”等科目,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可抵扣的增值税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照应付或实际支付的总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举例如下:D企业生产车间委托外单位修理机器设备,对方开来的专用发票上注明修理费用10,000元,增值税1,700元,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D企业有关会计分录:借:制造费用10,000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元,贷:银行存款11,700元。 在本例中,《初级会计实务》将生产车间发生的修理费计入了“制造费用”科目,这不仅与《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相悖,而且就本教材而言,前后处理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对于上述有关增值税的表述中,应更正为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因修理修配发生的金额,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上述例题的会计分录应为:借:管理费用10,000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元,贷:银行存款11,700元。 3、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提供修理劳务所发生的辅助生产成本,通常按受益单位耗用的劳务数量在各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时,借记“制造费用”,贷记“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举例分别采用直接分配法和一次交互分配法分配机修车间归集的费用,如直接分配法:通过计算,一车间、二车间负担的机修费用分别为256,000元和224,000元,《初级会计实务》中所编写的会计分录为:借:制造费用――一车间256,000元,――二车间224,000元,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480,000元。 以上对辅助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仍旧将车间发生的修理费用计入了“制造费用”科目,这一点不仅《初级会计实务》没有遵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进行会计调整,还有很多《成本会计》教材对其会计核算也出现同样的问题。上例机修费用分配的会计分录应改为:借:管理费用――修理费480,000元,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480,000元。 二、增值税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并规定本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本条例其中有两项:一是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即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这样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税负比较重。为减轻企业负担,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规定,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换。为堵塞因转型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如房屋)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如小汽车、游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二是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6%。根据条例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从1998年起已经将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为工业和商业两类,征收率分别为6%和4%。考虑到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水平总体降低,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应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同时,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因此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将征收率统一降至3%。 笔者认为,《初级会计实务》是会计人员技术资格晋升应达到相应知识水平的学习内容。在2009年,会计人员已经按照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进行有关增值税的会计核算,而他们学习的知识点却是旧的、老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对于和增值税相关的内容应及时更新。 比如,甲公司购入不需要安装即可投入使用的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30,000元,增值税额为5,100元,另支付运杂费300元,包装费4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会计处理原为:借:固定资产35,800元,贷:银行存款35,800元。应改记为:借:固定资产30,700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100元,贷:银行存款35,800元。 再如,某小规模纳税企业销售产品一批,所开出的普通发票中注明的货款(含税)为21,200元,增值税征收率6%,款项存入银行。该企业的有关分录如下:借:银行存款21,200元,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200元。此题应更正为征收率为3%,以此计算不含税销售额=21,200÷(1+3%)=20,582.52元,应纳增值税=21,200-20,582.52=617.48元。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21,200元,贷:主营业务收入20,582.52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17.48元。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初级会计论文:经济类专业《初级会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类专业会计学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行经济类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类;初级会计学;教学改革 一、《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的对象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类专业学生,调查专业涉及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贸和保险学等专业,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了解程度及兴趣;第二部分是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手段的满意程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9份,回收率89.75%。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的初级会计学教学工作主要由四位老师承担,54学时,3学分;教师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及少量的互动教学为辅。 (二)调查结果统计 1、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了解程度及兴趣。调查结果表明,98%的学生在学习《初级会计学》之前对该课程不太了解,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对该课程的感知程度,86%的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90%以上的学生不了解会计学与经济类学科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初级会计学》课程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会计学与经济类学科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学习《初级会计学》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 2、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对《初级会计学》教材非常满意的学生仅占11%,说明目前的会计学教材还存在较大缺陷,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内容太专业,学习方式太枯燥;另外,部分学生感觉教学内容与将来工作关系不大,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被动式学习,为了考试、为了文凭而学习等。因此对非会计专业在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有别于会计学专业,如何从经济管理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及知识,使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企业管理相融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教学方式及手段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表明,23%的学生对目前的授课方式是不满意的,78%的学生希望教师多结合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效果相对而言比较好,92%的学生认为开设实验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进行。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类本科专业《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会计学专业大同小异,都是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专业人才。在该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学没有体现出不同专业学生的优势。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生产者,因此,《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因专业而异。 第二,教学内容不合理。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指引下,教学内容不合理,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出经济类专业会计学教学的特色,对会计学专业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讲授内容一样。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循环及报表的编制等,重点是怎样进行会计核算。这些内容对刚刚进入大学而且对企业的相关运行还一无所知的大一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根据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接受不了、入门难,进而挫伤他们学习会计的积极性和兴趣。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针对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较少,学完《初级会计学》课程后没有后续的相关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不能满足经济类专业本科生对会计学知识的不同层次的多方面需求。 第三,教学方法单一。虽然在《初级会计学》的教学中都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是采取的依然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授、布置作业、考试评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经济类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的会计学教师大多是会计专业出身,80%的教师同时还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际从事会计工作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三、经济类专业《初级会计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经济管理类工作,由于这些工作和会计信息密不可分,因此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必须懂得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但是不需要他们记账、算账以及编制相关会计报表。这就要求经济类专业《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重点定位在培养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经济管理人员,要求他们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能看懂会计报表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教材的选用。目前我国国内的《初级会计学》教材有很多,但大多是针对会计学专业的,重点介绍如何做会计,在教学的难度上偏难,不太适宜经济类专业的教学需要。因此,应该选用与经济类专业密切相关的、跟踪学科发展动态的高质量的最新版的教材。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教师自己编写教材,并且每年都要根据最新的会计准则进行修改。 2、具体的教学内容。由于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在了解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如何使用会计信息方面。具体来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讲授会计学概论,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假设和会计报表等内容,同时还可以根据专业特色来设计相关章节,而对于如何做账的部分如会计凭证、账簿等学生了解即可。 3、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教师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因此,课堂教学内容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重视对学生进行“立体式教育”。 (三)在教学方法上引入案例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优化,同时引入案例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在《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同时还可以使抽象的会计知识变得更具体,克服学生对学习会计的恐惧心理。另外在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同时应大力推行实验教学法,如在会计凭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收款、付款和转账凭证实物,说明填制方法与注意事项,同时发给同学具体的凭证,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案例自己练习填写;在会计报表的课堂教学中,展示主要会计报表实物,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讲解其构成、格式、编制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继续以案例指导学生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产生过程,以更好地达到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 (四)优化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初级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加强社会实践,提高会计实务能力。首先,创造条件把会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派送到知名的大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学习,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其次,学院可以聘请适当数量的知名注册会计师定期给学生作报告,并与会计教师进行座谈,增加会计教师的感性知识,使双方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初级会计论文:提高《初级会计学》教学效果的尝试与思考 [摘要]《初级会计学》是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文章主要从贯彻培养目标,细化教学目的;运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兴趣培养。优化教学方法;科学进行学法指导,提高自学能力;坚持实习与教学同步来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对《初级会计学》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级会计学;教学效果;尝试;思考 《初级会计学》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初级会计学》最大的特点是概念的抽象性,内容的系统性,这对于会计知识近乎空白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初学者而言。显得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改革意识和科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位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一、切实贯彻培养目标,细化教学目的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都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展开的。《初级会计学》的教学改革也是一样。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要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成为专业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培养目标不应只是招生简章等学校资料中的文字表述。应该要求每个专业课任课教师熟谙并将其渗透给学生,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而教,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具体说来就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切实细化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对课堂教学有指导、规范、连接和评价作用。每章、每节都应有具体的教学目的,并且力求做到目标明确、清晰、具体、可测量、有弹性。如“成本计算”一章的教学目的可设计为:根据具体的经济业务,进行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产品销售成本的计算。这样的目标既明确又可测量。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采用循序渐进、分级实现的方法进而设计几个子目标,这样由浅入深分层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运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直接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资讯的主渠道。《初级会计学》的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为此,应运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整合教学内容。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逻辑结构。其主要教学思想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最佳的认知结构并且使用认知结构的迁移以不断获得新经验。例如第一章总论的内容基本上包括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等,学生对于这些大量陌生的看起来联系不大的概念的学习感觉特别吃力,这时教师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why-what-how来安排上述内容。其中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可安排为一节内容,解决的是会计为什么而存在的问题;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可合并为一节,解决的是会计提供的是关于什么的信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解决的都是会计如何提供信息的问题,只不过假设和原则是僻决“怎样做”的理论层面的内容,而方法和程序是具体操作层面的内容。这样一串。就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构架起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建立起了这些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注重兴趣培养,优化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级会计学》是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对其充满好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上好关键的第一堂课。激发学习兴趣。每一门课程的第一次课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是“第一印象”,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契机。因此教师应调动自己的教学情感,巧心安排第一堂课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可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谈谈会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根据职业特点结合学校实际,介绍以往毕业生中成功者的事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的兴趣。树立学好本专业的决心和信心;再次,引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会计的学科体系和《初级会计学》这门课程。消除学生原有的对会计的一些误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引用现时的统计数据来说服这部分同学。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轻松有趣的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 2 对比关联,巧讲巧解,抽象内容生动化。《初级会计学》中的基本概念是对会计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这些基本概念对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大都比较抽象,但这些基本概念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所讲内容的对比关联,巧讲巧解,使这些抽象的概念生动起来。就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会计科目时。学生对于一下子掌握这么多陌生的会计科目有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可以举几个他们认为尤其难于理解的科目,以生动的语言巧妙解释,就可以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例如“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这对科目。首先,巧妙解释二者的共性,“公积”。为“归所有的所有者共同拥有的公共积累资金”;其次。二者的区别在于来源不同,资本公积来源自“资本”,即投入资本,盈余公积来源自“盈余”即税后利润。这样就很容易掌握这两个科目的核算内容了。 3 做好学生课堂以外的功夫,为学生选好榜样。兴趣的培养不应仅限于课堂内,还要做好课堂以外的功夫。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榜样或他人的经验而学会。因此可以选择学生认为的榜样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正面影响。以下两种做法可供参考。第一,组织新老生见面会,将以往的优秀毕业生请回学校讲解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体会。为学弟学妹的在校学习提出建议和忠告并解答他们现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这种榜样的现身说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非常有效。第二。聘请高职称且责任心强的专业课教师为学生的兼职班主任。现在高校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大多限于课堂内的有限时间,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多但对他们遇到的专业课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方面的困惑却无能为力。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很容易影响学生尤其是初学者的学习兴趣。为此,聘请高职称、有精力且愿意为学生解惑答疑的专业课教师为兼职班主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比如。专业课教师将自己订阅的专业期刑借给自己辅导的班级传阅,并对其中的精彩篇章进行阅读指导。这种一对一、近距离、小范围的指导非常便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专业课学习方法。 (二)优化教学方法 现代会计人才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必要的教法创新。 1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思想倡导的教学方法观要求教育不再局限于单向活动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吸 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你听我讲,我问你答。例如每堂课的课堂总结可由学生来完成;每章学习完毕也可由学生上台讲述本章要点及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习题课可由学生轮流上台讲解题目。其余学生有不同见解的可提出来进行讨论等。尤其是期中测试的方式可以变为让学生出试卷。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每个单元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每个学生根据这些知识点的有关内容自己出选择、判断等类型的试题,并做出正确答案。同时要求学生注意题量、覆盖面、难易程度等要求。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要仔细阅读全书,反复思考,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等于又复习一遍,对没有掌握的知识通过出题可以加深印象,也不易遗忘,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由于亲历了教师的工作。增进了对教师的理解。融洽了师生关系。这些措施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2 运用实物教具。辅助《初级会计学》教学。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讲解相关实务内容时,运用实物教具,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凭证和账簿时,教师可以将上届学生完成的模拟实习作业发给学生,对照实物讲解,可以避免在课堂上空讲概念,学生难以理解的弊病。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初级会计学》教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已逐步融入课堂教学。它为会计学科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变化、立体式的教学环境。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解决和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 例如《初级会计学》中错账更正的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将错账类型、适用的更正方法一一讲解,学生虽做练习,但是只做一下分录,没有涉及具体实务操作,因此学生在实习中如真的发生错账,却不知如何更正。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真实的凭证、账簿记录反映在屏幕上,教师操作鼠标查出错误的地方,用图、文、声并茂的方法提示错误,并采用确定的错账更正方法进行更正,最后作出总结。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积极的状态中,清晰、灵活地掌握了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思维,增强了感性认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4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不是单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观念,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总称。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地、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素质的提高。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每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教师所讲的内容大多数同学听得懂,感兴趣。其次,不仅要使学生有所知,而且还要有所思。重点内容,要深入浅出,讲深讲透;一般内容和相关内容,留给学生。不必讲得太细。让学生多动脑筋。再次,课堂讲授应随时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讲授内容和方法。最后。要注意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造和思维的能力。 四、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自学能力 未来的学习是终身学习。课堂教学并不只意味着学生掌握现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向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首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能力的关键。具体做法是:教师每讲新一章内容之前将其作为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并写出预习笔记。预习笔记至少要列出该章内容的框架,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重点与难点。并记录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批改预习笔记可以提前掌握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对于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讲解。个性问题可以在其预习笔记中回答或根据情况课后找该同学当面指导。这种方式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同时提高上课效率;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可以通过预习作业跟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厌学情绪,防止其掉队。其次,在学生有较强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学法指导。如在知识获取阶段,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思维、想象、注意等方法;在知识巩固阶段,指导学生学会记忆、理解、强化和系统化的方法;在知识运用阶段,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方法。为将学法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尝试进行研究性学习,选择一些与会计有关的课题,将学生分组后按所选择课题要求收集资料。分组讨论,形成书面材料。集中交流。教师进行总结并矫正其中存在的问题。 五、坚持实习与教学同步 初级会计学的课堂教学还担负着培养专业技能的任务。对于基本操作,应尽可能模仿实际工作,使学生形成实际操作的能力。讲授完凭证、账簿等内容,便进行模拟实习,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既可避免教材内容的枯燥无味。又有利于逐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初级会计论文:从《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改革看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 摘要:就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我校经管系该专业不断研究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 我校作为高职院校,作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电算化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为此,我校经管系该专业不断研究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下面我就以《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改革介绍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情况。 一、高素质为本、高技能为重、高就业导向、创新求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是一门与会计各业务岗位直接对应的课程,业务操作过程具有较好的可模拟性和可移植性,这为我们在教学中实现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几年来不断进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本课程通过模拟业务情境的项目教学、真实的项目操作和顶岗实习的完整的教学过程,较好地保持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初步形成了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按照岗位工作内容确定教学内容——即根据实际业务的工作项目确定教学情境;按照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确定教学过程——即以实际工作中从经济业务分析、经济业务处理作为教学过程;根据实际工作中完成工作任务的成果来确定完成教学任务的成果——课堂教学以学生完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工作任务的典型成果作为核心;按照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工作场景模拟教学场景——学生学习的场所由多媒体教室转到会计综合实训室。 二、推进项目教学法,转变实施方式 1.将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 在原来的课程中,通常是老师给定已经做出职业判断的已知数据,学生根据观念上的数据进行判断和计算,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发现,那种已经给定职业判断的数据是不存在的。日常工作更多的是需要自己根据原始业务凭证做出职业判断。因此,给定跟实际工作一样格式的各种原始凭证而不是给定假设的数据来进行训练是适应岗位需求对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本课程改革中通过对各业务岗位日常工作的分析,将办税员的业务工作提炼归纳成若干工作任务,并按照这些工作任务的内容来确定课程标准和课程项目设计的主要内容,将办税员岗位的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上按照办税员日常工作内容分项目组织教学,实现了以岗位工作内容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2.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主导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课程改革之前的课堂教学的推进和引导力量主要是老师的讲授,通过老师的讲授带领学生进入未知领域。课程改革后,学生需要面对的是每一个工作任务,课堂推进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的寻求,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对每一个具体项目,老师只作基本的讲解,给定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同的工作任务,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给定与实际工作相同的原始凭证,由学生判断该项业务,最终要求学生拿出根据原始凭证填制的记账凭证和账簿、报表,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的账务处理流程一致。这种教学处理使学生从抽象的数据处理中回到了真实的会计核算流程中。 由于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做的过程,课堂上需要大量的会计工作用品用具和耗材,需要完成工作的设备和软件,因此,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是实现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条件。与实际工作相同的原始凭证、账簿、报表是教学改革的必要支撑。因此,本课程全部安排在会计综合的实训室组织教学,除教材和操作指导书以外,本课程为学生配备了大量的原始业务凭证和各种账证表,并购置了仿真的模拟软件,教师通过集中授课、答疑以及操作指导,帮助学生学会企业各种工作项目。 3.通过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之间、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之间、工作与课程之间的工学交替,实现教学向工作岗位的迁移 虽然在本课程的边学边练中,每一节课的教学都会有学习知识与完成工作任务的不断交替,但是,在整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工学交替主要不是体现在某一节课的工作与学习的交替进行上。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体现在三年的学习周期中,多门课程和实习项目的交替。为实现本课程教学中的工学交替,本课程安排在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工学交替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九个工作情境的知识学习与完成工作任务的技能练习;二是通过集中实训完成对企业经济业务仿真模拟训练;三是进行顶岗实习。 三、校企合作,推进实践性学习 (一)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利用。 从校内实践性教学环境看,我系财会手工实训室初建于2008年,目前尚处于扩建阶段,设备先进,配置齐全。实训室配备了专职实验教师,负责实训室的管理、实验材料的发放、实验设备的维护、实验课上配合任课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等工作,实验开出率达到 100%。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教学软件进行教学。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现有计算机 100台,拥有用友 ERP 软件。 利用现有财务软件及会计教学软件,可以进行以下实训项目: ①课程教学: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 模拟实现企业财务会计电算化作业流程; 通过上机操作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学习,进行省级及全国类竞赛辅导和培训并提高实践技能。 ②职业技能考证:分别进行用友 ERP 培训及认证考试和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培训及考试。 ③技能竞赛:举办校内技能竞赛,如手工技能竞赛、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 学校规定三年学习期间,实践活动不间断,第一年暑假每人写一篇调查报告,第二年要参加工学交替实习,第三年开始顶岗实习。会计电算化专业利用与职业相关的优势,以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的方式,已经与石家庄现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博鳌财务咨询公司、瑞泰财务咨询公司、顺捷会计师事务所等 20 余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为进一步完善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对管理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学生与学校双反馈制度。实现老师带队负责制与学生干部负责制的双轨制,实现“由学生管学生”管理模式,使学生“自治”得到有效的延伸。在每个实习单位均设立学生干部负责人,他们每周对学生日常工作表现和思想认识进行小结,定期上报学校。每位实习生写实习日记,记录工作情况,工作见闻,感受和认识,上报学校,记入实习成绩评分。实习日记在记录学生实习经历的同时,还为学校提供第一手日常教学案例资料。同时学校通过系统整理这些资料可具体了解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表现突出、企业留用的学生,学校还将他们的经验、心得进行宣传,对以后实习学生提供宝贵经验。 近几年,学校教学课程项目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中做了较好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的比较好,近几年获得过第五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特等奖、一等奖、个人优秀奖等。 (二)全面实行“双证制”,改革实践教学的评价制度。 改革实践性教学考评制度。重视过程考核,体现终级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增加考核环节与次数,细化考核内容。如,学校在专业实训教学中,每天据实训目标,从学生运用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态度、执行规范等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四、选择合适的教材 传统的财务会计教材理论性强,动手实践操作很少。经过多方调研,我选取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企业财务会计》为教材。该教材是“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深入进行会计职业岗位及岗位任务的调研与分析,将岗位定位于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等岗位,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会计人才为目标,采用学习情境式教学单元,体现高职教育职业化、实践化特色。 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教师的努力、积极的课改,在我校建设起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初级会计论文:《初级会计实务》实践教学中的思考 摘要:目前为适应经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应用型人才模式下的会计实践教学亟待深化。文章对《初级会计实务》实践教学的现状做了较全面的剖析,结合现代企业会计准则,对深化《初级会计实务》直观教学、提倡会计手工实践和电算化平行教学、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等方面,提出了改进职业中学《初级会计实务》实践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初级会计实务》 为加强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各职校会计专业都会采取相应措施强化会计的实践教学。本人根据多年的会计教学经验谈谈《初级会计实务》实践教学中的个人看法。 一、《初级会计实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几乎所有会计专业教师想方设法加大会计实践的教学力度,但收到效果甚微,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回炉”请教,这说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一是刚毕业会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例如不会编制会计报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出现教师不会教、学生学不了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在会计专业实训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二是一些中职学校虽然采取模拟仿真实习,但由于存在实验材料单一、材料真实性低、实践方式单调等因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差。三是有些中职学校因设备简陋实习实验开出率低,有些中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有限,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四是有些中职学校为了弥补模拟仿真实习不足到企业单位实习,实习单位接纳会计专业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即使企业接纳学生也难于保证实习岗位是对口的,另外有些学校对外出实习学生管理不到位,诸如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对校外实习的积极性不高,难于达到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 (二)设备简陋和教师能力差 目前,新安排的青年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会计青年教师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传授知识,不能按照现代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专业所要求的技能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应付教学,马虎备课、改作,甚至连会计实践考核都没有开展;有的授课效果甚差,理论授课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理论来理论去,学生听不懂、学不进去,造成学生厌学情绪。有的中职学校因设备简陋,即使有开展手工实践教学,也会脱离电算化教学或者不会遵循先手工后电算化实验的序进的原则;有的会计教师在进行手工实验时所使用的原始凭证材料、记账凭证的编制到登记簿和生产会计报表所采用数据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有些对《初级会计实务》的手工实践和电算化实验教学没有采取平行教学,会计实践教学得过且过,蒙骗学生。因此,学生毕业后难于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技术和适应现代企业会计要求。 二、《初级会计实务》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体现“知识为本、技能至上”的原则 作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初级会计实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则更应该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一方面要重视理论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初级会计实务专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要重视多种实践性教学形式与手段在《初级会计实务》的课堂内外的使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例如,讲述发出存货的“先进先出法”计价方法时,虽然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但较繁琐,如果存货收发业务较多,且存货单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大。因此,教师在讲授存货先进先出法计算程序的基础上,应指导学生利用会计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多次训练,这样学生就能熟悉了先进先出法的基本理论,又能掌握了“先进先出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二)理论教学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教学要有针对性 《初级会计实务》的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为主,以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由于《初级会计实务》的课程各章节教学目的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应强调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如:情景教学形式可应用到“产品成本核算”等内容;展示教学形式可应用到“存货”、“销售商品收入”等内容;实训教学形式可应用到“固定资产的核算”、“应交税费”、“工资的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均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来完成,应以能否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为标准作出自己的选择。 三、提升《初级会计实务》的实践教学水平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创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交融的教学环境,对学生产生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素质。具体在初级会计实务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作用表现为: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掌握会计理论和技能;改变了教学交流和学习的单向性,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会计教学环境与互动空间,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把枯燥无味的会计理论表现得生动有趣,动画、音乐、图像等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制作的会计课件,通过简单地操作,生动、清晰地体现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使会计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而有序。 (二)实现《初级会计实务》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最佳组合 1.情景教学是一种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它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使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信息强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比如,“产品成本核算”是初级会计实务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中要求掌握的要点是:成本计算对象是成本计算过程中归集、分配费用的对象,也就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在教学中,我到中辉鞋厂的会计人员手中,把鞋厂的购入原材料原始凭证、工资单、管理费用原始凭证及销售货物发票等拍成图片,制作成课件,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成本计算对象的经济内容予以直观、生动的展示,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教学中列举的生产的原始凭证,掌握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 2.模拟教学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模拟会计实训室,分岗位模拟操作的一种方法,是实现毕业生更好地从事会计工作需要有效途径。实训教学适用于“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的核算”、“应交税费”、”工资的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教学过程,如“货币资金”的核算,要求主要掌握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等银行结算凭证的填制与传递,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又如:讲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账务处理时,我列举了厦门新星化工有限公司2007年12月23日销售A产品50件,每件售价2000元,价款共计100000元,增值税率17%,以上款项通过银行转账收讫。根据经济业务填制银行进账单(如图1)、增值税专用发票(如图2),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金额计算出应交增值税,通过模拟教学手段进一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账务处理。 初级会计论文:初级会计学中的一些数学运算 【摘 要】 初级会计学中应用的高等数学知识及其他数学模型不多,主要是一些初等运算,但信息化后,这些初等算法与原来的传统算法颇有不同,诸如科目表的分栏、试算平衡、平行记账、余额计算、红字更正、错账的查找、银行存款的清查等等。文章对初级会计中的数学运算进行了列举,说明在信息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会计; 数学; 计算机 一、前言 初级会计学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讲解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实务,主要内容包括总论,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供产销基本业务的核算,资金来源和财务成果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报告,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规范体系等。由于学生尚未完成高等数学、运筹学、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学习,故初级会计学中涉及的数学运算为初等数学的知识。但在会计信息化中,这些数学运算又会发生变化。本文即对初级会计中数学运算的计算机求解进行研究。 二、科目表的分栏输出 输出科目编码表时,往往对科目字典文件进行折半处理;这个折半不是数据检索处理的冒泡法、折半法中的折半检索处理,而是简单地将科目字典进行左右双栏输出,输出项目包括科目号、科目名称等。这就要在科目字典文件中定义两个指针,一个指针表达左半部的输出顺序,从第1条记录开始输出:另一个是逻辑指针,表达右半部的输出顺序,这个指针初始位置的确定,则需根据折半后的结果确定。如果科目字典文件中记录的个数能够被2整除,则左右科目数各半;如果不能够被2整除,则右半部就要比左半部少一行。在索引文件打开的情况下,当记录不能被整除时,须防止最后一条记录下跳所出现的文件尾冲突。 三、试算平衡 借贷复式记账法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理;经济业务发生后,原始凭证经确认、计量,再编制记账凭证,而记账凭证包括简单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等情况,则必须求计每笔经济业务的借方发生额之和、贷方发生额之和,然后判断其是否相等;信息化后,由于大部分的数据库语言是使用C语言开发的,其所遵循的是C语言的规则,而C语言的数据类型有整型、浮点等,由于机器存在浮点误差,有可能发生比较失误,因此,当进行实数大小判断时,一般用不等式来做判断;而不等式有借方大于贷方、借方小于贷方等不相等的结果,所以直接将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的差额平方,将其转化为正数,以减少比较的次数;然后看其是否小于任意小的正数。如果平方后的结果小于任意小的正数(如0.00001,比1分钱的平方还小),则肯定平衡。 四、平行登记 平行登记即对于所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总分类账和所属的明细分类账中同时进行登记,所遵循的原则是依据相同、方向一致、金额相等、时期相同。信息化后,出于信息共享、避免信息孤岛的目的,不同的数据进入信息系统的口径、数据项等是不同的,如与实物量相关的数据,往往在仓储或MRP环节采集、输入;而根据关系规范化原则,是不允许存在数据重复的,因此,原来的平行登记在信息系统中就不存在了。这也是国外的财务系统称为总账系统的缘故;会计真正意义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而信息系统并非不能提供明细信息,只不过明细信息在其他子系统中进行提供。 五、余额计算 期末余额根据会计账户的性质不同而有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两个余额计算公式。 借方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贷方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信息化后,根据关系规范化原则,为避免数据重复,期末余额仅仅成为系统的输出,其计算更可简化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1)余额方向+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1)余额方向 其中,“余额方向”项目的值有两个:值为0时,表示借方余额;为1时,表示贷方余额。 六、红字更正的输出 信息化后,原来以纸介质存在的红字,只能通过变通的办法做处理,例如,用负数表示等。 但原来金额的存放,均浪费了空间,例如当账户有借方发生额时,则贷方发生额为空,而当有贷方发生额时,则借方发生额为空,都是不符合关系规范化原则的;这就需要将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做合并处理,即只设计一个金额数据项,其中,正数表示借方发生额,负数表示贷方发生额。那么,原来红字冲账的数字,简单用负数表示就不成立了。可以增设“余额方向”数据项加以区分,其中“余额方向”数据项为字符型,1个长度,分别存放三个值,分别为“0”、“ ”、“1”:当余额方向的值为“0”时,则金额数据项的金额为期初余额;当余额方向的值为一个空格时,则金额数据项的金额为正常发生额;当余额方向的值为“1”时,则金额数据项的金额为红字冲账金额。 故红字更账的业务在进行账簿输出时,需要分别判断输出,即当余额方向的值为“1”时,再判断金额数据项的金额的正负:负数表示借方发生额,正数表示贷方发生额,然后将其输出到相应的栏目中(贷方发生额需乘以-1)。 七、错账的查找 传统方式下,查找错误有两种方法:“除二法”和“除九法”。其中除二法的错账数能用二除尽,则很可能是一笔分录记错了借贷方向(如应记入借方而相反地记入贷方),适用于查找借贷方向颠倒的错误,因为应记入借方的数额误记入贷方,或应记入贷方的数额而误记入借方,就必然使一方的合计数恰比错记数多出一倍。除九法,即根据求得的差数除以九,按取得的商数,去分析和查找错账的方法。 信息化后,传统的账簿已经变化为系统的输出,则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防范有差错的数据进入到系统中,其步骤有两个:其一,在于输入时的防范,主要措施有:视觉校验法、重复校验法、控制总数校验法、数据类型法、格式校验法、逻辑校验法、界限校验法、顺序检验法、记录计数校验法、平衡校验法、对照校验法等多种。这些方法可单独地使用,也可组合使用。其二,在于岗位的分工,即输入人员与数据检测人员不能为同一个人员。 八、银行存款未达账项的清查 传统方式下,银行存款的清查,是采用账目核对法,即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对账单进行逐笔核对;对于核对不符的则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以查明未达账项的影响。 信息化后,其数据核对包括自动对账和手工核销未达账项两个过程。其中,自动对账即将企业业务流水单文件中的业务发生额与从银行取得的对账单进行逐笔核对,以查明双方记录是否相符。在数据核对过程中,将根据流水号、日期、结算方式、金额等作为核对标准进行核对,多次循环直至所有业务核对完毕。其中,只有以上四项全部相符的记录方能自动核销。 除却上述业务外,仍有些经济业务在下期甚至很长的时期是不能核对清楚的,这就是长期未达账项。这些未达账项发生的当期是可以进行余额调节的,并平衡;但以后各期核对时,其为历史数据,往往影响了调节前余额,并不影响当期业务,银行余额调节表往往无法调节平衡。因此,对于长期未达账项,更应引起警惕,最好由人工用强制的方式核销。 九、结束语 初级会计学中的数学运算还有一些,信息化后,其数学解法的确与传统算法有所不同。本文在进行初级会计学中的计算机求解时,将算法和数据结构进行了有机结合,不仅给出了解法技巧,也提示了在会计数据处理及数据存储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些求解过程,既要符合数学的运算规则,同时,求解本身又受计算机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以避免无意中违反数学规则或违反计算机规则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初级会计论文:初级会计学教学刍议 摘 要:初级会计学是普通中、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随着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级会计学作为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其教学模式也逐步由传统教学型向教学实践型转变。 关键词:理论 操作 实践 初级会计学是在会计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讲述会计业务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职业院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基本以簿记技术为主,通过阐述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职校生学习专业会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有关会计基本概念、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二是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有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内容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三是会计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特点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体现鲜明的职教特点。 1.目标明确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实践型和技能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专业理论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初级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树立明确、符合实际需要的会计教学目标,即立足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习的需要,体现职业院校培养会计人才的特点,注重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2.内容新颖 一方面由于职校生在校学到三年就进入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短、平、快”。另一方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开始会计制度改革,从理论到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务操作中的新业务、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使会计处理变得更加灵活,会计选择的空间更大。这些都决定了在教授初级会计学时不仅要讲授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也要紧紧围绕我国会计改革现状,讲授财政部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毕业进入用人单位后,第一时间进入角色、投入工作,从而有效地缩短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 3.结构合理 职业院校的初级会计学必须从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出发。以会计要素核算为例,该章主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应用,可以与第一章会计对象理论和中级财务会计学教学内容紧密衔接,这样既能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也易于职校生理解和掌握。同时要学练结合,这样能够更客观地检验学习效果。 二、初级会计学的教学现状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以笔者学院为例,虽然学院是以冶金为骨干专业的职业院校,但院领导一直十分重视会计专业建设,不断根据市场与企业的需要完善本院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学生的会计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构建了以初级会计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培养了一支专业教师团队,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也在逐年提高,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1.理论与实践脱节 初级会计学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生也许学会了书本上的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遇到会计工作中的实际业务时,却不知如何下手处理,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问题。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 2.教学方法落后 许多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仍然采用的是“填鸭式”满堂灌输,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在这种方法下,课程结束时,学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初级会计学这门课的总体认识。学生对学习初级会计学也缺乏兴趣,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课堂效果不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师资队伍建设不给力 笔者学院讲授初级会计学的教师都是有着丰富理论知识的中青年教师,他们都是大学一毕业就分配进学校的。他们的工作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这就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实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也造成了教学中的重理论,轻实践。同时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加速更新,要求教师不断加强继续教育,但许多学校的领导、教师对此缺乏必要的认识,仍然抱残守缺、墨守成规。 三、初级会计学的教学改革途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任何教学都需要教师来组织。教学目标和课程等设置得再好,也要靠教师来完成;新的教学方法再好,也要教师来运用。教学的改革不包括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不实际的。要搞好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一方面鼓励会计专业教师继续再教育,不断“充电”,学习会计新理论、新制度;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走出学校,走进企业,深入会计工作的一线,真正做到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与会计工作实践接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应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等方式,获取新的知识,从而达到锻炼实际会计操作能力的目的。同时针对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现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账务处理程序这一章节时,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由学生自己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分析影响账务处理程序选择的因素,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预定的项目;讲授会计错账更正方法时,可采用任务驱动法,由教师先进行操作示范,并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之后教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最后总结要点;讲授通用记账凭证时,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别扮演制单员、出纳员、审核员、记账员和会计主管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作用、责任,从而全面认识记账凭证。 3.加强实践教学 会计是一个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职业,同时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很高,这和现在几乎是纯知识性的教学存在很大矛盾。为此教师在讲授初级会计学课程时,可以安排4~5周的时间进行实训学习。教学教师也完全可以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中指导部分章节的完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引入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使学生通过实物沙盘的直观模拟,基本了解企业账务处理的各个环节。此外,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模式,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去企业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学生在校理论学习与企业财务实际操作需求的“无缝对接”。 总之,职业院校初级会计学的教学必须始终以企业、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全面培养职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 (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探析: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民办高校现行成本会计教学现状与面临的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文章围绕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内部控制 前言:自会计学专业设立以来,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成本会计学课程就被确定为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然而,近年来部分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却并不理想,以下将以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段为对象就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成本会计课程在整个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其中《基础会计》是其先修课程,即为其奠定了基本的会计理论基础和会计核算基础;《高级财务会计》是其后修课程,是对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成本会计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注重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业务的结合,具有极高的应用性。 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先后对会计制度进行了四次大刀阔斧的改革。每次会计制度改革均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无论教学内容组织、教材体系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还是教师的教学素质均会随着会计制度的变化而不断改进。但是,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现有的民办成本会计课程教材内容落后于会计制度的发展,表现在:与新准则内容脱节严重;有些教材内容按新准则重新编写,但例题和练习仍旧按旧准则编制;有些教材回避了实务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导致对一些交易和事项的处理模棱两可。 二、民办高校现行成本会计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不够完善:由于缺少成本会计目标,成本管理只能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成本管理,而不能更高层次地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缺少客观的工业企业制造环境,使得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成本核算的内涵,掌握成本核算的方法。学生常常只熟悉教材中涉及的相关部分的成本核算,当企业制造环境发生变化时,学生不能独立的对生产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并编制成本报表。 (二)实践环节不足。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尽管学校一般会安排相应的实践课时,但由于实践课时往往安排在期末考试之前两周,教学课时较为紧张;加之师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实践教学效果甚微。 (三)仅侧重于生产性企业的成本核算教学。大部分毕业生从事的非制造业会计。虽然成本核算原理相同,但不同行业的成本核算还是有些微差别的,因此根据就业需求情况,非制造业的成本核算有必要纳入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四)成本会计教学手段限制。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手段绝大多数停留在自然媒体阶段,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课时和媒体等的限制,使得教学效果欠佳。 三、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措施 (一)实践课程的设计规划。民办高校成本会计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实践的课程,对于理论的认识和成本核算,预测,管理等技能都需要有实践经验作为支撑。增强实践课程的设计规划旨在训练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于此课程的兴趣和培养职业上的实践业务能力,培养专业思维,团队思维。认知实践就是除了适当开设企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方面内容的讲授之外,还要通过现场观摩,实地走访,调研等多种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的流程、工艺特点,成本费用的核算等等;一般将成本核算的实践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 (二)构建成本会计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直观、具体、生动及信息量大和使用快捷、方便为特点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已经大量的运用于现代教学中。针对会计教育的特点,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曾提出,“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成为一种21世纪会计教学手段新模式”。针对成本会计系统性强、内容多的特点,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更生动地展现成本核算的流程,使学生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解,改变过去单一的板书和抽象的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三)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审视与明确。成本会计课程尽管是以制造成本法以及相关理论为主要方面,但基本上是对基础会计所学的会计原则、记账方法和会计循环等的进一步诠释与应用,对于会计的专业思维熏陶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具有其独到的作用。成本会计课程一开始就有必要通过宣讲讨论等形式使受教者明确该门课程在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使教学重点放在通过课堂学习和模拟实训操练来理解各类计算后的经济实质及账务处理关系,从而达到专业思维、数据处理技能的默化提高。 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探析: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 摘要:河南省民办高校经过近4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为中原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底教育部启动新一轮的高校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以适应“新全球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成本会计课程作为高校财会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而省内民办高校在生源素质、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问题突出。本文通过研究与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一些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改革;商丘学院 一、前言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8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与公办高校相比,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就业机会、政策扶持等方面还有很大不足之处。2016年1月省教育厅在《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我省启动实施高校分类发展计划,提到重点建设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方面。截至2016年12月河南省民办本、专科高校近40所,虽然圆了许多中原人的大学梦,但如今却面临着严峻的高校改革新趋势。《成本会计》是高校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当前经济环境和高等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如何适新形势是民办高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成本会计教学发展模式比较流行的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教学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教学模式。美国高校在成本会计课程讲授中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差别化的帮助,鼓励开放性思维。德国高校在成本会计课程讲授中常常注重实用性,以案例研究为主线,使学生能够从个别到一般进行理解与总结。日本高校在成本会计课程讲授中根据课程结构和理论基础,把教学环节分解成多种教学技巧,加以小组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国内民办高校的成本会计课程在讲授中常常带有中式传统家庭式的教学模式,老师带着学生去学、去思考。吴志林,李丽(2013)在《成本会计岗位实务》一书中运用案例教学方式,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杨南,魏晓博(2015)在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提高对成本会计课程的重视;二是适当的运用案例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掌握好理论的前提下,提高实践经验,多走向企业、车间,从实际问题指导出发。徐敏,李朝光(2015)在发放表论著中提出创新改革措施:设计规划实践课程、构建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和明确。 (二)研究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针为指导。本文通过大量收集国内外成本会计教学实况资料,针对目前成本会计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指导性建议。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同时也有利于我省民办高校相应课程的建设。 三、河南省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选用方面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需要的一种能够依托财务、会计、管理和信息技术整合的信息化会计人才,这就需要在教材的选用上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然而调查发现:我省近40所民办高校在2013—2017学年中选用人大版《成本会计学》教材的有28所,商丘学院也是选用此教材。此教材非常经典,但理论性太强,实训环节偏少,对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难理解。教材中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缺少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实际操作可行性差。列举的例题仅限于生产型工业企业,在企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学生们往往很难独立的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更不可能编制出企业实际需要的成本会计报表了。 (二)课程教学方面 调查显示:我省民办高校学生希望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占55%,希望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占43%,希望成为研究型人才的占2%,如下图1所示。由此可知98%以上的学生希望成为以实践能力为主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然而我省民办高校师资力量、教辅设备、政策支持等力量薄弱,而成本会计课程的关键是各种数据的逻辑构建,其来龙去脉常常借助各种表格展现。但是大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教法,很少进行实践、练习以增强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之课时限制、考核指标繁多,凭证、表格和账簿无法进行连贯性、生动性的展示,很容易出现知识断点,最终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生源素质方面 我省民办院校高考生源录取时多数放在第三批,相对生源素质、能力和质量差距很大。研究分析商丘学院近三年录取分数线和期初摸底考试成绩发现:分数线集中在本省三本线10分左右的学生内占比95%,二本线10分左右的学生占比5%;65%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刻苦勤奋程度弱、自学能力不强。这样的客观情况往往导致其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散性思维窄,课堂集中度低,独立动手能力差。但是这样的学生们思维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方法。因此,在培养计划制定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关方面的改革与完善。 (四)师资力量方面 我省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由专、兼职教师组成,具体为:返聘退休教授、自培副教授、中青年讲师三类。但是由于区域、地理环境和经济实力相对弱小,对退休教授和副教授来学校就职吸引力差,且现有人才流动性大,只能招聘“211、985”高校博士、硕士毕业生进行自培。调查发现:我省民办高校师资中85%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且年龄处于28—40岁的中青年讲师,教授、副教授比例不足15%。虽然中青年教师具有活力、勤奋、认真的优点,但是学术科研能力不足,实践实习历练短、教学经验不足,对于需要丰富的实践、实习经验的成本会计课程而言,中青年教师在讲授中对方法、课堂把控、知识点链接等方面显得不足。 四、河南省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改革措施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 新时代下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信息化人才。首先,在教材的选订上,要着重理论与实务结合度较高的教材。其次,必须将信息化理念融入到成本会计课程中,由于成本会计是在会计学原理、经济学、财务管理等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融入的知识点庞大,在构建教学体系时要考虑全面,打破传统学科与课程的束缚,在不同学年中安排实践性课程。最后,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搭建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多学科知识点,形成特色的教学体系。 (二)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民办高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其基础差、底子薄,因此,要探索科学的培养模式。可以制定“一主一辅”的教学计划,“一主”是对学生强化辅导,在大一学年的基础课程讲解中力求详细、具体和透彻,保证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打好基础,大二、大三学年的专业课程深化讲解,并结合社会、企业实情变化,调整培养方案。“一辅”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大四学年组织系统的实习,在企业、单位进一步提高其数据运算能力、逻辑思维水平及人际交流技能,以满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三)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技能首先,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结合成本会计课程与学生的特点,采用自主授课、案例分析和“咖啡屋”团队学习方法,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其充分参与进来。其次,实施导入式教学。在每章节内容开始时,加入新颖的兴趣点或社会热点,使学生们在充分了解企业宏观和微观环境下,主动思考、团队协作,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课程学习中。最后,加强实训练习。充分借助多媒体、实验室、实习基地等资源,增强仿真模拟效果,使学生们对成本会计工作有直观的认识,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效果。 (四)推动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 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培养,我省民办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占比高达85%,虽然科研能力相对不足,但是潜力巨大,可以引导教授、副教授进行教改指导或合作申报,同时把最新成果引进教学环节中,使学生们了解到最新学科动态。另一方面加强信息化复合型人师资队伍建设,尽最大能力引进“实践高”和“理论强”的复合型教师,既要懂信息技术,又要有丰富的实践水平。同时对青年教师进行信息化技术进修,充分发挥“老、中、青”三级搭配的能效。 作者:孙永旭 孙云云 魏自花 单位:商丘学院商学院 民办高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探析:就业导向下的民办高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摘要]本文在分析某民办高校财会专业就业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民办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办高校应建立就业导向下的成本会计教学路径。这样可以将学生职业、就业工作中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反馈回教学管理中,促进学校的专业改革、课程改革与学科建设,以便适应市场对专业的需要。 [关键词]就业导向 成本会计 教学改革 路径选择 一、就业导向下的民办高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也伴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面对这样激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面对民办高校自身的就业情况,民办高校应该主动地迎接挑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来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毕业生。而从教学角度来说,通过就业市场反馈的用人需求信息来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可以将学生职业、就业工作中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反馈回教学管理中,促进学校的专业改革、课程改革与学科建设,以便适应市场对专业的需要。本文仅就以我校会计或财务管理(以下统称财会)专业中的成本会计课程为例,来谈一谈民办高校在就业导向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内容。 二、2010届我校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我校2010届财会毕业生,共有毕业生296人,其中本科生200人,专科生96人,共调查了260人,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单位进行统计,以便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行业。调查方式主要通过毕业生上交学校的就业协议书进行粗略统计。 从统计情况可以看出,民办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层次不是很高,大部分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3%;从就业行业来看,到生产企业的毕业生较少,仅占5.4%,从事第一产业的几乎没有,大部分都是到非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因此他们涉及到的会计知识需要熟悉中小企业会计和一些行业会计,虽然各行业的会计原理相同,但涉及具体业务时的科目名称还是有些差别的,这些内容目前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没有涉及,因此根据就业情况,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计划,增减相应的教学内容,特别是传统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既然民办高校大部分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因此开设的相关课程应更多的体现中小企业经济业务的内容,以满足中小企业对财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 三、传统成本会计课程的演进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本会计课程是从原《工业会计》课程中的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部分分离出来的,当时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其教学内容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模式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核算范围上仅仅局限于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的计算,而且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在会计报表体系上将成本报表作为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之一。然而,多年来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始终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型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环境。自动化的制造程序、电脑控制的材料处置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行业,有的企业实现了无人化管理。企业一旦实行自动化之后,生产力就会大幅度提升,人工成本不断减少,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解决了市场对产品多样化、精致化的需求。这样,以传统制造环境为背景、以产品生产成本为核心的成本会计教学,与社会现实需求很不相适应。为此,成本会计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四、现行成本会计教学面临的问题 成本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也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成本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及应用范畴,不同于其他会计学课程。成本会计是一门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的专业课,对于学生来说,虽有会计学的功底,但要想很好地掌握成本会计这门课,还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成本的计算方法,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不太容易。但是现行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 1.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不够完善 (1)缺少客观的工业企业制造环境 传统成本会计的教材内容基本不涉及或很少对工业企业的制造环境进行系统地介绍。由于缺少对工业企业制造环境的介绍,使得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成本核算的内涵,掌握成本核算的方法。学生常常只熟悉教材中涉及的相关部分的成本核算,当企业制造环境发生变化时,学生不能独立的对生产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并编制成本报表。 (2)缺少成本会计目标 传统成本会计的教材内容基本不涉及成本会计目标。由于缺少成本会计目标,成本管理只能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成本管理,而不能更高层次地实现企业战略管理。 2.成本会计教学手段限制教学容量 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数据的前后勾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的,这种数据的来龙去脉又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的有关表格反映的。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手段绝大多数停留在自然媒体阶段,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课时和媒体等的限制,使得教学效果欠佳。可见,传统的自然媒体的教学手段限制了教学容量,很难体现成本会计树状的非线性的知识结构,不便于按成本会计知识的内在实质进行结构化教学。教学手段落后 3.仅侧重于生产性企业的成本核算教学 目前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还是侧重于制造业成本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一般不作讲授。但从目前毕业生的就业趋势看,大部分毕业生从事的非制造业会计。虽然成本核算原理相同,但不同行业的成本核算还是有些微差别的,因此根据就业需求情况,非制造业的成本核算有必要纳入成本会计教学内容。 4.实践环节不足 目前,学生实践能力欠缺是高校毕业生的一个通病,究其根源之一是教学实践环节的欠缺,成本会计课程亦然。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尽管学校一般会安排相应的实践课时,但由于实践课时往往安排在期末考试之前两周,教学课时较为紧张;加之师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实践教学效果甚微。 五、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1.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由于成本会计是在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的一门专业课程。它融入了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该从整体发展与综合性出发,合理构建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使学生意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掌握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为成本会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其它学科知识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搞好整体优化。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确立为满足不同的目的而提供成本信息的思想,结合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增加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和考核的内容,适当增加非制造业成本核算内容的讲授,在保留成本会计传统体系中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简化过多涉及其他管理领域的内容,扩充成本控制战略等成本管理领域的新概念和理论与方法,使成本会计的体系内容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2.构建成本会计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针对会计教育的特点,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曾提出,“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成为一种21世纪会计教学手段新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直观、具体、生动及信息量大和使用快捷、方便为特点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已经大量的运用于现代教学中。针对成本会计系统性强、内容多的特点,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更生动地展现成本核算的流程,使学生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解,改变过去单一的板书和抽象的讲解,提高教学效果。 3.构建完善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性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成本会计在不同行业中的操作与应用以及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成本会计教学主要以制造业生产过程为例进行讲解,而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没有感性认识,因此应该让学生对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实验课程的开设,了解各种凭证的来源、去向,解决学生感性不足、认识不够的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最后,针对不同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特点具体了解企业如何组织成本会计工作、进行成本计算、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管理等内容的综合实践教学,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整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对成本会计实践更好地应用。 4.建立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 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是指以完成成本会计教学内容、达到其教学目的为出发点,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为目标,将实践教学的各种形式和手段,在成本会计理论教学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广泛有效的应用。比如,教师在讲授第一章成本和成本会计的理论问题前,可结合在企业产品生产过程能够观察或了解到的现象及事物,对该理论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设计出一些具体问题;然后,学生带着这些具体问题参与产品生产过程的情景教学或多媒体演示教学;通过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充分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最后对该理论问题作出准确的、深入的、全面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讲解。这样“理论教学中有实践,实践教学中有理论”,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对产品成本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解析 【摘要】企业集团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之下,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无法有效的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企业集团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此在实践中企业集团要想探究发展就要提升对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重视,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集团财务 管理模式 相关问题 传统的财务管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弊端的,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其进行优化创作,进而使财务管理模式与现阶段经济制度模式的财务管理需求相吻合,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动态、开放性以及理性的发展,对此下文主要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究分析。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决策全在母公司中,主要就是通过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严格控制,通过各种有效的审核方式,有效的拓展母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而对于各种成本进行有效的分配,通过聚集性的管理模式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在实践中集团财务活动的各个部门的内容主要就是通过母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其在实践中涵盖了财务战略创设以及各种政策的有效落实,通过资金存储以及各种资金的投放、相关成本的有效测算以及抑制、相关利益归纳与分配等等相关内容对其进行管理。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资源进行控制与管理,同母公司对于子公司中的各种重要的事物,如各种资金的投入、相关资金的存储、各种收益分配以及资金重组等内容等,子公司的财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统一通过上级对其掌控。母公司只要通过为子公司提供各种运营工作的方式对其实际的生产运营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 (二)分权类别的财务管理模式 母公司在实践中虽然给子公司适当的决定权,但是在整体上来说其对于子公司的控股职能还具有一定的掌控权利。在其资本融合、资本支出以及实际用、财务收支、财务人员管理以及职工工资福利与奖金等相关内容子公司都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力,同时要根据市场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的具体状况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最初相对较为独立的财务决策。在实践中母公司通过间接的方式对于子公司的实际生产运行活动进行系统的管理,但是其并不是通过行政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仅仅是对于子公司受托职责达成的相关状况进行相关核查以及评估工作。在此种模式下,可以有效的推动子公司的内在竞争能力,鼓励子公司通过利润分配的方式_展各项工作,可以有利于提升子公司的竞争潜力,提升公司集团的整体市场占有份额。 (三)集权以及分权相融合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和分权在企业集团的极端领域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而集权和分权相融合型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强调二者的有效融合,在实践中企业集团要想巩固自身的集权势必基于分权为主要基础,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以及各个分公司在实践中要应用其对应的不同内容的管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全方面管理策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因为母公司在实践中对于主体财务事物集权较为重视,对于子公司财务管理的相关决定权以及人员的任免等相关工作可以适度的进行分权。集团财务管理在实践中无法有效的对于集权以分权等内在的潜质进行掌握,在实践中到底是将集权作为主要内容、分权为辅助,还是分权为主、集权相辅助要根据实际的状况对其进行系统的选择。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存在关键性问题 (一)财务管理机构组织缺乏合理性 我国现有的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与会计工作存在一定的统一性,财务管理工作如果按照会计工作内容对其进行设置直接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各种财务风险问题。 (二)管理标的转变的问题 在理财的实际进程中,管理的实际目标转变在不运行过程中会导致企业集团的多数成员企业以及集团公司在其相关标的问题上的各种问题的披露问题,导致资源整改存在问题,进而导致管理标的转变的相关行为的产生。 (三)迅息传播失真问题 迅息传播缺乏时效性。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其信息缺乏时效性,导致母公司与子公司信息无法有效交流,在信息传递公司过于缓慢重复;同时信息传递缺乏精准性导致各项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措施 (一)财务管理机制以及相关体制的创新 构建现代化的企业体制制度,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以及实际的财务运行体制等进行系统的管理,通过集团公司、母公司以及分公司中的实际状况控制财务管理的相关责权,构建合理的管理平台,创设系统的操作流程,进而实现各种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要构建系统的财务规划,对于管理讯息进行实施测试、动态制约以及管理测算的科学化以及程序化管理,对于相关单位、部门运行的相关业绩测算管理,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 (二)相关内容的管理创新 (1)对于集团内部的产权连接进行明确,实现企业集团的现代化产权枢纽关联的有效转变。 (2)在相同的机体核算工作中,要加强对此成本的聚集关联,对其实时监控,通过各种有效的财务软件,对其进行整体的挑拨管理,进而提升资本的高品质配置,进而提升资金的运作的规模化效益。 (3)应用科学合理的利润配置方式,在实践中设置科学的奖惩制度,对其进行系统管理。 (三)财务机制的创新发展 在实践中要构建高效率的融资投资决策机制,基于财务指标为主要的核心评估水准,制定各种有效的制度措施,通过科学的决策。对其融资成本进行调整完善,进而正确其投资的整体利益;创设风险一致机制,构建完善的风险辨别以及预警机制,对于其内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量化的评估,进而在根本上提升对子公司、母公司以及集团公司的细分财权管理。 四、结束语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实践中要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起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根据问题不断的创新完善现有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与手段,进而促进其长足发展。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思考 [摘 要]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逐渐完善,然而我国农业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早难以适应现有市场经济。正是在此背景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科学财务管理的方案,文章对农业事业单位目前财务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研究,尝试探讨与归纳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达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农业事业的单位运行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与研究 1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现状 事业单位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财务管理拥有以下特点:①经济利益并非是权衡事业单位运行效益的唯一标准,其更深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为社会事业服务,这也是其财务管理的出发点。②事业单位是直接由财政部门资助,无须外部融资亦能保证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不存在并购重组风险。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资产以净资产作为会计要素,不按财政部门和其他提供者所提供的资金比例分配经济利益。 2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产运行管理方面 农业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以国有资产为依托,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下:①固定资产未能及时计提折旧;②会计科目仅单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资金,直接后果是虚增国有资产,掩盖了国有资产的折损,对固定资产期末计价时会产生不合理的偏差(王春美,2008)。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有效配置资产。另外,国内众多农业科研单位,以所申请项目建立研究科室,相互独立而各行其是,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浪费经费。而对科研人员对经济效益的忽视和经费把控的随意性,部分实验设备盲目追求配置高、上档次的资产。导致资产闲置、使用率低。而真正需要投入资金时,又陷入经费短缺的尴尬困境。 2.2 财务内部控制方面 当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有亟待改善的方面,总结以下四点:①一些农业科研单位尚未推行财务内部控制法规,无法可依,造成处理财务事项时往往带有主观不确定性。②名义上设立了内部控制的管理办法,但停留在表面功夫,真正面对需要严格监控的事项往往敷衍了事。③相关措施制度设置不科学,直接导致内控制度效果不明显,未能实际提高财务管理水平。④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目前,内部专业审计机构的设立还未在农业事业单位中引起重视,即使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农业科研单位由单位领导任命审计人员,直接负责于单位领导,导致丧失了审计的独立性(金华,2008)。而且内部审计不能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核查,并且财务监督也具有迟滞性,亡羊补牢实践效果欠佳。 2.3 科研经费管理方面 目前,农业事业单位业务种类众多,根据项目级别分为863、973、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根据项目性质又可分为修购类、基本建设类、科研类和其他种类项目。资助经费来源于财政部,首先通过中央财政拨付给水利部、农业部等部门,再具体向下一级农业事业单位拨款,不同来源的款项依照各部门相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专款专用。繁多的管理办法具体包括,863、973专项、公益类经费管理办法和基础类经费管理办法,不同性质决定其资金规模和项目复杂程度并直接影响到账务处理流程,难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编制决算报表,影响了报表数据的可比性(李阿红,2009)。 另外,一些项目申请金额和实际批准金额不一致,造成农业科研上项目经费实际使用与预算计划脱轨,农业科研单位多数都是按专业建立研究所,自成一体开展研究,浪费了重复购置设备的资金,有些课题组还盲目最求档次,将设备水平与科研水平混为一谈,占用了大量金额经费,但设备利用率低下(周婷,2009)。 2.4 预算管理方面 科学研究是农业事业单位的核心职责之一,重中之重,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工具是对单位执行效率的保障。如何将预算管理与执行项目有机结合,如何将工作目标精细化,量化与预算管理无缝对接,正是我们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方面,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其他同级部门潜意识里将预算管理视为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事不关己,但预算管理直接关乎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估,要实现单位的战略目标绝不能远远偏离预算管理的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从出发点上预算管理的战略功能未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农业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受环境的影响而波动,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经费来源多元化,申报项目时间的动态化,申报项目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并且受到家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的影响,项目申报的不可控性造成了预算编制受到的波动较大,再加上农业科研工作受地域条件、气候条件、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项目的支出很难准确预算,形成预算的编制与实际支出出现差异。另一方面是内部环境上,首先是各部门的协调,由于预算编制以财务部门为主,后勤部门、采购部门和科研部门参与度较低,横向关联度低下。 3 建议与对策 3.1 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依据本单位承担的科研任务和社会责任,改良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度建设和上行下效的执行力是农业事业单位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的保障,具体而言其一,权责明确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必须落实,各级领导及普通员工对资产采购、转移和报废的权限和责任;其二,资产的购置转移必须依托完善的制度和配套的措施,既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又从全局出发统筹资产使用;其三,与时俱进,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国有资产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信息化管理(谭震和李英,2009)。另外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也是为降低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依赖,以市场化的手段经营资产。按照政府授权、集中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以向社会公开招标、公开招租的模式与其他单位共享本单位暂时闲置的资产,发挥国有资产的商业价值。 3.2 预算编制的程序方法要科学 借鉴我国优秀上市公司预算编制流程,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最为关键的环节是预算编制的程序设置,即充裕的时间是编制高质量预算的保障,考虑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兼顾政策变化和气象虫害等自然因素。分轻重缓急排序,科学合理地选择项目。 3.3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农业事业单位,科研业务繁多且复杂,单位领导应起到领头作用,保证上行下效,严格执行项目,明确各级部门及人员经手,核准以及权利范围。针对国有资产管理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单位,并保证不定期对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审查,督促个单位人员勤勉尽责,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4 结 论 笔者以农业事业单位为研究主体,当今的农业事业单位处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环境下,社会公益性质的设立初衷是完善其财务管理的立足点,但业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办法。 本文结合我国农业事业单位所处的外部经济体制环境,总结农业事业单位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参考国内外学者的成果,提出完善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事业单位稳健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它们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上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为此,分析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与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信息披露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1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1)收支管理松散。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对组织日常开支的控制和监管欠缺,导致各收支明细项目、财务信息记录不完整、不规范。(2)资产管理混乱。固定资产的管理松散,导致账实不符,不能对组织资产拥有情况进行客观、科W的分析,盲目处置或者购置新资产,严重影响使用效率。(3)预算管理薄弱。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支出审核制度的不严格,随意扩大费用范围、专款不专用的、滥用权力更改预算明细现象时有发生。最后部分组织虽然编制了预算表,但是缺乏对资金使用情况和效益的科学分析评价,从而达不到预期资金的使用效益。 1.2资金总量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特殊,其收入分为自创收入和非自创收入。与外国非营利组织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自创收入的比例较低。目前,我国政府不允许非营利组织直接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所以非营利组织一般以实施合作项目为主,或者挂靠到某一基金会名下,导致其对大的基金会或投资者依赖性较强,缺乏自有资源,这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另外,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一半的收入来自于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补贴,组织自有筹资能力低,很少有开展其他活动来进行筹资。 1.3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非营利组织规模小、注册方式多样、运行机制不完善、组织架构不健全。在财务机构的设置和配备专业财务人员以问题上,各非营利组织情况不同。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资金的收入也是不固定的,比如遇到较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捐款资金或者物资会相应较多,而组织日常的运作中可能并不涉及太多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这也会导致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人员不齐备,甚至存在出纳和会计未分离的情况。 1.4有效的监督机制未建立 从外部监督来看:(1)政府有关税收、财会、工商管理部门并没有制定或完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政策和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2)我国独立第三方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目前中国纯民间的评估机构还没出现,第三方评估机构多是些民政部门发起或以民政部门主导的,带有官方背景,其最大的缺陷就是行政干预。(3)社会公众监督力度有限。捐赠者、受赠群体甚至是普通大众对于非营利组织监督和人人参与的社会公众意识未普及。 1.5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不透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 (1)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运营资金成本缺乏。加大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需要承担技术、研发、维护甚至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费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无力支付。(2)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组织管理者对信息披露了解不够深入,对信息披露要求的原则、内容以及方式不明确。(3)监管不力。组织内部监管不力,监督问责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自律能力缺失;行业协会成员之间没有相应的监督和约束,为互律创造条件;国家对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尚处于规划阶段;捐赠者及社会大众的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还未健全和普及,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非营利组织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2.1建立和完善专业的、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 (1)扩大筹资渠道,丰富资金来源,提高自创收入。首先,积极鼓励社会大众捐款,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增加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收入,加强自身营运能力。再者,运用科学的商业投资。可以将闲置的资金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投入到股票、期货等投资工具中,同时也要降低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投资管理。 (2)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预算编制既要参照以前的执行情况,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总体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收入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反映了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的能力和资金的来源结构。支出预算的编制则要坚持统筹兼顾,抓住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通过对组织支出费用的预算,可以了解维持其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基本投入,找到收支平衡点,要在确保工作所需开支的同时不夸大、虚报和瞒报支出费用。 2.2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是会计核算要求中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专业技能,提高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组织可以编写针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业务的、指导性较强、较实用的财务管理教材或操作手册,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以弥补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加强会计人员公共责任和道德教育,建立员工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提高员工成就感、提供技能培训、员工参与决策、评估和反馈员工工作效能等方法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从而对员工开展有效激励。在薪酬分配中体现与职称、学历和业务能力相适应的待遇差别来留住高素质人才。 2.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非营利组织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 政府必须从制度及法律层面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新增和完善更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来规范非营利组织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评估和信息披露等行为,并应当在非营利组织法律界定、事故责任认定及处罚、收支规范等方面进行明确,让非营利组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为执法者和监督者提供法律依据。而作为行业内自律的协会和组织也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深入非营利组织内部,了解实际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探讨一些适用的、有导向性的行业规范。 2.4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1)管理控制,即完善组织内部结构、人事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2)会计控制,即规范账簿凭证、货币资金、收入支出、实物资产、投资等各项经济业务;(3)审计控制,即包括管理流程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等,组织内部以及政府部门应加强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的监督检查,同时发挥民间审计的力量,共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当代的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严格规范授权审批制度,防止腐败和官僚主义,同时也要加强风险控制,积累投资经验,提高对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的分析水平,防范不必要的风险。最后,可以依靠互联网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一个基于诚信、透明性质的有效信息激励机制,鼓励各个职能部门及员工积极工作,有效整合组织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2.5规范内外监督体系,尤其是强化外部监督力量 外部监督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1)促进行业组织间互相监督。当前,我国基于行业透明的第三方独立审计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一些专业的第三方机构需要依法建立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为监督非营利组织工作提供量化的评估指标。(2)政府部门的监督。民政、财政以及税务部门加强共同监管作用,防止偷税漏税现象。(3)深化社会大众的监督。培养民众的社会公众意识,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发挥媒体公共信息平台的力量。 2.6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就目前情况下来看我国非营利组织自愿信息披露动力不足,从而降低了信息透明度。需要建立律师在内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以拓宽补充的信息披露渠道,不能单一依靠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可依靠新闻媒介作为信息披露的第三方平台;同时注重信息披露的质量、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除了公布公众知情权下需要了解的资金用途,财务状况外,还应该建立社责任信心披露的一般框架,设立实质指标来考核组织行为,如物资采购和管理情况、组织税收减免情况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非营利组织向信息使用者高质量的信息,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的提高,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才能对非营利组织实施有效监管,这为非营利组织提高效率和公平提供了保障。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思考 【摘要】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注重财务体系的建设,还要注重财务管理。只有将财务管理工作做好,落实到位,才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效益。本文就针对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相关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会计监督 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贯穿了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可以说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否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它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企业也正在朝着多元化的经济形势发展,因此为了可以有效快速的创建企业新制度,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下就是作者对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有效意见。 一、强化会计队伍建设,从整体上提升财会人员素质 要想使企业发展的更快更加稳定,就必须要从企业的内部入手,尤其是财会部门,就要求强化会计人队伍的建设,从整体上提升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首先要对会计人员的入职资格进行审查,严把财会入职制度,对于企业的总会计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格;其次,应坚持专业考评体制,适当的提升会计人员的入门条件,注重学历制;最后,要强化会计人员的继续教学体制,倡导会计人员“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实践中成长,在理论中提升,进而建设出一直强有力的会计队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严格把控企业的投资决策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投资决策,因为决策做的是否恰当合理对整个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关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就显示出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它的一项职能就是做企业的参谋,严格把控企业的投资决策。 所谓的投资就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财力投放到一定的对象身上,在长远的时期内会得到相应收益的行为。投资可以按照时间和方向来划分成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等,从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上来看可划分成战略性和战术性投资;关乎风险的可划分成相关性和非相关性投资等。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全面考虑,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使其充分贯彻到投资的各个环节当中,严格把控,从而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 三、将财务的监督职能全面渗透,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会计监督职能是我国会计行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职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的体系当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指的就是对会计的相关工作和管理进行整体、连续的监管和检查,目的是为了可以及时的了解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和错误,对会计中存在不法现象进行查处,以保证会计资料的整体性和正确性,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可以有序、高效的进行。 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体制上正在进行改革,对完善企业法人的管理体系也正在加强建设。也就是意味着企业要想真正在市场经济中展现出自身的竞争力,体现自身的法人实体,就必须拥有一套与自身企业相适应的体制,就要组建一支廉洁、公正、团结的领导团队,从工作的实际入手,严禁企业内贪腐思想,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就要求会计岗位的相关人员不但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自身所负责的每一笔业务、资产都要严格监管,充分落实好自身的岗位职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企业财务管理和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对资金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在企业中财务管理对资金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就是资金管理工作的命脉。但是依然有多数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相应的问题:1)资金被私自挪用、挤占;2)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缺口,入不敷出;3)三角债问题。所以,面对这些问题,就要在财务管理方面入手解决,可以采用开源节流的方式,减少日常不必要的开支,利用筹资或投资等方式来补复资金上的短缺,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另外还要对资金进行实时监控,把控资金去向,做到专项资金专项使用,防范挪用和三角债问题出现。 五、强化信息化理财思想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展现出了信息化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所以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将信息化融入到其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完成对信息的传递、处理和反馈,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工,还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交易决策提供了更加简便快捷的途径。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高速进步,我国经济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当中。财税相关法规直接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企业每年上缴的税费多少直接与企业的净利润相关联,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会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所谓的税收筹划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合理避税。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想要提高企业利润、降低财务风险其不仅需要对企业税收进行筹划,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却都一样是企业财务部门必须要做的两项工作。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管理;相关性 随着我国财务相关法律规定的不断健全,税法的漏洞逐渐减少,企业想要减少税赋其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企业税收筹划,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合理避税。这个概念是在1935年英国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当中被提出的,其最宗旨的思想就是,企业有权利对自己的事业进行安排,如果依据法律所作出的安排可以让企业减少税赋,那么就不应该强迫其多缴税。这样的理念一直发展到今天也就成为了企业税收筹划,企业税收筹划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最大限度上使企业的税负最轻并且税后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一个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除了要进行企业税收规划外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这两者都是重要的财务工作,那么两者之间是否会有所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怎样的?在此,笔者探讨关于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1企业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对企业税收筹划的概念进行明确,所谓的企业税收筹划指的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充分利用税法当中所包含的各类减免税优惠,对企业本身的经营与投资理财等财务相关事项进行预先的安排和筹划从而达到企业的税负最轻、税后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的目的。其实企业税收筹划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并且企业税收筹划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 2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21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目标上的相关性 首先财务管理的目标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其最大目标就是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并且最终能够使得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且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了企业的财务行为空间,即对财务活动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对其责任与义务也有了一个相对翔实的解释。其本身是企业综合管理的一部分。而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在前面我们也介绍过其最终目的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让企业的税负最轻、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我们如果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合理的应用,那么其本身还具有降低企业发展风险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本身的目标是具有一定趋同性的,两者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企业的利润能够最大化。企业税收筹划本身是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因此其筹划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好坏。 22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对象方面的相关性 税收筹划的管理对象是企业的应缴纳税收资金,税收筹划是在我国税法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缴税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则是企业的全部资产,这里包含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现金流量的一小部分,并且在现金流量当中其并不具有很好的弹性,所以应当说应缴税金对于企业现金流量具有一定的硬性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转,并且财务管理本身还必然会涉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问题,并且其还拥有将企业现金与企业非现金进行转化的功能。总的来说企业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都是对于企业资金进行管理的,但是二者的管理目的却不尽相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企业税收筹划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到整个财务管理的质量。 23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职能上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的职能最主要还是体现在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得以提升,其对外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最终达到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税收筹划本身是需要重视科学性地,制定科学的筹划方案,节省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的正常发展。财务管理的职能是财务管理人员依据其指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在此期间其必须对财务管理方案进行选择,而在方案进行选择的同时也必须保证选择的科学性进而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并且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最终对企业发展的质量进行提升。总的来说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之间相互影响,并且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总体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其本身是可以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钳制和管理而企业税收筹划本身也可以反作用于财务管理对其管理质量进行影响。 3财务管理理念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31税收筹划的风险性分析 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一部分,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了企业赢取更多的利润,但是这种利润的获得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而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因此这种理念同样可以应用于企业税收筹划。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时应当对风险性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最终达到让企业良好发展的目的。在税收筹划当中其最大的风险主要还是来源于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对企业的相关税收法律的理解不充足或者理解方面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了非人为故意的偷税、漏税现象,这种偷税、漏税现象其本身的风险已经不仅仅置于财务风险一个范围内,其可能会对整个企业造成系统性能的风险。因此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企业应当对于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并且应当对税收筹划可能造成的风险做出一定的抵御准备,并且能够保证在税收风险发生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这种风险的影响力给企I带来的经济、名誉、信誉损失。并且通过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理念来看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税收筹划建立必要的风险预警体系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杜绝由于企业税收筹划引起的财务风险。 32完善企业内部监督 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企业税收筹划也存在着风险,这种风险的来源可能在企业的外部也可能在企业的内部,但是对企业税收筹划而言,其对于外部风险是没有过多抵抗能力的,其应当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首先,想要降低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就必须以做好企业内部监督为前提。企业内部监督首先要做好对于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考核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对企业内部资金调控制度的建设进行加强,并且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其次,还要建立预算制度与资金审批制度,使得企业资金的各项使用情况能够制度化,并且还必须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各司其职又能相互沟通,共同降低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和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4结论 随着我国税法的逐步完善,企业利用税收筹划来降低自身的税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合理避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提高企业自身利润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也昭示着一个国家财税法律的健全程度。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加强企业自身的税负筹划能力并且将财务管理的理念应用在企业税收筹划当中使得企业税收筹划能够在更好地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还能够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在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对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摘要:文章主要对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具体结合现阶段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程中存在体制完善性缺乏以及内部审计环节缺乏严谨性等实况,提出了建设组织机构、完善监管体制、构建电子网络控制系统等建议,希望在优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医院财务体制;内部管理;会计信息;对策 近些年,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传统型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高效型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已经被提到医院建设发展的日程上,其能够为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注入能量[1]。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应用,为精细化管理等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结合相关问题,对强化内部控制在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应用效率的措施进行研究。 一、概述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基本含义 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是针对某一经济主体,以维护其内部经济资源运行的安全性为目标,此时内部控制可以被视为一种整体性的控制体系,以确保内部财务信息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对于医疗单位而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能够大幅度地提升财务体制建设质量与会计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管理能力,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能量。这一体系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在财务会计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医院作为经济主体的一种类型,积极探究强化内部财务控制水平是极为必要的。 二、目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内部控制性质认识缺乏全面性 在医疗体制改革发展进程中,众多二甲、三甲医院已经深刻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在确保资金流动顺畅性、科研成果高效产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但是在应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时却表现出众多缺陷。例如将财务审计部门与财务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能混淆在一起,误以为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体制的建设与应用,等同于内部控制体系实效性发挥的环境。目前很多医院对内部控制性质的认识上均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其在降低医院财务风险率、维护院内资产安全性、成本压缩、提升医院管理效率、强化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流通性等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体制缺乏完善性 陈旧化的财务管理理念与形式在众多医院发展进程中已经根深蒂固,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政策导向层次上,在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环节上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基于医院各项业务运行管理进程中,与多个职能部门产生牵连,以及没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规章机制辅助这一实际状况,最终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一现象衍生出来。另外,在资产管理机制的编制与推行的环节中,没有得到与资产亏损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的协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尽管大部分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在编制上体现出全面性,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其监督体制、责任追究机制的实效性被掩盖,形同虚设。总之,因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制在编制上缺乏完善性,致使院内财务会计人员、各职能部门在对该体制的理解与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医疗事业的运转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增加了虚假确认收入,甚至是私吞公有财产等现象发生的概率。 (三)内部审计环节缺乏合理性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最大的功效之一是对财务内部控制应用的实效性进行客观点评,在此基础上为财务管理人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实际上很多医院仅仅是开设与内部审计部门相关的机构,将那些对审计程序略知一二的人员安置于工作岗位上,其在职责上与财务管理部门存在重叠的部分,可见其特质性是严重缺乏的。内部审计设计环节上合理性的缺乏还体现在院领导长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审计部门在追究异常状况之时监查、评估与维护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三、强化内部控制在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应用效率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医院组织机构是基础 医院内部组织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医院事业发展的水平,医院内部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对医院事业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也就是说医院内部组织是医院发展的有效驱动力之一,其最大的功效是使医院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化,这样各部门能够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协同发展,在运行的进程中构建出一个具有系统化、自我管治色彩、自行检查工作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此时的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协同性与制约性共存,大大降低了财务腐败等问题发生的概率。 例如,会计与出纳业务整合在一起,会计与出纳员每日在固定的时间点上对账目信息进行核对,做到每日清算结算,从而规避了监察工作没有及时开展而造成财务错差现象的出现[2]。此外,医院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使财务收支款项的制定体现出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审核、批准与付款等环节的细致化,从而实现强化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目标。另外,医院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提升了医院财务部门的地位,强化了其权威性,使得医院财务信息更真实、透明,规章体制的建立与实施,也保证了医院财务部门监督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完善会计资金全程监管体制,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会计资金应用形式应被全程监管,这在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完善会计资金全程监管体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将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医院财会人员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基础,继而落实会计核算电算化系统建设工作,从而保障资金收入与支出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的模式中,以此途径去降低财会人员做假账、盲目做账等事件发生的概率。 对医院药品与医疗器械的购置、输送、入库、出库、使用等环节所需资金实施网络化管理模式,其所发挥的实效性也是巨大的,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一是推动了财会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确保了财务工作运行的稳定性;二是与资金运转的全部财务信息均被整合进数据库中,为财务监管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具体体现在各个环节资金支出的方向均有专员记录,(特别是在会计资金操作、运转环节上,审计步骤是极为严格的,出票环节也是极为仔细的),并将各类出票统合进财务档案管理体系中;三是提升了σ皆夯峒菩畔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是因为不论是在医院财务管理或是监控环节,均需要全面、精确的数据信息提供帮衬,正因如此,医院在出票进程中,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进行,纸质会计档案的制定与保管具体是由医院档案室负责,档案在保管三十年之内不可废除及在内容上做出改动,而电子档案应该被存储于光盘或硬盘内。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的保管,其环境务必清洁卫生,并且信息资源定期地被输送与记录,从而避免或杜绝了数据信息丢失这一现象的发生[3]。因此,为了确保医院财务内部管理中内部控制得到切实的应用,且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对财务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实施调整与优化是极为必要的。 (三)创造良好的医院环境,做好预算管理体制的建设工作 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若想得到切实的应用,对良好的医院文化环境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提升,宣传工作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借此途径应使全院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在医疗事业持续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把内部控制体制演变成一项系统性工程被长期建设。此外,为了内部控制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医院内部文化建设工作也是极为必要的,要使全院人员的思想受到优质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工作,财务内部控制应用效率也会有显著提升。 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是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各科室各项预算务必要应用整体化预算模式,财务会计人员应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每一项预算资金均纳入医院整体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中,同时参照本院医疗事业发展状况,对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以此去实现拓宽各科室预算范畴的目标,从而确保预算管理体制应用的精确性与严谨性。此时医院每一笔资金的流出均被详细地列入预算管理体系中,继而预算机构再对其进行细致地审查详批,从而确保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人员能有序地依照预算项目落实各项工作,在预算机构与审计部门的协助下,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应用情况得到整体化监管,成本控制、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等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四)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加大对财务管理人才团队建设力度 内部审计部门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效率,其在建设的整个进程中务必要体现出特色。其宗旨是确保财经法纪的实效性、财务管理行为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浪费率,实现优化医疗事业运行效率的大目标。为了使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预警功能发挥出来,其可以不定期地对财务部门、总务科、设备科、药剂科、基建科等部门的常规经济活动进行监查、评估,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将各类风险蔓延的势头扼杀在萌芽中。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性质是较特殊的,财会人员在长时间内很可能就固守一个岗位,这对其业务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负面作用,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每日记账、算账、报账的环节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控制体系维护资产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实效性。所以为了切实解决内部控制体系应用效率低下这一问题,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落实人才团队建设工作是必要的。内部审计部门在设置时,院领导一定要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将内部审计专业人员配置其中,鼓励其积极学习会计、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从而打造出由复合型人才组建的审计团队,使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实用性的发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4]。医院还可以定期地派遣内部审计人员去社会培训机构或高校学习深造,以达到强化自身实践能力的目标,最终使内部审计业务运行的质量有所保障。 四、结束Z 受传统财务管理观念与模式的影响,医院在支票管理机制、财务审批机制以及收入管理规定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缺陷,这对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医院迫切地需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质量与财会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的管理能力,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能量,也使财务管理在医院经营管理与效益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 摘 要:基于新时期背景下,国企在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进而充分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就需要强化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视程度。国有企业在不断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已经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部分国有企业当前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做到充分认识,而明确二者间所存在的关系,是加强国企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重视程度的基础,进而才能够结合自身当前在落实这一工作内容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基于此,本文从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出发,对国企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二者在企业中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旨在完善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再添辉煌。 关键词:国企;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相关性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域,国有企业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团队,其改革的成绩备受社会各界瞩目。与其他私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受益者是国家,国企的进步和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因此,对国企进行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国企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而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想要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就需要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二者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国企的繁荣昌盛。 1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综合概述 1.1 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通过对投资、集资、现金流量等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可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实力水平的体现。 企业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所谓的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投资、融资进行管理,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资金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目的。企业财务管理主要的工作就是首先对企业财务进行预测与分析,然后结合企业生产是实际需要对财务进行计划方案设计,最后通过合理优化企业的资金配置,对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资金都用在实处,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内部控制体系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前制定有效规避措施,减少企业风险的发生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利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还可以对其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既定的章程和工作流程进行生产,避免出现人员腐败、私吞公款等恶劣现象。总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 新形势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2.1 企业财务管理者的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国有企业中,大部分的领导都认为企业的资金流动、财务周转比较重要,却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企业甚至没能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使得财务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制定的财务计划往往与实际相差较多,企业财务管理成为摆设。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也是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非常不利,更别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了。 2.2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 市场经济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开始设置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且与其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企业在建立制度和控制体系的时候,并没有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出发,只是将国外成功的财务管理制度照搬进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实际作用,最终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责任权利不统一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经常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国企财务管理中没能对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划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执行力。有调查显示,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力也具有积极影响,而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低,企业内部控制力也会随之降低。当然,很多国企领导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方式不当,相关制度不能落到实处,企业权利与责任仍不能得到有效统一。 3 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间所呈现出的相关性 3.1 二者是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管理一直都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可见,企业内控控制体系也应当纳入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当中。在国有企业中,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通过对企业现金流以及投资融资等活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资金流动可能会遇到很多未知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企业构建完善的经营体系。此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还具有监督强化作用,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借助财务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来充分发挥出内控职能与作用 基于国企财务管理改革的背景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确保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目标的基础,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能够促使国企从宏观上做好企业财务活动的计划,通过对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来实现合理的投资等活动,进而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借助财务全面A算管理的开展来确保各项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全过程管控的实施来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通过内控监管力度的强化来保证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3 内部控制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国企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规划企业资金,实现企业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国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国企财务管理中必须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否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严重时甚至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而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够提高财务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且监督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都属于国企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而内部控制体系与财务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但是国企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诸如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等问题,需要国企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二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利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财务管理整体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新医院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为医院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暴露了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医改;财务管理;监督 一、医院财务管理概述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之一,其基本要求为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并降低破产风险,让医院始终能够保持充足的竞争力。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筹集医院所需资金则是医院财务管理的进一步要求[1]。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提升资金利用率,让资产保值、升值,避免出现资产流失,为医院日常运营创造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通过财务管理能够对医院业务活动、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监督控制,有利于降低财辗缦眨保证资金合理使用。 二、目前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新医改背景下,很多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均有所提升,但在部分环节上还是暴露了一定问题,制约了财务管理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问题 成本控制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关键点之一,是保证医院财务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然而,部分医院管理者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导致成本控制工作未能充分发挥效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医院在成本控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导致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未得到妥善利用。另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专业水准较低,缺乏工作经验,不能把握成本控制重点,使得资源配置不够协调[2]。 (二)财务风险问题 对于任何医院而言,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医院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使得医院财务管理难度有所提升。在市场不断成熟且市场开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变得愈来愈多样化,投资环境变得愈来愈复杂,医院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也变得愈来愈多。部分因素具有较强的隐匿性,使得医院难以预测风险发展趋势,无法做出及时调整。其次,部分医院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倾向于根据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缺乏科学性的数据论证,可能会出现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不必要的风险损失。另外,一些公立医院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权力制衡、相互监督,使得财务管理较为混乱。 (三)财务管理体制问题 部分医院在财务管理体制构建时,无论是准则还是制度内容主要是反映医院经济效益,但却忽视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并且绩效考核方面并未与财务风险紧密联系起来。在现金支付审核方面,相关内容不够细致,导致现金支付审批缺乏完整性、规范性。另外,在账户管理方面不够规范,存在账户外借的情况,容易导致财务风险。 三、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成本控制 首先,要不断提升医院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能够促进医院资源配置优化,避免资源浪费。在医院资源整合过程中,要对医院内部资源包括设备、资金、人力等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并进行合理分配,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重复利用,以此来降低成本[3]。医院还要加强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整合,以此来提升业务效率。其次,要重视成本核算工作。一方面,要加强核算人员队伍建设。各科室需安排成本核算人员,以便及时对科室日常损耗进行核算。医院整体核算工作则由财务部门专门负责,为实现动态化成本控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成本核算要实施接受成本预算监控。超出预算的成本支出要及时进行反馈,让财务管理及财务监督形成互补,促使成本控制取得成效。 (二)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在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要重视财务风险控制,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控制风险因素,尽最大可能降低医院财务风险损失。一方面,医院管理层要不断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医院内部可引入新的会计理念与风险防范方法,让管理层级各部门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要善于利用医院所具备的资源,并制定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计划,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实现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化。另一方面,要重视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通过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形成标准化的财务风险预警程序,以便对财务风险因素进行事先控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财务预算监督管理,根据国家及行业规定,对预算编制进行完善,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实施全面预算,为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其次,要对财务运营监督进行优化。医院财务部门要与药房、设备科、医疗科室等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便随时掌握医院内部财务信息情况,这样便能及时作出反应,实现动态化财务管理。另外,要加强各部门财务运作考核,及时发现财务风险漏洞并加以修正,为医院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财务环境。 四、结语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工作既迎来了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医院可采取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完善成本控制等措施,逐步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为医院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武威市中医院)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基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探讨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相关性 摘要: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在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影响下,则需要强化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研究相关性,以能够为企业财务决策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存在。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我们首先应对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本身有一定了解。 一、广义财务管理理论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导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内容很多,除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理论,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由王化成初步提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理论是从实践发展需求出发而提出的。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极大丰富,且实现了与社会生活发展的紧密联系。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提出时,我国财务管理研究还未完全进入稳定发展状态,通过对我国财务管理2000年前的研究可以发现,“就财务谈财务”的思想是大部分研究的核心,在学科交叉及跨学科发展的研究方面明显比较欠缺。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理,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其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迁,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中加重了对宏观环境的研究,尤其进入新时期后,基于中国宏观背景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坚持价值导向,融公司治理与价值为一体,将财务决策行为当成中介桥梁,对财务管理研究的路径传导和闭环运动给予更多关注,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与创造性给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广义财务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等因素,可提供各种支持保证给企业交易活动,促进企业交易活动运行和展开得更加顺利。宏观环境的不同,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交易成本,使其产生差异性,而其差异又会对企业一系列规范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在财务管理研究中,必须加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研究,这也是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所一直强调的。 二、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下的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一)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域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很显然是极为有利的,将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公司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明显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却也会发生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产生过度问题。 (二)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与我国有鲜明的体现。法系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展开所围绕的两个主要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就越能被有效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三)经济环境对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四)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然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越高其业绩也会更好。目前,学者们对于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正在投注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下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强化政治及法律环境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企业市场交易成为,其二为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企业人力资产投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被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使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等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更加深入的说明,对企业价值增长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揭示。 (二)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市场国家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综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财务决策更好地利用社会文化因素。 (三)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关于这一点,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提高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仍然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给上述研究的开展。 (四)对技术环境变迁的影响加强探索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途径,同时大大提高了其信息搜集效率。 集团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变化进行探索。 四、结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清楚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实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对可行的研究建议的提出,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更加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国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及相关问题阐述 【摘要】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提升国有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点,以现阶段过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为基础,结合近几年来国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情况为基础,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需求,提出实际建设的方向和形式,以此引导国企财务管理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国企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地增加,要想在日益增长的市场中占据有效的地位,合理的就业管理就是工作重点,而财务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与会计对比分析,财务的优势主要是在管理上展现,不但是对账目实施计算和管理,还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投资目标等实施引导。依据实际案例的分析,近百分之八十出现亏损的国有企业是因为管理工作不完善导致的,其中因为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损害更是达到了一般,因此关注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一、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资金集中管理形式没有成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统一对立的,从国外跨国企业的实际分析而言,事件权利是可以划分的,但是财务权利是一定要集中的。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管理划分的阶段过多,从而导致发展中出现了权利多余、彼此不合作的情况。很多企业职能部门的划分都存在信息分流的情况,促使产品销售、购买以及存储等工作信息出现信息脱离,导致原本畅通的工作流程被划分为多个层次。新管理形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态,但新管理形式在应用中并不完善,总公司和子公司对于集权和分权的认知无法统一,以往发展中更为关注分权管理形式,而这种形式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需求。很多企业集团内部管理都没有构成一定集中管理的资金管理指标系统,缺少完善的、规范的内部财务资金整合制度,没有设定相同的信息平台,信息传递途径并不平稳,财务信息、资金结算、投资管理等工作无法集中到一起,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提出有效、公平、完善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的信息资源,无法全面实施完善、有效的管理和监管工作【1】。 (二)管理的技术方案过于老套 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更为复杂,市场随处可寻,出现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跨国际化的工作也在不断拓展,从而构成大规模高度集中的管理形式,需要具备更多的根本信息和资源,从而将这些复杂的信息流程、物流过程以及资金流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但是以往的工作形式是难以构成的。资金支出不明朗,产品成本构成不明确,素材消耗、工作时间设定等都及时,考察方案没有实施依据,从而无法满足实际企业构建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只是依据以往的工作形式来设定、计算以及传递生产工作流程中的信息资源,不但降低实际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并且难以跨越管理的约束,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全面的落实。除此之外,受到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企业提出的规章制度没有现实工作中实施,更缺少强制的管理方案,致使制度得不到实施,没有强硬的制约、过程,无据可依,导致管理方案没有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三)新技术和新经验的学习和推广不完善 依据长时间的分析和研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点,国内已经创造出很多在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中获取优质效率的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实施的财务管理软件工作,对于其中的核心思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了解不深,对应用计算机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具备的工作条件,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实施的财务资金管理形式和改变财务资金管理能力的管理软件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对于这一方面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实施的还不完善,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中不断的分析和创新,从而获取更为优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2】。 二、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软件市场发展出现制约。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定要拓展企业的金融文化和管理理念,整合为全面的财务管理软件,但是现阶段我做很多企业缺少自主开发满足企业采取管理需求软件的专业化工作人才;国外很多大企业中具备的软件也在分析企业集中管理工作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起支出费用过高,不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求;国内很多软件对于个别行业的单体企业管理的开发水平已经奠定基础,但是不满足大型企业集团达到即合同已管理的需求。第二,管理系统的影响。我国企业组织管理系统与国外的跨国公司和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国外很多企业的构成与我国的商业银行较为相似,虽然企业的模式非常大,但是要实施的制度并不完善。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依据多级法制,很多大企业中也存在十几个,甚至是几百个子公司,每一个公司都非常关注自己的独立的法人地位,这对于管理系统的资金和财务风险集中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三,企业自身的基础单薄。大部分企业具备的财务管理基础非常单薄,生产产品设备无法提供优质的信息,同时,企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的专业人才难以进行开发。第四,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完善。因为实际发展中缺少坚强的政策支持【3】。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 (一)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备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创新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若是可以在实际发展中获取更多的价值和信息,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主动权,促使信息流成为企业发展的信息依据。同时这就需要企业关注应用合理观念和方案去改变经营管理。最重要的是财务管理,提升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进度。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实际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的条件。依据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的科学整合是现代化企业、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融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促使企业深入推广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控制,提升资金的应用效率和风险管理,并且对提升我国企业中心竞争力、深层融入到国际竞争市场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二)构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观念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下,要想提升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创新,一定要遗弃长期发展经济方案的管理形式,构建以财务管理为重点,以资金流动管理为关键点的管理观念。在企业不断管理的过程中,只有掌控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问题,才能促使整体企业管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4】。要想达到企业管理信息化也需要依据财务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实施,结合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不但可以加强制度的影响,减少资金中的问题,还可以促使信息得到有效的传递,防止信息失真。 (三)实施管理和制度的创新,规范企业管理工作形式 与会计核算不同的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以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为根本,结合企业内部财务软件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持,以构建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为方案,以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者的集中管理为根本,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方案达到财务的集中管理和资金掌控,结合系统构成达到全体公司一本账的目标。要想实现这项工作,一定要对以往的工作流程实施创新,对以往的管理形式实施完善,对现阶段的管理方案和财务指数实施改革,其最重要的一点工作就是为了对现阶段财务管理系统和方案实施创新和完善。 (四)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体企业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组成部分,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要明确和规划整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对整体系统实施设定和分析。从企业根本信息化实施,依据从简单到困难的过程,分步骤的要求,结合财务、物资以及生产管理的工作过程实施工作,不然在不具备整体规划的基础下,独立的构件自我系统会导致实际企业管理信息化产生更多的投资问题。 (五)构件企业结算中心制度 企业管理依据财务管理为重点,财务管理是依据资金管理为重点,而资金管理又是依据现金的流动为重点。这样的管理理念导致财务管理在整体企业管理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依据资金管理、资金流动管理为中心,提升资金集中化管理,完善内部财务计算中心。构建全面化的企业结算中心制度,是目前各种大企业发展和创新财务资金管理的重点,也是解决现阶段企业资金应用中出现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满足了现阶段企业发展中要求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升对各个分层公司实施整体化的管理和监控,同时这也是下一时期企业提升资金管理的关键点【5】。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有助于引导企业更好明确财务标准,依据实际财务活动的分析,信息化财务管理有助于整合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促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和拓展。由于现代化企业的工作情况大部分都是依据财务管理实施的。随着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断应用,其对企业发展构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展现,更多的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更愿意促进企业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形式,并且认为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财务管理形式的不断延伸,有助于企业之间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促使企业在面对风险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有效的应对能力,拓展企业之间的获利空间。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需要扭转其传统的粗放型管理理念,增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提出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探讨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 1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分析财务关系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在企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上加快了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步伐。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需要,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2 我国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中,有些财务人员由会计人员担任,在处理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时欠妥,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也相对匮乏。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上来说,不太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培养教育工作,财务管理人员仅仅是被动的处理财务工作。 2.2 财务管理内控环境基础薄弱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是指企业组织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利用会计、财务及其他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规划、调节和促进,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实现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措施。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很多局限。首先,国有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经营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难以顺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财务内控机制。其次,企业内控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国有企业缺乏相应的鼓励和约束机制,管理当局权力过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缺乏约束造成相互勾结等恶劣现象。第三,有些财务管理人员为了获取便利,以权谋私。根据个人的需要在财务数据上制造虚假信息,造成企业会计账目凌乱失真,使得监督部门难以掌握真实的信息。 2.3 风险管理没有得到重视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以及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对于各种内外部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利用,大大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货币电子化趋势,部分国有企业在重大投资的项目上没有制定资金的决策机制,资金的流向和财务管理控制相脱节,出现了相应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加大了企业的货币风险。 2.4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国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金筹集和资金使用环节两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在资金筹集环节中普遍面临集团资金不足的问题,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在该环节,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加,削弱了集团整体优势,抑制了财务管理综合功能的发挥。其次,在资金使用环节,当前的国有企业集团存在一定分散或重复的项目投资情况以及不同程度的投资结构,使得国有企业集团投资受益降低,经营风险不断上升。此外,部分国有企业集团依靠契约关系进行资本运营,难以实现对资金统一调配和集中管理,大大削弱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再者,还有很多国有企业集团在其内部聚积着大量沉淀资金,使得资金被闲置,无法发挥增值效应。 3 关于提高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措施 3.1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财务管理的基础反映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企业财务主管部门要注重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首先,企业应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部门会议,通过会议中互相学习讨论,及时发现并改正财务人员工作中的不足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成为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最后,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与财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做到对法律法规相关制度的熟知,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在工作中知法守法,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3.2 完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 一是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内部财务管理。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组织机构制定适合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二是建立财务监督机制。关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中央和地方都有很多新的尝试。如中央企业财政驻派的制度、财政监察专员制度、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员制度、稽查特派员的制度等。这些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强有力地遏制了国有企业资本的流失,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三是创新构造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体制,国有企业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创建现代的企业制度和法人结构,正确处理好财务管理内控机制的关系,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界限应明确划分,以及如何监督的问题。通过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3.3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独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其中包括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能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策略和措施。当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注意企业投资存在多元化,要对资金的投资方向梳理分散,选择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也就是说,在企业将要进行重大投资时,应对现有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减少企业投资决策的风险。企业也可以通过管理存货的存销比例,减少由于存货过多而引起的资金使用率降低给企业资金流动带来的风险。 3.4 建立合理的企业资金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应在资金筹集与投资两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首先要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高效配置资源,优化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应根据企业自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控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障企业现金流量。在保持资金总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减一种资金浪费来增大另一种资金来源。对于国企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债务资金转化为股权资金,降低负债率,减轻利息压力。其次,投资决策失误是资金管理中最大的失误。为了降低这类失误带来的损失,保障国有企业效益最大化,应建立合理的投资理论制度。主要包括建立投融资理论程序、应收款项管理制度、企业生产资金控制制度、财产物资清理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投资理论制度。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浅析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相关性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规划与发展。纳税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而税收筹划则是指企业在税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从经营、理财、投资等方面减轻企业纳税负担的一种筹划模式。由此可见,通过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将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让企业的发展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税收筹划 企业财务管理 关联性 利润 效益 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企业发展的资金链循环起着关键作用,还对企业的经营规划有着直接的影响。税收是我国财政的一项重要来源,而企业是主要的纳税人,纳税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但是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若能节税,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那么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应的得到了提高。税收筹划则是在税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对节税进行筹划。由此可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是进行财务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考虑因素,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只有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税收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一)目标的层次递进性 税收筹划从市场经济学来看是一种理财活动,从学科理论来看是综合了税务会计和财务经济学的边缘性学科,从税收筹划的目标来看是财务学。税收筹划在企业实际经济活动中是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在制定筹划方案时要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依据对各种理财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从而确保最大化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目标时必须要把握好其与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税收管理目标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并且要和财务管理目标融合,确保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职能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在财务决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保证财务决策的科学、合理,在税收筹划时必须将各方面的税收信息收集齐全并与决策理论、方针等相结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筹划方案。税收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规划之间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财务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税收筹划的作用,而税收筹划则是以财务控制为基础为财务规划进行服务,是财务规划与预算的一种具体表现。企业的财务控制对于税收筹划的贯彻落实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纳税成本,同时还要监督税金的支出情况,所有的方案实施必须以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完善与调整。 (三)内容的关联性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板块,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股利分配。在筹资活动中,因为筹资方式的不同,税法对其的规定和要求也存在不同,在实际活动中会对企业的税收情况产生影响,有的甚至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企业在税收筹划中必须以企业的自身情况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融资结构进行优化,确保筹资理念更加完善。另外,企业若是要进行新的投资,那么必须要对投资地点、行业和投资的方式等市场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实时筹划对投资选择途径进行优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若是要增加筹划空间,那么必须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税收政策会对股利分红产生影响,而税收筹划也会对企业利润分配造成影响。 (四)融合互动性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有着系统的整合作用,两者之间互相融合才能确保财务管理的各项目标均得以实现。税收筹划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而且所产生的效益也分为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所以,财务管理过程中想要促进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与税收筹划之间实现互动,以保障企业发展中的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应用 (一)应用于投资与筹资活动 财务管理的理论指出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首先要对权益资金与借入资金之间的利弊关系权衡清楚,然后在提高资金使用率的基础上确定好两者之间最合理的比例,确保财务风险与筹资成本之间达到最佳的配合状态。另外,若是选择融资租赁这种特殊的筹资渠道,那么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一定要将税负降至最低。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税收筹划主要是对投资行为、投资对象、投资结构、投资地点以及投资行业项目进行优化选择,例如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投资行为。 (二)应用于企业利润管理中 企业经营发展中,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获取利润,而企业所获取的利润以及利润的分配情况都与纳税问题息息相关。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及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企业利润管理板块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税收筹划。企业利润管理的税收筹划主要是对利润优惠税率、税前利润盈亏弥补和获利起始年度进行税收筹划,主要措施有充分地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如“两免三减半”;将申报经营期延长;将利润进行再投资用以节税等。 (三)应用中的风险 税收筹划管理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中虽然能为企业节税,但是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例如错误理解税收政策、税务机关认定税收筹划中出现问题等。如果在税收筹划中,企业不重视存在的风险并进行预防和控制,那么税收筹划的结果将会与最初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由于税收筹划在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企业经营环境多样且复杂也会对应用过程中的风险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一定要对税收筹划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时刻注意在实际经营情况的影响下是否有其它风险存在,从而达到及时控制风险的目的,确保税收筹划方案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税收筹划所涉及的范围广且复杂、多样,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必须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会计工作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本文将在此背景之下,通过从简要论述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作为切入点,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对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进行简要分析研究,以便能够帮助会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关键词:会计业务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 相关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市场更加具有活力,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当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能够帮助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抢占先机,需要切实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需要尽快明确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寻找出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措施,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进步。 一、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升工作质量 会计人员如果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落实会计工作。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会计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而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负责收集整理企业当中的所有信息,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灵活运用各类信息以便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会计工作还需要承担全程监督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业务能力不仅仅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影响。 (二)切实维护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根本前提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具有绝佳的业务能力,若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按照标准的规范秩序完成会计工作,同时始终保持自身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在有效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会计业务能力是开展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切实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 (三)彻底改善管理水平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企业能够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获取其自身在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产生的真实、有效的各类信息,而这也是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士做出重要决策的根本依据。如果获取的会计数据信息缺乏应有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则将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成为制约企业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必要的信息数据的同时,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运用、分配和偿还企业资源等等。而在企业管理工作当中,财务管理始终贯穿其中,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筹备资金进行妥善管理,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工作,以便确保资金安全。而在筹备过程当中则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渠道,尽可能压缩筹资成本,优化筹资效果;其次,还需要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即完成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计价、二次生产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等等;另外还需要对流动资产以及成本费用进行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管理现金的存款、预付款等等以及有效控制分析企业日常生产开销、成本费用;最后需要对企业内日常收支以及经营核算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三、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一)会计业务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考虑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样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员工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签订与履行等等。而企业在具体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还有赖于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越强则代表其越具备较好的会计能力,能够严格依照标准的管理制度等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在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切实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 (二)高质量财务管理是会计能力目标 企业自身的经营形象以及其最终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全体财务人员也将工作重点放置在帮助企业寻找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财务管理方案,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便是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切实保障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就是会计业务能力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秉持科学合理的理念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可企业。因此提升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企业落实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业务能力与财务管理有密切关联 实现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就是会计业务能力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依靠较强的会计业务能力作为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采取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在会计业务能力的保障之下,企业当中每一个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和内容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并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反过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将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效锻炼其会计业务能力。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紧密。 四、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几大重要举措 (一)重视录用环节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得知会计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业想要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重视会计人员的录用环节。在开展招聘工作前企业领导需要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开会讨论,确定招聘准备工作和其他各项事宜全部准备完毕,并由会议记录人员负责妥善记录、整理商讨结果,以便能够为日后企业在分析员工录用工作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在招聘活动全部完成之后,企业领导同样需要带领相关负责人对本次招聘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深入分析当前企业面对的外部发展环境,以便可以让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准确掌握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最后,当新员工入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近期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准确判断员工与所在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进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二)明确工作需求 结合当前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实际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准确分析判断出自身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和谐的企业文化,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统一会计人员的思想,增强其核心凝聚力,增加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信任感与依赖感,进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当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推动企业实现长效进步。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鼓励其在岗位和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扬创新精神,优化现有工作方法、改革工作机制,在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同时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落实。 (三)加强员工培训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需要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优秀会计人才作为重要的人才保障。因此企业需要注重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度和综合素质。首先对于现在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企业需要经常组织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和学习,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与此同时,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实力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采取末位淘汰制,及时替换不能胜任该工作的人员。此外,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培养和提拔既懂会计工作又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的优秀人才,将其作为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带头人,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之下,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才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会计业务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而高质量的企业财务管理也是会计业务能力最后需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未来企业需要通过对会计工作需求进行明确、培养优质会计人才等一系列方法措施,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服务,最终实现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对科研企业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如何做好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发挥科研企业的力量,值得深思。本文通过分析科研企业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总结出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科研企业 政府类科研项目 效益评估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通知》,我国将形成五大类科技计划布局体系(分别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项目,要转到负责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这个方案深入体现了国家对其所投资的科研项目的改革决心,值得引起承担政府类科技项目的科研企业的深思。 一、科研企业的特点 科研企业是指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等工作的企业。它能利用立足企业和拥有高端先进核心技术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科学技术研究和企业生产进行紧密结合,通过企业来使科研成果落地运行,使科研成果能够更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用科学研究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快地挖掘出科学研究的方向、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是科学研究和生产力之间的一座完美桥梁。 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 政府类科研项目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由政府财政支持,政府出面组织、统一规划管理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多课题、多单位合作、创新前沿等特点。 三、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 科研企业除了少数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具有强大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所以普遍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个性,难以受到统一死板的规章制度约束,在思想上更加注重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创造发展,容易忽略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缺乏与企业管理人员的紧密沟通。 另外由于政府类项目多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单位的合作项目,项目组人员构成复杂,项目经理往往只重视技术上的交流,缺乏项目管理经验,牵头单位缺乏对合作单位项目开支情况的把控,所以在项目验收时,经常出现技术验收通过而财务验收无法通过的情况。 (二)项目预算制定不合理 在政府类科研项目预算制定过程中,项目经理由于不熟悉项目财务开支的流程和要求,只根据自身项目需求编制预算,不考虑实际是否可行。而财务人员审核项目预算时,由于对业务不熟悉,难以判断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两者之间的沟通脱节往往造成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最终预算执行情况不理想。 (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缺失 国家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要求比较严格,比如要求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对各类费用的使用都有详细的规定等。而科研企业由于企业账务系统局限性、内控制度缺失、管理思想薄弱等原因,往往未能满足国家要求,出现未按要求设置科目、账户,未按项目归集项目费用,未按规定使用各项费用等情况。 (四)缺乏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效益评估 目前政府类科研项目的验收主要分为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财务验收主要针对财务制度、预算执行、核算真实等的验收,没有对项目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也缺乏科学的效益评估方法。经常存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即躺在档案盒的不合理现象,未能真正发挥项目投资的效益。 四、对科研企业管理政府类科研项目的建议 (一)提高对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从流程和制度上规范该类项目的财务管理,并通过组织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传播等方式进行宣贯,提高项目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将项目财务管理情况与项目人员的利益挂钩,激发项目人员的“主动管理”意识。 (二)加强项目事前评估和预算审批 对项目作出有效的事前评估和严格的预算审批。企业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制度和流程,建立拥有相关领域突出能力的专家团队,对项目立项进行审批,并会同项目财务人员进行预算审批,有必要时可以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对项目进行事前评估,确保政府资金落实到最需要研究、最能取得效益、最能推动科学发展的项目中去。 (三)修订相关的财务核算制度 科研企业对照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要求,修订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制度,修改财务信息系统,严格按照预算明细和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账务列支。最终做到从原始单据、凭证、会计科目、预算执行、内控制度等各方面都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寻找科学有效的项目效益评估方法 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特别是前瞻性的科学理论研究项目,很难找到固定有效的效益评估或审计方法,更加难以量化。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群决策方法、同行评议法、判别分析法等等,建议对政府科研项目进行分析归类研究,对各类别项目建立合理的效益评估方法,并将效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验收中,从而提高政府科研项目投资的效益。 五、结束语 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化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梳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积极寻求项目评估方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真正体现科研企业的价值。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审计与会计相关性的模型研究 摘 要:在当前的经济制度下大部分企业的治理大都以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日常的审计作为工作的中心,确保企业部门资金和会计报告等费用的合理使用,进而保障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三者之间的相关度不够强,进而造成日常工作的混乱。本文通过对三者关系的分析,探讨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相关性的模型,进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相关性模型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再加上政府政策制度的扶持使得我国的企业走上了稳定的发展道路,并且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随着现代改革制度的不断实施,我国现代企业发展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治理模式,除了优化自身的功能和服务质量外,还十分注重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工作。但是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企业内部的这些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并且还需要加强三者工作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的繁荣和发展。 一、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各自的产生与表现 1.审计人员和审计活动 审计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的账目和报表等进行评估,也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评估出企业财务的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同时生产经营和控制方面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而审计工作的出现不仅需要对企业的账目进行查看和核对,还需要对企业的内部经营和管理作出相应的考核和评估,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和建议。外部审计主要是政府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产生于责任委托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主要外部的组织和人员用外界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和评价,根据企业的账目和报表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和账目进行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从内部和外部审计我们可以看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和评价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 2.会计人员以及活动 会计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和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中的会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会计随着企业经济管理和控制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获得了长远的发展。会计主要工作是使用最专业的方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核算和整理,进而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会计工作是一种总结经济活动的过程,并且有效记录结果的一种方式,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会计活动作为职能管理活动的信息基础,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会计部门还具有一定的监督职能,与企业的财务部门基于科学实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经济活动信息。 3.财务管理人员以及活动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定的方面,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活动。财务管理具有直接管理的职能,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帮助企业的所有者反应企业的真实运行状况,对企业的运营中产生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最大限度和最大程度上了解企业财务和资金的动向,为企业带来清晰的盈利和亏损信息。 二、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三者关系模型的构建 学术界对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的研究相对较少,模型的分析也十分少见。本文提出一种自行车模型,分析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行车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前轮、后轮和车架。其中前轮主要是提供方向,后轮提供动力,车架联系着前后轮,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自行车整体的运行。而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师三者就犹如自行车的三个结构,而企业犹如自行车,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1.自行车模型下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按照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原则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等。会计工作主要进行核算,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现状。企业理财和会计的关系有关的学者认为有四种。一种是大财务观念,财务的管理包括着会计活动。第二种是大会计观念,认为会计活动包含着财务管理。第三种是财会管理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相互融合。第四种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界限分明。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各自的职能以及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相对独立性,不存在包含的关系和大小的关系。财务管理和会计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是属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工作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的客观基础,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属性和职能。在实践工作中,财务管理和会计属于不同的工作部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带动和影响的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共生,并且企业的经营提供科学的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并列同行在自行车模型中表现为前轮为财务管理,后轮为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并列观念在市场经济中是正确的选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符合。因此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这并不是否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会计信息作为支撑,而会计工作用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是会计获取资金信息流动的主要途径,进而为财务管理服务。财务管理活动需要会计提供准确、真实的财务信息,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合理调动企业的资金,达到企业资金的平衡流动,进而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控制企业资金的消耗。财务管理人员的正确决策是建立在有效的科学准确的会计信息基础上的,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财务决策。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的追踪,获取企业资金流动的信息。财务管理为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预测,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的结果进行核算和审核,并且为财务管理提供进一步游泳的价值。在自行车模型中,财务管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财务管理把握企业的财务活动的方向,会计工作为财务管理提供动力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审计和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 审计作为客观获取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事务认定的证据,进而证实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且传递给使用者。国内外学者对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血缘关系,该观点认为审计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会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基础上产生而来的,并且将审计作为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平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本文的观点认为审计工作是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之上的,对财务管理和会计起着制约的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方向,会计提供正确科学的决策信息,而审计是建立在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审计依靠会计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前提条件,并且对会计工作还具有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因此审计与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是监督和审查的关系。在自行车模型中,审计作为车架,财务管理是方向,会计是动力,财务管理和会计是基础,审计作为车架凌驾于前轮和后轮之上,并且将两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进而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行。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有效的保障会计信息和财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科学的进行,实现三者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影响,为企业获取长远的利益提供有效地保障。 三、协调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关系的建议 1.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加深对三者关系模型的重要性认识,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在企业的发展中以自行车模型作为诊断自身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准,及时发展企业在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结构设计、职能划分等问题,进而以该模型设计企业合理的结构,进行组织上的调整。明确三个部门之间的界限,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要按照国家的规范和相关的法律进行,遵循财务管理的相关原则,对被审计的单位进行科学完善的监督和评价。财务内控审计需要查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体制是否健全,查看有无遗漏、信息不对称等环节,及时检查财务内控的有效性,进而为企业的改进提供正确的依据。重点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科学方法,促进企业在改进财务管理的同时,又能够提高财务部门的水平和工作质量。 3.建立完善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制度和规则,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业务的处理提供具体有效的规则和程序,实现工作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审计过程的过程化和规范化。 四、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活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为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因此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作为企业管理的标准,进而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开展,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客观上来说,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力量之一,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为我国众多的人口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因此,中小企业不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社会维稳方面都有积极正面的作用。然而,受限于中小企业的本身特性,许多中小企业只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关心很少,使得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突出。并且,这些客观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正在制约着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笔者将在本文中与读者讨论现代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并且结合工作经验以及社会实际来谈谈应对之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一、引言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国家的政策刺激以及鼓励之下,全国各地出现个各式各样的中小企业,其行业涉谷广泛,并且不断成长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我国现有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并且在2010~2014年这五年内,中小企业的数量增长率均超过了10%。正是这些中小企业,构成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与基石。但是,从客观上来讲,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其财务管理。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在现代的管理学中早有定论,而且相当多的案例已经证明了制度对于一个企业的细节管理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我国中小企业现实的情况却是:一方面,许多企业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甚至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与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着职责不清的情况。而在财务管理中出现贪污腐败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正是缺乏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时显得“毫无章法”,而且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财务人员在工作时无所顾忌。正是制度的缺乏,使得中小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会觉得“力不从心”。 (二)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模式僵化 在我国,中小企业有一个普遍的特征便是家族化经营。这样的经营模式在企业初期对于企业的外部发展是有较大的帮助的。而对于内部调整来说,正是家族化经营的特征使得几乎所有内部调整改革的工作难以展开。正是家族化经营的种种阻碍,使得财务管理制度的开展甚至改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而且,客观上来说,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权以及资本所有权都高度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人手中,使得企业内部“一言堂”现象严重,财务管理模式很容易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被架空、僵化,成为摆设。 (三)企业领导者缺乏关心以及重视 客观上来分析,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开创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以及本世纪初,正是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决定了当代中小企业的主要领导者的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领导者的文化水平不高使得其难以拥有高瞻远瞩的目光以及对财务的重视程度,其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往往只局限于企业所能够获得的利润以及社会名声,而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关心以及重视甚至不闻不问。而且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与企业所有者或多或少存在着亲缘关系,而将工作交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更加使得企业领导者对此类工作缺乏关心以及重视。 (四)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支持 当前,企业如果仅仅靠自己的资金来完成发展的案例是少之又少甚至是不存在的。许多企业都靠银行的融资以及自身的集资来完成资金的募集。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一方面,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发展时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而在社会上寻求资金帮助时,银行往往对中小企业多有刁难,使得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甚至致使生产线的崩溃,最终导致企业的覆灭;而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的政府意识到中小企业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且着手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然而,仅仅靠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实在难以满足当前众多的中小企业的需求。而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的首要目标也是盈利,在面对众多的融资申请时,银行会对企业的资质以及发展趋势、信用情况以及还贷能力做一个系统的分析。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做的都比较差。因此,许多中小企业都在银行处吃了“闭门羹”,而相比于向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不仅难度更大,而且数额也极其不稳定,同时也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正是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当前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支持,融资困难正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原因。 (五)缺乏财务管理监督体系 财务管理工作如果仅仅靠相关财务人员的自觉性来保障是远远不能取得成功的。因此,在财务管理人员本身的自觉性以外,还应该加强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建设。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良好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甚至一些企业的管理层明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缺陷漏洞,却将相关的监督体系流于形式,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应该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职责做一个明确的区分,双方之间不应该存在权限、职责相互重叠的地带。同时,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切实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同时对于现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漏洞作出修补,使得制度得到健全。例如对于企业内部的动产、不动产管理制度,内部人员公费报销制度以及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等,都要形成全覆盖的完善体系;其次,财务管理部门的另外一个职责是对企业现有的资金流做一个明确的管理与分配,使得企业能够在一定的资金数量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竞争力;最后,如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发生错乱甚至发生纠纷等情况,应该积极落实相关的责任,使得企业内部控制成为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坚实防线。 (二)积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作出创新改革 一方面,对财务管理模式做出创新改革需要相关管理人员以及从业者拥有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所以,当前中小企业应该对本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一个全面而又科学的评估,通过科学理论来指导先进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 另一方面,从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的实践来说。现代中小企业主要是通过财务控制以及财务治理这两个方面来完成的。对于财务控制,即通过对整个财务流程实施监控,在发现漏洞的同时及时补救,在发现腐朽的同时及时创新,使得整个财务流程成为几道独立的防线,成为现代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坚实保障。对于财务治理,应该将财务结算与财务检查的责任分开,使得责任分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最大程度放大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为企业内部树立清正廉洁之风提供一个客观的环境。 (三)企业领导者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我国现代中小企业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人员的“一言堂”。因此,要想解决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最有效的做法便是使企业的领导者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的运转中收到重视。具体来说,企业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关心,使得企业内部形成一股自上而下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以及认同的氛围,这样的气氛有利于企业良好的资金运转,有利于企业合理的资源分配,能够促进企业解决各类财务管理问题,促进企业发展,最终使得企业成为我国市场主义经济建设的“齿轮”。 (四)努力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 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途径。 一方面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说的,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寻求资金支持和融资,并且,政府应该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使得银行、基金等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同时,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建立中小企业的资金保障体系:第一,通过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使得在中小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得到帮扶;第二,以政府税收等作为担保,形成有效的担保体系,以帮助企业更快地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以解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的。这一点可以借鉴德国以及美国等地区的做法。在1994年,美国经历了第十次金融危机之后,众多的美国中小企业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在金融危机时的脆弱,因此,全美共计60余万家中小企业联合成立了基金会,以入会费为担保,在入会企业遭遇到融资困难或是资金链断裂时,基金会拥有足够的能力保障企业能够尽快完成资金的回笼。而基金会的管理权则集中在第三方集团或是政府手中。很快,这种中小企业风险抵御模式就被资本主义社会广泛接受,并且在广大的西方社会上大放异彩,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广大中小企业没有大面积崩溃很大原因归结于这种模式。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地区也应该对这种模式作出借鉴,同时结合地区的特色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对这一模式作出一定的调整,以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高中小企业对于资金风险的抵御能力,最终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稳定性得到提高,使得中小企业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五)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 财务监督体系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有着相当大的帮助。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对财务管理的监督体系建设。一方面,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做好监控,使得财务人员的工作被监督体系所束束缚,使得监督体系成为一种行业规范。另一方面,应该对企业资金的使用过程以及使用结果作出监控,保证企业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使得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监督体系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 四、总结 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以及社会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因此,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解决财务管理工作的种种问题,以解决企业在财务方面的问题。总而言之,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下,中小企业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问题。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通过政策、资金等支持形成全方位的支持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也应该积极应对自身的困境,通过联合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双管齐下,才能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在完成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精诚合作才能实现。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企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支柱,财务管理的能力直接决定着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行及长远发展,但由于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管理水平、专业人才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其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方面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财务基础的薄弱,往往成为企业迅猛发展的绊脚石。本文先对中小企业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剖析,然后深入总结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再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切实可行对策,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中小型企业向大中型企业发展,向跨国公司发展,将是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但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国有企业所具备的专业人才,主要凭借创始人的战略计划和个人能力。由于人力资源的缺乏、税收环境紊乱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无法留住人才”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受阻。另一方面,国家关于中小企业的现行税法体系不完善,制定的税收制度也不全面,征收与管理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平的内容,缺乏对中小型企业的实质性支持,导致中小企业的纳税环境不容乐观。中小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内部及外部的影响因素,投资财务专业人员,努力改变自身的财务管理现状,才能不断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中小企业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的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防范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小,再加上企业创始人的个人思想未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以及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不少中小企业都在一波又一波的经济低谷中消失。我们不难发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内部控制缺失,领导专权任人唯亲,无法吸引财务专业人才,导致财务部门无法发挥应有的职能来控制企业在资金收付和投资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二是融资筹资困难,融资风险与大型企业相比较高,成本较大,这其中影响因素既包括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也包括国家经济的环境;三是税收环境复杂,特别是一些正在发展关键期的中型企业,处于三不管地带,很难享受到有力度的税收优惠。如何才能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盈利,增长中小企业的寿命,也就成为我国重点研究的一大课题。 中小企业如能不断增强对自身财务管理的重视,加大对财务专业人员的投入,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必然能达到降低企业各类成本的效果。科学的财务管理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投资、融资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飞速发展。所以,中小企业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的重视跨上一个台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 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生存的压力相对于大企业而言还是比较大,其工作重点主要放在提高企业效益的销售环节,财务工作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财务人员在公司中的地位就比较低。中小企业中财务人员往往对管理目标很模糊,基本只知道记账和报税,先进一些的企业中会发挥一些成本控制职能。多数管理人员不懂财务,并不清楚财务管理其实能为企业资本持续有效增值的目标作出大量的贡献;也不清楚财务管理还能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起到大量的控制和监督作用。这些职能往往不能直接让管理人员体味到其对公司的实际作用,往往到产生损失后才意识到财务系统的薄弱。 (二)财务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离不开管理制度体系这个框架,但由于中小企业对企业管理制度不够重视,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覆盖面低,导致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也就相对不够完善。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各项业务的方方面面,没有固定、具体、科学的实施操作规范,严重影响到财务管理所发挥的作用,使得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出现大量缺陷,也给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造成大量风险,有些可能是毁灭性的。再者,中小企业由于人员流动性大,没用固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导致了财务管理非常不稳定,也给企业带来不少麻烦。财务操作主要按个人经验和习惯,也让财务管理工作失去了客观性,容易产生消极作用,影响企业的采购、销售环节,导致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 (三)财务基础工作意识薄弱,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中小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问题是一直以来存在的,导致会计工作的人员的岗位分配不合理,权责不明确,不相容岗位兼职等。而且中小企业中对财务管理的认识比较狭隘,主要停留在记账与核算职能,众多中小企业为了减少工作负担,往往自己不设立会计机构,直接找会计事务所来记账,这也导致财务部门无法完整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纵观当前情况,诸多中小企业在岗位人员的选择上也比较偏重于自己亲属担任,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重视不足。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缺少专业培训,无法发现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隐患。而且中小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税收风险意识不强,再加上各地税收征管环境参差不齐,大多数财务人员只懂得随大流,满足中小企业领导者的需求,容易让企业不知不觉中背负了大量的法律风险。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目标是人们前进的方向,方向明确才会有动力有结果,因此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中小企业的董事会作为制定决策的最高机构,只有他们的方向、定位明确,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董事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之前应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研活动,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自身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保持财务管理目标从根本上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一致,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监控,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目标的指导作用,建立稳定、可操作、有层次的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对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强财务制度的建设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需要通过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来实现,主要是指财务控制与财务治理方面。当前许多的中小企业在财务控制的流程设置方面与企业自身的销售及生产业务处理不相适应,无法对销售和生产业务活动进行控制。中小型企业可以学型企业及其他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去粗取精考虑自身人员缺乏,进行适当的修订,首先先建立起稳定可行的财务制度。制度的建设必须考虑其实现载体,现阶段主流企业都会选择企业ERP管理系统来实现财务管理,逐步建立全方位的财务制度体系,通过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从而监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工作过程中的效率。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现在这个知识迅猛更新的时代,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才能跟上企业发展需求。财务人员必须需熟知国家相关的财务法律法规,遵守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一方面财务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突破传统财务习惯的影响,树立现代化的财务观念,其中包括风险观念、成本观念、盈利观念、效率观念等,特别要注重法制观念。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需要为财务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不定期进行相关财务培训,更新他们自身的财务知识,重视对突出人才的培养,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财务人力基础。同时还需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确定合适的工作报酬,用丰厚的待遇吸引财务人才,用积极温馨的企业文化留住财务人才。企业保持财务人员一定的稳定性,才能让企业在腾飞的过程中无后顾之忧。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始终贯穿着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走上长远发展的道路,这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必将发挥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片面追求企业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对提高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真正作用。为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根据相关内容分析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近年来,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市场竞争环境的白热化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要求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又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增加了经济利益。所以,合理使用财务管理的职能,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必要。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的融资渠道没有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虽然最近几年,中小型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鲜有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出现。当前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很多,首先是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比如说,企业不从自己的举债能力出发,过多的举债,导致大大超过了本企业的偿债能力,对获得贷款后需要履行的义务却置若罔闻,认为获得银行的贷款就等于是套现,眼光短浅,没有好好研究如何发挥资金周转的作用,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偿还能力受限严重影响企业的信用。有的甚至以企业的财产重复做担保。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冒险做法,会导致企业的信用危机和加大财务风险。 2.企业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 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在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和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在管理过程中过于重视生产经营的管理,而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更没有把财务管理看作是企业的常规管理内容之一,在财务管理方法方面显得捉襟见肘,长此以往,财务管理就失去它在企业中本身应发挥的作用。现在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接触不到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即使有,人才流失也是非常严重的。 3.企业缺乏便捷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 中小型企业由于得到的政策性支持比较晚,在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几乎都是单兵作战,这种相对孤立无援的状态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闭塞,其他融资渠道也很难想到去开发中小企业的金融市场,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如果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整个生产经营就会限于瘫痪,更谈不上企业扩大规模再生产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有些经营状况不太好的企业甚至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结果,面临破产的境地。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和壮大起来,可靠的资金保障是首要条件,企业只有在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化。因此,融资困难的现象必须要得到解决,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保障问题的关键。从我国的金融行业来看,融资困难的现象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病,国有四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业务,使得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要获得这些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支持,但是,银行也属于企业,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避免金融风险,更青睐于和大型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手续过于繁杂,往往耽误了抓住商机的机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非常强劲,但是得不到我国立法部门的法律支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不正言不顺”,监管也不到位,使得中小企业在民间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面前犹豫不决。种种以上因素,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增强财务风险意识 管理水平提高的前提是意识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企业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层要增强财务风险意识。虽然最近我国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无论从管理水平还是技术水平上,都不能和大企业同日而语。比如说,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避免盲目的行为,贷款的数额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偿债能力,不能以追求不当利益为目的。同时,企业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制定健全的财务监督机制,保证企业的决策能够及时的施行,规范的操作采购销售等于财务有关的各种流程,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2.确立财务管理先进思想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而财务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要高度重视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并要求所有部门都要充分重视。企业还要定期聘请专业人员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认真监督各项财务收支的明细,完善管理体制上的缺陷。 3.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 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要重点关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渠道畅通的问题,这是企业能够长远发展并壮大实力的保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外部环境,对中小企业实行分层管理,集中领导;其次,中小企业要加强自己的信用度建设,得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信任,降低获得贷款的难度,并通过提高商业信用,规范财务报表使用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融资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中小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通过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加强财务控制,简化财务会计报告,规范会计秩序,提高融资能力,才能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竞争实力,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而这些措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 要: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片面追求企业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对提高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真正作用。为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根据相关内容分析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改进措施 一、导言 近年来,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市场竞争环境的白热化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要求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又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增加了经济利益。所以,合理使用财务管理的职能,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必要。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技术水平较低,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渠道单一,尽管企业的数量巨大,但是发展较好的企业却为数较少。分析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薄弱。例如一些企业不顾自身的偿还能力,而一味地向银行申请贷款,甚至不明白“借债还钱”这一最浅显不过的道理,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就是获得利润,只考虑如何将贷款弄到手,而并没有认真考虑如何能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效益,更没有考虑如何偿还。再者企业之间互相担保,这种行为往往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一些企业的财产重复抵押做担保,却未曾考虑过担保后的信用危机和财务风险。 2.财务管理观念落后,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往往得不到应用 中小企业管理者管理能力不足,管理思想落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小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时没有将财务管理放在核心位置,并且由于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制度之中,缺乏现代化财务管理的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在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应用,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很难吸引所需人才,财务管理人才缺乏。 3.企业财务信息化程度低 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下,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自身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以及企业主为了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企业难以采用科学的手段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从而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如现金的混乱、现金的不足以及现金的闲置等。这些情况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时有发生;此外,中小企业在对账款进行控制时,并不能及时的对应收账款进行确认以及催收,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运转难度;此外,在固定资产的处理方面,中小企业并没有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及时登账工作,一些新购置的固定资产还没有登记入账就已经投入了生产,而有的固定资产在购买时候又没有按照固定的流程去完成,造成企业固定资产因缺乏必要的账面凭证而无法登记入账。而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小企业难以形成统一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账实不符等现象时有发生。 4.融资难度大,资金支持力度低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都是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姿态存在的,这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从而弱化了其它资金渠道对其的资金支持,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多渠道融资。中小企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一旦资金周转不过来,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支持,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企业的资不抵债,只能宣告破产。而中小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才能保证中小企业生产活动中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困难的现象长期以往的存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就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来看,国有大中型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了垄断地位,而中小企业要想获取发展的资金,就必须要向这些银行进行借贷。但是,国有大中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避免自己的经济利益损失,往往会更倾向于与大中型企业进行借贷合作,此外,中小企业借贷业务的程序复杂,往往是中小企业的商机已经失去了,向银行借贷的资金才到位。虽然,近几年民间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规范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中小企业也不敢冒险向民间金融进行筹资。这些因素的存在,无形中加大了中国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为了改进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虽然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在发展水平上仍没有达到大型企业的水平。例如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偿还能力而定,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而忽略企业长期欠下的债务。另外还需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保证企业已经制定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 2.确立财务管理先进思想 中小企业想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加强财务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中小企业要把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当成现阶段发展的重要目标,并落实到各个部门当中去。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聘请专业人员对公司财务进行风险评估,完善管理体制上的不足,合理控制各项财务,适应当下经济的发展。 3.加强财务专业人才对财务管理活动的参与度 中小企业不愿意聘用过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领导对财务管理活动的不重视,二是领导不愿意将资金更多的分配在员工薪酬上。改变这种现状,上文已经提到了提高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这里就不加赘述,而主要强调人才的聘用与人才的培训方面。中小企业可以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吸引更多的财务人员到部门内部进行实习,从而给予财务专业的高校学生一个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的平台。 4.扩大融资渠道,加强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 资金不足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近期国家管理层一直关注并致力于改善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己的努力。一是国家应加强外部管理,增强政策扶持,对中小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发展;二是中小企业要从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出发,首先取得银行的信任,降低获取贷款的难度,并通过提高商业信用,规范财务报表使用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融资能力。另外,应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金,将其用在刀刃上,为企业尽可能争取在资金上取得主动地位,这样能够对一部分资金的压力进行缓解。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中小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通过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加强财务控制,简化财务会计报告,规范会计秩序,才能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竞争实力,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近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本文基于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对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中小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0 引言 中小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势头迅猛,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容易引发多种问题,影响了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研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融资途径单一,缺少资金支持 融资是广大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因素,由于企业本身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实力不强,不能顺利的通过银行贷款方式顺利获得经营所需的资金。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性质,无法同金融机构、信贷等融资途径实现有效的整合,贷款的额度较小,银行一般不予以受理,融资效率不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1]。 (二)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专业程度低 中小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人才管理结构存在很大的弊端,不能合理的配置人才,导致人才、岗位不协调,浪费了人力资源,同时还降低了工作质量。内部财务管理员工由于缺乏基础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财务管理信息准确性不高,也会阻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缺乏健全的企业内部管控制度,财务管理力度不大 民营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形式,经营管理权多掌握在个人手中,能够自主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中小企业内部缺少健全的财务管控体系,对员工的具体职责、义务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越权、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2]。在缺少财务管理机制的情况下,还无法保障企业各项财务核算、清查和审批工作效率,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中小企业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应从根本上提高中小企业领导层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度,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摆在重要的传略位置上,使企业领导具备较高的风险和竞争意识。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改进财务管理体制,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和理念,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对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实时性的监督和管理,构建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增大企业融资的途径,强化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抵抗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优化调整中小企业资金结构,增强资金保障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风险大的问题,要求企业必须要对资金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使其同企业的发展策略相统一,做好基础的资本结构规划工作,有效的应对经营风险。要将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深入贯彻到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保障每位员工都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借助员工集资支持的方式来推动企业的进步[3]。企业还要对市场状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规划,利用政府政策条款的有利条件,减少成本投入,不断开拓市场,增强资金保障,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构建一套完善的法规政策制度,增强内部管理 政府部门要发挥带头作用,颁布和实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体制,通过政策的扶持和正向引导的方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氛围,保障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小企业也应当尽其善、利其器,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和企业内部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财务的集中化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改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更多优秀财会人才的加入,抓住发展机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四)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企业财会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需要企业格外加强重视。中小企业应当注重引进和培养为己所用的合格的财会人员,同时对这些财务管理人员建立专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用来监督和规范其工作内容和行为[4]。 3 结语 财务管理作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强化中小企业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优化调整中小企业资金结构,增强资金保障,构建一套完善的法规政策制度,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措施,来有效的解决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中小企业的高效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研究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中的企业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的变化,新兴产业不断冲击着传统产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世界市场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小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观念日益受到了重视,逐渐形成了管理思想融入到财务管理中去。本文主要就是从价值创造与财务战略的关系着手展开分析,结合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对解决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实现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为目的,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融资;分析研究 引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经济发展速度空前得到了加强。新型的产业不断地占据着市场,全球化的竞争趋势逐渐加强。企业的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内向型管理模式转向了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协调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对于企业能否取得更好的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中,没有实现战略管理同企业的财务资源管理相联系。 所以,如何将价值创造性财务管理同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结合起来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价值创造型财务战略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突出价值创造的作用,适当的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作出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目标,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品牌竞争力。 一、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以及核心内容 近几十年来,财务会计以及管理理论界的科研人员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外部环境,提出了许多的新的管理办法改善落后的会计体系,在传统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只重视到用以往取得的企业效益去衡量近期的企业效益,不能够反映出来企业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问题与缺陷有哪些。 于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提出了现代企业的价值理论体系的构建,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其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构建的管理体系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 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日益成为企业最先进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这种具有管理优势的理财目标逐渐形成了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即价值管理。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与结论的总结,对于“价值管理”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对于其核心内容的理解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第一,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结构,这种管理模式以企业的价值作为管理的基础内容与核心,主要就是通过企业的成本的主要投资人,企业的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基础。主要就是为了计量出企业所取得的效益多少,方便出资人能够更好的控制与管理企业的一切业务,从而能够使得出资人能够取得更多的利益,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了满足市场中的需求。 第二,这种管理模式重视的是价值最为管理基础的过程,这种管理手段属于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其管理的核心主要体现于,重新设计管理结构以及构建体系,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不是局限于一种简单的管理方案,而是要重视其在管理的发展中的过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找出企业的不足,需要长期的投入与发展。 第三,这种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就是结合了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过程以及所取得成果相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考虑到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增加投资人的财富。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战略目标的制定,管理体制的制定,企业业绩取得都是围绕着如何促进出资人的利益最大化开展的,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出资人最大化自己的财富价值而不断完善着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制定,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管理者的报酬以及如何对企业的绩效成果的控制。 二、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方针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转变,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同世界接轨。价值管理体系也在我国的企业中开始引用不断地得到了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价值管理理论主要就是借鉴了西方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没有在其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与完善。 但是,我国的价值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工作人员正在不断地进行完善,使其财务管理方法以及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同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也取得了很大的效益。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取得更多的价值管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要从企业的客观环境出发,逐步的挖掘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资所特有的竞争优势,财务战略环境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即外力作用以及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个方面是:外力作用,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在对于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分析的过程中,要将几个不同的因素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到外力作用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影响。 第二个方面是:内部因素,中小型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组合体,其组成成分十分的复杂,对于资金的流动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对于财务管理战略的一切影响因素都考虑的很周全,但是,要尽量避免企业价值创造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力。 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战略决策以及环境对其影响的分析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环境影响,以最好的为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制定而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三、如何加强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的投放于使用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财务资金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的高低以及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作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财务工作不是简单地做好账单的记录,而是要参与到主动的支配与管理企业资金的流动工作中去,满足资金增值的需要。管理者要改变以往的旧观念,更要不断强化财务的知识,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才能重视起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在许多企业当中都缺乏审计制度,虽然许多的企业都在内部成立了具有监督作用的经济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只是单纯的对本部门进行简单的核算与监督,更会促进了产生作弊串通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建立强化企业整体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制度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性,审计部门只有独立才能够保障其作用以及有效性。整个企业才能在资产的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所面临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无法同现代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其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与弊端,占率管理同财务管理相融合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于是财务战略管理也应运而生,为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奠定了发展基础。只有加强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业绩,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好的效益。 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 价值管理体系属于一种管理控制系统,首先,要制定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总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围绕着企业的价值开展,如何进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其次,要对于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再次,要选定一个合理的企业绩效评价的标准与最基本的尺度;最后,要定期对企业所取得的绩效用合理评价制度去进行评价,以促进企业能够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此外,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的构建目的十分的明确,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一切发展都要紧紧的围绕着如何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开展,保证企业能够实现最终的价值目标。将价值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的战略规划中,为企业的整合以及实现其管理功能的作用奠定一个基础,为企业塑造一个以及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优秀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了对企业价值的管理。 要想实现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的构建,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对企业的内部员工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工作,要加强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教育工作。通过不断地培训与宣传工作,使得企业的员工都能够重视价值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自觉地去发展以价值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要把价值管理体系融合到企业的管理阶层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最后,要在企业的全体员工中实行相应的绩效奖惩制度,企业员工所获得的报酬要与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相关联,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已经开始正式成立了这种管理办法,倡导要制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短期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对于企业不同的员工要设定不同的收入与责任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员工所获得报酬要多样化发展,总而言之,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而设定。在构建整个价值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确保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让企业的管理阶层的人员能够意识到财务目标最终都是为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而服务的。(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中心)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现今社会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开展的比较顺利,而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尤其是财务管理问题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本文研究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结构 一、中小企业的含义及其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指在经营规模上较小的企业,雇用人数与营业额皆不大,此类企业通常是由单一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因此在经营上多半是业主直接管理而较少受外界干涉。在中国,中小企业已经是最具有活力的经济群体,是促进就业以及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经济也面临很多的问题。从中国的经济大环境看,目前令中小企业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削弱;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能源、原材料等成本大幅度上升,中小企业的利润被大幅压缩;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造成中小企业筹资困难,在资金链方面中小企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多,企业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投资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包括项目风险、公司风险和市场风险。项目风险是指某一投资项目本身特有的风险――特定项目未来收益可能结果相对于预期值的离散程度。公司风险是指不考虑投资组合因素,纯粹站在公司的立场上来衡量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是指与整个经济市场的波动相联系的风险,它是由影响所有投资项目的因素所导致的投资项目预期收益的变化。如果不能准确的分析、发现和管理投资项目中的风险,就会对投资方造成经济损失。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规避投资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问题的能力较低,难以取得投资者的信任,所以筹资困难。而商业银行在其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成本费用问题。而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具有贷款要得急,贷款需求频率高和贷款需求量小的特点,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每一个项目自身就存在风险,所以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型企业的话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高,商业银行大多不愿意放贷或是投资给中小型企业。 (二)财务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发展没有适应信息经济的需要。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有三分之一左右开展了管理会计工作,但是由于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手段传统老旧、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这让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在企业中进行开展。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系统,让经营者们用低廉成本获得了财务、市场、经济、管理的各方面信息,这对中小型企业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中小企业的会计计算机系统更加着重于收集财务信息,为了编制财务报表,因此,基本上没有考虑到财务管理的作用,是在为财务会计服务,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职能目标、会计主体、资料时效、核算依据、信息精确度不、编报时间、法律效力都相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滞后的会计信息容易给管理者带来错误的决策。 (三)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协调较差。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中的两个学科,二者共同作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很多信息来自财务会计,但是在中小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协调较差,缺少信息沟通,财务信息不真实,给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影响了中小企业通过管理会计进行经营决策。 (四)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成本不足。因为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市场交易中昂贵的交易成本与巨大的信息费用。因此在同大型的企业交往,通常处于信息不对等的地位。 (五)中小企业过度负债经营,资金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为了能够快速扩张规模,都会选择负债经营的策略。负债经营在可以弥补企业在运营和长期发展中资金的不足、降低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的同时过度负债经营会引起财务杠杆的负效应、要承担到期及时偿债的财务风险、造成企业再融资困难。 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要增强筹资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应对投资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包括防范和降低项目风险、公司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引导下,收集充足的信息,选择出最佳方案,确定项目的发展战略和目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强抵御政策风险的能力。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组织能力,确保企业投资项目战略的实施。实行严格的资金运用审批和借贷操作制度,以便能够根据资本市场的成本变化和公司的发展情况及时作出对资本结构的调整。在管理方式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约束条件,来强化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以保证及时规避风险和防范风险。企业应该树立现代的企业管理文化,通过有效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让企业的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在应对策略方面,对于前景基本不看好的项目,应该时刻注意它的发展情况,以便于及时止损。对即将支持不下去或者是已经无法继续下去的项目,要及时采取合并、清算等措施,达到止损的目的。 (二)鼓励中小企业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辅助财务管理 工作进行。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系统提供各种信息只需要非常低廉的成本,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管理会计所需要的理论信息与案例应用信息。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计算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盈亏平衡点、沉没成本、差别成本,进行本量利分析、做出短期决策、进行全面预算是非常方便快捷准确的。通过计算机可以对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快速处理与运算加工,形成有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的管理会计信息。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推动管理会计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开发适用于管理会计的应用软件,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三)完善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为财务管理提供准确信 息。运用法律法规的约束限制手段,加大打击会计做假的行为。重视配套的法规,要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监管力度,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只有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才能为管理会计提供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思想品质的继续教育,规范会计行业。 (四)压缩财务管理信息成本。与大型企业的实际情况不 同,中小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采集流程,删减不必要的环节与步骤,只选取本企业需要的内容,压缩财务管理信息成本,做到与大型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等,加强与大型企业之间的交流。 (五)优化中小企业的财务结构。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是优化财务结构,企业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来确保财务结构的优化。企业应优化资本结构,在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之间明确一个合适的比例,保持负债水平始终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不能超过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优化负债结构,仅仅关注资产负债率还不够,还要关注负债结构,尤其是短期债务、长期债务的匹配,这样才既能规避短期支付的风险,又能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优化投资结构。 结语:未来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应该是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理论体系逐步趋向完善,灵活进行实践应用。财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明显提高,虽然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应用仍然受到种种限制,但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在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政策的改变,社会上出现很多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于就业率的提高付出很大,但是对于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的确还是有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方面,财务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命脉,财务是企业的生命,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做出相应的改进,使企业更好的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发人深思。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存在问题 新世纪的中国已然处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行列。中小企业的不断崛起与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带动了我们的经济,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它应有的问题,面对这些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企业管理者也相应的做出了改进的对策与方法,以此才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以及制度 (一)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 财务管理的内容有主要有四大方面: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运营管理以及分配管理。 筹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司资金需求,降低资金成本,减少相应风险。投资管理是指企业为短期或长期的发展所进行的增加资金总量,扩大经营规模的管理活动。资金运营管理是指企业在正常的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付活动。分配管理是指对净利润的分配。 (二)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表现在:资金管理制度、银行存款管理制度(财务印鉴的管理、银行支票的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监收制度、坏帐管理制度、应收账款交接制度)、存货管理及保管制度、财龄分析法。 (三)中小企业的现状 在当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中小企业的发现显现的不足主要的是: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比较低下、资金比较短缺,融资比较困难、还有就是由于当地政府的大量干预也是造成企业滞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企业的自身内部原因才是真正造成企业的源头所在。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不足,融资比较困难 中下企业在发展初期在资金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起步之出,对于设备的置办等等都需要花费资金,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技术不算深厚,员工不算很多,但是对于资金不是很充足的创立者来说在起步之出,由于信誉不是很高,影响力也不是很大,资金确实是有些匮乏的。对于这些现实性问题,银行方面也不是能够为它们提供高额的贷款 ,它们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民间,靠个人的关系群体和信誉借来的,这就时得很多融资人头痛,这是企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二)尚未形成企业风格,对于专业的取向有一定的盲从 现在的一些企业盲目追求高额利润而追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当今社会流行什么他们就追求什么,完全失去了自己风格,没有自己的独创,有的只是随波逐流,这样企业很难让广大人民群众记住他们,人们只会认为大众的企业不过又多了一家而已,甚至是有的人完全就不会记住这些企业究竟是什么。因此,这样的企业怎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从而寻求长久发展呢?所以说企业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企业风格,有自己的专业性,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样的企业,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追风都能在人民群众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那些有特色的企业才能经久不衰,所以说,企业要有自己的风格是一件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事!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这就使得企业在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这些企业并有建立严格的财务及赊账管理制度,没有正规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很难做到企业的职权统一,也很难使相关不滥用自己的职权,从而造成财政上的匮乏,使得财政很难规范以及对账,这会使资金造成大量的浪费和流失,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当然现在的有些企业也是管理观念老式化,他们还在保留着原有的封建式思想,这样很难带动大家的劳动积极性,企业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增添一些活跃而又积极的当今文化,作为增添企业的新鲜血液,同样也作为自己的特色发展,我想这才是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的前提吧。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改进措施 首先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然后根据自身的不足,改良自身的缺陷,,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提高员工专业素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还有就是要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建立健全的资金使用制度,要让资金的使用程序化、法律化,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中小企业的发展要面向市场,要分散投资,降低投资风险,要采用科学的策略进行合理的投资与融资。最后,就是应该呼应政府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的薄弱一些,它们的相应体制还没有特别健全也比不上大型企业的管理,这时就需要政府的相应的好的政策的扶持,通过供给专业性质比较强的专业人员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逐渐的使企业的内部员工素质提上一个档次,为企业内部的良好改革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地使企业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树立资本多元化理财观念、树立风险理财观念。 四、结束语 对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政府,只有大家都给予了重视,这样企业才能更好而长久的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带我们的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昌盛。所以企业也应该认识与改善自身的不足,以此来谋得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资本和技术相对较低、财务管理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然而,中小企业对于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应对中小企业进行强有力的财务管理。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策;重要作用 由于国际政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原因,导致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许多的问题,如资金不足、筹资渠道窄、管理者财务意识淡薄、企业财务核算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将中小企业财务问题防盗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上,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不断探索财务管理方法,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带动国民经济的进步。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目前,我国很多关于财务的法律法规都是根据大型企业所制定的,国家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在法律中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大多侧重政府对小企业的管理,并没有对中小企业进行保护。尤其是在资金方面,中小企业缴纳的费用较多[2]。 (二)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能力较差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资金和技术成本都比较低、信誉也不高,国家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权限或与集中,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够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也不得不考虑风险的存在,这就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融资能力差的现象的发生。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比较薄弱 中小企业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不科学,企业大多出现家族化管理或者集权管理,对企业财务状况无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在企业中没有对于财务管理方面严格的程序规范,是财务管理处于无秩序状态,大大提高了企业财务的风险。企业内部设置的财务部门比较简单,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会出现账目混乱、报销作假现象的出现。 (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程度较低 想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就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然而,我国中小企中财务管理人员无法用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管理方法比较落后,效率也相对较低。出现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因为财务管理者没有掌握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也是因为大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在一些使用信息化的财务管理软件中,对于数据的分析不够认真,导致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五)中小企业疏忽了对资金的管理,财务控制能力薄弱 首先,中小企业对现金的管理不到位,导致现金闲置或者不足。许多中小企业不重视对现金的管理,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现金就无法发挥起作用;而有些中小企业将现金都用于购置不动产,在急需现金时,无法提供,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3]。 其次,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应收账款收不回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小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都会采取不同的促销手段,但由于财务收账体系的不健全,导致许多钱款都收不回来,造成大量的应收欠款沉淀,使企业资金周转不开。 最后,中小企业的存货控制能力薄弱。存货的控制力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资产管理的效率和盈利能力,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政府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出台相关政策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明显不如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政策扶持,这可以保护中小企业健康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渐渐重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推行了不少小的政策,虽然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法规,但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 企业可以选择发行优先股,加强直接的融资。由于政府对中小企业发行债券的要求较高,一般中小企业很难发行股票股票和债券。但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优先股这种融资渠道,保证企业资金的需求。优先股的收益稳定,没有表决权,又能保证公司经营的自主权。 (三)中小企业应优化财务结构,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优化企业结构就是使企业的综合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中。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财务结构保持企业健康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资金结构、优化负债结构、优化资产结构、优化投资结构。 (四)开展财会、法律、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综合素质 企业应在企业内进行考核调查,分析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需对企业经营者进行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教育,使其了解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制度。财务部门要加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加强财务监督,进一步提高员工素质。 (五)树立现代化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合理确定企业目标 中小企业的目标应根据企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和情况来设定。企业想要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就必须坚持客观、可比、合理的原则确立企业的价值观,既要注重企业效益,又要注重企业文化。 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的逐渐浮现出来。政府与企业都应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这有利于中小企业内部的完善和管理,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稳步发展,并将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此外,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因此,做好中小企业的管理至关重要,而企业管理的基础正是财务管理,可见,关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中小企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对项目投资缺乏科学论证 一是片面追求“热门”产业,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无视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二是对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结构、建设周期以及资金来源等缺乏科学的筹划与部署,对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现金流量缺乏可靠的预测,仓促上马。一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收紧银行信贷,使得建设资金不能如期到位,企业就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二)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偏低,在融资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为此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素质,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信誉不高、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加上目前不良贷款比重较高,收贷难度大,而国家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方面目前尚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对不良经营行为进行有效防范,为降低贷款风险,金融机构不得不持谨慎的态度。 (三)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严格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这就使得企业在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四)财会人员素质偏低,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中小企业财会人员都没有经过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无证上岗的现象极其严重。财务与会计不分,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或企业主管人员兼职,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市场,采用科学投资策略 为了回避投资风险,中小企业一方面应稳健理财,适时扩大规模。对风险程度大的项目、决策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方案应主动回避。在实践中,中小企业应尽可能采取中、短期投资模式,加强投资项目的考察和论证,不断优化投资方案。另外,中小企业要拾遗补缺,用自己的产品去填补市场空白,充分利用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特点,按照“人无我有”的原则,寻找市场空白点进行投资,进而可以扩大空间,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第一,政府应尽快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小企业促进法》,可见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政府能加快进程,不断完善政策法规,给中小企业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中小企业可以成立带有金融性质的机构,如成立中小企业基金,这样就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融资难的困境。 第二,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在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过程中要把信用担保制度和其它形式结合起来,为企业的融资担保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金融部门要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推动器。为了更好的发挥金融部门的作用,金融机构要切实转变观念,突破传统观念和制度的障碍,加快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适应民营经济发展需求。 (三)全方位转变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新的理财环境,若企业不能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第一,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企业的每项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扬弃“以物为中心”的观念,要理解人,尊重人,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充分调动其科学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树立资本多元化理财观念。入世后,资本市场开放,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大批外资银行和外国企业都将进驻中国,大量的外国资本将涌入中国市场。中小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解决好上述问题,中小企业首先要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以吸引更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到中小企业发挥作用。其次财会人员要加强培训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监督意识,只有通过企业财务人员和领导人员甚至全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提高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为中小企业,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是中小企业中也普遍存在着孵化周期长、生命周期短等现象,这一现象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财务管理水平是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在商品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历来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经济管理活动,对于企业的生命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盲目投资、财务控制薄弱、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领导的理财意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控制等解决措施,以保证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机构设置上所采用的大多是财务、会计为一体的财务管理机构,这种财务管理组织形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效的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组织形式已经逐渐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障碍,造成了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财务管理混乱;在岗位设置上,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家族企业,任人唯亲是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上为了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更是将家族财务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混为一谈,使得财务管理失去了其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造成了企业亏损家族富的现象;在融资方式上,近年来国家虽然一直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放宽了对中小企业的借贷政策,但是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中小企业主要还是以自身劳动积累、亲友借贷、合伙集资为主要的融资方式,筹资渠道比较单一。综上所述,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分析与完善。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盲目投资 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么两种现象:一是片面的追求所谓的“热门”产业。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往往不顾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客观条件限制,看到市场上哪种产业热门就在没有充分调查实践的前提下投资那种产业。企业发展方向的不断变化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更使得企业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二是缺乏对项目投资、资金结构、建设周期的科学规划和部署。这种情况下,一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收缩银行信贷,那么企业的建设资金就不能如期到位,进而造成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者甚至会将银行拖入泥潭。 (二)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度的负债。一般来说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就不可避免的要负债经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但是部分中小企业不顾自身的承受能力,不顾风险的从银行获取贷款就不可取了,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企业债台高筑;二是短债长投。如果国家实行较强的宏观调控力度的话,企业就很难获得固定资产贷款,部分企业于是改变贷款用途,将短期借贷用于长期投资,导致企业的负债高于资产,面临支付危机;三是“拆东墙补西墙”现象严重。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相同的资产重复抵押形成一条复杂的债务链,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的崩溃。 (三)财务控制薄弱 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控制薄弱的现象,部分企业过于重视对现金的掌握,这样一来不仅容易的导致企业内部的资产流失、浪费严重,更使得大量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流转。此外,中小企业还普遍缺乏对收入、成本、利润的分析,管理者只关注现金流,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往往无法挽救。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者的理财意识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职能部门应当不定期的对企业领导者进行财务管理的培训,最好把能否有效的进行财务管理作为领导者的考核指标,使企业领导者深刻的认识到不懂财务管理的领导者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不重视财务管理的企业不是一个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 (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中小企业目标存在的财务管理混乱现象,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从而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合理的利用资金、合理的分配公司收入、积极纳税。同时应该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如报销制度、现金和银行存贷款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等,以保证企业的财务战略和财务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对企业资产的控制 关于如何加强对企业资产的控制,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保证企业的财务政策得到有效的实行;其次管理者应当转变思想,把关注重点放在企业的物资上而不是现金流上,对于物资的采购、领用、销售和样品管理要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物资的流失和资金链出现问题;最后企业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再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保证国民经济的重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崛起也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随之也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之重。但是,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至于产生诸多问题。本文就我国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现状,阐述剖析了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显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一、引言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国民经济的地位也与日俱增。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出现问题,最为突出的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需要不一致,严重阻碍企业的规划,导致企业举步维艰,失败告终。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这对于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小企业概况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和界定标准 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大企业相比规模较小的企业。一般而言,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国际上有定量界定和定性界定两种方法,定量界定主要是根据某种定额标准来划分中小企业,这些标准主要有资产总值,销售额、职工人数、生产能力、实收资本等。定性界定是以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等因素为标准。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占据较小的市场份额,是中小企业定性界定的主要标准。 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为2003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行业特点,以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三个指标为依据,重新确定了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综上所述,关于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不是唯一的,我国还没有法律形式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因此,在中小企业的划分上更多借鉴了国外的定量标准。 (二)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具体来讲,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分布涉及各个行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与信息资源、财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对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其数量多、分布广、成本低,劳动密集大,可收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等特点,这些的企业存在,大大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对社会稳定起到很大作用。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走上了自主发展道路,今天的中小企业很可能成为将来的大企业。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中小企业发展了,有利于大企业进行合理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使大企业更好地发挥优势,专门从事规模较大的生产。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务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他们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支持主要是指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国家法律支持、资金支持。首先,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其次,缺乏资金支持。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如融资、税收等政策倾向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受到行政干预,国家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的中介机构。中小企业的税费较多。 (二)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性质是私营、个人企业,投资与经营往往都是一个人说了算,经营很随意,在内部管理上很多环节缺失,管理层一般也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整个企业缺乏正确的财务理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财务管理制度混乱 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企业根本没有规范的财务制度,或没有针对性的财务制度,造成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没有严格的制度遵循,也没有任何约束,这样很容易形成财务上的漏洞,后果可想而知;也有一些企业虽然也完善了相应的财务制度,但由于一些企业的构建基础是家族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有一定的血缘关系,造成制度的约束力不强,执行困难。还有一些企业,因为规模小,员工不多,内部结构单一,财务部门很多是一人多兼,会计核算制度形同虚设。 (四)融资能力差,资金匮乏 中小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其他借款和股权投资三种。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使其融资能力受到限制。 由于中小企业注册资金不多,实力不雄厚,可担保的不动产相对很少,因此其成功贷款的几率很低。中小企业借款能力也是有限的,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信誉低,一般不容易取得借款。中小企业取得股权投资的难度也较大,没有好的、收益稳定的项目很难吸引到资金。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五)盲目投资,缺乏战略性 在中小企业中,投资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部分。本文的投资广义上讲,是企业内部的资金投放和使用以及对企业外部的投资。这些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管理决策者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很多投资都是投资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的,很少去调查和收集数据,依赖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即使有少数企业会做可行性分析,但由于财务人员水平的限制,可行性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比较低,在投资决策时没有准确估算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大小,未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太过盲目,造成投资失败。 二是很多中小企业稍微有了一些实力后,就盲目扩张,寻求新项目,没有全面考虑企业实力,大量资金不能及时回笼,造成投资失败。 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国家应加快相关政策的出台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相比于大型企业明显不足,国家应加快针对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确保中小企业稳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工业企业法人中,小企业占到了95%以上,小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近50%。因此,近年来政府对中小企业也有所关注。例如,政府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法》、《小企业会计制度》和《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但在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二)重视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意识 企业只有充分重视了财务管理,才能获得良好收益和健康快速的发展,管理者只有认识到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才会为企业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将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但中小企业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为了解决人才问题,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企业管理者要有革新思想,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观念转化,勇于突破家族式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与修养,尤其是提升在财务管理上的素质。 其次,努力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方面重视现有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长期培训,严格执行《会计法》有关财会人员在职培训的规定,对会计人员进行适时知识更新,鼓励财务人员创新。另一方面择优录取一些专业人员,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对一个中小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制度与措施,才能是工作人员有章可循。具体如下: 第一,中小企业管理者要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保障规范各项财务操作。同时还要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为企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 第二,针对企业中有家族血缘关系的员工,阻碍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严格约束下属,绝对不能因为员工是自己的亲戚就放松原则,降低执行的标准,这对企业的危害是极其巨大的。 (四)扩大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融资能力弱,所以,中小企业要想迅猛发展,必须想方设法获得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增加资金的来源,想法如下: 中小企业应该完善自身,积极解决贷款难问题。首先作为中小企业为了改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诸多不信任和偏见,企业应该及时的向银行通报企业的经营状况,让银行对企业有十足的了解,加深印象。其次,应当努力争取现有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支持。第三,企业要不断提高资信状况。第四,努力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融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争取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在目前体制下,中小企业融资有以下几个渠道: 1.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政府或民间设立的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的具有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专项投资基金。在西方国家,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就是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性股权投资,与风险企业的企业家密切配合,一般不以分红为目的,而是在退出时以资本增值作为回报。尽管风险投资在我国从1985年起步至今孕育了十几年还处于创始阶段,我国多方面的体制因素导致了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缓慢,但是不可否认,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确实给予了很大的资金支持,促进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2.国家资金。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作用,财政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国家财政直接拨款和国家对企业“税前还贷”或减免各种税款上。 除了以上几种融资渠道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融资渠道:金融租赁融资,典当融资,变卖闲置资产融资等。所以,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渠道很多,关键在于能不能利用以及如何去利用的问题。 五、结论 总之,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地完善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切实将财务管理优化理念应用到企业经营中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在分析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所具有的经营特点基础之上,并且指出了当前中小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融资渠道较窄,内部控制缺乏相关制度约束,还有会计基础比较薄弱等等,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比如创造优良的政策以及服务环境,加强财务制度创新以及更加重视专业财务人员的培养等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普遍创建了相对独立的、融资渠道比较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但是目前融资难依旧是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我国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办法以及经营机制,还有融资需求方面都和中小企业不相适应。从一方面来看,大部分的银行都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地降低放贷成本,并且降低放贷风险,因此,根本不愿意给经营规模较小,而且信息等级不高,尤其是资信较差的企业放贷。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由于融资时间比较急,而且融资频率也比较高,尤其是融资金额比较小等众多特点,再加上向银行贷款的手续非常繁琐等等原因,中小企业很难向银行获得贷款。 (二)内部控制制度缺失,财务控制薄弱。 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这类企业通常都是有单个个人或是少数几个人组织起来的,因此,在决策以及经营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且针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办法也是缺少了认识以及研究的,最终导致企业内部职业不分,出现了各种越权的情况,最终页造成了企业内部出现财务混乱的情况,再加上中小企业财务监管不力,出现各类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后。 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都还是停留在较为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下的,虽然购买了电脑,但是也只是作为摆设放置在办公室内,根本没有发挥出其功用,根本没有利用相关财务软件来创建微机网络,更做不到把所有业务方面的信息进行对比,无法做出比较正确的预测以及决策。此外,因为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存在各种限制导致企业很难运用比较科学的、合理的分析工具对此加强财务管理,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中小企业缺乏管理资源,很多经营人员都是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的,无法适用财务分析工具进行财务分析;第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其组织结构比较简单,而且管理行为非常不清晰,大部分的管理人员都只是在应付日常需要处理的事务,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利用分析技术;第三,利用贴现技术进行分析需要支付太高的成本;第四,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关心的是起生存问题,因此很少在财务管理方面下功夫。 表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相关法规的建设。 可以创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会,主要包含了特定用途基金以及担保基金,还有互助基金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等等。这部分的资金来源主要应该由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出资,还可以是各个中小企业出资会费,并且是管理方面采取的是基金封闭式管理,用这部分资金来支持中小企业未来发展。全面贯彻《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思想,积极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加强信用观念,不断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 (二)进行财务制度创新,强化资金管理。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创新财务制度主要包含了对财务治理以及财务控制这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的创新。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应该兼顾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并且还应该让这一关键性资源的所有管理人员都参与到企业财务治理当中去,不断创新激励以及约束机制,进而为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的专业化资源。创建全范围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比如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结算等等。 (三)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职业教育。 中小企业应该重视对财会人才的培养以及激励,并且还要要求所有的财会人员都应该熟悉以及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应该做到遵纪守法,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尤其是要注意对财会人员个人素质的提升,主要包含了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还有创新精神等等。企业内部的所有财会人员都应该树立较强的理财观念,比如竞争观念以及风险观念,还有负债观念以及盈利观念等等。为企业财会人员创建良好的激励制度,不断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总结 虽然中小企业人员在选用人员上多依赖血缘关系,但是企业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债权人之间依然形成了企业的财务和经济关系,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为防止经营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财务风险办法。在企业内部建立相互监督评价以及企业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信息沟通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其职权客观、独立、公正、负责对企业经营者行为、业绩监督考核,对企业投资者负责。在企业外部监督上,可以不定期的聘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顾问,加强审计监督,发现问题。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加强,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调整,中小企业也因此遇到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讨论,针对这些问题,中小企业更加应该重视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努力寻找多种融资渠道、提高营运资产附加值,加强财务控制环节让我国中小企业走上继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环境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般的商业企业的规模普遍很小,但是相比而言,工业企业在结构比较全面合理的情况下模式也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使用工业企业的数据来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出一个详细的解读。以湖南省为例,通过以下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到2012年、2011年,2010年湖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到由于中小企业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不管是企业数量方面,还是工业增加值方面,还是就业人数方面,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且呈继续上什的趋势。所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政策支持不够 国家政策的目的是在旨在对我国中央和地方以法律和资金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扶持。但是我国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情况就决定了我国政府政策主要是保证我国国有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对我们的中小企业则是有一定的忽视。中小企业的这种情况主要有三方面的体现,一是缺乏政策支持和法律指引。二是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政府的税收政策也比较保守。三是承担政府摊派的其他费用比较多。 (二)财务管理意识落后 以中小企业目前的管理模式来说,是基本达不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这一要求的,这往往会让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就直接被企业所忽视。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基本都是以投资者和经营者为同一人的模式存在的,如果投资者不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知识,就无法给企业做出合理正确的财务风险评估以及对策,甚至还可能因为没有及时预计财务风险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目前,中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措施。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且出台了政策来扶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已经成功的帮助了中小企业继续发展,但笔者认为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政府支持力度:①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解决问题的政府机构。为了保证中小企业能够一直发展下去,政府应该成立相对应的服务机构,如可以在中小企业创业初期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定期提供员工各种技能培训等服务。②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政府要创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吸引各方面人才为企业所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完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服务 我国的各级金融机构应该改变对中小企业的偏见,同时更应该为中小企业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不会因为融资难而面临破产的情况。但信用担保不一定完全可以保证没有风险,首先,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根据担保业务的增长来增加中小企业的担保资金;其次,要对担保企业有所选择,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要求提供担保,我认为如果某些企业只是因为特殊情况而导致临时缺少资金无法周转,导致的无法银行的担保条件时,担保机构也可以为其提供担保帮助企业能度过难关;再次,金融机构要有控制担保风险的意识,因为有些企业可能会有道德风险的存在,担保机构如果提前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风险,从而减轻风险发生的概率。最后,政府应减少干涉,有些担保机构的资金来自财政,因此地方政府或许有意或无意都有可能进行行政干涉。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虽然我国现有的中小企业群体数量庞大,但由于其普遍存在的经营规模小、管理模式集权化与传统化、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等问题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问题一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研究“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财务管理战略地位、加强专业化财务管理团队建设、建立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政府政策支持等五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路径 一 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的说法,一般是指企业的人员规模、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与同行竞争者相比都比较小的企业。2011年我国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以工业企业为例,从业人员数1000人以下或者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1%。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从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则关系着企业的长期的生存发展。财务管理管理状况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将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等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问题一直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已然成为企业实现长期快速发展需解决的的关键问题。 二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问题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前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就内部而言,不少中小企业单一追求短期利润和市场份额,忽视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粗放、无序,会计核算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低及管理成本高等现象普遍存在。此外,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更多地使服从于企业“老板”。就外部而言,虽然政府已出台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是政策支持力度远不及大型企业,如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的“心病”,它间接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无法完善,然而政府现有的政策却无法合理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并且地方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财务短期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背景下,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缩小我国中小企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强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规划中所处地位不高。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在企业整个发展战略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中小企业中有较多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表现出较强的“集权”特征,企业经营者是即是公司战略的决策者,又是公司财务管理的统筹者。虽然公司经营者具有较强的领导力,但是他们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深刻认识,往往单纯地以公司利润为导向进行决策投资,从而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长期发展,无法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与此同时,财务管理者本身缺乏市场信息收集的参与行为,无法结合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意见,这也是财务管理的作用被弱化的重要要原因之一。因此经营者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和企业的“集权化”的管理结构导致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不高。 第二,缺乏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财会制度不健全。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一个完整的财会制度,无论是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责,还是财务的处理程序都比较混乱。一般大型企业都会制定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有利于整个公司的统筹规划发展,而中小企业的“草根式”财务管理往往会限制企业的壮大与长期发展。也有学者提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还包括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指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是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健全式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普遍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企业资产管理缺乏规划,资金周转利用率不高。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着资产管理混乱,缺乏科学管理规划的问题,表现突出为流动资金管理混乱,资金呆滞现象普遍、资金回收困难等问题。中小企业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的规划,往往会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会导致造成现金闲置,使企业资金无法参与流动周转;另一方面是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使企业在需要大量现金支出时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此外,由于缺乏合理的资金规划,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出现月末存货占用大比重资金的问题,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呆滞,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一个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很多产品销售出去后未能及时回收账款,往往只能靠财务人员电话催款,应收账款周转缓慢。以上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产管理缺乏一个科学的规划,资金周转利用率不高。 第四,企业财务部门“会计”职能大于“财务管理”职能。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一个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所设立的财务管理部门更多的是履行“会计”职能而非“财务管理”职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是按照收集的材料进行简单的财务上的记账行为,而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职能却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于此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还需处理公司日常性的行政性的工作,这导致财务部门的职责不明晰,财务人员的精力分散,使得财务管理更加不专业,仅停留在“记账”这一简单会计行为上。因此,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仍停留于“会计”职能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现状。 第五,投资能力薄弱,缺乏风险意识。受企业规模和“集权”化管理结构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投资判断能力较为薄弱,缺乏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力。有学者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中小企业财务问题进行研究,发现39.2%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企业投资能力薄弱。目前,不少中小企业的决策权集中于企业的创立者,使企业的战略和投资受个人意志的主导,因而有时会因经营者自身的投资风险意识薄弱或者投资判断盲目而给企业的投资带来较大的风险。此外,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比较匮乏,再加上融资难,使得其投资能力比大型公司相比较为薄弱,这也限制了企业的壮大和成长。因此,投资能力薄弱也制约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 第六,企业融资困难,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融资难一直是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拦路虎”,它已成为“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并且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正规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导致金融系统不愿也不敢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即使提供,也总是提出比较苛刻的附加条件,这使中小企业常常出现“钱荒”的现象。同时,我国银行业还是以国有垄断企业为主,这并不利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以“重灾区”――温州的中小企业为例,新的“国家金融试验区”方案的出台效果还有待时间考验。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解决路径 1.提升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中地位 目前,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普遍不高,追其根源在于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传统的经营理念主导着企业的发展。然而在“后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财务管理应当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时间,“观念革命”是企业生存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经营者应该提高财务管理的自觉性,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积极引进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大对人才的投资和培养力度,建立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鉴于此,政府应该发挥政府职能,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定期性地组织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为课题的研讨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普及财务管理的知识,提高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经营者心中的地位。于此同时,中小企业经营者应主动学习财务管理理念与相关知识,可选择进入高校进修以增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以更好应对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建设专业化财务管理团队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如何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仍然比较弱,并且很多企业并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财务管理人员只是以 “记账”方式简单地运作着整个企业的财务。构建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升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这是对一个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唯有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使其对公司的发展壮大做成积极贡献;二是积极引进专业化财务管理人才,实施新的财务管理措施,从而打破中小企业原先陈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带动整个财务管理的建设。三是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现代化财务管理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人才的建设无论对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发展还是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的构建是一项紧急且重要的任务。 3.建立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并没有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模式,现有的运作模式是传统的僵化模式,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来支持企业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制度。任何好的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一个完善的制度之上的,而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随意性比较大,个人意愿往往左右着财务的规范性行为,这样对于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十分不利;其次,应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监控。现在多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大权是掌控在企业经营者手中的,而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有限,并且对财务的利用随意性较大,无论是项目的投资还是资金的流转都是由经营者所决定,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这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受限于企业的经营者。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4.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担保体系 资金是企业的血脉,如果企业融资出现问题,那必然会导致企业运作瘫痪,甚至致使企业走向倒闭。经济危机所产生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企业资金进入紧张状态,从温州中小企业“钱荒”就可见一斑。因此,必须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寻找新鲜血液。有学者提出政府可以建立一个中小企业的专项基金,这个基金的资金来源是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用等,从而为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问题时提供担保,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在于银行业对于中小企业贷款要求苛刻,导致正常的融资渠道出现阻碍。因此,政府需要从政策上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并且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担保体系,让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有可靠的后盾。 5.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利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良性发展的政策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已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如《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但是却没有提出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政策。政府可以立法的手段来规范化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定期地检查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化情况,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同时,政府还应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鼓励和优惠政策。此外,还应加大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近年来,我国虽然已一系列政策,但是政策的落实情况可却普遍不乐观。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中小企业反馈监督机制,来保障政策的积极落实。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提供经济的财务管理政策支持,将会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将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推助力。
会计诚信论文范文:会计诚信缺失及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认为必须采取对策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实施诚信工程,提高会计失信成本,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治理对策 一、引言 我国是礼仪之邦,人无信不立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准。诚信一直都作为一项很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来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诚信是诚实、守信的简称。诚实,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说假话。守信,就是要诺而行之,不失信用。会计诚信就是指会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在会计职业活动中诚实、讲信用。中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先生说:“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可见诚信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线。会计行业承载着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坚持诚信原则,是会计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诚信落实到会计行业表现为真实、准确记录经济活动中的一切往来,不人为的隐瞒、虚构,不随意改变会计内容、流程而达到个体或私有目的。会计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精髓,是做好会计工作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二、会计诚信缺乏的成因 1、失信成本低。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担负着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他们极大的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企业内部成员,会计人员受聘于所服务的主体,会计人员的行为容易受到企业经营者的影响与控制。由于对会计造假处罚力度轻,造假成功的收益远大于造假失败的损失,我国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处理。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会计不诚信行为。 2、利益驱动。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直接目的是利益驱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当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时,非诚信行为就会增加,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收益,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政府从中获取税金。由于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内部人控制”,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内部成员,接受企业经营者领导,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其工资、待遇、福利都由企业经营者决定,会计人员受聘于人,受制于人,其行为容易受到企业经营者的影响与控制,会计很难发挥其监督和约束作用。 3、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内部监督受“本位”思想的影响,缺乏足够的独立性而往往流于形式。当事者(包括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外部监督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对企业会计监督缺乏相关的制度和制约机制,往往监督不力。财政、审计、税务等监督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且监管标准不统一,职能上交叉,各种监督措施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我国现已颁布的税法、公司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不足以对其产生震慑。 4、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既影响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效果,又影响到会计工作质量,是提高会计诚信力的关键。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会计职业人员缺乏敬业爱岗、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职业习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有的甚至不熟悉法律法规,不依法办事,经常在权势、金钱和人情前打败仗。在会计事务处理上,无视法纪,不顾国家的会计政策,在私利的驱动下,不顾一切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损毁会计资料,甚至利用职权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由职业道德缺失走上犯罪道路。 三、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对策 1、提高会计失信成本。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高会计失信成本,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以此消除因利益驱使而造假的可能。对于造假的会计不单要进行行政处罚,而且要给予经济惩罚,且惩罚的数目要远远超过他造假的所得;对于唆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的经营者同样要进行处罚,严重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民事赔偿制度,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把一些违纪、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2、加强诚信教育,实施诚信工程。实施诚信工程,提高诚信意识,强化诚信教育,培育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创造诚信的氛围和价值观,保障会计市场的稳定发展。尽快制定会计行业的诚信建设纲要和实施细则,明确会计的诚信执业承诺及诚信执业的自律公约,为会计的诚信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是会计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维护者,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是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会计人员应当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培养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净化社会环境,使造假行为没有生存的土壤。 3、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是贯彻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程序。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及时防止经营决策失误和经济舞弊,通过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一系列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企业外部会计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师事务所,加强对企业会计报表的检查与评估,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督促企业加强财务监督,保证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我国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等部门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发挥会计监督机制的威慑力,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整顿会计秩序,净化会计环境。 4、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提高从业素质。注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会计诚信力的关键,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体现,会计人员的道德修养主要依靠自我教育,会计人员要提高思想觉悟,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丝不苟地按会计法律法规办事,忠实地履行岗位职责。会计人员还要加强业务技能训练,提高执业能力,恪守客观、公正的原则。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会计信用危机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市场经济需要会计诚信。必须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实施诚信工程,提高会计失信成本,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完善会计内部监督机制。以此保护正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规范会计行为,维护会计工作秩序,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会计诚信论文范文:会计诚信与会计法论文 会计诚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而完善会计立法是最重要的。所以,明确会计法的立法思路,将会计诚信明确写入《会计法》,这不但能将会计诚信提升到法律的高度来认识,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其权威性。 会计诚信是企业法人、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证券分析师和会计人员等的行为准则之一,如同社会个人的道德规范,它的作用不但是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在于向社会传递企业的信用和声誉。因此如何建立会计诚信机制,如何从立法角度有效抑制虚假会计信息,弘扬会计诚信,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 《会计法》的立法思路 首先,在《会计法》修订中应明确以程序法为导向的立法思路。因为从法律制度的整体来看,会计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综合反映的信息系统,《会计法》作为会计工作的根本法,会计法规必然包含经济、行政、民商和刑事等多方面的内容,试图将其简单地归属于某一特定属性的法种范畴是不可能的。从程序为导向的立法思路来看,《会计法》不但要规范会计的总体概念和基本程序,而且还必须要起到规范其他会计立法的作用,也就是《会计法》应该成为其他会计立法的“立法法”。 其次,对于程序立法的有关规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因为从《会计法》本身来看除了具有程序性特点外还必须具有针对性,即除了应关注和有效协调相关法律外,如审计法、公司法、税法和证券法等,还应更多地集中概括专门的会计法律规范,并保证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如会计核算、控制、披露和处理等会计特有的法律规范,对于类似会计工作的行政、社会监督,会计内控制度和违法检举等,都应作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明文规定,真正使《会计法》成为会计工作最集中和最具有权威性的根本法。 增加会计诚信的条款 会计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因此,在《会计法》修订时应当将其作为会计工作规范和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披露等最基本的准则。将会计诚信直接写入《会计法》,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体现了整个社会的一种基本意愿和期望,表现出法律的权威性,也表示出政府、法律制定和执行机构及社会大众对杜绝会计造假的坚定决心。 其实,无论现行的《会计法》还是会计制度,都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必须提供真实、合法、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也将客观性原则作为会计原则之首。但由于其都没有明确和直接地提出“会计诚信”的概念,所以大部分人都将这些规定作为一种技术标准,而没有将其与企业和会计人员的职业诚信和道德标准联系起来,这样就将一个重大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信用品德问题,简化为是一种技术方法的运用问题,这不但对于强化会计诚信机制,甚至对提升我们全社会的诚信水准都是十分不利的。 要特别注意的是,会计诚信并非只是针对会计人员而言,在《会计法》中应明确指明,会计诚信涉及所有与会计信息相关的人员,除了一般会计人员、财务经理、总会计师外,公司的高管层领导、注册会计师、社会中介机构、机构投资者、证券分析师、政府行政领导和国家监管部门等等,都会涉及会计诚信问题,不能让公司高管层、行政领导和监管部门等认为会计诚信只是会计人员的事,而与他们无关。通过《会计法》会计诚信责任的明确,不但要建立一种全社会遵循诚信的风尚,更应明确无论是谁,违反了会计诚信就要受到法律的惩戒,包括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 明确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将会计诚信写入《会计法》可能只是我们前进旅途中重要的一步,关键是如何来对违反会计诚信行为明确其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任何违背会计诚信的行为,最终都是企图获得非法的利益,如果《会计法》不能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或虽有笼统的责任,但不具备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那么就会大大降低会计造假者的风险和成本,造假之人也就源源不断地涌现。 我们都深知,市场环境下作为经济人的行为道德是不可能完全靠人格来担保的,要靠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强化会计立法的权威性和惩戒性,将对提高会计诚信产生强大的法律威慑力,这无疑会使那些怀着侥幸心理的会计造假者知难而退,不敢以身试法。其实我国在这方面也有有益的探索,如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就在2002年底颁布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办法》的法案,明确规定:对于违背会计诚信,强迫或具体实施会计造假者,如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将处以5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行政领导将给予降级、撤职和开除的行政处分,而情节严重的造假会计人员,将被永久性取消会计从业的资格等。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会计的立法正在不断完善,会计诚信之风正在逐步形成,而《会计法》的修订必然成为强化会计诚信和提升社会对会计职业界信心的有力手段。 会计诚信论文范文:会计诚信分析的新框架论文 当前,诚信危机已成为世界性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国内外资本市场近年来会计丑闻迭起,诸如美国继安然事件后,位居美国长途电话市场第二的世界通信公司爆出38亿美元的财务欺诈案,紧接着著名的施乐公司的财务虚报案,等等;而我国从活力28到三九医药,从黎明服装到麦科特,从湖北立华到中天勤,从华伦到华鹏,一份份上市公司假账的曝光,凸显了上市公司会计诚信问题的严重性。同样,近年来财政部在抽查国有企业会计报表和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以及国家审计署对一些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业务质量检查中,都发现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虚假问题。建立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包括会计领域的诚信建设,已成为政府、企业界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2001年,朱镕基同志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向全国会计人员发出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指示。为此,财政部已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并将其作为会计管理的重要目标;证监会也正着手建立健全相关市场主体的诚信问责机制,并将加强证券市场诚信建设、强化市场参与主体的诚信责任作为公司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计学术界对会计诚信问题也展开了热烈讨论,国家会计学院还专门成立了《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对会计诚信进行理论研究。本文试从法学视角提供一个分析会计诚信的新框架。 一、诚信的法学分析 1.诚信原则的法律涵义。 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法学上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必须意图诚实、善意、行使权利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最终达到所有获取民事利益的活动,不仅应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须使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其内容具体体现为:(1)任何当事人要对他人和广大消费者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讲究信用;(2)当事人应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应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加害于他人。按照这项原则的要求,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建立民事法律关系时,必须将有关的事项和真实情况如实告知对方,禁止隐瞒或欺骗对方当事人;建立民事法律关系后,双方当事人应当恪守信用,认真履行各自的民事义务;发生损害时双方当事人都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少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诚信原则的目的是立法者实现民事主体双方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的要求,以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地发展。三方利益平衡是这一原则实现的结果,当事人以诚实、善意的态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法官根据公平正义进行创造性的司法活动,是达到这一结果的手段。 诚信原则涉及两个利益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间的利益关系。诚信原则的宗旨在于实现这两个利益关系的平衡。在当事人的利益关系中,诚信原则要求尊重他人利益,以对待自己事务的注意对待他人事务,保证法律关系的当事人都能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不得损人利己。当发生特殊情况使当事人间的利益关系失去平衡时,应进行调整,使利益平衡得以恢复,由此维持一定的社会经济秩序。由于诚信原则对民事活动的当事人作出了这样的要求,它是经济人假说的一个例外,具有道德性和宗教性。在当事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中,诚信原则要求当事人不得以自己的民事活动损害第三人和社会的利益,必须在权利的法律范围内以符合其社会经济目的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 自《民法通则》确立诚信原则以来,我国法学界就如何理解诚信原则形成了“语义说”和“一般条款说”两种观点。“语义说”认为:诚信原则是对民事活动的参加者不进行任何欺诈、恪守信用的要求。“一般条款说”认为:诚信原则的不确定性不仅在外延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对诚信原则的研究,唯有深入到其产生、变化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条件中去,才能达到深刻。诚信原则作为大陆法系中独特的一条法律机制,在大陆法系的范围内具有普遍性。 诚信原则既是市场活动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是道德规范在法律上的表现。法律吸收道德观念,始于罗马法。古罗马的立法者在简单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的背景下,日渐察觉到无论法律条款和合同条款如何严密,如果当事人心存恶意,总有规避之法。于是在罗马法中规定了所谓的诚信合同,确认了一般恶意抗辩权。这一规定对后世各国民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契约应以善意履行之。”从而在合同关系中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德国民法典》第242条规定:“债务人须依诚实与信用,并照顾交易习惯履行其给付。”从而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债法领域。《瑞士民法典》第2条规定:“无论何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均应依诚实信用为之。”一举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张及于整个民法领域。上述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的诚信原则,在我国的适用范围包括整个民法领域。我国民法确认这一属于社会道德的原则,从而使其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原则,这对于维护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是十分必要的。 2.诚信原则的作用。 诚信原则在两个方面发挥着作用。首先,它是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具备诚实、善意的内心状态的要求,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其次,诚信原则是对法官衡平权的授予。“诚实信用”这样的词语从规范意义上看极为模糊,在法律上没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其适用范围几乎没有限制。这种“模糊规定”或不确定规定导源于这样的事实:立法机关考虑到法律不能包容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不得不把补充和发展法律的部分权力授予司法者,以“模糊规定”或不确定规定的方式把相当大的衡平权交给了法官。因此,诚信原则意味着承认司法活动的创造性与能动性。 由于诚信原则具有如此重要、广泛和综合的功能,它被称为“帝王条款”。尽管如此,诚信原则的适用应受到严格的限制,不能动辄越过具体的民法规定直接适用该原则,否则会造成民法规定的软化和向一般条款的逃避。只有在具体的民法规定不敷使用时,才可适用诚信原则。因此,我们在承认诚信原则是帝王条款的同时,不妨也把它称为后备条款。 二、会计诚信的法律分析 从法学的角度看,诚信是民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可适用于整个民法领域。就会计而言,它是企业的一种商事行为,而我国未制定单独的商法典,可认为我国是民、商法合一的国家,因此,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遵守民法有关诚信原则的规定。虚假财务报告一般均涉及到违背诚信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防止滥用诚信原则。如果某一会计行为有具体的法律条款进行规范的话,则应适用该具体法律条款,而不能绕过该具体条款而直接适用诚信原则。只有在具体的民法规定不敷使用时,才可适用诚信原则。例如,对于上市公司出具虚假财务报告问题,我国《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均有相应的明文规定,因此,虽然上市公司的虚假报告行为与会计诚信的丧失有关,但因为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对其进行了规范,故不能直接适用诚信原则,而应适用相应的具体法律条文。这就意味着虚假财务报告的受害者不能笼统地以企业会计未遵守诚信原则为由进行抗辩。也就是说,虚假财务报告虽然违背了诚信原则,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能以诚信原则来追究虚假财务报告的编制者的法律责任。不过,刑事与行政法律虽然未将诚信视为基本原则,却并不表明违背诚信将不承担法律责任。譬如,我国刑法对虚假财务报告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如刑法第161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在美国,由于近来大公司一系列会计丑闻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为恢复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美国总统在2002年7月30日签署了国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简称“SOX法案”即公司改革法案),并称该法案是“罗斯福时代以来,有关美国商业实践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公司改革法案对会计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重大调整,要求公司CEO/CFO(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为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承担美国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严格对审计公司和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规定和监督,禁止向公司内部人士贷款,以及要求更及时地公布财务信息。法案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具实质性影响的,莫过于要求CEO/CFO个人对公司财务报告承担责任的新规定,即对公司定期报告(年报和季报)进行个人书面认证。书面认证包含以下法定内容:(1)本人审查了报告。据本人所知(basedontheknowledge),报告不存在有关重要事实的虚假陈述、遗漏或者误导,符合证券交易法13(a)和15(d)节的要求。(2)在关于公司财务状况和营运效果的所有重要方面,报告所含财务陈述和信息均为公允表述。在内部控制方面,本人已经向公司外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披露了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运作的一切重大缺陷、弱势,披露了以往发生的、牵涉公司要员的欺诈行为。(3)本人负责建立和运作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在报告提交之前的90天内评估了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确信该系统能够有效提供重要信息。若内部控制系统发生重大变化,CEO/CFO须声明:哪些因素导致内部控制系统的重大变化,是否已经采取措施纠正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如CEO/CFO知道(knowing)定期报告不合证券交易法13(a)和15(d)节要求,可并处不超过100万美元的罚款和不超过10年的监禁;如果CEO/CFO蓄意故犯(willfully),可并处不超过500万美元的罚款和不超过20年的监禁。该规定大大加强了对上市公司欺诈的刑事惩罚的力度,这将对美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起到很强的约束作用。 三、从法律角度看会计诚信与会计改革的关系 会计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大到会计的指导思想、会计模式,还具体到会计的程序、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会计改革均应包括会计诚信的内容,而这方面过去却较受忽视。中美两国都出现了会计诚信问题,但两者背后隐含的东西却并不一样。美国信用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比中国容易得多。因为美国有社会诚信基础。诚信的最底层是对股东利益的尊重;在尊重观念之上,有一个法律体系,能够保护股东尤其是小股东的利益;法律体系之上,是监管体系,时刻监督市场上企业的日常操作,一旦发现违法就及时处理;再上面,才是公司的诚信。所以在美国,诚信不是空中楼阁,它有一系列社会、法律、文化诚信基础,就像金字塔一层层搭建起来。但我国建立诚信比较困难。我们没有诚信观念基础,同时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也都不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问题,其实最终还是法制问题,用法制增加违背诚信行为的成本。 在我国,从法律角度增强会计诚信,一方面应严格地执行法律法规,对违法者进行严厉惩处,并对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由于中国历史上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未曾出现和存在过“法治”,而一直是“人治”,其垢病表现为权大于法,由此衍生出不计其数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因此,从法律角度增强会计诚信,必须要求会计人员遵守各种会计制度、规则等,并对违法者严惩不怠。对违法者疏于惩罚,实际上是对善良的守法者的伤害,是对正义的践踏。针对中国保险业的诚信危机,全球最具权威的人寿保险业协会——国际人寿保险百万圆桌会(MillionDollarRoundTable,简称MDRT)主席马文。费尔曼特意到了中国一趟,他介绍美国等保险业发达国家不仅向寿险人提出了高标准的道德规范,还建立了完备的监管机制;寿险人一旦被证明犯有欺诈客户的行为,非但从业执照不保,相关的法律制裁也将接踵而至。在我国现行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体系中,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即重在惩罚,而非对投资者的赔偿;在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实践中,也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所谓处罚力度的加大,也只是体现在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上。在财产责任方面,处罚后果往往只是表现为对当事人的违法所得全部由国家罚没,而没有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因此,在立法技术上,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方面的研究。 另一方面,应注意仅有强硬的法律制裁是不够的,法律制裁还应与道德教育等相结合使用。正如秘鲁学者赫尔南多。德。索拉所说:“当大多数人遵守法律时,政府就能有效地执行法律,并且相对成本低廉地打击少数破坏法律者;但是,当破坏法律的现象大规模出现时,没有哪个政府当局强大到能够控制住每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执行越来越没有效力,作为个体的人就有动力去追寻他自己的利益,而根本不会理睬什么书面的限制。”而商业律师让。米歇尔。达鲁能亦强调指出:“有了进行调节的法律条款还不够,还要能够执行这些条款。而这正是危机的根源所在,权势集团并不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法国金融分析家协会主席贝尔纳。库佩进一步指出:“我不认为加强政府调节措施就能奇迹般地解决问题。道德规范首先是一种神经状态。”当然,应注意的是,严厉惩罚并非指惩罚越严厉越好。惩罚越严厉,并不意味着人们就越诚实信用。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合约得不到履行,可能是由于当事人的行为所致,也可能源于不可抗拒的、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外部因素。如果受害人不能在二者之间作出甄别,过于严厉的惩罚不仅无助于诚信的建立,而且可能有害于诚信的建立。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预见,在会计规范中将来应增加会计诚信方面的有关内容,而在会计改革中亦将相应地增加会计诚信的有关内容。 会计诚信论文范文:会计诚信内部人控制论文 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健康运行需要会计诚信,会计诚信的前提要控制“内部人控制”即要进行必要的公司治理。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会计信息是在一定的准则下,真实、公允地反映一个公司经营成果的资料。它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必要的真实的参考数据,是为投资人提供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前提下,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通用商业语言,其诚信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制度。 影响会计信息诚信度高低的主要原因: 一、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信息的前提 一般来讲会计信息的制造者都直接参和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投资人)由于多数不能参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这就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可依主观意愿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二、利益驱动的低成本使会计诚信受到严厉的挑战 目前,我国对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从而削弱了法律效力。由于经济处罚必须由股东权益来支付,也就是由投资者为公司的造假“埋单”,很少追究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个人责任。对造假者来说惩处的不到位即造假成本的低廉,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不惜牺牲股东利益,冲破道德底线进行造假。 三、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国会计诚信度低的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有:1、企业改制的不彻底。目前的国有股仍占绝对控股地位,“一股独大”现象严重。零星“散户”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对大股东形成约束。2、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表现为缺乏必要的机制来约束全体董事严格遵守义务,以维护股东的利益。过分突出董事长的地位和功能,削弱董事会的集体权利等。 当前我国会计诚信程度低归根结底是由于“内部人控制”造成的。不管是会计信息的不对称,还是利益驱动的低成本,亦或是公司制度缺陷的根源均在“内部人控制”。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控制权)相分离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由此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筹资权、投资权、人事权等都把握在公司的经营者手中即内部人手中,股东很难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股东利益和经营者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如: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过度投资、过分的在职消费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股东的长远利益,提高了成本。而权利的过分集中又使得“内部人”控制着会计信息的诚信程度,在经营者利益的驱动下势必会制造出诚信程度低的会计信息。 由于“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存在,公司治理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公司治理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公司的运行以股东的长期利益为归依,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实现股东的价值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提高单个公司和整个经济的运作质量以及竞争力。公司治理也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布置。在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下,要加强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和监控的动机和能力。要健全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完善业绩评价机制;改变激励办法,防止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加强股权间的相互制约,解决“一股独大”的新问题;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切实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规范公司财务行为。通过公司治理,不仅能解决“内部人控制”新问题,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诚信程度。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呼唤诚信会计。 会计诚信论文范文:会计诚信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会计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会计信用短缺”则成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活动的多样化,会计信息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尤其是投资人众多的上市公司,其会计信息更是各利益主体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因此,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直接影响投资人、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性。而现在会计诚信缺失特别严重。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现实利益的驱使、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督约束机制的不健全等。当前,我们应该从完善会计自身道德法制观念与文化修养,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职能、建立健全严格的惩罚机制、完善会计基础工作和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现象。 关键词:会计信息,诚信, 引言:会计诚信缺失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本文从现实出发,提出会计诚信中出现的问题,再而做出简单的描述,分析此原因,危害和一些防范,做出以下理论性的阐述,提出例子,最后得出结论。 1.会计诚信的含义: 会计诚信的含义究竟是指什么?从字面意义理解,“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而联系到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诚信则是指会计信息必须客观公正、如实表达。从社会伦理的角度上说,诚信其实是一种诚实正直的品德和持续稳定的承诺关系,因此会计诚信就是会计对社会所做出的基本承诺,是对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如实表达,且必须经得起复核和验证,能让广大人们信任的一种诚信。另外会计信息之所以为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和运用,完全是由于社会各界对会计诚信予以充分的信任和肯定。正因为如此,无论外部的信用环境多么恶劣,会计也没有理由抛弃诚信,而会计一旦失去了诚信,必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是会计失信于社会。当人们已不再相信会计时,也就是会计信息已不被信息使用者所接受时,会计之消亡也就为时不远了。 2.诚信与管制——会计信息失真的两道防线: 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语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而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职业,又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其服务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经营者、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然而,在我国会计实践过程中,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使得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会计诚信和管制是制止会计信息失真的两道重要防线。 3.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自我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最根本的原因。任何缺失的会计信息背后必然涉及到某些利益,或地方政府的利益、或单位小集团的利益、或个人的私利。个人对于权利和金钱的追求总之都源于对自身安全的追求。当会计信息成为人们追求权利和金钱的障碍时,人为使会计信息失真也就不难理解了。“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偷税漏税也就很正常了。正是由于人的素质以及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必然。 (2)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我国为了规范会计行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颁布了新《会计法》,并明确规定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违反《会计法》应负的法律责任,但内容不够全面,法律责任主体模糊,对一些会计违法行为以罚为主,往往导致由单位支付一笔罚金,相关人员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不严,使造假者所承担的违法成本(损失)相对于其从中获得的利益来说较低,客观上纵容了他们冒险造假的行为,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诚信缺失现象日趋严重。 (3)企业外部监督机制与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是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企业外部对企业会计信息监督包括政府审计和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政府审计指财政、审计、税务、工商、海关、物价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审计检查,这些部门一般是就某一方面进行专项检查,各部门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主要指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有的中介机构受聘于被审计单位,迫于同行之间的竞争,为了同被审计单位搞好关系,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他们有时在权衡得失后做出虚假审计报告;还有的行业协会对审计中介机构的约束管理软弱无力,时常出现审计中介机构与被审计单位联手欺骗公众的现象。 在企业内部内部会计人员都是由企业管理层直接聘任,他们的工资报酬甚至能否继续聘用都由企业管理层直接决定,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管理层服务并随着企业管理层的意志而改变。会计人员所应有的监督权被弱化,从而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4.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1).破坏投资市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由财政拨款的做法,而且投资主体逐渐趋向多元化。作为企业,越来越依靠从投资市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在投资市场上,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依据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会计资料。因此,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否就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利用市场完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 (2)助长腐败之风,影响国家的政治安定 会计诚信缺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问题,它也涉及到法律与道德上的问题,会计诚信缺失从一定得层面上阻碍了法律的实施,还有道德的上的教育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许多企业通过做假帐,将一些不合法规的支出合法合规,甚至到了个人吃喝、请客送礼的费用全报销,助长了社会上的腐败之风。还有其他一些犯法份子也纷纷出动,从而形成已一个难以收拾的场面。 (3),破坏市场的正常运作 由于会计问题关系到的曾面非常广,一旦会计出了问题,我们的工作就不得不停下来,还引起一些企业的惊慌,从而阻碍着经济的发展。 5.会计诚信缺失的防范与改善 (1).制定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提高会计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对会计进行业绩评价时,要更多的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不要只注重一时的结果,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同时增强企业领导人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也要增强会计人员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社会责任感,提醒他们要牢记自己的使命。更多的是我们要加强法律的宣传,在企业内部形成效应。 (2).加强教育 会计诚信建设的强末之举是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当前会计诚信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教育对象,还是教育方式和方法,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在教育内容方面,本应包括会计法制教育、会计专业知识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但现有的教育较多的是会计专业知识经常性教育,会计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对较少,且大多属于应急性教育而非经常性教育,各种考试、考证也主要考会计专业知识,较少考会计法律与职业道德。在教育对象方面,现有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企业单位内一线的会计人员,而从产生会计失信问题的原因分析,接受教育的主体还应当包括企业经营层、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及有关的政府部门领导与工作人员。 (3)加强法律管理和监督机制 重塑会计诚信,要加强法制和监管力度,做到标本兼治。从我国的法律看来,对于诚信方面做得还不够严密,应该加强造假的执法力度,使造假成本远远大于造假收益,力除造假之风,使其望而怯步。另外会计诚信缺失问题有时出现于监督不够严密,不管是法律上还是道德上,我们都好像少了监督,我们应该从企业外部监督机制与内部监督机制入手,更为注重企业的内部监督,增强企业管理层的认识。再此,我们可以发散广大的工作人员监督,取消只有监督部门才能监督任务的念头。还有设立一些措施为那些监督员奖励,加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 由于会计涉及的领域很广,加上近几年会计失真特别严重。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视为重要的问题。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会计诚信缺失受害最大的是整个社会成员,所以作为社会的一员也不能等闲视之。 下面我们看一下的案例 1.晓东电子公司会计赵丽因工作努力,钻研业务,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会计工作者。 赵丽的丈夫在一家私有电子企业任总经理,在其丈夫的多次请求下,赵丽将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公司新产品研发计划及相关会计资料复印件提供给其丈夫,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损失。公司认为赵丽不宜继续担任会计工作。 2.还有蓝田案例:。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行为进行了揭露。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问题包括:(1)蓝田已无力还债。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是0.77,这说明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是0.35,这说明扣除存货后,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净营运资金-1.3亿元,这说明蓝田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2)12.7亿元农副水产品收入有造假嫌疑;(3)蓝田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约是同业平均值的1/3;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约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而截止到2002年8月,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民生、交通、中信、浦发等中国各大专业银行,贷款总规模达30多亿元人民币。据统计,蓝田仅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就高达约2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工商银行10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农业银行9亿多元人民币。蓝田存在造假嫌疑的消息一经公开,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各个专业银行纷纷停止了对其贷款支持,蓝田由此深陷泥潭。 3.浙江JY集团有限公司(下称JY集团)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拥有相当知名度和规模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食品饮料制造、加工和销售。JY集团1999年度会计报表由JY集团本部及杭州SL食品工贸公司(下称JY杭州)、浙江桐庐JY皇家实业公司(下称JY桐庐)、浙江JY集团嘉兴保健饮料厂(下称JY嘉兴)、浙江JY集团涪陵有限责任公司(下称JY涪陵)五家具有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报表汇编而成。1999年合并会计报表反映,该集团年末资产总计45,382万元、负债总计27,296万元、所有者权益18,086万元、利润总额217万元。当年会计报表未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 2000年7月,财政部门派出检查组,对JY集团及其下属四个子公司1999年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检查发现,JY集团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不规范、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经检查后调整会计报表,该集团实际资产为20,098万元、负债为15,667万元、所有者权益为4,431万元、利润总额为3,271万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分别虚增了126%、74%、308%,利润虚增达3,488万元。 对例子分析: 通过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一些民营业主受到个人意志的限制和利益驱动,民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和诚信缺失现象在当前还普遍存在。因此,民营企业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作为企业科学管理、良好运行的基础,以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结语:会计诚信缺失是一个关系到经济,文化,政治三大领域的问题,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一直是世界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也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时至今日,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失真事件仍然困扰着世界各国,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善我们存在的问题,做到:1加强社会教育机制,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和机制3.加强法制和行政监管,4发挥法律和行政力量。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诚信是企业取胜的法宝纵观中外的成功企业,都把诚信作为企业共同追求和必备的品质之一,无一不是以诚信为本而发展壮大的。如香港巨富李嘉诚,几十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的品牌渐渐深入人心,公司的形象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公司经营不断拓展壮大,赢得了消费者,赢得了市场,在全国都产生巨大影响。他取得今日的发展,其核心思想就是“诚信”二字。紧紧抓住了“诚信”,把诚信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一种思想,一种经营理念,一种管理方式,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无形推动力。可以说他的成功来自诚信。诚信就是“法宝”,诚信就是竞争力。GE、海尔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强劲的竞争力,也都与其良好的诚信是分不开的。相反,一些企业,通过以破坏市场秩序为策略,乱中取胜。其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其实是以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的。骗人一时却不能骗人一世,当人们逐渐清醒之后,这样的企业也必然开始走下坡,最终走向灭亡了。诚信能否被社会广泛接受,关键是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符合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会计诚信,所以对未来我们应持乐观态度。自上个世纪以来,潘序伦先生就在中国会计界最早倡导了诚信理念。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的诚信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会计执业界人士的心中,成为忠诚敬业的座右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思想将会进一步发扬光大。 会计诚信论文范文: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就近几年经常谈及的企业会计诚信危机问题,从经济利益、社会道德、产权关系与契约关系等六个方面分析了会计诚信缺失的共性原因,并就其存在的根源提出了合理解决我国会计诚信缺失问题的一些主要对策。 近几年。会计诚信缺失问题屡有发生。引起了全世界会计学界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本文也想就这一问题发表拙见。恳望批评指正。 一、会计诚信遇到了国际性的挑战 所谓的会计诚信实际上就是会计对其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及客观性向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整个社会所提出的一个基本承诺。 会计诚信是会计的立身之本。千百年来,正是由于会计真实性的存在。才使会计得以存在和发展。 但是,会计诚信缺失问题也越来越困扰着世界各国。 在我国,会计诚信缺失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且不说郑百文、银广夏等会计造假的典型案例轰动全国。就是财会和审计的检查结果也令人吃惊:1999年底。财政部抽查了100家国有企业的会计报表,发现有81家虚列资产37.61亿元,89家虚列利润27.47亿元。2000年抽查了159家企业,发现。资产不实的有147家,虚增资产180.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利润不实的有157户,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2001年,国家抽查了32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有14家审计报告严重失实。有人估计,在我国企业会计年报中,不实报告可能达到60%左右。由此可见。会计诚信遇到了极大地挑战。 在国外,会计诚信也遇到了强劲的挑战。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施乐和法国的威旺迪等国际大公司相继曝出假账的丑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安然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和安达信会计公司执业质量的低下。令世界对一向以世界经济领头羊和国际会计楷模自居的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有了重新认识。 更为严重的是,安然、世界通信等公司的假账丑闻并不是个别现象。有调查表明,多达三分之一的美国上市企业有捏造盈利报告的嫌疑。可见,会计诚信缺失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共性原因分析 (一)利益驱动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中国的郑百文、银广夏事件也罢,美国的安然事件也罢。他们之所以发生。并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是制度上的原因。而是经济利益上的原因。美国和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按理不应出现类似问题。但为什么会出现呢?答案只有一个。不是特性原因在起作用,而是共性原因在起作用。人类行为的共性原因很多,但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利益原因。纵观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史。不难看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无不与利益有关。各种社会制度的更替只所以能够发生。也是各种利益驱动的结果。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的首要原因是利益驱动。可以试想。如果不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还有谁愿意冒身败名裂之风险去干这种违法并遭人抨击的事呢?美国安然公司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假账,就是这些假账能够给他们带来莫大的经济利益,我国郑百文、银广夏等会计造假的典型案例之所以能够发生,也同样是经济利益在驱动。因此。会计诚信缺失最共同和最基本的原因是利益驱动的结果。 (二)产权关系的存在和契约关系的发展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催化剂” 随着公司制的不断发展,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已成为世界企业制度的发展方向,这种制度一方面将优秀的经营人才推上了企业高级经营管理岗位。另一方面又使经营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经营才能和业绩。获取股东或董事长的信任,巩固已得的地位,在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有些经营者利用经营者与所有者关系的分离,避开股东,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来谋取股东的信任。以便继续延长其经营者的任期,许多股份制公司会计诚信的缺失无不与此有紧密的关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越是到了现代社会,契约就更成为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种本质要求,契约关系几乎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而在契约关系中。委托方往往远离企业或根本找不到真正的代表。使委托方对受托方的监督有所弱化,会计诚信就失去了直接的动力和压力。会计造假行为就会出 现并愈演愈烈。由于委托方监督缺位已成为当今世界一种比较普遍的现实。故会计诚信的缺失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分离的存在和契约关系的发展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催化剂”。 (三)物质生活的丰富化和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要求的高度化是诱发会计诚信走向缺失的社会原因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物质生活对相当多的人是有很大吸引力的,而高质量的生活的需求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为了追求这种生活。一些人甘愿冒一定的风险去践踏会计诚信。美国等发达国家之所以屡屡出现虚假会计信息恐怕无不与此有着紧密关系。 (四)伦理道德的颓废是会计诚信缺失的道德原因 从会计诚信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来看,会计诚信似乎与社会伦理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会计诚信产生于社会伦理道德形成之后。并随其进步而发展。虽然我国和西方国家都有其较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并曾在一定时期内对人们的行为有较强的约束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伦理道德(包括西方伦理道德)均经受着剧烈的冲击,原因在于现代人受到各种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使逐渐使传统的伦理道德失去其社会作用,出现了伦理道德颓废现象。因而使会计诚信失去了其得以存在的道德根基。 (五)会计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是会计诚信走向缺失的技术原因 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技术和方法融入到会计领域。在使得会计工作更加有效开展的同时,也使得会计的舞弊行为更加隐蔽难以觉察。不论美国安然事件还是我国的银广厦事件均违背会计诚信原则,涉嫌在财务报表上大做文章,隐瞒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利用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虚构利润。特别是安然公司利用一套复杂的财务系统和财务规则的漏洞以隐藏公司债务。并与其合伙企业相互勾结,通过降低其财务中的负债额,夸大公司业绩、虚报利润等手段欺骗广大投资者。以至于连华尔街的专家和以严管著称的美国证监会也几无觉察。 会计诚信论文范文:会计行业诚信分析论文 摘要从会计诚信含义入手,分析了会计不诚信的危害,以及会计不诚信的成因,旨在寻求治理会计不诚信的措施与方法,以重建会计行业诚信。 关键词会计诚信危害成因治理 诚信是当前热门话题之一,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行业发展的源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将诚信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充分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会计业诚信也被社会广泛关注,在市场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重建会计行业的诚信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1会计诚信含义 诚信是指诚实、守信。诚实就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搞虚假;守信就是讲信用,不失信,信誉至上,“言必信,行必果”。会计诚信是什么呢?朱镕基在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时写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帐”这十六个字,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即根据原始凭据按会计准则、原则记帐,编制会计报表及审计等。 2会计不诚信的危害 2.1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原则,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如果市场经济主体采取不诚信的手段,大量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仅直接影响国家税收,而且造成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影响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产生严重的不公平竞争,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加剧信用危急。 2.2危害会计资料使用者 会计资料的质量,不单纯是单位的内部事务,也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悉、充分了解、有效利用会计资料的合法权益。对中小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利益得不到保障,从而失去他们对会计报表的可信度。 2.3危害会计工作者自身 会计人员不诚信,轻者违背职业道德,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银广厦通过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管业务收入和巨额利润,尤其出具严重失实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东窗事发,其执业资格及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被吊销,签字的两名注册会计师被依法严惩。为安然公司掩盖造假事实的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已被禁止向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并被美国各洲吊销了营业执照。再就是有的会计人员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虚开增值税发票,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最终也受到了国家法律的严办。 3会计不诚信的成因 3.1市场经济制度 市场制度的基本原则就是优胜劣汰,最终加剧贫富悬殊。少数人获得较大利润而使多数人走入困境。经济上的弱者,在竞争中处于弱势,执行对于强者有利的诚信原则,若获得相同的利益,付出的成本将远远大于经济上的强者付出的成本。他们为了生存或者改善竞争地位而不被淘汰,只有来用不诚信的办法,才能完成原始积累或摆脱困境。 3.2利益驱驶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失去了理性,走上了唯利是图的道路,就会不择手段,图谋攫取不义之财,做假帐、编制假报表、串通作弊、虚报利润、制作虚幻的高速成长来蒙蔽监管者,欺诈社会,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3.3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易来进行。在当前信息量空前增大、且瞬息万变的情况下,我国目前市场机制尚未完善,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开、公正和有效传递,这就使得市场交易主体及投资者,所了解的信息不够完整,给不诚信的欺诈提供了可能,使不诚信有了可乘之机。 虽然近年来我国为规范市场运作,陆续出台或制订完善了不少法律法规,《会计法》和《禁止证券欺诈行为办法》等法规和制度的出台,对遏制会计造假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执行效果来看,仍存在着不少缺陷和漏洞,缺乏遇见性和超前性,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对违法者打击制裁不力,存在着以缴代罚的情况。董事会、监事会失职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董事会的职能是选拔和聘用经理人员,监事会职责是监控董事、经理。而实际上不少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忽视了内部建设,其成员多是机关要员,缺乏实际生产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致使监督约束经理人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这从客观上为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现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3.4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后续教育跟不上 国家财政部门举办的会计专业职称考试已经持续了多年,考试规模逐年扩大,为会计行业人员的质量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新的会计规则不断推出,如果会计行业管理部门后续教育跟不上,就会使广大会计人员对新规则的学习了解、掌握和运用不够,造成会计人员业务知识方面的缺乏,必然导致管理力不从心。在实际操作中,对新会计规则认识不足,理解不透,从而也会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4治理会计不诚信的几点措施 4.1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诚信是全社会的诚信,要使政府官员、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和财会人员及广大投资者,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自觉接受诚信教育,遵循诚信规则,进一步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形成尊重诚信的社会氛围,才能有效的防范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4.2健全制度法规和完善监督职能 抓紧对市场规则的完善,健全各顶规章制度,在制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切实认真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荣誉档案,对其执业状况、守法状况等进行严格的登记,守信者受表彰,不守信者受处罚。发挥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鼓励媒介披露不讲诚信的人和事,对不守诚信而造成严重后果者,不仅要在经济上追究其责任,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还要尽快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内部监督制度,董事会制度等,有条件的还要采用会计委派制度,并且认真执行和落实这些制度,进一步加强监督。 4.3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行为和规范,它能有效的起到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能更好的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只有建立内部嵇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才能形成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企业内控体系,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严格贯彻执行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日常会计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力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并且认真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明确,才能促进会计行为的规范化,把会计信息质量落到实处。 4.4加大对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借鉴外国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无利可图,并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追究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切实从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行为。 4.5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是经济信息的加工者,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要加强学习教育,认真铺设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符合经济发展形势会计理论的平台。要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和工作水平。同时要抓好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把好入门关,真正把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优秀年轻骨干充实到会计队伍中来,才能有效抵制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加强会计诚信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从维护我国经济建设秩序大局出发,从根本上加强教育和治理,来确保会计行业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所以说,重建会计诚信不仅是我们工作中的当务之急,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会计诚信论文范文:保险会计诚信缺失管理论文 [摘要]保险业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更应注重会计诚信。目前,保险会计诚信缺失已成为保险业所面临的现实难题。会计诚信缺失并不是一个抽象的道德问题,而有其复杂的原因,比如保险行业信息的预计性、保险会计制度固有的局限性、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差异、外部监管不力等,其根本原因是公司治理不严和“一个法人”的管理体制不到位。为了抑制保险会计诚信缺失,应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力,完善保险会计制度和精算制度,加强外部监管,特别是要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约束机制。 会计诚信是会计与生俱来的品质,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会计诚信是帐房先生对主人应尽的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诚信是指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者服务。会计诚信是起码的职业操守和立业之本,是现代信用经济的核心和基础。作为保险业,它不同于一般的行业,它经营的是风险,销售的是对投保人未来可能的损失予以赔偿或给付的信用承诺,涉及大多数公众的利益,具有显著的公众性和社会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保险是信用的象征,保险会计作为核算和反映保险经营活动的工具,它所产生的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准确、及时,这不仅关系到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而且直接关系到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是保险公司的社会责任。因此,会计诚信是保险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保险业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更应该注重会计诚信。 一、保险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剖析 当前,保险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是某些公司不同程度地存在上假保费、做假赔款、手续费支付混乱、费用超支、成本不实、潜亏挂帐、滥用会计估计、关联方交易调整利润、信息披露时存在虚假、误导、掩饰等不良现象。保险会计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1.公司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是保险会计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新修订的《会计法》把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法律责任的主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会计人员仍未纳入法律责任之中,无形之中筑起了会计与单位领导人的统一战线,容易使其串通作弊。某些公司领导法制观念淡薄,片面认为只要能做回业务,帐无非是做出来的,对假帐、假报表没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部分领导为完成任务,要求或暗示会计人员做假帐,甚至把做假帐水平作为衡量会计人员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志。有些会计人员缺乏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为谋求一定的利益,主动迎合领导作假行为;有的是在单位领导的授意下,受理假凭证,作假帐;还有的处于“道德两难”,屈从于领导的意愿,被迫违反制度,弄虚作假。 2.保险行业信息的预计性给保险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空间。与一般企业正好相反,保险行业收取保费在前,成本支出在后,这期间需要专门的方法与大量的职业判断进行确认和计量,因此,预计性在保险行业利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使保险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别的行业会计相比稍有逊色,特别是长期险业务很多都是期限达10年、20年甚至30年以上的长期性负债,在收入补偿与发生成本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利润实现有较强的滞后性。原则上,在一份保单终止效力以前,保险公司是无法计算这份保单所带来的真实利润,我们只能估计这些保单的未来变化。可见确认保险业务的真实利润有其固有的困难,必须依赖于估计,会计人员为了满足管理者、所有者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必须在财务中报告每一年的利润,这就需要一个独特的方法来逐年地确认利润,那就是通过责任准备金的调整使各会计期间损益得到合理的分配,责任准备金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保险行业利润的实现过程,这也是保险行业的一大特色。因此,保险行业利润对保险公司来说尽管还是一个会计概念,在利润表上表现为收入与费用、支出的差额。但是,保险行业利润同时又是一个精算概念,收入与费用、支出的后面还要扣除责任准备金提转差,而责任准备金的计量需要运用大量的假设、经验数据和贴现率,由于估计方法的局限性与保险监管当局谨慎性要求的影响,无论是财产保险还是人寿保险,责任准备金的估计值与实际值常有较大偏差。因此,保险会计中确认利润时,人为色彩更加浓厚,精算师的客观独立性与职业道德倍受考验,如何保证保险公司精算结果的准确性和损益不受任意操纵,是一个重要课题。 3.保险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健全给保险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可袭之击。2阗1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集银行、证券、保险等会计制度于一体,分别对六个会计要素以及有关金融业务和财务会计报告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新制度的颁布和旧制度相比,更加注重了金融企业的风险问题,谨慎性原则得到了较多的运用。但是,新制度只就保险公司财务会计事项做了原则性规定,财会制度相关内容不全并过于宽泛,没有体现保险行业的特色。比如新制度出于谨慎的角度考虑,要求计提坏帐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准备,这无疑对挤干资产水分,消化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有重要意义。但是新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上的规定,对于准备的计提与否以及比例的确定都由公司自行根据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因为同一经济事项,会计人员可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做出不同的估计,必然使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又如,长期以来,权责发生制一直是保险行业通用的会计原则,新制度再次将其作为保险行业公认的会计原则,虽然该原则较好地解决了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使期间损益得到合理的体现,但它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权责发生制原则涉及了应计、递延、摊销和分配等一系列体现人为作用的会计行为,其中包括太多的估计,所以保险行业利润的确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此外,新制度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没有作出规定或规定得不恰当。比如,对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万能寿险、变额保险等这些保险合同衍生产品如何确认和计量没有明确规定,这些业务是在表内核算,还是在表外核算,也尚无定论,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没有恰当的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等非经济信息的披露也没有明确的要求,这给公司利用表外业务进行会计作弊打开方便之门。 4.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差异给保险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推动力。尽管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力求准确性,为公司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是由于会计人员本身专业知识、经验的不同,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职业判断水平存在差异,可能同样一项会计政策,由于理解的不同而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从而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比如,新制度要求对贷款损失准备根据贷款质量采取五级分类法,但是由于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不同,可能性质相同的一笔贷款,有的将其纳入“关注”,有的将其归人“次级”,使评估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从而削弱了各公司贷款质量的可比性。又如,投资连结产品独立帐户的估值方法,该产品既有投资功能又有保险功能,区别于一般保险产品,估值方法也不例外,如按交易日市场价值、基金单位净值及公允价值等估价方法,在无任何参照的价值下,全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其进行估计,不同的计价方法下独立资产帐户价值不同。 5.公司治理不严和“一个法人”的管理体制不到位是保险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保险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综合体,公司上下级之间、公司和投资者、债权人、投保人、中介机构、监管部门等是一种典型的委托关系,维系公司存在的各种契约的订立、执行与监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会计信息,使会计成了维系各种契约关系的基础,而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人拥有私人信息,占有信息优势地位,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切情况,只要存在利益的冲突,人就会利用其信息优势侵犯委托人的权利,人并不总是为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行事,这就是所谓的“委托人——人”问题。毋庸讳言,保险公司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使二者客观上存在利益不一致的矛盾,保险公司的经理(人)有着不同于股东(委托人)的独立利益目标。在所有权和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经理在获取公司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偏离情况会造成经理出现道德不良,故意隐瞒公司的真实情况,提供虚假的信息给投资者,特别是对于在保险市场上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产权过分集中于国家,产权是虚拟的,只有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没有事实上的所有者,这种产权主体的缺位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因为,只有真正的产权所有者才会为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付出成本,才有动力去监督公司的会计信息,并愿意为此承担一定的代价,如果产权归属不明确,缺乏根本的利益动力,因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扭曲。 从公司内部关系来看,目前保险公司实行的是“一级法人,分级管理,逐级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即只有总公司才具有法人资格,总公司对省级公司实行授权经营管理,省级对地市级实行转授权管理,因此,从各级公司之间的关系本质来看也是一种委托关系,它们之间的层层受托责任关系之间也存在利益不一致的问题。由于上级公司对下级公司的考核多以单一的保费为主,并将营业费用与保费收入直接挂钩,分支公司保费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自己可支配的费用,分支公司盈利或亏损与经营者没有直接的责任和利益关系,在这种“费用是我的,亏损是法人的”经营思想指导下,某些公司不考虑公司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考虑信用效应,不惜以各种方式虚增保费来“挣够自己的费用”,谋求自己的利益。 6.外部监管不力给保险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温床”。目前,虽然保险公司已建立了统一的垂直领导的保险监督组织体系,但是保险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只注重机构的批设和审核,忽视了对财务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检查,监管的重点仍在条款费率审批、手续费标准管理等方面;而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等主要方面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另外,保险监管大多尚停留在现场检查阶段,一些高效的监管手段和方法在我国没能得到切实使用,一些主要的监管指标没有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师被誉为“不吃皇粮的经济警察”,理应依据法规和职业道德,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作出独立、客观、公正的判断。但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师队伍中少数人见利忘义,与被审计单位“合谋”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二、保险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对策 1.培育诚信理念,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在品质和行为的有效途径。保险公司应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将诚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让每个成员都形成根深蒂固的意识,真正明白“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保险公司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 2.尽快建立保险行业会计准则,完善保险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单独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制定保险会计准则是符合保险会计规范的发展趋势,它不是对保险企业会计制度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在系统地把握保险会计个性、保险会计规范发展与变革趋势,以及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保险行业会计准则应采取双重规范、双重报告的模式,具体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建立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基础上的保险行业专属会计准则;二是建立在监理会计原则基础上的法定会计准则。 3.完善保险精算技术,提高精算的准确度。我国现代保险开办历史短,保险精算人员极为缺乏,加之精算技术要求的复杂性以及实务操作的困难性,目前我国保险责任准备金的计量属性还有失公允性,比如,我国目前对责任准备金的计算过多地考虑折现率、死亡率和费用率这几个因素,忽略了投资回报率、退保率等因素。严格地讲,精算师在计算保险责任准备金时,必须考虑评估中出现的所有因素,应对所有的未来事件进行计量假设,当然,目前,我国现实条件还很难做到这一点,精算技术还有待完善。在现实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鼓励保险公司从国外聘请合格并有独立执业经验的精算师,以争取尽快提高我国的保险精算水平。另外,保险公司还应尽快建立精算责任制度,强化精算师在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中所担负的责任。 4.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约束机制。目前国有保险公司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内部有效制衡机制已成为保险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首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有股减持,改变股权结构严重失衡的局面。其次,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再次,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利益挂钩,使股东目标成为管理者目标,消除激励管理者的利益障碍。此外,改变基层公司现行业绩考核办法和收入分配机制,反对所谓的虚增虚减保费收入的泡沫保费收入和利润,真正引导基层公司以获取效益为目的,逐步改变各保险公司以保费论英雄的经营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建立保险公司现代公司管理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实现规模向效益的转变;拓展保险会计利润观,使会计利润不只停留于短期,而且关注长期趋势,将短期利润和长期利润结合起来。最后,大力发展机构投資者。只有机构投资者队伍壮大起来,股权过分集中和流通股过分分散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 5.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和审计。保险监管部门应改善财务报告和财务检查的方法体系,建立监管信息的电子化系统,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实现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充实监管机构的人才,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另外,应尽快建立科学、准确的道德信用评级制度,将分散的反映保险公司的诚信状况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联网或整合,实现诚信信息的资源共享,使守信者得到保护,失信者得到惩罚;加大处罚力度,对列入“黑名单”的失信者,要配合司法部门进行惩罚,增大失信者的利益成本、道德成本乃至政治成本,使行为主体面对高额的失信成本,唯一理智的选择只能是诚信。此外,在候选会计、审计事务所时应建立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个人登记制,以使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本人,而非仅仅事务所承担会计、审计及签字责任;建立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事务所更换制度和责任人过失、谎报、串通、违法等追究制度,从而真正发挥会计、审计的专业监督作用。 会计诚信论文范文:会计诚信问题研究论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诚信; 摘要:会计信息是主要用货币单位表示的,表明特定主体在一定时点或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信息,是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社会公众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考核经营业绩、作出投资决策、防范经营风险、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活动的多样化,会计信息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尤其是投资人众多的上市公司,其会计信息更是各利益主体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因此,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直接影响投资人、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性。而现在会计失真特别严重。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现实利益的驱使、监督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会计人员对外部压力的屈从以及会计工作先天的缺陷等。当前,我们应该从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职能、建立健全严格的惩罚机制、完善会计基础工作和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现象。 引言:会计诚信缺失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本文从现实出发,提出会计诚信中出现的问题,再而做出简单的描述,分析此原因,危害和一些防范,做出以下理论性的阐述,提出例子,最后得出结论。 1.会计诚信的含义: 会计诚信的含义究竟是指什么?从字面意义理解,“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而联系到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诚信则是指会计信息必须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如实表达,且必须经得起复核和验证。从社会伦理的角度上说,诚信其实是一种诚实正直的品德和持续稳定的承诺关系,因此会计诚信就是会计对社会所做出的基本承诺。会计信息之所以为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和运用,完全是由于社会各界对会计诚信予以充分的信任和肯定。正因为如此,无论外部的信用环境多么恶劣,会计也没有理由抛弃诚信,而会计一旦失去了诚信,必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是会计失信于社会。当人们已不再相信会计时,也就是会计信息已不被信息使用者所接受时,会计之消亡也就为时不远了。 2.诚信与管制——会计信息失真的两道防线: 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语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而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职业,又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其服务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经营者、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然而,在我国会计实践过程中,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使得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会计诚信和管制是制止会计信息失真的两道重要防线。 3.会计是真的原因: (1).选择性会计信息失真,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驱使。 政治利益的驱使。目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使企业的经营业绩成为衡量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政绩”的主要指标,企业负责人为了突显“政绩”,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要求会计人员调整账目,谎报或虚报利润,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企业及其领导人为了达到偷逃国家税收,或达到融资、筹资等目的,不惜采取转移或转入收入与费用,随意变更会计报表项目,人为调节利润,致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其真实性。 (2).舞弊性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法规和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会计法规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但是现实生活中因为会计信息失真而受到法律严重制裁的案例很少,许多造假者交了罚款或补交了税款就可以息事宁人、高枕无忧了,而后还可以重操旧业。殊不知这样的制裁办法让那些想做假帐、欲做假帐的人萌发了侥幸心里,这样就为会计信息失真埋下了伏笔。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公然违反会计法律、制度,采用欺骗性手段进行会计处理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税务、工商等社会权威监督部门,由于跨部门、跨领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进行全面监督,使监察工作藕断丝连。银行作为企业收入的中转中心,对企业会计起着监督的作用,而有些银行为了自身利益,却成了企业收入的洗钱工具。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民间审计,是由企业来聘任的,也就是自己请人审自己,企业具有决定权,使注册会计师监督作用大打折扣。 (3).操作性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和监督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缺乏敬业精神。 企业的一些会计人员素质、技能较低,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从而导致技术性会计信息失真。再者会计人员不具备独立地位,时时受制于人,无法做到敬业,加之法制观念淡薄,根本保证不了会计工作质量,还有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的业务素质所限或工作责任性不强等原因,发生专业判断失误或计算操作等错误而导致过失性会计信息失真。 4.会计失真的危害 (1).破坏投资市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由财政拨款的做法,而且投资主体逐渐趋向多元化。作为企业,越来越依靠从投资市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在投资市场上,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依据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会计资料。因此,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否就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利用市场完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 (2)助长腐败之风,影响国家的政治安定 会计失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问题,它也涉及到法律与道德上的问题,会计失真从一定得层面上阻碍了法律的实施,还有道德的上的教育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许多企业通过做假帐,将一些不合法规的支出合法合规,甚至到了个人吃喝、请客送礼的费用全报销,助长了社会上的腐败之风。还有其他一些犯法份子也纷纷出动,从而形成已一个难以收拾的场面。 (3),破坏市场的正常运作 由于会计问题关系到的曾面非常广,一旦会计出了问题,我们的工作就不得不停下来,还引起一些企业的惊慌,从而阻碍着经济的发展。 5.会计失真的防范与改善 (1).制定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提高企业领导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对企业领导进行业绩评价时,要更多的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不要只注重一时的结果,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同时增强企业领导人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也要增强企业领导人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社会责任感,提醒他们要牢记自己的使命。更多的是我们要加强法律的宣传,在企业内部形成效应。 (2).加强教育 会计诚信建设的强末之举是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当前会计诚信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教育对象,还是教育方式和方法,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在教育内容方面,本应包括会计法制教育、会计专业知识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但现有的教育较多的是会计专业知识经常性教育,会计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对较少,且大多属于应急性教育而非经常性教育,各种考试、考证也主要考会计专业知识,较少考会计法律与职业道德。在教育对象方面,现有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企业单位内一线的会计人员,而从产生会计失信问题的原因分析,接受教育的主体还应当包括企业经营层、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及有关的政府部门领导与工作人员。 (3)加强监督机制 由于会计失真问题有时出现于监督不够严密,不管是法律上还是道德上,我们都好像少了监督,再此,我们可以发散广大的工作人员监督,取消只有监督部门才能监督任务的念头。还有设立一些措施为那些监督员奖励,加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 由于会计涉及的领域很广,加上近几年会计失真特别严重。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视为重要的问题。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会计失真受害最大的是整个社会成员,所以作为社会的一员也不能等闲视之。 下面我们看一下会计失真的案例 1.美国安然公司为达到虚增利润,掩盖负债的目的,下设若干子公司为其承担负债,从而为总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增加利润。一直给安然公司担任审计工作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对安然公司巨额负债不计入会计报表,关联方交易不充分揭露,巨额盈利及股东权益高估和虚增等涉及会计帐务各方面的问题熟视无睹,而为其出具了不实的审计报告。有资料表明,2000年安达信从安然公司收取了5200万美元的审计费来粉饰公司的正式财务状况。 2.还有蓝田案例:。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行为进行了揭露。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问题包括:(1)蓝田已无力还债。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是0.77,这说明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是0.35,这说明扣除存货后,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净营运资金-1.3亿元,这说明蓝田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2)12.7亿元农副水产品收入有造假嫌疑;(3)蓝田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约是同业平均值的1/3;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约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而截止到2002年8月,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民生、交通、中信、浦发等中国各大专业银行,贷款总规模达30多亿元人民币。据统计,蓝田仅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就高达约2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工商银行10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农业银行9亿多元人民币。蓝田存在造假嫌疑的消息一经公开,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各个专业银行纷纷停止了对其贷款支持,蓝田由此深陷泥潭。 3.浙江JY集团有限公司(下称JY集团)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拥有相当知名度和规模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食品饮料制造、加工和销售。JY集团1999年度会计报表由JY集团本部及杭州SL食品工贸公司(下称JY杭州)、浙江桐庐JY皇家实业公司(下称JY桐庐)、浙江JY集团嘉兴保健饮料厂(下称JY嘉兴)、浙江JY集团涪陵有限责任公司(下称JY涪陵)五家具有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报表汇编而成。1999年合并会计报表反映,该集团年末资产总计45,382万元、负债总计27,296万元、所有者权益18,086万元、利润总额217万元。当年会计报表未经社会中介机构审计。 2000年7月,财政部门派出检查组,对JY集团及其下属四个子公司1999年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检查。检查发现,JY集团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不规范、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经检查后调整会计报表,该集团实际资产为20,098万元、负债为15,667万元、所有者权益为4,431万元、利润总额为3,271万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分别虚增了126%、74%、308%,利润虚增达3,488万元。 对例子分析: 通过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一些民营业主受到个人意志的限制和利益驱动,民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现象在当前还普遍存在。因此,民营企业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作为企业科学管理、良好运行的基础,以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结语: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关系到经济,文化,政治三大领域的问题,是一个国际性、历史性的问题,一直是世界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也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时至今日,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失真事件仍然困扰着世界各国,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善我们存在的问题,做到:1加强社会教育机制,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和机制3.加强法制和行政监管,4发挥法律和行政力量。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诚信是企业取胜的法宝纵观中外的成功企业,都把诚信作为企业共同追求和必备的品质之一,无一不是以诚信为本而发展壮大的。如香港巨富李嘉诚,几十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的品牌渐渐深入人心,公司的形象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公司经营不断拓展壮大,赢得了消费者,赢得了市场,在全国都产生巨大影响。他取得今日的发展,其核心思想就是“诚信”二字。紧紧抓住了“诚信”,把诚信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一种思想,一种经营理念,一种管理方式,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无形推动力。可以说他的成功来自诚信。诚信就是“法宝”,诚信就是竞争力。GE、海尔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强劲的竞争力,也都与其良好的诚信是分不开的。相反,一些企业,通过以破坏市场秩序为策略,乱中取胜。其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其实是以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的。骗人一时却不能骗人一世,当人们逐渐清醒之后,这样的企业也必然开始走下坡,最终走向灭亡了。诚信能否被社会广泛接受,关键是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符合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会计诚信,所以对未来我们应持乐观态度。自上个世纪以来,潘序伦先生就在中国会计界最早倡导了诚信理念。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的诚信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会计执业界人士的心中,成为忠诚敬业的座右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思想将会进一步发扬光大。 会计诚信论文范文:会计诚信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会计信息是在一定的准则下,真实、公允地反映一个公司经营成果的资料。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通用商业语言,其诚信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制度。诚信既是会计行业生存的重要前提,又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实现会计诚信对策 0引言 会计信息是在一定的准则下,真实、公允地反映一个公司经营成果的资料。它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必要的真实的参考数据,是为投资人提供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前提下,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通用商业语言,其诚信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制度。诚信既是会计行业生存的重要前提,又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诚信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1完善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能有效起到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的作用。没有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不可能的。只有建立健全一个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建立会计诚信问题才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严格贯彻执行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努力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分明。同时应将开展会计业务达标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促进会计行为的规范化要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得到有力的保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落实到实处,会计诚信才能成为有基之石。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会计人员是经济信息的加工者,其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影响到会计诚信的程度。因此,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符合经济发展形势的会计理论,并结合国家相关会计新准则、新规定的出台,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力度,促进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应把好会计人员队伍的入门关,切实提高会计执业准入的门槛,使一批具备较高政治素质、较强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优秀的年轻骨干充实到会计队伍中来,自觉抵制和监督会计不讲诚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2完善法律制度 应该看到,现实中纯粹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原因和道德风险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并不多见,而更多的是人为的授意主动造假。希望通过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办法就可以达到治理核算不规范、账外经营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目的往往是徒劳的。因此要进一步在立法上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加大对会计人员的保护力度,使会计人员能挺直腰干坚决抵制会计不讲诚信行为,坚持对做假账说“不”,从而保持良好的会计职业操守,真正做到以“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加强法制是用非市场力量抑制市场制度的弊端。 2.1从有关会计的法制建设来看,目前需要解决惩治造假的“精确制导”问题。所谓会计法治的“精确制导”是指:明确由什么人启动对会计欺骗的诉讼程序,改变“民不举、官不纠”的局面,使违法企业浮出水面;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降低名义上的要求,锁定少数违法企业和最恶劣的行为;明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瓦解两者的欺骗联盟。此外,为了改进会计的法制建设,还需要研究司法会计,提高立法和执法的科学性。 2.2加大对会计不讲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借鉴外国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因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等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相关责任人员要处以重罚,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使造假者无利可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操纵会计信息行为的发生。整治会计行业,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对会计人员、有关企业领导及会计主体进行惩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审计、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整治和规范。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出具不负责任的审计报告时,应受到严厉的惩罚并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这样,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业务时,就会更加谨慎、负责,真正做到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监督、对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企业财务收支及有关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再监督。3加强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 3.1加强社会监督。加强社会监督与评价机制,发挥社会力量是否遵守了道德标准,要靠社会舆论和公众的评价,而不仅仅是法院和政府认定。没有舆论支持的道德标准,只是纸面上的道德标准。目前对于造假账的舆论谴责已经给企业、会计师和审计师造成一定的压力,但这种谴责大多是针对整体而非具体企业,多数是学术性、政策性的而非实用性的。我们还缺乏评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环境、社会力量和动力机制。因此,要在法律上明确,根据公开的财务报表对上市公司所作的分析,属于言论自由,不构成名誉侵权。应当建立和培植揭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市场力量,以改变目前造假力量大于抑制力量的失衡状态。从有关会计诚信现状来看,加快建立社会信用监督体系,是我国目前迫切要完成的大事。规模先进的信息数据库将记录着大量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往来与商品交易的种种资料,可以提供客户查询,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记录,在工商注册、银行贷款、消费贷款、个人信用卡服务以及人才聘用等,将受到制约。相反,为鼓励获得守信等级高的企业将可优先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或为其提供高额度的贷款。一些专家还建议,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现实情况,制订可实际操作的《信用法》。尽管这需要时间,但是势在必行。就现阶段而言,要很抓行业监管,查处虚假行为,增加失信者的成本。 3.2加强社会教育机制,启发行为人的良知。诚信在多大范围和什么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取决于诚信的宣传和教育。要让人们认识到,诚信是重要的并且有益的,诚信是必然趋势,不诚信的人终究要倒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取之有害”。非诚信行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是饮鸩止渴,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应当是掌握着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包括企业负责人,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会计人员。我们长期以来企图通过提高会计人员地位和业务水平,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事实上收效甚微。用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来减少会计造假,是隔靴搔痒,作用将十分有限。教育要求以事实为基础。纠正人们的行为将有赖于有效的奖惩措施的建立和实施。即通过奖惩措施的实施使不诚实者付出巨大的成本,诚实者获得奖励,从而使得选择诚信成为一种理性行为。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当理性人衡量了诚信行为带来的收益——光明的职业前景、融洽的同事关系、良好的社会信誉;与不诚实将付出的成本——晋升无望、时刻面临失去工作的威胁、受到同事的鄙视和冷淡;那么,理性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从而,诚信教育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说教,它将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的选择。 3.3加强政府监管。从有关会计的政府监管来看,需要解决监管的责任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就是要解决防止造假,惩处造假,以及严格执法问题。企业监管的责任转移到综合部门。综合部门的管理范围仅只管“灭火”不管“防火”,只有假冒伪劣商品生产出来,已经上市,甚至死了人或媒体已经曝光,或者领导人有了批示,这些部门才开始行动。预防性的监管责任应当归属于谁?监管部门不作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如果不明确,就无法改变当前没有人承担责任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建立一支强有效的监管队伍,加强对企业不诚信行为的监督管理,促使其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 会计诚信论文范文:小议会计诚信缺失的反思与应对 摘要:对当前会计诚信缺失、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进行分析,提出治理会计诚信缺失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会计诚信建设;反思 会计诚信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与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众多专家、学者也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笔者在此也想谈点看法。 1会计诚信缺失的反思 1.1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 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例如一项投资决策,要建立在过去经济业务数据的分析基础之上,若提供的会计资料是虚假的,以此为依据,做出的决策必然也是不恰当的。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所谓盲目建设,新建项目效益不佳等,与此不无关系。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失真可能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误导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编制,使其出现方向性错误,给国家和地方造成巨大损失。 1.2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如果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直接影响国家税收,使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导致政策失误,以致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经济秩序混乱的另一方面是经济犯罪活动的产生,失真的会计信息是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普遍的会计诚信丧失现象已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 1.3 损失多方利益,阻碍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会计诚信的缺失,表面上看是以会计信息失真为其表象,其实关系到各方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受其害的首先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诚信缺失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扭曲了公司股票的实际价值,使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对国家而言,作为最大投资者,损失将更为惨重,其次是经营者本身,再次是会计人员自身。由于会计造假行为,常导致政府发展经济的决策失误,阻碍了宏观经济决策的实施,干扰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的调控。 2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策略 2.1 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是信用的基础,而我国有些企业不讲信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仍在于企业的产权不明晰,没有人格化的所有权代表。过去,我国对企业改革的重点是放权让利,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没有触及传统体制的根本弊端,在表层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的框架并未被打破。 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会计诚信建设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还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另外,我国国有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经营者行为缺乏约束关系极大。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控制和引导经营者的行为。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要加强董事会建设,确立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二是要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使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均体现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三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正确引导经营者的行为,使其与所有者的利益趋同。 2.2 转变政府职能,打造信用政府 一方面,政企不分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而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实现政企分开的根本前提。政府应通过机构改革,彻底摆脱直接管理企业的泥潭,转变为对价值形态的管理和经营。学会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杠杆管理经济,扎扎实实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作为掌握公共权力者,享受和支配着纳税人的钱,实质上和纳税人之间就是一种契约关系,要守契约,讲诚信,就要切实为纳税人谋取利益,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保护诚信,严厉打击各类造假等不诚信行为,杜绝“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浮夸风,提高政府信誉度。这样。诚信建设才有根基,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才能营造全社会的诚信氛围。 2.3 健全法规制度,完善监督职能 诚信与法制是市场经济的两块基石,要健全市场经济的各种法规制度,完善其监督职能需要多方面努力。应将会计诚信作为基本概念和要求写入《会计法》,并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增强全社会会计诚信的意识和法制观念。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明确会计造假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使《会计法》成为我国规范会计行为和维护会计诚信的真正大法。加快《企业会计准则》的修改和完善,减少虚假会计信息的施展空间。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进一步完善并严格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审核。(2)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针对我国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的问题加以规范。(3)考虑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2.4 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处罚力度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远远大于其造假的收益。 2.5 建立会计诚信机制 提高执业人员综合素质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强化市场主体和会计人员的会计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是会计诚信建设的重要环节。 2.6 建立会计诚信评价机制,完善会计诚信档案 (1)完善《会计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2)对各种信用档案进行协调,消除他们在形式上相互独立、内容交叉等现象,从而减少企业的负担。(3)设立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信用评级的权威性。(4)政府对企业进行评定时,应尽量减少潜在行政风险,真正做到公平、公正。(5)加强配套信息网络的建设,从而使企业能迅速了解、查询对方信用状况。 3结束语 会计诚信建设需要良好社会氛围的烘托,需要会计主体承担起社会和经济责任的共识,需要会计人员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支撑,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会计诚信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重塑会计诚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会计诚信论文范文:本科会计考核评价体系中主客体的诚信伦理研究 摘要:会计教学考核与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研究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定量或定性的价值判断。这种评价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关系,评价体系的构成与价值取向等问题涉及到道德观念,是诚信问题在评价中的体现,将影响教育评价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关键词:教育目标;考核评价;诚信伦理 1建立诚信伦理的考评制度 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该群体本身,而更多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问题。由于学校不是在真空中存在,社会上的一些消极文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会在校园产生折光反映,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和利已主义风气的滋长,不守诚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尤其是当采取这种手段居然可以获取较高评价等级时,就会出现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考证和价值判断造成“失真”的尴尬局面,这是对教育考核评价人员和制度本身的一种嘲讽,这种藐视公德、挑战道德伦理底线的行为败坏了学风。 建立诚信伦理的教育考评制度不仅要求考评教育效果,而且还要求对教育行为进行导向。良好的教育考评是教育的第一个环节,最前列的环节,教育考评的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导向功能、检查功能、激励功能、筛选功能、改进功能等。对于职业能力来讲更重视导向和激励功能。由于学生能力目标的宽泛,能力评价的模糊以及操作中的随意性和形式化,传统的教育评价日趋虚化。顺应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规范学生能力评价成为必然趋势,教育考评就应由传统的检测手段转变为促使教育变革的手段。学校应当按照多元能力理论建立一套统一的、具体的、科学的能力考核标准,以此对每个学生就其专业精神、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价;二是对学生的能力评价结论做出实质性的、准确的描述,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优、良、中、差”等级。如采用多元能力考评就是使学生对纷繁的职业背景和过程建立起理性思考与价值判断的愿望与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态度与自我反思的精神。帮助学生在能力的培养中通过扮演、体验、反思等实践性活动理解岗位工作的丰富内涵及责任,获得以诚信为本的会计人理念,更新拓展自已的专业结构,促进自主专业成长。 2考评主客体应遵循的原则 2.1 诚信原则诚信,是做人之本,是会计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必备品格。西方国家十分重视在会计学历教育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英国专门颁发了会计道德教育大纲,要求学校必须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把道德教育作为在未来企业之间的竟争中保持其发展地位的重要措施,明确地把学校教育作为灌输其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场所。美国欧文出版公司出版的《财务会计》(FinancialAccounting,1989年第4版)和《基本会计原理》都把伦理问题摆到非常突出的地位,都在序言中强调指出:伦理是最基本的会计原理。国外最新的研究也表明,会计伦理对经济及管理的作用胜于会计法律。在当前高层次会计人才供不应求,一般会计人员严重饱和,工作难有保障的现状下,作为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重要基地――本科会计教育,应当体现其需求特色。高等会计教学的目标自然应当是: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拓宽知识口径,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诚信、综合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就考核评价问题而言,诚信存在的必然性就是师生双方――也就是主客体的共同需要。用一种制度以外的纽带,从基础上,或从更高层次上,作为完善自身的道德追求,防止利益冲突出现矛盾。不仅是这一目的产生的动因,还是这一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在会计教学评价中,道德诚信不是消极被动和无所作为的。它有着不可替代,不可抹煞的实践力量。 2.2 利益原则因为本科会计教学中仍然没有摆脱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单纯培养认知能力的弊端。在考核中则显得更为突出,在考评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权重比例大的都是这些可把握的知识性要素。考核内容过于单一,评价方式中缺少对学生的多方人文关怀。注意到了学生分数,却没有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造成了评价动机与评价效果之间的不一致,进而伤害到学生的利益。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超越自我。评价主体必须通情达理,尊重被评价者,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的目标、兴趣、尽量地向他们展示评价的要求和条件,消除其可能产生的种种对立和顾虑。既要人文关怀,又要具有科学、理性、严谨的判断力。 假如评价人员怀着某种不道德的动机。或者是简单地屈服于官僚主义的评价要求,甚至是形式主义的评价方式,也都会形成对学生的利益伤害问题。 2.3 公平性原则公正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一项评价必须是无偏向的。就是说,它在方法上对所有的相关者都必须是公平的、不偏不倚的。公平性原则往往体现在公平设计和公平测试。一要设计出自然的教学情境,努力排除可能干扰学生正常情感表现因素,如:教师评价的语言导向,特殊的情境刺激和学生的情绪反常等。二要在评价中坚持证据性原则,要在掌握大量的可考察的行为事实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分析、比照、进行定性、定量的结论,不能单凭教师的印象,就主观地、草率地下结论。三要使学生对整个评价体系以及操作产生信任感,理解教师开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得到某种飞跃和提升,发现学生某些方面的不足,也不会鄙视和嘲讽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在评价中持以端正、严肃和积极的心态,而不是简单地去迎合教师的评价。 会计诚信论文范文:浅析会计诚信存在的普遍问题及解决途径 摘要: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要求。近年来会计诚信问题成了社会热点,各界议论纷纷,“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假账泛滥”、“会计道德失范”等字眼充斥报章杂志,会计诚信问题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会计诚信缺失增加了交易成本,加大了企业生存的隐形危机,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会计诚信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于是,社会上的焦点和矛头纷纷指向了会计,各种指责和骂声接踵而来,要求加强会计监管和会计诚信建设的呼声一日高一日。 关键词:会计诚信;丧失;原因;途径 1会计丧失诚信的原因分析 1.1 会计自身的特点及缺陷是会计失信的条件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的伸缩性等,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首先,会计原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如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费用,会计信息提供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又如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提供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益来操纵利润。其次,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针对同一经济事项,会计人员可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做出“利己”的估计。还有,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会计信息提供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目的会计政策。最后,会计人员没有独立地位,他们的工作行为都是处在经营者的控制之下,有时作假账也是无奈。由于经营者的授意、强令和指使而造成的会计造假不在少数,会计人员独立地位的缺失无疑是导致会计诚信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是影响会计诚信水平的经济原因非诚信行为的成本,包括受法律惩罚的成本、受舆论批评的成本和受良心谴责的成本。在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市场发育还不完善,计划经济时期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已不再适用,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尚未健全,这就给不讲诚信的人有空子可钻。不诚信的利益大于其成本,导致了非诚信行为。具有诚信品质的人,也会做非诚信的事。防止发生欺骗行为的办法,就是让欺骗的成本超过欺骗的收益。而我们对于非诚信行为的法律惩罚,总体上力度不够,《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后文。这类条文的规定,明示了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但威慑力不足,使得失信者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即使受到惩罚,其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其因失信而得到的利益。这种失信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性就使得失信从可能转化为现实,也极大地挫伤了诚信者遵循诚信原则的积极性,纷纷追逐仿效,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恶性循环,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信用危机。 2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途径 诚信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不只是一个行业的问题,也是一项紧密联系的社会系统工程。 2.1 加强司法和政府监管力度,发挥法律和行政力量①从有关会计的法制建设来看,目前需要解决惩治造假的“精确制导”问题。所谓会计法治的“精确制导”是指:明确由什么人启动对会计欺骗的诉讼程序,改变“民不举、官不纠”的局面,使违法企业浮出水面;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降低名义上的要求,锁定少数违法企业和最恶劣的行为,解放大多数企业;明确规定企业负责人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唯一责任人,把会计人员解脱出来,集中打击关键目标;明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瓦解两者的欺骗联盟。②从有关会计的政府监管来看,需要解决监管的责任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就是要解决防止造假,惩处造假,以及严格执法问题。③从有关会计的制度规范来看,与会计造假有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频繁的会计制度改革,破坏了会计数据的连续性,每一次改动必然给企业提供一次洗牌的机会和造假的手段。因此,会计技术规范的出台要慎重,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2.2 加强社会监督与评价机制,发挥社会力量是否遵守了道德标准,要靠社会舆论和公众的评价,而不仅仅是法院和政府认定。没有舆论支持的道德标准,只是纸面上的道德标准。目前对于造假账的舆论谴责已经给企业、会计师和审计师造成一定的压力,但这种谴责大多是针对整体而非具体企业,多数是学术性、政策性的而非实用性的。我们还缺乏评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环境、社会力量和动力机制。因此,要在法律上明确,根据公开的财务报表对上市公司所作的分析,属于言论自由,不构成名誉侵权。应当建立和培植揭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市场力量,以改变目前造假力量大于抑制力量的失衡状态。 2.3 加强社会教育机制,启发行为人的良知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应当是掌握着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包括企业负责人,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会计人员。我们长期以来企图通过提高会计人员地位和业务水平,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事实上收效甚微。用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来减少会计造假,是隔靴搔痒,作用将十分有限。 总之,诚信能否被社会广泛接受,关键是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符合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会计诚信,所以对未来我们应持乐观态度。自上个世纪以来,潘序伦先生就在中国会计界最早倡导了诚信理念。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的诚信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会计执业界人士的心中,成为忠诚敬业的座右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思想将会进一步发扬光大。
会计监督论文: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策略研究 【论文摘 要】在经济监督体系中,会计监督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眼下中国在会计监督体系方面有着诸多不足和弊端。在会计监督中体系建设不到位、资金管理存在漏洞以及会计人员监督职能弱化等诸多不足。本文提出了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相关策略,这对加强公司的内部治理意义十分重大。 最近,我国颁发了新的《会计法》,“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被重新地建立,该体系包括社会审计监督与政府监督,其中,前者一般是由单位内部监督,常常是注册会计师来执行。可是,现有的情况表明该体系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更糟糕的情况是,逃避会计风险的现象更加地严重,这主要是因为会计监督职能不能很好地起作用,知情人不知道是否应承担会计责任。 一、我国现有的公司会计监督体系的缺点 现在,我国会计监督体系仍存在不足和缺点,具体如下: 建设会计监督体系不足 第一,不能清楚地监督经营者的经济责任与经济活动。当前,经营者在监督体系处于主导的地位,是会计监督权的授权者,而审计与会计人员享有该项权利,而且,他们享有的会计监督权是不完全的,是受到很多条件限制的,另外,该监督权对经营者受到的某个时间内和固定的,缺乏时效性。无法有效地控制常见的经济责任与经济行为。 第二,该体系的事后监督不实际,太形式。一般来说,经营者被监督的的常见形式是社会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是该项权利的施行者,所有者间接享受该项权利。可是,现实中的很多情况导致审计关系复杂和繁琐,导致社会监督脱离现实。 第三,政府监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具体体现为:(1)监督体系个部门的义务分配不正确,一些诸如审计和财政等部门值关心自己的业务;(2)监督途径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威慑力;(3)政府职能的变化远远赶不上经济管理的进步。 二、资金管理出现缺陷 近年来,金融体制的革新,银行的管理逐渐进入企业化的进程,银行为了获得尽量多的利益,不愿意承担过多的现金监管职能,有时候甚至片面地只考虑自身的经营目标,这样导致管理现金出现一些问题。 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不足,会计责任不清楚 只有当单位管理者允许,会计人员才能监督与处理会计相关的事务,只为授权人服务,只愿意承担该部分责任。会计部门一般只在乎管理当局的立场与好处,进而降低了会计监督应该起的作用,会计人员不得不依靠其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法规举措 政府、社会和企业进行联合共同构建完善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会计法》修改后专门指出会计的监督职权,如有人员违反本会计法或国家规定的其他会计制度,会计人员有权拒绝对其办理相关事项。同时,本法还规定,会计人员必须依法行使监督职能,不得提供虚假财务报告,销毁财务资料以及利用公职之便贪污、挪用公款等,这都是会计人员必须履行的职责。新《会计法》法律责任一章中,对这些违法行为,如利用公司会计张博、报告等从事违法活动等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了完善公司财务监督体系,从2006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国公司法》也明确指出:一方面,健全完善相关法律的规定对监事会制度的完善与强化内容,《新公司法》在第34条中作出了明确规定,指出,为了保障股东的知情权,对公司的财务账簿,有限公司的股东有权进行查询监督;在第164条中指出,企业建立的财务与会计制度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档;在165条中指出,每一会计年度末,公司必须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相关政策编制出财务报告,而且会计事务所需依法进行审计;而在第172条中指出,除法定财务账簿,公司不得再编制其他账簿。而对于其违规惩罚,新公司法也通过其202、203条等对其进行了规定。 另一方面,健全完善公司内部财务监督体制一个完善、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能够保证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公司业绩,而且有利于我国整个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和国家经济的迅速、有效发展。所以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财务监督体系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各国都在通过完善《公司法》《会计法》等不断进行监督模式的创新与完善,来确保公司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并使财务制度更合理公正。 三、完善会计监督体系的具体措施 1.为了确保会计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就必须制定出一套全面而有效的监督方案。我们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力量共同作用,比如来自国家机构的、来自大众舆论的以及公司企业自身的。有了这些监督资源,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开展工作。首先从公司外部来看,我们应该明确审计员对公司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国内目前这方面职能的划分并不是特别的明确,可以向国外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国家学习经验。比如日本,他们在商业法案中明确了一个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即可以同时进行公司生意上的监察和公司账务上的监察,并且把这两个部门分而治之,互不干涉。 其次,也应该对公司内部的监事会做出明确合理的工作安排,使各部门的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作为一个尤其敏感的机构,财会部门应该着重监督。在我国的《新公司法》中明确强化了公司内部监事会对于公司账面情况的审阅权限,并且还从本质上加强了监事会 的建议权和调查权,同时把其他相应职能权限也新加入了其中。由此可见,我国这些年在这方面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随着公司上市潮流的热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成为了股民,证券交易量的激增,公司股东对于公司董事的督查也越发松懈,所以在这个时刻提出对于董事会的监察工作是一个必然的举措。对于监事会职能的强化,不仅要给予其独有的法律效力,还要延伸其职能的权限,使其可以对公司账目资料进行检查,这样才能真正使监事会发挥其作用。 最后,通过会计参与制度,邀请专业会计师,审计法人和税务会计共同来制定公司的财务报表。其中股东大会拥有对参与制定财务报表人员的任命权,并且这些参与人会承担同等效力的法律责任,所以这项工作看起来是具有法律效力和公正的。被任命的参与人此时并不是所谓的外人,而是作为公司董事的一份子,共同合作。通过这一举措,可以有效的实现监督工作,使其具有透明性,法律性和公正性。 四、结语 完善监督体系的策略包括维护会计工作秩序、从内部健全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功能以及尝试创立会计参与制度完善监督。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可以极大地提升会计监督体系的效率,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和责任。 会计监督论文:会计信息失真监督体制建构 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资金反映,准确的会计信息可以为企业的重大决策提供数据信息,保证企业制定发展目标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很多企业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社会的稳定。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会计信息失真扰乱了市场秩序 在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中信息瞬息万变,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科学合理,但是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就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阻碍,从市场环境中来看,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那么所反映出来的经济效益就是不真实的,对于投资者来说,由于信息的不真实他们无法根据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即使做出判断也是错误的,给整个市场的有序发展造成破坏。 2.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企业决策的失误 企业的会计信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各项资金的支出和收入情况做出统计,为企业决策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依据。但是会计信息失真之后,会计提供给企业决策者地信息都是虚假的,企业决策者按照这些虚假的信息对公司的各项活动做出的决策就没有科学合理性,而且,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目标是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会计信息失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虚假的,对于加强企业的管理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任何的帮助。 3.会计信息失真助长了整个会计行业的不良风气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不会做假账的会计不是合格的会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很多企业为了寻求高的收益,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在账面上作假,这其中的执行者就是会计,而会计在进行假的会计信息过程中由于跟自己没有利益的牵扯,所以心安理得。这种现象的发生直接导致了会计行业中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不重视,同时也造成会计职业道德泯灭。 4.会计信息失真给国家经济宏观调控带来干扰 企业是国家经济组成的一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对于经济整体把握过程中出现失误,会计信息的失误会使国家的经济核算偏离,导致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造成市场中资源配置不合理,国家调控政策流于形式,使得国家的整个经济发展蒙受损失,甚至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5.会计信息失真影响到社会稳定 企业进行虚假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夸大企业的经营利润,这种做法欲盖弥彰,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之后,不是积极进行解决,而是在会计核算方面进行掩盖,长此下去就会造成其中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导致企业的破产,使企业职工失去经济来源,失业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就相应的加强了。 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越来越严格,但是对于整个财务管理尤其是会计工作的管理还不是很重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没有指定相应的会计管理制度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相应指导。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加上企业管理者对会计制度执行的不重视,会计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2.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直接的因素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阶段很多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在进行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会计操作方面的失误。另一方面,企业的会计人员没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往往是为了个人的私欲或者是执行企业领导者的错误指示,在会计工作中进行假账的制作,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从而造成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失误。 3.企业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会计法》,其中对于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中的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度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领导者权利的过于集中,对于管理中的法制意识薄弱,没有将《会计法》中的各项规定放在心上,在日常的管理中对会计工作随意指示,破坏会计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4.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企业会计监督机制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审计部门,但是现实中由于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由企业内部人员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进行的,其中牵涉到企业职工的利益,所以在行使内部审计权利的过程中不能做到很好的监督。另一方面是企业会计的外部监督机构一般是由各个相关部门进行的,但是由于各相关部门的监督指示对本领域的检查,没有建立全方位的整体监督体系,所以不能达到有效的监督效果,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就出现了漏洞,会计信息失真就是必然发生的。 5.企业对利益的过度追求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企业的管理者为了企业利润留存大一点,或者是为了应付检查,制造虚假的企业利润信息,还有一些企业纯粹是为了逃税,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指使会计采用各种办法隐藏收入,从而少缴税费。 三、如何有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1.建立健全企业的会计制度 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保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控制制度,以这个制度为基础进行企业的会计活动,在建立会计控制制度的过程中,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会计控制制度,保证各项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2.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建设 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要从两方面做起,首先,在会计人员的任用过程中,要对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相应的考核,选择专业知识扎实的人员担任会计工作,其次对于现有的企业会计人员要加强培训,使其专业知识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能有相应的提高,最后,对于所有企业的会计人员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鼓励他们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在工作的过程中用良好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 3.加强企业管理者的法制意识 现阶段《会计法》的颁布对于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有重要 的作用,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领导者的法制意识要不断加强,我国法制建设的进行加快,对于违法现象的查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企业的领导者要提高法律意识,合法经营。 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于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监督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要严格进行,对于企业内各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中对于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都有一定的控制。另一方面就是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有效避免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的干预,可以找专门的会计事务所对企业的经济信息进行核算,从而发现出现的问题,有效防止信息失真。 5.加大会计虚假信息的处罚力度 从国家方面来说,针对日益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国家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故意造成信息失真的企业做出一定的惩罚,使他们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可以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个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励,在企业的管理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所以企业和国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会计监督论文:浅谈加强和完善我国会计监督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会计监督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部门和单位因缺失诚信,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不仅影响了投资人、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 (1)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 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会计监督也亦如此,但目前会计领域依然存在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比如,新《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细则却没有出台,致使新《会计法》在执行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当出现违规事件,仍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进行有力制裁。加之已出台的法律制度执行力度不足、监管与惩罚力度不足等,导致监管体系制度上的缺陷。 其次,有的单位在新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新制度、老法子”,会计管理混乱。 (2)单位负责人缺乏监督意识。 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督意识薄弱,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不少单位负责人是“财盲”,认识不到会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未从根本上认识到虚假会计信息也是一种造假、制假,致使一些单位负责人为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唆使、暗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影响正常会计工作,阻碍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 (3)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虚假的会计信息一般都出自于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在会计监督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往往以不知情为由,有意无意制假,不能真正完成会计使命。另外,会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职业判断能力弱,往往根据领导的意识办事,唯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下,不能根据事实说话,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更谈不上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抵制。 会计监督论文:关于国企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研究 前言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是促进国企有序运营的关键因素,对会计行为操作是否能够做到规范化有着直接影响,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现阶段,国有企业频频出现的腐败、资产流失等现象主要都是由于会计监督体系构建力度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而引起的。这些问题都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一、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 一是,企业管理者缺乏会计监督意识。在构建过程中一些管理者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含义,往往认为只要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显着提升,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否合理也就无关紧要了。而又由于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的经营者,其常常会认为会计监督会削弱自身的经营自主权,所以会对会计监督产生一定抵触,甚至完全不顾及会计监督给予的建议和管制,这种管理层的不支持,严重阻碍着会计监督智能锁的发挥[1]。 二是,企业内部监督制度不完善。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进而常常导致虽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却无法真正落实,形同虚设,会计监督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单位经济活动也呈现出乏力状态,由于缺乏行政方面的保障,也造成相关监督工作难以全方位实施。同时,也由于很多企业会计部门只管建设,而忽视财会惹事权,在这种制度下使得会计人员的地位无法得到独立,这也使得会计人员的任免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意愿。这样的管理体制也严重打击了会计人员在坚持原则方面的意志,进而导致会计监督无法在企业实际经济活动中得到科学有效实施。 三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监督力度不够。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完善等原因,严重打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进而使得会计人员素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很多企业经营者在聘用会计人员时任人唯亲。这两方面原因导致国企会计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降低,因而会计监督力度不够。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使其在监督过程中采用的监督理念与模式都过于陈旧,也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展相应的监督工作,进而使得会计监督的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2]。 二、 完善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构建的策略 (1)不断完善会计法规制度。要想国企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保障。会计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能够将会计监督工作的每个环节进一步落实到各个部门,并使相关人员能够明确自身职责,真正实行责任制,进而使会计监督体系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完善。同时,政府也要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更新与完善,进一步优化国内法律结构与体系,进而使国企会计监督工作能够在法制性、强制性,以及合理性的背景下顺利落实,并充分体现出有法可依的精神,而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为相关执法、会计监督等相关部门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监督管理氛围,从而促进国有企业会计监督能力得到显着提高[3]。 (2)建立健全国企会计监督管理机制。会计工作是否能够正常进行对国企整体经济项目的实施效果与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而会计监督工作则为国企经济项目的有效落实与推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首先,建立健全会计监督管理机制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会计监督机制的覆盖范畴进行科学合理的拓展,进而使其能够为国有企业提供更良好的运营环境。同时,还要将构建后的会计监督机制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层面上,进而使职工的实际工作行为能够受到规范化、标准化的会计监督机制的约束,所以各国有企业设立专业化的会计部门,并且还要要求其具有较为完善的操作流程与制度要求,并以此来促进会计监督机制的贯彻落实[4]。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始终遵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工作原则,并在经济效益逐步提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国有企业的内部结构,进而使国企会计监督工作的落实质量得到显着提升。 最后,国企还应该制定出相应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不仅是推动国企会计监督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国企会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必然要求。因此,国有企业各部门,以及相关人员都应该充分重视起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对会计监督工作的执行水平。另外,国家政府部门也应该严格按照问责制度,对国投企业具体负责会计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职责追究,具体来讲,就是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则国家政府部门则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以及相关的会计规法等,对负责相关工作的具体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情况严重的应对相关负责人实行严厉的处罚[5]。 (3)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从整体上提升国企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各国企应充分重视起会计工作的者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工作。全面提升国企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够促进国企会计监督体系构建与完善工作的顺利进行,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古国企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构建现代化和先进化的国企会计监督体系,不仅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丰富、新颖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其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理念,以及良好的自控能力,进而使得会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自觉的遵循相应的会计法规。 然而,当前我国国企大部分的会计工作者,通常都是由上级领导直接任命来就任会计岗位的,这些人员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严格、系统和专业化的资格考核流程,进而导致国企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下降,在工作中实际行为操作与职业道德要求严重脱离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此,国有企业在聘用会计人员时,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的上岗考核,以及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应的资格考核制度,进而将不合格的会计人员剔除会计工作者者行列。同时,国企还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实际工作需要,以及会计人员的工作特点和业务性质,对其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并且还要对培训后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考核。另外,还要根据择优上岗的原则,对会计工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进而使当前国企的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也进一步提升其实际工作质量与效率,从而为科学、有效的构建与完善国企会计监督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总之,国有企业的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有着直接影响,而相应的会计监督体系能否得到科学有效的构建与完善,也关系着企业是否能够完成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发展目标。因此,国有企业应充分重视起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深入分析其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究出问题的具体原因,并通过不断完善相应制度,加大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进而推动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构建与完善工作的顺利进行。 会计监督论文:论财务管理与会计监督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1.1财务管理的本质决定了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所谓财务管理,就是为企业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管理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区别于经济管理中的其他管理工作,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因此,抓管理应以抓财务管理为基础。 1.2企业经营决策依靠财务管理系统。企业经营决策主要包括:产量决策、定价决策、促销决策。做到科学决策,强化财务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系统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财务管理系统是以决策为主的计划体系与组织为主的协调体系和以控制为主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联,并要求形成特定的结构和层次,具有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之功能。因此,企业经营决策必须依靠财务管理系统。 1.3现代企业需要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但是,市场犹如魔方瞬息万变,潜伏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尤其是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政府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而相应调整其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并在进一步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西方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合资和联合公司、大型公司对理财提出了更高的行为规范和更广泛、更复杂的理财范围和方法。比如在企业筹资和用资方面,发展了创新金融工具(如票据发行便利互换交易、外汇期权、外汇运期和期货交易等),从而给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多元化的关系,以及直接和资本市场建立商业关系提供了条件。同时运用创新的金融工具也带来了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不仅显得重要,而且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有待我们研究解决。 2.如何使财务管理发挥企业管理的核心作用 要使财务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真正发挥核心作用,就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1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首先是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观念,充分理解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其次是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核算,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理财;还要求熟悉国家法律,对社会环境有一定的观察和预测能力,以及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2.2理顺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职权关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根据产权明晰的原则和企业财产委托经营制度的要求,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是必须分设的,前者是理财,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后者是核算,侧重于对外会计报表。当然,两者存在着不少的联系,但有联系并不韵味着意味着必须合为一体,同样地,财务管理部门还要明确划分与企业管理、生产、销售和决策部门之间的职权范围,形成以财务管理部门为核心,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管理网络系统。 2.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根据财政部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指导意见,笔者认为应考虑围绕以下“六个中心”。即1、企业管理制度以建立指标考核机制为中心;2、经营管理以预算为中心;3、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4、成本管理以环节控制为中心;5、非经营性开支以期间费用管理和技改投资管理为中心;6、促销管理以资金回笼为中心。分别制定实施细则。 3.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一是核算,二是监督 这些年来,大多数对会计核算相对重视,但对会计监督方面比较松懈,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像财经违纪、违法现象,乱收、乱摊、乱罚等等,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工作非常必要。 3.1改革会计人事制度。 由于现行的会计人事制度的欠缺,会计的人事权归单位管理。这样,会计的监督作用很难得到发挥。有些会计人员已经变成了领导的驯服工具,会计监督作用实际难以发挥。曾经有人提出,成立会计局,会计人员的人事编制归会计局所辖,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设想一时难以实现。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会计人员编制可以改为归口管理,会计人员由各系统、各行业进行调配。并规定会计人员在一个单位任职期不得超过2到3年。这样,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就容易得到发挥,会计监督由被动变为主动。这种做法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均有益无害。 3.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也是一种加强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方式。首先要加强财会人员政治思想教育,组织财会人员学习各项会计法规,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使广大会计人员能够自觉的做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同时也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没有熟练的业务知识,会计监督工作也是为作不好的。此外,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对那些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敢于揭露违纪、违法现象的财会人员给予表扬和嘉奖。从而,促进会计监督工作。 3.3健全财务机 构。目前,有些会计核算单位的会计机构仍不健全,特别是乡、村一级的会计核算单位,有些会计核算单位的会计,出纳有一人监管,不利于会计监督工作。所以,要尽快的健全会计机构,配足人员。一个独立的会计核算单位起码应有一名主管会计和一名出纳会计,同时还要确定一名政治素质强、业务精通的主管审批财务负责人。只有健全的财务机构,会计监督工作才能正常运行。 3.4完善会计监督制度。会计监督制度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会计制约制度,制约制度的核心是钱和物应有二人以上监督管理。这里,主要讲讲倾向资金管理的两个制约制度。首先是财务印鉴管理。财务印鉴管理十分重要,各会计核算单位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它要有两人以上保管;其次是票据领用制度。票据领用制度也是会计监督的一种重要制度,各会计核算单位的空白票据(含银行支票)应有专人保管,领用时必须登记。只有严格的监督制度,会计工作才能做的更好。 3.5财会人员要自觉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会计监督工作。会计监督,会计是主体,要做好会计监督工作,主要还是依靠广大的财会人员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财会人员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首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学习会计法规,增强职业道德,克服本位主义思想,要敢于坚持原则,对于一切违纪、违法的经济活动一不参与、二要抑制。在工作中一切要按照会计法规和国家政策办事。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有过硬的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总之,要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必须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真正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会计监督论文:会计监督职能的浅议 论文关键词:会计 监督 论文摘要:《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木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业务处理也日趋复杂,但会计工作又经常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和监督机制不健全,有些企业设账外账,假造信息;有些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财经纪律松弛,经济效益差,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仅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更需要加强对会计的监督和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人们对与市场经济活动紧密相关的会计也有了崭新的认识,愈来愈认识到会计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会计被人们看作是各种主体单位经济活动的综合管理者和信息提供者,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监督职能必将更好地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会计监督的概念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各单位的法定义务。会计监督可以定义为"经授权的会计人员按照本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使用特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监督和督促,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为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监督的主体应该是经授权的会计人员而不是会计机构。监督是一种权力机制,会计监督的客体即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会计人员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手段全面反映企业活动,监督的依据是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对企业和会计人员的外部约束力量,监督的直接目的是为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服务,最终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计监督的内容 当前经济管理处于新旧体制交替阶段,新的规章制度尚未健全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正在建立。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经营范围在不断扩展,经营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要求,但现行的核算制度与这些变化了的情况还不相适应。笔者认为,由于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因此,监督的内容应从核算工作开始。 一是要对单位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 原始凭证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最基本证据, 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也是保证会计数据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关键。因此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是各单位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的重要环节。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是否有账外设账的违法行为,会计核算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费用、成本、利润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加强对财务收支的监督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职责,只有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对单位收支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才能堵塞漏洞,防止违法违纪现象发生。 二是要看会计资料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监督各单位的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对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是否及时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三是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要检查其使用的会计软件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用电子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 四是要监督检查各单位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从事会计工作必须持证上岗,这是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一项创新。因此要坚决制止不懂业务的无证人员上岗。 3 会计监督的方法 3.1 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作用。 要加强对各项法规制度的学习和宣传,使之人人懂法,人人守法,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制,《会计法》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应以身作则,带头执法,不得干预、阻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更不能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切实维护国家财经纪律,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不断提高执行财经法纪法规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理顺会计工作关系,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确保《会计法》和各项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 3.2 实行会计监督,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根据当前会计工作状况,很有必要由财政部门配备专职的会计检查人员,对所属会计单位进行常年的循环往复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保证检查制度的正确执行。在内容上要侧重对会计资料和财产的检查,主要检查凭证、账簿、报表等,核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真实。在方法上应侧重于凭证所反映的内容,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查对,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处理。 4 如何更好地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4.1 正视会计的地位,积极改善会计履行职能的环境。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会计监督应该是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管理者合法有效地完成受托责任,并利用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向社会有关职能部门及利益相关者证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成果分配的合法有效性。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真正发挥会计监督职能,除了需要来自企业内部的监督,还需要财政税务部门、政府审计部门、民间中介机构甚至司法监督部门对企业行为的监督与控制,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监督环境,促使会计监督职能的正常运转。 4.2 实现会计职业管理社会化。 会计人员职业化管理指会计人员从业前必须通过财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并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证书。《会计法》已经作了明确规定,还对因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会计人员重申了处罚决定。由于会计人员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受法规制度和职业纪律的约束。不具备条件的人员,不允许从事会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会计工作从业人员的管理,并对每个会计人员的从业成绩、执业执行情况做出完整记录并定期进行考核。 4.3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监督检查,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主管人员。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内容。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工作,在我国还刚刚开始,实践不多,经验也有待积累,因此,有必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监督和检查,主要是监促和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同时通过正反典型案例的宣传,逐步树立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良好风尚,这样才能维护好会计职业的社会形象,增加会计监督的力量,财务管理工作更需要有合格的总会计师、财务科长等财务主管人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财务主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应做好对财务主管人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业务理论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考核和培养,达到全方位的综合性素质,保证会计工作秩序不乱。 4.4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是执行会计监督制度的保证。内部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有助于单位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自觉遵守财经法纪,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监督论文: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研究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研究.摘要: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在市场经济中比重逐渐增大,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对经济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合理的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管理决策必须以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为基础,而经济信息中大于七成的数据又来自于会计,因此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又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如何有效的进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研究,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因此加快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研究变得十分迫切。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 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体系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 金融衍生工具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高科技产品,经过短短四十年的发展,它得到广泛的运用,并成为国际金融领域的主要投资工具之一。金融衍生工具诞生的原动力就是风险管理,而其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不对称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交易者、经纪机构与衍生交易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个人能力有差异,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市场交易的判断会不一样.恰恰就是这判断的不一样,造成了盈利与亏损. 在我国,信息披露体系的不完善,大量重要信息数据不透明,重要资讯不公开,地方单位虚报账务,导致投资者信息杂乱,最终遭受莫名损失。 2、投机性风险 目前,纯粹的投资者越来越少,往往都禁不住现实利润的诱惑,浮躁的风气造就了一大批投机者.投机者逢低买入,逢高卖出赚取差价,盲目涌入利润回报高金融市场,推高衍生工具市场价格,造成泡沫经济。 3、产品设计不尽合理 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是转移风险.然而实践表明,在多个品种的衍生工具的运用实践当中,风险并未有效转移反而扩大.这是由于金融衍生品“双刃剑”的自身特点决定的,而导致实践应用中无益而害的导火索即是不尽合理的产品设计。 4、监管机构的监管缺失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 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拉大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金融衍生市场是一个创新思想不断涌现的市场,新的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这些新的产品很多是为了规避现有的金融制度和管制安排,因此衍生市场的监管难度就更大。 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作为经济监督的重要内容,是从单位经济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的监督。其重点是对合法性的监督,促使会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的财经方针和法规制度,它是会计核算的继续和深入。因此,建立起良好的会计监督体系并使其发挥作用,能避免一系列由会计信息失真引发的问题,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会计监督内容: 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相关部门和会计工作人员根据各项财经法规的规章制度,通过分析、检测、计算等途径,对运行企业经营范围的规范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其按规定执行企业各项指标。 2、会计监督措施: (1)一、从社会角度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 1、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 2、会计师事务所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执业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要实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用制度来保证执业质量。 3、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为了彻底摆脱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依赖关系,保证其独立性,应当改变目前的审计聘任制度。 (2)二、从政府角度强化会计监督的措施: 1、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 2、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保证会计监督有据可依。 3、财政监督是会计诚信的促进手段。 4、建立起完善的会计诚信体系是财政监督的重要目标 。 三、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监督体系是指由若干具有履行会计监督职能的组织机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个部分。现行的会计监督体系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保证了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现行会计监督体系中主要监督手段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下来的。现行会计监督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 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行使有效的会计监督,会计控制管理工作是企业内部重点关注的对象,是管理控制交易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2、对会计监督认识不到位,导致会计监督不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差,难以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由于会计人员是受雇于经营者,为经营者服务从而得到一定的报酬,由此形成了管理与被管理的上下利益关系。 (2)对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概念理解不够,会计监督部门工作较为松弛,只是一个摆设而已。大部分会计工作者和单位相关负责人极易将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混淆,所以,单位内部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及相关负责人怠于行使会计法赋予的合法权益和责任,造成内部会计监督没有任何作用可行。 (3)单位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对内部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大多数企业会计信息的虚假也是出自于会计手中,因此会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和职业岗位责任心的高低在会计监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新的会计监督理论指导下,我国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的新体系也正以其崭新的面貌体现在大家面前。当然,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监管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预见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监管体系也不是一步到位。而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必将比理论变革更加困难,我国金融市场的会计监督还任重而道远。 会计监督论文:央行会计核算监督建议 一、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工作存在的难点 目前,基层央行会计核算监督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散监督,二是集中监督。随着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集中监督已成为普遍采用的模式。2010年11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以下简称监督办法),在监督理念、定位、目标、程序等方面均做了重大修改,使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但由于缺少相应的具体操作流程或实施细则,使监督工作出现很多难点和问题。 (一)缴存款考核监督缺位 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缴存款考核包括财政性缴存款考核和一般性缴存款考核。国有商业银行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由总行统一进行考核,基层人民银行主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和农村信用社的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进行考核。一方面,现行基层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考核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依据商业银行、信用社每旬报送的日计表、业务状况表考核,且当前部分商业银行、信用社所报送的报表仍是手工填制而成,大大降低了报表的可信度。有些商业银行、信用社为了增加其日常可用资金,有意降低日计表各科目余额,或设立二级科目,从而达到向人民银行少缴、漏缴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目的。对商业银行、信用社的日计表缴存科目余额,事后监督部门难以保证其准确性、真实性,只能照表行事,监督乏力。另一方面,会计核算事后监督子系统对农村信用社缴存款考核存在缺陷。农村信用社一般性缴存款不足时,事后监督子系统没有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不足提示,营业部门将缴存款不足情况反馈给信贷部门,由农村信用社依据缴存款准备金不足金额和罚息率填制一般性罚没款票据入账后,事后监督部门才能发现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不足问题,造成被动监督局面。如果核算部门或信贷部门存在漏罚问题,事后监督部门无据可查,造成监督缺位。 (二)监督子系统存在功能缺陷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日常会计核算数据备份量较大,须定期由会计、科技和营业部门进行维护——删除前期已刻录的备份数据。一旦发生此项操作时,事后监督子系统在日常监督网点柜和联行柜重要空白凭证上便会出现上一工作日已监督过的重要空白凭证数据,与当日重要空白凭证发生额不符,需事后监督人员人为干预,再次监督上一工作日发生的重要空白凭证数据,造成了事后监督情况报告表中重要空白凭证监督项发生业务笔数与当日实际发生笔数不符现象,事后监督工作人员只能手工制表说明情况,逐柜组标注上日核销重要空白凭证号段,监督主管签字确认,并附在监督情况报告表后注明监督情况。这一方式一旦形成规律,将产生对重要空白凭证管理监督审核不严或监督不到位问题。 (三)电子对账系统制度跟进滞后 2009年下半年,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在全国银行间已经全面运行,实现了人民银行与各金融机构之间电算化对账管理,并相应出台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但从两年来的监督情况来看,《办法》存在一些制度缺陷。一是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与《办法》要求上存在不明确事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对账系统》在信息查询、申请维护等模块中提供了输入打印功能,但目前《办法》没有规定事后监督部门每日应打印的报表种类,一旦对账出现某种问题以及监督超期、对账不一致等情况,备查资料将无法可查(内部网上对账无法备份);二是《办法》中未明确对账问题处罚部门。《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开户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中国人民银行视其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中国人民银行暂停办理其会计核算业务”。而目前上级行没有明确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制度跟进措施比较滞后,导致对账出现问题时部门之间出现推诿,使部分对账制度难以执行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银行的公信力。 二、加强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监督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建立健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监督体系,重点规范会计核算监督考核行为,使会计核算监督步入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一)建立较为完善的缴存款考核体系 一是针对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和信用社一般性缴存款准备金考核缺位情况,建议总行尽快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财政性存款法律保护,并统一规范财政性缴存款科目,加强对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科目管理,同时要不定期对商业银行财政性缴存款行为进行检查,对出现迟缴、漏缴或不缴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以确保国家债权人利益以及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二是建议农村信用社上报日计表考核存款准备金时废弃现行的手工汇表方式,统一使用核算系统打印的报表,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少缴、漏缴等差错。 (二)研发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实时综合监督系统,理顺监督时差和监督无力问题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会计核算系统的发展需求,建立与国际会计体系接轨的长效监督机制。总行应结合公允价值的参考条件,尽早研发出综合监督系统,既满足即将上线运行的《中央银行会计数据集中监督管理系统》会计核算业务要求的实时监督内容,同时又能符合监督检查部门业务监督需求内容,保证实时监督与业务发生同步、监督信息调阅便捷、监督共享机制管理顺畅。 (三)建立完善制度跟进管理办法,适应基层会计核算监督的需要 应尽早完善事后监督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从上至下建立统一操作规范和监督标准,统一差错认定和整改模式,使事后监督工作指引更加明确,避免事后监督工作盲目性和随意性。建议总行在中央银行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平台基础上,利用现代网络传输技术和影像技术,加快监督系统的升级或换版,实行事后监督与会计核算业务信息实时互动,即时监督,解决事后监督手段落后,监督时滞问题。 会计监督论文:试论国有财政资金的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 从业务控制的角度来看,国有财政资金的监管可分为两个部分: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前者是在会计主体内部,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由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实施的内部监督,后者是指来自会计主体之外的相对独立的审计组织在单位会计监督之上对会计工作实施的检查监督,通常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与本单位会计相比,就一定程度和范围而言实际上也是一种外部监督)。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是对同一经济业务过程进行控制的两个不同阶段,是资金监督全方位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虽然在监督范围、监督内容、监督的方式方法以及监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从监督的意义和目标来看却是一致的,即保证国有资金在使用单位内部按照预算规定安全完整的运行。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在国有财政资金运行中的各自职能,笔者试从会计监督与国家审计监督(即政府审计监督,以下统称审计监督)的重要意义、联系以及区别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旨在进一步加强对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认识,促进两者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各项经济监督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一、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重要意义 1、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有助于科学地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监督,准确把握二者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在表面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二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独立工作,有各自不同的工作职能和职责范围,正确认识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从本质上对两种不同性质的监督加以区分,在业务监督领域,对于充分发挥两者的职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2、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有助于从宏观方面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推动国有资金监管工作的贯彻执行。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来看,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自身的业务工作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管理的依据,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加强两种监督的相互协调配合,更好的服务于国有资金的监督管理。 3、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有助于分清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之间的责任,从不同角度客观分析评价各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监督责任是监督主体在监督过程中应负有的相应责任,会计监督的责任是指会计监督过程中产生由会计主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审计监督责任是指审计监督过程中由国家审计机关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各自享有的权利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对于国有财政资金的财务运行状况,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能够通过不同的执法手段、依据不同的业务标准进行分析评价,以揭示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就产生了分析评价的责任应该由会计负责还是由审计负责的问题。正确认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便于分清两种监督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有利于对各单位资金运行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 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 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监督,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的主体不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监督的主体不同,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监督主体是以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为主的会计机构及其相关人员,从这一点看,会计监督具有监督范围的局部性和监督人员的复杂性,也就是说,会计监督仅指单位内部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内部控制形式。而与此不同的是,审计监督则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人民政府由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具体实施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因而审计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法定的审计机关,相对于会计主体而言,审计监督主体具有权威性和相对独立性,它是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之下工作的,是为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 2、监督的内容不同。无论会计监督还是审计监督,监督内容都与其职能密切相关,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的不同,集中体现在二者所具有的职能不同。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就明确指出了会计的两大职能:反映和监督。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会计职能直至今天演变为集核算、监督、分析、考核、预测等多种职能于一身的重要经济管理活动,与此相适应,会计监督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监督除了履行自身的监督职能外,同时还蕴含着会计服务的功能,会计监督作为单位内部经济监督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不仅存在于机关、企业、事业等使用国有资金的单位,也广泛存在于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非国有资金单位,可以说,凡是有资金运动的企业或组织,就必然存在着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且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会计监督在整个会计工作中的地位必将快速提升,会计监督的内容将越来越深刻,监督的覆盖面也将越来越大。审计监督的内容同样是审计职能的反映,受审计工作特点的制约,审计具有监督、评价、鉴证三项职能,其中审计监督是审计最主要的职能,国家审计机关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之一,其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结果必然要与国家相关政策法令保持一致,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因此,审计监督的内容就目前来看主要局限于使用国有资金的单位,民营经济的发展短期内不会对审计监督内容的拓展产生太大的影响,但随着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集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税收纳入审计监督的范畴也是完全可能的。 3、监督的方式方法不同。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中的一种专门技术方法,它的方式方法体现在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例如,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方面,而会计核算又分为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试算平衡、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七个组成部分,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也就是说,在会计核算中,处处体现着会计监督的内容:设置账户是通过账户分类对单位发生的会计事项进行会计监督,其目的是将本单位所有的资金运动均纳入会计核算,以保证会计记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复式记账要求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并通过“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监督和控制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直接监督;登记账簿是对会计凭证加工整理后的综合反映,其实质上是为日后的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提供依据,做到有据可查;试算平衡是对会计业务处理结果实施的一种会计监督,某一会计事项处理完毕后如果不能够做到试算平衡,或者说试算后不平衡,则说明该项业务处理已经发生了错误;财产清查是会计监督最直观的一种方式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盘点现金实物、核对银行存款和往来账项进行;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也是会计监督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编制会计报表可以验证会计核算是否正确,会计要素是否完备。由此可见,会计核算的每一种方式方法中无不体现着会计监督的职能。审计监督的方式方法与会计监督的方式方法不同,审计监督的方式方法不是与会计处理相融合,而是凌驾于会计处理之上独立于会计核算之外的体现政府监督行为的方式和方法。由于审计监督的职能不同于会计监督的职能,因而审计监督有其独特的方式方法,一般而言,审计监督实施前先要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前调查,下发审计通知书,审计过程中要编写审计日记,对查出的问题要进行审计取证,审计完毕后还要向有关部门出具审计报告,有违规问题的要下发审计决定书。就审计监督的具体方式方法来看,审计方式有就地审计和送达审计,审计方法有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见审计署6号令),正确的审计方式方法是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和合理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 4、监督的后果和各自承担的责任不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后果和承担的责任是各不相同的,首先,从监督的后果来看,会计监督只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手段,对会计监督的结果,会计主体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或者说,会计监督是在本单位领导之下实施的监督,其监督的程度和结果受本单位行政管理的制约;而审计监督是独立于会计主体的外部监督,它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的利益,对于政府审计机关下达的已经生效的审计决定书,被审计单位除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外,必须无条件执行,否则就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受到相应的制裁。其次,从承担的责任来看,1999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根据权利责任对等的理论,会计工作中的责任也必然归属于会计主体,也就是说,对于会计监督产生的责任应由本单位自行承担。而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代表政府实施的监督,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九条也同样作出了明确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这一规定表明,审计监督及其产生的责任应由人民政府或负责审计监督的审计机关负责,这是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又一明显区别。三、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相互联系 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尽管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区别,但作为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控制手段,两者在某些方面又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是资金运动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监督手段,二者不可偏废。如果把资金运动的监督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则会计监督是这一过程的前哨,审计监督则是这一过程的继续。在资金运动过程中,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一般来说,最先介入监督的是会计监督,会计监督要通过会计记录和会计核算等手段完整地反映资金运动的全貌,掌握着大量资金运动的原始信息,会计核算和反映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会计监督的过程,就监督的本身而言,会计监督的经常性、系统性和重要性,是其他任何监督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审计监督就其事后监督内容来看,它不是一种日常性的原始监督,而是依据会计资料在会计监督之上实施的一种再监督,或者说是一种二次监督。此外,审计监督明显带有政策性监督的痕迹,它既是会计监督的延续,也是会计监督的补充,如果说会计监督是资金运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那么审计监督就是资金运动安全的坚强后盾和最终屏障。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完美结合,增强了资金运动过程中的防控能力,起到了资金监督的合力作用。 2、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相互依存互为补充,使经济监督更加全面和完善。会计监督离不开审计监督,离开了审计监督,会计监督就会陷入孤军奋战孤立无援的境地,同样,审计监督也离不开会计监督,离开了会计监督,审计监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会计监督过程中形成的会计资料,要搞好审计监督工作是不可能的。会计监督需要审计监督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需要在审计监督的约束下把握正确的监督方向,审计监督则需要以会计监督为前提,以会计监督成果为依据,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是经济监督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任何一种监督,经济监督都是不完整的。从这一点上看,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确实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关系,两者的共同作用使经济监督更加全面和完善。 3、监督的对象和目标相同。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是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目标也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对财务过程的控制和监管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正因为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对象和目标具有同一性,业务实践中往往造成一种错觉,把会计监督看作是审计监督,或者用审计监督代替会计监督,以致混淆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其实,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对象和目标的一致性,并不能表明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内容性质以及方式方法完全等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象相同起点的两名运动员向同一目标冲剌时速度不同一样。用联系的观点对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对象和目标进行分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衡量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关系,就能够在两种监督手段相互区别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促进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完美结合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 4、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相互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为市场经济有序发展保驾护航的重任。国有资金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事项发生前必须通过会计监督进行预测和控制,在会计事项发生时必须根据会计监督的要求正确反映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貌,以备日后的审计监督和检查,同样,国有资金运动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审计监督在加强政府调控管理中的必要性。如果只进行会计监督不进行审计监督,资金运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就无法得以证明,反之,如果单纯依赖审计监督而不注重会计监督,就无法从源头上堵塞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只有将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完美的法制环境,才能保证国有资金健康有序地运行,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 四、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在实践中的运用 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在实践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国有财政资金的监督是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是国有财政资金监督过程中必须分清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各自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三是国家审计监督的超前性问题。 1、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完美结合构成了统一完整的国有财政资金监督。首先,通过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对国有财政资金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严格的会计监督控制可以促使资金使用单位把握政策方向,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其次,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实施的审计监督也是非常必要的,审计以国家和政府的身份参与资金监督,不受其他任何部门、单位、个人的影响,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够起到在会计监督之上再监督的作用。上述两种监督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会计监督偏重于资金的使用,审计监督偏重于资金的监管,对资金运动的监督不能没有会计监督,也不能没有审计监督,缺少任何一种监督,资金运动的监督都是不完整的,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会计监督的基础上进行审计监督,才能使国有财政资金的监督更加完整统一,监督制度建设更加趋于完善协调。 2、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在实践中的运用还表现在各自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方面。实施会计监督并保证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是资金使用单位的法定义务,也是其必须承担的责任。审计监督义务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实施审计并向上级部门报告审计结果,它仅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负责,而不能对会计工作承担责任,这既是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主要区别,也是界定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和重要原则。例如,一项国有专项资金下拨某国有企业后进行使用,经国家审计机关审计后没有发现违规问题,如果以后有足够的事实证明该项资金在使用中确实存在着问题,在确认违规行为的责任主体时,显然,作为资金使用单位的国有企业应对违规行为负责,审计机关仅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审计中必要的审计风险和相应的审计责任。因此,就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义务责任来看,正确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对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实践工作产生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3、国家审计监督的超前性。从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形成来看,多年来人们一直习惯于“先会计后审计”的经济监督模式,也就是说,人们往往把会计监督视为资金运动的事前和事中监督,而把审计监督视为资金运动的事后监督。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审计的职能逐步拓展,审计监督已逐渐摆脱单纯的事后监督,向事中监督乃至事前监督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逐步将工程项目预算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审计范围,它说明国家审计已超脱历史的局限,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国家审计监督的超前性,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廿一世纪,审计监督必将和会计监督密切协作,在经济监督中共同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会计监督论文: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净化会计监督环境 会计监督作为经济监督的重要内容,是从单位经济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的监督,其重点是对合法性的监督,促使会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的财经方针和法规制度。它是会计核算的继续和深入。因此,建立起良好的会计监督体系并使其发挥作用,能避免一系列由会计信息失真引发的问题,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然而,目前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中阻碍会计监督职能发挥的问题不少,一些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对会计过分“干预”,会计人员难以开展工作。不少单位负责人尽管了解《会计法》,也很重视会计工作,但法制观念淡薄,在经济益的驱动下,授意、指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会计资料。《会计法》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重要权力,但人员职位、工资福利等均受单位负责人控制,会计人员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有些会计人员秉公办事不仅受到同事的误解和非议,有时还会遭到领导的阻挠,甚至打击报复,致使实行会计监督缺乏有效的保障。 社会监督起步晚,很多地方还不完善,执行质量不尽人意。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单纯追求收入,忽视执业质量,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等,“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信力不够坚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环境也不太完善,委托审计主体很不明确。 此外,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滞后,法律责任体系存在缺陷等等。针对当前会计监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改善会计监督的监督环境,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从政府角度强化会计监督的措施 1.完善会计法规、制度,保证会计监督有据可依。 财经会计法规既是约束企事业单位经济的准绳,也是会计人员据以进行会计监督的依准。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应细化,对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规定应较为固定,减少会计操作的灵活性和主观性。完善违反财经法规处罚办法,加重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予以规范,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多层次的会计披露方式,将我国非上市企业划分为大、中、小三个规模层次。大型企业完全执行上市公司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年报按照上市公司处理,并进行审计,但不要求临时公告;中型企业按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制度执行,可以不执行会计准则,要求编制会计年报,但无须编制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要进行报表审计;小型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年度报表可以简化,不要求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是否审计可以由其自行选择。这样可以保护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贯彻成本效益原则,使会计监督工作有重点的进行。 2.快速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的理论,着手研究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 目前我国对财务会计的规范,采用了一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方式。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我国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原则性规定较多,但因缺少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原则基础的应用还不充分。应考虑我国国情及实施条件(如道德环境、监管体系、概念框架、会计人员素质、准则制定机构等),引进国外先进的财务会计监督管理理念,保证会计准则的相对稳定性,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及加快国际会计一体化的步伐,快速与国际接轨。着手研究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规范会计市场,加强财务监督。 3.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会计人员奖惩制度,进而完善监督机制和监督手段。 严格执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进一步细化单位领导人违反财经纪律的处罚办法,强化财政、审计、监察、人事等监督部门的管理职能和会计监督的执法主体地位。取消政府对企事业单位下达年度目标管理的目标责任制的办法,改变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监督检查的现象。 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为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权力保障、法律保障、措施保障。对会计监督不力的会计人员,应予以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或由于会计监督不力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应依法追究责任;同时要给有能力并且在会计岗位上敢于抵制违法行为,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会计人员,在行政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励,经济上给予激励,促进会计人员积极有效地进行会计监督。 二、从社会角度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 1.会计师事务所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执业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要实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用制度来保证执业质量。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和内部分配制度等,既保证有章可循,又充分调动注册会计师的积极主动性。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全面质量控制的政策与程序,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各项条款的全面落实。 承接业务要谨慎,防止客户风险转移。推行“双承诺制”,即客户向事务所承诺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会计凭证、会计资料,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对单个项目实行全过程控制。业务项目的每一步都应按操作规程扎扎实实地做好;严格三级复核制,各级都应明确具体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审计项目的所有环节自始至终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 此外,要完善督导机构,加强督导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任会计师必须对职业质量控制负总责,总结经验教训,掌握业务规律,提高执业水平。 2.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 由于合伙制的事务所对外承担无限责任,将合伙人个人利益与事务所的业绩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以提高其抵御外部环境压力的能力,增强其独立性。这一思路在我国的脱钩改制措施以及《注册会计师法(征求意见稿)》对会计师事务所设立的规定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为了彻底摆脱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依赖关系,保证其独立性,应当改变目前的审计聘任制度。建议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审计聘用委员会,充当被审计单位与事务所的“中间人”,其具体工作包括对上市公司评级、招标选择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等。 3.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 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监管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强制性因素,有必要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立职业道德监管机构,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要完善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杜绝继续教育走形式、学习不深入的现象,以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行业监管水平。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改进目前的以清理整顿、年度检查为主的监管手段,采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追踪制度,建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信用档案,以保持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外在驱动力。 会计监督论文:对新的会计监督体系的认识 摘 要:文章对新的会计监督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必须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关键词:会计监督体系 内部监督 国家监督 社会监督 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监督是会计主体运用记录、计量、分析、检查的方法,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和督促的管理活动。具体体现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监督。由于会计属于单位内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因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所履行的会计监督只能是一种内部监督。全面地看,会计监督应有两层涵义:一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的监督;二是对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行为的监督,以及对会计监督工作的再监督。这既包括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人员工作与会计行为的监督,也包括单位外部对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行为的监督。 一、会计监督之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适应,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增无减,会计监督有名无实,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和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扩大企业自主权后,有些单位,一切开支由领导说了算,会计法规可有可无,会计人员坚持原则,执行会计法规,往往会受到打击报复,并且得不到妥善处理,严重挫伤了会计人员严格执法的积极性,使会计监督变为事后反映,成为理论上的假设和实践上的摆设。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混淆了会计监督职责分工、会计监督组织机构的层次性,把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监督的职能放大,会计人员不仅被赋予了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而且还要求会计人员代表政府对单位负责人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会计监督被作为政府监督的基础环节,会计人员被赋予了“双重身份”。但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种“双重身份‘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由于会计人员并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其人事关系、切身利益从属于所在单位,因此无法很好地行使对所在单位,尤其是对其上级———单位负责人的监督。会计监督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增无减,会计监督有名无实,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和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新《会计法》颁布后的会计监督体系 新《会计法》在“会计监督”问题上有较大突破。新《会计法》将会计监督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加以规范,构筑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即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这种规范更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构建和完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监督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对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实行内部会计监督,而外部监督分别赋予单位所有者、政府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的利益相关者。 1.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新《会计法》中规定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本质上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 新《会计法》规定,各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这一规定明确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对象是本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手段是对本单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实行监督。由会计人员承担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其主要任务是在单位领导人的领导下,通过对记账凭证的审查、财务收支的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并保证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活动在法定范围之内。多年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一直在经济监督体系中承担重要使命,而且在促进单位内部强化管理、保证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等方面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2.国家监督。国家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机关代表国家对各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的监督,它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单位内部监督起互补作用。新《会计法》明确了有关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确定了在对会计工作实施政府监督的过程中以财政部门为主、其他政府部门协作的关系,体现了政府监督在监督主体上的“协调性”。在此要强调的是,只有财政部门将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作为监督检查的直接对象,而其他部门只是在了解其他情况时需借助会计资料进行,即检查会计资料只是他们完成各自检查目标的手段。此外,在财政部门行使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权时,可以结合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财政预算管理以及专项检查来施行,并使这种监督经常化、制度化。有关法律规定,各单位必须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税务等机关依法进行的监督,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或者谎报情况。 3.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它是一种外部监督,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补充。社会监督是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证性而得到法律的认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主要是指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的社会审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看,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监督和服务作用。注册会计师依法并接受委托,对有关会计事项如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法律公证性的审计报告,以此为委托人和有关方面服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且其审计工作具有法律公证性,因此,其监督也是会计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新《会计法》增加了有关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专门条款,加强了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加大了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这些规定改善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规范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标准,对会计中介机构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在新的会计监督理论指导下,我国会计监督的新的框架体系已经以其崭新的面貌体现在新《会计法》之中,也必将能够在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出无可比拟的作用,显示出其巨大的威力。 会计监督论文:德国公司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及其启示 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目前,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是美、英等国为代表的股东利益导向模式;另一种是德、日等国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导向模式。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也各有特色。本文对德国公司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概括了其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德国公司的公司治理环境与公司治理结构 1、德国公司的公司治理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其最高指导思想是“竞争秩序”观念,即由国家的秩序政策的力量维护自由的市场经济。会计作为管理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充分体现了这种秩序观念。如在会计工作规范上,德国没有单行的会计准则,而是试图通过法律规定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其会计规范是由政府通过分散于《公司法》、《税法》、《商法》中的规定来体现,即“会计规范法典化”。 在德国,独资公司占企业总数的87.3%。中小企业大都是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只占公司总数的5%左右。大型私有企业、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少数大型“公私合有”公司,都基本上实行股份有限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大股份公司在企业总数中的比重并不大,只占公司总数的2%左右。 德国股份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也具有与美、英等国完全不同的特点。企业和家族在股份公司所有权中占主导地位,大约85%的大型股份公司至少有一位持股量在25%以上的股东。由于股权分布较为集中,股票的投机成分较少,大部分股东可以通过向监事会委派自己的代表以直接获取会计信息。因此,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是很高,股票交易所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审计也没有额外的要求,影响很小,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也都可以直接从企业中获取会计信息。这种高度集中的所有权结构决定了德国公司的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必然采取以内部监督控制为主的模式。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银行在德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德国的银行可以持有工商企业的股票,虽然银行持股的比例仅为10%左右,并不是很高,但由于德国的银行可以充当小股东的股票托管人,并被赋予可撤消的投票权,所以银行凭借这种投票权可获得比实际持股比例多得多的投票权,从而能够在股东大会上通过投票有效地选举自己的代表进入公司监事会。另外,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性质也使得银行成为德国公司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2、德国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德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其“共同决定”的治理模式。共同决定(Co-determination)就是由雇员选举自己的代表,与股东代表一起共同组成公司决策机关,实行联合决策式的“两会制”。在这种模式下,公司治理结构主要由管理委员会(相当于美、英的高级管理部门或执行委员会)和监事会(相当于美、英的董事别组成。管理委员会的委员被称为执行董事,负责公司的具体运营。监事会成员不能充当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不得参与公司的实际管理。 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是公司股东、职工利益的代表,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具有任免执行管理委员会成员和主席的权力;监督执行管理委员会成员是否按公司章程行使经营权;对资本增减、筹资与投资等重要财务事项进行决策;审核账簿、核对资产,并在必要时召开股东大会。由于公司监事会有权聘用和罢免管理委员会成员,因此,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德国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 由于德国公司的公司治理环境和公司治理结构均与美、英等国有所不同,因此德国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与美、英等国也有很大区别。 1、监事会审计 在德国公司中,由于管理委员会全部都是执行董事,而监事会成员不得在管理委员会兼职,监事会的成员都是非执行董事,再加上监事会有任免管理委员会委员的权力,使得监事会的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须像美、英等国那样设立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 德国《股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可以检查公司账簿、文件和财产物品;也可以为此目的而委托某个监事会成员,或者为了某些特定任务而委托个别专家。在检查公司账簿时,有权委托财务专家和会计师,这些权利是保证监事审计职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监事会的信息主要来自执行董事会,因而重点对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审查。由于德国公司的监事会实质上是由股东、职工和银行三方面共同控制的,因此,监事会对管理委员会的监督就能够较好地体现股东、职工、经营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2、税务审计 税法对德国财务报告和审计的影响非常大,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所采用的原则应与税法要求相一致,所有纳税扣减项目都要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为保证公司的财务报告遵循税法及其细则的规定,德国还开展税务审计,成了保证德国公司财务报告真实性、客观性的又一道屏障。 3、独立审计 虽然德国的独立审计总体上讲还不很发达,但对于股份公司来说,独立审计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1931年为标界,在此之前,审计业务主要是由非专家的监事负责进行,而在此之后,审计业务则委托给了专业审计人员实施,但监事会具有选择和更换审计人的权力。1965年的股份公司法规定,对全部公开公司和达到一定规模的公司都要进行审计。1969年的公司法又将审计对象扩展到公开公司以外的公司,在该年制定的《关于一定企业和康采恩计算的法律》中,规定无论企业的法律形态如何,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必须披露年度决算书并接受决算审计师的强制审计。 4、内部审计 在德国公司,企业内部审计出现较早。德国最大企业之一的克虏伯公司。从1875年开始就已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德国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主要有三种情况:(1)隶属于管理委员会,这种方式在少数特大型企业中采用;(2)隶属于总经理,大多数德国企业都采取这种方式;(3)隶属于财务副总经理,目前有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方式,但将会越来越少。显然,与美国公司内部审计更多的是隶属于财务副总经理或主计长的状况相比,德国公司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层次相对更高,这与德国公司更重视内部监督有直接的关系。 三、结论和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 1、德国公司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不仅注重股东利益的保护,而且特别注重对债权人和职工利益的保护,其监事会成员中既有股东代表,又有职工代表和银行代表,这与德国在公司治理中倡导“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有很大关系 在我国,虽然《公司法》对监事会的设置做了原则规定,并要求监事会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但由于没有明确规定职工代表比例的下限,因此,上市公司监事会中由职工出任的监事并不多,仅占全部监事的20%左右,并且当出现意见分歧时,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通常是采用一人一票的投票制度,职工代表的意见很难左右监事会的决议。至于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在监事会监督中就更难体现。因此,监事会的监督实质上代表的仅仅是大股东的利益。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环境的状况与德国公司较为接近,德国公司所倡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的理念及其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基本构造很值得我们借鉴。 2、德国公司监事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监事会的监督在整个会计监督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监督主体与决策主体分离从而使监督主体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是构建有效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企业监事会的监督与德国公司的监事会监督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实际运作情况很不理想,大多数企业的监事会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监事的遴选机制使得监事会无法保持其独立性;二是监事的专业素养不足,缺乏权威性,无法完成监督董事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重任。因此,切实保障监事会的独立性、提高监事的素质是完善我国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一个重要问题。 3、各种监督关系清晰、分工明确是构建有效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关键 虽然德国公司同时存在着监事会审计、内部审计、独立审计、税务审计等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形式,但它们之间的职责关系却界定得十分清楚,从而使整个监督体系有条不紊、协调有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独立审计并非作为一种可以取代监事会监督的独立监督形式,而只是把它作为加强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的手段来使用,而且选择或聘请独立审计人的权力在监事会,这使得监事会的监督更为有效。我国《会计法》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将社会审计监督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相提并论,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应当正确认识独立审计在整个会计监督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需要依靠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的监督来形成,独立审计则应作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的一种借用手段来使用,而不应当把它作为第三种监督力量来看待。 会计监督论文:健全现代企业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 公司治理其实质就是一种制衡机制,它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前提条件下,由于股东对经理人的控制减弱,而形成的一种“以股东为核心的利害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现代企业制度均建立了以“三会”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机制,决策权和经营权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但公司的监督机制仍不规范或比较薄弱。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和探讨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充分发挥其在现代企业制度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信息是企业向外界传递其经营、发展情况的重要信息,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正确与否。 因此,在公司治理框架下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减少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相互制衡,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会计监督的削弱不仅造成当前公司治理失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也损害了所有者的利益。 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必须与公司治理相结合,在内部成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等对经理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工具,在外部成为政府、社会公众等监督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和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会计监督主体的广泛性。在公司治理框架下,在企业内部由于两权分离,相互制衡,股东必然会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等行使自己的权利,加强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会计监督。在企业外部,债权人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也非常关注企业的会计监督;政府为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必然加强宏观会计监督。同时,还由于所有者自身素质或专业知识的限制,委托注册会计师代其进行会计监督,从而使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拥有了更为广泛的会计监督主体。 2.会计监督目的的普遍适用性。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会计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它不仅适用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而且能更多的适用于广大股东、债权人、社会公众、投资者等进行各种决策。因而,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变得更为广泛,会计监督的目的具有了普遍的适用性。 3.会计监督的复杂性。在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为适应新的公司治理环境,必将形成以所有者为主体的微观会计监督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会计监督相结合的新的会计监督体系,充分地发挥微观会计监督在经济建设的作用,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同时为满足股东、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不同要求,会计监督的内容变得更为广泛、深入、细致;会计监督的形式也将更为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 4.会计监督的独立性。在公司治理框架下,宏观上政企分开,微观上两权分离,使得会计监督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达到真正的独立。而且为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各方的需求,会计监督工作必须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出现,独立性更成为他们工作的灵魂。 在目前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其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针对目前“外部会计监督不力,内部会计监督缺失”问题,笔者提出从两个方面来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即宏观方面(外部会计监督)和微观方面(内部会计监督)的一些设想: 1.外部会计监督是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对社会总资金的运动和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控制,监督主体主要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公众。加强外部会计监督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有关的会计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①依据《会计法》、《证券法》、《审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加快对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培育,健全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机制,并且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确保社会审计的独立性;②制定和颁布《会计监督条例》等法规,为会计监督的实施提供完整可靠的法律依据,并保证会计监督人员的合法权益;③大力宣传、学习和贯彻执行《会计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2)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模式。合理协调国家各有关职能部门(财政、审计、税务、金融等)的监督职能,避免重复监督而又监督不力。注重发挥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3)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尤其是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社会信息,对社会的各方面都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它也是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渠道,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监督。 2.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是对具体的企业经济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的监督。 (1)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相结合,建立严密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实现其内部会计监督的基本保障。在公司治理框架下,企业应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法律法规,不断深化企业的会计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充分贯彻国家的法律法规,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另一方面,为会计人员实施内部会计监督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需要注意:①合法性。应以国家的财经法规为准绳,制定合法而有效的企业会计监督管理制度。②严密性。监督管理制度应周全严密,不应出现控制或监督的空白。③适应性。符合本企业实际需要,并且随着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健全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管理制度,使其能够不断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始终如一地发挥最大作用。 (2)设置合理的企业会计及会计监督机构。在实行公司治理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设置合理而运行良好的会计监督机构是进行会计监督工作的基础。就目前我国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企业,董事会应下设审计委员会或财务总监,由独立董事组成或担任,其主要职责是确保企业如实编制会计报表,披露会计信息。 (3)改变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委托关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改变企业是会计人员直接委任者的关系,会计的工资、福利待遇与企业直接脱钩,变经营者委托为所有者委托。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让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4)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开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失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这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使会计信息质量从源头上得以提高。 会计监督论文:国家审计会计信息监督的制度基础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似是一种顽症,强化对会计的监督、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赖于建立一种有效;的会计信息监督机制,而国家审计无疑是这一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审计应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以发挥国家审计会计信息监督的制度基础作用。 [关键词]国家审计 组织模式 立法式 所有权监督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监控多采取间接监控手段,会计信息也越发成为这些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者受托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进而作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本质描述和基本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客观经济活动适当相符。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会计造假盛行,已成公害。琼民源粉饰会计报表的严重作假行为,制造了一个“中国股市的大骗局”,给众多的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1996年的“渤海事件”、1998年的“东北药事件”、“红光事件”等又何尝不是造成了这样类似的恶劣后果,尤其是震惊整个社会的银广夏案件,使得虚假会计信息成为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说这些是点上的问题的话,那么,下面的情况就具普遍性了:财政部从1999年起对全国不同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情况进行抽查表明,会计信息失真大有逐渐加重之势,会计信息质量越来越令人担忧。在美国,几个大公司会计造假丑闻也接连曝光,从安然到世通、从施乐到默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造假的数额一个比一个人,也给社会造成极大震动。 我们需要治理会计假账,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这有赖于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信息监管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审计无疑发挥着独特的监管作用。审计是具有比财政、税务、银行等经济监督形式更大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形式,但又是实务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审计无疑需要研究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技巧等,但是,欲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审计而言,必须研究和采取适宜的组织模式,审计自1983年得以恢复以来,我们似乎过多地关注了审计程序与技术,而对审计组织模式或体制的研究还不够,即使涉及也仅是不触痛处的。当今,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审计体制的改革也必须与其相配套。 关于审计组织体系,在理论上,尽管有多种观点,但却从未否认过“国家审计是主导”的基本观点,我国《审计法》规定国家审计应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对内部审计进行指导和监督。国家审计对于整个审计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起着主导作用。我们需要研究审计组织模式,尤其需要研究国家审计适宜的组织模式。 二、国家审计的不同组织模式 国家审计机关是国家的财政经济综合监督部门,它代表国家在其授权范围内行使审计职权,履行审计义务。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存在诸多差别,所以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方式及在审计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也存在很大不同。 在世界范围内,有四种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形式,并形成了相应的内部关系。 1.立法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机构,在立法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向立法机构报告工作。在世界上,有相当多的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但最早采用的是英国。1861年英国在议会下设立了决算审查委员会,实施审查国库收支的审计:工作,并向议会提出报告。186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国库和审计部法案》,并依此法案在次年成立了国库审计部。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立法式审计制度的诞生。美国是立法、司法和行政二权分立的国家。这三方面的权力分别由国会、法院和政府来行使。审计总署受国会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反映情况,独立于行政之外。美国这种体制的形成主要是受英国的影响,美国使得“立法模式”进一步完善,它与英国一起被称为“立法模式”的代表,因此,有人把这一模式叫做“英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审计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2.司法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审计机关建立在司法系统中,具有司法权。首先采用这种模式的是法国。1807年法国正式通过法令,决定新建具有司法性质的国家审计法院。审计法院是介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的司法机构,它不归属司法部门,但拥有司法审计权。这种体制的总体目标是把国家审计管理法制化,以此来强化国家审计管理的职能。欧洲、南美和非洲一些原为法国殖民地的国家,如希腊、塞内加尔、阿尔及利亚等,由于受法国的影响,先后按司法模式建立起国家审计制度。除上述国家外,另一个较有影响的选择司法模式的国家是德国。在世界审计史上,法德两国的国家审计合称“大陆派”。这种模式·厂的中央审计组织和地方审计组织是没有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的。 3.独立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国家审计机关既不隶属于立法机关,也不隶属于行政系统和司法系统,具有超然独立性。日本采用这种模式。1889年5月, 日本根据本国宪法制定了《会计检查院法》。该法规定,会计检查院直属于天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1947年,修订了《会计检查院法》,这意味着独立模式的国家审计制度最终形成。修订的《会计检查院法》表明,会计检查院不再隶属于天皇,并独立于国会、内阁和司法部门。独立模式下中央审计组织和地方审计组织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4.行政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行政系统,是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对政府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实施审计监督。这种模式的国家审计,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要差于立法模式的国家审计。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大都采用这种模式。这些国家采用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行政模式是与其相适应的。前苏联是较早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影响下也建立了苏式的行政模式国家审计制度。但后来有的东欧国家依照本国国情放弃或改变了这种模式,如南斯拉夫后来采用了立法模式。目前,某些北欧国家象瑞士和瑞典,其国家审计也设在行政系列中,具有行政模式的某些特征,但其审计工作又要向议会报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议会执行检查职能的附属机关。我国国家审计也采用了行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审计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一般是有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的。 综合而言,上述四种模式中的前三种属于独立型的,后一种属于半独立型的。独立测的国家审计机关较为符合审计的三者关系,即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的三者关系,在这些模式下,审计的所有权监督理论可以得到最为直接的体现,即国家审计机构接受公有财产所有者代表的委托,或直接代表财产所有者对公有财产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进行审计监督,其结果是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都较强,尤其是独立模式,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最强。行政模式之所以叫做半独立型,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委托者和被审计者有时是合二为一的,审计的三者关系不尽明确,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是不如独立型的。尽管这样,国家审计机构的审计行为也是代表财产所有者并以其需要为出发点的,只不过它或多或少地还受到财产经管者的制约。应该说,某些国家之所以采用行政模式,是与其当时政治和经济体制及其他诸多客观情况相吻合的;如果舍此而求彼,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无论是独立型,还是半独立型的国家审计机构,其设置都体现了所有权监督的需要。 三、国家审计组织模式的选择依据 一般来讲,设立审计组织是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的前提条件,而设立审计组织必须遵循一定的依据。 1.所有权监督的审计溯源理论依据 审计的溯源理论是关于审计产生利发展客观基础的理论。所有权监督作为审计产生利发展的客观基础,自然也是审计组织设立的理论依据。根据所有权监督理论,审计代表财产所有者进行经济监督,在监督的内容、方式及目标上,都应考虑财产所有者的需要或要求,这样,在设立审计组织时,就应以满足财产所有者的这种需要或要求为出发点,并以此作为审计组织设立的依据。首先,设立审计组织应在其隶属关系上考虑所有权关系的要求。我们已经知道,财产的所有权与经管权分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不同的所有权应由不同的审计形式米代表。就内部审计而言,监事审计组织直接代表具体企业的股东集团(出资者所有权)的利益,直接隶属于股东大会;企业内部审计组织直接代表法人所有权进行经济监督,直接隶属于企业的法人代表。部门内部审计,有的代表出资者所有权进行经济监督,有的代表法人所有权进行经济监督,所以,隶属关系视所有权关系而定。其次,设立审计组织应在其作用的侧重方面考虑财产所有者的要求。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形式,可以在财务审计、[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方面发挥其具体作用。设立的审计组织,发挥的作用是侧重于财务审计,还是法纪审计,抑或是经济效益审计,应考虑财产所有者的要求。在审计界,有人认为,审计组织设立的理论依据是独立性和权威性。实际上,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审计组织按所有权监督理论设立后所表现出的一种必然结果,而不是前提条件或理论依据。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依照法定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监督,不受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干涉或阻挠,组织独立是其具体表现之一。权威性是指审计在独立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监督活动的高层次性和审计结论和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的可信赖性。审计代表财产所有者进行经济监督,在两权分离的前提下,就使得审计在经济上完全脱离于被审计单位,不从事任何的经济业务,在组织上与被审计单位没有隶属关系,它只隶属于财产的所有者。正是由于审计这种相对于财产经管者的超脱性,决定了其必然具有独立性。所有权与经管权相比较,所有权为经管权提供物质要素,并对其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约束,所有者可以对企业所获利润进行分配。所有[权是一种终级权利,它高于经管权,由此决定了审计所代表的所有权监督具有天然的权威性。正由于审计组织的设置必然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所以,实际设置审计组织时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2.提高审计效益效率、明确责任、规避风险的审计目标理论依据 审计目标是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期望取得的结果。对于具体的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期望取得的结果,尽管有不同表述或观点,但有一点是勿容质疑的,那就是审计应高效益和高效率地实现其目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明确审计责任,规避审计风险。在弊端审计阶段,要高效益、高效率地查错防弊;在财务审计阶段,要高效益、高效率地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鉴证,以便为广大的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相应作出投资决策;在经济效益审计阶段,要高效益、高效率地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分析和评价。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都应根据审计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环境,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审计责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规避不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要高效益和高效率地实现审计目标,要明确审计责任、规避审计风险,就应设置或建立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审计组织或机构,就国家审计而言,应设置适宜的审计组织模式。 3.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制依据 设立审计组织应符合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在此基础上,还应具体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该说,制定有关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应依据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这样看,设立审计组织似乎只要遵循了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就够了,但是,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作为设立审计组织的理论依据只是一种宏观要求,不能给予具体指导:而且,制定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除了遵循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以外,还考虑和兼顾了其他诸多情况和因素,例如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当时的审计环境等。所以,设立审计组织遵循法制依据与遵循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依据并无重叠,更不矛盾。就我国而言,遵循法制依据设立审计组织体现在很多方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务院设立了审计署,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了审计局或审计厅,确立了国家审计在隶属关系上的行政模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建立或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机构,该机构直接隶属于本部门或单位的有关行政或业务负责人领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公司制企业设立了企业内部审计或监事审计机构,隶属于出资所有权或法人所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批准合伙设立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民间审计组织开展注册会计师业务。 四、我国现行国家审计组织模式的弊病和症结分析 我们有必要从这一体制的产生说起。八十年代初,特定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促使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建立我国审计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紧迫而又细密的研究,其结果孕育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审计监督制度。当时理论界就国家审计体制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将审计机关置隶于人大系统,以强调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二是将其归属政府,中央审计由国务院领导,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由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经多方商讨后,1982年12月修改后的宪法对国家审计体制采用了后一种方案。 应该说,这一体制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合我国当时国情的。当时我们急需建立审计机关,考虑的着眼点是采用哪种审计体制更有利于迅速建立审计机关并及早发挥其监督作用。当时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都是由国务院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的,作为立法和权力机关的人代会及其常委会正值恢复与健全时期,采取行政式的国家审计体制是适当的。实践证明,这一体制成功地创建了我国的审计机关,走过了中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的奠基阶段,并使国家审计的组织机构在规模上不断得到发展,管理上逐步得到加强。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对国家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越来越强调,对国家审计监督作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直沿用至今的现行国家审计体制越来越难以满足这种需要,其不适应性乃至弊病便逐渐暴露出来。 1.自我手术效应日趋严重 按照审计监督三者关系理论,审计机关作为审计监督者应接受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人代会及其常委会的委托,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单位的经济管理及经营活动实施监督检查,并向委托者报告结果。而现行体制说明审计实质上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行政约束,经济运行的管理权与监督权集于一身,使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成为空壳,从而形成审计的自我监督、自我手术效应,并日趋严重,大大削弱了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2.监督领域的真空地带时有形成 由于监督的权威性较小,独立性较差,加上自身利益考虑,使得审计机关对同级被审单位几乎难以发挥监督作用,对有些重要部门和领域有时也不能或不敢涉足,如在政府决策失误、计划失调、财政收入流失、支出失控以及政府短期行为等问题上,审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监控作用。因此,审计监督出现真空地带,这种情形并不时发生。 3.以权压审现象难以杜绝 现行体制下,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奖惩等,都与本级人民政府有着直接关系。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有时利用这种关系来干扰审计工作,致使形成有关方;面以权压审现象。 4.审计迁就变通行为已是无奈 从一定意义上讲,审计者与被审计者总是存在矛盾甚至冲突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解;决这些矛盾或冲突。现行体制下,审计机关不能真正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独立行使监督检查权,只能迁就变通,成为本级政府维护区域利益的工具,充其量也只能在极低程度上维系和约束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利益分配格局。审计的这种迁就变通行为并非自愿,实属无奈。 综合上述诸多弊病,其根本在于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不适应或已不适应审计发展和深化经济改革的需要,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审计生命的根源。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上述弊病,其表层原因是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造成应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的缘由无疑是上述弊病的根本症结。对此,我们必须作透彻分析和研究。 1.历史环境的局限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受特定环境的影响,审计也不例外。纵观新中国成立前的国家审计产生与发展过程,其领导体制一直是行政模式,即各级审计机关分属本级行政政权领导。我们知道,审计在我国奴隶社会的早期——西周便基于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了,此时的审计职权直隶于居百官之首、掌邦国之治的冢宰或大宰,而最终受制于朝庭天子。此时审计领导体制行政模式的采用是适合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因为奴隶社会的早期,生产方式还很落后,经济活动还很不发达,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也只能在浅层次上得以分离,审计应该也只能归由阶级利益的统治者来领导。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审计监督越来越规范。这种规范性应体现在审计方式方法越来越先进,审计范围内容越来越深广,审计规划管理越来越科学,审计领导体制越来越合理。但遗憾的是,审计领导体制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基本上沿袭了审计萌芽与产生时的做法,只不过国家审计机构已有多个层次,领导体制也已形成一个网络。应该说,这是与我国整个社会制度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相一致的。国家审计领导体制的缺陷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国家审计在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上便受到很大影响和限制。 新中国成立时,由于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没有专门设置国家审计机关,其职能是由财政、银行、税务等经济监督形式代替的。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八十年代。1978年党的11届3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但开始时,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尤其是农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还远未涉及和展开,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只是刚刚恢复。况且,经济体制改革也是任重道远的。总之,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存在的缺陷和弊端还未从根本上解决。正是在这样的政治与经济背景下培育了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审计体制。尽管这一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适合当时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但它一产生,便带有一定缺陷,并逐渐成为一种致命因素——影响或削弱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环境影响和限制的结果。 2. 理论研究的不足 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武器。如果说现行体制产生之前,限于时间和各种因素,对审计理论未能作深透研究,那么,在此之后,这一工作的开展还不能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就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了。长时间以来,我们偏重于审计业务具体操作技术的研究,对审计的深层次理论和关系到能否发挥审计真正效能的管理体制未作广泛的、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其主要表现就是对关系到能否使审计的独立和权威地位得到保障的、西方己作长时间研究并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审计三者关系理论,我们既没有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也没有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探讨,以致使我国的国家审计管理体制至今还不能完全符合这一重要理论。按照审计三者关系理论,审计机关作为独立的经济监督者应接收财产所有者的代表一人代会及其常委会的委托,对被监督者——各级政府及其所辖单位和部门的经济与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委托者、审计者和受托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所体现的审计关系实际上是二者关系,因为只有受托者和审计者,没有委托者。这就混淆了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关系,违背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实践就必然得不到科学理论指导,体现在审计体制上就是现在这种缺乏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状况。 3.综合改革的欠缺 ll届3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几年政治、经济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不容置疑的。审计从无到有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就国家审计体制而言,也是历经几次改革的。如将中央各部委的审计机构由原来的纯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改为兼有外部审计的管理体制,即将中央各部委的审计局改为审计署的派驻机构,实行特殊意义上的双重领导:各级地方国家审计机关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其工作辖区内设立派出机构;特别是,刚实行不久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应该说,这对增强国家审计机关的执法权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不可否认,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改革措施有时缺乏有机协调,加之人们认识能力和客观环境的限制,使有些改革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就国家审计管理体制而言,虽经上述几项改革,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审计独立性差、权力地位弱的问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利地位虽有所强化,但还未能跳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 的总体框架,未能摆脱其禁锢审计职能充分发挥的指导思想。这既有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不够的原因,也有审计与其他各项政治与经济改革措施之间缺乏综合协调的重要缘由。 4.自身素质的弱化 审计从其自身职能讲,应当具有较强的经济监督权限,但这一权限的行使,除了具备各有关外部因素环境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与此相适应的素质。现行国家审计体制难以培养与造就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反过来,低素质的审计人员又加剧了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弊病。因此,当前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弱化也是造成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种种弊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述症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地诱发并助长了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种种弊病。透视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弊病,分析其症结,目的是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五、我国国家审计组织模式的选择 (一)确立科学的改革思路 根除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弊病,其根本就是改革现行体制,改革现行体制则必须把握一些基本原则,理顺总体思路。 1.总结历史,研究现在 上已述及,我国的国家审计体制自古至今都是行政模式,但这一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这就要求我们比较这一模式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对现行审计体制的每一细节及其与其他有关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便在明古悉今的基础上设计改革方案。 2.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改革国家审计体制,消除其弊病,是为了摆脱国家审计的现实困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监督作用。但每一步改革都应不是权宜之计,要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使改革后的国家审计体制能较长时间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基于本国,借鉴他国 世界各国由于在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上存在差异,于地理、历史、民族和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便使国家审计体制具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特点。四大模式的区别在于将国家审计机关有的归属于立法系统,有的归属于司法组织,有的归属于行政机构,而有的置于完全独立的地位。应该说,四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但比较而言,立法模式更为科学合理,更符合审计的三者关系理论,所以,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在设计改革方案时,应针对我国国情,借鉴这一模式,以使我国的国家审计体制逐步趋于合理。 4.尊重科学,注重合理 改革现行国家审计体制,必须依照体现科学规律的审计三者关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改革方案。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改革方案应是可行有效的。 (二)设计理想的目标模式 国家审计体制既属于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也是政治体制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改革国家审计体制,既要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又要满足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健全、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高度的民主政治和完备的法制机制在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并监督国家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实现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使整个政治体制富有效率和充满活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推进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与使用各项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根本措施是放权、分权与责任制约。放权,要求从总体上使我国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状态;分权,要求各项政治与经济工作职责明确,权限相宜;责任制约,要求从宏观与微观上使各个岗位、每项工作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所以,设计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时必须与上述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相协调,并充分体现放权、分权和责任制约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并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和思路,我们设计出下列理想的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目标模式。 (1)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立最高审计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审计院,取消国务院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高审院负责对国务院及其所辖部门进行经济监督,实行与高法院、高检院相同的管理体制,即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进行审计监督,并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在权限上相似,在职责上侧重于经济监督。 (2)在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下设立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院,取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下的审计局或审计厅。地方各级审计院负责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辖部门进行经济监督,实行与本级法院、检察院相同的管理体制,即各级地方审计院既隶属于本级人大常委会,又要接受上一级审计院的领导,在权限上相似,在职责上侧重于经济监督。 (3)在一定时间内保留中央各部委、地方各有关部门及各有关大城市的审计派驻或派出机构,使其继续负责对本部门或本行政区域内的有关经济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但在关系工归属于设立派出机构的审计院,各部委、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应积极协助和支持派驻或派出机构的审计工作。待时机成熟和条件具备后(改革后的国家审计体制走入正规),再取消派驻或派出机构。 (4)高审院、地方各级审计院及派驻或派出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立或在特定时期内设立若干或特别职能机构,并使其职责分工,岗位明确,工作配合,相互牵制,以形成高效、协调的组织网络。 这一模式的确立,符合审计三者关系理论,确保了审计机关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综合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职能作用。它不仅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也与国际惯例相吻合,符合世界审计发展的趋势。但是,这一模式确立后,需要在其指导下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而具体改革方案存在一个逐渐完善的磨合过程。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实施环节解决了。 (三)规划合理的实施程序 改革现行国家审计体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五个阶段: (1)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在上述目标模式指导下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并应经过初步论证,以奠基础。 (2)试行阶段。在这一阶段,对设计好的改革方案,应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一点或多点试行,以求稳健。 (3)总结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对试行阶段正反两方面的结果进行科学总结,并对原方案进行修正,以求准确。 (4)推广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对修正后的改革方案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速度,以求高效。 (5)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对推广后的改革方案,针对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情况,不断补充和完善,并加大实施力度,以求健全。 上述三个对策构成一个整体,运用时,必须将其予以综合,以发挥其合力作用。 (四)建立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立法式国家审计组织模式的建立与运行,必须建立起保障机制,主要包括适时修改《宪法》和与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加速我国整个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使国家审计组织模式的改革与其他相关改革协调进行等。改革现行国家审计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这一工程的完成,需要研究诸多理论问题,解决许多实际矛盾。 会计监督论文:试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提出建立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对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将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其中,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是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系列管理方式,包括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会计、审计诸方面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监督机制。本文着重就完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机制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断强化管理,保证会计工作权利,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行为责任主体的单位负责人 修订后的《会计法》明确单位负责人作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要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1、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单位负责人要不断提高执行财经法纪法规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理顺会计工作关系,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确保《会计法》和各项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 2、实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负责人有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的监督制约程序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程序明确,实施内部审计的办法与程序明确。 3、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单位负责人应当支持。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保障会计人员合法权益,经常了解掌握会计工作情况,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履行职责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单位内部为会计人员实行有效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带头执法维护国家财经纪律。作为单位负责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应以身作则,带头执法,不得干预、阻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更不能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切实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努力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财务管理 财务与会计是属于两种不同层次的活动,它们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财务管理就是组织单位资金运动、处理资金运动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1、以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财务管理的重点由资金管理转向财务会计监督,进而转向以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为主形成的控制系统。通过对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促使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2、实施对资金运动过程的监控。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施对经营资金运动过程中的监控,包括有计划地筹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参与经营决策,实行事前控制,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财务监督,按照规定正确处理好投资者、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等。 3、抓好一系列相关的基本环节。实现财务管理任务的关键是要抓好一系列相关的基本环节,包括进行财务预测。制订财务计划、组织财务控制、开展财务分析和财务信息反馈、实行财务考核等等,保证各环节的衔接,保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 4、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主管人员。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有合格的总会计师、财务科长等财务主管人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财务主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应做好对财务主管人员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业务理论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考核和培养,达到全方位的综合性素质。 三、设置合理操作规范的会计管理 根据会计工作客观性原则应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设人,人员精干、各司其职,达到会计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证会计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 1、注重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作用。会计岗位设置中应注意横向与纵向关系上的相互牵制作用,以便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预防发生错误和弊端,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与完整。 2、认真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与基本操作要求,要把经济活动中与会计有关的重复出现的经济业务按照客观要求来规定其处理程序,使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会计工作手续不严与职责不清的现象发生,务使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限期达到规范要求。 3、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应包括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帐簿设置与记帐要求等内容。通过会计处理程序控制、手续控制和复核控制等措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达到真实、及时和完整。 4、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的记录体系,主要体现在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与会计报表三方面。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会计帐簿是全面记录和反映一个单位的经济业务并通过归类整理,逐步加工成有用会计信息的簿籍,会计报表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报告。通过规范的会计技术处理,提供真实和完整的会计信息。 四、独立行使监督权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由单位独立于财会部门之外的专职审计人员进行的审计,主要对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有助于单位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自觉遵守财经法纪,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提高经济效益。 1、规范审计行为,突出评价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企业经营决策依赖于对经济活动的执行及其结果的客观检查和评价等信息的反馈。要拓宽内部审计领域,规范审计行为,逐步建立内部审计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签制度,突出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 2、明确工作重点,发挥内审作用。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要积极参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转向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并要从单位实际出发突出决策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3、做好后续审计,实施审计认定。内部审计管理应建立对审计事项的后续审计制度,对单位重要经济活动、重大资产重组和经营结构调整实施跟踪审计方法,通过后续审计对其帐务处理的合规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计认定,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延续性和规范性。 4、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内审效率。随着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内部审计工作要引进现代管理理论,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方法,积极加快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内部审计管理水平。
财务分析论文:关于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构想 摘要:财务分析是科研机构财务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建立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必要性和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构建了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设想。随着公共管理和公共财政的推行以及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课题制的推广。使科研机构的财务活动及其面临的财务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迫切需要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1.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科研机构的财务分析一直是一个弱项。在现行《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仅设计了一些财务指标,缺乏系统的财务分析体系。有些人对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主要是针对如何执行现有财务制度的对策建议,尚未突破现有制度的约束,研究的思路尚未上升到理论层面,缺乏对科研机构财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财务分析指标、财务分析程序、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有些科研院所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为导向,设计了一套绩效评价体系,相比相之下,有很大进步,但缺乏通用性。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一套科学、健全的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从而限制了科研机构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①财务管理的监控作用难以发挥。财务指标不完善,财务分析工作滞后,使管理者、出资者等利益主体难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科研机构的财务资源状况、资产管理状况等财务信息。②限制了财务管理对单位内部收益分配的监控作用。在单位内部的收益分配上,由于缺乏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导致有些单位以账面收入为增发工资福利的考核指标,在收入尚未变现的情况下,实际上是以负债兑现。③财务管理对单位绩效的监控作用,制约了激励和约束作用的发挥。财务分析指标不完善,不利于考核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不利于考核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绩效。 2.建立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讲,财务分析是对经济组织的财务信息的加工、创造和再利用,它具有预测、评价、决策、查明问题原因的功能,其目的在于评价过去、掌握现实和预测未来。对于科研机构来说,探索和建立科学、系统的财务分析体系,是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强化主管部门财务监管的需要。 1)财务分析是财务报表的扩展和深化 财务分析不同于财务报表分析,二者在分析对象、分析范围和分析广泛上有显著不同。财务分析的对象是经济组织的财务活动(包括财务报表),报表分析的对象是依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就范围看,财务分析涉及经济组织的一切财务活动,包括财务报表内外的信息,报表分析限于表内及相关信息,就分析方法看,报表分析的方法比较简单,多采用初级数学,而财务分析采用的方法比较复杂,包括数学、经济学、统计学等。 2)财务分析是单位绩效评价的基础。 绩效评价是对管理当局绩效的“标识”,但不能发现问题和成绩的原因,而财务分析是绩效的基础和深化,可以挖掘问题的成因,可以使绩效得以量化。依据财务分析进行的绩效评价不同于考核,考核的主观因素较多,而基于财务分析的绩效评价依据主要是客观性指标。 3)有利于完善科研机构的委托关系契约。 对于科研机构相关利益者来说,由于委托——关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利益者如主管部门、单位出资者和债权人所掌握的信息少于人,需要对人披露的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分析,以此判断人即科研机构管理当局履行契约的程度。 4)有利于掌握科研机构资源使用情况和评价服务能力。 科研机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事公益事业的能力离不开财务支持,单位运行中的问题最终可集中反映到财务上,财务分析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功能,通过财务分析,可使科研机构管理者和相关利益者及时掌握单位财务资源状况及持续从事公益事业的能力,发现单位运行中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及时采取得力措施。 5)有利于加强主管部门对机构的财务监管。 通过对科研机构的财务分析,可及时、客观地向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充分有效的财务信息,使决策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各个科研机构的经济运行秩序、单位的财务管理情况,从而可及时、真实地考核科研机构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3.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原则 1)区分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及其分析目的。 财务分析的基本目的是对科研机构一定期间的运营、财务效益、持续从事公益事业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以查明其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财务分析主体是指对经济组织进行财务分析的个人、组织等。不同的主体在同一经济组织中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因而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也不同,如投资者关注投入资源的使用,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债权人关注还本付息能力等。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取决于自身的利益需求。不同的分析目的需要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需要不同的分析方法体系和指标体系。 对于科研机构而言,财务分析的主体可分为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管理者和社会相关利益者。主管部门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财务监管,关注投入资源的使用,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管理者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社会相关利益者主要关注的是单位的运行是否符合其宗旨。因此,在建立财务分析体系时,应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2)科学设置财务分析指标。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按照“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操作简便、信息客观”的原则制定,依据科研机构的业务性质,合理确定核心指标及各影响因素指标,根据不同分析目的,设置多层次指标体系,依据综合全面分析的要求,同时设置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2)合理选择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的方法体系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不同类型的方法所用的耗费不同,所获得的财务指标评价也不同,为此,应以成本效益原则和指标重要性为依据,合理选择适用的财务方法,例如,对于单位整体业绩的评价,宜选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于单位某一方面的分析,宜选择比较分析法成比率分析法等。 4.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设想 经过改革,科研机构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企业性科研机构,非营利性机构和公立事业单位并存的格局,在公立事业单位中,既有准政府部门(执行部门政府职能),又有以从事商务活动并获取收入为营利组织,也有半企业性质的单位。更为重要的是,科研机构自身业务活动以科研为主,科研活动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非直接营利性的特点,因此,财务分析体系的设计必须考虑这些特点。综上所述,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设想如下: 1)确立合理的财务分析程序和分析步骤。 财务分析的一般程序和步骤在理论上尚有争议,但通常认为,财务分析的一般程序应包括准备、实施、评价和报告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匀有相应的步骤。科研机构的财务分析程序和步骤包括确定分析对象、财务分析准备,实施财务分析、财务评价和财务分析报告等。 2)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框架。 财务分析框架的基本构成包括财务分析主体及分析 ! 财务分析目标应依据科研机构的总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确定。财务分析指标则依据财务分析的目标确定。组织性质不同,其核心指标不同,营利组织侧重利润等经济效益,非营利组织侧重组织宗旨的实现程度等。 3)选择科学的财务指标。 建立科研机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所选择的各项财务指标,应便于理解、易于操作,便于及时收集真实数据和计算,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单位的财务资源状况、绩效、管理水平等。不但要重视经济指标,还应重视社会责任、单位职能方面的指标。 4)合理确定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 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情况、主要财务指标对比分析、分析结论、分析依据、分析方法、对科研机构的财务评价结论等。 财务分析论文:从证券公司实践看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证券公司面临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竞争环境、领域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白热化。财务分析作为评价证券公司财务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现行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指标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等存在的局限性,财务分析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有效的利用财务分析做出正确决策,本文就对影响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发挥作用的各个角度进行一些探讨,并对财务分析存在的局限性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看法。 关键词: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局限性;改进 一、证券公司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自身的局限性 1.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有影响。现行会计准则并未严格限制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各期的会计处理办法,证券公司根据需要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导致前后期间数据的可比性大大降低。如果证券公司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处理,那么不同的证券公司对同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采用的方法就会不一样,证券公司之间的数据的可比性也会大大降低,这时财务对比分析就没有意义。 2.会计估计对财务报表数据质量有影响。有些数据在会计核算时往往需要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例如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等,估计的数据难免主观对财务报表的结果产生影响。 (二)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计算各种财务指标来分析与评价公司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反映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而在证券行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各项指标缺乏统一评判的标准。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公司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证券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经营和监管只是在近几年才逐渐进入正轨,在财务比率分析中,缺少行业标准比率,这使得财务比率分析没有参考数据,无法衡量一个证券公司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就不好得出分析结论。 (三)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比较分析法存在局限性。比较分析法极为注重比较。实际操作时比较的双方必须具备可比性才有意义:业务性质相同或相似、公司的经营规模较为接近和经营方式相近或相同。这些条件限制了比较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 2.比率分析法存在局限性。比率分析法是目前财务报表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的局限性主要包括:第一,比率值要与某一标准比较方有意义,但这样的绝对标准受到样本数量、计算方法及异常情况的影响,尤其在证券行业内几乎很难找到这样的标准;第二,某些比率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上的状况,却无法揭示会计年度其他时点上的财务状况;第三,比率分析在进行同行业的横向比较时,会受到不同证券公司采用不同会计方法的干扰和影响,而公司内部进行纵向比较的可比性又会因在不同期间所选择的会计方法的变更而相应减弱。 3.趋势分析法的局限性。趋势分析法是与本公司不同时期指标相比,一般运用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这比分析单个财务报表能了解更多的情况,特别是可以发现一个公司发展的趋势。但是趋势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趋势分析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财务报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由于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的改变,会造成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四)财务分析人员的局限性 由于财务分析人员掌握财务分析理论、相关经济理论及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财务分析结果的理解就有差异,也就不能透彻解释各项计算指标的经济涵义。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经验、日常接触面不同,导致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不同。工作经验丰富、日常工作中接触公司各项工作多的,就可以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否则就可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本身。财务分析人员的风险偏好不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会存在差异,比如有人认为只有高风险才有高收益,而有人认为稳妥一些保守些好。所以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利用相近或相同的财务分析指标,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五)财务分析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 财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公司财务资源和当前财务状况的信息,他们更希望了解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公司现在甚至是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以便更好的规避风险,把握机会,做出对公司更为有利的经营决策。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侧重于对历史信息的反映,基本上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结,只重视公司过去财务资源与现在财务状况信息的披露,却忽视了公司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以及对未来信息的反映,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全部要求。 二、改进措施 (一)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 第一,证券公司要严格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尽可能地减少或甚至禁止同一类经济业务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减少人为操纵空间,使公司内的会计处理方法统一口径,更具可比性。第二,会计主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内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规范,降低各证券公司自行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空间,使证券公司间的会计处理方法口径更加统一,更具可比性。第三,目前的会计信息一方面表现于会计信息过量,另一方面公司和市场所需要的真正有效的信息却存在很大的缺口,这需要各证券公司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努力将会计信息与市场预测、行业竞争、薪酬福利等相结合,不断弥补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二)行业对比时要区分规模、成长周期等特点 首先,证券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公司间的对比完全取决于各公司间财务和经营数据的比较,而公司规模、成长周期、主营业务品种等的差异,使得财务和经营指标的差异巨大,因此在进行行业对比的时候,要选择与本公司规模相近、成立时间差异不大、主营业务品种基本相似的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否则分析结果将不具有参考意义。其次,中国证券业协会财务委员会应组织加强对行业财务指标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探索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为各证券公司不断改善财务指标提供依据。 (三)对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的改进 第一,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定性 的判断,充分发挥人的丰富经验和量的精密计算两方面的作用,更好地反映真实情况,获得决策有用的信息。第二,坚持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特别是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的反映过去的或历史的经营情况,而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要进行动态分析,在了解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未来有一定的帮助。第三,坚持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要全面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只看到个别财务指标的高与低,就得出好与坏的结论。第四,建立全面分析和专题分析相结合的财务分析制度,力求做到每月或每季度一次详细分析,每半年或年度一次全面分析,出现重大问题或根据需要再作专题分析。让专题分析成为定期分析的有益补充。 (四)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分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应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财务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财务分析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同时要对公司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的前瞻性预测,在分析中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增强财务分析支持经营决策的预见性。 (五)把握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点进行深入分析 证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财务分析时要紧紧把握主要风险点。重点关注以下事项:净资本及各项风险监控指标的状况;资产、负债的质量和结构;证券承销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证券营销人员和经纪人的用工管理、展业管理、报酬支付等方面存在的法律、监管和税务风险;业务转型不确定性导致的财务风险,如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协调问题,转型的投入产出分析科学性和真实性问题等。同时,要积极探索借助数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依托各证券公司初步建立的完整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实时统计和量化分析,提高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实时性,实现从事后分析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前瞻性方法转变。 财务分析论文:企业财务分析评价初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市场体系日臻健全,被全面推向市场的企业日渐增多,企业行为要求日趋规范、科学,评价、分析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其整体水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常见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和常见的流(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以及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整体评价分析的要求,但存在不足。本文试图从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及评价指标应注意的问题出发,谈谈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和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和认识误区,并提出一些改进。完善的指标和方法,与大家探讨,求教大家。一、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及评价指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临界值指标的分析 企业效绩评价是对企业的财务效益赝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因此,将评价结果用于具体项目或选择部分指标进行特定目标的评价时(比如用于信贷和拟投资项目的评价等),还要进行主要财务指标的研究分析和横向、纵向比较。例如,按照企业效绩评价的有关规定:当净资产为负值时,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积累率两项指标和初步评价得分均按0分计算;资产保值增值率、经营亏损挂账比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指标的单项修正系数均按1计算。这样由于系数和其它指标值的影响,企业效绩评价指标值仍可能较高。如果将这一评价结果应用于信贷和拟投资企业的评价,显然,不太合理,因为净资产出现负值,即资不抵债,按我国企业破产的有关规定,这种企业随时都有可能破产清算。 这个例子,一方面告诉我们:企业效绩评价是对企业财务分析的深化与升华,它虽然弥补了单纯财务指标难以得出综合结论的不足,但是,从企业效绩评价“标识”上,看不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潜在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因此,我们在应用评价结果时,还要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在进行财务指标深入分析时,要特别注意一些处于临界值财务指标的分析。 此外,还应该注意非财务指标和非计量指标的临界值。非财务指标常见的有安全生产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就是其临界值。非计量指标有各种定义方法,企业效绩评价的八项非计量评议指标是较为全面的非计量指标体系,每项指标的差(e)级的标准值是其临界值。比如:“领导班子基本素质”评议指标的差(e)级的标准是“企业领导班子不够团结,主要领导不得力,或以权谋私,决策失误较多,企业效益滑坡,员工怨声很大”等。 当企业领导班子基本素质具备差(e)级的基本特征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加以分析。 (二)指标计算数据来源的分析 企业效绩评价是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内容,以净资产收益率(即投资报酬率)为核;已指标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价,财务指标值的高低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好坏。我们知道,计算财务指标值的数据来自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又是根据应计制和历史成本原则确认的会计账册数据编制的。因此,我们在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和评价指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未进行资产评估调账的老企业。这类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尤其是资产项目以及由此计算的指标值与新办企业和近期经过评估调账的企业比较相差甚远,因此,对这类企业的财务指标计算值,应做进一步的分析。 2.未经独立审计机构审计调整的会计报表数据。这类企业由于未按国家统一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其会计科目和对应会计科目的数据,缺乏可比性,由此计算出的指标值,也就缺乏可比性。 3.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和高账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可能产生潜在的资产项目。对这两类资产项目,我们一般称之为不良资产。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数据有“水份”。 4.关联交易。通过对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分析,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判断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就应该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企业的利润总额,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企业。 5、非主营业务利润。通过对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在企业利润总额的比例,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特别是进行资产重组的企业。 6.现金流量。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的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 (三)防外事项的分析 企业效绩评价的非计量评价指标是企业表外事项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应用时,不仅应该注意分析其对企业的影响,还应注意以下表外重大事项的分析,如下表:(略)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企业效绩评价的实质是国有资本金的效绩评价,它主要服务于企业监督。国有资本金管理及财务监督、领导班子考核、经营者收入分配等,体现的是国家所有者的职能。马克思曾说过:“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两种权力派生出两种不同的职能,即国家的所有者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企业效绩评价体现的正是这种财产权力和国家的所有者职能,它为政治权力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提供服务,并通过 其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企业效绩评价对控股和全资子公司的评价的适应条件和环境要好些,发挥的作用也就大些,而对于参股投资和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评价就要差些,发挥的作用也要小些,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二、常见偿债能力分析评价指标的改进和完善 (一)流(速)动比率局限性的原因和改进方法 1.局限性的原因 ①这主要是由于会计信息数据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计算流(速)动比率的数据常常被扭曲。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由于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经济人的逐利本质和契约的不完备性、部分契约关系人便有动机和机会通过改变会计数据进行利润操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计算流(速)比率的数据被扭曲。 信息经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人总是比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当这种信息是会计信息时,人便有动机进行利润操纵,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利益优势,因此,存在通过某些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来美化企业财务指标的可能,即所谓粉饰效应。用于美化企业财务指标的这些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也将导致计算流(速)动比率的数据被扭曲。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笔者曾以1998年度被cpa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被cpa出具有说明意见的审计报告所涉及的问题为切入点,对a股公司的利润操纵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有利润操纵的现象不少,其中通过虚列应收帐款,少提准备、提前确认销售或将下一年度赊销提前列帐,少转销售成本增加存款金额等操纵利润方式为最多,其结果都将是导致计算流(速)比率的数据被扭曲,最终导致流(速)动比率的计算值被扭曲。 ②流(速)动比率不能量化地反映潜在的变现能力因素和短期债务。 流(速)动比率是通过流(速)动资产规模与流动负债规模之间的关系,来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的大小,判断企业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转化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而实际上,由于计算流(速)动比率指标值的数据都是来自会计报表,有一些增加企业变现能力和短期债务负担的因素没有在报表的数据反映出来,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有的甚至影响比较大。 增加企业变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银行已同意、企业未办理贷款手续的银行贷款限额,可以随时增加企业的现金,提高支付能力。这一数据不反映在报表中,必要时应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 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由于某种原因,企业可能将一些长期资产很快出售变为现金,增加短期偿债能力。企业出售长期资产,一般情况下都是要经过慎重考虑的,企业应根据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辩证关系,正确决定出售长期资产的问题。 偿债能力的信誉:如果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一贯很好,有~定的声誉,在短期偿债方面出现困难时,可以很快地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办法解决资金的短缺,提高短期偿债能力。这个增加变现能力的因素,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信誉和当时的筹资环境。 增加企业短期债务的因素: 记录的或有负债:或有负债是有可能发生的债务,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这些或有负债并不作为负债登记入帐,也不在报表中反映。只有已办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作为附注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下端,其他的或有负债,包括售出产品可能发生的质量事赔偿、尚未解决的税额争议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诉讼案件和经济纠纷案可能败诉并需赔偿等等,都没有在报表中反映。这些或有负债一旦成为事实上的负债,将会加大企业的偿债负担。 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企业有可能以自己的一些流动资产为他人提供担保,如为他人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担保,为他人购物担保或为他人履行有关经济责任提供担保等。这种担保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负债,增加偿债负担。 2.改进方法 为弥补流(速)动比率的局限性,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建议改用以下三个指标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①超速动比率。用企业的超速动资产(货币资金十短期证券十应收票据十信誉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来反映和衡量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计算公式如下:(略) 由于超速动比率的计算,除了扣除存货以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与当前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项目办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②负债现金流量比率。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是从现金流动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能力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我们知道,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年末(初)流动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因此,用该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③现金支付保障率:它是从动态角度衡量公司偿债能力发展变化的指标,反映公司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其公式为: 本期可动用现金资源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加本期预计现金流入额,本期预计的现金支付数即为预计的现金流出量。 现金支付保障率高,说明企业的现金资源能够满足支付的需要,如果该比率达100%,意味着可动用现金刚好能用于现金支付,按理说这是一种理想的保障水平,既吁保证现金支付需要,又可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降至最低,如果该比率超过100%,意味着在保证支付所需后,企业还能保持一定的现金余额未满足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但若超过幅度太大,就可能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超过满足支付所带来的收益,不符合成本一效益原则;如果该比率低于100%,显然会削弱企业的正常支付能力,有可能引发支付危机,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资产负债率评价偿债能力的认识误区和评价标准 1、认识误区 资产负债率作为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一般认为其值越低表明企业债务越少,自有资金越雄厚,财务状况越稳定,其偿债能力越强。其实,适当举债经营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些发展迅猛、势头强劲。前景广阔的企业在其能力范围内通过举债,取得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报酬率高的项目,从长远看对其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是十分有利的。相反,一些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可能很低,但并不能说明其偿债能力强。因此,对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不光要看资产负债率,还要考察资产报酬率的大小。若其单位资产获利能力强,则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也是允许的。但并非所有的项目一经投资就会立即有回报,尤其是报酬率高同时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其获得的利润不能在当期得到反映,这便使资产报酬率也无法修正资产负债率所反映的情况。 2、评价标准 那么,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多大时,才算是合理呢?我们认为,主要取决于企业价值的大小。企业价值高一方面表明企业盈利水平高、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多、偿债资金多,另一方面也说明银行的信誉就高、获取银行的贷款可能性大、偿债能力强。 根据企业价值理论,企业价值等于不负债经营企业的价值加节税收益的现值减财务危机成本。如下图:(略) 债务利息支出是税前列支的成本费用,企业的债息可以获得一定的节税优惠,其节税额的价值等于债务额乘所得税税率。 财务危机成本是由于企业增加债务比例而引起财务困难产生的成本。当企业负债增加时贷方由于企业财务风险加大,而往往要求很高的债息做为补偿,这种高息便成为一项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在极端的情况下,贷款人还有可能完全拒绝给予贷款,这样企业就不得不放弃那些本来应当接受的利润较高的项目,从而产生了机会成本。另外,企业现有的和潜在的客户还可能对企业继续经营的能力失去信心,则是财务危机成本的又一种形式。再有,如果企业在现金流动方面或者是清偿能力方面遇到问题,则会因为企业在财务上采取一些措施而发生一些法律费用或者会计费用。最后,如果 企业被迫进行最终的清算,企业的资产将可能以低于市价的水平出售,这种损失也是财务危机成本的一种形式。 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与其自身的负债比例虽然并不呈线性关系,但是实践证明,在负债达到一定比例后,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发牛的概率加大,相应地,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也便提高了。如图,在a1点的右段,财务危机成本随着负债量的增加急剧增加。 下面我们讨论资本结构中资产负债率为多少时,企业价值最大。设节税额和财务危机成本表示为资产负债率d的函数分别是f(d)和g(d),t为所得税税率。则由微积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由下式:(略) 也就是:g’(d)=t,确定的资产负债率d,企业价值最大。g’(d)是边际财务危机成本,所以根据边际财务危机成本等于所得税税率确定的资产负债率最佳。 三、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和完善 (一)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分母是年末净资产,如:中国证监会规定的a股公司的年报和中报披露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这种形式;另一种分母是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如:1999的年财政部等四部委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这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分子都是当年的净利润。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当年的净利润,所以,分母用年初和年未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年利润进行比较更为合理,即用后一种形式的计算公式更为合理。 在利润分配中,现金股利影响年未净资产,从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响年末净资产,因此也就不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不同,计算值也不同。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净资产进一步改进为利润分配前的年未净资产,就更趋合理,改进后的公式为:(略) 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的一般意义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总体的获利能力,计算公式为:(略) 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从企业(即债务人)获得利息收入,这笔利息收入相对应的是企业(即债务人)的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是股东的投资,股东从企业获得分红,该分红相对应的足企业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并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十利息支出,就更趋合理,改进后的计算公式为:(略) 考虑到其计算指标的会计数据是以应计制原则确认的,总资产报酬率并非一种收现的报酬,而作为债权人和股东,往往更注重现金回报的情况,也可以把计算公式的分子再作改进,其计算公式为:(略) 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意在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的比较,评价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从耗费角度评价企业收益状况,以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我们知道,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按此思路改进的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一营业利润÷成本费用 (二)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因为若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足,现金周转不畅,现金调配不灵,将会影响企业的生成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常见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计算,给出评价的,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它们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 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笔者曾选择1998年年报和1999年中报两期a股公司会计报告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现金流入滞后盈利确认的约占样本总量的67%,约有一半的公司滞后量超过盈利量确认的三分之一。因此,在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补充和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能力指标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以下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指标供参考选用。 1.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表示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能形成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收现能力。公式是: 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销售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越好,坏账损失的风险越小。1998年度,沪深两市a股公司该指标平均值为3.24%。 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实现的账面利润的关系,其公式为: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营业利润 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实现的账面利润中流入现金的利润越多,企业营业利润的质量越高。因为只有真正收到的现金利润才是“实在”的利润而非“观念”的利润。 3.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反映企业从投资活动中获取的现金收益与账面投资收益的关系。其公式是: 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投资收益 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实际获得现金的投资收益越高,通过该比率可以反映投资收益中变现收益的含量。 4.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表明每一元净利润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净利润的收现水平。其公式是: 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 一般来说,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刮润的实现程度越高,可供企业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增加量越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付现能力。1998年度,沪深两市a股公司的该指标平均值为84.12%。 5.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反映企业全部净利润中收回现金的利润是多少。其公式是: 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6.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表明每一元资产通过经营流动所能形成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资产的经营收现水平。其公式是: 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流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高,它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1998年度,沪深两市a股公司的该指标平均值是2.22%。 财务分析论文:企业财务分析之结构分析法 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结构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可以帮助分析人员从总体上把握公司内部各项报表项目的比重是否合理;比率分析法,可以将纷繁复杂的财务数据,通过比率,简洁、直观地反映出来,并揭示潜在的问题;趋势分析法可以帮助财务分析者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 结构分析是在同一财务报表内部各项目之间进行比较,以某一关键项目的金额为100%,将其余项目与之相比,以显示各项目的相对地位,分析各项目的比重是否合理。以这种百分比表示的财务报表,也称为共同财务报表,对应于我们平时以绝对数额表示的财务报表。 1.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析。 对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析有助于我们判断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是否合理。一个企业如果希望获得长期健康的发展,必须尽量优化其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并保持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匹配。从第一方面来讲,企业首先必须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不增加财务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次,需要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如研究开发、企业品牌等)和流动资产投资、直接投资(项目)和间接(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当然,对于这种合理性的判断必须依赖于企业与行业、历史等基准水平的对比。 在负债结构方面,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的现金流量通常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负债到期结构,保持充分的安全边际。企业应对长、短期负债的资本成本与其带来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长、短期负债,以及各种负债方式(比如银行贷款、商业信用、公司债等)的比例。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将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威胁。 同时,企业还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资本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提高负债固然可以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利益,但一旦超过一定的临界点,过高的负债比率将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 在实际的结构分析中,资产负债表一般以资产总额或权益总额为100%。但根据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侧面的不同,也可以灵活选用其他资产负债表科目。比如,如果要了解的是流动资产的结构,就应该采用流动资产总额作为分母。 2.利润表的结构分析 通常是以营业收入总额为共同基数,然后再求出表中各项目相对于共同基数的百分比,目的在于帮助了解企业有关销售利润率以及各项费用率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可将前后几期的结构百分比报表汇集在一起,以判断企业盈利状况的发展趋势。 3.现金流量表结构分析 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结构的分析,信息使用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现金流入量的具体来源和现金流出量的具体去向,从而有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并更好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进行判断。 薪金流量表的结构分析包括: (1)总体结构分析。即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占全部现金净流量的百分比,了解企业现金净流量的性质、来源与用途,及其对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影响。在分析时,信息使用者应特别关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信息。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占全部现金净流量的百分比的分析,结合比较现金流量表进行长期趋势分析,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企业的各种经营决策和指导思想对企业经营成果及其质量的影响。借此,分析者还可以进一步或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股利支付能力。通常,如果在公司全部现金净流量中,经营性现金流量占的比重较大,说明公司净现金流量比较正常,否则,分析者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 (2)各部分内部不同性质的项目占该部分现金净流量的百分比分析。通过这种结构分析,分析者可以更具体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了解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活力能力、现金股利支付能力及其他现金流量情况。 尽管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均有助于我们料及莪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或业绩,但如果孤立的分析这些结构报表,可能会产生认识的偏颇。 财务分析论文:谈从证券公司实践看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证券公司面临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竞争环境、领域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白热化。财务分析作为评价证券公司财务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现行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指标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等存在的局限性,财务分析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有效的利用财务分析做出正确决策,本文就对影响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发挥作用的各个角度进行一些探讨,并对财务分析存在的局限性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看法。 关键词: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局限性;改进 一、证券公司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自身的局限性 1.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有影响。现行会计准则并未严格限制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各期的会计处理办法,证券公司根据需要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导致前后期间数据的可比性大大降低。如果证券公司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处理,那么不同的证券公司对同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采用的方法就会不一样,证券公司之间的数据的可比性也会大大降低,这时财务对比分析就没有意义。会计估计对财务报表数据质量有影响。有些数据在会计核算时往往需要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例如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等,估计的数据难免主观对财务报表的结果产生影响。 (二)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计算各种财务指标来分析与评价公司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反映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而在证券行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各项指标缺乏统一评判的标准。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公司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证券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经营和监管只是在近几年才逐渐进入正轨,在财务比率分析中,缺少行业标准比率,这使得财务比率分析没有参考数据,无法衡量一个证券公司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就不好得出分析结论。 (三)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比较分析法存在局限性。比较分析法极为注重比较。实际操作时比较的双方必须具备可比性才有意义:业务性质相同或相似、公司的经营规模较为接近和经营方式相近或相同。这些条件限制了比较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比率分析法存在局限性。比率分析法是目前财务报表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的局限性主要包括:第一,比率值要与某一标准比较方有意义,但这样的绝对标准受到样本数量、计算方法及异常情况的影响,尤其在证券行业内几乎很难找到这样的标准;第二,某些比率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上的状况,却无法揭示会计年度其他时点上的财务状况;第三,比率分析在进行同行业的横向比较时,会受到不同证券公司采用不同会计方法的干扰和影响,而公司内部进行纵向比较的可比性又会因在不同期间所选择的会计方法的变更而相应减弱。趋势分析法的局限性。趋势分析法是与本公司不同时期指标相比,一般运用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这比分析单个财务报表能了解更多的情况,特别是可以发现一个公司发展的趋势。但是趋势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趋势分析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财务报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由于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的改变,会造成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四)财务分析人员的局限性 由于财务分析人员掌握财务分析理论、相关经济理论及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财务分析结果的理解就有差异,也就不能透彻解释各项计算指标的经济涵义。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经验、日常接触面不同,导致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不同。工作经验丰富、日常工作中接触公司各项工作多的,就可以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否则就可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本身。财务分析人员的风险偏好不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会存在差异,比如有人认为只有高风险才有高收益,而有人认为稳妥一些保守些好。所以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利用相近或相同的财务分析指标,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五)财务分析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 财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公司财务资源和当前财务状况的信息,他们更希望了解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公司现在甚至是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以便更好的规避风险,把握机会,做出对公司更为有利的经营决策。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侧重于对历史信息的反映,基本上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结,只重视公司过去财务资源与现在财务状况信息的披露,却忽视了公司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以及对未来信息的反映,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全部要求。 二、改进措施 (一)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 第一,证券公司要严格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尽可能地减少或甚至禁止同一类经济业务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减少人为操纵空间,使公司内的会计处理方法统一口径,更具可比性。第二,会计主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内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规范,降低各证券公司自行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空间,使证券公司间的会计处理方法口径更加统一,更具可比性。第三,目前的会计信息一方面表现于会计信息过量,另一方面公司和市场所需要的真正有效的信息却存在很大的缺口,这需要各证券公司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努力将会计信息与市场预测、行业竞争、薪酬福利等相结合,不断弥补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二)行业对比时要区分规模、成长周期等特点 首先,证券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公司间的对比完全取决于各公司间财务和经营数据的比较,而公司规模、成长周期、主营业务品种等的差异,使得财务和经营指标的差异巨大,因此在进行行业对比的时候,要选择与本公司规模相近、成立时间差异不大、主营业务品种基本相似的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否则分析结果将不具有参考意义。其次,中国证券业协会财务委员会应组织加强对行业财务指标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探索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为各证券公司不断改善财务指标提供依据。 (三)对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的改进 第一,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定性的判断,充分发挥人的丰富经验和量的精密计算两方面的作用,更好 地反映真实情况,获得决策有用的信息。第二,坚持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特别是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的反映过去的或历史的经营情况,而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要进行动态分析,在了解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未来有一定的帮助。第三,坚持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要全面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只看到个别财务指标的高与低,就得出好与坏的结论。第四,建立全面分析和专题分析相结合的财务分析制度,力求做到每月或每季度一次详细分析,每半年或年度一次全面分析,出现重大问题或根据需要再作专题分析。让专题分析成为定期分析的有益补充。 (四)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分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应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财务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财务分析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同时要对公司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的前瞻性预测,在分析中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增强财务分析支持经营决策的预见性。 (五)把握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点进行深入分析 证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财务分析时要紧紧把握主要风险点。重点关注以下事项:净资本及各项风险监控指标的状况;资产、负债的质量和结构;证券承销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证券营销人员和经纪人的用工管理、展业管理、报酬支付等方面存在的法律、监管和税务风险;业务转型不确定性导致的财务风险,如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协调问题,转型的投入产出分析科学性和真实性问题等。同时,要积极探索借助数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依托各证券公司初步建立的完整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实时统计和量化分析,提高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实时性,实现从事后分析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前瞻性方法转变。 财务分析论文:搞好财务分析工作应把握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企业财务 分析 原则 论文摘要: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同一财务分析指标往往有多种计算方法,从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反映出不同的经济信息。作为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分析企业会计信息时也应该持稳健态度。 1 财务分析的稳健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核算处理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因此,稳健性原则的本质是资本保持及以此为核心对企业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加以维护。 2 运用稳健性原则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保守的速动资产扣除了数额较大的预付帐款和其他流动资产。就我国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列项目来看,这些其他流动资产包括其他货币资金,长期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不能用于交付的偿债基金,技改基金等,这些项目的会计数字,在流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又难于随时变现以偿还债务。因此,衡量企业即时偿付能力更为稳健的指标是现金比率,它等于现金及存款再加现金当量与流动负债之比。 3 运用稳健性原则进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公式: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举债经营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对于不同产业,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标准,如农业不依靠贷款举债投入,因此这一指标通常在200左右,工业等第二产业一般在40—600之间,而第三产业则相对较活。作为投资者,只要企业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成本率,负债多一点也无妨:经营者则希望有一个合理比率,因为过高会影响企业融资信誉,过低则影响企业生产扩展。 4 运用稳健性原则进行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 4.1 应收帐款周转率 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净收入/平均应收帐款余额 该指标是指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应收帐款转为现金的次数。目前我国企业应收帐款周转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平均应收帐款余额增长过快。在具体计算该指标时,分子赊销净额应为销售总额减去销售退货损失,分母应收帐款余额采用总价法核算时包括销售折扣,折让和坏帐准备。另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应收票据不包括在应收帐款余额中,原因是应收票据事先规定付款期限。但事实上应收票据也是由赊销产生,计算应收帐款余额时如不包括进去,会使相当一部分债权失去有效的风险管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用简单平均法,对于季节性经营单位不一定合理,年末如为淡季,该比率也有可能较高,但并不能因此说明企业效益好。因此,分母平均应收帐款余额应采用年内平均法计算。 4.2 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该指标反映在一个会计期间存货周转次数,一般越高越好。存货包括产、供、销三个方面的库存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西方存货周转率指标是指商品存货周转率,即产品销售成本与平均商品存货之比。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销售成本相对应的应是商品存货,存货上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商品存货上。 4.3 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固定资产余额 该指标越大,表示固定资产周转效率越高。由于企业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在2/3以上,对这个指标的计算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固定资产的核算关键表现在折旧方法的选取上,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普遍过长,折旧率偏低,企业折旧基金较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固定资产无形损耗增加,《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改变了单一的平均年限的折旧计算方法,规定企业有权自主选择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内的四种折旧方法,使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有了一定的资金来源。 5 运用稳健性原则进行获利能力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营业收入确认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但由于“三角债”等原因使企业不能按时收回货款,导致利润虚盈,超前分配和无力垫税。参照西方财务会计做法,在完善相应监督机制前提下,应允许企业合理延缓某些营业收入的确认,推迟纳税时间或按一定比例合理确认收入。另外,企业的投资损益和营业外收支也是确认利润的关键。企业进行短期投资,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由于股市千变万化,若按购入成本计价,反映不出投资损益,因此应采用购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对于企业长期投资,如果拥有实际控制权,则按“权益法”计算投资收益。当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应提取投资亏损准备金,相应减少长期投资金额。分析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 5.1 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净资产×100%该指标实际反映企业所有者拥有资产实现收益的能力。企业净资产的主体是投资者,他们最关心企业净利润。企业债务利息作为利润总额的扣减项目,涉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投资者通过股东大会影响经营决策者,使之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以期取得最佳的收益。因此,净资产收益指标集中体现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标。 5.2 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该指标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投入产出的效率。虽然说企业的成本资料涉及商业秘密,国家也不再要求企业呈报详细的成本报表,但笔者认为,企业某一项目或某-产品的成本费用总额并非商业秘密,完全可以向外公开,并不造成企业秘密泄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必然首先要使成本费用最小化,企业为降低成本,缩减费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必将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 5.3 每股盈利 每股盈利= (净利润一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数 这个指标是西方财务分析中最重要的指标。 6 稳健性原则的实际运用情况分析 作为国际惯例的稳健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企业应用稳健性原则可以防止资产过高估价,收益确定时过分乐观估计而造成决策失误,因此有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我国的财务会计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赋予企业一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使企业会计核算有一定的弹性以减少市场经济条件下事实上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然而,从1993年我国“两则”正式采用稳健性原则以来,没有明确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观随意性影响了政策的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度稳健。我国企业在实施承包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行为短期化进行掠夺式生产,而稳健原则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有些股份上市公司为了使自己股票价格上升,故意提高企业利润,这种行为本身就违背了稳健原则制定者的初衷。另一个是稳健不足问题。我国企业稳健原则实施范围仍显狭窄,离充分稳健原则还有一定差距。稳健性原则的运用牵涉到企业有关各方利益,突出地表现在企业公开披露会计信息质量上。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稳健性原则的目的。只有对基于稳健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最终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论文: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作为预测的前提,财务分析同样也是过去经营活动的总结。把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用其能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可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对企业财务分析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拟就目前我国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财务分析 财务管理 方法 作用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以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分析则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财务管理理念、财务分析程序、财务分析方法,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具体来说,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有: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作为依据,采用专门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风险和营运状况进行分析的财务活动。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只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 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用资金进行反映的生产经营成果。 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从不同方面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资金周转情况和企业经营的稳定程度。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分析其资本结构,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使用效率等。其中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使用效率分析构成该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它是财务状况分析的重点。常用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2)获利能力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是企业资金运动的直接目的与动力源泉,一般指企业从销售收入中能获取利润多少的能力。 盈利能力可反映出该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因此,企业的经营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都非常重视和关心。获利能力分析常用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营业利润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等。 (3)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指借款人偿还债务的能力,可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指企业保证及时偿付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到期债务的可靠程度。其指标有固定支出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全部资本化比率和负债与EBITDA 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企业支付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其指标有现金比率、营运资金、速动比率、流 动比率等。 (4)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是通过现金流量比率分析对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以及财务需求能力进行财务评价。常用指标有销售现金比率、现金债务比率、现金再投资比率和现金满足内部需要率等。 (5)投资报酬分析。 投资报酬指企业投入资本后所获得的回报。投资报酬分析常用的指标有资本金报酬率和股东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报酬率等。 (6)增长能力分析。 企业的成长性,是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和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其是投资者在选购股票进行长期投资时最为关注的问题。增长能力分析常用的指标有利润增长率、销售增长率、现金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股利增长率等。 二、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1)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通过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可了解企业现金流量状况、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利于管理者及其相关人员客观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通过分析比较将可能影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加以区分,划清责任界限,客观评价经营者的业绩,促进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更好提高。根据财务状况的分析结果可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及税金、利润的完成及上缴情况。近些年我国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也已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因此,客观有效的财务分析数据对于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经济政策及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有重要作用。 (2)财务分析是为债权人、投资者提供正确信息以实施决策的工具企业的投资者可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获利和偿债能力,预测投资后的风险程度及收益水平,从而做出正确决策[4]。近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和发展的势头逐渐明显, 作为企业投资主体也逐渐多元化,债权人已不仅只局限在国家银行。此种情况下,各方面潜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在决策上就会考虑到企业的经营现状,他们的信贷和投资等决策就需要通过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对其进行分析,之后作出决策。因此,财务分析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各类债权人和投资者所需信息的重要分析方法。[论文网 ] (3)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了解经营情况及方向、挖掘潜力、找出薄弱环节提供依据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管理、提供可靠资料,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其成本利润的情况的了解, 及时发现企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模式,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4)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财务分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善于企业理财尤为重要。通过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挖掘潜力,找差距,多方面揭露矛盾,找出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有效整合,促进企业经营活动朝健康方向,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运行。 三、改进财务分析的措施。 (1)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 第一,拓展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新准则的颁布实施,拓展了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但还够具体全面,要严格按照财会报告充分揭示的原则,对投资者有影响的财务信息要加以披露,地点要固定,时间要及时,信息要全面,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披露不确 定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人不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还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还要在企业财务报告中披露人力资源状况。 第二,提高财会报告时效性,缩短财务报告周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时效性越快越好,因此财会报告的时效性同样重要。 今年来计算机技术大范围普及,多数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已摆脱了手工操作,工作效率显着提高。因此,首先应该把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做修改;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并存,企业要及时的把相关的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 用户可随时可以查找该企业的财务信息,选取有价值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效率和使用价值。 第三,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 为确保企业提供的会计原始资料真实性,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可靠性和质量特征的要求,要采取必要措施来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首先,要从源头上杜绝制度性失真,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其次,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监督,对其违规执业人员及机构实施严格制裁,如罚款、暂停执业、吊销执业资格,并进行公告等,同时理顺委托关系,改由企业直接委托,由信息使用人直接委托并支付费用,使事务所自主执业,摆脱受被审单位的影响。 (2)努力完善健全财务指标体系。 改进现有财务分析的方法。要针对财务指标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一步健全财务指标体系,针对各行业见不同特点,可对不同行业建立不同指标体系,除要有财务指标,还要有非财务指标。而且针对该指标体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分析方法,可适当引入数学分析的方法,来解决目前分析方法简单的弊端,提高分析的效果。 (3)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财务资料日益繁复,分析技术不断提高,要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其他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财务分析的效果;其次,要提高财务队伍的道德素质水平, 确保财务分析人员在工作中公正和客观的立场;最后,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监督监管,保证财务分析结果公正和客观。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企业的财务制度管理也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多重考验。财务分析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做好企业财务分析,可以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使企业长久保持竞争优势。 财务分析论文:论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大问题 摘 要:因企业运行环境变化快,需求、目标导向和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等因素,导致有些企业存在不重视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找不准需求、定位不清、不指导未来、找不到标杆进行比较、不考虑风险、不计资金成本、不结合非财务指标、缺乏动态分析、不剖析整体十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财会工作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职能,找准定位,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正确运用财务分析,科学精细化管理的过程。 关键词:财务分析;存在;问题 1 前言 企业财务分析是指企业根据信息使用的目的不同,从财务角度入手,比照目标和标杆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专业分析,揭示活动结果与目标的差异,探求产生差异的驱动因素,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企业运行环境变化快,需求、目标导向及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等因素,导致有些企业财务分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十个常见的问题,希望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有所启发。 2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个常见问题 问题一: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 目前, 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期。一方面, 由于市场和自身的原因, 有些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很少依靠财务信息支持, 造成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足; 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调整频繁, 为了跟上变化, 大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能处理好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调整与财会工作服务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以及调整核算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上, 很少有时间进行财务分析, 从而也难以通过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强制提供的标准照章处理, 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 大部分企业仍存在重会计核算, 轻财务分析的现象。 问题二:找不准需求,不知为谁服务。 在现实中,有些企业财务人员因不了解或不全了解相关各方对财会工作的需求程度,导致其不清楚财会工作为谁服务,反映在财务分析上则表现为:不清楚应为谁提供财务分析产品,应该提供哪些产品。 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习惯与业务单位进行对接,习惯以总部为据点运营,将本部门定位为居高临下的总部职能部门,不清楚财务分析的“客户”,不愿意为业务部门提供个性化的财务需求。财务分析一种模式走天下、只出一种财务分析产品,财务分析报告专业晦涩,让人看不懂。 问题三:定位不清,作用不明。 有些企业对财务分析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片面地重视企业财务分析,分析得很细,分析结果提示的问题也很到位,然而分析完后却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他们错将财务分析当作战略执行分析的核心,而不是战略与战略行动方案。这样一来,导致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财务分析的作用似乎也越来越大,但企业仍在走老路,战略执行或偏离目标,或困难重重。 问题四:只检查过去,不指导未来。 受管理者控制性思维习惯的影响,有些企业习惯于对过去已完成、不变化、有结果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而不能够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和沟通。不服务于未来的财务分析,只会发现过去的问题和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上,这些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内部的、静态的的信息为主材料,很少采用外部竞争者提供的动态环境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无法为企业战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指导和帮助,那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阳光大道还是荆棘丛丛就不得而知了。[论文网] 问题五:找不到标杆,不知优劣。 由于没有战略、或战略不清晰,或战略没有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有些企业对外不清晰行业竞争情况,不找或找不到外部标杆,不分析或分析不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看不到机遇与威胁。对内,缺乏走向战略目标的明确的行军路线和阶段目标,走到哪算哪,甚至不清楚企业走到了哪一阶段。 找不到外部标杆的结果是习惯于自我比较,习惯于与本企业的计划比,与过去同期比,是计划和过去存在问题还是当前存在问题,不得而知。没有正确的比较就没有真正动力,就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找不准方向就不知企业存亡。 问题六:不考虑风险,或过于保守。 有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决策不进行风险分析,过去运气比较好,胆子大,财务分析从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风险,对分析结果不进行风险调整,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决策系统的必然成功,导致企业决策层夸大自身能力,喜欢冲击小概率事件,看不到前方万丈深渊,直到风险变损失时,企业已陷入万劫不复,难以重生的境地。 由于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惧怕风险,或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要么视风险为洪水猛兽,要么但求无过,对存在风险的业务一律回避,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利润,看不到风险中蕴藏的机会,错失发展良机,以致落后遭致淘汰。 问题七:不计资金成本,影响效率。 有些企业财大气粗,摊子很大,特别是一些垄断企业,项目分析与内部核算不计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内占用大量资金的业务单元明为贡献实为包袱。这类企业有时为了做大,并购了大量不计资金成本的微利企业,其结果是股东投资回报不断受到侵蚀而企业却浑然不知。这些企业虽长年盈利,净资产回报率却大大低于市场利率,占用股东和社会的大量资源低效运转。 问题八: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为财会工作提供了处理企业信息的便利,但也容易使一些企业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有些企业重财务指标分析,轻非财务指标分析;分析的过程是从大结果到小结果;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以价值为管理基础的企业,倾向于降低成本和强化资产结构等较易达的的目标,常忽略外部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对内仅以财务指标评价,否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务。 问题九:习惯使用静态分析,缺乏动态分析。 有些企业习惯于用静态的思维、静态的企业发展战略、静态的市场环境、静态的生产经营计划和静态的员工需求与能力对企业进行静态的分析。这些企业很少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很少动态地去修正和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很少调整行动方案。从而难以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问题十:不解剖整体,个体分析不足。 有些大企业、大集团规模越做越大,财务越分析越来越宏观,出现了重视整体分析,轻视个体分析的一锅煮现象。他们没有像解剖麻雀一样对企业各分部中心、各业务流程、各作业单元分别进行财务分析,因此也就分析不出个体的战略贡献,从而难以挖掘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 力;对分部中心的分析不客观,不到位,就会造成低效率挤占战略单位和高效分部资源的现象,而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低效,最终将影响企业整体效益。 3 结语 大多数企业的财务分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上述十大问题,而解决这十大问题的过程也将是企业财会工作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职能,找准定位,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正确运用财务分析,科学精细化管理的过程。 财务分析论文:人力资本经营的财务分析 [内容摘要]根据两权分离的变异和人力资本的质态特征,笔者在本文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论,接着阐述了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五大特点:保值增值基础的动态性、运作方式的特殊性、财务目标的变异性、财务对象和主体的差异性、收益分配方式的事前性,四大职能:组合人力资本、管理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人力资本、营运人力资本,和五个方面的内容:确定人力资本结构、筹资、投资、激励与约束设计、收益分配,并分析了人力资本财务论的分层结构。 源于两权分离,对应于所有者财务论,有学者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论(汤谷良,1997)。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两权分离与早期的两权分离相比,又有了部分质的变异:就是经营管理者等开始以知识和技能拥有企业的产权,形成人力资本,从最初的资本家与企业家融为一体经企业家与资本家分离到最后企业家与“资本家”又融为一体(借用资本家一词,实际上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相融合),起点的融合以物质资本家为主,终点的融合以企业家即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主(方竹兰,1997)。这就使以人力资本身份出现的经营者的经营对象从物质资本扩展到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实物资本范畴(其关系如下图)。物质资本的经营者财务体系已较成熟,而人力资本的经营者财务尚待探索。鉴于此,笔者提出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论。 一、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特点 物质资本是一种要素资本,发挥基础性作用,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而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动性资本,在资本经营中发挥主导作用,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的趋势,这二者具有质态上的差异: (1)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人的生命周期限定了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时间,而物质资本没有时间上的限制; (2)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而物质资本是一种要素性资本,发挥基础性作用,没有能动性; (3)人力资本自身价值具有不确定性,总体趋势是递增,而物质资本的价值相对较为稳定,其边际效益递减; (4)人力资本暗含有标准性,其标准因时因地而不同,而物质资本无此限制: (5)人力资本不具有抵押性,而物质资本具有可抵押性; (6)因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在行业间的流动具有不利性,而物质资本为谋求最大利益,可以在不同行业间自由流动。 这样,虽然同样站在经营者的角度,但二者却各有其自身的运行轨迹。与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相比,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有以下特点: (一)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基础的动态性 经营者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资本保值增值,在此基础上求企业的发展壮大。然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此目标的表现形式上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源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质态差异性(如前所述)。物质资本投入企业后,作为经营者的法人财产,其保值增值的基础即物质资本的数额呈现“稳定性”。而人力资本投入企业后,虽然仍是经营者的法人财产,但由于人力资本自身的继续投入、干中学等,使其价值不断增大,也可能由于其自身的堕性等,使其内在的价值不断降低。当人力资本自身价值不断增大超过一定限度时,人力资本所有者则会要求物质资本所有者增大自己的产权额度;当人力资本自身价值不断减少时,物质资本所有者则会要求减少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额度,使人力资本价值的稳定性呈现出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就使作为经营者法人财产的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呈现动态的变化性。 (二)人力资本运作方式上的特殊性 物质资本的经营,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物质资产要素的组合。在早期的工业经济时代,是一种需求型市场,那么,这种要素组合经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市场来获取高额利润就有其发展的极大空间。随着社会进步,需求型市场经济外在环境发生了变化,转向了营销型市场经济,以致现在的资本运作型市场经济。这就使得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重要性开始被社会注意,于是给予其企业的所有权,以求发挥其所有的潜能。这时的企业经营,就是无能动性的物质的要素和有能动性的人的要素的组合经营,通过边际效益递增的人力资本和边际效益递减的物质资本的组合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就使得经营人力资本的运作方式与物质资本相比有了大的变化,如不再强调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而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平等、给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有时甚至表现为符合人的本性而非理性的以示尊重人才的方式等。对人力资本的运作,重在求得其能动性的最佳发挥。 (三)财务目标的变异性 就物质资本经营者而言,遵循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这个目标对作为企业所有者以外的主体而言就没有吸引力。随着20世纪80年代提出知识经济以来,对企业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经营理念的变化。现在最深入人心的经营理念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这个理念要靠科技投入的增加,尤其是有新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来支撑。这样,赋与人力资本企业产权既是资本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使得在人力资本的介入下,企业的经营目标开始发生变化,有学者提出企业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应该是全体签约人的共同剩余的最大化(刘汉民,刘世锦,2001)。也有学者提出企业财务目标是“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程宏伟,2001)。“从80年代至今,美国已有29个州修改了公司法,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服务,而不仅为股东(stockholders)服务。换言之,股东只是‘利益相关者’的一部分,而劳动者、债权人和共同体则为另一部分‘利益相关者’”(S.wallman)。对于企业的目标现在还没有形成一致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经发生了变化。从现实可操作性看,笔者倾向于“全体签约人的共同剩余的最大化”。 (四)财务对象和主体的差异性 从财务对象上看,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属于法人财产,因而,从表象上看,无论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还是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似乎其对象都是法人财产,但这个法人财产的组成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对象是人力资本组成的法人财产,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对象是物质资本组成的法人财产。从财务主体上看,其主体都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但两种情况下的经营管理者的地位和动机不一样。在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中,经营者受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激励与约束,以求其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一致,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营者的动力问题,而使经营者始终有自身效用最大的动机(干胜道,1995),使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目标始终不能达到完全的协调一致。在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中,人力资本经营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同为企业的所有者,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力资本经营者的利益动力问题,从而使这两种所有者在劳动与资本地位平等、利益均衡增加之基础上易于达成一致的目标,从而较有效地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减少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监督成本等。 (五)收益分配方式的事前性 在物资资本经营者财务中,对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分配是在既定的经营结果的基础上,并在假定物质资本同质性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利益分配模式来分配利益,这最终的根源仍在于物质资本的物质属性。这形成了一种“事后型”收益模式。而在人力资本所有者财务中,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分配是在事先的条件下,并假定人力资本不同质的基础上,设计体现经营者意图的一定的利益分配模式,以求最大限度的调动人力资本的能动性,求得企业经营成果的最大化,来最终实现各方所得利益的最大化,这最终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本的能动性。这形成了一种“事前型”收益模式。 二、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分层体系和经营者职能 (一)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分层结构 正如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管理存在分层性一样,作为法人财产权的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由于其委托关系的分层性,仍然存在分层。这使得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于人力资本的不同质性(人力资本存在的高、低级区别)和委托关系的层次性,呈现出不同的财务管理主体及相应的不同财务管理内容。这样,企业的整个人力资本财务管理活动就表现为如上表所示的四个决策层次。 在以上四个层次的财务管理分层中,随着人力资本自身层次由高到低的排列,其相应层次的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由高到低相应排列,而显示出与物质资本财务管理分层体系的不同性,其根源仍在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质态的差异性。 (二)、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职能 作为物质资本的经营者,他是直接承担资本增值职能的责任主体或法人产权主体,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受资本所有者的委托,直接承担资本营运和增值的职能;(2)拥有对营运资本的直接支配权和处分权;(3)拥有对资本增值收益分配的直接决定权(赵旭亮,王明华,2000)。作为人力资本经营者,仍是如此,只是他经营的对象变为质态不同的人力资本。当然,在该文中阐述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职能则侧重于人力资本,但可能不得不涉及物质资本。其主要职能包括: 1.组合人力资本。依据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层次,人力资本可分为:一般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四类,其中企业家人力资本是最高层次(焦斌龙,2000)。组合人力资本,就要确定企业对各类、各层次人力资本的需求,有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这个结构模式因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而可能不同,其衡量的标准就是使企业效益持续最大化。当然,这要考虑非人力资本化的劳动者和物质资本的因素,人力资本结构只是服从企业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局部。这样,现有的资本结构因人力资本的介入就显得较为单薄,提出物质资本(包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构比(刘汉民,2001)就显得顺理成章。当然,人力资本的组合结构以及人力资本介入下的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标准还有待探索。从总的来说,在考虑物质资本的前提下,这种人力资本组合应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2.管理人力资本。确定企业所需的各层次、各类人力资本后,就要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引入所需的人力资本,这一般通过企业的各层次人力资本管理部门等进行。而管理人力资本的重点,就是使人尽其才,人岗定位科学,人所具有的才能与他所任职岗位相吻合。因此,人力资本经营者必须具有识别各类人力资本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促进人力资本的进一步形成和增值。进一步形成的方式是教育式和实践式;增值的思路是:使企业对员工所知越用越多,使员工对企业所需知识越知越多,形成一种良好的用人机制,努力促成一种人力资本的良性循环。 3.激励与约束人力资本。这个职能要解决的是“让位子上的人不偷懒”、以及“如何使其努力工作”,“让不同位子上的人有干劲”。市场经济下对人的假设是有理性的经济人。为此,在考虑声誉机制等伦理因素的前提下,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收益结构的设计、收入数量的确定方式、收益形式的设计等,同时注意形成企业内部的约束机制,建立评价与淘汰体系。在一些优秀的企业中,普遍存在激烈的内部竞争、定期进行的绩效考核和反馈,以及对人员的优胜劣汰。现实的情况是必须改革我国现有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对国有企业家的激励机制,通过改革,将其引导到最大化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方向上来,发挥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带动企业的发展。 4.进行人力资本营运。对于人力资本的营运,包括对人力资本营运战略策略的谋划,以及对于人力资本的筹集、运用、投放、积累、扩张、淘汰等,其目的就是为了人力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比如:人力资本流动是一个政策领域,人力资本经营者为之要设计人力资本流动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运作,讨论决定谁被雇佣、提升、解雇或退休,以及这些决定以何种方式符合个人和公司的需要,并且明确这个过程由谁负责。这个过程也在塑造公司人力资本经营者的人力资本观,如日本一些公司使用的终身雇佣制等。 三、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内容 由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企业的运营中不是决然分开,因而,在阐述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管理的内容时,仍可能涉及它。由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质态差异,就总体而言,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管理的内容将是五大块:确定人力资本结构、筹资、投资、设计激励与约束机制和收益分配。 (一)确定人力资本结构 由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将使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显得非常窘迫。对资本结构的构架,应在下面三个方面来考虑:人力资本、权益性物质资本、债务性物质资本以及每一方面内在的构成。对人力资本的考虑,还要考虑作为物质资本表现形态的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在知识经济中,人的因素比物的因素更为重要,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构、人力资本内部结构的探索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这又直接涉及到筹资的结构、方式、规模和收益分配方面等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这里要特别注意确定的资本结构与筹资结构、资本经营结构的一致性以及内在的动态适应性。因而,笔者把人力资本结构列为独立的一部分内容。 (二)筹资方面 就企业而言,就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筹集人力资本,也即人才。当然,针对人力资本自身的情况,其筹资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企业而言的高级人力资本,则是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人直接和人力资本“讨价还价”,如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经理等,而对于中低级人力资本,则是由企业管理当局根据所有者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聘用。对于中低级人力资本自身而言,则可能以单个形式与企业管理当局签约,也可能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与企业签约。企业提高人力资本含量,乌尔里克认为其具体途径有:外部雇佣、内部培养、借用外脑、末位淘汰、维系人心。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要筹集对进入企业的人力资本进行培训和开发的资金来源。其三,就是要进行对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问题。“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使直接利用这些经济资源时无法采用事前全部讲清楚的合约模式”(周其仁,1996),这就使包含确定人力资本价值的合约呈现期间性,并且,这个价值的确定要借助市场机制来配套完成,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社会中介机构的介入。总之,围绕人力资本的引进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预测、分析人力资本的市场供给情况和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情况;与人力资本引进相配套的物质资本的筹集措施;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和报酬的确定;人力资本的筹集成本和人力资本介入下的资本结构等。 (三)投资方面 针对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而言,从过程上讲投资包括对人力资本投资目标的确定、方案的规划、操作程序的设计、投资效益的分析等,其中投资收益的分析包括员工招聘投资收益分析、员工培训投资收益分析和人员内部流动投资分析。从方式上讲,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人员招聘投资、人员培训投资、人员内部流动投资。从内容上讲,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与评价;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的确认: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带来的对物质资本的投资、对企业整个资本结构的调整;对人力资本报酬的重新确定等。 (四)设计激励约束方面 物质资本的收益分配是“事后型”,而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是“事前型”,这根源在于人力资本的能动性。为此,就要在事前设计旨在极大限度调动人力资本能动性的激励约束模式。具体而言,就要根据企业的性质、所处的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人力资本的层次等,设计适合企业的激励约束模式,“激”要与“绩”相关,“束”要与“责”对应,激励的手段要以物质为主、兼顾精神方面,激励的目的要近期与远期结合。从财务方面考虑,主要在物质收益方面。 (五)收益分配方面 由于两权分离,人力资本具有双重角色,既是资本人格化主体,又是劳动的人格化主体。作为资本人格化主体,他拥有剩余价值索取权,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作为劳动人格化主体,他获取工资,取得固定收入。这里的收益分配根据事前的设计、事后的考核来进行。如果收益分配方式可选择,还要结合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意愿而定。另外,还要考虑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企业剩余分配中的形式、比重和相应的模式以及随着人力资本价值的变化而带来剩余分配的变化,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与取得工资收入的比例协调等。 当然,对人力资本财务论的研究,特别是从所有者和经营者角度对其研究,无论对现有的财务分层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中国入关的现实需要,还是对现行的公司治理研究,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财务分析论文:财务分析指标的修正探析 财务分析往往通过财务比率的计算来进行。财务比率指标是相关但不相同财务项目之间的对比所得,用来反映财务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可以反映出企业盈利。偿债、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的财务状况。它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上市公司对外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方面。财务指标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对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等均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因此要求财务指标反映的信息必须客观准确,而财务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公式本身的科学、合理与否是影响财务信息准确性、科学性的重要方面。但是就目前财务指标计算的内容看,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本文仅就部分财务指标本身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初步的探析,以利于财务指标体系的完善。 1.关于自有资金利润率。自有资金利润率也可以称为权益资金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权益净利润率等,该指标的作用是反映自有资金的获利情况。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自有资金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或自有资金利润率=净利润÷期末净资产。 该指标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该指标有两种不同的计算公式和解释,那么到底该指标应该按期末净资产计算呢?还是按平均净资产计算呢?二是无论上述指标中的净资产按平均数计算还是按期末数计算均包括了本年增加的净利润和本年增加的所有者权益,这部分非本年投入的资金是否应包括在指标计算的内容之中呢?根据指标计算口径一致的原则,分子为时期数时,分母也应为时期数,这样指标计算的分子分母才能匹配。净利润是全年的发生额,属于时期数性质,因此在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时分母也应当为时期数,若分母采用期末净资产,显然违背了指标计算口径一致的原则。但是,该指标分母若按期末或平均数计算均包括了当期增加的净收益或当期增加的其他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当期增加的利润或所有者权益自己按自己的金额计算了收益率,显然不合适,因为有关收益率指标应当是反映当期投入资金所实现的收益,所以从投入和占用资金的角度看,似乎以期初的的净资产作为分母更合适。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误解,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是对占用资金的理解问题。大家知道,一定时期的净收益或增加的所有者权益是由每月实现或创造的净收益累计而形成的,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如1年中,l月份创造的净收益或增加的所有者权益显然1月份并未占用这部分资金(属于1月份增值的部分),2月份及以后月份的道理相同,也就是说企业占用的净资产不仅有年初的净资产还有年度中间逐月实现或增加的净资产,只有占用的时间不同而已。即1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占用了11个月,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占用了10个月,以此类推,1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当年并没有占用。因此,在计算权益净利率时其分母既不能按年初的金额计算,也不能按年末的金额计算,应按全年的平均数计算,只是计算平均数时不能简单地(年初数十年末数)÷2,而应当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十(l月份增加的净资产×ll+ 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 ×10……+ 11月份增加的净资产×l+ 1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0)÷12,按照该平均数计算的平均净资产确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该指标的内涵。 2.关于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是指净利润中股利所占的比重,公式为: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十每股净收益。 该指标存在两个问题。(l)该指标中的每股净收益按准则一号的规定有两种计算方法:加权平均和全面摊薄,那么股利支付率计算时到底按哪种方法处理呢,目前似乎没有统一的说法。由于每股股利是按“年末普通股份总数”计算的,所以在计算“股利支付率”时相应地其分母每股收益也应按“年末普通股份总数”计算,即按全面摊薄的方法计算。(2)股利支付率与留存收益之间的关系问题。留存收益是指净利润减去全部股利的余额,留存收益与净利润的比率称为留存盈利比率。将股利支付率与留存盈利比率的含义及公式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应有以下等式成立:股利支付率十留存盈利比率=l。这就涉及留存盈利的内涵问题,留存盈利是否包括法定公积金、公益金、任意公积金在内。按公式及定义本身来理解,留存盈利应该包括这些内容。但是这又与会计上一般意义的留存收益不相符,因为会计核算的留存收益是指未分配利润。留存盈利与留存收益之间是什么关系至少在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资料中没有明确。同时不管留存盈利是否包括法定公积金、公益金、任意公积金在内,按该指标的计算公式计算的胜利支付率与利润分配的顺序是脱节的。按照(公司法)第177条的规定,股份公司净利润的分配顺序是:首先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然后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最后是分配股利。也就是说,在提取公积金以前可能存在用当年的净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情况,那么即使留存盈利中包括公积金、公益金等,也可能出现股利支付率十留存盈利率不等于1的情况,即留存盈利不一定等于净利润减全部胜利。我认为比较准确的提法应当是股利支付率是股利占当年实现的净利润记入可供分配利润的比例,计算公式为: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盈余,留存盈利比率=每股留存盈余。每股盈余,其中,每股盈余是指当年的净利润计入可供分配利润的金额。另外,留存盈利比率应当是当年末分配利润占每股盈余的比率更准确。 3.关于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所有者权益期末总额与期初总额的比值。公式为:资本保值增值率=所有者权益期末总额。所有者权益期初总额。一般说来,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说明所有者权益增加,小于1说明所有者权益损失产 该指标同样存在两个问题:(l)若保值增值率大于或等于1是否真正意味着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呢?保值增值的原意是指通过经营活动实现利润使资本保值或增值。但若按该指标的公式计算,可能会出现企业亏损而资本仍然保值或增值的情况。因为引起当期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原因除了实现利润而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存在未分配利润外,还有股票发行或配售溢价。法定资产重估、投资者增资等非利润因素。显然若非利润因素引起的资本公积等增加额等于亏损额,资本照样“保值”,若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额大于亏损额,企业甚至会出现资本“增值”的情况,该指标的计算和考核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认为在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必须扣除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这样才能真正反映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2)该指标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期末与期初所有者权益的对比,并没有反映资本的“值”保与增,因为该指标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若真正要反映资本的值的保与增,则应将所有者权益的期末数按考虑了通货膨胀的折现率折成现值后再与期初数比较,才能确切地反映所有者权益的保值与增值情况。考虑到全年都有所有者权益增加的情况,在折现时可以简单按半年期限折现,即保值增值率二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现值。所有者权益期初总额。其中,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现值首先应扣除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即: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额×(l+I)-0.5十期初所有者权益二期末所有者权益的现值,I为考虑了通货膨胀后的折现率,也可以将I调整为半年期的,相应地折现期按1年计算。 4.关于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一般流动资产减存货称为速动资产。公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该指标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存货被扣除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存货变现能力差,流动性差,周转速度慢。但是企业流动资产中除了存货存在上述问题外,还有待摊费用等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但在计算该指标时并未明确提出要扣除。实际上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的流动性和变现性比存货资产更差。所以我认为在计算速动比率时应当按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待摊费用和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后的余额计算速动资产,然后计算速动比率,这样才不至于对该指标的理解造成误解,也使该指标反映的内容更确切,真正体现其作用。 财务比率分析涉及的指标很多,许多指标的内涵是明确的,但确有部分指标内容和内涵均有不明确或不合理之处。因此经过大家共同探讨后明确其内涵和内容是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工作,本文仅就上述几个指标进行初步的分析,期望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广泛研究,不断完善财务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论文:浅探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从目前企业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入手,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三个方面对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对财务分析指标的改进和完善作原则性的提示。 一、偿债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及时、足额偿还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其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这些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这些比率在评价短期偿债能力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流动比率指标。流动比率是用以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它不能作为衡量企业短期变现能力的绝对标准。 一是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流动资产保证程度强,并不说明企业已有足够的偿债资金。所以,考察流动比率时,要视每一项流动资产的短期变现能力,设计一个变现系数,对企业的流动资产进行修正,这样才能得到客观、真实的流动比率。 二是计价基础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比率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可靠性。计算流动比率时(速动比率亦如此),分母中的短期负债较多采用到期值计价,而分子中的流动资产有的采用现值计价(如现金、银行存款),有的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如存货、短期投资),还有的采用未来价值计价(如应收账款)。计价基础不一致必然导致流动比率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可靠性下降。所以,流动资产的未来价值与短期负债的未来价值之比才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三是该比率只反映报告日的静态状况,具有较强的粉饰效应,因此要注意企业会计分析期前后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变动情况。流动资产中各要素所占比例的大小,对企业偿债能力有重要影响,流动性较差的项目所占比重越大,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差。而企业可以通过瞬时增加流动资产或减少流动负债等方法来粉饰其流动比率,人为操纵其大小,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 2.速动比率指标。速动比率是比流动比率更能反映流动负债偿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指标。该比率虽然弥补了流动比率的某些不足,却仍没有全面考虑速动资产的构成。速动资产尽管变现能力较强,但它并不等于企业的现时支付能力。当企业速动资产中含有大量不良应收账款时,或企业的短期股票投资套牢而转化为事实上的长期投资时,即使该比率大于1,也不能保证企业有很强的短期偿债能力。因此,该比率应与速动资产变现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及坏账准备率等相关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3.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该比率只能反映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和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企业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同时,企业偿还借款的本金和利息不是用利润支付,而是用流动资产来支付,所以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不能说明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本息。另外,使用该指标时,还应注意非付现费用问题。从长期来看,企业必须拥有支付其所有费用的资金,但从短期来看,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摊销、无形资产摊销等非付现费用,并不需要现金支付,只需从企业当期利润中扣除。因而,有些企业即使在利息保障倍数低于1的情况下,也能够偿还其债务利息。 二、营运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用以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其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没有考虑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不能准确地反映年度内收回账款的进程及均衡情况;二是当销售具有季节性,特别是当赊销业务量各年相差较悬殊时,该指标不能对跨年度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连续反映;三是不能及时提供应收账款周转率信息。该指标反映某一段时期的周转情况,只有在期末才能根据年销售额、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计算出来。 2.存货周转率指标。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强弱、存货是否过量和资产是否具有较强流动性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的综合性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存货计价方法对存货周转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企业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时,应注意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一致。另外,为了改善资产报酬率,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希望降低存货水平和周转期,有时受人为因素影响,该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存货资产的运营效率。同时,在分析中不可忽视因存货水平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一些相关成本,如存货水平低会造成失去顾客信誉、销售机会及生产延后。 值得注意的是,存货水平高、存货周转率低,未必表明资产使用效率低。存货增加可能是经营策略的结果,如对因短缺可能造成未来供应中断而采取的谨慎性行为、预测未来物价上涨的投机行动、满足预计商品需求增加的行动等等。此外,对很多实施存货控制(如准时制JIT)、实现零库存的企业,在对其进行考核时,该比率将失去意义。 三、盈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1.销售利润率指标。盈利能力分析中主要的分析指标是销售利润率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产品销售净收入的比值,其反映的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虽能揭示某一特定时期的获利水平,但难以反映获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且该比率受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财务费用作为筹资成本在计算利润总额时须扣除。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结构不同,财务费用水平也会不同,销售利润率就会有差异。同时,投资净收益是企业间相互参股、控股或其他投资形式所取得的利润,与销售利润率中的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没有配比关系。同样,销售利润率指标之间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也没有配比关系。因此,销售利润率指标不符合配比原则与可比性原则。 还需注意的是,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将很难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在实际经营中,有些企业的营业外收入甚至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若仍以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销售利润率指标,则不能反映企业经营收入的全貌,也就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获利水平。 2.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考核经营者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该指标除了受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还受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同时也未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二是分子分母为两个不同时点上的数据,缺乏时间上的相关性,如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应将年初的净资产折算为年末时点上的价值(或年末净资产贴现为年初时点上的价值),再将其与年末(或年初)净资产进行比较;三是在经营期间由于投资者投入资本、企业接受捐赠、资本(股本)溢价以及资产升值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加,并不是资本的增值,向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利润也未包括在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中。所以,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应从期末净资产中扣除报告期因客观原因产生的增减额,再加上向投资者分配的当年利润。资本增值是经营者运用存量资产进行各项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异,若企业出现亏损,则资本是不能保值的。 3.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公司股东向公司投入资本的报酬率,反映了公司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年末净资产”项目中由于已经剔除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的数额,导致采取不同股利政策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口径存在差异;二是由于“年末净资产”项目中包括公司年度内增加的净资产,而这部分增加的净资产是在报告年度内逐步取得的,而公司对该部分新增净资产的使用自然是在取得以后,上述计算公式显然没有考虑到这部分净资产的使用时间,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果不尽合理。 对于修正和改进财务分析指标的工作,很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改进和完善现行财务指标体系,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深化会计制度改革、规范会计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财务分析论文:中小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研究 摘要:会计信息的复杂化,导致原有的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分析的需要。而且,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补充和完善。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报表的初充指标所提供的信息。从而使会计报表分析更准确、更可靠,减少中小企业决策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现状;措施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主要是指标分析。基本财务指标主要是根据三张会计报表为依据,通过比率分析达到分析报表的目的。其指标包括盈利比率、偿债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反映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销售期间费用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偿债能力分析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主要的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管理比率是用来衡量中小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的财务比率,主要包括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分析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评价中小企业的支付能力,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其中流动性分析是指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主要有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获取现金能力分析是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入资源的比值,包括销售现金比率、每股营业现金流量、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财务弹性分析是指中小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包括现金满足投资比率和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收益质量分析是指报告收益与中小企业业绩之间的相互关系;衡量收益质量的指标是现金营运指数。 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分析注重财务指标分析,极少提到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分析,这就给那些经营效益不好的单位管理者有机可乘。他们利用报表分析的不完善,大肆操纵利润,滥用关联方交易以及一些假销售手段等使本来亏损的中小企业变得利润丰富。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必须扩展到审计报告分析、财务指标分析和会计报表附注分析。 二、完善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体系的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原有的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分析的需要,再以以前的分析体系分析现有的财务报告,有时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补充。 1.中小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分析 (1)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分析。应收账款是指在中小企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流动资产,如果不实行科学的管理,就很容易形成陈年呆账、坏账给企中小企业造成损失。所以,中小企业必须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列示应收账款的账龄及坏账政策,以便投资者准确判断中小企业的资产质量及财务状况。这样投资者可以分析应收款增加的原因、应收账款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 (2)中小企业的存货分析。通过财务报告附注可以清楚地看出存货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如果原材料存货增加,而产成品存货减少或略有增加,说明该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销售量较大,能产生较高毛利润;如果原材料存货减少,而产成品增加,说明该中小企业正处于衰退期,该产品正逐渐被新产品代替,或者这种产品生产过剩。这样的中小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迅速转移新产品的生产。另外,通过财务报告附注还可了解到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情况,如果存货计提的减值准备大,表明可收回金额比成本低很多,存货很可能过时或毁损。 (3)中小企业的营业外收支分析。营业外收支是指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支,属于非正常项目,在进行财务指标分析时,应注意是否排除这项非正常项目,这就得根据重要性原则,即相对于净利润的比例,比例较大即为重要,应排除。因为它是偶然性因素,不能长期给中小企业带来收益和损失,不排除就会影响分析结果。 (4)中小企业的关联方交易。会计准则规定,中小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定价政策、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关联交易披露最重要的是定价政策和交易金额。关联方为了操纵利润,经常通过关联方来达到某种目标的目的。 2.中小企业的补充财务指标分析 (1)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收现率。主营业务收现率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主营业务收入收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此指标可以弥补销售现金比率的不足,当中小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业务量的增长销售现金比率一般都较低,但不是收益质量不够好,而是随业务量的增长,存货和应收项目自然增长的结果。该指标接近117%,说明中小企业产品销售形势看好,相对于购买者存在比较优势,或中小企业信用政策合理,催账工作得力,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收回现金,保证生产经营顺畅周转,收益质量较高。反之,如果该指标较低,说明中小企业销售形势不佳,或可能存在不正常销售和舞弊的可能性,或信用政策制定不合理、收账不力、收益质量较差。尤其在分析该指标时,还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应收账款及营业收入的变化越势,分析该指标在大于117%时,是否是由于中小企业近年来销售萎缩,以前年度的应收账款得到收回而形成的。 (2)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付现比。①主营业务付现比=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此指标可以反映中小企业现金支付能力,表明中小企业每发生1元的主营业务成本,实际支付的现金数额。如果该比率约为117%,说明主营业务成本基本是付现成本,中小企业没有因购货而形成对销货方的负债;如果比例大于117%,说明中小企业除了支付了当期主营业务成本以外,还偿付了前期拖欠的购货款,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用;如果比例远小于117%,说明存在赊购,对中小企业形成负债压力,可能会影响中小企业的商誉。②净收益营运指数。净收益营运指数,是指经营净收益与全部净收益的比值。净收益营运指数=经营净收益÷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收益)÷净收益。净收益营运指数可以评价一个公司的收益质量。非经营收益多,收益质量就差。因为非经营收益的持续性差,非经营收益主要来源是资产的处置和证券交易收益。资产处置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业务,不反映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许多中小企业正是利用“资产置换”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通过证券交易获利靠的是运气。因此,非经营收益也是收益,但不能代表中小企业的收益“能力”。 (3)中小企业的审计报告分析。随着会计信息的复杂化,非专业人士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按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应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根据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应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表示意见中的一种审计意见。 一是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是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表明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遵循了会计准则及有关规定;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会计报表内容完整,表达清楚,无重要遗漏;报表项目的分类和编制方法符合规定要求,因而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无保留地表示满意,则会计报表使用者即可按照通常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进行。 二是如果审计意见是保留意见,则出具保留意见的原因(在审计报告的说明段)即成为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分析报表时必须予以重点关注。 三是如果出具的是否定意见,则说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者资金变动情况已被严重歪曲,表明会计报表不可信,会计报表使用者提高警惕,减少与此单位发生更多的经济关系,因为风险太高。 四是如果出具的是拒绝表示意见,往往是由于某些限制而未对某些重要事项取得证据,没有完成取证工作,此财务报告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最好与此中小企业少发生经济关系。 财务分析论文:企业信息化项目财务分析探讨 摘要: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的生产要素之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旨在根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特点,在项目效益和费用的识别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和评价信息化项目的经济效益,从而为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项目财务分析;效益识别;费用识别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战略,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细胞,其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原国家经贸委曾联合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发起了“企业信息化工程”。但是,具体到企业,仍有不少企业的管理层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或意识淡漠。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信息化项目的投资额往往与企业的规模有关,因此对任何企业而言,都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企业的投资是为了获利,信息化项目也是如此。在进行信息化投资项目决策时,企业管理层显然不满足于诸如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库存、减少延期交货、降低成本等定性的回答,而根据其他已实施信息化项目的企业的诸如库存降低30%、加班时间减少50%、采购成本降低5%等单个指标的定量值,也不能让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项目的效益有个整体认识。 因此,在说服管理层进行信息化项目投资,让管理层看到信息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增强对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对信息化项目进行整体财务效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反过来,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通过信息化项目的财务分析来决定信息化项目的投资范围和额度。 一般投资项目的财务分析需要测算出计算期内各年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根据净现金流量序列来计算各种财务指标,以评价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但在信息化项目中,由于其产生的效益并不直接或并不主要是体现为销售收入的增加,而更多的是体现成本费用的节约,因此信息化项目现金流量的计算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通处理,把因项目而节约的成本费用作为项目效益(现金流入),因项目投资而产生的费用作为项目费用。为统一口径,因项目实施而增加的销售收入须进行相应的折算。 一、项目效益识别 在进行信息化项目的效益识别时,应遵循谨慎性和有无原则。 谨慎性是要求对效益数据估计时不要过于乐观,调查人员应与财务等部门的人员密切配合,根据业务流程和费用类别进行深入分析,避免重复计算或漏算。 有无原则是要求只能考虑由于信息化项目实施而产生的效益,非因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效益应剔除。如企业拟在未有产品销售的地区设立销售机构所带来的销售收入增加就不能简单地计算在内。五项目数据是指不实施信息化项目时,在现状数据基础上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预测出的数据序列。有项目数据是指实施信息化项目后的数据序列。有项目效益数据和五项目效益数据的差额,才能作为信息化项目带来的效益。由于进行有无项目数据序列的预测较为困难,在企业生产销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将现状数据作为无项目数据来简化处理。 信息化项目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销售收入增加带来的效益。停工待料现象减少、减少延期交货、市场反应速度加快、产品设计水平提高、扩大客户群、采用电子商务等原因可以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除非此类效益有令人信服的依据和数据,否则在进行效益识别时出于谨慎性要求可不考虑在内。 增长的销售收入不能直接作为信息化项目效益,可以将增长的销售收入按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折算后作为信息化项目的效益。 2.减少资金占用带来的效益。 (1)降低库存。信息系统可以使企业通过各种计划即时了解对原材料的需求和产品的交付时间,即时安排采购和交付,从而大大降低库存。 (2)加速应收帐款的回收。对于应收帐款发生频繁数量很大的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到企业的应收帐款的余额、到期时间、责任人等信息,从而即时安排和督促催收。笔者在国内某药品生产企业调研时了解到,该厂在实施了财务模块后,其应收帐款从2004年的几千笔骤降至2005年的数百笔。 估算出减少的资金占用也不能直接作为项目效益,还应进一步分析该部分资金的资金成本,测算出每年减少的成本费用支出作为项目的效益。 如果企业的流动资金多以贷款来解决,可采用贷款利率作为资金成本;如多为自有资金,则可考虑以机会成本(如银行存款利率、国债收益率或投资于其他项目可能获得的收益率中最高者)作为资金成本。 3.直接减少企业成本费用支出带来的效益。 (1)减少管理人员用工数量。由于采用计算机承担大量重复性的工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如从事统计、报表、仓库、沟通环节等可以由信息系统替代的岗位的用工数量会有明显下降。笔者2002年在江苏某纺织企业调研时了解到,在全集团范围内,业务流程重组后的管理人员可以从950人减少到600人左右。 (2)降低存货损失和成本。在库存降低后,可以减少相应的存货保管损失、降低保管费用,以及由于采购提前期的缩短将节省采购费用。 同时,也可以减少由于沟通不畅,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 (3)减少财务费用。对于每年财务收入和支出频繁的企业而言,由于收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财务费用相当惊人。笔者2005年在一家规模很大的装饰施工企业调研时了解到,该企业的年财务费用大约在400万元,其中有近60%是由于财务人员对业务的收支情况不能及时掌握而造成不合理资金安排所致。 目前,有些供应商为了鼓励企业在信用期内及早付款而给予一定的现金折扣,利用预先设置的模型,财务人员可以迅速判断是进行短期借款以享受折扣优惠,还是放弃享受折扣优惠。当然,对企业的应收帐款也可以采用模型来判断是否给子信用优惠。 此外,由于坏帐损失与应收帐款拖欠的时间长短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由于应收帐款的减少,也将同时减少坏帐损失。 (4)生产的自动控制与成本精确计算。对于拟实施生产自动化控制的企业,生产工人的数量可以大大减少。由于采用信息系统可以实现资金流与实物流的统一,精确计算成本,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原材料的浪费。 对于生产多品种、小批量且需根据客户要求进行投标的企业,迅速而精确的成本计算可以避免因营销部门不能即时了解成本变化,造成报价过低亏损、报价过高失去客户的现象。 (5)通讯费用降低。对于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的企业而言,分支机构间及与总部的通讯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采用现代的网络通讯技术构建自己的虚拟专网,可以大大节省该部分开支。同时,实行电话会议也可以节省人员往来的差旅费、招待费和会议等费用。 (6)物流成本的降低。对于大进大出的企业而言,尤其是商品零售企业,由商品生产者、第三方物流企业、商场、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可以有效降低企 业物流成本。 (7)视频监控减少的浪费和损失。采用视频监控,可以对商场、生产线、仓库、厂界等区域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减少因浪费、盗失等原因造成的损失。 二、项目费用识别 项目费用包括两方面:一是建设阶段的投资费用;二是运行阶段的成本费用。 成本费用又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总成本费用,指因本项目的实施,每年给企业增加的费用。二是经营成本。总成本费用用来计算项目给企业贡献的利润总额,经营成本即付现成本,主要用于项目的现金流量分析。总成本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新增信息化人员的年工资福利费和管理费用;(2)软硬件的维护费用;(3)新增的网络通信费;(4)硬件设备投资的折旧;(5)软件投资的摊销;(6)其他投资费用的摊销;(7)为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贷款产生的财务费用。 在估算维护费用时,要注意考虑软硬件供应商提供的免费服务期。 经营成本主要指上述1至3项内容。 三、销售税金及附加 一般情况下,以减少企业成本费用形式来产生效益的项目,对以流转税为主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几乎没有影响。但当对企业销售增长有较大贡献的信息化项目,则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销售税金及附加二新增的营业税+新增消费税+新增流转税x(城建税税率+教育附加费率)。 在经过信息化项目的效益和费用识别后,利用公式:项目利润总额二项目效益-项目总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可以估算出由于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为企业贡献的年利润总额。 四、计算期的确定 投资项目在财务分析评价时,应合理确定项目的计算期。项目计算期一般包括建设期和生产期。建设期的确定应考虑项目规模、项目性质、项目复杂程度、建设条件等因素。生产期的确定应根据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包括行业的特点、主要设备的经济寿命和折旧年限等。 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期主要跟企业拟实施信息化的范围和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关。而运行期由于信息化项目与行业特点关联度不大,因此主要取决于硬件设备的经济寿命,一般为5年~8年。如果评价中采用较长的运行期,应考虑在运行期中追加投资或通过加大每年的维护费用来解决。 在上述基础上,可根据需要模拟出企业信息化投资项目的全部投资和资本金现金流量表,进而计算出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等指标。 财务分析论文:财务分析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其外部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有预见性地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并充分调到各种积极因素确保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方式。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愈加明显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经济挑战,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更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管理策略。财务分析作为了解企业过去经营状况、评价企业现实经营情况、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形势的重要手段,与企业战略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使财务分析的结论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有效依据,是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途径。企业经营者和财务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企业财务分析工作,推动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1 财务分析的含义及内容 财务分析,是指财务分析主体采用科学的统计和计算分析方法,通过对企业的各种财务数据、财务报表以及运营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各种经济关系、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判断,以便为财务决策、财务诊断、咨询、评估、监督、控制提供所需的财务信息。最初,财务分析出现在银行信贷领域,是银行家对贷款人个人的信用和偿还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以便确定是否批准借贷。而随着财务分析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财务分析便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并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财务分析的实质是财务分析主体对企业财务信息进一步进行加工和运用的过程,也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管理层正确地进行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重要经济活动。财务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偿债、资产营运和赢利能力、发展能力的评价,具体涉及销售分析、生产分析、生产要素分析、成本分析、成本预测分析、利润分析和财务状况分析等多个方面。 2 财务分析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作用 资本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占据核心的地位。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在企业战略发展的目标下,财务分析要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把握,以便对外部市场信息作出快速反馈,及时调整战略计划,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2.1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能够按时偿还债务的能力。企业偿债能力又可以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类:短期偿债能力,即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影响企业信誉的关键因素。在财务分析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主要反映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上面。长期偿债能力,即指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是衡量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现实经营策略是否科学,企业目标是否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标准。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相关的财务指标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带息负债率和利息费用保障倍数等。对于企业战略发展而言,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长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关键。经营者要掌握企业偿债能力的各项指标情况,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以保证企业经济正常有序的进行。 2.2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经营运行能力。营运能力能够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资金运用的状况、企业资金周转的速度等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与企业营运能力相关的各项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周期、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2.3 企业赢利能力分析 赢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企业营运能力与赢利能力二者都能够反映企业现阶段的经营状况,但二者在财务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营运能力侧重反映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而赢利能力则更多地关注资本的赢利率。在财务分析中,与赢利能力相关的主要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成本费用占销售收入比率、资产净利率等。 2.4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发展能力,也称企业的成长性,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财务分析进一步总结生产经营管理中成功的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应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措施,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与赢利能力相关的主要指标包括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等。 3 当前企业财务分析方面存在的不足 企业财务分析是反映经营管理状况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而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管理,对财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企业财务分析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企业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质量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3.1 综合性分析不足 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应建立在对企业财务状况全面综合的分析基础之上,财务分析应当尽可能的广泛和深入,要对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企业内部经济情况和外部经济环境都作出全面的分析与把握。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的财务分析仍主要停留在货币领域,并以资金分析为主,偏重于有形资产、非人力资产、企业内部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对无形资产、人力资产和外部市场信息摄取不足,导致财务分析不够完善和全面,财务分析的结论质量不高。 3.2 分析逻辑性混乱 财务分析是一项逻辑性很强的财务管理行为,如果财务分析的逻辑体系混乱,则财务分析的结论就不可能是科学有效的。因此,财务人员要理顺财务分析体系各个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之相对应、相关联、相匹配,如果只是照搬公式,逻辑关系含糊,推导过程不够科学,则财务分析的结果必然不具备可用性。 3.3 经济预见性不足 当前经济分析的预见性不足,仍忽视事前预测而关注事后总结。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财务分析只满足于传统的事后分析,对财务活动未来发展的事前分析和对财务分析执行过程中的事中分析重视严重不足,虽然事后的财务分析和总结也是十分必要的,但经济损失已经成为事实,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济风险。因此,将财务分析的重心转移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已经成为必然。 4 改进财务分析的对策建议 相较于以往,财务分析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企业经营者要针对财务分析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4.1 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重视财务分析是提高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前提。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人员都应意识到财务分析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的重要意义,这是加强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保障。企业财务人员要全面地收集财务资料、严格财务标准、科学地使用财务分析方法,切实提高财务分析结果的质量,使财务分析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经营者要对财务分析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为财务人员做好财务分析提供必要的条件,如要求企业各部门对财务分析工作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帮助财务人员熟悉企业经营范围和业务流程,等等。 4.2 提高财务分析所依据信息的质量 真实、及时、完整的会计信息是提高财务分析质量的重要基础。首先,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失真是财务分析工作中常见的现象,造成会计失真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从源头上杜绝信息失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和管理,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次,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在经济时代,时间就是效益,为了确保企业经营者能够对市场环境变化迅作出反应,就要保证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提高财务分析的时效性。最后,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要尽可能收集和整理会计信息,不仅要考察企业内部运营情况的经济资料,还要尽量掌握市场环境的经济资料,使企业财务分析建立在较为全面的基础之上。 4.3 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 科学的财务指标体系是提高财务分析质量的重要保障。国家审计部门和会计协会要发挥引领作用,组织专家以行业为单位制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规范财务报告方法和标准,引导企业按照财务分析体系对本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关注企业内外部经济因素的变化,综合运用财务分析方法,强化财务分析的预测功能。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分析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为了求得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所作的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的谋划及其相应的对策。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愈加激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企业必须要实施战略管理才能拥有更多的发展优势。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构成,是企业经营者制定发展决策,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企业经营者要重视财务分析工作,才能及时、全面、充分地了解和分析企业财务运营状况,作出符合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环境的战略判断和决策,提升企业的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财务分析论文:我国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改进建议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使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据此分析产生的财务分析指标的效用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发展,就要重视企业的财务分析,建立建全适合现代经济需求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局限性;途径;对策 一、我国财务分析指标的现行状况 我国财务分析指标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 (一)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偿债能力取决于两点:一是企业能够转化为偿债的资产的数量。这一数量越大,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二是企业资产的变现速度,变现速度越快,偿债能力越强。 (二)营运能力分析指标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大小【1】。营运能力的分析包括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的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与成本这两个因素。 (四)发展能力分析指标 发展能力是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的增长、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待未来的发展趋势。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力概括了该企业的盈利能力、管理效率和偿债能力,是企业实力的综合能力。 发展能力分析指标主要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和三年平均资本增长率。 二、我国财务分析指标存在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指标的数据于财务报表,因此,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将制约着财务分析指标。 (一)报表信息并未完全反映企业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 众所周知,列入报表的仅是可以利用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实际上,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在报表中或是受客观条件制约或是爱会计惯例的制约并未在报表中得以体现,报表仅仅反映了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 (二)企业的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的价值受到限制 受历史成本惯例的制约,财务报表只报告已发生或已执行的经济交易事项的信息,而不报告未发生或未执行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信息,缺少企业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因此企业的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的价值受到限制。历史成本惯例使会计信息在通货膨胀面前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坚持历史成本惯例,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数据简单相加,会使信息使用者不知晓他所面对的会计信息的实际含义,也就很难对其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决策有实质性参考价值。 (三)企业会计政策运用上有差异使企业自身的历史与未来对比、企业与企业间的对比没有现实的意义 由于会计政策的差异问题的存在,企业在不同会计年度间采用不同会计方法以及不同企业以不同会计方法为基础形成的信息具有极大的不可比性。 (四)会计信息的人为操纵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 不诚信行为的存在使企业对外形成财务报告之前,往往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财务状况以及对信息的编号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进而粉饰报表,以达到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期望。其结果,使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不一样,误导了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决策。 三、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途径与对策 (一)增加非财务分析指标 从国内外目前的理论和实践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除定量指标和定性说明企业背景及各种预测的资料外,还应增加以下几种非财务分析指标: 1.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经营业绩,表明在同类产品中企业产品的占有份额。企业产品占有份额高,市场占有率就高,说明企业的市场营销做得好,产品受消费者所喜爱,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处于主动地位。调查表明,市场占有率在众多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中雄居榜首。 2.产品品质:产品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产品在生产阶段符合企业制造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另一方面是指产品在售后阶段符合客户要求而表现出的品质。它可以通过废品率和顾客退货率这两个计量指标加以综合反映。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在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方面的能力。企业管理重心正由实物资本转向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因此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应该关注企业的诸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 (二)充分利用现金流量信息,注重现金流动负债比 企业的现金流量特别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偿还债务最直接的保证。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过流动负债,表明企业即使不动用其他资产,仅以当期产生的现金流量就能够满足偿还债务的需要,因此,在分析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时,既要看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更应关注现金流动负债比【3】。现金流动负债比等于年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年末流动负债。该指标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考察。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由于现金是偿付债务的最主要手段,若缺少现金,可能会使企业因无法偿付债务而被迫宣告破产清算。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指标比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更为严格,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三)充实部分财务指标内容,提高财务分析指标的准确程度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指标公式中分母的净资产中,实收资本(股本)反映的是账面价值而非市场价值。一般地,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账面价值与其市场价值数额相差很大,因此根据两种不同的价值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自然也会相差甚远。由于市场价值反映现时价值,账面价值仅仅是历史数据,所以根据账面价值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股东资本的现时收益率,而根据市场价值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更能真实地衡量出股东资本现时的使用效益【5】。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的逐步形成及其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承认和运用。因此,净资产用市场价值代替账面价值,真正地衡量出股东资本现时的使用效益,对股东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意义更为重要。 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一定时期的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分子销售成本不能正确反映一定时期存货总周转额,因为并不是所有存货流转时都用销售成本核算。主要表现在:企业销售原材料;债务重组过程中用原材料抵债;在建工程领用产品;用存货进行非货币性交易换入其他资产;企业存货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将存货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将存货捐赠等。以上业务都涉及存货的流转,但不增加存货周转总额。可见以销售成本作为存货的流转总额,常常会导致流转额低估,从而低估存货的周转速度。虽然原材料的销售、用原材料投资、在建军工程领用存货、非货币性交易、以及存货抵债等到不属于企业的主营业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非常灵活,此类业务在企业时有发生。存货的周转速度加快,而存货周转率指标却不能做出正确反映,会影响管理者对存货使用效率的判断,使之不能准确制定存货的储备额,严重的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6】。因此,在计算存货周转总额时,把销售成本中不能包含的周转额加以汇总,并计算销售成本与汇总额的和,作为存货周转总额。 3.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中的对外投资形成投资收益,不能形成主营业务收入,因此,总资产中的对外投资与主营业务收入并无直接关系,应把它从总资产中剔除。另外,企业的营业总资产不仅会带来主营业务收入,而且会带来其他业务收入,应予以加上。这样分子为营业收入净额,分母为扣除投资后的营业总资产,计算出的结果更为准确。 (四)增加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以反映净收益的质量 通常讲,每股净利(税后利润/总股本)和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净资产)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常用指标。每股净利指标只是表明股本的获利能力,它未能反映出企业其他资本项目如资本公积等的获利能力。衡量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的指标应首推净资产收益率,它直接反映了所有者权益的单位净利。但无论是每股净利,还是净资产收益率,都只是从数量上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而净利润现金含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指标,则是从质量方面对企业和获利能力作进一步的说明。由于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企业收入中,大多包含应收账款等债权资产,如果这些资产的质量不高,难以如期变现,势必导致企业净利润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如果这些资产是企业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人为形成的,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净利润对投资者来说是“陷井”而不是“陷饼”。净利润现金含量比率反映了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证的,可用以衡量企业收益的质量。该比率大于1,则说明企业销售回款情况良好,收益质量高;若该比率小于1,甚至出现负数,则在判断企业获利能力时,必须慎而又慎。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实训教学创新实践 一、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运转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不科学 科学的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实训教学中,准确和灵活地运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可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可以在实训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学专业实训的认知程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但在实际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制定不科学,没有根据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来制定调整,而是按照财务管理学教材来制定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体系偏离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财务管理职业敏感性差、专业判断力弱,实际财务管理的实践能力仅限于会计操作技能,无法达到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无法适应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需求。 2、实训课程教学方式不切实际 实训教学环节目前一般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践环节的授课方式一般采用老师讲解、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学生到校外的各类单位进行实习,包括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内实践教学方面,实训的内容更多地偏向于会计或是经济金融类,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内容涉及极少,即便涉及到财务管理专业方面的内容,但实训资料的素材普遍缺乏“真实感”,内容更多地偏向于验证性实验,过于“书本化”,实训过程也仅仅是在已经设定好的程序基础上的数据验证,显然这种“实验”与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实践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校外实训教学方面,实训效果难于实现“使学生感受企业理财环境,参与或协助企业财务筹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有些校外实训的环境也不理想,往往会出现一二十学生挤在同一单位实习的情况,使学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未能体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均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特色。 3、实训教材以及相应教学软件与理论教学不配套 由于各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不同,其设置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也不一样,使用的实训教材有差异,各实训教材对于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范畴划分不明晰。如有些实训教材的教学内容较为零乱,与理论教学未能实现很好衔接;有些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更多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特长为出发点,未能充分围绕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具体设置整个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还有些高等院校长期以来受学术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深刻影响,在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的教学研究。另外,通过对与会计、财务管理有关的实训软件进行调研,大部分财会类的实训软件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的实训,如财务会计、税务、审计的各种实训软件,针对财务管理的实训软件比较少,即使有些软件名义上是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训,但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中真正运用到财务管理知识的比较少,这也是造成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好的一个原因。 4、实训教学指导教师缺乏,实训效果欠佳 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实践教学效果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本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能否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因此,要培养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就需要“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目前各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甚至有相当部分老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对一些细节不甚了解,由于没有实践经验,指导实训课的效果也不甚理想。从企业到学校的这类老师,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教学方法欠缺,以致教学质量不甚理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导致其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甚至指导实践教学呈现“虚拟化”状况,流于形式。 二、财务管理学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1、注重对学生实训认知意识的培养 高校要提高对实训教学的思想意识,正确认识实训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把实训的理念纳入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之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对实训的认知意识,学生才能了解教学目的,跟着教师的授课节奏参与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强化学生们参与实训的意识培养:首先,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入学教育。为加深新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初步认知和理解,新生入学时,由专业负责人介绍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计划,为新生详细介绍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和理念,为新生未来四年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其次,鼓励学生进行专业社会调查。大一结束后的暑假,学生分组由专业指导教师带领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考察,让学生融入各种现实场景,亲身感受企业的各类财务管理工作,从宏观层面对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账务处理有所认知,使学生会产生许多深刻的感性认识,带着问题再去进行未来的专业课学习,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加强对学生校内实训阶段的指导教育 开展财务管理模拟实验活动是实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职业观点、技术观点角度来设计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内容,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掌握财务数据的处理技术,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财务事项、分析财务报告、应用财务政策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确定实训教学内容。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训教学环节,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时代需要,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成教学系统。针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设计相应的“投资实践模块化”、“融资实践模块”、“资本运营模块”、“现金流量管理与计量模块”等几大实践教学模块化内容,对于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选择以“实践性、实用性”为标准进行模块集成。其次,在模拟实验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来制定科学的学习流程,制定出多个不同板块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板块。财务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在实验基地中进行,也可以采取举行全校性的财务管理模拟实验活动方式,如每年一次的财务报告分析大赛。 3、强化实训教材和实训教学软件的针对性修订与研制开发 适当的实训教材和针对性极强的实训教学软件是实训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载体,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效果,首先,在编写实训教材时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财务管理的流程编写,站在企业最高决策层、站在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层面,对企业集团财务活动所实施的整体性战略规划、政策指引、制度规范与决策督导进行编辑,甚至可以涉及到财务部门的具体建设,起到具体指导作用,而不直接涉及各种理论叙述,造成实训教材更多停留于文字或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或办法,呈现出“虚渺化”之态势,难以保证这些实习实训的有效运行,更谈不上借助此平台实施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其次,编制切合实际的实训软件。以管理单元和组织单元作为单位元素,设置组织单元属性维护,清楚各个业务属性的含义以及联系,利用EAS软件对基础资料的辅助数据录入和总账业务系统操作,最后利用网络化形式将各实训单元“集结”起来,对实习实训全过程实施“网络化管理”,从而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4、提高实训教学专业教师技能水准 目前各应用型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显然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已成为提升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要素之一。首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岗位培训、创新职中培训新模式与新内容,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效性等,是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与岗位培训,自觉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各高校在组织实践教学中,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其次,利用寒暑假展开专业社会实践,以企业实习作为一种“亲验式”实践性教学体系构成,不仅可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强化教师的专业意识、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且通过参加企业岗位实践,还能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融合,从而提高其指导学生今后独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并为其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综合素质和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平台和为学生创造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重要载体。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能力的培养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改变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紧密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培养机制,在企业和社会实践中提高认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学校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提高教学和培育人才的质量。 作者:宋保胜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初探 【摘 要】 本文阐述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调查情况,分析了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J为,可以用毕业实践调研论文代替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撰写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科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探讨了关键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有意义的对策建议。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都出现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总体下滑的现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尤为严重,出现了内容抄袭空洞、语言表达不顺畅、创新不足、答辩流于形式等很多问题。现以黄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2届至 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如表1)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表1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五届论文成绩中,优秀率在逐年大幅度下降,由15.83%降到3.06%,而良好率、中等率和及格率都在增长,这就说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在下降,而这一结论也和目前其他同类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符。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堪忧。本文选取了黄山学院2016届98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并从论文的选题、论文的撰写等维度进行了分析。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在进行选题的时候,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涉及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在对黄山学院2016届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汇总分析中发现以下问题:一是选题范围太宽。此次调查的98份论文选题基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涉及到了国内外经济管理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营改增、创新创业背景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相关问题的探讨,此类选题在论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最大缺陷是选题理论性过于强,很难与实际相结合,比如论文带有“我国”、“中国”、“上市公司”字样的就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论文也没有实例说明,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就很难把控,很难抓住重点,论述只能泛泛而言,内容缺少深度。通过调查发现,也有一部分选用的是实践性选题,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论述,而实践性选题必须通过实践调查、搜集一手资料才能写出质量比较高的论文,但是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评价发现,实践调查所得资料有限,只能选用网络和书本上的案例,对案例的分析也是搬用已有的观点,这样就缺乏创新性。二是选题缺乏主动性。2016届黄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基本上是老师拟定选题,学生进行选择,这样虽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培养不出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选题其实就是学生思考的开始,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选题阶段多下工夫,就可以对论文写作过程有全局性的把握,论文任务也可以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 2、论文撰写过程中的问题 (1)形式上,论文的形式要求是对论文的结构框架、语言表述的规范性等方面所作的要求。虽然在论文结构上,因为有指导教师把关,一般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上,出现了引用格式不规范、数量不够、引用的文献和论文选题不相关等问题;在语言的表述上出现了大量的语句不通,段落和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语句,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此外,由于在撰写财务管理专业的论文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会绘制大量的数据表格,但是表格形式五花八门,不能按照要求进行绘制。 (2)内容上,在对98份本科毕业论文仔细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首先逻辑性不强,比如在论文中引用案例说明的,案例本身和论文阐述的论点没有很大的相关性,得出的结果也未必是建立在对案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其次存在大量的抄袭,目前各个高校在制定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开设和毕业论文相关的课程,大多数学生在写论文之前很少甚至没有阅读过本专业的学术论文,所以在资料的收集和论文的写作技巧上有很大的欠缺,他们为了尽快地完成论文,也不进行实践调研,大量引用他人的知识观点,没有自己的观点,东拼西凑完成论文。 三、影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在对98名论文作者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因素 (1)学生重视度不高。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此时所有课程都已经结束,学生也已经离校去找工作、毕业实习或是准备研究生考试,毕业论文被认为无关紧要。在对这98名学生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一个形式,“走走过场”就行了,学分肯定能拿到。这些学生认为找工作也不需要查看自己的毕业论文,所以不重视论文写作。只有个别少数同学认为毕业论文还是比较重要的,是对自己大学专业能力学习成果的体现,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2)学生分析、研究及阐述能力比较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研究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是不一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面向具体专业实务操作的能力,比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重点主要是为将来能够走上实务操作岗位做好准备,所以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是突出专业实务性和强化动手能力,而在分析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就比较薄弱。这就必然使得该类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上的能力不足、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能力较弱、归纳总结和文字组织能力较差、问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力偏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论文写作的能力,从而影响了论文的质量。 2、指导教师因素 首先,根据调查,此次作为研究对象的98名毕业生,他们的毕业论文选题绝大多数都是由指导教师提供,然后由学生进行选择。教师提供的选题往往会受到教师个人知识水平和研究经历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选题存在范围比较宽泛、内容较为陈旧、理论性太强等问题。其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都比较多,基本上都超过15人以上,这样教师很难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论文指导工作。一般而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包括论文选题的确定、论文任务书的下达、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进行开题、初稿修改、中期检查、二稿修改直至论文定稿、答辩前指导、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资料整理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工作量不言而喻,而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本来教学工作就比较繁重,科研任务也比较多,再加上如此多数量的论文指导工作量,这就使得论文指导往往流于形式。一些指导教师为了应付论文检查,往往重视的是论文的表面形式是否规范,比如字体、字号、行间距等,恰恰忽略了论文核心的内容。 3、学校管理及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高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考核主要是通过答辩进行。由于大学最后一个学期面临实习和就业,许多学校对论文答辩的要求就比较低,只要论文写作的结构形式没有问题,答辩就基本通过,就算第一次答辩不通过,在二辩过程中肯定能够通过,在这种环境下,就使得许多学生以就业实习为借口更加不重视论文的写作,从而影响论文的质量。 四、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可以用毕业实践调研论文代替毕业论文 实践调研论文不是调研报告,是学生对实践过程中和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真相,形成自己的认识或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资料和撰写调查研究论文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必须有实践的过程,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具体的实践过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就会很容易地去完成实践调研论文。其次还可以把毕业实习报告的部分内容并入到实践调研论文里来,做到一举两得,大大地减轻学生的写作难度。此外通过实践调研论文的撰写,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财务问题,一方面可以较好地改变写毕业论文基本流于形式的现状,另一方面还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 2、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 将毕业论文教学融入到学科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首先在论文选题上,就可以将论文选题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是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其外延进行的一次研究性工作,是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汇总,所以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就可以有意识的去考虑论文选题方向,不用等到最后一年再来仓促地选择。其次我们可以将论文写作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比如:可以在专业方向和学科平台上进行一些关于某个知识点和研究方法的小论文撰写,提前进行论文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论文写作的直观感觉。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论文教学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比如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尽可能和毕业实习挂钩,毕业实习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进入到基层单位了解情况,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为我们的毕业论文提供了写作素材,有实践基础的论文写出来就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创新性很强,内容不会空泛、不会东拼西凑。 3、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应该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去评价毕业论文质量,这对检验和提高论文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可以维护老师和学生的学术操守,激发他们的学术热情,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对论文质量的评价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从选题质量、写作质量和答辩质量对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评价。首先是选题方面,可以从选题的范围和内容评价该选题符不符合专业方向、能否反映专业当前热点、学生能否驾驭、有没有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其次是写作质量方面,可以从论文结构、论文逻辑、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和格式进行评价,考察论文结构是否合理、论点是否明确、论据逻辑性强不强、写作方式运用是否得当、格式是否正确等。最后是答辩过程。答辩情况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对毕业论文的理解和熟悉程度,还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答q可以从内容表述及问题回答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增加论文淘汰率,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原则,对那些不重视论文撰写的学生起到威慑作用,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基于过程控制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研究 摘要:目前高校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考核教师轻管理学生的阶段,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有限。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本文基于过程控制理论提出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成立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小组、筛选指导教师、选题开题、制订任务书、撰写与指导过程、中期检查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和成绩评定程序。 关键词:过程控制 毕业论文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理念起源于理工科实验室。但是,理工类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方式,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一致性。经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去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就成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中一个最具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是其他课程无法完全替代的,是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状况以及质量监控问题,是推进教育部启动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现状与问题 自2011年起,全国高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实施了本科教学工程,推动了本科教学改革。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形式趋于完备,但是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效果低于预期。2012年5月7日、8日,《光明日报》连续刊发两篇文章,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可不可行》《本科毕业论文存亡不应一刀切》为题进行了讨论。舆论的导向开始明确,本科生毕业论文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改革。许多学者开始撰文探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问题(邵军,2012;魏琦,2013)。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现状。高校毕业论文一般按照“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递交、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定”五部分逐一进行。与之前相比,毕业论文的程序化管理已经规范。但是,何玲、王西平等(2014)认为毕业论文集中表现为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完善,对毕业论文实施中的各个环节监控不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厉敏萍、熊璋琳(2013)也提出近年来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不断下滑。经过前期改革之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不能让人满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时间进度控制。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多集中于第八学期找工作,而毕业论文的撰写也主要于第八学期进行,时间上的冲突使得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难以按照学校制定的任务书来执行,毕业生的精力大多集中于找工作,在就业压力的驱动下,指导教师很难强制要求学生,致使时间进度方面的控制效果不好。 2.毕业论文内容。毕业论文的内容大多由指导教师拟定,所拟定的课题可能偏重理论,不能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对于论文的内容缺乏双向选择,学生可能对毕业论文所研究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对于所研究的内容只停留于理论形式上,缺乏实际生活中的实践经验等,致使撰写出的毕业论文内容空洞,这是对毕业论文内容方面控制的漏洞。 3.毕业论文抄袭。由于学生自主择业与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相冲突,同时其对毕业论文内容也缺乏了解或兴趣,致使毕业论文存在大量抄袭的情况。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开展了毕业论文工作,但是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依然严重。而学校或指导教师又难于进行严格的检查和严重的惩处,致使毕业论文的质量大幅度下降。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分析。 1.问题解释。在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参与的三方主体均有相应的责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也分为三方面原因:学生原因、教师原因、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学生自身方面。一是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由于近年来全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致使生源平均质量有所下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不同,一些学生理论分析能力较差,文献资料搜索能力较差,专业性水平低,联系实际能力薄弱。二是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恰好处在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出国期间,致使学生所投入的精力不多,应付了事。三是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毕业生普遍认为毕业论文的撰写仅仅是毕业前的一项任务,其重要性和找工作无法相比,甚至远不及一门理论课程重要。近年来,企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撰写财经文章的能力、财务分析能力日益重视,财务管理毕业生到了单位才发现其专业分析能力、洞察能力的不足,工作中的需求反过来促使毕业生意识到毕业论文是理论通向实践的一座桥梁。 其次是教师方面。一是教师指导任务过重。由于扩招导致学生大量增多,而各高校由于岗位限制,教师数量并没有成比例增加,导致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有限的精力无法和繁重的指导工作相协调。二是指导教师不重视。指导教师本身可能科研压力较大,或者是本身责任心有限,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三是指导教师提供的论文选题有限。一个指导教师关注的专业领域毕竟有限,相应地提供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学生的需求可能出现偏差。在选择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其结果就是毕业生从中随便选择一个题目,无法激发学生的撰写兴趣,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升。 最后是教育管理方面。一是毕业论文的时间设置不太合理。大多数高校将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要求学生系统地完成选题、查找文献、搜集数据、撰写论文等工作,时间较短,难以实现毕业论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比较松懈。学校方面对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和监控的力度也不足,缺乏过程控制,只注重最终结果,论文撰写的过程流于形式,缺乏中间监管,最终使论文内容出现偏差或其他问题而不能进行修改或弥补。 2.问题思考。尽管影响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三方主体均有责任,但是通过对于学生的调查和座谈,发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两个方面: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 (1)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囿于传统毕业论文的认知习惯,财务管理专业把“毕业论文”定位于写一篇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导致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单一。由于毕业论文与实际联系薄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较短,专业性水平较低,大多数研究不出新的成果。因此学生对于毕业论文所研究的课题不感兴趣或了解甚少,精力投入不足,仅仅是对前人的想法进行总结,进行“剪刀+浆糊”式的复制,失去了毕业论文阶段的教学设计初衷。未来不妨调整“毕业论文”为“毕业设计”,为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求构建一个大的平台,可以融入更多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学习环节。例如,可以在学生入学后,分配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撰写文献综述,四年期间分阶段逐步完善,大四时作为毕业成果上交。也可以增加案例分析,由专业教师指导整理某一方面的经典案例,使学生对于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有深刻认识。 (2)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只是为其质量提升提供了一个充分条件,而要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需要最后的监管作为必要条件。在就业考核的压力下,相当多的高校在毕业论文环节对就业工作进行了让步。虽然实行了弹性学分制,但是鲜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而被延长学业。一届学生由于滥竽充数、浑水摸鱼而蒙混过关,会通过学生之间届届相传,以至于学生之间达成共识,只要工作确定了,学校并不会因为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做出处分。恶性循环不仅没有被遏制,影响反而扩大化。高校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在就业率指标导向下,相对于庞大的需要就业的“分母”,鲜有高校愿意主动去缩减本就在逐年下降的“分子”。在短期的、功利性的就业率评价指标的约束下,高校如何强化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二、国内部分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过程控制 源于社会的压力和自我提升的动力,针对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国内部分高校尝试进行了相关改革。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新出台的《学籍管理规定》和《素质学分制暂行规定》新政策规定,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选题,大三开题并开始搜集资料,大四上学期要完成初稿的撰写,大四下学期进行结题答辩。该方案由于时间跨度太大,学校、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论文写作需要制定更加详细、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否则也难有所成效。杭州师范大学日语系2010年开始实施的《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索》教改项目,对人才培养学业评价进行了改革与尝试。这个项目的内容主要为:设立论文和非论文两个可选项,即学生可选择写论文,也可选择不写论文。选择不写论文的学生可选择冲抵形式及可量化的指标;选择写论文的,系里优化和简化论文文件名目,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和教师的精力提高论文质量。该方案找出了一条较现在唯一以论文来检验学习成果、进行学业评价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经类本科提出构建“以论文撰写阶段为时间维,以监控内容为层次维,以监控手段为方法维”的三维并存的毕业论文质量保证系统。该方案把社会实践融入到三个维度,要求所有的学生均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确定论文题目。北京城市学院经济管理学部基于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总体原则,提出了调研型毕业论文的要求。经管学部实施的调研型论文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性论文。调研型毕业论文不是调研报告,而是结合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大量的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仔细研究,分析事实真相,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材料和撰写调查研究论文的能力。北京工业大学实施“四维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长效机制。“四维”即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课程与教学发展、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学质量监控四个维度;“一体”是指由“四维”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是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审核评估,构建了学校毕设(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本科毕业论文运行模式的改革,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指导教师、学校软硬件环境、管理水平等多个环节。总体来看,各个高校不同的做法或许能够带来一些启迪。 三、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 毕业论文质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呈现下滑趋势,甚至引起了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相关争论(黄春梅,2007;时伟,2010),自然也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关注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对关于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学者赞同将过程控制理论融入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付晓茹(2013)提出将全面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上去,从选题、中期到最终的答辩,学生、教师、学校的职能部分在整个阶段都参与到其中,只要各尽职责,在各个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相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即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做好从开始毕业论文形式设计到最终组织毕业论文答辩以及成绩评定监管的每一环节的工作,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目前各高校采用较多的过程管理主要有以下环节: (一)设立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小组。由学校成立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学院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根据学校和学院的要求制定出契合本科教学要求的《毕业论文手册》,详细规定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组织领导、过程控制、中期检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以及成绩评定,使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在整体上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保证。 (二)严格筛选指导教师。选择指导教师有三点要求,一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二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三是要有责任心,善于因材施教,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偏多,对于每一位学生的指导都比较少的问题,应该允许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毕业论文形式,把集中的、繁杂的毕业论文工作逐步分散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三)科学规范选题开题。在学生选题之前,由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论文的候选题目,院系初步筛选确定。候选题目应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及研究价值,题目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候选题目应该持续更新,避免题目陈旧,结合本系本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最终确定出每个指导教师的候选题目,供学生选择。尽量规避多个学生选择一个题目,最终成果有太多交叉的现象。题目选定后,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课题来源、所要达到的目标、论文思路、模型建立等方面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对学生选定题目的初步把关,是看学生对于该题目的理解程度,是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开题管理,做好学生毕业论文的初把关。 (四)师生有序完成任务书。毕业论文任务书是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规划,也是指导教师指导内容的详实体现。任务书的工作量与难度应该适中,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任务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具体的规定,内容包括:文献综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进度要求、主要参考文献等等。根据时间和任务进度,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分阶段完成任务书。任务书一经制定如无特殊原因不得更改,有特殊原因需要更改的应向院系进行报告,院系同意后才可更改。 (五)组织中期检查,加强过程控制。应加强过程控制,进行中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中期检查着重检查指导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是否存在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否充足,学生的毕业论文进展是否达到了任务书的要求,学生的态度是否端正,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否存在问题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不定期检查大多集中于毕业论文的中后期,抽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对于进度缓慢的学生院系给予督促,要求其配合指导教师及时追上进度,学校院系也要组织专家对最终毕业论文成果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各专家写出评估意见,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以便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六)规范答辩程序,科学评定成绩。严格审查答辩资格,毕业论文完成后先交由指导教师审查判定,再在成立的论文小组中选出任意两位对该论文进行盲评,最后交由答辩论文小组进行最终评判。若三次评判都认定该学生具有答辩资格,则可以进行答辩。对于没有答辩资格或是论文没有按照进度完成的学生延迟答辩。各系应成立由5―7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其中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答辩委员会的主席,答辩过程中由答辩秘书对答辩过程做详细记录。对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采取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毕业论文撰写的全过程给出平时成绩,占毕业论文总成绩的10%,结合指导教师的评阅成绩、盲评的评阅成绩以及答辩委员会的评阅成绩,分别占比30%、20%、40%给出总成绩。 四、基于过程控制提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管理方面、教师方面以及学生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各责任主体也应基于过程控制理论,针对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积极参与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与提升工作环节。 (一)毕业论文组织形式创新。高校应该允许毕业论文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既可以体现为毕业论文,也可以体现为调查报告,或者体现为国家与省级的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根据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允许学院适度提前组织毕业论文,延伸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给学生预留出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筹备项目的时间。指导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明确毕业论文与组织课堂教育同等重要。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尽早与学生确立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的分析与选择辅导。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提供多样的毕业论文组织形式,满足不同需要的学生选择。同时,指导教师主观上要重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按照毕业论文的进度要求,及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指导和帮助。 (二)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环节。高校根据毕业论文的组织形式,开发设计网络平台,各个相关责任人按照进度及时登记相关工作,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审批指导,通过数据记录监管毕业设计的过程。高校在开题报告后应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进行检查,中期查看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否按照内容任务书的进度要求进行,是否出现未按进度要求完成的情况,答辩前对完成后的毕业论文进行。同时,高校应该更重视人才的质量培养,答辩后按照一定比例抽查毕业论文成果,严格把关。教师针对不同的论文组织形式,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要求,上报院系相关部门。在后续指导中,严格按照评价指标和标准要求学生。同时,根据不同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的进度要求,配合学校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毕业论文能够提高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对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因此,学生应该在思想上重新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选取恰当的毕业论文组织形式,结合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严格按照任务书的规范和进度要求,协调安排找工作与撰写论文的时间。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大工程观引入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契机 近年来,我国本科教育大多是定位在应用型上的,其任务是向社会输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但目前输送的是大都要经过社会“再加工”的“半成品”,想成为“产成品”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究其原因是我国本科教育重学术轻实践、教学与实际脱节,虽然知道症结所在,但要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又难以找到突破口。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充分考虑到该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市场需要,开创性地主张将大工程观融入到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这是一次将工程教育模式融入到我国管理学科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模式中的有益尝试。 一、大工程观概述 (一)大工程观内涵 大工程观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完善的工程概念,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的新型教育理念。20世纪40年代前,美国工程教育采用“技术模式”,侧重掌握单一专业技术知识,重视工程经验和工艺技能。但随着工程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工程教育开始越来越强调科学化和学术化,转变为非工程化的“工程科学”教育模式。这一改革虽然在初期使美国的科学和工程技术均获得快速发展,但后期却严重威胁到美国的竞争力。在此后开展的“回归工程运动”中,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莫尔提出的大工程观概念,使美国工程教育得到划时代性的发展。大工程观倡导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和实践,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后最终重构了工程教育体系并获得成功,至今仍倍受推崇。 (二)大工程观解读与评价 大工程观力图实现多元价值观的整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这一特征与阿什比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内在逻辑是一致的,这也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相契合。内涵式发展就是在数量和规模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而大工程观的引入恰恰是为了适应我国新形势下的战略转变,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是我国高等教育追赶世界平均水平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工程观的先进之处还体现在它主要是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但着力培养的不仅仅是工程实践能力,还有蕴含人伦道德的工程意识和职业素质。它不同于以往教育模式――并不仅以工作需要作为教育的风向标,而是以“实用”为度、拒绝“功利”、以人为本、尊德重道,这恰恰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所要实现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教育理念。 二、大工程观引入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契机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程教育以美国科学化的工程教育为标榜,强调理论和分析,削弱了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训练,而我国其他教育类型的高校中也大都存在这种重学术轻应用的现象。虽然在1996年我国开始接触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但是直到2006年6月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才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院校教改的共识,而今已有了不错的改革成效。显然在应用型工学本科教育中借鉴大工程观是符合历史规律的。目前,我国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也急需改革,真正实现应用型教育以扭转这种毕业生难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那么,将大工程观引入到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中是否可行呢?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工科院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也有很多工程类职业资格考试将财务管理专业纳入可以参考条件,国内一些财经类高校也正尝试着按工程教育培养理念来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财务管理专业具有工程专业的特点,但在教育模式上能否借鉴大工程观,就必须通过对中央高教司颁布的最新文件的解读和对现实情况的分析才能做出论断。 (一)国家政策的契机 大工程观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相契合。大工程观的培养目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的高等教育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是十分相符的,这为将大工程观引入到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提供了契机。 (二)专业目录中的契机 2012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其中,财务管理专业仍被划定为管理学门类。但是,在该门类下可授予工学学士的专业数量呈上升趋势,这种管理学门类与工学门类的交叉与融合为尝试着将工程教育中的先进理念――大工程观引入到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中提供了契机。 (三)专业介绍中的契机 在1998年的专业介绍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在2012年的专业介绍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中可以看出现阶段的财务管理专业主要有以下四点变化及契机:(1)在新的培养目标中不仅提出了对“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的培养,还把这种人文、道德、素质教育排在了首位。大工程观的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等价值观整合为一体的特征正可以满足这一新的培养目标。(2)在知识能力体系里用“财务管理”取代了原培养目标中的“理财”与“金融”;同时,在工作岗位上将“财务、金融管理”这种较模糊的表述更改为明确的“财务管理”。这两处变化是为了避免大家将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金融、理财混为一谈。虽然现在财务管理被单独作为一项知识与能力,但它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它是多学科的融合,这与大工程观的“以整合、系统、应变、再循环的视角看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思想”有很多的相似之处。(3)扩大了就业范围,使其不仅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还能在其他行业的企业工作。而描述的方式也由行业及性质列举型转变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的这种全面概括型,这对财务管理专业在各行业中的适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各行业是包括工学范畴的,在进行工学知识的传授时将大工程观运用其中势必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4)“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定位由更明确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所取代。应用型人才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是指不仅在本专业领域内有突出的能力,在其他相关的领域也具备较高技能的人才。简而言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是博学、多能、精技的专业精英,这与大工程观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市场需求中的契机 笔者于2012年12月对各大招聘信息网站的财务管理专业招聘单位所的招聘信息采取随机不重复抽样的方法,获取了样本数为69的大样本,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分类统计,在略去单位名称后得到图表。 (1)学历与行业经验要求中的契机。据笔者统计,九成以上的财务管理专业招聘单位(以下简称为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下限是本科,其他的为专科,研究生的要求数为零。可见,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并不高,本科学历即可满足市场需求。但对于应聘者是否具有行业经验,八成以上的招聘单位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如图1所示,需具备的行业经验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但和工程相关的第二产业也占了近两成。根据统计数据的显示,行业经验的平均工作年限是近七年,除极少数招聘单位要求10年甚至是15年以外,大多集中在5年至6年这一区间。这就要求应聘者除了在财务管理专业是精进的以外,至少还要熟悉某一种行业的相关专业内容。 从上述分析可知,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过程应该是将学生塑造成社会人、职业人的过程,让学生一毕业就具有较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显然,大工程观的培养目标符合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对考虑在工程类行业里工作的学生而言,这种先进的工程教育尤为重要。 (2)职业素质及岗位职责要求中的契机。以下指标均按照所提要求的招聘单位数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由于招聘信息的内容在表述上并没有统一的口径,所以在整理数据时只能通过人工分析分类,准确率在现有条件下得到了最大的保证。同时剔除了极为个别的要求,使统计数据重点突出,数据有效。 一是专业知识要求中的契机。位于财务管理人才专业知识要求首位的是财务会计专业知识,但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专业特点还是有差别的:财务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更加全面,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管理。值得注意的是,有近八成的招聘单位对从属于财务管理知识范畴的投融资专业知识又单独提出了要求,这说明招聘单位对投融资专业知识的重视度很高。投融资专业知识与金融、会计等专业都有交叉与融合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这与大工程观主张的“多学科综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相一致。通过上述分析与引证,基本可以得出将大工程观应用于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是有据可依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结论。显然,这种教育改革的有效程度主要与对大工程观的理解程度及其在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中的应用深度和执行力度有关。 三、结论 在具体应用方面,笔者认为将大工程观引入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可以先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教学与考核方法这三个方面入手,改革思路可以简单表述为:课程设置满足德才兼修,博专相济;以双导师制保证实践能力的形成;教学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考核以能力形成为评价标准。显然,大工程观在我国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希望本文能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新的途径与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关思考 【摘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的内容,由于教学条件和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有一些问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问题;措施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新增设的,归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从教育部设立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该专业,在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中,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定位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应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社会贡献价值,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在进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突出专业特点,在培养目标、方向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一、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对于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我国有一个不成规定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职院校,在研究型和高职中间的部分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地方院校居多,大多数都是从地方高校教育整合后成立的本科院校,一般的发展历史较短,学术研究实力较弱,而主要以培养就业人才为主要目标,这恰符合了国家增强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本科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目标,因此充分发挥地方院校在本科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促进整个高等教育发展,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以及本科人才实践性的要求,在国家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和要求下进行一定调整,更突显应用型人才的特点,突出实践能力强,职业能力强的优势特征,比如可以将财务管理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财务管理、财务规划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二、当前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经济管理中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对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开展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这影响着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历史短、经验不足 虽然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而且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也是一个国家设立较晚的一个本科专业,这个专业本身的发展历史久比较短,因此在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上本身就存在着历史较短,学科建设经验较少,实践教学模式等不健全等问题。而地方本科院校很多都是从多校合并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全新的本科专业,与综合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相比——综合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金融、管理等相关学科基础雄厚,地方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在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培养本科应用型的财务管理专才方面经验较少。 2.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虽然国家教育部规定了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但是在具体课程的开设上,地方院校虽然按照教育部的课程要求开设了主干课程,但是在其他相关课程的开设上相差较大,特别是对于高级财务管理研究和应用性财务管理不同方向的选修课程的开设比较欠缺,而且课程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是一种实践性强的专长培养,因此专业课程的开设是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但是目前的课程现状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要。 3.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力量较弱 教师队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力量,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师队伍整体力量比较薄弱。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师,很多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都是从会计、金融、管理等方向转行而来,对财务管理专业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其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具备金融、管理、经济学等学科综合知识和实践应用经验,而大多数财务管理教师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较差。再有,财务管理专业要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有专长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指导,但是目前的专业教师队伍普通不具有双师资格。 4.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大多延续了传统理论教学的方式,主要以掌握课本内容为目标,以课堂讲授方式为主,普遍缺乏实习、实验、模拟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活动的模拟操作和系统软件的实践更是鲜见,学生参加的财务管理专业比赛普及面也十分狭窄,但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旨是加强本科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地方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必须在实践教学方面加大投入。 三、地方院校加强财务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改进措施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应用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的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从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内涵上看,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地方院校要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本科学生智力能力、交际适应力、生活适应力、竞争适应力、职业道德适应力等非智力适应能力,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具体到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改进。 1.改进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型技能课程设置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学术课程和职业证书课程相结合,用型人才能够被社会承认并发挥作用的起点主要是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必须将职业证书制度变成本科教育中的一部分,进入本科教育的轨道。因此,可以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课程设置改革,引入职业证书方面的课程,进入教学计划,比如理财师、注册会计师课程内容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安排到财务管理的方向选修模块中。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摘 要]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环节,是连接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的重要纽带,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文件及江苏省教育厅的抽检要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对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实行了一些改进措施,以其财务管理专业2010届和2011届学生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一、引言 2007年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意见》(2007)1号文件,文件提出要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教育质量上,要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2007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教高(2007)2号文件,文件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包括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已经成为本科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是以本科教学为定位的教学型独立学院,从1999年成立以来,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招生人数剧增,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从2005年的90人上升到现在的209人,新增会计学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在倡导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大环境下,毕业论文质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衡量标准,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提高论文质量的措施。本文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和2011两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比较分析,针对质量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改善的建议。 二、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2010届的90篇和2011届的112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类,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选题层面 1.选题相似度较高 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管专业学生的选题较为狭窄且重复率较高。如2010届90名学生中有12人选题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且题目仅仅是一两字之差,这与教育部提出的“一人一题原则”相去甚远。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诸如“家庭企业财务管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民间融资”等相关题目。选题相似度高是因为此种选题参考文献较多,资料容易搜集。 2.选题陈旧、缺乏新意 如前所述,高相似度的选题则已说明学生在选题时缺乏主观判断和创新意识。此外,有些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领域的发展现状缺乏了解,致使选题陈旧,甚至选题已失去研究价值。如“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该选题既不切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又非常陈旧。 3.选题范围不当 一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从而造成毕业论文的选题较为盲目。有些学生选题过大,已经超过了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有些学生选题狭窄、缺少研究价值,致使写作过程中被迫换题。如2010届的一名学生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为题,题目过于宽泛,加上受字数及知识水平的限制,致使论文只能泛泛而谈。还有学生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为题,选题过于狭窄且缺少研究意义。 (二)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层面 1.缺乏统一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2004年,为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教育部下发了教高厅2004(14)号文件,指出各高校要把高等教育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要充分认识毕业设计(论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在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统一的“毕业论文指导手册”,各系只能分别制定自己的论文写作规范。 2.没有明确的本科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目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尚未出台统一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使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评分时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在答辩环节,会出现某些答辩组分数普遍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评分标准,学生在写作时也会比较盲目,不知如何提高论文质量及分数。因此,学院应从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各个环节着手,结合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具体情况,制定统一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三)指导教师层面 1.指导教师精力不足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教师主要由两类构成,一是本院专职教师,二是外聘兼职教师。本院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在承担着繁重的校内教学任务同时,又需要兼顾科研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充实专业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还有些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从而缺乏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论文指导工作中。外聘教师是来自其他院校的专职教师或其他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士,这一部分指导教师既要做好其本职工作又要兼顾指导论文,其时间和精力更是难以保证。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所指导学生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个别组毕业论文答辩不合格率超过50%的情况。 2.指导方式单一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得知,指导教师多数采用电子邮件方式进行指导,在2010届的毕业生中,有40%的学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从未见面指导或电话指导,超过60%的学生反映写作过程中只与教师见过一次面。论文指导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且持续周期较长,从选题、提纲到初稿、定稿,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仅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不足以充分沟通和解答,导致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意见难以充分理解,从而影响论文的写作质量。 3.对论文质量把关不严 指导教师除了对学生论文进行全程指导外,还肩负着监督论文质量的重任,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前,需要指导老师对其论文质量进行最后的把关,判断其是否符合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是否具备参加答辩的资格。但从目前参加答辩的学生情况来看,指导教师在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最终评判时,未能善尽义务,无论质量高低都允许参加答辩,从而造成部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较差,论文答辩变成论文修改,无法按照正常的答辩程序进行。 (四)参考文献层面 从目前的论文写作情况看,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阅读且不甚了解参考文献和文献综述,在2010和2011两届学生中,超过半数学生的论文中没有文献综述一项,即使有,质量也差强人意。具体体现在:1.在2010届学生中,有90%学生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数量仅为10篇左右,没有达到15篇的要求,参考文献数量在20篇以上的仅有1人。2.有些学生为凑齐参考文献数量,将根本没有阅读过的文章也罗列其中,而且存在有些参考文献与选题关系不大、与论文相关度不高的现象,而根据参考文献所阐述的文献综述又存在着不匹配、不相关的情况。3.参考文献质量不高。很多学生缺乏熟练的文献索引能力,不了解如何搜集高质量文章,参考文献多数来自一些质量不高、发行量不大的普通杂志,有些甚至把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网络文章都作为参考文献。低质量的参考文献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创新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阐述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构建原则,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围绕一个中心,建立五个系统,强化两方监控”的创新运作模式。 关键词:财务管理 本科教学 实践性教学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都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作为突破口,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过硬实际操作能力的具有竞争力和独特个性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和教学实践中,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实践、与主干课程相对应、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原则,建立了“围绕一个中心,建立五个系统,强化两方监控”的创新运作模式,即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建立课堂实践教学子系统、实验室实践教学子系统、实习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及毕业设计(论文)子系统等五个系统,对学生进行渐进的系列实践培训与锻炼,通过强化教学管理部门和专家组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和指导,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实践教学系统 课堂实践教学子系统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根据课程特色和需要进行了“焦点式”教学、案例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原理讲解+讨论与案例分析+操作与见习”、课程论文与设计、模拟学术会议讨论、辩论会等诸多教学方法的探索,并充分利用了电子课件、视频材料等形式新颖的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查阅、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缩小了课堂与实际工作的差距,提高学生的现实适应能力。 二、与主干课程相对应的实验室模拟实践教学子系统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了与主干课程相对应的模拟实践课程如下:①会计手工和电算化“双轨”模拟实习:会计手工模拟实习软件是我校教师与专业计算机公司合作研发的成果,从原始单据的填制,到报表的编制的过程,完全模拟会计手工做账流程;会计电算化实验可运用金碟K/3企业管理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为分别建立一整套凭证、账簿、报表。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②财务管理模拟实践:可运用金碟K/3企业管理软件进行财务管理、运用EXCEL进行财务分析和预算管理等模拟实习。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是财务分析报告、单项和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和预算表等。③项目评价模拟实践:可运用项目评价专业软件进行模拟实习。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是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技术经济学、项目可行性分析等。④审计实务手工实验: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践指导书和所给的审计实例在会计模拟实习室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为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审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等。⑤证券和期货交易模拟实践:证券与期货信息通过卫星天线接收器接收深圳金中讯财经资讯公司证券和期货的实时行情,推荐学生使用wind金融分析数据库、天相证券投资分析系统等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在机房进行与在证券交易所完全相同的各种操作与分析。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为实验报告,报告内容为证券、期货投资的操作步骤、操作理由、事后反馈和投资总收益等。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证券投资学、期货与期权市场等。⑥统计模拟实践:运用SPSS或SA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和案例分析,这项实验项目的物化成果是实验报告。与该实验项目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为统计学。这些模拟实习课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习子系统 实验室模拟实习虽然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模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工作环境有一定差距。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以保证校外实践能收到良好的实习效果:一是,建立大学本科阶段全过程的实习子系统。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实习内容,建立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完善的实习体系;二是,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我院与衡阳探矿机械厂、水口山矿务局、株洲冶炼厂等企业、商业银行等单位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包含保密条款的实习合同,明确职责,履行手续。每年按计划、按比例、按照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实施实践教学。这样不仅给实习单位带来了效益,也节约了教师联系实习单位上的时间、精力和实习经费。在实习指导上,安排经验丰富的学校教师及实习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学生实习,探索出课题式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并且聘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介绍该企业财务管理业务。 四、社会实践子系统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和课外技术服务;②结合我院正在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公开发表的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③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通过竞赛不仅可以发现、选拔优秀人才,还可以锻炼、培养优秀人才;④鼓励学生在学好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同时,参加社会认可的资格考试,提高就业能力。实践证明,这些科研和创新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个人才智有机会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得以充分发挥。 五、毕业设计(论文)子系统 毕业设计(论文)坚持学用结合,毕业论文教学要坚持将产学研相结合贯穿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论文题目要求来源于企事业、科研所,鼓励学生直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参与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实际工作。为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选题、申报、审核机制,成立毕业论文评审小组,具体过程如下:①选题。通过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选题、开题申报、下达任务书、两次专家选题审查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②毕业设计(论文)形成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重视研究和解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配备专人监督和检查论文质量,并及时反馈给指导老师和学生,同时采取延缓毕业设计(论文)时间、聘请专家实施论文抽检和公开答辩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创新探索 一、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创新 从目前我国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看,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专业课过多过细,重复现象严重。如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都开设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三门课,它们在课程体系上彼此交叉,内容重复过多,既浪费了课时资源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相对较少,限制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整合重复课程,拓宽基础课程,强化实践课程,从而创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结构如下: 1.公共理论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通过公共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较高的写作水平、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较高的现代科学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力, 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形势与政策专题等课程。公共选修课为任选课,由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学艺术类和综合类等若干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可根据学生兴趣灵活设课。 2.学科理论课,包括学科必修课和学科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应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兼及金融、法学等学科领域。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 (微观与宏观)、管理学、会计学、经济法、统计学、国际贸易与金融等。学科选修课应为限选课,包括:财政与金融、货币银行学、财政与税收、市场营销学等。 3.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基础,具备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必修课包括:金融市场学、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投资学、跨国公司财务、项目评估、衍生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要体现“活方向”的特点。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兴趣和特长、社会需求的差异来设置不同的选修方向, 如目前可设置跨国公司财务、战略成本管理、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集团财务管理等方向,不同方向的课程可灵活设置,并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殊要求的变化而调整。 4.实验教学,包括独立实验课和理论教学中的实验课。开设实验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实验课可开设会计手工模拟试验、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实验、ERP信息平台模拟实训、财务制度设计、财务案例研究等。 二、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1.适当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首先明确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填鸭式地讲授教材、传授知识。对于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给出思路,先引导学生自行学习,再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予点评的形式;或者也可由教师给出思考题,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形式。采用学生自主研讨的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激发其求知欲,使他们自主地去深入探讨一些问题。 2.注重开展案例教学。由于财务管理学科极强的实践性,使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案例的模拟训练可使学生更为切实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案例教学应全面引入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之中。案例教学从内容上应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案例分析,即由教师搜集相关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最后由主讲教师进行点评。案例分析的目的主要是考察财务管理中投资、融资、股利政策等理论的实践基础。另一类是案例设计,即根据一定的背景资料设计出决策方案。 3.积极采用网络教学。加快财务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利用校园网进行校内网上教学,让师生在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宿舍甚至家中对精品课进行观摩、学习、交流,推行广泛的互动式学习,实现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利用方便的网络进行学习、辅导,既可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师的重复劳动,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财务管理教学配套环境的创新 1.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试是检查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学校把财务管理考试的重心集中在对知识的记忆考察上, 要么考试以主观题为主,要么即使以客观题为主,也是以计算题为主,只要记住公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样只会误导学生更严重地脱离实践。因此要把考试重心转向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考察,如逻辑能力、语言能力、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大大减少学生对期末考试的投机心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及时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需求是该学科迅速、持久发展的根本动因。要树立教学服务于社会、企业需求的观念。财务管理实践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是教学环节的延伸和提高。为保证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潜在创新能力,应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大实验室硬件与软件建设,运用先进的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实务界交流,通过与企业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再者,可以请企业家走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只有实践的基本条件具备了,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体系才能落实,学生的培养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3.加强国际交流。国际交流的开展状况在决定高校教育的质量高低方面将越来越重要, 应把增强国际交流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事项来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加快高校联网速度,发挥网上交流的潜力,对师生提供必要培训并及时掌握相关教学和科研信息。 另一方面,增订高校英文版和其他国际通用文版的学术期刊,进行国际学术、教育交流。再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大学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走出去”指学校派出教师到国外高校访问、进修、讲学等,以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请进来” 是指请外国著名专家、教师到中国来讲学,参加学术讨论;并且可以和国外大学、企业等加强合作,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资格认证重要依据的毕业论文,其质量的保证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而各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专业往往全盘照搬适合所有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忽视了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而且将研究视角定位在毕业论文本身,忽视了毕业论文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因此只能用来发现质量问题,却不能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谈不上解决质量问题。本文基于系统原则、专业原则、操作原则和公平原则,明确了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由目标、管理、学生和教师四个子系统构成,分析了每个子系统质量评价的具体内容,以期为财务管理毕业质量论文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质量评价体系 一、引言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不容乐观,普遍存在财务理论支撑不够、与财务实践脱钩、内容空泛、抄袭严重、没有创新精神、写作不规范等现象,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取舍就成了当前争论的热点。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的理论成果较多,而专门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则少见。李三乐、肖政宏(2009)从选题质量、文献综述与文献翻译、研究水平与实际能力论文撰写质量、学术水平与创新五个方面构建了本科毕业论文指标体系。赵肄江、李章兵、刘建勋(2009)从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两个主体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师主要从课题难易程度、所做工作量、设计过程中学生表现、课题完成情况、毕业论文结构以及毕业论文文字表述与图表等要素评价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阅教师主要包括从课题难易程度、所做工作量、课题完成情况、毕业论文结构以及毕业论文文字表述与图表等要素评价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同时列出了各要素包含的等级数、等级分值及其权值。黄猛、雷银生、刘小红(2009)基于全过程管理的研究视角,从开题小组、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四个主体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评分要素及其权重,并将评分要素分为必备要素和备选要素两大类。杨文超(2009)提出了学生对本科论文教学质量总体评价以及满意程度测量体系,认为影响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维度有:学校教务主管部门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学校教务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院系、指导教师、学生)的管理、院系领导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院系领导对本院下属专业及教师与学生的管理、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指导教师对其所带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学生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其中指导教师对其所带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对本科论文教学质量总体评价影响最大。在实践方面,各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往往应用自己学校教务职能部门制订的适合所有专业的通用性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南开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包括6个方面,即论文选题文献资料、综合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格式规范化。长沙理工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估分指导教师评审、评阅老师评审和答辩评审三个环节,其中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的评阅指标为文献阅读和外文翻译、学习态度或工作量、撰写规范及文字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综合运用及创新能力,答辩环节的评阅指标分为内容、答辩和创新。中国民族大学、武汉工业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与长沙理工大学基本类似。吉首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的一级指标4个,即选题质量、能力水平、成果质量、评阅与答辩;二级指标18个,其中重点指标共9个,二级指标的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级,评价标准给出A、c两级,介于A、c级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综上所述,各高校现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基于毕业论文本身,而没有跳出毕业论文本身、基于系统的视角;评价内容往往是适合学校所有专业的抽象化、概念化的模糊语言,而不是体现专业特色的可观测的具体语言;评价者往往是教师,而被评价者是学生。这种没有跳出毕业论文和体现专业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审体系,既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成绩,也不能反映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学校的管理水平;往往只能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却不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事实上,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同专业的毕业论文也各有特色,只有在系统论视角下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一个科学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科学的构建原则和具体的评价内容。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系统原则 系统概念已普遍运用于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中,系统论方法,就是发掘事物本身存在的系统性特征,着重从系统和要素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关系中把握考察对象,达到客观认识、准确把握、最优处理问题的方法。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工程,适用系统分析方法。由于本科生要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本身没有错误,专业目标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学生认真不够、教师不重视等才是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系统应由目标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和学生子系统构成,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应包括这四部分的内容。 (二)专业原则 评价目标设计得好和差,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传统特色高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差异。各所高校在设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时,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区别对待,让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特点、本专业的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传统特色,从而指导评价者对该专业毕业论文作出有效的价值判断,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判断的准确性。为了减少评价体系的数量,又不降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高校在综合各方面要素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大学科的原则,按一级学科来制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目标,因此财务管理也可以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来设置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 (三)操作原则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部分应是依有关评价目标逐步分解而成的一个个指标,一条指标就是一个评价项目,指标和指标之间不相互重叠,多级多条指标就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具有联系的指标群。一个易于操作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可测性、客观性和完整性。因此,指标系统的末级指标内涵不能太含糊,应该比较明确,用可实际观测或考评的语言加以描述,一些模糊的、难以量化的指标应放人到综合评价中去。为增加指标体系的操作性,我们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目标设计完整的本科毕业论文指标群,同时赋予各指标相应的量标和权重。事实上,操作性好的指标体系,往往可以抹去评价者的主观价值取向,避免靠印象给分的现象,缩小现实分值与实际分值的偏差。 (四)公平原则 一个好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其结果能体现公平,能客观反映各个相关主体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优劣。公平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保证的首要条件是同一所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有同一目标、统一的考评 内容、考评量标和考评方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只有按照同一目标、统一的考评内容、考评量标和考评方法进行质量考评,其结果可才具有可比性,才能反映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共同属性。要使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结果公平,还需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因为无论选取的指标如何客观,权重和计算方法如何科学,由少数几个评价者垄断得出的结果往往难以抹去评价者自身的价值取向色彩。通过设计适合教育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大学教务管理部门、院系教务管理部门、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社会新闻媒体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评价的指标体系,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实行全评与抽评、互评与自评、校内评审与校外评审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从而强化评价过程的开放透明和评价结果的公开公正。 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结构内容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质量评价子系统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目标的设计应服从于自身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培养人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季宝成说:“大学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培养人才。”钱伟长则提出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矢志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J3-培养质量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不同专业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不同,培养的人才也应不同。中国财务管理本科本科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部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定位确定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鉴于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微观层面的实际工作,则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以应用型为主,即培养应用型的财务管理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才能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大学培养的学生应是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李培根认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钱伟长认为大学应从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开始,否则培养的人才是“费才”、“庸才”,甚至可能是“坏才”。可见,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承担的国家和社会任务是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每―所高校为发扬传统特色,还应在国家、社会人才培养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基于自身传统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体任务。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目标定位是否明确具体、是否与国家和社会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培养任务相符、是否体现高校的传统特色等内容。 (二)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高校职能部门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到位情况,能否有效地组织、指挥和监控该专业毕业论文主要活动。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高校职能部门通过管理能规范和约束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学生的行为并对其论文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分为校级管理和院系级管理。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校级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资金和人力的保证程度、学校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和监控机制设计的完善程度、学校对下属院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落实和主要毕业论文环节开展的监控程度、学校对下属院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程度等内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院系级管理质量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资金和人力的保证程度、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具体管理措施的制订情况、院系对财务管理专业及其教师与学生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工作管理的到位情况等内容。 (三)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行为是否符合学校和院系的相关制度,是否满足该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直接受学生专业写作态度和专业写作能力的影响。心理学家Upmeyer(1989)等人甚至认为行为是潜在的态度的表达。学生的写作态度是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写作态度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生遵守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的积极程度、学生完成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量的饱满程度、学生撰写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主动程度、学生在撰写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中对良好学术风范的认可程度、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价值的认同程度等内容。能力是主体智力和体力的总和,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主体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及实际本领,是主体内在创造性力量的外化活动和水平体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学生写作能力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学生查阅财务管理相关文献技巧高低、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的认知水平、学生财务管理实践经验多少、学生基本写作能力大小等内容。 (四)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质量评价子系统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质量评价子系统是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否符合学校和院系的相关制度,能否指导学生完成合格的毕业论文。教师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承担指导者和主导者的角色,其专业指导态度和指导能力高低直接影响论文质量和层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指导态度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时间和精力的充裕程度、教师领会和贯彻落实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的认真程度、教师解答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疑问的积极程度等内容。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能力评价子系统主要包括教师财务管理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经验的丰富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方法的灵活程度、教师指导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意见的针对性大小、教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主要环节的监控程度、教师评价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公正性等内容。 四、结论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包括目标、管理、学生和教师四个子系统,其质量是这四个子系统质量的函数,系统、专业、操作和公平的质量评价体系也离不开这些内容。上述研究结论不仅为我们发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我们从高校决策者、职能管理部门、学生和教师四个视角分析与解决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提供了 坚实基础。对高校决策者而言,一定要树立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高校只有拥有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该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才有可能得到保证。而准确具体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目标必须满足国家、社会的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和体现高校的传统特色。对高校各级职能管理部门而言,一定要有效组织、指挥和监控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活动。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规范的学生和教师行为,而规范的学生和教师行为又离不开职能管理部门的科学组织、指挥和监控。科学的组织可以保证我们拥有实现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所需的必要资源,科学的指挥可以引导我们有序地开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各项工作,科学的监控可以约束我们始终围绕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目标开展工作。对学生而言,一定要端正专业论文的写作态度和培养专业论文的写作能力。完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直接主体是学生,学生专业论文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决定毕业论文的最终质量。端正的专业论文写作态度有利于学生在撰写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时情绪饱满、思维活跃、服从管理、消除急躁。专业论文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有通过系统的财务训练才能培养这种能力。当这种专业综合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能轻松、顺利、高质量地完成财务管理类的毕业论文。对教师而言,一定要树立良好的专业指导态度和具备丰富的专业指导能力。财务管理本科生通常由于财务视野狭窄,对财务理论与实践认识不深、不透,在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往往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是财务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主导者和指挥者,其专业指导态度和指导能力直接影响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教师指导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的态度不仅影响自身的教学实践行为,也影响学生的论文写作情绪。财务水平高、专业指导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帮助学生开拓财务管理视野和启发写作思维,最终将前期学习和积累的财务知识恰如其分地外化于毕业论文中。任何一篇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毕业论文写作背后必然有位态度良好和专业能力强的指导教师。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摘要】 文章选取国内一些重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力图勾勒出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状况,发掘其中的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优化课程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 本科; 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按层次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模块,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仅限于理论课程),发现各个模块的划分标准、包含范围、学分、课时安排等差异较大。 一、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一)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科基础课程 东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任意选修课的学分占比为46%,31%,23%,0;64%,22%,10%,5%;39%,29%,22%,10%(见表1)。公共基础课占比最高,近40%以上,三个院校之间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模块的学分占比差异较大。此外,英文与数学课程在公共基础课模块中占比最高,接近或超过50%。 从表2可以看出,全国工商管理类学科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育人指南(2008)就学科基础课程设定了管理类、经济类、法律类三个基本模块,东北财大加入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上海财大把计算机、数学、社会学等划入学科基础课;对外经贸只选择了一些管理类、会计类、财务管理类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将初级会计(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基础迁移至学科基础课,而把大量相关的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务、审计学、资产评估等课程都设计进入学科基础选修课体系(见表3)。 (二)专业必修课程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专业必修课多采用会计与财务管理两个模块,会计模块的课程门类基本一致,一般为基础(初级)会计、财务(中级)会计、管理与成本会计(有些院校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设在学科基础课模块中)。但对于本专业的主干课程――财务管理课程模块设置的方式、门数、课时安排,各个院校间差异较大,由此导致专业必修课的设计有很大不同。 1.专业必修课程的门数、学时与模块设置 上海财大的专业必修课分为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方向课两个模块(见表4),对外经贸与东北财大在学科基础课外,只设立专业方向课,考虑学科基础课里设置的有关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课程,三个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包含的门数相差两门,学时数相差近50~160学时不等,学分相差9分。专业必修课会计模块相差50~60学时、2~4学分;财务管理模块相差近30~130学时,5~8学分,较会计模块的差异度大。上海财大的其它模块为税务筹划(51学时,3学分);对外经贸为证券投资分析、投资银行业务课程(共72学时,4学分);东北财大为资产评估原理(48学时,3学分)。三个院校会计课程模块学时数占专业必修课总课时分别为36%,44%,35%;财务管理课程模块为54%,39%,52%;其它课程模块为10%,17%,13%,相比较而言,东北财大的会计课程与其它课程模块学时最少,上海财大财务管理课程模块学时最多;对外经贸的财务管理课程模块学时最少,会计课程模块学时数超过其财务管理课程模块,其它课程模块学时最多。 2.财务管理课程模块的设置方式与门数、学时 总体来看,很多高校对主干课程按照财务管理的层次、环节、主体进行混合选择,课程内容重叠、交叉较多。 从表5可以发现,对外经贸公司财务课程的学时仅达到上海财大与东北财大的一半,财务工程与财务分析的学时均低于另两所院校。教育部《育人指南》(2008)推荐的该模块课程为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财务工程、跨国公司财务,这三所院校基本采用此模块,课程名称有所区别,并增加了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但很多院校仍然设立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而对于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工程、计算级财务管理或财务软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等课程是否设置在必修课中没有达成一致。 (三)专业选修课 设计专业选修课时,各个院校一般都会尽可能地使选修课门类广泛,以满足学生志趣的需要与就业、升学所需的知识补充。《育人指南》(2008)推荐的专业选修课达到20门,东北财经大学将专业选修课分为研究型与应用型两大类,每类各10门左右,需修满20学分,上海财大只设置了9门,需修满12学分。 二、优化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刘淑莲(2005)指出,“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需特别重视“宽口径”内部各课程之间、“活模块”内部“大模块”与“小模块”课程之间、以及“宽口径”与“活模块”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从而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上的优势互补,使各种类型的课程真正形成实现培养目标的合力。但从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来看,这种横向联系远远不够,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 (一)提升公共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 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如前所述,公共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已经较高,尤其英语与数学在公共基础课中占比最高,在削减课时总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各科教学内容都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公共基础课必须从授课内容组织、授课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提倡因材施教,提升有效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作好铺垫。比如:可以采取课堂+网络+实践的多元教学,实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农村社会调查、城市社会调查以及专业调查等活动相结合;大学英语与大学计算机采用分级教学,并将考级引入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下大力气研究大学数学、语文、计算机等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其专业针对性,使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有效衔接。 (二)加强学科基础课的学科特性 目前,高校学科基础课程模块的学分、课时、课程之间的差异较大,究其根源,各校还是对财务管理学科定位意见不统一,个别高校仍然有按人授课的倾向。数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都是财务管理学的上游学科,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以及公司管理的相关功能学科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其旁侧学科,所以学科基础课中需设置诸多模块。除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外,从近几年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来看,财务管理需要纳入战略与组织的框架中,需要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流程,有必要将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司治理、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等加入必修课,管理相关功能学科的课程可以列入学科选修课,而数学、社会学、计算机等纳入公共基础课中。 有调查显示,三类课程成绩总体属于优秀水平的学生,其学科基础课的优势更加突出;而三类课程成绩总体较差的学生,其学科基础课的成绩在所有课程成绩中是最差的。因此,要充分挖掘各类学科基础课的特点,合理规划课程安排,特别加强与其他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以便学生顺利地完成从公共课到专业课的过渡。比如:数理统计课程是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对现实数据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基本的统计分析技能,现实案例数据完全可以取自财务报表、市场调查、宏观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从统计学的角度初步了解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三)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按照专业方向整合 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通才”目标已成为各院校的共识,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分、学时占比一般都接近70%,30%的专业课则承载了反映各院校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的任务。教育部规定了专业核心课程,并不能任意更改,但一些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还是各有侧重,另在专业选修课中设计不少相关领域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学分、学时难以整齐划一,但包含的内容应由教育部或财政部统筹规划,以体现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比如在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中,专业内容应涵盖哪些核心知识点,这些知识节点又如何前承基础课内容,如何顺应后续课程内容,必须保证核心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稳定性,避免交叉重复,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脱节。这样才能保证本专业特有的技术知识的学习,体现专业学习的深度,而不是通才名义下的“万金油”。 专业选修课侧重于对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深入与强化,学校不是简单地堆砌课程,应将其与专业方向课进行匹配,确定相应的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根据目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可以开设企业财务管理、个人理财、资本运作等模块,并明确各自模块中的课程组合。为避免学生在选修时更多地依据个人兴趣,随意性较大,可以根据财务管理第一门课程的导读以及与专业老师的交流,同时安排专业调研或实习类课程,让学生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在本专业中的志趣与特长,由此选择今后职业的方向。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原则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一些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问题,并提出了5条关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才。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应突出专业特色 很多本科院校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历史较短,对这一学科的定位尚不明确,常常混淆这一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会计学的学科定位混淆不清;金融学的学科定位混淆不清。这种学科定位的不明确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会计专业、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同小异,毫无专业特色。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同的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职能,从而应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即应有不同的课程体系。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应该有其特定的学科定位,而不应该将其与会计、金融等相近的学科等同或混淆。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围绕其特定的职能进行,突出其专业特色,主要是指在开设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多开设财务管理系列的课程,并增加课时量。如将财务管理分成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分别在3个学期开设,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围绕这几门核心课程开设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案例、财务管理模拟实验、财务管理电算化、专业英语、资本经营、投资学、财税实务等课程。由此可使得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财务管理的专业特长,而不是与会计专业和金融专业的人才大同小异。 二、应重视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教育 过去,由于过于强调“对口教育”,强调教学内容与职业和岗位的对应性,一些高校除了少数公共课程外只是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是开设会计系列课程和财务管理系列课程,其他与经济管理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政学、金融学、运筹学、博弈论、专业外语等则不开设或课时很少,由此产生的课程体系专业壁垒森严。近年来,由于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种问题有很大程度的好转,但是仍然有一些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偏科现象。如重理论课轻实践课;重专业课轻基础课;重文轻理或重理轻文;重文化理论知识教育,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如重理论课轻实践课,可能导致学生经纶满腹,实践动手能力却很差;重专业课轻基础课可能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很差;重文化理论知识教育,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财务管理是一项较为综合性的工作,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考虑到是否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来说,在重视会计、财务管理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应当重视经济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的开设,并适当地开设一些模拟实习课程、案例分析课程、研究学科前沿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理解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与研究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此外,还提倡开设诸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期货理论与实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演讲与口才、财经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与现代礼仪等方面的课程,并多举办相关讲座,多组织课外活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促进其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普通本科高校均应当开设一门诸如“课外阅读”的课程,指定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要求其就每一本书籍写出读书笔记,并写出一篇学术论文。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以初步锻炼其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为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其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两大方面。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专业素质教育方面可以指定阅读关于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书籍;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可以指定阅读政治、历史、思想道德修养、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书籍。学生可以从大一开始 准备阅读这类书籍,但统一要求在大四第一学期提交读书笔记和论文。 三、应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 一些课程体系表面看来很完美,可一旦在教学中实施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从横向来看,课程与课程之间很多内容交叉重叠,如在管理会计中讲过的内容又在财务管理中讲,在财务管理中讲过的内容又在财务分析中讲;从纵向来看,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即衔接两门课程的内容可能被漏掉了,或者课程的开设秩序颠倒,致使某些课程很难学懂或学起来特别吃力。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在课程设置时,必须合理选用课程,并适当编排各门课程的内容,使得该学的内容全部包括在所选课程中且没有重复问题,特别应注意成本管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课程内容的协调安排。此外,还应注意课程排列的秩序和衔接问题,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大体逻辑顺序为:应先开数学、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接着开设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概论、财税实务等专业基础课,然后开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 第二,财务管理类课程应先开初级财务管理,然后开中级财务管理,接着再开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电算化、财务管理案例等课程。会计类课程应先开财务会计,再开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与管理会计等课程;专业英语应在学完一定的专业课之后开设,通常应在学完财务会计和中级财务管理等课程之后开设。 四、应合理设置课程类别及其考核方式 大学课程大致可分为必修课、必选课和任选课。一门课程究竟是设为必修课还是必选课或是任选课,应当采用何种考核方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基础英语、英语听力与口语、计算机基础、体育课等应设为必修课。除英语听力与口语和体育两门课程外,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应为闭卷考试。 第二,重要专业基础课与重要专业课,如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财务会计、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案例、成本与管理会计、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分析、金融学、投资学、专业外语等应设为必修课。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也应当为闭卷考试,个别可采用开卷考试如财务管理案例和运筹学。 第三,对个人专业素质或综合素质有较大影响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如经济法概论、财税实务、计算机课网络、国际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财经应用文写作、资产评估、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电算化、资本经营、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关系与现代礼仪、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专题、经济形势与政策专题等应设为必选课。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查。 第四,与专业工作有一定关系,有助于拓展学生专业知识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可由学生凭其兴趣爱好选择的课程如第二外语、生产管理、统计学、博弈论、国际贸易、期货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商务谈判、演讲与口才、物流管理等课程应设为任选课。这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也是考查。 五、应合理均衡各学期的学习负荷 为了均衡学生各学期的学习负荷,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合理均衡各学期的课时量与学分。一般四年制本科总学时量为2300-2500,总学分为150-170。由于第8个学期要留给学生写毕业论文及应聘求职,故通常不正式排课,即所有课程应在前7个学期开设完毕,各学期的课时量大致为360-420,各学期的学分大致为20-25分,其中,第7学期的课时应相对较少,以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好求职前的有关准备。 第二,应注意合理搭配选修课与必修课。由于必修课通常都是比较重要的课程,学习难度比较大,考试要求比较高,因此,应合理搭配选修课和必修课,不要使必修课过于集中在某个学期或某几个学期。若某个学期高难度的课程较多,则应适当地调低该学期的总课时量。此外,应尽量将重要的课程集中在前6个学期,第7个学期主要是开设任选课程。 (作者单位: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关键词: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质疑声也越来越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当今“网络时代”,毕业论文已经更多的成为了鼠标点击中的游戏,并且极少有学生因为论文质量而拿不到学位,毕业论文既达不到其设计之初的教学目的,也难以对学生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因此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毕业论文是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是由于论文质量管理不力和考核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因此应着眼于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完善毕业论文考核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取消毕业论文。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发现新视角、新论题的敏锐度,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是锻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非但不应取消,而且应成为本科生取得学位的一个重要依据。应结合不同院校的特点,认清毕业论文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毕业论文质量要求和考核体系,以便使毕业论文发挥其应起的作用。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 截至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4.2%,已达到多数国家所认可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经处在由精英式向大众式,由研究型向应用型过渡的阶段。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定位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我国的独立学院大多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此,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要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将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应当全程贯彻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应用性,这样才能使得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也能让学生真正在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中有所收获。 三、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不合理。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基本保证。目前很多学生不懂正确的选题方法,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大题小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家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加入WTO后我国财务管理问题研究”等大而空的选题比比皆是。过大的选题使得学生无法深入地对所选内容进行研究,所谓的写作,最终成了鼠标和键盘的游戏。 2、选题重复。由于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不同,多数学生喜欢选择热门的研究问题,因为这种选题容易搜集资料,可以很轻易的拼凑出一篇文章。这种选题方式造成了学生论文重复率高,有的甚至会出现内容雷同。 3、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由于理论性文章搜集资料的空间较大,无需亲自调研,容易达到字数要求,且优劣较难评判,容易通过最终答辩,所以大部分的学生更愿意选择理论性的选题。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一手的实践资料,人云亦云,没有任何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二)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部分学生写作能力较弱,进而造成了其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在论述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专业性语言表述,用语不够科学规范,且前后文逻辑也不够清晰。对于论文的写作背景、意义、目的和摘要等项目区分不清,经常混为一谈。 (三)参考文献不足。目前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参考的文献数量不够,很多学生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只有三五篇,只阅读了这几篇文献,是如何洋洋洒洒写出了近万字的论文呢,其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参考文献质量不高,很多学生不了解如何检索高质量的文献,其使用的文献来源多是互联网、报刊、教科书和国内一般期刊,很少阅读如研究生毕业论文或CSSCI收录期刊等质量相对较高的文献。由于其阅读的文献水平一般,学生也就很难接触到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情况,也就很难写出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四)教师方面。教师方面主要体现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指导论文责任心不强等方面。由于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学校存在着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或者需要从校外聘请兼职指导教师的情况。专职教师要承担教学工作,如果指导学生数量过多,必然会由于精力不足而放松对论文质量的要求。而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更是难以对其进行约束,存在着较高的道德风险。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几点,就业压力大、教学过程中训练不足等因素也都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造成了目前毕业论文的“鸡肋”现状。 四、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既然毕业论文在本科教育阶段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只能从改善论文质量方面着眼,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控制,以提高论文质量,使之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一)选题环节控制。改变传统的单一由教师指定选题的方式,做到学生自主选题与教师指定选题相结合,尽量达到学生的研究兴趣与教师的专业领域相匹配,以保证后续论文质量。同时,对教师指定的选题严格把关,从源头上增加选题的实践性、缩小选题范围、保持选题的前沿性。 (二)指导环节控制。指导环节的控制主要应从教师队伍建设着眼,配备足够数量业务素质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专职教师。一是对缺乏指导经验的青年教师,可以采取以老带新,成立导师组的方式,以便青年教师能够迅速成长;二是对指导教师数量确实不足的院校,可以外聘同领域的教师或研究人员,但一定要加强对指导过程的监督,避免由于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论文质量下降。 (三)成绩考评环节控制。成绩是毕业论文的关键控制环节,但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的成绩考评系统都流于形式,考评环节的缺失使得学生从心理上就对毕业论文缺乏重视、敷衍了事并且在学生中代代相传,造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的逐年下滑。因此,各院校应当加强答辩考评环节的控制,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论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探讨 [摘 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查,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着选题不当、论文写作能力差和抄袭严重等诸多问题。笔者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学生通过四年学习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是对教师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 1 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选题失误 选题失误主要表现在:一是论文题目不能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偏离专业方向。如有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为“论企业文化”、“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思考”、“论产品责任”等。二是所拟论文题目过大。例如“并购企业资产价值评估”、“盈余管理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知识,作为本科生掌握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有限,是难于驾驭的。三是选题重复性高。有很多学生选择相同的题目,且由于没有调研,资料来源有限,导致大量论文雷同。例如2008年我学院毕业论文写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占到10.2%,写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占3%,写企业成本管理的占2%。四是论文题目太小。例如“对徐工集团偿债能力分析”,涉及的专业知识太窄,论文内容没有深度,同时也缺乏普遍意义。 1.2 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写作能力弱。论文的语言应讲求学术性、严密的逻辑性。但学生在论述中缺乏专业的学术性语言,许多学生普遍使用描述性语言,用语不够科学、规范,且前后逻辑也不甚清晰。摘要和英文翻译也不规范,将摘要的内容写成论文的意义和目的,英文翻译大多是利用网上的免费翻译而成,语法错误严重且缺乏准确性。 (2)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弱。许多学生对论文中论述的问题只能进行简单的描述,不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和提升。 (3)实用性差。许多学生在论证中多采用主观推理,缺少实证支撑。有的学生为了尽快完成论文,并没有进行实地调研,而是闭门造车,完全脱离客观实际。因而在论文中提出的建议、意见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是不切实际,缺乏实用价值的。 2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 2.1 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数量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扩招后,有些专业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教学任务加大,一个教师需要带的学生太多,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 (2)教师的业务水平差。有些教师对理论课程十分精通,但对相关的实践课程却不很熟悉,甚至连最基本的规范条文尚未搞清楚。有些教师平时很少写论文,实践经验也较少,缺乏指导毕业论文的素质和能力,这样就无法胜任指导学生撰写高质量毕业论文的工作。 (3)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有些指导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论文指导上,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从选题到学生交稿流于形式,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就得不到细致指导。 2.2 学生方面 (1)思想认识不正确。学生们普遍认为毕业论文的好坏与是否能毕业和就业关系不大,只要及格能毕业就行,对毕业论文只是敷衍了事,这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 一。 (2)就业压力大。学生撰写论文过程正是人才招聘会开始的时候,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因此,它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毕业分配中。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在第七学期忙于考研究生,还有的学生需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时间补修其他课程来完成学分要求,这样造成了学生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与精力严重不足。 (3)写作能力差。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撰写提纲的层次不清,结构混乱、不完整;在撰写论文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都较差;因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缺乏造成论文没有深度;平时缺乏论文的写作训练,论文格式也不够规范。 2.3 其他方面 (1)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高校扩招、师资力量紧缺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使得专业论文训练环节,如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报告、认识实习报告、生产实习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等被忽视,没有从管理制度、师资力量和评价方式上予以保证,导致学生缺少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大都在开始毕业设计(论文)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而在毕业之前必须完成论文答辩,学生实际完成论文的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撰写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论文),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2)教学硬件资源存在问题。高校扩招后,不得不举债进行校园区扩建和校舍建设,学校的内涵建设相对趋缓。因此,导致了毕业设计(论文)所需实验研究仪器设备不完备,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经费投入不足,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基地不能很好落实。 (3)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存在问题。有些学校存在着从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到最终的答辩全过程中教学管理文件不健全现象,而有些学校尽管文件健全,但在管理过程中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并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对责任心差和强的教师无法判别,对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与低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良莠难分。 3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配备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有效改善指导教师结构。一是整合和提升校内资源。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验师和富有指导经验和熟悉专业的退休老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制定师资培养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性环节的锻炼。二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关系,从科研院所和企业聘请相同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担任导师,建立起合作指导机制。 3.2 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各教学环节 (1)科学选题。科学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因为选题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选题的特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体现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点。②要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科研项目。③要体现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④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 采用公布题目,双向选择,院系调整的做法,这样可以尽量满足学生个人选题意愿,并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题目适宜于第七学期张榜公布并完成选题。 (2)加强开题监管。学生通过对开题报告的撰写,可以看到论文的脉络和基本观点,完成开题报告就等于完成了论文的总体构思、设计。开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查阅国内外对论文涉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料,从而掌握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前沿文献资料,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掌握实际的数据,为将要撰写的论文做一个很好的铺垫,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开题过程的监管,可以对论文的完成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 (3)在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将平时对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写成论文,并将其对外投稿,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提高了撰写论文的能力。 3.3 强化全过程管理 一是要完善毕业设计环节的组织管理。学校、院、教研室应协调分工,明确职责。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监督,并不断修订和完善毕业设计文件和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毕业设计具体工作由各院系组织领导,由专业教研室教师承担指导任务。二是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方法。制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论文的质量、写作过程平时表现、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对学生已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学术论文,经学校学术委员会或答辩委员会审定同意并报教务处批准后代替毕业设计(论文),并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奖励,使得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不流于形式,而具有真正的内容和价值。而对于毕业设计(论文)不及格的学生将不能按期毕业,对指导教师将被扣减当年的教学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中小企业论文:试论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管理 摘要: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财务人员结构特殊,难以管理。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特点和管理难点,结合工作实际,论述了如何加强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把中小企业财务队伍打造成为素质高。稳定性强的和谐团队。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人员 构成特点 人员管理。 一、加强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管理的意义。 财务管理并非局限于收支、记账、报账的层次上,企业财务管理贯串于企业管理流程的每—个环节。因此,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杨D,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财务管理究其实质是人的管理,人是现实生活中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离开人,一切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款都失去意义和作用。即使有再健全的规章制度,纵有再规范的《财务通则》、《会计准则,财会人员的素质低下,敷衍行事,消极怠工,也绝不会发挥出欲想的工作效果。因此,努力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小企业财务人员构成特点。 中小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工资、福利待遇无法和国有大型企业相比,企业吸引力也不够,导致中小企业招聘到的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整体水平相对不高。 中小企业的业务相对简单,管理层对人员文化层次要求不高,也导致中小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中小企业学习培训机制不完善。学习气氛不浓,追求上进心不强。 导致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加剧。 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抗风险能力差,现实中的生存时间一般不长,员工没有稳定感,无法像大型企业有“铁饭碗”的心理保证,财务人员流动性强,团队不稳定。 三、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 后续教育培养容易。 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影响财务队伍发展的持续性,管理人员苦心培养。好不容易培洲成一个好员工,有可能给好员工跳槽留下后患,给管理人员自己制造隐患。裙带人员体系的构成,导致工作不好安排,工作执行力差。 四、如何加强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管理 加强人员的学习培训。 (1)电脑操作和应用。特别是电脑基础应用和Excel软件的操作和应用。电子表格是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并且对提高工作效率作用最大的电脑工具软件,作为—个好财务人员要能够灵活使用表格格式设置和常用公式,当作一项财务人员基本功来掌握。 (2)作为现代财务人员,财税法规更新很快,被称为“内行人学不会,外行人看不懂”,长时间不学习就会导致退步落伍,跟不上步伐,国家财税部门每年都会出台上千条新的财税规章文件,与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稍一疏漏。就会影响工作,特别是税务方面的规定,与企业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不能正确应用,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3)财务软件的学习。尽管中小企业规模小,但如果不使用财务软件进行核算,靠传统的手工记账,根本不能满足核算和管理 中小企业论文:简析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中小企业现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在自身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探寻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妥善的解决办法, 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1 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可以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进而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1.2 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降低企业筹资成本 筹资对企业顺利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筹资的渠道很多,如何选择合理的筹资渠道,有效降低筹资成本,都与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密切相关。 1.3 有效的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收益率 财务管理在投资决策和执行阶段作用很大,决策阶段财务管理可帮助找到好的投资项目;执行阶段搞好财务管理可以实施有效的监督,保证投资的预期收益得以实现。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2.1 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大多不精通财务管理,投资决策经常出于个人主观判断,缺乏财务理念。很多中小企业的技术部和销售部建设往往高于财务部,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2 财务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家族式经营,没有设置健全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缺乏财务管理和必要的会计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定然要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这必然为以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留下隐患。 2.3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我国中小企业中,在任用财务人员时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财务人员不是领导的近亲就是好友,他们很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财务知识培训,只能进行简单的财务记录和资金收取。财务人员素质的偏低,必然导致财务管理的混乱。 2.4 会计信息失真,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外乎三种:一是亲朋借贷,适用于初始创业阶段;二是向银行借贷;三是到资本市场融资。中小企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提供给社会的财务信息很难取信于人,这就使中小企业从银行渠道融资受到很大限制,到资本市场融资更是无从谈起,资本的短缺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面临的重要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运用的方法和观点 管理会计是新兴的会计分支,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的方法和观点如下。 3.1 作业成本法 该方法是从成本发生的经济原因(表现为特定的经济活动或作业)来认识成本。通过作业来确认生产费用,再依据产品确认其耗用的作业,从而实现了以作业为中心的成本计量目标。 3.2 目标成本法 该方法是以同行业或竞争性的产品价格作为新产品售价的上限;根据期望的产品销售数量,决定利润目标;以预计的具有竞争性的售价减去目标利润,确定产品生产的目标成本;运用“成本筑入”的思想,在成品产出的同时,将成本一并“筑入”。新产品的目标成本一旦确定,就应当为以后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建立各自相关的目标成本,各部门都要为其目标成本承担相应的责任。 3.3 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按现代企业管理观点,企业价值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产的价值,包括职员安全与发展需要满足而作出最佳工作;二是生产价值,表现为质量、服务和生产率的高水平;三是财务价值,通过销售、支出、市场份额、股东权益、股票价格等表现。企业在增加人的价值和生产价值方面表现出色,自然会得到财务价值的回报。企业追求价值,必须借助于一个有效的价值测量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管理会计。由此可见,企业实现价值离不开管理会计的价值计量。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则有赖于塑造相应的企业文化,使价值观念深入全体职员之心。为此,中小企业必须注重培植企业文化。 4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4.1 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念要求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小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层次,把财务管理人员置于管理者地位。在财务人员的任用上,要培养、引进、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敢于让家族外人才担任财务管理岗位,不能任人唯亲。 4.2 管理会计所倡导的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各有特点和优势,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如果强调产品生产前各阶段(特别是产品设计阶段)对目标制定及实施的影响,就应采用目标成本法;如果从成本发生的经济原因角度认识成本,宜采用目标成本法,通过提高作业效率和减少不必要、无效率的作业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3 中小企业要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拓宽管理会计所需资料、信息的来源渠道 中小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应该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努力拓宽管理会计所需资料、信息的来源渠道,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的提供,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使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能够直接应用到管理会计中,为中小企业投、融资活动创造良好的氛围。 4.4 实现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管理会计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逐步建立存货管理、财务分析、资源配置以及本量利预测等计算机软件系统,是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中小企业论文:谈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首先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分析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最后提出了加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的对策,希望能够达到银行与企业共赢。 关键词:银行 中小企业 贷款 风险研究 一、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 (一)贷款额度小。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融资需求额度一般都在几百万左右,其中以100万元以下居多。 (二)时效性要求高。中小企业一般没有稳定的市场,一旦发现商机即向银行申请融资,而且需要银行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妥。 (三)期限短,频率高。中小企业贷款一般为短期,主要用于流动资金的周转,且受市场变化影响大,贷款的频率明显高于大企业。 (四)贷款价格敏感度低。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快,资金运用效率高,一般能接受银行贷款利率的上浮。 (五)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中小企业对银行的产品需求包括存贷款、资金结算、票据承兑、贴现、保函、信用证、出口议付和银行卡等,其中贷款涉及到动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国内信用证、私营企业主个人财产抵押贷款等,有进口业务的企业还对打包贷款、保理、福费庭等贸易融资业务提出了需求。 二、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一)道德风险。部分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股东和管理人员素质较差,信用观念淡薄,他们往往会利用银行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从银行套取贷款,进而设法逃废银行债务。 (二)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严重,征信困难,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银行难以对其实际经营状况和将来的盈利前景做出准确判断。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经营透明度低、缺乏规范的会计制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的不确定性大。 (三)制度风险。从历史背景看,我国中小企业主要来源于五种渠道:一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国有小企业和集体企业。二是乡镇企业。三是一些机关和企业开办的三产企业。四是私营和个体企业。五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从企业属性上看,有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而且民营中小企业占比较大,但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的企业虽然进行了体制改革,但流于形式,许多中小企业成分复杂、产权不清、因此银行贷款给这些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大。 (四)经营风险。许多中小企业设备工艺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研发能力弱,产业层次偏低,竞争力较弱,对市场波动承受较差,经营状况不稳定。 (五)管理风险。众多中小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经营管理层面。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生产经营偶然性、随意性较大,存在不同程度的管理混乱现象,如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财务不实,报表失真,成本居高不下;人心涣散、员工流动性过大等等。这些对企业法人和管理人员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不能有效改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则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六)市场风险。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企业生命周期较短,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这使银行等外部债权人承担着过多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中小企业原有的竞争条件发生变化,一大批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将进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整体素质的阶段。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后活力大大增强,外资经济非常活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中小企业资本金少、资产规模小,更易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中小企业这样一来存续的变数进一步增大。 三、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管理 (一)设立单独部门,财务独立核算。为适应小企业金融服务独特的需求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建议商业银行设立单独的中小企业业务部门,专职负责中小企业业务,专门负责开发潜在的客户。同时对小企业金融业务进行财务的独立核算,以真实、全面、及时地反映小企业金融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内部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二)建立集中管理式、流程化的作业程序和高科技的管理系统。借鉴国外银行有效的管理及作业模式,在小企业金融业务的销售管理、业务审批和贷后管理等方面采用集中管理式的、流程化的作业程序,以提高业务运营效率和降低业务操作成本。 (三)变商业性担保为政策性担保。当中小企业符合政策扶持要求,但融资担保品(额)不足时,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以保障中小企业得到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融资。如果在信贷期间产生风险,由类似于中小企业基金之类的担保机构为其履行清偿职能,清偿商业银行部分本金,并承担追讨欠款的相应职责,这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四)小企业贷款与企业管理人员挂钩。许多中小企业从账面上看,并没有足够的抵押物,然而其法人代表和高管人员个人却有着充足的抵押物,这样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其法人代表或高管个人财产也必须作抵押,承担无限责任,从而使得中小企业主的还款意愿增强,达到锁定信贷风险的目的。 (五)提供财务顾问服务。银行用自己的信息、人才和技术优势,直接参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项目的决策和分析,信贷资金的使用和结算,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等,充当中小企业的财务顾问,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一方面,可以扩大银行的盈利来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从而降低银行融资风险,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 (六)控制融资额度,降低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完全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作为决定贷款额度的惟一依据,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状况和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可以预见的收入流量来估算其还贷能力,并确定贷款额度:另一方面,银行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数量确定一个贷款上限,只要融资总量没有超过自 有资金的总量,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就没有承担主要风险,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就可以相对放松。 中小企业论文: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中的开展 【摘要】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的推广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人才技术、应用主体等层面都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在开展过程中难免遭遇各种障碍。本文论述了中小企业在这方面该如何走出困境。 【关键词】中小企业 电子商务 基础设施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应用初见成效,在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人才技术、应用主体等层面上都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许多企业通过网上搜集信息、网上营销等方式成为电子商务应用的积极实践者。如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依托当地的传统资源和特色行业,充分发挥信息网络与实体经济和专业市场相结合的优势,通过建立行业性网站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参加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或自建网站等途径拓展业务,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缺乏信息和销售渠道少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验。 一、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优势和障碍 1.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优势。(1)决策管理优势。中小企业组织机构相对简单,管理层次及人员少,内部信息的损耗、失真较少,传递敏捷,更易于强化内、外协调能力,并能在短期内迅速作出决策,灵活地处理问题。通过应用电子商务与大企业一同分享市场资源,获得至关重要的经营决策信息,且以其快速灵活的决策优势能够比大企业更快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经营方针、产品结构,开拓新的市场。(2)营销优势。中小企业规模小,其产品种类较多,且以消费品为主,这符合网络营销的特点。中小企业以其及时互动的特点,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能够与消费者直接交流信息,详细了解所需商品,并能够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小批量试制,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实行个性化营销。(3)政策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也越来越关注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并在宏观层面给予了积极支持,并为其创造了积极的发展环境。目前,国家已经制定、颁布了多项法律及政策措施以鼓励、保障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2.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面临的主要障碍。(1)对电子商务在认识上存在误区。电子商务对我国传统企业而言是一新生事物,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依然很表面化。一方面将电子商务的技术看得过于复杂化,认为只有拥有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设备与专业人才的企业才能与电子商务结缘,只有将有关电子商务的电子货币、在线支付、网络信息安全等所有技术问题都解决之后,企业才可涉足电子商务;另一方面则是将电子商务的功能简单化,只注重电子商务收集、信息的功能,而对信息处理、流程管理等其它功能不甚了之。(2)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缺少总体规划。随着信息、IT技术的不断成熟, 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也逐步加深。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也在逐步从单一的信息向更高层次的整合应用方向发展。然而在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实际运用中,由于没有一个明确和统一的应用模式及长期的实施计划。(3)安全与信用问题有待完善解决。电子商务的运作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秘密等。安全问题如不妥善解决,许多用户就不愿进行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不仅涉及技术问题,同时也涉及管理问题和法律问题。目前电子商务的管理标准尚未系统确定,法律对于电子商务违法交易行为的认定还处于摸索阶段。(4)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人才与技术资源及资金支持与筹措渠道。人才缺乏一直被视作困扰中小企业的中心问题,农村和偏远地区中小企业的人才问题更为严重。中小企业往往没有优厚的待遇、良好的机制和制度吸引优秀人才,也没有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研究项目、研究环境和激励机制。作为知识和技术的载体,人才流动和人才管理制度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难题。另外,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资金筹措渠道,这是影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原因。 二、中小企业走出电子商务发展困境的对策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电子商务。中小企业需要充分的认识开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树立正确的电子商务发展观,克服长期以来重硬件轻软件、忽视资源与应用的现象,从基本数据、基本流程做起,真正认识到信息对商业资产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围绕核心业务开展流程重组,实现组织、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形成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 2.加强总体规划,实现稳步发展。电子商务涉及业务转型,不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方式也不同,从利用互联网浏览、收集、信息到建立企业网站,建立信息平台,实施网上采购,再到建立行业联合采购平台,完善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中小型企业需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量体裁衣。首先中小型企业应根据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景、专家意见以及自身业务发展需要拟定电子商务发展的目标与规划。其次,从关键环节人手,即从企业的侧重点和支撑点人手做好目标市场定位、制定电子商务策略等工作,进而整合所有资源建立商务平台进行个性化的商务活动。 3.充分发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主要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子商务业务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技术服务平台三个层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可以从供应和需求两方面来看,利用电子商务发展自己的业务是需求,提供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是供应,两者之间是互相拉动的。中小企业要顺利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确实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但事实上,中小企业可以让某些运行环节如网站建设、系统管理、常规运行等由第三方服务供应商集中提供,而企业只关注核心的业务流程。利用第三方平台建立供应管理系统,可以达到低成本、高效率、动态化的目标,并能使中小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供应链,扩大市场经营空间。 4.明确新环境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策略。电子商务时代需要中小企业突破传统商务模式的影响,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理应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生存。一是协作战略,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考虑大企业发展的趋势与需求,争取与大企业同步发展。二是服务战略,中小企业可以开拓服务领域来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开展全方位的服务配套,为大企业的服务提供产品和劳务;或根据自身特点通过提供特殊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在无差异的市场上划出相对安全的经营领域。三是缝隙战略。即中小企业发挥灵活便捷的优势,抓住市场空白领域,如小批量、多品种产品。这为发展提供了自然的发展空间。 中小企业论文:中小企业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生性 融资 担保 【论文摘要】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仅靠内部积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企业必须选择外部融资。在信息不对称下,如何有效地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选择何种融资方式、所选方式能否取得资金等都是必须面临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中小企业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并加以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Stiglitz(1981)认为,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以银行的贷款供给不一定是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在竞争均衡下也可能出现信贷配给(S—W 模型)。这样,即使银行可贷资金有剩余,也不愿意按高利率放贷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损,即在配给中得不到贷款的企业,即使愿意出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贷款。 Whette(1983)修改了“S—W模型”关于借款人为风险厌恶者这一假设条件,并认为,在借款人风险中性的条件下,银行的抵押品要求同利率一样可以成为信贷配给的内生机制,从而减少银行的期望收益。 Bester(1985,1987)的论文进一步讨论了抵押品在信贷配给中的作用。Bester认为,抵押品可以和利率同时充当银行分离贷款项目风险类型的甄别机制,即银行可以通过企业对抵押品数量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来分离高风险和低风险的贷款项目。 (二)国内研究 王霄、张捷(2003)在上述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抵押机制和企业规模因素,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从而使均衡信贷配给理论更加贴近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贷款可得性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一客观现实。通过考虑贷款抵押品的信号甄别机制和银行审查成本对贷款额的影响,将借款企业(项目)的风险类型、资产规模与能够(愿意)提供的抵押品价值量相联系,从而使抵押品和企业规模成为了均衡信贷配给中的内生决策变量。 张杰(2000)从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民营经济的情况出发,认为民营经济一时无法在国家控制的金融体制中寻求到金融支持。解除民营经济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营造内生性金融制度成长的外部环境。只有内生性金融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才不致于损害民营经济可贵的内源融资基础。同时,他还认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在确保其内源融资机制的前提下,可发育内生性的横向信用联系。因此,鼓励民营经济自身出资组建金融中介机构势在必行。 林毅夫、孙希芳(2005)从中小企业在融资中依赖“软信息”的客观现实出发,得出结论:只有便于获取并处理“软信息”的金融交易主体才能克服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他们认为,非正规金融部门通过各种人缘、地缘关系较易获得临近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因此,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具有信息优势,而正规金融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贷决策机制使得正规金融部门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处于信息劣势。 二、我国传统担保模式简述 目前,我国担保机构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主要面向符合政府产业导向、政府重点扶持的中小企业;二是行业协会性质的互助担保机构,主要服务于协会内部的企业;三是私人建立的商业性担保,服务的企业类型广泛。前两种担保机构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具有产业导向性强、进入的门槛较高、企业获得担保的门槛也较高等特点;第三种担保形式虽然不具有上述特点,但其担保很难得到银行的信用。 从传统的担保来看,担保机构自身经营也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由于银行的优先权,对于符合要求的企业,其可直接采取信用、抵押、质押等措施向企业放贷,而真正寻求担保的,往往是那些经营状况不尽理想、资信程度低的企业,这就决定了担保机构承担着比银行更大的风险。二是担保筛选机制和担保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理想的担保机构应该是由大批专业人士组成,可以实现信息完全对称,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不管是政府性质的担保机构还是商业性担保机构,都不是纯粹的信用担保,而必须设立严格的反担保措施。但担保机构对风险的调查能力有限,并且不具有银行所具有的天然优势。所以,他们为了控制自身的风险,只有通过要求企业提供足额的抵押品等措施来补偿担保的风险,且抵押标的一般是厂房、土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而这些恰好是大量中小企业的软肋。因此,这种经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担保机构存在的本来价值。 三、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研究 (一)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概述 中小企业之间内生性的互助联保融资模式,是由需要向银行贷款融资的企业自己寻找合作伙伴并结成联盟,集体向银行贷款的一种行为。在模式中,任何一家企业都由联盟内其他企业共同为其担保,如到期无法归还贷款,则需他们共同为其还款。相关主体关系如图1所示(虚线箭头表示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融资,实线箭头表示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承担连带责任)。 (二)内生性互助联保模式运作机制 如前所述,大量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抵押品或者规模较小等原因,被排除在了传统的担保贷款范围之外。但是,这些企业往往掌握有核心技术,或者具有独特的商业模式等等。因此,在内生性互助模式下,这些小企业会互相寻找合作伙伴,争取互助联保融资。在多重博弈后,会形成大量优质中小企业的“强强联合”。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风险巨大的劣质中小企业“弱弱联合”,企图集体取得银行贷款然后联合违约的情况。这就需要进一步筛选,也就是银行的甄别。 经过前期企业之间的初步筛选,已经形成了“强强联合”或者“弱弱联合”。因此,银行的筛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企业是否满足基本的互助联保融资门槛,如企业前期经营状况、是否有重大违约记录等;二是组合的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均是独立经营法人,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互相参股等情况;三是企业的偿债能力考察。由于前期企业的自由组合,经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博弈,组合的企业大多经营实力、风险大小相近,这就是互助企业彼此组合博弈的信息发现功能,为银行的审查带来了规模效应,节约了部分审查成本。通过银行的审查,“弱弱联合”组合被剔除。 组合一旦通过银行审查,顺利得到贷款融资,组合内部的企业之间就会进行互相之间的监督,甚至在必要的时候,会对经营有困难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以减少其经营失败违约的可能。这样,中小企业联合起来,不仅共同联合争取到了贷款,更是将这种联合带到了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助于彼此的发展壮大。 (三)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中交易成本分析 对内生性互助联保融资模式交易成本,从企业和银行两方面来分析。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交易成本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筛选和监督合作伙伴的成本,由于都是中小企业的合作,如前所述,他们彼此的筛选比银行或第三方担保机构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以较低的成本真实地了解对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前景等重要信息;二是申请银行贷款审查的时间成本,企业之间前期的彼此筛选,节约了银行审查的工作量,由于没有经过第三方担保,缩短了业务链条,有助于审查时间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三是银行的贷款利息,由于没有通过第三方担保,企业不必缴纳额外的担保费用,这直接节约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即使银行会对这样的贷款方式作一定的利率上浮, 只要还在企业的预期融资成本范围内,这样的融资方式也为企业打开融资渠道带来了便利。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的贷款审查成本,相对于通过第三方担保贷款而言,在企业互助联保贷款模式下,银行的审查任务相对增加,但是收益也会随着所承担风险的增加而增长;二是贷款后的监督成本,由于企业之间利益的联动促使他们在贷款后有足够的动力互相监督和扶持,并且他们相互之间密切的业务往来也使他们有最佳优势做好彼此的监督工作。 四、互助联保模式实证检验 在我国,中小企业互助联保模式有初步的尝试。其中最成功的案例要数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和阿里巴巴公司合作推出的网络互助联保。只要满足:工商注册时间满18个月或企业主本人从事本行业5年以上;上年经营无亏损;3家或3家以上的企业组成一个联合体并承诺互相为联合体内其他企业担保,都可以申请贷款,贷款额度从3万元到200万元不等,如果一家企业到期无法归还贷款,则需要另外两家共同替第一家还款付息。 此业务一推出,得到了大批急需贷款融资而又苦于无法获得担保机构担保的中小企业的热烈响应。不到一年,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通过阿里巴巴已经为两百多家中小企业发放了5.7亿元的无抵押、无第三方担保贷款。 同时,他们设置了严密的违约处罚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一旦企业出现违约,无法归还贷款,阿里巴巴会在网上封杀该企业;二是一种和搜索引擎相联系的惩罚方式。一旦某家企业违约,公众只要搜索和该企业有关的关键词,搜索结果页面的最下方会有个温馨提醒,披露企业的违约信息。 通过这样的机制设计,使贷款企业违约的成本远远高于贷款本身。这对于正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视自身信誉为生命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很好地防范了道德风险。 上述只是违约后的惩罚机制,但是建设银行和阿里巴巴共同关注的是在贷前、贷中、贷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将风险最大可能地降低,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第一还款来源。为此,阿里巴巴根据客户在网上的记录设计了一套筛选流程。同时,还在研究一套测伪系统,通过与工商税务、水电、专业互联网等平台对接,经模型测算,对客户信息的真伪作出初步判断。 中小企业论文: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以及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比较严峻,中小企业中,有80%以上的流动资金不能够满足其需求,而没有中长期贷款的中小企业占到了60%,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有着强烈的资金需求,可是因为没有相互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这些中小企业只好把目光转向更高借贷成本的各种民间信贷。中小企业的借款和银行贷款之间存在着“双难”的境况,企业需要资金支持,然而银行贷款繁琐以及各种困难,企业直接融资高门槛和困难,企业退出机制的各种问题造成投资的高风险,以及大量民间资本的闲置,正是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情况,也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原因 (1)中小企业内部因素―自身的局限性 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中小企业一般都不具备规模优势,所以造成贷款的管理成本比较高,和别的大型国有企业相比,经营规模比较小、经营的行为都是以短期为主、科技含量低,这些因素致使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大,因此,若是同样规模大小的贷款,大的金融机构更愿意把钱贷给大企业或者国企。中小企业大多数都不重视自身的信用等级建设,信用意识相对淡薄,因此信用等级普遍比较低,使得贷款难度加大。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可信度低这些特征,致使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甚至有一些企业的业主,在企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下逃跑。故,银行一般不会把资金贷给众多信用等级比较差或者无信用记录的企业,还可能有“恐贷”、“惜贷”的情况发生。大量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依然停留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企业管理的不规范,信息的不够透明,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增加了银行充分了解企业的难度。 (2)政府的原因 政府特别重视对发展国企和各种大企业,所以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它们进行重点资金支持,这也就造成了对大企业过于重视,而相对减弱了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力度,从而形成了对小企业的信用歧视。中国的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限制是及其严格的。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仍处在成长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各种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再加上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投资者的各种不规范的投资行为,使得政府不得不对证券市场的准入标准进行严格的要求与管制。另一方面,各种因素决定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比较高,很少一部分的中小企业能够达到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仍然不健全,处于发展建设阶段,相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所以银行为了避免承担过高的借贷风险,一般都要实行比较严格的信用担保制度,然而基于以上因素的原因,政府很难在担保方面做出贡献,因此这也在间接上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 (3)银行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有银行在信贷过程中,总行以下的分行的权限有限,又受到总行的监管,再加上银行审批制度更加完善和复杂,致使中小企业的融资的难度更为增加。其次,伴随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银行业,国有银行的监管制度更加的完善和严格,责任更加明确和严厉,但是缺少相应的奖励机制,这使得“信贷紧缩”的银行行为。再次,国有银行一直都相当重视和大企业发展稳定的借贷关系,而相对忽视与中小企业的借贷关系,这使得银行与中小企业资金的供需状况更加不平衡。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的界定及其发展 互联网金融是指使用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的信息技术措施,以达到资金融通目标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也可以说,包含互联网概念和理念的金融业态以及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形式就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 在表现形式上,以互联网为媒介,然后通过金融领域进行融资、借贷等活动。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与金融活动相融合的产物,在当下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可以说是最具有增长潜力和创新潜力的新兴产业,同时也是我国加快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改革的重要领域。区别于传统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不单单是进行金融活动的媒介不同,还在于互联网金融本着开放、平等、分享、协作的”的理念,在进行资金融通时,具有信息透明度高、参与度高、中间成本低、操作更方便、高效、快捷的特点。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仍然处在迅速发展阶段,众多的力量纷纷加入,例如P2P、网络众筹、互联网金融理财是众多机构中最具代表性的。再以互联网金融为例,据公开数据显示,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工具的数量就多达20多个;通过天弘基金的数据了解到,截至2014年2月26日,余额宝的注册用户就冲破了8100万。这些数据都预示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以及速度;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也很明显,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支付业务;P2P借贷将取代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传统的证券业务将逐渐被众筹融资所取代。 中小企业论文:对中小企业内部财务审计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是由于其经营规模较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融资能力小、持续创新力不足等,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目标是以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以健全有效的内部约束与机制为保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与经验对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分析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企业 内部审计 问题 对策 一、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1.复杂性。由于中小企业涉及的行业多样化以及规模大小不一,其内部审计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可能导致审计工作内容比较复杂,范围较广。 2.内向性和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及控制,从而调整管理内部经济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属于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3.广泛性。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既包括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也包括现代的经济效益审计。既可进行事后审计,又可进行事前审计;基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其审计工作可以控制并影响整个企业的职能部门发展。 4.针对性和及时性。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内部审计机构能够针对企业出现的问题和状况及时、有效地了解并分析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能够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上的差异。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来说不大,企业管理者负责企业内部的H常事务,其主观性较强,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主要由企业管理者来提出并决策。所以,不同的企业,审计工作的深入程度不同,有的企业甚至忽视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必须性,形同虚设,没有将内部审计工作真正深入到企业管理中去,阻碍企业发展。 2.内部审计定位不明确,独立性差。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独立性的大小决定了审计职能发挥作用范围和效果。中小企业的特殊经营模式决定了其内部审计,其机构设置及其他事项安排都由企业管理者来决定,这就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方向和重点,而普通的企业员工往往受制于他们的管制,严重损害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降低了审计效果和效率。 3.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通过有效的事前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而中小企业里的审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审计学习和研究,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难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内部审计工作不受重视,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对工作缺乏热情和信心,很难将工作做好,也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4.审计范围窄,审计手段落后。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即对企业资产、成本费用、损益的真实性的审计查证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企业的规模、经营环境等都在发生变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成为企业比较关注的话题,也是企业能否立足于同行业前列的关键所在。所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必须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投资决策审计、管理效益审计等方向发展。 三、完善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1.明确企业内部审计性质,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要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切实、有效地完成,并通过此项工作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管理,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大变化,就必须合理配置审计机构,明确机构内各项职责的分配制度,制度规范化,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内部审计机构及其设置而言,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建议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以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存在业务指导关系。这样,内部审计机构相关的业务情况直接报告给审计委员会,行政上的事务直接汇报给经理层。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内部没有设置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就可以直接向董事会(或股东会)报告,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扩大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及作用。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审查,审计的对象针对的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资料。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大多采用会计电算化方式进行财务管理,账面资料上的错误弊端会越来越少,审计工作就会显得不容易入手。所以,审计人员就必须将工作重心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移到企业内部管理、决策上来,不能局限于财务领域的审查,而是要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也应该相应转换工作角色,从以前的监督、检查工作角色向协助和服务的上作角色转变,这样有利于企业内部职能工作的相互协调配合,也可以促进各部门沟通交流,有利于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拓宽其职能空间。 3.改进企业内部审计的方式和方法。企业内部审计方式大多采用事后审计,对于一些重点投资项目会产生一些隐患,给企业融资带来风险 。所以,要突破这种审计方式,结合事前、事中审计方式,可以对项目的预算、合同等做好监督评价,及时有效反馈信息,以防出现纰漏。这样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企业内部管理,减小企业承担风险。 结束语: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质,企业管理者认为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能不是很重要,所以就不重视其专业水平的提高。但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也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应该聘请一些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审计人员来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监督评价,同时,也应该对企业中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审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律意识,从而做好审计工作,服务于企业。 中小企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及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因多方面的原因,融资难已经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阐述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以上,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并为社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然而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小企业贷款难、上市筹资难,资金供需严重脱节,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极有必要探讨在新形式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对策,以增强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应对国内国际的竞争。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政策,中央银行和各类商业银行也逐渐认识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制定了若干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尤其是20__年1月1日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它用法律的形式反映了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决策。这些措施和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目前融资难问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受到很多限制,仍然存在融资渠道少、规模小,融资秩序混乱等问题,其融资难的问题并未得到实际解决。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 1、中小企业基础比较差,内部管理混乱,经营风险大 大多数中小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底子薄,规模较小,自有资本偏小,基础比较差,再加上内部管理不规范,不稳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透明度,导致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贷款风险,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2、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普遍不高,不注意维护自身的形象,据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有50以上财务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级60以上都是3B或B3以下,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更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逃债,偷税、漏税,使得中小企业的信用度大大降低。这样,大量的信用贷款也就很难投入到中小企业,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3、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财务制度,管理制度等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因此,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很难掌握他们的实际经营状况;再加上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素质不是很高等特点,没有及时与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沟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无法获取贷款合同实施后中小企业相关的有用信息,特别是企业申请贷款的实际能力和偿还债务的能力。 (二)外部方面的原因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 近年来,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由财政对中小企业实行创业资助,建立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等,但实际上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不足问题。 另一方面,国家对中小企业资本市场没有有效的扶持政策,使得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几乎不可能。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容量有限,因而对投入资本市场的企业有严格的限制条件,而中小企业一般规模不大,资本金有限,难以达到主板上市条件。创业办迟迟不能推出,也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不能有效的利用资本市场。 2、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不利于中小企业 1994年1月,我国金融体制进行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商业银行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决策。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面向国有企业或其他大企业,并且双方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伙伴关系。尤其近几年,我国实行“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策略,最大限度的压缩风险资产的比重,集中将资金投向了大型企业。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和评估需要花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贷款管理成本相对较高,这就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因此,银行在坚持“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的基础上,不得不对中小企业贷款作出慎重的考虑。 3、信用和担保制度不完善 (1)信用担保体制不完善 信用担保体制设计的初衷是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即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交易转变为担保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信用交易,但从调查情况看,这种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理想,主要与原因有:一是担保公司实力不强,银行不愿把过高的信贷风险寄托于担保公司;二是担保公司过高收费标准使得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三是担保公司承担过低的风险责任使银行不愿与其发生交易。 (2)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群体信用的短缺,另一方面国家缺少信用体系的硬性监督。总的来说,我国的信用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少部分城市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如北京、深圳等地已将企业贷款及担保情况实行联网查询。但这些系统还有很大的缺陷,仍是区域性的、专项的,信息渠道单一、覆盖面窄,操作还有待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中小企业自身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强化内部管理,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对国有中小企业实行积极退出战略,走改制重组道路;对私营企业要引导资本社会化方向,改变家族式管理方式,吸收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在企业内的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建立互相制衡,互相约束的机制,激励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 2、加强财务制度的建设,增加财务信息透明度 中小企业应规范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能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制度,定期公布经过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加强与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联系,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情况进行充分的沟通,使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前景有足够的信心。3、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 中小企业应注意维护自身的形象,加强信用观念。中小企业的信用不仅包括企业偿债能力和偿债情况,还应包括企业的产品质量、品牌、市场前景管理理念以及营销方式等方面。首先要有信用意识。企业必须及时偿还到期款项,力争做到无不良的信用记录,这既有赖于资金的合理筹措和经营业绩的提升,同时也依赖于高层管理者的信用意识。其次要有质量意识,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再次要有竞争意识。通过竞争使中小企业优胜劣汰,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竞争中不断提升经营理念、扩大其营销网络,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外部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一方面,政府应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设立专门管理中小企业的机构。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成立了包括中小企业委员会、中小企业会议和联邦中小企业局等部门。日本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免检团体的系列服务机构。我国有按城乡划分的乡镇企业局,有按行业划分的工业局、交通局、贸易局、港务局等,但是没有从从业人数、销售额、资产额为划分标准的中小企业管理局,使中小企业成为管理空白,形成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局面。其次,政府应该从多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从流转税到所得税,降低税率,税收减免,辅助中小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应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本市场,消除中小企业面对资本市场的进入壁垒,方便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积极发展二板市场,降低准入门槛,让市场前景好、产品技术含量高、有发展潜力的成长性中小企业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融资。 2、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制度 首先,银行要转变观念,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新的贷款增长点。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重要性,转变歧视中小企业的观念。应该看到,大行业、大企业尽管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但是数量有限,目前其结算和信贷业务基本上已被各家银行所垄断,这些“双大”客户贷款一般均由总、省行直贷,或向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商业银行市分行以下分支机构要想拓宽业务领域,增加利润来源渠道,就必须把目光投向中小企业。 其次,商业银行应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规范贷款管理。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贷款户数多、地区分散、财务管理不规范等特点,应成立专门负责中小企业贷款审批、发放与管理的中小企业信贷部。 最后,商业银行应简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手续,使责权利明确。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发放贷款,采取审贷分离,层层把关的办法,这无疑对预防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有一定的益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贷款程序繁琐,操作不简便,贷款审批时间过长,贷款权力过于分散,责任模糊等弊端,这样的审批程序尤其不适合中小企业贷款。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应该实行完全信贷员负责制,就是说贷款的调查与发放由信贷员完成,该信贷员是此笔贷款唯一的和终身的责任人,实责权利明确。 3、完善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1)加快信用担保体制的建设。 抵押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一批经营业绩好、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加快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采取多元化形式,如完全由政府出资组建的融资担保机构或由政府牵头组织吸收民间资金组建的融资担保机构。此外,还要尽快出台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和信用担保资金补偿、奖励机制等政策,引导和规范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担保机构应与银行等贷款金融机构密切协作,及时交换和通报投保企业的有关信息,加强对投保企业的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权益。 (2)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国家在建立企业信用制度时,要将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作为重要的一部分,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信息管理,真正建立起宽领域、宽覆盖的社会信用制度。 中小企业论文: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策略 摘 要: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成功融资的关键。中小企业应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类型和自身的发展阶段,权衡各种融资方式的利弊,选择最优的融资方式。另外还要完善和规范民间借贷,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加大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关 键 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行业类型;发展阶段 企业融资主要包括内源融资、 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依靠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具有自主性、有限性、低成本、低风险等特点,可以增强企业的剩余控制权。 权益性融资指融资完成后增加了企业权益资本的融资,如股权出让、增资扩股、发行股票等,它具有融资期限长、融资成本高、融资风险低、资金使用自由度高、资金到位率低等特点。 债务性融资指融资完成后增加了企业负债的融资,如普通贷款、发行债券、民间借贷等,它具有融资期限短、融资成本高、融资风险大、资金使用自由度低、资金到位率高等特点。企业融资涉及到诸多问题,如融资的时机、融资的数量、融资的方式等,其中,融资方式的选择是重要一环。在融资实践中,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对提高融资的成功率和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小企业如何选择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有很多融资方式可供选择,而每种融资方式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到企业所处的行业类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融资的需求。 (一)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类型选择融资方式 1. 高新科技中小企业。(1) 高新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高新科技中小企业主要包括在计算机、网络、通信、生物科技、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光电子与光机电一体化等16大类领域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的中小企业。高新科技中小企业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风险高、收益高、资金需求具有长期性、所需资金多、外部收益大。正是以上特点决定了高新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的特殊性。由于风险大,它很难像其他中小企业以普通融资方式筹集到资金。如银行贷款,这类贷款注重安全性, 一般回避高风险,且需要资产抵押担保。所以,从理论上来讲, 普通贷款并不是高新科技中小企业适合的融资方式。而通过发行股票的权益性融资,一般要求企业有几年的盈利记录, 而大多数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并不满足。 因而高新科技中小企业不适合传统型的融资方式。(2) 高新科技中小企业适合创新性的融资方式。从表面上看,高新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受到许多限制, 但实际情况并不然。尽管采用传统融资方式很难,但并非所有的融资方式都不可行,最重要的一点是,高新科技中小企业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小企业相比有一个很关键的优势——“概念优势”。 所谓概念优势,是指高新科技中小企业所占有的“高新科技”这个概念顺应了社会发展,容易受到具有冒险精神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基金青睐,甚至高新科技领域巨大的盈利前景也会吸引一些其他投资者。而且由于“高新科技”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国家也会对这类企业给予充分的政策、法律,甚至是直接的资金支持。所以这类中小企业适合风险投资、买壳上市、融资租赁等创新型的融资方式。 2.传统中小企业。(1)传统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传统中小企业主要是指在农业、制造业、餐饮业、建筑业、医药业、商业和其他传统型非科技行业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的中小企业。与高新科技中小企业相比,传统中小企业具有如下特点:低风险、收益稳定、享受较少的政策优惠。基于以上特点,传统中小企业缺乏足够高的盈利前景, 很难获得风险投资,而且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也较难。(2) 传统中小企业适合传统的融资方式。传统中小企业有其自身优势,由于其资产中有形资产占主体,市场成熟,产品需求稳定,风险相对较低,所以比较容易获得亲友的借款,以及利用银行贷款、商业信用等传统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二)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选择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发展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种子阶段、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资金的需求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筹集资金的方式也应不同。 1. 种子阶段——内源融资为主。在这一阶段,中小企业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活动比较单一,组织结构十分松散。由于仅有产品构想,未见正式产品,所以很难确定产品在商业上、技术上的可行性,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较高。就整个财务情况看,企业处于亏损期。此时企业尚无正式销售渠道,没有销售收入,只有支出。企业处于“种子阶段”的失败率很高,大部分“种子”都被淘汰掉了。该阶段,由于企业技术不成熟、产品无市场、生产无规模、经营无经验,因而风险很高,敢于投资的机构和个人非常少, 企业取得风险投资的可能性很小。又由于这时产品市场不明确,生产也未正式开始,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少之又少, 想要取得普通贷款也并非易事。因此,处于种子期的中小企业应首选内部权益融资,主要是自有资金,其余是民间借贷,此外企业还可以寻求政府创业基金的帮助。 2. 创业阶段——权益融资为主,债务融资为辅。中小企业进入创业阶段就意味着已经掌握了新产品较为完善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案,接下来就是将研究成果向商品化转变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资金主要用于形成生产能力和开拓市场。由于要建设厂房、购买设备、后续研发、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出战略性规划,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大约是种子期所需资金的10倍以上)。 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其内部已形成一定的资金积累,融资条件相对较好,这时,融资方式应以权益融资为主,债务融资为辅,重点是吸引投资机构或个人,如创业风险投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投资、担保下的普通贷款等。 3. 成长阶段——银行信贷为主。闯过创业期后,中小企业在生产、销售方面基本上有了成功的把握,组织机构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法已定型,也具备了批量生产的能力,企业的风险已大大降低。但企业在成长期仍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扩大生产能力,牢固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确立在业界的主导地位。因此,企业在这一阶段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已有了较为稳定的顾客和供应商以及较好的信用记录,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也大为减少,财务风险也大大降低, 吸引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和利用信用融资成为成长期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最佳选择。另外,在创业阶段投入资金的风险投资机构提供追加投资也是一个选择,但由于此时中小企业极具发展潜力,为了避免稀释股权,一般不宜采用股权融资。 4. 成熟阶段——资本市场大规模融资。进入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发展稳定、组织机构完善、管理经验丰富、产品销售量和利润持续增长,但行业整体的销售增长率和利润率会逐步下滑。企业获利的关键因素可能就是对大规模生产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改革组织模式,增强或重建管理制度,开拓新的品牌,以适应市场创新的要求,所以企业仍需要大批资金投入。处于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应主要考虑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股票、债券等形式的大规模融资,适度的债务融资可以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而有条件做强做大的中小企业应主要考虑实现企业上市。 综上所述,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而不同的融资方式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中小企业应充分了解各阶段资金需求的特点和权衡各融资方式的利弊,选择最优的融资方式。 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 1.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民间借贷。 银行贷款手续复杂,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资信程度不够,而且没有足够的资产作为抵押,因此很难进行担保融资。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借贷就成为中小企业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正视民间借贷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重视这一有效的融资方式,将其纳入法制的轨道。 2.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要创新。中小企业涉及的行业类型十分广泛,经营模式也千差万别,当前传统的融资方式已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应当寻求更多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是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目标相一致的。如:股权融资,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应考虑在创业板市场上市;项目融资,应以独到的市场眼光,研究开发出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的项目,来吸引风险投资和国家扶持基金;债务融资,如知识产权担保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等。 3. 中小企业要提高融资能力。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还是银行贷款,但是中小企业资信程度不高是银行惜贷的主要原因。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经营能力,才能及时偿还贷款,取得银行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而现在一些中小企业在需要资金时才找银行,平时也不和银行打交道,做交易时直接使用现金,与银行一直都没有业务往来。此外一些中小企业不能如实纳税,缺乏建立良好信用记录的意识。 4. 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持,因此,商业银行要把支持中小企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贷款政策和办法,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抵押物种类。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诸多政策,但只有银行积极全面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才是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之道。 综上所述,当企业需要资金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问题时,融资是一条有效途径。而融资方式的选择是融资成功的关键之一。首先,中小企业只有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类型和自身的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才能成功融资,帮助企业正常有序经营和发展壮大。其次,中小企业应该通过创新自身的融资方式和提高自身的信用能力, 增强信用意识,改善融资方式。最后,商业银行和社会要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以使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论文:新融资优序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 摘要:新融资优序理论是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融资策略的理论,是一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中小企业的最优融资策略应该是“先内部后外部,先债务后股权”。然而,由于我国正式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非正式金融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的渠道。因此,完善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合理规范非正式金融行为,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非正式金融;中小企业;新融资优序理论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非正式金融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根据2005年12月的《中国地下金融调查》内容,我国2003年地下信贷规模介于7403-8164亿元,全国20个被调查省、市、区的地下融资规模占正式途径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8.07%。长期以来的政策打压和金融体系的排斥不但没能减少和控制非正式金融的规模和范围,相反,在越来越多的地区,非正式金融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本文将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新融资优序理论出发,探讨信息不对称背景下非正式金融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并对我国非正式金融制度的安排提出几点建议。 一、新融资优序理论是一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 (一)新融资优序理论的基本框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对称信息理论被引入了新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为研究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根据非对称信息理论,外部投资者很难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因此往往只能通过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判断来进行投资决策,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外部融资,必须选择合理的融资结构。 梅耶斯(Myers)和麦吉勒夫(Majluf)在考察信息不对称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时,提出了新优序融资理论,进一步强调信息对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次序的影响。他们认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是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管理者是企业内部消息的掌握者,管理者比市场及投资者更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通常,管理者的行为模式是:如果企业预期新项目的净现值为正,即该项目能够增加股东财富,那么,代表旧股东利益的管理者就不会发行新股,以避免把投资利益分割给新的股东。投资者在了解了管理者的这种行为模式以后,很自然地会把企业发行新股看成是企业不能有效增加旧股东利益时一种被迫融资行为的坏消息,导致投资者对新股出价的降低。因此,当管理者拥有对企业有利的内部消息时,最好采用债务融资的方式,以避免发行新股反而造成企业的市场价值下降。尽管债务融资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但通过发行股票去融资会使投资者认为企业发展前景不佳,致使新股发行时股价下跌。因此企业偏好的融资顺序应为:先考虑内部融资,后考虑外部融资;不得不进行外部融资时,则应首先选择债务融资。 新优序融资理论鼓励企业经营者少用股票融资,尽量用自有资本和留存收益筹资,扩充其资本实力。另外,利用平时储备的借款能力负债筹资,直到债务负担达到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危险区域时才考虑发行股票。由于该理论以不对称的信息环境为背景,也就是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越严重,越应该考虑这样的融资次序,因此,对于信息流通不顺畅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新融资优序理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 中小企业的融资特征具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这主要表现为企业经理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者对企业产品和劳务的开发、行业前景、市场潜力、销售情况及其资产的真实价值,特别是其无形资产的评估及其预期收益等情况知之甚少,往往导致其面临过高的投资风险。大企业特别是那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是公开的,投资者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多的企业信息。对于非上市的大中企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许多渠道,如经销商、供应商、消费者等方面去主动了解企业信息。而中小企业则不同,其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同时,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并不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因此,在中小企业向外部投资者进行融资时,很难提供其信用水平的信息。 另外,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单个企业需要资金量少、财务管理透明度差,这就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极低。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融资风险大,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将可能成为超过其自身承受能力的信贷,而中小企业也不愿按银行的要求提供相关会计信息。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银行必须大规模搜集中小企业信息,如此一来,致使银行的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银行由于缺乏有关中小企业客户风险的足够信息,不能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 正是由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非对称性特征,即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符合新融资优序理论的基本前提,因此,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中小企业应首先选择无交易成本的内部融资,其次是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而对于信息约束要求较高的股权融资则应被排在企业融资次序的最后。也就是说,如果中小企业希望获得外源融资的话,债务融资应该是首选的渠道。 二、我国正式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根据新融资优序理论的观点,中小企业合理的融资顺序应该是:内部融资(以留存收益等增加企业资本金)、信贷融资(银行信贷和其他信贷)、资本市场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得它们很难从正式金融获取外部资金,正式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一)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获取信贷融资仍然面临诸多障碍,这些障碍主要表现在: 1、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是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方式。为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2000年以来各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越来越少。在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贷款越来越受到抵押和担保要求的限制。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物少,而且抵押物折扣率高,抵押物评估手续繁琐、收费高昂,客观上面临抵押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又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担保难进一步制约了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的能力。 2、中小企业信贷活动“两极分化 ”越来越明显。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成熟,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产品有销路、企业有效益、资信质量高的优质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各金融机构争夺的现象。而一些有发展潜力但目前状况并不十分好的中小企业,由于银行方面尚缺乏识别能 力,往往受到冷落。至于那些效益差的中小企业,大部分由于看不准好的项目和产品,缺乏有效的贷款需求。即使它们对银行提出贷款申请,也会因不符合贷款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3、固定资产贷款越来越少,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越来越短。在现行的银行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下,直接与中小企业发生信贷关系的基层银行机构授权很小,大部分没有固定资产贷款投放权,而只有规模不大的流动资金贷款权限。根据有关调查,60.5%的中小企业没有1-3年的中期贷款,即使有,也仅有10%能满足需要。从银行获得长期资金对中小企业来说则基本不可能。 4、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中小企业借一笔数额不大的贷款至少要办十几道手续,少则一周,多则数月,即使钱到手,商机可能早已错过。许多中小企业视银行贷款为畏途,不得已走上民间高息借贷的道路。 (二)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证券融资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等直接融资行为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存在着明显的障碍。尽管到目前为止,我国上市公司中已有一定比例的民营企业(2006年为157家),但据统计,这个比例到2003年也只有13%,而且多数不是通过正常途径上市,而是以高价购买其他上市公司股权所实现的“曲线上市”。即使是在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的数量也是很少。根据2007年3月的统计数据,上市公司的家数也只有125家,而且多为高技术企业。实现海外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更少,截止到2006年6月底,共有48家来自中国内地的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而在纳斯达克、伦敦等地上市的企业还不到100家。 另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规模很小,总体上看,到2006年,企业债券融资额还不到股票融资额的三分之一,作为个体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的概率就更小了。债券发行的审批标准凭中小企业的规模根本就达不到,债券市场融资对中小企业来说只是“空谈”。 三、非正式金融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非正式金融是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即正式金融)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行为,包括民间借贷或股权筹集的融资活动,如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企业和个人相互之间的借贷行为、合会、标会、各种基金会的融资、地下钱庄、抬会、银背,甚至洗钱、外汇黑市交易、金融诈骗等各种方式的金融行为,外延非常广泛。我们排除掉现行金融制度法规明确不允许的洗钱、外汇黑市交易和金融诈骗等金融行为,其他的非正式金融活动为活跃资金融通、调节资金供求缺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法律和制度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其合法的地位,只能被认为是处于“灰色地带”的金融活动。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资金问题难以通过正式渠道解决,而非正式金融往往就会成为中小企业现实的选择。此外,非正式金融也具有一些正式金融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非正式金融的地域特征能够最大限度地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商业银行不得不将款项贷给能够提供充分抵押担保的企业,这是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很难提供的。而在正式的资本市场上进行股权融资则需要满足最低资本规模和经营年限的要求,以保障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在现实中的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非正式金融往往是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之内进行的金融活动,一般发生在亲戚或熟人之间,因此正式金融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这一最大融资障碍。 (2)非正式金融的利率特征能够提高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资金配置效率。非正式金融处于政府的金融监管之外,通常以官方利率为基准,实行风险与交易费用加成定价法,基本上属于没有管制的自由定价。因此,利率水平可以更客观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并由资金供求影响利率变动,从总体上看,非正式金融的借贷利率普遍高于受到金融抑制的正式金融利率,这是由资金使用的高风险性决定的。当市场上资金供给短缺的时候,非正式金融体系能够以较高的利率吸引社会闲置资金,引导其流向,提高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资金配置效率。 (3)非正式金融的股权资本和借贷资金能够兼顾企业的长短期资金需求。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来说,需要寻找各种途径来满足不同的融资需求。尤其是在中小企业成长初期的融资活动中,非正式的金融渠道往往可以兼顾企业长短期的资金需要。通常,非正式金融活动中,利率与期限的关系同正式金融的情况恰好相反,期限越短,利率水平越高;而期限越长,利率却反而更低。这是由于非正式金融中的资金供给者包括储蓄者和投资者两部分,短期资金供给反映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而长期资金供给则反映了投资关系,即股权关系。非正式金融可以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提供方便快捷的资金借贷,利率和期限安排灵活,抵押品的要求也更宽泛,满足了借贷者的短期资金需求。另外,非正式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股权融资的可能。有资料显示,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小企业的股权融资的比例达45%-55%,这显然不是非有效或弱有效的资本市场能够做到的,由此可见非正式金融在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成长中的作用。 四、完善我国非正式金融制度安排的几点建议 由于处于金融制度和法规监管之外,非正式金融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较低,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多次对一些非正式金融活动进行强制性的整顿,造成了目前这种金融活动的“灰色地带”。事实上,非正式金融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融资安排,也不是简单地对正式金融的拾遗补缺,而是与正式金融并存的必要的融资方式,尤其是对发展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如何促进非正式金融健康有序地发展、有效控制其风险并在最大限度内弥补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是目前我们对非正式金融应该持有的态度。 1、消除歧视、肯定非正式金融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过去的二十多年间,非正式金融经历了从产生到繁荣、再到禁止、最后转入地下进一步繁荣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曾经对农村合作基金会和供销社股金服务部进行了整顿;与此同时,针对当时一些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的现象,进行了集中整顿。多次反复整顿金融秩序给公众造成了非正式金融就是“非法金融”的错觉。在传统的发展经济学里,非正式金融通常被认为是落后的部门,并且与经济发展目标不相关、甚至相互抵触。但事实表明,非正式金融活动能够在其所及的领域内有效率地配置资金。为此,政府应当正视非正式金融活动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肯定非正式金融活动已经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约束的一种有效途径,并通过适当的政策安排,引导和规范非正式金融活动,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 用。 2、加强监管,引导非正式金融的健康发展。整个金融行业本身就是高风险的,任何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都是需要监管的,不监管等于不去发展。一直以来,非正式金融出现的问题很多,但这并不能说明这种经济形式本身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是政府没有摆正对它的态度并进行应有的监管。正式金融是理所当然在监管范围之内的,而对非正式金融往往是任其自生自灭,或者一出问题就“堵”,宣布它是非法的。如果能够在正确认识非正式金融地位的前提下。将其纳入监管的范围,是可以促进它的健康发展的。事实上,这种监管并不是很难。关键在于,给非正式金融一个合理合法的地位,让它能够自由的浮出水面,进入监管者的视线。 3、因地制宜,控制非正式金融的地域范围。有一些观点认为,发展非正式金融应该将其资金来源纳入正式金融的范畴,扩大机构规模,增加业务范围,以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竞争力。这样的观点恰恰忽视了非正式金融存在的根本原因。决定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信息以及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信用,非正式金融之所以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 优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地方性的资金支持最能较充分地利用地方的信息存量,最容易低成本地了解到地方上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项目前景和信用水平,最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交易成本较高这一金融服务业的障碍。因此,在完善非正式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决不能破坏这样的信息优势。只有在一定的地域之内,降低信用成本,减少审批程序,为特定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服务,保持稳定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基础,才能与正式金融相辅相成,构建完整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盲目的地域扩张只能导致信息优势的丧失,非正式金融的作用也就无从发挥了。 中小企业论文: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现状和对策分析 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需要准确、快捷的信息资料。会计电算化作为企业领导重要的决策依据,已基本普及各中小企业,但就其发展情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怎样使企业更有效的利用会计电算化信息,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小企业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信息技术、现代化会计技术,以先进的计算机为工具,对各种会计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传送的人机系统,又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订和执行法规制度以及实施微观与宏观管理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会计电算化不仅能使广大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会计信息搜集、整理、反馈的灵敏度和正确度,提高会计的分析决策能力,为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有效的途径,是终为经济效益服务。对于中小企业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1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将原始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归集、汇总、分析等工作,全部由计算机完成。这就将会计人员从繁杂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脱了出来,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由于电子计算机处理速度快,是手工处理速度的几百倍、几千倍,从而使大量的会计信息得到及时、迅速的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1.2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 手工会计工作中,由于工作量大、业务繁杂等原因,易出现错记、漏记,账证表难以规范、统一。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软件采用先进的技术对输入数据进行校验,防止非法数据的进入,如一张借贷不平的凭证,计算机拒绝接收,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完整性,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1.3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1.3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具有核算、监督的基本职能,而且还通过分析,进行预测并参与经济决策。手工处理方式下,会计人员整天忙于记账、算账、报账,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参与经济决策。同时,由于手工处理方式的客观限制,会计信息难以得到全面、详细、及时、准确的处理,使分析、预测缺少科学的依据。会计电算化后,不仅可以将会计人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经济活动的分析、预测,同时也提供了更全面、科学的决策依据,更加充分地发挥会计的预测、决策职能。 1.4促进会计队伍素质的提高 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要求会计人员学习和掌握许多新知识;另一方面,会计职能的转变,需要会计人员更多地参与经济活动的分析、预测,探索经济活动的规律。 1.5促进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促进会计制度的改革 由于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技术,必然对会计核算方式、方法、程序、内容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会计电算化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审计方法等,促使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去研究、探索,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的发展。 2.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 2.1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够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其单位会计电算化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中小企业会计一直习惯手工记账,要改变这种方式,有一定难度,对会计电算化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手工记账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在计算机上进行一些与会计化无关的操作,认为不会带来不良后果,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2.2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会计电算化工作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维护人员岗位,财会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共同操作,同时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目前,不少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严密的电算化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使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导致手工记账与计算机记账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2.3会计电算化管理的规章落实不到位 为了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运作,财政部从1994年开始到目前为止,相继颁布了一些规章制度,对于这些专门针对会计电算化的规章,许多相关人员并不知道和了解,因此,有时在实际操作中已经违规了,但操作者不清楚,单位的领导也不知道,同时也没有相应的部门去纠正,更谈不上有部门监督管理了。还有不少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虽然知道国家制定的规,!章,但并没有真正地实施这些规章制度。比如有些单位对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没有严格实行权限限制制度,操作员密码公开或不设密码,为越权使用和数据篡改留下隐患;有些单位人才缺乏,致使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这一制度形同虚设;有些单位由于没有处理好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人员职能的转换问 题,致使一些会计人员在岗位责任制度方面,职责不明,无从下手;还有些单位没有建立专门的会计电算化机房,没有制定相应的上机操作制度等等。 中小企业论文:我国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与对策分析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民营经济和私个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温岭)中小型个私企业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他们最主要的特点是,大多数企业中只重视生产,不重视安全的观点普遍存在,也给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个私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最为令人担忧,当前,他们的安全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温岭市中小企业发生的事故看,绝大多数是违章造成。尽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每年定期开展企业业主安全生产培训,但有相当部分的企业主不参加培训。他们一是认为企业生产太忙,参加安全培训耽误时间,又花钱。由于他们对本行业生产中的安全知识缺乏了解和掌握,往往导致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以致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探究其因,一是企业负责人没有将安全生产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计划,缺乏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二是个私业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对从业人员进行足够的基本安全生产技能培训;三是国民安全文化素质相对比较落后,大多数打工做从业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淡薄,事故防范和应急能力严重不足,致使事故时有发生。 (2)企业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在温岭市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尤其是个私企业,有些私企业主对抓生产搞经营费尽心思,对抓安全生产,认为这是一种只有投入,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行为。也有私企业主,嘴上说安全生产如何重要,在具体工作上,却忽视了安全生产,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发生安全事故。就连机械已到报废期,电线线路已经老化,也不愿投入经费进行更换和配置,给安全生产留下了许多隐患。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借贷能力不强,流动资金不足,从而无力保证安全生产培训投入,从而使不少企业大量雇用的农民工得不到基本的安全培训,于是导致生产经营单位的整体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严重偏低,更别提安全防护措施了。 (3)安全生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从温岭来看,地方产业号称“天下之履,十有其三”,大部分注塑鞋业都是易燃品,生产的条件过份集中,而目前的安全技术培训方式、内容、形式、手段等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生产现场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需要得到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但目前的安全生产培训很难满足这一要求。 (4)安全生产培训流于形式。对众多中小企业而言,本身没有培训能力,又缺乏对其的有效制约,安全培训投入很少,对进厂职工的安全教育又不到位。有很多单位对新职工进厂没有认真做好岗前安全技能培训,就安排职工从事生产劳动,职工对企业安全生产情况不了解,对发生的不安全现象不知如何应急处理、规避,以致造成企业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十分薄弱,甚至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相当数量职工未经任何安全培训就上岗作业,构成生产中的重大不安全因素。 (5)缺乏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部分中小型个私企业,存在无专人分管安全生产现象,企业主既管生产经营,又管安全生产。当业主外出,企业安全管理就形同虚设。有的连安全生产制度都贯彻不到位。温岭市的大部分当地企业还停留在家庭作坊的管理方式,有的企业根本没有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的甚至还没有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的即使是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按照制度执行;更为严重的是,有个别私企业主,认为企业是自己出资兴办的,出安全事故由自己承担,不配合、服从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人员监管;认为监督部门的管理是跟自己过不去,有的甚至连定期召开的安全生产会议也借故不参加。 参考对策: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主要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那么,如何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使之形成保障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安全的有效机制呢?笔者对此提出如下对策。 (1)要严格依法进行安全培训。各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虽然在安全生产上下了不小工夫,但仍要完善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必须制定相关配套法规、标准和规定,如,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和教师资格标准、安全监察员 培训考核标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核标准等。同时,必须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依法对企业负责人和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整体安全素质。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是接受过安全培训并经考核获得资格的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由具有操作资格的人员来担任。否则,一经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人员查获,将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处罚。对没有取得安全许可证的单位,责令其不得从事涉及安全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2)安全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现代安全生产培训的内容是在传统安全知识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扩充和完善,安全培训内容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其内容的层次和应急方案应有所不同,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推行一厂一策。否则,不仅起不到培训应有的效果,还有可能性使受培训者产生逆反心理。 (3)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地方政府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责任分担,安全共管的原则,逐步推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法制化,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实行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体系,在健全安全生产法立法的前提下,实施法律监督和行政处罚,从而来达到横管到边,纵管到底,全面覆盖的管理效果。使中小型个私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把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要落实到生产车间和班组,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职责落到实处,从源头上防止事 故的萌芽发生。 (4)企业必须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中小型个私企业要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厂部要有安全专职人员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各车间、班组要明确专人负责配备安全生产人员。并对负责安全生产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专业培训,达到情况明、行业熟的目的。切实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在企业内部,个私企业主要广泛开展职工安全教育,包括厂部、车间、班组。企业负责人要向工人,尤其是入厂新工人,介绍一般安全知识、企业的特殊危险地点及注意事项,介绍安全操作规程。 (5)建立安全生产经费管理体制。近年来,由于私个企业安全生产经费投入由业主自行掌握,在安全生产投入上,私企业主不投入资金搞安全生产现象普遍存在。建议由各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按规定提取个私企业安全生产经费,实行专款专用,确保个私企业安全生产经费的投入,从而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体制。 (6)严格执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制度。企业内部特殊工种从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特别是特殊工种的上岗制度,因为这些从业人员作业接触不安全因素较多,危险性大,一旦发生事故,人员伤亡面较大,财产损失严重。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进行安全教育,使事事议安全,处处讲安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7)加大三合一企业的清理整顿,切实从源头上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由于温岭特殊的地方产业特点,一些家庭作坊式的三合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各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这些三合一企业的清理整顿,指导他们进行标准的生产方式,切实从源头上防止安全生产事故。 (8)建立企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中小企业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根据本企业的生产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机制,从而可以有条不紊地处理突发事故,保证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总之,“安全生产”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需要应对的极其重要的问题,任何企业都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必须服从安全第一的原则。因此,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制度,规范自身的安全生产行为,逐步形成自我负责、自我约束的机制。 中小企业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中小企业一般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要小的企业,它们在解决工业化时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产业组织中的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财务管理不到位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应当引起企业和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是私营性质,企业的所有者同时又是企业的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企业大多数仍是老板家长式管理,财务是由老板单线控制,对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般很少设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有些中小企业虽然也有公司管理规定和相应的财务制度,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却因难以严格把关而导致制度和规定名存实亡。于是导致了财务管理混乱、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缺乏风险控制系统等情况的发生。 2.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会计机构往往不健全,有的空岗缺员,无法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有的在岗财会人员素质低,能力差,理财知识欠缺、理财理念滞后,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不去理解和研究,无法做好其本职工作。管理人才短缺是制约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3。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被动和受轻视的地位。很多中小企业受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认为财务就是算好账、管好钱,财务管理理念仅仅停留在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上。 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思想,企业财务、会计机构长期合二为一,常常借口人员精简,把财务人员视为辅助人员,可有可无,优秀专业人才留不住,造成财务核算水平较差,很难对企业的经营过程作出正确反映,难于进行正确的财务分析,导致企业决策层难于作出准确的决策,使财务管理职能难以得到正常发挥。 4.不重视现金流量管理。现金是企业的血液,自始至终贯穿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每个环节。一个企业想要持续经营,靠的不是损益表上的高额利润,而是必须保持良好而又充足的现金流量。现金是否充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前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对现金流量管理重视不够、将利润等同于现金、缺乏现金管理意识等问题,由于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不足、信誉较低,导致它的资金链比较脆弱,容易引发财务危机。如果不重视现金流量的管理,长期使现金流盲目的运转,潜在风险日益积累,促使任何的小“挫折”就可能置企业于生死边缘。 5.预算管理的思想观念有偏差。预算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中小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方法,但在实行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预算编制缺乏规划、预算与实际偏差较大、预算执行前松后紧现象严重、预算考核不严格等。造面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预算管理的思想观念有偏差,认为编制预算属纯财务行为。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科研开发以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 二、应对策略 1.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企业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根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财务行为,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堵塞漏洞,严格监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加强财务管理,人才是关键。实现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取决于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的财会队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面临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的是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它需要财会人员具有个性、善于合作、有创新性、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需要具有会计、财务管理、税法、计算机等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加强日常的培训教育工作,要从本单位财务工作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搞好培训。利用各种形式为广大财会人员提供快捷、方便和高效的学习条件。只有通过各种办法和渠道来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3.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社会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财务活动越来越复杂,财务 管理也由单一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也逐渐显示出来并被人们所认识接受。企业的理财能力、资金运筹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因此,在企业内部,财务机构的科学设置和合格财务管理人员的合理聘用,对财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重视现金流量管理。现金流量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而中小企业因其经营管理的特殊性,其现金流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以利润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正在走向解体,现金流量作为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以其超越利润指标的优势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并逐渐成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性的主要标准。理智的企业管理者、股东、债权人和外部分析师,都已不再将目标锁定在利润指标上,而是认识到现金流量才是最具有价值相关性的指标。中小企业要能长期生存,发展壮大,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现金流量管理。 5.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保障企业战略与经营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使战略决策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和定量化,全面预算执行过程就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通过对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本、现金流量作出的全面规划,积极改善了经营效率与效果;其次,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与平衡,企业可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用,有效降低资源浪费。另外,将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激励体制相结合,以预算执行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可以激励并约束经营者努力完善内部控制措施与办法,增收节支,提高利润。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豫教高〔2022〕128号)提出,要“积极开展研究性教与学的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新乡学院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团队探索研究性教学之路,坚持做教学学术,依托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成本会计学,多校、多学科联合走过了十余年,从萌芽到成长,研究性教学路径逐渐清晰,教学模式逐渐成熟,该课程也由校级精品课,升级为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文章拟以成本会计学课程中一个重点内容的教学设计为例,对研究性教学“五目标定位”教学法,从“兴趣出发—发现和解决问题—分享与合作—责任心和使命感—知识综合应用”各环节描画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路径。 一、从兴趣出发,引导问题,让学生获得积极的问题探究体验 研究性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探究问题的教与学活动;狭义是指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进而探索科学研究规律的教与学活动[2]。开展研究性教学,首先要将学生兴趣作为课程的起点,这既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也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兴趣,深入兴趣,将兴趣转化为问题,以此作为探究的出发点,进而引导学生投入研究性活动,点燃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批判精神,让学生积极尝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探究的积极体验、创新意识和愿望。成本会计学的先修课程是基础会计学和财务会计学。在成本会计学开课前,学生已经熟悉了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框架和账务处理技能。课程伊始,进行预热。为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你眼中的“成本会计学”。学生的触点五花八门,有的源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的借助资料的查询,有的借力与资深会计交流访谈。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可以广泛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这个问题,学生有讲成本故事的,有谈自己的成本认识的,还有计算家长对自己的培养成本的……学生的问题分析已经深入到课程后续诸多具体问题,如企业成本会计岗位的级别、成本构成要素、生产工艺流程、机会成本等,学生眼中认识的成本会计深度和广度超出预期。初识学生的兴趣特点,为教师今后量身定制研究计划提供了参考方向。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过程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调研、问题探讨等方式,激励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进行表达和分享。整个过程可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收集、检索资料和提炼结果的能力,以及表达自我观点、分享成果的能力。这一过程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整合信息资源,发现和解决新问题[3]。下面笔者以成本会计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为例,进行研究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分成三个层次:在认知目标上,要求掌握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原理;在能力目标上,要求提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素养目标上,要求以科学研究精神将理论与成本会计改革实践相结合,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 (二)教学方法 围绕辅助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直观教学、学生活动(采用头脑风暴和角色扮演两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方案研究方法、互评自评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师生讨论交流等方法。 (三)教学设计 1.第一阶段:(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提出案例:通过集体包车出游的经历,提出以AA制结算包车出游费用问题。(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源,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育学的头脑风暴理论,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开拓学生思维、激发探索兴趣,让学生获得“我是主角”的体验感。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多是即兴发挥、多向互动,课堂情绪和气氛往往非常高涨,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热情;同时,角色的身临其境以及换位、多位思考的方式更利于解决方案的提出。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此类问题的解决并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事情。)学生回答:需要支付的包车费用包括过路费、油费以及司机的薪酬费用,如果聘请专业导游,还要支付导游的服务费用,以总费用除以人头数作为每人分摊费用即可。 2.第二阶段:再次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提到的算账方法很简便,也很常见,说明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思考。但是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假如包车费或者导游的服务费比较贵,大家是不是还会用这种计算方法呢?再比如如果司机或导游是特别斤斤计较的人又怎样处理呢?(设计理念:采用抛锚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分析案例。本环节通过比较和讨论的学习方式帮助同学们了解研究性教学活动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情况下的费用结算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享与合作的能力 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高校培育学生的重要方向。但在过去的教学方法、课堂内容中,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流于形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从内心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合作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其开展的基本条件。研究性教学需要构建课题组,为了更好地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组需要进行良好的分工合作,同时还需要来自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帮助。学生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在分工协作中分享自己现阶段取得的研究性成果[5]。 以下仍延续上述教学设计。 1.第三阶段:分享讨论环节 各小组分享计算方案,提出支撑依据,其他小组可提出疑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具体情况,采用抛锚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更多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例如:如果消耗的包车费用和导游服务费都较多,由参加游玩的同学分摊费用是否会有反对意见?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司机和导游都参与到费用分配中来如何计算。继续引导,如果包车费用和导游服务费用相差比较大,如何计算?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既合理又简便的方法。本组讨论出来的方法,如果其他组同学有质疑,又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去挖掘、探索更科学更准确的计算方法。追问:研究出来的计算方法是否计算繁琐,如果繁琐,能否探索出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2.第四阶段:总结环节 (1)学生总结经过研究得出的不同计算方法和思路。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提醒。引导学生将总结的计算方法与课本中讲述的辅助生产费用的五种分配方法进行一一对应,提炼出不同计算方法的规律。通过师生、生生双向互动交流,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表明,虽然学生对参加课题研究具有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课题研究仍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研究性教学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进行研究,能够团结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研究成果,秉承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态度。 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联系成本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空间。在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学会关心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下面讨论教学设计的第五阶段:提升环节。开展研究性教与学,要实现由“灌输”式教育向研究型教育转变,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向师生一起解惑转变,由单一的学校课堂向学校课堂与成本核算制度演进和改革大势相结合转变。 为此,教学团队指导学生梳理出我国成本会计改革发展的脉络和大势: 由财政部发布,于2015年1月1日起在大中型石油石化企业范围内施行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石油石化行业》是我国首个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是对该行业成本核算和管理层面的具体操作指南,也是制度方面的重大突破。2016年10月8日,财政部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与成本会计密切相关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发布系列分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推动企业切实改进和加强成本管理。继《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石油石化行业》后,财政部陆续发布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或特殊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比如,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煤炭行业》,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电网经营行业》。“十三五”时期,政府会计改革成果丰硕,基本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于2019年12月制定发布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以下简称“基本指引”),为事业单位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依据。2021年11月,财政部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2025)》,提出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指出,要“根据政府会计改革与发展需要,继续深化政府会计改革”,“研究制定出台公立医院、高等学校、科学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指引,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尽管“基本指引”明确了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但为进一步落实落细落地到单位实际运用,还需要结合相关行业事业单位特点制定成本核算具体指引,就行业通用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成本范围、成本归集和分配方法、成本报告等作出具体规定,以提高指导性和操作性,完善成本核算指引体系。2021年11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指引———公立医院》,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与此同时,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成本核算制度持续发布。为了规范油气管网行业产品成本核算,促进油气管网设施运营企业加强成本管理,2021年9月17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油气管网行业》,并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2025)》还提出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开展成本会计核算。上述这些,都为研究性教学指明了方向,即紧跟“十四五”期间成本核算制度演进和改革的大势,师生一起探究成本会计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升目标:建议学生课后研读2022年9月26日财政部出台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指引———高等学校》,并分析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具体应用,借此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身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五、激活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由于已有的先修课程和本门课程的积累已经为后续提升打下了基础,如果让这些知识处于搁置或分割状态,它们就会逐渐被遗忘,失去可能发挥的效用。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在综合运用中提升课程知识的价值。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扎实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程序和方法,并用其解决现实成本会计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展研究性教学,师生双向提升,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既可以表现为寓教于研,也可以表现为寓研于教。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紧跟成本会计改革大势,对成本会计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在核心期刊《财会月刊》《财会通讯》《中国农业会计》等上发表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煤炭、钢铁、电网经营、管道运输、公立医院等)成本核算制度应用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引入教学,使课程常讲常新,做到教学出题目、科研出文章、成果进课堂。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2-04-26)[2022-12-01]. [2]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4-15. [3]黄恒忠.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13-14. [4]谭英磊,陈坤.高校研究性教学中的知识“内循环”策略[J].江苏高教,2021(2):85-92. [5]胡志军,冯丽萍.研究性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32-33. 作者:夏旸 李大伟 单位:新乡学院教育科学院 商学院
0引言 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到了社会各个领域,高职课堂教学已广泛使用了信息化技术,微课已作为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成为高职教育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改进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培养合格高职人才。 1微课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特点 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程”的简称,将传统课堂授课中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浓缩的短视频,它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教学环节或知识点而开发设计的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络课程资源。微课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应用,主要是将会计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拍成短视频,供学生课前、课后预习、复习。 1.1会计微课短而精 微课是教学短视频,主要特点是短、微,一个微课对一个主要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是重点难点讲解的浓缩。一般一个微课大约在10-15分钟,较为适合高职学生,有些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注意力不太集中,微课时间短,学生较为感兴趣。微课虽然短但内容精简,微课主要是针对会计学科某一知识点或技能操作讲解,视频中将主要的技能操作要求重点突出、语言精练、结构完整。 1.2会计微课拓展教学资源 会计教学中知识点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前面知识点未学好,影响下一个知识点学习,导致个别学生整体科目学不好。学生理解力和学习能力有个体差异,在课堂上不可能全部兼顾,微课较好地解决了这些矛盾,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在课后进行复习,可以多次复习直到将知识点学懂,这样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教师在课程上围绕知识点讲解的内容受时间限制讲解内容毕竟有限,可以通过微课将与知识点相关的教材以外内容加入资源中,通过会计微课进一步理解知识点,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1.3会计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通过微课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衔接,学生除在课堂通过微课和教师讲解外,还应以知识点主线为导向进行自主学习,发散思维举一反三,不仅学懂知识点还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微课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高职会计微课在实践中创新不够 从高职会计专业微课的实践现状来看,微课应用仅仅局限于形式上,教师将微课在课堂上播放,和教学内容没有完全融合,教学效果不显著,主要原因是微课制作质量不高,会计专业本身教学资源较少,教师只是将一些有限的教学资源生硬拼凑在一起,没有考虑和知识点紧密衔接,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些还不如传统教学效果。 2.2高职会计微课教学模式陈旧 微课教学编排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编制、教学课程设计、教学过程评价等方面,微课各个环节时间要安排合理,一个完整微课可以分为1/4时间讲解学生相关的知识概念,2/4时间讲解核心知识内容,1/4时间总结内容和论述。而现阶段会计微课时间编排不尽合理,在知识点讲解时速度较快,学生难以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微课作为一个单纯视频播放给学生,未对微课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2.3高职会计微课适用范围不够明确 高职会计微课不是所有课程都适用微课,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课程较为适用微课教学,理论性强的课程不太适用微课教学。如基础会计、出纳实务、财务会计、财务软件操作实务等课程是适用微课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微课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将知识点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录制规范技能操作过程,制作单一技能的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后复习。有些课程如高级会计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等理论性强,不适合通过微课教学。 3基于微课视角下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会计专业是一门专业知识强的学科,不仅要求掌握基本会计理论知识,更需掌握会计各项业务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微课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专业兴趣,有利于扎实掌握操作技能。 3.1基于微课视角下会计专业教学课程适用范围 会计专业微课适用课程主要有三方面:基础知识强的课程、操作性强的课程、学生自己的作品展示和操作过程。基础知识强的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接触专业知识,开始学习时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可以通过微课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如讲解会计要素时,就可以以一家中小企业为例制作成微课,学生通过微课学习一目了然了解会计要素。操作性强的课程,这些课程需要学生自己操作掌握,如手工做账课程,需要学生掌握会计凭证填制、会计报表编制、会计账簿登记等,这些操作可以通过微课教学,学生能掌握操作技巧、步骤、重点,达到一对一的教学效果。学生自己的作品展示和操作过程,学生作品和操作过程通过微课展示,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借鉴,形成了学、比、赶、超良好的学习局面。 3.2基于微课视角下会计专业教学微课制作 首先应提高会计教师对微课应用的认识,转变对微课的看法,微课不仅仅是丰富教学形式,而应是教学主要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其次在微课设计时应分析授课对象、立足学生本身,结合讲授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编制教学内容、创设教学过程,微课内容要和教学内容完全紧密衔接,在教学内容上提炼重点、难点录制成微课,要求要简单易懂记忆深刻的视频。 3.3基于微课视角下会计专业教学方法改进 首先,教师借助微课将会计课程内容进行碎片化,将整个课程分解为多个碎片,每个碎片就是一个知识点制作成为一个微课,碎片之间要有机串联在一起,便于学生一个一个知识点掌握,学生未掌握的知识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局限学习。其次,教师借助微课将会计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上教师只能按教学内容讲解,不能过多拓展教学内容,教学可以将拓展教学内容录制在微课,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再次,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可以通过“交互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微课教学采取小组教学,小组之间通过讨论、辩论、互换角色等模式,活跃学习氛围。在实验课教学时可将操作规范小组录制成微课,当堂播放,其他组同学进行点评,将极大促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教师对学生学习微课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有学生微课内容掌握情况调查、学生对新教学方法适应性情况调查、学生学习微课效果考核调查,以便更好地对微课教学进行改革。 4结语 微课是适应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同时是创新教学资源的网络课程,因此教师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科学合理地设计好灵活性、高效性、简洁性的微课,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会计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适于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关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摘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是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只有建立、健全并执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笔者就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发表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企业 管理 内部控制 完善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制定和实施的,为达到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就内容而言,内部控制可分为内部财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就内控的要素而言,可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控五个要素。 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达到以下标准:第一,控制触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不留下控制死角,也就是说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均应纳入内部控制范围。第二,事权划分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要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操作方便。第三,控制程序规范,过程控制受到特别重视,也就是说内部控制要形成科学的机制,尤其是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控制,能防患于未然。第四,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当前,我国企业大部分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控制体系不健全、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等。因此,企业要从企业法人制度的建立,完善内控体系,加强审计监督和创造沟通上下的信息平台来进行完善。 1.建立产权明晰的法人制度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对经营者的控制要有以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因此,企业应该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者的管理规则,明确各自职责,只有这样,企业领导人的切身利益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才会有动力去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完善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相对独立性,来发挥董事对经理层的经营监督作用,从而增加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2.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 第一,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在企业一线供产销全过程中建立相互制约的制度。企业内部从事经营管理时,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预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了违法犯罪的门槛,完善的内控制度,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通过复核,重要业务一定要采用双签制,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这样就可以相互监督,减少舞弊的可能性。 第二,设立事后监督,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要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负责人,由其再逐级上报。 第三,建立以内部审计为主的监督防线,即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检监察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审计对象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会员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财务状况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以他的独立性和对本企业的了解,以及在长期审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对策,及时向管理当局提出建议,弥补漏洞,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3.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 要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企业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在这些方面:一是监督相关领导或内部控制负责人是否舞弊、工作不作为等现象;二是监督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漏洞、“短路”等现象:三是监督是否修补了已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现象。企业应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机构的作用,企业管理层应改变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上的局限性,明确内部审计的范围不仅包括对企业财务部门工作的审计,还应延伸到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之中。内部审计部门应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为核心,把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及评价作为工作中心,加强对企业各个岗位授权批准制度的监督,及时发现已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对企业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起到预防风险的作用,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的目标。同时还要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 4.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 为了加强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企业应设立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而这个平台要求不仅能够对信息及时予以识别、获取和加工,还能采用便于有关组织及其员工在履行其职责时使用的信息沟通形式,以便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的纵横向传递。即要让每位员工清楚地知道内部控制的内容,自己承担的职责,与他人工作的关系,哪些行为被接受,哪些不被接受以及在控制的过程中和他人沟通的方式和渠道等。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平台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的状况和组织中即时发生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方针、政策,防范和纠正出现的错误或不当,促使各项内控措施有效实施。在内部控制的信息沟通过程中应加强以下方面:第一,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应内容明确、表述清晰、便于理解;第二,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不仅要便于由上而下沟通,还要保证信息能由下而上的反馈;第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由“要我控制”变成“我要控制”,使内部控制制度从一种约束变为员工的内在需求。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设计 所谓内部控制(internalcontrol),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它是企业为管理当局的需要,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制度和体系。1992年美国国会的“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cfr)下属的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和管理会计协会(ima)等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并将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测等五项要素。目前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结构理论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是权威的专业机构对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最新解释,可以作为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理论依据。 一、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原则 1 适用性原则 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 2 程式定位原则 企业应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功能将其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应地赋予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做到职、责、权、利相结合。岗位规则程式化,有利于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从而增强每个员工的责任感。 3 有效性原则 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对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按规定进行相应的惩处,并及时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结果与企业原定的经营战略方针比较,出现薄弱环节应时修正并完善。 4 健全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测等五项要素,并覆盖各项业务和部门。要求各子系统的控制目标,必须对应整体控制系统的总目标。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框架设计 1 营造良好的企业控制环境 企业控制环境包括公司董事会、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及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信息系统、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等。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最主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此,首先,企业不但要从形式上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班子,而且要切实发挥以董事会为主体和核心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董事会博弈规则的建设,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使股东及其他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真正受到保护。其次,要形成一个比较成熟、具有长远控制、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机制。第三,要加强管理阶层的管理哲学、管理风格、操守及价值观等软控制环境的培养与建设,塑造长期、全面、健康的公司文化氛围,使其成员能自觉地把办事准则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第四,要强化公司组织结构建设,界定关键区域的权责分配,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使公司具有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流畅的意见沟通渠道、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为公司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2 构建风险管理机制 国外对风险分析早已非常重视。战略管理中常用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iesandthreats)分析法,就是风险分析的一种,企业必须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对外分析外界的机会和威胁,考虑自己的生存和机遇。风险分析不仅要贯彻在公司战略目标的制订过程中,而且也贯穿在公司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中。构筑灵敏的信息系统与监控系统,对不利事件及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类、评估和控制,当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和应变。管理层应向董事会保证采用风险评估程序,执行必要的风险评估,董事会要通过审计委员会等对管理层的报告进行审核,公司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公司控制的全过程。 3 设立良性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涉及的控制对象包括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及供、产、销等各个环节,而控制措施是针对各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因此,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关键就是要抓住关键控制点。企业一般根据其经营活动的五大循环即采购循环、销售循环、付款循环、收款循环和理财循环等分别设计其控制活动。例如,企业的采购循环就应注意请购单、订购单、采购单等的授权与审批,要注意对采购的单价、质量、数量的审核等。 4 建立广泛的信息与交流 信息与交流,就是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人员)及时提供信息,通过信息交流,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在信息方面,要注意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在交流方面也要注意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和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注意控制信息系统。 5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效性及实施效率效果的评估,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控制自我评估可由管理部门和职员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评估活动,密切关注业务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了解缺陷的位置以及可能引致的后果,然后自我采取行动改进。 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已落实,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否已达到。首先,要从地位上保证内部审计的充分独立性,以便更好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设立审计委员会,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受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与公司经理层相对独立,涉及到经理层的审计事项直接汇报给董事会,使董事会对内部审计所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能及时采取措施,真正发挥其在内部控制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其次,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在做好财务审计工作的同时,广泛开展离任审计、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浅谈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企业越来越多,文章就如何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为保护其资产安全、保证信息的完整和正确、促进经营管理政策得以有效实施、提高经营效率、控制经营风险、防止舞弊行为发生进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业务处理手续等控制措施的总称。电子信息技术日益普及,企业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一、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变化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 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 二、内部控制的内容也更加广泛 在电算化方式下,内部控制的内容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保原始数据操作的准确性 在电算化会计中,电子计算机输出的数据是在程序控制之下,对输入的原始数据自动进行加工处理,并储存于磁性介质上。所有记账、分析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均在计算机程序的控制下自动进行。然而,电脑中的原始数据必须是由人工事先进行审核和输入计算机的,这就要求一切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严格控制操作人员的权限 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但会计电算化后,职能划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业务处理全部都是以电算化系统为主,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了职责的集中,某些人员既可从事数据的输入,又可负责数据的输出和报送。因此,如果不加强内部控制,就会使某些计算机操作人员直接对使用中的程序和数据库进行个性操纵处理结果,加大出现错误的风险。 (三)要避免会计档案无纸化和电脑操作无形化带来的风险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增、删、修改了的会计凭证或会计账册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会计电算化后,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修改数据不留痕迹。电磁介质也易受损坏,且有丢失或毁损的危险。所以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档案管理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存好相关的纸质数据文件,还要保存、保管好已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如计算机机内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操作管理等。 三、加强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操作程序控制制度化 为了保证信息处理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操作规程主要指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各种录入的数据均需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2)数据录入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不能擅自修改;(3)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需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如编制补充登记或负数冲正的凭证加以改正;(4)开机后,操作人员不能擅自离开工作现场;(5)要做好日备份数据,同时还要有周备份、月备份。当然,这些制度还必须随着企业经营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只有通过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 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会计核算软件正式投入使用后,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修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等工作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 不相容职责的恰当分离可以为避免单独一人从事和隐瞒不合规行为提供合理的保证,但是,合伙即可避开这类控制,况且控制措施发挥作用的有效程度关键还要取决于执行人员的实际行动。因此,在考察对发生故意错弊行为的意图进行控制的策略方面,可以考虑增加施行这种行为的难度,增加被逮住或结果失败的可能性,并加大对此类行为的惩罚力度。实施这一策略的两种有代表性的方法就是实行职责轮流制和内部审计制度。除部分组织程序有特别规定以及不能实行职责轮流制的岗位外,员工应该轮换工作。 (三)加强系统与网络的安全控制,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主要应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各种资源。保护程序和数据的安全,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计算机故障等方面入手。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4)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检查,系统被破坏时,要求系统软件具备紧急响应、强制备份、快速重构和快速恢复的功能。 网络安全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u盘专用及防病毒感染,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网络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尽量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应保密。通过上述技术可基本确保财务信息在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 (四)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加强内部审计能检查出发生的错误,打消作弊或犯罪的意图。内审人员应定期规则地检查与计算机有关的控制目标、过程以及遵照情况,核实数据和程序的完整性。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审查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有关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等;审查电子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五)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在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随着存储介质的改变,对会计档案管理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同时,对会计档案的概念也就有所发展。在会计电算化情况下,除了打印输出的账、证、表以外,整个系统开发形成的全套文档资料都属于会计档案的范畴。另外,对存有会计数据的有关介质也应妥善保管。 企业已有的控制措施一般都是为重复发生的业务类型而设计的,因此会对不正常的或未能预料到的业务类型失去控制的能力。企业处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之中,这就会导致原有的控制程序对新增的内容失去控制作用,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差错和不合规行为。应建立一种例行过程的反馈机制,监督控制的功能。此外,控制所寻求的保证水平有必要根据其成本而定,一般来说,控制程序的成本不能超过风险或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当避免损失的努力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商业保险是免遭过大损失或者是可能性小的发生不频繁损失的最好方式。购买承保保险总额大小取决于管理者偏好以及企业能够承受系统风险所引起损失的大小。保险并不针对普通操作上的薄弱点,但是,它能保护系统因破坏者、自然灾害、盗窃文件者、盗用者、能接近系统的员工以及因失去文件、软硬件或数据中断所引起的收入损失。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 摘要:所有制及其组织结构并不是现代企业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是企业内部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机制。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控制历来是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和机构正常运转的制度基础,内部控制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制度探讨 0 引言 管理实践证明,企业的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开始的,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无法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管理实践还证明,得控制则强,失控制则弱,无控制则乱,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如何运用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全球化要求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现代化的内部控制系统,以提升管理水平,是亟待解决且现实意义重大的问题。 1 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 内部控制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最初的控制形式是内部牵制。这种古老的思想发源于古埃及的国库管理制度,其理论基础是假设两个人或两个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以及假设两个人或两个部门有意识地串通舞弊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直到20世纪初,企业管理思想依然继承了这种以业务授权、职责分工、双重记录、定期核对等内部牵制的基本思想。20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内部制度在牵制思想与古典管理思想相结合的基础上,突破了内部牵制仅限于对会计进行控制的局面,还包括了提高经营销路,检查既定方针的遵守情况,这一阶段产生了“制度两分法”(划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即“为了合理保证实现公司的具体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该协会还把控制结构划分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三个要素,进而突出了“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192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赞助组织委员会(coso),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概念,即内部控制应包括相应联系的五个整体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交流、监督,从此以风险和环境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日趋成熟。 2 内部控制的要素 2.1 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2.2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2.3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2.4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内外部信息,并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 2.5 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缺少任何一项要素,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都是不完整的,都是无效的。只有五大要素分工协作,共同运行,才能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 3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不能忽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3.1 内部牵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的内部牵制制度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等。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必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审批;又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保管、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 3.2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定的工作。任何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的执行,都需要有外力的推动与监督。国际上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大都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企业对外界出具内部控制状态的报告,有些国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分别由不同部门颁布,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内容范围不统一,导致其评价标准也不一致。由于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造成内部控制评价流于形式。为了推动内部控制的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3.3 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与监督体制不健全 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仅要求制度化,同时应配有相应的检查与考核制度。目前,部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与检查流于形式,没有建立整套的评判考核制度。或者是建立了相应的评判考核制度,也没有认真实行。此外,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制也不健全,各职能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各行其是,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快速传递与交流,不仅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完成,同时对内部审计也极为不利。 4 结束语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涉及组织、人事和业务多方面。企业必须制订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各职能部门及人员都能够有效地进行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坚持有效执行,才能使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的风险将为最低趋近于零。才能使企业的报表数据真实、完整、可靠。很多企业看起来都设置了部控制制度,但却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其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内部控制特点,针对不同的岗位制定相应的内部纪律。并严格实施、奖罚分明,充分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以保证内部控制得以实现。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设计(1) 所谓内部控制(internalcontrol),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它是企业为管理当局的需要,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制度和体系。1992年美国国会的“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ncfr)下属的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和管理会计协会(ima)等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并将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测等五项要素。目前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结构理论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是权威的专业机构对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最新解释,可以作为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理论依据。 一、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原则 1 适用性原则 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 2 程式定位原则 企业应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功能将其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应地赋予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做到职、责、权、利相结合。岗位规则程式化,有利于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从而增强每个员工的责任感。 3 有效性原则 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对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按规定进行相应的惩处,并及时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结果与企业原定的经营战略方针比较,出现薄弱环节应时修正并完善。 4 健全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测等五项要素,并覆盖各项业务和部门。要求各子系统的控制目标,必须对应整体控制系统的总目标。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框架设计 1 营造良好的企业控制环境 企业控制环境包括公司董事会、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及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信息系统、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等。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最主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此,首先,企业不但要从形式上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班子,而且要切实发挥以董事会为主体和核心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董事会博弈规则的建设,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使股东及其他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真正受到保护。其次,要形成一个比较成熟、具有长远控制、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机制。第三,要加强管理阶层的管理哲学、管理风格、操守及价值观等软控制环境的培养与建设,塑造长期、全面、健康的公司文化氛围,使其成员能自觉地把办事准则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第四,要强化公司组织结构建设,界定关键区域的权责分配,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使公司具有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流畅的意见沟通渠道、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为公司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2 构建风险管理机制 国外对风险分析早已非常重视。战略管理中常用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iesandthreats)分析法,就是风险分析的一种,企业必须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对外分析外界的机会和威胁,考虑自己的生存和机遇。风险分析不仅要贯彻在公司战略目标的制订过程中,而且也贯穿在公司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中。构筑灵敏的信息系统与监控系统,对不利事件及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类、评估和控制,当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和应变。管理层应向董事会保证采用风险评估程序,执行必要的风险评估,董事会要通过审计委员会等对管理层的报告进行审核,公司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公司控制的全过程。 3 设立良性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涉及的控制对象包括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及供、产、销等各个环节,而控制措施是针对各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因此,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关键就是要抓住关键控制点。企业一般根据其经营活动的五大循环即采购循环、销售循环、付款循环、收款循环和理财循环等分别设计其控制活动。例如,企业的采购循环就应注意请购单、订购单、采购单等的授权与审批,要注意对采购的单价、质量、数量的审核等。 4 建立广泛的信息与交流 信息与交流,就是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人员)及时提供信息,通过信息交流,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在信息方面,要注意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在交流方面也要注意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和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注意控制信息系统。 5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效性及实施效率效果的评估,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控制自我评估可由管理部门和职员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评估活动,密切关注业务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了解缺陷的位置以及可能引致的后果,然后自我采取行动改进。 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已落实,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否已达到。首先,要从地位上保证内部审计的充分独立性,以便更好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设立审计委员会,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受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与公司经理层相对独立,涉及到经理层的审计事项直接汇报给董事会,使董事会对内部审计所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能及时采取措施,真正发挥其在内部控制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其次,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在做好财务审计工作的同时,广泛开展离任审计、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新会计准则下森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 摘 要: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认为是历史上的里程碑,但新准则的简约化也使得弹性空间加大,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通过森工企业在新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和职业道德的分析。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的意义。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森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规范 一、内部职业控制的含义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护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 二、森工企业内部控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森工企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增长由原来的资本输入逐步向资本输出转变,在这背景下,森工企业进入国际产业和资本市场投资,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国际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环境,森工企业要“走出去”必须苦练内功,强化内控,防范风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控制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为森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安全网”和“防火墙”,一个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协助企业保持持续的业务增长,提升管理质量。其意义在于;一是促进资本市场融资的前提。二是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三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四是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三、企业内部控制从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做起 企业应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就要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它主要包括:(1)精通业务,会计人员首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就是精通业务,才能胜任工作。只有精通业务,而对企业经营中涌现的新的经济事项,才能做出专业判断,并进行客观地记录反映,为企业经营决策者提供决策的依据。(2)熟悉法规,会计工作时时、事事、处处涉及到执法守纪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必须通晓并遵守财经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强化法律意识。(3)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会计人员常年累月,周而复始地进行的记账、报账,预算、决算的事务工作,天天与数字打交道,只要爱岗敬业,认真细致,才能搞好工作,否则就容易出差错。(4)廉洁奉公,俗话说得好,“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手短”,作为一个会计人员,应时时刻刻记住这句话。(5)客观公证,依法办事,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依法办事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6)搞好服务,会计人员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进行成本控制,从而达到为单位投资人,债权人以及为国家服务的目的。(7)保守秘密,作为会计人员,在经营活动中,应当确立泄密失德的观点,对于自己知悉的内部机密,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严守秘密,不得为一己私利而泄露机密。 四、加强森工内部控制建设方法 财政部1999年在《会计法》中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要求单位加强内部会计及会计相关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治舞弊行为。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全面风险控制发展。企业需要站在发展全局的角度,全方位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为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技术支持和控制活动。 1.控制活动包括:(1)预防性控制:是为了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而采取的控制,职责分离;监督性检查,正确性校验;设置权限。(2)发现性控制:把已经发生和存在的错误检查出来控制异常情况报告,编制调节表,周期性的审计、盘点。(3)手工控制:手工控制是被人执行的控制程序。例:记账凭证被复核岗会计复核后在记账凭证复核栏签字。(4)自动控制:自动控制是指计算机执行程序,例如:对于超出信用额度的客户会被系统自动冻结。 2.会计系统控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账簿和财物报表的处理程序,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系统的设置要求,应依据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具备会计师以上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林业局财务科应设置总会计师。 3.财产保护控制:实物保管,财产记录,账实核对,定期盘点等财产管理日常清查制度,企业应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资产。 4.预算控制:全面的预算管理,明确预防职责权限,逐级落实各责任制单位。例如,从林场到林业局逐级编制,审定,上报等程序,强化预算的约束。 5.运营活动分析:(1)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例如,每季度、每年度组织一次。(2)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加以解决,不留后患。 6.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和委派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会计人员能掌握多种岗位的技能,使本单位会计管理水平能有整体提高,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形式的业务岗位,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高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会计委派制度的好处:一是会计委派制度可提高会计人员在委派单位中的独立性,使其不受单位负责人违法违规指挥。充分发挥其会计的监督作用。二是会计委派制严格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善性提高了保障。三是会计委派制中委派会计的产生及轮换制度,有利于会计人员加强城信及品德操手,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提高其整体素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来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按照现代内控理论,结合我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一、 内部控制及其目标 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具体表现为:一是促进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活动的合法性。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1.树立公众信心,强化政府监管的需要。 上市公司欺诈丑闻不断,导致公众对企业诚信产生怀疑,强化政府监管成为迫切需要。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益的需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协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促使企业平衡、稳定、协调地发展。 3.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为加强企业的会计控制,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毕业论文 我国已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有关的会计行政法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并对《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进行了较大的修订。 4.与国际惯例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我国企业面临来自外部世界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这一经济现实迫切要求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 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1. 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具体包括:管理者思想和经营作风、单位组织结构、人事工作方针及其实施、影响本单位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等。 2. 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指单位建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业务活动方法和程序。有效的会计系统应当做到:(1)确认并记录所有真实的经济业务,及时并充分详细地描述经济业务,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经济业务作出适当的分类。(2)计量经济业务的价值,以便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3)确定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以便将经济业务记录在适当的会计期间。(4)在财务会计报告中适当地表达经济业务和披露相关事项。 3. 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针和程序,用以保证达到一定的目的。具体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批准权;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并有效防止舞弊;凭证和账单的设置和使用,应保证业务和活动得到正确的记载;财产及其记录的接触使用要有保护措施;对已登记的业务及其计价要进行复核等。 四、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 1.内部会计工作管理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2.内部会计检查制度。会计检查制度应主要包括会计工作检查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3.资金控制制度。消除资金收支与保管中的弊病,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是对内部会计控制有效的补充。4.内部审计稽核制度。建立内部审计组织,充实稽核人员,不断提高稽核人员素质,使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能长期满足稽核工作的需要。5.风险预警制度。相关的预警财务指标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第二,应当属于危机初步产生时的先兆性指标,而非业已陷入严重危机状态时的结果性指标。第三,与危机生成过程的密切关联性。6.风险责任会计制度。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明确规定各个部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门、岗位的风险责任和相应处罚措施。 五、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1.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要素很多,要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建立。(2)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主体和控制目标。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应包含四个层次的经济主体,而这四种控制主体都有各自的控制目标,股东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经营者的目标是不断增加经营效益;管理者的目标是完成责任目标、获得业务运行的真实报告;普通员工的目标是遵从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3)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具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辅以积极的人事政策,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以改善企业的全员控制意识,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控制文化氛围。 2.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控制环境中包括的要素很多,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需要对那些会影响有关控制目标实现的要素的风险程度进行合理的评估,对那些风险水平较高的可控因素实施控制,从而保证其工作目标的实现。 3.设计有效的控制活动 (1)人员控制。人员控制方面包括:职责分离、优化工作流程、票据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绩效考评等。(2)信息控制系统。在信息系统的日常使用中,信息系统产生的舞弊现象比更具隐蔽性,具体应通过采取权限控制、数据录入 输出控制、手工凭证的控制等方式,规范对数据的查阅或修改。 4.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一是应当不断地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内控的总体效果。对主要风险的监督评审应当是公司日常活动的一部分。二是对内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控系统应当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内审要独立进行,应得到适合的培训,并配备称职和得力的人员。内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应当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直接报告工作。三是不论是经营层或是其他控制人员发现了内控的缺陷,都应当及时地向适当的管理层报告,并使其得到果断处理,实现组织预期达到的内控水平。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也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治理企业内部控制薄弱必须从制度建设、道德建设等多方面综合着手,才能彻底改善内控环境。基于我国现有的内部控制水平,它必将经历一个较长的完善过程。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逐步构建我国的内部控制框架,使我国企业能在内部控制的保护之下获得持续的健康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浅谈内部审计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内部审计的定义和特点,探讨了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内部审计应用于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接着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来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并阐述了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 内部控制制度是中小企业为了保证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一个现代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含义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作为中小企业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核和评价,注重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为建立、健全企业的各种政策和规章制度,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深入研究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相对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公正的鉴定或评价的保证,是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就内部审计组织结构而言,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该企业中的一个具有足够权利的负责人负责外,企业还应设立有关制度,确保审计部门经理和该负责人之间能直接交流信息。就内部审计人员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是专职的,而不能由其他业务部门,特别是会计部门的人员兼任。就内部审计业务的独立性而言,内部审计不能负责内部审计工作以外的计划,不编制会计报表,不直接参与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其独立性。 (三)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对象和范围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其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涵盖企业的一切行为和所有方面,而不仅仅限于其内部按行政职能划分的部门或单位。在确定审计对象时,内审人员关键是要确定可审计的活动。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控制与管理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日益融合。现代内部控制已逐渐渗透到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与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交织融合在一起,内部控制概念的历史演进充分表明了这个发展趋势。 内部控制概念的演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思想的萌芽在五千年前就出现了。漫长的几千年来,内部控制一直以最原始的内部牵制形式出现在各种组织的管理过程中。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审计理论界及实务界开始关注内部牵制对审计人员的重要性,进而对其进行研究,扩大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企业内部采用的机构计划和所有有关的调整方法和措施,其目的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其会计资料是否正确可靠,以及提高业务效率,促进经营方针、组织计划的贯彻和企业内部所有调查方法的实施。这个定义涵盖的范围已经超越了与财务和会计职能有直接关系的内容,而涉及经营管理等多方面。 第三,内部控制制度两分法阶段。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但不仅仅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目的在于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内容,发挥着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作用,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监督等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控制的再控制。尽管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外聘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士评价,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等外部的监督检查,以及包括会计监督在内的部门的日常控制,但对这些日常活动控制的全方位的不间断的再控制,则只有内部审计才能做到,因此,内部审计对于完善内部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内部控制系统中,董事会、各级管理层甚至一般员工,都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负责对有关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认定、评价,提出纠正问题和改进控制的建议。 内部审计作为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监控的专门机构,通过对内部控制适时持续的监测、评价,保证了内部控制按预期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合理的调整,为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维护的作用。 通过采用询问、问卷调查,观察,审阅各种文档资料,测试等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产生的结果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入,围绕财务收支和会计资料,以查错纠弊为主导的审计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内外环境对风险防范的需求。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更着重关注内部控制制度下审计,变革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以促进内部控制体系日益完善,这是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主要作用有: 一是促进国家方针、政策及财经法规和企业内部经营决策和规章制度的正确实施和对内各部门和流转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财务活动的有效性、合法性;促进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二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目前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工作量越来越大,而内部控制审计的评价可有效的确定审计重点、减少审计样查,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达到有效履行审计职责,强化审计监督的目的。 三是突出审计重点。通过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信赖程度进行鉴定和评价,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分析,明确审计重点和内容,保证了审计重点和方向,提高审计质量。 四、结语 适当的组织目标和合理的评价标准是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走向规范的标志。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就等于没有实质意义的管理,缺少有效的内部控制,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展开也就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属于开放式的模型,这不仅体现在具体项目及与部门的相互沟通方面,而且还反映在宏观上审计目标的不断演变。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根据风险评估的思路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以组织目标为起点和核心,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建设性作用,完成由监督控制到风险基础,为组织做好服务。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保障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系统;提高经营效率 论文摘要: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保障,所以要从维护国家财经犯罪的贯彻执行、保护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企业经营效率、需保证会计记录完整等方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控制是在一个单位里,为实现经营目标、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及其他资料正确和财务收支合法,贯彻经营决策、方针和政策以及保证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调节、制约和控制。由于企业内部控制通常表现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或形成一种经常性的制度,因而称为内部控制系统或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 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保证企业合法经营。遵守国家财经法律、财经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是企业领导及其所属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内部控制规定了处理各种业务的流程,从而保证了各项业务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防止和纠正各种违法和违规行为,保证企业规范经营。 2 保护财产的安全与完整、进行实物安全性控制。建立内部控制,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特别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使授权人与执行人,执行人与记账人,保管、出纳与会计人员,记总账与记明细账得以分开,形成一种内部相互牵制的关系。同时,实行限制接近财产和财产盘点核对等管理制度,从而使财产的收、付、存、用得到严密的控制,作到有效地制止浪费,防止各种贪污舞弊行为,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 3 确保既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的贯彻实现,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率。现代企业都有特定时期的经营目标及相应的经营方针,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不断进行管理决策。为了有效地实现其预期经营目标,保证既定的方针、决策能够贯彻执行,就必须对企业有关质量、成本、资金、利润等计划指标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建立经营目标责任制,保证各部门能够协调一致地完成任务,使企业管理者能及时取得所需各种经营活动的信息。发现偏差能及时进行调整,以求最终实现预期经营目标。 内部控制所规定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使每一部门具有要求其他部门必须有效地执行任务的主动性,如销售部门追踪生产部门产品的生产情况,生产部门追踪仓库及时发料;而仓库则追踪按期进货,要求采购部门迅速采购,从而促使各部门经营效率的提高。 4 保证会计记录和其他业务资料的正确与完整。正确无误和完整无缺的会计记录和其他业务资料是正确了解过去、严密控制现在、科学预测未来,进行决策的依据。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性是内部控制最初的、也是首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采取了程序控制,手续控制和凭证编号、复核、核对等措施,使经济业务和会计处理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下进行,做到内部相互监督,从而防止错误发生,即使发生了错误也易于自动检验和自动纠正,保证了会计记录的正确和完整,同时,也为实施抽样审计提供可能,为审计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随着审计理论、审计实践及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的发展和变革,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已成为现代审计的重要特点,审计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几点: 1 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和评价,其对象和目的就在于内部控制的完善性上。这里所指的完善性,就是指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是否严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是否严密是由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经过充分的调查后所形成的一个概念。在形成这个概念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通过收集有关的经营管理制度、规章和办法,以及向有关部门和人员调查了解,运用流程图法、调查表法或记述法等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的流程的正确程度和完善程度以及若干控制点进行测试。因此。通过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调查和测试,就能够明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完善。如不完善,则可以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有利于改进内部控制系统。 (二)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指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控制作用。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有效,不能由被审计单位自我标榜,而在于审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了解、调查、测试后,由审计人员做出结论,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无效,则可通过审计报告予以提出,被审计单位就可根据审计报告中的建议和措施,把无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纠正,变为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3 有利于建立可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系统,除了严密、有效外,还必须可行。可行主要指:一是对于成本而言,即被审计单位所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投入的成本,必须小于建立该项内部控制系统后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二是指内部控制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能否正常运行。内部控制是否可行,也不能由被审计单位自己来评价,应由具有客观立场的审计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可行进行评价。因此,通过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与评价,就能为被审计单位指明其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可行,从而使被审计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重新建立或修订内部控制系统,以便其达到可行。 外部独立审计(注册会计审计师)虽然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并不能完全代替内部审计的作用。原因在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与内部审计基于的出发点并不完全相同,同时,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程度和认识存在客观的局限性,不如内部审计人员深刻。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体现在一个现代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内审制度的完善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内部审计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所以,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强化内部审计工作,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企业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工作得以顺利推广。 从现阶段我国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看,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的。然而,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但内部审计从机构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方式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强化内部审计以达到健全内部控制的目的,这就需要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下是对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 内部审计机构应重新合理定位,建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部门应归董事会领导,完全独立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 审计部门应做好分析工作、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审计部门应分析组织目标、战略和重要经营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制定部门远期和近期工作计划。应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容易招致经营风险和能够产生额外机会的经营领域,决定哪些经营过程是最重要的,进而评估与这些过程相联系的内部控制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3 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其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做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其相关资料。内部审计应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审计对象,并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向董事会提交改进建议。 4 加强内部考核的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就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制订严格的考核标准,由内审部门对财务、经营等职能部门执行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应提出改进意见使之不断完善,对于属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格按考核标准进行奖罚。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 5 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6 企业还应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的审计人才,而且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内部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规则、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强化 企业 内部控制是 现代 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笔者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对策。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世界现代企业管理的 发展 趋势和加入wto后 一、现行企业中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缺乏认识,甚至对内部控制还存在误解,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还不十分清楚,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工作透明度不高,一人办事,一人了结的情况相当普遍,使许多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或形同虚设。 (二)内部控制制度缺乏 科学 性和连贯性,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 我国有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如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内部控制的组织 网络 不健全,控制制度的健全让位于业务发展,以至于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控。还有些企业对外部环境和 经济 业务等变化缺乏预见性,导致其管理滞后,没有能够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程序和制度。 (三)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我国会计工作中信息失真问题较为严重。有的没有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有的单位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不符;有的单位现金管理不符合规定,坐支现象普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单位负责人擅自对外投资,导致投资盲目性。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监督意识不强,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监督机制不全 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或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部分企业虽设立了审计部门,但由于体制不顺,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监督执行不力,权利缺乏制衡和监督,决策者只有权利而没有明确的责任。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 企业的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要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首先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内在需求,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产权制度。只有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建设制度化。一要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二要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外部独立董事,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三要明确董事会的内部分工,设立专门委员会,对企业一系列重要的经营活动发挥内部控制的监控作用。 2.大力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 必须大力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经理人市场一方面会使这些高级职业人才之间展开竞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借助市场机制,对公司高级职业人才进行约束,一旦他们因欺诈、舞弊等行为而被公司解雇,他们将很难重返市场,企业可以在经营者的竞争中择优选取企业家。 3.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 管理控制方法作为管理当局对其他人的授权使用情况直接控制和监督整个公司活动的一种方法,包括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计划、业绩与计划考评、调查与纠正偏离期望值的差异等。再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还需辅以积极的人事政策,才能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掌握先进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方式和风格。 (二)执行严格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涉及的控制对象包括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方面。 1.明确工作流程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自动地相互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企业为每个部门、每一个岗位设计工作流程图,明确规定每个部门、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以及正确进行工作的结果等。工作流程图将管理的过程进行了标准化。 2.加强凭证与记录控制 实行凭证保管、收款与会计记录人员的岗位分离,对所有凭证(包括发票、支票、收据、工时记录等)进行预先连续编号。编妥的凭证应及早送交会计部门,保证全部收入、结算款项等及时准确入账。 3.控制资产保护与记录 重要的措施是采用实物防护措施,比如将存货存入仓库以防偷盗、对货币、有价证券等资产的安全存放、对凭证和记录进行实物安全保护等,能够有效降低由于凭证和记录的丢失而重新建立所需支付的成本。 4.进行有效的绩效考评 定期举行绩效考评。绩效考评作为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不仅可以 总结 一定时期的工作成果,同时也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过程。通过绩效考评,配合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将整个工作目标与个人工作业绩考评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完善公司的内部相关规章制度 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涵盖公司全部的重要活动,应健全如下规章制度。 1.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 企业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业务经办、财产保管、 会计 记录和审核监督。这五种职务之间应实行如下分离:(1)授权批准职务与业务经办职务相分离。(2)业务经办与审核监督职务分离。(3)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4)财务保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5)业务经办与财产保管相分离。 2.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制度 企业高层人员交叉任职的直接后果是企业董事会与经营班子之间权责不清,制衡力度不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资金调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方面缺乏应有的监控与制衡作用。 3.加强授权审批控制 授权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应明确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的界限与责任,避免责任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又难咎其责的情况发生;要明确各类 经济 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情况发生;要建立检查制度,以保证授权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4.引进全面预算管理 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全面预算靠的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着眼于企业目标、落实业务活动的价值控制。 (四)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必须施以恰当的监督,可以是持续性的或分别单独的。在监督评审活动和缺陷的纠正方面应当加强的主要工作有: 1.企业应当建立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应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并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 2.在内部控制的监督上,要克服重程序轻监督的倾向 要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内部控制监督,还要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和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以健全内部控制。 3.抓好内部控制评审 开展内部控制的评审,应从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入手,督促其按章办事。随着企业内部结构、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应不断确立新的控制点,废除、修订旧的规章制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方能满足实现内部控制的需要。 4.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考核 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什么问题,可能产生什么后果。对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 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科学 先进的管理规范和管理体系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经营管理体制中。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提升管理效率,有效保证企业经营效益和财务资料的可靠性,企业必须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制约和自我调节,规避企业经营风险,形成一整套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企业内部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问题,更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必备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试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与监督分析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有些公司的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相关制度不落实、不执行制度、不按制度考核,使其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制约、监督作用,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而且对于生产、销售部门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言,内部控制需要增加人员、岗位,制定规章制度和监控办法,许多上市公司往往没有设置内部控制部门或者相关控制环节,没有真正把内部控制提升到日常生产经营中,没有贯彻到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 【论文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1.前言 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虽然已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相当一部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许多企业也错误地认为制定各种各样的制度和手册就是在实行内部控制,而没有实质性地改变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模式、过程和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部门设置不合理、治理结构不合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较差等等,想要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水平,就必须切实解决上述问题,帮助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2.内部控制的目的、意义 企业施行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活动的有效性,切实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营方针和现实目标;确保企业资产运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防止无谓的资产流失及浪费问题;各项企业决策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为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内部控制的意义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首先就是要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控制,发现和杜绝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行为,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3.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执行过程不严谨,导致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当前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3.1 不明确的产权关系 内部控制制度想要得到完善,首先就要有完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一个企业内部,不能有特殊人员,所有的人都必须被纳入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和约束当中。并且要准确定位内部控制和监控的重点对象。产权制度是企业法人治理的核心,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否规范关键在于企业董事会的效用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是单从上面的案例看来,我国的法人治理结构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还处于形式大于实效的阶段,多职任于一人,店长、执行经理任于一身,进货和管理由一人担任等,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发挥效用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这样的不良环境下,企业产权关系难以得到明确,权力失去约束、责任无人承担,违规违纪问题随时可能滋生,信息传递也无法达到快速高效,长此以往,必将阻碍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3.2 流于形式的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的作用是否得到切实发挥,关键在于执行是否足够充分和积极。在内控制度实行过程中,人的因素尤为重要。内控制度可以订立得非常完善,但是如果企业领导首先就不过多重视其施行情况,如店长贪图眼前利益,不愿处理过期食材,企业人员对于自身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养又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加以提升,店员听从店长指示,对顾客利益置之不理。那么内控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无可用处。 3.3 不健全的监督机制 现在许多企业仅有内部监督而缺乏外部监管,自己人管自己人,监管力度和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就大大减弱了,甚至出现空有职务却无人担任的局面。如麦当劳过期食材事故,店长既负责店里的销售又负责店里的各种管理,什么事都由店长一人说了算,根本谈不上监督监管。在出现过期食材的时候,也未能深入分析和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必然影响门店以及企业,让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3.4 陈旧落后的内控制度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特点。但是许多企业的内控制度仍然十分落后。如案例中提到的麦当劳门店,本来应该有实时监控设备,以保证员工的操作程序合规,但是却仅仅是制定了一些文字规定。这也就给恶意违规违纪分子以可乘之机,并且无法通过落后的内控制度寻找责任人,容易让违规违法分子找到逃脱制裁的渠道,从而给企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3.5 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内部审计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公司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然而,由于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向经理层负责,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无法独立开展,其工作范围大大受限,也很难赢得威信。 4.保证内控制度有效执行的措施 4.1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机构 内部控制制度想要得到完善,首先就要有完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一个企业内部,不能有特殊人员,所有的人都必须被纳入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和约束当中。并且要准确定位内部控制和监控的重点对象。划分明确的权力与责任归属,建立明确的产权、关系等结构。要充分发挥企业股东大会的监管作用,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履行权力和义务的科学性有效性,要制定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来保证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行为都能够合乎内部控制的要求和标准,从而推动企业发展。 4.2 建立合理有效的责任追究及处罚机制 执行决定着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在企业领导的管理理念上要转变思想,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要考虑到企业的自身实际、生产经营的规模和特点、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等,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上,设置相应的控制标准,如招聘标准、考核标准、选拔任用标准等,要把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国家对于不愿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应该加强惩处力度,制定相应的处罚明细标准,追究其法人的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对于良好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应给予适当奖励,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情况与企业的经济发展挂钩。 4.3 加强内控的审查与监督 内部控制制度想要得到良好的施行并取得有效的作用,还需要加强内控的审查与监督,企业要切实加强内部审计的工作力度,发挥内部审计的切实作用,让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内控目标,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良好的内控环境。审计部门应该根据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内控改革建议,帮助企业实现内控目标。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首先应该设置内部审计委员会,对会计报表进行审查,协助董事会履行其日常职务和工作,协调董事会和企业其他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加强多方沟通水平。然后是在财会职能部门设置审计部门,其工作向总经理负责。审计委员会与财会部门内部的审计部门不存在直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审计委员会的建立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同时也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 4.4 与时俱进,创新企业内控制度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新情况也层出不穷,目前我国众多企业纷纷建立起了较为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努力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随着新的经济形态的演变,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要求也日益增高,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要求,首先要在控制上实现程序化,通过电脑软件编辑内控程序,并通过网络实现内控作用发挥,需要企业培养更多的优秀电脑人才,开发更为先进的内控程序。其次是需要将控制制度化,制定一系列的控制指标,实现每一步都纳入内控系统当中,如组织、操作、系统维护、人员及企业信息档案管理、网络病毒查杀及防护等,并且在岗位设置上实现相对独立,分工合作。工作人员之间不可相互兼职,随意交换信息数据及其他越权行为。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切实执行,与时俱进,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帮助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内控制度不健全,甚至根本就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致使企业缺乏明确的控制制度、标准和程序;制度执行的范围和执行力度往往受管理者的级别影响着,管理者本身不以身作则地遵守有关控制规定,逾越控制,甚至滥用职权,造成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威慑力和信任度下降,控制制度失效。一个企业不仅应该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出合理合情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样才能让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才能切实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从而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浅谈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摘 要】企业内部控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 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谈谈个人的初浅见解。 【关键词】内部控制 控制制度 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 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应不断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对节约资源,提高资本再生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就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谈谈个人的初浅见解。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关于“内部控制”的权威的解释: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要素。 二、内部控制制度应该达到的标准 1.企业控制深入到各个环节,尽量不留下死角,即各项管理经营活动均应纳入内部控制范围; 2.事权划分明确具体,操作方便,要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 3.控制程序规范,要特别重视过程控制,也就是把对经营管理过程的控制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控制,防患于未然; 4.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难题 1.规范控制程度。对于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控制,要靠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的行为,让管理者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规定的控制管理。要制定出规范的符合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制度,则需要优秀的人来完成这个任务,不但知识丰富、意识超前,且视野广阔和作风扎实,这样的人才很难找到,可谓凤毛麟角。 2.被控对象的受控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的现在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个人实施全方位控制。现在不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舞弊行为时有发生,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已成为实施难点。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的权力操纵者,是对权力操纵者的权力约束,也是对权力操纵者之间的权力制衡。这种独特的控制对象决定了提高受控度的艰巨性。 3.授权的度的把握。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对于企业法人,既要保证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又要保证经济行为的效益性,权力的度的界定非常重要。一方面,授权无度,直接制约内部控制制度效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对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授权也有“度”的学问,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权力授予,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不管哪个环节,在具体授权时,应先认真研究才能准确掌握,这样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 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 4.控制人员的熟练程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因此,财会人员要能真正担当起内部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 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措施 1.建立合理、规范的会计基础管理制度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不规范的会计数据,工作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 2.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一项国际惯例。长期以来,内部控制一直被视为企业内部事务,属企业管理当局责任范围。以往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大部分集中在制度的设计和审计方面,重在改进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1991年11月,美国联邦委员会发表的判决指南指出,如果发现公司即使有一个雇员犯罪,该公司将受到强制性罚款,罚金数额可高达数十万至几百万美元。这一法规的出台,强化了管理者对遵守法规的重视,遵循适当的法规、规避可能的罚款所带来的损失也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内部控制实施强制审计 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立之后,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需要外部力量予以保证。首先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自我评估,出具对外审计报告。然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加重了企业管理当局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企业管理当局出于减轻自身责任及企业长期利益的考虑不得不真正关注内部控制的缺陷与缺失,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也会为降低自身的风险而督促企业改进内部控制。这样就能降低企业营运风险,提高企业营运的效益,同时提高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及其他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明确相应人员的工作职责范围 会计人员应该检查组织结构、职权和责任的分配与分工情况,看是否能够提供有力的内部控制。为确保会计系统正常运行和使用,我们应在人员管理上做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即系统的维护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不得上机处理日常会计业务;会计业务人员不能进行系统维护;会计软件保管人员不能由上述人员兼职等。 5.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 为有效防止对会计数据的非法存取、修改、复制等操作,必须要对数据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对会计数据设置不同的操作权。要有相应权限,才能修改凭证。要记录下操作员名称,修改内容等,以便有据可查。各单位应制订数据录入、数据处理、出入人员等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要严格检查,备案,以便检阅。尤其对数据的安全保护,是重中之重。 总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一方面它超越了财会领域,另一方面主要是做人的工作,需要有相应的 、指挥和协调能力,培养这样的“全才”,显然需要很长的过程。所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及创新 摘要:现阶段是网络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已经随之变化,但是以往的内部控制制度,还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和改变,这就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所以必须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关键词:网络环境;企业内部控制 一、网络环境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带来的巨大变革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 高效性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特点,所以企业必须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进行自身的调整,是以往的钱,组织结构已经无法满足这一方面的要求,因此,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向扁平化发展,强化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二)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增加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会出现改变,从过去封闭式的运行方式逐渐转化型开放式的运行方式,这就导致内部控制的风险和难度增加。计算机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并且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是可以被修改的,同时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受到外部系统非法访问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新变化 会计信息披露必须即使而且准确,在以后会计信息必然会通过智能化网络系统来进行处理;当下的会计信息,从以往的货币信息转向企业企业经营发展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等信息;会计信息的呈报方式也会从以往单向传递的方式转变为交互式传递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出现的新问题 (一)复杂、多变的内部控制环境 虽然网络管理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它也会降低管理的集权化和规范性:第一,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结构组成会增加,并且变化也比较多,这就会导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出现短路,职权不清、管理权限模糊等问题。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系统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之中,企业如果不能对网络进行有效控制,必然会造成自身的管理结构出现混乱,各部门之间出现权责不清、责任不明遇到问题,严重影响企业内部管控的质量和效率。 (二)控制活动的范围扩大,难度随之增加 控制活动在网络环境下,需要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第一,操作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二,对会计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三,对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第四,做好组织控制工作;第五,做好工作站控制工作。网络环境虽然提高了控制活动的灵活性好管理范围,但是其中存在的漏洞以及管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和提高了。 (三)信息沟通受阻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卖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细致的划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员工都是只负责自身的任务,并没有与其他环节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经常会出现数据重复使用的情况,进而导致那日常工作难度和复杂性的提高。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与创新 (一)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 企业需要构建起完善合理的会计信息风险机制以及相应的指标体系,这样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如果会计信息的指标不符合既定的指标,会计信息风险机制就会发出风险预警,以便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注意和处理相对应的问题;同时,企业需要做好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更好的完成自身的工作。 (二)完善制度控制 为了满足会计核算环境的变化需求,必须不断的控制度控制进行完善和优化。第一,对人员组织控制制度进行完善。根据网络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系统环境下的人员组织结构,并构建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细化岗位类别,将其分为:系统管理岗位、账务处理岗位、专门业务核算岗位,以使各个岗位中的工作人员可以互相牵制。第二,对信心操控控制制度进行完善。该制度能够确保查财务软件操作,行为的规范化和安全性。信息系统操作分为三个步骤,即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对于输入环节的控制需要从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入手,同时还要由相应的审核人员按照既定的流程来办业务的合法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对于处理控制环节的控制,需要按照适应性控制的原则,软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处理交易的事项、调整会计政策,但是其不能超过既定的线路,利用数据溢出性检测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对输出控制环节的控制,则需要从信息核对入手,对输出信息和输入信息进行核对,查验其是否一致。第三,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会计档案,包括的内容非常多,比如打印输出的凭证、账簿、报表、存储会计数据和程序的光盘以及其他存储介质。会计档案保管也需要将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使用的全套资料和软件程序囊括其中;及时将记账凭证、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报表打印出来了,并依据相关的规定对其采取相应的保管措施。 (三)优化控制环境 如果控制环境出现改变,企业的控制方法也必须进行改变。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开放性以及资源的共享性,与以往的控制环境是有明显不同的,所以企业必须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新划分,确保其的科学性,对各个工作岗位进行详细的划分,权责清晰。 (四)加强对控制活动的管理与规范 (1)在管理操作系统时,必须对各个用户的身份以及安全级别进行明确的标识和规定,并且对根据用户的级别来限定其访问的权限。(2)在控制数据资源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相应的操作界面,在为用户提供方便的同时,提高数据的安全性。(3)应用控制,暂时勘测设计控制系统时,需要将嵌入控制和输出控制也纳入控制系统内,在信息输入和输出时都必须确保整个过程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完整性。(4)组织控制,按照相应的流程来完成工作站点的设置,并构建控制小组,由其来完成对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评估风险。(5)在进行工作站方面的控制时,工作站内的工作人员需要严于律己,对操作权限进行明确的划分,尤其需要做好重要数据的保密工作。(五)提高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传递信息流通速率的提高会促进企业运行效率的增加,并且还可以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并且信息的有效传递还可以强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给企业内部控制体制带来的改变非常多,企业需要对这些改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明确其中的利弊,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其中出现的漏洞、缺陷和不足进行有效的处理,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张宏梅 单位:山东东泰矿业有限公司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1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对现代企业而言,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必须遵循相关的原则,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与企业其他经营及管理活动相融合,具体来看,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内控制度要保证内部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企业决策、决策执行以及执行监督这一完成过程,覆盖企业所有的业务与活动。 (2)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企业内控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在全面控制这一基础条件下,对部分重要的业务事项以及一些高风险的领域进行突出强调与关注。 (3)制衡性原则。制衡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内控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在机构设置、治理结构、权责分配以及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同时又可以兼顾运营效率的制衡关系。 (4)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制度要从制度上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经营规模、竞争状况、业务范围以及风险水平等保持适应关系,能够依据不同因素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也就是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对实施成本和与其效益进行有效权衡,保证内控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用相对适当的成本投入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发展的有效控制。 2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不足与缺陷 目前,经济危机对我国部分行业和企业的冲击并未彻底消除,一些企业内部控制依然比较薄弱,近几年,财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以及经济犯罪等现象比较普遍,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实施的不足。具体来看,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从整体上表现为4点: (1)控制环境相对薄弱。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要素,是内控制度建设与实施的直接因素。但很多企业内控环境相对薄弱,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内控意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到位;内部控制缺乏合理和完善的组织机制;在缺乏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无法建立起标准、规范且统一的控制准则,内控制度的落实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都无法得到保障。 (2)内控压力不足,风险意识薄弱。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多数企业并没有将风险管理提到相应的高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存在重视度不够、认识不足的普遍性问题,这种缺乏风险管理机制的内控制度,有悖于完整性原则。 (3)内控职责不明确,信息流不通畅。信息流的通畅与良好是保证企业内控制度有效落实的重要保证,能够使内控工作中每一名员工清楚自己的岗位职责与岗位义务,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内控工作基本是以管理层的要求为准则,信息因管理层意见的调整而不断改变,这种对信息的垄断使企业内控信息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无法使内控工作中各种徇私舞弊行为得到有效的披露和制止。 (4)内控机制不健全。这里所谓的内控机制不仅仅是指企业内控制度,同时还包含企业内控制度落实所必须的考核及奖惩机制。由于考核和奖惩机制的不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无人检查、无人考核,制度仅仅是制度,无法得到落实。也就是说,企业内部控制成为一种形式,在缺乏考核及奖惩机制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控制及管理作用。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实施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和改善的不足与缺陷,加强对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研究,可谓势在必行。 3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 要推动现代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意和加强。 3.1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良好的内控环境使企业内控制度制定与实施的环境保障,从整体上来看,内控环境包含企业的董事会及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思路,包含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信息系统、权责分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思路等。控制环境直接影响企业内控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同时也影响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现代企业要推动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最基础、最主要的就是建立起良好的内控环境,以便于为内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保证。 3.2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并不仅仅是指内部控制的制度规范,企业应该建立起同时包含两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内控制度层次,首先是组织制度,其次则是管理制度。这种组织与管理的分离,可以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层次化,而层次化的内控制度体系则能够使企业每一个部门以及岗位人员的岗位行为都处于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之下,不但可以保证制度体系建立的完整性,同时还可以使内控制度的落实得到保障。 3.3融入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内控制度中,应该对风险管理问题加以考虑,将这种风险管理的手段融入到内控制度体系中。针对企业内控信息在流通与沟通交流上的需求,建立起灵敏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监督引充,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性因素进行控制与管理,当内部控制因素与外部因素有所变动的时候,灵敏的信息系统则可以指导企业内控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对风险进行及时的应对处理,保证内控制度在落实上的有效性。 3.4发挥审计功能保证内控机制的落实 现代企业应该借助于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对其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相应的审计、考核和规范,建立起内控制度实施的标准,依据该标准开展审计,对企业资源利用是否合理、经营目标是否实现、内控制度是否落实到位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检查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关部门或岗位以适当的奖励和处罚,使企业内控制度能够得到全面的贯彻与落实,进而使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使企业向着良性的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4结论 新经济形势下,不管是出于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还是基于对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考虑,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是提升其内部控制质量和内部控制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企业财会信息质量、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所以,针对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加强对内控制度建设与实施的研究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作者:徐慧芳单位:大连新泰投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会计基础工作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逐渐采用多样化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来加强企业在财务方面的管理,然而很多企业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企业会计的基础管理工作。这不仅影响了企业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也大大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本文在分析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会计基础管理 会计职能 对策 研究 一、当前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基础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会计基础工作意识淡薄 很多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水品。例如,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甚至没有从业资格证书,对会计基础工作管理的规范不够了解,会计从业水平不高;有的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过多体现领导者的意志,为帮助企业偷税漏税,篡改会计凭证、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等,忽略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外,一些企业会计管理水平落后,在会计基础工作方面的意识也相对淡薄。例如企业审批手续不规范,记账比较随意,财产核算不实,账目比较混乱,数据信息失真等;更严重的是部分人员为谋取私利,弄虚作假,违纪违规行为大量存在。以上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在经济上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力度不强 当前,很多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没有认识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对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使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深入的贯彻、执行和管理,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很多程度上抑制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例如,企业内部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监督机构不够健全,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不严等。 (三)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 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的现象在中小企业大量存在,很多会计人员没有取得相应的有效的从业资格,甚至在一些较大的企业也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设置会计工作岗位,也没有按照规范设置总会计师,这就很难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 要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法律规范和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结合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管理和制度体系两大部分。其中,制度体系中包括会计制度的建设和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基础管理部分则包含会计基础、综合管理和亮点写实等内容。 会计基础的内容主要包括工序标准成本管理、会计机构、预算管控、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档案和ERP操作等;会计综合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培训、会计劳动纪律、所得税调增、审计检查及绩效考核、监事会、中介、上级处罚通报等;亮点写实内容主要包括获得当期国家职业证书、发表省部级刊物论文,新技术的应用和推进,合理建言被采纳,受到上级表彰,管理成果创新等。总之,健全和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对加强企业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责任制 加强队伍的建设,首要的是要提高会计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要通过对会计人员加强法律规范的宣传与教育等,实现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目的。同时,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要全盘考虑,建立健全会计基础责任制。例如,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加强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法》等相关法规、制度、规范的学习、贯彻与执行,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和会计人员的实际,有目标、有层次地加强财会人员对会计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教育与培训,从而达到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人员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的目的,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要把管理责任切实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并将责权与绩效挂钩,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通过贯彻落实会计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确保会计基础工作的有序进行,并将会计基础的责任与企业的经济责任结合起来,做到严格考评、以责定权、权责分明。 (三)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基础的控制与管理 从企业角度来讲,鉴于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强化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同时,构建合理的考评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这就不仅要加大考核的力度,还要定期考评和检查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使会计基础工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加强基础会计的监督与管理,关键在于要发挥好会计的内在监管职能,及时发现和整改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防范和抵制违规乱纪、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的行为。会计从业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抵制不正当的会计行为和诱惑,严格遵循《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建议,把握好会计的监督职能。 综上所述,在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强化对策,逐渐实现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针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有制定合理、有效、可行、规范的管理方案,不断提高企业会计管理的水平,从而使会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会计基础工作的问题及对策: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就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问题;对策 会计基础工作是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统称,主要是指企业根据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要求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服务。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目前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方面的不规范。(1)原始凭证填制不规范。如,部分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要求,基本要素不齐全,摘要、大小写、日期、单位名称等相关事项不按规定填写,甚至大小写不一致;购买大宗办公用品,没有清单,没有验收证明;支付款项,没有收款单位和收款人的收据;对方遗失发票需复印的未履行登记手续,复印件提供人员与收件人员未签名或盖章;编制发放劳务费等款项人员名单表,没有劳动起止时间、内容、领款人身份证号码等栏目,不能全面记录经济业务的全过程。(2)随意填写会计记账凭证。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会计并未认真审核和填制会计记账凭证,随意性很大。主要表现在:记账凭证摘要部分不能准确地描述业务内容,附件张数不填写或记数不准确,漏盖出纳、审核、复核等人员的印鉴;将不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订正、调整记账凭证未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填制。(3)登记会计账簿不规范。如个别单位未按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账簿启用表填写不全,记账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未签字或者盖章,账簿的登记、更错、结账不够规范。 2.会计监督中的不规范性。各个单位会计机构都应设置会计复核岗位,应当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及国家统一规章制度的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审批手续不全的财务收支,应当退回,要求补充、更正;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不予办理等等,但是在目前实际的会计工作中,相关会计从业人员远达不到这些要求。会计监督的不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部分单位没有严格按照财经法律、法规、规章,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为依据,违反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坐支现金现象严重;违背现金收支范围规定,单位之间收支大额现金;违背库存现金限额管理规定。(2)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没有严格履行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的职责,审查力度不够。如一些原始发票,实际支出的是餐费,被填写成会议费且在会议费中列支;一些实际是购买有价证券(卡)的发票填写为办公用品(或计算机耗材),被会计人员列入办公用品支出;报销会议费仅提供一张发票,没有附详细记录会议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租用房间、租用车辆、用餐标准、用餐数量、会议用品等会议结算清单;报销的差旅费中住宿费发票没有详细记录时间、床位数、单价;报销的培训费更是五花八门等,造成会计人员无法履行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的职责。(3)部分原始凭证没有审批人或经办人签字,就被会计人员受理了。 3.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部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松弛,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会计事项授权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资产物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不健全,导致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未认真执行过。目前主要不规范问题有:因人力有限,常常一人身兼数职,不相容职务很难有效分离;有的单位财务专用章随意使用,没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有的单位法人名章和财务专用章由一人保管等。 4. 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方面的问题。会计工作的任务,不仅要保证企业财政的完整,还要对企业复杂,确保企业能长期稳定的发展,可如今,却出现了中效益,轻执法的情况,但我们看到的那些企业在介绍会计人员的种种先进工作事迹时,相关企业对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严格会计管理说的头头是道,但真正去维护现代企业的利益时,这些会计人员又显得力不从心,不严格执法,疏于管理,各种会计工作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会计工作不但在企业的发展中受到排挤,更严重的是,还无法得到外部政府的保护和支持,整个会计工作的落实有偏差。 二、加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对策 1.会计人员应当转变观念,要将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一般来讲,企业经营业务越复杂,管理中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支持就越多,会计信息流程就越需要细化。会计信息流程细化到什么程度,才能对生产经营活动有指导意义,才能够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及考核的需要,不同的管理者以及不同的管理方式,对此会有不同的要求 2.上级级领导部门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业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采取切实措施,指导和督促各基层单位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整顿会计基础工作中不规范的做法和存在的严重问题,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定期组织会计基础工作情况的检查。业务主管部门可以组织检查组进行抽查或普遍检查或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意见,并检查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具体措施有:一是彻底清除无证上岗人员;二是定期对各单位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和奖罚,并与岗位资格聘任、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形成人人争先的良好风气;三是在会计工作管理的范围、内容程序、方法上要制度化、公开化,实行依法行政。 3.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工作规范化、制度标准化、管理手段科学系统化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具体目标。各单位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内部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使之切实可行,便于操作。一般由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合规性、有效性的审计,具体审计流程为:内审部门制定相应的审计方案,抽调熟悉会计基础工作的专业人员,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方面开始进行定期审计,检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及其执行情况,会计岗位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情况等,并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另外,必要时候可聘请外部咨询机构进行会计基础工作流程等内容的梳理,从而有效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合规性、有效性。 4.严格做好凭证的审核和管理,规范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对于凭证审核和管理,应做好以下两点:(1)严格做好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工作。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是会计核算的基础,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数据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取自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不仅是为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也是实行会计监督的第一关口。因此,企业会计核算首先应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着手,规范自制原始凭证格式,严格审核外来原始凭证,切实做到只有具备金额准确、要素齐全、手续完备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付款、入账的依据。(2)强化记账凭证的填制和管理。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在该环节,要注重对原始凭证的进一步审核,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目前广大企业已普遍实行会计电算化,其使用的软件应经过财政部门认定。无论是计算机软件还是手工填制的记账凭证,都要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记账凭证应序时编号、附件齐全、摘要简明、数字准确、签章齐全、装订成册。对于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高校应根据核算内容及具体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账簿。具体包括:总账、现金、银行日记账、明细账等和其他辅助性账簿;账簿设置应做到要素齐全、格式规范、序时登记、定期结账、及时对账,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种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款项情况进行清查,以保证账实相符;按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及时处理未达账项,账簿要定期打印装订成册。 会计基础工作的问题及对策:浅析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会计基础工作是公司财会工作的基本环节,它决定和制约着公司财务管理的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着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和业绩效益。本文针对目前公司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做一探析,供会计实务工作参考。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公司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会计基础工作一般包括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办理会计交接等内容。在我国,随着企业发展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财务工作的难度和强度逐步增大,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建立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切实抓紧抓好意义重大。那么影响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因素有哪些呢? 从外部来看,公司外部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是影响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因素。所谓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公司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公司内外各种条件的统称,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等。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很大且复杂,无时无刻都影响着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会计基础工作;从内部来看,会计基础工作质量水平高低,还取决于公司内部管理层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管理层包括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他们对待会计业务的态度,就如同磁场决定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一样。会计环境的好坏直接会影响会计业务相关人员的职业理念和工作方式,进而影响会计工作质量。 二、公司目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质量较差 目前,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会计信息失真扰乱着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公司的社会形象,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积极性,使信息使用者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感觉。据统计,会计信息占了整个经济信息量的70%以上,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经济信息的质量,所以,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较差,对经济的运行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核算舞弊行为严重 会计的主要工作是核算和监督,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核查后予以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而现实中,部分公司采取种种舞弊手段,诸如:资产计价舞弊、内部关联交易、非法虚增盈利、隐瞒公司负债和费用、虚假披露会计信息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舞弊行为必然给企业、国家和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损失。 (三)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会计人员作为会计活动的主体,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决定其所承担的会计工作质量,公司个别会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不高,缺乏业精于勤精神,工作态度涣散,会计核算不坚持原则,不能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这都不利于较好地开展会计基础工作。 (四)内部控制规范缺失 就公司层面讲,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指公司应建立一套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以保证公司经营效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严格遵循。就目前公司会计基础工作来讲,内部控制规范不健全,制度体系不完整,岗位分工不明确,操作流程不规范,缺乏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法律制度意识不强,信息传递与沟通不畅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会计基础工作质量。 三 、加强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对策 (一)加强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修养 公司财务会计人员应当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严守工作纪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正确地核算和反映经济活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处理会计业务事项。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充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并通过工作实践来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同时,会计人员还要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以“不做假账”为执业准绳,以会计法律为行为准则,自律自重,依法理财。 (二)提高公司高级管理层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 会计造假,有许多方面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公司高级管理层作为公司的权力人,他们的文化层度、知识结构、管理理念、领导作风等,对会计基础工作都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公司治理、体制改革、管理创新、完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加强对高管人员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会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以身作则,当好表率,促使单位会计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 (三)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设 首先,公司要因地制宜、科学实效地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让会计基础工作、会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活动,有章可依,有制度约束,不留死角;其次,要加强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有了内部控制制度就不一定能抑制舞弊的发生,公司还必须严格遵守并严格执行,才能保证制度的有效运行,如果缺乏有效的执行,则形同虚设,这就要在执行内控制度时公司上下一盘棋。 (四)严格执行《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制度 财政部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公司会计基础工作做基本要求,公司成员要严格执行,认真落实。具体反映在会计基础工作中,就要做到:会计凭证的编审、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表的编报,以及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等方面,都要符合规范要求,做到会计凭证,规范填列,内容齐全,依据充分;会计账簿,要规范依据,连续地、系统地、分门别类地、完整地记录经济业务情况,真实反映;财务报告,要统一规格、及时完整、数据真实、向社会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数据;同时,还要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定岗、定员、定责、考核、奖惩。 (五)加大会计监督、检查的力度,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建立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如稽核与内部审计,或者委托外部独立的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监督,通过内外部监督检查,以会计为切入点,延伸至整个公司财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矫正偏差。尤其是在计算机得以普及的今天,借助于计算机实行信息化管理,终将促进公司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