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论文:试论基于情境教学理论浅谈诵读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诵读 古诗文 情境教学法 整体感知 论文摘要:作为和语文教育一起诞生的传统教学方式,诵读一直是古诗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因为其概念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内涵及外延的不清晰让很多教师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试着从现代情境教学的相关理论的角度来论述诵读这一传统方法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总结出教师范读与配乐诵读这两种具体的营造情境的诵读方法,期许为教学实践带来些许的启示。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熔铸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怎样将这些浓缩着民族文化精神的古诗文更好地发扬和继承,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纵观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却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拆解,过于注重单个字词的解释,却轻视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和欣赏;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学习应有的兴趣和动力,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而且与最初的教育目标相背离。于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在如何有效开展古诗文教学这一问题上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诵读”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上。 但是,目前大部分学者只是指出“诵读是立足于‘读’而致力于‘悟’教学方法”,但具体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定义。以笔者的观点,诵读虽然作为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方法,却体现了现代情境教学的教育理念——它以“读”为途径,营造一种氛围,以次来缩短学生由于所处环境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对古诗文产生的隔阂感,并且通过自我积极地联想和想象,构建一种情感体验,以达到理解文本意义和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至于诵读具体是怎么创设情境促进教学的,有必要先从情景教学的相关理论谈起。 一、情景教学的定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这种境地既含有时间因素,又包括空间因素;既囊括客观因素,又暗含主观因素。 情境教学来源于建构主义相关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者假说,而不是问题最终的答案。尽管现在很多的知识经过人们的整理变得系统,客观,可描述,其一定的外在形式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不同的学习者还是会基于不同的经验背景来建构起自己对该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解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于是,基于知识具有情境化、个体化特点的这种观点,1989年,布朗(J. S. Brown)等人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的概念,他们认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提供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有效的联想,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诵读——一种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 为什么古诗文教学要提倡诵读?古人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等词句深刻反映了诵读在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和整体感知理解文本内涵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情境说的角度来看,诵读能通过声音的方式让学生置身在一定的语言情境里,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语言环境的生动性来受到感染和陶冶, 从而获得语言体验, 激发语言情感, 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而这正切合“新课标”中“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要求。 (一)就语言的学习规律而言,诵读能通过制造情境来培养语感 根据我们儿童时期的母语习得经验,学习一种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通过不断地听说熏陶,自然而然地学会。即学习语言要从听、说入手创造情境培养语感,古诗文也同样如此。 我们这里所说的古诗文包括文言文和诗词曲两大部分。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经过加工的书面语体。但由于在近两千年历史中,它一直处于与各个时代的口头语言相脱离的状态,不光现代人没有学习文言的环境,就是秦汉以后的各时代古人所面临的问题与难度都跟我们没有实质性差别。正如王力先生说的那样:“咱们现在模仿清代以前的古文,恰象罗贯中模仿汉末或三国时代的古文一样困难。”而阅读心理的角度研究表明,书面语的阅读理解有两条通道——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视觉通道,以文字的视觉表征为中介达到词义,即文字——词义;听觉通道,通过语音转录到达词义,即文字——语音——词义。选择哪条道路往往与阅读材料、阅读水平和任务要求有关。较难的阅读材料、阅读水平较低、需要记忆的材料等因素都会使读者选择语音通路,即听觉通道。所以郭绍虞先生才说:“学习这种超方言的文学语言(指“文言”引者),等于学习另一种语言,所以要求能够应用于写作,只有像鹦鹉学舌般的从诵读入手。…… 离口语愈远,那么学习的方法也就愈需要诵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文言的语言交际环境,通过读的方式多接触文言材料,强化听说两方面的训练,增加对于文言的感性认识。 至于中学教材中的诗词曲,它们大都来源于远古歌谣,虽然后来脱离了音乐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但歌唱赋予的句式整齐、合于音律的言语形式却被保留了下来,一般讲究用词凝练、声韵和谐,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特殊的语言组合以及它与诗人情感相结合的特征,决定了读者只有通过诵读才能领略其音乐美,进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韵味和精神实质。 (二)就古诗文的特点而言,诵读能通过声音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汉语具有独特的词音形式,它用类似于事物的自然声音的听觉符号为能指形式来指称对象,使得特定的声、韵、调与相应的情感色彩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由于汉语词音的这种直接表意的功能,人们在诵读汉语文本的过程中,仅凭这些语词在诵读时的音韵特征,不仅能对全文或个别语句的情感韵味的总体把握,而且这种体验的深刻与真实,对读者情感的震撼,更是一般单纯的教学无法企及的。 因此古人讲究“循声以求义”的方法正,就是要以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方式,尽量还原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情境,通过亲身体验实现文本的感悟理解。文本是无声的话语,但当它以文字的形式独立存在的同时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语境,“也必然减损了言语生成之时的具象与鲜活,漏失了声音,也意味漏失了一部分的情味。这就为读者的创造提供了空间”诵读类似一种话语的还原过程,主要通过对语调高低的调整,节奏快慢的掌握,不断地猜测、预期和选择,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读出来的文本除了原始意义已经包含读者自我的情感态度与认知了。 (三)就阅读的目的而言,诵读能通过整体感知积累言语材料 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他们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文学作品同样具有“格式塔质”,虽然是由各个部分构成,但作品整体的意蕴超过各个部分的综合,这也正是作品的张力所在。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将其割裂为背景简介、文言知识、句子翻译、背诵课文等几个单独的教学模块,这样不仅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而且不符合心理学的认知常规。 古诗文的美存在于它外部言语和内部蕴涵的思想内容中。因此,诵读古诗文其实通过鉴赏主体对言语形式的把握去感受其中的意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眼、口、耳、脑等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协同活动,包含了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多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体现了整体的观点。语言现象都是通过“整体”发挥作用的。诵读以其极强的整体记忆功能而成为积累语言材料的最有效手段。同时,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历经千百年仍然传诵至今的名篇,其文质兼美的特点让我们不仅能通过学习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当中蕴涵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载体。 三、诵读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任何文本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就是读者根据自身情感经历去感知作者沉淀在作品中的情感的过程,读者的经历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存在差异。古诗文由于其特定的创作情境,文本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时代的隔阂,还有人格和情感的隔阂。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这些条件性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们克服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困难,使学生在文本的创作语境中,体验、理解作者,由诵读“读”出“滋味”。具体到实践中应该怎样设置这种情境呢?教师范读和配乐诵读是一线教师经常采用的两种方法。 在诵读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范读是需要的。范读的作用不是使范读成为学生简单模仿的范本,而主要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富有意味感的声音形态,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所表现的意义情调,为自己的感知表现找到准确的路径,从而以他自己的方式读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喜欢使用专家的范读录音,认为专家的诵读比自身完美。但是其恰恰忽略了范读的作用就是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以拉进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只有身在现场才能切身体会,专家即使读的再好都会有一种无法企及的隔阂感,无论从感染力还是气氛的营造上,都不如教师亲自示范效果好。 诵读时也可以找一些意境接近的曲子来配合。音乐其实是一种情绪,其感召力是靠情绪的渲染。中学生诵读古诗文困难,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字句难懂,而是不能进入带着感情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这时候就需要音乐这个媒介。《登高》的二胡曲,《雨霖铃》的排箫声,《孔雀东南飞》时梁祝交响乐…… 这些在音乐配合下的古诗文,能大大扩展学生们的想象力,很容易将读者带入“角色”,不仅激发了“读”的兴趣,还加深了“品”的深度。但在应用的时候要注意围绕课堂主题,有针对性的引入,切不可无目的的乱用滥用,那样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的课堂会因为偏离教学目标而本末倒置。 四、小结 普遍认为的情景教学法有四个特征:形式上的真实,情感上的真切,所含意境的深远,围绕学习内容的中心或主题展开。诵读就是这样一种立足于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用语音的“读”营造形式上真实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能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体会作品中深远的意境的目的。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应然”,怎样将“应然”转化为“实然”达到诵读的目的,还需要教师们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 教学理论论文:法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 [摘 要]法学基础理论离不开实践,立法、司法等重要环节也离不开实践。法学实践又是对法学理论的重要检验,有些法学理论的修正也来源于法学实践。只有法学教学与法学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法学理论; 法学实践 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没有脱离实践的理论,也没有纯理论的理论。但是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是否正确,是否完善。实践又为理论的完善、提纯、升华提供直接的依据和基本素材。从法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一、立法离不开实践 任何一部法律的制订、修改均离不开实践。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的制订,都是经过长期反复的社会调查,了解国情,掌握民情,才能予以颁布、实施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的修改,更是通过长时间讨论,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反复实践、修改、论证才得以修订的。 二、司法离不开实践 任何一部法律的贯彻实施更离不开实践,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共分为四编225条,而每一个具体条款的实施均离不开实践。如《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刑事案件的立案,包括立案的材料来源、立案的条件、立案的程序和立案的监督等基本要素和步骤,而这每一步都需要实践。材料的来源有控告、举报、自首或司法机关直接获得的材料和通过媒体等发现的犯罪信息等,均需有群众、媒体和司法机关主体参加,换言之,即一切来源于实践。条件的审查、程序的进行、监督的实施,没有一个步骤能脱离实践。 三、法学教学与实践的关系更为密切 我们在长期的法学教学和律师办案中发现,法学教学与实践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体现在用实际案例授课可使学生对有关法学理论理解得深,掌握得快,记忆时间比较长久;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用法学理论来指导实践、解释条文、宣传法制能起到生动深刻,极易接受的效果,二者之间相得益彰。 (一)实践对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前已述及,任何再完美的理论都来自于实践,法学也不例外,可以说所有的现行法律都是长期实践的结晶,都是法学家们经过长期实践,千锤百炼最终形成的,所以说,理论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但是,实际的东西一旦上升为理论又是概括的、抽象的,甚至是难以理解的。所以在讲课时,如果能用案例对抽象的理论加以说明,则可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如刑法教学中,犯罪构成要件之一是犯罪主观要件,而主观要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犯罪故意,故意又可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授课中,如果让学生记忆这两个概念比较容易,但能否持久,实践中如何灵活运用,则比较困难,但用案例教学则大不一样。有这样一个案例:宋某系一煤矿临时工,在某晚凌晨一时下班回家途中,经过受害人袁某家窑顶时,突然想起村里人传言,袁某因其丈夫长年出车在外,常与一些男人鬼混,便爬在袁某窑顶向院内窥视,事有凑巧,袁某乘丈夫不在家,正与一男子在家寻欢,听见窑顶有动静,二人以为是小偷,遂穿衣出外查看,宋某把这一切尽收眼底。第二日晚,宋某便独自到袁家,以前晚所见之事要挟,要求与袁发生不正当关系,袁勉强同意,后宋某又以同一理由与袁发生过一次两性关系。第三次,当宋某又要故伎重演时,恰遇袁的小姑子在袁家居住,未遂,后袁告其小姑子,宋要强奸她。在袁的丈夫得知后,便扬言要告宋强奸其妻,但并未实施。宋某闻听后对袁怀恨在心,欲伺机报复。时隔一月有余,宋乘袁家无人,便将矿灯里的硫酸倒至袁家水缸中,袁家闻到水缸中的水臭味很大,便倒掉,故宋报复未果。随后袁家便搬到距宋所在村五公里之外的镇上居住。在三个月之后,即1998年的正月初四晚八时许,宋手提一废弃擀面杖步行五公里,找到袁的住处,见袁不在,便四处寻找,后发现袁在其房东家看电视,便在门外喊袁的名字,房东告袁有人叫她,袁便带9岁女儿回家,在行至拐角处,宋举起擀面杖照袁头部当头一棒,擀面杖从中断裂,袁应声倒地呻吟,其女儿见状,便大声哭喊,宋某便用手中剩下的半截擀面杖朝袁女儿头上猛击一棒,致袁女儿头部顶骨粉碎性骨折,打完两棒,宋扭头便走。此案后被山西某中院一审以间接故意杀人(未遂)罪判处宋某死刑,仔细推敲一下,即可发现,一审法院定性错误。前已述及,间接故意是放任犯罪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也就是说,间接故意不存在既遂和未遂的情况,因为人被杀死或未死都是放任的结果。通过这一案例,即可使学生深刻理解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概念,同时对即遂和未遂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理论对实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法学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我国法律体系总体来看,即庞杂又不完善,有时遇到具体问题,难以用一条明确的法律规定予以解释,这就需要用法律最根本的原理来分析、透视具体事件方能解决实践问题。有一民事案件很简单,但解释起来却很复杂:某一煤炭集运站于1996年为于某发运了四列焦炭,运费约10万元,但于某因各种原因,没有及时与集运站结算,却让与其合伙开办焦化厂的厂长兼会计杜某以焦化厂的名义打一欠条,焦化厂于1996年年底因资金等问题即已解体。1998集运站以追要运费为由,将已解体的焦化厂诉之法院。一审原告集运站胜诉,被告原焦化厂厂长杜某不服上诉至二审法院,二审法院认为主体资格不存在,案件基本事实不清,便发回一审重审。在一审重审期间,原告撤诉,然后以杜某和于某为被告重新起诉。重新起诉后,经法院传唤,杜某拒不出庭,并每天到法院找院长、庭长责问为什么法院准许集运站撤诉,明确的法律依据何在? 仔细分析一下,该案确有一些问题不好解释。首先是诉讼费问题。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一审诉讼费由原告垫付,若撤诉,可以退还一半,二审诉讼费则由上诉人垫付,最后由二审法院明确诉讼费由谁承担。此案诉讼费不多,如果案件标的比较大,假定诉讼费是10万元,则问题就显而易见了。一审集运站交10万元,胜诉后,焦化厂不服,提起上诉,须交纳10万元的上诉费方可。发还重审后,集运站撤诉,一审法院既然准许,就必然要退10万元之一半5万元的诉讼费,但焦化厂的上诉费应该由谁承担,谁也不好解释。因为,一审法院无权明确二审法院的诉讼费由谁承担,而二审法院已经按法定程序做完各项诉讼工作,并且也不知道该案已经撤诉,故不可能退还诉讼费用,在此上诉人(一审被告)焦化厂的权益就无法保障。其次是上诉权和裁量权的问题。一审判决之后,因其是初审并不能发生法律效力,被告不服,必然按法定程序上诉于二审法院,它要写上诉状,要参加二审庭审,参加法庭辩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二审发还一审重审之后,上诉权、辩论权等一系列权利随之消失,法律不能只维护一方的利益,而置另一方不顾,所以,在本案中,原告(被上诉人)的权益是得到保障了,但被告(上诉人)的权益却无法保障。另一方面,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二审法院的裁判结果有三种:一是维持原判;二是直接改判;三是发回重审。这三种结果的任何一种都是人民法院裁判权的体现,发回重审说明本案基本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充分,二审法院有权责令一审法院把事实查清楚,证据收集得更加充分、确凿一些,这样就体现了二审终审的优越性,也体现了国家赋予人民法院的裁判权。但是发还重审撤诉之后,二审法院的裁判权,对案件的基本意见、看法也全部随之而撤销了。所以,发回重审的案件撤诉之后,既撤销了上诉人的上诉权及附属的权利,也撤销了上级法院对案件的基本意见,深层次地说,就是撤销了上级法院的裁判权。 但是,本案是否能不允许撤诉呢?答案是否定的,必须允许。因为起诉权、撤诉权是一种权利,权利可以行使,可以不行使,当事人不愿诉讼,法院有什么办法强行迫使当事人必须诉讼呢,所以从宪法、法理学等角度深层次的解释这个问题,就可以清楚,权利是不能强迫行使的,当事人有权行使自己的权利,也有权放弃自己的权利,这一点不需要哪一部法律具体规定,只要了解权利的基本属性就能明白。杜某在了解这些原理后,再也不提为什么法院准许原告撤诉的事了。 由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在法学教学中,实践对教学确实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践中的实际案例,可以使学生深层次地牢固把握法学的基本概念,灵活地运用法律,而全面深入地掌握广博的法律知识则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随着我国加入WTO,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订一批能够适应WTO的法律,制订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使市场正常运行,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中国的法律必须与世界接轨,而这大批新法的颁布、实施,必然要求法学教育的改革,法学教育滞后于法律实施是绝对不行的,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教学理论论文:浅析在英语教学中践行全语言教学理论 【论文关键词】全语言教学理论 语言环境 课堂生态系统 激情 【论文摘要】20世纪70年代Ken Goodman 提出的全语言教学理论(Whole language approach),详细地阐述了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和学生观,高瞻远瞩地为从事语言教学,尤其是中职基础英语教学者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指导,其教学思想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行为的优化,也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方向。 全语言教学理论推崇真实自然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背景题材,强调弹性学习,对推进有效教学颇具积极意义。本人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实施全语言教学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阐述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调佐料为主食,体验不同文化内涵 Goodman认为学习语言就要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基础英语中每个单元的“life and culture”的内容,即便提及也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中职教育者形容自己的课堂模式为“牧羊”式,英语课堂尤甚。有的学生连26个英文字母也记不住,写不全,更谈不上内容的学习。基于此,我们何不利用每单元的结尾——文化和生活这一节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交际功能,变辅为主,激发学生体验异域文化的兴趣,给学困生更大的空间获取知识?教师可布置学生查寻“life and culture”相关的内容,全面地参与课堂教学,演变本为佐料的辅导材料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二、整体教学为主,兼顾部分教学 Goodman指出“如果我们想使语言学习变得容易一些,我们就得帮助学习者从整体到部分来学习语言。”语言学习应该是思维和交际的过程。我们赖以交际的语言意义是完整的,表达亦是语境化,并无一定的模式,而我们在教学中却把一句话人为地分为语音、单词、词组、语法和功能,割裂了鲜活的富有生命的语言,将每一部分作为一个模式来操练,其结果就造成了“盲人摸象”的语言学习过程,模糊而又片面。而这样的语言学习结果在考试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碰壁。例如,一个学生问:“How old are you?”另一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了如下回答:“I am at the age of 16.”看似语法正确的句子却不符合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 教师往往抱怨:“我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单词都不会,怎么会读懂文章?”我们常常过分注重学生对个别字句的理解,却忽视学生通过阅读通篇文章获取了什么信息,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学生放弃阅读。但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一个会维修电脑的学生,在对英语一窍不通的前提下跨越频频出现的英语提示的障碍解决了问题,而我这个“满腹英文”的教师对此却束手无策,是技术问题亦或学术问题?虽然此个例不足以说明问题,但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以得到启示——置真实有用的语言环境于课堂才有效。自古有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阅读教学中亦如此,在整体阅读后,学生只要领会一个问题就有收获,教师就应适时给予鼓励。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字字掌握,句句分析。利用不同语境重现生词,让其义自现。在读到“What’s the color of his uniform?”时,针对“uniform”一词我没有马上解释,问了一个学生(知道其母在银行任职)“Where does your mother work?” 好几个了解情况的同学争抢回答“In the bank”或喊着“银行” 。于是我继续启发“What does your mother wear at work?”异口同声“工作服” 。我用英语说“My mother wears her uniform in the bank.”学生自然就明白“uniform”的含义为“工作服或制服”。我再进一步延伸“Who else do you know wears the uniform?”学生头脑风暴出“the police, the pupils in Fuzhou, the clerk, the pilot ,the shop assistant…” 等等职业名称。第二天上课我无意穿了件小西装,有学生马上联想到“uniform”这一词,学生在自然习得的情况下把握其义其用法,学习过程既轻松又快乐。教师应善于利用契机创设语境,搭设语言与意义、功能之间的桥梁。 三、信为先,学在后,情感策略贯穿主旋律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的关系,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双方的互信为基础,因此教师应不断建构、更新和重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科学体系,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学习建立保障体系。中职生很难树立起学习知识的信心,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学生可能对目标语言并不感兴趣,但对教师的穿衣打扮、举手投足、言行身教关注度更高,因而注重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对教学的成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如归属感、被尊重、被需要及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学生水平差异、需求差异,灵活把握教学目标,不妨先树立起学生对教师的“迷信”,将学生对教师的“愚忠”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不啻为一种良策。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意”呢?笔者认为“激情”为秘诀。据专家调查,最让学生喜欢的十项教师素质中,老师的亲和力、幽默、激情、品格等是学生最欣赏的,而教师的专业技能仅居第五位。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效果不见卓然,因此个人认为: 1.激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平淡的一节课对学生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长期的累积却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无味中昏昏欲睡是必然的现象。我们一味地抱怨学生的状态,却很少内省自己的教态。即使是一堂枯燥的理论课或语法课,只要我们精神抖擞地列出贴近学生的例子,辅以幽默、个人魅力,甚至是不失时机的“高调”都可以把学生从沉睡中唤醒,效果绝对不逊于一味正经有板有眼的说教,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学生因对老师本人的兴趣而爱屋及乌,自然地重视老师教授的这一门课。 2.激情可以营造课堂气氛 一个老师如能驾驭课堂便能营造出热烈宽松的课堂气氛。如要上好“body language”(身势语言)这一篇章。教师把握的好,利用自身的表现力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你的激情化为才情,扮演一个地道的老外,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展现出来,与学生共演场景对话,再让学生模仿或补充,不仅可以师生互动,也可以生生互动。学生的兴趣又从更深层面上激发出来,并内化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那么要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目标也不难了。 3.激情可以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经常在课堂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达到如意发挥时便发现教学过程中不少灵感迸发出来,创造力也能达到积极的发挥,这不是安安静静坐在那备课中能预料到的。你的激情往往会把你的知识能力延伸,引申出更深更广的内涵。这时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人生哲理、天文地理以及各学科知识的综合:横贯中西,谈古论今,自身的教学才华也不断挖掘、开发、提高。那时你的教与学已经溶为一体了,开创出一个教学的新天地,这种境界是无法向他人学习的,而必须从实践中获得。 4.激情需要不断培养 随着教龄的增长,资历的增厚,教学的上进心却会随之松懈,激情也不断腐蚀淡化,导致不少教师“未老先衰”。要想保持激情,就要有一颗恒常之心,在淡定之中不断维持自己的教学热情,力求拓宽知识面,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最难忍可贵的。作为教师,勤奋固然必要,激情则是必需品。 四、实践教材——善用教材、活用教材、开发教材 语言教学中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中职英语应将技能应用贯穿于知识的传授,不单纯为知识性而学习语言,有效的语言课程设计,只有关注了选择(choice)、主宰(ownership)与关联(relevance)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即英语程序性知识的获得目的是为达到对所学语言的自动化,形成语言学习的良性机制。因而教材的取用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以真实性的内容博得学生的“芳心”,教育具全面发展性。 1.教材动静搭配 教师要创设一个支持学习的环境和利于交际的平台,教材适度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运用语境提供示范。例如可以选取一些有声阅读材料,设置模拟情景让学生模仿诵读。在进行基础英语Unit 4 Welcome to our party 听力训练时,要求学生针对听力内容,根据教材提供的图片发挥想象,猜测图片中的人物关系和他们谈话的内容,在小组讨论合作之后展示对话内容,激活、强化静态的陈述性知识,实现动态的意义和形式的有机联系。教师引领学生主体进行个别自主训练结合小组活动,达到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有机结合。 2.活用教材,营造课堂语言使用环境 教材第3单元 How much is it?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进行购物和买卖商品,班上有几个学生正好在学校食堂勤工俭学,我就让学生实地演练教学内容。上午最后一节英语课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到几个卖菜窗口,应用所学的内容进行购物,除了个别菜名可用汉语,对话一律用英语进行。每组派员实录买卖过程,教师则来回敦促学生实施语言目标,不用英语的学生则买不到菜,促进学生尽其所能进行操练,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笑声不断,高潮迭起。 全语言教学理论对实施中职基础英语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是教师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转变教学理念,开发教材的风向标。为此我们应该重视英语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的重构,努力进行课程改革及教材教法探索,沿着中职英语课堂生态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教学理论论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关于史论教学的实验与思考 史论是相对于史料的一个概念,本文强调史论教学,并非是对史料的忽视,重弹“以论带史”的老调,而 是因为史论教学已成为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高考选拔命题走向 与教材水准相对稳定等诸多矛盾中的焦点所在,这既是历史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也反映出历史教学非改不可 的态势,在经过初步调查和实验后,引起了对史论教学,尤其是对高中史论教学的急切关注与审慎思考。 一、形成焦点的背景 高考试题的影响,直接把史论教学推向焦点地位。随着高考历史命题社会效应的扩大和对历史教学所起导 向作用的加强,历史教学的应变举措也在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同样,高中历史教学的迅速强化和提高,对命 题水准上升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二者之间原则上的同一性与相互砥砺的情状,造成我国史学事业中一个最 生动、最有创造性和最富实际效应的领域。诚然,每年以百万计的教师、学生在研究高考试题,年复一年,所 积累的经验与智慧的合力,该有多么巨大。几位命题专家要在框定的命题原则中创制出一套方方面面均无言辞 的试题,其难度可想而知。设想一下,百万考生全力背记教材,而试题答案又全赖课本中寻找,这对于任何命 题高手也会发生“江郎才尽”的窘态。所以,冲破“依纲据本”的规范网络,“扩大命题空间”是实际发展需 要,也是命题的必然要求。 命题中用知识覆盖为调剂难度的运作方式迅速向以能力覆盖为调剂难度的运作方式进行转换,这是近几年 命题思路的重要特征,命题者可贵责任心与强烈使命感,趋使他们执着于对试题形式和内容的创意革新,力求 试题在科学性、艺术性方面达到更高境界,他们穷心竭智,甚至不惜生命(绝非危言耸听),其学识与人格意 志经受了充分的考验。相比之下,在人们的视野里,历史基础工程——教材则因保持稳定的特点而显其变革频 率低,甚至坦露出固执,在某些问题上呈现呆滞状。前者“激进”是创作者的业绩,后者“保守”却并不是编 者的责任。因为创制试题的应时要求与教材相对稳定的原则两者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依 试题观点考察教材,教材内容上的疏漏和体系上难于克服的缺憾,给布题留下许多“死角”;站在教材的立场 ,试题若离了教材,便会出现无依托的无政府状态,无法操作。近两年双方矛盾愈显突出,由此引起的种种争 论在所难免,历史教学的骚动大多根源于这里。 既然矛盾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唯有找出解决的方法才是正确出路。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当我们对教材的 编写原则与命题的创制要求逐一进行比较以后,就会发现在培养学生能力问题上的主观一致性和客观上的差异 性同时存在于两者之间,恰似一个在彼岸,一个在此岸,却同时呼唤着要达到一个共同目标。争论本身绝不是 各自失态,如果通过史论教学架起沟通彼此、兼容双方的桥梁,二者互补,那将替史论教学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将促使历史教学在各方面向自身的某种极限进行挑战,建立史论教学新观念、新模式的迫切任务正摆在每位 教师面前。 史论教学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焦点,除了上述导发原由外,还因为内在“危机基因”所使然,众所周知历 史学的两项应用功能,一曰资政,一曰教化,大凡“史学无用”或所谓“史学危机”的出现,其实质都是史论 的暗昧。当历史经验与科学论断受到重视,并作用于全体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时候,谁还会对历史的价 值产生怀疑呢?一个对历史无知的人,根本无法管理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对自己历史淡忘的民族只会是 行将灭亡的民族。史论教学担负把个体史事抽象成历史概念、规律并传授于人的职责,是史学应用功能最重要 的体现方式。历史教学中忽视史论教学,或在某处发生迷茫,无异于史学工作者对史学自身的发展缺乏信心, 这将导致对历史经验权威的动摇,“史学危机”、“历史无用”论自然随之漫患于社会。足见艾怨“危机”和 惋叹“无用”是我们史学工作者自扰之举。我们应负的责任是加强对历史结论及其规律的研究、宣传,一方面 为执政者、管理者提供咨询,一方面加强史论教学,让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到教育,感 受裨益。当历史科学知识被用来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参考,或从历史人物、事件精神里吮吸灵魂乳液的时候, 史学的应用性变为可能、可懂和无可替代,历史的时代感、使命感得到充分体现,历史“危机”是一定能克服 的。面对千百万青年学生,史论教学将担当重任于斯。 史论教学成为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焦点,也是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史学是一门研究以往一切的科学,反 思是最主要的特点。随着社会与自然的进步和变迁,新的史料不断被发现,形成原有历史结论的条件有了变化 ,对许多史论也必然带来修正、补充,甚至会有对原有历史结论的否定。不少历史概念不同程度地发生着这样 或那样的变化,史论的充实、变项、定位是教学中经常的活动,史学若不滞后于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必须要求 自身的发展,改革开放时代的历史观不能迁就闭关锁国的历史观,史论教学面临着空前广泛、深刻的时代要求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古老而发达的历史学科在与它学科竞相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外在条件的影响, 表现得相对疲软,初中历史教学的薄弱,大学生历史知识的短缺都潜伏着灾难性的隐患,除了对历史教学本身 的损害外,对相关学科的教学也造成不利,诸如对教材的认识,文科情境教学的开拓发展,现代教学手段的运 用……等都存在不少障碍,其它学科教学迅速改革的态势对历史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教学改革大潮的氛 围中,史论教学的重要性、迫切性已成燃眉之势。 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明确史论教学的重要地位,加强实验与改革的力度,依然有许多务虚工作,改变观念首当其冲。 对历史知识结构的认识,是明晰教学思路的前提。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视历史知识结构为具体知识和规律 性知识两大类。“具体”指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影响;“规律”指的是历史概念 、规律之类。这种框定历史知识的方针,存在着概念上的模糊,如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均有弹 性,其烦其简,其深其浅颇难言具体。有许多历史规律在教材中其具体性质更胜于“具体”知识,规律亦有总 体的,阶段和方面的不同。同时以“具体”与“规律”这种视角看待历史知识结构,很难反映历史学科的特质 ,其它许多学科知识构件中也有“具体”的和“规律”的两类。所以我们认为对历史知识结构的认识应该建立 在“史料”和“史论”的框架上。这样看待历史知识结构,使史料与史论之间的关系更明确,从掌握史料到引 出史论是质的升华,这个过程是历史思维的关键所在,也是历史教材的主体内容,说明该过程并达到既定目标 的就是历史教学。 向传统观念挑战之二,就是改变对教材的教条态度。教材乃是教学之本,这一点无可非议,中学历史教材 在史学领域中还具备简明、贯通两大特点。论及简明,反映在史料的基本可靠和史论的基本正确上。唯有“简 明”二字,恰恰证明教材充分吸收了史学研究最先进的成果和史学界公认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考察,中学历 史教材是较任何历史专著水准要高的编辑读物,从贯通程度考析,就时间之绵长,空间之广阔未曾有某项史学 著作达到了中学历史教材的程度。史学贵在一个“通”字,古今中外、各民族、各地域的历史主旋律和谐汇编 成书,涉及到无数技术因素,无疑是一件巨大的工程。因此,教材的权威性应该享有法定地位。但是,据此优 越性便把教材看成是“圣经”般的读物,那是十分错误的。对待中学历史教材,明确地说它还是历史学基础部 分的范文,具有鲜明的典型个性。持这种态度,一方面要准确无误地把握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求我 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把握教材的水准与基本精神。换而言之,教材内容不仅仅是单一的载于课文上的文字表述, 它含有许多需要挖掘的新知识及内在的转换机制。如果视教材为“圣经”,专注教条式的背记,将教材内容完 全照搬进学生的头脑,把教学变成知识从一个仓库转向另一个仓库的工作,历史教学岂不是走向了死胡同,能 力从何而来,教学还有什么活力可言。因此,正确对待教材应是不仅遵循教材还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言在 其中而意在其外。教师的创造与发明是教材所有其本而又未注其明的。只有摆脱对教材奉为“金科玉律”的传 统观念,史论教学方可得到全面的开发。 对传统观念挑战之三,是务必改变机械的教法程式。传统教法在形式上已近十种,可是却遵守着一个唯一 的套路——依教材内容进行串讲,若说有什么异差的地方,那只是在对词句的精雕细琢或内容讲授的艺术加工 上,历史教学中注重教育学、心理学一般原理的运用本是完全应该的,只是历史教学自身的基本特征却绝不应 它移。有一种现象非常值得注意,仿佛什么人都可以走上历史课讲台去讲授历史课,这类咄咄怪事的泛滥,追 本求源也是“照本宣科”的危害。从理性上探讨,我们历史教学的水准没有规范标高,或者说对历史教师应具 备的素质条件没有严格其标准,除了行政手段助长这种混乱以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传统教学方法对历史学科思 维特点认识不足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原因。任何一门学科其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就是有它本学科独有的 思维特质。历史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要在教学中围绕历史思维这个中枢来组织教学对策,否则都将是看重了外 在形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历史思维过程告诉我们:在选定一个个特殊的史实材料后,便开始了对历史感性具 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史实归并汇类,抽出他们的普遍形式,取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史实背后的本质被 揭示出来,有了这种条件我们还必须凭借抽象思维进行分析、比较,再抽出其共同点,对共同点的必然的本质 的方面予以综合归纳,建立起一系列概念、判断,这种抽象的规定还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性质或关系,对历史 的具体性和统一性来说不可避免都有相对的片面性和孤立性,尚不能反映历史事件的整个历史面貌,我们要重 视复杂历史的本来面貌,就必须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使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具体形式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具 体关系得到反映。也就是把抽象的规定内在地联系起来,使它们丰富具体而又运动变化起来,对那些在抽象过 程中撇开的种种复杂因素按照历史的本来联系重新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具体认识——思维中的具体 即人们思维中再现出来的历史。最后还需要借助形象思维再现历史场面,使历史发展过程鲜明生动、有血有肉 。 从历史思维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基本特点,即采用历史的方法,按照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进程进 行并揭示其规律。同时又坚持逻辑方法,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论形式揭示对象发展规律。两种思维互相统 一。在两种思维学统一内,第一,要求客观史事是出发点,而不是某种观念;第二,将历史现象和产生它的各 种条件联系起来;第三,用发展的观点思考历史。在教学中我们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方面 就是对这样的历史思维的把握和运用,所以历史教学法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它的中枢是历史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而不是其他。评估教学、考试命题都应该把对历史思维的要求放在突出的地位,通过历史思维标准的提高史论 教学更需要不断加强。 三、史论教学实验与改良 有鉴于教学改革形势所逼,对历史知识结构的新认识,对教材的传统态度的变化以及对教学法重点的迁移 ,在经过两年史论教学的实验后,我们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是高中)形式与内容应作出较大的调整。 (一)关于调整原则 1.遵照现行教材的主要内容与基本体系,完成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的任务。 2.改变一节课为单位的备、教、考、改的惯例,按历史知识内容、依课本顺序分单元作单位进行备课、授 课、训练。 3.课堂教学由导读、释疑、训练三部分组成。坚持变以讲为主到以读为主;突出教学过程中对历史思维的 贯彻;强化训练质量。 (二)关于导读、释疑、训练的基本要求 1.导读部分 课程内容的背景,即历史事件发生与发展的周边情境,使学生明确某历史事件是该时代历史统一体中的一 个方面或一个环节; 区分教材中史料与史论各是什么; 明确本课程内史料到史论或以史论指导分析史料所采用的方法; 指明单元教学内容在历史大系、历史阶段、方面系列,具体层面中所占地位、作用:力求了解编著者的意 图; 评析本次教学内容的社会影响、借鉴意义。 2.释疑部分 疏通字、词、句,解除阅读障碍; 对文物、图表等予以说明; 相关的经典作家史学观点讲释; 涉及自然科学知识介绍。 3.训练部分 训练范围分史料、史论、史法三方面,记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表述能力三部分; 练习方式按口头、文字两种表述方式进行; 练习标高以高考试题水准为水平线根据学生实际上下浮动; 历史小论文写作应有计划作定量安排。 在教学实验中,我们首先体会到历史教学的改革应该从加强史论教学入手,要求教师在史才、史识、史德 上不断向自我的极限提出挑战,拓宽施展教学才智的领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历史教学的专业特征更鲜明 。其次,学生历史基础知识不能发生缺项,应遵循渐进原则,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保证不应有任何忽视 ,没有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完成,高中史论教学的改进是无法操作的。第三,从实验结果看,史论教学的加强 ,对学生知识能力及高考应试能力的提高都有良好的收效,唯有史论教学改革才是既尊重教材又能与高考要求 接轨的基本途径,史论教学活动在教材与高考试题之间形成沟通并因此而产生教材、教学、考试三者间的协调 合力,这将对教材的改进、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考命题质量的提高带来极大的影响。 教学理论论文:浅议生态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理论教学创新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化 文学理论 教学创新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时代到来之际文学理论的内在变革已提上日程,与之相关的文学理论教学也需适时而变。总体来说教学创新之处有三:一是教学理念上倡导塑造“天人舍一”的整体生态文论观;二是教学范式上提出以生态学视角展开研究型教学;三是教学延伸环节上,教学前提倡细读与生态文学相关的文本,教学后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式的生态批评。 当下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催生着生态文化的迅速崛起。和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相比,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思想学术前沿敏感领域的文学理论界,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要探索“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并对此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范畴、命题,并以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为依托,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智慧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清理。文艺学研究中的生态维度,对文学创作、对建设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成为更新文学理论的教学内容、提升文学理论课程的时代特色的推手,并为文学理论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一、塑造“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文论观 当代著名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哲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创建了意义深远的自然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他认为自然是生命的系统,是呈现为完整、美丽的生命共同体。自然之美具有关联性,起于人与世界的交感中。这种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解释世界的观点和方法,不仅与马克思、恩格斯恪守的把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作为理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相一致,而且也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基于此,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立足于宏观层面,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文论的体系框架、学科品格、研究视角等基础性问题,还是从微观入手,引领学生学习若干基本知识要点,如文学的语言特性、诗歌的韵律节奏、文本的二度创作等等,都需树立一个核心的教学理念,即:通过塑造“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文论观,向现代社会和未来培养一批着眼整体、承续历史、善待自然的具有浓郁生态情怀的知识分子。 如何帮助学生在文学和文论的领域里自觉运用生态的意识去审美,如何使他们在文学审美的层面上认识到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天人合一的境界实则就是自然与人和谐共存的至高之境?方法自是众多,其中的一种“无法之法”是最佳途径之一。具体来说,“无法之法”中的“无法”当然不是毫无方法,作为“法”之一种,它是更高层次的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有度的协调综合,打造理论学习的自由空间。譬如美国当代文艺美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知识点,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教学: (1)以先闻道者的身份,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学生多了解我国古代儒家人体天道、亲善和谐的主张,道家向往回归自然的志趣,历代文人在诗文中表达出的对天人合一真谛的体悟。多阅读马列文论中与此相关的章节内容。多接触当代生态环境、生态哲学、生态文学的热点问题和相关见解,在全方位多层次了解人与宇宙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再回到四要素问题本身时,学生的知识视野已极大开阔,对问题的纵横维度的理解必然深刻许多。 (2)以伙伴者的身份,启发学生结合个人见闻和阅读、写作实践,通过以己及人、以人观理的过程,以臻“以理观理”之境,这样的思考过程因结合个人体会而更易产生超越于书本知识的独特的切身之感。 (3)以组织者的身份,发起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若条件许可,还可组织学生就此问题专访某位作家或批评家来加深理解。这种从课堂之内的知识传授向课堂之外的实践课程的转换,将带给学生新鲜活泼的学习乐趣和生动感受。 (4)以上三种具体方法综合运用,“独语式”、“对话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交叉使用,授课形式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因地制宜。既将“无法之法”化为无形,又使它真正落到实处。 二、以生态学视角展开研究型教学 在当今大力推进素质和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型教学范式是相对于以往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范式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以生态学视角展开研究型教学范式的现代价值不局限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是通过其课程教学过程中塑造“天人合一”整体生态文论观的核心理念,将教学和科研统一起来,使教学和研究自由的思想渗入课堂内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创新设计、促进生态文论知识的有效生成。据此,以生态学视角展开的研究型教学范式在结构特性和课程价值方面至少具备以下三点: (1)教学和科研统一于教学身份的双重性上。研究型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兼有双重身份: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不是一边倒的灌输知识,而将学生视为平等对话的伙伴,一则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质疑本能和问题意识,比如从根本上质疑:生态文论与过去文论的区别何在?是否所有的生态学原则都能解释文学艺术现象?二则有步骤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比如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人们在文学艺术中如何表达了他们的生态意识?怎样勾勒文学表现生态意识的历史过程?怎样解决文学在表现生态意识时所体现出来的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确立生态文论和生态批评的一般理论标准?诸如此类的重要问题不是一时一地凭一己之力所能解决的,这项事业注定了教学与科研的不可分离。只有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在研究型教学范式里,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统一中才能逐步得以解答。 (2)独立与创新孕育于教学平台的民主性中。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活的灵魂,民主的教学平台上,学生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和表达权,师生之间可以平等的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正是在这种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养成宝贵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有足够的学术勇气去解构一直奉为圭臬的人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才有足够宽广的学术胸襟去建构天人合一、心物交感的中和协调的生态观。 (3)互动与合作贯穿于教学形式的协作性里。闻道求知是大学的独特学术品性,开展学习协作是达到这种品性的必要途径。个人化的闭门式学习和研究,必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懂得与人互动,才能使个人的研究成果与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对照,从而在更高层面上探求新知;只有懂得与人协作,才能从更深立意上懂得万物共生、并行不悖的生态智慧。 三、倡导文本细读,启动生态批评 建构整体的生态文论观,除了必要的以生态学视角切入的研究型教学之外,还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前后环节有所延伸。具体来说以下两个方面不容忽视: (1)教学之前倡导学生多读、细读与生态文化相关的文学文本。生态文论是对生态文学的理论观照和规律总结,是“文学研究的绿色化”。因此在进入系统的生态文论学习前,对生态文学文本广泛阅读、积累充分的感性体验是十分必要的。与生态文学相关的文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凸显生态意识的经典之作,如被誉为西方乃至全球“绿色圣徒”的美国作家梭罗,其代表作《瓦尔登湖》从一部不受人重视的普通浪漫主义之作,一跃成为人类生态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杰作。除此外还有不少值得关注的优秀文本,如享誉世界文坛的《与狼共度》(莫厄特)、《寂静的春天》(卡森)、《诉讼笔录》(勒克莱齐)等,我国的生态文本如《怀念狼》(贾平凹)、《水中的黄昏》(蒋子龙)、《拯救大地》、《守望家园》(徐刚),《只有一条江》(岳非丘)等。另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本,在现实的生态语境下,可以转换现代生态视角,重新进行解读,如《白鲸》、《鲁滨逊漂流记》、《浮士德》等一系列文学名著。如何在当下呼吁生态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的冷静期重新审视此类文本中表现出的人对自然的征服?如何历史的、公允的全面评价?这样的思考有赖于相关的文本细读,而有所思,才能有所学。 (2)教学之后启发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式的生态批评。立意高远的生态批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批评,它根植于诚挚的现实关怀和深切的忧患意识,从来不是困囿于象牙塔中、显摆深奥理论的文字游戏。因此,课堂之外教师启发鼓励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生态批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驾驭理论的实践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广开阔的生态理论视野,在多维度、多层次的生态观照中,养成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态意识、理性精神和诗性思辨。通过展开自主式的生态批评,使理论的学习有了切实的用武之地,有所学,是为了有所用。 教学理论论文:浅谈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教学 问题 思考 探索 【论文摘要】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律,从而正确使用汉语,并快速而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但在对外汉语语法的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几点思路和建议。 对外汉语语法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学科理论体系,是专门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所编写的书中所使用的语法,它在体系、语法项目的选择以及语法的描述方式和角度等方面,都有别于中国人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所学习的语法。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也迥异于一般的语法教学,吕叔湘先生说:“汉人教汉语,往往有些彼此都知道,不成问题,就是不知道也不去深究。可教外国学生就是个问题了,就得逼着我们去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第一期) 本文旨在从现实出发去认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结合语法教学现状,说明问题 通过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现状的了解,我觉得在教学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语法教学包罗了一些在交际中不用或少用的语法项目,因而语法项目繁多、语法教学量大,从而也导致了语法教学与实用的结合度差。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界吸收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成果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但在教学过程中照搬现代汉语语法的理论、方法、体系来进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行不通的,只会让留学生只学了一些基本语法规则,一旦运用到交际中,则错误百出。 2、语法教学分布不均。对外汉语教学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现行的语法教学在初级阶段较多,而“进入中高级阶段后,语言水平提高了,学习内容加深了,但对初级阶段已出现过的词语或语法现象则一般都作为旧知识处理。尽管同一语法点在形式上复杂了,或表意和用法有所变化了,但也不再作为新知识处理。其结果是使学生对许多语法现象不能形成全面、完整的印象,也不能通过循环反复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学生学过的语法规律又普遍回生。” 3、语法点的安排不够合理。相比初级阶段,中高级阶段语法教学较少,大量的语法点不问难易都集中出现在初级阶段,使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知识点分布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语法教学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不符合学习者习得汉语的过程,使语法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孙瑞珍在分析《高级汉语教程》后认为,该课本中“‘词语例解’中星星点点地也出现一些语法点,如:‘……,之所以……’,‘不是……,就……’,‘要是……还不……’等,这些表示逻辑关系的复句,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再让他们反复练习,有时会产生厌烦之感。相反,一些他们急需掌握的语法点却都舍弃了。” 二、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语法教学理论和方法上的思考与探索 1、明确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的区别。教学语法又称‘学校语法’,它是利用理论语法科学研究的成果,专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语法。我认为,教学语法有理论语法的基础,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强调实用性,让学习者在具体交际中运用;(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服务于教学和二语习得者;(3)具有可操作性,并非纸上谈兵,使其贯穿在教学实践中。 2、语法教学应贯穿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同时将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应尽量减少使用语法术语,努力提高语法的应用性。这里所强调的语法教学的连续性是应随着习得者汉语水平的逐步提高由浅入深进行的。要重视语法点的重现与深入,这既能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满足学习者高水平交际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深入的讲解和重复”,即语法点的循环渐进,避免过多细节的重复。 3、通过比较来教学语法,不仅能凸显汉语语法特色,同时也能让语法点更加清晰的留在学习者头脑中。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基本上都是成年人,其母语影响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即逻辑分析能力较强。在学习中他们会不自觉地拿汉语和其母语相比较。既然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汉语和其母语进行对比分析,有系统的去教学,以突出汉语的特点,并了解学习的难点所在,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语法教学的研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对外汉语教师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教学中发现许多汉族人习焉不察、外国人学习起来又比较困难的语言现象,并对其进行研究,推动了教学和学科的发展。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故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促进外汉语语法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教学理论论文:浅谈基于任务型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设计 论文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理论 任务设计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 任务型教学是目前国际上外语教育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在教学中发挥的诸多优点已得到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肯定。目前,任务型教学在国内中小学已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在高校课堂中却少有实施。鉴于此,本文基于任务型教学理论,探讨了如何进行大学英语课堂任务设计,并试探性地设计了一堂教学案例。 1.引言 2001年7月制定的《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1]。由此任务型教学对基础课堂的影响可见一斑,然而,在与基础教育紧密衔接的高校英语课堂中,任务型教学并未引起教育者们的关注,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任务型教学方法的教师微乎其微。因此为了发挥任务型教学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将探讨基于任务型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设计。 2.任务型教学及相关理论 2.1任务型教学的定义及特征 任务型教学是指任务型学习将任务置于教学法焦点的中心,它视学习过程为一系列直接与课程目标相联系并服务于课程目标的任务,其目的超越了为语言而练习语言。[2]Feez总结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若干特点:(1)重点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2)强调交际语有意义的活动和任务。(3)学习者是在参与活动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交际性的和有目的的交互活动掌握语言的。(4)学习者完成的任务活动既可以是生活中真正的任务活动,也可以是在课堂内为了教育目标设计的任务或活动。(5)在任务型大纲中,任务与活动是根据任务的难度来排列的,同一任务可以对不同程度的学习者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6)任务的难度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如学习者过去的经历、任务的复杂程度、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以及完成任务时有哪些可以得到的支持等。[3]斯坎翰(Skehan)结合威利斯(Willis)的研究成果提出,任务型教学应包括前任务阶段(pre-task phase)任务实施阶段(during-task phase)和后任务阶段(post-task phase)。[4]值得注意的是,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不是一般的、孤立的课内或课外的教学或学习活动,也不是无关任务的随意罗列,而是整个系统(或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2任务设计的原则 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除了受教材的限制外,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教学环境、教师的个人素质等。综合各家思想(陈晓堂,2004;龚亚夫、罗少茜,2003等),任务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六点:(1)真实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形式和功能统一的原则;(4)针对性原则;(5)可操作性原则;(6)趣味性原则。 2.3案例分析 根据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及任务设计的相关原则,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Unit 2 Section A“Deep Concern”[7]为例,阐明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中任务的设计。 2.3.1阅读前任务(pre-reading task)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阶段宜采用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方法导入教学内容。 Step1导入(Leading-in):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段两母女因为观点不一致最终不欢而散的谈话,从而引发本课的主题:Generation Gap。 Step2讨论(Discussion):围绕话题“What are some of things you and your parents might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以2—4人为一组就当前年轻人和父母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简单的讨论并让部分学生报告讨论结果。 Step3呈现任务(Task presentation):介绍完成阅读任务的具体要求或方法技巧,以及所采取的形式步骤,然后布置阅读任务,呈现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Why are there generation gaps between sandy and her parents? 2.3.2阅读任务(Reading task) 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结构和具体内容。因此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任务: 2.3.2.1Fast-reading: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完成Find the general idea of this passage。 2.3.2.2Details reading: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Find out the examples from the text with these devices for developing the statements:Dialogue/Narration/Comparison and contrast. 文章结构分析后,对文章中难词难句进行适当的讲解,以便加强对生词及表达的理解和记忆,为实际表达打下基础。 2.3.2.3Reading and speaking:回答问题,如: (1)Why did Sandy’s father shout at her? (2)What different ideas about music between them? 2.3.2.4Note-ma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SANDY AND HER PARENTS Music:(horrible stuff,weird,offensive,...) Clothes:(disgusting,old,...) 这些题目有助于学生对细节问题的掌握及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又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3.3阅读后任务(Post-reading task) 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表达阅读内容,利用学生已学到的知识完成现实生活的实际任务。 Step 1让学生根据屏幕中note-making的内容几个学生一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创造性的复述课文,给学生提供一个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从而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Step 2展开讨论:How can the old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ve real communication with and understand each other?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Step 3课后作业。以“Bridging the Generation Gap”为题,运用文章中学到的叙事法续写故事。从而延伸课堂中的任务。在以上各项任务活动中,通过真实的语言材料、趣味性的活动设计、任务链式的任务环节,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不但提高了知识、技能,而且形成了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结语 总之,任务型理论如何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其中还存在许多值得研究和注意问题,如信息差设计的“度”的把握问题、小组讨论的可实行性问题、任务设计中的时间分配问题等,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教学理论论文:大学英语交际法教学理论浅析 [论文关键词]交际法 大学英语 教学理论 特点 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从语言学与心理学角度论述交际教学法理论基础及其特点,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交际法教学法的策略。 一、引言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外语教学法发展的历史主要经历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与交际法。交际法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是英国,是目前国际上经过实践证明较为可行的教授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交际教学法传入我国,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正确理解交际教学法的特点、理论依据、教学策略对用好交际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交际法理论基础及其特点 (一)交际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交际能力与功能语言学理论 交际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与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发展的特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主要是由交际法的理论基础决定。而以下两个理论可以说是交际法赖以建立的支点:一是Dell Hymes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处世的能力,即使用语言的能力。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对潜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乎语法;(2)适合性;(3)得体性;(4)实际操作性。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在外语教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二是M.A.K.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提出系统语言学可用于分析句子以上的语言单位话语分析,开辟了语言研究的新天地。他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不是产生结构的体系。他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基于语言学理论基础的交际法,强调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交际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过去的廿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英语交际教学法中,学生是语言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外语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外语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基于建构主义的交际法教学模式。 (三)交际法有与其它教学法不同的特点 1.交际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运用所学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 2.交际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讲解语法知识,而是扮演学生学习促进者(learning facilitator),同时在不同的场合还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导演(director)、咨询者(counselor)、参与者(participant)等。 3.交际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fluency),忽略语言的准确性(accuracy)。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话以培养交际能力,而不需要急于纠正学生出现语言错误,以免影响学生的思路和积极性。 4.交际法以交际活动为课堂主要方式,选用的材料具有真实性, 根据人们处理这些真实材料的行为方式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有双人活动(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班级活动(class activity)、角色扮演(role play)、短剧(short play)、讲故事(story telling)、采访(interview)、交流活动(interchange activities)等,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 5.交际法重视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国家文化的学习,同时注意介绍中西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知识,以便进行有效且恰当的口头或书面交际,避免受本国文化的影响,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理解的误差或差异。 交际法教学是以上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为切入点,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去适应和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真正作到使教法、学法、记法融为一体,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增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大学英语交际法教学策略 交际法教学模式是一种极具活力的教学模式,特别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对象已经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知识,更加有利于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交际法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以参考以下教学计划所制定的策略。 (一)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 交际法教学的安排,是一切从社会需求出发,视学生不同的交际需要来确定各教学环节的轻重缓慢,它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为教学重心,并注意把握这一教学重心与其他教学环节的有机联系。教学大纲中的许多要素(口语、语法、功能、话题、听力、语音、词汇等)应该为交际能力而设置,其目的是为给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语言材料,输入文化信息,为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打下了基础。教学的目标应力图造就出“能力型”的人材,以适应社会的各种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英语教材在选材上也更要注意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尽量给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根据学生交际语言环境制定教学计划 在实施交际法教学模式时,应首先考虑的是对学生的目前语言环境及其将来的交际环境的考察来规划教学。教学目的的确定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的交际需要的调查基础上的,新生进校后,先进行分级测试,按成绩边班,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而制定教学计划,阐明培养的目标,并列出需要达到各种交际能力的项目和要求,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分级教学,分级管理,使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协调。 (三)以学生为中心推行交际法 以学生为中心推行交际法,可以寓活泼生动的交际活动于教学之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英语,达到英语交流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如录音、录像、VCD、电脑、幻灯机、计算机软件、制作课件等不同的形式和辅助手段来操作语言教学,寓教于乐、乐中有学,以听、说、看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在授课的方式上,讲求实效,分级教学 ,小班上课。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根据新生的高考成绩和入学的分级测试摸底成绩,打破系和班的界限,按成绩高低重新编班授课方式,将英语教学分为不同级别。学生在每级学习结束后,根据本级测试成绩决定能否升上高一级继续学习,成绩优异者,可以申请跳级。同时,可将英语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相对独立,各有重点,又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第一阶段,主要抓好语言共核教学,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基本的语言技能突出听力技能和口语技能的培养。第二阶段,培养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第三阶段,培养实用写作和翻译能力,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 四、结论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迫切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基于交际能力、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建构主义的交际法教学模式符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这一外语教育目的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交际法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来制定教学策略是交际法教学成功的关键,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探讨。 教学理论论文:论教学理论反思及其现实意义——兼论新世纪教学理论研究者的使命 论文关键词:教学理论 反思 方法 建设 论文提要:教学理论反思是把教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但教学理论反思不是就教学理论谈教学理论,在教学理论本身的阚限内兜圈子。我们应该把教学理论当作教学实践基础上的思想客体来考察,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作为反思的中轴。怀疑是教学理论反思的起点,经怀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叉离不开分析方法。新世纪教学理论要想取得新的进展,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总结教学理论建设的得与失,担负起教学理论建设的新使命,这就是教学理论反思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理论反思或许是目前教学论学科发展最迫切的学术课题之一。我们的评判主要源于旧的思维,而我们的事业则需要新的思路。那么,我们将何去何从?反思即是对这一疑问的试图回答。但是.教学理论反思决不是随意而行的。 每当教学理论濒临大发展之际,人们对于已有的教学理论,都要进行一番新的反思,这在教学理论发展史上是具有规律性的现象。 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教学理论的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现实历史变化、发展的反映和表现。教学实践是推动教学理论变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它不断地向人们提出一些新问题,当已有的教学理论不能解答这些新问题时、人们就要揭露和克服已有教学理论存在的症结,从而提出新的教学理论。这就是历史上每一次教学理论发展,都要对教学理论进行批判地反思的内在依据。只有通过这种反思,教学理论才能有所前进,并解答教学现实提出的问题。 要推动教学理论发展,就要研究时代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特点?教学实践提出了哪些需要解答的新课题?这种研究对于发展教学理论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确信,研究这些问题,肯定会极大地丰富教学理论的内容,使教学理论能够更深刻地反映出现时代的精神,在推动教学实践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为了发展教学理论,仅有这一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必须同时进行另一方面的工作,即对教学理论自身进行反思,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只有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教学理论才能得以发展。但对于前者人们注意较多,至于后者人们则比较忽视。 .“反思”一词,英文为reflection ,德文为nachdenken,直译可为后思,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已广泛使用。黑格尔对“反思”有着特殊的兴趣,在他的哲学著作中,特别是(小逻辑》中,反复出现。据贺麟先生的研究,黑格尔主要有六种用法:(1)反思或后思,有时也有“回忆”或道德上的“反省”之意;(2)反映;(3)返回;(4)反射;(5)假象;(6)映现或表现。①黑格尔虽然是在多种含义上使用“反思”一词,但有其共通性,即把反思视为人类思维发展的积极的中介环节,是作为人的一种能力而存在。“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②“如果中介或反思不被理解为绝对的积极环节而排除于绝对真理之外,那就是对理性的一种误解。正是这种反思,使真理成为发展出来的同时又将结果与其形成过程之间的对立予以抛弃”⑧黑格尔关于反思的这种理解阐明了思维发展中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极其重要的方面,这是黑格尔对反思的巨大理论贡献。当然,在黑格尔哲学中,反思是概念自身和自我认识的运动,哲学以概念的形式反映概念自身,概念成了主体性的、第一性的存在。这显然带有极大的神秘性,是唯心主义的。可是,如果我们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关系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将概念的运动奠定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把哲学放在客观运动的背景上来加以认识,那么,黑格尔关于反思的辩证含义就可以批判地采取,使其作为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一个范畴,纳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之中。④如此,反思就不是一种纯主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重要思维活动。这样,反思就根除了神秘性,从纯思辨的王国回到了现实社会运动中,成为“当作实践去理解”的一个环节。马克思指出:“所谓的历史发展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最后的形式总是把过去的形式看成是向着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且因为它很少而且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进行自我批判,—这里当然不是作为崩溃时期出现的那样的历史时期—所以总是对过去的形式作片面的理解。”⑤由于这种实践和历史发展中的片面性,形成了人的认识中的某种虚幻性、片面性和局限性,从而突出了反思在人类认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对教学理论自身进行反思,就是要对现有的教学理论实行批判性的审查,在新的教学实践和认识基础上进行再认识。究竟什么是教学理论?其性质和结构如何?它又有什么特点和功能?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有什么区别?哪些因素推动了教学理论的发展?如何来评判教学理论的科学性?是否所有的教学理论都具有可行性?如果不是,那么可行的教学理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怎样应用教学理论并发挥其功能?等等。提出这些问题也许有人会感到惊奇,我们从事教学理论研究,难道连这些问题都不清楚吗?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熟知的东西未必是真知的东西。如果我们把教学理论看作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对象,如果我们认真地考察教学理论自身走过的道路及其所起的作用,如果我们深人地反思一下我们关于教学理论的观念,也许就会发现,正是在这些人们似乎早已熟知的问题中潜藏着许多矛盾,交织着许多误解和偏执,也正是这些由于为人熟知因而又往往不再去深思的教学理论观念,防碍了教学理论的正常发展,使其在现实发展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对教学理论的反思,我们才可能对教学理论的这些间题作出尽可能清楚明了的解答,消除人们在教学理论上的误解和偏执,确立科学的教学理论观,进而探求教学理论建设的一般方法论原则和准则,以此为基础,透视我国教学理论建设的基本历程,找出其中存在的间题,并在剖析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确认我们对教学理论及其建设的认识。这应该是今天我们教学理论反思的目的和归宿。 反思虽然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具体到教学理论反思.是把教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但教学理论反思决不是就教学理论谈教学理论,在教学理论本身的阂限内兜圈子。如果是这样,我们就陷人纯粹主观臆造的迷宫。既然反思是一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思想活动,我们就应该把教学理论当作教学实践基础上的思想客体来考察,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作为反思的中轴。惟其如此,教学理论的反思才可能有实际的内容和明确的价值导向。 教学理论发端于人们对客观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困惑和寻求解答的自觉意识,它与生俱来就有怀疑的性质。“怀疑是一种矛盾的运行方式,怀疑表面上是对现存观念和思维的一种否定,但实际上却是在寻找着更深层的内涵,寻找着一个不能怀疑的前提,因此,在怀疑中,否定成为积极的手段,成为新的思想前提的开拓者。”⑥怀疑作为教学理论反思的一种武器,首先,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我们荡除任何思想观念上的禁锢,重新审视眼前的客观教学事实,从而才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认识。其次,教学理论的怀疑是出自自身建设要求的怀疑,它表明对教学理论的存在要追寻充分的原因或依据,如果缺少这个环节,教学理论就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只能在旧的教学理论框架下抱残守缺。最后,教学理论反思所需要的怀疑是科学的怀疑、批判的怀疑,而不是神经过敏的疑神疑鬼,或缺乏根据的怀疑一切。怀疑不是彻底的抛弃,而是扬弃,是既否定,又肯定。就是说,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被证明为正确的教学理论,如果与新的教学实践不发生矛盾,不但不能作为怀疑对象,而且还应当自觉地坚持;当有些教学理论的某些内容和个别结论与新的教学实践发生矛盾的时候,就需要怀疑并否定旧认识,启迪新思维。真正的怀疑是一种必然性,它旨在从游移不定中求确定,在偶然中求必然,在现象中求本质。我们站在“实践”角度来怀疑,就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在肯定中有否定,就坚持了辩证法。“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⑦这样的怀疑才是科学的。我们主张科学的怀疑精神,但决不提倡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是消极的怀疑,是对教学实践客观性和可知性的怀疑,不利于推进教学理论的发展,最终会走向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这与人类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相背离的。因此,我们在教学理论的反思中,应当努力做到既要正确地发挥怀疑的积极作用,又要注意避免陷人怀疑主义的泥坑。 怀疑是反思的起点。怀疑的产生,意味着对教学理论存在的前提打上了问号,转化为问题,继而追问。教学理论的反思总是围绕着问题,以追问的方式进行的。没有问题,教学理论的反 思就失去了针对性,变成了不着边际的空洞议论。但是,教学理论反思针对的问题并不是任意设定的,也不是出于对某些美好传统的偏爱或者出于对思辨精神和浪漫情感的执着空想而杜撰出来,它来自于对现实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矛盾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不仅如此,问题还应以这样的形式出现:我们虽然还不知道它们的答案,但可以通过系统的和严格的研究来找到答案。只有在我们能够用可以通过研究和实验验证的论题的形式表达问题时,问题才成为科学问题。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规定和解决间题才能对发展教学理论,深化教学实践作出贡献。可见,通过怀疑提出真正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对于教学理论的反思至为关键。爱因斯坦曾特别强调说:“提出间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科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经怀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断然离不开分析方法。在这里,分析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概念,它除了指“澄明”、“清晰”等含义外,更主要的是指解析、解构的技术。分析方法虽然不尽符合教学理论整体思维的本性,却往往能使教学理论所反思的一些问题比较准确地定位,因而是我们教学理论反思使用的方法。具体地讲,这种分析方法又可分为自教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对教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和教学理论的自我分析方法。自教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关注的主要是教学理论存在的理由,分析造成这些存在理由的思想方法,最终使教学理论存在的依据显现出来,由此既获得对教学理论整体存在方式的理解,也揭示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对教学理论的分析方法,是把一些表面上难以做出判断的语句转换为清晰可辨的语句,即对教学理论语言的分析,往往是清除语言垃圾的有效手段,又是拓展思维空间,更新教学理论研究思维方式的基础。教学理论的自我分析方法是一种比较分析,也就是通过洞察对象理论与参照理论之间的异同关系来对教学理论本身加以把握。教学理论的比较分析可分为阶段性比较、互补性比较、对立性比较和倒置性比较等。阶段性比较,即参与比较的是处于不同阶段而又相互衔接的教学理论,比较的目的在于说明教学理论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互补性比较,即比较双方具有某种相补相成性或相反相成性;对立性比较,就是对立教学理论之间的比较,主要突出教学理论的思想性质的根本差别;倒置性比较,就是参与的教学理论之间是一种“影像”关系,它更强调教学理论的反接特性。由于教学理论本身所要求的理性清晰和逻辑约定,教学理论比较具有直接相互反照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改变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散漫无序状态,也有利于教学理论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从而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 恩格斯曾经指出,当经验材料数量庞大时,人们要求理论思维。实际上,当理论和理论体系大量涌现时,人们又要求对理论思维本身进行思维,这就突出了反思在思维中的作用。⑨从世界范围看,二战之后,教学理论蓬勃发展,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在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以及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日趋深人,教学理论逐渐走向自觉,获得了推动其自身发展策荣的强大动力。第一,破除了“从属论”与“工具论”,开始转向对教学本身特性及其独特功能的多向探讨。有人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视教学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教学是一种心理变化过程;有人从文化学的视角探讨教学,认为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是透过人的意识和情感作用来完成的价值活动;还有人从现代系统论的角度来阐释教学的本体特性及其功能;等等。这些多向探讨,即使其中包含某种失误也有助于揭示教学本体的丰富内涵。第二,教学理论向客体论倾斜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开始指向主体论。主体论的要旨,在于纠正教学理论向客体论倾斜的偏向,恢复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论在教学中的地位。贯彻主体论,就是要强调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看成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创造能力。这样,教学就不再是一种机械的操作活动,而是一种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主体论的确立,是觉醒了的人的自主意识与自己的价值观念在教学上的反映。从教学理论建设的角度看,其重大意义在于,它显示了教学观念的更新,恢复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有利于构筑以人为思维中心的教学理论框架。第三,由封闭性、单一性的研究路数转向开放性、多视角的研究路数。新世纪的文化是开放型的文化。一种学科、一种文化的独立自足与自我中心的局面,是人们所蝎力避免的。国外各种新思潮、新学科蜂拥而至,人们积极吸收着外来的文化养料和各种学科的思维成果,以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运用于教学理论研究中,教学理论因此形成了开放、多元的局面。第四,教学论分支学科研究方兴未艾。这是教学理论建设中热闹繁盛,颇多创意的领域。教学论的每一个具体专题属于微观层面,但一经精研细绎,往往就被推演成为一个庞大的休系,于是又具有了宏观的性质,这种宏观兼微观视界的形成正是教学论分支学科产生的必要条件。教学论分支学科的大量涌现,标志着教学理论建设已经转向深人。 成绩与失误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任何事物向前发展都将面临的复杂情势。肯定教学理论建设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20多年来,参与教学理论研究的人数之多,著述之丰盛,有目共睹,这无疑显示了教学理论界思想的活跃和研究工作的生机。但是,我们也发现:一方面,新人、新著、新观点、新概念、新思潮层出不穷,各种不同观点的争鸣、商榷烂见于报刊;另一方面,众多的教学理论对解决现实教学问题却无能为力,对教学现实中产生的大量矛盾的解释苍白乏力甚至无法自圆其说。我们认为,教学理论建设要想取得新的进展,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总结这些年来教学理论建设的得与失,担负起教学理论建设的新使命。这就是我们对教学理论反思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最后,我们应该指出,反思作为对思维的思维,决不是一项绝对自由的精神搏动,它是“改变了的事实”与理论体系的矛盾的产物.。随着教学实践不断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对于我们教学理论反思所取得的认识仍需要不断地反思,而且我们对教学理论的反思也受到我们自身思维水平的限制。所以,我们只能把我们的认识看成是暂时的、相对的、甚至还包含许多错误的认识。当然,如果我们真实地表明和描述了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尽了我们的知识和良心,也就无悔了。 教学理论论文:试论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高中语文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探究教学 【论文摘 要】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符合当今教育教学实际和新课程教学理念、适用于新课改的现代教学理论之一。本文主要简要地介绍了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及其重要性,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该理论,以及在运用该理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断出现,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加快,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变。以此同时,更多的理论和思考也在不断涌现。其中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一种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并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形势与现实需要。 一、 何谓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张熊飞教授在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并用五官、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使他们能够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人格的完善,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诱思探究教学论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兼容性的显著特点,它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致和之道”,科学地论述了教学中师生的辩证关系。 二、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疑、质疑和解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本应引导教育学生求真、生智和向善,促进学生人格的完整和个性的健康,使他们情感的动力功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并能保持较好的学习激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利用情境教学,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以情激情,以情激趣,创设轻松、愉悦、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交融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授课开始时激趣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重要的或关键的知识处设疑,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课堂教学结束时设疑,使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得到延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2.2 通过示范授学生以法,使学生获得体验 学生往往是从模仿与借鉴开始学习的历程。要想达到使学生善疑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示范。教师的示范要从正确的立场观点出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会教材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全身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灵体验,如鼓励学生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动耳听、动情读、动脑思,诱导学生在全身的各种体验中去勇于发现、敢于质疑和学会否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促进活动。 2.3 注意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发挥好探索的作用 学生的生疑、质疑和善疑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使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转化为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生疑和质疑,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扩展学生的思路,诱导他们开口,并引导他们反复深入地进行思索。这一培养过程是一个从提出单个的问题到提出系列化的问题、从开始提出简单的表面化的问题到能够提出复杂的深刻的问题。同时,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好探索的作用。在教学心理上观察是探索的表现,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于观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展示经过充分准备的观察对象,诱导学生以此为中心去进行探索——观察,从而开始他们的认识过程。 2.4 充分备课,做好反馈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备课要充分,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还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备课中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设计最优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并在选择体验形式时注意其形象性和个性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懂起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以此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 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既是一种探索实践,也是一种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新,对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该理论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3.1 注意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 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如果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不当,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内容一定要重点突出,方向也要做到不偏不倚。 3.2 注意“诱思点”的选取 在教学中教师“诱思点”要有轻有重,努力做到巧妙、合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不能将诱思简单地等同于提问。 3.3 注意情境的设计和呈现 情境的创设有许多方法,但并非所有的都适合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呈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我们既要遵循其客观的规律性,又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巧妙地发挥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理论论文:语用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语用学 英语教学 教学启示 摘要: 本文阐述了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理论,分析了语用学研究对英语教学中的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启示和影响。 多年来,中国的英语教学被当作一门知识性的学科来教授,教师过度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英语能力的培养。只有掌握了具体的语言形式所表现的语言功能,结合语境去理解和使用才能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因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 一、语用学的基本理论 语用学是研究某一语言的使用者如何利用句子而达到成功的交际的一门语言学科。换句话说,语用学是结合具体的语言情景研究特定的话语意义。语用学的三个主要理论包括: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 奥斯汀认为:当人们在说一句话时,要同时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即字面意思;言外行为,即考虑说者与听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而进行的言语活动;言后行为,其功能并不直接在话语中体现出来,而完全取决于言语的情境。例如:You have left the door open.由说话人执行的言内行为是他所发出的“you”“have”“door”“open”这些词,用来表达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是让某人关门或者抱怨等,要根据语境而定。言后行为指话语效果,如果听话人抓住了说话人的信息,明白说话人让他去关门,那么说话人就成功地在现实世界中带来了他所预料的变化,那么言后行为就成功地执行了。 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塞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指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象。例如,当要求别人为自己某件事时,我们往往不直接下指示,而是用一些婉转的表达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Can you open the door?”说话人并不是询问听话人有没有能力关门,而是请求他关上门。 格赖斯认为在进行会话时,说话人必须遵守或满足某些条件,以便自己说的话能够被听话人理解和接受,而听话人也必须遵守某些规定,这样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会话才得以顺利进行。这被称为合作原则,具体包括四条准则: (1)数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为当前的会话)提供足够的信息;不要提供超于所需之外的信息。 (2)质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说真话;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说话内容要同话题有关。 (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避免表达晦涩;避免歧义;说话要简明且有条理。 上述准则是交谈双方所应遵循的,但违反准则的现象到处可见,格赖斯对此的解释是说话者虽然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但交谈并不会因此而中断,因为话语从深层次来说并未违反合作原则。当听话者领悟到这一点,此类话语便产生了会话含义。 二、语用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口语教学 语用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跨文化的交际上。从语用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不仅表现在语言输出的准确、流利,还要说得符合该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即说得地道。学生的普遍问题是:进行口语表达时,语音语调语法都比较理想,但很多时候,尤其是涉及到日常交际的时候,话语表达的合适度有待提高。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相同语言形式的语言功能也可能不同。例如有一次学生在做场景模拟对话时,对一位刚刚下飞机的客户说:“You must be very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听起来似乎很符合中国人习惯的问候:“一路辛苦了!”但是,外国人听了其实会不高兴,他会以为你认为他没用,坐了飞机就一定要感觉到累么?这时不妨问问:“How did you enjoy your journey?”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形式,更要讲授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西方风俗禁忌等,让学生了解语用失误是比语法失误更严重的错误。有时一句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话,若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交际和沟通的目的,甚至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而带来社交语用失误。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模仿口语范文,再根据具体语境组织恰当的语言,杜绝母语迁移所带来的中国式英语。 2.阅读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缺乏阅读的策略,致使有的文章读了数遍仍然不解其意,抓不住中心内容。从语用的角度来说,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结构整体,其段落衔接、选词措句都同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分析语言结构,要注意句际关系,注意互相间的功能作用和制约因素;要用系统的观点,对语言结构进行动态的分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训练学生从整体出发来理解文章,把文章的中心内容和篇章结构放在首位,注意语言信息的整体输入,快速摄取有用语言信息,准确领会其深层含义等能力。另外,阅读时粗知一些文体知识,了解文章从主题到论证的组织方式,针对不同题材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 3.写作教学 写作是知识的输出,最能体现出学生所掌握某种语言的语用能力。一篇好的写作不仅仅要体现出作者对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对语言用法的良好把握。当前学生的英语写作的突出问题不是语法结构的正确性,而是语言表达的合适性。很多学生背了大量的范文和套语,但在具体文章中又不能很好地根据写作内容、目的、场合和对象的变化筛选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写作,导致文章写得不伦不类,该正式的文体写得过于随便,该非正式的场合却文绉绉起来。此外,有些学生对于同义词或结构的用法研究不够深入,只知道其基本含义却不知道在特定语用环境下该如何运用才是最恰当的。这些情况应当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要在平时的写作中注意学生作文话语是否与所要求的语用环境相吻合,在分析学生写作错误时,有意识地分析讲解语用失误的例子,使学生在写作时逐渐加深语用意识,避免语用失误,做到措辞有效地传达信息。 三、结语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将其贯穿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语用功能,掌握言语行为的实际意义,从而根据自己的表达意图来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以达到真正的交际沟通目的,同时也掌握了运用这一体系进行交际的能力。 教学理论论文:浅谈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教学 问题 思考 探索 【论文摘要】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律,从而正确使用汉语,并快速而有效地提高汉语水平。但在对外汉语语法的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几点思路和建议。 对外汉语语法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学科理论体系,是专门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所编写的书中所使用的语法,它在体系、语法项目的选择以及语法的描述方式和角度等方面,都有别于中国人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所学习的语法。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也迥异于一般的语法教学,吕叔湘先生说:“汉人教汉语,往往有些彼此都知道,不成问题,就是不知道也不去深究。可教外国学生就是个问题了,就得逼着我们去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第一期) 本文旨在从现实出发去认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结合语法教学现状,说明问题 通过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现状的了解,我觉得在教学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语法教学包罗了一些在交际中不用或少用的语法项目,因而语法项目繁多、语法教学量大,从而也导致了语法教学与实用的结合度差。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界吸收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成果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但在教学过程中照搬现代汉语语法的理论、方法、体系来进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行不通的,只会让留学生只学了一些基本语法规则,一旦运用到交际中,则错误百出。 2、语法教学分布不均。对外汉语教学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现行的语法教学在初级阶段较多,而“进入中高级阶段后,语言水平提高了,学习内容加深了,但对初级阶段已出现过的词语或语法现象则一般都作为旧知识处理。尽管同一语法点在形式上复杂了,或表意和用法有所变化了,但也不再作为新知识处理。其结果是使学生对许多语法现象不能形成全面、完整的印象,也不能通过循环反复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学生学过的语法规律又普遍回生。” 3、语法点的安排不够合理。相比初级阶段,中高级阶段语法教学较少,大量的语法点不问难易都集中出现在初级阶段,使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知识点分布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语法教学不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不符合学习者习得汉语的过程,使语法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到影响。孙瑞珍在分析《高级汉语教程》后认为,该课本中“‘词语例解’中星星点点地也出现一些语法点,如:‘……,之所以……’,‘不是……,就……’,‘要是……还不……’等,这些表示逻辑关系的复句,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再让他们反复练习,有时会产生厌烦之感。相反,一些他们急需掌握的语法点却都舍弃了。” 二、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语法教学理论和方法上的思考与探索 1、明确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的区别。教学语法又称‘学校语法’,它是利用理论语法科学研究的成果,专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语法。我认为,教学语法有理论语法的基础,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强调实用性,让学习者在具体交际中运用;(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服务于教学和二语习得者;(3)具有可操作性,并非纸上谈兵,使其贯穿在教学实践中。 2、语法教学应贯穿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同时将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应尽量减少使用语法术语,努力提高语法的应用性。这里所强调的语法教学的连续性是应随着习得者汉语水平的逐步提高由浅入深进行的。要重视语法点的重现与深入,这既能巩固已有的知识,又能满足学习者高水平交际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深入的讲解和重复”,即语法点的循环渐进,避免过多细节的重复。 3、通过比较来教学语法,不仅能凸显汉语语法特色,同时也能让语法点更加清晰的留在学习者头脑中。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基本上都是成年人,其母语影响在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即逻辑分析能力较强。在学习中他们会不自觉地拿汉语和其母语相比较。既然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汉语和其母语进行对比分析,有系统的去教学,以突出汉语的特点,并了解学习的难点所在,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语法教学的研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对外汉语教师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教学中发现许多汉族人习焉不察、外国人学习起来又比较困难的语言现象,并对其进行研究,推动了教学和学科的发展。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故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促进外汉语语法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教学理论论文:试论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高中语文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探究教学 【论文摘 要】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符合当今教育教学实际和新课程教学理念、适用于新课改的现代教学理论之一。本文主要简要地介绍了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及其重要性,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该理论,以及在运用该理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断出现,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加快,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变。以此同时,更多的理论和思考也在不断涌现。其中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一种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并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形势与现实需要。 一、 何谓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张熊飞教授在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并用五官、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使他们能够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人格的完善,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诱思探究教学论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兼容性的显著特点,它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致和之道”,科学地论述了教学中师生的辩证关系。 二、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疑、质疑和解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本应引导教育学生求真、生智和向善,促进学生人格的完整和个性的健康,使他们情感的动力功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并能保持较好的学习激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利用情境教学,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以情激情,以情激趣,创设轻松、愉悦、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交融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授课开始时激趣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重要的或关键的知识处设疑,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课堂教学结束时设疑,使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得到延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2.2 通过示范授学生以法,使学生获得体验 学生往往是从模仿与借鉴开始学习的历程。要想达到使学生善疑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示范。教师的示范要从正确的立场观点出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会教材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全身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灵体验,如鼓励学生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动耳听、动情读、动脑思,诱导学生在全身的各种体验中去勇于发现、敢于质疑和学会否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促进活动。 2.3 注意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发挥好探索的作用 学生的生疑、质疑和善疑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使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转化为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生疑和质疑,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扩展学生的思路,诱导他们开口,并引导他们反复深入地进行思索。这一培养过程是一个从提出单个的问题到提出系列化的问题、从开始提出简单的表面化的问题到能够提出复杂的深刻的问题。同时,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好探索的作用。在教学心理上观察是探索的表现,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于观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展示经过充分准备的观察对象,诱导学生以此为中心去进行探索——观察,从而开始他们的认识过程。 2.4 充分备课,做好反馈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备课要充分,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还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备课中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设计最优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并在选择体验形式时注意其形象性和个性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懂起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以此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 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既是一种探索实践,也是一种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新,对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该理论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3.1 注意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 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如果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不当,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内容一定要重点突出,方向也要做到不偏不倚。 3.2 注意“诱思点”的选取 在教学中教师“诱思点”要有轻有重,努力做到巧妙、合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不能将诱思简单地等同于提问。 3.3 注意情境的设计和呈现 情境的创设有许多方法,但并非所有的都适合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呈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我们既要遵循其客观的规律性,又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巧妙地发挥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理论论文:浅析在英语教学中践行全语言教学理论 【论文关键词】全语言教学理论 语言环境 课堂生态系统 激情 【论文摘要】20世纪70年代Ken Goodman 提出的全语言教学理论(Whole language approach),详细地阐述了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和学生观,高瞻远瞩地为从事语言教学,尤其是中职基础英语教学者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指导,其教学思想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行为的优化,也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方向。 全语言教学理论推崇真实自然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背景题材,强调弹性学习,对推进有效教学颇具积极意义。本人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实施全语言教学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阐述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调佐料为主食,体验不同文化内涵 Goodman认为学习语言就要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基础英语中每个单元的“life and culture”的内容,即便提及也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中职教育者形容自己的课堂模式为“牧羊”式,英语课堂尤甚。有的学生连26个英文字母也记不住,写不全,更谈不上内容的学习。基于此,我们何不利用每单元的结尾——文化和生活这一节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交际功能,变辅为主,激发学生体验异域文化的兴趣,给学困生更大的空间获取知识?教师可布置学生查寻“life and culture”相关的内容,全面地参与课堂教学,演变本为佐料的辅导材料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二、整体教学为主,兼顾部分教学 Goodman指出“如果我们想使语言学习变得容易一些,我们就得帮助学习者从整体到部分来学习语言。”语言学习应该是思维和交际的过程。我们赖以交际的语言意义是完整的,表达亦是语境化,并无一定的模式,而我们在教学中却把一句话人为地分为语音、单词、词组、语法和功能,割裂了鲜活的富有生命的语言,将每一部分作为一个模式来操练,其结果就造成了“盲人摸象”的语言学习过程,模糊而又片面。而这样的语言学习结果在考试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碰壁。例如,一个学生问:“How old are you?”另一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了如下回答:“I am at the age of 16.”看似语法正确的句子却不符合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 教师往往抱怨:“我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单词都不会,怎么会读懂文章?”我们常常过分注重学生对个别字句的理解,却忽视学生通过阅读通篇文章获取了什么信息,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学生放弃阅读。但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一个会维修电脑的学生,在对英语一窍不通的前提下跨越频频出现的英语提示的障碍解决了问题,而我这个“满腹英文”的教师对此却束手无策,是技术问题亦或学术问题?虽然此个例不足以说明问题,但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以得到启示——置真实有用的语言环境于课堂才有效。自古有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阅读教学中亦如此,在整体阅读后,学生只要领会一个问题就有收获,教师就应适时给予鼓励。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字字掌握,句句分析。利用不同语境重现生词,让其义自现。在读到“What’s the color of his uniform?”时,针对“uniform”一词我没有马上解释,问了一个学生(知道其母在银行任职)“Where does your mother work?” 好几个了解情况的同学争抢回答“In the bank”或喊着“银行” 。于是我继续启发“What does your mother wear at work?”异口同声“工作服” 。我用英语说“My mother wears her uniform in the bank.”学生自然就明白“uniform”的含义为“工作服或制服”。我再进一步延伸“Who else do you know wears the uniform?”学生头脑风暴出“the police, the pupils in Fuzhou, the clerk, the pilot ,the shop assistant…” 等等职业名称。第二天上课我无意穿了件小西装,有学生马上联想到“uniform”这一词,学生在自然习得的情况下把握其义其用法,学习过程既轻松又快乐。教师应善于利用契机创设语境,搭设语言与意义、功能之间的桥梁。 三、信为先,学在后,情感策略贯穿主旋律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的关系,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双方的互信为基础,因此教师应不断建构、更新和重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科学体系,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学习建立保障体系。中职生很难树立起学习知识的信心,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学生可能对目标语言并不感兴趣,但对教师的穿衣打扮、举手投足、言行身教关注度更高,因而注重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对教学的成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如归属感、被尊重、被需要及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学生水平差异、需求差异,灵活把握教学目标,不妨先树立起学生对教师的“迷信”,将学生对教师的“愚忠”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不啻为一种良策。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意”呢?笔者认为“激情”为秘诀。据专家调查,最让学生喜欢的十项教师素质中,老师的亲和力、幽默、激情、品格等是学生最欣赏的,而教师的专业技能仅居第五位。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效果不见卓然,因此个人认为: 1.激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平淡的一节课对学生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长期的累积却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无味中昏昏欲睡是必然的现象。我们一味地抱怨学生的状态,却很少内省自己的教态。即使是一堂枯燥的理论课或语法课,只要我们精神抖擞地列出贴近学生的例子,辅以幽默、个人魅力,甚至是不失时机的“高调”都可以把学生从沉睡中唤醒,效果绝对不逊于一味正经有板有眼的说教,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学生因对老师本人的兴趣而爱屋及乌,自然地重视老师教授的这一门课。 2.激情可以营造课堂气氛 一个老师如能驾驭课堂便能营造出热烈宽松的课堂气氛。如要上好“body language”(身势语言)这一篇章。教师把握的好,利用自身的表现力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你的激情化为才情,扮演一个地道的老外,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展现出来,与学生共演场景对话,再让学生模仿或补充,不仅可以师生互动,也可以生生互动。学生的兴趣又从更深层面上激发出来,并内化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那么要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目标也不难了。 3.激情可以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经常在课堂能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达到如意发挥时便发现教学过程中不少灵感迸发出来,创造力也能达到积极的发挥,这不是安安静静坐在那备课中能预料到的。你的激情往往会把你的知识能力延伸,引申出更深更广的内涵。这时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人生哲理、天文地理以及各学科知识的综合:横贯中西,谈古论今,自身的教学才华也不断挖掘、开发、提高。那时你的教与学已经溶为一体了,开创出一个教学的新天地,这种境界是无法向他人学习的,而必须从实践中获得。 4.激情需要不断培养 随着教龄的增长,资历的增厚,教学的上进心却会随之松懈,激情也不断腐蚀淡化,导致不少教师“未老先衰”。要想保持激情,就要有一颗恒常之心,在淡定之中不断维持自己的教学热情,力求拓宽知识面,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最难忍可贵的。作为教师,勤奋固然必要,激情则是必需品。 四、实践教材——善用教材、活用教材、开发教材 语言教学中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中职英语应将技能应用贯穿于知识的传授,不单纯为知识性而学习语言,有效的语言课程设计,只有关注了选择(choice)、主宰(ownership)与关联(relevance)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即英语程序性知识的获得目的是为达到对所学语言的自动化,形成语言学习的良性机制。因而教材的取用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以真实性的内容博得学生的“芳心”,教育具全面发展性。 1.教材动静搭配 教师要创设一个支持学习的环境和利于交际的平台,教材适度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运用语境提供示范。例如可以选取一些有声阅读材料,设置模拟情景让学生模仿诵读。在进行基础英语Unit 4 Welcome to our party 听力训练时,要求学生针对听力内容,根据教材提供的图片发挥想象,猜测图片中的人物关系和他们谈话的内容,在小组讨论合作之后展示对话内容,激活、强化静态的陈述性知识,实现动态的意义和形式的有机联系。教师引领学生主体进行个别自主训练结合小组活动,达到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有机结合。 2.活用教材,营造课堂语言使用环境 教材第3单元 How much is it?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进行购物和买卖商品,班上有几个学生正好在学校食堂勤工俭学,我就让学生实地演练教学内容。上午最后一节英语课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到几个卖菜窗口,应用所学的内容进行购物,除了个别菜名可用汉语,对话一律用英语进行。每组派员实录买卖过程,教师则来回敦促学生实施语言目标,不用英语的学生则买不到菜,促进学生尽其所能进行操练,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笑声不断,高潮迭起。 全语言教学理论对实施中职基础英语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是教师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转变教学理念,开发教材的风向标。为此我们应该重视英语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的重构,努力进行课程改革及教材教法探索,沿着中职英语课堂生态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 教学理论论文:语用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语用学 英语教学 教学启示 摘要: 本文阐述了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理论,分析了语用学研究对英语教学中的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启示和影响。 多年来,中国的英语教学被当作一门知识性的学科来教授,教师过度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英语能力的培养。只有掌握了具体的语言形式所表现的语言功能,结合语境去理解和使用才能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因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 一、语用学的基本理论 语用学是研究某一语言的使用者如何利用句子而达到成功的交际的一门语言学科。换句话说,语用学是结合具体的语言情景研究特定的话语意义。语用学的三个主要理论包括: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和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 奥斯汀认为:当人们在说一句话时,要同时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即字面意思;言外行为,即考虑说者与听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而进行的言语活动;言后行为,其功能并不直接在话语中体现出来,而完全取决于言语的情境。例如:You have left the door open.由说话人执行的言内行为是他所发出的“you”“have”“door”“open”这些词,用来表达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是让某人关门或者抱怨等,要根据语境而定。言后行为指话语效果,如果听话人抓住了说话人的信息,明白说话人让他去关门,那么说话人就成功地在现实世界中带来了他所预料的变化,那么言后行为就成功地执行了。 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塞尔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就是指通过一种言外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象。例如,当要求别人为自己某件事时,我们往往不直接下指示,而是用一些婉转的表达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Can you open the door?”说话人并不是询问听话人有没有能力关门,而是请求他关上门。 格赖斯认为在进行会话时,说话人必须遵守或满足某些条件,以便自己说的话能够被听话人理解和接受,而听话人也必须遵守某些规定,这样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会话才得以顺利进行。这被称为合作原则,具体包括四条准则: (1)数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为当前的会话)提供足够的信息;不要提供超于所需之外的信息。 (2)质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lity):说真话;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说话内容要同话题有关。 (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避免表达晦涩;避免歧义;说话要简明且有条理。 上述准则是交谈双方所应遵循的,但违反准则的现象到处可见,格赖斯对此的解释是说话者虽然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但交谈并不会因此而中断,因为话语从深层次来说并未违反合作原则。当听话者领悟到这一点,此类话语便产生了会话含义。 二、语用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口语教学 语用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跨文化的交际上。从语用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不仅表现在语言输出的准确、流利,还要说得符合该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即说得地道。学生的普遍问题是:进行口语表达时,语音语调语法都比较理想,但很多时候,尤其是涉及到日常交际的时候,话语表达的合适度有待提高。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相同语言形式的语言功能也可能不同。例如有一次学生在做场景模拟对话时,对一位刚刚下飞机的客户说:“You must be very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听起来似乎很符合中国人习惯的问候:“一路辛苦了!”但是,外国人听了其实会不高兴,他会以为你认为他没用,坐了飞机就一定要感觉到累么?这时不妨问问:“How did you enjoy your journey?”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形式,更要讲授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西方风俗禁忌等,让学生了解语用失误是比语法失误更严重的错误。有时一句完全合乎语法规则的话,若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交际和沟通的目的,甚至还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而带来社交语用失误。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模仿口语范文,再根据具体语境组织恰当的语言,杜绝母语迁移所带来的中国式英语。 2.阅读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缺乏阅读的策略,致使有的文章读了数遍仍然不解其意,抓不住中心内容。从语用的角度来说,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结构整体,其段落衔接、选词措句都同文章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分析语言结构,要注意句际关系,注意互相间的功能作用和制约因素;要用系统的观点,对语言结构进行动态的分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训练学生从整体出发来理解文章,把文章的中心内容和篇章结构放在首位,注意语言信息的整体输入,快速摄取有用语言信息,准确领会其深层含义等能力。另外,阅读时粗知一些文体知识,了解文章从主题到论证的组织方式,针对不同题材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 3.写作教学 写作是知识的输出,最能体现出学生所掌握某种语言的语用能力。一篇好的写作不仅仅要体现出作者对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对语言用法的良好把握。当前学生的英语写作的突出问题不是语法结构的正确性,而是语言表达的合适性。很多学生背了大量的范文和套语,但在具体文章中又不能很好地根据写作内容、目的、场合和对象的变化筛选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写作,导致文章写得不伦不类,该正式的文体写得过于随便,该非正式的场合却文绉绉起来。此外,有些学生对于同义词或结构的用法研究不够深入,只知道其基本含义却不知道在特定语用环境下该如何运用才是最恰当的。这些情况应当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要在平时的写作中注意学生作文话语是否与所要求的语用环境相吻合,在分析学生写作错误时,有意识地分析讲解语用失误的例子,使学生在写作时逐渐加深语用意识,避免语用失误,做到措辞有效地传达信息。 三、结语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将其贯穿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语用功能,掌握言语行为的实际意义,从而根据自己的表达意图来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以达到真正的交际沟通目的,同时也掌握了运用这一体系进行交际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应用课改分析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目标 为了满足时展的要求,所有高校的大学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比如,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因此,我国教育部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相对应地,其还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新时代,职业学院的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应该是以能力素质为核心,应该是以知识素质为主体。高职院校教育应该体现的是“能力本位”,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不能仅仅注重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应该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计算机的课程设置也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全面建设核心课程、系列精品课程 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还不完善,其在课程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其所开设的课程不能很好地囊括高校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比较单一,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开设的课程与其他的课程的联系比较少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不能及时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不能及时掌握计算机的新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加强课程建设。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来说,期应该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来做事,这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同时,其也是评价精品课程一个重要的客观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从实际出发,以应用为目的,全面建设核心课程、系列精品课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而创新精神,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满足时展要求的合格的人才。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授计算机这门课程时,应该要提倡“精讲多练”,所谓“精讲”,也就是说教师应该讲出内容的精髓,而不是单纯讲授一些表面上的知识,教师应该要讲出基本知识点,所谓“多练”,也就是说,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机时,要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目标等等。所以,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一部分应该是计算机实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定的统筹安排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的体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在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能力培养,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4.完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不仅应该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比较快,这就要求么我们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果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就会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面对新出现的知识,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学生就会落后。因此,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要将教学的重点逐渐转向“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提相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就所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倡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能够积极思维的动力之一便是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还应该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而不应该在第一时间就将问题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课堂学习,我们在让学生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服务于社会。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的进行进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才能掌握最新的技术,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否则,我们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机的教学质量。所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提高我们的水平,比如,我们可以积极地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积极地学习新知识,积极地学习新技术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水平,才能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顺利进行。 计算机应用论文:谈职中计算机应用课堂教学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有效性 职中 论文摘 要: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职中教育的开设及普及,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有效性教学的讨论变得活跃起来,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职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进行阐述,并重点对该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出相应对策。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展开,这对于我国职中教育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职中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必修科目,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成为职中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职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在当今职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去教师在讲台上扮演“主角”,或在理论课上用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或在实践课上教师演示,学生依样画葫芦。由于职中学生普遍素质不是很高,他们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而且自主学习能力更欠,这样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直接造成学生课堂兴趣下降、能力形成较慢、对知识点消化和吸收较差、自控能力也较低;此外,教学往往只偏重于考试重点教学,并没有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水平的培养,这往往让学生陷入了虽然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个课程,但学完后还是不会“应用”的尴尬境地;同时,教师疏于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机会,只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备课草案的内容来讲授知识,几乎不了解学生实际感兴趣的事情了解得不多;教学内容常常离学生生活十万八千里,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沉闷无兴趣、提不起上课的尽头,这不但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而且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厌学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对常用办公软件和一些基础工具软件的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基础,职中学生在毕业后就面临就业,继续维持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向社会各岗位输送合格的人才,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提高职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1.彻底转变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式,采用多维互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计算机应用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教育课程,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直接服务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转变教学角色做起,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包括网络搜索、多媒体视频、同学间互动讨论等各种自主学习渠道和形式,自主地探索学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本规律、各类办公软件的应用方法及操作要领和一些简单程序的编写技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驾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用启发式和发问式的方式对学生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即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要毫不吝啬地加以评价和赞扬,让学生提升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互助讨论、网络搜索、主动疑问等方式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能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团队协作探究精神,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2.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要设法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在课前提前到达教室,可以讲一些课外笑话,用幽默而充满哲理的语言烘托出教学的氛围,让学生们都能喜爱计算机教师,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缩短心灵距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自身人格的魅力,增加学生对自己课程的认同与满意度,提高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共鸣与学生听课的热情度,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创新,注重实践。教师在计算机应用课上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课堂的实践机会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师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因材施教,照顾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层次的学生。同时,教师要注意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尤其是讲课时,不能重复,要时刻激发学生的激情、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都能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学会精讲精练,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巩固。比如在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对文本的编辑方法、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动画效果的设计等关键内容时,教师要对此讲深讲透,让学生在探究完成后能熟练掌握,尤其是Word对特定文本的编辑方法,方法要讲到位,包括对字体、字号的设置方法,段落排版、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等操作方法都要让学生领会并能应用,这才能保证这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师生都要切实重视实践应用,注意教学任务生活化,为将来工作夯实基础。比如学习VB程序设计时,教师要让学生去机房里,边讲理论、边让学生在电脑上及时操作,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其参考相关资料,扩展其课外知识,同时在学生端正学习习惯与态度的前提下让他们完全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通过学以致用的实践历程,达到每位学生都能会应用的目标。 职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进展离不开正确的、恰当的教学模式,建立师生的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完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体系,让师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聪明才智,充分提升课堂质量与效率,最终顺利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 计算机应用论文: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现状和思考 水利工程 计算机应用工作的起点基本上与其它专业同步,初期发展也是有声有色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主旋律, 度过了从起步到发展的初级阶段, 进入令人困惑的相持时期,最终还是拉开了档次,走向两极分化。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相持阶段和拉开档次等四个阶段。 八十年代中期,PC-1500 袖珍计算机使得最基层的地勘队有幸成为计算机的拥有者。袖珍机用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的一些小型计算,物理力学试验资料的分析整理,一些小型的简单图件的绘制等等。许多袖珍计算机的使用者们将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无私奉献出来, 在各类专业技术刊物上登出了大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源程序,自发地形成了自由软件库。单位和个人的应用程序的交流也比较随便和自由, 这对提高系统内计算机整体应用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 八十年代中期水利水电系统的袖珍计算机热,为系统内的计算机应用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PC 系列微机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国内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技术也进入了实用阶段,中国人应用计算机有了划时代的突破,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计算机应用也进入了形势大好的发展阶段。系统内一些领导比较重视的单位相继组建了工程地质专业的微机室或电算组, 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台式微机,部分地质师转而从事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工作,从此有了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的专业队伍。在此期间,工程地质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有了很大发展,绘制钻孔柱状图、地质剖面图、等值线图、节理统计图等地质图件亦可达到计算机出图的实用水平;数据库的应用方面,有了一些初步实践和应用规划;在工程地质数值计算方面, 将当年在袖珍机上应用较为成熟的一些工程地质计算程序搬到了微机上,并继续开发了一些新的计算程序。总之,这些成果反映出工程地质的计算机应用逐渐进入了实用阶段。 Windows 系统走向成熟,各类编程工具、制图平台、数据库平台等等,功能越来越强大。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自然也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绘制钻孔柱状图作了一些版本更新,或与数据库的结合方面有些新进展,剖面图方面可以利用数据库和数据文件在AutoCAD 环境下处理复杂地形、断层构造、非钻孔控制的地质剖面等问题,达到了推广应用的水平。在探讨三维地模型于计算机上的实现亦有些新进展, 但离实用水平还有相当距离。就整体应用水平而言, 基本上没有更为可以宣扬的重大突破,在此称之为“相持”或“稳定”阶段,当然并不一定很合适。社会不希望动荡,政治强调的是稳定,而科学技术处于稳定状态就等于停滞不前,那可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水利水电系统的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发展很不平衡, 经过起步、发展、相持阶段之后,迅速拉开档次就成为必然结果。主要表现在水平高的单位已经建立起了勘测系统的Intranet,可以与分散的地质队实现远程网络通讯,交换工程及管理信息,计算机出图率可达80 以上,地质报告的编写、地质资料的分析整理等等均已达到计算机化。 工程地质专业是工程基本建设的辅助配合性专业,在工民建、地矿、石油、交通、煤炭、电力等行业部门都有工程地质专业,鉴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使得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又是所有这些不同行业的工程地质专业中涉及面最广声望最高问题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专业,这是众所周知毋庸置疑的。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数值计算、数据库应用,还是专家系统、网络系统,都大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工程地质制图(主要指三维问题),可以说是所有专业计算机制图技术中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堪称计算机图形学中的世界性难题,很需要我们的地质计算机人员去探索研究。 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自然有其深层次的内涵,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过渡进程中的不适应性、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矛盾性、旧的管理制度与新的运作机制的协调性…,似乎越理越复杂,越分析越使人困惑无奈。当我们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时候,问题就十分明显化了。为什么一些单位在同样的大环境下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 只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都可以得出一个常识性的结论:人才。 一个单位的领导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熟视无睹,不支持此项工作,缺领导人才! 没有发展规划,缺智谋人才;发展规划搞得不好,不能组织有效的实施, 缺组织管理人才; 软件与硬件系统运转不灵,不能发挥效益,缺应用专业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总之,一句话:缺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那些缺人才,或不用真正的人才,或用不好人才的企业必将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目前最时髦的词: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基础是信息技术,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然而,我们还在补工业时代的课。机遇与挑战同在,业界一再惊呼,我们没有赶上工业文明,决不能与信息文明失之交臂,如此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旦失去,知识经济当然也就是空中楼阁。 我们撇开以上现状分析中的种种体制与现实方面的原因,单从行业管理与应用技术的角度来看, 仍然是两大类问题, 一是硬件,二是软件,其组合后的情况就更多了。各勘测单位对此两大类问题的态度差异较大,极端情况是对硬件软件都不以为然,一般情况是重硬件轻软件、重配置轻发挥效益、重开发轻应用、或重应用轻开发、普及与提高不能兼顾、生产与科研不能并举等等。 软件方面的问题更多一些。多年来,专业应用软件分散、标准化程度低,各自为政,很少沟通与交流。水利水电勘测系统的专业软件没有进行过规模性的投入和开发, 更没有正规的开发商或软件组织来研究到底我们应该开发什么样的软件,上什么档次,以什么为标准,当然也就不具备象样的商业意义上的软件产品。在行业管理方面,一些规划 设计方案难以实施,投入不够,管理不力,或管理困难。 近年来,我们探讨的另一条路就是自由软件之路。根据本系统的实际情况, 我们倡议广大地质计算机爱好者们将自己开发的不能形成商品的软件贡献出来广泛进行交流,得到了积极响应。我们将继续倡导这一沟通交流方式, 尽可能创造条件使编程者的劳动得到本行业本专业的认可,进而得到社会的认可。自2000 年以来,我们在RS 和GPS 新技术利用方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填补了该院测绘技术在这方面的空白。作业方式为航空摄影测量飞机拍摄航空照片,采用Vexcel3000 和U1traScan5000 高精度扫描仪对构成立体像对的航片及中心片(主片)进行扫描数字化,生成TIFF 格式影像数据文件。利用山东省水利设计院引进的武汉适普公司研制开发的VirtuoZO312 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对影像数据和GPS 外业像控资料进行空中三角测量、估算空三加密精度、全野外碎部点采集、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和编辑、数字正摄影像生成、正摄影像测图和数字线化图编辑并生成线划图,然后进行野外补调,最后编辑生成最终的线划图, 并转换成Auto2CAD 的DWG 格式的图形文件。经实践证明,采用RS 和GPS 技术与传统的测图方式相比较,不仅大大提高了图形的精度和产品质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利用GIS 强大的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功能对于GPS、RS 获得水利工程数据和产品入库,进行测绘成果系统化管理。为进一步实现GIS 的查询、分析等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管理系统的开发是以美国ESRI 公司研制的ARC/INFO 软件做基本平台, 以MicrosoftVisualBasic6或者MicrosoftVisualC++开发平台为辅助平台来实现其功能的。 将地形原始数据(GPS、全站仪等采集数据)输入到系统,经过数据过滤后转化为三维矢量数据,进一步生成三维地面模型DTM。利用内插手段,可以生成更高精度的DTM。DTM 在经纹理、光照等图先渲染操作,即生成逼真的整个测区数字地形模型,为调水工程的线路规划设计和调整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协作网在软件开发方面的原则是: 支持基础软件和标准软件的开发,制定标准,研究探讨专业性强难度大的软件。尽管硬件频繁换代,软件疯狂升级,但多是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列软件、工具软件、数据库平台、制图平台等,这些平台对于基本符合流行操作系统和编程工具的各专业性应用软件,均具有单向兼容性,因此,专业应用的基础性和标准化软件具有相对长期稳定的实际意义,不会象那些以商业营利为目的的软件随时淘汰随时升级。显然,开发基础软件和标准软件的意义是长远的,迟早要投入的。 计算机应用论文:分析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引言在一个信息化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备的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技能也已成为人们所必需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学院作为粤北地区一所大型的技工院校,每年入学的新生比较多,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省统考的必修课,所以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省中级统考的通过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学院有十几个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不多,像一些汽车、机电专业与计算机专业有差别,所以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会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之处,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从我校的生源特点、教学特色及培养目标考虑,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很有必要,这关系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成效,关系到我校学生每年参加省统考的及格率。下面笔者就我校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解决的办法作一浅析。 一、按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学环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所要求的教学环境比较高。在2011年以前,我系的计算机教学在学院的计算机中心机房内进行,由于计算机比较落后,机房没有空调设备,网络不稳定,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积极性很差,影响了班级正常教学。差的教学环境也就使我系计算机省统考通过率很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学校领导的不断努力下,学院在2011年上半年筹集了资金买了一批联想的新电脑分发到各个专业系。我系便利用这批新电脑组装了三个带网络的计算机机房。在2011年下半年的时候,我校已经全面启动新机房进行计算机教学。教学环境的改善也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教学工作也能很顺利的按计划展开。在2011年下半年省统考中,我校的通过率已经大幅度的提升了。下面请看一组数据: 二、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动态教学方式 对于计算机类的应用性课程,集中授课和上机指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一条命令都是通过相应的操作来表达,如windows使用、办公室软件的操作等知识的讲解已经无法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去完成,特别是互联网知识,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的话,学生就无从理解、掌握。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都安排在第一学期,由于刚进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比较低,静态图文较难抽象、连贯理解。因此,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教学,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室是由计算机、投影及音频网络设备组成的一个综合网络系统,它容易实现手把手教学方式,具有直观、同步、集中和互动特性,达到讲演统一,演练统一特别适合应用操作类课程教学。而网络教学平台是实现网络辅助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常规教学方式跟学生面对面直接传授,另一部分课时则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利用机房的局域网来建立学习资料共享,它把教师的课件、教学要求、重难点、课后作业、模拟试题等都放在共享文件夹里,供学生使用,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 三、采取分层次教学和分类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清远市技师学院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它们既招收初中起点的生源(中技班),也招收高中起点的生源(高技班)。中、高技生的知识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它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都采取同一个标准,那么,教学若按中技生培养要求制定,高技生就会“吃不饱”,埋怨教学在浪费时间,容易打击高技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若按高技生标准制定,中技生就可能“消化不良”,容易制约中技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考核目标。由于我们学院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计算机中级省统考,所以无论是高技还是中技生所教内容和教学的时间都是一致的。比如我所在的汽车工程系就安排每周一天(6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在上高技班的时候,我一般会讲的比较快,让学生练习的时间比较长,通过回收的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如果考试大纲的内容掌握的比较好,内容就会适量的延伸一点,这样我们高技班的同学就觉得上课时间很充实。在上中技班的时候,我会把所讲内容再细分一点,内容不会延伸,就像少吃多餐一样,这样容易让学生慢慢消化,这样中技生就会把考试大纲里的内容完全吃透。这种分层教学和分类考核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重视强化技能训练,突出技工院校教学特色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同步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直观,学生很容易领会掌握,但要达到熟练操作和灵活应用的程度还有差距,这就需要课任老师应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演示教学力求做到既要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学用意义,提高学习兴趣,又要扣紧统考题型,不泛。由于以前设备不足或技能教学理念不强,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不到1:1,学生没有足够的练习课时,也就不可能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现在,我校已经改善了设备,使用的都是全新的设备,所以,完全可以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可按4:6分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只作简单讲授,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实训操作,学生在实践中领会要点、学好技能,突出体现技工院校的教学特色。 五、向学生宣明统考重要性,加强实操纪律,重抓上机训练,建立“考证促学”激励机制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试的目的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当前,一些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试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1)考试的形式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2)老师命题的质量不高。(3)忽视考虑考证重要性的做法。以上问题容易造成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片面不科学、不权威;或考试作为教学指挥棒对学生作用不明显。因此,任课教师应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性质、教学计划 和培养要求,合理制定考试方式和考核手段。第一,我在上课的时候就充分利用和运用好“评卷系统”,加强单元过关测验,做到当堂评改并记录学生测验成绩,让学生知错、比超,有实效。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提交作业的热情有很大的提高。第二,保障考前“模拟考试”时间,让学生熟悉题型和考试模式,在考前模拟训练二到三次。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计算机教师认真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朝着“培养全面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方向发展,让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能更好地造就技工人才。目前,我校的计算机中级统考的通过率还不是很高,在千人技工院校中处中游水平,所以要求我们教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要共同努力,加强经验交流,想方设法搜集、整理和编写各种训练题材,并积极实施,起到良好效果。 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应用综合管理办法 计算机应用 综合管理办法 1目的 加速公司网络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保证在建项目的成功实施;对计算机硬软件的购置、发放、使用,以及软件、数据文件的保密、防毒、备份等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确保设计、生产与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计算机应用项目工程和硬软件及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 3职责 3.1网管室负责系统的硬软件资源的正常运行与安全维护,解决系统实施与运行中的技术问题,在系统实施中保持系统的集成性;组织有关部门采集、整理与备份数据;跟踪了解市场行情,技术动态,为公司领导提供所需要的决策支持资料,对不同层次的工作要求,统一制定相应的配置标准;配合各部门和合作单位开展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织制定公司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处理规程;在公司主管领导的领导下,负责实施与运行的统筹管理,并推动管理部门的实施。 3.2各部门信息管理人员协助本部门网络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工作,负责本部门的硬软件的正确使用和保管,做好相应的保密、防病毒及数据备份工作,为本部门建立严格科学的计算机应用管理制度并按制度监督执行。 3.3由公司主管领导参与,总经理挂帅所组成的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负责提出公司的IT发展战略、开发目标、策略和要求,及审批项目投资;调动与组织有关管理部门按计划逐步实施公司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并批准进行新老系统的切换;组织调整不合理的、与新系统不相适应的管理机构、体制和制度;在系统实施的主要阶段,组织方案审批与成果技术鉴定。 4.4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有关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教育与培训,岗位考核和必要的人力资源配备。 4工作程序 4.1计算机应用项目的申请、立项、批准、实施及验收 4.1.1公司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应根据公司发展总体要求,制定公司网络信息 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规划及具体要求,网管室会同各有关部门按 共5页第1页 要求综合公司实际情况和计算机硬软件技术发展状况,向装备部提出书面申请,装备部 组织多方论证小组讨论,并形成立项报告,报公司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审批。 4.1.2正式立项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由公司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指定项目负责人,按立项报告要求组织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设计方案选型、施工方案制定。 4.1.3方案确定后,项目负责人组织对合作单位选择和考察,具体要求如下: a)合作方基本情况考察:包括公司名称、性质、营业执照、注册资本、主要产品或业务范围等; b)技术能力考察包括: 1)开发实力及专业队伍情况; 2)专业资格认证情况; 3)项目管理及质量保证体系; 4)技术服务及后续技术支持能力; 5)项目实施成功经验等。 c)对合作方在本行业的成功用户情况考察 d)对合作方所提供方案综合评价: 1)所提供方案可行性(先进性、适用性、经济合理性)评价; 2)实施能力评价; 3)方案需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4.1.4项目负责人将综合考察的情况,以《计算机应用项目综合考察报告》的形式,上报装备部组织多方论证小组进行评议,其中包括招标或议标、商务合同、技术协议签定等,然后按技改程序申报资金、组织实施。 4.1.5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网管室负责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随时向公司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实施完工后,项目负责人提交项目验收报告,报装备部组织验收;验收完工后,所有验收资料在网管室存档,验收原始记录在装备部保存。 4.2计算机硬软件的购置 4.2.1各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硬软件需求申请,填写《计算机硬软件需求申报表》,进行相关需求说明,经网管室按配置标准审核后,属技改列支的,报装备部按技改程序审批;属日常办公列支的报总经办按相关程序审批。最后由网管室根椐实际工作 共5页第2页 要求配备,如不按规定程序办理,其费用将不予报销。 4.2.2购置的硬软件需经网管室验收、入库,方可报销。 4.3硬软件的保管和分发使用 4.3.1确认合格的软件,由网管室登录于《软件控制清单》,注明软件的名称、编号、版本、登录日期、主要功能、使用状态(Y表示在用,N表示已作废)及使用部门等相关内容。 4 .3.2软件原件由网管室集中保存,保存的场所应隔尘、干燥、无化学物质或气体的污染,软盘保存在干燥箱内。软件磁盘原件保管两年后,应复制或制作新的软件原件,经比较验证无误后,加盖“有效”印章、并由验证人员签名,旧原件撤离保管场所。 4.3.3网管室根据使用部门的需要复制相应的份数,复制时在网管室专用的电脑上进行,复制后的软盘经验证和杀毒处理后,在软件存贮介质表面加粘软件标签,由验证人员签名,并加盖“有效”印章后发放相关使用部门,由软件应用人员在《软件发放登记表》上做签收记录。不能复制的软件可以原件发放,在控制清单或发放记录表的备注栏中注明。 4.3.4各种软件的安装盘及相应资料统一存放在网管室,并填写入库登记表,资料允许使用部门借用或复印发后使用,但须办理相关手续。 4.3.5在软件的安装使用过程中,网管室负责提供该软件运行的环境及相关技术支持。 4.3.6各部门所有计算机硬软件由部门信息管理员或操作责任人向网管室办理领用或借用手续,当其岗位变动时须到网管室办理转交手续,否则人力资源部拒绝为其理相关手续,且造成财产丢失还将追究其赔偿责任。 4.3.7部门信息管理员和操作责任人必须保证所使用的硬软件完整无缺,定期做好清洁保养工作,凡造成硬、软件丢失或违规操作造成损坏的要承担赔偿责任。 4.3.8计算机硬软件的报废、转让、处理,须经网管室、总经办、装备部共同决定,报主管领导批准,并做好相应记录。 4.4硬件软件的测试、维护、升级 4.4.1外来软件或下载软件必须经网管室严格测试(并做好测试记录),测试合格后方可安装或使用。 4.4.2凡经网管室按正常程序登记注册的计算机硬软件的维护,由网管室负责完成,并做好相应的维修记录。 4.4.3由网管室组织对原使用部门的旧版软件逐一进行更新,使用部门软件应用人员在《软 共5页第3页 件发放记录表》上再次做签收记录。旧版软件原件的贮存介质由网管室加盖红色“作 废”印章,予以保存。 4.4.4现有硬软件的升级,申请部门需填写《计算机硬软件需求申报表》,依硬软件购置程序进行审批。 4.4.5硬软件的升级由网管室执行,软件升级经确认后,将更新情况登录于《软件控制清单》。 4.5软件及数据的保密要求 4.5.1内部开发的应用软件的密码由软件开发人员及软件应用人员持有,不得向他人泄露,密码的升级由原开发人员执行,并记录密码升级的情况。 4.5.2公司局域网络,由公司计算机领导小组授权网管室,对公司虚拟网的划分,工作组及用户访问权限的设置,并对操作密码进行统一管理,任何人不得随便将密码转告他人,防止软件资源非授权的使用。 4.5.3公司中心机房非网管室人员不得随意入内,网络中的服务器及网络设备只允许网管理员操作使用;对服务器系统软件、数据库应进行多重加密处理,经系统管理员授权,方可使用;网络中所有工作站,须经部门负责人授权允许,持本人用户密码上机操作使用。 4.5.4E-MALL接收与发送需进行严格检查,以防止保密资料经此渠道泄出,发送与接收的电子邮件均需进行审批与登记。 4.5.5经由绘图机出的图纸需进行登记管理,在打印图纸资料时,申请打印人员需填写《CAD出图登记表》,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行打印作业。 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应用教学渗入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在日常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也要求学生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德育教育正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德育教育也是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我国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就决定了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正是基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展开探讨,通过其必要性以及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希望对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我国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使多年来党与国家在教育方面一直坚持的方针政策,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思想道德发展。计算机应用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其必然性。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只有在教学意识上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在教学时间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够切实做到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平衡发展,才能符合素质教育对计算机应用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计算机的普及是信息化时代来临的主要标志,而信息化时代也对人们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计算机德育教育突显的更为必要。在计算机应用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包括许多方面,如计算机的使用道德教育、计算机网络道德教育等,这些基本的道德教育在当前信息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深入,计算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在计算机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对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作出选择和利用;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信息安全提出全新的挑战,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高科技犯罪也日益猖獗,只有加强对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的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能够用道德来规范自己,从高学历以及计算机使用者这个源头上减少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频率比。 (三)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社会对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在学生发展方面,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同时需要获得与之相对应的德育教育,这是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学生自身成才的基本要求;其次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方面,高校的责任在于培养优秀的人才以及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来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就业的方向都是走向社会,而社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层次以及思想道德素质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仅仅具有优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缺少必要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很难得到社会或工作单位的认可,所以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负责的表现,是社会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教师应当起到榜样作用。教师应当在计算机应用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树立榜样作用,首先教师是计算机应用教学的主导,是课堂中的灵魂人物,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品德素质也会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这种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品德素质的培养;其次教师是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权威,即使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贡献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知识层次以及技术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与之有关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与思想取向能够让学生留下很深的影响。所以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并不断做出反思来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如及时了解与计算机应用或网络相关的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普及来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道德素质。 (二)在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中渗透德育教育。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在学生专业的养成上渗透德育教育对提高学生在品德素质上的实践性以及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学生在上机过程中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做到文明上机,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爱护与维护计算机以及进行规范的上机操作,比如在计算机关机的步骤中,教师要强调从开始菜单中进行关机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数据不会受到损害,从这种专业素质的养成中培养学生守规则、细心的道德品质;其次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要强调计算机应用的道德规范,尤其是设计到严重违背道德甚至是法律的问题要进行举例式说明,例如在向学生讲解黑客或病毒对计算机甚至是对社会的侵害时,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进行必要的说明与补充,通过引发的严重后对学生予以警视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出于任何一种目的的制造、传播病毒都是特别欠缺道德素质的表现,严重的情况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针对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道德规范是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应当引起特别的重视。 (三)选用合适的德育内容与合适的教学手段渗透德育教育。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尊重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特点以及德育教育的特点,所以在计算机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应当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尽量全面的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如在计算机应用教育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以及趋势,让学生明白自身专业符合时代特点的同时认识到我国对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与支持,使学生产生对自身专业的自豪感以及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或结束的一小段时间通过网络来向学生展示一些当前社会中的重要话题,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评论,不仅使学生能够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兴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的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同样要考虑到自身学科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鼓励学生的实践为主要形式,通过这种实践来加深学生对道德品质的认识以及促使学生能够在道德培养中保持自觉性,如在学习flash制作中,教师可以任意一个与德育相关的主题让学生来创作,在评价手段上以学生的互相评价为主,使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在不失专业教学比重的同时,提高德 育教育的比重,从而达到在计算机应用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论文: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浅议 【论文关键词】 课程设置 灵活教学 情感教学 个性发展 【论文摘要】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那么作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需要对计算机课程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广泛需求。本文将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计算机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实是我们设计课程的主要依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技能我们就开什么样的课程。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了专业技术能外还应具有与本专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专业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进入角色快的人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学生实际上不是容器而是有待于点燃的“火把”有很大的发展潜能。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这个“火把”这就需要我们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灵活教法,提高质量 要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效果。例如典型任务驱动。如在教学Word 2003综合应用——图文混排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首先出示图文道并茂的学校校刊一份,然后对本校刊进行知识分解,分析如何利用Word 2003一一制作,通过分析得出其制作并不难,只不过是Word 2003的一个综合应用。鼓励学生说:“其实,通过学习你们也会具有制作这样样刊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主编的新校刊吧。”这里为什么选择典型工作任务驱动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实践具有结构的完整工作过程(需求分析、实施要求、实施步骤、验证结果及检查评价)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选择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这样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制作比较符合职高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在这样一个任务的驱动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将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气氛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根据学生学特征,实施情感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圃的需求—— 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无论是行为还是成绩都属于学校和班级的后进生,长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训斥和指责,相比于同龄青少年会有一定的逆反情绪,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自卑感,他们更渴望被关注,更渴望成功。在课堂上常有着“示威”、“暗斗”、“唱反调”甚至随心所欲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目的往往是要引起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关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教师要促成课堂支持性学习气氛的形成,给碰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支援;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个性发展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同时,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作完成任务。例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班级网站,学生练习即时交流,并通过学习和互相评价受到启发,进而完成自己的研究。这样把个性化发展和协作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突出共性,发展个性,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教改的重点和核心任务,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根本保障。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计算机应用论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从课程的教学形式、实践操作训练、评价方式转变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达到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计算机在各种行业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推广与普及,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中职学校各个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不仅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也符合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形式 (一)传统的教学形式 以前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多数采取“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授课方法,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没有直观的演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基本上以自身为主体,从课前备课到上课讲授,对学生的反应关注得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按教学要求进行练习操作,在上课时难免有画饼充饥的感觉,从而导致听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果难免不佳。 (二)现代的教学形式 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上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各种软件,多数以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系统支持,这种可视窗的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人机对话功能,使得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使用传统的黑板上课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换言之,就是现在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实践教学证明,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由于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知识当堂进行操作练习,在师生的互动中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三)改革思路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应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改善硬件环境,充分利用投影仪或一些教学控制软件演示以进行直观教学;另一方面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研究一种崭新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将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目前,建构具有中职学校特点的“创设问题情境一师生互动设计问题一师生互动探究问题”三步走的计算机课堂,就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实效。具体步骤如下:(1)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艺术作品”和“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2)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问题可以来自教师自主发现、设计,也可以来自学生互动,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发现、设计问题。(3)通过师生互动探究问题。把问题作为主线,在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方式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从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考虑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做到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避免空洞说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习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创造性,产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收到了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选用合适的教材 一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由于中职教育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市面上适合中职学校的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中职学校以前曾选用过专科院校的教材,但由于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差别,前者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后者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研究。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压力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正因为如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选择由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特点的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 (二)甄选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 讲解。例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是计算机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 (三)注重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注重实例教学,以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作为每个教学模块的开始,让学生从“可视化”的实例教学开始,对模块的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完成目标任务需要哪些知识。随后,再以实例为主辐射到相关的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直观性、目的性更强,普遍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安排一些易于自学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学的内容应该从简单人手,再逐步加大自学的难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自学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带着自学的习惯,就会在平常的自学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讲解、答疑及自己的练习去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训课为重点,实训内容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训任务之中。在实训过程中借助教学课件,采用讲、看、练一体化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在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从而更直观地掌握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方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 (二)通过竞赛来促进技能 学校每年定期举行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竞赛,内容包括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图表制、幻灯片制作等。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并积极应用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评价方式 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这就使得我们要去寻找一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既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又能从一定程度上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应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种是:评价分为过程评价、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三个部分。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态度,以课堂出勤率、课堂纪律和平时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训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30%,实验成绩考试占70%。另一种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证书的成绩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拿到等级证书后增加了就业的筹码,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的;另一方面它也推动着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更新,是值得去探究的。 综上,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作为这门前沿学校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专业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教材;再者就应该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提高,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计算机应用论文:关于计算机应用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协作网(以下简称“协作网”)这个“学术技术交流组织”以及她这几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的认可。在协作网即将正式成立和全国第三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即将召开之际,作为协作网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系统地对我们以及一切关心和爱护协作网的朋友们共同倾注了大量激情、精力和时间的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工作进行总结,是十分有意义的。今后的工作如何开展,协作网如何运作,专业软件向何处去,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去推动工程地质专业学科的发展,所有这些,不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每个网员都应该认真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我们在积极探索协作网的定位的同时,更在严肃认真地思考协作网的任务、宗旨和目标,此文旨在阐明我们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始料不及,Internet的辉煌令世人惊叹不已。有史以来,从来就没有一种技术能象计算机技术这样日新月异;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唯有今天的Internet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信息社会概念新颖的服务意识,获取信息同时又提供信息的互助观念,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的业界思想,自由软件公开源程序代码的业界潮流,敢于挣脱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又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计算机业界和Internet所独有的,也是计算机和Internet改变世界的精髓。我们认为,协作网不单纯是一个技术学术交流组织,它不同于其它学术团体,而是融入了信息社会全新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顺应信息社会的世界潮流,是对传统计算机应用概念的一种新的诠释,是信息社会计算机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模式。 1 过去的启示 从八十年代开始,水利水电系统内各单位相继成立了计算机处室,以此来开展本单位的计算机应用工作。时至今日,一些单位的计算机处室相继解散,总院也没有再保留计算机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过去的那套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的思路和管理办法是否符合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是否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问题出在哪里?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多年以来,我们对于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的习惯做法是采用科技项目的管理方式,即投入一部分经费,进行一些专业软件的开发。这种管理方式在计算机应用初期有其优越性,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管理模式越来越与现实不相适应,其原因就是对“软件”这一计算机应用的核心部件不理解,或者说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软件就象一个人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在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系统分析阶段、开发阶段、应用与推广阶段和维护与完善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只占整个生命周期的很小一部分,而后两个阶段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互相推动发展的过程。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一是只对软件开发阶段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只关心软件的出生,不关心软件的成长,致使一些软件开发出来,由于得不到发展而夭折;二是计算机应用工作独立于各专业处,造成开发与专业应用严重脱节,更谈不上推广应用。这些恐怕就是专业软件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也是计算机应用推广工作的困难所在。 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关键在于开发和使用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性应用软件。这种应用软件不同于其他科技产品,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领导的重视,单位的财力,计算机支撑软件平台的选择,使用人员的素质等等。因此,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内容决不是仅仅对软件开发阶段进行管理,还涉及到很多社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对专业需求进行调查,对开发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又要对开发出的软件进行市场宣传、推广和服务,以及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等等。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专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更带来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与现行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所以要进行广泛探讨,并考虑进行相应的改革。 2 协作网的由来 工程地质勘测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多年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行业中处于落后的状态,这是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1995年初,我们开始尝试由专业处自己来抓这项工作(早在70年代电力行业就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卓有成效)。我们对水利水电各勘测单位的软件开发情况及开发人员状况作了一个调查,对反馈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整理,并对几个勘测单位进行了实地考查。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感到勘测专业由于交流甚少,应用软件大多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状况,造成人员和资金的浪费。因此打破各单位之间的封闭,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当时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199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网学术大会上,我们首次提出了成立协作网的倡议,希望通过协作网这一组织形式来实现互相交流和推动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开展。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大家认为这项工作十分必要、非常及时。接着在同年的11月份,我们在武汉召开了第二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是勘测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大家充分讨论了协作网对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和专业应用软件发展的意义,一致拥护组建协作网。1996年初,协作网筹建组正式成立,开始了我们这三年多来的筹建工作。 3 协作网的管理意义和实际效果 协作网运作实际上有其独特的管理意义。我们所说的“管理”具有自己的特色,既有行业管理的内涵,也包括协作网具体运作的方式,是打破旧的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协作网没有现成的管理模式可供使用,我们只有借鉴别人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我们搜集外系统的相关计算机应用的先进成果,把它引入水利水电勘测行业,并把行业内的计算机应用经验进行推广和交流,以此来推动勘测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的进步。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网刊的出版,来团结全体网员,达到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网刊既是网员们交流的场所,又是我们进行计算机应用工作舆论宣传的工具。借鉴计算机业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几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对本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的管理思路,通过与网员的交流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我们的主要观点包括: (1)抓标准软件、基础软件的开发,这是软件发展的根基。只有具备了开发层次比较高,应用、维护、拓展都比较好的标准软件和基础软件,才能使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有序、高速发展,这个道理就象盖高楼大厦必须要有牢固的地基一样。 (2)对软件不搞鉴定。计算机业界早就不再进行所谓的软件鉴定。因为软件开发出来,自身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应用测试,不断进行修 正和完善。而我们行业的软件起步较晚,需完善的地方很多。如果不广泛地进行交流和应用,由用户来发现问题和进行评价,形式上的鉴定只能是纸上谈兵。 (3)积极倡导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交流促发展,大力倡导自由软件这一时代潮流的产物。当今计算机界对自由软件Linux的推崇,正说明自由软件在计算机界具有特殊的生命力。自由软件精神对专业软件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协作网是一个自愿联合组织,她所体现的是信息社会的精神。工业社会强调的是竞争,最终导致分裂和封闭;而信息社会强调的是合作与互助,强调的是团队精神。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现在,网络上的交流完全不分国界,没有地域的限制,网络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网络生活每天都在创造奇迹。求医、求学、求助、求职…,从中我们看到了人类互助的愿望借助网络这一桥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网络实现了人们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协作网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把所有关心专业软件发展的人,包括软件开发人员、使用人员、部门领导、大学教授以及软件开发商等等联系在一起,通过信息的广泛交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互助互补,这也是通过协作网进行管理的意义。 (5)在运作机制上,采取自愿入网的原则,而不使用行政手段。因为没有大量的经费作后盾,我们必须靠优质的服务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来赢得网员们的支持。协作网是为了把所有关心专业软件发展的人联系在一起,因此网员并不局限于本系统的单位和个人,这也体现了协作网的开放意识。 (6) 在Internet上建立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主页,使得信息的交换更为自由快捷,软件交流更为方便灵活。主页吸引了更多的计算机应用爱好者,拓展了交流范围,并起到了宣传作用,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进行交流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通过这三年多的努力,协作网的工作得到了各方的肯定,确立了在全国工程地质界的位置,为水利水电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不论是工程地质界的老前辈,还是新一代年轻的地质工作者都高度评价了这项工作对专业学科进步与发展的意义。 从实际效果来看,信息交流的结果同时带动了专业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一些软件开发较好的单位通过协作网大力宣传他们的软件,赢得了更多的用户,从而带动了软件的完善与推广工作;许多过去计算机应用工作比较落后的勘测院通过引进软件、学习外单位的先进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应用水平,在工作中尝到了甜头;一些计算机爱好者通过交流经验,交流自由软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一些勘测部门的领导对计算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学教授们也找到了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刊中的一些介绍软件使用经验的文章解决了许多单位的具体应用问题…。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信息的作用是威力无穷的,这是过去计划体制下用多少钱也无法办到的.而我们抓住了信息这一环节,真正改变了计算机应用工作的管理模式,使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 协作网的另一实际效果还在于她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她的凝聚力表现在将过去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她的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倡导合作的思想极大地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人才的创造热情有了发挥的空间。人们逐渐抛弃了过去封闭的意识,开始意识到合作的意义,开始走出个人的圈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纷纷拿出自己多年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网员们的支持、理解和热情,使我们对这项工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协作网的工作效果为我们展示出现代管理的深层次意义,这也是我们行业管理部门进行改革的一大课题。在过去计划体制下,所谓管理多是针对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只有“管”,而没有“理”。而在计划体制逐步削弱的今天,管理部门逐渐丧失了人财物支配权的情况下,是不是就不再需要进行行业管理?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方式有所不同,管理对事物的发展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的改革大潮中,我们是做时代的弄潮儿?还是被社会所淘汰?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固有的旧观念不思进取,必然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我们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发展时期,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极大的冲击,信息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服务将是新时期行业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姿态来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协作网将始终不渝地坚持全新的理念,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基层提供信息服务,尽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当然,这些美好愿望的实现还要靠全体网员以及所有关心协作网的朋友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欢迎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到协作网中,我们也非常欢迎计算机软件公司把他们先进的技术带给我们,让我们为提高勘测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而共同努力。 计算机应用论文: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一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 任务驱动 模式化教学 过程性评价 教育技术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校中学生的现状,以及计算机应用基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知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和讨论,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引言 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信息化进程,使得人们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更加广阔。当今社会,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操作方法不仅是人们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更是人们工作、学习和娱乐中不可或缺的技能。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中的一门基础课,是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入门级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使用计算机来获取、加工、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环境,为他们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教师观念落后,知识更新慢,教学目标不明确 职业教育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也要围绕这一方针开展。有不少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定位理解的并不透彻,依然抱着以前中专教育的想法,传统的应试教育占据头脑,面对新的形势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技能的培养;对于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不了解,还在讲Dos命令、Windows98等过时的知识;有的还简单的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是教学生打字。观念的落后加上有的学生教师的配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学用两张皮,在实际应用中大打折扣。 1.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少,教学手段单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理论知识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图形界面和人机交互。有的教师还在采用口头语言和板书式教学,不仅教师难教,而且学生也感到抽象难懂、苦燥乏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既费时费力,又达不到效果。学生不能跟随教师进行操作练习,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性差,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1.3考核体制陈旧,评价指标少 对一门课来说,考核手段非常重要。目前多数学校同课程一般采用统一命题、考试、评卷,这种考核方法实现了教考分离,考核手段比较公平、合理。但是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来说,采用这种考核方法却存在很大问题,单单凭一张考卷来考察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很不科学的。有的学校采用卷面考试和上机考试各占一定比例的办法,但上机考试时间有限,题目较少,考察的知识点并不全面。 1.4学生基础总体较差,程度参差不齐 现在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或者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其基础总体上较差,程度参差不齐,有的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有的学过计算机,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中职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比较感兴趣,但缺乏学习的耐力和毅力;他们个性强,喜欢表现自我;纪律性和组织性较差,团队意识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学生初中时成绩差,长期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冷落、同学的白眼,自卑心理严重,自信心不足,进取心不强,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都给我们的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2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述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2.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首先,教师要学习职业教育法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真正吃透职业教育的特点。其次,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熟悉学生的心理状况、思维模式和认知发展规律,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再次,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就业需求,正确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交互性。我们也可以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可以满足各种形式课堂教学的需要,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摆脱了课堂内容的抽象与枯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还应尝试上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讲座课、学生作品演示课、任务实现讨论课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软件、手机短信、电话等通信手段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在线答疑等,利用局域网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作业保存、学生作品展示等。 2.3模块化教学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内容,将其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中英输人、Windows操作、网络及通讯、文字排版、电子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计算机应用知识,按需施教,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每个模块的学习要以掌握必要的技能为目的,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 2.4任务驱动 在每个模块中,知识点的掌握需通过一个或多个任务来完成。比如,在前面提到的“信箱申请及使用”知识点中,要求学生完成免费信箱申请、添加本班通讯薄、编写电子邮件、保存草稿、上传附件、接收和阅读电子邮件、发送电子邮件等小任务组成。这些小任务非常具体,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学生容易完成。在上机前,要完成哪个模块、哪些任务,教师都具体地布置给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学生就知道要练习什么内容,避免了因上机目的不明确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2.5过程性评价 在每次上机前,都安封隋相应的任务,下课前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记录,学生每节课都知道完成了什么任务,完成的怎么样,每完成一个任务就会有成就感。这样老师虽然辛苦了一点,最后期末成绩可直接由平时成绩评出,这样成绩比较公平、公正和合理,避免了考试一刀切。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进行成绩评定时,除了横向比较之外,还要纵向比较,多鼓励,少批评。 2.6注重团队合作精神 对一些大型的综合作业,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置一个小组长,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有不同的任务,最后由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整合。这样的方式贴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喜闻乐见,因而每个人都积极参于,既发挥了个人特长又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屏幕上展示出来,个个都露出了笑脸,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了知识,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结束语 21世纪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是对每个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加快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信息素养教育,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计算机应用论文: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小结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Word Excel 论文摘要:该文结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总结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易犯的错误。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犯一些比较类似的错误,我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学生常见错误做了一个总结,具体有如下一些: 1计算机基本概念和操作 在计算机基本概念中同学们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计算机硬盘当做是计算机的内存,曾今在校园里面看到一张广告,上面写着“本人有一台电脑出售,内存80G”。而且也有同学问过我说“我的电脑怎么会出现说内存不足呢,我的内存有120G呢”。而实际上计算机硬盘是计算机的一个外部存储器,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存是指我们的内存条的容量。内存条的容量现在一般都是1~2G居多。 另外,就是有些同学在打字的时候,有些标点符号总是出不来,主要是标点符号没有切换到中文输入法的标点符号。只需要在输入法的工具栏上“标点符号”的地方单击一下就可以了。另外,全角和半角的问题,也需要注意一下,对于中文来说没有什么变化,对于英文、标点符号、数字来说,原来占一个字符的位置,全角时变成两个字符的位置,同时,计算机把这些全角状态下的作为字符来看待的。如果要做运算的话,一定要是半角状态下的数字。 有些同学在给文件重命名的时候把文件的后缀名给改掉了,这时候文件变成了一个不可识别的Windows文件。在有的电脑上面设置了隐藏文件的后缀名,我们有些同学在重命名的时候确没有注意,比如题目要求把aa.txt重命名为bb.txt,由于设置了隐藏文件的后缀名,我们看到的文件实际上只有文件的名字,没有后缀名,比如“aa”,我们有些同学依然重命名为“bb.txt”,而完后实际的文件名就变成了“bb.txt.txt”,主要是因为有些同学不知道在“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选项卡中有一个“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因此了解这个选项很重要。 另外,这个“工具文件夹选项”中还有一些问题我们也需要注意,比如我们的电脑一般都是双击打开项目,但有些电脑被改掉了,如果我们要改回来,我们只需要打开一个文件夹,点上面的工具文件夹选项在“打开项目的方式”中点通过双击打开项目,确定,把它改回来就可以了。 还有就是有些文件被隐藏起来我们找不到了,这时我们也是在“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里面的隐藏文件和文件夹中选择“显示所有文件夹”。如果是希望隐藏文件,除了把文件属性设为“隐藏”外,同样是在这个地方你需要选择另一个单选钮“不显示隐藏的文件和文件夹”。 2 Word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比如打开Word或是其它软件时,学生经常会碰到同样的问题,打开窗口一看好像自己的窗口跟别人是不一样的,工具栏不见了,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需要点击“视图工具栏”,在Word,Excel,或是powerpoint中都是一样,常用的有一个“常用”工具栏,一个是“格式”工具栏,如果他们前面没有“√”,说明没有选中,只要分别点一下就可以了。 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比如打开Word后发现显示方式跟别人不一样,其实这个也主要是因为,在视图中要“页面”显示方式,这是我们通常所用到的显示方式,而如果选择“普通”和“Web版式”这时候显示方式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有些同学在编辑Word文档的过程中,由于不小心碰到了键盘上的“Insert”键,这个时候在更改Word内容的时候总是把后面的内容删掉了,有些同学甚至以为是电脑坏了,其实这个问题只需要我们再按一下“Insert”键,或是在状态栏的的“改写”这两个字上双击一下,让它变成灰色就可以了。 Word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小问题,比如,有些同学刚刚编辑Word文档的时候不知道Word是自动换行的,有些同学总是自己不断的敲“回车键”换行,但实际上“回车键”是段落标识,结果搞得文章杂乱无章。 还有就是有些同学不知道Word中有“首字下沉”的功能,他们自己把第一个字的字体弄得很大,结果看起来怪怪的。其实我们只需要把光标放在在当前段落中,然后点击“格式首字下沉”,即可以实现“首字下沉”的功能了。 也有一些同学不知道在文章的顶部还有一个“页眉”,底部有一个“页脚”,以为自己只要把那个页眉的内容写在最上面就可以了,页脚的内容就写在最下面。其实,要设置页眉与页脚,我们只需要点击“视图页眉与页脚”,那么光标就会跳到“页眉”上了,如果需要设置“页脚”就切换到“页脚”即可。 另外,在Word中插入图片后,一定要设置要注意设置图片的版式,否则的话就会出现图片与文字排版不好看的情况。我们可以双击图片选中版式选项卡,或是右击图片,选择“设置图片格式”,然后再选择版式选项卡。这里有多种版式可供选择,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3 Excel中的一些问题 在Excel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有些同学在输入如“000001”这个数据的时候出现总是输完以后就变成了“1”,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是在Excel中,但我们输入的是数字的时候,默认是数值型的数据,这样的话,在“1”前面的“00000”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因此系统就自动去掉了。我们有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是在输入数据的时候输入先输入“‘”,然后输入一个空格,然后再输入“000001”,这个时候这个输入框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文本框,而不是数值型数据了。另外一种方式是选中单元格后点击“格式单元格”在“数字”选项卡的列表框中选择“文本”即可,这样,这个输入框的属性也变成了“文本”了。 另外,在Excel中需要输入从“000001”到“000020”,有些同学却不知道有填充的功能,填充柄是位于选定区域右下角的小黑方块。将用鼠标指向填充柄时,鼠标的指针更改为黑十字。我们只需要拖动黑色填充柄一直向下填充就可以了。 此外,还有Excel中的一些函数,有些同学不知道使用,比如要计算“A1+A2+…A8”,我们很多同学就一个一个用公式去加,却不知道采用函数“sum(A1:A8)”,还有比如说要计算“A1:A8”单元格的平均值,我们很多同学是通过“(A1+A2+…A8)/8”或者是通过“sum(A1:A8)/8”来实现的,却不知道使用函数“average(A1:A8)”来实现。 Excel还有一个“分类汇总”的功能往往被很多人忽视了。当我们碰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比如,按性别分别求男女同学的各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我们有些同学碰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经常想到要用average()函数对男、女生分别来求平均,其实这样做就复杂了,如果我们用分类汇总的功能很快就能实现。首先我们按性别给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排序,然后点击“数据分类汇总”,然后再分类字段下拉框中选择“性别”,汇总方式下拉框中选择“求平均”,在汇总字段框中把“成绩”选中,然后单击确定就可以了。如果分类汇总需要取消,也同样是在这个对话框,只需要点击全部删除就可以了,数据即恢复到汇总之前的样子了。 4 powerpoint 在powerpoint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比如没有设置好幻灯片的版式,没有设置好动画出现的顺序,或者是没有使用好文本框。另外有一些问题跟在Word和Excel中有点类似,我们就不过多列举。 5结束语 以上总结的这些只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同时也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在这里做一个总结,提醒学计算机不久的学生们注意一下。 计算机应用论文:关于职业学校如何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优化 【论文摘要】21世纪90年代至今,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快,加上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材选用上各有各的考虑,以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从教材、教学实例、教学课件等一系列教学资源都有所不同,而且这些教学资源种类很多,但是,在这么多种类的这些教学资源中,有时候让一线的教师比较难以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资源的优化就显得相当重要而且相当有必要。 1.选好主要的教学教材及配套的教学辅导教材 一方面,现在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很多,出版社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相当部分的学校自己编写校内使用的教材。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体相同,但是讲的方法却并不一定相同。同样一个关于Intemet的问题,有些书把互联网比作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21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但是新近出版的一些教材,在讲Intemet这个问题的时候把Intemet与“地球村”联系在一起,甚至不用前两种讲授的方法,而是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很显然的,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但是,在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来讲,学生对理解Intemet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 另外一方面,还要根据学习对象,即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来选择教材,同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有的作者编著的书比较通俗易懂,有的则相对抽象。 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说,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教材本身的可读性,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到学习对象,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实际有选择性地来选择教材包括配套的教学辅导教材。其实,这也是教学资源的优化,教材也是教学资源,所谓“合适你的,就是最好的。”,在这里就是由教材选择问题而来的教学资源优化。 2.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 职业学校一线的计算机教师,掌握有大量的日常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比如,电子版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软件、学生作业或作品、教学实例、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论文等等。就我们学校来说,每一年都要购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的模拟考试软件。而这些模拟考试题库的题目比较多,而且有些是可以导出来的,我们将其导出后,把这些模拟题集中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题库。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有选择地穿插这些题库中的题,给学生上机训练使用,这样,当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以后,只要稍加针对性的训练几周,便能比较轻松地考取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这样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不单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资源,上述提到的教学资源,只要能加以整理、进一步的改进、优化,以教学资源库的形式来保存、共享、运用这些资源,日积月累下来,教学资源库就会变得相当的充实。 上述讲的是如何使教学资源库充实,在教学资源充实后,下一步必须得考虑教学资源库的功能。教学资源库可以以校园网应用的形式来展开,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以自己的账号进去资源库平台上传、下载相应的教学资源。平台还可以开发加进论坛的功能,让教师们能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可用性、实用性等等进行讨论,在讨论后再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扩展加学生进入讨论的这样一个功能,让教学的对象也参与到其中,可以更进一步完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教学资源库建立起来以后,既可以实现相互交流学习、互通有无,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还可以实现这一课程进度的统一,便于教学计划的实施,共同进步,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3.多与其它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 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多与其它学校进行沟通交流,既有利于发现自己的短处也有利于认识自己的长处。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同时也有合作的一面。作为职业学校,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技能竞赛每一年都会展开,但每一年的优胜者各不相同,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扬长避短。但要想发现自己的短处和长处,其实也是不容易的,必须得进行比较,要进行直接有效的比较,多与其它学校进行沟通交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沟通交流中,会有细心的对比。比如,其它学校的课程设置、在这一门课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运用程度,教学资源的优化所达到的层次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会在沟通交流中有所对比的。就本校的情况来看,现在每年至少有一次科组外出活动参观学习的机会,这一点是非常好的。如果看到别人在计算机教学方面做得更好,这本身就有助于我们对自身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优化是教学质量得以继续提升的关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优化更合理、更有效,有赖于广大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教师继续深入探讨。 计算机应用论文:关于计算机应用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协作网(以下简称“协作网”)这个“学术技术交流组织”以及她这几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的认可。 关键词:计算机 应用工作 思考与实践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协作网(以下简称“协作网”)这个“学术技术交流组织”以及她这几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已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的认可。在协作网即将正式成立和全国第三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即将召开之际,作为协作网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系统地对我们以及一切关心和爱护协作网的朋友们共同倾注了大量激情、精力和时间的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工作进行总结,是十分有意义的。今后的工作如何开展,协作网如何运作,专业软件向何处去,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去推动工程地质专业学科的发展,所有这些,不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每个网员都应该认真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我们在积极探索协作网的定位的同时,更在严肃认真地思考协作网的任务、宗旨和目标,此文旨在阐明我们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始料不及,Internet的辉煌令世人惊叹不已。有史以来,从来就没有一种技术能象计算机技术这样日新月异;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唯有今天的Internet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信息社会概念新颖的服务意识,获取信息同时又提供信息的互助观念,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的业界思想,自由软件公开源程序代码的业界潮流,敢于挣脱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又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计算机业界和Internet所独有的,也是计算机和Internet改变世界的精髓。我们认为,协作网不单纯是一个技术学术交流组织,它不同于其它学术团体,而是融入了信息社会全新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顺应信息社会的世界潮流,是对传统计算机应用概念的一种新的诠释,是信息社会计算机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模式。 1 过去的启示 从八十年代开始,水利水电系统内各单位相继成立了计算机处室,以此来开展本单位的计算机应用工作。时至今日,一些单位的计算机处室相继解散,总院也没有再保留计算机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过去的那套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的思路和管理办法是否符合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是否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问题出在哪里?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多年以来,我们对于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的习惯做法是采用科技项目的管理方式,即投入一部分经费,进行一些专业软件的开发。这种管理方式在计算机应用初期有其优越性,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管理模式越来越与现实不相适应,其原因就是对“软件”这一计算机应用的核心部件不理解,或者说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软件就象一个人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在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包括系统分析阶段、开发阶段、应用与推广阶段和维护与完善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只占整个生命周期的很小一部分,而后两个阶段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互相推动发展的过程。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一是只对软件开发阶段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只关心软件的出生,不关心软件的成长,致使一些软件开发出来,由于得不到发展而夭折;二是计算机应用工作独立于各专业处,造成开发与专业应用严重脱节,更谈不上推广应用。这些恐怕就是专业软件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也是计算机应用推广工作的困难所在。 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关键在于开发和使用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性应用软件。这种应用软件不同于其他科技产品,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领导的重视,单位的财力,计算机支撑软件平台的选择,使用人员的素质等等。因此,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内容决不是仅仅对软件开发阶段进行管理,还涉及到很多社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对专业需求进行调查,对开发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又要对开发出的软件进行市场宣传、推广和服务,以及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等等。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带来专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更带来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与现行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所以要进行广泛探讨,并考虑进行相应的改革。 2 协作网的由来 工程地质勘测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多年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行业中处于落后的状态,这是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的问题。1995年初,我们开始尝试由专业处自己来抓这项工作(早在70年代电力行业就已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卓有成效)。我们对水利水电各勘测单位的软件开发情况及开发人员状况作了一个调查,对反馈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整理,并对几个勘测单位进行了实地考查。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感到勘测专业由于交流甚少,应用软件大多处于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状况,造成人员和资金的浪费。因此打破各单位之间的封闭,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当时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199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信息网学术大会上,我们首次提出了成立协作网的倡议,希望通过协作网这一组织形式来实现互相交流和推动计算机应用工作的开展。这一倡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大家认为这项工作十分必要、非常及时。接着在同年的11月份,我们在武汉召开了第二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是勘测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和使用人员。大家充分讨论了协作网对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和专业应用软件发展的意义,一致拥护组建协作网。1996年初,协作网筹建组正式成立,开始了我们这三年多来的筹建工作。 3 协作网的管理意义和实际效果 协作网运作实际上有其独特的管理意义。我们所说的“管理”具有自己的特色,既有行业管理的内涵,也包括协作网具体运作的方式,是打破旧的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协作网没有现成的管理模式可供使用,我们只有借鉴别人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我们搜集外系统的相关计算机应用的先进成果,把它引入水利水电勘测行业,并把行业内的计算机应用经验进行推广和交流,以此来推动勘测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的进步。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网刊的出版,来团结全体网员,达到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网刊既是网员们交流的场所,又是我们进行计算机应用工作舆论宣传的工具。借鉴计算机业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几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对本行业计算机应用工作的管理思路,通过与网员的交流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我们的主要观点包括: (1)抓标准软件、基础软件的开发,这是软件发展的根基。只有具备了开发层次比较高,应用、维护、拓展都比较好的标准软件和基础软件,才能使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有序、高速发展,这个道理就象盖高楼大厦必须要有牢固的地基一样。 (2)对软件不搞鉴定。计算机业界早就不再进行所谓的软件鉴定。因为软件开发出来,自身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应用测试,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而我们行业的软件起步较晚,需完善的地方很多。如果不广泛地进行交流和应用,由用户来发现问题和进行评价,形式上的鉴定只能是纸上谈兵。 (3)积极倡导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交流促发展,大力倡导自由软件这一时代潮流的产物。当今计算机界对自由软件Linux的推崇,正说明自由软件在计算机界具有特殊的生命力。自由软件精神对专业软件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协作网是一个自愿联合组织,她所体现的是信息社会的精神。工业社会强调的是竞争,最终导致分裂和封闭;而信息社会强调的是合作与互助,强调的是团队精神。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现在,网络上的交流完全不分国界,没有地域的限制,网络将自己的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网络生活每天都在创造奇迹。求医、求学、求助、求职…,从中我们看到了人类互助的愿望借助网络这一桥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网络实现了人们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协作网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潮流,把所有关心专业软件发展的人,包括软件开发人员、使用人员、部门领导、大学教授以及软件开发商等等联系在一起,通过信息的广泛交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互助互补,这也是通过协作网进行管理的意义。 (5)在运作机制上,采取自愿入网的原则,而不使用行政手段。因为没有大量的经费作后盾,我们必须靠优质的服务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来赢得网员们的支持。协作网是为了把所有关心专业软件发展的人联系在一起,因此网员并不局限于本系统的单位和个人,这也体现了协作网的开放意识。 (6) 在Internet上建立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主页,使得信息的交换更为自由快捷,软件交流更为方便灵活。主页吸引了更多的计算机应用爱好者,拓展了交流范围,并起到了宣传作用,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进行交流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通过这三年多的努力,协作网的工作得到了各方的肯定,确立了在全国工程地质界的位置,为水利水电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不论是工程地质界的老前辈,还是新一代年轻的地质工作者都高度评价了这项工作对专业学科进步与发展的意义。 从实际效果来看,信息交流的结果同时带动了专业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一些软件开发较好的单位通过协作网大力宣传他们的软件,赢得了更多的用户,从而带动了软件的完善与推广工作;许多过去计算机应用工作比较落后的勘测院通过引进软件、学习外单位的先进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应用水平,在工作中尝到了甜头;一些计算机爱好者通过交流经验,交流自由软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一些勘测部门的领导对计算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学教授们也找到了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刊中的一些介绍软件使用经验的文章解决了许多单位的具体应用问题…。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信息的作用是威力无穷的,这是过去计划体制下用多少钱也无法办到的.而我们抓住了信息这一环节,真正改变了计算机应用工作的管理模式,使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 协作网的另一实际效果还在于她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她的凝聚力表现在将过去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她的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倡导合作的思想极大地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人才的创造热情有了发挥的空间。人们逐渐抛弃了过去封闭的意识,开始意识到合作的意义,开始走出个人的圈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纷纷拿出自己多年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网员们的支持、理解和热情,使我们对这项工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协作网的工作效果为我们展示出现代管理的深层次意义,这也是我们行业管理部门进行改革的一大课题。在过去计划体制下,所谓管理多是针对人财物的管理,实际上只有“管”,而没有“理”。而在计划体制逐步削弱的今天,管理部门逐渐丧失了人财物支配权的情况下,是不是就不再需要进行行业管理?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方式有所不同,管理对事物的发展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的改革大潮中,我们是做时代的弄潮儿?还是被社会所淘汰?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固有的旧观念不思进取,必然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我们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发展时期,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给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极大的冲击,信息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服务将是新时期行业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姿态来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协作网将始终不渝地坚持全新的理念,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基层提供信息服务,尽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4 协作网的发展前景 在水利总院、水电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协作网将于今年10月正式成立,这必将大大推动协作网的工作向前发展。在过去三年多的筹建工作中,协作网主要起到了沟通信息的作用。随着协作网的正式成立,我们希望吸引更多的计算机应用爱好者加入进来,本着互助、奉献、实现自我的精神来共同发展,协作网始终为每一个有识之士尽力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协作网除了作好宣传推广工作外,还要深入到应用软件的开发中去,加快专业软件的标准化进程,今后将更加积极寻求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致力于开发本行业自已的高科技产品。丰富和完善工程地质主页,以更新、更吸引人的内容迎接各位网友的到来。加快行业内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在此,我们想进一步强调,协作网为每个网员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大舞台,你可以尝试自己想做的每一件事,你的每一个想法都可以在网上或通过网刊,你可以宣传自己的软件,发表自己对软件的意见和建议,谈自己的新思想、新认识、新观点,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与经验,寻求合作,提出自己急待解决的问题…,总之,让各种信息借助网络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到每一个网员,使网员们能够进行更广泛的互助与交流。 当然,这些美好愿望的实现还要靠全体网员以及所有关心协作网的朋友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欢迎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到协作网中,我们也非常欢迎计算机软件公司把他们先进的技术带给我们,让我们为提高勘测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而共同努力。 计算机应用论文: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 主要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课程 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 教学形式 以前高职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方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 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高职院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高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而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由高职学校编写的适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2 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2.3 教学的组织实施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2.4 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验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次上实验课时应该采用实验课记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更好的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 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5 小结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 计算机应用论文:关于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模式提高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 论文摘要:课程考核改革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用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的接受程度和教师教学教过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考核来评价学生对课程掌握的程度,也是教学质量评价有效依据。今年来,各个高职院校对课程的考核模式都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在学生的课程考核管理与技术接受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也确保了考核的正常进行和考核质量,对促进考风、学风的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是要更好的提高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模式;改革 一、课程考核改革背景 根据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以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以平时上级练习成绩、期末考试(笔试)和平时出勤情况来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考试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仍重于理论;而笔试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当今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代,为什么计算机专业人人员从事的工作确实跑业务,做销售员,或是跟计算机有一点搭边的文员,却不能胜任一个全职的办公自动化人员。因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理论与实际没法结合。在操作方面文字输入速度慢,不熟悉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熟练办公软件的应用。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尽限于校园内,为考试而考试,例如,有学生平时表现非常好,上课认真,期末考试笔试卷面成绩相当不错,但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却通不过,这说明了利用原先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不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进程,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落实教学过程和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达到较高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性人才的目的。为此,将采用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为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基本操作的使用;又要检测学生对办公自动化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OFFICE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本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一)教、学、评相互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上机实验是学生学习内容。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合理调配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完成实验的时间,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学习目的。上机实验是以实际教学和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相结合,直接明了的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联系,把学生的学与学生平时课堂练习和课外应用相对应。提高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及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平时的教材教学与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在平时实验联系中我们可以“一对一”的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不断地操作实践,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主动性,直到学生100%掌握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对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训练和提高,接近职业化教育的事实。 三、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历年来,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尤其是职业技校、中专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基础已相当不错,我们对这类学生最关键是在于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而普通高中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虽然没有中专、技校的学生基础好,但高中阶段该课程也是必修课,对于这些学生我们的考核方式要进行改革。 (一)首先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上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有:信心社会概念、计算机硬件的概念和组成、网络的相关概念,以及office软件的基础应用。 当然我们对这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也统一,要把原先先以教材为主的理论课堂教学,或是没有实际操作的虚拟黑板式教学方式,改为实质动手操作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和学生机房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更明确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信息教育的特色。 (二)我们对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但在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中我们的考核标准也要做适当的调整,以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能够有所改变,能真正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前我们采用平时实践训练、平时的考勤情况以及期末理论总结性笔试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压力,自己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是模糊的,但近年了我们应该把学生是否能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是否能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认证来作为实质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实质的学到了东西,能熟练的掌握和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在总结性考核时临时发挥失误的影响,又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体现了职业化。 (三)我们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报名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等级考试是在十一月中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参加考试,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但并不影响学生通过率,因为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基础,只是进行对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把计算机一级考试放于大一的第二学期,也就是每年的四月中旬,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要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差,在第一学期我们将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一致,只是放慢教学的速度,教学过程中会更加详细的去演示每个操作题,当然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满意的,所以在第二学期,我们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辅导,整个辅导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辅导内容以一级考试的内容为重点,80%的以上的教学时间是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机房为教学场地,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练习,难题解答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会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已经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四大块分别为:计算机系统操作与使用、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是符合现在社会需求进行培养人才,能完全充分体现职业化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当然,我们照样也对学生进行培训,此类的培训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每个班级的实训周里,我们会重点培训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方法、基本外部设备的使用与一般调整方法、微型计算机文件系统的操作与管理、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方法、计算机病毒的检查处理方法),而其他几点(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与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符由学生自己练习。在实训周里我们将进行实践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组织理论考试。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计算机职业化能力水平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四、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效果/结束语 课程考核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近年来经考核模式改革后,教师的专业技术有一定的巩固,对于学生来说各项考核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学到知识,有真正动手的能力,能真正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 在学生的毕业设计排版,制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比以往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平时学生干部制作表格很少人还会使用WORD来做,在写公文上也有很大的进步等等。据统计每年的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的报考率和通过率也逐渐在提高。考核只是计算机专业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要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配送管理论文: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设计论文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历程相对较长,在不断的摸索与尝试中,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模式已被我国职业教育界逐步接受与认可,并在该种理念的指引下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 一、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定位 近年来,物流行业的发展迅速,其对相应岗位的从业人员要求也持不断提高的趋势,这就要求各大高职院校必须对仓储与配送管理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定位。和仓储与配送相对应的业务主要包括信息服务、配送、包装、搬运、装卸以及仓储等,其涉及到的具体岗位有单证操作员、送货员、防损员、理货员、仓管员等。因此,高职院校需定位于培养基层管理与相关业务操作高技能型人才,确保其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拥有更为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2.1不够明确的课程定位 仓储与配送的业务自身与行业特点关系密切,就商品对象这一点来说,生鲜商品与普通干货业务有着较大的差异;就涉及到的领域而言,连锁百货的自营物流仓储与配送业务也和第三方物流的相关操作流程有着明显差距。总而言之,不同行业间的仓储与配送环节的流程不一,很难确定一套标准化的流程操作,而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其后续教学关键点就是如何依据行业背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确定。但是,目前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依然只是介绍通用的标准知识和理论,对课程的定位还不够明确。 2.2较单一的教学目标 实现方式尽管教学手段开始日渐丰富多样,比如课程网络平台、案例讨论、多媒体课件等,但与高职学生侧重培养动手能力这一定位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更加合理、科学地组织教学,除了需要引进一些代表相关行业发展方向的教学硬件设备,更需要引入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目前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实现方式相对单一,尚未实现多元共生的教学方式。 2.3缺乏全面系统性的课程考核 就目前来说,大多数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将成绩构成分成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也不例外。简要来说,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课堂表现、考勤与作业等,一般占据30%至40%左右;期末是通过开卷或者闭卷理论的考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通常占据60%至70%左右。该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其实际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系统、合理、科学的检验。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改革思路 3.1理论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依据能力要求通常将教学内容分七个模块,分别是基本概念、仓库布置与设备选用、仓库作业管理、仓储经营管理、配送作业管理、回收作业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管理。(2)教学目标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目标是确保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仓储与配送作业的基本管理方法和技术、主要业务流程等,使其具备配送线路优化能力、配送中心内部的规划布置能力、库存管理能力、商品养护与仓库安全管理能力、依据仓库管理流程进行相关的仓储作业管理能力以及草拟仓储合同能力等。(3)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需着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使其独立思考问题与适应岗位梯度变化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掌握具备创造性活动的程序、特点、经验以及科学思维方法。具体来说,项目教学法是依据物料流通的过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七项,使学生通过学习每个项目,学会一项技能,其特点是能够构建出一个研究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社会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并由此使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另外,也可依据课程的内容与性质,对多种教学方法作灵活使用,比如案例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使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得到训练。举例来说,在讲解仓储出库流程的过程中就可以选用讲练结合法,即教师先讲解相关理论,再要求学生绘制出入库作业的流程图,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入库业务流程,从而强化记忆。此外,为使学生在教学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大高职院校与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现代教学观,推行交互式、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积极性得到激发。 3.2实践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主要是确保学生能够熟悉仓储管理现状、设备与流程,掌握现代仓储管理所需的计算机软件、自动化立体库操作与仓储设备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对配送线路与运输调度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其能够对仓储与配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判断、分析与解决。(2)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校内进行仿真模拟演练。具体来说,可对校内物流模拟真实训练室的设备、设施进行充分利用,并开展与之相应的实训内容,例如模拟超市配送、自动化立体仓库操作、仓储管理软件的仿真模拟、托盘堆垛的货物训练以及叉车操作等,确保学生掌握各环节的相关操作技能,并做到规范而熟练。另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实训的参观学习,使学生的知识面与分析判断能力得到有效的拓宽与锻炼,充分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在进行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参观的要求、目的、方案与实施步骤等,并在结束学习后要求学生提交调查报告,保证参观学习效果,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此外,校方也可以多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或者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全国性物流大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并使其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 3.3课程考核方式 就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考核而言,可选用企业现场项目和任务的考核方式,依据工学结合现场开放式的考核题库,并由专兼教师进行相关的考评工作。考核的重点应包括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学习态度、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岗位职业能力等,比重的划分则包括课堂考核30%左右,模拟实训30%左右,实习成绩40%左右。针对一些在大型比赛或者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适当给予加分,使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得到调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全球经济的运营环境已日趋复杂化,现代物流业也势必向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并对一线操作人员与基层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仓储与配送管理作为一门拓展性、系统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科学,在课程设计中需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偏重实践与能力提升为导向,使传统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转变成能力培养型的教学模式,从而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比较扎实、全面地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确保其走出校门后能够尽快适应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工作需求,成为真正具备高技能与产业发展方向一致的仓储与配送管理人才。 作者:吴秀奎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配送管理论文:基本药物采购统一配送管理办法 为贯彻落实《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精神,结合《2014年度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配送企业招标文件》条款,制定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一、工作目的 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管理;二是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的监督管理;三是规范配送企业的配送行为;四是明确医疗机构和配送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五是明确医疗机构和配送企业的违约责任。 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流程 区卫生局采购中心与配送企业签订采购配送合同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本院和村卫生室用药情况,按照区卫生局根据国家和省基本药物目录选定基本药物的药品名称、品种、规格、数量、生产厂家制定药品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报区卫生局采购中心审核采购中心通过《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采购与监督平台》向配送企业发出采购单配送企业对采购单响应(包括及时回复采购中心、对采购单信息进行处理)配送企业将采购药品配送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验收入库或退货。 三、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的管理(责任和义务) (一)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提供的药品需达到下列规范性要求: 1.药品的规格、计量和数量:交付药品的规格必须与采购合同规定的规格相一致;计量、数量单位应该使用国家通用的计量、数量单位; 2.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应与国家有关部门最新颁布的相应标准和规范为准; 3.有效期:除非医疗机构对有效期另有规定,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所提供药品的有效期不得少于一年; 4.专利权: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应保证医疗机构在使用中标品种时,不受第三方提出的侵犯其专利权、商标权或保护期的起诉; 5.包装:除非医疗机构对包装另有规定,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提供的全部药品均应按标准保护措施进行包装,以防止药品在转运中损坏或变质,确保药品安全无损运抵指定地点; 6.每一个包装箱内应附一份详细装箱单,每个批号的药品应提供一份质量检验报告书;包装、标记和包装箱内外的单据等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包括医疗机构提出的特殊要求; 7.价格:在合同有效期内,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提交药品和履行服务的价格是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中标价格。 (二)交货时间、数量、运费的承担: 1.配货时间:每次供货配送的时间以医疗机构的采购计划和网上订单时间为准; 2.交货数量:以医疗机构的采购计划和网上订单数量为准; 3.交货时间:急救药品在接到医疗机构订单后4小时送达,一般品种在24小时内送达,部分缺货品种在一周内送达; 4.交货方式:一般采用现场交货方式,其他交货方式在合同特殊条款中规定。现场交货的方式由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办理运输和保险,将货物运抵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定仓库现场。有关运输和保险的一切费用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承担。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将药品送到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定仓库后,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及时组织人员与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配送员或托运人共同按照乙方的《销售清单》(随货同行联)进行验收入库,且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验收(收货)人员须配合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人员在商品销售回执(签收)单或托运单上签字以确认货物全部签收。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场验收,如发现药品名称不符、零货数量短少、整件数目不符或药品外包装挤压、破损的,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应当场签字确认。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药品名称不符、零货数量短少、整件数目不符或药品外包装挤压、破损的,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必须在收到医疗机构书面或网上通知24小时内与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联系并到现场确认,超出上述时间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未确认的将以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认数量为准。 5.所有货物的交货日期以运抵采购人收货签字日期为准。 (三)伴随服务: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必须提供下列服务项目。 1.产品的现场搬运或入库; 2.提供产品开箱或分装的用具; 3.对开箱时发现的破损、近效期产品或其他不合格包装的产品及时更换; 4.对储藏有特殊需求的,要进行现场讲解或培训; 5.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应具备解决紧急问题的能力,如医疗机构在使用药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应及时到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场解决。 (四)质量保证及检验。 1.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交付的药品质量应符合国家承认的相应标准,并与报价时承诺的质量相一致,以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有效; 2.如果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认需要进行药品质量检验,应及时以书面形式把质量检验的具体要求通知配送企业。如果配送企业同意进行药品质量检验,或者通过检验证明药品存在质量问题,则进行药品质量检验的费用由配送企业承担。检验在配送企业交货的最终目的地的法定机构进行; 3.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接收药品时,应对药品进行验货确认,对不符合合同质量、数量、包装、标识等要求的,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权拒绝接受。配送企业应按上述规定的时间提供合格的药品,不得影响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使用。 (五)转让和分包:配送关系一旦确认,在采购期内,生产企业、配送企业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让其应履行的合同。 (六)及时响应采购中心的网上订单。 (七)配送过程中提供真实证明。 四、医疗机构的管理(责任和义务) (一)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履行采购合同。生产企业、配送企业无违约行为,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无正当理由中止合同。 (二)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完成合同约定采购量(相应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同期内的实际需要量)的采购。如在合同规定的采购周期内合同采购量未能完成,则应顺延至下一个采购周期继续采购,直至合同采购量全部完成。 (三)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要求生产企业、配送企业按实际价格如实开具发票,并如实记帐。 (四)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收到合同项下最后一批配送药品60天内,需付清配送企业全部货款。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月与生产企业、配送企业结算到期货款。每次付款均应包括当月应结算的全部药品款项。 (五)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生产企业、配送企业的任何扣款(包括但不限于代垫费用、破损、短少及质量原因等)应事先以书面形式通知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并确认,未经其书面认可,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擅自扣除生产企业、配送企业任何款项。 (七)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以任何理由向生产企业、配送企业提出除合同项以外的集体或个人利益。 (八)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以任何理由向生产企业、配送企业索要任何名义的赞助或捐赠。 (九)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时编制合理采购计划,每次采购计划量原则为本单位(包括社区服务站)一月用量,尽量减少增补计划,采购计划中药品必须是省、市基本药物目录内的,于每月25日前将采购计划报区卫生局采购中心。 (十)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进行标外采购(采购非目录药品)、违价采购或从非规定渠道采购。 (十一)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按照《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采购与监督平台》规定价格采购及销售(零差率销售)。 五、违约责任 (一)误期赔偿:如果配送企业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配送药品并提供伴随服务,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从货款中扣除违约金,但应不影响合同项的其它补救办法。每延误一周的违约金为迟交药品货款的5%,直至交货或提供服务为止。一周按7日计算,不足7日的按一周计算。违约金的最高限额是合同总价的10%,一旦达到违约金的最高限额,医疗机构有权终止合同。 (二)配送企业在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应尽的交货义务。 (三)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发现药品存在质量问题(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检验报告)或与报价时所作的承诺不一致,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权中止部分合同或全部合同。 (四)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接收药品时,应对药品进行验货确认,对不符合合同质量、数量、包装、标识等要求的,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权拒绝接受。配送企业应按上述规定的时间提供合格的药品,不得影响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的使用,如影响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并造成损失,配送企业应承担责任并赔偿相应的直接损失,但由此引起医疗纠纷的损失也应赔偿。 (五)如配送企业未能履行《配送企业责任和义务》中约定的条款,区卫生局采购中心有权责成其改正,违约超过3次以上时区卫生局采购中心有权终止部分合同或全部合同。 (六)如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按合同的规定按时结算货款,配送企业有权要求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付违约金或终止合同。 (七)如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能履行《医疗机构责任和义务》中约定的条款,配送企业有权向区卫生局采购中心要求责令各乡镇(中心)卫生院改正,甚至终止合同。 六、不可抗力 (一)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不可抗力而导致合同实施延误或不能履行合同义务,不承担支付违约金或其他赔偿责任。 (二)配送企业因不可抗力而导致合同实施延误或不能履行合同义务,不应该承担误期赔偿的责任。 (三)本条所述的“不可抗力”是指但不限于:战争、严重火灾、洪水、台风、地震及其他双方商定的事件。 (四)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配送企业应尽快以书面形式将不可抗力的情况和原因通知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另行要求外尽实际可能继续履行合同义务,以及寻求采取合理的方案履行不受不可抗力影响的其他事项。不可抗力事件影响消除后,双方可通过协商在合理的时间内达成进一步履行合同的协议。 七、结算方式 (一)结算条件:配送企业向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付款要求时,要提交已交易药品的发票以及合同规定的其他义务已经履行的证明。 (二)付款方式: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支票、电汇或银行汇票方式予以结算(支票不得开具延期支票或空头支票)。货款划入配送企业指定的银行帐号。 (三)结算流程:各乡镇(中心)卫生院根据上月配送企业配送药物金额做还款计划报区卫生局集中采购中心审核院长修改还款计划报区卫生局集中采购中心审核签字报区卫生局规财科局规财科转款至配送企业的银行账号 八、区卫生局职责 1.负责全区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含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管,做好日常事务性、技术性、辅助性工作。 2.签订采购合同。区卫生局采购中心、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配送企业签订《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合同》。 3.组织审核把关。严格对药品采购发票进行审核,防止标外采购,违价采购或从非规定渠道采购。并定期向市卫生局上报本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工作情况。 4.做好监督检查。接受有关单位或个人对医疗卫生机构,配送企业违规行为的举报,并核查处理。对本区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配送企业网上采购,货款返还,药品配送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对未按照规定履行义务的配送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5.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根据相关规定制订具体监督管理细则,定期进行督导。对药品采购供应的品种价格、药品质量、药物合理使用情况、合同执行情况、患者满意度等进行考核评估,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区卫生局对各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九、争议的解决 因合同引起的或与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也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将争议提交起诉人所在地的仲裁机构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配送管理论文:汽车企业JIT配送管理模式研究 长安铃木是地处重庆内陆的中型汽车制造企业,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其物流配送体系有其独特性。因此在借鉴国外先进配送模式同时,也在探索一个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全新模式,首先参考丰田模式建立高效率的JIT配送系统,然后结合长安铃木供应商及自身物流特点,通过实施同步配送以解决JIT配送存在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提高配送效率。 1背景说明 1.1JIT系统实施 长安铃木生产装配线均设有信息采集点,通过扫描车体条形码,对基础数据进行跟踪。在MRP质量管理系统的帮助下,长安铃木销售、售后、采购、生产形成整体的联动,零件最终在提前7个工作日被排定交货计划。通过ERP系统可以清楚地反映零件的实时状态,为下一次的物料准备提供基础数据。 1.2JIT配送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安铃木在实施JIT配送以后,明显降低了库存,提高了配送效率,但是在具体实施JIT配送的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暴露出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按顺序提供的零件无法实施JIT配送。长安铃木生产现场是混线生产四种车型,这四种车型根据各自配置的需要,外观件又可以有很多种颜色可以选择,以前后保险杠为例的外观颜色件采用JIT配送,通常总装部门经常会出现按计划涂装下线的车体因划痕问题需要重新返回涂装车间的生产线进行补修等意外情况。这样就带来了新的问题,JIT配送系统所计算的涂装部门生产线和总装部门上线车辆顺序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按照车型配置一一对应的关系,库存需求、配送关系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对于多种零部件通用的车型,这样的影响不大,但是对于车型的专用件和外观颜色零部件来说,这样的顺序变更很容易造成由于车体顺序变化带来的生产现场零部件库存不一,非常容易造成总装部门生产线的停线情况,易引起混乱。因此,为暂时解决这样的问题,临时对策就是增加生产现场相应零部件的安全库存量,以降低停线的风险,避免引起混乱。但是由于生产现场空间毕竟有限,且受生产现场工位的场地限制,如果仍然出现缺件的情况,只能采取车体通过该装配工位暂时不装配零件,等后续追加采购的零件配送至生产现场的工位后再实施安装。由于人员水平和管理水平限制,类似的装配问题在长安铃木经常发生,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进度,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方法彻底解决,以提高整车的下线速度。 1.2.2大型零件占用生产线的空间多,库存待优化。JIT配送虽然实现批次送货,将库存尽可能地降低,但由于某些供货商距离较远,每天送货批次有限。长安铃木根据每日的生产计划提前计算零件需求量,尽可能要求供应商减少配送频率,按照每班产300台整车(共有白天晚上两个勤)的情况,加上零部件的安全库存,通常生产现场装配工位旁会有600多台车零部件的堆放,但是对于某些大型的零部件,如制动器总成、轮胎总成等来说,这些零件会占用大量的生产现场库存空间,不利于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1.2.3如遇特殊车型试作时,JIT配送无法满足需求,容易导致混乱。长安铃木经常有新车型的试作计划,新车型的装车数量可能非常少,且在生产现场的装配工位非常分散,对于这样的小批量配送,JIT配送混乱的概率相对较大,造成生产线停线的几率也相对增加。针对以上问题,特别是外观颜色件的顺序配送问题,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的JIT配送进行优化设计。同步配送是JIT配送的高级形式,通过实施同步配送的研究,可以在降低中间库存、进一步提升仓储配送中心的主观能动性、减少成本等方面做出有益的贡献。 2同步配送的实施研究 2.1实施同步配送零件的两个前提 2.1.1车体的装配顺序在通过总装的数据采集点(装配顺序确定点)以后就不再改变; 2.1.2车体的数据采集点(装配顺序确定点)距离某同步配送的零件的装配工位要有足够的距离(足够的时间),即要有足够的零件准备时间。以上两个前提条件同时成立的时候,长安铃木就可以在车体经过数据采集点,未到零件装配工位的这一段提前准备期,按照各车型的装配顺序组织零件备货和运输。当车体沿着总装装配线流动到某装配点时,相应的零部件也被同步配送到该工位,从而实现拉动式生产,消除中间库存,提高配送效率。 2.2同步配送零件的分类 2.2.1单件同步配送:主要针对有配送顺序的外观颜色件(如前后保险杠总成),以及根据车型配置变化的零部件如发动机总成、轮胎总成等。当车体上线后,以24车副为送货批次,每30分钟向仓储下达配送指令,按要求提供相应配送零件至生产线; 2.2.2批量同步配送:批量同步配送是在单件同步配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是批量同步配送针对非顺序装配的大型零部件,如制动器总成,减震器总成等等。它也是以24车副为送货批次,并设置有延迟时段,当后一个时间段的车体上线以后,仓储才开始发送前一个时间段的零件,这样才不会在生产现场的产生中转库存,以节约空间。 3同步配送的意义 3.1库存准确性提高,生产现场管理增强由于单件同步配送几乎实现零库存,批量同步配送的生产现场库存不多,且可以通过生产管理系统计算生产现场库存,准确性进一步提高。2009年12月生产现场物料盘存,零件实物数量与生产管理系统比较,准确率比2008年12月明显提高。 3.2现金流占用减少,配送成本降低同步配送有效地解决了外观颜色件、大型总成件的配送问题,同时降低了配送过程中的库存配送数量,使得供应商和长安铃木的现金流被占用得以减少,中间成本降低。 3.3生产现场的管理加强同步配送与JIT配送相比,生产现场的库存大大减少,而且通过扫描收货票及整车下线来计算现场库存,得出更准确的现场库存量。通过2009年底对生产现场的库存零件盘存,差异率是0.04%,比2008年底生产现场的库存零件盘存的差异率(1.3%),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结束语 同步配送解决JIT配送存在的瓶颈问题,是现阶段符合长安铃木实际发展情况的配送模式。通过降低中间库存,优化物流周转,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配送管理论文:物流管理配送技术 一、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的发展环境变化 首先,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为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发展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条件。随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商品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了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 其次,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为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发展培育了必要的微观基础。 推进企业改革,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是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的进展体现在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使国有企业从计划的执行者逐步转变成为市场主体。到目前为止,全国30多万家国有企业中,绝大多数实现了市场化经营,承担国家计划的企业只有1万多家。1400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1/3以上实行了公司化改造,国有小企业完成改组、改制的已达50%—70%。与此同时,由于所有制理论的突破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使得一大批非国有经济市场主体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经济力量。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品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中国物流和配送的快速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技术基础。现划物流管理和配送技术中大量使用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商品物流技术,这些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日趋完善。目前已有相当多的物流和配送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并在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条形码技术、计算机支持的信息管理技术、EDI、MRP等。 第四点,政府对物流和配送的政策支持。为了大力促进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为了促进连锁经营等组织形式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对商品物流和配送采取了积极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多次强调了配送中心对发展连锁经营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国内贸易部在《全国连锁经营发展规划》中,重点提出了发展配送中心的政策措施。在我国流通领域对外开放政策中,鼓励国外资本投资于物流和配送设施等。目前,国内物流和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物流配送已经成为许多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相当多的实行连锁经营的零售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为企业内部的连锁网点提供物流配送服务,一些连锁企业配送商品比例已经超过企业经营品种的50%。在社会化物流配送方面,一些国有商业批发企业和大型零售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开展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如北京亿商集团、西单商场等;外资在物流配送服务领域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如中国储运总公司与日本岗谷钢机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了天津岗谷物流公司,是集配送、加工、仓储、寄售、租赁、修理、展销和技术咨询为一体的新型流通组织。像这样的合资物流公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已有10家之多,它们主要是为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提供物流配送服务,成为跨国公司角逐中国市场的有力竞争武器。 二、影响和制约中国物流配送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一,中国企业对物流和配送缺乏正确和充足的认识。虽然对物流和配送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学术界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物流和配送有较多的了解和认识,但就全社会而言,对物流和配送的认识还非常模糊,特别是企业。 第二,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短缺,是物流和配送发展的巨大障碍。从国外物流和配送的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和配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在相当多的大学和学院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二是部分商业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三是在各国物流行业协会的领导和倡导下,全面开展了物流和配送的职业教育。使得注意的是,职业教育是培养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最重要和经济的方式。许多国家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物流和配送方面工作。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非常落后,在高等院校中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仅有10所左右,仅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1%;研究生层次教育刚刚开始起步;博士生方面的教育远未开始;职业教育更加贫乏,通过委托培训方式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据北京一家专门为外国企业服务的猎头公司介绍,一些外国公司或其所属合资企业时物流经理的需求近年来开始增加,北京市场上基本符合企业要求的物流经理人选非常少。 第三,物流和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物流与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方面,也就是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制度环境或市场环境,主要是指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方面的改革,目前还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之间重新配置。而由于上述制度改革尚未到位,企业根据经济合理原则对物流资源的再配置就会受到阻碍。例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选择外部物流服务时,由于企业处置原有的仓储、运输等设施和人员时遇到障碍,必然会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改善。因此,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也是物流和配送发展的必要条件。新晨 三、我国物流与配送发展的前景与展望 目前中国经济中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物流与配送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从长远来看,在不断推进改革的条件下,中国物流与配送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其前景十分可观。从近期来看,物流和配送发展还会受到上述问题的制约,难以迅速发展,但也不排除在一些产业领域中的发展机遇,主要是:第一,在外国投资企业中,发展物流和配送的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第二,在市场竞争中规模逐步扩大的优势企业,发展物流和配送的市场需求开始萌生;第三,以中小型零售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正在快速发展的连锁商业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事业开始起步并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总之,为了促进物流和配送事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作出更积极的努力,充分在必要的领域发挥作用:1、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和市场体系的发展,为物流和配送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2、加强物流和配送的教育和培训,要在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给予物流教育一定的地位;鼓励多层次、多方面的物流教育和培训;3、在物流和配送领域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在物流与配送技术、教育、管理咨询等领域加强与国际物流领域的联系合作。以上是本人对物流管理和配送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简单认识,有不足、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予指导。 配送管理论文: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管理 网上交易使“商流”有了革命性的进展 随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上交易的发展,商品的交易时间已经可以达到马克思所言的“等于零或者趋近于零”的境界,网上交易使商品交易发生了巨大的革命,不仅时间缩短,交易速度加快,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商业交易的交易成本,尤其对于个性化不强的商品,对于现代经济中大量按标准生产的,有严格品种、规格、质量标准约定的产品,可以在网上实现全部商业交易活动,就此而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上交易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需要指出的是,个性化商品大多为生活资料;而标准化、大批量生产的商品,大多为生产资料。也就是说,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上交易更适合于生产资料。就电子商务的类型而言,这是BtoB型的电子商务。 网上交易更适合于BtoB型,这并不等于说BtoC的网上交易就没有前景。事实上,就基本消费者而言,个性化的需求只是其需求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也可以从网络中获取信息、进行比较、完成一定程度的交易谈判,也能够有效优化和支持个性化商品的交易活动。何况,在新的世纪,基本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商品的标准化与个性化也会有效地融合,人们可能用更多的时间追求服务,而力求节约商品的购买时间,通过服务来获得满足而不是通过亲自购买商品获得满足,在这种情况下BtoC形式的电子商务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所以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上交易,对于商业交易活动来讲,是一次革命性的进展。 不能把电子商务只理解成网上交易 从现在的理论和实践来看,网上交易对于商品交易的作用,是获得了广泛肯定的,然而,网上交易只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局部,做为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过程,正如一个完整的商品流通过程一样,如果进行细分,可以分解成商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等4个主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次商品流通过程,包括完整的电子商务,也都是这“四流”实现的过程。现在看来,商流、信息流、货币流可以有效地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在网上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但是这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也就是说,尽管网上可以解决商品流通的大部分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物流”的问题。在一个时期内,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有一些偏差,以为网上交易就是电子商务。这个认识的偏差在于:网上交易并没有完成商品实际转移,只完成了商品“所有权证书”的转移,更重要的转移,是伴随商品“所有权证书”转移而出现的商品的实体转移,这个转移完成,才使商品所有权最终发生了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个转移要靠取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实现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之后,这个转移则就要靠配送,这是网络上面无法解决的。所以,网上交易就等同于电子商务,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很容易把电子商务引上歧途。按照这种偏颇的认识指导实践,必然出现现在大部分电子商务网站所面临的困难,甚至反过来对电子商务进行自我否定。 需要说明的是,发达国家的某些著名公司,对于电子商务的表述是:企业、供应商、用户的网络联结。这种表述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无疑是正确的,其原因,西方发达国家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流通系统和配送服务系统,这些系统能够有效地对于网上交易的结果用配送服务来实现实物的交割。因此,只要利用互联网实现了“网络联结”,以后的事情,有成熟的社会配送服务系统去解决。但是,在中国,这就行不通了。在中国,电子商务的建设,如果不包含配送服务在内,就不可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商务活动,这是中国的国情,是我们几十年忽视配送系统建设对我们的惩罚。 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一体化的产物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经济,是“新经济”的核心,网上的信息传递和信息经营,网上的交易,网上的结算等等都是依托互联网新的经济运作方式,也是网络经济的重要内容。 配送方式又是现代物流的一个核心内容,可以说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物流思想的综合产物,和人们一般所熟悉的“送货”有本质上的区别。从新经济的角度来看,被认为是新经济中新生产方式的“零库存生产方式”和本文一再提到的典型的新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等等,配送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配送也应当纳入到新经济的体系之中。当然,配送对于经济发展意义,不仅局限在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在于它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手段。从历史上曾采用的一般送货,发展到以高技术方式支持的,做为企业发展战略手段的配送,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许多国家甚至到八十年代才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国外一篇文章提到,“在过去十年里,这种态度和认识有了极大转变。企业界普遍认识到配送是企业经营活动主要组成部分,它能给企业创造出更多盈利,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段”。 由此可见,电子商务这种新经济形态,是由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共同创造出来的,是两者一体化的产物。如果表述电子商务的内涵,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公式: 电子商务=网上信息传递+网上交易+网上结算+配送 一个完整的商务活动,必须通过信息流、商流,货币流、物流等4个流动过程有机构成。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就在于,信息流、商流、货币流是主要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这就是人们概括的“鼠标”,电子商务的另一半是不可能在网上实现(最多可以用网络来优化),就是人们概括的“车轮”,即配送。所以,电子商务等于鼠标加车轮,这是对上述公式的一个通俗的解释。 当然,和网上交易相配合的实物运动,也不排除在一定时期还可以采取取货和传统送货的手段,尤其是新经济运行的启动期和初期,采取各种适用的经济手段和管理方式是必然的过程。这不仅是对实物运动而言,也包括补充的或者占主导地位的网外信息传递、网外结算等等。上述公式应该理解成理想的或者理论的电子商务公式。 电子商务对物流方式的选择 作者在另一篇论文中指出:经济界对电子商务现在还没有进行细分的认识,电子商务还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根据市场学原理,按照电子商务购销双方地位和主导作用不同,可以细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卖方做电子商务,是销售型电子商务,称第一方电子商务。 在买方市场前提条件下,卖方做电子商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产品销售。通过电子商务,争取买方、扩大销售、占领市场。电子商务是卖方的一种营销手段、竞争手段。 第二种是买方做电子商务,是采购型电子商务,称第二方电子商务。 在买方市场前提条件下,买方做电子商务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采购实现供应,优化本企业的供应,同时大幅度降低供应成本、稳定供应渠道、建立供应链。 第三种是中间方做电子商务,是服务型电子商务,称第三方电子商务。 这种电子商务可以由市场上与买方和卖方沟通的中间经纪人、中介机构、人民团体甚至政府去运作,也可以由专业电子商务企业去运作。这种电子商务的主旨在于建立购销双方平等运作的电子商务平台,有效通过社会力量沟通买方和卖方,降低社会总交易成本,使买卖双方及社会都获益。 很明显,第一方电子商务,在买方市场前提下,卖方必须把送货或配送作为一种服务手段,这样才能够争取到用户、占领市场。对于B2B型电子商务而言,由于销售量比较大,采取传统送货方式是可行的,也是常见的。但是,对于B2C型的电子商务,如果采取传统的送货方式,送货成本会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配送方式,使物流规模化以降低成本是非做不可的事情。 第二方电子商务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买方市场前提下,买方的主导地位,使他可以不但提出将货物送货上门的服务要求,而且必然提出以低廉的代价获取这种服务。对于卖方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无论买方的采购量有多大,也必须以这种服务形态去争取买方,虽然也尽量采用成规模的配送方式,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送货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C2B型电子商务,传统送货是经常采用的。 第三方电子商务是最容易和配送紧密结合的电子商务类型。因为它可以统筹多个用户和多个供应者的物流,很容易汇集成较大的流通规模,达到规模效益,从而为采用配送方式创造条件。这就是现代社会备受推崇的“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所在。 由此可见,三种类型的电子商务,几乎完全不可能采取传统购销方式的取货物流方式,而将配送作为理想的物流方式。 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 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是现在谈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实际上,网络安全问题、网上结算问题虽然很多人称之为“瓶颈”,但是实际上,现在的科学技术、管理和实践都已经证实,这些问题都构不成瓶颈。中国一千多家上市公司,每天几百亿人民币的网上交易和结算,已经成功运作很多年,就已经证实了这些问题都不是所谓的瓶颈。应该说,唯一的不可回避的是物流瓶颈。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在我国现在的主要表现是,在网上实现商流活动之后,没有一个有效的社会物流配送系统对实物的转移提供低成本的、适时的、适量的转移服务。配送的成本过高、速度过慢是偶尔涉足电子商务的买方最为不满问题。新晨 总之,物流瓶颈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认识: 第一,互连网无法解决物流问题。可以依靠互联网解决商流及其相关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物流的主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绝大部分被物流所占有,因此,物流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会起到非常大的决定和制约作用。我们可以说,现代经济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然而物流的特殊性就决定无法象解决商流问题一样依靠互联网来解决物流问题。互联网为平台网络经济可以改造和优化物流,但是不可能根本解决物流问题。物流问题的解决,尤其是物流平台的构筑,需要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 第二,物流本身发展的滞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比,即便是发达国家的物流,其发展速度也难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并驾齐驱。在我国,物流更是处于经济领域的落后部分,一个先进的电子商务和一个落后的物流,在我国尤其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势头,会加剧物流瓶颈的作用。这问题,表面上看是我国物流服务问题,其背后的原因,是我国为物流服务运行的物流平台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关注电子商务的同时,以更大的精力建设基础物流平台系统和与电子商务配套的配送服务系统,逐渐改善我国的物流平台,建立物流产业,应当是需要引起决策层和经济界重视问题。 经济的发展,协调、同步是规律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尽量减少制约和瓶颈的出现,尽量降低经济发展所付出的成本。一个国家物流和环境的改善和物流系统建设,虽然可以“跨越式发展”,但它毕竟是基础性的东西,需要一点一滴的建设和积累,所以物流的瓶颈作用不是很短时期或者轻而易举可以解决的。 配送管理论文: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配送课程设计研究 摘要:新经济呼唤新的商业模式,连锁经营是其中的主流发展模式,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系统掌握连锁经营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国际型、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连锁经营管理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它顺应了现代经营模式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行业发展,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就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配送》课程设计进行探析。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物流配送;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教育人才的方式已经从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向新教育模式转换,满足社会需求,加强技能教育。连锁经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物流配送》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际操作很强的一门课程,对《物流配送》课程进行合理设计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物流配送》课程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企业,以一定的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在整体规划下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在分工基础上实施集中化管理,把独立的经营活动组合成整体的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连锁经营作为总部管理哲学的具体化管理方式,连锁总部必须应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员工进行培训、工作安排、员工的职责、员工的服务标准、店面的陈列、广告宣传、市场营销、顾客关系,顾客抱怨处理程序、存货控制程序、会计程序、现金和信贷管理程序、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处理等所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连锁店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予以规范化。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连锁企业商品采购管理、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商品学、物流配送等学科,其中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目前物流配送课程在教学设计上的存在着问题 1.教学内容没有统一规范化的标准作为依据 首先《物流配送》曾经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在专科到博士生的升学体系方面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办学等级方案,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单一的专科办学,无法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全面发展,只有极少数的本科院校设置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绝大多数的教师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教育上,在该课程的内容选取上太过度依赖于物流管理专业的《配送管理》课程,而物流管理专业的《配送管理》是和《物流概念》、《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等重点课程自动形成管理体系,而连锁经营管理是《物流管理》、《物流配送》、《门店营运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为核心与培养该专业方面的人才方案所形成的体系,但绝大多数连锁经营专业的老师仍依照《配送管理》的课程教学来组织课程,甚至更有的院校老师将连锁经营的《物流配送》与物流管理专业的《配送管理》的课程内容混为一谈,内容几乎是雷同的,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可以说是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划等号。高职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倾向于宽泛的课程内容,内容的主次欠缺,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产生了学到的知识没有什么用处的想法。 2.教学层次顺序不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过程 现在的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安排大致是:案例引入、课本理论知识讲解、实际操作、布置作业等这么个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层次顺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高职教育与学术性教育大不同,物流配送是一个车辆运输货物的过程,学生没有实际的观看过物流配送的整个流程,只靠想象是很难了解其中的细节,跟不上老师授课的思维,而老师只是对课本上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整理,不让学生实训观察,即便学生非常努力,也无法了解物流配送的全部内容。因此这种教学层次顺序让学生们失去学习兴趣,在上课时选择逃课、玩手机等厌学行为。 3.老师的教学方法达不到统一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方法不符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就达不到想要的预期教学效果。现在的课堂教学还保留着一支粉笔、一个课本、一个老师和一群学生的理论教学授课方式,粗疏的教学状态,还有很多学校老师盲目跟从这种授课方式,后来发现很多环节都不能协调,导致最终别的教学方式被搁浅,比如学生在实训时,受到学校实训条件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的关系限制,只能接触到初步的知识层次,领悟不到其中的精髓,针对《物流配送》这门课程,高职老师就没有一个独立的系统化教学方式。 4.教学资源比较短缺 《物流配送》是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校想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果只是依赖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解和课后的简单操作训练是很难达到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的。但是现在的物流配送专业课除了相关的精品课程符合教学资源的要求外,别的课程除了老师的讲解,学生想要继续扩展学习是难的,与课程相符合的教学资源比较少,所以要达到想要的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不太可能的。 三、改变《物流配送》课程的教学思路 1.建立合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配送》的课程标准 建立合理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物流配送》的课程标准,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和组织起来,让物流配送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规范的教学体系,符合专业的标准与培养目标,怎样防止同一节课老师们的上课内容不同,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同,让课程符合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满足社会需要的岗位条件,让学生毕业后能很快的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促进其在职场上的发展。改进《物流配送》课程的教学思路,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和课程技能要点,再根据院校、企业的需要,把课程内容分为选修和必修两部分,必修课是非常主要的,重点突出了企业的运行机制,所以,学生应该将与工作紧密联合的技能要点学习的扎实稳固,抓住主次。老师在教学资源准备上,应该准备足够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得以学习。 2.教学层次顺序需要合理安排 老师在教学层次顺序的安排上,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将课本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实际,方便学生理解接受。老师需要先将教学内容和课堂时间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尽可能的将一堂课设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单元,让课堂保持独立连贯性,然后对教学层次顺序做一个合理安排。《物流配送》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很强,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所学的学习目标,再将课程进行梳理,然后在播放相关的物流配送视频,让学生们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与实训课相配合,让学生找到学习方式使学习渐入佳境,同时老师可根据视频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点或简单的说明,在做最后的知识总结,老师还要结合教材与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告诉学生在工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些学校的条件比较好的话,可以同企业合作拍摄教学视频,以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做成合辑,完美的将工作过程还原,结合专业特色贴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学生在上课时就像看电影一样,在看视频时就吸收了里面的知识要点,无需老师在进行讲解。上理论课,老师需将课堂上的内容做好总结,再将下次要讲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部署,找一些思考题给学生,学生也可根据老师的下次所授课程内容进行预习,上实训课,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做好实训课前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学习兴趣,提高老师的课堂质量。 3.教学方式的更新 《物流配送》课程的特征比较明显,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复原配送管理工作的情景,进行实训追踪、总结评价等一系列完整的教学系统,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项目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实施的具体方案是:明确教学任务、做好教学前的准备、进行教学实施的讨论、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教育成果的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4.补充教学资源 学生怎么才能通过课程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满足行业需求,仅靠课本上的知识是无法达成的,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设立以物流配送课程为主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提高,满足行业需求。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物流配送》课程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的实践性,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物流配送》课程需与物流管理管业的课程区分开,改进教学思路,合理安排教学层次,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充实教学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后便于熟悉自己的岗位,满足行业需求。 作者:邓攀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配送管理论文:物流配送信息管理模型设计研究 1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建设中条形码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RFID的优势 1.1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建设中条形码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利用条形码对货物进行信息读取和识别的基础之上的,条形码技术也一度对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其应用的实践深入和信息化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新要求,其存在的局限和问题越来越多。首先条形码的易损性使得其兼容性和可读性较差,造成了物流配送中心货物信息和相关物流信息较低的采集率和准确率,订单数据不规范,货物盘点周期较长以及库存货物损耗较高等;其次,条形码技术不能有效的满足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配送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不能为物流配送业务中相关主体间的业务协调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从而使得物流配送中的配送能力相对于动态变化的客户需求来说缺乏应有的弹性和柔性。 1.2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中RFID的优势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即RFID建立在无线电技术之上,其在货物信息读取和识别中具有很多优势,诸如可以读取不可见的货物标签,可以不在精确对位下实现快速读取,可以同时实现对多个货物标签的信息读取、写入和修改,同时在数据防伪和数据安全中还有很多优良表现。建立在RFID基础之上的物流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实现经营运作成本的降低和运作效率的提升;可以为库存中的每件货物提供一个唯一编码,防止货物假冒行为的发生;大幅度提升货物配送过程中物流信息的准确度;可以在供应链环节上下游成员中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将货物当前物流状态和空间形态快速存储下来。因此,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在实现物流信息精确化的基础上实现物流配送的快捷和柔性反应。 2面向供应链的物流配送中心业务流程分析 2.1以零售服务为基础的供应链物流配送中心业务流程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主要面向零售商物流服务,囊括了从原材料物资采购、生产制造、加工包装、运输仓储、装卸搬运、货物配送、产品回收及信息管理等一系列作业,因此必须从供应链运作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物流配送中心的业务流程。本文引入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来构建物流配送中心面向零售业服务时的业务流程和内容,如图1所示。从图1来看,零售物流配送业务主要包括订单需求管理、货物库存管理、货物运输管理和货物配送支持管理等内容,考虑到我国商品零售业供应链运作的现状可以得出面向零售业的物流配送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即货物入库、货物存储、理货和出库。 2.2基于RFID的零售业物流配送业务系统框架 零售业物流配送业务的四个主要环节中每个环节的物流管理和控制的内容各不相同。货物入库环节的关键在于保证入库货物信息的准确和完整,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注重入库货物的验收规划及其流程设计上;货物存储环节的关键在于实现存储货物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完好性,为此要做好库存货物盘点制度的设计和实现对库存货物信息的实时处理;理货环节的目标是根据配送订单需求及时地将货物整理好能够即刻实施配送任务所需要的状态,为此就需要实现对配送订单需求信息和储存货物信息的实时处理;出库环节的目标是确保根据配送订单需求将符合需求的货物送达到目的地或目标客户手中,为此要实现对配送订单需求信息与等待发货区域的整理和匹配。根据以上分析图2给出了基于RFID的零售业物流配送业务系统框架。 3基于RFID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模型设计 3.1系统设计目标 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中起着核心枢纽作用,它不仅链接着供应商、生产制造企业、批发零售商以及其他相关客户,而且通过信息共享手段有机地将存储、捡货、理货、收货、加工、流通、配送等环节整合起来,从而来控制和安排各种物流资源高效率地运作,同时对相关业务信息和客户信息进行基于商业智能的分析以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面向商品零售业提供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应该能够有效地满足各种便利商店、连锁超市对货物的销售需求,同时还应该将相关货物的商品信息和库存信息及时有效地反馈给上游供应商,以帮助其及时正确地制定各种补货计划,从而保证各种零售商店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商品供应。配送中心还应该对各个零售商店的销售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帮助其制定各种货物采购计划和进货数量,从而在此基础上来制定自己的货物配送计划,并最终实现物流配送中心的精细化运作和管理。 3.2系统功能分析 图3给出了基于供应链的面向零售商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结构组成,该系统将面向零售商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划分成了五大模块,即客户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与原材料物资供应商、货物承运人、客户以及其他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联系和信息沟通,将外部的供应链环节与物流配送中心的内部业务职能有机地链接起来,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价值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订单管理系统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客户的货物配送订单需求进行分析,并对后续环节诸如货物库存信息、客户信用资质审查、货物发票管理、货物分拣归类分配等进行处理从而做出如何履行订单的决策。卓有成效的订单管理可以帮助供应链相关企业实现库存管理的优化、缩短订单履行周期、提高订单履行绩效,从而加速仓库货物的周转速度。库存管理系统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涵盖了从货物入库开始直到货物出库为止的所有环节,包括货物分拣、上架、加工、包装、捡货路线、工作量安排、捡货员职责划分、库存水平控制等环节,同时使用一些库存管理控制的先进方法和思想来提供库存管理水平。配送管理系统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货物运输车辆的调度、零散货物的拼车与整装、运输路线的优化和选择、在途货物的跟踪和监控、客户意见投诉的处理以及运输费用的计算和控制等。财务管理系统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配送成本费用的计量、应收应付货款的记录与登记、发票的开具、货物对账单证的整理和收集、货款收付等财务核销管理等。 3.3系统架构设计 (1)层次结构。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划分为3个层次,即数据层、业务层和决策层,每层的关系及其包括的内容见表1。数据层存储整个系统的业务数据;业务层处理对来自数据库中的报表信息、合同信息和票据信息进行计算处理;商业应用指将来自业务处理所得的信息应用于实际配送业务,诸如仓库作业计划、运输路径选择、库存管理实施;系统控制指对物流作业中的智能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其完成动作指令和执行结果等情况进行反馈;决策层是指通过构建物流配送作业分析模型来辅助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物流战略和计划的制定。(2)系统架构。图4给出了面向零售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架构。图4所给出的系统架构从底层至上层依次包括以下部分,即系统安全环境、基础信息设施、支持平台、物流服务平台、物流服务应用、信息展示、客户端以及外部链接系统等。系统安全环境可以保护系统免受外部攻击威胁和非法入侵,从而保证整个系统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行;基础信息设施构成了整个系统运行的平台,它主要包括一系列RFID设备仪器、条形码标签、GPS设备、网络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相关网络协议等;支持平台的作用和功能是保障系统的效率和性能,它可以对系统性能的优化、系统的开发与维护、系统的管理和可靠运行以及相关应用的可操作性提供支持;物流服务平台可以为相关物流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维护提供辅助性功能,从而简化相关应用程序开发的流程和任务;物流服务应用是该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组成,它负责整个系统物流服务核心业务的逻辑,定制各种物流作业流程,并通过对业务单元组建的调用来完成各种应用;信息展示主要面向各种商用应用终端,为其制定具体的信息表达方式和显示模式,将物流服务应用中的各种逻辑计算结果提交给客户端系统并负责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互;客户端是客户与服务器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媒介,包括各种浏览器、移动终端设备、java客户机等;外部链接系统与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主要包括银行的支持网关、客户认证中心以及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系统等。在构建面向零售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时,根据零售物流服务货物配送的特点,一般会包括多种类型的技术架构,其中建立在WebService基础之上的集成式B/S架构模式最为常见。 4总结 基于RFID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帮助整个物流配送供应链构建起具有主动反馈机制的精细化供应链,实现对库存货物的实时管理,从而提高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效率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本文针对面向零售商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采用网络与信息化的思维基于RFID技术设计了其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旨在实现对物流配送中心的精细化管理。 作者:方淡玉1冯艳茹2李艳涛3工作单位:1.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通信系2.济源职业技术学院3.重庆大学 配送管理论文:论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常见问题及优化措施 摘 要:电力行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在电网建设中,加强配电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就物资配送而言,不仅仅是运输货物,还涉及到如物流、仓储、供应等多项环节,加强物资配送的科学合理性,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力物资;配送管理;措施 前言 物流系统的终端是物流配送,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当前电力物流配送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库存成本高,配送不及时、信息技术低程度、配送人员素质低等问题,为电力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本文对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常见问题及优化措施进行了探讨。 1、物资配送的主要模式 随着科技、文化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不同环境和社会需求下,形成了许多种不同的配送模式。我们由配送对象状态、性质、配送的工艺装备、配送的工作流程等特点将现有的配送模式分类,将相似的模式归纳为同一类。按照以上的方法,配送模式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三方配送: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企业不拥有自己的任何物流实体,将商品采购、储存和配送都交由第三方完成。 共同配送方式:企业采取多种方式联合多个客户在配送中心的统一计划、统一调度下展开,遵循横向联合、集约协调、求同存异以及效益共享的原则,共同由一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来提供配送服务,通过规模化物资配送方式降低作业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企业配送方式:企业通过独立组建配送中心,聚合专业的流通企业形成相对较独立的企业配送方式。独立的对内部各部门、厂、店的物资配送,在满足企业内部生产材料供应、产品外销、零售场店供货和区域外市场拓展等企业自身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由于长久以来管理模式的僵化,并且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实际物资配送中往往会出现计划之外的现象,在物资配送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将直接影响电力物资配送效率,由此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分析。 2.1配送方式选择不合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相应的对物资配送需求随之增加,一般情况下,为了便于电力物资配送管理,在配送过程中设立中转站,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物资配送时间,遵循配送要求完成任务,并且有助于降低企业配送成本,提升配送效率。就我国电力企业而言,对物资需求较大,导致物资配货规模增加,尤其是一些救急物资,应摒弃中转站配送方式,采用更为直接的配送方式,将物资直接送到指定地点,能够大大节省配送成本,提升配送效率。 2.2库存管理水平较低 库存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主要在于部分产品库存量不足以及库存产品积压,这种现象在当前物资配送管理中较为普遍,严重制约着物资配送效率。从物资实际配送角度出发,多数企业未能遵循库存管理原则,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考量,过于局限的遵循预定计划进行物资采购,导致使用率较高的物资出现长时间的短缺,电力工程建设时缺乏足够的材料支持,只能通过借调的方式来满足一时之需;库存产品积压主要是指大量产品处于闲置状态,长时间未能得到合理使用,除了占用库存面积没有其他作用。由此看来,这种库存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成效偏低,难以有效解决库存不足的问题。 2.3物资筹措不稳定 物资筹措的不稳定现象,会增加筹措成本,在物资配送过程中物资筹措不稳定现象,主要在于同供货商家未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导致在物资筹措中出现偏差,不是多就是少,并且为每一次物资筹措支付大量的费用,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电力企业中,物资筹措不合理在于施工后导致设计出现变化,对物资的需求过于急迫,进而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去筹措物资,来满足电力企业的工程建设需求。 2.4部门协调性较差 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电力企业各个部门和环节都具有相应独立的信息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进而导致部门之间物资衔接不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严重降低了物资配送效率,增加了配送成本,不利于电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3、电力物资配送管理的优化措施 电力行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行业发展水品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由此,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优化物资配送管理,才能为我国电力行业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保障。 3.1全面推行科学化物资配送方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对于物资配送需求随之增加,相应的对供应商的供货要求也在增加,加之受到客观因素影响,配送时间要求较紧,对于物资配送效率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通过物资配送方式的科学化管理,能够极大的提升物资配送效率,节省时间和成本。诸如在年底以及夏季前夕,对于物资配送需求度较大,为了节省配送时间和成本,提升配送效率,可以减去中转站配送环节,采用配送点直达用户的方式,能够更好的满足电力物资配送需求,为电网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3.2实行专业化的物资库存管理 实行专业化的物资库存管理,逐渐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对于配送物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实时的监督物资库存情况,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以及信息互相工作,有机协调库存物资的使用,以求全面提升物资库存管理水平和周转效率,降低库存物资积压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严格监督物流服务中心相关物资的进出库,工作人员在将配送物资入库后,及时的核对材料数量,并将所记录的数据和信息储存到管理系统中,进行统一调配。对于库存物资的进出库,应严格按照进出库标准以及施工需求进行调配,防止库存物资出现不合理调配现象的出现,影响电力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度。 3.3物资配送信息化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全球信息交流愈加便捷,而电力企业能否对信息及时的采集和调配,是影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先人一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物资配送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协调统一信息流、物流之间以及资金,健全和完善相应信息化体系,来全面优化电力物资配送管理。此外,在电力物资配送中,应充分结合电力工程建设物资计划需求,仅仅围绕企业发展计划进行,在国内建立物流服务中心,这种物流服务中心能够实现对物资配送的协调和管理,将各项物资配送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以便于为后续企业生产物资需求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促进电网系统建设持续进行。 3.4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 工作人员在上岗以前,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明确物资管理工作的内容以及重要性,同时,还要应该加强工作人员思想道德建设,从根源上杜绝以权谋私现象的出现,保证物资管理工作的质量。督促工作人员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术,及时对工作方式进行研究,不断创新,实现不同工作方式之间的有效融合,提高工作质量。 4、结语 总之,对电力物资物流配送进行优化管理,对于降低库存成本,提高配送服务质量,确保电力企业正常建设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电力物资物流配送管理中,要积极整合配送流程、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实现对物流配送各个环节的统一调控,同时还要配备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不断提高物流配送管理效率。 配送管理论文:军事物流配送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本文研究探讨了军事物流配送管理,针对现阶段在我国军事物流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譬如缺乏统一的物流标准,配送能力不足、保障模式落后等,尝试从推行标准化管理和军地一体化,优化军事物流配送中心与配送调度等方面简要分析军事物流配送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军事;物流配送管理;问题;对策 一、现阶段军事物流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条块未有机统一 目前在军事物流配送管理当中行政与业务未能有机统一,业务和业务之间相互分离,同时管理结构也未能实现简单清晰。据笔者观察发现,现阶段无论是军用物资还是物流资源根据其不同的用途仍然归属于不同部门进行管理,譬如在军械仓库当中涉及装备部、司令部等部门管理,同时其他军需物资又归属联勤部管理,部门与部门之间很难做到统一协调调度和科学管理,并出现重复建设物流配送设备,物资缺乏应有的完整配套性,严重影响了军事物流配送管理的效率。 (二)缺乏统一的物流标准 基本上军事物资主要依靠陆路运输,只有在极少数特殊情况下才会使用空运,但实际配送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运输方式往往有着不同的物流标准,比如说海路运输和陆路运输对于集装箱的装载标准不一,因此在更换物流方式过程中常常需要重新拆装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除此之外,物流标识经常更换,无法相互兼容的物流信息大大影响了物流信息的准确性。 (三)配送能力需大力提升 我国绝大部分军事仓库地处偏远山区,虽然军事仓库基本都有专门的铁路运输路线,但复杂的地形地势、崎岖的道路、分散的仓库等均严重影响了物资装载速度。特别是物资在进出仓库过程中还需要先使用卡车运输之后再转运上火车,另外综合性仓库和物流配送中心数量严重不足,很难形成综合补给,而部队在领取物资时也需要分别前往不同的仓库,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四)保障模式还较为落后 现阶段在我国军事物流配送管理当中主要采用的是由上级传达领取物资的命令后,部队自提物资的方式,这样导致储备物资的周转时间被延长,速度被拖慢。同时军事物资当中老旧物资数量较多,其精确性和准时性也有待提高。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部队对于军需物资也有着个性化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不仅如此,后续的军事物流服务保障也存在问题,譬如维修和退换军用物资的保障未能及时落实等等。 二、解决军事物流配送管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首先需要建立起统一的、建立在后方仓库基础之上的物流配送中心和保障部队。同时积极拓展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强化管理采集物资与配送物资环节,努力建立起完善通畅的物流配送管理体系;鉴于当前保障实体职能比如物资采购、仓储、运输等处于单一化状态,可以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对其进行有效组合,组建起一支能够实现综合物资保障和补给的专业军事物资保障部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军事物流配送管理当中也需要积极引入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和技术,利用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将所有物资配送信息转化成电子数据进行跟踪处理和相互交换,不仅能够有效增强物流结构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 (二)需实现军地一体化建设 在非战争状态当中,“平战结合”是保障军事后勤系统高速运行的重要途径,积极推动军地实现物流合作及一体化发展,鼓励民用设施装备及现金技术等在合理条件下服务军事物流,能够有效减少军队的经费成本同时大大提升军事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在和平年代,部队只需要对弹药等特殊军用物资等进行妥善存储即可,其他通用性物资可以依靠地方物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还需要实现军民物资仓储信息共享,一方面在平时可以用于运输各类物资,另一方面在战争时期可以迅速准确地完成军事物资运输,做好后勤补给保障工作。另外一般的生活保障和日常服务等物流配送项目可以尝试外包给第三方,将节省的国防经费用于部队核心建设当中,但考虑到国防机密性,战术层面的物资不建议使用外包服务,可利用预备役部队完成物流配送。 (三)优化军事物流配送中心 在选择军事物流配送中心的位置时需要充分考虑其伪装性、隐蔽性、抗打击性以及交通便利和机动能力等,提升军事物流配送的安全性和精准性。另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建设、库存以及运输成本,尽可能将更多的部队经费用于引进使用高新设备和先进技术,在选址时还需要考虑气象、地质以及水文等指标,预防因洪涝灾害、低温霜冻等恶劣自然条件导致粮食、食品等军需物资受潮发霉以及影响军事物流的配送速度。在建设军事物流配送中心时需要制定若干建设方案,并从中挑选出建设成本最低、收货和出货能力最强、包装、装卸、运输、调度等能力最佳的最优方案,并确保配送中心在完成物流作业的同时还可以完成计算机作业、办公事务作业、劳务活动作业等其他辅助性活动,进一步拓展军事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 (四)优化军事物流配送调度 优化军事物流配送调度主要需要优化配送路径和运输调度两方面。在配送路径方面需要考虑距离最短,路况最好,隐蔽性和抗打击性最佳的路径,这样能够在军事物流配送的过程当中节省运输成本,提升运输经济效益同时有效保障运输物资的安全性。而在优化运输调度方面需要对物资仓库的供货量以及部队用户的需货量及二者之间的运输价格进行统计计算,挑选出最优的配送调度方案。 结束语 总之,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军事物流配送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述,提出建立标准化的运输配送管理体系、实现军地一体化、优化军事物流配送中心和军事物流配送调度等多方面解决实际问题,以期能够有效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和后勤补给保障能力。 配送管理论文:电商“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近些年,中国物流业随着电子商务的繁荣呈现爆发式发展。“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由于其与客户接触最密切而成为举足轻重的部分。然而我国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现状却不容乐观,配送成本高、服务质量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都已成为影响电商物流配送发展的关键点,如何选择最佳的配送模式?通过何种措施构建电商“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管理体系?本文将对这些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配送管理体系 一、引言 电子商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而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6.4万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网络购买同比增长36.2%,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 物流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块短板,随着电商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目光应该聚焦于如何完善物流体系,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而在物流体系中末端配送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末端配送,就是广义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是指物流配送的最后一段路程,是货物从最后的区域站点到客户手中的供应链环节。[1]而“最后一公里”虽然重要但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国务院副总理在2013年召开的物流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紧迫性,并提出只有“多措并举,远近结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图1-1 2011-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 图1-2 2011-2018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 二、我国“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现状 物流专家指出“主要通过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而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一阶段,电子商务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已不再是如何吸引消费者,而是如何完善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效率从而提升顾客满意度。在整个物流体系中,难度最大、问题最多的就是物流配送的关键――“最后一公里”。 目前,各快递公司主要采取直接配送和自助提货两种模式应对“最后一公里”。虽然我国“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多样,但大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电商末端配送及时率常年居于60%左右,远远低于85%的电商物流标准规定,与此同时英国电商及时到货率已达到了94%的水平。2013年快件破损率为6%,而丢失率则高达16%。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占总成本的30%以上。“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130万,其中85%为一线操作技能岗位,可目前物流专业年毕业人数仅为40万人。速度、态度、准度都是决定客户满意度的关键,这些数据都表明目前我国配送服务质量低、配送成本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突出,“最后一公里”的建设仍任重道远。 三、“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分析 (一)直接配送模式 直接配送模式即快递员根据顾客要求的时间和地点直接将快递送至顾客手中。直接配送模式具有充分的便利性并且保证了包裹的安全性从而已成为电商“最后一公里”主要的配送模式。但由于直接配送模式需要与顾客协调送货时间,投递失败则会导致多次投递,增加了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二)自助提货模式 1.与便利店合作 电子商务企业或快递企业和便利店合作,将包裹送至便利店暂存,成为最后的节点,实现了货物的集中收货和自提功能。《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统计表明,网络零售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是占比57.7%的天猫,排名前列的电商中,天猫、亚马逊和一号店主要采用与便民店合作的方式提供自提服务。 表3-1 主要电商企业配送模式选择比较分析 天猫 京东 苏宁 亚马逊中国 一号店 市场份额 57.7% 20.7% 5.7% 2.3% 1.6% 物流选择 第三方物流 自营物流 自营物流 第三方物流和自营物流 自营物流 “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 自助提货为主 ①直接配送模式 ②建立专门自提点 建立专门自提点为主 与便利店合作为主 与便利店合作为主 2.建立专门自提点 电子商务企业或快递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经过合理规划布局,建立专门的自提点网络。京东、天猫、苏宁等电商企业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自提点。苏宁凭借线下1600多家门店资源,最早提出了“门店自提”的配送方式,消费者可以在线上下单,选择合适的苏宁实体店自提;京东选择与学校、物业、健身房合作设立自提点;天猫已在全国设立了近一万个自提点。2013年,苏宁举行了首次打通线上、线下资源的“O2O购物节”,推出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线下自提。[4] 3.自助提货柜 自助收发箱模式中,派送员无需将货物送至顾客手中,由顾客当面确认签字,而只需将货物送至指定自助收发箱中,由顾客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自行提取。[5]收件人可以24小时随时取货,方便了顾客的同时节省了成本。自助提货柜模式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助提货柜的配送模式需要承担自提柜的购买成本、维护成本、安置成本等。二是自提柜出现失窃、签收错误、放置差错等问题的几率更高。 (三)配送模式分析比较 表3-2 配送模式比较分析 配送模式 优势 劣势 适用条件 直接配送模式 1、损坏损失等问题可以及时处理 2、保证包裹的安全性 1、人工成本、时间成本高 1、距离近、体积小的情况 与便利店合作 1、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不存在建设成本与运营成本 2、提高便利店的客流量,达成双赢 1、损坏损失等问题可以及时处理 2、便利店存储场所有限,对包裹的大小和数量有一定限制 3、便利店分摊了快递业务的利润 1、体积较小,价值不高的商品配送 2、区域配送量不大的情况 建立专门自提点 1、消费者可当面签收商品,出现货损、货差等问题时可及时处理 2、对包裹的大小,数量没有限制 3、可承担区域配送中心的职能 1、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运营维护成本高 1、区域内配送量很大的情况 2、承担区域配送中心职能 自助提货柜 1、便于对暂存货物集中管理;取件时间的灵活性;降低配送成本 2、消费者完全自助式服务,方便快捷 3、通过监控设备可以界定货损,货差的责任 1、在物品的安全、退换货、商品的属性存在局限性 2、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运营维护成本高 对包裹的大小,数量有一定限制 3、对货柜所在地的安全要求高 1、体积较小、价值不高的商品配送 2、写字楼等高档客户群集中区域 四、我国“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问题 (一)配送服务质量低 1.配送时效性差 “时效性”是物流配送的重要衡量指标。目前,京东已有25个仓储中心,平均每天产生120万以上的订单,并且在360座核心城市建有300多个自提点、850多个配送站。显而易见在面对顾客投诉、退换货需求时,反应速度越快顾客满意度越高。 2.货物破损率高 为了激发快递员的工作热情,快递公司往往采取计件工资制,导致快递员采取扔、投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使得货物的完整性不能得到保障,致使破损率居高不下。 3.人员服务意识低下 2015年10月,邮政管理局通过消费者申诉电话和申诉网站共受理消费者申诉6万多件,从投诉类型来看,消费者对投递服务的投诉占比最高达46.3%。据调查显示,我国物流岗位吸纳的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000万人,但由于我国的流物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行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员缺乏,物流的专业知识不够,在招聘人员时,加入物流企业门槛低,物流企业对于新进人员岗前培训不到位,大多数物流服务人员对现代物流认识不到位,导致了人员服务意识低下。 (二)配送成本高 统计数据显示,“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占全部物流配送成本的30%以上。由于庞大的客户群和快递配送区分散,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统一指挥的调度和合理的路线规划,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空驶,增加配送成本。目前,我国有着500万辆长途货运车辆,而这些车辆由于信息阻隔等多种原因,空驶装货率超过40%。 (三)配送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资金原因,国内多数快递企业在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程度方面均比较落后,首先,我国物流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低,配送往往采取“人海战术”,工作人员仍然手工进行分拣、扫码、装卸等工作,不但效率低下而且人工成本高,落后的信息系统不能对货物进行实时跟踪,不能及时满足顾客需求,使得配送企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7]其次,自用型配送点较多,城市自营配送占据了浙江物流配送60%,因此大部分的配送网点是面向企业的,缺乏社会共享的分配节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组织效率低下,并且自营物流配送成本高,工作量不大,会造成资源闲置。最后,城市配送道路设置不合理也是较突出的问题。城市中心区域交通拥挤,同时在大多数地方没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的配送通道区域。 五、构建电商“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选择最佳配送方式 目前,基于电子商务的配送,电商企业或快递企业常常选择直接配送、同便利店合作、自提点建设和自提货柜配置等方式。如表3-1所示,多种配送方案各有其优势及局限性,所以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存在的问题,应该根据地本地实际,趋利避害的制订最佳配送方案。 (二)提高配送企业的服务质量 首先,对入职人员进行配送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不断增强其服务意识。其次,要提高在职人员工作效率。通过绩效考核方式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货物破损率、平均每天配送数量、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中,建立健全的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政府关注与重视,做好支持与保障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之年。有关部门希望通过一系列举措改善物流业政策环境。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方面,国家发改委现代物流重大工程包,协同其他部门开展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工作。商务部积极推动城市共同配送试点,重点支持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交通运输部继续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公路货运枢纽建设、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和车型标准化等。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各有关部门清理物流领域各类行政审批和许可项目,运营车辆二级维护有望取消。交通运输部加快运政网络信息系统建设,方便货车司机的同时降低了物流成本。 (四)优化配送车辆通行措施 交警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结合物流的交通需求,出台相关政策,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给物流配送车辆提供方便;同时交警部门应根据需要提供车辆流向、流量和流时,了解城市配送的需要,进行配送车辆时段和区域的确定。此外,还应该全面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建立的通行许可发放制度真正的合理和公平。 六、结语 本文阐述了企业选择不同配送模式的优、劣势,通过现状分析引出“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以及构建物流配送管理体系的措施。目前,我国末端配送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各个电商企业都在为“最后一公里”做各种尝试,各种派送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都会不同程度的得到解决,最终探索出一条高效、快捷、方便、经济的派送模式,实现共赢的书面。但勇于尝试的先行者必得先机。 配送管理论文:医院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信息化管理应用 摘 要:文章对医院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内涵进行了表述,分析了物资信息化管理网络安全问题,并着重介绍了物资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总结了物资信息化管理对提升后勤物资管理品质所带来的明显成效。 关键词:物资配送 服务流程 信息化管理 医院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的管理是医院医疗活动的基础,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管理活动。如何提高各类物资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少浪费和库存占用,优化物资管理流程,加强物资的定额管理等,是医院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以信息化网络建设为平台,以计算机管理为技术支持的后勤各种物资配送服务流程管理,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全院实行各种物资的统一招标采购、统一供应配送、统一信息化管理、统一成本核算。经过几年的运行,医院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各种物资采购成本大幅度下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医院物资内部流转过程和科学管理中,强化了医院物资管理意识,确保医院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减少管理中的漏洞,营造了良好的物资管理环境。 一、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信息化管理重要性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内容更新及时等优势。以我院为例,对后勤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历来十分重视,但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医院内部行政职能科室、后勤部门、临床科室共同配合与协调才能完成。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的财会、审计部门重点加强对后勤物资采购配送等一系列关键环节进行监控,采用多元化内部监控措施,把内部控制渗透到医院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降低医院的成本消耗,缓解就医者看病贵的突出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深化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的信息化建设,真正地建立了良好的物资管理体系。物资信息管理很好地保证了物资流通处于较佳的运行状态。 二、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信息化网络安全管理问题 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及升级不及时。我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传递信息这一过程中,高效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工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物资招标采购环节到物资验收入库出库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系统。但是,由于硬件老化及计算机的不稳定因素,系统故障会严重影响到物资流通过程中繁重的运算和大量的数据流处理,影响工作效率。硬件引起的故障,硬盘数据丢失,会使多年来保存的各种数据、重要文档资料等丢失。为此,不断进行计算机设备的更新,配备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系统,才能使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更流畅,数据保存更安全,更稳定、可靠。 计算机病毒防护及安全意识不强。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级医院纷纷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了自己的内部网络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和各项工作的拓展,开放网络的使用波及到网络数据的安全,致使计算机病毒在医院系统内部网络上大范围的传播,影响到网络整体的速度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网络安全关系到物资部门专用软件的稳定运行,也关系到物资重要数据的保存和传输安全,使得我们在网络应用中不得不对数据安全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三、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信息化管理应用 1.明确权责、网络监督。我院物资的采购供应由后勤部门统一负责。医院成立有招标采购民主管理机构及物资招标采购选标工作组,成员由院长、主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长,后勤服务中心、财经处、监审处等有关人员组成。做好医院物资管理的宏观调控,把握投资方向。主管院长负责指导医院物资采购项目的评审和决策。临床科室对使用的医疗物资进行技术性的综合评估。财经处对相应物资的定价和成交价格进行核定,同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物资采购项目提出评估意见。纪委监察、财务、审计等有关部门履行对招投标及审核结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医院招标采购民主管理机构建议。后勤物资配送部门对全院物资采购、物资管理、物资分配进行全面统管,改变过去医院物资管理粗放分散型的运作模式,遵循合理分工与相互制约原则、协调原则和责任到人等原则,使医院物资管理突出集中统一,责权明确,网络监督,充分体现物资管理的透明性。 2.分类管理、统一核算。大型医院物资分类方式较多,通常按物资的功用分类、价值分类和自然属性分类,目前,我院物资的分类根据物资的用途和价值来分类。我院物资的采购与配送分属于后勤物资器材科(配送部)和后勤财务部共同管理,由物资采购员和财务会计员统一核算,责任明确。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医院后勤物资储备采用ABC分类库存管理办法,并设置三个分区库房:医疗器械库、医用耗材库、行政材料库。ABC分类库存管理法,就是按照“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原理,将品种繁多的物资按其重要程度及资金占有的不同进行分类。对品种少但资金占用多的A类物资集中管理,经常检查,并尽可能按经济批量原则储备,以免过多占用固定资金。对次重点的B类物资,采用分散和集中结合的管理方法,适当控制库存,并且定期检查。对品种多而资金占用少的C类物资,可批量进货,据实灵活储备,以便将精力投入到AB两类物资的储备管理。凭借网络优势将各个库房的物资材料的账务数据全部汇集到后勤财务部统一处理、统一核算、汇总统计。后勤所有物资的消耗统一参与医院内部的经济核算。 3.借助网络优势,实现一体化管理。一是严格物资“零库存”;二是网上物资申领流程;三是计算机出入库、库存管理;四是贵重物资监控管理。贵重物资如导管和介入材料等,采用从采购入库到请领、病人的使用、收费环节等全过程监控,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失误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 4.优化物资财务管理流程和质量。我院运用新建立RHP的电算化财务软件系统,以最快的时间,最经济的办法,及时编报准确可靠的财务报表,真实反映后勤中心的工作业绩,同时为做好事前的预测、事中决策、事后分析提供依据。严格执行材料入出库管理制度,出库定额制度,交旧领新制度,计划领料制度,库存物资账目清楚。本着“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加强资产日常监管,并将每年的1月1日和7月1日作为资产清查基准日,制作《科室固定资产台账》下发到科室,首先科室对资产自查,在科室资产管理员的配合下不定时地对设备资产进行实地清查。 四、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信息化管理成效 1.财物流通秩序不断规范。后勤物资从采购到配送的各个环节,都受到经济管理的制约,计算机网络全方位监督,较好地发挥了物资经费的整体保障作用。改革传统物资管理的思维定式、管理模式和方法。新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医院材料从需求计划、采购、订单、入库、移库、出库、科室耗用的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物资在每个环节的管理监控,杜绝了“跑冒滴漏”等现象的发生,消除管理“盲点”。推行院领导、后勤、临床科室等集体理财、经费专管、物资统一保管,纠正了采购、管理、供给、核算各环节的不可控性,确保了财物管理的科学有序,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2.物资消耗成本大大降低。医院物资消耗费用与医院支出费用关系密切,材料费用的下降是医疗费下降的关键环节。物资的统管统供,大大地增加了资金运筹的灵活性。通过计划采购、定额供应,变成本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以达到医院总体成本的降低,实现管理出效益的最终目的。通过对采购的物资价格与市场价格分析,一次性耗材最高范围可降低30%左右,办公用品可降低20%,后勤物资可降低15%。 3.物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物资的采购渠道到物资的供应环节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管理,因此,可以进行各种物品消耗分析、采购分析以及打印各种物资账务报表,不但为管理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物资分析,也把会计、保管员从繁琐的账务处理中解放出来。物资的采购、入库出库可以随时查询,并根据库存情况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或人工编制进货单,既保证了临床一线的使用、又避免了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提高了采购资金的循环利用率。我院物资配送部门实行计算机管理后,工作效率增加一倍,管理人员却减少了一半。 我院实施临床科室效益单独核算,各病区在物资部门领用的物资全部计入科室成本,杜绝了科室的物资浪费现象,努力采取增收节支措施,促进了科室的成本管理意识。 五、后勤物资配送服务流程信息化管理展望 物资保障信息化管理过程就是多种资源整合的过程,管理、信息、人员、事务等都要通过信息化整合在一起。目前物资部门既懂得业务知识又懂得信息化的人才稀缺,人才匮乏已经成为物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瓶颈。我们应尽快完善物资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发展战略,大力进行对具有网络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骨干的培训,尽快建立起物资部门复合型人才队伍,以适应信息经济和物资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配送管理论文:电力物流经济配送管理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物流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电网企业中的配送管理逐渐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这一情况给电网企业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困难,增加了工作难度。鉴于此,本文结合多年的电力物流经济配送管理方面的经验,分析了当前电力物流经济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并对未来电力物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期望在电网企业集约化物资采购基础上逐步完善物流经济配送体系,保证电网建设健康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电力物流 经济配送 集约化管理 物流配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按照用户要求,完成货物的包装、分割、组配,然后按照需求送到指定地点。从物流配送流程可以看出,该管理模式实现了物流与商流的有效结合。与此同时,在电力物流经济中,涉及到法人、管理部门、财务部、供应商等多个环节,所以对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电力物流还要不断降低成本,兼顾内外部影响,才能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电力物流经济配送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力物流经济配送在管理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而产生了很多问题,不利于其稳定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物流成本高 相关资料显示,与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相比,国内的物流成本更高。然而,虽然我国货物运输量呈现大量增长,但实际完成的增长比例却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大量物资被积压,并且,尽管当前物流业产值逐年上升,但服务质量却无法提高。(这些)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具体的规划。比如,在税收方面向物流企业给予扶持,减少物流所需的交通费用。以上两点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物流成本高的现状。 2、办理手续复杂 电力物流配送的程序比较复杂,在送货到财务结算期间,还包括验收、调度、发货、收料手续等环节。供应商需要携带各种单据与发票在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物流中心来回奔波。若这期间ERP系统正常运行,办理好所有手续至少需要两天。同时,大部分供应商将这部分业务交给了第三方物流公司,这样,物资验收单据再返回供应商这边时,又需要延长时间,前后办理累计所需时间长达一个月。 (二)物资需求单位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成本管理不重视 企业基于生产、管理而生成的成本,称之为成本管理费用。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大。因此,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企业必须加大成本控制力度,减少管理费用,并在此基础上,保证核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然而,很多单位在进行成本管理时,由于重视不够,以致没有建立系统的管理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导致管理效果不佳,甚至直接造成财产损失。比如,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企业损失速度明显更高。再如,当企业在控制物资成本时,没有足够重视管理成本控制,就很有可能导致决策失误。这样,便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并且影响未来成本计划。针对以上现象,国家电网公司采用了统一的物流管理模式,实现了从标准到采购、监造、配送、核算的一体化管理,形成全面的成本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解决了企业顾此失彼的管理问题,降低了成本风险,最终创造了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重视供应商价格 影响经济成本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供应商价格因素非常关键。在提供商品过程中,供应商本身就在成本上增加了折扣,进而成功地将自身成本转移到采购方。因此,在采购方的成本中,也包含了供应商成本。 3、国家电网集约化效果 相关资料显示,国家电网公司加强物流管理后,节约了大量成本,效果显著。同时,电力企业自从应用ERP系统后,采用了新的物流管理模式,不仅减少了管理成本,而且取得了更大的收益。除此之外,由于企业分管得当与安全防控工作做得扎实,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据此综合分析,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依然受到供应商、需求单位的影响,而且容易出现不稳定的现象。鉴于此,在物流环节中,各部门不仅需要做好各自的协调工作,还要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避免出现突发意外状况。 二、电力物流经济配送管理的发展趋势 电网企业在当前电力物流经济配送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为适应现代化物流环境的发展要求,电力物流还要不断改变思路,创新工作模式。 (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 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必然要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采用信息化发展模式,能够将各类数据信息编成代码,便于实时传递,同时,在处理数据过程中,应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数据计算数字化。另外,还要加大新技术的应用力度,促进数据、信息的实时交换,快速反馈。 (二)努力提高自动化程度 实现物流信息化后,还要推进自动化发展历程。从外在形式上来看,自动化就是无纸化、无人化,采用自动化程序后,显然节省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降低了运行成本。此外,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由于人为因素出现的差错。目前,经常使用的自动化设备包括条码、自动存取系统、自动跟踪系统等,该类设备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石化系统、烟草系统。然而,由于电力系统物流管理尚在磨合期,自动化技术应用,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推进配送管理网络化 在网络信息时代,必须实现配送管理网络化,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该平台与多个数据平台结合,共同打造了一个集约化的物资信息管理体系。电子商务平台应用后,实现了各种物流经济配送的全封闭管理,其物流管理模式与国际标准更加接近。除此之外,还促进了供应商与设计单位的交流,使得物资集约化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结束语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电力物流行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并且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电力物流经济配送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增加了成本,不利于其快速发展。鉴于此,本文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最后,总结了未来电力物流经济配送管理的发展趋势,希望可以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配送管理论文: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配送作业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过程,学生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改变以往单方向的知识灌输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构建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形式,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且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系统的规划,以此来保证任务的实现。以《配送作业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任务驱动法在其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高职教育任务驱动配送作业管理高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所以在人才的技能培养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配送作业管理》是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实践性课程,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对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更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为学生设置不同等级的任务,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实践,实践操作技能也可以有效的提升,有利于促进《配送作业管理》教学效果的增强。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构建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并且通过设置任务和创设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显著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任务为主线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始终以任务为主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任务而开展,所以在任务的设计方面,一般是要体现出循序渐进的设计思想,使学生可以在不断的探寻中发现学习的乐趣,既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又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以学生为主体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但是却并不明确指出唯一的解决途径,而是由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再进行加工,通过自己的探索完成任务。这种主动的探究相比传统课堂教学被动的接受知识,在学习效果方面更加显著,而且也更加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发挥其主导作用,才能保证任务驱动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使学生可以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组织和协调,但是却不干预学生的思考,只有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配送作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的设计 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基础,要将知识点隐含在不同的任务中,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了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目标。进行任务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到任务内容设计的合理性,保证其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范围相匹配;其次,任务要具有具体性和实践性,避免设计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的任务;再次,任务的设计要有创新性,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最后,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任务的设计应当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让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性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了保证任务设计的科学性,《配送作业管理》的教学任务设计采用美国沃顿商学院“整合式教学模式”,以配送中心业务流程为主线,将各个基础性的任务进行串联,包括配送中心选址、内部规划、订单处理、货物分拣、路线设计等。 2.任务的引入 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为课堂引入任务,是进行驱动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教师根据任务创设相应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想象力,从而将任务引入到课堂中。如在《配送作业管理》中涉及到货物堆码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简单的情境,在仓库中堆满了各种不同形状的物品,现在需要仓库管理员将其进行合理堆放,以此来节省空间,提高仓库管理效率,这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仓库管理员,然后适时的提出任务,让学生将仓库物品堆放的堆码图绘制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已经被引入到仓库中,而且在针对货物对方进行各种想象和规划,学生的思维已经处在活跃状态,因此在任务的实施效果方面也更好。为了使《配送作业管理》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需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地区、行业以及企业等,也可以规划出一个物流配送中心,每个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这种参与式的情境创设模式,可以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3.分析任务 分析任务是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教师要对任务进行合理的分析,引导学生如何通过简单的步骤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这样也可以减少学生面对任务时盲目选择解决路径而导致时间浪费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做出任务分布之后,教师应当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完成任务需要做的准备工作、需要完成哪些基础环节、遇到没有学习过的知识点,如何去求助或者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由学生自行讨论和分析,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指导,但尽量不要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获得的信息独立完成任务。比如,在“配送中心总体平面设计”的任务环节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完工的平面设计图,然后让学生针对该设计图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且以此为依据对任务尽心规划,需要经历几个步骤才能完成,分析之后再让学生开始自己的任务,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轮廓,再加之教师的指导与提示,就可以让学生顺利的完成任务,而且对平面图规划有更深刻的理解。 4.评价任务 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且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后环节,有效的任务评价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任务评价时,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也可以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情感沟通。需要注意的是,任务评价的过程只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避免对学生个人的行为进行评价,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如完成上一个平面图规划的设计之后,可以从中选择几个完成的相对较好的作品,让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由执行任务的学生讲述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与其他学生分享,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任务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也可以通过任务的实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配送作业管理》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在进行任务设计以后,教师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不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是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获得良好的任务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地完成任务,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支持,知道他们如何寻求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当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时,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自然被调动起来,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团结协作意识。 2.开放式的学习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层级的任务,这与以往的教学课堂中预设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任务的设置具有开放性,由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以后,对于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给予足够的自由空间,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任务,而教师则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激励和鼓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完成任务,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情感。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行业发展动向,才能保证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因此,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也可以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能力的强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配送作业管理》课程中应用的相关问题,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有效应用,不断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水平,同时也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在专业操作技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任务的实现过程,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职业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走入工作岗位以后可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强化。 配送管理论文:电力物资配送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电力行业发展水平高低,将直接关乎到国计民生,在电网建设中,加强对电力物资配送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传统的电力物资配送方式较为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物资配送应用了更为高科技的配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电力物资配送结构。就物资配送而言,并不仅仅是运送货物,而是涉及到物流、仓储以及供应等多项环节,加强物资配送的科学合理性,有助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奠定未来发展基础。由此看来,无论是电力行业还是其他行业,为了谋求长远发展,健全科学合理的物资配送管理模式十分有必要的。 一、电力物资配送概述 物资配送主要是货物的运输,是物流中一种综合的活动形式,但是配送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运输而已,同样还涉及到物流、仓储、配货、配送以及供应等多项环节。就物资配送本质而言,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对于提升配送末端的经济效益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当前物资配送模式主要分为独立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以及集团配送模式等。独立配送模式,是当前电力物资配送中较为常见的配送模式,主要是通过企业自身建立的配送网络实现物资运输服务,这种运输服务直接省去了中间仓储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配送效率,降低了配送成本;共同配送模式,这种物资配送方式同其他企业共同配送,能够节约企业成本,进一步优化了物流配送方式;集团配送模式主要是指将专业流通企业集合在一起,成立相应的物流配送集团,实现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所需物资进行配送。这种配送方式,是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使用相同的配送设施,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成本,谋求更高经济效益。但同样的这种配送方式需要现代化前沿信息技术支持,建设相应的配送网络,才能最终实现高效的指挥。 二、电力物资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由于长久以来管理模式的僵化,并且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实际物资配送中往往会出现计划之外的现象,一旦出现此类情况,电力企业只能依靠其他电力企业的物资支持,才能解决面临的困难。但是这种方法在应用中流程复杂,对于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要求较高,所以很难有效解决货物供应短缺的问题。在配送过程中,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将直接影响电力物资配送效率,由此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分析。 (一)配送方式选择不合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相应的对物资配送需求随之增加,一般情况下,为了便于电力物资配送管理,在配送过程中设立中转站,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物资配送时间,遵循配送要求完成任务,并且有助于降低企业配送成本,提升配送效率。就我国电力企业而言,对物资需求较大,导致物资配货规模增加,尤其是一些救急物资,应摒弃中转站配送方式,采用更为直接的配送方式,将物资直接送到指定地点,能够大大节省配送成本,提升配送效率。 (二)库存管理水平较低 库存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主要在于部分产品库存量不足以及库存产品积压,这种现象在当前我国物资配送管理中较为普遍,严重制约着物资配送效率。从物资实际配送角度出发,多数企业未能遵循库存管理原则,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考量,过于局限的遵循预定计划进行物资采购,导致使用率较高的物资出现长时间的短缺,电力工程建设时缺乏足够的材料支持,只能通过借调的方式来满足一时之需;库存产品积压主要是指大量产品处于闲置状态,长时间未能得到合理使用,除了占用库存面积没有其他作用。由此看来,这种库存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成效偏低,难以有效解决库存不足的问题。 (三)物资筹措不稳定 物资筹措的不稳定现象,会增加筹措成本,在物资配送过程中物资筹措不稳定现象,主要在于同供货商家未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导致在物资筹措中出现偏差,不是多就是少,并且为每一次物资筹措支付大量的费用,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电力企业中,物资筹措不合理在于施工后导致设计出现变化,对物资的需求过于急迫,进而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去筹措物资,来满足电力企业的工程建设需求。 (四)部门协调性较差 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电力企业各个部门和环节都具有相应独立的信息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进而导致部门之间物资衔接不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严重降低了物资配送效率,增加了配送成本,不利于电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电力物资配送管理的优化措施 电力行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行业发展水品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由此,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优化物资配送管理,才能为我国电力行业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保障。 (一)全面推行科学化物资配送方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对于物资配送需求随之增加,相应的对供应商的供货要求也在增加,加之受到客观因素影响,配送时间要求较紧,对于物资配送效率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通过物资配送方式的科学化管理,能够极大的提升物资配送效率,节省时间和成本。诸如在年底以及夏季前夕,对于物资配送需求度较大,为了节省配送时间和成本,提升配送效率,可以减去中转站配送环节,采用配送点直达用户的方式,能够更好的满足电力物资配送需求,为电网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二)实行专业化的物资库存管理 实行专业化的物资库存管理,逐渐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对于配送物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实时的监督物资库存情况,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以及信息互相工作,有机协调库存物资的使用,以求全面提升物资库存管理水平和周转效率,降低库存物资积压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严格监督物流服务中心相关物资的进出库,工作人员在将配送物资入库后,及时的核对材料数量,并将所记录的数据和信息储存到管理系统中,进行统一调配。对于库存物资的进出库,应严格按照进出库标准以及施工需求进行调配,防止库存物资出现不合理调配现象的出现,影响电力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度。 (三)物资配送信息化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全球信息交流愈加便捷,而电力企业能否对信息及时的采集和调配,是影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先人一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物资配送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协调统一信息流、物流之间以及资金,健全和完善相应信息化体系,来全面优化电力物资配送管理。此外,在电力物资配送中,应充分结合电力工程建设物资计划需求,仅仅围绕企业发展计划进行,在国内建立物流服务中心,这种物流服务中心能够实现对物资配送的协调和管理,将各项物资配送信息进行整理和汇总,以便于为后续企业生产物资需求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促进电网系统建设持续进行。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电力行业作为经济建设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应的对电力物资配送模式以及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行业在建设过程中,对于物资需求度随之增加,为了更好的满足电力行业现代化建设需求,应构建相应物流配送体系,促进电力物资配送的科学化管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提升物资配送效率,进而推动电力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国网四川物资公司) 配送管理论文: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电力工业的规模也迅猛增长,电力物资的需求和使用量也随之迅速增长,因此对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电力物资管理部门必须要科学规划,保障物资采购、供给、使用处于动态的循环中,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物资仓储配送管理水平。有鉴于此,本文阐述了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的意义,分析了当前仓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供电企业;物资仓储;管理配送;存在问题 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与我国电网正常运转息息相关,提升电力物资仓储管理的水平,可以实现电力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推动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一、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特点以及意义 1.1 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的特点 与一般公司相比,供电企业的规模较为庞大,其建设过程中需要的物资种类以及数量也非常庞大,这无形中加大了物资仓储配送的压力。从整体上来讲,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工作有如下3个特点。 (1)仓储数量巨大。电网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物资种类非常多,而且姐帮你上所有的电力物资生产周期都比较长,没有办法运用零库存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只能够采用物资储备的方法来进行管理。 (2)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电力企业物资的仓储和配送过程中会很容易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如市场行情的变化、市场供给的变化、电力系统自身需求变更等等,这些因素增加了物资仓储与配送的不确定性。 (3)对管理工作人员有非常高的要求。供电企业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涉及到的物资种类多、数量大,因而物资仓储和配送的工作量也就随之增大。供电企业物资管理的这些特征要求从事物资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水平。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电力行业的相关知识,这样才可以清楚地认识电力工程每一个环节需要的物资的规模与数量,从而有根据的对各种物资进行仓储与配送管理;而且管理人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素养,以便于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物资仓储配送的喜喜欢管理。 1.2 提升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水平的意义 供电企业物资长处配送管理工作意义非常重大,电力工程每一个环节的建设和运营都会涉及到大量物资的仓储与配送,只有提升了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水平,才能确保电力企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降低供电企业的经营成本。提升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水平,可以使电力物资形成一个完善的循环链条,管理人员可以有根据的决定相应的采购、仓储与配送规划,尽可能的避免物资积压带来的成本提升问题。 (2)提升物资的配送效率。供电企业物资仓储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可以提升物资的配送效率,促进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储备配送计划科学性不足 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且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经营的工作,在工作中还需要有现代化的仓储配送理念进行指导,这样才可以确保仓储配送管理的先进与高效。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供电企业的物资仓储配送管理能力水平还比较低,对于工程建设中物资的供需关系认识不深刻,在实际工作中频繁出现一些物资存量超标,一些物资存量不充足,无法对所需物资进行及时有效的配送,导致物资周转率极低,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2.2 物资仓储配送的管理标准严重滞后 现在,供电企业物资仓储和配送管理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编码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编码可以覆盖的物资种类是非常有限的,远远无法实现对仓储物资的精细化管理。另外,从我国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的整体水平来观察,我国供电企业采用的管理标准已经严重滞后于西方发到国家。 2.3 仓库空间布局不合理,配送协调能力不足 供电企业物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这都对仓储配送带来了全新的困难与挑战。现在供电企业在物资的仓储中运用分级、分层以及分片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仓库的空间布局非常分散。这种不合理的仓库布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资的配送。同时,不同仓库间缺乏统一的物资调度和管理标准,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物资积压以及频繁采购的现象时有发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另外,空间布局分散的仓储需要强大的配送能力来进行弥补,但是几乎所有电公司都并未成立专门的配送机构和团队,物资配送能力极为薄弱。 2.4仓储配送管理的信息化水有待提升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与信息化产生了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供电企业的仓储配送管理想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但是实际上,供电企业的仓储配送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程度非常有限,即便部分供电企业装设了信息化系统,但在物资仓储与配送方面只发挥着非常有限的作用。信息化水平不足,就会导致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无法进行现代化改革,严重制约了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 三、提升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水平的策略 3.1 采用最新管理理念,优化仓库的空间布局和物资储量 最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供电企业呢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基础,。因此,供电企业物资管理部门要向下灌输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前对电力工程建设所需的物资进行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优化供电企业物资仓库的空间布局,制定科学的物资储备和配送规划,即既要满足电网建设以及正常运转的物资需求,也要使物资的储备量处于一个合理范围内,避免物资的过量积压,有效保障物资的流动与循环,从而提升电力物资的配送效率。 3.2 统一标准,实施标准化管理 供电企业想要提升物资仓储配送的管理水平,就必须要认真思考并总结公司本身在物资仓促与配送管理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充分认识到统一标准的中重要性。应该要求物资管理部门和仓库使用统一的仓储配送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之上再扩展可实行编码的物资类型,提升供电企业仓储配送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3.3 提升仓储配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供电企业在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提升物资仓储配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引进现代化的物资仓储配送管理软件,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依靠信息化系统来实现物资仓储与配送的精细化管理。 3.4 提升物资仓储配送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由人来进行管理的,所以想要提升其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其专业素养。同时,物资管理部门也要提升对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仓储技能的重视程度,努力打造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团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1)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的思想培训,提升其思想觉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2)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四、结束语 供电企业的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并且责任重大的工作,想要提升物资仓储配送的管理水平,不但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且还需要最新技术以及管理方法的职称,同时物资仓储配送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对本身的管理能力进行审视,动态的分析物资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供电企业物资仓储配送管理水平。
建筑安全论文: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筑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建筑施工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2005年建筑业伤亡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11.4%和6.5%。但当前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安全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政府行业安全管理不到位,监管责任不落实。目前负责全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仅对建筑业中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实施监督管理,而对其它各类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实施依法监管工作,尚未做到位;有关交通、铁道、水利、电力等行业主管部门在本职责范围内,对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责界定不清,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主体责任还未完全落实;安全监管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手段,其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难度大;有些建设工程(如化工、冶金及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等)的政府行业安全管理职责不明,行政监管主体缺失,建筑施工安全处于失控状态,存在管理盲区。 (二)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基础管理薄弱。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涉及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勘察等诸多责任主体,从历次安全检查特别是重特大建筑事故暴露出的问题看,有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责任制未落到实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不到位,执行安全法规和标准规范意识差,“三违” 死亡16人的特大跨塌事故,施工企业没有大桥拱架施工安装组织方案和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北京市西单西西工程“9.5”死亡8人的施工坍塌事故,存在严重设计计算缺陷等。这些都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很好汲取。 (三)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执法监督乏力。目前与建筑安全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如1997年颁布的现行《建筑法》,关于建筑领域调整的范围和对象,特别是有关建设管理和责任主体各方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许可、职责定位、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规定不明确或缺失,有的内容与有关法律法规不一致;有的建筑安全技术标准及规范已明显落后,特别是由于缺乏强制性、可操作性保障建筑施工安全投入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造成企业在招投标中,不规范竞争,为保证低价中标,压减应有的安全投入,埋下大量事故隐患。执法监督不力,对逾期未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或整改不合格的建筑施工企业,未制定明确、有效的处罚规定和办法,从严执法不到位,动态监管不及时;此外,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发生事故的企业和责任人处罚力度不够等。 (四)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滞后,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民工涌向市场进入“门槛”低的建筑业。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达4000万人,80%为农民工,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三分之一。不少农民工未经培训教育就上岗作业,有的虽然进行了培训,但不务实、不严格,也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满足施工安全的需要,这也是造成建筑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对策措施和建议 建筑施工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其特点看,点多面广,劳动密集,流动作业,层次较多,事故易发,属高危行业;从建设工程各方主体看,涉及建设、施工、监理,以及勘察、设计、设备供应等多个环节;从政府监管主体看,涉及建设、铁道、交通、水利、电监和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方式应积极推进“四个转变”:一是由对单一部门管理转向对全行业统一监管;二是由治标为主转向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三是由施工现场的应急管理转向强化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四是工作重心由事后管理转向隐患治理和事故预防。为此,提出以下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依法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加强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政府是安全生产监管主体。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权、责统一的原则,依法全面落实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各类建设工程实施监督管理,对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负全责;铁道、交通、水利、电监等专业建设工程主管部门,应负责有关专业监管,并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管,指导、协调和监督各有关部门加强相应的全管理工作。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细化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的职责定位,形成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统一监管,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调运转的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格局和工作机制。 (二)强化安全基础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设置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保障安全投入,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要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组、岗位、项目经理和施工人员。政府有关部门要强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履职尽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促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同时,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劳动组织管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作业,大力推进建筑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打牢安全管理基础,确保施工企业本质安全。工程建设、监理、设计、勘察等单位要依法认真履行有关安全职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定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落实各方相关安全责任。 (三)研究和实施建筑安全生产的治本质之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基本途径。一是要加强建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及安全标准、规范的修订、制定工作。当前应加快《建筑法》的修订工作,增加有关安全生产内容,特别是要明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行政管理主体地位,明确其对建筑安全生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在从业资格和施工许可前置条件中应补充有关安全生产许可的规定;修订、完善“两个责任主体”安全职责、责任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制定建筑施工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处罚办法等。二是研究制定建筑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制定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意外伤害保险、工伤保险及建筑事故死亡、伤害的经济赔付标准和实施办法,发挥经济政策对建筑安全生产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四)认真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有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行业建设工程的特点,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的以预防坍塌、高处坠落事故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总体目标和各项要求,细化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严格督查,相互配合,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消除事故隐患。对隐患严重或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施工企业,责令停业整顿。对整改不合格的,应暂扣或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直至取消相关资质。通过专项整治,坚决遏止重特大坍塌、高处坠落事故以及隧道坍塌、透水、瓦斯爆炸、桥梁坍塌、塔吊坍塌、深基坑坍塌、高大棚架坍塌、拆除工程坍塌事故多发的势头,促进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确保实现建筑业事故死亡人数较2005年总体下降3%的目标。 (五)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许可条例,强化日常动态监管。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是从源头强化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落实企业主体安全责任的重要手段。用足用好这一有力武器,必须狠下决心,严把建筑市场安全准入关。一是对逾期未取证的施工企业,依法责令退出建筑市场。截止今年3月底,已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6.4万余家,颁证率88%,仍有2.5万余家企业未申领许可证。尽快制定和实施有关规定和具体办法,对2006年6月30日前,经整顿仍达不到安全生产颁证标准的建筑施工企业,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严禁从事建设项目招投标、施工等任何建筑施工活动,坚决依法撤消其建筑资质,并向社会公布,强化社会监督。二是加强对持证施工企业的日常动态监管。进一步完善许可证日常动态监管制度和监管程序,实施许可证年检制度,对持证企业进行抽查和回检,加大对持证企业的监管力度。对安全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降低安全生产条件或发生事故的持证企业,必须重新审核安全生产条件,责令整改。同时针对不同情况,依法暂扣、吊销许可证,并进行经济处罚。三是要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对无安全生产许可证仍擅自进行建筑施工活动的企业,要依法严格处罚,清除出建筑市场,决不能放任自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推进联合执法,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法律的权威性。 (六)加强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从事安全培训教育强制性的规定和办法,明确政府及企业的职责、任务,以及从业条件、培训教育内容、考试考核办法、违规处罚责任等。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引导施工企业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和管理,做到未经安全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同时,加大对建筑施工企业“三类”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安全信息机制构建措施 摘要:在建筑企业实际发展中,安全机制的构建较为重要,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内涵,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构建,以此提升建筑施工安全性。 关键词:建筑安全信息机制;分析;构建 建筑行业具有高危险特征,在实际施工与管理期间,相关部门必须要做好建筑安全信息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提升自身工作质量,满足现代化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需求。 1建筑安全信息内涵分析 在建筑企业实际发展中,相关部门必须要对安全信息的内涵进行分析,保证可以根据安全事故的原因等开展分析工作,除了可以提升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性之外,还要保证建筑管理工作的安全性符合相关规定。在此期间,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建设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型,对安全信息进行管理,提升施工工作的安全性,将文字与图像等作为主要载体,利用先进的沟通渠道等,对信息进行传播,保证组织机构与施工人员都能全面了解安全管理信息,并制定完善的决策与规划方案,落实上级部门的要求,提升自身工作质量。对于建筑安全信息而言,具有预防、控制等特征,可以弥补传统建筑信息的不足,并预防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全面开展法律培训、制度培训与安全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工作质量。第一,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主体。对于建筑信息安全机制而言,主要就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其中的数据信息,并分析其安全性与经济效益,在数据信息处理与交流之后,根据其实际特征开展相关管控活动,明确信息机制使用者与管理者的职责,并完善安全信息机制[1]。第二,传导模式。对于建筑安全信息而言,其传导模式较多,主要为时间与空间方面的沟通,满足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并构成完善的信息流或是网络机制。目前,我国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信息传导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突破传统传导模式的局限性,甚至会出现信息机制主体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在相互合作与联系的情况下,提升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完善性与可行性。部分建筑企业在建立安全信息机制之后,会出现各类损耗问题,导致出现信息量缩减的现象,无法提升数据信息真实性与合理性,缺乏一定的指导价值,甚至会导致建筑施工过程出现安全事故,甚至会导致施工企业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一些建筑施工企业还没有明确安全信息传递负责人,甚至会出现隐瞒真相的现象,难以提升安全信息机制的运行效率,无法增强其可靠性。 2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构建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全面构建安全信息机制,将其应用在实际施工中。但是,我国建筑安全信息机制属于初步建立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安全信息机制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完善与创新,提升自身管理工作质量,优化其发展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建筑安全信息机制设计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安全信息机制设计工作,根据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信息搜索与传输系统,并拓宽信息处理渠道,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工作技术,明确安全信息机制的核心内容,保证可以提升自身工作质量,优化其发展体系。相关部门需要提升安全信息机制的构建效率,科学控制建筑企业的运行成本,同时,还要利用安全信息机制,规避施工事故,减少施工事故对于企业带来的危害,并为建筑施工人员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性,并提高施工工作效率。另外,施工企业必须要重视自身经济效益,利用安全信息机制等,防范安全问题,降低事故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施工企业在设计安全信息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建设系统工程,并对安全信息系统等其他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处理,设计总框架图,然后利用框架图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如图所示,施工企业在设计安全信息机制的时候,必须要明确整体信息核心,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提升自身工作质量。相关设计人员还要对法律法规、组织信息、先进技术、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与其他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将其设计在安全信息机制模型中,并建设其他子系统,规划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各类项目。同时,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完善相关系统,保证各类项目之间的配合密切性,并构建完善的安全信息机制,提升自身工作质量与可靠性,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2)建筑安全信息机制构成措施。在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信息机制进行设计之后,需要全面分析其构成要求,并将其分为核心系统与外围系统,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等,建设完善的数据库,然后对各类安全信息数据进行共享,并构建统一的信息机制。同时,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建筑施工经济效益、技术与法律等进行管理,制定阶段性的培训方案,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持建筑施工企业的长远进步,逐渐优化其发展体系,满足施工企业安全信息机制的建设要求。(3)制定安全预警方案。建筑施工企业在完善安全信息机制之后,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预警方案,针对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等,全面开展事故预防与处理工作,对事故进行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事故萌芽,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各类问题,例如:建设专门的事故预防监测系统,对建筑四个进行全面的分析,获得原材料质量数据信息、施工人员施工水平数据信息、施工机械设备质量数据信息与地质安全数据信息等,并对其进行简易化处理,构成完善的信息处理模型,在提升事故预防工作效率的基础上,规避建筑企业事故安全事故问题,满足建筑安全信息机制的完善需求。 3结语 在建筑安全信息机制实际构建期间,相关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创新安全信息机制的构建方式,明确自身工作要求,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管理工作质量,满足建筑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作者:贾佩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基建处 建筑安全论文: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的运用 摘要: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保障了施工现场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建筑工程进度,还保证了建筑工程质量以及企业的效益。本文通过对安全管理目标的概述研究,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探讨了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以供相关企业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参考研究。 关键词:管理;安全目标;概述;现状;应用 1前言 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在质量上要高标准,在安全管理上的要求更要严。因此,建筑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中变得尤为重要,并受到极大的关注。建筑安全管理不仅是对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管理,更是对建筑安全以及质量的保障。无论是国家规定的安全管理目标还是企业的安全目标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对施工安全的约束以及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实现建筑施工的零问题零事故,为建筑行业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安全目标管理的基本概述 安全目标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一种企业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是企业上下围绕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分层次的制定各自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安排安全工作进度,制定实施有效组织措施,通过安全成果的严格考核,实现管理的一种方式[1]。安全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模式中的一种形式,是企业实现科学民主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是我国施工企业实行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安全目标管理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整改与落实、总结与实施的循环管理,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 3.1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 建筑安全管理是保证整个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以及质量的重要环节,其发挥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建筑工程在管理上本身就具有多而杂的特性,而在安全管理上又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体制,使得施工企业与建筑企业相关部门没有得到合理的协调,导致了施工现场一再出现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建筑工期的进度,并对建筑工程在社会上的评价产生不良的影响。 3.2对施工人员安全管理认识不清 在建筑工程中,一方面由于施工人员自身对施工安全的认识不清,更不具备专业作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认识不清,所以导致施工现场事故频发[2]。另外,由于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的不重视,对于工人在作业时是否穿戴齐全安全防护工具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使得施工人员对安全认识水平提不上去。建筑企业对于安全知识的普及不到位,更没有落到实处,也导致了施工过程中的事故发生,影响工期的同时给企业带来损失。 3.3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无论哪一项工作都要有系统严格的监督机制,安全管理也是一样。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过多的关注在工期的进度上、工程的质量上以及企业的效益上,却对施工安全疏于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监督机制,导致了一些施工作业的违规操作,给建筑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还对人员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的监督机制,但在落实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了现场施工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导致事故频繁发生,不仅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对企业的形象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4对施工中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以及管理不规范 建筑施工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起吊机,因为一些工作是人力没有办法完成的,所以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来完成。对于施工设备的管理主要包括机械的安装、定期的维护以及检修、使用技术的培训与指导等等方面,但往往在建筑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少有企业注重机械的安全管理工作,更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使得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 4安全目标管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4.1安全目标管理的制定 在建筑安全管理中,依据上级相关规定以及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的安全需要,制定企业内部安全目标管理的总体任务[3],然后根据这一总任务,各个施工环节的相关部门在落实总体目标上的具体工作目标,明确相关责任人的权力与职责,基层部门再根据施工作业的特点与性质,确定自己的安全工作重点,并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争取实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安全目标。 4.2安全目标管理的实施 在安全管理目标制定后,具体的实施措施可以保障其落到实处,发挥其功效。首先,根据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制,完善责任制以及监督体制,明确管理人员的应该享有的行使权以承担的责任,完善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体制,对工作人员以及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实现建筑安全管理的合理科学性。其次,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以专业水准,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目标,并在实际工作中保障其落到实处,更要做到公平公正以及严厉,禁止一些违规操作,保证施工安全以及人员的安全。第三,做到施工现场随时随地的安全监督与检查,防患于未然。 4.3安全目标管理的评测 安全目标管理的最终成果如何,关键在于对其综合评测与反馈上,这也是管理工作的收尾阶段,更是发挥安全目标管理激励作用的最终体现。在对各个安全目标管理的评测上,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化的评测机制,认真分析影响安全因素,总结经验教学,对于评测结果突出的进行一定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对于完成不好的应给予鼓励,对于出现重大问题的应严重警告,实现企业员工对安全目标管理的更高追求,与此同时及大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结束语 无论建筑在施工前以及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保障了人身安全以及工程进度,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以及降低了施工的风险,还保证了工程质量以及企业的效益。因此,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以及企业总体安全管理目标,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目标,规范安全管理模式,完善以及健全相应的安全监督体制,是实现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作者:缴立强 单位:廊坊市阳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系统性高、综合性强的管理体系,它涉及到建筑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而且事关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安全。在现阶段的管理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并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和措施,不断完善施工管理体制,才能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性。文章对建筑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管理理念;施工管理体系;建筑行业 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在当今建筑施工行业中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而在这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经济效益则是企业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所以尽可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已是企业最主要的施工目标。目前,建筑工程建设施工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施工中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建设。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往往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高,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给建筑施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建筑行业中,工程建设施工人员在作业中与其他行业相比,其人身受到伤害的概率要高出将近一倍,而严重的导致身亡的概率则要比其他行业高出两倍。另外,在我国由于安全因素而引发的施工事故每年高达500多起,造成1500多人伤亡。建筑施工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而且还给整个建筑领域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因此,为了能有一个安全的施工作业环境,能够进一步保障建筑施工人员的人身生命安全,在建筑施工中一定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把好安全关。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2.1提高生产安全规范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安全管理体制日趋成熟,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规范施工单位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当出现不正当的行为时,也有权利责令其整改或制止。工程监理单位作为监督整个工程的委托单位,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控制,发现参建单位的错误并能够提出有效可行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2提高生产水平,保证施工安全 在整个安全生产进行过程中,承建企业负有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在施工中的每个安全环节中更是安全责任的第一负责人,而且还承担着大多数安全责任事故。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要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通过现场抽查、施工监督等方式,加强对承建企业的监管力度,从而促进施工单位加大安全管理的投入,完善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断提升施工技艺水平,从而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 2.3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不断增多,施工规模更是发展迅速。其中,在安全管理方面,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方法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尤其是监理工程师发挥的作用更重要。监理工程师专业工程技术水平高,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法律、经济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此外,还可以责令施工单位对不当的施工操作进行整改,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所以监理人员的配置可以提高工程建设施工中的作业质量,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3目前建筑安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3.1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贯彻落实到施工中 在施工单位中都有相关的施工作业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也有制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规章制度往往得不到落实,在施工现场的一些环节仍存在着不规范操作的现象。在企业中,安全管理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造成了管理的弱化,使得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因素。对于这些因素,工程安全管理人员不能进行及时的管理,未能制止违规操作,也不能很好地消除安全隐患。由此可见,规章制度得不到严格落实,必将会扰乱正常的管理秩序,从而造成许多潜在安全问题的出现。 3.2安全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工程负责人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施工观念,而存在严重侥幸心理,在进行作业时忽视安全生产,只关注生产效益,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忽视管理,被动应付。一些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体制不完善,在工程建设中也没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还有一些企业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专职管理人员数量缺乏,配置不合理,而且在企业中管理人员多为兼职,这使得不能在组织方面保障生产的安全。 3.3安全投入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在安全投入力度方面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建筑企业肆意压低造价,减少施工工期;第二,工程建设主要负责人生产观念不正确,侥幸心理严重存在;第三,在施工中只看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而忽略了施工生产安全;第四,工程款拖欠现象存在严重。 3.4安全培训教育有所欠缺 工程施工一线作业员工大多为农民工,他们受教育时间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整体综合素质也不高,他们在施工过程中遵循规章制度的思想意识不高,违规操作行为比较严重,而且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也比较差。比如:施工中不按严格的流程进行;也没有良好的佩戴安全帽的习惯等。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施工单位没有进行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大多规章制度没有落实到生产中;另一方面,需要培训的员工未得到全面的安全培训,尤其是一些安全意识比较低的新员工,他们大部分都没有进行过全面的安全学习,施工前也没有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4建筑安全管理的解决措施 4.1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 如果建筑安全生产只是依靠法律法规进行制约,效果非常有限。要改变安全生产管理被动的局面,可借助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使被动为主动。利用企业追逐利益的行为,充分调动建筑业主自发追求良好安全业绩的动力。将企业资质、招投标与安全生产业绩进行挂钩,并且可以作为保险公司根据安全生产业绩上下浮动保险利率的重要参评因素,使安全业绩良好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让安全业绩不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慢慢给淘汰出去。 4.2建立建筑安全业绩评估指标 大多数发达的国家都建立了权威的建筑企业信誉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还专门设立了一系列企业安全量化的评估指标,包括劳工索赔率、损失时间事故率、经验调整系数、伤害事故率等,这些指标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完整地反映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安全状况的可比量化数据,并作为保险公司、业主、政府部门、考察企业安全管理状况的重要依据,因此被称之为建筑施工单位的重要安全指示器。 4.3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个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例如具备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和有关安全生产的知识、规章规程;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安全文化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劳动卫生知识。熟悉工伤保险的法律、劳动保护法知识;掌握应急处理措施事故、现场勘验报告及调查处理方、伤死亡事故以及职业病统计技术;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与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法;学习先进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安全生产管理经验等知识。除此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还需具备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 4.4建筑安全责任需要重新进行划分 因为建设单位无须承担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责任,所以导致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上随意降低工程造价,将工程项目违法发包给了低资质或无资质的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改变图纸,随意改变工期,拖欠工程款、垫资工程更是经常发生。而让建设单位承担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责任,也是符合国际惯例。很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建筑单位对工地所有人员的安全责任。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建设单位须承担相当大的安全责任,因而业主或业主代表直接参与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经济也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也在进行一定程度的建设转型,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大管控强度,以此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生产安全是建筑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和核心宗旨,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提升工程施工建设的水平,从而提高项目投资的效益水平。另外,监理企业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管职责,并对建设过程中常出现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全面的把握,从教育培养、监督管理、风险管控、安全思想认识等方面入手,对安全管理改革策略不断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王凌燕 单位:威海市文登区建筑工程管理处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 【摘要】建筑行业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建筑行业也是一种高危险的行业,其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工程量的增加,安全事故问题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是进行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加强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事故包括机械打击、坠落、触电等。这些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 1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安全交底工作不到位、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完善性以及相应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1.1安全交底过程存在问题 在安全交底的过程之中,存在安全检查成效很低的问题,当前,很多的技术交底工作存在交底不完善以及缺乏针对性的严重问题,大部分人员在工作交底的时候都是进行口头上的交底,这样的形式难以保障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多企业中的员工根据自身的个人经验进行建设施工工作,在工作的交底上缺乏严肃性,对于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很多工程施工没有相关技术交底的环节,也有小部分人员通过伪造的交底记录去蒙混过关,这样就导致施工生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容易出现某些工程安全施工。此外,也存在安全管理人员检查不到位的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交底工作,相关负责人也需要对施工的设备机械等进行必要的检查,从而有效降低工程出现安全施工问题的概率。 1.2相关安全管理机构缺乏健全性 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的安全机构缺乏健全性,以及其中的教育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当前,依然存在很多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没有做好人员的配备问题,也存在一些项目管理体系缺乏健全性,比如说,某些项目的管理人员是身兼数职业,这样就导致难以周全把握好工程的施工。此外,甚至很多企业缺乏安全教育工作,或者是安全教育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口头宣传阶段,并没有在现实的施工中得到有效落实,很多企业对员工缺乏有效的安全培训工作,在工人安全教育这一方面没有加强投资力度以及强化培训工作,从而导致工人素质偏低以及工人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 1.3相关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某些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施工安全意识,因为当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很多施工单位经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十分被动,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所以,某些施工企业在安全经费上相关缺乏,无法保障对安全经费的支出。甚至某些项目管理人员采取减少安全经费的做法,从而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导致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经费严重不足,此外,当前的建筑工人流动性较大,工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工程施工也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这样的形势之下,就需要加强对建筑工人的教育培训,提升其安全施工意识以及职业素质。 2针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对策 2.1完善安全监督制度 首先,应当对监督机构的职能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监督部门进行监督。其次,应当建立村政府的安全管理相关机制,由于我国的农村建设不断发展,所以,很多工程也是在农村进行,但是许多工程并没有相关的开工手续,对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进行必要的规范。 2.2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最担心出现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存在于施工的过程中,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就应当加强隐患的排查工作,及时以及准确找到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并且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控制。在建筑施工以及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列出风险因素清单。通常而言,施工现场主要的危险主要来自于经验主义的风险,但是单纯依靠经验并不是最为保险的方式,因此,应当完善隐患排除工作,比如,编订风险清单、组织员工学习等,加强对员工的技术交底以及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因素,从而保障工程的质量。 2.3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第一,对电器设备等进行防护,各种施工设备需要有安全保护装置以及防雨水装置,可以安排相关人员对施工设备进行必要的管理,对设备进行保养以及维护。第二,进入施工现场之后,相关工作人员都需要佩戴好安全带,这也是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硬性规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应当禁止穿拖鞋、硬底鞋或者是高跟鞋。在建筑高层进行施工,尤其需要佩戴安全带,此外,相关高空作业的人员需要操作证书才能进行工作,设置安全网以及踢脚板等。第三,应当做好文明施工,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干扰周边居民生活,做到不损害附近居民的切实利益,施工现场应当采取封闭式的施工,其中施工所需要的沙子、石头以及钢筋等都需统一摆放整齐。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建筑行业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需要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以及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本人认为,应当完善安全监督制度、加强隐患排查的工作、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作者:韩华 单位:贵州安科劳动保护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安全论文:谈建筑安全管理目标与手段 摘要:在施工建设过程当中,只要稍不留神就会造成安全事故,而根据数据显示,造成事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力度低,而这种情况甚至占了九成的比例。为了减少建设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的概率,我们必须要加强管理力度。而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意识,才能确保施工过程的相对安全,达成“开开心心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的最佳理想,推动社会平稳进程。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目标;手段 1引言 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时刻都在产生着变化,对需要的建筑物也有所不同。同时对工人的需求量也增大了,再加上政府部门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旧的管理观念已然行不通。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曾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出。而此后,我们做的一系列工作就是完善加强建筑行业的安全,推动保障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对此,我们应当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立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安全管理制度。 2建筑安全管理的目标 经理负责制,是一项工程中的“地基”。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保证工作可以安全有序的进行下去,在确实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的情况下,还要确保施工成效以及施工质量。将各方面严格把控和配合,以确保质量和安全同步。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进步,我们要与时俱进,利用新时代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将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和确保施工人员安全二者同时,将工作顺利展开,实现企业自身价值。这也要求企业要将旧的传统观念扬长避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开展工作,以完成整个施工进程的绝对速度,绝对安全。根据国家对于施工安全方法所进行的一系列规定和管理条例,要将人身安全建立在工作标准之上,科学地将两个工作适当的调整展开。 3提升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手段 3.1完善安全监督和责任机制 当发生事故时,不应当出现“踢皮球”的事。在日常情况下,各业务主体要明确分清责任,而国家已经颁布的各法律法规与有关建筑安全管理制度,我们必需严格执行和拥护。举个例子,当建筑事故安全真实发生的时候,通过详细的事故鉴定结果,我们不仅要将事故发生所在单位的责任找出,而且要将这次事故中业主的间接责任找出,并且给对于实施监管力度没有起到作用的监管单位一定的责任惩罚。只有将责任明确,才会有效遏制“踢皮球”事态的发生,才会让人民的生命安全有所保障,才会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监管体制。而对于宣传工作也不能停滞,必须加强一切有关于施工建筑安全责任和技术的宣传。比如:正式入职之前要进行事故安全培训,模拟体验事故发生,开员工安全大会等一系列指导工作。 3.2完善建筑安全事故的申报制度 当建筑施工期间发生事故时,存在有意隐瞒不报,虚报,谎报的现象。从而将法律视而不见,《安全生产法》中有明文规定,国家要加强管理力度,为了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施行,我们应当将违法乱纪现象扼杀在摇篮里。首先,要加强社会监督,使安全管理及施工事故明确,必须实行将文本公示。其次,事故发生时,企业为了不影响自身影响,会选择和当事人私下解决,而这却成为企业逃避责任的途径,以及受害人并没有安全保障,对此,为了扼制这种状态,可以适当提高受害人的可获偿额度。最后,当将事故上报时,有些人员存在非法操作,要大力检查监督,发现之后绝不姑息,并加大处罚力度,对人民真正的负起该负的责任。 3.3利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若要将建筑安全管理水平整体提高。只是依据法律约束是行不通的,社会协调也不容忽略。调动社会方面情绪,自觉主动的加入到生产建设中来。为保障权益,可以将保险作为建筑工地的硬性要求,每个人都上一套保险,让建工时期收到的伤害能够有所保障,根据每个项目的业绩决定此项保险的费用。将市场经济很好的合理调节,而此举更是将保障与权益相结合,提高安全水平并且降低了事故发生的可能。 3.4普及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 不得不承认,为了可以多挣一点钱部分黑心企业省略了对于建筑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他们不进行生产前培训和危险体验,从而忽视了情况的严重性,侵犯工人权益。情况严重的,施工条件下甚至不给工人配备任何护具,不仅如此,并没有实行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使得工人超出体力承受范围,这更加大了施工期间的难度和发生生产事故的几率。而建筑工人普遍文化水平低,不懂的劳动者保障法,导致无法有效保障自身利益,甚至有苦也无处可说。这种状况需要改善,第一:要确保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第二:企业需要将安全知识普及,增强建筑工人安全意识,强化企业文化。第三:开展保障劳动者权益知识座谈会,让劳动者知法懂法,懂得面对不公待遇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第四:建筑企业不应当忽略安全问题,企业内部要加强对安全知识的强调,各单位领导要起到表率作用,尽可能的建立安全的工作空间,以保障安全施工。 3.5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科技技术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设施可以运用到施工环境系统和安全管理当中,运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科技技术不仅可以对网络安全系统的建立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还可以在进行施工期间实时监控,发现哪里情况不对立即采取措施,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而加快全面的网络系统建设,还可使责任明确,还可给相关部门提供信息,从而提高整体建筑行业的管理。可以为每位施工工人配备电子设备,从而实时监控位置和此前的施工状态,保证施工工人安全。 4结束语 如此看来,权益、安全和保障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安全才能产生利益,建筑行业的安全更是不容忽视,它关乎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现今社会竞争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企业的稳定发展,意味着国家稳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但是,人身健康安全永远是在第一位的,决不可将其放在利益之后。所以,我们要格外重视安全,加强安全意识,认真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让每个工人都有所保障。 作者:庞世文 单位: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与建筑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随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深入,各级都将抓好安全生产、强化安全责任放在工作首位,处处保安全,事事讲安全,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深入到企业文化,渗透到职工心中,以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建筑企业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与管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仅影响到企业安全生产,还给建筑工程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导致安全事故屡屡发生,威胁到人员的生命安全。本文主要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社会化与系统化的建筑工程项目,不仅是单个部门与个人的工作职责,也需要全员参与配合。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建筑企业领导与全体职工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对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安全意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与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贯彻到施工每一个细节,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施工,才能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施工顺利完成。 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1.1.1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不健全企业法人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在整个经营管理中起到促进作用,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前提是做好施工的安全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将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位,认真管理每一个施工生产的环节,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情况下,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专业安全人员的配置不足,加上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安全生产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建筑施工管理过于混乱,工程施工无法得到保障。1.1.2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导致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应聘廉价劳动力,通过与民工队的“包工头”签订单项工程承包合同、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明确双方工作的职责权限,安全制度由民工队自行管理,而企业只注重施工进度与经济利润,忽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给工程施工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过程中,部分企业没有结合自身需求,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安全生产科学知识理论不足,安全操作技能水平较低,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自我防护能力。 1.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在生产经营汇总,部分建筑企业还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导致施工的安全机构设置、安全人员配置、安全资金配备、安全操作程序以及安全事故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给建筑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得有关人员在执行任务中,无据可循,只能依靠以往工作经验与工作积累进行管理,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工作缺少计划性、规范性与预见性。加上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安全管理执行力度不足,没有制定完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导致应急预案形同虚设,安全管理混乱,没有发挥应急防范效用。1.2.2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施工进度与人员人身安全。因此必须做好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确保人员的人身安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具有随意性,施工过程缺乏安全管理,对部分违规操作的情况视而不见,发现隐患问题没有进行处理,并上报上级部门,给现场施工埋下潜在安全隐患。 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应对对策 2.1.1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作为施工企业的法人代表,企业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法定代表人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了解安全生产不仅影响到自身企业发展的信誉,还给国家财产与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进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应提升自身安全生产意识,当生产、效益、安全以及进度发生冲突时,应坚持“安全第一”原则,正确处理安全和生产、效益、进度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以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牵头,由各级分层管理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和各项工程安全员负责管理,认真落实劳动保护法、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生产措施,结合自身具体需求优化配置专业安全人员,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此外,还应定期组织研讨会,分析讨论安全生产中的难度,加强安全事故调查,提出对负责人的处理意见与改进措施,并做好施工班组的安全学习工作,组织交流安全生产中的工作经验,为工程施工奠定扎实基础。2.1.2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改善有社会零散人员自发组织的无序状态,通过签订负荷国家规定的劳动合同方式,明确安全生产双方的工作职责、权利。进行施工前,做好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经过考核评估合格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任职。在日常施工过程中,应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活动,加强安全施工的宣传力度,认真做好工前教育、工中检查和工后讲评的工作,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建筑工程施工有序进行与人员安全。此外,还需建立完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实到部门、负责人和管理人员手中,做到谁在岗、谁管理、谁负责,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营造一个文明施工的氛围。例如为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有效解决岗位责任制不落实和直接作业环节监督不力的问题,建筑企业应从学习、观察与落实上形成一体化的保证体系,严抓岗位安全制度学习,每月阅读组织开展岗位责任制学习,提升员工对岗位制的认识。并将“一岗一责制”落实到位,对岗位安全负起责任。此外,还应建立完善奖罚制度,如果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部门负责人、安全员与违规操作人员都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规范岗位责任制的行为,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2.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应对对策 2.2.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应按照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安全标准与行业规范,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与工程项目的需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权限,真正做到有规必依,严格执行,违规必罚。此外,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应加强安全管理执行力度,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制度与应急管理措施,加强隐蔽工程的安全管理,通过辨识危险源、定期安全汇报、有效防范等方法,从根源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2.2.2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胜于救灾,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是确保施工有序进行的关键与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大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明确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与权限,加大隐蔽工程的监管力度,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对于施工中违规操作的行为,必须根据规定要求给予相应处罚,通过通告批评方式对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警醒,提升安全管理效率与质量。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部门应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到现场进行监督,对于脚手架的搭建不规范、没有做好“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的问题,应及时安排有关施工人员进行整改,确保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同时安排专门管理人员对电气、设备防护和各种器械设备进行管理,严格使用“三相五线”连接电缆线路,并在电源箱上悬挂警示牌。施工人员进入现场施工前,应提醒佩戴安全帽与安全防护用品,确保人员施工的安全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及建筑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主要负责施工现场人员、机械、环境、材料以及设备的综合管理,要想提升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效率,确保人员人身安全,必须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贯穿到施工过程的始终,让全员参与进来,通过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等方式,对建筑工程施工加以规范,从而提升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张俊 单位:重庆建工渝远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对策及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建筑安全现状,分析建筑领域内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认识和思考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安全生产;建筑;标准化;对策 前言 建筑行业是一个危险系数较高、安全事故频发的领域。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球建筑施工量最大的国家。数据显示,仅2010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就达9.6万亿元,从业人员达4100多万人,约占全国工业总从业人数的三分之一。 一、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开展背景与推进情况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及安全技术标准,法规、标准系统化更加健全,建筑业的安全管理不断完善,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从多年的建筑安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建筑业体量大、范围广,高空、交叉作业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且流动性大,施工场地管理状况良莠不齐,建筑业安全事故发生率依然较高。以2013年为例,我国共发生建筑安全生产事故85起,其中死亡320人(事故类别统计见图1)。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正大力开展,各地区结合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标准化落实成果,积累了一定标准化建设经验,极大地改善了工地面貌,有效地减低了各类事故的发生率,在环境保护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展现出较大的优势。全面深入推进有利于提升建筑安全生产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对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避免事故发生,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存在的问题 看到成果的同时,也应清晰地认识到,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法规、规范的系统衔接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二是监督管理主体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各地监督部门日常监管工作中更加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实体工作的管控,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关注度不够。三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缺乏有效引导和激励机制,对监管主体和施工单位的开展和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缺乏系统配套的激励机制,各方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不足。四是技术保障不足,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科技创新支撑缺乏,未能协同利用好现有资源。五是施工单位落实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力度不够,未形成长效机制。施工单位对施工质量和进度方面高度关注,但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方面不够重视,无制度化的落实举措,加之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实体经济乏力,原材料、用工成本大幅度上涨,施工企业经营困难,施工单位压缩成本,减少安全措施费用的投入,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能力受到制约[1]。六是舆论宣传方面,全社会尚未形成推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浓厚氛围,各方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未有效形成协同推进的合力。 三、相关建议与对策 根据自身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学习、认识和理解,针对目前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实际,谈几点不成熟的对策和建议,供读者指正。 (一)深化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优化标准化的顶层设计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内涵和外延,强化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研究,包括通过细化研究相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落实,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人、机、料、法、环、测处于良好状态等方面持续发力,夯实标准化的实施基础。第二要继续优化相关法规、技术规范的系统衔接配套,加强行业间的协调沟通,使建筑行业的标准化与其他行业良性互动。同时强化建筑行业内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衔接配套,确保法规、规范层次清晰,配套完善,执行有力。第三要继续健全完善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及有关规定为核心的考评体系,科学评定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二)强化监督管理,将推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 化融入日常监管工作各地要重视和加强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改变以往各监督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更加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实体工作的管控,忽视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推动,各地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可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出台相应的落实方案、措施,将推动建筑安全标准化融入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利用监督检查现场反馈,召开月度、季度监管例会,文明工地检查以及约谈等形式,全力推动,将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逐步引向深入。 (三)完善推进标准化奖惩机制,提高各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办质[2013]11号),《意见》明确了考评目的、考评主体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有序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2]。应继续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奖惩机制,对于积极创新安全监管方式方法,全面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并推广经验,对于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成绩突出的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和工地可授予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示范工程”、“示范工地”等称号或予以其他形式的加分奖励(图2),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对于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力的地区可予以通报批评,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不力的企业和工程项目可予以通报批评、信用扣分等,并在新闻媒体或相关网络平台上进行曝光。通过完善奖惩机制,进一步推动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改革创新,增添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动力与活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推进的着力点,按照参与各方职能特点,全面开展创新。一是建筑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要开展制度和服务创新,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大胆进行创新,成果逐步推广,使监督管理更加有效,服务引导更加精准,标准化工作更加深入。二是施工企业和项目部要发挥主体作业,在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上明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相关要求,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创新及实用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满足标准化要求的安全可靠、经济环保、可重复利用的设备装置,做到安全可靠、降低事故风险,兼顾环保、经济性和美观。三是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甚至个人积极参与创新。建筑安全相关的高校、院所在建筑安全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优势,施工企业有现实需求,做好供需对接,协同创新,必将产生一大批符合施工现场需要的先进实用的优秀创新成果,而个体或团队参与也是创新一种有效补充(图3)。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创新更有动力与活力。四是积极吸收国外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最新技术成果和经验做法,洋为中用。目前欧美国家的行业协会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企业每年向行业协会缴纳一定的会费,会费除日常管理外,其他费用则可用于建筑业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 (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长效机制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督促施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图2某建筑施工工地使用工具化围挡也是预防和减少伤亡事故发生,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从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提高人员素质、改善作业环境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协同发力,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逐步健全完善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3]。 (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入人心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持续深入推进,核心在人,关键在落实,各地宜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监督检查、评比、观摩等活动,扎实开展、全面深入落实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和公众号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入人心,努力提升建筑安全生产在全社会的知晓度,形成政府推进引导、企业参与落实、群众知晓支持、舆论正面宣传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预防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强化源头管理的有力措施。全面深入推广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提升建筑行业安全保障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现状的简要概述,分析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此抛砖引玉,供各位同行指正。 作者:袁金虎 单位:南京市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站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与考核的合理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建筑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使得建筑业仍处于我国高危行业,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完善考核制度,以促进效能的提升,保证我国建筑业的安全、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安全生产;监管;考核;合理建议 前言 近年来,有关部门逐渐意识到建筑安全的问题(安全生产、安全监管等),并开始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也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但,分析总体形式,可以发现安全问题依旧严峻。如:安全生产问题严重,不重视安全监管,以及考核制度不完善等。以上问题就是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施工进程与质量,不利于建筑业的长足发展。因此,以下笔者就对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及考核中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1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 调查我国建筑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可以发现是复杂多样的。以下笔者从中抽取常见的三种原因进行分析。 1.1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分析当前我国建筑业的施工人员,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施工人员学历不高,文化水平有限,且基本没有接受过科学的安全教育与培训。通常是以“老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入行。“师傅”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徒弟”,使其在实际的工作中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以掌握工作的技能。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师傅”自身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故而“徒弟”的安全意识也不高。大部分施工人员将更多将重心放在“通过工作获取利益”上,忽视了安全操作生产规程。因此导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 1.2施工工期制定不合理 目前,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如:《合同法》)仅仅提出了超过工期应如何处罚,并未提出如何制定合理的工期。导致我国一些参建方为保证自身利益,与建筑单位制定了不合理的工期。为在规定内完成建筑任务,很多建筑单位会盲目缩短建筑工期。施工工期的不合理就会导致一系列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的产生,如:单位要求施工人员加班加点赶工,进而导致施工设备出现磨损、施工环境恶化。以上情况使施工人员处于一个不安全的施工环境,故而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1.3施工现场存在交叉作业 另外,也是事故高发的原因就在于,建筑施工现场存在交叉作业。具体如下:建筑施工是露天的施工场所,所包含的施工项目众多,施工人员众多且工种繁杂。为保证建筑施工的进度,一般情况下,施工现场临时设备较多,人员流动性大,且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现场存在一些高强度的施工作业交叉进行,不但增加了施工指挥、调配的难度,同时隐藏了很多安全隐患(如:高空坠物、设备撞击等)。这也正是由于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系统不足,安全监管不够,力度不严造成的。 2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问题 2.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现有的建筑安生生产监管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①在监督检查发现隐患时,有关部门通常是要求建筑单位整改方案或是进行罚款(大部分违法成本较低,罚款不高),无法有效引起单位重视。由此可见,相关法律法规的标准不严厉,且震慑力不足。②处罚条款不明确。建筑单位在施工中违反安全生产标准时,无法根据标准执行罚款。③责任不明,无法确定责任。安全事故发生后,通常工程建设各个参与方互相串谋,包庇,导致事故安全责任不明。 2.2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同样是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具体表现在: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在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时,大多是采用“评分制”的标准。且没有制定评分后的具体措施,导致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与安全责任重视不足。这一情况下,及时相关部门限令整改,起到的效果也依旧不高。 2.3管理人员专业度不够 建筑安全监管机构人员专业度不够,也是安全生产监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监管机构人员严重不足,且在职人员专业素养存在明显差距。很多监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有效信息的交换(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统计信息),且信息整合、汇总意识不强。正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度不够,导致监管联动机制不畅通,进而导致监管职能履行效率不够。 3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的对策 3.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改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中的问题,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的法律、法规,使监管工作可以“有法可依”,并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以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如:有关立法部门在立法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与当前建筑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考虑,去除或修改一些与时代不符、落后、陈旧、实际执行困难的规则、条款。增加一些符合时展,可执行度高的标准,以提高法律、法规的标准性、规范性,使其符合且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与发展。 3.2确定事故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 为改善“执法不严,监管不力”这一问题。在当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中,有关部门应积极确定建筑安全的事故责任制,并积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建筑施工的安全事故责任认定。具体可以:有关监管部门应建立并积极完善事故调查制度与程序,要求建筑单位权责明晰,信息透明,以方便监管工作的落实。针对一些安全事故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制度中应细化处罚条款。具体条款的制定,部门可以参考国内外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法规、政策,然后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参考,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并积极加大执法力度。 3.3提高队伍建设,强化工期控制与监察 为从根本上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单位应积极提高自身队伍建设;而监管部门应积极强化工期控制提高监察效率。在提高队伍建设中施工单位可以:重视对单位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帮助其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可聘请相关专家对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培训,并进行考核,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观念。在强化工期控制与监察,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人员素质建设,提高人员监管能力,丰富人员监管技术手段(如:借助网络技术实施现场监控),以提升监管效能。 4建筑企业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 4.1建筑企业考核中的问题 存在问题如下:①考核概念不明确。如:部分建筑单位没有意识到考核是对一个员工的评估,没有考虑到通过考核可以和员工进行全面的沟通,更没有意识到通过考核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②考核方法不科学,影响考核结果。如:部分建筑单位将考核作为选拔干部的一种途径,而员工则将考核作为升职、加薪的一种方式。这样有目的的考核范围不够全面,内容比较单一,往往无法发掘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安全观念。③考核内容与实际的工作脱节。如:负责考核的管理人员没有下基层观察与分析,那他制定出的考核方案无法满足员工的安全需求。 4.2改善建筑企业考核中问题的对策 企业可以:①制定考核人员应对岗位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关注各部门的协同贡献,了解岗位特点与要求,注意各岗位间的绩效平衡。②在考核前,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宣传与培训,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相关的安全管理与施工培训,以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观念。 5总结 总而言之,尽管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及考核的角度分析,其中仍存在很多需要解决、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了建筑施工进度与质量。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对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力度,鼓励其改革自身的考核制度,以提升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以促进建筑业的健康、稳定、安全、持续发展。 作者:祁凯 单位:广西建工集团第四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结构设计与建筑安全性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国力迅猛增强,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升,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大,其中,对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进而给建筑工程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质量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建筑结构设计的影响,是整个建筑进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是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文章主要基于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性的措施,希望可以为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提供理论帮助和借鉴,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提高;安全性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普及和应用,我国各行各业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其中建筑行业的发展颇为迅猛,建筑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进而促进了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随着人们对建筑工程功能要求的越来越高,导致其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大大增加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复杂性,因此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问题,大大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即使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很高,但是其安全性往往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从而降低建筑工程质量。基于此,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就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为促进建筑行业的安全和长久发展夯实基础。 1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抗震度不够 我国建筑的抗震性很差,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在遭遇较大的地震灾害时无法抵御,给人们的财产安全及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麻烦。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度,就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抗震水平,这也是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方式。对于建筑抗震性能的设计,我国进行了明确的规范标准,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但是有些建筑企业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不够重视,导致施工时不注重抗震性能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于抗震性能的设计认识不足,致使在设计时忽略抗震性能的设计,最终导致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大降低。针对这个问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根据实际建筑环境进行分析和考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抗震标准,以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度。 1.2结构设计中偷工减料 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施工材料,但是部分建筑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节约支出,就会在结构设计中偷工减料,忽视建筑物的质量及其安全性,导致建筑物种的材料不能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造成建筑物的质量不符合相关规定标准,存在安全隐患,降低建筑物的安全性。钢筋作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材料,我国对于建筑物钢筋的配筋率有着明确的规定,并针对建筑物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钢筋配筋率。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高度重视建筑物的配筋率问题,全面了解和掌握施工的全过程,以此设计出适合建筑物的配筋率。另外,一些建筑公司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仍然使用冷轧变形钢筋,其具有强度高、脆性大、韧性小等特点,不利于抗震性能的实现。 1.3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 建筑物的安全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建筑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技能知识以及经验不足,就会造成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或者其他缺陷。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没有意识到建筑物安全性的现实意义,过于重视建筑设计的美观,而忽视了建筑的质量,降低了建筑物的安全性,严重时甚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特点和施工技术来进行设计,把不合理的设计行为以及只顾设计美观而忽视建筑质量的错误设计理念消灭在萌芽之中,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人员伤亡。 2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性的措施 2.1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性能的重视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设计人员作为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安全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性能的重视意识,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每个基础环节的设计,并随时掌握施工动向,并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更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意识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摒弃传统的设计理念,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现代化水平,以此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 2.2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规范设计建筑结构 建筑行业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程之一,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结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家也对规定了相应的建筑规范,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促使建筑规范与时俱进。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规范设计建筑结构,提升建筑施工质量,杜绝一切建筑安全隐患的发生,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另外,还要及时指出建筑结构设计中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行为,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以此避免或者减少建筑安全隐患的发生率,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准,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2.3开展科研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要想设计出好的成果,就必须要提高创新水平,建筑行业也不例外。目前,建筑行业有了蓬勃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下,建设结构设计的内容也更加复杂多变,设计难度也随着增加,现有的结构设计程度已经无法满足设计人员的相关需求,进而在一定水平上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性。同时,计算机程序的内容和功能直接影响结构设计水平。有时为了解决生产问题,配合软件的能力,只能把计算过程简化以满足计算程序的能力。所以,提高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首先要开发出一款高精度软件,不断推新创新,提高建筑行业中的科研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迅猛,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及建筑功能。但是与此同时,建筑结构设计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设计人员进行解决和改善,消除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隐患,以此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基于此,设计人员首先要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责任,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设计水平,促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建筑规范,从而为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建筑的安全性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白为民 单位:黑龙江省轻工设计院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安全管理问题及相应对策 摘要:介绍了建筑安全管理的含义,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监督等方面,分析了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具体的解决策略,有利于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施工现场 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从2001年起建筑业总产值就以10%以上增长速度高位运行。2014年我国建筑行业总产值高达176713亿元,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推动力。然而快速发展下隐藏的是建筑业安全隐患,各种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安全事故发生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损失,还有大量人员伤亡,如2016年11月24日江西电厂施工平台倒塌事故,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此次事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也引发人们对建筑安全的反省和深思。 1建筑安全管理的含义 建筑安全管理具有广义和狭义区分。狭义是指建筑单位施工过程中的关于建筑安全的工作和意识。广义而言不仅包含施工过程中建筑安全的有关工作和管理,还包括施工前、施工完毕之后有关建筑安全方面的所有管理行为和意识,及国家政府对安全管理防范工作问题的讨论和监督管理工作等[1-5]。建筑安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建筑安全管理原理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建筑安全管理方法的实施。宏观来讲,建筑安全管理主要指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城市建设管理局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建筑安全质量监管工作。微观来讲,主要由直接参与施工过程的建筑企业、监理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对项目施工安全的计划、实施、控制等管理工作[1-5]。 2建筑安全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建设单位方面 1)忽视建设工程基本程序。依据《建筑法》及《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我国项目建设工程须向政府有关部门申请施工许可并进行备案相关手续。但是,很多建筑单位对这些基本程序不予重视,没有依法办理相关许可手续和备案登记。有的工地甚至是先施工再进行相关手续审批及申请,往往会出现环评或施工条件不达标问题,致使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长期停工现象。还有一些建筑单位为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对项目进行低价招标,和施工单位签订虚假合同,压缩建筑材料成本,使用以次充好的方式蒙骗建筑单位,埋下建筑安全隐患造成现场安全管理混乱。2)压缩合理工期及不合规的施工技术。建筑单位为能尽早交付项目,强行压缩合理施工工期,忽视施工安全盲目赶工期、抢进度。施工人员在管理层要求之下,采取高压作业、交叉作业方式进行施工,施工人员工作强度大、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给项目施工带来威胁。3)施工安全管理费用没有专款专用。不少建筑单位直接将该款项归为施工费用,将该款项直接挪为项目施工材料费或是人工费、管理费,没有用来购置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施工安全事故发生时,施工人员缺乏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增大了危险性。 2.2施工单位方面 1)安全管理意识较低。有些施工单位重视项目的经济效益增长,安全管理意识较低,安全管理多偏于形式。即便制定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但实际中难以贯彻执行到位。有些安全管理员自身都不重视施工过程的安全,自身的安全管理素质较低。2)安全管理水平较低。目前国内安全管理水平整体较低,建筑单位比较注重对施工技能的培养,忽视安全管理培训。建筑单位安全管理制度没有结合自己单位的施工特点,对工程安全意识的建立和安全知识普及工作做的较少。3)忽视重大安全管理源的管理。重大安全管理源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关键部分和薄弱环节,这些环节和地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几率较高。施工单位对这些重大安全管理源的安全管理跟其他环节和地方的管理方式一样,并没有着重管理,也没有编制关键部分和重点施工环节的安全计划书。 2.3施工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较低。建筑从业人员多为进城务工农民,其对安全操作的认识不明确,安全生产意识不高,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导致建筑单位整体的安全管理意识较低。2)特种作业岗位的安全管理要求较低。建筑施工中有不少岗位都需要特种作业证才能上岗,如起重机、信号工种等岗位。这些岗位的很多从业人员根本就不具备上岗资格就进行施工操作,这种违章行为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3)安全培训较少。建筑单位为提高工程施工效益,比较重视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但对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培训却比较少。即便组织培训也只是为应付检查工作,并不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为目的,对员工的培训也比较零散,不具备系统性。 2.4建筑安全监督方面 目前我国各地工程安全管理机构人数不能满足监督安全管理工作的需求,监管人数也跟不上现代建筑工程扩充的数量。而且,监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没有跟上日益增长的建筑专业知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方式以突击性检查为主,缺乏对建筑工程的日常监督。 2.5其他 1)市场违法转包和分包交易。建筑市场交易的操作不规范,我国建筑市场内存在着违法转包、分包交易现象,不少资质较低甚至是不具备施工资格的建筑单位参与到建筑项目中,使建筑安全事故案例激增。2)建筑安全技术仍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建筑安全技术仍比较落后,安全生产技术和安全防护用品、安全检测方面水平仍较低。一些建筑施工工艺新科技和先进管理方法仍没有普遍适用于整个施工过程,针对安全管理的评价方法也不够全面和系统。 3解决建筑安全管理问题的有关对策 3.1建设单位安全管理 1)树立安全施工观念。以整顿建筑安全管理为切入点,以提高建筑单位安全管理意识为目标。针对先施工后审批,没有依法进行建筑施工申请手续的建筑单位进行严格查处。依规定对建筑生产单位的安全责任进行划分,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树立安全施工观念。2)严查违法违规的建筑行为。政府部门应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有关法律,堵住安全生产的法律漏洞,提高建筑行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对施工中任意压缩工期、肢解发包工程等违规行为及时查处和整改。要求任何建筑企业都须在审核手续批准完成之后才能开工,要求任何企业的施工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追求利润。3)建筑单位要积极参与到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建筑单位应积极参与到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在施工单位可以设立专职安全管理员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力度。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费用要求必须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来使用,禁止安全管理费挪做他用,对安全费用的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 3.2施工单位安全管理 1)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安全管理意识。施工单位要根据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安全制度来规范工作人员的施工操作,提高施工团队安全管理意识。在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时,要以严格、公正态度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对施工单位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划分明确,保证人人有责、各司其责,从而真正做到安全生产。2)改变落后管理模式。配备相应数量和质量的管理人员负责施工人员进场和就职后的安全管理培训。注重安全管理制度在工地上的推广和执行,并匹配相应安全生产管理奖惩制度,号召施工员工安全生产、生产安全,提高施工单位的整体安全管理水平。3)抓好关键施工环节和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监督。对施工现场关键环节和重大危险源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对工地上的重大危险源登记备案。对关键施工环节进行动态监督,对危险源的施工情况要随时报告给监理单位和建筑单位领导,对关键施工环节和重大危险源的安全防护和监控,还可以采取定期排查的方式强化监督力度。 3.3建筑施工从业人员安全管理 1)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建筑企业应该在施工人员进场前、施工前和日常工作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在进场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考核,符合上岗条件的人员才能允许上工,并要求人员持证上岗。2)强化特种作业岗位的安全管理。对特种作业岗位,应该要求从业人员严格按照持证上岗的规定进行作业,对这些特种岗位的工作行为成立工作日志,及时的登记、记录特种岗位工作情况。 3.4建筑安全监督管理 依据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条例》《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的规定,建筑安全监督部门作为施工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巨大。为保证我国建筑的安全,建筑安全监督部门应树立严谨的管理态度,忠于自己的岗位职责,坚持公平、公正、合法的监督原则,在既不影响施工单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及时消除各施工项目存在的安全隐患,保卫好我国建筑安全质量管理的底线。其次还应该要不断的提高自身建筑安全管理知识的累积,逐渐打造出一只素质高、稳定性强的建筑安全监督队伍。最后,在监督管理方式上,也不能仅依靠突击检查这一种监督方式,应该是突击检查、日常检测和定时定点监察三种监督方式综合运用和灵活使用。以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力度;进一步严格落实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度;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及施工现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保温系统防火技术标准及施工安全措施;进一步加强工地消防装备建设为监督管理目标,逐渐提升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监督水平。 4结语 我国的建筑安全仍存在着安全生产意识低,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安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执法力度不严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建筑安全的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得到改善和提高,笔者也提出了几点关于解决我国建筑安全问题的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作者:郁斐 单位:上海市第四中学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材料对高层建筑安全的影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得到加大水平的发展,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建筑的节能、环保性能更加优异。但是在高层建筑中新型建筑材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装饰装修材料造成的火灾隐患是高层建筑的安全的重大威胁。对新型建筑材料在高层建筑中对建筑安全影响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建筑安全性能。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高层建筑;建筑安全 1新型材料的特点 新型建筑材料不仅能够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还能实现防水、防火、防腐、采光、吸音等特性,建筑材料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建筑的观赏性更高。随着人们对资源、能源的重视,国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优化环境,发展绿色建筑,通过建筑材料实现能源的节约。新型的建筑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能够满足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建设更加温馨的建筑环境,同时对废弃物进行利用。 2新型保温材料发展状况 保温隔热材料的使用能够减少建筑的热能耗,在建筑内外使用保温隔热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聚苯乙烯泡沫板、绵延矿渣棉、玻璃棉等材料都是重要的节能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大分子有机材料得到大量应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可以实现良好的保温效果,成本低,但是施工性能差,强度比较低。从材料燃烧性能上,可以把保温材料分为无机类复合保温材料、有机无机复合保温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类保温材料主要包括岩棉、玻璃棉、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浆料等,具有不然性能。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主要包括胶粉聚苯颗粒等保温材料,属于难燃材料。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主要包括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CEPS)、硬质聚氨醋泡沫板(PU)和酚醛树脂泡沫材料等,具有一定的可燃性。 3建筑装修材料对高层建筑安全火灾影响 2010年11月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公寓“11.15”特别重大火灾,造成58人死亡,建筑过火面积12000m2,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事发是由于在进行项目改造过程中,无证电焊工作人员违规在10层窗外进行电焊作业,电焊溅落金属点燃9层脚手架架上的聚氨酯保温材料,引发火灾。聚氨酯保温材料属于易燃材料,在现行的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已经禁止使用易燃材料作为外保温材料。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是重要的高层建筑安全隐患,新型建筑材料虽然提高了建筑的性能,但是也带了危险,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度大,火灾损失常常特别大,因此,要重视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 4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火灾安全 4.1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火灾成因 (1)外墙外保温系统构造原因建筑外保温系统通常是由墙体基层、保温层、保护层和饰面层几个部分组成。建筑的外保温系统对建筑进行包覆,在不同的防火分区需要设置相应的防火隔离带,根据高层建筑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在每层建筑间应用300cm的不然材料进行分隔,在建筑立面和屋面之间设置500cm的不燃材料进行分隔,在每层建筑的窗口应设置防火挑檐或者设置不燃烧墙体进行处理,以防止屋内火灾通过建筑洞口向外蔓延,防止建筑层间蔓延。建筑墙体基层内部空腔和幕墙施式建筑,以及建筑保温层同建筑墙体间空腔,都会在发生火灾时形成烟囱效应,为火灾补充空气,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楼板见空腔用防火材料进行封堵。外保温材料很多都是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一定的燃烧性能,在最新的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易燃外保温材料,但是在进行施工时,一些施工企业为了降低工程施工成本,仍存在使用易燃材料施工的情况,这就给建筑施工和后期使用带来了很多火灾隐患。一些未经防火处理的有机保温材料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开始脱落,裸漏出有机可燃材料,造成火灾隐患。(2)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施工管理问题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火灾可能在保温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存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在保温材料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在保温系统使用过程中,上海“11.15”重大火灾,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火灾,引燃大面积外墙立面保温材料发生燃烧。这反映出施工过程施工技术人员管理意识淡薄,没有依照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缺少安全教育,相关监管不到位。 4.2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火灾危险性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火灾蔓延速度快,大量使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会迅速燃烧,造成建筑火灾。EPS板、XPS板、PU板这三种可燃有机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使用量较大,发生燃烧后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会造成人员窒息死亡。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救援困难,一些高层建筑防火系统年久失修,在发生火灾时无法投入使用,对救援造成困难。燃烧产生的低落物,可能会危及人身安全,并可能引燃二次火灾。 作者:王喜悦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建筑安全论文:谈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方式 摘要:为了有效保证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实施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非常必要。在建筑安全上健全法律、法规,并对施工现场安全提出相关要求。施工安全技术主要包括脚手架、土方及模板等工程建设,这些方面的施工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有必要对建筑安全问题加以考虑,因此,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安全方面正在探索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文章从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方式进行了充分地探讨。 关键词: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方式 1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明确项目施工方和项目设计方的安全管理职责,并将对双方的安全管理要求写在安全标准化管理文件中,在建筑施工过程坚定不移的执行安全标准化管理文件。管理者需按照以往项目经验对施工危险情况进行预测,识别项目的潜在危险点和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故,将其编制在施工危险源的分析报告中,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管理办法。除此之外,还应将项目的应急预案、应急演练等应急管理措施编制在规范中。项目安全施工标准化工作规定要制定好,现场施工人员需要遵守规定来执行操作,监督安全文明施工设施和施工作业行为标准。管理者需要监管项目施工安全的情况,并经常对其进行检查和评价。管理者需要将施工情况作为项目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定期组织进行安全评定工作,并将考察结果报告上级管理者。管理者在巡检过程中发现施工安全方面的状况,需及时整治。除此之外,管理者需要定期开展有关施工安全的讨论会,不断完善施工安全注意事项等。 2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环节难点分析 (1)对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认识尚需强化。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中,企业可以在建筑施工某一阶段的管理做到安全标准化,但是从宏观的角度观测,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应该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体系。在建立这一体系中,应以建筑项目全部完成时间的总体性角度来看待。如应从项目的立项分析、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项目管理到施工完成后的运行为一体系,对每个环节都应该制定安全标准化管理细则,从而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整体性安全标准化体系。(2)建筑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力度不强。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权威性的指导型法规,而建筑工程内部也了许多关于建筑安全的法律法规。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融合了以上两个部分法规。除此之外,建筑过程中所涉及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操作等实际问题,还没有法规对其进行论证、约束与规范,即还未标准化。而已有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方案的编制与修订,还存在很多缺陷,整体性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仍需完善。(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没有及时跟进相应的监督及奖惩机制。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中,施工标准化管理流程以及具体的实施操作规范需要由实际参与到建筑施工的人员予以编写和拟定。鉴于此,我们不难发现建筑施工标准化的编写数量是极其庞大的,同时内容也比较细等特征。从我国的建筑安全标准化的整体管理流程方面来看,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在内容的编写方面,还具有很多的问题,比如信息与操作不相匹配,以及随意编写的现象。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及时跟进监督与奖惩机制,由此使得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编写施工安全标准化操作规范时,积极性与主动性、责任意识都不是很强。3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1)组织机构标准化管理。项目经理应对工程项目安全标准化管理全面负责,安全保证体系负责人、技术保证体系负责人等必须持有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并积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树立安全管理意识。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在各项规章制度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并制定各级安全人员职责,以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安全保证体系负责人是项目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应做好施工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组织及协调等工作,并贯彻执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细则。项目技术负责人对项目安全技术负有直接责任,参加安全生产监察,从技术上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意见。(2)现场施工标准化管理。为了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标准化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应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现场施工管理细则。现场管理标准化。现场入口处应设置平面布置图,明确划分办公区、施工区、生活区等,在主要通道设置不同安全警示牌,有触电危险场所标识应使用绝缘材料制作。应实施临时设施管理标准化,临时宿舍建设必须满足消防及环保要求,室内用品及设施应摆放整齐,食堂、洗浴间等设施应满足要求,现场应配备药箱、绷带等急救器材。现场各种机械、材料应按照施工平面图布置,不同类别应分区堆放,存放材料场地应平整,现场材料应结合材料特点采取保护措施。(3)安全防护标准化管理。项目建设中使用的悬挑平台、脚手架及防护网等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布设,此外,建筑外侧应结合规范挂上安全网进行封闭,高空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通道口、电梯井口及楼梯口等位置,应结合具体情况设置防护棚、防护门及防护栏杆等,必要时还要加装安全网,并设置标识起到提醒的作用。必须拆除或改变安全防护设施时,经过施工负责人同意以后,应提前将替代安全措施做好,在作业完成以后立即将安全防护措施恢复。(4)安全信息标准化管理。在日常的运行中,有关部门要对安全信息进行充分记录,并把国家与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内容实施科学地储存,此外还要对国内外有关安全施工设备及技术的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地搜集,以供企业领导者予以使用与参考。该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拥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以便确保以下工作能够有效实施:①需要构建建筑设计的鉴定与验证标准;②对施工进度与相关设备状况进行有效的记录;③纪录特殊作业与相关建筑工序进行。(5)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全面性。由于建筑项目的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的使高层建筑施工始终处于安全监控的范围内,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7)基于BIM技术的安全培训。在传统的安全培训过程中,主要是对安全监管人员、施工人员等进行岗前的教育培训,其培训手段单一,培训信息过于口头化,培训内容缺乏实践意义。因此,其培训效果也往往不如人意,尽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单一的培训模式,但是由于培训数据库的不完善和实践性较弱的情况,导致培训的形式化,操作性不强。对于BIM技术而言,由于BIM技术的可视化特点,因此,BIM技术不仅能够协助施工安全管理部门解决高层建筑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还能建立基于BIM技术的安全培训数据库,高层建筑施工人员可以通过安全培训数据库,学习最新的施工方法,掌握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通过这些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机械设备使用水平,保证技术的规范性,从而让安全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地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具有信息数字化、空间化、全面化、定量化等重要特点,在高层建筑施工中,BIM技术通过对施工方案的审查、施工场地的规划、施工安全的评估、施工过程的监控、施工措施的制定等,来达到了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显著效果,对安全管理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BIM技术显著的优势,将其全面地应用在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切实保证安全管理的效果,从而为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安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李洋 单位:中国中铁航空港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安全事故原因与风险管理方法 时代的发展异常迅猛,建筑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建筑行业涉及领域广,在建筑中,施工周期长、人员流动性大、工种复杂等,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但威胁着我国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还给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筑业应高度重视起安全事故,加强施工安全的管理,将所有影响建筑安全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中,从而推动建筑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应运而生。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下,势必会带来很多安全风险问题。通常而言,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很多难以预测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会威胁着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建筑造型具备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造成在建筑中频发安全事故。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工作人员需要长期在露天高空中施工,这无疑有着很高的危险性。同时,在施工中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工程后期作业规划和工程实施中,很多时候都由自然条件所决定,因此,很难预测出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很难预测风险对于建筑工程所带来的影响,这些不可预测的风险,不但会对有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而且也会为整个建筑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结合建筑工程特点,不管是工程监理工作者,还是具体施工工作人员,都应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树立起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唯有施工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才能确保施工的顺利、安全进行。 二、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1.设备安全管理上存在疏忽设备在不安全状态中,也会频发事故。具体表现在:设备使用中缺乏安全管理制度、设备维修不及时、设备超负荷运作;开挖土方、脚手架、模板等工程缺少相应规范的、合理的设计计算资料;防护装置缺乏安全警示标志、强度低、报警装置、安全保险装置等不完善;个人防护用品有缺陷。在设备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影响了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2.施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表现在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制度不完善等。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管理状态杂乱无序,有很多违反规定的操作,这些情况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其企业对安全施工重视力度不够,项目管理工作者过度追求工程质量,而忽略了操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其中有很多无证上岗的施工人员,监督管理工作者没有按照有关要求监督施工,没有及时处理施工隐患,这些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致使建筑工程安全施工频频发生,想要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有关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起这些问题,从而完善解决好这些问题。3.施工环境带来的影响在建筑施工中,大多数施工项目都是在露天中完成的,在具体施工中,人员多、道路状况复杂、堆积各种生产资料、生产设备较多等,这些都是引发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但自然环境是引发建筑行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大雨、大雪、高温等环境下,会提高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4.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浅薄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但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也为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安全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施工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浅薄。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来进行,这就导致施工人员素养高低不一,技术水平不一。劳动分工没有互相配合,也互相干扰,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施工要求进行认真施工,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三、加强建筑安全的风险管理方法 1.加强管理施工机械对一些重机械严格把关,严禁这些设备进入施工场地,在需要的情况下,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进行,保障特种机械操作工作人员定岗、定机。在施工刚刚进行中,使用单位结合机械设备使用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机器保养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和清洁施工设备,及时解决施工故障,更换受损的施工零件。在施工现场中,应悬挂警示牌,在一些作业危险区域,如:电梯口、临时用电设备等区域,应悬挂上安全警示牌,提醒施工作业人员,从而提高他们的施工安全意识;建筑材料、建筑配件等材料应整齐堆放,专人负责一些易燃易爆的物品,确保施工的安全,同时,施工现场的生活设施也要达到施工要求,确保生活设施符合施工的要求,为顺利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2.完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应精细化管理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监督管理部门,切实的、积极的履行自身职能,加强监控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切实做好审查施工企业安全资格工作,严格把关建筑市场安全资格准入,严禁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混入施工现场。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还需要构建起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施工现场,消除一些不安全的状态,避免一些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和施工水平。3.精密组织安全管理机构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安全控制,这是由安全环保部门管理的,一般施工企业中,项目部生产经理都是由安全总监负责,这样就可以免去很多职位。但很显然,这种组织机构存在问题,很难保证安全管理的优先性、权威性,对安全管理质量和安全管理效果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筑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秉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施工原则。唯有这样,才能将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如:在设置安全管理部门后,在安全管理机构将所有项目部责任人纳入其中,并明确各个责任人应负的责任,避免权责不清。将各个施工队伍的责任人作为主要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继续担任主要安全管理人员,考核不合格者,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此外,定期召开安全会议,每次安全会议都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前一段时间的安全管理状况,对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及时的、有效的解决好问题。4.对施工人员展开安全培训用人企业应对现场施工工作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并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唯有达到了安全培训的一系列要求后,才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另外,一些特殊岗位,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没有相关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上岗,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于发现有违规操作的工作人员,予以通报批评,并对其实施安全教育,从而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对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及时给予鼓励,鼓励形式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从而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施工企业必须要意识到,唯有从根本上找出影响施工安全的原因,才能真正地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安全风险贯穿于其始终,想要将所有安全风险消除,显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建筑企业应尽可能地控制安全风险,将施工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施工企业应高度重视起安全风险管理,不断整合和优化风险管控机制,积极地、主动地消除安全风险,唯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从而推动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康 建筑安全论文: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的思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逐渐盛行。建筑安全等问题成为了我们要思考的重中之重。只有建筑安全达到了要求,我们的生活才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现如今,我们的建筑安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就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思考;完善 一、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现状 建筑业在近年来成为了我国劳动力最多的行业,我国现在处于大面积的进行建筑施工的境况。建筑业发达虽然能带给国家经济上的发展,但同时安全隐患随之增多。我国虽已明确了建筑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但对于将来的发展来说,我国的管理体系还有待加强,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管理不够全面 管理者是保证安全的重中之重,大多数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建筑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很多人都把不安全的事件归咎为人们的行为上的不安全,没有意识到自身对安全的思考。于是便出现了很多因为安全事故而导致的纠纷。如果上层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的意识到安全问题,并就此进行分析思考,便有可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问题。当然这也不能全都归咎于管理者,很多时候管理者作出了相关决策与要求,很多人员也没有认真遵守,大部分人员也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进入施工地区时,很多人都没有戴安全帽,这是最基本的安全措施,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遵守规则,我们将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1.2相关机构的制度不完善 建筑业的实施是要通过相关机构才可实行,如果相关机构能够尽早完善相关条例,迫使相关人员遵守并实施,安全管理方面将会省去很多力量。但我国现在相关的条例并不完善,即使有了优秀的管理者,在安全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执法者在对于安全方面的监督力度不够,过于形式化。在查处到违反安全条例的人员时,惩罚力度不够,违反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失误,渐渐地人们将会对安全条例漠不关心,安全隐患增加。 1.3企业思想问题 很多企业在实施管理条例时都将利益放在第一位,安全的位置逐渐变得不重要。即使有着明确的安全管理条例,但企业人员还是会放松警惕,全身心投入到利益中,不能够自我约束,可以说在有着完善条例的基础上,自我约束是非常重要的。当利益大于一切时,企业方面在建筑各方面投入的资金会逐渐减少,这就造成了现在很多的“纸片屋”“瘦身钢筋”等安全隐患,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建筑中的材料的低质量,有些承重力度不够,有些抗压力度不够,工人的工作安全性逐步降低。 二、完善管理体系的措施 2.1管理者的自省 在管理层面,管理者是非常重要的人员,他代表着管理条例的实施,工作人员会听从管理者的所说与指令。当管理者真正了解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时,自然会想到很多安全的隐患,那么在管理人员时自然会提到这些隐患并且适时的提出安全管理的意见,那么在作业时的安全隐患将会降低很多,并且消除掉很多不必要的安全事故,这对于工作者的服从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2.2激励机制的完善 现如今很多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对于管理者也存在着一些误会。由于工作较累,很多人都将负面情绪发泄到相关工作中。有些人员会不遵守管理者的命令,自顾自的工作,这对安全来说有着很大的隐患,如果管理者能够通过激励机制来带头引领工作者遵守安全条例,规范工作者的行为,适时的给予遵守者奖励与不遵守者惩罚,通过这种外部的激励,工作者大部分会选择遵守管理条例。要想保证安全,并不仅仅是条例完善,更重要的还是工作者自身的遵从。当然所谓的激励机制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有社会舆论压力,以及管理者的表率作用。 2.3相关机构的执法力度与企业的遵守 上文中提到了相关机构的执法力度不够,这便导致了很多企业重视利益,而忽略了安全。当相关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管理更加关心时,企业迫于舆论的压力,对于相关的工作内容将会有着更高的安全标准。投入资金确保能够买到更加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这不仅仅对于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来说,安全隐患降低,更是保障了将来应用所建建筑的人员的安全。相关机构同时对不符合安全条例的企业给予严厉的处分,为安全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4建立培训机制 现如今,工作者应该更多了解安全知识,管理者需要进行培训,工作者更要进行培训。这样可以很大范围的规范工作者安全的意识与行为。任何工作的基本都是人员本身,在培训期间每个组织都能够进行沟通,人员之间能够相互交流,这对于从业者学习安全知识来说是很有效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工作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任,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团结,这对于实施完善的安全管理条例有着良好的保证。人员之间能够得以密切配合,消除了不必要的误会,团结工作,安全工作。人员之间相互监督、鼓励,安全隐患极大的减少。 三、管理机制的原则 3.1高层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执法者、企业管理者、。执法者监督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又监督着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并对安全管理机制充分了解,这是管理体系的一大原则。每一个人都能够切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执法者严谨检查,企业人员不拿员工以及百姓生命开玩笑,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安全法规,这样工作人员能够认真工作并对管理人员保持信任,切实做到将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尽量做到与各部门人员及时沟通,管理机制会更加简便。 3.2人人做到遵守 任何企业或相关机构的最基本的安全原则都是——人。只有人员本身都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那么安全管理条例实施之后,每一个人都会去认真遵守,切实的思考保障安全方面的措施,那么我们所担心的每一个安全隐患都会不攻自破。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最基本的元素便是人,不难想到,任何一则法规条例都是由人员编辑与颁发,每一个人如果都能够去认真思考,切实理解法规中的约束内容,不把法规当作约束,而当作安全的保障,那么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法规中的内容,执法者认真监督,企业认真工作,又怎么会发生那一幕幕令人心寒、心痛的画面呢。 四、结语 建筑行业的兴起,加强并完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便成为了重要的内容,这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人人都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切实将生命安全作为首位,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社会诚信论文:关于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路径浅探 论文关键词:诚信;社会诚信;诚信建设;路径 论文摘要:加强我国社会诚信的建设,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在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探索并遵循自己的文化路径,注意消除社会生活中拉关系、走后门诸多“潜规则”的消极影响,着力构建社会诚信建设的社会路径和个体路径,着力构建社会体制、群体契约、个体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一、社会诚信建设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呼唤社会诚信建设。我国已经到了只有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才能够使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和顺利推进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包括商品的生产、经营、流通和交换,本质上都必须以社会诚信作为基础和保障,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诚信的问题就必然日益凸显出来。 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国策和全球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正在快速融入国际社会,这对我国社会诚信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和挑战。中国的发展面对的是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的基础或前提就是信用或诚信。在开放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质量是竞争的根本,而诚信则是竞争的基础。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要求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强调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精神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所谓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而应该是和谐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健康的发展。因此社会诚信和诚信社会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目标。 二、社会诚信建设的文化路径 社会诚信的建设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基础或文化资源。其实,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起飞,并不是凭空的过程,而是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之上进行的。中国有自己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和演变,有自己厚重和深远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源流。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和表达中国的文化传统。例如,在做事与做人关系上,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做人是做事的依据和基础。所谓做人,就是做有道德的人,做有良心的人,做有诚信的人,做正人君子。又如,在物与人的关系上,中国的文化传统轻物而重人。再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文化传统轻个人而重社会。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如下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被贯彻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是推己及人的原则。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内圣外王。内圣是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具有道德操守的圣人。外王是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行大道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内圣外王。所以,推己及人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所谓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的方面,称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否定的方面,称为恕。中国的文化强调道不远人,道就在人的心中,所以求道就不是外求于物,而应该是内求于心。因此无论是求道还是循道,都是从自己或自身去扩及,去推展。二是关系为本的原则。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的以人为本,就不是以个人为本,而是以关系为本。儒家就讲仁者爱人。当然,所谓的仁者爱人并不是说一视同仁,而是强调亲疏有别。这是由推己及人的原则决定的。因此,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总是关系有远近,感情讲亲疏。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强调体现为“差序格局”。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诚与信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意义。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是对“道”的强调。但是,道并不是在人心之外,而是在人心之内。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原则和思想。当然,人心中的道是潜在的,人容易受到欲望的蒙蔽,而迷失自己内心的道。所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强调所谓“返身而诚”,也就是要回到“道”的本身。违背了道,离弃了道,迷失了道,那就是诚的反面,也就是“伪”。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诚信的含义和功用也有其沿革。历史上中国长期处于在封建的等级社会之中,人与人并不是平等的,所谓的诚信就成为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对皇帝、对官员的效忠和服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开始强调社会的平等,人与人之间并没有高下和等级之分。因此诚信就不再是效忠和服从,而是平等和公平。 可见,诚信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社会诚信建设有其应该遵循的文化路径。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要放弃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也不是要全盘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怎样去获取诚信建设的资源,并把这种资源转化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品质,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的课题。 三、社会诚信建设的社会路径 社会诚信是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社会,或者说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在中国的传统生活中,所谓社会诚信其实是血缘维系的诚信。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有远近,有亲疏。具体来讲,中国人把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分为亲人关系、朋友关系、生人关系。对待亲人,是讲亲情、讲责任,在分配上是讲按需分配。对待朋友,是讲友情、讲人情,在分配上是讲按劳分配。对待生人,是讲利害、讲公平,在分配上是讲平均分配。正是因为关系有远近、感情有亲疏,而对待方式和分配原则等都有重要的区别,所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就盛行拉关系、走后门。所谓的拉关系,就是怎么样使一开始的生人关系转变成朋友关系,使朋友关系转变成亲人关系;就是怎么样使没有相互依赖的关系转变成有条件的相互依赖,使有条件的相互依赖转变成无条件的相互依赖。所谓的走后门,就是怎么样按照关系的性质来确定处事的方式和方法:对生人不能办的,对熟人就可以办;对熟人不能办的,对家人就可以办;对家人不能用的不良方式,对朋友就可以用;对朋友不能用的不良方式,对生人就可以用,等等。尽管这种处事方式并不是明文规定的,但却成为制约和支配人的日常行为的“潜规范”或者“潜规则”。显然,在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消除这些社会生活中拉关系、走后门诸多“潜规则”的消极影响。 除了血缘维系的诚信,社会生活中的诚信还涉及到人际沟通的诚信和人际交换的诚信,涉及到群体生活的诚信和社会发展的诚信。人的社会生活是由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诚信决定了人际沟通的效率和人际交换的效果,也决定了社会互动的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性质。显然,在缺乏社会诚信的情况下,会大大增加人际沟通的成本,大大降低人际交换的效果,也会大大增加社会互动的负担,大大降低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 四、社会诚信建设的个体路径 社会诚信的建设是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体直接有关的。首先,社会诚信可以体现为个体的道德品性。人的品德决定了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体现着人的生活品性和活动方式。因此,对于社会诚信的建设来说,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把社会诚信转变成个体的道德品性和道德品行。这不仅取决于个体成长中的道德养成,而且取决于社会培育中的道德强化。因此在人的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是使社会诚信成为个体的立命之本。个体的生存、个体的生活、个体的生存方式、个体的生活方式,都应该与诚信建立起紧密的关系。一方面,个体的社会诚信状况,应该成为直接决定其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社会诚信应该成为个体的生活追求。个体应该把社会诚信看作是自己最为重要的人生追求目标,看作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实现途径。 不同的社会个体构成了社会群体。在群体生活中,无论是群体目标的达成,还是群体关系的维系,也都直接与社会诚信的建设有着重要的联系。在群体的交往活动中,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群体成员之间的竞争有良性竞争与恶性竞争的区分。良性的竞争会提高群体的活动效率,而恶性的竞争则会降低群体的活动效率。社会诚信的建设会促进良性的竞争,减少恶性的竞争。在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是达成群体成员的互惠与互利,也就是使群体中个体利益的满足导致和带来其他个体和整个群体的利益的满足。群体的活动效率体现为群体目标的达成情况。群体中的诚信会使群体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配合,从而提高群体的活动效率。群体成员的诚信也会极大地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五、社会诚信建设的保障路径 一方面,社会诚信的建设会对政党形象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政府行政形成重要的约束,对市场经济形成巨大的推动,对社会和谐产生重要的促进,对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党的形象、政府的行政、市场化的经济、社会的和谐、生活的质量也会反过来保障和促进社会诚信的建设。 在社会诚信的建设中,社会体制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建构中,必须把对社会诚信的强调和建设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在社会诚信的建设中,群体契约的保障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正在弱化的是身份的管理,而正在强化的是角色的管理。在角色的管理中,契约或群体契约成为契约双方的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的约束。因此在群体契约中,就应该包含着对社会诚信的要求和约定,并使之成为契约双方的共同守则和基本的追求。另外,个体的精神境界对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加强个体的道德修养,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也是提倡社会诚信、推进社会诚信、保障社会诚信的最终的落实。 社会诚信论文:政府诚信——简析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 论文关键词:政府诚信;重树;对策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立人立业立固之本,政府诚信是整个诚信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政府诚信是最太的诚信,我们必须从重树政府诚信。打造诚信政府入手,推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整体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套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诚信即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事实无不说明:诚信不仅是立人立业之本,而且是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建设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并制定了用五年时间建立起社会诚信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也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摆在重要的位篮,注意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杜会安定团结”。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覆盖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一项综合体系,是理论、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美国用100多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但是依然发生了安达信、安然这种严重失信的现象,可见社会诚信体系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始终的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加上一段时期内弱化对全民的诚信教育,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害。现在连法律系统、教育系统、医疗系统都出现了诚信危机,说明诚信缺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随着我国加人WTO和改革的不断深人,要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融人国际社会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芯片”。诚信是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灵魂。没有诚信,等价交换就无从谈起:没有诚信市场秩序就无从谈起,市场经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贵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诚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是市场经济的支柱、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本。重树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刻不容级。其中,首先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因为,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都是多元的,这其中只有政府是垄断的,是别无选择的,政府若不讲信用,其负面作用比任何主体都大。二是政府是代表公共利益的,诚信产生于社会上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公共利益中,没有公共利益,谈不上诚信间题,所以,政府更应该讲诚信,要把诚信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三是政府在公共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诚信是最大的诚信,打造诚信政府,取信于民是人民群众对政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政府是诚信规则的制定者、维护者,也是失信行为的裁判者,如果政府的诚信形象和维护诚信的能力出现偏差,整个社会的诚信状况就会出现混乱,因此,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它引导、影响着公众的诚信,决定着社会的诚信程度,一个诚实守信的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依法治国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 一、政府诚伯缺失的主要裹现 (一)制定兑现政策缺乏诚信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不少地方在制定政策之初没有认真研究兑现政策的可行性或根本就抱着“先引进来再说”的心态,致使最初制定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首先是空头承诺,列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外商来后情况却完全不同,承诺成为空话。二是有的地方制定了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但当有人把外商和资金引人后,奖励金却迟迟不能兑现或虽兑现但金额却较当初政策规定的额度大打折扣。三是因地方政府领导的变更,政策兑现断档,新官不认旧帐的情况屡见不鲜。以上种种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政府的诚信度在民众的一次次抱怨中逐渐丧失。 (二)应报浮夸,说报政绩 有的地方说假话,办假事,造假账,编假政绩;个别官员隐瞄事实,掩益失误,欺骗上级,蒙骗群众。例如新华网2004年4月14日以《政府谎言诚信缺失“中国长寿第一岛”真相》为题报道:原湖北省那州市梁子镇党委、政府依靠虚报年龄制造寿星,借百岁老人提高知名度,精心炮制梁子岛为“中国长寿第一岛”说明了这一点。 (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及官员受利益驱使,为了局部甚至个人利益,无视中央精神,仍实行地方保护政策,随意践踏市场规则,造成恶劣影响。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企业发展和财税收人,滥用行政职权,限制市场竞争,设t各种关卡,千方百计阻挠外地产品进人本地市场,保护本地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有的政府在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发生纠纷时,明显偏祖本地企业;个别地方政府甚至扛着“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旗,为本地企业制假贩假行为充当保护伞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政府诚信形象的破坏。 (四)过度干预企业经营 主要表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指派行政官员任私营企业的经理,导致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一些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强行要求效益好的企业在投资、担保贷款、资产重组等方面照顾劣势企业;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签订投资合同。只要求企业按合同履行义务,政府应投人的资金却迟迟不能到位,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谋取个人和部门利益,利用在行政契约中的优势地位.甚至滥用权力,任意撕毁合约,擅自解除合同或协议,漠视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一些地方政府违规用公共财政资金为企业担保,不顾实际大搞政绩工程,直接成为企业三角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上同样造成了政府诚信的缺失。 (五)官负庸败导致诚信缺失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不少政府官员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成为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府诚信建设的最大一颗毒瘤。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人员滥用职权。凡事不依法办事,而是从自己的利益甚至好恶出发行事。例如:据《法制日报》报道:安徽省太和县政府在与该县居民李靖、李茜夫妇为房屋拆迁补偿纠纷而进行行政诉讼的过程中,为了嵌得诉讼竟然把伪造的政府文件作为证据提供给法庭。而且,媒体报道,为了打赢官司而伪造文件的做法在太和县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把投资者当成“买单”和“生财”的渠道,不但不主动为投资者搞好服务,反而经常向投资者提不合理要求,使投资者不堪重负;有的政府官员为一己私利,甚至读职、失职,彻私枉法,成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造成政府失信于民。 二、政府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决策缺乏科学性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养成了“家长制”和“一言堂”的作风,遇事不先做科学的调查研究,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而是凭个人经验和喜好办事,一人说了算,独断专行且随意性强,民主集中制不能有效贯彻,政府决策不能做到民主化和科学化,制定的政策也就难以体现正确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为政府诚信缺失提供了温床。 (二)政府行政行为不规范 有的地方政府法律意识、贵任意识不强,只注重行政权力的行使,而漠视政府在权力运行中所应承担的法律、道德等贵任;有的地方政府及部门的行政行为法律依据不足,不依法办事,尤其是不严格按程序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违法行政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政府官员服务意识欠缺,官本位意识严重,不能认真履行服务职责;有的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习惯于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权大于法的思想依然顽固。以上均导致了一些政府在行政过程中随意性强,缺乏规范性。 (三)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竟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的管理职能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管理一些不该管与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务。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应由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管理的事务也有一些没有管或没管好。政府职能的这种“越位”与“缺位”不仅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也损害了地方政府的诚信,最终必然阻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存在不足,规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真正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任用;二是由于我国司法机关的财权、物权受同级政府的约束,因而很难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司法监督职能也难以完全发挥;三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是典型的自我监督,难以真正发挥制约作用;四是社会监督包括派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由于其监督行为尚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监督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效果也不理想。 三、重树政府诚值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造成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法制不够健全是根本原因之一。从法理上讲,诚信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政府之所以会出现诚信缺失,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现行法律对于政府行为的规范、监督和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尚不到位。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条重要的原因也来自于法律本身的漏洞。因此,必须加强立法,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把政府的行为纳人法治的轨道,使政府行为规范化、法制化,真正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从而取得人民的信任。 (二)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现代网络社会,传统体制下不公开的政府行政方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加快改革。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公民对政府拥有的公共信息享有知情权,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只有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法律,获知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才能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相应的安排,以趋利避害,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行为透明是现代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诚信的基石。 (三)完善监替制约机制 一要健全人大监督,包括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落实监督内容,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代表视察制度、信访制度等,同时把人大的监督与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效果。例如各级人大应成立政府诚信监督的专门机构,对政府的诚信缺失进行监督处理。二要加强司法监督,加快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到审务公开、检务公开。三要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合理界定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权限,明确各自职责,提高监督效率。四要加强社会监督、新闻监督,提高广大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行使监督权力。例如媒体开设“诚信”专栏,保证政府承诺兑现,对不讲诚信的问题进行曝光,形成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监督网络。 (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对公务员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便他们时刻牢记诚实守信的思想,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时,深化千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务员准人、退出机制和培训、学习、考核、奖惩、淘汰机制,全面提高国家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夯实重树政府诚信的人和基础。 社会诚信论文:论析社会诚信再造——集体理性的凸显 论文关键词:社会信任;个人理性;文化维度;集体理性 论文摘要:诚信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力量,受制于经济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水平,并通过共事的遗德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来维系群体的存在,它比契约和私利具有更加持久、自发的凝聚力。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个人理性、信息不对称及有限次重复博彝是构成失信行为的三要素;从文化渊源上有要引出行为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假设前提的革命一凸显集体理性。 一、诚信缺失的缘起一经济学再认识 根据古典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定,每一个具有充分“理性”的人在作出任何一项决定之前,总是要先进行成本与收益的精确计算,一旦发现可能的收益扣除涵盖风险的成本尚存剩余时,将会淇视信誉、道德甚至法律的制约,赚它个没商量。由此可见,古典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每个经济人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在“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自然会促进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实际上,亚当·斯密恰恰犯了萨谬尔森一再批判的“合成推理的谬误”,即是说,适合于个体的不一定适合于整体,阿罗不可能定理也表明,不存在与个人偏好完全一致的社会偏好。我们知道,亚当·斯密是极力推崇自由市场经济的,而萨谬尔森则是混合经济的倡导者,亚当·斯密与萨谬尔森、阿罗之间的分歧实质上就是经济学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分歧,古典经济学假设前提中的理性实际上就是个人理性。 然而,经济人的“理性”谋划仅仅是失信行为的主观条件,信息不对称和有限次重复博弈才为失信行为提供了客观上的可能性。 信任无非就是一种期望对方不会利用自己脆弱性的信心,Inkpen和Currall(1998)指出,信任包含了两个主要的概念:信赖和风险。信赖是单方面的意志行为,它使得一方的命运被另一方所控制,而风险是一方因为另一方的不可信性而导致的潜在负产出或负效用。这就是说,当一种信任关系建立时,就意味着其中一方必然要承担对方违背信用的风险,这种风险产生的根,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由于参与交易的双方往往是根据对方过去的信用愉况对其能否守信作出预期,仅凭过去的经毅来荆断未来,因而只是一种适应性预期,而不是综合运用过去和现在的一切可获得的信息来对交易对手的行动策路作出符合实际的理性预期,当交易双方中至少有一方不能作出理性预期时,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因此产生了。 威廉姆逊(Oliver Williameon)在1975年出版的《市场与等级:分析与反托拉斯的含义》( Markets and Hierar-dries: Analysis and Mtitrtiet Implica-lions)一书中提出了特定关系投资(lationship一specific一investments)的概念,之后,Klein一Crawfotd一Aichian在1978年发表的论文《垂直一体化,可增的租与竞争性合同过程》中也就资产的专用性与“扼制”问题的关系作了深人的分析。这里所谓的资产的专用性就是指,一种资产如用作它途,其边际生产力近乎于零,“扼制”就是指当专用性投资发生时,“投资方”所面临的“被投资方”违背合同的风险或违约事实发生后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威廉姆逊指出,在存在“特定关系投资”的地方,交易成本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旦某企业或个人为另一家企业或个人进行了专用性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受制于人”了,就不得不接受别人违约的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被投资方”的诚信程度,而“被投资方”的诚信程度又取决于“投资方”对其信用信息把握的程度,因为“投资方”是根据所掌握的信用信息来筛选“被投资方”的,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筛选条件。所以,如果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披露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信用选择机制,那么“扼制”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专用性投资就会变成不可追复的“沉淀成本”,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上述“扼制”问题可以理解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一次性的非合作博弈过程,局中人对于所有其他对手的信誉品质、策略空间以及支付函数没有充分准确的知识,虽然通过种种协议方式达成了表面上的合作关系,但当博弈展开时,某些局中人为达到个体支付函数的最大化,则可能采取不合作的行动策略,而且由于博弈的一次性,受“扼制”的一方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它的“沉淀成本”就发生了,可见建立在这种协议基础上的信用关系是相当脆弱的。 可能这种一次性的博弈情形在现实中并不多见,普遍存在的则是多次发生的重复博弈过程。根据弗里德曼一无名氏定理,我们知道,在理想化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只要贴现因子充分地接近于1,那么就存在一个子博弈完美的纳什均衡,使得参与博弈的局中人均选择合作的行动,从而实现博弈各方的“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 )。然而,无限次重复博弈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分析模型,而对于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有限次(n次)重复博弈,在整个博弈过程结束的前一次(第n一1次)子博弈中,违约行为仍有可能发生。显然,博弈重复的次数越多,违约分摊到每一次子博弈中的成本就越小。由此得到的启发是,增加博弈重复的次数,或使参加各方感到交易结束的可能性接近于零,延长重复博弈的时间链条,固然可以降低局中人的失信成本。 另外,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经济主体违约的可能性。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经营环境的改变使得经营者随时可能改变决策变量,在违背原来达成的协议的同时,将这种不确定性传递给其他的相关利益者,从而引发社会信用缺失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诚信的文化维度 信用归根结底是属于经济范畴,代表一种跨时期的交换关系,而信任则是从这种交换关系中抽象出来,并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品质。就是说,信任产生于人们的经济交往,本身不是人性善恶带来的结果,而是人的“社会性”在交易方式中的体现,并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所谓“仓糜实而知礼节”;同时,信任也受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尤其是伦理道德关系的深刻影响。 社会群体可以借助三种力量来形成,即私利、契约和信任。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群体的形成可以解释为个体之间自愿契约的结果,这些个体经过理性的计算后得出从长远的观点看,合作对他们有益的结果。在他们看来,信任是可有可无的:文明的私利和立法机制如契约可以弥补信任的空缺,以私利为基础的群体可以随时组成,而且群体的形成与文化无关。尽管契约与私利是人们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因素,但是最有效的组织都是建立在拥有共同的道德价值观的群体之上的,这些群体不需要具体周密的契约和规范其关系的立法制度,因为道德上的默契为群体成员的相互信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经有这样的说法:在欧洲,商务以逻辑为纽带;在美国,商务以法律为纽带;在中国,商务则以关系网或裙带关系为纽带。这句话通俗而又精辟地揭示了三个不同国度里各自的社会信任程度。很明显,欧洲国家的社会信任度最高,经济主体之间复杂的交易关系随着欧洲文明的进化逐渐形成了固定的逻辑模式—内化于人们心理的商业习惯或原则,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那些因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其次就是美国的社会信任程度,这种被打上殖民地文化鲜明烙印的信任形式,实质上是尊崇个人主义与宪法、法律制度的美国人在自我与权威之间一种开创性的平衡手段:在发生个性冲突,即人与人之间产生某种不信任时,借助法律制度来规范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与其说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任方式,倒不如说是人们对于法律、制度的信赖,但不管怎样,这种信任同样可以降低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糟糕的就是我国的社会信任状况,人与人之间很难确立长期的互信合作关系,动辄背信弃义、尔虞我诈,攀露出了小农思想与市民文化在现代开放的文明体系中的馗尬和冲突。社会信任的缺乏,再加上法制不健全,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只好通过天然的血缘关系或构建关系网来建立一种私人信任形式—家族主义信任,或许我们可以视之为社会信任缺失条件下的一种必然的替代形式。 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借助儒教的伦理道德准则对每个个人的内在化影响而整治的。这些伦理道德准则界定了各种社会关系的恰当行止,它的核心就是把家庭奉为社会关系最完美的化身,使得家长制作风、宗族观念在华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在传统中国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和正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下,牢固的家庭制度便被看作是一种基本的防御机制,可与险恶多变的环境抗争。于是农民只会信任自家人,因为外面的人—官员、官僚、地方当局和士绅等—对他们没有对等的责任感,只有肆意的掠夺和剥削,社会信任仅仅局限于一个家庭,至多只会扩展到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之中,而家庭或宗族作为基本的经济单位,固守着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千年不变。不难想象,中国计划生育的实施、三峡库区居民大搬迁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宗族组织的弱化,以及自给自足经济的瓦解,无疑会对家族式的信任产生强烈的影响。 纵然社会制度的变迁、生产力的提高强化了个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主体地位,但经济生活的模式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却是大致相同的。广泛存在的家族式企业依然秉承着封建家族主义的信任治理机制,它虽能有效解决委托一间题,却因排斥最具能力的人才进入企业而损失了效率,由此产生的困境就是:不能同时实现基于信任基础之上的成本与基于专家能力之上的收益的帕累托最优。而且家族之外的不信任,也阻碍了企业之间的购并、联合,不利于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三、行为经济学革命—集体理性的凸显 当代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大厦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人性模式上的:人类就是完全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们,将私利作为经济交往的最高原则。然而,这种理性原则加上契约理论并不能解释利他、淡泊名利、人格实现等非理性行为,使经济学仍然摆脱不了自身的“庸俗性”,且显得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然而,行为经济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兴起,堪称一场针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日益显露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峥嵘面目。行为经济学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专门研究人类的非理性行为,与专门研究财富的传统经济学不同,它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由于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行为受到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包括人文、道德层面的归属,从而决定了人的行为并非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有时也包含群体利益的关切。行为论者把握有限理性的尺度,认为经济学中研究的人类行为并非都是卑哪的,除了维护自身利益外,人类心理中还有一些位置是留给利他主义、忠诚、公平和回报愿望的,体现出彰显美德的显示性偏好。可见,行为经济学向人们展示了“经济人”生性活泼的一面,为分析范式由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转变提供了鲜活的典范。 诚信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是有别于其他具有自然属性资源的一种特殊的资源,是经济资源组织、开发利用的手段。今天,资本逐渐不以土地、工厂、工具和机器来体现,而越来越表现在人类的知识和技能上,在这个前提下,人力资本的概念开始广泛地被经济学家所理解、运用。社会学家科尔曼( James Coleman)认为,除了知识和技能外,人力资本的另一个显著部分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合作的能力,科尔曼称之为社会资本,它不仅对经济生活至关重要,而且对社会存在的其他方面也非常重要。在这里,人们互相联系的能力又取决于共享规范和价值观程度的高低,以及社团能否将个人利益融进群体利益。于是,从这些共享的价值中便产生了信任。可见,科尔曼把诚信符合逻辑地融人了社会资本的范畴,而且认为它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 本文认为,经济主体之间的诚信合作意味着个体理性向集体理性的扩展,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人”之间的利益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的整和,它不但有利于减少利益分割甚或冲突状态下的外部性行为,减轻资源浪费,而且可以提高经济群体的凝聚力,为增加社会整体的福利提供直接的动力。所以说,“一个公司的信誉一旦建立,就成为一件价值很高的资产,它不能被机会主义政策所破坏。……个人信任和公司的信誉—长期以来它们被看作是‘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效率可能是决定性的(埃瑞克·G"菲吕博顿,谢识予(2000)教授曾提出了以内在动因为核心的“经济内能增长原理”,其所谓的“经济内能”,就是由人们经济努力的水平和种类结构反映的,人们经济努力主观愿望的平均强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根本特征的因素。而且,积极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收人分配的公平性、教育发展等都是有利于形成和维护经济内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采取能够促进这些方面积极变化和发展的经济政策。这样看来,社会诚信是“经济内能”题中应有之义,社会诚信的增进与“经济内能”的提高具有高度一致的一面,因为从经济增长的意义上说,“经济内能”无非就是集体理性在经济资源组织、利用水平上的一种量度。 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我们可以从政治口号和经济纲领中发现集体理性的具体化身,在今天,集体理性就是个体之间诚信合作,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然而,透过当今市场经济的萦华景象,我们应当看到,由商品经济的发展所推动的世俗化过程,不仅把个人从传统归属纽带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自主行为者,而且以反禁欲的方式,将功利谋划提升为个人现世生活的至上目标,逐渐威胁到理想崇高和社会道德生态。所以,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没有集体理性的支撑,就没有“经济内能”的提高,也就无法保证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健康运转。 四、社会诚信再造—基于现实的思考 以上分析表明,诚信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力量,受制于经济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水平,并通过共享的道德价值观和文化背景来维系群体的存在,它比契约和私利具有更加持久、自发的凝聚力。因此,要重建社会诚信体系,应必须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认识私利、契约和诚信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调节经济关系中的地位。首先,必须承认个人对最大化利益的追求,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支配个人行为的基本力量,但个人的利益追求必须是在契约和法律框架约束下的合法行为。其次,必须明确信任是弥补契约不完备性的必要手段。对于那些不可契约或契约成本高昂的经济关系,只能借助交易各方的诚信来保证交易的顺利完成。应当看到,在越来越强调商业信誉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商人或企业已把诚实、守信的商业品质作为持续竞争的优势和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 第二,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和个人的诚信体系,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资信网络,以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特别地,对于那些寿命短、资金力量薄弱的小企业(这样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机会主义倾向),为避免其在一次性博弈或有限几次博弈中的失信行为,可以结合法人和注册自然人的双重信息进行综合的资信考核,将解散、破产企业的道德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 第三,采取公平的社会政策,缩短个人收人差距,防止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它代表个人之间的一种交换关系,而这种交换又产生于不同个人之间的比较优势,失去了某种优势,也就等于失去了履约能力,必然会使信用关系发生障碍。虽然比较优势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价值存在上却是同质的。“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无恒产者无恒心”。因此,在提高个人收人水平的同时,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实现个人之间“对等”的履约能力,是提高社会信任水平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第四,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事业,在强化国民对传统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上,强调合作精神和集体理性。日本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一个国家的福利以及它参与竞争的能力取决于一个普遗的文化特征,即社会本身的信任程度。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与一般意义上的人力资本不同,它不可以通过理性的投资决策来获得,它要求人们习惯于群体的道德规范,并具有忠诚,诚实和可靠等美德,而且它是建立在普遥的社会德行而非个人的美德基础之上的,所以难以改变和摧毁。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促进社会诚信的建设无疑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第五,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逐步融人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也是中西方文明的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因此要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将“拿来主义”和“走出去”方针相结合,加强同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扩大价值观的共同领域,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促进国际间的诚信合作,以利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诚信论文:试析诚信政府建设—社会诚信典范的追求 论文关键词:诚信政府 社会信用体系 政府信用 合法信赖保护 论文摘要: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石和灵魂,政府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应当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成为社会诚信典范。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诚信政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诚信政府的基本目标和原则,依靠制度创新去推进现代诚信政府建设,努力克服行政决策和公共管理中的失信行为,打造行为规范、高效、廉洁的诚信政府. 诚实信用,谓之诚信。诚实信用,是各级政府的为政之道,执政之基。现代社会中,政府本身应该建立、遵循诚实信用、信赖保护的准则,成为诚信的示范者。诚信已成为经济交往中最基本准则,这就要求政府在加强对市场主体和市场秩序的监管,对违规失信行为严惩不贷的同时,还要引导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因此社会信用的重中之重乃是政府信用。政府信用,即政府在行政中应坚持诚实信用原则。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信用处在核心和主导的地位,必须以政府信用建设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具有号召力和权威性,各级政府既是社会信用的提供者,又是社会信用的受益者,更是社会信用的维护者。建立诚信政府正在成为世人的共识和各级政府的自觉行为。 一、充分认识建设诚信政府的重要意义 社会信用制度的基础是个人信用,重点是企业信用,核心是政府信用。政府信用的建设对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推进诚信政府建设对于加强整个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诚信政府建设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前提。 信用是由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以及个人信用组成的一个信用体系,而政府本身所担负的引导、监督、管理社会信用的职责,决定了它是一整套社会信用制度建立和维护的主体。“民以吏为师”,一个国家里政府的品质总是影响并成为该民族性格品质的标签。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监督管理者,作为诚信环境最重要的建设和保障力量,政府的许府自身如不能践约守信,势必会招致企业、个人的竞相效仿,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信用缺失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政府诚信严重缺失,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就会丧失,整个社会将陷人信用危机的恶性循环中。培植政府的公信度,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因此,政府信用的好坏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政府信用是政府有效发挥管理社会职能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弘扬信用文化、建设诚信社会的基础。所以,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首先要从政府做起。 其次,诚信政府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保证。 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这就要求在规范的信用规则基础上,实现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了市场制度规则的主要提供者和监督执行者的角色。规则既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又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真正起作用,首先取决于政府的信用度。虽然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政府、企业、个人三者间诚信行为良性互动的过程,但是,作为其核心的政府诚信就是最好的投资环境,是当今世界吸引投资、发展经济的最重要因素。政府能否提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稳定、值得信赖的规则,并使这种规则的制定过程公开化、透明化,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过去那种依靠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招商软环境的方式,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已越来越小。如何大力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杜绝政策朝令夕改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已成为招商引资能否获得最终成功的关键所在。在一个开放的、市场化的社会里,政府诚信已成为决定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走向的重要因素。 第三,诚信政府建设是政府取信于民,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理性选择。 政府的威信一靠政绩,二靠信用。政府信用状况表明政府的成熟程度和行为规范水平。只有言行一致、说话算数和政策稳定,政府在群众中才有威信和号召力川。加强和维护政府权威,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的行政决策应当充分考虑到社会承受能力,要采取措施,努力将可能对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产生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不可避免造成损害的,也应当依法给予赔偿或者补偿。建设诚信政府就是要求政府各部门切实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努力做到求真务实、决策科学、执行高效、依法行政、廉洁奉公。一个诚信的政府更易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的信用度和公信力;而一个诚信受到质疑的政府不易为大众所接受,而且可能进一步弱化政府的信用度和公信力,严重的还会导致政府倒台的危机。政府如果得到社会民意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使公众与政府情感沟通,关系协调,问题和矛盾也就容易得到解决,由此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营造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良好社会环境。 最后,诚信政府建设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现实要求。 我国加入WTO后,对社会信用特别是政府信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政府签署的160多条人世协议中,有140多条与政府有关,而信守承诺是WTO对成员方的基本要求。如果政府不能信守承诺,就会失去国际信誉,甚至还会面临被制裁的危险。所以我们要尽快熟悉和掌握WTO所规定的游戏规则,并与国际惯例接轨,依照WTO的有关规则行事。WTO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要求WTO成员的有关贸易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必须定期接受其他成员的审议和评价。加人WTO后,很多外国政府和组织对我国政府遵守WTO规则的可信度,提出疑问并表示担忧。我国政府在加人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已经作出了两项庄严承诺:一是,确保有关或者影响贸易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我国对外承诺;二是,确保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央的其他政策措施在全国得到统一、公正、合理实施。“因此,在依法享有权利的基础上,严格遵守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履行我国对外承诺,本身就是政府诚信的表现。” 二、诚信政府建设的基本原则 政府诚信不仅是规范人际关系的原则,也是调整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重要准则。各级政府机关应当明确诚信政府建设的原则与主要内容,建设诚信、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诚信行政原则。除了对行政主体以及全体公务员都必须有严格的行政道德要求外,更要要求他们切实转变行政理念,使之认识到政府的每项权力都来自人民的赋予,必须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和依法定程序行使权力,违法或不当行使权力必须承担责任。 依法行政原则。确立法治化的制度信用,是建设诚信政府的必要条件。建立规范政府权力的完备法律体系,是解决政府守信问题的治本之策。政府必须依法行政,要在坚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严格贯彻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并努力做到政府法规、政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确保政令统一、政策连贯。 信赖保护原则。行政机关作出对人民群众有好处的授益行为后,如果人民群众已经相信该行政行为的效力并且接受了该行为时,政府不能撤销该行政行为。如果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则必须对受益人受到的财产损失给予补偿。因为证照持有人或利害关系人已经对政府行为产生信赖,且其信赖产生的财产权益应受到保护,这是很多国家立法规定和司法活动前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信息公开原则。开放政府信息资源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和提升政府信誉的有效途径。政府必须让公众了解政府机构的设置、人员安排、职责权限、权力的运行规则和方式,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化、透明化的力度,确保“阳光政府”真正取信于民。 三、建设诚信政府的制度支撑 诚信不仅是个人行为,而且应当是一种制度安排。目前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些政府失信的行为存在,表面上是道德缺失,实际上是制度缺失。政府诚信源于道德层面上的规范,但是,一旦道德难以维持信用的时候,政府诚信就需要靠行之有效的制度来支撑。 1、市场诚信制度。市场经济本身对社会信用有着内在的要求,市场经济愈发展愈要求人们诚实守信。一个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经营者的利益密切相关,企业信用在经济活动中降低交易成本作用的发挥,就是企业基于对于国家制度的信任,也即对于良好的政府信用的依赖。如果政策不稳定,会造成产权关系不确定,经营者难以预期未来的利益,从而诱发经营者追求眼前利益,采取短期行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裁判员”,要依法对信用中介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以充分保证资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还要加大对欺诈、制假等违法行为和违约者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更要有一套规范政策的制度,确保政策的透明与相对稳定。 2、权力规制制度。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廉洁是政府信用的重要体现,政府权力的运作状况关系到政府的道德形象,所以,要建立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对权力运行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应该按市场化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权力体系,逐步规范权力进人市场行为;实行职权分解,注重以权制权,建立相互制衡的权力构成体系。适应公开化要求,建立权力运行外部约束体系,为有效监督权力创造条件;增强其权力责任意识,强化对权力行使者的责任追究;建立岗位轮换制度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适应法制化要求的权力运作保障体系。 3、政府承诺制度。政府对社会作出承诺,是政府履行职责的一种方式。政府一旦作出承诺,就要兑现,取信于民,不能轻诺寡信。政府承诺要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对随意承诺且无法落实的机构与官员进行处罚。可以考虑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对公务员承诺制度的奖励、惩罚和监管的制度;继续在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窗口单位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对公众的效忠应该先于对任何特定机构或官员的忠诚,这样会提高公务员服务的可信度。当一个政府“公开承诺,有诺必践”时,我们才能期待更多的市场主体把诚信当成自己参与社会的应有之义。 4、政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加大政务公开化、透明化的力度,打造“阳光政府”,是提升政府信誉的有效途径。从政府制定政策措施的抽象行政行为到实施行政管理的具体行政行为,都要诚实守信,依法办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公众了解政府机构的设置、权力的运行规则和方式等,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国外,政务公开不仅是一项法律、一项制度,更是一项基本的原则和伦理。一些西方国家制定的《阳光下的政府法》、《信息公开法》等,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要完善政府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预告制和通报制。通过设立政府网站、建设“电子政府”等方式和途径公开其政务运作过程。通过政务公开,还给群众一个知情权,可以使政府行为有效地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政府真正取信于民。 5、行政程序制度。诚实信用原则本身只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行政法上实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只有通过行政程序才能具体化。诚信政府要真正保护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就必须有相应的行政程序作为保障。首先,行政程序必须是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化、具体化:只有体现信任精神的行政程序,才能保护具体的信任关系。其次,要建立完备的行政程序制度,如告知制度、期间制度和回避制度等。另外,完备的行政程序要求各程序制度之间的衔接和协调,而不能脱节、交叉和矛盾,否则,程序上的真空和冲突就无法使诚信原则落到实处。就目前而言,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虽然都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但诚信原则还不能作为一项法律原则适用于行政机关,只能是在将来制定行政程序法典时将诚信原则和行政信赖保护原则作为基本原则规定在其中。 6、政府责任制度。政府诚信建设还取决于政府是否有健全的责任制度。建立责任政府,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发展民主政治的趋势,也是建立政府信誉的重要途径。完善行政监察、行政问责、行政投诉制度,加强监察部门、社会、企业和社会公众对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监督力度,要对失信严重、造成损失的公务员严肃处理。有必要建立包括道德责任、政治责任、诉讼责任和侵权赔偿责任的政府信用责任体系,完善公务伦理立法,形成行政行为失信责任追究和惩罚机制。 社会诚信论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制度的建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发展,诚信越来越被政府、经济界所重视。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一种公平竟争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更是一种诚信经济。诚信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良好的诚信制度是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根本保障,是市场经济的黄金法则。诚实信用是经济法律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文明的基础与标志。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所需要的发展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用建设,诚信环境正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由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一些企业不遵守诚信原则,经营缺乏诚信,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已严重影响和困扰了企业经营和市场经济秩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一、我国诚信制度现状及其根颐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开始逐步走向成熟。经济的腾飞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是必要的.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仅重视经济增长,而忽略对维系市场正常运转的诚实信用的重视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人们社会信用低下,政治领域的腐败,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虚似宣传、虚假广告、合同欺诈、拖欠货款、恶意逃避债务、骗税骗汇、对产品服务的承诺敷衍搪塞或者是干脆拒不兑现。失信的严重性还远远不止于此,在这场危机中,本应最具有公信力的上市公司有许多为获益于一时,以长远利益受损和丧失诚信为代价,进行暗箱操作,利润造假,业绩虚报,以至于诚信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中国股市和上市公司的毒瘤,也是股市长期低迷的原因之一。这些都强烈地预示着社会诚信愈识的薄弱,败坏了我国社会风气和改革开放形象。社会信用被无情地践踏,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健康运行。有专家分析,由于我国市场交易缺乏信用体系,使得国内生产总值的10%-20%成为无效成本。健全社会信用、培养公民的诚信品德是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也是具体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 诚然,我国在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失信行为并非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而是由于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导致市场规则不完善造成的。自从我国确立走市场化道路后,我们不仅承认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合法性,而且以经济利益为动力来激励人们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受环境、知识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市场规则还不完善。有市场就会发生欺诈现象,这是古今中外任何市场都无法避免的。但从本质上看,违信现象并不是市场本身的必然属性,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人们在市场上进行的交易也是信的交易。诚信是维系交换行为的无形纽带,失去这根纽带,交换就无法正常健康地进行。我们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里的“有序”,核心内容就是讲诚信。诚信是市场秩序的支柱,是市场繁荣的基石,失信必然损害市场,丧失市场。市场经济当然要讲利益,但这不能成为不讲诚信的理由。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信的作用越发明显与重要。 通过以上对诚信危机的剖析,笔者认为,导致当前我国社会中产生诚信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一套统一健全的诚信制度体系。目前,企业对诚信制度没有真正做到充分认识,只能依靠自律意识规范经营行为,但是很难达到形成统一诚信体系的要求。二是信用制度建设方面的立法滞后,对失信行为的约束惩治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诚信制度立法及有关法律在对失信行为的监管方面还存在制度漏洞,惩治不够严厉。在执法中对违反诚信制度的企业存在以罚代法、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这些行为产生的后果,势必造成更严重的企业失信行为。三是当前出现的失信行为,也与行政规则对市场规则的损害有关。市场经济是产权独立的市场主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展开充分竞争的经济,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就需要一个中立的裁决者制订市场规则,并按照该规则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有些地方政企不分,政府习惯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尤其是个别政府官员在履行裁判员职能时吹偏哨,甚至吹黑哨,有意无意地充当失信行为产生的温床或保护伞。例如,在制订规则时把保护特殊部门或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写人特别保护条款,从而丧失公平性;在执法中有时会实行区别对待原则,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些地方政府保护本地企业造假、违约等失信行为;甚至某些个别执法者收受贿赂,在仲裁经济纠纷时为行贿者谋利益。 二、建立城伯翻度的几点描施 (一)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共铸诚信社会 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信用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建立一个信用制度,维系良好的信用关系,形成健康的经济秩序,需要每个公民来遵守。因此.要在全社会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强化“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形成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对企业进行“自觉资本主义”理论教育,来充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念,即通过确立新的财富准则,使得企业模式从对物质方面的贪婪转向对人的普遍关注;兴起“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即主张兼顾企业、员工、社会共同体和环境的利益,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既肯定和允许追求个人的局部利益,又要强调社会责任和全局利益,对高尚道德行为坚定不移地遵守。 (二)建立和完善一套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机制 面对全球化压力,各国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律制度方面正展开激烈竞争,我国要想在这场竟争中取胜,就必须建立起一套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制度。 1.要建立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评价的社会信用体系,把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以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随着社会信息系统的实施,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对企业和个人有了确定标记,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有了唯一性。如个人基本操行记录、社会信用度记录、银行特别记录、查询记录及异议记录等,有人称它为现代社会的“经济身份证”。一旦个人与企业行为不佳,如“欠债不还”、“恶意透支”等,将在“经济身份证”上留下一段时期,甚至终身的“污点”,让有不良记录的付出代价,直至名誉扫地,寸步难行。 2.要建立健全信用管理和保障体系。发展我国的资信评估行业,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体系,建立起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以及规范的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增强经济主体诚信状况的透明度,使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状况真正成为其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健全公证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发挥他们在信用维护中的作用。中介组织必须公正,从业人员素质要高,有能力执行和维护信用制度的建立。 3.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惩罚机制。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给失信行为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的监督约束机制,使任何不守信行为都受到多重制约;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资信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加强会计、审计的监督检查;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和信息传递机制,增强市场行为的透明度。 4.建立信誉协会。通过信誉协会来倡导和推动“政府筑诚信,企业守信用,个人讲信誉”活动的开展和制度建设;研究社会诚信公德教育和信誉守则规范保障体系;倡导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约束和法律规定,更应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方式,使诚信成为建立在信息充分披露基础上的一种社会体系。 (三)率先垂范,构筑诚信政府 在各类诚信中,最重要的诚信是政府诚信。从政治方面看,作为社会关系的主要支撑点,政府的诚信度决定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经济活动方面看,政府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主体,政府如失去诚信,经济活动就会一片混乱。从国际关系方面看,一个国家的声誉取决于政府诚信的国际认知度。因此,政府诚信处于社会诚信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是第一诚信。诚信制度建设必须从政府做起,搞好第一诚信,其他的诚信才有基础。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规范政府行为,政务公开透明,各项政策要具有连续性,要一诺千金,不能朝令夕改;对于政策执行情况要有跟踪监督;建立任用干部的道德机制,领导干部要带头讲诚信。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到行动中。尽快建立公务员信用档案和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并把诚信建设与反腐倡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民,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讲诚信的风气。 (四)加大信用立法力度,严格依法办事 1.要完善信用制度的相关法律建设,加强信用立法。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建立了一些规范市场和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如现行(合同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对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还是远远不够。如在市场经济中,许多严重危害社会和相关经济利益的失信行为,用法律原则来处置尚有诸多不确定的地方,需要细化法律规定来进行调整。特别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违背《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行为未做出具体规定.只是笼统地指出“应承担违约责任”。信用制度是各种信用因素的统一体,国家要对信用制度作一个统一的考虑,要制订出信用制度的法律框架。这个法律框架应涵盖社会经济行为的各个方面,对规范市场行为提出明确的总体要求。对各种经济失信行为的法律处置.要有详细的司法解释,使市场监督执法部门在处理具体失信行为时有所遵循: 2.严格按法办事,加大执法力度。行政执法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规范监管制度,理顺监管程序,加强市场的监拼检查,对企业和个人的纳税行为、守法状况、财务管理状况等进行严格登记,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违信造成严重后果的,不仅要在经济上追究其责任,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用法律的手段维系社会信用.严肃市场行为.维护诚信原则和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强化国家对法律裁定的强制执行力度,各行政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应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强化协调,形成合力、实践证明,利用法律这种有利武器,是维护市场诚信原则和制度权威性的重要手段。 社会诚信论文:诚信税收:公民道德、政府信用与社会和谐 【论文关键字】诚信 税收 公民道德 社会 【论文摘要】诚信税收是诚信这一概念在现代税收管理领域的延伸,诚信税收包括诚信纳税、诚信征税和诚信用税三个方面,三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诚信税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依法治税是实现诚信税收的必要条件和保证。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两千多年前,诚信已被儒家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在西方,早在罗马法中,诚实信用作为道德领域的规范就己被引入到法律领域。今天,无论是作为道德领域的规范还是作为一个法律原则,诚信都要求人们在各项社会活动中,尤其是在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时,必须做到诚实和守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行依法治税能有效保障税收工作的顺利完成,但从更高的要求来说,应广泛推行诚信税收。诚信税收是诚信这一概念在现代税收管理领域的延伸,诚信税收包括诚信纳税、诚信征税和诚信用税三个方面,这对纳税人、征税人(或税务机关)、政府等三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诚信税收: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纳税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法人单位,另一种是自然人。自然人在法律意义上讲就是公民。而法人单位是一种组织,是法律给予的具有一定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的组织,不管什么单位,总是有自然人存在,具体的纳税操作总是由自然人来完成。征税方是政府,政府征税机关的工作人员首先是国家公民,其次才代表国家征税。所以,不管从那方面讲,税收行为总是与自然人(即公民)联系在一起。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纳税人诚信纳税、征税人员诚信征税就是公民具体落实基木道德规范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生动体现,诚信纳税、诚信征税会赢得社会的广泛尊重。每个公民都应用法律和道德规范来引导和约束自己的涉税行为,自觉增强诚信纳税、诚信征税的道德观念,树立纳税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做诚信征税的时代楷模。所以,诚信征税和纳税是公民遵守基本道德规范要求的一部分。 二、诚信税收: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古往今来,税收始终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与国家、企业、公民紧密相联,息息相关。税收具有筹集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经济以及分配的职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国家通过税收征管实施社会收入再分配,安排公共支出,统筹用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管以及个人所得税征管,可以调节收入分配,缓解分配不公,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诚信税收,首先是要求政策制度和谐,即实施中性稳健的税收政策,坚持法治、公平、高效的税收理念,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税收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是要求征收管理和谐,即征税人要牢固确立依法治税是根本原则,组织收入是中心任务,制度创新是前置条件,细化管理是重要基础,重点稽查是关键环节,从严治队是本质保障的观念,不懈努力实现税制设计预期;再次是要求治税环境和谐,纳税人依法纳税,征税人依法征税,用税人依法合理高效用税,管税人严格依法管税,努力营造良好治税环境。诚信税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是政府利益和民众利益相结合的重要内容。新一轮税制改革明确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税管”的改革原则,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而且有利于和谐诚信税收环境的营造。 三、诚信税收:诚信纳税、诚信征税和诚信用税的辩证统一 诚信税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税收信用。税收信用是建立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由规矩、诚实、合作的征纳行为组成的一种税收道德规范。结合道德体系来分析诚信税收,至少包括诚信纳税和诚信征税两个方面,而不是单方面要求纳税要讲诚信。诚信税收是对纳税人和征税人的共同要求。对纳税人而言,诚信就是体现在实实在在地依法纳税上,做到不欺不瞒、账目真实、申报确切、缴款及时;对征税人而言,就是要切切实实做到执法公正、不徇私情,保护纳税人的权益,为纳税人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税收环境。纳税人的诚信,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征税人的诚信上的。作为征税人,必须有“执法让国家放心、服务使纳税人满意”的观念,做到不多收妄收,不以势压人,不收“人情税”、“关系税”;公开办税,维护纳税人的知情权;公正执法,维护纳税人合法经济利益;公平征收,维护纳税人平等竞争权。只有征税人的诚信,才能引导、促进、提高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只有征纳双方诚信合作,携手共进,才能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在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之下,诚信征税还要求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诚信,保证中央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不得截流、套取中央税款。诚信纳税和诚信征税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形成诚信税收机制。此外,除了征税与纳税这两个主要因素之外。诚信用税也是整个诚信税收体系的一部分。诚信用税要求税款的用项符合民意,税款拨付的过程必须可信,税款使用应真实有效。诚信用税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益,树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 四、诚信税收:依法治税的目标和内在要求 依法治税和诚信税收都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两者都是社会对税收工作提出的要求,虽然要求不一样,但是它们在目标上一致,在内容上互补。 1、诚信税收对税收征纳的要求高于依法治税 依法治税反映的是税务机关依法治“权”,依法治“官”,依法治“内”;诚信税收在强调依法治税、诚信征税的同时,还反映了纳税人为消费公共品应当给予国家的一种“税收价格”。依法治税强调的是法律至上,是对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的法律约束;诚信税收强调的是以信用为本,不仅要求征税机关和税务人员诚信于税收法律制度,依法征税,遵守职业道德,而且,还要求纳税人要依法、诚实缴纳税款,对纳税人也是一种道德约束。诚信税收是对过去税收征管工作强调依法治税要求的补充和完善,诚信税收对税收征纳的要求高于依法治税。 2、依法治税是实现诚信税收的前提和保障。 要营造诚信税收的社会氛围,首先要创造公平的税收法治环境,没有良好的依法治税环境就无从谈及纳税人的诚信税收行为。同时,诚信税收是依法治税的目标,通过依法治税,对不诚信征税的税务人员施以惩罚,使他们感到不诚信征税就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让诚信的人更加诚信,不诚信的人变得诚信。倡导诚信税收并不排除依法制裁涉税违法犯罪行为,而是要让以身试法者得不偿失。 3、诚信税收是依法治税的基础。 诚信纳税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税的内在要求。实行依法治税与以德治税的紧密结合,是实现社会纳税环境根本好转的必由之路。我们一直讲依法治税,如果有了纳税人诚信纳税的基础,不多缴不该缴的税,不少缴该缴纳的税款,就有了依法治税的基础,当每一个纳税人都能诚信纳税,依法治税的工作就能顺利推进。诚信税收有助于依法治税,如果真正做到诚信税收,靠纳税人的诚信纳税可能会不需要大面积稽查就会实现良好的税收征管秩序。现在税务机关执法成本高,执法难度大,主要是诚信税收的基础比较弱。 从形式上看,依法治税与诚信税收两者的侧重点和角度不尽相同,但就其本质却是同一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市场经济秩序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就依法治税的实体价值而言,既包括着公正、平等原则,也包含着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诚信税收是依法治税的根本要求,而依法治税是实现诚信税收的必要条件和保证。 总之,诚信税收、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期盼。我们每个公民、每个纳税人、每个征税人都应该讲道德、讲责任、讲和谐,努力营造依法诚信纳税和依法诚信征税的良好氛围,为纳税人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优质服务,为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社会诚信论文:我国传统社会诚信机制对当代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 诚信 社会机制 论文摘要:诚信是任何社会都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规范。在我国传统社会特定的背景下,诚信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这是与传统社会的熟人社会背景、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一元的儒家文化价值观等密不可分的。面对当今的社会诚信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借鉴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强合理的制度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等途径,建立我国当代社会的诚信机制。 “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就是格守信义、信用和信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当今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规范。可以说,现代社会是诚信经济的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也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如果正视社会现实,就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存在较为普遍的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笔者通过借鉴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设想我国当代社会诚信机制建立与完善的途径。 一、我国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崇尚诚信的传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把“信”视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信”既是做人和交友的基本要求,也是治理国家的伦理手段。上自约束皇帝的“君无戏言”,下至约束百姓的“言必信,行必果”,这些都是诚信这一要求在当时的具体体现。诚信己经成为传统社会的一种道德风尚并且代代相传。 我国传统社会之所以能够奠定比较牢固的诚信基础,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小农经济造就的“熟人社会”是维护传统社会诚信规范的物质基础。传统社会是小农经济社会,土地是人们从事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受土地这种生产资料固定性的局限,人们总是在故土上繁衍生息。费孝通先生指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4·…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川正是由于祖祖辈辈在固定的土地上休养生息,传统社会成为熟悉社会。在熟悉社会里,信息的传播是迅速和均等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言行都在所有社会成员的视野之内,所有熟悉的社会成员都是诚信规范的评判员和监督者。如果有人违背诚信,那就意味着他将在熟人圈子里被冷落,甚至处于无法生存的境地。可见,小农经济造就的“熟人社会”是维护传统社会诚信规范的重要条件。 第二,长期的独尊儒术的一元文化价值观是维护社会诚信的重要社会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而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因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统一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强行解决了人们的思想统一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使其长治久安。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接受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了“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逐步确立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社会文化格局。后经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努力,形成了“三纲五常”、“五伦十义”等道德规范。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诚信是传统社会主导性道德的一部分,是一元文化的社会条件下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至高的震慑力和权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社会规范被人们逐渐内化为自身观念的一部分,并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加以遵守。 第三,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诚信的道道防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的。如果我们把道德比喻为一张网,那么社会诚信规范作为网上的经线和纬线必然是丰富而具体的。每种诚信规范又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详细规定。如作为传统社会的“孝道”,既指奉养、尊敬、服从父母,还包含延续父母、祖先的生命之含义。它要求人们时刻牢记祖宗的形象,不给祖宗抹黑。如有不道德的名声则不仅意味着毁坏自己的名声,同时也是给其父母和祖先抹黑,也就是最大的不孝,可称为家门逆子。在传统社会里,谁也承受不起这样的坏名声。正如唐德阳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把获取功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作为人生的崇高目标”[’。在孝道基础上,传统道德进一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整体要求,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都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加以限定。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之系统而具体。这种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构成了维护社会诚信坚不可摧的道道防线。 二、我国现代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正在快步地向现代化国家迈进。但是,我们在承认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丰硕成果时,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即诚信缺失问题。如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虚假信息问题、个人信用缺失问题、学术不端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么,为什么会在当前情况下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呢?对应传统社会的诚信社会机制,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市场经济加速了社会流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打破了熟人交际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社会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它打破了传统社会的熟人交际圈,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是在生人中进行的。目前我国社会流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职业之间的流动、职位之间的流动、职业地域和生活地域等的流动,并且这些流动速度呈加速趋势。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交往表现为短暂性,人们之间虽然交往的数量增加了,但熟识程度却降低了。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表现出功利性和间接性,以感情维系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初级群体逐渐衰落。农村地区的村落有逐步解体的趋势,城市中的邻居成了地理位置上的概念,左邻右舍的人们之间有可能互不相识和互不交往。可见,传统社会靠熟人去维护社会诚信的机制,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已经完全行不通了。 第二,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功利性经济,它以利益为基本导向,引导人们如何去获得经济利益,强调的是商品意识和金钱观念。这样,便出现了与市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如尊重个人利益、倡导自由竞争、主张自由平等,等等。这些道德观念有益于人们的生产、经营和消费等活动,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市场经济看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方式,这种独立性相对于原来的“人的依赖性”是对人性的极大解放。人虽然仍有着对物的依赖性,但终归已是独立性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个性、主体性、情感、个人利益等压抑了许久的人性被重视起来,个体摆脱了原来的束缚,追求民主、平等便成了社会的主旋律。所以,市场经济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人性,考虑、追求经济利益是人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个体的权利。但是,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对金钱的追逐,为金钱所左右,利欲熏心,就会导致“唯利是图”,成为金钱的奴隶。于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就占据了一些人的思维空间,使社会诚信受到严重冲击。可见,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传统社会的“安贫乐道”、“重义轻利”价值观已被市场经济的商品意识、利益观念所代替,用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约束现代社会中这些利欲熏心之人,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法制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从整体上看,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保障不力仍然是当前社会中极为棘手而又函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即使是胜诉了,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 三、我国传统社会诚信机制对当代社会诚信的启示 时至今日,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可能照搬照抄传统社会的诚信机制来消除今日社会的诚信危机,但我们可以以史为鉴,从中汲取对我们今天有用的东西,建立与完善我国当代社会的诚信机制。 第一,加强社区建设,营造类似于“熟人社会”的氛围,增强社会监督。 “社区”是指人们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用于区别局限于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它主要包括农村和城市两种基本类型。农村社区地域广阔、居民聚居程度低,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其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小、密度低,人际关系密切;封闭性强,社会流动率较低;文化具有家族特征。城市社区是指在城市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其基本特征则是人口规模大、密度大,人际关系淡化;开放性强,社会流动率较高。可见从诚信监督方面讲,农村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基本上属于熟人之间的交往并且具有较大的优势。城市社区相对于农村社区来讲,其邻里仅仅成了地域概念,左邻右舍大多数互不相识和互不往来,关系非常淡化,从诚信监督方面讲,则不具有农村社区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农村邻里和城市邻里的结构不同。农村邻里多为同质邻里,人们的职业、语言、生活方式等具有共同性,便于交往;城市邻里多为异质邻里,人们在职业、语言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而不便交往。其二是农村住宅和城市住宅不同。农村住宅多为平房,便于邻里之间走门串户;现代城市住宅多为高层或小高层单元住宅,客观上设置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屏障,阻碍了邻里间的交往。其三是农村住户和城市住户的社会流动速度不同。就整体而言,农村住户的社会流动速度较慢,人们之间较为熟悉;城市住户的社会流动或迁徙速度则较快,使得邻里之间交往不深。其四是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节奏不同。农村生活节奏比较慢,人们的空闲时间也比较多,客观上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城市生活节奏比较快,除了退休(离休)人员外,人们的空余时间比较少,因而人们之间交流的机会也就较少。可以说,邻里关系淡化是现代城市社区的一种通病,它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不利于人们之间的诚信监督。因此我们要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合理的邻里结构;改革住宅设计,减少交往屏障,提供邻里间交往的场所;把改善邻里关系与社区活动结合起来,使社区居民在活动中相互了解。这样,既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又有利于熟人之间的互助,还有利于熟人之间的诚信监督。 第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为社会诚信提供必要的社会导向。 虽然传统社会独尊儒术的一元文化价值观不符合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但它对我们构建当今社会的主文化具有启示作用。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主文化。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主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就面临着被完全同化的可能或被吞并的危险;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主文化,那么整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呈现混乱状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该建立社会主义主文化。因此,在多元文化中必须有一元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个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学揭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精神上树立起的一面旗帜。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其内容就是提出的“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简短的112个字,通俗易懂,逻辑清晰,概括精辟,切中时弊,寓意深刻,高度集中地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与要求,便于作为全社会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它集历史性、时代性、群众性、可行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震撼力。它是人们进行道德约束和评判的重要手段和标准,必将引导人们明荣辱之分,即知荣而为之,知耻而不为,由此成为推动人们奋发向上、文明正义的强大内在动力。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改革并行而面临着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道德领域的严峻挑战,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道德体系。只有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主张社会正义,才能为社会诚信提供必要的道德保障。 第三,建立和完善维护社会诚信的合理制度,为社会诚信保驾护航。 从传统社会的系统而具体的道德规范对社会诚信的有效制约机制来看,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是我们有效解决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良策。制度对人的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曾经说道:“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n }4〕因此,我们必须为社会诚信提供合理的制度保证。 首先,加强经济制度和法制规则建设。制度是人们行为的导向,人们总是在既定的制度下选择自己的行为,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一要加强市场经济制度建设,使每一个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有章可循,有制度作为其社会保障,使经济活动有序进行。二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使市场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保证市场经济机制良性运行。 其次,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给每个社会成员建立信用档案。在他们谋取职业、借贷、注册公司时,都要进行信用登记,形成实名、实姓和终生代码相结合的登记史;资信评估机构根据金融、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法院等机构及用人单位、业务往来提供的信息掌握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和信用史并给予评估;任何人或企业都可以向资信评估机构征询他准备与之进行交易的企业或个人的资信情况,以决定是否与其进行交易;对有不正当交易行为或违规行为的企业或个人,资信评估机构有权对其进行管理,并视情节轻重做出赔偿、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乃至永远不得重新注册公司等惩罚。有了这样的信用制度,讲道德者和不讲道德者的博弈情况就会发生根本的改观厂’〕。 再次,要建立德行成本补偿机制。既然任何道德主体在履行道德义务、遵循道德规范时都需要一定的成本、付出一定的代价,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那么就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对那些道德付出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补偿,如设立见义勇为保险制度和道德风尚奖励基金等。社会不仅要给“遵纪守德”的“老实人”以制度支持,而且要对各种不道德的丑恶行为进行无情抨击,使他们体会到人言可畏的滋味,承受必要的精神痛苦。必须让那些败德者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使他们成为事实上的“吃亏者”,增加他们败德的成本,进而在全社会树立起德行有用的价值理念。 当然,社会诚信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建立当代我国诚信社会机制的途径还远不止这些。笔者只是从我国传统社会诚信机制的视角,谈了它对建立当代我国诚信社会机制的启示,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悟,以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社会诚信论文:浅析加强诚信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重要性 学校诚信建设 家庭教育 诚信自觉 循序渐进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以加强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谈了以下两个方面:一、从大处入手应加强学校诚信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培养诚信意识。二、落实到具体做法应讲究低起点、实内容、有针对性并能循序渐进。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的核心是真诚。诚则实,不会弄虚作假,吹牛奉承;诚则信,不会出尔反尔,撒谎骗人;诚则顺,为人真诚而办事顺利。中国人从古代便流传下来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它告诫人们:一个不诚实爱撒谎骗人的人,最后会失去求援丧失生命。 一、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不管各行各业或是年幼老少,都应遵守“诚信”二字。事实证明,一个小学生不守诚信,他将养成不诚实的坏习惯。“诚信”二字非常重要,不得忽视,它几乎渗透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小到说实话不说谎,遵守时间,大到对祖国,对工作的忠诚。 “人无信不立”正如“自食其言”的故事,一个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的人,必然会引起大家强烈的反感,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损害自己的声誉,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相反诚实守信的人,会使人对你产生敬意。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晏殊,因为他的诚实,而受到皇上的赏识重用;学者宋濂,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他的守信,人们都乐意资助他。 二、诚信教育的落实点 铸造诚信社会风尚,应从小学生做起。首先,孩子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孩子们若干年后将走向社会,他们的诚信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将来。第二,小学时期可塑性强,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好时机。而且,这一时期培育起来的诚信,比较牢固,不易蜕变。第三,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重要而且紧迫。他们欺骗老师、欺骗家长、欺骗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更可怕的是,某些同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认为,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从长远着眼,从细处着手。 一是加强学校诚信建设。在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学校承担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因此,学校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学校诚信教育也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和领导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和领导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和引导学生。 二是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家庭道德教育薄弱是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家长乃至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养成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创立高尚的标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楷模,积极介入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自觉抵制媒体的负面效应,协调学校做好教育工作。总之,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方力量协同工作,充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三是培养学生的诚信自觉。学校应该从小做起,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科学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去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逐步树立起“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诚信教育,还不应把起点仅仅放在要不要诚信上,而应该让学生思考怎样建立诚信,使社会多些诚信。让学生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诚信社会,由此培养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道德的自觉。 三、诚信教育的几点方法 对小学生的诚信教育,还应以《新课程标准》、《德育大纲》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科学、扎实、有效地进行。 一是从简起点。小学生涉世不深,心地纯洁,没有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一些"唯天下至诚,唯能尽其性"之类的道理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晦涩难懂。因此,教育时,应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比如,以"不说谎话,做个诚实的孩子"起点,使他们懂得这是诚信品格的最基本要求。不说谎话,就要说真话,说实话,如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说出事情的真相,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从小养成诚实的品质。 二是从实抓起。诚信教育要从小事抓起,抓点滴,才能知微见著,在我们的小学教材中所叙述的很多事例包括名人故事,都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当教师根据教材举征引申、补充事例时,也需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生看得见、想得出的事例来引发共鸣,以求认同,特别是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来进行诚信教育,这样往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从点落实。在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针对学生道德实践中的错误认识和行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如有些学生认为做错事情的时候,自己能够主动承认就是诚实的表现,帮别人隐瞒错误则是讲义气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时要深入挖掘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根源,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例。通过学文明理,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讲义气。其次,针对现在学生比较流行的享乐主义思想、虚荣心理、嫉妒心理等不良表现,教师应及时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真正让"诚信"成为时时、事事、人人的行为规范。 总之,诚信是小学生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础。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多角度钻研小学生教育问题,研究加强小学生诚信意识的措施,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略,以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出发点,逐步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品质,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诚信论文:关于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诚信制度 信用危机 诚信管理 [论文摘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中出现的失信行为和信用危机,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奠定社会诚信制度的基础;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为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大力弘扬诚信精神,扎实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诚实信用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把“明礼诚信”写入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我国民商法也把诚实信用确定为基本原则之一。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公民和经济组织的“利”和“义”的天平却慢慢发生了失衡,各经济主体受到了利益价值的挑战,信用危机已经在社会上时时出现。失信行为已经危害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认真对待的重大社会问题了。 一、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危害及成因 当前,我国的社会诚信状况不容乐观,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甚至认为,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着诚信危机。信用环境恶化已经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诸多严重危害。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分析我国总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原因时指出,总需求的不足祸在信用短缺。我国一些经济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拖欠贷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披露虚假信息、质量欺诈等不诚信行为,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的摩擦力!直接增加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本,揭制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信用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和产品附加值。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总需求不足,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其根本祸根就在信用短缺。概括地讲,信用环境恶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市场缺乏信用将严重影响社会的投资和消费。二是破坏企业的正常经营,加大企业运管成本,削弱企业竞争力。三是影响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使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四是信用恶化还直接破坏社会法制基础,经济主体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竞争,各类经济主体难以形成以契约为基础的法律框架。五是信用危机造成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下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前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产生的原因:一是传统诚信观念没有及时更新,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我国儒家传统的诚信不是作为人们的权利、义务来确定的,而是为人们修身养性所追求的目标。它的诚信行为规范是特殊主义的,不是普遍主义的。它认为道德的诚信应该是出自内心的、自愿的、不计利害的,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只有经过自身长期修养才能达到的圣人境界。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是面对全体公民、组织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一切经济主体必须遵循的起码的道德义务。二是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有关。在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一个全国大一统的企业,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各利益主体不是以经济利益、以诚信为纽带联系起来的,而是以一系列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联系起来的。在当前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期,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仍然发挥着影响,抗拒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特别是在追求各自经济利益时,开始显得张慌失措,无所适从,导致欺诈、赖账等失信行为发生。三是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诚信制度体系对诚信缺失者予以严惩,使失信者无所畏惧,结果造成信义贬值,诚信受到嘲弄,这是当前诚信缺失极为重要的原因。失信者支付极小的成本,却能够获得极大的收益,加之法律制度不健全,就给心存诡异者留下可乘之机,他们钻法律的空子,大肆利用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优势,聚敛不义之财。四是司法制度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更使不法之徒有恃无恐,变本加利破坏诚信。诚信体系缺乏司法保护,失信者不能及时得到严厉制裁,守信者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产生。五是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冲击及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滞后,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加之经济结构调整,出现大量下岗职工及弱势群体,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贫富悬殊等社会现象发生,都引发拜金主义滋生,道德观、价值观混淆,使社会信用环境整体恶化。 二、加强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良性运作的一块基石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诚信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必然有发达的诚信制度体系相伴随。因此,发达完善的诚信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制度之一。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发达的商品交换经济,诚信是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素,一切经济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诚信。不仅要有完备的信用形式、发达的信用工具,而且需要构建健全的社会诚信制度。市场经济对诚信的需求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往往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可以说,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诚信是市场主体的准入证和通行证。因此,诚信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诚信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健康发展和运行的基石。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是经济主体追求长远利益的迫切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都会自觉遵从经济学的理性法则,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利益最大化不会在一次交易中完成,只能在长期不断的交易中逐步积累和实现。如果经济主体通过不诚信的方式谋取不正当的利益,那它必定是短命的,不可能维持长期的欺诈和投机取巧行为,因此它也不可能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当今许多跨国大公司、知名企业格外重视信誉的原因。一句话,企业要健康发展,并不断取得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树立诚信形象,维护其信誉。当然维护信誉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不过这种成本付出是值得的。因为诚信形象不但是无形资产,也是有形资产,它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如名牌产品销量大、价格高等。也就是说,企业维护信誉也是一种投资,同样可以从中取得净收益,这种净收益是企业维护信誉付出的成本与所获收益之差。其成本是企业为维护信誉而放弃的机会成本,诸如信守承诺而蒙受的经济损失,为保持良好的财务比率而放弃的投资机会等。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是提高经济效益,节约社会成本的必然选择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道德、市场理论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有完善的诚信制度体系,要求人们具备契约意识和严格遵守契约的约束。诚信、契约精神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它能保证各项经济活动顺畅进行,节约社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无视契约精神,信用短缺,缺乏诚信使我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造成许多无谓的损失,使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无端增加,导致经济运行不畅,加大经济运行的内耗和磨擦力,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根本目标是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但我们在市场化的改革中,如果不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就会抵消体制创新所产生的效率和效益。 (四)加入WTO要求我国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 当前我国的各类经济主体,公民、企业、银行、中介组织、政府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诚信缺失。如公民的纳税意识、知识产权意识相当薄弱;企业不信守合同,拖欠债款和赖账;银行呆帐率过高;政府官员以权代法,地方保护;就连本应最具信用形象的社会中介组织,同样也存在信用危机问题。我国加入WTO后,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维护好国内市场秩序。这不但有利于国内企业的健康发展,阔步迈向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内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吸引跨国公司投资。诚信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历来是做人和发展事业的根本,是社会得以形成凝聚力,社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根基,没有高度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我国将难以参与国际竞争。同时,诚实守信也是文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中国现代化进程需要重建社会诚信制度体系,降低效用风险的危害。因此,在WTO环境下,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已刻不容缓,已成为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走向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诚信制度的思考 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现代社会成员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之一。它不仅体现了社会成员互相交往中的自我约束,同时也是保证市场经济下契约和文明规则实现的前提。构建与世贸组织规则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诚信制度体系,是摆在我国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奠定社会诚信制度的基础 目前我国尚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还很不理想。因此,还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立,需要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推进。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是推动全社会建立诚信制度体系的基础。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应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完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进一步加大国家信用政策法规贯彻执行力度和执法力度。三是积极建立公民、组织信用征集、评价、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数据库,为实现信用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四是推动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发展。五是积极推动经济组织进一步加强信用管理。 (二)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把公民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强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诚信,不但包含伦理道德因素、经济因素,更离不开社会法律制度,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加强公民诚信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教育,更要靠法治。 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一要把社会法制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在公民中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树立把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相统一的观念。二要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在抓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信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经济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三要重视培养公民的契约精神。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契约文明是构建现代法治与现代德治的思想基础之一,契约精神是文明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它是平等观念、自主意识、合作精神、诚信能力的有机结合。四要恪守司法职业道德,为公民道德建设作出表率。国家的司法队伍、公务员队伍以及其它公职人员队伍,代表着国家形象、社会形象,必须在廉洁从政、执政为民、公正司法、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自律、忠于职守等方面作出榜样,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形象,促进全体公民的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信,扎实推进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 中华民族有深厚的道德底蕴和文化、文明底蕴,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坚持操守、讲究诚信的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结合现代法治精神,积极构建现代诚信制度体系。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务虚与务实相结合。建设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宣传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舆论防恶上,还必须出实招,必须坚持用法治的、行政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激励和表彰讲诚信的人和事,谴责和严惩不讲道德和不守诚信的人和事。二是把外在制裁和内在制裁结合起来,积极构建道德制裁力和约束力。外在制裁发挥社会规范和限制作用,内在制裁发挥自我约束作用。三是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诚信度。政府的诚信主要表现为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依法行政,打破地方保护,维护统一的市场秩序,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秩序和原则。 (四)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归属 只有明确产权归属,经济主体才会产生追求长远利益的内在动力,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讲求诚信。要使企业重视长远利益,就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归属。产权制度的功能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效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因此,只有进行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划清产权,真正做到物归其主,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 社会诚信论文:试析经济发展需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之我见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 诚信体系 建设 论文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诚信资源医乏的原因,从完善诚信制度、建立诚信信息传输系统、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发挥道德示范作用等方面,阐述了经济发展需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这对培育公民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建设“社会诚信体系”,促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在这个社会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乃至政府信用的缺失,并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不诚信行为给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为:①一些地方政府诚信水平较低,如滥用权力、政出多门、政策易变等,导致市场秩序混乱,造成了社会运行成本的高昂;②一些企业的诚信水平较低,如合同履约率较低、债务人逃避债务严重、品牌商品遭到恶意模仿、偷税骗税猖撅等,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低下、社会资源浪费严重,造成了经济运行成本的高昂;③一些个人的诚信水平较低,如保险欺诈等造成了管理成本的高昂。 1造成“诚信”资源匾乏的原因 “诚信”资源匾乏给我们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这里有必要分析造成“诚信”资源匾乏的原因。 (1)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中,信用体系的不成熟、不健全,直接影响人们的诚信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目前,由于我国信用的稚嫩、不成熟。人们可以选择“守信”,也可以为了利益,而宁愿“不守信”。当人们发现社会信用体系还不成熟,有许多空子可钻,感觉“不守信”又没什么惩罚,反而获大利的情况,他必然会选择“不守信”。不守信、没信誉,不仅导致个人、企业交易成本和社会总成本的大大提高,导致市场秩序棍乱,而且会严重地侵蚀“社会诚信资源”。 (2)管制导致信誉、信用的丧失。信用、信誉机制靠市场竞争而形成,而管制常常会阻碍这一机制的形成,甚至完全破坏这一机制。可以这么讲,一个管制最多的地方,一定是骗子最多的地方,原因就在于管制消灭了市场本来应有的信用机制,令信用、信誉机制赖以形成的市场竞争无立足之地,企业信誉乃至社会诚信当然也就无从谈起。 (3)企业尚未建立起内在信用责任制度,导致全社会信用关系、诚信关系的基础十分脆弱。企业是社会信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我国企业信用意识之所以淡薄,除了企业自身尚未建立起内在的信用责任制度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与社会没有对企业构成强有力的外在信用约束机制。从市场层面讲,由于没有建立必要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全国统一的信用登记制度,致使失信行为并不构成对企业信誉的损害。从社会层面上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加强法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对企业的失信、不诚实行为仍然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4)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失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失效也是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社会诚信体系难以建设起来的一个重大原因。以打假为例,我们的法律并不缺乏,但却存在执法不力现象。 综上所述:国民诚信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追逐不当得利,以及追逐不当得利被发现和受到惩罚的机会成本小之又小。 2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如何减少和消除因不诚信行为给社会经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呢?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机制。关于如何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工程,我提出以下几点: (1)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层面上,为保护“诚信”资源、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奠定基础。制度建设首先一点是减少遵从诚信道德行为的代价和成本。这就需要制度能够保障最起码的公平与正义。在公平与正义能够基本上得到维护的时候,诚信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也会强大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说,诚信道德规范有赖于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支撑。其次是不能使违反诚信道德的行为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必须通过社会中的制度安排,使不诚信者、不道德者不但不能受益,而且还必须受到惩罚。 (2)建立诚信信息传输系统,促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信息是经济与社会得以正常运作、发挥作用的一个根本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透明,或者说信息失灵,就可能给假冒伪劣、欺诈等行为造成可乘之机,这就要求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传输手段。建立各种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网站,可以成为进一步推进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①建立“企业资信信息网”。建立一个综合的公共性的“企业资信信息网”,既符合国际信用制度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推进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更有利于让中外企业和社会公众能够在网上快速、准确地获取有关企业资信信息。这样,必将大大加强企业的行为自律;②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网”。为了防范打击种种个人诈骗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有必要建立一个“个人信用信息网”。使之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也有利于培养个人诚信意识和信用责任感,维护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③建立“行业诚信信息网”。行业自律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监管措施,而其中通过由地区性的行业协会来建立公布行业内各企业信用状况的“行业诚信信息网”,让行业成员共同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既是纠正行业作风不正的有力武器,也是促进行业诚信发展的有效途径。 (3)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设“社会诚信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己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如美国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方面,不仅有完善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规范的个人评估机制、严密而灵敏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系统,而且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世界许多诚信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诚信体系中的失信惩罚机制能够有效地消除绝大部分失信现象的出现,改善市场秩序,最终重建社会信任。目前,我们要积极扶持信用管理行业。它们将对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金融机构与企业、金融机构与个人等各类企业的赊销活动、信贷、国际贸易活动提供“全程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4)发挥道德示范作用,培育公民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培养公民的诚信品德,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把诚实守信作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其次,要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契机,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基础上,使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经过长期系统的宣传教育,用诚实守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第二,“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有了规矩而不遵守,规矩也会失去应有的作用。要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从制度和法规上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无信,人不能立;无信,社会不安宁。如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建立和健全社会诚信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弘扬诚信与奉献精神,谴责贪婪与自私行为。通过全面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观念,在社会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道德围墙”,这才是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的关键所在。 社会诚信论文:试析对完善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诚信体系 诚信危机 诚信缺失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诚信体系对于带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出现的诚信危机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这种诚信缺失的危害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完善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传统的主要以私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诚信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以制度为基础的社会诚信尚未建立起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社会诚信危机并已危及到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采取措施尽快建立与当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诚信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现阶段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危害 我国现阶段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个人方面人际交往日益呈现出经济化的倾向个人间信用活动下降;在企业方面一是大量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行企业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二是企业之间失信赖账故意违约现象大量涌现。三是企业对消费者不付贵任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政府方面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滞后导致政府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如执法过程中滥用权利、权钱交易有法不依、有令不止、执法不公.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和小集体利益至上等。此外.在文化领域一些媒体在利益驱动下有悖于职业道德无视事实制造所谓轰动效应.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在学术领域.也同样存在着诚信缺失的问题出现了很多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问题。 诚信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弱化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二,国外社会诚信体系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征信业发达国家对征信服务行业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欧洲模式,即以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政府通过建立公共的征信机构,强制性要求企业和个人向些机构提供征信数据.并立法保证这些数据的真实性。中央银行信贷登记系统登记的内容包括企业信贷信息登记和个人消费信贷信息登记。中央银行建立中央信贷登记系统的全国数据库和网络系统征信加工的产品主要是供银行内部使用服务于银行防范贷款风险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决策。 第二种是美国模式即自由的市场运作模式完全依靠市场经济的法则和运作机制靠行业的自我管理形成具体的运作细则政府仅负责提供立法支持和监管信用管理体系的运转。在这种运作模式中利益导向是核心。经过100多年来的激烈竞争形成了目前由美国信用管理协会邓白氏等著名公司为主体的美国信用管理系统全方位向社会提供有偿商业征信服务包括资信调查资信评级资信咨询.商业信用研讨与教育出版刊物等这些公司的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第三种是日本模式即会员制模式。个人信用机构由会员单位共同出资组建.只有会员单位才能享受到个人信用信息机构提供的信息同时各会员单位有义务向信用信息机构提供其掌握的准确而全面的个人信用信息。除此之外社会上还广泛存在一些商业性征信公司对社会提供企业信用调查服务。 三、完善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措施 1.积极培育诚信意识塑造诚信文化 加强我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首先要采取措施,积极培育社会公众的诚信意识,逐渐使诚信意识深入人心,内化为社会成员心中的道德习俗和道德义务形成一种讲求诚信的社会文化氛围奠定诚信社会的文化道德基础。 2加强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征信服务机构仍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导致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性环节很薄弱为了使征信服务机构快速发展起来尽快建立起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扶持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和商业手段尽快促使征信服务机构把现在分散在税务、金融、法律、工商、海关等部门和机构的信息收集起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数据库.基本实现信用主体“一企一码”、“一人一码”制。 3.规范和完善信用管理机构设置 国外在诚信体系管理机构设置方面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主管或专管机构比如征信局或央行某部门信息管理部等等由诚信主管机构具体管理、协调各个部门诚信项目的建设。目前我国诚信管理机构非常混乱不仅各个地方不统一往往由人民银行工商局、信息化办公室等部门同时行使管理职能而且各部门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职能处室都在设计建设诚信项目。其结果势必造成信息的部门垄断行业封锁和重复建设。此外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信息咨询服务的部门和中介机构也越来越多由于这些评估机构的标准不统一造成我国目前信用评估体系的混乱。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政府加快成立相对统一、相对独立的诚信管理机构协调管理各方面的关系促使我国诚信体系建设有序开展。 4加强法制建设为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社会诚信体系中的失信惩罚机制能够有效地消除绝大部分失信现象改善市场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因此对诚信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非常重要。我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等都有涉及诚信的内容但规定得很不完整要对有关内容进行充实并制定出详细的实施细则。另外还要尽快制定出《信用法》《公平交易法》、《公平使用信息法》等专门的诚信法规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各方在信用活动和信用交易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鉴于中国目前执法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要加快制定《虽制执行法》加强执法的力度维护法律的权威.真正使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使失信者受到法律应予的制裁。 社会诚信论文:政府诚信——简析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 论文关键词:政府诚信;重树;对策 论文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立人立业立固之本,政府诚信是整个诚信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政府诚信是最太的诚信,我们必须从重树政府诚信。打造诚信政府入手,推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整体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套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诚信即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事实无不说明:诚信不仅是立人立业之本,而且是国家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建设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并制定了用五年时间建立起社会诚信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的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也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摆在重要的位篮,注意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杜会安定团结”。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覆盖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一项综合体系,是理论、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美国用100多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但是依然发生了安达信、安然这种严重失信的现象,可见社会诚信体系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始终的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加上一段时期内弱化对全民的诚信教育,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造成很大的损害。现在连法律系统、教育系统、医疗系统都出现了诚信危机,说明诚信缺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随着我国加人WTO和改革的不断深人,要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融人国际社会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芯片”。诚信是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灵魂。没有诚信,等价交换就无从谈起:没有诚信市场秩序就无从谈起,市场经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贵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诚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是市场经济的支柱、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本。重树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刻不容级。其中,首先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因为,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都是多元的,这其中只有政府是垄断的,是别无选择的,政府若不讲信用,其负面作用比任何主体都大。二是政府是代表公共利益的,诚信产生于社会上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公共利益中,没有公共利益,谈不上诚信间题,所以,政府更应该讲诚信,要把诚信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三是政府在公共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诚信是最大的诚信,打造诚信政府,取信于民是人民群众对政府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政府是诚信规则的制定者、维护者,也是失信行为的裁判者,如果政府的诚信形象和维护诚信的能力出现偏差,整个社会的诚信状况就会出现混乱,因此,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它引导、影响着公众的诚信,决定着社会的诚信程度,一个诚实守信的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依法治国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 一、政府诚伯缺失的主要裹现 (一)制定兑现政策缺乏诚信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不少地方在制定政策之初没有认真研究兑现政策的可行性或根本就抱着“先引进来再说”的心态,致使最初制定的政策无法落到实处,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首先是空头承诺,列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外商来后情况却完全不同,承诺成为空话。二是有的地方制定了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但当有人把外商和资金引人后,奖励金却迟迟不能兑现或虽兑现但金额却较当初政策规定的额度大打折扣。三是因地方政府领导的变更,政策兑现断档,新官不认旧帐的情况屡见不鲜。以上种种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政府的诚信度在民众的一次次抱怨中逐渐丧失。 (二)应报浮夸,说报政绩 有的地方说假话,办假事,造假账,编假政绩;个别官员隐瞄事实,掩益失误,欺骗上级,蒙骗群众。例如新华网2004年4月14日以《政府谎言诚信缺失“中国长寿第一岛”真相》为题报道:原湖北省那州市梁子镇党委、政府依靠虚报年龄制造寿星,借百岁老人提高知名度,精心炮制梁子岛为“中国长寿第一岛”说明了这一点。 (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及官员受利益驱使,为了局部甚至个人利益,无视中央精神,仍实行地方保护政策,随意践踏市场规则,造成恶劣影响。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的企业发展和财税收人,滥用行政职权,限制市场竞争,设t各种关卡,千方百计阻挠外地产品进人本地市场,保护本地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有的政府在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发生纠纷时,明显偏祖本地企业;个别地方政府甚至扛着“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旗,为本地企业制假贩假行为充当保护伞等等。这些都导致了政府诚信形象的破坏。 (四)过度干预企业经营 主要表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指派行政官员任私营企业的经理,导致产权不清,管理混乱;一些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强行要求效益好的企业在投资、担保贷款、资产重组等方面照顾劣势企业;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签订投资合同。只要求企业按合同履行义务,政府应投人的资金却迟迟不能到位,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谋取个人和部门利益,利用在行政契约中的优势地位.甚至滥用权力,任意撕毁合约,擅自解除合同或协议,漠视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一些地方政府违规用公共财政资金为企业担保,不顾实际大搞政绩工程,直接成为企业三角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上同样造成了政府诚信的缺失。 (五)官负庸败导致诚信缺失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不少政府官员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成为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府诚信建设的最大一颗毒瘤。一些政府部门执法人员滥用职权。凡事不依法办事,而是从自己的利益甚至好恶出发行事。例如:据《法制日报》报道:安徽省太和县政府在与该县居民李靖、李茜夫妇为房屋拆迁补偿纠纷而进行行政诉讼的过程中,为了嵌得诉讼竟然把伪造的政府文件作为证据提供给法庭。而且,媒体报道,为了打赢官司而伪造文件的做法在太和县已经发生过不止一次;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把投资者当成“买单”和“生财”的渠道,不但不主动为投资者搞好服务,反而经常向投资者提不合理要求,使投资者不堪重负;有的政府官员为一己私利,甚至读职、失职,彻私枉法,成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造成政府失信于民。 二、政府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政府决策缺乏科学性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养成了“家长制”和“一言堂”的作风,遇事不先做科学的调查研究,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而是凭个人经验和喜好办事,一人说了算,独断专行且随意性强,民主集中制不能有效贯彻,政府决策不能做到民主化和科学化,制定的政策也就难以体现正确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为政府诚信缺失提供了温床。 (二)政府行政行为不规范 有的地方政府法律意识、贵任意识不强,只注重行政权力的行使,而漠视政府在权力运行中所应承担的法律、道德等贵任;有的地方政府及部门的行政行为法律依据不足,不依法办事,尤其是不严格按程序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违法行政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政府官员服务意识欠缺,官本位意识严重,不能认真履行服务职责;有的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习惯于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权大于法的思想依然顽固。以上均导致了一些政府在行政过程中随意性强,缺乏规范性。 (三)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竟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的管理职能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管理一些不该管与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务。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应由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进行管理的事务也有一些没有管或没管好。政府职能的这种“越位”与“缺位”不仅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也损害了地方政府的诚信,最终必然阻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存在不足,规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真正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任用;二是由于我国司法机关的财权、物权受同级政府的约束,因而很难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司法监督职能也难以完全发挥;三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是典型的自我监督,难以真正发挥制约作用;四是社会监督包括派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由于其监督行为尚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监督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效果也不理想。 三、重树政府诚值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造成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法制不够健全是根本原因之一。从法理上讲,诚信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政府之所以会出现诚信缺失,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现行法律对于政府行为的规范、监督和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尚不到位。腐败现象的发生,一条重要的原因也来自于法律本身的漏洞。因此,必须加强立法,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把政府的行为纳人法治的轨道,使政府行为规范化、法制化,真正做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从而取得人民的信任。 (二)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现代网络社会,传统体制下不公开的政府行政方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加快改革。现代民主法制社会,公民对政府拥有的公共信息享有知情权,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只有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法律,获知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才能对自己的生活做出相应的安排,以趋利避害,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行为透明是现代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诚信的基石。 (三)完善监替制约机制 一要健全人大监督,包括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落实监督内容,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代表视察制度、信访制度等,同时把人大的监督与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效果。例如各级人大应成立政府诚信监督的专门机构,对政府的诚信缺失进行监督处理。二要加强司法监督,加快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到审务公开、检务公开。三要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合理界定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权限,明确各自职责,提高监督效率。四要加强社会监督、新闻监督,提高广大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行使监督权力。例如媒体开设“诚信”专栏,保证政府承诺兑现,对不讲诚信的问题进行曝光,形成社会对政府部门承诺监督网络。 (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对公务员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便他们时刻牢记诚实守信的思想,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时,深化千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务员准人、退出机制和培训、学习、考核、奖惩、淘汰机制,全面提高国家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夯实重树政府诚信的人和基础。 社会诚信论文:试析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 [论文关键词]社会诚信 经济发展 诚信体系 解决方法 [论文摘要]诚信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要求,更被近代以来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认可为是社会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方面,社会诚信水平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社会诚信缺失也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危害。同时社会诚信作为一个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只有把经济与诚信有机地结合,才能促使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才能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一、社会诚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诚信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之基可以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 完善的法律体系和高度的社会诚信水准可以大大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运作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事实上,与法律相比,诚信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诚信机制建立不起来.不但加大了实施法律的负荷,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法律本身也不可能得到有效执行。法律制度的运行也离不开执法者的信誉。没有了诚信基础,法律能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非正式制度中,诚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任何一项交易都是建立在信用和信任基础上的。 2.诚信制度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诚信制度有助于增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诚信威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诚实守信的企业机构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而信誉和品牌是建立在企业的诚信基础上的,良好的企业诚信制度是其赢得市场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诚信是企业员工价值的重要体现企业的诚信度高,该机构的员工就会充满自豪感、荣誉感对企业的行为容易认同,与企业共命运的意识会增强.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同样,有全体员工的诚信,才会有企业的信誉度。诚信制度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社会诚信缺失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1 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诚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萎缩.经营效率低下甚至破产。最重要的是造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损害.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诚信缺失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2 诚信缺失败坏社会风气 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问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更为严重的是.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使得许多诚实守信的人利益受到损害,认为“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占了主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加大,道德水平下降。 3 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严重损害国家声誉 据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现汇交易达到80%,信用交易方式仅占20%左右。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 三 社会诚信缺失对经济发展的解决方法 1 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系统 诚信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诚信制度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诚信制度化的完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从企业效益角度来讨论.诚信制度属于经济范畴,它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障。通过诚信制度的建立使企业做到诚信经营,能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加快企业的反应速度.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提高企业的社会认知度。从而使整个经济体系健康发展。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诚信制度建设的主体。诚信制度作为经济主体问交往行为的规则.它内化为经济交易准则和秩序.外化为法律、法规等制度成为了整个社会诚信机制的重点。诚信制度虽然不像物质产品那样会给社会带来直接的市场和利润,但它是社会的一种资源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和保障,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坚守诚信加强宣传道德建设 弘扬诚信.要努力打造诚信政府”。各级党政部门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率先做出表率.自觉地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自觉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自觉地承担起应该承担的各种社会义务。扬诚信.要大力营造”诚信环境”。各级党政要高度重视诚信建设,采取各种措施鼓励诚实守信,让诚实守信者得到实惠,让见利忘义者付出代价: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浓郁氛围.以促进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要特别抓好青少年的诚信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诚信观念.以诚信为荣。 诚信是社会活动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诚信度的高低决定了经济组织的规模。缺乏注重诚信的社会氛围和道德约束,市场经济就不可能顺利、健康运行。只有创造有秩序守信用的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和竞争环境等.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一个社会的诚信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是确保经济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根本是维护市场秩序的保证。时代呼唤诚信,经济发展需要诚信,社会进步离不开诚信。 社会诚信论文:关于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路径浅探 论文关键词:诚信;社会诚信;诚信建设;路径 论文摘要:加强我国社会诚信的建设,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在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探索并遵循自己的文化路径,注意消除社会生活中拉关系、走后门诸多“潜规则”的消极影响,着力构建社会诚信建设的社会路径和个体路径,着力构建社会体制、群体契约、个体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一、社会诚信建设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呼唤社会诚信建设。我国已经到了只有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才能够使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和顺利推进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包括商品的生产、经营、流通和交换,本质上都必须以社会诚信作为基础和保障,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诚信的问题就必然日益凸显出来。 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国策和全球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正在快速融入国际社会,这对我国社会诚信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要求和挑战。中国的发展面对的是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的基础或前提就是信用或诚信。在开放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质量是竞争的根本,而诚信则是竞争的基础。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要求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且强调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精神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所谓的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而应该是和谐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健康的发展。因此社会诚信和诚信社会就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性目标。 二、社会诚信建设的文化路径 社会诚信的建设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基础或文化资源。其实,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起飞,并不是凭空的过程,而是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之上进行的。中国有自己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和演变,有自己厚重和深远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源流。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和表达中国的文化传统。例如,在做事与做人关系上,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做人是做事的依据和基础。所谓做人,就是做有道德的人,做有良心的人,做有诚信的人,做正人君子。又如,在物与人的关系上,中国的文化传统轻物而重人。再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文化传统轻个人而重社会。总的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如下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被贯彻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是推己及人的原则。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内圣外王。内圣是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具有道德操守的圣人。外王是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行大道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内圣外王。所以,推己及人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所谓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的方面,称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否定的方面,称为恕。中国的文化强调道不远人,道就在人的心中,所以求道就不是外求于物,而应该是内求于心。因此无论是求道还是循道,都是从自己或自身去扩及,去推展。二是关系为本的原则。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的以人为本,就不是以个人为本,而是以关系为本。儒家就讲仁者爱人。当然,所谓的仁者爱人并不是说一视同仁,而是强调亲疏有别。这是由推己及人的原则决定的。因此,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总是关系有远近,感情讲亲疏。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强调体现为“差序格局”。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诚与信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意义。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是对“道”的强调。但是,道并不是在人心之外,而是在人心之内。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原则和思想。当然,人心中的道是潜在的,人容易受到欲望的蒙蔽,而迷失自己内心的道。所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强调所谓“返身而诚”,也就是要回到“道”的本身。违背了道,离弃了道,迷失了道,那就是诚的反面,也就是“伪”。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中,诚信的含义和功用也有其沿革。历史上中国长期处于在封建的等级社会之中,人与人并不是平等的,所谓的诚信就成为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对皇帝、对官员的效忠和服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开始强调社会的平等,人与人之间并没有高下和等级之分。因此诚信就不再是效忠和服从,而是平等和公平。 可见,诚信有着重要的文化内涵,社会诚信建设有其应该遵循的文化路径。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要放弃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也不是要全盘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怎样去获取诚信建设的资源,并把这种资源转化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品质,是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的课题。 三、社会诚信建设的社会路径 社会诚信是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社会,或者说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在中国的传统生活中,所谓社会诚信其实是血缘维系的诚信。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有远近,有亲疏。具体来讲,中国人把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分为亲人关系、朋友关系、生人关系。对待亲人,是讲亲情、讲责任,在分配上是讲按需分配。对待朋友,是讲友情、讲人情,在分配上是讲按劳分配。对待生人,是讲利害、讲公平,在分配上是讲平均分配。正是因为关系有远近、感情有亲疏,而对待方式和分配原则等都有重要的区别,所以,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就盛行拉关系、走后门。所谓的拉关系,就是怎么样使一开始的生人关系转变成朋友关系,使朋友关系转变成亲人关系;就是怎么样使没有相互依赖的关系转变成有条件的相互依赖,使有条件的相互依赖转变成无条件的相互依赖。所谓的走后门,就是怎么样按照关系的性质来确定处事的方式和方法:对生人不能办的,对熟人就可以办;对熟人不能办的,对家人就可以办;对家人不能用的不良方式,对朋友就可以用;对朋友不能用的不良方式,对生人就可以用,等等。尽管这种处事方式并不是明文规定的,但却成为制约和支配人的日常行为的“潜规范”或者“潜规则”。显然,在我国社会诚信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消除这些社会生活中拉关系、走后门诸多“潜规则”的消极影响。 除了血缘维系的诚信,社会生活中的诚信还涉及到人际沟通的诚信和人际交换的诚信,涉及到群体生活的诚信和社会发展的诚信。人的社会生活是由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诚信决定了人际沟通的效率和人际交换的效果,也决定了社会互动的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性质。显然,在缺乏社会诚信的情况下,会大大增加人际沟通的成本,大大降低人际交换的效果,也会大大增加社会互动的负担,大大降低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 四、社会诚信建设的个体路径 社会诚信的建设是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体直接有关的。首先,社会诚信可以体现为个体的道德品性。人的品德决定了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体现着人的生活品性和活动方式。因此,对于社会诚信的建设来说,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把社会诚信转变成个体的道德品性和道德品行。这不仅取决于个体成长中的道德养成,而且取决于社会培育中的道德强化。因此在人的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是使社会诚信成为个体的立命之本。个体的生存、个体的生活、个体的生存方式、个体的生活方式,都应该与诚信建立起紧密的关系。一方面,个体的社会诚信状况,应该成为直接决定其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社会诚信应该成为个体的生活追求。个体应该把社会诚信看作是自己最为重要的人生追求目标,看作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实现途径。 不同的社会个体构成了社会群体。在群体生活中,无论是群体目标的达成,还是群体关系的维系,也都直接与社会诚信的建设有着重要的联系。在群体的交往活动中,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群体成员之间的竞争有良性竞争与恶性竞争的区分。良性的竞争会提高群体的活动效率,而恶性的竞争则会降低群体的活动效率。社会诚信的建设会促进良性的竞争,减少恶性的竞争。在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是达成群体成员的互惠与互利,也就是使群体中个体利益的满足导致和带来其他个体和整个群体的利益的满足。群体的活动效率体现为群体目标的达成情况。群体中的诚信会使群体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配合,从而提高群体的活动效率。群体成员的诚信也会极大地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五、社会诚信建设的保障路径 一方面,社会诚信的建设会对政党形象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政府行政形成重要的约束,对市场经济形成巨大的推动,对社会和谐产生重要的促进,对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党的形象、政府的行政、市场化的经济、社会的和谐、生活的质量也会反过来保障和促进社会诚信的建设。 在社会诚信的建设中,社会体制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建构中,必须把对社会诚信的强调和建设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在社会诚信的建设中,群体契约的保障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正在弱化的是身份的管理,而正在强化的是角色的管理。在角色的管理中,契约或群体契约成为契约双方的重要的责任和义务的约束。因此在群体契约中,就应该包含着对社会诚信的要求和约定,并使之成为契约双方的共同守则和基本的追求。另外,个体的精神境界对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加强个体的道德修养,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也是提倡社会诚信、推进社会诚信、保障社会诚信的最终的落实。
结构力学论文: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针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注重实际工程与课程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的改进对结构力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学实践表明,在这些方面的注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结构力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它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程序设计等课程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是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高层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专业课的基础。该课程不但为后续课程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供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同时也是土木工程师必备的专业基础技能。结构力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然而由于课程本身既注重理论又面向实践,以及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部分同学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提高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构力学是一门传统的经典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大部分时间采用“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授课,虽然传统教学有其优点存在,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1.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结构力学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性强、注重计算方法掌握的特点,所以不少教师只注重理论及计算方法的灌输,忽略了其在工程实践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学会解决课本上的习题,但对方法的掌握不够牢固,在后续的课程或者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应用的时候,往往需要再次学习。 2.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则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需要教师去督促学习,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睡觉、玩手机,教师自说自话或者学生之间交头接耳;课下存在大批学生抄袭作业,拼凑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甚至出现逃课等现象。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学生主观能动性没能得到发挥,学习没有积极性,对课程没能产生兴趣。 3.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结构力学课程最终的成绩在许多班级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甚至在课程后期处于放弃状态,考试计算题“交白卷”现象也时有发生;学生在明知道该门课程在本专业中的重要程度的情况下,依然会出现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教师进行深入分析,加以解决。导致班级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的原因,从教师方面来说是因为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得当,没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缺乏耐心;从学生方面来说是因为其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比较差。 4.考核方式单一。在以往的教学中,结构力学课程成绩组成以最终的期末考试为主,然而期末考试往往是书面闭卷形式,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侥幸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虽然结构力学是一门注重理论和计算的课程,期末考试必不可少,但是这种形式太过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针对于教师或者学生考核,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掌握情况,该课程作为一门大学时重要的专业课程,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注重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结构力学课程内容较多,课时量大,各章节之间联系比较密切。教师在授课时如果注重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并将其归纳梳理清楚,既可以帮助学生对繁多的内容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又能灵活应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加深理解。例如:几何组成分析,可以帮助判断结构是静定还是超静定;静定结构内力分析中弯矩图的绘制在后续图乘法、超静定结构的求解当中进行用;图乘法在力法求解以及结构自振频率计算中又有重要的地位;等等。 2.理论讲解联系工程实际。结构力学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与实际结合是非常紧密的,所以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工程实例,并通过分析或者提出疑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建立力学模型时,多举一些身边的建筑作为实例进行简化,如所在的教学楼等;在讲授力矩分配法时,拿一些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结构计算书来举例说明;在学习共振时,让学生先观看桥梁因风荷载破坏的视频资料。学生在接触结构力学等专业课之前,一直在学习数学等理论性课程,不乏学生产生所学东西用不到的想法,所以在教学时,积极应用工程实例能够改变这种观念,并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活跃融洽的课堂氛围,既能使教师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水平,又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不会感觉到课程的枯燥。营造良好氛围的主体在教师,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语言表达、教态动作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例如:创设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讲评学生的作业,并指出出现的问题;等等。 4.经常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分析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如果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进度去讲课,不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就可能导致课堂脱节,所以教师要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调整讲课进度。另外,还可以通过作业、课堂练习、小测验等形式进行了解。在和学困生的交流中,教师要有耐心,平心静气的与他们进行学习问题的沟通,切勿急躁,并且要注意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其慢慢恢复自信心,从而提起对课程的兴趣,以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5.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作为一门注重计算方法的课程,期末考试在考核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因为通过最终的期末考试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学生的掌握程度,但是只注重期末考试也会有很多弊端,所以需要教师去丰富考核手段。 在重要章节讲授完毕时,可以进行阶段性测试,加强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可以将漫长的课程变成阶段化,防止部分学生在课程后期跟不上或者产生怠慢情绪。比如在讲完静定结构内力计算后,可以进行“弯矩图过关考试”,实践证明,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后续图乘法和力法学习中的学习效果,对提高及格率和防止两极分化现象效果明显。 分M布置能够结合实际的大作业,例如:可以让学生去计算学校操场的单杠或者篮球架在人的重量下发生的变形,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数据,建立计算模型,算出结果。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参加结构设计大赛、本科生创新性实践项目等活动,主动去应用学到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也可以将成果反映到平时成绩当中去。 三、结语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加强章节间的联系,积极引入工程实例,注重营造课堂氛围,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应用阶段性考试以及大作业等考核方式,能够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合作意识。结构力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地位至关重要,对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发展。 结构力学论文:微课堂与传统课堂在《结构力学》教学中的联合应用 摘要: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了《结构力学》微课堂,将含有多媒体课件、每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疑难习题、典型例题等教学资源及时地共享给学生,实现了《结构力学》课程与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接轨。将微课堂与传统授课进行紧密结合,通过课堂实践,师生反馈效果较好,该教学方法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而且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结构力学》;微课堂;微信平台;教学实践 一、引言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如果把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比作一幢大厦,那么《结构力学》无疑便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国内许多教学工作者对《结构力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2-4],然而,在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基于此,我们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借助智能手机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了《结构力学》微课堂,与传统课堂内的授课紧密结合,对《结构力学》的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二、《结构力学》传统课堂的现状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目前大部分的《结构力学》传统课堂存在下列主要问题:(1)上课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倦怠情绪。(2)对结构力学的理论与土木工程实际联系不够,这就使得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了做习题来应付考试上,当真正遇到实际问题时仍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3)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的引入都是以理想化后的计算简图为载体,从而使得学生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实际三维空间结构,很难对工程问题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4)学生上课玩手机已经成为一个习惯,他们的精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课堂上不认真听课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三、《结构力学》微课堂的建设 笔者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了“BJTU结构力学曹艳梅课堂”,将含有多媒体课件、每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疑难习题、典型例题等教学资源上传到微课堂。通过微信关注对外共享(二维码如图1所示),将电子资料及时地推送给学生,实现了《结构力学》课程与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接轨。 通过该微课堂,学生可以在课下随时翻阅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复习各个知识点、预习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点的拓展思考,不仅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学生还能在微课堂平台上随时留言,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疑难问题可以随时反馈,教师也能够及时回复,使师生在课外W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起实时沟通的桥梁。针对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任课教师都给予详细的解答,并且在这些提问的问题中,选取大家问得多的或者常犯的错误点作为典型例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并放在微课堂的思考与讨论目录下,比如“瞬变体系一定有多余约束吗”、“位移法中的刚度无穷大杆”等。 在微课堂内容的布置上,我们注重了工程化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结构力学之美。比如在第3章讲到多跨静定梁时,引入具有同样结构形式的南宁邕宁大桥,由浅入深地介绍这种结构形式的求解方法,并引领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如图2所示。又比如在讲到结构的位移计算时,引入巴黎塞纳河上著名的亚历山大三世桥,引领学生去进行实际结构的位移求解(如图3所示)。 四、微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紧密结合 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将《结构力学》微课堂与传统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课堂上讲完“几何组成分析”这一章,我们借用单建老师提出的趣味结构力学思想[5],在微课堂上以颐和园内的十七孔桥为例让学生分析多跨联拱桥的几何组成;在讲到制造误差引起的位移计算时,我们将钢桁梁桥中的预拱度引入到教学中,同时在微课堂上留出图4所示64m下承式铁路桁架桥有关上拱度设置的相关思考,不仅实现了传统课堂和微课堂的紧密衔接,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结构力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结语 为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我们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学生通过网上链接匿名填写,对教学效果进行了真实反馈。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喜欢这种工程化教学方式的学生比例达87.31%,对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满意和非常满意)达90.3%。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会不断完善《结构力学》微课堂的内容,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师的课堂授课服务。 结构力学论文: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慕课建设探讨 摘要:基于目前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对“慕课”理念的分析,本文构建了结构力学课程慕课的组织方式。提出了通过优选学生组成上课班级,对部分章节采用“慕课”的教学方式,通过优化预习课件并配合以高质量的预习视频,提高课堂讨论质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教改措施。课程实践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良好,为结构力学课程慕课建设积累了经验。 P键词:结构力学;慕课;自主学习 0 引言 《结构力学》[1-2]是土木工程、地下空间结构等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是土建类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结构力学在整个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一方面,它前承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另一方面,它又后继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结构抗震等专业课程,为专业课程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 在大学课程学分、课堂学时压缩的背景下,如何结合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技术,为结构力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值得广大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师思考[3]。 1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特点与问题 结构力学教学内容繁杂。目前,西部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及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影响线、矩阵位移法、结构动力计算与极限荷载等。结构力学课程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特点:①基本概念多;②计算方法多。虽然在结构力学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但是结构力学课程新概念依然偏多。如:几何构造特性(几何不变、几何可变、瞬变)、定向支承、瞬铰、计算自由度、结构(多跨连续梁、刚架、桁架、组合结构、拱结构)、移动荷载、影响线、力法、位移法、矩阵位移法等,对学生来说都是新名词、新概念。结构力学计算方法多,可以分为:静定结构内力计算方法、影响线分析方法、结构位移计算方法、超静定结构计算方法等。其中:静定结构内力计算方法需要分别针对静定多跨梁、刚架、桁架、组合结构和拱结构进行分析,每种结构因具有不同的几何特性和受力特性而具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和求解技巧;影响线分析包括静力法和机动法;结构位移计算方法包括直接积分法和图乘法;超静定结构计算方法包括力法、位移法和矩阵位移法等。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包括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位移计算以及动力计算等基础问题的概念与理论,掌握计算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等的计算方法。在结构力学教学方式上通常采用板书、PPT的方式课堂讲授。课堂教学时,通常是让学生先理解基本理论,然后利用先期学过的知识建立方程,求解某类结构的内力与位移等,即基本技能的掌握。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固定,能让学生很容易的明白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并掌握求解某种结构内力的技能,但反过来也容易造成课堂教学呆板与枯燥。 限于区域劣势,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总体高考录取成绩要低于东、中部学校的学生。结构力学作为土建类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内容难度较大,且需要前期数学、力学相关课程基础,部分学生感觉学习起来困难。从本校近几年结构力学期末考试情况来看,每年学生的优秀率约在10%,不及格率约在30%,这与学生的生源有一定的关联度。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在吸引优质生源方面确实不如东、中部院校,但是西部地方高校也不乏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好,处于“学有余力”层次。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很努力,但是成效不好,处于“心有余力不足”层次。这两部分学生的比例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左右。如何更好的满足这两部分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值得思考。另外,结构力学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以及教师无法及时获取学生反馈信息等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因此,考虑利用“慕课”的优势[4-5],为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教学提供有益的补充,这将为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途径。 2 慕课特点 “慕课”(MOOCS)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慕课是将传统课程以在线的方式呈现在学习者的面前,赋予了传统课程显著的开放特征,实现了由传统课程向开放课程的转变。慕课有强烈的学习现场感而且重视学习过程,通过严谨的知识点拆分,以逼真的短视频完成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上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将传统“灌输式”的线性教学方式转变为“对话与协商式”的非线性教学方式。此外,“慕课”教学设有交流平台,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交流、讨论学习,并以协作式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过程。慕课实现了信息时代的在线学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模式。慕课对教师就课程内容的组织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有更高的要求,这二者达不到要求,慕课的效果也未必很好。 3 结构力学课程慕课的构建 针对当前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虑“慕课”的特点,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试图从教学形式和教学组织上进行突破,改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部分学生提供课堂以外的学习资源。基于这种考虑,拟在现行教学形式的基础上对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考虑到“慕课”的组织形式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采取“慕课”教学形式的班级学生组成上需要有所要求。通过学生申请,上课教师对申请学生进行面试后,组成“慕课”教学形式的班级。 ②上课的教师,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结构力学“慕课”的所有内容的制作。但是对于采用“慕课”教学形式的班级,仅限部分章节采用“慕课”教学形式进行,重要章节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 ③为了配合“慕课”教学,课程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需要在网络平_提前,使得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④针对每次课的内容,形成简化版与完整版两个教学版本的PPT。简化版采取录制方式,通过老师讲解与PPT播放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简单讲解,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供学生预习。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以后,配少量单项选择题进行测试,方便学生学习之后进行自检,同时测试结果自动反馈给上课老师,即“课外在线学习”。完整版是对课程内容完全深入细致的讲解,主要用于老师上课之用,上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学过程中反馈的测试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并就预习过程中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即:“课内现身说法、重视师生互动”。上课结束之后,传到网络,供学生复习。 ⑤调整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流程如下:介绍章节学习目的基本概念的简单讲解或回顾学生自学中存在问题的讲解,与同学交流、讨论典型问题的讲解课堂内容的总结与深化。 ⑥布置课后作业,公布课后答疑与习题辅导课时间。习题辅导课之前,给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答疑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的问题。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要给学生开设习题辅导课,采用板书方式对习题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规范的解题步骤,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与改进的地方。 ⑦结合慕课的特点,改革考核方式,将学生网上预习的情况以及课堂互动也纳入学生成绩的组成部分,以调动学生平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 结构力学课程慕课的实践 结合学校推行的“慕课”建设立项计划,以及学校针对 “慕课”建立的激励机制,在学校影像专业技术人员协助下,教研室以团队形式完成了结构力学“慕课”的部分章节的制作。目前《结构力学》课程的课程教学日历、教学大纲、部分章节的简化版教学视频以及自测习题已经上传学校局域网。结合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结构力学》课程采取“慕课”教学形式的班级学生进行优选。目前已经在“桁架结构内力计算”、“静定拱结构”与“影响线”三个章节采用“慕课”的教学形式。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感觉新奇,教学效果较好。 5 结语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地下空间结构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目前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通过对“慕课”理念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西部地方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慕课组织模式。依托学校的 “慕课”建设政策,初步完成了结构力学课程的“慕课”建设,并在部分章节进行实践,教学效果良好,为结构力学课程的“慕课”建设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结构力学论文:高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近年来很多教师和学者在结构力学教学方面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从研发结构力学演示教学仪器、制作力学原理的演示动画、建立学习过程的考核监控体系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结构力学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结构力学 课程改革 教学仪器 质量评估体系 结构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对学生毕业后从事与工程相关的各项工作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工程结构设计。具备扎实的结构力学知识,是土木工程从业人员的坚实基础。只有真正掌握并能正确分析和计算结构的受力,才有可能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结构力学在执业资格考试中意义也十分重大,例如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等专业资格考试中,都需要运用大量的结构力学知识。结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下文从几个方面对结构力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1 开发演示力学概念及原理的教学仪器 1.1 力学概念及原理 概念和原理一直都是我们探索科学的基础,也是解释科学现象的依据和根本。一些我们日常见到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其实追根溯源都是一些概念和原理的体现。结构力学学习的宗旨就是发现工程中常见结构及构件的力学原理并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 结构力学这门课程涉及很多概念和力学原理,只有充分理解这些概念和掌握力学原理,初学者才能够融汇贯通,为后续课程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打下基础,正确的分析和解决一些力学问题,然而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 1.2 开发演示力学概念及原理的教学仪器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不应该是枯燥无趣的,如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是授好一门课的关键。这些年来,各大高校相应的取得了一些成果,从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式上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如使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讲课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等。多媒体教学便捷,节约时间又增加了课堂氛围,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们仍然对那些比较难懂的力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不够深入、深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计并开发制作一些演示概念及原理的教具,能够使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课本知识。例如在多跨静定梁部分,开发可以拆装的各种梁及支座约束模型,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搭和拆一个多跨静定梁,来体会求解过程就是拆的过程,而搭的过程就是建造结构的过程。这些教具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也能使学生们能更好的理解结构力学课程中涉及的概念和原理。 2 制作演示力学概念及原理的动画 在网络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画宣传片,这样的动画效果,不仅让我们记忆深刻,更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教师把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制作出相应的小动画演示出来,那么学生们学习起来既不会觉得枯燥,又能马上理解那些概念和原理。例如学习影响线章节时,学生总是不能充分理解概念,对一些概念和方法交叉混淆运用,以致不能正确画出结构内力和位移的影响线,做题分析时经常出现错误。如果用动画的方式来显示移动荷载作用下结构受力变形的过程,学生将更容易理解影响线的概念和作法。动画给人一种即视生动感,将动画模式运用到结构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引入工程中常见力学问题及计算软件 实际工程结构很复杂,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力学问题,有的问题并不能用相同的方法来解决,而有的工程问题我们可以转化为力学问题,再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分析,这些软件中最常见并与结构力学紧密相关的就是结构力学求解器、PKPM、ANSYS等计算机软件。利用结构力学求解器,我们在求解器中输入杆件结构体系,就能对杆件结构体系进行几何构造分析。求解器还可以直接计算一般平面结构的影响线、结构内力等。PKPM是进行结构设计时常用的结构分析软件,它能分析和计算结构的内力,并给出结构施工图。ANSYS是分析特殊件力学问题的一个有效软件,能对结构进行模拟计算,通过输入各种参数和条件以及建模求解,我们就能提前预测所建结构的安全性能。 教师在传授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反复强化理论知识点,让学生加深印象并强化理解所学知识。在学生学习掌握了教师所讲的解题方法后,教师要给学生们引入计算软件,并指导他们把所学软件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问题中来求解一些力学问题。最后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把自己手算题目的结果与软件计算求解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分析二者所出现的误差来源和对结构的影响。利用软件求解时,如何把实际工程问题输入到软件中,就是结构力学知识点的融汇贯通,如结构力学模型的简化和选择,还有荷载的施加等,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实际结构的基础之上,充分理解结构的属性和传力特点,略去次要部分,保留能反映原结构基本性能的主干。实际结构错综复杂,完全按照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力学分析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在进行计算之前,都是要对结构进行简化的。这些都是要让学生理解的工程概念,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些概念,才能正确有效运用软件来求解结构的力学问题。 4 完善结构力学试题库建设 4.1 学生练习试题库建设 力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要通过大量的题目练习来实现。一个知识点讲完,要有充足的试题练习来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作业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是抄作业。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现象,对每个知识点尽量多的建立练习试题库,尽量做到每人一题。 相对来说课本上每章节的习题数目有限,题目类型也很单一,并不能达到让学生循序渐进,由难到易,由基本理论到深入理解的效果。充足的试题库建设,避免学生不能相互抄袭作业。另外,习题库中全面和详细的答案,也为学生针对批改后作业中错误的学习和改正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试题库可以根据难易程度分类建立。对于一般难度试题库,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解决常见结构的受力分析。面对要考研的学生,可以建立适当增加难度的试题库。试题库以国内著名高校的考研题目为主。通过试题库练习,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明白自己的差距,也在学习做题过程中接触结构力学的多种问题,为以后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执业资格考试或者是工作打下基础。 4.2 考试试题库建设 教师对学生们学习效果的考核和监控,除了课堂上学生跟随教师思维积极配合和问答之外,最好的方式是对学生们进行考试。随堂测验、期中考察、期末考试等都是教师检验教学质量、督促学生良性学习的机会。考试是最有效的检验学习和授课成果的方式。然而,如果考试试题都由各自的授课老师命题,第一,并不能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第二,不同的教师出题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难点,造成考试试卷因为老师个人取向问题造成考核知识点不够全面,因此应避免由任课教师直接命题考核学生所带来的弊端。采用试题库抽题组卷是实行教考分离的有效手段,既保证了考核的公平公正性,又确保了试卷的质量。 5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及评估体系 如何评估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监控和评估体系。在授课过程中建立教学监控及评估体系,实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势必会有所改观。以往结构力学课程只是通过期末的考卷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效果。立足于学生学好结构力学并产生兴趣这个目标,学校考核的方式也需要改变。改变传统单一的考试方式,以适应结构力学教学的需要。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结构力学学习过程中为第一要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第一,作业是最基本的教学成果体现方式。学生平时的作业,成为最终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通过作业练习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以大作业的形式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水平。可以采取班级竞赛方式,开展设计比赛。例如设计桁架模型设计及承载力计算等,提交计算书和结构受力分析报告,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分析计算的思维能力。比赛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第三,适当尝试增加教学环节。每节课程,在课前随机提问学生在上讲台讲解自己完成的作业。这既能增加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又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程的内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讲解表现打分,作为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的加分项。 第四,当一个章节知识学习结束,对章节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行复习和强调。在此基础上,尝试让学生针对此章节内容自己出3-5道题目并作出答案。要求所出的题目能够重点突出,内容全面,体现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出试卷的情况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本章节重点。此项也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一部分。 6 结束语 结构力学课程对土木工程R笛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课程的兴趣,奠定专业基础知识是需要任课教师长期不断探索和努力的。学校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和变革是现代社会的潮流,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思维方式也是大势所趋。学校作为锤炼人才的熔炉,任课老师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及课程的需要。 结构力学论文: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摘 要】本文通过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两门课程的对比,已完成教学上两门课程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融会贯通 0 前言 材料力学是许多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一门为设计工程实际构件提供必要理论基础、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主要研究杆件在拉、压、扭、弯等基本变形以及组合变形形式下构件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的计算,而且还为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等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构力学则是力学以及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更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为设计实际工程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数据的课程。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这两门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又是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试课程之一,课程中许多地方有着几乎相似的知识体系内容,但又因研究的结构体系的复杂程度不同而有差异,若能将两门课程深入研究,在讲解结构力学课程的同时将两门课程知识内容相互渗透与融合,完成课程间的衔接过渡、交叉与融合,完成在学习新的知识内容的同时又能进一步理解原有基础知识的内容,实现两门课程的融会贯通,从而可以取得良好地教学效果。 1 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课程的不同与相似之处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简单构件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的计算原理和方法而结构力学则是研究复杂构件体系相同方面的计算,所以结构力学要研究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 材料力学是基础课程,它为更多的不同工科专业奠定基础,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化工机械、轨道交通等众多专业都以此课程为基础,因此该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变形杆件的变形复杂,相应的不同变形下的内力以及位移计算复杂,甚至包括各种组合变形形式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虽然构件体系简单,但变形复杂多样。因此不同变形形式下的内力、应力以及位移计算各有不同。 结构力学是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只有少数专业开设结构力学课程,如:土木工程、桥梁隧道、水工工程等专业,由于它更注重于大型复杂结构体系在弯曲、剪切、拉压这三种变形形式下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的计算,相对于材料力学,涉及到的变形简单,基本不涉及组合变形的计算,相应的计算弯曲、剪切、拉压变形形势下的内力以及位移的方法则更加具体灵活,相应的方法也更加简单多样,所以应用结构力学的方法来解决材料力学的某些弯曲及拉压问题则显得非常简单,特别是材料力学中由于弯曲或拉压引起的位移计算尤为简单。 2 材料力学课程与结构力学课程的相互融通 材料力学课程是结构力学课程的基础,尽管材料力学所提供的各种计算方法与结构力学的方法相比显得较为麻烦,但如果没有这些最基础的方法的奠定,后面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如在材料力学中所提供的计算位移的方法虽然很多:(1)变形位移比较法;(2)实功方程法;(3)挠曲线微分方程法;(4)叠加法;(5)能量法的卡氏第二定理,虽然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更具基础性,分析和计算都较为繁琐,有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结构力学课程中由变形体系虚功原理的虚功方程导出的计算位移的单位荷载法,则无论是任何因素引起的位移也无论变形体系的变形在什么变形范围都可以解决。特别是应用单位荷载法莫尔积分的图乘法可以较为轻松的解决线弹性范围内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问题。不仅如此,各种广义荷载因素如:温度变化、基础沉陷、材料收缩、制造误差等众多因素引起的位移计算都变得非常简单。如果能够掌握结构力学中杆系结构的内力计算,那么解决单个杆件的内力那也将易如反掌。所以学习好结构力W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材料力学的教学内容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只要老师在讲解结构力学的同时,与材料力学的知识内容相互结合并比较,就可以完成两门课程知识内容上的融会贯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充分理解以往所学材料力学课程的知识内容,使得两门课程的知识内容衔接自然流畅,完成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两门课程的完美结合,知识内容的融会贯通。 结构力学论文:二本院校结构力学教学实践思考 (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摘要:结构力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土木工程类专业基础课,本文从结构力学课程特点入手,分析了当前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改革等方面论述了问题的改进措施。本文对二本院校结构力学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二本院校;结构力学;教学实践;改进措施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根据力学原理研究结构在外力及其他因素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动力反应,以及结构的组成规律和受力性能[1]。学生具备扎实、系统的工程结构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工作后从事结构设计、施工,及继续深造进行科学研究打好力学基础。 一、结构力学课程特点 结构力学各章之间系统性较强,知识点之间紧密联系[2],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与结构内力分析计算密切相关,静定结构的内力求解、位移计算是超静定结构求解计算的基础。 结构力学及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材料力学及理论力学的学习度都需要严密及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高考数学、物理入校成绩整体相对不高,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对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等土木工程类基础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造成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结构力学时积极性不高。因此,针对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本文根据作者几年来在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的教学经历,探讨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 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二本院校结构力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学生先修课程掌握较差。正如前所述,由于学生在学习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先修课程时,很多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有些学生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期末考试靠突击学习,仅掌握考点知识,而没有整体把握力学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造成在结构力学的学习中,新知识点的学习涉及到先修课程,老师不做讲解时,学生通常不能建立新旧知识点的联系。而且随着结构力学课程的深入,新知识内容数量的增加,学生不理解、没掌握的知识点越多,有些会逐渐丧失对结构力学的学习兴趣[3]。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结构力学上课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在课下预习和复习的比较少,作业存在抄袭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较差,在大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玩电脑游戏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学生对结构力学烦琐的计算过程没有耐心,上课过程中在讲解跨度时间较长的理论推导过程或者习题时,学生后半段容易走神和不耐烦。 3.政策性导向影响。在国家高校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实践性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院校都在缩减专业基础课的课时,扩大和增加实践课程的门类和课时,这更减少了学生在学习结构力学上的时间,而结构力学课程特点是必须有大量的习题训练来保证学习质量。 三、结构力学课程改进措施 通过对结构力学课程特点、面临问题的分析及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在结构力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因材施教,精讲多练。对入学基础相对较弱的二本院校学生,结构力学的讲解应追求解题思路简单化,不深究教材中结论性概念原理,加强结论性概念的应用,合理分配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时间。课上应多留给学生一些做习题的时间,做完后老师再讲解及与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理解和认识。对于逻辑思维较强、善于思考的学生,概念性原理的探究可以与老师课下交流,或通过网络交流,这样既满足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也照顾了个别学生的需要。对结构内力、位移的认识和求解,静定结构的学习是关键,尤其是对二本院校学生,静定结构部分应细讲,多练习,让学生真正理解求解各种静定结构内力、位移的实质,掌握画内力图的方法,这样才可以对后续超级静定结构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实际的土木工程结构以超静定结构居多,超静定结构计算过程及方法,都包含着静定结构的计算方法。否则,如果学生没有理解与掌握静定结构部分的内力求解思路及画内力图的方法,对后续课程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这也是学生觉得结构力学难学的重要原因。 2.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大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结构力学每周3次或2次课,两次课之间跨越周期较长,以现在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结构力学系统性的课程特点,两次课之间第二次上课的时候,上节课的知识点有可能忘记或模糊,如果讲新的知识点,有些学生往往会听不懂或不理解,所以,在讲解新知识之前,应加强与先学知识的衔接,和学生一块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新课讲解过程中,如果遇到大部分学生遗忘的先修课程的知识点,教师也应该给学生简单提醒,指出属于哪门课程、哪个地方W到过,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对旧知识遗忘的失落感,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3.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结构力学主要是对杆件结构体系内力及位移的求解,对理科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求解过程的推导必须在黑板上逐步详细的书写,板书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加深印象,边板书边讲解,推导讲解速度不能太快,给学生一个思考和接受的过程,速度过快,学生对新知识点不理解,越容易丧失学习结构力学的兴趣。教材中文字描述主要是对求解过程的叙述,这些在讲解过程中就可以表达清楚,不用再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结构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主要是例题与习题的数量较多,为节省时间,讲解例题、习题时,可以把例题与习题的题意和题图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4],而例题与所要讲习题的推导求解过程仍需要逐步详细的板书。 4.课前预习,课上讨论,课后复习。勤能补拙,对二本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如果想学好结构力学,必须苦下功夫。课前老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把上课要讲的新课提前预习,为激发学生提前预习兴趣,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内容,上课时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讲解,或拿出一个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选定一个学生进行讲解;课后布置一定的课下作业,为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每节课前应简单分析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完成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 5.教学方式的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课程改革也随着快速发展,由最初的单纯靠教师在黑板板书,到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而随着网络的发展,MOOC、微课、在线开放课程逐渐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重点。结构力学作为一门学生认为最难的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对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更是如此,网络视频课程的出现与发展对结构力学课程优势更明显,学生可以在网上对难度较大或不明白的地方反复听、反复看,也可以暂停下来,进行思考与消化。并且在线开放课程还有与教师互动的环节,学生网上在线与教师的讨论与互动既避免学生了闭门造车,又督促学生按进度进行学习。MOOC与网络视频开放课程的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对网络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测,以便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为后面的学习予以指导。 课堂讲课内容与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如何平衡?“翻转课堂”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MOOC与网络视频开放课程的学习,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对学生自主学习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设定相关的习题和主题,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互动,以此来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翻转课堂”,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在MOOC与网络视频开放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 结构力学论文:拱结构概念分析在结构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拱结构是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从拱结构的特点与原理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拱结构概念分析的内容体系。 关键词:结构力学;拱结构;概念分析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水工结构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2]。传统的结构力W教学方法和内容大同小异,如对于拱结构,学生要掌握静定三铰拱与超静定两铰拱和无铰拱在荷载、温度及支座移动作用下的内力及位移的计算。封闭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小。随着结构计算软件的普遍采用,学生从结构力学的烦琐计算中得以解脱,但对结构计算软件过度依赖,不少学生对结构力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理解得较模糊[3-4]。 为了提高结构力学教学质量,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概念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经典结构力学的基础之上能深入理解、灵活运用其核心概念、基本方法来解决工程问题。基于此,以三铰拱、超静定两铰拱和无铰拱作为切入点,从概念分析的角度对三种拱的受力性能、适用范围和工程应用进行全面阐述,以期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有所启发与裨益。 一、拱结构的特点与原理 矩形截面梁是受弯构件,因为靠近中性轴的材料应力水平低、弯矩沿梁长一般是变化的,所以材料利用率低。从结构的概念设计角度讲,梁截面存在应变梯度。当构件轴心受力时,材料利用率就可能增大,于是便产生了拱结构及合理轴线的概念。从梁到拱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结构形式的追求,体现了概念设计在提高材料效用、探索新型合理结构形式中的指导意义[5]。 拱结构是一种古老的结构形式,过去拱结构常采用砖、石和土坯等抗压材料优良的材料建造,现代拱结构则多用钢材、钢筋混凝土或钢管混凝土建造。钢筋混凝土拱以抗压强度优良的混凝土材料为主,配以承受拉力的钢骨架,可较大地提高其跨越能力。但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拱自重大,施工难度较大,经济指标较低。拱形钢结构则具有自重轻、材料强度高、承载效率高、造型美观和施工便捷等优点,但其防腐与稳定性问题突出,价格相对较高。 拱是一种典型的推力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两端的支座会产生水平推力,在该推力作用下降低了拱截面弯矩,使拱以轴向压力为主,尤其承受满跨荷载作用时拱结构具有很高的刚度与承载能力,故在桥梁和体育场馆等大跨空间结构中应用广泛。 拱的轴线形式可选用圆弧形、抛物线形、悬链线形和椭圆等变曲率线形[6-7]。拱的受力状态和悬索结构恰好相反,却很相似,区别在于悬索只能承受拉力,不能受弯;拱则以受压为主,拱截面可承受弯矩的作用。由结构力学课堂教学可知,合理选择拱轴线很重要。对于大跨落地式房屋拱结构,拱主要承受沿其轴线均匀分布的屋面自重,拱轴线可选用悬链线形,自重作用下,拱主要承受轴力,弯矩很小。对于承受沿水平向均布荷载作用的拱结构,应将拱轴线选为抛物线形。对于承受均匀水压力的涵洞和隧道,选用圆形轴线有利。应注意,按照主要荷载选择了合理拱轴线,荷载改变或有可变荷载作用时,拱内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弯矩,故拱截面须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 拱截面形式多样,除了有实腹的矩形截面拱、T形截面拱、双曲拱和波形拱外,还有钢桁架拱和索拱等。其中钢桁架拱兼有拱和桁架的双重性质,可分为平面和立体桁架拱。 二、拱结构概念分析的内容体系 (一)概念分析 对于裂缝开展严重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区混凝土基本退出工作,可看作带拉杆的拱。拱拉力由纵向受力钢筋承担,拱压力则由混凝土来承担。梁某一截面的弯矩由纵筋拉力与该截面拱压力的水平分量组成的力矩平衡;剪力由拱压力的竖向分量来承担。拉杆拱的拉力也可由支座水平推力来承承受,只要支座具有足够的水平刚度,拉杆可去掉,拱的受力状态不变。 (二)构件尺度 工程结构的设计中常须考虑比例的概念,例如梁高可取跨度的L/10―L/15,该比例为其设计带来便捷。但该比例有其适用范围,对于大跨度梁就不再适用。再如,若把实际工程按比例放大若干倍,是否依然可行? 现以自重作用下的无铰圆弧拱为例,跨度S=20m,矢半径R=11.18m,矢高H=5m,拱截面高度h=0.3m,拱截面宽度b=0.2m。若将此拱各尺寸放大10 倍,现比较原拱与放大拱的内力和变形。 将两拱的最大内力值、变形列于表1。从表1中可看出,尺寸放大10倍后拱的截面弯矩变为原拱的 10 000倍,抗弯承载力(截面抵抗矩)是原拱的1000倍,则弯曲应力是原拱的10倍,也就是说须将材料强度提高10倍,才能满足强度要求。挠度问题更突出,拱放大10倍后挠度是原拱的100倍,刚度明显不足。由此可知,结构设计中截面尺寸须考虑结构尺度的影响。规范与教材给出的拱截面高度与跨度的比例范围仅在常用的跨度内才适用。同时,本例也说明结构自重对大跨度结构的影响很大。结构尺度的变化会改变结构的受力状态。 (三)温度与支座变形影响 由结构力学知识可知,温度改变与支座变形不会使三铰拱产生内力,而对于二铰拱和无铰拱,温度作用和支座位移对拱的内力与变形会产生影响。但影响到底有多大,下面以无铰拱为例,说明该两种因素对拱内力的影响。 首先考虑温度的影响。以矢跨比为1/3、1/4、1/5、1/6和1/7的无铰拱为对象,除矢高变化外,其余尺寸与本文第(二)节同,拱整体升温40摄氏度。不同矢跨比下拱的最大变形、内力及支座水平推力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拱高(矢跨比)的降低,最大变形、弯曲应力、轴应力和支座推力均逐渐增大。对于小矢跨比(如1/7)的拱,升温后拱结构的变形难以释放,会产生较大附加应力,其中弯曲应力影响较大(36.2MPa),最大弯矩出现在拱脚处;随着矢跨比的增大,拱结构自身变形的能力增强,升温产生的应力得到释放,如矢跨比为1/3时,最大弯曲应力为12.5MPa。 拱自身刚度影响温度内力的大小。对于上述矢跨比1/4的无铰拱,保持其他尺寸不变,仅分别将拱截面尺寸放大1.5倍、2.0倍、2.5倍和3.0倍,五个拱的最大变形、内应力及支座水平推力值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拱截面刚度越大,则温度引起的内(应)力、支座推力越大,且增幅很大,尤其是支座推力。 总之,以上仅分析了温度作用、支座位移对超静定拱的内力与变形产生的显著影响。因此,对于温差很大或基础、下部结构刚度较弱的情况,可考虑采用三铰拱,因为三铰拱是静定结构,对支座位移和温度变形具有很好的m应性,但三铰拱顶铰的施工与制作较为困难,应综合考虑实际工程情况来确定拱结构的形式。 (四)约束刚度对拱内力的影响 对于实际工程,拱脚并非理想的铰支与固支。对于支承于下部结构的拱,因下部结构提供的水平支承刚度有限,拱结构的受力状态与固支的情况有差别。从定性角度分析,下部结构水平刚度越弱,拱受力时“梁”的特征越突出,受弯越明显;随着下部结构水平刚度的增大,拱效应得到增强。 以承受满跨水平均布荷载作用的两铰拱为对象,考虑拱脚处三种不同水平约束刚度对其内力的影响。当拱脚下部支承结构提供的水平刚度很小时,弯矩的分布与简支梁类似,下部均受拉,且跨中弯矩最大;轴力分布不均匀,拱顶处接近于零而拱脚处达到最大值。随着下部结构提供的水平刚度的增大,拱中同时出现正、负弯矩,且弯矩幅值得到显著降低;轴力略增大,但分布较均匀。因此,拱脚下部支承结构所提供的水平刚度是实现推力结构特征的重要保障。一般在拱结构的设计中,会对下部支承结构或基础提供的水平刚度提出一定的要求,以免产生过大水平与竖向变形,降低拱效应,大幅削弱拱结构的刚度与承载能力。 (五)拱对不对称荷载敏感 拱的内力、变形分析须考虑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及其组合,还应考虑施工安装荷载、地震、支座沉降和温度变化等的作用。对于风、雪荷载,还须考虑其在拱轴线平面内的最不利分布。拱在满跨荷载作用时一般具有较高的刚度与承载能力,但半跨荷载作用时则相对较低,设计时须考虑荷载不对称分布的情况。除了轴力以外,半跨荷载作用下拱的变形与内力值均高于满跨作用的情况。由此可知,拱结构对不对称荷载很敏感,在设计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不对称荷载的不利影响,如雪荷载、风载等。在结构力学课堂教学当中,应强化荷载工况对拱结构设计、分析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拱结构的受力性能。 (六)工程应用 提高拱结构的概念分析能力与深入理解其受力原理,可在提高材料效用、探索新型合理结构形式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平面钢闸门是挡水面为平面面板的闸门。平面闸门的制造加工较易,运行安全可靠,维修也方便,广泛应用于水工建筑物上作为工作闸门、事故闸门及检修闸门。平面钢闸门自重大,所需启门力也大,门槽的水力学条件较差,故在高流速水道上作为工作闸门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针对平面钢闸门用钢量大、受力不合理等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钢闸门形式,即双拱型空间钢管结构闸门,该结构主要的受力构件为交叉设置的正拱与反拱,双拱体系受力均匀,充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用钢量,降低了钢闸门的工程造价,采用圆管构件使得水阻力减小了80%[8]。 再如,近年来在工程结构中应用广泛的索拱结构。索拱可根据设计需要由拉索、撑杆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拱进行组合,利用拉索的牵制作用与撑杆的支承作用,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整体刚度及承载力、降低了钢拱的缺陷敏感性、减小了支座推力,甚至可消除钢拱的整体失稳而转变为由强度控制其结构设计。故应在结构力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拱结构的概念分析能力,可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七)索与拱的内在关联 拱结构是以受压为主的结构形式,而悬索结构则以受拉为主,二者从受力角度讲存在着共性。国外大学的结构力学教材(如Structural Analysis,8th,Hibbeler)将索与拱结构放于同一章进行讲授,先讲授索结构,而后再讲授拱结构。而国内结构力学教材则缺少关于索结构内力分析的内容,直接讲授拱结构的内力分析。这样使得两种结构体系脱节,使得学生认不清二者受力上的内在关联。目前人们对大跨度空间结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索结构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故在新版结构力学教材中应补充索结构内力分析内容。索结构的学习有助于对拱结构受力特点的深入理解。 所谓悬索结构是指在荷载的作用下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索的几何形状,只承担轴向拉力的构件。与悬索结构对应的结构体系是拱结构,拱结构在特定的荷载条件下也可设计成为特定的曲线形状,形成合理拱轴线,从而拱肋各个截面只有压力,而不存在弯矩与剪力。尽管在其他形式荷载的作用下拱肋截面会产生弯矩与剪力,但二者数值较小。悬索结构与拱结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体系,但它们的共性在于,二者截面均只承担一种作用效果,即索受拉、拱受压,可以把材料的性能发挥至极致。 在古代,因可承担拉力的材料较少,故人们采用可有效承担压力的材料建造了大量拱结构,以保证所需跨度,如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河北赵县安济桥。在现代建筑与桥梁结构体系当中,采用新型材料的拱结构也比比皆是。而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优良的受拉材料的出现,悬索结构才得以广泛应用。虽应用历史较短,但选索结构具有优良的受力特性,使其在大跨度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大跨度桥梁、屋盖结构体系等。 三、结论 拱结构是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受力合理的拱结构在工程结构中应用广泛。通过拱结构的概念分析,可培养学生的概念分析能力,使学生会用多角度的眼光去认识、审视与评价实际的拱结构。在结构计算软件得到广泛应用的形势下,概念分析不可缺少,概念设计贯穿于整个结构的设计当中,它是工程设计的思想精髓,是创新的灵魂。熟练掌握结构的概念分析能力,利于探索新的结构与构件形式,利于充分考虑材料效用。 结构力学论文:引导式结构力学课程主观题在线答题与自动评判方法研究 摘要: 以结构力学课程无纸考试为出发点,分析了主观考试题在线答题与计算机评定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引导式主观考试题型的交互答卷与自动评判的程序方法。在VB软件平台下,以图乘法计算结构位移问题为例,描述了结构力学课程主观题型在线交互答卷与成绩自动评判的程序机理,给出包括静定结构弯矩图绘制、图乘法计算结构位移、超静定结构力法与位移法求解和结构固有特性问题在线答题与自动评判实例。此研究解决了结构力学课程主观题型的无纸化考试与自动评判问题,其研究思路将为力学等工程类课程主观题型的考试与评定提供有效的程序方法。 关键词:结构力学;主观题型;无纸考试;成绩自动评判;程序设计 无纸考试方法就是摆脱传统以纸张作为测试的信息载体,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判定的一种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 无纸化测试技术在不断提升。20世纪80年代初, 计算机代替手写将试题打印到蜡纸上,初见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魅力;20 世纪80 年代中期,高考考卷普遍采用答题卡,无纸化测试迈入了读卡时代,显示出计算机的优势;20 世纪90 年代至今,由于数据库、各种软件以及互联网的全面发展,无纸测试考试也日益完善,可以应用题库的方式生成试卷,机考、机改并生成成绩与分析报告,实现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注册师考试等[1-3]。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所有的“无纸考试”通常是针对客观题型的考试。通过答题卡和在线考试只能评定客观题,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 由于主观题类型的考试比较繁琐,确实很难采用计算机评判,因此很少有这类问题的研究。随着高等教学的创新发展,希望通过交互式答题和自动评判,完全实现主观和客观题的在线评判,以减少教师工作与实现成绩评定的公平性,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际课题。怎样实现主观题无纸测试评定一直是亟待解决的技术研究问题。 目前人们主要针对以文字为主的主观题的探讨评定问题,多采用借鉴汉语自动分词技术,实现以关键词匹配为主、语意贴近度计算为辅的主观题自动阅卷方案。这种评判方法的实质上是针对以语言描述为主的客观题评定问题[4-6]。 实际上,针对考核最多的是理工类课程主观题型问题,力学类课程最为突出,力学类课程主观题答卷过程是以绘图和公式求解为主的,判定答题的正误是要判定图绘制情况、公式的具体内容以及表达情况和计算结果等。结构力学课程主观题型主要包括梁与刚架弯矩图绘制、图乘法计算位移、超静定结构力法求解和位移法求解等几种典型类型。 本文基于多年力学课程教学和辅助软件的研发实践[7-10],并依托2016年度辽宁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工科力学系列课程在线考评方法与实现的研究”和辽宁省教育规划课题“机械类结构力学课程无纸考试系统研究与实践”,针对结构力学课程主观考试问题,找到了可行的在线答题与成绩自动评判途径,并在可视化VB平台下,研发了结构力学课程在线交互式答卷与成绩自动评定系统,解决了弯矩图绘制、图乘法计算位移、超静定结构的力法求解和位移法求解等几类主观题在线答题与自动评判方法。以下以图乘法计算结构位移为题型,阐述怎样实现在线答题与在线评判。 一、引导式答题的程序思想 (一)图乘法计算结构位移主观题题型的答卷求解 通常结构力学课程主观题型的求解过程是有步骤的。图乘法求解结构位移一般有三个步骤:一是绘制载荷下的弯矩图M;二是施加单位载荷,绘制单位载荷下的弯矩图M-;三是应用图乘法计算位移。 按图乘法求解结构位移步骤,正常在卷纸上答卷,首先针对刚架绘制载荷下弯矩图,正确结果为如图1(b),之后针对刚架在C点,施加单位载荷F-=1,绘制单位载荷下的弯矩图,正确结果为如图1(c),最后应用图乘法计算位移ΔyC,其正确结果的具体表达式为: (二)求解过程分析 若在线交互答题,针对弯矩图绘制,需要使得答题者绘制杆段AB 的A,B两点弯矩Aa′=Bb′=32ql2,并用直线连接a′b′;绘制杆段BC的B,C两点弯矩Bb″=12ql2,Cc″=0,并用抛物线连接,抛物线中心处弯矩下降值为18ql2,而中心处弯矩值为18ql2。此后,使用绘制弯矩的结果、连接方式,按段应用图乘法计算位移。由此在计算上若完成这些操作,并将回答结果记录下来,通过与正确结果比对,就可以实现自动评判。 (二)引导式在线交互答题的程序设计实现思路 1. 试题参数数据文件与初始化 为了给答题者提供绘制弯矩图和计算变形的环境,每个备答题目均含有一个图形文件和一个文本数据文件。图形文件提供该题目的JPG图形。数据文件记载对应题目的载荷单位、尺寸单位、杆段数量、杆段的关键点(弯矩突变点)和特殊点(分布载荷)的坐标、正确的弯矩值、方位(上、下、左、右)、关键点之间连接方式、约束类型、单位载荷施加方向、各段位移正确结果等。 载荷单位、尺寸单位,以字符串记载,如l、a和m都可以为长度单位,q、F和N都可以作为载荷单位,弯矩由载荷单位和长度单位形成。那么,答题者答题过程主要涉及数值。 初始化数据文件的形式:长度单位,载荷单位;最大弯矩;最大长度,最大宽度;杆段数。关键点输入:关键点数,关键点字母,关键点横坐标x、纵坐标y,弯矩方位,正确弯矩值。特殊点输入:特殊点横坐标x、纵坐标y,特殊点类型,特殊点正确弯矩值。约束输入:约束类型,约束横、纵坐标。 题目选择时,程序初始化,读入相应数据文件,记载变量,同时,将绘制载荷下弯矩图和单位载荷下弯矩图的图片框Picture内,程序将以Line控件形成可点击操作的杆段结构、以label 控件显示关键点字符,并按约束类型绘制约束。 2.宏观引导步骤 主观题答题过程需要引导,宏观引导告诉答题者完成几大做题步骤,与正常答卷大体一致,包括:通过列表框内选题;单击绘制载荷作用下弯矩图框内杆段和关键点绘制弯矩值,选取连接方式连接图形;施加单位载荷,绘制单位载荷下的弯矩图;弯矩图绘制后,按图乘法选取杆段填写系数进行结构变形计算; 完成后上交评判。 3.引导式在线答题 第一,载荷作用下弯矩图在线交互绘制。 程序将刚架视为不同杆段,通过引导答题者在关键点绘制弯矩大小。如图1由AB和BC两个子段组成,A、B为AB子段的两个关键点,B、C为BC子段的两个关键点。 答题者针对这类主观题在线答题,按照自己的思路绘制弯矩图,答题者绘制弯矩图都应针对每个杆段在其关键点上绘制一定大小的弯矩标高线,然后根据杆段受力类型选择连接方式连接。 按宏观引导,答题者点击杆段和对应的关键点,当答题者鼠标击中某个杆段和相应关键点,杆段和关键点通过变色,表明杆段和关键点被选中,此事件将触发程序弹出关键点的弯矩绘制方向选择对话框。如图2所示,即为选择BC杆段的关键点B。程序继续引导答题者按自己意愿选择箭头方向,如图2(a)所示为可以选择上下方向,选择向上或向下箭头方向,程序将提供文本框图2(b),引导答题者输入弯矩具体值,答题者自己填入数据,确认后,程序将按答题者的要求绘出并显示关键点弯矩值,图2(c),若选择0,则绘制弯矩值在当前点,显示0值。 当某杆段已经绘制关键点弯矩值超过2个。满足可连接条件,答题者点击杆段的一侧,程序将提供给答题者连接方式,每个杆段的连接方式有2种抛物线和直线两类三种形式。当答题者点击BC杆段上方,出现的图3(a),若如图选取,并在中点弯矩值文本框内输入弯矩值,将在BC段绘制图3(b)抛物线,中点标高落下0.125的数值。 第二,单位载荷下弯矩图在线交互绘制。程序引导施加单位载荷,之后,弯矩图绘制与载荷作用下弯矩图绘制过程大致相同(见图4)。 第三,图乘法计算位移在线交互过程。 针对每段杆段位移计算,程序提供10处可能输入参数的文本框,初始值赋的是1。考虑到复杂分数情况,每项系数可输入分子和分母数值,可以采用分数或小数计算。包括计算项符号选择、刚度系数、面积类型系数、面积系数、长度系数,高度系数、标高系数(如图5所示)。 答题者针对不同杆段,按照自己思路添加计算项。可以按照自己思路绘制的弯矩图,在给定的输入计算位移量框架内,输入各段具体的图乘法的各项系数数据。程序提供帮你计算按钮获得计算结果。图6为本题的正确输入。 二. 在线评判 (一)答题过程跟踪程序记载 答题者无论是载荷下弯矩图的绘制、单位载荷施加与单位载荷下弯矩图的绘制、图乘法每段输入与计算,都将以变量的形式被记载。若答题过程修改,程序将记载答题者最后一次确认的杆段关键的弯矩值、弯矩点绘制方向,特殊点弯矩变化数值,单位载荷施加方向,每段位移计算系数的输入和确认后的分项结果。 (二)基于程序的成绩自动评判 评判结果时,程序分别检查每个杆段的关键点弯矩输入方位和输入值、特殊点输入方位和弯矩值是否与数据文件给定的正确值和正确方位是否一致,按步给分累计成绩。 图乘计算过程,程序检查施加单位载荷的方向,每段杆件的图乘结果与输入文件的正确结果是否一致,按步给分累计成绩。正确给出对号标记显示,错误给出答叉号标记显示, 累计分值,显示本题答题结果。 三、 图乘法主观题在线答题与自动评判实例 实例1,图7所示刚架,载荷和尺寸如图,弯矩刚度均为EI,计算C垂直位移ΔCy。图7和图8为实例1两种答卷与成绩评定情况。 实例2 , 图9所示梁,载荷和尺寸如图,弯矩刚度为EI,计算B垂直位移ΔCy。下面为命题与评定情况。 四、结构力学课程典型主观题的答卷与自动评判 依据引导式主观题答卷的基本思想,完全实现结构力学课程无纸考试与自动评判,并建立包括选择判断题、判断正误题和填空题等3种客观题、静定弯矩图绘制、图乘法计算位移、超静定结构力法求解、超静定结构位移法求解和结构固有特性计算等5种主观题的无纸考试与自动评价程序。实例化后每题的具体分数,最后程序运用VBA技术所有选题与成绩评定结果写到word文件中。图10是一组具体试卷的答题与评判情况。 五、结语 本文探讨结构力学课程主观题在线答卷与成绩自动评定问题,提出了引导式答卷与自动评判程序方法。以图乘法计算结构位移问题为例,概述了引导式答卷过程和成绩自动评定的程序机制,给出了基于主观题引导式方法的典型结构力学课程综合无纸考试的具体实例与评判。其研究思路将为力学课程等工程类主观题的考试与评定提供有效的程序方法。 结构力学论文:概念结构力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 要:经典结构力学可以为土木、水工等专业学生的设计与研究奠定基础。文章从经典结构力学的不足出发,阐述了概念结构力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整合策略。 关键词:概念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土木工程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掌握杆件结构分析计算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了解梁、桁架、刚架、排架、组合结构和拱的受力性能与应用,主要培养结构分析、计算等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结构设计奠定力学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结构设计与分析软件的广泛使用,经典结构力学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在全国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上提出了“概念结构力学”。 概念结构力学亦称“定性结构力学”、“感知结构力学”、“结构的哲学”。概念结构力学的出现一方面由于许多建筑师对结构受力原理理解不太透彻,另一方面是由于结构工程师“精于计算而疏于判断”,不能迅速对建筑师的设计进行评价、批判。结构力学在土木、水工等专业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经典结构力学的学习,为各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 随着结构计算软件的广泛使用,结构力学的一些手算方法(如力矩分配法、D值法等)已失去原有的重要性。与过去的教育理念不同,现在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单位要求本科毕业生具备熟练使用某种计算软件(SAP2000、ANSYS、PKPM、Midas等)的能力,市场的需求直接推动了计算结构力学的快速发展。 结构计算软件功能强大,满足了学生计算复杂结构的要求,但也带来了困惑:如何判断计算结果好坏?如何优选设计方案?如何理解力流传递路径?这些问题催生了概念结构力学的产生。概念结构力学主要是为“创造一个优秀的结构”服务的,而经典结构力学、计算结构力学则偏向“很好地计算一个结构”。计算结构力学、概念结构力学须建立在经典结构力学的基础之上,概念结构力学则需计算结构力学的结果来检验人的判断,三者不能独立发展。目前,经典结构力学已经相当成熟,计算结构力学逐步完善,而概念结构力学刚刚起步[3]。 瑞士著名结构大师Prod. Gertrude Stein曾说过:“即使在电子计算机时代,设计人员仍应运用自身的结构概念、经验、判断力和最新观念来主导设计。”功能强大的结构计算软件满足了学生、设计人员计算复杂结构的要求,但往往由于上机算题的学生、设计人员对程序的理论假定、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等尚未完全吃透,或有时由于人为的输入数据有误(包括几何尺寸、物理参数和荷载等),特别是结构边界条件(刚接、铰接和半刚接等)的拟定与实际不符,均会导致计算结果不正确。因此,应对程序计算结果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把握。 概念结构力学的两大任务:对结构受力规律与变形趋势进行判断;为构造协同工作能力强的结构提供概念服务。课堂上,在经典结构力学的基础之上应辅以概念结构力学的内容。概念结构力学强调趋势的判断,提高、训练判断力,将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而不是消耗在复杂的运算之中。 一、概念结构力学的教学策略 (一)受弯构件的理解 钢筋混凝土梁是典型的受弯构件,应用很广,主要承受弯矩、剪力,其下部纵筋主要用来承受弯矩产生的拉力,箍筋、弯起钢筋主要承受剪力。可把设有弯起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梁设想为带有下斜腹杆的平行弦桁架。受拉纵筋为下弦,上部受压混凝土为上弦,箍筋为竖向腹杆,而弯起钢筋则是斜腹杆。理解上述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力状态,可加深对受弯构件的理解。反过来,亦加深了学生对桁架结构的理解,理清了各部分杆件所起的作用。在静定桁架部分,课堂上不仅要讲清节点法与截面法,还要结合受均布荷载作用的单跨静定梁的弯矩图和剪力图,补充上下弦杆、腹杆的内力沿跨度的变化趋势,使学生彻底理清每根杆件在桁架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二)实际工程结构的总体估算 在结构方案设计阶段需对结构模型、边界条件及所作用的荷载进行简化处理与计算,判断设计方案在结构承载力与变形等方面的可行性。这种估算可较粗略地进行,以求快速简捷。采用概念设计方法可在方案的对比与优选中选择出更为优秀的结构设计方案,方案优选不仅仅体现了方案的经济性与可靠性,同时亦有效避免了设计后期的烦琐计算。 图1 风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著名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总高324米。该结构具有造型优美、受力合理、建筑结构完美统一的特点。从受力角度来看,铁塔可看成是嵌固在地上的悬臂梁,风载是其主要控制荷载,因铁塔总体外形与风载作用下的弯矩图(见图1)十分相似,因此充分发挥了塔身材料的强度与刚度,受力非常之合理。 再以原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如图2所示)为例,说明如何对房屋结构进行简化、估算[4]。该建筑是两栋形状相似的110层方形塔楼,高412m,平面尺寸为63.5m×63.5m,采用筒中筒结构,外筒为密柱框筒。总体高宽比h/d=412m/63.5m=6.49。风载较大,验算风载作用下柱子的附加轴力、塔楼顶部侧移。初步估算时,可将问题作如下简化:(1)塔楼看作嵌固于地面的悬臂梁;(2)筒中筒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内筒主要抗剪,其抗弯作用比外框筒小得多,近似估算时先只考虑外框筒的抗弯作用;(3)外框筒结构密柱间有刚性横梁相连,近似看作是共同工作的整体箱形截面;(4)风载取均值。 图2 原世界贸易中心估算简图 首先计算均布风载作用下结构底层最大弯矩及结构总体截面惯性矩,而后计算出边柱由风载引起的最大附加应力,即可计算出单柱由风载引起的附加内力。风载作用下房屋顶端侧移的估算:等截面悬臂梁端挠度=qh4/(8EI),框筒箱形截面柱是变截面柱,底部柱截面大,上截面越小,近似认为柱顶截面为0的均匀变截面构件,则变形要比等截面构件大些,顶端侧移=qh4/(2EI),根据该式即可判断侧移是否满足相关要求。高宽比对侧移、结构内力影响显著,可增大、减小宽厚比来对比不同方案的计算结果。在高层房屋的方案阶段,设计人员须应用概念设计的理念,合理控制结构的高宽比。 (三)结构与构件的合理搭配 结构与构件的合理搭配可收获得良好的受力效果。以三铰屋架为例,如图3所示,梁同时承受轴压力和非节点横向屋面荷载,斜梁将承受较大弯矩。若在节点构造上稍作处理,做成偏心节点,则可大大降低跨中的弯矩,甚至可减小一半。由此可见,合理的措施,可有效改善此类结构的受力[4]。 图3 斜梁轴心、偏心受压时的弯矩图 (四)约束对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结构的内力与约束形式(结点、支座)息息相关。约束类型、数量影响着结构内力分布与变形。以单层单跨无铰、两铰和三铰刚架为示例(见图4b、c、d),三者与图4a排架相比[5],刚架受力特性优于排架,因刚架内力分布更均匀,承载力、刚度均高于排架。三铰刚架为典型的静定结构,地基的沉降对其内力没有影响,但刚度较弱,内力较大。无铰刚架刚度大,内力小,但对地基条件要求较高。两铰刚架则介于二者之间。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如下结论:约束越多,内力越分散且越小;约束越多,刚度越大且变形越小。在结构设计中可通过增加约束的方式,提高结构的承载力与刚度。 图4 不同约束形式下刚架内力的对比 (五)刚度理论在概念设计中的运用 工程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各部分构件的布置及结构分析阶段,常较关注外荷载,即注重“力”,而轻视结构及构件抵御外荷载的能力、不重视影响构件内力和变形的刚度。灵活应用刚度理论,可消除隐患,获得受力性能优良的结构。工程结构构件的布置、截面的选择,均为寻求合理的刚度。结构、构件的刚度的选择贯穿于设计的整个过程之中。 刚度在结构的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结构中力的平衡、变形的协调、构件的内力均通过构件线刚度及相对刚度的大小来体现[7]。例如图5a所示门式刚架,柱的线刚度ic=EIc/h,梁的线刚度ib=EIb/l,可通过改变梁柱线刚度比值α,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内力与变形的变化。当α由零(图5b)逐渐增加至很大时(图5d),梁端弯矩不断增大,柱的反弯点逐渐降低,且反弯点在柱上半部分移动。 图5 门式刚架 (六)主次结构的概念分析 绘制图6a多跨超静定梁的弯矩图。铰C处作用一集中荷载,该荷载由AC承担,CD承担,还是二者共同承担?该结构有主次之分,AC为基本部分,CD为附属部分。当集中荷载作用于主次部分相连铰上时,该荷载由基本部分承担[7]。在这里可打一比方,将杆AC比作父亲,杆CD比作须依靠父亲的扶持才能走路的婴儿,铰C可看为父子手牵着手,而集中荷载可看作二人共同拎的一个包,该包明显由父亲负担,因为婴儿根本无法拎动包。从受力角度上讲,CD得依靠AC才能稳固,若撤去AC,那么CD将成为机构;而撤去杆CD,AC仍为几何不变体系。因此该集中荷载只对AC产生作用,而CD并无内力。这样,BC段可看成是悬臂梁,其弯矩图可轻易绘出,B点弯矩值亦容易计算。AB段无荷载作用,剪力保持不变,且铰A处弯矩为零,弯矩图为一直线,直接连接B处弯矩值与A处弯矩值即可绘制出弯矩图(见图6a)。 图6 多跨梁 但是,也有例外,如图7a所示,ADB为基本部分,杆BC为附属部分,二者用铰B连接,其上作用集中荷载F/2,该荷载是由基本部分还是由附属部分承担呢?答案是由附属部分BC承担。与以上不同,作用于附属部分上的三个荷载构成平衡力系,整个结构仅BG段有内力。铰B处的集中荷载由附属部分承担,并不是由基本部分承担,其弯矩图如图7b所示。 以上两个结构是有主次之分的,有些结构无主次之分,如图8a所示。由于结构对称,因此集中荷载Fp将平分给两个附属部分,其弯矩图如图8b所示。 图8 结构无主次之分 二、教学反思 传统的结构力学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大同小异,主要培养目标是学生掌握好课本上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整个封闭的教学活动过程仍属于应试教育,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定量传统结构力学教学的手算基础之上,应与建筑结构选型相结合,对常见的梁、刚架、拱、桁架和组合结构等的受力性能、适用范围进行总结与讨论,定性判断计算结果的正误,通过探讨式、问题式教学方法深度融合概念结构力学的内容。对概念结构力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学科知识。概念结构力学主要为创造一个好的结构服务,是结构的灵魂。在结构力学也课堂上,在经典结构力学知识的讲授之上须辅之以概念结构力学知识,通过案例式实例教授概念分析,授课过程中强调趋势的判断,使得教学、练习朝着训练学生判断力的方向发展,摆脱复杂的运算,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努力提升学生的概念分析能力,通过结构的概念分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乐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8]。 结构力学论文:矮塔斜拉桥结构力学行为研究与设计实践 摘要: 随着桥梁技术的发展,矮塔斜拉桥作为介于斜拉桥和连续梁(刚构)之间的一种组合体系桥型,近十年来应用较多。本桥就属于塔梁墩固结的双塔双索面矮塔斜拉桥。矮塔斜拉桥有许多力学特性都介于连续刚构和斜拉桥之间,是以梁的受弯、受压和索的受拉来承受竖向荷载。本次设计采用MIDAS/Civil分析程,及时为各个设计环节提供分析数据并对安全系数有富余量的拉索进行优化,通过适当调整索力进一步改善主梁的受力状况。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矮塔斜拉桥;索力优化 0 引言 矮塔斜拉桥是介于斜拉桥和连续梁桥(刚构)之间的过度性桥梁。矮塔斜拉桥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矮塔斜拉桥最早由法国工程师J.Mathivat于1988年设计法国的Arret Darre高架桥方案时提出。20世纪80年代术90年代初,日本在获得了Arret Darre高架桥方案信息之后对这种桥型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在技术、经济两方而都有很多优点而积极发展这种桥型。具有代表意义的矮塔斜拉桥为日本的小田原港桥,其于1990年开始设计并于1994年建成,跨径组合为74+122+74=270ra,桥宽19.92-13m。其后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先后建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冲原桥、蟹泽大桥、新唐柜大桥、木曾川大桥、揖斐川桥和栗东大桥等,至2004年,在近10年时间内,日本已建成了这种桥梁20多座。桥梁跨度从初期的122m发展至275m,桥宽从13m发展到33m;结构形式多样,由最初的单索面发展到双索面及三索面(如京川桥):主梁材料从混凝土发展到钢一混组合粱(如木曾川桥)和波形钢腹板矮塔斜拉桥(如栗东桥)。 目前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在运营阶段跨中下挠问题突出。矮塔斜拉桥是介于斜拉桥和连续梁桥(刚构)之间的过度性桥梁,矮塔斜拉桥具备连续刚构桥的特点,亦存在主梁下挠的问题,由于斜拉索的作用,矮塔斜拉桥主梁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宏观表现出的变形量绝对值较小,但对属于高次超静定的矮塔斜拉桥而言,会发生内力重分布,导致主梁弯矩偏大、拉索轴力偏大,降低结构安全储备,影响使用寿命。 本文以云南省内某座矮塔斜拉桥为例,详细分析了其力学行为,从拉索、主梁、桥塔刚度出发进行优化分析,为类似的矮塔斜拉桥设计提供技术了一定的参考。 1 工程概况 某矮塔斜拉桥纵断面地形呈V型河谷,全桥处在直线上,桥面纵坡1.5%,桥梁与河谷斜交约30度,路线设计线距谷底最大高度108m,桥梁全长722m。根据桥位处地质、地貌、水、文条件,主桥布置为136+240+136m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矮塔斜拉桥;引桥布置为40mT形连续梁。桥跨布置图见图1。 主桥下部构造为承台基础,两岸均为重力式桥台。主墩采用薄壁空心墩,墩高86.5(85.5)。每个承台下面设有16根钻孔灌注桩,桩径2m。桥梁设置1.5%的单向纵坡。主梁标准截面采用单箱三室断面,全宽27.1m,主孔箱梁根部梁高10.5m,跨中梁高4m,截面高度和底板厚均按1.8次抛物线变化,斜腹板厚为0.8m~0.6m,直腹板厚0.6~0.4,底板厚1.4m~0.32m,顶板厚0.2m,桥面板设2%双向横坡。主桥标准段索距7m。主桥标准段均采用挂蓝现浇悬臂施工,主梁悬臂节段长为3.5m(塔底无索区为62m,中跨无索区长度48m)。边跨采用支架现浇段节段长度为14.68米,索塔处设12m长的0号块,在支架或托架上浇筑。中跨合龙段长2m,边跨合龙段长2m。主梁内的纵向预应力(悬浇阶段张拉)和二阶段预应力(全桥边中跨合龙后张拉)两类。 索塔采用单塔实心矩型截面,钢筋混凝土结构。自承台顶索塔塔高44.5m。索塔上的标准索距为2.2m、1.7m、1.5m。塔上锚固筒灌注环氧砂浆,预埋管与索体之间灌注防腐油脂,环氧砂浆采用环氧灌浆泵灌注。在所有斜拉索张拉结束后就位塔两侧的抗滑锚。 斜拉索采用环氧喷涂钢绞线(中心丝与边丝各钢丝外表均单独形成环氧树脂涂膜)单层无粘接筋,单根钢绞线规格直径为15.2mm,耐疲劳最大应力幅大于200MPa。钢绞线标准强度fpk=1860MPa,采用两端张拉。根据计算,本桥全采用55根钢绞线组成一束斜拉索。 2 设计与优化概述 当斜拉桥的合理成桥状态确定后,可通过施工索力的优化,以使成桥时达到合理的成桥状态。优化后的施工索力必须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受力安全,即要保证旋工过程中应力不超过规范规定;二是成桥后能满足合理成桥状态的要求。 对于常规设计工作,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全桥进行整体静力分析。本文按设计方案建立该桥的几何物理模型,施工阶段总共分为125个施工阶段,其中标准梁段的施工分为挂兰前移、第一块混凝土湿重、第一块梁段的形成(张拉预应力)、挂兰前移、第二块混凝土湿重、第二块梁段形成(张拉预应力)、张拉斜拉索。 建立模型后首先优化索力,得到合理的拉索初张力。然后分别对主梁、墩塔、拉索进行设计验算,及时为各个设计环节提供分析数据。主要的工作包括:进行主梁的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抗弯和抗剪验算、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裂验算、以及持久状况和短暂状况的应力验算;塔墩的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抗弯和抗剪验算、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裂缝宽度验算、以及短暂状况的应力验算;斜拉索的持久状况和短暂状况的应力(幅)验算;特殊工况下(比如落梁、换索等)结构稳定性、安全性进行验算。 3 杆系模型简述 采用MIDAS/Civil分析程序,结构计算按空间杆系结构进行分析,结构由主梁、索塔、拉索组成。结构平面分析的离散图见图2所示。全桥共322个单元,325个节点。 分析中的边界条件为:索塔下端固结,过渡墩和辅助墩按活动铰支座模拟,现浇段支架单元下端为固定铰支座。 4 主要计算荷载参数 4.1 主梁 主梁单元在材料特性已输入γ=26kN/m3,在截面特性中已输入各自计算面积,因此恒载重量计算中自动计入,不再单独输入。其中考虑混凝土湿重时,加到对应的挂蓝上(挂蓝235吨),其前后支点的关系见图3。横隔梁在梁段形成阶段以集中力的形式施加。 4.2 斜拉索张拉力 斜拉索张拉索力具体数值见表1。 5 平面整体分析计算主要结果 5.1 主梁计算结果 持久状况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见图4。图中横坐标表示主梁的X坐标,坐标原点设在塔底主梁节点上,左边为边跨,右边为中跨的一半。安全系数图中,安全系数Max表示最大值组合验算下的结构抗力与荷载组合的比值;安全系数Min表示最小值组合验算下的结构抗力与荷载组合的比值。 持久状况斜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见图5,图中符号意义同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验算。 5.2 主梁墩塔计算结果 由于墩塔为等截面,而墩底和塔底两个截面的荷载效应最大(小),所以仅仅选取这两个断面进行抗压承载能力的验算。这两个截面均属于偏心受压构件。由于考虑了横桥向风载,因此也属于双向偏心受压构件。首先分别按单向受压构件计算。截面计算钢筋为d32@15cm,沿截面内外边满布。 ①顺桥向承载能力计算。 墩的计算长度通过屈曲分析,得到其临界荷载Pcr=62940000kN,按欧拉压杆理论公式,其计算长度 60m;塔的计算长度通过屈曲分析,得到其临界荷载Pcr=6347000kN,按欧拉压杆理论公式,其计算长度 52m。截面抗压承载力验算结果见表2。 ②横桥向承载能力计算。 墩的计算长度通过屈曲分析,得到其临界荷载Pcr=29950000kN,按欧拉压杆理论公式,其计算长度?滋L=■=112m;塔的计算长度通过屈曲分析,得到其临界荷载Pcr=382200kN,按欧拉压杆理论公式,其计算长度?滋L=■=93m。 截面抗压承载力验算结果见表3。 ③双向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按规范公式,计算双向偏心受压构件的结果见表4。 5.3 斜拉索计算结果 斜拉索计算结果见表5,其中“A”表示岸侧索号,“J”表示江侧索号,从短到长依次编号。表中索力均为单根拉索索力。成桥阶段包含后期收缩徐变部分(下同)。安全系数指极限强度的索力(1860MPa对应的索力14220kN)除以实际索力。 6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表明,矮塔斜拉桥在一定的跨度范围内具有其优越性,可以有效地减小连续刚构桥的跨中下挠,同时又比同跨径的斜拉桥在施工复杂度、经济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①由于矮塔斜拉桥由主梁和斜拉索共同受力,因此索力调整优化过程中与普通斜拉桥不同,要综合考虑不同梁段的分担比例合理确定。 ②矮塔斜拉桥主梁受力介于斜拉桥与连续刚构桥之间,既有弯矩控制设计的特点,又有拉索提供的连续弹性支撑和轴向压力的影响。 ③矮塔斜拉桥弥补了刚构桥和斜拉桥之间的经济跨径空白,适合主跨在200-300m之间桥梁选用。 结构力学论文:创新能力培养在结构力学教学中的体现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较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对结构力学的课程改革,采用启发式教学、系统化教学、多样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能力;结构力学;课程改革 创新能力是社会进步的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目前社会技术、经济发展的程度,与其说是由于人才基本素质的提高,不如说是人才的创造力的提高所致。1919年,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把“创造思想”引入近现代教育领域,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的关键。1998年,同志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讲话,奠定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基础。同年,教育部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论。2010年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把强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是较低的,该专业属应用性专业,大量的实际工作使土木专业的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受到抑制。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定位及奋斗目标,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考取研究生或是找个相对好一点的工作,这使得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在长期的固定思维模式培养下,大学生缺乏创新兴趣,在接受教育阶段,没有很好地开发创新思维能力。另外,部分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创新兴趣,也希望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新思想或提出新理论,但他们对创新想法实施能力不够,主动作用发挥不足,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在学生创新过程中,暴露出了这样一些问题:专业基本功不扎实,面对一个哪怕很小的实际工程问题都束手无策;解决问题思维模式固定,缺乏发散性思维;设计计算手段单一,缺乏电算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在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以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之不断提高。 一、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结构力学是一门重要又相当难学的课程。学习结构力学是一部分学生的噩梦,根本无乐趣可言。然而,结构力学其实是一门相当有趣的课程,其趣味性来自于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研究方法的逻辑性、解题思路的灵活性和贴近工程的实践性。这种趣味性,仅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仅是教师单方面讲授、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激发学生对结构力学知识学习的主动追求、自主学习上来,通过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课后通过QQ、微信等软件课后辅导,学生讲题、看谁解题方法多等方式把课程的趣味发掘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 结构力学课程具有知识面广、涵盖范围大、前后知识环环相扣、联系紧密, 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特点。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进行精心准备与设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认真梳理教学程序,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讲授中, 根据每堂课的知识重点和内在关系,围绕关键性问题,不断地通过提问,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并解决,达到学习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多跨静定梁的影响线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多跨静定梁在固定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分析,然后再讨论固定荷载和移动荷载作用下受力的不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固定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过渡到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并对内力图和影响线进行比较,得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加深印象。 二、系统化教学,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 结构力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结构力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同专业方向的性质,进行系统化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理、总结和概括,以形成对整个力学知识体系的认识。通过这种认识,把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来,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结构力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知识,因此较易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模式。例如,在整个力学课程的计算方法,归根结底就是三个条件( 平衡条件、几何条件、物理条件)的运用问题,只是满足的次序和方式不同而已。根据这一点,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种不同方法在其计算过程中如何实现三个条件的要求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以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 三、多样化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结构力学课程的解题方法非常灵活,绝大多数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种。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是听课容易做题难。 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共同问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课堂讲授要精练,留下足够的习题课时间,通过习题课、分析讨论课、课后作业讲解等多种方式, 并进行角色互换,请学生走上讲台,为学生创造一个活跃的、能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有发还要有收,在学生讨论、发散的过程中,还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对各种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 在讲授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时,三个基本组成规则非常简单,但是同一道题可以应用不同的组成规则、不同的思路去分析。因此,怎么去正确、灵活地应用组成规则进行分析,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却很难。所以,在这一章要安排习题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请学生到黑板上做题、讲题。在此过程中,发现每位学生的解题思路都不一样,出现的错误也各不相同,做完以后马上进行评讲, 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澄清模糊概念,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对三个基本组成规则的异同有更深的认识,并能更好地掌握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规则更为简便。这样, 学生会在质疑、释疑中增长知识、启发思维, 激发了学习兴趣, 并且培养了创新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探索、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四、项目式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方式方法,还是最终结果,都需要实践来验证。结构力学课程源于工程实践又应用于工程实践,故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项目构思设计及实施能力,使学生思维、意识更加贴近工程实践,有了实际项目,就会促使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咨询相应的专业课教师,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及交流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项目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即力学模型制作试验和实际工程力学分析。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结构模型,以便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例如在讲授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时,预制一系列长、短不同的两端有圆孔的杆件及螺栓,鼓励学生制作与教材例题、习题相同的模型,观察其几何构造性质,以验证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则、掌握体系瞬变与常变的特殊条件。另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结构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相关科研项目;联合专业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结构实验和检测,引导学生将所学结构力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过程中,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开设了结构力学电算实习的课程,加强学生电算能力,并将其应用于结构设计和结构实验检测中,以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实际。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生不仅要能掌握本课程的学习,还应将本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如结构设计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桥梁工程、高层建筑等课程结合起来,而且应具备将结构力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工程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系统化教学、多样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结构力学论文:高空作业车结构力学及整车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摘 要:高空作业车在市政、机场、消防等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其用途以及技术的探讨,应该随着建筑与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地与时俱进。而对于在高空作业超过百米高度的作业车,应该尤其地对其技术进行研究。在作业车的倾覆性上,如何保持高空作业车的稳定与在不同高度都要保证其稳定性上都有着极大的要求,因此对于高空作业车的整机倾覆稳定性应该做出特殊的研究与实验,防止倾覆事故的发生。在稳定其基本性能的同时保证行车作业安全才是高空作业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高空作业 结构力学 倾覆稳定性分析 在高空作业超百米的作业车中,倾覆稳定性都需要运用空间几何的算式进行模拟测算,同时对于臂架的变形与着力点都应该进行几何非线性的零力动态的判别方法进行研究。高空作业车的稳定性问题应该做出系统且全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高空作业车的臂架在大变形环境下依旧保证基础作业与施工安全,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的顺利建造。 1 高空作业车结构力学及整车抗倾覆研究 1.1 整车抗倾覆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我国的高空作业车的研究中,处于超过百米高度的高空作业车将会进行臂架的检测,在折叠处连接梁存在较大的扭转力矩,并且可以通过对伸缩式的箱形臂节进行改变,因而在长细上相较于常用的臂节将会较长,但是其结构的长细也会增加其的柔性。因此在同臂架的对比是,受到轴向压力与载荷的不同,将会产生不同的扭矩受力。而在横向载荷与端部弯矩的变化中,臂架的偏置距离也会收到相应不同的扭矩。因此,当作业高度超过百米作业时,应该对臂架转的动与挠度进行满足,在位移与转角的过程中,应该对现有的应变问题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更改。在对臂架的需求分析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大变形分析。 1.2 高空作业车结构力学分析 在空间梁单元的分析中,通常会采用几何非线性的分析方法,而对于有限元法的综合考评,则会对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在臂架的非线性大变形过程中,分析其稳定性的判别是相对特殊的,这种特殊性不仅包含在高空作业车的结构中,更与其的受力点不同而将直接影响臂架的作用力。在对其臂架系统的结构设计中,除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会应用到大臂架高空的创新与研发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结合,来对高空作业车倾覆稳定性进行比对,进而通过数据来探索出适用于不同高空作业车的不同性能的安全臂架。通过科研来避免臂架所带来的各种工伤事故。 2 高空作业车结构力学及整车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2.1 高空作业车结构力学空间几何研究 在对空间梁系结构的几何问题研究中,非线性问题是比较典型的现象。而在研究中不断发现,结构分析领域通常会遇到与小变形假设不相符合的一些特殊情况与问题,尽管变形很小,有些甚至未超过弹性限制,但是位移较大,材料线元素会有较大位移和转动。这种由于大位移和大转动引起的问题称为几何非线性问题。梁结构在构造上是长度远大于其截面尺寸的一维构件,由于细长梁结构常常存在几何大变形和失稳情况,从而成为几何非线性研究重点。目前梁单元几何非线性研究主要包括高精度梁单元有限元分析模型结合有限元法,形成的梁单元完全拉格朗日列式法和修正拉格朗日列式法[2]。 2.2 倾覆稳定性研究中流动式建设研究 在倾覆性的稳定研究中,多年来一直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高空作业车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此同时,在同类型的起重机与叉装车等等的流动式机械也会收集相应的工程数据。而在整合之后会发现,通常作业车在作业时会经常受到外界不同作业环的影响,例如障碍物多、不同地区的地质不同,不同型号的机械在操作时会因为复杂程度不同而影响操作动作。种种的因素都会导致倾翻事故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工机械设备的倾覆稳性便有极大的意义。倾覆性的问题研究不但是我国进行研究,国际标准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时期的标准会有着不同的变化。因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中,便不能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判断,需要操作者按照作业车行走与工作的方式与平衡点进行现场调解。在移动式工程项目中,对机械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大致需要可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不同类型的稳定性。因此建立流动式的研究便有其必要性,在文献中可以发现,早期在研究静态稳定性时,可以发现其机体大多为刚性,重要源于静态稳定性的判据主要由重心投影法与静态边界法组成,而对于能量稳定的边界法与力矩法测量则发展得较为缓慢,因此在技术研究上会有一定的滞后性。与此同时在对于工程机械的动态稳定性研究中,与前者相对比其判据被社会接受的程度较低,但是由于动态稳定性的判据是在静态的基础上发展产生的。因此在对于动态稳定性的判据中,可以同时获得工程机械静态稳定性的判断,因此是相对节省成本与时间的[3]。 2.3 倾覆稳定性研究中倾覆性评价标准 倾覆稳定性的整车评价准则是工程安全生产的硬性标准,其不仅控制需要对高空作业车的稳定性进行控制,更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随着时间与工作地点的不同,而不断地进行技术的改进。因此倾覆性的评价标准不是依靠单一的指标的,而是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改变与灵活应用的。对于高空作业车来说,整机点能否成功地落在支腿油缸中,是确定稳定区域的倾覆稳定性评判的重要标准。在参照重力法的规定中,若是高空稳定安全区域是由支腿的油缸点的支撑区域确立平衡的,则是计算上相对稳定的安全区域。 而对于稳定裕度来说,评价高空作业稳定性的标准表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在定一点的确立时,就应该与稳定性的标准对比排查,同时在支腿支撑边界与支撑点的距离也是可以测量出其是否具有倾覆性的重要因素。若支腿支撑的边界的比值为最短距离时,在稳定区域中稳定裕度值应该大于等于国际规定的标准值。 在工作平台中,其的载荷会因为与高空作业车的连接的铰点简化而发生向下的作用力,若这种作用力是垂直向下的便会直接导致弯矩与侧向力的作用。又由于载荷的作用下,高空作业车的车臂架会因为受力不同而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形。而这种变形将会引起作业幅度的增加,在幅度增加的同时,臂架的重心便会发生改变,通常会向支腿的边界进行用力,会直接导致臂架整个结构发生重大的刚体位移,这不仅增加了高空作业车的不安全因素甚至会导致倾覆的安全事故的发生[4]。 3 结语 在进行高空作业时,若是高度超百米,则需要对作业车的安全进行检测。而在对于作业车的整车抗倾覆能力的研究与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臂架的结构,更需要对非线性的的最大变形因素进行稳定性的研究与整机倾覆性的探讨。对于采用间梁单元的几何方法进行结构分析时,需要对臂架变形使用非线性的有限元法分析,与此同时更需要对稳定性判别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这之中可以运用零力矩点手段进行研究。而在对于大变形作业的问题上,关于稳定性的最终整机校核的计算方法,还需要进行日后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结构力学论文: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结构力学课程改革探索 摘 要: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体系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是结构力学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为此,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总结了结构力学的教学现状及现存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关键词:结构力学;课程改革;卓越工程师 在“十三五”期间,为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培养合格工程师以适应新阶段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的贯彻执行中,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建校60多年的老牌建筑类院校也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而土木工程作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师资队伍为省级教学团队、结构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实验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专业教育评估,具有坚实的基础和优势。 1 教学现状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创新意识,能够进行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具备国家注册执业资格相关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校土木工程学院主要有建筑工程、桥梁与渡河工程、安全工程及岩土工程等专业,每专业都开设结构力学(上、下册),上册72学时,下册40学时,共计112学时,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前导课程包括高等数学、C++语言、大学物理等基础课,后续课程包括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设计、砌体结构、建构抗震设计等大量的专业课。结构力学课程的学习既要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又要把力学的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处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地位。基于此,作为结构力学教研室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全身心投入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现存问题: (1)缺乏创新性:结构力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多,以传统的板书式理论教学方法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重视理论的推导,学生“填鸭式”被动的接受,对老师的讲课产生依赖性。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所采用的原理和方法与实际工程相差较远内容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结构力学的学习使学生觉得枯燥,毫无乐趣而言。这样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素质培养的要求。 (2)缺乏动手能力,理论不能应用实际:结构力学课程最终是要服务于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方面,但力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目前课程设置方面缺少实践锻炼环节,那么学生很难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更不用说通过实际项目加深对原理的认知。这样难以使学生达到专门性应用型人才的标准,更难以成为卓越工程师。 (3)缺乏创新的考核方式,试卷题型老套:常规的考试题目,仍然是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一定难度和题量的试题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在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绝大多数高校都将结构力学作为专业课进行考试。这这就使得学生对结构力学的计算能力,以及通过大量做题强化典型例题的求解。这也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2 课程改革思路与实践 2.1 增加结构力学的趣味性 在讲授结构力学课程的经典概念、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比如增加“刚片替换法”分析复杂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增加弯矩图的快速绘制方法,来求做静定刚架的内力图;增加单位力偶作用下的影响线的绘制。 2.2 引入工程案例 在相关理论、知识点和基本概念讲解后,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加强学生对理论应用的理解,让学生学习结构力学的过程中具备工程头脑。比如利用影响线的概念解决建筑结构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利用位移法讲解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纵向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2.3 制作结构模型,参加力学竞赛 为提高学生对结构力学概念的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在课外教学中引入了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我校从2013年开始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每次作品均顺利通过动静荷载加载测试,并曾获得过二、三等奖各一项。在参加比赛和校内组织选拔赛的过程中,参加学生人数多、积极性高,形成了良好的结构力学的学习氛围,在竞赛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4 合理运用多媒体,使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影像并茂的特点,尤其是利用动画可以生动演示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力学现象,且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对利用多媒体能形象直观表达的知识点,要充分地利用好多媒体课件。比如在进行几何组成分析、影响线应用部分移动载荷作用下内力变化的演示等。对一些必须使用板书才能讲解的更深入透彻的知识点,就要将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思路跟上老师的讲授,掌握理论的推导和公式的理解。比如在讲解矩阵位移法中的单元刚度矩阵和总刚集成时可采用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形式,由板书逐步讲解其中的推导过程并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慢慢地跟随教师把握其来龙去脉,放映的课件中只需要清晰地列出重要的中间公式及最后的结果即可,这样一步步采用互动形式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于推导过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掌握理解矩阵位移法的实质和实现过程有良好的效果。 2.5 采用新型课程评价体系 目前,结构力学评价主要依据试卷考试成绩,考题与实际工程的相关度低,通过一定难度和题量的试题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急需一套以提升学生素质为出发点、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比如可以将团队制作的力学模型的质量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内容;将学生参加校内结构力学选拔赛以及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的成绩记入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结构力学讲座、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校外工程实践,将讲座内容以及校外工程实践内容以报告的形式上交,报告的质量也纳入评价体系;降低期末试卷成绩所占的比重。形成讲座总结报告、项目实践报告、力学竞赛成绩、力学模型制作能力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立体式的评价体系,提高工程素质教育部分所占的比重。 3 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其课程改革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为实现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还应该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更多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卓越人才的培养要求。 结构力学论文:三排桩支护结构力学特性与计算方法研究 摘 要: 双排桩结构已经逐渐广泛地应用于深基坑工程支护中,但三排桩结构应用仍较少,设计计算时尚无明确的规范可依、无成熟的经验供参考,给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困难。依托某市区航道整治工程中采用的新型三排桩围护结构,结合基于反演计算参数得到的三排桩有限元计算结果,以及三排桩结构受力变形机理的探讨分析,研究提出了更符合工程实际的改进理正三排桩计算模型,并对该改进计算模型的土压力分配、前中后排桩土弹簧m值、桩前岸坡的作用方法等进行了探讨,以为高深岸坡工程中三排桩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排桩;双排桩;设计;计算方法 在对沿河城市原有航道进行整治和扩建的施工过程中,会面临邻近高层建筑的河道深基坑与河岸高边坡等开挖施工带来的众多不可避免的安全与稳定问题。市区运河工程周边环境复杂,临近密集的高层建筑群,受到严格的场地限制,于是适应性强、刚度大且受力变形合理的多排桩支护阻滑结构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支护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尚未有成熟统一的认识,关于三排桩的受力变形机理与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成果则更是几乎空白。因此探讨岸坡工程中三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机理与合理设计计算模型,对指导实际的工程设计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三排桩支护结构设计无规范可依,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方案设计与结构抗倾覆验算时,通常采用不能考虑中间一排桩有利作用的保守设计方法。设置三排桩实际上缩短了排桩的间距,增强了三排桩结构整体刚度与空间组合效应,同时影响了桩间土拱效应。因此本文结合工程实际,针对三排桩围护结构高深岸坡工程中普通三排桩围护结构设计计算模型和桩前三角岸坡有利作用等效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更符合实际的修正三排桩计算模型,为高深岸坡工程中三排桩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某运河工程位于长江三角洲河网地区,连接长江与太湖,横跨安徽、江苏、上海两省一市,全长296公里。该运河城区段长约4.3公里,河槽底宽20~25m。因河段断面较窄,为满足限制性III级航道宽度要求,对河道进行扩挖,南岸的防洪墙采取退建。该段上跨多条重要桥梁,防洪墙退建距最近一处高层建筑仅约15米,基坑安全等级及周边环境等级均为一级,地基复杂程度为复杂,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 2 常用的双排桩计算模型 本文主要借鉴学者们关于双排桩结构的研究成果开展研究工作,常用的双排桩设计计算模型主要包括修正系数模型,等效抗弯刚度模型,土体积比例系数模型,理正双排桩模型,平面杆系有限元模型以及基坑支护规范模型。以下主要总结目前最为常用的理正双排桩模型。 2.1 理正双排桩模型特点 理正双排桩模型是基于经典土压力理论与文克尔假定的计算模型,考虑了冠梁的变形协调作用以及排距对前后排桩土压力分布的影响,计算简便,概念清晰。桩排距越大,后排桩承受的主动土压力越小,最后便成为拉锚式的双排桩。但是,理正模型未考虑前桩-土-后桩的相互作用以及冠梁的空间效应,且当桩嵌固深度较浅时,桩底会发生一定的水平位移而非固定不动。 本文参考工程设计常用的双排桩计算模型,采用平面杆系结构弹性支点法分析三排桩结构的变形与内力,即采用竖向放置的弹性地基梁模拟三排桩围护结构,支撑和锚杆简化为弹性支座,基坑开挖面以下的土体采用弹簧模拟,基坑外侧土压力与水压力作为荷载施加在结构上。工程设计常用的双排桩计算模型包括理正模型与新规范模型,目前均只能用于双排桩结构计算,并未能计算三排桩结构。因此本节结合基于荷载结构模型的平面杆系弹性支点法,对此两种模型进行简单推广后,采用同济曙光有限元正分析软件的杆系结构模型计算结构内力与变形。 2.2 计算结果分析 为分析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由理正模型与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 推广理正模型位移计算结果(7.38mm)与有限元模型(10.52mm)相比略小,内力计算结果较大。理正模型计算主动土压力荷载时,未考虑桩间水泥搅拌桩加固土的有利作用,采用了未加固前的土层参数;其次理正模型是基于荷载结构法计算桩基内力的,将支护结构与土层分开来考虑,支护结构是承载土体,岩土层作为荷载与弹性支撑,未能考虑桩土间的相互作用,而有限单元法的计算理论是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原理的地层结构法,将支护结构与土层视为一体,共同承受岸坡开挖导致的不平衡土压力。因此理正模型内力计算结果比有限元模型大; 位移较小的原因在于中后排桩内侧弹簧刚度采用经验公式计算会导致约束较为严格,采用对地弹簧模拟会夸大桩间土反力作用,但是两者相差不大,并且理正模型各排桩桩身变形曲线与有限元结果是相符,可以对理正模型进行调整使其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更加吻合,并更加适用于工程设计。 3 三排桩修正计算模型的探讨 理正双排桩模型简单推广后计算得到桩身变形曲线与有限元结果较为相符,内力值较大,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工程设计,但是变形计算结果仍不太理想。对于环境条件复杂的基坑工程,其设计已由传统的强度控制转变为变形控制[7],若在进行岸坡工程三排桩设计时,采用简单推广的理正模型必然会得到较为不安全结果。因此本文在三排桩理正模型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改进,根据依托工程的特点、有限元模型的受力模式以及计算经验,对土压力分配、前中后排桩土弹簧m值与桩前岸坡的作用方法等进行调整,以探讨更为合理的、更符合实际的岸坡工程设计计算的三排桩修正计算模型。 3.1 土压力计算调整 通过有限元模型中桩土间的接触面单元的正应力直观反映出侧向土压力,以此研究有限元模型前、中、后排桩的受力规律。通过分析前排桩基坑外侧侧向土压力值与理论土压力值对比可知:①理正模型在计算主动土压力大小时,为使计算结果偏于安全,不考虑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淤泥质粘土层后土压力的变化,采用原土层参数计算主动土压力,会导致该土层区域三排桩结构受到的土压力比有限元模型大;②三排桩桩间水泥搅拌桩加固深度达到硬土层,理正模型在三排桩结构土压力分配时未能考虑桩间加固土的刚度;③有限元结果表明,中后排桩内力曲线图一致,中排桩内力值比后排桩稍大,表明在前中排排距与中后排排距相等情况下,两个受力机理与位移变形规律相似,且区别于前排桩;理正模型将主动土压力按滑裂土体体积比例分配到前中排桩上,会导致中后排桩的受力模式不一致。 综上,本节对土压力做以下调整:①前排桩承受所有主动土压力,开挖面以上采用主动土压力荷载,开挖面以下采用矩形土压力荷载(分层土则采用分段的矩形荷载);中后排桩仅作用地面超载引起的侧向土压力荷载,内侧采用土弹簧模拟土抗力;②对前排桩所受主动土压力进行折减,以此考虑桩间搅拌桩的有利作用,折减系数为坑底有限元土压力与理论土压力比值,因此当桩排距为4m时,折减系数为100/136=0.74。 经过土压力分配调整后,中后排桩受力曲线一致且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相符,但前排桩弯矩尤其负弯矩(坑外弯矩)有明显增加;前排桩桩身最大水平位移为6.89mm,但各排桩桩顶水平位移仅有2mm左右,与有限元计算的桩身变形曲线有所不同,原因在于:模拟中后排桩受到的土抗力采用了对地弹簧,当前后排桩桩排距较小时,约束较为严格,造成土层刚度过大则位移偏小,因此仍需对土弹簧的计算进行调整。 3.2 土弹簧计算调整 调整土弹簧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包括前排桩桩前岸坡作用方式以及中后排桩内侧弹簧的刚度调整。 (1)桩前岸坡作用方式调整 桩前被动区土体为三角形岸坡,原理正模型考虑方法是将岸坡开挖深度折减1/3岸坡高度的简化方法,但是由于不同岸坡斜率对于三排桩结构的土抗力明显不同,当斜率越小时,岸坡越接近水平,土抗力应该越大;而当斜率越大时,土抗力应该越小,最终失去岸坡的支撑,因此本节考虑通过设置m值经过折减的土弹簧模拟岸坡的抗力作用。经过试算,前排桩岸坡处土弹簧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的折减系数取值为0.2。 (2)中后排桩内侧弹簧刚度调整 当桩排距较小时,桩间土与各排桩的相互作用较大,此时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弹簧刚度会导致约束较为苛刻,并且桩上部岸坡高度范围内的约束应当更小,为体现随桩间距减少桩间土体抗力减弱的特性,结合有限元计算结果,经过多次试算,得到不同桩排距时中后排桩内侧弹簧刚度的折减系数如表1所示。 4 合理的三排桩修正计算模型 综合对理正双排桩模型的简单推广与计算调整结果,采用以上土压力与土弹簧调整后得到适用于岸坡土方卸载工程的合理的三排桩修正计算模型,称为“三排桩修正模型”,以此对工程设计断面进行计算分析,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 三排桩修正模型与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可知: (1) 采用三排桩修正模型计算岸坡工程三排桩结构得到桩身变形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略大,从位移为零处至位移最大点,两种方法得到前排桩变形曲线是一致的,但采用三排桩修正模型得到桩顶处位移值较小,由于连梁与中后排桩的牵引作用导致变形曲线有拐点,计算结果表明三排桩修正模型适用于变形控制的设计方法; (2) 当三排桩最大侧移值相符时,分析前排桩最大弯矩与最大剪力两个重要的设计值发现,采用三排桩修正计算模型得到的弯矩值比采用有限元计算结果相差不大,表明三排桩修正计算模型适用于强度控制的设计方法。 5 结论 本文采用常用的双排桩计算模型进行初步的分析计算,规范三排桩模型计算得到的变形与内力较有限元模型大得多,与实际不符。理正三排桩模型计算得到的变形值较有限元模型偏小,内力计算结果偏大,但变化趋势一致,更符合实际受力模式。基于理正双排桩模型,调整桩前岸坡作用方式、土压力计算与分配以及中后排桩内侧弹簧刚度后,得到了三排桩修正计算模型,计算得到的桩身侧移与桩身最大内力结果与有限元模型一致,计算模型简单,适用于高深岸坡工程的三排桩支护结构设计,为高深岸坡工程中三排桩支护结构的合理设计计算分析提供参考。
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 中国 外贸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科技、政治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进入21世纪,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性,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相互依存。对于经济全球化,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出自各自的利益有许多赞成或批评的意见;尽管经济全球化的规范和完善还有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也使我国更加充分地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种多样的。2000年11月15日,同志在2000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界领导人峰会午餐会上发表演讲,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观点:必须看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仍是相当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许多文献指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出口市场更加集中,与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目标相矛盾。(2)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3)环保产业和绿色产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目前,许多人都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我国出口、外贸、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然而,事实一定如此吗? 经过加入WTO后的这几年的发展,事实证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并非全部都是不利影响。主要有三点原因:(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利用外资的机会,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979-1982年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1997年达到452.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超过英国、法国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20年中国共吸引3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我国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从而加快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2)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机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众多技术领域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方面能够与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全球化以及相关的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将使科技人才的全球化科技活动日趋活跃,使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科技活动加速发展,使国家之间的全球化科技活动不断深入,使民间的全球性科技交流得以加强。经济全球化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3)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扩大使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得到巩固和加强,在某种程度上可对贸易保护主义起遏制作用,有利于维护良好的贸易秩序。据世贸组织的一些专家估计,世界贸易量每年增长将达到2000亿美元。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在遇到贸易争端时,企业还可以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公平!合理地解决与其他世贸成员的经贸摩擦。 从上文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多面的,有利也有弊,但是在应对这些机遇与挑战的时候,我们尽量将利益调整到最大化同时将弊端降低到最小化,从而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时,我们做出的具体措施如下:(1)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一方面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通过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其升级换代,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来,通过进一步发展来参与国际竞争。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大国,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劳动力优势。(2)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出发,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不断促进和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 (3)将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以贸易为先导,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以适用技术通过一定规模的境外投资和境外加工贸易,充分参与世界经济分工,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获取最大规模的比较效益。尤其要重视与世界跨国公司的合作,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4)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例很大。这是一个国家的实力所在,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贸易的发展有弊的同时也有利呢?我们有以下的数据支持(这里主要只介绍外贸方面):贸易额增长是对外贸易发展最直观的表现。二十年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324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4.77%,在世界贸易中的位置由第32位跃升为第10位。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服务贸易也有很快增长,1985-98年,服务贸易额以年均19.3%的速度增长,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份额由6.9%上升到13.74% 。 所以,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是弊,同时也有利。只要我们通过合适的方法降低风险,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完全可以通过经济全球化这个契机,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经济论文:对中国经济失衡问题的一些探讨 【摘 要】中国的经济正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阶段,本文主要对中国经济失衡问题及中国经济后续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和预测。其中对涉及的流动性过剩及“刘易斯拐点”等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本文能对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士提供参考之用。 【关键词】经济失衡;流动性过剩;刘易斯拐点 近年来,中国经济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商品和物产在世界投资者心中的概念正发生着巨变。保护物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中国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具有竞争力。中国商品物美价廉,贸易大额顺差,投资环境稳定,人民币币值在世界对中国经济良好的预期下大幅升值。 虽然,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较深层次的矛盾,尤其是经济失衡问题需要严肃面对。 一、与全球经济联系的中国经济失衡 中国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和国外资本流入支持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二十年来年均增长高于9%,增长水平高于全世界GDP的平均增长水平约一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特点是由中国非常高的投资率决定的,这是由中国的高储蓄率和外国资本流入支持的。中国经济对贸易有较高的依存度,国际需求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这从中国的贸易结构中便可见一斑。中国的进口国主要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出口国为美国、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但其中又有不少为三来一补,所以上述各国对中国也有着同样的依赖度。 中国的超常规发展,大规模的投资让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原材料的主要消费国,2003年我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不到4%,但我国消耗的石油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钢材占27%, 煤炭占31%,水泥占40%。[1]而这些又造成了原材料价格在世界范围内的剧烈波动。我们可以从商品期货市场查阅到,各种原材料价格在短短数年内竟有了骇人的涨幅。于是,我们清晰地发现在与全球经济联系中,中国经济形成了高速投资和生产的失衡结构。 二、经济失衡直接表现出货币过量供应和流动性泛滥。 经济失衡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便是货币过量供应和流动性泛滥。追溯中国货币流动性的源头,笔者认为是负债经营思维的解放。这种负债经营思维的解放虽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但也最终拉开了资金大流动的闸门。其实,对于中国来说,真正理解到资金流动威力的是起于二十一世纪初的房地产市场,紧接下来是股市。当然,其中也穿插着国际资本的流动。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的老百姓从房地产的按揭贷款里逐步理解并接受了负债的理念。思想的解放导致数以亿计的人将未来的财富通过银行转化到了现实。巨大的需求将房地产价格一波又一波地推向了高处,使这些未来虚拟的资金得到了锁定。同时,负债经营的理念不仅存在于个人,同样为企业的扩大规模打开了空间。中国经济的发展,逐步将短期未来的资金转为了真实。经济的持续性增长也大大加强了相对远期未来资金的安全性。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惊呼短短六七年间突然冒出大量巨资的原因。 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这也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从总体来看,中国的外汇储备、汇率和宏观经济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按照“不可能三角”定理,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与资本自由流动三者是不能兼得的。中国必须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对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就必须加以权衡取舍,以找到一个最优点,从而使得经济向均衡状态收敛。 三、失衡的解决 中国经济内部的不平衡,使市场机制做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反应和调整,不平衡逐步向平衡收敛。市场正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价格、汇率及激励机制做出反应。如过去十年来的劳动力、土地、能源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大幅上升,便是价格机制对不平衡做出的反应。但是,这些还不足以解决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政府需要更加切实地制定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1.政府应该更好地平衡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关系。特别在国家可以掌控的政府储蓄与国有企业储蓄方面,可以加大调整力度,降低政府与国企的储蓄率。将这些资金用到教育和卫生等公共开支上,并更多地用在帮助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改善生活方面。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大力推动对节能、节水环保等行业的改革,加大在这些方面必要的公共投入。 2.完善医疗保险、退休制度,使老百姓老有所靠,能更好地抵御经济风险。 3.政府应实行比较积极并偏向消费型的财政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主要目的是为降 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而不是要把储蓄率降下来,将储蓄引向其他金融领域。 4.资本市场双向扩容,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公司上市(包括红筹股的A股回归),加快规范国有股减持。 5.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真正形成资本做空机制。从根本上遏制过分地做多,化解风险的单向聚集。 6.充分运用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财政发债等各种有效手段。 7.适当增强汇率的灵活性,鼓励企业走出去,扩大QDII的投资规模和投资范围。 三、经济失衡中,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失衡中有许多重要的变化值得我们重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着名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到过的“刘易斯拐点”,按照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解释:“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2]虽然该拐点是否已经出现并没有定论,但是,笔者从建筑劳务市场等现状明显地感觉到,该拐点实际已经存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局面开始成为过去时。 相对于我们以前针对劳动力过剩和资本短缺制定的政策,政府必须对之全面清理和加以调整。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城市化政策、土地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养老制度等。 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本人认为对我国最具影响的是:在这种前提下,我国应逐步改变按照粗放增长发展的模式。而粗放增长发展模式的改变将对解决中国的经济失衡产生重大的意义。 四、对中国07年上半年至08年经济的一些预测 中国的经济周期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中国07、08年的增长率仍将超过世界的平均增长达到两位数。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延续07年上半年的涨势,但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房产价格涨幅在08年下半年会得到一定的遏制(但不容乐观)。股指期货将在07年下半年适时实行,其会对A股市场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国家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QDII的推出,万亿特别国债的发行都将大大引导过剩资金的流向,居民消费水平会持续提高, 08年可能会出现较小的通货膨胀。同时,中国将加大推进节能减排政策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货币政策上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可能会做出某些放开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的试探(仅限于试探)。 中国经济论文:对当前国际经济走势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2006年,美国经济出现了拐点性变化,其经济增长率从一季度的5.6%猛跌到二季度的2.6%,三季度又下降到2.2%,据预测四季度的增长率在1.8—2%之间。 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拐点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显着衰退迹象,使由房地产市场旺盛引发的“财富效应”大为减退,相应导致自“9·11”以来始终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美国房地产市场显现颓势,始自2005年9月美联储第11次加息,当时美国的基本利率被提高到3.5%,终于打击到了房地产市场近4年来的飚升。自那时以后,美联储又连续进行了6次加息,把基本利率提升到目前5.25%的水平,也使房地产市场的颓势越加明显。 美国的加息行为实属迫不得已。自2003年初第二次海湾战争后,美元对欧元一直在走贬,到2004年末美元兑欧元的汇率已经跌到1∶1.3667,与2002年美元兑欧元汇率的最高点相比,已经下跌了70%以上。在美国日益拉大贸易逆差,又无法改变逆差格局的背景下,美国只能用本国资产价格的不断升值来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以此来寻求获得弥补贸易逆差的资金,而美元贬值则导致了美国资产价格的同幅度下跌以及资本外流。自2004年初以来,已经有多个月份美国所吸引的国际资本流入规模小于经常项逆差额,这就迫使美国不得不使用加息手段提升美元的币值。但是加息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提升美元币值,但也会打击到本国资本市场,包括股市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最终还是要压低本国的资产价格。已经可以看到,在进入2006年后,欧元再次出现了对美元升值的势头,全年升值达7%,这也是美联储在进行17次加息后不得不停下加息的步伐的原因,因为靠加息也达不到提振美元的目的了。 在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显着进入衰退后,美国股市却出现了繁荣景象,道琼斯指数从年初刚过万点,飚升到年末的超过12400点。但是根据有关数据,2006年前11个月,美国股市基金总共仅吸收了147亿美元的新资金,为17年来最小规模,与2000年美国股市出现大繁荣时期吸纳的2596亿美元资金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截止到2006年11月末,美国流入跨国基金的资金数量已高达1350亿美元,创下了198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说明美国的基金经理人也对本国股市缺乏信心,而把资金转移到海外。显然美国股市的繁荣仅仅是指数的繁荣,而且有明显的“作秀”迹象,也不可能出现以股市繁荣重新创造财富效应,继续拉大美国经济增长。 由于美国经济缺乏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的动力,2007年出现经济下滑已成定局,只是有“软着陆”还是“硬着陆”的区分。现在看,不能排除硬着陆的可能,主要的看点是今年初欧元与日元加息后对美元的影响。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欧、日经济开始进入复苏轨道,去年全年经济复苏的势头更加明显。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欧洲与日本央行自去年初以来,已经分别进行了4次和1次加息。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初肯定要继续加息。欧洲与日本的加息行动,会不断缩小欧元、日元与美元之间的利差,从而会沉重打击到美元的强势,而且在本轮国际经济景气周期中,战后60多年中美、日、欧经济景气同步的惯例已经被打破,在美国已开始进入经济衰退的同时,欧、日经济却仍在复苏轨道运行。美国为了应付经济衰退可能会被迫减息,欧、日却在经济强劲复苏的背景下要加息,这个格局就会导致有可能出现美元对欧元、日元的暴跌,从而更深刻地加大美国的经济衰退。 目前议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在美国经济衰退,对国际市场的需求明显萎缩后,欧、日的需求是否可以接替美国的地位,从而使世界经济可以保持一个理想的增长率,这个前景目前还很难说。 首先,欧洲的消费总额仅为美国的4/5,日本更低,只有美国的1/5,即欧、日消费需求之和等于美国。因此,只要美国消费衰退的幅度大于欧、日消费增长的幅度,全球消费需求总额就要下降。 其次,欧、日在本轮经济复苏中主要是靠投资与出口拉动,消费复苏并不显着。去年以来,欧元区消费增长率始终在1.5%上下,相比美国近年来3%以上的消费增长率相差太多,而日本2006年的消费需求还处在下降趋势。所以欧、日即便在今年消费能保持增长,也很难接替美国的地位。 第三,美国经济衰退最终还是会影响到欧、日的经济复苏进程。欧盟虽然对美国的出口只占全部出口的15%,但是却对美国有着超过千亿美元的贸易顺差,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欧盟的贸易顺差就会显着减小,从而会打击在相当程度上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复苏。日本也是一样,去年对美贸易顺差仍在6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 从时间序列看,可能应是在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后,欧、日在半年、至多一年后也会陷入衰退。 综合以上分析,上述情况对中国经济也将产生巨大影响。 2006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又创历史新高,达到1774亿美元,约相当于GDP的7%,而2005年是4.5%,说明净出口至少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2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率。从某些产业看,出口需求增长的作用更加显着,例如钢铁行业,去年的净出口高达3500万吨,约相当于当年新增产量的40%。在国内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出口增长是避免中国经济陷入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衰退的重要条件。如果2007年美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相应导致中国的出口增长停滞,而国内的大量投资项目在今、明两年又会集中到期,进入产能集中释放阶段,就会发生内外需紧缩“双碰头”,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 今年国际油价可能会继续延续去年8月份以来下降势头,这对中国经济是好事。在国际石油供求基本平衡的背景下,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飚升,其主要因素是国际投机资本大量进场,背后仍然是美国在利用抬高油价来打压欧洲经济复苏,以及欧元对美元出现强势。但事与愿违,根据有关分析,在本次国际油价上涨后,大量石油美元并没有像前两次石油危机那样基本流进美国的资本市场。美国在近万亿美元的全球石油收入中,大约只获得了20%,而欧洲却获得了40%的石油美元流入。所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去年8月总结欧盟经济复苏的时候,把OPEC大量使用石油美元购买欧洲产品,作为了三个复苏因素之一。美国由于认识到这个结果,在去年8月以来,已经调整其国际油价战略,开始打压油价,到今年1月9日,油价已经比去年7月份的最高点下跌了近1/3,因此油价下跌的走势可能全年持续。 此外,除了国际粮食市场由于世界性歉收,价格在今年会持续上扬以外,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其他主要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会出现走低趋势。 今年还需要关注国际经济与政治和军事互动的情况。美国在缺乏用经济手段保卫美元霸权、防止美元暴跌的背景下,很可能在今年发动打击伊朗的战争。战争这种暴力行为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改变国际资本流向,从而使美、日、欧之间的经济衰退与繁荣,以及美元与欧元之间的强弱格局易位,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国际原油的供应流畅,这些都会对在资源、市场和外汇储备方面已经高度依赖国际经济环境变动的中国,产生巨大影响,也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中国经济论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给力中国经济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势在必行 在各种运输手段都已取得较为充分的发展后,如何推动中国交通运输业由传统转入现代,推动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联合协作,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的历史机遇期。 面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瓶颈”和存在明显的短板,交通运输部部李盛霖强调,如果不抓住时机,适时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以及建设以综合运输体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交通运输业,就会犯历史性错误,交通运输就很有可能会再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中提到要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如果各种运输手段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只能是空谈,而目前中国各种运输手段都已经取得了较为充分的发展,无论是社会进步还是经济发展都需要综合使用各种运输手段,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李盛霖介绍,2008年国务院进行了大部制改革,虽然在交通运输领域,这种改革进行得并不彻底,但已搭建起大交通运输部的平台,为各种运输方式最终实现协调发展,打下了基础。所谓建设综合运输体系,是指统筹规划公路、水路、航空、铁路等运输方式,并加以综合利用,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总体效率。 交通运输业曾经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中国政府和交通行业内专家很早便诞生了建立综合运输体系的设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陆续有业内人士向国务院等机构建议,将多种运输方式的管理职能整合在一起,组建交通运输部或交通委员会,并打造中国的综合运输体系,但这些建议都因时机不成熟而最终搁浅。 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所有的发展问题,往前一推都是交通或能源的问题。这两个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时基层部门反映最多的也是这两个问题。在“经济要发展,交通需先行”的理念指导下,各级政府集中精力大量建设基础设施,突破交通、能源等瓶颈。 李盛霖说,翻开《中国交通年鉴》,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交通建设狂飙突击的现实。 公路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公路的通车总里程为89万公里,居世界第七位;而到“十一五”末,中国公路的通车总里程已经达到395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公路货运量位居世界第一。 铁路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铁路营业里程为5万公里。到2009年底,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8.6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 水运方面,2009年,中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已经连续七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国的内河航道总里程12.3万公里,也是世界第一。 民航方面,民航运输总周转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世界第三十七位,现在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 李盛霖强调,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瓶颈问题可以说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不过,中国的交通运输业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 据李盛霖介绍,他在一次出访英国时,与英国交通大臣举行会谈。李盛霖颇为自豪地介绍,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已位居世界第一。英国交通大臣却指出,英国的港口不但是信息化手段武装起来的港口,而且部分港口还增加了金融结算等功能,已经成为国际化的金融结算中心。这件事对李盛霖的触动非常大。 数据表明,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运输效率亟待提高。通过数字对比,也可以看出中国交通运输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运输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9%,而在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10%和6%左右。中国载货汽车油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30%,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0%以上。 李盛霖认为,在交通建设领域,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是高速公路。1988年,中国才开始建设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6.5万公里,到2010年年底则可以达到7.3万公里,2010年共建成竣工高速公路8000多公里。“十一五”期间,中国共建成高速公路3.2万公里,相当于目前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44%。 按照计划,2011年和2012年,中国每年将至少竣工高速公路1万公里。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年底或者最迟明年,中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数就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中国曾经长期存在的另一个交通瓶颈问题是农村公路建设。按照过去的体制,农村公路由当地的乡、村管理。有条件的地方修路,而没条件的地方只能望路兴叹。 进入新世纪后,农村公路建设被提上了日程。在持续的努力下,农村公路建设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到“十一五”末,中国全部的乡镇都通了公路,96%的乡镇通上了柏油路或水泥路。中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不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而且有94%的建制村通上了柏油路或水泥路。到“十一五”末期,西部地区98%的建制村通了公路,30%~40%的建制村通上了柏油路或水泥路。按照国家“先东后西”布局,“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将进一步加快。 近年来,中国与老挝、缅甸、泰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公路实现了衔接。国际大通道建设,为中国开发出新的出海通道,也促进了公路沿线国家的经贸交往,实现了多赢。 从目前我国各个运输手段的发展来看,我国交通业服务的水平、通达的深度,还有整个基础设施的质量等跟先进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交通运输手段发展到今天,更要强调科学发展,强调运输方式的转变。而经过几年的反复思考,这种转变的方式已经非常明确,就是要实现由过去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全面向现代交通运输业转型。 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势在必行 2005年年底,李盛霖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调任交通部部长。上任后不久,李盛霖便提出交通运输业不仅是基础产业,而且也是服务业这一理念,并很快在交通系统内形成了共识。 现代化程度低且效率低下的交通运输业,显然不利于交通部实现“三个服务”,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目标。 造成中国交通运输业效 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2008年实现大部制改革之前,中国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曾长时间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交通部管公路和水运,国家民航总局管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归铁道部管理。 甚至在同一种运输方式中,运输管理职能也存在条块分割问题。例如,当时出租车在城市内运行,归建设部管辖;而出租车一旦出城行驶,便归交通部管理。 而管理职能的分割,使得各种运输方式在制定规划时便缺乏有效的衔接,容易出现运力投放盲目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进而导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序竞争,使得联合运输难以组织,难以形成综合运输效益。而且各种运输方式在进行技术革新时,采取不同的标准,也使得创新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以铁路、公路、民航这这三种主要运输方式为例,以往这几种运输方式各自规划的枢纽大多是“自成一派”,相互之间换乘不便,大大增加了人流和物流成本;在山区以及其他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公路与铁路部门还曾经为争夺有限通道资源,产生过矛盾。 而要想建设更畅通、高效和更安全的交通运输业,首先需要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由独立发展到综合发展的转变。同时,需要在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技及管理手段,实现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 李盛霖表示,经过科学的研究、分析,我们制定了新的目标,就是推动中国交通运输业转变发展方式,由传统转入现代。什么是现代交通运输业?我们确定了5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是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各种运输手段发展的今天,如果不抓住时机,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将是历史性的错误。综合运输体系的目标之一是要实现人流零换乘,货物无缝衔接。 中国经济论文: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中国经济走势 波澜壮阔的2004年即将拉下帷幕,充满希望的2005年正向我们走来。通过一年多来宏观调控的艰苦实践,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坚定信心,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保持更加清醒的认识。 从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中国经济走势,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国宏观经济将保持又快又好发展态势,人民群众将从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社会主义社会也将更加和谐…… 宏观调控将继续加强和改善 宏观调控明年是不是要结束,是一个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不乏各种议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说明了两点:_是从力度上讲,宏观调控是要加强的;二是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情况和问题,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会有所不同.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说,当前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基础还不牢固。他特别提醒,各方面期盼土地管理等有关政策松动的呼声比较强烈,而且投资的摊子已经铺开,运行的惯性很大。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反弹。如果不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可能出现反复,我们的困难会更多,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电厂在建规模迅猛增长。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担忧,电力有可能在﹁段时间后重现过剩的局面。经济专家刘树成说,电力项目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显示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必要和紧迫。中央提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体现了对形势的冷静分析和全面把握。 有专家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自始至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两者不可或缺。只有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才能使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一些地方的宏观调控中,确实存在着‘一刀切’‘行政化’的情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很有针对性。”西部地区的一位地方干部说。 人们注意到,在宏观调控政策中,变化最大的是财政政策。实施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稳健的财政政策全新登场。这种变化,既是因为现在的经济形势与7年前大不相同,也体现了更多地发挥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的原则。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这些精神中,我们可以看到,明年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市场经济的原则,也将更加管用、有效。 “三农”: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2004年的“三农”,无疑是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年终岁尾,有人担心,“三农”亮点会不会是昙花一现?一些农民也有顾虑:明年粮价会不会落下来,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是不是会变? 有关专家指出,当前,粮食虽然增产,但供求缺口没有改变;粮价恢复性上涨,但种粮比较效益低状况没有改变;农民收入增速加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改变。巩固目前来之不易好形势,必须继续加强“三农”的扶持政策。 “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年农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农村面貌变化不大。扶持政策只能暂时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上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才能根本解决“三农”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全国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明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指向十分清晰,在力度不断加强的政策支持下,明年的“三农”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节约: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速度慢了不行,影响各项事业发展和上千万人口的就业;快了也不行,煤电油运紧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难以为继。在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调整结构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大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节约能源、资源是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为43%;人均原油储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重仅为11%。我国也是一个资源使用浪费比较严重的国家,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以土地为例,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去年一年占补平衡后,还净损失耕地3806万亩。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说,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工业化,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世界其他国家资源消费量的总和,这是难以想象也难以为继的。 据有关单位研究,目前我国的节能潜力约为3亿吨标准煤,这相当于去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近18%。新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对“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工作做了明确的部署。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任马凯还表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节约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措施,也是老百姓希望看到的。 改革:贯穿2005年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 “着力推进改革,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些权威部门的专家预言,2005年将是一个改革年。 李德水说,2004年宏观经济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投资盲目扩张、能源紧张、增长效率较低等,都与体制性机制性弊端有关。中央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专家认为,今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后,需要抓紧修订完善配套措施,重点是明确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的权限及规范各自的投资行为,促进社会投资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 新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组织框架初步建立,下一步需要加快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落实国有资产经济责任的业绩考核等相关制度、加强国有产权交易的监管工作,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系列改革将有助于从根本上逐步消除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因素,走出忽冷忽热的经济增长怪圈,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2005年,不断深化的改革,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带动全局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之处,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强行征地拆迁、收入差距过大、部分群体就业困难等等,越来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列为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引人关注。有专家评价指出,这一新提法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和谐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两者相互促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这项工作的部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个关键词:“就业”、“社会保障”、“分配”、“社会事业”。 拿就业来说,尽管今年前10个月就新增就业岗位840万个,但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把就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把政策效应进一步放大,让更多的人找到工作岗位。 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并将在资金上予以具体支持。 城乡、地区、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不协调的一个重要表现。这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这个问题不解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此明确提出,要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有专家建议,在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同时,应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加大对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人们相信,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到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将得到不断提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取得新进展。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中国经济走势,新的一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将不断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将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将更加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论文: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有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它们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古代中国经济是历史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从题型上看,本考点的命题多数以选择题为主,特别是材料选择题,以此来考查同学们理解、比较、判断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古代的手工业、商业、主要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等都是考查的重点。如近几年的江苏高考,2009年考查了灌钢法,2010年考查了水排、古代饮茶之风,2012年考查了官营手工业生产特点、唐宋时期市的变迁等内容。本文把古代中国经济概括为一项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两项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三大经济部门的特征(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阶级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也就是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制度是以西周实行的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密不可分,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田被大量的开垦为私田,加之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井田上耕种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鲁国实行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竞相效仿,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促进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自耕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它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指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从实施阶段、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1.实施阶段:前者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后者实施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2.实施目的:前者在于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基础;后者在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3.根本目的: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前者是要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后者是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4.影响:两者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前者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到中后期则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后者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古代三大经济部门的特征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把握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可从生产模式、生产方式、农业结构等角度着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精耕细作技术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从农业结构上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为辅。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日益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因素。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特征 古代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手工业产生时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所以,手工业的第一个特点是其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享誉世界,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占据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而家庭手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它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的发育。这是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第二个特点,即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济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据特殊地位。第三个特点则是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第四个特点就是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着名的有冶金、丝织和瓷器制造。此外,手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并长期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手工业的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也是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一大特点。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中国的商业起源很早,并且不断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来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是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和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古代中国商业发展主要特点有:(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的市、夜市和早市,乡村中的草市出现并得到发展;(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转变过程,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如汉代的长安、洛阳,唐朝的扬州和益州,宋代的开封,元朝的大都等都是着名的大都会,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3)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货币流通制度,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累;(4)对外经贸发达,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通道的对外贸易发达,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5)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如晋商和徽商等;(6)商人地位低下,古代商业发展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和影响,作为自然经济的附庸,始终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的初步的研究 经济增长作为各个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和政治目标,受到极大的重视。我国也将经济增长作为一项长期的目标。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伴产生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这些问题就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以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人们满意并且致力寻求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的统一。 一、国内外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综述 对于经济增长的理解,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增长代表一国潜在GDP或者国民产出的增加,是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PPF)的向外推移。库兹涅茨为经济增长做了更为全面的阐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向它的人民提供品种日益增加的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提高,这个增长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根据这种理解,经济增长不仅仅在于生产能力的增长,更强调在技术改进、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后者正是经济增长质量的反映。马克思在论述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途径时也指出,“生产的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投入资本的逐年增长;第二个是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 虽然不少经济学家注意到经济增长的质量,但是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专着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于1977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他对经济增长的理解是:“物质生产资源变化过程的总和,以及由此而增加了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通常被称为这一社会经济结构的经济增长”,并强调“在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中,不仅应该包括生产资源的增加,生产量的增长,而且也应该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消费品的消费效果的增长。”另一本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着作是由世界银行的托马斯等着的《增长的质量》,他对增长质量的理解是,“作为发展速度的补充,它是指构成增长进程的关键性内容,比如:机会的分配、环境的可持续性、全球性风险的管理以及治理结构。” 在国内的相关研究方面,以王积业、李京文、汪同三、胡少维等学者为代表的关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较有影响。王积业从多恩布什与费希尔对经济增长的理解,即经济增长过程“是生产要素积累和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的结果”出发,认为“所谓生产要素积累,指的是资本和劳动力在数量上的不断增加,是经济增长实现数量扩张的主要源泉。所谓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指的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更加有效使用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它们构成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源泉。决定经济增长的这两组因素既紧密交织,又相互区别,共生于经济增长过程当中。在一定时期,由于这两组因素作用的力度不同,引致经济增长或者以数量扩张为主,或者以提高质量为主,形成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形态。李京文等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1953~1990年)生产率的变化,并与美国、日本等国的生产率变化进行了对比。汪同三等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提出了“增长成本”的概念,即用一些描述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对GDP增长速度的平均弹性来描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胡少维对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做了一些评价,并指出贯彻和谐社会理念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其余大部分则集中于操作层面,即集中于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但是缺乏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问题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钟学义等在《增长方式转变与增长质量提高》一书中把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概括为三个方面:反映经济增长效率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资本生产率、物耗指标、能耗指标等),反映经济增长是否稳定、健康的指标(经济波动情况、通货膨胀率、就业状况、环境污染指标等),反映经济结构及其变动的指标(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劳动力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等);戴武堂认为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包括: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就业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收入差距的合理程度。其他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包括梁亚民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效率、产出结果、增长潜能四个方面设计的由21个评价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李周为、钟文余通过六个反映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指标以及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源泉与机制的一系列指标体系来评价经济增长的质量;李变花认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经济增长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科技进步、环境保护、竞争能力、人民生活、经济稳定八个方面;单薇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潜力四个方面,确立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的评价理论,对1995~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探讨;赵英才等对1978~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与数量扩张并不同步的结论;而徐辉、杨志辉则用密切值模型对1995~2003年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了评价。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前文有关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可以界定为:经济增长质量是指一个经济体在经济效益、经济潜力、经济增长方式、社会效益、环境等诸多品质方面表现出的与经济数量扩张路径的一致性、协调性。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体现了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增长潜能、稳定性、环境质量成本、竞争能力、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方法选择 1.模型指标变量设定 前文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已经做了大量的定性分析,但如何进行量化评估,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体现了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增长潜能、稳定性、环境质量成本、竞争能力、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是基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理论,运用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状况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在参考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解,本文设定了反映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15个指标变量,构造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各个指标及含义具体如下:xl——人均GDP指数(1978年价格);x2——财政收入增长指数;x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978年价格);x4——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例;x5——投资效益系数;x6——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x7——外商投资额占GDP比重;x8——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比(倒数); x9——R D占GDP的比重; x10——单位产值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倒数,1978年价格); x11——单位产值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倒数,1978年价格); x12——万元产值能耗率(1978年价格,倒数); x13——经济稳定性系数(取倒数); x14——城镇化水平; x15——养老 保险覆盖率。 在运用因子分析前,将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各负向指标调整为其倒数形式,使其成为与经济增长质量正相关的指标变量。 2.因子分析方法 在定义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中,需要对反映其客观情况的多个指标进行大量的观察,而在很多情况下,许多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从而有可能用较少能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分析存在于各变量中的各类信息,而各综合指标之间是彼此不相关的,这些代表性的综合指标称为“公共因子”,而因子分析就是用较少的几个因子来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学模型。 在建立因子分析模型时,用尽可能少的不可测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个变量或指标。因子分析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x1、x2…xp。为p个指标,apm。为影响因子载荷,F1、F2…Fm为m个公共因子,m小于p,ε为特殊因子。 因子分析法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从而将多个指标体系转为少数几个相互独立且包含以上指标大部分信息(80%以上)的综合指标。其优点在于它确定的权数,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有较好的客观性,而且得出的综合指标(公共因子)之间相互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这对分析极为有利。 三、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 反映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各指标代码以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l所示。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应首先检验模型及相关指标的设计是否可以应用因子分析。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是两个测度因子分析模型是否可行有效的 检验方法。 KM0(Kaiser—Meyer—Olkin)测度采样充足度。检验指标变量的偏相关是否足够小。KMO的统计量值一般界于0和1之间,若该统计指标在0.5和1之间则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若小于0.5则表明因子分析的结果可能难以接受。 根据相关数据,SPSS给出的相关计算结果表明,KMO检验的结果为0.588(大于0.5)。Bartlett检验统计指标检验相关矩阵是不是单位矩阵(原假设为相关矩阵为单位阵)。卡方检验结果表明,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值为401.362,p值近似为O,拒绝原假设,即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因此。以上两项统计指标的检验表明适合采用因子分析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上,SPSSl3.0的输出结果如表2、表3、表4所示。表3是因子分析后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后的结果。 从表3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旋转后第一公因子F1在指标变量x1、x3、x4、x13、x14和x15上有较大的载荷,而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中的宏观环境因素,可以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宏观环境影响因子。旋转后第一公因子F+在指标变量x2、x5、x6、x8上有较大的载荷,而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中的要素收入的变化,可以作为要素生产率因子。旋转后第三公因子F3在指标变量x7、x9、X10、x11和x12上有较大的载荷,反映了经济增长的环境和资源变化以及竞争力,这些可代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潜力,可以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可持续性与潜力因子。 因此,反映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15个指标变量,可以用F1,F2和F3这3个完全不相关的公共因子来表征,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包含了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要素生产率因素和经济增长潜力及可持续性因素。 通过对表3的观察可以得出,宏观环境影响因子F1、要素生产率因子F2和经济增长潜力及可持续性因子F,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全部变量信息的90.97%,由此可见,这3个因子包含了反映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为了计算各公共因子的综合得分,以便求出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的数值,需要对这3个因子进行量化。本文采用回归法(regression)来计算因子F1、F2、F3得分,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历年经济增长质量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Qt,表示为公式: 其中,λi是X的相关矩阵R所对应的特征值。 四、结论 通过对全国1990~2005年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1.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综合评价指数的相关数据,自1990~2005年16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综合质量指数年平均提高约6.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出不断改善的趋势。 2.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质量提高与数量扩张不同步的现象 巾国16年来经济增长质量提高(QI)与数量扩张(SI)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虽然中国在16年间经历了QI的持续上升,但是由于中国保持了更高的数量扩张速度,QI的提高并未与SI呈现出较高的同步l生,经济规模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并没能带来同比的质量提高。这一定程度表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仍然没有摆脱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低质量增长的窠臼。 3.最近几年扩张不同步系数不断扩大的趋势应引起重视 根据扩张不同步系数的计算结果,自1995年以来扩张不同步系数变为负值,而其仍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这就为当前经济运行提出了一个警示,即在关注经济数量扩张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这也从实证的角度反映出当前遵循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4.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相关因素的不同变化趋势应引起重视 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主要由于公因子F1、F2和F3的影响。F1得分上升意味着经济增长过程中宏观环境的改善;F2得分上升意味着经济增长中要素生产率的提高,F3得分上升意味着经济增长潜力及可持续性的上升;反之相反。 自1991年以来,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宏观经济环境因子F1,随着经济的增长,宏观经济环境状况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反映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要素生产率因子F2则呈现出波动性,经历一个先提高到逐步降低再稳步上升的过程,这表明自1990年要素生产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但是最近几年F2稳步上升,表明要素生产率的上升。反映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及可持续性的因子F3呈现出“倒u型”趋势,在1997年以前逐步上升,而在1997年以后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点尤其要引起重视。 5.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最关键的因素——环境成本 由于自1996年以来F1、F2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而1996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速度降低的原因就只能来自F3的下降,正是F3的下降使得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步伐减缓。而F3其实代表了TFP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正如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所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相对较低,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基本上属于投入型的数量增长。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也很高,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7日共同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 04》,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 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 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环境损耗惊人,环境因素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障碍。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形态原因分析 中国当前国家、市场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关键一环是国家作用与政府行为,只要制造租金的各种社会条件没有改变,政府继续作为投资主体起主导作用,则具有可操作性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金融条件就无法形成,而各种反市场规律的经济现象将继续存在。 反市场规律的经济现象 1市场需求不旺与最终消费率下降 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消退以后,市场疲软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刺激消费成了中国经济的一个主题。积压物资的日益增多,成了企业三角债清偿难的一大主因。早在1996年底,中国的积压物资价值已达5000多亿元,有人分析,今年第二季度的库存商品有所减少,但分析者显然忽视了一个因素:目前的库存下降与企业开工率下降二者密切相关,到1998年,中国半停产状态的企业达21.3%,停产状态的企业达0.9%,比1997年的状况还要严重。 在商品库存增加的同时,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额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81年以来,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基本以平均每年0.6个百分点的幅度下降,已由1981年的67.5%降至1997年58.8%,大大低于70%的国际平均水平;居民消费率由53.1%下降至47.5%,比起60%的国际水平也明显偏低。目前最终消费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对于一个只能以内需为主的国家,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将成为再生产正常循环的严重障碍。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逐年下降。据权威部门透露,1998年已是自1994以来连续第四年下降,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估计接近40%,较1997年下降了15.5个百分点。消费偏淡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持续攀升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210.6亿元,1997年则升至46279.8亿元。城市居民储蓄余额,1984~1988年平均增加582亿元,1989~1993年平均增加3800亿元,1994~1998年则高达7700亿元。今年3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781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8%。储蓄存款持续高增长是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失调、商品需求不旺、失业现象严重、居民预期收入危机感增强等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从存款结构看,在当前的57814.7亿储蓄存款中,有一万多亿为公款私存、灰色收入或黑色收入,60%左右为定期存款。在国家逐渐推行存款实名制和不断加大金融监管的情况下,预期1~2年内,20%左右的公款私存部分将较快地从储蓄存款中剥离出去;另有39%的存款为目的性存款,到期后将提作他用。较乐观的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有利于银行储蓄业务发展,一旦这些因素得以消除与缓解,银行储蓄业务必然受到震荡性的萎缩冲击。也就是说,存款不会总是这样持续攀升。 3庞大的生产能力过剩 在最终消费率下降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攀升之间,二者一直被看作是此消彼长的简单因果关系。但数据表明,在储蓄率上升的同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在一直上升。如果从各类商品的需求弹性来看,消费不畅并非百姓持币观望,而是社会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而支撑着社会庞大无效供给的是中国某些行业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 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840美元,与发达国家相差达40多倍;按人均个人收入来计算,差距更大。据调查,在农村,彩电、洗衣机、电冰箱这三大件还有80%的空白,除缺电少水、没有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原因外,占人口主体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不强是最根本的原因。由此可见,目前这种“过剩”根本不是需求不旺引起的商品过剩,而是投资误导与其他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巨大产能过剩导致的商品过剩,是在中国还存在数千万贫困人口尚未温饱的基础上形成的低水平“商品过剩”。 中国目前庞大的生产能力过剩,主要是90年代产业结构再呈趋同态势的结果。一些经济学家早就就此问题发出警告,国家每年也颁布了投资已达饱和的行业名单。但由于中国各级政府具有资源配置功能,且每年以经济增长指标为考核官员业绩的主要方面,再加上地方、部门与个人的利益驱动,这一警告基本上没能对地方政府“拍脑袋”决定投资方案的行为模式起到阻遏作用。 中国的错误似乎总要重复出现两次以上。80年代中期的彩电大战、冰箱大战就是因为各地产业结构严重呈趋同态势而引起。到了“八五”时期,各地投资热点又惊人相似:广东沿海等地受香港产业转移以及珠江三角洲出口导向战略等因素影响,加之利益驱动与信贷、财务等约束机制不完善,珠江三角洲内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到目前这一趋势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蔓延,并迅速扩展到全国其他地区,现在许多非农产业的生产能力都严重过剩。 从下表列出的13个行业的生产能力看,利用率最低的是高速公路,只有12%;最高的是房地产业,其利用率也只有67.9%。而上述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行业,不少是各地支柱产业同构所造成的。在零售商品额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出现这种生产能力的闲置,说明中国的投资体制存在严重问题。可以说,造成中国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原因主要是投资误导,资源配置不当,而投资误导的主角是地方政府。一方面,地方政府一直利用其对资金的影响与控制,追求投资的最大化,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这就出现了几个地方政府同时作出相同的投资决策,不止一次造成某些“热门”产业的出现,结果是用不着多久,热门产业变成了“夕阳产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外方直接投资,最常见的办法是给投资者以补贴,使得他们能在与原有企业的竞争中胜出。过去五年中,中国利用的外资达1860亿美元,其中相当比例是投资在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产业中,如汽车、石化以及零售业。巨大的生产能力过剩局面说明我国的企业投资体制与改革前相比,还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前的投资体制下,企业受到资源约束,即投资所需要的资金约束,负责投资的官员们认为什么领域需要投资,资金就投往何方。改革要达到的目标本来应该是让企业的投资受到需求约束,即市场上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上述情况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作为投资主体时的利益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造成中国目前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4反市场规律的悖论:商品过剩与消费者主动选择权的缺失 中国的商品过剩是在产业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率普遍低下、产品竞争力不强基础上的过剩。按照一般常规,在过剩状态下,买方会在买卖双方的竞争中逐渐处于有利地位,生产领域中会逐渐优胜劣汰,流通领域中消费者权益会不断强化。但中国的市场形态却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完全不是一个买方有主动选择权的格局,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商品过剩状态的买方地位完全不同。在目前的市场形态下,消费者主权缺失,在商品过剩的状态下发生这种情况,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财政启动为何难以奏效 从1998年开始,震动全国的豆腐渣工程不断出现,甚至三峡工程也出现严重问题,希望小学最后也成了豆腐渣工程。近几年全国每年因建筑工程倒塌事故而造成的损失在1000亿元左右。目前,仍有20%的工程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检查机关近几年查处的10多万件贿赂案件,涉及建筑业的竟占63%。而国家于1998年增发了1000亿国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对比两个1000亿元,“豆腐渣工程”刚好抵消了国债投入的作用。据披露,1995年以后竣工和1996年在建的50万元以上的2514万个工程项目中,约40%的项目处于失控状态,或不进行公开的投标而搞“地下交易”或“暗箱操作”,于是就出现了“大楼盖起来,干部倒下去”的怪现象。 上述情况说明为什么近两年加大财政投入启动经济却启而不动。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不能只看财政资金投入的总额达到多少,必须要追索它的流向和流程。在吏治腐败的情况下,强化政府财政措施就意味着形成巨大租金,产生不经济的寻租活动。财政资金往往会通过政府各级部门流向寻租者,如目前相当普遍的工程层层转包现象即是明显例子。财政投入流失的另一渠道是各级政府部门的截留。如1998年对国有粮食部门进行审计,发现和查处严重挤占挪用收购资金等违反财经法规案件1181起。过去六年来,中国粮食收购款总共产生了2140亿元的大窟窿,其中800多亿元是挤占挪用,其余皆为亏损挂帐。由于寻租人与参与截留财政款分肥者均是高收入群体,对住房及一般生活消费品的需求早已满足,部分“成功者”甚至早已达到“小车一部,房子两所,老婆一正一副”的生活消费水平,因此这部分资金一般都转化为银行存款或进入证券市场,难以转化为消费需求。 寻租及截留的款项到底占财政投入多少?无法估量,据估计,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及各种政府拨款,约有40%左右在使用过程中流失到个人口袋里。换言之,上述事实只证明了一点:在政府未能形成防范寻租行为的有效机制时,加大财政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果,只是使财富流向政治力量强的阶层手中。 倾斜的市场供给 今年5月份,政府以公开托市的手法介入股市,并于6月发表《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公开动员全国居民参加炒股,亦即动员人民参加一种公开的、合法的大规模赌博,同时配合以6月10日的降息。股市在政策的主导下飚升,又开始新一轮通过纸币进行财富重新分配。政府的目的显然是要将钱赶到“市场”去消费,一些经济评论与传媒的标题已到如此程度:花钱就是爱国。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并未能将股市的繁荣维持多久,因为启动股市以后,这种经济泡沫必须通过多层次的投机才能获得虚拟升值,而多层次的投机又必须靠不断增大货币投入才能维持。与此同时,居民存款也未出现大规模的下降,这意味着“赶钱”的措施收效甚微。 这就得回到一个基本问题——中国市场中的供需结构特点这一方面来分析。 与发达国家有别的是,中国政府实际上居于各种资源配置的中心地位。 完全竞争性产品市场有大量非国有企业参与,追求的是效率;而公共服务部门则多由国家垄断,它们的存在有多个目标,既有经济的(如就业),也有非经济的,如国家安全,加强社会控制等。这里仅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来分类: 第一类:需求弹性小的商品与服务,如水、电、煤气、医疗、教育、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这类商品与服务不管是经济形势好还是不好,百姓总得消费。社会保险是社会福利,在中国还刚起步,其费用的缴交属国家强制性。其余数项,基本上是属于垄断性“商品”或服务,“市场”完全向商品的供给者倾斜,买方没有主动选择权。由于缺乏竞争,这些行业存在普遍的无效率与浪费,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质量低劣,但因其垄断性,这些年来其价格还一直上扬,尤其是教育与医疗,在改革前是作为社会福利分配给职工的(长时期以来,职工的工资只含有基本生活费,并无这类费用包含在里面),而近年来这几项改革相继推出,逐步转移为个人支付,与此同时,教育费用与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已大大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笔者曾对一些家庭月收入一万元以上、家庭固定资产几百万以上者进行过口头调查,他们对这两项费用的上涨幅度都深感难以承受,在对国内外教育进行“成本”与“效益”比较后,大都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接受教育,一半以上家庭在中学阶段即让孩子出国。以此观之,只要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局限于收费与扩大规模这两项上,这些流出去的钱决不会再回流。 第二类,需求弹性较前一类大的商品。这一类商品有两种情况,一是虽为百姓所需,但在城市已达到市场饱和的产品,如电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另一类产品则为老百姓所需,但购买直接受其经济条件及购买意愿支配的产品,如微波炉、电脑、空调、摩托车。部分农村居民虽然还没有这类商品,但或受基础设施的影响,如缺电,没有电视接收系统等原因,或者不购买,或者无力购买。生产上述产品的行业,早已引入竞争机制,企业一方面面临国内同类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是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这些行业由于地方利益牵引,重复投资,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存在严重的产品过剩,目前这方面的市场供给的主体对象,定位于有购买力的人群进行升级换代。 第三类,百姓迫切需要,而价格与百姓购买力相差甚远的,如住房。中国老百姓的住房水平,现在人均只有八平方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这些年来中国的住宅建设发展很快,但因房地产业是个寻租行为泛滥的行业,房价因此居高不下,为居民年收入的12倍以上(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地更高于此水平),所以房地产业产生了巨大的供需缺口: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有7200万平方米商品房卖不出;另一方面百姓的住房确实不够住。房价降不下来,是因为房地产业已完全进入一种“政策性陷阱”:开发商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贷款80%以上来自银行。房地产价格只要一日不降,开发商的帐面资产价值就能保值,经营者的业绩也还放在那里——这一点直接与老总们的乌纱有关。而贷款是银行的,拖上几年不还,也都是公对公,更加之目前有人主张债权转股权,为欠债者开了一条新通道,所以这一政策性陷阱越挖越深。 第四类,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引进的项目,如小汽车。前两年,各地都将发展小汽车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这一行业存在巨大的产能过剩。事实上,90%以上的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还根本未能进入这一层次:养一台车的费用包括车险、养路费用、汽油、维修、停车费用、车位费,等等,一般国产车每月都在1500元~2000元之间,大大超越了一般人的消费能力。而且中国大多数大中城市都存在交通拥挤的情况,如果再盲目发展私人用小汽车,不仅会使本就拥挤不堪的城市交通更为挤塞,还有能源供应与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上述分析表明:非垄断行业的产品大多属于耐用消费品(最低消费周期3~5年),供给过剩,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而垄断行业的产品大多属于多次消费品(如交通、水、电、煤气),但因其垄断地位而价高质次,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一些原本属于社会福利的医疗、养老保险、教育等,目前正处在改革初期,名义上现在未曾产业化,但因其垄断地位,则完全成了一个价高质次、买方完全没有选择自主权的卖方市场。老百姓存入银行的钱,大多是为了购买后两类垄断性商品与服务作准备。随着这几项改革的逐步深化,存款难以从银行驱赶到市场。 政府不灵与市场失灵的根源 上述问题表现出了一种奇怪的混合:市场失灵的同时政府也不灵。市场失灵有一个相同的重要来源,那就是不完善信息和不完全市场。中国因为多个地方政府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导致各地产业结构重复雷同;而这成千上万个企业做出的生产决定,造成了重复生产与无效率。而不完善信息与不完善市场问题同样是政府不灵的一个重要根源,最后导致政府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负供给。从1993年加强宏观调控以来,中央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不断加强。不断加强调控力度的原因基于两点:一方面,政府高估了直接调控的力量;另一方面,政府也低估了间接调控的力量。但直接调控要想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调控者不仅要具备大量信息,即拥有决定做什么的信息;其次是还必须具备有效监管经济过程的能力,包括有效监管经济运作过程与经济结果的能力。然而中国目前的状态表明,无论是在获得真实信息方面还是在事后监管经济运作过程与经济结果,都未能达到正常状态。 首先是信息的严重失真。这方面首先包括政府部门统计数据的掺假失真。由于考核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这就鼓励了各地官员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以虚假信息来对付上级政府的考核,而中央往往根据这些层层上报的有严重水分的失真数据作出形势判断,并制订相应的政策,这种政策供给的低效率可想而知。其次是一种出于部门利益驱动目的而提供的一种信息“负供给”,最危险的建议已被少数人当作可行方案提出来:如证券界部分人士认为增发货币维持股市的泡沫式增长会带来一种财富效应。还有出于企业利益考虑提出的减免亏损企业的债务;出于财政考虑提出扩大货币发行量以缓解财政困难等等。而这些建议如当真被采纳实行,则等于玩火自焚:减免亏损企业债务等于彻底摧毁社会的道德信用堤坝,既然拖欠银行的钱可以获得减免,那么今后所有的借款者都可以采用这种逃债的方式规避银行债务,银行的信用链条将会因此断裂;提出依靠增发大量货币来缓解中央财政困难的建议如若不是缺乏经济史方面的常识,就是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这一政策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打通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这两只钱袋,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财政从来都是困难的,如最富有的美国政府都只能通过赤字财政来维持开支,并依靠发展经济与合理地扩大税基,而不是靠从其“中央银行”这只口袋过量攫取来满足财政的无止境需求。更何况中国的中央政府现在还承担投资者主体的大量责任,其对资金的需求几乎没有限量,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打通中央银行这只口袋,让其不受限制地向中央政府供应货币是非常危险的政策建议。信息的虚假供给,还由于某些政府主管部门政策不当的鼓励。 其次是政府事实上对经济过程的监管及事后监督欠缺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行为的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权力市场化与政府行为企业化。各级政府官员现在都将自己手中的公共权力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将前来办事的公民视为“客户”,以各种手段迫使客户进行“权钱交换”。而叠床架屋式的反贪机构的膨胀根本赶不上贪污腐败行为膨胀的速度,运动式的反贪污也早已出现边际效益下降的现象:反贪污腐败的口号越响亮,贪污腐败的数额越大,卷入腐败丑闻的高官越多,所谓“阳光法”几乎处于虚设状态,这一点已从经济犯罪案件的直线上升得到证明。这种情况下,根本不能指望政府还能对经济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督。 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化特征由此形成。政府对社会的供给已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正供给”——如政令的下达、改革措施的执行、法律对社会的约束等等,均处于一种无效率状态,造成了“软政权化”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各种“负供给”却呈不断增大并强化的趋势。对于官员们个人来说,在这种格局中,个人品质已不是决定其行为的决定因素。 根据世界经验,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决策者基本上全凭历史积淀和个人的从政经验(政治倾向)来处理有关问题,他们比较喜欢听从有关经济改革的建议,对任何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议则不太感兴趣。中国的改革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而到了90年代以后,改革其实已经到了扬子江,早已摸不着“石头”,决策者也根本无法凭借制度的历史积淀与个人的从政经验来解决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前提是正确认识社会,而政府部门层级之间那种严重扭曲的信息负供给,造成人们无法正确理解社会,把握环境,于是出现了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也失灵的双重失灵现象。 政府改革为什么势在必行? 从短期来说,改善经济运行状况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逐步加强竞争以改善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形成消费者主权;降低房地产价格,让百姓以6~8年的家庭年收入即可购买一套小康水平的住房,以部分房地产商破产的代价消除政策性陷阱,化解银行危机,以解决特殊国情、特殊过剩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则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局面应该尽快结束,而这已不是经济领域内作文章可解决问题的事情。它与政府改革有直接关系。 世界范围内对政府作用的重新思考,始于80年代中后期。引起人们思考的原因主要是几个:前苏联、东欧国家“指令-控制型”经济的崩溃;发达国家(亦即福利国家)的财政危机;东南亚国家经济奇迹的兴起(现在则要加上“奇迹”的破灭)。 在这些反差极大的现象背后,其实就是政府在现代社会中的有效性问题。可以说,现在大家已基本上承认这一事实: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论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世界在变化,有关政府职能的要求也在变化。凯恩斯主义的最大成就是促使人们认识到一点:国家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不是作为经济增长的直接提供者,而是作为合作者、催化剂和促进者。至于有效的政府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却因为每一国家所拥有的人口、资源、历史文化、政治传承等各自的渊源不同而很不一样。如美国的民主政治要原封不动地用到亚洲国家来可能会失效;而亚洲的专制政体也不能用来统治欧美国家。但不管是哪一个现代国家的政府,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在经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时,得向民众拿出可持续发展方略,消除贫困,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发达国家里,政府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干预措施主要是针对市场失灵;而在发展中国家,政府作用则要大得多,因为这些国家就连基础性的公共物品,如财产权的保护、道路的建设、基础医疗保健与基础教育都无法提供(或是提供的公共物品质量不断下降),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由于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公共服务质量恶化,人民与企业相应采取种种措施逃避税收,进而导致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恶化,进入一种“马太效应”式的恶性循环。 世界银行组织专家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如何提高政府有效性的两阶段进程。第一阶段有两个步骤:首先,政府必须将它所具有的能力集中于它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的任务上,即集中于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的稳定),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通过与 工商界和市民社会达成合作关系而提高政府有限的能力——专家们对世界上69个国家的企业家的调查显示,许多政府在履行其核心职能方面相当不称职:它们不能保护法律与秩序,不能保护财产权,而且在法规与政策的运用上没有预见性。投资者认为这种类型的政府不可信,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投资和增长受损。一些国家现在正在利用公众舆论的力量,使法规更具有灵活性,应用政府自我管理机制,选择有效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工具等,使投资软环境得到改善——其次则是让竞争性的私人企业参与公共部门的活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许多国家中,社会服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由公共机构作为垄断性的提供者来提供,不可能产生很好的结果。一些政府开始将基础设施和服务的融资与它们的运营和提供区分开,并将公共事业中的竞争性部门与垄断部门分开。 第二个阶段则是重振政府机构的活力。这方面可以利用三个基本的激励机制:一、有效的法律与限制措施。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对执行机构的监督相当薄弱,目标的设定与完成这些目标所需政策之间的联系比较混乱。而发展中国家的一般通病是制定法律比较容易,执行起来却相当困难。但一个国家要想建设成法治国家,它就必须实施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提高公共部门活力的任何有效战略,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缩减随意性的权力来减少腐败的机会。二、将政府置于更激烈的竞争之下,如通过聘用制度的改革、建立基于个人才干的内部晋升制度,等等,以便在公务员中促进竞争;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加强竞争。三、使政府和人民保持更密切的联系,如使人民获得发言权、让人民有更广泛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正常管道、谨慎地下放权力等。 发达国家可以提供有效政府促使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例证,用经济学的语言来概括,这些国家的政府向社会提供了“正供给”;而陷入贫困与发展不足等一系列恶性循环的国家和地区则提供低效能政府影响经济发展的具体例证,换言之,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政府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负供给”。从这方面来说,世界各国尤其是前社会主义国家在重建政府作用方面确实面临重大挑战。但答案是明显的:改革有风险,而不改革要付出的社会代价可能更大。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法是改革开放思想路线的产物 经济法概念是由国外引进来的,但绝非简单的舶来品,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在国外早有这方面的立法和理论研究,但在1978年前,我们都不知道经济法为何物。一些人对它不了解、也不理解,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和我们受大陆法系思想影响,过度地在调整对象上的部门之争有关;和经济法理论尚处于发展阶段而带来的幼稚、粗糙及自身不统一有关;也和一些同志对经济法并未认真地研究就予以轻率的蔑视和简单地否定有关。用传统的大陆法系的理论和方法是很难理解经济法的。如果我们撇开简单化的部门、“领地”之争,从经济法的产生形成的社会经济根源、国家职能变革,以及法律、法学自身调整功能发展的历史,去认识和研究经济法,就会得出一系列全新的结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个法律学科都得到了革新和发展,经济法的出现,更是法律、法学领域内的一次突破、一场革命。有些同志总是批评经济法“保守”,是“计划经济的法”,是维护旧的政企不分管理体制的法。这些看法都是看颠倒了,应该把颠倒了的再颠倒过来。其实,经济法在我国的出现,才正是“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结果。那些创建中国经济法学的人是在法律、法学领域内进行着一场思想大解放和现代化的改革,是革新而非保守,是前进而非倒退。如果我们仍然承袭西方的公法与私法截然划分的传统体系;如果我们囿于“纵向经济关系归行政法,横向经济关系归民法,内部经济关系归劳动法”的传统格局而不敢动其分毫;如果我们也一切唯古、唯外、唯本本,那么,中国经济法是根本不可能产生的。 大陆法系在法律、法学的历史发展上的贡献是巨大的,功不可没。现在看来,仍然有着重要的法律价值和不少的法理精华。原有的法律、法学部门包括新兴的经济法都仍然应该研究它、运用它。但也必须看到,主要发源于欧洲大陆,成熟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大陆法系,其不少理论观点和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实际和需要。它应该也必须有所改革,有所前进。这在全世界范围来说都应如此。在我国更不可简单地将大陆法系(以及英美法系)作为评断我们法学理论是非和法制工作成败的标准。 经济法的出现,至少在以下十个方面对传统法律、法学有所突破,有所发展。 一、把法律、法学与经济直接地、密切地结合起来。传统法学理论多半在原则上和抽象意义上谈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民法也只在微观上渗入到经济领域。经济法的出现使法与经济实现全面、整体的结合,使法对经济的作用大大加强,更有力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二、突破了公法与私法绝对划分的界限。经济法是在西方“私法公法化” 和东方的一定程度上的“公法私法化”过程中产生的,是公法与私法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产物,它既非私法,也非“纯粹”的公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第三法域,是在公法与私法之间进行平衡协调的“社会经济法。” 三、正确解决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经济法在西方突破了国家不干预市场经济的传统观点,实现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参与和管理的历史过程。在我国情况正好相反,我们已经实现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的、全面的和过度的干预和管理,所以,中国经济法的任务是要解决国家干预过多、市场无法自转的体制问题。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经济法早期的“国家干预说”,不能简单地说“经济法是国家之手的法”。其实,无论是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法,还是东方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法,都是在“国家之手”与“市场之手”结合协调中产生的,都是两只手的产物,只有一只手是不可能产生现代经济法的。只有“市场之手”,产生和起主导作用的只能是民法;只有“国家之手”,产生和起主导作用的只能是行政法或实质上是行政法的“经济行政法”。经济法的“双手说”,解决了现代经济法两家产生、形成的共同规律问题,也为现代社会正确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四、在调整对象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理论中一个法律部门只能调整一种社会关系的“一对一”观点,提出“一个法律部门不一定就只能调整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社会关系也不一定就只能由一个法律部门调整”的主张。经济法认为,在现代社会,尤其在经济领域,由于经济关系复杂多变、相互交错;也由于法律、法学自身的变化,因此,一个法律部门可以调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社会关系;一种社会关系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部门从不同层次上,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调整。此种见解主要是就经济、民事关系而言的。刑法是典型的‘一对一“调整模式,所调整的关系在实质上不应混淆,但其调整方法却可由有关的经济法规规定和运用。 五、突破了国家身份的“一重说”(行政管理者)和“二重说”(行政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提出国家身份“三重说”(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三种职能说”(行政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以及“三次权利分离说”(行政管理权与经济管理权相分离,经济管理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或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将经济管理关系从行政管理关系剥离出来,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经济法调整对象理论的基石。经济管理关系与行政管理关系有相同处和相通处。经济管理关系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性质(上下层次性),有时也运用行政方法,但两者有着基本区别。经济管理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是对物质利益实体进行管理的关系,必须承认被管理的相对方(经济组织等),是有着自己独立利益的经济实体。在经济管理法律关系中,国家 机关和经济组织,都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国家机关仍然可以发号施令,依法行政,但必须对相对方的经济组织承担义务和责任;经济组织应依法接受领导和管理,但也有权对上级国家机关主张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经济管理关系主要应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管理,而不能以行政命令为主……这些都不同于行政管理关系。 六、突破了“法律只调整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外部关系)”的观点,提出“法也调整那些有着共性的和重要意义的经济组织内部关系”的理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三个内部条例、《公司法》以及一系列财务、会计规则,都是这一理论的法律依据。在现代社会,国家基于社会利益的需要,必须以法律手段对企业公司的“后院”,进行必要的、直接的管理和监督。这表明法律调整范围的扩大和调整功能的加强。当然,对此应严格限定,不可把企业管死,企业大量的内部关系仍应由其内部章程调整。 七、提出了“经济法主体”概念,给纵、横、内部各类经济关系中的各种组织以一个统一的主体资格。若能运用于立法、将可能解决现行法律、法规中许多模糊、疏漏之处,也有助于司法审判中诉讼主体的认定。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及《转机条例》都规定了企业和政府的关系,这是一种纵向经济管理关系。在此种关系中的企业应属何种法律主体,上述法律和法规均未明确。很显然,叫行政法主体不行,叫法人更不可,因为企业不能以法人身份和政府发生关系;叫企业也不可取,因为“企业”不是法律主体概念。再如,《经济合同法》等几个法规定的“其他经济组织”,又属何种法律主体,很显然,它不是法人,但也不是合伙。诸如此类问题甚多,我们的立法不应再这样“模糊”下去!经济法主体涵盖了“内部组织”,这也是对法学理论和法制实践的一个突破。传统理论是根本不承认内部组织有任何主体资格的,但是,从经济法所调整的内部经济理论中已经必然引伸出内部组织主体的概念。现行立法实践中将继续会出现这类问题。如两个银行法中的分行、支行,都应属内部组织,法规将会给予它们以统一、明确的规定。只称之为“分支机构”,由银行内部章程调整是不够的,无法满足其地位和活动的需要。 八、突破了“法只是打官司”的观点。持此狭隘观点的人可能已不多,但我们的法学教育中许多方面仍然突出着这种倾向。法律是要“秋后算帐”的,法律也是要为打官司服务的。但这只是法律功能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将可能有所缩小。经济法是天然的法系统工程,其系统调整的思想,将法律调整功能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在经济纠纷、经济违法事件发生之前即发挥作用。通过管理、监督、引导、指导,确立法律关系,保障依法运行,使经济纠纷和经济违法案件不发生、少发生,这对国家、对社会、对当事人,对有关方面都是有利的。经济法当然也要“治于已然”,但更着重“防于未然”。其实,我们当前正在大力推行的“依法治国”的方针,其重点也不是依法追究责任,而主要是指导、引导经济关系的依法确立,依法运行。我国的《产品质量法》不同于西方的产品责任法的重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单纯的产品责任追究法,而是将其包括在内的产品质量管理法与产品责任法的统一体。加强质量管理,将产品质量纠纷消灭在其产生之前,这正是我国产品质量法较之西方的产品责任法更为先进的地方。 九、突破了“法只是确认、巩固已有权益”的观点,将法律调整的功能向前、向未来延伸。经济法是发展之法,是未来之法。经济法体系中的许多部门法都既调整着当前现实的经济关系,确认和保护着当前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也为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基础条件,保护必要资源,如计划法、基本建设法、产业政策法、可持续发展法等等,经济法的这种功能是任何其他法律部门都不能取代的。我们还可以由此看出,那些主张反垄断法是经济法的核心的观点,是没有全面观察经济法体系,没有看到经济法的超前引导功能的。 十、提出了在传统法学理论中从未提出的“社会责任本位”和“责、权、利、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行政法是“行政权力本位”,民法是“个体权利本位”,在它们各自的领域内是正确的。它们在对待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是都有侧重的。经济法则是“社会责任本位”。社会责任本位实质上是社会利益本位在法律、法学上的表现。由于在现代社会中,国家在形式上或实质上代表着社会整体,所以经济法绝不忽视国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甚至是主导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国家利益(主要表现为政府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和等同的(特别在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存在统一的整体利益,资产阶级政府在一些方面也代表着社会,但其整体利益更多是体现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经济法也绝不漠视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基础作用,绝不把企业视为完全被动的附庸组织和义务主体,尤其在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经济法不能没有企业。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经济法是既保护它们应有的地位和权益,又限制它们权利(力)的滥用和对对方的侵犯。无论国家机关,还是社会组织;无论它们是处在纵向经济关系中,还是处在横向经济关系时,都应以社会为本,对社会负责,即都要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负责,实现平衡协调共同发展。 经济法还有许多理论问题仍需要继续探讨,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针,中国经济法学还会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我们热切希望得到各个法律部门的扶持与帮助。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我们国家法律、法学的加强,都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让我们高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思想旗帜,紧密结合中国国情,进一步解放思想,共同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华法系。 刘文华 中国经济论文:对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及路径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新型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包容性增长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判断。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经济的包容性增长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必然要走上一条包容性增长的道路,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中国经济改革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见,如何探索包容性增长的新路径,是中国经济发展应当认真应对的重点课题与难点课题。本文从基本原则和路径转型两个维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究,以期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 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绝不是一日之功,而要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除了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以外,构建价值判断新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来说,价值判断对其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会产生深远的、深刻的影响。为此,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原则 非包容性增长与包容性增长是一对辩证性的词汇。在以前,中国经济走的是一条非包容性增长的道路,其主要目标是狭隘的经济增长,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标。同时,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中国经济陷入了“重效率而轻公平,重眼前利益而轻长远利益,重经济增长而轻社会进步”的误区。可见,非包容性增长经常带来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一致。为此,包容性增长要摒弃这种错误的趋势,真正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原则,使中国经济走上一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包容性增长认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发展状况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包容性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具体而言,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社会就很难得到很好地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条件和保证。进一步讲,如果社会发展受到遏制,经济增长就很难保证其持续性和实效性。因此,中国经济增长必须走一条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和谐一致的道路,而这正是包容性增长所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二)坚持经济增长成果惠及全体劳动者的原则 包容性增长不仅指经济高数量的增长,而且指经济高质量的增长,使经济增长成果惠及到广大劳动者。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它与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福利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关。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包容性增长给全体劳动者带来的福音愈发突出。例如,近些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同时,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收入分配公平系数得到不断提高。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其成果必须惠及全体劳动者,这既是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项基本原则。 (三)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同步增长的原则 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增长就好比是个跳板,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具体而言,既不能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福利的增长;同时,也不能片面地强调社会福利增长而忽视经济增长。包容性增长可以解决两者间的平衡问题,为两者提供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也就是说,包容性增长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同步增长的基本原则,这是实现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现实中,经济的高增长并不一定代表着贫困的减少。两者之间要想发生联系,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包容性增长很好地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伴随着包容性增长的提高,贫困发生率在不断减少,绝对贫困的人数和比重也在不断降低。因此,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福利同步增长的原则,这既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民生本位思想,也体现了包容性的内涵和真谛。 (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必须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这是长期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本文所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这样几层含义:首先,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全面、协调、可持续。一方面,社会进步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前提,需要经济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积累;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需要社会进步为其提供客观的条件支撑。其次,物质与精神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改革开放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质的飞跃。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无论是健康安全,还是精神文化和教育水平,都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的精神需求。最后,长期与短期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包容性增长的环境下,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或利用必须是持久性的,既不能单纯地追求眼前的利益而损害长远的利益,也不能单纯地追求当代人的利益而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中国经济必须走一条长期与短期协调发展的道路。 (五)坚持人文终极关怀的原则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来说,数量型增长与包容性增长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与它们倡导的终极关怀有着本质的联系。就数量型增长来说,其倡导的终极关怀是物质财富增长。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人只是经济增长的手段。而包容性增长所倡导的终极关怀是人文关怀。在这种增长模式下,人是经济增长的目的。通过长期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必须坚持人文终极关怀的原则。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的幸福感指数会不断提高,两者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个人的幸福感指数很高,并不一定代表着经济的增长。这两者间要产生直接的联系,还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就是说,要看经济增长是否是以合法、合理的方式取得的,要看经济增长能否真正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包容性增长模式下,中国经济更加注重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健康的增长环境。 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路径转型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全新的增长理念,中国在践行的过程中还要实现路径的转型。具体而言,其路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总体来说,在包容性增长环境下,经济增长模式要实现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直奉行“以物为本”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增长模式带来了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用。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讲,这种增长模式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持久性的增长。换句话说,这种增长模式很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中国必须尽快转变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实行“以人为本”的增长模式。首先,在内容方面,经济增长要同时兼顾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切实保证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其次,在衡量指标体系方面,经济增长要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具体的指标来衡量。最后,在结果方面,经济增长要满足时间和空间的不同需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要,营造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氛围。 (二)经济增长观念的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屡次创造发展奇迹。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通过 宏观和微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吸引外资的水平在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额度不断加大,直接加速了经济增长的步伐。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或经济萧条是同时存在的。尤其是在2009年的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观念,树立科学的增长观,为包容性增长提供合理、有效的引导。首先,包容性增长更强调共同富裕。在改革初期,中国奉行“先富论”。这种发展观念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而包容性增长必须始终坚持并践行共同富裕的理念。其次,包容性增长更强调和谐发展。在现实中,不能片面地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因此,包容性增长必须贯彻和落实和谐发展的理念。和谐发展,既包括制度的和谐,也包括社会的和谐,既包括利益的和谐,也包括思想意识的和谐。 (三)经济增长制度的转型 在实践中,经济增长制度转型为包容性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而言,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正式制度方面的转型。在改革初期,非包容性增长坚持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以及以增值税为主的税收制度。而包容性增长摒弃了这些传统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制度体系。其次,非正式制度的转型。包容性增长要建立伦理至善的增长伦理,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发展取向方面,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要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在发展机制方面,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整体性、多样性与复杂性。最后,制度环境的转型。在实践中,包容性增长要想取得成效,需要有一个和谐的制度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依靠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完善收入分配体制,防止收入差距拉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保险、医疗、住房等各项保障制度,使其符合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要求。 (四)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 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中国逐渐步入新的阶段,这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包容性增长要想与新阶段要求相适应,充分抓住这个新的发展机遇,就必须创新一套崭新的发展战略。首先,在战略思路方面,包容性增长要坚持“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原则、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知识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努力实现政治、经济的现代化。其次,在战略目标方面,包容性增长要努力实现由短期的、以GDP为核心的增长目标向长期的、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战略目标。再次,在战略创新方针方面,包容性增长要避免单纯追求制度创新,而要积极追求综合创新。最后,在战略措施方面,包容性增长要转变以前的“市场化”单一性路径,实行“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生态化”等综合性路径。 综上所述,探索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新路径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要想将该项工程做好,需要有一种务实的态度,并付出艰辛的努力。具体而言,要做好这样几项工作:首先,要对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对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路径转型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最后,要采取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转型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才能切实提高中国经济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正式告别“八”时代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半年报”数据。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速定格于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 对于7.6%这个数据,乐观者认为二季度7.5%的增长好于预期,而悲观者则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依旧很大,中国经济仍然没有脱离硬着陆的风险等等。事实上,对于中国经济数据的解读,历来分歧很大,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经济持续放缓,多年的系统性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凸显的情况下,一旦经济增长低于8%,引发的对中国经济看空的声音就会异乎寻常的大。但是,对宏观经济的判断,除了GDP增速之外,还有更多的衡量指标。比如,先看三驾马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6%,虽然出口在经历后两个月的打假之后回归正常,但整体上半年表现尚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2.3%,上年同期为下降2.4%,前6个月的PMI也一直在50%的荣枯线以上,说明工业生产平稳;从就业来看,根据人社部的数据,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是700多万人,农民工新增外出打工的人数是444万人,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就业目标是900万人,应该说,这是一个超预期的数字。以上的诸多指标说明,尽管经济增速“只有”7.6%,但经济运行平稳,衡量宏观经济的诸多指标处于良好的状态。特别是,上半年这些数据的取得,是在中国经济很多矛盾和问题显现,高层下决心调结构,以及全球经济极其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取得的。 然而,对于上半年中国经济的表现,看空者依然居多。对于7.6%的增长,之所以引发悲观情绪,原因不外乎三:一是相当一部分人具有强烈的根深蒂固的“保八”思维和情结,只要经济增速低于8%,他们就会认为宏观经济跌破“荣枯线”。事实上,在历经30多年的高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受资源、环境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未来10年如果能够保持7%左右的增长,已经非常了不起。正因为此,新一届政府一再强调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收入分配。但对一个习惯了飙车的人而言,一下子坐在正常行驶的车里,还真有点不习惯。其二,近年来,对于中国经济的判断,利益代言人颇多,特别是投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习惯于从看空的角度解读数据,并影响政策。其三,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上半年经济增长乏力,世界银行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13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为2.2%,将中国经济增速下调为7.7%。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中国经济,上半年的表现也低于很多市场人士的预期,制造业的先行指标PMI在6月份为50.1%,创下7个月以来的新低,中小企业的PMI甚至已连续15个月位于临界线以下。外贸形势错综复杂,在严厉打击虚假的贸易行为的措施出台滞后,6月份进出口数据大幅下挫,出口同比下跌3.1%,外贸形势极为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看空中国经济在情绪上可以理解,但并不符合中国经济的实际。以创造了新词“经济学”的巴克莱银行的观点为例,该行将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速预测为惊人的3‰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硬着陆”的例子。但事实上,关于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共识已经远远多于分歧,大多认为在资源压力、人口红利以及经济发展的边际效应都趋减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滑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速可以下滑至3%的水平。很显然,这是一个灾难性的的数字。 面对外界的恐慌和争议,总理最近三次提及稳增长,特别是在7月9日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明确提出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其实,克强总理所言的“上限”和“下限”并不难猜测。年初政府制定的7.5%的增长目标、900万人的就业以及3.5%的通胀是宏观政策的三个“触发点”,如果经济增速不低于7.5%。不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和严重的通胀,政府的调结构和促改革的努力不会停止;最后,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破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的关键仍然是推动改革,打造中国经济的3.0升级版,这将是“经济学”的核心。 中国经济论文:关于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三个判断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出现了几年来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海湾战争和突如其来的“SARS”,暂时转移了人们探究这种高增长原因的兴趣,然而6月份以来,海湾停战,“SARS”退去,随着6、7月份一系列统计数字的公布,中国正在出现一场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争论。起因在于,这些数字似乎显示出彼此矛盾的趋势:从经济增长与货币增长速度看,经济正在走向“过热”,而从市场、物价和就业形势看,经济走势又仍然趋“冷”,那么对于宏观调控当局来说,目前是应该踩“刹车”还是应该踩“油门”呢?下面笔者将对有关的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判断意见。 一、趋冷与趋热 1993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从1994年开始,连续8年中国经济增长走低,物价形势相应从通胀转入通缩,今年以来出现的高增长,许多人把它看成是中国经济进入又一高增长期的标志,特别是已经出现了较大面积的缺电现象,许多产业领域的投资也上得很猛,因此有人担心可能出现类似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出现过的前三次过热(1984~1985、1987~1988、1992~1993年),从宏观调控看,需要适当刹车。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8年走低,有两方面重要的结构性原因。 第一,“二元结构”的影响,这是旧体制所导致的结构失衡问题。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不能参与到城市现代经济活动中去,导致收入低下,农村社会购买力严重不足,农村储蓄又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城市,扩大了城市的投资和全社会的总供给能力,使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夹缝更加狭小。1992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加速拉开,是抑制中国经济需求增长和物价走低的重要原因。从农村消费市场所占份额看,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7%,下降到1991年的48%和2002年的37%。所以,13亿人口,9亿农民的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 第二,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25年,市场经济早已在经济运行中确立了主体地位,改革也导致了社会分配关系的深刻变化。据有关研究,在改革之初,中国的“吉尼”系数只有0?23,到90年代初期刚刚超过0?3,而目前已超过0?45。对比美国,上世纪70年代才0?36,90年代初期才超过0?4,90年代末期才达到0?45,而在这个水平,美国只占5%的少数富人,已经集中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社会财富。中国当代社会的财富集中度目前还没有具体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显著拉大,会出现现代市场经济的通病,就是储蓄过度与投资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进入长期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趋势,这也可与当前居民储蓄大增和消费品供应普遍过剩的情况相印证。 当然,这不是说市场经济就没有过热和通胀问题,但从国际经验看,日本从战后到70年代中期完成工业化共出现过7次过热,都是因为国际收支失衡需要进行紧缩,至于发达国家的通胀问题,则常常是和经济衰退所导致的过度财政扩张有关。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国际收支顺差很大,又有很多外汇储备,就没必要考虑“刹车”。 总之,从以上两方面看,导致中国经济连续8年走低的大的结构失衡背景并没有发生变化,实际上,对中国经济更需要担心的是,在中长期内如何对付因需求不足所导致的增长乏力问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通缩。 但是,中国经济毕竟出现了显著快于前几年的增长速度,这是什么原因呢?还是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出现了一批高收入家庭有关。据有关资料估计,中国目前年人均收入在3千美元以上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大约4千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些家庭的财产积累和年收入水平,已经使他们开始进入了住宅和汽车消费时代。目前高速增长的几大产业,无不与这些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有关,就是与住宅和汽车的消费需求增长有关。以汽车为例,1991年汽车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排名还在第15位,2001年上升到第8位,今年上半年已经排到第5位。汽车和住宅消费的增长又强劲拉动了钢铁、机械、电子、化工、建材等产业的增长与投资。2002年,中国的私人轿车社会保有量约500万台,对4千万个高收入家庭来说,轿车拥有率不过才12?5%,离发达国家高收入人口的轿车拥有率还差得很远,如果这4千万个家庭到2010年轿车拥有率上升到75%,未来8年就需要增加2500万台,年均增加300万台,汽车的年均销售增长率就可以达到30%。再加上住宅的拉动,中国经济在2010年以前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每年进入高收入家庭的人口还会与经济增长同步增加,? ?010年可能再增加1?1亿高收入人口和3600万个高收入家庭。 只占10%的高收入人口可能拉动中国经济出现近10年的高增长吗?答案是肯定的。1984~1988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15%,就是当时总数不到3亿人口,只占总人口25%的城市人口的家用电器消费拉动的。家用电器是千元单件级产品,而住宅和汽车是10万元单件级产品,怎么能拉不动呢?() 但是这种增长仍不会改变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平衡状况,因为90%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到这个档次的消费过程,实际上是以全社会的资源,保了只占10%人口的高消费,这与1985~1988年城市人口的主体都进入家电消费时代是不同的。 目前有许多关于投资过多的担心,比如担心钢铁和电解铝工业的投资过多。许多人总习惯用国外某些国家曾经达到过的产量历史高度来看中国,认为目前已经大大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这就是“过热”。但是不要忘记,中国是一个有13亿、将来还会增加到15~16亿人口的大国,工业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要完成工业化,人均至少要一吨钢,就是考虑到技术进步和新型原材料的替代,中国未来30年内要实现工业化,至少也要7亿吨钢,对比现在的2亿吨生产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达到9%,钢产量增长已经达到15%,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与国际的资金和资源还有利用潜力,我们就没有必要担心投资过度问题,就没有必要“踩刹车”。 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可能会超过8?5%,接近9%,明年的趋势如何呢? 首先,投资不会掉下来。住宅和汽车这些10万元级产品,都具有产业链条长和引致投资多的特点,会在一个长周期内引发以投资带动增长和以重工业主导增长的态势。日本学者把这称之为“高压”增长方式,在日本工业起飞过程中,这种增长方式持续了20年之久,中国由于人口多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工业起飞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以投资带动增长的模式持续时间也会更长一些,在这期间,投资增长也会有周期性波动,但中国投资高峰是刚刚到来,我认为至少在今后5年都会处在持续高涨期内。从上届政府就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在启动民间投资需求,但民间投资始终没有跟进,是因为汽车和住宅消费还没有形成气候,没有市场需求,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长已经呈现高增长势头,在市场需求带动下,也不会马上停下来。而若民间投资保持高涨,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可以考虑“淡出”,或是改变使用方向。() 今年的出口增长比较快,许多人认为由于今年基数比较高,明年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也不够好,明年的出口不会有象今年的高增长。 我认为明年的出口增长率还会是较高水平,可能不会低于20%,甚至更高。美国目前是供给不足经济,政府、企业和私人部门的任何债务增加,都会直接导致进口的增长。美国今年由于海湾战争和减税,财政赤字可能要增加2000亿美元,这会导致贸易赤字相应增加2000亿美元。美国经济目前好就是企业和居民的需求增加,要增加进口,不好就是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债务增加,也要增加进口。美国7月份的消费需求突然上升了4?2%,大大超过各方面预期,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政府的减税支票寄到了居民手里。美国政府的减税效应主要体现在明年,预计政府的赤字明年还要增加,所以中国明年对美国的出口只会增,不会降。 至于消费增长,明年仍会保持平稳,不会有大的起伏。 如此,消费保持平稳而投资与出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势头,明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会高于今年,在9%左右。 目前的缺电问题,是由于前些年计划安排过少,不是由于缺乏资金和生产能力。但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基础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都是一个互相适应,彼此追赶的过程,不能指责计划缺乏预见性。只要不是象80年代那样的资金、外汇和生产能力等“硬”约束,缺电问题2~3年内当能解决。 二、通胀与通缩 今年以来,消费物价始终在低位运行,生产资料价格一季度呈上涨趋势,二季度却又下来了。据商务部统计,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绝大多数都是供给过剩,所以从商品供应方面看到的是“通缩”压力。目前关于通胀的担心,除了前面所说的经济增长过快问题,主要是从货币方面说的,因为今年以来,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货币和贷款增长过快势头。1~6月,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高达20?8%,为近年来最高,按年计划,全年的贷款规模是1?8万亿元,但上半年就贷放了1?91万亿元,比全年计划多,也超过了去年的全部新增额。 关于贷款投放过多问题,许多人认为是银行的体制性原因,比如为了减少不良贷款比例而有意多贷,还有就是为了追求利润。如果是银行体制性原因造成了贷款增长过多倒不可怕,因为只要不是经济增长中的真实需求吸纳了贷款,顶多是贷款又变成存款,货币还在银行体系内打转,所担心者是贷款真的放出去又变成了新的坏账,或是流入资本市场变成资产泡沫。 中国的股市从2001年起一直走低,今年以来仍是如此,况且中国股市的可流通股仅占GDP的15%上下,与同等发展中国家平均60~80%的水平相差很远,与发达国家100~200%的水平相差更远,相比之下,中国股市就是有泡沫也远没有到值得担心的程度,说中国今年的货币高增长又造成了新泡沫更是没有依据。 更多的担心是来自于房地产方面,因为今年的新增贷款中有70%以上是中长期贷款,而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以短期贷款为主。但是应该注意,在市场经济国家中,社会财富的三分之二是集中在房地产形态上,这是普遍现象,也说明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金的流向,应该以房地产为主体。目前中国投向于房地产的贷款增速虽然也比较高,但根据有关资料,房地产贷款在全部贷款中所占的比重也只有20%,所以目前提出警惕房地产泡沫虽然也有意义,但说已经到了酝酿着危机的程度就有些过了。房地产业中目前最大的问题,可能是结构问题,即适应普通居民的房产开发项目过少了。还有关于央行今年121号文件的讨论,是否应该限制高档住宅商品房的购买?由于目前高档房地产项目开发过度,应该限制的是新项目上马,对已建成的项目也限制购买就难以理解。本来就供过于求,再限制购买不是把潜在的房地产泡沫变成现实的泡沫了吗?中国已经出现了“富人”阶层是社会现实,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你让他有钱不能花,不仅限制了社会需求增长,也造成了已建成高档房产资源的浪费。所以对中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应该有一个总体和长远的眼光,而不应只从贷款增长过快这点出发就出台许多限制措施。() ; 如果在当前既没有实物价格的通胀压力,也没有资产价格的通胀压力,我们似乎可以不必紧张通胀问题了,但是且慢,潜在的通胀压力还是有的,而且十分巨大,是来自外汇储备方面。 今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只有45亿美元,新吸纳的直接投资只有303亿美元,按往年规模,到位的外资总有一部分会用掉,大约占30%,也就是说上半年可以形成外汇储备的只有250亿美元左右,但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却增加了601亿美元,即便算上还有约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投资收益,还多出250亿美元,就是目前议论最多的流入中国炒作人民币升值的“热钱”。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在中国目前的“强制结汇制”下,迫使中国央行以外汇占款形式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根据有关研究,中国基础货币的“乘数”约为2?5,也有估计是3?5,就以2?5计算,今年上半年从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在广义货币形成中所占的比重,已高达60%以上,而90年代平均还不到30%。如果按3?5的乘数计算,则今年的广义货币增量全部由央行收购外汇所形成,所以,目前外汇占款已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今年以来,央行为了对冲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的影响,进行了频繁的货币正回购操作,以致于投空了手中所有的国库卷,又不得不创造了投放央行票据的模式,仅7月一个月就投放了500亿元的央行票据,但对凶猛涌入的外资来说,还是难以遏制住为收购外汇而投放基础货币的势头。() 外汇储备多了本来是一件好事,因为外汇可以代表一切资源的供给,为储备外汇而投放基础货币,即使在一段时间内会造成货币增长过多,形成通胀压力,但只要使用外汇就可以对冲这种压力。外汇储备的风险仅在于所收购的外汇是否会贬值,由于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所有风险就集中在美元的走势上。 前面已经说过,当代美国经济早已转入供给不足形态,标志就是已经有长达20年的贸易逆差,而且不断扩大,所以从理论上讲,对美出口所获得的美元,已经不能从美国得到等值的商品,所以美元是个泡沫。而如果美元是泡沫,中国央行以其所创造的货币收购美元,与收购美元所对应的人民币也是泡沫,就是泡沫化的美元导致泡沫化的人民币。目前的泡沫化美元对人民币的泡沫化还没有产生直接影响,是因为美元有货币霸权,中国得到美元从美国拿不到等值的东西,但从其他国家可以拿得到,因为其他国家还接受美元,可是如果美元泡沫崩溃,美元泡沫就会导致真正的人民币泡沫,因为其他国家将不再接受美元,中国为收购美元所多发的人民币就失去了转成实物的可能性。而美国的资产泡沫和美元泡沫都具有真实的崩溃前景,一旦走到这一步,中国的通货膨胀就会难以抑制,国际金融与货币风暴就会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产生强烈冲击,这是我们现在就必须高度警惕的事情,要准备好对策。 三、动荡与稳定 如果中国的实物运行链条与货币运行链条在当前都不会断裂,还需要关注的就是社会稳定问题。因为中国自1998年以来,官方统计的失业率在不断上升,今年上半年已经上升到4?1%。1998~2000年中国经济仍在走低,失业率的上升好理解,问题是从去年开始经济已经表露出上升势头,失业率还在上升,就是奇怪的事情了。我在去年曾写了一篇文章,叫“亟待破解缩长之迷”,就是说的这个事情。 1996~2001年,我国总劳动人口增加了5078万人,同期, 农业就业人口减少了45万人,工业就业人口减少了2061万人,即是说在近6年中新增的5000万就业人口,和农业、工业部门减少的就业人口共计7200万人都涌进了建筑与服务业。1996年以来,建筑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几乎没有变化,就业只增加了350万人,服务产业的产值比重虽然也上升了3?5个百分点,但是服务产业内增长最快的部门例如金融、房地产、通信、教育等领域就业人口的增长并不显著,有的部门甚至有所减少,增加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商业和餐饮、社会服务等领域,但这些领域的产值比重并没有上升,甚至有所减少。在6年内,全部新增劳动人口和被农业与工业排挤出的人口达7000万人以上,都涌入只占不到全部GDP20%的有数的几个产业部门。2002年,中国劳动力又增加了715万人,同期农业减少了487万人,工业由于产值增长加快,吸纳了224万人,其余新增和农业转移出的劳动力共978人仍然转入了建筑与服务业,而这两个产业部门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并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0?1个百分点。 只占总产出20%的产业部门,连续8年吸纳了100%的新增劳动力和农业、工业部门排斥出的劳动力,这种就业结构是畸形的,在这些产业内部的就业情况也必定是不充分的,就是如此,还伴随着失业率上升的现象。如果已经有超过8千万人在不能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工作,还有8百万人口已经失去了工作,那么就是在非农经济领域,已经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劳动人口,不能够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考虑到农业部门的落后情况,不能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劳动人口就可能已经超过了一半。这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肯定会成为社会动荡的起因,经济增长速度再高也会没有意义,因为对超过一半的社会劳动者和他们的家庭来说,收入的增长日益落后于全社会的经济增长,甚至是净减少。()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社会动荡的前景,也看到了已经不能用单纯促进经济增长的办法来保稳定,因为现在已与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不同,只要保持了一定水平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所以有人提出,要从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入手来解决社会的稳定机制问题。但就是解决了新增失业人口的失业保障问题,解决了新增城镇低收入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就能够解决只有20%的产业部门能吸纳劳动力这个结构失衡问题吗? 另一方面,中国之所以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得益于大量流入的外资和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而能够形成这个良好趋势的重要原因,除了中国低工资的优势外,还因为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保支出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微不足道,如果在中国的工业化远没有完成的时候就搞出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就会丢失,外资就会流向其他工资和社保成本低的地区。外资流入中国目前可以看到的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增加就业,如果因为提高社保水平而导致外资流入停滞,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会掉下来,就业就会更不充分,由此所形成的失业和居民收入问题,可能会比现在还严重。 所以,中国社会动荡的潜在因素,不是中国的社保体系不健全,而是不能实现充分就业,这就必须解决只有20%的产业部门能够容纳就业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推动城市化。 自改革开发初期中国就提出要调整经济结构,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已经成为共识,但还是说得多,作得少,始终没有大的动作。中国最大的结构矛盾是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错位,今年上半年,农业产值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下降到9%,但农业劳动力比重还占到50%。中国从产值比重的特征看已经是人均3000美元GDP的国家,但是从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比重看,还是典型的人均500美元以下国家的特征。产值比重代表社会供给能力,而劳动力比重则代表购买能力,如果社会的产出能力已经可以满足人均3000美元国家的需求,而人口的主体还在农村,只能吸纳人均500美元的产出,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始终面临着巨大的供求差距,这就是中国会面临长期通缩趋势的原因,也是中国只有在出口带动下才能实现经济较高增长的原因。这个大的结构矛盾不解决,用其他什么办法也难以化解由此产生的就业不足矛盾。为什么目前只有20%的产业部门能够吸纳劳动力?就是因为中国目前的高增长部门,都是面向出口的部门,和为满足只有10%的富裕家庭需求而生产的部门,这些部门高度集中在电子、机械、冶金、化工等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这些产业在增长中只大量吸纳资金与技术而较少需要劳动力。 我国城乡人口的收入与消费支出差距大于3倍,城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高收入人口增加,而对刚刚进城的农民来说,最需要的是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如果有3亿农村人口进城,即中国的城市化率超过50%,中国的消费品生产就需要比现在增加2倍,这就是市场和经济增长。目前是城市有大量剩余资金,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从空间结构看是沿海有剩余资金而中、西部有剩余劳动力,有资金和劳动力就可以形成生产力,资金与劳动力不能完好结合是资源配置不合理,而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的关键,就是推进城市化。 农村人口进城,高收入人口增加不会提高工资成本,因为这是结构变化,不是人均工资上升,所以在中国推动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不会导致丧失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朝向好的方面,但也有不少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需要许多大的战略举措。只要我们认清了经济运行的矛盾现实,就不会盲目乐观与悲观,也不会彷徨和犹豫,而是扎扎实实地去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 中国经济论文:关注中国经济法的本土资源 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体现着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昭示着法律文明的进步,目此,有学者提出“经济法具有突出的现代性”(注:张守文:《论经济法的现代性》,《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第56页。)。“现代”必然包孕着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切先进的、发达的、开放的合理性特征。在这一前提之下,西方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必然成为在变革时期新生的中国经济法发展的参照系,由此,“法律移植”、“法律与国际接轨”的呼声也随之高涨,但是,当这一思路演变成一种高昂的…… 一、关注经济法本土资源必要性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他们在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经济法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并非凭空产生,应来源于现实,又运用于实践,无论经济法这座大厦建构的如何高大雄伟,其根基应落足于社会现实,否则,割断了与历史、现实的联系,经济法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空中楼阁”。 首先,人类社会法律现实的多样化决定了任何一种模式的法律制度不可能具有“普适性”。法律现实即整个法律制度的确立,包括法律理论研究与立法、司法实践所赖以存在和运作的社会现实,包括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背景,还包括一国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等诸多要素。法律现实的多样性决定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法律制度的差异性,涵盖了法律形式、法律运作、法律价值、法律精神等等的差异性,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实。而法律并非是脱离现实,孤立自在的本体,要立足于法律现实,同时也要对法律现实进行指导与规制。所以,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均不可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具有“普适性”的真理,而实际上,“西方法律制度仅仅是通过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一些特殊的调节与安排,这些制度只有放在这些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才能够理解并加以评价,而决非处于法律进化的高级阶段”(注:公丕祥:《法律现代化的现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因此,在借鉴他国的法制经验时,关注本国的法律现实,重视本土资源,有着特殊意义,经济法也不例外。 其次,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西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时期,传统民商法、行政法制度框架被不断突破并逐渐演变至最终独立的过程(注:吕忠梅、刘大洪:《经济法的法学与经济学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9页。),其产生有着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经历了上百年的渐进历史。而中国经济法产生于改革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法律制度与市场经济是同步发展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民商法也无法生成。因此,中国经济法并非为弥补民商法之不足而出现的,而是与民商法同时立法。中国经济法产生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与西方经济相比,中国经济法的基本品格应沿着变革政府职能,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这一思路去塑造。这使得中国经济的动机与需求,功能与地位和西方经济法有不同之处,而简单的法律移植则难以顾及这些差异,因此,中国经济法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必然要立足于中国的本土资源。 再次,经济法是一种具有显著“回应性”特征的法(注:刘普生:《论经济法的回应性》,《法商研究》1999年第2期,第23~28页。)。法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反映经济基础,而经济法更是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紧密相联,这种紧密度是其它法律部门无法比拟的,这种特性正是经济法“回应性”的体现。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控经济之法,必然与经济同步发展,尤其对于中国而言,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经济法对经济关系的变动反映更为灵敏和迅速。每一新经济政策的出台,也会使经济法受到影响。对于这样一种具高度“回应性”的法,过分依赖发达国家的经济法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取的。 二、对中国经济法理论研究与立法实践的反思 笔者认同一种观点,即中国的现代化是属于外发型的,是外部刺激引发或外部力量直接促成的传导性的社会变迁(注:杨耕:《传统与现代性: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哲学动态》1995年第10期,第3页。)。体现在法制建设上,则是一种“变法”式(注: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的;或者说“政府推进型”(注:蒋立山:《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特征分析》,《中外法学》1995年第4期,第11页。)的法制现代化过程。而西方社会与法律的现代化过程则是一种“自发式”的,是经过几百年的逐渐积累与演变的渐进过程,那么中国要在短期内实现这一过程,移植西方的理论成果和立法模型可能是一种成本支付更少的途径。但是当这一思路演变成一种高昂的热情时,所导致的是对西方法律的“偶象化”或“神化”,急切与焦燥心理由此产生,“现代化”被偷换为“西方化”,企图通过“移植”和“西化”来尽快地实现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法制建设的非理性由此产生,经济法作为法律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也难脱此命运。 从80年代初的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地盘”之争,到经济法的独立,以及经济法各方面理论的百花齐放的局面,经济法理论经历了艰难而坎坷的历程。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法理论研究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经济法理论关注外来资源过多,而关注本土资源不足,重视东西方经济法的共性过多,而重视中国经济法个性不足。在我国经济法理论研究起步之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法理论已趋于成熟与完善,因此,借鉴 西方经济法理论研究之成果无疑是中国经济法理论研究的必经之路,当然也无疑是一条捷径。况且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法理论所植根的“经济法现实”无疑是纷繁复杂的政府权力的硕大、民商法的缺位,市场基础的薄弱,这一切都与现代经济法原理相违背,这无疑成为学者们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法理论研究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在学者们的各种论著中看到的往往是对价值、本位、体系等宏观论题的青睐,而缺少对于中国经济法一些具体制度的设计与安排。经济法学者对于中国目前一些改革的热点问题,如电信业改革中的法律问题,四大商业银行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的法律等问题闭口不谈。此外,学者们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缺乏依据中国的本土资源潜心求证的精神,往往是“立法一出而应者云集”。例如,1993年公司法出台后,学者们纷纷从纯理论的角度宣扬西方公司制度的优点,幻想着国有企业向公司制转轨从而建立起类似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而反观现实,企业对此却并不热心,改制也只是“换汤不换药”,挂着“公司”的牌子,实行的却是老一套的运作模式。这种缺乏对本土资源进行“回应”的经济法理论恐怕只能成为空洞而虚幻的“空中楼阁”,难以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法制现代化的目标模式下,中国经济立法的速度之迅猛,数量之庞大,堪称中国立法史上的一次空前运动。中国在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建构起完善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立法的激进论开始鼓噪西方国家就是现成的“样板”,立法的“拿来主义”由此产生,追求数量与规模的扩张成为时尚。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成为中国经济立法的根本任务。七届人大于1992年通过的法律法规共16件,其中经济立法6件,国务院或批准的法规性文件84件,其中大部分为经济法规。1993年八届人大共通过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3件,其中经济法12件。八届人大常委会于1993年12月召开座谈会,确立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该规划共列入立法项目15件,其中列入第一类法37件。1994年八届人大又通过经济法律20件,至此,经济立法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蔚为壮观的景象。然而,法制现代化决不仅仅意味着引进西方法制经验,立几个法就能解决问题,若无视这个法律产生的社会需求、文化底蕴,而仅将其结果“移植”到异质社会中,法律必将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毫无实际效用(注:田有成、陈令华:《法治现代化的启动与传统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现代法学》1998年第6期,第11页。)。我国目前这种片面追求数量与规模的立法方式往往使经济法的本土性难有体现,故而导致经济法的“货不对路”,从而无法产生预期效益,实效性也无从体现,一部破产法在中国十多年的实施过程中的尴尬境地足以令人警醒。如此脱离中国社会现实土壤的经济立法往往沦为一种逻辑上的精品,抑或连逻辑精品都算不上。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立法一直表现为“早日建立市场经济”而进行的“应急性”立法,往往无法考虑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况且,许多经济法律和经济政策的出台,均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尚未经过成熟的市场考验,大多是援引或借鉴西方经济法律制度中的某些现成内容,难以在短时期与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现实条件相吻合。例如,中央银行通过降息来刺激消费增长是西方政府常用的经济杠杆,但中国在短短两年内,连续7次降息,消费仍然未被拉动,储蓄率仍然逐步攀升。究其根源则是由于我国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与目的性存款所占份额过大,这种存款结构决定了降息这种刺激消费的策略难以发挥作用。 三、中国经济法本土性要素分析 有学者指出,现代意义的经济法难以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寻找到发展的土壤(注:李昌麒、鲁篱:《中国经济法现代化的若干思考》,《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91页。),诚然,若无外来文明的冲击,我国的传统农业社会无法演绎出现代意义的经济法,但是,“研究历史只是借助本土资源的一种方式,但本土资源并非只存在于历史之中。”(注: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因此,我们应探究经济法的本土资源到底是什么?中国经济法的本土资源异常丰富和复杂,但我们至少可析离出几种本土性要素,这些本土性要素正是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之中。在中国经济社会转轨过程中,这些本土性要素必然有其自身的转变规律,也必然要求在经济法发展过程中折射出它们转型轨迹。 地位特殊的政府。中国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国家,政府几乎掌握着全部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是社会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的首要组织者。无论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是目前的市场经济的转轨都是在政府的推动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政府被视为“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政府的经济权力缺少限制与约束。而现代国家理论向我们昭示: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失灵现象。中国政府对于经济的事无巨细的管制,使市场主体难以拥有独立地位和形成独立意志,市场机制也无从产生。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的权力触角应从微观领域全面撤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经济法发展应以规范政府经济行为为起点。如果说西方经济法是为控制市场失灵,弥补民商法缺陷,而赋于国家一定经济管理权的“管理者管理之法”,那么中国经济法则应是为控制政府缺陷,限制政府滥用经济权力,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之“管理管理者之法”。 薄弱的市场基础。中国提出建立市场经济目标至今不过20余年历史,市场的不完善,不健全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计划经济体制的旧有痕迹难以消除。这种缺陷首先表现在微观基础不健全,我国的各类型企业,无论国有企业还是乡镇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产权不明,权责不清的问题,历史包袱沉重,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因此,作为市场机制灵魂的竞争机制难于发挥作用。此外,由于行政垄断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歧视政策的存在,导致市场主体得不到准确的市场价值信号,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市场的发育不良现象,在法律上体现为民商 法难于发挥正常功能,而经济法所推崇的政府宏观调控也就缺乏作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说西方经济法的产生是为市场失灵所修的一条“防护之堤”,那么中国经济法不仅要为市场经济“修堤”,还承担起“疏通水道”之责任,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法不应走一条“反民法”或“异民法”之路,而应为民法创造生存环境,与之相辅相成,共谋发展。 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从历史上“重义轻利”的儒家文化传统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主义精神”,中国人的逐利欲望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而这种欲望一旦在市场经济条件释放,便得到空前的膨胀,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就表现为权钱交易泛滥,竞争行为失范,伪劣产品横流。在中国市场发育不足与失灵现象同时存在,这样,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权威力量来控制这些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对于中国,这种力量只能来自拥有强大资源的政府,更何况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调控中枢,放任竞争只会导致恶性竞争。因此,中国不能象美国等西方国家那样,充分信任市场竞争力量,政府只进行有限调控。因此,中国经济法对政府经济权力进行限制,并不意味着让政府成为一个“无为”的政府,而更应关注将政府经济权力纳入合理与科学的轨道,并保障政府经济权力的充分行使。 综上,中国经济法的发展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因此我们不应沉迷于对经济法理想状态的美好设计,移植西方经济法的理论与现实模型,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各异,并不存在可供拷贝的经济法样本,只有立足于本土资源,经济法的发展才能把握住社会前进的脉博。 中国经济论文: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法的创新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实践,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出中国经济法是中国特色之经济法律的典型,重点研究了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及其“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的低效率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法创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 键 词】经济法/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在经济落后国家的制度变迁中,国家承担着制度设计、规划与组织的重要职能。(注:参见(美)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一书中有关国家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是经济落后国家制度变迁的典型。因此,以代表国家和政府协调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中国经济法,在现代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中正式制度变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为制度变迁重要的是实现制度事实的转变,无论是法律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是以制度事实为根本的。制度事实是现实的社会存在,制度事实决定了制度规则,这和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一致的。是社会创造了法律,而不是法律创造了社会,通过大规模的引进外国法律并不能实现法治和经济的现代化。由此决定了提出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变迁思路,必然包括我国现实和传统相结合的制度分析思路。制度变迁的首要目标应当是促使社会实际经济生活的转变。 “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经济法建立的特点 依据制度变迁的理论,制度变迁包括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称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也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两个基本类型。(注:参见林毅夫著《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一文的观点。转引自《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书,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体以市民为主,且以自发性为基本特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以国家且以强制性为基本特征。据此推论,我们认为,在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制度变迁中,民商法的主体以市民(自然人和法人)为主及其“约定大于法定”的规范特征,使民商法制建设类似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经济法的主体以政府为主及“法定大于约定”的规范特征,使经济法制建设类似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从而中国经济法的制度发展模式要借鉴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模式及其理论,注意发挥该模式在加速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步伐的规模经济优势,克服该模式中政府的有限理性、官僚主义等消极因素对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度建设阻碍的问题。 我们注意到,受公有制和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条件的制约,以及在长期形成的封建儒家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制度惯性力量的作用下,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这一制度变迁,应该以体现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特点的经济法制度建设为近期模式,而以体现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特点的民商法为目标模式。从而中国经济法较之中国民商法,前者对于当前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作用更大;加之,中国民商法制度理论资源,主要来源于建立在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和市民社会的政治基础上的罗马法和德国法理论体系;而中国经济法制度理论资源,主要来源于建立在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和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法理论体系。因此,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国推进市场经济法治的最大的本土资源,就是中国的本土政治资源。所谓本土政治资源,大意是指一国领土范围的可资利用的政治组织、政权效能及其社会基础和影响。比如,中国拥有一个庞大且强有力的政治权力组织,6100多万共产党员集中了中国优秀人才的相当一部分,下至乡镇街道上至中央部门的党政组织仍然比较有效地治理着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级党政部门具有仍然很强的社会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和推动能力。这是中外人士都普遍承认的事实。对于中国本土政治资源的优秀,我们自己往往习以为常,甚至对这种优秀的实际存在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也存疑虑。其实,放眼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具有现代化意识的、强大而稳定的政府的存在,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对于减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代价与成本,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可能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正如亨廷顿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指出的那样,第三世界的现代化是一个充满动荡和激烈矛盾冲突的过程,有现代化意识的强大政治组织,是推进现代化进程又保持其过程稳定的关键性力量。为了维护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权威地位和政府对经济生活的主动参与和调控,强制性制度变迁首要的前提就是保持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权威。因为只有保持稳定的制度环境,才能实现经济制度的良性转变,而任何一个社会要保持繁荣和经济发展,都应当保持稳定的社会制度。其中,以调整政府调控和管理市场经济关系为己任的中国经济法,在维护中国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制度变迁中的权威地位的制度创新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正是在上述制度变迁的积极作用意义上,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法是中国本土政治资源的典型法律例证,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度的核心内容,从而中国经济法制度和理论的建立与完善,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否完备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 首先,公有制和政府运用经济和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强有力干预,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核心内容,由此产生了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从而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当前中国市场制度变迁的主导模式。与此相适应,中国也走上了政府推进法治的发展轨道,因为中国法治本土资源的贫乏,决定我们只能更多地借助学习手段、借助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手段,而无法更多地借助于传统。这也是一种近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其中,以政府依法调控和管理市场经济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经济法,是中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按照中国立法机关的最新观点,“我国的法律体系划分为7个法律部门比较合适,这7个部分是: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每类法律部门中又包括若干子部门,有些子部门下面还可进一步划分。这种划分,能够比较清楚地反映各类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对象和方法,既易于把各个法律部门区分开,又使各个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合乎逻辑,并且符合我国现有法律和将要制定的法律的状况”。(注:引自王维澄(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八讲讲稿《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参加本讲稿讨论定稿的作者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专题研究小组”成员,包括:顾昂然、甘子玉、于友民、王利明、王叔文、王家福、厉以宁、乔晓阳、刘政、刘海年、吴志攀、应松年、张晋藩、杨景宇、姜云宝、胡康生、高铭暄、程湘清)。)其中,“经济法是调整因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经济法大体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关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方面的法律;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关计划、财政、税务、金融、审计、统计、物价、技术监督、工商管理、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等方面的法律”。(注:引自王维澄(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第八讲讲稿《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参加本讲稿讨论定稿的作者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专题研究小组”成员,包括:顾昂然、甘子玉、于友民、王利明、王叔文、王家福、厉以宁、乔晓阳、刘政、刘海年、吴志攀、应松年、张晋藩、杨景宇、姜云宝、胡康生、高铭暄、程湘清)。)可见,经济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个与民法、刑法等法律部门并列的独立法律部门,已成定论。 其次,公有制和政府干预,是以政府协调经济关系为基本宗旨的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一方面,这一基础强大于以私有制(非公有制)和市民自治为其基本经济和政治基础的私法即民商法,从而中国经济法强大于中国民商法的现实力量,决定了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市民社会所需要的民商法(私法)制度,必须以中国经济法为其发展的基本“制度环境”。那种限制和排斥经济法的民商法发展策略,将走上中国民商法失去自己生存制度环境的艰难之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假定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和多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和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与公有制和共产党执政与更多亲合力的经济法,必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的核心内容。从而那种用传统民法和行政法取代经济法的自由主义法学主张,将导致中国市场经济失去社会主义的法律基础,因而绝不会得到中国立法部门的采信。 最后,虽然中国经济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法律制度,但对其中国特色之意要一分为二。一方面,中国经济法制度创新是一种从公有制和共产党执政并决定经济发展道路这一实际出发的现实法律选择,所以中国经济法要立足中国实际并切忌照搬建立在私有制和多党执政背景条件下的外国经济法模式(如中国企业法中的反摊派制度,中国反垄断法中的反行政垄断制度的设计,不能局限于外国立法模式),从而中国经济法制度及其理论,较之中国民商法制度及其理论,前者具有更大的挑战和创新压力,并在此压力基础上形成更伟大的且对世界法学有特殊贡献的市场法律制度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法中浓厚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特色,较之具有浓厚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的西方国家民商法以及模仿而成的中国民商法,虽然前者具有实事求是方面的巨大优势,但是中国经济法中具有的中国特色中的一些带有有悖市场经济规律的旧体制、旧文化、旧传统,如果不倍加注意克服,则中国经济法就可能成为落入实用主义俗套,进而成为承认并保护旧体制和传统的落后之法。为此中国经济法的制度及理论创新,较之中国民商法的制度及理论建设,前者的革命意义远远超过后者。 “路径依赖”:中国经济法发展的障碍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上述中国经济法的中国特色及其意义(尤其是消极意义),还根源于中国经济法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初(1979年为时间标志)开始的制度创新中的“路径依赖”。依诺斯教授的观点,路径依赖的核心内容是,当人们选择的制度变迁路径是正确的,那么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速优化之;反之,则可能顺着最初选择的错误路径走下去,并造成制度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状态之中,而制度一旦被锁定在 无效率状态,除非借助强有力的外力推进,否则人们要想选择新的制度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注:参见诺斯著《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和原因》一文,转引自《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书,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据此,应该正视,经济法(这里特指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因下述典型的路径依赖导致的一些低效率的“锁定状态”: 其一,在中国经济法产生之初,受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制约,中国经济法不可避免对民法产生了“路径依赖”,如经济法理论将属于民法调整对象范畴的横向经济关系,也纳入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范围,并用民法范畴构造经济法范畴,许多民法制度(如合同制度)成为经济法制度,由此产生了“纵横统一说”大经济法理论支配下的经济法体系混乱和经济法调整民事关系的失败现象。改革之初开始而至今在政府依法管理经济活动中因过分强调市场主体自律管理(如合同管理)而屡屡出现的“一放就乱”,就是市场管理法的无效率的典型。 其二,在中国经济法产生之初,受自上而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制度变迁模式的制约,经济法也不可避免对行政法产生“路径依赖”,如经济法将行政法所反映的行政手段作为调整经济关系的主要手段,由此产生了“经济行政法说”或曰“学科经济法说”经济法理论支配下的经济法体系混乱和经济法调整经济关系(如企业经济关系)的失败现象,改革之初开始至今的政府依法管理经济活动中过分强调政府规制而屡屡出现的“一统就死”也是市场管理法无效率的典型。 其三,在中国经济法产生之初,受党政难分和政企难分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经济法也不可避免产生对经济政策的“路径依赖”,如把经济法成为党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同义语即典型的政策法,由此产生了在“经济管理法说”或“政府干预说”经济法理论支配下的经济法体系混乱和经济法调整经济关系的政策混同于法律的失败现象,而政府依法调控经济活动中屡屡出现的令行不禁止的失控现象,即为宏观调控法无效率之典型。 上述中国经济法的“路径依赖”之所以谓之有悖经济和法律规律的失败现象,主要是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范畴与民法、行政法、经济政策调整对象的混淆所产生的体系混乱,以及经济法的调整方法与民法、行政法、经济政策的调整方法混淆所产生的方法混乱的角度观察,从而使经济法因在法律体系和规范构建上过分依赖民法、行政法、经济政策而失去其独立法律部门的特色。任其发展,不仅政府在协调市场经济关系过程中难以走出“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和“令行不禁止”的恶性循环,而且经济法将锁定在非部门法的法制低效率的学科经济法状态之中,而这一低效率的状态至今是困扰中国经济法发展的最大障碍。 就中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法的变迁而言,如前所述,从一开始就是由政府推动,从经济政策到经济法律手段,逐步实现经济行为的规则化和制度化,这一过程,典型地说明了经济政策、经济法和经济制度之间的密切不可分的联系,以致于经济理论和实践中将经济法误解为“经济政策法”。虽然这一误解有悖法学和法律规律,但它却是经济法之“中国特色”的一个真实写照,进而使富有法治传统的国外法学家也感慨“要从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改革的政策中认识中国经济法的法律实质”,并产生了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就经济体制改革中重大事项共同作出的规定,也曾被视为法律渊源的中国法理论和实践独有现象。 如前所述,中国的经济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而政府推动制度变迁的目标是双元的,即同时实现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的最大化。因此,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模式下,政治目标往往支配着经济目标,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往往导致财政收入的降低、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政府权威的下降和扩散、原有经济部分的增长困难等等,最终导致政府收缩权力或出现激进式改革,并由此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在经济领域,出现了国有企业亏损、屡改不善等问题,又如在法律领域中,则出现了通过各种手段逃避法律调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以及贪污腐败现象。此点,也是导致中国经济法低效率的一个主要制度原因。 我们认为,导致上述中国经济法低效率状态的一个法律方面的近因,是中国经济法创建之初错误地选择了民法、行政法、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路径,而且至今仍在不同程度上被锁定在民法、行政法、经济政策的低效率状态之中。从而中国经济法摆脱传统民法、行政法、经济政策模式的困扰并谋求自己独立的新发展,变得十分困难。因此认真分析上述经济法路径依赖的产生根源,是摆脱中国经济法发展道路上重大理论和实践障碍的基本前提。 走出“锁定”状态:中国经济法创新的途径 初步分析的结论是,中国经济法对民法、行政法、经济政策的路径依赖,主要根源于民法、行政法、经济政策在制度规范和理论资源方面的先占优势,以及由此使中国经济法采取了民法、行政法、经济政策合而为一的综合法律调整模式(“纵横统一说”是其理论基础),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为主导模式的初始改革模式选择作用下,而陷入被动的“锁定”状态。应该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确立后,中国经济法以政府经济管理法作为经济法制度模式初始选择,加之在此模式下的经济法成为强化政府权威和维护部门利益的工具这一“官方优势”,使中国经济法在政府依法管理的自身报酬递增和利益集团作用下,虽然它可以在计划体制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变迁背景下,逐渐从民法中解放出来;但是经济法至今仍被锁定在行政法和经济政策的双重困扰状态之中。据此,我们提出中国经济法从传统民法、行政法、经济政策的锁定状态之摆脱出来的以下基本制度创新思路和途径: 首先,国家作为经济法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者,其在经济法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之经济法作为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决定了通过国家力量促使经济法摆脱上述对民法、行政法、经济政策路径依赖的法制低效率状态,是经济法创新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因此,促使国家机关尤其是国家权力机关承认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至关重要。 其次,上述经济法产生之初形成对民法、行政法、经济政策的路径依赖的一个主观原因,是政府在信息不完全(如经济体制改革信息不完全,特别是有关市场经济体制信息不完全)基础上构造了经济法制度,所以在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经济法的理论研究,特别是从部门法名义上明确经济法这一独立法律部门的调整对象、方法、体系的基本制度和规范,并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如法律经济分析法)和传统法学研究方法(特别是法理学研究方法)创立符合经济学和法学规律的全新经济法范畴,对于国家抛弃经济法体系中低效率制度,保留和借鉴好的制度,并理性地进行经济法的制度创新,至关重要。 再次,虽然上述加强中国经济法理论研究和学习,是经济法摆脱路径依赖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由于中国经济法因其强烈的政府性特征,而在体制改革过程中,成为一些政府部门巩固和扩张自身权力并谋取部门利益的工具。所以在政治体制特别是立法体制上,打破利益集团对经济法制度创新的干扰,推动经济法从传统的经济行政法模式下的“恶性循环”中彻底解放出来,又是摆脱经济法对行政法和经济政策路径依赖的重要途径。必须强调,如果我们假定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干预市场的基本途径是宏观调控和市场管理,而且干预市场的基本方法以体现经济规律的法律手段为主,以体现行政规律的法律手段为辅;那么将国家干预市场的法律等同于经济行政法的主张,将导致中国经济法“穿新鞋”、“走老路”。 最后,在中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经济法作为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它较之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基本特征的民商法,前者制度创新、设计和实施成本较之后者要高。为此将降低中国经济法制 度变迁成本,作为经济法制度创新的一个关键环节。从经济法的制度和实施方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现有的依政府经济管理体制为依据构成的庞大中国经济法体系进行消肿,以反映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律规律的新经济法制度体系(市场管理法和宏观调控法)的更高收益,来抵销经济法采取经济行政法和经济政策模式的旧经济法制度体系被废除而失去的利益,推进经济法制度的创新。而且,要按照公法私法化的思路,改造传统的以公法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法,并用公法和私法兼容的法律技术将中国经济法改造成具有公法和私法双重性质的、兼顾市民社会利益和政治国家利益并集中体现社会利益的社会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如果我们假定经济法视为一个传统公法(如行政法)和私法(如民商法)兼容的新兴法律部门,那么公法与私法兼容这一现代法的发展趋势,决定了中国经济法在摆脱对传统民商法和行政法的“路径依赖”后,在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这一伟大的制度变迁进程中,深深扎根于丰富的中国本土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理论和实践资源“营养土壤”之中的中国经济法,比主要依赖于西方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理论和实践资源建立的中国民商法和行政法,前者具有更强大、更有效的制度创新动力。而且,更为现实的意义在于,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占据着重要地位,坚持公有制、保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监督调控、管理、参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必不可少的职能,而中国经济法正是体现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实现公法与私法、国家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有效工具,所以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中,经济法的建设应当成为重中之重的“基础工程建设”,需要我们集中更多的法律理论和实践资源进行“投资”,才能确保我国在2010年之前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伟大的跨世纪法制建设工程。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约束机制与道德风险规避 内容提要:医疗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特殊性,使得该领域道德风险发生频率高且规避难度大,这导致了医疗费用的急剧攀升,并进而损害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效率基础。本文在正确界定各参与方权利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从医疗保险领域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约束医疗保险费用的路径选择。 一、医疗保险领域中“道德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如果说由于人口结构、医疗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改变所导致的医疗需求的增长都是合理的话,在医疗领域中还存在一种非理性的医疗服务供给行为和消费行为,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亦称“败德行为”,一般指一种无形的人为损害或危险。它亦可定义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近年来,这个术语已经引伸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领域,成为微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它已与道德本身没有多大关系,泛指市场交易中的一方难以观测或监督另一方的行动而导致的风险。 道德风险来自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按照威廉姆逊的定义,机会主义倾向指人们借助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机会主义行为有“事前”的与“事后”的之分。事前的机会主义被称为“逆向选择”,即在达成契约前,一方利用信息优势诱使另一方签订不利的契约。事后的机会主义被称为道德风险,也可称为“败德行为”。机会主义倾向强调了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是强烈而又复杂的,他会随机应变、投机取巧,包括有目的有策略地利用信息,按个人目标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扭曲,如说谎、欺骗、违背对未来行动的承诺等。机会主义倾向以有限理性假设为前提。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交易者不可能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有利信息条件下的交易者就有可能发生败德行为,而这种风险在交易之前又难以知晓,从而无法规避,并由此造成一方的损失。机会主义倾向实际上是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的补充。 从本质上说,道德风险属于经济环境中的外生不确定性。或者说它是经济外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存在,破坏了市场均衡或导致市场均衡的低效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思·阿罗的下述见解是发人深省的:“一个成功的经济体制的特征之一,就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信赖关系足以强烈到这样的地步,以致于即使行骗是理性的行为,人也不会施行欺诈。……缺乏这种信任是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社会保障领域中存在着广泛的道德风险,其中,道德风险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大、又最难以有效规避的当属医疗保险(这与医疗行业的特点有关)。它导致了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即医疗服务带来的边际收益低于其边际成本,使医疗保险费用脱离它所提供的医疗保障水平而不受约束地节节攀高,社会有关方面将承担巨额的与所维持的健康水平不相称的医疗费用,占用了本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稀缺资源,使这种医疗保障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由此引起的财政赤字,不仅会引发宏观经济运行波动,还将反过来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要么提高医疗保险费率,要么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险水平。这种格局要么使最需要得到救助的人群更加承担不起医疗费用而被迫退出医疗保险,要么得不到应有服务水平医疗,造成既无效率又无平等的严重后果。以我国20世纪80 -90年代中期医疗保险领域中道德风险为例,算效率账:实感性判断,药品浪费1/3左右。开支庞大的企业的劳保医疗费往往在挤占了全部福利基金后,继续挤占生产发展基金,甚至挤占流动资金,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波动中始终保持一个稳定上升趋势,成为导致各级财政拮据的重要原因之一。算公平账:现行医疗保险像“唐僧肉”,谁都想要吃一块,部分职工乃至产生“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不糟蹋白不糟蹋”的心态,腐蚀了一大批“豪华型”医疗保险消费者的灵魂,也为部分医院和药品生产经销单位的以权谋私和不正当经营留下可乘之机。在医疗保险待遇的享受方面,农民与职工之间的强烈反差,“特诊”患者与普通患者之间享受待遇的过份悬殊,也使社会付出了相当的政治成本。 二、建立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约束机制的路径选择 从客观上讲,医疗保险是一种承保赔付额巨大而事发频率高及保险费极难计量的高风险险种。医患双方的道德风险已使许多国家的医疗保险业举步维艰,人不敷出。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市场诸体系尚未完善的背景下引入的,目前正处在初创之际。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因信息问题,医疗保险市场本来就是一个各类风险容易集中出现的特殊市场,它与目前过渡时期的特殊社会群体特征和制度、市场背景相结合,它又衍生出了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表现形式。如在公费医疗中,由于预算约束软化,使医疗支出与个人负担的不相关,导致了人情药、大处方、小病大治等五花八门的浪费和欺骗现象。而医疗市场中的合谋、垄断及策略性行为更是一个积弊已久的问题。人们自然应该抨击并谴责蔓延于医疗保险领域内的“败德”行为,或通过意识形态等说服教育工作使这类行为败德减少,但是,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对许多入无效,或者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暂时有效,总体上看是成本大收益小。因比,治理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制度上寻找原因,否则,势必会继续将个人的理性行为引入歧途,并且会使道德风险蔓延之势愈演愈烈。因为根据“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只要“奉公守法”与“损公肥私”等价,前者得不到鼓励,后者得不到约束和惩罚,那么,久而久之,前者就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向后者看齐,而不会是后者向前者看齐。当这类“败德”行为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时,便成了一种暗含的规矩,从而个人受惩罚的可能性更小。故社会经济秩序的建立在于制度的约束和监督。 (一)正确界定社会医疗保险领域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关系 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早在十年前已开始。改革的目标是:所有公民享有均等的最低医疗机会;宏观经济效益:医疗费不能超过国家资源的一定合理比例;微观经济效益:提供的服务必须在低成本基础上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使受保人满意。各类改革均以提高效率为核心,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增加受保人选择的自由度。世界各国在社会医疗保险领域遏制道德风险的制度性措施,建立在正确界定社会医疗保险领域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 医疗保险领域涉及到复杂的参与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参与人是医院、药品商、被保险的患者和保险方。而当今世界社会医疗保险系统构成的基本形成是由保险方、被保险方、医疗服务供方(含药品商)和政府组成的立体的三角四方关系。其中,保险方、被保险方和医疗服务供方具有费用的支付关系,在此支付系统中,引入政府的于预调控。换言之,当政府以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介入到这一系统之中,就成为所谓的社会医疗保险。政府实际上居于医疗保险领域三方关系之上的领导地位。当考虑到各方内部的合谋、勾结及合作关系,我们引入策略性联盟弈概念,它是内部结合成的分联盟作为参与人进行博弈,那么,参与人数扩大为个。例如,医生与患者合谋与委托人博弈,医生与药品商勾结同患者或机构博弈。正像目前所说的,药品经营商与医院之间的吃“回扣”,患者的“人情药”、“大处方”,消费者与医院合谋等现象都是联盟博弈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研究医疗保险时,必须正式地把这类现象纳入分析范围。国家应制定医疗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医疗保险机构、投保单位、受保人和医疗单位在医疗保险方面的责任、权利、义务及相应的利益。 (1)在政府和社会医疗保险享受者的关系上。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保护者,对社会医疗保险这项具有部分福利性质的事业自然责无旁贷,具有为公民提供部分医疗保健费用的义务。然而,问题在于政府的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其责任和义务以什么样的方式体现或提供。从中国的国情和国外的经验来看,政府除了提供少部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外,只对社会医疗保险财务负有最后的(而不是完全的)责任,或者说,政府应扮演“最后出台的角色”。即在以企业和个人为主负担社会医疗保险费的基础上,其收不抵支部分由财政补贴。 (2)政府与医院的关系上,政府应把医院作为一种微利或低利的经营性企业来办,取消对其拨款和补贴,让其自负盈亏,二者之间形成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一措施可以降低医疗单位的垄断性,使其在同行业竞争中降低费用,提高服务质量。为此,必须强化医院的质量与收费管理,在现有医疗单位中进行承担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资格审定和考核制度,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加强社会监督和各种控制措施。 (3)医院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之间应是一种商业契约关系,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可以自办医院,也可以同医院签订有关合同,委托其为社会医疗保险享受者提供服务。二者之间要通过契约的方式来明确被定为社会医疗保险合同医院的责任,如医疗服务范围、项目、质量要求、收费标准、付费方式以及合同期限等。医院应按照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在就诊、转诊、转院、检查、治疗、收费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对医疗单位节省医疗成本的办法应给予及时指导,包括住院费、住院时间、诊断性检查的使用、开药等方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作法,逐步规范化。 (4)医院与社会医疗保险享受者之间,则完全是缴付费用和提供服务的等价交换关系。 (5)国家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关系上,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属于国家事业机关,具有非盈利性质,其工作人员亦为国家公职人员。该机构及其下设机构,负责收取医疗保险金,代替社会医疗保险享受者支付有关医疗费用及处理有关事宜。 在各方利益关系明确界定之后,各方的职责、义务也就划分得清清楚楚。 (二)遏制道德风险的路径选择 1.保险方与被保险方通过签订不完全保险合同,追求次优的经济效率 如前所述,在道德风险充斥的状态下,医院(医生)对有关社会医疗保险的服务呈低效率状态。该结论同时说明,全面保险的最优性将不再有效。社会为了使医疗资源更好地分配给社会医疗保险计划涉及到的社会成员,往往不得不对医疗服务实施某种形式的定量配给,毫无疑问,这种定量配给会使一些人得到超出资源配置效率水平要求的消费量,而另一些人则得到小于资源配置效率水平要求的医疗消费量。面对这种两难境况,人们经常选择不完全合同的方式摆脱困境,并由此导致次优合同的产生。也就是说,在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建立医疗合同时,委托人通过设计出一套信息激励机制,使被保险人在总体利益上与保险人的利益相协调。这套信息激励机制虽然不能使委托人和人的总体效用达到最优,但是却有可能使之达到次优。例如,医疗保险机构针对医疗消费方面的非对称信息及“隐蔽行动”等不利情况,将完全保险改变为某种形式的不完全保险。在不完全合同条件下,人承担了委托人的一部分风险。医疗费用的共同保险(Co-insurance)制的实质就是实行风险分担,使那些因享受医疗保险而过度消费医疗资源的人更愿意节省医疗开支,从而使不完全保险合同的效用接近于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最优保险合同效用。换言之,使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市场能够产生次优的经济效率,并最终接近于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最优效率状态。 (1)扩大拒保范围,将那些道德风险发生频率较高的险种排除在社会医疗保险承保项目的范围之外。如,许多国家的医疗保险一直将镶牙排除在承保的项目范围外,拒绝为滋补药品承担保险义务等,有些国家实行保大病不保小病的措施均属此列。事实上,许多治疗性、康复性和维持性的医疗保健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双重特性。有的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疗效好,有的则不然。这需要有固定的机构和程序(而不是依靠市场机制)来经常对上述服务项目进行评审,以决定如何治疗和支付。包括承借的哪些疾病的医疗和哪些医疗手段是属于人人都应有权享受的范畴;哪些疾病医疗仅对患者个人有益,或者其费用极高,或者疗效极小,因此主要应由患者自己负担费用;对已患这类疾病而又愿意保护自己的人如何提供风险分担办法;对哪些医疗服务应当或不应当支付费用,用哪些来源的资金来支付等问题上,应在不断地听取专家和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再作出决定。 (2)对那些费用开支过高或道德风险规避难度高的医疗项目制定一个年度承保上限,以避免形成医疗费开支上面的“黑洞”。这里涉及一个“外部效应问题”,社会医疗保险开支中有许多是由于行业和个人的高危行为而引起。例如,有些行业的生产工艺中存在慢性侵蚀工人健康的因素,但是又达不到职业病标准;有些个人过度抽烟、酗酒,近亲结婚并繁殖后代等。这些个人或行业的高危行为将导致未来沉重的卫生保健负担和经济损失,因而需要受到管制或纳税,以保护公众未来的福利。 (3)实行医疗费用的共同保险,即社会医疗保险的享受者在每次就医时必须承担部分医疗费用。这种措施也称为成本分担制。如美国有的医疗保险机构规定,按就医时序每季度有25美元的初始医疗费用不予受理,25美元以上的部分只受理80%。社会医疗保险普及程度高是实行成本分担制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杜绝一人公费医疗(尽管个人承担一部分费用),全家跟着吃药的现象。这也是近年来中国许多企事业单位虽相继实行医疗费用成本的分担制,但对医药品消费者来说,其边际效用仍然高于边际成本,所以效果不尽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 (4)用适当的方式把预防同治疗结合起来。就所有可预防的疾病来说,一级预防的费用可能比所有其他手段的费用都要低。一级预防必须尽早开始并持续进行,否则将失去效益,或是见效的时间要慢得多。这种预防工作必须视为公共品或公益品,并主要地和持久地由政府提供经费,否则最终会失败。 2.强化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制约和调控 社会医疗保险领域中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其存在一定的“市场失效”,根源在于医疗费用的多少与医疗服务供给方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简单地通过强化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制约关系来规避医疗保险领域中的道德风险,是十分困难的,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把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行为纳入到保险方的控制范围之内。 (1)弱化医疗机构提高自身效用与医疗服务供给量的正相关关系。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的效用与医疗服务的供给量成正相关关系,医疗服务供给量越多医疗服务机构的效用越高,这是刺激医疗服务供给过度的主要原因。要控制医疗费用,就必须切断医疗机构的效用与医疗服务供给量之间的联系的纽带。①实施医、药的经营分离。药品具有救死扶伤功能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医患双方的信息偏在使得患者自行选择的余地极小,医疗机构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增加医药的供给量,经营高价药品,获取商业利润。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将药品经营从医疗机构中分离出去,实行外部化经营管理。这里有两种选择:一是实行医院开处方,药店售药,职工直接购药的制度;二是不断提高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管理水平的基础上。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将药品经营内部化。②对医疗设备和器械检查过度的供给采取限制性措施。其一,对投资规模大且利用率低的大型医疗设备和器械,推行主要医疗设备、器械的医院共享制,防止医院滥购高新技术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而提供高价的强迫检查,其二,对医疗服务机构实行医疗设备和器械的“误用”赔付制,参照世界和全国某类设备和器械检查的显阳率分别制定“误用”赔付标准。例如,当器械检查的显阳率为仅 30%、甚至10%时,应认定为“误诊”,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有权拒绝付款,拒付部分的费用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医务人员承担。其三,对部分医疗设备和器械试行“内部使用外部化”,大型医疗设备由医疗保险机构投资采购,交由医疗服务机构使用,医疗保险机构在兼顾医务工作人员劳务报酬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委派专人进驻医院对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检查实行“收费单列”,从根本上切断医疗服务机构的利益与医疗器械供给量之间的直接联系。③打破医疗垄断,将竞争引入医疗保险,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会导致医疗服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一种疾病也有不同费用的治疗方案。医疗服务机构受到利益驱动往往会偏向于选择高费用的治疗方案,造成医疗过度供给。在管理水平允许条件下,应该允许参保人自主选择医院和医疗服务,引发医院之间为吸引参保人而展开有关质量服务和节约费用方面的竞争。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利于医疗垄断的破除,可使医疗服务机构节约用药,提高服务质量。 (2)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合同及其管理。医疗保险合同,是医疗机构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用人单位(补充医疗保险情况下)签订的为参保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权利义务和利益界定的协议。它是一种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合同之一。医疗保险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①必须明确医疗机构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是平等的主体;②必须规定医疗服务的类型、数量、质量、期限和监督条款;③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报销标准和医疗费用的结算方式条款;④医疗机构职责条款,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法规行使职责,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用人单位及被保险人有权监督;⑤医疗过程中对医患双方的要求及违约处罚事项;⑥双方认为应规定的其他事项。 在医疗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医疗保险机构要定期对病人的付费单据对照病历、处方等进行核对检查。要建立和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的评审和鉴定制度。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企业和病人对医院服务质量、费用等有权进行监督,包括对不合理的医疗服务拒绝支付医药费,索取赔偿直至解除医疗保险合同。 (3)改进对医疗单位的支付制度。①建立统一的支付制度及总定额预算办法,将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有效控制医疗保险成本。②逐步采用按病种诊断付费方法。按照不同病种和不同医院的级别,协定各项服务的合理收费标准,以制约医院过度服务和分解收费。③门诊医疗费用的支付基准,按成本核算划分诊疗费和药剂费两部分,收费标准按统一成本会计制度核定。药品费用支付按药品主管部门所定的基准价加合理损耗率进行成本核算,要严格遵循基本药物目录规定的使用和报销范围。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浅论基于管理式医疗的全民社会医疗保险 论文关键词:管理式医疗 社会医疗保险 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管理式医疗是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医疗保险形式,可以看成是医疗保险公司运用期权思想管理风险的一种风险管理模式。深入剖析了我国医疗保险现存的问题,在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管理式医疗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民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构想,即以政府委托社会保障部门作为管理式医疗组织者,通过买入社区医疗服务网络这个买方期权,对冲其对投保人承担的卖出买方期权的风险,建立社会保障部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投保人三方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模式。 医疗保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都在为寻求一种适合本国国情、高效公平的医疗保险模式而努力。我国居民对医疗保险的关注程度远大于对其他社会保障体系的关注。如何有效地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使最大范围的人群可以享受到医疗保险,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管理式医疗(managed care)由于其在节省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质量方面的成效,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一种医疗保险发展方向[1]。我国对管理式医疗仅停留在介绍阶段,张笑天[2]、杨新民[3]、黄炜[4]等较全面介绍了美国特有的这种医疗保险模式,蓝宇曦[5]指出引入管理式医疗存在制度性障碍,岳公正[6]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管理式医疗保险的结构性特征,但管理式医疗在我国系统性应用却缺乏相关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文将在深入剖析我国医疗保险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管理式医疗的风险管理模式,提出全民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构想。 一、 美国管理式医疗及其风险管理模式 管理式医疗是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医疗保险形式,社会医疗保险和大部分商业保险也都采用了这种模式。管理式医疗是指利用一定的组织和形式,由保险人与医疗服务提供者联合提供服务的医疗保险形式。管理式医疗的提供者既可以是专业性的医疗保险公司,也可以是民间非营利性团体,还可以是医院组织和医生组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健康维持组织(hmo)、优先服务提供者组织(ppo)和服务点计划(pos)[7]。管理式医疗的基本特征是:医疗保险机构同医疗服务的供给者通过签约等形式,形成一个相对密切合作的服务网络;保险机构以收取的保费向医疗服务提供者支付相对固定的医疗费(定额付费);医疗服务供给者收取预定费用向参保人提供一套包括从预防保健到临床治疗的综合性的、连续的服务;投保人在保险公司指定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处接受服务时享受优惠。 管理式医疗在美国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直受到来自各方,特别是医疗界的批评和抵制,但最终通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其独特的风险管理模式逐渐为医疗保险各方所认可和接受,成为世界医疗保险的发展方向。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者签约的目的就是为防范自己由于承担了对投保人的责任之后而产生的风险,因此,美国的管理式医疗是围绕着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而展开的。保险公司收取了投保人的保费,承担了投保人生病的风险,也就相当于保险人向投保人卖出了一个买方期权,允许投保人在生病的时候,以事先确定的低价获得全套医疗服务。为规避保险公司的风险,保险公司与一批医生和医院签约,建立一个医疗网络。保险公司每年投入一项固定的费用来维持这个网络的运行,就等于保险人支付医疗网络维持费而购买了一个买方期权,允许投保人在生病的时候,以固定的价格从这个医疗网络得到医治。保险公司通过买入医疗网络这个买方期权,对冲了其对投保人承担的卖出买方期权的风险,这里医院和医生都成了保险公司防范风险的金融工具[8]。组建专业保险公司,建立医疗网络,与一批医生签约的管理式医疗运作模式实质上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期权运作模式,管理式医疗可以看成是保险公司运用期权思想管理风险的一种风险管理模式。 管理式医疗模式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而著称。医疗服务市场是由医疗服务提供者控制的卖方市场,除非医疗服务者主动参与,其他手段对这一市场的控制和管理都是有限的。管理式医疗的实质是通过与医疗服务者签约,积极主动干预医疗行为,达到降低费用支出的目的[9]。其核心方法是将传统的按服务项目收费改为按“人头付费”,即由保险公司向医疗服务提供者定额付费。当医生按服务项目收费时,医生倾向于提供更多的服务;当医生收到的是一项固定费用时,医生就会倾向于减少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据美国卫生部公布的数据,采用管理式医疗的健康维持组织(hmo)比传统按项目付费的医疗保险至少要节约30%的费用。同时保险公司也不用逐项详细审核医疗服务账单,达到降低管理成本的功效。 按“人头付费”,改变了医疗保险作为第三方局外人的被动局面,通过制定预付标准来控制医疗费用的总支出,并以此强迫医疗服务提供者承担经济风险,自觉规范自己的行医行为。另外,按“人头付费”在为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了一笔相对稳定并可预见的周转资金的同时,也将这部分医疗保险经费的使用、管理权交给了医院和医生,调动他们精打细算、合理使用医疗保险资金的积极性,既能达到控制费用的目的,又保证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管理式医疗按“人头付费”原则,充分调动了医疗服务提供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有限的医疗基金的使用效率,取得保险方实现费用控制,买方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供方获得应有利益的多赢效果。 二、 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的现状 目前,国家11个相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已经成立,掀起社会各界对医疗改革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早在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课题组发表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中国和印度穷人必须承担85%的医疗费用,其中大部分来自不必要或不正确的检查或药品,因为医院只能通过变相增加检查费和药费来养活自己[6]。由于医疗服务提供者对确定患者所患疾病有绝对权威,对实施具体治疗方案有绝对的决定权,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成为当前制约医疗保险发展的“瓶颈”。 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不足 现行基本医疗保险虽然覆盖了1亿多的城镇职工和退休职工,但一些困难企业因无力缴纳医疗保险费而不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约有30%的国有企业确有参保困难,其中10%的困难企业完全没有能力参保[6]。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主要还是原来享受公费和劳保医疗的对象,制度上没有安排从事个体、私营及其灵活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这种制度有一种趋势是保护相对富有人群而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基本保障。因此,如何扩展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将各类从业人员、职工家属和农民纳入到保险范围,保证所有城乡居民都能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实现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内容。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社会医疗保险异地结算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摘 要】社会医疗保险不能异地结算问题已成为当前医疗保险管理的难点,也是参保人员关注的热点。解决异地结算问题对维护参保人权益、提高医保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异地结算难的原因,并分析探讨了解决异地结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了演进路径。 【关键词】医疗保险 异地结算 解决办法 一、异地结算的概念 依据现行医保政策规定: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参保人在参保地医疗机构门诊就医可以直接刷卡消费。住院可以只支付自费及自付部分,统筹金支付部分由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结算。实现同地医保直接结算,大大方便和减轻患者的负担,同时实现了医保机构对医院服务的同步监管。但经过批准外转和退休返住原籍人员可异地就医,也应该或可以按照上述办法进行结算。所谓的异地结算的实际情况是所有费用必须先行垫付,后回参保属地医保机构报销,这就是异地结算。异地结算难就是不能异地结算或结算成本很高而不愿异地结算。 二、异地结算难的原因 按照现行医疗保险政策设计,我国医保基金筹资模式和支付模式基本统一,即双方筹资负担支付双户双段且设封底线。 1.筹资模式统一。双方共同负担。 2.支付模式统一。双户两段封顶支付模式,即个人账户用于支付小病或门诊费用。统筹基金账户支付大病或住院费用,分自负段或统筹支付段,并设最高封顶线。 此外,更多的是不统一。 (1)统筹体系不统一。现行统筹体系包括省级统筹(以四大直辖市为代表)、大部分的地市级统筹、少部分的县级统筹、行业统筹、大企业自筹自办。 (2)筹资机制及水平不统一。城镇职工以企业、个人共同筹资为主,筹资水平较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以国家财政出资为主,筹资水平较低。二者人均筹资水平差别较大。 (3)医疗保险基金属地分割、管理不统一。有多少个统筹单位就有多少个统筹基金,据资料记载,全国现行有1000多只医保统筹基金。 (4)支付水平和服务项目不统一。公务员,职工好于居民和农民,经济发达好于欠发达地区。 (5)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全国联网,设计标准、技术标准的不统一使信息系统无法联网。 上述不统一是造成结算难的真正原因。而不统一现状是现行经济发展水平与当今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三、异地结算难的后果 1.医保部门无法同步实现监管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和参保人真实就医情况,增加了医保基金管理风险。 2.患者权利削弱,参保人负担加重。 3.不利于人口流动。 所以必须尽快解决,并以此为突破口促进全国医疗保险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四、异地结算难的解决办法探讨 1.基本思路 成立全国医疗保险结算中心,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明确参保人、结算中心、属地医保机构三方权利和义务,并以权力和义务相互制衡原理设计结算交易流程。全国医疗保险结算中心应定性为商业业务,从机制上防止官办的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的工作状态。 (1)成立全国医疗保险结算中心,各地医保机构作为会员缴纳会费,上传各自参保人员及医保机构信息。结算中心与各地医疗机构收费窗口联网,即医院-结算中心-属地医保管理机构。 (2)结算流程 (3)结算的相关条件 ①完善相关结算制度和标准。 ②标准化的技术文件(审核依据)。 a.支付模型参数设定文件:如起付线,封顶线,支付比例。 b.基本药品目录/基本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基本诊疗疗项目标准。 c.医疗服务价格标准治疗项目代码表。 (4)各方权利和义务相互对等形成制衡机制,保证结算流程合法方便运行 ①属地医保机构 a.及时上传信息并对上传信息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b.按时缴纳会员费及保证金,享受异地结算代办权利。 c.及时办理托收业务。 ②结算中心 a.按标准或约定有权收取费用。 b.依据属地医保政策标准信息审核参保人员身份合法性、就医过程真实性、费用合理性。 c.对违规造成的拒付负责。 d.先行支付的义务。 ③参保人员 a.对医疗保险信息及就医事件真实性负责。 b.先行支付个人自付/自费部分。 c.自觉缴纳结算手续费。 2.演进路径 (1)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标准统一,目前技术已完全具备。 (2)审核的技术标准及流程标准统一,实现网上自动化业务审核功能。 (3)按照筹资水平决定支付水平原则、归类统一,如表1。缴什么水平费用就享受什么水平待遇。强化筹资水平与待遇水平挂钩的观念,淡化具有歧视嫌疑的以身份确定享受水平的观念。 (4)筹资主体和基金实现统一。出台统一的医保法规,从法律上统一基金经济产权,消除基金属地所有分割管理的不合理局面。在实际演进中要按照自愿和利益诱导原则。实现属地基金的“并购”集合,即集合比分散有利。切忌行政干预强制合并。事实上实现基金的大统一,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更无必要。即使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统一,辅助、补充的保险品种也未必能统一。这是社会经济发展永远都不会在空间上、时间上完全均衡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不均衡性表现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如果要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国家统筹必须先解决上述五个不统一,这样,从理论上就解决了异地结算难的问题。但是,根据中国国情,五个不统一只能逐步解决,逐步演进以达到实现异地结算的目的,这也决定了解决异地结算难的问题是一个逐步演进的历史过程。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问题探析 社会属性和强制性原则使社会医疗保险与营销之间似乎缺少某种纽带和联系。然而,在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构建和社会医疗保险由“城镇”向“全民”跨越的过程中,以营销的观念和手段来推动“广覆盖”目标的实现,不失为非常之举。 1 对社会医疗保险需不需要营销的讨论 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就是将多层次体系下的各险种,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顾客(参保者)价值,获得、保持和发展参保人群。当“使推销成为多余”,营销目的便得以实现,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也变得简单有效,“广覆盖”、“大数法则”等迎刃而解。 1. 1 从市场角度看,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一样,是非渴求商品 医保经办机构必须主动推销和积极促销,善于使用各种推销技巧寻找潜在顾客,甚至采用高压式的方法说服他们接受其产品,从而使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来。 1. 2 从医疗保险的需求特性看,疾病发生的随机性造成对医疗保险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我国医疗保险起步迟,保险制度不完善,医疗保险市场处于短期非均衡状态。受收入、保险意识、效用偏好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群还没有被纳入医保体系。由于潜在的医疗需求没有得到释放,医院的市场化取向得不到有效满足,其利益、运营效率甚至是社会福利都受到了损害。营销就是善于为医疗保险刺激出需求,促进市场的均衡运动。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应该通过营销试图去影响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构成。 1. 3 从社会属性看,“城镇”向“全民”跨越后,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扩面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原来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群体是城镇各类组织以及这些组织中的劳动者,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力量使医疗保险得以覆盖问题不大。但是,向“全民医保”跨越的过程中,灵活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自谋职业者、新成长劳动力、其他城乡居民等,其数量比原来意义上的“职工”要多得多,医疗保险覆盖这些人群,政府的强制难以奏效;而借鉴商业保险的办法,运用营销手段扩大人群覆盖,促进“全民”目标的实现,这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医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1. 4 从其本身特性看,社会医疗保险应具有社会营销观念 社会医疗保险组织的任务就是在多层次的医保体系下,确定各类人群所对应的诸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者提高参保人员和社会福利的方式,在满足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比商业公司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所期待的满足。因此,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要通过营销活动,维护和改善客户(参保人员)关系,考虑社会与道德问题,平衡医、保、患利益关系。社会医疗保险理所当然地就要在效率、效果和社会责任方面,于某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营销活动。 综上所述,社会医疗保险作为公共服务产品,需要用市场化思维,借鉴产品(服务)营销的原理,使市场主体更多地选择医疗保险,让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的“安全网”。 2 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设计和实施 和其他产品、服务的营销一样,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要以4ps理论(产品product、渠道place、价格price和促销promotion)作为行动的指导。同时,作为公共服务产品,除了传统的4ps外部营销外,还要加上内部营销和交互作用营销两大因素②。内部营销,就是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培养和激励,全机构都要有“营销”观;交互营销,是指经办机构经办能力、服务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技能。 2. 1 营销定位:“全民医保”下的适应营销 覆盖全民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将打破城镇职工的界限,面向社会各类人群,以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独立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法多形式、保障水平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在国家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外,需要根据人群特点、收入水平和医疗消费等,建立多个高低不等的医疗保障层次,至少是一些过渡性、补缺性的保障形式。这样,“多种模式”、“多种办法”就赋予了社会医疗保险产品的概念。以产品观念为导向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覆盖,要求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人群分布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实际,调整完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甚至开发设计新的险种产品,以满足社会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险需求。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需要适应新的形势,突出目标市场、参保人群需要、整合营销和医疗保障水平四个支柱,确立营销观念,避免营销近视症③——参保人群并非在购买保险,而是在购买健康保障。这样,不管是响应营销(寻找某些人群业已存在的需要)、预知营销(预测某些人群的需要),还是创造营销(设计新的险种或者参保缴费办法),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可以在不断的调整完善中符合参保人群的认知价值,吸引和维系参保人群,从而在总资源一定的限度内,保证医、保、患三个利益关系方处于能接受的满意水平。 2. 2 营销机会:“全民医保”下的营销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思想和观点,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医疗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使医保经办机构的工作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当一部分“自由人”要归拢到医保体系中来,这意味着经办业务需要采用由外向内的观念,营销环境恰恰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机会。从宏观环境看,我国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城镇职工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成员医疗保险的意识越来越强,各级政府把覆盖全民医保体系的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并在小康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部署进展上明确了新的目标。从微观环境看,由于政府的规制和法制的健全,使组织为员工参保有了“保障”;同时,个人由于经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选择性注意逐渐强化,通过有效地营销来影响购买行为,是社会医疗保险扩展参保人群的重要手段。营销环境的变化,要求社会医疗保险必须一改过去大众化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体系设计的基础上,让各类人群来“对号入座”。相反,要据此进行微观营销,对潜在的各类参保人群进行行为细分,并有针对性设计保险产品或调整完善缴费机制。比如,江苏镇江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在医保体系中设计的住院医疗保险,是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的一种较低层次的过渡性保障形式,参保人员以上年度社平工资为缴费基数,以首次参保的不同年龄,按3%—8%的比例缴纳住院保险费。在向饮服行业、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营销”该险种的过程中,针对这类群体年龄轻、流动性大的特征,调整为以社平工资60%为基数、按行业平均年龄(最低限)3%比例缴费,这种微观营销取得了较好效果。 2. 3 营销战略:“全民医保”下的营销差异化 有别于商业保险的利益定位,参保的各类人群在这个体系中是具有特定利益的。在向目标市场传播特定利益这一核心观念的同时,社会医疗保险还要通过进一步编织差异网来体现实体。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形象差异化,就是造就人群对社会医疗保险较商业保险的不同认知方法。首先,在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要建立一个不同制度安排的特点和参保建议;第二,更多地应该通过事件和公益活动传递这一特点,从而使之与商业险相区分;第三,它要利用各种营销组合产生某种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制度地牵引作用。 2. 4 传播营销:“全民医保”下的营销方案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从顾客角度考虑营销过程的方法。在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下,经办机构要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与现行和潜在的关系方和各类人群沟通。因此,除了依靠强制力和传统的动员参保手段,还必须针对不同的传播目标,选择不同的传播渠道。 2. 4. 1 具事实劳动关系的人员:公共关系与宣传。主要是在政府强制力以外弥补刚性所带来的缺陷。对具有事实劳动关系的人群,要更多地采用社会营销观念,采取事业——关联营销的方法,即积极地使用保障全民健康的形象,构建与参保人员的利益关系,借以改善经办机构的名声,提升知晓度,增加参保者忠诚。通过公共关系、宣传,使社会医疗保险:具有高度可信性,通过新闻故事和特写等使之更可靠、更可信;能够消除防卫,可以接触一些回避、拒绝参保的单位、人员;戏剧化,通过公益、政府财政杠杆等使医保制度和产品惹人注目。 2. 4. 2 断保人员:客户关系型营销。即经办机构通过有效利用参保人员信息,在对参保人员了解的基础上,将营销针对特殊人群个性化。比如,对具有固定劳动关系的人员,一旦其下岗失业无力参保,对这些断保或是封存人员,可以由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转向单建统筹的住院保险,一旦此类人群经济状况好转,再回到基本层次;再有方法就是给这些群体以缴费照顾,调整缴费基数或比例。这种营销手段的关键是建立客户数据库和进行数据挖掘,进而进行数据库营销。 2. 4. 3 新成长劳动力:网络营销。新成长的劳动力是网络一代,其特点是:选择权是他们深信的价值观;他们需自己改变自己的主意;他们更喜欢自己作出决定。对此,医保经办机构要善于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医疗保险的营销。 2. 4. 4 城镇其他居民:直接营销。直接营销的渠道很多,如面对面推销、目录营销、电话营销等。关键问题是营销渠道的构建。针对城镇居民的分布特点,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需要向社区延伸,不断完善和构建社区平台。社区平台包括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平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只有这些平台建设到位并卓有成效地开展营销活动,才能提高成功率。 3 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营销行为讨论 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主要是由经办机构来完成的。经办机构作为营销组织,必须重新界定它的角色。 3. 1 牢固树立营销观念,建立全机构营销导向 参保扩面是经办机构的一项突出任务,也是经办能力高低的“试金石”。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部职能划分是多样的,但它必须是一个强有力的面向所有参保人群的组织,这种导向使得参保扩面工作应成为全机构的事,营销导向也应是全机构的。“全民医保”目标的确立,要求体现在工作和部门定义、责任、刺激和关系的变化上。特别是医保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使经办机构的一切任务都面对着参保人群。内部各职能部门都要接受“思考顾客”的观念,即强调为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服务。同时,只有当所有的部门执行一个有竞争力的参保人群价值让渡系统时,营销才能有效展开。只有确立全员的营销观念、改变内部的薪酬结构、开发强有力的内部营销训练计划、建立现代营销计划体制、提高员工营销能力,“经办”的目标和水平才能提升到新层次。 3. 2 经办机构要苦练内外功,实现新突破 内功是就是在多层次医保体系构架下,强化保险产品力、提升组织力、管理力、营销力,进入精耕细作、精细化管理的科学状态;外功是由关注政策体系、制度安排,转向关注参保人群,由坐门等客转向目标营销。依靠垄断做“老大”或依靠政府强制力推动参保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必须真正学会关心参保人群利益,从目标人群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规划市场营销渠道,设计策划促销途径。要学习和借鉴商业保险公司的经验,掌握现代保险营销的有效方法。比如:重视客户关系管理,提升服务价值,重视多种营销组合,加强营销队伍建设、营销社会保障理念、强化经办机构文化建设、改善营销环境的关系主体——医院、同业、媒体等。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方案的系统动力学模拟 摘要:针对我国现行的统账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本文首次建立了模拟 社会 医疗保险体系运转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提高医疗保险制度的效率、有效控制成本为前提对各种费用控制的改革方案进行了模拟和比较 分析 ,为医疗保险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系统;费用控制;系统动力学 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由于没有改变医疗服务消费过程中医、患、保三大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结构与权利结构,医方在医疗服务消费中的特殊权利丝毫没有改变,因此,各类不规范的医疗服务和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增长并未得到有效遏止。2000年至2006年间,我国综合 医院 门诊和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持续增长,每年增幅基本在7%到9%左右,门诊病人人均住院费用六年增长了40%(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6)。医疗费用的持续增长使“看病贵”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也必需解决的 问题 。 如何提高医疗保险制度的效率,有效控制成本也成为2006年起参与制定医改新方案的各海内外 研究 机构着力把握的基本原则,正是在此基础上,各研究机构在医改新方案中就如何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攀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建议,如在医疗筹资体系上,建议改革对医疗服务供方(医院)的支付 方法 ,逐步从 目前 的现金支付、病人付费过渡到预付和集资形式;引入总量控制、人头预算,取消按服务收费的支付办法等。北师大医保课题组更提出由政府作为医疗筹资的主体,代表患者向医疗机构购买医疗服务,并认为此举可将医改总费用节约1000多亿元(顾昕,2007)。各种方案角度不一,各执一词,一时间难下定论。 事实上,医疗保险体系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只有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把医疗保险的费用控制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才能从整体上实现医疗保险体系的良性运转和医疗费用的有效控制,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从有效遏制不合理费用支出,控制医疗总费用增长的角度出发,对医疗保险系统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政策仿真提出操作性强的控制医疗保险费用增长的方法和手段,并为政府最终 科学 地制定医保新方案提供依据。 一、医疗保险系统分析 由于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的主要角色包括医疗保险部门、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医疗服务消费者,所以本研究的系统范围即包括上述三个部分。 医疗保险部门是现行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的主管机关,这一部门是借助调整缴费率、对医疗服务部门给出的处方金额进行审核、选择支付方式等手段来 影响 医疗保险体系的运行,比如调整缴费率可以增加保费收入,而对医疗服务部门的审核则可以控制医疗费用上涨。 就医疗服务提供者而言,当消费者增加医疗消费金额时,医疗部门会增加其医疗服务供给量,但是在医疗部门完成医疗服务后,要依照保险部门预先给定的给付标准,向保险部门提出医疗给付申请,而保险部门会在审查之后,给付该款项,但会对其认为不合理的申请费用拒绝给付。 医疗服务消费者指的是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口,这一部门的角色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是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的提供者,另一方面是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它对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运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医疗需求变化导致门诊费用、住院费用的变化而实现的。当然,由于老龄化的趋势,参保人口的变动也会给医疗体系的运行带来影响。 二、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费用控制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系统各构成部分的关键变量以及对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的梳理与描述来概括出费用控制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在被保险人所代表的医疗需求方面,由于个人账户余额的多少会导致门诊就诊率改变,并最终导致就医人数的增减变化,因此,个人账户余额、门诊就诊率等就是其关键变量。对医疗服务提供方来说,医疗体系供给的服务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保险部门对医疗部门的核准比例以及保险部门累积余额变化导致的财务压力都会对医疗服务的供给带来影响,因此核准比例和财务压力可以看作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关键变量。社会医疗保险部门的关键变量包括累积余额,同时累积余额可以再简单地分为支出和收入两个部分,各有不同的影响因素,且各个因素交互影响。就保险部门的收入方面来说,主要影响因素为缴费人口、个人统筹缴纳金和个人账户金额等,而保费支出则包括门诊费用、住院费用及参保人口等。 值得注意的是,各变量之间或是互相交互影响,或是通过不同的路径对三个主要的部门造成不同的影响。例如,缴费人口与参保人口的增加使社会医疗保险的保费收入增加,但人口的增加也会造成就诊人口的上升,增加医疗保险的保费支出。 费用控制的因果关系图中存在四个负反馈环。由于负反馈环控制环中的变量趋于稳定,因此这四个负反馈环体现了现行的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策略。 现行医疗保险体系中,为了避免医疗市场的“供给导致需求”的现象,所采用的医疗费用控制措施强调了医疗保险部门对医院和医生的稽核功能,通过降低或提高核准比例对医疗服务提供方进行监督审查,对单次门诊费用或日均门诊住院费进行监管和控制,“财务压力—核准比例—日均住院费用—总住院费用—保费支出—财务压力”和“财务压力—核准比例—单次门诊费用—总门诊费用—保费支出—财务压力”就体现了这一费用控制措施。根据 文献 统计(陈延、王梅,2004),参保人群的就诊频率人均6.86次/年,是非参保人群的1.8倍;即随着个人负担费用的增加,就诊率明显降低。由于个人账户专门支付门诊费用,因此门诊费用越高,则个人账户的余额越少,对参保者的激励作用越突出,门诊就诊率明显减少,门诊费用也就相应降低了。模型中的“个人账户与门诊费用差额一患者影响因子—门诊就诊率一门诊费用一个户与门诊费用差额”回路体现了这一费用控制措施。另外,在医疗费用的支付方面,目前我国实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地区多采用按服务单元支付,即是在平均了往年门诊以及住院费的基础上,以定额的形式来约束今后费用的上涨,因此,起到了促进医疗行为规范化,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作用。“财务压力—医生影响因子—平均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保费支出—财务压力”以医生影响因子体现了这种对医生的控制作用。 三、建立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系统动力学模型 1.模型建立与基本参数的确定 系统动力学建模最终要将所有影响关系表示成一系列的方程。对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架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在因果关系图与反馈关系图等定性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定量的数学方程;同时,在进行 计算 机仿真之前,还要利用各种途径,如社会调查、市场调查、 企业 调查、政府的统计年鉴等确定方程中的所有参数。 从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起,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试运行正式开始,因此,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从1994年开始。 累积余额表示社会医疗保险历年来的累积盈亏,当年余额表示当年度的盈亏状况,此两项是反映费用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影响累积余额和当年余额的变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保费收入,二是保费支出。保费收入=integ{保费收入-保费支出,当年余额}。 《决定》规定,保费收入为职工工资收入的8%,其中4.2%进入统筹基金,3.8%进入个人账户,即缴费比例1和2分别取取0.42、0.038。 在职职工工资的初值取4358元(1994年)。 工资增长率是以 历史 资料为依据,并假定2003年后工资增长率维持在0.1,以和时间有关的表函数表示。 在职职工人数的初值为8494.1p万人(1994年)。 根据统计资料(吴爱平、黄德明,2004),拥有医疗保险的患者年就诊率为6.87次,非医保病人就诊率为3.7次。因此,设初始就诊率=6.87次/年,最低就诊率=3.7次/年。 《决定》规定,单位以在职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进行缴费(单基数缴费原则),退休人员享受的基本医疗费用是由全体在职职工分担的:参保人口=缴费人口+退休人口。 由于老龄化的压力,在职职工对退休人员的抚养比逐渐增加,根据历史数据和老年负担比拟合方程(y(t)=0.2867×1.014,其中y表示老年负担比,t表示第t年,取2000年时t=1)(王晓燕、宋学锋,2004),并将老年抚养比构造为时问的表函数。 根据“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要划定各自的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挤占。”模型在构造中充分体现了个人账户的门诊支付作用以及对门诊费用的控制作用,“门诊费用增加系数”和“患者 影响 因子”均表示为“个人账户与门诊费用差额”的表函数:门诊费用增加系数(个人账户与门诊费用差额)=[(400,0)-(800,10)],(-400,0),(-200,0),(0,0),(100,0.05),(400,0.1),(800,0.1);患者影响因子(个人账户与门诊费用差额)=[(-100,0)-(600,10)],(-100,0.5),(-50,0.5),(0,0.6),(100,0.65),(300,0.7),(500,0.9)。同时,假设总门诊费用=参保人口xmin(个人账户金额,门诊费用),确保了统筹费用不被侵占。 建立指标财务压力=保费收a/保费支出,并通过财务压力来控制总住院费用的增长,医生影响因子设为财务压力的表函数:医生影响因子(财务压力)=[(-10,0)-(10,10)],(-10,0.5),(5,0.5),(0,0.55),(10,0.7)。 财务压力的增大迫使医疗保险部门通过加大审核力度来控制各种不合理的费用支出,首先将核准比例表示为财务压力的表函数:核准比例(财务压力)=[(-1,0)-(10,10)],(0,1),(0.25,0.25),(0.5,0.5),(0.75,0.85),(1,0.95)。 日均住院费用增加率表示为time和财务压力的函数:日均住院费用增加率=if then else(time<1998,0.1,日均费用增加率f(核准比例))。 日均费用增加率(核准比例)=[(0,-0.2)-(10,10)],(0.5,0),(0.6,0),(0.7,0),(0.8,0.01),(0.95,0.05)。 初始住院天数为12天/年,最低住院天数7天/年(陈琳、杨宝林,2003)。 2.模型有效性检验 对模型的有效性检验包括结构确认测试、参数确认测试、单位一致性测试、极端情况测试和行为重现测试。 结构确认测试是直接比较所构建的 社会 医疗保险系统的费用控制模拟系统是否符合真实系统的结构。通过因果关系图、反馈关系图和系统方程式进行检验,发现本模型结构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政策结构是相对应的。 参数确认测试是直接比较所构建的模型结构与模型所代表的真实系统的知识,是否在概念或数字上符合。本模型所用参数来源于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或回归技术等,在概念或数字上符合模型所代表的真实系统的相关 文献 或经验。 单位一致性测试是测试所建立的模型其单位是否一致。作者 应用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中的单位一致性测试工具(units check tool),来测试所建构的模型。本模型已通过单位一致性测试。 极端情况测试是测试所建构的模型在极端情况下是否符合真实系统。当极端情况测试的结果显示出模型不符合真实系统时则修改系统,再次测试,直到极端情况测试的结果,显示出所建的模型符合真实系统时,才停止此项测试。本模型通过两种极端情况测试:(1)当参保率为零时,保费收入为零;(2)当参保率为零时,保费支出为零。 行为重现测试是测试所建构的系统模型是否重现真实系统中的 问题 行为。我们分别对缴费人数、参保人数、保费收入和保费支出情况进行了测试,模拟数值同统计数值在变化趋势上是一致的,较为真 3.医疗费用控制方案测试 模型对现行社会医疗保险系统的运行及费用控制的政策进行了模拟,涉及的费用控制政策包括:通过个人账户对门诊费用的专项支出来激励个人降低就诊率和单次门诊费用;在按服务支付医疗费用的背景下,利用核保率控制单日住院费用;借助财务压力增加 医院 降低住院目的激励;在住院费用上实行部分负担制度。 在总比例8%不变的情况下,更改统筹或个人账户的比例会给费用的支出情况带来变化。我们分别考察(1)统筹比例降低、个人账户比例提高和(2)统筹比例提高、个人账户比例上升两种情况,并不失一般性地将情况(1)设为将统筹比例降低为3%,个人账户比例提高,情况(2)设为将统筹比例提高为5.4%,个人账户比例降低到2.6%。 费用控制修正方案二:总额预付制度 对现行方案的模拟是在按服务单元收费的情境下进行系统运行和实施费用控制的,下面通过总住院费用方程式的变化,将按服务项目收费转化为总额预付制度。 此时的总住院费用方程修正为: 总住院费用=if then else(time<2000,总住院费用0,delayl(总住院费用1.1,1) 费用控制修正方案三:按人头支付制度 按人头支付也是一种预付制度,是根据定点医院服务对象的人数和规定的收费标准,预先支付供方(医疗服务机构)一笔固定的服务费用。 将上述方案代入系统进行模拟,可以发现在不改变个人缴费总比例的情况下,提高统筹比例、降低个人账户比例可以降低门诊费用及住院费用的支出;反之,则导致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的上升。这也证实了个人账户制的实行确实可以起到控制费用的作用,并且在具体操作上由于个人账户只支付门诊费用,个人账户比例不宜过高,过高则对患者的费用控制激励降低。从约束与激励机制来看,总额预付制度强化了对医方的约束作用,因此在较短时期内就可以起到较好的费用控制作用。按人头支付制度(如美国的hmo)尽管在欧洲和美国都起到了较好的功效,但由于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因此在我国不具备较好的费用控制效果。 四、政策建议 上文通过对各种政策的模拟 分析 ,我们得出了影响费用控制系统的主要因素和各因素对费用控制的影响效应。下面对如何利用这些因素给出一些建议: 1.在总缴费比例确定的情况下,降低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 研究 表明,实行个人账户对门诊费用的专项支出确实可以起到激励个人降低就诊率和单次门诊费用的作用;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个人账户的激励作用,可以在设计上适当降低个人账户的比例,这样在保费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门诊费用、保费支出都明显降低,可以起到更好的费用控制效果。当然,如果个人账户比例过低,其应有的强制性保险功能被削弱,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医保改革的继续进行。方案一(2)中将用人单位缴费的10%划入个人账户,费用控制效果较为明显。 2.继续加大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监督审核力度 在按服务单元支付医疗费用的背景下,可以通过加大审核力度,借助核保率控制单日住院费用以及借助财务压力增加医院降低住院日的激励。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充分利用 计算 机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监控,对疑点费用和发生的高额费用,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核实;建立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包括聘请社会特邀监察员,组织医疗专家和医疗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医院病历、处方等档案进行检查;设立医疗服务及医疗保险投诉举报中心等。 3.实行总额预付的支付制度 在对现行方案(实行按服务单元付费)、总额预付方案和按人头付费方案的模拟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我国 目前 面临的老龄化情境,按人头支付制度未能起到良好效果,而实施总额制度比现行方案在短期内有更好的控制费用效果。当然,由于总额预算对服务质量的制约很弱,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是实行总额预付制的前提。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浅析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关系及衔接 浅析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关系及衔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居民对于医疗服务及保障制度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因而对于各国政府来说如何解决居民医疗保障问题就成为了公共卫生政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如何在现行的保障制度之下,逐步完成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衔接与融合,也成为了未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探索的方向。 二、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各自的特点 (一)社会医疗保险的主要特点 (1)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与我国当前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即处于“低水平”下。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筹资比例已经大幅降低,因此只能提供最为基本的医疗保障。 (2)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很广,也就是要尽可能的使所有的单位及企业加入。而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就包括中央、省属单位、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等。 (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费筹集,是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的。 (4)社会医疗保险具有“统账结合”的特点,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二)商业医疗保险的主要特点 (1)通过资源整合、风险集中的方法,来达到共同分担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的目的。 (2)通过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签订合同、缔结契约关系的方式,来达到双方履行权利及义务的目的。 (3)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医疗保险,可以根据社会不同需求产生的不同险种来开展业务,市场可以调节其供求关系,其特点是灵活自由,可以适应社会的多层次需求。 (4)医疗服务供求双方处于并不对等的地方,供求双方的联系完全是被市场所调节的,经常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 三、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在实践中的几种混合模式 尽管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各具特点,两者目的不用、各有区别,但在实际中世界各国大多会将两者结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混合模式。 (一)社会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医疗保险为辅的模式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目前的通用做法,是将商业医疗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及附加形式。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一般是通过社保税进行筹资,覆盖劳动者及其家属;而作为公共卫生的补充形式,商业医疗保险覆盖的主要是未加入社会医疗保险的居民,同时还会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并未包含的服务项目进行负担,这一模式大多被欧美国家所采用。 (二)商业医疗保险为主,社会保险为辅的模式 商业医疗保险在这种医疗体制架构之下处于主导的地位,并且被允许占据整个医疗保险市场。而社会医疗保险则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为不愿或无力保障的人群所建立,如低收入者和老年人等。其主要不足之处是,无法参加社会保险同时又无能力参加商业保险的人口不能得到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 (三)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并存的模式 商业医疗保险在此种框架下,是以替代公共医疗保险的形式存在的。居民自主选择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或者投保商业医疗保险,因而形成的模式是两种制度各自独立运行。人们的付费能力决定了商业保险提供的保险服务,付出的代价与服务是对应的。而社会保险的覆盖对象则是参加商业保险之外的人群,因而其提供的医疗服务待遇是取决于公共卫生资源的水平的,这一两种体制并行的模式主要被一些中低收入国家所采用。 四、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融合的对策及建议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两者相互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在保障体系中的基础保障作用,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因而要采取一定的对策,确保二者平衡发展,具体如下: (1)政府必须明确社会保障政策,给予商业医疗保险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大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合作,来帮助支持他们发展商业医疗保险事业。 (2)要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发展策略。可以针对当前社保体系制定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规划和目标,同时要依据所制定的发展规划,对社保制度的整体组织结构、运营方式和业务品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整合和统筹。 (3)合理的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明确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空间。要从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得社会医疗保险覆盖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对其制订合理的封顶线及报销比例,也就是承担有限的保障责任。而针对基本医疗以外的属于市场范畴的医疗保障需求,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商业医疗保险自行解决。 (4)不断完善配套措施,同时优化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监管机制。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4%税前列支的政策,因而要在明确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化经营的前提之下,推进此项措施的落实和完善。同时,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监管机制上各自的优势,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与此同时,还应当适当地放宽对于社保基金运营方式及渠道的限制,允许其参与资本市场的运行。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种有利措施的相互配合之下,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现现状一定会得到改善,达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目的,充分发挥二者“社会减震器”的作用,在维持社会稳定、改善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发挥更为广大的作用。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商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思考 摘要:本文基于辽宁省商业保险机构在参与社会医疗保险中的管理中的职责及业务流程,提出了辽宁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运行机制对策。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运行机制 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发展的科学安排,在两者合作过程中应坚持政府主导,明确权责,分工合理,保障医保业务规范运作,确保各项医保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提高医保工作效率,加大医疗服务及医保经费的使用监管工作,促进参保者医疗待遇得到全面提升并得以及时的补偿,确保参保者的医疗保障权益的实现。辽宁省2014年1月起实施大病医疗保险业务,全面开启了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工作的新局面。基于辽宁省医保工作现状及未来医保发展的趋势,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应在保证基金安全运行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运用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两者的和谐健康发展,本文就从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业务工作展开,分析商业保险机构管理社会医保的运行机制。 1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权责分工 保险公司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合作过程中,政府与保险公司应明确各自的责任与分工,在医保体制管理中政府其主导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医保制度的建立与规划,在政策,法律法规层面上总体规划社会医保的总体要求及制度安排,并制定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社会医疗保险的准入标准,在政策上扶持管理社会医保的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在业务上协助商业保险公司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并监督其实施效果,引导医疗保险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险公司在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应本着保本微利的原则经营社会医保。实务中负责医保的具体业务操作。制定业务操作流程及实施细则,负责建立参保人档案,保费的收取及医保待遇的支付,负责根据每年医保收支状况反馈医保基金的使用情况,以使政府部门及时调控医保资金的筹资标准,负责监督医疗服务机构使用医保经费的合理性,提高医保基金的有效利用率。 2完善招标准入标准,规范招标工作 根据《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辽宁省各市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保险公司的专业优势通过招标方式向保险公司购买大病保险和委托经办基本医疗保险业务,为确保专业能力强的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与经营,在招标选择保险公司的过程中,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应积极作为,向有意参选保险公司提供参保人数,筹资水平,风险发生率,赔付率等真实的数据资料,以利于保险公司在费率厘定,起付标准,赔付限额和风险的分担等方面有客观的数理基础为参考。确保保险公司经营社会医疗保险的风险在可控制范围。其次招标工作全程清晰透明,应坚持使公民的医保权益最大化原则,以民生为导向,严格制定招标标准,加强对招标中介机构的监管,确保专业实力强,资源优势明显的保险公司经营社会医疗保险。作为竞标一方的保险公司应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信息,掌握标的的风险状况,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科学预测担负的风险责任。其次可与政府部门谈判争取扩大经营保险业务的范围,比如可将职工的生育险与工伤险的服务项目同大病医疗险业务打包招标,这样既有利于保险公司规模效益的实现,又有利于保险公司为创新产品积累经验并可以拓展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源,促进公司相关业务开展,多方共进与社会医疗保险业务共担风险。 3保险公司经办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流程的优化 3.1业务操作 保险公司经营社会医疗保险业务应与社保机构联网共享数据信息,形式上可采取合署办公共同完成公民的医保管理工作,但应确保信息的封闭性,以保护参保人的个人隐私。同时保险公司还应建立相关的数据服务平台及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开发保障信息的衔接与即时转换,可与定点医疗机构建立一站式的网上即时结算服务系统,建立异地结算平台,方便参保人及时得到医疗保险报销。 3.2风险的管控 风险管控是保险公司能否持续性经办社会医疗保险的重要保障技术,保险公司应建立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制度及可行性措施,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在所经办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方面应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协商建立风险的比例分摊机制与费率联动调整机制,确保保险公司在可控制风险范围内经办社会医保业务。 3.3研发相关延伸与补充产品 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建立的特点是广覆盖,低水平,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较低,因此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社会医疗保险获得的利润较低,保险公司除了与政府部门协商获得更大范围的保险业务管理和政策支持外,还应该积极运用经营管理社会医保时积累的丰富经验,掌握疾病的风险状况,熟悉社保的保障范围,保障程度及参保者与医疗服务供给者的相关信息,保险公司通过这些数据资料能更准确的测算健康险及重疾险的费率,研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或补充产品,创新公司的健康险及重疾险产品,如住院补偿医疗保险,门诊保险,住院津贴保险,护理保险及重大疾病保险。充分开发多样性的产品,在险种,保障范围,保障额度等方面满足客户对医疗保险的多层次需求。 3.4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绩效评估指标建立 保险公司参与经办社会医疗保险业务管理的效果影响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前景,为使保险公司在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竞争机制中稳定运行,应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予以考核,评估指标的建立应与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保持统一的参照口径,同时评估指标应具有易操作性,便于计算,并有参考价值。基于以上要求,我们把保险公司管理社会医疗保险的效率提升、医疗保险的风险管控与服务质量的提高作为三类一级指标。 (1)效率的提升指标下设子项目考核指标包括居民的医疗保险费用增长速度,速度下降说明效率提升;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报销比例提高说明效率提升;医疗保险的人均管理费用,通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进行考核。 (2)风险管控指标下可分别从患者的同类病人均住院费用变动以及保险公司支付保额/保险费的比值趋向均衡来衡量,若比值趋于1则说明支付总保额与收入总保费基本平衡,符合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社会医疗保险的保本微利原则。 (3)服务质量指标的考核主要通过调查参保人员的满意度评价来进行。对于考核分值高应予以基金或政策奖励,以激励商业保险公司更好完成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作者:安宁宁 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摘要: 社会医疗保险已经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对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不断推进与完善,我国的医疗服务也深受其影响。本文主要通过评价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效果,研究我国应如何更好地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医疗服务 我国的医疗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二是有效平衡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增加医疗和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完善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医疗服务,从而有效地提升我国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分析 1、社会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标准不统一 虽然我国正处在逐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阶段,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基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了每个地区的社会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及待遇不统一,致使城市务工人员或者城郊结合的居民出现重复参保或有选择地参保等现象出现。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使得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纷纷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运行是非常不利的。 2、门诊费用增长过快 有数据表明,2000年县级医院门诊费用相对于1990年增长了6.81%,2005年增长至10.43%,到了2010年县级医院门诊费用则上涨到15.03%,且2011年国务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医保门诊报销费用不足1/3。由此可见,我国门诊费用增长过快,但居民医疗保险却不能得到合理的报销。虽然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中有关于报销大病费用的相关政策,但关于门诊的医疗保障服务还是不够完善。3、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收支运行不平衡随着社会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县级以上医院住院治疗费用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这都是造成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收支运行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我国对社会医疗保险政策不断进行改革与推进,使得医疗保险的补偿水平逐年提高,极大地降低了居民医疗负担的风险。在社会医疗保险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医疗费用却逐渐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的平衡运行也因此埋下极大的隐患。 二、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效果 1、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门诊统筹制度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影响效果,本次研究选用了“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与“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进行对比。参加两组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年龄均在32—49岁,文化背景、月收入均无显著差异。其中参加“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在身体健康方面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存在高于1%的差异;在生活习惯方面“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实验者存在高于1%的差异。研究实验进行两周,两周后对比两组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住院率、自我医疗率与未就诊率。 (2)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下降了16.13%,自我医疗率增加了13.11%“;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增长了12.19%。 (3)关于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从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得出,门诊统筹制度明显降低了居民的门诊就诊率,家庭人均收入升高,其门诊就诊率也会得到相应的升高。自我健康评价差的居民,其门诊就诊率就越高。患有慢性疾病实验者的门诊就诊率低于没有患病的实验者的门诊就诊率。门诊统筹制度实施两周之后,自我医疗率明显上升,并随着家庭收入额增加而降低。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门诊统筹制度有效地提高了社区门诊医院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慢性疾病患者去医院的就诊率;有效降低了居民的自我治疗率,增加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门诊统筹制度的制定有效降低了居民的疾病负担,实现了让每位居民都享受到了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2、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随机选取某市城镇医疗保险数据库2009—2012年10%的样本进行研究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就诊日期、疾病诊断、住院总费用、统筹支付、大病医保支付、自费支付。因大病医保从2011年实施了自费补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得到提高,故而将2009—2010年前的调查样本作为一组,2011年—2012年的调查样本作为一组。 (2)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大病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后,患者个人自费支付的费用下降了19.83%,个人支付费用在住院总费用的占比下降了2.82%,灾难性医疗支付费用降低了41.23%。 (3)关于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从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得出,大病医保政策明显地降低了患者住院的自费支付,其主要原因是:大病医保中增加自费补充医疗保险,从而使得大病补充报销可以高达50%,降低了患者的自费费用,实现了患者“看得起病”的目标。但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大病医保又降低了患者自费支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管,尽量避免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大病医保政策实施后,退休人员的自费费用与灾难性医疗支付的比例增加了,离退休人员自费费用与灾难性医疗支付比例也有明显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大病医保自费补充的政策会引导退休人员或离退休人员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导致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世界银行发展部门专家AdamWagstaff曾研究我国西部新农合医疗实施的效果,发现“按服务付费”与“大病统筹”等制度有助于增长主张患者过度治疗的现象发生。因为大病医保政策中的多种支付方式,促使一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的管理机制,以提高大病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大病医保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少医院不得不改进自身的医疗技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整体的住院费用。大病医保政策不仅保证了医疗质量、促进了医院的自我发展,也有效地提升了大病医保资金的使用率。 3、总额预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总额预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分析某市住院总人次前80%的医疗结构,用不同的方式对患者的次均住院总费用、次均自费支付进行结算,随后比较自费支付费用比例的变化。 (2)总额支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方法下,次均住院费用与使用医保支付费用增加明显,但总额费用控制效果比较好的普遍是三级医院。针对一些特殊疾病,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方式下的次均住院总费用和使用医保支付费用的情况有所下降,但结果并不明显,二级医院的次均医保费用支付明显是高于三级医院的。从整体上看,使用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结算办法的患者住院自费支付比例下降了2.6%,三级医院自费支付比例下降了2.4%。 (3)关于总额支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精细化总额控制(即住院总额与次均住院总费用)、增幅管理结算办法有助于医疗结构提高对医疗费用的使用效率,减少患者住院的时间。通过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结算办法可以看出,二级医疗机构的次均医保支付费用明显高于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的挂床现象也明显高于三级医疗机构。主要原因为一些二级医疗结构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后,导致了一些不必要住院的现象存在。对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尤其是对二级医疗机构。推行对特殊病种实行精细化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办法,提高对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随着我国医保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相关部门应该探索出符合住院服务的支付方法,优化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关于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的建议 1、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我国当前并没有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从而造成我国城乡医疗体系不完善。无论是医疗资金的统筹管理还是医疗保险的待遇及相关管理制度,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导致重复参保或有选择性参保的现象出现。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新要求,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医疗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基本制度、管理体制、政策标准、支付结算、信息系统、经办服务的有机统一,建立起符合实际、统筹城乡、惠民高效、公平可及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大程度惠及参保居民。 2、推进门诊统筹制度的广泛实施门诊部门作为我国社区医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用就会造成我国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当门诊服务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居民就会更多的选择住院来治疗,从而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过度治疗的现象发生,间接加重了我国看病难的情况,也增加了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风险。医保部门应重视门诊统筹制度,完善并推行门诊统筹制度的广泛实施,提升门诊对小病的治疗率,优化我国医疗体系,提升门诊医疗医院的使用率。 四、结论 结合我国居民当前看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善,才能逐步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在完善社会医疗保险的同时,国家也要重视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增加卫生部门与监管部门的协作,降低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有效地提升我国医疗资源的使用率,如此才能实现社会医疗制度最初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看病难的情况。 作者:邵东 单位:烟台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社会医疗保险管理论文 一、社会医疗保险概述 社会医疗保险从设立到推广,再到不断深化,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生命安全,提高我国医疗体系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实绩。然而毫不晦涩地说,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以来逐渐表现出多方面的局限和不足。首先,社会医疗保险管理者的身份由多个主体共同承担,造成管理工作的过于复杂和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扮演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管理者角色的有关部门包含了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等。其次,社会医疗保险管理者数量过多,加之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内容很难做到泾渭分明式的严格划分,所以,造成工作内容与管理者之间角色的冲突和信息的难以及时送达。最后,传统社会医疗保险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各个险种之间为了争夺更大的客户资源,完成既定的参保率,而放松关键的审核环节,造成重复享受医疗保险的情况发生,并导致医疗保险资源的分配不公和严重浪费。 二、新时期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模式的有益尝试 1.精简管理部门,实行权力集中的管理模式 为了避免由于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层过于庞大而导致的医疗保险信息不对称,医疗保险资源浪费以及重复获取医疗保险补助等弊端的出现,新时期以来,我国改革了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级别的社会医疗保险区域,指定相应级别的卫生局或者其他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伴随着这种管理权力的集中,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在险种上也实现了集中,将原先分散在不同管理部门之下的社会医疗保险进行归拢,统一安排在卫生局及其他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管辖范围之中。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是险种合一工作中的绝对主体性部分。通过这种权力集中的方式,实现了对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瘦身”。强化了对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实现了对社会医疗保险资源的科学分配和结构的不断优化。 2.委托管理的管理模式 在进行简化管理部门,实行权利集中的过程中,各级卫生局以及其他卫生行政机关的角色往往面临着难以避免的尴尬和矛盾。作为我国医疗体系和行业的主要负责部门,其需要考虑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和繁荣,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水平和营收等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积极的促进。但由于其同时肩负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重任,为了保障公民获得切实的医疗保险服务,必须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收费水平进行全程监督和考核。为了避免这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实行了委托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从当前较为成功的试点地区管理经验来看,这种委托管理模式的实行是通过签订保险合同、委托合同、医疗基金管理等方式来实现的。 3.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因素管理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在本质上是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不带有盈利性质。但是,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由医疗机构、保险机构、被保险人等三方共同组成。而医疗保险的形式是以金钱作为载体的。所以,我国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实际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中,注重和加强了对利益相关三方的道德风险的管理,强化了对其的参保率的审核工作以及道德品格的评估工作。 三、结语 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强化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摸索出了以四险合一、委托制管理和道德风险管理等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社会医疗保险价值的发挥。 作者:张立杰 单位:集安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异地结算社会医疗保险论文 1影响异地结算效率的主要因素 1.1结算程序 在跨省就医即时报销的程序中,涉及3个主体:参保地医保机构、流入地医保机构、就诊医院。首先,各部门之间有各自的管理程序,加上各主体的信息不对称会使得补偿周期拉长。而且在异地就诊需要相应的申请手续,不能完全享受与当地患者同等的就诊程序,使得异地结算比统筹区内的结算效率更低。其次,医院要有足够能力对所有投保患者进行直接补偿,但又不能与医院的财政收支相混淆而影响自身的正常运转。那么,就诊医院就要即时向本地医保机构申请补偿,双方机构间的行政效率与异地结算效率有直接关系,若双方机构的结算程序过于复杂,将影响医保经办机构对患者本人的补偿周期,所以,在这种结算程序“双重周期”的影响下,患者在异地就医时花费的医疗费用并不能及时得到补偿。异地结算的手续过于复杂,程序不够清晰,严重影响了异地结算的补偿效率,所以会导致异地就医人员看病难、报销难、负担重。 1.2信息系统 各地政府都有各自的医疗保险信息数据库,但在实际操作运用中却没充分发挥其作用。主要原因一是现阶段各地信息系统相对独立:各统筹地区医疗保险政策实行属地化管理,异地就医的参保人员的医疗信息储只存在流出地参保机构,这类信息并不随人口的流动而流动,所以在异地结算时,参保人员的信息不充分,需要参保人在两地来回奔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异地结算的补偿周期,从而降低了异地结算的效率。二是医保信息系统对接性差、对接难度大:异地就医地的相关数据不能与参保地实现互通,如此也给医疗费用的结算带来了很多麻烦。此外,患者前后医疗信息的不完善、不实时更新,给疾病治疗带来了障碍,使治疗疾病周期变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疾病治疗的时间过长,其报销的结算周期延长,使得结算效率降低。 1.3保险经办人员的专业能力 在异地就医人员的实际报销过程中,保险经办人员的专业能力是影响异地结算效率因素中不可忽略的一点。现在大部分医院包括基层医院都有医保办等类似的机构,即使是当地患者,在接受医院治疗后可以凭患者本人参加的相关保险报销部分医疗费用,这就需要凭借各类门诊单据到医院驻点的医保经办机构报销,其中涉及到多种手续及审核程序。如果保险经办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强,对报销程序不熟悉,将会造成结算手续不齐全,患者来回“跑腿”,即使得异地结算效率降低。若属于异地就医的情形,究于两地报销政策、报销水平的差异性,保险经办人员的专业水平对结算效率的影响更大。因此,保险经办人员的专业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异地结算效率的重要因素。 1.4监管机制 异地就医与风险控制管理主要的手段和方法有以下几种:在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若干医保定点机构,实行医疗服务异地委托管理;本地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必须在当地医保经办机构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转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先自付,待费用结算完毕后再按一定比例予以报销。由于没有统一的针对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与异地就医的患者和异地医院的协调监管机制和制约机制,导致异地就医的监管难度很大。在异地结算方面,就诊医院与两地的报销经办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就会导致各部门的行政效率降低,影响异地结算效率,最终作用于患者本身,使得患者垫付压力大,违背了社会医疗保险的初衷。 2对提高异地结算效率的建议 在国外,欧盟层面设立专门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协调和监督跨国就医,机构包括负责提出欧盟跨国就医发展目标以及合作项目建议的欧盟委员会、提供跨国就医政策咨询服务的社会保障委员会和经济政策委员会。笔者在研究了社会医疗保险异地结算效率的影响因素后,通过对国外一些地区的异地结算方式的借鉴,提出以下几点提高异地结算效率的建议。 2.1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 提高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的重要性体现在能减少异地就医人员。虽然我国的流动人口与日俱增,但异地就医的人口数量是一个相对的数值,只要统筹范围足够广,一定区域内的就医行为就不存在异地就医的现象了,结算效率便相应地大幅提高。全国各地基本实现了县级统筹,现在普遍提升到市级统筹。而对于我国2.63亿的流动人口,大部分是由于各省级地区经济不平衡而发生的欠发达省份劳动力流向发达地区的现象,该部分人员具有较高的异地就医需求。要提高异地结算的效率,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 2.2建立健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 实现省内统筹和异地协同管理,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与信息交流,因此,建立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极为重要。针对各地医保信息不互通的问题,搭建全国通用的信息平台,一是成立省级医疗保险结算中心,二是推进统一、多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另外,现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医疗保险领域应当充分利用移动服务终端,开发手机App等移动软件,推行统一、规范、严格的认证体系,使医疗机构与参保患者双向选择,省去在各医疗保险机构来回奔波办事的麻烦。这样可以让报销系统透明化,在简化了报销程序的同时起到了患者对服务机构的监督作用,医保客户端还可以起到宣传保险知识及报销程序的作用。 2.3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参与完成异地结算内容的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即时补偿效率。任何一套医保政策都需要熟练的执行人员进行操作,一名优秀的保险经办机构从业人员都应具备坚实的保险专业基础、广博的社科人文知识、通达的思维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若要提高结算效率,则需避免因从业人员操作失误、报销业务不熟悉等原因引起的报销程序繁琐及补偿费用不合理等一系列影响异地结算效率的现象。强化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这不仅可以使报销程序便捷化从而提高异地结算效率,也可以更方便地服务于患者,避免由“报销难”引起的不必要的纠纷。 2.4加强监管力度,普及医保知识 政府监管部门应统一的针对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和异地医院的协调监管机制和制约机制,进一步从社会层面监督异地结算的报销程序,使参保人员积极主动地完善个人医保信息。 作者:傅强辉 王树英 刘诗波 刘媛 罗倩 郑先平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模式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投入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保险有了更新的认识。在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难以企及的某些领域内,商业保险公司介入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文章旨在对近年来已经取得相对成功的几种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到社会医疗保险的模式进行简单分析,并对其发展的趋势做一些预测。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1商业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 1.1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在投保人与商业保险公司之间形成的一种保险的双务关系,投保人通过向保险公司预交保金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伤亡、财物损失等情况,保险公司在发生上述情况时有对投保人进行赔付的义务。双方在自愿平等的条件下签订的这类保险合同是为双务合同,投保人对保险公司有先付保金的义务享受潜在危险发生时的赔付权利;而保险公司则有在危害发生时给予投保人及时赔付的义务,其享受的权利在于投保人先期交付的保金。不难看出商业保险具有以下特征:(1)商业保险的责任主体是商业保险公司,其具有营利性,其利用投保人先期缴纳的保金来进行营利性活动,以期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来应对可能发生的对投保人的巨额赔付金。(2)商业保险的保险关系通过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签订的保险合同来体现出来,非此,普通社会公众与保险公司不存在任何权利义务关系。(3)商业保险的标的范围广泛,可以是人身方面的,如健康、生命等,也可以是利益方面的财物、信用等。 1.2社会医疗保险 社会医疗保险是指国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针对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的一种在其患病时的基本医疗保障的保险制度,由政府承办,借助于行政、法律以及经济手段来保障实施。其区别于一般的商业保险,不存在严格的双务关系,目前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主要由基本的医疗保险、大额医疗救助和企业及个人补充医疗保险等方面组成,政府承担着最基本的保险责任。其具有显著区别于商业保险的几大特征:(1)权利义务的不对等,社会医疗保险的主要义务在于政府为普通劳动者提供患病时的医疗保障,而劳动者只在某些重大、特殊疾病发生时承担一部分补充医疗保险责任。(2)形式及内容具有强制性,社会医疗保险由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强制执行,凡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都必须无条件投保,且被投保机构无条件接受投保,这是针对不特定多数劳动者的国家保护。(3)社会医疗保险的宗旨在于对公民的帮扶,其不具备营利的目的。 2商业保险公司介入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几种模式 随着我国政府在对全民医疗保险上的投入增多以及受益的公民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层面的投入在某些方面会有所不足,经过近年来不断摸索试点,商业保险公司介入社会医疗保险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模式总体上有以下三个方面。 2.1基金管理模式 政府通过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征收而来的社会医疗保险金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来参与其中,保险公司为政府的保险基金提供管理并从中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这种模式下的保险公司只是简单地为政府提供一些医疗方面的服务并不会参与到基金的管理运营当中,基金的盈亏都由政府来承担。很明显,这种模式下的基金安全会有所保障,其不会参与到市场当中并发生巨额亏损的风险,但是其存在的弊端也是相当明显:一是基金的基数过于固定,不可预知的居民医疗费用会在某个时间段甚至在整个医疗保险期间大量消耗基金的数额,造成入不敷出;二是政府在独自承担着这笔基金大量损耗的风险,这对于地方财政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此外,就商业保险公司介入其中单单充当一个管理者的身份来说是对其营利性功能的严重浪费。 2.2契约模式 契约模式是指政府将所征收的社会医疗保险金通过与商业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规定其受益人为全部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在发生需要进行医疗救助情况时由承保的商业保险公司对居民的医疗保险承担责任。政府在这种模式下充当的是投保人的角色,但是其与普通的商业医疗保险的投保人相比并不是直接受益人,而是充当着一个善良的“监护人”的角色,其在订立的保险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普通居民是其直接受益人。这种模式下的基金透支的风险就转移到了保险公司,政府相应的财政压力就会减小。但是其存在着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政府投入的保金在商业保险公司的投资活动中的收益难以保证,一旦发生经济上的风险就会造成对居民的医疗费用等支出的不及时甚至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医疗。虽然当前我国较大的几个保险公司多少都存在着国家的影子,其投资等会受到一些政府层面上的扶持,但是就整体运行而言,其投资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风险就一定会存在,且难以预计,所以说,契约模式的二者结合也难保万全。 2.3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是指政府对于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一分为二,结合基金模式和契约模式来进行分散管理,其理论依据就是“鸡蛋不能存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对风险时这种模式会有较大的灵活性。其具体做法就是这部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一部分交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管理并付给其一定的管理费用,而另外一部分资金则是要与其签订特殊的保险合同,约定在发生风险时二者按照约定的比例承担相应的损失。在这种模式下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且可以让商业保险公司灵活运用其中一部分资金进行市场投资,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而政府难以具备的营利功能,这样往好的方向发展就会扩大社会医疗保险在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上的范围和能力,就算是发生了风险也不至于让整个基金系统坍塌。 3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就目前存在的政府主导的集中模式而言,虽然有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就国家在医疗保险的范围上还存在着许多欠缺,许多疾病尚未列入社会医疗保险的承保范围,一些药物及治疗方案也没有列入其承保范围,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居民自费医疗的负担,因此笔者以为未来商业保险公司会在这些方面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当中来。 3.1个人与国家按比例承担特殊医疗保险 针对一些治疗方案特殊,药物昂贵且难以在短期内列入社会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的可以结合个人补充医疗保险的措施来同商业保险公司签订特殊医疗保险合同,个人与政府按比例负担这部分保金。商业保险公司则可以利用这部分保金可能发生医疗保险赔付的概率来合理利用该部分资金进行投资,政府对于这类保险合同给予政策性的支持和保护,如此既能够给居民医疗保险带来福利又可以减轻政府在这方面的压力。 3.2提供高水平医疗保险来补充社会医疗保险的不足 社会医疗保险是政府投入的一项针对全民的医保,是一种基本保证的低水平的医疗保障,这对于现代社会人们经济水平高要求更高医疗水平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所以,未来商业保险公司介入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当中会更多地向这方面倾斜。同时,就目前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模式来看,其提供给投保人的保险合同也具有一定的投资意味,许多保险种类会存在着定期分红的情况,这也同样可以适用于医疗保险领域,对于要求更高医疗水平保险的投保人来说,保金的返利也是吸引其参与医疗保险的一种诱惑。这样就可以弥补社会医疗保险在给居民提供医疗水平上的不足,使得有需求的投保人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 4结论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全民医保目标的实现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其参与的方式以及所能达到的效果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要做好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力争实现为全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保险服务。 作者:黄欣月 单位:中邮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医疗保险制度经济社会效应分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与发展,医疗行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医疗保险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医疗保险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结构化改革,能有效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对转变经济发展形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健全的医疗保险体系覆盖乡镇,真实实现可持续发展,医疗保险能有效维持保险市场的稳定与平衡。本文中,笔者对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社会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医疗保险的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医疗保险;经济社会效应;结构化;研究探析 中国经济社会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朝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在当前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民生等词汇的出现,映射出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但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不断涌现。现阶段,调整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是有效解决当前居民消费需求下滑和政府投资下滑的关键所在。不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是长期以来存在并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医疗体制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这也就意味着人口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加强城乡构建医疗保险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为落实国家富民强民的政府,决绝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实际问题,自2007年开始,我国开始着重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采取自愿参保原则,覆盖领域较广,涉及城镇职工和新农合群众,城镇医疗保险由政府补贴和参保人共同承担费用的形式,对于创收能力较弱的部分人群,需由国家予以补贴,医疗保险相对于新农合医疗保险的补贴力度更大。商业医疗保险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商业保险的作用在2009年的国家政策中给予了肯定,医疗保险的地位有了极大提升,其作用也被凸显出来。然而,尽管医疗保险在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但其产品和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结构化优化建议 (一)提升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提升保障能力 根据相关数据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已达到95%以上,实现较高覆盖面的目标时,城乡居民的医疗费用逐渐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出现局限性,这两种矛盾对于城乡居民来说极为明显,而城镇居民的医疗费用相对于农村来说压力更大,因此,政府虽然在完成较广覆盖面目标的同时,其在以后的工作重心需几种在改变地保障水平现状等问题上。提高基本医保的支付能力,当前医保基金的结余率相对较高,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不断提高医保的支付水平,提高医保基金的利用效率。 (二)创新医疗费用控制和支付方式 信息化对数据收集更为便利,但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在信息化的利用方面仍较为欠缺,从全国范围来说,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改革只有部分地区在实行,仍有部分地区医保支付方式为病后支付,尽管医疗保险已不断加大环节处理支付的新形势,但医疗费用上涨趋势依旧迅猛。根据当前我国费用控制和支付方式的现状,医疗机构与产品药品供应上之间应多加强沟通,建立健全谈判机制,增加购买服务机制。 (三)为医疗保险制度发展营造健康的环境 医疗保险的目的是保障居民就医能力,能有效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但仅仅依靠医疗保险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经济发展对于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医疗改革方案提出,政府作为医疗改革的领导者和维护者,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度对医疗方面的投入,引导医疗保险制度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医疗保险制度提供健康的发展环境。政府的参与并不是全民医疗保险实现免费,仍需要参保人员缴纳部分费用,相关专家表明,医疗保险应由政府和企业、参保人共同承担医疗费用,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降低个人承担费用的比例,个人承担费用在20%以下为宜。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来说,医疗保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和企业共同构建利于国民健康发展的环境,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国民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提高国民整体健康水平。 三、结语 医疗保险制度是关系到国际民生的大问题,解决好医疗问题,能有效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减少国民医疗所承担费用,整体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国民的健康起到根本保障。 作者:迟捷 单位:济宁市兖州区社会医疗保险处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社会医疗保险体系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建设力度,广泛普及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力求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需求层次繁杂,因此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解决,才能保证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社保机构;协调发展 本文对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影响社会医疗保险体系问题的因素,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与措施,促进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更好的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保障国民的基本需求,保证居民小康生活的进程。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注,为如何推进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对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与实施,其普及面更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保障居民的基本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减轻了居民医疗上所要承受的负担。社会医疗保险有法律作为发展的有力支撑,能够保证补偿资金的充足与稳定。尽管社会医疗保险为我国居民带来很多益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阻碍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一)制度层面 目前尽管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建设受到关注,但是对于其发展缺少长远的规划,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未能真正将社会医疗保险完全发挥出其作用,社会医疗保险的处境并不乐观,我国政府的指向不明确,引导力度不够,阻碍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有关保障社会医疗保险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医疗保险普及的进程。有关立法的滞后,阻碍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作用的发挥,如关于保险费的收取与运用,对社会保障机构的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缺失。难以实现对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与维护。另外,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造成我国市场环境的混乱局面,而社会医疗保险的平衡发展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支撑,法律制度的缺失,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长远发展。我国政府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支持力度不够,未能普及到各个阶层的企业与群众。对于发展好,收益高且有能力办理社会医疗保险的企业,给予的支出项目与列入成本的比列太小,不能满足社会医疗保险的需要。首先,我国政府对于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会医疗保险的规定有待改进,目前,企业按我国政府的规定,在为员工缴纳社会医疗保险时按员工工资总额的4%以内进行税前扣除,补助力度不足,不能为员工提供全面的保障。其次,社会医疗保险未能广泛普及到各个层面的人群,对于我国城镇职工的家属、私营企业员工、学生、无固定工作者、大部分农村人等没有相应的保障补助;另外,对于群众自身进行社会医疗保险投保中,我国政府无任何优惠政策,同时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投资方式与风险规避的重视不够,使投资渠道单一,风险度增加。我国政府对社会医疗保险的重视度不够,未能正确认识社会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极大阻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前景。相比于社会医疗保险享受的支持与保障政策,社会医疗保险的处境尴尬,在我国政府的忽视下缓慢发展,缺乏长足发展的空间和动力,不能充分发挥其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帮助与补充作用;此外,我国政府违背社会医疗保险的自愿性,强制公民投保社会医疗保险,引起民众反感,破坏市场秩序的正常进行,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的不当措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 (二)实际运行 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推进的过程中,不仅在制度层面上存在问题,在实际运行方面也存在很多阻碍因素。对社会医疗保险投保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力度不足,风险性极大。此外,对于投保过程中资料的保存重视不够,导致很多重要资料的缺失,影响投保人获取补偿的准确度,不利于社会医疗保险后期工作的推进,容易造成投保人对其产生不信任的局面,阻碍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在本文上述论述中提到,尽管社会医疗保险的普及面扩大,但仍未能做到全面,依然存在局限性。针对目前现象而言,我国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接受人群仅停留在城镇员工,在保障城镇员工的基本需求上,通过参保社会医疗保险来提高我国城镇职工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由于社会保障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合作机制存在不合理性,导致双方很难形成利益与风险同担的良好合作形式;此外社会保障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存在一定的信息隐藏,信息的不透明化直接导致社会保障机构对于事件后期赔偿中的困难,对于骗保行为很难进行有效判定,造成利益受损。另外,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运行的现状,社会保障机构对于合作的医疗机构的管理未能做到行之有效,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医疗服务成本高、无相关的医疗补偿标准、技术未能达到需求,导致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效益低下,甚至入不敷出,基于此,消费者的投保门槛越来越高,导致很多人没有能力参与到社会医疗保险中,直接影响市场对社会医疗保险的需求度。 二、阻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的因素 (一)政府方面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的认知程度尚有待提高,未能对其长远的发展做出精密的规划。我国政府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的定位有失偏颇,没有将社会医疗保险明确的划分到社会保障体系中去。政策的不合理性,直接导致风向标的指向错误,增加保险公司面临风险的机率,影响医疗保险制度的长远发展。政策导向的错误,缺乏长远的规划,使得刚刚起步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更加举步维艰,在我国政府的管控中求得发展空间,这样的艰难处境,直接制约着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在缺乏长远规划的基础上,加之我国政府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定位不明确,社会保险机构与商业保险公司业务混乱的局面频繁出现,影响二者正常的运行机制,尤其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效益损失严重。在上文存在问题的论述中提及,政府对社会医疗保险的扶持很重要,由于目前情况下,我国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阻碍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以及作用的发挥,导致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受阻,影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二)社保机构方面的制约因素 就社保机构的发展现状而言,其运营状况不尽完善,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其一,在我国,对于社保机构的管理经验欠缺,监督力度不够,监控方法不当,对于社保机构运行的过程与前景不明,业务水平开展低,基于这些因素,社保机构在市场中的运行处于尴尬境地,既看重市场潜在的巨大能力,又担忧大的市场带来的是巨大的风险,由于现有管控水平的不足,难以应对巨大的风险。其二,资料缺失、数据缺乏精准性、运算能力薄弱,直接造成对对患病种类的认识不足,影响医疗保险业务的开展,制约着保险业务的发展。最后,无专业化的综合型人才。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属于新兴产业,起步晚,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的认知欠缺,其相关知识的复杂,需要专业人士的熟练掌握。而现阶段,专业化综合型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其发展,对于业务的开展、公司的运行进行创新,就更无能为力。社保机构的能人力资源力不足,即使面对市场巨大的诱惑,也无能力涉足,严重制约着社会医疗保险的开展。 三、促进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角度 首先我国政府应该改进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认知,对其地位与作用做出明确定位,将社会医疗保险的有力补充进行推广,真正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社会医疗保险主要是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并且对群众的更高需求进行保障,力求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主导与分配作用,协调好双方的关系,避免独断的同时,也避免管理力度不足得现象产生,给予社会医疗保险足够的空间进行发展,为其自由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支持,推出导向正确的政策,引导社会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 (二)社保机构角度 社保机构在前期进程中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与压力,造成运行困难,因此,就其现象,笔者认为社保机构自身应该树立信心,长远考虑,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在政府的帮助下,坚定信心,继续坚持,实现长远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保机构要提升自身运营能力,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加强对数据的掌控、资料的收集与统计能力,降低其运营风险;同时加强对专业化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社保的内在能力。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提出合理的意见、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通过本文的探究能够为政府和社保机构提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与方法,促进社会医疗保险更好的协调发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公民的利益与需求。 作者:王秀丽 单位:山东省莱西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医疗保险制度经济社会效应和优化 [摘要]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险迅速发展,医疗保险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民生事业的发展,同时对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医疗保险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医疗卫生改革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结构优化,健全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让医疗保险能够覆盖城乡,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保险制度来维持保险市场的平衡和稳定。文章探讨了我国现阶段的医疗保险模式,并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结构优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经济社会效应;结构优化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渐渐开始关心民生问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社会发展的目的也由原来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变成了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如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社会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成为当前领导人关注的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结构方面的挑战不断出现,需求结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政府投资需求以及外部需求都在急速下滑,因此,调整需求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而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完善是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问题,因此,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国外医疗保险制度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因此在医疗保险方面许多西方国家的制度较我国而言也更加完善,以下就德国和英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进行分析,说明医疗保险的社会经济效应。 1.1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德国是社会保险制度最成熟的国家之一,其医疗保险制度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德国的保险制度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相较其他国家,德国的社会保险开始得比较早。最早提出关注工人疾病方面的保险问题的是一位叫俾斯麦的德国人,他建议,可以采用强制性保险的方式来解决工人群体的疾病治疗问题。之后德国通过立法确认了医疗保险制度的诞生,由《职员保险法》和《工人疾病保险法》共同构成德国医疗保险的法律基础,形成医疗保险制度。之后又推行了《社会法典》,对于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进行进一步完善。现如今,德国已经形成完整的医疗保险制度,为居民的疾病治疗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1.2英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英国的医疗保险制度采取的是公费医疗的方式,医院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采用公费医疗的方式来保障人们的医疗问题。除此之外,公费医疗还为老人和小孩提供许多其他服务,例如上门服务之类的,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英国的公费医疗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居民的医疗问题有着有效的保障,因此,英国虽然也有部分商业保险,但只是起到辅助补充的作用。 2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现在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企业职工购买的劳保医疗,这部分医疗保险是由企业与职工共同购买,按照员工的工资水平,参照一定比例进行购买,是对企业职工疾病治疗方面的有效保障;第二种是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的历史较长,其受益人包含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军人以及高校学生。费用由国家预算进行拨款,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管理使用;第三种是适用于农村居民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与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不同,它是由个人和集体共同筹集资金,为农村居民的疾病治疗实施的一种互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居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的,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有效保障了农村居民的医疗问题。除上文中提到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外,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还包括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我国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也已经有十几年,在当时,这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采取的是投保人自愿参保的方式,其对象是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这部分医疗保险基本是由参保个人和政府补贴共同承担的,由于这部分保险创收比起职工医疗保险更弱,因此,国家需要给予比新农村合作医疗更高比例的补贴,以保障这部分参保人的疾病治疗问题。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发展30多年,到2009年,国家的相关政策给予了商业医疗保险价值的肯定。在新型医疗保险改革中,商业医疗保险的地位得到了明确的肯定。但是商业保险虽然发展速度快,其优势却不明显,需要进行发展方向的调整,以便于对国家的保险制度进行补充。 3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进行结构优化的一些建议 3.1提升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能力 我国现在的医疗保险已经基本覆盖90%以上,但是在覆盖面逐渐增加的同时,医疗费用的增高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城镇居民的医疗费用比起农村的医疗费用更高,因此问题也更加突出,城镇居民在医疗方面的经济压力依然很大。因此,政府虽然已经逐渐实现了广覆盖的目标,但是医疗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今后的发展目标应该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提高医疗保障能力。我国当前的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率并不高,政府可以着力于提高医疗保险的支付水平,将医疗保险基金更加充分、有效地进行利用,提高基金的利用效率,以便于居民的医疗问题得到更好的保障。 3.2建立一个有助于国民健康发展的环境 医疗保险制度有助于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但是仅仅依靠医疗保险来保障国民的健康是不够的。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民生,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有助于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新的医疗改革方案提出,最重要的是加大政府在医疗方面的投入和提升政府的主导地位。医疗保险是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政府需要积极参与给予充分的肯定才能更有利于医疗保险的发展。然而政府的参与也并不能使全民医疗保险达到免费,专家研究指出,医疗保险的理想化是由政府、企业和参保人平均承担医疗费用,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降低个人承担的比例,以不超过20%为最佳。现阶段的医疗保险主要还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式,医疗保险的进一步优化需要国家、社会公益部门以及企业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国民健康发展的大环境,将人们从高昂的医疗费用当中解放出来,保障国民的权益,从而保障国民的健康。 3.3合理调整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比例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处在政府和市场环境的边界,国外在很久之前就进行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匹配,为我国的医疗保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保险严格来说是一种商品,用于对风险的转移和损失的补偿,投保人依据自身的经济实力进行购买,以保障自身的利益。对于国家医疗保险所不能覆盖或是保障不完善的部分,可以由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来进行补充,这就需要国家通过相关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来完善不同医疗保险的比例问题,以便于配置更加合理,国民的医疗问题有更高的保障。 4结论 医疗问题是事关国民生活质量的大问题,医疗保险是解决国民医疗问题的最佳途径。我国现在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完善,但是仍需要进一步地优化,减少国民医疗费用的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让更多的人享受医疗保险的福利,使国民的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 作者:金湘红 单位:东丰县医疗保险经办中心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社会医疗保险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医保)的各主体趋于理性,更符合“经济人”假设的特征,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产生了诸多不诚信行为,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分配的不均等问题。本文从经济建设以及医保的发展中寻找医保诚信建设的现状,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从中探索出医保体系的构建路径,为医保诚信体系的构建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经济人”假设;社会医疗保险;诚信体系建设 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诚信问题现状 1、医疗机构角度的不诚信行为 首先,虚高药价。尽管我国一再降低药品价格但并未触及医疗机构运行的利益机制。开具药品的依据并非是效果而是从中获利程度,甚至将价格高的药品放在醒目位置。对于有着同样疗效的廉价药非问不提等。其次,治疗费用不透明。医疗机构作为医药资源的垄断方处于地位和掌握药品信息的优势。作为病人不完全了解每种药品药效,一些医疗机构就会在费用处理上增加或延长并未操作的项目或药品。最后,医疗机构作为中间机构联合个人骗取医保。乱开医保发票行为,将一些并不属于医保范畴的治疗服务项目例如美容,篡改成医保内项目。医院通过采取虚报住院病历、虚报门诊医药费处方等行为骗取医保。医院存在着“串用药名”的违规行为,即将不符合医保目录的药品串名为医保目录之内的药品,甚至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医患双方公开的秘密。 2、政府经办机构角度的不诚信问题 这经办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的不诚信行为主要是通过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技术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基金非法性支出的行为。我国医保也存在着大量资金挪用和非法不合理流动的问题。医保资金的挪用问题在医保资金监管相对薄弱的偏远地区和基层乡镇基层发生的频率更高。这种不诚信行为的发生不仅使得医院的医保基金不能及时到账影响医院医疗技术的提高和病人的及时治疗,同时也使得医保资金以及资金的运用监管陷入信任危机。 3、病人个体角度的不诚信问题 首先,过度医疗行为造成医疗资源的紧缺和浪费。我国医疗资源极其匮乏,小病大看等个人过度消耗医疗资源的行为不仅使医疗资源造成了浪费,更使真正需要医疗资源和服务的病人不能得到救治。过度医疗的病人通常都或社会地位偏高或经济地位偏高较其他病人来说有获得医疗资源的优势,通过钻制度漏洞不合理地挤占医疗资源,不仅影响了医疗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给,更不利于整个国人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其次,病人主观上也存在着骗保心理和行为。这些骗保行为包括:隐瞒病情,夸大病情,以病套现,转借他人医保卡,或者冒充他人看病等各类不诚信行为。这种个体性、分散化的医保不成信行为的规范和监管,对于政府和监管机构来说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很大程度上需要靠病人自身价值观的判断和社会的道德的约束来维系支持,仅仅依靠社会的督促和政府医保制度完善是很难实现的。 二、经济人假设下诚信缺失原因探索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国家和单位完全负担的公费医疗到需要自我负担的社会医疗保险,我国的医保已从完全的政府管理单位包办到趋于竞争性和市场化的转变。新的经济环境驱使人们在就医过程中更加的理性,需要分析主体三方的行为心理。经济人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完全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的,希望通过尽可能少的付出最大程度上获利。在医保中的经济人并非与经济学意义等同,而是在社会活动中在合乎自身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并追求自身利益利益最大化的心理和行为,或者可以称之为经济社会人或者半经济人。作为政府经办机构,追求的是制度的合法性和社会价值为此可以牺牲掉少部分人的经济利益以追求社会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少数部门或个体为了追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会脱离组织规则做出违法或违规的行为。由于这种心理产生了医疗市场监管不利、挪用资金等行行为。作为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也需要资金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医生治病救人靠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维系。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需要国家给予经济支持缓解医院的经济压力,更应规范药品市场和价格以做到公开透明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建立更全面的法律制度和行业规范来对医生的行为,使“看病”这个职业良心行为做到更加标准化,法制化。作为病人,由于需要负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因此病人会从理性的经济人角度出发,希望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正因为这种心理的存在,使得病人产生如“挂床”、“冒名”等行为。 三、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诚信体系的构建思路 为了避免不诚信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需要通过政策倾斜和制度手段来减弱或避免主体三方的经济人心理使得医保作为一个普惠型社会政策减少经济利益的冲突增加社会性价值。沿着从心理到行为的规范思路,建立有效的诚信医保路径。 1、个人角度的诚信构建建议 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首先,加强对于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特别是诚信和信任问题的宣传,使人们不是在只有生病的时候才会想起医疗保险的重要性,而是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对此都有整体认识。其次,应该推动“先尽义务,后享权利”的医保意识,而不是想着怎样从医保资金中获得个人利益。使人们认识到“骗保”不仅仅是违法的行为更是可耻的行为,有悖于社会整体风气的行为。最后,建立起上下通畅的群众监督管理建议机制,使人们能自觉监督医保的实施过程,并能主动参与其中对于发生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2、医疗机构的诚信构建意见 首先,要做到“医药分家”,这是切断医疗机构经济人行为的基础。只有断掉医疗机构不合理的利益来源,才能使医疗机构无法钻制度漏洞。其次,完善现有医疗服务的付费方式。从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转变为服务项目与人头付费按比例相结合的付费方式,并制度完善后最终实现按人头付费的方式。最后,建立健全的医疗机构诚信等级积分制度。对评价等级积分低的医疗机构实施整改或处罚,激发其自觉提高服务质量和规范服务的热情和信念;对评价等级积分高的医疗机构给予奖励,以鼓励其继续完善服务过程,得到更好的评价和更高的积分。积分的评定主要来自于社会公众的监督投票、病人在就医后对于此次服务过程的评价以及医保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于医疗服务各方面的考核。 3、医保政府机构的诚信构建方式 首先,完善对于医保流程的监督工作。目前,我国医保的监督方式主要是“自监自管”缺乏监督效率。我们应该建立起独立于医保机构的医保监察机构,实现医保建设中“监管两条线”即监督与管理彼此相互独立。其次,加强医保的立法。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法》还未正式颁布,对于医保的执行仅根据《社会保险法》的有关条文和其他的条例办法等,法律层次水平低,涉及范围不完善。因此,迫切建立《社会医疗保险法》对于医保的执行,补偿制度、奖惩办法、监督机制等作出更细致更完善更全面的规定和解读,让医保在执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这样才能限制“经济人”因制度和法律漏洞而产生的逐利心理和行为,为医保诚信体系的构建提供法律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赵敏彤 单位:吉林大学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社会医疗保险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公平,覆盖率低 由于个人或企业的支付能力不同,对于保险持有的支付意愿也不同,导致参保的覆盖面远远不够,继而出现很多公民的医疗需求得不到保障的状况。类似于下岗人员、无业人员、低收入家庭以及很多特殊的人群,他们参与社会保险的比例非常之低,外来务工人员也基本没有社会医疗保险,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公平性,再加上我国特殊的国情,这个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 2.保险水平不高,个人负担仍然偏重 在2010年底,我国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已实现大范围覆盖,医疗保险支付水平以提高至百分之七十,但在城镇中却存在不足。例如,根据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可知,在部分家庭中,尤其是基本社会医疗保险仅覆盖部分家庭成员的家庭中,所规定的起付标准和最高限额都不够完善,前者较高,后者较低,导致个人承担的费用较高,家庭的医疗支出压力并未得到很大缓解。 3.医疗费用上涨趋势日益增加 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出现乱收费、乱开药的情况,导致公民的医疗消费档次不断提高。由于技术的提高,药物与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药品价格检查价格本身就在增长,而那些不正常的费用提高更是加大了医疗支出压力。可见,社会医疗保险基本制度并未达到抑制医疗费用非正常上涨的现象。 4.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乡镇以及小型社区中一直存在着缺医少药的情况,好的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的大型医院里,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数据表明,地方公民的重大疾病在地方医院很难得到完善的医治,因此都选择到城市大医院,这样不仅导致大医院面对超大人流量的压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患者家庭的医疗负担,由此可见,医疗资源的配置亟待重新整合。 5.政府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投入不足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对于公共健康的投入实际处于较低的水平,国家投入的缺少,是医疗保险资金短缺的根本原因,也就导致了医疗保险体系其他组成的进行。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使得医疗保险所需要的基金量日益增加。政府对于社会医疗的投入不足,使得体系完善与实施一直没有足够的资金基础,严重阻碍社会医疗为人民谋福利。 二、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相应对策 1.扩大覆盖范围 我国应考虑把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以及在校大学生等群体加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当中,让更多社会群体享受医疗保险的保障。对于失业人员等群体而言,国家可以将地方财政和公民自身的收入进行结合分配,作为其医保账户。而对于在校大学生,可以将国家、学校、学生自身三者进行比例分配。如此一来,就能够妥善安排这一类社会群体纳入医保体系,加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度。 2.提高体系中各机构的职能 各机构职能的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国家可以拟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各地积极发展医院,特别是全科型医院,以减少城市大医院和部分专科医院的繁重工作量。另外,全科医院可以与一些大型的优等的专科医院进行合作,对于参保人员来讲,在全科医院难以得到高效率的治疗时可以由全科医院进行判断,考虑转入更为合适的专科医院,治疗费用由参保人员自身进行负担,国家根据医院的级别进行合理补贴。 3.增加国家投入,提高保险额度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社会福利方面却落后于世界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关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投入远远不够。国家应加大在医疗方面的财政支出,将国家的总体发展分化为几个重点部分,包括人民健康状况的提高和保障,提高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险额度,以解决人民看病难以及因病致贫的问题,有效缓解公民的医疗压力。 4.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法律 我国在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方面的制度规定目前还不够完善,阻碍了各项职能的发挥。加强立法不仅是国家法治发展的过程,也是完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重要步骤。立法明确,能够使国家、机构、公民的地位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得到清晰的界定,使医疗保障在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使公民享受福利更有保障与后盾。 三、小结 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且基本的组成,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保障我国公民基本的医疗权和生命健康权。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经过长期的不断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体系的构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各方面的缺陷,在未来仍需不断发现和完善。 作者:殷晓玲 单位:青海省互助县社保局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社会医疗保险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发展的科学安排,在两者合作过程中应坚持政府主导,明确权责,分工合理,保障医保业务规范运作,确保各项医保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服务质量,提高医保工作效率,加大医疗服务及医保经费的使用监管工作,促进参保者医疗待遇得到全面提升并得以及时的补偿,确保参保者的医疗保障权益的实现。辽宁省2014年1月起实施大病医疗保险业务,全面开启了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工作的新局面。基于辽宁省医保工作现状及未来医保发展的趋势,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应在保证基金安全运行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运用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两者的和谐健康发展,本文就从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业务工作展开,分析商业保险机构管理社会医保的运行机制。 1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权责分工 保险公司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合作过程中,政府与保险公司应明确各自的责任与分工,在医保体制管理中政府其主导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医保制度的建立与规划,在政策,法律法规层面上总体规划社会医保的总体要求及制度安排,并制定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社会医疗保险的准入标准,在政策上扶持管理社会医保的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在业务上协助商业保险公司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并监督其实施效果,引导医疗保险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险公司在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应本着保本微利的原则经营社会医保。实务中负责医保的具体业务操作。制定业务操作流程及实施细则,负责建立参保人档案,保费的收取及医保待遇的支付,负责根据每年医保收支状况反馈医保基金的使用情况,以使政府部门及时调控医保资金的筹资标准,负责监督医疗服务机构使用医保经费的合理性,提高医保基金的有效利用率。 2完善招标准入标准,规范招标工作 根据《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辽宁省各市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和保险公司的专业优势通过招标方式向保险公司购买大病保险和委托经办基本医疗保险业务,为确保专业能力强的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管理与经营,在招标选择保险公司的过程中,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应积极作为,向有意参选保险公司提供参保人数,筹资水平,风险发生率,赔付率等真实的数据资料,以利于保险公司在费率厘定,起付标准,赔付限额和风险的分担等方面有客观的数理基础为参考。确保保险公司经营社会医疗保险的风险在可控制范围。其次招标工作全程清晰透明,应坚持使公民的医保权益最大化原则,以民生为导向,严格制定招标标准,加强对招标中介机构的监管,确保专业实力强,资源优势明显的保险公司经营社会医疗保险。作为竞标一方的保险公司应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信息,掌握标的的风险状况,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科学预测担负的风险责任。其次可与政府部门谈判争取扩大经营保险业务的范围,比如可将职工的生育险与工伤险的服务项目同大病医疗险业务打包招标,这样既有利于保险公司规模效益的实现,又有利于保险公司为创新产品积累经验并可以拓展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源,促进公司相关业务开展,多方共进与社会医疗保险业务共担风险。 3保险公司经办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流程的优化 3.1业务操作 保险公司经营社会医疗保险业务应与社保机构联网共享数据信息,形式上可采取合署办公共同完成公民的医保管理工作,但应确保信息的封闭性,以保护参保人的个人隐私。同时保险公司还应建立相关的数据服务平台及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开发保障信息的衔接与即时转换,可与定点医疗机构建立一站式的网上即时结算服务系统,建立异地结算平台,方便参保人及时得到医疗保险报销。 3.2风险的管控 风险管控是保险公司能否持续性经办社会医疗保险的重要保障技术,保险公司应建立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制度及可行性措施,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在所经办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方面应与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协商建立风险的比例分摊机制与费率联动调整机制,确保保险公司在可控制风险范围内经办社会医保业务。 3.3研发相关延伸与补充产品 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建立的特点是广覆盖,低水平,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较低,因此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社会医疗保险获得的利润较低,保险公司除了与政府部门协商获得更大范围的保险业务管理和政策支持外,还应该积极运用经营管理社会医保时积累的丰富经验,掌握疾病的风险状况,熟悉社保的保障范围,保障程度及参保者与医疗服务供给者的相关信息,保险公司通过这些数据资料能更准确的测算健康险及重疾险的费率,研发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或补充产品,创新公司的健康险及重疾险产品,如住院补偿医疗保险,门诊保险,住院津贴保险,护理保险及重大疾病保险。充分开发多样性的产品,在险种,保障范围,保障额度等方面满足客户对医疗保险的多层次需求。 3.4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绩效评估指标建立 保险公司参与经办社会医疗保险业务管理的效果影响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前景,为使保险公司在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竞争机制中稳定运行,应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予以考核,评估指标的建立应与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保持统一的参照口径,同时评估指标应具有易操作性,便于计算,并有参考价值。基于以上要求,我们把保险公司管理社会医疗保险的效率提升、医疗保险的风险管控与服务质量的提高作为三类一级指标。(1)效率的提升指标下设子项目考核指标包括居民的医疗保险费用增长速度,速度下降说明效率提升;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报销比例提高说明效率提升;医疗保险的人均管理费用,通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进行考核。(2)风险管控指标下可分别从患者的同类病人均住院费用变动以及保险公司支付保额/保险费的比值趋向均衡来衡量,若比值趋于1则说明支付总保额与收入总保费基本平衡,符合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社会医疗保险的保本微利原则。(3)服务质量指标的考核主要通过调查参保人员的满意度评价来进行。对于考核分值高应予以基金或政策奖励,以激励商业保险公司更好完成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工作。 作者:安宁宁 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社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诱因及防控 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中道德风险的表现 (一)医疗服务需求方的道德风险 健康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需求,而普通人是难以全面掌握健康医学知识的,在引入第三方付费制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参保人不懂得珍惜医疗基金资源同时又存在依赖心理。需方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参保人往往认为治疗方法越先进、价格越高的药品疗效越好。当疾病发生后,在有好多种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参保人往往选择最贵的,小病大养,要求医生开好药,多开药。第二,参保人滥用医保卡或从中套取蝇头小利。例如:非参保人员冒名参保人员就医,参保人员利用其他参保人员的医保卡进行就医。此外,有的参保者还将医保卡用于购买生活物品、补品和化妆品,更有甚者骗取国家医疗保险的药物进行销售从中牟利。 (二)医疗服务供给方的道德风险 医疗服务供给方的道德风险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私留医保卡,分批上传虚报诊疗费,变相增加诊疗人次,从而达到虚报多报诊疗费的目的。如将患者的医疗保险卡留在医院,然后将患者一次就医的费用分批次上传,每上传一次就会增加一个就诊人次,从而得到很多虚报的诊疗费,减少医院的次均费用,用这种方法躲避医保部门的监督。第二,编造虚假住院,将门诊费按住院费进行申报,对患者的诊疗病例进行修改,骗取医疗基金。第三,诱导参保人过度使用医疗服务,小病大治,多收取费用,过度提高药品的价格。第四,有偿将医疗保险专用票据和处方转让给非定点医疗机构用于骗取社会医疗保险基金。 (三)医患共谋产生的道德风险 在缺乏有效监管和利己思想下,第三方付费会促使医患双方互相串通协同骗取医疗保险基金。主要形式有:第一,有的医生和参保人串通好,通过给病人涂改、编造虚假病例,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第二给患者多开药,开大处方药、人情药。第三,给一些没有必要住院的患者虚挂空床。第四,医院在住院审批表上给参保人员虚列几种疾病,开出处方,把参保人员当成真的住院、开药等,拿着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卡向社会医疗保险机构进行申报,骗取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第五,将非医保支付病种通过编造虚假病例的方式按医保病种申报。第三方付费制使得患者在心理上认为医疗费用是免费的,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社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行为也促使了医生和患者共同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行为。 二、社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诱发因素 (一)医疗消费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各方拥有的信息量不等,一些成员享有其他成员无法享有的信息,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掌握信息比较多的一方,常处于强势地位,而掌握信息比较少的,则处于弱势地位。在社会医疗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是道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医疗机构、参保人和医疗保险机构三方之间对信息掌握的差异而造成的。医疗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又由于个体健康差异以及疾病的不缺定性使得医生对于病人的病情比较熟悉,而病人只能通过医生来了解自己的病情。信息的不对称使病人处于弱势地位,只能听取医生的建议来进行治疗。而医生则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诱导病人采取一些比较昂贵的治疗方法。例如开大处方药,用一些价格比较高的药,让病人进行不必要的检查等。病人的病情不能被医疗保险机构充分了解,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医生和医疗机构有了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机会。 (二)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弊端 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由按服务项目支付方式向按人头、病种支付方式的改革。传统的医疗保险机构根据医疗机构或医生定期向保险机构上报的医疗记录,按每一个服务项目(如治疗、化验、药品等)向定点医院支付费用。由于医院的收入同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项目多少有关,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越多,得到的收入就越多。这种支付方式虽然简便易操作但加强了医疗机构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提供过度医疗的动力,使得医疗费用难以控制。而医疗保险机构由于人力、物力、技术等原因在对账单进行检查时,往往力不从心,存在一定遗漏。这种情况促使了医生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和过度服务的行为。正在推进的按人头、病种付费不是一种全新的付费方式改革,客观上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可能降低服务质量或使医生诊断升级等问题,费用支付方式的先天不足是社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滋生的温床。 (三)多头管理,监管机制反而不健全 卫纪委、物价局等政府职能部门都对医疗机构有一定的监管权力,但多头监管、分散管理造成了管理混乱,违法成本低。当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发现一些违规使用医疗基金的情况时,需要通过好几个部门才能解决,这就加重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理难度,违规行为往往不了了之,监管机构多而不健全,医疗机构的违规成本低。 三、防控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建议 (一)建立信誉评价和竞争机制 一般而言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行医方式并不被病人所熟知,普通医生依靠大医院的声誉获得患者的信任。当医生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做出有道德风险的行为时,医生的声誉并不会受到影响,这就会加剧医生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建立对大医院和医生的信誉评价体系,在政府官方网站上设立专栏,在病人看完病之后可以在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网站上输入自己的药方单子号,登录后对医院和医生的服务情况进行评价。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也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一些医院进行检查,在网站上公布检查结果。评价结果应对外公布,让医疗机构之间行成竞争,每年度评选一次,把一些信誉比较好的医院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定点单位,让医院之间形成竞争。 (二)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指那些效益能够定价,在技术上能够实现排他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这类物品或服务的特点为:一方面,它的效用名义上谁都能够使用;另一方面,它在受益上却具有排他性,即谁付费谁就能够使用。公办的医院就属于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一方面谁都可以进医院就医,另一方面由于医院的收费制度,使得那些不愿付款的人享受不到医院的服务。医疗服务可以在价格上实现排他,但其生产或消费会产生外部性,而且是正的外部效应。如果通过市场由私人部门生产这种公共物品,需要由政府对其产生的外部正效应进行补贴,不然会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因为医疗商品具有特殊性,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对医疗资源进行配置,需要政府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通过这一举措来确保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三)加大对医保账户监管力度 加强对医保卡的管理,尤其是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监管。对于识别出的医保费用支出不正常的医保卡一查到底。明确管理政府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各部门的联动机制,当出现问题时,各部门应相互配合。由于医疗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使得医疗保险机构无法从根本上知道医疗机构和患者的真实情况,因此要努力完善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监管人员的队伍建设。培养既具有医疗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医疗保险机构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个人账户进行直接管理。同时为了增强管理个人账户的灵活性,可以对个人账户消费金额设置封顶线。 作者:路璐 单位:石家庄市公路管理处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社会保险法医疗保险论文 1我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 1.1传统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 1949—1978年这一时期的医疗保险制度与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是相适应的,是在社会成员不同分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由劳动医疗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部分组成,制度层面初步实现了医疗保险的全民覆盖。与之相应,劳动医疗保险制度确立的法律依据是1951年颁布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劳动保险条例》,公费医疗制度在政务院1952年颁布的《公费医疗预防措施的指示》中得到体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于1978年在《宪法》中以最高法的形式在法律层面获得认可,这些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我国建设医疗保险法律体系的基础。 1.2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探索阶段 1979—1992年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开始,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成功实践的影响下,我国开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控制医药费用为核心的改革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探索。与此同时,我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的建设也进入了探索阶段,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试行职工大病统筹的意见》等部门规章,为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和医疗保险大病统筹的探索提供法律依据。 1.3“统账结合”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1993—1997年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医疗保险制度为指导,我国开始探索建立“统账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1994年国务院批准下发的《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明确了逐步建立覆盖城镇所有劳动者的“统账结合”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目标,加快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员工三方共同负担的筹集机制、运行机制,指明了我国制定医疗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的方向,进而推动我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 1.4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形成阶段 1998—2009年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三支柱”体系,主要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组成。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标志着“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2003年,《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正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007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逐渐开展。这些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相继出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的内容。 1.5医疗保险制度法制化新阶段 2010年至今2010年,我国颁布了社会保险领域的第一部法律《社会保险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地位,在我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既是对我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不断探索改革所取得成果的肯定,也开启了我国医疗保险法制化建设的新纪元。综上所述,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其具体过程及已取得成就如表1所示。 2我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我国在完善医疗保险法律体系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就自身内容、满足发展需求等方面而言,我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立法方面 2.1.1我国医疗保险法律立法滞后、层次较低当前,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是以国家有关政策为支撑的,相关法律立法滞后、层次较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的发展。医疗保险立法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国外已经制定医疗保险单项法律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目前,在《社会保险法》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中,对医疗保险相关的参保人员、待遇享受条件、支付范围和经办机构职责等内容进行了原则上的规定,并未具体细化。虽然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医疗保险地位,但并未针对医疗保险制定单项法律。二是医疗保险法律制度体系的制定仍然滞后于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需求和实践。现阶段,受地域差异大、统筹难度大等因素影响,我国医疗保险立法层次较低,主要表现在立法主体和形式两方面,我国现行医疗保险立法多是以国家法律指导下的地方行政立法为主,立法主体以省、市级的地方政府为主,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医疗保险立法工作,内容大多集中在结合地方实际的医疗保险实施方面,专项立法相对较少,只有上海出台了关于医疗保险监督管理的专项规定《上海基本医疗保险监督管理办法(草案)》。而形式多以暂行规定、试行办法、意见和条例等为主,法律范围和影响力有限,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2.1.2我国医疗保险法律尚不完善和健全医疗保险运行过程主要由基金筹集、基金运营管理和待遇支付等环节组成,整个过程中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用人单位、参保人和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对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完善提出了要求。然而,就我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建设而言,系统性和整体性欠缺。不同医疗保险制度之间和异地医疗保险制度之间存在无法衔接现象。具体到进城务工人员来讲,进城务工前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进城务工后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这两种医疗保险制度在衔接问题上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由于务工人员存在较强流动性,变换工作地点前后所参加的两种医疗保险制度之间也存在无法衔接问题。此外,目前依然缺乏保障各环节有序运转的专项法律规范,在医疗保险基金转移接续和使用监管、医疗机构监管等核心问题上缺乏法律条文的支持。 2.2执法方面 与时俱进的立法进程、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执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对于广大医疗保险参保者来讲,法律的如实贯彻实施更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险问题的逐渐暴露,相关部门也在不断提高对严格执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执法合法性和改善执法行为。然而,受执法体系不够健全、执法人员认识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在实际执行医疗保险相关法律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2.1医疗保险执法主体之间协调性欠缺医疗保险执法是一项通过众多执法主体互相合作、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医疗保险法律贯彻落实的系统性活动。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为核心的执法主体队伍,但是,在既有利益关系的束缚下,执法主体之间缺乏协调性,多部门管理相互掣肘。如面对医患合谋骗保、“倒药”等违法行为,医保基金管理中心、卫生部门和药品监管部门未能够统一响应、相互合作、建立联动机制予以制约。2.2.2医疗保险执法程序规范化程度较低在我国医疗保险领域执法的具体实践中,受执法人员个人主观意志和客观因素影响,执法程序规范化程度较低。这集中体现在是否遵守法定程序和法定时间两方面:一方面经常出现简化、更改医保费用报销程序等自行修改法定程序的行为;另一方面往往存在拖延参保人员依法按时享受医保基金待遇的现象。如在关于天津市糖尿病按人头付费制度实施效果评估的调研中,患者普遍反映医疗保险报销时间长短不一、整体较慢,一般需要花费3~4个月时间。医疗保险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将会影响参保人员公平享受公正待遇,会使医疗保险相关法律的权威性受到质疑。2.2.3医疗保险基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管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是保障医疗保险依法落实的必要途径,对医保基金的监管力度大小及有效性直接影响医保基金功能发挥。当前,医保基金缺乏有效监管是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主要表现为医保基金欺诈行为频频发生,如患者骗保、医患合谋骗保等行为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①。医保基金监管缺失将造成大量基金的浪费,同时也会损害参保人的利益。 2.3司法方面 近年来,随着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等热点问题逐渐凸显,司法机关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保障受害者利益受到了公众密切关注。然而,在我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的实践中,司法救济难以使得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权益得到充分维护,针对医疗保险执法行为的行政救济程序不能完全达到解决医疗保险相关纠纷的目的。在我国医疗保险领域的现有司法救济中,行政救济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行政救济的核心在于审查医疗保险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反而忽视了对参保人员医疗保险权益的关注,即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并未成为我国现有司法体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偏离了医疗保险司法救济的初衷。 3完善我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的对策建议 3.1增强医疗保险制度作用对象的自我约束 参保患者和医护人员作为医疗保险的重要参与者,作为医疗保险依法行政的对象,其自身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于我国医疗保险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对于参保患者,应该建立宣传机制,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及其相关法律的讲解和宣传,引导参保患者正确理解制度内容并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提高参保患者的法律意识,使其自觉避免骗保等行为。对于医护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其主动杜绝违规行为发生。 3.2加快推进医疗保险立法工作 从医疗保险法律体系构成内容上来讲,要加快推进单项法、相关专项法的立法工作。《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其中关于医疗保险的规定赋予了执法者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对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具体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有限。因此,要推进立法细化工作,丰富、完善医疗保险法律体系,在《社会保险法》的指导下,加快推进医疗保险领域各单项法、专项法的立法进程,尽快建立确定医疗保险法律地位的《医疗保险法》,建立用以规范医疗保险各个环节的专项法律,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法》、《医疗保险监管法》等。同时,就城乡统筹、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续接和医疗费用异地结算等医疗保险的核心关键问题,要在《医疗保险法》的指导下,制定与其相适应的配套实施制度。 3.3严格医疗保险执法工作 3.3.1整合部门资源,建立协同合作的执法体系由于医疗保险的执法活动是一个众多环节组成的综合性过程,必然会涉及到医药卫生、财政审计等其他执法部门。因此,要以医疗保险基金为核心建立执法部门协同合作体系。首先,要合理划分职责、界定权力边界,形成权力清单,各地方要以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为核心,整合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卫生监督局和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建成协同执法队伍。其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卫生计生委作为医疗保险的主管机构,主要负责部署、协调和监管其他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作为医保基金的直接管理者,主要负责医疗保险的报销审核和待遇支付,卫生监督局主要负责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财政局则负责医保基金收支的监管工作。其次,要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搭建医疗保险运行信息共享平台,在执法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实时动态传输,为多部门协同合作提供前提。最后,建立执法协作制度,在执法部门之间建立长期有效的协同关系。3.3.2转变监管理念完善相关配套制度针对上述医保基金监管方面的问题,转变依法监管理念,由制止性措施主导的事后监管向预防性策略为主的事前监管转型,通过相关制度建设与完善等措施,促使参保患者、医护人员等由被动监管向主动约束转变。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依托,建立参保患者个人信用体系,并将其纳入到医保基金监管中,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实时监控系统,探索建立与个人信用相挂钩的医保基金分配使用机制,加强对参保患者的行为约束,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为规范医护人员行医行为,与卫生部门通力合作,探索建立部门之间的协同监管机制,开发或融合医保基金管理与医护人员管理的综合系统,将医保基金分配使用与医护人员执业资格、个人职业发展相挂钩。同时,相应建立配套惩处制度,加大对违规医护人员的惩罚、处理力度。 3.4明确并公开医疗保险司法工作 医疗保险领域存在诸多纠纷,但并不是所有纠纷均可以进入司法程序,只有医疗保险理赔纠纷、医疗保险劳动纠纷等争议才属于其司法工作的内容,并且属于行政诉讼的范畴。因此,法院只可以针对医疗保险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如医保基金管理中心办理医疗报销的程序、用人单位是否按照规定为员工按时交纳医疗保险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要建立由参保人员、用人单位、经办机构和法院等多方参与组成的医疗保险纠纷机制,以确保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权益得到满足。此外,监督是实现医疗保险司法工作公开的有效手段,而健全的监督机制和丰富的监督渠道是实现有效司法监督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完善新闻媒体的监督机制,扩大监督主体范围,拓展参与监督渠道。首先要继续完善新闻媒体监督机制,合理规范新闻媒体的监督行为。其次,要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司法监督的意识和积极性,加强社会监督。最后,要通过建立制度(如公众陪审制度)、搭建信息公开平台等举措,广泛拓展监督渠道,为社会监督提供便利条件。 作者:张再生 李亚男 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社会医疗保险论文: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论文 1一般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42份,有效问卷87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8%,有效率为93.4%。其中,男57.41%,女42.59%;20岁以下6.83%,21~30岁37.81%,31~40岁33.03%,41~50岁11.39%,51~60岁6.83%,61岁以上4.11%;在学历分类中,本科、大专和高中学历比例较大,分别为37.36%、24.15%和15.72%;在职业分类中,在职人员87.47%,企业职员比例最大,占33.33%;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500~4500元之间,占54.67%。 2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情况 2.1居民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情况的基本概述 采用“李克特量表”法,针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情况、医疗保障水平、相关手续办理难易程度、政策实施情况、是否有必要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这5个条目进行调查。每一陈述均为一条正面陈述,例如“参加医保后,您认为自身的医疗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每一陈述均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这5种答案,分别记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每个被调查者的满意度总分即为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加和,故满意度得分的总分为25分[4]。本次调研,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满意度总分,均值为10.58,方差为8.76,总分分值中最大值为20,最小值为4,其分布基本成正态分布。表明被调查者的整体满意度偏低,满意度高和满意度低的人分布较少,满意度评价一般的人分布较广泛。满意度得分分布见图1。 2.2居民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调研前期成果总结和相关文献查阅,发现性别、学历、职业、年龄、月收入、参保种类这6个因素影响满意度评价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本研究以这6个因素为主线试图探索其对满意度评价产生的显著性影响。将性别、学历、职业、年龄、月收入、参保种类这6个可能影响满意度评价的因素进行方差(ANOVA)分析,表明男性的满意度评价略高于女性,男性为(10.64±2.88),女性为(10.48±3.07),不同性别的应答者对满意度评价高低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应答者满意度最高,为(11.06±3.70),其次为本科(10.76±2.91),而大专、高中及其以下学历者满意度均分差不多,不同学历的应答者满意度评价高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职业分类方面,从事医疗工作方面的应答人员满意度最高,为(12.13±3.93),其次是学生为(11.18±3.59)、教师为(10.81±3.90)以及企业员工为(10.63±2.93),不同职业的应答者满意度评价高低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年龄分类上,满意度评价高低依次为21~30岁为(10.97±3.17)、31~40岁为(10.81±2.77)、20岁以下为(10.40±2.69)、41~50岁为(9.98±2.65)、51~60岁为(9.40±3.19)、60岁以上为(8.94±2.29),不同年龄的应答者满意度评价高低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收入方面,收入7001元以上者的满意度最高,为(14.76±2.36),且明显呈现收入越高,满意度评价越高的趋势,不同收入的应答者满意度评价高低有统计学意义(P 0.05)。因此,学历、月收入与满意度评价有显著的统计学关联,而性别、职业、年龄则没有显著统计学关联。 2.3居民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度与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据相关文献,发现上述6种因素在影响认知度高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满意度评价,为此,我们从认知度和满意度的关系直接出发,寻找两者之间的关联,试图总结出提高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满意度的方法。 2.3.1居民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度概况 对调研对象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认知情况进行评价。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分类、参保对象、参保条件、账户管理等方面,出8道客观题并进行计分,每题选对得1分,选错或不选不得分[5]。结果显示,调研对象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度评分均值5.03,方差1.34,最小值2(代表答对2题),最大值8(代表答对8题),级差为6。具体分布见图2。 2.3.2认知度与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简单线性回归分析,被调查对象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度与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认知度的回归系数为0.51(95%CI:0.31,0.71),P值0.000,具有显著性。说明被调查对象的认知度与满意度呈正向相关关系,认知度越高,满意度评价越高。 3讨论与建议 3.1提高普通市民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度 可以有效提高满意度评价普通市民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认知状况影响了其满意度评价。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政策的实施不仅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同时还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参保人的评价关系着保障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满意度的提升不仅意味着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而且更加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和谐与发展。为了提高满意度评价,可着手从提高认知度开始做起。根据本次调查研究,学历与认知度有着显著关联,即学历越高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了解得越多。这表明,学历越高的群体往往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较为清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而认知度较低的初、高中文化水平人群,多为自由职业者、农民、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个体经营者,他们了解医保政策的渠道更为狭窄[6],一旦遇到医保报销问题便显得手足无措。为此,相关部门应该着重关注这类人群,整体提高人民群众的认知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普通群众对国家政策实施的满意度评价和支持程度。 3.2重视公众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度评价 本次调查研究表明,普通市民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满意度偏低。在上述5个因素中,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与满意度评价显著相关,且收入越高的群体满意度评价越高。从收入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参保人对个人费用负担部分比较敏感,尤其是当需要购买一些价格昂贵且不在医保报销范围里的药品、医疗器械时,基本医疗保险这部分的低满意度评价较为明显。除此之外,通过问卷反馈以及走访调研,可以看出,普通参保人对繁琐的报销过程以及服务人员的态度有着一定的看法[7]。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市民对政策的满意度,相关部门不仅要扩大医保范围,还要简化报销过程,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规范其工作态度。只有参保人的满意度提高,对所涉及的保障自身权益的政策产生足够的关注度,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才会不断被发现并改进完善,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才会更加全面完善,社会和谐文明才会更加稳定提高。 3.3对“先看病后付费”新诊疗模式的探讨 在本次的调查问卷后设置了一个对“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的开放性问题讨论,大多数人对新模式持尝试并支持的态度。“先看病后付费”模式为患者可在看病前预存一定的资金,当看病结束后一次性划清,有效减少看病排队慢、延误治疗有效期等问题[8]。但因为国家对医院的资金投入有限、患者的信誉问题尚需考证、新模式的展开需要与信用卡等多方面进行挂钩以及其他资源的整合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目前只能应用于个别医院,而无法全面推广。但同时,新诊疗模式的出现意味着发展推进的无限可能,开展新模式不可操之过急。它的发展应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保障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当务之急。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从而进一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新政策的施行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更好地造福于广大群众。 作者:杨海跃 闫岩 梁安琪 高献宝 格桑 茅宁莹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高级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框架———管理过程的财务实现 一、问题的提出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已经成为架构企业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财务管理”已经被国家教育部单独列为新的专业目录,开设“财务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各高等财经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里学科专业调整的“时尚”。然而,财务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似乎与这种现实要求极不相称。翻开现有的财务教材,不难发现这些教材主要阐述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或者以公司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重点以融资、投资和股利分配为内容来介绍企业财务管理的一般性问题,这些应该属于财务原理或“中级”财务管理的范畴。我们也同时感到这个层面上的内容相对比较成熟,已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然而,在理论上,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如何向更高级的层次上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也不能总是停留在“中级”财务管理学,必须进一步完善;在实践上,仅仅以融资、投资和股利分配为内容的财务管理结构与方法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切实致力于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需求就产生了所谓的“高级财务管理”的理论问题。 二、对高级财务管理的界定 (一)目前理论界的观点。要构建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框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高级财务管理学本身的界定问题,即何为高级财务管理,它与现行的一般或“中级”财务管理理论有何区别?所谓“高级”应如何体现呢?对于这一基本问题,现有文献(包括专门讨论高级财务管理的书籍[1])基本没有涉及。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种《高级会计》教材大都认为高级会计是对原有财务会计内容进行横向补充、纵向延伸的一种以新出现的特殊业务为主的会计。与此不同的则是科普兰在其《高级管理会计》中所隐含的“高级”的内容。他是将管理会计放在了企业的集权、分权体制中,委托契约中进行与企业组织环境、管理过程相融合的研究。这里的“高级”不再是内容上的增补,而是实现管理会计管理机能的飞跃[2]。不过,现在无论是高级会计,还是高级管理会计,似乎都是一些“特殊业务”或者“专门问题”的罗列,缺乏将这些内容连接起来的一条主线,整体性与连贯性不理想,这可以说是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上的遗憾。 (二)我们的观点。上述两种关于“高级”的观点,我们认同《高级管理会计》所体现的“高级”的思想。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区别应该是不同层面的差异。我们将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称为中级财务管理理论,其主要特点可以说是就财务论财务,即忽略组织背景来研究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其基本变量完全局限于成本、收益和风险。由于不考虑组织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面对市场的计划和决策后的控制和评价问题也就被淡化,中级财务管理将管理过程几乎集中到了决策这个环节上。 实际上,管理是一个社会过程[3],它包含着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即组织、计划、控制、评价等,而且这些行动主要涉及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以价值为轴心,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具有综合性的职能管理自然也应体现其社会过程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所谓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就是要就管理来论财务,体现财务管理的社会过程,立足于组织结构和治理环境,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的角度诠释财务管理功能。 三、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框架 (一)高级财务管理的“过程”。当然,高级财务管理中的“高级”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所蕴含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更新更复杂的管理过程及其财务事项的出现而不断变化的,但是它决不是杂乱无章的理论堆积,也应该拥有自身的逻辑主线和思想体系,并遵循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固有方法,与现有的“中级”财务管理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财务管理学科与理论体系。 据此,我们设计的高级财务理论框架如下图所示: 我们认为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是企业组织,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决定着财务目标和财务主体。财务目标为财务管理过程提供了技术标准和方向,而依据治理结构划分的分层财务主体则为处于管理过程核心的人提供了行为导向和规范,或曰“游戏规则”。这是财务管理过程展开的两个必要前提,即既要知道目标也要知道规则。依据财务目标,在分层管理的框架内确定能够有效实现目标的财务战略,然后用财务预算将财务战略与日常经营管理连接起来。在预算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集权与分权体制的选择对过程进行相应的风险预警和效率控制。最后是以预算为主要标准,对经营业绩和战略的完成情况进行财务评价。评价后的一个可能的结果超越商品经营的限制,实施促进或加速战略目标实现的重组计划,进而进入新一轮的更具竞争优势的商品经营管理。 (二)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的内容分析。 1 企业组织与财务管理理论。财务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组织性质和特点决定企业目标及其相应的财务目标。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摆脱股份公司这一单一财务主体,同时关注非公司制企业、中小企业的特殊财务问题,还要研究多层组织结构(集团制)的财务控制与财务评价问 题。包括延续了近百年的垂直一体化层级结构在逐渐的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扁平的,以“作业”、“流程”为中心,由合作小组组成的动态结构。这些都需要创新的财务理论进行评估并与之相互适应。2 财务价值目标理论。财务目标是能确定财务管理主体的行为目标和准则,在多种财务目标取向中,我们认为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目标是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最好表达。由此提出的有关企业整体价值的基本命题包括:①企业价值不仅仅是股东财富的价值,而是考虑了股东在内的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管理者、客户、供应商、社区、政府甚至整个社会。一个企业的价值增加不应该仅仅使股东受益,而且应该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获利。只有当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保证并不断增长时,企业经营才是有效率的和成功的。所以有人说:“作为一种责任和利润分担机制,公司财务管理既要投资者确保不被排除在企业利害关系人之外,又不至于损害其它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对于投资者和其他外部人士来说,财务责任乃是关键之所在”[4]。②企业整体价值的概念强调的不仅仅是财务的价值,而是在组织结构、财务、采购、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产权运作等各方面整合的结果。③企业整体价值的概念,不是基于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数据,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已经获得和可能获得的现金流量。④企业整体价值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是市场价值是最主要的形式,所以现代企业财务必须密切关注资本市场或产权市场,企业只有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下手才能提高企业整体价值。现代企业广泛存在的关系、各主体的利益偏差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分布,使现实中企业整体价值的形成表现为一个矛盾不断协调、利益不断整合的过程。整合的机制包括内部的治理结构和外部的资本市场、经理市场、接管市场。 3 财务分层管理理论。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不能脱离现代企业制度及其法人治理结构。依据现代财务管理的分层理论,财务管理因多层委托关系、治理结构差异应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中级财务理论主要以财务经理的立场研究财务管理问题,或者说在一个封闭的产权结构条件下,探讨财务管理的具体问题,或者说财务部门如何履行其职责问题。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以企业效率为出发点,以激励与约束对称为标准探讨各个层次财务管理的权责利是什么?分层管理思想如何在财务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体现?等等。高级财务管理特别强调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以及他们之间的制衡与协同关系。 4 财务战略理论。高级财务在这个方面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什么是财务战略,它与公司经营战略的关系如何?如何制定筹资战略和投资战略?如何在财务决策、控制与分析中注入战略思考?等等。市场的竞争与风险直接导致了对公司战略的需求。财务战略的基本作用表现为对公司战略的全面支持,它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如更大的市场份额、更低的产品成本等等),从财务的角度对涉及经营的所有财务事项提出自己的目标,如高速增长的收入、较大毛利率、强劲的信用等级、恰当的融资结构、可观的自由现金流量、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在行业处于衰退期的收益稳定程度等。 现代财务与战略管理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应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财务决策中必须注入战略思想,尤其是涉及到企业的长期财务决策。以投资决策为例,在高级财务管理中,投资决策的首要任务不是选择备选项目,而是确定诸如多元化或是单一化的投资战略,这是搜寻和决策项目的前提。“在战略领域内,财务总裁(CFO)办公室需要进行战略性分析,并且对企业决策的合理性和承担风险的‘合适度’,进行不断的反省。财务总裁办公室就是将企业放在如下两个背景中展开: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和企业在社会整体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5]”。第二,在使用评价方法时,注入战略元素。如广泛使用的评价方法是现金流量折现法(DCF),当企业更加关注资本支出的战略性时,就要对此方法加以补充。因为现金流量本身无法涵盖项目带来的战略收益,如采用一项新的生产技术,它的战略收益可能包括更优的产品质量以及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等等,这些是很难用财务指标量化的,现金流量方法只衡量该技术成本节约的数额及财务收益,并将财务收益作为项目取舍的主要依据,短期财务效益并不显著的战略性投资项目往往被舍弃。第三,必须在日常财务控制、分析评价中注入战略元素。这些都将是高级财务管理研究的问题,以此夯实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的联系。 5 财务预算理论。如今企业环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显著增强。权变管理是必备的管理技术,但它不再是平稳时期的一种偶然需求,而是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中的一种常规管理。著名学者DavidOt ley(1999)[6]认为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Zimmerman(2000)[7]认为预算并非只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帮助的一种机制,同时还是一种管理控制的手段及在管理人员之间分摊决策责任的依据。我们认为,预算管理决不是传统计划管理的简单翻版,也不是目前《管理会计》教科书中描述预算程序与编制方法等所能涵盖的。高级财务管理所阐述的预算管理是与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是确保公司战略的实施方案与保障体系,是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目标责任体系,还是整合企业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的经营机制[8]。高级财务理论将以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和框架为依托,实现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特性。 高级财务管理针对企业环境特点,强调对预算管理制度本身的研究。虽然预算编制方法已相对成熟,但依然存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1990年美国《财富》杂志就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进行预算是对企业经营有害的?》的文章,文中否定了预算管理的控制功能。随后,另外一些对预算管理低效、脱离企业战略、偏重财务业绩、不能与企业面临的新经营环境相适应等的批评也接踵而来。因此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对预算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算管理所涉及的行为问题,如决策管理与决策控制职能的矛盾、如何解决“预算余宽”问题,以及预算编制和管理的层级制组织基础与当前组织结构流程化趋势的矛盾、预算表达的财务特性与组织战略目标多元化的矛盾,以及编制技术相对固定与环境变化加速的矛盾等等。 6 财务控制理论。控制是财务管理过程的核心职能,是财务预算完成的保障。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力图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和设立顺序递进的多渠道财务保安防线,探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式, 包括如何进行财务组织控制,如何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内部条件和财务战略决定其适宜的组织体系、安排集权和分权程度?如何进行授权控制、流程图控制、风险控制、责任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内部结算中心和网络化财务体系等。值得说明的是,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决不是上述财务控制方式的简单罗列。它首先要研究各种控制方式的运行环境、体制效应和有关方式之间的相互融合。其次应实现从资源配置型到人本型财务管理的转变,人本管理要求财务管理应该更有效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组织评价激励管理,还包括财务价值观、企业文化的研究与确立;最后,高级财务管理所提及的财务控制特别强调财务与企业经营的合作与整合。公司财务管理要“确保那些从事重要的设计、制造和营销工作人员拥有从事谨慎的财务结构和管理工作中分流出来的财务灵活性”[9]。 7 财务评价理论。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所涉及的财务评价决不是现行财务教材中介绍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评价的功能定位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化,反映企业战略目标、重点和要求,以此形成具有战略性、整体性、行为导向性的“战略绩效测量”,为经营决策选优提供标杆;第二,通过财务评价,对企业各种活动、运营过程形成透彻了解和准确把握,尤其形成它们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的正确判断,为企业进行财务战略性重组决策提供依据;第三,通过有效的效绩评价体系,反映经营者、管理当局、员工的努力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并据以决定奖惩,作为公平的价值分享政策、薪酬计划的前提,以激发经营者、员工为企业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 8 财务重组理论。全球经济、市场在逐步实现着一体化,整体的卖方市场在形成。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产品和服务都可能过剩,唯独土地和资本总是相对稀缺的。过去出资者只要依靠经营者利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去开拓市场,进行产品经营,就能得到满意的收益,无需顾及资本的经营问题,更多的是对人运用资本的监督和控制,财务理论也是将出资者作为一个委托人,研究与经营者之间委托关系的处理。而今的市场环境使出资者意识到仅仅依靠公司的经营者是不够的,自己也要以经营的观念、资本“经营者”的身份来参与到产业的调整、市场的变动中,这样才能得到一个与所拥有的资本稀缺性相配比的收益。财务重组理论需要研究与资本运营活动相关的一系列基础问题,如资本为何要交易?谁在交易中起决定作用?资本交易的依据又是什么?资本交易的实现方式(资本扩张、资本重整和资本收缩)如何更加有效运用?资本交易价格如何形成?财务重组后如何完胜等等。现实已表明,以战略重组为导向的财务资本运营是更高层次的资源配置方式,无论从经营目标、经营主体、经营内容和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别于商品经营,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 四、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特征分析 从上述内容分析,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就具有了区别于目前中级财务理论的明显特点: 第一、管理主体的扩展,即从单一财务主体到复杂的财务主体,从职能化结构的财务主体到流程化结构的财务主体,从单一财务经理理财层面向出资者、经营者、财务经理多层面的理财层次扩展。 第二、从保障型、战术性到战略型财务管理发展。立足于价值增值和竞争能力,不仅要研究财务预算控制、分析、重组对战略支持问题,更要研究财务战略本身的诸多问题。 第三、实现“以过程为导向(process-orientedfamily)”的管理,即从包括财务目标与战略的设定、进行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到财务评价及具有战略性质的财务重组。 第四、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以权变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为背景,在价值管理的基础之上,研究针对人本管理、行为管理的财务机制性问题。 第五、管理对象的延伸。高级财务管理要研究财务本身的运行规律和商品经营,更要推进人本管理、资本经营和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理论在内容和特征上的扩展与变革决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至少表明财务管理内容都逐步走向成熟,开始向高层次发展。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高级财务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管理过程的财务实现 [摘要]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和企业管理的不断规范使财务管理的地位日显重要,高级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应运而生。本文试图概括性地提出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的背景和基本框架,探寻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和理论脉络。本文认为学科整合、体系创新和过程导向是架构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逻辑。 [关键词]高级财务管理 整体价值管理 过程导向 一、问题的提出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已经成为架构企业管理体系的基本理念。“财务管理”已经被国家教育部单独列为新的专业目录,开设 “财务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各高等财经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里学科专业调整的“时尚”。然而,财务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似乎与这种现实要求极不相称。翻开现有的财务教材,不难发现这些教材主要阐述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或者以公司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重点以融资、投资和股利分配为内容来介绍企业财务管理的一般性问题,这些应该属于财务原理或“中级”财务管理的范畴。我们也同时感到这个层面上的内容相对比较成熟,已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然而,在理论上,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如何向更高级的层次上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也不能总是停留在 “中级”财务管理学,必须进一步完善;在实践上,仅仅以融资、投资和股利分配为内容的财务管理结构与万法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切实致力于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需求就产生了所谓的“高级财务管理”的理论问题。 二、对高级财务管理的界定 (一)目前理论界的观点。要构建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框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高级财务管理学本身的界定问题,即何为高级财务管理,它与现行的一般或“中级”财务管理理论有何区别?所谓“高级”应如何体现呢?对于这一基本问题,现有文献 (包括专门讨论高级财务管理的书籍)基本没有涉及。目前国内出版的各种 《高级会计》教材大都认为高级会计是对原有财务会计内容进行横向补充、纵向延伸的一种以新出现的特殊业务为主的会计。与此不同的则是科普兰在其 《高级管理会计》中所隐含的“高级”的内容。他是将管理会计放在了企业的集权、分权体制中,委托契约中进行与企业组织环境、管理过程相融合的研究。这里的“高级”不再是内容上的增补,而是实现管理会计管理机能的飞跃。不过,现在无论是高级会计,还是高级管理会计,似乎都是一些 “特殊业务”或者 “专门问题”的罗列,缺乏将这些内容连接起来的一条主线,整体性与连贯性不理想,这可以说是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上的遗憾。 (二)我们的观点。上述两种关于“高级”的观屯,葵们认同《高级管理会计》所体现的“高级”的思想。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区别应该是不同层面的差异。我们将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称为中级财务管理理论,其主要特点可以说是就财务论财务,即忽略组织背景来研究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其基本变量完全局限于成本、收益和风险。由于不考虑组织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面对市场的计划和决策后的控制和评价问题也就被淡化,中级财务管理将管理过程几乎集中到了决策这个环节上。 实际上,管理是一个社会过程[3],它包含着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即组织、计划、控制、评价等,而且这些行动主要涉及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以价值为轴心,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具有综合性的职能管理自然也应体现其社会过程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所谓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就是要就管理来论财务,体现财务管理的社会过程,立足于组织结构和治理环境,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的角度栓释财务管理功能。 三、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框架 (一)高级财务管理的“过程”。当然,高级财务管理中的“高级”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所蕴含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更新更复杂的管理过程及其财务事项的出现而不断变化的,但是它决不是杂乱无章的理论堆积,也应该拥有自身的逻辑主线和思想体系,并遵循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固有方法,与现有的“中级”财务管理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财务管理学科与理论体系。 据此,我们设计的高级财务理论框架如下图所示: (略) 我们认为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是企业组织,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决定着财务目标和财务主体。财务目标为财务管理过程提供了技术标准和方向,而依据治理结构划分的分层财务主体则为处于管理过程核心的人提供了行为导向和规范,或日“游戏规则”。这是财务管理过程展开的两个必要前提,即既要知道目标也要知道规则。依据财务目标,在分层管理的框架内确定能够有效实现目标的财务战略,然后用财务预算将财务战略与日常经营管理连接起来。在预算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集权与分权体制的选择对过程进行相应的风险预警和效率控制。最后是以预算为主要标准,对经营业绩和战略的完成情况进行财务评价。评价后的一个可能的结果超越商品经营的限制,实施促进或加速战略目标实现的重组计划,进而进入新一轮的更具竞争优势的商品经营管理。 (二)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的内容分析。 1.企业组织与财务管理理论。财务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组织性质和特点决定企业目标及其相应的财务目标。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摆脱股份公司革一单一财务主体,同时关注非公司制企业、中小企业的特殊财务问题,还要研究多层组织结构 (集团制)的财务控制与财务评价问题。包括延续了近百年的垂直一体化层级结构在逐渐的被淡化,取而代志的是一种扁平的,以“作业”、“流程”为中心,由合作小组组成的动态结构。这些都需要创新的财务理论进行评估并与之相互适应。 2.财务价值目标理论。财务目标是能确定财务管理主体的行为目标和准则,在多种财务目标取向中,我们认为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目标是现代企业财务目标的最好表达。由此提出的有关企业整体价值的基本命题包括:①企业价值不仅仅是股东财富的价值,而是考虑了股东在内的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管理者、客户、供应商、社区、政府甚至整个社会。一个企业的价值增加不应该仅仅使股东受益,而且应该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获利。只有当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保证并不断增长时,企业经营才是有效率的和成功的。所以有人说:“作为一种责任和利润分担机制,公司财务管理既要投资者确保不被排除在企业利害关系人之外,又不至于损害其它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对于投资者和其他外部人士来说,财务责任乃是关键之所在”。②企业整体价值的概念强调的不仅仅是财务的价值,而是在组织结构、财务、采购、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产权运作等各方面整合的结果。③企业整体价值的概念,不是基于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数据,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已经获得和可能获得的现金流量。④企业整体价值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是市场价值是最主要的形式,所以现代企业财务必须密切关注资本市场或产权市场,企业只有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下手才能提高企业整体价值。现代企业广泛存在的关系、各主体的利益偏差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分布,使现实中企业整体价值的形成表现为一个矛盾不断协调、利益不断整合的过程。整合的机制包括内部的治理结构和外部的资本市场、经理市场、接管市场。 3、财务分层管理理论。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所要研究的问题不能脱离现代企业制度及其法人治理结构。依据现代财务管理的分层理论,财务管理因多层委托关系、治理结构差异应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中级财务理论主要以财务经理的立场研究财务管理问题,或者说在一个封闭的产权结构条件下,探讨财务管理的具体问题,或者说财务部门如何履行其职责问题。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以企业效率为出发点,以激励与约束对称为标准探讨各个层次财务管理的权责利是什么?分层管理思想如何在财务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体现?等等。高级财务管理特别强调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以及他们之间的制衡与协同关系。 4、财务战略理论。高级贼务在这个方面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什么是财务战略,它与公司经营战略的关系如何?如何制定筹资战略和投资战略?如何在财务决策、控制与分析中注入战略思考?等等。市场的竞争与风险直接导致了对公司战略的需求。财务战略的基本作用表现为对公司战略的全面支持,它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 (如更大的市场份额、更低的产品成本等等),从财务的角度对涉及经营的所有财务事项提出自己的目标,如高速增长的收入、较大毛利率、强劲的信用等级、恰当的融资结构、可观的自由现金流量、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在行业处于衰退期的收益稳定程度等。 现代财务与战略管理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应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财务决策中必须注入战略思想,尤其是涉及到企业的长期财务决策。以投资决策为例,在高级财务管理中,投资决策的首要任务不是选择备选项目,而是确定诸如多元化或是单一化的投资战略,这是搜寻和决策项目的前提。“在战略领域内,财务总裁 (cfo)办公室需要进行战略性分析,并且对企业决策的合理性和承担风险的 ‘合适度’,进行不断的反省。财务总裁办公室就是将企业放在如下两个背景中展开: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和企业在社会整体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第二,在使用评价方法时,注人战略元素。如广泛使用的评价方法是现金流量折现法 (dcf),当企业更加关注资本支埠闷战略性时,就要对此方法加以补充。因为现金流量本身无法涵盖项目带来的战略收益,如采用一损新的生产技术,它的战略收益可能包括更优的产品质量以及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等等,这些是很难用财务指标量化的,现金流量方法只衡量该技术成本节约的数额及财务收益,并将财务收益作为项目取舍的主要依据,短期财务效益并不显著的战略性投资项目往往被舍弃。第三,必须在日常财务控制、分析评价中注入战略元素。这些都将是高级财务管理研究的问题,以此夯实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的联系。 5.财务预算理论。如今企业环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显著增强。权变管理是必备的管理技术,但它不再是平稳时期的一种偶然需求,而是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中的一种常规管理。著名学者david otley (1999)认为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zimmerman (2000)认为预算并非只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帮助的一种机制,同时还是一种管理控制的手段及在管理人员之间分摊决策责任的依据。我们认为,预算管理决不是传统计划管理的简单翻版,也不是目前《管理会计》教科书中描述预算程序与编制方法等所能涵盖的。高级财务管理所阐述的预算管理是与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是确保公司战略的实施方案与保障体系,是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目标责任体系,还是整合企业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的经营机制间。高级财务理论将以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和框架为依托,实现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特性。 高级财务管理针对企业环境特点,强调对预算管理制度本身的研究。虽然预算编制方法己相对成熟,但依然存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1990年美国《财富》杂志就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进行预算是对企业经营有害的砂的文章,文中否定了预算管理的控制功能。随后,另外一些对预算管理低效、脱离企业战略、偏重财务业绩、不能与企业面临的新硅营环境相适应等的批评也接锺而来。因此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对预算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算管理所涉及的行为问题,如决策管理与决策控制职能的矛盾、如何解决“预算余宽”问题,以及预算编制和管理的层级制组织基础与当前组织结构流程化趋势的矛盾、预算表达的财务特性与组织战略目标多元化的矛盾,以及编制技术相对固定与环境变化加速的矛盾等等。 6财务控制理论。控制是财务管理过程的核心职能,是财务预算完成的保障。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力图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和设立顺序递进的多渠道财务保安防线,探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式,包括如何进行财务组织控制,如何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内部条件和财务战略决定其适宜的组织体系、安排集权和分权程度?如何进行授权控制、流程图控制、风险控制、责任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内部结算中心和网络化财务体系等。 值得说明的是,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决不是上述财务控制方式的简单罗列。它首先要研究各种控制方式的运行环境、体制效应和有关方式之间的相互融合。其次应实现从资源配置型到人本型财务管理的转变,人本管理要求财务管理应该更有效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组织评价激励管理,还包括财务价值观、企业文化的研究与确立;最后,高级财务管理所提及的财务控制特别强调财务与企业经营的合作与整合。公司财务管理要 “确保那些从事重要的设计、制造和营销工作人员拥有从事谨慎的财务结构和管理工作中分流出来的财务灵活性” 7财务评价理论。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所涉及的财务评价决不是现行财务教材中介绍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评价的功能定位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化,反映企业战略目标、重点和要求, 以此形成具有战略性、整体性、行为导向性的“战略绩效测量”,为经营决策选优提供标杆;第二,通过财务评价,对企业各种活动、运营过程形成透彻了解和准确把握,尤其形成它们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的正确判断,为企业进行财务战略性重组决策提供依据;第三,通过有效的效绩评价体系,反映经营者、管理当局、员工的努力对于企业目标宰型的贡献、并据以决定奖惩,作为公平的价值分享政策、薪酬计划的前提,以激发经营者、员工为企业目标而努力的积极性。 8 财务重组理论。全球经济、市场在逐步实现着气体化,整体的卖方市场在形成。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产品和服务都可能过剩,唯独土地和资本总是相对稀缺的。过去出资者只要依靠经营者利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去开拓市场,进行产品经营,就能得到满意的收益,无需顾及资本的经营问题,更多的是对人运用资本的监督和控制,财务理论也是将出资者作为一个委托人,研究与经营者之间委托关系的处理。而今的市场环境使出资者意识到仅仅依靠公司的经营者是不够的,自己也要以经营的观念、资本 “经营者”的身份来参与到产业的调整、市场的变动中,这样才能得到一个与所拥有的资本稀缺性相配比的收益。财务重组理论需要研究与资本运营活动相关的一系列基础问题,如资本为何要交易?谁在交易中起决定作用?资本交易的依据又是什么?资本交易的实现方式 (资本扩张、资本重整和资本收缩)如何更加有效运用?资本交易价格如何形成?财务重组后如何完胜等等。现实已表明,以战略重组为导向的财务资本运营是更高层次的资源配置方式,无论从经营目标、经营主体、经营内容和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别于商品经营,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 四、商级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特征分析 从上述内容分析,高级财务管理理论就具有了区别于目前中级财务理论的明显特点: 第一、管理主体的扩展,即从单一财务主体到复杂的财务主体,从职能化结构的财务主体到流程化结构的财务主体,从单一财务经理理财层面向出资者、经营者、财务经理多层面的理财层次扩展。 第二、从保障型、战术性到战略型财务管理发展。立足于价值增值和竞争能力,不仅要研究财务预算控制、分析、重组对战略支持问题,更要研究财务战略本身的诸多问题。 第三、实现“以过程为导向(process-oriented family)”的管理,即从包括财务目标与战略的设定、进行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到财务评价及具有战略性质的财务重组。 第四、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以权变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为背景,在价值管理的基础之上,研究针对人本管理、行为管理的财务机制性问题。 第五、管理对象的延伸。高级财务管理要研究财务本身的运行规律和商品经营,更要推迸人本管理、资本经营和价值管理。 财务管理理论在内容和特征上的扩展与变革决非偶然,它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至少表明财务管理内容都逐步走向成熟,开始向高层次发展。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基于我校现有“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不完善,课程组提出“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并就该模式拟达到的目标、具体实施要点、创新点进行了探索实施,以提高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案例分析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前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课程,曾经是会计学、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的主要必修课程。我校2000年取得会计学硕士授予权时,即设立了财务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培养财务管理方向研究生;2003年开始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招收财务理论与实务方向博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2012年取得了财务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的招生资格,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有序推进。在课程建设的脉络发展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校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中较早开设“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学”等课程,其中涉及的财务管理专题等内容为本课程的形成提供了雏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校为研究生单独开设的“财务管理专题”、“会计与财务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为本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1993年开始招收会计学本科专业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一直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由几位教授讲授,2004年取得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招生资格后,“高级财务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基于上述良好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氛,我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自开设至建设成为校级一类课程(2011年)、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以来,在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专业认知的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有的“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尚不能称之为完善,其现状可从以下方面分析:第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级财务管理”一般是在第七学期开设,教学课程开始走向“高、专、深”的特征与研究生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难以理清。第二,实践课时太少,案例教学亟待加强。目前“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面对资本市场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缺乏对相关知识技能的实际操作。第三,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传授的单一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研究探索能力。针对我校现有“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课程组提出了“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具体做法如下: 1 教学模式拟达到的目标 1.1 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作为本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是前提。针对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组首先界定了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边界和深浅程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国际财务管理”中主要强调跨国企业在财务管理领域的特殊风险与特殊问题,在“高级财务管理”中更加强调对学生应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对本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再将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分为公司治理篇、筹资运作篇、资本运作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等六个模块,教学模块的设计使得“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紧凑,重点更加突出。 1.2 构建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通过课堂教师案例授课、课后学生完成驱动任务的模式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具体地,在课堂授课中教师通过相关案例引出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在案例分析中提升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拓展;进而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隐含在课后的任务布置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软件分析等手段解决问题;再次回到课堂通过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评(总结、提炼)实现学生从掌握理论――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环。 1.3 开拓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之路 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是个系统工程,通过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强化科研训练是有效途径之一。本模式拟通过案例教学、实训教学等有目的的训练方式,拟部分地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即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写作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数据分析的问题。 2 教学模式的实施 按照设计思路,从以下方面对现有教学过程进行了整合、改进(图1): 2.1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课程组基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本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定位出发,通过借鉴内地知名财经院校的先进做法,对我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模块化设置,包括公司治理篇、筹资运作篇、资本运作篇、企业集团管理篇、业绩评价篇,并将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按“基础理论”、“实务内容”、“案例分析”设为三个层次。以业绩评价篇为例,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后文献阅读的方式掌握业绩评价理论;通过课堂上对已有公司或企业的业绩评价进行案例分析掌握业绩评价方法;最后要求学生课下分组自行完成根据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业绩评价。 2.2 案例教学及讨论 本教学模式的要旨之一在于通过教师的课堂授课运用相关案例引出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每个模块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因此,课程组在充分讨论了“案例教学”的教学目的后,根据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组织设计了相关案例。案例资料的来源一是课程组成员主持完成的2009年石河子大学立项教材“高级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教程”,案例资料的来源二是根据资本市场经典案例由课程组成员自编的“高级财务管理案例集”,并及时、经常性地更新案例集。同时,针对案例准备好问题,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探讨、总结,最后教师再归纳点评。 2.3 驱动任务的设置 本模式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自主性地完成“任务”,只有通过“任务”的完成,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从掌握理论- 应用知识- 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的思路是,根据模块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若干项难易程度不同的、适当的任务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清楚学习结束自己能做什么,通过知识的学习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目标。 任务形式一是要求完成实验任务。课程组根据模块内容编写了包括冲突下的收益分配、并购动机及并绩效分析等材料的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以公司治理篇中某公司冲突下的收益分配政策选择为例,具体内容如下:(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股利分配中的有关规定、股利理论和股利分配政策等问题及冲突下股利分配的变异。(2)实验基础。学生在实验前应掌握股利分配的种类、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股利分配程序等相关内容。(3)实验内容。通过案例资料,了解: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与支付方式。第二,长期高额现金股利发放的动机及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示范意义。第三,股利政策与股东价值最大化之间的关系与合理路径。 任务形式二是要求完成课程论文。通过各模块以案例分析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课程结课后课程论文的写作,一方面让学生对某专题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日后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选题,另一方面,课程论文的设计、完成要借助于统计软件,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3 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1)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通过本教学模式的引入,“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不仅介绍国外的经典理论,吸收财务管理前沿观点,更注重通过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案例将这些知识放置于中国特有转型经济制度背景下进行教学,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同时,尽可能将新疆及兵团本土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坚持理论导读、案例讨论与课程论文三结合。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后文献阅读的方式掌握各教学模块涉及的诸如理论、并购动机理论等经典理论文献,通过引用中国特殊制度背景下资本市场典型案例剖析上市公司财务行为,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独立或分组完成实验报告等实训任务,完成从现象到理论再到实务最后升华对理论的认知。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整个教学模式的完成过程涉及到案例讨论、实地调查、文献梳理等多种教学及实践方法,使得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对知识点的认知体系。 总之,从长远效果看,本教学模式的探索实施使得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日趋完善,进而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加满足财务管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的紧密结合的要求,最终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从近期效果看,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及设定“任务”的完成,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在选题方面、质量方面均有较大进步。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考试改革探析 摘要: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主修的应用理论课程之一,研究内容突破了一般的财务管理假设,体现出“高、专、深”的特点,在教学上体现为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课程考试具有导向作用,改革原有的传统考试模式为形成性考核和终极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有利于教师推进系统性和前沿性知识的传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考试改革;高级财务管理;形成性考核;终极性考核 一、引言 高级财务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在学生修完《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经济学》、《公司治理》和《管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上修学的更高层次的财务管理理论课程,不同于财务管理课程,高级财务管理是对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应用研究,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财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与理财假设,了解现代财务理论的研究现状,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由于对综合应用知识的运用和融会贯通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害怕这门课,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信心不足,难以在课堂的学习中真正领会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精髓。因此,现实状况要求必须对高级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试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对近几年来的《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考试结果的系统分析,发现传统的闭卷并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小型案例分析题的课程考试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尽管老师们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但这一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是课程考试,所以,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考试改革成为新的《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方向。 课程考试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程考试内容决定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考方法改革对教学具有导向性。因此,改革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考试形式和内容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现行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教师觉得难教和学生觉得难学这一现状。但新的课程考试模式应该体现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对应用能力的评价,并需要解决关键性的问题。 二、课程考试改革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考试改革中,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与否对改革的成效具有影响,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有两个关键性问题需要解决:1.如何解决课程考核的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联系。因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性和关联性较强,前修课程《财务管理》讲述的是一般财务管理理论及其实务,而《高级财务管理》则是在一般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财务管理环境的拓展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概念关联性。因此,在《高级财务管理》的课程考核中不能只考核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也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实际环境,而是应该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理论针对个案进行理论分析,以达到课程教学的真正的目的;2.如何解决课程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多和教学任务重的问题。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课堂互动反馈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但《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每个专题内容所涉及的研究主体和研究环境各不相同,且每一个专题教学所需时间较长,要在课程教学中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点有一定难度,教学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并在课程考核中有效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具体实施方案 盐城工学院管理学院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借鉴了国内外成功的课程考试改革经验。以创新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学习环节为根本目的,结合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角度出发,将教学质量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一)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是《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手段,占总成绩的60%,具体由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堂小随笔四个部分组成,分值分别占形成性考核分值的20%、20%、30%和30%。考勤方面,严格参照盐城工学院教学管理规定;平时作业以专题性的论述为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作业质量分A、B、C三个档次;课堂表现为应用基本知识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具体成绩的评定依据学生分析问题的视角、论据的引证和论点的点明等方面,提倡多角度的论证和分析;课堂小随笔是针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的,利用2个课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针对《市场化进程中管理层收购对企业的影响》和《银企关系视角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形成不少于800字的小型论文写作,要求有明确的观点和充分的论证。通过形成性考核,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和自主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使学生的学习由以往的背书型向思考型转变、由考试突击型向平时深入探讨型转变,巩固基本概念和加强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熟悉高级财务管理的管理战略和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终极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是课程结束后,为检验学生对高级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和对高级财务管理战略、方法的应用和各个前沿专题的掌握,而进行的以课程论文为形式的考核,占总成绩的40%。具体要求在课程学习的专题范围内选择某一个主题,结合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课程论文,要求突出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四、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考试改革成效 通过课程考试改革,以课堂小随笔为形式的形成性考核和课程论文为形式的终极性考核为主要考核形式的新的考核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课堂的提问和回答互动内容明显增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改善。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向”传导模式。通过形成性考核,变填鸭式的教师学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学生,再到学生教师的互动模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探索型学习,变教师为课堂中心为学生为课堂中心,使得教师能够高效掌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2.教学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善。形成性考核极大地发挥了教学的导向性作用,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如此,教师就能够在教学中推进系统性和前沿性知识的传授,因而能够更好地突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讲授。 3.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形成性考核有效化解了传统考核方式下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搞突击,表面反映学习情况良好,实质并没有系统掌握课程的理论精髓的教学难题,使得学生能够做到连续性学习,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期末的课程论文则又在更高层次上要求学生将所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应用于企业实际,并以一定的思路形式和应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呈现学生对某一理论的理解,较好地反映了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高级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文章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当前“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着重培养学生的财务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核心专业课。本课程是在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案例分析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是财务管理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是融合了会计学、财务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科领域跨度大、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在理论知识介绍的基础上更侧重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相比,其内容设计和安排的侧重点突破了财务管理假设的有关内容:理财主体由单一型扩展为复杂型,包括投资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等多个方面;研究内容由战术型向战略型转变,研究财务预算、控制、并购与重组对战略的支持;研究对象多样性,既包括财务本身的运行规律,又有对人本管理、资本经营和价值管理的研究。正由于高级财务管理所涉及的环节更为复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既要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和实际联系起来。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目前普遍采用诸如传统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等方法,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的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与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为此,针对该问题,笔者在分析目前高级财务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合作互助”的教学模式以及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等途径完成教学任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探索与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能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衔接。 一、“高级财务管理”教学现状 (一)教材缺乏统一体系 目前出版的有关“高级财务管理”的教材,在内容设计、结构体系安排等方面缺乏一致性,不同教材的内容体系各不相同,侧重点差异较大。如南京大学杨雄胜教授主编的《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案例》是以专题的形式叙述一些特殊的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包括公司治理、价值评估、增长管理、现金流管理、衍生工具与公司财务管理、行为财务6个专题[1];中国人民大学王化成教授主编《高级财务管理学》以突破财务管理假设来设计教材框架结构和内容,包括并购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企业破产、重整与清算6个方面[2];东北财经大学刘淑莲教授主编的《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从投融资视角阐述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成果,其理论基础部分与中级财务管理有重叠的地方,实证研究部分如资本市场融资策略、期权与公司理财、衍生工具与风险管理、公司并购与资产剥离的难度偏深[3]。由此可见,不同学者编写的教材,内容上相去甚远,这主要与不同学者的研究领域、研究专长、侧重点等有关,然而,对大学本科生来说,这不利于他们全面、系统地对高级财务管理体系内容的学习,使他们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二)教学模式创新不足 目前,“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已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传统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等。案例教学法通常是先由教师对某专题的主要内容进行讲授,然后给学生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该教学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使他们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分析;不足之处在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涉及内容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通过一两个案例的分析很难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另外,有的学生对已讲授的重要知识点不够重视,对案例分析草草了事。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就某个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讲出自己的想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听课,跟随教师的讲课内容积极思考,但由于学生事先对所要思考的问题没有了解,加之专业理论知识的缺乏,因此他们对问题的回答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分析实质性的内容。 (三)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成绩评定依然遵循传统模式而缺乏灵活性,大多设定为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占30%。在此考核方式下,由于期末考试所占分值较高,有的学生平时不学习,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考试前采用突击死记硬背式的方法却仍可能拿到高分,这对平时认真学习、能动性强的学生的评价有失公平,难以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主创新的实践能力。期末考试一般采用笔试形式,只能考核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而不能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涉及的专题内容在实践中应用时需要进行较多的口头表达和沟通,因此,口头表达能力也应作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和考核的重点之一。此外,受考试时间所限,案例分析的题量不可能很大,仅凭一两个案例并不能反映本课程的全部内容,试卷考核很难全面检查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应用能力。 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 笔者基于十多年来讲授该课程积累的教学经验、授课后学生的反馈意见等,从教学目标以及该课程目前的教材现状出发,认为在教材选用方面,应注重研究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企业需求,可采取“购买+自编(补充)”的方式。本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王化成教授主编的《高级财务管理学》作为主要教材,教材的选择考虑了前序课程的设置,并参考了“中级财务管理”选用的教材,以避免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内容上的重叠;另外,根据专业特点与发展、企业需求等补充一些前沿内容,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最新的研究动态,引导学生分析一些成功的企业案例。具体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模块:模块一,企业并购财务管理,讲授企业并购动因、并购估价和运作;模块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讲授企业集团的资金运筹和财务控制;模块三,国际财务管理,讲授国际企业的外汇风险、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税收管理;模块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破产、重整与清算管理,讲授破产危机的应对和管理、重整与和解的制定和执行;模块五,专业研究前沿内容、进展及研究方法,讲授专业目前的研究前沿与进展,学习和领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为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打基础。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探析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企业的建设规模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运营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中从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与责任分析入手,重点分析了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我国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能力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高级 财务管理 管理人员 具备能力 一、引言 能力是一种实践大于理论的概念,现代的能力相对于先前有了较大的变化,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从整个能力的结构来分析,每一个成功的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包含有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自我全面认知的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对事物的应变能力、强有力的表达能力、快速的心理调节能力、井井有条的组织能力及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同时每个人的知识是每个人能力提示的基础,但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等于能力,两者之间存在的较大的反比例,同时,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但是并不等于素质,素质的概念相对于能力而言是较大的。 随着职位的不同,对于职工能力要求有着较大的差别,不同职位也有不同的要求。对特定的岗位提出相应的胜任能力要求,其客观依据在于各该岗位的职能和责任。 二、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与责任 这里所述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总会计师、公司财务副总经理、企业财务总监以及企业内部的财务主要的负责人,其主要的岗位职责为实现对于企业内财务的全面管理,企业会计信息的全部汇总,同时负责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主要是由企业总经理解聘的,主要为企业经营者负责。同时随着企业类型的不同,企业内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其主要的职责有:企业财务投资管理、企业融资管理、企业财务报告及企业税务管理等。 在国内一些大型的企业内部还设有总财务会计师,其主要的职责与企业内部财务副总理职责相当。此外,企业财务部分的负责人,还负责企业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参与到企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当中。 三、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其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利能力及对整个企业的经营调控能力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所以其综合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最终的财务管理能力。作为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具有广博的知识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均需要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到其中。其实际的业务范围大大超过了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范畴,包含企业经营、企业生产、企业管理、企业金融及企业运行法律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因此,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企业的管理工作中除了要处理专业的财务工作之外,还需要处理企业与财务工作相关的其他工作,这就给其知识的广度及知识的深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作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重要体现。 2、具有高尚的企业财务职业道德 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往往担任有企业的财务总监、企业总会计师及企业财务方面等主要的职责,其主要的职责就是对企业的整体财务活动及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的监督。此外,随着我国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包含的各种资产逐渐增多,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面临的各种诱惑也逐渐增多,这给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抵抗诱惑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深层次分析也是对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财务职业道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只有具备高尚的企业财务职业道德,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做假账等原则,只有具备有加强的财务职业道德,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将公众与国家的利益放到工作的首位,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更好的帮助企业人员管好“钱袋子”,更有利于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3、掌握科学的交流与沟通的技巧 从整个企业的运行来分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中心,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方面较广,同时需要与其他各个部门打交道,全面的协调好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就给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掌握科学的交流与沟通的技巧。同时,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要充分将企业领导者的发展战略意图传递清楚,同时制定出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财务制度,为企业战略市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务工作支持,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放手培养,激励下属,和下属一道建立学习、创新、提升自身价值和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文化;要运用职位赋予的权力和人格魅力,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扩大对团队的影响,顺利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当在平时日常工作中,增加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注意处理好各个部门的工作关系,才能使各个工作顺利展开,取得较好的财务管理效果。 此外,对于企业的外部发展而言,企业为了赢得发展所需的资金,需要与政府税务部门、银行部门、审计部门及相关的单位做好沟通工作,还需要协调企业股东与这些单位的沟通,能够将双方的意思准确无误的传递与对方,从而更好的为企业赢得发展所需资金,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4、掌握获取、解释和传递信息的技能 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定时的向外界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因此,这就需要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监督这些信息的准确性,能够正确的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同时满足企业债权人与企业股东的需求。其次,还必须具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能力,需要对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报表进行核查,准确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找出报表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明确出各个财务报表的逻辑关系,准确的验证各个项目的逻辑性关系,全面的发掘出其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仅仅具备一定的计量技术与数字记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具备有较强的商业意识,能够用准确的数学思维,将财务信息中存在的各种商业意图与意识表达清楚。第三,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能够从大量的财务信息中,准确的提炼出各个部门所需的财务信息,为各个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出有力的财务信息支持,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5、具备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对于现阶段的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不能安于现状,应不断完善企业财务工作的核算方法与流程,从而更好的使其适应其激烈市场竞争的需求,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不应局限于财经专业和财务管理本身,还要学习和接受任何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新生事物和未知领域,并保证其团队成员都富有创造性,熟悉各部门和管理领域,能够自觉探讨改进商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此外,创新主要为工作方法的创新,而不是随意更改会计制度和企业规章。 四、提升我国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能力策略分析 首先,应当全面的加快我国财务管理教育改革的步伐,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方法,现阶段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在财务教育师资队伍、会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我国培养出来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工作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应全面的借鉴、继承及创造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针,全面的综合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经验,同时应全面的思考国外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培养的方法,从而使培养出来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具有更强的思维,掌握更好的思维方法,逐步的在我国形成一整套完备的培养机制与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基础知识的培养,逐步的拓宽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要走出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拓展课程资源,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培养出来的财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修养能满足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所提出的要求。 其次,应在企业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企业实际的工作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在职学习培训工作制度,保证企业内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更好的适应整个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不断使其知识水平得到有效的更新。其次制定出完善的培训考核制度,将考核的结果与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最终的薪酬待遇水平直接挂钩,同时考核的方式应尽量的注意实践性考核,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所学的培训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更好的使其掌握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 最后,要勤奋实践。学习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实践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财务管理人员要勤奋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财务管理的新方法。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将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全面的提升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对于更好的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应当切实的认识到提升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能力的重要性,针对性的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从而更好的提升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摘要:相对于课程体系建设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会计学本科教育,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在国内开设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其专业核心课程《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一直是该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几年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和建设中的经验,谈谈该课程建设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关键词:高级财务管理;教学;实践;建设 一、当前《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上的选择和衔接问题。首先,在现有《高级财务管理》的教学中,内容过于偏重理论研究的过多,有的基本就成了研究生的学习教材。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性、概念性和数学模型介绍和讲解,老师遇到的一个很大问题是理论部分偏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上课积极性不高,从而大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其次,因为高级财务管理涉及的内容偏多,究竟哪些内容应该被纳入到教学中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导致不同高校就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最后,在现有的教学中,如何选择一本合适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使其能与《财务管理》课程有机地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困扰财务管理专业课老师的又一大难题。由于课时安排的问题,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有些内容可能不能全部讲授,但是大部分《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又没能把一些《财务管理》未能讲授完毕的知识点纳入进去,这样就形成了《高级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课程的脱节问题比较严重。因为常常出现要么是没能将《财务管理》尚未讲授的内容继续完成,要么是前期《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简单重复和深化,不能有效体现《高级财务管理》既要讲授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尚未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又要兼具有前沿性的特点。 (二)实务操作性和案例性教学内容较少。在现有《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一是用于学生练习的合适习题较少,导致学而不习;二是缺少结合经典财务案例和最新案例实施启发式教育的内容偏少。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往往出现老师怕上,学生不愿意上,也不愿意学习的局面。 (三)缺少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演练。在《高级财务管理》的教学中,部分内容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计算问题,如财务预测中的三张报表的预计、企业并购中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应用、投资项目综合评价等。这些内容如果只是上课向学生讲授计算方法而不进行课堂教学上实现电脑实时计算演示,一是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二是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学生数量多,教师和学生沟通渠道不畅,学生作业完成情况难以监管。 二、改进《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 针对《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本人在近3年的教学中,对该课程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在教学内容上,充分考虑实际的结合和《财务管理》课程的衔接,而不是一味地为了突出高级财务管理中的“高级”。由于高级财务管理所牵涉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而我院的培养目标是以“实践应用型”为主的,我们在教学中对理论性过强的内容,都做了简化处理。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一是充分考虑与我院会计学本科和财务管理本科前期课程的衔接问题。比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虽然讲授了财务报表分析和营运资金管理的问题,尤其是偿债能力和商业信用筹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讲授《管理用报表分析体系》这部分内容时,结合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的内容,增加了OPM战略的讲授,并结合苏宁电器、沃尔玛等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同时,拓展增加了对应收账款保理融资、预付账款融资等相关内容,并结合富士康和4S店的经营实际等企业的案例进行讲解。二是考虑和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浙江、温州的经济发展现实相结合。比如,在教学内容上,考虑到温州当前很多的企业都在积极筹划IPO,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就会考虑增加企业IPO的相关知识和讲座。又比如,当前私募股权基金(PE)是温州和全国的一个热点,在教学中也会设置PE的相关知识和讲座。这些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能使培养的学生更贴近实际。 (二)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多强调结合独立学院本科学院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理念,采用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强调案例教学,在教学中引入经典的和最新的财务案例,并且采取大案例和小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在讲授《管理用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时,我们使用了雅戈尔股权投资的案例;在讲授无息负债时,我们使用了格力电器的案例;在讲授股权激励问题时,我们使用了《农产品》股权激励的案例;在讲授并购时,使用了《明星电力》的案例等。我们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尤其强调案例的教学,并且不断结合最新的财务事件进行案例的更新改造。 (三)强调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相互结合,增加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财务实训案例。针对传统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概念性作业太多,计算和实际演练内容较少的问题。我们在每一章结束后都设计了相关的选择、判断和计算题,减少概念性和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涉及到大批量数据计算时,老师常常因为一个题目要讲一节甚至二节课,这时候手工的讲解已经不太现实,在我们的教学方案中,将会把需要大量计算之处全部实现计算机操作,以增强实际应用性。对于需要大量计算的内容,强调在课堂上用EXCEL实际演练,并布置相应的计算机演练题目,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比如,我们在讲授管理用报表分析体系、可持续增长率计算、销售百分比法下的融资需求预测等内容后,就专门设计了相应的电子版内容,让学生利用EXCEL在电脑上进行计算操作。 (四)与MOODLE教学平台相结合,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又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由于我校的学生数量多,在教师和学生的资料传递、作业批改等上面工作量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学校的推动下,高级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也进行了MOODLE课程的建设。我们将教学资料、案例、包括课程的客观测试题,都做到了MOODLE平台上,这样大大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等的工作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三、主要成效 通过将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高级财务管理》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系。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大增强。缺课、逃课,上课睡觉等现象大大减少。在近几年学评教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每次排名都位居全分院的前列。并且,经过两年的建设,课程的教学资料等都基本完善起来,教学大纲、教学PPT、教学案例、Moodle教学平台,以及根据这两年的教学实践编制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也开始在学院普及使用,并且温州大学商学院(二本)也开始试用,目前也受到了二本学生的欢迎。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是一门为提高学生财务理论水平及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文对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从课程理念和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和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和研究,以期提升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高级财务管理 课程改革 实践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进行资本运作、风险预警等,更需要具备财务综合能力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但是目前我国财务行业的现状是传统财会人员过剩,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奇缺。一名现代意义上的CFO,应该突破传统财务视野,从财务战略、企业重组并购与价值评估、公司治理、全面预算、财务决策与控制等多角度帮助企业高层管理者提升战略决策。高级财务管理正是一门为提高学生财务理论水平及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其处理复杂财务管理问题以及企业海外经营财务管理的能力,为企业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人才打好基础。但目前由于该课程难度大、教学课时短等原因,大部分高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与财务管理职业岗位实践的要求不衔接,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快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二、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体系改革 要使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改革建设取得成效,教学创新是关键,实现教学创新应具体从课程理念、教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和教学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应以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等财务管理职业岗位能力的任职要求为目标,以资本运作、价值管理等工作任务为基础,紧紧围绕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内容情境化,教学过程工作化,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应用型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具体见图1)。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按照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的现代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财务管理教学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应用型为特征,以培养适应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着眼点,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二)选用前沿和优秀的教材 综合目前国内相关教材来看,高级财务管理的内容构成复杂,近五年国内已出版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有几十种,这些教材与其他课程教材相比,缺乏统一的体系和思路。笔者选取了国内比较流行的北京大学出版社(陆正飞),立信会计出版社(裘益政、竺素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杨雄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张先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化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张鸣),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谷祺、王棣华)等高级财务管理教材,对教材内容作了对照分析,发现学者们对高级财务管理内容构成定位具有较大的差异。如王化成教授的高级财务管理学主要包括企业并购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破产预警管理。而杨雄胜教授的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案例(第三版)包括了公司治理、价值评估、增长管理、现金流管理、衍生工具与公司财务管理、行为财务。张先治教授的高级财务管理(第二版)主要包括基于价值的管理、价值创造计量与评估、资本经营与企业重组、管理控制与财务控制、国际财务与集体财务。由此可见,不同财务学者编写出版的教材,涵盖的内容相去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迈向成熟的步伐,也对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基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财务管理学科的理解,笔者认为从课程教学目标和性质出发,合理选择和组织编写一套适宜本校教学的教材,是提高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在教学的教材选用方面,可采取“购买+自编”的模式,注重针对性与实用性,选择最新出版的或自编适合本校教学的教材,使教材的选用逐步趋于稳定,避免在教材使用上的随意性。在教材及教辅资料建设方面,可以组织本校教师编写一些适合应用型教学的“学习指导书”“高级财务管理习题”和“高级财务管理案例”等,以更好地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教学参考资料,布置课后阅读每个专题的经典理论文献、案例,以及期刊杂志上的热点文章,让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最新的发展动态,融会贯通地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让课堂教学紧跟时展的步伐。 (三)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体系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体系应该基于课程教学和职业岗位的需要去设置,教师应该对企业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系统分析,了解作为高级财务管理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构建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此外,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保证教学内容与实践同步,以培养学生具备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和综合职业技能。基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国内权威教材的参考,高级财务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导论、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财务管理通用业务和财务管理特殊业务四大模块,具体如图2所示。 (四)构建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传统的讲授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动态教学方法体系。 1.案例教学法。高级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一种价值管理。企业的一项财务决策往往涉及到生产、销售、供应、技术、市场、行业、竞争对手等多方面,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公式计算结果就能说明问题的,也不可能是对财务问题的一问一答就能解决的。案例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从综合的、宏观的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高级财务管理问题。其通常有两种具体做法:第一种做法是先讲授后案例。即先由教师对某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讲授,然后给学生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例如:讲授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关于“企业并购整合”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讲授并购整合的涵义、类型、动因、步骤等知识点,然后给出“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习。这种案例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学生可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分析,但这种方法不可频繁。第二种做法是先案例后讲授。针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面向高年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实际,教师可融合学生已系统学习的财会知识、管理学知识等,对某一章节的内容先抛出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先对案例分析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后由教师针对其分析的不足,将本案例中所需要的知识点讲授出来。例如,学习“中小企业融资管理”时,教师可以先给出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因为企业融资知识在中级财务管理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结合我国经济环境、金融环境等来重点讨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话题。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将理论知识结合案例传授给学生,也规避了学生应付老师浪费课堂时间等问题。 2.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打破教材章节顺序,围绕某一问题、某一观点等将教材内容有机地组合成各种“任务”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任务时,课程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在教学上应有所侧重。在高级财务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围绕制作购并计划这一目的所进行的任务型教学组织如下:(1)教学问题:指导学生制作企业并购计划。(2)教学过程。并购计划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并购目标及其规划。第二,寻找目标公司。第三,审查目标公司。第四,评价目标公司。第五,确定并购的出资方式。第六,确定并购的筹资规划。第七,并购后的整合。第八,评价并购实施情况。(3)小结。企业并购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并购企业不仅要支付被并企业产权转让价格,还要支付给中介机构咨询费用、资产评估费、证券发行费以及印刷费等,尤其并购后的整合与运营更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企业制作出计划全面、又能规避并购活动中风险的并购计划是企业并购成功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把制作并购计划作为一项教学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的形式比较灵活,可随时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听课情况,就某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后可即时讲出自己的想法。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式这种互动教学模式,这样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善。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每年都会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职称等考试,不少学生占用课堂时间备考不认真听课。为了改善课堂纪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提问和讨论的启发式教学法,该种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听课,跟随教师授课内容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五)改革教学手段 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投影、幻灯片、光盘等电化辅助教学手段和相关财会软件,由于图文声像并茂,将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动态性,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方法。此外,在教学中可借助一些视频资料,如财经郎眼、头脑风暴等栏目深受学生的喜爱,可以让专家学者走进课堂,把高级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大家,例如,在讲授“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头脑风暴“中小企业如何不差钱”的视频,学生应该比较喜欢这种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改革考核方法 传统的以期末试卷测试为主的考核模式,不能全面、系统地检查学生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期末试卷测试由于受考评的形式、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不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考核方式可以采用“综合考核的模式”,即笔试、口试、课程论文等多种考核方式的结合体,这种考核模式更有利于全面考核学生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综合考核是笔试、口试、小论文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具体包括平时考核、阶段考核、期末考核三部分。平时考核的成绩主要从作业和学生上课表现两方面综合确定。阶段考核主要是指高级财务管理各专题内容讲完后,采取案例讨论、任务教学、专题小论文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相应内容的理解情况和应用能力。期末考核是对该课程的总结性考查,可以采取半开、半闭卷的方式。试卷中的客观题(如单选、多选题)采取闭卷的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的掌握情况;主观题采取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主要理论、方法的运用能力。此外,在上述考核的基础上,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可采取加分政策。即对在课程学习期间完成既定作业、案例等任务外,主动撰写或发表与该课程相关论文的学生适当给予加分。 (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质量和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院校应到企业聘请实践能力强的资深专业人士,如: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作为兼职教师,也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让财会类教师到企业一线去接受专业前沿知识,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或调研,搜集和课程相关的案例资料,提高业务素质。此外,学校应该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攻读高一级学位,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组的发展储备人才,有计划地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加强学术梯队建设。还可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为新进教师专门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教学指导,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最后,课程组也可每学期派出教师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如国家精品课程培训、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等。 三、结束语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是有效落实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动态发展,优化课程建设和更新教学内容,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要有准确的课程定位,更要与时俱进地对课程教学加以改革,面向应用型人才与创新能力培养,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发挥本课程的特色与优势,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为指导,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在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才能最终实现专业培养的目标。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体验式学习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目前高级财务管理教学的现状,利用VARK模型进行了学习风格的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教学启示,以期对目前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VARK模型;高级财务管理教学;学习风格 一、体验式学习相关理论 目前体验式教学在国外的理论较为成熟,主要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及“成就动机理论”。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模型――体验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二、目前高级财务管理教学的现状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教学难度大,综合性较强,覆盖了经济生活中各种专门性的财务问题,对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及未来就业有较重要的影响。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高级财务管理的知识,培养合格的财务专业人才一直是困扰本课程专业教师的难题。 目前对本门课程的讲授,一般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原理,辅以习题,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通过练习专项习题,辩明知识要点,巩固所学知识。有的老师还采取案例教学,通过灵活生动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也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来看,高级财务管理的课时一般较短,不超过六十四学时,往往课堂上讲过的知识点学生较为熟悉,过一段时间,学生的遗忘率就下降得很快,效果可想而知;案例教学也存在案例库陈旧的现象,学生们再拿着老案例进行分析,结果有可能就和最后的答案相去甚远。 三、基于VARK模型的学习风格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尼尔・弗莱明的VARK模型对我校2012级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学习风格调查,以期对目前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 (一)VARK问卷调查与分析 1.样本选择 样本取自本科第二批录取的我校2012级财务管理专业及专升本层次共五个班学生,共调查163名学生,这些学生为毕业班学生,已经学习或正在学习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可以保证问卷调查的针对性。 2.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采用弗莱明设计的7.0版调查问卷,并在该问卷上增加了“专业班级”、“姓名”、“性别”栏目,以便作进一步分析。问卷共16道题目,每道题目分别有3一4个选项,要求被调查人独立选择出符合自己的选项,可以多选。采用集中发放、现场答卷、集中回收的方式,保证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 3.问卷处理及评价 弗莱明和米尔斯(1992)把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处理类型划分为四种,即视觉型(Visual)、听觉型(Aural/Auditory)、读写型(Read/Write)和体验型(Kinesthetic)。许多人拥有两种以上的信息处理倾向,这也被称作多重倾向。 本文使用弗莱明提供的问卷处理办法对学生的学习倾向进行区分,根据问卷后的计分表统计出V、A、R、K的分值以及四者之和。按照Fleming提供的方法,参照VARK的总分值及其对应的步长,首先确定统计出来的VARK总分值范围;然后从V、A、R、K中的最大值开始,如果最大值与第二大值之间的差 总分值范围相对应的步长,则风格选择终止;如果差≤步长,则将第二大值对应的风格也纳入进来,并进而考虑第三大值;以此类推,可以得出被测试者是多重学习风格还是单一学习风格。多重学习风格还可细分为双重倾向、三重倾向、四重倾向,单一学习风格也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学习风格的强弱。本文将收集的163份问卷按照Fleming提供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处理,包括不同层次学生VARK数值中最大值分布情况、学习风格强弱分布情况、倾向重数分布情况、单一学习风格倾向中VARK的分布情况。 4.数据分析及教学启示 (1)VARK数值中最大值分布情况 信息处理倾向中,最多的一种是体验型(K),分别占明显单一倾向学生总数的67.6%和选项总数的42%;其次是读写型(R)和听觉型(A);最少的是视觉型(V),分别占明显单一倾向学生总数的5.4%和选项总数的7.7%。这表明长期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不习惯于使用图表等抽象方式收集和处理信息,但是倾向于动手实践,自学能力很强。这一比例结构,提醒教学管理部门在制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时,要充分考虑到该专业的这一特点,加大实习实践课程的比例,并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模拟操作创造条件;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调整教学方法过程中,避免过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宜满堂灌,要更多利用案例教学和学生动手参与的模拟操作教学,要与学生互动;要向学生推荐大量课外阅读内容并鼓励他们在课前和课后阅读。 (2)学习风格强弱分布情况 学习风格是指该学生属于多重学习风格还是单一学习风格,其中单一学习风格还可根据其强弱分为单倾向一般、单倾向强、单倾向非常强。各班级学生学习风格强弱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3)倾向重数分布情况 倾向重数分布主要是对多重学习风格的学生进一步细分,即属于双重倾向、三重倾向或四重倾向,各班级学生学习风格倾向重数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4)按性别分布情况 样本中,男生42人,女生121人,分别占样本量的25.77%和74.23%。在拥有单一倾向的男生中,无V和A倾向,K倾向最多,占69.03%;在拥有全部倾向的男生中,各种倾向都有,最多的是V倾向,占57.9%,其次为R倾向,占31.6%。按照选项总数来计算,男女生的各项比例相近,都显示出了K一R一A一V的倾向强弱顺序。 (二)教学启示 前文已述,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其信息处理偏好是不一样的。从调查结果看,我校高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信息处理倾向有显著的特点,充分发挥这些特点的长处,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师授课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应特别关注某种倾向占优势的学生 调查表明,有较为明显的某种信息处理倾向的学生和有复合型信息处理倾向的学生数量基本相等。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某种倾向占优势的学生,并按照他们的信息处理倾向来组织教学,这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 2.根据专业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学管理部门在制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时,要充分考虑到该专业的这一特点,加大实习实践课程的比例,并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模拟操作创造条件;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调整教学方法过程中,避免过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宜满堂灌,要更多利用案例教学和学生动手参与的模拟操作教学,要与学生互动;要向学生推荐大量课外阅读内容并鼓励他们在课前和课后阅读。 3.要男女有别 男女生的信息处理倾向有细微的差异,男生尤其不喜欢视觉型和听觉型。这给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启示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讨论时,要考虑针对男女学生,设计不同的案例和习题类型;在分组讨论时,男生和女生分开编组,这样会提高教学效果。 4.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来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一般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开设,学生进入高年级,其接受信息的风格呈现了集中――多样化――再集中的变化趋势。我们认为,从大学入学开始,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就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体验型教学,比如辩论赛形式的角色扮演;进人高年级的专业课学习以后,更要突出实验教学和实习环节。 作者简介: 陈玮(1974-),女,河南洛阳人,洛阳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咨询师(投资),研究方向:第三产业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理论与实践并行的“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环境也日益复杂多变,这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如何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并行,期望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以拓宽并延伸学生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高级财务管理 教学改革 理论 实践 0 引言 高级财务管理是一项围绕资金的管理活动,资金是现代企业经营及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基本资源,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与持有相对充足的资金不能分离,因此维持并促进企业良好的资金运营对促进企业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引起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同时,这对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诸如财务技术扎实、知识面广、解决问题能力强等更深层次的要求。 “高级财务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会计专业的主干课,是一门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课程,然而,在实际的高校教学中,往往重理论教学而轻应用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慢,且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另一方面,随着高级财务管理教学逐渐被重视,部分高校采取了相应措施,将其转变为案例教学课或实践课,但是若在教学中只注重应用,而没有理论的升华,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高级财务管理就纯粹转变为了一门技术课,而失去了它的“管理”价值。若是缺少实践,那么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便是空中楼阁,同时,失去理论的高级财务管理教学堆砌出来的只是砖瓦,无法让高楼成型。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并行。 1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高校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所谓“高级财务管理”中所体现的高级,应有别于初、中级,当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完全基于成本、收益、风险等基本变量,并且在研究财务资源的配置方面,忽略客观背景与财务环境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然而财务管理环节并不能从企业管理中独立出来,它与企业面向市场的计划和决策后的评价和控制环节环环相扣。事实上,我们认为,财务管理是一项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社会行为,具有综合性与社会性。高级财务管理从企业整体环境出发,以实现企业战略为目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财务管理。①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则应设置什么样的教学课程,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育和时代教育理念的统一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着力点,极力推进社会适应型课程,促进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与社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大程度的适应与融合,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体系。 2 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方式在高校践行的目的与实施 “高级财务管理”讲授的既是突破财务管理假设的内容,又是一些专业性的问题,②在及时跟进全球财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同时,融入我国具体国情,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需要,最大程度上将理论与环境相结合。③新理财环境下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技能、决策技能和创新技能是企业普遍的要求。④如何培养既有高级财务管理理论、法律、金融等多方面管理人才所应有的理念,又具备基层人员操作技能的人才,成为现阶段高校高级财务管理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的淬炼是促进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培养的必经之路。在该课程教学内容随国际、经济环境不断改变的情况下,高级财务管理的课程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学改革可由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2.1 教材的选取 高级财务管理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多个方面,内容相对复杂,不仅仅是财务工作领域的知识,还与金融、法律、投资等方面息息相关。因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专题性,在学生的教材方面可用参考书目代替指定书目,且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融合多本书籍的精华,集思广益,综合多学科发展动向,体现“高级”的前瞻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在结合教学目的和性质的基础上,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融合毕业学生与其他高校任课教师总结的教学需要,对书本内容进行补充,以讲义的形式为学生作补充教材,以最大限度地丰富理论。 2.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群体教学方式并不能符合每一个学生的特征需要与知识接受能力,但是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个体必然具备共同的特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多种教学方式的试用,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此,作为一名高级财务管理教师,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方法。 2.2.1 案例教学法 离开了实践,理论便是空谈。应用型的课程离不开实践,在参加工作,进入实际工作环境之前,我们可以以案例解析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工作对象,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示例处理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收集和研究各种类型的企业业务信息,为充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经验,同时也提高了综合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分析和实践能力。 2.2.2 采用“团队”式教学 在授课中,教师给出案例,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组成团队,每队分别配有队长,并组织团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并进行发言,其他小组提出质疑,最后由授课老师进行讲评。这一过程中,学生相当于进行现实工作环境中的角色扮演,更具主动性,通过工作环境模拟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工作热情。⑤ 2.2.3 外聘教师承担部分课程教学 课堂教学中,应外聘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讲师,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最新的行业动态,又能开阔学生眼界,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对实际高级财务管理工作的了解。 2.3 改革考核方式 高级财务管理的应用性较强,从内容上来看,发散性较强且内容具有专题性,学习高级财务管理,意在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培养,重点也是提高管理人员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处理突变问题的能力。考核应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在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其与分析现实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3.1 理论方面:闭卷考核 该部分可采用阶段性考核或专题类考核或口头考核,考核内容为高级财务管理必备理论,学生可以以学术型语言表达,亦可用自己的理解举例表达。但要求学生一定能够运用规范的语言或文字进行表述,作为一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而该考核方式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思维,并能够同外界进行良好沟通。该部分应占总体考核的50%。 2.3.2 实践方面:模拟职场任务式考核 该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育学生的工作技能,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因此,模拟职场的任务式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该考核亦可分为阶段性任务抽查与期末任务考查,考核以小组为单位,不仅进行任务分配,还考核每个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引导性和时效性的案例和专题,对学生进行随机考核,以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4 分阶段、周期式教学 高校教育大多以年为单位分为三到四个周期,在教学阶段,应以第一学年灌溉理论基础知识为主,主要学习财务、会计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第二学年结合理论基础进行会计实务的训练,理论与实务交叉学习;第三学年将理论知识拓展开来,根据高级财务管理的需要向多方向延伸,如: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并开始实践技能教学与校园实习,即在校园内模拟社会实际工作环境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第四学年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结合快速的互联网发展趋势,建立交流沟通的“群”,保持师生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也是保证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真实教学案例的重要源泉,学生通过相互传递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自身更迅速地成长,并且形成独立的工作思维方式。最后一个周期虽已脱离校园,但却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成长速度最快的一个环节。 3 结束语 高级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水平深、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强的课程,旨在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下培养社会需要的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要求在工作工程中不仅要有理论指导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而且要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与升华理论的能力。因此,高校设置高级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应顺应社会的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弥补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并行,缺一不可,使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的高级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以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挑战。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探析 摘要:我国经济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特别是高级财务管理的地位日趋重要。高级财务管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现状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并从理论、专题和综合案例三个方面构建了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关键词:高级财务管理 课程内容体系 综合案例 一、引言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构成企业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财务管理专业在各高等财经院校普遍开设,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等也以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为时尚。会计学专业普遍开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与高级财务会计。与之对照,财务管理专业在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方面差异较大,大多数院校开设了财务管理学、高级财务管理,还有少数院校开设了三门财务管理课程即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可以看出不同的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特别是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开设方面存在分歧,在课程内容与体系方面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不仅如此,有些高等院校开设的管理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理论与方法、财务理论与案例等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内容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重叠。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对高级财务管理课题体系设计与构建在高级财务管理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现状与分析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理念差异较大,从而造成了教材内容安排的差异也非常大。例如,陆正飞教授等编著的《高级财务管理》以介绍财务理论、经验证据以及购并专题为主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介绍和讨论财务管理的核心理论和实务问题,主要内容包括:风险报酬原理与资本成本、资本结构、融资行为与融资战略、股利理论与政策、资本预算与投资战略、内部财务理论与营运资金战略、内部资本市场与集团企业财务管控。下篇重点介绍和讨论公司购并和重组中的财务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购并的基本理论、购并的财务战略、购并的价值评估、购并的交易结构设计、杠杆收购、公司重组与反购并。 王化成教授等编著的《高级财务管理学》从财务管理假设入手,通过财务管理假设将高级财务管理同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划分。凡是符合财务管理假设内容的都放入初级与中级财务管理中,凡是对财务管理假设有突破的内容,都放入高级财务管理中。因此,本书主要讲述一些专门性的问题,内容包括:企业并购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以及企业破产、重组与清算等内容。 汤谷良教授等编著的《高级财务管理学》的内容设计吸收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财务理论发展和实际创新。刘志远教授编著的《高级财务管理》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流程与企业的生命周期为线索,即按照“基本理论投资管理融资管理价值管理与财务风险管理扩张与重组”安排章节。同时,每一主要问题都讲述其理论基础、相关实证(经验)研究成果和政策涵义,并且,围绕我国财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作深入的剖析与探讨。张先治教授等编著的《高级财务管理》定位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即培养财务总监;突出了基于价值的资本经营与管理控制的主线,明确了治理与财务战略是高级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要构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体系,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高级性如何界定。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看看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开设的主要内容,国内高等学校开设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对原有财务会计内容进行横向补充与纵向延伸的一种以新出现的特殊业务为主的财务会计,主要内容包括合并会计、租赁会计、外币业务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生物资产会计、油气开采会计、保险合同会计、重组清算会计、股利支付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那么高级财务管理是否也按照上述思路进行特殊业务与专门问题罗列的体系建设呢?我们的观点是,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有本质的区别,财务会计本质是为投资者、债券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对外报告会计,其工作核心是编制财务报告,而财务管理本质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财务会计应用性强,而财务管理不仅应用性强,而且理论性也强,因此,在课程内容体系建设上不能也不应该相同。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既要体现出理论性,又要体现出实务性;既要体现出系统性,又要体现出专题性。 三、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由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特殊性,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可以从理论、专题和综合案例三个层面入手。在理论与专题篇里面既有理论及分析、又有实证研究以及相对应的小型案例与中型案例,在综合案例篇中的案例要有跨章节内容的综合性案例。 (一)理论篇内容设计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理论博大精深。1958年,美国的两位教授Modigliani和Miller合作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价值和投资理论》的文章,开创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同时也奠定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基础。两位学者也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此以后,学者们在以上两位教授的研究基础上,展开了对公司融资、投资等理论的研究,使得财务管理理论日益成熟、系统与完善。 财务管理理论涵盖的内容很丰富,笔者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了财务管理理论篇。理论篇的内容包括融资与资本结构理论、资本预算与投资理论、营运资本与内部财务理论、股利理论、并购与反并购理论、行为公司财务理论、资产定价与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对于理论篇中的每一种理论都进行阐述其基本思想和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每一章的内容包括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论发展、实证研究、贡献与不足之处、中型案例与分析。另外,小型案例嵌入章节之中与其相关的知识点对应。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内容包括中外专家与学者对理论深入与拓展的研究,以及包括专家学者与笔者最新的研究成果。 (二)专题篇内容设计 财务管理不仅理论博大精深,而且实践性也非常强。专题篇的内容借鉴王化成教授的观点,从财务管理假设入手,凡是对财务管理假设有突破的内容,都放入高级财务管理专题篇中进行论述。专题篇的内容包括企业并购运作与估值、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公司清算与重组、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财务预警与风险管理、财务造假与甄别。对于每个专题的知识点和相应内容进行阐述,并配备小型案例;每章结尾配有中型案例及其分析。 (三)综合案例篇内容设计 案例分析法,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首先提出并开发,用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培养企业高层管理者。案例分析法后来被许多公司借鉴用于培养企业的员工,明显地提高了员工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案例分析法结合文献资料对单一或者多个对象进行分析,得出一般性和普遍性规律的方法。案例分析法具有系统性,把研究对象视作一个系统,或者是系统的一部分,来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案例分析法能够给研究者提供系统的观点,通过对研究对象尽可能地完全直接地考察与思考,从而能够建立起比较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现在被普遍应用到财务管理的教学与研究之中,在高级财务管理的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多的应用。 在理论篇和专题篇中的每一章都配有与章节内容对应的小型案例和中型案例。但是,这里的综合案例是跨章节内容的大型案例,例如案例内容涉及企业融资、企业投资与公司治理等综合型的案例。综合大型案例综合性强、知识点多,可以把理论篇与专题篇中的内容整合起来,方便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点的贯通学习,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将理论、专题和综合案例的内容结合起来,构建的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如下图所示。 财务管理及其相关理论是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基础。我们构建的内容体系中,既包括经典的财务管理理论,也包括与财务管理相关的金融理论。在此基础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专题进行阐述。最后,综合案例贯穿理论篇与专题篇的相关内容。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对目前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情况,提出更高的要求,即重视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关键词 财务管理人员 能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财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内容,提出作为肩负基层当家理财重任的财务管理人员,要以科学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能力素质,努力实现经费保障效益最大化。 财务人员不同的岗位,在企业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总监为对象,假设在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基础上,探讨更深一层,即需要具备的个人综合能力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一、目前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应发挥的作用。 财务总监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基本职责主要包括:向董事会负责,为其财务会计决策提供依据和服务;接受监事会对财务会计工作的质询和检查;在经理层履行财务会计管理工作。 (1)对董事会的职责。1)提出财务会计机构和岗位设置草案。2)提出会计政策、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制度草案。3)提出财务事项审批权限草案。4)提出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的草案。5)提出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的草案。6)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各类业务内部控制程序规范。7)会同有关部门提出重大投资、筹资活动和重大资产重组的草案。8)提交内部审计报告。 (2)对监事会的职责。1)接受监事会对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的检查。2)负责实施监事会对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的整改意见。 (3)在经理层中的职责。1)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财务政策、会计核算基本管理制度,预算、决算方案、利润分配、弥补亏损方案。2)负责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资产的法律、规章和制度。3)主持公司日常财务会计管理工作。4)组织内部审计工作。5)负责起草拟交经理层审批的有关财务会计事项报告。6)负责执行董事会授予的经理、财务总监联签制度。 以上为财务总监作为企业高管而所需完成的工作内容,正是这些工作而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达不到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则无法顺利完成工作,甚至会拖企业的后腿。 二、现阶段财务管理人员普遍能力及水平 做财务的门栏比较低,这也是会计人员比较泛滥的原因之一,但做一个好的财务人员却实在不容易,做一个合格的财务总监更不容易,目前有很多财务总监也表现出下面的情况: (1)仍然是个数字工作者。事实表明,无论其具备如何高超的财务技巧,仍然无法官居高位。不论身处什么样的公司,CEO始终应该是个战略家。数字工作者太过专注于损益表而忽略了日常的重要指标,比如现金流,优秀财务人员应该是一名信息过滤者和分析家,过滤和分析的结果就是让企业明白信息背后要传达的决策选择。 (2)不够关心企业的经营。优秀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的工厂和设备,并时常出席行业会议和走访客户,这样才能了解数字背后的内容。 (3)总是独来独往对于公众公司。拥有各种关系网对于优秀财务管理人员来说非常重要。无论是法律界、银 行界、新闻界以及政府机构和市场,如果你都有交情不错的朋友,那么正处于竞争白热化的候选阶段的你肯定手握胜算。 (4)无法很好地处理各方关系。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很多能干的财务管理人员为成为高级管理人员而相互竞争,但很多人无法很好的各方关系,而那位最终爬至高位的幸运儿一定是处理商场关系的高手。 (5)在压力下容易丧失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优秀财务人员的职责就是拉紧CEO的缰绳,这需要勇气和信心,而有些财务人员没顶住压力而强迫离开公司。 (6)不具备领导才能。领导才能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它能够让组织的整体发挥出大于各部分简单加总的能量。很多有抱负的优秀财务管理人员可能会败倒在这一要求面前。 三、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作为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克服上述问题,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为企业发展尽责尽力。作为财务高手,在对数字感兴趣、有敏锐的数字感的基本能力,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称外,还需要战略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来丰富自己。以下为提高财务人员上述能力的几项途径: (1)扩大知识面,学习研究其他领域。不断拓展视野,适应当代优秀财务管理人员水平提高。例如,CFO是一个穿插在金融市场和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之间的举足轻重的角色,毫无疑问,他们必须具备战略的头脑、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准确的判断力,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因此,优秀财务管理人员要不断接受、消化新信息,将知识面拓展到营销、人力资源、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多领域。 (2)创新能力。要具备深谋远虑的创新能力。财务管理人员作为部队理财的“大管家”,需要具有长远发展的意识,做到及时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订符合本单位发展实际的财务目标;制订财务目标要以部队发展方向、担负任务、家底现状等为依据,切忌主观臆断、急功近利、空洞无物;长期的财务目标应与各阶段的财务目标相衔接,并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对财务目标的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的实际效果要定期进行考查、评估、修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全年财务目标的全面实现。 (3)预测能力。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要具备未雨绸缪的能力素质。确保单位财务决策的正确性,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提高预测能力,做到未雨绸缪,适时向决策层提供有说服力、具有前瞻性的财务预测资料。因此,必须从对信息的占有和解读着手,提高敏感程度,开辟信息来源渠道,尽可能多地收集与单位财务相关的市场信息,包括商品市场、能源市场、建材市场、维修市场等的动态信息;加强信息综合分析,采取动态信息与静态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发现对财务预测有用的数据;通过比较论证形成财务预测结果,供财务决策层参考。 (4)沟通能力。有效沟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除了是出色的财务专家外,更是优秀的管理者,他们需要了解市场、生产、工艺、人力资源等知识,并能和董事会、商业伙伴及员工进行有效沟通。既要处理好与股东、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社会审计机构等的外部关系,同时,又要处理好与CEO、内部审计机构、CIO等关键人物的内部关系。 (5)抗压能力。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独立承担责任的压力和企业风险给你带来工作上的压力。一种压力是处理事项的原则和灵活性的掌握上;另一种压力是随时出现的紧急事项,如果计划的好,一般不会出现,偶尔出现一次会让你精神紧张得很。 (6)团队管理能力。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用人本事,财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门,很多商业秘密都集中于此,作为一个优秀财务管理人员,用人策略就显得极为重要,不要仅仅依靠人力资源部的人,你得亲自选人和鉴别人。麦包包的CFO叶海峰就体现了优秀的团队管理能力,叶海峰和团队是邱玉栋加入麦包包的另外两个重要原因。“叶总是一位很有魄力的领导,管理风格很开放,而且公司团队很年轻很有朝气。”据邱玉栋介绍。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扮演重要角色,我们要重视这方面的发展,并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强大自己的,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经济的进步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为辽宁捷信源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关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与初、中级财务管理课程不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财务管理应用理论,在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中处于塔尖的地位,是初、中级财务管理学的延伸。其课程内容主要是那些超越了财务管理假设的相关内容。这就对我们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善用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新方法。 关键词: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思考 《高级财务管理》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中处于塔尖的地位,是初、中级财务管理学的延伸。已有的高级财务管理教材根据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如企业并购、重组等特殊业务的财务管理;二是如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国际财务等特殊组织的财务管理。但是,不论以上哪类高级财务管理,都是以财务管理应用理论为重点。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国外很早就出现了关于财务管理实务的研究,但这情形并不适合于我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才开始兴起。这也导致了目前我国高校现阶段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等内容作如下思考。 一、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整个财务管理本科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开设“高级财务管理学”课程,这已成为学界的一个共识。这门课程主要是面向具有财务管理基础的高年级学生而设置的。 高级财务管理在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是一门综合运用的管理学科。它涉及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学科的知识,需要学生全面掌握了解相关学科知识。 二、关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高级财务管理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对我们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善用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新方法,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它将“任务”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教学模式提倡“以学为本”,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详细操作方法是:提出某一观点或问题,围绕该观点或问题,将课程内容组成若干个“任务”,然后通过这些“任务”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的任务类型,在教学上应有所区分。通过任务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技能。任务型教学转变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功能,使学法成为关注的重心,将“学”放在中心地位,突出了以“学”为本的地位。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当前经管课程中已被广泛的运用。它是指学生按照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对老师给出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学生分析、提出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方法。高级财务管理知识面广和信息量大,单纯以现有的教材为纲,其内容还是十分有限,为兼顾扩大知识面和信息量,如适时增加可分离债融资策略、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影响等内容,以及提高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案例分析过多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案例分析产生厌倦情绪,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经历不集中,容易走神,进而失去学习该课程兴趣。因此,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来说,案例分析法虽然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师在运用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避免学生产生案例疲劳症。 如该课程中的并购、重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包含两章甚至更多的内容,其中的案例又大多数来源于企业的日常实践,因此,有关并购内容的案例有必要让学生加以分析。如可以以吉利并购沃尔沃轿车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该章节内容分析该并购的品牌、营销等整合策略。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是根据教学内容,就某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采用启发、诱导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一方面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该种方法要求教师科学采用授课模式,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的教学内容。同时需要明确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听课效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 三、结语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研究的重点主要是财务管理应用理论,在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中处于塔尖的地位,是初、中级财务管理学的延伸。在明确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定位的同时,其教学方法也需要更随知识的更新不断变革和完善,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及实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提高的目的。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浅谈高级财务管理的高级性 【摘 要】近些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而各企业为了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纷纷采取措施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部分,在控制企业经营成本以及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高级财务管理对其相应高级性进行简单介绍与讨论。 【关键词】市场经济;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高级性 基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现阶段在财务管理这一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这给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困难。文章通过对高级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来将其自身高级性能有效的体现出来,使得更多的人都能真正了解进而熟悉其高级性。 一、概论 依据一定标准,可以将财务管理划分成为初级以及中级还有高级财务管理这三个层次。我们将现阶段常见的一些财务管理理论被称作中级财务管理理论,而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基于某些财务数据来探讨财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各自组织背景忽略掉来对现有的财务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而其中的基本变量受限于成本以及收益和风险等三个方面。再加上对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使得人们对现阶段市场计划以及相关决策之后所涉及的控制以及评价问题逐级淡化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级财务管理中,已经将其整个管理过程全部集中到有效决策这一环节中来。其实,管理通常被定义为一种社会过程,它其中涵盖了为了达成这一具体目标而采取的所有行动,像组织以及计划还有控制和评价等等。另外实施的这些行为主要关财务管理作为当前系到人同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鲜明的社会性。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财务管理作为现阶段一项以价值为实际轴心的管理活动,实现其价值利益的最大化就是最终目标。所以从其本质上说,当前所说的高级财务管理其实就是利用相应的管理理论来对财务进行讨论,并将其财务管理有效体现出来的社会过程。 二、高级财务管理中的“过程” 简单来说,高级财务管理中所讲的“高级”其实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随着当前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更新、更复杂的财务事项发生不断变化,可它绝对不是各种财务管理理论的堆积,它拥有相应的思想体系以及逻辑主线,同时在遵循既定财务管理原理和解决方法的基础之上,同现行的”中级“财务管理进行补充和修改,进而共同构成一个科学、合理和统一的理论体系和财务管理学科。高级财务管理其专业理论所研究的起点就是企业组织,一般来说,不同形式的企业组织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目标以及财务主体。而既定的财务目标会为整个财务管理活动提供相应的技术标准以及方向,但与此同时,参照内部治理结构来对财务主体进行分层划分,这就为管理过程中相关负责人提供了所需的行为导向以及实际规范。 三、高级财务管理从其特征方面体现出高级性 (1)研究主体已经从单一过渡成为多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组织形态的丰富化以及多样化,都要求现阶段的财务管理来对不同组织规模以及不同组织结构所采取的财务管理行为进行认真关注。不但要重视 企业自身的财务运作问题,同时也要对其他类型企业自身的财务问题进行认真研究。(2)转变研究的客体。当前所讲的高级财务管理往往是将企业最大值来做为财务目标,并以现金收益以及风险平衡发展来实现对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并对相应的财务分析技术以及模型量化来确定财务管理方法,通过将其同全方位发展战略相对接,来进一步的落实相应的财务战略,在改进和完善组织体系的同时,对企业价值增长进行认真分析。同时将既定的战略通过一定方法制定成为具体预算目标。然后再利用预算管理以及预警机制等诸多手段,来确保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可持续增长。(3)研究理念已经从以往财务独立逐渐向财务整合型逐渐转变。当前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以及财务分析已经根本不能满足现阶段企业自身整体价值以及战略管理的相关要求。而高级财务管理恰恰将这些管理理念以及方法进行全面有效提升。它为现代企业制度前提之下的法人机构来提供一个同其相对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将企业资金周转以及相关信息流等一些专业的科学方法,来制定相应战略并予以实施。所以说,高级财务管理其自身高级性主要从其特征多方面呈现出来。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级财务管理往往是一种行为关注管理,换句话说也就是从原先的结果导向型逐渐向过程控制型进行转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应从多个方面来对高级财务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其高级性有效的呈现出来。 高级财务管理论文: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定位 目前,在财务管理教学与理论研究中经常涉及到财务管理分类问题,其中将财务管理分为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或公司理财)和高级财务管理是比较流行的做法。在这种分类方法中,高级财务管理教材或课程的定位是比较多元化的,有的将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界定在高级财务管理中;有的将财务管理特殊方法(特别是用到高等数学或模型的方法)界定在高级财务管理中;有的将财务管理主体中的所有者财务界定在高级财务管理中;等等。本文试图从财务管理主体角度出发,结合企业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来探讨高级财务管理的教材或课程定位问题。 一、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 财务总监(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是现代公司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顶尖管理职位之一,是掌握着企业的神经系统(财务信息)和血液系统(现金资源)的灵魂人物。做一名成功的财务总监需要具备丰富的财务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公司理财与金融市场交互、项目估价、风险管理、产品研发、战略规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建立以及洞悉信息技术及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冲击等自然都是财务总监职责范围内的事。在一个大型公司运作中,财务总监是一个穿插在金融市场操作和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之间的角色。可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人们对财务总监在企业的角色定位有着各种期待和不同的认识。但是,尽管如此,可以得出的统一认识是,财务总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负责人,他或她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负责人,而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财务总监的认识,可给财务总监角色一个明确的定位。 1.财务总监与首席执行官(CEO)的关系及地位 对财务总监定位首先可明确的是财务总监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接着要讨论的是,财务总监与CEO都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财务总监是CEO的助手关系,还是说财务总监是CEO的伙伴关系?应当说,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三种表述都是正确的。从行政级别看,CEO显然是高于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应在CEO的统一布置与领导下开展工作。从管理工作看,财务总监作为CEO的助手,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从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等角度协助CEO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工作。从经营决策角度看,由于企业根本目标是追求资本增值,财务决策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核心与关键,财务总监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就成为CEO最重要的伙伴。 财务总监作为CEO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最重要的伙伴有两层意思:第一,作为伙伴,财务总监应当更自觉、更主动地将企业经营决策看成是责无旁贷的与CEO共同的职责和任务;第二,作为CEO最重要的伙伴,意味着CEO在企业经营决策中还有其他伙伴,但财务总监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地位高于其他高层管理者或其他CEO的伙伴,这是由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所决定的。 2.财务总监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功能定位 明确了财务总监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与CEO的关系及地位,要成为一名称职的财务总监,他或她必须是独立、客观的战略与策略分析家。在企业目标一定的情况下,战略与策略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关键。财务总监要当好CEO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重要伙伴,必须具有企业战略与策略分析的能力,特别是站在财务角度进行企业战略与策略分析,确定企业的财务战略与策略。 应当指出,财务总监在企业战略与策略分析中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由其自身地位决定的。财务总监在战略与策略分析中应有独立的、客观的判断,应提出建设性方案,而不是只对他人决策方案的论证。财务总监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应成为企业战略与策略的制定者,而不仅仅是企业战略与策略的执行者。 3.财务总监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职责定位 要保证企业战略与策略制定的准确性,经营决策与控制的有效性,决策与控制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是关键,离开高质量的决策信息,决策准确性的确保是不可能的。在企业决策信息中,财务信息和会计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财务总监做为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最高负责人,如何保证为企业提供支持决策的信息是其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应当注意,财务总监在为企业提供决策信息支持中所承担的角色,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提供者,而是信息的革新者。所谓信息革新者,是指财务总监在为企业决策提供的信息,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根据外部法规与制度要求提供的信息,而是根据企业决策与控制要求,在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基础上经过革新或创新后提供的,适应企业特殊决策与控制需要的信息。 财务总监要做好决策信息革新者的角色,就需要根据经营决策与管理控制的要求,对财务信息与会计信息系统进行革新与发展,包括对经营决策信息内容相关性与可靠性方面的创新,经营决策信息流通及时性方面的创新。 总之,现代企业财务总监要胜任上述角色,必须学会用战略的眼光,经营决策的思维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 二、财务总监的能力要求与知识结构 财务总监要胜任上述在企业中的角色,需要承担哪些职责,具备何种能力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在其承担的财政部重大课题《中国财务总监能力框架》研究报告中,对财务总监的职能与胜任能力进行了研究与论述,总结起来如表1。 表1反映了财务总监的职能及能力要求。这种职能与能力的细分,对财务总监明确工作职责,注重能力提升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然而,实践中,财务总监的这些职责与能力的发挥往往是综合的,归纳起来,主要的职责与能力体现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1.资源配置能力 财务总监为实现企业资本增值目标,对资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使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效果,是其最重要的职责和能力的体现。财务总监的资源配置能力包括: (1)企业投资方向决策能力,如根据企业战略确定适当的投资行业; (2)企业投资规模的决策能力,如人力资源与资本资源配置问题,最佳经济规模问题; (3)企业资产结构优化能力,如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结构优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结构优化,自营资产与对外投资结构优化等等; (4)企业资产重组能力,如不良资产的处置,存量资产盘活等; (5)资产使用效率的控制能力,如根据相关控制标准和实际信息,对资产使用效率进行控制,保证资本增值。 2.融资创新能力 融资活动是企业最基本财务活动,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有多种。从企业价值创造角度出发,财务总监在融资创新方面的职责与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财务总监的融资创新能力主要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于企业成长阶段的融资能力创新; (2)基于资本成本降低的融资创新能力; (3)基于金融工具的融资创新能力; (4)基于风险防范的融资创新能力; (5)基于股利政策的融资创新能力。 3.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能力 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基础是要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关系,而所谓利益相关者,其利益的核心是经济利益。因此,财务总监在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中,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的能力就成为财务总监重要的职责和能力。财务总监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企业股东与管理者的关系能力; (2)协调企业管理者与债权人关系的能力; (3)协调股东与债权人关系的能力; (4)协调企业与职工的关系能力; (5)协调企业各部门关系的能力; (6)协调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能力; (7)协调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能力; (8)协调企业与客户关系的能力。 财务总监要完成上述职责并有效发挥各种能力,必须学习与掌握相应的知识,具备发挥能力的知识结构或能力要素。关于提升财务总监能力的知识到底应该包括什么有各种不同的认识,或者说从不同角度理解,其表述也各不相同。有关研究提出了提升财务总监知识的八门课程,这八堂课分别是财务管理、资讯科技、流程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关系人管理、策略管理以及企业价值管理,如图2所示。图中这个架构说明了财务长扮演的角色与所应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将随着企业的生命周期与企业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企业处于初创时期,企业规模不大,此时财务长在企业中扮演的是较为基础的财务主管,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也较为基础,主要聚焦在财务功能上,而随着企业的成长,财务长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将愈来愈重要,财务长的功能愈需完善,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范围也逐渐扩大。 也有研究将财务总监能力要素的核心知识概括为:战略管理,公司治理,价值管理,并购重组,财务分析,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审计内控,成本管理,税收筹划,财务呈报,信息系统和资产管理等。 三、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定位 在明确财务总监角色定位及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的基础上,如果将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定位为满足财务总监行使职能所需要的知识结构,那么高级财务管理的内涵,从财务管理主体角度看可表述为:企业的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所进行的财务管理;从财务管理目标角度看可表述为:财务总监为追求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管理;从财务管理的内容角度看可表述为:财务总监在财务治理、财务战略、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层面所进行的管理。 1.高级财务管理主体 财务管理从主体角度划分通常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与财务经理财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公司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公司财务管理形成一种分层管理体制。具体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 所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资本增值目标,减少经营者偏离自己目标导致的风险,需要对公司的资金筹集、资金投向、收益分配政策等行为实施管理。这就是所有者财务的主要内容。所有者财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经营者对自己制定的公司政策和重大决策的执行过程实施监督和调控,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估,并且确定向经营者支付的报酬。 经营者财务是指经营者为了实现所有者下达的财务目标,贯彻所有者制定的公司政策,执行所有者做出的决策,而科学、合理地使用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有效地利用负债,减少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经营者财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具体财务战略;审批预算方案;对预算的实施进行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控制;出任或解聘财务经理等。 财务经理的职责主要是日常财务管理,比经营者财务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财务经理财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处理与银行的关系、现金管理、筹资管理、信用管理、利润分配的实施、进行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工作等。 从财务管理主体划分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宏观经济中还是微观经济中,无论是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还是个人,都存在着理财问题。如果我们将财务管理基础做为所有理财主体进行理财的基础,包括基础理财理论和理财方法;中级财务管理作为各种理财主体进行理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高级财务管理则是针对财务管理中最核心的理财主体,即介绍高级财务管理者的理财理念、理财理论和理财方法。 高级财务管理主体是一个微观财务管理主体,但他或她在理财过程中必须考虑宏观财务管理的问题;高级财务管理主体是一个公司财务管理主体,但他在理财过程中必须考虑金融市场、投资领域的理财问题,处理与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问题。 2.高级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个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往往要服从组织的目标。企业做为营利组织,其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出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这一目标又具体体现为价值目标,即资本的保值与增值。企业的目标从根本上必然与企业的所有者目标相一致。作为一个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拥有一定资源,包括资本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关于谁是企业的所有者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企业的所有者是资本资源的所有者还是劳动力资源的所有者。一种观点认为,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所有者,即资本所有者以其资本投入为基础,雇佣劳动力,这就是所谓资本雇佣劳动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所有者即劳动者是企业的所有者,劳动所有者以劳动为基础,通过雇佣资本进行生产经营,这就是所谓劳动雇佣资本制。经济学研究表明,人们对风险的不同态度可能是决定谁充当监控者(所有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资本所有者通常比劳动所有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要小,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企业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主或企业所有者。另外,在劳动雇佣资本制度下,企业只能负盈,不能负亏,或者说劳动者只能分享收益,不能承担风险。因此,企业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企业目标应与企业资本所有者目标相一致,即资本保值与增值。那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财务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资本保值与增值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 高级财务管理目标从总体目标上必须服从于财务管理的一般目标,即将经济效益作为核心目标,利润作为直接目标,资本增值作为根本目标。然而,由于财务管理主体的不同,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层次性的客观存在,高级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有其特殊性。 第一,高级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管理根本目标或所有者目标的高度一致性。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资本增值。这一根本目标的确立是由于企业的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高级财务管理主体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情况下就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此,其理财根本目标必然是资本增值;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直接受托于企业所有者,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作为高级财务管理的主体,其理财目标也必须与企业所有者的理财目标相一致。更何况即使在两权分离情况下,企业所有者仍然是高级财务管理的主体之一,高级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管理根本目标或所有者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就成为必然。 第二,高级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协调性。企业将资本增值作为财务管理根本目标的前提是将资本所有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目标与企业所有者的目标相一致。然而,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增值,离不开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等各利益相关者。如何处理企业资本增值目标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目标或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的关系,是高级财务管理主体的重要任务。为了保证高级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高级财务管理主体必须处理好资本增值这一财务管理根本目标与利益相关者目标的协调。 第三,高级财务管理目标对其他财务管理主体目标的统驭性。由于财务管理主体的多元性、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层次性,协调财务管理主体和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是高级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财务管理主体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协调中,高级财务管理主体和高级财务管理目标对其他财务管理主体和目标具有统驭作用。其他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服从于高级财务管理的目标。 3.高级财务管理的职能 财务管理的职能是财务管理本身所具备的特有功能,是由财务管理本质所决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因而财务管理也具备管理的这些职能。但是,由于财务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殊内容,财务管理的职能也有其特殊性。具体说来,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有:财务计划职能、财务组织与指挥职能、财务协调与控制职能以及财务分析与评价职能。 高级财务管理的职能应在财务管理一般职能的基础上,结合高级财务管理主体特征和目标要求而形成具体职能,包括: 第一,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公司治理是公司的外部索取权人为了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对整个公司进行的控制。公司治理层次上财务方面的事务和运行机制可划入财务治理范畴。财务治理就是指公司的各种索取权人为了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利用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公司实施的控制。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者,其在公司治理,特别是在财务治理中将发挥重要职能作用。尤其是财务治理是高级财务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第二,财务战略与计划管理。财务战略与计划是公司战略管理和计划管理的核心。特别是在现代公司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决定了高级财务管理者必须将财务战略与计划纳入到整个公司战略与计划管理之中。没有科学的财务战略与计划,就没有科学的公司战略与计划;没有科学的公司战略与计划,就没有公司的长期、健康、高效发展。 第三,财务协调与控制。协调与控制是管理的一般职能,而这个职能对高级管理者更重要。财务协调与控制是财务管理的一般职能,而这个职能的发挥关键在于高级财务管理者。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者,不仅要协调财务治理与其他治理的关系,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而且要以公司财务目标作为标杆,控制各部门、各子公司的财务活动及其结果。 第四,财务评价与激励。财务评价与激励是权衡公司业绩与相关者利益的重要手段。由于公司的业绩最根本的是财务业绩,相关者利益实质上是财务分配,因此,公司评价与激励的关键在于财务业绩评价和财务激励。高级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对公司利益相关主体的综合财务业绩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奖惩的依据,以激励各部门、组织责任人的行为,最终保证公司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实现。 4.高级财务管理体系与内容 (1)基于价值的管理 财务管理的本质与目标决定了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特别是高级财务管理,就是基于价值的管理。财务管理的本质是对资本的运营;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资本的增值;资本的内涵、计量及运营都直接表现为价值形式;因此,基于价值管理是高级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基于价值的管理的目标是创造价值。基于价值的管理就是使公司的管理决策要与股东的根本利益协调一致。当然,影响股东价值的因素有许多,要创造价值,就必须明确股东价值创造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基于价值的管理正是对影响或决定股东价值的关键因素进行管理。基于价值的管理包括基于价值的治理、基于价值的经营和基于价值的控制三大部分。 (2)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 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是以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增长为目标,使价值增值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贯穿于公司治理的过程,从而保证基于价值的管理处于正确的运营轨道而进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从公司治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我们可将公司治理分解为:财务治理、业务治理、人事治理、市场治理等几个方面,其中,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面。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财务治理问题。公司财务治理从财务的社会属性(产权契约关系)出发,以财权为主要逻辑线索,研究如何通过财权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形成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维护投资者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根本目的。因此,从本质上说,财务治理是一个关于公司财权配置的合约安排。 (3)资本经营与企业重组 在基于价值的管理中,围绕资本及其增值进行的资本运作或营运,就是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是基于价值管理的核心与关键。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经历了生产经营、商品经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几个阶段,基于价值的经营决定了资本经营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地位。 资本经营从内容上包括资本存量经营、资本增量经营、资本配置经营和资本收益经营。这些经营的本质都是以资本增值为目标,以资本运作为手段,通过对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实现价值创造,包括股东价值创造和企业价值创造。 资本经营从形式上包括资本扩张经营和资本收缩经营,直接体现为企业的重组,如对资产的重组、负债的重组和股权的重组。 (4)管理控制与风险管理 “管理可被看成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个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管理是一种活动,管理控制是一个过程。管理是为有效地实现某个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控制则是为保证这种活动及目标实现的过程。高级财务管理者为了实现公司目标和财务目标,必须进行管理控制。 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是公司管理控制的关键。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是围绕价值创造与资本经营所进行的控制。管理控制系统的要素包括:控制环境、控制变量、控制标准、信息报告、执行评估、纠正偏差、业绩评价、激励机制、沟通交流、监督控制。进行管理控制程序通常包括战略目标分解、控制标准制定、内部控制报告、经营业绩评价、管理者报酬五个步骤。 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实际上也是风险导向的管理控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是管理控制有效性的关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包括控制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环节。 (5)国际财务与集团财务 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日益复杂,公司发展的集团化特点和面临的全球化市场运作,使公司财务管理,特别是高级财务管理必须重视国际财务管理和集团财务管理的特点。 国际财务管理与一般公司财务管理一样,都要涉及公司的投资、融资以及股利分配决策、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等内容。但是,由于国际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具有不完全性的国际市场,面临着特殊的政治风险和外汇风险,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国际财务管理特殊的研究内容。国际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跨国资金运动和国际财务关系,内容包括国际筹资管理、外汇风险管理、国际投资管理、跨国公司内部资本转移等等。 集团财务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企业集团的核心层(核心企业或集团公司)有两个不同范围的管理主体,即集团公司本身的财务管理和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或控股公司对所属公司的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两个层次,即企业集团与其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和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发生三个转变,即从封闭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转变,从生产经营型管理向资本经营型管理转变,第三,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中德管理控制研究中心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解析 【摘要】企业集团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之下,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无法有效的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企业集团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此在实践中企业集团要想探究发展就要提升对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重视,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集团财务 管理模式 相关问题 传统的财务管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弊端的,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其进行优化创作,进而使财务管理模式与现阶段经济制度模式的财务管理需求相吻合,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动态、开放性以及理性的发展,对此下文主要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究分析。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决策全在母公司中,主要就是通过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严格控制,通过各种有效的审核方式,有效的拓展母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而对于各种成本进行有效的分配,通过聚集性的管理模式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在实践中集团财务活动的各个部门的内容主要就是通过母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其在实践中涵盖了财务战略创设以及各种政策的有效落实,通过资金存储以及各种资金的投放、相关成本的有效测算以及抑制、相关利益归纳与分配等等相关内容对其进行管理。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资源进行控制与管理,同母公司对于子公司中的各种重要的事物,如各种资金的投入、相关资金的存储、各种收益分配以及资金重组等内容等,子公司的财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统一通过上级对其掌控。母公司只要通过为子公司提供各种运营工作的方式对其实际的生产运营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 (二)分权类别的财务管理模式 母公司在实践中虽然给子公司适当的决定权,但是在整体上来说其对于子公司的控股职能还具有一定的掌控权利。在其资本融合、资本支出以及实际用、财务收支、财务人员管理以及职工工资福利与奖金等相关内容子公司都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力,同时要根据市场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的具体状况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最初相对较为独立的财务决策。在实践中母公司通过间接的方式对于子公司的实际生产运行活动进行系统的管理,但是其并不是通过行政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仅仅是对于子公司受托职责达成的相关状况进行相关核查以及评估工作。在此种模式下,可以有效的推动子公司的内在竞争能力,鼓励子公司通过利润分配的方式_展各项工作,可以有利于提升子公司的竞争潜力,提升公司集团的整体市场占有份额。 (三)集权以及分权相融合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和分权在企业集团的极端领域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而集权和分权相融合型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强调二者的有效融合,在实践中企业集团要想巩固自身的集权势必基于分权为主要基础,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以及各个分公司在实践中要应用其对应的不同内容的管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全方面管理策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因为母公司在实践中对于主体财务事物集权较为重视,对于子公司财务管理的相关决定权以及人员的任免等相关工作可以适度的进行分权。集团财务管理在实践中无法有效的对于集权以分权等内在的潜质进行掌握,在实践中到底是将集权作为主要内容、分权为辅助,还是分权为主、集权相辅助要根据实际的状况对其进行系统的选择。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存在关键性问题 (一)财务管理机构组织缺乏合理性 我国现有的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与会计工作存在一定的统一性,财务管理工作如果按照会计工作内容对其进行设置直接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各种财务风险问题。 (二)管理标的转变的问题 在理财的实际进程中,管理的实际目标转变在不运行过程中会导致企业集团的多数成员企业以及集团公司在其相关标的问题上的各种问题的披露问题,导致资源整改存在问题,进而导致管理标的转变的相关行为的产生。 (三)迅息传播失真问题 迅息传播缺乏时效性。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其信息缺乏时效性,导致母公司与子公司信息无法有效交流,在信息传递公司过于缓慢重复;同时信息传递缺乏精准性导致各项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措施 (一)财务管理机制以及相关体制的创新 构建现代化的企业体制制度,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以及实际的财务运行体制等进行系统的管理,通过集团公司、母公司以及分公司中的实际状况控制财务管理的相关责权,构建合理的管理平台,创设系统的操作流程,进而实现各种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要构建系统的财务规划,对于管理讯息进行实施测试、动态制约以及管理测算的科学化以及程序化管理,对于相关单位、部门运行的相关业绩测算管理,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 (二)相关内容的管理创新 (1)对于集团内部的产权连接进行明确,实现企业集团的现代化产权枢纽关联的有效转变。 (2)在相同的机体核算工作中,要加强对此成本的聚集关联,对其实时监控,通过各种有效的财务软件,对其进行整体的挑拨管理,进而提升资本的高品质配置,进而提升资金的运作的规模化效益。 (3)应用科学合理的利润配置方式,在实践中设置科学的奖惩制度,对其进行系统管理。 (三)财务机制的创新发展 在实践中要构建高效率的融资投资决策机制,基于财务指标为主要的核心评估水准,制定各种有效的制度措施,通过科学的决策。对其融资成本进行调整完善,进而正确其投资的整体利益;创设风险一致机制,构建完善的风险辨别以及预警机制,对于其内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量化的评估,进而在根本上提升对子公司、母公司以及集团公司的细分财权管理。 四、结束语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实践中要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起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根据问题不断的创新完善现有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与手段,进而促进其长足发展。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思考 [摘 要]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逐渐完善,然而我国农业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早难以适应现有市场经济。正是在此背景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科学财务管理的方案,文章对农业事业单位目前财务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研究,尝试探讨与归纳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达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农业事业的单位运行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与研究 1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现状 事业单位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财务管理拥有以下特点:①经济利益并非是权衡事业单位运行效益的唯一标准,其更深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为社会事业服务,这也是其财务管理的出发点。②事业单位是直接由财政部门资助,无须外部融资亦能保证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不存在并购重组风险。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资产以净资产作为会计要素,不按财政部门和其他提供者所提供的资金比例分配经济利益。 2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产运行管理方面 农业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以国有资产为依托,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下:①固定资产未能及时计提折旧;②会计科目仅单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资金,直接后果是虚增国有资产,掩盖了国有资产的折损,对固定资产期末计价时会产生不合理的偏差(王春美,2008)。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有效配置资产。另外,国内众多农业科研单位,以所申请项目建立研究科室,相互独立而各行其是,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浪费经费。而对科研人员对经济效益的忽视和经费把控的随意性,部分实验设备盲目追求配置高、上档次的资产。导致资产闲置、使用率低。而真正需要投入资金时,又陷入经费短缺的尴尬困境。 2.2 财务内部控制方面 当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有亟待改善的方面,总结以下四点:①一些农业科研单位尚未推行财务内部控制法规,无法可依,造成处理财务事项时往往带有主观不确定性。②名义上设立了内部控制的管理办法,但停留在表面功夫,真正面对需要严格监控的事项往往敷衍了事。③相关措施制度设置不科学,直接导致内控制度效果不明显,未能实际提高财务管理水平。④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目前,内部专业审计机构的设立还未在农业事业单位中引起重视,即使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农业科研单位由单位领导任命审计人员,直接负责于单位领导,导致丧失了审计的独立性(金华,2008)。而且内部审计不能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核查,并且财务监督也具有迟滞性,亡羊补牢实践效果欠佳。 2.3 科研经费管理方面 目前,农业事业单位业务种类众多,根据项目级别分为863、973、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根据项目性质又可分为修购类、基本建设类、科研类和其他种类项目。资助经费来源于财政部,首先通过中央财政拨付给水利部、农业部等部门,再具体向下一级农业事业单位拨款,不同来源的款项依照各部门相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专款专用。繁多的管理办法具体包括,863、973专项、公益类经费管理办法和基础类经费管理办法,不同性质决定其资金规模和项目复杂程度并直接影响到账务处理流程,难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编制决算报表,影响了报表数据的可比性(李阿红,2009)。 另外,一些项目申请金额和实际批准金额不一致,造成农业科研上项目经费实际使用与预算计划脱轨,农业科研单位多数都是按专业建立研究所,自成一体开展研究,浪费了重复购置设备的资金,有些课题组还盲目最求档次,将设备水平与科研水平混为一谈,占用了大量金额经费,但设备利用率低下(周婷,2009)。 2.4 预算管理方面 科学研究是农业事业单位的核心职责之一,重中之重,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工具是对单位执行效率的保障。如何将预算管理与执行项目有机结合,如何将工作目标精细化,量化与预算管理无缝对接,正是我们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方面,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其他同级部门潜意识里将预算管理视为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事不关己,但预算管理直接关乎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估,要实现单位的战略目标绝不能远远偏离预算管理的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从出发点上预算管理的战略功能未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农业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受环境的影响而波动,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经费来源多元化,申报项目时间的动态化,申报项目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并且受到家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的影响,项目申报的不可控性造成了预算编制受到的波动较大,再加上农业科研工作受地域条件、气候条件、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项目的支出很难准确预算,形成预算的编制与实际支出出现差异。另一方面是内部环境上,首先是各部门的协调,由于预算编制以财务部门为主,后勤部门、采购部门和科研部门参与度较低,横向关联度低下。 3 建议与对策 3.1 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依据本单位承担的科研任务和社会责任,改良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度建设和上行下效的执行力是农业事业单位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的保障,具体而言其一,权责明确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必须落实,各级领导及普通员工对资产采购、转移和报废的权限和责任;其二,资产的购置转移必须依托完善的制度和配套的措施,既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又从全局出发统筹资产使用;其三,与时俱进,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国有资产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信息化管理(谭震和李英,2009)。另外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也是为降低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依赖,以市场化的手段经营资产。按照政府授权、集中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以向社会公开招标、公开招租的模式与其他单位共享本单位暂时闲置的资产,发挥国有资产的商业价值。 3.2 预算编制的程序方法要科学 借鉴我国优秀上市公司预算编制流程,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最为关键的环节是预算编制的程序设置,即充裕的时间是编制高质量预算的保障,考虑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兼顾政策变化和气象虫害等自然因素。分轻重缓急排序,科学合理地选择项目。 3.3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农业事业单位,科研业务繁多且复杂,单位领导应起到领头作用,保证上行下效,严格执行项目,明确各级部门及人员经手,核准以及权利范围。针对国有资产管理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单位,并保证不定期对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审查,督促个单位人员勤勉尽责,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4 结 论 笔者以农业事业单位为研究主体,当今的农业事业单位处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环境下,社会公益性质的设立初衷是完善其财务管理的立足点,但业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办法。 本文结合我国农业事业单位所处的外部经济体制环境,总结农业事业单位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参考国内外学者的成果,提出完善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事业单位稳健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它们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上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为此,分析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与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信息披露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1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1)收支管理松散。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对组织日常开支的控制和监管欠缺,导致各收支明细项目、财务信息记录不完整、不规范。(2)资产管理混乱。固定资产的管理松散,导致账实不符,不能对组织资产拥有情况进行客观、科W的分析,盲目处置或者购置新资产,严重影响使用效率。(3)预算管理薄弱。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支出审核制度的不严格,随意扩大费用范围、专款不专用的、滥用权力更改预算明细现象时有发生。最后部分组织虽然编制了预算表,但是缺乏对资金使用情况和效益的科学分析评价,从而达不到预期资金的使用效益。 1.2资金总量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特殊,其收入分为自创收入和非自创收入。与外国非营利组织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自创收入的比例较低。目前,我国政府不允许非营利组织直接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所以非营利组织一般以实施合作项目为主,或者挂靠到某一基金会名下,导致其对大的基金会或投资者依赖性较强,缺乏自有资源,这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另外,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一半的收入来自于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补贴,组织自有筹资能力低,很少有开展其他活动来进行筹资。 1.3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非营利组织规模小、注册方式多样、运行机制不完善、组织架构不健全。在财务机构的设置和配备专业财务人员以问题上,各非营利组织情况不同。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资金的收入也是不固定的,比如遇到较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捐款资金或者物资会相应较多,而组织日常的运作中可能并不涉及太多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这也会导致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人员不齐备,甚至存在出纳和会计未分离的情况。 1.4有效的监督机制未建立 从外部监督来看:(1)政府有关税收、财会、工商管理部门并没有制定或完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政策和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2)我国独立第三方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目前中国纯民间的评估机构还没出现,第三方评估机构多是些民政部门发起或以民政部门主导的,带有官方背景,其最大的缺陷就是行政干预。(3)社会公众监督力度有限。捐赠者、受赠群体甚至是普通大众对于非营利组织监督和人人参与的社会公众意识未普及。 1.5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不透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 (1)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运营资金成本缺乏。加大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需要承担技术、研发、维护甚至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费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无力支付。(2)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组织管理者对信息披露了解不够深入,对信息披露要求的原则、内容以及方式不明确。(3)监管不力。组织内部监管不力,监督问责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自律能力缺失;行业协会成员之间没有相应的监督和约束,为互律创造条件;国家对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尚处于规划阶段;捐赠者及社会大众的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还未健全和普及,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非营利组织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2.1建立和完善专业的、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 (1)扩大筹资渠道,丰富资金来源,提高自创收入。首先,积极鼓励社会大众捐款,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增加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收入,加强自身营运能力。再者,运用科学的商业投资。可以将闲置的资金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投入到股票、期货等投资工具中,同时也要降低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投资管理。 (2)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预算编制既要参照以前的执行情况,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总体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收入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反映了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的能力和资金的来源结构。支出预算的编制则要坚持统筹兼顾,抓住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通过对组织支出费用的预算,可以了解维持其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基本投入,找到收支平衡点,要在确保工作所需开支的同时不夸大、虚报和瞒报支出费用。 2.2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是会计核算要求中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专业技能,提高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组织可以编写针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业务的、指导性较强、较实用的财务管理教材或操作手册,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以弥补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加强会计人员公共责任和道德教育,建立员工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提高员工成就感、提供技能培训、员工参与决策、评估和反馈员工工作效能等方法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从而对员工开展有效激励。在薪酬分配中体现与职称、学历和业务能力相适应的待遇差别来留住高素质人才。 2.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非营利组织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 政府必须从制度及法律层面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新增和完善更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来规范非营利组织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评估和信息披露等行为,并应当在非营利组织法律界定、事故责任认定及处罚、收支规范等方面进行明确,让非营利组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为执法者和监督者提供法律依据。而作为行业内自律的协会和组织也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深入非营利组织内部,了解实际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探讨一些适用的、有导向性的行业规范。 2.4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1)管理控制,即完善组织内部结构、人事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2)会计控制,即规范账簿凭证、货币资金、收入支出、实物资产、投资等各项经济业务;(3)审计控制,即包括管理流程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等,组织内部以及政府部门应加强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的监督检查,同时发挥民间审计的力量,共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当代的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严格规范授权审批制度,防止腐败和官僚主义,同时也要加强风险控制,积累投资经验,提高对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的分析水平,防范不必要的风险。最后,可以依靠互联网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一个基于诚信、透明性质的有效信息激励机制,鼓励各个职能部门及员工积极工作,有效整合组织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2.5规范内外监督体系,尤其是强化外部监督力量 外部监督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1)促进行业组织间互相监督。当前,我国基于行业透明的第三方独立审计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一些专业的第三方机构需要依法建立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为监督非营利组织工作提供量化的评估指标。(2)政府部门的监督。民政、财政以及税务部门加强共同监管作用,防止偷税漏税现象。(3)深化社会大众的监督。培养民众的社会公众意识,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发挥媒体公共信息平台的力量。 2.6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就目前情况下来看我国非营利组织自愿信息披露动力不足,从而降低了信息透明度。需要建立律师在内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以拓宽补充的信息披露渠道,不能单一依靠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可依靠新闻媒介作为信息披露的第三方平台;同时注重信息披露的质量、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除了公布公众知情权下需要了解的资金用途,财务状况外,还应该建立社责任信心披露的一般框架,设立实质指标来考核组织行为,如物资采购和管理情况、组织税收减免情况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非营利组织向信息使用者高质量的信息,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的提高,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才能对非营利组织实施有效监管,这为非营利组织提高效率和公平提供了保障。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思考 【摘要】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注重财务体系的建设,还要注重财务管理。只有将财务管理工作做好,落实到位,才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效益。本文就针对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相关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会计监督 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贯穿了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可以说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否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它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企业也正在朝着多元化的经济形势发展,因此为了可以有效快速的创建企业新制度,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下就是作者对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有效意见。 一、强化会计队伍建设,从整体上提升财会人员素质 要想使企业发展的更快更加稳定,就必须要从企业的内部入手,尤其是财会部门,就要求强化会计人队伍的建设,从整体上提升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首先要对会计人员的入职资格进行审查,严把财会入职制度,对于企业的总会计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格;其次,应坚持专业考评体制,适当的提升会计人员的入门条件,注重学历制;最后,要强化会计人员的继续教学体制,倡导会计人员“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实践中成长,在理论中提升,进而建设出一直强有力的会计队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严格把控企业的投资决策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投资决策,因为决策做的是否恰当合理对整个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关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就显示出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它的一项职能就是做企业的参谋,严格把控企业的投资决策。 所谓的投资就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财力投放到一定的对象身上,在长远的时期内会得到相应收益的行为。投资可以按照时间和方向来划分成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等,从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上来看可划分成战略性和战术性投资;关乎风险的可划分成相关性和非相关性投资等。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全面考虑,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使其充分贯彻到投资的各个环节当中,严格把控,从而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 三、将财务的监督职能全面渗透,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会计监督职能是我国会计行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职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的体系当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指的就是对会计的相关工作和管理进行整体、连续的监管和检查,目的是为了可以及时的了解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和错误,对会计中存在不法现象进行查处,以保证会计资料的整体性和正确性,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可以有序、高效的进行。 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体制上正在进行改革,对完善企业法人的管理体系也正在加强建设。也就是意味着企业要想真正在市场经济中展现出自身的竞争力,体现自身的法人实体,就必须拥有一套与自身企业相适应的体制,就要组建一支廉洁、公正、团结的领导团队,从工作的实际入手,严禁企业内贪腐思想,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就要求会计岗位的相关人员不但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自身所负责的每一笔业务、资产都要严格监管,充分落实好自身的岗位职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企业财务管理和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对资金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在企业中财务管理对资金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就是资金管理工作的命脉。但是依然有多数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相应的问题:1)资金被私自挪用、挤占;2)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缺口,入不敷出;3)三角债问题。所以,面对这些问题,就要在财务管理方面入手解决,可以采用开源节流的方式,减少日常不必要的开支,利用筹资或投资等方式来补复资金上的短缺,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另外还要对资金进行实时监控,把控资金去向,做到专项资金专项使用,防范挪用和三角债问题出现。 五、强化信息化理财思想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展现出了信息化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所以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将信息化融入到其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完成对信息的传递、处理和反馈,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工,还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交易决策提供了更加简便快捷的途径。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高速进步,我国经济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当中。财税相关法规直接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企业每年上缴的税费多少直接与企业的净利润相关联,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会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所谓的税收筹划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合理避税。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想要提高企业利润、降低财务风险其不仅需要对企业税收进行筹划,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却都一样是企业财务部门必须要做的两项工作。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管理;相关性 随着我国财务相关法律规定的不断健全,税法的漏洞逐渐减少,企业想要减少税赋其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企业税收筹划,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合理避税。这个概念是在1935年英国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当中被提出的,其最宗旨的思想就是,企业有权利对自己的事业进行安排,如果依据法律所作出的安排可以让企业减少税赋,那么就不应该强迫其多缴税。这样的理念一直发展到今天也就成为了企业税收筹划,企业税收筹划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最大限度上使企业的税负最轻并且税后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一个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除了要进行企业税收规划外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这两者都是重要的财务工作,那么两者之间是否会有所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怎样的?在此,笔者探讨关于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1企业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对企业税收筹划的概念进行明确,所谓的企业税收筹划指的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充分利用税法当中所包含的各类减免税优惠,对企业本身的经营与投资理财等财务相关事项进行预先的安排和筹划从而达到企业的税负最轻、税后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的目的。其实企业税收筹划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并且企业税收筹划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 2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21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目标上的相关性 首先财务管理的目标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其最大目标就是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并且最终能够使得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且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了企业的财务行为空间,即对财务活动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对其责任与义务也有了一个相对翔实的解释。其本身是企业综合管理的一部分。而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在前面我们也介绍过其最终目的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让企业的税负最轻、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我们如果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合理的应用,那么其本身还具有降低企业发展风险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本身的目标是具有一定趋同性的,两者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企业的利润能够最大化。企业税收筹划本身是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因此其筹划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好坏。 22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对象方面的相关性 税收筹划的管理对象是企业的应缴纳税收资金,税收筹划是在我国税法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缴税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则是企业的全部资产,这里包含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现金流量的一小部分,并且在现金流量当中其并不具有很好的弹性,所以应当说应缴税金对于企业现金流量具有一定的硬性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转,并且财务管理本身还必然会涉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问题,并且其还拥有将企业现金与企业非现金进行转化的功能。总的来说企业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都是对于企业资金进行管理的,但是二者的管理目的却不尽相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企业税收筹划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到整个财务管理的质量。 23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职能上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的职能最主要还是体现在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得以提升,其对外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最终达到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税收筹划本身是需要重视科学性地,制定科学的筹划方案,节省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的正常发展。财务管理的职能是财务管理人员依据其指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在此期间其必须对财务管理方案进行选择,而在方案进行选择的同时也必须保证选择的科学性进而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并且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最终对企业发展的质量进行提升。总的来说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之间相互影响,并且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总体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其本身是可以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钳制和管理而企业税收筹划本身也可以反作用于财务管理对其管理质量进行影响。 3财务管理理念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31税收筹划的风险性分析 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一部分,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了企业赢取更多的利润,但是这种利润的获得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而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因此这种理念同样可以应用于企业税收筹划。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时应当对风险性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最终达到让企业良好发展的目的。在税收筹划当中其最大的风险主要还是来源于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对企业的相关税收法律的理解不充足或者理解方面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了非人为故意的偷税、漏税现象,这种偷税、漏税现象其本身的风险已经不仅仅置于财务风险一个范围内,其可能会对整个企业造成系统性能的风险。因此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企业应当对于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并且应当对税收筹划可能造成的风险做出一定的抵御准备,并且能够保证在税收风险发生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这种风险的影响力给企I带来的经济、名誉、信誉损失。并且通过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理念来看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税收筹划建立必要的风险预警体系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杜绝由于企业税收筹划引起的财务风险。 32完善企业内部监督 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企业税收筹划也存在着风险,这种风险的来源可能在企业的外部也可能在企业的内部,但是对企业税收筹划而言,其对于外部风险是没有过多抵抗能力的,其应当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首先,想要降低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就必须以做好企业内部监督为前提。企业内部监督首先要做好对于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考核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对企业内部资金调控制度的建设进行加强,并且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其次,还要建立预算制度与资金审批制度,使得企业资金的各项使用情况能够制度化,并且还必须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各司其职又能相互沟通,共同降低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和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4结论 随着我国税法的逐步完善,企业利用税收筹划来降低自身的税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合理避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提高企业自身利润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也昭示着一个国家财税法律的健全程度。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加强企业自身的税负筹划能力并且将财务管理的理念应用在企业税收筹划当中使得企业税收筹划能够在更好地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还能够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在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对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摘要:文章主要对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具体结合现阶段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程中存在体制完善性缺乏以及内部审计环节缺乏严谨性等实况,提出了建设组织机构、完善监管体制、构建电子网络控制系统等建议,希望在优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医院财务体制;内部管理;会计信息;对策 近些年,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传统型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高效型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已经被提到医院建设发展的日程上,其能够为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注入能量[1]。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应用,为精细化管理等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结合相关问题,对强化内部控制在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应用效率的措施进行研究。 一、概述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基本含义 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是针对某一经济主体,以维护其内部经济资源运行的安全性为目标,此时内部控制可以被视为一种整体性的控制体系,以确保内部财务信息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对于医疗单位而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能够大幅度地提升财务体制建设质量与会计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管理能力,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能量。这一体系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在财务会计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医院作为经济主体的一种类型,积极探究强化内部财务控制水平是极为必要的。 二、目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内部控制性质认识缺乏全面性 在医疗体制改革发展进程中,众多二甲、三甲医院已经深刻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在确保资金流动顺畅性、科研成果高效产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但是在应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时却表现出众多缺陷。例如将财务审计部门与财务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能混淆在一起,误以为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体制的建设与应用,等同于内部控制体系实效性发挥的环境。目前很多医院对内部控制性质的认识上均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其在降低医院财务风险率、维护院内资产安全性、成本压缩、提升医院管理效率、强化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流通性等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体制缺乏完善性 陈旧化的财务管理理念与形式在众多医院发展进程中已经根深蒂固,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政策导向层次上,在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环节上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基于医院各项业务运行管理进程中,与多个职能部门产生牵连,以及没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规章机制辅助这一实际状况,最终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一现象衍生出来。另外,在资产管理机制的编制与推行的环节中,没有得到与资产亏损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的协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尽管大部分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在编制上体现出全面性,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其监督体制、责任追究机制的实效性被掩盖,形同虚设。总之,因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制在编制上缺乏完善性,致使院内财务会计人员、各职能部门在对该体制的理解与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医疗事业的运转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增加了虚假确认收入,甚至是私吞公有财产等现象发生的概率。 (三)内部审计环节缺乏合理性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最大的功效之一是对财务内部控制应用的实效性进行客观点评,在此基础上为财务管理人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实际上很多医院仅仅是开设与内部审计部门相关的机构,将那些对审计程序略知一二的人员安置于工作岗位上,其在职责上与财务管理部门存在重叠的部分,可见其特质性是严重缺乏的。内部审计设计环节上合理性的缺乏还体现在院领导长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审计部门在追究异常状况之时监查、评估与维护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三、强化内部控制在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应用效率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医院组织机构是基础 医院内部组织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医院事业发展的水平,医院内部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对医院事业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也就是说医院内部组织是医院发展的有效驱动力之一,其最大的功效是使医院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化,这样各部门能够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协同发展,在运行的进程中构建出一个具有系统化、自我管治色彩、自行检查工作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此时的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协同性与制约性共存,大大降低了财务腐败等问题发生的概率。 例如,会计与出纳业务整合在一起,会计与出纳员每日在固定的时间点上对账目信息进行核对,做到每日清算结算,从而规避了监察工作没有及时开展而造成财务错差现象的出现[2]。此外,医院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使财务收支款项的制定体现出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审核、批准与付款等环节的细致化,从而实现强化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目标。另外,医院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提升了医院财务部门的地位,强化了其权威性,使得医院财务信息更真实、透明,规章体制的建立与实施,也保证了医院财务部门监督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完善会计资金全程监管体制,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会计资金应用形式应被全程监管,这在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完善会计资金全程监管体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将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医院财会人员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基础,继而落实会计核算电算化系统建设工作,从而保障资金收入与支出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的模式中,以此途径去降低财会人员做假账、盲目做账等事件发生的概率。 对医院药品与医疗器械的购置、输送、入库、出库、使用等环节所需资金实施网络化管理模式,其所发挥的实效性也是巨大的,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一是推动了财会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确保了财务工作运行的稳定性;二是与资金运转的全部财务信息均被整合进数据库中,为财务监管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具体体现在各个环节资金支出的方向均有专员记录,(特别是在会计资金操作、运转环节上,审计步骤是极为严格的,出票环节也是极为仔细的),并将各类出票统合进财务档案管理体系中;三是提升了σ皆夯峒菩畔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是因为不论是在医院财务管理或是监控环节,均需要全面、精确的数据信息提供帮衬,正因如此,医院在出票进程中,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进行,纸质会计档案的制定与保管具体是由医院档案室负责,档案在保管三十年之内不可废除及在内容上做出改动,而电子档案应该被存储于光盘或硬盘内。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的保管,其环境务必清洁卫生,并且信息资源定期地被输送与记录,从而避免或杜绝了数据信息丢失这一现象的发生[3]。因此,为了确保医院财务内部管理中内部控制得到切实的应用,且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对财务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实施调整与优化是极为必要的。 (三)创造良好的医院环境,做好预算管理体制的建设工作 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若想得到切实的应用,对良好的医院文化环境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提升,宣传工作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借此途径应使全院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在医疗事业持续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把内部控制体制演变成一项系统性工程被长期建设。此外,为了内部控制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医院内部文化建设工作也是极为必要的,要使全院人员的思想受到优质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工作,财务内部控制应用效率也会有显著提升。 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是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各科室各项预算务必要应用整体化预算模式,财务会计人员应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每一项预算资金均纳入医院整体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中,同时参照本院医疗事业发展状况,对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以此去实现拓宽各科室预算范畴的目标,从而确保预算管理体制应用的精确性与严谨性。此时医院每一笔资金的流出均被详细地列入预算管理体系中,继而预算机构再对其进行细致地审查详批,从而确保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人员能有序地依照预算项目落实各项工作,在预算机构与审计部门的协助下,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应用情况得到整体化监管,成本控制、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等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四)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加大对财务管理人才团队建设力度 内部审计部门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效率,其在建设的整个进程中务必要体现出特色。其宗旨是确保财经法纪的实效性、财务管理行为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浪费率,实现优化医疗事业运行效率的大目标。为了使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预警功能发挥出来,其可以不定期地对财务部门、总务科、设备科、药剂科、基建科等部门的常规经济活动进行监查、评估,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将各类风险蔓延的势头扼杀在萌芽中。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性质是较特殊的,财会人员在长时间内很可能就固守一个岗位,这对其业务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负面作用,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每日记账、算账、报账的环节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控制体系维护资产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实效性。所以为了切实解决内部控制体系应用效率低下这一问题,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落实人才团队建设工作是必要的。内部审计部门在设置时,院领导一定要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将内部审计专业人员配置其中,鼓励其积极学习会计、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从而打造出由复合型人才组建的审计团队,使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实用性的发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4]。医院还可以定期地派遣内部审计人员去社会培训机构或高校学习深造,以达到强化自身实践能力的目标,最终使内部审计业务运行的质量有所保障。 四、结束Z 受传统财务管理观念与模式的影响,医院在支票管理机制、财务审批机制以及收入管理规定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缺陷,这对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医院迫切地需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质量与财会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的管理能力,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能量,也使财务管理在医院经营管理与效益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 摘 要:基于新时期背景下,国企在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进而充分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就需要强化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视程度。国有企业在不断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已经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部分国有企业当前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做到充分认识,而明确二者间所存在的关系,是加强国企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重视程度的基础,进而才能够结合自身当前在落实这一工作内容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基于此,本文从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出发,对国企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二者在企业中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旨在完善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再添辉煌。 关键词:国企;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相关性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域,国有企业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团队,其改革的成绩备受社会各界瞩目。与其他私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受益者是国家,国企的进步和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因此,对国企进行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国企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而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想要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就需要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二者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国企的繁荣昌盛。 1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综合概述 1.1 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通过对投资、集资、现金流量等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可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实力水平的体现。 企业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所谓的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投资、融资进行管理,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资金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目的。企业财务管理主要的工作就是首先对企业财务进行预测与分析,然后结合企业生产是实际需要对财务进行计划方案设计,最后通过合理优化企业的资金配置,对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资金都用在实处,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内部控制体系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前制定有效规避措施,减少企业风险的发生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利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还可以对其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既定的章程和工作流程进行生产,避免出现人员腐败、私吞公款等恶劣现象。总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 新形势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2.1 企业财务管理者的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国有企业中,大部分的领导都认为企业的资金流动、财务周转比较重要,却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企业甚至没能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使得财务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制定的财务计划往往与实际相差较多,企业财务管理成为摆设。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也是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非常不利,更别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了。 2.2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 市场经济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开始设置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且与其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企业在建立制度和控制体系的时候,并没有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出发,只是将国外成功的财务管理制度照搬进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实际作用,最终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责任权利不统一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经常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国企财务管理中没能对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划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执行力。有调查显示,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力也具有积极影响,而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低,企业内部控制力也会随之降低。当然,很多国企领导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方式不当,相关制度不能落到实处,企业权利与责任仍不能得到有效统一。 3 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间所呈现出的相关性 3.1 二者是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管理一直都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可见,企业内控控制体系也应当纳入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当中。在国有企业中,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通过对企业现金流以及投资融资等活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资金流动可能会遇到很多未知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企业构建完善的经营体系。此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还具有监督强化作用,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借助财务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来充分发挥出内控职能与作用 基于国企财务管理改革的背景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确保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目标的基础,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能够促使国企从宏观上做好企业财务活动的计划,通过对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来实现合理的投资等活动,进而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借助财务全面A算管理的开展来确保各项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全过程管控的实施来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通过内控监管力度的强化来保证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3 内部控制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国企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规划企业资金,实现企业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国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国企财务管理中必须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否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严重时甚至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而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够提高财务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且监督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都属于国企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而内部控制体系与财务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但是国企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诸如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等问题,需要国企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二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利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财务管理整体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新医院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为医院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暴露了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医改;财务管理;监督 一、医院财务管理概述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之一,其基本要求为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并降低破产风险,让医院始终能够保持充足的竞争力。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筹集医院所需资金则是医院财务管理的进一步要求[1]。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提升资金利用率,让资产保值、升值,避免出现资产流失,为医院日常运营创造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通过财务管理能够对医院业务活动、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监督控制,有利于降低财辗缦眨保证资金合理使用。 二、目前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新医改背景下,很多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均有所提升,但在部分环节上还是暴露了一定问题,制约了财务管理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问题 成本控制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关键点之一,是保证医院财务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然而,部分医院管理者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导致成本控制工作未能充分发挥效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医院在成本控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导致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未得到妥善利用。另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专业水准较低,缺乏工作经验,不能把握成本控制重点,使得资源配置不够协调[2]。 (二)财务风险问题 对于任何医院而言,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医院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使得医院财务管理难度有所提升。在市场不断成熟且市场开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变得愈来愈多样化,投资环境变得愈来愈复杂,医院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也变得愈来愈多。部分因素具有较强的隐匿性,使得医院难以预测风险发展趋势,无法做出及时调整。其次,部分医院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倾向于根据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缺乏科学性的数据论证,可能会出现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不必要的风险损失。另外,一些公立医院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权力制衡、相互监督,使得财务管理较为混乱。 (三)财务管理体制问题 部分医院在财务管理体制构建时,无论是准则还是制度内容主要是反映医院经济效益,但却忽视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并且绩效考核方面并未与财务风险紧密联系起来。在现金支付审核方面,相关内容不够细致,导致现金支付审批缺乏完整性、规范性。另外,在账户管理方面不够规范,存在账户外借的情况,容易导致财务风险。 三、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成本控制 首先,要不断提升医院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能够促进医院资源配置优化,避免资源浪费。在医院资源整合过程中,要对医院内部资源包括设备、资金、人力等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并进行合理分配,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重复利用,以此来降低成本[3]。医院还要加强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整合,以此来提升业务效率。其次,要重视成本核算工作。一方面,要加强核算人员队伍建设。各科室需安排成本核算人员,以便及时对科室日常损耗进行核算。医院整体核算工作则由财务部门专门负责,为实现动态化成本控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成本核算要实施接受成本预算监控。超出预算的成本支出要及时进行反馈,让财务管理及财务监督形成互补,促使成本控制取得成效。 (二)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在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要重视财务风险控制,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控制风险因素,尽最大可能降低医院财务风险损失。一方面,医院管理层要不断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医院内部可引入新的会计理念与风险防范方法,让管理层级各部门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要善于利用医院所具备的资源,并制定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计划,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实现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化。另一方面,要重视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通过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形成标准化的财务风险预警程序,以便对财务风险因素进行事先控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财务预算监督管理,根据国家及行业规定,对预算编制进行完善,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实施全面预算,为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其次,要对财务运营监督进行优化。医院财务部门要与药房、设备科、医疗科室等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便随时掌握医院内部财务信息情况,这样便能及时作出反应,实现动态化财务管理。另外,要加强各部门财务运作考核,及时发现财务风险漏洞并加以修正,为医院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财务环境。 四、结语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工作既迎来了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医院可采取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完善成本控制等措施,逐步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为医院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武威市中医院)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基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探讨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相关性 摘要: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在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影响下,则需要强化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研究相关性,以能够为企业财务决策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存在。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我们首先应对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本身有一定了解。 一、广义财务管理理论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导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内容很多,除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理论,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由王化成初步提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理论是从实践发展需求出发而提出的。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极大丰富,且实现了与社会生活发展的紧密联系。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提出时,我国财务管理研究还未完全进入稳定发展状态,通过对我国财务管理2000年前的研究可以发现,“就财务谈财务”的思想是大部分研究的核心,在学科交叉及跨学科发展的研究方面明显比较欠缺。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理,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其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迁,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中加重了对宏观环境的研究,尤其进入新时期后,基于中国宏观背景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坚持价值导向,融公司治理与价值为一体,将财务决策行为当成中介桥梁,对财务管理研究的路径传导和闭环运动给予更多关注,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与创造性给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广义财务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等因素,可提供各种支持保证给企业交易活动,促进企业交易活动运行和展开得更加顺利。宏观环境的不同,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交易成本,使其产生差异性,而其差异又会对企业一系列规范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在财务管理研究中,必须加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研究,这也是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所一直强调的。 二、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下的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一)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域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很显然是极为有利的,将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公司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明显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却也会发生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产生过度问题。 (二)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与我国有鲜明的体现。法系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展开所围绕的两个主要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就越能被有效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三)经济环境对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四)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然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越高其业绩也会更好。目前,学者们对于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正在投注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下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强化政治及法律环境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企业市场交易成为,其二为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企业人力资产投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被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使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等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更加深入的说明,对企业价值增长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揭示。 (二)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市场国家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综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财务决策更好地利用社会文化因素。 (三)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关于这一点,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提高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仍然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给上述研究的开展。 (四)对技术环境变迁的影响加强探索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途径,同时大大提高了其信息搜集效率。 集团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变化进行探索。 四、结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清楚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实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对可行的研究建议的提出,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更加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国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及相关问题阐述 【摘要】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提升国有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点,以现阶段过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为基础,结合近几年来国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情况为基础,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需求,提出实际建设的方向和形式,以此引导国企财务管理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国企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地增加,要想在日益增长的市场中占据有效的地位,合理的就业管理就是工作重点,而财务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与会计对比分析,财务的优势主要是在管理上展现,不但是对账目实施计算和管理,还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投资目标等实施引导。依据实际案例的分析,近百分之八十出现亏损的国有企业是因为管理工作不完善导致的,其中因为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损害更是达到了一般,因此关注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一、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资金集中管理形式没有成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统一对立的,从国外跨国企业的实际分析而言,事件权利是可以划分的,但是财务权利是一定要集中的。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管理划分的阶段过多,从而导致发展中出现了权利多余、彼此不合作的情况。很多企业职能部门的划分都存在信息分流的情况,促使产品销售、购买以及存储等工作信息出现信息脱离,导致原本畅通的工作流程被划分为多个层次。新管理形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态,但新管理形式在应用中并不完善,总公司和子公司对于集权和分权的认知无法统一,以往发展中更为关注分权管理形式,而这种形式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需求。很多企业集团内部管理都没有构成一定集中管理的资金管理指标系统,缺少完善的、规范的内部财务资金整合制度,没有设定相同的信息平台,信息传递途径并不平稳,财务信息、资金结算、投资管理等工作无法集中到一起,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提出有效、公平、完善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的信息资源,无法全面实施完善、有效的管理和监管工作【1】。 (二)管理的技术方案过于老套 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更为复杂,市场随处可寻,出现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跨国际化的工作也在不断拓展,从而构成大规模高度集中的管理形式,需要具备更多的根本信息和资源,从而将这些复杂的信息流程、物流过程以及资金流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但是以往的工作形式是难以构成的。资金支出不明朗,产品成本构成不明确,素材消耗、工作时间设定等都及时,考察方案没有实施依据,从而无法满足实际企业构建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只是依据以往的工作形式来设定、计算以及传递生产工作流程中的信息资源,不但降低实际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并且难以跨越管理的约束,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全面的落实。除此之外,受到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企业提出的规章制度没有现实工作中实施,更缺少强制的管理方案,致使制度得不到实施,没有强硬的制约、过程,无据可依,导致管理方案没有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三)新技术和新经验的学习和推广不完善 依据长时间的分析和研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点,国内已经创造出很多在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中获取优质效率的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实施的财务管理软件工作,对于其中的核心思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了解不深,对应用计算机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具备的工作条件,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实施的财务资金管理形式和改变财务资金管理能力的管理软件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对于这一方面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实施的还不完善,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中不断的分析和创新,从而获取更为优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2】。 二、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软件市场发展出现制约。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定要拓展企业的金融文化和管理理念,整合为全面的财务管理软件,但是现阶段我做很多企业缺少自主开发满足企业采取管理需求软件的专业化工作人才;国外很多大企业中具备的软件也在分析企业集中管理工作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起支出费用过高,不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求;国内很多软件对于个别行业的单体企业管理的开发水平已经奠定基础,但是不满足大型企业集团达到即合同已管理的需求。第二,管理系统的影响。我国企业组织管理系统与国外的跨国公司和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国外很多企业的构成与我国的商业银行较为相似,虽然企业的模式非常大,但是要实施的制度并不完善。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依据多级法制,很多大企业中也存在十几个,甚至是几百个子公司,每一个公司都非常关注自己的独立的法人地位,这对于管理系统的资金和财务风险集中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三,企业自身的基础单薄。大部分企业具备的财务管理基础非常单薄,生产产品设备无法提供优质的信息,同时,企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的专业人才难以进行开发。第四,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完善。因为实际发展中缺少坚强的政策支持【3】。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 (一)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备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创新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若是可以在实际发展中获取更多的价值和信息,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主动权,促使信息流成为企业发展的信息依据。同时这就需要企业关注应用合理观念和方案去改变经营管理。最重要的是财务管理,提升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进度。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实际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的条件。依据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的科学整合是现代化企业、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融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促使企业深入推广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控制,提升资金的应用效率和风险管理,并且对提升我国企业中心竞争力、深层融入到国际竞争市场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二)构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观念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下,要想提升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创新,一定要遗弃长期发展经济方案的管理形式,构建以财务管理为重点,以资金流动管理为关键点的管理观念。在企业不断管理的过程中,只有掌控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问题,才能促使整体企业管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4】。要想达到企业管理信息化也需要依据财务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实施,结合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不但可以加强制度的影响,减少资金中的问题,还可以促使信息得到有效的传递,防止信息失真。 (三)实施管理和制度的创新,规范企业管理工作形式 与会计核算不同的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以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为根本,结合企业内部财务软件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持,以构建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为方案,以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者的集中管理为根本,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方案达到财务的集中管理和资金掌控,结合系统构成达到全体公司一本账的目标。要想实现这项工作,一定要对以往的工作流程实施创新,对以往的管理形式实施完善,对现阶段的管理方案和财务指数实施改革,其最重要的一点工作就是为了对现阶段财务管理系统和方案实施创新和完善。 (四)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体企业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组成部分,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要明确和规划整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对整体系统实施设定和分析。从企业根本信息化实施,依据从简单到困难的过程,分步骤的要求,结合财务、物资以及生产管理的工作过程实施工作,不然在不具备整体规划的基础下,独立的构件自我系统会导致实际企业管理信息化产生更多的投资问题。 (五)构件企业结算中心制度 企业管理依据财务管理为重点,财务管理是依据资金管理为重点,而资金管理又是依据现金的流动为重点。这样的管理理念导致财务管理在整体企业管理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依据资金管理、资金流动管理为中心,提升资金集中化管理,完善内部财务计算中心。构建全面化的企业结算中心制度,是目前各种大企业发展和创新财务资金管理的重点,也是解决现阶段企业资金应用中出现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满足了现阶段企业发展中要求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升对各个分层公司实施整体化的管理和监控,同时这也是下一时期企业提升资金管理的关键点【5】。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有助于引导企业更好明确财务标准,依据实际财务活动的分析,信息化财务管理有助于整合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促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和拓展。由于现代化企业的工作情况大部分都是依据财务管理实施的。随着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断应用,其对企业发展构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展现,更多的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更愿意促进企业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形式,并且认为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财务管理形式的不断延伸,有助于企业之间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促使企业在面对风险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有效的应对能力,拓展企业之间的获利空间。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需要扭转其传统的粗放型管理理念,增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提出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探讨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 1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分析财务关系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在企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上加快了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步伐。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需要,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2 我国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中,有些财务人员由会计人员担任,在处理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时欠妥,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也相对匮乏。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上来说,不太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培养教育工作,财务管理人员仅仅是被动的处理财务工作。 2.2 财务管理内控环境基础薄弱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是指企业组织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利用会计、财务及其他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规划、调节和促进,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实现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措施。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很多局限。首先,国有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经营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难以顺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财务内控机制。其次,企业内控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国有企业缺乏相应的鼓励和约束机制,管理当局权力过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缺乏约束造成相互勾结等恶劣现象。第三,有些财务管理人员为了获取便利,以权谋私。根据个人的需要在财务数据上制造虚假信息,造成企业会计账目凌乱失真,使得监督部门难以掌握真实的信息。 2.3 风险管理没有得到重视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以及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对于各种内外部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利用,大大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货币电子化趋势,部分国有企业在重大投资的项目上没有制定资金的决策机制,资金的流向和财务管理控制相脱节,出现了相应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加大了企业的货币风险。 2.4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国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金筹集和资金使用环节两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在资金筹集环节中普遍面临集团资金不足的问题,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在该环节,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加,削弱了集团整体优势,抑制了财务管理综合功能的发挥。其次,在资金使用环节,当前的国有企业集团存在一定分散或重复的项目投资情况以及不同程度的投资结构,使得国有企业集团投资受益降低,经营风险不断上升。此外,部分国有企业集团依靠契约关系进行资本运营,难以实现对资金统一调配和集中管理,大大削弱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再者,还有很多国有企业集团在其内部聚积着大量沉淀资金,使得资金被闲置,无法发挥增值效应。 3 关于提高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措施 3.1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财务管理的基础反映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企业财务主管部门要注重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首先,企业应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部门会议,通过会议中互相学习讨论,及时发现并改正财务人员工作中的不足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成为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最后,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与财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做到对法律法规相关制度的熟知,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在工作中知法守法,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3.2 完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 一是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内部财务管理。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组织机构制定适合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二是建立财务监督机制。关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中央和地方都有很多新的尝试。如中央企业财政驻派的制度、财政监察专员制度、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员制度、稽查特派员的制度等。这些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强有力地遏制了国有企业资本的流失,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三是创新构造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体制,国有企业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创建现代的企业制度和法人结构,正确处理好财务管理内控机制的关系,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界限应明确划分,以及如何监督的问题。通过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3.3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独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其中包括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能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策略和措施。当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注意企业投资存在多元化,要对资金的投资方向梳理分散,选择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也就是说,在企业将要进行重大投资时,应对现有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减少企业投资决策的风险。企业也可以通过管理存货的存销比例,减少由于存货过多而引起的资金使用率降低给企业资金流动带来的风险。 3.4 建立合理的企业资金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应在资金筹集与投资两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首先要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高效配置资源,优化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应根据企业自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控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障企业现金流量。在保持资金总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减一种资金浪费来增大另一种资金来源。对于国企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债务资金转化为股权资金,降低负债率,减轻利息压力。其次,投资决策失误是资金管理中最大的失误。为了降低这类失误带来的损失,保障国有企业效益最大化,应建立合理的投资理论制度。主要包括建立投融资理论程序、应收款项管理制度、企业生产资金控制制度、财产物资清理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投资理论制度。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浅析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相关性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规划与发展。纳税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而税收筹划则是指企业在税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从经营、理财、投资等方面减轻企业纳税负担的一种筹划模式。由此可见,通过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将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让企业的发展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税收筹划 企业财务管理 关联性 利润 效益 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企业发展的资金链循环起着关键作用,还对企业的经营规划有着直接的影响。税收是我国财政的一项重要来源,而企业是主要的纳税人,纳税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但是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若能节税,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那么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应的得到了提高。税收筹划则是在税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对节税进行筹划。由此可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是进行财务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考虑因素,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只有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税收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一)目标的层次递进性 税收筹划从市场经济学来看是一种理财活动,从学科理论来看是综合了税务会计和财务经济学的边缘性学科,从税收筹划的目标来看是财务学。税收筹划在企业实际经济活动中是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在制定筹划方案时要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依据对各种理财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从而确保最大化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目标时必须要把握好其与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税收管理目标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并且要和财务管理目标融合,确保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职能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在财务决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保证财务决策的科学、合理,在税收筹划时必须将各方面的税收信息收集齐全并与决策理论、方针等相结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筹划方案。税收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规划之间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财务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税收筹划的作用,而税收筹划则是以财务控制为基础为财务规划进行服务,是财务规划与预算的一种具体表现。企业的财务控制对于税收筹划的贯彻落实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纳税成本,同时还要监督税金的支出情况,所有的方案实施必须以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完善与调整。 (三)内容的关联性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板块,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股利分配。在筹资活动中,因为筹资方式的不同,税法对其的规定和要求也存在不同,在实际活动中会对企业的税收情况产生影响,有的甚至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企业在税收筹划中必须以企业的自身情况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融资结构进行优化,确保筹资理念更加完善。另外,企业若是要进行新的投资,那么必须要对投资地点、行业和投资的方式等市场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实时筹划对投资选择途径进行优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若是要增加筹划空间,那么必须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税收政策会对股利分红产生影响,而税收筹划也会对企业利润分配造成影响。 (四)融合互动性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有着系统的整合作用,两者之间互相融合才能确保财务管理的各项目标均得以实现。税收筹划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而且所产生的效益也分为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所以,财务管理过程中想要促进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与税收筹划之间实现互动,以保障企业发展中的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应用 (一)应用于投资与筹资活动 财务管理的理论指出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首先要对权益资金与借入资金之间的利弊关系权衡清楚,然后在提高资金使用率的基础上确定好两者之间最合理的比例,确保财务风险与筹资成本之间达到最佳的配合状态。另外,若是选择融资租赁这种特殊的筹资渠道,那么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一定要将税负降至最低。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税收筹划主要是对投资行为、投资对象、投资结构、投资地点以及投资行业项目进行优化选择,例如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投资行为。 (二)应用于企业利润管理中 企业经营发展中,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获取利润,而企业所获取的利润以及利润的分配情况都与纳税问题息息相关。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及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企业利润管理板块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税收筹划。企业利润管理的税收筹划主要是对利润优惠税率、税前利润盈亏弥补和获利起始年度进行税收筹划,主要措施有充分地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如“两免三减半”;将申报经营期延长;将利润进行再投资用以节税等。 (三)应用中的风险 税收筹划管理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中虽然能为企业节税,但是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例如错误理解税收政策、税务机关认定税收筹划中出现问题等。如果在税收筹划中,企业不重视存在的风险并进行预防和控制,那么税收筹划的结果将会与最初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由于税收筹划在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企业经营环境多样且复杂也会对应用过程中的风险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一定要对税收筹划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时刻注意在实际经营情况的影响下是否有其它风险存在,从而达到及时控制风险的目的,确保税收筹划方案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税收筹划所涉及的范围广且复杂、多样,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必须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会计工作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本文将在此背景之下,通过从简要论述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作为切入点,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对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进行简要分析研究,以便能够帮助会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关键词:会计业务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 相关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市场更加具有活力,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当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能够帮助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抢占先机,需要切实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需要尽快明确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寻找出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措施,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进步。 一、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升工作质量 会计人员如果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落实会计工作。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会计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而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负责收集整理企业当中的所有信息,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灵活运用各类信息以便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会计工作还需要承担全程监督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业务能力不仅仅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影响。 (二)切实维护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根本前提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具有绝佳的业务能力,若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按照标准的规范秩序完成会计工作,同时始终保持自身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在有效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会计业务能力是开展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切实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 (三)彻底改善管理水平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企业能够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获取其自身在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产生的真实、有效的各类信息,而这也是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士做出重要决策的根本依据。如果获取的会计数据信息缺乏应有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则将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成为制约企业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必要的信息数据的同时,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运用、分配和偿还企业资源等等。而在企业管理工作当中,财务管理始终贯穿其中,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筹备资金进行妥善管理,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工作,以便确保资金安全。而在筹备过程当中则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渠道,尽可能压缩筹资成本,优化筹资效果;其次,还需要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即完成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计价、二次生产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等等;另外还需要对流动资产以及成本费用进行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管理现金的存款、预付款等等以及有效控制分析企业日常生产开销、成本费用;最后需要对企业内日常收支以及经营核算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三、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一)会计业务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考虑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样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员工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签订与履行等等。而企业在具体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还有赖于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越强则代表其越具备较好的会计能力,能够严格依照标准的管理制度等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在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切实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 (二)高质量财务管理是会计能力目标 企业自身的经营形象以及其最终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全体财务人员也将工作重点放置在帮助企业寻找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财务管理方案,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便是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切实保障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就是会计业务能力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秉持科学合理的理念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可企业。因此提升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企业落实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业务能力与财务管理有密切关联 实现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就是会计业务能力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依靠较强的会计业务能力作为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采取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在会计业务能力的保障之下,企业当中每一个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和内容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并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反过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将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效锻炼其会计业务能力。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紧密。 四、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几大重要举措 (一)重视录用环节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得知会计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业想要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重视会计人员的录用环节。在开展招聘工作前企业领导需要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开会讨论,确定招聘准备工作和其他各项事宜全部准备完毕,并由会议记录人员负责妥善记录、整理商讨结果,以便能够为日后企业在分析员工录用工作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在招聘活动全部完成之后,企业领导同样需要带领相关负责人对本次招聘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深入分析当前企业面对的外部发展环境,以便可以让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准确掌握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最后,当新员工入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近期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准确判断员工与所在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进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二)明确工作需求 结合当前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实际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准确分析判断出自身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和谐的企业文化,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统一会计人员的思想,增强其核心凝聚力,增加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信任感与依赖感,进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当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推动企业实现长效进步。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鼓励其在岗位和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扬创新精神,优化现有工作方法、改革工作机制,在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同时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落实。 (三)加强员工培训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需要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优秀会计人才作为重要的人才保障。因此企业需要注重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度和综合素质。首先对于现在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企业需要经常组织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和学习,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与此同时,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实力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采取末位淘汰制,及时替换不能胜任该工作的人员。此外,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培养和提拔既懂会计工作又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的优秀人才,将其作为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带头人,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之下,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才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会计业务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而高质量的企业财务管理也是会计业务能力最后需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未来企业需要通过对会计工作需求进行明确、培养优质会计人才等一系列方法措施,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服务,最终实现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对科研企业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如何做好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发挥科研企业的力量,值得深思。本文通过分析科研企业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总结出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科研企业 政府类科研项目 效益评估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通知》,我国将形成五大类科技计划布局体系(分别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项目,要转到负责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这个方案深入体现了国家对其所投资的科研项目的改革决心,值得引起承担政府类科技项目的科研企业的深思。 一、科研企业的特点 科研企业是指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等工作的企业。它能利用立足企业和拥有高端先进核心技术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科学技术研究和企业生产进行紧密结合,通过企业来使科研成果落地运行,使科研成果能够更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用科学研究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快地挖掘出科学研究的方向、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是科学研究和生产力之间的一座完美桥梁。 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 政府类科研项目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由政府财政支持,政府出面组织、统一规划管理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多课题、多单位合作、创新前沿等特点。 三、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 科研企业除了少数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具有强大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所以普遍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个性,难以受到统一死板的规章制度约束,在思想上更加注重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创造发展,容易忽略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缺乏与企业管理人员的紧密沟通。 另外由于政府类项目多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单位的合作项目,项目组人员构成复杂,项目经理往往只重视技术上的交流,缺乏项目管理经验,牵头单位缺乏对合作单位项目开支情况的把控,所以在项目验收时,经常出现技术验收通过而财务验收无法通过的情况。 (二)项目预算制定不合理 在政府类科研项目预算制定过程中,项目经理由于不熟悉项目财务开支的流程和要求,只根据自身项目需求编制预算,不考虑实际是否可行。而财务人员审核项目预算时,由于对业务不熟悉,难以判断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两者之间的沟通脱节往往造成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最终预算执行情况不理想。 (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缺失 国家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要求比较严格,比如要求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对各类费用的使用都有详细的规定等。而科研企业由于企业账务系统局限性、内控制度缺失、管理思想薄弱等原因,往往未能满足国家要求,出现未按要求设置科目、账户,未按项目归集项目费用,未按规定使用各项费用等情况。 (四)缺乏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效益评估 目前政府类科研项目的验收主要分为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财务验收主要针对财务制度、预算执行、核算真实等的验收,没有对项目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也缺乏科学的效益评估方法。经常存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即躺在档案盒的不合理现象,未能真正发挥项目投资的效益。 四、对科研企业管理政府类科研项目的建议 (一)提高对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从流程和制度上规范该类项目的财务管理,并通过组织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传播等方式进行宣贯,提高项目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将项目财务管理情况与项目人员的利益挂钩,激发项目人员的“主动管理”意识。 (二)加强项目事前评估和预算审批 对项目作出有效的事前评估和严格的预算审批。企业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制度和流程,建立拥有相关领域突出能力的专家团队,对项目立项进行审批,并会同项目财务人员进行预算审批,有必要时可以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对项目进行事前评估,确保政府资金落实到最需要研究、最能取得效益、最能推动科学发展的项目中去。 (三)修订相关的财务核算制度 科研企业对照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要求,修订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制度,修改财务信息系统,严格按照预算明细和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账务列支。最终做到从原始单据、凭证、会计科目、预算执行、内控制度等各方面都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寻找科学有效的项目效益评估方法 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特别是前瞻性的科学理论研究项目,很难找到固定有效的效益评估或审计方法,更加难以量化。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群决策方法、同行评议法、判别分析法等等,建议对政府科研项目进行分析归类研究,对各类别项目建立合理的效益评估方法,并将效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验收中,从而提高政府科研项目投资的效益。 五、结束语 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化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梳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积极寻求项目评估方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真正体现科研企业的价值。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审计与会计相关性的模型研究 摘 要:在当前的经济制度下大部分企业的治理大都以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日常的审计作为工作的中心,确保企业部门资金和会计报告等费用的合理使用,进而保障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三者之间的相关度不够强,进而造成日常工作的混乱。本文通过对三者关系的分析,探讨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相关性的模型,进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相关性模型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再加上政府政策制度的扶持使得我国的企业走上了稳定的发展道路,并且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随着现代改革制度的不断实施,我国现代企业发展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治理模式,除了优化自身的功能和服务质量外,还十分注重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工作。但是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企业内部的这些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并且还需要加强三者工作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的繁荣和发展。 一、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各自的产生与表现 1.审计人员和审计活动 审计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的账目和报表等进行评估,也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评估出企业财务的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同时生产经营和控制方面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而审计工作的出现不仅需要对企业的账目进行查看和核对,还需要对企业的内部经营和管理作出相应的考核和评估,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和建议。外部审计主要是政府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产生于责任委托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主要外部的组织和人员用外界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和评价,根据企业的账目和报表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和账目进行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从内部和外部审计我们可以看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和评价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 2.会计人员以及活动 会计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和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中的会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会计随着企业经济管理和控制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获得了长远的发展。会计主要工作是使用最专业的方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核算和整理,进而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会计工作是一种总结经济活动的过程,并且有效记录结果的一种方式,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会计活动作为职能管理活动的信息基础,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会计部门还具有一定的监督职能,与企业的财务部门基于科学实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经济活动信息。 3.财务管理人员以及活动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定的方面,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活动。财务管理具有直接管理的职能,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帮助企业的所有者反应企业的真实运行状况,对企业的运营中产生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最大限度和最大程度上了解企业财务和资金的动向,为企业带来清晰的盈利和亏损信息。 二、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三者关系模型的构建 学术界对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的研究相对较少,模型的分析也十分少见。本文提出一种自行车模型,分析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行车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前轮、后轮和车架。其中前轮主要是提供方向,后轮提供动力,车架联系着前后轮,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自行车整体的运行。而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师三者就犹如自行车的三个结构,而企业犹如自行车,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1.自行车模型下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按照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原则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等。会计工作主要进行核算,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现状。企业理财和会计的关系有关的学者认为有四种。一种是大财务观念,财务的管理包括着会计活动。第二种是大会计观念,认为会计活动包含着财务管理。第三种是财会管理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相互融合。第四种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界限分明。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各自的职能以及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相对独立性,不存在包含的关系和大小的关系。财务管理和会计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是属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工作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的客观基础,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属性和职能。在实践工作中,财务管理和会计属于不同的工作部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带动和影响的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共生,并且企业的经营提供科学的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并列同行在自行车模型中表现为前轮为财务管理,后轮为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并列观念在市场经济中是正确的选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符合。因此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这并不是否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会计信息作为支撑,而会计工作用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是会计获取资金信息流动的主要途径,进而为财务管理服务。财务管理活动需要会计提供准确、真实的财务信息,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合理调动企业的资金,达到企业资金的平衡流动,进而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控制企业资金的消耗。财务管理人员的正确决策是建立在有效的科学准确的会计信息基础上的,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财务决策。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的追踪,获取企业资金流动的信息。财务管理为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预测,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的结果进行核算和审核,并且为财务管理提供进一步游泳的价值。在自行车模型中,财务管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财务管理把握企业的财务活动的方向,会计工作为财务管理提供动力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审计和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 审计作为客观获取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事务认定的证据,进而证实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且传递给使用者。国内外学者对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血缘关系,该观点认为审计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会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基础上产生而来的,并且将审计作为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平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本文的观点认为审计工作是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之上的,对财务管理和会计起着制约的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方向,会计提供正确科学的决策信息,而审计是建立在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审计依靠会计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前提条件,并且对会计工作还具有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因此审计与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是监督和审查的关系。在自行车模型中,审计作为车架,财务管理是方向,会计是动力,财务管理和会计是基础,审计作为车架凌驾于前轮和后轮之上,并且将两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进而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行。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有效的保障会计信息和财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科学的进行,实现三者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影响,为企业获取长远的利益提供有效地保障。 三、协调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关系的建议 1.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加深对三者关系模型的重要性认识,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在企业的发展中以自行车模型作为诊断自身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准,及时发展企业在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结构设计、职能划分等问题,进而以该模型设计企业合理的结构,进行组织上的调整。明确三个部门之间的界限,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要按照国家的规范和相关的法律进行,遵循财务管理的相关原则,对被审计的单位进行科学完善的监督和评价。财务内控审计需要查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体制是否健全,查看有无遗漏、信息不对称等环节,及时检查财务内控的有效性,进而为企业的改进提供正确的依据。重点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科学方法,促进企业在改进财务管理的同时,又能够提高财务部门的水平和工作质量。 3.建立完善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制度和规则,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业务的处理提供具体有效的规则和程序,实现工作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审计过程的过程化和规范化。 四、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活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为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因此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作为企业管理的标准,进而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开展,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客观上来说,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力量之一,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为我国众多的人口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因此,中小企业不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社会维稳方面都有积极正面的作用。然而,受限于中小企业的本身特性,许多中小企业只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关心很少,使得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突出。并且,这些客观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正在制约着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笔者将在本文中与读者讨论现代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并且结合工作经验以及社会实际来谈谈应对之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一、引言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国家的政策刺激以及鼓励之下,全国各地出现个各式各样的中小企业,其行业涉谷广泛,并且不断成长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我国现有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并且在2010~2014年这五年内,中小企业的数量增长率均超过了10%。正是这些中小企业,构成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与基石。但是,从客观上来讲,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其财务管理。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在现代的管理学中早有定论,而且相当多的案例已经证明了制度对于一个企业的细节管理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我国中小企业现实的情况却是:一方面,许多企业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甚至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与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着职责不清的情况。而在财务管理中出现贪污腐败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正是缺乏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时显得“毫无章法”,而且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财务人员在工作时无所顾忌。正是制度的缺乏,使得中小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会觉得“力不从心”。 (二)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模式僵化 在我国,中小企业有一个普遍的特征便是家族化经营。这样的经营模式在企业初期对于企业的外部发展是有较大的帮助的。而对于内部调整来说,正是家族化经营的特征使得几乎所有内部调整改革的工作难以展开。正是家族化经营的种种阻碍,使得财务管理制度的开展甚至改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而且,客观上来说,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权以及资本所有权都高度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人手中,使得企业内部“一言堂”现象严重,财务管理模式很容易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被架空、僵化,成为摆设。 (三)企业领导者缺乏关心以及重视 客观上来分析,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开创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以及本世纪初,正是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决定了当代中小企业的主要领导者的文化水平不高的现状。领导者的文化水平不高使得其难以拥有高瞻远瞩的目光以及对财务的重视程度,其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往往只局限于企业所能够获得的利润以及社会名声,而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关心以及重视甚至不闻不问。而且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与企业所有者或多或少存在着亲缘关系,而将工作交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更加使得企业领导者对此类工作缺乏关心以及重视。 (四)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支持 当前,企业如果仅仅靠自己的资金来完成发展的案例是少之又少甚至是不存在的。许多企业都靠银行的融资以及自身的集资来完成资金的募集。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一方面,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发展时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而在社会上寻求资金帮助时,银行往往对中小企业多有刁难,使得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甚至致使生产线的崩溃,最终导致企业的覆灭;而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的政府意识到中小企业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且着手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然而,仅仅靠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实在难以满足当前众多的中小企业的需求。而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的首要目标也是盈利,在面对众多的融资申请时,银行会对企业的资质以及发展趋势、信用情况以及还贷能力做一个系统的分析。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做的都比较差。因此,许多中小企业都在银行处吃了“闭门羹”,而相比于向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不仅难度更大,而且数额也极其不稳定,同时也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正是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当前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支持,融资困难正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原因。 (五)缺乏财务管理监督体系 财务管理工作如果仅仅靠相关财务人员的自觉性来保障是远远不能取得成功的。因此,在财务管理人员本身的自觉性以外,还应该加强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建设。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良好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甚至一些企业的管理层明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缺陷漏洞,却将相关的监督体系流于形式,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应该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职责做一个明确的区分,双方之间不应该存在权限、职责相互重叠的地带。同时,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切实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同时对于现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漏洞作出修补,使得制度得到健全。例如对于企业内部的动产、不动产管理制度,内部人员公费报销制度以及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等,都要形成全覆盖的完善体系;其次,财务管理部门的另外一个职责是对企业现有的资金流做一个明确的管理与分配,使得企业能够在一定的资金数量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竞争力;最后,如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发生错乱甚至发生纠纷等情况,应该积极落实相关的责任,使得企业内部控制成为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坚实防线。 (二)积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作出创新改革 一方面,对财务管理模式做出创新改革需要相关管理人员以及从业者拥有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所以,当前中小企业应该对本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一个全面而又科学的评估,通过科学理论来指导先进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 另一方面,从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的实践来说。现代中小企业主要是通过财务控制以及财务治理这两个方面来完成的。对于财务控制,即通过对整个财务流程实施监控,在发现漏洞的同时及时补救,在发现腐朽的同时及时创新,使得整个财务流程成为几道独立的防线,成为现代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坚实保障。对于财务治理,应该将财务结算与财务检查的责任分开,使得责任分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最大程度放大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为企业内部树立清正廉洁之风提供一个客观的环境。 (三)企业领导者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我国现代中小企业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人员的“一言堂”。因此,要想解决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最有效的做法便是使企业的领导者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的运转中收到重视。具体来说,企业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关心,使得企业内部形成一股自上而下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以及认同的氛围,这样的气氛有利于企业良好的资金运转,有利于企业合理的资源分配,能够促进企业解决各类财务管理问题,促进企业发展,最终使得企业成为我国市场主义经济建设的“齿轮”。 (四)努力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 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途径。 一方面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说的,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寻求资金支持和融资,并且,政府应该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使得银行、基金等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同时,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建立中小企业的资金保障体系:第一,通过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使得在中小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得到帮扶;第二,以政府税收等作为担保,形成有效的担保体系,以帮助企业更快地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以解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的。这一点可以借鉴德国以及美国等地区的做法。在1994年,美国经历了第十次金融危机之后,众多的美国中小企业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在金融危机时的脆弱,因此,全美共计60余万家中小企业联合成立了基金会,以入会费为担保,在入会企业遭遇到融资困难或是资金链断裂时,基金会拥有足够的能力保障企业能够尽快完成资金的回笼。而基金会的管理权则集中在第三方集团或是政府手中。很快,这种中小企业风险抵御模式就被资本主义社会广泛接受,并且在广大的西方社会上大放异彩,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资本主义社会的广大中小企业没有大面积崩溃很大原因归结于这种模式。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地区也应该对这种模式作出借鉴,同时结合地区的特色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对这一模式作出一定的调整,以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高中小企业对于资金风险的抵御能力,最终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稳定性得到提高,使得中小企业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五)建立健全财务监督体系 财务监督体系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有着相当大的帮助。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对财务管理的监督体系建设。一方面,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做好监控,使得财务人员的工作被监督体系所束束缚,使得监督体系成为一种行业规范。另一方面,应该对企业资金的使用过程以及使用结果作出监控,保证企业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使得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监督体系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 四、总结 在我国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以及社会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因此,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解决财务管理工作的种种问题,以解决企业在财务方面的问题。总而言之,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下,中小企业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问题。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通过政策、资金等支持形成全方位的支持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也应该积极应对自身的困境,通过联合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双管齐下,才能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在完成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精诚合作才能实现。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企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支柱,财务管理的能力直接决定着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行及长远发展,但由于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管理水平、专业人才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其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方面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财务基础的薄弱,往往成为企业迅猛发展的绊脚石。本文先对中小企业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剖析,然后深入总结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再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切实可行对策,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中小型企业向大中型企业发展,向跨国公司发展,将是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但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国有企业所具备的专业人才,主要凭借创始人的战略计划和个人能力。由于人力资源的缺乏、税收环境紊乱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无法留住人才”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受阻。另一方面,国家关于中小企业的现行税法体系不完善,制定的税收制度也不全面,征收与管理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平的内容,缺乏对中小型企业的实质性支持,导致中小企业的纳税环境不容乐观。中小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内部及外部的影响因素,投资财务专业人员,努力改变自身的财务管理现状,才能不断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中小企业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的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防范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小,再加上企业创始人的个人思想未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以及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不少中小企业都在一波又一波的经济低谷中消失。我们不难发现,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内部控制缺失,领导专权任人唯亲,无法吸引财务专业人才,导致财务部门无法发挥应有的职能来控制企业在资金收付和投资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二是融资筹资困难,融资风险与大型企业相比较高,成本较大,这其中影响因素既包括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也包括国家经济的环境;三是税收环境复杂,特别是一些正在发展关键期的中型企业,处于三不管地带,很难享受到有力度的税收优惠。如何才能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盈利,增长中小企业的寿命,也就成为我国重点研究的一大课题。 中小企业如能不断增强对自身财务管理的重视,加大对财务专业人员的投入,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必然能达到降低企业各类成本的效果。科学的财务管理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投资、融资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飞速发展。所以,中小企业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财务管理的重视跨上一个台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 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生存的压力相对于大企业而言还是比较大,其工作重点主要放在提高企业效益的销售环节,财务工作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财务人员在公司中的地位就比较低。中小企业中财务人员往往对管理目标很模糊,基本只知道记账和报税,先进一些的企业中会发挥一些成本控制职能。多数管理人员不懂财务,并不清楚财务管理其实能为企业资本持续有效增值的目标作出大量的贡献;也不清楚财务管理还能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起到大量的控制和监督作用。这些职能往往不能直接让管理人员体味到其对公司的实际作用,往往到产生损失后才意识到财务系统的薄弱。 (二)财务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离不开管理制度体系这个框架,但由于中小企业对企业管理制度不够重视,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覆盖面低,导致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也就相对不够完善。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各项业务的方方面面,没有固定、具体、科学的实施操作规范,严重影响到财务管理所发挥的作用,使得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出现大量缺陷,也给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造成大量风险,有些可能是毁灭性的。再者,中小企业由于人员流动性大,没用固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导致了财务管理非常不稳定,也给企业带来不少麻烦。财务操作主要按个人经验和习惯,也让财务管理工作失去了客观性,容易产生消极作用,影响企业的采购、销售环节,导致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 (三)财务基础工作意识薄弱,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中小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问题是一直以来存在的,导致会计工作的人员的岗位分配不合理,权责不明确,不相容岗位兼职等。而且中小企业中对财务管理的认识比较狭隘,主要停留在记账与核算职能,众多中小企业为了减少工作负担,往往自己不设立会计机构,直接找会计事务所来记账,这也导致财务部门无法完整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纵观当前情况,诸多中小企业在岗位人员的选择上也比较偏重于自己亲属担任,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重视不足。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缺少专业培训,无法发现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隐患。而且中小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税收风险意识不强,再加上各地税收征管环境参差不齐,大多数财务人员只懂得随大流,满足中小企业领导者的需求,容易让企业不知不觉中背负了大量的法律风险。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 目标是人们前进的方向,方向明确才会有动力有结果,因此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中小企业的董事会作为制定决策的最高机构,只有他们的方向、定位明确,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董事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之前应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研活动,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自身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保持财务管理目标从根本上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一致,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监控,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目标的指导作用,建立稳定、可操作、有层次的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对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强财务制度的建设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需要通过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来实现,主要是指财务控制与财务治理方面。当前许多的中小企业在财务控制的流程设置方面与企业自身的销售及生产业务处理不相适应,无法对销售和生产业务活动进行控制。中小型企业可以学型企业及其他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去粗取精考虑自身人员缺乏,进行适当的修订,首先先建立起稳定可行的财务制度。制度的建设必须考虑其实现载体,现阶段主流企业都会选择企业ERP管理系统来实现财务管理,逐步建立全方位的财务制度体系,通过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从而监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工作过程中的效率。 (三)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现在这个知识迅猛更新的时代,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才能跟上企业发展需求。财务人员必须需熟知国家相关的财务法律法规,遵守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一方面财务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突破传统财务习惯的影响,树立现代化的财务观念,其中包括风险观念、成本观念、盈利观念、效率观念等,特别要注重法制观念。另一方面,中小型企业需要为财务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不定期进行相关财务培训,更新他们自身的财务知识,重视对突出人才的培养,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财务人力基础。同时还需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确定合适的工作报酬,用丰厚的待遇吸引财务人才,用积极温馨的企业文化留住财务人才。企业保持财务人员一定的稳定性,才能让企业在腾飞的过程中无后顾之忧。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始终贯穿着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走上长远发展的道路,这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必将发挥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片面追求企业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对提高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真正作用。为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根据相关内容分析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近年来,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市场竞争环境的白热化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要求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又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增加了经济利益。所以,合理使用财务管理的职能,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必要。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的融资渠道没有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虽然最近几年,中小型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鲜有发展规模较大的企业出现。当前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很多,首先是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比如说,企业不从自己的举债能力出发,过多的举债,导致大大超过了本企业的偿债能力,对获得贷款后需要履行的义务却置若罔闻,认为获得银行的贷款就等于是套现,眼光短浅,没有好好研究如何发挥资金周转的作用,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偿还能力受限严重影响企业的信用。有的甚至以企业的财产重复做担保。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冒险做法,会导致企业的信用危机和加大财务风险。 2.企业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 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在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和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在管理过程中过于重视生产经营的管理,而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更没有把财务管理看作是企业的常规管理内容之一,在财务管理方法方面显得捉襟见肘,长此以往,财务管理就失去它在企业中本身应发挥的作用。现在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接触不到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即使有,人才流失也是非常严重的。 3.企业缺乏便捷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 中小型企业由于得到的政策性支持比较晚,在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几乎都是单兵作战,这种相对孤立无援的状态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闭塞,其他融资渠道也很难想到去开发中小企业的金融市场,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是需要大量资金的,如果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整个生产经营就会限于瘫痪,更谈不上企业扩大规模再生产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有些经营状况不太好的企业甚至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结果,面临破产的境地。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和壮大起来,可靠的资金保障是首要条件,企业只有在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化。因此,融资困难的现象必须要得到解决,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保障问题的关键。从我国的金融行业来看,融资困难的现象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通病,国有四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业务,使得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要获得这些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支持,但是,银行也属于企业,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盈利,国有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避免金融风险,更青睐于和大型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同时,中小企业的融资手续过于繁杂,往往耽误了抓住商机的机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非常强劲,但是得不到我国立法部门的法律支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不正言不顺”,监管也不到位,使得中小企业在民间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面前犹豫不决。种种以上因素,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增强财务风险意识 管理水平提高的前提是意识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企业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层要增强财务风险意识。虽然最近我国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无论从管理水平还是技术水平上,都不能和大企业同日而语。比如说,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避免盲目的行为,贷款的数额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偿债能力,不能以追求不当利益为目的。同时,企业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制定健全的财务监督机制,保证企业的决策能够及时的施行,规范的操作采购销售等于财务有关的各种流程,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2.确立财务管理先进思想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而财务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要高度重视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并要求所有部门都要充分重视。企业还要定期聘请专业人员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认真监督各项财务收支的明细,完善管理体制上的缺陷。 3.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 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要重点关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融资渠道畅通的问题,这是企业能够长远发展并壮大实力的保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外部环境,对中小企业实行分层管理,集中领导;其次,中小企业要加强自己的信用度建设,得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信任,降低获得贷款的难度,并通过提高商业信用,规范财务报表使用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融资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中小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通过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加强财务控制,简化财务会计报告,规范会计秩序,提高融资能力,才能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竞争实力,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而这些措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 要: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片面追求企业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对提高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真正作用。为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根据相关内容分析研究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改进措施 一、导言 近年来,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市场竞争环境的白热化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要求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又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增加了经济利益。所以,合理使用财务管理的职能,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必要。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薄弱 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技术水平较低,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渠道单一,尽管企业的数量巨大,但是发展较好的企业却为数较少。分析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薄弱。例如一些企业不顾自身的偿还能力,而一味地向银行申请贷款,甚至不明白“借债还钱”这一最浅显不过的道理,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就是获得利润,只考虑如何将贷款弄到手,而并没有认真考虑如何能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效益,更没有考虑如何偿还。再者企业之间互相担保,这种行为往往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一些企业的财产重复抵押做担保,却未曾考虑过担保后的信用危机和财务风险。 2.财务管理观念落后,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往往得不到应用 中小企业管理者管理能力不足,管理思想落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小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时没有将财务管理放在核心位置,并且由于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制度之中,缺乏现代化财务管理的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在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应用,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很难吸引所需人才,财务管理人才缺乏。 3.企业财务信息化程度低 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下,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自身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以及企业主为了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企业难以采用科学的手段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从而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如现金的混乱、现金的不足以及现金的闲置等。这些情况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时有发生;此外,中小企业在对账款进行控制时,并不能及时的对应收账款进行确认以及催收,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运转难度;此外,在固定资产的处理方面,中小企业并没有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及时登账工作,一些新购置的固定资产还没有登记入账就已经投入了生产,而有的固定资产在购买时候又没有按照固定的流程去完成,造成企业固定资产因缺乏必要的账面凭证而无法登记入账。而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小企业难以形成统一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账实不符等现象时有发生。 4.融资难度大,资金支持力度低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都是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姿态存在的,这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从而弱化了其它资金渠道对其的资金支持,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多渠道融资。中小企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一旦资金周转不过来,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支持,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企业的资不抵债,只能宣告破产。而中小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才能保证中小企业生产活动中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困难的现象长期以往的存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就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来看,国有大中型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了垄断地位,而中小企业要想获取发展的资金,就必须要向这些银行进行借贷。但是,国有大中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避免自己的经济利益损失,往往会更倾向于与大中型企业进行借贷合作,此外,中小企业借贷业务的程序复杂,往往是中小企业的商机已经失去了,向银行借贷的资金才到位。虽然,近几年民间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规范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中小企业也不敢冒险向民间金融进行筹资。这些因素的存在,无形中加大了中国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为了改进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虽然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在发展水平上仍没有达到大型企业的水平。例如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偿还能力而定,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而忽略企业长期欠下的债务。另外还需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保证企业已经制定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 2.确立财务管理先进思想 中小企业想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加强财务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中小企业要把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当成现阶段发展的重要目标,并落实到各个部门当中去。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聘请专业人员对公司财务进行风险评估,完善管理体制上的不足,合理控制各项财务,适应当下经济的发展。 3.加强财务专业人才对财务管理活动的参与度 中小企业不愿意聘用过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领导对财务管理活动的不重视,二是领导不愿意将资金更多的分配在员工薪酬上。改变这种现状,上文已经提到了提高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这里就不加赘述,而主要强调人才的聘用与人才的培训方面。中小企业可以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吸引更多的财务人员到部门内部进行实习,从而给予财务专业的高校学生一个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的平台。 4.扩大融资渠道,加强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 资金不足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近期国家管理层一直关注并致力于改善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己的努力。一是国家应加强外部管理,增强政策扶持,对中小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发展;二是中小企业要从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出发,首先取得银行的信任,降低获取贷款的难度,并通过提高商业信用,规范财务报表使用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融资能力。另外,应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金,将其用在刀刃上,为企业尽可能争取在资金上取得主动地位,这样能够对一部分资金的压力进行缓解。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中小企业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通过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加强财务控制,简化财务会计报告,规范会计秩序,才能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竞争实力,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近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本文基于我国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对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中小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0 引言 中小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势头迅猛,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容易引发多种问题,影响了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研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融资途径单一,缺少资金支持 融资是广大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因素,由于企业本身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实力不强,不能顺利的通过银行贷款方式顺利获得经营所需的资金。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性质,无法同金融机构、信贷等融资途径实现有效的整合,贷款的额度较小,银行一般不予以受理,融资效率不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1]。 (二)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专业程度低 中小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人才管理结构存在很大的弊端,不能合理的配置人才,导致人才、岗位不协调,浪费了人力资源,同时还降低了工作质量。内部财务管理员工由于缺乏基础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财务管理信息准确性不高,也会阻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缺乏健全的企业内部管控制度,财务管理力度不大 民营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形式,经营管理权多掌握在个人手中,能够自主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中小企业内部缺少健全的财务管控体系,对员工的具体职责、义务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越权、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2]。在缺少财务管理机制的情况下,还无法保障企业各项财务核算、清查和审批工作效率,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中小企业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应从根本上提高中小企业领导层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度,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摆在重要的传略位置上,使企业领导具备较高的风险和竞争意识。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改进财务管理体制,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和理念,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对各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实时性的监督和管理,构建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增大企业融资的途径,强化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抵抗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优化调整中小企业资金结构,增强资金保障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风险大的问题,要求企业必须要对资金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使其同企业的发展策略相统一,做好基础的资本结构规划工作,有效的应对经营风险。要将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深入贯彻到整个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保障每位员工都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借助员工集资支持的方式来推动企业的进步[3]。企业还要对市场状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规划,利用政府政策条款的有利条件,减少成本投入,不断开拓市场,增强资金保障,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三)构建一套完善的法规政策制度,增强内部管理 政府部门要发挥带头作用,颁布和实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体制,通过政策的扶持和正向引导的方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氛围,保障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小企业也应当尽其善、利其器,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和企业内部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财务的集中化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改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更多优秀财会人才的加入,抓住发展机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四)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企业财会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需要企业格外加强重视。中小企业应当注重引进和培养为己所用的合格的财会人员,同时对这些财务管理人员建立专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用来监督和规范其工作内容和行为[4]。 3 结语 财务管理作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强化中小企业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优化调整中小企业资金结构,增强资金保障,构建一套完善的法规政策制度,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措施,来有效的解决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中小企业的高效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分析研究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中的企业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的变化,新兴产业不断冲击着传统产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世界市场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小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观念日益受到了重视,逐渐形成了管理思想融入到财务管理中去。本文主要就是从价值创造与财务战略的关系着手展开分析,结合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对解决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实现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为目的,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融资;分析研究 引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经济发展速度空前得到了加强。新型的产业不断地占据着市场,全球化的竞争趋势逐渐加强。企业的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内向型管理模式转向了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协调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对于企业能否取得更好的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中,没有实现战略管理同企业的财务资源管理相联系。 所以,如何将价值创造性财务管理同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结合起来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价值创造型财务战略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突出价值创造的作用,适当的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作出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目标,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品牌竞争力。 一、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以及核心内容 近几十年来,财务会计以及管理理论界的科研人员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外部环境,提出了许多的新的管理办法改善落后的会计体系,在传统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只重视到用以往取得的企业效益去衡量近期的企业效益,不能够反映出来企业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问题与缺陷有哪些。 于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提出了现代企业的价值理论体系的构建,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其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构建的管理体系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 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日益成为企业最先进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这种具有管理优势的理财目标逐渐形成了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即价值管理。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与结论的总结,对于“价值管理”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对于其核心内容的理解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第一,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结构,这种管理模式以企业的价值作为管理的基础内容与核心,主要就是通过企业的成本的主要投资人,企业的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基础。主要就是为了计量出企业所取得的效益多少,方便出资人能够更好的控制与管理企业的一切业务,从而能够使得出资人能够取得更多的利益,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了满足市场中的需求。 第二,这种管理模式重视的是价值最为管理基础的过程,这种管理手段属于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其管理的核心主要体现于,重新设计管理结构以及构建体系,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不是局限于一种简单的管理方案,而是要重视其在管理的发展中的过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找出企业的不足,需要长期的投入与发展。 第三,这种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就是结合了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过程以及所取得成果相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考虑到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增加投资人的财富。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战略目标的制定,管理体制的制定,企业业绩取得都是围绕着如何促进出资人的利益最大化开展的,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出资人最大化自己的财富价值而不断完善着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制定,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管理者的报酬以及如何对企业的绩效成果的控制。 二、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方针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开始发生重大的转变,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同世界接轨。价值管理体系也在我国的企业中开始引用不断地得到了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价值管理理论主要就是借鉴了西方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没有在其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与完善。 但是,我国的价值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工作人员正在不断地进行完善,使其财务管理方法以及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同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也取得了很大的效益。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取得更多的价值管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要从企业的客观环境出发,逐步的挖掘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资所特有的竞争优势,财务战略环境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即外力作用以及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个方面是:外力作用,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在对于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分析的过程中,要将几个不同的因素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到外力作用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影响。 第二个方面是:内部因素,中小型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组合体,其组成成分十分的复杂,对于资金的流动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对于财务管理战略的一切影响因素都考虑的很周全,但是,要尽量避免企业价值创造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力。 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战略决策以及环境对其影响的分析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环境影响,以最好的为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制定而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三、如何加强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的投放于使用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财务资金的使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成本的高低以及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作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财务工作不是简单地做好账单的记录,而是要参与到主动的支配与管理企业资金的流动工作中去,满足资金增值的需要。管理者要改变以往的旧观念,更要不断强化财务的知识,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才能重视起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在许多企业当中都缺乏审计制度,虽然许多的企业都在内部成立了具有监督作用的经济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只是单纯的对本部门进行简单的核算与监督,更会促进了产生作弊串通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建立强化企业整体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制度最重要的就是独立性,审计部门只有独立才能够保障其作用以及有效性。整个企业才能在资产的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所面临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财务管理已经无法同现代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其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与弊端,占率管理同财务管理相融合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于是财务战略管理也应运而生,为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奠定了发展基础。只有加强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业绩,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好的效益。 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 价值管理体系属于一种管理控制系统,首先,要制定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总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围绕着企业的价值开展,如何进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其次,要对于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再次,要选定一个合理的企业绩效评价的标准与最基本的尺度;最后,要定期对企业所取得的绩效用合理评价制度去进行评价,以促进企业能够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此外,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的构建目的十分的明确,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一切发展都要紧紧的围绕着如何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开展,保证企业能够实现最终的价值目标。将价值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的战略规划中,为企业的整合以及实现其管理功能的作用奠定一个基础,为企业塑造一个以及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优秀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了对企业价值的管理。 要想实现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的构建,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对企业的内部员工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工作,要加强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教育工作。通过不断地培训与宣传工作,使得企业的员工都能够重视价值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自觉地去发展以价值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要把价值管理体系融合到企业的管理阶层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最后,要在企业的全体员工中实行相应的绩效奖惩制度,企业员工所获得的报酬要与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相关联,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企业中已经开始正式成立了这种管理办法,倡导要制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与短期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对于企业不同的员工要设定不同的收入与责任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员工所获得报酬要多样化发展,总而言之,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而设定。在构建整个价值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确保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让企业的管理阶层的人员能够意识到财务目标最终都是为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而服务的。(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中心)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 要:现今社会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开展的比较顺利,而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尤其是财务管理问题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本文研究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资金结构 一、中小企业的含义及其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是指在经营规模上较小的企业,雇用人数与营业额皆不大,此类企业通常是由单一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因此在经营上多半是业主直接管理而较少受外界干涉。在中国,中小企业已经是最具有活力的经济群体,是促进就业以及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经济也面临很多的问题。从中国的经济大环境看,目前令中小企业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被削弱;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能源、原材料等成本大幅度上升,中小企业的利润被大幅压缩;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造成中小企业筹资困难,在资金链方面中小企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多,企业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投资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包括项目风险、公司风险和市场风险。项目风险是指某一投资项目本身特有的风险――特定项目未来收益可能结果相对于预期值的离散程度。公司风险是指不考虑投资组合因素,纯粹站在公司的立场上来衡量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是指与整个经济市场的波动相联系的风险,它是由影响所有投资项目的因素所导致的投资项目预期收益的变化。如果不能准确的分析、发现和管理投资项目中的风险,就会对投资方造成经济损失。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规避投资项目中存在的风险问题的能力较低,难以取得投资者的信任,所以筹资困难。而商业银行在其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成本费用问题。而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具有贷款要得急,贷款需求频率高和贷款需求量小的特点,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每一个项目自身就存在风险,所以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型企业的话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高,商业银行大多不愿意放贷或是投资给中小型企业。 (二)财务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发展没有适应信息经济的需要。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有三分之一左右开展了管理会计工作,但是由于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手段传统老旧、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健全,这让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在企业中进行开展。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系统,让经营者们用低廉成本获得了财务、市场、经济、管理的各方面信息,这对中小型企业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中小企业的会计计算机系统更加着重于收集财务信息,为了编制财务报表,因此,基本上没有考虑到财务管理的作用,是在为财务会计服务,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职能目标、会计主体、资料时效、核算依据、信息精确度不、编报时间、法律效力都相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滞后的会计信息容易给管理者带来错误的决策。 (三)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协调较差。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中的两个学科,二者共同作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管理会计所需要的很多信息来自财务会计,但是在中小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协调较差,缺少信息沟通,财务信息不真实,给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影响了中小企业通过管理会计进行经营决策。 (四)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成本不足。因为自身的经济实力有限,中小企业难以承担市场交易中昂贵的交易成本与巨大的信息费用。因此在同大型的企业交往,通常处于信息不对等的地位。 (五)中小企业过度负债经营,资金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为了能够快速扩张规模,都会选择负债经营的策略。负债经营在可以弥补企业在运营和长期发展中资金的不足、降低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的同时过度负债经营会引起财务杠杆的负效应、要承担到期及时偿债的财务风险、造成企业再融资困难。 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中小企业要增强筹资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应对投资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包括防范和降低项目风险、公司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引导下,收集充足的信息,选择出最佳方案,确定项目的发展战略和目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强抵御政策风险的能力。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组织能力,确保企业投资项目战略的实施。实行严格的资金运用审批和借贷操作制度,以便能够根据资本市场的成本变化和公司的发展情况及时作出对资本结构的调整。在管理方式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约束条件,来强化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以保证及时规避风险和防范风险。企业应该树立现代的企业管理文化,通过有效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让企业的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在应对策略方面,对于前景基本不看好的项目,应该时刻注意它的发展情况,以便于及时止损。对即将支持不下去或者是已经无法继续下去的项目,要及时采取合并、清算等措施,达到止损的目的。 (二)鼓励中小企业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辅助财务管理 工作进行。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系统提供各种信息只需要非常低廉的成本,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管理会计所需要的理论信息与案例应用信息。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计算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盈亏平衡点、沉没成本、差别成本,进行本量利分析、做出短期决策、进行全面预算是非常方便快捷准确的。通过计算机可以对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快速处理与运算加工,形成有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的管理会计信息。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推动管理会计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开发适用于管理会计的应用软件,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三)完善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为财务管理提供准确信 息。运用法律法规的约束限制手段,加大打击会计做假的行为。重视配套的法规,要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监管力度,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只有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才能为管理会计提供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思想品质的继续教育,规范会计行业。 (四)压缩财务管理信息成本。与大型企业的实际情况不 同,中小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采集流程,删减不必要的环节与步骤,只选取本企业需要的内容,压缩财务管理信息成本,做到与大型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等,加强与大型企业之间的交流。 (五)优化中小企业的财务结构。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是优化财务结构,企业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来确保财务结构的优化。企业应优化资本结构,在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之间明确一个合适的比例,保持负债水平始终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不能超过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优化负债结构,仅仅关注资产负债率还不够,还要关注负债结构,尤其是短期债务、长期债务的匹配,这样才既能规避短期支付的风险,又能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优化投资结构。 结语:未来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应该是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理论体系逐步趋向完善,灵活进行实践应用。财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明显提高,虽然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应用仍然受到种种限制,但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在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政策的改变,社会上出现很多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于就业率的提高付出很大,但是对于这些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的确还是有些不足,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方面,财务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命脉,财务是企业的生命,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做出相应的改进,使企业更好的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发人深思。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存在问题 新世纪的中国已然处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行列。中小企业的不断崛起与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带动了我们的经济,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它应有的问题,面对这些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企业管理者也相应的做出了改进的对策与方法,以此才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以及制度 (一)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 财务管理的内容有主要有四大方面: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金运营管理以及分配管理。 筹资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司资金需求,降低资金成本,减少相应风险。投资管理是指企业为短期或长期的发展所进行的增加资金总量,扩大经营规模的管理活动。资金运营管理是指企业在正常的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付活动。分配管理是指对净利润的分配。 (二)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表现在:资金管理制度、银行存款管理制度(财务印鉴的管理、银行支票的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监收制度、坏帐管理制度、应收账款交接制度)、存货管理及保管制度、财龄分析法。 (三)中小企业的现状 在当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中小企业的发现显现的不足主要的是: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比较低下、资金比较短缺,融资比较困难、还有就是由于当地政府的大量干预也是造成企业滞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企业的自身内部原因才是真正造成企业的源头所在。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不足,融资比较困难 中下企业在发展初期在资金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起步之出,对于设备的置办等等都需要花费资金,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技术不算深厚,员工不算很多,但是对于资金不是很充足的创立者来说在起步之出,由于信誉不是很高,影响力也不是很大,资金确实是有些匮乏的。对于这些现实性问题,银行方面也不是能够为它们提供高额的贷款 ,它们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民间,靠个人的关系群体和信誉借来的,这就时得很多融资人头痛,这是企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二)尚未形成企业风格,对于专业的取向有一定的盲从 现在的一些企业盲目追求高额利润而追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当今社会流行什么他们就追求什么,完全失去了自己风格,没有自己的独创,有的只是随波逐流,这样企业很难让广大人民群众记住他们,人们只会认为大众的企业不过又多了一家而已,甚至是有的人完全就不会记住这些企业究竟是什么。因此,这样的企业怎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从而寻求长久发展呢?所以说企业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企业风格,有自己的专业性,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样的企业,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追风都能在人民群众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那些有特色的企业才能经久不衰,所以说,企业要有自己的风格是一件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事!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这就使得企业在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这些企业并有建立严格的财务及赊账管理制度,没有正规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很难做到企业的职权统一,也很难使相关不滥用自己的职权,从而造成财政上的匮乏,使得财政很难规范以及对账,这会使资金造成大量的浪费和流失,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当然现在的有些企业也是管理观念老式化,他们还在保留着原有的封建式思想,这样很难带动大家的劳动积极性,企业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增添一些活跃而又积极的当今文化,作为增添企业的新鲜血液,同样也作为自己的特色发展,我想这才是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的前提吧。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改进措施 首先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然后根据自身的不足,改良自身的缺陷,,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提高员工专业素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还有就是要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建立健全的资金使用制度,要让资金的使用程序化、法律化,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中小企业的发展要面向市场,要分散投资,降低投资风险,要采用科学的策略进行合理的投资与融资。最后,就是应该呼应政府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的薄弱一些,它们的相应体制还没有特别健全也比不上大型企业的管理,这时就需要政府的相应的好的政策的扶持,通过供给专业性质比较强的专业人员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逐渐的使企业的内部员工素质提上一个档次,为企业内部的良好改革不断的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地使企业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树立资本多元化理财观念、树立风险理财观念。 四、结束语 对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政府,只有大家都给予了重视,这样企业才能更好而长久的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带我们的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昌盛。所以企业也应该认识与改善自身的不足,以此来谋得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资本和技术相对较低、财务管理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然而,中小企业对于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应对中小企业进行强有力的财务管理。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策;重要作用 由于国际政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原因,导致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许多的问题,如资金不足、筹资渠道窄、管理者财务意识淡薄、企业财务核算制度不完善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将中小企业财务问题防盗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上,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不断探索财务管理方法,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带动国民经济的进步。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目前,我国很多关于财务的法律法规都是根据大型企业所制定的,国家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在法律中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大多侧重政府对小企业的管理,并没有对中小企业进行保护。尤其是在资金方面,中小企业缴纳的费用较多[2]。 (二)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能力较差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比较小、资金和技术成本都比较低、信誉也不高,国家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权限或与集中,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够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也不得不考虑风险的存在,这就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融资能力差的现象的发生。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比较薄弱 中小企业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不科学,企业大多出现家族化管理或者集权管理,对企业财务状况无法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在企业中没有对于财务管理方面严格的程序规范,是财务管理处于无秩序状态,大大提高了企业财务的风险。企业内部设置的财务部门比较简单,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会出现账目混乱、报销作假现象的出现。 (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信息化程度较低 想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人员就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然而,我国中小企中财务管理人员无法用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管理方法比较落后,效率也相对较低。出现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因为财务管理者没有掌握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也是因为大多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在一些使用信息化的财务管理软件中,对于数据的分析不够认真,导致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五)中小企业疏忽了对资金的管理,财务控制能力薄弱 首先,中小企业对现金的管理不到位,导致现金闲置或者不足。许多中小企业不重视对现金的管理,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现金就无法发挥起作用;而有些中小企业将现金都用于购置不动产,在急需现金时,无法提供,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3]。 其次,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应收账款收不回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小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都会采取不同的促销手段,但由于财务收账体系的不健全,导致许多钱款都收不回来,造成大量的应收欠款沉淀,使企业资金周转不开。 最后,中小企业的存货控制能力薄弱。存货的控制力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资产管理的效率和盈利能力,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政府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出台相关政策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明显不如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政策扶持,这可以保护中小企业健康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也渐渐重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推行了不少小的政策,虽然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法规,但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 企业可以选择发行优先股,加强直接的融资。由于政府对中小企业发行债券的要求较高,一般中小企业很难发行股票股票和债券。但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优先股这种融资渠道,保证企业资金的需求。优先股的收益稳定,没有表决权,又能保证公司经营的自主权。 (三)中小企业应优化财务结构,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优化企业结构就是使企业的综合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中。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财务结构保持企业健康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优化资金结构、优化负债结构、优化资产结构、优化投资结构。 (四)开展财会、法律、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综合素质 企业应在企业内进行考核调查,分析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需对企业经营者进行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教育,使其了解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充分重视财务管理制度。财务部门要加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加强财务监督,进一步提高员工素质。 (五)树立现代化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合理确定企业目标 中小企业的目标应根据企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和情况来设定。企业想要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就必须坚持客观、可比、合理的原则确立企业的价值观,既要注重企业效益,又要注重企业文化。 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的逐渐浮现出来。政府与企业都应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这有利于中小企业内部的完善和管理,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稳步发展,并将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此外,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因此,做好中小企业的管理至关重要,而企业管理的基础正是财务管理,可见,关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中小企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对项目投资缺乏科学论证 一是片面追求“热门”产业,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无视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二是对项目的投资规模、资金结构、建设周期以及资金来源等缺乏科学的筹划与部署,对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将要发生的现金流量缺乏可靠的预测,仓促上马。一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收紧银行信贷,使得建设资金不能如期到位,企业就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二)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偏低,在融资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难,为此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素质,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不足、信誉不高、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加上目前不良贷款比重较高,收贷难度大,而国家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方面目前尚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对不良经营行为进行有效防范,为降低贷款风险,金融机构不得不持谨慎的态度。 (三)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严格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这就使得企业在决策和经营管理方面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缺乏一套比较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法。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 (四)财会人员素质偏低,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中小企业财会人员都没有经过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无证上岗的现象极其严重。财务与会计不分,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或企业主管人员兼职,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市场,采用科学投资策略 为了回避投资风险,中小企业一方面应稳健理财,适时扩大规模。对风险程度大的项目、决策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方案应主动回避。在实践中,中小企业应尽可能采取中、短期投资模式,加强投资项目的考察和论证,不断优化投资方案。另外,中小企业要拾遗补缺,用自己的产品去填补市场空白,充分利用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特点,按照“人无我有”的原则,寻找市场空白点进行投资,进而可以扩大空间,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第一,政府应尽快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小企业促进法》,可见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政府能加快进程,不断完善政策法规,给中小企业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中小企业可以成立带有金融性质的机构,如成立中小企业基金,这样就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融资难的困境。 第二,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在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的过程中要把信用担保制度和其它形式结合起来,为企业的融资担保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金融部门要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推动器。为了更好的发挥金融部门的作用,金融机构要切实转变观念,突破传统观念和制度的障碍,加快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适应民营经济发展需求。 (三)全方位转变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新的理财环境,若企业不能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第一,树立人本化理财观念。企业的每项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扬弃“以物为中心”的观念,要理解人,尊重人,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充分调动其科学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树立资本多元化理财观念。入世后,资本市场开放,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大批外资银行和外国企业都将进驻中国,大量的外国资本将涌入中国市场。中小企业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寻求与外资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四)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解决好上述问题,中小企业首先要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以吸引更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到中小企业发挥作用。其次财会人员要加强培训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监督意识,只有通过企业财务人员和领导人员甚至全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提高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为中小企业,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是中小企业中也普遍存在着孵化周期长、生命周期短等现象,这一现象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财务管理水平是重要的内部因素之一。在商品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历来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经济管理活动,对于企业的生命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盲目投资、财务控制薄弱、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领导的理财意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控制等解决措施,以保证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机构设置上所采用的大多是财务、会计为一体的财务管理机构,这种财务管理组织形式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效的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组织形式已经逐渐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障碍,造成了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财务管理混乱;在岗位设置上,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家族企业,任人唯亲是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岗位上为了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更是将家族财务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混为一谈,使得财务管理失去了其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造成了企业亏损家族富的现象;在融资方式上,近年来国家虽然一直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放宽了对中小企业的借贷政策,但是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中小企业主要还是以自身劳动积累、亲友借贷、合伙集资为主要的融资方式,筹资渠道比较单一。综上所述,为了促进中小企业更好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分析与完善。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盲目投资 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这么两种现象:一是片面的追求所谓的“热门”产业。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往往不顾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客观条件限制,看到市场上哪种产业热门就在没有充分调查实践的前提下投资那种产业。企业发展方向的不断变化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更使得企业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二是缺乏对项目投资、资金结构、建设周期的科学规划和部署。这种情况下,一旦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收缩银行信贷,那么企业的建设资金就不能如期到位,进而造成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者甚至会将银行拖入泥潭。 (二)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度的负债。一般来说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就不可避免的要负债经营,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但是部分中小企业不顾自身的承受能力,不顾风险的从银行获取贷款就不可取了,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企业债台高筑;二是短债长投。如果国家实行较强的宏观调控力度的话,企业就很难获得固定资产贷款,部分企业于是改变贷款用途,将短期借贷用于长期投资,导致企业的负债高于资产,面临支付危机;三是“拆东墙补西墙”现象严重。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相同的资产重复抵押形成一条复杂的债务链,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的崩溃。 (三)财务控制薄弱 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控制薄弱的现象,部分企业过于重视对现金的掌握,这样一来不仅容易的导致企业内部的资产流失、浪费严重,更使得大量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流转。此外,中小企业还普遍缺乏对收入、成本、利润的分析,管理者只关注现金流,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往往无法挽救。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者的理财意识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职能部门应当不定期的对企业领导者进行财务管理的培训,最好把能否有效的进行财务管理作为领导者的考核指标,使企业领导者深刻的认识到不懂财务管理的领导者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不重视财务管理的企业不是一个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 (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目前中小企业目标存在的财务管理混乱现象,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从而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合理的利用资金、合理的分配公司收入、积极纳税。同时应该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如报销制度、现金和银行存贷款制度、财产管理制度等,以保证企业的财务战略和财务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对企业资产的控制 关于如何加强对企业资产的控制,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保证企业的财务政策得到有效的实行;其次管理者应当转变思想,把关注重点放在企业的物资上而不是现金流上,对于物资的采购、领用、销售和样品管理要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防止物资的流失和资金链出现问题;最后企业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再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保证国民经济的重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崛起也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随之也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之重。但是,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至于产生诸多问题。本文就我国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现状,阐述剖析了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显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一、引言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国民经济的地位也与日俱增。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出现问题,最为突出的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需要不一致,严重阻碍企业的规划,导致企业举步维艰,失败告终。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这对于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小企业概况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和界定标准 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大企业相比规模较小的企业。一般而言,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国际上有定量界定和定性界定两种方法,定量界定主要是根据某种定额标准来划分中小企业,这些标准主要有资产总值,销售额、职工人数、生产能力、实收资本等。定性界定是以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等因素为标准。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占据较小的市场份额,是中小企业定性界定的主要标准。 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为2003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行业特点,以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三个指标为依据,重新确定了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综上所述,关于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不是唯一的,我国还没有法律形式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因此,在中小企业的划分上更多借鉴了国外的定量标准。 (二)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具体来讲,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中小企业数量巨大,分布涉及各个行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与信息资源、财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对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其数量多、分布广、成本低,劳动密集大,可收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等特点,这些的企业存在,大大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对社会稳定起到很大作用。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走上了自主发展道路,今天的中小企业很可能成为将来的大企业。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中小企业发展了,有利于大企业进行合理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使大企业更好地发挥优势,专门从事规模较大的生产。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务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他们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在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支持主要是指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国家法律支持、资金支持。首先,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其次,缺乏资金支持。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如融资、税收等政策倾向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融资受到行政干预,国家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的中介机构。中小企业的税费较多。 (二)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性质是私营、个人企业,投资与经营往往都是一个人说了算,经营很随意,在内部管理上很多环节缺失,管理层一般也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整个企业缺乏正确的财务理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财务管理制度混乱 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企业根本没有规范的财务制度,或没有针对性的财务制度,造成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没有严格的制度遵循,也没有任何约束,这样很容易形成财务上的漏洞,后果可想而知;也有一些企业虽然也完善了相应的财务制度,但由于一些企业的构建基础是家族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有一定的血缘关系,造成制度的约束力不强,执行困难。还有一些企业,因为规模小,员工不多,内部结构单一,财务部门很多是一人多兼,会计核算制度形同虚设。 (四)融资能力差,资金匮乏 中小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其他借款和股权投资三种。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使其融资能力受到限制。 由于中小企业注册资金不多,实力不雄厚,可担保的不动产相对很少,因此其成功贷款的几率很低。中小企业借款能力也是有限的,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信誉低,一般不容易取得借款。中小企业取得股权投资的难度也较大,没有好的、收益稳定的项目很难吸引到资金。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五)盲目投资,缺乏战略性 在中小企业中,投资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部分。本文的投资广义上讲,是企业内部的资金投放和使用以及对企业外部的投资。这些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管理决策者综合素质较低,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很多投资都是投资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的,很少去调查和收集数据,依赖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即使有少数企业会做可行性分析,但由于财务人员水平的限制,可行性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比较低,在投资决策时没有准确估算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大小,未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太过盲目,造成投资失败。 二是很多中小企业稍微有了一些实力后,就盲目扩张,寻求新项目,没有全面考虑企业实力,大量资金不能及时回笼,造成投资失败。 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方式: (一)国家应加快相关政策的出台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相比于大型企业明显不足,国家应加快针对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确保中小企业稳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工业企业法人中,小企业占到了95%以上,小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近50%。因此,近年来政府对中小企业也有所关注。例如,政府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法》、《小企业会计制度》和《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但在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二)重视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意识 企业只有充分重视了财务管理,才能获得良好收益和健康快速的发展,管理者只有认识到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才会为企业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将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但中小企业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为了解决人才问题,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企业管理者要有革新思想,要提高对财务管理的观念转化,勇于突破家族式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与修养,尤其是提升在财务管理上的素质。 其次,努力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方面重视现有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长期培训,严格执行《会计法》有关财会人员在职培训的规定,对会计人员进行适时知识更新,鼓励财务人员创新。另一方面择优录取一些专业人员,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对一个中小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制度与措施,才能是工作人员有章可循。具体如下: 第一,中小企业管理者要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保障规范各项财务操作。同时还要提高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为企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 第二,针对企业中有家族血缘关系的员工,阻碍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严格约束下属,绝对不能因为员工是自己的亲戚就放松原则,降低执行的标准,这对企业的危害是极其巨大的。 (四)扩大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就是融资能力弱,所以,中小企业要想迅猛发展,必须想方设法获得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增加资金的来源,想法如下: 中小企业应该完善自身,积极解决贷款难问题。首先作为中小企业为了改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诸多不信任和偏见,企业应该及时的向银行通报企业的经营状况,让银行对企业有十足的了解,加深印象。其次,应当努力争取现有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支持。第三,企业要不断提高资信状况。第四,努力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融资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争取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在目前体制下,中小企业融资有以下几个渠道: 1.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政府或民间设立的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的具有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专项投资基金。在西方国家,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就是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性股权投资,与风险企业的企业家密切配合,一般不以分红为目的,而是在退出时以资本增值作为回报。尽管风险投资在我国从1985年起步至今孕育了十几年还处于创始阶段,我国多方面的体制因素导致了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缓慢,但是不可否认,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确实给予了很大的资金支持,促进了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2.国家资金。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作用,财政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国家财政直接拨款和国家对企业“税前还贷”或减免各种税款上。 除了以上几种融资渠道外,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融资渠道:金融租赁融资,典当融资,变卖闲置资产融资等。所以,对中小企业来说,融资渠道很多,关键在于能不能利用以及如何去利用的问题。 五、结论 总之,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地完善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切实将财务管理优化理念应用到企业经营中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在分析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所具有的经营特点基础之上,并且指出了当前中小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比如融资渠道较窄,内部控制缺乏相关制度约束,还有会计基础比较薄弱等等,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比如创造优良的政策以及服务环境,加强财务制度创新以及更加重视专业财务人员的培养等等。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普遍创建了相对独立的、融资渠道比较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但是目前融资难依旧是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我国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办法以及经营机制,还有融资需求方面都和中小企业不相适应。从一方面来看,大部分的银行都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地降低放贷成本,并且降低放贷风险,因此,根本不愿意给经营规模较小,而且信息等级不高,尤其是资信较差的企业放贷。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由于融资时间比较急,而且融资频率也比较高,尤其是融资金额比较小等众多特点,再加上向银行贷款的手续非常繁琐等等原因,中小企业很难向银行获得贷款。 (二)内部控制制度缺失,财务控制薄弱。 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这类企业通常都是有单个个人或是少数几个人组织起来的,因此,在决策以及经营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且针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办法也是缺少了认识以及研究的,最终导致企业内部职业不分,出现了各种越权的情况,最终页造成了企业内部出现财务混乱的情况,再加上中小企业财务监管不力,出现各类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后。 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都还是停留在较为传统的管理模式之下的,虽然购买了电脑,但是也只是作为摆设放置在办公室内,根本没有发挥出其功用,根本没有利用相关财务软件来创建微机网络,更做不到把所有业务方面的信息进行对比,无法做出比较正确的预测以及决策。此外,因为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内部以及外部存在各种限制导致企业很难运用比较科学的、合理的分析工具对此加强财务管理,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中小企业缺乏管理资源,很多经营人员都是没有经受过专业训练的,无法适用财务分析工具进行财务分析;第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其组织结构比较简单,而且管理行为非常不清晰,大部分的管理人员都只是在应付日常需要处理的事务,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利用分析技术;第三,利用贴现技术进行分析需要支付太高的成本;第四,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关心的是起生存问题,因此很少在财务管理方面下功夫。 表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相关法规的建设。 可以创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会,主要包含了特定用途基金以及担保基金,还有互助基金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等等。这部分的资金来源主要应该由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出资,还可以是各个中小企业出资会费,并且是管理方面采取的是基金封闭式管理,用这部分资金来支持中小企业未来发展。全面贯彻《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思想,积极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加强信用观念,不断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 (二)进行财务制度创新,强化资金管理。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创新财务制度主要包含了对财务治理以及财务控制这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的创新。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应该兼顾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并且还应该让这一关键性资源的所有管理人员都参与到企业财务治理当中去,不断创新激励以及约束机制,进而为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的专业化资源。创建全范围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比如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结算等等。 (三)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职业教育。 中小企业应该重视对财会人才的培养以及激励,并且还要要求所有的财会人员都应该熟悉以及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应该做到遵纪守法,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尤其是要注意对财会人员个人素质的提升,主要包含了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还有创新精神等等。企业内部的所有财会人员都应该树立较强的理财观念,比如竞争观念以及风险观念,还有负债观念以及盈利观念等等。为企业财会人员创建良好的激励制度,不断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总结 虽然中小企业人员在选用人员上多依赖血缘关系,但是企业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债权人之间依然形成了企业的财务和经济关系,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为防止经营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财务风险办法。在企业内部建立相互监督评价以及企业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信息沟通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其职权客观、独立、公正、负责对企业经营者行为、业绩监督考核,对企业投资者负责。在企业外部监督上,可以不定期的聘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顾问,加强审计监督,发现问题。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加强,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调整,中小企业也因此遇到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讨论,针对这些问题,中小企业更加应该重视财务管理的指导作用、努力寻找多种融资渠道、提高营运资产附加值,加强财务控制环节让我国中小企业走上继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环境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般的商业企业的规模普遍很小,但是相比而言,工业企业在结构比较全面合理的情况下模式也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当使用工业企业的数据来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出一个详细的解读。以湖南省为例,通过以下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到2012年、2011年,2010年湖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到由于中小企业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不管是企业数量方面,还是工业增加值方面,还是就业人数方面,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且呈继续上什的趋势。所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政策支持不够 国家政策的目的是在旨在对我国中央和地方以法律和资金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扶持。但是我国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情况就决定了我国政府政策主要是保证我国国有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对我们的中小企业则是有一定的忽视。中小企业的这种情况主要有三方面的体现,一是缺乏政策支持和法律指引。二是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政府的税收政策也比较保守。三是承担政府摊派的其他费用比较多。 (二)财务管理意识落后 以中小企业目前的管理模式来说,是基本达不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这一要求的,这往往会让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就直接被企业所忽视。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基本都是以投资者和经营者为同一人的模式存在的,如果投资者不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知识,就无法给企业做出合理正确的财务风险评估以及对策,甚至还可能因为没有及时预计财务风险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目前,中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措施。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且出台了政策来扶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已经成功的帮助了中小企业继续发展,但笔者认为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政府支持力度:①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解决问题的政府机构。为了保证中小企业能够一直发展下去,政府应该成立相对应的服务机构,如可以在中小企业创业初期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定期提供员工各种技能培训等服务。②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政府要创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吸引各方面人才为企业所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完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服务 我国的各级金融机构应该改变对中小企业的偏见,同时更应该为中小企业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不会因为融资难而面临破产的情况。但信用担保不一定完全可以保证没有风险,首先,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根据担保业务的增长来增加中小企业的担保资金;其次,要对担保企业有所选择,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要求提供担保,我认为如果某些企业只是因为特殊情况而导致临时缺少资金无法周转,导致的无法银行的担保条件时,担保机构也可以为其提供担保帮助企业能度过难关;再次,金融机构要有控制担保风险的意识,因为有些企业可能会有道德风险的存在,担保机构如果提前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识别风险,从而减轻风险发生的概率。最后,政府应减少干涉,有些担保机构的资金来自财政,因此地方政府或许有意或无意都有可能进行行政干涉。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虽然我国现有的中小企业群体数量庞大,但由于其普遍存在的经营规模小、管理模式集权化与传统化、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等问题导致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问题一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研究“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财务管理战略地位、加强专业化财务管理团队建设、建立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政府政策支持等五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 路径 一 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小企业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的说法,一般是指企业的人员规模、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与同行竞争者相比都比较小的企业。2011年我国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对我国中小企业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以工业企业为例,从业人员数1000人以下或者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1%。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从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后经济危机时代”,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则关系着企业的长期的生存发展。财务管理管理状况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将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等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问题一直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已然成为企业实现长期快速发展需解决的的关键问题。 二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问题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前现状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就内部而言,不少中小企业单一追求短期利润和市场份额,忽视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粗放、无序,会计核算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低及管理成本高等现象普遍存在。此外,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更多地使服从于企业“老板”。就外部而言,虽然政府已出台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是政策支持力度远不及大型企业,如融资难一直是中小企业的“心病”,它间接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无法完善,然而政府现有的政策却无法合理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并且地方政府对于中小企业财务短期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背景下,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缩小我国中小企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强中小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规划中所处地位不高。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在企业整个发展战略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中小企业中有较多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表现出较强的“集权”特征,企业经营者是即是公司战略的决策者,又是公司财务管理的统筹者。虽然公司经营者具有较强的领导力,但是他们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缺乏深刻认识,往往单纯地以公司利润为导向进行决策投资,从而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长期发展,无法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与此同时,财务管理者本身缺乏市场信息收集的参与行为,无法结合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意见,这也是财务管理的作用被弱化的重要要原因之一。因此经营者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和企业的“集权化”的管理结构导致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不高。 第二,缺乏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财会制度不健全。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一个完整的财会制度,无论是财会人员的岗位职责,还是财务的处理程序都比较混乱。一般大型企业都会制定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有利于整个公司的统筹规划发展,而中小企业的“草根式”财务管理往往会限制企业的壮大与长期发展。也有学者提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还包括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指出政府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力度不够是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健全式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已成为一个普遍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企业资产管理缺乏规划,资金周转利用率不高。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着资产管理混乱,缺乏科学管理规划的问题,表现突出为流动资金管理混乱,资金呆滞现象普遍、资金回收困难等问题。中小企业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的规划,往往会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会导致造成现金闲置,使企业资金无法参与流动周转;另一方面是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使企业在需要大量现金支出时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此外,由于缺乏合理的资金规划,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出现月末存货占用大比重资金的问题,从而造成了企业资金呆滞,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一个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很多产品销售出去后未能及时回收账款,往往只能靠财务人员电话催款,应收账款周转缓慢。以上情况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资产管理缺乏一个科学的规划,资金周转利用率不高。 第四,企业财务部门“会计”职能大于“财务管理”职能。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一个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所设立的财务管理部门更多的是履行“会计”职能而非“财务管理”职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是按照收集的材料进行简单的财务上的记账行为,而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职能却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于此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还需处理公司日常性的行政性的工作,这导致财务部门的职责不明晰,财务人员的精力分散,使得财务管理更加不专业,仅停留在“记账”这一简单会计行为上。因此,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仍停留于“会计”职能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现状。 第五,投资能力薄弱,缺乏风险意识。受企业规模和“集权”化管理结构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投资判断能力较为薄弱,缺乏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力。有学者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中小企业财务问题进行研究,发现39.2%的被调研企业认为企业投资能力薄弱。目前,不少中小企业的决策权集中于企业的创立者,使企业的战略和投资受个人意志的主导,因而有时会因经营者自身的投资风险意识薄弱或者投资判断盲目而给企业的投资带来较大的风险。此外,由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比较匮乏,再加上融资难,使得其投资能力比大型公司相比较为薄弱,这也限制了企业的壮大和成长。因此,投资能力薄弱也制约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 第六,企业融资困难,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融资对于中小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融资难一直是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拦路虎”,它已成为“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并且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正规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导致金融系统不愿也不敢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即使提供,也总是提出比较苛刻的附加条件,这使中小企业常常出现“钱荒”的现象。同时,我国银行业还是以国有垄断企业为主,这并不利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近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以“重灾区”――温州的中小企业为例,新的“国家金融试验区”方案的出台效果还有待时间考验。因此,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解决路径 1.提升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中地位 目前,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普遍不高,追其根源在于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传统的经营理念主导着企业的发展。然而在“后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财务管理应当成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时间,“观念革命”是企业生存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经营者应该提高财务管理的自觉性,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积极引进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大对人才的投资和培养力度,建立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鉴于此,政府应该发挥政府职能,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定期性地组织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为课题的研讨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普及财务管理的知识,提高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经营者心中的地位。于此同时,中小企业经营者应主动学习财务管理理念与相关知识,可选择进入高校进修以增强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性地位,以更好应对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建设专业化财务管理团队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如何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仍然比较弱,并且很多企业并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财务管理人员只是以 “记账”方式简单地运作着整个企业的财务。构建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升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这是对一个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唯有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使其对公司的发展壮大做成积极贡献;二是积极引进专业化财务管理人才,实施新的财务管理措施,从而打破中小企业原先陈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带动整个财务管理的建设。三是对现有的财务人员进行现代化财务管理知识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财务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人才的建设无论对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发展还是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的构建是一项紧急且重要的任务。 3.建立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并没有一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模式,现有的运作模式是传统的僵化模式,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来支持企业的发展。首先,应该建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制度。任何好的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一个完善的制度之上的,而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随意性比较大,个人意愿往往左右着财务的规范性行为,这样对于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十分不利;其次,应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监控。现在多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大权是掌控在企业经营者手中的,而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有限,并且对财务的利用随意性较大,无论是项目的投资还是资金的流转都是由经营者所决定,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这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受限于企业的经营者。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4.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担保体系 资金是企业的血脉,如果企业融资出现问题,那必然会导致企业运作瘫痪,甚至致使企业走向倒闭。经济危机所产生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企业资金进入紧张状态,从温州中小企业“钱荒”就可见一斑。因此,必须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寻找新鲜血液。有学者提出政府可以建立一个中小企业的专项基金,这个基金的资金来源是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用等,从而为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问题时提供担保,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在于银行业对于中小企业贷款要求苛刻,导致正常的融资渠道出现阻碍。因此,政府需要从政策上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并且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担保体系,让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有可靠的后盾。 5.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利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良性发展的政策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已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如《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但是却没有提出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政策。政府可以立法的手段来规范化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发展,定期地检查企业的财务管理规范化情况,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制定法律法规的同时,政府还应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鼓励和优惠政策。此外,还应加大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近年来,我国虽然已一系列政策,但是政策的落实情况可却普遍不乐观。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中小企业反馈监督机制,来保障政策的积极落实。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提供经济的财务管理政策支持,将会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将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推助力。
就业问题论文:论国有农场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再就业问题措施 【论文关键词】国有农场;劳动力资源;再就业问题;措施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东辛农场现有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剖析了国有农场在经历过二十几年改革开放后,如何做好劳动力资源转移这一难题,并提出了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有农场改革、改制工作进一步深入,第一产实行先交钱后种田,农场国有农田推行租赁承包经营,第二、三产业国退民进的政策有效实施,使国有农场总体上摆脱了经营困境,从而使国有农场步入良性循环发展道路上。另外、上世纪80年代一般是国有农场人口出生高峰期,到现在正是就业高潮,因此,农场伴随大量剩余劳动力产生和自然新生劳力增多,使得农场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加剧十分突出,就业压力空前巨大。为了促进农场劳动力就业,加快农场剩余劳动力转移,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农场劳动力资源,拓宽农场职工增收领域。最近笔者就这一问题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国有东辛农场农场进行了调查。 一、东辛农场劳动力就业现状 到2006年底,东辛场总人口36922人,其中,小城镇人口13600人,转岗职工5490人,有劳动适龄人口21613人、有职工身份人口9582人,其中,农业在岗人员8849人,非农在岗人员462员,离岗自谋职业人员271人,无职工身份人口12031人,其中,各类在校生6812人,灵活就业人口2969人,未就业人员2250人。全场现有耕地面积15.42万亩。人均耕地4.17亩,有劳动适龄人均耕地7.13亩,职工人均耕地16.09亩,人少地多,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为农场今后农业集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自然有利条件。农场劳动力就业在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40.9%、15.8%、10.2%,在第一产业就业例明显偏高。从2000年以来全场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5000人,其中,劳务输出2600人。 近年来,农场农业上劳动力向二、三产非农产业转移数量逐年增加,但劳务输出增长速度不快,农场三化建设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水平较低,农场大量剩余劳动力急需寻求就业岗位,尤其是新生劳动力资源.据调查,目前东辛农场农业剩余劳动力约在2000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向集约化、现代化、产业化、高效化发展,农场剩余劳动力还继续增加,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解决农场劳动力就业问题已成为促进农场经济发展,增加农业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保持农场经济稳定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把促进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职工增收、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把扩大就业作为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结合农场经济结构调整,从政策、项目、资金、机制等方面加强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加快提高剩余劳动力就业率,以就业促进职工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十一五”期间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目标是:以招商引资、大力培养和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劳务输出为突破口,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逐步形成完善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力争全场每年转移剩余劳动力不少500人,使适龄劳动力就业在一、二、三产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35%、40%、25%,使农场就业结构趋于合理。 三、东辛农场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 由于诸多因素,东辛农场目前仍有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经调研分析,东辛农场劳动力转移困难主要存在以下以几方面问题: 1.就业观念滞后。受传统思想影响,部分家庭女方一旦到了法定年龄,除了在外上学以外,大多数在家结婚生子,不愿外工务工,而小孩大了的职工,虽可以外出劳务,但年龄偏大没有单位录用。 2.整体素质偏低。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目前农场劳动力素质较以往相比有较大程度提高,但从总体素质来看,仍然较低,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不足20%,不能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的要求,这是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 3.制度因素制约。目前的户籍制度虽然有所改革,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场职工与市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房、劳保、福利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农场职工进入城市劳务,在现行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他们无法取得与当地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力和平等待遇,同时给他们在吃、住、就业、加薪、小孩上学等方面造成许多困难,使农场职工在城市就业的成本加大,收入偏低。 4.富裕职工增加。随着农场经济快速发展,职工收入逐步提高,富裕职工增加,“小老板”占据一定比例,妻子在家“养尊处优”。东辛农场现有挖掘机、平板车、集装箱运输车、推土机等大型机械1000余台,这些家庭大多经济状况较好,一般丈夫在外赚钱,妻子在家相夫教子。 5.“惰”性思想严重。少数职工“大钱挣不到、小钱不愿苦”,宁愿在家吃父母的退休金,也不愿外出打工。去年九月份南通海林集团来东辛农场招工,经选拔,13名职工被录用,但由于怕吃苦,目前仅一名职工留在海林继续工作,其余人员均当了“逃兵”。 四、促进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措施 1.领导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措施。东辛农场党委已把扩大劳动力就业作为促进农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目标.场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 在场工会专门设办公室,统筹规划,组织制定政策措施,督促工作落实,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支持,做好农场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工作,农场农业服务中心、农机处、社会保障科、工会等部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2.积极拓宽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东辛农场党委结合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策略,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就业率。首先,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以减少一线农业职工人数,使其快速转移到其他行业,加快养殖业、林果、蔬菜、花卉、苗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其次,由于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渐成为农场就业的重要渠道,农场非公有制经济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目前农场非公有制企业多半是中小企业,其劳动密集程度高,就业渠道多样,就业方式灵活,进入就业的门槛也比较低,对于大量吸纳一般劳动力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农场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使场内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到2005年底场内发展了40余家民营企业,行业包括机械、食品、鲜奶加工、玩具、动物饲料加工、轧花、刺绣、大型工程机械等部门,增强了农场安排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再次,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劳务输出,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建立健全市外、省外、国外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境外就业空间,组织更多农场剩余劳动力到市外、省外、境外从事各种劳务,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 3.改变就业观念,树立就业信心。农场不定期以广播、电视、画廊等媒体和请外出务工人员现身说法,面对面回答在家未就业人员的外出务工的顾虑,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彻底改变“离土不离乡”思想。 4.开展实用性职业培训,提高农场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农场要有针对性的开展职工培训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尤其是科技培训,对于解决再就业问题非常重要,这等于为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博击附上了一个救生圈,增强了生存的本领和成功的希望与信心,形成以培训就业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性机制。重视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工作,经常性地开展劳动者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职业变换的适应能力,加强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这是减少失业促进再就业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教育为手段,以培训质量为根本,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培训机制。仅2006年全年东辛农场工会配合农场职教中心、农服中心、社会保障科等部门举办十多期技能培训班,共培训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电工特种职业等职工3600人次。 5.发展庭院经济,提高就业质量。2005年初以来,东辛农场工会大力推进“2111”富民工程,即农场要求农业承包职工每户一年必须养2头畜、10只禽、种10棵树、种一块菜园地.提供150万元低息小额贷款,鼓励职工发展家庭养殖业,努力增加职工收入。由于发展庭院经济不受时间的限制,很少受自然条件和体力的约束,投资少、见效快、收入高,因此,对提高就业质量、消化富余劳动力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仅2005年,东辛农场大力实施“2111”富民工程,发展家庭养殖业,共安置富余职工近500人。 6.调动社会一切有利因素,构筑和谐社会环境。失业问题、再就业问题往往涉及社会低层问题。改革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待下岗、转岗者,一定要多理解、多关心,减少矛盾,认真做好下岗职工的稳定工作。就业需求不足和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给下岗、转岗职工再就业增加了不小难度,许多下岗职工、转岗职工因暂时失业而产生较大的负面情绪,给社会安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我们这次作问卷调查表明:下岗、转岗职工中,有失落、委屈、苦闷、焦虑、不满等负面情绪的约占80%以上,对待下岗、转岗现象表示理解的仅占25%,认为分流安置合理的占不到20%。因此,扶持就业困难群体,东辛农场党委对他们实行了特殊的就业托底机制,即将他们纳入城镇低保户、特困户、捐赠困难户对象,到2006年底农场共纳入城镇低保户83户、252人享受低保待遇、全年发放低保金12.5万元、使386名残疾人全年享受帮困资金25.08万元、每年捐赠特困户资金达8万余元,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减少负面影响。而全社会的关怀又可以使市场竞争无情的这种负作用减小,市场无情人有情,对待下岗失业、转岗职工者来说,社会的关怀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就业问题论文:浅析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硕士研究生 就业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不断攀升。“入口”处招生比例逐步扩大, “出口”处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究竟如何。笔者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探讨对象,就当前的就业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大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不断走向考研道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放大。那么,经过三年的学习后,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笔者走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具体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展开分析,试探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悠久而又崭新的学科,学科建设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丰富。1984年我国正式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学生教育管理;科研;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工作等。但是跟据实际的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概是考博、考公务员、考各类学校和其他。考博方面,很少再有继续攻读本专业的学生,大都选择类似学科或者直接转向其他学科。考公务员方面,该专业研究生一直在屡败屡战中摸爬滚打,据其介绍,由于专业需求量小、没有工作经验等原因,他们只有选择条件较少但竞争激烈的岗位,也使得其不断受挫,困难重重。到各类学校方面,在被调查人数中,大都签约的是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 的岗位就要属辅导员了,但是如今辅导员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也在不断深化,还有部分毕业生表示并不愿意做学生工作,所以学校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其他的一些就业方面,诸如各类企业、创业等,比例较少,该专业研究生大多倾向稳定保障的行业,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 总的来说,该专业实际就业范围比较狭窄,毕业生就业集中在高校辅导员行列,考公务员和考博难度较大。加之该专业的理论水平较高,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较低,思政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不强,担忧“毕业即失业”,出现一些就业恐慌,没有表现出硕士研究生的竞争优势,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社会环境、就业观念等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扩招的步伐,普通高校的硕士点不断增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断上升,但是普通高校的教育体制、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却没有同步的跟上。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首先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涣散,某些高校研究生处不能针对各个专业特点具体管理,大一统的管理方式既没有针对性又不能立竿见影,管理空泛。其次学科点建设缺乏资金和人力支持,专业教师配备不齐,课程设置陈旧落后。没有确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制管理流于形式,许多研究生与导师联系甚少,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再次就是人才培养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处理能力,然而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都只是理论学习,埋头写论文,缺乏实践锻炼。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锻炼要求不强,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认真参加思政工作助理环节和教学实习环节。另外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原因。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就要不断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和谐共赢的双向效果。各个学科点可以组建几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研究生既可以跟随自己导师做科研,又可以在导师团队影响下,学习他们共有的学术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加深导师与研究生的情感。同时,人的教育管理是主观的,需要客观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导师制度建设,应建立一系列导师任免制度、导师评估制度、导师汇报制度等。 (二)硕士研究生自我能力提升 硕士研究生要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实力,把专业与自身更好的结合起来,突出个性优势,优质就业。 首先要坚定信仰,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多学习相关学科理论,将他们融合贯通。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实践操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习和思想政治工作助理实习中,学以致用。再次要提高能力,提升素质。 就业问题论文:试论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问题与高校对策研究 论文关健词:高职高专教育 大学生就业 就业市场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入手,指出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个中原因,并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 据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统计公报统计,1999年开始的连续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转折性地进人了“大众化阶段”,从1999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85万、95万、104万、134万、212万、280万。如果按照初次就业率计算,大学生初次未就业的人数分别为17.6万、9.5万、18.7万、26.8万、63.6万、84万。庞大的就业人数和有限的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需求矛盾越来越尖锐,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以及他们的家长都在感叹:“工作越来越难找了!”从附表中可以发现,高职高专生的就业状况尤其不容乐观。因而如何正确地看待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生的就业情况及其存在的间和产生原因,以及如何系统地研究出缓解高职生就业对策,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当前函需解决的问题。 1就业的主要问题 1.1就业市场份求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教育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着很大变化,近年来许多大城市都出现高职高专毕业生奇缺的现象。广州在过去的“十五”规划期间需求技师10万人,而到2005年仍不足8 000人,其中,高级技师不足300人。在“十五”规划之初,广州市制造业中24个大类80家企业,有高级工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技术工人只占19.2%。在引进高新技术情况下,企业只有19.5%的技术工人能完全从事新技术工作。这就造成了一种被动局面,严重影响了产品竞争力。据统计,我国高级技工的缺口不仅集中在建筑、印刷、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中,更大量地集中在电子信息、环保工程、工艺美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仅软件业高级技术工人缺口就高达40多万。因而,继“蓝领”之后,这种在高新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心智技能的“灰领”成为未来几年的紧俏人才。他们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是直接在一线从事工艺性极强的生产工作的“两栖”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将成为培养“灰领”人才的直接摇篮。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在就业上却出现了就业率低、就业难的现象,两种现象相比较不难得出结论:不是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不大,而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以及供给的人才与市场需求错位导致了这种就业结构性矛盾。 1.2就业形势与择业观念之间的矛盾 根据国家最新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21%,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亦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大众化时代来临,但是为数不少的高职高专大学生仍然存在“精英”的传统守旧的就业理念。目前高职高专大学生仍然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影响,眼高手低、恃才傲物、拈轻怕重,不愿意去小地方、小单位。部分高职高专学生把毕业后就业看得过重,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把就业看成一辈子的大事,但又由于脱离了当前就业的现实,往往不能如愿以偿。另一方面,在对自身的认知上,多数高职高专大学生仍存在“学历本位”的传统理念,认为自己比本科生差,存在对职业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看到高职高专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优势,以及市场的特殊需求。 1.3杜会份求与高职高专教育杜会认同度之间的矛盾 虽然就业市场对于“蓝领”、“灰领”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另一方面社会对于高职高专教育以及高职高专大学生仍然存在较低的认同度,甚至歧视。高职高专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不高,与本科院校相比,通常被认为是“次等教育”、“二等教育”。为数不少的家长和学生存在一种心态,觉得高职高专院校名声比不上普通高等院校,读高职高专没面子,这样就导致高职高专大学生生源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及用人单位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即使岗位没有如此需求,仍然倾向于高学历人才。另外就业市场上也存在各种就业歧视,依学历等实行差别待遇,无形中更降低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档次,从而更加深了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偏见。 1.4学生择业水平与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偏颇几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的困惑和不解,同时招聘与应聘信息的不对称也使得应聘大学生往往处在就业的劣势一方,因此就业指导也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引导,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就业指导比较狭隘,过分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有些高校没有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力不从心.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1国家及政策方面 目前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内,虽然涌现了大批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等,但相对独立的高职高专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是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的深层原因。部分地区和学校,高职高专的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限制性就业政策依然存在,如跨省流动的限制以及派遣时间限制等。办学资金投人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另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人制度等也亚待完善。 2.2用人单位方面 企业与用人单位方面的主要问题在于对于高职高专教育的认识仍然停滞在传统观念上,甚至存在歧视。当前大多数企业仍未能摒弃唯知识本位的人才观,即以学历或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唯一的依据。这种选拔人才的标准往往不能检验真才实学,反而会走上“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另一方面企业、用人单位与学校、学生之间缺乏供求信息的沟通也是造成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3学校方面 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不合理,仍然不能跟上市场需求。在办学理念上,定位不明确,没有明确地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专教育,远离市场需求。具体的专业设置上,要么盲目求全求新求复合,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特长,也缺乏较强的实践性;要么功利主义严重,追求成本效益,设置成本较低的专亚。造成专业设置上的随意性和粗放性、低水平重复等令人担忧的现象。目前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未能很好地适应大众化科技化的发展要求,仍然按计划模式运作,培养的目标仍然是高层次人才、理论型人才、甚至“精英人才”,不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特色培养,教育脱离市场的现象极其严重。另外,教育领域内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高职高专院校亦没有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和深化。 2.4学生方面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普遍素质仍有待提高,这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目前由于高职高专教育的不足,导致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专业特长不突出,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实践和工作经历。另外在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上,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在就业和择业观念上,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仍然存在与现实需求相悖的传统择业观。 3应对策略 在缓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问题上,学校方面大有可为,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面对当前紧迫的就业情况,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学校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制定应对策略。 3.1拓宽人才的培养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法 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是两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国家建设既需要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方面下足功夫。 首先,高职高专院校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建设特色专业、特色学科,增强办学优势。学校要通过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意见,同时做好毕业生的跟踪与回访,收集企业、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在综合上述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建设“宽口径、复合型”专业,努力拓展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适应面,打造坚实的就业核心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增强就业潜力。 其次,要改变目前课程设置重学轻术;专业课比例偏高;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课程陈旧落后,脱离现实的现状,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综合化和课程的内在联系性,将学习重点放到专业基础课,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为学生自主选课创造条件。同时,学校方面要积极寻求各种机会增加实践性教学的环节。通过各种渠道建设和稳固校内模拟实践性教学基地,或直接在用人单位建立现实实践性教学基地,实现产学结合,并可以直接为学生与用人单位做好提前接触。 第三,高校应采取措施改善师资力量、师资结构,拓宽师资渠道,改变师资来源从高校到高校的单一模式,多渠道引进师资人才。同时还应加强“走出去,引进来”策略,与企业、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人才交流,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改善师资知识结构。并且,在教师上岗后,积极开展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最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推动产学结合,促进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办学。高职高专教育具有开放性的功能,同企业的联系密切,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高专教育要服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目前推进产学结合的模式很多,例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等。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完全可以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因地置宜地探求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2加强就业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切实保证毕业生就业与创业 毕业生就业制度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现就业的制度保证。日益严峻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对以前的就业制度中不相适应的部分加以变革,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需要。 首先,要建立强有力的就业工作保障制度。高职高专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与就业体系要求我们把就业工作贯穿和体现于到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工作需要引起院校“一把手”的高度重视,并需要院校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尽快建立起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的工作保障制度,保证有相对独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其次,要结合职业资格就业准人制度,实现授课内容与就业资格考试内容充分接轨。目前政府已经实行了职业资格证制度,有关部门(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已经下发了在高等院校学生中实行“双证制”的文件,一些单位在招聘录用毕业生时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各种资格证和工作经验,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注意结合考证要求,确保学生毕业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件,满足行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教材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实际上可以说是理论教学与市场实际需要“无缝对接”的有效方式。 最后,还要积极协助构建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制度。高职高专大学生中不乏具备自主创业想法和能力的优秀大学生。但目前能够创业的高职高专大学生仍是少数,缺乏相关培训和机制保证是原因之一。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也应协助政府部门,积极构建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制度,鼓励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 3.3适应就业工作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和创业教育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尤其在新的就业机制下,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不仅仅是表面意义上的提供就业信息和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而是更深层意义的职业辅导与服务。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属薄弱环节,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首先,要贯彻和推行全程就业指导的理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毕业学生,应面对所有学生。各高职高专院校可在学生人校之初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教育,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立远大的目标。二年级时,针对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培养其专业能力。毕业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求职培和择业能力培训,并提供相关就业信息。 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高等学校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并由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负责工作。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建设上还有待完善,而国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如在美国,各种不同的联邦法令、州法令和地方法令促使每所学校里都设立了职业指导机构,并且至少有1人作为指导人员对学生做职业指导培训。所有的职业指导员接受的职业指导培训都是作为他们毕业内容中指导方面的必修课程,另外,还有州、地区、国家不同水平的其他培训课程。这种培训控制着职业指导咨询培训的质量。 第三,院校要积极开展对外就业交流与沟通活动。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就业信不能局限于地区之间,高校应主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就业指导机构还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和预测,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最后,还要重视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并促进其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我国已经尝试把大学生就业纳人人才市场,形成大学生毕业时集中就业,毕业后分散就业,就业后再就业调整等动态化的就业格局。 因此,就业指导应侧重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各高校要特别重视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狠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专兼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有效释放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拥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就业问题论文:试析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探析 论文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就业难 就业指导工作 论文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就业问题也日渐凸显。就业难对高校在读贫困大学生产生了焦虑、忧郁、冷漠、敌对、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良隋绪。因此,在就业工作中应当予以特别关注,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贫困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等,努力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11万人,加上去年未能顺利实现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今年将有700多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约占25%,特困生的比例占10%一巧%,在西部及边远贫困地区,贫困生的比例甚至高达50%,它们构成了人学校园中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从1978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就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勤和绿色通道等经济救助为主的贫困大学生助学机制,使大部分高校贫困生顺利人学并完成学业,虽然高校贫困生走进来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走出去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据不完全统计,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f27有关调查也显示,高校贫困毕业生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在签约时间上明显滞后,在签约率上明显偏低,在就业质量上明显偏差。这对于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贫困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我就高校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探讨与分析。 1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1社会因素。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就业形势严峻。}'}2009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甚至有些小型企业因此而破产,机关团体面临着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的压力。因此,接受毕业生的数量十分有限;而高校连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多工作岗位少;在这种异常严峻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必将进一步加大。另外由于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如单位的地方保护主义等,也必将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1.2贫困生自身因素。 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考大学,并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期盼子女通过考取大学,改变家庭困难的状况,因此,他们期望子女勤奋读书,考取好的大学,而背负重望的贫困大学生无疑被铐上了难以解脱的枷锁,导致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偏移。考人大学以后,他们的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充足的学习资料,学习条件较差,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经济厦乏也导致贫困生校园生活面窄小,没有经济能力承担课堂以外的活动费用,比如参加一些职业技能的资格考试、外出参观学习等,就业选择的范围也相应变得狭小,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实践机会也普遍较少,因此他们缺乏职业竞争力,加剧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劣势,造成了就业的困难。 1.3学校因素。 在学校方面主要是两个重视不够:一是高校缺乏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对于贫困生生活上的困难,学校可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他们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没有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而这恰恰是最关键的问题。二是缺乏对贫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贫困生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存在某些劣势,最明显的如求职的经济支持,要找工作,贫困生需要去不同的地方,首当其冲的车费就很难解决,现在,有些高校成立了贫困生就业保障体系,不令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一定的支持,而且在政策上支持贫困生,这对贫困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的途经分析 2.1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和就业保障体系。 贫困大学生就业既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和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同时,贫困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所以各级领导部门必须予以深切关怀,高度关注。各级政府应当尽快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环境,大力规范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真正做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让毕业生凭个人才能就业;国家还要继续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进一步完善高校“奖、贷、助、补、缓”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充分享受国家提供的资助、优惠政策和免费服务。 2.2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注重提升在读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要积极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加在读贫困大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在贫困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培养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德,积极参与、勇于竞争的精神,以及人际关系、自我推销的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从大学一年级抓起,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从新生人学教育开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知识讲座、就业咨询、成功校友座谈会等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培养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综合素质。结合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和适宜性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并结合实际情况,集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事业单位负责面试的专家做评委,对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出建议,鼓励学生为自己确定的目标而努力,通过比赛和专家的讲座,提升贫困生就业的自信心,增加他们对面试程序的了解,增强面试实战经验,提高面试成功率和就业竞争力。 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训练,帮助贫困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课堂教学,邀请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讲课,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帮助贫困生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等;提高贫困生充分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引导贫困生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性格及兴趣、爱好等特点做出正确的评价,确定既符合社会需要,又能发挥自己特长,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奋斗目标。 2.3减轻就业压力,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在读贫困大学生因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加上就业难及就业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影响,普遍存在焦虑、自卑、盲目、从众攀比、急躁等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出现厌、悲观、厌世、自暴自弃、仇恨社会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 第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讲座与辅导,帮助在读贫困大学生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政策,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定位就业层次,引导他们把个人愿望与自身的实力、用人单位的要求、社会的需求等结合起来作出一个合理的决策;帮助他们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思想,尽早确立正确的择业观。第二,要帮助在读贫困大学生客观评价自我,克服“精英情结”和“自卑情结”,帮助他们走出自负或自卑的阴影,按照社会需求来主动完善自己,努力学习、锻炼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三,要引导在读贫困大学生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通过合理的、科学的途径排除心理问题,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心理练习,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健康,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将来的就业和求职。第四,要注意引导在读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和其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团队练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少不必要的忧愁和烦恼,排除心理压力;鼓励他们遇到事情多向同学与教师倾诉,寻求同学和教师的帮助,以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稳定。他们的就业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心,指导和帮助,更重要的是贫困生要对自身就业情况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锻炼能力,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尽快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就业问题论文:关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发展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当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供需矛盾已日益凸显。文章拟从社会、学校和个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师 体育教育专业 毕业生就业 一、引言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发展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已逐步从国家包分配过渡到双向选择式的个人自主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因其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就业形势更显严峻,体育教育专业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走以质量求生存的道路,加大改革力度,拓宽培养方向,培养复合型、智能型体育人才,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才能满足社会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影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普通人眼中,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校毕业生的升学率。中小学为了提高知名度、增加生源,一切只向升学率看齐,对于不在中考、高考范围内的诸如体育课很不重视。学校对体育资金的投入非常少,体育教学、训练条件特别差,体育教师的待遇较差,就连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也未能把学校体育摆在应有位置,体育教师的劳动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体育教师配备,造成鄙薄甚至歧视体育教师的现象仍然存在。 2.就业逆差。当前,由于高校招生连年扩招,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我国人才市场上形成了供大于需的局面。毕业生的择业倾向和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就业过程中,体育教育专业毕业人数大大多于就业市场所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数,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结构性失衡、结构性失业,最终造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3.非自愿性失业。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非自愿失业和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就业。目前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非自愿性失业主要有结构性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市场缺陷性失业、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性失业。 一是结构性失业。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符,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导致就业障碍。二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摩擦性失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也有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双方可能会因为要求和期望不一致,导致毕业生就业不顺利。三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是由社会动荡、社会经济严重衰退而造成的。但由于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大于社会需求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四是就业市场缺陷性失业。当前我国尚未形成针对高校大学生毕业生的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搜寻成本较高,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缺陷性失业。五是就业市场规则不统一。由于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就业市场的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较高就业成本而影响毕业生就业。 4.毕业生自身因素。首先,受中国传统就业观念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希望去高校、公办学校、重点中学和事业单位等地,以求得到好的待遇和福利,而小城镇、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却鲜有人问津。其次,毕业生择业方法不当。恰当的择业技巧、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大学毕业生没有注意到择业技巧、择业方法和自信心,从而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错过了很多较好的就业机会。再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遇到招聘学校的拒绝和看到招聘体育教师岗位较少的时候便心灰意冷,不再继续努力寻找。 此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多方面的原因,例如,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等。 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体育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应以社会发展需要、市场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因此,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应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人才培养观,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以体育教育质量为基础,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培养各级各类服务社会需要的多种体育人才。 另外,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的分析、评价机制和对未来市场走向的预测体系,实现高等体育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接轨,有效地消除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体育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体育人才岗位需求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不一样。只有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具有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好、创新精神强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有效地增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吸引力、竞争力,才能克服摩擦性失业。 3.增强体育毕业生的择业技能。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部门和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应当充分发挥其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的职能,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一系列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能、择业技巧,客观地认识自己,科学地分析市场,教会学生善于包装自己、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学会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消除“供需矛盾”。 4.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首先,要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而有效的就业信息可以提高就业效率,降低就业成本,实现提高效益、节省资源的目标。因此,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和就业市场,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其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控。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秩序混乱、缺乏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严重地影响着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定,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大学毕业生,也包括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秩序。 5.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当前,我国正处在新世纪的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和变革的大时代。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善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改革的精神和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和就业指导,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同时,积极引导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择业观和就业观,树立主动到基层、主动到西部落后地区就业的思想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努力实现多形式、多渠道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就业。 总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到每一位在校体育学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高校、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努力做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才能切实振兴国家体育,增进人民健康,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就业问题论文:关于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不高,就业困难。政府、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培训机构和企业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一、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必要性 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亿人。并且这一社会群体的总人数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10年或要不了10年,该群体的总人数将突破2亿甚至更多。鉴于城市(镇)化进程还须持续30年至40年,不出10年,“00后”还将不断加入其中,若继续回避这一庞大群体的利益诉求,中国社会的演进非但没有和谐可言,还将生出无数后患,这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加快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即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0%。这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高,而且难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镇。 目前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技工的需求快速增长,而目前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总体偏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状况将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有些城市在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方面实施“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无技能不落户”的政策,缺乏技能者只能成为城市过客,掌握技能者则优先被城市接纳。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缺乏问题是当务之急。一旦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了技能,随着就业稳定与收入增加,他们在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得到职业教育机会 据南京师范大学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 “现在找份工作很容易,但想找份理想的工作却很难。如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想找份能学到技术的工作,如果能在工作中学到一门技术,即便工资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 由此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关注福利待遇、上班时间、工作环境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空间。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做苦力,而是希望在工作中学到技能,拥有一技之长,使自己的劳动更加值钱。挣钱也更轻松一些。 四、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 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自发的愿望,也是适应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一)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规划,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和返乡创业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国家社会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民培训事业上升为国家行为来推动,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广泛动员农业、教育、劳动、建设和科技等部门的丰富资源,发动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办学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尽快使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够得到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建立政府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本补贴制度和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推行培训券(卡)等办法,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准入和控制制度;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按照不同的就业意向和需要,分别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基地与实习园地,从“一锅炒”走向专业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中国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如果有教育需求,可以免费接受更高级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由“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加法向“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转变,发挥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 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适应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培训,尤其是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转变生活方式的培训,让他们从“洗脚进城”到“洗脑进城”,从而真正适应社会、融入城市生活。 (二)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农村劳动力进人大中城市往往面临较高的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亦工亦农,进退自如,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心理压力都比较低。并且县域经济一般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为主体,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我国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从长远和各地实际情况来看,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重点是发展县域经济。通过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三)完善用人单位培训员工的未来收益的制度激励 就目前而言,一方面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高流动性,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技工荒”,劳动力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如果能够提高企业培训员工的积极性,就可以通过自身培养缓解并最终解决“技工荒”,降低员工的流动性。目前,企业之所以不愿意自己培养高级技工,主要是不希望为他人做嫁衣。因此,只要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收益得到保障,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企业培训员工的动力问题,而这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高流动性问题,有利于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稳定”的诉求,而且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技工荒”问题,满足其对专业技能培训的需求。 就业问题论文:农业院校农学类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摘 要:本文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类研究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影响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的三种因素,如社会偏见、学校就业指导、研究生自身因素。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院校 农学类 研究生 就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院校应抓住机遇,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农学类研究生综合素质,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农业技术人才。然而,在这种形势下,研究生就业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社会不可能提供足够的适合研究生就业的岗位,另一方面,研究生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这两者决定了现阶段农学类研究生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就业。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2010年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率 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类毕业研究生共计85名,其中博士毕业生9名,硕士毕业生76名。截止2010年12月15日,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硕士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29%。总的就业形式良好,并没有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从各专业来看,作物信息科学和作物遗传育种两个专业就业率偏低。 2、就业结构 9名博士毕业生,其中6名博士是委培或定向,全部选择了高校和科研院所。76名硕士毕业生中,33人到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管理及相关工作,5人攻读博士学位,2人出国工作,17人选择到事业单位工作,15人到高校或科研院所就业。总体来说,农学类研究生的就业面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没有人考取国家或地方公务员,也没有个人创业或灵活就业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取向比较单一,就业视野不够开阔。 就国内工作的72名毕业研究生的工作单位地域分布而言,42人选择了在湖南工作,其中32人留在学校所在城市长沙;9人选择在西南省会城市就业,包括昆明、贵州、成都;2人选择了新疆和甘肃;其余选择在中东部城市就业。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较为合理,但也反映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主要把眼光锁定在学校所在地周边城市,范围比较局限,西部和中部城市很少有人选择就业。 3、就业途径 9名博士毕业研究生全部选择了高校任教和科研院所从事科研。硕士毕业生中有2名毕业生经导师推荐出国工作;5名毕业生攻读博士;5人通过烟草系统招聘考试进入烟草局工作;4人通过用人单位到校园招聘就业;4名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单位工作;33人通过到目的地参加招聘求职;19人通过熟人介绍就业,其中朋友和亲人介绍就业11人;8人通过师兄师姐介绍到烟草公司上班。我校农学类研究生科研时间紧张,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间和实验室忙于毕业论文,难以集中精力求职。找工作主要途径还是通过自己参加招聘和投递简历,有时需要在好几个城市之间来回奔波,参加各类型的考试和面试,或者现场招聘, 二、影响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我校农学类研究生就业中突显出来的各种问题,诸如某些专业就业率偏低,就业取向比较单一,就业途径不够拓宽,这些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所造成的,具体有以下几种: 1、社会偏见制约农科类研究生的就业 目前,社会偏见对农学类研究生就业影响较大。社会偏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究生自身对农业存在偏见。某些研究生专业的生源基本上为调剂生,立志从事与农业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生不多,即使是愿意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研究生,也大多倾向于研究所、农业院校或与农相关而工资待遇都很不错的事业单位,一般不愿去农业生产第一线。其次,来自农业系统以外的社会偏见。不少用人单位一看到涉农院校或涉农专业的研究生简历,就以不符合招收条件而回绝。另外,地方农业院校相对于其他重点院校来说并不具备明显优势,有时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文凭的份量和学校的名气。其实,很多农业院校农学类研究生虽然以“农”为主要研究方向,但通过三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使他们完全有能力适应不同工作。 2、学校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效用 农业院校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像对本科生的那样予以充分重视。由于研究生数量较本科生来说相对较少,经费也少。有些学院并没有配备就业专干负责研究生就业,而是由研究生秘书兼任。研究生秘书要兼顾教学管理和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事务繁杂,很多时候无法集中管理研究生就业工作。研究生可从校园获取的有效就业信息相对不足,或用人单位质量不高,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农学类研究生就业去向比较单一,就业面狭窄,除升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或出国外,主要通过到目的地参加招聘会就业。学校组织的专场招聘会很少,对专业的需求一般偏好于热门专 业,如计算机、食品科学、会计、园艺,与农学相关的岗位很少或没有,使得毕业生只能外出参加招聘。考取公务员、参加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参军以及灵活就业和进行个人创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体现出学校在这一方面的注重程度不高。 3、研究生自身因素 研究生应该正确认识就业,所谓的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科技人才总量一直是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之所以一些毕业研究生在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这是就业与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首先,研究生是否学有专长,所学知识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各岗位的需求;其次,毕业研究生个人的就业意愿和社会需求存在差异,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基层和中西部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农学类研究生通过3年的专业学习,完全具备了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但在专业方向外的知识极为有限。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欠缺,使得部分研究生不具备胜任相关工作的能力。当毕业生忙于实验任务,忙于撰写毕业论文时,往往容易贻误最佳就业时机。有些调剂生、家里经济困难的或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茫然不知所措,心理负担沉重。有些研究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择业时偏向于大城市,待遇高而相对轻松的工作,不愿意去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有时毕业生往往有几个意向单位,或是工作机会,却由于这些原因有业不就。 三、农学类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1、社会大力支持研究生就业 国家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到基层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对于毕业研究生从事自由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就业的,各级政府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和税收优惠。鼓励研究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就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对于在艰苦的基层工作服务期满后,在其他方面应给予优惠。 社会应加强人才市场配置,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要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渠道,就业信息统一开放。用人单位应当消除社会偏见,正确对待农学类专业研究生,结合自身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不要拒“农”于千里。 2、学校的应对策略 第一,农业院校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了解分析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学术和社会活动,使研究生以饱满积极的心态走向社会。 第二,农业院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设立专门的人员管理就业工作,积极为毕业生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多举办研究生的专场招聘会。有针对性地组织就业指导讲座,邀请政府部门、就业服务单位、用人单位、成功人士介绍就业政策,如何规划职业生涯、如何参加求职面试等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的培训指导。从各方面努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推动研究生充分就业。 第三,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帮助研究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同时,营造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氛围,鼓励和引导研究生积极就业;邀请优秀校友对服务基层工作经验现身说法,凡有意愿自主创业的,为其提供创业培训和相关创业服务。 3、研究生自身的应对策略 研究生在就业前对于自身所处的就业形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首先,对于调剂到农学类专业,或是来自农村渴望摆脱经济条件差要找薪水高的工作的这类型研究生,应及时调整心态,消除心理落差,在择业时应该理性化,冷静地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求职的期望值,以便更好地抓住有限的就业机会。其次,对于每个研究生而言,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寻求个人的长远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职业理想与职业本身的关系。最后,研究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优化知识结构,培养理论素养,通过专业实习,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积攒社会经验,为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将书面知识付诸实践方面做好准备。 就业问题论文: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与人口红利式微给我国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但与此同时为我国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机遇,我们应该多管齐下: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职业教育供给,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应该按照市场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加强校企合作;作为农民工个人,更应该新观念,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成为新时期的新型农民。一、问题的起源 由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所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方式中深层次的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截至2009年2月,约有2000万农民工因经济不景气失业返乡,失业比例高达15.3%,因此需对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户的增收和农村的发展嘲,更关系到我国的深度城市化以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由于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在整个改革开放时期,都处于劳动年龄总人口迅速增加且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通过充分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人口红利润,然而,已有的研究表明,目前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净增长全部来自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呈逐年减少的趋势,预计到2015年将转为负增长,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消失。随着少年儿童人口规模缩小和比重降低,劳动年龄人口供养在学人口的能力相对提高,通过扩大教育和培训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另外。劳动力的短缺必然要求提高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而在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的人力资本储量较低,难以适应非农生产的技术要求,延长退休年龄会使他们陷入脆弱的境地。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达到开发这部分人口红利的目的,保持劳动力供给的充足性。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在金融危机和人口发展阶段的双重约束下,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产业升级转型和就业转型,而农村职业教育是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最相关的事业之一。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因此,要加大力度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农民、社会中介组织的多元参与,为农民工的劳动力转移进行扎实的人力资源储备,发挥职业教育的特殊功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结构的转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在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必须调整和升级,以保持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以后,使得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顿时陷入困境。根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0%,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都在70%以上。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根据农业部统计显示,目前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48%,小学文化程度占39%,其中,文盲半文盲占7.6%,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问。对大量经历了增长由快到慢的国家的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停止可以解释减速原因的85%,日本在1990年人口抚养比提高之后,gdp年增长率只有0.85%,因此,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我国,资源重新配置的空间巨大,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东部地区应该发挥其资本和技术优势,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生物、电子、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使得农村劳动力具有一技之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人力资本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城市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调整的需求,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劳动力顺利就业的保障。 (二)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意识增强,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据南京师范大学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在2006进行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与转移”的调查中发现,只有7.4%的农民工接受过进城打工培训,43.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打工过程中没有一门过硬的技术是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平稳发展的过程当中,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仅能满足自己及家庭的生活,在金融危机到来时,由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的性质,最先受到危机冲击的也是这部分人,此时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工资高低的问题,而是有无就业机会的问题;因此.农民工会最先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自身条件或者降低工资的水平,而根据实际情况,金融危机后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水平不降反升,这就更促使他们及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仅仅依靠苦力来获取经济收益。农民工是富有经济理性的,当职业培训能够为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时,职业培训的动机会变得更加具有内生性。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在农村,目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生产率低下。第一产业的经济功能弱化,土地主要发挥着养老保障的作用。金融危机背景下,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返回农村,人们便把目光集中在如何发展农村内部的第二、第三产业,以期获得比从事农业更高的经济收益,目前,许多在外打工、经商的人已经有了多年的外出经历,视野开阔,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本积累,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利用回流效应,充分开发乡镇工业,形成新一轮的创业潮,有利于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当地就业,减少了额外的迁徙成本和心理成本,便于节省更多的资源用来消费和建设新农村。但由于农村长期以来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应该利用好这一有利的时机,普及推广农村职业教育,根据农民的需要,结合发展的实际,让农民学到发家致富的真本领,实现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镇化进程。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转变,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期较快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发的转移方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社会风险。以往的农民工进城后多数从事技术含量低、替代性较强的行业,为了维持生活,农民工的摩擦性失业水平较低,但周期性失业水平较高,一旦遇到类似于金融危机或者政策性结构调整,将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另外,“民工潮”不仅把大量的流动人口带入城市,也把贫困裹挟到了城市,就业失败和在外流浪的人数增多,在缺乏有效的社会管理的情况下,将使社会的不稳定性增加。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较低,基于传统家族人伦信用的劳动力转移方式经不起现代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因素的选择,缺少维持运转的原动力,必然面临着危机。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知识、培训的方式,被认为是能够提供稳定转移方式的有效措施。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做法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资职业教育的力度 首先,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低迷,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农民,农民的低收入水平难以负担自身的职业教育费用,再加上农村的传统观念、恶劣的生存环境制约着农民的教育投入行为。其次,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农民工就业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企业没有为其进行技术培训支付费用的经济激励;而从农民工个人的角度讲,成本最小化是其追求的目标,一般不会制定长远的投资计划,技术培训具有一定程度的外溢效应,这就更要求政府作为投资的主体,才更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 (二)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三农问题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其解决需要创造各种各样的环境与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有关法律的颁布,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进一步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费短缺、人才外流、人员配置不合理、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是促进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一是新型农民;二是新型外出务工人员;三是创业者。 (三)依据市场需要,灵活设置学习内容 目前,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已经变得密不可分,市场是检验教育水平及教育效果的场所,只有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才会有所提高,其接受职业培训的热情才会得到激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注重与市场、与实践的结合,如今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校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或把握不到位,在生产周期结束之后,培养出来的学员不仅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总之,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至关重要,针对市场需求的课程设置是学校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之一。 (四)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 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主要障碍在于培训时间与劳动时间之间的冲突,有关部门应该因地因时制宜,利用农闲或者农民工返乡时间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但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培训过程当中,应当遵循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将农民工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用简单、务实、实效的方法提高上课效率,已有的研究表明新信息与原经验的结合能够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就业问题论文:高职院校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总结了当前高职生的就业现状,高职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真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 就业 心理误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改革的决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央为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指导方针。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目前高职教育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技术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对于技术应用的侧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这些都是高职毕业生相对普通高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优势,更是众多企业单位青睐高职毕业生的因素。 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高峰的到来,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增多和国家对高职学校有关政策的倾斜,导致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却与毕业生人不成比例,这就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二、高职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分析 1.定位不准确,就业观念落后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虽然日趋务实,但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就业和择业观念上,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仍然存在与现实需求相悖的传统择业观,表现为有些毕业生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总觉得和一些普通求职者相比有比较优势,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不给自己合理定位盲目求高,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多作考虑;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片面追求大城市,而不愿去西部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发展。这常常出现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合适的现象。 2.缺乏自信 很多用人单位将学历作为应聘者的第一道门槛,对专科生认可程度不高,据统计84%的学生在求职时均遭到用人单位拒接简历的尴尬。这导致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不积极参与双向选择,而是听之任之。此外,在面试时一遇到没有准备的问题就心慌、语无伦次,不但没有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给用人单位,而且这种失败经历还会影响到以后的面试,造成就业信心不足。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埋怨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从而产生失落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形成心理障碍。 3.依赖心理重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或静候学校与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4.综合素质不突出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普遍素质仍有待提高,这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专业特长不突出,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及工作经历。在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表现仍然差强人意。 三、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1.积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就业市场要求 高职院校要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要贴近当前产业转型、调整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此外,不仅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人才素质的培养。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及其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推动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加强就业择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始,融入各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介绍各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情况及本校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激发新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才需求形势,从新生入学开始培养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另外,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使学生了解要从事岗位的各项要求,如知识、能力、经验等要求。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职业技能及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教育,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从而引导学生改变 “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 3.实施“双证书”制度 在人才培养中,应强化高技能训练,为高职生职业起航备足动力。“双证书”制是高职生职业扬帆一个极为重要的“风帆”。高职生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职业资格证书是这些能力的见证,而实习实训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环节。强化专业技能资格认证,通过所学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能顺利获得“两证”即,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提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高职院校要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4.开展技能竞赛,增强就业竞争力 据统计,在高校毕业生总数不断增加的今天,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缺口相当大。高职毕业生只有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技术实践能力,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相关专业技能练兵,引导学生按照职业需求来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与专业技能相关的竞赛来强化专业理论、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经常开展各种技术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兴趣。依据专业、年级、岗位需要设置不同项目并予以奖励,学院提供材料、场地,安排教师指导,鼓励支持学生锻炼动手能力。 5.拓宽就业渠道,强化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 实际上产学合作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它可以使高职生的就业具有技能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从而突破大学生就业总体困难的困境,实现高职生的充分、有效就业。高职院校要保证高职学生学习期间的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岗位技能训练水平。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根据其人才培养特点增加实践实训环节,在教学模式上走出校园,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与企业合作,充实教学内容。 就业问题论文: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高职生就业问题探究 [论文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社会和谐之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文章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职生的就业现状,指出了高职生就业中的不和谐因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促使高职生充分就业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 高职生 充分就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社会和谐之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为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课题。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探讨高职生的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生充分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高职生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高职生就业面临的是个体的工作需求和社会工作岗位供给之间的供需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高职生的充分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培林指出,和谐社会应该存在八种社会结构的和谐,其中,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都与就业有直接联系。高职生的充分就业对实现上述四种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二)高职生充分就业是保障民生的根本问题 党的“十六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教育成本采用分担机制,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的投入相当大,由此带来的就业期望值也高。如果体现民生之本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就会遭遇危机,他们的焦虑感就会不断累积,影响其今后的发展。从家庭层面来说,倾其所有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由希望变成失望,对家庭其他成员和周边人的影响十分巨大,如果引导控制不好,极易引发群体性行为,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高职生充分就业是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前提 发展的根本在于创造,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就是创造发明的历史。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活劳动是潜在的、不能储存的劳动。脱离社会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对整体社会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它不仅影响社会成员创造能力的有效发挥,而且也影响社会资本效益最大化的实现,表现为各类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抑制,社会成员无法产生归属感和生存动力,从而丧失了主动融入社会、创造财富的意识,影响了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造成社会成本增加。高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青春洋溢,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他们既是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又是我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水平的希望所在。在我国总体人力资源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大批高职生踏入社会、充分就业,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高职生就业现状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 (一)高职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由此而导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在2004~2009年分别为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2010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40万。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2004~2009年分别为73%、72.6%、71.8%、70.9%、68%、68%,而高职生的初次就业率在2004~2009年为50%、51%、52%、53%、58%、56%,由此可见,高职生的就业形势极其严峻。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展的“瓶颈”。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高职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高职专门人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在高级技术人才的数量高出几倍至几十倍。从这一形势看,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 (二)高职生就业现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 高职生就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其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工业现代化的迅速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必须靠生产一线上的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早就证明,外资、技术、先进的管理模式都可以引进,但唯独大批量的高技能人才只能靠自己来培养。为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国家投资新建、扩建、改建高职院校,加快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在就业上却出现了就业率低、就业难的现象。高职生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他们毕业即失业,使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处于闲置甚至荒废状态,不仅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2.加剧社会不公,影响高校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教育公平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高等教育大众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功绩”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所抵消。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是为了毕业后可以获得更好地发展。如果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毕业即失业,其为接受高等教育而进行的投资得不到回报,易引发新的“读书无用论”,也会对人们今后进行教育投资产生不利影响。学生是办学的主体,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失去信心,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平。 3.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影响和谐校园建设。大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心里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可塑性大,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大了在校高职生的心理压力,易引发大学生忧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以及思想稳定,从而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三、构建和谐社会中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调控职能,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的和谐 1.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提供就业岗位。经济发展是带动就业的“火车头”,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第一,要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有资料表明,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实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二者兼顾的发展战略。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缓解当前高职生就业工作中的结构性矛盾、地区性矛盾以及企业之间分布不均衡的矛盾。第二,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其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在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65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高职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第三,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国现有六百多万民营企业,随着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将是高职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2.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纠正就业市场中运行的不规则行为和偏差,畅通就业渠道,建立和谐的就业环境,逐步减少和消除用人单位因学校、学历和专业所产生的就业差别和歧视,杜绝暗箱操作。同时,政府必须加大与高校毕业生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扩大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自主用人权;完善与毕业生相关的就业立法和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实现所有从业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并使之能随从业者的就业岗位变动而在全国自由流动,减少就业风险,解除高职生的后顾之忧。 3.拓宽就业渠道,引导高职生多元化就业。政府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高职生多元化就业,激励高职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鼓励高职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应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政府要进一步清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职大学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的就业扶持政策。同时,还要支持高职生自主创业。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对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可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的,可给予一定的职业培训补贴。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 (二)高职院校要调整办学思路,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 1.积极实施特色化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培养的大学生不是简单的劳动者,而应是具有自身核心价值的劳动力、生产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就不能盲目向本科院校看齐,在教学与学生管理等方面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唯有如此,高职教育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密切注意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调整办学思路,优化专业结构,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专业,培养不同层次的特色人才。 2.推动产学结合,尝试“校企联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同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职院校要大胆尝试“校企联姻”,通过和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倾听企业对学生的反映,采纳企业对学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建议;另一方面可与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尽可能地缩短学生素质与就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把就业与实习结合起来,形成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3.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对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在新生入学时就对其进行职业兴趣测试和心理测试,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如大二对学生进行社会职业知识的教育,使其明白将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岗位职责、基本技能要求。给大三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提高其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此外,还要进行实战演习,强化求职技巧,安排模拟面试训练,加强毕业生职业心理辅导,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搭建平台。 (三)高职生应坚持和谐发展,提升就业能力 1.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一是要树立通过自己劳动取得合法、固定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改变以前只有当干部、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观念,不要只盯住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二是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先融入社会,在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我价值,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根据社会需要就业,树立到基层建功立业的观念,进而实现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2.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素养、科学知识,还包括竞争与合作意识、良好的沟通的能力、较强的外语能力、开放的学习态度、健康的心理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高职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就业。在我国现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消极等待是无法就业的。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应主动出击,重视自我推销,合理而得体地把自己推销给社会。这就要求高职生应首先树立自信心。只要有足够的信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高职毕业生要学会自我推荐,善于推销自我。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善于观察时机、观察环境,力求通过一定技巧有尺度、有分寸地把自己的才智、知识、技能等成功地展现给用人单位,赢得用人单位青睐,争取工作机会。 就业问题论文:浅析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硕士研究生 就业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不断攀升。“入口”处招生比例逐步扩大, “出口”处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究竟如何。笔者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探讨对象,就当前的就业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最后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大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不断走向考研道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放大。那么,经过三年的学习后,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笔者走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具体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展开分析,试探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悠久而又崭新的学科,学科建设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丰富。1984年我国正式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学生教育管理;科研;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工作等。但是跟据实际的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概是考博、考公务员、考各类学校和其他。考博方面,很少再有继续攻读本专业的学生,大都选择类似学科或者直接转向其他学科。考公务员方面,该专业研究生一直在屡败屡战中摸爬滚打,据其介绍,由于专业需求量小、没有工作经验等原因,他们只有选择条件较少但竞争激烈的岗位,也使得其不断受挫,困难重重。到各类学校方面,在被调查人数中,大都签约的是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 的岗位就要属辅导员了,但是如今辅导员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也在不断深化,还有部分毕业生表示并不愿意做学生工作,所以学校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其他的一些就业方面,诸如各类企业、创业等,比例较少,该专业研究生大多倾向稳定保障的行业,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 总的来说,该专业实际就业范围比较狭窄,毕业生就业集中在高校辅导员行列,考公务员和考博难度较大。加之该专业的理论水平较高,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较低,思政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不强,担忧“毕业即失业”,出现一些就业恐慌,没有表现出硕士研究生的竞争优势,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社会环境、就业观念等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扩招的步伐,普通高校的硕士点不断增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断上升,但是普通高校的教育体制、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却没有同步的跟上。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首先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涣散,某些高校研究生处不能针对各个专业特点具体管理,大一统的管理方式既没有针对性又不能立竿见影,管理空泛。其次学科点建设缺乏资金和人力支持,专业教师配备不齐,课程设置陈旧落后。没有确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制管理流于形式,许多研究生与导师联系甚少,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再次就是人才培养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处理能力,然而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都只是理论学习,埋头写论文,缺乏实践锻炼。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锻炼要求不强,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认真参加思政工作助理环节和教学实习环节。另外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原因。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就要不断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和谐共赢的双向效果。各个学科点可以组建几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研究生既可以跟随自己导师做科研,又可以在导师团队影响下,学习他们共有的学术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加深导师与研究生的情感。同时,人的教育管理是主观的,需要客观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导师制度建设,应建立一系列导师任免制度、导师评估制度、导师汇报制度等。 (二)硕士研究生自我能力提升 硕士研究生要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实力,把专业与自身更好的结合起来,突出个性优势,优质就业。 首先要坚定信仰,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多学习相关学科理论,将他们融合贯通。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实践操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习和思想政治工作助理实习中,学以致用。再次要提高能力,提升素质。 就业问题论文:关于信息传播的视角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些年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学生却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困境,而以往的研究对此关注较少。文章选取信息传播这一视角,对目前大学生就业信息的渠道加以梳理和分析,发现信息仍是有很多途径传播只是并没有被广泛地关注和使用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因此,建议学校和社会注重信息传播的建设,指导学生关注就业信息,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心理辅导。 论文关键词:信息传播;大学生;就业 一、引言 大学生被视为国家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拥有双向选择的自由,而如今这些天之骄子同样也面对着就业问题,并且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这一现象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接近13%,预计之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增长。截至2007年9月1日,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有超过140万人未能如期就业,往年积压的未就业大学生将加入今年的就业大军,与559万新毕业生“抢饭碗”。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再加上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以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的存在等因素,2008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更难。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今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要求,高校要全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落实就业指导人员、机构、经费“三到位”,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所有高校要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社会、学校、学生本人是整个就业环节的重要因素,而高校则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是前置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一环,因此,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在大学内进行就业辅导,提高高校就业指导的服务水平,对于解决实际就业问题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而在多年从事就业指导的过程中,笔者与学生有很多接触,尤其是那些成功找到工作的学生普遍认为,信息的获得是就业的关键,贯穿整个就业过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成本降低,时效性高,信息的来源不只局限于校园内,信息的传播和获得信息的渠道越发广泛。就业活动最终还是落实到学生个体,能否顺利就业和学生本人的各方面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对于大学生获得与就业有关信息的渠道的研究,可能是学校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良药,但这是以往众多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研究文献中极少提到的。 二、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渠道分析 2700万大学生,相对中国l3亿多人口也许不是大数字,但就是这个群体从信息传播的特点上来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信息传播圈,能够广泛而迅速地获得信息,并散发出巨大的信息辐射能量。 从信息传播方式看,大学生的信息传播呈现双重特点。一是,大学生群体内部的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的速度极快,尤其是在通讯发达的现代,从过去的书信到网络、手机的普及,最典型的莫过于各大高校的论坛,仅水木清华bbs的在线人数都在20000人之多。而且由于大学生的群居性,信息的传递者往往成为同一条信息的接收者。因此,在大学生中,从信源发出的一条信息,很有可能在大学生中形成多次的重复性影响,从而强化了同一条信息的影响力。 另一个渠道则是外部辐射。作为代表国家未来的力量,大学生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也使得大学生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例如,当年的一部《大话西游》在最初上市时,寂寂无声,然而由于受到了大学生的追捧,而迅速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关注热点。与此同时,接近2000万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从拿到录取通知书,走人大学校园的那一天,他们的声音会成为影响一个地区的声音,他们的选择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片断。因此,大学生获得的信息会呈几何倍数地在各地和各行业扩散。而google、baidu的火暴预示了一种趋势:面临信息的剧增和技术的实现,社会以及个人需要创建新的知识构建与管理方式。当代大学生正在自觉、不自觉地跟随技术的脉搏,调整个体的信息管理方式。 虽然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得与其他各方面信息获得和传播的渠道相似,但是在每个方面信息的内容、途径、有效性不尽相同,以下将一一进行分析。 (一)校园网络 1.高校bbs论坛。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bbs,这些bbs工作版面,是毕业生求职、找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途径,也是被普遍认为学生自己找工作中最为有效的途径。 以浙江大学缥缈水云间bbs为例,work版从9月份开学就开始火暴,每天登陆的次数常年居论坛前三。招聘信息来讲,bbs上及时了最新的招聘信息,一方面学生通过各种外部渠道获得的信息自发地公布到版面上,与更多同样面临找工作的“战友”们一起分享;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和猎头将所需人才的信息直接到论坛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才,目标明确,成功率也高。 从招聘流程上来讲,学生可以通过bbs上与用人单位招聘相关人员实现对话,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此次招聘人员的需求以及流程等细节问题,一些常年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查找前几年的论坛记录获得。论坛上有很多关于就业问题的精品文章,就拿简历的制作来讲,在论坛上除了中英文模板,还有往届学生的制作心得,帮助后来者在制作自己的简历时突出重点,避免常见的一些问题,一些英文专有名词在这里也可以找到,这些经验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节约了时间,更可以少走弯路。随着就业问题的加剧,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面对的困难同样加剧,很多招聘人员都说自己3秒钟就看过一份简历,为了有效选择到合适的人才,除了安排简历筛选,还会有笔试、面试,许多知名公司安排面试轮次甚至达到4次甚至更多。论坛上重要资源之一就是在巨大压力下找工作的心得体会和针对各个公司的考试经验,这些“笔经”、“面经”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整个招聘流程,提早做好知识、心理、着装等准备,有助于顺利进行笔面试,这些新的经验又被写成“笔经”、“面经”与后来者分享。 这种学生间通过网络论坛平台的无私分享机制,在学生圈中是最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大学生在论坛上自主学习获得想要的知识,同时不忘把自己的收获,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留给后来者加以借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2.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各大高校都建有自己的就业指导中心,一些提供有性格和职业能力测试的软件,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辅助工具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从而选择可能会适合自己的工作类型。另一些学校接待的有人才需求公司的信息都会通过该网站进行,学校相关招聘宣讲会的时间地点安排、各大招聘会的时间地点和参与公司的情况等都会及时地在网站上公布,方便同学了解学校方面的就业信息,而这类公司往往规模比较大、知名度高、提供的岗位待遇高、入职培训完善等等,更符合学生的就业期望。能到学校招聘的公司,需要花费一定人力物力,更期待能在学校尽快找到合适的人才,针对性也很高,有利于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达成就业意向,双方满意度往往也会很高。 (二)校外网络 1.招聘网。各找工作的主流网站,这个比起bbs就难说多了,因为它确实有很多,并且优劣不一,如中华英才网、前程无忧、智联招聘、应届生等,都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求职信息网站,上面了大量的招聘信息,同时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简历详细填写在上面,比如,chinahr(中华英才网)的简历可以简单修改后投给不同的企业,减少了很多的时间,并且中华英才网还外包公司招聘的简历筛选甚至笔试面试服务,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对于应届毕业生求职或者大三的学生寻找大牌公司的实习机会丰富自己的简历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对于大一大二仍处于迷茫时期的学生来讲,关注各大招聘网,一方面可以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尤其是与专业对口或相关的公司和领域,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有计划地提升自己的经验和能力。 2.订制服务。随着博客和et历等互联网服务的兴起,谷歌、雅虎等都推出了博客或者日历的订制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订制相关新闻,比如说,对于应届毕业生求职,用googlereader或者其他订阅器订阅求职相关的网页,每天从这里你可以得到30个左右的职位空缺信息,并且都是针对毕业生的,大大提高了信息接收量,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同样可以通过rss订制自己所关心的与求职就业有关的内容,实时了解就业市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从心理和信息上提早做好充足的准备。 3.公司网站。目前毕业生期望求职的公司都建有自己的公司网站,像宝洁、摩根等公司的招聘就直接在公司网站上进行的,对于想要就业而没有面临就业的同学,可以经常登陆公司的网站,了解公司招聘时问表和流程,金融、快速消费品、咨询等公司的招聘往往都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提早准备突击练习而得到提高的,所以想要就业的同学可以制定一份学习计划,专门针对自己期望求职的行业、领域、公司来准备面试知识,这对于非专业对口但期望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同学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大部分公司,人员招聘计划可能跟应届毕业生关系不大,往往都是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多少人单独招,也就是按需招聘,这样很可能不会专门组织大规模的人员招聘活动,这些信息在校园的招聘网站和大的社会招聘网站都是看不到的,但是都挂在公司内部网站上招贤纳士这部分类似的板块中。对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前的几种信息方式,hr经常会收到大量的招聘推荐书,但是公司内部网站上的相对比较少,如果投放及时获得面试机会成为正式员工的概率也会大些,而这部分信息也是最难关注的,信息收集量比较大,容易被人忽视。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对自我有明确分析的人,有明确的求职意向的同学,可以选取几个有意向的该领域的公司,经常登陆公司的招聘信息,这样获得期望范围内工作的可能性也会大。而对于非应届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实习的方式,提前到期望的公司内工作一定时间,一方面学习和了解期望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并且和期望值相比较,避免过于理想化或悲观化,另一方面为毕业工作积累同领域的工作经验和人脉,可能的话毕业后仍能留在这个公司工作,避免面临毕业而急于奔波找工作的困境。 (三)组织信息 1.学校、学院、专业。近些年来面对学生就业困境,全国各高校都意识到校企关系的重要性,学校都会与一些企业达成良好的学生推荐意向,每年企业都会在学校招聘一定量对口专业的学生,一些规模大的学校,下级的学院甚至各专业、教师手上都会有一些企业资源。虽然这些资源未必很多,也不是对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适合,但是对于就业岗位和毕业生的匹配来讲也是很重要的信息资源。了解这部分信息,学生扩大了就业选择的余地,成功率也会很大,长远来看在公司工作的校友之间情谊关系也是开展工作的宝贵财富。学校通过了解企业的需求,在课程上也不断进行调整,使学生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内容不至于过于脱轨,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及早为社会作出贡献。 2.社团组织。社团组织狭义来讲,是指那些以一个共同目标而聚集起来的学生组成的学校团体,这些团体有些是艺术性社团,有些是兴趣喜好类社团,有些是对外交流活动的社团,也有些是针对于就业指导锻炼甚至是某些知名公司在学校设的学生俱乐部。与就业有关的社团组织能够帮助学生提早地适应就业环境,不断与社会企业接触,选择自己理想的就业范围。而其他社团组织同样使学生的抗压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锻炼,并且为求职增添丰富的生活素材。 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经过上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发现尽管目前就业信息非常不对称,但是学生仍然有很多渠道接触到与就业相关的信息。目前许多学生面临的是“想找工作或者为找工作准备些什么,但是不知道怎么办”的困境,因为现在人才市场是一个严重的买方市场,作为卖方的学生处在被动的位置。学生很希望努力,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做。所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就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一环。 对于找工作的人,任何时候找工作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压力等待未知结果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只顾着焦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了。平和的心态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不仅会影响你的心情,对你的面试表现都会有比较大程度的影响。虽然现在看到别人一个个都定了工作,但是自己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这样的心态在平常就要开始锻炼,学校应该开始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让学生及早做好心理准备,并且学会自我调节。对于学生找对位置是关键,要了解自己,不要盲目找。其实你只是在找一个合适自己的工作,不要过度追求薪资、解决户口之类的问题。了解自己了,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当你发现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工作也在找你。当然,这点很难。其实求职也是个认识自我的过程,但在学校的教育中有严重缺失,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不断地在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鼓励学生及早关注就业,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学生有很多信息来源,但是往往因为没有意识到就业的严重性和重要性,而忽略这方面的信息积累。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对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在接收信息外自主寻找,主动出击,更有效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此外,学校应该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扩大学生就业面,另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安排,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同时,加强校园自身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帮助学生在校园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让信息化来改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就业压力,帮助指导学生顺利就业,解决就业难的难题。 就业问题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对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异常艰难的现状,本文从就业难的原因着手,提出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应该灵活机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同时要勇于自主创业,还要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力度。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难 职业能力 就业观 2010年两会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关注焦点和社会问题,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国进口明显下降,我国出口减少,企业效益降低,不少企业大量裁员或缩减招聘人数,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如何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找到大学生就业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1.1 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 1.2 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3 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 3.1 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高校就业部门应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 3.2 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求职要求调整就业心态 在就业时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也可以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或可以灵活就业等。在校学习期间增强兴趣的广度,善于控制和调整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择业观与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 3.3 勇于自主创业 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 3.4 继续深造 既然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那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方面,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再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3.5 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既然在就业方式上实行自主择业,大学生就该应熟悉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了解就业形势动态,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以满足用人单位的标准。还要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 3.6 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首先,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通向成功的通行证。在大学期间应提升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审美能力、组织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知法守法、公平正义的品格。其次,大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补充新知识、新信息。再次,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也就是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的本领。 总之,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给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除此之外,就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 就业问题论文: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思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以经济学和教育学为研究视角的众多探索步履维艰时,本文尝试从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角入手,通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的再认识,溯源大学本质和本职,从而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拓宽思路。 关键词:公民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思 引言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今天,学术界更多地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研究集中在了经济学和教育学上,从供给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等相关理论入手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些研究为该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证基础。然而,在我们千辛万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寻找出路的时候,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客观存在,或者说对这个客观存在的认识远没有达到本质的回归程度,那就是在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社会背景和高等教育大众的时代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本质是什么?从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角来溯源大学本质如何能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拓宽思路、另辟蹊径?相信这就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一)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社会背景 自古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将公民社会叫做“politike koinonia”开始,到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首次提出的“市民社会”,再到马克思社会主义者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直至哈贝马斯运用“公共领域”来阐明对公民社会的认识,以及苏东剧变后“公民社会”概念的迅速转换和流行,“公民社会”理论成为当代世界一股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正是缘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建设民主、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公民社会”理论在当代中国乃至全球政治文化中的核心意义也显得愈来愈重要。 当代“公民社会”理论主要是基于“国家—经济—市民社会”三分法来进行阐述和研究,也就是强调文化领域作为与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并列的单独一个领域的独立性,这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轨迹不谋而合。高等教育及其组织机构——大学,在现代成熟公民社会的构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是由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决定的,其核心作用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更重要的则是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简单概括,公民社会与高等教育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大学是公民社会构建主体——公民的“养成地”,更是一个国家、社会不断向前的最高精神“引领者”,这正是对大学本质和本职的回归性认识,也是本文成立和展开的核心源发基础。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martin trow)博士在《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1970)、《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转变(1972)、《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1973)等长篇论文中,逐步深入地阐述了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现在国际上通常用这一划分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通行指数。 在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进程中,作为大学两大核心功能之一的合格公民“养成地”功能发挥作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从1998年我国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9年629万人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奢侈品”。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9月6日新华网访谈中曾谈到,高校扩招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正是对高等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的公民社会属性的验证和回应,而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归罪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则导致我们寻找原因、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坐标发生严重偏离。所以,我们需要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一个再认识:看似高校扩招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短期表象迷惑了我们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性的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培养“合格公民”、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的一个必然结果;其作用是不断提高全社会公民素质,为社会向更高方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反思 (一)反思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纠缠”导致了什么? 为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从增加有效需求拉动就业需求到质疑高校扩招“过度”,从调整产业结构到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展开相关理论研究,献计献策。然而时至今日,该难题却依旧未见破解。通过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奥肯定律将高gdp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三个主要目标,就业问题归属于经济领域范畴已无可置疑;而通过对大学本质的追根溯源,其作为第三部门的公民社会属性亦十分明确。如此一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势必出现一个悖论,即将大学作为解决归属于经济领域问题的现实同公民社会中大学的本质的严重背离。高等教育和经济“纠缠”在一起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高等教育“庸俗化”,大学发展严重偏离本质。 大学“不是政府、不是企业。从其宗旨、目标、组织、产品等多方面的属性来看,大学属于一种特殊的非营利组织”,尽管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也面临产业化、法人化、私营化等背景和问题,但是,如果从起源和发展轨迹来看,现代大学是由西方中世纪大学演化而来,即是宗教和世俗知识团体的演化物。 因此,尽管大学时刻离不开政治和经济的现实条件,时刻面临会被“政治化”或者“商业化”的可能,但是始终伴随其发展的核心是传播知识,不顾一切追求真理才是大学的本质和本职。对大学的认识一旦回归了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注度与日俱增、在面对高等教育无论怎么改革却似乎依旧受到质疑的现象背后,透射出的问题本质是:大学偏离了其无条件追求真理的本质,却被迫“承担”起了“就业”这样经济领域的“功利性”政府责任,其结果当然是“本末倒置”、问题百出。 (二)反思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职? 在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时,人们往往更多的关注都放在了高校身上,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由“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状况发展到了“毕业即失业“的境况,更是让高校质疑不断,矛头直指高等教育。然而,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不可逆转的发展轨迹中出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不是高等教育的本职?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公民社会”理论中找到了答案。第一,就业问题本质上应归类于经济领域范畴,不应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职责人归为大学,这只是整个国家、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一个部分而已。第二,就业问题不是大学的本质和本职。构建成熟公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在此进程中,高等教育扮演着核心角色,主要原因归于两大功能:合格公民的“培养地”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引领者”。公民社会的构建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具有“合格公民”。什么是“合格公民”呢?简单说来,就是同时具备“公民身份”和“公民素质”的人就是“合格公民”。而在有效地参与民主的政治、经济、道德生活等公民素质养成上发挥核心作用的关键无疑就是高等教育。文化领域的高度发达是文明社会显著标志之一,大学追求真理的本质对一个国家、社会不断前行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大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引领社会文化和培养合格公民,解决就业不是其本职。 三、构建成熟公民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两点思考 (一)思考一:回归大学本质,重塑“象牙塔”精神 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之所以屡步为艰、收效甚微,其原因就好比“没有找对开门的钥匙”一般,一直处于“错位”状态。从“公民社会”理论来看,要想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要充分认清就业问题的经济领域实质和大学追求真理的本质和本职,改变围绕就业“指挥棒”发展高等教育的现实,把本就不该属于大学本职的就业问题卸下,理清高等教育同经济的“纠缠”,避免“不伦不类”,实现大学本质的回归,重塑大学作为培养“合格公民”和引领社会文化的最高“象牙塔”精神,将注重研究和创新、独立和自由的“大学之风”发扬光大,让高等教育在成熟公民社会构建进程中发挥应有功能。 (二)思考二:构建成熟公民社会,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 本文至此之前的论述似乎让人不免产生一个疑问:高等教育难道就跟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无任何关责?肯定还是否定的回答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对高等教育质量该怎样进行有效监督而又不影响其本质发展才是重点。 公民社会是凸显公民权利与自由的民主社会。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思想开始,经过帕森斯的“社会共同体”、前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后期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和被称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当代美国政治学家科亨和阿拉托的“重建公民社会”,经济领域从公民社会中分离出去,社会组织和民间公共领域成为公民社会的主体,形成了“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公民社会”三分的社会生活划分模式,从而完成了将公民社会指向社会文化领域的当代转型。大学作为社会文化领域的“引领者”,其核心地位不言而喻。因此,大学的本质和本职就该同其核心地位“一贯到底”。如此一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开拓另一种思路:一方面,将大学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责任人”的“桎梏”中释放出来,让高等教育回归本职;另一方面,从成熟公民社会中寻找解决之策:既能对大学起到质量监督又不怕破坏其独立、自由属性的公民社会核心载体——非盈利组织首当其冲。因此,通过民间认证机构的“第三方性”的充分发挥来监督高等教育质量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真正“责任人”——经济领域解决途径的相互配合,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必定会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翻开崭新一页! 就业问题论文:浅析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 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 论文关键词:和谐校园 贫困大学生 就业工作 对策 论文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中很大的、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阐述了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工作建议以缓解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而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庞大,在社会经济结构性调整和人力资源需求增加有限的前提下,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攀升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贫困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国家下大力气建设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使得贫困学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问题已经有了较大改观。与此同时,贫困学生就业难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贫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愈来愈成为制约其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关注贫困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课题之一。 一、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加巨大。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贫困大学生入学难和读书难的问题已逐渐改观,与之相比,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仍是高校就业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97年扩招起,贫困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是大学生中重要的群体。以2006年为例,全国高校共有在校生1700多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在20%~30%之间。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减少社会不平等,贫困阶层提升自己。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被贫困家庭视为改变命运的捷径,但如果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将动摇人们对教育甚至社会公正的信心。高校贫困学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既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对贫困学生施以援手,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因素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社会、家庭和个人三大方面因素。 1.社会因素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预计2008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4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仍维持在900万左右,高校毕业生已超过新成长劳动力半数、新增就业岗位半数。劳动保障部连续几年对全国103个城市就业市场抽样表明,需求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约占总岗位的22%左右,2008年解决高校毕业生供求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的任务非常艰巨。 (2)高校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误区目前,高校的贫困生政策重点仍然放在物质和资金资助上,“奖、贷、助、补、减、免、缓”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较多,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较少。同时,一些高校的贫困生就业工作还很不平衡,侧重就业指导,忽视心理辅导,教学方法单一;侧重普遍教育,忽视个别教育,针对性不强;侧重就业安置,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片面追求就业率。 (3)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存在误区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有意无意的在求职者中寻找高分毕业生、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而贫困毕业生具备这些条件者较少,被企业拒之门外,失去了一些就业的机会。 (4)其他不和谐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急功近利的思想,某些社会舆论的不正确导向,以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社会腐败问题等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例如,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大部分贫困生本想通过就业改变命运,然而现实和理想有时差距甚远。 2.家庭因素 (1)经济因素对贫困大学生的影响巨大近几年毕业生求职成本(形象包装、制作简历、电话费、门票费、路费、食宿费等)不断攀升,贫困家庭再支付了高额的学费后,已无力支付学生用于求职的费用。求职投入上缺乏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贫困大学生成功就业。 (2)贫困家庭社会关系少,缩小了毕业生就业渠道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关系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有数据表明,通过朋友介绍工作,一般成功率达34%;通过亲属介绍工作,一般成功率在27%。学生毕业求职,通过朋友和亲属介绍找到理想的工作是两条重要途径。与普通毕业生相比,贫困大学生由于社会关系少或过于简单,在就业途径选择上的余地也就少了。 3.个人因素 (1)成绩因素贫困大学生中除了个别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外,其他大多数表现平平。大部分贫困学生在校期间一边学习,一边打工,难以安心学习,学习成绩不佳,而且由于基础原因,外语、计算机水平有限,这些都在就业时成为一道门槛。 (2)择业期望值高,择业观不合理贫困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家庭是四处举债读书,学生希望尽快收回高昂的教育成本获得高回报;有的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读书意味着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衣锦还乡、光耀门庭。择业期望值较高和不良的择业观使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3)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综合素质欠缺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尤其在进入高校以后,由于贫富差距的明显,更容易导致他们的自卑心理。又因为经济或心理原因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造成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综合素质欠缺,这必然会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 三、新形势下,高校开展“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领导,全员参与 首先,高校要从感情上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每一位贫困毕业生;其次,切实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要调动全校上下的力量,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毕业生充分就业;再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的支持,从而在政策、经费、服务、项目等环节上得到更多的帮助。 2.深化改革,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高校要结合国家现有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政策,整合各方面力量,制定适合校情的贫困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出台优惠政策,为贫困学生圆满完成学业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加大对贫困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和支持,拓宽勤工助学渠道,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与自助机会。同时,要教育贫困大学生以适当方式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感恩意识的培养。 3.努力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 就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减少人情因素,对待毕业生要一视同仁,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鼓励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互相帮助和支持,让贫困大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消除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产生的精神上的自封自闭等消极影响,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保障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就业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4.采取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引导贫困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观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合理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就业观,要选择能发挥作用、有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岗位;引导学生拓展就业思路,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去、到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同时,在心理素质上提供咨询与辅导服务,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要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意识,以形成面对就业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心态。 5.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切实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择业过程遇到的问题 为贫困大学生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尽力为其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工作实训达到培养贫困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通过提供免费的外语和计算机等级培训等,促使其掌握现代应用技术;引导他们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以扩大知识领域,锻炼交往能力,锻造健康心理。 6.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方式,拓宽就业渠道,为贫困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建立贫困家庭毕业生信息库,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其就业;深入开展走访用人单位工作,邀请他们走进学校,为贫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广泛发动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重点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免费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查询,提供远程面试;做好贫困大学生毕业跟踪服务等。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采取有效措施对贫困毕业生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全方位、系统周全地帮助贫困毕业生实现就业,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金融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下个人理财模式及风险防范研究 摘要: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理财模式日趋多样,在满足居民理财需求的同时,也蕴含较大风险。本文在概括和梳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理财主要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此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并从内部防范和外部应对两个方面,探讨了个人理财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道德风险 个人理财,简而言之就是管理好自己的财富。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理财意识较强,其个人理财起步较早,而且规模大、范围广,专业化程度较高。与发达国家的个人理财相比,我国的个人理财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直至2005年,我国的金融理财市场才初步形成。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的逐步增加,居民不断提升的理财意识和不断增加的理财需求,促使我国个人理财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投资理财工具日趋丰富,理财产品的规模和种类迅猛增加。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以其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以颠覆性的思维和创新型的方式重新定义了金融规则,其规模高速扩张,引发了整个金融理财市场格局以及理财模式的改变。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理财模式 (一)传统个人理财模式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进行线下存款储蓄以及购买理财产品、基金、保险,仍然是居民个人理财的主要渠道。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教育水平不足、收入较低、户主年龄较大、互联网普及率低地区的家庭进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可能性低于教育水平高、收入较高、户主年龄较小、互联网普及率高地区的家庭。 (二)互联网平台类理财模式 相较国内银行偏低的活期和定期收益率以及动辄上万的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互联网平台类理财产品以其便捷的操作方式、自由灵活的投资期限、低至1元的投资门槛以及“T+0”到账时间等明显优势,从银行分流了存款及部分理财业务。互联网平台类理财,根据平台业务领域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金服公司类,以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聚宝为代表;二是电商类,以京东旗下的京东金融为代表;三是门户网站类,以新浪旗下的微财富为代表;四是搜索网站类,以百度旗下的百度理财为代表。这四类互联网理财平台的共同之处在于:第一,在渠道建设上,充分尊重互联网用户的习惯,提供操作便捷的网站和手机APP,甚至有的平台理财业务只能在手机APP上进行,如蚂蚁聚宝、微理财,这种手机A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投资者决策的时间。第二,平台原始注册用户较多,对平台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和黏性,因此在其推出理财业务后能够得到客户的追捧,特别是一些收益稳定、风险低的产品更是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以蚂蚁聚宝为例,原淘宝、支付宝的用户可以使用同一个账号,在蚂蚁聚宝APP上实现余额宝、定期、存金宝、基金等各类理财产品的交易。蚂蚁聚宝的门槛低、操作简单,基金门槛低至10元,还有预约购买功能,投资者通过自定义产品期限、约定年化收益率,等待系统筛选匹配条件适合的理财产品,然后自动下单购买预约好的理财产品。另外,用户还可以在APP上浏览财经资讯、市场行情,和其他投资者在平台社区进行交流、讨论。 (三)传统个人理财线上模式 受到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压力,传统金融机构将网络作为个人理财业务的推广渠道,主要发展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将其官方网站作为平台,将传统的线下个人理财业务拓展到线上办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网上银行。目前,网上银行除了银行的基本存储业务外,还开通了基金、理财产品、外汇、债券、保险、贵金属等多种金融理财业务通道。第二种模式是以直销银行为代表的直销平台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期,北美、西欧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出现直销银行,由于其机构网点需求量少、经营运作成本低、员工队伍少而精,相对于传统银行,直销银行能为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更加快捷优惠的金融服务。目前,国内以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为主推出了直销银行,如浙商银行、北京银行等。但国内直销银行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提供多种业务,产品面向与功能均有不足,仅具备基金代销、余额理财等基础性电子账户功能,而且其定位只是作为银行的一个从属业务进行经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销银行。第三种模式是依托第三方平台销售理财产品,如保险天猫店。长期以来,国内的保险公司多采用线下销售的形式,在对网络渠道的推广与利用上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依托拥有巨大目标客户群体的第三方平台如淘宝等,销售旗下保险产品,成为众多保险公司共同的选择。这种传统个人理财线上模式,投资者虽然同样是在传统金融机构进行个人理财,但通过网上银行等模式线上办理,使投资者在办理个人理财业务时,无需再奔波于各个金融机构,产品到期自动到账,方便转账汇款以及网上支付结算。因此,这种模式也成为习惯在传统金融机构进行理财的投资者的不二选择。 (四)P2P网络借贷 P2P网络借贷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兴产物,是由非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信息的新型融资模式。据网贷之家、盈灿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网贷行业投资人数约为1375万人,较2015年增加134.64%;2016年12月单月活跃投资人数达到411.88万人,而2015年12月单月活跃投资人数为298.02万人。国内P2P网络借贷在短期内从产生直至爆炸式的发展,主要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是资金流动性强。同其他理财产品期限单一、大部分不能提前变现相比,P2P网贷平台投资期限的选择更加多样化,短到若干天,长到一年甚至三、五年都有,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进行选择。此外,有的P2P网贷平台开通了债权转让业务,资金的出借人可以将未到期的债权转让变现,提前收回资金;有的P2P网贷平台甚至可以实现当天到账。二是投资收益率较高且较为稳定。P2P网贷属于约定利率的金融产品,其投资收益比较稳定;另外,与实际收益率水平较低的传统储蓄和银行理财产品相比,P2P网贷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可以保持在10%以上,即便扣除物价影响,其实际收益率也可维持在7%左右,这也是P2P网贷受到众多投资者热捧的主要原因。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理财面临的风险 (一)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理财面临的首要风险,也是制约互联网金融理财发展的重要因素。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理财平台本身的道德风险。互联网金融模式设计的初衷是平台不参与融资行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平台为了筹集自身发展的资金,构造虚假标,开展自融;有的平台内部风控岗员工串通黑中介,进行产业链式诈骗;更有本身就以圈钱为目的的伪P2P网贷平台或诈骗平台。二是借款人的道德风险。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不同平台的信用信息与社会信用体系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致使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很低。 (二)流动性风险 参与互联网理财的投资者目前主要是自然人,机构投资者参与度较低。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较为盲目,心理承受力更显脆弱。一旦有任何可能危及资金安全的事件出现,比如出现平台经营方的负面新闻报道,或者融资失败,甚至项目回款时间稍微延迟,都会引起投资者内心恐慌,迅速将资金抽回。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时间较短,不像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有一套完善的内部风控体系,这种类似于银行挤兑的金融风险一旦发生,不仅会轻易地将资金链紧张的平台击垮,还很容易波及其他平台,引发连锁反应。 (三)信息安全风险 互联网理财平台在注册时,通常都要求客户提供真实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等,如果要进行理财交易,还需进一步提供资金信息,如银行卡号、卡片有效期等。但是在客户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其技术手段却很薄弱。相较于传统个人理财模式,互联网理财平台一旦遭受计算机病毒或网络黑客的攻击,会更容易导致客户信息泄露。而新兴的手机APP快捷支付方式在给投资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加大了账户资金被盗的风险。另外,也有少数缺乏行业道德的企业或个人会出售客户个人信息以牟利。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理财风险防范措施 (一)内部防范措施 1.加强自身学习,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处于不同财务生命周期的投资者,由于投资风险偏好、理财目标、个人收入等因素各不相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所适合的理财模式也大相径庭。作为个人投资者,要积极学习金融理财知识,树立正确的理财观,摒弃通过理财一夜暴富的幻想;在选择理财产品或理财模式时,一定不能盲目跟风,要结合自身的财务情况,选择适合的理财模式。 2.提高风险意识,杜绝侥幸心理。风险与收益的均衡关系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投资理财中,对待风险要谨慎,这样才能抵制高息诱惑,避免落入诈骗平台陷阱,血本无归。另外,理财要量力而行,切忌滥用杠杆,为了追求高收益而借钱或套现理财,避免让自己陷入“经济危机”,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3.分散投资,合理规划。投资者应将可投资的理财产品按风险与收益的高低不同进行分类,把资金按照适当的比例,投放于不同的理财产品,并在投资期限上做好组合,制定合理的投资理财规划。 (二)外部防范措施 1.加强互联网金融平台内部风险控制。首先,将客户资金存管到第三方机构是保障客户资金安全、防止平台道德风险最有效的方法。2017年2月,中国银监会正式《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对网贷资金存管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规定。但据网贷之家、盈灿咨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2月,共有261家(仅占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10.93%)P2P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存管协议。可见,仍有大部分平台未将保障客户资金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其次,互联网理财平台还应高度重视网络系统安全,通过提高加密技术、完善密钥管理等手段保障网络系统正常进行。最后,建立有效的内部人员管理体系,对可能出现的内部人员违规操作、内部欺诈、挪用资金等行为及时发现并处理。 2.加大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的行业组织主要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其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表现得并不明显,各省互联网金融协会会员平台跑路事件时有发生。行业自律组织应发挥自律和协调作用,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完善自律公约,监督成员对规则的遵守情况,规范成员的行为,切实有效地维护互联网金融秩序。 3.适度监管,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应以包容和鼓励为主,监管措施也应根据互联网金融不同的业务种类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定。首先,要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只有健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才能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虚拟性所带来的风险;其次,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要设定严格的准入条件,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准入门槛,并加强网络平台的资金管理,防范其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最后,还应尽快出台并完善适合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的不同业务明确监管分工及合作机制,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 作者:邓雪莉 单位: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金融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对高中生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的影响 摘要:当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向大众化,同时,普惠金融等P2P信贷已逐步渗入各行各业。其中,为了促进国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金融模式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中,从”支付宝”到余额宝,再到”蚂蚁花呗”,涉及面广特别是受到高中生的追捧。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中生;消费行为;理财观念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新时代的消费理财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其中,当代高中生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与时俱进是当代高中生的标签,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快捷式消费,逐渐成为高中生消费的主要方式。然而,高中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以及金融消费仍存在一些空白区,导致了高中生提前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行为。本文通过夏令营活动对在校高中生进行走访调查,从高一到高三共有1000名学生配合调查,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2%、48%,结果显示高中生的消费趋势更加倾向于便捷化、多元化、时尚化,但也存在一些冲动消费、金融权益受损、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从1995年的萌芽到现如今可划分为6大类——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门户[1]。第三方支付主要有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百度钱包,其中支付宝拥有最多的用户[2]。P2P是资金剩余者和资金短缺者进行交易的平台,目前最大的平台是宜人贷。大数据金融是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将大数据资产变现,如京东白条。众筹是通过筹款项目募集资金,一般用于创业筹资。信息化金融机构是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而互联网金融门户是通过互联网对金融产品进行销售的第三方服务平台[3]。 二、互联网金融对高中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1、消费趋于时尚化、多元化 根据参与夏令营活动的1000名在校生反馈,因互联网的普及,他们的兴趣爱好变得多元化。例如,以往放学后要么看课外书要么在操场打球,还有的会参加一些兴趣团队,如街舞团等。现如今,发展成参与网上自发组队骑车游或穷游,参加同城二次元等cospaly活动等。因为兴趣爱好的扩展,需要购买的“配件”越来越多。有的同学表示,虽然是穷游但还是会有一些基础消费,再加上除了生活费没有其他收入以至于穷游后“吃土”。有的同学则表示玩起cospaly就会上瘾,化妆品以及套具的开销很大,要是想cos华丽一点的东方战裙“吃土”都不行。 2、非理性消费 对于非理性消费,这1000名学生中大部分女生表示购买衣服、首饰、化妆品、鞋子的时候根本停不下来,大部分男生表示除了在附近商店买不到或不愿出门外才会选择在网上购买。其中,女生表示原本只想购买一件T恤的,但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总会不知不觉的购买搭配T恤的裤子啦、鞋子啦,有时候碰到第二件半价、满减、凑单包邮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买买买”。 3、超前消费 对于超前消费,许多学生表示不理解,当笔者举例“蚂蚁花呗”后,九层的学生表示用过“蚂蚁花呗”,五层的学生表示经常用,有一层的学生表示他们的“花呗”额度挺高的,需要进行分期还款。对于分期还款,有学生表示在其他平台有手机、电脑等数码设备的分期,现金也有分期。针对于手机分期、现金分期,笔者做了一个表格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高一、高二、高三均有学生超前消费,主要是超前购买手机,其中学生进行超前分期购物时九层的学生不会告知父母,当学生无力偿还时后果很严重。笔者曾向一位手机分期人员进行访问,其告知分期后无法偿还时会有专门的追债人员进行追讨,届时有部分学生家长会帮忙偿还,倘若违约时间过长,违约金和利息会一直涨,这种情况下家长一般不会把这个欠款处理掉,直至学生步入社会了,涉及到银行贷款、贷款买车买房时才发现自己是“黑名单”人员。由此可见,不成熟的超前消费会付出血淋淋的代价,家长和老师对于这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三、互联网金融对高中生理财观念的影响 1、了解到更多的理财工具 在没有普及互联网金融时,大部分学生从未听说过理财,小部分学生从父母那了解到期货、股票等理财方式。当互联网金融普及时,学生了解到多种理财平台,最常见的是“余额宝”。余额宝是蚂蚁金服旗下的余额增值服务和活期资金管理服务,其对接的是天弘基金旗下的余额宝货币基金,具有操作简便、低门槛、零手续费、可随取随用的特点[4]。 2、勇于尝试进行理财 “1元起购,定期也能理财”——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对于月末生活费余额少,不具备高风险抗压能力的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可行的理财尝试[5]。“余额宝”上线一年后,它不仅让从来没接触过理财的高中生萌发了理财意识,还激活了金融行业的技术与创新,推动了市场利率化的进程。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杨驰也表示,余额宝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资产配置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理财收益。“余额宝”降低理财门槛,唤醒了高中生的理财意识,确立了余额资金的财富化,确立了市场化利率的大致刻度,有利于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6]。 四、基于互联网金融对高中生消费及理财的影响下可行措施 1、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教育 高中生属于心智发展阶段,家长与学校应引导学生适度消费,使之能够控制自己的消费金额,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自主控制消费欲望。同时家长应以身作则,在消费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考虑性价比合理消费,切勿盲目攀比、盲目高消费,并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2、国家出行相关政策 对于P2P平台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禁止P2P平台对高中开放“口子”,加强P2P平台的审核制度,对审核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杜绝审核人员舞弊行为。对于学生应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告知学生明知自己无力偿还却以欺骗手段与他人签订贷款合同属违法行为应付法律责任。同时,还可通过大数据信息共享,建立新型信贷系统,降低坏账率。通过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积极构建信用社会,为学生合理消费行为的养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开设理财课程 学校开设理财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并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体谅到父母的辛苦,鼓励学生站在自身角度进行简单理财。家长应帮助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金,如压岁钱进行谨慎投资理财。还可通过家庭理财,教会学生简单的理财知识,同时合理控制学生生活费用,教导学生除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外还可进行多元化投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在校1000名学生普遍通过互联网进行消费,但高中生是一个心理还不够成熟的消费群体,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学校和家长应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合理理性消费及理财。 作者:于孙腾 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5级06班 金融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下个人理财模式浅析 摘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其可以看作传统的金融服务行业的一次创新,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中保守、刻板的印象。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下个人理财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互联网金融下个人理财新工具体验、个人理财新智能终端的应用个人理财新平台的选择,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个人理财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理财 互联网金融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特点,利用互联网作为载体,承载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业务,具有更加层次化的领域分类,更好满足社会的金融服务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陈出新,互联网金融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予以重点的关注。在互联网金融迅速的扩张性发展下,个人理财也逐渐依托互联网金融的多样化模式,依层级的满足各类客户对个人理财目标的需求,并且建立在一定的财务条件之下。因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有必要的认识到理财的必要性,学会为自己量身定做一套适合的理财计划,一步步的计划好有理有据的理财规划。这对于加强个人的财务指标,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财富价值。个人理财通俗地讲就是就在“理”和“财”上,也就是说,在你有一定的财富资产的基础上,改进你的财富指标,就需要规划好相应的投资计划,来实现财富的积累。 一、互联网金融下个人理财新工具体验 (一)P2P金融 P2p金融,又叫作P2P信贷,是互联网金融(ITFIN)的一种。其意思是个人对个人。借贷以小面额的交易为主,通常情况下是借助电子商务的专业化网络技术平台来帮助需要借贷的双方及时确立他们之间的借贷关系,以及完成相关交易活动。借款者自愿在相关互联网金融平台上自己欲借款的资料信息,包括面额、利息、还款期限以及还款的方式,以更加主动的方式来决定借出金额,实现更加高效的借款。成立于2011年9月陆金所当前主要的针对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机构、合规的投资人。陆金所素来以它超高的发展指数高居于P2P理财排行榜第一,同时也为个人理财提供了新的消费信贷的体验。如果投资理财的产品具有全额本息的担保特点,势必会给偏向于追求稳健的投资者以一定的投资吸引力,而恰恰陆金所在投资理财上具有全额本息的担保特点,它借助于身后的平安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同时平安集团旗下有平安银行,因此可调用银行征信系统了解借款人信用记录,进一步来实现它的坏账率降低到0.3%以下,并且可在整个行业中保持它的水准。并且陆金所带来的理财收益为7-8%,适合的个人投资风险偏好保守的储蓄型理财者,处于收入水平相对中层的人士更为合理,对于家庭的风险抗压性相对较低的,此类投资不失为上选,从而可以实现保守型理财的最主要目标。在这其中的稳盈安e贷则具有非常高的年化利率,通过本额等息的方式而能够达到8.61%,也就是说,在每个月中将规定比重的本金、利息进行返还。同时,应该注意到,由于部分本金已经还清,造成受到的利息存在逐月减少的情况。如果将上述分析的本金和利息,在安e贷进行二次投资,则能够实现“利滚利”的复利,得到9%以上的年利率。要想实现上述的“利滚利”模式,肯定需要较大的投入资金,按照起步价是一万元来算,要想保证回款数额在一万以上的投资回馈,则是需要大量资金。根据此项互联网金融的规定,在60天后的转让手续需要0.2%的费用。可以看出,不应该过于频繁的进行这种“吃快餐”模式的金融交易,根据分析,一般的操作则是在3-5个月之后较为适宜。相比于繁琐的传统商业银行的模式,这种网贷模式则能满足一些短期资金周转用户的需求。另外,根据陆金所的理财项目要求,在进行大资金理财方面,具有年利率在7%-8%左右的彩虹项目较为适宜,周期可以为一周到一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方式则类似于定期存款,能够实现一次支取本息。相比商业银行的传统储蓄,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引导个人储蓄规划的发展。对于家庭并不要进行大量的支出且存在一定的富裕存款,可以利用家庭资金闲置进行彩虹项目的投资,保证定期利息的获取,这肯定要比银行盈利大的很多,这种理财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2015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突破万亿,达到11805.65亿,同比增长258.62%;历史累计成交额16312.15亿元。这也是未来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由上图可得:2016年4月底网贷行业贷款余额达到5478.09亿元,环比上月底增加了8.70%,3月底贷款余额为5039.77亿元。未来,社会投资资金仍持续净流入互联网金融行业,并且p2p金融也会持续接收到投资资金的净流入。它的增幅仍会是明朗的,相信在2016年年底网贷贷款余额或将突破10000亿元。而以陆金所为首的p2p信贷也将是未来消费信贷的新方向。同时,互联网金融下,衍生出的p2p金融也为个人储蓄、理财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它带来的收益率也相对比银行高,这将对传统商业银行储蓄带来一定冲击。而这股p2p理财热在未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完善发展必然会延续下。 (二)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是指非真实的货币。如百度公司推出的百度币、腾讯公司创造的Q币,尤其2013年流行的数字货币有,比特币、莱特币、红币、质数币等。以比特币为例在国内的主流交易平台上,比特币的交易费率不高,免费的居多,由于交易费收益不丰厚,这使得其行业在开发衍生产品上比较热衷,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以此获得赢利点,这也使得比特币等类此的虚拟货币投资产品的创新速度很快,并且容易推陈出新,该行业也相对的以需求突破口来延续其行业的生机。互联网金融下衍生出的虚拟货币的理财产品种类多,蕴藏的商机同样多,但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作为个人理财产品的新选择,存在的效益和风险是并存的。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下的虚拟货币投资市场仍存在很大安全体制的不完善。因此,将资金投入虚拟货币市场需要审慎。当然,如果你是风险偏好者,你定的适合财务目标较高,家庭负担不重、愿意承担较大风险,或是处于创业期的年轻人,进行较大投资来获取高收益,或是进行组合投资的方式参与虚拟货币的投资也是可取。 二、互联网金融下个人理财新智能终端的应用 挖财类的手机理财app:从我国国内的记账理财APP发展历程来看,挖财则是最早的代表,能够帮助手机用户实现理财数据的移动化、便利化,结合大数据云端技术,结合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中国人的财富市场具有一定的应用。随着理财市场的不断的发展,手机财务管理需求不断上升,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再加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理财APP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在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关键切入点。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多元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挖财产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具有APP应用包括“挖财钱管家”、“挖财信用卡管家”、“挖财记账理财”,在此基础上,还打造了国内颇具人气的“挖财社区”,具有理财方面一定的权威性。利用理财版块的资料,手机用户能够对于自己的财务状况做出清晰的预算以及支出。同时,还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对个人的财务支配有一定的规划性的安排。在互联网金融下,理财将不局限于传统的工具,以挖财为代表的手机理财app势必成为个人理财界的宠儿。现代生活,手机离不开生活,那依托手机为载体的理财app同样将带给个人理财新的选择,人们不断提高的收入以及理财意识将会是推动手机理财app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在大学生或是刚出社会的年轻手机用户中,挖财类的手机app带来的理财意识势必会对年轻人产生一定的理财观念的影响。同时,理财app带来的数据化的财务管理习惯也会蔓延开来,成为大众追求的新颖理财选择。 三、互联网金融下个人理财新平台的选择 信息化金融机构: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运营流程,能够满足管理、经营方面的电子化需求,主要包括涉及到银行、保险、证券等方面。金融业和信息产业的结合则是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对于信息化金融机构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中,银行的信息化发展值得一提,其信息化的发展覆盖于电话、手机以及网上等电子方式,形成的自主一体化立体服务体系值得推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难一直是困扰着企业的资金链上的难题,而与银行搭建好平台,并且运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经营过程中能避免一些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经营失误。由于借助了金融信息化的平台的服务,使得中小企业与银行能够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目标。另外,对于银行来说,利用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能够使得银行各个数据平台得以打通,能够保证实现“网银+金融超市+电商”的平台,充分体现出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能够满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求。从直观角度分析,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金融机构的发展主要是实现金融机构信息化,省的去存钱汇款免跑银行的麻烦,保险利用上网、电话方式实现,炒股则是通过上网实现,保证个人理财更加便捷化,具有更为规范的资金管理。相比于传统理财,这种信息化的金融机构能够改变传统繁琐过程,能够有效促进新时代的个人理财模式的开启,体现出较强的高效性。这种信息化的金融机构平台能够保证个人、家庭理财的合理性、规划性以及高效便捷性,能够让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加容易参与到自身的理财活动中,也体现出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点,也是个人理财的必然趋势。 四、总结 现阶段,互联网正在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我们生活的各领域,它所带来的便捷我们看到了,同样它带来风险也并存着,而互联网金融下,金融市场不单单局限于传统的有形市场,互联网给无形市场带来了更多发展的空间和盈利的机遇,而个人理财的规划选择也更加多样化,除去传统的理财模式,面对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有选择性的把握时展的产物——互联网金融,为自己做好一份合理的理财规划,探究互联网金融下的理财模式新的发展趋势,更好的朝着自己正确合适的理财目标前进,规划好个人的理财策略,选择好理财的工具,准确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从而达到我们最终的理财目标。 作者:倪娜 苏赛尔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金融理财论文: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趋势 一、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概述 (一)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范畴金融指的是以货币为主要载体的一系列经济活动,金融活动是目前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之一,相较于以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主的经济活动,金融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大量社会财富并使这些资源得到二次利用,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对金融活动进行注资,并从金融活动所形成的经济价值中获得分红形式的利润,就是金融投资理财。我国社会的金融大盘是由各大上市公司、企业、政府和市场经济的自然变化决定的,但是,普通家庭的投资理财也涵盖在社会金融理财范围之内,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投入在金融活动中的货币虽然不多,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笔财富;并且,许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都是分阶段性的,比起企业和社会金融活动,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目的更明确,甚至连理财收益的处理都是比较固定的。从以上对金融投资理财和家庭理财的分析,我们得到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范畴,即,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是以不具有经济组织性质的家庭为单位的金融投资理财行为,这种理财行为目标指向为低风险高收益,并且理财的途径和模式选择以家庭需要为主要原则。 (二)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方法金融投资理财以货币活动为主,因此,一切与固有资产有关的理财行为和理财方法都不属于金融投资理财,也就是说,家庭买卖房地产的行为不是金融投资理财行为,但是家庭购买住房公积金或者住房保险,就是金融投资理财。明确了这个意义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我国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方法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按照最基本的金融投资理财风险排列次序,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方法分为以下几种:风险最高的是股票和期货,股票是所有家庭理财当中收益率最高的一种方式,但也是风险最高的一种,其优点是比较容易操作,但需要专业知识,期货投资与股票投资的原理几近相同;风险中等的是基金和国债。基金是专门收集社会闲散资金进行再次投资的一种金融活动,也就是说,所有购买基金的家庭相当于同时将资金委托给一个小型金融投资组织,成为组织的共同股东,承担分红和风险。基金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收益率不如股票和期货,国债则与基金的金融活动模式基本相同;风险最小的是储蓄和购买保险,这两者的投资与收益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较长,虽然投资的风险几乎为零,并且可以使家庭始终持有可用资金(或在某些风险中有所保障),但其收益率是最低的。 (三)探讨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意义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也是社会金融活动的一种形式,只不过相较于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来说,家庭的金融活动与其说是使用能够资金,还不如说是管理资金,因此,家庭金融活动多用“理财”来描述,而不是直接用“投资”。普通家庭金融理财的最终目的是使家庭持有的货币量不断增长,以满足家庭消费需要,对此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国大多数参与金融活动的家庭提供更好的理财建议,使家庭理财的最终目的能够实现,即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家庭理财一旦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就能故事我国居民的购买力提高,从而拉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此外,家庭理财能力的提高能够使我国金融活动中这部分散户的金融行为科学性增强,有助于家里较好的金融投资秩序,死我们金融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重视普通股家庭作为金融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探讨家庭理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宏观和围观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现状 (一)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事务家庭理财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勤俭节约”、“紧紧手,年年有”和“积谷防饥”的家庭财务管理意识,实际上就是家庭理财的缩影。现代社会的家庭拥有更多的生育资源,摆脱贫困已经不再是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而大多数家庭都必须要负担老人养老、子女读书上学、结婚生育和自身养老的责任,这意味着小康之家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些经济问题,家庭经济压力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受众的资金并不足以开创一份额外的事业,那么,只有选择投资理财一条道路;另外,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货币以一种缓慢的方式一步一步走向通胀,虽然国家经济并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还是十分明显的,家庭要使手中的货币价值能够包吃住,就必须依靠家庭理财实现家庭资金的增值。基于这两点原因,家庭理财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普通家庭中最重要的事务之一。据可靠资料统计,我国有80%以上的家庭都在参与金融投资理财,尽管所采用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家庭资金确实以不同的方式流向金融市场,并创造了相应的价值。 (二)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形式具有时代性特征普通家庭在金融投资理财中所选择的理财方式极具时代性特点,这与家庭理财对金融市场活动的影响力有限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主要的理财方式是储蓄和购买国债,到如今演变成了储蓄和购买一系列保险。采用这种理财方式的大多数中老年人,他们的理财观念相对柏寿,对风险的规避心理较强;而中国的金融市场真正活跃起来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的,从那以后,各种类型的理财方式纷纷出现,股票一度成为家庭理财中的热门方法;股票大盘的动荡和储蓄、国债的低收益率使热衷于家庭理财的人们将目光投向基金。如今,购买基金已经成为家庭理财总应用最多的一种模式,并且深受80、90后一代青年人所推崇。家庭理财在不停的时代展现出不同的特征以及成为此种金融活动的重要发展成果,而这个成果,还将随着家庭理财的发展延续下去。 (三)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中存在的问题尽管家庭理财已经成为我国普通家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金融活动形式,很多理财爱好则也对股票、期货、基金等理财方式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深刻的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参与家庭理财的人们都能够对有限的财产进行科学的管理,这使得家庭理财的实际作用减弱,有时候甚至影响到家庭经济状况的稳定性,例如,2008年的金融经济危机使得很多家庭陷入股票危机当中,导致家产荡然无存。对风险规避的能力较差,甚至对风险缺乏预测能力,是大多数家庭理财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很多家庭理财的金融投资者对“理财”活动本身存在着认知偏差。流行于网络的家庭理财辅助性APP“她理财”联手好规划网进行了一次家庭理财理念调查,发现家庭理财中存在着五大误区:第一,大多数理财者认为家庭理财行为存在着一夜暴富的可能;第二,大多数理财者认为家庭理财就是家庭金融投资;第三,大多数家庭并没有符合家庭实际需要并且规划长远的理财目标,很多家庭理财行为实际上是在随波逐流;第四,家庭理财者对理财收益存在明显偏好而忽视了理财风险;第六,理财者认为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挣钱的过程。家庭理财中这五大误区的存在,实际上是由于理财者并没有对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本身形成清楚的认知,将投资理财当成一种单独的金融的活动而并没有对家庭的财务进行整体的管理,一味追求利益忽视风险,或者不能重视到理财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三、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金融投资理财将成为普通家庭最主要的理财方式社会财富总量的累积增长并不会平摊到每一个大众家庭并使之受益,而是根据市场参与和投入分得相应的利益,而普通百姓分得社会效益增长的成果除了劳动收入外,就是资本投资收益了。但资本投资是有风险的,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能获利;而如果你不参与投资的话,那你就干脆没有得利的机会了。根据美国当前社会家庭收益增长分析,基本上是每个美国家庭每年约有50%以上的收益增长部分来自资本利得。在这样可观的资本增值环境下,不参与资本投资,无论你现在有多少财富,在市场经济变化中都可能被财富边缘化。而普通大众不被边缘掉的最可行措施,就是参与资本市场运作了。我国未来的经济以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为主,社会生产力过剩已经使我国青年一代遭受着比较大的就压力,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分配的越来越不平均,普通家庭的成员在未来能够通过自身工作满足高质量生活需要的可能性越来越弱,家庭需要以理财为主要方式,合理分配家庭资源,保证家庭生活质量;另外,在家庭能够选择的理财方式之中,金融投资理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伴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理财产品也日益丰富。如银行存款,以前相对比较单一,而近几年各大银行推出的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又有准储蓄型产品,能够稳获高于同期存款的收益,还有与股票收益挂钩的产品,通过买人民币理财产品间接投资股票,此外其他各种理财品种也极大丰富,基金的热卖就是人们信任并且积极投入金融投资理财的一种表现;相反固定资产投入对家庭理财的帮助作用越来越小,以房地产投资为例,10年前的这种固定资产的收益率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房地产的收益率陡然提高,然后又随着政府的一系列房屋购买限制令和银行贷款的约束,使房地产进入了一种低迷状态。一旦家庭将资产投入到房地产上,则其收益效果救很难确定。相较之下,金融投资的收益更加灵活,并且因为收益周期较短,对家庭的不良影响仍是可以规避的,这使得金融投资理财成为未来家庭理财的主要方式。 (二)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对金融风险的对抗力加强由于金融投资理财将会成为普通家庭理财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家庭资金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中将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随着人们对金融投资理财的重视长度提高,家庭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在全球性出现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之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不稳定状况,再加上金融中介机构和投资方式和投资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增长,这就给普通家庭投资构成了极大的风险环境。普通家庭受限于专业金融知识的储备量,从而不能有效地对金融市场进行准确的判断,大多数家庭的投资方向甚至是出于对周围邻居、亲朋好友的跟风,这就给百姓家庭的资产安全埋下了隐患。普通家庭的投资一般具有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方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投资质量不高等特点。这些因素都是家庭金融投资潜在的风险。那些热衷于家庭理财的金融投资“散户”开始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力求从根本上巩固自身对金融投资环境的认知,从根源上弥补自身的不足,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去判断瞬息万变的市场投资环境。还有些家庭型金融投资者通过金融书籍、报纸、电台、网络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金融知识的学习,金融知识的储备是一个精细、漫长、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里,投资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投资意识,摒弃以前的投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缺点,提升自己的市场判断力,进而提高投资质量,保障家庭资产的安全,从根源上面降低家庭投资的风险。 (三)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将呈现出目标统一下的多元化模式目前金融市场提供给将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方式是比较多样化的,但是,受到理财者个人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家庭使用的理财方式都比较单一,并不能实现家庭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金融投资理财成为家庭最主要的理财方式已经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家庭对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将会有所提高,这一切都与理财者个人对金融市场的判断力提升和对家庭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关。一个成功的家庭理财者必然不会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既要追求收益、又要规避风险,还要兼顾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理财要求下,普通家庭金融理财必然呈现出一个目标统一下的多元化理财模式。从理财者的身份和责任来看,家庭中只要是能够胜任理财责任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能参与理财互动,这必然使家庭理财的模式发生变化;从科学理财对风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来看,最有效地处理金融危机、度过风险的方式就是购买不同层次饿种类的理财产品,获得多样化的收益,或者,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至少保证某一个或某几个理财产品还能够发挥作用;第三,金融市场提供给家庭理财者的理财产品形式多样,家庭理财者有必要根据家庭的需要去选择这些理财产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理财模式,例如,对“零花钱”的投资以短期利润率高的为主;对“读书基金”和“养老金”的投资来说,应当一较长年限的、稳定性较强的理财产品为主。 四、对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建议 (一)树立良好的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观念为了实现家庭收入的保值与增值,应该培养对理财知识和技巧的认知,并将之转换为理性的处理投资项目和规避风险的技巧上。理念作为一种理性的观念,在理财方面就是通过理财者不断遭受的挫折和损失而完善和成熟起来的。 (二)善于利用投资收益在满足了基本的财产保全以后,在仍有富余的情况下,通过金融市场上提供的诸如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形形色色的金融投资理财工具,进行增值计划。这些工具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资产积累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如何选择合理的投资组合,规避风险,赚取最大利益,成了个人经济生活中新的时尚。 (三)重视理财中的家庭个体差异家庭经济的状况不同,家庭成员不同的个人喜好,所以,在投资的工具上侧重点不同,资金的注入也不一样,产生的投资理财的方式有所差异。就拿中国南北部做比较:从家庭的资产总量来说,北方家庭可能不如南方家庭,关键是理财观念和方式有很大差距。经济稍差的北方家庭有放弃理财的想法,中等家庭将财富主要用于养老、孩子上学、买房等保障性开支上,主要理财方式为储蓄。富裕家庭则大多将财富用于消费,而南方家庭则更注重财富的增值。较为贫困的家庭努力进行脱贫致富,中等家庭认为保障性开支需要更多支付,必须让现有财富尽快增值以确保生活的正常运行,小康家庭则将盈余用于更多方式的投资上。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既具有金融活动的本质,又具有家庭理财的独有特征。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活动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理财不仅成为家庭最主要的事务,而且影响极具时代性特征;但,家庭金融投资理财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的家庭金融投资理财将更腐恶家庭理财的需要,并且,家庭理财在理财模式和风险对抗能力方面也能有所提高。总之,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是现在、乃至未来最有潜力的理财方式,值得每个家庭进行实践和总结。 作者:何锦旭 胡显东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审直属分局 金融理财论文:高职金融专业个人理财课程探讨 1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设计项目 目前市场上对理财人才的需求呈现两极化趋势。高端岗位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扎实雄厚的金融理论基础和较好的经济判断与分析能力,能够研发理财产品;而一线的零售岗位以及一般管理与业务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能够分析个体客户的财务状况及风险偏好,结合客户的理财目标或帮助客户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财目标,为客户制定理财规划,或是在众多的理财产品中挑选出适合客户实际需求的产品进行销售及后期维护。大多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从事的是一线工作,在对毕业生回访调研过程中及访问相关金融机构的行业专家后,对理财业务岗位群进行了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了项目开发的依据,即以银行助理理财规划师、理财经理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理财服务岗位为核心,以专业技能、应用写作、规划能力为基本职业能力,以沟通、分工合作、创新、管理这四种能力为职业拓展能力。同时,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考虑以下的因素:项目内容应包括教学计划中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保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项目要具备完整性,项目内部各个子项目要具备逻辑连贯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认知常理,从浅入深;项目多少、大小要与课时匹配[2]。由此,确定了个人理财实务课程的整体项目———设计个人的理财方案,编写理财规划书。 2分解整体项目,提炼相关知识点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由浅入深的,在学生对什么是理财、为什么理财、如何理财等基础知识毫无了解的情况下,在学期初就让学生做整体项目显然是不现实的。鉴于此,将整体项目根据授课内容的递进性、授课计划及项目内在的逻辑性,将整体项目进行细化,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相对简单的子任务,能够增强学习的信心,为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整体项目打下比较好的基础。根据理财工作的一般流程和工作内容,结合讲授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个人的理财方案,编写理财规划书[3]。将整体项目分解为子项目,如表1所示。整体项目可以分解为“制定储蓄计划”“贷款与你的生活”“制作合理使用信用卡的小贴士”“在投资中生活,在生活中投资”“安居乐业———制定房地产规划”等子项目。学生在完成每个规划项目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点,又培养并锻炼了岗位能力。 3有效组织项目实施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作必要的知识铺垫及项目介绍。通过知识铺垫及项目介绍,学生可以在掌握基础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较好地了解项目的内容、目的以及为完成项目需要做的工作。例如,在完成“房地产规划”这个子项目上,先向学生讲解房地产的概念、类型、相关专业词汇、选择适合房产的原则、购房与租房的抉择等基础知识,然后向学生介绍房地产规划这个项目的内容和要求,即要求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一套目标房产,向大家介绍这套房产(如从面积,单价、户型、地段、周围配套、容积率、绿化率、物业公司资质、历史价格走势等方面),同时说明选择的理由及房款偿付计划。其次,项目的实施。在教师介绍基础知识之后,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堂下,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际情况分析、社会调研等方式,形成可视化成果,如Word或PPT形式的规划报告等。以“房地产规划”子项目为例,学生在完成规划的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容积率、历史价格走势等知识内容,这样能够锻炼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写作、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最后,展示工作成果。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并形成可视化成果后,需要在班级中展示自己或团队的工作成果,教师再对此进行必要的点评。这一环节既为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检验教学效果,以便为后期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基础。 4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为了客观评价学生对各个项目的参与及完成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平时不用学,考时背背书”的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在个人理财实务课程中,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采取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具体做法如下:将每个子项目均作为考核单元,即每个子项目完成情况良好与否均以一定比例影响到总评成绩,除此之外,对于结果性考核主要看整体项目的完成情况。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四维评价模式确定每个学生在每个子项目和最终整体项目的成绩。评定因素除了项目成果的展示效果外,还包括参与积极度、团队贡献度、其他成员的满意度等[4]。 5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项目内容贴近生活,考核方式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如要顺利地完成项目,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交技巧、组织能力、责任心、文字表述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等。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的教育思想,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与综合素质,使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具备在未来就业中与岗位零距离的优势。 作者:侯锐 董相勇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金融理财论文:金融机构银行个人理财论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现存问题 1.电子化程度低,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作为二十一世纪金融产业的主导,商业网络银行具有广阔的前景与廉价的成本,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和人们的重视。虽然科技已经如此发达,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还在通过宣传资料、图表等传统的工具,很少使用计算机,缺少专门的个人理财业务软件。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计算机技术滞后,开发应用软件的速度滞后于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工作效率较低,这限制了商业银行发展各项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克服这一现状,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办理个人理财业务,针对不同客户的需要实现差别化服务。 2.缺少个人理财业务运行系统个人理财业务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业务,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客户经理制的出现就是这种理念的有力说明,客户经理制是商业银行制度上和服务理念上的一种创新。国外银行的客户经理是把客户作为中心,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产品的设计,目标是满足和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以投资为核心。但是国内众多商业银行对客户经理的考核仍然是基于客户经理完成吸收存款任务的情况,客户经理缺乏对客户需求、市场发展的了解,因为其并不用承担管理分析客户细心和市场信息的责任。各商业银行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在进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品种设计开发,极少考虑到客户的需要,更不用提投资了。 3.缺少适当的市场定位在中国,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环境不同,收入分配差距大,个人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行业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的地区、不同收入层次的人有着不同的投资偏好。要求商业银行明确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理财产品的开发。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正确的市场定位,缺乏这种服务模式。银行向个人提供的服务几乎无差别,都是一些大众化的服务,因为商业银行只把个人业务作为筹资的一种手段。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经营模式,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金融产业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自从二十世纪末美国《金融服务现代法》的出台,结束了金融分业经营时代。在全世界混业经营的刺激下,我国放开了对创新银行中间业务的限制,开始鼓励创新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借这一机会进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调整,调整个人理财服务中的中间业务,改变中间业务的产品结构,准确把握客户多方位的信息,掌握客户的理财需要,通过客户经理进行针对性的理财服务。配套服务分析工具和投资理财专家的理财建议,提升客户的资产增值能力,培养更大的利润增长点。 2.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业人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培养个人理财业务人才,一是构建专业的理财规划师认证体系,让理财业务人员需要持证上岗,规范个人理财业务人才队伍。二是全面培训现有的客户经理和理财顾问,必须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和理财顾问。首先要指定培训计划,然后要挑选高素质的候选人才,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其次要让理财人才熟悉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独立操作各类业务,这需要对理财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岗位轮替。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走出传统教育体制的模式。推进联合办学模式和订单式教育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可以将企业的实践设备优势和学校的教育技术优势结合起来,为金融行业培养需要的人才,同时为学校的教育提供实践的场所。订单式教育可以让企业参与到学院金融相关专业的设置、制定金融业人才培养计划、改革金融教学课程等环节中。在金融业人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满足商业银行对不同层次人才的不同需求。改进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校和企业得到各自所需的东西,实现校园与社会的接轨。 3.加强商业银行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电子信息系统的建设,促进银行电子化的发展,尤其是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在实现个人理财业务计算机化网络化的同时,商业银行要注意保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通过银行内部资源的整合,计算机理财软件的辅助,增加客户需求的满足度,为客户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个人理财计划,并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实现实际操盘操作。 4.完善客户经理制,提高客户经理的金融水平客户经理制是为了迎合现在正在逐渐转变的金融服务方式、经过改革后的金融体制和金融业同行之间的竞争出现的新型的服务观念。各个商业银行虽然自从客户经理制这一服务观念推出,就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也从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完善客户经理制,需要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客户经理的专业化水平和客户经理的素质;加大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客户经理信息系统;在客户经济中开展新型的服务观念传递;实行责任制,明确客户经理的职责,设置专业的客户经理从业人员组织机构。除了需要专业知识,客户经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承受压力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为了顺应金融的全球化、国内商业银行对人才的急缺的现实情况,组建全能、高效、专业的个人理财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5.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服务商业银行而已通过设置个人理财业务柜台和细分客户实现差别化服务等方式调整经营策略。个人理财业务专柜可以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个人理财服务,培养固定的客户群体。通过对客户进行分类,针对性地提供理财服务。因为不同情况的客户对个人理财服务的要求不一样,这就要求银行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差别化的服务,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根据客户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投资建议,满足更多客户的不同需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建立健全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和理财产品的营销体系,大力开拓国内金融理财市场,增加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份额。利用多种多样的金融理财产品和多种投资方式创造更多价值,帮助客户实现财产增值的目的,同时还能提高银行盈利,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作者:刘晓靖单位: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理财论文: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银行理财论文 一、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之评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1条、第29至33条、第73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1条、第37条都有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消费者进行保护的规定。除了这些法律规定外,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的保护目前主要是通过监管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和部门规章。如近年相继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指引》等十几个部门规章。另外,2010年7月,中国银行业协会了《中国银行业公平对待消费者自律公约》(以下称《公约》),该公约是行业自律性的公约,不具有行政性质。 (二)上述相关规定的缺陷1.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问题,亟需法律对此进行规范,但相应的立法较于实践来说已经相当滞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没有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立法,因此不能更好地保护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的利益。虽然2014年3月15日正式实施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也包括在内,但涉及到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只有第28条,并且仅仅是要求经营者提供相关经营信息。第二,《商业银行法》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规定中,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数量极少并且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因此可操作性较差。第三,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所发的规章、规范过多,互相之间既有重复,又有矛盾,并且效力层次较低,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影响了对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对政府机构执法也造成了影响。第四,中国银行业协会于2010年7月22日的《公约》,仅仅属于行业自律文件,效力等级低,缺乏相应的惩戒措施,并且完全要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自觉性与充分的服务意识才能实现,因此,可行性较低。2.缺乏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的倾向性保护,显失公平由于金融领域的高度专业性与技术性,消费者与商业银行比起来,明显地处于弱势地位。这需要对理财产品的购买者进行立法上的倾斜保护,但我国法律不仅没有如此规定,反而偏向保护金融机构而忽略了消费者的利益。如《商业银行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它客户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立法者的初衷将存款人及其它客户的利益置于商业银行的利益之后。相关法律中对消费者的权益也鲜有涉及,也没有强调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进行倾向性保护。3.缺少商业银行承担法律责任的条款我国的金融法律条文在性质上是以行政监管规范为主,即从监管执行的角度出发规范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行为,同时对于金融机构的违法行为处以相应的行政处罚或刑事制裁,至于金融消费者的民事权利、义务以及金融机构民事责任等的规定则十分有限。《办法》一共有80条,其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大概63条规定银行的义务,但在第十章法律责任中,却只用3条规定银行的法律责任,并且仅仅是由“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也只能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37条规定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另外“对商业银行违规销售理财产品的,可以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等类似的行政责任。《指引》中涉及到了赔偿条款,这是其进步之处。但其规定“对于确实存在问题的银行业产品和服务,造成损失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或合同约定向银行业消费者进行赔偿或补偿”,但消费者对于“确实存在问题”的银行业产品和服务存在举证上的困难。因为所有的理财合同均使用格式合同,里面包含复杂的法律文书与免责条款,使得销售误导追责难、取证难、索赔难。 二、对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完善相关立法体系英国于2000年通过了《金融服务和市场法》(FS-MA),这是英国政府在立法上第一次将对消费者的保护列为首要目标。紧接着,2001年l2月,英国又颁布实施了《英国金融服务和市场法》。该法明确了负责金融服务监管的机构是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并且在该法中明确规定了金融服务局有四项监管目标,其中一项就是“使消费者得到适当的保护”。2006年10月,英国金融服务局出台了新的《金融机构业务规则》,制订了判断金融机构是否符合监管标准的11条规则,其中有5条涉及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2010年4月英国又通过《金融服务法案2010》,赋予金融服务局更为广泛的立法权,以打击少数金融机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可以看出,英国有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保护的法律。因此,我国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由立法机关制定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为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提供立法依据。可以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侧重规定金融消费者的权利和金融机构的义务,最终形成以《金融消费者保护法》为基础,其它相关法律为补充的立法模式。另外,可以在《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金融法律、法规中引入“金融消费者”的定义,有针对性地增加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条款和措施,在理财产品、存贷款、黄金产品、银行卡、支付清算、个人金融信息等方面达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的目的。 (二)立法上对处于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进行倾斜保护如同消费者与经营者地位悬殊一样,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相比,同样处于弱势地位。其在选择金融产品、接受金融信息、购买相关金融产品时都要依赖于对方的介绍。而金融机构在此方面有着充分的信息、技术、资金以及专业优势。这就使得二者之间根本无法形成公平交易。因此,只有从立法上给予消费者应有的倾斜保护,才能减小交易双方的力量差距。如可以效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方面多规定金融机构的法定义务以及民事责任,另一方面,多规定金融消费者享有的法定权利。另外,可以规定商业银行推荐的金融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必须有针对性与适合性,如果超过消费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一定的比例,可视情况将该理财产品视为“缺陷产品”,从而进行召回。再者,可以从诉讼程序上体现对金融消费者的倾向性保护。如简化金融机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应当是金融消费者民事保护制度的特别要求。 (三)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外部投诉与救济机制2005年,英国金融服务局《关于金融服务投诉指引》,就消费者进行投诉的情形进行了详细规定。英国在FSA下设立了金融调查服务部(FOS),这是一个专门处理消费者对金融机构进行投诉的机构。一般发生消费争议后,先由金融机构内部自行处理,如果在一定期间内,金融机构内部未能解决争议或消费者对解决结果不满意,再进入FOS处理机制。FOS最终处理的结果仅对金融机构一方产生拘束力,这就对英国的金融消费者产生了极好的保护。除此之外,为形成对FSA的制衡机制,英国成立了专门受理FSA投诉的独立机构,即投诉专员办公室(简称OCC)。OCC是根据英国《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的要求设立,专门处理FSA及其工作人员未能履行职责所导致的投诉。可以看出,英国有两套处理纠纷的解决程序,即金融机构内部处理机制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处理机制。我国各金融机构目前虽然都设立了一定的投诉渠道,但这毕竟只是内部处理机制。因此消费者投诉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往往不能顺利解决。2011年7月22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了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这是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但其充其量是一个行业自律性组织设立的委员会,受中国银行业协会领导,其成员单位是各商业银行,难免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建议在“中国消费者协会”下增设“金融消费者保护协会”,这样就可以使其独立于各金融机构,在处理纠纷时更易于处于中立位置。另外,除全国性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协会”外,各地应设立地方性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协会,受理各地群众的金融消费纠纷投诉。2010年年7月19日,我国第一个针对金融消费的投诉中心在无锡成立,这对于中国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最后,建议“12363”热线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开通,更好地为金融消费者的投诉提供便捷的途径。与之配套的,各地金融消费者保护协会可以设置专门的网站,为金融消费者解答问题、处理投诉、提出建议与意见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建立商业银行全方位的赔偿制度日本《金融商品销售法》规定,在销售金融产品时,如果金融机构没有履行重要事项的说明义务(包括完全没有履行说明义务与只履行部分说明义务),而消费者因此受到损害的,金融机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此为侵权行为的特别规定(类似于我国的特别侵权),并且归责原则为无过失责任原则。也就是说,只要消费者在举证时能证明其损害与金融机构未履行说明义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可。另外,在消费者损失的数额上,《金融商品销售法》推定为消费者的本金损失额,以此增加对消费者的保护。可以看出,日本法律中有金融机构承担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因此,我国应当借鉴日本的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中明确商业银行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形。如当商业银行不能提供理财产品业务的完整交易记录、商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和提供理财服务时对金融消费者进行误导性陈述、商业银行未能按规定向金融消费者履行其重要事项的披露与说明义务、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在设计与管理上存在重大缺陷、商业银行违规销售有严重缺陷的理财产品等情形下,给金融消费者造成损失时,金融消费者应有权要求银行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承担责任是使商业银行规范销售理财产品最根本的途径。因为只有在法律的保障下,才能使商业银行真正做到“卖者有责”,从而从本质上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王浩云单位:福州大学 金融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影响下的个人理财论文 一、网上借贷业务 P2P网贷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需要借贷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和意愿的人群。P2P网贷平台整合了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信息处理和云计算的优势,能够有效克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达成点对点的直接交易,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在该类业务中,借款项目的收益完全由市场决定,由平台运营方或第三方机构负责提供担保,多个资金出借人可共同分担一笔借款项目的额度,以此分散风险、共享收益。截至2013年上半年,以人人贷、拍拍贷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已近400家,网贷平台上成交规模或可达到600亿元。 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带来了冲击和替代 个人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分析客户自身财务状况,通过了解和发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选择金融产品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如今,互联网金融以其“关注用户体验”、“致力界面友好”的设计理念、独特的经营模式和迅猛的价值创造方式,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传统的经营模式形成直接冲击甚至替代。 (一)银行支付功能日益边缘化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在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中,包括了阿里巴巴、腾讯、盛大、百度和EBay等互联网巨头,在2012年度3.66万亿的互联网支付规模中,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家企业就占据了69.2%的份额①。目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第三方支付业务也已经能够实现个人客户的收付款、转账汇款、水电煤代缴、保险理财购买、缴纳学费等日常支付结算服务,对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这种替代主要体现为:在线上,网上支付市场被支付宝、财付通等网络公司所占据,银行开展网上支付业务往往不得不依赖于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渠道;在线下,越来越多的传统个人支付业务纷纷“触网”,支持网上支付,继而又被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线上支付所取代。银行传统的通过网银、USB-Key进行认证支付、转账的功能日趋被冷落。 (二)加快储蓄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互联网余额理财模式的出现,将货币基金的投资价值、流动性、支付功能与用户体验立体结合,既满足了个人客户的对流动性和支付便利性的需求,又提供了高于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收益,给银行储蓄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如上表可见,虽然从产品性质上而言,互联网余额理财产品挂钩于货币基金,与银行储蓄存款类产品没有可比性,但从其产品的变现能力、支付功能和风险等级上看,已与储蓄存款差别不大。个人客户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当然偏向选择功能趋同、风险相近但收益率更高的“余额宝”“、活期宝”产品。由于国家对存款利率的控制和银行自身对存款利差的依赖,商业银行之前并没有动力调整利率或开发类似的个人现金管理账户或产品。但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理财业务的日趋成熟和互联网商业生态的日益完善,在支付习惯和巨大利差的吸引下,会诱使越来越多的个人客户选择将存款从银行搬离,导致银行存款吸引力下降和大量流失现象。这将迫使银行不得不主动寻求开放存款利率控制以及提高存款利率等途径,有利于加快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也对银行未来的资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银行间个人理财产品竞争更加激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带来了银行间理财产品的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基础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其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的深度整合,以客户体验为根本诉求,而需求响应、期限匹配、管理等业务流程被大大简化。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将不再遵照原有的自主推介销售的模式,而是逐步转向第三方销售平台的自助性销售模式,对于一些同质化程度较高的中低端理财产品,个人客户可以不再通过银行进行了解、选择、购买,而是在第三方网站上对所有银行发售的所有同类产品直接搜索、比价(比较收益率),并完成购买。这种销售模式上的改变将使得银行对个人客户的影响力减弱,银行之间的竞争增加,销售成本提升。 (四)银行个人客户跨行业分流加速客户是银行各项业务的基础,个人理财业务就是基于银行对客户信息和财务状况的分析,为客户提供符合其收益需求和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成熟完善,银行将不再是个人客户办理理财业务的首要选择,也将不再是提供理财产品的主要机构。目前,一些平台化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已经可以依托自有客户信息数据和行为数据来分析判断客户的消费习惯和理财需求,如再能整合现有互联网理财业务和产品、P2P网贷业务,建立金融产品数据库,则完全可以为个人客户建立独有的理财数据模型,提供个性化的理财方案。这将使银行失去对客户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颠覆现有银行理财管理体系。 三、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应对措施 (一)增强业务创新研究,提升传统业务生命力活期存款因为其变现快、无风险,被视为个人日常备用支付资金,用于零星小额的支付或周期性缴费之用(如还信用卡、交水电费等)。客户选择“余额宝”类理财产品,就是因为其不仅拥有以上功能特点,还较活期存款有更高的收益。因此,银行在产品设计上应该围绕客户对日常支付、提现、风险和收益的需求,借鉴国外账户管理经验,利用利率市场化的契机,创新储蓄存款业务模式。例如,可采用对同一客户的不同用途账户给予差异化利息收益的办法,针对其用于刷卡消费、网上购物、代扣缴费、贷款还款等的支付结算账户,可提供比活期储蓄账户高的利率;而针对定期购买理财产品、基金、保险、贵金属等的理财类账户,则可提供比支付结算账户更高一级的利率。 (二)增强数据技术支持,提升理财产品竞争力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产品设计、数据处理、业务操作以及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科技系统的研发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将是决定商业银行竞争能力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对于理财业务而言,一是要充分整合银行的客户信息、产品信息,形成完善的信息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化的数据收集、筛选、分析和应用,建立理财产品的精准营销体系。二是充分利用银行专业能力,大力开发不同特点、不同功能的理财、基金、保险产品,尤其是加大对中高端理财产品、理财业务的开发和拓展力度,在理财产品的质量上做文章,用差异化的产品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三)增强银行服务意识,提升个人客户忠诚度与互联网金融这类后起之秀相比,银行拥有明显的优势,资金雄厚、信誉保证、网点众多、客户资源丰富,在个人理财领域也是深耕多年,体系完善、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其不足之处恰恰在于对客户体验的把握上不如互联网企业深刻、到位。因此,银行一是要在进行业务设计和产品开发时,应花更多时间关注客户的操作体验,理解客户的真实意图,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点资源,经常与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客户亲身感受到专业理财服务。三是要在财富顾问、专业信贷、风险控制、私人银行等方面为客户提供高端理财服务和增值性服务,并形成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发展速度虽快,但交易量相对较小,短期不会动摇银行理财业务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但银行也应尽早转变观念,密切关注互联网发展动向,通过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应互联网金融给传统业务格局带来的冲击,谋求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陈小天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理财论文:金融专业化的银行理财论文 一、理财金融业态的现状与问题 纵然上述圈中各金融子行业发展多年,相对成熟,但通过简单复制与模仿而迅速构建起的理财金融业态却不成熟,未经过优胜劣汰的进化,尚存诸多弊病。同质化现象严重,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银行理财领域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同类型机构间的合作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从理财资金的投资标的来看,对于债券组合投资或特定资产投资,银行通过信托计划、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特定资产管理计划或保险资产管理计划均可实现。证券、基金、信托和保险行业为了争夺理财资金的标准化资产管理和非标资产的通道份额,竞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银行理财圈内的重复建设大量存在,大量功能与业务范围雷同的通道机构产能过剩。伪创新削弱了金融创新驱动。近几年来,金融同业业务发展迅速,创新不断。基础资产从债券、货币市场工具拓展到信贷资产、票据、信用证、股权、应收账款等,交易结构有收(受)益权直接受让、各类返售形式的收(受)益权转让、结构化设计等。但在银行理财业务的投资创新中,各类金融机构的实质性创新较少,多数是通过通道形式的变换或通道加层来规避监管限制。这种伪创新虽然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和扩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弱化了一些金融机构推动实质创新的意愿,进而削弱了金融行业的创新驱动力。逐利有碍于金融专业化的推进。股票市场长期低迷,指数和市场成交量长期处于低位徘徊。证券公司自营和经纪业务鲜有起色,基金公司高效益的偏股型基金持续萎缩,保险资金的权益类投资难有作为。各类机构在业绩压力下,纷纷转战商业银行理财领域的通道业务,以薄利多销的竞争策略,追逐于此种简洁的创收模式。经营多样化、降低经营风险无可厚非,但也许钻研和锻造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持续投资盈利能力更有价值。理财圈中便捷的通道服务机构很多,具备持续创造绝对收益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合作顾问越发难觅。券商的研究与投行、基金的精细化投资、保险的大类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等专业化专长,不该在转战通道业务过程中被搁置或受影响。行业监管难度大。目前,银行理财业务在金融领域跨度大、投融资形式灵活多变,极大地增加了行业监管难度,资金来源与运用未能清晰应对、影子银行的困扰一度成为社会焦点。监管难度之大,一方面在于投资交易结构及主体变换多样,投资定性与归类常引发争议,监管评判标准和尺度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在于银行理财业务衍生出的很多跨市场交易或处于监管真空地带。监管行为常常疏惹诟病、堵招非议。 二、理财金融业态优化建议 2010年以来,经过监管层的不断努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治理初显成效,机构治理以及行业治理方面基本明确了方向,但这只是银行理财业链条中的一环。整个理财金融业态的优化还需“一行三会”等监管部门的监管引导,还需银、证、信、基、保等金融子行业的自律和共同努力。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视角概括而言,应以促进各行业错位竞争、打造专长,形成不同领域的优势互补、供需平衡,营造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百业待兴的金融业态为方向。强化银行的行业发展引擎作用。在金融生态圈内,银行理财业务可谓活水源头,其资金募集功能是整个金融链条的起源和根本性生态功能。因此,在银行理财行业推动风险隔离、净值型产品转化的规范转型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其在产品端的设计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并保持在投资端泛资产管理的广度和与其他金融机构可以深度融合的开放度。此外,还可关注私人银行理财产品的开发,开拓更广泛的投资渠道,在非上市公司股权、衍生品等普通理财业务限定领域开辟与其他金融机构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更多地催生金融创新。强化证券公司的创新驱动力。在金融领域,证券公司的创新能力是得天独厚的,股票和债券的一、二级市场业务、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以及上述基本业务衍生出来的量化、套利交易策略等都是证券业的专长。而且,证券公司及其下属研究所的研究能力最为突出。目前,证监会积极鼓励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证券公司应该将其低级形态的通道业务边缘化,力争在融资类、资产证券化、衍生品以及私募业务等领域开拓出更多的基础投资资产、新型业务模式或者创新交易策略。这样,证券公司在银行理财业务链条乃至金融圈中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创新驱动力。发挥基金公司的精细化投资优势。在长期的公开排名竞争中,基金公司的精细化投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一些优秀的基金公司具备将主动、被动投资管理策略发挥到极致的实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从预期收益率型向净值型转型是各商业银行面临的必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基金公司的发展方向代表着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目前,基金公司多以子公司特定资产管理计划的形态参与通道竞争,这一做法也许站在银行理财业务的立场上,从长远来看是逆潮流的。而基金公司持续夯实其传统的优势业务,为未来的银基理财合作做好技能铺垫则不失为很好的战略性安排。 巩固信托公司非标投资专长优势。信托公司经营范围广,信托财产运用和处分形式多样,与资金运用范围无明确限定范围、投资主体身份不明确的银行理财形成了良性互补。近两年,其他类型资产管理计划投资范围的拓展、理财产品开立证券账户政策的放开,冲击了信托公司通道项目的优势。但在租赁、贷款等财产运作方式上法律关系的明晰,使得信托公司在非标项目上仍占据明显优势。因此,信托公司应重点挖掘其特殊身份优势,在传统的信托贷款以及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流转等新兴业务中巩固优势,形成竞争专长。促进保险公司与理财业务的新融合。目前,保险机构参与银行理财业务的形式主要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计划,为银行理财资金提供投资性产品,同时也在积极拓展非标资产投资通道业务。虽然个别保险资金在运用方式上具有特殊的政策优势,但终究算不上正统的业务,其实更具银保理财合作潜力的领域在财产保险。自2013年起,《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开始施行,明确了更为严格的资本约束导向——2018年底前各商业银行要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因此,银行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是总体趋势。当前,银行理财业务规模中有大概1/3是保本或保证收益型产品,属于表内理财业务,存在一定的资本占用。银行的非保本产品能和财产保险公司的信用保险或者保证保险结合起来,引入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开发表外保本理财产品,是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作者:蒋岩枫单位:邮储银行金融同业部 金融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银行理财论文 一、余额宝产生原因及运作模式 “余额宝”是将基金公司的基金直销系统内置于支付宝账户管理系统,资金在支付宝与余额宝之间转移相当于购买和赎回基金。余额宝收益为用户购买货币基金的收益,余额宝沉淀资金由基金公司进行管理,基金公司将筹集的这一部分资金投入到货币基金的投资中。由于募集到的资金数量大,所获得的收益比散户分散投资要多,基金公司将这些收益中的部分收益与用户和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分享。支付宝的起点最少1元,大大降低了理财投资的准入门槛,因此在成立后很短时间内就得到迅速发展。 (一)急需解决第三方平台沉淀资金的问题沉淀资金又称作“客户备付金”,指支付机构为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而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货币资金(杨国明、李宝华,2006)。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间设立过渡账户,使收支款项在支付平台上实现可控性停顿,在双方确立交易关系后可以直接转移资金去向。这种支付模式带来的必然后果就是资金沉淀。沉淀资金按其来源的不同分为在途资金和支付平台所吸存的资金。支付平台吸存资金充值后的资金由于还没有使用而停留在支付平台的账户上,就产生了第二种资金沉淀。支付平台的资金流动性很大,甚至每时每刻都有资金被支取或转走。但是由于互联网的特点,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补充,因此还是有大量的资金沉淀生在支付宝的备用金账户上,这样就产生了数量可观的孽息。2011年,《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颁布规定沉淀资金所产生的利息除必须计提10%的风险准备金以外,剩余的九成可全部归属第三方支付机构所有。沉淀资金的价值取决于存放时间和投资回报,通常市场利率越高,资金沉淀时间越长,沉淀资金价值就越高,但是又有短期流动性,一笔固定的沉淀资金一般只能用于短期投资。而余额宝的出现应对了沉淀资金所产生的问题。支付宝通过和天弘基金的合作,把用户账户上“闲置”的钱“盘活”起来。把散户的资金集中到一起后进行货币基金的投资。当资金带来投资收益后把这些收益划出一部分给支付平台和支付宝用户。余额宝的使用者能体验到小额理财的收益;支付平台解决了被人诟病的沉淀资金的孽息问题并能大大减少备付金日均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10%的规定所产生的影响;基金公司则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余额宝的推出带来一个三赢的局面。 (二)增加用户“黏性”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正式面世。6月30日当天,余额宝的有效基金户数为251.56万户,资金规模达到66.01亿元。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用户数为4303万,户均持有额为4307元,累计发放收益为17.9亿元。短短半年内,用户数从251.56万增加到4303万,这无疑是惊人的。从这巨大的“吸引力”上,我们可以看到由利益催生出的用户“黏性”。这正是阿里巴巴所期望的局面。 (三)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如何解决互联网金融在运作过程中的问题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推动力,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内容之一,解决第三方平台出现的问题需要不断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余额宝的出现,恰恰体现了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的特点。问题的出现推动着创新,创新又带来新的问题,对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又推动着新的创新出现。 (四)运作模式支付宝公司、基金公司(这里仅指天弘基金公司)和支付宝客户构成了余额宝的直接运作主体。支付宝公司推出兼具支付和增值功能的余额宝产品,是基金买卖客户资源和第三方结算工具的提供者。天弘基金公司推出增利宝基金产品,并嵌入到余额宝中,是基金的销售者。支付宝客户通过把支付宝账户余额转入余额宝,实现对增利宝基金的购买和持有,是基金的购买者。首次投资余额宝的用户可以在支付宝中建立一个独立的账户。通过银行的网上支付等方式把资金转入到支付宝中,然后申购天弘基金的增利宝基金。待基金公司确认其申购份额后,基金公司将其募集到的资金进行货币基金的投资。当用户需要用支付宝支付时,能即时赎回份额,然后去支付购买。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这个过程就是:转入确认消费/购买转出。现阶段天弘基金主要是投资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动性、稳定收益型等特点。 二、银行理财产品与余额宝比较 (一)流动性余额宝能即时进行赎回,很大程度满足用户对资金流转速度的需求(见图1)。余额宝强大的流动性对传统银行业造成的“打击”无疑是十分沉重的。余额宝推出时的口号是即时赎回。余额宝的购买采用的是T+1模式,余额宝对以确定份额的用户计算收益,所得收益每天都计入客户的余额宝账户。余额宝资金可以随时转出或用于各种网购支付,转出金额实时到达支付宝账户,对于实时转出金额不享受当天的收益。银行的传统理财产品一般采用的是T+2的购买模式,而赎回模式则是有快有慢。 (二)收益性余额宝具有了理财和消费两重功能,收益按天结算,属于低收益的理财产品。从增利宝的特点和投资结构来看,增利宝与商业银行1天期的超短理财产品性质最接近。根据天弘基金公司公布的增利宝历史收益数据,自从余额宝上线以来,增利宝的日均年化收益率超过4%,大幅度超过多数商业银行的1天期理财产品。从表1可以看出,与其他短期理财产品相比,余额宝在收益率以及申购要求上占了很大的优势。能与之匹敌的就是工商银行工银瑞信推出的理财产品。其余产品都没有明显优势。在此,我们假设投资者A有50000元现金,期望短期的理财产品,按照2013年12月31日的收益率算,并按照资金到账时间计算(由于不同产品的赎回时间不同,我们统一定2014年1月5日为金额实际到账日,但每种产品的赎回时间不一致),到期日后能获得的收益如表2所示。从表2我们看到余额宝的收益远远超过了其他银行理财产品,在收益率上余额宝有明显的优势。 (三)风险性余额宝的风险第一种中收益风险。在余额宝开始之初,阿里巴巴就一直在弱化余额宝作为一种基金投资的风险,宣传上只是一直强调比活期储蓄高十几倍的亮点。余额宝只是因为其申购和赎回的时间短,操作比较快捷而能在时间和灵活性上与活期存款相媲美,却不具有活期存款所有的高安全性。余额宝的本质是基金的投资而不是储蓄。因此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余额宝一直都是高收益。而商业银行因为有严格的监管,在申购任何理财产品之前都会和客户详细讲明投资的风险,这就会给客户形成一种风险意识,使得理财投资更理性更谨慎。第二种风险是互联网技术风险。从余额宝问世至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闻报道余额宝账号被转走了几万甚至几十万。目前,余额宝方面推出一个新的服务协议,余额宝的资金将由平安保险承保,如被盗100%赔付,赔付无上限。与银行严密而又复杂的金融系统相比,网络金融存在的技术风险还是不容忽视。不仅如此,在2014年1月21日发生的全国“大断网”事件也让包括余额宝在内的互联网金融等网上交易充满了“危机”。当天我国国内通用顶级根域名服务器解析出现异常,部分国内用户无法访问.com等域名网站。在此次事件中,面对客户一线的DNS服务器都把包括百度、淘宝等在内的许多网站解析到一个陌生IP地址上。如果这个IP地址是黑客的电脑,他可能会模仿支付宝建一个一模一样的网站,把用户账户和密码全都记录下,意味着用户访问的百度不是真正的百度,访问的余额宝都可能已经被盗走,甚至是网上的一切有关个人账号的信息将全部消失。这种风险也是余额宝所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无法与传统商业银行媲美的关键之一。 (四)合法性我国的法律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尚属空白。很多关于证明事项、举证责任划分、证明要求等内容未有清晰界定,不能在双方出现纠纷时提供具体可行的裁判标准。其次是支付宝没有销售基金的许可证,为了避免法律的监管,阿里巴巴称在余额宝的运作中,公司仅仅充当一个支付渠道的角色,不作为基金购买的协议方参与,也不对基金的盈亏承担责任。但是,一些专家认为余额宝的实质是借助天弘基金来实现基金的销售。如果一旦余额宝被界定为基金产品,那么作为主要推出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平台的支付宝就应当符合基金销售机构的相关标准并被严格纳入监管范围。但未取得基金销售牌照的支付宝就存在着监管的空白,这就对投资者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截至2013年6月21日,支付宝余额宝中有部分销售支付结算账户并未向监管部门进行备案,也未能向监管部门提交监督银行的协议,违反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第29条、第30条和《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结算资金暂行规定》第9条。 (五)规模性支付宝的用户可以通过储蓄卡快捷支付付款,但暂不支持网银、集分宝、红包等进行转入支付。转入设有限额,但各种转入方式的限额有所不同:支付宝账户余额转入无限额;储蓄卡快捷支付限额单笔2000元、单日2000元、单月1万元;储蓄卡卡通转入随卡通本身限额。各种转入方式转入单笔最低金额为1元,1元以上为正整数即可。如果没有开通储蓄卡快捷支付的用户,就只能先把钱转到支付宝再从支付宝申购余额宝。网上银行转账用U盾每次限额100万元,用电子密码器是每次50万元、每天最高100万元。从这里可以看出余额宝对银行渠道的依赖度。只有通过银行的渠道,余额宝才有运营的渠道。一旦银行判定其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揽存业务,就可能会减少甚至关闭其资金渠道,这样就会对余额宝产生致命的影响。其次,从天弘基金目前的资产规模来看,笔者认为尚不足以应付更大规模的资金投资,这样余额宝的投资规模必然受限,而商业银行无疑在这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三、结论 (一)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利率市场化趋势下,余额宝的出现似乎是向传统的商业银行敲了警钟。尽管其对银行“揽存”的短期影响还是“微不足道”,长期影响有待观察,很多人现在对余额宝这一新生事物持观望态度,一旦人们默认了这种新的互联网理财方式,对于银行造成的冲击是可以预见的。为此,我们首先分析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启示。1.重视互联网“长尾效应”银行是唯一合法“吸存”的金融机构,银行通过吸收客户的储蓄然后进行贷款,利用贷款和支付利息之间的利润差来实现盈利目标。可以说,存款是银行开展一切业务的根基。活期存款是银行吸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资金重要来源之一。但是活期储蓄的利率却十分低,似乎与其带来的效益不相匹配。“长尾效应”认为,所有非流行的市场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市场还大的市场。银行“刻意遗忘”的这部分人群正好能带来巨大的市场利益。余额宝的推出很大程度上抢占了这一部分的客户人群,将目标瞄准了银行垄断的活期存款。近期,广发银行和易方达基金公司联手推出了“智能金账户”和“快溢通”业务。“智能金账户”和“快溢通”利用了广发银行客户的储蓄卡现金收入与信用卡还款的“时间差”,客户可以一边“花银行的钱”透支消费、享受免息贷款;一边在还款期到来之前“用自己的钱”(储蓄卡活期资金)投资易方达货币基金,获得理财收益,实现“一钱两用”的效果。智能金账户的利率基本都比活期利率高。从广发银行的应对措施,我们可以感受到商业银行正在转变观点,开始重视“长尾效应”,打破垄断思路,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在余额宝面世之后,各大商业银行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表明,银行已经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压力。在未来,商业银行要与一些稳定优秀的基金公司合作,为这一部分客户提供更安全、便利和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加强客户服务个性化,发挥自身的系统和业务优势,开展第三方支付平台无法开展的独特业务,才是未来出路。2.充分利用互联网潜力,扩大服务优势管理经验丰富、系统资源强大、有强大的国家后盾作为安全保障以及无可撼动的国家信用都是商业银行的优势。如何更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是未来银行管理层需要思考的问题。2012年和2013年两年网民人数年增长速度都在42%以上。网络化为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而金融业务易于数字化,因此金融业务和互联网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服务有天然优势。银行正在积极拓展自己的网络服务平台,纷纷加大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推广力度。通过网上平台,客户可以减少到银行办理业务所耗费的时间和次数,银行也可以减少柜面业务办理压力,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平台,还可以实现销售模式转变和创新。3.控股第三方支付公司,整合资源优势借鉴外国的经验,商业银行可以在有效监管的情况下直接参股或控股第三方支付公司,使其成为旗下的子公司,为其提供庞大的数据资料弥补商业银行在发掘市场需求的渠道上的不足,整合双方的优势。 (二)对互联网金融的启示1.解决风险问题首先是投资的风险问题。余额宝一直标榜自己的收益率是活期的几十倍,但是其基金投资的本质是难以抹去的。商业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虽然收益率低,但是明确是保本的,这也是银行能对抗网络金融理财产品的优势。第二个风险就是网络风险。有学者提出第三方支付数据涉及国家金融信息安全,掌握这些信息就可了解一个国家实时的经济情报和信息,对于这个行业应该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电子支付服务,在其支付指令的传送过程中,商家和消费者资金账户信息都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转结。从微观层面讲,这涉及到商户和用户的资金安全和消费者的信息隐私;从宏观层面讲,亿万用户的资金账户信息贮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系统中,这也涉及到国家金融信息安全,关乎社会安定。保护这些信息事关国家的金融信息安全。因此做好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2.加强监管,解决合法性问题网络金融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涌现出越来越多各种类型的投资渠道,同时社会上也开始出现一些言论认为有些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涉嫌违法违规操作。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出席“2013年中国互联网大会”时特别提醒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发展互联网金融,应注意防范风险,两个底线不能突破: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二是非法集资。如何对这些在互联网上快速生长的电商公司进行监管、由谁来监管,一直都是很多人争议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从一开始政府就必须进行监管,但不能设置障碍,不能是扼杀式的监管。应该进行完善的制度建设,确定分层分级的监管体系,建立跨部门监管机制,要采取创新性的监管办法。余额宝运营到现在已经被监管部门多次“点名”关注。国家的态度似乎是支持这类创新性金融产品,但要求其落实好国家监管政策,处于一个合法受监管正当运营的状态。因此,互联风金融行业要想持续发展就要自觉合理合法地运营,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 作者:莫易娴曾祥菁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理财论文:银行金融理财对策 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主要有存款、债券、基金、保险、纸黄金、外汇宝等。随着人们变得越来越富有,理财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都在管理他们自己的资产组合。银行一直都是人们最信赖的伙伴,与此相对应,客户也成为银行的衣食父母。为了生存和发展,银行积极推出各种产品展开对优良客户的激烈争夺。财富的增加和金融产品的丰富,使个人和家庭对理财服务呈现不断增长的需求。 我国投资者的以下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科学的理财理念与指导。 第一,人们的收入由主要用于支付基本生活需要转向支付住房、医疗保险、养老、教育等大宗长期金融产品。人们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趋于稳定化、长期化。 第二,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分布不甚合理,超过80%的金融资产都是银行存款,与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需求不相匹配。 第三,传统文化和习俗对我国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受封建小农意识的影响,社会信用意识不强,不喜欢将钱交给别人使用。对外人充满戒心,不愿露财,不愿交给专门的理财顾问进行管理;喜欢实业投资,不喜欢金融投资和长期投资;在财富形态上,偏爱硬资产,如房地产、珠宝等。重教育,对子女的投资不惜代价。 第四,传统社会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产权得不到严格的保护,降低了人们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创造财富的愿望。 第五,理财理念不清晰,缺乏统筹性,我国投资者心态不成熟。当看到利益时通常会蠢蠢欲动,追涨杀跌。 那么,什么是科学的理财理念呢? 金融理财是一种综合金融服务,是指专业理财人员通过分析和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生活状况,明确客户的理财目标,最终帮助客户制订出合理的可操作的理财方案,使其能满足客户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最终实现人生在财务上的自由,自主和自在。可见,科学的金融理财不是简单的产品推销,而是综合金融服务;不是客户自己理财,而是专业人员提供理财服务;不是仅仅针对客户某个生命阶段,而是针对客户的一生;不是一个一次性产品,而是一个动态过程。 自2005年以来,我国开始实施金融理财师认证制度。随之而来,各家银行都配备了自己的专业理财师。一个高素质的理财师,一份科学良好的理财方案,可以有效的使我们的财产增值,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一份良好的理财方案,应当是在充分了解客户信息的基础上,为客户制定的一个终身的规划,以稳健性为主,兼顾盈利性和流动性;方案应当具有综合性,合理组合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金融产品,使其达到最优效果;方案本身要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表述上应逻辑合理,条理清晰。同时,理财方案对理财师也有较高的要求,理财师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能够廉洁自律,为客户保密,要认识到客户是银行的财富,做到对客户认真负责,真实反映产品特点,从而也是对银行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银行与客户的相互信赖与长期合作。 那么,客户是选择自己理财还是依赖银行中的理财师呢?这得从理财原理和金融产品两方面加以分析。另外金融理财有其自身的特点,人口的特征如年龄分布、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分布、传统人文文化等,一国的法律规范、公司治理结构、金融发展状况、投资限限制、税收规定等。 金融理财的核心原理,就是财务管理中价值风险体系在金融产品上的运用,可以从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管理方面加以分析。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当前所持有的一定量的货币,比未来获得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在金融理财规划中应用非常广泛,是最基本的工具和基础,任何有关现金流的分析都离不开时间价值的计算,如住房按揭、养老金、教育金等。其计算原理容易理解,并已有了现成的复利现值和终值表可查算。货币只所以具有时间价值可从三个方面揭示,一是货币占用具有机会成本,是用于当前消费还是用于投资而产生投资回报;二是通货膨胀可能造成货币贬值;三是投资可能产生投资风险,需提供风险补偿。所以货币时间价值的核心是时间的长短和机会成本(资本的租金或利息)的大小在现值和终值的重要作用。介绍一个简单公式帮助大家对时间价值有一个粗略的认识。据经验,如果年利率是为r%,你的投资将在大约72/r年后翻一番。这一经验公式被称为72法则。该法则只是一个近似结果,般说来,利率在2%—15%的范围内,使用72法则较为准确,利率过高或过低,该法则将不再适用。 金融理财的风险原理可划分为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其影响因素与各金融产品和社会经济环境直接相关。系统风险是无法消除的,非系统风险则可以通过各金融产品的有效组合来化解。 经历了2005年至2008年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特别是股票和基金并不陌生,其风险和收益有了大致的了解。知道股权类证券风险高,流动性较强,通常用于满足当期收入和资本积累;基金类投资产品特点是专家理财,集合投资,风险分散,流动性较强,适用于获取平均收益的投资者;衍生金融产品如期权、期货等(目前银行中尚未开通),其特点是风险高,个人参与度较低;而实物及其它投资产品如房地产、黄金、艺术品等,具有行业和专业特征。这里只介绍一下银行中现有的黄金和外汇。 进行黄金投资首先要明确,它可以作为对冲通货膨胀和货币风险的工具;其次它是相对更稳定的货币形式,不像纸质货币那样被任意制造;最后它可以作为分散风险的选择。目前普通投资者最简便的投资方式就是商业银行的纸黄金业务。“买黄金”抗通胀是当下理财经理必用的口号,但黄金的抗通胀性是有条件的,就是不考虑货币贬值的因素。如果只看通胀与黄金的关系,会发现只有当实际利率为负,黄金才有高于纸币的抗通胀性。道理很简单,即使CPI高达5%,只要央行规定的存款利率是6%,老百姓拿钱还是比拿没有利息的黄金合算。纸黄金相对盈利高,但风险较大,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强,喜爱博取短期收益的客户。而对于比较保守的投资者,他们可能更适合黄金的长期投资,他们不需要技术,只需耐心。他们把黄金视为保护资产的手段,将黄金世代传承。从影响黄金投资的相关性而言,与石油、通货膨胀、战争、社会动荡、消费需求、利率正相关,而与汇率、社会繁荣负相关。经济学家凯恩斯这样评价黄金的作用:“黄金在我们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为最后的卫兵和紧急需要时的‘储备金’,还没有任何其它的东西可以取代它。”新晨 外汇投资则是为满足近年来境外旅游消费和孩子留学,从而将部分家庭资产转换成外汇资产。取得投资收益并非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货币消费、化解汇率风险和本国货币贬值的风险。外汇投资也要有一定的投资技巧。选择币种十分重要。相对而言,美元、英镑、日元、欧元波动幅动大,投资风险也大;而瑞士法郎、澳元波动幅动较小,投资风险也较小。 了解了金融理财原理和金融产品的特性,再来谈谈投资者自己理财和选择银行中的理财师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二者之间并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是你花在管理自己资产组合上的时间和精力是有机会成本的。如果将这种机会成本的补偿与支付给理财师的费用相比,再考虑专业和非专业理财所产生的投资结果的可能差异,可能选专业人士是合适的。现阶段银行中的理财师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理财师们千方百计为满足客户的理财目标而努力,客户目标和限制性因素总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理财师们也要随时向客户清晰解释投资计划,以使客户对投资结果不会产生不满。目前,银行与客户之间交流的信息平台还没有建立,所以无论软件服务(理财师的服务),还是硬件设施(网络信息平台)都有待于完善与发展。但无论如何理财理念日趋科学化,会给我国的广大投资者带来从财务角度审视人生的新篇章。 金融理财论文:公司理财行为金融 一、行为理财学研究的意义和要点 在实际财务决策中,人们常常发现财务决策者的种种行为“异象:公司的管理决策者往往在他们负有责任的失败项目上投入比成功项目更多的钱(L.May,1988);大多数公司决策是在群体环境下作出的,群体行为经常扩大个体错误(E.Russo,和P.Schoemaker,1989);过度自信的财务主管可能会选择一个负债比率过高而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资本结构;过度悲观的决策者,则会选择一个过于保守的资本结构而丧失可能的发展机会;利润操纵,包括粉饰报表、选择披露和盈利的短期偏好等都是公司理财实践中常见的行为表现。 根据现代财务理论模拟出的公司价值行为总是与现实财务实践发生偏差,人们究其所以,发现在理财决策过程中把人抽象掉了。这里引用著名行为金融学家RichardThaler的一段话:“在金融学术研究和午夜新闻的报导中存在着有趣的对比。只要金融市场出现在新闻中,那么新闻报导中就充斥着人们进行各种疯狂活动的画面:……。与此相反,当我们阅读标准的金融教科书时,比如说Brealey和Myers著名的《公司财务原理》,我们就会留下这样的印象:金融市场几乎没有人类活动存在。如果公司部门和金融部门被机器人取代,那么我们在金融教科书中看到的几乎不会有什么变化”。 行为理财学研究就是要把现实中有差异的人拉回到现代财务理论的研究框架中,行为财务已成为我们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范式。行为理财的研究重点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价值估计。行为财务理论认为,部分投资者因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的驱使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而且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全部抵消非理性投资者的资产需求。基于此,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1994)提出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BCAPT),对传统的CAPM进行调整。(2)公司融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的决定。根据MM理论及其修正模型确定的公司最优资本结构是在抽象掉公司行业特点和公司市场地位等诸多因素基础上确立的,现实的财务决策结果就必然与理论测算结果存在偏差。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已被纳入行为金融研究的框架之中。通过分析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表现,决策融资方式,选择公司股票发行时机;通过研究财务决策中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模式,构建公司融资决策的理论模型成为行为金融学致力解决的问题。(3)投融资者个体行为研究。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和行为认知学角度对投资者产生理性偏差的原因作了研究。行为金融学借助这些行为研究成果对证券市场中出现的种种“异像”进行系统性的解释。(4)公司理财中的投资策略。利用行为金融理论中所揭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系统性地战胜市场,实现对资产的有效管理。在中国进行行为理财研究具有独特的土壤和现实意义。第一,财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主体选择的科学。社会经济、文化和个性的差异已被证实是影响财务主体决策的因素,在财务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对决策者行为的本土化研究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我国转轨经济形态下,政府的影响力渗透到经济的各个层面;政府决策渗透下的企业理财决策、个人行为选择必然遵循独特的行为轨迹。中国当代行为财务必须注重从政府行为、资本市场条件和投资者心理特征等方面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第二,中国的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具有广泛的、典型的“非理性”表现。这一低效率市场可以为行为财务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相对于成熟市场,在中国的新兴市场出现的“异像”及其表现有它的独特性,基于新兴市场的行为财务研究必将丰富和促进行为金融的发展。第三,在中国进行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内在驱动力。行为财务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针对决策者非完全理性和非完全市场的投资操作策略。研究行为理财策略对中国广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中广大投资者无疑具有重大价值。 二、对我国典型理财行为决策偏差的分析 (一)股利相关和公司股利政策中的股票股利偏好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分红主要采用的是派现和送股这两种形式。这两种方式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是不同的:派现使公司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股东手中的现金增加;送股使流通在外的股份数增加,每股账面价值和每股收益同比例下降,同时公司账面上的未分配利润减少,股本增加。根据经典金融理论,投资者对红利和资本利得无偏好差异。在不考虑税收与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公司保留盈余增加,意味着公司有较大的扩张潜力,公司股价上升,投资者随时可以通过卖出股票自制“红利”。 事实上,投资者偏爱现金红利。行为金融学的分析认为,在行为人进行决策的时候,是无意识地把一项决策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分别管理:一部分是风险低的投资,用来规避贫穷;另一部分是风险较高的投资,用来一朝致富。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一次只考虑一个心理账户,实施“分离决策”。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不同行为选择下的行为结果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就是遗憾理论(也称后悔理论)。后悔总是和责任相连的,而责任来源于选择。买卖股票是一种重大的抉择,自然可能导致重大的遗憾。而等待分红是一种不必选择的选择,自然遗憾较少。投资者偏爱现金红利由行为金融理论给予了很好的解释。与此同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股利政策有信号揭示的作用。现金红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企业即期和未来经营状况的指示器。盈利能力是公司选择现金股利的前提,投资者的“理性”告诉他们,现金红利是真正的现金流出,没有一定盈利能力和足够现金的公司是不可能发放的。其他的分红方式不需要企业资金的流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更改会计政策等手段,在公司实际经营情况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虚增企业利润,然后通过账面上的处理,向股东“分红”,所以其他分红方式所能反映的信息不如现金红利那么可靠。有研究人员对沪市上市公司1998、1999年度以及2000年度中期的分配政策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1998年采取派现分配政策的公司在当年及此后几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都显著高于不派现的公司(傅继波等,2002)。米勒认为与其说投资者重视分红,莫如说投资者更为关注分红政策信息里所包含的内涵和信号。清楚内情的公司经理人制订的分红政策反映了他们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对不知内情的股东来说,披露的分红方案则是一种可以解读的信号。 我国的上市公司在确定股息政策时,更加偏爱红股派送。为什么选择送红股呢?有以下几种可能:首先,送红股固然不会增加股票的内在价值,但是对股东来说将收益作为本金留存公司是一种再投资行为。只要公司经营长线看好,股票红利就很诱人。其次,从市场评价来看,送股题材相当吸引人。大剂量送股后每股收益被稀释,为了填补每股盈利的缺口,给公司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信息理论,大剂量送股给市场这样一个信号:公司对盈利增长有信心。再次,公司红股决策最直接的动因还是为了更多地圈钱。比如承销商会建议某些小盘股,先送红股将盘子做大,然后配股,这样配股价不致太高,还可以多圈钱。最后,送股还有避税、没有交易成本等优点。 (二)融资决策中的权益融资偏好 现代财务理论主张,相同资产类型、经营风险和税负的公司应有大致相同的最优资本结构。20世纪60年代,许多学者从公司融资行为的实际考察发现,企业一般遵从先内后外,先股后债的融资顺序。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理人占有更多的关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信息,当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时,公司发行普通股后市场股价上涨,新股东坐享其成,老股东被挖走一大块既得利益。当公司举债融资时,老股东独享企业价值增值的全部利益。所以当公司发展前景看好时,公司管理层将倾向于更多的负债而尽量避免发行新股;当公司经营境况和前景不好时,企业更倾向于股权融资,使新老股东分摊可能的损失。投资者在获知公司将发行新股时,会把这个信息看成是坏消息而抛售股票,引起股价下跌,公司融资成本增大。 我国企业具有极端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融资行为选择有较强的制度性依据和市场发展阶段的必然。第一,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发展失衡,相对于债券融资,股票融资有较少的制度约束。有资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比例非常低,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依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重平均超过了50%.2000年企业债券发行额只相当于A股筹资额的8.48%.债权市场的流动性差,截至2001年8月,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家数已达1151家,流通股份为1273.36亿股,而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上挂牌交易的企业债券仅有12个,发债主体6家,日成交金额平均不足5000万元(国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课题组,2002)。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结构失衡,直接加大了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难度。因无法进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就成为大多数企业直接融资的“独木桥”。事实上,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上市公司,都把上市作为一种筹集低成本资金的来源来使用,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外延数量型经济和国有企业“赖账机制”所带来的必然的公司融资选择。所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权制度的体制深化是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必然选择。第二,制度设计缺陷。我国上市公司中三分之二非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股东拥有决定权、表决权、资金支配权,但国有股不能流通,其价值一般以净资产多少来衡量。一般地,增发价高于净资产价,增发新股后将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处于控股地位的非流通股大股东是最大的受益者。增发后,非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股东的股权迅速增值,可支配资金数额大增,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对非流通股东的利益也不产生影响。这样的制度机制激励上市公司追求股本扩张,而忽视扩容资金的收益率。第三,管理制度缺陷。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问题是人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在留存利润较少的情况下,企业竞相争取配股资格。由于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上市公司有可能为了获得配股资格而粉饰利润。更有甚者,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编造虚假财务指标、作假账、编制假报表来蒙骗股东和监管机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完善,广大中小股东无法了解公司经营的真实状况,也就不可能对配股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出合理的判断。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也是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 (三)上市公司的报表管理 赵宇龙(1998)、陈晓等(1999)对上市公司所作的研究发现,盈余数字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赵宇龙和王志台(2000)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具有“锁定效应”。这说明投资者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但是,投资者并不能“看透”财务报表。在实际工作中,投资者通常根据公司财务报表所提供的利润对股票进行心理定价,根据其盈余水平和未来变动趋势判断当前及未来企业的经济价值并据以做出投资判断;债权人根据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产规模确定对企业的信用规模,判断信贷资金的风险程度;政府部门则根据企业的利润产生情况制定不同的财税政策,扶植企业发展。 既然会计盈利可以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计量指数,并对公司股价形成产生影响,那么公司管理当局选择盈利管理或称“披露管理”就会成为必然的选择。公司的盈利管理并不增加企业的实际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值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的时点控制等都是典型的盈利管理手段。 综上所述,中国现阶段资本市场为行为金融素材的采集和研究提供了机会,将丰富行为金融的理论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选择、股息政策确定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有悖于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行为模式,根源于与转轨经济密切关联的制度设计缺陷、市场初级阶段的管理约束和弱势有效市场的管理者行为选择“规律”所决定。在现财理论基础上考察公司理财中管理者的行为倾向和选择,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把握认识现实市场,根本地,价值回归应该成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主线;对于政府管理当局,把握上市公司决策行为,有针对性地调整体制偏差、完善法规、实现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金融理财论文:互联网金融对农户个人理财的影响 与传统理财不同,由于有互联网的支撑,互联网金融下的理财产品更新速度更快,产品创新程度更大,各种理财产品繁多。所以,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农户选择理财产品时更加困难。此外,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农村的普及率还不够高,大部分农户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仍然比较薄弱,这也增加了互联网金融下农户个人理财的难度。因此,加强农户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识,探究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户的理财策略,使农户的理财有更加合理的规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内涵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支付、投资、融通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的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并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用户的熟悉接受而产生的新型模式和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而产生的。 (二)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 第一,传统金融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的模式,即广为人知的网银。在这种业务模式中,传统银行以互联网为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第二,P2P模式。这种模式把资金提供方和需求方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是提供中介服务。P2P模式发展至今,共衍生出四类子模式:担保机构担保模式、宜信模式、大型金融机构推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综合交易模式。第三,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交互式营销实现传统营销渠道和互联网营销渠道的结合,进而将金融业的重心由“产品中心”转向“客户中心”,同时与其它金融机构共同打造开放共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业务模式。主要包括专业P2P模式、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和金融交叉销售模式三类。第四,由大型电商提供支持的服务模式,比如阿里金融。在这种模式中,互联网所发挥的作用在于通过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技术,为金融服务提供充分的信用支持。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虽然具有新颖、便捷和高收益等优点,但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导致互联网金融也存在风险问题。例如,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滞后于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的风险、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交易的真实性风险、互联网技术漏洞引致的风险等。与传统的金融风险相比,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有更强的渗透性、扩散性、破坏性和传染性,对此,必须加强重视。 二、农户理财概述 (一)农户理财内涵 农户理财是农户管理自己资金的一种财产管理活动。在理财过程中,农户通常会衡量自己的资金储备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资金的用途进行合理规划,并适当参与投资。常见的农户理财投资方式包括股票、基金、现货、期货、国债和储蓄等。现代意义的农户理财,不同于简单的投资或储蓄,它不仅指财富的积累,还包括资金的保障和安排。 (二)农户理财现状分析 随着农户收入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理财管理自己的闲余财产,理财成为农户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通过调查访问可知,当前我国农户理财的现状如下:第一,理财资金特殊。农户的收入仍然主要用于生活支出,可以用来理财的资金较少。同时,农户长期在家务农或者在外打工,其收入比较稳定。此外,农户收入渠道的多元化也导致了农户资金的破碎化。综上所述,农户理财资金比较特殊,呈现出量少、稳定和破碎化的特点。第二,理财意识薄弱,观念狭隘,知识匮乏。部分农户缺乏理财意识,对于消费支出既无计划也不记账,资金支出的结构不合理。此外,部分农户有一定的理财意识,但理财观念比较狭隘。同时,我国农户的理财素质普遍不高,理财知识极度匮乏,理财能力较低。第三,理财工具或产品稀缺。在传统理财环境中,各种投资理财渠道较少,常见的理财工具虽然或多或少地被农户使用,但是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互联网金融对农户个人理财的影响 理财意识的树立。由于理财资金具有量少、破碎的特点,所以农户无法借助传统理财工具或者产品进行有效的理财。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社会上出现了诸如余额宝、P2P网贷等新型理财产品。与传统理财产品或者工具不同,互联网金融下的新型理财产品可以接纳任何数量的资金,操作简单,且不需要自己进行特殊的管理就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这为农户管理自己的闲散资金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户更加愿意将资金进行理财管理,进而帮助农户正确认识理财,有利于农户理财意识的树立。理财观念的改变。理财是一种以实现资产保值或者增值为目标的资产管理活动。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资金,进而提高应对生活中突发情况的能力,保证生活品质。在传统的理财环境下,由于缺乏管理小量、破碎资金的理财工具,所以农户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闲散资金,导致农户中普遍存在“理财是有钱人的事情”、“理财就是炒股”等狭隘的理财观念。然而,互联网金融下出现的新型理财工具或者产品,改善了农户闲散资金不能有效理财的尴尬局面,使农户也能够参与进行理财,进而改变了农户过往的狭隘理财观念。理财方式的改变。传统理财环境中,农户可以利用的理财工具无非就是股票、基金和定存。但正如前文所述,这些理财工具在准入门槛、风险、收益和资金流动性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并非农户理财的理想工具。互联网金融的产生,满足了农户理财的现实需要,为农户理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决了农户小量资金不能有效理财的问题。比如余额宝、P2P网贷和众筹等互联网理财工具,不仅满足了农户对于准入门槛、风险、收益和流动性的要求,还克服了农户资金量少、破碎的问题。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已经深刻改变了农户的理财方式。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户个人理财策略 (一)选择适合的理财平台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产生了许多新型的理财平台,如余额宝、微信财付通、P2P网贷等。这些理财平台都是顺应社会需求而产生,在风险、收益、流动性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从理财的角度来说,农户也具有不同的类型,需要的理财平台也有所不同。因此,农户在理财时,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理财平台。根据理财的特点,农户可以分为三大类:消费型、存储型和收益型。不同类型的农户,应该按如下的方式选择理财平台:第一,消费型农户。消费型指家庭消费支出大、消费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支出无计划的农户。这种类型的农户最为广泛,理财意识最为薄弱。因此,这种类型的农户在选择理财平台时可以选择余额宝和众筹。这两种理财平台的理财方式较为简捷,收益较好,而且风险较低,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时通过网上进行转账支付,能够满足消费型农户的需求。第二,存储型农户。这种类型的农户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较低,但比较注重投资平台的风险问题。他们手里往往具有一定的闲余钱财,而且大多选择将其存入银行。这样的理财方式,虽然保证了本金的安全性,但收益较低。对于这种类型农户,可以选择网上银行定投或货币基金两种理财平台。网上定投实际上就是将传统的银行定存业务搬到了互联网上,不但风险较低,而且门槛低,收益较高,比较适合存储型农户作为理财平台。依托于互联网的货币基金,具有较高的流通性,在能够保证本金安全的同时,收益也相对较高,所以也是存储型农户较为理想的理财选择。第三,收益型农户。与存储型农户相同,收益型农户掌握了一定的闲余资金,但他们喜爱风险,追求更多利润,这种农户可以选择P2P网贷平台。P2P网贷平台中的理财产品类型较多,而且收益较高,资金流动性也较好,非常适合于追求高利润的收益型农户。 (二)选择安全的理财产品 在互联网金融下,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有的风险高,有的风险低,有的收益高,而有的收益低。由于缺乏对各种理财产品的系统认识,所以面对多种多样的理财产品,农户们往往无法理性地选择,反而通常会选择一些收益高但风险也较高的理财产品,进而导致了亏损。“如果用本金来博取利益,那么这种行为则不能称之为理财,而是赌博”。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户在进行理财时,必须遵循安全性的基本原则,即农户在选择理财产品或者工具时,必须保证理财本金的安全。具体来说,农户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理财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衡量:首先,考虑理财平台的安全性。近年来,国内经常发生非法集资事件,导致了大量投资者血本无归,这暴露出我国投资者在投资理财时缺乏对投资平台的安全性和合法性的考量。因此,农户在选择理财平台时,必须通过了解待选平台的运作模式、资金来源等方式判断平台是否安全与合法,然后再根据判断结果进行选择。其次,考虑理财产品的安全性。社会上的各种理财产品,其收益有高有低,也伴随着不同的风险。通常而言,具有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其风险也较高,容易发生亏损。而收益较低的理财产品,虽然收益较低,但是其风险也较低,能够保证本金的安全。所以,农户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能只考虑产品的收益,必须综合考虑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三)保证科学合理的理财行为 由于缺乏对于理财知识的系统认识,农户在进行理财决策时,通常没有判断标准,导致理财亏损。因此,为了使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农户理财行为更加有效,必须使农户理财决策具有科学合理性。首先,农户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的理财计划。比如,农户每个月至多有1000元左右的资金可以用于任意支配。那么,为了保证农户的正常生活所需,农户每个月用于理财的资金不能超过1000元。其次,农户需要确保理财计划的严格执行。严格的执行是理财计划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必须加以重视。而对于理财缺乏毅力正是我国农户身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应该加以改善。最后,农户的理财行为需要多元化。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为了避免选择单一理财产品所带来的风险,农户可以选择多种理财产品,使自己的理财行为多元化。 五、结论 随着收入的逐年提高,农户手中的闲余资金越来越多,利用闲余资金进行理财的农户也逐渐增多。因此,大部分农户具有了一定的理财基础。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社会上的各种理财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缺乏互联网知识的农户无法在此背景下继续做出合理的理财行为。对此,本文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农户理财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互联网金融和农户个人理财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分析了农户理财的现状以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理财的影响,最后,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农户个人理财策略,包括选择适合的理财平台、选择安全的理财产品和确保科学合理的理财行为等,为农户的有效理财奠定了基础。 作者:邢雁飞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金融理财论文:浅谈金融工程与个人投资理财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将面临极大的发展和挑战,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是大势所趋。从个人投资人员角度出发,意味着具有更多机会能够参与到产品生产分配中,共同分享经济增长产生的红利。然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金融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想跻身到金融市场的投资理财工作中,学习以及运用金融工程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一、金融工程及其基本组成 从金融工程的研究范围来看,可以划分为狭义上金融工程以及广义上的金融工程。具体来说,狭义上的金融工程是借助数学以及通讯工具,在现有金融产品基础上,实施组合分解,从而设计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以及特定属性的产品。广义金融工程主要是采用一切工程化手段对技术开发问题进行解决,具体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定价、风险管理以及交易策略的科学化设计等。总体来说,金融工程则是将“金融”以及“工程”进行创造性结合,采用工程技术实现金融产品与金融技术的大胆创新,对相应的金融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创造性解决常见的金融问题。就技术角度而言,不管是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的金融工程,关键内容在于风险管理工具以及金融技术。现有金融工具属于金融工程组成部分之一。现阶段,成熟的理财产品大致能够划分为股权产品、债务产品、衍生产品以及综合产品四种,比较常见的是衍生证券。具体来说,衍生品又可以包括期货以及期权等。现金、股票以及债券等形式的基础性金融工具与金融衍生工具属于基本材料设计过程中的材料。此外,金融工程能够创造大量全新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进而极大丰富投资人员的选择。 二、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现状 投资理财不等于简单的攒钱、存钱,把钱放在银行里,也不等于简单的买卖股票。个人投资理财,简单的说,就是“既会挣钱,又会管钱”。它是是根据个人、家庭的需要和目的,将所拥有的全部资产进行积极主动的策划、安排、置换、重组等,使其达到保值、增值的全面性、系统性综合经济活动。投资理财的核心,是把资产以及资产收支情况根据价值评估实施结构性量化预测,然后再在能够涉及到的投资工具当中将大量有效工具科学筛选出来。之后把拥有资产有效转化为一定形态,并搭载到相应投资工具上,充分考虑投资工具所具有的流动性、风险性以及效率性,对其形态与价值实施科学评估,从而以此进行取舍以及调整,实现个人资产、家庭资产始终维持在相对高效安全的状态之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储蓄、保险、基金、债券、股票、黄金、房地产等的投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中国大妈们壕置黄金的行为,虽然有些盲目投资的感觉,但也充分说明了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的发展空间。而由于投资者投资动机的趋利性,加上投资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较难在一定时间内完全掌握,使得我国个人投资理财普遍缺乏长期规划与整体安排,尤其是对理财工具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明显不足,金融工具的应用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也和目前国内市场用于个人投资理财的工具种类比较单一有关系。 三、金融工程技术在个人投资理财中的应用 (一)套期保值的分析套期保值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风险暴露实体凭借与风险头寸情况具有相反意义上的套期工具对风险进行防范。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套良好的套期保值工具能够与原始风险进行高度契合,从而最终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然而,完美往往是难以实现的,通常情况下,套期保值工具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仅仅是作用程度存在差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不科学的套期保值方式将会带来更大风险。 (二)投机分析投机主要是借助对市场信息变化的敏感度以及发展趋势来对具体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对不确定因素进行投资的时候,通常会暴露出一些新的风险。此外,投机还会体现到相应的杠杆原理上,即衍生工具可以利用低资本来获得高头寸,如大多数衍生工具都因为保证金交易而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这种情况下,收益虽然高出了很多,但风险也相应很高。 (三)套利套利的含义是借助多个市场的共同行为,不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就可以赚取大量利润。无风险套利技术是金融工程的主要定价技术。具体来说,金融工程重要目的在于套利,相应的金融工程师将会采用无风险套利的方法实施金融资产的科学定价,之后再寻找合理化的套利机会实施套利。当市场上存在套利机会时,就意味着资产定价存在有高有低的特点。这种情况下,相对理性的市场参与人员就会遵循“低进高出”原则实现利润的套取。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关人员对于利润追求的过于狂热将会引发对过低定价资产的抢购以及对过高定价相关资产的不理智抛售,从根本上导致市场始终处在非均衡的不良状态。因此,具有套利机会也就意味着定价方面的不科学化,一般情况下这种问题不会维持太长时间。 四、金融工程技术在个人投资理财方面的重要性 (一)金融工程技术往往能够为个人投资理财以及风险的规避提供借鉴以及解决方案。借助金融衍生工具,能够更好的实现风险的分散以及对冲,与传统方式相比较,因衍生工具存在较强的高杠杆性,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还会在定价合理的前提下,使风险管理工作存在较高的灵活性以及准确性。 (二)金融工程技术可以在个人投资理财业务中发挥决策性作用。现财观念和技术离不开以现代金融理论为支撑、代表先进金融思想的金融工程技术。在未来中国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的趋势下,利用金融工程技术进行市场前瞻分析及后市研判,可以帮助投资者抢占先机。 (三)金融工程技术能够扩大个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的选择范围。利用金融工程技术构造的衍生产品能够辅助投资者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控制风险水平,有利于投资者大胆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扩大其选择范围。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理财论文:浅谈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存在问题及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理财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高中生,我们应当加强理财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良好的理财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这对于高中生人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存在的问题及途径,并给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 金融理财 途径 当代国与国的竞争中,经济力量竞争是重要的竞争指标,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高中时代学习一些必要的金融知识不但对自身有益,还可以有效地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在我国现阶段,金融知识并未列入学校教育中,高中生无法有效地学习金融知识,常常出现错误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不利于高中生健康成长。因此积极学习金融知识,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起正确的消费及理财观。 一、金融理财的内涵 金融知识实质就是货币知识,主要指货币的发行流通,贷款的发行、收回,存款的存入、取出,汇兑等等。金融的核心是指价值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进行交换。金融包含有五个构成要件,他们分别是金融对象、金融方式、金融机构、金融场所和金融机制。金融理财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 将资金充分利用起来,购入有形或无形的资产,通过交易进而取得较大的收益。金融理财形式多种多样,例如:银行、证券、保险及当下比较流行的互联网理财等等。 二、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中生学习金融知识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正规的指导 在学习中,高中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是数理化等学科知识,对于金融方面知识学习少之又少。出现这种状况主要与我国教育制度有关,我国目前实行应试教育制度,高中生上大学主要通过高考制度进行选拔,老师在上课时几乎不会教授与高考无关的知识,这就使得高中生缺乏正规的金融知识指导。 (二)学业压力巨大 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巨大学业压力下,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金融知识。学生每天都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除吃饭、睡觉以外的时间几乎都在学校学习,在此巨大压力下学生根本没有心情、也没有精力去从事金融知识学习。 (三)社会缺乏高中生学习金融知识的氛围 目前,社会对于高中生的评价还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为主,学生如果没有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中心,而是学习其他,往往会被社会舆论认为是不务正业。首先,我们的父母会激烈的反对,另外,即使有人想学习也会因为没有氛围,极易产生孤独感,使学习半途而废。 三、高中生学习金融理财知识的途径 (一)以互联网、纸质书籍等为媒介,学习理财相关知识 高中生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但是,如果有兴趣想学习金融知识也不是不可能的,现在高中生中使用手机的人数越来越多,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巨大方便,使用手机上网除了可以聊天、查阅信息、购物,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理财知识的学习。在放松心情的同时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如在浏览新闻时,可以对新闻中的金融板块进行关注,也可以下载更多关于财经类方面的知识。通^这些渠道,可以了解国家财政政策和不同金融产品,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学习金融知识的方法。 学习基础金融知识,掌握必要的理财手段,对于高中生来说必不可少。应当先从生活中能涉及的理财知识入手并加以实践,通过投资获得收益后则会更加提高学习热情。浅显金融知识还可以通过阅读纸质类和电子类图书获得,纸质类图书如《金融时报》、《经济观察报》等报纸;另外还可以购买有关金融知识的纸质书籍,或从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箱,这些都是高中生学习金融知识的一大要地。阅读有关金融知识书籍,必须以已有基础金融知识为基础;如果没有相关基础知识为铺垫,则金融类书籍内容会很难理解。 (二)日常生活中合理支配金钱 金融知识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高中生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长辈过年、过节给的钱和日常生活费等,而消费主要包含学习、吃穿和娱乐等方面。对于这些钱,我们要善于合理支配,比如,可将银行卡与手机绑定,开通手机银行,然后将资金分成两部分,日常所需费用通过购买低风险的货币类基金或放在余额宝中升值,需要用钱时轻松点击一下手机就可以实时赎回,既不影响使用又可以获得比银行活期高5倍多的利润。对于暂时不用的钱可以购买一些风险低利率高的定期理财产品,如国家开发银行发起设立的开鑫金服,通过手机下载APP软件,通过P2P理财,可以获得近7%的年利率,安全、便捷又高效。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在大学毕业时积攒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用于更高端的金融理财,这样不仅得到较理想的收益,还提升了自我金融理财能力。 (三)学习、借鉴他人的理财方法 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财知识复杂庞大且在不断发展更新。在有时间时可以积极观看电视中的财经节目,到银行询问理财产品,与理财专家沟通交流,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拓宽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能力,开拓创新,形成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之路及风险防范方法,做好自身财产保护,树立健康金融理财观。 (四)养成理财习惯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作为高中生,要将金融理财当作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事情去做,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第一,确定合理经济目标。在进行理财时,应当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规划制定经济目标,并冲着这个目标去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理财目标。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制定预算方案可以为将来支出提供指导,但是预算方案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要想预算方案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严格落实。第三,记录自身财务状况。将自己每一笔收入、支出都记录在案,分析找出其中的不必要花销,削减开支,开源节流,将节约下来的钱进行投资理财,复利再投资,利滚利,使我们的资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为我们早日实现财富自由的最高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 国际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概况 (一) 美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概况 美国学者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用何种标准评估项目的投资潜力”和“利用何种模型对项目进行评估选优”。在初期,主要的缺陷在于过多地注重财务方面的评估,而忽视了管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评估。现在,这一缺陷已得到了纠正,如Wells(1974)、Poundexter(1976)和Tyebjee(1984)等人进行的实证研究,都提出了多因素的综合评估体系。 Wells认为,在影响风险项目评估的指标中,风险企业管理层的承诺是最重要的,按照重要最高值为10,最低值为1评分,管理层因素的重要程度为10,其次是产品、市场、营销技能等。其中,变现方法被认为是对风险投资项目影响能力最弱的。 Tyebjee和Bruno(1984)最先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法得出了美国第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模型。该模型认为: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影响最大的是市场吸引力,其次是产品的独特性;而风险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环境威胁抵抗能力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预期风险产生影响;兑现能力对两者不产生影响。 美国的相关研究还有Joshua Lerner(1994)提出的风险投资家如何利用联合管理来降低风险;Robert D.Hisrich(1995)认为风险投资家个人素质、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不仅是资金,还有管理、信息等要素。等等。 (二) 中国台湾地区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概况 我国台湾地区是公认的几个风险投资发展最好的国家或地区之一,这里主要介绍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Pandey和Jang于一九九六年研究了台湾地区风险投资的特点,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项目的产业性质更受风险投资家关注,五个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依次为:投资回报率,企业家的技术水平,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增长潜力及投资变现的难易程度,而产品的独特性,开拓新市场,政府规则是最不重要的评价标准。 一九九六年香港中文大学刘常勇教授等人对台湾地区的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现状作了调查和统计,总结出风险投资决策程序和评估准则,评估准则主要归纳为商业计划书,经营机构,市场营销,产品和技术,财务计划和投资报酬等五个方面的22个重要准则。 (三) 其他国家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概况 Ray(1991)和Rau、Turpin(1993)都运用访问风险投资家的方式分别研究了新加坡和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结果发现企业家的个人特征及经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对于财务因素的考虑则是最不重要的。 Rah Junh和Lee(1994)研究了韩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特点,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重要的6个因素依次是: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市场吸引力,产品性能及技术上的先进性,融资能力,原材料获得的可能性(原材料的有效性),生产能力等。 Graham Boocock和Margaret woods(1997)对英国的风险投资基金组织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了英国风险投资评估选择的准则主要包括五大类,它们分别是:险投资的要求,项目特性,管理者/团队特征,行业经济环境和产品的差异性。 二、我国风险项目评估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现状 (一)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理论研究现状 在理论研究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还是以“拿来主义“为主,大多是学习和吸收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马扬、凡雨等人(1992)经过调查研究建立了一套包括五个主指标,四十一个分指标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五个主指标分别是:公司情况,公司人员及合作者,产品技术,产品市场和财务等。他们认为,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对风险企业和项目本身所进行的评估是最重要的。 汤京华、王玉珍(1999)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美国,中国台湾和荷兰等国家或地区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建立了一套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划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差异度,市场吸引力,管理能力,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具体由12个指标构成。 尹淑娅(1999)在借鉴Tyebjee和Bruno(1976―1984)的风险投资决策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风险资本退出困难的实际情况,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其主要的修正之处在于,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退出机制潜力这一因素,并由此增加了“退出难易程度”和“退出方式选择”这两项分指标。 (二)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实践现状 在实践中,虽然国内各个风险投资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项目评估机制,但无论是在理论依据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存在着很多缺陷,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主要采用以下三种评估模式: (1) 根据经验进行评估 这一种评估模式主要集中于政府创办的风险机构当中。政府创办的投资机构的管理者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他们以往的决策习惯致使他们在对风险项目进行评估与决策时采取经验主义。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是:由于只靠主观经验而没有经过严格的程序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规范化的评估,使投资决策缺乏客观依据,从而降低了风险投资的成功率。 (2) 沿袭科委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 由于风险投资机构的决策者大多有科技背景,这让他们在对项目进行评估的时有意无意地沿袭科委“863”等计划中所采用的评估方法。虽然这种模式迎合了风险投资与高新科技高度相关的特点,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是这种评估模式往往过于强调对项目技术的评估,忽视了对项目管理者能力和项目市场前景的评估。 (3) 直接采用外国经验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模式主要存在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风险投资公司当中。这些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机制几乎都来自外方,投资项目评估模式也不例外。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我们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评估方法和经验,但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风险投资的实际情况,往往会水土不服。 三、国际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转变落后观念,建立科学的风险投资评估体系 由于受起步晚和风险投资机构政府主导化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与决策在观念上还比较落后。例如我国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以高技术为绝对标准。其实,是否能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并不在于项目的技术是否很先进,而在于项目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和是否能从管理上保证运作。例如美国的Dell、Amazon公司的成功更应该归结于商业模式的创新;相反,铱星公司的破产是因为它的技术太先进而致使运营成本太高。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管理者能力,回报率和产品的市场潜力比项目技术更重要。总的来说,是要转变落后的观念,建立一套以技术和产品评价为基石,以团队管理为关键,以超额财务效益为目标,既注重现有市场的分析,更强调技术创造市场需求的能力的开放性系统。 (二)应充分重视风险企业管理者素质的评估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在对风险项目进行评估时,过于注重对风险项目自身要素的评估,特别是对项目的财务评估和技术评估,而对被投资企业的素质,尤其是对创业者素质的评估重视不够。在国外,管理者的素质已越来越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重视,众多学者在对美国、日本、印度和泰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成果表明,管理者素质在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在韩国虽有研究表明市场魅力在项目评估是最重要的标准,但在操作上,管理者的能力却是最重要的。这些研究成果也印证了风险投资界一个有名的观点:风险投资的本质是投资于“People”(人),而非投资于“Paper”(方案)。 (三)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与外国的风险投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在法律法规、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因此不能把外国的风险项目评估体系原封不动地搬到我们国内来,而应该在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境外投资项目评估模式的优化 【摘要】与商业性金融不同,以政策性金融为支点的出口信用机构既要考虑境外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又要考虑项目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有些项目又不可能二者兼得,对这些项目的评估关键是寻求二者的平衡点。本文以政策性金融的视角,在提出现行境外投资项目评估问题的基础上,引入项目融资的理念和方法,从项目、发起人、宏观经济等不同层面评估项目收益;并提出了与政策性金融相适应的现金流测算思路,以优化境外投资项目的评估。 【关键词】境外投资项目 评估模式 政策性金融 一、现行评估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估原则和评估方式的缺陷 从基本方法和模式看,政策性金融境外投资项目评估选用的是传统评估模式,即评估重心放在发起人自身经营、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而对所投资的具体项目的认识和控制,则处于次要位置。如果投资项目失败,则贷款本息依然可以由发起人偿还,金融机构不会直接受到影响。从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看,传统评估模式的原则和分析方法无法适应和满足政策性金融境外投资项目的需要。 (1)传统评估模式过分重视投资人财务指标而对项目本身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根本区别在于不以赢利为目的,而要执行政府产业政策。然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境外投资项目贷款、担保等业务的价格低于商业性业务30%以上,如果以商业行为推向市场,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其次,把偿债能力集中在财务报表的分析上面,本身存在很多缺陷:比如,财务报表是静态的,仅反映企业的过去和现在,不能体现将来;再比如,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或市场扩张的需要,资产负债率的多少、现金流的正负,不一定能说明长期偿债能力的强弱。 (2)传统评估方法是从项目微观角度考虑而忽略了其他层面。首先,从项目角度看,应具有较满意的赢利能力和充分现金流,以确保按时还本付息,并达到境外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客观效果。其次,从发起人角度看,应在评估项目本身财务效益的基础上,考察因项目建设、经营而给发起人带来的所有财务效益。第三,应从社会和国家整体利益角度评价项目的宏观效益。对此类项目,应主要从宏观的机会成本角度进行评估,以取得政策性金融支持的作用和效果。 (3)传统的评估模式适合于国内的建设项目评估而不利于境外投资项目评估。传统的评估模式适合于国内的建设项目评估,但对于与国际经营关系密切的外汇管制、税收影响、涉外法律等问题却无法解决,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国际经营项目的主要风险所在。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境外投资中,盈利项目占1/3左右,在2/3的未赢利项目中,因未充分把握当地法律、政策、国际惯例而造成项目终止、暂停、亏损占38%以上,因税收变化、汇率浮动导致亏损者占20%。因此境外投资项目评估必须重视与国际经营相关的风险评估。 2、评估程序和指标的缺陷 (1)对清算价值的估算不够重视。部分项目的经营战略指出了经营一定时期后转让,但没有对具体的转让方法(如当地政府收购)、转让的价格条款给予分析和数据测算。 (2)对NPV的测算和折算率的选取缺乏依据。净现值测算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项目评估测算指标之一。而目前对NPV的测算、内部折算率的选取都存在不够重视现象,部分项目甚至没有NPV测算。 首先,缺乏折算率选取标准,评估人员一般照搬了发起人评估报告中的折算率。但发起人是从纯商业角度、从自身的资源条件计算资金成本、选取折算率的,这与政策性金融的角色完全不同;而部分发起人为了片面追求投资扩张甚至会人为夸大或缩小折算率。 其次,折算率没有考虑项目所在国市场平均收益及风险溢价。首先,国外经营与国内经营,市场相关系数必有降低,甚至为负值。根据CAPM模型,对项目收益率的要求也应有相应降低,折算率需要调低。其次,对香港、日本、德国等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和国家,与墨西哥、泰国等国家相比,也应该用不同的项目折算率标准。 (3)风险评价的系统化和定量化尚待提高。目前许多境外投资项目的评估中,都没有对境外投资影响较大的汇率、税收、投资所在国外汇管制等因素的定量分析。而从操作角度看,以上指标的定量分析是可行的且是必须的,因为这些因素超出一定的变化幅度,对项目的可行性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评估理念和方法优化 1、从项目角度看 境外投资项目只有满足以自身现金流和资产申请和归还贷款的能力时,才具备投资的价值。因此,境外投资项目应该、也必须与项目融资的基本条件相吻合。对于财务指标不能满足投资价值的项目,通过项目融资的评估方式,可以划清发起人与政策性金融的经济责任和分工,继而明确对项目公司、发起人的利益补贴,再辅之以发起人角度、宏观效益角度、外交角度的评估和评价,有效地筛选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境外投资项目。 2、从政策性金融角度看 首先,应该作为政府的委托人,肩负起对境外投资项目评估、筛选,提高境外投资整体效益的责任。实行项目融资后,要求金融机构必须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参与其中,严密跟踪并反复论证,对发起人和经营者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进行评估,并且经常对具体的融资结构进行创新。从客观上保证政策性金融能够从项目评估阶段开始提高境外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3、从发起人角度看 一是项目融资克服了“表内融资”的状况,使得会计报表不至于因境外投资出现负债比例过高的局面;同时,因受行业周期或市场原因而国内经营暂时不景气的企业,当遇到境外的优质项目而申请境外投资贷款时,不再被会计报表而“一棍子打死”。二是可以获得超过自身财务状况的融资,同时项目较高的负债可以享受利息税盾。三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全方位介入可以充当项目顾问的角色,而风险的分配使发起人不至于因项目的失败而破产。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在理论上,境外投资项目具备项目融资的适用条件,项目融资方法有利于提高我国境外投资项目的效益,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境外投资的发展。 三、评估模式的优化 1、有效划分风险 如上所述,传统的评估模式下,发起人必须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所有风险负责。政策性金融机构虽然不以赢利为目的,但仍以收回贷款本息或释放担保责任为最终目标。而引入项目融资理念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境外投资项目分担风险并为其中的系统风险买单。对境外投资项目来说,发起人应该对项目的商业风险和自身的信用风险负责,对超出预测的政治风险和不可预见风险,除了投保境外投资险之外,应由政策性金融承担。 2、有选择地应用不同的评估模式 总体上看,境外投资只能实行有条件的以项目融资理念和方法为基础的评估。即政策性金融在评估境外投资项目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评估模式:一是完全地应用以项目融资理念和方法为基础的评估;二是有条件地以项目融资理念和方法为基础的评估,即对不具备“特许权经营”和“政府保证”项目,则在实行项目融资的同时,对发起人追索权、风险分配因项目而调整;对现金流不足以覆盖贷款本息的资源、高科技引进项目,则在严格按照项目融资方式进行微观财务评估的同时,对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对比分析、对系统性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和责任明确,在加入宏观效益、剔除系统性风险损失的基础上进行财务可行性评估;第三,部分规模小、操作不够规范的依然使用传统的评估模式。 3、不断改进评估指标 引入项目融资的理念与方法后,必须围绕项目启动,综合分析和评价项目的整体效益,并对有关指标进行调整,从而于项目现金流中予以测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政策性补亏。在采用项目融资模式的基础上,对能源、稀缺资源类境外投资项目,由于国家经济战略需要,项目本身无法自负盈亏的,依然以项目融资的方式进行评估、管理、风险划分;对短期或局部看现金流不理想的项目,可以相应延长贷款期限,或划分以项目资金、发起人机会成本收入的还款比例及期限。对国家战略项目、能源资源类项目,其政策性亏损部分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予以弥补,然后在弥补的基础上,运用项目融资方法对项目进行财务评估。 (2)项目寿命期预测。对一个不准备中途转让的项目而言,项目的寿命期会影响现金流,虽然随寿命期长度的增加,它对现金流的影响逐渐减弱,直至忽略不计。对完全意义上的项目融资,在“特许权经营”背景下,其项目经营期就可视为寿命期;而现阶段的境外投资项目,项目公司和发起人并非能够决定寿命期,因为政治事件可能迫使一些项目的清算比计划要提前。因此,对项目既要设定合适的寿命期,又要做好提前结束寿命期的风险预测。 (3)清算价值(税后残值)估价。相比于国内投资,境外投资项目的税后残值对项目现金流的影响要大很多,这是因为:项目寿命期难以控制和预期;残值受当地技术、社会环境、金融市场的影响非常明显。残值估计有3种方法: 一是当残值不确定时,需要考虑残值的各种可能结果,在此基础上重新评估项目的净现值,必要时估算残值的盈亏平衡点。二是对上市公司,转让价值可以根据红利贴现模型计算,由公式:V0=D1/(1+K)+D2/(1+K)2+…+DH/(1+K)H+PH/(1+K)H(式中,V0为已知,D1…DH由损益预测表得到,K可以根据投资所在国市场平均收益率确定)计算得出。三是房产、设备、无形资产等残值应根据市场、技术等具体情况进行预测。房产价格受当地房地产行情、地理位置、政府经济开发政策等因素影响,而设备和无形资产制约于行业技术变化。 (4)机会成本计算。境外投资项目涉及的机会成本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发起人因投资项目带来的出口。包括项目建设设备和生产期原材料出口,由于收益归发起人,而如果以项目作为评估对象,就不应纳入项目现金流。二是项目给发起人带来的经营成本节约。主要指发起人利用投资项目的销售网络、地区双边税收减免、打破垄断阻力等条件,带来成本节约。三是技术转让及研发收入。发起人收购或投资建造研发中心,利用当地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开发,或为回避因投资收益汇入国内的税收,从而在当地建立研发机构。这些收益及支出应根据归属,计入发起人或项目收支。 综上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境外投资项目的评估应在引入项目融资的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优化,以提高评估的可靠性。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有关问题研究 摘要:叙利亚正在处于经济发展时期,资金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改革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增强投资项目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对于充分用好有限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相应政策措施。 关键词:投资项目评估;决策体制 投资项目,是指通过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增加生产手段,提高综合性生产能力,在预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达到预期效益的一种扩大再生产经济行为。投资项目评估,是指利用系统原理、规模经济理论、投资优化原理、风险不确定性原理等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评价,使资金投入产生最大产出的活动。从微观上看,投资项目评估对项目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影响经济主体对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从宏观来看,投资项目评估影响着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最终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项目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叙利亚国家的背景 1946年4月17日,叙利亚摆脱法国殖民主义统治获得独立后,在发展国民经济模式上,选择了与西方经济模式不同的民族社会主义模式。1963年3月8日革命后,叙利亚走上了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所有工矿企业进行了国有化改造,没收私有财产,将其变为国有财产,致使民族工业规模萎缩,私人资本与人才外流。到1968年,叙利亚经济处于危险边缘,政府号召公民和侨民投资经济,但未收到预期效果,私人资本继续外流,生产力持续下降。1970年11月,为克服国民经济的消极和失衡现象,走上多元化经济发展道路,叙利亚开展了拯救国家和振兴经济的改革运动,采取了以国企为主导的发展集体、合资、私人企业的经济复苏战略。1973年,通过《宪法》废除国有化经济体系,发展与保护私有经济,平稳地过渡到多元化的经济体系。所以《宪法》公布后,外流的私人资本和民族资本才开始回流,经济生活中的公有、私有两种经济模式开始并行。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叙利亚一直在探索适合本国社会特点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在此过程中叙利亚不断吸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逐步完善经济法规,实施符合国情的多元化经济政策,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高于5%的速度发展,成为中东少有的经济高速发展国家。2007年,叙利亚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增加,据叙利亚政府估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仍达6%左右。 从1991年10号《鼓励外商投资法》颁布至2002年底,计划建设的工业项目431个,其中已实施的项目55个,投资由35.22亿叙利亚镑(约计0.77亿美元)增加到61.87亿叙利亚镑(约计1.35亿美元),已注册的行业达694种,企业数86281个,其中以工程项目居多,占61%;其次为化工业,占14.5%;再次纺织业,占13.2%;然后食品业,占11%,这些项目的地域分布不匀,其中大马士革省、大马士革农村省及阿勒颇省就占去了75%。 二、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的状况 叙利亚的投资项目评估始于国际组织的援建项目。根据联合国要求,援建项目必须遵照国际组织特定的评估标准和程序,因此它不属于叙利亚自己的投资项目评估。但它给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的初建提供了基础。“二・五”期间,叙利亚对所上的一大批工业项目开始了成本效果分析。并于1968年7月2日成立国家计委。20世纪70年代末叙利亚又引进了西方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978年国家计委又颁发了《叙利亚-约旦投资项目评估的共同指导》。综观可以描述的叙利亚目前投资项目评估的发展情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起步较晚;政府的绝对控制;无独立的评估体制,投资项目评估体制不健全。 三、关于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项目评估技术问题 1、投资项目评估中,缺乏对经营者素质的评估。对于技术项目而言,其成败的关键在项目的经营者。经营者的低素质,将使项目最终失败。目前,叙利亚在进行项目评估中,常常只盯在项目本身的预期经济效益上。项目预期效益好,仅能说明项目是可行的,而其投资就不一定可行。因为投资最终总是要落实到一定区域的某个特定行业的企业。当被投资企业的素质低下,没有足够的能力实现其预期的经济效益时,经济效益标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2、对引进项目缺少投资环境评估,导致地方政府在“政绩意识”的驱动下,缺乏对项目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盲目引进,导致项目“只开花不结果”。投资环境制约着投资者的投资活动。优越的投资环境是投资顺利进行和发展的保证,有利于项目经济效益的实现;而恶劣的投资环境会阻碍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软环境恶化对项目的成败影响更大。 3、缺乏专业的投资评估机构和中介组织。叙利亚目前虽拥有十几家评估机构,但大多数挂靠在政府部门或会计事务所等,缺乏行业眼光和专业经验,加上评估方法单一,评估手段落后,使得对投资项目或企业的价值估计误差太大,评估结果可信度较差。 (二)投资项目决策体制问题 在投资项目的决策上,叙利亚采用的是中央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这种决策机制呈现以下两个矛盾: 1、决策的经济性要求与决策的非经济性考虑的矛盾。决策者非经济考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央决策时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和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掣肘。二是地方政府决策时的业绩追求。地方政府面对上级要完成或超额完成对地方下达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上的指标,以期获得升迁的机会;面对地方经济,要解决诸如就业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压力及财政收入增加的压力。地方政府的这些目标与任务都与经济规模有关,而与经济效益不太密切,致使地方决策时的非经济性考虑。 2、决策权限与决策风险不对称的矛盾。由于决策主体与投资主体不统一,投资决策权限被分割于投资最高委员会、企业行政主管和企业之间。投资决策的风险约束制度严重缺位。在叙利亚,投资最高委员会是投资项目的主要决策者,而投资项目的风险一般不由他们承担。因此,在投资评估中,投资最高委员会的随意性较大,有时候甚至不按规程办事。 四、原因剖析 造成目前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诸多问题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工作起步较晚;二是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体制改革的进程缓慢。其根本原因在于叙利亚投资项目评估体制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 制度经济学者诺斯认为,一种制度的变迁具有其路径依赖性。在诺斯看来,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有两种极端形式,即诺斯路径依赖Ⅰ和路径依赖Ⅱ,在这两种之间还有许多中间情形。诺斯路径依赖Ⅰ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演进的良性循环。路径依赖Ⅱ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演进的恶性循环。因此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有极强的制约作用。造成路径依赖的原因有:报酬递增;不完全市场;交易费用;利益因素。其中利益因素又是最重要的因素。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在现存体制中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体制更有效率。 对于叙利亚目前的投资项目评估体制而言,其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应该是地方政府及下属职能部门。地方政府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往往诱使政府决策的非经济性考虑。因为这些目标都与经济规模有关,而与经济效益不太密切。在短期内,政府对这些目标的实现,应该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受惠”于现有投资项目评估体制。虽然从长远来看,地方政府的这些非经济性的决策对地方是不利的,但作为地方政府的领导,频繁的换岗。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这就属于一次性博弈,而不是重复博弈,难免“投机行为”的产生。 既然地方政府是现有投资项目评估体制的即期最大受益者之一,就具有维持现有体制的一面。而根据现有体制改革的制度安排,又将地方政府作为最主要的改革执行者,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对当期政府本身的政绩利益有负面影响时,政府对现行体制改革就会拖延,从而使投资项目评估工作改进迟缓。 五、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投资项目评估技术体系 1、构造全面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叙利亚要从投资环境、被投资企业素质、投资项目的技术、市场、风险、经济效益、风险企业和项目的价值等方面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全面评估,尤其要将生态效益纳入评估模型,以便投资者正确分析投资环境、自身企业和相关目标企业的价值和发展前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 2、构造开放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与国际接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叙利亚大量引进外资的情况,投资项目评估理应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引进、消化发达国家的先进评估技术,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 (二)强加投资决策体制改革 1、政府投资运行机制的规范。要建立科学的政府决策机制,要真正废黜“首长项目”。而当务之急是要理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政府投资从资金的投入、建设、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直到投资的回收是一个连贯的统一的资金运用过程,但政府内部的部门分工相互割裂,从而形成多元分散的管理状况。管投资的管建设和经营效益,不管资金的回收;管规划和生产经营的没有投资决策权;管回收的对投资决策和生产经营状况不过问。所以要实现政府投资主体人格化,强化对政府投资行为的约束机制。政府投资要通过确立和组建政府投资主体的形式,由政府投资主体作为政府投资的代表。 2、确立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应当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使其投资行为真正做到市场化。真正实现国有企业自主投资,国有企业遵循市场经济法则自主融资,政府对国有企业投资领域的调节应主要依靠经济杠杆而不是行政手段,国有企业的产权转让与资产重组,应以市场为纽带,政府只能引导,而不能用行政命令。 (三)建立独立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监督机构 地方政府是现有体制的即期最大受益者之一,具有维持现有体制的惯性。而根据现有体制改革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是最主要的改革执行者。加之政府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出于自身政绩的考虑,大量安排短期项目进行政治“寻租”,极大地浪费了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所以在进行投资改革时必须高度重视对地方政府的监管。这一方面需要中央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另一方面要争取在地方建立一个独立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监督机构,对整个投资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还可以建立一些投资绩效评估的中介机构,地方政府也应增强重大投资决策的透明度,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四)加快建立项目评估中介服务机构 要建立完善的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要努力健全中介服务体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创办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投资策划、项目论证、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管理诊断、财务、资产评估、法律咨询等等。同时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完善中介机构的运行机制,建立“客观、独立、公正”的职业标准和监督机制,促使其规范运作,独立承担中介服务中的法律责任。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其中,麦吉迪为博士生,易卜拉欣为博士生,杨秋林为教授)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 提要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权益投资,它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风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获取高资本收益。它的风险性使得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评估理论体系十分必要。本文在界定风险投资系统的基础上,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分类进行系统阐述,以助于评估理论体系的建立。 一、风险投资的系统界定 (一)风险投资的定义。风险投资译为“Venture Capital”,有人又把它译为“风险资本”、“创业资本”。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Venture Capital”刚传入我国大陆地区时,也被译为“创业投资”、“创业资本”,一些政策性文件也使用这种说法,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即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进入九十年代后“Venture Capital”又译为“风险投资”,但此处“风险”的意义有些变化。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险,Venture不仅指人们从事其他活动时伴随的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还指一种主动地承担风险的行为。本文中的风险投资等同于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源于西方,因此西方国家就风险投资的定义更具代表性。 美国风险投资协会把风险投资定义为:由一群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而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凡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和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都可视为风险投资。目前,美国学术界一般把风险投资定义为:由未来风险投资组织对那些急需权益性资本用来产品开发或发展的高增长、高风险、一般为高科技公司所进行的投资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根据国内的情况对风险投资进行了不同的定义:(1)风险投资是指面临技术上、市场上高风险,但具有增长潜力的高技术企业的投资;(2)风险投资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并使之产业化的投资;(3)凡是以高技术与知识为基础,生产经营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投资均可视为风险投资。就风险投资的定义来说,它应包括主体、客体、目的三部分。 本文认为,风险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而不论资金的来源、资金分配方式和资金使用如何。狭义的风险投资则指以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主体为获得未来不确定的高收益,对具有高风险、高增长特征的高科技项目进行的权益性资本投资活动。在该狭义的定义中,风险投资限定了投资对象为高科技项目,包括高科技项目的R D、商业化、产业化。 (二)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健全的体系来加以保证。在风险投资体系中。大体有以下四种类型的主体参与运行。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影响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也涵盖在这四个主体之中。 1、风险项目或风险企业。风险项目或风险企业是风险投资的客体,没有好的项目或风险企业,风险投资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我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数以万计,但真正能达到国际水准、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微乎其微。正如太平洋风险投资基金副总裁林栋梁先生在“风险投资与产业投资研讨会”上题为“中国风险投资运作”上所讲的那样,他们不缺资金,而是缺乏好的项目,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项目投资。 2、初始投资主体。我国风险投资的初级阶段,投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和外资。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组建风险投资公司。随着我国风险投资的不断发展,外资以及私人资本也逐渐壮大起来。尤其是外资的引入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所需的资金,而且带来了成熟的风险投资运作方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但外国投资方由于各国投资法律限制或我国目前风险投资体系不完善也不可能大举进入。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少的现实问题。 3、机构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这是当前我国风险投资体系中最关键也是最薄弱的部分,作为体系核心的风险投资机构直接承担风险、分享收益。目前大部分由各级部门和准政府机构组建的风险投资机构,其组织结构、运行模式未完全以市场体制为基础,没有适宜的金融工具来沟通风险企业和投资者,很难适应风险投资机制的需要。实践证明,以政府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是低效率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投资咨询公司、管理公司或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性机构,他们提供关于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咨询、上市包装等金融性服务,以及资信评估和担保服务等。现有的中介机构已具有部分功能(如咨询和包销),但由于其服务对象(风险企业或项目)的特殊性决定了服务功能的合理发挥需要一套关于风险企业或项目评估的完整的理论支持。 4、各级政府及其(准政府机构)。政府在风险投资机制中的作用除了资金投入之外(政府资金投入是体系启动阶段的重要推动力),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扶持、规范和监控风险投资的发展和运行。目前,我国虽然对风险投资明确表示支持,但既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明确的发展计划,又缺乏规范的管理方法,甚至有些政策限制了风险投资的发展。例如,现有股市政策、产权交易法规都不利于风险投资的顺利撤出。当然,限制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风险投资人才的缺乏、传统人文环境的约束等。因此,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繁荣还需待以时日。 (三)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比较规范,一般包括筹资、投资和撤资三个阶段。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Lerner和Gomper提出了“风险投资循环模型”,这个模型把风险投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大的阶段又分为几个小的步骤。 第一阶段,筹资阶段。基金筹集是风险投资的起点。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家凭借自己的声誉和能力努力争取养老基金、银行、保险公司、个人等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并通过与投资者谈判签订合伙条约,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在这里是以风险投资合伙公司作为风险投资企业的典型类型来探讨风险投资过程的。签订合伙契约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步骤之一。合伙契约规定所筹集到的资金的投资范围,并保证风险资本家按照投资者的最大利益行事。 第二阶段,投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把风险资本投入到一个选定的公司组合中去。该过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选定投资对象;第二,规划投资时间,即决定在投资对象业务发展到哪一个时期注入资金;第三,估计股权价格,即对投资对象的每股股权的价格进行评估;第四,选择投资方法,即决定是否需要其他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第五,达成投资协议,即通过与投资对象谈判,在利润分割、绩效衡量、董事会席位分配等问题上取得一致,然后按协议注入资金;第六,参与风险管理,即风险投资家通过在风险企业董事会中拥有的席位和投票权,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决策,并提供专家建议。 第三阶段,退出阶段。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家通过风险企业股票“首次公开发售”(IPO)或转让、兼并、清算的方式收回投资。至此,整个风险投资过程结束。风险投资收回投资后又会开始下一个投资过程。风险投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其中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相互影响,共同决定风险投资能否获得长期的成功。 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概念分类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概念。项目评估是对投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成本、效益的评审与估计。这个定义包含了对一切投资包括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包括风险投资、基建投资、企业重组投资)项目评估的一般定义。而风险投资的项目由于其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三高”特征,其评估的含义明显不同于一般的项目评估的含义。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是风险主体对高新技术项目实施可行性、经济性、技术性、不确定性进行全面的考核,以期望在一定风险水平基础上使效益最大化。它是做出风险投资决策的前提和基础,风险投资决策只有建立在科学、务实的评估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分类。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评估类型。不同的评估类型在评估原则、评估内容、评估重点,甚至评估方法上都有所不同。 1、根据评估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企业风险投资项目评估、金融机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政府风险投资项目评估。这三类主体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评估重点、评估原则有所不同。企业在风险投资时往往追求的是投资收益或项目对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在分析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时往往注重项目的财务效益评价和战略价值评价;金融机构可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在对项目评估过程中更注重项目实施的安全性,因此评估的重点在于项目的风险性分析;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做风险投资项目决策时,更注重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而政府在对高新技术项目评估时,不仅关心项目的财务收益,更注重项目投资建成后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效果,它追求效益的社会最大化。 2、根据风险投资项目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个项目评估、单个项目决策;系列项目评估、单个项目决策;多项目评估、项目组合投资决策。在这三类项目评估过程,评估方法各不相同。第一类单个项目评估、单个项目决策,评估方法最简单。而第三类则评估方法非常复杂,不但要用一些单个项目评估的方法,还需要使用投资组合等理论方法。 3、根据评估内容和范围可分为技术评估、财务评估、市场评估、管理评估、社会评估以及期权评估。技术评估主要评估技术上的先进性、有效性、实用性、适应性、可靠性等,财务评估主要评估项目的费用、成本和收益,考察项目的活力能力以及财务上的可能性;市场评估主要考察市场进入难度、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状况,以确定该项目的市场前景;管理评估重点是对风险企业家素质和管理队伍的评估,风险投资界传奇人物多里奥特曾说过:“可以考虑对一位有二流想法的一流企业家投资,但不能考虑对一位有一流想法的二流企业家投资。”可见管理评估的重要性;社会评估是从社会公平分配、福利、就业、伦理道德以及国家法规制度方面考察项目实施后可能带来的效益和损失,有时也把环境评估作为社会评估的一部分内容;期权评估是对以上评估的不足而提出的,一般的评估虽然考虑了时间和风险的报酬,但却忽略了项目投资过程中弹性及期权的存在,因此需要期权评估对其进行补充修改。 4、根据风险投资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可分为种子期项目评估、创建期企业投资评估、成长期企业投资评估、扩张期企业投资评估、成熟期企业投资评估。处于不同阶段的项目(企业)在投资目标、投资风险、回报率以及企业的基本状况等方面有其明显不同的特征。因此,它们评估的内容、评估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5、根据评估时间与投资实施时间的关系,高新技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可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事前评估是指项目实施之前的预评估,其目的是确定该项目技术、经济等是否可行;事中评估是指项目实施中,由于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比如市场变化或竞争性技术出现)需要重新对项目进行评价,以决定该项目是否继续进行下去;事后评估则指项目实施后,为了总结经验教训,评价该方案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检查项目方案及其实施计划是否考虑周到,预期的风险程度是否反映该方案在实施中、实施后的状态等。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针对目前《投资项目评估》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提出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等解决办法。 关键词:投资项目评估;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投资项目评估是实现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重要工具。投资项目评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作为一种投资决策技术,是工程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为本单位挑选合格的贷款项目时所采用的方法的依据。该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于一体,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实业投资分析技术,为企业培养具有投资评价能力和从事项目决策的人才。近年来,在《投资项目评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出席率低和看其他书等现象,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内容与特点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主要讲解投资决策的基本理论,具体包括投资项目评估学的研究对象,投资项目评估的产生和发展,投资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贷款项目周期与项目评估,投资项目的概况和项目建设必要性评估,市场分析与生产规模分析,建设和生产条件评估、技术评估,项目寿命期和投资估算,总成本费用、销售收入与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的估算,财务效益评估概述及指标,货币时间价值,国民经济评估概述及指标,项目的费用与效益,国家参数与调整,社会效益概述及基本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方案必选的方法与应用范围,项目的总评估和后评估。 《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科学,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课程涵盖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要重视对投资项目评估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上,应精心设计教学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理念,精讲与简述相结合,每堂课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解,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对当堂课的主要内容悉数掌握;要加强对投资项目评估的操作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师给学生讲授较多的、较为系统的知识。但这种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少量的实践教学也不能使学生对投资项目评估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按照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求在一学期32学时之内讲完《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全部内容,教师要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只能采取按部就班式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结果是只能流于知识性的介绍和理论性的概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不但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评估、国民经济效益评估和社会效益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必须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际讲授中,由于时间有限,先讲理论,再联系实际,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知识还没来得及消化,就立刻进入实际应用环节,有些难以把握;在讲授实际应用时,教师仍进行系统讲解,方法过于复杂,影响了学生对实际应用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只局限于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每堂课都是先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再讲授本节课内容,实施满堂讲。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只注重老师的“教”,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殊不知教学相长,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讲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缺乏交流,学生只是一味地记课堂笔记,而没有进行个人思考;在考试命题中,注重死记硬背,学生只要将学过的内容背诵下来就能得到高分,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在实践教学中,还是主要依靠教师讲授,没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而由教师代劳,不利于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锻炼动手能力,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对教师教学水平要求很高,并且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要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投资政策的变化,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从现有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水平看,还不能满足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要求。原因在于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讲授《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之前,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也没有参与投资项目评价的实战经验。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投资项目评估》的教学工作,只是从理论上进行讲授,不清楚投资项目评价的实际情况,无法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教学内容空洞乏味,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由于缺乏在企业或金融机构的实际工作经验,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先天不足,指导学生实习进行动手能力训练时的效果欠佳。 三、《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的办法 针对上述《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以教师为主导,提倡循循善诱,重在引导。从而使师生双方主动介入其中,使学生能熟悉投资项目评估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投资项目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应用性非常强,从该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和帮助。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时效性要求,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强,其中的项目建设背景分析、项目必要性分析、项目建设地点的选择、技术的论证和经济分析都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应结合国内外教材体系和投资项目的实际为学生教学增添新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并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如采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图文并茂的课件和人人动手的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如在进行项目财务评价时就要用到财务会计学、投资学的一些原理和指标,因此,还应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前后课程。《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项目市场分析是生产规模确定的基础,技术评估是经济分析的前提,项目基础财务数据的估算是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基础,所以,要在几个章节的内容都介绍完之后,再进行归纳总结才可以得出全面的认识。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在《投资项目评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启发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融入理论讲解当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真实客观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在具体授课前精心准备,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师提供一些投资项目的具体案例,通过现场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观看课堂演示或独立操作,训练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使之形象地理解案例的真实信息,达到项目演练过程与理论知识介绍同步进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开阔思路,例如,对于“投资项目寿命期估算”一节,介绍完自然寿命期、技术寿命期和经济寿命期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应选择哪一个作为项目的寿命期,可以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实践和科研能力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授课前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扩展教师的知识面,让教师深入到投资项目评估的实际工作中,参与相关投资项目的评价,身临其境地进行操作实验,深入到项目运作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第一线,整理实务资料,增强对投资项目的感性认识,用实践经验收获、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教师应积极参与评估实务和科学研究,了解有关投资项目评估实际活动的发展和变化,探索先进的科学成果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对理论知识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还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展科研成果奖励,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加强对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培训,利用专用性强的软件,如EXCEL、SPASS、SAS等进行财务效益评估,通过实际模拟运算让学生亲身体验项目评估的实质。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鼓励年轻教师出国研修,到企业或金融机构从事投资项目评价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项目导向教学法符合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本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向、转变教学理念、重设教学模块和充实师资队伍等途径,构建了基于项目导向的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新思路。该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学结合、项目导向和实境操作,强调项目实训的重要性与学生的参与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评估水平为目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教学改革;项目导向;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投资项目评估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要求高、应用领域广等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导向法,加强项目案例分析,并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在实验联系中加以深化和应用,真正实现“在做中学”的理想教学模式,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一、投资项目评估课程开展项目导向教学的创新思路 在项目导向的前提下,教学重心由理论教学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模式转移,学生既要掌握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还需跟随学习模块的推进完成项目评估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领悟理论知识,熟练评估流程,掌握评估技能,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相比传统教学,这种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有所创新。 1.转变人才培养。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教学,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完成投资项目的评估工作。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法,加强学生对项目设置的参与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课程的实用价值,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大实验课程的比例,突出投资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为创业、创新项目提供专业的评估工作人员,为新时代培养高、能、尖、专的人才,是人才培养主要方向。 2.改革教学理念。现有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和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需要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乃至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项目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重组课程体系,利用翻转课堂、慕课、教学平台等新的教学手段,凸出项目教学,加强实境训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培养理论水平和操作技术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3.设置教学模块。投资项目评估知识的实践应用领域很广,按照评估工作进程来设置教学模块符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以项目导向为驱动,按照教材和教学课程安排,可以把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模块,通过项目设计把不同模块联系起来。实践操作以模块为核心,不同模块能够分开实施,编制独立的实验指导书,单独填写实验报告。同时又可以联合起来形成投资项目的整体评估报告,集中反映投资项目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模块设置与理论教学并不冲突,教学时间安排与实验进程也不矛盾,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安排互相衔接,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境演练相辅相成。 4.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引入项目导向法以后,投资项目评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娴熟传输课堂教学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投资项目评估经验,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项目的方案设计和评估操作,这就需要建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激励教师通过实验技能培训、项目开发、学习深造等增强实验教学的水平,达到参与项目运作的职业要求,还可以通过外聘专家进入教学队伍或者开展师资培训等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教学中的实践 1.教学进程规划。投资项目具有独特的时间和空间,是一个便于计划、筹资、执行的时间和空间单位,项目导向教学法下的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也是一个系统化的活动,其遵循一定的工作流程:(1)选择设置评估项目,引导学生分组设立投资项目,并对项目进行归类;(2)制定项目评估计划,落实教学实践地点、方式和基础资料准备等内容;(3)实施项目评估计划,并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4)检验项目评估结果,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过程是否合理、评估方法的是否有效等;(5)反馈项目评估效果,总结亟需整改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2.教学项目设计。本文以投资项目评估工作中的经济决策模块为例,进行项目导向教学。在引导学生分组选定投资项目,完成前阶段的教学和实践任务以后,后续经济费用效益分析的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3.教学项目实施。在项目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投资项目评估过程所涉及任务的方式来实施项目。教师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案例讲解和实践操作指导为辅。学生分组对选定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包括基础条件评估和投资决策分析等一系列的评估任务,并最终形成评估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创造力,对投资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掌控学生的操作进程,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4.教学效果检验。引入项目导向法后,既要延续传统教学的理论考核,还需考察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小组的项目实施报告、已经完成并提交的项目成果、参加投资决策类比赛的成绩等都应作为考察依据。教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总体监控,学生小组在每一个教学模块完成后,通过讲评演示的方式把本小组的项目实施内容进行展示,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对这些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优秀的项目进行总结,交流实践过程的得失,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认知水平。 三、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教学应用中的思考 1.扩充案例教学,增加实践课时。教学案例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投资项目评估所涉及的领域和评估方法的实用性,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后阅读和专业导读,接触更多的投资项目,了解已有项目的投资评估运作,并通过实践课时来训练动手能力,不断提高自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采用课堂讨论与项目交流的方式,可以清楚认识自身的不足和其他同学的优势,从而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共同进步。 2.细化项目选择,避免出现偏差。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结合前期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来选择项目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要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在实验指导书中详细列出项目选择的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注意的问题等,将任务细化,把握项目的难易程度,并且还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度的调整。 3.改善考核办法,调整评价思路。试卷考核是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引入项目导向法以后,实践环节的操作水平也要加以反映,仅靠试卷成绩很难完整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现有的考核比例不够科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不够,课时较少,成绩绩点较低,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可以把学生实际操作形成的资料纳入进来作为考核依据,科学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践效果。还可以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理论考核,也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还需要对评估过程中形成的实验报告等进行终结性考核。 4.改变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参与。改革教学理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将项目评估的主动性和决策权交予学生,这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学结和归纳,消除学生学习和实践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盲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做到教学相长,教与学共同进步。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难以掌握和应用投资决策方法。在面临具体的评估任务时,实际动手能力偏弱。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把项目导向教学法的项目导向、教学结合和情景设计等特点在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完善实践教学等方面发挥出来,有助于统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价值工程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成本优化的应用 摘要: 将价值工程方法引入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流程中,在满足必要评估功能下,制定成本优化的项目评估改进方案,并以国内一家风险投资机构为例对改进方案进行实施和评价。 关键词: 价值工程;风险投资;成本优化 0 引言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形式,主要工作是对经过筛选后的项目标的(通常是一家实体企业)进行注资参股,并在未来通过合适的方式退出获利。对一个风险投资公司来说,会在数年的投资行为后,管理一个项目池,项目池的净收益即为所有项目在未来退出后所带来的收益,减去所有项目运作过程发生的成本。 在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项目收益和项目成本是两个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项目收益取决于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评估的评估体系、专业能力、市场运气;项目成本则取决于项目运作中的实施流程、调查方法等。学术界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未来预期收益为导向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分类和评价,忽略了项目评估所实现的功能与投入成本间存在一种可优化的价值关系,适用于价值工程理论的分析范畴。本文旨在应用价值工程探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的成本控制问题,即在满足必要评估功能的前提下,制定成本优化的项目评估流程。 1 价值工程理论 价值工程是指以最低的总成本(寿命周期成本),在可靠实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创造性工作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的科学手段。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指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取得该项功能所需的成本之比,这种关系可以用公式V=F/C表达,其中V-价值,F-功能,C-成本。 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功能分析,通过功能分析甄别必要和冗余的功能,并通过成本优化,提升研究对象的价值。价值工程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对象选择、情报收集、功能分析与功能评价、方案创造、方案实施等。 2 价值工程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的应用 价值工程的主要工作步骤包括功能分析与功能评价、方案改善创新、方案评价及结论。现以国内一家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项目运营数据为基础,引入价值工程方法对该机构项目评估流程进行分析,并在满足现有功能需求的情况下提出成本优化方案。 2.1 项目评估概况 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估指对目标企业进行的全方位调查分析,包括行业调查、业务审查、团队调查、财务调查、法律调查五个功能。 2.2 功能分析和功能评价 由五位风险投资领域的业内专家,按常用的“0-4评分法”对五个功能的重要性进行评分、汇总计算,确定功能重要性系数。功能重要性评分方法见表1,功能重要性系数Fi(F1-F5)计算结果见表2。 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估分为六个业务环节,分别是资料收集、外围走访、进驻项目企业调查、专家智囊评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律师事务所合规。现以国内一家知名风险投资公司的项目运营数据为基础,提取4个项目评估流程作为样本。每个评估样本在六个业务环节中均增加了成本,将增加的成本分摊到F1-F5五个功能单元。计算每个功能单元分摊的成本汇总,并以此计算功能成本系数Ci(C1-C5)。如表3所示。 根据以上功能重要性系数和功能成本系数,计算功能价值系数Vi=Fi/Ci。如表4。 价值工程的重点改进对象是功能价值系数小于1的功能单元。如表中所示,F1-F3的价值系数均略大于1,表明功能价值略高;F5的价值系数约等于1,表明目前其功能成本与功能重要性基本匹配。F4的价值系数小于1,且偏离较大,表明其功能偏低或成本偏高,因此提高F4的功能或降低其成本是价值工程的改进方向。 2.3 方案改善 根据上一阶段的功能评价,我们确定从财务调查这个方面来对这家国内风险投资公司的项目评估进行成本优化。 按照成熟风险投资机构运作的行规,财务调查主要是外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慎调查。然而由于第三方审计机构审计时间长、风控保守,在国内竞争激烈的风险投资市场容易错失良机,部分国内风险投资机构在实际操作中也采用自建财务调查团队,而非外聘第三方机构的模式。 对于这家国内风险投资公司,我们建议自建财务调查团队。这样一来,可以省去外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本,需要增加团队建设费用、业务实施费用。在每个项目上需要2名财务尽调人员,负责整理财务报表及分录、查阅明细账、纳税资料、资产盘点、重要合同等,并形成报告。 分析自建财务调查团队为单个项目带来的成本变化。该风投公司可长期聘用2名专业财务人员,按照一般薪资标准每年共增加工资支出20万元;另一方面,该风投公司一般年份需要进行财务调查的项目数为月均1-2个,取其平均值,按照每年18个需实施项目计算,平均每个项目的自建财务人员支出为1.11万元。业务实施费用方面,财务调查一般历时3-5天,按照该风投公司每人每天1000元的出差费用标准,取天数平均值,2个人员的4天调查差旅费用合计0.8万元。因此,实施每个项目时,若自建团队将增加1.91万元成本。而与此同时,可省去外聘第三方审计机构所需为每个项目支付的5万元财务调查费。 故得到的结论是:自建财务调查团队时,每个项目上将节省3.09万元。 2.4 方案实施与效果 该国内风险投资公司根据选定的改进方案,取消了外聘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改为长期聘用两名全职财务人员,并根据其熟练程度调整业务量。在该风险投资公司过去一年进驻企业方评估的22个项目中,仅财务调查一项支出就累计节省70多万元。 3 结束语 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流程中,应用价值工程方法对一家国内风险投资公司进行成本优化分析,找到了进行成本控制的关键。对于该公司来说,能够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架构,并在合理的业务结构下,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业务能力的扩展上,同时提高了业务效率。 在实际的风险投资行业里,对于一支资金量1-2亿的小基金,配备2名财务人员是合适的。以1亿的资金规模为例,基金管理人每年收到管理费为150-200万,如果能够在某一个业务流程上节省50-60万,也不啻为一项不小的收获。放大而言,募集资金量越大的基金,投资的项目越多,同一时期内需要考察评估的项目就更多。当需要考察的项目数大幅增长时,通过本文提供的改进方案所节省的运营经费将变成巨大的效益。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相关问题研究 [提要] 从创业投资的概念及其特点出发,分析创业投资项目评估对象应考虑的因素,研究创业投资项目各个阶段的评估特点及相应的评估方法,针对当前构建大一统评价模型的难度以及低实用性,构建创业投资项目的评估机制。 关键词:创业投资项目;投资项目评估;创业投资项目评估 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是创业投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有效的项目评估方法是创业投资机构为实现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所必需的。创业投资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有效的创业投资发展运行机制,对创业投资的评估研究也刚刚开始,因此对其运作和评估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特点及原则 (一)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特点。创业投资评估与一般的投资项目评估不同,具有自身独到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六个特点: 1、创业投资评估考察企业的潜在价值。创业投资项目,主要是以项目本身的成长性来判断,要求日后投资退出时能得到较高的收益。 2、创业投资评估非常适用于高技术产业项目。创业投资的对象一般为刚刚起步或还未起步的高技术企业或高技术产品项目。风险资本看中的是创业者的素质和项目的成长性,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只要在这方面符合风险资本家的要求,就会成为投资对象。创业投资基金有时也大量投资于传统行业,对传统行业的评估传统方法可以很好地胜任。 3、创业投资评估注重项目的成长性。创业投资项目具有高风险的本质特征,也存在迅速成长的潜在可能性,一旦投资成功可以获得极高的收益,风险投资家为了获得潜在的高收益,而愿意承担其蕴涵的高风险,因此会更加注重项目的成长性。 4、创业投资评估注重管理团队。创业投资评估对项目的管理团队进行严格的考察,管理层的素质通常是投资者考虑是否投资的最重要因素,在评估中给管理团队的素质赋予很大的权重,以确保企业有一高水平管理团队。风险投资家宁要二流的技术和一流的管理者,也不要一流的技术和二流的管理者。 5、创业投资具有独特的评价指标。创业投资评估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模式。一般来说,创业投资评估多采用带权重的模糊评判方法,对项目各个影响因素进赋值,然后加权处理。 6、创业投资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创业投资是一种资金与管理相结合的投资,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一方面进行合理的估值和交易结构安捧,控制项目风险,确保收益,随时监控项目的发展全过程;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断发掘项目潜在价值。 (二)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原则。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搞好创业投资项目评估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1、效益性原则: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2、系统性原则:内容体系系统性、指标体系系统性、方法体系系统性;3、选优性原则:选用最佳投资方案是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4、公正、客观、科学原则:评估组人员具备相应素质、评估方法规范化、评估程序科学化;5、统一性原则:评价方式、方法,评估内容及基本格式的统一。 二、创业投资项目的评估方法 (一)市场途径的估值方法。市场途径是通过把被评估企业与类似的上市公司或已交易的非上市企业进行比较,再经过必要的调整来确定企业价值的评估思路。市场途径的基本假设是,市场交易参加者是理想的,并能获得完全的信息,因此确定的价值是科学的、合理的。 1、市盈率法。指用与被评估企业相类似的上市公司的市盈率PE(股票价格/净利润)作为乘数,乘以被评估企业的预期收益,以推算出企业的市场价值。 2、PB(市净率法)。指用与被评估企业相类似的上市公司的市净率(总市值/净资产)作为乘数,乘以被评估企业的净资产,得到企业的市场价值。 3、PS法(价格销售量之比)。指用与被评估企业相类似的上市公司的PS值(总市值/销售收入)作为乘数,乘以被评估企业的营业收入,得到企业的市场价值。 4、相似交易类比法。如果找不到类似的上市公司,但可以找到最近被兼并或收购的公司,则可以参照兼并或收购的交易价格来确定被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 (二)收益途径的估值方法。收益途径是通过收益折现的方式,将拟投资的企业一定时期收益换算成现值并以此确定企业的评估价值。从投资方的角度看,收益途径是评估企业价值的一条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在此,企业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未来整体获利潜力,而不是现有资产的多少。运用收益途径,在评估企业价值时要求科学合理确实三个基本参数:预期收益、折现率和获利持续时间。收益法有两种:折现现金量法和股利资本化法。二者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完全相同,只是基本参数的确定有差异:前者以自由现金流量,后者以分配给投资者的股利作为预期收益,前者获利持续时间有限制,而后者则假设获利持续时间无期长。 三、创业投资项目评估的应用保障 (一)有效防范投资中的道德风险。创业投资中,创业资本家与创业家由于目标不一致和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问题。为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创业资本家必须设计一套有效的创业资本契约,约束和激励创业家。 1、设计一套最佳监控模式。全过程监测即创业资本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融资决策等重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测,以了解企业真实发展状况;效绩判断即创业资本家用特定的评价指标对企业运行的绩效进行判断;逆境诊断,即在过程监测和绩效判断中,对各种已识别的逆境现象进行成因分析、过程分析及发展业逆境诊断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一般对策及危机管理即创业资本家在企业逆境诊断基础上,针对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2、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优先购股权制度实现的外条件;优先购股权的实施方案。 3、采用阶段性融资减缓道德风险的机制。一般情况下,创业资本家对创业企业的投资是分期进行的,这样可根据企业的进展情况决定后续融资的时机与投资额度。创业资本家周期性地提供创业资本,融资分为多轮次,而每轮投资只确保创业企业发展到下一阶段。 (二)有效防范创业投资项目评审中的决策风险。所谓决策风险,是指在决策活动中,由于主、客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决策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项目评审的决策程序偏差,可能导致搜寻到的信息不完备或出现信息扭曲失真的情形,不能为决策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支持,造成决策失误。国企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评审程序才可更好地解决。而决策方法存在偏差,可能会轻视重要信息而将非重要信息看得过重,导致决策结果失真,即拟定的投资对象不合投资要求,加大了投资风险。项目评审是创业投资运作的核心过程,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创业投资的后续发展,因此降低决策风险,减少决策失误,是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有效防范创业企业的管理风险。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产品尚未定型,市场认可程度存在着不确定性,财务报表难以真实反映创业企业的价值,因此创业企业成功与否都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创业企业面临着比一般成熟企业的股权投资更大的管理风险。可以解决的方法有,进行组合投资、保持一定比例流动性强的资产。 (四)有效防范创业投资的退出风险。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为创业投资提供专业的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业的欠发达,是创业基金以购并方式实现退出的重要制约因素。另外,破产清算法规不完善,增加了以清算方式实现资本退出的复杂性。为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以合约的完备性来防范和控制资本退出风险、积极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创投评估、选择合适的投资工具防范和化解资本退出风险。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通过对农业投资项目评估的意义及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梳理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投资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和保障措施,以实现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世界银行资助项目的重点领域,1981年至今,世行在华已实施了约60个项目,投资总金额近百亿元。农业稳定才能促进经济稳定,经济稳定才能促进国家稳定,国家稳定才能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可以这样说,农业是“兴国安邦之大计”。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现代化,是其他部门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农业项目评估是随着农业投资项目借款业务的开展而逐渐引入我国的,评估工作是贯穿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可为委托方进行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公正和客观的依据。我国发改委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农业项目评估工作。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是一个关键措施,而我国目前针对农业投资项目的评估准确性太低,单从投资估算上看,偏差超过30%屡见不鲜,如果从项目的整体结果来考虑,评估的准确性就更低了。评估不准不仅造成决策失误,导致投资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评估业的声誉,危及评估业的生存和发展。究其原因,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的稀缺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资金短缺,提高农业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资金的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具备农业项目评估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是项目评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而目前项目评估人才培养还没有引起重视,专业的项目评估人才缺乏是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员的数量和职业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提出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继而给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及方法,从而促进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行业规模健康发展。 一、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稀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工作在项目评估咨询公司,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学院的一些专业基本上会设立投资项目评估专业课,现有评估人员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是从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或者是项目评估方向的硕士教育中获得的,在入行之前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据调查,社会上至今只有资产评估师、PMP项目管理师的培训机构,并未设立专门的农业项目评估人才培训机构,因此当前的农业项目评估人才主要是通过高校的经管专业本科培养出来的,而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想进入项目评估行业中,却没有学习的途径。这也是农业项目评估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 农业投资项目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效益低和风险大的特点,因此在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过程中存在很多难点。当前评估人才整体的发展水平与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咨询公司数量不多,难以适应当前项目评估行业发展需要。二是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不高,经常导致评估结果发生偏差。单从投资估算上看,偏差超过30%屡见不鲜。三是专业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带头人稀缺,高校的学生在学习项目评估技能的时候,缺乏实践的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也是导致现有评估人员水平有限的原因之一。四是缺乏专业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培训机构。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成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障碍,最终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意义 根据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稀缺以及评估水平低下等情况可以看出,改变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这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在校期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实践技能,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农业项目评估课程的实用性。目前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基本上开设投资项目评估课程,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上采取说教式,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参与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作为高校教师,除了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给学生参与的空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在现实的工作中是非常实用的。 2.有助于加强评估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度。目前高校为社会提供的评估人才多数为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这些人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刚刚步入项目评估行业中时,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使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重新定位投资项目评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高校的评估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针对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实践环节,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4.有助于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增加评估人才的数量,提高评估人才的质量。目前我国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稀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由投资项目评估行业中的专家做带头人,设立评估人才培训机构,拓宽现有评估人才培养途径,这样不但可以扩大项目评估行业规模,通过专家的指导,还可以提高评估人员的评估水平。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1.改进现有高校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授课模式,重新修订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当前的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基本是来源于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或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是讲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并且主要是从投资项目的环境评估、技术评估、财务评估、国民经济评估和社会评估几个方面来讲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掌握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但是没有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经历。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实验环节,进行案例模拟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高校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评估人才的目标[1]。 2.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建立投资项目评估技术实习基地,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2]。目前,校企合作是高校在发展中关注的重点内容,这种合作模式有几点好处:一是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实习平台,让他们在毕业前接触实际的工作,有利于在毕业之后能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不会影响单位的工作质量;二是企业在聘用实习学生的同时,可以降低人员成本,也可以在实习人员中挑选可以长期聘用的员工,为学生提供了就业的岗位。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而言,自2003 年以来, 经管类各专业先后与相关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等合作协议: 如财务管理专业与海通证券、物流管理专业与北大荒物流公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绥芬河海关,除此之外还与用友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但是对投资项目评估技术的应用,却没有相应的实习基地。因此,应该加强与项目评估咨询公司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3.成立项目评估人才社会培训机构,拓宽现有人才培养途径。当前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校是主要的人才培养途径,输出的评估人才数量和质量有限。因此,要想使项目评估行业健康发展,有必要在社会上成立项目评估培训机构。在高校和社会中发掘项目评估行业资深人士,让他们成为项目评估培训机构的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优势,给学员们传授最新、最直观、最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技术,为社会提供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项目评估人才。 三、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农业投资项目评估的人才培养意识 目前农业项目评估人才培养并未引起高校及农业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通过提高农业项目评估和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进而加强对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改善当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缺乏的现状,也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开了一个好头。 (二)完善高校农业投资项目评估教学资料 改变当前高校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增加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的实践环节,完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农业投资项目评估教学配套资料,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 (三)搭建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 在高校内设置专门人员,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为高校输出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实习基地,为高校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3]。 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也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农业投资项目评估业界人士的重视,大家齐心协力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改善当前评估行业的现状,最终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评估人才,为社会各界的委托方提供准确度较高的评估结果。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投资项目评估与风险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引言:本论文主要针对风险投资公司的具体业务内容和工作流程,设计开发了一套投资项目管理系统,使项目分析更加高效、准确、合理,使风险投资能够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率。风险资金的引入使得许多建设项目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为风险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研究单位、个人将目光投向了风险资金投资,使市场中风险投资的项目越来越丰富。本投资项目管理系统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和管理的特点,以系统工程学、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理论基础,采用信息集成技术、矩阵式管理的结构模式,以高度的科学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为主要手段,对项目实施的进度、成本、资源、财务、安全等实行过程动态管理和有效控制,规范了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提高了投资建设项目质量和投资效益,有利于是提升企业项目管理水平和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一、项目管理概述 1、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它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是以项目为主要管理对象,根据项目的内在规律,对项目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的管理活动。比如在实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往往由于施工单位的局限性,很难保证项目一次性实施成功,可将项目委托给从事项目管理的专业单位进行管理。 2、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 (1)项目管理实行经理负责制:施工单位不得越过项目经理直接管理项目内部工作,必须通过项目经理实现对施工项目的组织管理,项目经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经验等;(2)以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为实现项目目标,需将项目目标分成不同阶段的分目标,再将分目标分解成各个不同阶段的子目标,通过一步一步的完成子任务来实现总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施方案,保证总目标的完成;(3)有充分的授权保障:施工单位要授予项目经理生产调度指挥权,技术、组织方案决策权,财务、人事管理权等权利,项目经理也要授予其下属的项目经理部成员在其分管业务方面的各种必要权力,使各成员有职有权。 3、项目管理的职能 项目管理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组织:通过授权、职责划分和签订合同等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机构运转,并通过建立有效的项目组织机构、配备所需的各类人员来确保项目目标的完成;(2)控制: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必须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考核和调整,即有效控制过程;(3)计划:为使项目协调有序地达到预期目标,可用一个动态的控制过程来统筹安排整个项目,把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的所有目标和活动划入正常计划过程;(4)指挥:为保证项目各层次人员按既定计划从事各项项目活动,可通过已建立的项目组织机构,逐级下达指令;(5)协调:对项目的众多结合部之间出现的矛盾进行磋商、调整、联系和沟通,来保证项目的正常进行。 二、系统开发环境及数据库选择 1、Visual C++ 开发平台 Visual C++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目前它已成为程序员进行软件开发的首选工具。作为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它由编辑器、调试器以及程序向导、类向导等组件组成。且可为我们提供多层次可调节的应用程序,来大大提高软件开发效率。 2、MFC MFC应用程序框架是以MFC作为框架基础的,以此程序框架模式搭建起来的应用程序在程序结构组织上是完全不同于以前的Win32 SDK编程方式的。MFC提供了相当多不同功能的类以适合尽可能广泛的需求。 3、MySQL MySQL是一个免费的SQL数据库,作为一个多线程、多用户的数据库服务器,它的功能虽然不够强大,但已经能够满足一般应用软件的要求。它的主要目标是快速、易用,MySQL数据库的开发者也在不断使之更加完善,它的数据处理速度明显优于其它数据库服务器。如果所开发的应用软件对数据库操作的功能及灵活性的要求不是很高而对数据库的性能要求较高的话,MySQL数据库服务器不失为一个最佳的选择。 三、投资项目评估与风险分析系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个人完成模块的设计 通过需求分析,将系统的功能分为两大部分:项目内容维护、查询。其中,项目内容维护包括:①项目源输入:将客户递交的数据按业务需求进行计算并存入数据库。②报告输出:按照规定的格式及项目计算结果数据输出;查询:查询以往计算结果,输出报表等。 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①市场分析系统;②融资管理系统;③投资估算;④项目方案的比较评估。 2、详细设计与实现 市场分析系统的设计:①市场调查处理:市场调查处理是为了对调查表搜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的功能模块。它的作用是为了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以二种方式进行处理,最后利用评分和主观概率给出直方图和正态分布图显示。②市场预测:采用回归分析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及相互关系,利用实际数据,建立合理的经济数学模型,来进行分析预测。 融资管理系统的设计:公司的资金可以从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获得,不同来源的资金,其使用时间的长短、附加条款的限制、财务风险的大小、资金成本的高低都不一样,这就要求公司认真分析公司融资的外部环境的内部条件,按照融资原则确定一个合理的融资方案。①筹资分析:融资规模已投资需要为依据,资金的合理需要量建立在资金充分利用的基础上,以保证投资项目或经营活动正常开展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数量。②融资风险分析:融资风险的程度用概率的方法进行分析。 3、投资估算 ①固定资产估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计划期内建筑、设备购置及安装或更新生产型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入量。②流动资金估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供周转使用的资金、用于购买劳动对象、支付工资和其它生产费用的资金。③建设期借款利息投资项目在建设期间因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而应计付的利息。④投资回收期:又称现值投资回收期,按给定基准折现率条件下,用项目折现后的净现金收入偿还全部投资的时间。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CM及PBL结合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为例,研究融合CM教学法和PBL教学法,以《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CM教学法;PBL教学法;投资项目评估 CM(案例式)教学法和PBL教学法是近几年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两种新型教学方法。由于这两种教学方法同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都对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教学有不同角度的突破和改进。因此,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采用的比较多的新型教学法。两者都是从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以提高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目的。因此,这两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应用型本科学院的课程教学。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为例,分析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CM教学法及其应用 CM(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即案例式教学法。该方法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最早是在哲学中探讨问题、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而其形成一种教学方法是始于哈弗大学法学院,后由哈弗大学商学院把该方法引入商业及企业管理教学,利用商业管理领域的真实事件,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取得良好效果。 案例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种启发的角色,而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角色。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该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提供各种案例,为学生营造一种较真实的学习场景,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情感体验。另外,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学生可以分组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于案例中体现的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PBL教学法及其应用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方法。PBL是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训练与学习,对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PBL是由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创立,这种方法,最开始被用于医学院的教学领域,后逐渐推广到了商学院及其他学科教育领域。从最开始的研究生培养领域,扩大到了本科教育甚至中小学教学领域。该方法的特点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引导者,其任务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利用所学知识试着解决问题。对于问题的选择上,教师要注意挑选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共同进步。 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国内外特别是在美国的大学教育实践当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两者各有所长,pbl教学法着重从问题出发,陪养学生实践能力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CM教学法则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等整体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能够互补又能够相互加强。下面就把这两种方法运用的《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设计中。 三、课堂教学应用 投资项目评估是广州大学松田学院金融学及投资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研究拟投资(贷款)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以及效益、费用之间关系的一门技术与经济评价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实质内容是对投资项目的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来决定投资项目方案的优劣或选择最佳投资方案。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法、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也需相应的数学和外语基础为学习前提。 因此,该课程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其一,实践性强,课程教学内容及章节与我国项目评估实务内容相同,与实践中项目评估实务联系非常紧密, 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 其二,学科综合性强, 课程涉及的经济学、统计学、财务会计等多门课程的内容。要求学生具有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就会形成 “学生学得难, 教师讲得累” 的局面,教学效果不佳。为改变这样的情况,可以在课程整体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而在具体章节授课的环节则结合pbl教学法。 在案例分析的课堂上,首先由教师选择一些不同行业及类型的项目。案例可以来自于相关书籍及文献资料,也可以取材于教师直接参与的研究性课题及实务。经加工提炼,便可整理为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案例教辅资料。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因为,在教学中进行案例分析示范,需要教师即要对教材相关理论知识比较熟练还要熟悉各种行业及企业的案例。并且还会涉及到实时财经政策及财经新闻。 除了课堂上教师的案例演示,还需要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学生自主进行案例的设计和分析,学生自主进行案例分析,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其自主查找文献、分析资料和讲解案例的能力。比如,讲完投资估算或者财务分析章节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设计案例进行投资估算或者财务分析。可以分组进行,如果时间充足还可安排学生进行演示。在学生演示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pbl教学法则体现在每个章节的学习安排里。如下图为示: 以财务分析章节为例,首先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1) 项目成本费用核算情况如何?(2) 财务上偿债能力如何?(3) 财务上盈利能力如何?(4) 财务上生存能力如何?(5) 是否能够达到投资预期? 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估算财务效益及费用并测算相关指标,由此引出本章节要讲的内容。 在授课过程中逐一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讲,学习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跟教师教学,师生间互动加强,教学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千秋。通过将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把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把重多媒体应用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把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对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做出了较有效的试验。(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投资项目评估中的财务分析问题研究 摘要:财务分析指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与价格体系下,把项目单位的利益作为前提,依据财务评估数据,通过项目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分析,评估项目的盈利能力,确定财务视角下的项目可行性。基于财务视角的项目投资决策,是考虑立项与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从理论上研究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步骤和技术方法等。 关键词:投资项目 评估 财务分析 风险控制 项目经济评价包括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部分。财务评价指的是项目经济效益分析,这是投资决策者关心的首要问题。其基本内容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还有抗风险能力。这里所说的项目财务分析,与一般企业的财务分析有所不同,项目财务分析主要是事前分析,企业的财务分析则主要是重事后分析。项目财务分析是一套预测出来的财务数据,基于一定的经验标准来估算。这种分析是基于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因此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方法包含其中。 项目财务分析主要为发起人或企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以便于科学决策。项目财务分析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供项目成本管理尽可能详尽的信息和数据,二是提供信息支持,为投资者提供科学的投资决策依据;三是明确项目投资的风险,为投资人提供风险应对措施。 1.项目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主要的部分: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分析、项目的债务清偿能力分析和项目的风险能力分析。 1.1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贴现指标,另一大类是非贴现指标。盈利能力分析是项目经济评价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的分析。这一科学分析将决定项目是否可行。如何做好这一重要标准的分析,十分重要。它需要经济分析师科学编制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计算出财务内部收益率,计算出财务净现值等指标,依据这些指标判断项目的盈利能力。 1.2项目的偿债能力分析,指的是根据有关财务报表,通过计算借款偿还期、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等指标,科学评估在设定的计算周期内,项目各年的财务状况,以及偿还到期债务能力。在苹果计算中,采用借款偿还期指标的话,可以不再计算备付率指标,反之亦然。 1.3项目的风险能力分析 项目投资总会面临很多风险。因此,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做好盈亏平衡分析,尽量保证盈亏平衡,还要做好敏感性分析,尽量避免预测产生的偏差带来的潜在风险。 具体来说,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盈亏平衡点分析。这一平衡点来自于销售收入和全部成本之间的计算,当销售收入与项目的总成本持平时,意味着项目盈亏平衡;当销售收入高于项目的总成本时,意味着项目实现盈利;当销售收入低于项目的总成本时,意味着项目实现亏损。因此,盈亏平衡点的确定十分重要。二是投资回收期分析。所有的投资都要有一个合理的回收周期。但是,回收周期的确定却存在不同的计算方法。一种是静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一种是动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静态投资回收周期的算法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只是计算了全部投资要用多长时间能够实现净收益。而动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则考虑了各年的净现金流量,这是一种常用的算法,它按基准收益率折成现值来计算,因此更科学,也更符合现实需要。这样比较起来,静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得出的投资回收周期,一般来说是比较短的,很可能因此误导了投资人的决策;而动态投资回收周期算法得出的投资回收周期则比较长一些,因此,从投资人的角度考虑,该项目未必理想。投资回收期就是用这两种方法,通过测算某项目的投资总额,通过测算未来几年内现金净流量,得出投资回收期的长短,在与基准投资期、产品生命周期进行比较后,投资人可以科学确定该项目的风险有多大,是否可以确定投资。 三是敏感性分析。这一分析一般指的是指通过预估当某一不确定变量发生某种程度变化时,如销售量、人工成本、固定性成本和材料成本等的变化,项目投资决策所依据的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将相应如何变化,它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其实是通过逐一改变相关变量数值的方法,解释关键指标受变动因素影响大小的规律。它可以预测新项目的风险大小,提高分析投资决策指标对不确定因素的敏感程度,也提醒了投资人风险意识,这也是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2.项目财务分析的主要步骤 项目财务分析包括定性分析性和定量分析两个部分。其中,定量分析最为重要。定量分析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主要是因为它以项目财务报表的编制、项目财务分析指标作为计算的依据,由此做出科学的数据结果,并对这些数据结果做出整理和分析,作为项目财务的可行性根本依据。 项目财务分析由以下若干步骤组成: 2.1 数据搜集 在实施项目财务分析前,先要做好基础性工作,也就是根据分析的需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搜集有项目有关的各种数据参数,为下一步的数据预测等工作打好基础。这些相关的数据参数应该既包括国家、地方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等硬性、强制性的规定,也包括相关项目的有关参考数据,还应该包括依据市场调研得来的造价、运营成本数据和项目结束后可能产生的维护成本等数据。 2.2数据预测 根据得出的数据,做好项目的事前分析。由于项目尚未开展,因此,此时的数据还是预测性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已经与实际的项目收益与成本相差不远。在这一阶段,主要要做好项目收益和成本相关预测数据、产量与销量相关预测数据、销售价格与收入相关预测数据以及成本与税金相关预测数据。 2.3编制项目财务分析用报表 项目财务分析用报表分为基本报表和辅助报表,其中基本报表包括项目现金流量表、项目损益表、项目负债及其偿还表、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项目资产负债表等。对收集和预测的项目财务数据进行全面的汇总和整理,编制项目财务分析用报表,使这些数据之间形成内在联系。 2.4全面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 项目财务分析主要是通过编制和计算动态财务分析指标去进行项目财务可行性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在进行项目财务分析时必须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对于不同时间点上发生的项目现金流量采用折现等方法将其换算为现在或未来同一时间点上的现金流量值,以保证不同项目方案或不同项目财务分析具有同等的价值基础。 2.5确定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结论 这是最后一步的工作。根据以上4个步骤的认真工作,此时就可以项目的财务可行性报告了。其实,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要求经济审计师认真落笔,不夸大,也不缩小,客观公正地明确此项目是否可行,多大程度上可行,真正实施后会遇到哪些可以预测的问题和不可预测问题。 3.项目财务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 3.1资金时间价值 资金时间价值是指等额货币在不同时间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即随着时间的转移,资金会发生增值。资金增值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取得利润,二是资金存入银行。后者由于存款人推迟消费要得到相当于利息的补偿。两种来源相对应,资金的时间价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利润,二是利息,它们也可以用利润率和利息率表示。习惯上,人们一般使用资金价值的相对量,即利息率和利润率来衡量资金的时间价值。 3.2静态分析方法 这一方法主要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法、借款偿还期法、资本金利率法、资产负债率法、流动比率法和投资利润率法等。这一方法计算简单而且实用。因为它对项目进行投资分析时,忽略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只是对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进行粗略的评价。 3.3动态分析方法 这一方法对项目的分析较为全面,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进行考核,与静态分析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为实际、合理。包括动态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和IRR法与MIRR法。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农业投资项目评估 摘要:近几年来,人民消费水平随经济收入的增长而提高,相应地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安全,越来越渴望每天吃到绿色无污染的食品。本文就种地种菜的规模化项目进行了理论上的评估,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关键词:农业投资;项目评估;规模化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愈发严重 多地出现了城市人到城郊农村租地种菜的现象,像在北京这种大都市的很多郊区 农民纷纷把自己的地分割出租,而上海、浙江、湖北、四川等地,也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招募市民种菜的项目。 但这种“周末农场”热潮目前只是一种分散行为,尽管两三年前已经出现了这种项目,但其发展形势一直缓慢 。由此我们小组的项目是将租地种菜规模化,这是下乡种菜热的另外一种衍生形式 ——雇农民负责种菜 ,种什么菜,是否使用化肥,种地的规模,都由雇主来决定,充分尊重雇主的选择意愿。 我们将初期规模定在一个行政区 ,由区政府出面交涉,在城市郊区租下。经过估算过后,大致需要的土地,雇工人数,种植特定的蔬菜瓜果的种类等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对于收货后的农产品仅供该区自愿加入项目的常住人口食用,有剩余的话,可以在经过雇主同意的前提下,将农产品卖到周边地区。 二、项目大致流程 (一)由行政区政府牵头,在城市周边的农村,租出一片地,具体从哪些、多少地方租用土地视情况而定。 (二)挑选出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学者和有经验有技术的农民,估算大概产能和生产成本,制定相应的种植计划。 (三)雇佣农民进行种植,采取竞争上岗制和职业化管理方法。(四)将生产好的农产品集中运到项目实行区 (具体分配方式视情况而定)。(五)若有富余的农产品,可以低于市价少许出售给没有参与项目的消费者,所得的收入一部分用于支付土地费,一部分用于被雇佣的农民的分红,以便提高其生产积极性。 (六)年终居民再以其消费量向区政府缴纳相应的费用,以便开始下一年的投入。 三、项目的优点 (一)宏观方面 1.将市场和农产品产地直接联系到一起,使生产更有针对性,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免去中间过多的流通环节,节省流通资本。2.由城市扶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同样是管理技术上的。3.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把农民留在农村,一方面缓解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农村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缓解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管理成本。 (二)微观方面 1.节省市民饮食成本。 2.特供蔬菜安全令人放心,城市居民租地种菜未必能成为未来食品供应主流,但却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积极尝试和补充。 3.有助于农产品生产人员职业化,促进种植技术和高效农业发展。 4.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不仅收到租金,更能通过种植获得工资。 四、农业投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技术方面 租地种菜规模化项目,对农业来说,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技术上的提高,更是一种对产销模式的升级,属于软技术的提高,这种新的产销模式吸收了农村合作社在生产规模化中的优点,同时解决了在此体系中的销售问题。这个项目主要是用在一、二线城市及其周边的农村,可以因地制宜的进行微调,其本质是将市场和生产一体化,但并不排除原有的自由市场的销售模式,这两者可以同时存在,因此具有相当的灵活性。项目的实行,需要城乡间建设有直通的交通,周边农村里需要有一定面积的土地,我们讨论认为:沿海和平原地区更适合此模式运作。 (二)组织管理方面 城市不仅为农产品生产提供资金,同时提供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由城市中有相关知识的学者以及被雇佣的农民代表共同担当,增进沟通合作和管理。 (三)社会生态方面 租地种菜规模化的过程中,需要租用农民土地以及雇佣农民种植作物,会支付给农民土地的租金以及被雇佣的工资,在免除了大量流通成本的条件下,我们的项目能给农村带来更优厚的报酬,农村和农民的收入提高,也将促进其生活条件的提高。 同时由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污染和高毒性的农药将不被允许使用,对农业生态有极大的促进。 (四)农产品市场营销方面 农产品的销售是我们的项目的优势,因为我们的项目直接把市场和生产连成一体,产品价格更低,销路更明确,产品质量更让人放心,而且能够很大程度上地避免农产品滞销、农田弃置的情况发生。 (五)财务方面 项目的资金由城市里常住居民中的项目参与者集资运行,但由于我国关于民间集资的相关法律,我们的项目将由实行区区政府先发起集资,或由政府的财政资金预付,资金将用于支付土地租金、农民佣金、生产农产品需要的种子、肥料和产品运输的费用等。 (六)经济方面 我们的项目并不是根治我国农业经济的一劳永逸的方法,我们的项目旨在缓解一些地区出现的最尖锐的农产品产销矛盾——城市人支付得更多,却吃不到质量配得上价格的蔬菜。 而同时,农民辛辛苦苦一年,种出来的农产品却可能卖不出去甚至亏掉血本,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我们的项目把这彼此需要的两个群体捆绑在一起,把过去被中间环节吃掉的利润分给双方,这是我们的项目对经济的贡献。 五、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安全,越来越渴望每天吃到绿色无污染的食品,我们的这项计划真是对准大众的这种心理,满足更多人的健康要求。或许,这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阻碍,但是,整体趋势的走向表明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不只是政府,我们还可以联系投资公司,现代化的“家庭小农场”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研究 [摘 要]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在评估风险投资项目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设计的原则、评估指标、评估方法以及我国目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五个方面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风险投资项目 评估体系 序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风险投资迅速发展,但是在风险投资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不确定等因素,风险投资行为的风险大小难以预料,严重影响着风险投资行为的顺利进行。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过程作为风险投资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评估结果可以判断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能否进行,对于风险投资企业与公司的风险投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过程的核心,它的完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估的结果,对于风险投资企业与公司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设计的原则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众多,在设计评估体系的时候,要从整体出发,根据一定的原则,分清主次,使整个评价体系清楚明了,提高评估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1.系统性原则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又可以分为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正确性,在设计评估体系时,要系统的考虑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确保系统运行的正确性。 2.整体性原则 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从整体的角度看待整个评估体系,把握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关键因素或主要原因,分清主次。 3.实用性原则 在设计评估体系,一定要充分的考虑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整个评估系统能否经得起具体的风险投资项目的考查检验。 4.定量定性结合原则 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因素是定量的,比如市场需求等;有些因素是定性的,比如市场竞争状况等。这些定量定性的因素一般都是相互影响的,所以为了对风险投资项目做出正确的评估,评估系统应该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有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建立一个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化分析模型,尽量做到定量定性的统一协调。 5.发展性原则 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它所处的环境是不断的变化的,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因素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所以设计的评估体系要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比如指标体系应该具有一定发展性,可以考虑到各个指标的发展趋势;评估方法或模型要随着指标的变化或者科技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或发展等。 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是整个评估体系运行的基础,它是衡量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能否进行的依据。最早的风险投资指标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学者Myers 和 Marquis所做的创业投资项目评估指标。 由于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目前的市场环境等因素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设计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体系时,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的情况,参考国外评估体系,建立一个适合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体系。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考虑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十个方面,分别是经营管理风险、产品及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投资环境风险、财务状况、投资退出及回报、信用品质、信用能力、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三、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评估方法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是数学上的方法,对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风险管理及科学预测做出合理的评估,帮助决策者做出决策。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数学评估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结构分析法是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最早使用的方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一些总是量化,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层次分析法将影响风险投资项目的因素建立一个层次递阶系统结构,清楚的呈现出对象、准则、目标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逐一比较,综合,得出最优的结果。层次分析法的逻辑结构严谨,结构层次清晰,在理论上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 2.模糊层次分析法 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有诸多的因素是不确定的,比如市场潜力尚可之类的,无法提供一个定量的值,这就是所谓的模糊性,给评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利用模糊层次法,在建立问题的层次结构后,可以由专家用模糊统计构建一个模糊差别矩阵,然后利用公式算出排序向量,不用检验每个层次的一致性。 3.多层次灰色聚类分析法 多层次灰色聚类分析法是在少数因素模糊的条件下,对数据进行处理,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它将主观指标分成三个简单的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项目层,然后建立比较判别矩阵,检验一致性,逐层计算,最后得出评估结果。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外,还有基于粗糙集的数据挖掘方法、灰色神经网络法等比较常用的评估方法,这些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为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应用数学方法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可以建立一个动态的评估体系,对风险投资的整个过程进行即时评估与管理,有效的降低投资的风险,提高收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四、我国目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快速发展,但是与之相配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却处在一个探索实践的阶段,对于风险评估的指标,评估的方法及评估的主体等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与标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落后,缺乏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学的理念体系 2.中介机构的服务不完善 3.评估指标存在偏见 4.评估项目的着眼点存在着偏差 5.缺乏对投资环境的评估 6.评估风险投资项目的相关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 我国进行评估风险投资项目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再加上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使得进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评估时缺乏准确的判断力。 五、我国目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完善、健全的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对于风险投资来说,非常重要。针对我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构建一个严谨、健全的评估系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加大理论体系的学术研究力度 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学术科研机构要加大评估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完善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理论体系。 2.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 在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时,需要中介机构提供大量的服务,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建立一系列专门的中介机构,可以有效的提高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 3.提高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全面性 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时,不能只着重一个或者几个评估指标,要着眼于整个评估指标体系,将所有的评估指标进行分析,提高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全面性,进而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4.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由于评估风险投资项目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部门机构比较多,所以要提高评估人才知识背景的广泛性及实践经验的娴熟性,加强评估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结语 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体系,是评估风险投资项目过程的核心,它为风险投资行为的进行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加强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 投资项目评估论文:三阶段教学法在《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本文结合《投资项目评估》课程特点,介绍了三阶段教学法的教改实践,指出三阶段教学法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对三阶段教学法实施的相关配套条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投资项目评估;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投资项目评估》是一门集管理、经济、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的专业课程,旨在通过对项目必要性评估、建设生产条件评估、技术评估、投资及融资方案评估、财务效益评估、国民经济效益评估、不确定性分析和项目后评估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培养具备投资评价能力和项目评估能力的专业人才。该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特征:第一,实务性强,课程教学内容本身即为项目评估实务的组成部分,与投资分析实务联系紧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第二,综合性强,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由于该课程的特点,以“老师讲、学生听”为基本模式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学得难,教师讲得累”的局面。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局限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学思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由于学生实务知识相对匮乏,对诸多知识点难以深入理解,学起来也十分枯燥,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根本无法谈及能力提升,也难以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及企业等对投资决策人才的市场需要。其次,课堂教学“重接受性教学,轻自主性学习”。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一种以知识接受为主的被动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是最主要的教学范式,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授课过程重视课堂的规范化和形式化。这种范式阻碍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也扼杀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学习的机会,使得所学知识难以掌握和保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另外,考核机制“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以考试为主,使得不少学生不是为掌握知识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考什么就学什么,学完了就忘完了,虽然考试分数高,但知识掌握及评估能力往往并不理想。 二、三阶段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鉴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结合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及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在西南政法大学近几年课程教学中的不断思考、探索和总结,提出了“三阶段”教学法,其内涵是把课程划分成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评估三个教学阶段,按由易到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改进教学质量。具体而言,“三阶段”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如下: 1.理论教学阶段。该环节是整个课程教学的基础阶段,教学目的是构建课程知识体系,为后续环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自主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并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观察者及答疑者。实施过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课堂教学之前由老师布置明确的学习计划和内容,辅以必要的思考题目来引导学生作好课前准备。②课堂教学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由小组组长检查小组成员课前准备情况,以组内交流的形式开展对疑难知识点的学习;对学生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交由老师进行针对性的答疑和分析。③老师以随机抽查形式检查学习情况,并根据抽查情况记录学生平时成绩。 2.案例分析阶段。此阶段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对投资项目评估案例的学习,帮助学生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并理清在项目评估实务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做法是:教师选择若干投资项目评估案例,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仔细阅读并分析。首先,教师精心选择案例并建立案例库,案例来源可以是教师参研课题及评估实务,也可可以是学生自行设计的少许有代表性的项目。两类案例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对评估规范和常见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教师必须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提前分发案例资料并做好案例教学设计,课中及时组织和引导,并做好点评和疑难讲解,课后做作好评价及总结。 3.模拟评估阶段。该阶段是课程教学的提升阶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主要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项目进行模拟决策论证,完成模拟评估报告。具体教学环节为:①自行分组,确定项目。学生结合学习生活环境及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形成项目小组,并按照投资项目评估的要求虚拟职位,如市场调查专业人员、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投资估算人员、财务评价人员等。小组成员名单及模拟建项题目确定后提交教师备案,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监督。②自主学习,自行论证。项目小组根据分工任务展开文献查阅及市场调研活动,并根据第二阶段的学习经验模拟进行分析和评估,完成模拟评估报告。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和思想的变化,在学生出现学习障碍时提供必要的指导。③课堂竞赛。以课堂竞赛的方式对各小组的评估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各小组作自主陈述并接受评委答辩,根据评分细则对各小组成果进行评比,对获奖项目小组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三阶段”教学法的教改效果及思考 1.“三阶段”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三阶段”教学法的应用,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改变了单向知识传授模式,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教改活动的主要成绩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采用三阶段教学法后,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另外,学生学习态度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成功转变,通过图书馆、实地调研、向他人请教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解决学习难点,增强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自主性学习动力得到了充分体现。②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三阶段”教学方法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以讨论、交流和协作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和补充,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观点,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有利于学习的迁移。模拟评估情景缩小了课程学习和现实生活的差距,同时这些项目具有自选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等特点,模拟评估是不可抄袭和剽窃的,在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项目评估是开放的、复杂的、充满挑战的实践活动,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既是主人又是受益者,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承担责任,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发挥。③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三阶段教学法应用以后,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课程选修人数大幅提升;85%以上的学生课后均认为课程学习有较大收获。一些学生课后将“学生电脑维修中心”、“二手书交易中心”等模拟评价项目付诸于创业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少数学生在各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奖。 2.关于“三阶段”教学法的思考。“三阶段”教学法是对《投资项目评估》课程教学的一种改革和探索,为更好地改进教学效果,还需要其他教学措施的配合:①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三阶段”教学方法要求加强师生的双向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以便更好地引导和答疑,因此需要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QQ群以及其他互联网工具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保证师生双向交流的顺利进行。②丰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三阶段”教学法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实践要求,任课教师还需要通过实务调研、挂职等形式参与投资项目评估实务,以不断丰富实务教学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③优化考核方式。“三阶段”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习过程,以平时表现为主、考试成绩为辅的思路建立考核评价标准。加大团队创业项目模拟评估及答辩的成绩占比,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且期末考试应以开卷考试为主,题型应多元化、开放化,以考察学生分析能力为主。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IT项目管理视角下的宁夏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研究 摘 要 随着IT项目管理方法的普及和物流网络化的发展,二者在网络化服务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可以实现有机的结合。运用IT项目管理的思想,可以有效提升宁夏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的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组以及相关的知识领域,重点以范围管理和质量管理为基础引入项目管理原则和具体步骤。在阐述如何借助IT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宁夏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的过程中,为提升宁夏公共物流信息服务水平提供理论上的探索。 关键词 项目 物流 信息服务 质量管理 一、IT项目管理与宁夏公共物流信息服务概述 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部门的关注,有关IT项目的概念要从项目概念入手去了解。对于项目的定义,既可以从项目的投资者、所有者、使用者、实施者和项目的政府监管部门等不同的角度来界定,也可以从不同的专业领域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角度给出。IT项目,一般指企业在IT环境下启动的项目,也可以指在IT行业中从事软件项目开发或者软件项目外包的项目。其是企业为实现特定目标而进行的一次性努力。近年来,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工作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信息化项目,即IT项目。IT项目可能是由信息化需要而产生,也可能是由IT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趋势分析,从市场利益出发,研究投资的机会。一般认为,IT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既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创新目标,在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存在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独特的、非重复性的有关软件开发和应用的工作。而IT项目管理则是一个活动过程,它是企业或政府为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求,通过运用方法与工具、知识与技能,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过程。 由此可知,对于公共物流平台的搭建属于IT项目的范畴。宁夏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分为物流信息平台服务和物流信息运作服务两个方面,这些均与物流信息技术紧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宁夏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就是由多个IT子项目构成的IT项目群。每一个子项目的管理都会应用有关IT项目管理的思想,众多的IT子项目将采用项目组合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相关的管理和运行。这将涉及有关供应链、平台企业、客户群、政府等许多层面的利益关系,其工作内容涉及面很广,复杂程度和难度都非常高,通过借助一套IT项目管理的体系知识和I相关的工具,将对项目的顺利完成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有关物流的研究领域中,虽然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有很多,但以IT项目管理思想为基础进行研究的比较少,这使得在具体项目计划、实施以及控制方面都存在大量漏洞和隐患。所以,本研究将着重以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管理为例进行相关阐述,作为IT项目管理理念在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的一种应用性探索。 二、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项目管理理论分析 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管理作为一个IT项目,如果从过程组的观念划分,可以将它分为5个过程组,分别是IT项目启动、IT项目规划、IT项目实施、IT项目控制和IT项目收尾过程。 第一,IT项目启动阶段需要对此项目举行授权仪式,并任命IT项目经理,组建IT项目团队,确定IT项目利益相关者。在此阶段,可以为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管理作一个好的开端,而在确定IT项目利益相关者时,要在最大范围内找到项目各方面涉及到的人员。 第二,IT项目规划阶段是IT项目中最为核心的阶段之一,在此阶段,人力、资源、财力、供应商和各项任务都必须被正确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监控IT项目的中间产物和最终成果。在制定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管理项目计划的过程中,要按照项目总目标、总计划进行详细计划,计划文件一经批准将成为之后开展项目工作的指南。制定计划时应遵循目的性、系统性、经济性、动态性、相关性和职能性的原则,并根据预测到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管理的变化和实际存在的差异及时作出调整。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探索项目中的内外部因素,确定各变量和分析不确定原因,对存在的问题能及时提供多种可行方案。 第三,IT项目实施阶段就是执行计划的阶段,而IT项目控制则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延期、超费用,以及与客户或相关利益人需求不一致等问题的监督和处理。IT项目收尾阶段是当IT项目结束时,对IT项目进行验收,同时为使项目干系人对产品验收正式化而进行的项目成果验证和归档,这一阶段是项目的重要评审点。 在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组中涵盖了丰富的管理内容,对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这一IT项目也是适用的。一般而言,在项目管理知识领域中包括项目的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将不同知识领域中的技术和工具灵活运用。在提高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水平的过程中,每一领域的内容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范围管理是项目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质量管理是保障项目目标实现的关键。下面将主要对范围管理和质量管理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三、项目的范围管理 在项目的范围管理中,要收集需求,确定项目的最终范围。在此阶段,需要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项目的重要性以及项目的实际目的和意义。从中国地理版图上分析,宁夏几乎位于整个版图的地理中心区。从区位特点上分析,宁夏在发展物流业方面具备一定地理优势,但由于长期处于内陆不发达区,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发展不均衡,宁夏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强有力的经济和产业支撑,致使宁夏物流业落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和瓶颈。通过对困难和瓶颈的分析来确定项目的范围。 第一,宁夏交通发展滞后,交通基础设施总量匮乏。铁路方面定点货运班不足,同时机械设备、人员调配、调度频率等,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支持,铁路建设的技术标准偏低,整体运输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据2015年统计,全区每年铁路货运缺口超过2000万吨。公路方面等级低,2015年公路网密度仅为43公里/百平方公里,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很大,公路结构不合理,重点城市绕城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加强,对外通道出口不足,整体运输效率低。水运方面发展落后,宁夏境内只有黄河可以作为直接依托的水系,但黄河航道状态还不具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各项交通系统资源的整合能力较低,综合数据中心网络化水平不高。宁夏的交通基础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宁夏物流业的发展,不利于宁夏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的发展。 第二,宁夏缺少便捷通畅的骨干物流通道。枢纽的集疏运系统急需优化配置,“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成本高,铁路与港口、保税区和主要物流园区之间的运输成本高。城市中心城区对既有铁路线路的利用水平较低,对于骨干通道分时段、分路段的布局不合理,城市物流配送过程对城市骨干道路的利用不够充分,货物装卸、转运、倒载次数过多。集装货物多式联运发展不足,缺少面向国外市场及连接内陆的国际联运通道,口岸后方通道能力较弱,跨境多式联运的发展不足。大型运输企业和货主企业缺乏沟通与合作,在大宗物资、集装箱运输、冷链冷藏等方面的绿色低碳服务发展缓慢。 第三,宁夏缺少资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台。“平台+”物流交易与供应链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平台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比较单一。物流企业的信用管理需要加强,各类平台信用记录收集不全面,物流业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信用档案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企业规范制度和预警制度不健全,缺乏对于失信企业的惩戒机制,以及对严重失信企业的淘汰机制。交通物流模式仍没有实现协同联动,加入全国公路港联盟的企业较少,行业内资源共享和跨区域运输组织发展较为缓慢。城市公用型配送节点和末端配送点不多,导致末端配送服务不能满足需求。运输设备集装化、冷链冷藏设施集装化还没有完全达到标准,对于托盘、集装箱等标准化基础装载单元的物流企业仍然不多,仓储和月台等基础设施还没有实现标准化。 总体上,由于宁夏物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得在物流信息服务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综合分析得出,在宁夏物流业中宏观粗放型物流信息服务过剩,而微观集约型物流信息服务不足。所以项目应主要围绕以下五方面开展任务:一是开发直通式陆路口岸的信息平台;二是开发出口加工区信息平台;三是开发虚拟空港快速通关信息平台;四是开发海关保税信息系统平台;五是开发陆空联运网络的信息平台。通过提升宁夏物流信息服务的集约化水平,促进宁夏物流进出口产品规模的扩大,提升整体物流业的水平。 四、项目的质量管理 在发展物流业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凭热情和感觉,必须对项目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避免低水平物流站点的重复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理论、模型以及应用的基础,是各节点间的关系以及网络整体的特性,网络节点间的互动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的基本功能就是物流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信息平台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由他们所建构的综合服务体系所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 第一,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选择。为加强质量管理,必须首先制订质量保障计划。在质量计划中包含定义项目需求、制订项目的目标、编写规格说明书、定义系统的详细解决方案、通过沟通验证客户需求。同时,在质量计划执行和监控过程中还要有适当的处理措施,包括需要有审计人员检查设计、对系统设计的影响进行认真评价、让用户尽早地参与到产品的可用性测试当中来。在整个IT项目的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都会产生质量问题,通过质量管理可以减少和消除工作中的浪费现象,使资源应用更加有效。不同阶段产生的质量问题,对物流信息平台的项目成本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一般在项目规划阶段出现的质量问题产生的成本占总项目成本的80%左右。质量管理学者J.M.朱兰(Joseph M.Juran)曾指出,对于项目故障应按优先级排序,通过技术分析,就可以将工作重心放在导致80%故障的占问题总数20%的主要问题上,利用这种二八技术可以提高项目质量。在物流信息平台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质量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可行性论证不充足,签约过于草率,没有经过详细、认真的需求分析;在实施中发现系统整体方案有缺陷,无法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选购的软件组件、中间件、硬件设备等不稳定,影响系统运行;没有经过必需的测试、检验和验收就交付使用;由于人员技术水平、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管理疏忽等原因造成管理漏洞,导致质量出现问题。 第二,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的衡量指标。IT项目质量管理需要为项目质量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一般包含信息产品实体和信息服务两类。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加工类实体产品,它的质量适合物流行业规定的用途,同时具备满足客户需求的质量特性。除了这些基本要求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还要有信息产品所应有的特殊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稳定性指标、生命力指标、适应性指标、可靠性指标以及安全性指标等。其中稳定性指标,是指在进行物流信息服务时信息系统的故障率的具体数值;生命力,指标则用来说明物流信息平台的耐用性、数据有效性以及系统活跃度等数值;适用性,指标用来衡量物流信息平台是不是的客户实时变化的需求,是否能够进行灵活的智能化的判断和处理;可靠性指标,是指物流信息平台的负载能力和抗攻击能力,最大持续工作时间长度数值;安全性,指标涉及物流网络硬件安全周期,包括网络软件漏洞探测准确度以及企业商业机密、注册专利等方面的信息保密级别。此外,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作为一种服务型产品,它是一种无形的IT产品,所以在项目质量的衡量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与服务相关的时间、能力和态度等。其中,服务时间主要指为用户服务主动、及时、准时、适时、周到的分值;服务能力指为用户服务时准确判断,迅速排除故障,以及指导用户合理使用产品的分值;服务态度是指系统交互过程中诚信、舒适度以及良好的服务信誉的分值。总体而言,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质量应该达到最优化的反应契合度、目标吻合度以及需求吻合度。 第三,宁夏网络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质量管理的原则。项目的质量管理关系到物流信息平台目标是否能够实现,需要不断提高质量来节约社会劳动消耗,从而提高使用价值。要想使项目管理达到预期效果,就需要遵循一定原则。首先是沟通日常化原则。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随时与客户保持沟通,通过交流了解客户需求。项目团队需要进行沟通,注重检测与自我检测,确定物流信息是否按规定的技术标准实现网络共享,并通过合格标准的比对,相互提出建议,分析问题原因,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此外,保持与专业质检人员的沟通,在物流信息平台项目接近尾声时,必须全面进行集成和系统测试,对于出现问题的,一律禁止上线。其次是技术责任化原则。在物流信息服务项目中,为保证交付成果的质量,必须建立责任制度。通过项目追溯和成果签名管理,将成果与当事人的对应关系予以记录和存储,并将关键工作保留相应证据,保证事后可以追究和查证。对于物流服务软件在开发过程的修订以及系统设备的检验都需要相关责任者签名,以示负责。签名后的记录文件要妥善保管,促进工作人员提高责任意识,保证产品质量。最后是质量报告定量化。在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阶段中,需要对故障率和问题重复次数作出定量统计分析。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误差、情绪性误差、程序性误差等,分别按照主观和客观进行分类统计。 五、结语 通过项目管理理念的引入,能够使宁夏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以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通过控制物流网络成本、有效调配物流信息资源、提升物流信息服务团队的生产效率,从而提升平台本身的经济效益。通过采用项目沟通管理的方法,提高客户对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乃至对物流一体化服务的满意度,提升物流企业的市场美誉度,为物流企业创造更多的潜在商机,提升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平台的满意度。在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实施过程中,借助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对项目团队进行积极建设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潜力和优势,提升成员的个人职业价值和综合素质,从而提升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努力,科学运用IT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借助IT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技术,依靠新型信息技术实现公共物流信息服务方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我国公共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项目是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在预算规定的范围内,必须达到约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这无疑要求项目管理必须是高效的,项目的范围管理是项目管理取得成功的最关键的一部分,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好项目管理范围。本文主要是来探讨我国公共投资项目管理范围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管理 项目范围管理 问题 一、引言 项目开始之初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项目的范围管理,因为项目的范围管理可以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一个项目任务范围的边界和框架,并通过这个边界和框架去规范项目组织的项目实施行为,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项目的风险。但是在现实的实际操作中间,往往会出现对项目范围定义不准确,出现范围变更等问题,打乱项目的工作节奏,这样不仅会拖延项目进度,导致重复工作,增加成本,费时又费力。所以针对项目管理范围有个清楚的了解,对其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在项目范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的项目范围的规划 项目规划的过程是未来的将来的决策提供基础的,是要通过指定一个项目说明书来确认双方建立了一个项目范围的共识,必要的时候还要包括对变化范围的确定有一个清楚的描述,作为一个项目的决策标准。但是在实际中往往没有提出实际的明确的发展目标,导致在规划中陷入技术之上的误区,在提出方案时只是一个纯技术的解决方案,而对其他的问题进行回避。有的项目组的成员在解决方案上重点突出了保密的功能,还通过了严格的审核,最终在完成的时候没有通过检验。没有做好完整的项目范围规划,而导致片面性。 本文特别要指出的是范围说明书的重要性,范围说明书是对工作的一个分解过程,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范围的说明书更多的应用于项目承建单位,特别是在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信息化项目中,这一问题更突出。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初期,多停留在明确自身对项目成果的需求上,因此项目管理工作较多地关注项目成果的获取,对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这就容易导致项目建设时间超期或是项目经费超支的情况出现。 (二)对项目的定义不准确 对项目的定义不准确大部分来源于是对需求分析的不到位,需求分析难以得到满意成果,所以特别指出这一问题。 项目范围管理的重点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一个项目的开端,也是项目建设的基石。在范围的识别阶段可能因为项目经理的原因,业务人员参与程度不高,或者有关责任人对要求就范围的不明确,导致项目对需求分析不全面,导致项目范围定义不准确,也有可能就是项目后期需求变化随意,造成项目范围的蔓延,进度的拖延,成本的扩大。 (三)不充分的项目范围确认 范围核实是指对项目范围的正式认定,项目主要干系人,如项目客户和项目发起人等要在这个过程中正式接受项目可交付成果的定义。但是在实际的项目工作中,项目工作人员可能因为业务的限制或责任心不重,很少会去做项目范围的确认,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评断。也有就是在项目范围进行变更时没有对相关的新范围进行再次确认,有的工作人员在对系统第一次更改时,就应该意识到系统界面风格和操作便捷性的重要性,这时应该清晰地定义系统界面风格和操作风格,并设法进行确认。但是在实际中往往会忽视对项目范围的确认,导致再次的项目变更。如果采取了恰当的措施,第二次的变更时完全可以避免的。 (四)项目变更难以控制 不论是在项目的开始阶段或是项目的将要结束阶段,都有可能会发生项目范围的变更,而项目范围的变更会自然而然地对项目有影响。现实中在发生第一次变更时,工作人员仍没有进行有效的范围管理,项目的变更完全不在项目的可控制的范围内,也就是常说的范围蔓延,当项目接受了太多小的变化之后所出现的情况。当所有这些小的变化结合在一起,工作人员才意识到需要做的额外工作太多,以至于要超出预算,延误工期。也就自然地造成系统的二次变更。重复的系统变更说明张工对系统范围控制不足,导致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 在项目的范围管理过程中,想不出现任何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时计划是赶不上变化的。除了范围蔓延外,在范围变更的不可控制还可能有以下两种常见的情况,导致项目的变更难以控制。 1.没有发起人的同意:很多时候,项目经理会从最终用户,股票持有人,或者客户经理那里收到变更请求。由于这些人都是客户公司内部的,有时会认为这些请求都应该被接受。会出现最终用户经常会提出范围修改的请求,但他们无权批准这样做。 2.项目小组的责任:由于项目小组成员和客户有很多联系,他们是最经常会遇到范围更改请求的人。因此,整个项目小组必须理解范围变化管理的重要性。他们必须在范围变化发生的时候立即发现它,并且即使把它反馈给项目经理。如果他们自己答应进行一些额外的工作,他们的这种行为就很有可能导致他们不能够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从而危及整个项目的进行。 三、小结 项目范围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明确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将其理论用于指导项目的具体实施,指导项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达到怎样的效果,对项目建设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为项目管理中最关键的范围管理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项目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到什么程度,都应该有项目范围管理来决定,它贯穿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如果范围管理没有做好,会有一系列的突发状况出现,影响项目的进度。因此通过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不仅可以为以后的项目建设提供借鉴,在事先做好各项工作,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探讨 摘 要:本文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目的是为公共事业从垄断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方法,使公共事业管理从以政府管理为主转向以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管理为主。 关键词: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 引言: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的系统流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按项目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阶段: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项目计划与实施控制阶段、项目绩效评价与收尾阶段、项目维护和项目经营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定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的管理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为顺利地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打下基础。项目正式立项后,进入启动阶段。公共事业项目的启动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项目管理组织以开展项目的管理工作,解决的是项目管理组织的构建问题。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的建立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制定启动战略,确定下属管理小组和各个工作小组的职责和任务,制定衡量公共事业项目的业绩标准,以评估项目是否成功。其次是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提供战略和政策方面的指导。第三是在项目管理中起协调作用。部门领导的职位和地位对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成功起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部门领导之间的协调,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个人或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或冲突比较容易克服,矛盾容易被化解。 2.建立项目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建立的目的是编制项目计划,制定衡量工作业绩的标准,以评估项目进展过程是否成功。控制项目工作按既定的日程进行,并提供日常指导和决策。领导小组要指派一名来自项目承包商的小组成员作为项目经理,对项目的进展负总责。同时,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成员要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小组对领导小组负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管理小组协调和处理下属各工作小组提出的方案。 3.建立项目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可能不止一个,各个小组负责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如财务,采购小组,他们执行管理小组的指令,解决项目过程中一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供管理小组决策,对管理小组负责。 二、项目计划与实施控制阶段的管理 1.项目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根据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制定一个完整、系统的项目进度计划。以保证公共事业项目按期完成。计划阶段还需要重新考察公共事业项目的风险,如果发现新的风险,需要在评估报告中进行说明,并制定应急计划和对策,以控制这些风险。 但是事先制定出的计划往往很难反映出实际项目进度,许多项目计划随着进度的深入,需要对原计划进行频繁的、重大的调整是常见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关键链项目管理(CCPM)方法。CCPM步骤是形成项目网络图,因为某些资源的量是有限的,关键路径上的工序的工期可能因为资源的有限而延长,所以项目的工期一般都要长于通过CPM法或PERT法得到的关键路径。在此时形成的项目网络图中,就可以识别该项目的瓶颈,它是网络图中最长的那一条工序链,该链的长度就是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 2.项目实施控制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追踪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进展,根据项目计划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工作特点是诊断、分析和调整。项目管理小组要经常将实际进展与计划进度相比较,监控项目工作的日程和预算执行情况,以便发现进度的偏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当某项工作进展显示出可能延期时,要找出公共事业项目实施的关键路线,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保证关键活动按时完成。进展情况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应当实行严格的执行,各个工作小组的组长要及时提交他们的最新报告。 三、项目收尾与评价阶段的管理 收尾阶段的内容是项目管理组织向相应的项目业主交接项目。收尾阶段的工作包括项目竣工验收,评估工作质量,分析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确定在今后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形成项目验收或终止报告,及时结算资金。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属于公共事业项目管理后评估,它以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效益后评估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资料,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管理工作进行评估。首先界定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工作目标,然后运用项目管理工作结构分析方式层层分解关键成功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各模块的具体指标。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应当立即收集数据,着手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和消除指标间差异的量化工作,然后代入相应的数学评价模型中进行计算,并取得计算结果。用这个计算结果同原有系统的相应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系统改进的具体量化值。 四、项目经营和维护阶段的管理 项目维护和经营的内容是项目业主委托项目管理组织维护和经营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经营或维护项目的过程中,公司要建立相对固定的管理队伍。必要时政府要进行跟踪检查或参加管理队伍。 公共事业项目可以考虑政府向社会招标产生项目投资业主,再由业主组建项目管理公司,项目管理公司负责项目融资建设、经营和维护,项目业主偿还建设项目所需贷款本息。政府授予项目业主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在一定的经营期内政府给予固定的投资回报,经营期满后,业主将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项目经营一段时间后,应该进行公共事业项目后评估。后评估将项目前期所确定的目标和各方面指标与项目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即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项目建设、运营现实存在的情况、产生的数据进行评价。项目后评价涉及到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政府作为评价的主体,对公共项目后评估主要注意在新的投资体制下项目评价的内容。 结语: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只是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公共事业可以视为一个项目,当然也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方式有助于政府对公共事业实行有效管理。 作者简介:张超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论项目管理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 [摘 要]我国项目管理理论从企业走向社会的各个行业,而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引入到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来是公共图书馆人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项目管理;公共图书馆;应用 21世纪的公共图书馆面临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存在形式,数字化和网络化深刻地改变着公共图书馆的形态和内容,其管理也必然随之发展和进步。然而较之于经济活动领域,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变革似乎步子更慢一些,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服务、乃至于经营活动尚缺乏革新的动力,还没有形成适应发展趋势的范式,可供整个行业借鉴参考。公共图书馆处理对象的数字化是公共图书馆自产生以来所发生的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公共图书馆有可能直接对知识内容进行处理,加上业务联系和服务方式的网络化,使原先的公共图书馆业务流程面临很大冲击,公共图书馆管理也不得不服从发展的步伐,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并引入许多新的管理因素和管理方式。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轻便灵活的管理形式,带来了许多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大量的管理技巧与技术,作为社会转型期或者对于复杂社会组织基本管理的一种补充,它已经在许多行业和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承担特定职能的社会机构,长期以来形成了其特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引入项目管理必然能给公共图书馆管理带来新的理念和活力。 一、公共图书馆进行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任何社会机构作为社会活动的基本细胞都有其定位和属性。计划经济年代国家操办一切,任何机构单位都纳入国家政府管辖范围。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国加入WTO,企业的经济细胞作用凸显,政府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二类机构的划分格局是吧能继续维持下去,公共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是不是稳定,公共图书馆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实体,将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些都不能确定。然而只有―样可以确定,那就是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是不会一成不变的,从大的意义上来说,项目管理给我们提供了变革的契机。 任何社会机构的管理都是围绕其职能和目标施行的,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各种文献的保存和利用达到交流知识、传播文化的目的,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也必然服从于它的制度,以维持公共图书馆功能的正常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在很多方面与―般社会机构的管理是相同或近似的,例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等,所不同的是其实现核心价值的管理,业务管理,公共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围绕其业务流程而设计,涉及资源采购、编目、典藏、流通、期刊管理、读者服务等整个业务过程的各个环节,随着计算机的使用,业务管理的整个过程被固化在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中,构成公共图书馆管理的中心内容。然而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提出就是这样一种变化的结果。在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过程中,传统的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必须建立一种自学习、自适应的机制,调整自身,才能适者生存。项目管理的许多理念和方法正好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它正在为业务管理提供营养。在项目管理中探索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常常被固化、被吸收为业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业务管理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这个过程正在企业管理领域非常激烈地进行着,例如企业流程再造、知识管理等等的提出,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从整合社会资源的角度考虑,现代公共图书馆常常被赋予更高的目标,它已不再是只具有保存文化、传播知识、娱乐大众等传统功能的机构,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还希望它同时兼有信息枢纽的功能。在我国,一些大型的公共图书馆常常能够提供非常专业的信息咨询与研究服务,常常拥有非常现代化的信息加工、制作能力,有的甚至拥有图书、期刊、电子资料等非常全面的出版发行渠道,能够开发、研制和出版多种数据库和其他信息产品。这类公共图书馆实际上已经成为信息服务产业的一部分,有能力向社会提供全面的高水平的信息增值服务。项目管理这种形式能够为复杂机构的管理提供面向任务的实现机制,使这些机构能够集中人力或其他资源实现一些特定的目标、任务,突击解决一些瓶颈问题,克服单兵作战的不足。公共图书馆的机构设置来自于传统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现代公共图书馆常常要完成一些实验性、临时性或突发性的任务,而在原有管理框架中则难以解决,为此,必须借助项目管理这种灵活的方式,先进行目标明确、资源投入的试验,经试行后再考虑与原有机构建制进行整合。 由于大量采用现代化技术,图书馆在“升级”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项目,同时图书馆人才的不足,常常采用资源外包的方式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的应用将不可避免甚至非常普遍。 二、公共图书馆项目管理的模式和管理过程 (一)公共图书馆项目管理的模式 就项目的属性来看,凡是目标明确、有一定独立性、必须利用一定的资源完成的工作都可以作为项目,因此在引入项目管理以前,公共图书馆早就在同项目打交道了;项目不一定必须按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来做,但是项目管理的方法往往能够带来出奇制胜的效果。公共图书馆工作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项目”,例如公共图书馆的馆舍建设一般都是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运作的,我国建筑行业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开始普遍采用项目制,以后扩大到各类工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推行项目制方面做出过很大贡献;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开发顶目也多采用项目制进行管理,这也与公司普遍采用项目制管理有关,几乎所有的软件公司都全面采用项目管理,软件公司职能部门设置的目的就是为大大小小的项目服务,类似采用全面项目管理的机构还有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等。 公共图书馆是否能够全面推行项目制管理呢,目前有一种“项目泛化”的管理思潮,认为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泛化为“项目”,甚至日常重复性的工作,也被看作是可重复的项目,由于公共图书馆的传统管理还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不主张把这种项目泛化。但是公共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确有许多内容可以作为项目进行管理,除了上述的工程类、技术应用类项目之外,凡是与公共图书馆现有机构建制基本无关(即现有组织机构中没有“当然”的部门应该从事这项工作),有明确的目标,需要调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都可以列为项目,这些工作如果按照项目管理的规则去做不一定能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求消耗最小,利益最大,并避免传统管理的许多弊端。 (二)项目的生命周期和管理过程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进行项目的定义、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生命周期是项目的基本特点之一,虽然有人把周期性重复的工作也作为项目,但项目必须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有始有终。项目的生命周期可以差别很大,但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前期策划与决策;(2)设计与计划;(3)实施与控制;(4)结束与移交。不同类型的项目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资源消耗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在项目的策划和决策阶段,应该进行预研,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项目定义,明确项目目标,并计算项目的资源投入,提供决策参考。项目策划和决策阶段一般还设有项目组,尚未正式立项,但项目管理必须以此作为起点,做为好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半。此过程一般由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或由图书馆自行承担,也可以向社会和厂商征集项目方案,作为下一步项目计划与设计的前期准备。经过项目评估和审批流程,明确了项目的边界和投入后,即可立项,进入项目和设计阶段。该阶段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任务划分、人员配备、成本计算、资源分配、进度安排,有些过程需要详细科学地测度;项目如果涉及技术复杂,或金额巨大,可编写项目指南,进行招标。详细的项目计划是项目控制实施的基础,其中主要文档同时也是合同的附件,是项目执行的依据。例如需求报告是需求管理的依据,应该力求规范。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有许多软件可以辅助进行项目管理了。 三、结论 在公共图书馆中应用项目管理的最大益处,是令员工工作目标清晰、工作范围明确、责任分明、成果明显,提高管理效率,避免互相扯皮推诿,工作迟滞不前的状况。项目化管理,使项目人员的沟通、合作、协调能力与团队精神得到重复的培养和检验。项目成功完成,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成功了,令员工充满成就感,保持员工持续的工作热情。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探讨 【摘要】医院属于最复杂的公共建筑工程,特别是大型医院的改扩建项目,由于要维持原有的医疗工作,加之设计预留的准备工作时间短,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发生的设计变更多,为了满足将来医疗使用功能的合理性,设计变更是必须的,大多数医院建设项目属于国家投资项目,在施工合同管理中对变更工程洽商确认的程序严格,工程签证手续规范;通常是签字人在“各为其主”的情况下,对变更工程洽商中的经济确认周期长,各方达成一致意见需要多个审核程序来完成;如何在保证建设项目工期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兼顾各方经济权益,解决好变更工程洽商、工程签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变更;工程洽商;管理;工程签证 0.引言 医院在施工管理中由于发生的设计变更多,工程签证审核程序严格,手续繁杂;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到位都会影响施工工期、质量、超投资。在医院的施工管理中变更工程洽商和工程签证是重要的一项管理内容。建设单位、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各司其责;作为施工单位必须在变更工程洽商发生后,及时完善相关签证,结合投标时的工程量清单、施工合同,尽快补充经济工程洽商的审核认价手续。提交的重新组价后不能马上审核确认时,要在保证施工工期的情况下,施工单位要配合建设方采取变更工程洽商工程实施和经济工程洽商审核确认分别两条线的模式。不坚持主张先认价格再组织施工的方式;施工单位要本着顾全大局的思想,特别是全额国家投资的医院,该做法非常实用。 1.设计变更的含义及内容 设计变更是工程施工中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完善工程设计。纠正设计错误以及满足现场条件变化而进行的设计修改工作。一般包括由原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通知单和由施工单位征得原设计单位同意的设计变更联络单两种。 ①在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参加的设计交底会上,经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提出,各方研究同意而改变施工图的做法,都属于设计变更,为此而增加新的图纸或设计变更说明都由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负责。 ②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一些原设计未预料到的具体情况,需要进行处理;因而发生的设计变更。如工程中的管道安装过程中遇到原设计未考虑到的设备和管墩、在原设计标高处无安装位置等等,需改变原设计管道的走向或标高,经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同意,办理设计变更或设计变更联络单。这类设计变更工程洽商应注明工程项目、位置、变更原因、做法、规格和数量,以及变更后的施工图,经四方签字确认后既为设计变更。 ③工程开工后,由于某些方面的需要,建设单位提出要求改变某些施工方法,或增减某些具体工程项目等,如在医院中由于建设单位医疗设备要求增加的管线,再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后出设计变更。 ④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方面、资源市场的原因,如材料供应或者施工条件不成熟,认为需改用其他材料代替,或者需要改变某些工程项目的具体设计一等引起的设计变更,经双方或三方签字同意可作为设计变更。 2.工程签证的涵义及内容 施工过程中的工程签证,主要是指施工企业就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所确定的工程内容以外,施工图预算或预算定额取费中未含有而施工中又实际发生费用的施工内容所办理的签证,如由于施工条件的变化或无法遇见的情况所引起的工程量的变化。 ①由于建设单位原因,为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材料、场地、设备资料等造成施工企业的停工、窝工损失。 ②由于建设单位原因决定工程中途停建、缓建或由于设计变更以及设计错误等造成施工企业的停工、窝工、返工而发生的倒运、人员和机具的调迁等损失。 ③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由建设单位造成的停水停电,造成工程不能顺利进行,且时间较长,施工企业又无法安排停工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④在技措技改工程中,常遇到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作面过于狭小、作业超过一定高度,造成需要使用大型机具方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施工企业在发生时应及时将现场实际条件和施工方案通告建设单位,并在征得建设单位同意后实施,此时施工企业应办理工程签证。 ⑤对大检修工程、零星维修项目大都没有正规的施工图纸,往往在检修前由施工企业提出一套检修方案,检修完毕后办理工程签证,然后依据工程签证办理工程结算。此时工程签证工作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检修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3.有效的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设计变更与工程签证的管理 因医院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其涵盖的专业内容多而复杂等特点,首先由业主“基建指挥部”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按实际施工的专业分包单位的数量,在按照每个专业分包的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变更工程洽商在申报费用时报表使用的统一编号。要求每个专业分包单位按照自家的专业编号把整理好的工程洽商款逐月上报当月发生的工程量,在经监理初步审核后上报业主,在由业主按年、月装订成册后再下发给各个单位及上报给国家财政评审中心后经评审中心审核批准后,作为每个单位当月工程洽商进度款的支付依据。 做好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的台帐管理工作也尤为重要。根据实际发生的工程变更工程洽商情况编制清楚细致的台帐对资料的保管及追溯非常重要。例:因我们所施工的项目工程洽商变更及现场签证资料非常多(项目变更工程洽商约1000项),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就根据我们工程自有的特点编制了不同的台帐内容。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编制台帐的基本内容有:序号、工程洽商编号、变更内容、工程洽商报审日期、工程洽商返回日期、工程洽商报审金额、监理批复金额、装订册数、备注等。只有这样不管我们施工的工程规模的大小、施工周期的长短,我们都能把工程洽商变更及现场签证的工作做的有理有据有度;使我们在竣工结算时能够及时完整的上报竣工结算资料。保护施工企业的权益。 4.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医院建设工程项目中设计变更工程洽商和工程签证的管理。做好工程施工过程中“变”和“签”这两个环节工作的控制,会使我们施工企业在竣工结算工作时既轻松又顺利,使业主在工程投资管理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控制,使整个工程的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中。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安装公共区装修项目管理设想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实行“属地管理”制度、建立和推行“施工现场标准化、施工作业规范化-即两化管理”模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属地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界面,确保施工的有序、高效进行,施工现场标准化的核心目的是保证项目安全,施工作业规范化的核心目的是保证项目质量。建立“属地管理”制度、建立和推行“两化管理”模式至关重要。 关键词:属地管理;两化管理;各阶段管理重点 一、管理模式概述 1.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全过程,严格推行和执行“一模两化”的管理方针。 所谓“一模两化”:“一模”就是“小业主大监理”的工程管理模式,工程建设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理,并建立严格的监理组织体系;“两化”就是“施工现场标准化、施工作业规范化”。“一模”是基础;“两化”是常态;安全、质量管理可控是最终目的。 小业主大监理的核心目的是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职能,要求监理单位自觉往前站,主动监理、有效监理,同时,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为业主提供其增值服务。 施工现场标准化的核心目的是保证安全,要求各种施工机器具、材料及构配件按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进行5S定置管理,使施工现场保持常态。 施工作业规范化的核心目的是保证质量,要求每道工序按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及规范落实到实际施工中,使各道工序规范化作业保持常态。 2.为了规范管理界面,确保施工的有序、高效进行,在全过程中,严格执行确定的“施工现场属地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属地管理指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材料、设备进出、成品保护及人员准入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以及现场各专业作业工序安排、公共资源配置、接口界面协调等管理工作。其属地划分如下: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车站设备安装装修阶段主要分为两类属地: 一类是车站区,以车站公共区及设备区为属地,以风水电安装单位为属地管理单位,以风水电安装监理单位为属地监理单位,以风水电安装项目工程师为属地管理业主。 另一类是轨行区属地,以车站及区间轨行区为属地,以轨道施工单位或供电施工单位为属地管理单位,以轨道监理单位为属地监理单位,以轨道工程项目工程师为属地管理业主。 设备安装、装修阶段施工现场管理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在现场协调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现场协调办公室、总调度室的具体协调下,以车站区、轨行区为单位落实施工现场管理职责,规范管理界面,确保施工的有序、高效进行。 二、 实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之目的和措施 施工现场标准化的核心目的是保证安全,要求各种施工机器具、材料及构配件按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进行5S定置管理,使施工现场保持常态。 首先,要求施工单位进场后进行现场总平面布置,制定标准化工地创建方案。根据方案确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合同及劳务用工管理目标,并分解量化到人,随着工程进度对现场各个管理环节及时完善,不断细化,各类要素持续优化改进,促进现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的管理做出标准化要求,进行5S定置管理,实现场容场貌的秩序化。 对工程施工活动的各个环节实行程序化管理,做到质量与安全管理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尤其是通过监督、检查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不断巩固和扩展标准化工地,提升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三、 实行施工作业规范化的目的及措施 施工作业规范化的核心目的是保证质量,要求每道工序按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及规范落实到实际施工中,使各道工序规范化作业保持常态。 督促各施工单位在其项目内进行规范化管理,在项目内实现规范化施工作业,就是要求作业现场每道工序按施工标准、规范、规程要求的材料、方法、工艺标准来进行施工作业,使每一道工序做到有章可循。 通过全员、全过程按标准及规范要求进行作业,来保证工程质量全面达到标准及规范的质量要求,杜绝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各站采取实行各专业“样板”点工程,以点带面,保证整个工程质量达到标准及规范的质量要求 四、各阶段管理重点 1.实施前准备阶段 (1)督促施工单位及时到位 及时督促施工单位人员到位(包括装修施工以及设计配合主要负责人),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及联系方式,完成安全、质量报监工作。 (2)协助业主进行各类交底、图审工作 向装修单位进行业主建设管理交底、设计交底、质监交底、安监交底、监理交底、安全交底、质量交底、组织图纸会审等。 (3)督促装修单位实测实量细致深化施工图 督促装修单位对土建具备条件的地方进行实测实量,现场密切关注机电安装单位的进度、前期的设计、机电安装单位的施工图深化结果、现场的实际高度、位置,依据实测实量结果深化施工图,完成最终的排版图;现场过程中进行跟踪,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标高、位置等发生错误造成大面积返工,难以满足装修效果。 (4)材料供货计划 督促施工单位,根据施工排版图的工程量清单,结合土建、机电安装单位、各系统单位进度详细列出甲供材料供货(需求)计划并提交业主设备物资部,过程中及时沟通,配合业主设备物资部完成甲供材料的采购,确保材料能够按时到货;同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乙供材料的进场时间,确保乙供材料按时到货。 (5)督促装修单位完成工期策划 1)认真梳理各站土建、轨道、机电及个系统单位施工进展及计划情况,开展场地、工期及物资供应策划工作; 2)进行工期策划,合理安排人员及资源配置; 3)根据工期策划确定供货需求计划。 (6)场布策划 接受地盘管理单位的管理,对其施工领域进行场地规划及布置(策划5S定置管理方案)。 1)合理规划临时堆放场地及临边防护; 2)根据场布策划与属地管理单位(机电安装单位)场布策划衔接,临水、临电、材料堆放场地、材料设备成品保护对属地管理单位提需求。 3)场布策划满足属地管理单位要求。 2.施工实施阶段 (1)质量管理 以规范化施工为基础,确保每道工序按规范、规程要求的材料、方法、工艺标准实施。 (2)现场管理 严格监督执行批准的场布策划,以标准化现场为基础,通过可视化、定置化管理实现标准的常态化。 (3)关注甲供材料供货时间,协助业主设备物资部及时供货,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对甲供材料进行现场验收及保管工作。 (4)协调各施工场地、工序、接口 强化现场协调,统一认识,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下保证工程的有序进行,协助业主建立现场协调管理各项会议制度,包括月协调会议、周协调会议、每周轨行区施工与运输计划协调会和不定期的专题会议。 特别关注相关工序的转换和与各专业接口界面的划分及处理,避免返工问题。在公共区吊顶施工要考虑与各专业管道的施工前后顺序;在站台层公共区吊顶要考虑与屏蔽门门机顶箱的接口处理等;在进行墙面装饰施工要考虑与动照专业、消防给排水专业及综合监控等专业的配合;在进行地面施工时要考虑与扶梯、屏蔽门专业、AFC专业的配合。 在站台层要充分考虑大型设备的水平运输对地面装修的影响;在轨行区进行灯箱及广告牌作业时要考虑轨行区安全等。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上,由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加上建筑行业相关管理经验的缺乏,常常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了社会上诸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探索研究,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公共建筑工程管理探究对策措施 一、公共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 (一)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公共建筑工程开工之前,首先要对项目作出祥细的实施方案,并有针对性地对项目技术支撑、工程造价、成本确定、安全指数和时间效率等进行分析和确认,然后再分阶段来施工,并指派管理人员来进行造价编制和工程责任成本的确定。同时,在责任成本的确定中应该将投资成本、产生效益作为实施项目工程的重点内容,有效控制各阶段的成本,明细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可以通过从项目经理开始实施的方式,并由项目经理来对各个部分的分经理工作来形成监督,分经理监督下属。形成这样级级管控的分类管理模式有利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不仅如此,在具体的人员纸牌上应该选择那些对控制成本意识较强的工作人员,从而防止在具体的施工当中出现人力物力的浪费和造价的失控。 (二)有效预测项目成本 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进行项目成本的预测,实际上就是通过成本管理人员来对影响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各方面因素分析,并结合当前的企业实力、市场要素、技术支撑、经济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变化作出合理预测和分析,通过对公共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分析、测算和判断,把准项目实施效益,这是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进行项目成本预测的一种最有效方式。 (三)突出目标成本的控制 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公共建筑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实际上是成本管理的核心目标,在具体的目标成本控制上应该严格按照各个目标成本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控制工作。在控制上可以把项目经理部作为成本的控制中心,从而根据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确定的目标成本总额分解到各个施工班组当中,同时各施工班组应该详细认真的做好施工记录工作,明细的记录每一工期和工序的具体成本,并确定某一时间段与目标成本进行分析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产生的具体原因,以便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消除成本差异,避免成本失控局面的出现。 二、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的管理 在公共建筑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做好工程洽商和工程签证的管理工作。而且在具体的施工当中,一定要以大局为重,切实做好公共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国家投资的公共建筑工程上比如医院的建设,都应该做好这两个方面的管理。 考虑到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复杂,比如节能等方面的设计都需要精心的进行设计。就医院的建设为例,首先应该结合此项目工程的特点,并结合具体施工当中的专业分包单位数量和每个专业分包的特点来制定出具体的工程设计变更洽商,从而在申报费用表是能够使用同一的编号。其次还应该保证公共建筑工程每个专业分包施工单位要把工程洽商宽逐月上报,并在公共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审核之后上报国家财政评审,经国家财政评审单位批准之后方可作为每个专业分包单位当月工程洽商款的支付依据。不仅如此,加强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管理还应该做好台账管理工作。在具体的项目建设当中,应该密切结合工程项目变更的实际情况和工程变更洽商款来编制出明细的台账,并做好资料的保管工作。比如在现场签证资料和工程洽商变更非常多的情况下,应该根据公共建筑工程具体的特点来编制不同的台账内容,比如序号、工程洽商编号和变更内容、工程洽商返回日期、监理批复金额等具体的内容。只有通过这样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一)加强公共建筑工程参建各方的行为监督 1.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在对公共建筑工程项目责任主体进行检查工作时,应该严肃的查处人员到岗和施工、建设单位的手续、分包合同的备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变更与施工及材料取样的具体情况。因为公共建筑工程的施工不同与普通建筑物的施工,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一旦在检测工作中出现了违法违规的问题,应该督促整改并记录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不良记录,如果事态比较严重,应该主动联系执法部门,并由相关单位和组织作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从而通过建立工作联系制度的方式达到现场管理联动的良好效果。 2.监理项目登记制度。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在建立单位中标之后,一定要到质监站进行该项目人员配备情况的等级工作,从而在日后的施工当中方便质监人员能够有效的进行现场检查和核对,这样能够对缺岗人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等级,如果达到相应标准,由相关部门做出适当处理。 (二)加强公共建筑工程实体质量监督 加强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首先要做好工程施工材料的管理,在这一方面主要是把好材料检测关。自从我国坚持机构改制之后走向市场,经常出现某些不法的检测单位为了攫取利润,毫无原则的满足客户不合理要求而出具虚假报告,导致我国的很多建设工程由于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而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必须要对检测机构的诚信记录和资质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在材料入场之后要加强材料的抽检力度,避免不合格材料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出现。另一方面是加强质量监督还应该做好工程实体检测。比如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当中对砼砂浆的强度进行检验、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的检测、构件的几何尺寸测量等。都需要进行细致认真的检查,从而有效防止问题的出现,确保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 (三)加强公共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监督 公共建筑工程项目区别于一般建筑物的特点就是需要做好节能施工的工作,因此在节能质量的监督工作上也要得到加强。具体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责任主体的技术交底工作来实行,比如设置建筑节能质量监督控制点来监督和知道实际施工过程中质量措施的落实,另外对于节能设计的变更要得到重视,尤其是要重点审查节能设计变更后的施工图,而且要及时的对材料合格证、质量、报告等资料进行详细的检查,严格的做好节能部分和验收工作。一旦发现节能设计达不到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标准和具体要求,要立即进行整改,不得进行下一步的施工。通过强化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监督工作,才能确保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得到落实和规范。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小议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摘要:文章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一、公共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 (一)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公共建筑工程开工之前,首先要对项目作出祥细的实施方案,并有针对性地对项目技术支撑、工程造价、成本确定、安全指数和时间效率等进行分析和确认,然后再分阶段来施工,并指派管理人员来进行造价编制和工程责任成本的确定。同时,在责任成本的确定中应该将投资成本、产生效益作为实施项目工程的重点内容,有效控制各阶段的成本,明细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可以通过从项目经理开始实施的方式,并由项目经理来对各个部分的分经理工作来形成监督,分经理监督下属。形成这样级级管控的分类管理模式有利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不仅如此,在具体的人员纸牌上应该选择那些对控制成本意识较强的工作人员,从而防止在具体的施工当中出现人力物力的浪费和造价的失控。 (二)有效预测项目成本 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进行项目成本的预测,实际上就是通过成本管理人员来对影响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各方面因素分析,并结合当前的企业实力、市场要素、技术支撑、经济条件和外在环境的变化作出合理预测和分析,通过对公共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分析、测算和判断,把准项目实施效益,这是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进行项目成本预测的一种最有效方式。 (三)突出目标成本的控制 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公共建筑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实际上是成本管理的核心目标,在具体的目标成本控制上应该严格按照各个目标成本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控制工作。在控制上可以把项目经理部作为成本的控制中心,从而根据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确定的目标成本总额分解到各个施工班组当中,同时各施工班组应该详细认真的做好施工记录工作,明细的记录每一工期和工序的具体成本,并确定某一时间段与目标成本进行分析和比较,分析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产生的具体原因,以便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消除成本差异,避免成本失控局面的出现。 二、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的管理 在公共建筑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做好工程洽商和工程签证的管理工作。而且在具体的施工当中,一定要以大局为重,切实做好公共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国家投资的公共建筑工程上比如医院的建设,都应该做好这两个方面的管理。 考虑到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复杂,比如节能等方面的设计都需要精心的进行设计。就医院的建设为例,首先应该结合此项目工程的特点,并结合具体施工当中的专业分包单位数量和每个专业分包的特点来制定出具体的工程设计变更洽商,从而在申报费用表是能够使用同一的编号。其次还应该保证公共建筑工程每个专业分包施工单位要把工程洽商宽逐月上报,并在公共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审核之后上报国家财政评审,经国家财政评审单位批准之后方可作为每个专业分包单位当月工程洽商款的支付依据。不仅如此,加强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管理还应该做好台账管理工作。在具体的项目建设当中,应该密切结合工程项目变更的实际情况和工程变更洽商款来编制出明细的台账,并做好资料的保管工作。比如在现场签证资料和工程洽商变更非常多的情况下,应该根据公共建筑工程具体的特点来编制不同的台账内容,比如序号、工程洽商编号和变更内容、工程洽商返回日期、监理批复金额等具体的内容。只有通过这样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一)加强公共建筑工程参建各方的行为监督 1.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在对公共建筑工程项目责任主体进行检查工作时,应该严肃的查处人员到岗和施工、建设单位的手续、分包合同的备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变更与施工及材料取样的具体情况。因为公共建筑工程的施工不同与普通建筑物的施工,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一旦在检测工作中出现了违法违规的问题,应该督促整改并记录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不良记录,如果事态比较严重,应该主动联系执法部门,并由相关单位和组织作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从而通过建立工作联系制度的方式达到现场管理联动的良好效果。 2.监理项目登记制度。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在建立单位中标之后,一定要到质监站进行该项目人员配备情况的等级工作,从而在日后的施工当中方便质监人员能够有效的进行现场检查和核对,这样能够对缺岗人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等级,如果达到相应标准,由相关部门做出适当处理。 (二)加强公共建筑工程实体质量监督 加强公共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首先要做好工程施工材料的管理,在这一方面主要是把好材料检测关。自从我国坚持机构改制之后走向市场,经常出现某些不法的检测单位为了攫取利润,毫无原则的满足客户不合理要求而出具虚假报告,导致我国的很多建设工程由于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而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必须要对检测机构的诚信记录和资质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在材料入场之后要加强材料的抽检力度,避免不合格材料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当中出现。另一方面是加强质量监督还应该做好工程实体检测。比如在公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当中对砼砂浆的强度进行检验、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的检测、构件的几何尺寸测量等。都需要进行细致认真的检查,从而有效防止问题的出现,确保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 (三)加强公共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监督 公共建筑工程项目区别于一般建筑物的特点就是需要做好节能施工的工作,因此在节能质量的监督工作上也要得到加强。具体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责任主体的技术交底工作来实行,比如设置建筑节能质量监督控制点来监督和知道实际施工过程中质量措施的落实,另外对于节能设计的变更要得到重视,尤其是要重点审查节能设计变更后的施工图,而且要及时的对材料合格证、质量、报告等资料进行详细的检查,严格的做好节能部分和验收工作。一旦发现节能设计达不到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标准和具体要求,要立即进行整改,不得进行下一步的施工。通过强化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监督工作,才能确保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标准得到落实和规范。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监理方)的思考 摘要: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施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如何做好工程的施工管理是大型公共建筑企业所要面临的重要话题,本文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管理工作进行详细分析,分析监理方对建筑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强调了目前管理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工作重点,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培养人才,提高监理竞争力。 关键词:监理企业,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经验总结 1.目前我国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监理企业的工程管理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立与国际相接轨的大型建筑项目管理工作是大势所趋。然而从目前开展的工程项目管理当中,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漏洞。下面本文主要针对这些漏洞进行分析: 1.1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目前工程项目管理的法律地位并不明确,在工程监理的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一些指导性的文件,但是并不完善,在操作性指导方面也很匮乏。另外,对于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招标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建筑法规定,但是对于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却存在着界限不清晰、权责不分明、管理工作中的很多职责存在着重复的现象。 1.2监理企业的机构不健全 由于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并没有建立相适应的项目管理体系。监理人员、监理项目都不能够满足工程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企业当中的工程项目管理文件、作业指导等方面并没有完善和健全,从而造成项目管理的标准化程度有所降低。另外,一些复合型项目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但由于技术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需要跟其他的单位进行合作,这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项目管理的进行。 1.3项目工程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强 由于目前从事项目管理单位的管理技术相对落后,在管理的过程中应用的手法相对较传统,管理人员也没有重视对项目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管理手段不强,导致了项目管理经常出现漏洞。 1.4社会上对工程管理的认知不够 由于认知不够,社会上很多的企业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这一块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虽然目前来讲,我国已经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了大力度的宣传,但大部分的地区对工程管理的支持力度不够,有的甚至出现不接受的现象。另外,一些公共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政府本身对项目管理缺乏认识,导致了对项目管理工作的忽视,是项目管理单位形同虚设,影响了工程的管理。 2.加强大型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在进行建筑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施工技术和项目的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中。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施工的规范要求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关于施工项目的管理工作,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进行认真地学习,认真掌握好各项管理工作。关于建筑项目的管理主要还包括了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其中技术资料的管理能够对帮助工作人员对施工情况进行真实、客观的反应,并以此作为工程质量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档案处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在进行工程交付使用之后,工程的技术治疗能够为工程的改建和管理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下面对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2.1进一步确立市场的准入机制 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非常重要,它能够有效保护工程的质量,维护建筑市场的秩序,促进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完善。如果市场制度要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市场的混乱,对建筑项目管理工作的影响也非常大。此外,市场的混乱也能够给一些劣质、不具备从业能力的企业乘虚而入,在建造工程的同时以假冒伪劣充斥市场,给整个工程的项目管理市场带来严重的伤害,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 2.2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解决工程项目管理的漏洞和问题,政府就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行业上的规范工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工作开展准绳。因此,政府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力度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法规,对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研究,并制定有效的政策,如制定单位的编制,初定具体的标准和规范等。从而能够不断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2.3对管理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严格控制 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工作,对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建立一套管理人员的执业资格考察和评审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察工作进行详细介绍: 2.3.1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全员的素质 由于管理人员的工作比较繁忙,对于管理工作学习的时间比较少。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应该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在工程进行时,应该召开监理例会,对工程的专题进行讨论,和统一认识,让管理人员能够准确地掌握相关的管理规范。另外,建议管理人员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学习,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向有经验的老师和同事学习,这样能够做到经验和知识相结合,让管理人员印象深刻,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一定要进行考察、审核,以此来鼓励监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2.3.1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待遇,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现行的管理方法和相关的标准已经不适合管理的需求,其中最大的缺点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大,导致管理人员的压力也较大,不利于发挥管理水平;收入少,管理人员的付出和收获不成对比,导致素质较高的人才流动性较大,从而造成管理的效益较低,反而不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以此,企业和政府一定要根据管理人员的现状,通过不同的渠道对建筑项目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进行优化,包括:提高管理者的收入,吸纳更多的人才,对管理队伍进行有效地稳定。 2.4鼓励开展不同形式的管理工作 多种形式的管理工作,可以鼓励各地政府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一定要找准市场,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项目管理的服务功能,公共建筑项目建设所提供的全过程的专业化管理服务,实行三位一体化(工程监理++造价咨询)的管理工作。 2.5确定取费标准 建筑项目的管理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政府对于项目的管理工作同样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工作,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非正常的竞争现象,对市场秩序造成混乱。为了解决这样一种现象,工程项目管理的费用应该有一个参考标准,为管理单位的费用收取提供依据,同时为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市场有序开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2.7要及时建立管理风险机制 由于一些工程项目的资金比较庞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对社会和人们都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业主或政府会承受着很大的风险,一旦发生以外事故,必然会对企业或政府造成很严重的伤害。因此,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或者通过保险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转移。 结束语 目前,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主要方向已经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要对建筑项目进行有效地管理,政府一定要鼓励有执业实力的企业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督促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进行认真地学习、并不断对市场的开拓。对于竞争力并不大的中小型项目管理企业,应该要做好自身的项目管理工作,量力而行,避免得不偿失。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工程项目管理中良好公共关系的构建 【摘 要】在现代工程项目的管理中,构建良好的公共关系,营造健康和谐的内外部环境,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而良好公共关系的构建需要我们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 公共关系 和谐共赢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任何工程项目都与其所处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环境中获取必需的资源,同时也受到环境中各种力量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运行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实施。辽河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及工程建设单位在外部市场进行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协调处理好与各方的关系,构建项目部和谐的施工环境,以确保工程项目顺利进行,并达到各方共赢的目的。构建工程项目良好的公共关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 健康、和谐的内部关系是项目部内部凝心聚力,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的内部关系应该从正确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着手: 1.1正确处理项目部与公司本部关系 项目部与公司本部是隶属关系,项目部由公司本部针对特定的工程项目组建,公司本部为项目部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同时有权对项目部的各项重大决策及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而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也需要得到公司本部的大力支持。因此,项目部应该加强与公司本部沟通协调,定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争取资源支持和工作的指导。 1.2正确处理项目部内部关系 项目部是一个针对特定工程项目的工作团队,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工程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项目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利益诉求,关心员工成长,为员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成就感的工作,为员工个人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关爱员工,员工在外部市场工作,远离家人,需要更多的关心,因此要关心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适当组织丰富多彩文体活动,为员工提供愉悦身心、沟通交流的平台,帮助员工处理好与家庭的关系,为员工缓解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提供帮助。 1.3正确处理项目部与劳务工队伍的关系 部分工程项目需要雇佣较大数量的劳务工进行施工,项目部与劳务工队伍应该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对于劳务工队伍,既不要简单的以雇主的身份对待他们,居高临下,颐指气使,更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与他们合伙损害项目部的利益。正确处理项目部与劳务工队伍的关系,应该本着诚信、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一旦签订承包合同,双方都应该严格遵守合同约定,并对劳务工队伍要有一定的监督;同时也要关心劳务工队伍的工作状况和思想状况,尤其是一线工人的实际状况,切实保护他们合法权益。 2.与客户建立合作共赢关系 客户关系是项目部应该处理好的一项重要的外部关系。项目部应树立以客户为中心、客户至上的理念,赢得客户的满意和信任,才能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一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协调,明确客户的意图和要求,施工前与客户共同商讨施工方案,施工中随时征求客户监督意见,施工后与客户共同评价措施效果,并就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商,争取客户的理解和支持;二要强化服务意识,从客户的角度和利益出发,为客户提供精诚服务;三是坚持以诚信为宗旨,加强质量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赢得客户的满意和信赖,也为项目部及所属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口碑。 3.积极赢得地方政府支持 与项目部所在地政府的关系是项目部构建良好的公共关系应该处理好的又一项重要的关系,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工程项目进展顺利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项目情况,了解地方政府对工程项目的期望和要求,与监管部门做好沟通工作,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例如与当地公安部门联合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形成企警联防线,保证施工正常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外还可以积极回馈当地社会,为扩大当地社会就业做出贡献,从而赢得政府的好感和支持。 4.与当地公众建立良好关系 工程项目的利益与当地公众的利益休戚相关,处理好与当地公众的关系,赢得当地公众的信赖和支持,也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处理好与当地公众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环保、合理利用资源以及节能减排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始终贯穿于工程项目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全过程,保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赢得当地公众的好感和信赖;二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项目部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只有了解并尊重当地的习俗,才能与当地公众沟通,并赢得他们的支持。 5.需要处理好的其他关系 除了在以上几个方面建立良好关系之外,项目部还应该处理好与其他一些方面的关系,一是项目部与监理单位的关系,项目部与工程监理要做到友好相处,互相尊重,对一些非原则性问题求同存异,同时加强沟通和协调;二是项目部与供应商的关系,项目部应该以诚信为原则,与供应商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使得供应商能够及时供货,同时争取能够延缓付款,缓解项目部资金压力。 在工程项目的实际运营过程中,项目部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必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才能构建起良好的公共关系,为工程项目的实施营造和谐的内外部环境,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辽河油田公司机关;辽宁 盘锦 124010)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关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浅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大型公共建筑日益增多,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面临的新的挑战。文章结合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工程为例,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 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大型公共建筑日益增多,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成为建筑行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往往建筑面积大、投资大、施工参与人员多,人员构成、技术组成差别大等特点,有的项目还有外形独特、施工难度大、工期紧的客观情况,因此,对建筑施工而言,对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管理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如何管理好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特点与难点分析 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当前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特别是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中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要注重节约资源能源,体现城市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要求,还要求与自然环境协调,对项目施工组织和管理要求比较高。因此,大型公共建筑项目除具备一般工程项目的管理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点。概括来讲,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有如下特点与难点: 1.1工程相对复杂,进度控制计划编制要求高。 大型公共建筑工程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工期紧,同时很多大型公共建筑具备某一地方新地标性建筑的特征,独特性、探索性等特征更为突出,加大了项目管理难度。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计划是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对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计划的编制要求高、要求严,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协调有力,才能保障工程项目进度实施。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其实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管理过程及系统工程的组织实践。要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必须保障项目实施各个环节、各个子系统、组成部分的有效组合和高效运行。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侧重于项目子系统的管理和实现,如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合同等,在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适应项目管理需求。传统管理方式的阶段性、局限性割裂了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系统性要求,遵照原有经验实施项目管理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冲突,增加管理难度和成本,致使项目进度陷于困境。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进度控制计划编制工作要求在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思维模式下进行,以满足项目管理的全局性控制目标为实现目标,在强调整合资源、融合新技术新观念新方法的前提下,实现大系统的综合效益目标。 换言之,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需要换思路、换脑筋,需要比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更高的科学组织、决策思维和系统工程控制手段。 1.2人员多队伍复杂,协调调配难度大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规模大,涉及的相关单位人员复杂。有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方,涉及到结构、装饰装修、暖通空调、水电安装等专业,覆盖勘察、设计、施工、安装、使用维修等各个环节、阶段和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建设方的参与程度也大大超过一般项目。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因为投资大,建设方往往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大,对施工组织干预强度比一般项目大,对项目管理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加了协调调配的难度。 目前大多数施工单位一线工程人员基本上由农民工组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进场人员数量大,来源复杂,对现场农民工的培训和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都增加了难度。 1.3工程合同管理要求高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增加合同管理难度。大型公建项目一般技术创新内容较多,创新性意味着不确定因素增加,给项目进展增加新的变化、新的情况,给合同的变更增加不确定性。大型公共建筑往往是跨行业、跨专业的,因此环境变量对项目的影响也比较大。外部系统(社会环境、政策层面)的变化影响可能会给项目带来致命影响,因此也给项目的合同管理带来较高风险。 2 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实例 无锡软件园D地块,位于无锡新区,该工程地上地下为一整体结构,地上2幢主体相对独立的24层建筑(即办公楼),1幢11层及1幢8层建筑组成,为集商务办公、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高层公共建筑群。建设用地面积约为42670.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9981平方米,包括:二座办公楼、二座综合楼及地下车库等工程,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40666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约49315平方米。主楼建筑檐高99.39米,地下二层,工期684天。裙房基础采用梁板式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主楼基础采用承台平筏桩基。主楼框架筒体结构、裙房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基础部分在塔楼投影范围外设置沉降兼收缩及温度收缩后浇带,分别在主体结构施工完及两侧混凝土施工完两月后方可封闭。 2.1施工难度及特点 该工程体量大,结构体系多样,结构施工中模板、钢筋、混凝土施工量相对较大、节点类型多;同时,结构及平面形式不宜小流水段施工。因此,结构施工线各工种劳动力数量在同一作业空间内密度较大,施工作业难度增加,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工序搭接和劳动力调度。综合来看,有以下难点及特点: 2.1.1全部工期时间紧,为保证后续装修施工,结构工期较紧张,需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工期。 2.1.2地下二层,属于深基坑施工工程,需进行土方、护坡、降水专业施工。 2.1.3地基处理采用灌注桩,抗压桩最长为52米,施工难度较大。 2.1.4部分结构工程跨雨季和冬季,需考虑雨季和冬期特殊施工措施。 2.1.5结构施工难点多:包括基础底板结构为梁板式筏基,核心筒结构底板厚1500mm,为大体积砼施工;主体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既有框架直梁、斜梁,又有次梁,梁柱节点多;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及地上首层至三层裙房部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二十二、二十三层层高为6.0米,—2F局部层高5.2米。竖向结构的墙体和框架柱模板属于超高结构;框架柱截面变化较多,柱和梁柱接头处模板的设计以及变截面处钢筋的施工成为施工中的重点;中庭从地下二层至地上三层,需做好相邻部位的防护;,施工难度较大;外檐全玻璃幕墙施工,安全性和技术难度较大。 2.1.6设备、材料、半成品的施工需用量较大,施工现场临设库房无法满足库存的基本要求。因此,材料、设备进场基本做到随用随进,计划控制难度大大提高。 2.2工程控制计划编制 该工程项目规模大,结构、功能复杂,工期紧,项目管理难度较大,工程控制计划的编制尤显重要。针对以上技术难点和特点,我们按照系统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思维模式,科学编制工程控制计划。 2.2.1确定项目施工组织系统,明确管理人员分工及职责。对项目经理、生产经理、主任经济师、项目总工、技术主管、物资主管、监理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等岗位业务范围和岗位职责进行明确。 2.2.2确定施工原则: 1)确定施工顺序:以基础、主体、装修三大分部工程为主控目标;2)确定基础施工阶段工艺流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工艺流程和装修施工阶段工艺流程;3)明确相关专业与三大分部工程协作配合原则:分别明确土建工程和装修施工进度反映形式,实现土建与专业,内檐与外檐,机械退场与装修收尾的配合协调;4)明确大型机械进、出场与三大分部工程进度的时间关系:根据工程进度对施工机械做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机械设备,扩大机械化施工范围,加强机械化施工程度,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施工工期;5)处理好与季节性施工的关系:合理安排季节性施工项目,提高有效的施工天数,为保证施工质量、缩短总工期创造条件,确保施工作业的连续性,均衡性。 2.2.3对各施工阶段工期提出具体要求。 为保证各分部、分项工程均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保证工程施工和施工质量,在编制工程施工进度总控计划时,确立各阶段目标时间。并要求做到阶段目标时间不能更改。施工设备、资金、劳动力在满足阶段目标前提下进行配备。绘制出施工总进度计划表,据此进行工期进度控制。 2.3文明施工管理和技术准备 2.3.1确定文明施工组织结构图:明确文明施工管理目标和责任人,对办公区、施工现场场地布置、施工脚手架设置、施工现场管理、材料堆放提出明确规范要求。 2.3.2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及分项工程施工方案:根据工程合同、设计图纸及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组织设计及分项工程施工方案,依据工程进展组织各工种人员进场,并进行培训教育和技术交底。 2.3.3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工程项目实施前期,及时配齐各种施工规范、规程、标准、图集以及工程技术资料表格,另外,根据本工程专业系统多的特点,对专业施工人员,要另行配齐专业图集、规范。在收到施工图纸后,组织技术质量管理人员、施工生产管理人员、预算合同管理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预审,明确各种材料做法及设计要求,提出对图纸的预审意见,然后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并及时进行设计交底工作,办理相关工程洽商。 2.3.4分专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计划:编制完成了土护降,临时设施建设,现场临时用水、用电,基础桩,施工测量及沉降观测,基坑施工技术安全防护,地下室防水,底板钢筋、模板、混凝土,基础钢筋、模板、混凝土,预应力结构,主体结构等施工方案;明确了给排水等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3.5严格组织管理做好应急预案:该工程施工场地为交通较拥堵路段,因此,材料进出场尽量安排在夜间进行。同时,特别制定了雨期和冬季施工方案,以应对特殊天气、极端气候的影响。 2.4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开展安全监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江苏有关文件搞好文明施工。1)现场监理将采取安装验收和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并着重加强对高处作业防护、脚手架、“三宝四口”、物料提升机、基坑支护、模板工程、施工机具等机械、设备的安全监督。发现隐患,应督促有关人员限期解决,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应立即制止;2)在现场巡视、旁站监理中发现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要求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改善劳动条件,消除不安全因素,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做好安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参与组织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的处理;3)现场施工用电严格遵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及要求进行检查;4)随时取得气象预报资料,根据气象预报,提前作好防风、防雨措施,切实按措施严格执行实施,并合理安排现场施工生产。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常备消暑物品;冬季做好保暖工作。 2.6工程合同管理 按质量计划,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做好横向管理接口,文件的传递、工作的联系、布置、交接要文字化。与甲方、总包单位等的洽商、协议、合同必须严谨、文件化,计划要准确合理避免盲目。与多个部门有关的决定或要求在实施前要提前征求意见,避免疏漏造成的损失。制定计划,确定专人负责合同履行过程中变更、洽商增减预算及索赔报告的编制及报甲方签认等工作。 3 结语 总之,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不在技术层面,更重要是创新思维模式和方式,以系统工程原理综合项目管理进行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可以实现全局性控制目标,整合资源、运用新技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业主方)的经验总结 摘要 某局科研大楼是某局自筹资金,建设的规模最大的一栋公共建筑。结合大楼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本文从甲方项目管理的角度,进行了经验总结。为确保针对其他类似项目也具有适用性,对措辞进行了一定调整。 关键词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总结 一、项目概况 某局科研大楼为某局综合办公楼,具有办公、会议、科研、金融、餐饮、住宿等多种功能。项目用地面积27.5亩,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层平战结合人防地下室4200平方米。科研大楼地上23层,附楼6层,建筑高度93.9米(含顶层钢塔为118.8米),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绿化率40%,内外共设车位260个。建筑中除建筑结构及装修外,还分布了消防、暖通、强弱电、电梯等安装工程,外墙采用玻璃隐框幕墙及石材干挂幕墙,属于大型公共建筑。 二、项目管理总体思路 1.明确项目建设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将整个工程建设分为:项目前期报建、设计、招标、施工、竣工验收及移交这五个阶段,其中的二次深化(如:装修、外立面、园林景观等)设计和专业分包(如:外立面、空调、消防、市政等)可在施工阶段穿插进行。如果设计时间充裕并且业主决策稳定,可以提前完成深化设计,便于成本控制。 项目前期报建以办理土地证、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规划许可证以及施工许可证,为主要控制对象; 设计阶段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扩大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还包括消防、抗震、人民防空和防雷等专项设计的报审。 招标分为:招标、设计、监理、总包、专业分包和设备材料供应等内容。 施工分为:基础、地下室、地上结构、设备(空调、消防、上下水、强电、弱电)安装、外立面装修、室内装修、室外园林市政等主要内容。以开工、完成正负零以下工程、结构封顶、外立面完工、设备安装完工、竣工验收为里程碑。 竣工验收及移交分为:专业(消防、环境、人防、电梯等)验收和总体竣工验收,办理完备案手续后,进行资料及工程移交。 2.确定总进度计划及相关计划 在“1.”明确主要工作内容的基础上,编排总进度计划。根据总进度计划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招标计划、采购计划以及人力资源等计划。 3.明确项目管理(业主方)的工作内容 项目报建;进度管理;资金管理;招标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协调沟通;资料及信息管理。 4.搭建项目管理团队 根据以上“3.”明确下来的主要工作内容、工程规模(5万平方米以下)以及总进度计划确定后形成的建设强度,搭建管理团队,自下而上,先设置执行层,一般设置为:土建工程师2名、其他各专业(暖通、电气、弱电等)工程师各一名、报建及综合管理人员2名,造价工程师1名及财务人员1名;再根据中层管理人员能力划分部门,一般设置为工程部、招标成本控制部、综合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团队在以下简称“项目管理部” 5.确定流程管理体系,形成管理平台 进度管理;成本管理;A.建立投资管理制度;B.建立成本预测、跟踪及分析制度;C.工程价款的计算及拨付;D.设立以下成本管理制度或方法。 三、合同管理 质量管理,设立如下管理制度;沟通及信息管理;各阶段及管理板块的经验总结。 1.总体策略: 提前制定符合项目特点的管理流程;审计单位提前跟踪。 2.报建阶段 主要是要解决时间控制问题。报建人员要做到熟悉手续办理的各项程序和政府相关人员,熟悉各项审核之间的因果关系。报建过程中必须提前准备,积极推进任何可提前的程序。 3.招标阶段 选择设计单位时,应重视设计师与其团队的挑选,而不应该仅注重设计公司选择上,可在招标时提高对设计师及其团队的评分权重。市场上监理单位鱼龙混杂,而监理又是直接监督工程实体,因此选择监理单位时,注重对总监或总监的考察,选择重信誉重纪律、管理规范并将大型公建项目作为其业务战略定位的监理单位。总包单位应选择实力强、信誉高的施工单位,其资质应当涵盖公建项目的所有专业,并达到各专业最高资质等级。减少业主指定分包,强化总包管理。 4.设计阶段 在设计招标前,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尤其是建筑、暖通专业。采用限额设计。确保充裕的设计时间。 5.成本管理 ①技术方面: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开发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在结构施工中推广使用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降低成本。加强质量管理,一次成优,减少返工,降低成本。 ②制定严格的洽商管理办法和反施工索赔管理办法,根据合理的洽商变更及时调整投资额,防止不正确的、不合理的、未经许可的工程变更费用。 ③设计变更管理。 6.质量管理 提前明确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质量控制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部位及业主方监控措施。重视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批以及要求各级施工单位的书面技术交底。重视对施工部位(包括隐蔽工程)和进场材料的质量抽查。检查施工(供料)单位的质检资料和施工记录的完备性 7.进度管理 设立专人定期跟踪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进度偏差。定期(每周)组织召开工程协调会,及时纠正进度偏差。 8.合同管理 加强合同管理意识,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合同的重要性,强调不但要按图施工,而且还按合同要求施工: 9.信息管理 提前对上级与各单位之间可能发生的信息资料进行编排。报告制度:A.定期(半月、月度)工程情况通报协调会议;B.进度报告;C.工程造价报告;D.工程质量报告 E.安全情况报告;F.招标及合同管理报告。 10.风险控制 权衡利弊后,回避风险大的工作计划,选择风险小或适中的计划。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组织措施,以减小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购买保险或要求对方担保。以转移风险。提出合理的风险保证金,这足从财务的角度为风险做准备,在报价中增加一笔不可预见的风险费,以抵消或减少风险发生时的损失。采取合作方式共同承担风险。 三、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建设工程项目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施行科学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是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快工程管理方法同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关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相关策略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迅猛的发展,社会对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要求提出了新要求。但是,在满足于我们既得成就的同时,笔者我们应当对于目前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绩效进行深入的思考。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与我国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对于大规模公共项目投资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矛盾。就此.本文主要结合了作者的所学知识以及工作之中的经验积累.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相关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公共项目 管理绩效 改善 策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迅猛的发展.社会对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要求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我国生产力的普遍提升,使得我国进行大规模公共项目建设与投资有着稳定的物质基础保障。但是,在满足于我们既得成就的同时.笔者我们应当对于目前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绩效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固定资产的投资失误率约为20%-45%,由此可见,目前在我国发展过程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与我国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之中对于大规模公共项目投资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矛盾。要想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策略进行大力研究,具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各国学者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由于受到多种多样的影响,使得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仍然有待提升。笔者结合自己所学以及自己实践经验,谈谈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相关策略。 一、探索公共项目内涵 笔者认为想要更好的促进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首先要对于公共项目的内涵作出相应的探讨。公共项目是指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而对于生产与生活提供的公共物资以及公共服务。由此可见公共项目具有着公共品性质、公益性目标以及效益的外部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依靠市场配置缺乏效率,而必须由政府提供。然而政府作为公共项目的最终业主使得其具有多级多重结构的委托链,从而与非公共项目有了显著区别,增加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复杂性。由此,笔者认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实际上是一个管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过程,并指明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过程化发展趋势以及改善方法由管理层面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的发展方向。 二、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策略 对于目前国内外关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策略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两个具体方面,即可以从制度经济学范式以及管理学范式两个维度来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进行改善。所谓“管理学范式是指对于项目的管理技术以及方法的改善进而达到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于提升”。而所谓“制度经济学范式”则主要涉及“试图寻找一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者之间责、权、利的均衡,以此来激励和约束各方为达到项目的成功而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应当将经济学范式与管理学范式两个维度解决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 其具体实践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通过制度创新来提升公共项目管理绩效。从制度经济学相关知识来看.科学的制度以及制度创新则可以大量的减少在交易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摩擦性,进而提升经济活动整体绩效水平。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的表现形式。由此,笔者认为可以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对于目前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进行改善。即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围绕公共项目的制度设计展开,以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融合于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之中.对于传统的方法进行革新,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够提升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的整体绩效水平。 第二,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考评力度与客观性。首先,政府应当能够政府应加强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考评基础理论研究.要积极有效利用、借鉴或综合其它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考评基本规范》,明确我国公共项目基本分类,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考评战略远景目标、基本方法、基本程序、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进行划分以及绩效考评结果应用,注重多元目标的平衡,实现对政府具体部门公共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建立的良好指导性。 第三,建立各级政府部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数据库,逐步实现各数据库网络化和信息化。快捷、准确方便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考评信息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有助于实现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在不同部门间和同一部门的不同项目间的比较,增加绩效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有助于实现专业化和社会化监督,而且还有助于实现公共项目集、公共项目组合优化研究和实践的基础资料收集.为以后做好公共项目管理决策提供基础资料来源。 公共项目的绩效改善问题一直都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这一领域努力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在界定了公共项目概念的前提下,具体分析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指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活动日益系统化和制度化。可以预见,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迫切需求和公共项目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必将推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研究 摘 要:在中国公共管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和传统的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的管理引入项目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情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能力。 关键词:政府公共事业项目公共事业;管理模式 一、引言 公共事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也是构成国民经济宏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共事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限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模式的落后和管理体制的约束。项目管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和成熟。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军事、工商企业、政府以及其他许多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国公共管理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和传统的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引入项目管理能够有效克服现有的种种弊端,能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政府通过公共事业项目这个桥梁介入公共事业领域,构建基于项目管理的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公共事业的管理模式 公共事业是指介于政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保障的各种福利及福利设施体系。公共事业项目是指对包括供水、节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排水、污水处理、道路与桥梁等在内的社会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维护和经营。公共事业管理是部分行政组织和社会公共组织,依法对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秩序的维护等所进行的规划决策、组织协调和规划控制的过程。公共事业项目的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部分。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过去一直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垄断式管理模式,由于缺少竞争力,政府不会主动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管理,而是凭借其垄断优势,限制竞争。虽然这种状况在目前有所改观,但政府依然是公共事业提供的垄断者。 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采用服务式管理模式,对公共事业的管理不是以行政手段为主而是以市场手段为主;公共事业的提供者,除了政府外,还可由私人企业参与提供和管理,私人企业较强的服务能力和较高的经营效率,起到了很好地联结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从而使公共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本文将项目管理理念引入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目的是为公共事业从垄断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方法,使公共事业管理从以政府管理为主转向以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管理为主。 三、项目管理: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新工具 项目是要在一定的时间里,在预算规定的范围内,必须达到约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在各种不同的项目中,项目本身有其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概括如下:(1)项目由多个部分组成,跨越多个组织,因此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2)通常是为了追求一种新产物才组织项目;(3)可利用资源预先要有明确的预算;(4)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并公之于众。公共事业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共同特征,可以视为一个项目。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作为一种管理项目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管理已日趋成熟和完善,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建筑、军事、银行、电信、矿山、机械、石油开发等行业。 但是,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项目管理的适用范围。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只是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公共事业可以视为一个项目,当然也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方式有助于政府对公共事业实行有效管理。 四、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分析 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的系统流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按项目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阶段: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项目前评估与计划阶段、项目实施与控制阶段、项目绩效评价与收尾阶段、项目维护和项目经营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定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 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公共事业项目的需求也会日益迫切。公共事业也就会出现在政府部门构想和规划中。将这种构想和规划项目化后,就产生了公共事业项目。政府部门决策者通常会构思公共事业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初步计划,报上级部门立项。这个阶段就是项目立项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为顺利地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打下基础。项目正式立项后,进入启动阶段。公共事业项目的启动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项目管理组织以开展项目的管理工作,解决的是项目管理组织的构建问题。这也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中,因为人们的处事准则差异很大,会存在着种种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观点,如果没有组建专业化的管理组织机构,将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会使得公共事业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建立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是非常必要的。 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采用弹性方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项目的管理不是通过等级命令体系来实施,而是通过所谓“扁平化”的结构,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专家因为某一个项目而组成团队,这个团队成员具有技术知识,而且对金融、预算、客户关系与合同以及后勤都有深入的了解。任务完成后他们又回到各自的部门。为了使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保持明确的方向和连续性,这个组织需要配备足够的人员,并明确每个成员的权利与职责。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可以设计成三个不同层次:一个项目领导小组、一个项目管理小组和各种类型的工作小组。 第一层次是领导小组,由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的建立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制定启动战略,确定下属管理小组和各个工作小组的职责和任务,制定衡量公共事业项目的业绩标准,以评估项目是否成功。其次是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提供战略和政策方面的指导。领导小组成员并不是把全部时间都用于项目管理工作,而是通过定期开会来批准计划和检查公共事业项目进展情况。从宏观上对项目进行控制。第三是在项目管理中起协调作用。部门领导的职位和地位对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成功起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部门领导之间的协调,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个人或部门之间的 沟通障碍或冲突比较容易克服,矛盾容易被化解。 第二个层次是管理小组,由政府职能部门和项目承包商中抽出的专职人员组成。小组建立的目的是编制项目计划,制定衡量工作业绩的标准,以评估项目进展过程是否成功。控制项目工作按既定的日程进行,并提供日常指导和决策。领导小组要指派一名来自项目承包商的小组成员作为项目经理,对项目的进展负总责。之所以要求来自项目承包商,是因为其熟悉专业知识,由于一般情况下,项目经理是责大于权的,所以要授予其指导全部项目活动的权力。同时,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成员要对其进行监督。为弥补项目经理能力和知识的不足,可以外聘专家、学者或经理人等作为项目经理助理。管理小组对领导小组负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管理小组协调和处理下属各工作小组提出的方案。 第三个层次是工作小组。由项目承包商企业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可能不止一个,各个小组负责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如财务,采购小组,他们执行管理小组的指令,解决项目过程中一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供管理小组决策,对管理小组负责。 项目计划与实施控制阶段:计划阶段的工作是根据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制定一个完整、系统的项目进度计划。以保证公共事业项目按期完成。 进度计划常用网络图或横道图表示。进度计划必须确定各项重要工作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配资源,并对项目进行所涉及的预测、计划、调度、资源分配及控制手段详细说明。计划阶段还需要重新考察公共事业项目的风险,如果发现新的风险,需要在评估报告中进行说明,并制定应急计划和对策,以控制这些风险。此外,不论是即时的还是长期的资源需求,都应当予以量化, 但是事先制定出的计划往往很难反映出实际项目进度,许多项目计划随着进度的深入,需要对原计划进行频繁的、重大的调整是常见的事情。计划虽然制定了,而完成时间却一再推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进度计划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难以准确的编排、进度计划难以协调各部门、各工作环节的进度、常用网络图或横道图表示的计划不科学等。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可以利用关键链项目管理(CCPM)方法。CCPM步骤是形成项目网络图,因为某些资源的量是有限的,关键路径上的工序的工期可能因为资源的有限而延长,所以项目的工期一般都要长于通过CPM法或PERT法得到的关键路径。在此时形成的项目网络图中,就可以识别该项目的瓶颈,它是网络图中最长的那一条工序链,该链的长度就是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这条链成为关键链,关键链上所需要的资源就是关键资源。对其进行优化产生新的计划。这种计划往往比用传统方法编制的计划要容易执行得多。 实施控制阶段的工作是追踪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进展,根据项目计划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工作特点是诊断、分析和调整。项目管理小组要经常将实际进展与计划进度相比较,监控项目工作的日程和预算执行情况,以便发现进度的偏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协调一些复杂而又相互影响的工作。当某项工作进展显示出可能延期时,要找出公共事业项目实施的关键路线,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保证关键活动按时完成。进展情况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应当实行严格的执行,各个工作小组的组长要及时提交他们的最新报告。这些报告应有预先确定的格式,详细叙述本组当前的工作情况。项目管理小组应使领导小组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 项目收尾阶段:收尾阶段的内容是项目管理组织向相应的项目业主(政府职能部门)交接项目。收尾阶段的工作包括项目竣工验收,评估工作质量,分析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确定在今后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形成项目验收或终止报告,及时结算资金。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是对公共事业实施项目管理后的工作成绩及效益效果进行评议和考核。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考核、检查实施项目管理后的成效以改进工作。公共事业项目实施业绩评价是在项目各个阶段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对项目的目的、效益、影响和执行等情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有助于提高宏观决策和管理的水平。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属于公共事业项目管理后评估,它以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效益后评估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资料,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管理工作进行评估。项目管理后评估包括项目的过程后评估、项目综合管理评估及项目管理者评估。重点要对项目的组织机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的合理性、运行效率进行评价。 政府要通过对项目各阶段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目前项目管理的水平。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自身项目管理水平,以保证更好地完成以后项目管理工作,促使项目预期目标更好地完成。 本文认为,可以从宏观上把公共事业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按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分为业绩、成本和内部管理三个功能模块。在具体设置每个功能模块及其具体的指标内容时,按照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和具体的工作部门来设计。首先界定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工作目标,然后运用项目管理工作结构分析方式层层分解关键成功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各模块的具体指标。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应当立即收集数据,着手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和消除指标间差异的量化工作,然后代入相应的数学评价模型中进行计算,并取得计算结果。用这个计算结果同原有系统的相应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系统改进的具体量化值。 项目经营和维护阶段:项目维护和经营的内容是项目业主(政府职能部门)委托项目管理组织(公司或组织)维护和经营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作的工作包括制定运营模式,设计运营方案、评估运营风险、讨论运营中的会计问题。在经营或维护项目的过程中,公司要建立相对固定的管理队伍。必要时政府要进行跟踪检查或参加管理队伍。 公共事业项目也可以考虑国际上现在通行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即政府向社会招标产生项目投资业主,再由业主组建项目管理公司,项目管理公司负责项目融资建设、经营和维护,项目业主偿还建设项目所需贷款本息。政府授予项目业主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在一定的经营期内政府给予固定的投资回报,经营期满后,业主将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 项目经营一段时间后,应该进行公共事业项目后评估。后评估将项目前期所确定的目标和各方面指标与项目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即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项目建设、运营现实存在的情况、产生的数据进行评价。项目后评价涉及到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政府作为评价的主体,对公共项目后评估主要注意在新的投资体制下项目评价的内容。按照国务院2004年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政府对项目投资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因此,政府也要重点从这几个方向来对项目进行后评估。 项目的持续性是指在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完成之后,项目是否可以继续其既定目标,实现程度,是否可以持续地生存和发展下去,项目是否可在未来以同样的方式建设同类项目。 由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高度重视持续性评价,把项目的可持续性视为项目成败的关键之一,作为政府公共项目也应该进行单独的持续性分析和评估。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能体现新投资体系下政府对项目核准的要求,又要反映公共项目持续性。 政府在项目后评价时必须保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政府项目后评价的结果作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新项目的立项和评估的基础以及调整投资计划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同时,建立后评价结果和政府项目业主考核绩效之间的联系,能够使项目业主投资决策更加理性。亚洲开发银行建立了后评价部门,通过出版物和建立项目后评价信息系统,将项目周期各阶段的信息进行交流和反馈,系统地为后评价提供资料和向决策机构提供反馈信息。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结论 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项目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引入,有利于改变现有公共事业管理组织规模膨胀和组织制度僵化的弊端,摆脱传统公共事业管理资金短缺、资源匮乏的困境,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绩效,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规范化与合理化。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关于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思考 摘要:研究表明,公共项目绩效管理提升改善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创新同管理技术创新相互结合的过程,它不单单需要一方努力,还需要多方配合。随着我国专家学者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方法的研究不断加深,绩效提升方式也逐渐朝着制度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方法的研究,为绩效提升提供相关建议。为其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其发展起到积极地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项目 绩效提升 方法 公共项目主要是指由政府作为最终业主,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生产并向公众提供的公务物品和服务的项目。公共项目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时具有公益性的目标。在我国现阶段,公共项目一般指的是非经营性项目,主要包含了公益性投资项目和基础性投资项目。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系统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项目是社会得以正常并且安全运转的重要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公共项目在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公共项目的管理绩效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绩效管理水平低、效率低下,体制缺乏创新、人员专业素质差、地区间参差不齐等等方面,然而公共项目本身的公共性以及公益性的特点又决定着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我国实际改善管理绩效。 一、我国目前公共项目绩效管理的问题 (一)监督管理部门职能缺失 公共项目绩效管理需要专门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以达到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监督管理部门权责不明,同时缺乏相应的监管体系,这导致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不能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科学化管理,监管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能缺失,不能为管理绩效的提升保驾护航。 (二)绩效评价指标不明确 公共项目绩效管理需要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需要相关部门收集相应的管理数据,并依据现代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要求,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绩效评价指标。然而,我国现阶段的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以及更新工作不完善、不及时,制定效率低下,这导致公共项目绩效管理指标缺失,无法树立标杆。 (三)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公共项目绩效管理需要专门的人才,需要工作人员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然而,在我国缺少相应的公共项目专业评价人员,同时各地区评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很难达到国家要求。 (四)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缺失 公共项目评价对公共项目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绩效提升的关键。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的成果不仅能够反映公共项目投资过程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公共项目投资的效益。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单位没有意识到绩效评价的关键作用,忽视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使用。 二、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建议 基于上述我国公共项目绩效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及现阶段对于改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要求,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树立公共支出的绩效意识 公共项目具有公共性,重要体现在公共项目主要使用的是公共资源,它向人们生产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是公共项目实施的主体,现阶段是我国政府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时期,公共项目绩效水平的提升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要实现公共项目绩效水平提升的目标,政府的行为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政府主体以及相应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自觉树立起绩效意识,同时将绩效意识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进而提高公共资金利用效率,提高行政效率,将绩效意识融入到日常管理思想中,并体现在行动的方方面面。 (二)完善项目绩效评价法规体系建设 绩效评价是公共项目绩效管理的关键,同时也是绩效提升的标尺和基础。另一方面,绩效评价制度的顺利建立和实施也需要相应完备的法律和法规作为重要保障。因而,现阶段我国要完善项目绩效管理就需要完善绩效评价的法规体系。目前,我国绩效评价体系法律规范的建立时间短,且不完善,因此,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当借鉴国内外法律法规的精华,同时结合我国的特点,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从而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使绩效评价制度得到法律的保障。 (三)完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了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质量的影响,同时,想要提升公共项目管理绩效就要建立相应的公共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现阶段的公共项目绩效管理中,绩效评价指标缺失,没有统一的标准,制度混乱,绩效指标的作用难以正常发挥。虽然,我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但是指标体系的建立不能“急功近利”,应当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西方国家,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都经过了从探索到发现再到成熟的三个重要阶段,因此,我国评价体系的建立也要扎实根基,一步一步地建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一是结果,二是过程,这主要是由公共项目的一次性决定的,同时由于公共项目的建立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的特点,公共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应当分阶段完成,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符合我国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注重绩效评价信息和结果的应用 由于公共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的公共支出,政府公共支出是否公正、公平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系统的建立,以及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因此,为了提高公共资金的利用效率以及透明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将绩效评价信息进行公布,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公共资金的使用去向和用途,改善公共资金的使用结构,满足纳税人监督和知情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水平还应当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和项目管理单位和实施单位的利益进行挂钩,实行“连带”,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绩效评价信息和结果的利用效率。 (五)做好各项配套改革工作 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不是单方面的管理,而是由多个管理部门配合完成的。同样,绩效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要想实现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就需要从方方面面入手,进行改革提升。从根本上说,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壁垒主要是管理体制,也就是制度方面,改革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技术问题。无论是传统管理模式还是现代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模式,制度的不创新、不完善成为了现阶段阻碍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国绩效评价信息不完善,不能够实现信息的时效性,也就是说,在从制度上进行创新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辅助系统,即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能够有效为绩效评价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为绩效评价系统的建立提供保障。 三、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公共项目投资效率和效益 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能够有效的提高公共资金的利用率,同时在吸引投资的基础上,公共项目投资的效率得到提高。管理绩效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减少相应的成本,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也要求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在管理服务领域和政府公共管理领域,适当引入市场机制,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良的基础条件。 (二)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增加 公共项目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少部分由民间投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工作人员和组织的经济收入,让民间投资者看到投资希望,进而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扩大公共组织的范围,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三)有利于抑制腐败等不良现象 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相应制度的改革,也需要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遏制了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行为。同时,对于公共组织内部来说,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也成为相关工作人员衡量工作成果的标准,这有利于建立公共组织内部良好的工作风气。 (四)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公众关注度 公共项目是从政府获取资金,生产和提供公共服务。公众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的关注度也是促进管理绩效提升的关键,并且,公共管理绩效的提升也会增加公众对公共项目的关注度。公共项目的资金使用明细,建成进度等等都影响着民生,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能够提高项目的透明度,吸引公众关注。 四、结束语 公共项目绩效改善不光是我国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样是世界关注的问题,它困扰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虽然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的很多问题。本文着重介绍了公共项目的相关概念,以及提高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建议,并借此分析了管理绩效提升的重要性。本文为我国公共管理绩效的提升提供了方法建议,笔者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促进我国公共项目管理的发展。 公共项目管理论文:项目管理思想在基层政府公共突发事件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的不断积累,近年来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本文根据公共突发事件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共同点,分析了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的特点及基层政府处理的存在的困境,利用项目管理思想构建了公共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实现从危机应对到危机管理的变革,提出了促进实现危机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项目管理 突发事件 基层政府 一、背景 基层政府作为预防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其处理方法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激化与平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基层政治县级政权在政治运作中,存在着有限权力与无限责任的结构性矛盾。这就注定了基层政府对于公共突发事件预防和平息所能动用的资源有限,而且无法从根本上有效的防止事件的发生与事态的恶化,只能寻求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应对。 现行的关于突发事件的报告和研究,过分强调了基层政府对于所暴露的问题的责任和过失,并将其处理不善的后果归咎于基层(特别是县级)政府的应急管理意识不强,反应机制不完善,应急平台建设滞后等表面层次的原因,而忽视了现在现行的基层政治体制的框架下基层政府对于应急管理的局限性,并将群众的注意力错误地转移到政府而非事件的本身。过分强调“为什么去做”而忽略了“怎么去做”,且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个角度,没有从危机管理的宏观层次有效提升管理能力。 因此对于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基层(县级)政府更应该关注与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合理的管理, 二、突发性事件的特点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突发事件本身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一)独特性 近年来发生的每件突发公共事件都具有其区别于其他事件的特点。以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为例,如2012年10月发生在浙江宁波的PX项目事件起因于镇海区部分村民因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拆迁而集体上访,而最后引起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而引起瑞安事件的原因在于民众对公安机关做出的死亡坚定表示怀疑和不满。从这个角度来说,爆发完全相同的公共事件是不可能的,哪怕有着相同的起因(如环境问题,卫生安全问题),由于事件的主客体、爆发的时机发生变化,事件的也不会完全相同。 (二)突然性 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诱因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易发现的隐蔽性,导致事物内在运行平衡断裂的时间、地点、诱因都无法准确把握。 (三)一次性 无论是2008年初我国南方重大雪灾,5.12汶川大地震,还是2012年保钓游行事件,大部分突发事件的成因往往比较偶然,爆发比较迅速,且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突发事件的管理并不能完全复制日常行政管理的经验。 (四)目的性 任何突发事件(除自然事件外),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欲望性,因为人们选择和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自然事件本身虽无目的性,但是在处理这类事件的过程中,人们的目的性也是十分明显的。 (五)行为的破坏性 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社会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 三、利用项目管理思想实现从危机应对到危机管理 (一)实现危机应对的项目预警和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近年来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新热点,项目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项目具有一次性(或者称临时性)。每个项目具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每次的工作和程序均存在显著不同,即不会跟生产运作一样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活动。项目的临时性还体现在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上,以上所述的资源仅仅在项目的过程中体现其有效性。其次项目具有独特性。每个项目都会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者效果,尽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运用相同的元素,但是相同的元素并不会使得项目失去自己的独特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突发性事件具有与项目相似的性质,都具有特殊性与一次性,而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而每一次危机的管理就是一次项目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项目管理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同样地,这五大过程组来管理整个危机的生命周期,从而做到满足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 (二)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措施 公共突发事件虽然有着一定的起点与终点,可是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持续的,简单而被动的危机无法应对时时刻刻都会出现的新问题。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一些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对于政府管理公共突发事件有着深层次的影响 1、项目集管理。例如汶川地震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这种持续性的“项目集”管理不光需要完成独立项目,也需要对每个阶段的项目目标进行协调,它的重点在于关注整个过程中各个项目的依赖关系。 2、成立PMO。因为危机出现的不确定性与临时性,所以政府无法成立独立部门专门进行危机的预防,但是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的建立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在事件开始阶段快速成立具有PMO性质的危机处理小组,以地方政府最高行政级别领导实质上的项目经理,人员涵盖公安,消防,医疗等各个职能单位,确立政府对于资源最高效率的选择、管理和调动,有效的将危机应对转变为危机管理。 3、责任项目化。将危机中的所产生的目标进行项目化管理,并将其纳入人力资源分配与调度中,确定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类专业在校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很多逃课的大学生中,有些学生在备考各种资格证书,成为“候考族”。文章针对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的考证现象,分析了大学生“考证热”的成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考证热 理性抉择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一些学生便加入了考证一族。还有一些学生盲目跟风,效仿其他同学考证,也给自己一颗定心丸。同时,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不得不去考取各种证书。然而,多数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只是通过这些证书来寻求心理安慰。大学生在迷茫的同时,用考取证书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为了了解这种现象的本质,通过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对经济学类专业的大学生展开调研,以更好地帮助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冷静对待“考证热”,科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及生涯发展路径。 1 大学生考证现象的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经济学下含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和国际贸易类近20个专业方向,本文以上海部分高校的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考证现象的调查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年级进行问卷发放调查,采访不同高校学生对考证的看法。 2 经济学类大学生“考证热”的方向与类型 在上海高校不难发现考证热的蔓延,对于经济学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考经济类相关证书的热情更是持续升温,根据资料调查,目前经济学类大学生的考证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通用型证书。主要包括CET等级考试成绩报告单、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水平考试证书等,主要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获得认证,不管是大专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这三类证书都是比较普遍的,像大学英语四级这类证书甚至已被许多高校规定为“硬性指标”。 (2)职业资格证书。这一类的证书范围较广,种类最多。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活动密切相联,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其中有些证书属于政府强制性的上岗证书。根据调查,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去考与经管相关的证书,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和期货从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主要体现持证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在这几大证书中,选择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银行从业资格证的比例相对较大。 (3)能力型证书。根据调研,这一类证书主要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或为了获得社会肯定,为自己的发展和就业增加砝码的资格认证,调研显示,在许多学生看来,虽然这类证书的获取难度较大,但是含金量较高,易被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认可,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考取1-2张含金量高的证书。在经济学类专业,能力型证书主要有注册会计师(CPA)、CDA数据分析师、金融分析师、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审计师、(初中高)经济师等,其中注册会计师等含金量较高的证书,选考比重相对较大。 3 影响经济学类大学生“考证热”的因素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自2015年以来,我国已经取消了211项职业资格,占到了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数的34%。取消这些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进一步加大了资格认证清理规范力度,促进了监管方式的D变,打掉了一批市场主体创业兴业的“拦路虎”,有利于促进职业资格规范管理,减轻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负担,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但是尽管如此,考证热度还是只增不减,可见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当前很多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于考证持“越多越好”的态度。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由于个人对于经济学类专业的兴趣而选择去考证的人极少,兴趣早已不再是大学生选择考证的重要原因。通过调研还发现如下原因: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由于周围人都在考,自己也去盲目考取证书,缺乏明确的考证动机。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已经不单单满足于通过在校学习获得文凭,想通过考证来证明自己实力的大学生也不少,大家想通过这些证书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身的兴趣和能力缺乏了解,从而出现盲目考证的现象。 (2)用人单位要求。通过浏览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不难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一些特定岗位人才时(例如经济预测分析人员、市场营销人员、银行从业人员、证券信托从业人员等),在证书方面会有要求。目前这些岗位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不少单位甚至对于招收毕业生秉持着“宁缺毋滥”的态度,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证书是本人实际能力的一种体现,很多与经济学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由于很难仅仅通过面试来准确评估应聘者的实际能力,所以这时候拥有含金量较高、社会认可度高的经济学相关证书的应聘者,往往是用人单位的优先选择,从而间接推动了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的考证需求,间接引发一股“考证热”。 (3)就业竞争激烈。2015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7.7万人,未来的毕业生人数更是会不断上升,更多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使得大学生有了危机意识,不得不为此提前“做打算”,参与调查的绝大部分经管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竞争激烈,虽然就业市场对经济学类学生的需求大,但随着经济学专业开设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金融行业竞争尤为激烈,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主观上选择考取几个证书来增加就业砝码,认为这有助于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4)广告效应。广告效应来源于辅导机构的宣传和误导,现在大学里充斥着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甚至很多信息栏都被培训机构的广告所覆盖,加深了大学生的“考证才是找工作的决胜关键”这一错误认知。再加上面对媒体关于就业形势严峻的报道,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恐慌心理,从而难以做出正确且理性的抉择,驱使大学生花费大量财力和时间在考证培训方面,从而本末倒置,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任务。 4 缓解大学生“考证热”的应对措施 (1)大学生应理性对待考证。虽然就业压力较大,但是大学生不能把考证作为就业之必需,而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任务,大学生应该在学好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选考适合自己的证书。 (2)学校教学的引导。改善经济学类专业不断扩招的现象,对于现在高校不断蔓延的考证热,学校也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来给“考证热”降温,学校的经管学院可以适当开展系列座谈会,了解目前学生对于考证的认知,并邀请与经济类相关的老师进行适当的讲解与引导,帮助每个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从业方向,从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适合本专业学生考取的证书加以适当的讲解,从而避免部分大学生盲目考证。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分配考证和专业课学习的时间。这样的话,大学生们能够对于考证有明确的认知,才能切实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考证。通过学校的引导,能有效缓解“考证热”。 (3)建立就业指导工作室。经济学下近20个专业方向,如此细致的划分会导致很多学生产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困惑,院系可以建立本专业的指导工作室,相关的教师或者辅导员通过这个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担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经济学类专业的特性,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结构,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从而理性考证,合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活。 (4)用人单位不应“凭证书论英雄”。在大学生端正对考证的态度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应端正自己的用人观念。用人单位应该要注重考量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明确认识到再多的证书也难以反映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所以用人单位不应当设置过高的应聘门槛,这样也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考证热”。用人单位可以将招聘信息与学校的平台联系在一起,积极走进校园,加强两方面的紧密联系,这样用人单位既不必将证书作为招聘人才的硬性指标,又可以通过学校这一平台来了解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考量应聘者是否与就业岗位相匹配。 5 总结 考证的目的不在于让大学生获得一张证书而已,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让更多的经济学类专业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经济学学科知识,并深入了解其中内容,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在将专业课学扎实的前提下,考C可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大学生应该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慎重考证,让考证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经济学类论文:常微分方程新的可解类型及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实际的社会生活里面,大家常常是把常微分方程和社会经济密切联系起来。常微分方程使用方面在很多研究人员的研究下,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特别是最近的几年时间里,很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和数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依靠数学来当作辅助,将经济与管理的科学研究变为清晰与准确。 关键词:常微分方程 可解类型 成本 利润 核算 在代数体系里面,常微分方程是其中最为简单也是非常重要的方程组,大家在进行解决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的时候,常微分方程是特别重要和经常使用的工具。常微分方程也有很多的作用领域,涵盖面是非常广的,像在航天、自动化、电子通信、化学等这些领域里面,全部都要使用常微分方程才可以解决研究过程里面遇到的问题。许多不容易解决的难题,利用常微分方程的解法,都可以转化为简便清晰的公式,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看到,常微分方程在数学计算方面是特别重要的。大家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在知道已知条件的情况下,找到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关系,同时使用已知的关系写好方程,接着做好求解,一步步推导出大家需要了解的未知数值。 经济学里面,常微分方程式最核心、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在公司的成本和利润核算里面的使用了。成本利润中的常微分方程尽管是比较简单,人们也很容易理解,不过常微分方程改变了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方式,使用电脑运算的能力,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人力很长时间,有的时候可以是几个月的工作量,这些事实都印证了科技力量是可以对商业有很大贡献的。我们可以认为常微分方程式以电脑的使用为主要手段,对于社会的商业核算准确和便捷方面是一种保证,推动了当代商业核算的革命,引起了社会商业人士的强烈反响。 其实用数学的相关知识来对商业进行运用,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不过微分方程对于现代商业核算运用是在资本市场兴起的背景下才开始的,时间并不算很长。其中最为知名的就要属电影《大空头》中几个商业银行家进行合作做空市场的手段了。尽管这个电影演得非常精彩,其实在现实社会里面的事比电影更加的精彩。21世纪的前8年,john是一个平凡的对冲基金经理人,他和华尔街的这些商业精英们的距离很远,根本就混不进这个圈子里。john 40岁才成立了他自己的公司,主要还是做基金的。通过了将近10年的辛苦拼搏,10年的资产才是10亿美元,这样的资产在华尔街是不入流的,这是他没有遇上他的同学Paolo以前。12年他们两个人正式的合伙,尽管john只给了Paolo一个分析师职位,可是对毕业耶鲁大学的Paolo说是可以了。Paolo向john建议用DS工具做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john非常吃惊,不过Paolo进行了很多的基础数据,在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使用了海量的模拟演算,使john清楚明白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可观利润。 如果没有进行常微分方程的运算与Paolo准确的分析,将一副市龅淖呤仆挤旁谌嗣堑拿媲埃任何人都不可能看到这其中有着惊天的财富。Paolo的那个美国房地产走势图被以后的资产评估师誉为价值300亿美金,也就不为过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里面我们在使用常微分方程的时候,大家发现常常是解决问题不用求出通解,只是需要知道方程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什么样的类型解就可以了,可以应付很多日常的生活需要。像是给了一个方程,大家只是需要知道这个方程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固定的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没有固定的解,再比如在给的方程我们只要知道在什么样的条件中可以求出几个通解是有作用的,就可以了。现阶段大家往往都是关注这种类似的问题,就不限于找到常微分方程的固定解这上了。 常微分方程作用的领域是很广的,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像航天、电子通信、化学等很多方面全部都要使用常微分方程进行解决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具体的常微分方程新的可解种类可以帮助人们在不同的学科里面准确处理一些难题,是解决难关的主要渠道。因此,大家要对常微分方程在新的可解种类这个方面做好更深探究,利用对方程组的解推动不同学科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学里面,当代的商业公司在管理种类上有两种主要的管理模式,分别是分租制与定额制,这两种管理模式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如果想区分这两种基本的管理模式,一定需要使用常微分方程相关的计算方式,其实这也是数学对当代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准确地区分了这两种基本管理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以后,公司才会在这个基础上选择适合公司发展的管理种类,这也就会衍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国有公司以及人公司等不同的公司形式,让人们可以明白清新看到市场在运行的单位是有着哪些组成部分的。 有很多的常微分方程需要解出方程里面的近似解,同时还需要确保一定范围里面的精确度,现代科技在持续进步和发展,需要的准确性也会越来越高。我们看到数学学科的持续进步,也促进了求解精确度的提高,求解精确度的提高才可以适应别的学科对数学的要求。找到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种类也是很多研究微分方程的研究人员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现在已知的可解种类其实不是特别的多,在变化很多的方程里面是凤毛麟角的,还是要利用大量的实际研究才可以解决可解种类的常微分方程。 知名数学家华罗庚是把经济数学的相关理论和生产实践的活动结合很好的典范。数学方法尤其是常微分方程进入了经济和科学的领域,现在已经成为了研究与分析社会的经济数据现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常用工具。常微分方程的作用有很多,常微分方程已经成为人们在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候,经常使用的一类方法。通过常微分方程的使用,它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很大作用,对于很多的企业也有很大推动作用,常微分方程的使用让很多企业非常多的工作变得比以前简单和清晰。同时,近些年来在常微分方程的帮助中,人们对市场的经济规律在认识方面的精确性获得了很大提升。另外,常微分方程也作为辅助手段让管理科学与经济科学的研究变得简单和便捷了。 经济学类论文: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计量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定量化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了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学方法定位单一模糊、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情况突出及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等问题,并从课程定位调整、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实践教学和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科类专业 计量经济学 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八大核心课程之一,从教育部决定将计量经济学纳入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核心课程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由于计量经济学需要较强的数理功底,且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被普遍认为教学难度大、学习难度大,如何教好、学好该门课程就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作为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一个庞大群体,积极改进并提升其教学效果,对于计量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梳理了文科类专业的特殊性及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 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指导委员会认定的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经济学所有分支学科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均需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理论模拟、数据分析和结论验证,因此,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进行研究,就成为经济学学科学生和科研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多数高校在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将计量经济学作为必修课程。作为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有机结合,计量经济学学习需要有充足的学时,而不少学校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总课时仅36~42个,其中还包括4~10个学时上机操作课,个别学校甚至将其作为选修课对待,在实践中运用较多的面板数据模型、二元选择模型等往往没时间讲解,学生上机操作也只是对照步骤机械进行,难以对软件运用做到融会贯通,更无法将计量经济学的精髓完全领悟。 (二)教学方法定位单一模糊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统计学等的综合性学科,其先导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通常需设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而不少文科类专业将其放在大二与先导课程同时开设,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感到非常吃力。同时,多数学校在培养计划制定中,并没有明确其学习目的是培养应用型还是科研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其招生对象同样是文理兼收,以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学生为例,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共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和物流管理5个专业368人,其文科生比例接近70%,计专业更高达83.33%,学生数理基础差异较大,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三)重理论轻实践情况突出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学环节通常有理论和实践环节共同组成,实践课通常安排在理论课时之后,是对理论课程的运用和检验。不少文科类专业过多强调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安排大量学时给学生讲解模型的原理和推导过程,试图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而将实践环节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导致学生学了不少诸如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拟合度检验的知识,却苦于不知道模型如何运用,如何对运行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学生体会不到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价值,缺乏学习兴趣,呈现昏昏欲睡状态。即使老师认识到实践课的重要性,但受课时所限,仅能将一小部分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对照步骤练习。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例,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实践课仅安排8个学时,完全无法将一元回归、多元回归、异方差、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学会操作并解释结果,学生只会对照上课所讲步骤机械操作,更不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解释某一经济社会现象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计量经济学课程考试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课后作业、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30%到5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50%到70%。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平时认真学习但期末考试发挥失常的学生有机会通过考试,其弊端在于,闭卷考试多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考察,上机操作多为开卷形式,学生按步骤操作即可得出结果,导致学生依靠考前突击准备即可轻松过关,达不到能力培养的目的;另一种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命题目撰写一篇学术论文,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但普遍存在论文选题不合理、范围失当、研究内容不明确、研究方法选择错误等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达不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二、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充分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对文科类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前期数据调研搜集、数据处理、模型构建、结果分析等步骤,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以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某一经济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并解决该问题,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程第一次课不急于将理论知识强塞给学生,可通过引入一些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案例,如男性和女性对于网络购物的看法、影响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因素有哪些等,问题的解决方法要尽可能囊括计量经济学中的大多数知识点,如多元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共线性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主观上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二)调整课程定位,合理安排学时 借鉴国外名校的培养模式,调整课堂定位,根据学生不同的数理基础和教学目标,将计量经济学课程分为I和II,其中I定位于思想创新,即淡化数理推导,突出软件应用。重点放在学生经济理论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能够以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经济变量进行系统分析,对各模型适合解决的问题、注意事项等具有明确的了解,课程总学时以72个为宜,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各一半;II定位于理论创新,即不仅仅局限于应用,更重视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推导和证明。引导学生创新计量经济学理论,适合未来有志于考研或在某一领域从事科研的学生,课程总学时同样设定在72个,其中理论课时40个,实践课时32个。同时,调整教学计划,将计量经济学作为重要必修课程放在概率论等先导课程修完的第三学期下半学期或第四学期上半学期,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同样有益。 (三)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案例教育 实践教学和案例教育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常需要和理论教学统筹规划。每一个理论教学完成之后,都应引入一个特色案例,通过对模型建立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应用能力,做到通过案例教学巩固基础理论。案例可通过学校自建案例库或兄弟院校共享案例库选取,也可从《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农业技术经济》等国内高水平期刊选取。在软件选取上,目前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有SAS、Stata、SPSS、Eviews等,其中,SAS、Stata需要较高的编程能力,SPSS多用于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不适合本科阶段使用,Eviews操作相对简单,可视化效果较好,对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能力较强,本科阶段可重点讲解该软件,包括Eviews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等,让学生掌握功能性命令。通过实验课时,安排学生对理论课讲授内容动手操作,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完善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改变目前“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或上机操作”或单一“撰写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改为以课程论文设计为主,上机操作和平时成绩为辅的考试方式,可将三者考试结果按照60%、20%和20%的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课程论文设计具体方法为,由学生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5~8人,任课老师结合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加以解释说明,各小M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负责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了解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对研究所需数据进行收集;数据处理人员负责对数据进行前期处理、分析和检验,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文章撰写人员负责文章总体框架把握以及文章的撰写,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任课老师对工作全程进行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通过构建课堂教学、上机操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式考核模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使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 三、研究结论 总之,学校和任课教师需充分认识计量经济学对于文科类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检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调整课程定位,合理安排课时,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案例教育,完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类两本期刊英语论文标题的对比研究 摘要: 本文探讨了经济学类两本期刊的英语论文标题的句法结构以及2004至2008年的演变趋势。为此,建立了一个含有548个标题的语料库。本文采取的方法是将标题划分为五类:名词词组型,复合型,句子型,动词词组型以及介词词组型。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名词词组型,复合型标题的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两本期刊英语论文标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经济学同行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提供参考。 0引言 近十余年来,随着对学术语篇研究的兴起,语言学家越来越重视体裁分析方法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并形成了以John Swales (1990) 为代表的语步分析法,其对学术语篇前言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CARS Model。随后引发了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学术语篇的不同部分,例如,Lores (2004)和Martin(2003)研究了学术语篇的摘要部分,Homes(1997)研究了学术论文讨论部分,Yang和Allison (2003)研究了学术论文的结论部分,等等。本文将针对学术论文的标题部分进行对比研究,其方法也是体裁分的实证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发现国内外经济学期刊英语标题的结构特点,并能够对中国学者撰写英语标题提供参考。 1学术论文标题研究综述 80年代末以来,以“体裁分析之父”(Pérez-Llantada, 2004:140)John Swales (1990) 为代表的体裁分析法(genre analysis)的研究范式逐渐确立其在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在1990年,John Swales 指出标题是学术体裁研究中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之一。随着学者们对标题研究的关注与日俱增,研究成果不断涌现。Yitzhaki (1997)比较了18种不同人文学科期刊的论文标题中的实词数量目的在于检验学术论文标题的信息密集性。Busch-Lauer (2000) 分别对比了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内的英语和德语标题,发现医学领域内的标题长度比语言学内的论文标题的字数明显要多一些,并且确证了以德语为母语的学者习惯于用德语的思维方式撰写标题,同时发现了所有的标题在两个领域内的作用都是交际功能的作用。Laurence Anthony(2001)通过对计算机领域期刊中600个论文标题的长度,标点使用,介词使用和词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学科的论文标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他发现介词和冠词在此类标题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中介词for在所选的6种期刊中的4种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内的标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同时也提出,论文标题的特点因学科不同而有差异,这样的普遍性结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随后在2002年Yitzhaki又研究了24个重要期刊的论文标题与论文长度的关系,同时做了历时比较的研究,发现文章长度和论文标题长度的关系是因科学类别的不同而不同,在所谓“硬”科学内标题长度与文章长度的相关性较“软”科学更强。Haggan (2004)则是同时分别比较研究了文学,语言学和理科科学的论文标题的结构特点。她将标题按形式分为句子型,名词型和短语型三类。研究结果显示出三个不同领域内的标题都互不相同,各有特点,同时指出标题的功能在于引起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Hartley (2005c,2007a,2007b)从不同方面探讨了论文标题的特点或功能:一、指出论文标题应当同时具有传递信息和吸引读者的作用;二、将论文标题按功能重新分类,共有12类并且分析了各类的特点和功能;三、研究了冒号在学术论文中的使用偏好。最近的研究是Soler (2007)对研究型学术论文和综述型学术论文的标题结构的实证研究。在570个标题中,480个为研究型论文标题,90个是综述型论文标题,时间跨度从1996年至2002年,涉及的学科领域是生物学和社会学,她将标题按结构分为句子型,问句型,名词词组型和复合型,同时还对标题的长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综述型标题的长度在两个领域都非常的短,复合型标题是社会科学体裁研究型论文标题的特点。句子型标题是研究型论文标题的文章类型的特点,尤其是生物学领域内的研究型论文标题的特点。 国内的标题研究主要分为两类:汉英单语种独立研究和汉语标题的英译。例如王英格(1993)研究了英语学术论文标题的语法和修辞特点。化柏林(2007)对图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论文标题进行了计量研究,共对42989篇文献的标题进行统计分析,涉及到标题长度,句型以及标题中相关词汇的研究,如题首词,题尾词,关键词等。而论文标题的汉英翻译的研究有,段萍和顾维萍(2002)的关于医学论文的标题和摘要的汉译英的常见错误的分析的研究,周永模(2002)的关于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标题的汉译英的标准的探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成宇(2003)对英汉双语的疑问型学术论文标题进行的对比研究。 综上所述,学术论文的标题研究成果逐渐丰硕,本文将就前人的研究成果继续深化和推进学术论文标题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体裁为切入点,即语言学类研究型学术论文;英英对比,其特点在于中国学者的英文标题和国际学者的英文标题的对比;以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选取了中美经济学两本在各自学术共同体中的权威期刊:中国的《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CEQ))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建立了一个含有548个英语科研原创论文标题的语料库,其中CEQ 中随机选取311 个标题,QJE 中随机选取237个标题。按照语料库的建库原则以及对比语言学的可比性原则,标题的选取时间跨度为2004至2009年(由于研究时间限制,2009年只收集部分标题),且不包括书评类以及其他体裁类型的文章标题。其次本文将所选标题分为五大类:名词词组型(Noun Phrase [NP]), 复合型(Compound [CP])即一个标题由两部分组成,中间被冒号或其他符号隔开, 句子型(Full-sentence [FS]), 动词词组型(Verbal Phrase [VP]), 以及介词词组型(Prepositional Phrase [PP])。另外,本文还进一步细分了名词词组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同时还统计了本语料库中的NP和CP标题在近五年内(2004-2008)的变化趋势。 3研究结果与讨论 标题应当体现信息性和经济性原则。信息性是指标题应当全面准确反映论文的内容。经济性是指标题应当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表1显示了两本期刊英语标题的平均长度。明显的差异在于国内的CEQ论文标题要比国外的QJE论文标题用词偏长。就其原因在于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并且中国学者在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时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Connor, 1996)。另外,无论CEQ论文标题是出于投稿人的翻译或重新用英语撰写,都会受到原来汉语标题的影响,我们的统计发现,汉语标题会经常出现“论”、“研究”以及“探讨”之类的标题标记(尹世超,2001)。同时,国内学者撰写的英语论文标题会将这类标记词翻译出来形成“The study of …” 或“The analysis of …”之类表达形式。这无形中会增加英语标题的长度而不会因此增加标题的信息含量。 标题的功能有四种(尹世超,2001):称名功能,概括功能,吸引功能和引导功能。如果综合考虑标题的两个原则和四个功能,那么复合型标题是最理想的标题形式。表2的复合型标题频度百分比正好体现了这一选择在英语环境下的要求。按照Swales和Feak(1994)的观点此类标题(英语)的构成为:问题-解决(problem-solution),一般-详细(general-specific),话题-方法(topic-method)和主要-次要(major-minor)。这一构成就能够是撰写者不通过语言手段而在两部分之间建立联系,达到信息性、经济性和吸引功能的统一。由于标题的基本功能是称名功能所以名词词组型标题在两本期刊中都占有较多的频度。有趣的发现是,美国的QJE期刊论文标题出现了较多的句子型标题,共15个占该期刊语料的6.33%,以及较多的动词词组型标题,共8个占该期刊语料的3.38%。 两本期刊使用最多的名词词组型标题都是NP+PP结构,即一个核心名词后接一个介词短语的结构。但是,相比较而言,CEQ期刊论文NP标题的结构相对较复杂。这一点似乎验证了Connor(1996)的观点,写作是一种深嵌于文化的行为。即国内学者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时,会采用复杂的介词短语限定讨论话题的形式,而国外学者会直接采用其他策略比如说采用CP型标题结构。这同时似乎也表明非母语写作者会在使用第二外语时无意识的会凸显过滤某些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会表现在语言层面,比如说,复杂的介词短语结构标题。 在标题具有称名性功能这一点上,中美期刊论文撰写者又一次达成一致,即标题的前后两部分都是名词词组结构[NP:NP]。但是QJE期刊CP论文标题并不仅仅是依赖这一结构,作为美国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者,他们会更多关注英语标题的其他功能如吸引功能,所以该类标题在QJE中呈现出较多的其他次级结构,如Q:NP[问句:名词词组]型。本语料库中,最强烈的对比在于,QJE中会出现PP:NP类型标题和Q:Q类型标题,而CEQ中却无此类型标题出现;另外,在CEQ中会出现PP:NP和Q:VP类型标题,但是在QJE中,撰写者不会才取此类型去撰写标题。此现象有待于进一步的大规模的语料收集和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NP和CP标题在五类标题中在近五年内呈增加趋势。有趣的发现是,CP标题在两本期刊中在2007年增至最多,相反的NP标题在两本期刊中减至最少。相对于2007年来说,两本期刊中的CP标题在2008年有所减少,而NP标题有所增加。最终的结果表明,经济学类期刊英语论文标题NP和CP类型出现的频度趋近于相同,但总体呈增加态势。 4结论 本研究表明经济学类中美两本期刊的英语论文标题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文化社会因素造成。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经济学类同行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提供帮助。进一步的研究可细致深入地探讨经济学类英语论文标题的用词特点。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类本质的阐述及其时代意义 摘 要: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具有类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阐述了关于人的类存在、类生活、类本质及类本质异化的观点。《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于我们至今仍有深刻的借鉴指导意义。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类本质 劳动 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指出:“人是类的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把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由此可见,马克思肯定了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因而具有类本质。那么人的类本质究竟是什么?对此,马克思指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既能把人与动物、植物等其他生物区别开来,又能使人成其为人的内在根据,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也就是生产劳动。“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一、《手稿》对人的类本质的阐述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他的劳动异化理论中,他是通过对异化劳动进行研究进而发现人的类本质理论。 首先,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其产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却同劳动者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贬值成正比。“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劳动的实现使工人失去现实性,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工人的力量。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到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也就是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此,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对劳动者来说,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活动。这种异化表现在:“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结果,人(工人)必须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马克思从以上两个方面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他认为异化劳动不仅使自然界,而且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和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进而,马克思得出结论: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实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总之,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二、人的类本质的本质特征 从《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认为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生产生活是人的“类生活”,人的“类特性”,也就是人的类本质。生产生活、劳动、实践,这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说明,生产生活、劳动、实践这种类本质,就是一种自由的本性,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本特性,与动物生命活动有着根本不同的特性。人是一种以实践为本性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劳动而生成为人。人通过生产、实践改造无机界,创造对象世界,这意味着他不仅以外部世界为对象,把外部世界作为直接生活的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且以人的本质和需要为对象,有了这两方面的意识,并通过自己的活动(实践)使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实现人与外界的交往,按照人的需要、意志和意识或其他种的需要使劳动(实践)对象化、物化。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因此从实践的观点来看,人的类本质不再只停留于抽象的意识中,而是能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对象化于世界之中。 三、研究人的类本质问题的时代意义 第一,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为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按照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理论,人与自然既非两极对立的关系,又非直接同一的关系,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既否定自然,又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人的诞生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但又是以超越自然的限制、否定自然的界限为条件的。一方面,人要依靠自然界生活,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人作为实践性的存在,通过劳动,通过对象性的活动重新生产了人的对象世界和整个自然界。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实践、对象性活动中,不仅建立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统一关系,而且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此外,人在生产、实践这种类活动中,也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只有人能够把自己的类本质对象化,才能把自己的类本质充分表现出来;只有人能够把自己的类活动、类本质作为自己的对象来对待,在劳动、实践中,通过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中介,才能使人作为类存在物实际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人不仅能把自己的类本质作为意识的对象、认识的对象,在主管领域与自身发生关系,而且能把自己的类本质对象化。这正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特有的性质。如果离开这样的视角,就无法全面理解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 第二,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述对我们深入分析科学发展观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异化劳动,并由此探究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倡导人性的全面复归,最后提出崭新的共产主义观。这些阐述无处不折射出马克思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全面而准确地解读《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马克思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深入地研究、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只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人本身的问题,肯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的物役化。人的异化,这一点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得到了体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把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导向作用。马克思提出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本质是相同的。当前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例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引发人民群众严重不满的收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社会公平正义缺失;人情冷漠;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等。这类现象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虽然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普遍化,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这个问题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充分发挥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的指导作用,结合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观点,把它运用到现实的社会中。只有正视和消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类似于异化的矛盾,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人的真正本质才可能实现。在当前社会,人的本质的实现仍然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并要以此来建构我们的制度,发展我们的实力,提升我们的境界,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论,不仅是一个哲学的重要问题,更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实问题。 第四,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者认为,当今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着异化现象,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论断并没有过时。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条件和劳动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而异化劳动也有了新的表现。异化对人们的危害,已不是肉体上和物质上的痛苦,而是心灵的占领、精神的制约。伴随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工人受到新科技的制约,受到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商品的控制。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就是逐渐地成为“单向度的人”。这是一种新的异化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有继续深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将异化当作一种统治人民、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手段。工人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劳动条件的改善、生活的富裕,而必须认清异化现象的危害及其深刻的根源,并努力寻求解放自己的途径。近期美国民众发起的“占领华尔街”行动正是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现实。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刻思考。因为与此相应,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与问题。而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论对于我们认清问题的根源,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走向对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影响 摘 要: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下,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各种问题,毕业生就业也备受社会关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50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此,指出了经济走向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从思想观念到最终择业结果的差异,分析了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指导他们能更好的面对就业带来的竞争和挑战。 关键词:经济走向;就业观念;就业收益;就业去向;对策 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是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现代经济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社会要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寄希望于中国经济处在高涨的状态。因为美国加息预期导致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外流、本币贬值、金融市场动荡。虽然同时中国就业基本稳定,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下,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可以缓解,却不能根除。在即将到来的2016毕业更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而且最近几年,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从精英模式转为化为普通教育的大众化模式,独立学院的数目逐渐增多,目前已经达到322所,共180万人,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相较于普通的一本、二本的大学生,在就业中不具备竞争优势。加之逐年增多的毕业生,其面临的就业压力远远大于其他普通院校学生。 1 经济走向与毕业生就业观念 当今,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悄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毕业生对就业的看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的风险竞争意识在不断地提升,虽然就业情况不够理想,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消极沮丧的情绪,但是还是有大部分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他们改变了传统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观察处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意识薄弱,受到诸多经济利益的影响,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功利化,其服务社会的意识正在不断地减弱。他们将职业分成不同级别,都想先实现自己的市场价值,没有太多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们一般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虽然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针对性地做出规划,所以对就业满意度和经济发展形势并没有呈现出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为了深入研究,本课题组对大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数据分析,梳理出其基本的就业态势。总体上看,在收回的487份有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3.33%的学生认为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因为这种无形压力的出现,让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显得得心力交瘁,无暇顾及社会需要,就业观念产生偏差。就拿我校的毕业生来说,对就业还是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从对本校历届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析来看,63%左右的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比较满意,不太满意的和不满意的所占比例很少。 2 经济走向与毕业生的就业收益 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就业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具有双重意义:合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高等教育出现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的情况下,则很有可能对大学生就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作用,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 有研究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如果根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精英阶段、大众阶段和普及阶段。高等学校的就业培养模式和教育制度在整体经济走向的引领下,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两极分化的需求现状,以及社会对高技术能力和创造力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将专业划分得非常细致。高校按照这种需求进行培养模式设置和专业划分。但是,随着知识的广泛融合及不同专业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会出现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对大学生就业层次预期产生一定的误导,造成择业层次和区域“扎堆”现象,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进一步缩小,进而影响就业。 就业范围的缩小间接影响了就业收益。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某些高校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人数,打破了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劳动力供过于求,使得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收益状况,出现预期薪酬与实际薪酬的差距。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难度。因而这里就出现了价格需求弹性,价格需求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根据对东方学院的毕业生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的预期薪酬在2000元-3000元和3000元-4000元之间,分别为32.39%、40.85%.而实际收入在3000元-4000元的只有20.88%,说明部分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要略高于实际。预期薪酬在4000元-5000元及5000元以上的有11.27%和13.62%,实际收入达到此标准的只有4.71%和3.77%,就业收益的问题依然存在。 3 经济走向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在当前的这种经济态势下,迅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引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其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支撑水平,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今后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经济和总体竞争的能力程度。 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就业也是有着双面的影响,产业发展为就业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增长。在正常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具有同向的发展趋势。然而从不同的技术部门与就业的关系来看,低技术部门受技术就业进步的影响不明显,高技术部门则对技术创新的反应非常明显。由于与之存在的国家政策的不稳定性,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倾向选择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他们追求高技术职业部门,很少有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高新技术部门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但同时高新技术部门也需要更高素质的就业者,所以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或者考研究生和公务员,也有一些同学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选择在校期间多考证书,以此来提高到高新技术部门就业的机会。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现状及改革 摘 要: 本文提出了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概念,并分析了设置这些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意义,在南昌大学2013级经济专业本科生中做了现状调查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在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当应用任务驱动、实验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 经济学专业 数学深化类课程 教学改革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只有通过量化分析才能完善地展示,而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自亚当・斯密以来两百余年间,特别自十九世纪中后期边际革命以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使经济学更彻底地在理论建构和学术研究中贯彻科学哲学对方法论的要求,经济学数学化已经成为当今主流经济学的显著特征。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主要依照以前传统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设置编排,使得现代经济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和对经济学专业的课程理解能力明显下降。另外,经济学课程中涉及数学知识的课程越来越多,尤其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设置,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数学知识需要相应丰富。本文基于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经济学专业的调查,探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发展现状,以及进一步推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数学深化类课程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数学应用较为深入和广泛的课程,我们称之为数学深化类课程。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用统计方法检验经济学理论或预测未来经济变量,其中大量使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数学知识。目前很多高校还开设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甚至还有一些高级经济学课程,这些课程中数学使用量明显较其他经济学课程更多。在一些国内数学教材中不太重视的内容,却在中级层次的经济学中使用很广泛,如随机变量的条件期望,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等。 虽然不少学生视这些数学深化类课程为畏途,但这些课程对现代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首先,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是学好其他许多经济类课程的必要条件。从效用、成本,到一般均衡,现代经济学中几乎所有概念都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数学形式的表达方便分析计算和学术交流。现代经济学中除了许多经济学基本概念运用数学形式进行表达之外,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基本是通过数学思维阐述的,如中级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条件,主要运用数学的线性优化思想加以阐述,并且进一步运用到中级宏观经济学,甚至是更高级的经济学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中,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就有大量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分析得以运用。因此,数学深化课程是学好其他许多经济类课程的必要条件。 其次,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未来进一步深造时的学习能力。经济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使用的经济学教材是中级以上的经济学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使用数理工具将经济现象模型化。由于经济学教材中大量使用数理工具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使得对学生的数学要求比较高,特别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的掌握,凸显了本科阶段的数学功底。因此,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类教学的加强,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在硕士和博士深造阶段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最后,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参加工作后处理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政府、证券和银行等单位,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如何处理数据,如何让数据说话,如何让数据辅助决策,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随着经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但是,从目前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来看,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比较弱,使得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时,面临严重困难。因此,通过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处理与分析经济数据的能力。 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设置增加,符合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高等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尤其许多高级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另外,经济学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设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帮助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增强学生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现状及改革,从而为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提出更加有效的措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学生的人数,共发放105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70份,未填写的调查问卷为35份,并且收回的70份全部有效。 (二)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和经济学的兴趣程度,以及研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觉得哪些数学深化类基础课程的用处最大。第二部分,任务驱动,主要了解经济学专业在推进经济学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时,认为哪种教学形式能够得到更大获益。第三部分,多媒体教学,研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中,对板书、多媒体及其他教学形式而言,更倾向于哪种教学形式。第四部分,实验教学,主要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实验部分的态度,以及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的好恶。通过这四个部分的问卷设计,基本阐释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涉及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认识和态度。 (三)研究与调查方法 首先,在初步了解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情况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掌握高校相关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发展现状,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为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现状及改革。其次,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设计了8个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对他们关于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的看法和态度等进行了深入调查。问卷调查包括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收回问卷、整理和分析分卷等多个过程。 调查问卷内容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现状 为充分了解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现状,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随机发放了70份到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2013级学生手中,并得到了相应数量的返回问卷。之所以选择2013级学生,是因为他们已经学完了高等数学等基础数学课程,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发现有50%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经济学有很浓厚的兴趣,只有12%的经济学专业学生表示对经济学没有兴趣。可以看出,大部分经济学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至少并不排斥,还有一半的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而且76%的学生认为适当的数学有助于理解经济学的概念,仅有2%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对于理解经济学概念没有帮助;72%的学生认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学习数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仅有2%的本科生认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没有必要学习数学。更说明大部分经济学专业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对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学习数学对理解经济学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问卷调查中,仅有32%的学生表示对数学兴趣,有36%的学生表示对数学没有兴趣。根据我们了解,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目前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文理兼收,部分文科考生之所以选择文科,是因为从中学开始就对数学没有兴趣,但国内学科分类又常常将经济学归类为文科,他们不明就里就录取了经济学专业,等到开始学习时才发现经济学与他们眼中的文科大异其趣。其二,大部分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数学课程的老师来自基础部或数学系,这些老师在很多时候只能就数学而教数学,举例子的时候多半是理工科例子。许多学生学习基础数学后并不知道它在经济学中有哪些应用。这可能是造成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又一原因。 (二)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改革 为推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改革,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在教学设计上,更多地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引入实验;在教学媒介上,合理使用多媒体和板书。这样能够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激发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兴趣。 1.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包括布置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等环节,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和谐互动,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实地调查中,52%的学生认为任务驱动下的数学深化类课程学习效果比较好。 以《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补偿变化”为例,如果照本宣科地将课本内容讲授一遍,则大部分学生都会不知所云。如果布置如下任务给学生:设某学生在家乡(A地)有收入m,商品1与商品2的价格分别为P■■和P■■;现在他升学到了B地,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和P■■,问现在他的收入要变化多少才能让他与之前在家乡福利一样好?这其实就是补偿变化的经济学意义。有了切身生活经验,学生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深奥的学术概念。 2.实验教学 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是以经济学问题为导向,以计算机为手段,以数学或统计学软件为工具,以学生为主体的经济学学术探索活动。在数学深化类课程中融入实验是一种趋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今数学深化类课程讲授需要数形结合,不能停留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里。传统教学模式中,在黑板上演示图形尤其三维图形效果不甚理想,采用数学软件得到的图形直观形象,同时可以展示经济动态过程。 实地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数学深化类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如《计量经济学》实验)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仅有6%的学生对此持否定的态度。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上的表现,总是比《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上的表现要积极得多。另外,当被问到哪一门数学基础类课程最有趣时,64%的学生选择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我们认为,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数学基础类课程教学中有大量统计实验分析,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征,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从而增强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可视性,好的多媒体课件能做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将静态孤立的内容变成动态连续的内容,弥补数学深化类课程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有助于突出重点和难点。以《计量经济学》教学为例,讲授同方差和异方差时,可以取自变量三个数量对应随机误差的密度函数以三维图形式画出;在讲授非平稳过程随机行走时,可以动态图形式演示出该随机过程,等等。这种直观和动态的呈现形式是多媒体的突出优势,是传统板书难以甚至无法完成的。 但是,多媒体课件的缺点是教学容量大,现实速度快,学生思考反应速度跟不上课件的翻阅速度,不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对于逻辑推理较多的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能需要慎重考虑。据国内学者研究,文科类专业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认同度要比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认同度高,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认同。 实地调查中,82%的学生支持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图形化,仅有16%的学生反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反映出多数学生希望教师将抽象的经济学概念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恰是多媒体的优势。当被问及哪种教学形式为主更好时,62%的学生支持传统板书,但是也有2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形式效果更好。由此,我们认为,对于经济学专业的数学深化类课程,为了使教学效果更佳,板书与多媒体都应该使用,甚至同时使用,单纯使用板书或多媒体都会失之偏颇。 四、结论和改革建议 (一)结论 鉴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应该推进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教学形式改革,注重在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实验教学比重,让学生动手实现课程目标。既可以使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又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除了使用数学软件进行实验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思想实验。例如,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讲述风险规避时,可以将圣彼得堡悖论作为一个开放式问题出给学生,他们更容易接受风险规避的假设。 综合上述研究结论,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经济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对数学缺乏兴趣,显然会限制他们在经济学学习上的深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首先要进行基础数学课程改革,如制订合作交流制度促使数学系老师与经济系老师进行常规沟通,让给经济学专业上课的数学系老师明白经济学专业学生需要什么数学知识,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更应该在数学深化类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更好地将经济学原理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白所有符号公式图表都不是枯燥的,它们的背后都是有着经济学含义和直觉的。 实际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并非相互独立、毫不相干的教学方式,很多时候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能需要借助实验手段,这必须依靠多媒体才能实现。我们应该将它们与传统教学方式(如板书)有机结合起来,促使经济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建议 基于上述南昌大学的基本调查,在研究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在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得到的基本结论是推进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教学形式改革,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目标,本文提出一些具体改革措施。 1.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的优化 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中,《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基础性数学课程,由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有所差异,使基础性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出现分化,从而让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兴趣。经济学专业中《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统计学》等与数学相关的深化类课程重视程度比较弱,从而影响经济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优化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是实现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2.推进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可以得知,许多学生认为实验教学有助于理解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并且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上的表现,比在理论课程上的表现更积极。传统教学模式,除了一些固有教学优势之外,现代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缺点日益增加,尤其在知识获取多元化情况下。因此,推进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能保持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发挥实验教学的独特功能,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3.推广多媒体教学等动态教学形式 在推进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板书等教学形式出现了一些固有缺点,如所费时间较长、板书内容反映的信息较少及板书形式相对枯燥等,降低了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极大地弥补了这些传统教学形式固有的不足。多媒体教学通过内容图形化和动态模拟等动态形式,反映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具象化。另外,多媒体教学既能使学生与老师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良性互动,又能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推广多媒体教学等动态教学形式是推进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必然之举。 经济学类论文: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选择 摘 要 保险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在其课程教学中存在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很强,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备、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培养目标有差距、教学方法陈旧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等问题。建议从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加强保险经济理论与保险经济实践的联系等方面加以提高。 关键词 医药类高校 保险学专业 保险经济学 教学改革 保险经济学(Insurance Economics)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是将一般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保险领域进而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保险市场上各个理性参与主体如何依据其自身资源禀赋而做出有关保险的选择。“保险经济学”课程对于保险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我们须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1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及性质 保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保险这个专门领域内客观地存在着的各种经济关系,具体的研究范围主要涵盖有保险经济活动中所蕴含着的数量关系和分配关系以及利益关系和效益关系,因而保险经济学科的任务就是要深刻地阐释这些保险经济关系其发生和发展以及其动态运动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性。保险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期望效用、风险与风险态度、保险需求、保险与资源配置、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市场结构与组织形式、保险定价和保险监管等方面的经济分析。 从学科的定位来看,“保险经济学”属于较为年轻的应用经济学科。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将“保险经济学”规定为保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在我国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也开设有“保险经济学”课程,但总体上看来,一般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其教学特色也并不突出。 但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来,随着我国保险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强“保险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保险产业后备理论和实践人才的培养。 2 当前“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在“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很强,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备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保险学专业领域内的保险学原理和保险精算学中的理论问题,还要涉及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弈论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非常高。可是,当前医药类高校进行“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么出身于经济学专业背景,对保险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有欠缺;要么出身于保险学或金融学专业,对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知识结构有欠缺。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决定着其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深刻分析和深入浅出,因而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2.2 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培养目标有差距 保险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归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所以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就着重于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保险经济学所专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并最终将其运用于阐释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保险经济关系。然而,这门课程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高校的这么课程最后都是流于普通的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但在运用方面就“欠火候”,没有到位,使得这门课程距离其设想的培养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 2.3 教学方法陈旧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前,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陈旧、单调而沉闷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从始至终处于客体和被动的地位,主要强调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甚至是从上课到下课所有时间的“满堂灌”,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真正地激发和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 2.4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内容偏向于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使得教学经常容易流于理论本身的逻辑推导,而疏于对现实保险经济关系的深刻对照,从而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主要原因可能有这几个方面:(1)师资的问题。有很多任课教师虽然长于理论的逻辑推理,但缺乏保险活动实践经验和切身感受,因此在联系社会实际方面底气不足;(2)教材问题。我国目前的保险经济学教材编写体例及内容主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实际面临的保险经济问题及案例的研究却比较缺乏,从而给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带来挑战;(3)教学课时分配问题。很多高校只给保险经济学分配32~48个教学课时,无法将保险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完整讲授完毕,更遑论实验和实践教学。 3 医药类高校保险专业“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选择 在我国医药类高校中,要使“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教学特色突出,则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 想要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非常关键。国内常见的保险经济学教材有魏华林、朱铭来、田玲主编的《保险经济学》、王国军编著的《保险经济学》、张洪涛编著的《保险经济学》等。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在“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和课时安排的差异,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和选择。医药类高校的保险学专业,一般都具有医药类的特色,即跟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联系比较紧密,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保险学专业,就主要是健康保险方向。为此,在保险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就可以更多地考虑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的内容。 比如,在讲述保险经济活动中的道德风险时,就可以结合中国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与费用控制的实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方面既讲授保险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同时又加深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解,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3.2 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课堂 案例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选用或者设计一定的场景,引导学生分析该场景所提供的信息及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做出判断或者相应的决策,并最终据此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从保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分析身边各种保险经济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保险经济学素养和洞察力,从而将课本上的保险经济学理论与我国保险产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到举一反三。 比如,在讲授保险市场的市场结构与组织形式有关内容时,在介绍产业组织理论中SCP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基本理论后,可用我国保险产业发展作为案例来进行深度的探讨和研究。首先,在市场结构分析中,除分析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产业壁垒外,还要考虑我国保险产业的发展历程;其次,在市场行为分析中,应着重分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保险产业价格变化规律、保险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从而深刻揭示我国保险企业市场行为;最后,在市场绩效分析中,除用定量指标考察我国保险产业的经济效益外,还应考察保险产业对社会福利的改进水平,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保险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考。 3.3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是保险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教育界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中有一种是所谓的问题导向型的素质教育型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这种教学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模式,而变成以问题(Problem)为中心,围绕着教师事先设定的某个专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去讨论,去研究,去质疑,去领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最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讲述风险态度与保险需求之间关系的内容时,保险人从投保人那里收取的保险费一定不会超过损失的期望值和风险保费之和。由于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存在差异,效用曲线的凹度就不同,所以风险保费就不同,损失的期望值和风险保费之和也就存在差异,这就是为什么面临同样风险的人,有的人会买保险,有的人不买保险的理论根源。这样,问题清晰了,决定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风险态度,那么风险态度又是怎样来衡量或测度呢?带着这样的思考,采用PBL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有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4 加强保险经济理论与保险经济实践的联系 保险经济学本身就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应用性和实践性是这门学科的特色和生命。为此,教师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教学时,要从鲜活的保险经济实践和实际中吸取充分的营养,使保险经济理论能扎根于保险经济实践的土壤当中,做到既能在保险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推理上“顶天”,又能在保险实践的对照和分析运用上“立地”,进而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比如,从中国保险产业发展实际看,突出的如保险需求与供给问题、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保险市场的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问题、保险业监管的内容与边界问题等,这些问题在经济理论上都有深刻而复杂的研究及其相应的(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11页)结论和建议,关键是要结合中国的保险发展实际,在现实的环境下去检验和检讨理论推理的结论及其适用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又能使学生对现实保险经济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学习的效果。 4 结语 “保险经济学”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历史不长的新学科,因此,医药类高校“保险经济学”课程要采用新思维去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实现与保险产业实践的紧密衔接,在教学方法方面则要更多地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的方法,将课堂教学与发展实践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问题的习惯和科学钻研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经济学类论文: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摘 要: [目的]从中国医疗卫生的全社会角度研究四种不同的二膦酸盐类药物(即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和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成本效果。[方法]运用Markov模型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模型参数来源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研究,并针对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增量成本效用比较中利塞膦酸钠和伊班膦酸钠是劣势方案。唑来膦酸组效果好于阿仑膦酸钠组(23.62QALYs 23.33QALYs),同时其成本也高于阿仑膦酸钠组(206879.41元 150531.78元),增量成本效用比为191782.72元/QALY。 关键词: 二膦酸盐类药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成本效果分析;Markov模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是指妇女绝经后卵巢合成的雌激素减少,骨吸收及骨形成均加速,呈高转化型骨代谢,但由于骨吸收的过程较短,成骨过程较长而造成骨量丢失的一类代谢类疾病。其造成妇女骨折的风险率高于患乳腺癌、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患病率的总和。二磷酸盐类药物是最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类新药,不仅可以抑制骨吸收,增加骨量,使丧失的骨组织恢复,同时还可以促进骨小梁的重建,减少吸收陷窝深度。临床应用较多的有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和唑来膦酸。本研究从全社会角度出发,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QALY)为效果指标,运用Markov模型对四种不同的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1 研究设计 1.1 模型结构与假设 本研究目标人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而我国女性的自然绝经年龄平均为50岁,故设研究对象的初始情况为:50岁绝经女性,骨密度(BMD)在腰椎(L2-4)或股骨颈的T值≤-2.5s(DEXA法),需要药物干预治疗其骨质疏松症,且无骨折史。模型循环过程中的每个周期为1年。假设每个患者从初始状态进入模型,每个周期内在不同健康状态之间循环,直到进入死亡状态或者循环满50个周期(即患者满100岁)。 根据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常面临的骨折情况,确定模型中的主要健康状态包括:无骨折、髋骨骨折、脊柱骨折、其他骨折、髋骨骨折后期、脊柱骨折后期和死亡。示意图见图1(为了简化图形,所有指向死亡状态的箭头都已省略)。 所有患者均从“无骨折”状态进入模型,如果患者死亡,则进入“死亡”状态;如果患者发生骨折,则按照骨折部位进入相应的骨折状态;未发生骨折或死亡的患者则继续留在“无骨折”状态中;当患者进入“其他骨折”状态后,可能再次发生某一部位的骨折而在下一个周期进入相应的骨折状态,也可能未发生骨折而回到“无骨折”状态或者进入“死亡”状态。而患者进入“髋骨骨折”和“脊柱骨折”状态后,则无法恢复到“无骨折”状态而只能再次发生骨折、死亡或进入相应的“后期状态”。 1.2 二膦酸盐类药物的治疗 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的用药方式分别是:阿仑膦酸钠,口服,70mg每片每周;利塞膦酸钠,口服,5mg每片每天;伊班膦酸钠,注射,3mg每次每季度;唑来膦酸,注射,5mg每次每年。二膦酸盐类药物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干预治疗常会根据具体状况持续5至10年,甚至终生。 Watts NB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二膦酸盐类药物的长效治疗中,当患者用药达到5年时,即使停药,药效亦会持续3至5年(逐渐衰减至无药效)。不同二膦酸盐药物在实际治疗中也通常为间歇用药。本研究关于四种不同二膦酸盐类药物作如下假设:每种药物的用药时长均为终生,但用药每满5年,不同药物将出现不同的“用药假期”――阿仑膦酸钠和唑来膦酸为2年,利塞膦酸钠和伊班膦酸钠为1年;在“用药假期”期间,患者停药,但治疗效果持续不变;“用药假期”结束后1年,患者继续开始服药至满5年,如此循环。 1.3 转移概率 1.3.1 死亡率 关于死亡率本研究采纳我国台湾地区C-Y Chang等人2015年完成的,针对台湾地区50岁以上的15万绝经后骨折疏松症患病女性的长期跟踪调查数据。不同健康状态随年龄变化的死亡率见表1。 1.3.2 基线骨折率 本研究对于基线骨折率采纳张建新等人所做的地区性骨质疏松症患病老人的骨折率统计数据。 1.3.3 同一部位再骨折概率 国外Klotzbuetcher CM等人的相关研究表明,发生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同一部位再次发生骨折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具体RR值为:髋骨2.3,脊柱4.4,其他部位3.3。 1.3.4 二膦酸盐类药物干预后骨折率RR值 患者采取不同二膦酸盐类药物的干预治疗后,不同部位骨骼的骨密度(BMD)值会显著提高,故相较于未采取任何治疗的患者,不同部位的骨折风险亦会大大降低。根据Reginster J等人的研究,将不同研究中二膦酸盐类药物降低骨折概率的百分比数据转换成RR值后结果具体见表3。 1.4 效用值 1.4.1 无骨折状态 鉴于我国尚缺乏关于骨质疏松症患病人群的健康效用方面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对于“无骨折”状态的效用值,采纳P Hadji等人使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女性所做的相关调查结果。 1.4.2 不同骨折及后期状态 本研究所采纳的不同骨折相关状态的效用值亦来自欧洲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 1.5 贴现 当疾病的治疗时间超过一年时,就应当对成本进行贴现。本研究按照国际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推荐,对成本数据采用5%的贴现率,统一贴现至2016年初。并分别使用3%和8%的贴现率进行敏感性分析。 1.6 成本值 本研究所涉及的成本主要包括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干预治疗的费用,以及发生不同部位的骨折时在医院治疗的相关费用。 所有药物治疗费用均来自“药智网”中对于各省2016年最新中标价格的加权平均计算结果,按年计用药费用,阿仑膦酸钠为852.8元,利塞膦酸钠为152152元,伊班膦酸钠为3720元,唑来膦酸为286235元。 根据王佩芳、贺良和毛国庆等人的统计报道结果,经过贴现得到:髋骨骨折住院治疗成本值为34303元,脊柱骨折费用为13959元,其他骨折费用为9722元。有研究表明,病人接受脊柱骨折治疗出院后,所面临的最大影响是腰背部疼痛,87%的患者在出院后可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因此对于“脊柱骨折后期”状态假设其只会对健康效用产生影响,而不会产生其它费用。而髋骨骨折往往较为严重,患者出院后仍会在较长时间乃至终生的生活受到影响,伴随产生的一些费用也无法忽略。根据罗林枝等人的研究,髋骨骨折的患者出院后,每年还会产生康复药物费用、辅助医疗器械费用和医院复查费用等成本,贴现后为6065元。 1.7 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所纳入的各模型参数取自国内外不同的文献研究,应当进行敏感性分析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验证。本研究对成本值、效用值和贴现率分别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其中成本值和效用值采用±10%作为变化的上下限,贴现率则采用3%到8%作为变化范围。 2 研究结果 2.1 基础分析结果 2.2 敏感性分析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建立Markov模型,比较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即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和唑来膦酸,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长期干预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在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尚无成本―效用分析的相关阈值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建议,将成本―效用研究结果分为三类:第一,ICUR 立足我国国情,本研究选取1倍人均GDP作为增量成本效用分析阈值,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的数据,我国2014年人均GDP为46629元。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显示:阿仑膦酸钠是四种药物中最具成本效用优势的治疗方案,唑来膦酸是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生存质量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案,但其相对于阿仑膦酸钠的增量成本效用比(191782.72元/QALY)尚高于本研究设定的支付意愿(46629元)。 由此可建议,在临床诊疗实践过程中,阿仑膦酸钠应作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或者在某些不考虑成本的条件下,唑来膦酸作为效果最好的二膦酸盐类药物,亦是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方案的重要补充。 经济学类论文: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治疗重症肺炎的成本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比阿培南治疗,对照组给予亚胺培南治疗,疗程为10 d。评定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确定治疗成本并比较两组成本效果。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5.5%)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成本为4797元,对照组成本为9630元,观察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比阿培南;亚胺培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重症肺炎;成本-效果 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率有所升高,其中重症肺炎占有一定比例,而导致肺炎发生的致病菌中,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感染率比以往有所升高,可导致重症肺炎。重症肺炎患者需要有效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控制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有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相关复合制剂等[1-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控制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方面应用较多,目前应用的碳青霉烯类有比阿培南及亚胺培南等,两者均有较好疗效。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应用成本核算及成本应用后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而治疗成果效果分析是通过治疗过程中所用成本后产生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成本-效果分析可了解治疗方案的优劣,目的是降低治疗过程中所用成本,节约治疗资源,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在治疗重症肺炎中可能存在成本-效果差异,目前关于两者的成本-效果分析的研究尚少,所以通过分析两者治疗重症肺炎的成本效果,在取得相同效果情况下有助于降低治疗成本。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病例,观察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成本-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均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4]。所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实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精神疾病而不能配合医护操作患者、智力低下及不能正常语言交流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对比阿培南或亚胺培南等实验药品过敏或有临床禁忌的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3.8±5.4)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上发生重症肺炎患者23例,急性肺炎发展为重症肺炎9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发展为重症肺炎5例,其他病因所致重症肺炎3例。对照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44.9±4.8)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上发生重症肺炎患者24例,急性肺炎发展为重症肺炎1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发展为重症肺炎4例,其他病因所致重症肺炎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比阿培南(江苏正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743,0.3 g/支,159.9元/支)治疗,每次剂量为0.3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每隔8 h静脉滴注1次,连续应用10 d。对照组患者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国药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74008,1.0 g/支,321元/支)治疗,每次剂量为1.0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每隔8 h滴注1次,连续应用10 d。 1.3疗效评定 痊愈: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在正常范围内,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阴性;显效: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大部分恢复到正常范围,病原学检查结果提示为阴性;进步: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接近正常,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未在正常范围内,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阳性[5]。总有效=痊愈+显效+进步。 1.4 治疗成本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除了抗菌药物不同,即比阿培南或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产生的成本不同外,其余相关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成本均相同[6]。故本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涉及的成本分别为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成本。 随着国家对医药市场的进一步规范管理以及国家对卫生事业的加大投入,抗菌药物的价格会进一步下调。本文设定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的价格下降20%,根据下降的价格计算调整后的成本-效果。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评定结果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3,P=0.6442)(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评定结果的比较(例) 2.2 两组成本-效果的分析 观察组成本=3×159.9×10=4797元,对照组成本=3×321×10=9630元,观察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表2),提示观察组每取得1个效果单位所用成本低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成本-效果的分析 2.3价格调整后成本-效果的分析 观察组价格调整后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表3)。 表3 两组价格调整后的成本-效果 3 讨论 成本-效果分析是药物经济学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有助于临床医师在所选方案中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6-8]。成本-效果分析可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也可用于同一药物不同剂型的比较。本文中比较的是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这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重症肺炎中成本-效果的差异。通过成本-效果分析,找出成本和效果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成本-效果分析并不是简单地降低治疗成本,而是在花费最低成本的情况下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使药物得到最合理应用,同时有助于减少药源性疾病,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9-11]。 重症肺炎是肺炎病情的严重阶段,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较为常见,对此类病原体具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主要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12-13]。本文选择的是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这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重症肺炎实施治疗。这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均较广,抗菌活性较强。比阿培南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同时对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比阿培南对β-内酰胺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优于亚胺培南[14-16]。研究认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部分铜绿假单胞菌中,比阿培南并不耐药[17-18],且其在肾毒性方面低于亚胺培南[19-20]。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近似,这与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药理作用密不可分,说明两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均能够有效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的药物。而观察组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且价格调整后的成本效果也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在获得一个治疗效果单位时,其成本低于对照组,说明比阿培南不但能够有效治疗重症肺炎,同时其治疗成本最低,提示其在获得较好临床效果的情况下,花费最小。 综上所述,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治疗重症肺炎均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但比阿培南成本效果低于亚胺培南。 经济学类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探索 [摘要]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作为经济学八大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实践中也要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更加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新路径。本文结合湖南科技学院的教学实践,研究了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能促进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 实践能力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共同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指导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等院校转型,促进地方院校提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湖南科技学院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院校,必须贯彻落实党的重大教育决策,积极适应我国教育发展新常态,教育教学中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中,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机制。作为经济学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也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更加专注于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新路径。 一、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意义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统计学数据为依据,利用数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统计软件,建立模型,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通过定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验证和完善经济理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评估经济政策的影响,选择适当的经济政策。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认为“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就是普林斯顿大学计量经济学双塔之一,偏重于研究微观计量。计量经济学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最后应用恰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从而加强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自2000年被确定为湖南科技学院经济学类专业的必修课之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重方法轻实践的问题,既不能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与地方院校加强应用性和技术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不相符,不能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本文结合我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研究了我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向应用技术性转型的道路进行探索,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促进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学生数理基础薄弱,对本门课程存在严重的畏难心理 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除了金融工程专业外,其他专业都是文理兼收的,并且文科生的比重要显著高于理科生,因此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类课程存在严重的畏难心理。有学生反映自己碰到数学就头痛,数学类的课程基本都听不懂的,碰到数学课程考试必定挂科。而计量经济学虽然是一门经济类学科,但是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一般都注重于理论推导,忽视案例教学和实践应用。教材中一般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进行公式的推导及证明,只在每章的最后一节中给出一个案例分析。学生翻开教材,看到的是满篇的理论推导,下意识地将计量经济学归类为数学课程,产生心理暗示――“这门课这么难,我肯定学不会。”另外,计量经济学创始人弗瑞希曾说,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储备不够,存在先修课程的缺位,那么必然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对计量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 (二)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方法介绍,轻应用能力培养 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问题,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分为四个步骤:模型设定、数据搜集、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应用。在计量经济学的各个步骤中都离不开经济学理论,无论是模型的设定、指标的选取,还是参数估计或者是模型的检验及应用,都离不开具体的经济背景。计量经济学不仅要寻求经济计量的分析方法,而且要对实际经济问题加以研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公式的数理推导,而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选取指标、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如何根据软件输出的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经济分析等讨论都较少。这样导致学生不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到底有什么用,也不理解具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使用场合,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生搬硬套教材上的模型,而不管研究的问题是否适合建立该模型,在数据的处理、模型的诊断,以及最后的经济意义解释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任课教师大多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将计量经济学运用到实践生活中的经验,并且从事计量经济学的教师大多是数学教师,缺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大多重理论推导,缺乏经典的案例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靠,没有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内涵。 (三)考核方式存在弊端,不能反映学生的能力 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与手段。目前,我校对计量经济学成绩的计分方式是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上机实验、出勤和课堂表现等,其中上机实验占一半,出勤和课堂表现等占一半。上机实验是根据教材给定的数据进行操作。虽然能够训练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能力,但是没有培养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而且教材给定的数据一般比较理想,不能反映出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期末考试的主要形式是闭卷考试,题目类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判断题,以及计算题等。大部分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学生平时不学,通过考试之前的临时抱佛脚,或者是作弊都能通过考试,少数能学甚至能够高分通过考试。这既打击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到了学校的学风建设,也在无形中助长了舞弊现象。而计量经济学是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培养的应该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模型来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临时的死记硬背并不能使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就更谈不上应用了。而模型的设定、数据搜集以及模型应用等在闭卷考试中基本没有办法进行考核,因此目前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引进案例教学,弱化理论推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即通过导入案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计量经济学中引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定量分析房地产价格与利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确实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计量经济学中虽然有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推导,但是这些公式的存在是为了说明模型结果的正确性。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应该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建立模型,通过软件对数据进行操作,并对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正确分析,而不是在公式的推导上。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软件的输出结果以及模型的应用条件的理解。当然,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搜集和编写符合计量经济学研究主题,切合学生专业的案例,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加强“双师”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校进行教学,基本上都是刚踏出校门又进了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对于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却没有机会将计量模型用于社会实践,缺乏应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师能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实践,了解计量经济学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换,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打造“双师型”队伍。教师的应用能力提高了,才可能培养出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另外,学校应该多聘请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关专家担任兼职的实践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教师培养方案和人才引进措施,推动“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三)引入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完善现有的考试体系 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既然闭卷考试不能反映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可以尝试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当然,为了保证课程论文的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防止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敷衍了事,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之前引导学生重视论文写作,合理安排课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写作,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论文的选题方法、写作规范、文献查询等与课程论文撰写相关的内容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论文完成后加强对论文的严格验收,对抄袭的论文一经发现,一律判定为零分。同时也不能将试卷考核的方式抛弃,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它需要经济理论、统计软件和数学知识三者的结合,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强调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提高计量经济的教学效果是一项持久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经济学类论文:常微分方程新的可解类型及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摘 要:常微分方程有很多种,而且在初等数学中我们就已经学过。像对数方程、指数方程、三角方程、二次方程等都属于常微分方程的行列。比如我们初高中时就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最简单的常微分方程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将常微分方程和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常微分方程的运用的帮助下经济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大多经济学家都把经济学与数学结十分紧密的结合起来。利用数学作为辅助的手段,让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研究变得简洁、清晰和精确。 关键词:常微分方程;可解类型;成本和利润核算 常微分方程是代数中最简单但是亦是最重要的一类方程组,常微分方程是我们在解决日常经济生活问题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常微分方程的作用也非常之多,比如在航天领域、自动化领域、电子通信领域、化学反应研究领域等,科学前沿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常微分方程来解决研究中的问题。许多难解的问题,解法中的式子最后都能化成常微分方程,所以常微分方程对于计算数学是极其重要的。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在已知条件中找出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并利用已知的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进行求解,逐步推出我们需要的未知数的值。 常微分方程式在经济学中的最重要的应用是其在公司成本与利润核算中的应用,成本与利润的常微分方程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其突破了传统的计算能力,运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人力几天甚至几个月的工作量,是现代科技力量对商业最大的贡献之一。可以说这一方程式在计算机中的运用是商业核算精准化和便捷化的最大保证,带来了现代商业会计核算、审计核算的革命。 数学知识运用到商业是古已有之,但是微分方程在商业计算中的应用,只能计算到资本市场的完全兴起,我们了解的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电《大空头》里几位银行家合作做空资本市场的举动,虽然电影演绎的精彩绝伦,妙趣横生,但是现实中的事实远比电影来的精彩。2007年-2008年之前,john Paulson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对冲基金经理人,与华尔街精英圈无缘。在他四十岁的时候成立自己的基金公司,经过十年的默默打拼,2003资产规模才达到15亿美元,这在精英云集的华尔街连二流都算不上,当然这是他还没遇上他的同学Paolo Pellegrini之前,2004年10月,两人才正式合伙,虽然Paulson当时只给了Pellegrini一个初级分析师的职位,但是对于毕业于哈佛大学的Pellegrini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当第一次Pellegrini向Paulson建议用CDS工具做空美国房地产时,相信Paulson也是惊诧不已的,但是Pellegrini在大量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模拟计算,说服了自己的老同学同时也是自己雇主的Paulson,Pellegrini向Paulson展示的美国房地产走势图,像一张藏宝图一样展示在他的面前,让他看到了做空美国房地产的美好前景和巨额利润收入。 没有微分方程的大规模运算和Pellegrini精准的分析头脑,把一张市场走势图摆在任何人的面前,他们都无法看到里面蕴藏的巨大财富。Pellegrini作出那张美国房地产走势图被誉为价值“200亿美金”,可想而知。 后来,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中,人们又发现,往往解决问题并不需要求出通解或者特解,而是需要知道方程组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类型的解,就能满足一些生产生活的需要了。比如,给定一个方程,我们需要知道该方程在什么情况下存在解,什么情况下不存在解;或者,在给定方程的前提下,能够知道在什么条件下能求出几组通解,而哪些通解是对于我们求出所需特解有价值、有作用的。往往我们现在关注的多是这样的问题,而不仅仅限于寻找微分方程的解上。常微分方程的作用非常之多,比如在航天领域、自动化领域、电子通信领域、化学反应研究领域等,科学前沿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常微分方程来解决研究中的问题。研究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类型,是帮助我们在各个学科中,处理难题,突破难关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需要对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类型进行更深的研究,通过对方程组的解析来促进各个学科的蓬勃发展。 在经济学领域中,分租制和定额制在现代商业公司管理中作为两种最基本的管理模式的根本,受到各种研究者的青睐,要想分清这两种模式那个更加实用高效,必须用到常微分方程的计算方式,这也是数学对现代经济学的巨大贡献之一,计算出了分租制和定额制的优劣之后,现代公司才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本身的管理模式,才会衍生出现代意义上的国有公司,股份制公司,人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各种形式,让我们明白了商业市场的运行子单位是怎样的构成部分。 许多微分方程要求求出方程的近似解,并且保证一定范围内的精确度就可以,人类的科技在不断发展,所需要的精确度也会越来越高,而随着数学学科的进步,能够求出的精确度也会越来越高,才能适应其他学科对于数学手段的需求。寻找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类型是研究微分方程的科学家们、数学家们一直努力的目标。目前,已知的可解类型并不多,在变化众多的方程组中,目前已知的可解类型相比之下,还是屈指可数的,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究才能判断和解决其他的可解类型的常微分方程。 结束语:微分方程就是指未知数以导数的形式与已知数产生关系,也就是说,在微分方程中未知数是以导数形式存在的。这样的方程的求解过程可能非常复杂,对于求解的方法要求比较特殊。我们就可以利用微积分的知识求出一些微分方程的近似解。常微分方程的作用非常之多,是我们在解决日常经济生活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常微分方程的运用在的帮助下经济领域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是企业的很多工作变得简单、清晰,在常微分方程的帮助下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精确度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近年,常微分方程在生活,经济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常微分方程作为辅助手段,让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研究做到了简洁和精确。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就是将经济数学理论与生产实践活动很好结合的典范。数学方法,特别是常微分方程进入入经济科学的领域,成为了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经济学类论文:高校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路径探析 摘要: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在经济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课程的性质非常适合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师生开展研究性教学。本文在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强化新生研究性训练、合理甄选研究性教学内容、主辅教材配套和案例选择、资源共享和“点-线-面”一体化架构等层面对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自主立项 一、引言 2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以倡导研究性教学闻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认为,“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从整体上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众多高校老师、学者已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研究性教学”相配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学分制度等制度,为之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刘赞英等(2007)对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比,为我国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1]。刘智运(2006)认为,研究性“教”与“学”反映的是一种互动式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同时需要与教师展开及时的互动交流[2]。王岚等(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龙慧灵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研究性“学”要求学生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学生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有所不同,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4]。王锋等(2014)认为,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通过“研究”这一纽带得以体现,并从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励、教师团队建设、过程管理以及体系评价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5]。 此外,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肖萍等(2005)、刘茂军(2005)、蒋乃华(2010)和李胜清等(2009)分别提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和“‘四位一体’模式”[6][7][8][9]。 三、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Clein说过:“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P・Samuelson也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奠基人R・Frisch和计量经济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来,95%以上的获奖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体验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课程,跟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Kennedy认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缺乏充分交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不知所措[10] ”。Guy Orcutt曾说过,“做计量经济学就像试图通过播放收音机来研究电的规律”,足见其难度。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会更侧重于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其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计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而收集数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艺术。 四、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强化大学新生研究性训练,为高年级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研究训练,突然实施研究性教学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因此建议一入学就给学生灌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在大一阶段设立“新生讨论课”项目,由相关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研讨课,课程围绕学科专业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的目的展开,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中适当介入研究性学习训练,使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启蒙。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尽早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2.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针对性的内容计划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欧美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基本上都会将计量经济学分解成几门更细的课程或者分成基础、进阶、高级等不同的层次。而国内大学普遍只单一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笔者调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和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财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5所财经类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地矿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突出的院校,发现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大体分为48学时和64学时,学分在3~4个之间。即便是一学期64学时的安排,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学期安排来看,除了个别学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学期外,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第五学期较为合理,一方面大二刚刚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可以趁热打铁,有效降低遗忘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中后段的社会实践乃至毕业论文(设计)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甄选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计量经济学应包括概述、经典单方程的简单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模型设定偏误)、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板块。在概述部分,通过1~2篇尽可能涵盖全书主要内容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介绍开始,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体系中来。经典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块,鉴于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应侧重于剖析偏相关以及几大经典假定的阐述,这一部分以课内讲授、原理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后面三大模块,尤其是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部分以及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篇章。 3.选择适当的配套教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教材非常多,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教材在提供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面向经济实践的问题思考。因此,对该课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辅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吸收前沿成果。辅助教材则尽可能囊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的案例为主,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最初教师主导的“理论模型方法阐述”到后来的师生交互的“计量模型+案例实践”,再到目前尝试探索学生主导的“研究性教学”,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建议主教材选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或者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的《计量经济学》,配套参考书选择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或者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以及EVIEWS软件自带的《用户手册(User Guider I、II)》,这样的组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性教学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资源共享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保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学校、学院以及课程教学团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专门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研究性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因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院、一两个专业或者一两门课程能形成氛围的,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更是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视野重新认识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创造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学院层面也尽可能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争取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支持并构建以精品教材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学生树立“研究为新常态”的学习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11]。课程教学团队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广泛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外,更要结合经济现实,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建立系统的课程项目库。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数据共享、软件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下载更新数据,调用专业统计软件。加强改善教室、实验室、研讨间等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小班教学”和“小组实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点串线、由线及面共同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一体化架构。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学科有各种不同的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有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等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生源类别、学科基础和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相同专业的班风学风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选择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任课老师选择相关专业学风优良的班级进行试点。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对“规范(或者标准)”的经济问题作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起点。通过模仿标准案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小组(项目组)成员统一拟定立项计划书,阐明研究背景、立项意义,梳理综述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最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在学生立项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这样,多个研究项目组合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较为完美的“4线”:前因后果线、教研反馈互动线、理论实践融合线和课内课外互补线。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全方位选择研究主题、多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补充信息,又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在项目负责人组织带领下,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最终效果也可以作为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从而拓展考核的内容面。 五、结语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跟现实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程,涉及的计量方法和模型在微观领域可以和家庭(或个人)的经济行为(收入、储蓄、消费、投资等)以及企业的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成本控制、营销策略制定等)等经济现象紧密结合,在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区域经济社会差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制定等宏观经济领域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既可以分析单一的横截面数据(或者时序数据),又可以研究混合数据(面板数据)。除了数值型数据,它还能对分类数据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它不只研究经济社会的表面现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计量经济学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方便学生选题、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可行性。 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应侧重实证研究,在很多情况下经济理论并不能给出相关经济现象的确切答案,而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仔细收集数据,深入实证分析”。对于初学计量的学生来说,通过立项研究,与真实数据交手是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弄脏学生的手,弄乱他们的桌”才能真正学会实证研究,领悟计量经济学的真谛。 经济学类论文:世界经济走向对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影响的调查研究 摘要:世界经济下行走势所带来的最明显的副作用莫过于对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学类的毕业生。如果说世界经济走向把握着就业走向,那么对于经济学类而言,世界经济走向几乎掌控着他们就业的“生杀大权”。而在这其中,来自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了解世界经济走向究竟对经济学类毕业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笔者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为例,展开了以福建省为主要范围,以调查问卷、走访等一系列形式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世界经济走向 经济学类毕业生 就业 2015的世界经济走向犹如乘坐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尤其在年末,原油价格低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股市的慢熊表现使世界各大经济体都不得不以悲观的态度来看待2016年的世界经济。而在世界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受世界经济走向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提高经济总体水平,我国正踽踽独行在去杠杆去泡沫的崎岖征途之上。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不少小微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在这场暗流中不幸触礁导致沉灭,也有部分大企业在改革的阵痛中艰难前进。而世界经济下行走势所带来的最明显的副作用莫过于对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学类的毕业生。如果说世界经济走向把握着就业走向,那么对于经济学类而言,世界经济走向几乎掌控着他们就业的“生杀大权”。而在这其中,来自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了解世界经济走向究竟对经济学类毕业生造成什么的影响,笔者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为例,展开了以福建省为主要范围以调查问卷、走访等一系列形式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找到答案。 一、世界经济对就业的影响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权威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高达749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这无疑给原本就难实现的就业现状更为沉重的一击。经济学类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子及其家长的青睐。不少高考学子将经济学类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专业,还有一些本科毕业生选择跨专业报考经济学类的研究生,更有甚者选择考取外国的经济学院进行深造,这使得在世界经济整体下行就业不景气的今天,人才市场上的经济学类毕业生供过于求,总体CIER指数小于1,就业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待业情况。而对于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来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更加凸显了他们的劣势,使得他们在就业大军中常处在下风。 独立学院由于知名度低,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入学门槛较低,社会认可度不足导致它们的学子在就业过程中常常碰壁。为了得到切实的证据,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势对福建省各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学生展开了真实可靠的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这大规模的待业情况中,来自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所占比例要远远的高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回收的487份有效问卷中有74.13%的学生认为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情况下想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有近八成(80.49%,79.06%)的学生认为经济类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能力素质和学历层次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9.6%的学生认为经济对于毕业生的影响主要在于集中于就业类型,同时有80.08%的学生认为经济类专业太过热门,竞争太过激烈也是影响就业问题的主要来源。而有79.88%的学生认为就目前状况来看独立学院的经济类毕业生就业前景比较一般相较于其他公立学校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们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为例,2014年学院开设三个经济学类专业包括金融学、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及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生为527人,占全院毕业人数的23%,其中金融学总就业率为92.7%,国际经济与贸易总就业率为97.71%,就业总体水平较高。 2015年学院经济学类应届毕业生558人,较2014年增加31人,占全院毕业生总人数的24.2%,较上年增加1.2个百分比。其中金融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2.92%,较上年提升0.22个百分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7.71%,同上年持平,就业水平较高。 总体而言,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水平较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笔者不得不提出质疑,在如此之高的就业水平之下,就业质量又能否得到保证呢? 二、世界经济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目前,世界经济仍处在低谷,许多经济学类毕业生不得不放低眼光,以就业质量来迁就就业水平。不少应届毕业生为了顺应经济及市场的大潮而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甚至打乱了他们的就业规划。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子在家里的帮助下获得与专业不符的“稳妥”工作,前途迷茫无望。而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则选择加入北漂、沪漂、广漂的大军中,与千军万马共渡独木桥,睡地下室。这些待业青年为了拥有一定的薪酬收入而选择工作稳定性低,工作安全性差,工资水平低且工作强度大的工作,这使得他们最基本的身体健康都得不到保障,更别提所谓的工作质量了。这些年随着我国的改革深入,经济水平得到了增长,伴随着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五大支付货币的位置,一些由就业质量引发的问题更是在悄然萌芽后开始爆发。近年来,企业员工因工作压力跳楼自杀、年轻工作者过劳死、频发的矿难等一系列意外使人们终于开始重视工作质量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就业大军中的困难户――经济学类毕业生来说,能够拥有一次就业机会要比所谓的就业质量要来的重要,这便使得绝大多数的经济学类毕业生尤其是来自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质量要比其它专业的毕业生来的低。 三、世界经济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逐渐趋向一体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世界经济的重心从生产行业向科技行业转移。在“互联网+”的跨界合作理念的不断推广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互联网产业作为新型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而加大了就业市场对高新科技人才的需求量,间接造成了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难,使不少经济学类毕业生由于对新型产业的不了解在一次次面试中碰壁,这打击了他们的就业信心以及创业热情。 对于当今经济学类毕业生来说,他们在校所学习的都是过去的经济和前人的经验,在没有与眼下现状结合起来时都可谓是纸上谈兵,哪怕课业再好在实战中也不能获得先机赢得胜利。这样的学习方式让绝大多数学生在初入社会时因现实与理想不符造成了他们暂时的就业迷茫与就业失利,致使他们丧失了就业的决心,消极的推翻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规划。 四、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经济学类毕业生因世界经济影响所造成的各种阻碍,针对上述的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社会层面。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大小是影响财政支出就业效应的关键变量。既要发挥财政政策的短期刺激作用,更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控制者,国家应当看到眼下的就业现状,明确就业改善的目标,同时应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指导部门,为想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以降低创业风险。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引导作用,建立专门的服务性网站,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各地的人社机构应当重视就业质量问题,对已经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定期回访,了解他们的现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一些相关部门应该与所在地的高等院校加强交流合作,给校大学生普及目前的就业状况,提供就业新的就业思路,加大国家就业政策的宣传,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明确了解就业市场动向,做好应对就业难题的充分准备。由于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针对具有不同“资本存量”的大学生群体从政策层面建立起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就业进行合理引导和政策支持,才能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日益紧张的大学生就业压力[2]。 其二,作为毕业生的直接领导者――高校应该在引导毕业生就业层面下功夫。高校应该设立就业创业办公室,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前提下,结合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开办就业创业公选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调整心态,了解各种有关就业的咨询,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从而顺利毕业走向成功。同时,应当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重视实践课的展开,从实际出发,提前积累就业创业的经验,为之后的职业基础打下扎实的基础,用可靠的硬件条件来面对就业挑战。 其三,大学生应该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创业。2015年末,舆论的“失业潮”,“唱空论”打击了毕业生的就业的信心和创业热情。作为大学生,应该在社会与学校的帮助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制定适当的职业生涯实施方案,及时根据现状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正,更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就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要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择业者,会把为社会服务放在首位;一个好逸恶劳甚至心灵肮脏的求职者,往往把自己的择业观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之上,也不可能兢兢业业地勤劳致富。而作为经济学类的毕业生,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竞争条件处在劣势的情况下更应该主动降低自己的就业定位,在保证就业质量的前提下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应该主动了解就业的动向,明确国家政策以及国家权威机关对未来世界经济走向的预测,譬如此次两会中无论是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人社部负责人的发言中,都透露着许多和就业形势有关的“干货”,为自己谋得先机,获得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的走向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但人定胜天,只要自身能够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不打无准备之战,笔者相信在这场就业与世界经济的博弈里终会响起胜利的号角。由于此次调研时间较为紧张,作者的水平能力有限,许多内容没能进一步深挖,文中的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海涵以及批评指证,以便笔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指导老师:魏鸿玲)
生态类论文:中国灵长类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摘要:中国灵长类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可观。目前中国灵长类生态旅游开发仍处于探索期,缺乏一个指导性的开发规范。已开发的旅游市场良莠不齐,存在设计不合理、规划不科学、管理混乱等现象,严重影响旅游地形象,危及灵长类的生存繁衍。以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的“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为例,列举了在灵长类生态旅游项目中猴群管理、栖息地管理、游客管理、宣教工作和产品开发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可供灵长类生态旅游项目或野生动物观赏活动借鉴。 关键词:灵长类;生态旅游;川金丝猴;神农架 2006年3月,“中国扶绥国际灵长类研讨会”在广西扶绥县召开,来自国内外的5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了灵长类动物的资源状况、生活习性、保护等研究领域,并就中国灵长类动物的保护和生态旅游进行座谈 [1]。2007年10月24—26日“中国灵长类绿色生态旅游与可持续自然保护暨中国灵长类专家组2007年工作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南湾猴岛生态景区举行。与会专家对中国灵长类生态旅游与可持续自然保护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了八点共识。专家呼吁,科学适度地发展灵长类绿色旅游,以开发促保护,让中国的灵长类动物保护得到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是一种有别于大众旅游、传统旅游的休闲娱乐方式。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场所 [3]。目前,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展得有声有色,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自然环境中珍稀美丽的野生动植物观赏活动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介于野生动植物的稀有性,国家的保护政策及它们本身的特性,观赏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开发和发展。灵长类动物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一类生物,它们因为数量稀少,外观美丽,脑容量发达而异常聪明,还有很多和人类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而格外受到世人的关注,开展起生态旅游来更具优势。通过开展灵长类绿色生态旅游,既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完成野生动物的科普宣传工作;适当地收取一定的门票费,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灵长类保护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此外还增加了就业岗位。以开发促保护,一举多得。 中国的灵长类资源十分丰富,共有21种灵长类动物,拥有种类在全世界排名第五 [4]。其中川金丝猴、白头叶猴等五种为中国特有种,均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些种类数量十分稀少,栖息范围极小,生境十分脆弱。如黔金丝猴目前数量不足一千只,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5]。因此,对灵长类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本着“保护第一,适度开发”的原则,切忌只为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未经论证而匆匆上马灵长类生态旅游项目。 神农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地处大巴山脉核心地带,以葱郁的原始森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变的气候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而闻名。据调查,神农架有高等维管束植物3 400余种,已发现各种脊椎动物493种。其中珙桐、银杏、水杉、(川)金丝猴、金钱豹、林麝等百余种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被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 [6]。神农架保护区很早就尝试旅游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湖北省旅游局“一江两山” [7]、“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战略核心地区之一[8]。因此,在神农架开展“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川)金丝猴为神农架保护区的旗舰种,现有3个大群体,8个小种群,数量1 282只 [9]。2005年4月,神农架保护区金丝猴行为研究小组成立,为加强金丝猴的保护研究工作,选定了一个群体开展投食招引试验。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试验成功,建立了一个数量为76只的金丝猴人工补食群体(2009年6月统计结果),该群体后来成为固定的金丝猴科学研究平台。2006年5月1日,在聘请野生动物相关专家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和完成一系列基础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之后,开展了“走近金丝猴”生态旅游项目。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供游客观赏的金丝猴位于保护区内的大龙潭研究基地,离国家“4a”级景区神农顶景区的小龙潭游客服务中心约4km。隶属于湖北省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基地最主要的功能是金丝猴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其次才是为游客服务,基地严格奉行“保护科研为主,科普宣教并行”的做法。在游客接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猴群管理、栖息地管理、游客管理,重视基地的环境教育功能,探索性地研发金丝猴相关旅游产品并取得一定的成功,可供灵长类及野生动物生态旅游借鉴。 一、猴群管理 “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的观赏对象是国宝级的野生动物金丝猴,由于观赏对象的特殊性,在其活动区开展旅游活动首要条件是确保猴群的安全。离开一个科学合理的猴群管理办法,科研、旅游都无从谈起。 1.投食管理。投食招引在灵长类生态旅游开发中基本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神农架金丝猴研究基地也是对猴群采取投食招引的,但一定要掌握一个度。给猴群提供过多的食物不仅会破坏它们的营养结构,还会使猴群产生依赖性而减弱野外采食和生存能力。金丝猴研究基地每天限量给猴群供应食物,人工投喂的食物控制在每只猴子食量的30%之内,不足量由金丝猴自已在栖息地内采食。且人工投喂的食物中,各种树叶、树生地衣、华山松塔等金丝猴天然食物占很大的比重,为不破坏保护区的植被,这些天然食物全部采自(或收购)于保护区之外,为此保护区还特地建设了一处面积约100亩的金丝猴食物基地,基地不施加任何化肥、农药,全部采用农家肥。花生、桃子、苹果,胡萝卜等购自市场的食物要经过严格检验,挑选洗净后才能投喂;禁止访客携带及投喂任何食物,杜绝病从口入。建立专门的食物贮藏室,配备专门的食物运输车,保证食物新鲜无菌。此外,还投资修建了贮水池和埋设了1 500km长的引水管道解决猴群的饮水问题。 2.科学研究管理。科研、工作人员进山研究、喂食之前,在紫外线消毒房内取口罩和防护手套并穿戴好,所用器械也统一存放于消毒房内,统一着迷彩服,进去后要求轻声交流、动作不能太大,尽量避免干扰金丝猴的正常活动。不得吸烟、吐痰、丢弃废品。 科学研究和旅游同时进行,游客在欣赏到野生金丝猴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配合导游的讲解,获得科普知识,能取得一举双得的效果。 3.猴群活动管理。金丝猴是活的野生动物,白天很大一部分的时间花在移动觅食、游戏活动上,不会老实地待在一个地方,相比较而言,不如花草树木等静物易于管理。且金丝猴活动区域森林郁闭,地形复杂,周边有很多人类无法到达的地方,金丝猴一旦进入这些区域便很难跟踪、观察,使得科研和旅游活动都无法进行。因此,要对猴群进行一定的控制。这种控制非指高墙铁网,圈养会背离金丝猴保护研究的初衷,而且会阻断投食群同野外群的交流。神农架的做法是,在大龙潭金丝猴的天然栖息地划出一块8平方千米的金丝猴活动区,这片区域充分考虑到了容纳量大小的问题,充分利用了公路、高山草甸等这些猴群轻易不会穿越的地形,工作人员巡逻于这些地方,防止猴群越过设定的活动区,对进入活动区的其他猴群则不加干涉。 二、栖息地管理 金丝猴生态旅游,游客不仅能看到自然状态下的金丝猴,也能看到并认识金丝猴的生存繁衍场所即栖息地。栖息地对物种的生存十分重要,金丝猴研究基地在规划旅游建设时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并创造性地划定了观猴区、金丝猴活动区(栖息地),两者之间利用地形、河流巧妙地隔开,达到了以最小的代价保护金丝猴栖息地的目的。1.观猴台、步游道的设置。金丝猴活动区是严禁游客涉足的,因此不宜设在离主线公路等车辆人流较密的地方。应选择较偏僻并且阳光水源充足之地,并在进山的必经路口设置值班房,专人看守。神农架金丝猴研究基地依据地形,投资十多万元在观猴区铺设了1 200米的观猴步游道,并在其间设置了6个观猴台,观猴台、步游道一律安置于河的一岸,与金丝猴活动区隔河相望,最短直线距离控制在15米。大部分在40米左右,基地为游客提供望远镜方便观赏。观猴台、步游道的施工均选在猴群在山顶或较远地方活动时进行,并尽量避免破坏环境植被和产生噪音、污染。 2.给饲点的设置和管理。给饲点是给金丝猴投喂食物相对集中的区域,其设置、管理十分重要。首先,数量的设置,不能太少,否则利用率太高会给周边的植被造成过多的压力;也不能太多,因为为便于游客观赏,会对给饲点的植被做适当的清理。要根据栖息地的大小和猴群的数量而定,以神农架为例,一个76只的猴群可设置6个左右的给饲点。其次,给饲点的利用频度,每个给饲点循环使用,每次使用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休游期在给饲点以外的林下投喂。最后,给饲点的环境卫生工作。这非常重要,是猴群健康的保障。每次投喂完都要清理食物残渣和粪便,否则会造成蚊蝇细菌病毒的滋生,严重威胁金丝猴的安全。 3.植被保护及恢复。金丝猴绝大部分时间活动于树上,雄猴作威、猴群争斗、跳跃迁移和青少年猴游戏都会对树木造成一定的破坏,把手腕粗的树枝折断是常有的,长时间的破坏有时甚至会把整棵大树弄死。虽然各个给饲点循环使用,但还是对给饲点及其附近的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有碍观瞻,也不利于猴群健康。因此,移栽树木和培植草皮是必须的。植被恢复只限于土生土长的华山松、巴山冷杉、红桦、大果青杆、苔草等。植被恢复时投食应改在他处进行,植被恢复工作完成后至少4个月后才能使用。 三、游客管理 金丝猴科研观赏区位于神农顶景区内,采取单独售票模式,目的就是限制过多的游客涌入金丝猴研究基地,给金丝猴的栖息生境 带来沉重的压力。对进区参观人员,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观赏行为。 1.严格限制人类与金丝猴密切接触。所有参观者一律将车停于离基地300米远的停车场,需步行前往参观。并在入口处修建紫外线消毒房。金丝猴“只可远观不可近玩”,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把访客分为两类,一类为本单位或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人员,他们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可适当近距离观察金丝猴,采集样本、收集数据;另一类为普通游客,需要在基地专职导游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参观过程中严禁大声喧哗,丢弃垃圾杂物,开闪光灯拍照,让游客观赏无干扰环境下金丝猴的自由活动。 2.严格限制观赏人数。基地游客量每天限制在200人以内,有时甚至限制在50人以内,每批次游客数量不得超过30人,大型团队分批参观。冬季的11月至来年1月为休游期,金丝猴妊娠末期、产仔初期的3—5月不对外开放。科研人员在发现有特殊、异常情况如金丝猴受伤、生病、受惊等时,可随时叫停或中止参观。 3.严格限制观赏时间。参观需要预约,进区前先咨询基地工作人员。基地仅在猴群觅食、自由活动和投食的时间里开放,秋冬季一般为每天上午的8:00~9:30,中午的14:00~15:30,下午的17:30~18:30,春夏季适当推迟,其他时间恕不接待,每批游客的参观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 四、宣教服务 生态旅游的内涵[10]以及其保护性、教育性的根本特点[11~12],使游客能够走向自然并在自然中学习和认识自然的价值,达到自觉保护环境的目的,提供宣教服务是其实现途径之一。生态景区是重要的生态教育重地,科普宣传教育是建立金丝猴观赏区的最主要目的之一。目前神农架保护区有两处针对金丝猴的科普宣教基地,此外还已规划好一处金丝猴展馆,正处于建设中。 1.大龙潭金丝猴研究基地是“走近金丝猴”科普观赏活动的开展地,游客需要购票入区参观。在这里,游客在基地专业导游和值班科研人员的引导下可以近距离观赏野生金丝猴实体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情况。配合导游和工作人员的讲解,游客可以获得金丝猴的外形、社会结构、家庭组成等直观印象。步游道沿途设有金丝猴展示牌12个,系统介绍神农架金丝猴的发现史、保护、种群现状、食性、活动行为、繁育、研究情况等。此外,步游道附近部分有代表性的树种系有标示牌,让游客认识金丝猴栖息生境的植被、优势树种和采食树种。 2.小龙潭金丝猴实时视频展示厅。由于观赏对象的特殊性,金丝猴研究基地实行严格的限制观赏人数措施,满足不了大部分游客的观赏要求。为了解决此矛盾,特意在附近神农顶景区的小龙潭游客服务中心建立了金丝猴实时视频展示厅,把用于科研的视频监控系统拍摄到的金丝猴影视资料实时传输至此供游客观赏,并在展示厅四壁张贴精美的金丝猴图片,配以生动的文字说明,详细解说神农架金丝猴的数量、分布,行为等信息,给大部分不能亲眼目睹野生金丝猴的游客以了解金丝猴的机会,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3.金丝猴展馆。建设中的金丝猴展馆位于离基地300米处的停车场附近,配备专业讲解人员,免费为访客提供讲解服务。展馆不仅包括有关金丝猴的各类图片、影视资料、文字说明,还包括金丝猴标本、金丝猴食物标本和相关研究成果等,以及其他三种金丝猴的资料等,进一步丰富游客对金丝猴的知识。 五、金丝猴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 近年来,神农架保护区相继开发了金丝猴毛绒玩具、水晶相框、相册、陶瓷水杯、挂历、文化衫等金丝猴纪念品,组织出版发行了科普读物《金丝猴部落》一书,将这些商品投放于视频展示厅和金丝猴展馆并推向市场,既增加了收入,扩大了就业,旅游者将这些商品带回家,还间接向亲友同事宣传了金丝猴、宣传了神农架。 六、结束语 中国野生动物生态旅游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观赏对象的特殊性,开发起来存在诸多难题,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神农架金丝猴科研观赏区有其特殊性,从目前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各地可能由于观赏对象、旅游环境、区位交通、政府支持力度和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开发方式。但无论什么情况,开发过程中要牢记不能影响野生动物正常的生存繁衍,不能破坏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尽力避免干扰它们的习性行为,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总之,绿色、原生态;自然、少修饰;和谐、无干扰;健康、可持续是灵长类绿色生态旅游开发始终要遵循的设计理念,始终要把保护和研究灵长类动物放在首位,科学适度开发,以开发促保护,这样才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生态类论文:黄河中游流域外来龟\鳖类对原有种类的生态威胁 摘要在我国黄河中游流域自然水域中已发现了鳄龟、佛罗里达鳖,这是一个危险且值得高度警惕的信号。针对鳄龟、佛罗里达鳖、乌龟和中华鳖的有关生物学习性进行对比,指出当鳄鱼、佛罗里达鳖达到一定数量时,流域内原生的乌龟和中华鳖的生态位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建议相关领域学者重视对两栖爬行动物等外来物种在中国的入侵状况与控制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黄河;中游流域;龟、鳖类;原有种类;生态威胁 2009年11月2日在福州召开的生物入侵国际大会提出,我国已成为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入侵的外来物种已有400多种,其中危害严重的达100余种,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多亿元。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最危险的入侵种中的牛蛙已成功侵入我国的17个省市,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护谷虫——土著两栖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iucn公布的100种最危险的入侵种巴西龟也已成功侵入我国多个大城市和部分保护区,是我国土著鱼类和龟类的大敌。 黄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沿黄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国21世纪内陆经济发展的轴线。长期以来,黄河存在着洪水威胁、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缺水断流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进行,需求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新的问题将会影响沿黄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外来侵入物种也将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大问题。 许多外来种的入侵都是在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帮助下完成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之一。据黄河水产研究所调查,目前,黄河流域共有外来水生生物41种,其中从国外引入26种,从国内其他水系引入15种。2009年6日23日,银川市陶然水岸西侧爱伊河三一支沟处有人钓获一只重约6.5 kg的鳄龟;2009年10月在陕西神木黄河段捕捞到的一只体重3.5 kg的鳄龟(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肖红);2009年在西安市?汉硬兜降姆鹇蘩锎锉?活体现存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等一系列情况说明黄河中游流域已有外来龟鳖类自然生存。为此,现将鳄龟、佛罗里达鳖、乌龟和中华鳖的有关生物学习性介绍如下。 1鳄龟 鳄龟别名蛇鳄龟、鳄鱼龟、小鳄龟、肉龟、美国蛇龟、平背龟、拟鳄龟,拉丁学名chelydra serpentina(linnaeus,1758),英文名american snapping turtle,隶属于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ata)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鳄龟科(chelydridae gray,1831)鳄龟属(chelydra schweigger,1812)。棕黄至黑色,背甲粗糙,腹甲小呈十字形,尾长,头大,下腭呈钩状。每次产卵20~40枚。出壳的小龟甲长约2.5~4.0 cm,肉可食。普通鳄龟(chelydra serpentina,亦称拟鳄龟)广布于加拿大至中美洲,特征为尾的背面有一锯齿形脊,背甲平均长20~30 cm,体重4.5~16.0 kg。幼龟背甲上有3条纵行?脊,随着时间的推移?脊逐渐磨耗。隐栖于浅溪的泥滩中。 1.1地理分布 鳄龟见于北美洲和中美洲,以体大好斗而著称。鳄龟的化石曾在欧洲和北美洲的中新世沉积物中发现。近年引入中国进行人工饲养获得成功。我国主要从佛罗里达引进,目前分布的省份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海南、广东、广西、湖南、山东、四川等。 1.2生活习性 鳄龟在2~38 ℃正常生活,1 ℃以上可正常越冬,12 ℃以下进入浅冬眠状态,6 ℃时进入深度冬眠,15~17 ℃少量活动,18 ℃以上正常摄食,活动、觅食最适温度20~33 ℃,生长最佳温度28~30 ℃,34 ℃以上少动,伏在水底及泥沙中避暑。平时在水中不好斗,而在陆上却能猛冲猛咬。鳄龟能连同身体扭头转向寻找攻击目标,甚至追咬。指、趾具蹼,水栖性,息栖在深河、湖泊、泥潭,偶尔接触咸水区域。鳄龟的食性杂,偏肉食性,主食鱼、虾、蛙、蝾螈、小蛇、鸭、水鸟,间食水生植物、掉下的水果。喜夜间活动、摄食[1]。 鳄龟长相酷似鳄鱼,集龟和鳄鱼特征于一体,故称鳄龟。其头部较粗大,不能完全缩入壳内,脖短而粗壮,领背长有褐色肉刺,眼细小,嘴巴上下颌较小,吻尖,尾巴尖而长,两边具棱,棱上长有肉突刺,尾背前边2/3处有一条鳞皮状隆起棱背,并呈锯齿口状,背壳很薄,上皮以棕褐色为主,偶有棕黄色,背部具有3条模糊棱,并有放射状斑纹,后缘呈齿状,腹部白色,偶有小黑斑点,幼时黑色,四肢粗壮,肌肉发达,爪子尖而有力,善于爬行。 1.3生长速度 鳄龟在50 g以下生长缓慢,从7 g长到50 g需要80 d左右,在控温条件下,50 g左右的鳄龟长到2.5 kg,或7 g左右的稚龟平均长到1.5 kg仅需1年。在自然状态下,鳄龟个体能长到23 kg以上。 1.4体型与最大记录 鳄龟平均初生体型壳长3.3 cm、体重7.2 g(最小3.1 cm、5.8 g,最大3.7 cm、14.8 g),一般成年体型壳长31~46 cm、体重23~36 kg,在自然界中,最大个体可达38 kg以上。 1.5繁殖习性 鳄龟雌性的背甲呈方形,尾基部较细,生殖孔距背甲后缘较近,雄性的背甲呈长方形,尾基部粗而长,生殖孔距背甲后缘较远,生殖孔位于尾部第1硬棘之内或与尾部第1硬棘平齐的为雌性,而生殖孔位于尾部第1硬棘之外的为雄性。 鳄龟交配期在美国为4—11月,卵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产卵期为5—8月(高温地区可提前和延长产卵时间),一般每次产卵15~40枚,实际情况根据亲龟的大小和发育程度而变化,在生殖季节解剖可见4 kg体重的亲龟怀卵量80枚,其中硬壳卵20枚。1年多次产卵。鳄龟卵形为圆球状,白色,直径23~33 mm,单个卵重7~15 g。鳄龟卵的孵化期为9~18周,天气较冷及干燥孵化期会较长。有记载9 kg的亲龟年产卵110枚,可全部受精并孵出稚龟。 2佛罗里达鳖 佛罗里达鳖又称珍珠鳖、美国瑞鱼、金边水鱼、美国山瑞,拉丁学名apalone ferox(schneider,1783),属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ata)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鳖科(trionychidae fitzinger,1826)鳖亚科(trionychidae lydekker,1889)软鳖属(apalone rafinesque,1832),英文名:florida softshell turtle。1996年我国少量引进养殖[2]。 2.1地理分布 分布于美国佛罗里达、阿拉巴马州等地。生活于湖、河等淡水水域。 2.2繁殖方式 卵生,在佛罗里达3—7月产卵,年产卵4~5次,每次产卵30~40枚,卵呈球圆型。孵化期60~70 d。体长60 cm。 2.3食性 肉食性,幼体以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以鱼、虾、蚌等为食,人工饲养喂鱼、虾、螺、蚌及配合饲料。生长速度快、病害少、成活率高。 3中华鳖 中华鳖俗名鳖、甲鱼、元鱼、王八、团鱼、脚鱼、水鱼,拉丁学名pelodiscus sinensis(wiegmann,1835),属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ata)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鳖科(trionychidae fitzinger,1826)鳖亚科(trionychidae lydekker,1889)华鳖属(pelodiscus fitzinger,1835)。英文名:chinese softshell turtle。 3.1分布 中华鳖在野外广泛分布于除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尤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产量较高。另外,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也有分布。 3.2形态特征 体躯扁平,呈椭圆形,背腹具甲。通体被柔软的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体色基本一致,无鲜明的淡色斑点。头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长呈管状,具长的肉质吻突,约与眼径相等。眼小,位于鼻孔的后方两侧。口无齿,脖颈细长,呈圆筒状,伸缩自如,视觉敏锐。颈基两侧及背甲前缘均无明显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绿色或黄褐色,周边为肥厚的结缔组织,俗称“裙边”。腹甲灰白色或黄白色,平坦光滑,有7个胼胝体,分别在上腹板、内腹板、舌腹板与下腹板联体及剑板上。尾部较短。四肢扁平,后肢比前肢发达。前后肢各有5趾,趾间有蹼。内侧3趾有锋利的爪。四肢均可缩入甲壳内。 3.3生态习性 中华鳖属爬行冷血动物,生活于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有时上岸但不能离水源太远。能在陆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游泳。喜晒太阳或乘凉风。夏季有晒甲(晒盖)习惯,我国北方地区10月底冬眠,翌年4月开始寻食;喜食鱼虾、昆虫等,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饵料,特别嗜食臭鱼、烂虾等腐败变质饵料,如食饵缺乏还会互相残食。性怯懦怕声响,白天潜伏于水中或淤泥中,夜间出水觅食;耐饥饿,但贪食且残忍。4~5龄成熟,4—5月水中交配,待20 d产卵,多次产卵,至8月结束。通常首次产卵仅4~6枚。体重在500 g左右的雌性可产卵24~30枚,5龄以上雌鳖1年可产卵50~100枚;雌性在繁殖季节一般可产卵3~4次。卵为球形,乳白色,卵径15~20 mm,卵重为8~9 g。其选好产卵点后,掘坑10 cm深,将卵蛋产于其中,然后用土覆盖压平伪装,不留痕迹;一次产卵10枚左右,经过40~70 d地温孵化,稚鳖破壳而出,1~3 d脐带脱落入水生活;卵及稚鳖常受蚊、鼠、蛇、虫等的侵害。产卵点一般环境安静、干燥向阳、土质松软,据研究观察,其距离水面的高度可准确判断当年的降雨量。寿命可达60龄以上[3]。 3.4繁殖生物学 在我国,中华鳖4龄可达性成熟。中华鳖交配后,精子几乎可在雌鳖输卵管内存活半年。与大部分龟类不同,中华鳖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不受孵化温度的影响。雌鳖每年产卵2~5次,每次产8~30枚卵,加温养殖的中华鳖在冬季亦可产卵。卵白色球形,直径约20 mm,最大可达24 mm。 长江流域一带中华鳖于4—6月进行交配,交配在水下或水面完成,可持续5~30 min,雄性用前肢抱住雌性的背甲,有时咬住雌性的颈部、头部或四肢。中华鳖交配约2周后营巢。营巢于5月末开始,到8月中旬结束。营巢由后肢交替进行,后脚具有发达的爪,从一侧挖向另一侧,将沙土堆在巢旁,身体随着腿的运动向左右摇摆,后肢的力量很大,有时能将沙土扔出3 m多远。巢圆形,巢口直径约7~10 cm,深和宽均有10 cm以上,卵产出后无序地堆在巢中,产卵在20 min内完成,然后中华鳖仍用后肢将巢旁的沙土扒入,直到填满为止。 孵化期取决于土壤温度,一般60 d左右(23~83 d)。卵对温度的耐受范围是22~36 ℃。稚鳖背甲长约27 mm、宽约25 mm,体重3~5 g,背甲茶绿色,有一些小型黑色眼状斑。 3.5敌害 稚、幼鳖的甲壳很软,常受蛇、蛙、鼠的侵害;成鳖受各种猛禽如鸢、鹰、鹭、猫头鹰等以及黄鼠狼、猫、狐狸的袭击,特别是黄鼠狼能在水中潜行,喜食鳖肉、鳖血。 4乌龟 乌龟俗名草龟、香龟、泥龟、金龟、臭龟,拉丁学名chinemys reevesii(gray,1831),属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testudinata)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淡水龟科(bataguridae gray,1869)乌龟属(chinemys smith,1931)。英文名:chinese three-keeled pond turtle。 4.1形态特征 乌龟体为长椭圆形,背甲稍隆起,有3条纵棱,脊棱明显。头顶黑橄榄色,前部皮肤光滑,后部有细鳞。腹甲平坦,后端具缺刻。颈部、四肢及裸露皮肤部分为灰黑色或黑橄榄色。雄性体型较小,尾长,有臭味。雌性背甲由浅褐色到深褐色,腹甲棕黑色,尾较短,体无异味。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水质条件要求比较低,对不良水质有较大的耐受性,无互相残杀现象,患病率低。 4.2生活习性 4.2.1水陆两栖性。乌龟是用肺呼吸,体表又有角质发达的甲片,能减少水分蒸发。性成熟的乌龟将卵产在陆上,不需要经过完全水生的阶段。 4.2.2食物的广泛性。乌龟属杂食性动物,在自然界中,动物性饲料主要为蠕虫、小鱼、虾、螺蛳、蚌、蚬蛤、蚯蚓以及动物尸体及内脏等;植物性饲料主要为植物茎叶等。 4.2.3明显的阶段性。一是摄食阶段。4月下旬开始摄食,约占乌龟体重的2%~3%;6—8月摄食量旺盛,约占5%~6%;10月摄食量下降,约占1%~2%。二是休眠阶段。乌龟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11—4月,气温在15 ℃以下时,乌龟潜入池底淤泥中或静卧于覆盖有稻草的松土中冬眠;5—10月,当气温高于35 ℃,乌龟食欲开始减退,进入夏眠阶段(短时间的午休)。这一阶段乌龟忙于发情交配、繁殖、摄食、积累营养,寻求越冬场所。 4.2.4群居性。乌龟喜集群穴居,有时因群居过多,背甲磨光滑、四肢磨破皮仍不分散。 4.3繁殖习性 乌龟是一种卵生动物。在性成熟前,雌雄龟较难区别,而到性成熟时,雌雄龟从外表特征就能鉴别出来。 雌龟体重达700 g以上,即可用于交配繁殖,雌雄配比2∶1,如雌龟体重超过700 g,需配较大雄龟才能交配繁殖成功。交配的适宜温度20~30 ℃,交配时间晴天在傍晚17∶00—18∶00,雨天在14∶00—16∶00。交配过程一般只需3~5 min。 乌龟的产卵期各地有所不同,平原水域地区一般5月底开始,7、8月时为产卵高峰期,9月结束。一只雌亲龟年产卵3~4次,每次一穴产卵2~7枚。雌龟产卵前选择土质疏松的斜坡和隐蔽的草根旁或杂草处扒土成穴,穴口大小约8~10 cm、深9~12 cm。产卵时间多在夜间或黎明。 雌性成龟不论交配成功与否都要产卵。乌龟往往有集群产卵的习性,有时能有几只雌龟在同一穴中产卵几十枚。成熟的种龟夜间爬上岸,在砂堆处挖穴产卵,自然孵化,大约50~70 d即出幼龟。 4.4敌害 乌龟的主要敌害是蛇、黄鼠狼、水鼠、野猫等。乌龟虽有坚硬的外壳保护,但头尾和四肢在夏天夜间活动时易被敌害侵袭受伤直至死亡;孵化时因少数腐败变质常招来大批蚂蚁,为害卵和稚龟。 54种龟鳖类生态学比较 5.1适宜的生存环境比较 黄河小北干流(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处于黄河中游,区间流域面积为18.46万km2,全长132.5 km,宽3~18 km,河道面积为1 107.67 km2,其中滩地面积675 km2,河道穿行于汾、渭地崭谷凹地区,沿途有汾河、涑水河、渭河、北洛河等支流汇入,两岸为高出河床50~200 m的黄土台塬,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游荡不定,冲淤变化剧烈,属淤积性游荡型河道[4]。 黄河中游河面宽阔、水量较大,据洽川水文站统计,黄河在该段多年的年平均径流量为355.6亿m3,最大流量为21 450 m3/s,最小流量56.7 m3/s。多年平均水温为13.7 ℃,最冷月平均水温为0 ℃,最热月平均水温为27 ℃,自2000年以来已没有冰封现象。溶氧量6.1~8.10 mg/l,有机物耗氧量2.0~20.8 mg/l,ph值7.2~8.5,均呈弱碱性。含沙量高、浑浊度大,透明度0~5.0 cm。总硬度1.04~3.4°。氨态氮平均值为0.03~0.29 mg/l,硝酸态氮的平均值为0.30~0.85 mg/l,亚硝酸态氮的平均值为0.005~0.020 mg/l,氯化物含量总平均值48.5 mg/l,硫酸盐含量总平均值60.5 mg/l。该河段水质各项指标符合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繁殖生长[5]。 黄河中游拥有大面积的水域和湿地,其中三河(黄河、渭河、洛河)湿地682 km2、洽川段湿地267 km2。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区域内的植被具有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江心岛、沼泽等自然湿地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鱼类、两栖爬行类提供了必须的栖息、迁徒、索饵和繁殖场所,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物种的生态习性是物种生活在特定环境中适应的结果,在黄河中游河段天然形成众多以沙土为主的江心岛和大量的水草植物,为龟、鳖类提供了天然繁殖场所。该环境状况比佛罗里达鳖、鳄龟的原生地更加优越,因此更适宜繁衍生息[6]。 5.2繁殖力的对比 佛罗里达鳖、鳄龟、乌龟和中华鳖在繁殖方面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佛罗里达鳖、鳄龟的繁殖力比中华鳖、乌龟的繁殖力明显高。 5.3食性的结构状况比较 鳄龟的食性杂,偏肉食性,主食鱼、虾、蛙、蝾螈、小蛇、鸭、水鸟,间食水生植物、掉下的水果。乌龟属杂食性动物,动物性饵料主要为蠕虫、小鱼、虾、螺蛳、蚌、蚬蛤、蚯蚓以及动物尸体及内脏等;植物性饵料主要为植物茎叶等。中华鳖喜食鱼虾、昆虫等,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饵料,并特别嗜食臭鱼、烂虾等腐败变质饵料,如食饵缺乏还会互相残食。佛罗里达鳖肉食性,幼体以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以鱼、虾、蚌等为食,人工饲养喂鱼、虾、螺、蚌及配合饲料。 5.4天敌的种类结构比较 佛罗里达鳖、鳄龟、乌龟和中华鳖的主要敌害均是蛇、黄鼠狼、水鼠、野猫等,同时会受到各种猛禽如鸢、鹰、鹭、猫头鹰等的袭击;孵化时因少数腐败变质的卵常招来大批蚂蚁,为害卵和稚体。 5.5生长与性情比较 据施军等[7]对比研究,佛罗里达鳖的适应能力强于中华鳖,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等特点,生长速度明显高于中华鳖。 6结论 目前黄河中游流域内外来龟、鳖类的生存,说明其已经适应新环境,随着种群数量增长,当其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对原有种类的生态位构成威胁。因此,对鳄龟、佛罗里达鳖、乌龟和中华鳖在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方面深入的研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特别是有关冬眠、种群行为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针对鳄龟、佛罗里达鳖等外来物种的进口管理、养殖管理和放生活动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政策[8],并倡议两栖爬行动物学者以及相关领域学者重视两栖爬行动物等外来物种在中国的入侵状况、控制策略的研究[9]。 生态类论文:北京山区3种不同类型生态文明村发展特点及建议 原文作者:李梅,苗润莲 摘 要:分别在北京西部和北部山区选择不同类型的3个市级生态文明村,即旅游型农村、农业型农村和文化型农村,总结其发展特点和实践经验,并基于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为其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北京山区;不同类型;生态文明村;特点 行政村作为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它的发展与建设进程直接影响到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北京山区包括7个山区县,83个乡镇,1 669个村委会。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的差异性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的发展模式会有所不同。对山区农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并总结其发展模式和规律,可为其他农村发展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综合考虑农村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土地利用、从业人口以及功能定位等,张义丰等[1]将北京山区的农村分为资源型农村、农业型农村、工业型农村、旅游型农村、文化型农村、商贸型农村和复合型农村。笔者对山区常见的3种类型农村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通过总结其发展特点和实践经验,为其他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1 北京山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概况 历史上,北京山区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具有大片的原始森林,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但随着首都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和扩大,加上山区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使北京山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资源日益枯竭,严重影响了首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号召下,北京开始加强绿化和保护力度,山区林木覆盖率开始上升。目前,山区治理率累计达到82%,山区县林木覆盖率由2000年的57.23%(2005年66.14%)达到2009年的71.40%[3];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62.5%提高到2009年的78.10%;郊区污水处理率从2003年的20%提高到2009年的51%;2001年至2010年,年利用再生水从0到6.8亿m3[4]。 自2004年以来,北京郊区通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或“生态文明村”等活动,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北京市郊区70%以上的区县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累计创建环境优美乡镇123个(其中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57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3%;市级生态文明村从最初的50个发展到1 204个(其中国家级生态村2个),占北京全部自然行政村的约30%;无论是数量还是建设质量都明显的增加和提高。[论文网] 2 不同类型生态文明村发展特点及建设经验 2.1 案例选择依据 2.1.1 旅游型农村 旅游型农村是对环境无污染,生态环保型的农村建设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缓解就业压力[5]。旅游型农村是依托自身或周边旅游资源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以上。密云县石城镇石塘路村位于北部浅山区,是依托周边自然环境与资源(景区)发展起来的民俗旅游村。该村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和“北京最美乡村”。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特大型城市,密云水库是北京市最大和最重要的地表水水源地,密云县输入北京城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占北京城市用水的近60%,密云县全境被划为首都饮用水源保护区。在北京的另一主要地表水源官厅水库因污染严重而退出饮用水供给后,密云水库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日益得到重视。 石城镇石塘路村位于密云水库西岸,在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内,主要地形为低山丘陵,地势相对平缓。十几年来该村以保护密云水库水源为目标,积极探索发展之路,走出以民俗旅游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该村是北京地区发展民俗旅游较早的农村,目前民俗旅游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80%,总结其实践经验和发展模式对这类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2 农业型农村 农村居民大多以农业为主,是农村建立的早期农村类型,农村水利设施发达,多分布在河谷平原以及河阶地形上,以农业景观为主,主导产业为山地林果、特色养殖及其他农业相关副业。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村地处西部浅山区,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农村。该村于2007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和“北京最美乡镇”。 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文化气息浓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是北京古老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天独厚。北京山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水、土、光、温、湿等条件各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特产品,特色农业资源主要有果品类、养殖类、中药材、玫瑰花、香椿、花椒、蜂蜜等7类,其中果品类占到80%以上[6]。相对于山前区而言,山坡地的化肥、农药等化学要素投入较少;因风蚀、水蚀的存在,其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难以富集;山区气温相对较低,冬季寒冷,夏季作物生育期短,病虫害相对较少,农药污染较轻,因而农产品质量优于山前区,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7]。门头沟妙峰山镇樱桃沟村充分利用当地传统品种资源和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樱桃特色产业,打造唯一性的特色农产品,是北京山区特色农业资源开发的成功典范。 2.1.3 文化型农村 这类农村景观古朴,环境良好,古建筑、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等较多,即历史文化资源较丰富,历史文化气息浓厚。门头沟斋堂镇灵水村是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农村,是京西古村落的代表,地处西部深山清水河谷地,地势较平缓、人类活动较频繁。该村于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北京山区具有漫长的人类开发史和众多的文明遗迹,经岁月雕琢沉积而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古村落是山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8]。灵水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境内,是京西古村落群中最具文化底蕴的一座古村落,享有“举人村”美誉。该村是中国北方农村天人合一的典型,是诠释和反映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天然教材”,为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2.2 不同类型生态文明村发展特点对比 以上3个村都是基于自然地理条件、自身资源及环境优势成功走出特色发展之路的生态文明村,在建设生态文明村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对其发展特点进行简单的对比(表1)。 2.2.1 旅游型农村 密云县石城镇石塘路村主要依托周边旅游资源(密云水库、黑龙潭自然风景区和桃源仙谷风景名胜区等),开展民俗接待活动,作为景区旅游的中转地为游客提供食宿产品与服务,称作旅游型农村或景区带动型农村。这类农村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所具备的环 境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农村旅游应着重强化和提升这种环境吸引力,既包括村域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包括村内内部环境和食宿环境。到2009年为止,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已超过350个,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村167个;民俗旅游户发展到2万余户,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9 089户;直接从事农村民俗旅游服务的人员达到6万余人。民俗旅游已成为北京农村发展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2.2.2 农业型农村 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村依托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地处妙峰山风景区这一地理优势,结合当地几百年的栽培、养殖历史,以高科技为支撑,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发展唯一性特色农产品,且这些特色农产品品牌效果明显,具有不可模仿性[9]。这类农村以特色农业为主导,农业是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此类农村发展旅游应注重强化物产吸引力和活动吸引力,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开展观光休闲和采摘体验,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如举办果品采摘节、农业文化节等主题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游客的参与,使其在观花、观果、采摘、品尝、体验中享受求知和收获的乐趣。 2.2.3 文化型农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凭借自身雄厚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而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全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使灵水村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保护,为将来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类农村今后的发展重点是保护和合理利用现存村落景观,在科学可行的情况下,恢复具有重要观赏价值或文化价值的景观和遗迹原貌,开展古村落旅游;充分挖掘村落历史文化,结合市场化运作,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旅游业,提高文化附加值,着重提升和强化其文化吸引力和活动吸引力。 3 现存问题与建议 尽管以上农村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成绩,但由于目前生态文明村标准体系不够完善、达标要求偏低,离理想的目标(状态)仍有一定的距离,仍存在许多不足,如产业急需提升、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资源深入挖掘不够、开发水平较低等。针对以上3个典型村的现存问题,提出具体几点建议(表2)。 (1)旅游型农村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旅游设施环境急需提升以及整体开发潜力不足、旅游产品单一;易受周边旅游景区经营好坏的影响。石塘路村也不例外,作为北京山区较早开展民俗旅游的农村,民俗旅游虽然已经形成规模,有一定的品牌效果,但由于时间较长,住宿、餐饮等民俗旅游基础设施部分开始老化,质量和档次有待提升,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变化的游客多样化、高标准的需求,目前主要靠回头客维持。今后应加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休闲功能,发展休闲农业、观光采摘、设施农业、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与当地民俗旅游配套,提高旅游吸引力,增加特色旅游产品;二是尽快提升旅游档次,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制定旅游发展规划,规范民俗旅游户运行管理。 (2)农业型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附加值较低、品种老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及土地资源的限制等。门头沟樱桃沟村是凭借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农村,结合该村目前发展现状和今后发展重点提出如下建议。 ①随着到山区旅游和樱桃园观光采摘人数的不断增加,樱桃沟村依托地处妙峰山风景区这一地理优势,将产业开发、文化重塑与樱桃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②恢复唐代的皇家寺院仰山栖隐禅寺以及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的私人别墅,增加旅游吸引力,提高全村文化品位。 (3)历史文化名村当前面临的问题有:一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稀缺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够,导致历史文化的载体古村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10]。二是由于经费所限,仍有许多古村落没有及时编制保护规划或编制的规划内容深度不够或因管理不到位而保护措施难以落实。三是设施环境急待改善,很多传统建筑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为保存其完整性带来了困难,而有些古村落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陈旧简陋,旅游服务能力低下,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和民俗旅游的开展。四是受到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和侵害,大量农民从传统农业转向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导致古村落商业化气息浓厚,游客增多所导致的古村落环境问题日益显著,即严重破坏了历史原真性。五是不少历史文化名村还未建立资源基本信息档案,导致在保护管理中缺乏科学的安排,影响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六是由于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和产权不清,对古建筑的修缮维护带来影响,保护效果不明显。 基于灵水村目前现状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灵水村要做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并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必须在以下方面下足工夫:一是摸清家底,尽快对举人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普查,并登记造册,形成村落完整的文化遗产体系,为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依据。二是制定保护规划,落实古村落整体保护。根据全村文化遗产的地理空间分布,制定保护区划,对古村落不同空间进行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保护与开发,为古村落市场开发提供行动指南[1]。三是加大对灵水村历史遗迹的保护,恢复或保护灵泉禅寺、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观音堂、二郎庙等重要的历史遗迹原貌,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是灵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举人文化共同构成灵水古村落特色文化。并尽快改造那些与古村落风格不和谐的现代建筑体,保持古村整体风貌和原真性;加快举人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发展,打造以举人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四是成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委员会,协调各方利益。五是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尽管近几年灵水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仍不能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如供气、供水、排水等。旅游服务设施也比较落后,严重影响全村的旅游业发展,加上古村落保护的特殊要求也为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生态类论文:谈产酸相稳定发酵类型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作者:赵丹 任南琪 王爱杰 陈晓蕾 论文 关键词:产酸发酵反应器 生态因子 顶极群落 生态演替 生态位 论文摘要:通过产酸发酵反应器的动态试验,考察生态因子(ph、orp)等制约的不同发酵类型顶极群落的结构、优势种群的组成和生态演替的 规律 ,阐明不同发酵类型代谢及其顶极群落的典型特征,揭示产酸发酵过程中顶极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并以ph值、orp来表征生态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图。 ghosh和poland在1971年提出了利用相分离的原理:分别控制适应于产酸发酵菌和产甲烷菌的最佳生理及生态条件,从而形成具有较高运行稳定性和处理效率的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系统。目前,对于两相厌氧生物处理的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产甲烷菌具有种类少、生长繁殖慢、利用底物种类有限、对环境条件敏感等特性,使得人们长久以来认为产甲烷相是两相厌氧处理系统中的关键“限速步骤”,因此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产甲烷相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上。事实上产酸相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末端发酵产物作为产甲烷细菌利用的底物,对产甲烷相乃至整个工艺的稳定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以往的研究表明,产甲烷相微生物对底物的转化速率依次为乙醇 戊酸 丁酸 乙酸 丙酸,而乙酸的转化是系统产甲烷即去除效率的“限速步骤”。从整个系统角度出发,产酸相最佳发酵类型应为乙醇型发酵[2]。因此利用连续流产酸发酵反应器,通过对限制性因子(ph、orp)的调控,考察在人工创建生境中,微生物所遵循的群落与种群生态学演替规律,不同发酵类型的顶级群落内平衡与反馈调节的生理代谢机制,得出以ph、orp表征的生态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三维实现生态位,这对于进一步阐明产酸相不同发酵类型的生态学规律,提高两相厌氧的整体处理水平具有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意义。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装置 采用沉淀区和反应区一体化、内设气—液—固三相分离装置的连续流搅拌槽式厌氧反应器(cstr)作为产酸相反应器,有效容积为3.1l,通过对ph、orp进行调控进行平行实验;反应器外部缠绕电热丝结合温控仪保证内部温度(30±1℃)的厌氧条件,实验中控制cod负荷为8kg/m3·d,进水cod浓度为4000mg/l。具体流程见图1所示。 1.2 实验底物与分析方法 采用废糖蜜为底物,并按照cod∶n∶p=800~1000∶5∶1配以少量n、p。采用标准方法分析测定cod、ph、orp(以电极电位eh计,mv)。液相发酵产物采用sc-7气相色谱分析仪,按照任南琪[1](1994)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厌氧细菌的培养采用改进的hungate技术,鉴定方法参见 参考 文献 [3]。 2 结果与讨论 产酸发酵类型指依据酸性末端产物中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分布判断微生物的生理代谢途径。酸性末端产物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物质定义为相应的代谢类型,并将产酸发酵生态系统达到稳态时代谢的优势种群定义为顶极群落。产酸相的三种发酵类型中,丁酸型发酵和丙酸型发酵分别以丁酸或丙酸为主要液相末端发酵产物,而乙醇型发酵的主要液相末端产物为乙醇和乙酸。 生态演替是生物群落的一个动态变化特性,具有定向性、可调控性、趋于稳定性。由于环境因素(因变因子:ph、orp)、微生物内部群落及末端代谢产物组成的协调控制,产酸相微生物群落在随环境因素定向演替的同时,由于群落的内平衡和反馈调节机制,又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即形成与不同发酵类型相对应的特征顶级群落生态系统,顶级群落中微生物通过种间竞争和协同作用选择优势种群,形成复杂的生态学决定关系[4~5](图2)。 2.1 乙醇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产酸发酵反应器的乙醇型发酵是以h2为主要气相产物,乙醇、乙酸为主要液相产物的发酵类型,在orp、ph特别低的情况下,以产生乙醇的方式保证细胞内部的正常ph值,以维持机体正常产能和合成代谢,同时每产生1mol乙醇,氧化nadh的量为2mol,以此实现nad+/nadh的耦联,并产生1mol氢气见表1。乙醇型发酵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乙醇型发酵微生物优势菌群见表2。 2.2 丙酸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丙酸的产生和积累对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导致系统ph降低而发生“酸化”,致使产甲烷菌失活[6]。主要原因是丙酸在产甲烷相的产乙酸过程缓慢。丙酸型发酵的典型细菌丙酸杆菌属无氢化酶,不产生氢气。丁酸型发酵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为较高的orp和ph5.0。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丙酸型发酵的顶级群落中优势种群见表3。 2.3 丁酸型顶极群落的结构模式及生态演替 从微生物代谢角度讲,ph接近中性时细菌以合成代谢为主,数量的增殖增加了atp的消耗量,而丁酸型发酵的单位atp产量是3,因此被选择。在环境中orp较低、ph为6.0和5.0左右发生的是丁酸型发酵。而较高orp、ph为5.0时的丙酸型发酵是由于丙酸杆菌的兼性需氧性所致。不同反应器及不同运行阶段的丁酸型发酵的顶级群落中优势种群见表4。按照odum生态学的观点分析,在调节ph、orp的生态演替过程中,环境中的顶极群落受环境中生态因子的制约而呈现一定的演替过程,最终被环境条件所选择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群,这是群落“进化”过程中功能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阶段:(1)各种发酵类型微生物之间复杂的种群关系通过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调节作用,与生境相适应的优势种群得以生长繁殖;(2)同种发酵类型微生物顶极群落的内平衡与反馈调节能力;(3)不同发酵类型代谢末端产物对群落的制约、调控;(4)顶极群落中某些优势种群(如2)反应器的拟杆菌属)的生态位与反应器内生态条件相似,污泥驯化初期已是优势种群,其优势地位不易动摇。 2.4 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生态位 图4所示是以orp、ph值组成的产酸相不同发酵类型顶极群落中优势种群的二维实现生态位图。由图3可见,生态因子制约了优势种群的生态演替,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类型微生物为形成稳定的顶极群落,通原因。膜组件的材料、mbr的运行条件和活性污泥的性质决定了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3)通过合理的设计及优化运行条件,结合有效的反冲洗和清洗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膜污染和恢复膜通量。 生态类论文:生态人类学:中国初、中等教育的应有之义 生态人类学作为一门引进西方的社会科学,在我国还只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此学科在西方早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生态人类学主要是研究人、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关于对生态人类学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的说法颇多,但始终没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伊谷纯一郎,他指出生态人类学是“生态方面的人类学,是人类学中分担生态学层面的领域,是研究人类生活或人类生存方式的学问”。本研究中使用生态人类学的基本要义就是:研究人类生活或人类生存方式的学问。 一、初、中等教育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必要性 在我国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的基本理念和内容,主要目的是教育人民从人类整体着眼,关注人类未来的生存、生活和命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提升,经济已经成为衡量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旗帜之下暗藏着“征服”和“掠夺”,而就社会层面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攻关” 、“竞争” 、“备战”,这种现代意义对于建立关系、对待关系、处理关系的认知理念可见一斑。因此,在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的内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重塑人类角色理念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大体经历了畏惧、崇拜、征服、和谐相处等几个阶段。当前人类正处在由征服阶段向和谐相处阶段的过渡期。传统的工业文明,向自然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征服力,而后工业阶段显露出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和发展模式本身存在的弊端,又给人以警醒,去思考过去的作为,从而反思自身的发展。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尽管在借鉴西方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但工业文明背景下的发展举动不可能从其发展的问题和弊端中全身而退,相反,却深受其害。 作为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在反思人类生存和发展上当成为先行者。人本源于自然,在自然的进化中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发展到了万物之灵长,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人类是自然一部分这一既定的事实。可以说,人类是生态循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升和活动空间的扩大,人类中心主义不断扩张,并日趋成为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核心理念,由此人类的自我定位与其自身应有的角色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渐行渐远。 在初、中等教育中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目的就是要纠正工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错误的自我观念和自我定位,从教育着手,使人类正确认识自身的自然角色,并且在自身角色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 2.培养人类人文关怀 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个体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因而,社会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关系的总和。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几乎感受不到任何基于人类意识本真的自我感官享受,人与人之间除了竞争就是合作,亦合作亦竞争的相互依赖关系操控着整个社会,社会的种种关系中也充斥着基于现实需求的经济的味道,而缺乏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人文关怀。 通过对生态人类学的内容及理念的学习,在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基础上,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理念转化到人类社会自身方面,培养人类对自然及人类自身的人文关怀,改善现有的社会关系状况,使人能更充分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二、初、中等教育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模式 1.借现有课程体系渗透生态人类学内容 在现代的小学教材中有社会、自然等课程内容,均涉及到生态人类学的相关内容。在初中的课程体系中主要有地理课程,地理课程不仅担负着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的任务,而且还渗透关乎人类生存和生活现状及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在高中的课程体系当中,也是在地理课中涉及一些相关的内容,但这些内容相对更加零散,而当前的文理分科的现状,在理科中缺乏生态人类学内容的课程载体。 综上分析,在现有的初、中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当中,对于生态人类学关注的内容只是以知识点的形式做了简单的了解性介绍,对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关注度不高。尤其在高中的课程体系当中,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文理分科,文理分教分学,使得理科学生失去了学习生态人类学知识的机会。 基于以上初、中等教学课程体系的现状,必须拓宽生态人类学内容教学,在小学的社会、自然课程中继续渗透该领域的知识内容,在初中的地理课程中加大该部分 知识内容的比例,并列为重点考察的内容。此外,在政治课程中也应普遍渗透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内容。 在高中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深化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尤其针对文理分科之后的理科学生,应在化学、物理等相关的课程中有效渗透生态人类学的知识内容。 小学、初中、高中关于生态人类学知识内容的渗透应既有一定的延续性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角色意识和对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 2.开发独立的生态人类学教学模块 除了在现有的初、中等教育课程内容中有效渗透生态人类学知识外,应在每个阶段的课程体系中开发出独立的教学模块,进行专门有效的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 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继续丰富自然、社会课程的内容,而且改变应试教育的理念,对这部分课程加大重视的力度,有必要将这部分课程作为升级、升学考试的考查内容。 在现有的初、高中课程体系中开发出独立的课程内容,对生态人类学知识进行教育。而且就当前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预想有效的进行生态人类学教育必须将这部分知识内容加入到升学考试的内容当中。尤其对于高中的文理分科之后的理科学生,因其所占比重较大,而且是未来相关领域内直接作用于自然的职业人员,所以必须进行独立的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 现有的初中和高中课程体系当中缺乏承担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的载体,因此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独立的课程内容开发,这是对初、高中学生全面进行生态人类学知识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总结 生态人类学是人类学中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而形成的专业领域分支,对于初、中等教育来说,专业的生态人类学教学和知识传授自然是勉为其难。但是,笔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自然不是将如此专业的学科知识作为初、中等教育的必修内容纳入其教学体系,而只是强调在其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将生态人类学具有的专业价值理念引入其中。初、中等的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来说,是除了家庭教育这样的初级群体外,最重要的个体人格塑造方式,是个体基于初级家庭教育外,最先接触到的社会单元,也是最为重要的单元。在初、中等教育中,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将现有成熟体系的生态人类学学科理念加以引进,让个体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应该具有的和谐关系。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多少动植物在遭受着难以容忍的对待。这是每一个人都应关注的问题,人类自当走出“主人”、“中心”的自我角色定位,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首先是要实现人类的态度、立场、观念以及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革命。 但是这些革命要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必应先从初、中等教育入手,从学生群体开始进行生态人类学知识的教育,塑造人类正确的自我角色意识、培养并深化对万物存在的人文关怀。 生态类论文:环境科学类专业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初探 作者:蔡一霞 章家恩 蔡昆争 【摘 要】本文结合华南农业大学校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分析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改革对策,使课程实验教学过程更加具体、生动,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保证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实验教学 教育改革 环境科学类专业 生态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生态学理论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普通生态学》已逐渐成为高等院校资源、环境科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对实验课程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却不够。实验课是以课程实验教学的方式开展,且实验学时有限,再加上教学内容陈旧,结构体系不合理,影响了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不仅与大学教育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相矛盾,也与社会对具有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生态学人才的需要相矛盾。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本文结合华南农业大学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现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角度来加强和改革课程的实验教学。 一 当前华南农业大学普通生态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不合理 由于课程数目的增加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华南农业大学校普通生态学课程的课时量有所减少,其中如05、06 级环境科学专业3 个班的普通生态学的学时数为34 学时,无实验教学学时,也无课程教学实习。07、08 级环境科学专业的普通生态学在总的34 学时中划出10 学时作为课程实验教学。对比06 级资源环境科学专业6 个班的普通生态学,虽增加了学时数(共48 学时),但每个班级的实验教学的学时数也只有10 学时。这一方面大大妨碍了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对任该课程的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在有限的实验教学学时内让学生对普通生态学的理论授课内容有更深刻的实践认识。此外,实验课的内容缺乏整体布局,只是跟着理论课教学走,不同的任课教师按自己课程的要求和所掌握的知识背景选择实验内容,造成同一门课程各环节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现象。 2.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单调,方法滞后 由于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学时数的限制,现有的课程实验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偏多。因而导致实验内容呆板单调,缺乏新意,实验教学与社会服务、科研、生产第一线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节约时间和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以往的实验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照方抓药”的模式,即实验的内容、测定方法和步骤及实验准备工作均由教师设计好,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和模仿,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用去“想”,思维处于被动不活跃状态,心理上有一种“完成任务应付差事的想法”,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去,结果使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课堂理论内容与实践脱节。最终导致学生分析能力差、依赖性强。显然这种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已不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实验队伍的建设不合理 由于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造成实验队伍的建设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普通生态学的课程实验教学没有专业的实验师授课,而是由任课教师带课。这虽然有助于教师可以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实验,但不利于实验室的统一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开展首先是实验室必须是完全对学生开放。在实验室开放的情况下,由于实验人员的不足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在使用一些大型贵重仪器时需要在专人指导下使用,而实验人员明显不够,再加上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一一指导。此外,由于各任课老师只负责其所教班级的实验,同一门课程缺乏相互沟通和合作,在实验器材、药品试剂等方面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浪费。 二 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的改革方案和方法 1.改革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由于生态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所以在实验内容上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因此,根据资源环境科学类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背景,在有限的学时数下,结合课程实习,充分利用生态学教学科研基地的设施,设立三类实验,这三类实验既要反映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又要体现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新方法,同时还要体现该校普通生态学的特色,分别如下: (1)验证性实验,占整个教学内容的30%,通常即为3 学时,主要内容为一些基础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普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具有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该类实验一般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而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这类实验我们结合课程的内容安排了如下实验供学生选择:生态学研究中生态因子的观测、植物的向光性、太阳辐射能的测定、物质热量的测定、种间关系的野外观察等。 (2)综合性实验,占整个教学内容的30%,即为3 学时。在掌握和了解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后,由老师给出实验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进行选题,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主要由学生操作,分析实验中的问题,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最后提交实验报告。这类实验安排了如下内容供学生选择:水稻幼苗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不同氮素营养对玉米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测定、植物或土壤中养分的测定等。 (3)研究性实验,占整个教学内容的40%。学生对普通生态学课程理论的学习后,也可以结合课程实习(前提是该门课程开设课程实习),以宿舍为单位,独立选题,独立设计实验,提交实验方案,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讨论,提出问题,进行修改,讨论通过后,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过程,提交实验报告。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这类实验安排如下内容供学生选择:水稻群体茎蘖数消长动态的观测及模拟、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森森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与分析、稻田秸秆的收集与分解过程的测定、蚯蚓对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回避试验等。通过对上述实验内容及其结构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从始至终由老师带领的被动局面,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出现了从“老师要我做实验”变为“我要做实验”的转变,这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这主要表现在第二和第三类的实验教学上。首先,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写实验方案,自行开展研究、分析、总结;其次,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担任“老师”角色,来讲授自设的实验方案,老师以“问题”的方式参与引导,促使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自己解决问题。如上述的研究性实验,由学生制订方案,开展课堂讨论,论证其方案的可行性;第三,实验环节由学生自己或小组独立完成,从实验方案的制订、实施、总结等方面要求学生主动完成,同时加以合适的评定,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3.加强实验队伍的建设,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 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由于目前开展的《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是由任课老师担任,而各任课教师的所学专业、技术水平、理论水平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课程实验开展的效果。因此,要大力加强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课程的特点,培养和引进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并对现有的实验教学人员尤其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骨干教师进行有效的业务培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实验教学在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课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水平,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更加具体、生动,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生态类论文: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试析生态批评角度解读《非洲的青山》 论文摘要: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是其整个文学创作中的一朵奇葩,它源于神秘的非洲大陆,故比起其它作品更具有异域风情。本文选取他的代表作《非洲的青山》,以生态批评理论为指导,分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揭示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征服,呼吁人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论文关键词:海明威 《非洲的青山》 生态文学批评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一、前言 十九、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灾难。环境的不断恶化促使人类开始全面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批评应运而生。生态批评(ecoeriticism)是美国批评家威廉.鲁克特(williamrueckert)与1978年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literatureandecology:anexperimentineeoeriticism)中首次提出的概念。生态批评是以保护生态为中心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文学批评理论,旨在确定文学,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非洲的青山》是海明威非洲题材作品的代表作。在这本书的卷首,海明威曾声称:作者试图写一本绝对真实的书,看看一个地区的形状和一个月的行动方式,如果真实地描绘出来,是否能与想象的作品相媲美。这里强调的“真实”,既有别于虚构作品中的真实,又有别于自然主义机械模仿的“真实”,它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概括,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在生态批评家的眼里,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海明威对非洲风景和动物的浓厚兴趣,也真实地反映了海明威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据此,本文试以生态批评为视角,从以下两方面:海明威对非洲自然风光的热爱和海明威对非洲野生动物的猎杀来探讨《非洲的青山》中所体现出的海明威的自然观。 二、海明威对非洲自然风光的热爱 在《非洲的青山》里,海明威极尽描写之能事,向读者展示出了非洲大陆独特的自然风光。葱郁的森林,无垠的草原,秀美的群山,瓦蓝的苍穹,名目繁多的野兽与鸟禽,纯朴独特的乡间风俗等在海明威的笔下都定格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栩栩如生,引人人胜。海明威多次表达了对非洲大陆的热爱之情,认为这片土地“无与伦比”。实际上,海明威对这片土地是如此热爱,以致于在还没有离开之前就已经开始怀念它了。 在书中,海明威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个山清水秀,天高云淡,颇富异域风情的地方。“那是一片苍翠宜人的地区,茂密的森林覆盖着一座小山坡,森林下方是些小丘,从山上茂密的树林里往下流淌的几条水道将整个地区劈开。 东边吹来丝丝凉风,山坡上茅草随风摇摆天空中漂浮着许多大块的自云,大山坡上的森林里高大的树木密密匝匝,枝叶相连,看起来人都可以在树梢上行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天地一体,意念之中读者也不免心旷神怡。 再欣赏另外一幅美景:“…高大的树干很光滑,底部有一圈树跟,呈圆形的突起状,像动脉一样往树干上攀缘;这些黄绿色的树干就像冬雨后的一片法国森林。但是这些树的树枝展得很开,树叶茂盛,高达十二英尺。”身处这样的境界,一同前去的第二任妻子波琳曾由衷地赞叹:这儿的树真像安德烈的画。安德烈是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多以波状的、富有含意的线条勾画近乎完全抽象的生动形态图样。海明威不是画家,但他却以朴素无华、准确生动、简洁明了的语言——这种独特的线条给我们精心绘制了这幅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非洲大陆的独特风光让海明威很是陶醉。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把人看成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因此,人类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利益。换句话说,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关怀的范围之外,人对自然没有直接的道德义务。据此,非洲大陆之所以为海明威所爱,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源泉和审美原型,给了他以视觉的享受。在这里,地球上其他有生命的自然万物则被迫降低身份居于被欣赏的、被取消了话语特权的客体地位。草只是草,树只是树,它们没有语言,没有思想,没有道德,甚至连生命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也都是因为能够服务于人类。 海明威的自然观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他之所以热爱非洲大陆,除了这里独特的自然风光,另外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非洲是一个广阔的天然动物园,是狩猎者的“天堂”。海明威来非洲的主要目的是打猎,因此,他对某个地方喜好与否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打猎。 在其中一处,海明威写道,“…我们正进入一片我在非洲见到过的最可爱的地区。野草碧绿平整,短得像刈过后新长齐的草坪,那些树木树身高大古老,树脚边没有灌木丛,只有光溜溜的青草皮,像一个鹿苑,我们顺着万德罗博人指点的一条几乎看不出来的小径穿过树阴和一搭搭斑驳的阳光。我无法相信我们竞突然进入了这么一片美妙的地区。”这个地方之所以被海明威称作是“最可爱的”,是因为“这是片处女地,是该死的非洲几百万英里土地中的一小块尚未有人来射猎过的地区。”而另外一个地方,“山谷里有茂密的树林,两谷之间的山脊上是青草覆盖的斜坡,临驾其上的是大山上茂密的竹林。峡谷往下延伸进大裂谷,远端似乎变窄,在那里穿过裂谷的石壁。再过去,在青草覆盖的山脊和斜坡上,是一片森林密布的山丘。”如此美景却让海明威甚为反感,仅仅因为这个地方“是片糟糕透顶的供射猎的地区”。 海明威笔下的自然已经是被人的感官过滤后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只是充当生活图画中的风景,或是成为满足人的征服欲望的场地,当着各种各样的配角。而海明威则自封成了高高在上貌似强大的具有一切发言权的审美主体。正如美国作家华兹华斯所说i“看看那些打猎取乐者(pleasure—hunters)吧!他们哪里还顾得上欣赏自然美景,他们所渴欲的是如何迅速地获取更多猎物,他们恨不得更陕地飞过他们本应当来观赏的田园。” 三、海明威对非洲野生动物的猎杀 在《非洲的青山》里,海明威自称“以追猎为幸福”,详尽地描写了他们追猎的过程,以及在这期间的心路历程他因追猎失败而苦恼,而嫉妒,因追猎成功而自豪,而狂喜通过海明威摄像机般的描述,我们似乎能够看到猎人们站在高处,向本应该安居乐业的野兽们布下了天罗地网,随着一声枪响,四处便弥漫着血腥味,而从胜利者那近乎痴狂的兴奋的脸上我们却读出了残忍与狂妄自大。实际上这是一场以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为手段,以动物的死亡为终极目的,印证人类勇气和智慧的战争。 让我们随便从书中拿出一个镜头来细细品味一下:“鬣狗那种可憎地跳跃的样子十分滑稽,在平原的大白天里,肚皮完全贴着地慢慢地挪动,如果从后面朝它开枪,它就会朝前拼命奔跑,然后一头栽倒。鬣狗真能逗人乐,它跑出了射程,在一个碱性湖前停下,回头张望,如果它胸部中弹,就会仰面倒下,四脚和肚子朝天。最让人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那三角头的鬣狗在十码处中了弹,突然从陡岸干沟旁高高的草丛里蹿出来,散发着臭气,急急忙忙地兜上三个越来越小的圈子,好像要咬住自己的尾巴似的,然后死去。”鬣狗本不属于海明威猎捕的对象,朝它们开枪,完全是为了欣赏它们中弹后的种种“丑态”,以博随行人员一笑。从上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鬣狗临死前的惨状,正是海明威一行的乐趣所在。这足以证明自诩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的人类却有着以屠杀其他物种以残忍为乐的肮脏灵魂。 在另外一处,海明威为我们详细描写了他是如何熟练地给一头“从外表上看来完全死了心脏却还在有力地跳着”的公苇羚开膛破肚的。“我用手指摸到它前腿后面的心脏,感觉到它隔着一层皮在跳动,就把刀子戳进去,但是刀子太短,把心脏推到了一边。我摸得到它,手指上觉得热呼呼的,富有弹性,感觉到刀子把它推开了,但是我把手摸了一圈,就割断大动脉,热哄哄的血喷到了我的手指上。 一旦放掉了血,我就用小刀开始开膛,依然想在垂眼皮面前卖弄一番,便干净利落地将它的内脏出清,掏出肝脏,割掉苦胆,将肝脏放在一个长着草的小土包上,将肾脏放在它的旁边。”对—个嗜好狩猎的人来讲,这是一个享受胜利果实的幸福时刻,但对于这头被捕杀的苇羚来说,这无疑是罪孽与不公的。苇羚是羚羊的一种,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在非洲森林里它只是一个渺小的存在,却被无情地取消了其存在的权利。当然苇羚的不幸只是众多不幸动物中的一个,在那里,每天都在上演着同样的悲剧。在自以为是的人类面前,非洲的野生动物们时刻面临着被捕杀的命运。 在《非洲的青山》里,海明威曾写道:“我不在乎杀死任何东西,任何动物,只要杀得干净利落,反正它们早晚都得死,而对于一直在进行的夜间捕杀和季节性捕杀,我的参与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我丝毫没有负疚感。我们吃动物的肉,收藏它们的皮和角。”海明威费尽心思捕猎动物,为的是得到它们的皮、角或头,好回到美国,向那里的友人们炫耀。这里的狩猎俨然成为人类自己勇气和尊严的求证方式。为了互相攀比胜利果实,人类可以抛开自己这种宇宙中最有才华的理陛生物所应承担的义务和应有的道德,可以无视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而是以征服自然为荣,以征服自然取乐。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狩猎队打中了一头健壮、漂亮的公水牛时,它发出了“清晰、痛苦、悠长”的吼叫,而随行的夫人波琳却因此而陶醉。“我们听见它吼叫时感觉好极了,那声音多悲啊。就像是在森林里听见的号角声。”而老爹帕西瓦尔则说:“在我听来,那是一种怪欢快的声音,天啊,我们应该为此喝一杯。这一枪打得真好。”在人类面前,再庞大的动物也显得那样弱小和无助。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这些罪孽深重的人们对大自然所犯下的罪行深感隗疚与不安,不能不对海明威积极倡导的这种狩猎生活重新审视,尤其是在生态保护成为时代最强音的今天。 美国“环境伦理学”认为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这一非人类中心说主张非人类存在物,如物种、生态系统等同样具有道德地位,人类对他们负有直接的义务。而且施韦策提出的“敬畏生命论”和泰勒的“生命中心论”将道德关注的对象扩展到整个生命界,构筑了以“尊重自然”为终极道德意念的伦理学体系。据此,我们来反思一下海明威在非洲的狩猎活动。对于海明威来说,其他物种没有思想,没有道德,没有尊严,没有生存权利,甚至它们的美与丑也全由人的审美情趣来决定。这清楚地显示出海明威有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人类是万物之主,人类有权对自然万物任意处置。 四、结语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恶化。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无休止的欲望,大肆破坏自然,以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正如著名的生态文学批评家卡森所说的那样:我们总是狂妄地大谈特谈征服自然,我们还没有成熟到懂得我们只是巨大的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而可怕的是,现代人已经具有了能够彻底改变和完全摧毁自然的能力,这种巨大的能力如果得不到理性和智慧的约束,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必定就是埋葬自己。 海明威一生著作颇丰,自然是他的创作主题之一。整体上看,海明威的自然观是复杂的也是矛盾的;不同的创作时期对待自然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三十年代的海明威已在文坛站稳脚跟,功成名就之下,私欲膨胀,大肆张扬自我,花巨资到非洲打猎游玩。自然成了他的征服对象,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在他创作中期的代表作《非洲的青山》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生态类论文:浅析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鸿篇巨制——评《生态美学丛书》 论文关键词: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人与自然 论文摘要:顺应生态美学研究良好的发展态势,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自20世纪70年代起,生态美学在西方获得迅速发展,很快成为美学界的一大热门话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的生态美学研究逐渐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随着中国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美学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研究队伍日趋壮大,理论阵地正在拓展,相关讨论不断深人。山东理工大学于2002年成立了“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这一研究机构成立四年多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工作。200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中心撰写的《生态美学丛书}x 5本),这是迄今为止一个科研机构在生态美学研究中所集中出版的第一部丛书,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在这个领域开展学术工作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领域的基本问题,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人探讨生态美学的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的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的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的思考。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部落时代、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信息产业主导的后现代。所谓后现代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在文化上又分解构与建构两种。建构的后现代是一种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之上的超越和建设。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是利弊同在。所谓利,是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谓弊,则是现代化的发展出现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从工业化初期‘异化”现象的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核威胁,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环境危机,再到当前"9.11”为标志的帝国主义膨胀所造成的经济与文化的剧烈冲突,总之,人类生存状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我国在经济上处于现代化的发展时期,但文化上是现代与后现代共存,已出现后现代现象。这不仅由于国际的影响,而且我国自身也有物欲泛滥、工具理性泛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性异化等等问题。生态美学的诞生可以说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而恒久的关系。 生态美学是20世纪后半期哲学领域进一步由机械论向存在论发展演进的具体体现。生态哲学及与其相关的生态美学的出现,标志着20世纪后半期人类对世界的总体认识由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火类与自然同构”的生命体系这一崭新观点的转变。生态美学的提出实现了由实践美学向以实践为基础的存在论美学的转移。经过20世纪的两次美学大讨论,最终确立了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生态美学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美学研究资源由西方话语中心到东西方平等对话的转变。不过,因为时间较短,相关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在许多问题上认识尚待深人,也不可避免地存有分歧。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必将推动生态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这套既包括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又兼具新锐学术观点的《生态美学丛书》的出版,称得上恰逢其时。 在这套丛书中,韩德信教授通过百年回眸,解析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畅谈新世纪文艺学的发展走向。在百年文论的回顾之后,令人信服地指出了生态文艺学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对于百年文艺学发展脉络的高屋建领式的梳理,以及生态文艺学转向的条分缕析式的论述,称得上纵横裨阖,而又精微独到,多有真知灼见。盖光教授在《文艺生态审美论》中集中论述了生态审美的‘洽法性”,以及文艺生态审美构成论、文艺生态审美存在论;生态审美方法与思维论;生态主客体艺术结构论;文艺生态审美价值论;自然生态艺术审美论;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艺术审美论;生态艺术一审美创化论;走向“大美,之境等。站在现代人类学和生态主义立场上,盖光教授的精深论著无疑是对丰富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巨大贡献。张艳梅、吴景明、蒋学杰三位博士的“生态批评”,对西方生态批评理论进行了系统疏理,对西方生态批评的现实背景、思想资源、理论基础、主要原则、典型特征、发展脉络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明确的界定;并且对欧美生态文学,以及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加以扫描和审视,得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岳友熙博士的“生态环境美学”,主要论述了环境美学的生态存在论基础;生态环境美学的价值论基础;环境美学的生态伦理学基础;生态环境美的基本形态;生态环境美的审美特征和规律;生态环境美的建设等问题。王立等人的“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跨越古今,纵横中外,既有对中国古典文献《周易》、《庄子》的生态阐释,也有对现当代经典《边城》、《怀念黑潭中的黑鱼》、《怀念狼》的重新解读;还有对国外生态思想鲜明的《白鲸》、《瓦尔登湖》、《沙乡年鉴》、《老人与海》、《寂静的春天》等篇章的深人剖析。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作为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发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但无论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如果以1950年海德格尔发表《物》一文,提出‘厌地神人四方游戏”作为开端,到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则可以看成是生态批评的“里程碑”。1978年,鲁克尔特提出‘生态批评”与“生态诗学,概念,标志着生态美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深化。伴随着生态批评成为‘显学”,20世纪90年代‘环境美学”得到长足发展。2006年,国际美学学会会长、荷兰美学家海因兹·比兹沃德在我国参加学术会议时指出,当前艺术美学、生态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构成了美学的热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山东理工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完成的这一套((生态美学丛书》正是对国际美学在21世纪最新发展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呼应。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明确提出生态美学论题。2000年底,我国学者出版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标志着生态美学在我国开始进人更加系统和深人的研究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生态美学研究目前已历经13年之久,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以人为本,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提出,我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正在拓展现实生活空间;从国际学术界来说,生态美学于20世纪中期产生以后,在人们越来越体认到环境问题对于人的生存威胁日益加剧之时,包含生态美学在内的各种生态理论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和读者关注。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同以萨特为代表的传统存在论美学观相比在‘存在”的范围、内部关系、观照‘存在”的视角、存在的审美价值内涵等方面均有突破。是一种克服传统存在论美学各种局限和消极方面,并更具整体性和建设性的美学理论。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著名的“绿色原则”。其次是派生出著名的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这种生态批评方法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因此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再次,它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所谓生态文学即绿色文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最后是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 近年来,伴随着人类日渐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不能回避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生态思想、生态观念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和重视。生态思潮开始深人人心,并且波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生态和环保的角度进行美的价值取舍,已经成为当代美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和研究对象。生态美学的提出及其研究被公认为近十年来中国美学界对世界美学的最突出贡献。生态美学突破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建构了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是高于生态实践的精神理念。在哲学层面上它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文学艺术层面上,它是艺术哲学,归根结底,生态美学研究的仍然是人的生存问题。但由于文学艺术是更为广阔的审美对象,是产生美感和进行美育的精神领域,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世界,美学必然要予以关注,而以生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原则,以生态的观念、思想为指导去看待和研究文学艺术,又形成文艺学意义上的生态美学,或称生态文艺美学,也有人称作生态文艺理论、生态文艺学。这套丛书中论及的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等问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的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 在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学的讨论中,中国学者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相关性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蕴涵在当代生态美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是佛家的“善待众生”等生态智慧,早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成为我们构建当代生态美学理论与进行中西对话的宝贵财富。不可否认,生态美学是一个新兴的同时也充满争议的研究领域。《生态美学丛书》在立论上则主要凭借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事实证明,生态、审美与人文三者之间的统一只有在当代生态存在论“此在与世界”的在世结构中才有可能,而在传统的主客二分的在世结构中三者是不可能统一的。因此,哲学理念之由认识论到当代存在论的转变成为当代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成立的前提。当然,生态美学作为美学的新的生长点,它的发展仍然处于建构的过程之中,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特别是对其特有内涵的探索更应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重点,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理论形态更是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但生态美学的发展很可能是我国美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契机。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必将对于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发展起到重要而深远的推动作用,这是我国学者在生态美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的重要实绩。 生态类论文:论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证伪效应 论文关键词:生态整体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证伪效应 论文摘要: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价值观念,这两种价值观念在环境伦理学界、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中都有很多争议。非人类中心主义又被分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生态中心主义”从内容上做了辨析和重新界定,认为“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所形成的环境伦理理论,不应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而应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这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的“中心”对环境保护价值理念造成的偏失,而“生态整体主义”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因此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的作用。它的理论整合,是可供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价值观。 o前言 近300年历史的工业文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积累中已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场危机使人类开始反思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生产方式给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寻求一种真正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这种反思中,产生了西方的环境伦理思想和环境哲学思想,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和环境哲学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入“非人类中心主义”,一直以来是环境伦理学界、环境哲学界、环境法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而现实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生物中心主义”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均有偏失之处,都不能正确地指导环境保护活动,不能真正指导人类建构一种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机制,因而也不能成为现实的、有效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从这一现实出发,我们应该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在解决环境危机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的伪价值性进行诊视和分析,并对“非人类中心主义”中的“生态中心主义”进行辨析和重新界定,从而寻找一种现实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1“人类中心主义”的诠释与反思 “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是现代生态学出现以后,被人们用来指称近、现代西方主流生态哲学文化的一种说法,是西方文化的一贯立场,它从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出发,认为人是生态系统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不承认自然物具有内在价值,只承认自然物满足人的需求的工具价值,强调人类的道德主体地位,信守人类利己主义原则,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人与人的利益关系,把人对自然关系的伦理简单地看作人类伦理的延伸,注重探索自然的奥秘并进而征服自然,缺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在这种生态哲学观念主导下,人们习惯于认为自己是自然的立法者而凌驾于自然之上,把自然万物当成人类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把征服自然看作是自己最大的乐趣和成就,一切都是以人为尺度。“人类中心主义”经历了古典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两个阶段。 古典人类中心主义是同神学世界观相联系的,中世纪神学世界观把人类中心论建立在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基础上,按照这种理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可以征服、利用和统治自然界,这便形成了古典人类中心主义。古典人类中心主义者为了说明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中心地位又提出了四种立论基础:一是自然目的论,即认为人“天生”就是其他存在物存在的目的,动物、植物和其他没有生命的自然客体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人存在的工具,因而人对他们没有任何道德义务。 二是神学目的论。基督教从宗教的角度强化了自然目的论。基督教和天主教认为,人是高于其他存在物的生命形式,是大自然的主人,而非成员,其他创造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为人类服务的,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人对大自然的统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三是灵肉二元论,即认为人不仅有躯体,还拥有不朽的灵魂或心灵,是一种比动物和植物更高级的存在物,而动物和植物只有躯体没有灵魂,充其量只是一架自动机,完全可以把动物当作机器来对待。四是理性优越论。即认为人是理性存在物,理性是人的本质,理性使人高于其它存在物,因而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的关怀;动物不是理性存在物,人们对待非理性存在的任何一种行为都不会影响理智世界的视线,因而把它们仅仅当作工具来使用是恰当的。古典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当成满足人类幸福的工具,主张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甚至对任何非人类生物进行残酷的屠杀,对自然资源进行毁灭性的开发,是一种人类沙文主义。正是由于人类沙文主义的狂妄和丧心病狂地滥用自然使地球出现了环境危机,因此,在对古典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中产生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剔除了神学的影响,把自己的立论基础建立在现代科学特别是生态学的基础上,主张理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从自然满足人类需要和自然的工具价值出发,提倡限制人的欲望,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保护环境资源,认可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承认自然对人的精神价值,以便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期需要四。然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仍然是一种认为人是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现代史上,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用来证明人的优越性和人的特殊地位的证据主要是人的理性或理性的某种变种。其理论的核心:一是人具有理性,因而具有自在的目的和内在价值,其他一切缺乏理性的存在物都只具有工具价值。人可以把其它非理性的存在物当作工具来使用,包括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二是非人类存在物的价值不是客观的,是人的内情感的主观投射的产物。人是所有价值的源泉,没有人在场,大自然就只是一片“价值空场”。三是道德规范只是人的行为规则,非人类存在物不是伦理体系的原初成员;道德自律能力是拥有道德权利的基础。非人类存在物不具有道德自律能力,因而拥有道德权利是不恰当的;人对非人类存在物的关心只应限于那些对人类有用的自然物,而且对这些自然物的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 总之,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在对古典“人类中心主义”反思的基础上,从人类价值的唯一性路径去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无疑是环境伦理观的一次飞越,然而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不把人类以外的生命个体、种群、生态系统和地球生物圈当成道德关怀的客体,只把人类对环境的关心和保护当成人类之间伦理关系的延伸”的观点进行诊视和反观,可以看出“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存在的诸多伪价值性: (1)“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点——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导致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不现实性。“人类中心主义”将人视为自然的主宰,确立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而将自然作为人类的统治对象,人为地树立了人类这个“中心”,否定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环境保护,最终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然而,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贪欲是人的本性,通过控制人欲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是不现实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也是虚妄的。 (2)“人类中心主义”虚无理性导致科学的变质和生命的机械化。“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但是人类理性主要是用来认识自然界的,当认识理性转化为技术理性并与之结合之后,理性就成为征服自然和满足人类欲望的工具。智性的科学走向了工具性的机械主义,科学的绝对支配作用使科学成为宗教,成为超越善恶的虚无理性:“除了机器和市场之外,一切都不复存在”;“科学技术的特点在于用机器复制并实现人类的特质和技能,以‘自动性’复制‘有机性’‘将主动性和意向性的反应变为条件反射’,直到使生命机械化”[21。科学开始用于克隆和人工受精,出现了科学僭权——社会提出建议,决定权在科学手中,科学成为支配和征服的代名词,产生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专家式的环保,治标不治本,使环境危机无法从根源上得以解决。 (3)“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性偏执导致事实与价值绝对二分,使人类更趋于“拜物”。“人类中心主义”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性观念本能地只相信“进步”和“未来”,而衡量进步和未来的标准又是物质性的。“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取代了“好与坏”的标准,“使现代人已本末倒置,不是用‘好’标准去衡量某种新事物的是否对,而是倒过来用‘新’本身来判断一切是否好”。善恶、对错、是非已在新潮与否中变得不重要,事实和价值绝对分开,个体和群体不再保留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工具标准化、消费标准化、市场标准化只能推动个体和群体不断地趋向“拜物”,从而使环境、资源的压力更大而不是减轻,更不能形成对人的欲望的有效控制。 (4)“人类中心主义”的权利主体观否定了所有生物的生存权利,最终也将导致对人类自身生存权的侵犯。“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出发,只承认人类才存在权利,认为对非人类存在物是不能谈论是否存在权利的,这就间接否认了生物的生存权利,从而导致了对所有生命和生物圈的野蛮侵犯,导致了物种的灭绝,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失衡和恶化,从而使人类自身的生存权利也受到了侵犯。 (5)“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从而使理论不能转入实际的制度层面,无法实现环境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作为一个集合概念,“人类”是所有人类成员的共同体,它不包括生命共同体和自然共同体,那么,谁来代表“人类”,是前代人还是当代人甚或是后代人?是富人还是穷人?这一概念在“人类中心主义”理论中的模糊,使当代人代表了人类,而当代人的利己主义和个体的物质欲望使“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的限制人的欲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保护环境资源,认可人类对自然的责任都难以实现,难以在制度层面上得以很好地确立。前代人和当代人为自己的利益而为的行为,并没有考虑后代人的环境权,在这一点上破坏了代际公平,资源的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也使代内公平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环境正义在这里已经不存在了。 2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诠释和重新界定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和“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概念,“非人类中心主义”(anti.anthropocentric)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体的利益出发,通过生物进化论和生态科学来认识人类生命和非人类生命在进化过程与生物圈的有机联系和各自的地位,提出自然本身(包括动物、植物、物种甚至河流、岩石、生态系统)有内在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价值的平等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待自然物的伦理规范和行为规则。 2.1对“非人类中心主义”各流派的诠释“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包括五大流派: 一是以彼得·辛格和汤姆·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论”(又叫动物权利论),它从感知能力或从生存权利出发,要求人类尊重动物的生存,不要对动物施加使其痛苦的错误行为。 二是以保尔·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ifsm)。它以生命个体的目的为依据,主张把道德对象的范围扩展到人以外的生物。 三是以利奥波德为代表的“大地伦理学”。“大地伦理学”从环境整体性出发强调了物种、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整体的价值,第一次明确了生态共同体的界限,提出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i41,这就是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它强调要从生态整体性的角度看待和判断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的对错、善恶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是以a.奈斯为代表的“深层生态学”。1973年,奈斯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期生态运动论纲》,该《论纲》中提出了生态整体性的8条原则:各种生物都有内在关联;原则上生物圈平等主义;维护多样性原则;反对世界上的等级制;向污染和资源枯竭挑战;复合性而非复杂性;地方自治和非中心化等。1995年,奈斯在《深层生态学的8条修正》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并提出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使生态整体主义进一步完善。“深层生态学”肯定一切生命形式存在和发展权利的平等性,主张人的自我实现与所有生命自我实现的统一,要求人类通过自我实现来维护生物圈的繁荣。 五是以罗尔斯顿为代表的“自然价值论”。罗尔斯顿以价值分析作为突破点,创立了自然的内在价值理论,认为原野有自存价值,重视了自然生态整体性和内部客观价值的关系,提出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原则阎,认为包含人在内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完整的系统。 综合分析“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各种观点可以看出,“非人类中心主义”肯定自然物存在着内在价值,并由自然物的内在价值推论出人类对自然物的道德价值;从各流派的立论基础可以看出,“生物中心主义”是在“动物解放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动物解放论”也属于“生物中心主义”的范畴,它们强调有机体个体的价值和权利,以生物为中心,认为生物个体的生存具有优先性,但是没有把生物有机体放在生态整体中考虑,没有考虑到物种和生态系统比个体生物更重要,因此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所以被统称为“生物中心主义”。“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提倡整体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认为不仅生物,而且非生物的自然存在物、寄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都是道德关心的对象,强调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价值和权利,因而被称作“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sm)。 2.2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辨析和重新界定 目前,伦理学界和哲学界将“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3种称为“生态中心主义”是有其偏失之处的,由于这3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所以应将其叫做“生态整体主义”。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和一”,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都是生态整体观念的雏形。2o世纪,在对技术、工业、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自然的负面影响的不断反思中,在环境问题的警钟声中,在波涛汹涌的环保运动中,在生态学13益成熟的条件下,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都从人与自然的系统性思维出发,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使生态整体观系统化而成为“生态整体主义”。之所以将其叫做“生态整体主义”而不应叫做“生态中心主义”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首先,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是“非中心化”,其核心特征是强调生态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联系,而不人为设定“中心”,从而避免了人为设定“中心”的优先性,防止了“重此轻彼”现象的发生;其次,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人与自然构成了整体,在这一整体中,彼此依存才能体现各自的价值,二者是共生互动的关系,无所谓谁为“中心”;第三,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应尊重自然,这种平等只能在生态整体性中体现,离开了生态整体性,设定“中心”,要么人类高于自然,要么自然高于人类,所以既不能设定“人类中心”也不能设定“生态中心”,而应从整体出发;第四,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整体主义的组成部分,超越人类个体的利益,保护生态整体性,才能谋求人类整体利益和人类的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第五,事物在整体中实现有序,体现彼此间的关系和价值秩序;如果人为地确立某一“中心”,就会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破坏整体的价值秩序;第六,只有从整体系统出发对环境加以包括,才能遏制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防止“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 3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证伪效应 2o世纪7o年代以前,“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主流话语,对环境问题的讨论和环境保护制度的设计都是在这一话语框架内进行的。2o世纪7o年代之后,由于环境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人类中心主义”被认为是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这时“非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以“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各种理论是在面对现实世界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两大关系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人类哲学史和人类伦理史上的一大变革。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包括“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自然价值论”)在思维方式上采用矛盾和谐的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整体中对立和冲突的存在,把对立和冲突作为整体和谐的条件和事物发展过程中实现整体和谐的手段,从而使其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生命力。虽然“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有其共同性,三者都“强调理性地认识人类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有机联系,为了人类的长远生存利益,必须建立一系列人类利用和保护自然的伦理道德规范,以促进人类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但是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都有证伪和矫正作用,具体表现在: (1)“生态整体主义”“以生态系统中任何事物互相联系的整体主义思想来看待和处理环境问题,在哲学世界观上,坚持人与自然相统一的‘一元论”’矫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思想,使对抗伦理转向为共生伦理,为环境保护运动从“浅层”进入“深层”奠定了价值观基础。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生态整体主义”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存在物仅仅当作对人有利的资源加以保护遇到的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由于人的知识不完备,理性有限,人类一时无法确认某类自然物是否对人类有价值,是否需要保护的问题。如果把这一问题放在生态完整性中就会很自然地得到解决,因为从生态整体出发应对其加以保护是需要的,这改变了只从人的需要出发去保护环境的现实。 (2)“生态整体主义”矫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虚无理性,认为所有的自然物都有内在价值,生命物种权利平等,它的价值不依赖人类的需要而在生态整体中存在,在生态系统中每一存在物都有其功能性。从这一点出发,消除了“人类中心主义”中理性是征服自然和满足人类欲望的工具理性思想,使科学不再成为宗教,成为超越善恶的虚无理性,还科学不断探索自然的本来面目,使科学在对自然关爱的基础上成为解决环境危机的工具。同时“生态整体主义”也对“人类中心主义”者提出的“只有人才是道德主体”的命题提出了质疑,如像道德自律能力、使用文字符号这类能力,动物虽然不具有,但许多人也不具有,为什么不具有这类能力的人就是“道德顾客”? (3)“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类环境危机是人类文化危机的产物,是旧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社会经济和文化机制不合理的产物,是现代性的偏执导致的事实与价值二分的结果,所以“生态整体主义”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价值观念来矫正现代人善恶、对错、是非和“拜物”观念,改变现代消费模式、生产方式和社会政治机制,形成对人的无理欲望的有效控制。 (4)“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人类社会这一生态子系统内部关系的和谐、公平、公正,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是不可缺少的,生态整体主义不仅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同时强调改善人类子系统内部关系,使人的尊严和价值得以实现,人权得到保障,人与人的关系得到改善,社会公正、生态正义得以确立,这些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保持至关重要。这正如罗尔斯顿所说的:“在已被人类征服的土地与现存原始自然的比例98%:2%)是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试图靠牺牲非人类存在物(生态系统、物种)的方法来解决人际内部的分配问题(源于不公正、特权、政府机制的无能、社会的麻木不仁)”,那不仅是“徒劳无益的”,而且很可能成为“权势集团保护既得利益的一种烟幕”,这说明“生态整体主义”也是将人类社会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放在生态整体系统中加以考虑的。这一点对“人类中心主义”有一定的证伪效应,即“人类中心主义”所倡导的生态运动反对污染和资源枯竭的目的只是追求不同人类群体特别是发达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物质上的富裕,而“生态整体主义”反对污染和资源枯竭的目的追求的是所有国家、群体、物种和整个生物圈的利益,追求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自我实现”。 (5)“生态整体主义”认识到人是有局限性的物种,也是还在演进中的物种,在这种局限中人类也有不理性的一面,这矫正了“理性人”的假设,强调限制人的自利行为,明确人类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之间的长久关系。同时认为人是富有同情心的物种,同情心使人类能够超越自身的视野、经验和利益的局限性去认识和关怀万事万物。 (6)“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类伦理有不断外扩进化的趋势,它从自我、家庭、部落、地区、国家、种族、人类向外逐步扩展。现在应从人类共同体扩大到生物共同体和自然共同体。而“生物中心主义”将生物个体从生态整体中单列出来加以保护,强调其中心地位,在生态整体性的重要性已被人们认识的今天更是不可取的,“生态整体主义”对其有绝对的证伪作用。 尽管这里强调了“生态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的证伪作用和其本身的价值,但并不是说“生态整体主义”就已完美无缺了。“生态整体主义”自身的理论仍然有不完善之处。例如,“生态整体主义”承认了非人类存在物的内在价值,但是非人类存在物内在价值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存在应以什么为标准,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未得到解决。同时,在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思考时,首先要分清“人类中心主义”言说的层次,即在认识论、生物意义上和价值沦意义上对其进行分析;其次,任何一种环境伦理学,都必须首先肯定人的生存和延续,一种不包含人的福利的伦理学是没有生命力的;第三,环境伦理学的不同派别代表了人类环境道德的不同境界,他们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因而通过不同派别的理论整合,建立一种开放统一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道德目标的环境伦理是必要的。“生态整体主义”就是我们所选择的谨慎而又开放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的伦理学与哲学价值观。 生态类论文:如何兼顾人类与河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提要:在21世纪,如何兼顾人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挑战。本文介绍了南非的建块法和澳大利亚的基准测量法。两种方法的目标都是,通过使河流水流接近河流平均的天然水流过程的途径来保证所确定的河流生态目标。他们的概念和方法与大家所熟知的“最小生态流量”、“生态基流”等概念、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问题的提出 在21世纪,如何兼顾人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挑战。确保“最小生态流量”、“生态基流”、“水质”等概念都是人类探讨解决上述难题所提出的应对方法。国外最近在这方面又有什么新的概念?使用什么新的方法?保障体系是什么? 一、 人与河流的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人与河流的关系可以划分为3类, 第一类,人类被动适应河流型 这种关系存在于17、18世纪以前的发达国家,以及迄今为止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典型例子见于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漫滩洪水发展农业的做法。在这种人-河关系中,最大的受益者是不仅有河流生态系统,也包括人类本身。人类从河流中得到了河流生态系统提供的种种有形的价值(如粮食、水产、一些今天已看不到的动植物等)以及一些无形的价值(如航运、优美的风景等)。 然而,在这种人-河关系中,人类也不时被极端的大洪水、大旱灾所苦。万物之灵的人类一直做着“要是河流完全听我的,那该多好呀”之类的“大头梦”。公元9世纪末统治亚述(如今伊拉克的北部地区)女王萨穆•莱姆特(sammu-ramat)的墓碑上写着:“我约束了大河,让她按照我的意愿流动……” 然而也只有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制度、水力科学及人类对水流控制工程技术的巨大进步才把亚述女王那种妄自尊大的“治河理念”付诸事实。从此人-河关系进入了种新型的关系:人类独占河流型。 第二种:人类独占河流型 在20世纪近100年了的时间内,全世界已经修建了约50000座大坝。在世界上的227条大河中,60%的河流已被大坝、引水工程及其他基础设施控制起来。尼罗河上的阿斯旺高坝修建之前后,峰枯流量之比由原来的为12:1变成2:1。恒河、印度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都不能入海。 这种人类独占河流型人-河关系的特点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安全、幸福生活最大限度地控制、利用河流,致使现在的河流不再有水循环中的自然节律、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在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南非、澳大利亚)已经意识到,以牺牲河流生态系统换来的人类安全和幸福只能是短暂的,不尊重以河流为生的动植物的生存权必然导致人类最终灭亡。这些国家的科学家开始行动起来,来拯救河流的生物,因此产生了第三种人-河关系:“人与生态共存”。 第三种:人与生态共存型 在这种人-河关系中,人不仅有权享用河流水资源,而且也要保证给河流生态系统分配所需的能不危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水流过程。 对这种人与生态共存的关系,有两点需要进一步阐明: (1)保护的对象不仅有人类,而且还有整个河流生态系统——不仅仅是河流中的某中、或某几种具体的动植物(鱼类等); (2)保证河流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发展的方法(或曰“处方”)是恢复河流的水流过程使之接均的天然河流水流过程,即生态所需的水是应有“大”、“中”、“小”各种成分,而且各种成分的出现(timing)应尽量接近天然的水流节律,原因是河流中的动植物已经适应了千百万年来的水流节律。 有了这样的理解,就不难理解过去在保护生态方面所走过的“弯路”。最早的保护生态的提法还只限于保护河流水质。水质好坏固然是保证河流动植物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但问题是,单有良好的水质而没有水流节律的保证,许多河流动植物还是必死无疑。随后,于20世纪70、80年,人们提出了“最小生态需水量”。可想而知,如果尼罗河单有小水、没有漫滩的大洪水,就不会有滩地上的动植物群落,还会有发达的古埃及农业吗?!许多河流动物还需要大水指引它们逆河而行到上游或滩地上产子繁衍,所以“最小需水量”也不是挽救河流生态退化的良方。 二、 如何确定生态需水量? 从操作上,如何确定河流生态系统所需的水流过程使之既能保证人类用水、又能保护河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答案是要结合具体情况、认真选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先进的方法是以下两种[1]。 南非的建块法(bbm):为将bbm法应用于某一个具体的流域,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们被召集在一起。具体的工作方法如下: (1)水文学家研究河流的天然水流条件,即详细说明每个月小水与中高水变化的典型范围、水量的大小、水流持续的过程及每年洪水发生的次数等。 (2)计算机模型设计人员设计出各种图形,显示在不同的来水条件时,河水可能淹到河岸的什么位置,多大面积的滩区会被淹没。 (3)其他的科学家则负责收集像河流中的鱼、哺乳类动物、水生昆虫、两栖类动物、水生植物、河滨植物等有关的生物数据及自然生境和水质信息等,这些资料和信息有助于他们弄清每个物种或生物群落如何依靠不同的水流条件而生存,或如何受不同水流条件的影响。 (4)依据收集到的信息和资料绘出图形,制出表格,排成图片,做出相应的注解,然后提交给参加专题讨论会的科学家,由他们决定河流到底需要多少水。他们决定在小水期间到底需要多少水、需要多少次中、大洪水,洪水期需要延续多长时间,这些洪水需要在什么时候发生。然后将这些有关水的信息“建成块”叠加在一起就形成对河流管理的“水流处方”,为水管理者提供了一套所要达到的水流管理目标。利用这个处方所列的水流条件,就可定出河流开发所应优先保障的水量,处方所列水流也是水库运行要达到的目标。 澳大利亚的基准测量法: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人类总想挤占河流生态用水,常问的问题是“能不能把原来的分配给生态的用水再减少一些而不危及所规定的河流生态目标?” 澳大利亚安吉拉•阿廷顿和她的同事开始研究一种新的评估方法,叫做“基准测量法”,来确定水流改变到什么程度时,重要的生态变化刚好能够被检测到。这种方法要求对河流整个流域内许多不同地点的自然生境、河滨植被与水生植被、水生昆虫、鱼类、河口状况、海洋状况等进行大量的监测。科学家根据每个环境变量状况的不同,将其评定为“处于自然状态”、“接近自然状态”、“偏离自然状态”等不同的等级。在对该测点的环境变量评定了等级之后,由科学家来决定水流改变到什么的程度时,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微小或对生态造成的影响根本监测不到,以及水流改变到什么的程度,生态环境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基准测量法”应用的初步结果表明,用建块法确定的生态用水量很可能与为了阻止发生重大不良生态影响所需的水量差别很大。阿廷顿和她的同事发现在昆士兰州的伯内特(burnett) 河流域,为确保生态健康,年水量的79%~84%及天然洪水量的72% ~91%需要得到保护。这一结果说明,要阻止对生态的破坏,就需要加大对水流保护的力度。 三、 如何保障河流生态系统所需的水流过程? 在确定了河流生态需水量之后,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保障河流生态系统所需的水流过程。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保障体系也不同, 但是都需要在对以往的法律、法规、工作章程、伦理道德等各个层面进行改革,以 “保障河流所需的水流过程”。 生态类论文:浅析建设生态住宅关注人类健康 [ 论文 摘要]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室内环保设计和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生活水平,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 经济 效益。 [论文关键词]生态住宅;居住环境;健康水平 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室内环保设计和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健康生活水平,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住宅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充分利用 自然 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中的有利作用和防止其不良影响而创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住宅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组成住宅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居住人群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住宅环境分为住宅外环境和住宅内环境。住宅外环境(居住区的环境)包括日照、自然风、水环境、绿地与景观、公共卫生设施、 体育 健身等;住宅内环境包括居室的配置、微小气候、日照、采光、空气清洁等。住宅环境可以通过人工处理,创造出人们需要的局部小环境,包括通过用地和建筑材料的选择、设计、建造工艺以及有关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等措施来改变室内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小气候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清洁、安静整洁等)对机体可起到良好调节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正常状态,提高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的传播,发挥增强体质、延长寿命的作用。反之,不良的住宅环境(寒冷、炎热、潮湿、阴暗、空气污浊并含有有毒物质和病原微生物、噪声以及过分拥挤等)则是一种恶性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降低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居民情绪恶化,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下降,患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居住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表现在生理方面(对机体的机能损伤和出现病理性变化)和心理方面(人的精神压力和压抑性)。 一、住宅环境因素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以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和社会因素。住宅环境是一种优化的次生环境。 (一)物理因素。住宅环境中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微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二)化学因素。住宅环境中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建筑和装饰材料中所散发的各种化学性污染物。如建筑施工中使用混凝土外加剂、防冻剂和为提高混凝土的凝固速度使用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早强剂。室内建筑装修装饰材料中产生的常见的污染物如vocs,已经鉴定出的有300种之多等。 (三)生物因素。住宅环境中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室内环境中细菌、真菌、病毒和生物性应原(如真菌孢子、尘螨、植物的花粉和动物皮屑)。 (四)社会因素。住宅环境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居住区的管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 二、住宅环境与健康 人一生中有79%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住宅环境的优劣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问接和潜在的危害。为了保证住宅内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为少儿的生长发育和老年人的保健以及某些人群的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在研究住宅环境时要以人的健康为核心。 (一)住宅设计的基本卫生要求:要求居室内有适宜的小气候,冬暖夏凉,住宅应干燥,防止潮湿,必要时应有通风、采暖、防寒、隔热等设备。采光照明适当。室内空气清新。室外有足够的绿化场地,游廊或水池、花园等,尽可能多地与自然接近。 (二)地段的选择:居住区位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居住区的位置应考虑其周边污染源排放性、开放性、辐射性以及周边环境噪声的情况;位于日照、通风良好、地势平坦,最好有3%的坡度的地区;土壤干燥,未受污染,地下水的水位距地面至少应有1.5%。 1、居室的卫生规模。居室的卫生规模是根据卫生要求确定的居室容积、净高、面积和进深等应有的规模。居室容积的大小与居住者是否生活方便、舒适,室内小气候和空气的清洁程度有关。净高较高的居室,室内的空气储存量较多,并可升高窗户的上缘,有利于采光、通风和改善室内小气候。居室进深是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至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它与室内日照、采光和换气有关。进深大的居室中,离外墙远的地点空气滞留,换气困难。室内日照是指通过门窗进入室内的直射阳光照射。室内需要日照,阳光使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增强,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组织再生能力和新陈代谢,促进机体发育,使人感觉舒适,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抗佝偻病和杀菌作用。阳光和人工光源光谱中的可视部分(400—760nm)通过视觉器官刺激大脑皮层,影响其兴奋和抑制过程,从而作用于机体各系统,改变机体的生理和神经反应,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觉醒状态的周期变化。如果采光和照明不良,不仅对全身一般生理状态有不良影响,同时可使视觉功能过度紧张而全身疲劳。长期在光线不良的条件下工作,可促成近视的发生,但过度的采光会使室内温度增高,不利于节能。 2、住宅微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及卫生学要求室内由于围护结构(墙、屋顶、地板、门窗等)的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称为室内小气候。室内小气候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四种因素组成。 (1)气温。室内的气温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大气温度,同时也受生活环境中各种热源影响。大气温度可直接影响室内温度,在室内自然通风良好情况下,室内温度可略高于室外气温。微小气候各要素中,气温对体温调节起主导作用。 卫生学将12℃作为建筑热环境的下限。非常寒冷的室温会使人的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冬季里死于心脏病的人会比其它季节要多。另一心脏病人死亡高峰是在夏天,暑热使心脏跳动加剧,使人排汗增加,并使血压升高。极冷和极热的气候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负担过重,人体的抵抗力下降。高室温会使早媒传染病发病增多。低室温会使呼吸道疾病增多。某些地区由于冬季日照率太低,无采暖设施,可以通过改善建筑热工性能,使室内局部温度高于下限。舒适的室内温度因季节不同而异,同时考虑到人体的生理需要和能源。 (2)气湿。即空气中含水量,一般以相对湿度(水蒸气分压)表示。相对湿度)80%为高气湿,(30%为低气湿。相对湿度随气温升高而降低。室内湿度过高,不仅影响人的舒适感,还有利于室内环境中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剧室内微生物的污染,这些微生物可导致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气湿影响人体蒸发散热。一般在低湿环境下气湿对人体热平衡影响较小,随气温升高,蒸发散热占人体总散热量的比例增加。气湿的影响也随之增加。在高气湿时,气湿过高将阻碍蒸发散热;而低气温时,气湿增高可增加机体散热和衣服导热性,使机体寒冷感增加。集中空调设施中有加湿和去湿装置,可以调节室内的相对湿度。一般家用空调器(分体或窗式)只能依靠降温来去湿。 (3)气流。室内空气的流动对人体有着不同的影响。夏季空气流动可以促进人体散热,冬季空气流动会使人体感到寒冷。当室内空气流动性较低时,室内环境中的空气得不到有效的通风换气,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和各种微生物不能及时排到室外,造成室内空气质量恶化,损害人体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夏季提高风速比降低温度所需的能耗少得多。一定条件下风速大有利于人体散热、散湿,提高热舒适度。 新风量。一般而言,新风量越多,对健康越有利。国内外大量实验表明,产生“病态建筑物综合征(sbs)”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风量不足。目前,室内新风量不足、换气次数不够是普遍现象。新鲜空气可以提供呼吸和燃烧所需要的氧气,调节室温,除去过量的湿气,并可降低室内污染物。新风虽然不存在过量问题,但超过一定限度,必然伴随着冷、热负荷的过大,能源过多消耗。出于节约能源的考虑,建筑物的气密性大为提高,由此带来新风量不足而使空气污染事件频频发生。据统计美国120万商业建筑中有2500万工作人员患“病态建筑物综合症”。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公布的报告中,已将其与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症、肥胖症等一起列入了人类健康的10大杀手黑名单之中。增加新风量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必要措施,但不能只满足新风的量,却忽略了它的质和人们实际所获得的新风量。在房屋设计时,应确定恰当的送风量,选用性能好的送风口,设计理想的送排风布局。 (4)热辐射。微小气候的热辐射由太阳辐射及人体与周围环境物体之间通过辐射形式的热交换组成。物体温度高于人体体表温度时,则物体向人体辐射热流,使人受热,为正辐射,反之为负辐射。人体皮肤对正辐射敏感,而对负辐射的反射性调节不敏感,故寒冷季节容易因负辐射丧失热能使机体受凉。 如温度应激超过机体的代偿功能,即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变化,称温度紧张或温度反应,包括热紧张和冷紧张。根据环境温度对人体体温调节影响、工作能力影响、主观感觉变化等特点,可将温度紧张度按冷、热环境各分为六个温度区。 要能保证大多数居民机体的温热平衡,不使体温调节机能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能有良好的温热感觉、正常的工作效率和休息睡眠。住宅小气候的各个因素都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时间上(昼夜)和空间上(垂直、水平及主辅室之间)保持相对的稳定。住宅的气温、气湿、气流与热辐射等均应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五)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室内燃烧或加热。指人们在烹饪及采暖过程中各种燃料的燃烧,以及烹调油的加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烃类(包括苯并(a)芘等致癌性多环芳烃)、可吸入颗粒物以及烹调油烟等。 (2)室内人的活动。人们在室内活动时,通过呼出气和汗液排出大量的代谢产物。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带菌者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活动,可将病原体随飞沫喷出,污染室内空气,如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链球菌等。吸烟更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来源,吸烟的烟草烟气中至少含有3800种成分,其中确定致癌物不少于44种。 (3)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随着科技的 发展 ,新的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不断出现,不断普及,这些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具可导致电磁辐射等物理性污染和臭氧等化学性污染。 (4)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由于 现代 化工艺制成的各种建筑、维修、装饰材料和物品的大量使用,使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甲醛和氡及其子体。甲醛主要用于生产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作为粘合剂,并用于生产泡沫塑料和壁纸。它们广泛用于房屋的防热、御寒、隔声和装饰,这些材料中往往存在少量未完全化合的甲醛,可逐渐释放出来污染室内空气。氡主要来自砖、混凝土、石块、土壤和粉煤灰的预制构件中。以含有镭、钍等氡母元素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时,室内氡浓度会相当高。 (5)来自室外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 工业 、 交通 运输所排出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铅、可吸及颗粒物等和植物花粉、孢子、动物毛屑、昆虫鳞片等变应原物质都可通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二是人为带入室内的污染物,如干洗后带回家的衣服可释放出残留的干洗剂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将工作服带回家,可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室内等。 2、室内常见空气污染物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包括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三大类。这三大类污染物往往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机体。例如烹调时,既可产生化学性污染物,又可使室温升高或产生电磁波(使用微波炉或电炉时)引起物理性污染。烹调时的食物和水以及烹调时使用空调等过程中还可造成室内生物性污染。室内常见化学性污染物的危害: (1)燃烧产物。包括三部分:一是来自燃烧物自身所含有的杂质成分。例如硫、氟、砷、镉、灰分等。我国某些地区燃烧含氟、砷高的煤,污染室内空气和食物,引起居民氟中毒和砷中毒的流行;二是来自燃烧在加工过程中或在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反应剂、化肥、农药等;三是燃烧物经过250℃以上的高温后,发生了复杂的热解和合成反应,产生了很多种有害物质。燃烧后能够充分氧化的产物称为燃烧完全产物如sos、no2、co2、三氧化二砷、氟化钠、氯化氢以及无机灰分等。 (2)烹调油烟(cookingfume)。指食用油加热时产生的油烟,通常炒菜的油温在250℃以上。由于饮食习惯不同.西方人一般罕用煎、炒、炸的烹调方式,故烹调油烟的室内污染不突出。我国习惯采用高温烹调,烹调油烟在我国室内污染中十分普遍,已成为我国室内污染的一个特色。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烹调油烟是发生肺鳞癌和肺腺癌共同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81和3.45,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51.56%和60.99%。 (3)烟草燃烧产物。烟草的燃烧产物统称为烟草烟气。烟草烟气引起室内空气污染在我国既十分普遍又十分严重。烟气中至少有3800种成分,主要成分有氮氧化物、co2、c0、氧化氢、挥发性亚硝铵、烃类、氨、挥发性硫化物、氰类、酚类等;另外,还有烟焦油和烟碱(尼古丁)、镉、放射性222rn、210pb和210po等。烟气不仅对吸烟者有害,而且对室内其它非吸烟者有害。烟气引起的危害主要是致癌作用、对心血管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4)甲醛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由于甲醛污染来源很多,污染浓度也较高,是室内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甲醛大量存在于多种装饰材料中。甲醛在0.15mg/ms时可引起眼红、眼痒、流泪、咽喉干燥发痒、喷嚏、咳嗽、气喘、声音嘶哑、胸部发闷、皮肤干燥发痒、皮炎等。甲醛还可引起变态反应,主要是过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大量时可引起过敏性紫癜。长期接触1.34mg/m3甲醛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嗜睡、肝功能异常、中毒性肝炎等;肺功能方面也可出现呼气性功能障碍。遗传毒性研究发现甲醛能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性损伤。vocs是一类重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目前已鉴定出300多种,他们各自的浓度往往不高,但若干种共同存在于室内时,其联合作用不容忽视。由于他单独的浓度低但种类多,故总称为vocs,一般不予以逐个分别表示,以tvocs表示其总量。vocs中除上述醛类外,常见的还有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萘等,主要来源于各种溶剂、粘合剂等化工产品。 3、室内常见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室内空气中,特别是在通风不良、人员拥挤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致病微生物。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有结核杆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4、常见物理性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 (1)住宅噪声。噪声是指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噪声干扰人们的休息、睡眠、学习和工作。达到一定强度时引起 听力 损害或机体出现有害的生理、心理变化。噪声现已成为“水、气、声、渣”四大环境污染因素之一,是当今城市居民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控制住宅噪声的根本措施在于居住区要与 工业 区、商业区、 交通 干线、机场、火车站有足够的隔离带。采用吸声、隔声、隔振等技术措施以及安装消声器等以控制声源的辐射。为了有效的隔声,住宅在建筑上要在选用的材料、隔墙及门窗厚度和构造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求住宅内隔墙的隔音量为40~60db(a),隔音量为25~35db(a)的墙只能在同一户内作隔墙用;门最好厚4~5cm门框与门板间的碰头缝不应超过lmm,门与地板的缝不应超过3-5arm;楼板的隔音量不应小于40~50db(a)。 (2)住宅电磁辐射。室内的生活用品电磁辐射主要来自家用微波炉、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移动电话等。随着家用电器不断进入我国城乡各类家庭,这类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住宅设计的 发展 方向 住宅的观念经历了节能环保、生态绿化和舒适健康等发展阶段,目前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是健康住宅和绿色生态住宅。 (一)健康住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健康的概念不再是单一的机体上的无疾病,而是指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是一种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以至生活状态的完美整体。这也就要求住宅不仅是避风挡雨的休息场所,而是能保证居住者健康和促进居住者健康的场所。健康住宅是指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要素,以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住宅和社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健康住宅标准应该包括:①建筑和装饰材料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浓度很低;②对高气密性、高隔热性的住宅,必须采用具有风管的中央换气系统,进行定时换气;③居室全年气温保持在17℃~27℃之间;湿度保持40%~70%之间;④co2低于0.1%;粉尘浓度低于0.15mg/m;⑤噪声要小于50分贝;⑥一天的日照确保在3小时以上;⑦设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⑧住宅具有足够的抗 自然 灾害的能力;⑨具有足够的人均建筑面积,并确保私密性;⑩住宅要便于护理老龄者和残疾人。 (二)绿色生态住宅。是指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住宅和居住小区。绿色生态住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注环境保护和材料资源的回收和复用。绿色生态住宅贯彻的是“节能、节水、节地、治污八字方针,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社会 经济 和谐发展的宏观的、长期的国策”。 总之,住宅环境与健康关系密切,良好住宅环境有利于身体健康。住宅环境可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可影响众多家庭成员的健康,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住宅问题是社会性问题。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浅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化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而在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即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其宗旨就是要使企业的每一个成员——从最上层到最低层,都各得其所,各尽其才,使企业团队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并使每个人的才能全部地朝着有利于达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要实现这一宗旨,管理从最初的他律的规章、守则发展到人的自律的规范,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一种文化认同,从“要我这样做”到“我要这样做”,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文化力量的潜移默化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来已久。管理文化是人类在组织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从来都是在集体基础上进行的,这就需要管理,因而,管理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当人类学会群体劳动时,便开始为人们所注意。到现代社会,管理几乎渗透到社会各种组织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管理活动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处处可见的一种活动,而其中对人的管理又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渗透着文化的观念。同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得益于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 “企业文化”的概念由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ThomasJ .peters)和沃特曼( RobertH. waterman)在合着的《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一书中系统提出。两位管理专家根据对美国最成功企业所做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在经营的最成功的企业里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利润指标,更不是计算机或任何一种管理工具、方法、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技术,而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判断准则、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道德观念和生活信念等。“企业文化”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激发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 根据彼得斯和沃特曼的总结,美国总成功公司的“企业文化”原则为:①乐于采取行动;②接近顾客;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④通过发挥人的因素来提高生产率;⑤领导自身力行,以价值准则为动力;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⑦组织结构简单,公司总部精干;⑧宽严相济,张弛结合。 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管理学院教授舒适特,通过对美国大量企业的调查研究并结合现代行为科学理论,提出了通过改造“企业文化”进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即“A战略”。舒适特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主要影响,只有对人力资源实施有效管理的企业,才能获得稳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他在“A战略”理论中提出:①员工的工资和其它报酬应同其对企业的贡献直接挂钩;②员工所受的奖酬应与其劳动生产率挂钩;③强调沟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④对企业的经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把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考核经理人员的标准;⑤定期向员工介绍有关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设想和实施方案,并使员工参与制定更进一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该理论强调:关心员工的需要是获得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任何企业内,对人的管理都应重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管理,应当得到极大的首要的关注。 在美国,“企业文化”理论和“A战略”理论倡导的关于“企业文化”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美国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中日益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各个企业对各自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但愈来愈多的大公司日益重视建设符合企业经营哲学和经营战略的“企业文化”,以不断加强和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例如,创立于1911年的电脑信息业顶级公司IBM公司,以“尊重人、信任人,为用户提供最优服务及追求卓越的工作”为企业经营宗旨,这一经营宗旨就是IBM公司企业文化内核和价值观。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分析构筑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 我国石油企业先后经历了石油、石化重组改制,各石油企业内部分离分流、减员增效等一系列重大变革,我国石油工业逐步进入了国际能源经济和能源战略的快车道。但变革的震荡还在延续,因为石油企业人员多、成本高和效率低下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特别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对滞后。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再到人力资本管理。围绕着人的管理的概念,从美国理论界和咨询界不断推陈出新说明。第一次变化的核心,在于把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区分开来。人力资源以人为载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第二次变化的核心,则是把人力资源资本化,把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区别对待。人力资本突破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投资收益具有可持续增值的特点,人力资本管理重视投资回报率,通过理性地投资人力资本,获得远远超出物质资本的回报。这是国际化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趋势。 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关系到工作人员本人、工作人员相互之间、工作人员与组织之间的事务,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工作人员的吸收录用、招聘、调配、使用、培训、交流、岗位责任制(职位分类)、考核、奖惩、任免、升降、工资、福利、统计、辞退、退职、退休、抚恤和人事研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不断发展,从而出现了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但是,我国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还处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过度阶段,似乎“人力资源管理”才是我国企业的主旋律。当然,此“人事管理”的概念,是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否定之否定。国企背景的企业和民企背景的企业,区别在于国企是有历史的,无论人和事都有历史;而民企生在市场里,人和事都是面向市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有解决历史问题,才能实实在在有发展;后者则没有历史包袱,按市场规律运作即可。 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性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就是通过使用人才艺术去达到最大的效益。公司是独立从事商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基本经济单位,公司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挺立潮头。作为一名公司的领导者,首要的才能在于用人的艺术技巧。公司最大的浪费,莫过于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公司员工潜在能力和工作欲望的浪费。只有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充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公司才能永保创新的活力;只有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在当今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 过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只是放在政治学习和档案记录等上面,这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讲求实效相互竞争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公司的整体目标提供合适可用的人才,这就要求人事部门进一步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好人才档案,搞活用人机制,为公司选拔贤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用其所长、人尽其才;关心和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使员工无后顾之忧,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 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观缺乏。目前,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完成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和从战术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尽管油田改制后,国有石油企业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作过有益的探索,如建立劳动力内部市场,干部选拔实行公开制度等。但是,现在在观念上仍然停留在战术的层面,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观念,尤其是基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停留在对人力资源进、出、管的操作层面,对员工也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在管理手段上,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尽管实行了计算机操作,但仅限于实务操作,远未达到信息化的程度。 二、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比较落后。首先,在人才观念方面,与国际着名企业肯定个人尊严的人才观相比,我国的人才观念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对人才的界定不清楚,并且有传统的思维定势,没有树立“大人才”的观念,把人才圈定在高学历、高资历的范围之内。其次,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相当一部分单位和经营管理者对人力资源重视不足,企业内没有真正形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氛围,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管理者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 法知之甚少,一些管理者的思维甚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旧框框里,“以人为本”的管理停留在口头上,对员工的管理过于简单、粗放。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就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所谓激励就是创设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动机,使之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现在石油企业各自都有不同的激励制度,但是激励制度在某些企业里用得不够好。一是没有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的需要的客观性;二是只重视企业员工的普遍性需求,而不重视个体需求的特殊性;三是只注重对员工物质的奖励而忽视对职工精神上的奖励。激励方式、方法单一,不能有效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四、人力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近年来各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员工培训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培训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企业对培训的管理比较粗放,培训的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石油企业在培训管理体制、培训机构设立、受训对象的选择、受训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致使石油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倾注的大量投资,回报却不高。另外,由于企业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的制度不完善,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员经过培训或业务进修后,考上几个题或写上一篇论文后,就可顺利结业。至于回到原单位后,受训人员的知识、技能、态度、绩效改善如何,后续的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石油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造成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一方面由于石油企业单位行政级别的存在,人员被束缚在各个二级单位内,致使人才流动困难,造成部分员工无法施展才能;另一方面,企业从外部引进人才的机制还不完善。近几年来,由于减员增效,一些技术骨干离开生产岗位,石油企业新增劳动力,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而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又不能有效引进,给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构筑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的措施 构筑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变革观念、建立机制。变革什么观念?市场观念、客户观念、流程观念。建立起什么机制?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的机制。坚持市场化的路径,一是通过改制上市,实现股权多元化;二是建立管理者和职工持股的市场化企业;三是强化客户导向,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四是以市场化方式,选拔、考核、激励和使用职业经理人。总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遵循法人治理规则,遵循各生产要素的市场行情。 一、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观。 过去,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战术管理阶段,而现实要求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必须突显出战略性、整体性和前瞻性等特点。人力资源部门不能再局限于对劳动力的进、出、管等事务性管理,而应该从战略决策的角度,结合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战略的调整、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市场动态做出总体战略规划。要以长远的眼光做出人力资源预测和规划,尤其是专业人才要接替有序。比如,在大学毕业生引进方面,可以和石油高校合作培养,做到“预先选材、按需培养、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变过去盲目招聘为按需培养。在现有大量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要强化培训的功能和培训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石油企业人力资源优势(人多)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要建立以能为本、能级匹配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氛围。 二、要建立起科学的选人制度。 吉姆?柯林斯的“先人后事”原则无疑是有价值的。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选用合适的人成为石油企业的第一要事。用什么样的制度选人,决定着能否选到合适的人。实践证明,用“赛马”的制度, 将比“伯乐相马”的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它将带来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 德才兼备是公司选人用人的基本条件。德——就是忠诚党的事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及为公司献身的精神。才——用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的话说:就是“智、信、仁、勇、严”也。智——是指一个人的聪明才智。选拔和使用人才,必须考虑到他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计划和组织能力等等。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选拔不同智能的人才,所谓适才所适。信——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信任部属;二是深孚众望。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领导者,首先要信任群众,才能得到群众信任。领导与群众互相信任,形成真诚、谅解、团结、协作的气氛,公司才具有生命力。仁——主要重点是必须对部属体贴入微,关怀备至。人有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各种需要,关心群众、体贴群众,使每一个人都心情舒畅地工作,才能使人的内在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勇——一是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二是有胆有识,勇于探索,勇于开创,处事果敢。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当今,观念上要不断创新,贵在一个“勇”字。严——一要严于律已;二要赏罚严明,在群众中起表率作用。 三、 要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制度的产物。无数事实证明:有什么样的管理体制, 就会有什么样的员工队伍和工作绩效。石油企业要以一种动态的观念来考虑人员与岗位的匹配问题,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人的能级水平和岗位能级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人是有差别的,其能级变化有快有慢,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竞争条件的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使有些岗位可能失去存在的价值,有些岗位的功能可能增加、能级提升,这些变化必然打破原来的能级匹配模式,要求建立新的能级匹配模式。石油企业只有以一种动态的观念来考虑人员与岗位之间的匹配,才能使员工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懒人变成勤快人,使勤快人变成有作为的人,企业因此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引入竞争机制,搞活人力资源管理。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公司的竞争,公司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只有那些思想保守,不善经营,不懂管理的“南郭先生”不断被新人取代,公司才能充满活力,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为此,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要积极搞活用人机制,不断深化公司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干部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拓宽人才视野,从根本上改变用人观念和标准。具体做法: 一是要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前提下,坚持公开、民主、竞争、择优的原则,提高职工参加干部工作的程度;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增强整体功能;三是要继续推进干部考核中的民主推荐、民主测验和民主评议制度,积极推行中层干部任前公示制和聘用试用期制;四是建立健全干部选拔聘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五是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用好作风好选人,选好作风的人;改变过去那种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通过竞争上岗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入干部选拔的视野;六是要制定干部“能下”的各项制度,主要是中层干部的试用期制、任期制、谈话戒勉制、末位淘汰制,使中层备干的“上”与“下”成为公司一种正常现象;七是要建立和完善中层干部“能下”的各项配套措施,对从岗位上调整下来的中层干部要区别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八是加强舆 论宣传,转变传统观念,淡化“官本位”思想,在公司中营造一种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氛围。 人事部门在考察选拔聘用干部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全面深入,即要看工作实绩,也要看品德作风;即要了解在单位的表现,也要了解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情况,组工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要敢于反映真实情况,自觉抵制违的干部工作原则的行为,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为公司把好用人关,并通过深化改革,有效地激活公司用人机制,使大批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复合型干部茁壮成长。 五、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以解决企业内部的公平性和外部的竞争性,薪酬要与工作绩效、员工贡献直接挂钩,体现多劳多酬、优劳优酬,使薪酬成为员工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实践创新、不断贡献业绩的激励手段。石油企业要创造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要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营造组织与员工共同成长的氛围,让员工对组织的未来和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路何在 【摘 要】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也在我国快速的成长并飞速发展,并且在我国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原有的国有企业却显得渐渐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具体原因也有很多,但是终归起来还是因为国有企业的观念、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所以在国有企业进行一次彻底的人力资源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 改革 一、国有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和传统观念的冲突 1.企业领导者方面 企业经营者与企业利益不紧密相关,缺乏把企业办好的最基本的利益冲动。大多数经营者由行政任命,缺乏职业经营者的理性,对改善企业经营的理念、措施被动接受,行动迟缓。如大多数国营企业尚没有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部门,管理理念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阶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制约了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由于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所迫,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已成为国季淦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过程中的必修之课。 2.企业员工方面 企业员工方面则是多年的传统设计、工艺生产和管理观念使他们形成习惯性思维和守旧思想,对于新的科学的管理观念很难接受,因此很多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在短期很难推广,往往因欲速求成产生很多相反结果。如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为了提高科学管理、注入新鲜血液,聘用了很多“海归”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其结果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都灰溜溜地走了,其中不乏在国外名企工作过的高级管理人才。是这些人才无能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没有施展才能的平台,所以很难有所作为。因此科学理念的引进需要长期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的搭建。 (二)企业行为政府化,潜意识中政治气氛浓厚,重“名”而不重“实” 这种行为在国有企业较为严重,如管理者的考核任命强调政治表现,但有些业务骨干却因为不善拉关系而受到冷遇,“又红又专”的标准最后往往变成“红而不专”。 (三)领导更换频繁,导致企业行为明显短期化,只重眼前利益 国企领导较少考虑到战略、文化层次,即使制定了战略目标,也不能保证它在下一任内的延续性,相应地企业更缺乏支持战略实现的长期人力资源规划。还有就是只想到自己这一任的利益,根本不把企业长远利益考虑在内。 (四)缺乏一个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许多国有企业已将原来的人事处、人事科更名为人力资源部,其中部分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价值,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是形式上的改动,换汤不换药,与原来无实质性的差异,从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到企业经营者的任用制度基本沿用传统的方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引进,又较普遍地模仿西方经验,只是简单地嫁接一些技术工具和工作程序,忽视或没有意识到与民族文化、行业特征及企业具体情况的结合。 (五)人力资源投资严重不足,员工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由于国有企业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较长,各种观念还没有把人力资源投资纳入在内,对员工的投资就更谈不上,这样就导致了企业员工的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有就是企业缺乏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岗位教育,没有从长远的角度为企业培养人才,储备人才,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投资其实是企业一项长期而有效的投资,只是考虑到了企业眼前的效益。 (六)激励机制不完善,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 国有企业包袱沉重,矛盾重重。员工工作消极,工作缺乏主动性;合作能力差,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时间观念差,纪律松散;工作责任心不强,员工间、部门间扯皮现象严重等等。许多问题不是一时采取某个措施能解决。因此许多企业领导也无可奈何,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热情不足。为保证能计划、有效地完成流程,合理的控制成本、费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人力、物力价值,达到企业年度战略目标,国有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和高效、实用的员工激励措施。 (七)企业文化建设范围狭窄,内容陈旧,对员工的凝聚力微弱 多数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由传统的口号式宣传演变而来的文化氛围反而造成僵化、保守、形式主义的形象,不能吸引企业外部的优秀人才。 (八)领导者本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方案 (一)现代市场竞争也就是人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外企业普遍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组织整体效率和获利能力能起到重要的影响力,积极致力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但是,十几年的企业改革并没有使我国国有企业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人事管理体系。企业人事部门仍然是一个非生产性的行政职能部门,难以形成和维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一方面,传统的人事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无法有效提高职工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生产力;另一方面,传统的人事管理无力保留住优秀的人才,导致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大力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人力资 源素质,是当前国企改革,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发展是硬道理,没有科学管理理念肯定不行,那么如何引进呢?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事情,它是全体员工共同的管理。它需要公司高层的大力支持,中层的参与,基层的广大认同。首先说服并得到高层得到支持,然后定期的反复向基层宣贯、培训,得到广大认同,打好一定的平台,最后通过中层参与,分阶段渐进式实施。同时通过反复调研、调整达到预期要求。就像“华为的冬天”一文说过技术的引进需要经过先僵化再优化再固化的长期过程,同样科学的管理理念的引进更需要这样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三)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不仅是制度创新,同时也包括组织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从过去行政性人事管理向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转变,需要在观念、体制、组织上对政府机构和企业进行改革。建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需要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观念。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差异已逐渐由物质资本差异性转变为人力资源差异性。 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但是,国有企业人事管理部门的运作并不以市场竞争为导向,管理被动且缺乏目的性。转变传统人事管理观念,要求企业人事管理以企业发展目标为指导,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树立人事管理的市场观,使人事管理部门有目的地、主动地和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职能,从而实现企业战略。 (四)建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政企分开,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得以运行的条件,企业只有在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上才能自由地找到所需要的职工,各种人才也才能自由地选择合适的企业。同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给企业和职工以压力,促使企业不断优化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保留住优秀的人才,使企业职工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企业的要求。虽然国有企业在用工用人制度上已有部分自主权,但人事管理上仍然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人事部门既对企业负责,又对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负责,职工存在就业刚性,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因此,必须彻底改革国有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实现政企分开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完善劳动力市场,使企业面向市场,根据企业经营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自主管理。转变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职能,积极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实现政企分开以后,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的职能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过去直接参与企业人事管理转变为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各种服务。 (五)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国有企业面临的崭新课题,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专家和信息优势,广泛吸取国外先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优点,结合中国国情,建立我国自己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模式并向企业介绍和推广。同时,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还可为国有企业在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过程中提供专家服务和专业人员培训,人员选拔能力测试题库建设等技术服务。加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建设,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功能。 (六)为了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还必须对国有企业的人事机构进行改革。重新确定人事部门在企业中的定位和作用,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功能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划分并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以企业发展目标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健全人力资源的招募、选拔、培训、评估、.激励以及奖惩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实现职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统一。资源管理部门形成有力的补充,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七)此外,建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还应鼓励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机构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企业往往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力量而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求助于一些专业机构。例如人员的培训,国外企业十分注重 对企业职员的培训,但一般只有一些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广大的中小企业则依赖于顾问机构对其职工进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机构的发展,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形成有力的补充,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八)在国有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和高效实用的员工激励措施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目前常用的激励方法有物质激励、培训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情感激励、晋升激励、荣誉激励、榜样激励。我们知道根据马斯洛心理学原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个人价值成就需求。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价值观、不同职务和经济地位的人对需求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上述的五层次需求在他们内心的地位、重要性是各不同的,哪种需求在他们身上占的比重大,哪种需求就的给予对他们获得的满足感就大,换句话说就是达到的激励效果好。国有制造企业的激励不仅是对个人的激励,更是对所有员工的激励,要考虑员工的个体性,也要考虑部门、企业的整体性。激励是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不但对员工没有激励性,反而对员工起到负面作用。因此把握企业不同部门人员的需求是关键,根据需求进行整体激励、部门激励、个人激励,定期地、经常的与员工沟通,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激励措施高效运行的强有利保证,同时要注意激励的公平、公正性。要根据部门分工不同及个人需求不同,部门、个人激励方法的权重比例也要随之变化。 (九)加强计算机网络化、数据化建设,使资源共享高效化。在产业信息化的今天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是硬道理。企业对各种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来源广、及时、准确、快速。不仅要求内部相互传递要畅通无阻,外部传递更要迅猛、快捷,计算机的网络化、数据化建设成为必然。因此现在国有企业相应地应该建立自己的内部局域网和外部网、0A系统、人力资源部的HRP系统、财务部的管理系统、技术部门的PDM系统以及生产部门的物流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建立使的企业变成高效率的无纸化办公有机整体,同时各部门计算机数据化建设使得各部门工作大大高效化。公司的外部网络建设使得公司集团内部、行业间及与政府部门业务更加高效。此外,计算机网络化、数据化建设要求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数据的准确性、更新的及时性很高,因此处于信息化发展中的国有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网络及安全维护队伍建设,同时在各个部门设计专门的数据化更新、维护信息管理人员。 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某项工作很难再由个人单独完成,团队的整体协作非常重要。所以资源的共享,部门员工的整体协作精神,领导的整体团队意识、团队管理显的尤为重要。而这些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系统来支持。 (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 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由传统的口号式宣传演变而来的文化氛围反而显得僵化、保守、流于形式。从员工的角度来看,也就没有提高自身的外部推动力,员工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更多的是受社会的影响及员工之间的潜移默化,良莠不齐,致使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凝聚力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力功能未能很好地挖掘出来。对于多数国有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重点是首先要解除旧有观念,习惯以及制度的束傅,然后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让员工和企业紧紧的结合在一起。 再有就是我们的国有企业领导一定要转变旧有观念,在用人制度、管理企业中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不断创新才能使我们的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由此看来,国有企业要实现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进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使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建立有效的物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在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情况下,经历着改制、重组等不断的改革、变新,虽然在变革中存在着很多阻力,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不完善,但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理念去发展它、进化它的方向是没有错的。由于观念的冲突、价值的取向不同、国有企业发展的现状,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给它充足的时间。但随着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当今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我们相信国有企业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的实现不会很远。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蚂蚁算法在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指派中的研究 [摘要] 将蚂蚁算法应用于求解人力资源指派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算法用以提高全局搜索能力,文章介绍了基于蚂蚁算法的人力资源指派策略,给出求解问题的数学描述,最后通过实例对算法进行仿真测试。 [关键词] 人力资源指派 蚂蚁算法 正反馈问题 自适应扰动机制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市场主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然而,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在依靠其灵活机制不断取得效益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人力资源指派就是一个常常让企业领导层感到棘手的问题。人力资源指派(assignment problem),是一类典型的组合优化问题,在工作分配、生产安排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性质的指派问题,例如有若干项工作需要分配给若干人(或部门)来完成;有若干台机器被指派来完成若干项目等等。它们的基本要求是在满足特定的指派要求条件下,使指派方案的总体效果最佳。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蚂蚁算法,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合理地协调诸如此类的NP—Complete问题。 一、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指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国内商业气氛日趋成熟,同时在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的进一步腾飞,使得许多企业也应运而生,同时带来的还有机遇与挑战。由于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过快,缺乏相应的战略上的深思熟虑,具体表现: 其一,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配置不科学是目前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指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人员配置上,存在人员富余,从事经营管理、科研开发、技能操作的拔尖人才和专一多能人才不足;在配制方式上,存在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 其二,机制落后,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在指派中,不注意人力资源的战略性调配,不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没有合理的指派机制,不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导致企业人才的严重浪费。 其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角色定位不准。人力资源指派的工作很容易被理解为“谁能做谁就去做”,因而在指派任务时,或者是随便安排一位非技术人员,或者是将不适合某一岗位的人暂且调动去完成被指派任务。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没有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战略性规划、管理技术协调和人力资源指派上,角色定位严重不准。 在对人力资源这一核心竞争力的任用和培养上缺乏可塑性,多为任人为亲或通过关系来任用人,造成从业者素质不高、职业化行为程度低,专业知识、技巧缺乏。同时还由于缺乏规范化的运作,缺乏专业分工、依靠经验、感觉运作,造成了企业社会诚信度低、公益形象弱的问题。从而导致在现代商业竟争环境日趋恶劣的情况下,企业往往显得有些举步维艰。 二、问题的解决方案 中小型企业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管理者往往在人力资源指派方面给予的关注不够。只重视生产,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人力资源合理调度上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中小型企业不能很好地事尽其才、人尽其用。 蚂蚁算法具有正反馈、分布式计算和建设以及的贪婪的启发式等特点,是一种新的通用的启发式算法,能够合理地解决中小型企业优化配置的问题。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将其用于求解TSP(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尚未有人将其应用于解决人力资源调度问题。笔者将其应用于求解一类人力资源调度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蚂蚁算法,以提高其全局搜索能力。 1.蚂蚁算法概述 蚂蚁算法(ant algorithm),又称蚁群算法,是一种源于大自然生物世界中的新的仿生物算法。初步研究表明蚂蚁算法在求解复杂组合优化问题方面具有并行化、正反馈等先天优点。 人力资源指派问题就是:指派n个人去完成n项工作的同时寻找出一个最优指派方案,属于一类资源优化组合的问题。我们应用蚂蚁算法,指派蚂蚁去完成以前完成过并且绩效较好的工作,并以正反馈的方式,逐渐形成最优或近似最优的指派方案。(在蚂蚁算法中,我们不关心蚂蚁种群的仿真问题,只是使用人工蚂蚁作为一种优化工具,本文中的蚂蚁指代的是人力资源指派中人的因素。) 初始时刻随机放置n只蚂蚁到n个任务上,每只蚂蚁仅能承担n项工作中的一项,每项工作仅能由一只蚂蚁来完成。在本问题上,引入作为各个人的启发因子、表示在第i只蚂蚁完成第j项工作的熟悉程度(信息素)、表示在被指派人完成项目的概率。则有: 其中为可调系数,分别表示与先前工作的循环中由第i只蚂蚁完成第j项工作的熟悉程度的量及第i只蚂蚁完成第j项工作的相关系数。 2.算法改进 (1)信息素(熟悉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减,也就是说蚂蚁完成任务的熟悉程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用P表示信息素的持久性(0 表示第k只蚂蚁在本次循环中对任务和任务之间的熟悉程度的增量,其计算方法根据具体的计算模型而。在最常用的ant cycle system模型中:为一常数,为第k只蚂蚁在本次循环中所走路径的效率。 (2)由于蚂蚁算法使用了局部搜索法,很可能陷入局部极大值(或局部极小值)的陷阱,而得不到问题的最优解,因此引入“自适应扰动机制”,即对算法进行调整,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只接受优化迭代的准则,从而跳出了局部极值的怪圈。为了增大搜索空间,人为地对模型加一定的扰动,其模型改进为: g为扰动强度,根据每次循环的最优解的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为最大扰动强度。 三、实证分析 案例:假设某公司指派4人去完成四项工作,分别为:任务1、任务2、任务3、任务4。每个人仅限完成一项工作,其耗时为: 如何进行指派可使耗时最短? 首先,随机指派一人完成一项工作,从而达到局部最优。然后,不考虑任何扰动因素对其他任务进行指派,其时间矩阵为: 经过蚂蚁算法运算所得指派矩阵为:,此时总耗时为73。 然后,考虑扰动因素对指派的干扰,从而对整个指派环节进行调整,经过优化后的蚂蚁算法得指派矩阵为:,总耗时为70。 结论:所得最优指派为员工A去完成任务1,员工B去完成任务4,员工C去完成任务3,员工D去完成任务2。 四、结束语 蚂蚁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启发式随机 搜索算法,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它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真实的蚁群集体行为的启发和提炼。单个蚂蚁的行为很简单,能力也很有限,但是就是这样简单拿到个体所组成的蚂蚁群体却显示出惊人的寻优潜力,能过完成复杂的任务,而且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最终显示了它在求解NP—Complete问题上的优势。可以从根本上帮助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操作者要在思想根源上认识到科学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以此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运作机制以及科学化管理和建设工作。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浅谈如何做好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前言 石油领域的开发工作一直以来是关注的焦点,而如何使将其依附的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好则显得至关重要。如今,我国的石油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各个石油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如何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吸引更多的外部人才,保留和激励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打造优秀雇主品牌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既然人力资源管理如此的重要,石油企业自身要取得长远发展就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二、简析石油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尽管石油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其人力资源的管理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影响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现从宏观角度对石油企业人力资源观的现状做以简要的分析,了解其发展空间和方向,以期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 在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其主要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力资源计划的缺失。在我国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我国的石油企业的员工规模浩大,但是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效益却普遍偏低,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挖掘不出员工本身的潜能及创造价值。 第二,员工的实际培训形式化严重。目前,许多企业都声称在企业内部会培训员工来提升员工工作技能,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一些石油企业管理者着眼于眼前利益,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例如缺乏科学的员工培训规划、缺乏员工培训的资金保障,在有限的培训活动中,培训内容选择不当、培训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严重,使得承诺与实际管理相脱节,造成员工培训形式化严重,培训效果不佳。 第三,人员激励不尽合理,用人机制不够灵活和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每个企业在管理上都会采取一些激励机制来留住人才、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但是仍存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如缺乏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而造成了人才的流失,石油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低;造成了人才普遍浪费,企业缺乏了适应自身特点和市场经济特点的激励机制;许多员工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认识不深;同时薪酬缺乏公平性,分配的机制制度落后,收入分配不合理,尤其是物质激励的不公平会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情绪,重创员工工作的热情。 三、简析如何做好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对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目的找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使得各种资源都能得到最大限度优化配置。 以下针对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就如何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一些方法与改进措施,仅供参考: 第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做好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环节,挖掘各种人力资源的潜能并分配其以合适的岗位,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环境,尊重并善于发现人才。同时要确保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及其管理工作有条不紊,保证企业可以获取适当数量和质量的人才,充实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积蓄石油企业得以长远发展能量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二,规范人员招聘工作,强化员工培训。补充空缺职位人员选取的有效途径就是人才招聘工作,外部招聘人才可以为企业带来新鲜的血液、能量和活力。严格遵守人才招聘的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程序,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那些能真正认同企业文化、满足岗位要求的人才招聘到企业中来。例如长庆油田的人力资源招聘与预估的做法值得推崇和学习。同时对吸收来的人才进行真正地培训,尤其是一线员工的培训工作更要认真对待、加大投入培训的力度和资金保障,制度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法,确保能够取得预期的培训效果。 第三,健全人员激励机制、薪酬体系和管理考核制度。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尽其才,发挥其潜能和创造价值。大庆油田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方法,调动了员工生产的热情和获得了员工的职业忠诚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企业管理者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养,结合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员工进行重点的培养,充分挖掘人才的潜能,发挥其员工的智慧与创造力。同时,要建立与现代企业相符合的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奖罚分明,使薪酬体系更科学更合理。 四、结语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留住人才,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发挥人才潜在的智慧与创造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石油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并发展,需要人才资源作为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需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水平,以人为本,从而使石油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走得更稳、更长久。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 是家族企业。根据最新的一次全国民营企业普查资料,民营企业内部普遍实行家族制管理,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9.8%负责购销,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做管理工作,13.8%负责购销。 而在亚洲,由于市场 经济 发展 的时间不长,约半数以上的大型企业以家族所有的形式存在。知名的家族更是比比皆是,李嘉诚父子成功的故事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家族企业“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公司治理结构在一段时间内反而显得简单,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在企业做大后,原先靠亲情维系起来的不明晰的产权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内部争权夺利,不少家族企业内部人才缺乏却又不愿意管理权旁落。许多暴露出的 问题 表明, 中国 的家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长挑战和观念升级。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民营企业由于收入低、人才成长环境欠佳,加之家族式的管理对人才晋升等要求的局限,引进并留住人才有一定的难度,使得人才匮乏成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仔细 分析 不难发现,民营企业人才匮乏的症结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得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观点是: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与员工的交流,重视公司文化和凝聚力,培养员工对公司的责任和认同感。而 目前 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对这一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以组织、协调、控制、监督人与事的关系为职责,谋求人与事相宜为目标,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强调使用而轻培育,将人视为成本算人头账,而不算人力资本账,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二)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使得民营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作为一个企业不能等到用人时才去找人,而应事先有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的基础之上形成本企业的人员替补计划、招聘计划、退养计划、发展计划等。谁是企业未来的领导人?谁是企业未来的“领头羊”?这是每一个民企老板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许多民营企业业主存在功利主义,有开发培养人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顾虑,对人才只用不养,缺乏充分开发培养、合理使用、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这种观念无疑将企业人才的能力局限在现有水平上,不能有效地挖掘员工潜能,更是对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极大挫伤,其后果必然极大的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三)员工流失快,人才稳定难 在 现代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机制越来越灵活。很多民营企业老板认为只要有钱,不愁在市场上找不到人。可是他偏偏忘了,骨干人员的离去,带走的不仅是技术、市场及其它资源,而且更可怕的是遗留下来的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使得员工心态不稳,进而引发“跳槽”,整个员工队伍流失加大,甚至导致高层管理人员的流失过快。严重 影响 了士气及整个组织气氛。有资料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员工跳槽现象十分严重,有的企业员工流失率达25%,以至于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由此陷入了招聘—流失—再招聘的不良循环中。这一方面加大了人力资本损耗,使人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难以维持,影响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对企业来讲,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是必要的,流动异常,不利于工作的延续和事业的发展。 (四)人员招聘不规范, 方法 单一 人员的招聘本身应具有很明显的计划性、程序性和 科学 性。而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规范的招聘规程,在招聘时没有详尽周密的招聘计划,其招聘往往呈现出“现用现招”的特点。结果往往是招聘者重复性地到本地或跨地区的人才市场上去寻找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样既费时,又费力,造成了招聘成本过高,而且企业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 另外,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招聘时,往往采用传统的面试法,很少采用笔试法、情景模拟法和心理测验法来考察应聘者的写作能力、分析创造能力、组织决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面试法具有简单、直观、节省时间的特点,但仅靠面试是很难测试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的;加上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本身的专业素质较低,在招聘时,往往凭经验办事,重学历不重能力。重应聘者的言谈,不注重考察实绩,甚至以貌取人。可以想象,这样的“伯乐”怎么能够找到真正的“千里马”呢? (五)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在知识经济 时代 ,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人才的缺乏,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目前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现状是: 1. 历不高 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 科技 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之外,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其管理人员多是家族成员或企业的创业元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的学历偏低。 2. 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者缺乏现货企业管理的基本认识,不大懂得按 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3)专业结构单一,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少 尤其在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中,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单纯学技术出身的,知识结构太单一,缺乏必要的相关管理知识。 民营企业如何拓宽提高人才素质途径的渠道,如何通过科学配置,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才整体效应、实现素质与结构的和谐,就显得非常重要。 (六)人才晋升难,发展空间小 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因此,在人才选用和晋升时,最为担心的是这些人才对企业或老板的忠诚。一方面,企业感到原有的亲戚朋友创业元勋的能力、学识和素质已难以胜任企业的持续发展,急需从外部选聘人才。但另一方面又顾虑从外部选聘的人才是否和自己一条心,能否忠于企业,忠于职守。在这种心理影响下, 导致企业以家族成员利益为中心,企业内从财务到人事等核心部门充斥着本家族人士,从而造成近亲繁殖。相应地,则把引进的外来人才放在各种框框的控制内使用,把人才手脚捆起来跳舞。在晋升、培训机会的分配与安排上,不是以员工的能力与实际需要为标准,而是将外聘人员当作“外人”,一律拒之门外。 (七)强调管理,忽视激励 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了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多地把人看成是一种活的资源来加以开发、利用,把激发人的热情、增强人的能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而正确的激励技巧,激发出每个人内在的活力,使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把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工资收入或其他物质激励方式吸引人才,但在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一地以增加报酬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忽视非物质的激励方式(如理想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培训激励和自我实现激励等),忽视良好的企业组织环境的培育,使得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缺乏归属感。 (八)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 内容 和质量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本身也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没有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相联系。只图完成任务,办了多少期班、培训了多少人,至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所应该做哪些培训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培训要求的调查,并且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方法不适应成人 学习 特点,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都给培训工作带来了挑战。 (九)人事法规政策淡漠 我国民营企业中,由于部分企业经理只知道技术、产品与市场的重要性,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较少,所以选用人力资源管理人士随意性很强。这些人力资源管理者基本上身兼多职,既不懂劳动人事政策,又没有劳动人事管理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管理上根本不考虑人事法规政策,完全依照老板的旨意行事,老板让怎么干就怎么干,企业的建章建制、医疗保险、 社会 保险等管理也不健全。该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不签,该给员工交纳社会保险的不缴,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买方特点,员工只得接受不合理条件的限制,这就使员工缺乏归属感、稳定感,增加了员工的流失率。更有部分民营企业为了点滴的局部小利,经常大规模的换人,造成人员流失率大20%,员工的基础队伍不稳,事业发展受到影响。有的民企甚至害怕员工在企业工作时间过长,企业将要给予其较多的福利待遇,而有意借故解雇资深员工,伤害了一些员工的感情。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做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近年来,管理界把劳动力视为一种能动资源来看待,即人力资源。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全面分析了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广东省委书记的《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讲话精神,对如何进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解放思想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正演变为人力资源的竞争。在新世纪进一步做好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完善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是搞活国有企业、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当务之急。2007年12月25日,广东省委书记发表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讲话,在讲话中反复强调解放思想,为广东省经济建设和国有企业深入改革打了一剂强心针。我们必须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国有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人力资源改革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本身固有的弊病,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更是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作用。 1.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层面 当前,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现了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和岗位的权责明确化,人事制度、薪酬福利制度、培训考核制度也相对完善。但是,这些仍然属于行政事务性工作的范畴。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部门职能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说起来都是战略性,干起来全是事务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于细化,几乎不涉及人力资源的发展规划、员工发展、组织变革等战略性管理工作。总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忽视了战略性的定位,缺乏对管理工作全局性的统筹规划。 2.国企员工综合素质不高且普遍缺乏创新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的创新力,而企业的创新力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但是多数国有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的重要性,不重视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重视员工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即使有些国有企业组织了培训,也往往收不到实效,主要是目前针对员工的培训体制都有很多不足之处,表现在培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重视岗前培训、忽视员工职业发展培训,缺乏沟通技巧、团队精神等素质培训,这就直接导致了国企工人素质普遍不高,严重缺乏创新精神,无法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3.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人才闲置、浪费、流失现象惊人,给企业生产和管理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的加快,人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观念增强,很多国有企业优秀人才流向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或者选择自主创业。这种人才流失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行业,而是一种全盘性的流失。这种流失不仅造成了国有企业人才投入成本无法收回,而且增加了人才重置的成本,使国有企业负担加重,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其他各项改革的进行。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成因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认识落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进行企业经营战略规划时忽略人力资源规划的倾向,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普遍缺乏“以人为本”的战略性管理理念。当前,很多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以事为中心的阶段,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只注重使用和控制,不注重投入。在选人、用人的观念上,计划经济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模式依然存在,忽略了员工的差异性、个性和创造性扼杀了员工的创新热情。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不科学 企业要有活力,离不开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不断的自我提高。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忽视制度管理,企业缺乏“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人才培训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很多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管理水平无法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机构臃肿,优秀人才流失,员工素质低下,企业运作效率整体低下,积极性受到压抑,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制定的一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性文件在执行中大打折扣,甚至造成负面影响。三、改进和加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讨 广东省委书记发表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讲话反复强调解放思想,改革观念,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克服狭隘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对于我们解决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策略性指导。我们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开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新局面。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人力资源规划 国企要生存 要发展,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把人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动力,主要体现为: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满足使员工的利益。国有企业只有确立了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才谈得上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企业才会有着不断发展的动力。 同时,国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有着巨大的支持推动作用,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将其纳入企业经营战略,另一方面,应以企业战略为指导、以企业目标为方向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2.注重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度,使人力资源战略得到落实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任何一个企业要实现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都必须对企业现今和未来各种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 国有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盘点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及实现策略,设置灵活的组织结构、岗位编制、准确的人员配置,使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得到落实。这样既可以为企业提供最佳人力资源配置,满足企业各发展时期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又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效率。经过科学规划的人力资源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创新传统的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作为企业的基本力量,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企业经济效益、产品质量和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因此组织对员工的系统培训是一项“双赢”战略。 企业应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把职工的教育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提升到公司战略发展的层面上来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工教育培训网络。首先,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员工培训的重大意义,员工培训是一项投资而非成本,并且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投资,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其实,讲求实际的培训理念。国有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充分采用现代培训方式,广泛使用实际案例,并与当前实际业务相结合;第三,注重员工素质培训。员工培训由三个层次组成: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国有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培训措施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员工正确的价值观、企业理念、积极的态度、良好的习惯以及较高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员工进行引导和管理。 4.创新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全面客观科学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实现考核和反馈的良性互动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沟通,不断推动员工为提高企业绩效而改进自身工作,企业为提高员工绩效提供资源和帮助。同时,考核结果也是职工晋升与配置,调薪与奖惩的重要依据。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中的一个重要体系就是激励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所追求的管理效能,就在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需要是多面、多层次的,但基本的是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大的方面。国有企业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结合的原则:首先,加强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体现这企业对人的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一种酬劳和补偿。企业要打破平均主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薪酬管理机制,并适当注重长期激励方式的研究和员工保障机制的建立;其次,加强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是企业对人才所作贡献的一种表彰和宣扬。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认定和宣传,使员工获得荣誉感、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励员工发挥榜样作用;第三,加强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就是以个人与个人或组织与个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作为激励的手段,通过调节人的情绪系统,实现激励的目的,对于激发员工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遇到种种新情况。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正树立“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根据企业具体环境用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理性的制度系统,就能从根本上形成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企业氛围,顺利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项活动,从而推动企业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思考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 会计核算 论文摘 要:企业的人力资源即人才,人才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已成为知识经济运行的先决条件,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第一推动力。企业应通过运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充分挖掘企业人才的潜能,使之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被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其核心作用也对整个企业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21 世纪会计主流”。显然,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准确会计核算就成为人力资源会计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和报告,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衡量、评估和管理,才能为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一、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特点 人力资源会计是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或文字说明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以供企业管理当局和其他利害关系者使用的一门学科。其会计核算具有一些区别与传统会计的特点,概而括之,主要有如下几点: 1.会计对象的特定性。核算对象是企业控制的人力资源,也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反映和控制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是可以用价值计量的资源。 2.不断投入性。人力资源的投资是构成人力资源资产的成本,是在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长期创造价值的源泉,但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它具有不断投入的特点。 3.计量单位的多样性。人力资源会计仍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但由于人力资源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要采用其他的一些计量单位(如自然单位、逻辑单位、百分比单位、文字说明)来说明人力资源信息。 4.资源的易失性。由于劳动力既是企业的资源又是社会资源,也是家庭、社会细胞的重要组成分子,具有相对的人格独立性,企业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未来人力资源的流动、离职产生影响,所以企业的该种资源具有缺控性和易失性。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会计计量 一种资源是否构成企业资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人具有服务的潜力,因为聘用协议的订立而受到控制和影响,因此可以把他们当作企业的资源来进行管理。为了正确计量人力资源,在运用传统的会计科目的基础上,需增加以下几个账户: 1.“人力资产”账户。该科目是资产类账户,属核算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其借方记录人力资源的原始取得价格和价值增减变动。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可以对学历水平的层次以及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低估价作为人力资产的初价值;职工由于调出、转让、退休、死亡等原因退出企业时,记入贷方;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现有人力资源成本。该账户按群体单位设置明细账,对特殊人员成本可按个人设置明细账。 2.“人力资产摊销”账户。该科目是“人力资产”账户的备抵账户,核算每期摊销的人力资源的成本。对资本化的人力资源账面价值,按估计人员的利用期间平均摊销时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借方记录职工因某种原因退出企业时相应的成本费用;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现有人力资源的累计摊销额。 3.“人力资源成本费用”账户。借方记录人力资源的工资、奖金、福利费等每期发生的人工费用。设置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离职成本、使用成本和原值摊销五个二级科目,期末结转后应无余额。 4.“人力资本”账户。该科目的性质类同于实收资本。核算企业吸收劳动力使用权的初始投资和以后追加的投资。贷方记录职工的录用和评估增值时的价值,表示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一项资产投入企业;借方表示解聘、辞职、退休及聘期内死亡而注销的账面价值。 5.“人力资产损益”账户。核算企业职工调出、转让时收取的补偿费用(如学习、培训、实践费用的违约金等)与账面净值之间的差额及企业人员因退休、死亡而注销的账面净值。其借方记录企业人力资产变动时支付的有关费用,贷方记录收到有关的补偿,期末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无余额。 6.“劳动者权益分成”账户。该科目按留存的人力资本分配企业年度实现的价值增值给劳动者时记贷方;借方记录劳动者从企业提取收益分配或某种原因放弃收益分成;余额在贷方,表示留存在企业的末分配劳动者权益分成额。 在会计报告中,应把人力资产账户中扣减人力资产摊销后,将其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投资与固定资产间。因企业的人力资源一般平均使用期会少于房产等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将人力资本列示所有者权益的实收资本后,劳动者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所有者因而享有相应损益。此时,应将劳动者权益分成的贷方余额列示在留存收益下。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推广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我国宏观管理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报告,国家可以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维护的现状,促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本的协调,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 从微观来看,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为:1) 防止人才高消费;2)有利于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3)促进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四、结束语 在今天这个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社会,随着人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必将为我们所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必将普及性地进入会计理论和实践范畴。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融入传统会计,弥补传统会计在人力资源方面不足,使会计更好的发挥记录、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业务的功能。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河北经贸大学 安金红内容提要:加入WTO使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亟待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为些,笔者认为应采取: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发展、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进人员流动风险、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等有力对策,以壮大竞争实力,迎接严峻挑战。 加入WTO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才的竞争。自对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世界范围的设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在这场争夺战中,我国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显露了出来。由于人才频繁跳槽而导致经济失败、企业破产的也不乏其例。种种迹象表明,知识经济必将加剧人才供求的矛盾,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重组。人世以后,我国的国际交往将更加频繁,人员往来将更加便捷,信息共享、人才共用将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将会进一步加剧。面对人世的挑战,我国企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届时高素质的人才将会大量流失。企业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决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充足的而且是高品质的人才资源作支撑,那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 一、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身上的社会财富的创造力.亦是人类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体力、技能和知识的反映。现在,美国的企业,尤其是成功的大型跨国公司,其人事管理已发展成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人事部门已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性角色。但在我国企业中人事部门及其管理仍存在很不适应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有四: 1.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些单位在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时,许多领导往往抱怨国外的管理经验不起作用,单位的职工管不了,没法管。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我们忽略了开发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O从开发利用方百来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确实不高。一个人的潜质有赖开发,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人只有开发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许多跨国公司的老板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相信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能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投入越多回损越大。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 2.只强调对员工的开发而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国外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我们现在的企业只强调开发员工而忽视管理者自身观念的改变和素质的提高。目前我们的企业搞得不好,关键是管理者的问题。因为管理者占企业员工总数的5—10%,而他们的作用却远远超过过90%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所以,管理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当官者”做的好,员工也会跟着去做,如果做的不好,很难去要求员工,因为管理者在群体中的影响力显然要强于普通员工。如果管理者没有更新观念,只用老一套来要求员工,必将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陷入困境。企业的成功取决于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据权威统计:1997年中国企业家创新的综合素质水平列世界46个主要国家的41位,能胜任高级管理人员及开发市场的素质能力列46位(最末一位)。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家的素质状况是较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约翰科特曾在(变革的力量一领导与管理的差射一书中指出,现代企业家应是售现代技术、伍现代管理、有国内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恩维和统计方法进行现实观察、分析和研究发展战略的能力的人才。“将帅无能,系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能使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的人都是高素质和高管理水平的。培养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必要途径。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其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其职能多为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传统的人事管理使我国企业人员很难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制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通常是与人事部门分离的,一般都由业务部 门举办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常着眼于眼前。这常见于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企业人事部门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培养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经理人的规划。就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看,职工自身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得不到发掘,企业的兴衰多系于主要领导人身上,而且工资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在美国,企业给雇员的工资不是一风不变的,而是逐年有所变化。同一职位都有上限下限的浮动工资。刚进入同一职位的人,无论能力怎样,都处于下限工资水平,每年有所上升,但升幅不一定相同。工作好的升幅大,反之则小,愈在上,则升幅愈大,达到上限则需要晋升职务才可能升工资,这就不断地激励员工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在职工工资类别等级上,我国国有企业与之多有相似之处,但在职工升资上却缺乏激励他只要企业有效益,职工干好干坏都能升资。对职工的业绩考评,则更是情高手法,激励作用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4.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 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规律加以总结和应用,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意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综合工作能力。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关键知识和能力主要有:(1)具有善于交际的技巧,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要求;(2)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3)具有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协调雇员关系);(4)能运用统计技巧阐述劳动及相关状况;(5)具有法规方面的知识(如劳工法、雇佣标准法及相关法规);征消理领导的能力(即能导慢和培训各层管理者建设性的做好工作);(7)对公司情况要熟悉,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要了如指掌,并参与职能部门的目标制订工作。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这就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人力资源部门也上升为战略部门。新时代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1的工作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入世给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带来了许多难得的机遇。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更加融为一体,我国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都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人世后,我国的经济活动空间将会大大拓展,这将给企业的各类人才尽情地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人世后,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企业也有了更加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继而转变观念、突破体制、营造机制,增强中国企业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起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引导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认为“人作为个体,有能无能并不重要,关键还在于有没有权力支持”,这是以“权”为本的思维方式,在中老年阶层里的影响很深,反映在企业组织活动中就是争权夺利。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则与之完全不同,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为了给职工的这些要求以最大的满足,而同时又不忽视任何原则,不忘掉总体利益,企业领导者应经常把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出来,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级人员心中。要把那些传统的旧观念彻底摒弃,要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包括人是资源的新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优先的观念、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的观念、引才借智的观念、市场配置的观念、社会评价的观念、法制管理的观念等。任何一个企业,元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迎接入世、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增大人才含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2.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 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低,入世后,对人力资源的素质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即知识复合型。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掌握多种技能,既要提高人的智商,也就是做事的本领;又要提高人的情商,也就是做人的道德。中国的企业在未来的时代里,能不能从容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面对人世的挑战,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3.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发展。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力求避免进入误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企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企业即使有先进设备,而掌握它们的人缺乏先进技术,墨守成规,企业终将步入死亡。所以企业必须努力培养创新意识,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二是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用户与市场是创新成功实现的最终落脚点。企业应积极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首先是企业制度更新,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保证创新顺利进行。四是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企业经济实力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一方面企业应依靠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外界融资能力。五是加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合。 4.合理控制人员流动,规避人员流动风险。 “户枢不蠢,流水不腐”企业保持活力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人员流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企业而言,既可以给企业增添活力,也可能给其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就是人员流动风险。因此,应采取措施,将人员流动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规范内。首先要进行风险预防,在风险事故发生前为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采取具体措施。其目的在于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招聘过程中,要预防团应聘者提供不真实信息引人的流人风险。此外,依据员工流动的必然性,可采取内部流动的方式来减少员工的流动倾向。内部流动能够一定程度地减少员工的流出数量。其次,要进行风险减轻。在处理人员流失风险时,与员工面谈必不可少,通过面谈可了解其离职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挽囹措施。即使挽留失败,企业也可从谈话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对其他员工流失的防范。另外,当流失事件不可挽回时,企业需设法减少损失,甚至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是进行风险转移。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而是借助合同或者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公司及当事人以外的第三方上。最后,进行风险回避。当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行动或改变行动方向,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它虽简单却较为积极,其意义在于设法回避更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5.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企业经营哲学,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外化的企业经营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它可以分为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企业形象物质文化三大层次。企业文 化的核心是企业精神文化即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作用,主要指这种企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是由一些特定的与企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结果。企业文化是亚社会文化,企业的员工走进企业时她不是一个抽象的自然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是一个具有一定意识、信仰、价值观念的人。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把企业文化赖以形成的这两个方面更好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小议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 石油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只有以人为中心,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治理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根本资源,大力开发,坚持对人力资源的有效治理和利用,实施以进步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进队伍伍整体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才能使石油企业适应当今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其持续稳定发展。从企业实际出发,本文仅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谈几点熟悉摘要: 一、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目前状况 (一) 适应发展要求和队伍素质目前状况的差距较大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相对封闭的企业环境的影响,石油企业的观念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加进WTO后、中国石化改制上市、石油企业现行体制、机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发生重大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一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占职工总数80%以上的年轻员工有朝气、可塑性强,但吃苦、奉献意识差,偏重个人利益。另一方面,整体素质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员工占25%以上,低级技术员工占60%左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 知识结构及层次分布不公道,短期内难以整体进步 现有的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中,近十年来毕业的占尽大多数,这些员工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实践经验。人才断层明显,中高级人才“缺腿”严重。专业技术职员知识结构单一,基层技术职员忙于日常生产,缺少必要的培训或进修,对技术发展的了解和知识更新不够,全面进步员工技术素质的难度较大。 (三) 队伍结构比例失调,制约整体效能的发挥 根据资料显示,在资源分布上,一线、二线、三线职工比例为45.5%,34.5%,20%,造成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臃。专业技术职员配置上,矛盾突出,生产单位专业技术职员和中高级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不到50%。基层治理员工中,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新题目突出。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企业招工不是按需引进,而是按计划指标招用,兼收并蓄,所学专业和实际所需难以对接,并且劳动力活动性差,形成封闭式“板块”就业结构,导致资源适用性差,个人技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 人力资源使用和开发脱节 目前,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治理上重点仍在制度约束和提拔任用上,而忽略了培训和再进步。对人才存量治理没有做到“量文体衣”,部分员工学非所用,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由于缺乏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后备人才培养办法乏力,人才的动力不足。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企业用人机制,树立人才资本意识 树立人才资本意识是搞好企业人力资源治理和开发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经济的发展就是人才发展的结果,人才资源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灵魂。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对人力资产熟悉不足和观念落后,导致了企业人才需求疲软、人力竞争力弱、人才的市场配置程度低,制约了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经济效益的进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要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对人力资源的熟悉和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树立起人才资本的功能或重要性大于物质本钱的人力资本意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促使企业加快开发的步伐,全面实施人力资本开发和人力资源投资的战略,建立和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本上风。目前,胜利油田开发已处于中后期阶段,对科技和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科技兴油战略,这就需要从勘探、开发和产能建设等各行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智能的综合性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和治理素质高的人才队伍,这是油田要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石油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起人才资本的意识,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抓牢抓实。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 目前,我国很多研究都集中在设备、工艺等物质资源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方面,而忽视了人才招聘、人才开发等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问题。其实,分析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可以指导人力资源投资决策,有利于减少在人力资源上的盲目投资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机会成本,保证企业全部投资的经济效果,因此,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与物质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是同等重要的。通过反复研究,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投资与企业改扩建投资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可以采用企业改扩建投资项目评价的“有无”增量法来间接计算和评价。 一、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与支出的基本要素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是指企业由于人力资源投资而增加的有关收入,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的基本要素有新增企业业务收入和回收流动资金收入。新增企业业务收入包括新增主营业务收入和新增其它业务收入,回收流动资金是指企业人力资源流动资金投资支出在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时的收回额。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支出的基本要素有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和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其中,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人力资源离职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包括人力资源离职管理费用和使用管理费用,人力资源离职成本主要是离职补偿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包括基本工资等人力资源维持成本和奖金、奖励等人力资源激励成本;其中,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招聘、寻求等)投资支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深造等)投资支出和人力资源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投资支出,它又可分为人力资源流动资金投资支出和固定资金投资支出两种类型。 二、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性质分析 若按照投资项目评价的一般理论,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与支出应直接进行预测和计算,即应直接预测新增企业业务收入、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等基本要素。但是,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总收入是企业中包括新的和原来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等在内的所有人力资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而共同创造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接受人力资源投资后所新创造的收入是难以计量的,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是在原有人力资源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把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与企业原有人力资源基础所创造的业务收入准确地区别和分离开来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可以准确地区分,其工作量和难度往往超过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本身。除非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全部用于新建一个地区销售分部,那么,这个新的地区销售分部的销售收入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但是这种情况不具有代表性和一般性。另外,由于企业一定时期所发生的收益性支出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是混合性的,把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与企业原有人力资源基础所产生的管理费用准确地区分开来,也是非常牵强和困难的。由此可知,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新增的业务收入和收益性支出是不能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的。 尽管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业务收入与收益性支出难以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但我们可以利用“有无”增量法间接预测和计算出来。由于人力资源投资和企业改扩建投资均是在企业原有基础上进行的,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和改扩建投资所产生的业务收入均与企业原有基础所产生的业务收入难以分开,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和改扩建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性支出均与企业原有基础所产生的收益性支出难以分开,所以,人力资源投资与企业改扩建投资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由于企业改扩建投资经济效果评价采用的是“有无”增量法,因此,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也可以采用“有无”增量法。“有无”增量法是用“有项目”条件下未来的现金流量减“无项目”条件下未来的现金流量,得出增量净现金流量,对增量净现金流量进行折现,根据增量净现值大小来判断改扩建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方法。 三、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量分析 根据“有无”增量法的基本原理,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的过程为:首先,预测并计算“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和“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的现金流出量与流入量;其次,计算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与流入量(增量);然后,计算人力资源投资净现值;最后,根据净现值大小判断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1、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分析。根据“有无”增量法,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应通过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未来的收入与“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未来的收入之差,即二者之间的增量间接计算出来的。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入(增量),都可确认为人力资源投资中每期发生的现金流入量(增量)。通过对“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和“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包括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可得出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的计算公式为: “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企业业务收入+回收流动资金收入 “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企业业务收入 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入量=新增企业业务收入+回收流动资金收入 2、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分析。根据“有无”增量法,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支出应通过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未来的支出与“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未来的支出之差,即二者之间的增量间接计算出来的。企业一定时期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支出(增量),都可确认为人力资源投资中每期发生的现金流出量(增量)。通过对“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和“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包括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可得出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的计算公式为: “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企业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 “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 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不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条件下现金流出量=新增企业人力资源收益性支出+企业人力资源资本性支出 四、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 根据前面对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和流出量(增量)的分析,利用“有无”增量法的基本原理,进而可以对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进行评价。由于人力资源会因解雇、辞职、退休等原因而退出企业,因此,人力资源投资涉及的年限一般只有5—20年,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时,应根据本企业实际选择合理的预测期。人力资源投资基准折现率是人力资源投资所需的资本成本,一般条件下,人力资源投资基准折现率应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出人力资源投资净现 值的计算公式为: 人力资源投资净现值=Σ(ΔCIt-ΔCOt)×(1+r)-t式中,ΔCIt为第t期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入量(增量),ΔCOt为第t期人力资源投资现金流出量(增量),ΔCIt-ΔCOt 为第t期人力资源投资净现金流量(增量),r为人力资源投资基准折现率,n为人力资源投资涉及的年限。 由“有无”增量法的判别准则可以判定,当人力资源投资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时,人力资源投资具有经济效果,企业可以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当人力资源投资净现值小于零时,人力资源投资没有经济效果,企业不应进行人力资源投资。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其重要性而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尤其是我国在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企业的发展已经从旧的体制束缚中挣脱出来,赢得了生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有的体制隐藏和遗留下来的一些困难与问题,也因此被暴露出来.如何促进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当前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发展中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也是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作用,并对现在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在企业理念,职工整体素质,控制人员流动,企业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要素,可以说人才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为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都离不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取得优势地位,依靠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特别是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全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人才,谁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胜利者,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经济之所以处于世界的首位,其真正的优势就在于其具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美国是世界吸纳顶尖科技人才最多的国家,众多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已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世界许多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力资源优势在企业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全球著名的微软公司自1975年创立以来,始终以超常速度发展.该公司成功的秘诀正是拥有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大批精通最新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科技人才.而我国深圳的华为和中兴两家生产通信设备的高科技企业,短短十几年就发展成全国本行业知名的大企业,这是和公司网罗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分不开的.从中可以看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最富有挑战力和竞争力的资本,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 我们再依据世界银行的计算财富方法来说明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该方法把形成社会财富的因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自然资本(土地,水源,木材以及地下资源的价值);第二类是创造的价值(机器,工厂,基础设施,水利系统,公路和铁路等);第三类是人力资本(人们的生产能力所代表的价值);第四类是社会资本(它不是个人代表而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家庭和社区之类的人员和机构的生产价值).其中第四类财富尚未统计.根据前三类财富的统计,越是发达的国家或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其人力资本所占的财富比重越高,而且在整个世界财富中,这些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所占的比重更高.据统计,目前世界上29个高收入国家的人力资本已占财富的67,世界总财富的63,9是人力资本.据此,我们可以说,知识财富在各类财富中占主导地位,哪一国拥有的知识量多,既该国的人力资源拥有量大,则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事实上,自然资本,创造的资本也离不开人力资本,离不开知识,因为只有包含越多的知识的自然资本和创造的资本,其价值才会越大.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无疑是未来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 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状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观世界各国之间以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才的竞争.入世使我国的国际交往更加频繁,人员往来更加便捷,信息共享,人才共用表现得更加明显,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战也进一步加剧.在这场争夺战中,我国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显露了出来.我国的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充足的而且是高品质的人才资源作支撑,那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届时高素质的人才也将大量流失. 目前我们企业人才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弊端:一是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不高,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然而我们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结果许多工作没法进行,最后导致效益低下.二是忽视对各级管理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管理工作的好坏,已成为企业能否适应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综合素质.管理者的功能不单是服从和执行,更应该是创新和开拓.国外人力资源的开 发,首先强调开发管理者,其次才是开发员工,目前我们的企业搞得不好,关键是管理者的问题."将帅无能,系及三军",一个好的企业肯定有一个好的领导.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但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企业的人事安排往往因人设岗,情大于法的人事管理仍然很普遍,还没有完全按照企业发展战略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选择,任用,激励等规定,以达到尽可能地利用人的创造力,增加企业及社会财富的目的.在我国,企业培训工作常着眼于眼前,一般都由业务部门举办短期岗位培训班.如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ISO9OOO系列达标验收等的应急培训;且工资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发挥.对职工的业绩考评,则更是形同虚设.四是企业双文明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有待提高;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而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又普遍缺乏综合工作能力. 三,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应尽快制定出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包括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增大人才含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等. (一),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文秘站版权所有 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其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在对待所属人员时,应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因此我们应自觉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努力达到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是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我们通常所说的"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管理者要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同时在考察考核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由于日本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很高,因而他们职工的创新和革新能力很强.从50年代起,日本就树立"教育是最好的投资"的观念.一个熟练工人如根据职业需要进修一年,劳动效率可以比以前提高1.6倍.由于日本在战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造就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美国和日本10多个主要公司20年的成绩分析中,发现革新人物(知识分子)参与成功的革新项目比率占93?3,而革新人物参与失败的革新项目比率只占33.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们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现代化科学知识,又有革新精神,能够开拓新局面的人才,来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形势要求.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多但素质低,未来的员工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知识的融合度一定要高,要掌握多种技能,即知识复合型..未来时代产品竞争的背后,是人的素质的较量,因此必须尽快培养一批"外战内行"的外向型人才,努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搞好全员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企业要加大投入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 (三),合理控制人员流动,保持企业活力 企业要想在狭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关键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适时,适量,适质地用好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怎样才能将员工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怎样才能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干劲以提高企业的绩效怎样才能留住优秀的员工,保证企业的相对稳定关键是要制定一个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追赶型发展战略."户枢不蠢,流水不腐"企业保持活力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断改善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企业要适当运用鲶鱼效应即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企业要通过实行公开竞争,择优聘任,"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建立新型的人事,用工,分配机制.即一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委以相应的工作,授以相应的职务;二是要引导人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树立竞争意识,积极参与竞争.三是要运用目标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优胜劣汰.运用中,要根据政策掌握分寸. (四),全面加强企业双文明建设,发挥企业潜在生产力 企业双文明是指主要由企业人力(含知识),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投入而产出出来的,为企业社会所需要的一种物质和精神财富成果.其中,企业物质文明的主要表现是合格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不断扩大的市场,不断增值的资产,不断提高的效益.企业物质文明是一种直观和直接的生产力.企业精神文明的主要表现是能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经营观念,企业战略,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方法等).企业精神文明直接作用于企业物质文明,是一种潜在生产力.这种潜在生产力的作用一旦得到发挥,就会对物质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企业管理中必须突出价值创造和岗位贡献,突出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依据这一效应,作为国家,要加大对人才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现代组织的管理理念,但在知识更新,组织变革以及文化融合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的引进,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传统组织人事管理的冲击,是势不可挡的.毕竟,"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确认与核算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人力资源可以看作是企业的重要“资本”和宝贵“资源”,人力资源必然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成本,即人力资源成本。而至今人力资源会计仍然未能在理论上与传统会计融为一体,实务中也未能得以大规模应用。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探索和研究仍然进展缓慢,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种种难题尚无法统一认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认识人力资源成本问题。 一、人力资潦成本会计的概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对国家、企业的贡献日益突出,传统的会计体系对人力资源的处理将不能满足新经济环境的需要,将人力资源作为资产纳入会计体系,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将是今后会计改革的方向。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崭新分支,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 /:请记住我站域名/1.人力资源会计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所拥有或能使用的各种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是将企业中人的因素资产化处理,被视为企业的一项最重要的资源。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用来确认和计量有关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程序。 2.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赚取利润,管理的核心是人,企业最应努力挖掘的潜力是人力投入与产出的潜力。在当今日益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决策者们不得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对人力资源成本及其价值的研究。我们国内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也越来越认识到知识员工与传统体力工人相区别,不再是传统的“被管理者”,不应再被视为简单的成本,而是和资金一样被看作企业的重要“资本”和宝贵“资源”。但是,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本,必然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成本——即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对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主要是以财务会计方法为手段,将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成本和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而进行的投资单独予以反映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 按照人们赋予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以下五个项目: 1.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企业在招募和录取职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招募成本。它是为吸引和确定企业所需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对企业内外的广告宣传费用。 (2)选择成本。企业为选择合格的职工而发生的费用。 (3)录用成本。企业为取得已确定聘任职工的合法使用权而产生的费用。 (4)安置成本。 2.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能力,为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而发生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上岗前教育成本。企业对上岗前的新职工在思想政治、规章制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基本方面进行教育所发生的费用。 (2)岗位培训成本。企业为使职工达到岗位要求对其进行培训而发生的费用。 (3)脱产培训成本。是企业根据生产加工工作的需要,允许职工脱离工作岗位接受短期(一年内)或长期(一年以上)的培训而发生的成本,其目的是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专门的技术人员。 3.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职工的过程中而发生的成本。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维持成本。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费用。 (2)奖励成本。为激励企业职工,使人力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对其超额劳动或其他特别贡献所支付的奖金。 (3)调剂成本。调剂职工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使其消除疲劳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满足职工必要的需求,稳定职工队伍,并吸引外部人员进入企业工作而发生的费用。 4.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几项: (1)健康事故保障成本。企业承担的职工因工作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健康欠佳不能坚持工作而需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 (2)劳动事故保障成本。企业承担的职工因工伤事故应给予的经济补偿费用。 (3)退休养老保障成本。社会、企业及职工个人承担的保证退休人员老有所养和酬谢其辛勤劳动而给予的退休金和其他费用。 5.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是由于职工离开企业而产生的成本。包括以下几项: (1)离职补偿成本。企业辞退职工或职工自动辞职时,企业所应补给职工的费用。 (2)离职前低效成本。职工即将离开企业而造成的工作或生产低效率损失费用。 三、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 人力资源成本是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离职成本。成本计量的研究是建立在传统会计计量的基础之上,将其作为当期费用核算,而人力资源会计将其作为资产人账,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有以下三种: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 四、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 传统会计将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支出都当作“期间费用”来处理,都直接列入“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或“生产成本”账户,但由于这些支出并不是完全为当期服务,传统处理方法不完全符合会计中的配比原则,使企业会计报表中相关的资产、收益数据失真。因此,需要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单独核算。 五、人力资源成本的披露 人力资源成本按上述说明进行账务处理后,在期来还要进行充分的披露。我认为应当分两部分:对外报告与对内报告。 在对外报告方面,首先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可以将。“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之后。“人力资源收益”列在利润表的营业外收入之后,“人力资源损失”列在营业外支出之后其次应在附注中,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详细揭示人力资源成本的状况。从动态方面,应揭示报告期内追加的人力资源投资总额、投资方向、占本期总投资的比重等数据,从静态方面,应报告人力资源占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企业员工的学历构成、职称等情况,以展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全貌。 在对内报告方面,内部报告的内容应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非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现在的人力资源组成,分配及利用情况,特别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重点揭示。另一部分是货币信息,主要是企业各责任中心人力资源的现值,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对于一些高成本引入的重要人才,应单独分析成本与其创造的效益,以确定其投资收益率。 当然,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问题并不一定要在短期内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理论才能日益完善,人力资源会计才能全面推行。 企业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初探 企业单位建立人力资源统计,对于人力资源的利用情况做好全面的观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将统计的范围进一步有力的扩大,有效的完善统计理论,而且对于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且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价值。 一、人力资源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效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 企业人力资源的总规模可以依据人力资源的总量指标得出;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利用情况也可以依据人力资源的结构指标得出;针对人力资源的潜能可以依据人力资源的质量指标反映出来,而且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有效的反映出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 (二)为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细致的涉及到诸多方面而且还非常复杂的一项任务,在企业当中想要制定一项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不仅需要具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而且还必须要紧密的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客观的实际情况全面有效的进行调研,对于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评价和研究需要分别从定向和定量两个方面逐步进行。有了数量方面最直观的反映,这样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发展变化趋势我们就能够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为资源管理策略的真确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为决策者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奠定基础 企业的绩效和发展与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行有效的优化,主要还是不能够忽视人力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以及结构等诸多方面的了解和掌控。人力资源有效统计就是站在量化的角度,对企业当中人力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以及未来的发展变化的整体趋势做出最直观的反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决策者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统计分析的基本任务 人力资源统计不仅有着独立的研究范围和自身的研究对象,而且还具有特殊的研究内容和任务,笔者将其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①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以及领导决策做好服务;②通过有效的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有效的反映出人力资源队伍和监督检查政策的执行情况,而且还可以有力的为人才编制做好规划以及制定人员计划等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全面做好人力资源统计分析有着非常必要的重要性,能够为各项方针政策提供有力的保障。笔者将其分为三点做主要阐述:①通过有效的统计和调查以及分析,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不仅有着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及制度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②通过详细的分析研究,对于各个环节的人员素质和结构状况得以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还可以有效的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③对于人力资源活动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有效的及时得以发现,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找出具体原因以及解决措施,更好的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好服务。 三、现代人力资源统计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投资统计 站在人力资源的角度而言,所进行统计的不仅是人力资本的积累状况,而且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状况也同时的给以全面的反映出,无论的针对微观统计还是宏观统计对于人力资源的资本积累和投资状况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这样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方向和力度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掌控。所以,人力资源投资统计是人力资源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站在投资的角度上看,国家政府和企业以及劳动者才是投资的主体所在。针对不同的投资主体有着不同的投资动机。从国家角度看,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的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从投资内容上看,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家庭生育投资、家庭教育投资、学校教育投资、在职培训投资、医疗和保健投资、人员流动投资。 (二)人力资源产出统计 人力资源产出统计的内容笔者分析认为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测算人力资源贡献值;其二,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按照目前具体情况来看,在人力资源价值的研究过程当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被称为“个人价值说”,另一种被称为“群体价值说”。不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群体价值,其计量方法都有货币法和非货币法两种。由于货币计量的规范性和其特有的综合性能,货币法比较受重视。常用的货币计量方法有工资报酬折现法、调整未来收益折现法、随机报酬模型法、经济价值法、未来超额利润折现法,前三种方法适合计量个人价值,后两种适合计量群体价值。由于人力资源为其经济组织可能创造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所以说,人力资源产出价值的计算是人力资源统计的一个难点问题。 (三)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分析 人力资源投资效益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将投资收益与投资成本均折合为现值进行比较。由于人力资源收益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多效性的特点,所以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贴现率、内部收益率等。目前来看,比 较成熟的是关于教育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包括舒尔茨的教育投资收益率法和丹尼森的国民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及劳动简化法,其中第一种常用来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个人收益率进行评估,后两种则用于宏观教育投资分析。正因为其计算方法的复杂性,所以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效益分析时,必须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直接计算与间接测算相结合、价值量指标与实物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在内容上还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有形效益与无形效益。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转换金融支持探新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金融支持面临的问题 (一)信贷供给不足,信贷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存在差距。处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总量发展较为迅速,经济增长对信贷需求较大,相对而言,资源型城市可动员的金融信贷规模却十分有限。 (二)信贷集中度高,结构调整困难。经济结构决定信贷结构。由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大量信贷资金投向能源及与之相应的行业和企业。 (三)金融管制过严,金融支持力削弱。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的力度逐步加大,授权授信愈加谨慎,贷款审批权限逐级上收。工行、建行、中行贷款全部集中在市级以上分行办理,县级以下的机构仅负责营销和推荐。农行部分县级支行只能审批发放小额农户货款,市级分行对总行确定的优势行业和重点客户在上级行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可自主放贷,对其他类客户的贷款权限则全部在省级分行。农村信用社虽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但省级联社对县级农村信用社实行了包括人事、财务、信贷、安全等方面的严格管制,县级农村信用社难以自主经营。 (四)政策性金融缺失,对新兴产业的先导性投入不足。由于产业单一,其他产业技术、人才缺乏,资源型城市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新兴产业的培育往往缺乏前瞻性认识,存在对投资风险的审慎和担忧,故商业性金融很难对其做大规模支持,迫切需要政策性金融进行先导性支持。可考虑政策性金融对处在成长期的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进行先导性投入,待产业和市场成熟后,吸引商业性金融进入,进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目标。而目前的现状是,如同商业性金融缺失一样,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政策性金融缺失问题。 (五)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金融服务滞后经济发展。一是金融创新能力薄弱。资源型城市转型对全融支持的产品和业务类型有较高要求,而这方面目前银行业机构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创新产品较少,产品种类不足,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市场竞争层次低,难以满足经济转型的需要。二是金融覆盖率不均衡。由于资源型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金融服务较为薄弱。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低、服务能力低、竞争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个别乡甚至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县级以下支行贷款权限上收,邮政储蓄改革仍未到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六)社会融资渠道单一,投融资体系发展滞后。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转型资金,资金瓶颈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绝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建设项目和企业用资基本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各类金融机构的投融资产品较少,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利用外资尤其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不高;民间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投融资规模较小而散,在市场准入问题上仍然面临诸多障碍。 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涉及的金融支持问题十分复杂,参与主体主要是政府和金融机构。政府作为经济转型的引导者和最终责任者应为政策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源的支配者应保证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两个主体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鉴于此,关于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积极营造良好经济金融发展环境 只有不断改善城市金融投资环境,才能更好地吸引资金聚集,产生资金“洼地”效应,提升资源型城市经济竞争力。政府应充分发挥职能,从软硬环境两个方面来改善经济金融投资环境。政府应加快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铁路网络和公路主干及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在软环境的改善方面,要树立政府形象,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因为一个地方信用缺失,会增加这个地区的融资成本和难度,严重的还会导致资金大量外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打造“信用”品牌,将信用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命线。一是要发挥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建立媒体监督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不讲诚信、恶意欺诈的企业曝计中国乡镇企业光力度,将那些不讲信用的企业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推行“失信企业黑名单”公示制度。二是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奖惩制度。政府、工商、银行、税务等职能部门在对企业的服务过程中,应按不同信用等级,采取不同的监管手段。三是督促各级法院加快立案结案速度,条件成熟的可设立专门的金融法庭,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保障银行债权,增强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心。 (二)明确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信贷方向 1.培植区域主导产业。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培植能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有市场潜力的后备主导产业,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促使资源型城市产业基本框架的形成。要在突出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确定主导产业,并对资源优势特别突出、经济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和产品给予重点支持。通过信贷支持,巩固基础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和相应的拳头产品。 2.有效扶持龙头企业,支持“三有”中小企业。大型龙头企业对内通过基地联系着广大的群众、对外通过市场联系着国内外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促进发展的综合功能,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骨干力量。因而金融机构应把支持大型龙头企业作为支持转型的重点。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发达城市而言,第三产业应占有较大比例,而平顶山作为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第三产业相对落后,且发展较慢。因此,银行业要紧紧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好发展机遇,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其增加值,推进平顶山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4.全力支持“三农”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资源性城市传统产业发展前景不乐观,因此要大力发展最具潜力的“三农”经济,加大对“三农”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要重点支持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和农业基础环境,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创新手段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信货投入 1.适当放开信贷授信权限。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对基层分支机构要给予适当授权,按一定比例将存款运用和投放到区域经济建设之中,做到贷款审批与管理相一致,实现存款与贷款权责对称。商业银行要顺应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要求,积极调整信贷策略,拓展基础设施和重点基础产业领域,不断开拓市政建设和社会事业市场,大力支持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优质客户群体,不断开拓新的信贷领域。 2.要加大市场营销和金融创新力度。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完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适当简化贷款程序,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融资便利。 3.要推进银行管理,解决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应从经济转型的大方向考虑,抓住契机,引入激励机制,着重解决银行管理僵化和权、责、利不平衡的问题,对不可抗力造成的不良贷款免于责任追究,同时提高对贷款收益高的奖励金额。 4.多渠道加大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力度。引进、组建新型金融机构。一是引进国内知名金融机构,大力兴办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引导不同类型的银行落户平顶山,并逐步运作引进外资银行。促使银行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经营理念的更新,服务水平的提升。增强平顶山市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推动平顶山市发展。二是设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对具有发展潜力、需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鉴于中小企业融资兼有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性质,可以考虑将现有一些中小商业银行改制成小企业银行,国家对小企业银行在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如财政上拨付一定比例的资本金;在吸收存款和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等。 5.发行地方债券,扩大融资规模。允许地方发行经济振兴债券。考虑到平顶山市政府财力问题,应允许平顶山市发行地方经济振兴债券。建议票面利率应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利率,由中央财政贴息,平顶山市政府还本;国家认可发债总规模、平顶山市政府自定发债种类、时间、期限和发债方式;债券资金的使用要高度透明,并实行定期审计监督;债券可流通转让。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不得用于生产投资。 6.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发挥民间资本作用。一是有效利用民间资本。在农村信用社的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过程中可允许民间资本适度参与,作为法人和自然人入股农村商业银行。二是建立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步伐,新型机构设立时可考虑适当提高单一法人和自然人的入股比例,允许单一法人和自然人入股比例不超过15-20%。把民间资本引入正常的渠道,这样不仅有利于金融的稳定,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对解决资源型城市融资难问题也有积极作用。 作者:杨媛媛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外事处 城市经济论文:科创对城市经济的重要性 增长极可以是产业,也可以是区域,但在地理空间上具有集约型,也就会表现为拥有兴盛的主导产业的城市或城市群,而这种代表增长极的城市经济体对整个区域经济有扩散和回流的作用。扩散作用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这种效应可以表现为中心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巨型城市,或者各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形成新兴城市群。但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城市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关系,会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的兴旺与周边地区的萧条并存,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这就是回流作用。城市在利用自身的聚集效应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发挥扩散作用,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外生因素 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宏观政策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影响显著,但均为外生因素,即对于既定的城市,上述因素也是外部给定的,并非能为城市本身所主动影响的。首先,区位及交通对城市发展影响至关重要。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京杭大运河时的杭州、现代海运交通背景下的香港,不同时代的不同主流商贸交通方式造就了不同区位城市的兴衰成败。现代城市是否在当前经济版图上占据有利的辐射区位,关键在于城市能否在现代交通格局中成为关键性节点,这对城市经济长远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城市资源禀赋对城市发展的类型影响显著。丰腴的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好处显而易见,城市经济发展可坐享资源红利,实现短期快速增长,形成相关资源产业布局。但是,资源型城市通常对资源产业存在过度依赖的现象,从而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随着资源产业规模的扩大,资源逐渐消耗,产业效益将下降,城市产业转型的危机将逐步显现。国家从2008年开始分三批公布的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这种危机的真实写照。 再次,城市对已有的产业基础有路径依赖。城市已有的主导产业会在当地形成利于产业发展的产业配套环境:资源、人才、企业家群体、基础设施、关联企业、产业政策和产业服务。产业配套环境能吸引对应企业的聚集,形成聚集效应,产业的聚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城市发展已有的主导产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已有产业在其产业生命周期中所处阶段是值得注意的,要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城市主导产业格局,做好产业的转型升级。最后,宏观经济政策对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中最活跃、最显著的部分,也容易成为宏观政策实验区和展示窗口。深圳等一批沿海城市从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到中国改革开放“样板间”的发展历程就说明,把握和利用好宏观经济政策能极大地加速城市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作用 经济学对促进经济发展因素的讨论由来已久。在古典经济学时代,资本、资源(土地)、人口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逐一分析。约翰•穆勒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财富和人口的增速将逐渐放慢直至停止,最终社会将进入一种物质上无增长的“静止状态”。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索罗等学者将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源泉归结于技术的进步,但对技术进步的生成机理,以及技术进步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过程没有进一步阐释,只是简单地设定一个外生技术进步的速率,从而保证经济不断持续增长,这就是增长理论中“索罗之谜”。 为了破解“索罗之谜”,由罗默和卢卡斯等学者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干中学”和“研究与开发(R&D)”等科技创新活动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机理。理论认为,技术的创新也是一种需要耗费资源的生产活动或投资,其开展的深度与广度与一般性生产活动或投资一样,也受到资源约束和收益率变化的制约。同时,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内容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中间产品种类的扩大、消费品种数的扩大、人力资本增长、“干中学”带来的自然增长、投资或生产带来的增长、产品质量改进、生产成本下降等。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带来的产出效应足以抵消物质资本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效应,从而保证经济能够在不依赖外力推动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因此,在促进经济发展所有的关键性因素中,唯有科技创新是经济体可以自我掌控的环节,也是唯一能成为经济发展长期驱动引擎的要素。科技创新的内容可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关键是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技术创新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价值实现,它推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互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知识创新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正的外部性。知识创造与产品的生产虽然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但知识属于公共物品,即在知识的学习和利用上是不具有排他性的,而有形产品属于私人物品,其使用具有排他性。比如,牛顿力学三定律只需要借助较少的成本就可得到传播,人们同时利用牛顿力学三定律解决问题相互不受任何影响。正是由于知识使用的非排他性,使得知识创新具有显著的正的外部性。从社会成本的角度看,促进知识的创新所获得的社会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社会成本,知识的创新的这种溢出效应使其克服了其他生产资源(资本、资源、劳动)不可避免的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保证城市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 技术的创新能够推动城市主导产业加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仅用蒸汽机、电灯、电脑、互联网四种技术的创新和发明就可以代表四个不同的产业革命时代。技术的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起着革命性的作用。就城市经济而言,只有持续地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才能保证主导产业具有行业领先优势,不断持续发展;对于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城市,只有通过技术的创新,才能寻找、培育未来具有增长潜力的产业雏形,成功进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管理的创新使得技术创新的成果实体化,保持城市经济长期的发展趋势。广义的管理创新就是制度的创新。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思研究发现,在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没有发生显著的技术进步,但此期间的效率却大大提高了。究其原因,这期间航海及运输技术没变,但船运制度和组织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运输成本降低,提高了海洋运输生产率。同样地,中国在1978开始实施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农业技术条件不可能有显著改变的情况下,仅1年的时间,粮食总产量从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22元跃升为400元。 诺斯认为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种能够对个人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甚至认为“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因此,管理的创新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绝对不能忽略,可以认为管理创新产生的激励作用可以巩固甚至于引发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将一个城市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出来,从根本上保证城市经济的内生化的持续发展。美国“硅谷”的发展历程就很好地诠释了科技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二战结束以后,美国高校出现大批回流学生。为了缓解财务压力,并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校长弗雷德•特曼的建议下,斯坦福大学开辟工业园,招揽高科技企业进驻办公。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的成立成为硅谷的发端,高校知识创新和产业的技术创新在园区里得到很好地结合。同时,特曼校长进行管理创新,为入驻民用技术的初创的高科技企业提供风险投资,形成产业孵化作用。之后,更多地风险投资进入硅谷,成为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制度保证。在科技创新有力的内生支持下,硅谷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高科技产业的代名词。2011年硅谷GDP约为0.731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5%。 小结 作为“增长极”的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城市经济本身的发展也受城市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显著。然而,表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内生动因,可以通过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使得城市经济获得高速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邹丹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煤炭城市经济转变人才支持策略探微 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途径,煤炭城市要制定并实施以下几个人才培养政策: 1.强化党政人才的在职培养。对象是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党政人才是经济转型的领导人才。党政人才素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转型事业的成败。党政人才的培养要以提高素质,增强驾驭市场经济和领导经济转型能力为目标,要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与高校联合办学等各种阵地,加强对党政干部的学习培训。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要带有强制性,规定其任期必须完成的学习课时和培训科目,并建立考学制度,与提拔使用挂钩。要注重对年轻后备干部的培训,采取进党校、进大学进修等途径,提高后备干部素质,为城市储备人才。要把对干部的实践锻炼作为党政人才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一条重要措施,采取到发达地区、落后地区、上级机关、基层单位挂职锻炼的方式,多岗位锻炼干部,增强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2.搞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煤矿城市经济转型,企业是主战场,需要一大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优秀企业家,更要有一大批具有各类专业技术知识和业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经济转型要重视造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计划、有组织地选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进行短期培训;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有关部门举办的高级研修班、现代管理技术讲座、论坛等学习培训活动,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开拓能力。要围绕经济转型的需要培养高层次和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如工程技术、决策咨询、研究策划等方面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通过组织或推荐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类学会、协会的相关学术活动,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支持和鼓励在岗的大学生回到学校学习研究生课程等方式,促进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术。 3.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第一,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要求,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二,要加大投入,整合城市现有的教育资源,调整结构创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为目标,配套建设好实习基地。第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化。作为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同,可以引入民办机制,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政府要支持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在申请办学、办学力量评估、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发放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引导民办职业学校面向市场,与用人单位联合,实行定单培养,办出专业特色。第四,建立职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完善技师资格的考评任用制度,通过职业技能考试或职业技能竞赛选拔高技能人才,创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择的配套机制。 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的人才引进对策 引进人才是煤矿城市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引进人才可以解决应急问题。制定人才引进政策,要研究人才流动的一般规律,适应规律制定政策,创造对人才的吸引力。 煤炭城市要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第一,建立人才储备库,敞开接收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对于自愿来煤矿城市工作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可以进入人才库或进入机关事业单位,不受编制限制,政府财政保证其工资待遇;第二,对于有工作实践经验,经济转型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以高工资,提供住房等优厚福利待遇或采取特事特办的办法为其解决具体问题,吸引其到煤矿城市工作;第三,有技术发明、专利,或特殊技能专长的人才,允许其以发明、专利和技术入股,参加企业分配。第四,在精神追求方面可以通过创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给荣誉、给地位、实现其自身价值等方式吸引人才。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职位面向全社会公开选聘,吸引党政领导人才;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营管理人才。 煤炭城市经济转型的人才激励对策 人才激励政策是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潜能和作用的重要政策措施。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发展人才的有效手段。人才激励的核心是对人才价值的认可。人才的激励政策要以促进人才价值实现为主要目标。 1.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潜能和作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人才的价值是靠发挥作用对社会作出贡献来实现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是使用人才,让各类人才在推动煤矿城市转型中发挥聪明才智。所以,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不唯学历职称、不唯年龄、性别用人才,要尊重人的个性,允许人才的自由发展,要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2.要给予人才与其贡献相适应的回报。人才发挥作用体现的价值是人才的能量价值,它衡量的是人才能量的付出。而人才得到回报所体现的价值则是人才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尺度,因而是人才激励政策的基本作用点,社会价值要与能量价值相对称,才能使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否则,就可能使人才的潜能发挥受到限制。对人才的激励政策就是要使人才的社会价值得到体现。人才的激励措施与吸引人才的物质与精神动力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吸引人才的政策目标单一,只在于把人才吸引进来,而激励政策的目标在于把人才的作用发挥出来,与人才的贡献挂钩,具有效益性,有效的激励措施也能收到吸引人才的效果,所以,制定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发展人才。 作者:王艳红单位:七台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城市经济论文:信息化在城市经济中的价值体现 信息要素对资本要素的替代作用 中小企业数量往往占一个城市企业数量的99%以上。中小企业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推动自主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保持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近年来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又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资金普遍感到紧张。如何减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流动资金周转率是中小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而信息化是其中一种解决之道。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一批中小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减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安然地度过了危机。许多企业通过开展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减低了市场营销和交易成本,开拓了产品销路。一些企业通过实施ERP系统,减少了库存占用资金,降低了采购和制造成本,提高了应收帐款回款率。 信息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作用 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我国,劳务输出大省主要集中在江西、安徽、河南、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随着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生活成本的增长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影响了这些经济大省的发展。而信息化是破解东南沿海地区“用工荒”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生产的自动化,对车间工人的需求明显减少。信息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在不增加人力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产能。例如,宁波继明电器有限公司信息化之后,节省劳动力100人以上。此外,信息化还可以促进管理扁平化,减少中间管理层次,降低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例如,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精减了35%,管理人员的比例由全员的14.2%降低到全员的6.4%。 信息要素对资源能源要素的替代作用 2011年1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时说,尽管“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能源消耗仍然偏高,环境污染仍很严重,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均已超过50%。信息化可以减少企业原材料损耗,促进节能减排。例如,黑龙江省蓝艺地毯集团通过地上衡和电子称接入系统,织毯过程实现了自动进行半成品检斤,同时,自动和原材料出库数、产成品定额数对比,控制了原材料的消耗。原材料损耗就从每平方米0.2公斤降低到现在的0.03公斤,年节省原材料消耗170吨。山东莱芜钢铁集团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钢综合耗水由21立方米/吨下降到目前的5立方米/吨,钢综合能耗由1200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700千克标准煤/吨。新明珠陶瓷集团通过采用电脑自动化恒温控制的辊道窑,单位产品能耗比以前下降了20-30%,而且产品烧成质量更好、报废率更低。 信息化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1.信息化对城市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城市传统工业进行升级改造,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德国政府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对鲁尔工业区进行改造,取得了成功,使北威州老工业基地在德国经济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进一步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2.信息化对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在八个重点领域中,与信息化直接相关的就有三个: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技术在餐饮、酒店、商贸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中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例如,电子点菜单、网上预订酒店、网上购物等。世界500强第一名的沃尔玛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经营模式改造传统商贸零售业的典范。信息技术在金融、物流、会展、咨询、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中也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例如,电子支付、货物网上追踪、在线展览、专利信息检索、数字化设计等。信息化不仅对服务业有改造、提升的作用,而且还催生出信息化服务业,包括电子商务服务业、物流信息服务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增值服务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业等。信息化服务内容包括信息化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系统集成、项目监理等。 3.信息化对城市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实证研究和统计数据表明,城市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产业发达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即城市信息化排名靠前的往往都是信息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市信息化建设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可以带动城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化服务业的发展;而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以软件产业为例,制造有形产品的整个环节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当企业扩大到一定规模后,企业将进入规模不经济的状态;而软件产品属于无形产品,其研发成果就是开发出一套产品,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边际成本递减而非递增。 4.信息化对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目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通过推进研发设计信息化,可以增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的自主创新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研发设计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协同设计、优化分析、性能测试、过程仿真和虚拟装配等,把计算机运算的快速性、准确性同研发设计人员的创新思维、综合分析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模拟和预测产品功能、性能及可加工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制成本和研发风险。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也会带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等各个领域对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巨大需求。四、结语由此可见,信息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市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智慧城市”,并把信息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金江军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对城商行运营绩效的重要性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1数据来源 从清华大学BankScope数据库中可获得包括包商银行、北京银行、长沙银行、成都银行、大连银行、东莞银行、贵阳银行、哈尔滨银行、汉口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吉林银行、江苏银行、锦州银行、莱商银行、洛阳银行、南昌银行、南充市商业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宁夏银行、日照银行、上海银行、天津银行、温州银行、浙稠州银行、重庆银行等27家城商行2007~2010年的经营数据,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相应的部分省级统计年鉴可得到有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数据。 2投入产出变量的选择 我们利用生产法进行指标选择,把城商行看作是提供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机构,城商行的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是它们产出的重要部分,也反映了城商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同时考虑到城商行的盈利性质,税前利润可以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我们选择城商行的年末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和税前利润作为模型中的产出指标,分别记为;理论上可选择银行职工人数、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银行的投入指标,由于银行的特殊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我们未能得到有关银行的职工人数方面的数据,而职工工资支出可以作为职工人数的替代性指标,在获得的资料中,职工工资支出被包含在了营业费用中了,所以我们选择城商行的年度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净值作为模型中的投入指标,分别记为。 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应该包括总量水平和结构水平两个方面,我们使用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能够综合体现经济发展的总量水平,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能够从结构上反映经济发展阶段,其计算方法为: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总人口;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模型估计 1数据调整 考虑到数据有4年的跨度,由于通货膨胀会导致单位人民币“元”的价值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利用以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对所有以当年人民币“元”为单位计量的指标值进行了调整。 2解释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当把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设为、、和时,通过计算包括在内的5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与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42,而其余几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5526之下,对与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最大相关系数为0.6643,由此认为,与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只有与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对和的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为(0.7071,0.7071),占到实际总变差的90.71%,为了减少多重共线的影响,我们使用作为模型中的,这也降低了模型自变量的维度。 3模型估计方法与估计结果 估计分为两步,第一步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中线性部分的系数和非参数部分,第二步利用残差采用伪似然估计法估计模型中的两个分布参数。在第一步中需计算,对的非参数估计,我们采用了局部线性估计法,使用高斯核函数,并利用交错鉴定法选择窗宽(6个估计的最佳窗宽分别为:0.47,0.42,0.34,0.42,0.47,0.52)。上述估计具有渐进无偏性。 结果分析与讨论 1回归模型分析 分布参数和的估计值分别为0.2993和0.6259,的估计值分别为1.6202和3.3762,并且检验极为显著,表明模型在残差分布的设计上是合理的。的估计值分别为0.2750、0.1847和0.1703,与其被解释变量的的平均值10.91、10.28和6.80相比,表明回归模型具有非常高的解释能力。 2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模型(3)、(4)和(5)中的系数分别为0.9939,0.9002和0.8991,并且检验极为显著,这几个系数分别是城商行的存款、贷款和税前利润对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弹性系数的估计值,即当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1%,将会引致单个城商行的存款平均增加0.9939%,贷款平均增加0.9002%,利润平均增加0.8991%。所以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经营绩效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模型(3)、(4)和(5)中的系数分别为0.0609、和0.0335,并且检验不显著,这表明,在2007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城商行的存款、贷款和利润的增长没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城商行的经营绩效不产生影响。模型(4)中的系数为,这也表明了某种特殊性。考察2007年到2010年的实际情况发现,这期间正处在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为了规避金融风险,银行缩小贷款规模甚至惜贷,很可能是这一作用的结果导致回归系数的负值情况。从总体上来说,在其他情况不发生改变的条件下,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绝不会导致社会活动对金融服务的萎缩,所以排除金融危机的影响后,我国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城商行经营绩效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是这种作用没有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由上述分析可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城商行经营绩效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通过将经济总量转换为经济发展质量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提高来实现,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变化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商行经营绩效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除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外,也会通过乘数效应获得进一步的经营效益;如果国家出台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银行一定会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 3经济发展影响的贡献分析 利用模型(3)、(4)和(5)可以计算出2007年到2010年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的存款、贷款和利润的增长的贡献份额,计算结果分别为2.88%,3.54%和2.67%,可见2007年到2010年期间,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对城商行的贷款增长的贡献份额最大,其次是对利润增长的贡献份额,再次是对存款的贡献份额。这一结果也说明经济发展对城商行的经营绩效有显著影响。 4作用机制分析 经济发展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是如何从扩大的金融服务需求中赚取利润的?我们认为银行主要是通过推高其生产边界和提高管理水平来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的,并以此进行建模。模型(3)、(4)和(5)的随机误差的估计值很小,表明模型对实际数据有极高的解释力,由此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提高管理效率等措施来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并从这种需求中获得利益。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认为,经济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并伴随着社会对金融服务的更大需求,银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提高管理效率来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使银行的经济绩效得到提高,当然这一结论成立的前提是银行总是处在最优利润生产规模。 结语 为了研究经济发展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问题,我们利用27家城商行2007年到2010年的经营数据构建了银行存款、贷款和税前利润对银行所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银行营业费用和固定值产净值之间的随机边界生产模型,对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商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经营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1%,将会引致单个城商行的存款平均增加0.9939%,贷款平均增加0.9002%,利润平均增加0.8991%,同时也发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银行经营绩效也有一定影响。经济发展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创造出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银行又主要通过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提高管理效率来提高其经营绩效的。研究结论的指导意义在于,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除了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外,也会通过乘数效应获得进一步的经营效益。 作者:孙秋艳刘迎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科研投资与城市经济提升的关联性 Jansen等和Schmoch等也对第三部门资金对德国的大学的研发生产率进行研究,研究也发现了德国的大学的生产率呈现U型曲线。关于高校创新投入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外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高校培养的人才在高校所在的城市内聚集、工作造成了知识的流动和创新聚集,促成了产业集中地的形成,这已经在波士顿、伦敦、都柏林三个城市成为世界领先的软件产业集中地的先例中得以印证(DeniseTsang)。JanYoutiea等研究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Tech)的发展模式,研究发现以知识孵化器的大学发展模式不但生产、聚集了知识,还通过新的方式促进了知识的交换、学习和创新并且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ThomasBolli等研究了来自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资金对瑞士的大学中各研究部门和公共研究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部门的资金较私人部门的资金都对大学的生产率具有更大的影响,但公共部门更关注大学产出版物,而企业更关注大学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也逐步地深入,例如,张忠寿认为作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创新型经济必须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该体系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介入主体。代明、张晓鹏采用DEA的方法对国内广州、沈阳、南京和无锡等9个城市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指出教育支持的投入量对城市的创新能力的支撑有过剩,作为高校产出的创新型人才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吴玉鸣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对中国省域研发与创新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源自企业的研发投入行为,高校与企业研发合作对区域创新作用不显著,高校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不明显。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已对来自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研发资金资助对高校的生产率的影响以及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国内虽然有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论述,但国内现有的研究中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来源的高校研发资金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分析较少,因此,通过选择合理的计量分析方法对来自不同部门的高校研发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京津沪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概况 1高校科研经费总量不断升高 从京津沪三地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来看,从1990年到2010年,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一直维持在第一的位置(图1所示)。1990—2008年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直到2009年增速减缓。而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从1990-2008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到2009年出现急剧下降,但总额一直低于北京却高于天津。天津政府拨入资金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总量较小同时保持较慢的增长,这与天津地区高校较少有关。从1990到2010年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中企业拨入资金的增长趋势看(如图2所示),1990—2008年京津沪三地企业经费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上海的企业对高校科研经费资助的增长趋势最大,超过北京和天津,而天津企业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拨入金额增长最为缓慢。到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上海、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拨入资金急转直下,而天津企业拨入资金却保持稳定增长。 2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资金来源比例不断增大 从创新经费的比例来看,京津沪三地高校创新经费中企业经费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如图3、4、5所示)。以上海为例,上海由1990年的政府与企业的比例2:1变为1.6:1,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拨入资金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同时企业对高校赞助的额度在增加。但政府拨入资金仍是高校创新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 数据说明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与指标的选取 政府拨入资金(含科研事业费、主管部门专项费、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企事业拨入资金(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以及高校自筹资金(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和其他经费)构成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其中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事业拨入资金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成分,而高校自筹经费所占份额较小。鉴于统计数据的合理性和可得性,本文采用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X1)、企事业拨入资金(X2)和其他经费来反映高校创新经费投入成分中的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业拨入资金的情况,采用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城市生产总值(GDP)反映城市经济增长情况。本文采用1990-2010年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分别对天津市的高校科研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2009)、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和《上海统计年鉴》(2011)。由于数据可能受到经济膨胀的影响,首先采用物价指数(物价总指数)对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千元)、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千元)和城市GDP(千元)进行调整后再进行计量分析。 2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是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起来的一种计量经济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it=αit+xitβi+uit,i=1,2,…,N,t=1,2,…,T该模型表示k个经济指标在N个个体及T个时间点上的变动关系,其中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参数αit表示模型的常数项,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xit的k×1维系数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随机误差项u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σ2u的假设。该模型常有变截距模型(αi≠αj,βi=βj)、变系数模型(αi≠αj,βi≠βj)、混合回归模型(αi=αj,βi=βj)。 实证研究 由于本文所做的模型仅就各地区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判断将模型取为变系数模型。通过使用Eviews5.0进行协变分析检验(AnalysisofCovariance),对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混合回归模型估计后所得的残差平方和进行估计,得出本文应选择变系数模型。回归模型中的R2=0.968438,说明模型的解释度很高,拟和很好。DW=0.236991,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高校科研经费对经济的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三个城市中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与企业拨入资金对该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小是不同的。根据计量结果,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城市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效果。在京津沪三个城市当中,北京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企业投入资金,每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增长1%时,城市经济相应增长2.96%。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作用是-1.54%。同时三个城市中,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远远超过上海和天津。而上海和天津的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政府投入资金,三个城市当中,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每当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上海市GDP相应增长1.83%,天津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经费增长1%时,天津市GDP相应增长1.29%。而北京高校科研资金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小。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京津沪三个城市中,伴随着上海与天津企业投入资金不断增长,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上海和天津的城市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拉动效果,这符合现代高校广泛吸纳企业资金、扩大产学研合作的理念。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的政府投入资金和企业投入资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北京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较大,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不明显,这与北京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对北京高校经费投入倾斜较大有关,造成北京高校比较依赖政府资金。 结论与政策启示 1高校要广泛吸纳企业资金 目前,国内外高校主要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国家科技经费拨款已经不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对高校的研发经费的资助不但维持了高校的研发活动的开展,也是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的良好的路径之一。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促进了技术转移以及人才的培养,也指引了高校科研活动中应用研究的实用性。目前,中国的高校也在逐步地从过度依赖政府资金转变为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企业资金必将成为高校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必须要灵活转变思路,主动寻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吸纳企业经费作为自身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更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从而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活力。 2加大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需求的拉动力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对弥补企业自身创新产出不足具有良好的作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创新人才的产出都需要企业来进行消化吸收。企业对高校创新的产出的需求是构成高校创新活动的关键一环。我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较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都是阻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绊脚石。因此,企业要积极认识到高校中大量科技成果的存在,通过组建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平台,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注入、立项等合作等渠道,紧密联系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的对接,调动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 3深入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政府在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市当地的政府要利用自身统筹规划的优势,通过制定财税和产业发展规划等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此外,为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必须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供求信息的沟通。目前,中国科技中介组织比较缺乏,高校和企业双方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双方难以将科研人才、技术和创新资本等市场要素清晰化,这造成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难堪局面。为此,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科技中介组织的介入,科技中介组织的积极活动必将为高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带来巨大推动力。 作者:许爱萍俞会新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化 坚持科学理念,搞好布局规划 在巴彦淖尔市中心城市的建设中,要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做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合理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项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要重点在城市功能的合理性、城市形态的和谐性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上下功夫,按照“一城三区一组团”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宜居宜业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快临河城区、朔方区、双河区的建设,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活力。 加强旧城区改造的力度 按照规划进度完成棚户区、城中村的拆迁和建设,通过大规模的改造,不断提升城市的居住条件,同时促进旧城区在道路、绿化、给排水、供热及供气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改善,实现扩容提质、打造特色、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和便民利民的目标。要建设一批彰显河套文化内涵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要形成几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商业购物和餐饮文化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的“一条街”;要加强绿地、广场、水系的建设;大幅度提升城市形象品味和宜居程度。 切实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的建设与供给力度,使城市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结合 要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提升城市的功能,就要进行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集中力量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破解房屋征收瓶颈,抓好重点区域的征收改造进度,使城市的整体面貌得以改观。要有效、合理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激活房地产市场,加大开发、销售、入住的力度,使城市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提升和完善。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人才、物流、信息和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中心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优先的位置,大力发展辐射范围广、业态水平高、产业贡献率大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升级换代,构建主体功能突出的区域服务业中心。 中心城市在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建设过程中,要发展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区、文化创意园区、信息中心、购物休闲区和特色街区等服务业发展载体,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培育服务业知名品牌和领军企业,把服务业培育成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心城市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与周边地区紧密沟通和对接,联合建设基础设施,重点连通相互间的机场、车站、道路,规划建设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网、金融网和商贸流通网,壮大城市经济。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和引领全市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明伟马福林胡智谦单位:巴彦淖尔市房屋产权交易登记中心巴彦淖尔市统计局 城市经济论文:科研投资与城市经济提升的关联性 Jansen等和Schmoch等也对第三部门资金对德国的大学的研发生产率进行研究,研究也发现了德国的大学的生产率呈现U型曲线。关于高校创新投入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外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高校培养的人才在高校所在的城市内聚集、工作造成了知识的流动和创新聚集,促成了产业集中地的形成,这已经在波士顿、伦敦、都柏林三个城市成为世界领先的软件产业集中地的先例中得以印证(DeniseTsang)。JanYoutiea等研究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Tech)的发展模式,研究发现以知识孵化器的大学发展模式不但生产、聚集了知识,还通过新的方式促进了知识的交换、学习和创新并且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ThomasBolli等研究了来自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资金对瑞士的大学中各研究部门和公共研究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部门的资金较私人部门的资金都对大学的生产率具有更大的影响,但公共部门更关注大学产出版物,而企业更关注大学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也逐步地深入,例如,张忠寿认为作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创新型经济必须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该体系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介入主体。代明、张晓鹏采用DEA的方法对国内广州、沈阳、南京和无锡等9个城市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指出教育支持的投入量对城市的创新能力的支撑有过剩,作为高校产出的创新型人才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吴玉鸣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对中国省域研发与创新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主要源自企业的研发投入行为,高校与企业研发合作对区域创新作用不显著,高校研发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不明显。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已对来自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研发资金资助对高校的生产率的影响以及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国内虽然有学者对高校创新活动对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论述,但国内现有的研究中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来源的高校研发资金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的分析较少,因此,通过选择合理的计量分析方法对来自不同部门的高校研发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京津沪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概况 1高校科研经费总量不断升高 从京津沪三地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来看,从1990年到2010年,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的总量一直维持在第一的位置(图1所示)。1990—2008年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直到2009年增速减缓。而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从1990-2008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到2009年出现急剧下降,但总额一直低于北京却高于天津。天津政府拨入资金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总量较小同时保持较慢的增长,这与天津地区高校较少有关。从1990到2010年高校科研经费来源中企业拨入资金的增长趋势看(如图2所示),1990—2008年京津沪三地企业经费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资助一直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上海的企业对高校科研经费资助的增长趋势最大,超过北京和天津,而天津企业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拨入金额增长最为缓慢。到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上海、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拨入资金急转直下,而天津企业拨入资金却保持稳定增长。 2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资金来源比例不断增大 从创新经费的比例来看,京津沪三地高校创新经费中企业经费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如图3、4、5所示)。以上海为例,上海由1990年的政府与企业的比例2:1变为1.6:1,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拨入资金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同时企业对高校赞助的额度在增加。但政府拨入资金仍是高校创新经费投入的主要来源。 数据说明和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与指标的选取 政府拨入资金(含科研事业费、主管部门专项费、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企事业拨入资金(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以及高校自筹资金(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和其他经费)构成了目前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其中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事业拨入资金是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成分,而高校自筹经费所占份额较小。鉴于统计数据的合理性和可得性,本文采用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X1)、企事业拨入资金(X2)和其他经费来反映高校创新经费投入成分中的政府拨入资金和企业拨入资金的情况,采用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城市生产总值(GDP)反映城市经济增长情况。本文采用1990-2010年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分别对天津市的高校科研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1—2009)、2010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和《上海统计年鉴》(2011)。由于数据可能受到经济膨胀的影响,首先采用物价指数(物价总指数)对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拨入资金(千元)、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企业资金(千元)和城市GDP(千元)进行调整后再进行计量分析。 2面板数据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是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起来的一种计量经济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形式为:yit=αit+xitβi+uit,i=1,2,…,N,t=1,2,…,T该模型表示k个经济指标在N个个体及T个时间点上的变动关系,其中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参数αit表示模型的常数项,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向量xit的k×1维系数向量,k表示解释变量个数。随机误差项u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为σ2u的假设。该模型常有变截距模型(αi≠αj,βi=βj)、变系数模型(αi≠αj,βi≠βj)、混合回归模型(αi=αj,βi=βj)。 实证研究 由于本文所做的模型仅就各地区的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判断将模型取为变系数模型。通过使用Eviews5.0进行协变分析检验(AnalysisofCovariance),对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混合回归模型估计后所得的残差平方和进行估计,得出本文应选择变系数模型。回归模型中的R2=0.968438,说明模型的解释度很高,拟和很好。DW=0.236991,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天津、上海高校科研经费对经济的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三个城市中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拨入资金与企业拨入资金对该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小是不同的。根据计量结果,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对城市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效果。在京津沪三个城市当中,北京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企业投入资金,每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增长1%时,城市经济相应增长2.96%。当北京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作用是-1.54%。同时三个城市中,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远远超过上海和天津。而上海和天津的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政府投入资金,三个城市当中,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每当上海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增长1%时,上海市GDP相应增长1.83%,天津市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经费增长1%时,天津市GDP相应增长1.29%。而北京高校科研资金中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小。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京津沪三个城市中,伴随着上海与天津企业投入资金不断增长,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投入资金对上海和天津的城市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拉动效果,这符合现代高校广泛吸纳企业资金、扩大产学研合作的理念。北京高校科研经费中的政府投入资金和企业投入资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北京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较大,企业投入资金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不明显,这与北京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对北京高校经费投入倾斜较大有关,造成北京高校比较依赖政府资金。 结论与政策启示 1高校要广泛吸纳企业资金 目前,国内外高校主要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国家科技经费拨款已经不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对高校的研发经费的资助不但维持了高校的研发活动的开展,也是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的良好的路径之一。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促进了技术转移以及人才的培养,也指引了高校科研活动中应用研究的实用性。目前,中国的高校也在逐步地从过度依赖政府资金转变为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企业资金必将成为高校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必须要灵活转变思路,主动寻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吸纳企业经费作为自身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更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从而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活力。 2加大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需求的拉动力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对弥补企业自身创新产出不足具有良好的作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创新人才的产出都需要企业来进行消化吸收。企业对高校创新的产出的需求是构成高校创新活动的关键一环。我国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较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都是阻碍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绊脚石。因此,企业要积极认识到高校中大量科技成果的存在,通过组建高校与企业科研合作的平台,鼓励企业通过资金注入、立项等合作等渠道,紧密联系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的对接,调动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需求。 3深入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政府在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城市当地的政府要利用自身统筹规划的优势,通过制定财税和产业发展规划等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此外,为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必须建立规范的中介服务,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成果供求信息的沟通。目前,中国科技中介组织比较缺乏,高校和企业双方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双方难以将科研人才、技术和创新资本等市场要素清晰化,这造成了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难堪局面。为此,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但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科技中介组织的介入,科技中介组织的积极活动必将为高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带来巨大推动力。 作者:许爱萍俞会新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矿业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保的融合 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由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SMRSC)、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SESC)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SCDUL)构成,该复合系统表现出较强的开发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特征。 (1)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资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由城市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禀赋状况(SMR)和资源供应状况(SRS)所反映。矿产资源禀赋反映的是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储备规模和质量条件;资源供应反映的是地区将资源转化为工业发展所需矿产品的能力和水平。 (2)生态环境支撑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支撑。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由环境质量状况(SEQ)和环境治理状况(SEI)所反映。环境质量反映的是地区生态环境支撑城市发展的容量潜力;环境治理反映的是地区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力度,客观上体现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可能速度和水平。 (3)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它反映的是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和依赖程度,由城市发展压力状况(SDG)和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状况(SEU)所反映。城市发展压力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地区资源与环境的需求程度;城市经济发展消耗体现的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水平。矿业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见图1.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3个子系统的内部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各子系统之间也同样具有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复杂耦合关系。 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源系统”,解决了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长期持续发展和短期稳定运行的资源保障问题。资源禀赋状况的改善为城市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储备;资源供应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城市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现实的初级矿产品,满足了城市发展对矿产品的直接需求。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汇系统”,该子系统接纳和处理城市经济运行的“三废”排放,并运用自身的净化和治理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生态容量和空间。 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能够使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同时会增强对矿产资源勘查、矿产品生产、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进而能够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对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保障和支撑能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协调运行,强化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协调运行的能力和水平。反之,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式利用,大规模地进行“三废”排放和环境破坏,突破地区生态环境容量阈值,就会造成地区矿产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出现恶性循环甚至崩溃。因此,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具有交互胁迫、相互依存的客观特征,它们共同刻画了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演化态势。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河北省唐山市是一座依托煤炭、铁矿石、非金属建材类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沿海矿业城市。经过长期发展,唐山已形成以“铁矿及冶金辅料矿产开采加工钢铁冶炼及加工机械制造”的铁矿资源产业链,“煤炭开采和洗选煤电、炼焦、煤化工等”的煤炭资源产业链,“水泥灰岩、石英砂岩、陶瓷土等资源开采加工水泥、陶瓷、玻璃及石材”的建材类矿产资源产业链为主体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集群,它们构成了该市工业经济的主体。1998—2010年期间,唐山的GDP从781.16×108元增至4469.08×108元,工业总产值从471.92×108元增至2427.40×108元,年均增长率为34.5%,其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1999—2011年《唐山统计年鉴》以及各年的“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依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构成特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统一各指标的量纲、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异,通过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如下:式(1)中:x′ij为某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某指标的原始值;xi.max为指标最大值;xi.min为指标最小值。 将专家评议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准则层及指标层的各项指标权重值(见表1)。在明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不同层次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性的评价模型。 评价结果分析 1城市系统要素演变规律分析 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及城市发展消耗水平总体上均呈波动上升态势。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从1998年的0.3765上升到2010年的0.7243。其中,1998—2006年为稳定提升时期,2006年达到0.4225,2007年开始下降,2008年达到最低(0.3217),随后又快速上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0.2627上升到2010年的0.7553。其中,1998—2003年为持续提升期,2003年达到0.6211,2004年明显下降(0.4463),之后又呈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除在个别年份(2001年、2004年、2007年、2009年)出现小幅下降外,总体上呈不断增长态势,由1998年的0.1642上升到2010年的0.6904(见图2)。 2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性分析 协调性是矿业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是反映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协调性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唐山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主要由城市经济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与胁迫状况所反映。通过对1998—2010年唐山市三个子系统的演变轨迹进行拟合,得到城市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状态模型(A、B、C),据此计算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VA、VB、VC)和协调程度。 (1)1998—2010年唐山市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表现出非同步性(见图3)。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VA)的演化速度呈持续增长趋势,从1998年的0.01137上升到2010年的0.02949;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VB)的演化速度则表现为先降后升,从1998年的0.1897下降为2005年的-0.0322,之后又快速提升,于2010年达到0.1879;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VC)的演化速度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0.1043下降到2010年的0.03476,年均下降速度为0.53%。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表现出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呈不断下降趋势。然而,由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起点较高,因此虽然近十多年来消耗水平在不断下降,但其绝对消耗速度仍高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增长速度。两者在2010年的演化速度基本接近,预期未来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将出现高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良好态势。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关系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2004年之前,片面强调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源产业快速发展,客观上造成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04年以后,城市经济发展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2)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则呈近U型的变化特征(见图4)。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由1998年的1.14提高2010年1.82,年均增长速度为5.2%;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先由1998年的3.47下降为2004年的0.77,年均下降速度为38.6%,之后快速增长,于2010年达到9.30,年均增长速度达142.17%,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大幅度提升。 唐山市作为传统的矿业城市,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以资源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造成其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唐山市的资源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 结论 (1)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均呈波动性增长态势,但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增幅总体上低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这说明唐山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的需求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1998—2010年唐山市呈现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演化速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2004年之前为下降)、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这说明唐山市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效果得到初步体现。 (3)1998—2010年唐山市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不断提升,呈现出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后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产业链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加大资源勘查和环境治理投资力度,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闫军印秦延芬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城市经济增长格局探索 在计算相关系数距阵及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的基础上,利用SPSS17.0进行主成份分析,结果如表3、表4所示。表3表明,采取主成份分析方法提取公共因子,前3个成份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它们的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93.534%,说明使用这些成份相当大程度上减少了标准化后数据的复杂性,且仅丢失6.466%的信息。 由表4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主成份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11项指标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第二主成份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数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第三主成份与人口密度有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因此,第一主成份主要反映了河南各地级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经济状况;第二主成份主要反映了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从业人员等农业方面的状况,说明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各地城市在从业人员中多为农民,因此受农业状况因子的影响;第三主成份主要反映了人口密度等人口状况因子。 由表4中的主成份特征向量矩阵,可以分别计算出各城市3个因子得分并形成新的变量:F1-第1主成份、F2-第2主成份、F3-第3主成份(下同)。结合表3,可以得到2009年河南各城市经济实力的综合得分变量-Z(2009),其计算公式为:Z(2009)=65.907*F1+19.78*F2+7.847*F3同理可以得到2004年河南各城市3个主成份得分、综合得分及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的情况,见表5。 根据三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我们认为2004年和2009年河南区域经济18个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可划分为四个梯度,如表6所示。由表6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各城市间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各类城市之间相互补充,整体梯度格局是以郑州为中心向外逐步扩散。5年来,河南区域经济梯度格局稳定,虽然第二、第三梯度梯度内部分城市位置有所变化,但并未发生跨梯度层次的变化。 为了说明河南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最新的梯度情况,根据2009年河南各城市第1、第2主成份及总体得分,这里描绘了河南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然,第一、二梯度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特别是第一梯度的郑州。 河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梯度格局的统计描述及均值检验 (一)统计描述 根据表5,我们进一步对2004年与2009年三主要成份及总得分情况进行进一步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见下表7。表7可知,河南各城市在第一主成份上全距、标准差、方差最大,说明河南市级城市在第一主成份方面差距较大。2009年综合得分均值较2004年综合得分均值由负值转正,且接近0,偏度和峰度均为正数且增大。 为进一步认识2009年河南城市经济状况,使用2009年3个主要成份变量作散点图,得到下图2。由图2看以看出,第一梯度的郑州在第一象限,与其他梯度的城市相距甚远,说明其第一的地位和作用明显;第二梯度第一象限的洛阳、第二象限的南阳也距离第三、四梯度的城市有一定距离;而第三梯度的城市位居第二、第三象限,在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在零值以上,且在零值附近;第四梯度的城市位居第四象限,其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都在零值以下。因此河南市级城市经济发展格局是以郑州为龙头,经济梯度逐步降低,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河南城市经济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格局的观点,同时也有效验证了中心-外围学说的理论观点。 (二)均值检验 由表5中2004年、2009年综合得分Z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均值检验,得到河南各城市2004年与2009年城市经济格局梯度差异性结果的独立样本检验,如表8。表8知,方差方程齐性检验结果,F值为0.003,显著性概率为0.957>0.05,因此2004年与2009年河南各城市综合得分差异性不显著,因此在均值方程的t检验中应选择假设方差相等一行的数据作为本例的t检验的结果数据,即t=0.000,双侧概率为0.999>0.05,由此我们可以得出2004年、2009年河南各城市综合得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市级城市经济格局梯度差异性没有改变,经济梯度的差异性格局没有较大变化。 结论说明 河南区域经济中18个市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性,即存在梯度分布,这种梯度分布是正常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首先,河南18个市级城市具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各城市自身的发展需要、追求目标是不同的;其次,各市级城市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等各不相同,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也不尽相同。由于各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分工不同,需要城市之间既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并充分合理利用,以满足各个城市的自身发展需要,进而实现促进河南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目的。同时,我们还得到如下结论: (一)河南各城市间经济发展有明显差异,整体梯度格局是以郑州为中心,向外逐步扩散,且等级逐渐降低。从2004年、2009年各城市综合得分、排序及2009年散点图分析可知,在河南区域经济中,各个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其中郑州综合得分最高,位居第一象限,第四梯度城市综合得分较低,位居第四象限,而第二、第三梯度城市介于两者之间,且位于第一、二、三象限。 (二)区域经济整体梯度格局稳定,无较大变化。表6说明,2004年至2009年间河南市级城市经济格局梯度总格局没有显著性变化,没有出现跨层级的变化,经济梯度格局稳定。同时,均值检验也进一步证明了河南区域经济整体梯度发展格局没有显著性差异,经济梯度发展格局稳定。这反映了河南区域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后,已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既相互竞争又互相合作的稳定格局,这种格局在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 (三)从梯度格局看,河南城市经济形成了以郑州为内在核心区,其外围有着工业优势的洛阳、南阳等中心区,最外围为其它第三、第四类城市区域(多依靠农业为主)。位居河南区域经济核心的是第一梯度的郑州,其优势地位非常明显,且随着发展其第一的地位更加稳固。处在核心区外围的是第二梯度的洛阳、南阳,它们虽相对于郑州有较大差距,但比第三、第四梯度的城市仍具有较大的优势而稳居第二梯度,且两个城市之间也存在一定差距。处在最外围的是第三、第四梯度的城市,这些城市虽然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不大,受国家“大梯度”和河南“小梯度”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其发展速度不同,进而在梯度内位次有所变化,但其没有出现跨梯度的现象。这再次验证了普雷维什(1996)的中心-外围理论和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5)的增长极理论等经典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作者:任方军单位:西南交通大学03级硕士研究生 城市经济论文:口岸物流与城市经济的整合 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弹性分析 (一)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 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经济是边境口岸物流存在的基础,决定着边境口岸物流的需求结构和发展水平,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具有推动效应;边境口岸物流是其载体城市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对载体城市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拉动效应。也就是说,推动效应是载体城市经济增长所推动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增长;拉动效应是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增长所引致的载体城市经济增长。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构成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在区域经济系统中,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是对立统一关系。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大,则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相对较小。反之,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则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相对较大。 (二)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 在经济学原理中,弹性分析是指一个经济变量变化1%时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率。在这里,拉动效应和推动效应的关系可以用弹性系数来反映。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弹性是指载体城市经济(用GDP表示)增长率与边境口岸物流当量(W)增长率之比,可表示为:(1)式反映了边境口岸物流每增长1%所拉动载体城市经济(GDP)的增长率。当E 1时,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1%时所带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大于1%,即边境口岸物流需求大于物流供给;当E 1时,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1%时所带来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小于1%,即边境口岸物流需求小于物流供给;当E=1时,说明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即边境口岸物流供需平衡,此时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处于良性互动状态,是边境口岸物流建设追求的目标。 (三)滇越各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弹性分析 滇越各边境口岸及载体城市情况如表2所示。利用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GDP值与边境口岸物流当量W值按照公式(1)计算得到2000至2010年各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经济的弹性值,如表3、4所示。根据表3、表4的弹性E作出滇越各边境口岸E~t的时间趋势图如图2、3、4、5所示。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河口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河口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2来看,2000-2003、2005、2008、2010年的E 1,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速度大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边境口岸物流的拉动效应小于推动效应。其它年份的E 1,说明边境口岸物流增长速度小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边境口岸物流的推动效应小于拉动效应。2010年的弹性系数为0.38,这表明河口边境口岸物流每增长1%,其载体城市的GDP增长0.38%,这说明河口边境口岸物流需求明显小于供给,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其载体城市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从弹性均值来看,小于1,说明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边境口岸物流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边境口岸物流能力对载体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这充分证实了河口口岸的物流对象主要体现为“两头在外”的情景,即进出口的商口主要在外地,使得边境口岸仅仅作为通道,而没有成为企业集聚点,更不能形成增长极,带动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 (2)金水河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金平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3来看,金水河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金平县经济的发展弹性波动较大,尤其是2003年金平县GDP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物流需求,这时造成边境口岸物流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弹性波动较大,表明二者互相促进能力较强。但从弹性均值来看,大于1,说明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因此,不断提高金水河边境口岸通货能力,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增强边境口岸功能,大力发展金水河边境口岸物流,是该口岸及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3)天保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麻栗坡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4来看,天保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麻栗坡县经济的发展在2007年以前,弹性E 1,处于边境口岸物流对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007年以后,弹性系数E 1,表现为载体城市对边境口岸物流的拉动作用;从弹性均值来看,为负数,说明二者之间呈现出异向变动状态,这表明天保边境口岸物流的发展没有带动其载体城市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08年金融危机对越南经济的冲击以及近两年来天保至麻栗坡公路的修建等因素所致辞。因此,对该边境口岸来说,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边境口岸与载体城市的连接,能促使载体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4)田蓬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富宁县经济发展分析从图5来看,田蓬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富宁县经济的发展弹性除2003-2004年波动较大外,其它年份的弹性系数E 1,说明田蓬边境口岸物流增长速度大于载体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田蓬边境口岸物流对载体城市经济的拉动效应小于推动效应。但从弹性均值来看,大于1,说明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载体城市经济增长对边境口岸物流能力的推动;因此,对于该边境口岸来说,应该选择加大边境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边境口岸物流,应是该边境口岸及载体城市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建议 为了促使边境口岸物流供需平衡,使其载体城市经济与边境口岸物流进入良性互动状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边境口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加其边境口岸的通关量及通关能力。不断完善边境口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边境口岸物流规模,提升边境口岸物流货物堆场面积与档次,提高其装卸设备水平,建设集疏口岸公路、铁路专用线等口岸配套基础设施,增强边境口岸的集疏运能力。建立一种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客户只需一次报关,就可以完成包括海关、商检、口岸、运输公司、银行和税务等部门在内的整个进出口通关程序,真正实现边境口岸“大通关”带来的“大物流”。 (2)边境口岸物流功能升级。长期以来,边境口岸功能较为单一,导致边境口岸产业延伸面较窄,边境口岸主要以传统的装卸运输作业为主,其综合贸易、保税仓储等功能相对薄弱,载体城市难以形成利用边境口岸开发临岸经济的良好态势。在云南“桥头堡”的战略背景下,应该加快边境口岸建设、改善环境、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和贸易,巩固并提升边境口岸物流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边境口岸物流的综合能力; (3)发展临岸产业。发展临岸产业是边境口岸物流与载体城市协调发展最统一切入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与沿海发达港口城市相比,边境口岸城市工业化程度低,缺乏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也缺乏龙头企业和配套延伸的产业链条。在国家层面支持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政策支持下,滇越各边境口岸要依托资源、区位等方面的条件,抓住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边境口岸及口岸群的优势,以临岸工业建设为基础,以高附加值物流产业为重点,建成临岸工业集聚区,形成临岸产业与边境口岸互为支撑的格局。 (4)加快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把载体城市城市化建设作为外向经济发展的重点。边贸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边境城市城市化率呈正相关。因此,可通过边境口岸载体城市的城市化带动资源要素在边境口岸地区集聚,促进边境口岸地区分工不断深化,逐步完善边境市场制度,进而突破边境效应,形成毗邻中外边境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带动边境贸易的大发展,从而促进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必清李琼芬代明单位:昆明学院经济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浅析地方特色促进小城市经济增长 突出特色领域,培育和发展重点优势行业协会是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门峡市是1957年建设的一座新兴城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辖三县两市一区,是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的优秀模范城市之一。三门峡作为一个新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薄弱。但“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本市实际,构建区域特色经济体系的发展思路,着重发展林果、畜牧、烟叶等八大地方特色产业,通过特色行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以三门峡灵宝的苹果产业为例,在全国性的鉴评中,灵宝市的红富士、新红星等10多个品种多次夺魁,并且是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予以原产地保护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果品生产成为地区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但多年来,三门峡的苹果产业一直是农户单独生产经营,对外运输销售能力、对外宣传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合作抵御风险能力都很低,使得三门峡的苹果产业常年都没有走向全国市场。因此,2008年依托三门峡龙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了三门峡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一个苹果产业行业协会———三门峡市绿色果品协会。 三门峡市绿色果品行业协会(又称三门峡龙跃绿色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6月依法在工商部门取得法人资格,该协会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以谋求社员的共同利益为目标,全方位为社员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开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该协会下设绿色农业生产资料购销部、产品市场开发部、绿色技术传播部、财务部、综合办公室,自营运之日起,已吸收会员101个,辐射带动9000名果农。其主要任务是:传播先进技术,开展信息服务,实施实验示范;统一品牌,实施团购,为成员筛选生产资料;组建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组织开展社员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指导、咨询、培训和交流等活动;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注册商标,打造品牌,吸引高档果商,外联大型超市,为社员搭建销售平台,带领果农走上绿色农业产业化道路通过四年的时间,三门峡市绿色果品行业协会形成了覆盖整个生产链条的运作模式,首先,帮助果农筛选、采购了大量质量高、价格廉的种子、种苗和农药,保证苹果的优质生产。 组织会员果农学习科学生产,派协会技术员亲赴山东取经,对果园的栽培情况进行全面细致了解;远赴日本学习亩产过万斤、果树结果枝组的配置技术。其次,做好对果农的培训,通过先进的科普及手段,全面提高生产者科技文化素质。接着在苹果成熟之后做好产品的收购、筛选、分级包装工作,为产品销售做准备,帮助社员把苹果卖个好价钱。最后环节,吸引高档果商和大型企业来市选购,或将我们的产品推荐到全国大型的展销会上,将品牌推出去,提高三门峡苹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目前,三门峡市的苹果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有了一定的固定市场,高档特色产品SOD苹果更是远销国内外,其中自有品牌“二仙坡”苹果在2011年12月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CNCA)批准的著名认证机构万泰认证机构颁发的有机认证证书,标志着二仙坡苹果达到了国际食品质量的最高级———有机食品,获得了跨入国际高端市场的通行证。三门峡市的苹果产业每年产苹果14亿公斤,基本上开始向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方向转变,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同时,还拉动相关产业链条,除了卖鲜果之外,还把苹果加工成果汁、果酱、香精、果胶等,将原来小小的苹果产业做成了大产业。 引导地方特色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1.突出重点领域,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行业协会。中小城市也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建设管理加强的时代需要,抓住城市的重点和特色,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重点在工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打造一起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行业产品和服务,培育和发展一批综合实力强、运转机制灵活、功能比较完备的行业协会。 2.淡化行政边际,加强周边中小城市群合作发展。中小城市大部分是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比较松散,行业协会时有重复建设、不规范管理和乱序竞争情况出现,影响行业发展。因此,中小城市应当用长远眼光看行业协会发展问题,淡化地区行政边际,成立区域性协会,加强区域优势补,联动发展,形成中小城市合作群。 3.突破双重管理,为行业协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我国对行业协会管理主要是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双重管理体制给行业协会带来登记难、政府干预多、行政依附性强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行业协会的自由发展。因此,当中小城市行业协会履行某些行业治理功能具有比较优势时,政府就可以委托或授权行业协会来履行,通过依法转移职能和有偿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逐渐解除协会对政府主管单位的依附关系,还原行业协会的民间角色,并提高行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发展潜力,成为真正为会员办会、自主发展的行业组织,并且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为协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完善自身组织,打造行业创新发展的内部保障。中小城市行业协会要创新发展,必须进行自身建设,理顺各机构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既要保证民主决策,又要保证工作效率。如表2所示,中小城市行业协会的内部治理结构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会员大会。它是由自愿加入行业协会的全体成员组成,是具有法人资格的行业协会的管理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二是理事会。理事会是会员大会推选出来的执行机构,对整个行业的协调、发展、监督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领导;三是监事会。监督检查本社的生产经营业务情况、监督理事会成员履行职责情况、负责本社财务审核监察;四是经理。主持本社的生产经营工作,组织实施理事会决议;组织实施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等。四、小结行业协会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组织,势必将带领企业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小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行业协会将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一些区域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带动性强、现有基础较好的行业,可以在城市中先行试点,成为地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起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季琳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城市经济论文:各地城市经济增长的对比 蚌埠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蚌埠市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速度继续加快,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但从以上比较看,在某些方面,蚌埠市与其他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打造皖北中心城市任务比较艰巨。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上半年,蚌埠市三项产业结构比例为15.1∶50.3∶34.6,与上年同期相比,一产和三产下降0.8%和0.5%,二产上升1.3%。但与淮南、淮北相比,蚌埠市二产比重相对较低,比淮南少15.5%,比淮北少17.0%,二产发展相对滞后。虽然蚌埠市第三产业增幅居皖北首位,但传统的商业和其他服务业占比较高,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占比不高,服务业活力不强。 2.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投资效果系数=GDP增加额/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GDP数量。上半年,蚌埠市投资效率系数为12.6(即投资100元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可新增加GDP12.6元),为皖北六市最低,尽管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皖北第1位,为淮北、亳州、宿州、阜阳、淮南的1.53、2.34、1.74、1.80、1.89倍,但投资效率系数最低制约着经济更好的增长。 3.工业相对比较偏弱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不高。上半年为179.2亿元,比淮北少64.8亿元,居皖北第3位。二是工业化率相对较低。蚌埠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1%,居皖北第4位,比淮南、淮北低18.9%和9%。三是主营业务收入为588.39亿元,比淮北少206.3亿元,增速25.2%,居皖北第4位。四是利润总额为20.15亿元,比淮北少16.8亿元,增长11.8%,居皖北第4位。五是利税总额为56.24亿元,比淮北少19.7亿元,增长17.1%,居皖北第3位。六是工业投资不高。上半年,蚌埠市工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为45.0,居皖北第3位,比淮北、宿州少25.4%和13.6%。 4.主要指标总量在皖北处于领先 位置,但增速靠后从总量指标看,上半年,蚌埠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部财政收入、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皖北首位。但固定资产投资速度比亳州、阜阳、宿州、淮北慢7.9%、6.2%、5.7%、4.2%;全部财政收入比亳州、宿州慢22.2%、6.9%;战略新兴产业产值比阜阳、淮北、宿州、亳州慢40.2%、37.3%、12.1%、6.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淮北、淮南、宿州、阜阳慢0.4%、0.3%、0.2%和0.1%。 几点建议 虽然与皖北各市相比,蚌埠市在某些方面优势不足,但应发挥投资优势、财政优势、外贸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势,抓住蚌埠作为合芜蚌创新综合试验区这一机遇,找准着力点,努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1.继续坚持工业强市战略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实现工业突破是蚌埠市经济总量扩大的基点和关键,也是蚌埠市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上半年,蚌埠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淮北少64.8亿元,比淮南少57.8亿元,差额几乎是蚌埠市上半年总量的1/3。因此,若要成为皖北中心城市,关键要在工业经济上下功夫。一是要立足现有基础,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快速壮大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构筑支撑工业经济的产业体系。二是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形成中小型企业同大型企业合理分工协作、区域化配套和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产业关联协作水平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三是加速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并重,坚持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与培育支柱型大集团并重,全力以赴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努力在量的扩张中实现质的提升。 2.提高投资效益、优化投资结构 蚌埠市投资规模已超400亿元,居皖北第1位,但投资效率居皖北末位,因此要从提高投资效益方面着手:一是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浪费资源,产出低,必将制约投资效益增长。二是集中力量谋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大项目,以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从今后的发展看,在保持一定投资规模的同时,要改善投资结构,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来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是要加大产业投资,壮大实体经济。二是要加大薄弱环节和优势行业的投资力度,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加强主导产业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项目投资。三是立足有色、钢铁、汽车、石化、建材、光伏、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农业产业化投入、园区建设投入力度。 3.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蚌埠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居皖北首位,但总量居皖北第二位,因此在保证速度的同时应不断增加服务业的总量。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方向,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一是不断加大投入,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个体和传统服务行业的改造、提升,实现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文化、教育、科技的全面融合。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广开渠道,延揽各方面人才,提高待遇,吸引和稳定发展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 4.强化创新驱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三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各市差距不是太明显,虽然蚌埠市进出口总额与增速居皖北第1位,但由于基数太小对经济增长暂时不明显。因此蚌埠市经济增长还是靠投资拉动,但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物质资本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将逐步弱化,而技术进步能弥补资本、劳动要素投入所产生的规模效应递减问题。因此,强化创新驱动,充分利用蚌埠作为合芜蚌综合创新试验区中心城市的优势,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优质人才,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蚌埠市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竺琪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经济开发区财经局 城市经济论文:电力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关联性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电力的发展备受关注。电力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发展部分,如何让电力经济发展的更好,是当下国家关注的众多问题的中的一个。今年1-5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其中,5月份同比增长8.1%。1-5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139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5月份第二产业月度用电量首次超过3000亿千瓦时,达到30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1-5月份,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为1979亿千瓦时和228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2.3%,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5.3和4.2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15.2%和9.0%;1-5月份,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16.9%)远高于城镇居民用电量增速(9.2%),反映出城乡用电出现明显分化电力经济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在我国宏观经济中占得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经济发展得越快,电力的供应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任何时候,电力的供需情况都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将电力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到最好,从而拉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如何发展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到最好的结论。 一、电力建设大落导致电力供应能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电力的投资,使电力充分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求,但是电力的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待解决。电力的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我国电网规模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配电网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和城市供电可靠率只分别上升了0.13和0.301个百分点,供电可靠性指标仍大大落后。从“年停电时间”看,2009年中国为平均每户9小时,上海是1小时,而东京是5分钟,新加坡是2分钟。目前,电力行业落实“上大压小”政策,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万千瓦以上;煤泥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已达2500万千瓦;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组已占70%以上。但是,由于电价仍然延续60年一贯制的政府审批,而煤炭、运输领域早已实现市场化,煤电运矛盾难以协调,煤电价格的死结无法解开。受煤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发电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伴随装机规模越来越大的是,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越来越低,负债越来越重,成本越来越高,主业亏损越来越严重。2010年五大发电集团虽实现盈利,但主要依靠非火电业务和煤炭、金融等非电产业支撑。截至2010年底,五大发电集团负债总额达17502.49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6.03%,已超过国家确定的红线。由于电力项目建设的资本金和资金均依靠“短贷长投”解决,严重亏损潜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我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比“十五”末增加了58%左右、变电容量增加了109%左右,但110千伏及以下的配电网线路长度及变电容量仅增加了15%与53%左右,造成有电落不下,设备利用效率低下,导致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出现结构性供电缺口。目前,低电压问题主要体现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发达的第二产业经济带动了农村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些家庭作坊的存在加剧了农村末端电网的低电压现象,既向电网倒送了无功又加大了线路的损耗。但是在电力企业改造这些地区的时候,老百姓因各种因素不配合也是无法消灭低电压存在的原因。在我国加强发展电力工作的同时,节能问题也应运而生,电力污染性很大,而我国又尚未建立起一系列的节能环保体系,这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发展与节能是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力量,目前在电力工业发展与节能却是两套马车,过分地强调了发展,节能减排无法实现同步和优先。我们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统筹兼顾的发展,才能最终拉动国家经济发展。 二、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进入21世纪,全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资源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出发,建议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低时,也要确保电力的发展底线;经济增长高时,也不能超过电力发展的上限。避免由于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而带来的电力短缺及供大于求情况的交替出现,确保我国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我国具有较完善的电力统计体系及队伍,电力统计工作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当然,电厂需要有一定的建设周期,火电厂约3年,水电站建设时间更长。电力建设项目是需要各级政府审批的,何时开工、何时投产、工程进度等都有备案。出现上述问题说明我国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机制有待理顺,以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3、大力推动对于需求的管理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供应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电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缓解电力供应不足的压力,电力过剩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调整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我国已有实施需求管理工作的经验,通过需求管理,到2020年减少1亿kW的电力装机是可行的。实施需求管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政府应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维持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投资环境,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加大对需求的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力度,使得电力需求管理工作在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保障安全稳定经济供电,要求选择科学、可持续的电网发展模式。优化选择电网发展模式,一是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原则,有利于提高电网抵御军事打击、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研究论证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路线。智能电网发展涉及电力系统的整体变革,涉及巨额投资,涉及国家能源战略、技术标准、电力市场、电价政策等诸多问题,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必须慎之又慎。 电力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经济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城市经济中电力占很大的比重,而且电力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做好环保工作,而电力本身就是带有污染性的一个产业,所以如何的让电力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当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电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未来,电力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我们要把电力的发展工作做为国家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要让电力经济的发展真正的走好其发展的道路。 城市经济论文:电力经济与城市经济分析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电力的发展备受关注。电力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发展部分,如何让电力经济发展的更好,是当下国家关注的众多问题的中的一个。今年1-5月份,第一产业用电量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其中,5月份同比增长8.1%。1-5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139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5月份第二产业月度用电量首次超过3000亿千瓦时,达到30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1-5月份,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为1979亿千瓦时和228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2.3%,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5.3和4.2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15.2%和9.0%;1-5月份,乡村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16.9%)远高于城镇居民用电量增速(9.2%),反映出城乡用电出现明显分化电力经济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在我国宏观经济中占得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经济发展得越快,电力的供应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任何时候,电力的供需情况都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将电力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到最好,从而拉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力经济如何发展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到最好的结论。 一、电力建设大落导致电力供应能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电力的投资,使电力充分满足了国民经济的需求,但是电力的发展仍然有许多问题待解决。电力的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我国电网规模居世界第一,但由于配电网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和城市供电可靠率只分别上升了0.13和0.301个百分点,供电可靠性指标仍大大落后。从“年停电时间”看,2009年中国为平均每户9小时,上海是1小时,而东京是5分钟,新加坡是2分钟。目前,电力行业落实“上大压小”政策,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000万千瓦以上;煤泥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已达2500万千瓦;火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由2005年的5.68万千瓦提高到2009年的10.31万千瓦;建成投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21台,3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组已占70%以上。但是,由于电价仍然延续60年一贯制的政府审批,而煤炭、运输领域早已实现市场化,煤电运矛盾难以协调,煤电价格的死结无法解开。受煤价持续大幅度上涨、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发电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伴随装机规模越来越大的是,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越来越低,负债越来越重,成本越来越高,主业亏损越来越严重。2010年五大发电集团虽实现盈利,但主要依靠非火电业务和煤炭、金融等非电产业支撑。截至2010年底,五大发电集团负债总额达17502.49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6.03%,已超过国家确定的红线。由于电力项目建设的资本金和资金均依靠“短贷长投”解决,严重亏损潜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我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比“十五”末增加了58%左右、变电容量增加了109%左右,但110千伏及以下的配电网线路长度及变电容量仅增加了15%与53%左右,造成有电落不下,设备利用效率低下,导致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出现结构性供电缺口。目前,低电压问题主要体现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发达的第二产业经济带动了农村手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些家庭作坊的存在加剧了农村末端电网的低电压现象,既向电网倒送了无功又加大了线路的损耗。但是在电力企业改造这些地区的时候,老百姓因各种因素不配合也是无法消灭低电压存在的原因。 在我国加强发展电力工作的同时,节能问题也应运而生,电力污染性很大,而我国又尚未建立起一系列的节能环保体系,这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发展与节能是经济发展并行不悖的力量,目前在电力工业发展与节能却是两套马车,过分地强调了发展,节能减排无法实现同步和优先。我们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统筹兼顾的发展,才能最终拉动国家经济发展。 二、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进入21世纪,全社会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从资源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出发,建议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低时,也要确保电力的发展底线;经济增长高时,也不能超过电力发展的上限。避免由于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而带来的电力短缺及供大于求情况的交替出现,确保我国电力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我国具有较完善的电力统计体系及队伍,电力统计工作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当然,电厂需要有一定的建设周期,火电厂约3年,水电站建设时间更长。电力建设项目是需要各级政府审批的,何时开工、何时投产、工程进度等都有备案。出现上述问题说明我国电力统计工作有待加强,机制有待理顺,以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要。 3、大力推动对于需求的管理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供应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缺电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缓解电力供应不足的压力,电力过剩时,对于需求的管理可以调整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我国已有实施需求管理工作的经验,通过需求管理,到2020年减少1亿kW的电力装机是可行的。实施需求管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政府应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维持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的投资环境,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加大对需求的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力度,使得电力需求管理工作在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保障安全稳定经济供电,要求选择科学、可持续的电网发展模式。优化选择电网发展模式,一是以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原则,有利于提高电网抵御军事打击、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研究论证智能电网发展的技术路线。智能电网发展涉及电力系统的整体变革,涉及巨额投资,涉及国家能源战略、技术标准、电力市场、电价政策等诸多问题,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必须慎之又慎。 结束语 电力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经济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城市经济中电力占很大的比重,而且电力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做好环保工作,而电力本身就是带有污染性的一个产业,所以如何的让电力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当下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电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未来,电力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我们要把电力的发展工作做为国家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要让电力经济的发展真正的走好其发展的道路。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农村商业广告设计浅谈 摘要:农村作为一个庞大的广告市场,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但是农村商业广告仍然面临众多问题。文章通过对农村市场及农村消费者的特点分析,针对农村商业广告的策划、创意及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市场;广告策划;广告设计 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商业广告日益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因素。受各方面的影响,农村作为一个庞大的广告市场,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因而针对农村市场及农村消费者,如何进行农村商业广告的策划及设计,如何设计有效的广告形式与内容,如何利用广告传播开拓农村市场,就成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商业广告的整体策划 以现代市场观念为指导,深入农村环境,对农村广告市场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明确农村市场和农村广告的现状;产品的目标受众是谁,有多少人,有多少户;目标受众对本产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行为及市场分布;用什么方法能刺激农村消费者产生购买兴趣;竞争对手在农村市场宣传的优、劣势所在;广告策略;媒体运用计划;营销建议;广告、所需广告费用及广告效果评定等。制定能实现主动进攻农村市场的广告竞争策略。 二、农村商业广告的创意应注意的问题 奥格威曾说:“没有好的创意,广告充其量是二流作品。”好的创意是农村广告宣传的重要一环。农村商业广告设计要做到三点: (一)广告内容贴近农村受众,即观念性 广告实质上是一种沟通。广告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实现和消费者的心灵沟通是广告成功的一大表现。中国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观念相对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好的广告创意不能拐弯太多、太抽象,也不能过多地讲求艺术表现,要通俗易懂,还要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向上对农民做一定的引导,在广告创意转化为广告作品之后,实现内部结构的联系性。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二)广告内容要拉动农村广告市场,即独创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关注的总是新颖的东西。广告作品如果毫无新意,则必然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要想实现农村广告的独创性,就要因地制宜,把农村当地风俗作为创作的素材。在周密、详实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设计适应不同农村消费者的广告语、广告画面。例如蛇王隆力奇能登上中国本土日化销量冠军的宝座,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农村市场把广告的宣传和农民的特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低价格、高质量、全覆盖”抓住了农村消费者的心。且结合农村秋收后举行的融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物资交流会,把蛇技表演带到现场,穿插丰富的促销活动,其宣传作用可想而知。史丹利复合肥在不同媒体采用不同的广告语,让受众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电视广告语是“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横幅广告语“选史丹利,准没错”。 (三)广告内容要服务于农村广告客户,即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广告创意必须与广告商品、消费者、竞争者相关联,必须要和促进销售相关联。找到产品特点和消费者需求的交叉点,是广告创意的重要前提。心理学家高尔顿・奥尔波特说过:“人的鲜明特征是他个人的东西,从来不曾有一个和他一样,也永远不会再有这样的一个人。”农村市场有几个不同的消费群体,广告宣传也该实行差异化策略,提高广告的适应性。 1、以农业为主的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中老年和女性居多,喜欢喜庆吉祥,对应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就是物次价廉的寻求,往往低价格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容易被接受,主要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针对这部分消费群体,可以采用特殊的广告形式。如啤酒是农村季节性较强的消费品,除了夏季,农民大都饮用白酒。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从另一方面讲广告也可以强调产品的方便、舒适性,利用他们的从众心理、权威心理,在广告中权威消息,利用产品及其承诺的高可信性,采用科学鉴定、专家学者评价、消费者现身说法等广告策略实现广告的有效传播。例如,舒肤佳肥皂广告就以“中华医学会认可”作为权威证明,沙宣洗发水则由世界著名“护发专家推荐”等,都力图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一个情感的支持点,使广大消费者认同和认可其产品、品牌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以达到促进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目的。 2、以打工为主兼务农的农民,中青年居多,有一定经济收入,受城市影响很大,尾随时尚潮流,具有潜在的消费能力。是家电、摩托车等生活用品最重要的目标受众。这类消费人群注重情感消费,受城市环境的影响,产品的款式、颜色、外观、品牌等外在因素都能成为他们的购买理由。针对这类人群,宣传的产品要适用且时尚,可采用直销的方式诱导其购买。广告内容要运用适当的语言、音乐和形象,渲染广告气氛,广告宣传可以多考虑新媒体的利用,如互联网、手机短信等。 3、部分高收入农村消费者,消费能力较强。能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了解信息,接受信息,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期待精神生活更加丰富。针对这部分消费群体,广告对产品功用的介绍不可夸张失实,广告语力求取得和他们的沟通。电视广告可以考虑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符号来诠释广告内涵。如孔府家酒广告,南方黑芝麻糊广告等。纸质广告可以在产品选择上更具有针对性。也可在传统媒体发挥其影响范围及覆盖面广的优势基础上,运用新媒体如网络、手机短信等与受众进行互动,来进一步加强品牌形象,两类媒体的内容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广告宣传的作用。总之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时,要选准目标市场,同时在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广告创意一定要新奇、有理、切中,增强对这部分消费者各种器官的刺激强度,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 三、农村商业广告设计可采用的方法 (一)从明星 利用高知名度的明星作为通向农村消费者的桥梁是一种有效的广告宣传策略。选择的明星要和其代言的产品相适应,能充分发挥明星高知名度的正面作用。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史丹利复合肥也邀请陈佩斯做电视广告宣传,从而拉近了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另外还可以寻找有影响力的地方名人做广告。如山东莱芜移动公司,就请莱芜梆子剧团名角张洪展利用方言做神州行的广告代言,给人亲切感,收到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二)从众 受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农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比城市消费者要严重的多,这就成了农村广告创意的一个出发点。广告内容要根据产品性质,满足受众在部分群体里的从众心理。比如脑白金广告:“脑白金是大家的选择,大家都选择的产品肯定没有错”。还有三鹿婴幼儿奶粉的电视广告:“2000万妈妈的营养选择,三鹿婴幼儿奶粉”。神州行广告词:“神州行,是吧,用的人多!听说将近两亿人用,我相信群众!”这就是从众的“消费逻辑”与广告策略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 (三)从情 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融入广告,能让消费者从中找到自己过去或现在的影子,也能在不经意间利用“润物细无声”的手法打动消费者。如“雕牌”洗衣粉一句“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孔府集团的“孔府家酒,叫人想家。”都成就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产品故事。龙江家园酒“实在人,喝实在酒”,也是迎合了农村消费者的淳朴善良性情。 (四)从需 为了满足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要求,广告内容要突出产品独特的优点。食品广告就应该更多的强调味觉和嗅觉,而服装广告则更多的运用视觉和触觉。比如中国联通在农村的广告语: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浏阳市夏维烟花制造有限公司就在产品包装上就满足了农村消费者对新年喜庆及幸福的渴望。 (五)从权威 权威广告可以采用科学鉴定,专家学者评价或消费者现身说法等广告策略,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一个情感的支撑点,使广大农村消费者认同产品和品牌。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三株口服液曾利用医生作为其农村权威传播者,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实现了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六)从系列 系列性广告具备广告创意的延续性,以及时空的扩展性,还有多种媒介的差异性,对产品特性的宣传性更强,对受众的针对性更强。农村广告宣传采用系列性广告,能让农村受众对广告的接触面更广,接触时间更长,更有利于加深品牌印象。如兰陵酒业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七)从俗 通俗易懂,是农村广告设计的一大要点,容易使农村消费者接受广告内容,加深品牌在他们心目中印象。如“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好,那好,还是固定电话品质好”。(中国电信) (八)从方言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广告与农村消费者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好的方言广告有利于产品的宣传。例如大连人在表达特殊的时候往往都用方言“血”,如“血好玩”、“血没劲”等。而一家鞋店就利用“鞋”和“血”的谐音推出了“血便宜”这样一则广告语。广告宣传事半功倍。北极绒保暖内衣广告里就有赵本山的一句“外星人咋不知道呢?”让消费者听了感到亲切温馨。 总之,农村作为一个新型的广告市场,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只要我们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广告策划、广告设计与广告实施,做到分层推进,中国农村的广告市场会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美术系)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后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与应用研究 内容摘要:在20世纪末,异军突起的后现代广告已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商业广告设计的理念和材料的应用研究方面做了有效的探讨,对当下的商业广告设计及其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后现代 商业广告 材料 应用 后现代及其设计理念 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现代主义后期出现的单调与缺乏人情味的理性风格和冷酷面貌感到厌倦,有人开始摒弃这种设计思潮的束缚,探索追求新的表现形式,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这个概念是明确地与现代有区别的,是对“现代主义”文化的背叛与挑战。学者詹克斯认为,所谓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自相矛盾的二元论,或双重译码,这正是其混血的名字所给定的:现代主义的继续与超越”;他还认为“人们可以合乎情理地称他们为大众文化的现代主义,通俗的未来主义,怀旧的晚期现代主义等等”。从以上的阐述中可以明白后现代主义是一个象征人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文化概念。它追求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而复杂的、个人和传统的表现形式,塑造出多元化的美学特征。 从意识形态上看,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其中心是反对米斯•凡德洛的“少则多”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而不仅是单调的以功能主义为中心。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加以折衷的处理,打破了国际主义多年来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采用了大量古典装饰为动机,因此有明显的符号可以追寻,与文化上混乱的后现代主义相比,应该说是非常简明、清晰的。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类型:第一,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这个运动是由瑞士巴塞尔的几个设计家发起的,目的是打破国际主义对于平面设计的垄断;第二,意大利米兰市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激进装饰主义设计运动“孟菲斯集体”和旧金山激进平面设计运动;第三,“里特罗”的欧洲怀旧风格设计运动,以及它在美国的发展;第四,采用电脑从事设计的新流派,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运动,但是由于采用同样的工具电脑和同样的电脑软件,在风格上比较接近。这个潮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到1990年代和20世纪末依然兴盛。 后现代主义设计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反对装饰,而后现代主义则恢复了装饰性,讲究从历史中吸取装饰营养,与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冷漠、简单、理性化形成鲜明对照;二是对于历史主义的折衷主义立场,不是简单的恢复历史风格,而是对历史风格采取抽出、理性化,形成鲜明对照;三是强调娱乐性和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娱乐性是后现代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因而大部分后现代设计作品都具有调侃的游戏色彩。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讲究毫不含糊的设计原则,而后现代主义则希望设计上有更多的非理性成份,创造出一种含糊的空间感,让设计更加宽松和舒展,给人以更多的审美愉悦性。 商业广告的概念和内涵 对于商业广告的含义,有以下阐述:耐斯特姆对广告的解释是:“所谓广告,乃对所有顾客,都能使其毫无遗憾地获得满足”。毕学帕则作这样解释:“所谓广告,乃通过大众传播,公布广告主的商品及劳务”。里查逊认为:“所谓广告,乃对于可能购买广告商品的消费者,以大家都知道的名称及价格为目的所作的大众传播,简述商品的要点,使消费者铭记于怀”。综上所述,本文将现代商业广告的定义概括为:广告是广告主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媒体将商品和劳务信息传递给大众,而起到促进销售作用的一种非人员推销的信息传递方式。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四层含义:广告对象是非特定的大多数消费者。广告内容是主要向大众传递的商品或劳务信息。广告媒体是通过各种媒体(如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等)来进行的。广告目的是为了促进商品销售并取得利润。 和传统广告相比较,后现代商业广告所传播的并不是完整的设计信息,而是体现出模糊性、间断性、多元开放、异端、散漫性、反叛、变形等“不确定性”的因素,体现出对一切秩序和构成进行消解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使广告处于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根本抛弃逻辑叙事而展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关联偏差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表现风格、情境、画面与广告主题松散相连,使广告成为消费者主题不确定意识的张扬。 以前广告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自信――说服”模式,即“我的产品更出色,我能够用事实证明”;另一种是“投射――认同”模式,即“瞧我的产品多漂亮,用了它们,你就会一样漂亮”。这种历来行之有效的基本诉求模式在现在已经有了变化或被抛弃,它们在市场上已经不灵或不太灵。当前正面临着一个急剧变化的年代,在商业广告设计领域内,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消费大众观念意识的变更,传统的广告设计法则已经难以完全适应并发挥其应有的威力和影响,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国际广告协会主席乔卡波在谈及国际广告业发展和变化时提出:“在当今的世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人变得更加商业化、国际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是消费者的变化。过去的一些消费群体、层次消失了,现在要细分消费者了。比如,对青少年来讲,在许多国家,他们的兴趣、爱好都趋于一致,新一代的年轻人将是重要的消费群”。因此,为了打动和征服目标消费者,必须要创新,有新的设计理念,必须针对目标消费者观念和心理的变化而产生的新的需求,必须根据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这个大社会背景确定新的策略。许多广告公司开始运用后现代商业广告的思维方式设计广告,以期能与年轻一代建立起一种心灵默契关系,重新与他们进行对话,满足他们的需求。 后现代广告设计中材料应用的体现 材料是艺术表现的重要语言。特定的材料在艺术中能充分体现各个时代的文明水平和发展历程,如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时代、大工业时代以及今天丰富多彩的信息时代。每一次新材料的出现都给人类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同样,在每一个具体的艺术领域内,艺术家总是在努力地挖掘,探索一切可能的新型材料,在多方位和多层次上自由地尝试各种各样材料运用的可能性,使艺术不断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材料是一切装饰的载体,选择不同的材料应考虑其美感、属性和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充分反映设计主题内容要求。材料的可视性形成了它的视觉要素如:色彩、肌理、透明度等;材料的可触性形成了它的抽象触觉要素如:质地、冷暖、柔软、弹性等;材料的化学和物理性能决定它的造型和工艺流程。材料不同的物理性能会带来较大的心理反差,如光滑与粗糙、坚硬与柔软、温暖与寒冷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造不同设计的途径。 材料在艺术家的眼中是充满了感情的,古朴、神秘的陶瓷可以让我们想到尘封的历史;明亮、瑰丽的金属可以让我们想到未来的科技;斑斓、典雅的玻璃可以让我们想到崇高的理想;柔和、含蓄的纤维可以让我们想到温馨的家庭;流动、飘逸的霓虹可以让我们想到喧嚣的都市;亲切、坚韧的木材可以让我们想到宁静的乡村。 现代材料学的发展是横向的、发散的,因此也是多元的,它开拓了设计师的眼界。各种材料――天然的、人造的、硬性的、软性的、化学的、物理的,纷繁复杂,每种材料都有自身的可塑性优势。材料本身具备体、量、形、色、光、质等特性(木、石的天然纹理,陶、瓷窑变的裂纹,棉、麻编织的网格)提供了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段。 现代设计是设想、计划、运筹的综合运用,它运用经济规律和现代科技进行艺术创造,根据不同对象的需要合理安排视觉元素:图形、色彩、光线、质感、空间等。因此设计是集中美学、实用、经济、材料、科技于一体的实用艺术形式。同时,不能片面地将平面设计看成纯粹的二维世界里的创造活动。设计对象本身也是物质世界里的产物,人们对平面造型中的材料反应与其他视觉要素是同样强烈的。国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也正是基于创造内容,运用新材料协助展示作品内容,提高文化内涵,赋予作品更生动、更深刻的含义。 比较传统书籍或包装而言,平面广告一般不具有立体概念,不能充分、具体展示材料特征。但是,在后现代商业广告中,材料的应用表现在图像风格上重视材料媒介的价值,把物品和环境融合为一体,纳入空间环境为作品构成要素,以实物、作品的空间铺陈作为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的手段。应用材料的视觉张力和肌理美,将其制作为摄影图片,再结合其他设计语言,同样也自然地表达了材料对设计的辅助意义。虽然缺少了材料触觉这一重要特征,但区别于惯常的设计形式,不论是揉皱的画布上残留的颜色,还是纸片上剪出的大小不一样的方块,或者是水渍、票根、被涂改的字迹,它们带来的是更加新颖、更具冲击力的创作,以个性化为出发点的气质和特征,打破旧有的形态形成新组合和新规律,散发着别样的美。 在当今社会,文化传播方面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图像的泛滥。各种图像借助于电视、电影、网络、报纸、杂志、户外广告等媒介途径充斥社会各个角落,使人们产生了视觉疲劳。而后现代商业广告在图像风格和表现形式上求异――大量材料媒介的使用,使画面极具装饰美感。这是后现代商业广告的重要特点,也是后现代社会人的精神生存状态的图像化表述。 本文根据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和宗旨,来分析近年来平面广告方面受到的影响和冲击。例如,台湾意识形态广告公司为中兴百货设计的广告《货架篇》中,刚刚竖起主体框架结构的“房子”处在脚手架的包围之中,但急不可耐的“她”已经买回整整一个货架的日用百货。“她”正弯着腰察看着货架,似乎还在考虑买点什么。脚手架包裹的房子雏形、货架、日用物品、少女等意象拼贴在一起,构成一幅怪异的画面。再如,另外一幅中兴百货的广告《时尚经济学不是自由竞争,是抢先寡占市场》中,一位穿着华丽服装的少女站在石板铺砌的房间内,她的两旁是身穿黑袍,脸上带面具的人。红与黑的色彩对比,光滑与粗糙的肌理对比,使整个画面充满着一种怪诞、诡异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刺激与压迫感。而在中国时报的广告《陶晶莹篇》中,空中悬挂的光碟,地上重叠的书籍,透明的玻璃窗,这些材质的积叠规整,形成巨大的体量,甚至于让人分不清是平面广告,还是材料展示,给人一种敬畏、震憾与庄严感。 在这些广告画面中,钢筋、货架、日用品、石板、光碟、书籍,以及被设计师发现的上千种别的客体,都是后现代商业广告中材料的应用。这些作品不是以现成物品或者现成材料本身的物质性直接体现的,而是以一种艺术感知的图形语言来诉诸受众的审美知觉。画面具有艺术的冲击力和非现实的梦境式的迷离美感,既符合后现代主义自我复制、自我翻新的美学特征,也符合后现代文化状态下人们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感受方式和思维方式。 结论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使各种新的广告媒体、新的传播手段、新的制作技术以及新的设计理念不断涌现,广告设计的视觉语言变得越来越多元化,风格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后现代商业广告在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具有新颖的形式,其大量材料媒介的使用受到了大众的欢迎,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 后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一定要重视材料的运用,因为它是表达设计理念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只有深刻理解现代人的精神内涵,利用现代设计法则和形式规律,才能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心理的广告,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如何打破常规,利用材料媒介设计出更多有内涵、有视觉冲击力的广告,是从业者该探究的问题。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农村商业广告设计浅析论文 摘要:农村作为一个庞大的广告市场,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但是农村商业广告仍然面临众多问题。文章通过对农村市场及农村消费者的特点分析,针对农村商业广告的策划、创意及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市场;广告策划;广告设计 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商业广告日益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因素。受各方面的影响,农村作为一个庞大的广告市场,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因而针对农村市场及农村消费者,如何进行农村商业广告的策划及设计,如何设计有效的广告形式与内容,如何利用广告传播开拓农村市场,就成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商业广告的整体策划 以现代市场观念为指导,深入农村环境,对农村广告市场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明确农村市场和农村广告的现状;产品的目标受众是谁,有多少人,有多少户;目标受众对本产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行为及市场分布;用什么方法能刺激农村消费者产生购买兴趣;竞争对手在农村市场宣传的优、劣势所在;广告策略;媒体运用计划;营销建议;广告、所需广告费用及广告效果评定等。制定能实现主动进攻农村市场的广告竞争策略。 二、农村商业广告的创意应注意的问题 奥格威曾说:“没有好的创意,广告充其量是二流作品。”好的创意是农村广告宣传的重要一环。农村商业广告设计要做到三点: (一)广告内容贴近农村受众,即观念性 广告实质上是一种沟通。广告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实现和消费者的心灵沟通是广告成功的一大表现。中国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观念相对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好的广告创意不能拐弯太多、太抽象,也不能过多地讲求艺术表现,要通俗易懂,还要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向上对农民做一定的引导,在广告创意转化为广告作品之后,实现内部结构的联系性。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二)广告内容要拉动农村广告市场,即独创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关注的总是新颖的东西。广告作品如果毫无新意,则必然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要想实现农村广告的独创性,就要因地制宜,把农村当地风俗作为创作的素材。在周密、详实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设计适应不同农村消费者的广告语、广告画面。例如蛇王隆力奇能登上中国本土日化销量冠军的宝座,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农村市场把广告的宣传和农民的特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低价格、高质量、全覆盖”抓住了农村消费者的心。且结合农村秋收后举行的融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物资交流会,把蛇技表演带到现场,穿插丰富的促销活动,其宣传作用可想而知。史丹利复合肥在不同媒体采用不同的广告语,让受众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电视广告语是“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横幅广告语“选史丹利,准没错”。 (三)广告内容要服务于农村广告客户,即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广告创意必须与广告商品、消费者、竞争者相关联,必须要和促进销售相关联。找到产品特点和消费者需求的交叉点,是广告创意的重要前提。心理学家高尔顿·奥尔波特说过:“人的鲜明特征是他个人的东西,从来不曾有一个和他一样,也永远不会再有这样的一个人。”农村市场有几个不同的消费群体,广告宣传也该实行差异化策略,提高广告的适应性。 1、以农业为主的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中老年和女性居多,喜欢喜庆吉祥,对应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就是物次价廉的寻求,往往低价格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容易被接受,主要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针对这部分消费群体,可以采用特殊的广告形式。如啤酒是农村季节性较强的消费品,除了夏季,农民大都饮用白酒。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从另一方面讲广告也可以强调产品的方便、舒适性,利用他们的从众心理、权威心理,在广告中权威消息,利用产品及其承诺的高可信性,采用科学鉴定、专家学者评价、消费者现身说法等广告策略实现广告的有效传播。例如,舒肤佳肥皂广告就以“中华医学会认可”作为权威证明,沙宣洗发水则由世界著名“护发专家推荐”等,都力图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一个情感的支持点,使广大消费者认同和认可其产品、品牌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以达到促进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目的。 2、以打工为主兼务农的农民,中青年居多,有一定经济收入,受城市影响很大,尾随时尚潮流,具有潜在的消费能力。是家电、摩托车等生活用品最重要的目标受众。这类消费人群注重情感消费,受城市环境的影响,产品的款式、颜色、外观、品牌等外在因素都能成为他们的购买理由。针对这类人群,宣传的产品要适用且时尚,可采用直销的方式诱导其购买。广告内容要运用适当的语言、音乐和形象,渲染广告气氛,广告宣传可以多考虑新媒体的利用,如互联网、手机短信等。 3、部分高收入农村消费者,消费能力较强。能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了解信息,接受信息,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期待精神生活更加丰富。针对这部分消费群体,广告对产品功用的介绍不可夸张失实,广告语力求取得和他们的沟通。电视广告可以考虑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符号来诠释广告内涵。如孔府家酒广告,南方黑芝麻糊广告等。纸质广告可以在产品选择上更具有针对性。也可在传统媒体发挥其影响范围及覆盖面广的优势基础上,运用新媒体如网络、手机短信等与受众进行互动,来进一步加强品牌形象,两类媒体的内容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广告宣传的作用。总之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时,要选准目标市场,同时在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广告创意一定要新奇、有理、切中,增强对这部分消费者各种器官的刺激强度,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 三、农村商业广告设计可采用的方法 (一)从明星 利用高知名度的明星作为通向农村消费者的桥梁是一种有效的广告宣传策略。选择的明星要和其代言的产品相适应,能充分发挥明星高知名度的正面作用。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史丹利复合肥也邀请陈佩斯做电视广告宣传,从而拉近了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另外还可以寻找有影响力的地方名人做广告。如山东莱芜移动公司,就请莱芜梆子剧团名角张洪展利用方言做神州行的广告代言,给人亲切感,收到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二)从众 受各方面环境的影响,农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比城市消费者要严重的多,这就成了农村广告创意的一个出发点。广告内容要根据产品性质,满足受众在部分群体里的从众心理。比如脑白金广告:“脑白金是大家的选择,大家都选择的产品肯定没有错”。还有三鹿婴幼儿奶粉的电视广告:“2000万妈妈的营养选择,三鹿婴幼儿奶粉”。神州行广告词:“神州行,是吧,用的人多!听说将近两亿人用,我相信群众!”这就是从众的“消费逻辑”与广告策略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 (三)从情 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融入广告,能让消费者从中找到自己过去或现在的影子,也能在不经意间利用“润物细无声”的手法打动消费者。如“雕牌”洗衣粉一句“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孔府集团的“孔府家酒,叫人想家。”都成就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产品故事。龙江家园酒“实在人,喝实在酒”,也是迎合了农村消费者的淳朴善良性情。 (四)从需 为了满足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要求,广告内容要突出产品独特的优点。食品广告就应该更多的强调味觉和嗅觉,而服装广告则更多的运用视觉和触觉。比如中国联通在农村的广告语: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浏阳市夏维烟花制造有限公司就在产品包装上就满足了农村消费者对新年喜庆及幸福的渴望。 (五)从权威 权威广告可以采用科学鉴定,专家学者评价或消费者现身说法等广告策略,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一个情感的支撑点,使广大农村消费者认同产品和品牌。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三株口服液曾利用医生作为其农村权威传播者,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实现了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六)从系列 系列性广告具备广告创意的延续性,以及时空的扩展性,还有多种媒介的差异性,对产品特性的宣传性更强,对受众的针对性更强。农村广告宣传采用系列性广告,能让农村受众对广告的接触面更广,接触时间更长,更有利于加深品牌印象。如兰陵酒业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七)从俗 通俗易懂,是农村广告设计的一大要点,容易使农村消费者接受广告内容,加深品牌在他们心目中印象。如“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好,那好,还是固定电话品质好”。(中国电信) (八)从方言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广告与农村消费者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好的方言广告有利于产品的宣传。例如大连人在表达特殊的时候往往都用方言“血”,如“血好玩”、“血没劲”等。而一家鞋店就利用“鞋”和“血”的谐音推出了“血便宜”这样一则广告语。广告宣传事半功倍。北极绒保暖内衣广告里就有赵本山的一句“外星人咋不知道呢?”让消费者听了感到亲切温馨。 总之,农村作为一个新型的广告市场,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只要我们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广告策划、广告设计与广告实施,做到分层推进,中国农村的广告市场会越来越好。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商业广告设计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摘 要:广告设计岗位的要求使得广告设计课程必须以实践为主,项目教学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关键词:商业广告;项目教学法;广告设计 广告设计课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且实践课多为模仿设计。这不仅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背离,而且也不符合广告设计课程的性质――操作性和创造性。这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广告设计教学课堂,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影响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出满足岗位需要的插图设计人才,各高校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各种改革方式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项目的设计,通过实际操作,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教师需明确任务分工,将学生分组,并在项目的最后阶段进行验收,项目所有具体的工作均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完成,学生需根据项目的性质和预定目标,进行搜集材料、制订计划、任务实施等活动。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团结协作意识。与任务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是真实的实践,项目结束后,一般有具体的作品呈现,而任务教学法则是创设情境,可以没有具体作品。 二、广告设计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广告设计课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广告创意,使学生能够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入广告界现行的设计项目,给学生创造了感受实际工作的机会,强化了学生对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项目教学法一般通过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恰当选择项目。教师对项目进行选择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现有知识水平,又要考虑项目与教学目标的吻合性,以保证学生充分参与。所以,为把前沿合适的项目引入教学中,教师在平时应与广告界保持密切交流。 2.制订项目计划。拆分所选项目为若干单元,制订总工作进度表,根据总计划表和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指定小组的相关负责人并将单元项目的总体要求阐述清楚。具体的组内分工和计划,教师不再细化,只要求负责人上报组内计划表并给予相应指点即可。组内计划表由小组学生共同讨论完成。 3.实施项目。首先是根据各人所得到的任务分配查找相关资料,包括大众的欣赏习惯、设计风格与色彩等,其中的一些资料,组内成员可以共享。其次,确定设计方向,每个人都要详细分析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得出设计的初步构想。最后,在教师评价之前修改工作。根据他人的评价,总结并修正作品。 4.教师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参与度、所发挥的作用、知识运用能力、团体协作精神、最终的作品价值(由客户的满意与否决定)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纳入毕业考核。这既是对学生在项目实施中表现的一种肯定,也能为学生以后更加踊跃参加起到激励作用。 5.成果展示。教师安排场地展示学生作品。这一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为学生进行后续课程学习起推进作用。 三、对广告设计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思考 1.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素养。任课教师必须对项目活动中涉及的所有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了如指掌,能够对项目进行准确分割和评价,并在学生需要之际进行及时引导。任课教师应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如营销、经济、心理等诸多专业知识。所以,广告设计的教学团队应扩大范围,授课人不仅仅只局限于高校教师,也应该囊括客户单位和专业的广告策划人。这样,不仅能够教授学生最好的理论课程,也能对学生的项目活动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且从理论到实践,能对广告设计这门课程形成一个整体的布局。 2.联系合适的项目。一方面,教师联系的项目必须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并把项目分成若干单元、若干板块来实施;另一方面,因企业对广告设计有着时间上的要求,实际教学与企业存在着时间差,使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难度增大,影响项目教学的真实性及利用项目设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准确性。此问题可以通过教务处系统重新编排课程时间。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寻找合作项目,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必须对严格要求设计标准,依据市场要求审视学生作品。如果学校敷衍了事,不仅不利于活动的进行,也使得学生失去了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 广告设计具有高度的实践性,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因项目教学法仍处于发展阶段,在实施中可能遇到种种问题,任课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民国商业广告设计教育对高职平面设计教学的启示 [摘要]民国时期的广告教育模式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学院与社会办学并存,学术与商业实践共生。通过对民国商业广告教育历史的回顾,提出并思考高职平面设计教育与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内涵。以历史为镜,将当前高职平面设计教育作为思考点,帮助我们更新观念,明确定位,促进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民国商业广告设计教育职业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新式教育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孕育发生。通过参鉴日本新式教育,其本质是实业教育:以培养工业社会的工程技术和设计人员为目标,满足社会对各种技术人才的需求。早期广告教育作为其中之一涵盖在早期艺术教育的发展中,并在官方和民间以不同方式同时开展教学尝试,为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置入了重要的推动力。一个世纪后的今天,社会经济建设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发展,这对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随着高职学院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教育模式更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设计教育以“致用”为原则,注重“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市场”的紧密结合。然而高职设计教育仍然是个薄弱环节,它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或重复现象,这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回顾民国商业广告教育的诞生与发展,以历史为镜,将当前高职平面设计教育作为思考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新观念,明确定位,促进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一、民国商业广告设计教育 (一)官方主办教育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独立发展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分不开的。1912年1月5日,蔡元培出任首任教育总长,他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中提到:“图画,美育也。而其内容得包含各种主义:如实物画之于实利主义,历史画之于德育是也。其至美丽至尊严之对象,则可以得世界观。……手工,实利主义也,亦可以兴美感。”1917年4月他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讲,主张“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强调美术和工艺设计改良社会风气的作用。 20世纪最初10年到30年代后期是中国新式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各地纷纷开设美术学校和美术科系。其中,国立杭州艺专令人瞩目。就艺术设计教育而言,1928年国立杭州艺专建校之初就已设立图案系,这一时期任教的主要教师有:雷圭元、陈之佛、李有行、庞薰栗、章东浩、沈福文、谭旦、尹陂九、唐隽、王道平、郑月波、邓白、柴扉、王隐秋等。国立杭州艺专图案系重视民族民间遗产,主张在继承中发展传统图案。将设计与技术熔于一炉,如装潢设计联系广告、印刷品及展览会整体形象,染织设计结合印花布、壁挂和地毯。这些教学内容由于当时社会需要而设置,这些设计都不以纯绘画作为衡量的尺度,而以设计水平高低为标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是通过图案教学得到发展的,陈之佛是‘图案”教学的代表人物。1923年陈之佛从东京美术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的工艺图案科毕业归国后,在上海创办了“尚美图案馆”,专门为生产厂家和出版单位作产品、书籍的设计。他强调‘艺术的路子要走得宽一些,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要太窄太偏,否则在社会上无法立足。”陈之佛在1930年出版的《图案法ABC》中介绍了日本、欧洲的图案设计,并明确指出“图案实在含有‘美’和‘实用’两个要素”。对于工艺美术的职业教育问题,他在1936年发表于《中国美术会季刊》第一卷第三期的《应如何发展我国的工艺美术》一文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一、筹设规模较大的工艺美术学校,专门训练最优秀的工艺人才,分发到各学校、工场;或调各学校、工场之有经验者来训练,使全国工艺在整个策划之下得以猛进。二、就各地特产区域筹设各种初级工艺学校,或在已设之职业学校中的工艺科设法改进,或于特产区域筹设工艺子弟补习学校,以增益其学识。三、举行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使互相观摩比较,并奖励出口优良者。四、搜罗国内外优良的工艺美术品,筹设工艺美术陈列馆。” (二)民间私立教育 官方在积极开展新式艺术设计教育的同时,民间人士也通过不同方式追求现代新知,以适应商品市场的需求。上海美专是一所“事实上承继了上海地区自清末以来所发展的新美术传统,同时不断地适应社会的要求,修改教学内容,并配合画坛的变化适时的吸收新师资,逐步演变成受到民间与官方认可的专业学校。”该校自创办至发展过程中,以大众商业市场的需求为主导展开教学和师资招聘,为商业艺术市场培养了大批美术家。上海美专在办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相当灵活,具有商业价值的布景画、肖像画、插图、广告画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并根据商业市场的需求及时修改课程。 除办学来教授艺术设计外,传统的师徒教学还是继续存在。民国时期著名的商业美术家如郑曼陀、杭稚英、谢之光、丁云先、金柏生等,他们在承接月份牌、商标、商品包装等商业美术业务的同时,招收学员培养专业人才。但就他们自身而言,也经历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其中企业内部培训就是一种。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设有设计部门,招聘画家从事产品和广告设计,如胡伯翔、倪耕野、梁鼎铭、吴志厂_、戈湘岚等是英美烟草公司的专职画师。谢之光、周柏生等人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画师。杭稚英、金雪尘、金梅生等都曾在商务印书馆的图画间学习。企业内部的设计机构不仅营造了重视设计的氛围,还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实战能力的设计师。他们是在企业中接受虽不正规但贴近生产和市场的实战训练的,所以设计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都很强,所以当杭稚英开办“稚英画室”的时候,就已具备丰富的和客户接触、提供客户所需设计方案的经验,从而迅速适应市场环境并发展成为上海著名的设计事务所。 二、职业教育特色与高职平面设计教学 (_一)职业教育特色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职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并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从教育类型看,高职教育是职业岗位教育;从培养的人才类型看,是培养面向某一职业或技术岗位群,工作于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培养方式看,着眼于培养岗位工作能力,重视技能训练,强调校企合作;从办学体制看,更强调办学的开放性,办学体制上更加灵活,强调社会、企业参与培养人才。民国时期商业广告教育虽处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萌芽阶段,但仍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官办与私立并存,学术与商业实践共生。从民国商业广告设计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经验,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设计教育方法,它也与德国包豪斯的‘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不谋而合。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特色的。设计学科要求学生能把设计思想转变为现实,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物质形象,这需要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正进入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就平面设计教学而言,诸如课程体系与授课方式、教学环境、教学管理与学生学习动力等方面的问题,仍需要不断摸索与总结,以期及时找到合理、有效的教育思路与教学方法。 (二)高职平面设计教学 1、加强设计产、学的合作 从20世纪初始,在“实业救国”的爱国主义标语下,一场长达四十余年的国货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与此同时,政府和民间的工商业美术教育与协会的创办,为中国早期商业广告的发展及推动国货的销售铺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我们由此得到启示,业界与协会是连接学校和企业的重要纽带,是推进产学合作的生力军。 学校需要强化教育与行业相关部门的指导作用,以便有效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推动和督促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兼职教师选聘;组织指导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就业推荐等工作。学术界也可以多多邀请这些主管部门和产业界参与学校课程内容规划,提供设计产业的现有资源,建立产学合作的桥梁,使学界培育人才为业界适用;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安排推荐学生到设计企业实习,业界也可提出商业计划由学生参与执行,共创产学合作的价值。另外建议教育与行业相关部门,调查和统计现有可供学校聘任实践教学的师资资料库,提供未来各个学校安排讲座、实习辅导或聘任之用,以共同创造设计的社会价值。 即使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方法,也要强调针对性大、仿真性高、模拟性强的特点,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学习环境。同时要努力使校内实训基地体现教育和企业运行特点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社会效益以及实训基地的对外辐射和服务功能。 2、文化素质建设与性格培养 由于人们对高职教育不够了解,导致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认为它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教育,从而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文化素质建设与性格培养,这是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必需,是高职教育培养职业人的必然要求。 文化艺术可以滋养人的心灵,而大学特有的文化环境是离开大学后所得不到的。它聚集文化精髓,沉淀人类智慧,给予青年人以心灵的关怀,并能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修正人生追求,丰富生命感悟。文化素质还可以提高职业人相应的性格。任何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具备职业性格,包括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操守、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职业能力不仅提供从事职业的可能性,有文化素质的职业人更是合格的职业人才。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这要求我们强化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基础设计教育及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面对未来国际设计的强烈冲击与市场竞争,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元素融入于现代设计,借此培养具有独特风格的设计新秀展现于国际设计的舞台,是高职设计教育的远大目标。这需要学校更加重视基础设计教育,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造型能力。教师在设计教育中,应把美的观念和技能从课堂延伸到自然和生活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设计,从设计中创造生活,把设计的意识和观念带进生活,使学生的设计活动成为艺术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艺术。 参加各种层次的设计竞赛,各个选手可以在其中展现自我能力、水平;同时可以从各个方面看到自己与其他参赛选手之间的差距,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主学习是成绩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径,因为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寻找各种不同的知识,从各种渠道获取相关创意的信息资料,通过了解、分析之后并把相关的知识转化为创意的图形。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果获得竞赛的成绩,肯定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超越性能成为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 三、结语 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在1936年谈到工艺美术的职业教育问题时提出,将‘工艺人才,分发到各学校、工场;或调各学校、工场之有经验者来训练”;设计教育萌芽期的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方式仍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思考。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参加生产实践,使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希望通过对民国商业广告教育历史的回顾,促进对高职平面设计教育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思考,在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对今后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一些思路。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把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并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备相当的文化理论素养,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在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关于商业广告设计中信息传达的研究 摘 要:商业广告是商家对外宣传的前沿阵地之一,是当代商业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广告承载着商家需要告知观众和消费者的商品信息。由此可见,能否把商业信息快速和清晰的传达给观众和消费者就决定了一副商业广告作品的成败。本文就商业广告所含信息如何准确快速的传达给观众和消费者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视觉冲击;信息传达;广告语 对于以传递商业信息为主要目的商业广告而言,信息传递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其商业信息的宣传效果。能够把商家的信息完整快速的传达给消费者,是对优秀商业广告的基本要求。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相关的商业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商业广告设计作品。 商业广告面向的人群是来去匆匆、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实践证明,消费者对于商业广告的观看都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来去匆匆的行人对于街面广告很少驻足细观。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把广告中所承载的商业信息更快更直观的传递给消费者就成为商业广告设计中的一个重中之重了。 经调查,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秩序性强的事物。一些有次序并且相对简洁明了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广告设计作品中,包含着各种设计元素:如图像、文字、色彩等。各种元素又由于各自承载的信息不同各司其职,同时又共同服务于一个共同的主题。若想使广告中的商业信息更好的传达给消费者,就要将这些设计元素秩序化,分清主次关系,分清最重要的信息元素是什么,其次、再次什么。商业广告所承载的各种信息不能不分主次的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而要解决好商业广告中信息传达的关系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处理好广告作品中图像与图像之间的主次关系 图像是商业广告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具有形象、具体、直观的特性,它能够更加形象地表现设计主题和创意,是商业广告设计主要的构成要素,对设计理念的陈述和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常,在一副商业广告作品中一般都会有若干个图像元素。这些图像元素分别承载了不同的商业信息。根据人比较容易接受有秩序的事物的特点,我们要对这些图像元素进行归纳整理。分清重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对其在视觉上进行主次分明的处理。力求将最主要的的商业信息首先传达给消费者,其次再将其他信息逐级递减的传达给消费者。 (一)通过改变各图像元素的大小来打造主次分明的图像信息传达 图像信息传达的主次关系是由其视觉冲击力来决定的,视觉冲击力强的图像必将首先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放大主要图像元素的面积来增加主打图形的冲击力,其他的图像的视觉冲击相应依次减弱。达到将图像元素的视觉冲击力逐级分层的效果。 (二)通过虚实对比来处理个图像元素的主次关系 近实远虚。对比强为实,对比弱为虚。由此,我们则可以依照商业广告中各信息元素的重要性的不同,来对其进行视觉上合理的安排,使其各元素形成层次分明的视觉冲击。使审美客体给予消费者清晰分明的信息刺激,利于消费者对广告本质内容的直观把握。 (三)依据大众的视觉流程规律来合理安排图像元素的位置关系 大众观察事物的习惯是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由此可见,我们在安排图像元素的位置时,要把重要的元素放在左上方。这样更加有利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淡然事无定律,如果想要其他的特殊效果,亦可以将主要的图像元素放置在其他区域。 二、合理处理好文字之间的主次关系 文字是商业广告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对一件广告设计作品所传达意思的归纳和提示,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够更有效地传达作者的意图,表达设计的主题和构想理念,传递商家的信息。 在商业广告中,一般都会有多种含有不同信息的文字元素。而只有依据观众的视觉观察特点,合理的处理好这些文字元素的主次关系,才能使广告设计作品具有节奏和韵律,更好地传达作品所需传达的内容。 (一)要合理的安排好不同段落文字之间的秩序关系 不同段落的文字承载着不同的商业信息,对于这些商业信息,商家也不是要不分主次一股脑儿的传递给消费者。其也是有重要次要之分的。这些不同段落的文字包含有标题、引语、简介、联系方式等等。要根据重要性来安排这些文字的主次关系。加强重要的文字元素的视觉冲击力,合理有序的减小次要元素的视觉冲击,最终达到规范有序的信息传达。承载的信息越重要,其图形图像元素的视觉冲击力就越强。 (二)恰当处理好同一段落文字中的主次关系 在同一段落中的文字之间,也有着层次分明的关系。可谓整体中包含着局部,局部中又存在着整体。例如:在“我喜欢你”这句话中,是“我”重要。还是“喜欢”和“你”重要。一旦确定其的主次关系,那就要从视觉表达上做相应的处理了。最终给予这段文字层次分明的关系,更加符合“易视”“易记”的特点。 (三)充分重视字体在文字主次关系中的作用 字体在商业广告的宣传上可谓至关重要。字体变化是在视觉上区分同一段落和不同段落之间文字元素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字元素之间节奏感、韵律感和次序感形成的重要条件。例如,在商业广告中比较重要的标题都会使用较为粗壮的字体,这是增强其视觉冲击力的需要,就算在某些时候因特殊的设计要求使用较为清秀细致的字体,那也必定会将其字号放大,以使其视觉冲击力不减。 三、恰当处理好文字元素与图像元素之间的关系 在商业广告中图像元素和文字元素都是同等重要的。二者的主次关系可谓极其微妙。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在商业广告中,文字元素和图像元素都是相互组合,成组存在的。这样就减少了作品中信息元素的层次,使作品在视觉上更加的简洁明了,利于消费者的观察。 另外,为了使消费者更好的领略商业广告的主要内容,设计者必须选用大小适当的文字(字号)。文字太大或者对比太强,必然喧宾夺主,干扰了主题画面的视觉传达作用,反之文字太小,不利于突出设计思想,降低公众对作品主题的摄取。所以合适的字号是设计者控制整个画面层次、详略的关键。 四、充分运用色彩对于信息传达的作用 色彩的运用得宜也是商业广告设计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消费者对商业广告作品的第一印象是通过色彩而得到的,色彩的艳丽、典雅、灰暗等感觉影响着公众对广告作品的注意力,比如鲜艳、明快、对比强的色彩较暗淡、破碎、对比弱的色彩组合会更加的吸引观众,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注意以下几点: 1.在色彩配置和色彩组调设计中,要把握好色彩的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纯度对比等等,充分利用色彩的这些对比关系来划分设计中各元素的视觉直观性,使其有次序的传达到消费者眼中,利于消费者对于广告所承载的信息的接受。 2.作品的色彩要有明确的主色调。主色调的确立能够将广告设计的主题在第一时间清晰的传达给消费者,使消费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于该广告的主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加强消费者对于广告继续观察下去的兴趣。 五、尽可能将广告语进行精简、提炼 广告语是商业广告的中最为主要的部分之一,也是商业广告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元素。一句简洁精炼的广告语能在第一时间将广告的主题告诉观众。这样做为消费者更快、更好的领会广告的主题提供了最有力的条件。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去观察多个视觉元素。只有通过我们对于广告中诸元素视觉冲击力的秩序化处理,促使其先观察一点,之后在观察另一点,这样依次下去,使消费者更容易领会广告中的内容。一句简洁精炼的广告语可以为信息元素的传达起到龙头作用。使广告中不同信息元素之间的节奏感、韵律感和秩序感得到加强。使之更加符合消费者对于商业广告的观察习惯。 综上所述一副在信息传达上有着良好秩序感的商业广告作品,能带给观众清晰明了、层次分明的信息刺激。使其能够更好地领会广告中的主题和内容,有利于商业广告的宣传作用。在安排处理商业广告中各信息元素之间的关系时,不仅要在视觉上处理好各视觉元素之间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主次关系,使其在视觉审美上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更要从广告创意和文字语义的层面出发,通过更好的情感元素来打动和感染观众,从而增强商业广告信息传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浅谈商业广告设计作品中的艺术内涵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更具艺术内涵的广告作品能够给人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并给人以美的享受,成为引领时代的典范,从而最终更能够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望,所以商业广告创意离不开艺术内涵的营造。首先艺术内涵是商业广告设计的审美价值体现;其次,独具艺术内涵的商业广告有着更出色的宣传价值;再次,商业广告展示是艺术欣赏的成果。 【关键词】商业广告;艺术内涵;艺术欣赏;审美价值;广告宣传 商业广告设计是运用某些视觉设计理论来把某种商品价值传达给受众的传播方式,它以文字、图形、色彩等为基本设计要素进行设计艺术创作,是沟通企业――商品――受众的桥梁,[1]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情感和理念,同时它也创造了更多的附加价值,那就是更具艺术内涵的广告作品能够给人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并给人以美的享受,成为引领时代的典范,从而最终更能够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望,所以商业广告创意离不开艺术内涵的营造。 一、艺术内涵是商业广告设计的审美价值体现。 优秀的商业广告设计除了要展示它的商业价值之外,也要强调审美,讲究艺术性,否则不用设计,只要告示就可以了。商业广告的艺术性首先是调动必要的艺术手段来反映特定商品形象的本质属性,这种艺术内涵使广告产生的美感,对受众即广告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来说,是一种极具“诱惑力”而且非常感人的召唤和启示,这正是商业广告的审美价值的体现。商业广告的艺术魅力同广告的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密不可分,它紧紧地依附在广告的促销功能上。[2]按照这种标准,不能吸引消费者注意的广告就不能算是美的广告作品。同时,如果只是把消费者的注意力引向广告本身而不是引向广告所宣传的商品,也同样不能算是成功的广告。广告佳作应该使广告诉求对象产生“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产品,我一定要买它来试试”的效果,才是成功的作品。由此可见,广告创作的艺术内涵要围绕商业性这一特点来追求画面美、色彩美、语言美,决不能使设计脱离于广告营销战略的整体构思之外。广告设计者要防止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美达不到推销商品、扩大销售的目的,甚至过度渲染,使受众感到虚假、产生逆反心理,对广告宣传起到反作用的后果,这就要在广告构思、创作直至推出作品前,都要模拟市场,站在受众角度进行中肯的分析、研讨和预测,需要修改就坚决地修改,需要割舍就坚决地割舍,确认自己的广告作品真正达到了商业价值和艺术内涵的有机统一,才能正式推出,以免产生不良市场效应,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独具艺术内涵的商业广告有着更出色的宣传价值。 商业广告的另一价值体现在于宣传商品信息、扩大企业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要实现这一宣传价值,就要求广告设计者在塑造艺术形象时突出的只能是某一商品的品格形象,并依照企业营销战略及商品本身的特点,融入自己的审美情趣,从最能挖掘出商品品牌个性的最佳视点,精心塑造出一个良好的个性化商品形象,使受众能够很好的接受,这就展示出了广告的宣传价值。商品形象既是特定商品价值的符号化,也是广告诉求意愿的物化形态。每一个成功的商业形象,都贮存了大量的认知的和审美的信息,受众接受这种信息是一种选择性心理活动,广告艺术内涵的深浅必然影响到传播者、媒介以至受众的状态,从而最终影响到广告信息的价值。要影响受众对商业广告信息的第一步“注意”,调动其感觉器官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广告形象,使其“一见钟情”,艺术内涵的感染力和导向性将对其发生的选择意向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包括受众在接触广告信息时的心理状态、感觉程度、类比程度、选择刺激强度等,实际上是其艺术内涵的展示,展示的越深越广,广告宣传在受众身上的作用就越大。当受众注意了、理解了、接受了这些信息,也就接受了商品形象,接受了广告的诉求意愿,实现了广告的宣传价值,从而使受众获得了审美享受。因此,独具艺术内涵的商业广告作品可以为商业活动增分加彩,宣传价值倍增。 三、商业广告展示是艺术欣赏的成果 商业广告既是一种产品的宣传展示,也是一种设计艺术的欣赏。有人说,毕加索之所以变成毕加索,是因为有收藏者买他的作品。他们喜欢他的创作并相信会升值--因为有画商与收藏家,所以他变成了毕加索。优秀的商业广告之所以优秀,那是因为它不仅是具有商业价值的设计,而且兼有艺术欣赏价值。回顾一下广告史,我们能回顾出许多深入人心的设计艺术作品,例如万宝路香烟品牌广告里那个深入人心的美国牛仔的形象,它其实映射出的是一种美国精神。米其林公司推出的轮胎汉也已经陪伴它的客户走过近百年。 现实中,有艺术内涵的广告设计才能招引更多的顾客,使他们得到高质量的商品认知服务,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可见广告设计的艺术性隶属于商业性,其视觉核心是体现某一商品的内在气质,同时广泛传播,诉求受众的认同。因此说,广告设计构思有别于一般的艺术创作,它与企业或商品相联系,具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其中有商家的意图、要求,有销售的心理因素,有特定的风俗民情,还蕴含与同类商品的竞争性,新产品的独创性,老商品的历史性等。但是,一种商品只是历史的产物,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淘汰和替代,而启示人们对这种商品产生需求欲望的广告设计作品,却具有长久的艺术欣赏价值。独具艺术价值的商业广告的营造要求设计师除具有高超的设计能力外,还需要具备美学、文学、摄影、市场、销售心理等学科知识。这些知识都会提高你的作品的品位,进而赢得受众。 四、结论 如果有一位艺术家脱口赞叹某件广告设计作品,那是他的艺术欣赏感情的一种自然流露,是艺术家源于艺术角度的真实感觉,得到的是一种艺术享受,而他可能并没有想去购买广告中宣传的物品。可是如果换成另外一个普通受众,他就可能在这种艺术欣赏中产生对某种物品的购买欲望,这就使商业宣传在艺术欣赏中得以实现,既达到了商家的宣传效果,也实现了广告促销的价值和目的,使企业家和艺术家的付出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版式设计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商业广告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同。论文探讨了商业广告的价值以及如何构成富有美感的广告形式。同时总结了版式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以及广告设计的视觉应用及其构图类型。 商业广告的主题具有社会性,其主题内容存在深厚的社会基础,它取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并运用创意独特、内涵深刻等广告手段和用不可更改的方式、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方法来正确诱导社会公众。 版式设计形式美的法则 版面艺术设计的构成离不开艺术表现,是设计师为之奋斗而总结出的理论精华。美的形式法则通过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等一系列形式构成法则来规划版面,把抽象美的意念诉诸于观者,并从中获得美的教育和感受。 1. 重复与交错:在版面构成中,不断重复使用形状,大小,方向相同的基本形式,形成严正庄重的气势。重复使设计产生安定,整齐,规律的效果,但重复构成的视觉感受有时容易显得呆板,平淡,缺乏趣味性的变化。故此,在版面中可安排一些交错与重叠,打破版面的呆板,平淡的格局。 2. 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来自于音乐概念,正如歌德所言“美丽属于韵律”。韵律被现代版面构成所吸收。节奏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秩序,重复性连续排列,形成一种律动形式。它有等距离的连续,也有渐变,大小,长短,明暗,形状,高低等排列形成。在节奏中注人美的因素和情感—个性化,就有了韵律。韵律就好比是音乐中的旋律,不但有节奏,更有情调,它能增强版面的感染力。 3. 对称与均衡:对称是同等同量的平衡。对称的形式有以中轴线为轴心的左右对称;以水平线为基准的上下对称和以对称点为源点的放射对称;还有以对称面出发的反转形式,其特点是稳定、庄严、整齐、秩序、安宁、沉静。均衡是一种有变化的平衡。它运用等量不等形方式来表现矛盾的统一性,揭示内在的含蓄的秩序和平衡,达到一种静中有动或动中有静的条理美和动态美。均衡的形式富于变化,趣味,具有灵巧、生动、话泼、轻快的特点。 4. 对比与调和:对比是将相同或相异的元素作强弱对照编排所运用的形式手法,也是版面设计中取得强烈视觉效果最重要的手法。归纳起来有:主次、大小、粗细、长短、疏密、动静、黑白、刚柔、虚实等对比,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并存。通常在同一版面中呈现,多种对比关系交融在一起。在对比关系中,对比越清晰鲜明,视觉效果就越强烈。调和是在类似或不同类的视觉元素之间寻找相互协调的因素,也是在对比同时产生调和,所以许多版面常表现为既对比又调和,两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对比为强差异,产生冲突;调和为寻求共同点,缓和矛盾。两者互为因果,共同营造版面的美感。 广告中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 在大型商业活动中,为适合特定空间的氛围,可将同样的广告画面进行重复排列,扩大其时空容量,加深消费者的视觉记忆累积。具体到单幅广告,可采取有方向性的竖向、横向、斜向视觉流程,引导视线作或上下、左右或倾斜地流动;无方向性的曲线视觉流程和重心视觉流程则更具有韵味,强烈的节奏感、扩张感突出了鲜明的主题内容,版面视觉流程的设计将消费者的视觉流程停留点在了突出重要信息位置的最佳视域区。导向视觉流程是目前商场招贴广告中利用率最高的设计手段。导向元素可以是线条、箭头符号、手势符号和文字等,它主动性地引导人们的视线向一定方向顺序运动,由主及次,把画面各构成要素依序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发挥最大的信息传达功能。 商业广告的版式构图 构图是商业招贴广告设计的重要问题。它是整个版面的结构形态,不同的构图具有不同的性格,表达不同的感情倾向。 1. 图片信息主体化构图:这是常见的一种广告编排类型,图片在版面上方,标题在下方,然后是说明文与商标图形。图片占据版面大部分区域,文字部分无论从信息量还是所占空间大小都相应弱化,精美的图片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具有视觉冲击力,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2. 标题型构图:标题在版面上方,图片、说明文与商标图形依次在下方。以标题作为图片的先导,让观众对标题先予以注意,留下明确印象,然后看到图片后获得感性的形象认识,进而在版面下方安排适当的说明和商标图形,使观众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类构图一般文字较少,可以根据内容需要对主题文字形式本身,以及文字组合形式进行灵活、生动的设计,实际上是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表现。 3. 散点型构图:在版面的设计时将图与图、图与文字之间作自由分散状态的散点构成方式,形成一种随意的不经意的视觉效果。散装排列强调感受性原则,较注重自由、随机和偶然性的空间运动感。这种设计貌似随便而为,其实在内涵上蕴含着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创意追求。如在商业招贴广告的版式设计中运用散点构图的形式,则要注意各元素成焦点分散状态,而色彩主调和图形的相似性要协调,总体感上有统一的气氛与效果。为便于消费者在散点的版式中有视线的焦点,可将构成要素作适当变化,如将其作局部完整的放大,以规则的块面嵌入散点构成的特定部位,使消费者一开始就能把视线集中在这些经过着意设计的部分,以此为导线,然后再对散点的内容做轻松的视线流动,获得完整的印象。 4. 全图型构图:这是一种具有现代感的构图形式,也称无版心设计。它是用一张图片占据整个版面,无疆界性地打破了传统版式天头、地脚、内外白边的含义。图片可能是产品或品牌代言人形象,在图片的适当位置直接嵌入标题、正文和商标图形,用开窗形式安排其他构成要素,或图片甚至文字元素频繁“出血”,使广告形式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赢得消费者的极大关注。图片的视觉流程往往是从图片的精妙之处开始,最后视线流动到说明文及商标图形。 总 结 商业招贴广告象其他文化招贴一样,是对平面视觉传达设计美学的一种应用和延伸。版式设计的应用是增强广告自身美感、提高广告视觉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它促进了色彩的和谐组合,让人们在无意接受广告的同时,享受商业招贴广告为消费者带来的诸多便利。 (作者单位:广东省南华工商学院)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色彩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摘 要]色彩在商业广告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商业广告最先吸引眼球的所在。优秀的广告设计师明知道色彩运用的重要性,加强色彩的运用,促使商业广告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是广告设计师们竟相探索的领域。文章研究了色彩运用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进而研究了色彩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运用技巧。 [关键词]商业广告设计 色彩 运用 一、色彩运用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色彩是光感过程的第一类要素;而面积、形态、位置、肌理等形象的四要素是获得色彩表现的条件,被称为色彩的第二类要素;此同时,色彩还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产生一定联想。每一个优秀的广告作品,在色彩运用上都有着其成功之处。商业广告的色彩就像文章的标题一样,是最先闯入消费者视野的元素,其对于广告的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色彩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运用技巧研究 (1)色彩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运用要符合商品特点、环境、季节、投放场地等客观条件 1.要符合商品特点 作为一名广告设计师,考虑商品的特点是最首要的。色彩设计首先应以表现商品内容、属性为准则,运用色彩形象化地反映被包装商品的内容、特征、用途等。主要是通过外在的包装色彩能够揭示或者映照内在的包装物品。使人一看外包装就能够基本上感知或者联想到内在的包装为何物。正常的外在包装的色彩应该是不同程度地把握这个特点。从行业上进,食品类正常的用色其主色调鹅黄、粉红来表述这样给人以温暖和亲近之感。当然,其中茶,用绿色不少,饮料,用绿色和蓝色的不少,酒类、糕点类用大红色的不少,儿童食品用玫瑰色的不少,日用化妆品类正常用色其主色调多以玫瑰色、粉白色、淡绿色、浅蓝色、深咖啡色为多,以突出温馨典雅之情致,服装鞋帽类多以深绿色、深蓝色、咖啡色或灰色为多,以突出沉稳重典雅之美感。 2.要符合应用环境 大的商场适合选用较明亮、温和、淡雅的色调,有利于塑造安详、舒适的购物空间,与顾客放松惬意的购物目的形成一致,也为顾客注意各家店铺的独特性提供很好的保证。而小商铺的色调则可以多样化,选择较为强烈的色彩,刺激顾客的视知觉,特别是具有行业特征的商铺,更需要个性鲜明的色彩加以强调,对顾客而言,选择符合自身心理的产品是购物的首选目标。 3.要符合季节等因素首先,卖场的POP广告、图片,海报、文字的颜色与季节和具体时期相符。春季应突出生机勃勃,夏季应给人制造清凉的效果,秋季制造成熟的氛围,冬季营造温暖以及享乐的氛围。在这点上,石家庄新百商场的卖场设计就做得很到位。例如某卖场在2008年。其在每个转角处都放置了象征春天的景物,如鸟巢,盛开的桃树,以及花团等等,甚至还有大幅的春天图景。让人在寒风凛冽的严冬以外的享受到丝丝暖意。其次,也可以在不同季节分别装饰上符合人们对不同季节感觉的主色调,给店面赋予生命。如春节时选用大红色作为主色调,传达喜气洋洋的感觉。 (2)寻找色彩运用的突破口,打造色彩运用的更高境界 色彩运用中有许多成功案例,这里以“百事蓝色风暴”与以红色元素为主的可口可乐广告为例进行研究。 1.“百事蓝色风暴” “百事蓝色风暴”是百事公司的宣传语,其色彩运用是以蓝色为主。近些年,很多商店的招牌、冰柜等都选用了百事蓝色网暴的图例。那一串带着气泡的蓝色的图案已经成为百事的代名词,可见其广告运用的成功之处。 2.运用红色元素的可口可乐 与其对应的就是“要爽由自己”的可口可乐公司的红色主题广告,其广告的创意是以红色元素为主,宣传自由、个性,以红色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也是十分在功的色彩运用案例。 3.“百事红色阴谋” 做品牌自己的颜色,可以收到良好的广告效应,但是,在飞速发展的商业时代,根据热点事件、环境变化等随时调整自己的广告策略显得更为重要。 以百事公司为例,2007年9月,百事公司在“百事13亿激情会”上,突然以推出“火红中国队百事纪念罐”,其红色运用大气灵运、风度翩然成为广告设计中的又一经典传奇。其这一举动也打破了消费者心目中的蓝色百事、红色可口的印象。有人戏称其为“百事红色阴谋”,之所有会有这样颠覆性的转变,主要是为了迎接当时即将到来的一个商机,即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用一身中国红,即符合中国元素,又显得喜庆刺激,极大地争夺了中国市场,这也突显了百事可乐“敢作敢为,大胆创新”的个性和理念。其这一次广告中的色彩运用可以说是又一次重大突破,打造了色彩运用的更高境界,是百事形象的一次华美转身。 三、总结 色彩在商业广告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商业广告最先吸引眼球的所在。优秀的广告设计师明知道色彩运用的重要性,加强色彩的运用,促使商业广告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是广告设计师们竟相探索的领域。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面向低龄受众的电视商业广告设计 摘要:0~17岁低龄受众是电视商业广告重要的目标受众,也是极易受广告影响的群体,在电视商业广告设计中要从广告的内涵定位、具象表现设计、道德伦理约束三个方面进行健康、积极、美的设计,以达到商业效应和公益效应的双赢。 关键词:低龄受众 电视商业广告 设计 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少年儿童等广大低龄受众逐渐成为商家角逐商业份额的重要市场,因此面向这些低龄受众群体,各类商业广告设计成了商家进行产品与企业形象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广告形式中,电视广告是最具影响力的广告形式和媒介,面向低龄受众的电视商业广告设计,不仅在表现形式上要进行创新与突破,同时更需要在设计的内涵和伦理道德层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低龄受众群体与电视广告分析 低龄受众的年龄跨度一般是从0岁至17岁,在其内部又可以细化为学龄前幼儿、学龄儿童、少年和青少年这四大类群体。从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这四大类低龄群体对广告有着不同的关注点。0~5岁的学龄前幼儿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弱,但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广告中鲜艳的色彩、简单明了的图形、欢快的音乐和柔和的语音有明显偏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能够有越来越明确的表达能力。6~10岁的学龄儿童已具备一定的认知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喜恶,对广告中出现的一些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动画形象或儿童形象有着较为强烈的倾向性,能独立或借助不同方法实现自己的要求和想法。11~14岁的少年认知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比较强,渴望得到等同成人的待遇和理解,思想和行为有着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对广告中较为幼稚的形象或语言行为有一定的抵触,对年轻帅气、健康活力的广告形象或广告明星有较为强烈的倾向性,并常对广告内容中的语言行为和生活方式有仿效的倾向,同时喜恶比较分明,对广告人物形象或广告内容的喜恶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产品的选择。15~17岁的青少年在认知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已基本等同于成人,有着比少年更为独立和个性的思维与想法,对自己的喜好、言语、行为都有着强烈的主见,不易受他人左右。 针对低龄受众进行广告宣传的产品多集中在学习用品、食品、保健品、药品、服装鞋包、玩具等门类。这些产品及其生产企业,根据低龄的少年儿童爱看电视并容易受到电视内容影响和引导的特点,常常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制作精美的电视广告,并通过购买广告时段在少儿节目、动画片、儿童剧等低龄受众较为集中的节目时间段进行不同方式的插播。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广告都会受到低龄受众的喜欢,其广告的内容、人物形象、画面色彩、音效处理、长度、播放频率与时段等,都直接影响着广告的效果。因此,电视商业广告一方面有着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表现直观等优势,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竞争激烈、创新难、反复播出或影响主体节目收看引发受众反感等劣势。 低龄受众电视商业广告的内涵定位 商业广告,顾名思义,首先考虑的是广告为产品和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不能单纯地依靠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的成功销售,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企业健康的形象,因此企业在进行产品商业广告宣传的时候更多是要进行健康、积极、深刻的内涵定位,透过产品的商业广告模式传达企业的精神、树立企业的形象,让受众在认识了解产品的同时逐渐认可和信任企业。 电视广告作为一种低龄受众接触最多的商业广告形式,常常采用叙事作为广告主题的表达手法,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深受低龄的少年儿童喜欢,因此,将故事内涵进行良好的定位对广告的成功有着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内涵定位,一方面要突出广告所宣传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较优点在哪儿,另一方面要借助故事的情节和内容帮助少年儿童了解企业的文化、理念以及更为深入的人生知识和思想。良好的内涵定位主要通过优秀的电视商业广告文案设计得以实现,也就是要写出好的电视广告故事脚本。 低龄受众电视商业广告的具象表现设计 电视商业广告的具象表现是优秀内涵的完美表达,主要包括人物形象设计、画面形式美设计、音效设计、广告节奏设计四大块设计内容。 人物形象设计。在进行电视商业广告的拍摄与制作之前,人物形象的设计无疑是一道极其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要通过主体受众分类进行广告主角和配角人物的选定,同时要通过充分和深入的受众分析来进行广告人物的形象造型和动作设计。0~5岁的学龄前幼儿较为适合运用动画人物或拟人化的动植物形象作为广告人物;6~10岁的学龄儿童较为适合运用动画人物和儿童影视剧明星作为广告人物;11~14岁的少年和15~17岁的青少年较为适合使用儿童影视剧明星、体育明星以及一些健康的青春偶像明星作为广告人物。 以可口可乐的中国新年贺岁广告片为例,其主体受众主要定位于少年和青少年群体,因此广告人物选择的是这类低龄受众较为偏爱和崇拜的体育明星。根据受众的地域分析,广告选择了中国青少年比较喜欢的刘翔、郭晶晶等中国奥运冠军,并为他们穿上了极具中国新年特色的红色唐装,片尾以共同举杯作为贺新年的代表性动作。 画面形式美设计。画面的形式美设计主要是指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在电视商业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渐变突变和多样统一。电视商业广告设计作为现代一个重要的设计门类,对其形式的艺术美有着严格的要求,最主要的表现方法就是对其广告画面的色彩、形态、图案、比例、动势等要素的形式美进行精心推敲。 大致说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电视广告画面形式对儿童产生的视觉和心理效应是不同的。0~5岁的学龄前幼儿对画面的色彩比较敏感,因此在处理广告画面时尽量考虑使用鲜艳的纯色,色彩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并运用一定程度的对比以加强对学龄前受众的视觉刺激。同时还要注意广告画面的色彩和形态不宜过多,图案也不宜复杂,以免造成受众的视觉混乱,尽可能地考虑画面的调和对比与单纯齐一的形式美原则。色块排列形成的优美的节奏韵律感也容易吸引学龄前幼儿,此外,广告画面的主体动势应尽量运用渐变方式,不宜用过于激烈或快速的突变方式。如一些广告在舒缓的播出中突然以极大的体量、极夸张的形态、极快的速度出现广告产品画面,很容易给受众造成惊吓。6~10岁的学龄儿童对广告画面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产品或广告人物形象上,因此广告画面的背景与主体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广告画面的主体动势要加强,主体与背景的比例要拉开,背景的色彩、形态与图案的形式美应更多地起到烘托广告主体的作用,因此对比和突变的形式美法则在这一阶段的电视商业广告中运用较多。11~14岁的少年和15~17岁的青少年审美要求逐渐提高,不仅关注广告的主体,同时也将广告画面的形式美纳入对广告主体的评价体系之中,在广告画面的色彩、形态、图案、比例等要素的设计上或通过调和对比形成趣味性的视觉刺激,或通过单纯齐一形成整齐明快的视觉享受,或通过节奏韵律形成轻松美妙的情感共鸣,无论运用什么形式美法则都需要注意尽量营造出健康明快、高雅脱俗的美的画面形式。 音效设计。电视广告是一种集声画于一体的广告形式,因此除了画面的形式美,声音效果产生的美感也很重要,电视广告的音效一般包括广告语音效和背景音效两部分。定位于低龄受众的电视广告,背景音效可以选择节奏舒缓、柔和欢快的儿童歌曲、世界名曲等,不要使用过于喧闹的流行音乐或过于低沉的音乐。背景音效的选择以不影响广告语效果、有效烘托广告画面氛围为佳。广告语音效宜选择清脆可爱的童音或温柔舒缓的年轻女性声音,如果是男性声音也应该尽量表现得柔和沉稳,广告语的诵读轻缓流畅、节奏感强,通过合理地抑扬顿挫加强受众的记忆效果,针对11~17岁受众也可选择广告代言明星诵读广告语以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 广告节奏设计。广告节奏设计主要是指广告情节起伏和广告画面变化的节奏感处理。一般说来,受众年龄愈低,广告节奏愈慢,即是说广告的情节相对简单、起伏变化不大,广告画面变化的速度较平缓,舒缓直白的慢节奏型电视广告更容易为0~10岁的低龄受众喜爱、理解和记忆。而11~17岁的受众往往更喜欢情节相对复杂、故事性强、情节高潮明显、变化丰富、画面变化速度较快的快节奏型电视广告。当然,在具体的设计中也要根据产品和目标受众的具体特点进行快慢节奏的有机结合以达到广告的最佳播出效果。 低龄受众电视商业广告的道德伦理约束 低龄受众随着年龄的递减,其判断力、自制力、抗诱惑力等心智因素会显著降低,其语言和行为的模仿力会明显增强,因此电视商业广告在设计上要特别关注对低龄受众尤其是11岁以下低龄群体的心智成长影响,也就是说,要在广告的内容及表达方式上向纯洁、健康、积极的方向和理念进行设计。 第一,面向低龄受众的电视商业广告设计要注重引导少年儿童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诸如众多的儿童食品广告、儿童服饰广告,其广告的直接目的即是刺激少年儿童的占有欲和购买欲,以达到向家长提出购买要求,推动产品销售的根本目的。很多广告中运用“我们都有……了,你有了吗?”等类似的语言,或运用“拥有某种产品引来其他小朋友羡慕妒忌的神情”等类似的情节画面,让众多的低龄受众产生非买不可的想法,引发与同龄人的攀比心理,由此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物质至上、追逐名牌、注重享乐、虚荣心强等一系列错误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广告内容及具体的语言、情节、行为的设计上要特别注意避免对商业效应的过度关注,更应关注的是广告的公益效应。 第二,面向低龄受众的电视商业广告设计要注重引导少年儿童正确的语言和行为。少年儿童的记忆力和模仿力是很强的,电视广告由于其播出频率高,其广告语和广告中的代表性行为动作对少年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极强的。因此应该为他们设计适合他们年龄段心理、生理特点的健康简单、琅琅上口的广告语和积极向上的广告内容,像一些成人化、有暴力倾向、意志消极的广告语和暴力、夸张、危险的广告动作要避免出现。此外,电视广告的内容和广告语应尽量实事求是,不可盲目夸大,以避免滥用少年儿童的信任而带来恶果。 第三,面向低龄受众的电视商业广告设计要注重培养少年儿童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具体的广告设计中可以大量运用讲述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来帮助少年儿童尤其是11岁以下的低龄群体了解并理解诸如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宽容礼让、不畏困难等优秀品质的内涵,并通过电视广告的强力影响使之深入少年儿童的思想,通过少年儿童好模仿的特点使之身体力行。这种集商业效应和公益效应于一身的电视商业广告无论是对受众的健康成长还是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结语 面向低龄受众的电视商业广告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实现商业效应和公益效应的双赢,因此优秀的内涵定位是舵,完美的具象表现是船,严格的道德伦理约束是帆,只有三者的紧密结合才能让电视商业广告载着成长中的低龄受众驶向光明的未来。 编校:董方晓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浅议商业广告设计中创意图形的视觉表达 摘要:商业广告中的图形在促销和文化推广上与文案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商业广告设计中,图形比文案占据更多的位置,它是大众传播中最具情绪感染力和精神浸透力的信息传到形式。本文分别从商业广告中图形语言的特性、商业广告中图形创意的表现方法、商业广告的图形表现形式三方面对商业广告设计中创意图形的视觉表达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商业广告图形语言创意 21世纪是信息过剩的时代,商业广告如何不被信息海洋所淹没,使匆忙的现代人也能驻步留意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广告设计师的首要使命。创意图形,这一独特的视觉语言以它独有的传播优势,构成了它在商业广告信息传播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1.商业广告中图形语言的特性 1.1图形语言的形象性 图形语言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形象性。一则需要长篇大论才能叙述清楚的信息内容往往通过一张图片就能让人一目了然。从传播角度来说,文字信息存在相对的模糊性,但如果用图形形式来加以展示或再现,那么信息就会更加生动准确地进行传达,同是视觉再现,图形的展示比文字形式的陈述更具有说服力[1]。 1.2图形语言的识记性 记忆的基础首先是识别,图形是由形、色、表现风格等多种因素组织而成的,很难完全雷同。其独立的形象特征和视觉感染作用,使它成为最易识别和记忆的信息传播形式。目前许多企业即是基于对形象语言这一功能的认识而广泛运用VI系统来提高企业及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率,增强记忆,由此获得推广、赢得市场。而具有独特图形语言的商业广告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目光,并产生清晰的图形印象,从而实现信息识别、传递和记忆。 1.3图形语言的新奇性 新奇就是指想法的新鲜和奇特,并且还要有新颖的表现手法,超出了人们的思维习惯,新奇是创意吸引力产生的根源。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图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们不仅向消费者传达信息,更重要的是它们构思巧妙、独特、具有创造性。可以满足受众如图求新、求异的心理。 1.4图形语言的象征性 图形语言的象征性是用一种或一组形象使观者体验到其中的内涵和意义,利用图形与客观对象之间存在或并无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的因素,自由地表征对象的。图形语言的象征性营造的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在商业广告设计中能广泛地表现各种笼统的事物和那些带有抽象性的属性[1-3]。 2.商业广告中图形创意的表现方法 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创意表现应是以传播商业信息为根本原则,以创造性思维为先导,寻求独特、新颖的意念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以独特而清晰的阐释方式说明商业广告中要表述的信息内容,以独具匠心而新奇的形象画面引人关注、发生兴趣、产生感染,并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使观众不得不接受信息。 2.1展示法 展示法分为两种,分别是直接展示和间接展示。直接展示主要展示产品的面貌、质地、特点、功能、用途、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以及为消费者带来的利益和好处等。一般采用逼真的图形,给人真实、直观、形象的感觉,使信息具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间接展示借助其他事物来表现,适合用于表现那些不容易直接表述的事物或产品,通常使用的表现主体是品牌、人物或道具等。 2.2组合法 2.2.1同类组合 同类组合是将相同的元素或事物以重复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形象,赋予新的思想理念,从而产生新的创意。 2.2.2异类组合 与同类组合有所不同的异类组合是将两种不同性质或类别的事物放置在一起,产生一种意境和独特的视野。但这种组合必须根据广告的主题需要确定其主次关系。图例含义:是一个PS3宣传广告,该广告将眼珠和游戏中的场景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视觉效果。表现出游戏的繁多,能够使消费者目不暇接的中心含义。 2.2.3重新组合 将同一个物体打散后进行重新组合,主要方式是通过改变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产生新的创意。图例含义:是一则航空货运公司宣传广告,该广告使用了重新组合的方式来表现该广告的中心含义,该广告将世界地图上的不同区域打散后重新组合,组成了一架飞机的造型,表现了该航空货运业务遍及世界各地。 2.3夸张法 使用夸张法需要运用想象力将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大,增强作品的表现效果,加强视觉冲击力,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夸张不是产品的性能、特点以及作用的夸张,而是指图像创意中的夸张,包括形态的夸张和神情的夸张。 2.4同构法 同构图形强调独创性,通过创意联系,对来自生活中的创意元素加以创造性的改造,关键在于形的连接与相互转化,不追求生活的真实性,更注重视觉创意上的艺术性和内在联系,强调美学质量,要求构成体自然又合理[4]。在寻求同构图形的思维过程中要尽力找出创意元素之间的相似或相同之处,由此开始联想。例如:把不同的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可能是矛盾的对立面,或对应相似的物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商业广告中同构图形是创意表述的重要方法,它应用广泛,感染力强。同构图形以独特的视觉语言赢得了受众的视线,从而达到了信息传达的最佳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感受。 2.5比拟法 拟人化是一种幽默的创意形式,以诙谐、风趣、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幽默感背后的深刻内涵。拟人图形是通过想象、虚构、假设等思维方式,把一些非人类的物象当成具有人类思想情感、语言能力、行为特征的生命在画面上进行变化处理,以人的表情、思想、动态或活动特点等作为创意的切入口,把其他事物的形象与人的性格特征有机联系起来,使创意更具人性化,更易于理解,富有亲切感,利于信息传达[5-6]。在商业广告设计中普遍使用比拟的方法,既能够使抽象的寓意转换成具体的形象,又能使图形更加生动,还可以把事物原来的形象变形、扭曲、重新组合,制造超越常规的视觉形象,从而增强商业广告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 3.商业广告的图形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表现形式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地运用到商业广告领域,它极大地拓展了商业广告的图形表现空间,使表现形式显得更为丰富多彩、风格纷呈。 3.1摄影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摄影照片的运用具有可信度高、效果逼真、实用方便等特点,对树立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起着良好的作用。由于摄影照片所具有的直观的形象性和真实性、客观性,因而能极大地增强广告诉求的可信度,从心理上缩短作品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从情感上获得人们的信任,从视觉上对人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使广告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3.2绘画 绘画表现形式创作的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图形,充满韵味的美感,富于生气的视觉效果,能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丰富的联想[7]。尤其是手绘图形中的线条、色彩、造型、肌理等所具有的设计风格和情感,更容易使人们对作品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对商业广告中的产品或品牌形象产生好感。 总之,商业广告设计主要是由图形语言构成的,图形语言的种类繁多,且资源非常丰富。每一位现代设计师和我们从事设计专业的人员来说,都应谙熟它的特性、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必须充分认识了解商业广告中创意图形的涵义、表现特征和创作原则。在借鉴他人设计的同时按照其创意原则进行训练,从而提高我们的创意及设计能力。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浅谈色彩与商业广告设计 [摘要]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范畴,色彩始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而商业广告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与色彩有着不可分隔的联系,因此色彩是商业广告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 色彩 心理 商业广告 注意力 人类的色彩文明意识,自觉认识和开发在不断的进步。古往今来,色彩从来就不仅仅是以创造美的色彩作品为最终目的。在总结色彩的规律和开发色彩的表现及揭示色彩的神秘中,人们不断发现色彩在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艺术上的不可言状的力量,人类在大自然中不断的吸取灵感,享受着色彩创造的喜悦。21世纪以来,科学的日新月异,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极大的丰富和改变了我们视觉和体验。今天,人们的生活与色彩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色彩心理的刺激感和满足感不断的影响着人类,它已成为现代文明生活的一部分,而商业广告恰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必将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色彩和商业广告的关系已是不言而喻。 一、色彩与人的心理 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体现为情绪和机能两个方面。情绪方面的影响体现为:人们对某些色彩的喜爱、厌恶,从不同色彩关系中所感受到的华丽、朴素、高崇、俗气等印象。这常常能影响人的情绪,并导致人在行为上的不同反应。人对色彩感知的心理反应,不能一概而论,它因人在生活环境,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审美观念的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而不相同。直接影响到人对色彩感知情绪的因素众多,有人种、民族、宗教、性别、地理、教育、生活等。色彩对人的影响,在机能方面的反映体现为:人们对不同的色彩和色彩关系会产生不同冷暖、硬柔、强弱、轻重等心理感觉。这些感觉在不同的地域、人种、民族、性别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基本上是相似或相同的。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中生存的人类,对色彩与生活内容相联系时,有很多相同或相类似的生活经历而形成的。 二、色彩的表现 大千世界,色彩斑斓,,大自然通过色彩向我们展示了色彩的价值和魅力,每一个角落无不渗透着色彩的设计。都市环境、建筑、交通工具、产品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不但丰富原有多彩多姿的色彩世界,更使人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生机,同时也开拓了人类前所未有的视觉色彩的领域。 色彩设计艺术家们在这些工作中充分体现出伟大的创造力。东方的色彩表现重感情、意象,西方色彩重感受、再现。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各民族都在自己的宗教文化活动中,以宗教的精神性最先产生自觉的色彩形式,主导了区域性的色彩美学倾向和集体性的色彩表现个性色彩的开拓。如大家关心的商场促销活动或介绍商品时,都需要用鲜艳和亮丽的颜色,去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食欲,更熟悉的中国国旗,它有红,黄色组成。使人充满热情和活力,红色表示吉祥、喜庆,黄色表示明亮、尊贵,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色彩特征。 三、色彩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在商业广告表现中与公众的心理反应密切相关。公众对商业广告的第一印象是通过色彩而得到的艳丽、典雅、灰暗等色彩感觉,影响着公众对商业广告内容的注意力。鲜艳、明快、和谐的色彩组合会对公众产生较好的吸引力。陈旧,破碎的用色会导致公众产生“这是旧广告”而不会引起注意。因此,色彩在平面广告上有着特殊的视觉祈求力。 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是由色彩、图形、文案三大要素构成的。图形和文案都不能离开色彩的表现,色彩传达从某种意义来说是第一位的。色彩在商业广告中的运用,设计师要表现出广告的主题和创意,充分展现色彩的魅力。首先必须认真分析研究色彩的各种因素,由于生活经历、年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理反应有所区别,人们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对色彩的象征性、情感性的表现,人们有着许多共同的感受。在色彩配置和色彩组调设计中,设计师要把握好色彩的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纯度对比、面积对比、混合调和、面积调和、明度调和、色相调和、倾向调和等等。色彩组调要保持画面的均衡呼应和色彩的条理性。商业广告画面有明确的主色调,要处理好图形色和地色的关系。 设计师要明确色彩定位。商业广告定位在突出标志时,要考虑企业的个性特征和企业的形象色,通过色彩定位来强化公众对它的辨认,商业广告定位在突出商品时,就要强调商品形色。色彩传达的目的在于充分表现绘画、对象的特征和功能,以适合市场审美流,利用色彩设计的创意造成一种更集中、更强烈、更单纯的视觉形象语言,加深公众对广告的认知程度,以致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四、商业广告设计中的色彩价值 20世纪50年代,新的市场观念的形成,市场营销学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依据,企业不仅仅希望能够短期销售自己的产品,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产品,通过平面设计等一系列的系统设计,来树立企业在顾客中的各种正面形象,其中就把色彩与商业广告设计当作视觉因素的一个重要关键来进行研究和推广,而这两者恰恰与购买者的心理及购买行为相融合,因此,色彩与广告是不分家的,色彩是商业广告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尚未了解广告设计的内容时,一个广告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通过色彩而得到。它能从直观上给人诸如:华丽、高贵、典雅、俗媚等不同的心理反应,同时色彩与形的结合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辨认图形,因为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性,会使我们产生各种不同的联想,从而达到了商业广告最大的效应。 一个好的商业广告设计,首先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人们最先受到刺激的因素就是用色,广告的用色好比人的面色,而人的面色又能够反映出他们的健康及精神状态是否良好。在一般情况下,鲜明、和谐明快的色彩会给人眼睛一亮,而杂乱、灰暗、陈旧色彩则不能吸引的注意力。由此可见色彩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价值重要。如当今KZN20品牌的一个香水广告,整幅画以淡黄色调呈现,表现了一个童话般场景,在花叶般造型的香水瓶顶部,一个美丽动人的小蝴蝶仙女在闭幕休憩,整个色调的处理给人诗一般的感觉和梦境般的幻想,从而及为深动地展现了品牌的形象和品味。 马克思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由此可见色彩对人的影响力它已成为商业现代广告设计中最重要的情意表达手段。此外,色彩还有使人增强识辨记忆的价值,而具有良好色彩构成的广告设计,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增强了识别,而且还有助于引起记忆,产生不断的重复消费的作用,接触事物表面的色彩特征,有时比接触其本质特征更为深刻。 色彩还有明显的刺激感和影响情绪的作用,而色彩正是商业广告设计中最重要的视觉冲击力表达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影响着人的感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情绪或行为,种种色彩实验表明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环境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如法国迪奥唇膏广告,广告画面以绿色的散沙为背景,就在这洋溢着无限生机活力的绿色沙粒中,出现的红色唇膏显得的尤为突出,大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妙趣,再次色彩还可以传达人的意念,正确表达企业和产品的含义,即使再复杂的东西和事物,经过一定的色彩处理后,可以使其变的简单而易懂。 而现代的设计家们,在设计广告的同时,对色彩关注和色彩研究从不停留,认为色彩在视觉上最容易对人们产生影响力,增强产品形象的感染力,它是提高艺术魅力和刺激购买行为最有力的武器。因此,色彩以成为商业广告设计中“价值”体现的主要依据。 五、色彩与商业广告设计有机结合 色彩的运用已不再是简单地为了画面和环境的美观,它体现着图形语言及视觉冲击的特点,而在商业广告设计中引起的目标消费注意,更是广告传达信息的功能反映,因此我们必须要牢牢吸引目标,不仅仅是要反映一定的主题内容,更要认识到色彩的心理刺激作用,从人的各种心理因素入手,抓住目标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活动,而色彩情感的表现恰恰又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对于表现商品的特点来说,色彩又及时地反映了商品的真实性。如在可口可乐广告设计中,红色反映了产品色彩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年轻人生机勃勃的感觉。而广告设计中的幽默夸张,比喻、借用等创意的表现手法,同时再加上色彩感染力的表现,更是令人刮目相看,有 “触目”“惊人”之感。此外色彩表现的准确,也是商业广告设计中最具有说服力的体现。由此可见我们只有去深入生活,了解生活,通过不断的探索,并做到应用与心理的兼顾统一,这是设计师创作一副好商业广告的关键。 综上所述,色彩已是研究广告美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在广告设计中重要地位,已与人们的心理、生理紧密相关,同时色彩的功能性和影响力,也直接关系到广告是否能吸引注意,是否达到销售目的,是否提现价值的关键。因此对色彩和商业广告设计之间关系的研究,已是现代平面设计师进行创作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论商业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 [摘 要] 随着广告传媒的规模化、传播现象的普遍化、传播活动的社会化、传播功能的显性化,商业广告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渗透于诸多领域。商业广告区别与非商业广告,按传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视广告、报纸广告 、杂志广告、户外广告牌、网络广告等多种样式。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商业广告设计表现形式的多变性质。 [关键词] 商业广告 广告创意 传播媒介 商业广告区别于非商业广告,如社会广告、公益广告、形象广告以及西方世界以政治为核心的意见广告等,它是建立在付费基础上的市场交换行为。就其本质而言,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在诉求目标上截然不同。一般来说,公益广告则是为了向公众输送某些观念以提高公众的整体素质,是为了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它是一种为公众服务的非盈利性广告。而商业广告是为了宣传、推销某些商品或服务,为了诱导消费,开拓市场,有着明显的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随着广告传媒的规模化、传播现象的普遍化、传播活动的社会化、传播功能的显性化,广告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已经成为占有重要地位,渗透于诸多领域。 商业广告按传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电视广告、报纸广告 、户外广告等多种样式。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商业广告设计表现形式的多变性质。那么,商业广告在不同传播媒介中有哪些表现手法呢? 一、商业广告设计在电视广告中的表现手法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角色,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从脑白金到酒类、手机、牙膏、洗衣机、洗衣粉等等,使其朝着融教育性与宣传性、娱乐性之中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国内电视广告的一个重要创作特性是讲究感性诉求。感性诉求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社会和心里需求有关,许多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对品牌的感觉可能比对这种品牌的特征或属性的了解更为重要。国内电视广告的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 从美学的典型理论角度上看,强调个性化的典型观是由类型化的典型观发展而来,效果自然要胜于后者。一段优秀的幽默广告往往被人们竞相传颂,因此它还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成为社会凝聚力的来源。这也反映出广告商的水准:要诙谐风趣就一定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关心外界的变化。 二、商业广告设计在报纸广告中的表现手法 报纸广告设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宣传媒介。它主要体现在房地产类、国际和国内品牌上,对于告知性广告、新品上市广告报纸有其独到的优势。而设计新颖的报纸广告必然会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都市类报纸是报纸广告的主要市场。当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有目共睹的,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都有众多的企业在进行角逐,消费者往往只能根据自己的模糊印象挑选。与此同时,报刊媒体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繁杂,如何选择媒体、如何安排版面和时段、如何计划和预算已经是摆在广告设计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 要达到好的广告效果,报纸广告设计必须重视广告设计表现的两个方面:形式和内容。前者是属于广告的篇幅、字体、文案多寡、图文排版、刊载位置等形态上能够处理的问题;而后者是广告的情感表现即气氛、印象程度、插图的视觉语义、文字内涵等。报纸作为传播媒介除了追求商业上盈利,还要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即保持公共性和公益性,因此在报纸经营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受众的利益。根据报纸的“双重销售”理论,报纸既是有形的实物形式又包含了无形的服务形式。这种无形的服务形式有两种,一是向受众提供新闻和其它信息服务,二是向广告客户提供媒介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三、商业广告设计在杂志广告中的表现手法 各类杂志都有着不同的读者群,杂志作为广告信息传播的媒体,它以特定对象为目标,以专见长,因为它的选择性强;它的阅读期限长,读者接触次数多,深化了广告传播效果;杂志广告印刷精美,对读者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它突出醒目,一页内容占据一个版面,不受其它内容的影响,有利于读者的注意力集中。但是杂志广告时效慢,信息传播缓慢,读者面较报纸而言小,广告覆盖面有限。 杂志广告设计对于插图的要求比其它广告形式要高,杂志广告设计的制约较少,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直接利用封面形象和标题、广告语、目录为杂志自身做广告;有独居一页、跨岳、或采用半页做广告;有连续登载;还可附上艺术欣赏性高的插页、明信片、贺年卡、年历、甚至小唱片,当读者接受这份情意,在领略艺术美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广告信息。 四、商业广告设计在户外广告中的表现手法 企业除提高自身的内部管理机制与产品质量外,常常会借助户外广告这大众媒体进行产品的促销、企业形象的推广,户外广告的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使企业增加更大的效益。户外广告已为广告领域的新宠。对于普通受众而言,提起户外广告通常会想到户外广告牌和海报,这些传统户外形式依然是户外广告的坚实基础,创造着户外广告60%的收益。但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思维的出现,户外广告也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 户外广告放置在户外环境中,作为广告公司应当在广告初期就要把诸多内容引入方案,实地了解该广告位置与周围的环境,以达到促进商品销售的预期目的。户外广告创意设计要始终贯穿视觉形象的标准化、系统化,使之具有简明而准确的视觉特征。户外广告定位是根据不同的消费要求,给产品树立良好的形象,户外广告设计定位以突出其历史悠久的特征等,对广告定位设计的目标,广告设计的时间、地域、预期达到的结果进行前期分析,只有科学、严谨、详实的定位才是户外广告成功的依据。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运动着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易激发注意和产生联想。当前,我们的广告设计有太多的诉求形式,而缺乏诙谐幽默的设计表现内容。对文化内涵缺乏明晰地认识,片面追求商品功能性或缺乏文化内涵的户外广告设计,时效性短,毫无生命力。对户外广告设计准确地定位,要求设计必须贴近消费者的生活,深入研究消费者的行为和潜在的消费心理需求,探索一条消费者深信不疑的有关物质转化为意象的、联想的、人性的、深层次的表现形式。 五、商业广告设计在网络广告中的表现手法 网络广告作为一种全新的广告形式之所以受到大众的重视和喜欢,因为它与其他媒体的广告相比,具有交互性、实时性、无时间地域限制、传播范围极大、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针对性强、受众群体特征明显、形式多样、迅捷性、可重复性、易检索性等特点。 传统的广告行业由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经营者三位一体的支撑起来,三者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然而网络将广告行业三者界限打破,媒体本身就是广告。在网络时代,一些有实力的广告公司架设了自己的网络服务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经营自身的网站作为客户网站的媒介,改变了所扮演的角色,抢了媒介经营的戏。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架设自己的网络系统,雇佣专业人员对网站进行管理,广告公司在企业的网站运作中失去了发言权。网络时代使企业轻而易举地抢夺了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体的职能。而新闻媒体在信息提供方面的重要地位开始滑落,因为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网上的每个点都可以成为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取得不亚于传统新闻媒介的地位。 综上所述,商业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虽然复杂多变,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共性有以下几点:1、弄清楚为什么要做商业广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明确所做出的商业广告做给谁看,也就是定位要准确。3、成功表达广告的主题,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有独创性,有创新的设计思维。商业广告设计在给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赋予了企业品牌个性,使品牌与众不同,以求在消费者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得尤为重要。商业广告设计在紧跟着传播途径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中,起着引领消费群体的重要作用。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手绘图形的商业广告设计论文 一、手绘图形的风格特征与表现 手绘图形包含的种类很多,包括甲骨文、书法、山水画、涂鸦、彩铅画等。一般来说,充满文化氛围的中国水墨图形元素运用在商业广告设计中时,常常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内涵的作品。潇洒流畅的速写图形常常将人带入原汁原味、纯天然的风貌之中。而自由奔放的涂鸦又显出它独有的稚拙和质朴。这些不同的手绘图形作为一种特别的元素存在于商业广告设计中时,显出它独有的亲和力和文化价值。尤其是当这些同类的手绘图形之间或者手绘图形与电脑的矢量图形之间有结合时,更体现出一种风格,如水墨元素和速写结合,如涂鸦和矢量图形的结合,如油画和肌理的结合,常常能够达到非同寻常的效果。 1.原创性的意趣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在商业广告设计中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手绘图形。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源共享已成为常见,设计者浏览、使用同样一张图片或者图形的频率大大增加,原创性因而显得愈发地珍贵。原创的手绘图形,是艺术家通过个人的艺术实践活动和独创性思维,发自内心世界的图形感悟,通过速写、水墨、涂鸦等不同方式来表现的。通过原创性带来的好处最主要的一定是其唯一性和独有性。手绘图形既能够充分地表达出设计师的思想意趣和个人的偏好以及风格,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作品的主题中需要传达的特定含义,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风格更加鲜明。 2.创意性的表达 创意是设计的生命。而手绘图形总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丰富的联想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思绪脉络,因而创意在手绘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手绘图形中的创意是新颖、独特,有开创性、说明性的视觉表达方式。手绘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以其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说明性的图形语言,准确、直观地建造起一座传递设计与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也正是手绘图形的价值所在。 3.亲和力的流露 手绘图形是设计者自我情感的具体性转化,可以说是一种个性的表达、年轻的释放,很多设计师喜欢用手绘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在于手绘图形能够散发出一种年轻的味道。同时手绘图形亲切、生动,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情感体验,传达着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能量。 4.技巧性的展露 相对于文字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作用,手绘图形的作用更加直观、生动,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因此设计师在利用手绘图形来传达产品功能的时候,需要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和造型能力才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产品需要传达的诉求点。 二、商业广告设计发展的特征 现代商业广告设计艺术作为视觉传达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商业广告设计也向着多元化发展。我国商业广告设计的发展受到了东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观念、功能、风格、表现手法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手绘图形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广泛运用。 三、手绘图形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手绘图形逐渐成为商业广告设计的主要传播载体之一,是代表或表述某种事物的重要途径。很多商业广告设计的创意都是通过手绘图形中所特有语言符号来传达思想、表述真相的,因而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和功能。 (一)手绘图形符号在商业广告设计中所特有的功能 手绘图形是以象征性为基础和起点,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加以润色,以此让手绘图形承载着更多更丰富的象征含义,使得手绘图形更容易被认知和解读,被赋予十足的个性而不至于雷同,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出商业广告需要诉求的主题。避免出现设计者并不十分了解手绘图形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功能,不懂得手绘图形的使用方法,因而不能有效传达的这一情况和弊端。贫乏、空洞的手绘图形是没有负载真正有效的诉求、传播功能的,更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和影响作用。手绘图形的所指功能使得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主题。 (二)手绘图形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原则 1.手绘图形颜色选择的大胆突破 在商业广告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吸引受众,因此手绘图形在颜色的表达和搭配上一定要合理、大胆,要敢于突破。大多时候,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功能来选择与之搭配的色系。同时,要敢于采用较为明亮、跳跃的颜色。甚至可以模仿当下时新的色彩搭配,大胆撞色,才能出其不意。 2.手绘图形创意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众所周知,创意是商业广告的灵魂。在商业广告中,能够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眼球的广告,一定是有独特魅力的。淹没在大海中的广告大多是平平的,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鱼龙混杂,让其品牌效应也削弱了。在商业广告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中,通过手绘图形表现的创意性和新颖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商业广告的尴尬。手绘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以其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说明性的图形语言,准确、直观地传递设计中与观众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也正是手绘图形的价值所在。好的手绘图形创意,除了需要准确传达信息以外,还要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运用形式美法则和多种表现手法,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给消费者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更好地为传达信息服务。手绘图形还具有帮助沟通、促进交流的语言特征。它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最具说明性和说服力的语言。 3.手绘图形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手绘图形运用在商业广告设计中时,需要有特定的价值,独特的思想观念,要体现一定的文化价值。在西方,相当多的商业广告设计、招贴设计都是通过夸张、大胆的手法的手绘图形来表现的,其效果鲜明,具有十分强烈却又恰到好处的效果。从而在传到东方等亚洲国家后,也深深地影响了亚洲各国国家对于手绘图形的重视程度。因此手绘图形也起到了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与交融的作用与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手绘图形的有效传播 当下的许多商业广告中,越来越多地出现用手绘图形来传达新的信息,因此手绘图形承担了信息的有力传播者。手绘图形符号是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桥梁和互动平台,信息内容要系统化地包涵消费者的诉求点、利益点、需求点、知识点和支持点等沟通要素和内容。一则好的商业广告设计不需要观赏者和消费者花费太多的精力投入到搜寻信息中去,如果已经耗费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含辛茹苦地在解读这一则广告想要传达的信息内容和资讯,已经足以证明这则商业广告的失败。给消费者的情感传达是一个懵懂的情绪或者不明就里的诉求点,白费的只能是设计师的一番苦心和徒劳无益的诉求效应。因此,好的手绘图形是需要并且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出商品的诉求的。 四、手绘图形是商业广告设计最好的归宿 在没有出现电脑的年代,艺术家和设计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灵感的时候常常依靠画笔,轻松自如并且能够及时地记录当下的想法,完成的整个过程是完整,没有任何束缚的。而电脑出现后,虽然创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也完成了从繁到简的整个过程,然而在很多创意细节上逐渐表现得粗略。而手绘图形充满了人情味和亲和力,通常能够完整地表达出个人瞬间的灵感,当设计师萌生出极具创意的灵感时,需要依靠手绘辅助让其实现,其中的表现力就要靠手绘图形的张力来传达了。有位设计大师曾说过:“最能体现你脑袋灵感的东西,是你灵巧的手”。创意的过程就是设计人员将自己思维中的空间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过程。一个有创意的设计,其灵感的火花是在“想”和“画”反复肯定与否定中碰撞出来的,并且不断地交融互动,从而使设计方案在“想”和“画”的循环交融互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而手绘图形作为设计师创意最好的承载者,发挥着无穷的作用。因此,手绘图形与商业广告设计的相互融合、相互运用能产生丰厚的美学价值和巨大的商业价值。 五、结语 手绘图形正逐渐影响着商业广告设计的形式和风格,而商业广告设计也影响着手绘图形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为商业广告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高质量的手绘图形艺术在商业广告设计中具有灵魂的作用,能够带来强大的亲和力和表现强烈的视觉冲击,体现商业广告的深度和力度,使其具有更加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作者:夏令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商业广告设计论文:民国商业广告设计教育的启发 20世纪最初10年到30年代后期是中国新式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各地纷纷开设美术学校和美术科系。其中,国立杭州艺专令人瞩目。就艺术设计教育而言,1928年国立杭州艺专建校之初就已设立图案系,这一时期任教的主要教师有:雷圭元、陈之佛、李有行、庞薰琹、章东浩、沈福文、谭旦、尹陂九、唐隽、王道平、郑月波、邓白、柴扉、王隐秋等。国立杭州艺专图案系重视民族民间遗产,主张在继承中发展传统图案。将设计与技术熔于一炉,如装潢设计联系广告、印刷品及展览会整体形象,染织设计结合印花布、壁挂和地毯。这些教学内容由于当时社会需要而设置,这些设计都不以纯绘画作为衡量的尺度,而以设计水平高低为标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②中国现代设计教育是通过图案教学得到发展的,陈之佛是“图案”教学的代表人物。1923年陈之佛从东京美术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的工艺图案科毕业归国后,在上海创办了“尚美图案馆”,专门为生产厂家和出版单位作产品、书籍的设计。他强调“艺术的路子要走得宽一些,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要太窄太偏,否则在社会上无法立足。” 陈之佛在1930年出版的《图案法ABC》中介绍了日本、欧洲的图案设计,并明确指出“图案实在含有‘美’和‘实用’两个要素”。③对于工艺美术的职业教育问题,他在1936年发表于《中国美术会季刊》第一卷第三期的《应如何发展我国的工艺美术》一文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一、筹设规模较大的工艺美术学校,专门训练最优秀的工艺人才,分发到各学校、工场;或调各学校、工场之有经验者来训练,使全国工艺在整个策划之下得以猛进。二、就各地特产区域筹设各种初级工艺学校,或在已设之职业学校中的工艺科设法改进,或于特产区域筹设工艺子弟补习学校,以增益其学识。三、举行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使互相观摩比较,并奖励出口优良者。四、搜罗国内外优良的工艺美术品,筹设工艺美术陈列馆。”④(二)民间私立教育官方在积极开展新式艺术设计教育的同时,民间人士也通过不同方式追求现代新知,以适应商品市场的需求。上海美专是一所“事实上承继了上海地区自清末以来所发展的新美术传统,同时不断地适应社会的要求,修改教学内容,并配合画坛的变化适时的吸收新师资,逐步演变成受到民间与官方认可的专业学校。”⑤该校自创办至发展过程中,以大众商业市场的需求为主导展开教学和师资招聘,为商业艺术市场培养了大批美术家。上海美专在办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相当灵活,具有商业价值的布景画、肖像画、插图、广告画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并根据商业市场的需求及时修改课程。 除办学来教授艺术设计外,传统的师徒教学还是继续存在。民国时期著名的商业美术家如郑曼陀、杭稚英、谢之光、丁云先、金柏生等,他们在承接月份牌、商标、商品包装等商业美术业务的同时,招收学员培养专业人才。但就他们自身而言,也经历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其中企业内部培训就是一种。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设有设计部门,招聘画家从事产品和广告设计,如胡伯翔、倪耕野、梁鼎铭、吴志厂、戈湘岚等是英美烟草公司的专职画师。谢之光、周柏生等人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画师。杭稚英、金雪尘、金梅生等都曾在商务印书馆的图画间学习。⑥企业内部的设计机构不仅营造了重视设计的氛围,还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实战能力的设计师。他们是在企业中接受虽不正规但贴近生产和市场的实战训练的,所以设计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都很强,所以当杭稚英开办“稚英画室”的时候,就已具备丰富的和客户接触、提供客户所需设计方案的经验,从而迅速适应市场环境并发展成为上海著名的设计事务所。 职业教育特色与高职平面设计教学 (一)职业教育特色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职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并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从教育类型看,高职教育是职业岗位教育;从培养的人才类型看,是培养面向某一职业或技术岗位群,工作于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培养方式看,着眼于培养岗位工作能力,重视技能训练,强调校企合作;从办学体制看,更强调办学的开放性,办学体制上更加灵活,强调社会、企业参与培养人才。民国时期商业广告教育虽处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萌芽阶段,但仍呈现出一种多样性:官办与私立并存,学术与商业实践共生。从民国商业广告设计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经验,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设计教育方法,它也与德国包豪斯的“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不谋而合。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特色的。设计学科要求学生能把设计思想转变为现实,将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物质形象,这需要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正进入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就平面设计教学而言,诸如课程体系与授课方式、教学环境、教学管理与学生学习动力等方面的问题,仍需要不断摸索与总结,以期及时找到合理、有效的教育思路与教学方法。 (二)高职平面设计教学 1、加强设计产、学的合作从20世纪初始,在“实业救国”的爱国主义标语下,一场长达四十余年的国货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与此同时,政府和民间的工商业美术教育与协会的创办,为中国早期商业广告的发展及推动国货的销售铺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我们由此得到启示,业界与协会是连接学校和企业的重要纽带,是推进产学合作的生力军。学校需要强化教育与行业相关部门的指导作用,以便有效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推动和督促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兼职教师选聘;组织指导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就业推荐等工作。学术界也可以多多邀请这些主管部门和产业界参与学校课程内容规划,提供设计产业的现有资源,建立产学合作的桥梁,使学界培育人才为业界适用;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安排推荐学生到设计企业实习,业界也可提出商业计划由学生参与执行,共创产学合作的价值。另外建议教育与行业相关部门,调查和统计现有可供学校聘任实践教学的师资资料库,提供未来各个学校安排讲座、实习辅导或聘任之用,以共同创造设计的社会价值。即使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方法,也要强调针对性大、仿真性高、模拟性强的特点,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学习环境。同时要努力使校内实训基地体现教育和企业运行特点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社会效益以及实训基地的对外辐射和服务功能。 2、文化素质建设与性格培养由于人们对高职教育不够了解,导致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认为它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教育,从而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文化素质建设与性格培养,这是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必需,是高职教育培养职业人的必然要求。文化艺术可以滋养人的心灵,而大学特有的文化环境是离开大学后所得不到的。它聚集文化精髓,沉淀人类智慧,给予青年人以心灵的关怀,并能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修正人生追求,丰富生命感悟。文化素质还可以提高职业人相应的性格。任何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具备职业性格,包括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操守、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职业能力不仅提供从事职业的可能性,有文化素质的职业人更是合格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这要求我们强化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基础设计教育及鼓励学生参加竞赛面对未来国际设计的强烈冲击与市场竞争,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元素融入于现代设计,借此培养具有独特风格的设计新秀展现于国际设计的舞台,是高职设计教育的远大目标。这需要学校更加重视基础设计教育,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造型能力。教师在设计教育中,应把美的观念和技能从课堂延伸到自然和生活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设计,从设计中创造生活,把设计的意识和观念带进生活,使学生的设计活动成为艺术化的生活和生活化的艺术。参加各种层次的设计竞赛,各个选手可以在其中展现自我能力、水平;同时可以从各个方面看到自己与其他参赛选手之间的差距,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主学习是成绩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径,因为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寻找各种不同的知识,从各种渠道获取相关创意的信息资料,通过了解、分析之后并把相关的知识转化为创意的图形。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果获得竞赛的成绩,肯定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超越性能成为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 结语 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在1936年谈到工艺美术的职业教育问题时提出,将“工艺人才,分发到各学校、工场;或调各学校、工场之有经验者来训练”;设计教育萌芽期的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方式仍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思考。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参加生产实践,使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希望通过对民国商业广告教育历史的回顾,促进对高职平面设计教育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思考,在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对今后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一些思路。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把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并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备相当的文化理论素养,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在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胡晓东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个体差异与相关分析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和对大学生涯的评价,并对各个方面进行了个体差异分析,发现不同的本科毕业生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工作评价与工作流动原因、对大学生涯的评价与工作评价均显著相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个体差异 1 就业现状 (1)岗位与薪酬。岗位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为普通员工,处于中高级管理层面的毕业生为少数。主要是因为毕业时间在1~5年之内,而HRM岗位属于行政岗位,一般需要晋级的年限至少为2~3年。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为4.9万/年,而处于这个水平之上和处于这个水平之下的百分比接近经典的2∶8,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薪酬水平上,就是20%毕业生处于“富人”级别工资,80%的毕业生处于“大众”级别工资。职位等级与年级存在显著差异,正如上文所述,职位很大程度上与工作年限相挂钩,因而,越早毕业的年级职位总体水平越高;薪酬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薪酬水平上处于优势,一方面男生本来在这个行业属于少数,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虽然行政类工作女性较多,但是高级行政类主管以男性居多,因而男性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薪酬水平之所以在年级上有很大差异,与职位差异相类似,随工作年限增加,尤其是最初3年,会随转正、定岗、调薪等环节,使得薪酬水平上升。 (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从表1中描述统计的详细数据中发现,2008、2009届毕业生工作喜欢度和薪酬满意度相对较高,工作满意度应该也较高,事实上是2008、2009届的工作满意度均值小于5届总均值,究其原因,可能为对于早毕业的同学而言,薪酬等有所提高,纵向看比较满意,但是横向相比有差距,又由于自己工作了几年,进展不大,从而对现有工作处于不太满意和一般满意之间。这满足了Rachel A Rosenfel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员工也可能越来越觉得报酬与他或她的资源不匹配”的论断。 2 工作流动 毕业生中将近一半同学没有转换过工作,1/4的同学只转换过一次工作,平均流动次数为1.9,流动率较低。访谈中,大部分毕业生表示,一旦有相对稳定和匹配工作,一般情况下至少会工作2~3年以积累经验,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行政类工作本身稳定性较高。 (1)工作流动原因的个体差异。毕业生工作流动最主要原因为职位前景不满意、待遇不够高和寻求更好机会。此外想积累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工作性质不符、家庭因素、公司前景不满、想尝试自主创业和工作厌倦是影响毕业生流动的次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工作转换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职业发展,也考虑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家庭因素。 在所有的工作流动原因中,家庭因素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可得在工作流动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家庭因素影响,很可能是因为男生在家庭中是支柱角色,因而具有更大的金钱、地位等压力,如果在职的岗位不能很好地释放他所面临的压力,那么很可能通过转换工作获得他所期望的薪酬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另外寻求更好机会、工作压力太大、工作厌倦和对公司前景不满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2)工作流动原因与工作状况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自主创业与员工工作喜欢度、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三个方面的评价显著正相关,与“对HRM前途的认识”异常显著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自主创业会承担一定的风险,精力投入较大,对于一般人而言,具有较满意的工作不太会选择自主创业。 工作待遇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投入度存在显著相关看,与工作喜欢度、薪酬满意度和“对HRM的发展前途认识”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薪酬水平对薪酬满意度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一旦薪酬水平低,薪酬满意度必然会随之降低,此外,薪酬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工作状况评价。 职位前景与工作满意和工作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及HRM发展前途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以及“对HRM发展前途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与对职位前景的认识相关。毕业生在工作满意度高,工作投入大,薪酬满意度高,工作压力大的工作状态下,已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从而对于该职位的前景比较满意,更加不会因为此原因离职。 3 求职过程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普遍表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比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要容易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充分拓宽信息渠道,挖掘就业途径,促成自己的就业。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因素首先是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和缺乏社会关系,其次为缺乏需求信息、对社会缺少了解和企业了解不足,并且这些困扰因素在不同的毕业生身上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社会了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低,对社会了解不足,在求职过程中略显稚嫩,从而影响其求职。职业素养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所受影响大,对于在校生,普遍认为女生总体综合素质高于男生,其中也包括职业素养,女生总体情商高于男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上均高于男生,因而对于男生而言这方面欠缺,成为求职困扰因素。性别歧视方面,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比男生更加容易遭受性别歧视,但总体数据看,歧视程度不高。专业不对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年级均值参差不齐,没有明显的递增递减趋势。学校就业服务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缺乏社会关系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各个年级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有可能是因为各年级踏入社会的不同,也就是进入职场的时间造成的交际圈效应存在一定的浮动性,先增加,后减小。 4 大学生涯评价 对于大学生涯的评价中,兴趣得到很好发展和强化了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结交有影响的朋友、学到有用新知识、认识有影响的老师、获得锻炼提升能力和找到适合自己专业五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学生涯评价与工作喜欢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涯的收获对工作喜欢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较大的可能的因为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收获颇多,大学的较大收获培养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此优势下,发生连锁反应,较高的综合素质,寻求较好工作,较好工作具有相当满意的薪酬,同时具有较高的工作职级。本着在其位,谋其职的思想,愈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从而整个大学生涯评价对工作状况评价产生显著的相关性。 5 调查研究总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专业,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浙江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良好。但无论是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还是对大学生涯的评价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学生对大学生涯的评价直接影响其毕业后对工作的评价,而对工作的评价又与工作流动密切相关。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实践能力的强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工作胜任力。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创业与青年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息息相关的影响因素有:政府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政府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企事业用人单位对青年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帮助以及大学生个人定位等。如何从这些因素出发,探寻在解决日益加剧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问题的同时,又能科学地做到青年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开发与配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开发配置 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关系到家庭,而且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针对当前大学生面临就业创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如何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开发和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目前,虽然“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但是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还存在着制约其诸多不利因素。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就应该从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个人等方面入手,尤其是大学生个人也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 1.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说大学生连保证基本生存的工作都找不到,而是说他们的初次就业时间拖延,初次就业率降低,预期收入与现实收入之间的差距拉大。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按照现行统计指标计算,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有一项对三千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二千元至四千元,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特别是其现实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大学生创业难。大学生虽然有知识、有技术,同时又具有创业精神,但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当前,很多大学生选择创业,创造自身的就业机会,从长期来看,对于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不失是一条道路。近年来的大学生创业热,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业能力与素质的日益成熟。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确实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由于就业率低,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成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催化剂,但实际上走上创业之路并且坚持下去的大学毕业生却寥寥无几。因此,在充分肯定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学生创业所存在的问题和隐忧。刚刚毕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并不完全具备创业的优势条件。一是知识限制。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的知识总是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有些学文科的,在商业统计、会计、理财税收等方面的知识匮乏;而学理科的学生,虽然在商业、理财方面占有优势,但往往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 二是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大学生有理想与抱负,但“眼高手低”,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 三是资金问题。大学生刚从校园里走出来,毫无资金积累,除了极少数有家庭支持资金的同学外,大多数都将遇到这个困难。因此,对于大学生的自身创业条件以及创业环境仍不算相当成熟。 二、当前青年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理论,针对我国青年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剖析,归结出我国青年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方面。用人单位需求量大大少于毕业生人数。大学生人力资源数量相对丰富,但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普及造成人力资源质量总体欠佳。此外,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色彩依然严重,个别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的改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地区、学科分布不平衡,青年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而这些配合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工作的重视,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完善的青少年就业指导机制。 2.用人单位方面。由于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较大,为减少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不少用人单位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一些用人单位随意提高用人标准,给已经雪上加霜的大学生就业造成更大困难。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主要表现在:第一,用人单位过于看重高校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用能力。第二,用人单位偏重学校品牌、学历层次和实践经验。一般而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并不算困难。而难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非重点院校、地方院校及民办院校,特别是一些非热门专业或市场供大于求的专业,这就导致了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这是对青年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是用人单位未能科学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青年人力资源。 3.高校方面。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要求,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营机制一直是一种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计划体制,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产生。特别是个别学校只凭自己师资的状况而不顾人才市场的需求,盲目设置招生专业,确定招生人数,一旦学生就业出现困难,他们又强调高等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正是近些年来部分媒体和个别高校过分强调、渲染这一理论,导致了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更显突出。不少高校领导只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在高校中一般都有专门机构负责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然而目前机构所做的仅仅是为毕业生提供一般性的服务,而很少从更深层次上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给予指导。 三、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出路以及与青年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和谐发展 加强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力开发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和技能,提高就业率,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国家总体就业压力,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解决日益加剧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同时,如何科学地做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开发与配置,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大学生就业难是事实,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这些配合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应建立健全完善的青少年就业指导机制。 第一,不断完善大学生青年就业指导机制。以江苏省为例,每年,毕业生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这三大就业市场都是各自举办招聘会,2007年江苏将大力推动三大市场相互贯通。从2007年1月1日起,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将在三个市场内互设服务窗口,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此外,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还将定期联合举办网上招聘活动。江苏省有关领导在会上表示,今后还可以考虑建一个人力资源市场,三大市场举办的招聘会可以安排在同一地点进行。这样不断完善健全统一的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事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与政府就业指导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 第二,青少年就业指导机构应加强与学校、用人单位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学校方面应结合社会就业动态,将最新的就业资讯传递给高校,从而指导高校就业工作的展开。用人单位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平台,让供求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双向选择,比如,利用社会信息化技术,就业指导部门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的有关信息通过互联网公布。供求双方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谈,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就业质量。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就业指导机构必须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从而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 2.完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直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往往把就业指导理解为在学生毕业时开几次求职讲座或举办几场招聘会等,而没有把它作为四年中的一个长远规划。然而,对于首次面对职业市场、面临择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是普遍的、多方面的。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是面向大四学生开展。实际上,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其心理、生理是处于连续不断变化之中的。就业指导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实施。具体地说,完善大学就业指导工作、配合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就是要做到就业指导机构、学校、学生三者有机结合。归纳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建立系统化的指导管理体系。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工作体制仍不够完善,应密切联系政府相关就业机构,对相关就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公布,进行多项社会就业调查,公布调查结果,并就社会劳动领域各类工种进行综合性标准化分类,对现有的各种职业的就业现状和工资状况、发展前景等进行详实的分析。 第二,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应重视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分阶段指导学生,使其了解社会上的就业形势、就业情况以及工资待遇等。对毕业生进行相关的帮助和指导,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今后所要面临的找工作问题进行系统的了解,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找准自己的定位,面对现实,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出路。 3.国家与地方要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日趋严峻的形势,各地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社会人才需求并没有真正的饱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相对来说比较贫困的地区,立即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一个柳暗花明的“新村”。促进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等基层工作,对拉动大学生就业势必能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就业或者说没有形成到农村就业的观念,除了其内在因素外,与长期以来的农村就业机制的缺乏也是不无关系的。但是,我们今天应该看到的是,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适应相对高学历人才生长的土壤基本孕育成熟,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可行性也已渐渐得到体现。但是,要实现这一点,农村必须有可以吸引大学生的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条件,其中包括政策的支持,以及制订出更加足够吸引他们的激励机制。要吸引大学生对农村的青睐,光有经济上的发展、生活上的便利还是不够的,让寒窗十几载好不容易走出农村后再返回农村的大学生,顾虑最多的还是出路问题,那么,这就需要国家与地方政策上的支持。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农村内在机制以及外在条件逐渐完善的当前,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去农村就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因此说,到农村基层就业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农村的发展问题来说是双赢的。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论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及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职业文化观念和择业传统对于当代择业者择业的影响,探讨社会地位、门第、社会关系和父母之命四个因素对择业者择业的影响。通过了解当下高校就业指导中应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的状况,普遍情况下就业指导需要进行的认知自我、认知职业、人岗匹配、实践反馈四大步骤,提出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在中国高校就业指导应用中出现的误差问题、滞后性、局限性、结果的可变更性几大问题,并加以详细解释,进而从改变社会风气、树立正确职业方向、加强就业指导制度建设和科学合理进行职业规划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针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意见。 关键词: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高校就业指导;中国传统职业观念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如何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职业呢?西方普遍应用的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在中国面临的是截然不同的状况。 一、中国人职业文化传统 “职业”,即官事和士、农、工、商四民之常业。“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巫医乐师百工之流,君子不齿”的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也造成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轻视。在官本位的政治氛围下,最佳的职业选择是从政。中国人在择业时多考虑四个因素:社会地位、门第、社会关系和父母之命。 1.社会地位是考虑的重中之重,社会地位给人带来了荣誉、地位和特权。中国人所爱的“面子”,正是个人取得成就后取得的社会声誉和名望。白领工作体面、社会地位高、薪酬高,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第一选择。往往很多家庭和择业者本身不愿意从事高级技工的工作,宁可找不到工作、“啃老”,也不愿意屈就高级技术工作;社会地位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特权,计划经济时代干部与工人身份带来的利益差异印证了有权势确实能享受到其他人得不到的好处,所以即使公务员的福利待遇降低,依旧有人执着此道。 2.子承父业带来的门第观念。很多人重视子承父业的观念,更加注重门第观念。“书香门第”出身的择业者往往不会成为修车的技工,而技工会期望子女脱离生活圈子,融入到更高的社会阶层。对技术职业的轻视、不齿造成了技术职业人才匮乏。 3.社会关系。当下社会找工作还有一个特色――关系,即家里的亲属、朋友从事怎样的工作,处于怎样的社会阶层,有怎样的社会关系和门路。中国人偏爱国企、央企或者公务员等“稳定”的工作,而进入这种机关单位需要的正是“门路”。 4.父母之命。中国和外国职业观念不同的一大原因在于教育。西方强调自立,子女年满18岁就可以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而中国18岁多数处于高二、高三时期,正是父母对子女最呵护的时候。在中国,子女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母的附庸,一部分父母有一种希望子女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的心态。子女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对自己生命中的遗憾进行修改的手段。西方择业者在择业时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是否适合该工作,中国择业者必须考虑父母的想法。 基于社会地位、门第观念、父母之命、社会关系等影响,中国择业者(尤其是高校学生)的择业并不是自主的。中国择业者择业时并不太看重性格特色、职业倾向的问题。 二、应用情况 1.理论概述。霍兰德的职业倾向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在特质――因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格与职业类型相匹配理论。职业选择是人格的延伸,人格分为现实、研究、艺术、社会、企业、常规六种。社会人擅长于交际与人际关系处理,喜欢从事为他人服务的工作;企业性的人擅长沟通,在为人处事和领导上比较优秀;艺术人擅长感性的创造;常规人尊重规则、层级、制度,相对保守。职业人格测评可以发现确定择业者的职业人格类型,对于招聘者和择业者都有帮助。招聘者的目的是找到匹配岗位的人,能够胜任岗位,创造出企业需要的价值;择业者的目的是找到可以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个人追求,获得应有的经济报酬。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岗位对择业者的要求不同,同一人格类型的人和同一职业类型相匹配,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职业和择业者的人格不匹配,会造成浪费时间、资源的后果,影响企业发展的效率并且浪费个人精力。 2.高校就业指导情况。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多数用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招聘时期招聘者了解择业者情况。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刘一翔做了霍兰德理论的因素模型与文理差异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文理分科教育后,在职业倾向上确实存在差异;这个差异的存在并不一定就是因为分科教学,分科前已经存在一定的倾向;文理科职业倾向差别的因子主要存在于R现实,I研究和A艺术上,显而易见,文科生更加偏向A因子,而理科学生在R与I上更加偏重。高校就业指导中,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仍旧较为僵化,没有系统的指导思路、科学的指导方式,就业指导浪费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没有任何效果。临时性质的就业指导没有深刻探究学生的发展潜力、就业方向、成长空间,既不利于就业指导,更不利于学生择业。在已经开展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实践的高校中,大部分对其应用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定位自我、了解职业、人职匹配、实践反馈。实践证明,这套方法确实较为科学,对于择业者的择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测评、分析结果,能够有效找到择业者的职业性格和职业兴趣,进一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在纷繁复杂的职业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三、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的缺点 任何一个测评都有特点,人是思想复杂的动物,我们也无法预测未来,没有人能够确定职业测评就能完美地解释职业与人的关系,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在实际应用中有以下几个缺点。 1.误差与测试人员。没有任何一个测评能够精确表达被试者的人格特性,也无法保证不同的阶段是否还会有变化。普遍来讲,测量的误差来自于三个方面:测评工具本身的失误、环境因素、受测者本身的因素。测评工具本身不是完美的。良好的测试环境,受测者放松的心态不能保证精准的结果,却能够保证可信程度较高。测试的环境,意外的干扰,受测者对于测评的认知,受测者的心态、年龄、生理情况包括年龄都会影响测评的结果。受测者本身对于测评的态度也可能干扰结果的精确度。应试动机和经验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进行测试的人员应该透彻了解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或者是从事相关行业的心理专家,避免由于缺乏经验造成对测验的误解。 2.时间的滞后性。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是霍兰德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实际应用中被证实是科学有效的。其提出距今已经五十余年,一些职业过于陈旧的职业,如牙科技术员、制作链条人员、雨衣上胶工、抄水表员、打字员等职业已经逐渐消失,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问题中,很多问题针对这类工作的特性设置。新的高新技术职业所拥有的职业特性并未考虑其中,在急速发展的知识型社会涌现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如风险投资等金融行业,以科技创新为主的IT、制药行业、NGO社会工作者、酒店试睡员等。这些职业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要求,而这些恰恰是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所没有的。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题目本身也存在这种局限,题目过于陈旧,题目设置过于绝对,只有“是”、“否”两种答案,缺乏中间值。而现实中,很少有绝对的喜欢与厌恶。 3.在中国的局限性。如上所述,中国择业者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有:社会地位、门第、社会关系、父母之命、薪酬、工作环境,然后才是个人的兴趣,甚至个人强烈的兴趣会因为家庭原因而放弃。霍兰德职业测试的基础是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即对于个人自由的尊重,对个人兴趣的尊重。西方的父母不能干预子女的抉择,西方择业者的择业基本上是基于个人兴趣的。因此,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在西方大规模应用是可行的,其结果也被证实是科学合理的。但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和职业观念传统不同,因此对于择业的态度和倾向也不同。择业者完成职业倾向测评后,按照职业测评结果择业的少之又少。当下的社会强调学历,显然大多数的家庭(不仅仅是择业者本身)宁可选择较差的大学也不愿意选择职业技术学院,因为他们认为学习职业技术的人是初中、高中成绩不好的,没有前途和未来的。而读完大学,取得本科学历的择业者认为,如果不能找到与专业对口或者匹配“大学生”身份的职业,是对自己在读书上付出巨大精力的浪费和否定。所以,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大批择业者宁可失业也不愿从事技术工作,技术工作人才匮乏的同时,部分热门专业择业者相对市场需要过剩。 4.结果的可变更性。结果的可变更性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时间对于结果的变更,二是人为对结果进行变更。人的心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经历的丰富,对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职业倾向也在变化着。职业倾向测评不应该是高校学生邻近毕业时蜻蜓点水的一次测评,而应该以一种持续性的模式存在。高校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一次测评,建立跟踪机制,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职业倾向变化,从而真正做到科学的就业指导。 如果每两年进行一次测评,学生对于测评就会较为了解,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偏好做职业倾向测评以观察求职者适合怎样的工作,那么择业者就有可能在测评中“作弊”,凭借对测评的了解,在答题过程中侧重选择可能适合该职位的答案,那么其结果是不准确的,企业可能会招到并不匹配该岗位的择业者。 四、对策分析 1.加强社会风气改变。不难看出,当下中国就业的市场需求与高校所提供的毕业生严重不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风气。例如会计专业是热门专业,重本和民办大学都开设会计专业,而会计需求已经饱和。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社会风气入手,政府、劳动力市场和择业者本身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避免职业歧视。 2.引导学生确定正确职业方向。作为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评价自我,清楚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做好职业规划。择业者在择业过程中应该避免盲从,真正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职业和自我双重价值的实现。 3.高校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制度。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制度,完善就业指导建设。专业、职业的师资力量是就业指导的基础,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具有相关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文化素质、科学高效的工作方法。同时,高校可以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例如,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总监等专家进行就业指导,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辅导,或者请有所成就的校友回校向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 4.科学合理进行职业规划。高校科学合理进行职业规划,创新教学方法。高校的就业指导应是持续的,大一新生在入学时应该对职业有一个粗浅的了解,明确努力的方向,随后根据自身的变化和对职业认知的深入,适当调整,甚至大幅度改变。高校职业规划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采取正确、科学、多样、喜闻乐见的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体系的作用,真正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论文:浅析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摘 要: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激励观念陈旧、薪酬分配机制不灵活、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人才流动制度僵化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健全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体系,构建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等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公共就业服务部门 人力资源 激励机制 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是政府完善就业服务的重要依托,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协调劳动关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必须调动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中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从目前来看,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存在激励偏少、激励泛化甚至激励无效等现状,导致员工的创造活力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和张扬,甚至造成人员频繁流失,影响了公共就业服务职能的发挥。因此,研究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扬弃其非科学性、非合理性的因素和规则,探讨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激励机制的内容 激励是指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使其潜在的工作动机尽可能充分发挥和维持,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人的一切行动其实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动机激发员工潜藏的最大积极性和最高爆发力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目标。一般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物质激励。通过奖酬、绩效价值等物质手段为资源调动员工积极性,实行将员工收入与其工作质量、业务总量、综合能力等挂钩起来的工资制度,将个人利益与部门集体利益相结合。物质奖励是激励机制中最为实际的一种手段。 2.精神激励。在保障员工的基本需求后,着眼于满足员工更高层次需求。通过传播部门文化、宣传部门精神、灌输部门宗旨、举办文化活动及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激发员工的职业责任感、竞争意识及集体归属感,以此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3.竞争激励。想方设法让员工处于相对竞争的工作环境中,打破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陈旧观念,以结果、目标为导向,使员工工作具有某种集体强化的自觉性,促进服务能力的提高。 4.榜样激励。在部门中选择成绩突出、品德高尚、作风正派的员工广泛宣传,作为集体学习的模范,同时对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领导层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使领导做到率先垂范,激励员工更好地为部门工作。 5.民主激励。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员工作为一名公共事务的管理者,通过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充分行使建议权和批评权,增强对部门目标的认同感,树立主人翁意识。 二、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激励理念陈旧。长期以来,公共就业服务部门都是沿用传统的人事干部制度,其管理观念、管理模式上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尽管其职能是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自身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受传统人事观念的影响,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围绕事运转,过分强调组织权威和个人服从,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重事轻人,没有科学经营人才,没有重视激励的作用。同时,许多人事管理人员匮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忽视了激励的重要作用。 2.薪酬分配机制不灵活,工资缺乏弹性。同我国其他公共管理部门一样,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薪酬分配受制于既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同一部门要遵循相同的规范,因此分配机制较为固化。人员的薪酬结构主要是按职位和级别分类决定,部门管理者没有根据下属现实表现实施一定薪资激励的权力,薪酬设计缺乏必要弹性,激励机制可以说是名存实亡。此外,职位工资、职级工资及工龄工资的级差没能充分拉开,这也削弱了员工对未来客观报酬收益的预期,不利于激发其积极上进、努力创新的信心和热情。 3.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结果导向性不强。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特殊性,以提供服务性产品为主,且相当一部分产品是无形的,因此难以定量考核。概括来说,工作人员考核业绩通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考核指标过于笼统、抽象,“德、能、勤、绩、廉”量化标准无法建立;考核程序不规范、考核流于形式,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考核过程不民主,缺少广大群众的参与;考核目的不明确,没有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的薪酬、福利等利益关系挂钩,使得考核结果缺乏实际利用的意义。 4.组织机制欠灵活,人才流动制度僵化。人力资源应当是一种有流动性的资源,单位通过人才流动机制来保证自己的活力,同时也给员工以失业的压力,激发员工积极努力为部门工作。而公共就业服务部门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制度和观念的影响对人力资源的流动持保守态度。缺乏合理的横向流动机制,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与其他公共管理部门之间人才交流很难实现;缺乏科学晋升机制,晋升条件、方法、程序等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缺乏合理的进出机制,受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制度和观念影响,多数仍实行终身雇佣制,使得员工缺乏危机意识和职业责任感,严重阻碍高效激励机制的建立。 此外,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激励手段单一的问题,偏重强调“精神奖励”,忽略员工“经济人”特征,对物质奖励没有明确标准;忽视员工自身关于职业规划、人生目标、工作内容等方面需求,也影响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激励是动力,约束是压力,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最好激励效果,许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实施激励措施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激励的边际效应,缺乏制约机制,也影响了激励机制效用的发挥。 三、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完善 健全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我们必须多措并举,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1.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应该把人力资源的管理放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应更注重“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注重对员工的激励,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使命感。在工作和管理中应该提倡效率和服务理念,改变过去“官本位”的思想,把服务的对象转向公众而不是上级。另外,应摒弃过去简单化的物质和荣誉激励观念,重视个人的需求,把工作本身和个人成长、职业规划等相关联,调动个人积极性。 2.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在健全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过程中,应该综合考量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竞争激励、榜样激励、民主激励等方式,制定相应详细指标,实现多种激励方式的灵活运用,达到激励效力的最大化。尤其应该引导员工参与民主管理,改变过去完全被动执行命令、僵化接受任务的状况,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 3.健全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完善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绩效考核应该以“组织绩效”为核心,在组织绩效优劣的基础上进行个人绩效评估。同时,绩效评估不应该再作为个人优劣的评判工具,而应该成为提高部门员工整体能力的过程。通过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使得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人员之间的竞争机制发挥作用,使得员工在竞争环境的压力下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提高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 4.构建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构建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才能有效清除长期以来我国人事制度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解决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员工长期积存的求稳怕变的心理。改变僵化的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引入任职竞争淘汰制度,打破雇佣终身制,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上岗机制,使工作人员树立“职位危机”意识,有利于将危机感转化为激励其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其次,在人才选拔上,进一步拓宽竞争范围,做到从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并加强监督,把贿选降低到最小程度,加大对干部选拔过程中的非权力制约。最后,建立科学的晋升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和职位任期制,坚决遏制各种权力寻租现象。 激励机制在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它直接影响着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只有综合运用各项激励制度,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才能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潜力,达到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运行的最佳状态,才能切实为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为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等提供细致的就业援助,真正服务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论文:KJ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沙盘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 【摘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民生问题,介绍了KJ沙盘的特点,模块设计和工作方式,分析了KJ沙盘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认知能力、团队合作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KJ模拟沙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1引言 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势头,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可以说是更难的就业季[1]。随着不断增加的潜在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了教育领域重大的民生问题。找到工作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如何在求职过程中发挥优势、脱颖而出成为毕业生关注的热点。虽然,有很多中介针对应聘问题提供了各种培训课程,但“速成”课可能解燃眉之急,却对竞争力的培育缺乏持久性。毕竟,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仅是寻找工作的能力,更是一种在工作中保持胜任力的能力。 2 KJ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沙盘特点 沙盘最初应用在军事领域,主要用以研究地形、敌情、作战方案、组织协同和军事训练等。20世纪 50年代出现在国外的体验式学习竞赛方式上,80年代初期,这种教学方法开始在我国教学工作中逐步采用。 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KJ沙盘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模拟经营中反复应用和体验,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同,丰富了案例教学的内容。通过沙盘模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不再是单一的模块,而是协同作业的有机体,模块之间的关系在沙盘模拟中表现得的愈发生动。 3 KJ沙盘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 3.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通常是指个体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在工作实践中,认知能力是一种对目标和工作任务正确理解和领悟的能力,是职业技能的基础。沙盘游戏开始前,每组同学都会选择自己的角色并认真阅读各角色的工作说明书。然后由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如经营规则、招聘规则、培训规则、薪资规则、离职/辞退规则、企业荣誉规则、个人价值规则。规则设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企业生产经营运作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是一项初步社会化的工作,有助于学生日后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3.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 沟通是一个准确发出信息并与接受方达成共识的过程,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会受到发出者、接受者、信道、外界干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沟通是一项贯穿沙盘模拟全过程的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团队成员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制定。除了内部交流外,招聘专员还需要借助外部市场满足内部需要。为了增强沟通的效果,我们鼓励学生采取全通道的沟通模式,既确保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各组同学在游戏时间内意识到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倾听的前提下,及时且准确的发出信息,与成员达成共识是模拟训练的关注点。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掌握了必要的表达技巧,为日后准确地向潜在的用人单位自我推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合作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分工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完成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行为。其中,团队合作能力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考虑任务本身,还有成员自身个性特点和合作意愿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沙盘演练中,首先,从组织结构设置上,设立技术、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四个职能部门,由学生根据情况分别担任总经理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其次,公司要正常运营并赢得企业荣誉,需要各职能部门协同运作,获取市场份额,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根据战略的调整及时补充人力,满足需求。第三,各公司荣誉的获得取决于三项指标――周期末高级人才比例、绩效评估成绩、企业效益,充分考虑了各角色在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沙盘模拟中,教师的关注点放在团队成员主动配合和帮助上,虽然最初进行了角色的分配,但作为一个职能部门,更需要成员之间的信任、支持和辅助。这样的训练也是适应无边界化组织的需要。 3.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指具体实施工作计划、完成生产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将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能力。虽然理论学习中也涉及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但教学的定位大多时间限定人力资源部这一个职能部门。沙盘模拟中,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技术、生产部门运作相结合,充分展示了这一专业工作在组织中的地位及工作关系。特别是当生产、销售与人力资源供给出现矛盾时,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对学生理论学习的考验。沙盘的运用一方面检验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发现知识结构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情境的设计,促使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对于增强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更好的适应工作角色是大有裨益的。 4结论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由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复杂能力,不仅仅指获取工作的能力,更包含了适应职业发展、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KJ沙盘通过简化了的管理情景再现了企业的经营场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系统化了理论学习,通过模拟过程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充分发挥了学校在能力培养中作用,夯实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论文:基于就业能力培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专业发展迅猛,但实践教学一直是薄弱环节。本文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研究如何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如何使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实践教学的所有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基础,并且兼顾我国的基本就业形势,以企业需求作为导向,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建就业能力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如何把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 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实践能力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应用型学科,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教学要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具有广泛性特点,由知识、技术、实践经验、态度等多方面组成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独特个性和社会能力四个层面。 (1)的专业技术能力,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特殊能力。对职业能力直接相关的基础,是可能的职业活动的基本条件。 (2)方法能力: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能力的新技术,创新,创新能力和独立的计划和执行能力。 (3)独特个性:从事人力工作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良的个性品格。公正、正直、有原则性。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待人友好善良,感情丰富,对事物的细微变化察觉能力强。 (4)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技能、人际沟通技巧,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 接受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训的人,应该是一个具备坚实理论基础,职业能力相对极高,职业创新能力相对极高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为了能够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设必须要摒弃以理论为主导的办学思路,建立并完善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专业技术教育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本的新型教育体系,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由以往比较单一的注重理论教育为主导向着重实践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现状分析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在制定学生专业实践方案时,对本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就业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缺乏研究。学生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时难以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高校和企业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习基地没有建立和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如何通过产学研结合,调研、设计既符合专业发展规律又满足市场需要的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根据能力模型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及专业老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2)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重点不突出,主要专业课程课时过少,主要课程缺乏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脱节,学生实践水平低下,实践能力与企业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这必须要考虑探索如何通过进一步与市场、企业合作,认真调研,结合企业需求而优化实践课程体系,把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实践课程体系中。 (3)在实践教学形式上虽然有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训等方式,但每种方式的课时太少,在企业实践中难以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与课堂教学有着直接联系的实验、课程设计。而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时则没有详细的可操作的企业实践培养方案。 (4)没有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的。考试成绩的高低依然是大部分实践课程唯一的考核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只要考试合格即可,这就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不懂变通,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3 “一三四”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一三四”的内涵 所谓“一三四”,“一”指的是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一个中心,培训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三”是指三个实践体系的构建:专业技能模拟实践体系+专业理论应用实践教学体系+综合能力应用实践体系;“四”是指以学科建设为依据、以能力提升为导向、一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途径、以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为支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基本素质能力、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按照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系统设计,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课程、教学管理及教学条件四体系的有机统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性探索,通过把实践教学内容优化设计为专业技能模拟实践教学模块、专业理论应用实践教学模块、综合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模块等“三个模块”;构建和完善相对应的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平台、专业理论应用能力训练平台、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平台等实践教学“三个平台”。如图1 3.2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三・四”模式的构建和实践过程中,本文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方式,努力开辟不同的实践创新途径、寻求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兼顾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参与能力,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可以保证实践课程教学质量与进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现已形成一个科学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见表1。 综上所述,作为人力资源教学重点的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不仅仅可以促进理论教学的深入理解,而且对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各高校应该将人力资源实践课程放在更高的位置,努力提高人力资源实践课教学质量。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论文:刍议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就业 摘要: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者,肩负着国家兴旺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关联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就业价值观 就业教育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先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承者,肩负着国家兴旺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关系着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下,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价值观,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促进社会的全面良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精神所向,代表着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价值及其关系的基本观念,是持以看待价值问题而表现出的立场、观点以及态度的总称。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作为主流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中具有领导地位以及支配功能,是大众广泛遵守的基本价值标准,于日常生活而言具有内在的制约作用以及外在的鼓舞作用,能使人明白“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并能分析是非黑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公民个人层面提出了发展目标、价值导向和道德准则。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贯通,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体现了国家政治理想、社会导向、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着党引领人民参与实践的智慧与心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是党和国家最为珍贵的政治和精神所在,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信念,是极具时代特色,能够有效规范国家、社会、个人行为,极大限度规避价值多元化造成的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2.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规模将达727万。这意味着,继2013年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99万,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后,又迎来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业严冬。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了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经济萧条就业岗位不足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就业期望值高、求职技巧不足、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的偏差直接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实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就业价值目标偏高,不切实际。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不断深入,国外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织碰撞,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分化,价值观念朝着多元化发展。在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今天,不但拓展着大学生的视界,也使务实精神得以浓稠,大学生更加注重客观实际,就业价值目标呈现出明显的现实化倾向,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更加趋于理性化的标志。但是,有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也存在就业期望值偏高,不切实际的倾向。如很多大学生向往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期盼高层次、高地位、高薪酬的工作,对边远地区、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或乡镇纯粹不予考虑,对一线、基层工作不屑一顾,对艰苦行业、工资福利待遇较低的单位嗤之以鼻,对不感兴趣、专业不对口的职业不闻不问等等。就业价值目标的偏差,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二是就业价值评价标准的多重性和矛盾性。就业价值标是对就业价值的判断与选择,突出表现为主体对就业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于个人前途(工作)与社会需求方面,趋于理性化的价值标准和功利性的价值标准并存。大学生在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取向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绝大多数大学生既不支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利他主义价值观,也不认可绝对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既不只看重个人利益也不只看重集体利益,更追求于根本上回归集体主义,将个人利益混于集体利益中,为实现个人利益营造条件以寻求与个人利益协调发展的集体利益。多数大学生都认同基于利己以择取利他的价值取向,换言之就是公私兼顾的价值观,使大学生更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具备着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感。 但是,市场经济的狂潮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特别是社会掀起的功利思想热潮扭曲了部分大学的价值标准,功利化色彩浓重,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工作带来的体面、财富,忽略了自身的社会责任,良性的价值观念逐渐弱化。往往这些大学生既想证明自己,又不想委屈自己;极想体现自身价值,却又不明自己的特长。在面对现实与理想、择业与就业等矛盾时,深感压力与无奈,在“想动”与“难动”间却择取了“不动”,以回避压力或释放自己。大学生就业价值标准的多重新和矛盾性,也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的复杂心态。 三是实现就业价值的途径多样化。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模式是“市场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目前随着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大学生通过网络、家庭、亲戚朋友、校园招聘、社会人才交流、三支一扶、上岗考试、人才储备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多种途径获得就业岗位,也有部分学生自主创业,或以自由职业谋生,就业价值实现的途径呈现多样化。但是,我国现行体制使得就业市场不够公平、公正,靠关系走后门就业现象依旧严重,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心里的不平与扭曲,他们将就业价值的实现寄托于家长和金钱,不再注重自身的努力和提高,造成极为错误的就业取向和行为。部分大学生为了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不讲诚信,随意毁约,就业道德缺失,诚信意识淡薄。所有这些,不仅使用人单位降低了对毕业生的信任度,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形成。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从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多个层面构建大学生就业的和谐环境,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最根本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更多的提供就业岗位和机遇;构建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创建规范的就业市场,实现文明和谐的就业竞争理念。这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保证,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根本保证。 社会层面: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构建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杜绝走后门、靠关系的不良行为;完善就业制度,消除人为就业歧视和障碍;营造良好的就业舆论氛围,引导用人单位具有科学合理的用人观和人才观;广泛树立就业服务意识,畅通渠道,服务学生。这是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之举。 学生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思想;客观认识自己,合理定位,先就业后择业;积极就业,不等不靠;艰苦行业,一线做起;加强实践,提高综合素质。这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必由之路。 4.结语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全方位打造大学生就业的和谐环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社会、科学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论文: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打造高效就业平台 近年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以创新的工作思路、务实的工作作风、全面的优质服务,创造了高效就业机会,成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典范,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 重视教学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健全,有院、系两级教学组织系统,并且成立了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作为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咨询机构。设立教学督导组,负责对全院教学工作的检查、督导,以强化对教学的过程督导和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此外,学院还成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室,由院长亲自担任主任,配备了19名专(兼)职研究人员,开展高职教育研究,探索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两次修订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健全了教学工作规范与管理制度。 学院教学管理方法科学,管理手段先进。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建立了校内办公自动化网络和校园网站,为教学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信息与技术支撑。建立了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为教学管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制定和完善各项教学督导监控制度,建立了“两级督导”“三级监控”和“四环节评教”工作体系,确保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同时,学院积极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立了演示型教学法,并逐渐形成“演―练―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依托“双师”教师队伍的“软件”支持和“双实”基地(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硬件”支持,进行专业技能的演练实践,通过现场点评、阶段测评和社会评价来检验学生掌握、运用职业技能的效果,使学生具备谋生能力、智力操作能力、基层管理能力和优质服务能力等四种能力,最终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双证书”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近年来,学院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40余次,省级奖项100余次。在2008年全国高职技能大赛决赛中有两个项目分获二、三等奖。在2009年全国高职技能大赛决赛中有2个项目获三等奖。在2010年全国高职技能大赛决赛中有4个项目分获二等奖。在2011年全国高职技能大赛决赛中有1个项目获二等奖,2个项目分获三等奖。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决赛中,2个项目获得一等奖,3个项目获得二等奖,4个项目获得三等奖。目前,在河南高职高专院校中,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各类技能大赛上获奖数量最多、规格最高。 秉承“德厚技高、务实创新”的校训,学院树立了“诚信、勤俭、清正、奉献”的校风和“崇德、严谨、强技、爱生”的教风以及“尚德、勤学、重技、自强”的学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学院坚持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生产育人和环境育人的“五育人”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始终;坚持把行政工作围绕教学转、教学工作围绕就业转、就业工作围绕市场转的“三个围绕”的办学理念贯穿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确保“毕业生就业一个都不能少”;坚持把竞争上岗、淘汰末位、“今天不敬业,明天就失业”“今天不爱岗,明天就下岗”“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竞争理念贯穿各项管理的全过程。 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师资素质 近年来,学院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倾心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精良,以高级技师、副教授为领军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实践中,学院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吸引了一大批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的专门人才加入教师团队,先后引进了研究生80余名,副教授以上职称人员20余名;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聘请98名专家或能工巧匠到学院做兼职教授;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实行淘汰机制,通过竞争上岗把20余名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提拔为中层领导干部,3名同志因年终考核不达标而待聘或解聘;实施“教授工程”,学院拿出100万元对取得副教授以上职称人员进行奖励,对符合评定副高职称而未取得相应职称的人员采取帮扶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再学习外出培训,攻读博、硕士学位,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双百工程”,即拿出100多万元补助100余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对教师提出“六个一”要求,即: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每学期去一次企业考察或实践,每学年完成一篇企业调研报告。同时每年举办一次全院教师技能大赛,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营造比技能、赛水平、争上游的良好氛围。 目前,学院有教师814人,其中专任教师679人,高级职称教师210人。2名省级名师,7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占71%以上。教师中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技能资格的教师85人,具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评员资格者达135人,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并有一批在行业及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带头人。 创造高效就业机会,加强校企合作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方,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与134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带来了办学机制的新变化。 实践中,学院建立了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施“订单”培养工程,大力推行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引进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特色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探索,如海尔家电班、德中机电一体化班、思科网络技术班、北大青鸟软件工程师班、三正酒管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式培养、“双证书”制度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改革,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从而保证了学生至少有半年的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学院在办学模式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通过德国工商协会,与德国在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海尔集团进行工学交替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郑州宇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进行工学结合的“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与广东三正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开元旅业集团、青岛环海凯莱商务酒店进行工学交替的“1.5+0.5+0.5+0.5”“三明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美国思科集团进行校企合作,成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实行工学结合的“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加强,使学生的就业机会更加高效,使学校的社会声誉逐年提高。学校逐步成为 河南高职教育的一个知名品牌,先后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今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肩负起职业教育在推进“中部崛起”历史进程中的使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优势,在创造高效就业机会方面更上一层楼,把学院建成现代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技术服务的基地。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论文: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摘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实施,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作为见习单位,医院安排医学院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参加见习活动不只是完成了政府交给的任务,同时也丰富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认真分析,深入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解决毕业生就业见习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完善,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影响 0 引言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大学生找工作、落实就业将更加困难。在此压力下,政府推行毕业生就业见习尤显重要。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参加就业见习活动,以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合理的就业见习制度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医院作为人才密集型组织,接收高校特别是医科院校的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活动,是医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医院本身也将从这一制度中受益。而从现有的报道和论述中,专家学者多从社会和毕业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鲜有从用人单位的视角来阐述的。事实上随着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推行扩大,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 1 增加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实施,使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范围延伸至与个人建立劳动关系之前,必须增加新的内容来应对这种变化。 1.1 增设指导老师岗位 根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配置见习指导老师具体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实际操作中医院会按照见习人数的多少设立专职或兼职人员担任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必须选择有经验又有责任心的管理人员担任,具体负责设置见习岗位,安排见习时间,完成见习毕业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1.2 增加科室管理工作量 直线管理者,即科室负责人是直接管理者,要为分配到本部门的就业见习毕业生安排见习内容,进行业务指导,定期评价其工作情况,如实填写培养记录。还要区分就业见习毕业生与在校实习生和见习期工作人员的不同身份,安排工作任务时要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法规有关规定,临床和护理岗位不得安排单独值班,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现象的发生。要注意既要让他们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又不能违反岗位责任制度,更不能把他们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 1.3 提前考察拟用人选 以政府倡导的30%留用率计算,在70%的人员被淘汰前,需将全部参加就业见习的毕业生列入候选名单。利用劳动关系建立前6-12个月见习期时间对他们的工作胜任能力进行全面考核,时间更充足,更具真实性。向前延伸的管理方式,使医院完成社会责任的同时,筛选出与岗位匹配的人,减少了招聘费用支出,降低了招聘风险。 2 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实施,许多新现象新问题不断出现,等待社会各方去研究解决。例如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政府部门的角色和相互责任,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就业见习费用成本控制,就业见习制度评估等等。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主要有: 2.1 对医院人员配置的影响 按照3名见习医师与1名住院医师的工作量相当,2名见习护士与1名临床护士工作量相当,1.5名其他见习学生与1名其他工作人员工作量相当换算,假设医师、护士和其他人员岗位缺口比例为1:1:1,那么医院每接收100名见习毕业生,就可以弥补45人左右的人员空缺。这当然是一种假设状态,但至少可以说明见习毕业生对医院总体工作量分担是有贡献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注意到这些事实的存在,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人员配置。根据岗位需求、学科建设和人员梯队建设等要求,科学合理的编制医院人力资源规划。分析人员供求时,把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各种情况考虑进去,在符合医院战略发展的前提下,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留出一定数量的岗位份额。 2.2 医学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 医疗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医学教育的终生性已被深刻认识,医学终生教育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知识更新(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2]。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去向复杂,如何在工作后进行知识的弥补,需要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者下一番苦功夫进行思考。 对见习毕业生重点要做好这样几项工作: ①进行岗前培训和安全生产教育;②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特征、长处、短处和发展需要;③帮助他们学习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积极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④帮助他们了解“医、药、护、技”执业和准入制度规定,准备考取执照;⑤建立临床带教制度,在高年资医生、护士指导下进行工作。 2.3 引导见习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超过或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平,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超过96%[3]。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职毕业生更能面对现实,抓住机会就业。要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所工作,让他们看到国家大力建设和扶持基层卫生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在那里他们同样会实现人生的价值。利用人才市场等共享信息资源,帮助他们了解大型综合医院和各级各类专科医院、卫生院、社区的人才需求信息,多方寻找就业机会。 2.4 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权益 李小琼研究后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权益的现状至少存在就业见习机会不公平、劳动权得不到充分体现、社会保障制度较弱、权益维护路径不明晰等四个方面的问题[4]。工作中,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最大程度的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助力度,对有突出表现人员实行奖励制度,使医院成为有社会责任的用人主体。 2.5 关心见习毕业生的心理健康 参加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活动的毕业生,处于“准就业”阶段,工作长时间得不到落实,心理负担较重。首先是没有归属感,由于不是正式职工,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去留不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灰心丧气,随意弃岗。其次是为婚姻问题所困,多数人年龄偏大,加上迟迟找不到工作,直接影响到个人婚姻的选择和决定,思想压力较大。要关心他们,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树立远大的个人理想。 3 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规范不断完善 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和2006年人事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是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依据。为落实国家政策,河北省和唐山市也分别出台了管理办法。作为具体承办单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保证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3.1 制定本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办法 明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指导下负责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组织实施;明确工作程序,工作内容;明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直线管理者的管理责任;明确开展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资金保证。规范操作流程,岗位信息、人员选择、人员确定、进入岗位以及人员离岗等工作环节中需要坚持的工作标准和要求以流程图的形式进行确定。签订就业见习协议,协议应明确见习岗位、见习期限、补贴标准,以及双方应履行的权利义务。 3.2 做好工作分析 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不同于普通工作岗位,鉴于医疗卫生工作的科学性和风险性,有必要对特定的工作作出明确规定,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条件。要针对见习岗位编制专门工作说明书。这样做一是为毕业生审视和规划自己的工作指明正确方向,二是为开展考核鉴定提供客观的标准,三是预防医疗责任事故的发生,四是进行胜任能力分析,预测未来工作情况。 3.3 制定本单位聘用就业见习毕业生的办法规定 以医院人力资源规划为依据,明确见习毕业生的留用率。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提前向所有见习毕业生医院岗位需求、报名条件、选拔方法、程序、时间、地点、咨询电话等,确保所有符合条件者享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为了防止人才流失,对优秀的、有培养潜质的毕业生设定特别程序随时进行录用。 从选人、用人的角度看,医学院校扩招和医学毕业生的逐年增长,给医院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资源,医院要从战略的高度制定规划,加速人才选拔培养,利用人才优势取得竞争优势,推动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纳入管理和研究的范围,并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加以重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不断完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锻炼和实践舞台,帮助他们尽早就业,尽早成为人民群众需要的有用之才。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论文:再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职校生就业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以就业能力为起点,对职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再探讨,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指出了其就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需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从业者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相关工作能力,涉及到求职者能否对口就业、及时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当前企业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组织效能的影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招聘与人员配备、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继任计划、企业文化培训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从业者应当具备如下就业能力: (一)核心能力 包括敬业进取精神、系统思维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具体表现为决策能力、组织能力、规划能力、协调能力、激励能力、识人能力、用人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基本技能 1、专业技术技能 如工作分析、薪酬体系设计、绩效考评体系设计、培训管理技能。 2、人际关系技能 如建立共同愿景、激励、沟通协调技能。 3、写作宣传技能 如拟订相关文件、起草工作分析报告和劳动合同、员工调查问卷设计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同时能够宣传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管理制度、政策和措施。 4、电脑操作技能 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绩效考评的量化与分析、薪酬福利系统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软件的操作等。 5、法律应用技能 指运用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拟定劳动关系管理制度、实行劳动合同管理等技能。 二、职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本身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当前许多职校教学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力量薄弱,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师资力量已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般由过去的劳动管理或人事管理专业发展而来,大多数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专业开设时间不长,但招生规模增速过快;任课教师对于本专业的实践及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很多教师是近几年才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而年轻教师虽然有专业背景,但缺乏实践经验。 (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教师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目的的认识偏重理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缺乏其他手段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支持。这种传统的“满堂灌”教学,不仅没有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课程内容被动接收,进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学习本专业的目的仅在于通过考试或获得学分,完全忽视学生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知识和技能。“满堂灌”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已经无法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转换学生的角色,变客体为主体,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思维。 (三)实践环节比较缺乏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这就需要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应用技能培养。但多数职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弊端,首先,实践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过低,有的仅为1/3或1/4,且时间安排不当,往往只在毕业前进行。其次实践经费不足,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把实习代替了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地点过于分散,实行“放羊式”管理,明显存在着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第三,现有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机械记忆能力,一味的灌输知识,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很少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实际操作。 三、职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应当采取的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培养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职业学校应当采用各种手段,不断地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原有师资的培养力度,通过校外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实习等方式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管理经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制定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引导、吸引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突出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师资队伍素质。再次,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部长、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让他们对学生实践性环节进行辅导及监控。通过这些高素质的师资来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进一步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案例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到薪酬管理时,组织学生对“联合公司的薪酬管理”进行案例讨论,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如何审时度势、倾听意见、分析问题、制定政策。 2、项目教学 例如,教师让学生参与“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化研究”等活动,随着项目的完成,学生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理解也日益深入,熟悉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设计流程,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3、讨论式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到人员配置时,假定公司选拔驻外经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人才的理解和识别能力。 4、情景模拟教学 如教师讲到面试的分类、实施及应注意事项时,要求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面试的实际场景,效果会很好。 (三)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水平 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职校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的作用,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校内外资源,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一方面,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自身特点,加大课程实训力度,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提高实训课时比例,达到50%以上,通过经典案例来使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具备感性认识,从而深刻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及具体运用。同时,大量的实验室模拟训练和岗位认知实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锻炼其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职校往往拥有大量的校外实习企业,某个特定企业接收某个专业学生的实习,但接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企业不是很多,而且每个实习企业接收实习学生的数量不多。因此,职校应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充分地分派给实习企业,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实习,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实际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论文:基于大学生就业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 【摘要】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是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和市场环境下的新要求。本文阐释了人力资源教学改革必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为前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学是就业之本,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有力推手,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管理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已衍生成为组织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它的教学内容涉及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招聘与聘用、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会计、合同与档案管理、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与评估、薪酬体系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内容与用人单位招录实践息息相关,与大学生就业有最直接的关联。因此,如何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去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值得我们探索研究。 一、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一)人力资源教学改革必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为前提 自从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数持续增长,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给人数已经远远超出需求人数。从权威的《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可以看出:2010届大学生在毕业半年仍有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由此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改革必须顺应就业形势发展,搞清楚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在大学生素质要求上有哪些变化和标准,以传授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和提高就业素质为导向。大学生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两大职业胜任力: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实践经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应该围绕这两大职业胜任力,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学是就业之本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教师,自身应该是一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专家,熟悉把握各种理论模式和公式,熟练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时俱进地掌握国家、地方、企业的人事政策、制度、条例和规范,并能将上述内容融会贯通,理论化却又不教条化地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实践应用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特有的行业背景和职业特点,引导学生用人本管理理念、敏锐的思维和正确的职业道德去迎接就业的竞争和面对工作的挑战。 (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的有力推手 应试教育、书本教育的观念在我国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的大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已成为推动大学生就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基本的理论知识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够掌握,因此在就业市场中,学生的实践水平、工作实习阅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改革与创新思维,更为用人单位所看重,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成功率的重要砝码。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在满足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可以运用各种实践教学法,以实习基地、合作企业、联合培养基地为平台,注重对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与操作水平的提高,这样一来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性学科性质,二来促进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可持续性发展,三来顺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管理对人才的要求。 二、基于大学生就业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改措施 (一)以职业规划和定位能力为核心,改革职业生涯管理教学 客观来说,做好职业规划和定位,是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决定性因素。笔者制作就业调查问卷,对川南地区几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公共管理专业的500余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仅有100名左右学生表示有较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定位。而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定位对决定大学生就业的成功影响率达到了35%甚至更多。鉴于此,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时,应该加强职业生涯环节内容的教学与扩展。一方面,客观分析职业规划的基本流程,剖析职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困难和经验,为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借助人格测试工具、职业心理水平测试工具等,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专业与兴趣,引导学生朝自身感兴趣和擅长的方向拓展能力;再者,利用课程教学训练学生从人力资源管理者、用人单位的角度去剖析他们的心态,做到知己知彼,从而在今后的就业道路上能够占据主导地位。 (二)围绕社会就业特征和自身特点捕捉信息,改革工作分析和评价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围绕当代社会的就业形势特征,并充分结合自身特点,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学生应该学会运用因素评价法等方法进行岗位价值评价,有效掌握各类招聘网站乃至招聘电视节目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规范,提取其中有效信息。 (三)设计招聘环境,模拟招聘现场,改革应试教学 应试环节是招聘过程中最关键,或者说是起决定因素的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查阅各类经典面试试题,供学生参考和探讨。设计不同类型的笔试试题,让学生能够掌握自己的应试水平并弥补不足。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环节的教学中最必不可少的是模拟教学法,教师可以设计模拟招聘现场,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分别担任招聘方和应聘者。以压力面试、结构化面试、非结构化面试、评价中心技术法等各种方法开展模拟招聘,从中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发现招聘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并锻炼了自身应变的能力。 (四)围绕就业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更多教会学生的是理论知识,而现代企业和用人单位更着重考察应聘人员的工作技能、团队合作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开展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上述几点提升学生的对应能力。例如:在实施教学之前,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团队,通过对学习团队的考勤、课堂表现、考试等方面的考核评先争优,鼓励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团队协作,更好地实施个人与团队管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设计标准答案,运用头脑风暴法充分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论文:中美人力资源管理中“就业歧视”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就业歧视一般是指,基于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地域等因素,条件相近的职员和职位申请人在招聘、晋升、福利待遇、解除劳动关系等的过程中,受与个人工作能力无关因素的影响,受到用人单位不公正的待遇,导致平等就业权受到侵害的现象。就业歧视的对象一般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受到就业歧视的人员一般为女性、残疾人、年龄较大的人。在企业招聘及随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歧视现象越来越严重,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我国应尽快对就业歧视进行立法规制,借鉴美国立法和实践经验,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建立一套自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相结合的保护机制。 一、就业歧视存在的原因 首先,在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劳动力资源的丰富甚至是过剩,就业市场完全是买方市场。据预测,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这表明我国的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在这种环境下,就业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权利,就业权是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而存在的。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资本供不应求,形成了“资本强势化”和“劳工弱势化”的局势,从而使劳动者处于弱势和被选择的地位。一方面,保护投资的法律法规政策日趋完善,使资本在整个社会中占有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广大劳动者却因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而遭受侵害,保障劳动者的法律法规得不到执行,导致了我国劳动者地位在持续弱化。众多求职者虽然对用人单位提出的苛刻要求感到不公平,但很多人依然是默默接受了。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没有主动维护自身权益,而是被动接受歧视性用人标准,自动放弃了追求平等的机会,这也是就业歧视看似合法存在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国有关反就业歧视立法规制的缺陷。我国立法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仲裁法》、《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以及相关法规的反就业歧视立法体系,特别是新颁布的《就业促进法》集中反映了我国最近反就业歧视立法现状。在这几部法律中都有有关就业歧视的规定。虽然在立法层面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认定范围过于狭窄,使现实中大量的就业歧视在法律上没有依据可循。法律只列举了就业歧视可能涉及的六种因素,而且是穷举式规定,不够周延。就业歧视在我国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范畴,按照“法无规定不禁止的原则”,使得现实中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由于没有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失去救济途径。虽然《就业促进法》比《劳动法》在明确歧视种类上有了进步,如,增加对进城务工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规定,但还是过于狭窄。而且我国当前法律规定的劳动争议受案范围,均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已经订立书面合同或建立事实劳动关系为基本前提,从而未包括就业歧视争议在内。 2.规定过于原则,缺乏法律责任的规定。《就业促进法》颁布后,不但概括地规定了反就业歧视,明确了各级政府、用人单位、职业中介机构在反就业歧视方面承担的法律责任,较之《宪法》、《劳动法》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由于刚刚颁布,大量配套法规和规章还没有及时修改,可操作性还不够,劳动者很难通过法律救济手段维护自己的平等就业权。 3.有了一定的救济手段,但没有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在我国就业歧视的救济机构的设置也存在不当之处,现有的就业权保护机构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法院和仲裁机构,但在这四者中并没有专门的保护劳动者就业机会平等、处理就业歧视争议的机构。《就业促进法》提供了比较有效的救济手段,但是我国没有设置像美国一样负责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平等就业委员会”,限制了《就业促进法》的有效实施。 4.缺少针对就业歧视的判断规则,而且没有规定就业歧视的例外情形。在我国,虽然对就业歧视进行了规定,但是缺少相应的判断规则,尤其是没有规定就业歧视的例外情形,使得一些单位可以借口工作需要而进行就业歧视。就业歧视与用人单位的合理甄选的界限缺乏法律规范,使企业大胆的歧视求职者,而求职者不清楚什么才是就业歧视,用人单位也往往把就业歧视当成合理的甄选,使求职者哑口无言。 二、美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特点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就业歧视现象也非常严重,许多美国人因为种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等原因,无法从事高收入的工作;从事同样的工作,女人工资比男人少,有色人种比白种人工资少,残障人士,则被彻底挡在大门之外,性骚扰时有发生。为解决诸如此类的就业歧视问题,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Title V11 of the 1964Civil Rights Act),禁止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和地域的歧视。第二年,专门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机构-美国公平就业委员会宣告成立。随后一部部涉及就业歧视问题的具体法律相继问世:《雇佣年龄歧视法》、《公平就业机会法》、《公平工资法》、《怀孕歧视法》和《残障人士法》、行政命令11246、1991年的权利法案等。根据这些法律,对年龄、残障、国籍、怀孕、种族、信仰、性别等方面的就业歧视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严惩,一套体系完善的就业保障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而且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保护体系。美国反就业歧视法有以下特点: 1.规定歧视的范围比较广泛。几乎列举了所有就业歧视的种类,因此,劳动者在受到歧视时可以很容易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 2.为受害人提供了有效的救济途径。如建立了专门的反就业歧视的平等就业委员会,并赋予其广泛的职权。另外,法院要为公司设定时间表去履行法院的判决,如果公司没有按时履行,法院强制性要求公司在雇佣员工时履行这样的一个雇佣比例:你雇佣一个白人员工,同时你要雇佣一个非裔员工,直到公司履行法院判决为止。但是如果一个公司能证明自己自愿制定了积极行为计划去履行反就业歧视法,则法院可以减轻这种严厉的惩罚措施。 3.在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平衡了诉讼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实力,提高了受害人的胜诉率。 4.对就业歧视进行了分类,并在就业歧视中规定了排除条款。反就业歧视并不是任意限制一个职位对应聘者的条件限制,这些条件的限制是否合理、是否必要是判断用人单位是在进行合理甄选还是就业歧视的根本标准。在美国按照民权法案第七条的规定就业歧视分为显性歧视-不平等待遇或隐性歧视-不平等影响。同时还规定了就业歧视的排除条款,如某些行业或某些情况,对应聘者的条件限制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用人方因此所提出的要求,应该被视为合理而非就业歧视行为。美国民权法案中所列出的排除条款有三:善意工作条件除外条款、考试和学历要求、资历体制。这样,就使就业歧视的判断更加清楚,更有可操作性。 三、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几点建议 1.国家应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近年来,反对就业歧视的呼声不断高涨。《就业促进法》的出台顺应了劳动者反就业歧视的愿望,《就业促进法》第三章已经涵盖了反歧视内容。但是由于立法经验不足和我国立法“宜粗不易细”的原则,《就业促进法》只是全面规定了反就业歧视的框架。而且促进就业和反歧视是两个不同概念,因此,专门规定就业歧视的《反就业歧视法》应尽早出台。 首先,必须明确反就业歧视的基本原则,即就业平等、禁止歧视原则。其次,规定就业歧视的概念和具体形式、责任认定的基础、举证责任的分配、雇主责任和救济方式等。最后,还要规定反就业歧视的主管机构和具体职责。 2.明确就业歧视与合理甄选的判断标准。招聘中就业歧视与合理甄选的实质性区别在于:就业歧视是企业以与工作无关的理由剥夺部分应聘者的竞争机会,而合理甄选则是在应聘者享有平等竞争机会的前提下,考察应聘者与工作相关的能力和特征来进行优胜劣汰。建议企业在招聘时实行公示原则:“招聘标准必须通过公众认可”,建议立法规定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用人单位都要制定明确的招聘标准实施细则,其中要包括对应聘者学历等方面的详细要求。规范用人单位招聘广告,明确列出可以用年龄、性别、学历等特殊要求的企业岗位,此外属于严格禁止的范围。 3.增加告知义务。在立法中规定招聘方在招聘过程中负有告知义务。在正式的程序开始之前,比如在线申请进入实质信息填写之前,或是传统申请方式在职位申请表的附页上,附加招聘单位反就业歧视声明,并明确告知申请者所受到的各种法律保护以及其所能获得的救济手段。 4.各级法院要设立劳动法庭,适用专门的程序。劳动者可以选择劳动仲裁,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由于大多数证据都掌握在用人单位手里,而且用人单位势力强大,受歧视方很难收集到相关证据,而用人单位也很容易以貌似合理的理由来掩盖自己的歧视行为,所以对用人单位的歧视案件应实行完全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同时,就业歧视争议虽发生在建立劳动关系之前,但仍属因行使劳动权利(就业权)发生的争议,因此在我国当前阶段,将就业歧视作为“准劳动争议”纳入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从长远来看,构建就业歧视的“公益诉讼”制度也将是劳动者就业权不受侵害的有利保障,特别是应把提起就业歧视的公益诉讼定位工会组织的一项法定权利和义务。 5.成立特别执行机构。在立法的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保障平等就业,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来负责相关的事务。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设立公平就业委员会,由其负责对用人单位的管理层进行就业平等的教育培训、向求职者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供就业歧视咨询服务,调查歧视行为,调节当事方,甚至作为受歧视者的法定人出庭诉讼,处罚就业歧视行为。为了保证平等就业委员会能公平执法,赋予它独立的权利。 6.加大就业歧视的惩罚力度。细化就业歧视的惩罚性规定,提高惩罚数额标准,增加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成本。 (作者单位:职业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论文:基于提高就业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什么经济增长较快而大学生就业比率却在降低,国内众多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结合众多学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在就业率上不存在忧患,然而隐藏在其后的是深层次的就业能力不高引发的就业质量问题。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的就业质量,提高其就业能力,最主要的环节是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改进。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我国最早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劳动经济专业发展而来的,随着人才竞争时代的到来,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伴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日趋规范和成熟。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该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不是很理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人力资本投资浪费,学非所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比较高,但许多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造成专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浪费,投资收益率低。田秋丽、刘志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2007)及许多研究报告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有10%以上考研继续深造,有40%左右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有一半左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不同比例,西部地区考研比率低于中、东部地区,发达地区从事本专业学生比例高于西部地区)的学生在毕业后虽然就业,但并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用人单位、个人各个方面的影响,从事了如会计、销售、统计、审计、计算机、金融等工作。这样一种就业状态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率虚高,人力资本投资浪费,收益率低。 2.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实际能力不匹配,显示出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高,就业质量有待提高。孙达林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实证研究》(2003)中认为,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和学生本身的期望存在一定的错位,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重要的能力(由高到低)分别为方案设计、调查分析、计算机编程、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整理事务的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书写能力、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英语能力及体质负荷能力。而学生在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认为以下能力重要(由高到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方案设计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英语口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适应能力。这充分说明高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没有及时跟踪市场的需求。因此应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改进大学生就业质量,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的隐性失业问题。 (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综合地讲应该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培养过程三个关键因素。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匹配程度,我们发现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存在矛盾。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在相关领域从事理论或应用型的专业工作。实际上,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之前是不进行素质测评的,只要是愿意学习本专业的学生不管其是否具备基本职业特质,都全盘接受,纳入一个统一的培养过程之中,这种培养模式无疑会造成一些就业问题,如毕业后不在本专业领域就业,或虽然从事本专业工作但存在就业质量问题,形成隐性失业。 2.专业课程设置上侧重理论基础知识,轻视实际操作环节。学校虽然都设置了诸如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等专业课程,但在每门课程学习中没有加入实际的动手环节,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强但动手能力弱,也使得用人单位对高校教育甄别信号产生怀疑,在“干中学”的投资收益远远高于全日制教育的投资收益。 3.专业课程的讲授方法依然沿用以往的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现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知识的传授进行,各类教学评估也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掌握及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和考核, 学生的创新实践机会非常少。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该是理念与实践并重的专业,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占用了绝大部分教学时间,实践、模拟、实习等接触实践应用的时间比较少。另外高校的考试制度也使得学生侧重于记忆标准化的答案而忽略了创新思维的开发。 4.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重视对本专业特质的培养,导致众多就业问题的出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不一样,除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多的要掌握将来在工作中需要的人际技能和基本素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说,所有的工作都会涉及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其专业能力和素质都非常重要。 二、合理设计基于就业能力提高的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为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改善就业质量,探索适合我国现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就业能力概念 国内外学界和各种社会组织对什么是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国外学者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系统。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Fuguate);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 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O)。结合众多的研究观点,笔者认为就业能力是体现在劳动者个体身上的有益于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具有适应市场机制的动态发展倾向的能力组合。 国内对于就业能力的系统研究比较少,而对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能力的研究以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或胜任力研究为代表。稍早的研究当属上海交通大学的顾琴轩(2001)通过问卷调查,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主要胜任力构成为: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识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服务意识、值得信赖、亲和力、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承受压力能力、适应力、主动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陈万思(2004)通过问卷调查将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分为:基准性胜任力(人力资源决策、方法创新、有效分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鉴别性胜任力(支持他人、赢得支持、企业判断、锻炼他人、激励他人、增进士气等) 。罗钢(2004)结合企业案例的比较和借鉴,在专家探索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胜任力可以分为个人诚信、管理文化能力、管理变革能力、经营知识能力、传导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能力。向如利(2008)研究认为人力资源人员胜任力包括专业能力、个人素质和变革能力。张徽燕(2008)结合本科教育特点,构建HRM专业学生胜任力模型,该模型由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学习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共14个能力要素组成。 结合国内外众多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能力可以近似地由该专业胜任力代替,主要应该包括基本素质(诚实正直、吃苦耐劳、敬业精神、责任心、主动性、上进心)、处理工作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善于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领导能力(表达、领导、社会活动、组织协调、人际关系、创业精神)三大方面20个因素(李颖、刘善仕、翁赛珠,2005),提高这些就业能力可以改善就业质量,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潜在问题。 (二)构建旨在提高就业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对于就业能力的价值认识已经达成一致。对于国家而言,就业能力的提高意味着有更能适应劳动力需求变化的人力资源,也就可以更快地实现充分就业;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就业能力提高意味着劳动者可以充分适应工作以及提高绩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就业者个体而言,就业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能在激烈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具备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作为人才培养机构,高校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构建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高校在培养过程开始阶段应该首先进行专业素质测定,因为学生在报考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过程中有盲从和追逐就业的效应,基本素质特征也许并不符合该专业的需求,因而在进行专业学习之前,应力求学生性格、兴趣与专业的匹配,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与岗位匹配的人才。 对于符合专业特质的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在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训练其拥有正直诚实、公正公平、积极乐观的敬业精神,保证其具备基本的就业能力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上实现其价值。在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问题上,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承担起责任,要养成大学生尊重人、乐于与人合作、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2.增强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在原有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上,要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互动的过程。用人单位要根据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前景,明确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求;高校要通过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招聘广告、雇主调查等各种途径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并且将这种真实有用的需要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传递给学生;学生要清楚自己必须具备的就业能力都有哪些,有目的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学校的课程安排,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工作能力。 具体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可以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来完成,另外学校可以利用案例教学、实验室模拟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机会,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际领导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未来工作对象是以人为主体,因而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成为职业成功的主要因素。高校可以通过改变原有的授课与管理方式,设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领导能力的培养方式。课堂上可以设置案例讨论、讲演增加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管理上促进其积极主动参与班级、学校事务;课外激励学生自主联系合作企业、实习企业,提高其领导与人际能力。对于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的Y一代学生而言,较为适用的方法是将各种能力的培养融入学习和生活之中。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小组活动对提高他们人际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用人单位的雇佣理念和雇佣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基于就业能力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变革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设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一是要增强创新意识,二是要培养创新思维方式,三是要开展创新活动。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自由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发展的机会。为了能培养出跟上时展步伐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必须从实践教学改革入手,抓住种种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看好,但要看到该专业就业率虚高背后的潜在问题,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改善就业质量。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劳动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内蒙古财经学院副教授)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论文: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当前热门学科,该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发展的不完善,也存在着巨大挑战。作为高校,社会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去增强同学就业的水平和机会。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机遇;挑战;原因及对策 人力资源是当前热门学科之一,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力资源并不是过去简单的人事工作,如今招聘、培训、考核、企业文化等等都是其涵盖的内容。社会各个层面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人才,更令一些企业求贤若渴。人力资源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缺口,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但不是都能进我们以前概念的“好”单位(如事业单位、知名企业等),或者直接就可以做管理岗位。 一、当今高校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当今高校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方向)主要是由医药类学校开设,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培养的目标一般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医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合格毕业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医药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医药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医药人力资源的测评、招聘、配置、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医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 结合培养目标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宏微观经济学、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测评、组织理论、雇佣与培训、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管理心理学、现代医药企业管理、普通心理学、统计学原理、公司财务管理、劳动法规、英语、计算机等。而设定的就业方向:可在企事业单位和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医院等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调配、培训等相关工作。 二、当今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1.当今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机遇 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大范围上来说,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领域,前途十分广阔。在国外许多企业资源计划(EPR)软件系统中,人力资源(HR)是非常独立的一块。在企业实施ERP过程中,HR部分都是由专门的HR顾问负责。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大多都是行政出身,进来许多高校也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的质量和市场的需求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国内的人才资源队伍素质,不仅急需在总体上大力提升,而且要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由再现型素质向开拓创新型素质转化;由内向型素质向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素质转化;由单一型素质向复合型素质转化。据权威机构调查,国内现在需要中高级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量为600多万,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其中北京缺40万,上海缺60万,广州缺50万以上,武汉也在30万人左右。对于其中的细分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 由于市场巨大缺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资也在节节攀升,据调查,大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薪水一般月薪数在1万至1.5万元或高达1.8至2万元(一般在1.5万元上下浮动);薪酬经理、招聘经理等大抵在6千元一1.2万元之间(一般在8千元上下浮动),在这样的工资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薪资水准一般在1.2万元左右浮动,最高不超过1.5万元,最低不低于8千元。高薪使人力资源管理师成为许多人眼中极具吸引力的热门职业。从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由徐静蕾执导的励志电影《杜拉拉升职记》可见一斑。 2.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由西方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传播和认同,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热潮近年来逐渐升温。然而,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很多企业还存在许多观念误区: (1)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属于行政管理范围错误。实质上这仍局限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而不是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企业内最有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企业增值的目标。因此,凡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员工对企业价值有关的职能,都应包含在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中。这个系统大到宏观层面,如远景、战略(与人是否配合,是否能够产生激励),小到微观操作层面,如招聘技巧、绩效测评,其间还有企业组织、职位设计、企业文化等中观层面。行政管理职能基本上是微观层面的,只是大人力资源系统中的一小部分。 (2)人力资源工作基本处于企业内部,对企业经营业绩没有直接贡献错误。许多企业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处于辅助位置,而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生产目标、成本目标、利润目标,都必须在承担这些职责的人的有效工作下才能最好地完成。一个好的市场推广活动也许在短时期内可以显著增加企业利润,但若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长期稳定的市场拓展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使企业目前的业绩得以保持,更重要的是推动企业长期稳定地成长。 (3)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错误。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解,是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价值开发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目的,这不仅包括基层员工,而且包括中级甚至高级管理层。只要员工存在之处,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延伸,整个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大人力资源系统。许多跨国公司提倡这样的观念:所有部门经理都应是人力资源经理,因为他们对下属负有招聘、考评、开发、激励等职责。人力资源工作要想切实有效,没有各职能部门的执行、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 以上观念误区的一个共同根源是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企业各部门的系统性。那么,专职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系统作出规划;提请高层管理者重视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说服各部门主管认真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对各部门的人力资源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如专业化的技术系统);注重对企业员工,尤其是职业经理层的培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展趋势: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职能的转变又是大的经济发展环境要求的),就要求人力资源从业者不能仅局限于人事手续的管理技能,更关键的是要把目光聚焦到企业战略的整体把握和有效执行上来。从参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制定到战略的分解、监督执行,从企业文化重塑与再造,学习型组织建设、综合绩效管理、企业经理人的培养机制的建立、人力资源价值分析、人力资源会计制度、人力资源审计等一系列事关企业发展与命运的重大职责都将成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新的职责。这些变化要求人力资源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并提高自己的从业技能。 三、如何从课程设置引导人力资源本科毕业生的就业 1.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就业分布及其原因 由目前市场上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的数量和就业的远大前景,我们可以预见本专业学生毕业生的就业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实施情况并不尽然。根据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情况显示,本专业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然而专业对口的就业率较低,从就业分布来看:医药代表占36%;人事专业占20%;办公室文员占16%;咨询顾问占6%;自主创业占4%;入伍占4%;考研占4%,其他占10%。因此可见,班级的大部分的同学主要还是从事于与医药营销相关的职业,人事岗位的比率只占第2位。造成同学们应聘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不能如愿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看似入门较低,可实际上,这一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盲目追逐导致职业生涯错位是很可怕的。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一定要知己知彼,一厢情愿追求职业目标不可取。“某管理培训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职业性格应该是感知型和沟通型,善于协调、组织、演讲,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和艺术的沟通者,同时又是严谨的政策制定实施者。” (2)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竞争性、效益性,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单一型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是复合型的。而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都是干行政出身的,最近几年有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和市场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 (3)从应聘情况看,医药营销岗位的门槛要更低一些,没有太多的专业限制,而且招聘人员需求量较大,同学在此列求职中往往是一投即中。而部分医药代表的成功也刺激了同学的专业“转向”。 2.加强课程设置合理性,提高同学就业质量 为了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及在求职过程中占有优势,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发挥优势,我们必须在同学的课程设置上加以培养和引导。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除了发挥专业优势,牢固学好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课程,更要发挥我们学校优势,增加相关医药类课程,使得我院的医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应聘岗位时,除了一般的企业、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医药类的企事业单位也是他们可以选择对象。而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医药类的专业背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3.课程以外的证书式教育增加了就业的砝码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人才资源队伍的素质,不仅急需在总体上大力提升,而且要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由再现型素质向开拓创新型素质转化;由内向型素质向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素质转化;由单一型素质向复合型素质转化。大学本科毕业生要想在毕业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除了专业知识成绩过硬,普遍的英语计算机知识之外,还应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职业资格考试,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便是人力资源管理师。 随着外部坏境的不断变化,就业形势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当今的大学生应该根据本身和外部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和学校等周边的有利条件,多方位的寻找就业途径,审时度势,不断进行自我完备,迎接挑战。
教育类论文:高师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探析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本文拟就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改革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结构,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进行探析。 一、当前我国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现状 1.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门类少、课时不足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开设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或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课——教育实习,各一门;二是开设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课——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教育实习,共三门课程。其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3个学分,54个学时,要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功能、教学任务,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初中三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高中各个年级的思想政治教材,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基本方针、原则、规律、方法等内容;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2个学分,36个学时,要让学生进行备课、讲课、说课、教学评价等技能的训练,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教学训练;教育实习6个学分,集中在6周时间,需要完成在实习学校的跟班听课、思想政治课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的实习任务。显然,这样的课程门类和教学时数无法满足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需要。 2. 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之间整合不足,效果不佳 已经开设的各门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和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程之间没能按照“理论-实践”的理念整合,导致开课效果不佳。这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中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能力和技能的两门主要课程。学生能否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运用思想政治学科教与学的理论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是开设这两门课程的意义所在。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开设这两门课程中往往存在以下两种整合不足的现象,造成课程的开设效果不佳。 第一,目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一般由数名教师开设,开课时往往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没有进行沟通交流,造成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出现重复的地方,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第二,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理论层面的内容多一些,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技能及其实践,实践层面的内容多一些。因此,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课程一般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思路,先开设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后开设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实际上这种从课程衔接方面考虑的开课安排不是最优的方式,因为学生本身就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中过多的理论讲授让学生无法结合实践进行理解,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中的实践训练又缺乏理论的针对性指导,致使训练效果不佳。 3. 对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实践课程重视不足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从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进行角色变换的重要环节。而目前我国各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过分注重理论灌输而缺乏或忽视实践,教学实践课程课时过少且流于形式,这具体表现为:教育见习不规范,教育实习周期短。 一是教育见习规范性不足。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一样,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范生教育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但我国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一直存在教育见习不规范的问题。虽然各院校均进行了教育见习,但一没有相对稳定的见习基地,二没有系统规范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蜻蜓点水般的教学观摩很难取得很好的见习效果,无法真正起到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习服务的功效。 二是教育实习周期短、时间不足。教育实习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中学科教育实践环节的关键部分。目前各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最大缺陷是周期短、时间不足,一般只有6-8周,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和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6周,而且在这4-6周的时间内必须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两项任务。这必定不能整体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教育技能、准确地检测学生的从教素质,更难以完成学生从师范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对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构想 1. 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科目,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技能训练 首先,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在原有基础上扩展内容,把必修与选修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中分离出来独立开课。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后面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打基础;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正在改革过程中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原则和方法。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技能训练环节。大幅度增加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设置综合化、小型化、专题化的教育技能类课程,将原来的选开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或微格教学改为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和微格教学同时开设,并在此基础上增加说课训练科目,系统培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教学设计、授课、说课等基本技能技巧。 2. 构建新的教育见习、实习模式 充实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类课程。采用分散与集中、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不间断地强化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实践环节,延长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周期。具体做法是:首先,强化教育见习环节。建立相对稳定的见习基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系统、规范地深入中学进行见习,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观摩,加深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了解,积累一些中学管理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的感性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地掌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其次,分阶段实习,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根据教育实习所涵盖的内容,将教育实习中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习任务和中学班主任实习任务分解,把中学班主任工作实习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普通教育理论课程相结合,安排在第四学期(4周时间)进行第一阶段的教育实习,实习内容以中学班主任工作为主;第二阶段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8周时间),实习内容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为主,专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能力。 3. 整合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教学效果 在整合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对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训练类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进行统一的目标管理,建立“理论—实践”教学的联合体,优化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教学效果,将教育见习、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融合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对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与微格教学、说课训练等课程进行优化与整合。上述课程计划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教育类论文:试析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类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报告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院 学前教育 专业认同 幼儿教师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低、恶性流动等问题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与其生源地、高考前专业相关;有过幼儿园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多数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待遇差,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及职业愿望。 学前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伴随着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长足发展而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并表现出理性化倾向,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化幼儿教师成为时代的呼唤。然而目前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幼儿教师恶性流动等问题却给学前教育的进展带来了困难,这也进一步使以培养幼儿师资为主的职业教育面临空前的挑战,并陷人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目前学前教育类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处于什么状态?我们采用自编问卷对广东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一、二年级的212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探寻造成其职业认同感偏低的原因。本次调查中,男生2人,女生210人,年龄18-23岁,有效问卷199份,问卷有效率为93.87%。调查按班级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内容涉及基本信息、专业兴趣、专业压力、求职意向等方面,答题后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 10.0版本软件进行分析。 1.专业兴趣及原因 问卷题目“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喜欢程度如何”、“你未来工作时是否愿意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分别用以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从“很喜欢”或“很愿意”至“很不喜欢”或“坚决不做”采用5等级划分,其频数分析见表1。 另外,我们分别把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生年级、是否参加过幼儿园见习或实习进行t检验,没有显著差异;而专业兴趣与生源地及学生高考前的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职业目标与年级、是否是见实习、生源地、高考前专业之间均没有差异(见表2)。 问卷中“如果你愿意从事本专业,主要是因为”、“如果你不愿意从事本专业,主要是因为”(可多选)两题是用来了解学生喜欢或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 我们把每种原因的选择人次进行了统计,并按照是否是见实习、年级、生源地、高考前专业分别作频数分析,进行x2检验。在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方面,四种分类均未有显著差异(p 0.05 ),喜欢孩子、喜欢做教师、从事本专业很开心是吸引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主要原因;而在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方面,有过实习经验的同学更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待遇差,二年级的学生此方面体会比一年级的学生深刻,差异非常显著,同时这两种原因的选择比例也分别排在第一、二位。另外,更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和非幼师专业毕业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做幼儿教师没面子”,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和幼师毕业学生的选择人次;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对各方面的才能要求太高,详细结果见表3。 2.专业压力与压力来源 问卷中探讨学生压力来源的题目共有7个选项,弹唱跳技能不强、经验不足、幼教知识不丰富分别排在压力来源的前三位(见表4)。 3.职业愿望 问卷题目“你希望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可多选)”提供了8个选项,了解学生的职业愿望,其中公立小学、公立幼儿园仍然是多数学生的首选,详见表5. 4.分析与思考 4.1专业兴趣 从调查结果来看,近一半的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抱“可以接受”的态度,并没有表示非常明确的专业意向,表示喜欢或很喜欢的约43%,只有不足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很不喜欢本专业。这与调查中问及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时所获得的数据(40%左右表示很愿意或愿意从事本专业,8%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愿意或坚决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基本一致。可见学生在进人学前教育专业领域时,并非完全抵触该专业。 这种专业兴趣在一、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经过见习实习影响也不明显。然而从生源地和高考前的专业来看,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专业兴趣更强烈,幼师毕业后进人大专学院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比高中毕业的学生更喜欢本专业。这两方面的差异,前者可能是由学前教育在城市更普及、大家对该专业更认可造成的;而后者的差异则说明,在对学前教育的兴趣方面,我们能够从经过三年专业教育的幼师学生身上看到明显的效果。 4.2影响专业兴趣的原因 从问卷中所列举的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来看,近60%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孩子,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喜欢做教师,1/3左右的学生承认从事本专业很开心,本专业容易就业。这对如何开展本专业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我们在教育中可以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育工作的趣味性方面来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然而问卷调查也发现,在“本专业有前途、有创造性”方面的选择人次却偏低,全都不足15%。这意味着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有必要开展更加细致而深入的专业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事业的朝阳属性和美好前景。 在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选择中,约55%曾经见习实习过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远远高于未实习过学生的选择的25%,差异非常显著。在此方面,二年级学生的选择人次也远远高于一年级,幼师毕业的选择人次高于非幼师毕业的选择人次。从中不难总结出:有过幼儿园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因为二年级学生、幼师毕业学生都已经有过去幼儿园实习的经验。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则可能在于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二则说明目前幼儿教师职业的任务和职责越来越多,使一线教师感觉工作太累,没有职业成功感,这也与目前国内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一致(黄绍文,2006;陈小异等,2007)。 另外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待遇差,实习过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的选择人次分别高于未实习过的学生、一年级学生的选择人次,差异非常显著。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相一致。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总体特征是办园模式多元化。广东省自办园体制改革之后,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幼儿园被“剥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某些幼儿园开始追求办园效益最大化,自负盈亏使幼儿园给幼儿教师的薪酬随市场而浮动,再加上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社会认可度偏低,认为只要能带好孩子吃喝拉撒即可,导致教师待遇不稳定。据2004年对广东、湖南等地幼儿教师抽样调查显示,城市幼儿教师的收人水平一般比小学教师低20%左右(彭世华、皮军功,2006)。幼儿教师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的状态已经与幼儿师资的培养和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4.3专业压力 本调查中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压力较大、与其他行业相似、压力较小的分别约占1l3。而在压力来源中,有近7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弹唱跳技能不强,近60%认为自己经验不足,50%左右认为幼教知识不丰富,有45%的学生认为教学技能少、幼儿教师责任重也分别带来了压力。随着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认识早已从能歌善舞型转变为反思科研型,然而超过2/3的学生仍然觉得弹唱跳技能是自己从事该专业的主要压力之一,反思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够深刻造成的,而目前就业形势也有推波助澜之势。有研究者指出,注重技能的学前教育机构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黄绍文,2006),然而目前幼儿园招聘教师时,多数都把弹唱跳技能作为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又使培养幼儿师资的院校进人了尴尬境地—以就业为导向的师资培养院校何去何从?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生源不断下降的压力下(吕苹,2004;张雪萍,2005;蒋建其,2007),更好地把理论与专业技能并重的培养体系充实、完善并成功实施? 4.4职业愿望 在进行职业愿望的选择时,46%的学生都选择了公立小学,41%的人选择了公立幼儿园,25%左右的人希望能进人公立中学,而只有9%的人选择了私立幼儿园。可以看出,虽然只有的学生选择了非教育行业的工作,但多数学生都把公立学校作为自己的首选,这又将与学生毕业时最终的就业单位形成矛盾:目前广东省的公立幼儿园已经是凤毛麟角,成为公立小学的教师并非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再次向我们表明:社会地位、工作待遇等问题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继续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其工作利益,维持其队伍稳定性,已经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紧密联为一体。 本研究在调查之初,我们多次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本专业的看法,以便设计更客观、全面的调查问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专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思想认识问题。然而该问卷未经过效度检验,调查的范围也不够广泛,研究中的某些数据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因而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但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初步调查来推测我们幼儿师资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而思考分析幼儿教师地位低、队伍不稳定与师资培养困境之间的恶性循环,寻找切人问题的对策。 教育类论文:教师教育类课程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体育师范生的视角 摘要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重心转向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教育类课程的实施状况成为教育者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个案,以所抽样的300名体育师范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教师教育类课程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课程主体认识不到位、课堂教学效率低、课程管理不完善、课程文化失衡等。针对这些问题,列举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育类课程 课程实施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是通过教师教育实现的。因此,教师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教育是对未来理想的教师的培养教育,其核心是教师素质的培养,而教师素质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教师教育类课程指的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未来合格的教师而开设的一系列教育类课程,其与师范生各种教育科学素养密切相关。各大高等院校培养的体育师范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否尽快转换角色,承担教学任务并胜任学校其它工作,这些问题都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一直关注并致力解决的问题。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在教师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在实际生活中,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却成了一个重要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中,对课程实施的关注度没有显著的提高,依然秉承惯有的思维。认为只要课程计划,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就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忽略了课程实施中的具体情境和具体问题。由于这种错误的假设,使得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效果还不够理想,许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体育师范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并不能胜任中小学的工作。因此,本研究将从教师教育类课程实施的角度出发,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个案,探索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师范生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习状况,并以体育师范生为视角,分析教师教育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策略,以实现教师教育类课程实施效度的提高和体育师范生教育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考察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现状,并以课程实施的四大要素,即课程主体、课堂教学、课程管理、课程文化为维度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先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测,并根据体育师范生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若干专家学者的建议,再次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并进行了必要的信效度检验。 问卷选取了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300名师范生进行调查。问卷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把华中师范大学所有体育师范类院系的班级进行编号后,再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9份,回收率为93%,其中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为91.3%。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师范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专业认同度 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主体包括进行教育类课程实施的教师和体育师范生,本次研究主要围绕体育师范生这一主体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从教育类课程有必要、对今后工作有帮助、乐意选修、上课认真、从不无故缺席五个方面对体育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度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如图1所示。统计分析表明,在调查的274名体育师范生中,有46.9%的体育师范生认为教育类课程是有必要的;有40.8%的体育师范生认为教育类课程对今后工作有帮助;有35.1%的体育师范生乐意选修教育类课程;有26.1%的体育师范生认真学习教育类课程;有22.1%的体育师范生从不无故缺席。以上结果说明,作为教育类课程实施主体的体育师范生专业认同度不高,只有较小部分体育师范生认真学习教育类课程。同时我们还发现高年级(三、四年级)体育师范生对教育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远远高于低年级(一、二年级)体育师范生,但其上课不认真、无故缺席等情况也更为严重,具体对比情况如图2所求。 (二)体育师范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本研究从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态度、教师教学方法、理论实践结合、专业知识结合五个方面将体育师范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如图3所示。体育师范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存在差异性: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的满意度分别是72.4%和54.9%,达到了满意度的50%以上,说明体育师范生对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是基本满意的,尤其是对教学水平的满意度;对教学方法、理论实践结合的满意度分别是47.3%和41.6%,未达到50%以上;对课程教学与各科专业结合的满意只有34.3%,是调查项目中满意度最低的。这说明调整教学方法,加强理论实践结合及与各科专业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满意度的关键之处。 (三)课程管理满意度情况 为深入调查xx师范大学教育类课程中课程管理的实施情况,研究主要对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及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度三个方面的满意情况进行了整合,获得各部分比重如图4所示。我们发现体育师范生对课程设置管理最满意,占到了整体满意度的42%;管理者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度比重最低,只占了整体的20%,这是明显不够的。这说明教育类课程实施的管理部分最大障碍是管理者对课程及课程实施的重视度不够。 (四)课程文化的结构情况 教师教育类课程文化结构中最主要的一对关系就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在教师教育中应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本研究从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着手,探寻了西南学教师教育类课程文化的结构情况。我们分别将教育类课程实践中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发现当前课程实施中,学术性与师范性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图5所示,学术性占整体比例的75.13%,师范性占整体比例的24.87%,这说明我们的教师教育正处于一种失衡的现状,过分强调了教育的学术性,忽视了教育的师范性。 四、讨论与建议 在上述调查结果与分析中,我们研究认为教育类课程的开设现状存在四大方向的问题。一是作为课程主体认识不到位。调查中的体育师范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教育类课程作为教师教育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将教育类课程的地位放在专业课之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认真学习。二是课堂教学效率低。课堂中几乎只采用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对体育师范生进行的是知识灌输,而忽视了教师技能培养和智慧启发。三是课程管理不完善。学校对教育课程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将其错误的纳入了公共课体系,对课程实施的评价较为单一,基本没有涉及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分。四是课程文化缺失(表现是什么)。调查发现,xx师范大学教育类课程透露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其学术性与师范性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师范性文化的缺失。为改变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着力培养体育师范生的师范意识,提高教育类课程的专业认同度 体育师范生作为师范生的一大组成部分,其师范意识的培养是改进教育类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强化体育师范生的师范意识,即让体育师范生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人民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类课程对其师范技能发展、教育理论提升、教学方法的充实等都起专业课程无法代替的作用。学校及教师不仅要让体育师范生意识到教育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让体育师范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使体育师范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投入到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从而发挥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获得最大效益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技能,形成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形式 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能让体育师范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能让体育师范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程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不能将“一言堂”贯穿始终。在教育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技能,将讲授、讨论、综合实践等结合起来,让体育师范生既能学到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也能了解到当前基础教育实施的具体情况,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不仅能够拓宽体育师范生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对体育师范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体育师范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着促进作用。此外,教师在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将教育类知识与体育师范生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以便体育师范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形成,这对师范生们未来要担任的工作岗位有很重要作用。 (三)适时更新学校管理意识,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没有科学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作保证,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难以实现质的突破。所以学校理制度的重构,例如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划分课时,并制定一套严格的制度以保证其实施的进行。其次,学校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类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动员全体老师、体育师范生,在集思广益的前提下优化课程设置,并注重有条不紊的发挥课程实施的再调整功能。最后,课程实施的评论要多元化,主要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等一整套的评价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局限的体育师范生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管理者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意识,重新建构xx师范大学教育类课程管理方面的策略。 (四)转变课程文化失衡现状,落实教师教育的双学性 课程文化是教育类课程实施发展有效性的土壤,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的课程文化可以促进教育类课程的顺利实施。师范性和学术性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双翼,学术性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师范性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改进指明了方向,二者缺一不可,二者的协调统一才能促进高等师范院校的继续发展。鉴于xx师范大学历来学术气氛过于浓厚的情况,我们更应加大力度,努力转变这种不利于教师培养的失衡现状,在重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师范性的建设。如对体育师范生的学业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学术成绩,还要包括其教育教学的技能、态度、观念等。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不同形式彰显师范性的活动,如各类师范技能大赛、课堂模拟等。从而为教育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一方沃土。 教育类论文:浅析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的职业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高职 师范 教育类课程 职业化 论文摘要: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走职业化之路有利于在保持传统师范教育优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其课程理念、课程建设、课程团队、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的职业化使传统师范教育类课程更贴近教师职业的岗位需求,使课程向良性态势发展。 高职师范教育兼有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走职业化之路有利于在保持传统师范教育优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使传统师范教育类课程更贴近教师职业的岗位需求,从而促成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引导教育类课程向良性态势发展。 一、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理念的职业化 与普通师范教育类课程相比,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应凸显职业化的特色: 1.课程关注职业性。课程注重对教师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紧密结合教师岗位职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关注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改变过去为了学科的系统性而要求教学面面俱到的做法,突出职业岗位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置身于教育行业的准教师岗位,独立思考、大胆而又谨慎地处理问题,充分体现其职业性。 2.课程注重实践性。课程的关注点放在设计课堂模拟训练,以及到相关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实训部分的授课上,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关注行业动态,加强实践指导,注重结合课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见习和顶岗实习模式,使课程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课程体现开放性。课程重视把所有教学资源向学生全面开放,要求课程资源实现网络化,包括电子课件、案例、练习题、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学生作业、在线答疑、拓展资源等,让学生在开放的状态下学会自主学习、自由发展。同时,注意试题及其答案的开放性,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尽量多出一些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引导独立思考、标新立异。 二、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建设的职业化 1.课程注重合作共建。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建设倡导校企合作共建,旨在打破传统师范课程过分理论化的倾向,根据完成教师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由专业授课教师与行业专家、一线教师多次讨论后确定课程内容主线,以教师班级工作的真实管理情境和典型案例为载体,基于教师实际的工作过程,通过教学模块的有机结合系统设计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基于教师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切合职业需求,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岗位的具体教学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关注实训建设。职业化的高职师范专业课程建设注重在课程中创设工作情境,选用典型的案例和任务为载体,通过情境导入、案例讨论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现场教学,加大实践实操的分量,除已经普遍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课程的网络平台,结合顶岗实训,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工作的零距离对接,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团队的职业化 1.课程关注团队的专业化。教师团队首先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意识,有服务学生的意识,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其次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技能,教师团队中要有专家型的专业带头人,实干型的骨干教师,做事内行,知识丰富,技能过硬,具有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再次要有职业化的工作态度,教师团队要热衷于所做的事业,而并非单纯地仅仅为了生活和名利,把工作视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和使命,要竭尽全力地去做好它,使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得到充实感和满足感。 2.课程关注团队的专兼职结合。按照“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原则配备师资队伍,邀请来自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参与授课和课程开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兼职教师要每年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开发、课题指导、论文答辩等人才培养工作,以有力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专兼职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有计划地组织专兼职教师参加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调研等项目,促成专兼职师资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教学的职业化 1.课程倡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任务,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课程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突出学习任务的职业情境,实现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将理论知识分散到各个单元学习中,将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起来,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分工协作完成工作任务,既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又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合作能力。同时,还要要求学生根据初步工作方案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和交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进一步制定更加可行的方案,找出解决办法,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课程鼓励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通过课堂模拟操作训练,或者把课堂带进见习实习基地,从而很好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使学生由原来的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在直观环境里面实践、验证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直观生动,也极大地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课堂模拟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可以依托校外见习实习基地的资源,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安排学生到就近的见习实习基地,由授课教师或校外兼职实训教师进行现场实地教学,也可以利用集中见习和实习,在兼职的实训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一过程能充分体现课堂与实习基地融为一体的特点,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教学效果。 五、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评价的职业化 1.课程实施多元化的主体评价模式。课程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表现、学生作品、小组讨论、模拟实训、真实任务及期终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注重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启动技能性的辅助评价方式。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结合相关师范生基本能力项目测评工作,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与师范生技能评价体系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考核促进学生师范教育专业技能向常规化发展,相关的技能考核也可以成为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将学生的参与度与获奖情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挂钩,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师范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自主性,自我展现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形成“以赛促学,以评促能”的高职师范教育类课程的特殊评价手段。 教育类论文: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首先采用调查法,收集到了43所高校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最新培养方案。收集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与相关老师联系,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收集;二是到相关院校的网站下载;三是利用谷歌和百度搜索。其次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和课时进行整理和频数统计。然后利用文本分析法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课程计划深入研究,找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整理出基于本研究视角的较为科学的物理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方案。通过这些方法研究出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计划更合理,避免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为高校物理教育专业进行课程调整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建议,也可以为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即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方法参考,最终有利于提高物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统计发现,尽管各高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分类不完全一致,但都可以统一分成三大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1.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公共必修课程是指所有教育专业学生都必须共同学习的课程,其课程计划、任课教师均由高校的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区别物理教育、化学教育、中文教育等。由于各院校的课程名称不完全一致,笔者把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归为同一门课程,沿用其中一个通用或使用频数较多的名称或重新命名,这样,公共必修课有十门。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公共必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下面括号内前一个数字表示学分,后一个数字表示课时。以下同。根据统计原则,由于学分与课时的分布较多地显现偏态,且有极端数据出现,因此取表中的中位数更能科学地反映数据分布情况。当课时的中位数有小数时,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取整数,以下同)的情况是:教育学(3.0,51),心理学(2.5,48),现代教育技术(2.0,36),普通话与教师口语(1.0,32),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1.0,1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0,36),微格教学(1.0,35),教师基本技能训练(2.0,41),班主任工作(1.0,18),教师职业道德(1.0,18)。 2.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专业必修课程是指物理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课程计划、任课教师由物理系或物理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有其“物理”特色,区别其他学科背景。只有1到2所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进行统计,根据上述同样的方法,将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专业必修课有七门,具体统计如表2所示。根据表2,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专业必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的情况是:物理课程与教学论(3.0,54),物理教育实习(8.0,8周),中学物理实验(2.0,36),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2.0,48),物理教育见习(2.0,2周),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2.0,40),物理教学技能训练(2.0,36)。 3.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专业选修课程不是物理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为了拓展专业知识面而供学生选学的课程,其中绝大部分课程计划、任课教师由物理系或物理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但也不排除个别选修课程也适合于其他专业如化学教育、中文教育等学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校选课。只有1到2所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进行统计,根据上述同样的方法,将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专业选修课有八门,具体统计如表3所示。根据表3,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专业选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的情况是:物理学史(2.0,36),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2.0,36),物理教育心理学(2.0,32),中学物理竞赛辅导(2.0,36),中学物理教具设计与制作(2.0,32),中学物理专题研究(2.0,36),教师专业发展评价(1.0,25),物理科学方法与思想史(1.0,18)。 三、研究结论 1.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特点 (1)调查的43所高校物理教育专业都开设的课程有四门,它们是教育学、心理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育实习,并且都是经典主干课程。(2)部分高校非常重视教学技能训练与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如教学技能训练、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等占了较多学分和课时,并且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的要求与训练内容。(3)随着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许多高校重视新课程、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等相关内容的教学,有些单独开设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有些将相关内容融合于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这一主干课程中。(4)部分高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有高校同时开设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物理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5)部分高校非常重视实践环节,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的力度增大,管理加强,主要表现为:有学校教育见习分四学期进行,每学期一个星期;有学校教育见习跨度为一个学期,每周四节;有学校教育实习为整个学期,实习生进行顶岗教育教学;有三所学校在第七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初步实习)后,第八学期还进行一次1至2周的教育实习(反思实习)。实习由学校专人负责,责任分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到中学进行班主任与物理教学实习工作,每个小组均有1至2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实习生一起长住实习学校进行管理并配合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 2.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1)部分课程内容相互交叉和重叠 公共必修课中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应该包括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但在开设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情况下,有三所同时开设了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和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另有两所开设了教师口语或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与物理教学技能训练也有所交叉。教育学内容应该包括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但还有十所学校单独开设了班主任工作,通常是以讲座的形式授课,但将它融合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中更合适,效果也将更好。微格教学被包含于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物理教学技能训练之中,但有三所高校同时开设了微格教学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两所同时开设了微格教学和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物理教学技能训练与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尽管侧重点不一样,但还是有所交叉。 (2)个别高校少数专业主干课程没有整合、学分过高 物理教学技能训练、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物理学史、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中学物理竞赛辅导、物理教育心理学、中学物理专题研究分别有8、7、5、4、4、4、3、3学分,高学分的原因是将上述课程内容分成几个较少教学内容的课程同时开设,或者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同时开设相类似的课程。上述现象说明:课程结构不够优化,必修课学分过高,选修课有拓展的空间。在总学分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专业主干课程的高学分使得部分学生过分注重感兴趣的课程学习,造成知识面不广;也会减少教师教育类课程的门数,给学校制订培养方案造成困难。 (3)部分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 物理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物理学科背景,增加其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微格教学、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作为公共必修课显然没有针对性,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也有重叠,没有体现物理学科特色。(4)课程名称太不一致大多数课程名称多样,如经典主干课程教育学尽管是通用的和使用频数最多的名称,但还有现代教育学、教育学基础、教育学概论、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教育基本原理、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概论等,有待统一为教育学。其他主干课程的名目就更加繁多,甚至个别课程没有名称完全相同的。(5)专业选修课设置较随意专业选修课除物理学史超过半数学校开设以外,其他同一门课程开设的学校很少,如物理科学方法与思想史、教师专业发展分别只有三四所学校开设,还包括部分只有一所或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进行统计。 3.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根据控制总学分和较多学校共同开设的课程为必修课的设置依据的原则,笔者建议:一是选修课程设置为两类,即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和弹性素养选修课。前者或要求或动员所有物理教育专业学生选修,后者供物理教育专业学生自由选修。增加专业限选课的原因有二:一是减轻必修课学分的压力,避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既想增加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的分量又面临学分太多造成无法取舍的两难处境的出现;二是将不同重要程度的选修课程加以区分。二是为了避免课程内容之间的重叠,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教师职业道德、班主任工作不单独开设。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的开设学校的频次和比例将有所增加。三是为了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将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两门必修课更改为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四是将开设学校比例较低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设置为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五是为了区别不同选修课的重要性,将物理学史、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设置为教师教育专业限选课,其他课程设置为教师教育专业弹性素养选修课。 4.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 课程名称是笔者对全国高校物理教师教育类相近课程整合后给定的,因此在不突破课时的前提下,教学内容既要覆盖面广,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又要尽量体现物理学科特点。如:一是教育学增加或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与法规、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置应体现人本化,课程内容要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师范生的就业。多数教育部门在招聘本科毕业生时进行的入编(编制)考试内容就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政策与法规。二是物理教学技能训练应重视微格教学能力的培养。三是尽可能将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公共必修课由有物理学科背景的教师来授课,以加强与物理学科的联系。四是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应涉及物理新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物理学科教学论原理与方法等内容。五是中学物理实验应涉及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仪器的简单维护、实验操作与创新、利用常用实验仪器进行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等内容。六是中学物理教材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教学内容重点应该是各类型课的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物理新教材分析与处理和课例(包括优质课与有较大缺陷的课)分析。七是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应包含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教学理论、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等教学内容,当然重点应该是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与使用,除了教学内容、课件素材等体现物理学科特点外,应注意尽量避免与现代教育技术内容的简单重复。 作者:刘健智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 教育类论文:学前教育类国画教学策略 一、帮助减轻国画学习中自身的困难 在准备中国画工具材料时起点不能太低,如果让学生自备工具材料,由于学生对工具材料的认识不足,易出现学生为了节省费用而购买品质低劣的工具材料,学习效果必定大打折扣。不过现在购买中国画工具材料的费用对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已经对职业教育学生实行了免学费的政策,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困难补助。老师应该有效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工具的选择必须精简,能够较好表现出中国画特色,不宜过于繁杂、低劣。毛笔选择软毫和硬毫大、中、小共六支,书画墨汁一瓶,三尺宣纸一刀,国画颜料一盒,画毡,调色盘等。这些都是初学中国画必备的工具材料,条件较好的可以备上印章、印泥等。教师在工具材料的选择购买时应该把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中国画的魅力。 二、选择恰当的国画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学习写意花鸟画。这有利于初学者理解中国画的韵味,掌握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技巧。写意花鸟画有用笔简洁、气韵生动、易于接受、易于掌握的特点。近现代许多国画大师也有大量的写意花鸟画可以作为范本学习。例如,齐白石就有许多描绘梅花、青蛙、河虾、牡丹的写意花鸟小品画。由写意花鸟画入手较易掌握国画的用笔用墨技巧,理解墨分五色的含义。可以把写意花鸟画分“传统中来”和“写生中来”两方面来学习,这样就有继承有发展。可以真正做到“师古不泥古”。掌握国画笔墨技巧以后再向山水画、人物画再向工笔画扩展,就更加易于掌握。还可以运用在写意花鸟画中掌握的笔墨技巧来画儿童画,会别有一番情趣。 三、国画游戏化教学 笔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班级所上的一节中国画课,是梅花的第二课学习,在已经学习了梅花的画法、梅花的用笔用墨技巧后,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六位同学,桌子围成圈坐好。每位同学拿出一张四尺八开空白宣纸,先运用画梅花枝干的方法在纸上随意画两笔长线条,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传给下一位同学,按自己的想法接着画两笔长线条,相同的方法传到第三位同学手上,最后到第四位同学手上时画面上已经有六根大小长短粗细浓淡不一的线条在画面上,由他进行最后完成一张完整梅花作品。这样完成的每张画都是经过四位同学之手共同完成,是在接力游戏中去完成作品的,作品的最后效果不是大家能够想象得到的,每位同学既是一张画的第一位画了两笔的作者,又是一张画第二位画了第三第四笔的作者,还是一张画画了第五第六笔的作者,更是一张画的最后调整完成的作者。这节课没有刻意去追求画面的最后的效果,但是每张画的效果都是出乎意料的好,同学们看到自己把别人的画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加以改造完成,就有成就感;看到自己的画被别人加工以后出现的意外效果,就会惊奇不已。整节课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效果出奇得好。 综上所述,中国画教学活动,使同学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这种创造的过程将会使同学体会成功。学生的点滴创造不单能受到大家的尊重,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唤起美好的情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把学习到的中国画鉴赏能力,中国画技能技巧等运用到今后的幼儿园教学中去。近几年,笔者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幼儿园见习,见到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展中国画教学,让人非常欣慰,因为中国画有望被传承发扬光大了。 作者:徐涛 单位:浙江台州市路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育类论文:小学教育类开设民间艺术的重要性 一、小学教育专业中民间艺术课程的开设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民族传统艺术的教育传承和创新的普及;能够体现我国教育对民族地区文化传统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自觉。 爱祖国位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首,爱国主义教育不容置疑地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民间艺术遍及各个民族和村落,其展示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和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成就,是教化后人、增进系族情感的有效载体。接触我国民族民间的优秀艺术作品,使学生掌握浅显的民间传统技能,增强学生对美术、音乐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已成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对美术、音乐课程设置的要求。实践证明,采用多元化教育手段,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启发引导学生接受德育教学内容,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有效形式。由于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需要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往往都有学习各种知识的兴趣。民间艺术课程的开设就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从组织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学习方法入手,启发学生寻觅民间艺术作品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感受作品民族情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了解本民族所创造的服务于民俗生活的艺术成就,树立正确的民族情感观,焕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小学教育专业中民间艺术课程的开设,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审美水平,有利于美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美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搞好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美育教育尤为重要。因为,从年龄上讲,这些学生正是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能否受到良好的美育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美学观的形成,关系到他们一生的成长。从所学的专业角度讲,美育同他们的关系更加密切,只有确立正确的美学观,才能使他们学好专业,做好将来的教学工作,为祖国培养有用之才。我国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民间艺术以其门类众多的艺术样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异彩纷呈的艺术形态和鲜明强烈的民族特色,在民俗文化活动中显示出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观念。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全民族的美育教育,在党和国家的积极倡导下,我国各高等院校都在坚持不懈地开展美育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水平。但目前,由于受外界文化的影响,一些不健康的美育观念正在浮起,形成了对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冲击,影响了学生对传统审美观念的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辨别美,自觉运用民族审美标准评判美,已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选取我国民间艺术中生动、丰富、健康的部分为教学内容,运用最本原、最质朴的民俗案例,向学生宣传民族审美意识、宣传传统美学观念,将是一种最具说服力和易于学生接受的美育教育好方式。 三、小学教育专业中民间艺术课程的开设,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因素的认知,有利于促进国家基础教育的文化多元与文化本土化的发展。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民间艺术贯穿于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始终。传统艺术在民间节日习俗和庆典中使用广泛,具有普遍性和不同地区、民族的独特性。因此,民间艺术是可以通过教育系统得以保护并延续的非物质遗产。传承此类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遗产,对保护民族族群标志、社区发展的文化源泉,以及对提升年轻一代传统文化因素的认知与自信都具有长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快速的社会发展,使专业知识的概念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专业已由相对单一的知识向多元学科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也提出了文化多元与文化本土化的要求,这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将新的文化资源重组,如何建设更适于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科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中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民间艺术是与我国民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它是我国民俗历史的活态体现;数千年来,它在服务于人民生活需要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其演变又影响了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组织学生学习民间艺术作品,对丰富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以及教学本土化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小学教育专业中民间艺术课程的开设,能够促使濒危的民间艺术真正进入基础教学领域,能够对我国无形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是培养九年义务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师资力量的必要途径。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随后,教育部把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列入九年义务教育美术、音乐教学和素质教育内容之中。但由于长期以来西化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引导,绝大部分人对民间艺术缺乏应有的重视和价值认知,导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领域的民间艺术教育现状并不乐观。直至今日,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仍处于脱节的状态,小学教育专业中关于民间艺术的学科设置几乎空白,高校还不能为九年义务教学培养相关的教师。尽管近年来教育改革中强调素质教育、强调民间艺术传承教育,可一些学校还是由于师资问题或认识问题等种种原因而开不了这门课或开不好这门课。因此,从高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入手,开设民间艺术课程,才可以为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出具有实际民间艺术教学能力的师资,才可以使民间艺术传承真正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得已实现。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发展,一定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之上。只有充分利用自觉的政府行为与民众自发行动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使民间文化传承在基础教育中真正走向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将为促进大学新型学科建设以及综合文化素质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也将推动我国教育体系进一步走向完善和健全。 作者:姜勇 单位:抚顺师专教务处 教育类论文:谈学前教育类人才培养价值诉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受教育对象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从而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更具弹性,人才培养过程更具个性化、灵活性和开放性。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迫切需要培养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化幼儿教师,各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和当地需求,在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做了调整,培养目标已日趋多元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在发展进程中根据我国国情不断加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体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同时,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渗透,学前教育也逐步兼顾教育的内在和外在价值的统一。 一、教育价值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偏离 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本身还不成熟,还处于摸索发展之中。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指导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运行中,不免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忽视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曲解了教育目的性要求,偏离了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普及与质量不能兼顾 国家提倡以公益性、普惠性、低收入为原则,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随着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前完成,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然而反映在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致使培养目标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主要表现为:1.幼儿园专任教师的缺口大随着投入、规模、场所等硬件指标的逐步实现,幼儿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全国缺口达到了64万。[2]同时,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应达到1∶5—1∶7,保教人员与幼儿比应达1∶7—1∶9;半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应达到1∶8—1∶10,保教人员与幼儿比应达1∶11—1∶13。[3]而我国目前幼儿园总体师幼比为近1:23,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更高。[4]因为没有足够的合格师资,导致大量的非师范专业、非学前专业、社会无业人员、小学的老弱病残退都涌入幼儿园,充斥了幼儿教师队伍,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职业的专门性特征和教育育人的本质性。2.高师人才培养急功近利在学历与教师资格挂钩的时期,各地高师通过全日制和函授教育的培养形式大力扩招,加快向社会输送学前师资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教师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引发了质量建设的忧患,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幼儿教学工作、学生不热爱幼儿教育事业转行跳槽的现象日益增多。这种现象凸显了在“人”的软实力没有完全具备的前提下,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只注重了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幼儿师资的人性发展和幼儿本位的教育内在价值。 (二)专业发展意识薄弱 只有具备强烈的专业意识,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于职业之中。学前教育是根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其专业发展意识尤为重要。然而表现在高师和幼儿园的实际现象,却并不乐观。1.各层面培训机构缺乏全面的专业意识中职中专类学生培养偏重教育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对学生本身就薄弱的理论基础没有加以重视,会导致把学生当做技工培养,学生只重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学习,对于专业的理解一知半解,进入工作岗位也无法以专业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和自我专业发展;高师院校恰恰是在学生本身理论基础就强的前提下大力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强化,而弱化了学生随年龄增大难以掌握的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导致学生就业后无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2.幼儿园用人机制中缺乏长远的职业意识很多幼儿园在用人中存在严重偏差,认为只要技能技巧好就是好教师,造成就业倒挂现象,致使高师毕业的本科生就业远远不如中师类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师在做人才培养方案时的摇摆不定,在应然的教育追求与实然的就业需求矛盾中彷徨,在有限的学制中,如何既让学生专业理论扎实,又能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这是大多高师院校面临的难题。 (三)职业发展近视性强烈 首先,高师把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为社会输送更多学前师资的工具,一味追求社会效益,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认同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导致教育悲剧不断上演,教师虐待、无视幼儿的现象屡禁不止。其次是以短平快著称,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力军的成人教育,入学门槛越来越低,教学过程越来越简化,文凭获得也越来越容易,这一揽子工程背后背弃的是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无数幼儿的健康成长。这种职业发展的近视性,体现了高师学前教育培养模式强烈的功利性,借助国家扶持幼教事业而谋生,缺乏内在的职业意识和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根源还在于缺乏教育的内在价值。 二、教育价值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回归 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对教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应该从教育的本质和整体性上认识教育培养的目的及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教育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一)重新审视教育价值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5]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就是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如今学前教育事业已经日臻完善,教育目的理应越来越强调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知识内容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生命内涵的领悟”“职业理想的坚持”。高师学前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时首先要坚持追求人性的完美与和谐,进行“完整人”的塑造,而不是“知识人”的塑造。在普及与质量兼顾的过程中,必须以幼儿的健康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主旨。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所说“即使缺乏幼儿师资,也绝不能让不合格教师上岗,否则会严重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极不负责的。”[6]教育是不允许任何人做实验,以幼儿的成长为代价的。因而建设一支合格、稳定的幼儿教师队伍,实现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应成为目前高师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心。 (二)提升专业发展意识 基于当前我国学前师资紧缺的实际,国家采取高师、幼专、幼师三层面培养结合的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实践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和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大中城市幼儿园均要求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幼师、幼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拆分合并到高校将成为总趋势,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将成为学前师资的主要来源。2007年至今,甘肃、北京、山东、新疆等地都已完成了幼儿师范学校并入高校的工程。2012年之后,国家将采取资格证与学历教育的分离,这也是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考验。因而高师要树立全面的专业发展意识,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全科教师为主、专科教师为辅,必须配备特教课程;同时,高师与当地的幼儿园要建立合作共同体,建立教育实习、专业见习基点,指导园所办园理念,形成长远、长效的用人机制。 (三)注重职业发展的长期性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的效力将在幼儿的后续成长中得以体现。因而高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要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增设职业类课程模块,加强学生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促进学生提前体验职业角色,增强学生的职业愿景,加强学生内在的职业意识和强烈的职业认同感。高师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根据教育本身的迟效性和长期性进行设置,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成公共基础教育、专业核心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和实践教育四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的教育模块,实行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7]课程结构与门类也要多样化,在传统“三学”“六学”为中心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增设一些新的课程门类。“百年人生,立于幼教”,高师作为学前师资培养的摇篮,将承担越来越艰巨的重任,因而以教育价值为标尺制定合理、科学、人道的培养方案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诉求。 作者:安燕 单位:喀什师范学院 教育类论文:学前教育类乐理教学创新探索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不属于艺术类招生,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较差,对乐理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联系学生的实际,改编、优选教材,让所教内容适应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例如,在讲解“单纯音符”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选取匈牙利音乐教育家科达伊教学法中的符干谱进行教学,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简洁、直观、对比强烈地感受和体会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这些单纯音符的不同书写和长短不一的音值区别。 一、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构建愉悦的学习氛围 音乐的本质之一就是娱乐,这是古今中外人们早已有的共识。早在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音乐不可忽缺的就是它的娱乐性”。⑤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中,如果离开了“玩”,往往会导致课堂的死板,教学的失败。乐理教学中的“玩”不是一种低级、简单的玩,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接受前人的音乐活动经验,以发展个人的音乐活动能力和知识,为学生的人生需要和社会需要服务。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应充分发挥音乐的娱乐功能,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游戏化教学中体验音乐和学会音乐。例如,在讲解“节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结合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体态律动,应用走、跑、跳、摇摆等步态与拍打节奏相结合的练习,让学生以通过身体的动作去体验各种丰富变化的节奏,感受音乐的生命力和快乐感。同时,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节奏之后,还可以加入带有音区变化的角色扮演式游戏教学环节,将音高、音值、节奏等知识融入一体,做到融会贯通。如《敲鼓》游戏,二人一组,学生在教师钢琴伴奏的音乐中,一人表示低声部和小节重拍,扮演鼓;一人表示高声部和小节内除重拍外的其它节拍,扮演敲鼓的人。扮演鼓的学生随音乐的小节重拍用双手表示鼓所处的高低和不同方位的位置,而扮演敲鼓的学生则跟随鼓位置的变化按小节内除重拍外的其它节拍音乐去敲鼓。这种游戏化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坚持启发性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启发性教学原则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教师则对解决问题给予帮助与指导,力求学生主动。音乐本身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学艺术的奥秘不在于把一切都讲完,更重要的是启发、激励学生进一步地想象、发挥和创造,这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力的培养大有提高。例如,在讲解“音色”这一概念时,教师可联系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在教学中投放幼儿园常用的铃铛、沙锤、响板、木鱼、三角铁、刮胡等小型乐器,先帮助、指导学生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独立演奏,体会不同材质的发音体带来的不同音质,然后启发、激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根据不同的音色创编小型乐队进行表演。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人人主动参与,在音乐的体验中不仅能很好地掌握乐理知识,而且使学生多了一次创作、表演的机会,提高了教学效果,成功后的喜悦更让师生难以言表。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用感性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长期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显得非常抽象,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感到枯燥乏味。乐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钢琴、声乐等其它艺术课程相比严重滞后,并且出现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运用与乐理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光盘、幼儿音乐教学动画课件、音乐软件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有声的音乐融入到乐理教学中,听赏结合,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让学生在感性化的教学中学习、掌握和巩固乐理知识,受益匪浅。例如,在讲解“装饰音——颤音”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选取中国名曲《白毛女》中的引子音乐,先让学生从听觉、视觉感受装饰音在音乐中的形象与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提炼出这些装饰音记号与小音符所代表的时值与节奏。这样原本枯燥的乐理知识在学生不知不觉的音乐感受体验中获得,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如,在讲解“节拍”这个基本概念时,教师可让学生听赏舒伯特的《摇篮曲》和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节拍类型的特点(二拍子“强弱”,三拍子“强弱弱”),在听赏优美旋律的同时,学生掌握了乐理知识,了解了世界经典名曲,丰富了音乐文化素养。 四、坚持开拓创新,提高学生多元化思维与综合运用的能力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较薄弱,思维方式较呆板、一根筋、无灵气,缺乏多元化思维与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在乐理学习过程中,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遇到复杂一点的问题,往往一筹莫展。教师在教学中除传授知识外,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对乐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全方位、多元化地思考问题,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使其多元化思维与综合运用的能力逐渐提高。例如,识别“D—#E”音程。从命题上看,这是一道音程性质的作业题,但解题的知识点却要涉及到全音和半音、音数和音级度数、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等概念,同时还要将这些知识点相互联系、综合运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D—E”为全音关系,“E—#E”为半音关系,因此,“D—#E”的音数为1,音级度数为二度,音程为变化音程,“D—#E”音程是增二度音程。 其实,难题难就难在包含多种概念的相互联系与运用,如果没有正确的解题方法,根本就谈不上提高解题的效率与科学性。因此,乐理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种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乐理教学不能拘泥于某种模式,只有坚持针对性、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创新性,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结合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在感性化的音乐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综合运用,重视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 作者:黄毕莎 单位: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教育类论文:美术教育类的素描教学阐述 作者:何玮 单位:西京学院艺术学院 如果自身没有重视基础,何言去给予别人知识呢?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就高度的重视素描,米开朗基罗说过:“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源泉和灵魂。”[1]察看拉斐尔的画笔在画纸上留下的圈圈以及他在画纸上寻找可作进一步发展的形式时留下的痕迹……从中得知圣母和圣子之间形式上和心理上各种联系的。[2]安格尔曾说:“除了色彩,素描是包罗万象的。”[3]俄国美术教育家契斯恰柯夫也提出:“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不懂得素描,或者不重视素描,谁就没有根基。”用“包罗万象”、“根基”来说明素描所包括范围和功能,可见其在整个造型艺术中所处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然而,对于很多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素描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在视觉经验中认知的,大概仅指以明暗调子为特征的铅笔画或者其它材料的单色画。他们对“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概念的片面认识,使他们把素描教学只当作“基础”课来看待,而对素描本质在观念上并没有正确的认知和做深入的探询。时间一长,对于基础课的训练渐渐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普遍厌学和不知如何去学,让素描教学陷入了一种困境。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油画专业,只要色彩感觉好就行,更有的学生认为,现在是新兴的电脑时代,素描这样的基础课可有可无。我们知道,作为研究和再现物象的一种方式,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训练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造型是至关重要的基本功。信手拈来,是对画家的基本功、素质修养,尤其是造型能力的考验。一个画家如果造型解决不好,很难想象他的作品是怎样的。 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画家,无不是在素描上下过苦工夫的人。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以及后来的伦勃郎、安格尔、德加、凡高、门采尔、列宾、毕加索、鲁本斯等等,都留下了大量的素描作品,足见历代大师是多么的热爱,重视素描。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对于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观察方法,锤炼艺术语言和探索艺术规律,从而提高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都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在高等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中,素描教学的基本任务无疑是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但值得忧虑的是,当前,在我国高等美术教学领域内,不同的存在着削弱和忽视基础课程教学的倾向,而历来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素描教学同样存在着教学质量滑坡现象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学生在观念上对素描的认识不成熟,以及他们对传统东西和基本功训练没有兴趣,急于求成,不想耕耘只想收获的心态,为此,我们的老师要在技能训练与观念认知同时并举,在教学上的全过程里都要做到二者兼顾,使他们认识到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草草了事仍无功效,必须有十分的严格训练,积稿千百张,方能达到心手相应。正如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学家契斯恰柯夫所说:“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要不懂得和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立足之地。”可见让学生们在观念上认知素描的重要性是极其重要的。[4] 启发审美感受和重视美学观的训练 启发审美感受和重视美学观的训练,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良好的审美感受和正确的美学观都是作为一位美术教师所应拥有的条件。法国绘画大师安格尔曾说过:“素描是可以使艺术作品取得真正的美和正确形式的唯一基础。”[5]素描作为一种美的形式,其形态也是包罗万象的,在造型艺术中所涵盖的内容已变的越来越丰富,它因时代、地域、文化的不同,在思想观念,美学标准,形式语言等方面也在不断的发生演变。对它的深入了解和掌握不仅决定着学生的技艺技巧,还决定着学生艺术审美水平,同时在学生未来创作道路上的艺术成就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素描是一门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优秀的素描作品总是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我们看罗丹的人体素描,线条流畅,明暗简约而淡雅;米开朗基罗笔下的人体博大深沉,刚健庄重,线条蕴藏着一种悲剧的力量,让人内心震撼;达芬奇洋洋洒洒的一幅自画像,虚实相生,深刻蕴藉;荷尔拜因的素描长于线条,如同中国画的白描,虚实强弱,如理入微;米勒的素描更有一种动人的气息,他仿佛从泥土中获得了灵感,质朴得如同田野本身,可触摸,可呼吸;鲁本斯松动而准确的线条,赋予形体的生命;凡高的素描稚拙中见深刻,朴实中见真情……这些历代大师风格各异的作品中,不仅蕴涵着大师各自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 对于我们很多院校的学生来说,对于美术的学习,素描的学习,不仅要会画,还要画得好看,这就要涉及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们要善于“发现美”与“表现美”,并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光。我们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正式因为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创造了新的审美意识和领域,使他们的名字不朽。素描教学中,能否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并具备对美的欣赏与创造力至关重要。我们的老师再进行素描教学时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美学观的训练及教育,应该从美学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素描的追求和辨别艺术格调的高低,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为了提高审美素养,还应重视对中外古今遗产的继承和创新,重视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美术品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艺术情感的结晶。它能够激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如优美、庄严、和谐、悲壮等。通过有效的直观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各个时期,各种流派和各种风格的优秀素描作品,并且要有精要的阐释和讲解,使学生对素描艺术的有一个初步的完整而饱满的印象,以利于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开阔眼界。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美术创造性培养已成为当今美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并逐渐成为美术专业学生必备的艺术品质。新时代的教师职责并不只是一个模式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去鼓励和挖掘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意识即“创作意识”。创造,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普遍存在于现实当中,是永恒的。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创作,在艺术发展中也同样是永恒的,没有艺术创作,就没有艺术生命。素描就是一种艺术创造,它是由现实的对象,激发创作者的感官上的兴奋而形成的意象。我国素描就是教学开始用的是前苏联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和徐悲鸿素描教学体系的合流。这种倡导写实主义的教学体系曾为我国培养优秀的绘画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人的思想和艺术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已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现实。 如果使一个学生相信逼真的描绘现实是最高的境界了,那么他的观察方式,表现手段都会围绕在这一追求发展,形成。当他意识到艺术的真谛并不是完全再现自然,而试图加强艺术的表现力的时候,就会疑虑重重,不敢进行大胆的研究与突破。罗丹曾说过“只满足于形似达到乱真,拘泥于无足道的细节的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6]传统的素描教学片面地强调造型能力和写实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在素描教学中渗透着艺术个性以及创造性的表现。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习素描的人完全没有从对象表面现象中摆脱出来。致使看一点,画一点,看见什么,就画什么,缺乏艺术表现与最重要的认识和感受,使自己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此种画法带来的后果是越画越迟钝,收不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影响艺术修养的提高。正如前苏联艺术家谢洛夫评价的那样“这是无所用心的人,用没精打采的手画出来的。学生如果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必将增加在艺术道路上前进的阻力,所以一个具有艺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鲜明的创造性思维。”黑格尔曾说过:“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7]素描教学要使学生打开思路,扩大知识面,激发想象力,使其具有一种创造性、个性化的思维,从而能发挥性的运用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和素材,以实现从再现客观到创造性的进行视觉思维和意象构想的飞跃。作为造型艺术最基本的语言,素描早已不应局限性的用于造型技能训练,而应进一步用于思维观念的表达与训练。现在,我们可以说素描教学就是通过在素描训练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继续探索能力,和一种积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所以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应该意识到这重要一点,主动的去引导、激发、学习这种意识。这样的教育理念所倡导的美术教育才是成功的。 大学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教师,更要培养出在新的潮流中的弄潮的先锋人物。大学四年,应该只能说是一个人艺术生涯的开端,假如学生在学校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探索体会和经验,那么这样的学科能够为同学们在今后从事美术发展提供了空间条件和方向,拓宽了他们发挥的广度,我认为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 教育类论文:高等教育类图书出版的特点及发展 【摘要】高等教育类图书的出版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专业教育定位鲜明,出版发行渠道固定,并且需要经过特定的周期。而数字时代下,高教类图书的出版过程较原先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出版的成本不断攀升,出版质量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高教类图书出版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动流程的再造,实现跨界融合,并注重打造精品图书。 【关键词】高等教育;图书;出版;特点;发展 1前言 高等教育类图书的出版有其自身的定位和方向,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由于图书产业模式和内容都在发生深刻变革,高教类图书的出版工作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创新发展,从选题、内容、服务以及管理方面上升到新的水平,切实发挥高教类图书的社会教育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用户。 2中国高等教育类图书出版的特点 高等教育类图书与一般商业化的图书相比,其社会教育功能更为突出,无论是先进理论的传播,还是传统文化的弘扬,高教类图书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其图书出版也体现着自身的特点。第一,专业教育定位鲜明。尽管图书的本质功能是对文化内容的传递,但高教类图书在专业性方面的出版定位始终更具标志性意义。高教类图书所承载的理论知识与先进文化影响范围广泛,是启迪人思想、更新人观念、武装人头脑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开展高校专业教育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出版的严谨性还是教学的适用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专业教育功能是出版工作的根本目标。第二,出版发行渠道固定。由于高教类图书在出版定位方面有其自身的特征,这也决定了出版发行渠道的固定性。长期以来,高教类图书所承受的竞争压力较小,其研发、编纂和出版一般由固定的出版发行机构完成。例如,中国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一直是国家规划教材出版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出版发行的固定渠道不仅有助于保证图书质量,也便于市场化推介的实现。第三,需要经过特定的周期。高教类图书的出版需要有一定的周期,这与其专业教育功能的定位是分不开的。随着不同专业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相应的理论内容不断创新,实践案例不断丰富,高教类图书也必然要时刻与之并行,通过编辑、出版,将最新的图书呈现出来。即使在数字时代,编辑出版效率较原先有了质的飞跃,高教类图书在编辑出版方面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3中国高等教育类图书出版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图书出版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数字时代高教类图书的出版过程较原先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而出版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出版质量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出版的过程极具变革。传统的图书出版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包括编辑、印刷和发行等,其中牵涉多个环节,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所以出版周期相对较长。而数字时代下,通过互联网的支持,图书出版的效率显著提高,数字化的信息分析、组织、加工、传递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实体出版向虚拟出版的转变更是不容小觑。可以说高教类图书所处的出版环境有了本质的变化,技术的注入与流程的改变又在进一步影响用户服务需求的发展。第二,出版的成本与日俱增。这种成本一方面来源于高教类图书出版本身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也隐含不同质量图书出版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高教类图书的出版需要综合考虑劳动力、纸张、稿酬等成本要素,而这几方面的成本目前都是与日俱增。高教类图书的定价很大程度上是遵循国家对教科书定价的要求,价格浮动必须考虑市场购买力问题。此外,由于市场的开发与竞争的加剧,目前高教类图书的数量同样在迅速攀升,但是受市场推介选用机制的限制,精品图书教材常不能及时进入课堂,利用率低,因而也是一种隐性的成本损耗。第三,出版的质量有待提高。原先高教类图书出版的数量相对有限,而伴随教材出版市场化和数字时代的推进,高教类图书出版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出版与教师自身的意愿密切相关,例如职称评定对教师出版教材的意愿触动。高数量并不代表图书的高质量,这也是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往往愿意选择一些国外教材进行阅读的原因。例如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时选择国外教材作为参考文献,也说明国内高教类图书在出版质量方面存在的不足。 4中国高等教育类图书出版的发展思考 针对当前工作的现状,中国高等教育类图书的出版应当沿以下方向发展:第一,出版流程再造。对传统的出版流程进行再造不仅是为了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更是为了分析和研究如何使高教类图书有效服务于用户。数字时代高教类图书的出版流程应当以采集、整合、编辑、传递为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相应的内容资源、用户的阅读行为和习惯等,在对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实现立体化编辑,并应用全媒体资源开展信息传递。流程再造使内容资源得到进一步细分,便于根据用户需求组织编辑出版,缩减新文化知识从编辑到应用的周期。第二,实现跨界融合。数字时代图书出版行业借助新媒体支持、实现跨界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以高教类图书也应适应这种潮流和趋势。而且跨界融合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例如,在传统的图书资源以外,借助光盘、网络也可以存储大量的学习资源,跨界融合可以说是服务延伸的体现。数字化环境下,高教类图书的多元化出版才能更好地与用户需求相对接。第三,打造精品图书。正是由于数字时代图书的编辑出版效率显著提高,高教类图书的出版更要注重质量取胜,在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避免单纯加速出版而忽视图书本身的价值追求。高教类图书因其特定的目标定位,在数字时代也应以精品图书为发展的目标,将先进的教育资源注入图书,从而凝聚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相应的人才队伍与之配合,精品高教图书离不开高素质编辑出版队伍的支持。 5结语 高教类图书的出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使命,同时也是与时代相并行的工作。数字时代赋予图书出版业新的契机,但挑战兼具。所以高教类图书应当顺应时代潮流,运用先进技术,加强对选题、内容的把控,同时从服务领域进一步延伸,实现跨界融合,用精品图书树立崭新的时代形象。 作者:黎恋恋 教育类论文:教育类课程设置英语教育论文 1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1.1课程设置现状甘肃民院外语系2010版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包含三个模块:教育基础课程、教育发展课程、教育选修课程。教育基础课程为必修课,共10学分,占总学分的4.59%,它包含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实务、现代教育技术,由教育科学系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育发展课程为2学分,占总学分的1.83%,由外语系教师在第7学期教授“英语教学论”。教育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47%,其中课程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经典教学案例赏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为外语系学生的限选课,每门2学分。其余4学分需选修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而实践课程平台也包含三个模块:基础实践课程包含“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即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每门1学分。专业实践课程包含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实习反思,而综合实践课程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1.2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实践课程模块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应该归属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而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三个模块的分类标准模糊。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小,约占总学分的11%,占总学时的12.6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仅仅占总学分数的1.8%,不占课时。有限的授课时间,难以解决好一个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势必影响师范生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和职业竞争力,最终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达标。 1.2.2课程资源不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数量较少、且基本为必修课。教师选修课的4门英语学科课程,为外语系学生限选课,事实上,学生只能选修4学分的其它教师教育类课程。而且,部分教材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地体现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求。陈旧的知识和理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益于学生的教育观的形成。无法获取必备的现代的知识和理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校外课程资源中,教育实习基地较少,致使不少同学不能进行英语教学实践,而担任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 1.2.3课程实施不得力教育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夏学期)集中授课,课时密度较大,任课教师需要备课、撰写教案和讲义、制作课件、批改作业等,教学进度紧,任务重。教师教育类课程多是“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地“静听”,缺乏实践。另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没有课时,要求结合校内试讲进行,但因为时间紧,内容多,无法兼顾。缺乏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保障导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成为一纸空谈。 1.2.4课程实践性不足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专业实践课程为11学分,仅占总学分数的5.05%。作为教育实环节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教育实习的第一周是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实习前,学生接受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师范生的学习从时间上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感悟的融通,而实践学习中又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 2优化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2.1优化课程结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规定的必修学习领域为: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建议外语系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分为四个模块:教育理论课程(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育学原理、中学英语教学论、心理学概论、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技能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拓展课程(选修课)、教育实践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原专业实践课程中的“教育实习反思”建议整合入教育实习。“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包含普通话和中英文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中英文书面表达技能、英语教学技能、班级管理技能。 2.2丰富课程资源提供灵活多样、新颖实用、针对性强的课程满足未来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他们加深英语专业理解、解决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促进专业发展。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原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建议开发以下教育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儿童发展、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有效教学、学校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专题、中学生心理发展、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论文写作、教育政策与法规。利用我院本科评估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鼓励广大教师建设“教师教育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通过“精彩一课”网络平台建设,构建和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2.3改进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是课程设计者和课程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调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实践,对教材进行“再开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课程平台,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融入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成为连接“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桥梁,提高未来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使之能较快地胜任入职后的英语教学工作。在课程实施中,应该体现任务式、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的课程理念,使学生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感悟,并利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快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内化过程,引导他们建构教育知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师资培养机构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传统及工作方式的转变,也许是今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2.4强化教育实践《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 2.4.1教育见习教育见习可以在大二进行,通过观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可使学生了解中学日常的教学管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听评课等教学相关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动机和兴趣,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 2.4.2校内试讲校内试讲在第7学期进行,试讲指导内容包括:英语教案的撰写、英语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听课记录的撰写、评课的基本要点、班主任工作等。按照“三步走”的试讲模式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第一步、指导学生撰写并修改教案,教案合格后方可参加微格教学。第二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微格教学练习。第三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试讲、听课、评课。 2.4.3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活动,它的教学效果在教育实习中得到检验。教育实习采用“援教顶岗”等方式,在第8学期进行。学生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并提交相关的教育实习材料、反思和总结。教育实习可“实现师范教育与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增强了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基地学校之间的专业互动,促进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 3结语 民族师范院校作为培训民族地区师资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任,而在英语师资的培养方面,外语系责无旁贷。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来保障。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应坚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育人为本、实践导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根据民族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结合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满足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力求科学地设置和实施教师教育类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的英语师资。 作者:杜丽辉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 教育类论文:现代远程教育类教学革新探讨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及趋势 步入21世纪后,承担远程教育的院校如雨后春笋,但多而不精。至2001年,全国试点院校多达67所,且规模迅速扩大。完全分离的教与学固定模式实际上只是一种网络自学,今后的该类院校将会向精和专的方向发展。再之,远程教育的质量亟待提高。试点院校高等远程教育的招生条件起点低,一般情况下只要报名就能入学。在培训产业中,远程培训所占比例还很小,大约不到5%,网络基础设施、技术、教师水平等各方面还有待提高。然而远程培训以其成本低、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重复展现等等与函授、电大不同的特性吸引了一批有远见的人士的加入,产业规模正迅速增长。总之,国内远程教育未来的总体趋势是远程教育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但是不同类型的远程教育,其发展的迅速、规模以及存在的问题会有很大的不同。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一些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或许是因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较晚,不够成熟。目前很多的人对远程教育还是怀有抵触、消极情绪,很多的高素质人才不愿意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要求必须将信息技术同学科课程的教与学完美结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目前的现代远程教育机构大多数都按照要求配备了各种硬件设备,像电视机、DVD、卫星接收机及网络教室设备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不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个媒介,严重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 (二)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与企业、市场的密切程度不够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仍是“一家办学”,虽与有关企业也有“订单培养”方面合作,而缺少深层次的合作,办学活力不够旺盛,对需要人才的单位吸引力不强;缺少特色学校、品牌专业,学科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和结构不能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质量的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有差距。 (三)教育机构间、师生间缺乏双向交流 尽管当前互联网非常发达,信息资源丰富,但能真正应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却非常少,很多的现代远程教育机构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很少,未实现教学信息资源真正共享。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限制了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发展。 三、现代远程教育改革的出路 首先,要加强质量监控,注重办学思想的转变,远程教育办学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第二,要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必须要牢固树立为学员服务的思想,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来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给远程教育学员的学习提供各种满意地服务。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现代远程教育的成败也取决于从事远程教育的专业教师的素质。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专业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学院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和积极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等各种措施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条件。第三,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内容及课程结构融合在一起。教师在现代远程教育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使现代信息技术同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构成一个互动的整体,以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第四,必须加强学员的管理,切实提高学习质量。现代远程教育要严把学员的入学关,要通过严格的考试程序才能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学历及文凭的“含金量”。今后要严格按照办学要求来择优录取,教育内容要包括远程教育学籍管理等制度,以便提高学员的远程教育自觉学习的意识。加强学员的作业管理,严格执行远程教育作业管理制度,认真做好收交、登记及反馈工作。远程教育要严格考试纪律,让学员都要认真对待,用严格考试制度确保远程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要不断完善远程教育的硬件设施,不断加强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按照开展远程教育的设备标准和要求来建设好远程学习必须的机房及多媒体教室,加强远程教育结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确保使远程教育能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手段来进行教学,为远程教育学院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总之,只有多种教改手段实现多管齐下,才能不断提高学员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高俊芳单位:张家口学院图书馆 学前教育类就业情况调研 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现状调研结果 (一)学前教育专业待遇基本情况 1.月基本工资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刚毕业时每月基本工资水平,不同的地区差异明显,但均集中在800-1800元之间。其中,43%的人认为在1200-1500之间,30%的人认为在1500-1800之间,18.9%的人认为在800-1200之间,6.5%的人认为在500-800元之间,远低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布的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848元,弱高于广西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1000元、广东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1300元。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各地平均工资水平均较低。2.学历待遇差别情况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与专科毕业生在待遇方面是否有差别的问题上,35%的人认为“待遇有差别”,54%的人认为“待遇没有差别,靠实力说话”,10%的人选择“不清楚”。对于改善待遇需要的工作年限,47.7%的人认为“刚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从业人员待遇要改善,需工作一年以上”,17.6%的人认为“需要两年以上”,13.7%的人认为“需要3-5年以上的时间”。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基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15.6%的人认为“毕业生没毕业就有幼儿园与其签约”,39%的人认为“毕业生很轻松的找到工作”,26%的人认为“毕业生找工作难,常处于待业状态中”,16%的人认为“对学前教育专业失望的人大多转业”。反映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三)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质要求基本情况 1.幼儿园招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工作经验重视情况幼儿园招聘是否重视工作经验呢?51%的人选择“重视,有工作经验者优先”,36%的人选择“不重视,经验在积累,关键看能力”,13%的人选择“不清楚”。调研数据显示,与其它性质的工作一样,用人单位重视新入职幼儿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 2.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承担的角色情况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承担什么角色?选择的百分比分别是:幼儿教育教学人员85%,学前教育科研人员37%,钢琴、声乐等技能课教师70%,育婴师47%等。幼儿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反映出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高要求。 3.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情况经调查发现,在问到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时,出现频数最多的核心词汇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勤劳、道德文化修养高、善于沟通、有良好的观察能力等。 (四)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认可基本情况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如何?45%的人认为“一般,没特别”,27%的人认为“地位高,跟普通老师差不多”,20%的人认为“地位低下,等同保姆”,8%的人选择“不是很了解”。反映了目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社会地位的认可度不高,社会对学前教育的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五)目前幼儿园整体印象基本情况对当前幼儿园整体印象如何?56%的人认为“好老师少”,61%的人认为“小学化倾向严重”,62%的人认为“收入偏高或偏低”,67%的人认为“教育质量参差不齐”,47%的人认为目前“山寨幼儿园数量庞大”,还有79%的人选择其它问题。基于当前实际情况,调研对象对于我国目前幼儿园的整体评价并没有多大改观,认为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六)学前教育政策倾向基本情况 1.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态度社会各界对将学前教育是否应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均做出了自己的初步判断。具体情况是:53%的人选择“非常赞成”,31%的人选择“比较赞成”,只有16%的人选择“不赞成”。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大部分人对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是持支持态度的。 2.学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的时间在目前形势下,对于学前教育纳入国家义务教育体系的时间问题,54%的人认为“还是长期的事”,26%的人认为“是短期的事”,20%的人“不了解”。由此我们推断,大部分人倾向于期望政府将学前教育尽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3.学前教育最需要政府投入的方向目前政府最需要将资金投入到学前教育的什么地方以支持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55%的人选择“硬件设施”,68%的人选择“师资培养”,55%的人选择“对民办幼儿园提供适当的补贴”,60%的人选择“幼儿园经费补贴”,67%的人选择“提高从业人员待遇”,39%的人选择“对家庭困难幼儿适当减免费用”。反映了社会各界对目前在学前教育领域政府投入的具体方向理解各不相同。 4.所在地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所在地区的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如何?10%的人认为“十分关心,能针对其教育特点适时向学校反馈意见并提出建议”,40%的人认为“比较关心,在获悉当地幼儿园教育出现重大问题时能采取相应措施”,17%的人认为“毫不关心,任其发展”,还有33%的人选择“不了解情况”。反映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存在差异。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缺乏健全的就业促进制度体系 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高师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整体就业情况较为理想,究其原因是受国家政策推动以及我国幼教行业迅速发展对学前教育专业需求骤增的驱动。对于一项要长久实施的政策,学前教育的发展不能单靠政策推动以及市场自发的驱动,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工作再次凸显了国家政策的配套政策的重要性。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政策,分别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师资格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国家和教育部有关文件和法规中有所规定,但是政策规定较为零散,没有形成统一可行的就业制度,而且因各个地方实际情况不一样而存在差异。如我国教师法规定“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但均缺乏实施细则,解释力度大,存在政策缓冲空间,必然造成各地实际执行力度的差异。目前,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看好,但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并没有实质性改善和提高,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从事幼教行业,不利于国家发展学前教育战略的实现,因此,学前教育政策的配套政策的制定迫在眉睫。 (二)培养与就业之间统筹机制不完善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就业由“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机制负责,培养由高校独立负责,两方面常常存在脱节现象。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能力高低是就业单位选择的首要依据,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对学历、户籍等自身能力之外的因素考虑较少。用人单位招聘时,对学前教育专业要求较高,“重视工作经验”,要求“一专多能”,尤其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寄予较高的角色期望,认为本科毕业生应承担教学、科研、技能师、育婴师等多方面角色,同时要求有“爱心、耐心、责任心”等职业道德品质。“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这是由学前教育对象决定的。”但是,目前一些高师院校由于自身的师资、学科发展、软硬件基础等条件不足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在学前教育高师生“招生质量、培养模式、师资配给、课程设置”等环节上“把关不严”,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专业化成长,与市场需求相矛盾。用人单位也常会质疑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的培养质量,给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的就业双选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教观念与学前教育发展不一致 当前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地位的认知和评价水平,折射出我国社会民众的幼教观念并不成熟。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度和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关注度,也直接影响民众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程度。民众对幼教行业的不了解和幼教观念的不成熟,突出体现在对幼教行业的理解偏差。如社会上对学前教育专业地位不重视,角色认知不全面,相当一部人对学前教育专业角色的认知停留在“等同保姆”的水平,认为幼儿园职能更多的是看管儿童,而不是重视儿童是否获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和自由全面的发展。一些幼儿园迎合民众的幼教观念和幼教需求,在进行幼儿园整体发展规划时,更多的是考虑成本因素和效益因素。反映在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上,则主要体现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历要求低、福利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反映在幼儿园管理水平上,主要体现在软硬件设施差,日常管理不规范等,导致我国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四)幼儿园整体水平滞后于社会发展 我国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从理念、制度层面上,扫除了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些重大障碍,我国学前教育初显繁荣景象,但它的改革也遵从教育发展的固有规律,自成体系。它的改革涉及到国家财政经济因素、政策制度因素、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调查情况看,虽然目前学前教育发展前景看好,但它依然还是弱势教育,还有待完善。当前社会各界对我国当前幼儿园整体印象的评价并不高,认为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如:“好老师少”、“小学化倾向严重”、“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山寨幼儿园数量庞大”、“农村幼儿园师资、设备、教育质量差”等。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前提,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关系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国家长远发展大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优质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骤增,与目前我国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形成鲜明的矛盾。基于目前幼儿园教育的整体评价情况,社会各界对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投入、管理方面有较高的期望,以促进幼儿园教育在硬件设施、师资培养、经费补贴、教师待遇、规范管理等方面有所改变,同时,赞成适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三、建议与对策 (一)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就业促进制度体系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存在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的问题,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部分幼教从业人员产生了一定就业心理失衡,“对幼教行业失望而转行”,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缺少优秀人才进入机制,我国学前教育很难发展和完善起来。因此,有必要健全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促进制度,制定相关机制,如财政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在政策的制定上适当向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倾斜,尽量以合理的报酬,去吸引、稳定和激励优秀人才从事幼教行业。同时,展开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以保证制度的合理性、适用性和可行性。 (二)强化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 教学技能与艺体技能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和艺体技能的强化学习与训练,是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在这一环节,高师院校应从师资结构、课程教学、课程资源的利用、学科建设、教材开发等方面进行整体考虑,构建自己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特色,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岗位职责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对高师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一是基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增强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专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具有现代儿童观、现代教学观、现代教育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二是要突出对高师生的“三字一话”、“课件制作”、“幼儿口语”等学前教育专业基本教学技能的强化训练,保障从教基本技能的学习。三是针对高师生音乐、舞蹈、美术等艺体技能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强化艺体技能日常训练,夯实艺术教学基础,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到岗后开展艺术教学的需要。四是课堂教学训练全程化,通过“教案指导—试教—点评—教学反思—修改教案—再试教”的全过程,让每位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实践教学考核合格,熟练掌握教学技巧、互动策略和教育艺术。五是建立全程式职业技能培养制度和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注重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在大学四年持续性学习、训练和发展,培养“一专多能型”学前教育专业,为幼教行业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 (三)高校建立统筹机制,加强与幼儿园合作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目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培养模式与其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极其相似,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授课方式等方面缺乏自身特色。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教学模块组成。高校要加强与幼儿园和一线学前教育专家广泛与长期地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训方法等进行教学设计和改革,突破传统课程内容理论化、教学形式讲授化、教学设计学科化等弊端,引入“体验式”学习模式,注重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与合作幼儿园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实习基地,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争取更多的专业实习与实践机会,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以适应21世纪我国发展学前教育高要求的需要。 (四)政府提高重视与关注度,规范管理 政府应提高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加强我国学前教育的管理、经费、师资、机构、课程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规范管理。一是要建全财政体制,给予幼儿园适当经费补贴,改善软硬件办学条件,切实解决幼儿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事管理体制和增加行政编制。要规范学前教育专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幼儿教育提供合格教师;要加强师资培养和学前教育专业继续教育,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优化幼儿园师资力量;要健全和强化学前教育专业职称晋级制度,为幼儿园培养“名师”。三是要建全学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规范对幼儿园的管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在扶持合格公私立幼儿园的同时,杜绝山寨幼儿园现象。四是完善课程管理体制,针对其教育特点,对幼儿园建设提出科学指导与建议,改革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五是对家庭困难幼儿提供“困难补贴”,保障每个幼儿都能有学上。在时机成熟时,适时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当中,促进学前教育机会公平。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快培育社会民众正确的幼教观念,让人们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避免对幼教行业认识不足导致幼教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促进我国幼教行业长足发展。 作者:曹绍平苏艳娥谢秀媚单位:河池学院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大数据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浅论 摘要: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推广和普及,对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分析以及计算机功能都打破了传统地域上的限制。而大数据时代下大部分用户的机密信息大多储存在网络平台上,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作者希望通过文章来探究大数据时代下如何能够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 个人数据;大数据;信息安全 随着目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的智能化水平更加完善,移动设备功能上的健全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加便利。往往足不出户就能够购买到想要的东西。通过移动智能设备,人们也能够完成基本的水电费的交付、社交等。同时通过互联网,人们将大量的个人信息上传到各种社交软件上与他人进行分享,在分享信息的过程中可能就潜移默化的增加了信息被窃取的概率,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乘机提取有效的信息进而获得用户的核心数据,最终造成用户信息被盗取,影响到用户的正常生活。 1对大数据的看法 大数据的特点:当前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点就是数据信息量极大,类型较多并且运算效率高,能够产生一定的价值。就以一个最为常见的案例来说,当前大部分的移动设备,计算机设备的存储上限都由MB发展到了GB,再从GB发展到了TB,统计数据的信息量逐年上升。其次,大数据时代下,不仅数据信息的总量不断上升,数据的类型和样式也变的多样化。以前可能我们身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就以文字、图片为主要形式,但是当前视频、音频、电子邮件等的发展大大拓宽了大数据信息的类别。同时在大数据时代下运算的效率速度也明显上升,各种现代化的搜索引擎以及数据挖掘技术都为数据的处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数据时代下人们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前面我们对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特征简单的分析和探究,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信息数据共享化,很容易在网络上泄露一些机密信息,从而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个人隐私的泄露:首先在跟前大数据时代下出现个人隐私的泄露现象是比较常见的,用户在进行一些软件的使用过程中一般都会与自己的手机号或者电子邮件绑定,一方面通过绑定电子邮件与手机能够非常便捷的进行相关操作,另一方面有的人认为绑定手机或电子邮件能够降低账号被盗的概率。其实不然,一旦黑客通过非法途径入侵到用户的计算机内部,将用户的信息数据盗取,很容易连带效应将用户的大量数据信息泄露。比如说,常常有人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进入一些不安全网页,网页中存在木马,而这些木马会入侵到计算机内部潜伏一段时间,一旦木马爆发,在短时间内计算机不会出现故障,但是用户的个人数据信息会黑客盗取,这种现象对用户来说会产生极大的损失。因此,目前来看,在大数据环境之下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要而必要的。 3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途径 目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和控制程度远远不如过去,很多时候个人隐私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暴露在网络上,这些数据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作用,但是有的人可能从其中找到一些非法的牟利手段,间接的影响到用户的财产安全。因此我希望能够提出一些有效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对策来提高用户对信息的重视思想。 3.1匿名保护 首先,目前大数据匿名技术应当得到更新和改善,在我看来,传统匿名技术根本无法有效的对用户的信息数据进行保护,用户在匿名发送相关信息数据的过程中依然会被黑客窃取。换句话说传统匿名技术往往无法有效的保护用户的信息来源,黑客能够通过发送的信息数据直接搜索到用户机上,再通过移植病毒和木马的方式对用户机进行入侵。因此,首要的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措施就是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匿名保护装置的建立,使得匿名保护设施能够直接将用户发送数据的来源进行修改,使得黑客无法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到用户机的具体IP地址,从而实现对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保护。 3.2个人提升一定的安全防护意识 第二点,现在很多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互联网安全已经逐渐完善了,但是实际上其中的暗流涌动现象还是非常普遍,很多潜在的危险无法辨别就容易使个人信息遭到窃取。因此对于用户个人来说,我们首先应当从自我做起,提升对互联网的警惕心理,提高个人安全防护意识,在建立相关账号的过程中能够仔细辨认出网站的安全性,同时不浏览具有安全隐患的网络。计算机定期的进行木马、病毒的查杀工作,安装杀毒软件,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从而实现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护。 3.3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第三,政府内部专门的网络监控部门应当实施对网络的有序监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信息的容量以及内容逐渐增加,政府部门实施有效的网络监控措施能够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府专用网络实现对大部分公网、子网的监控和审核,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网址予以严肃的处理,如果存在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人们的财产安全的则应当追究一定的刑事责任,最大化的保证大数据时代下网络系统的安全,保证个人信息安全。 3.4国家构建全面的法律法规 第四,国家也应当逐渐重视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通过构建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来避免黑客钻法律的空子。很多情况下黑客之所以敢去窃取用户的信息一方面认为警察无法追捕到自己,所产生的影响不至于受到刑事责任,另一方面非法分子认为即使被抓到,也只是简单的惩罚一些金钱,而不是负刑事责任。因此国家应当严肃处理网络非法事件,对于非法入侵他人用户机的黑客予以严肃处理,不仅应当惩罚金钱,还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在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防护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黑客技术的不断上升以及互联网的不断推广和普及都影响到了人们的信息安全。个人应当逐渐提高对网络使用的警惕心理;政府有关部门则应当重视网络的监管,降低黑客入侵现象的发生;最后国家有关部门构建全面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黑客不敢如此猖獗。从这三面来提高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效果,保证人们能够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发展。 作者:任凯 单位:莱芜市莱城区凤城高级中学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大数据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摘要: 步入大数据时代,如何从刑法角度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九)》”)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犯罪作出了相关修改与补充。立足于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分析现行刑法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规制,并提出加强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刑法保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数据;个人信息;犯罪主体;刑法体系 0引言 随着云计算技术等新兴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大数据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意味着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因其数据量极大、速度较快、种类多样、价值密度低等特点,所含信息量较高,就个人信息保护而言,传统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保护的需要。据《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5)》,网民个人身份信息及个人网上活动信息受侵害极为严重,高达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曾遭泄露,导致垃圾信息泛滥、非法诈骗猖獗等严重问题。大数据时代下,仅仅依靠民法、行政法对个人信息安全施以法律保护,已不足以遏制违法犯罪行为。如何有效预防及打击危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犯罪,逐渐成为我国目前刑事立法的重要任务。 1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 1.1受侵害风险增大 当今社会网络极为发达,日常生活中看似非常普遍的行为都会被“记录在案”,每一次浏览网页,查询相关信息等都会在网络上留下“印记”,极易被其他个人或组织、机构获取。其他个人或相关机构对数据进行收集、筛选、分析、提炼,从中获取相关信息为自己所用,甚至会获知涉及他人隐私的信息,如真实姓名、电话、家庭住址等,并将这些以数据化的形式予以留存。无论这些信息是否在网络上公开,是否以非法方式加以使用,都已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存在潜在的风险。 1.2受侵害途径增多 《2015年第一季度网络诈骗犯罪数据研究报告》显示,社交工具、电商网站、搜索引擎、分类信息及游戏网站是实施网络诈骗犯罪所使用的主要途径。恶意程序、钓鱼网站、诈骗短信、诈骗电话等网络违法犯罪手段屡禁不止,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非常严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个人非法获取他人信息。黑客会使用一些新型的手段非法获取他人信息,最为常见的即为利用伪基站给手机用户发送诈骗短信,诱使其登录钓鱼网站,盗取他人相关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有些犯罪人在实施诈骗犯罪时,在对受害者个人信息十分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行为,令人难以防范。 2)商业机构泄露他人信息。较多公司及相关机构如快递公司、大型商场、教育培训机构、保险公司等,需要登记详细个人信息,以便于为用户提供服务。部分公司将用户信息予以出卖获取利润,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侵害客户的隐私权。 1.3受侵害后果加重 首先,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会导致即使公民并未与这些商家有过接触,也会接收到大量推广、营销类的垃圾短信及邮件,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其次,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会导致公民的有些信息被用于实现电信诈骗、虚假交易、信用卡套现等,使公民财物遭到损失,甚至会诱发敲诈勒索、绑架等侵害公民人身安全的刑事案件。犯罪分子在获知大量他人信息后,筛选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以此确定犯罪目标,并实施具体犯罪。公民个人信息一旦泄露,会被反复倒卖、反复使用,公民会受到多次骚扰,公民的个人权利不断被侵害,侵害隐私权的后果只会不断加重,难以挽回。 2现行刑法对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规制 刑法是我国保障人权、打击犯罪的基础性法律。由于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刑事案件频频发生,如何控制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犯罪成为刑法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200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首次构建起防范个人信息安全犯罪的基本框架,填补法律空白;2015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其基本体系。本文将以《刑法修正案(九)》为重点,探讨我国现行刑法对个人信息犯罪的法律规制。 2.1《刑法修正案(九)》中针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具体规定 1)扩大犯罪主体范围,加重处罚力度。《刑法修正案(九)》实施之前,我国刑法第253条规定,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及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两种罪名的犯罪主体仅限于国家机关、金融、医疗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即将其限定为特殊主体。这种限定虽然对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产生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司法实践中,法律上的漏洞仍然存在。事实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主体不应限于特殊主体,日常生活中的网络账号注册、网上购物、办理会员卡等行为均有可能导致公民个人信息被侵犯。限定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使得一些犯罪分子逍遥法外,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刑法修正案(九)》第十七条将其犯罪主体的范围进行了扩大,规定一般主体及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进一步扩大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主体范围。此外,特殊主体较一般主体而言拥有更多的资源及资金,渠道多样,更易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修正案(九)》对特殊主体犯罪规定了从重处罚情节,加重处罚力度,有利于对其产生威慑力,全面遏制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预防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发生。 2)扩大犯罪对象范围,完善法律体系。我国原刑法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限定在国家机关或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而现实生活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害不仅限于这些领域,其他领域也存在大量此类行为,也应当受到法律的规制。《刑法修正案(九)》使用“公民个人信息”一词,不再将其限定于特定领域。《刑法修正案(九)》在扩大犯罪主体及犯罪对象的同时,相应增加了对非法出售和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法律规定,弥补了法律空白,完善了规制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犯罪的法律体系。 2.2现行刑法规定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存在的瓶颈 1)相关条文设计有待修正。首先,《刑法修正案(九)》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根据犯罪情节严重或特别严重,分别规定了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对附加刑予以规定。虽然这种刑罚设计正视了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但存在过于重视之嫌疑。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刑罚设计有些甚至高于一些危害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比如侮辱罪、诽谤罪、非法拘禁罪等,刑罚配置过高,存在权利失衡的隐患。其次,《刑法修正案(九)》中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罪名设置较少,现如今新型犯罪频发,犯罪种类不断增多,已有的罪名不仅规定较为松散,而且不能涵盖需要被刑法所规制的犯罪行为,即使设置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但是对何为“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比较模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再次,虽然《刑法修正案(九)》的条文使用了“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一词,但是并未对何为情节严重或特别严重作出解释,法律适用时存在障碍。 2)刑事立法模式较为单一。国外个人信息犯罪立法模式主要有五种类型: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刑法典与附属刑法相结合,特别刑法与附属刑法相结合。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刑法典的模式,关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刑法规定均存在于刑法典之中,方式较为单一,这种方式为司法适用提供了便利。此外,通过定期颁布刑法修正案对即存的刑法进行修改,可以使其符合时展的需要。但是,过于频繁地修改刑法典会损害刑法权威,降低刑法的公信力。虽说立法机关已经逐步将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置于重要地位,但是新型犯罪层出不穷,频繁修改刑法典,颁布刑法修正案只能解一时之渴,难以适应时代变化,我国目前的刑法体系仍需完善。 3加强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刑法保护的对策建议 3.1明确相关概念,细化量刑标准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我国刑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实现犯罪和刑罚的法定化和明确化,不论是定罪量刑,都应当在法律中作出详备的明文规定,以此为司法机关的定罪量刑构建一个合理合法的标准。在设立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时,首先应对相关概念予以界定,“公民”“个人信息”等概念,均应当进行明确的界定。例如,对“公民”概念在进行界定时,应当区分其法律含义和社会含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公民”,不仅包括中国国民,还需要根据属地原则、属人原则等相关刑法的效力原则,具体界定此处“公民”的适用范围。“公民个人信息”等概念也同样如此,需要通过有关司法解释对其明确界定。其次,应当细化量刑标准,对“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应当进行明确规定,便于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否则将会导致司法实践中问题频发。 3.2改革立法模式,完善刑法体系 我国目前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护仍是以刑法典相关条文的方式来规定,条文设置较为松散,条文规定较为单一。因此,应当完善我国目前的刑法体系,采用附属刑法与刑法典相结合的方式,重视附属刑法的作用。如果不法分子实施了严重违反民商事法律、行政法的犯罪行为,立法机关可以在民商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规定相应的罪状及应当施行的刑罚。现如今犯罪日益复杂化,仅仅靠刑法典很难达到预防及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目的。通过设立附属刑法,可以根据大数据时代瞬息万变的社会现状对个人信息犯罪进行及时地规制,对相关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进行详细的规定,明确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保证了刑法典的权威与公信力不会丧失。 作者:赵今 周阳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民法视野下个人信息保护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体现出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但是与此同时侵权现象也变得愈发严重,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我国法律目前对于这方面的规定还不够完善。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个人信息权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几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个人信息;立法保护;现状分析 一、个人信息权的发展和现状 (一)个人信息权的概念 信息在我国古代的含义是音信、消息的意思。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手段从原来的口头转述或文字表达转变为高新技术作为载体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为信息传播创造了便捷条件,大大促进了个人信息的发展。个人信息的进步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信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相关行业的服务效率,降低了行业服务的成本,所以个人信息作为商业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在个人信息越来越受到追捧的同时,在利益的驱使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愈发缺失,个人信息被随意滥用,出现了个人信息贩卖产业,这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从法律上讲,个人信息权的主体属于自然条件诞生下的人,包括本国公民、外国公民、无国籍人、活人和死人在内。而人格利益则是个人信息权的客体。一般来说,个人信息权主要包括信息查询权、信息保密权、信息删除权,等等。 (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的价值 近些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和政府部门在活动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收集个人信息行为,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又十分便捷,这就给恶意泄漏信息和篡改信息等行为提供了条件。具体来说,个人信息泄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可以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它们具有这个权利,同时也具有这个能力。但在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过程中就会存在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权的行为。第二,一些商业机构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需要消费者提供个人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商业机构就可以顺利收集到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偿信息交易,使得个人信息泄漏范围不断扩大,消费者经常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到垃圾邮件或垃圾短信的骚扰。第三,医疗方面的个人信息泄漏。在患者就诊的过程中需要填写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的准确度非常高。但医院在获得患者的个人信息以后却没有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导致患者的个人信息泄露。 这种行为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患者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第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金融行业、电信行业的依赖度变得越来越高。在办理金融业务或者电信业务时需要人们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但这些个人信息却会因金融企业、电信企业管理不善而出现严重的泄露现象。虽然,我国有相关的法律对金融行业和电信行业的保密工作进行限制,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行业和电信行业中个人信息泄露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在公民信息泄漏如此严重的今天,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也应当受到重视。因为,保护个人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对公民个人利益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国家信息权的保护。大量的实践已经证明,保护个人信息权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一,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价值体现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思想;第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可以促进信息共享;第三;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第四,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侵害个人信息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 在法律中有关于侵害个人信息权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即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信息权,并给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这种损失可以是财产损失也可以是非财产损失,那么行为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不利后果。在法律上,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主要包括下述几种。第一,行为人非法收集他人的个人信息;第二,行为人对他人的个人信息采取了不合理的处理方式;第三,行为人非法使用他人的个人信息。如果行为人侵害了他人的个人信息权,则需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承担的民事责任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侵权责任,另一种是违约责任。 (一)侵害个人信息的侵权责任 通常来说,侵权责任主要是由四部分构成,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地介绍。首先,是损害事实。即行为人的行为损害了信息主体的权益,给信息主体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一般情况下,损害事实的认定是通过信息主体自身进行举证的,损害事实发生于信息财产方面还较易于认定,但是若损害发生于人格的精神和心理上,造成了信息主体遭受精神创伤则较难进行举证,所以一般来说将个人信息的损害事实认定为事实状态,而不要求具体表现出实在损害结果,即:只要认定存在损害事实,无论是机会利益、期待利益或者精神方面的利益都可将其认为是造成了个人信息权的侵权。其次,是侵权行为。当侵权主体不同时,侵权行为可以划分为公务机关侵害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和非公务机关侵害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当采取方式不同时,侵权行为又可划分为自动化方式和检索式方式的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归结到一起,个人信息权的违反侵权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侵害个人信息权的包括个人信息提供者和个人信息使用者在内的自然人侵权主体;第二种是包含各种机构的单位侵权主体,这里所说的机构包括金融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查询机构等。这两种侵权行为主体都是违反了具体法律规程的违法行为。 再次,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一直都是侵权行为中判断的难点,通常来讲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因与果的判断条件存在分歧。基于这种情况,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对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首先,要判断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条件,然后在根据以往的司法实践经验对这些条件进行辨别。如果只是简单地对案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那么很容易出现牵连过宽的问题。简单来说,在判断因果关系时只要判断行为人的侵权行为是否增大了被侵权人损害的概率即可。最后,是主观过错。所谓的主观过错就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损害他人的权益。在这个情况下对于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的认定一般只要满足下述条件即可:首先,当行为人推定自己无过错时,却不能提供相应的证据,或者证据不充分,则可以认定过错成立。其次,在进行过错推定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作为支持则可以直接认定行为人有过错。当上述条件具备时,主观过错就变成认定责任时的不必要条件了。 (二)个人信息保护中的违约责任和其他责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个人信息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信息的财产性权益,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内涵价值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所以个人信息在信息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也逐渐增加。但我国现有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在处理侵害个人信息权的案件时大都参照的是侵权责任法。其实,从法律角度来说,侵害个人信息权的行为也损害了公民其它的权利。例如将个人信息贩卖给收集人以获取某种利益,与当事人之间形成合同关系,当当事人双方不遵守合同时,就形成了合同的违约行为。这种违约是指合同的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不按合同规定行事,收集信息者不按合同的约束范围使用个人信息,此时就会构成违约责任。因此,在处理侵害个人信息权的案件时,应从两方面追究行为人的责任,分别为侵权责任和侵害人格利益。 三、我国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完善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侵害个人信息权的现象越来越多。但我国法律在相关方面发展的速度却是比较慢的,无法为司法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且,现代社会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在相关方面的建设可以促进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民法立法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有关于个人信息权保护的法律条款,但这些法律条款大多是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法律体系中,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在民法方面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中,但《民法通则》中并没有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明文条款,而是通过保护姓名权、名誉权等对个人信息权保护进行了规定,这种保护模式存在很大缺陷。个人信息权的保护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也要迈开脚步,向高水平法治国家迈进。 (二)完善我国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 第一,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权保护法的制定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对于我国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各个法律体系还是分散的,民法中的各种保护手段并不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全面保护。基于现在这种情况,在学界专家起草了个人信息权保护法建议稿,这部建议稿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立法上的空白,但是仍存在很多缺点,应当明确个人信息侵权行为中的归责原则,对信息主体和行为责任人进行法律上的平衡保护。所以侵害个人信息权,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是对信息主体的侵权责任、违约责任等民事责任,而非刑事和行政责任。另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负责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但该监督机构要和其它的机构独立开来,这样可以让该机构在受理侵权行为案件时能够公正公平的对违反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为进行调查,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 第二,完善个人信用征信法律制度。现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性不明确,协调性不好的问题,而且这些条款对于银行等机构的监管职责也不明确,所以最终导致法律制度无法顺利执行。基于此,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实施细则,对于一些细微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规范;明确划分出各级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征信业务和征信管理职能,对银行机构的职能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息处理工作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这些机构应当适时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的纰漏。 第三,建立和规范个人信息交易和共享的法律制度。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价值属性,但是与此同时暴露出来的安全问题也让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这些问题关系到了我国个人信用建设的进程和个人信息共享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所以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从法律层面保障个人信息实现共享,规范商业网站个人信息公开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从法律层面进行规定,才能规范个人信息共享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个人信息共享平台的顺利建立不能只依靠政府和法律的规定,还要有媒介机构的支持。例如,征信机构、金融平台等,这样既规范了信息共享制度又让个人信息管理操作变得更加便捷。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从民法角度出发来看,我国个人信息权的保护仍存在很多问题,但个人信息保护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权问题又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对日益严重的侵权现象予以关注,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从法律方面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进行立法完善,尽力改变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缺失的现状。 作者:刘香月 单位:辽宁理工学院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互联网金融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互联网金融的受众比较广泛,规模也比较庞大,因此社会各个领域会对其产生重点关注。在较短的时间内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扩张速度比较快,使社会资金的运行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会有一些安全隐患,互联网金融消费者面临的问题是交易欺诈,泄露隐私,资金被盗和账号被窃取等问题。互联网发展的现状是个人信息权缺乏法律保护。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究互联网金融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相关问题,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1前言 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也使个人信息的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很不乐观,利用个人信息进行非法获利的地下产业链已渐渐成形,严重金融信息泄密事件时有发生,影响着我国互联网金融与个人信息的保护。我国金融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可以激发个人金融信息包含的经济价值,商业市场价值比较大。面对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商业也能够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得他人金融信息,使消费者的隐私得到侵犯,金融消费者的资金损失较大,影响着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因此保证金融的稳定性和个人信息的安全性非常必要。 2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指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技术基础,利用现代互联网资源实现融资、支付以及信用中介目的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包括的服务主要是互联网支付,互联网融资和互联网理财等。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互联网金融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交易成本,推动金融脱媒,有助于个人企业和小型微企业的融资。同时有助于将储蓄向投资方面转化,这样可以使经济发展更加高效和快速,也会冲击传统金融机构,有助于金融市场的拓展。互联网金融对宏观调控会产生影响。互联网平台可能变为影子银行,出现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涉及投资者保护和合法性等问题,因此监管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加强对我国信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金融是建立在数字载体上的,有信用也有风险,技术很容易改造表现形式,近些年出现的社交网络和移动支付等工具使金融的外在表现形式发生了改变。新的金融方式冲击着传统的金融机构,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金融业监管要加强对监管体系的更新和发展秩序的规范,预防金融风险的出现,推动金融行业平稳,较快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是金融互联网化和互联网金融化。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是记录和处理各种信息,可以使交易成本降低,超越间接融资的资源配置效率,这样经济增长也会更加持续和稳定。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推动金融脱媒。同时有助于个人和小型微企业融资。 3互联网金融个人信息保护概述 对于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在法律上还没有做出对金融信息的明确界定。但是理论界和务实界从不同角度界定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个人信息。中国人民银行从信息来源的角度定义个人金融信息。1890年,美国法学家在《法学评论》上发表文章《论隐私权》,将“隐私权”的概念提出。以后经过了一百多年时间,各国通过立法程序加强了对隐私权的保护。我们一般认为隐私权指的是保护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和私人生活,私人不对个人信息产生侵扰,加强对人格权的收集,利用和公开,对他人来说,权利主体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介入私生活,决定是否向别人公开隐私。按照相关理论,隐私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自然人是隐私权的主体。其次,个人信息和个人活动是隐私权的客体。最后,公共利益会限制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在我国金融领域,个人信息包括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其本质是具有财产和人格利益。所以隐私权应该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在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美国,隐私权包含个人金融信息。在隐私权中纳入个人金融信息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是加强对隐私权内容的丰富。其次,人们对隐私权的敏感程度较高,在隐私权范畴纳入个人金融信息,可以强化人们重视个人金融信息,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个人金融信息主要有银行机构掌握的信息,还有期货,证券和保险机构掌握的信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个人信息指的是证券业务机构,银行机构和保险业机构等在业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对金融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个人信息包括的范围比较广,主要有个人财产信息,个人身份信息,个人信用信息和个人账户信息等。 4保护我国金融领域个人信息的对策 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看,我国个人金融的信息保护立法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完善。首先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在这个法律条文中通过专门章节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在法律条文的规范过程中要加强对立法原则和金融信息保护的明确,个人是金融信息的主体,加强对部门和职权的监督,采取相关救济措施强化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 (1)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加强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促进金融业对自身经营状况的改善,保证金融行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金融机构掌握着大量的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并且两者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如果国家不能加强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那么金融机构很可能非法使用掌握的信息,这样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会被侵害。因此,在确定立法理念时,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在设计制度过程中可以赋予金融消费者一定的权利,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内控制度,做好信息的保护工作,加强对监管,加强对管理机构职能的强化,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2)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的维护。 维护个人信息可以保持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个人信息的保护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处于矛盾状态,对个人金融信息的强调很可能造成公共利益的损失。对个人信息保护要明确界定,加强对执法和司法的规定,有权部门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的规定,加强对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金融信息的平衡。 (3)对个人信息主体权利要明确。 在建立个人金融信息立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个人信息主体权利的明确。同时,金融机构的义务也在于此。根据国际立法规定,个人金融信息享受的权利包括,本人信息的处理,使用和收集需要金融机构决定。对本人金融机构信息的处理情况进行修改和删除。如果信息主体被损害,可以获得一定的赔偿。 (4)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机制的健全。 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个人金融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并将信息的处理情况告诉当事人。金融机构要采取相关技术手段和组织措施保密化处理信息,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监督机构要加强对信息的监控。金融机构持有个人信息,金融机构要对个人金融信息保密。如果个人没有同意,不能将本人的金融信息公开。同时,站在我国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如果金融机构可以免除保密义务,也要明确免除的具体情况,包括客户授权同意法律明确规定和对犯罪的打击等。另外,面对国际化的金融趋势,个人金融信息传输于跨国集团内外部之间,其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就是流动。管理层要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管理。首先,管理层要和国家、地区签订多边协议,使境内个人信息流向境外。境内会出现跨国金融集团,通过法律程序审查个人金融信息,防止将个人境外信息向境外机构传输。 (5)加强对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的明确。 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就是加强金融消费的权益保护。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构的搭建非常重要,可以保证顺利推进相关工作。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这也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机构的职责,包括个人金融信息保护规范的建立,现场检查金融机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开展,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做好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对个人数据库的管理,避免出现滥用信息的现象。如果金融机构出现泄漏个人金融信息的情况,就会损失客户,需要加强监管。 (6)加强对侵权救济手段的完善。 加强对侵权救济手段的完善,可以保证法律责任的明确性。个人金融信息侵权行为是对信息主体的财产利益和人格利益的侵害。如果个人金融信息收到侵害,其包括两方面的赔偿责任,主要是精神方面的损害赔偿和财产方面的损害赔偿,可以从精神和经济方面赔偿,保证个人的合法权益。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有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盗取个人互联网金融信息,给个人带来巨大弥补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与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文章首先概述我国互联网金融,再分析互联网金融个人信息保护,最后提出保护我国金融信息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强互联网金融领域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作者:黄伟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溧水支行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及保护措施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在近些年来同样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于2012年已实现8万亿元的交易金额。但获得巨额经济利益的同时,电子商务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消费者个人信息缺少完善的保护措施成为限制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当前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状态,分析了其到侵犯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措施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带来诸多利益,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不法分子为谋求更多利益不惜泄露或出卖消费者的信息,或者存在各种黑客盗用消费者信息从事各种活动,总之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为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完善消费者信息的保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1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内涵 国内外对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有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归纳起来有三种定义:一种是广义而泛泛的定义,美国Parent教授认为个人信息就是一种隐私;第二种是互联网电子商务中常用的信息,也就是我国学界普遍认为的个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不与他人重合的信息;第三种是指互联网上浏览过程中留下的浏览网页、交友等网络活动信息,以及电子邮箱、移动硬盘等网络空间储存信息。 2电子商务中侵犯个人信息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2.1不当的收集行为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个人信息受到威胁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非法的搜集,换句话讲即是消费者个人信息在不当的信息采集过程中易存在风险。例如部分电子商务本身技术存在漏洞,消费者在下载相关软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要求填入个人信息,然而在填入信息的过程中即有可能受到木马软件的侵袭。使得消费者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流失,出现消费者信息被盗用的现象。因此维护好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管理好消费者信息的搜集存入是十分重要的。 2.2不当的处理行为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电子商务的安全规范并不严谨,这也是导致消费者个人信息容易流失的因素之一。在当前的电子商务行业部分安全规则意识缺失的公司他们为谋取更多利益甚至会利用相关软件搜集消费者的信息,通过收集的信息更多的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服务于商业营销。为促进行业间的交流消费者的信息会在不同的商家之间尽心流转,然而流转的程序及规则并不完善,导致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在转移过程中被泄露或盗用。因此必须对私自搜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以及私自转移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管控。 2.3不当的泄露行为 电子商务中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往往是由于电子商务内部工作人员的盗窃、贩卖行为造成的。电子商务内部工作人员在管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程中“监守自盗”的现象非常严重,包括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和出售消费者重要信息。另外,个人信息也时常遭受黑客的盗窃。一旦遭受了黑客的入侵,电子商务系统中的消费者信息会面临巨大的漏泄威胁。当电脑感染病毒同样是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的因素之一。 3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 3.1国外相关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措施与经验 欧美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因此在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综合考察两个地区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方面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均颁布了相应的法令,如丹麦的《个人数据处理法》及美国的《消费者网上隐私权法》。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是国际形势。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 3.2国外相关电子商务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2.1强化安全保护意识,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十分被动。但为避免因个人信息丢失而造成损失,作为消费者应该强化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在进行电子商务环境下,谨慎下载不明确的软件。而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提高警惕,做好相应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一旦个人的信息出现丢失或泄露要及时找回或者向有关部门反映,及时补救。总之消费者加强防范意识是保护好个人信息隐私的重要组成,安全消费,安全运营是构建健康电子商务环境的客观要求。 3.2.2完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 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与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并不同步。因此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要做好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政府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是提高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针对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有关规定比较形式化,对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效度并不高。因此我国政府有必要结合本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有效的管理经验,尽快出台详尽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法规政策。一旦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受到威胁或被泄露、盗用,能够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对其作出相应的处罚,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3.2.3加强行业自律,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 近年来为提高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性,电子商务行业在内部开始实施认证制度。电子商务公司对通过考核的公司发放认证的资格标志。获得通过的公司在运行过程中应把认证资格的标识展示出来。如此一来有助于提高认证公司的可靠性以及自律性。同时也表明电子商务公司对维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在做出努力。电子商务公司一方面在源头实施认证制度,严格电子商务公司运行的标准。另一方面在电子商务公司运行过程中完善网上监督制度。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及时发现运营的漏洞及威胁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隐患。总之认证制度的实施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监督机构的设置有效的维护了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 4结语 综上所述,完善电子商务消费者信息的保护措施对于电子商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做好电子商务消费者信息保护工作需要政府、电子商务内部本身以及消费者自身三方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而电子商务内部本身需要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明确行业道德修养,加强网路安全监督;作为消费者本身增强安全意识和隐私意识,并且当个人信息受到威胁时应及时维权。完善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安全放心消费。 作者:郭明齐 单位:辽宁省朝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公民个人信息存在严重被泄露的风险,对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无疑是我们必须直接面对并且要积极解决的问题。《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更加完善了我国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但目前刑法对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将从我国目前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现状进行分析,系统阐述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在犯罪主体、客观方面、刑罚配置等方面的立法完善,指出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权存在的个人信息界定不明确、“情节严重”标准模糊、罚金刑没有规定相应额度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从而提高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有效保护。 关键词:公民的信息;出现问题;刑法保护 一、引言 近几年来,许多企业及个人乱用公民个人信息给公民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这就要求各国政府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当中加快刑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步伐,同时制定更加严厉的手段,防止不法企业或个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但是现在我国刑法对公民信息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许多细节问题还存在不明晰的情况,例如,个人信息概念界定不明确,“情节严重”标准模糊等问题,因此司法实践的过程也存在着巨大的阻碍。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以便全面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防止犯罪的发生。 二、公民个人信息概述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和属性 公民的个人信息是与公民的人格权、人身权相关,并且和公共生活没有相关联的客观信息。主要包括公民个人的自然信息,如姓名、电话、体重身高、既往病史、情感经历、兴趣爱好等信息;公民个人的社会信息:如家庭住址、家庭关系、社会状况、工作单位、个人履历等信息。首先,我们要了解关于个人信息法律属性的学说。目前主要分为所有权说、人格权说、隐私权说等三种观点。以上的几种学说都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地域而形成的。但是我国目前范围内关于个人信息权是刚刚兴起的,对于其主要的法律属性没有明确的定位,现在主要支持的是人格权说。其次,认清个人信息的人格权属性以及财产属性。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向前发展,人格权的物质利益逐渐凸显出来,某些不法的组织为追求利益,就公然擅自开发人格利益的财产价值。因此在司法的过程之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并且不断地完善相关的法律,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 (二)明确与个人信息相关联的概念 首先,明确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联系。个人信息包含个人隐私,我们要在刑法设置上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保障公民个人领域的平稳、安定并且必须保障公民个人的隐私不受到任何不合理的侵害。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每个人都依赖隐私权得到维护从而获得平稳的生活,同时隐私权又与人的尊严和性格相连接,因此对于公民信息权的保护要不断进行加强。其次,理清个人信息与个人资料、个人数据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关联也存在区别,两者所关注的重点不同,具体来说个人资料关注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具体的内容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关注。但是个人信息关注的重点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受侵犯的现状 在我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现象大量存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公民个人信息受侵犯是手段十分多样化。比如:通过传播“木马”病毒窃取、通过设立虚假或假冒网站窃取、通过非法手段对用户的电子邮件进行跟踪等等;其次,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次数多。据公安部2012年到2013年开展的专项打击侵害个人信息犯罪活动专项行动的成果显示:破获案件4300余起,打掉团伙近1000个,查获公民信息高达50亿条。由此可见,犯罪程度之深。[1]再次,公民个人信息受侵犯的范围十分广。比如:通过网络购物、支付平台、社会交往、商业贸易等等。百姓在网上实名注册并提供个人详细信息的现象也越来越流行,使这些单位很容易地获得了公民个人信息,造成了个人信息泄露严重,急需法律严格规定。 三、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 关于我国刑法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1997年《刑法》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规定,刑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规定是由《刑法修正案(七)》开始的,《刑法修正案(九)》进行了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了犯罪主体的范围 《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由条文中规定可知:《刑法修正案(七)》对此罪所采取的是特殊的犯罪主体,即仅限于“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出台之前,并且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相关要求,我们只能采用在上述法条列举的几种情况。[2]但《刑法修正案(九)》第17条新规定删除了上述限制,将犯罪主体扩大为一般主体及单位,扩大了犯罪主体的范围,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二)犯罪客观方面包涵所有的“提供”行为 在犯罪客观方面,《刑法修正案(九)》颁布以前,刑法条文指出“出售、非法提供和非法获取”这三种本罪行为方式。一些笔者甚至一些从事法律的工作人员认为条文的规定是不完善的,其中所列举的太过于局限,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实社会中所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目前我国的司法实践过程之中,侵犯公民的信息权利的行为方式确实不只有这几种。最常见就是,非法使用个人信息行为或者擅自披露个人的信息。这样的行为一样会是公民的信息权造成危害。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人肉搜索这种擅自披露公民个人信息权的行为。这种行为将公民的个人信息完全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内,并且自身的隐私权受到严重的危害,而且还会遭到辱骂,这样的行为,给公民带来严重的危害。《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这就意味着只要是出售或者违反规定提供,情节严重的都要追究。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点,体现出对个人信息有了更大边界的保护,目的就在于扩大了此类犯罪的客观行为方式,加大了惩罚犯罪的范围,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三)刑罚配置相对完善,加大处罚力度 《刑法修正案(七)》规定凡是构成此罪的最高刑期均为三,但是这样的规定也是不完全合理的。《刑法修正案(九)》在刑罚配置方面做出了明确的完善,把最高刑期提高至七年,加大了惩罚力度,由此可见立法机关在刑罚上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打击方式。此次《刑法修正案(九)》对“253条之一”的修改,将会使得公民个人信息被侵犯的情形相对减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四、我国个人信息权在刑法保护中的缺陷及对策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不明确 我国目前现行的法律并没有对公民个人信息做出明确的界定。我国首先是在《刑法修正案(七)》中规定了“公民个人信息”一词,但目前刑法条文以及相关司法解释还没有就什么才是公民个人信息做出更加准确的规范。因为没有权威的认定,导致现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之中出现诸多的困难,学术界也是存在着百家争鸣。但是最终关于哪些信息才是本罪的犯罪对象,才能作为公民个人信息的界定,我们还是根据刑法之中的立法原意进行判断和界定。目前,在我国现在的司法实践之中还是普遍存在人为对刑法之中的模糊概念不加限定,这样虽然利于目前的司法实践,符合刑法增加此罪的目的。但是最好还是要对刑法进行完善,明确指出本罪的犯罪对象。首先,我国应该尽快正式颁布《个人信息保护法》。目前,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制定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通过刑法的强制性规定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给予法律的规制。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50个。[3]我国还没有正式颁布《个人信息保护法》,因此,要加快颁布《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步伐。其次,明确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内容。法律应该明确:在某一范围内什么样的权利义务是允许个人信息使用的。一旦超出这样的领域,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再次,个人信息保护的事前管理和事后救济制度都要完善。比如可以建立相应的监管部门,事前进行管理宣传。事后完善我国的司法救济制度。 (二)“情节严重”具体标准模糊 我国《刑法》第253条第2款对侵犯个人信息罪的“情节严重”程度进行明文规定,也就是说,如果某人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就构成了违法犯罪,如果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失达不到“情节严重”,则不构成犯罪,反之则构成犯罪。但是对于区分情节严重与不严重的标准却没有完整的阐述,这种没有完整的标准形式对司法实践是具有重大的阻碍。何为情节严重,对于大量的侵犯个人信息的犯罪来说,由于该问题尚无立法或者司法上的解释,司法实践在具体的工作中难以有书面的文件作为裁判的标准,从而影响审理效果,容易出现标准不一、出入人罪的情况。对于一些情节比较严重的情形需要通过立法解释给予明确规定,从而为日后案件审理提供保证。因此,务必通过立法解释完善“情节严重”的具体界定。下列情形可以认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第一,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的或者有恶劣的影响的视为情节严重。具体来说就是造成公民的人身权以及财产权的损害,对公民以后再社会上发展造成阻碍。第二,出售或者非法提供以及非法获取公民大量的信息数量较大并且次数较多的视为构成情节严重的行为。第三,行为人在出售或者非法泄露公民的信息之后,取得较高的利润。此上都属于情节严重的表现形式,也是明确情节严重的标准。拥有这些标准之后,可以使司法实践更加公正化,从而避免司法实践的过程之中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保证了司法公平。 (三)罚金刑没有规定相应额度 随着时代的不断地向前发展,公民的个人信息不仅体现在精神属性而且体现在物质属性,因此刑法对侵犯公民信息的行为规定了罚金刑。在司法实践当中,由于没有规定具体的惩罚额度,法官会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扩大裁量权,在某种程度上有悖于刑法当中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单纯只是由法官进行判罚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不能保证法律的公平性。因此,应该将无限额度罚金改为有限额度罚金,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平等的适用法律,对犯罪人进行更好地追究,同时也更加符合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五、结语 在信息化的时代,公民对于个人信息也越来越重视。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包括刑法的保护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所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每个人的信息得到保护,公民自身才能具有更大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法律才会更加进步,社会才会稳定发展。本文对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目前我国对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完善,并且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够对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完善有所帮助。 作者:杨芳 单位:渤海大学经法学院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探讨 摘要:在现代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计算系统的局限以及作业基础成本会计对此的改善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业基础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在中国,作业成本法在理论上的研究比较深入,然而在具体应用上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本文将对成本基础作业会计的理论、计算程序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作业基础成本;会计;计算程序 1作业成本的核算 1.1划分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系统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中心,在每个作业中心要汇集其发生的各种费用,从而计算出该项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最后分配给每种产品负担。这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成本计算是将某一个生产部门作为一个成本中心,而作业成本法是将某一项作业作为一个成本中心。 1.2成本费用汇集和分配的程序 (1)设立作业中心。在进行作业成本核算时,首先应找出成本驱动因素,建立成本中心。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较多,发生的费用也较多,若将每一个作业活动的费用都作为作业成本进行分配,虽然比较准确,但却比较复杂。所以,可对作业活动进行分类,划分为若干个作业中心。 (2)将间接费用按作业进行汇集,然后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成本上。应正确确定作业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以便将作业成本分配于各种产品的成本上去。在进行成本的分配时,应注意其相关性原则,以某项作业与产品成本的关系为基础进行分配。 2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作业成本法可以比较好地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使成本计算所提供的资料更加准确可靠。不是所有间接费用都可以归属于不同的作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分配。在一般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只适用于由于生产作业所引起的成本费用,而与作业活动关系不大的间接费用则不能采用此方法。从成本的构成来看,在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不但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增大,而且它的构成也大大复杂化了。 作业成本计算的优点是能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间接费用的来源,提出新的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且通过该系统,找出不能产生价值增值的作业,借以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基础,其计算工作贯穿于作业管理的全过程。由此实现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地进行动态反映,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决策、计划和控制中的作用,促进作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成本计算不仅是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同时它也实现了成本计算、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3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基础 根据调查显示,能否成功实施ABC,关键取决于如下几方面:(1)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系统的目标决定着系统的设计及其运行结果,目标不同,系统的结构设计、实施方法及其运行结果均会不同。如果没有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必将导致不明确甚至混乱的设计和结果。(2)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ABC系统的运行涉及面广,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与否,是ABC系统能否实施的前提。(3)与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对接:变革常常会遭遇抵制。通过提供必要的激励,引导员工支持并参与ABC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并保证依据他们的业绩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奖惩,将有助于系统的推进。(4)非会计所有:ABC系统是贯串公司的所有成员的实践运用,而不是仅仅针对并依赖于会计部门。(5)培训:对管理阶层及全员进行有关ABC设计、实施及系统有效性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明白其概念并正确评价其优势,有利于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摘要:个人信息的保护从最初的隐私、尊严和自由的人格权要求到现在流行的财富积累保障的要求,很好地体现人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从而影响到人们对这些发展的保障要求。本文阐述了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个人信息立法的社会发展要求。 关键词: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隐私社会发展;要求 一、个人信息的概 个人信息,从字面上解释为有关个人一些状况的信息。更严格的定义是有着特定内涵的法律概念,他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的识别本人的信息。1首先,从个人信息的性质上看有个人私权利的属性。但是又并等同于私权利中的隐私权。现在讨论中的个人信息的滥用和非法使用不少人认为是隐私权的侵害。实际,这是一个错误的认同。混淆了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私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2隐私权有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两种属性并存的个人性权利。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区别在于,个人信息是个人数据,隐私是个人活动。个人数据和个人活动的有重叠的内容。 二、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现状 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在我国也不是一片空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从民法上通过对个人人格权的保护表现出来。我国民法中对人格权的保护见于民法通则的各个章节。这些条款表明了对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有了立法上的体现。虽然人格,隐私、名誉、自由、信用等人格权的概念和范围各有不同。但是,对个人信息的非法使用侵害了以上或是更大范围的私权利。对这些权利的保护就是对个人信息的间接保护机制。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个人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方法比较原始和单一,个人信息的内容和保存的方法也比较单一。一般,个人信息只有个人的姓名、年龄、身高、体重、住址、单位、电话、学历、信仰。保存的方法有保存于单位的和学校的档案或是家庭户口所在的街道及村组织中。信息发达以后,不仅通信、通讯这类信息交流的方式上飞速发展,个人信息的内容从20世纪60、70年代的一般信息扩展到个人金融信息、交友信息、商业信息等更广阔的领域。对这些信息的非法使用已不仅仅是侵害个人人格权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商业秘密的保护,个人信用的损害。在网络个人信息立法上已在不少规范电信活动和互联网活动上已经作了规定。例如:2000年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十九此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四条。 比较个人信息的保护已不是间接和侧面的保护能够保护全面的,而是需要一部专门的法律加以详细的规定才能够实现法律的价值和达到法律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将个人信息的立法纳入立法议程。在最近几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立法建议和立法议案每年不下10个,涉及代表或委员几百名。4通过获得某个人的个人信息对其隐私予以公布,对名誉进行侵害,对自由加以限制和影响,对信用予以损坏的行为不论是对个人信息的实际利用还是将个人信息作为一种达到不法目的的手段,都是对个人私权利的侵害。对要求个人信息保护法订立意愿反映出个人信息立法已经有一定的法律基础。 三、个人信息立法的社会发展要求 在西欧自由主义运动开始之前,自由主义不是非常盛行。虽然也有对自由的追求,但是积极的尊重私人生活的观念还没有形成。要求国家和政府及他人的行为不侵害和影响个人私人生活的愿望不是很强烈。温饱没有完全解决之前,精神和思想也没有存在的空间。古代人的自由是参与集体决定的自由。自由观念和思想没有市场和发展空间。经过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物质利益满足的情况下,对个人财产的保护和个人自由权利的保护的要求也极大提高。从霍布斯、洛克到贡斯当和密尔的自由理论,最终确立了人们有不受干预的私人生活自由的隐私观念。贡斯当认为“制度必须尊重公民的个人权利,保障他们的独立、避免干扰他们的工作。”5对公私领域的划分和对人性尊严的尊重使得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对公民个人而言的意义。对个人的信息的保护,可以维护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参与正常进行,维护社会民主和稳定,维护国家的正常的发展。个人信息保护对公民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个人隐私、自由的保障。个人信息的内容中有不少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个人信息,按照我国有关专家起草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规定的内容,个人的医疗记录、人事记录、照片等可以与其他信息对找可以识别特定的个人信息可以归类于个人隐私的范围。6对个人医疗记录等信息的非法利用,侵害隐私权的言论,侵犯个人的私权利。另外,在侵害了个人的隐私权,还限制了个人的自由。通过获得他人信息的方式后通过该信息向他人干扰个人生活和交流、交往、选择的自由的信息的手段,干扰他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从通俗意义上,通过个人的信息向该人有关信息是扰乱个人的私人空间。从自由的论断,是对消极自由权的侵害。限制和影响了公民在社会中对自己个人事业和情感的追求。是对个人私人空间和时间的压制和侵害。制约了个人可以从社会生活中积极加入,也可以从喧闹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消极的退出。制约了实现对个人生活整合的自由。7转二、个人尊严的实现。个人尊严没有权利的属性。从尊严性质的角度属于荣誉感的范围。对个人信息的非法利用,可能会产生对个人名誉权侵害的后果。也可能不构成对个人名誉权的侵害。但会造成对个人名誉感和荣誉感的损害。当他人利用某个个人的信息向公众传达了某种消息,在不确定多数的人群中造成了对某个个人的不好的印象。在对个人信息非法后,损害了个人的名誉和荣誉感。并对个人拥有这些私密资料产生的安全感和自我尊严和保护自我尊严的能力的侵害。尤其是在生命和生物科学发展的现代社会,以个人生物信息为代表的个人信息一但被非法侵害将是对个人尊严的严重侵害。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三、个人自由沟通的实现。个人信息中的电话、住址、邮箱是人际交往和沟通的工具。个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和沟通,相互交换个人的电话和住址、邮箱是正常的社会和个人行为,并且是必须的行为。在信息化越来越重要的社会里,这些个人信息的交换也是重要的。但是,社会毕竟不会如天堂般纯洁和安宁。个人有规律的生活常常被一些“非常及时”,甚至紧逼、陌生的信息而打扰。使得个人正常的生活规律和价值判断受到干扰,作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在时间上和方式上和正常的沟通相冲突,影响了个人自由的交流和沟通。 四、个人财产的保护。个人信息的一些信息属于个人财产信息。这些信用信息本身就具有财产属性。在民法理论上,信用权是财产权,信用的财产属性可以从信用的内容、用途、作用上得出结论。信用作为一种经济能力的评价本身体现了一定的财产价值。8一方面,信用是对经济能力的社会评价,能够使权利人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信息资源,可以给其本人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信用作为一种无形财产,其本身可以通过信用评估机构的评价折算出一定的财产价值,信用也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进行等级的量化和评价。9对信用信息的超出合法利用的范围,即是对个人财产权的侵害。带来的后果是预期的损失。所以,在现代信息社会,对个人信息的非法和超限度利用已经不仅仅是对人格权的侵害,而是对财产权利的侵害。尤其在电子商务和网上贸易越来越发展的今天,对个人信息的利用尤其频繁。从一定的程度上,个人信息已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和重要资源,对它的利用程度和利用频率已经是可以影响到商务和业务乃至个人的财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个人信息的保护从最初的隐私、尊严和自由的人格权要求到现在流行的财富积累保障的要求,很好地体现人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从而影响到人们对这些发展的保障要求。而且在越来越提倡民主、文明和交易规则的现代社会,对个人信息予以全面完整的保护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强烈。对订立一部个人信息立法也是应时之宜。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个人信息的商业运用法律保护论文 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使个人信息的资源性日益彰显,个人信息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促进个人信息的合法运用,首先需要对个人信息进行准确的定位,是在传统民法体系内保护,还是以特别法的形式予以补充,目前还处于争议阶段。本文将从个人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信息与相关权利的区别入手,来探讨个人信息的商业运用及其法律保护途径。 一、个人信息的法律性质 个人信息,有的学者将其称为个人资料;有的干脆将其称为隐私。其实,个人资料和隐私这两个概念都不够准确,均不能表达所要保护的对象。首先,信息和资料之间是有差别的,资料是代表人、事、时、地的一种符号序列(不以文字为限),是一种客观事实状态;信息是指资料经过处理后可以提供为人所用的内容,能够直接起到识别的功能[1](P13),是有价值的,只有具有一定价值的资料才能够作为资源,也才能够成为法律保护的对象,属于法律的价值判断范畴。正因为信息和资料所指称的对象有差别,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个人资料都能够成为保护的对象,只有具有价值的能够为人所用的资料,也就是信息,才能够成为被保护的客体。其次,隐私这个概念,来源于英文“Private”,对于这个词是否应该翻译为隐私,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但一般认为,隐私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不愿向外界透露的信息,而且这个信息一旦泄露则会给他人的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隐私只是相当于个人信息中的敏感信息,而不包括琐细信息(注:以个人信息是否涉及个人隐私为准,个人信息可以分为敏感个人信息和琐细个人信息。参见齐爱民主编:《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由此可见,资料和隐私,一个所指称的范围过宽,一个则过窄,均不如个人信息准确。个人信息这一概念准确地表达了所要保护对象的特点,具有识别效果和资源价值。因此,个人信息是指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识别该个人的资料。现代社会个人信息占有量往往与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个人信息商业运用的法律保护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首先需要对个人信息的权利性质有一个明确的认定,才能够把握法律保护的方法和途径。对于个人信息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个人信息属于物的范畴,适用所有权的保护模式[2]。有的人认为个人信息属于隐私利益,应该适用隐私权来保护个人信息[3]。有的人则认为,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与利用涉及该个人的人格尊严,个人信息所体现的利益是公民人格利益的一部分,这一利益是一种独立的、新型的法律利益,应该被赋予新的权利,这一权利就是资料权[4](P109)。资料权从权利归属来看,属于人格权的一种,人格权是资料权的上位权利[4](P115)。笔者认为,个人信息的拥有者对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权利,在权利归属上并不是人格权的一种,而是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权利。首先,从权利内容上看,人格权的典型特征就是不直接表现为财产利益,而个人信息权的行使往往是为实现直接或者间接的财产利益。其次,从权利的表现方式来看,人格权一般都表现为消极的不受侵害的权利,相对人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负有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而个人信息权在很多情况下都表现为该个人对其信息予以自由支配和控制的积极性权利,该个人得以完全基于自己的意思自由地行使该权利,该权利表现为确认、了解个人信息的存储、利用与流通情况,并排除第三人对信息的不法侵害。再次,从权利的行使情况来看,人格权是与人身密不可分的,人格权不能转让,不能作为交易的客体,而个人信息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个人信息能够作为商业交易的对象,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信息的商业运用将成为个人信息权的主要实现途径。最后,从救济方式来看,对人格权的保护通常采用事后救济的方式来实现,而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是采用事前防范和事后救济相结合的方式来达到的。显然,个人信息权与人格权是不同的权利类型,尽管隐私权也是保护个人信息的,但隐私权所保护的个人信息范围非常有限,仅限于一些可能对本人造成损害的敏感信息,而且隐私权的保护仅仅是从精神利益角度出发所作出的规定,所以,以隐私权来实现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设想是行不通的。那么,个人信息能否通过所有权的模式来保护呢?也不行,因为个人信息权与所有权毕竟是不同性质的权利类型。首先,从权利的设立目的来看,所有权是为确保权利主体对物本身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物本身就体现了所有权的价值,具有直接的财产利益。而个人信息权的设立则是为了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他人的侵害,个人信息的商业化运用虽然也表现一定的财产利益,但个人信息的立法宗旨仍然是以保护人格独立和人的尊严为终极目标,个人信息的价值也具有不确定性,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不同的商业运作模式。其次,从权利客体来看,所有权的客体为物,而作为个人信息权客体的个人信息则不具备物的一般特性。再次,从权利行使方式来看,所有权人在正常情况下都能够以自己的意思来直接实现对物的支配,而个人信息权人在很多情况下,要实现对个人信息的控制和管理,则必须通过请求他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如确认、了解个人信息的存储、利用和流通情况。最后,从侵害后的救济方式来看,所有权人可以通过行使物权请求权来恢复对物的支配,不受时效限制;而个人信息权人在受到侵害以后,只能够通过请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或者损害赔偿责任,不存在恢复原状的问题,而且受到时效的限制。 个人信息权之所以是一种独立的权利类型,不仅因为其与所有权、人格权都存在重大差异,更重要的是,个人信息权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权利内容。个人信息权的权利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人信息决定权。指本人有权决定个人信息是否被收集与利用或者进行更新,以及个人信息在什么领域、基于何种目的、以何种方式被处理。第二,信息保密权。是指本人得以请求信息处理主体保持信息隐秘性的权利。对个人信息的保密途径一般来说有两种,一是自律,一是他律。他律是指通过政策、法律等消极手段间接地约束信息处理主体的行为,解决信息内容被截取或者泄露的责任分担问题。自律则是由信息处理主体主动采取保密措施来防止信息内容被截取或者泄露,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提供了安全的环境,自律是个人信息保密权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第三,信息查询权。是指个人请求信息处理主体告知对其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的相关情况,有的学者也将其称为请求告知权[5](P121)。信息查询权是个人信息权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个人要实现对信息的支配和控制,必须首先了解哪些个人信息被收集,这些信息又是如何被处理和利用的,才可能知道这些信息是否保持完整,是否准确适时。第四,信息更正权。是指本人在发现其个人信息错误、不完整或者过时时,可以请求信息处理主体更正和补充的权利。一般来说,行使更正权的事由有三类,即信息不准确、不完整、不从新。我们此处的更正权包括了补充权。信息更正权中最有争议的就是个人信息中有关本人价值判断的内容,本人能否请求更正或者补充,从个人信息的客观性来看,有关个人价值判断的内容如果本人能够举出充分的相反证据,可以予以更正或者补充,但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时候,是不能够变更或者补充的。第五,信息封锁权。是指在法定或者约定的事由出现时,本人得以请求信息主体以一定方式暂时停止信息处理的权利。第六,信息删除权。是指在法定或者约定的事由出现时,本人得以请求信息处理主体删除其个人信息的权利。信息封锁权与信息删除权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一般来说,个人信息不完整或者不准确,可以行使封锁权;而在个人信息收集目的实现的情况下,则可以行使删除权。第七,信息报酬请求权。是指本人在因其个人信息被收集、处理与利用的情况下的一项信息处理主体请求支付对价的权利。 综上所述,个人信息权不仅不能归入人格权,也不能够归入物权的范畴,个人信息权在权利属性上看,是一种独立的复合性权利,具有人格和财产的双重属性,而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权利内容,应以民事特别法的形式对之予以保护。 二、个人信息商业运用的现状 个人信息商业运用的前提是个人信息的收集,个人信息的收集按照收集的主体,可以分为“公的部门”的收集即由国家机关为主体进行的信息收集,和“私的部门”的收集即由非国家机关为主体进行的信息收集。由国家机关进行的信息收集活动一般是由国家机关依职权或者执行国家公共事务的需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的,在此我们不作讨论(注:当然,对于国家机关所收集的个人信息也存在如何合理使用的问题。2003年5月8日《南方周末》法治版刊载了一篇《建行贿人资料库供招标方遏腐败——宁波检察院悄砸行贿商饭碗》。在该篇报道中,宁波市北仑区检察院率先建立了建筑行业的行贿人员“黑名单”,“黑名单”中既包括已经被判行贿罪的行贿人,也包括虽未判刑,但行贿数额巨大的人员,甚至将那些检察机关已经掌握行贿事实,但本人还未交待或者拒不承认的人员也列入其中,这些对于行贿人来说都是保密的,也就是说这些个人信息是通过间接的方法获得的。北仑区检察院使用这些个人信息为社会提供“诚信咨询”,招标单位可以事先向其咨询投标人是否存在行贿的污点,检察院将审查结果予以反馈;对长期与该院合作的国家机关或者特大型国企提供部分行贿人名单;还对反贪部门以及有关的法纪部门的侦查行为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这种做法迅速在宁波市检察院系统推广,并将范围扩大到医药行业和政府采购领域。本来检察机关为了预防犯罪在其权限和工作必须的范围内收集、利用个人信息是法律所允许的,但其扩大个人信息的使用范围,虽然在目的上是为了遏制腐败行为,但毕竟是在无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凭借公权力介入私法秩序,这种行为本身值得商榷,同时反映出我国个人信息合理运用的法律问题亟需解决。)。个人信息的商业运用主要发生在由非国家机关收集个人信息的场合。非国家机关收集个人信息一般都是出于营利目的,非国家机关收集个人信息的营利性就决定其可能在商业利润的驱使下肆意收集、传输个人信息而践踏个人信息权。为规范非国家机关的信息收集行为和信息利用行为,就需要对非国家机关的信息运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目前几个典型的涉及个人信息收集和运用的非国家机关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和运用情况予以介绍。 第一,网络商家对于网民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无论是在线电子交易还是传统商务经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都学会一项关键的营销策略,即锁定顾客群体,提供个人导向服务,巩固消费者与商家自身之间的关系与忠诚度。网络空间给商家们提供了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收集顾客个人信息和挖掘潜在顾客群体的平台。经营者收集个人资料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消费者主动提供个人信息,二是消费者并没有主动提供信息,是由网络商家利用信息技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个人信息。消费者主动提供个人信息,通常是商务网站以登录网站、加入会员的例行程序或者提供优惠等方式要求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消费者一般有选择接受或者拒绝的权利(注:这种方式从程序上看,虽然是尊重了消费者的意愿,属于个人信息的合理收集,但不排除有些网络商家在收集过程中,可能会采取一些隐蔽性的欺骗手段;或者虽然赋予消费者选择接受或者拒绝的权利,商家有时候会通过文字游戏使得消费者忽略该项权利的行使,以默示推定或者行为认可的方式来视为其已经接受;或者收集的信息的使用超越事先承诺的范围,这都在事实上对个人信息权造成侵害。)。个人信息权遭受侵害的最大威胁就是商家未经消费者的同意而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此时的个人信息完全处于失控的状态。目前,网络商家经常通过“网络小甜饼”(cookies)及其他一些追踪软件,来追踪消费者的网上行为,收集其个人兴趣和偏好。利用cookies技术,网站的服务商能够在消费者访问网站时,在消费者的电脑中以文本文件的形式设置信息代码,该信息代码对于每一个上网的消费者来说都具有唯一性、识别性,而且只有网站服务商才能够识别。只要消费者随后再次访问该站点,就可以被识别出来。网站还可以通过隐藏的导航电子软件收集被访问网站的信息,包括哪些网站被访问,哪些信息被下载,哪种类型的浏览器被使用,以及消费者所上过的网站网址[6](P95)。通过网站所记录的这些信息,我们就能够知晓该消费者的e-mail、ID号码、消费习惯、阅读习惯等兴趣和爱好,甚至可以知晓其信用记录和通信记录,进一步核证其交际范围和能力。信息社会中,个人信息是有价的,个人信息的交易也日渐成为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有些网络商家除了将这些信息作为自己广告宣传和营销的资源外,还可能将这些资源作为交易的对象。对商家来说,谁掌握的个人信息越多,谁就拥有越多的潜在消费者。因此,众多商家普遍存在“信息饥渴症”,不惜通过各种手段来窃取或者购买他人的个人信息。而通过网络可以低成本获得个人准确而详尽的信息。商家往往对个人信息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有的放矢,甚至有可能采取有差别的价格,把无差别的产品卖给不同的顾客,如果对这类现象不加以规范,低成本、高利润的引诱就会使越来越多的商家效仿,个人信息权就无法保障,我们就要遭受大量垃圾信息的干扰。由于个人信息的充分暴露,商家对你的消费情况了如指掌,有时还会使个人遭受网上歧视。当网上企业知道消费者的消费历史和习惯时,便可以选择性地服务某些消费者。比如,当网上销售商通过你的个人信息查知你并不是一个十分阔绰的消费者时,他们会先服务其他人,而要你在客户服务热线上久等,你甚至对这种不公平待遇全然不知。有的网络商家就根据他们所收集的客户信息,把客户分成不同等级,而最低等级的客户就只能最后得到服务。 第二,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关于生理、疾病、生育等方面的个人信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医疗机构如何处理和对待患者的个人信息缺乏系统完善的规范,仅一句概括式的宣传意义上的“为患者保密”,这是远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医疗技术日益发达,有些医疗技术的实施可能会影响人伦关系,如人工授精技术虽然解决了因生殖能力所带来的困扰,但同时也引发了人工授精子女日后可能因为寻找生理父亲所可能引发的一系列人伦和法律问题,如实施人工授精技术的医疗机构应该如何记录和保存该信息,哪些相关人员可以查阅有关信息,由信息泄露所导致的损害应该向谁进行赔偿,由谁进行赔偿,如何赔偿,这些都需要进行规定。再如,现在许多人进行美容整形手术,还有的甚至进行变性手术,实施这些手术的机构是否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保密,采取何种措施在多大范围内进行保密,都是亟需进行研究的问题。现在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医疗机构将患者的个人信息卖给药商、保险公司,有的医院将产妇的信息出售给婴儿用品公司、奶粉商等,获得这些信息的商家还可能将这些信息再次整理出售给各级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与孩子成长各个阶段密切相关的各个商家,个人信息的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挖掘,而我们个人的正常生活将因此受到无穷的干扰。 第三,金融机构和电信机构也是个人信息的汇集地。为保护金融活动参与人的利益,《储蓄管理条例》、《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都对金融机构的个人信息保密义务作了相应的规定。但这些规定都缺乏操作实效,这些义务的履行有赖于金融机构业务流程的规范,金融工作人员即使泄露信息,也无法查证,而且当事人也很少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是否侵犯其个人金融信息提出疑问。电信机构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电信服务项目,事关通信的机密性,如果电信机构对服务客户的通信进行收听、窃听、存储或者其他形式的监听或者监视,将会对客户的隐私构成巨大的威胁,有时甚至会被有些商家作为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使用,比如,某些关键性的电话谈判,就可能被竞争对手通过监听的办法截取,从而先发制人。 综上所述,我国个人信息的商业运用尚无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规范,对个人信息权的保护构成巨大的威胁。 三、个人信息商业运用的法律保护 从目前个人信息商业运用的现状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个人信息商业运用的法律保护。 首先,个人信息商业运用的法律保护离不开专门法律的调整,当务之急就是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原则必须遵循信息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保证个人信息自由流通的前提下,对个人信息的商业运用加以合理的限制。很多国际组织认为,个人信息保护原则是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核心内容(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理事会于1980年9月23日通过《关于隐私保护与个人信息跨国流通的指针》,以及联合国于1990年12月14日通过的《关于自动信息档案中个人信息的指南》中都持这种看法。)。个人信息的保护原则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综观世界个人信息立法较为完善的美国、德国,个人信息的立法一般来说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直接原则。即个人信息的收集原则上应坚持向本人收集,间接获得的个人信息具有获得上的不正当性,不能够被利用和处理。第二,目的明确原则。指个人信息收集和利用时必须有明确目的,禁止公务机关和非公务机关超出目的范围收集、储存和利用个人信息。第三,安全保护原则。指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主体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避免可能发生的个人信息的泄漏、意外灭失和不当使用。第四,公开原则。指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和处理,一般应保持公开,本人有权利知悉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和处理情况。第五,耕种原则。指为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完整和正确,本人有权利对个人信息进行适时修正。个人信息保护法还必须明确保护对象,如1990年德国资料法第3条第1项规定:“个人资料是指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识别自然人的任何资料”。该条规定就将个人资料保护的主体限定于自然人范围,排除了法人和其他组织。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保护对象也应仅限于自然人(注:仅限于自然人的规定,从表面看起来非常简单,事实上有关自然人的问题还很多,比如,自然人是否包括死者,是否包括胎儿,以及以后可能出现的克隆人等。),有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信息可以通过商业秘密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规制。有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应该区分琐细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并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规定不同的收集、利用和处理模式。个人信息法规范的重点应该在于信息收集人、处理人和利用人的权利义务、个人信息权人的权利义务、责任追究机制和赔偿标准以及个人信息商业运用的监督机制。 其次,加强业界自律。法律尽管可以规定个人信息应该如何被合法收集和运用,但法律只能够起到外部约束的作用,很多情况下,侵犯个人信息权的行为仍然防不胜防。ISP业者、征信者、直销业者以及其他销售业者等涉及个人信息的行业可以通过订立行业成员应遵守的收集个人信息应该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同业惯例,鼓励行业成员与消费者个人达成信息处理的契约,根据行业惯例,行业成员应该措辞清楚地在网页或者明显的位置公开其信息收集的原则,或者张贴有关的隐私政策,并明确告知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目的,使消费者可以明确自己的信息将得到如何的保护和处理,再来选择是否提供个人信息。业界自律可以通过取消成员资格或者某种具有商标性质的认证来作为督促或者惩罚手段,来达到约束行业成员自觉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的目的。 再次,可以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缓解商家和消费者在个人信息权上的激烈矛盾。由于个人信息保护法实行的是直接原则,未经消费者同意,商家是不能够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的,然而要直接取得消费者的同意是非常困难的,消费者没有义务来配合商家的任何商业目的的实现。例如,某全球性公司在一次直销活动中,消费者最高的回复率仅为52%,且是在以免费电影票吸引消费者回函的情形下才得以达成的(注:详见王郁琦:《“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与个人资料的商业利用》注释7,载《信息法务透析》1996年3月。)。所以,商家可以通过提供一些诱因,来吸引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如提供免费阅览、提供赠品等方式来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在此种情况下,消费者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是有经济价值的,是否通过提供个人信息来换取利益,由自己衡量得失后作出决定。比如,欲出售订户名单给广告业者作邮寄名单的杂志社,就可以拟定两种不同的订阅费率供消费者选择:一种属于正常费率,适于要求对个人信息予以保密的订户;一种是较正常费率更为优惠的费率,适于同意将个人信息作商业利用的订户。如果订户觉得两种费率的差价利益大于因信息作为商业利用可能带来的不便,那他就会选择后一种优惠费率。相反,如果经验告诉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商业利用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也就是说,信息收集主体没有严格按照承诺兑现隐私政策的话,那么,消费者就可能放弃这些优惠而选择保密个人信息,这样就不利于信息的自由流通。市场机制的采用一方面有助于克服信息收集的程序困难,同时也给商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执行严格的隐私政策,才能带给消费者实际利益并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最后,必须对消费者进行自我保护教育。通过宣传和示范,让广大的消费者树立个人信息保护的观念。在购物时,商家时常要求我们填写一些有关个人信息的卡片,如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有的商家甚至要求登记信用卡号、银行账号等,并引诱你说是为了便于参加抽奖或者累积积分换奖。此时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谨慎控制个人信息,要在详细了解该商家所执行的隐私政策,并确认自己所提供的个人信息能否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再决定是否提供相关信息。尤其是在网上购物时,尽量选择访问个人信息保护比较完善的站点,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尤其是信用卡号、银行账号以及手机号码,能够匿名的尽量匿名,能够设置密码的一定要加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个人信息的防护屏障。在发生个人信息被侵犯的情况下,要积极主张权利,从而推动个人信息权保护的进程。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加快立法步伐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但对隐私而言,阳光却并非总代表着正义。”的确,对个人信息而言,需要的不是“阳光”,而是法律“保护伞”。 所谓个人信息,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课题组介绍,是指现实生活中“能够识别特定个人的一切信息”,其范围很广,有文档、视频音频文件、指纹、档案等,包括了一个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个体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家庭的等等方面,即指有关个人的一切数据、资料。个人信息同我们个人生活密切相关。 然而,我国目前个人信息频繁受到侵犯,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却很缓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个人信息安全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我们来看几则报道: 《新京报》:一家名为“上海OK信息有限公司”的网站显示,该公司正在出售“*年最新全国股民资料”,资料系由证券公司内部获得,内容包括全国100万股民的姓名、性别、手机号码等信息。记者调查后发现,该份资料中的股民信息基本属实。 新华社合肥电:上网求职资料屡屡泄露,安徽省教育部门提醒学生对个人信息应加强自我保护。 《羊城晚报》:一个名为“Ucloo”的网站在网上叫卖9000万华人私人信息,而价钱仅仅是1元人民币!随后,《北京青年报》、《新闻晨报》等国内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进一步得知这些个人隐私信息可能来自中国第一大同学门户网站“中国同学录”。 《市场报》:“手机监听王”惊现京城威胁个人信息安全。 《新快报》:500中学生隐私泄露网上家长频遭电话诈骗。 …… “商业推销‘指名道姓’,陌生拜访铺天盖地”。个人信息越来越多地被别有用心地进行着种种操作。个人信息安全正受到严重威胁。现代人在享受信息社会带来的诸多便利、好处的同时,也开始品尝接踵而至的烦扰。 1、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渠道。 在今天这信息网络时代里,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渠道繁多,在各行各业都有可能存在:如各电信运营商、银行、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燃气公司、保险公司、证券营业部、航空公司、互联网公司、人才市场、中介公司、物业公司、房地产交易市场以及各类零售商等等登记有个人信息的各行政、企事业单位。 2、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和途径。 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出于商业目的而被恶意套取,一些单位和部门为了一己私利而恶意泄露。 ②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还没引起我们一些机关、单位、企业的足够重视,对个人信息管理不善,信息安全工作还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形成“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的意识,信息系统的整体防护能力低。 ③社会个体对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也给了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为日后信息泄露埋下隐患。 ④现有的法律规定显得比较滞后,不足以有效地震慑和打击侵害个人信息安全的违法犯罪现象。 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主要有利用关系网络帮忙收集、利用问卷调查、网络注册、会员登记等方式自行套取、利用金收买等等。 3、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信息泄露,将导致很多不良后果。 个人信息泄露后将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受损、人们经常受到各种骚扰、安全感丧失、政府管理受干扰、为刑事犯罪提供了土壤。 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里,个人信息的泄露,不但会侵害个人的合法权益,影响社会和谐,导致人人自危,严重制约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有专家称:“个人信息保护不仅是基本人权问题,也极有可能成为某种新的贸易壁垒,一个个人信息保护法制不健全的国家肯定会在国际贸易方面受到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打压。” 二、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措施。 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由于个人信息泄露给当事人带来侵害或损失的案件屡屡发生,所以个人信息保护变得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与保护,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体现着社会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那我们要怎样来保护个人信息免遭侵害呢? 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以法为本,事前保障,多管齐下,多方努力。 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的主要措施: 1、加强自我保护。 ①我们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重视,提高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 ②要多学习了解一些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知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2、加强行业管理,增强行业自律性。 掌握了个人信息的各行政、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象各电信运营商、银行、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燃气公司、保险公司、证券营业部、物业公司、房地产交易市场等等这类掌握了较多个人信息的各行政、企事业单位,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模范守法,提高行业对个人信息的管理技能和水平,制定相应的管理个人信息的制度、规范,增强行业对个人信息管理的自律性。 3、加强技术保护的研究,实施技术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的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相关行业、部门要增大投入,研究开发更先进的技术,如,数字签名技术、数字证书技术、身份鉴别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反病毒技术等等技术,真正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4、制定、完善法律制度,撑起法律“保护伞”。 我国现有的法律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照。在《民法通则》、《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他一些经济类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都有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具体条款。 例如,《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第一百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又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又如,最高法院在《审理名誉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致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然而,现有的法律规定仍然显得比较滞后,不足以有效地震慑和打击侵害个人信息安全的违法犯罪现象。“按照我国目前的法律,侵犯他人名誉权只能承担民事责任。如果《个人信息保护法》一旦正式出台,侵害他人信息的就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世界上已50多个国家建有个人信息保护体系。我国自*年以来,正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但该项立法尚处研究阶段,无实质进展。 因此,我们要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程序,尽早出台,以更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现在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个人信息保护已刻不容缓,让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共同努力,加强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相信我们的社会也将会进入一个安全、高效、文明的新时代。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论大数据征信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对策 摘要:大数据征信使个人信息安全处于空前的威胁与挑战,本文简述了大数据征信的概念与发展,探讨其在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完善大数据征信中个人信息保护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征信;保护;个人信息 一、大数据征信的概念与发展 大数据征信是指对海量在线交易记录、社交网络数据等个人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和刻画出信用主体的违约率和信用状况,进而控制金融信用风险。解决了传统征信因信息分散导致的采集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与传统征信天然互补。由于大数据采集的覆盖面广、信息维度丰富,评估个人信息的信用风险全面而广泛,成为互联网金融和众多相关行业的基石。 二、大数据征信中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征信企业极度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的收集与分析,一切信息皆信用,使得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空前挑战和威胁。近年来违法倒卖、泄露个人信息事件屡见不鲜,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由于个人信息在我国立法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相关法规的制定存在较大的不足与滞后,商业化的大数据征信可能会成为侵害个人信息的工具,需用法律手段加以规制。 (一)立法保护滞后于现实需要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尽管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不断出现在各种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过于分散且层次效力不一,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无法满足当前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高质量法规的需求。现行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与大数据征信的发展不适配,对于大数据征信中个人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公布等环节缺乏明确的界定,条例规范范围过于狭窄,对于涉及网络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未作出合理规范。 (二)征信信息泄露严重监管缺乏 大数据征信涉及大量用户敏感信息,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被采集利用,用户面临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变得更加严峻。与普通个人信息相比,征信信息由于价值和敏感性,泄露的危害更为严重。当前信息泄露已经形成产业链,数据黑市犯罪成本低利润高。再加上互联网征信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业务操作和人员道德双重风险,近年来许多互联网公司人员存在监守自盗的风险,例如京东泄露了12G的用户数据造成其严重后果。2016年的“5•26信息泄露案”,湖南银行行长非法出售个人信息257万余条,包括身份证号、征信记录、账户明细等众多敏感信息。而在国外全球第一大个人征信机构益博睿涉及2亿的身份信息泄露,涉案金额超过6500万美元。 (三)个人维权法律救济困难 随着未来信息开发和利用的日益成熟,个人信息尤其是信用信息具备相当的商业、社会和法律价值。大数据时代使个人信息的权利边界消失,给个人信用信息主体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带来巨大的挑战。由于个人信息主体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与征信信息管理机构存在着信息和技术不对称,让受侵害的个人信息举证维权之路难上加难。在个人信息受到非法收集泄露等侵害时,由于通过法律救济途径解决纠纷可能产生的成本和风险过高,只好选择放弃诉讼维权,使得本应该成为最终保障的司法救济渠道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三、大数据征信中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个人信息立法保护 针对大数据征信的特点,以征信业规制和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现有成果出发,通过立法出台统一的个人信息国家技术标准,给已有的普遍分散立法以操作的指引,制定最低标准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个人隐私的信息、个人信息采集基本原则和使用目的,采集收集的负面清单制度,防止个人信息被滥用。通过构建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为征信体系安全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撑。 (二)加强行政监督管理与行业自律 加强数据安全体系和信息监管体系建设,防范非法入侵造成信息泄露,对于信息泄露问题完善危机应急预案和补救措施。加强信息安全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泄露、买卖信用数据的行为,加大对泄露个人信息企业的问责和处罚。对征信管理机构开展内部安全认证和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征信行业协会其协调沟通征信机构与监管机构的作用,加强征信行业业务交流和制定技术标准,开展征信信息保护宣传提高民众意识。 (三)探索多元化个人信息保护救济方法 建立征信机构内部的纠纷处理机制,完善信息异议处理解决机制,缩短错误征信数据信息的更正时限,提高征信信息录入质量。完善个人对征信机构的投诉渠道,引入征信行业调解、仲裁和第三方纠纷非诉解决的法律机制。对于公民维护个人合法权益面临取证难、诉讼难等问题,完善互联网情景中个人信息侵权赔偿制度,并在个人信息保护中引入举证责任倒置和集体诉讼机制,优化个人信息司法保护程序,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救济渠道。 作者:林周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途径 摘要:本文首先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与特征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分析了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最后针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刑法上提出了几点具体途径。 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刑法;特征;必要性 在信息化时代下,各种信息成为了一种资源被广泛利用。但是随着互联网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中,个人信息的隐私问题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公民个人信息作为隐私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故,研究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有对公民个人的权力保护直观重要。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就公民个人信息来讲,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概念理解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讲,公民个人信息即是公民的隐私,社会学上,公民个人信息是公民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符号。而法律上公民个人信息,有直接法律条文对其进行了定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公民个人信息是“个人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医疗记录、认识记录、照片等单独或其他信息对照可以识别特定的个人的信息。” (二)公民个人信息的特征公民个人信息特征大概包括以下社会属性、法律属性和价值属性三点。从公民个人信息概念不难看出,作为社会符号,公民个人信息本质与公民一样具有社会属性。而法律上又将公民个人信息划分到公民权利中,与公民人格利益直接相关,故具有法律属性。基于以上两个特点,公民个人信息在社会中就被视为一种隐私而受到法律保护,并且这种隐私在法律上是不可被侵犯的,可作为识别公民身份的一种标志。此外,由于利用公民信息可以获取一定经济利益,很多人通过非正常手段将公民出售给他们而获得利益,故,公民个人信息具有价值特征。 二、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和途径 (一)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有现实的需要,也是刑法立法的要求,也关系到公民权利的保护。首先从社会现实角度考虑,目前社会上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存在较大的隐患,某些行业出于管理或业务上的便利,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在这些行业被记录,因公民个人信息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在利益驱使下,并没有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有效的保护,反而将本应属于公民隐私的向公众出售,严重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和个人利益,公民个人信息没有得到安全保证。其次,立法上,目前我国法律在公民个人信息立法逐渐严厉化。公民个人信息在社会上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要求法律发挥其调整作用,急需通过严格的立法保证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性。最后,从公民个人信息劝你保护上来说,公民个人能信息刑法的保护实际上就需要满足了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在法律的权利义务中,公民个人信息权利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故权利的行使就需要法律条文作出规范,并要以不侵犯他人自由作为基础。总体上来说,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即对公民行使个人权利有了明确规范,且对侵犯公民信息的不法分子来说也有了相关的惩治办法。 (二)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途径 1.明确罪名 在目前的法律规定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有两个罪名,但在法律定规定上,只要是侵犯了公民信息的行为都可以定义侵犯公民信息罪,因此,为了使罪名更加明确没必要将公民信息本罪单独设为两项,而为了保证其独立性,可以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253条单独列为一条罪名。同时,为了保证公民信息本罪明确化,法律上首先要对公民个人信息全作出明确规定,法律制定才会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2.突出情节严重的适用性 就危害结果来说,公民个人信息受到侵犯之后,影响周期较长,侵害主体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不稳定情况,生活环境也会很容易被侵犯。故,公民个人信息最应设置为一项抽象性犯罪行为,而不是实害犯。虽然作出这样规定后提高了入罪门槛,但在认定犯罪情节时就可以将公民的危险状态纳入到定罪情节严重性的考量因素,而在考量危险状态的所造成的影响上来说就更为简单直接,正常成年人社会经验即可作出评判。 3.增设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附属性立法 附属性立法可以从考虑以下两点。 第一点是双轨立法模式,法律在对行业管理上,刑法并不能照顾到各个方面,故,行业内部需要有相关制度与标准作为行业约束,则需要行业有一定的自律性。所谓自律性即自我控制,个体或者组织能够自觉将诚信等作为道德标准。故,如果要加强公民个人信息权力的有效保护,除了需要刑法立法外,还需要行业制定相关的制度,这就是双规立法模式。 第二点,衔接好行政与刑事处罚的关系。本质上,可以将侵犯公民个人隐私行为定为行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越轨行为,加上针对处理公民个人信息违法行为上,行政机关在处理方式与处理效果上有优势,故加强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行政处罚也可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手段,且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上的行政与刑事处罚衔接更顺畅。 三、结语 公民个人信息具有社会性和法律性的特征,加上一些行业的需要,这些信息还具有一定的经济特性。但本质上来说,公民个人信息是公民私有部分,不应该作为一种产品用于商业用途。为了加强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行为的法律处罚,就有必要通过刑法的手段。 作者:王春霞 单位:河南豫润律师事务所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护 一、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概述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基本概念 从基本概念进行分析的话,首先,个人信息的主体是公民,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通过法律规定我们可以了解到,个人信息的主体并不仅限于居住在国内的中国公民,还包括获得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士,在这些人的个人信息权受到不法分子侵害时,一律享有我国刑法的保护。其次,关于个人信息的解读,各学派一直存在着争议,无论哪种观点,都没办法准确涵盖个人信息的全部。笔者认为,公民个人信息是公民个人所拥有的,能够直接或间接的识别本人的特定资料所反映出的内容。如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肖像、身份证号码、职业、教育状况、联系方式、家庭背景等等和本人人身密切相关的信息,还包括着隐私范畴内的如既往病史、财产收入等信息。与此同时,对于个人信息的定义,还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在日后的立法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二)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 在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中,其法律属性一直颇具争议,成为法学界研究的重点。就目前来说,关于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所有权学客体说,他们认为个人信息具有实际利用价值,所有者对其具有支配权,可以作为商品买卖出售,从而为信息的所有者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具备财产属性,因此被列入所有权范畴;二是以隐私权客体说,认为个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个人隐私包含个人信息,在这方面美国是最早将个人信息纳入隐私范畴进行立法的国家,比如《隐私权法》和《联邦电子通讯隐私权法案》中对个人信息都有详尽的保护措施;三是人格权客体说,将个人信息划分到人格权中,认为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就是维护公民作为人最基本的尊严,体现的是公民个人的人格利益,因此应该受宪法和其他法律的严格保护。 (三)公民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公民的个人信息涉及内容较广,和很多专有名词的概念都有着相似之处,通过分析,笔者主要将目光集中在个人隐私上面。个人隐私指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比如我国在《侵权责任法》中明确规定:“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以及“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等行为,都属于侵犯公民的隐私权。由此可见,个人隐私大多是公民不希望被外人所知的、敏感的信息,而个人信息不仅包括禁止他人干涉的敏感信息,还包括可以向大众公开的信息。因此,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是两个相互交叉,又在外延方面相互区别的名词概念。就对公民的立法保护工作来说,个人信息的保护比个人隐私的保护更加全面。 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现状 (一)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受侵害的具体表现 当今社会,互联网的使用,让人们的生活被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包绕,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在从事购物、交友、出行、入住宾馆等各种社会活动时,很多情况下都会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告知与商家,进行登记,这就造成了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和隐患。对于商家而言,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商机,那么利用信息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就应运而生了。一些机构疏于管理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行为,致使我国公民信息泄露的情况非常严重,大量兜售车主房主信息、大学毕业生应聘人员信息、商务人士信息、患者信息、电信用户信息的现象在社会上层出不穷,一些商家将自己搜集到的客户信息进行出售,甚至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信息倒卖”产业。商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推销,违法犯罪分子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甚至通过“人肉搜索”对当事人进行名誉侵害,通过某些编程窃取网银密码盗取用户存款等等,这些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应当给予严厉的打击和制裁。 (二)现有法律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 宪法、民法、行政法和刑法是构建我国法律框架的四个关键部位,对于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应该由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个人尊严不容侵犯,任何侵犯公民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这一规定虽然没有出现“个人信息”的字眼,但个人尊严与个人信息紧密相关,从此种意义上来讲,宪法对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提供了原则性的保护;其次是民法,对与公民的个人信息有关的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和荣誉权做出了相关的司法解释,任何人如果侵害公民的这四项权益,都将受到民法的制裁;另外,涉及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法近些年才开始颁布施行,有《居民身份证法》、《物业管理法》、《电信条例》等等;直到《刑法修正案(七)》的出台,才首次将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定罪入刑,填充了我国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空白。 (三)刑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必要性 刑法作为法律的最底线,只有在其他法律都无效的前提下,才会实行刑事处罚,给予犯罪分子最沉重的打击。在我国现有阶段,对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的制定还不到位,虽然宪法、民法以及行政法都对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有所涉及,但通过施行效果可知,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中的法律条文尽是原则性的规定,没有触及到根本,仅仅提供了一些原则性的间接性的保护;民法虽然明确提出了对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以及名誉权的保护,但公民的个人信息涉及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过于零散的法律规定,削弱了民法的可操作性,针对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行政法对于破坏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实施主体限制范围相对狭小,主要针对行政机关人员,而且处罚力度较小,不能对公民的个人信息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因此,加强刑事立法,对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三、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刑法完善建议 (一)明确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和犯罪主体范围 要解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刑事立法问题,首先要明确个人信息的基本概念和犯罪主体范围。现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的刑事法律还不够完善,新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七)》中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虽然指出犯罪对象是公民的个人信息,但同宪法、民法、行政法一样,没有对公民的个人信息做出具体的解释,不管是公开信息还是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在量刑规定中没有针对不同的犯罪情节做出清晰的界定,以至于不法分子得不到相应的惩罚。同时,在条文规定中使用“等”字,也让犯罪主体模糊化。为了避免法律上的漏洞,给犯罪分子以严厉的打击,明确公民个人信息的概念以及犯罪主体的范围,是当前完善刑法的重中之重。 (二)根据犯罪的行为和情节细致刑罚 《刑法修正案(七)》中,第七条增设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及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根据刑法规定,区别本罪“罪与非罪”的界限就是情节是否严重。而根据我国的立法情况来看,当前并没有任何法律条文对情节是否严重划分出明确的界定范围。因此,在裁判过程中,对于“罪与非罪”就存在争论,司法机关必须根据案情酌情评判情节的轻重,给司法机关的案件处理带来不小的难度。如果出台的法律能够将犯罪行为细致量化,司法机关审判案件的压力将会大大减小,比如立法机关可以根据公民个人信息被出售的份额,或者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所得利益对刑事处罚的幅度进行划分,份额由小到大对应犯罪情节由轻到重,相应的刑罚也会逐渐增加,尤其是给当事人带来重大人身或财产损失时,犯罪行为更不可姑息。如此一来,犯罪主体都能够得到与之犯罪情节相对应的惩罚,不会出现钻法律漏洞的现象,实现司法的公平性。 (三)构建立法司法执法部门工作一体化机制 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过程中,必须要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因此,首先从立法层面上讲,立法机关要深入社会调查,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法律条文,尤其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刑法的完善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其次从执法层面而言,公安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处理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侵害的犯罪分子,绝不姑息养奸,让犯罪分子有机会逃脱法网;从司法层面来说,法院及检察院在裁定犯罪结果的过程中,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给受害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同时,立法、执法、司法机构要互相监督,互相制约,才能有效打击此类犯罪。 (四)借鉴学习国外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经验 在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中,不仅要完善刑法,宪法、民法、行政法都要同时完善,只有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才能为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提供坚实的堡垒。将来随着立法的逐步完善和条件的逐步成熟,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从立法模式上,笔者比较倾向于以德国为代表的统一交叉立法模式,制定专门的法律条案,对公民的个人信息进行整体归类,同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避免了法律零散化带来的不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刑法作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它的完善对于公民个人权益的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刑法涉及到的“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要切实做好法律宣传,对核心的工作人员做好监督工作。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公民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只有提高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犯罪行为的产生。 作者:王晓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讲,信息化方式与社会管理具有紧密的联系,对其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信息来讲,具有透明化的特点,最终导致公民信息受到了侵犯。对于个人信息而言,归属于财产利益。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公民个人信息是十分重要的。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受到侵犯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进行有效的解决,进而才能保证公民权益得到保障。 关键词:公民信息;刑法保护;具体分析 信息时代的带来,进而导致人们工作日常对信息运用逐渐增加,换言之,信息已经融入在人们生活之中。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其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当前形势上看,一些人经常利用一些非法手段进而获得公民信息,这样的现象较为严重。信息泄露对公民正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导致经济损失的发生。因此,加强公民信息刑法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但当前法律并没有明确性的法律法规,缺少一定的约束力。进而针对公民个人信息应进行有效的保护,采用相关的方式给予公民提供一定的保障。本文将针对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进行针对性分析。 一、公民个人信息概述 在日常生活之中,个人信息具有较多的表现形式,同时与人们生活也具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我国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存在着一定的薄弱性,公民个人信息滥用这样的情况十分严重。相对而言,各国对个人信息界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公民个人信息主要是个人相应的资料以及数据。其中个人信息包含两方面内容,一种是公民自身产生的信息,而另一种是他人对个人信息进行评价。另外,个人信息涉及丰富的内容。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应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给予一定的重视。 二、当前公民信息保护面临的现状 (一)个人信息保护较为薄弱 对于公民而言,在其思想意识中,认为个人信息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与其它问题不存在关联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计算机应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信息具有了新的内涵,归属于财产属性。从当前情况看,公民个人信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实际收集以及利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另外,从信息保护安全角度为主要出发点来讲,公民意识极为薄弱,一些特殊方式能够将个人信息进行获得,其对信息保护没有受到一定的重视,进而导致公民信息泄露的情况发生。针对这样的情况,大多数公民不知应怎样进行维护权益,最终导致经济损失的发生。 (二)个人信息侵犯行为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侵犯公民行为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来讲,收集信息具有全面化特点,进而具有向非法机构提供一些个人信息这样的条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是十分容易的,通过一些案例进行观察,这样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另外,对于商业机构而言,一些商业机构通过一定的渠道,将个人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但这些机构对信息保护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还有一些机构将信息进行泄露,最终导致危害的发生。 三、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具体措施 (一)将公民个人信息范围进行有效确定 在我国刑法中对于公民个人信息并没有有效的界定,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刑法理论中没有对公民信息进行有效研究,同时缺乏相关经验。相对而言,个人信息缺乏明确的界定,在司法实践之中具有一定的困扰性。因此,针对个人信息进行刑法保护过程中,应参照一些立法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将公民信息类型进行有效的列举,进而才能将公民合法权益进行有效保护。 (二)积极完善刑罚体系 对于犯罪行为来讲,不仅对个人造成极大的危害,同时对社会也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对其行为主体应进行一定的刑罚。就整体而言,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对社会危害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针对刑罚体系进行构建时,应具有轻重这样的区别,进而才能在公民信息保护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在刑罚体系中应将资格刑融入其中,例如:信息收集主体如果犯罪,将取消从事工作的资格。另外,作为信息保护主体,具有这保密这样的义务,假如出现泄露这样的情况,将承担相关的责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信息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在这样的情形下,应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其不被泄露。但当前刑法规定较为不足,同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因应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有效监管。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公民个人信息受到有效的保护,还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公民利益得到保障。 作者:谢腾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人民检察院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民法规定如何针对个人信息保护 摘要:在数据化时代的发展中,个人信息是尤为重要的一项资源,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载体,其包括了个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等重要信息。但是,在如今社会发展中,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方面激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例如常见的电话电话诈骗,网络推销,骚扰短信等情况的发生,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从而使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陷入了危机因此,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凸显出其重要作用。就目前针对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而言,我国仍存有很多缺陷,至今为止也没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主要实行的都是民法、宪法、刑法等保护机制,其保护范围不全面,没有双重性保护机制。本文基于民法的视角出发,对现今受害者在民事侵权行为中的民法规定保护方面作出了详细的研究,围绕个人信息在民法规定中的一些不足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个人信息权;民法规定;民法信息保护 个人信息指的就是个人隐私,自发展以来,个人信息就在整个资源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当下信息化的便捷发展中给人们经济上带来了推动性发展作用,因此,伴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个人信息的利用和收集也变得异常便捷化,然而,在利益的熏陶下,个人信息侵害的问题也接连发生,给人们精神和财产上面带来了负面影响。许多国家依据国情也制定出了相对的个人隐私保护规定,但是我国对其制定的法律保护规定尚不明确。总而言之,目前学术界的讨论学者对此问题一直没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许多学者也都是只停留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当中,对民法上的保护方面没有做出进一步研究,因此,在个人信息受到侵害的时,民法规定在个人信息保护中彰显出了其重要作用。综上分析所述,基于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系统理论中,总结出了信息侵权的民法保护存在的意义。 一、个人信息的基本概念 个人信息的概念可大致分为隐私型、关联型、识别型,这三大类型。但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因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受各地语言习惯和法律传统差异的影响,所传递出的基本概念也不尽相同,就目前对个人信息的界定学术界也尚未统一,但是从主要发生问题上分析,主要还是基于这三大类型之上。隐私型的基本概念是,个人信息不愿意向社会群体透露,不想外界人知道有关自己的一切信息。关联型的基本概念是,个人基本资料和私下生活方面与参与社会活动相关联。识别型的概念是,个人的基本信息能直接或间接显现出该人的一切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籍贯等。 二、民法规定中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中没有实行统一立法,多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纵观当下,现有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群众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大民法规定中对信息信息保护是当下势在必行的一种制约方式。 (一)个人信息保护在民法规定制度中不规范 目前,我国民法规定中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主要是对隐私权的一种保护,但是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两者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对个人信息的概念也没有没明确的界定,因此民法规定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使用范围相对狭窄,不足以能够解决当下繁琐的信息侵权问题。站在社会实践的视角分析,个人信息涉及面要比个人隐私涉及面广,但是,对于明面上的个人信息不论怎么利用,保护隐私权的方式终究还是行不通,从而导致了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偏低。在民法规定制度中个人信息保护不规范具体可以划分为如下几大点:1.信息主体权力义务不明确;2.人身财产利益缺乏有力保护;3.侵权责任规定不健全。 (二)救济机制在民法规定中不完善 个人信息侵权事件在我国民法规定中属于小型事件,未达到刑法保护的层面,因此,民法救济机制是尤重要的。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短信骚扰和电话推销等问题,但是却道泄露渠道不知情,因此造成了信息主体举证困难的现象发生,其次,受到行政轻民救济的影响,导致了民事救济机制得不到空间发挥,在发生侵权问题之后,受害人在经济上得不到相应的赔偿。 三、个人信息民法规定的完善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中应尽力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以此为基准,开展民事单行法,制定出更有力与保护信息主体的一项权力,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民法规定的整体建设。 (二)明确个人信息的权力范围 在民法规定中要尤为表现出信息主体的权限,以个人信息权力为中心建立合法权益。其次,还要明确保护原则的基本内容以及确立侵权责任制度。 四、结论 当下社会个人信息侵权问题频频发生,本文基于民法保护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了民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些基本原则,为我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中提出了小小的宝贵意见。 作者:周宁 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 个人信息保护论文:微博信息传播与个人信息保护 摘要:分析了微博信息传播中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信息保护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微博;传播信息;个人信息保护 微博(MicroBlog),即微博客的简称,始源于美国的Twitter,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交换工具,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创建个人社区,通过手机、计算机向微博客信息。与传统的博客相比,微博信息的传播速度、互动程度都得到了极大提高,满足了人们快餐式的文化消费需求,符合快节奏生活的时代特点。微博作为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一种新生事物得到了广泛使用,改变了已有的大众传播格局,并且在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报道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受到越来越多行政部门、企业、公司等各行业以及个人的关注与应用,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信息的重要新媒体。 1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新问题 微博的广泛流行不仅导致个人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和信息潜在价值的惊人凸显,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1)信息传播广,难以控制。微博信息传播之快可以用秒来计算,用户只需按动一个按钮就可实现信息上传,其内容就即时出现在网络上。虽然一些微博经营者建立了网上个人隐私工具与平台,设置了全部限制、全部允许或者部分限制的选项,并由用户决定是否将信息公布于众,但是仍改变不了个人信息被公开的事实。其一,除了信息主体之外的第三方可以浏览、复制、、传播信息,不受信息主体的控制。其二,搜索引擎可以自动从网上收集信息,在对其进行组织和处理后编入索引,通过关键词就能快速检索到相关信息。其三,微博的优势在于公众参与感强、影响力大,但是这一优势极端化之后也可能变成劣势,导致事件的扩大化,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也很大。(2)个人信息易暴露,威胁信息安全。当用户使用微博时,商家可以毫不费力地收集用户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被商业化地交易、买卖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一,窄告。窄告就是“窄而告之”,目的在于为用户提供与浏览内容相匹配的网络广告。为了实现精准化定向广告的投放,窄告服务商会检视用户的消费倾向、购买习惯、个人喜好、网络行为等信息。其二,网络跟踪软件。为了了解用户的活动,经营者会利用ElectronicFootprint、Cookies软件跟踪或检测用户的地理位置、操作系统,记录用户的登录、浏览、消费习惯及个人信息等,并可能引发第三方的介入。其三,调查工具。微博开发了投票模块,可做产品调查和企业市场调研。一些营销机构利用投票模块向用户发放产品的问卷调查或者数据统计,或者使用用户消费行为和贡献行为产生的数据进行商业调查。(3)信息容易、删除难。虽然微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容的多少,但它给了使用者将所想、所拍的信息第一时间发到微博上去的自由。然而,这往往存在着不客观、不完整,甚至误报、失实的可能。虽然信息主体可以请求把信息删除,但殊不知信息可能早就被复制匿名化了,无法实现真正的清除。当一件不公平事件得不到及时处理,不满、愤怒的情绪一经在微博中复制、转发后,就会迅速散播开来,个人就很容易陷入群体意见的漩涡,公众辩论一旦极化成情绪化的激愤,势必给社会或当事人带来伤害。当信息永久存储于网络空间之后,随时可能被人重新翻出以作为谴责的依据,那时再删除微博来平息事态发展,往往事与愿违。 2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概念 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并不完整,因此对个人信息、信息主体、信息控制者的法定概念界定不明确。探讨微博信息传播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首先要明确以下概念。 2.1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一个与个人数据、个人隐私、个人资料通用的概念。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将个人信息定义为:“为信息系统所处理、与特定自然人相关、能够单独或通过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该特定自然人的计算机数据”[1]。笔者认为,在微博上与个人或者他人身体特征或身份有关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均视为个人信息。从涵盖的内容上看,个人信息不只是家庭私人信息,也包括个人所参与的各种活动,如工作关系、经济、社会活动等;从表现形式看,个人信息不仅包括数字、文本,还可能是视频、音频、图像等信息;从信息内容的产生方式看,个人信息不仅包括原生信息,如信息主体发表的评论、使用服务的日志数据等,还包括衍生信息,即他人采集信息主体遗留下的信息痕迹经过算法加工、聚合而成的系统的、有使用价值的信息;从信息的准确性来看,个人信息不仅包括真实准确的信息,还包括尚未证实的或者错误的信息。 2.2信息主体 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在《关于个人数据处理中个人权利保护及促进个人数据自由流通条例草案》中对数据主体定义为:数据主体是指其身份可以直接或间接,特别是通过身份证号码或者一个或多个与其身体、生理、精神、经济、文化或社会身份有关的特殊因素来确定的自然人[2]。在微博上的文字、图片等信息一旦能直接或间接识别信息的主体,该自然人即是信息主体。信息主体是个人信息的来源,法律应赋予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知悉权,知悉收集的主体以及利用等有关事项;同意权,对信息的收集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表示;更正、删除权,个人信息发生瑕疵或信息失效时,有权进行修改、更正、补充或删除;安全保障权,上述各项权益受到侵害时,信息主体有权向管理部门投诉,并要求管理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2.3信息控制者 信息控制者是指单独或与他人联合决定个人数据的处理目的、条件和方法的自然人、法人、公共机构或其他实体[3]。在不同的环境中,与信息控制者相关的概念很多,比如信息持有者、收集者、经营者、处理者、使用者等。据此,微博经营者、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控制者。信息控制者可以拥有个人信息,在个人信息保护中承担主要责任,直接对信息主体负责。对于具有资金与技术优势的经营者来说,他们当然地属于信息控制者。当他们开发了微博平台就意味着要对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传递、处理等服务,这样商家就可以利用用户的信息寻找潜在客户,从而有针对性地推销广告和营销业务。就用户而言,虽然一般都视为信息主体,但也有可能会发生以下情况,可能被视为适合的信息控制者,例如:当用户被赋予了较大的自主权,将他人的个人信息在微博上;当用户的行为超出个人或家庭之外,以单位名义信息;当用户使用这一平台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思表示”。 2.4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针对大量的、可能是杂乱无章的、难以理解的个人信息,利用计算机或者人工对各类型的信息进行处理。其过程包括对信息的采集、整理、鉴别、加工、存储、检索和利用等,或者其他使个人信息可被他人利用的方式披露、排列或者组合、更正、删除等。微博上无论是经营者还是用户凡参与他人个人信息进行以上操作的都属于个人信息的处理范畴。 3微博信息传播中的个人信息保护对策 基于上述个人信息相关概念的分析,为了用户更好地利用微博信息传播平台,应当采取符合微博特点的个人信息保护对策。 3.1立法保障 法律是保护个人信息最根本的手段。我国直接对个人信息加以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数量相当有限,有关打击泄露或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散见在我国《宪法》《侵权责任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文件对于在微博环境下出现的许多具有全新特点的违法行为则无能为力,缺乏可操作性,已无法有效地保护信息主体的权利。显然,为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完善国家法律制度势在必行。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特别是欧盟等国家的法律准则、规则对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条例从民法、刑法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2005年我国启动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程序,理论界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印证,并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稿,较为有影响的是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周汉华受国务院信息办委托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此为基础,相信我国的个人信息法律保护体系也会逐渐建立并愈加完善。 3.2用户自我保护 普通用户是微博的主要使用者,在其信息保护上是第一责任人。虽然微博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平台,但是提供个人信息时还是要持谨慎态度,要主动了解经营者及第三方是否有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声明和政策、收集信息的内容和种类、信息处理的机构、目的等核心要素。此外,要依靠技术手段加强个人信息的控制,如利用匿名软件、伪装软件、个人信息访问账号密码设置等防止非授权的跟踪。在每次浏览之后要及时清理上网痕迹、删除网站Cookie。再者,虽然微博服务大部分是免费的,但还是会给经营者带来一定的市场利益。经营者的盈利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关联广告、电子商务、产品销售分成等。因此,个人信息越频繁,经营者越是能够通过秘密跟踪技术监视和分析使用这些信息,从而帮助广告商更好地发现目标客户,定点推送相关广告。因此,为了用户自身的利益,上传个人信息时要有所节制,避免成为共享信息时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情况发生。对于视为信息控制者的用户,虽然与经营者不同,但也应知晓未经授权人同意擅自将他人信息上传可能会造成对其隐私和个人信息权利的侵犯,同样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作为当然的信息控制者,在微博信息交流平台中,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是其应尽的义务。一是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可以用来规范对个人信息的管理与使用,但是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于2013年2月1日起实施。这项标准提出了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的八项基本原则:即目的明确、最少够用、公开告知、个人同意、质量保证、安全保障、诚信履行和责任明确[4]。这些都是经营者应当遵守和注意的。二是遵循“告知原则”。首先,经营者在用户注册过程中应告知用户所注册信息的安全性,并经过用户明确同意或认可,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对其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其次,以适合的方式告诫用户过多地个人信息所存在的风险,未经信息主体许可、授权其有关微博内容时存在的利害关系,避免将来可能产生的侵权诉讼。三是建设高级别隐私权保护设置。用户在注册微博之后,很难从繁杂的默认选项设置中配置出最适合自己的安全选项。因此,经营者应该在没有明确提醒用户注意之前,预先安排好高级别的默认隐私设置和安全选项,由用户自主地选择是否让非联系人浏览自己的内容,降低第三方非法进行信息处理的风险。如果用户要求开放部分权限,那也应将此项操作有可能造成的后果予以告知。传统的隐私设置都是一维的,设置中的评论、私信、@功能、邀请等设置只关注浏览对象,如果再加上时间限制,设置为家人、朋友、同事不同的时间浏览,将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这样,既实现了微博的分享特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个人信息不被窥视、侵入。四是提供更新、删除服务。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研究所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博格说:数字技术已经让社会丧失了遗忘的能力,取而代之的则是完善记忆,这些被记忆的信息带来了诸多问题[5]。为此,欧盟委员会首先提出了“被遗忘权”,也被称为“删除的权利”。为了保证信息主体能够更好地控制在线信息风险,当信息主体不希望个人信息在互联网或其他领域再被使用、传播,或者这些信息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并且也没有保存这些信息的合法基础,信息主体有权要求信息控制者和使用者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包括技术性的手段,删除关于个人的任何信息。为此,当用户提出永久删除有关个人信息时,除非信息控制者具有充分保留的合法理由,否则应将其网上的个人信息删除干净,使其在网络世界中被切实消除至“被遗忘”。 作者:刘强 单位:济南大学图书馆
旅游经济论文:扬人文资源优势做旅游经济文章 我镇南接姜堰城郊,北连古镇溱潼,是泰州、姜堰到溱湖风景区的必经之地。这里是世界珍稀保护动物麋鹿的故乡和最后的野生消失点,有建于唐代的太平桥和被列入航空标志的参天银杏,又是清代“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名噪一时的刘氏状元的诞生地。为此,我们把发展思路定格为水乡生态旅游镇,从放大人文优势效应角度出发,围绕“状元”品牌,“麋鹿”金牌做好开发文章,让人文资源这种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和对外招商资本。一、多渠道挖掘,突出体现一个“全”字 由明到清,桥头的豪门旺族—刘氏家族先后有数十人中为举人、进士,5人官任都督,2人为武状元,高官、名流煊赫乡里五百年之久。特别是同胞弟兄同为武状元在中国科举史上实为罕见,堪称绝代双骄。因此,有诗赞誉“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青黎高照无双阁,皇榜连标第一家”。由此可见,研究刘家的兴衰沉落,开发刘家的人文资源有着极高的史学价值和前景看好的旅游经济价值。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前几年,我们已经会同市政协文史工委一道对刘状元有关史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市文史委还编印了《刘氏兄弟状元世家》、《刘状元捉拿扫帚星》等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梳理,有关刘氏状元的人文资源有以下三个方面:①目前可以开发的景点主要14处,它们分别是状元衣胞住址、养马厅、栓马屋、土地庙、状元府址、廒屋垛(屯粮处)、溜马场、武书房、关帝庙、马路、红牌沟、黑牌沟、刘家洼饮马池、状元墓地;②现存的遗址文物有状元府遗址、状元盔甲、弓箭袋、大刀、练功石、石鼓、栓马石、红木床(状元床)、诰封圣旨五件、刘氏家族(族谱)、《刘状元捉拿扫帚星》唱本、府址水井2口(其中一淡一咸);③流传的轶事传闻有:刘状元捉拿扫帚星、刘国庆御前殿试、刘公府异母神童、高员外爱才提亲、刀挑碌碡、刘氏与丁楚玉、土地神跪拜、刘状元改道、关帝庙征前许愿、宝烛、住客栈拿妖捉怪、选葬地、刘国庆病逝。下一步,我们还从保护和利用现有的人文资源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强对人文资源工作的领导,成立镇人文资源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人文资源工作办公室,明确专人具体负责人文资源的搜集、开发和保护工作,尽可能地搜集更多、更全、更详实的历史资料。确保人文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合理的开发利用。 二、高起点规划,突出体现一个“武”字 刘氏状元因武闻名,以武著称,在民闻特别是在东南沿海一带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至今仍有不少老百姓对传说《刘状元捉拿扫帚星》乐不津道,因此,这为我们打造状元品牌,叫响状元品种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市场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发资源,我们将聘请相关专家担任旅游产业开发顾问,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由专业院校按照高起点规划,分年度实施的原则,对恢复状元府原貌进行修编规划。整个修编规划,在以明清史料为依据,以英武、勇猛为魂,力求再现昔日刘氏家族的辉煌的基础上,与产品开发延伸结合。一是与武警或体协联合创办形式独有的武校,进一步拉长产品开发产业链,不仅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二是把旅游与实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策应风景区的开发,主动与溱湖大道沟通连接,在状元府东侧、溱湖大道西侧兴建一个休闲健身俱乐部,其中分设状元射击场、状元健身房、状元溜冰场,进一步做大状元品牌。三是与发展经济开发旅游产品结合起来。一方面把现有的状元茶项目做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力求利用旅游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围绕状元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性,有目的地开工状元酒、状元鸭、状元服饰、状元兵器等相关的旅游产品,把武状元精神发扬光大。 三、市场化运作,突出体现一个“活”字 开发状元府,做大状元品牌,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鉴于桥头实际,仅仅依靠自身财力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将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是在景点开发上。一方面,对现有的人文资源进行保护,把现存的刘状元遗物与当地农户签订保护协议,同时加强对民用建筑的控制,减少日后规划建设时拆迁难度和费用。另一方面,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步实施14个景点。二是在资金筹措上。我们采取两手抓的办法,一方面积极申报重点三产发展项目,争取上级的支持和扶持,同时争取专项资金贷款。另一方面,积极走以资源招商的路子,形式上允许独资、合资、参股或者出让项目经营权;方法上灵活多样,可以整体承包经营也可分项承包经营,或者先运作后规范;条件上不受限制,只要有投入都可以协商合作。三是在市场炒作上。要想做响旅游品牌,必须加强对外的宣传推介。为此,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做好推介文章。即加强与旅游公司的联手合作,主动与相关著名旅游公司接轨,请他们出面帮助宣传推介自己的旅游项目,借他们的优势,克服自己先天不足的困难。加强与艺术影视界和企业界的联手合作,以状元史料为题材,创作状元题材的影视作品,通过大众传媒提高状元知名度,扩大状元对外影响,增加状元品牌叫座率。加强与武术界的联手合作,力争把状元武校办成武术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创造条件,举办定期武术或中华武术研讨联谊会,走借力造势,借梯登楼的路子,全方位扩大对外影响。四是在利益分享上。总的原则是让投资者受益,根据投资额的构成比例大小和资金渠道,确定利益分享办法,可以按股分红,也可以一次性出让经营权,还可以买断经营。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推介门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个人参与加盟开发状元旅游项目,为致富的方百姓大开方便之门。 以上仅仅是我镇开发状元府的初步设想,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有代进一步完善,但是开发状元府势在必行。今后我们将围绕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强势打造状元品牌,积极走资源产业招商路子,为发展地方经济拓宽思路,拓 展平台创造条件。 旅游经济论文:经济转型期乡镇旅游发展问题 1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游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发展现状和前景 1.1发展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旅游的战略意义因河北省环京津带地区承担着为京津地区阻挡风沙、净化水质和供给水源的任务,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受到限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环京、津100km的贫困带。在不改变当地继续作为京津生态保护屏障的前提下,逐步转变当前传统单一的种植业开发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成为迫在眉睫的战略任务。国内外诸多实践证明,农村旅游则是当前农村经济中最具附加值的产业之一。河北省大力发展环京津带农村旅游能够充分挖掘当地农业资源的价值和作用,把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区位优势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并产生立体式的乘数联动效应:可以使环京津贫困带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在不离乡土的情况下就业;可以使当地特色农产品减少流通环节而直接面向都市消费者;可以推进当地包括旅游、饮食、住宿、购物第三产业发展;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加速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因此,顺应经济转型的时展潮流,通过政府规划和扶持,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大力发展环京津带农村旅游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2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旅游现状及发展前景经济发展规律和发达国家实践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而一项最新的假日监测数据也表明,70%城镇居民选择乡村作为出游目的地,尤其是在当前房、车发展受限,股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农村旅游日益成为都市居民休闲消费的重要选择。河北省农村旅游也因而得到飞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河北省开展乡村旅游的乡镇达300多个,1400多个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就业30余万人,年接待人数4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1]。在河北省农村旅游市场中,据京津两小时车程的包括廊坊、保定、张家口等7个市所辖的57个县(市)的河北环京津带农村旅游具有具有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统计数据显示,北京2011年人均GDP达到1.2447万美元,天津市达到1.3391万美元,两地均接近富裕国家地区水平,拥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客源市场和效益优势。环京津带是河北省旅游资源富集区,有坝缘山地、森林草原、天漠和沙漠草场等特色资源,还有凉爽的避暑气候、清新的空气、优质的雪场和良好的温泉资源等,除此之外有传承并保存下来的地域乡土文化,如红色革命遗迹、历史文物古迹、农村民俗风情等,为河北省发展环京津乡村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河北省环京津带农村游发展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2.1经营特色和市场定位存在偏差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游主要面向京津的现代都市人群,提供都市人休闲、度假。农村旅游的特色就在“农家”和“休闲”。但现实中,众多行为却体现了其在定位上的明显偏差。往往“农味不浓”,一些农村旅游项目盲目追求城市化、现代化,模仿城市餐厅或娱乐城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淡化了农村游的特点。片面强调规模而忽视自身经营特色,将京津大都市游客重新置身于喧嚣的都市环境,无法满足京津都市游客对农村旅游越来越高的品牌化、多样化、内涵化、人性化消费需求。 2.2经营产品同质化严重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旅游缺乏河北省乡土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的支撑,产品同质化严重,特色品牌项目较少,没有与京津形成错位发展。从功能上讲,主要以观光、餐饮、住宿为主;从类型上看只是局限于爬山、打牌、钓鱼、按摩、温泉、滑雪等单调的娱乐项目;乡村文化展示方面也只是对常见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器具进行展示,没有体验性旅游内容。缺乏农家旅游的独特魅力特色,旅游开发项目低档次、重复性,同质化现象严重。依靠“低质低价”路线、小规模经营,同时受到京津竞争性压抑和区域性屏蔽。京津本地农村游由于同城效应和交通优势以及较为完善的旅游配套服务,使之在类似旅游项目的选择中成为京津游客的首选市场。最终使得同类产品竞争中京津地区对河北省农村游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对其发展构成了较大的生存压力。 2.3大旅游理念缺乏河北省环京津带包括环京津57个旅游重点县(市)。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管理各自为政及知识结构、经营管理能力、传统小农意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孤立发展,整合意识、品牌意识淡漠,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不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品牌形象不突出,资源与资金没有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合力,总体上尚未形成河北省农村旅游自身的产品特色,建成的精品较少,产品品质不高、特色不突出、规模体量小、建设水平低、功能设施差等问题普遍存在,致使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4基础与服务设施及旅游环境建设薄弱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与京津优越的交通条件相比,存在路面窄、弯道多、路况差、易堵车等问题,公共交通不发达,缺少集约化的旅游集散及咨询中心,旅游公路沿途的休闲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目前远没有达到旅游交通的“舒适、快速、顺畅”的要求。河北环京津地区农村游接待村镇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薄弱,如电力供应的紧张、自来水供应的不足以及垃圾及时清理的困难等,其规模难以扩大到游客需求的水平。河北环京津的一些县城和旅游景区“脏、乱、差”的面貌也急需进一步改观。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有限,也是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旅游所在地的共同特点。 2.5组织管理水平不高河北环京津带农村游具有明显的家庭管理的特点。一些农村游开业、停业还很随意,经营的随意性和招待客人的不周直接影响了人们农村游休闲的层次和情趣。由于缺乏权威、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部分农村旅游开发管理较为混乱,小范围内 产业要素重复配置,创新项目少,形成了市场开发重复、产品单一的现象,在游客数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造成导致拉客、抢客、宰客现象的发生,恶化了行业竞争环境。经营户在经营管理上缺乏管理方面的技能,由于农村生活状况相对封闭、经济落后,很难吸引外地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2.6营销手段和品牌建设落后旅游营销渠道在旅游市场开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北省环京津带农村旅游景区无论是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主导的营销,还是农户主导的营销,一般都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宣传,仍存在着“先等当地旅游发展起来,再拿钱来宣传促销旅游”的落后观念。所采用的促销方式大多为广告、人员推销等,而且力度不大,有少数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宣传网页,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功能简单等原因,还无法对乡村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目前,河北省环京津带农村旅游品牌的塑造及推广不足,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点)普遍知名度不高,缺少品牌营销意识,从而使得河北省环京津带农村旅游产业缺乏应有的竞争优势。 3经济转型时期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变观光型、同质化产品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河北省环京津带农村旅游面对的主要是京津市场,在旅游资源上京津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应强化与京津休闲旅游同源异质的互补功能。同质化的资源需要差异化的产品,类同化的市场需要错位化的经营。既要积极与京津进行实质性合作,整体策划,互利共赢,更要在环京津农村旅游精品的设置上扬长避短,打造产品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开发培育能够代表河北农村旅游形象的标志性产品。充分发挥环京津农村地域内蓝(海滨海岛)、绿(自然生态)、红(革命圣地)、白(冰雪)、黄(皇家文化)5大特色农村旅游优势资源,联合打造海洋、避暑、草原、温泉、冰雪、运动、皇家、狩猎8个旅游特色资源,这些资源就是河北面对京津的差异化资源,实现和京津的错位发展,塑造独特的竞争力。另外河北省环京津带各县市,还应当结合当地区位和资源,积极培育新型业态,开发不同消费时段和不同消费内容的农村旅游系列产品,推动其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根据距京津地理位置距京津地理位置和双休日、“黄金周”、寒暑假、带薪假期等不同时段设计开发农村度假旅游产品[2]。例如在京津冀城乡结合部可以建设商务会议型农村旅游区,也可以根据地位优势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在京津城市近郊,建设休闲娱乐型农村旅游,在保持现有的棋牌、歌舞、体育、垂钓等常规休闲娱乐活的基础上,拓展以河北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型旅游;开发各类型主题农业游乐园,设计供游客参观游览、进行参与性活动的游乐型旅游,改变目前旅游产品以静态观赏田园风光为主,设置情境让旅游者感受农家人和农家生产、生活的乐趣,获得全新的农村旅游体验;丰富以当地农村绿色、特色食品为主的特色农产和风味小吃等美食品尝旅游活动;开展农业文化考察、特色农业考察、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知识学习等农村研修性旅游活动;借鉴海南、云南发展经验,加快环京津带农村养老旅游项目开发,促进当前的“银发旅游”向养老休闲型转型升级[3]。 3.2变门票经济为综合经济全面提升目前河北环京津农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观光型阶段,以门票经济为主,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层次、档次还不够高,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整合联动,远不能提供吃、住、行和游、购、娱等一站式的体验。应该围绕京津游客高层次、多元化农村旅游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作用,系统谋划大旅游产业发展,把农村旅游与生态农业、度假、娱乐、商务等活动结合起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放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积极开发旅游衍生产品和服务,提高附加值。寻找当地农村土特产品、饮食、文化新的增长点,把音乐、影视动漫、重大体育赛事等都可以作为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点。易县清西陵摇滚音乐节、张北草原音乐节、河北动漫节等都是将文化产业与旅游紧密结合获取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范例。另外,也可以开发和利用河北环京津带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山水资源,引进或合作承办大型会展活动,以会展经济带动旅游消费功能的提升,逐步实现农村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3.3变初级的粗放服务为现代化标准化服务河北省环京津农村游的服务要有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做到让游客吃得开心、住得舒适、游得便捷。为此应尽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交通道路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咨询服务,建立旅游标识系统,加强旅游安全救援等设施;进一步推进农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推行GB/T1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在景区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推广GB/T24000环境管理认证标准。建立涵盖酒店、餐饮、娱乐、交通、旅行服务等完善的服务标准化体系,切实提高农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构建环京津带农村旅游诚信体系,建立和实施旅游企业的诚信评价制度,利用媒体和群众监督,规范农村旅游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建立有效市场监督制度,严格落实环京津旅游市场监督的属地管理原则。对非法经营、非法旅游小广告、社会旅馆非法揽客和购物商店的欺客宰客行以及游区内各类餐饮和纪念品质量问题等,属地的农村旅游管理部门应会同公安、工商、质量监督、卫生管理等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治理,完善旅游市场秩序。 3.4 变单一的景区发展为拉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河北省环京津带的57个市县区要积极开展跨地域、跨行业、跨景区的合作,谋求市场合力,做大做强河北农村旅游的品牌。切实发挥河北省政府在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环境和整体宣传促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发展创新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加快市场化运营步伐,有效整合环京津区域的旅游资源,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促销和统一保护,避免区域内低端无序的不良恶性竞争。努力形成河北省区域内资源共享、产品互补、配置合理、区域分工明确的局面,进一步实现河北环京津农村旅游的“无障碍”化,提高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发展大旅游,进而带动河北省局部经济的发展。 3.5变传统单一的营销宣传模式为现代化营销手段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各种传播渠道,开展多种多样的营销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告或形象片的宣传,以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为载体,借助举办各种农村旅游推介会、交易会、农产品博览和展销会等[4],重点宣传河北省农村旅游的突出特色,打造整体品牌形象。加快建设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建立以“数字旅游”为平台的宣传促销和日常管理系统。提高农村游经营者的网络营销水平,通过网络宣传,推动旅游产品网上销售。建立农村旅游电子商务环境,实现网上结算。依靠专业网络公司技术支持,依托行业协会规范管理,形成政府倡导和组织,企业参与,银行介入,以网络公司为构架,由行业协会来推动的现代的旅游信息化组织模式。 3.6变开发掠夺式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环京津带农村旅游经济增长方式,重视农村旅游的环境保护,从对农村资源的浅层掠夺性开发转向资源的深度利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强化环京津带农村的环境保护、资源保护、景观保护建设,保障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稳定性。坚持“保护优先、永续利用”的方针,在科学规划、有效管理、合理开发、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正确协调环京津农村旅游中游客与自然的关系、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通过“传统的资源,现代的市场;传统的文化,现代的解读”,为河北省环京津带农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5],推动河北省环京津带新农村建设及和谐发展。 旅游经济论文:对国内旅游经济绩效研究阶段特点的理论 从当前国内对旅游经济、绩效的评价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大都是在引用和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套用了相关的主流的实证模型,定量为辅,定性研究居多。从评价的范围看大都将注意力放在了宏观层面的经济效应上,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对旅游业自身绩效的关注也很少。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牵涉面很宽泛,涉及部门诸多的综合性产业,其中离不开大量数据的支持,而这些数据很难获得,因此旅游经济的定量研究很困难。从现有文献的总结说来,大致按照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的不同倾向,本文总结了当前国内旅游经济和绩效评价的研究内容,对国内旅游经济绩效研究阶段及其特点进行述评。 一、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 在这一阶段,国内主要是集中对旅游经济的定性分析探讨,研究的成果很少,缺乏足够的准确数据,大都是靠研究人员的主观经验判断,所取得的成果也相对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 二、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 这一阶段对该主题的研究步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丰硕,在研究方法上也开始较多的使用定量方法,通过搜集相关的数据,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实证分析研究旅游经济和绩效的评价,与简单的定性研究相比,大大提高了成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保继刚、楚义芳(1999)是国内第一个全面分析评价旅游经济这个主题的学者,为该主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他们运用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国际旅游的创汇效应、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及旅游产出乘数进行了初步的估算。陆林(1996)、潘景胜等(1998)都是通过选取国内的某一城市或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相关数据讨论了旅游经济的相关情况,其中陆林使用了季节差异分析、旅游者消费水平比较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黄山的旅游经济状况,而潘景胜则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旅游业进行了类别细分,同时运用了专业化指数和结构变化指数研究了上海国际旅游效益问题。李江帆等(2001)认为旅游给予当地的总收入并非总产值,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的中间消耗,将此部分消耗扣除后的增加值之和才是国内生产总值。因而旅游总收入并不等同于国内总产值,两者不具有可比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还从第三产业中与旅游密切关联的五个部门中,把其增加值按照一定的比例剔除旅游者消费的部分,纳入旅游增加值中,并由此得出了旅游消费的剥离系数这一概念。然后运用该系数估算了19个省市的旅游增加数值,定量分析了旅游对GDP的贡献。之后,又选取了广东省作为实例,计算其旅游业的中间投入比例、分配比例、就业系数、价格波动指标、中间需求率等。 三、提升阶段(2000—现在) 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也愈加深入,逐步开始使用较为复杂、更加完善的数学模型,并开始对国外的相关成果进行评价,发现其不足,采纳其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段时期的关注点在于整体上评价和把握区域旅游业的经济绩效。宋子千等(2000)通过对相关行业的重新划分,单独细分出旅游相关行业、基本行业和间接相关行业等,并提出了产业和行业增加值的概念,通过合理构建完备的评价指标来评估旅游业的经济地位,他认为旅游业产值的增加对GDP产生了积极的贡献,并可以运用旅游生产总值来评估某地区旅游发展对GDP的贡献,也可以看出旅游产值的增值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薄湘平和薛晶晶(2001)采用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对中国旅游业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资源并不是影响旅游业绩效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旅游资源赋存对旅游业绩效的贡献度更大。张帆等(2003)以秦皇岛为实例,深入研究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度,通过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和TSA的相关研究方法从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和提供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计算当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鲁明勇等(2005)在以旅游基本部门为基础的前提下,运用投入产出的关联分析法,结合TSA,合理构建了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全面、系统和科学地展示了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游达明和许斐(2003)采用旅游收入、旅游就业人数、旅游投资效果系数、旅游利润回收率等指标,提出了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薄湘平和杨帆(2006)从产出角度出发,构建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31个省市作为区域研究单元,对我国2004年省际旅游业的经济绩效进行了评价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区域旅游业经济绩效的整体水平偏低,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两级分化较为严重。各区域在旅游经济规模、旅游经营水平及盈利水平上差异较大,从而决定各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方向,途径也各不相同。陈海波等(2006)选取了江苏这一实例,研究了该区域接待游客人数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为了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使用了面板数据模型,通过构建合理的模型,选取合适的指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各个地级市中游客每递增一万人对旅游收入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通过聚类分析指出苏州、无锡、南京和泰州属于第一类,即游客数量的增加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旅游收入。王凤(2007)对我国典型旅游上市公司的绩效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旅游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资本化率与公司绩效呈稳定的显着正相关关系,但过高的财务杠杆水平却包含着巨大的财务风险,理应积极开拓多种提高业绩的路径。陆相林(2007)应用DEA方法中C2R模型,选取相关指标,从效率和规模收益两个方面对山东省17地市旅游发展进行评价,根据分析结果把这17个地市划分4类,针对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对策。徐晓娜,翁钢民(2007)运用SOM神经网络模型对我国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进行聚类,选取7个反映旅游需求发展情况的特征指标,将39个城市聚为6大类,最后分析了6个类型各自的旅游需求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生延超,钟志平(2009)借鉴 物理学耦合度函数,构建了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湖南省为例对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郭金海,韩雪,罗浩等(2009)通过经济空间差异分析方法ESDA技术,对1997-2007年我国省域入境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化格局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发现:①省域总体空间差异缓慢扩大;②至2007年我国省域入境旅游经济已形成“三阶梯、两顶峰”的空间发展格局;③省域间明显表现为一种“先进带动后进”的发展模式;④各阶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由于主导作用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发展趋势。朱承亮,岳宏志,严汉平等(2009)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2000~2006年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偏低,全国均值仅为0.632,可见在现有技术进步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我国区域旅游产业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同时指出我国旅游产业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且在全国平均效率水平之上,而中部地区又略高于西部地区且均在全国平均效率水平以下,但从变异系数来看这种区域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从上述国内旅游经济绩效研究阶段特点来看,总体上相关研究呈现从偏重定性分析到注重定量分析,从研究方法单一到多种方法全面开花的趋势。研究内容也逐渐从相对空泛的宏观研究转变为比较深入的针对专门问题而进行的微观机理分析,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与我国区域旅游逐渐兴盛的发展轨迹相吻合。 旅游经济论文: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 旅游 一体化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各地旅游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中—天水经济区在旅游资源、经济基础、交通设施、产业政策等基础条件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为区域内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可能性。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应从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线路,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建立共享信息市场,实现区域旅游整体促销,鼓励区内各地市民互访等方面展开。 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总面积7.98万平方公里。该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旅游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导下,在经济区内培育一体化旅游市场,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是其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背景 1、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成立。2008年8月,由天水市旅游局发起,经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和天水等六市旅游局共同协商,就关中—天水经济区六市间建立旅游友好合作关系事宜达成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六城市间成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共同体联合组织”,西安市旅游局为常设执行主席方。这一组织的成立,使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问题被提上议程。 2、《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200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改西部[2009]500号,以下简称《关天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关天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旅游管理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经济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为了贯彻落实《关天规划》提出的这一产业政策,经济区内各大旅游城市展开联合行动。 3、西安、天水两市签署战略合作和旅游合作协议。2009年9月,西安市政府和天水市政府正式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市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旅游合作协议》。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将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交流与合作,构筑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旅游合作协议》的主题是:着力打造西安—宝鸡—天水丝绸之路旅游走廊,力争开通两市旅游专列,逐步推进区域内无障碍旅游,积极探索两地旅游一票制。 (二)关中—天水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1、不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年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的。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他部门。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进行投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增长论主张集中有限的资金,扶持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的产业部门。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资源状况来看,必须用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而旅游业就是这样的产业。旅游业具有较大的综合关联效应,其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事业、住宿业、房地产业的提升,而且可以推动与之相关联的铁路运输、餐饮、航空运输、批发和零售等产业的发展。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1955),后经布代维尔(法)、弗里德曼(美)、缪尔达尔(瑞典)等人丰富和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施平衡发展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推动空间经济极化发展。建设增长极的根本目的在于释放极点能量,以带动外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通过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以西安作为增长极,通过区域之间的合作,释放核心区西安的经济能量,从而带动区内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点—轴”开发理论。完整提出“点一轴系统”理论的是我国着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该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客体在区域内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积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点”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市,是区域内重点发展的对象。“轴”指由交通、通信和能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已经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区域旅游开发同样具有非常 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4、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由弗里德曼(美)在1966年提出。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核心区域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边缘区域组成,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但这种空间结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从关天经济区的实际来看,西安依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航空、铁路等交通条件及其在陕西省的重要政治地位,成为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周围的咸阳、渭南、宝鸡、天水等城市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边缘区域,表现为一个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 二、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的合作基础 (一)旅游资源基础 关天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等类型,既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众多的资源类型为旅游一体化整合、提高整体吸引力提供了基础,而其中最具优势的资源集中于历史人文方面,是国内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要素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大地湾、北首岭、梁带村、半坡等原始遗迹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麦积山、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龙门洞等宗教文化,以及关山、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关天旅游一体化发展可以根据区域文化特征,在产品及线路设计、形象塑造、营销宣传等方面,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二)社会经济基础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继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之后我国西部第三个国家级经济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各地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西安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铜川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油页岩资源储量大;宝鸡工业基础雄厚,是西部工业重镇,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重型汽车、数控机床、精密磨床、电子仪器仪表、石油钻采设备、铁路桥梁及钛材等60多个产品销量居全国或世界同行业前列;咸阳被誉为“中国第一帝都”,拥有深厚的传统医学文化积淀,历史上名医药师荟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医学文化遗产,素有“医药保健城”的美称;渭南是陕西“粮仓”、“棉库”,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是陕西最大的果品冷藏群和全国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也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而今已成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997),突出的农业优势使其被誉为中国“农科城”;天水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天水也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为整个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三)交通设施基础 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关天经济区交通设施良好,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是这一区域的铁路交通动脉,随着宝天高速的开通,高速公路也横贯这一地区。目前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畅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特别是西宝、郑西高铁的开通和对高速公路的改造,以及各重点旅游景区线路的完善,使经济区的旅游交通更为通畅。根据《关天规划》方案,关天经济区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发展公路及铁路交通,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 (四)产业政策导向 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旅游业是经济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陕西是我国现代旅游发展最早的区域之一,而关中地区的旅游发展一直是陕西人文旅游的核心。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中地区各地都出台了支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西安市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主线,通过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等保障措施,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第一主导产业;渭南市发改委深入市内各景区景点调查研究,学习借鉴旅游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渭南实际,提出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咸阳与西安合作建立“大长安国际古都旅游圈”,以提高自身旅游价值;宝鸡市在2009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并成立文化旅游发展的专门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与旅游有关的招商引资项目;天水市通过制定高标准旅游规划、加强营销宣传力度、加大对旅游的投资来确保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并且主动与关中地区各城市联系,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经济合作共同体。地方政府种种积极的产业政策成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促进关天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打造精品线路 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较强,要想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区内各方必须用“大旅游、大发展”的思想指导旅游一体化发展,共同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统一的关天经济区旅游品牌,树立关天经济区旅游的整体形象。在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时,既充分体现各自的特色又能整合共同的优势,既有特色项目又不会产生近距离的替代产品,借对方的资源优势来弥补自己的资源缺陷,共同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线路,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完善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二)构建关中—天水无障碍旅游区 无障碍旅游是各旅游区为了消除区域壁垒,达到区域间旅游经济合作,旅游资源、产品、市场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旅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新型的区域旅游合作形式。构建关天无障碍旅游区需做到以下几点。实现游客在关天经济区旅游过程完全无障碍,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能达到同城旅游的效果;允许经济区内其他城市的旅行社在自己的区域内开设分支机构,鼓励优秀旅游企业跨城市连锁经营;逐步取消关天经济区内的国内旅游地陪制、跨城市旅行 社组团及其他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在交通上,要突破行政区域界线,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区域内主要景点、景区之间的高可达性,从而真正实现无障碍旅游和区域旅游的—体化。 (三)建立经济区共享信息市场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的行为决策是否有利于双方合作的展开,依赖于各合作方信息的对称性。因此,为了使区域旅游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各城市之间经济政策和相关措施要尽可能公开,以增加区域旅游合作的可预测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相互信息封锁而导致的合作风险。各地应加快建设区域信息化交流网,加强与国家以及国际相一致的电子商务规则标准和法规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区域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加强区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公共主干信息传送网、卫星传送网、信息应用系统的联通;联合出台电子政务信息和信用体系信息的共享方案,尽快建立跨省区、覆盖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平台,保证游客在异地可直接了解到区域内任何一地的住宿、旅游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使各旅游城市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接待地,通过高效的信息平台,做到旅游信息共享,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四)实现经济区旅游整体促销 要加强关天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流,推动各市旅游共同发展。以提升区域旅游形象为目的,建立政府、企业联合的宣传促销机制,把一些品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进行打包宣传促销。各市应积极组团参加对方城市主办的线路推介会、旅游文化节、旅游论坛等活动,相互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联合组团参加国内、国际旅游展览会,共同编印旅游地图、旅游指南、旅游画册,制作旅游光碟,合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积极利用政府信息网和旅游网,实现各市旅游网站友情链接,不定期区域旅游协作信息;对区域内各城市间旅游宣传片进行置换播出,让本市市民能够了解区域内其他城市最新的旅游资讯,激发市民旅游动机,实现客源互动;实现旅行社、星级饭店、景区、交通等宣传促销互动,使旅游线路推介宣传品进大堂、宣传音像品进客房、旅游工艺品和土特产进商场、菜肴风味小吃进餐厅;在本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设立区域旅游宣传咨询专柜,在星级酒店互相摆放对方城市的旅游宣传资料,扩大旅游宣传促销的覆盖面。 (五)鼓励区内各地市民互访 为积极营造关天经济区旅游快速发展的氛围,尽快形成“中国国家地理中心之旅”(首届关—天经济区各市旅游局长座淡会中提出,2010)的热潮,区内各大城市应共同实施市民互访旅游计划,即在政府的主导下,指定专业旅行社,通过工会、妇联、教育、老龄委、共青团等组织和部门以及街办、社区,组织行业职工、学生、老年人和市民,开展以两市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各种奖励游、疗休养游、修学游、夕阳红游、休闲游等形式多样的市民互访旅游计划,以此引领旅游导向、实现旅游互动;在政府主导下,由旅游、文物、交通等部门与旅游企业携手,以优惠价格、优良产品、优质服务,互推惠及民生的旅游产品,以此激发民众的旅游动机、刺激旅游消费 旅游经济论文:印度尼西亚经济的新支柱:旅游业 印尼是一个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海洋,火山与湖泊等自然景观,遍布各地的名山古刹,以及多姿多采的民间文化,使印尼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有着许多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长处和优势。印尼旅游业起步较晚,但7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迅速,外国游客和旅游外汇收入与年递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为商业、酒店业以及旅游商品的生产带来了生机,而且解决了大批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旅游业已成为印尼国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 一、迅速崛起的旅游业 1976年印尼接待外国游客40万人,1979年上升到50.1万人,1981年为60万人,1982年为59.2万人。在1983~1989年期间,赴印尼旅游的外国旅游者人数以年均15.6%的速度增长,印尼接待的外国游客人数由1983年的64.4万人增加到1987年的106万人(首次突破百万大关)、1988年的130.1万人和1989年的162万人。旅游业直接创汇也由1983年的4.4亿美元上升到1988年的10.6亿美元和1989年的12.8亿美元。进入90年代以后,印尼旅游业继续呈现勃勃生机。1990年印尼接待外国游客217万人,旅游外汇收入18.9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3.9%和47.3%。1991年印尼政府举办“1991年印尼旅游观光年”,欢迎世界各地游客到印尼观光旅游,结果当年到印尼旅游的外国游客达到250万人,外汇收入25.2亿美元,首次超过橡胶业,成为仅次于石油天然气、纺织成衣和胶合板业的第四大创汇行行业。1992年和1993年,印尼吸引外国游客分别为320万人和340万人,外汇收入进一步上升至32.7亿美元和36.4亿美元。1994年到印尼观光的外国游客突破400万人大关,超过政府原定的390万人目标,外汇收入46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17.8%。1994年12月31日,苏哈托总统宣布1995年为“印尼共和国独立半世纪之年”,旨在进一步提高印尼观光旅游业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外国游客到印尼观光。预计1995年印尼将吸引外国游客450万人。据印尼旅游与邮电部长预测,在1999年以前,旅游业很有可能取代油气、纺织和胶合板业而成为印尼赚取外汇最多的行业。到印尼旅游的国外游客主要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和澳大利亚。国外游客在印尼的停留时间平均为12天,超过大多数亚洲国家。每个外国游客在印尼的消费是逐年提高的,1990年每个外国游客在印尼的平均消费额为966.81美元,平均每天81.79美元;1994年每个外国游客的平均消费额提高到1194.43美元,平均每天115.63美元。 二、政府的政策措施 印尼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得益于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而且更多地得益于政府为发展旅游业而采取的有效的政策措施: 1.简化手续 1983年4月印尼政府作出关于东盟、欧洲共同体28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逗留2个月以内的,进入印尼可免签证的决定。到1993年底为止,印尼政府已先后宣布对45个国家的游客免办签证,这些免签证的游客占印尼接待外国游客总数的90%以上。 2.成立专门机构,将旅游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对旅游业投入巨额资金 印尼从1969年开始重视发展旅游业,成立了旅游、邮政和电讯部,下设专门负责旅游业的旅游局;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印尼把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正式列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此后,印尼政府制订的几个五年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都对旅游业的各项发展指标作了具体的规定。1990年10月,印尼颁布了《旅游法》。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印尼政府每年都拨出大量资金发展旅游业。政府对旅游部门的投资,1992年为13亿美元,1993年和1994年分别为5.52亿美元和4.05亿美元。政府还鼓励私人投资旅游业,加速旅游设施的建设。 3.积极发展国际航空事业 从1984年开始,印尼国营鹰记航空公司开辟了国际航线,目前该公司已同世界上的28个城市有定期的航班往来业务。此外,印尼还允许28家外国航空公司开通至印尼的航线,为了更多地吸引外国游客,印尼1989年宣布开放雅加达的苏加诺—哈达国际机场、棉兰的婆罗尼西国际机场、巴厘的乌拉莱国际机场和万鸦佬的萨姆拉杜朗宜国际机场。 4.兴建旅游宾馆,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印尼政府最近几年对旅游业的投资主要用于兴建旅游宾馆。印尼目前共有623家国际标准的宾馆酒店,其中29家为五星级,51家为四星级,客房总数57389间。据预测,到2005年,印尼必须再兴建14万间客房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印尼已在全国建立35所旅游学院、60所旅游中等专科学校以及30多个旅游和饭店员工培训中心,旨在为旅游部门输送合格的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5.与周边邻国开展旅游合作 印尼已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达成协议,共同投资5.7亿美元,将三国沿海地区开发成国际旅游度假胜地,建成“东方加勒比旅游区”。印尼还与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旅游机构协商,建立具有协调功能的常设旅游联盟机构,以加强三国旅游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联合促用和共同开发。印尼还与缅甸签订了旅游合作协定,准备帮助缅甸培训高层次 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进而推动两国的旅游合作。 三、发展趋势 印尼虽已跻身于世界20大旅游强国的行列,但仍远远落后于其东盟邻国—泰国和新加坡,即使与马来西亚相比也有不少差距。由于印尼国内对石油需求日益增加,很有可能在2000年停止出口石油,印尼纺织品出口则已面临中国、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以及欧美各国贸易配额的限制,胶合板的出口增长速度也已开始下降。因此,旅游业在印尼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重要。为此,印尼政府提出今后开拓旅游业的几项新举措:加强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民众的旅游意总值;增建旅游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增设新的旅游项目,发展会议旅游和海洋旅游;加强旅游专业化,等等,以推动印尼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在加强对外宣传方面,印尼政府准备在海外设立更多的办事机构。目前已在新加坡、东京、法兰克福、悉尼、洛杉矶等地设立了印尼旅游促销中心,今后拟在荷兰、法国、加拿大也设立类似机构。印尼还准备利用各种机会,推出各种形式的旅游观光活动,政府继1991年举办“印尼观光年”之后,又于1992年1月发起一场为期10年的“欢迎到印尼旅游”的运动。作为该活动的一部分,印尼1995年在日惹主办了国际旅游文化会议,在泗水举办世界帆船比赛大会,并全年在欧洲举办印尼文化活动。同时,印尼还计划派出更多的艺术代表团出国访问演出,在国外举办文化艺术展,宣传印尼旅游业的魅力。 印尼政府已意识到发展“会议旅游”的重要性,并将此作为推动今后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为此,政府为到印尼举行的国际性地区会议提供现代化的会议场所、配套的先进通讯设备、训练有素的服务人员、便捷的交通等,并为与会者安排丰富多彩的会间节目及会后娱乐。90年代以来,印尼政府先后在雅加达举办了“1990年印尼旅游展览会”“1991年贸易与旅游展览会”和“亚太旅游协会论坛”,在万隆举办了“亚洲旅游业讨论会”,在巴厘举办了“亚太旅游协会第40届年会”以及“世界旅行社代表大会”等。1993年,印尼作为东道主承办了世界旅游组织第10届大会和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199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次非正式首脑会议在印尼的茂物举行。据统计,1993年在印尼共召开了642个国际会议,与会者共计12万余人。1994年印尼共接待了有14万多人参加的753个国际会议。这些会议不仅为印尼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尼的国际知名度。现在印尼政府正致力于兴建国际会议中心,并计划将雅加达、棉兰、万隆、三宝垄、日惹、泗水、登巴刹和乌云潘当等八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会议旅游中心。 印尼政府希望到“六五”计划结束时的1999年,到印尼的外来观光客增加到600万人,2000年上升到700万人,到2005年进一步增加到1100万人,届时印尼可能超过泰国,成为东南亚地区接待外国游客最多的国家。 旅游经济论文:刍议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 【摘要】 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业内人士、学者们定义了生态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须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长期培育生态旅游,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生态旅游的观念。本文在原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基础上对其定义进一步地探讨,并对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 定义 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 cultural 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to host 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 recreation satisfaction)(Miller, 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山 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 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 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 一、 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二、 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 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讨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与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 Kirk(1951) 即指出: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形状、内聚力与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 O. Sauer (1925) 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 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 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 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 (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 of 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与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 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四) 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五) 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 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着。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作用,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旅游经济论文:体验经济下旅游者需求转变和消费决策层次分析 一、当今我国旅游者需求分析 (一)传统旅游者与当代旅游者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由服务型经济模式向体验型经济模式转变,当今旅游者的出游心态、出游行为与出游目的都与传统旅游者有所不同,而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也逐渐开始向体验产品和体验服务方向转移(邵炎,2012)。传统旅游者与当代旅游者的特点对比,详见表1。 当代旅游者相对于传统旅游者对野外活动更具自主性和积极性,注重在野外游玩过程中的自身体验,地方特色对当代旅游者较之传统旅游者更具吸引力。总体上来看,当代旅游者已经由不成熟向成熟逐渐转变,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者出行独立化;对旅游消费品的选择需求个性化;对旅游路线不再局限,偏向于随性出游;对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旅游景点能够细心观察游览;在旅游过程中开始亲身参与,且懂得保护景点(贾丽霞等,2012)。 (二)当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广大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带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2011年,我国旅游产业较之往年有明显复苏迹象,全年旅游收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24%,全年入境旅游收入484、64亿美元,同比增长5、78%;国内旅游人数26、4亿人次,收入1、9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和21%;旅游业总收入2、2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8%(王海莉,2012)。从数据上可以看到,旅游产业在我国市场不仅巨大,且发展速度快。如何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爱好,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代旅游者的思想逐渐开放,旅游独立化、个性化、自由化成为几大新特点,人们对于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基本的改变,旅游者不再只是以到达旅游终点为目的,旅游途中的体验和经历也成为他们关注的重要部分。 消费结构改变:传统旅游者在旅游途中较注重物质需求,而当代旅游者较之于他们,更多的倾向于体验情感,对于旅游产品能否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更加重视。传统旅游者旅游只是单纯为了在景点留下足迹,这是与当代旅游者最大的不同,当代旅游者更多的注重在旅游过程中对本身情感的释放(曹杨等,2011)。所以当今旅游产业要想继续拓展旅游市场,其旅游产品不应仅仅局限于保质保量的原则,应将产品与旅游者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当代旅游者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化追求,满足旅游者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对旅游产品的各种审美标准。 消费内容改变:传统旅游者喜欢组团旅游,较为大众化;而当代旅游者更喜欢一个人单独旅行,追求自由与个性。由于旅游业发展速度快,导致很多旅游工作者来不及对旅游产品重新规划,不能满足当代旅游者的体验需求和消费欲望,这是很多旅游景点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江杉等,2011)。当代旅游者的体验经验以及对景点的认知度较之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旅游产品的审美眼光也有了质的改变,普通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再满足他们对消费品的体验需求,自然不能引起他们的消费欲望。近几年的旅游消费者开始倾向于年轻化、独立化以及个性化,很多旅游景点开发的旅游项目诸如探险、极限运动、美食旅游、景点一日游等,满足了大部分当代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体验需求(张玉香,2011)。 消费方式转变:传统旅游者倾向于随大众旅游,所以在旅游途中进行消费的时候,大部分旅游者都会有一种被动接受消费的心态。当代旅游者更喜欢主动参与,随自己的喜好和情感需求去消费。在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产业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当代旅游者作为旅游产业的消费主体,充分考虑了个人的个性化需求、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这种情况下旅游产业应当更积极主动的迎合旅游者的意愿,满足他们在旅游途中主动参与体验的欲望,实现他们对自我情感释放和自我价值肯定的最终旅游目的。 (三)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的特征 1、旅游消费情感化。人类的需求,可将其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在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基本已经得到满足(许建,2010)。依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特色,对于人们在情感和归属上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小康阶段。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富裕阶段。有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超过80%,虽然还未达到富裕阶段,不过由于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我国消费者在消费思想和观念上都能够跟国际接轨,所以在这一阶段,消费者在考虑情感需求的同时也逐渐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旅游消费个性化。每一个旅游者都不属于相同的消费层次,这就需要旅游产业对旅游者的需求提供多层次性。现在的旅游群体已经由传统的中年化向年轻化转变,旅游消费主体的转移也直接导致了旅游产品的结构特点发生改变,当代旅游者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制定旅游路线,旅游过程也不再像传统旅游者那样固定的旅游模式,自由化、多元化、个性化以及体验化是当代旅游者旅游中的主要追求。 3、旅游消费参与化。经济模式由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过度,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自然也有所转变。作为旅游者以往只是被动跟随,而当代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显然主动性更强,能够自主规划参与,且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旅游行程变得丰富多彩。很多当代旅游者会主动参与对各种消费产品的生产环节甚至设计环节,当旅游者自己文秘站:成为产品生产者,价值创造者后,实现自我价值的感觉会油然而生,这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阶段,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结果的一个缩影。现在旅游者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旅游过程的各种互动项目中,不仅正面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旅游者的身体得到锻炼。 旅游经济论文:弘扬海洋文化 发展旅游经济 21世纪将是海洋经济时代,而海洋旅游业则是前景广阔的海洋产业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海洋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主要的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主流。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发达国家,海洋旅游业产值一般都占到整个旅游业产值的2/3左右。在我市,随着八仙过海口、海洋极地世界、蓬莱水城保护开发等景区(点)的相继投入使用和动工,海洋旅游业也已占据了蓬莱旅游业的主导地位。如何进一步弘扬我市悠久的海洋历史文化,发展现代海洋文化,丰富海洋旅游资源,促进整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也多达几十上百种,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是人类拥有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海洋文化是一种泛文化意义和文化现象,是海洋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对人们生活、生产、价值观念、性格、习俗的物质的精神的总体文化现象和表现。西方学者认为:古希腊及地中海的文化就是典型的海洋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等等。 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商业文化。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其显著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和进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 二、我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及相互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早自秦汉时期,我国就已开辟了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交通和贸易往来。 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思想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再加上近代列强的侵略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近几百年来,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衰落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们党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惠及包括我市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海洋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海洋文化得以逐步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为弘扬海洋文化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反过来,先进的海洋文化又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也正是改革开放,才使得我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使得海洋文化得以重新振兴,从而在提高海洋意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海洋事业得以快速发展。2003年5月19日由国务院印发施行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我国海洋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伟大战略任务。要想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必须有坚强的经济基础,也必须弘扬先进的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都是以濒临海洋为前提,以海上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等为基础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共生共荣、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海洋经济是海洋文化的基础。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带动海洋产业和沿海各涉海行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会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二者相辅相承。 三、我市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 我市的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海洋资源丰富,独具特色。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淀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 研究蓬莱的海洋历史文化,不能不研究古老的登州海道和独具特色的港口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蓬莱的航海活动就已兴起。地近辽东、中贯群岛、补给方便、航行安全,这些适应古代航船逐程推进航行的有利条件,使古老的登州海道闻名于世。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登州古港一直是历代王朝开展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齐桓公在此大兴鱼盐贸易,秦皇汉武在此寻仙求药,汉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在此发轫,日本遣唐使在此整备转航。作为中国古代南北海运交通的重要枢纽,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港盛城兴,登州古港的繁盛直接拉动了蓬莱的兴起,登州蓬莱被长期作为州、府所在地,成为胶东半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时间长达千年之久。 蓬莱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有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甲午抗日将领宋庆、晚清名医张伯龙、民族实业家丛良弼、一代枭雄吴佩孚、爱国将领于学忠、现代教育家杨振声等等。蓬莱有众多名人遗迹,朱处约、袁可立、戚继光王世贞以及冯玉祥、董必武等著名人士都曾留下诗文篇章。宋代诗人苏轼曾在蓬莱任过五日登州知府,写下了“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的著名诗篇《海市诗》。 (二) 浩气长存的海洋军事文化 北宋中期,登州古港的军事建设得到了不断加强。宋庆历二年(1042年),登州军民实施了大规模的港口改建工程,在登州古港入海口处筑沙堤以护战船,在港口东西两侧建寨城以安军营,建成了一个在古代难得的海防军事要塞,名曰“刀鱼寨”。以此为标志,登州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的港口性质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自然港变成了人工港,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刀鱼寨”的海防建设不仅体现在港口建设上,同时也体现于常备水军的建设上,登州水师是北宋时期京东地区唯一的水师。明洪武九年(1376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增设军事设施,名曰“备倭城”,俗称蓬莱水城,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明代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曾在此操练水师,人称“戚家军”,为以后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 蓬莱拥有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蓝天、碧海、金沙以及离蓬莱近在咫尺的长山列岛,构成了蓬莱独特的滨海旅游资源。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景区蓬莱阁和蓬莱水城、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和最长的海上长廊的八仙过海景区、在建的妈祖文化艺术公园以及与蓬莱隔海相望并一起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海上仙岛”长山列岛等,构成了蓬莱丰富的海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自2000年以来,蓬莱市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全国帆板赛、沙滩手球赛等体育比赛,以及1988年、2005年两次海市蜃楼的全程拍摄和电视连续剧《八仙过海》的拍摄等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蓬莱的海洋文化内涵,开拓了发展海洋文化的新领域。 (四)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蓬莱的海洋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渔灯节”。“渔灯节”是流行于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等渔村的节日,节期为每年的正月十三和正月十四。“渔灯节”是渔民的狂欢节日,规模最大的属山后初家和芦洋村。届时,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建国后龙王庙渐废,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近年又同时举行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热闹,吸引远近众多的游人前往参观,充分展示了蓬莱海洋民间民俗文化的魅力。此外,蓬莱的民间艺术渔民号子、大秧歌、剪纸以及蓬莱的饮食文化和土特产品等也都极富海洋文化特色。 四、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情况 旅游业是蓬莱的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是蓬莱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点。2004年,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超过30%。随着2004年9月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正式开业,我市海洋旅游经济收入已经达到了全市旅游直接收入的一半以上,占据了旅游业的半壁江山。无论是从经济收入方面,还是从对蓬莱旅游业的拉动发展方面,可以说,海洋旅游在我市的旅游业中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近两年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拥有我国最大的海上园林、最大的海上奇石林、最长的海上游廊、最高的海上楼阁的八仙过海口景区投入运营;2004年,拥有世界最大的展示圆柱缸、亚洲最大的热带雨林馆、国内最大的鲨鱼馆和海龟馆、亚洲展示面积最大的海洋极地世界投入运营;投资5亿元、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军港——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修复工程目前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底可全部完工并对外开放;国电聂家沙滩室内海水浴场项目开发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预计2006年底投入运营。随着以上项目的逐步投入使用,以不同历史时期的海洋文化为题材的海洋旅游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二)目前我市发展海洋旅游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市的海洋旅游项目主要有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景区(点),以及部分海上观光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小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市的海洋文化内涵,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旅游经济要想达到一定的规模,仅靠这几个项目是不够的,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向海岸景观要效益,向海岛景观要效益,向海上景观要效益,向海底景观要效益,全方位、立体化地利用好各种海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海洋旅游经济的规模效益。 2、对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与长岛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海岛景观资源是海洋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虽有丰富的海岸景观、海滨山岳景观、海洋历史文化景观等海洋旅游资源,但唯独缺少吸引力很强的海岛景观资源。长岛在中国版图上称为庙岛群岛(古称沙门岛),共由3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56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46公里,享有“中国的夏威夷”之美誉。这里一岛有一岛之奇,一景有一景之丽,因海蚀地貌形成的各种奇礁异石,古朴清幽,玲珑剔透。而其丰富的海岛景观资源正是蓬莱旅游资源中所欠缺的。如何进一步加强同长岛的合作,利用好长岛的岛屿景观,丰富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是需要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研究的课题。 3、海洋旅游淡季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较大差别,这种差别强烈地吸引着久居大陆和城市的人们,纷纷走近大海,分享大海带来的无穷乐趣。蓬莱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海洋资源、纷繁的神话传说、优美的山海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每年吸引大约二百万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但由于北方地区气候等方面的原因,这二百万游客大多集中在4-10月份的旅游旺季,而在其它月份的旅游淡季游客数量相对较少。如何解决旅游淡旺季问题,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使我们蓬莱的海洋旅游资源在淡季对游客同样具有吸引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五、加快我市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探讨 (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 1、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推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 (1)游艇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游艇年消费额高达400亿美元,如果加上相关的维修、管理、娱乐等费用,全球每年的游艇经济收入将超过500亿美元。全球发达国家平均每171人就拥有一艘游艇,挪威、新西兰等地更高达每8人拥有一艘,就连内陆国家瑞士也达到每69人拥有一艘。中国虽然海岸线总长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但游艇俱乐部的数量却寥寥无几。在造船上,中国已占领5%的国际市场,但游艇产业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每年游艇出口仅有1700多万美元。 据统计数据表明,在当今世界船舶市场上,游艇工业在国际上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仅休闲豪华游艇一项,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的销售总额基本上保持在1600亿元上下,而最近几年更是上升至2000亿元左右,加上游艇配件和水上运动器材,年贸易额基本上达到3000多亿元,甚至超过商船和远洋发达国家的销售总额。因此,从未来发展来看,中国游艇业发展的潜在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2)我市游艇业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条件 从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条件来看,我市已具备了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基础。蓬莱是全国著名的海滨度假旅游胜地,海岸线长65公里,与由30多个岛屿组成的庙岛群岛相距仅6.6海里,海岸景观和海岛景观资源丰富,为游艇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蓬莱市2004年人均GDP水平已达到30000元(3628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649元。同时,蓬莱也汇集了相当规模的外商投资群体、企业成功人士和每年约二百万左右的游客,这更为我市海洋旅游业的大发展、游艇消费步入到中产阶段家庭提供了消费群体基础。可以说,目前我市发展游艇娱乐业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 (3)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发系列海洋旅游产品 A、观海旅游产品。蓬莱海域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南望可看到“仙阁凌空”的蓬莱阁、怪石嶙峋的田横山、山峦叠障小泰山,北望可看到群岛罗列的庙岛群岛,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虚无缥缈、亦真亦幻的海市蜃楼。在开发上可以“游艇俱乐部”的形式向俱乐部成员推广专门设计的旅游线路产品,向国内外游客宣传各种形式的观海旅游。 B、海洋体育竞技旅游。蓬莱沿海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条件优越。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游艇俱乐部会员一般为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在长期的商场、官场生涯中,培养了一种敢于正视挑战的冒险精神,而海上体育竞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特点,正符合了游艇会俱乐部会员的消费品味。并且,海洋体育竞技旅游符合国际旅游潮流,海上体育赛事具有轰动效应。可利用游艇俱乐部会员的名声、资源,迅速提升游艇俱乐部的知名度,使游艇消费更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心中,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还能够迅速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塑造蓬莱海洋旅游的品牌效应。因此,应优先将其开发成为蓬莱海洋旅游的拳头产品。 C、海洋夜生活。旅游夜生活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游艇俱乐部会员生活中的一块重要空间。开发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除了在游艇俱乐部建造和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舞厅、卡拉OK厅、高档夜总会以外,还应从蓬莱特色出发,开展具有海洋特色的夜生活文化旅游产品,营造一种蕴涵着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的夜生活氛围。 D、海洋渔业旅游。蓬莱海洋渔业旅游业的开发,可以开展参与性旅游。一方面,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举行各种形式的钓鱼、钓蟹等活动,另一方面,也可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旅游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蓬莱海洋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E、海洋食文化旅游产品。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海味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蓬莱海域盛产鲍鱼、对虾、海参等各种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蓬莱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还有驰名中外的加吉鱼,更是蓬莱的传统拳头水产品。“食”是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为大饱口福,更重要的是体会异国、异地的风情与文化。 F、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开展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可以游艇俱乐部为核心,组织“游艇俱乐部发展与海洋旅游业开发国际研讨会”和“国际游艇拉力赛”等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发挥蓬莱市游艇业的消费带动作用,为沿海地区游艇业的发展塑造良好的形象作用,将游艇俱乐部精心打造成蓬莱海洋旅游的一张名片,吸引海内外的游客在蓬莱享受全方位的海洋旅游服务,并为在蓬莱的成功人士和外商提供集休闲运动、办公、商务、联谊于一身的高档次的游艇消费活动,使游艇俱乐部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业务交往的俱乐部,事业发展的平台。 2、开发水下潜艇观光旅游项目 海上蓬莱的秀美景色早已为世人所目睹,海底蓬莱是什么样呢?水下潜艇观光无疑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据 新浪网六月十九日报道,我国首艘民用全潜式观光潜艇在大连完工并通过国际论证,而这艘被誉为“水下豪华客机”的民用观光潜艇造价仅为200万美元,远远低于国外同类潜艇,但其安全系数与在陆地几乎无异,技术性能优越。观光潜艇的国产化为乘坐潜艇观赏蓬莱海底的神秘景色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条件。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国内只有海南三亚有一艘自芬兰引进的全潜观光艇,每位游客水下观光50分钟,收费近300元。我市如果能抢抓机遇开展水下潜艇观光旅游,必将成为胶东半岛乃至北方地区的又一个旅游热点项目。 3、以蓬莱水城为依托,建立海上影视基地 蓬莱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民间风情浓郁、神话传说纷繁、滨海特色鲜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蓬莱阁、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丰富。登州古港曾与扬州、泉州、明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通商口岸”,享誉海内外。北宋中期,蓬莱变成了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登州古港也由繁华的商贸港口变成了威严的军事重地,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目前,投资5亿元的蓬莱水城明代古军港保护性开发修复工程正在顺利进行,预计2006年底可完工并对外开放。工程完工后,蓬莱水城将重现明代古军港的原貌。以蓬莱水城为依托,结合蓬莱阁、戚继光故里、八仙过海口以及蓬莱和长岛海域的海洋景观资源,把旅游文化与影视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海上影视基地具有优越的条件。基地可以影视拍摄和旅游观光为主要功能。既可以拍摄以古代港口商贸和海洋军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拍摄反映现代海洋文化的影视作品。游客除了可以在片场看到明星拍戏外,影视基地还可以不定期地举行明星与影迷的见面会,让游客"零距离"接触明星。观影视拍摄,邀明星合影,请明星签名,与明星互动,以明星的名人效应来宣传蓬莱,推动蓬莱旅游业的加速发展。 (二)加强与长岛的合作,充分利用庙岛群岛的海岛景观丰富我市的海洋旅游资源 长期以来,长岛与蓬莱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尤其在旅游业方面,长岛对蓬莱的依存度较高。由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原因,长岛与外界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蓬莱。蓬莱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与长岛的海岛景观资源呈互补关系。蓬长双方应该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对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方面,更应该开展深入、有力的合作。蓬莱可以借助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丰富自己的海洋旅游资源,长岛也可以借助蓬莱巨大的旅游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局面。 (三)划分淡旺季重点促销区域,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针对性 蓬莱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既有适合夏季海洋旅游的海岸和海岛自然景观资源,又有适合冬季海洋旅游的室内人文海洋景观资源,如海洋极地世界和在建的聂家沙滩室内海水浴场等。在旅游促销方面,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划分区域、突出重点进行宣传。如旅游旺季可以内陆地区为宣传重点,让久居内陆的人们亲身体会大海带来的无穷的乐趣;旅游淡季可以沿海地区为宣传重点,让常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体验到冬季在海水中嬉戏的享受和观赏海洋极地动物带来的乐趣,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年年有创新”,有效地解决淡旺季海洋旅游旅客严重失衡的问题。 旅游经济论文:简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论文关键词:旅游产业 区域经济 相关产业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产业的特性,认为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和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具有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推动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树立发展旅游产业的观点。最后,作者指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须注意旅游产业的发展的落脚点、盲目扩大景区产业规模以及旅游产业小圈子等方面问题。 一、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提出了不少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贫困落后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落后地区应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而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重点发展,西部的农牧业和采掘、原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存在的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既没有从经济的角度进行量化考核,也没有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考察。现在看来,其实际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备继续作为先导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12 省区拥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35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34 % ,国家森林公园占总数的18 %;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12 省区拥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2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28 %。同时,西部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本身以及它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而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开发特点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穷而破坏生态,越破坏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的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一个地区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使旅游业一步成为对外开放的外向型产业,这不像其它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需要较长的整体水平提高过程。旅游产业总体上看不是高技术产业,对人才、技术的要求也低于其它高创汇产业,只要其旅游产品具有特色,对外知名度高,吸引力、竞争力就强,就可能使其国际旅游在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尚不高时能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对外开放。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必然要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水准的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餐馆等,这些设施,一开始就必须按国际旅游的通用标准进行建设,与国际接轨;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开始就引进外资和外国的管理方式与模式,促进了与国际的接轨,从而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了不少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并推动地区对外开放整体步伐加快的先遣队。旅游业的发展等于向外国人开了一个窗口,比较全面地展示该地区的面貌促进外国人对该地区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对外国人需求和国际惯例的了解并对各相关要素加以改进,促使旅游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旅游区的投资环境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改善,加快其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步伐: 首先,旅游业建设发展的蓬勃兴起,可以并且在很多地方己经带动了欠发达旅游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为旅游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如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为外来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际上,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着基础设施差,进不来、出不去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自中央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对旅游业等产业的支持,其中发行国债的相当一部分将投入到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这是西部旅游地区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从旅游业的微观组成部分一一旅游企业的发展来说,也会对旅游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中,旅游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领风气之先,引进外资、人才和境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引进各类旅游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先进而规范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将对旅游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和当地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促使旅游地区总体投资环境的改善。 再次,旅游业的发展可改善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地的地区形象和城市形象。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等同时进行,协调发展,它不但可使以往的山川更秀丽,也带来接待地环境形象的根本改变,绿化档次越来越高,环境也越来越好。这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是个极大的推动。 最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对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方面的要求,也有对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社会风气等软环境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地区还需要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旅游经营服务者、旅游接待地居民文明礼貌,旅游环境整洁优美,旅游活动健康高雅,这样便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为旅游地区的总体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旅游地区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使旅游地区在观念上进行超前思维和创新思维,这对推动地区的对外开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旅游在引来人流的同时,还会引来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例如被国际风筝协会推选为"世界风筝之都"的山东潍坊,过去只是一个手工业小城,自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赴潍坊旅游从而引发了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以来,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利用外资也硕果累累,第五届风筝节总成交额达10·66 亿元。 三、旅游产业是具备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 有关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从摩尔根的人类文化论到马克思、恩格思的历史唯物论,都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生产工具。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但是,我们通过以下对旅游业本质、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游业最具条件超越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并不违背上述理论和原则。 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与通常工业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要素不同,对生产工具的要求与工业产品生产也有较大不同,旅游业不需要生产的厂房,不需要对所生产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不需要相应的机器和工业产品生产完成后必须的物流配送体系,旅游业所需要的只是在旅游产品形成后为游客消费(参观、欣赏) 这些产品时提供服务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可由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来解决。旅游业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也不相同,更注重资源的整体组合,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各项重要的组成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就直接成为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更加需要管理和服务要素,不光是为调整旅游业的中间环节(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企业) ,更重要的是对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不断提高的需求能做到更好地满足。由此可见,旅游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与以往各种产业所需的生产要素有所不同,这说明旅游业发展本身具有的特性与人类生产力发展阶段,与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可以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超越本国、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对旅游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必须加以有效整合,提高要素的发展水平。 四、旅游产业能够通过自身的加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己是一个无可争辩、无法逃避的事实。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己进人到后工业化时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己转向以低成本、低消耗、低环境破坏为特点的绿色经济和以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为特点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太空技术为主的高科技经济,也就是着力于生态社会、知识社会的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在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致力于追赶甚至某些领域的超越。但是,对于广大的不发达地区尤其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非常落后,它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由贫困向温饱的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面临的将是项目如何选、资金人才哪里来、市场哪里找等一系列对于他们而言非常艰难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对生态可能造成的严重破坏。那么,对于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欠发达的非工业地区,能否找到一条捷径绕开工业文明的道路而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呢? 答案是肯定的,捷径之一就是发展相对而言投资较少、招商较易、市场风险较小,同时又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产业的旅游业。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具有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可能性的产业。我们知道,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现在基本上还处在农业社会阶段,刚刚进人工业化初期,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就是工业化一步一步发展,但很难有超越。所以,必须以也完全可以以新的观念进行发展创新,大胆地提出并努力推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省的总体经济发展实现一个跨越,从工业化发展初期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可以使贫困地区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水平而率先实现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如果说国际旅游可引起旅游客源国的财富向旅游目的地国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使财富进行再分配,那么,国内旅游则能把国内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移,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进行再分配。一般地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少,当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足以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前往旅游时,这些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对当地的旅游生产显然是种外来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个促进,而且由于旅游业的联带性,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是个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兴办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一业兴而百业旺,可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缩小自己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年来,中国一些整体经济发展基础较差、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穷困地区) ,走向旅游脱贫、旅游致富之路,就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贵州省紧靠黄果树景区的黄果树村,1992 年全村人均吃粮200 市斤,人均年收人130 元,随着黄果树景区的开发,许多农民投身其中,到1998 年全村人均吃粮400 市斤,人均年收入增至2000 元,一步由贫困迈入了小康,黄果树村也因此而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的率先跨越。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不仅可以"治穷",一个景点富一个县,一个景点富一个村,一片景点富一个镇;而且可以"治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在四川阿坝州旅游景区开发初期,游客去后,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去卖东西,卖的时候也不会讨价还价。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头脑灵活的当地百姓,不仅习惯了做买卖,而且逐渐由生疏变得嫡熟。可见,旅游给阿坝州老百姓带来的,并不只是金钱收入,更具有意义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烙守了几辈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旅游业必然带来地区的开放,随着游客而来的是新的信息、观念和文化,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人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解放,也会因此走向更加文明。"治穷"是经济效益, "治愚"是社会效益,旅游产业将"治穷"与"治愚",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五、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旅游是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地带动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财政增收、老百姓致富,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中,首先要注意一开始就把旅游当作一种产业来抓,树立起发展旅游所需要的产业观念。 一是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具有综合性,一业举百业兴,同时又具有依托性,百业托才能举一业。综合性和依托性决定了抓旅游产业发展就是抓结构调整、产业联动、投资环境改善、城市管理及知名度提高,实质是抓了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站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培育支柱产业的全局高度,来看待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为它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百业托其一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培育为支柱产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其一业举百业兴的带动效应。为此,必须充分认识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阶段,如旅游产业功能的阶段、旅游发展模式的阶段、旅游产业投入产出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增长速度的阶段等,按不同阶段的不同规律性要求做好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其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从而既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二者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要把区域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上,放到使其做大做强带动区城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高速增长的粗放化经营阶段,管理方式也是粗放化的,就产业本身来讲还处于出售资源的阶段,即把景区景点当成了旅游业的全部,没有"加工"增值,没有把旅游业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充分连接、带动起来。为此,应着力把这些相关要素发展起来,增加游客的人均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人均消费文出,从而大幅度提高旅游总收入,实现旅游收入主要靠门票收入的粗放型增长向旅游产业总收入的集约型增长转变。 1. 景区景点只是旅游发展的载体而不旅游发展的全部,要把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促进产业联动从而形成产业链。这样才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而不仅是景区效益、门票效益,才能形成辐射、扩散效应,才能使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大市、浪游资源大省变为旅游经济强县、旅游经济强市、旅游经济强省。 2. 不要盲目扩大景区的产业规模。要协调好城市建设与景区建设的关系,依托城市服务设施,增强城市产业功能,防止脱离城市己有设施、功能而景区重复另搞一套,从而"热"了景区"冷"了城市。要把景区接待区的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旅游的带动,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切实避免景区"城市化"的趋向。 3. 出旅游点的小圈子,形成旅游点、旅游线、旅游板块、旅游中心城市的区域结构,促进区域旅游的综合发展,从而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旅游经济论文:刍议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 【摘要】 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业内人士、学者们定义了生态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须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长期培育生态旅游,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生态旅游的观念。本文在原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基础上对其定义进一步地探讨,并对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 定义 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 environmental 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 cultural 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to host 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 recreation satisfaction)(Miller, 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山 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 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 一、 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二、 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 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讨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与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 Kirk(1951) 即指出: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形状、内聚力与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 O. Sauer (1925) 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 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 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 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 (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 of 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与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三) 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四) 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五) 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著。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作用,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旅游经济论文:浅谈青岛市旅游经济优劣分析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 青岛市 旅游需求 旅游供给 [论文摘要] 本文以旅游经济的供求机制作为切入点,结合青岛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青岛市旅游经济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在2008年,青岛市迎来奥运会的同时也迎来旅游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青岛的旅游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崂山风景区的尝试性开拓、即墨温泉的开发、沿海一线风景区的改良以及城市容貌的改进,都给青岛的旅游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近年来,青岛的旅游业始终以平稳的步伐向前发展,2002年,青岛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50.52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10%,而到了2006年,青岛市旅游业更是持续快速增长,接待海内外游客2886.45万人次,增长14.7%;旅游总收入达325.2亿元人民币,增长百分之26.7%。旅游业收入在青岛的GDP中占据了极大比重,且仍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给青岛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穷动力。但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的旅游经济还存在不少差距,其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旅游经济的供求机制理论 旅游经济学中采用旅游需求与供给均衡的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本文将对旅游经济的供求机制理论做简要阐述: 旅游需求产生的最基本决定变量包括旅游支付能力、充足的余暇时间和旅游动机。在这三个变量同时得到满足的时候,旅游需求就表现为现实旅游需求。要增强旅游需求的有效性,也应当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旅游需求需要有更多、更长、更集中的余暇时间。自我国实行周五工作制及三个黄金周假期后,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的现实表明,有充足集中的余暇时间对旅游需求的市场化十分重要。其次,要增强居民的旅游支付能力,这需要政府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以上提到的两点,旅游从业者依靠其自身根本无法实现,使得这两个因素成为外生变量而无法掌控。然而旅游动机却可以通过旅游从业者在旅游供给上的努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旅游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价格向旅游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具体包括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发展旅游产业必须有与旅游需求相适应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核心依托是旅游景点的开发。而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体验;即便是相同的旅游景点,不同知识架构和审美背景的旅游者也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体验和评价。因此,旅游景点的开发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意满足不同的游客对旅游景点的不同要求。旅游交通是出行的前提,一方面游客更愿意到容易到达的地方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良好的交通条件使得游客不必将时间浪费在路上,同时提高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住宿设施包括饭店、旅馆和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家庭旅馆等。住宿设施的数量以及舒适程度和价位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供给的有效性。 通过对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内含层次分析,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需求和供给都能进入旅游经济循环,有些不良的旅游供给不但不能促进旅游需求的实现,而且可能搅乱旅游供给市场,抑制旅游需求的形成。要想使旅游经济能够有一个持续、有效、快速地增长,必须保证旅游供给增量的有效性,推动旅游供给存量的有效化。 二、青岛旅游经济的供给及优劣势分析 本文提到了旅游需求是一个外生变量,其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游客具有相应动机才能使得旅游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增加,而旅游从业者无法直接决定其增加与否。然而,从业者可以通过完善旅游供给间接影响旅游需求,从而带来旅游经济的增长。我们结合青岛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着重从旅游供给上分析青岛旅游经济的优劣势: 1.青岛旅游产品的供给。青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及后天培养的一系列人文旅游资源成为青岛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力量。2002年、2003年及2004年,青岛市重点旅游项目投入资金分别达到30亿元、34亿元和33亿元。2003年4月,海尔集团、青岛啤酒博物馆、青岛港、华东葡萄酒酿酒有限公司一次性通过国家旅游局专家组进行的示范评审,获得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仅2004年,青岛市的4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就接待海内外游客53.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54万元。工业旅游已经成为青岛大旅游格局中的独特一翼。同时,2003年至2006年,青岛还“生产”出了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洋旅游、节庆会展旅游、体育健身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7大系列产品。正是旅游产品的日益丰富,使青岛的旅游品位得到提升。据有关统计研究表明,2006年,海内外游客在青岛的平均停留天数已达到3.5天,比2005年整整多出一天半。近两年来青岛市推出新旅游景区(点)22个,从而使青岛市旅游景区(点)总量达到88处。一系列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都极大地促进了青岛旅游业的发展。 但是在旅游产品的供给上青岛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主要表现在: (1)缺乏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品牌。富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是体现旅游特色的最好凭证。从青岛旅游商品发展的历程来看,居多的是日用品和一次性消费品。 (2)青岛市的旅游环境不理想。首先,青岛的夜生活不发达。在冬季往往七八点钟街上就少有人来往,一些商店也早早关门,在春夏的旅游旺季,一些主要景点营业时间仅维持到八点,通宵休闲可供游客游玩的旅游景点屈指可数。其次,个别景区服务态度差,欺诈游客的现象屡有发生。饮食、旅行社、近郊游等行业每年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欺诈顾客的现象,2007年5月1日执法人员仅在一个景点就抓获30多起“黑照相”事件。这一系列与青岛美丽风景不符的现象必然会阻碍青岛旅游经济更快的发展。 2.青岛市旅游交通。近年来,青岛的交通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青岛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已建成济青、胶州湾、西流、双流、潍莱、栖莱、青银等7条高速公路,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拥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长的城市。2004年4月“新”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启用,青岛与韩国之间国际旅游新航线开辟,2004年崂山风景区太清大通路段改造及太清至八水河步行栈道等工程建成,随着全市主要道路的通畅,青岛交通也带动了青岛旅游经济的增长。 然而,青岛的交通也不是十全十美的的,其主要症结在于: (1)夜晚的城市交通并不完善。青岛的公交车在20∶30左右基本上就不再发车,有少部分公交线路营运的22∶30,在此之后路上很难遇到公交车。而出租车在夜晚收费比日间更贵,这就使得一部分低收入游客丧失。 (2)交通要道环境美化力度不够。流亭机场作为青岛惟一的民航机场,其所在的城阳区周边环境并不理想,不是煤炭场地,就是破旧的老楼,从机场驶往市区的必经的李沧区,环境更是脏乱差,不仅绿化上与市南区存在差距,就连最基本的城市市容的整洁都不能保证。这给青岛的旅游经济带来很坏的影响。 3.青岛的住宿设施。应当说青岛的住宿设施已日趋完善。现在,青岛拥有包括香格里拉、颐中皇冠大酒店、海景花园大酒店、丽晶大酒店在内的近百家星级酒店,可以向国内外的中高层的消费者提供充足的住宿服务。此外,青岛还拥有以农家宴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家庭旅馆,既可以满足一些游客渴望接近大自然的需求,又可以缓解旅游高峰期游客入住困难的问题,极大地拉动青岛旅游经济的供给。 三、青岛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文提到的青岛旅游经济供给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相应的对策建议: 1.规范旅游市场运行秩序。当前规范旅游市场运行秩序应着力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加快建立旅游投诉联动网络,完善由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城管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健全执法监督、社会监督、义务监督、舆论监督“四位统一”监督网络,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二是建立和健全导游计分制度、导游劳动报酬制度、旅游行业佣金收受制度、导游服务机构市场化等四个机制,大力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三是加强旅游市场跟踪调研,切实解决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景点存在的诸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工具不足等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 2.大力开发郊区旅游。青岛市区的开发已经没有更大的空间,然而像莱西、平度、即墨、胶南这些郊区仍然有很多有文化底蕴或风景优美的景区可以开发,从而形成青岛大旅游的格局,而不是旅游一线的一个中间站点。 3.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纪念品。青岛在开发旅游纪念产品方面有很大欠缺,旅游从业者应当开拓思维,充分结合青岛山、水等各项特色,不断开发真正具有青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提高纪念品档次,注重纪念品的质量,并不断完善购物环境,从各个方面调动游客购买产品的积极性,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4.丰富青岛夜生活文化。其重点在于适度的延长主要旅游景点的开放时间,延长一些大型购物中心的营业时间。 5.加强铁路沿线、机场到市区沿线的美化工作。要给外地旅客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这两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若要青岛投入巨资,改造铁路沿线、机场到市区沿线,操作上并不现实,但是可以考虑将景致不错的地方空出来,让外地的旅客欣赏,在有碍观瞻的地方,树起5米高的广告牌,让旅客们看到的是形象生动的广告。如此,既可以给外地游客一个美好的形象,又可以宣传青岛企业和产品;既促进了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广告业的发展。 旅游经济论文:浅谈经济落后地区学生对红色旅游的认知和意向行为特征研究——以永州为例 论文关键词:经济落后地区;红色旅游;认知;意向行为 论文摘要:基于调查得知,经济落后地区学生对红色旅游的认知和意向行为特征表现为:知晓率低,主要的了解渠道是电视;学生外出进行红色旅游主要受到景点服务质量、讲解水平和知名度的影响,在红色旅游方式友情彰显,喜欢和同学朋友一起,其外出旅游时间集中在寒暑假期,以增长见识和放松休闲为主要目的,消费水平低,但其意愿消费比实际消费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在下次红色旅游景点选择上,以韶山和长沙的相关景点为主。据此,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 一 研究背景 潜在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外对其的研究始于20世纪6o年代,主要以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为基础来探讨旅游者本身的属性,重视理论意义,1967—1969年英国地理学家罗杰斯(H·B·Rodgers)主持了第一次试验性全国游憩调查,获得了有意义的旅游流规律资料;随后1978年,波兰学者A·Szwichtenberg采用问卷方式对旅游者进行调查,找到了相应的旅游行为特征。80年代后的研究注重指导性和实用性,并将心理学内容引入进来,主要侧重于对旅游需求模型和旅游流形成机制的探讨,如Shih(1986)提出了价值与生活方式的概念,他认为感知和形象是目的地选择的决定因素,Joseffink和AlfredKobsa(2002)基于潜在旅游者的行为和特征,提出了一个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从国内情况来看,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客源地居民的行为特征进行的研究:保继刚早在1987年以行为科学为指导揭示了北京市居民的旅游动机、动力、决策、偏好等方面的特征,其后他还对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对宾馆选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吴必虎对中国城市居民关于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4条基本规律;许春晓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长沙居民周边休闲旅游和出游特征;王家骏研究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及旅游决策行为,得出了两点推导结论。其二是潜在游客类型或旅游形式入手探讨其潜在市场的规律:李丽梅、保继刚(2000)研究了中山大学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吴峰山(2005)调查了山西体育旅游潜在客源市场并提出发展对策。 我国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成果颇多,大量集中对红色旅游基本问题的研究基于红色旅游资源,提出发展对策,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问题讨论热烈,以红色旅游客源市场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相对较少。 无可否认,学生是红色旅游的主体对象,然而,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却难以找到研究学生红色旅游的行为特征的相关文献,针对落后地区学生红色旅游行为特征的研究更是鲜见,因此,对其的探讨将是红色旅游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从时间来看,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后,迄今红色旅游发展已逾三年,今年正好处于纲要的中期阶段,在这个时候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对红色旅游的发展作一个回顾性的评价,意义重大。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端,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改革开放以来,永州经济发展同全国虽亦步亦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先进地区,而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因此,将其作为经济落后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子2007年4月对永州市九中、永州市三中、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及湖南科技学院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涉及初中、高中、大专及本科层次,共发放问卷640份,回收580份,回收率90.6%,剔除非永州籍问卷及其它无效问卷,共整理出有效问卷488份,有效率为84.1%。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为人13统计基本资料,二为对红色旅游的认知、消费、评价等行为特征资料,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其中有关红色旅游的意向行为特征等问题以多选为主。 基础数据经SPSS13.0软件处理。共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对背景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出永州学生的人171特征;第二步,采用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针对学生对红色旅游的知晓状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第三步,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对永州学生的意向行为特征进行阐述。卡方检验是用于检验两个名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统计分析方法。P值表示检验的显著程度,P值越小,说明显著程度越高,本次卡方检验中所设定的显著程度为0.05。 三 数据分析结果 (一)背号数据分析 统计表明:男女比例分别为41.6%和58.4%;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5%,来自城镇学生的占24%,其他占1%;初中生10.o4%,高中生26.7%,中专生19.67%,高职生15.4%,大学生27.66%;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00元以下占3.29%,200—500元占3.48%,500—1000元占11.89%,1O01—2000元占8.2%,2001—3000元占7.79%,3001—5000元占8%,5000元以上占14.34%,不知道的占43.03%。以上数据男女、年龄、学历背景结构合理,来自农村的学生多、家庭年收入较低,均符合永州目前以农业为主、农村人13居多的客观情况,调查数据真实可靠。 (二)学生对红色旅游认知研究 1.了解程度分析。调查对象中,了解红色旅游的占45.8%、不了解的占54.2%。数据说明,不了解红色旅游的比了解红色旅游的学生更多,红色旅游宣传的效果堪忧。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显著度为0.05下,将性别、学历和户籍来源分别对红色旅游了解程度作卡方检验,检验值列入表1。 表1显示,仅学历和户籍来源地的P值小于0、05,即统计上认为,性别在红色旅游的了解上无显著差异,不同学历或户籍来源的学生对红色旅游的了解呈现显著差异,分析卡方检验的统计量得出,初中、中专和高职学生对红色旅游的了解的实际频数大于期望频数,而高中和本科层次的实际频数小于期望频数;来自城镇的学生比其它户籍来源的学生更了解红色旅游。 2.信息来源渠道分析。通过电视来了解红色旅游知识的比例最高,达到了60.1%。其它媒介按选择比例高低依次为他人介绍(17%)、网络(12.1%)、广播(5.8%)、杂志(2.7%)、报纸(2.2%)。 进一步经交叉分析得出,虽然学生获取红色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但在次要渠道的选择上有较为明显的分异:性别上表现为女学生更偏向于他人介绍和报纸;学历上表现为高巾和大学生偏向于报纸和广播媒介,初中生、中专和高职学生则偏向于他人介绍,高中生主要通过网络途径;从户籍来源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对红色旅游的了解渠道集中于电视,其它的媒介选择频率很小。 (三)学生红色旅游市场的意向行为特征分析 1.影响红色旅游出行因子的均值比较分析。影响红色旅游出行的因子共设计10个,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其中1分~没有影响,2分~有点影响,3分~一般,4分~很重要,5分~特别重要。经均值计算后按大小顺序将有关数据列入表2 一般而言,里克特量表1~5等级评分在1~2.4之问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赞同。从表2可以看出,永州学生进行红色旅游最为重视的是服务质量、讲解水平和知名度,其余因子均处于中立。 2.红色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特征分析。受测对象中,了解异地文化和休闲成为了学生红色旅游的主要目的,分别占47.6%和42.8%,这与学生处于受教育阶段渴望知识、紧张学习之余想放松这一现实情况比较吻合。 在旅游方式的选择上,成为首选方式的是和同学朋友一起外出旅游,占了57.1%,其次才是选择和父母亲戚一起(32.9%),最后是自己单独出游(10%),旅游方式的选择表现为友情彰显。 3.消费行为特征分析。将学生的红色旅游实际花费与意愿花费的数据经统计后列入表3,可以看出,学生的实际花费和意愿花费水平都较低,且选择频数按花费的多少顺序依次减少,说明学生无收入来源,对待旅游花费持慎重态度;再比较学生的实际花费和意愿花费可知,在100元以上的消费空间里,学生的意愿花费要高于实际消费,这说明,永州红色旅游学生市场的花费有拓展的可能。 4.旅游时空特征分析。有72%永州学生在红色旅游出游时间上选择寒暑假期,26%的人选择五一、十黄金周旅游,仅0.8%和1.2%的人选择了双休周一和周一到五外出,永州学生能理性地避开旅游高峰期,大量集中选择寒暑假外出进行红色旅游,而极少选择学习时间外出,这一方面表现出学生有要充实假期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永州学生以学习为重的心态。 在下一次出行的红色旅游景区的选择上,韶山以70.7%的选择频率遥遥领先,紧跟其后的是长沙的红色旅游景区,这说明景点的知名度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省会长沙对学生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四 结论 学生对红色旅游认知特征可表述为:第一、了解程度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第二、学生了解红色旅游的主要渠道是电视。说明尽管红色旅游曾经一度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茶地宣传,但在经济落后地区的效果却不理想,因此,要达到中央和政府的对红色旅游发展的要求,加强宣传是当务之急。经过卡方检验和交叉分析发现,学历和户籍来源地对学生了解红色旅游有显著影响,高中与本科学历的学生对红色旅游了解的实际频数小于期望频数,来自农村的学生知晓率相对较低,因此在实践中,除了继续强化电视的宣传功能外,通过报纸和广播加强高中与本科学历层次的红色旅游的宣传和教育,采用报纸或老师介绍等方式提高农村学生的知晓率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学生对红色旅游所表现的意向行为特征可总结为:第一、学生外出进行红色旅游主要受到服务质量、讲解水平和知名度的影响;第二、学生红色旅游出旅游时间集中在寒暑假期,偏向于采取和同学朋友一起的旅游方式,以增长见识和放松休闲为主要目的;第三、旅游消费水平低;第四、在下一次红色旅游景区的选择上,以韶山和长沙的相关景点为主。因此可以推测,在永州学生的心中,韶山和长沙的红色旅游景点的服务质量、讲解水平和知名度相对较高,各旅游企业可以考虑在寒暑假时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前往这些旅游目的地,选择水平较高的讲解员进行讲解。鉴于景点的知名度影响永州学生的出行,红色旅游的意愿消费较实际消费高,红色旅游从理论上应该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因此,应注意加强本地红色旅游的宣传,提高知名度,培养高素质的红色旅游从业人员,为本地红色旅游发展打下基础。 本研究的目的是全面展现永州学生红色旅游的认知和意向行为特征,重在“是什么”,对“为什么”等问题未能深入探讨,需要另文阐述。未来还应对永州学生红色旅游认知和意向行为特征做时间序列上的动态研究,揭示其历史演变规律。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虚拟机技术 摘要:信息技术经过数十年发展,实现了快速的更新换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促使各国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技术的巨大需求有驱使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传统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使用的多媒体课件较为落后,实践难度较大,而虚拟机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则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为学生提供教学与实践为一体的平台.本文主要对当前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中虚拟机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究,并对其具体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虚拟机技术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及实践多是在机房内完成,机房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设备,然而目前高校机房应用环境较为复杂,使用系统较繁多,然而目前高校机房多需要多种操作系统与多种应用环境,因此传统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上机学习的需要,这就需要探讨新的技术手段来进行解决.虚拟机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发展而衍生的产物,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实现学生高效学习. 1网络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而言,机房建设、管理在学生的实验系统中有着很大的比例,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较多,因此机房需要安装的系统及软件繁杂,这就导致机房管理及维护难度较大,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寻找自己需要的软件[1],具体而言,传统机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机器太多,学习时间有限 目前高校每个机房配备电脑数都在50台以上,这虽然满足了大班教学的需要,然而无形中浪费了学生学习时间.每台计算机安装一个软件按照1分钟来算,就算所有计算机只安装1个相似软件业需要很长时间,高校机房在整个学期承包了学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上机需求,几乎没有空白期,因此不可能允许学生在安装软件上浪费那么多时间. 1.2系统恢复难度大 计算机专业的维护课程主要是对硬件的操作,这就需要进行格式化、硬盘分区、配置网络环境、安装系统等破坏性操作,这就导致教学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如果在淘汰的计算机上进行试训,则面对这计算机不稳定,实验效果差等问题[2];如果在完好的计算机上操作,那么当前系统就不能用了,而一旦学生配置出现失误,那么计算机恢复成正常状态难度就不较大,别的学生上机需要就受到了影响.而本部分系统被计算机硬盘保护卡拦截,若装Linux系统,课程无法实现. 1.3学生课堂上练习受到限制 在局域网网组网课程中,按照组网的要求,需要多台计算机部署各种不同的服务器,而在网络设备的管理课程及网络设备配置时,需要配置路由器及交换机,从而实现网络互连.在课堂中,一般是将学生分为小组学习,而网络设备在日常的使用及学习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而课后依靠学生来主动联系难度更大.目前高校讲解在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时,如木马、病毒等仍然依靠理论进行,效果甚微,如果在系统中种植木马病毒供学生学习训练,必然会对系统造成较大的损坏.除了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外,计算机专业课程传统教学也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部分课程在学习时主要依靠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因此部分新系统无法演示操作;②多系统、多环境安装难度大,机房需要的系统较多,而新系统不断的更新,这就使得机房需要安装的系统越来越多,像最新的WindowsServer2008R2、Windows7新版本,维护及难度较大[3];③学生在上机时随意安装QQ聊天、电影、视频等软件,不仅学习效果差,而且为管理带来了较大的负担;④多软件版本问题也是一项重要问题,有时学生学习时,即使是同一软件,然而由于课程不同因此需要的版本就不同,同时一个产品的不同版本也无法实现“共存”. 2解决问题的传统解决方案 为了缓解机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机房管理的成效,一般高校机房用计算机都会安装“还原卡”,通过还原卡来实现网络克隆、多系统启动等,从而实现对机房的维护.对于一些普通机房来说这一方法方便且有效,只需要在机房的建设初期将系统安装好,这样当共同网络环境下,一台计算机无法使用时,通过其他任何一台正常工作的计算机,在网络传送功能作用下,将其计算机系统传送到无法正常使用的计算机上,就能够实现安装系统、软件的重新安装,然而这一做法在专业机房并不适用,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无法完整支持某些系统,目前高校机房内电脑锁使用的还原卡由于时间较早,因此对于Linux操作系统、WindowsServer2003操作系统、Vista等系统并不支持,有的高校还原卡经过更新,能够支持这些操作系统,然而也会导致硬盘空间被占用太多,因此系统还原时速度太慢,无法教学需要.②软件更新耗费时间较长,计算机网络专业使用的专业机房,需要跟上软件更新的步伐,这就导致了软件更新及安装过于频繁,可能过了一个星期就需要对软件进行更新或者安装新的软件,每一个软件的安装都需要完全传送当前的整个系统分区,长期下来必然会损伤硬盘,导致硬盘的使用寿命明显缩短. 3虚拟技术及虚拟机 3.1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较为宽泛的术语,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发展,虚拟化是指资源的抽象化,是一种逻辑角度出发的资源配置技术,计算机设备在虚拟平台运行,对软硬件资源差异性进行屏蔽的一种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物理隔离软硬件,从而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降低运行成本.虚拟机技术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在主机操作系统或者计算机硬件上嵌入精简软件层,在对虚拟化管理程序调度时,软件层能够动态透明的公国,保证了不同的操作系统在同一台物理机上的实现.目前虚拟化技术可从应用领域(存储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及网络虚拟化)及层次角(作系统虚拟化、硬件虚拟化及应用程序虚拟化)两个属性来分类.目前边缘路由及企业核心网络较为普遍的使用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器能够整合企业的所有存储资源,而客户则通过逻辑存储设备进行访问.服务器虚拟化常使用基于主机的虚拟化技术及全面硬件仿真系统的虚拟机.而在网络专业教学时,主要运用软件模拟器及虚拟机这两项虚拟机技术,有时为了达到更好的仿真效果,会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3.2虚拟机 虚拟机其实是一种软件,通过已存的系统,由虚拟软件模拟出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运行在完全隔离于主机环境的计算机.虚拟机监视则是在操作系统与物理计算机之间插入的软件抽象层,是实现虚拟机技术的核心.通过虚拟机,能够在一台主机上虚拟出多台计算机,而通过网络后,每个虚拟出的计算机上能够安装类型不同、互不干扰的操作系统.近年来随着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一些学校在多媒体教室内、实训室内设备缺少时,广泛应用这一技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虚拟机软件主要有的VirtualPC、VMwareWorkstation两种,它们能够支持Win2003、WinXP、Win7、Win8及Vista系统,然而一些较早的CPU并不支持新版本. 3.3虚拟机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教师可通过一台虚拟机主机来创建多台虚拟机,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教学时更加方便;通过虚拟机技术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实践能力增强;通过虚拟技术能够实现在单机上组件网络,从而虚拟出近乎真实的网络实训环境;通过网络硬件设备的模拟,可有效节约教学成本;通过虚拟机技术教师能够对更好的进行管理,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娱乐活动. 4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中虚拟机技术的应用 4.1计算机维护实验 课堂上在进行硬盘的格式化、分区、系统安装等操作时,计算机会受到一定的破坏,磁盘容易受到损害.虚拟机教学是通过真实硬盘中的文件形式,无论任何操作,都不会对真实的硬件造成损害.虚拟机系统拥有CPU、BIOS、硬盘及内存等设备,学生在进行常见操作时速度可更快,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而且不会对后面课程的正常进行产生影响,同时管理员的工作负担明显减轻. 4.2局域网组网实验 VMware虚拟机共提供三种网络连接模式,其中主机模式下,宿主机能够和虚拟机组成专有的局域网,虚拟系统隔离与真实的网络.桥接模式下,宿主机与虚拟机的IP再同一个局域网内;网络地址转换模式下,虚拟机能够利用网络地址转换这一功能,通过宿主机来对外部网络进行访问.在局域网组网过程中,虚拟机可建立多台互相独立的虚拟主机,在对不同的系统进行操作时,需要依靠网络通信这一途径,同时需要增加虚拟网卡、虚拟交换机等,从而模拟出逼真的网络环境[5]. 4.3网路设备试验管理及设备配置 网络设备配置及管理试验中能够通过真实的交换机及路由器来试验,同时可通过Dynamips、Tracer及Packet等模拟器软件来对教学进行模拟.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若需要可结合模拟器软件及虚拟机软件,高度还原实际的完整网络环境的效果.也可与真实的网络结合,在一台模拟机上模拟出与真实环境类似的网络拓扑结构. 4.4网络安全技术试验 网络病毒如木马等主要是依靠网络传播,因此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掌握网络安全技术十分必要.在进行网络安全技术的实验中,可在虚拟机上进行,使学生通过木马病毒、网络攻防、Sniffer抓包等实验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直观掌握病毒知识.教师可模拟黑客攻击的手段及场景,使学生观察黑客攻击的原理,并讨论出解决方案,使其系统掌握安全防御的知识. 5结束语 虚拟化技术弥补了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传统教学中的缺陷与不足,是实践教学的高效辅助工具.在专业课程教学时将虚拟机引入,能够减轻管理员的工作强度,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及思考能力明显提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业水平,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中可大力引进虚拟机技术来完善教学. 作者:蒋帅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但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却越来越少,原因何在,本文从学校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教学目标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检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设置;层次教学;多元化教学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需求很大,而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对口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少,同时也导致了招生困难。分析形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的学生特色不突出,学生能力差,不能够很好地胜任各种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学校生源文化基础差并且纯在较大的差异。技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初中生,大多数又是升入普通高中无望才选择职业学校学习的。这些学生基础都很薄弱,且他们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职业学校如果仍按照传统的《中职教学计划指导方案》或与其类似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效果肯定较差,教学目标难于实现。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一些技工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呈现出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及手段相对滞后等现象,造成了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目前社会对中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需求在“网站建设和管理”、“中小型网络互连与网络维护”、“网络组建工程”等这样的岗位上。而职校中这样的课程不多。 (三)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近几年有关部门进行的中职师资队伍的调查,目前技工师资队伍主要突出的问题为:师资总量严重不足;老师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为高校毕业生,缺少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老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比例等方面出现很不合理的比例。 (四)实验、实训设备缺乏。目前很多开设计算机网路专业的职业学校,都没有建立专门的网路实验,有些学校尽管建有这样的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也主要是一些旧设备,而且数量有限,根本胜任不了培养计算机网络应用合格人才的要求。 二、建议措施 (一)教学对象分类及教学目标多元化、分层次,以满足不同类别的学生需求。主要思路是: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实际能力与需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习惯,根据学生中考成绩及特长,将学生分成A、B、C等类,制定多元培养目标,加强文化课、专业课学科教学的针对性,不搞一刀切,实行分层教学。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材种类多、内容层次差别大,选用教材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技能课上让学生多联系、多时间。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提高学校教学的效果,较快的效果,较快达到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制定多元教学目标,根据市场的需要,优化课程设置,进行分层教学。当前我国人才市场急需的计算机应用的领域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如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软件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试与维护、计算机网系统规划、安装与配置、网络工程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信息安全、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管理人才等。职业学校应根据以上市场的基本情况,结合中职的生源及中职学校的自身条件,选定合适本学校教学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如网站建设与管理、中小型网络建设与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等作为培养目标。对于以上岗位,分别制定其培养目标。“网站建设与管理”的能力目标位能够胜任一般网站的建设工作及网站的日常维护:“中小型网络的建设与管理”的能力目标为能够胜任中小型网络的建设与日常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目标为了解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与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能力。对于成绩较差学生主要完成“网站建设与管理”模块的相关课程的学习,这个模块主要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平面图像处理”、“二维动画设计”、等这样难度不是很大的课程,各门课程的学时可以适当增加,技能训练课上可以反复练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完成“网站建设与管理”及“中小型网络建设与管理”俩个模块的学习,对于这部分同学,由于内容增加了很多,各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时都要做合理的安排,课程不要开设太多。成绩很好的同学在以上俩个模块的基础上可以增加“网络信息安全”模块学习。按照这样的方式制定多元化分层次的培养目标,使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各不相同的同学,毕业后都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 (三)搞好师资质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时提教学质量保证。面对师资总量不足、双师型教师官却、专业课教师数量较少这样的情况,可以采用俩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有计划地进行自培;二是有针对性的引进,尤其是要引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级人才,成为中职教学中的实验、实训教师。在学校自己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计算机网络公司挂职锻炼,参与工程项目等多种形式的锻炼学习,并鼓励教师参加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各种认证,获取各种岗位证书。只有教师自己的技能水平提高了,学校才能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 (四)计算机网络实验实训实施是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条件。学校必须购置一定的数量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以走出去,和各种计算机网络应用较为集中的厂矿、公司等(例如网络公司、电信、大型工程等)合作,在校外建设一些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前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较少,有些课程的实训主要是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这使得老师上课时学生不认真听,教学效果很差。去年学校通过有关渠道筹集了300多万,购置了计算机和各种网络设备,建成了计算机网络实训室、多媒体应用实训室和网页制作实训室等,现在很多课程都在实训室进行,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老师的时间教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今年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就业和招生都有了很大的起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一个社会需求旺盛的专业,只要认真搞好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认真合理设置好教学计划,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各种网络实验设备,因材施教,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前景定会是一片光明。 作者:潘光生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劳动技工学校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网络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并对网络技术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进行全面的改革,从而适应市场需求。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社会中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作为培养的依据,同时强调实用性,突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顺利的就业。本文结合目前高职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情况,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研究。 一传统高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 传统的高职类教学一般都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忽视实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讲解理论基础,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践则是一笔带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在学完这门学科时还是不知道如何去应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实践项目内容涉及到了网络设备、网络环境等,如果按照教程来完成相应的实践操作很难实现,因此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来操作,从而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陈旧的知识缺乏时代感 随着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相关的知识也日新月异,但对于高职类的教学内容却还是相对陈旧,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反映新的知识与新的技术。甚至还有的学校还在沿用着十几年前被淘汰的互联网技术与理论,从而导致了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于企业发展过程所不断出现的新变化与新的要求。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缺乏整体性 传统高职学校的教学过程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来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对于整个知识点前后的衔接与联系方面表现的比较疏散,从而使得知识点比较孤立,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也只能孤立的看待问题,缺少了对知识的整体性思维,从而影响到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效果,加之对相关项目内容的实践,既影响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作为高职类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把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是很难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四)单一化技能化的老师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的需求 尽管在教育改革制度的背景下,很多的高校都加强的对老师多方面能力培训的力度,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依然很低,特别是对于具备多技能的“双师型”的老师,由于大部分的老师都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也无法很好的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因此,在具体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教学内容滞后于知识的更新等情况,严重的影响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五)对口专业实训基地比较紧缺 每一个高校都有着固定的教育经费,对于学校对口专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学校经费的影响,因而使得高职类院校中,仅有的几个对口专业实训基地而无法满足于众多学生的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也无法加大对学生实践教学力度的培养。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工作经验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实践教学,或者无法取得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对于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实践教学一般是组织学生实习,或者是在学校内进行仿真实训,以及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实践活动,但尽管如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与培养也只是处于放羊或者是走过场的状态,因此,目前高职学校中紧缺的对口专业实训基地的教学情况,很难完成学生在校期间对职业实践能力的学习与培养,从而导致了学生即使毕业之后,依然无法在短时间内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 二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生的供求状况 (一)北部湾经济区所需人才的要求 在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就业情况,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扩大,对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型的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企业,尽管已经通过了各种政策加大了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但仍然无法满足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并且人才需求的行业多集中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行业等,目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在北部湾经济区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尤为紧缺。 (二)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生就业效果 尽管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整体上发展都不错,因此很多人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随着企业的发展扩大而不断增加,本应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保持良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北部湾经济区依然存在着企业找不到符合标准的人才,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等问题,经过相关信息的了解,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用人单位对于所需人才的要求在不断的增加,而由之前的以学习成绩为主慢慢的变成了对学生具体实践能力的重视。而在实际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实践的缺乏,导致了很多的毕业生知行脱节的情况。由此可见,作为高职院校,应当把实践教学体系与相关企业人对人才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出用得上、干得好的技能型人才,有效缓解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找人难、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体系合为一体 在教育制度的改革下,高职类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在进行相关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时,应当确保所构建的教学体系科学化、合理化以及适时化。首先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学生毕业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过程中,要与社会与企业的需要相结合,并进行适时的调整,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其次就是把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校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力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另外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与当人才市场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与招聘标准为培养目标,进行适时的调整教学标准,并强调出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 面对紧缺的“双师型”老师,不仅要做到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指导专业实践。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老师,要进行内部的挖掘与培养,鼓励老师要通过提升学历、学识等来不断的学习,从而改变传统的单一化的讲授型的课堂,并鼓励老师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使得他们的专业得到锻炼。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引进专业的老师,特别是技能方面优异的,有着比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与行业从业经验,另外,还可以聘用兼职老师或者是客座教授、专家等,从而确保高职院校建立起一支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有效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实行职业资格证与职业能力的鉴定 对实践教学结果的检验,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其考核方法一是学校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以及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形成,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评,建立起学历资格与职业资格合二为一的职业资格证的制度;二是通过社会的检验,由企业进行来评价,并建立起严格的学生职业技能的鉴定制度,而且学生进入单位后可以很快的进入到工作状态,有效的减少了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期。 (四)加强实践教材、实验实训环境建设,实行校内仿真实训 实习实训的环境建设是构建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理念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学校提供实训设备保障,并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使用,从而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服务平台。另外,实践教材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办学水平,因此,在实践教材的选择上要紧密的结合社会与企业用人的标准,从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此同时,注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与更新,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实行校内仿真实训,通过创设出来的职业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的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既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又能够有效的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五)开展顶岗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在开展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企业所提供的专业对口的岗位数不多,或者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老师无法进行一一跟踪,并进行适时的指导。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先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所提供岗位的要求标准,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同时,还可以邀请企业的一线从业主管或者是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相关岗位知识的培训讲座,并选择合适的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而提高顶岗实习效果,促进北部湾经济区人才紧缺的情况。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了高职院校中教学活动的重要一部分,而且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效果,以及对人才的培养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前提下,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况以及学校自身,合理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质量,最终提高学生毕业的就业率。 作者:蓝振师 陈忠伟 陈雪 朱家全 彭小英 单位: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 【摘要】现在很多高校在建设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时开始从办学定位和课程等方面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的计算机领域对物联网的专业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而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则对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模式。物联网的技术是通过利用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并且充分结合其他学科的优势的一门网络技术,这种技术在现代社会上有很大的使用范围,因此高校要加强技术分析,通过引进该技术来培养该专业的人才。 【关键词】物联网 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 学科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引领着互联网在新时代的要求下不断进步,高校在建设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时候需要构建符合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在培养人才的道路上既要利用高校的优势学科,又要明确该学科的发展方向。 1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 物联网技术的自身原理和计算机技术有着很大的共通性,这种网络信息系统有着很强的技术基础,并且在融入高校的相关专业时需要充分分析传感器网络技术,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了解该技术的技术构成。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现有状况发现该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的网络层和应用层,并且该专业有很多的基础知识是适用于物联网技术的,因此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还需要增加感知层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从整体上具有运用物联网技术的可能性。在高校中设置物联网方向并不是要彻底改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调整具体的内容,这样使二者有效地结合。在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中增设物联网方向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市场需求,有些高校只是盲目地效仿其他高校的做法,没有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材的特色,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很难制定符合标准的专业培养方案。 2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网络工程人才 不同区域的市场对于网络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学校在开设物联网技术方向的相关课程时需要建立符合技术特点的课程体系,而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要根据学校的硬件设备和优势专业来判定。和其他的专业方向一样,网络工程专业也要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创造一定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行专业的实践训练需要学校提供现代化的实验室,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开展评价工作时要根据行业的具体要求进行,很多计算机行业对于人才的个性化特点有很大的要求,因此学校不仅要通过教学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要使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的时候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完成行业的操作。高校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时需要专门教材的配合,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不仅要求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和企业开展合作来加强教材的针对性,专业的教材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岗位的要求。 3完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 3.1专业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科学的素养,而且还能从事多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这种应用型的人才在很多行业都有很大的需求,比如说在信息产业和轻工行业。高校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培养目标包括很多方面技术的掌握,不仅包括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还要有技术推广的能力,这种技术的推广主要表现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衡量该专业能力的标准有很多方面,其中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工程的理论是最基础的环节,而物联网感知层的相关知识的获得是制定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关节,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会检索文件,了解一些基本的软件编程程序,综合这些方面可以有效地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 3.2课程设置 物联网方向的课程需要根据现实社会的信息来设置,除了已有的网络层和应用层知识的传授,感知层的相关知识也要纳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课堂中去,网络技术的知识不仅包括原理的分析,还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程序的设计。对于物联网三个层次的知识的掌握,该专业在课程结构上要突出行业的特点,并且适当增加一些网络课程,比如说无线自组网应用课程,这些课程的加入可以学生的技术处理能力。 3.3专业实验 物联网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成熟技术能力的掌握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置专业的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在进行专业实验时要按照标准的步骤进行,首先要完成毕业实习,在设计课程之前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练习,企业的生产实习要在学生的论文之前完成。物联网的实验有很多种课程设计,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比如说网络系统集成课程设计是一种运用很广泛的专业实验。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因物联网应用领域的高速扩张而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结合高校优势学科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新思路及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网络工程人才,分析总结出完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并且社会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对物联网的技术有很大的需求,而高校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场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学科优势,从而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制定有特色的方案。以上的浅显之见希望能给相关的业内人士提供一点参考借鉴。 作者:帅军 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改革 1引言(Introduction) 关于实践教学,目前有两种认识,从广义上讲,凡教授实际工作中所涉及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知识的教学活动,都应划归为实践教学范畴。狭义地讲,实践教学是在一定实际工作现场的设备或仪器上,并在教师或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1]。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弱电工程制图》实践课程为例,论高职院校实践课程改革的应用与研究。 2《弱电工程制图》课程的内涵(Theconnotationofweakcurrentengineeringdrawingcourse) 弱电工程是指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桥梁,综合配置建筑内的各功能子系统。它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信息网络系统(INS)、通信网络系统(CNS)、智能化集成系统(IIS)、安全防范系统(SAS)、火灾报警系统(FAS)、住宅小区智能化(CI)、家庭控制器(HC)以及控制网络系统(CNS)。弱电工程制图是工程实施的主要依据,它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具有规范、统一的图框、图例、符号、字体、线条和标注方式方法。弱电工程制图有三类:弱电系统图:弱电系统中设备和元件的组成,元件之间相互的连接关系及它们的规格、型号、参数等。弱电平面图:决定弱电装置、设备、元件和线路平面布置的图纸,主要包括防盗报警装置平面图、电视监控装置平面图、综合布线平面图等。弱电系统装置原理图:说明弱电设备的功能、作用、原理的图纸,通常用于系统调试,一般由设备厂家负责。《弱电工程制图》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安防方向)专业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它以AutoCAD2013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以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与施工08X101-3、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图集97X700)为行业标准与规范,对公共建筑、住宅及小区进行智能化弱电工程设计,如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 3实践教学(Practicalteaching) 3.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国外,实践教学思想及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美国的MIT,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工业界的实际项目实践,学校被称为是“动手”的地方,学校鼓励学生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承担风险的“探索者”。德国FH与企业密切合作实践教学办学制度;加拿大的“以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DUCUM分析课程开发为途径设计的实践教学计划;英国的“三明治”的实践教学模式[3]。 3.2国内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理论研究和观念层面: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主体教学的地位已经确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对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已经推向构建中国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发挥和挖掘其功能和作用的阶段。实践探索层面:在借鉴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我国职业教育正积极探索建立有自己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3.3《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 《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下进行的教学设计。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学生在能够熟练识读建筑平面图、立面图以及剖面图的基础上,运用弱电工程原理知识,根据国家建筑标准与行业规范,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AutoCAD进行音乐/广播系统、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弱电系统设计,完成弱电平面图和弱电系统图的绘制。 4《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方案设计(Thedesignofpracticalteachingschemeforweakcurrentengineeringdrawing)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对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进行设计。 4.1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整合 弱电工程是电力应用的一个分类,普通高校及其他职业学校将弱电工程作为电气或建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而弱电工程设计,需要通过CAD图纸来进行表达,因此,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开设弱电工程方向的相关课程,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建筑平面图,并掌握弱电系统原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利用AutoCAD软件进行弱电工程设计,绘制弱电工程平面图与系统图,如视频监控系统等;因此本课程将电气或建筑中的弱电工程知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整合。 4.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重构 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在公司中为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它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但内部结构又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真实的典型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对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进行解构,在学科体系中去提取适度够用的知识,并与工作过程进行整合,通过系统化和结构化整合设计后的工作过程教学,指导学生逐步经历获取信息、比较决策、拟定计划、实施行动、检查校验、评价反思这样完整思维过程训练的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强调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任务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研究,完成《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发;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完成《弱电工程制图》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弱电工程制图课堂教学,搭造有效的学习平台,形成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尝试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际效果;成立弱电工程制图工作室,承接企业子项目,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4.3对实践教学的探索 弱电工程设计以弱电工程原理为理论基础课,借助于土木工程建筑识图与制图知识,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弱电工程设计平面图与系统图。其中,建筑、安防、综合布线等行业规范也是弱电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设计《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方案。 5结论(Conclusion) 通过在《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配套核心课程建设的数字化资源建设遵循课程建设标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形式制作、、使用,以促进教学为最终目的,打造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又快又好地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 作者:徐敏 蒋伟梁 单位: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系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1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所占话语权的比例 要想提高计算机网络课堂的课堂效率,那么必须要对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课堂进行相关的课堂改革,使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堂能够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身的网络思维,并能够加强对于相关网络专业技能的素养。而要想进行相关计算机网络课堂的改革,那么就要首先从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所占话语权的比重开始。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一种实践操作要求很强的能力,单纯的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很难满足对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所以一定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各种学习问题,使学生不会因为相关问题和理论知识的不理解而在日后的应用过程中落入到十分尴尬的境地。增加学生的话语权就是要教师适当的减少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多多的与学生进行相关的共同与了解,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明白学生希望学习的地方,以免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进度,从而耽误到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 2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 教师作为进行教学最直接的工作者,如果没有较为强大的专业技能素养作为相关教学的基础,那么就很难帮助学生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这也就会使得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堂很难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从而耽误了相关学生的学习与提高。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既要求相关老师要具备极高的计算力理论知识素养,又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知识,只有这两个方面都能够达到要求的老师才能够帮助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加强相关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想加强对于相关专业老师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定时定期组织进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老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让老师能够明白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最新的理论发展潮流,从而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二是要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师组织考试,让老师不断的有教学上的压力,从而能够不断的进行自身教学技能的培养。 3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专业思维的能力 现行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少会重视对于相关计算机网络专业思维模式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够学习到的大多数都是技能而不是思维,这样一来当学生离开老师以后就很难再有专业技能上的提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如果不能够建立起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被时代抛弃是注定的,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于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关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思维。首先,是要在课堂之外注重引导学生对相关计算机网络的书籍进行阅读,使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的习惯。其次,则是要让学生主动的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能够不断的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形成一种习惯。通过这两种方法,学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思维上的惯性,不断的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与思考能力,从而养成属于自身的一种计算机网络专业思维能力。 4结语 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当下社会一种热门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也是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目标,如果不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素养和计算机网络思维能力没那么学生就会在社会竞争中落入到下风,不仅如此还会影响到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所以一定要对现有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堂进行改革。 作者:李佼辉 于新奇 柳雲莉 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探微 1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2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特色,针对性不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特色,而我们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教育所学的知识过多,范围太广,没有针对性培养,造成学员就业针对性差,适应能力降低,无法从事专业水平较高的任务。并且计算机行业是个高速发展的行业,而我们的高职计算机教育不注重开发,课程一成不变,闭门造车。所以,我们毕业生感觉好多所学内容与实际存在差距,不能胜任专业技术的工作。 1.3教学方法与途径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与学校所施行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途径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纵观世界上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无不在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性改革。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独特性,照搬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还不足以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无法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出现重复教学状况,教学成果不明显,教学效率较低等一系列“水土不服”现象层出不穷。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途径过于单一,严重偏向于理论教学,社会企业实践机会太少,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方向,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严重影响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阻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譬如OSI七层模型部分的教学,这一块理论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困惑:七层模型用来干什么?它在整个计算机网络中处于何种地位?之所以学生会产生这种困惑,主要是因为该部分内容很难以通过理论讲清楚,学生也难以通过理论知识来形象的构建出来。理论与实践的不一致使得学生无法对理论知识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与用难以联系起来,很容易出现学完了不知道用在哪。 2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贴近社会与企业的需求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在慢慢推进。但就目前而言,该专业教学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对学科的分工要求越来越细,当今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目标显得过于笼统,专业的定位不明确,教学目标太模糊。所以我们首当其冲的要解决教学目标和定位问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要贴紧社会与企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 2.2教学内容以能力为主导、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 根据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的发展缺乏特色,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能力高低,和就业的岗位对人才知识的需求来整合我们的高职教育,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并且教学应着重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这样学生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这样的学生就业才有竞争力并且就业后在工作中也能够有更大的发展。 2.3教学方法以行动为导向,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培养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积极创新探索是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的高职教育老师应该尽可能去改变以前被动的教育方法,去迎合这种新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且,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生产一线专业人才,是一种面对企业的定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能否适用于企业的需要是判断高职教育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必须贴近企业,让教学与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校企合作的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 2.4实行网络式教学 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制度中一直以来都延续使用的,它比较重视课堂的讲授过程,需要学生对大量的理论知识进行记忆,从而忽略了专业性教学的实际应用教学目的。近些年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工具媒介开始出现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环节中。Internet可以说是《计算机网络》最好的教学模型,以网教网能够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网络上的新技术一时间很难以在教材上出现,毕竟教材的改版还是无法与技术的推进速度相匹配,这些新技术教师就可以通过Internet及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此外,Internet海量的数据库能够给学习者提供充分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但对于《计算机网络》教学,Internet只是辅助性工具,教师可以用Internet作为模型,向学生教授计算机网络中的多种应用。譬如邮件的发送与接受过程、网页的HTTP设置、IP电话的使用等等。 2.5加强学校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优越的实验环境 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验室是关键,是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虽然当前很多职业院校难以拿出资金来完善实验室配置,但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更好的就业,学校在资金投入上一定要有侧重点,根据学校课程教学的需要来相应的完善实验室配套设施,优先升级实验室硬件。 作者:李冬根 单位: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提升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能力探究 1基于CDIO模式在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研究背景 每个方向均有不同的专业课程支撑。特别是实践课程在高职三年的学习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使用CDIO模式对实践课程的改革可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先构思再设计后实现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其他的应用型专业相同,网络技术专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很难应用到实际的工程中去,甚至一些学生在找到一份工作后又不得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近两年来笔者和本教研室的老师们针对08、09、10级的学生参照CDIO模式对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课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2用CDIO模式改造传统的网络专业教学模式 该文针对高职网络专业中的一个方向“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为例来论述CDIO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的影响。CDIO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工程实践环节的每一个步骤(包括工程构思、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4]。实行“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方向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教学时基于该方向的核心课程群来建造的。首先,把分散在该方向的核心课程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不是在孤立的学习某个知识点,而是通过工程实践来获得该领域的综合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2.1用CDIO模式改造网络专业传统课程 笔者以该方向中的一门核心课程《网络设备与网络管理》为例来阐述CDIO模式如何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造的。课程设置的岗位能力训练均来自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学生能较快的适应企业网络管理员和网络工程师的职位。在建立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及教学目标时,笔者及教研室的老师去参观调研了一些中小型企业。了解该单位的用人需求,同时邀请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环节和考核环节的设置。本课程共分为8个训练工程项目其中包括38个训练情境。课程项目一从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各种常用设备开始,如:双绞线、光纤、光纤收发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当学生对这些设备的特性和用途有了初步认识后,课程会安排一次设备到货验收的模拟场景。学生在对设备验收的过程中进一步的了解和使用常用的网络设备。 课程项目二为构建一个小型的局域网,该项目主要解决用户节点在50个以下的小型网络的组网和建网工作。学生在组建网络之前需要经过思考,设计出一个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并使用工具软件实现。接着学生从最简单的网线做起,动手做出各个类型的网线(包括光纤的制作)。让学生了解简单的HUB、二层交换机的安装配置及其标准。该项目理论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分组构思不同的拓扑结构进行小型企业网络的设计安装与调试。课程项目三为一个校园局域网的构建,该项目首先带学生参观学院的中心机房。在机房中给学生讲解学院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和所使用的核心交换机型号。学院的网络管理员和教师共同授课给学生讲解在校园网内如何配置核心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接入层交换机。同时学院的网络管理员结合平时的工作经历给学生讲解如何维护和管理校园网。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分组规划不同拓扑的校园网并实现。课程项目四教师带学生去参观一个规模在200人左右的公司,请企业专家来给学生讲解构建中型企业网络所需用到的网络设备及其配置。在参观结束后学生同样进行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静态路由、RIP/OSPF等路由协议。在完成这些根据CDIO模式设计的工程训练项目后,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中小型局域网的配置与维护还可以在参观和企业教师的讲解下,了解企业对于网络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岗位的职责。同时,实践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还培养了他们的协同工作的能力。 2.2以CDIO理念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 通过在校的基础知识培养、职业基础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后于三年级的第二学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阶段。这个培养阶段为学生真正进入企业的提供了一个过渡的平台。与本专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的企业有20多家,不仅有像H3C、华为、TP-LINK这样的大型企业,还有规模在10人左右的小型企业。以杭州H3C公司为例,该公司在本专业设有“H3C网络学院”,学生在大二的课程中即可学习该企业的认证课程,学习后经过考试还可以获得该企业的网络工程师认证。在顶岗实习中,有些学生在该企业完成顶岗实习环节,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毕业后可以留在该单位任讲师、工程师等职务。同时学生还可以自己创业发展,学校也给学生创业提供了相应的孵化器。在与这些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时,学院要求企业同样按照CDIO的模式对这些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培养。并给这些学生安排相应的校外指导教师,让学生对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同时,可以将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在校内建立该企业的实习基地。这样可以加强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共赢。在校内,如果学生在孵化器内创业,学院同样安排专业教师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2.3以CDIO理念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网络教研室的教师基本都是接受传统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在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都比较强。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企业的工作经历,做实际工程的经验非常有限。为了更好的推进CDIO在本专业的实施,学院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去企业参加顶岗实践半年。教师在企业中结合工程实践,把原本理论性的东西实践化,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很多工程实践的经验。网络专业为了配合CDIO理念的实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对本教研室的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1)定期邀请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在学院讲课,并选聘“企业骨干教师”和“企业专业带头人”参与教学计划和课程改革。2)选派一线教师去国内职教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并每年利用暑假选派教师到国外学习先进职教经验。3)学院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上向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倾斜。目前,网络教研室的专业教师都积极参加一些知名企业的培训项目(如:华为的TD-SCDMA国培项目等),并积极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来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在近两年来,网络专业教师使用CDIO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指导的学生多次在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3总结 CDIO模式在高职教育改革中是一个新事物,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对CDIO模式应用也处于探索阶段。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于2010年来推进CDIO模式的改革以来,建立了一批实训基地,推进了一些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相信我们通过CDIO模式改革使学生能更好的融入企业,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对我国的高职教育改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作者:袁学松 方继才 张静 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优化策略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在全面建设的过程中,已积极转变了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设置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对于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进一步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而发展起来的物联网技术与其他多种学科优势相互结合,成为新型的网络技术。该技术实际使用的范围较为广泛,所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也同样需要强化技术分析,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全面培养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基于此,将物联网技术作为研究背景,重点阐述了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途径,以期有所帮助。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学科建设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究其原因,科学技术创新速度加快,若国内科技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则会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范围内的地位与经济实力,也同样会制约国家发展与进步。为此,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必然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高校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想培养出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大部分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都引入了物联网技术,并且确定了该专业建设方向与目标。 1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已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建设状况可以发现,计算机网络工程在实际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并不健全,而且教学规划并不科学与合理,物联网技术方面的师资严重不足,甚至在实验室设备方面也有待完善。以上问题都对国内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以及培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高校对于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并不重视,形式化严重。根据上述研究与分析可以发现,这也是国内计算机人才缺失的根本原因。为此,要想实现高等院校对物联网技术的充分利用,确保计算机网络工程项目得以科学合理地建设,就必须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效采用正确方法,不断增强高等院校观念与意识。因为高等院校是计算机专业人才集中的场所,因而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以保证学生能够更主动地探索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建设途径,实现该专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路径 2.1物联网发展方向的确定 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物联网技术当中包含互联网技术,同样也包含射频标签与传感器网络技术,有效地实现了物和物以及人和物之间的智能化沟通与对话,同时构建现代化网络信息系统[2]。以物联网技术为切入点展开分析,要想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发展,就一定要有计算机设计作为重要基础,因为计算机学科是推动物联网知识完善的前提。站在物联网技术结构角度分析,物联网技术可以细化成三个层次,即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实际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更关注对学生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引导,通常都是将设计和搭建作为核心,营造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氛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物联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中并未得到充分运用,反而是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更为突出[3]。所以,要想将物联网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那么专业工作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知识以及资料,同样也应确定物联网技术未来发展的具体方向,正确认识物联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补充应用层以及感知层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专业人员还需要合理借鉴传统计算机网络工程具备的优良特点,有机融入物联网技术,进而不断调整并改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内容,全面培养物联网技术的专业人才。 2.2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局势变化速度较快,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各方面人才培养,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已逐渐成为国民关注的重点。但是,因为不同高等院校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因而在计算机网络工程教学方面同样存在不同之处[4]。在这种情况下,培养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时,教育部门必须要构建更为健全的教育教学机制,同时配备充足软件设施以及硬件设施。另外,因物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范围较广,所以高等院校在计算机网络工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分析物联网技术,同时构建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必须保证计算机网络工程教学形式改革的合理性,并且因地制宜,才能够更进一步创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保证调动起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这样一来,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并培养专业人才才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2.3网络工程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健全 要想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网络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高等院校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更加完整与健全的网络工程培养模式。根据实践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网络工程的培养模式的具体组成有四个部分,即人才专业地位、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机制以及知识结构[5]。而在以上四个组成部分当中,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机制占据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高等院校只有全面创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才能够与时展需求相适应,进而构建更具特色优势的网络模式,正确指导并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也只有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更加完善,才能够及时发现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弥补。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某高等院校为例,其内部设立了“食品营养与安全”以及“工业发酵微生物”等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并且在食品科学以及生物工程等相关领域取得了理想的研究成果。基于该院校所具备的优势学科,即食品与生物工程,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就可以将食品安全和生物发酵控制物联网作为应用领域,与食品学院以及生物学院中的专业教学资源相互结合,拓展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方向。而在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将轻工行业物联网的应用作为主要特色,构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机制。 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优化策略 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并不仅局限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样可以将其融入到其他专业当中。为此,各高等院校应积极构建更具特色与优势的网络工程建设培养系统[6]。与培养的实际状况以及资料数据相互结合,确定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培养目标,全面创新课程体系。除此之外,还应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发生的变化,适当调整计算机教学大纲,有效补充传统教学方案内容,以保证为学生创造更加理想的学习条件,确保教育教学的特色,在毕业以后学生能够彰显自身实力,提高就业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实力。 3.1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基于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应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作为重要对象,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保证学生可以在毕业以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轻工行业、科研单位以及信息产业中,成长为更具专业行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此过程中,需有效培养学生的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基本理论以及应用能力,以实现系统化地集成和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提高自身的物联网工程实践水平。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掌握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网络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以及方法,并具备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2)全面掌握传感器技术以及无线通信等相关物联网感知层关键技术的知识以及技能;(3)具有各种类型网络系统运维能力,并具备较高水平的分析、开发以及设计的能力,同时软件编程的能力要突出;(4)可以从事轻工行业中物联网领域的科学研究;(5)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技术标准,熟悉与掌握资料查询以及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合理运用获得所需信息内容,并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7]。 3.2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 对于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而言,其物联网方面的课程设置应将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为重点方向,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其创新思维。而学生则能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和物联网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网络分析以及设计方法,同样具备灵活应用物联网的技能。在物联网当中,感知层的作用就是感知并采集现实世界当中的信息,所以,网络工程专业的物联网课程设置应将当前计算机物理层课程作为重要基础,有效结合通信原理、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无线通信等多方面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与物联网感知层相关的理论知识。而针对物联网的网络层,在传统网络工程专业中,已涵盖大部分知识内容,只需将无线传感网络与自组网的理论课程融入其中,即可有效增强学生对于物联网网络层的理解与认知。对于物联网的应用层,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考虑各个行业发展的具体需求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同时充分结合行业应用的具体特点,集成相关的内容服务。与应用层特点相互结合,各个院校能够与自身的优势学科相互结合,进而设置具有独特行业特色的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应用程序设计以及无线自组网的应用等相关课程教学[8]。与物联网安全技术相关的课程并不仅仅包含物联网中的三个层次,同样也包含嵌入式知识课程内容。综合性考虑既有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物联网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网络程序的设计、物联网应用程序的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物联网安全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网络系统的集成、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射频技术和无线通信等。 3.3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实验 通过设置专业实验,能够全面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学习与开发能力,并构建综合性平台,以保证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更加熟悉与了解网络工程以及物联网原理与实践应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包含了五个部分,即毕业实习阶段、计算机基础练习阶段、课程设计阶段、生产实习阶段与毕业设计阶段。而对于专业实验而言,则主要有面向对象课程的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设计、物联网综合应用课程的设计以及数据结构和C语言课程的设计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物联网时代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当中,而人才培养是推动该行业发展的根本要素,所以,要想满足物联网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有必要深入分析并探讨物联网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同时应有效结合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和学校内部优势学科,在有机整合跨学科专业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成立更具行业特色的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主干课程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以及培养模式评价机制展开了深入探讨,进一步推动了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样也使得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与合理。 作者:陆俊任 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电子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论文 1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研究 为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自身的特点,利用电子信息类专业有限的实验条件,在传统的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操作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力求循序渐进,先通过对基础原理的验证型实验和操作型实验来加深对网络原理和技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逐步涉及难度较大的设计型和研究型实验。 1.1验证型实验优化和整合传统的验证型实验,将验证型实验分为初级验证型实验和高级验证型实验。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网络基本概念如协议、数据帧和算法等,观察和评价网络性能指标。初级验证型实验主要利用网络协议分析工具截获网络中传送的数据包,验证网络上数据包的基本结构,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包的传送认识和理解协议的运行机制。高级验证型实验依托网络仿真软件进行,首先由教师给出实验的仿真核心源代码,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及关键部分的提示对网络仿真脚本做相应的修改后运行,利用网络仿真软件中的可视化工具观察网络协议运行过程的动画演示。在高级验证型实验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修改某一参数观察网络各性能指标的变化,分析比较仿真结果,领会协议和算法的含义。以Wireshark软件抓取网络上的数据包为例实现初级验证型实验。该实验的硬件配置要求比较低,配备网卡的PC机和局域网环境即可,操作系统Windows2000或者XP都可以。通过Wireshark软件抓取网络上的数据包,可以得到封包的详细信息[3],如物理层的数据帧概况Frame、数据链路层以太网帧头部信息EthernetII、互联网层IP包头部信息InternetProtocolVersion4、传输层TCP的数据段头部信息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和应用层的信息HTTP协议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等。学生可以通过每层捕获的数据包清楚地验证数据包头部信息的嵌套,数据帧或包的格式,进而理解网络协议分层的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能力,而不是被动验证所学知识,可以用Wireshark捕获到的实验数据分析TCP/IP连接的三次握手情况,识别Wireshark截获到了三次握手的三个数据包。高级验证型实验中的网络仿真软件目前使用较多的有OPNET、Matlab、NS2和OMnet++等。由于NS2是开放源码的网络仿真平台,不需要额外付费,可以运行在Linux或Windows操作系统上,能够在计算机网络各个层次上模拟网络运行,并支持目前计算机网络教材中出现的大多数有线和无线网络协议,所以可选择NS2作为高级验证型实验的主要软件工具。以NS2为网络仿真软件的高级验证型实验的硬件配置要求比较低,配备网卡的PC机。如果现有实验室的PC机已有Windows系统,又想在Linux下运行NS2仿真,可在PC机的现有操作系统上安装虚拟机,虚拟机上再安装Linux操作系统运行NS2即可。在运用NS2做高级验证型实验时,重点是验证网络协议或算法的动态运行和变化过程。由教师给出TCL脚本实现对模拟仿真场景的产生和控制,并对关键控制部分进行详细讲解。学生依据图1所示实验流程完成实验。在这个实验阶段,学生一般不具备独立编写网络控制脚本的能力,对NS2网络仿真软件使用不熟练,所以学生主要是观察和验证已有网络协议的运行过程,修改关键网络仿真参数,通过观看动画演示和分析NS2的跟踪记录文件,得到网络性能如何变化,深层次领会网络协议和算法。 1.2操作性实验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电子信息类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在传统网络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操作性实验,适当购置一些计算机网络实验的硬件设备,如双绞线夹线钳、双绞线测试工具、小型路由器、网络检测设备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硬件实验,如网络线缆的制作与测试、网卡等一些常用设备的安装、设置及使用,路由器的设置、小型局域网的配置等。操作性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操作性实验包括3个步骤:①布线实验。主要是掌握双绞线的制作与连接,使学生明白双绞线与直通线的不同点,能够使用测试仪测试网线,制作出合格的双绞线[5]。②组网和建网实验。主要是掌握如何利用小型路由器、PC机和在步骤①做好的网线连接形成一个小型局域网。通过这一步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路由器的级联方法、理解冲突域的概念等。③测试和管理网络。主要是掌握常用网络测试命令的应用,如Ping命令、Tracert命令、ipconfig命令等。对学生在步骤②中组成的一个网络运用基本的网络测试命令进行网络测试和管理。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中,常用网络测试命令通常都放在验证型实验中,学生实验的目的性不强,通常是把每一个测试命令敲一遍看看结果就结束实验,大约20分钟不到就可以完成,实验的效果不佳。将基本网络测试命令的运用放在操作型实验中,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布线和组网成功的网络进行测试,检查网络是否连接成功,如何通过命令修改网络配置等。这样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比较浓厚,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操作性实验结束之后建议学生在家里组建自己的有线或无线小型局域网通过ADSL上Internet,也可以鼓励学生实验在笔记本上配置无线AP(接入访问点),手机接入WiFi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实验内容。 1.3设计型实验电子信息类学生一般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因此设计性实验是电子信息类学生计算机网络实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设计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网络通信程序,掌握网络基本编程技巧。计算机网络课程通常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三和大四开设,此时学生一般都已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C语言和Java语言,学生具备顺利掌握网络编程技巧的基础。设计性实验的主要内容是用Socket套接字进行网络程序设计,让学生能运用Winsock提供的API函数接口进行面向连接或无连接的网络程序设计,实现网络数据传输。通过该实验学生可掌握Socket编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UDP及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初步掌握TCP和UDP方式的网络编程模式。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通常是侧重网络应用层通信的设计,即实现网络聊天程序,FTP客户端/服务器端程序开发等[6]。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底层通信技术,因此其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需要侧重网络底层的通信实验。针对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特点,设计型实验主要包括3个部分:①基于Socket的异步串行通信设计。电子信息类的课程设计中会大量用到串口通信测试,可以让学生设计基于Socket的异步串行通信,通过这部分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串口通信的原理,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Socket编程方法。②基于原始套接字的通信设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进行硬件设计特别是嵌入式开发时,通常要对网络的数据链路层和IP层进行开发,而原始套接字可以用来处理数据链路层及IP层数据。这部分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Ping程序,完成数据链路协议设计和修改等。③基于流式/数据报套接字的客户/服务器通信设计。这部分实验是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性实验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于TCP和UDP方式的网络通信设计,如设计FTP客户服务器程序。 1.4研究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主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自主研究实验,采取2~4人为一组的形式,旨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高级验证型实验中学生已对网络仿真软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熟悉,通过高级验证型实验学生能了解网络协议的动态工作工程,分析网络性能。研究型实验可以在高级网络验证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深入了解如何修改和设计自己的网络协议,并观察、测量和比较其性能的变化。以NS2网络仿真软件为例,图2给出了NS2的网络仿真模型,由上至下可以针对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包括介质访问控制层)和物理层分别展开研究。(1)在网络层上,重点研究动态路由。在有线网络环境中,研究动态路由的路由信息更新过程。以距离矢量算法的动态路由为基础,研究当链路状态发生改变时,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之间的差异。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在分析无线Adhoc网络路由协议(如DSDV、AODV以及DSR)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设计无线网络路由协议。(2)在数据链路层上,重点研究链路层协议。在研究以太网基本协议(如滑动窗口协议、停止等待协议、CSMA/CD协议等)的基础上尝试修改链路层协议以改善网络在某方面的性能(如吞吐量、延时、数据包投递率等)。(3)物理层上,重点研究无线传播模型和能量模型对无线网络性能的影响,从而为不同网络环境设计不同的无线网络的上层协议。 2结语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有必要独立设课,规范实验教学,并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引入多种实验教学形式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具体实施,笔者完成了两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班的实验教学任务,对比没有实施上述实验教学的班级学生,发现这两个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掌握更加熟练。下一步,将重点考虑培养学生网络通信协议的独立开发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作者:李晓卉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计算机网络专业发展方向 1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生源对象 对于培养对象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我,或者是说困扰着我们技工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严肃问题。我们承认有教无类的说法,也自然坚守着教育公平性的原则,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我们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植职业教育,也相继出台了各种相关政策,一大笔经费投入在了职业教育上,可是我们面对的学生生源素质还是在呈逐渐下滑的趋势,这其中的原因颇多。 第一,中国的学生家长从内心底依旧不认可技工教育。其实中国技工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从最初的铁饭碗甚至于金饭碗的制造者,到现如今的“没办法总得读个书吧”,把一个出路相对来说“不佳”的学生送入技工院校,这期间的变迁不过20年左右。这里面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还是国人不够理性认识技工教育所带来的问题。其实像是在德国这样的国家,职业教育已经深入人心,职业教育带来的社会就业机会是被每一个德国人以及德国企业所认可的。以至于许多德国企业对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而非研究性工作的员工,要求他们重新回到职业教育学校进行学习,并承担相应的费用。说道这里就不能不说一下第二个问题。 第二,国内的企业在员工的培养上功利心过强。其实这个问题企业也有其考虑,一个合格员工一旦培养好了,走掉了就是损失,还不如直接招收合格员工,忽略与技工教育合作培养的阶段。这在目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一方面希望招收到技术工人,一方面又不愿冒风险投入员工培养的精力,从而也就造成了现在这种技工难求的局面。那么既然企业都不是很重视与技工院校的合作培养模式,又怎么能够给国人家长以信心,将相对较优秀的学生直接送入技工院校呢? 其三,令人心痛的竞争模式——中职、高职与技工院校的竞争。这里面的林林总总譬如说,某地要求初、高中毕业生在未能进入学历教育下一个阶段时,一定要选择本系统(教育系统)的中高职院校进行就读。我相信这不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初衷,作为更有经验的,专业从事技工教育的人社系统技工院校来讲,这种竞争有种血淋淋的味道,仿佛兄弟间一夜竟成为死敌。结果就是,我们技工院校的生源只能来自相对偏远的,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的地区,或是教育系统中高职院校甚至不愿招收的生源中选择。 2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学生的方向和目标 其实第一点所述只是希望说明,我们技工院校面向的生源素质情况,无谓做其他的争论。基于这种生源质量,我们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就必须更加明确才行。其实,从计算机网络研究领域来看,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的学生无非从事“研发”和“应用”两个领域。从我第一点所述的情况,以及我们技工院校对“技工”的培养目标来看,我们技工院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应当是偏向应用领域的。应用领域也无非有两种方向,一是偏“软”的应用,一是偏“硬”的应用,软件应用和硬件应用实际上对于计算机研究领域来讲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划分方法。还是出于对于学生自身素质和特点的考虑,我认为技工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学生的方向应当是——计算机网络硬件的应用领域。我们技工院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于局域网组网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等这几门课程。培养学生的标准应当是基于《线务员——网络综合布线员》和《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两套技术标准。从目前的就业形式来看,这两种职业都是行业内紧缺的技术工人。教学内容已经一目了然了,下面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了。其实教学方法就是近年来一直推行的——工学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其实从我个人理解来看,所谓工学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方法正是基于我们国家目前企业和技工院校开展合作培养模式困难下的一种教学改革探索,因为工学一体的教学方法强调一个模拟教学现实工作场景、环境的一种方式。工学一体这种模式就如同我们的影视作品一样,应当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我们作为教师,在开发工学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时,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多与企业一线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沟通,并把典型案例高度的集成到一门课中去,把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企业管理习惯、员工守则等都融入到一门课程中去。我们不再有传统的理论课,所有的理论都是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实践中遇到什么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在实训场地中教授。当然我们在准备教学案列的过程中,对于案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内容的控制就是检验我们教师的标准,一门好的一体化教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同样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构建工学一体的教学体系,除了开发相应的课程之外,我们还要配套硬件条件。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的选用显得尤为重要。就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我们在进行像综合布线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模拟墙、接线台等教学仪器,因为我们毕竟不可能真的拿出一栋大楼教给学生进行综合布线练习,但还要模拟出一个环境,那教学仪器就是首选。又如路由和交换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尽量以工程实例为原型,把多种技能知识融入其中,相应的我们应该采购一定的网络设备。从以往的教学和竞赛中不难看出,实物的操作训练要远优于模拟器软件的训练,学生最终进行技能等级考核时的通过率也是会呈现显著的大幅度提高。 3结束语 作为一名从事技工教育的工作者,我坚信技工教育的未来会更加辉煌,国人的意识终究会得到改变,技工教育培养出的合格的技工人才会越来越多,技工院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发展也会越来越兴旺。(本文来自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杂志。《电脑知识与技术》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李烨单位:韶关市技师学院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导方法分析 摘要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难度大。本文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教学;理论;实践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课程成为高校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计算机网络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同时变化和发展较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里以我校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方法与大家探讨。 2 确定网络协议为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是我校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以前,已经学习了C语言,数据结构等课程。 现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很多时候已经融为一体,所以讲网络原理离不开一些通信知识的介绍,考虑到学生已经学过通信原理之类的课程,对通信知识只需要做简单的复习即可;网络安全现在非常重要,考虑到电子通信专业主要是使用网络,网络安全不是重点,而计算机专业有专门的网络安全课程,所以对网络安全的讲解也是介绍性质。这样,课程的重点自然就是网络协议了。 3 通过实例讲解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往往是老师讲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吃力,慢慢地有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虽然天天使用网络,但对网络底层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所以必须用比较直观的方式来将枯燥的协议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 为了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我们在研究网络数据包的侦听技术的基础上,专门设计了一个网络通信分析与演示系统。该系统通过截获网络上传送的数据包,按照网络协议的层次将每层的二进制数据取出,同时有ASCII码的翻译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通过分析每层协议的二进制数据,就可以清楚地讲述网络协议中的每个字节或者二进制位,ASCII码的翻译主要用于讲解应用层协议。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的概念清楚了。该系统不仅可以分析单个的网络数据包,还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提取一次完整的网络通信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包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对网络通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对TCP/IP协议体系中高层协议与低层协议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4 让学生动手编写程序 由于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以前,已经学习了C语言,数据结构等课程,因此,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程序,以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网卡时,要求学生利用Winpcap开发包列举出计算机上的所有网卡的相关信息;在讲解分布式进程通信时,要求学生自己编写程序实现一个简单的客户/服务器系统,该系统通过socket实现,只要能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交换信息就行,不需要其它的复杂功能。在所有的这些编程作业中,一定要把握好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一般来说,只需要达到通过编程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即可,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者综合性的问题可以等到课程设计时加以解决。 5 通过网络学习网络 计算机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协议较多,而且更新很快。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讲解所有的协议,同时也不能保证我们讲解的协议将来不被其它协议替代。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关键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暂时还没有采用英文教材,但网络方面的很多第一手资料都是英文的,教材不可能年年翻新,但知识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有些内容教材上讲的原理虽然不错,但具体内容可能已经不是最新的了。这一点在网络协议方面体现特别明显,所以我们在讲解协议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查找RFC文档,了解最新的进展,同时对课本没有提及的协议,如果有必要,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找RFC文档,同时对协议的关键部分,例如协议的格式,与其它协议的关系等给出相应的中文翻译。 6 注重实验 要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除了学习网络协议等理论基础知识,动手编写程序加深对协议的理解外,还有一点也不可忽视,那就是实际组网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动手能力,所以有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这门课程。但是本科生的课程体系由于理论课很多,目前没有安排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这门课程。大多数本科生将来都是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实际组网能力非常重要;即使对于少数将来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研究的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基本的动手能力,对网络的理解必将受到限制。所以,实验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由于学时所限,实验内容安排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重点。我们安排了六个实验,分别是交换机的基本配置,虚拟局域网,路由器的基本配置,路由协议RIP和OSPF,防火墙,服务器配置。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要求学生实验前在模拟软件上了解实验的基本内容。同时每个实验都有一部分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实验内容,也避免部分学生不动脑筋,对照实验教材像操作工一样机械地完成任务。对于其它实验,例如网线的制作等,我们提供详细的电子指导文档,让学生自己了解,在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再具体操作。 7 总结 本文针对信息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教学方法的研究永无止境,以上只是我们的一家之见,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此提出只是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实验教学探索 摘要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有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实验教学。本文没有从高职院校缺乏实验设备来进行论述,而是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从开设实验、实验过程、综合实验的角度对网络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网络专业;高职院校;实验;教学 1引言 实验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进行得好不仅可以巩固相关课程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学有所用。实验教学的开展就需要有专门的网络实验室,而人们对高职院校网络实验室讨论最多的是经费投入的不够、实验设备的不足。诚然,经费和设备直接关系着实验条件的好坏。但如果有了良好的硬件条件是否实验教学就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个人认为,实验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硬件条件只是一方面,开设实验、实验过程、综合实验、评价体系这几个方面同样不可或缺。 2以能力为导向设计实验 网络实验的设计要以网络专业学生的最终能力为目标,针对各项能力来设计实验,这样能让学生清楚知道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而是为了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而做实验。每项能力均有相关的实验与之应对,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及相关实验如下: (1)网络组建方面:网络综合布线能力、局域网络组建能力等。这类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网络组建实施的能力,即对网络的规模、设备、应用等进行设计,完成网络的组建。这方面的实验有:双绞线缆接头制作实验、简单局域网组建、交换机级连和配置实验、二层交换机的管理IP地址设置实验、三层交换机的带宽控制实验、交换机软件版本升级实验、交换机访问控制列表实验。 (2)网络管理方面:网络设备管理、网络故障、性能管理、网络认证、计费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这类实验主要培养提高学生的网络管理能力,以应付在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这方面的实验有:交换机的控制口/远程登录方式和Web方式的管理实验、MAC地址的绑定实验、VLAN配置实验、三层交换机的VLAN互通实验、三层交换机接口配置实验、配置基于802.1x的AAA服务实验、配置安全的ACL实验、路由器单臂路由实验、配置动态路由Ospf实验、配置VRRP实验、网络的流量实验、带宽监控维护的实验等。 (3)网络安全监控方面:网络安全监控方面培养学生的网络攻击能力和防护能力,能够应付一定的网络攻击,并且能对安全设备进行配置。这类实验主要是:防火墙的配置实验、网络监听实验、操作系统安全实验、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实验等。 3重视对实验过程的把握 实验室相比教室而言氛围宽松很多,如果对实验过程不加以重视可能实验课会变成自由活动课。因此,必须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防止这类情况的发生。比如,实验课时间不得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教师应随时随机抽查各实验小组的进行情况;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阶段检查——每隔一段时间随机抽取部分同学检查之前进行过的某个实验,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每一个实验。通过对学生实验的监督检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实验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对应相关职业的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因此在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排除故障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中故意设置故障,让实验小组自行进行解决,老师在旁只提示,不给具体原因。既提高了学生排错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4综合实验的作用非常关键 实验类型一般有:演示实验、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 验、研究实验,其中演示、验证、操作实验为基础性实验,完成较低层次的目标;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为高级实验,完成高层次的总目标。前述的单项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操作性的实验,学生只是起到机械的验证工作,其中并未加入自己创新的内容。所以当前述的单项实验都完成后,就要进入综合实验阶段。 在综合实验中教师只给出大的方向性的要求,不对具体的问题作出规定。比如,建设某公司局域网综合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让学生自行设计网络拓扑,自行设计VLAN划分,自行规划IP,然后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设备组建起来。因为利用现有设备学生规划出来的网络是各不相同的,学生自主发挥的余地很大。学生不仅仅只是完成纯物理的网络组建工作,后续的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的配置、IP地址规划、VLAN划分等工作也包含在内。 另外,在综合实验中最容易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排除故障的能力,往往在单项实验中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出现问题的机率小一些,到了综合实验后要考虑的问题多了起来,出现故障的机率明显增加了很多,并且往往出现了故障后将导致后续的实验无法进行,所以在综合实验中看到学生忙上忙下,群策群力的情景相当常见。这样充分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无疑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5对学生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对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整个实验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检验实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对网络实验效果的评价形式主要是进行单项与综合实验的评价。如前所述,对学生所做的单项实验进行考核,主要是以实验的完成情况与出现故障是否正确解决来进行评判。这部分的考核当整体评价的40%。占很大比重的是进行综合实验的评价,通过前述的综合实验的实施情况来考察实验效果,除了让学生进行常规配置之外,还应该在环境中设置一定数量、不同形式的故障。让学生根据相关实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对故障现象的分析、测试,最终排除故障。这部分的评价主要以通过对学生常规配置实验与排除故障实验所用时间两方面来进行,即可实现对学生相关实验的实验效果的评价。 6结束语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实际教学的工作中也并不是没有任何困难,比如,第一,实验设备的缺乏,建设一个中等规模的网络实验室,少则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并且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快,产品种类繁多,更新换代频率高,几年以后就要面临实验设备落后,必须追加投资的情况;还有,某些网络实验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比如最简单的网络操作系统安装的实验,一个网络操作系统的完整安装加上常用的服务设置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而这显然和一节大课只有90分钟相冲突,往往是学生还没做完,下课的时间就已经到了,而这当中大量的时间是浪费在等待机器的安装过程中,学生能做的和能学的东西并不多;最后,就是某些网络环境的不可模拟性。例如广域网互联显然是在实验室中很难真正模拟的;网络布线的实验也是在实验室中无法全部完成的。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就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定位、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定位;教学体系 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重庆市确定的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自2001年招收三年制高职学生以来,结合重庆市人才市场状况,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学体系,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1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这是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关系到方向的选择、角色的定位和办学特色。我们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认真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紧贴重庆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围绕如何培养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制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为专业赋以科学合理的内涵和定位,在把握专业定位时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①培养目标应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需求来制定;②培养规格应围绕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来制定;③课程体系应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来设置;④实践教学环节应围绕职业岗位的实际环境来开展。因此,准确定位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或岗位,会使专业设置的目的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明晰、毕业生特长更加突出。 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无缝链接,我们积极推进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先后与方正计算机公司、重庆亿展网络集成公司、联想(阳光雨露)信息服务公司、中国煤炭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重庆港澳大家软件公司和重庆能源投资集团公司等企业开展紧密合作,聘请了来自行业、企业的16名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成立了“计算机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定期为专业办学定位,为专业发展“把脉”, 一起研究制定专业的培养方案,不断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努力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转化成技术教育的课堂内容,始终把满足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例如,2005年我们从重庆市及西南地区煤炭行业调研中获息,有3000多家煤炭生产企业急需矿井安全监控网络、产量监控网络的安装、调试、维护人员,由于人才的极度缺乏,造成当时的矿井安全监控网络有名无实。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在现有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础上,为新的产业岗位提供新的就业知识和技术支撑,增设了相关的煤炭企业专业课程,使计算机网络专业能更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近两年来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因“专业知识牢、动手能力强、适应范围宽”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通过几年的市场跟踪调研,经过反复研究与实践,我们把计算机网络专业定位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产学结合为途径,面向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和煤炭生产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一线,能够胜任计算机网络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我们认为,这个定位符合重庆市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实际和发展趋势,突出了区域特色,渗透了与行业的结合,同时也具有动态性与前瞻性,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接轨,有利于专业长期、稳定的建设和发展。 2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改革理论教学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是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注重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本着精简、合并、优化的 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更新改造,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质量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 (1) 整合部分课程,调整知识结构。从培养计算机网络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出发,我们对原有必修课程进行了整合,对基础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删减与专业教学内容中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内容,同时从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高度理解基础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在众多基础知识中圈定最为核心和基础的内容,在知识传授与激发创造性之间求取平衡;对专业课程内容以掌握概念和强化应用为主,增加适应专业发展的新技术和岗位需要的课程内容,如将煤矿安全、煤矿产量监控网络技术等内容融合在课程体系中。经过整合后的课程,课程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及课程设置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 以“网络工程与管理”的核心能力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构建“大平台+小模块”的课程体系。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建立了专业基础课大平台和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小模块的课程体系。各个小模块的课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学生可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小模块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业特色的形成。还可以根据企业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即根据岗位和技术领域的要求及人才市场的信息反馈,调整小模块中相应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不断修正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使得在专业技能知识上与企业接轨,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变化,从而使学生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 (3) 以就业为导向,推行“双证书”制度。我们在教学上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岗位工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为本位,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推行“双证书”制度的目的就是使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旨在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明确规定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要求,学生都必须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或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证书才能毕业。在推行“双证书”制度过程中,做到教学计划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相衔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就业,形成了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互动局面。 (4) 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学生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不是定格型教育,而是职业导向性或支撑性教育,所以选修课必须具有满足企业和学生特殊要求的功能。为体现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增加了大量的选修课程,分为职业拓展课程和非专业素质课程。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或将来就业的方向有针对性地选择,让学生有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此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3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始终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以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为依据,以教会学生“能做什么”为根本目标,构建了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本技能、专业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组成。这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既层层递进又有机结合,使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整个体系由实验课、实训课、课程设计、生产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六个环节来完成,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都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如下特征: (1) 实践教学比例显著提高 为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如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则结合实际,增加实践学时,制定专门的实训计划。现在,实践教学周数占教学总周数47%。其中基本技能实践占34%,专业专项技能实践占37%,专业综合技能实践占29%。 (2) 具有硬件支撑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建立了具有真实实施网络架构、计算机硬件维护和软件开发能力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基地、计算机综合布线实训基地、笔记本电脑维修实训基地、计算机实训基地、煤矿瓦斯远程监控系统实训基地(中央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建设)等5个校内实训基地。现有路由器、三层交换机、二层交换机、网络防火墙、光纤熔接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产量监控系统、综合布线实训装置、传感器原理综合实训装置等总值1025万元的设备和软件。 我们还与广州唯康网络公司合作共建了1个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与锐捷网络公司合作共建了1个网络交换设备实训室,与TCL重庆客服中心、联想阳光雨露信息服务公司、重庆大佳软件公司、重庆访问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的建立基本满足了校内外实践教学的需要,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做”一体化,真题实做等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训、实习环境,实现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 (3) 有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的保证 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核,有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我们制定了“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及各种关于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的文件,通过这些文件的制定与实施,加强了实践教学的管理,规范和引导了实践教学工作,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的良好运行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4) 组成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在教师团队建设上,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建立教师发展规划和激励机制。一是采取“培养和培训”的办法,借助行业、企业、国家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等资源,以轮岗的形式安排教师进修培训,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习掌握前沿知识、先进技术,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技术服务,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特别将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的经历和时间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采取“积少成多”的方式,坚持每学期从企业聘请一流的技术骨干,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利用他们的休假时间,实质性地投入到我们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为产学研高起点的运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促使我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 (5) 积极推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践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方式,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将实际案例或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整个实施过程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由于案例和项目都是来源于企业现实中的,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能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知识学习探索的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4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初见成效,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专业和岗位对口率在80%以上,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90%以上。同时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推动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学院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大背景下,顺应计算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满足国家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个课题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孜孜以求,不辱使命。 计算机网络专业论文:构建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分析了构建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职特色;计算机网络专业 1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原则。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紧密结合网络专业的发展、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调整专业设置,突出网络专业及其新兴专业的基础性、示范性和先导性作用,改革教学方针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增强职业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少理论重实践原则。高职汁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应以实用为目的,课程设置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应以够用为度。过多强调理论反而会让学生陷入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中,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所谓够用就是指学生将来在从事专业工作时所要求了解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课程中去掉根本不用的纯理论部分的讲解,只讲可能用得上的一些技术理论讲解,即要以实用为目的,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实际动手能力是毕业生就业的生命线,理论性课程学得很好并无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理论性知识学得还可以而动手能力极强的同学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且适应能力很强,较容易适应相关工作岗位。 模块化原则。计算机网络专业包括的是比较广泛的,为更好的把握该专业的教学,我院把该专业的学习可以划分成网站美术设计与维护模块、计算机网络创建与维护模块、计算机网站建设和网络管理模块,各模块既有交叉也有区别点,在课程设置上在保证网络专业的专业性,又要突出各个模块的教学特色,其方式多种多样,主要通过开设必修课中开设模块教学来保证其特色教学,应注意的学生选择的模块应有一致性,不能一会选择这个模块,下次选择那个模块。另外模块课程的选择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不能一成不变,如果一成不变就成了缰化的模块划分,不利于专业的发展。 职业资格原则。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资格证书正是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体现,我院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即双证制度(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这一原则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一方面要求各系部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人培养计划之中,要求教师职业经验更为丰富,另一个方面使学生有紧迫感,学习主动性更强。 2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计设置与体系的建构问题。基于此种认识,我们以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采用“逆向设计法”,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学工交替”结构的高职课程体系。 2.1逆向构建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是遵循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三段式的逻辑思路设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就应该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把职业技能的掌握放在第一位,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课程设计所遵循的路径与学术型大学的课程形成路径是相反的,即课程的“逆向设计法”。 首先,通过对就业市场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就业市场的综合分析,紧密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查、预测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和家长、学生的就业期望,初步确定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其次,由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单位(院、系)牵头,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和教授、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以及用人单位组成计算机网络专业专家委员会,为计算机网络专业专业发展、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性意见,使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使学校对于人才市场的预测和招生的定位更加准确。 第三,充分吸纳一线授课教师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参与和与专家、教授合作,系统设计课程的目标,完成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选定等一系列基本任务,充分评价过去用过的大纲和教材,哪些东西不适用,哪些东西需要改造和改革等,研究制订出专业发展计划,最终确定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并使全部课程有序、完整、层次清楚、目标明确。 2.2“模块”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3模块的课程组成,如下图。 (1) 网络专业基础课 网络专业基础层课程主要为高职学生提供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网络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 网络专业必修课 其内容是按照职业岗位群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整合而成,作为教学和实训的中心内容,并在时间上、师资上予以优先保证。这一部分由专业核心课程和模块教学课程两部分构成。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上侧重于技术原理、技术方法的讲授。网络专业只设立4门核心技术课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学好这些课程,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确保学生有一技之长。模块教学课程,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在网络这个大专业中分为3个模块(见下表):计算机网站建设和网络管理模块(A)、计算机网络创建与维护模块(B)、网页美术设计与维护模块(C),分别从软件、硬件和网页艺术设计这三个方向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课程,重在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模块教学课程强调职训、实训、实验、上机等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第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3) 网络专业选修课 这是网络专业必修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人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强化技术操作,以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丰富技术操作经验。此模块课程,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网络的专业知识。 2.3学工交替 学工交替是指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网络专业必修课后进入相应实训基地实习一段时间,把在课堂学习的内容直接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实践中强化动手能力,并让学生能在工作中找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回到学校后,学生的在校学习才更有目标,也更有动力。 学工交替贯彻了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这一课程体系结合前面的“模块”教学模式,以专业为基础,以学生的特长为根本,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3结束语 总之,构建有高职特色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就是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支撑,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设计出有高职特色的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计算机网络专业特有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另外,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所在,一切教学工作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则,课堂教学和实践性教学都应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监管方法 1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的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水务工程施工的难度。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和相关水务管理部门根据水务工程的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标准,但有些标准在水务施工建设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水务:请记住我站域名工程质量的控制在客观上受到了一定影响。水务工程施工单位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水务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水务工程建设中,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这有利于水务工程的质量得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基础。在水务施工工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的标准,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此外,在水务施工工程中,针对我国尚未出台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此加以调整使之为我国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是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施工质量安全防范措施 在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要注重对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以下几个项目:生态石笼挡墙质量、水工混凝土质量、水下工程质量检测以及污水管网工程质量等,这几个项目因其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对这几个项目不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必将会对整个水务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坚决杜绝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违规行为,这能有效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与恶化,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尤其要对施工难度较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进行着重管理,水务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还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纠纷,避免施工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管理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这样有利于水务工程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与处理。 3提高施工质量监理水平 监理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为确保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应尽快提高建立人员的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增强工程质量意识。②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使监理人员精通业务,掌握施工的具体流程。③定期的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员管理及相关质量责任制的完善,通过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监理人员在对水务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投资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摄像、拍照的方式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巨大损失。在进行施工前,管理人员要事先了解各项施工工序的标准。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关管理人员应做好检测工作,应对砂石、水泥、木料等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及时更换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单位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提供施工工艺、技术与现场检验资料,以保证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保障施工项目顺利交付使用。 4结束语 在水务工程建设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国内水务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水务工程因为种种原因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完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为施工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还要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使工程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此外,还要提高对质量问题的治理技术,通过科学理论依据对工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为我国的民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水务工程论文: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论文 1提高项目法人工程管理能力,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根据《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条例》,鼓励工程建设单位委托项目管理公司(具备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造价咨询能力,招标能力)进行专业的专门的项目管理和服务,或者成立较固定的项目法人。项目法人承担着项目的策划,资金筹备,建设实施,保值增值的任务。对建设工程整个建设期乃至整个寿命期的安全质量负总责,是建设工程责任主体。项目法人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对项目主管单位负责。这就要求项目法人具备如下条件: 1)形成一套由项目法人承担相应责任的制度,并在制度约束下,对工程建设实施全盘的管理。 2)工程项目建设有明确的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享有法律授予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 3)项目法人应有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对项目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准备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工程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阶段)进行安全管理、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和协调。 建议集中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项目管理队伍或成立项目公司为一专业的专门的项目法人,同时聘请各镇水务管理所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地方协调及工程监管,便于工程的实施,减少无法协调导致的设计频繁变更;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而出现质量安全隐患,如黄沙坞磅不密实、浆砌块石空洞、回填土压实度不达标等质量安全问题;减少未及时组织工程各阶段的验收工作而导致严重拖延工程的收尾工作。项目法人工程管理是工程实现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及安全实施的根本保障,也是水务建设工程绩效提升的根本保障。 切实完善施工图设计,提升工程设计质量。工程施工图设计是工程质量目标的定义阶段,其任务是按照业主的建设意图、决策要点、相关法律和标准、规范的强制性条文要求,将建设工程质量目标以设计文件形式具体化。所以加强工程设计单位的删选和管理,在一整套有效机制下成立一批有专业特长的合格设计单位名录(合格供应商名录)及其项目设计负责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尽量减少设计变更,基本杜绝重大变更的出现。可采用诚信记录制度,对其设计工作进行考核,包括可研报告科学性,扩初设计的合理性,施工图设计的针对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等,以及工程现场的跟踪服务能力,工程技术、工艺质量安全措施方案合理性的考核。并定期评议,修正合格供应商名录,供建设单位项目法人比选,选择优秀的设计队伍和设计项目负责人,确保已决策的项目质量安全目标得到充分正确的细化。工程设计工作直接影响水务建设工程的绩效实现。 2加强工程政府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工程政府监管专门机构各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承担着农村水务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职能。如果说加强项目法人的组织策划及管理能力,设计的合理、规范、经济、安全是建设工程有效实施的基础,那么加强监督则是有力的保障,面广量大的水务建设工程的监督任务,要求水务质监站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水务建设工程绩效的提升。 1)加强队伍的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督业务能力是监督工作提高的根本保障。就目前情况而言,质量监督机构需采取以下措施:a.组织措施:完善组织体系,赋予执法职能,强化业务科室,加强技术力量。成立专业业务科室,安全质量监督一体化,并结合执法职能。同时质监站应成立一站长挂帅,专技人员组成的集中审批机构,以确保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处罚的合理性,避免出现执法的偏差。各科室至少4人组成,2个中级以上或本专业毕业技术人员(可担任主监员),进行组织分工、职能分工。分别分管工程安全质量监督及工程现场技术、材料、工程资料、执法程序及执法文本。业务科室内进行传帮带及互相协调融合的工作方式,加快全能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加强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b.管理措施: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内部管理方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并落实管理措施,强化计划理念、动态控制理念,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补充安质监及执法工作的方式、方法、要点。尤其要建立考核机制,奖惩机制,从思想上重视内部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安质监工作要加强机构间的协作机制。与局内职能科室联合实施监管,优势互补。在完善制度的保障下,有效机制的运作下,提高计划管理,控制管理、比选优化管理的观念,合理使用资源,合理安排工作,提高安质监工作的质量效率。c.技术措施:进行差别化工程管理,以专业、投资、技术重点等进行有针对性、合理的规范管理。具体监督方式:进行详细的安全质量监督交底,对监督交底进行动态完善,采用先进的监督方式,加强工程监测、专项抽测,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监督,对建筑原材、有一定规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易发生安全事故或质量缺陷或质量事故部位、现场自我管理状况较差的工程进行严控。 2)以参建单位质量安全行为为监督重点,提升监督实效。在建设工程项目法人对工程前期的正确决策前提下,在可研、扩初阶段选择合理规模,技术科学,在规范可行的施工图设计支撑下,建设工程开展已有了夯实的基础,安质监工作的开展也有了依据及保障。开展监督工作的重点:重点监督参建单位的履约行为,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严格考核企业施工技术能力及管理能力,采用施工企业诚信记录制,不良行为公示制,对施工企业在资质管理、业务承揽,施工安全质量及拖欠工程款或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成立合格施工企业名录,结合其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施工措施效果,文明工地争创实效进行考核,记至诚信档案,为项目法人工程发包时,对投标人考评提供必要依据,以严格择优选取中标人。加大对监理企业的监督力度,严格监理企业招投标制,督促监理业务能力的提高,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同样实行监理企业的诚信记录制,对其业务管理,承揽业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三控三管一协调的行为能力及监理实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核监理组织机构及相关条款的落实、各方协调能力、业务监管能力及总监个人能力,以此为诚信档案,为发包人选择优秀中标人提供依据之一。 3)以工程关键节点重要部位为抓手,确保高效监督执法。选择优秀施工队伍和监理企业,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强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在促使参建单位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首先,通过监督,规范质量安全行为,培养和树立参建方的自律意识;其次,适度执法并处罚,以整改单,停工令,通报批评,不良行为公告通报,罚款,限制投标资格,建议降低乃至吊销资质,提高安质监的严肃性,权威性;第三,在具体工程项目监督上,抓住关键程序,工程设计交底、阶段验收、完工验收等;重点工序抽检,如地基基础处理、桩基工程、重要隐蔽工程、工程主体结构;工程主要部位功能性检测及监测,如闭水试验、满水试验、通水试验、压力试验、试运行等。提高把握关键的能力,力求事半功倍。对水务工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管理,配以强有力的执法手段,以水务建设工程安质监信息管理为辅助手段,提高监督效果,提升水务建设工程绩效。 3结语 通过工程项目策划及项目管理等各阶段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可以解决水务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如下不足:前期工作不充分,设计依据不足,规范性不强,与实际情况结合不密切,工程变更量多;工程投资小,施工技术力量薄弱,监理业务能力差;工程数量多,面广,线长,监督管理缺乏全覆盖;施工环境差,协调工作难,工程实施推进不力。通过前期的工程正确决策,参建单位的强有力的技术管理,高效的政府监管下,水务建设工程建设程序的最后环节———工程后评价,即工程的过程评价、经济评价、社会评价、可持续评价及综合评价等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水务建设工程绩效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作者:金锡昌 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水务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众所周知,水务工程建设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水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为质量与安全,其工作目的为利用水务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收益,进而实现预期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处理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1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当中的问题 1.1水务工程项目建设条件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小型水务工程的显著特征是短、平、快,且属于分散型的工程,其项目规模不大,招投标与建设程序过于简易。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投资者仅仅只是着急上项目,太注重工程效益却不在乎工程建设条件。最终产生了很多的强拆房屋,管线迁移等没有及时处理的难题,这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导致一些水务工程项目被迫停止施工或者说必须优化调整设计方案,这样一来,不但不能按时完工,还浪费了很大的建设资源,进而不能更好的体现工程项目的时效性。1.2勘测设计单位的问题设计部门如果想要参与到城市小型水务工程建设当中来,就必须要符合国家所颁布的有关的法律法规,也就是说其一定要拥有水利工程设计乙级以上资质条件,然而因为小型水务工程的项目一般建设规模不大,它的项目设计成本通常不会超过10万元,如此一来,设计部门在受项目法人委托的前提下是可以自行开展相关设计工作的。但是呢,参与进来的设计单位水平不在同一个级别,有高有低,这也导致设计环节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其中包含:设计深度不足、设计标准定的要么太高,要么太低、设计部门没有先进行勘查作业便开始设计等,以上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实际的设计方案满足不了具体工程的建设要求,从而使得设计变更时有发生,不能按时完工,与此同时也浪费了非常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而严重影响了水务工程的整体建设。1.3项目法人问题所谓的项目法人指的是对项目整体开展设计、规划、资金投入与进行建设的关键执行者。是整个项目的负责人,作用重大。但是有些地区在水务工程建设上,其项目法人常常出现工作贯彻不到位的情况,组织任务不确切,工作者玩忽职守,对应的技术人员严重匮乏,进而导致工程项目建设达不到标准。1.4招标与投标的问题小型水务项目的特点是投资少、工期短,在一般的情况下得不到项目法人与监管机构重视。在招投标过程当中常常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其中包含:规避招标、招标机构没有相应的资质、招标项目专业归类不科学等,从而让一些没有资格的单位与个人浑水摸鱼,挂靠单位中标。进而导致在施工与平常的管理过程中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存在,最终严重干扰了项目的质量,使得平常的管理作业困难重重。1.5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因为我国小型水务工程的监理成本较低,有关法律有规定,项目法人能直接委托监理机构开展监管,在这个前提下,大批量的监理机构应运而生,当然就会有部分不达标的机构鱼目混珠藏身其中。有些项目管理人员想要减短工期,节约费用,甚至出现了部分监管工作由个人承担,使得施工当中的监理机构实效发挥不出来,最严重的难题即为监理机构责任意识匮乏,开展监理工作时玩忽职守,再加上施工背面投机取巧、偷工减料,最终致使许多的劣质工程频出,进而给工程项目质量带来毁灭性的打击。1.6建设监管部门问题在小型水务工程的建设管理部门当中,因为监督力度不够,许多的监管机构没有独立的组织系统,我国政府对监督机构管理不规范,监管工作有很多的漏洞,有些监管部门只是随意的开展检查,没有依据有关的规章制度开展严格的审查,致使工程当产生一定问题,进而导致有些不良的后果。1.7其他问题在施工队伍层面常常产生团队素质差,在成本核算时,常产生资金浪费与资源闲置的问题。比如,部分项目专业技术人员及与施工机械在项目停工期间处于闲置,没有科学利用它的优势,从而产生了浪费。在经营模式当中,许多企业均体现出经营模式单一的问题,在工程建设当中没有开展科学的管理,对工作人员的职责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事先没有做好计划,严重的影响到工程施工建设。 2处理措施 2.1严谨掌控项目建设条件有关的负责者必须严谨的把控工程项目建设的条件与质量。在项目实施当中碰到的征地、房屋拆迁与附近项目协商等难题,必须要有具体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征地用户签字书与和周边项目协商建设的同意文件等全部的所需要的证明材料,对于无提交或者提交资料不全的项目部门,有关管理单位不可以通过项目投资规划,在这个基础上保证工程建设当中每一个工作的正常实施。2.2强化管理项目设计部门的力度要想提升水利工程质量,就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前期设计工作当中,设计部门要根据项目的实际地形及周边环境来开展设计工作,在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作业当中,一定要强化对设计部门管理工作,具体有:(1)严厉监管工程现场的勘察作业。站在我国小型水务工程设计的视角而言,大多数设计变更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勘察工作不到位、勘察内容不准确,或者没有开展勘察工作。所以,在具体的项目设计工作中,设计部门一定要严谨、认真的开展工程勘察工作,而且要按时提交勘察报告,以便设计单位及时根据勘察成果文件进行设计;(2)严谨整治设计市场,防止不达标的设计部门鱼目混珠。能够运用公开招标或在既定的承包商库当中随机抽选拥有资格的项目设计单位,让它们加入到设计工作当中,在此基础上去提高水务工程项目设计质量。2.3项目法人的严谨管控在水务工程项目建设中,项目法人要强化建设管理,制定考核办法、考核目标,内容包含项目设计方案、建设条件、管理人员的安排、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状况与项目建设的质量检查等层面,利用严厉管控项目法人的严格监管,进而促进水务工程建设项目的高效管理。2.4强化施工过程的管控施工过程的管控包含两个方面:监理机构监管与设计变更。在管控监理部门的时候,必须规定项目法人一定要委托有资质的监理部门对工程项目开展建设监理,这样一来才能保证水务工程项目在建造当中可以优质的完工。对于设计变更管控层面而言,必须严厉掌控设计变更工程投资,把设计更改增加金额控制在合同价格的10%之内,超过部分不予变更,从而高效的防止施工方以提高施工效益为目的去擅自推行项目变更的状况,杜绝项目资金浪费。 3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小型水务工程管理工作遇到了日益严格的考验,在具体的工程管理工作当中,有关单位也必须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状况去持续的创新管理策略,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持续的强化组织管理,构建一个优化合理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从而保证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的每一项工作可以有效开展,最终能够高效的提高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准。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从水务工程专业实验的特点出发,探讨了水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并提出了加强水务工程专业实验平台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水务工程;实验教学;高校 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问题愈发突出,其涉及城市水循环过程中的水灾害、水环境及水资源等问题。据联合国人口署预测,2030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率都将超过50%,2050年将有2/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不同,主要的水问题表现在不同方面,但其相互交织,造成了城市化地区水问题的复杂性。与水务工程专业相关的各专业实验教学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如水文与水资源[2]、水利工程[3]、给水排水工程[4-5]、环境工程[6]。而水务工程实验教学体系仍然只是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支撑的实验内容,不能体现水务工程实验多学科多专业交叉及综合性的特点。水务工程是从城市水问题的全局着眼、顺应从多龙管水向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需求,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水务工程必然具有以城市水循环为基础同时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特点。水务工程实验同样具有数量大、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但并不能是各相关专业实验的简单拼凑。只有从各学科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其核心实验综合运用并进行水务工程实验的设计,才能体现水务工程实验的专业性、综合性,并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本文在对水务工程专业十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水务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模式,以满足进行科研及生产实践的需要。 一、水务工程专业实验的特点 河海大学水务工程专业以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为依托,是力求解决城市水循环中涉及的各类水问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而设立的。水务工程实验必然具有以下学科特点。 (一)多元化 水务的含义是城市化地区涉水的一切事务。水务工程实验是以水利学科为基础,水务特色的水文、水利、土木、给水排水和环境等方向的综合体系,是着重解决洪涝、水资源、水环境、供水和排水等与水有关问题的实验理论及方法。而上述问题在相关各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即在城市水循环问题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问题越来越表现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水务工程实验自然就具有这样涉及各学科的多元化特点。 (二)融合性 从城市水循环的整体性要求出发,制定具有现代水务工程特色的实验教材体系已迫不及待。该体系在城市水循环基础上,将水务工程实验所涉及的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各专业较完善的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水务特色的综合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强化水务工程实验内容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以及各学科的相互融合。 (三)创造性 目前,水务工程实验依托于各门课程的实验体系,在实验内容安排及实验的设计上,对提高学生解决城市水问题能力的培养上仍然不够。在完善各学科的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水务工程专业特色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从城市水循环整体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解决城市水问题的能力与素质,将是水务工程实验应具备的必要特点。 二、水务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措施 (一)改革目标 水务工程实验涉及多专业的实验基础知识,具有多元化、融合性及创造性的特点。水务工程传统实验基本是依托各门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进行,主要内容是对基础原理的验证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与能力,而对各课程实验的交叉融合体现不足。因此,本文所述水务工程实验改革体现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水务工程综合实验使学生能以全局的视角加强对城市水循环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夯实学生进行综合实验的理论基础,提高实验设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措施 1.强化基础性。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解决水问题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及新方法等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中涉及很少或没有安排,不能使课堂上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得到拓展和补充且与实践有不同程度的脱节。水务工程不同于其他相关专业,水务工程实验自然也不能直接照搬相关专业的实验。而是结合水务工程实验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各相关学科课程实验进行改革和融合,对实验内容、方法及设备进行全面分析,精选其核心实验内容、基本原理和技能实验,增加新工艺新方法的实验内容,加强基础性实验教学。 2.注重创新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方案、步骤及内容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创新性更待加强。水务工程实验的多元性决定其实验过程中必然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实验方案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在实验的设计上,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中,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并在实验中增加研究和探索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自然规律的习惯。 3.突出综合性。 水务工程实验的融合性特点,使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城市水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各专业的配合来共同完成,这正是水务工程专业所需要的解决水问题的思路。在各相关专业课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水务工程实验的综合性。探索城市水循环过程中与防洪除涝、水资源及水环境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 4.加强实践性。 水务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内容需要与科研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考虑实验的应用性及与实践联系的紧密性,注重培养学生在城市防洪减灾、水利工程、水环境及生态保护、城市水资源及节水、城市水务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三、加强实验平台建设 (一)完善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平台 水务工程作为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新兴专业,自成立以来,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水务工程实验平台的建设。城市水循环系统包括自然循环、人工循环、经济循环和社会循环。各循环系统之间通过水量及水质产生联系,并相互影响制约。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平台建设涵盖了城市河网、水利工程、降雨模拟系统、模拟下垫面、给水排水工程及水环境、水生态工程等。通过综合实验理解城市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城市水循环系统实验包括城市水文与水灾害、水环境、水资源等三个方向,拟在不同的实验教学阶段分别为学生分配指导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三种实验。第一阶段指导型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础性实验。第二阶段提高型实验,结合当前新理论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对实验教材中未要求的新工艺技术进行补充。第三阶段研究型实验,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主要针对城市水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二)构建开放性实验平台 开放性实验平台建设依托于城市水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实验条件。开放性实验是从问题的提出、资料查阅、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处理、问题总结等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室提供开放的实验资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开放性实验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开放性实验具体表现在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及选题的灵活性上。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为除正常实验教学时间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展自行安排实验时间。对开放性实验的选题:首先,实验室由相关专业教师根据科研及生产实际不定期提供实验课题供学生选择,作为教学计划外的包括城市水灾害、水环境、水资源等开放性实验项目;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条件自拟实验项目,在经过实验审批后进行实验;再次,学生可以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拟定实验;最后,由学生结合学校开展的创新训练计划进行选题。 (三)编写实验指导用书 水务工程实验并无系统的实验指导用书,实验在各门基础课间的相互关联性和综合性文献仍显不够,与生产实践联系有待加强。笔者拟编写水务工程实验指导用书。结合学科的多元性、融合性、创造性等特点,强化科研及生产实践的需要,实验指导用书内容从综合指导型实验、专题实验、研究型实验,最后到开放性实验的主要框架进行编写。水务工程是一门涉及水文、水利、给水排水和环境工程的综合的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同样具有多元性、融合性及创造性的特点。水务工程实验内容需要在涉及的各学科专业课实验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水务工程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平台和实验指导用书。通过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暴瑞玲 刘俊 徐向阳 单位:河海大学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论文 1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居民用水及生产用水量的不断增长和水资源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水务工程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水务工程能够有效提供城市水资源供应量,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避免水资源浪费,减少水质量污染,水务工程的实施阶段,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工程实施阶段是水务工程建设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工程后期质量。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是保障实施阶段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不仅规范了工程实施流程,更能够起到节约成本,保障工期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想要保障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工程实施阶段融入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增强水务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但经过调查发现,水务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中,管理比较粗放,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2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现状 2.1缺乏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概念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在水务工程施工实施阶段应用更是全新概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成的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机制。因此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距离规范化还有一定的距离。通过对一些水务企业开展的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项目管理实施中存在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粗放、无法有效挥发项目管理职能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项目管理开展水平。并且缺少了制度的监督和约束,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中随意性较大,个人色彩过重,易出现应付现象,工作中易失误。 2.2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调查发现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缺乏专业人才,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多缺乏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及管理经验,并不能无法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完全不符合项目管理岗位要求。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抱有侥幸心理,得过且过,走形式,缺乏责任心,给整个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且一些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学习意识,工作中不注重学习,所以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出现突发问题并没有独立解决或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能力,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2.3项目管理工作中缺乏详细计划 目前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时常发生不知从何入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过于盲目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工作计划,这也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就会导致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不清楚工作量的大量,短期内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管理,这大大降低了项目管理职能的发挥。 3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建议 3.1强化相关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将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必不可少,只有严格的制度才能保障项目管理开展的有效性。水务工程建设关乎着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保障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规章制度。另外,制度的制定更保障了项目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施力度,又为项目管理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制度的实施还能够起到规范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行为的作用,有效避免职工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3.2建设专业项目管理队伍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人才是开展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在优秀管理人才的保障下,项目管理才能发挥真正职能。但实际上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问题比较突出,人才缺乏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由于缺少人才项目管理开展中困难重重。想要改变项目管理开展的现状,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优秀管理团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丰富管理人才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管理队伍,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保驾护航。 3.3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 实际上项目管理涉及面十分广泛,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成本控制、项目风险、项目采购、项目质量等等。如在没有详细的管理工作计划下,想要面面俱到十分困难,很多工作会被遗漏,造成管理漏洞。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是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划更能够起到规范项目管理流程的作用。 4结语 项目管理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的应用是保障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项目管理实施中必须保障其实施力,如不加强实施力度,管理工作就无法起到任何作用,又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才能对工程真正提高工程质量,促进水务工程建设。 作者:朱洁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水利局松陵水利管理服务站 水务工程论文: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论文 1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提高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的管理能力 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管理是农村水务工程实现投资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工程进度目标的根本保障。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要承担着该项目的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资金筹备等一系列的任务,要承担着工程质量的建设安全和使用寿命。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具备以下管理能力:(1)要能够制定一套健全的农村水务工程管理制度,并在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对水务工程建设实施全盘的管理。(2)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知识,并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对水务工程建设承担相应的责任。(3)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管理程序,并在管理程序下有效开展该工程的管理、组织和协调。(4)要能够驾驭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管理协调部门,使其工程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和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2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 2.1农村水务工程组织措施 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是工程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完善组织体系、赋予执法职能、强化队伍部门或协调机构和该工程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以各部门或协调机构第一责任人为集中审批机构成员,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处罚的合理性,避免该工程出现执法的偏差而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各部门或协调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要进行传、帮、带和互相协调,加快全能型水务工程人才的培养和素质业务能力的提升,提高组织的依法行政水平。 2.2农村水务工程管理措施 完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组织内部严厉的管理方法,形成稳定的组织管理机制和落实组织管理措施,加强组织计划和工作动态控制理念,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完善补充执法工作的方法和方式。必须严格建立组织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从思想上重视组织管理和队伍的建设。要合理使用组织的资源,提高计划管理和工作效率。 2.3农村水务工程技术措施 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质量监督交底,对监督交底的情况进行动态完善,要以专业技术和工程投资进行规范管理。要采用先进的工程测试仪或标准工程技术标准进行监督,对工程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把关质量,要对工程容易发生事故部位要现场进行监控和把关。 3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 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要以参建单位或部门质量安全为监督重点,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在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对工程前期的正确决策前提下,在可研究课选择合理规模、规范可行的施工图纸设计下,建设工程开展才有极其夯实的监督管理依据和保障。重点监督参建单位或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完善工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严格考核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施工技术能力及其管理能力,采用施工诚信记录制和不良行为公开制对参建单位或部门进行资质管理和业务承揽,施工安全质量及拖欠工程款或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成立合格施工企业名录,结合其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施工措施效果,文明工地争创实效进行考核,记至诚信档案,为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工程发包时,对投标人考评提供必要依据,以严格择优选取中标人。加大对监理企业的监督力度,严格监理企业招投标制,督促监理业务能力的提高,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同样实行监理企业的诚信记录制,对其业务管理,承揽业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三控三管一协调的行为能力及监理实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核监理组织机构及相关条款的落实、各方协调能力、业务监管能力及总监个人能力,以此为诚信档案,为发包人选择优秀中标人提供依据之一。 4确保农村水务工程高效监督需以工程关键点为“抓手” 以农村水务工程关键点和重要部位为“抓手”,确保高效监督执法。选择优秀的水务工程施工队伍,更好地在水务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质量,监督部门或机构要加强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宣传,在促使参建单位或部门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一是要通过监督和规范质量安全行为,培养和树立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法律意识;二是要适度执法和处罚,以整改、停工和通报批评及罚款来限制,提高安全兼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要在具体水务工程项目监督上抓住关键程序和水务工程设计的“交底”和验收;四是要重点抽查验收的选择:闭水试验、满水试验、通水试验和压力试验及其工程运行情况等,把握关键的能力,对水务工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管理和执法,从而提高监督效果,提升水务建设工程的业绩和效果。 5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及时匹配资金 一个工程的顺利实施,资金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各方都关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匹配相应的工程资金和工程资金的管理。一是要确保工程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设立专项使用,专人管理;二是要科学运用资金和及时配发资金以确保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的停摆带来的过多损失;三是要搞好工程资金的紧缺的预防方案,科学合理动员农民筹资筹劳,使其工程顺利实施;四是加大工程资金的监管、监察和审计,发现问题要及时移交相关纪检部门妥善处理。总之,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要想得到顺利实施,除了以上提到的相关问题外,还需要广大农村农民朋友的大力支持,绝对不要因该工程“占用”一点土地或为其生活带来一些暂时性的不便就无理取闹,影响施工单位或部门工作的开展,影响施工技术人员操作。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到农民朋友子孙后代生活的,是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层坚实的保障. 作者:张双 单位:贵州省德江县潮砥镇水务站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 1项目收尾的问题 小型水务工程常出现项目验收、结算、决算不及时现象,导致项目建设周期加长,严重影响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在小型水务工程的建设管理部门中,由于监督力度小,很多监管机构没有单独的组织体系,我国政府对监督机构管理不规范,监管工作存在不少漏洞,部分监管部门只是随意的进行检查,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审查,导致工程中出现一定问题,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2对策及建议 2008年以来,深圳市水务部门致力于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致力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致力于提高项目实施后发挥最大效益,在水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方面累积了不少好的经验,保证了水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2.1严把项目建设条件关 严把项目建设条件关。对于项目涉及规划、征地拆迁、与其他项目交叉现象等的,必须先解决项目规划、征地及与周边协调等问题,未提供项目与规划相符、征地问题已解决、与周边项目已协调好并无重复建设等相关证明文件,不予安排项目投资计划,以确保项目实施率及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 2.2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管理 项目法人是工程建设中的主要责任人,也是项目各管理工作是否规范有序开展的关键,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管理,明确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职责。水务主管部门须严格要求项目法人工作,制订详细的考核指标,定期组织对其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考核内容可考虑从如下几方面着手:项目建设条件、项目招投标情况、项目管理人员安排情况、项目过程管理情况、项目实体质量情况、项目资料整理情况等等,考核结果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必要时对考核结果较差的项目法人进行惩罚,以促使各项目法人在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中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新局面,推动项目管理工作理更上一个台阶。 2.3加强对设计单位的管理 项目能否发挥预期效益关键在项目前期工作,前期工作的好坏关键在设计单位,在项目前期工作中必须加强对设计单位的管理力度。一是,规范设计市场,避免不满足资质要求或个人挂靠的单位参与小型水务工程设计工作,可在当地预选承包商库中随机抽取项目设计单位参与项目设计工作,如每年投资的项目较多,投资量又较稳定,可考虑对设计单位进行批量资质招标,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对中标设计单位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项目设计质量的提高。二是,严抓项目现场勘察工作。根据小型水务工程设计变更情况来看,大部分设计变更均是由于项目现场勘察工作不到位引起的,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要求设计单位必须对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并提交现场勘察相关资料,对于未提交现场勘察资料的项目,无特殊情况一律不予安排投资计划,以确保项目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的符合性。三是,对设计单位工作进行考核,对于考核结果差的单位可考虑将期拉入黑名单,以提高项目设计单位的积极性。 2.4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 一是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各项目法人须委托有资质、有实力、有责任心的监理单位进行现场管理,严禁个人挂靠单位参与监理工作,确保项目规范、有序、保时、保质、保量的开展各阶段工作,另外,须对监理进行严格考核,对于发现监理单位与施工、设计单位串通谋利等严重违纪的,一律严惩不怠,以不断规范监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二是加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对于在施工过程中未经允许擅自变更的,相关工程款项不予支付,另外,可采取水务发展专项资金做法,对设计变更金额进行严控,可按合同价5%~10%来控制,对于变更额超过规定限额的不予变更,有效避免施工方为提高利润空间而推动项目变更的现象。三是加强对项目抽检力度。抽检工作做为对检查工程质量的一种手段,在施工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尽早发现项目质量问题,及时处理,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施工单位提高项目质量,避免不必要的返工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施工效率。四是加强对项目归档资料的管理。定期对项目资料整体情况进行检查,项目资料整理可与项目进度款支付挂钩,在项目进度款拨付时,须对项目相关资料进行检查,对于资料整理不及时的,不予支付。五是严格项目质量监督。对于项目投资超过30万元的,严格按要求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加强对质量监督机构的管理,确保质量监督部门介入每一个项目建设过程,保障工程质量。本文来自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简介详见 2.5积极推动项目收尾各项工作 项目完工后项目法人及监理单位必须积极推动项目验收、结算、决算、绩效评价等相关工作,确保给项目画上圆满句号。 2.6加大培训宣传力度 通过各项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剖析,并组织学习,确保通过各种培训让各级管理人员能够高度重视、严格把关,充分掌握小型水务工程管理要求,为项目各项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3结束语 新时期、新形势对小型水务工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小型水务工程管理方面还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强化管理、尽职尽责,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为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出谋划策,确保各项工作高效开展,切实提高小型水务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作者:任海波 单位: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监管方法 1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的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水务工程施工的难度。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和相关水务管理部门根据水务工程的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标准,但有些标准在水务施工建设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水务工程质量的控制在客观上受到了一定影响。水务工程施工单位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水务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水务工程建设中,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这有利于水务工程的质量得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基础。在水务施工工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的标准,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此外,在水务施工工程中,针对我国尚未出台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此加以调整使之为我国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是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施工质量安全防范措施 在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要注重对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以下几个项目:生态石笼挡墙质量、水工混凝土质量、水下工程质量检测以及污水管网工程质量等,这几个项目因其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对这几个项目不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必将会对整个水务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坚决杜绝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违规行为,这能有效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与恶化,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尤其要对施工难度较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进行着重管理,水务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还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纠纷,避免施工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管理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这样有利于水务工程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与处理。 3提高施工质量监理水平 监理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为确保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应尽快提高建立人员的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增强工程质量意识。②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使监理人员精通业务,掌握施工的具体流程。③定期的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员管理及相关质量责任制的完善,通过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监理人员在对水务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投资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摄像、拍照的方式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巨大损失。在进行施工前,管理人员要事先了解各项施工工序的标准。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关管理人员应做好检测工作,应对砂石、水泥、木料等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及时更换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单位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提供施工工艺、技术与现场检验资料,以保证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保障施工项目顺利交付使用。 4结束语 在水务工程建设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国内水务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水务工程因为种种原因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完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为施工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还要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使工程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此外,还要提高对质量问题的治理技术,通过科学理论依据对工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为我国的民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吴立飞 单位: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1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现状 1.1缺乏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概念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在水务工程施工实施阶段应用更是全新概念,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成的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机制。因此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距离规范化还有一定的距离[3]。通过对一些水务企业开展的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项目管理实施中存在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粗放、无法有效挥发项目管理职能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项目管理开展水平。并且缺少了制度的监督和约束,项目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中随意性较大,个人色彩过重,易出现应付现象,工作中易失误[4]。 1.2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调查发现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缺乏专业人才,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多缺乏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及管理经验,并不能无法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甚至一些工作人员完全不符合项目管理岗位要求。一些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抱有侥幸心理,得过且过,走形式,缺乏责任心,给整个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且一些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学习意识,工作中不注重学习,所以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中出现突发问题并没有独立解决或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能力,最终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1.3项目管理工作中缺乏详细计划 目前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时常发生不知从何入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过于盲目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工作计划,这也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缺乏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就会导致项目管理工作开展中不清楚工作量的大量,短期内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管理,这大大降低了项目管理职能的发挥。 2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建议 2.1强化相关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将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必不可少,只有严格的制度才能保障项目管理开展的有效性。水务工程建设关乎着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保障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规章制度。另外,制度的制定更保障了项目管理工作开展的实施力度,又为项目管理工作进行项目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制度的实施还能够起到规范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行为的作用,有效避免职工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2.2建设专业项目管理队伍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人才是开展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在优秀管理人才的保障下,项目管理才能发挥真正职能。但实际上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问题比较突出,人才缺乏是水务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由于缺少人才项目管理开展中困难重重。想要改变项目管理开展的现状,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优秀管理团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丰富管理人才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管理队伍,为水务工程实施阶段保驾护航。 2.3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 实际上项目管理涉及面十分广泛,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成本控制、项目风险、项目采购、项目质量等等。如在没有详细的管理工作计划下,想要面面俱到十分困难,很多工作会被遗漏,造成管理漏洞。制定详细项目管理工作计划是有效开展项目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划更能够起到规范项目管理流程的作用。 3结语 项目管理在水务工程实施阶段的应用是保障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项目管理实施中必须保障其实施力,如不加强实施力度,管理工作就无法起到任何作用,又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才能对工程真正提高工程质量,促进水务工程建设。 作者:朱洁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水利局松陵水利管理服务站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探索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优化整合各门课程设计内容,解决整合过程中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并对课程群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考核方式提出一些实践探索。 关键词:水务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水务工程专业是顺应我国从传统的多龙管水向现代的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新时代需求,为一体化解决城市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本科专业。水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强,课程设计多。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包括六门课程设计,即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城市防洪与排涝课程设计。现行的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相应理论课程之后,由理论课任课教师独立拟定题目,独立设定设计参数,设计内容相对独立。这种方法虽然便于组织教学,但各门课程设计内容缺乏关联性,学生在经过课程设计学习之后,得不到良好的技术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河北科技大学在电气传动课程群课程设计方面,开展了开放式课程设计体系的尝试[1]。将综合性开放性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群理论课都完成之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大连工业大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中探索了集中实践模式,即在所有课程群理论课结束之后,由相关课程多位老师同时指导,集中完成课程设计[2]。这两种尝试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课程设计与理论课间隔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必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本文根据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间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对设计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优化整合,解决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对课程群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 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不是独立无关的,可解决某工程主体设计的不同设计任务。各课程的设计成果组合起来即是某项工程完整的设计文件,通过和所有指导教师的深入讨论和分析,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核和优化,并将六门课程设计题目整合为一个大题目(如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有其总的课程设计任务书。每门课程设计按各自优化后的设计内容,确定设计子任务。现就“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为例说明。整合的设计任务:对某城市新区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排涝系统进行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系统间的兼容性。各课程设计的子任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主要解决此设计中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处理厂设计,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排涝河道整治与堤防设计。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可以让学生预先获知总设计的目标,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逐步完成设计成果的过程,使学到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构建,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间的衔接问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需要做好各课程设计间的相互衔接问题,主要包括设计内容的关联性、地形数据的统一性、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1.课程设计间内容的关联性 课程群涉及的六门课程设计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连接,往往前一门课程设计的成果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设计资料。如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第4学期)的主要内容为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水泵选型和泵站布置。其中给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将为给水管网课程设计(第5学期)提供资料,水泵与水泵站和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成果又将为给水处理课程设计(第7学期)提供资料。六门课程设计间的关联情况可见下图。这种关联性使得后续课程设计的内容受前导课程设计内容的制约,而前导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成果,必须满足后续课程设计的需要,避免出现前后矛盾。 2.地形数据的统一性 课程群中的六门课程设计都需要地形数据。水泵与水泵站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泵的型号、台数及泵站的布置,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进行管渠定线及埋深计算,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工艺布局,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计算河道水面线和堤防高度。所以在选择原始地形数据时,需要综合考虑所有课程设计的需要。 3.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某些设计参数在课程群课程设计间重复使用,如新区的人口数据和产业布局数据。这些数据要被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使用。在选取这些设计参数时,要根据前后课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综合考虑每一门的需要。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指导的实践探索 课程设计的优化整合,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统筹安排,系统管理。指导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课程的指导,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设计在整合题目中的作用,明确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同时要帮助学生协调好本次课程设计与前导及后续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从先导课程设计成果中提取所需的设计资料,同时为后续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本次课程设计选择合理方案,使得学生不再只停留在单门课程的局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3]。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实践探索 现行的课程设计考核是由指导教师自行制定、执行的,各门课程的分数组成各不相同。课程群的课程设计考核需要制定水务工程专业统一的考核标准、分数组成一致。在课程设计的答辩环节,除注重本次课程设计成果外,还要分析前导成果的合理性以及后续课程所需的条件,从而检验学生对课程关联性的掌握程度,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初步了解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增强整体性概念。 作者:赵超 朱木兰 刘光生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现状的探讨 【摘要】文章针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旨在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现状;对策 1前言 虽然我国水务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许多地方尚未创建完善的质量监督站,并且由于缺乏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的支持,许多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对于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力度较小,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监管不到位、缺乏技术人员、资金匮乏、体制不完善等,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寸步难行,如何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已经成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水行政主管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2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2.1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难以到 由于我国水务工程发展速度非常快,水务工程项目数量众多,投资规模也相对较大,但是进行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并且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时往往是走走形式,并没有对水务工程的质量进行认真、仔细的调查,同时没有对工程质量的等级进行评定,我国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还远远不够。 2.2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传统水务和现代水务范围存在很大的差距,自从将水环境整治、节水、排水以及给水等非传统水利工程管理内容纳入到水务管理系统后,水务工程设计的专业和内容越来越多。但是,许多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配备的技术人员专业较单一,缺乏电气、机电、水环境工程、水污染治理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同时,人员配置相对紧张,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的判断标准,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能掌握质量监督工作重点,很难做好质量监督与管理工作。 2.3资金匮乏 目前,许多地区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刚刚成立,许多管理人员并不了解水务工程质量监督费从何而来,工作费用得不到保证,导致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难以落实。《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中规定的委托检测共组,因为不明确项目法人承担经费的渠道,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难以安排工程质量的随机抽检与验证,由于存在上述因素,很难发挥政府质量监督管理能效,工作费用得不到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寸步难行。 2.4缺乏完善的体制 根据相关规定,水务工程质量进度机构分为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站、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中心站以及水利部设质量监督总站三个等级。但是,从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状况看,由于缺乏专职的监督管理人员,难以保证水务工程监督的效果与深度。同时,由于创建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和其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存在交叉,难以界定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3解决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问题的有效对策分析 3.1完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标准与法规 正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为了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应该不断的完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标准与法规,提高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工作的可操作性,逐渐的实现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制度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完善制度建设,以各级水行政主管单位出台相关制度,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其二,明确各个参与方应该遵循的规定,以及范围规定受到的处罚;其三,工程建设标准的审定与推广,为水务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指南和技术标准。 3.2提高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人员的综合素质 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监督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应该配备自身建设过硬、实战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技术人才,能够从容的应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的各种状况,每位质量监督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此保证水位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由于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其他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参与和帮助。同时,为了保证水务工作质量监督和管理人员应对各种问题,还应该创建完善的培训机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以此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每位质量监督人员每年应至少参加培训15课时以上(含安全生产培训),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应该将学习成绩纳入个人年终考核,以此提高所有监督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以此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3.3明确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地位 ,保证足够的资金支持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行监督管理的制度”,水利工程监督应该创建各级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应该认真的履行自身监督和管理质量的职能,其中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和管理的执法地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同,以此应该明确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行政管理或者行政地位。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将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财政预算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投入专项的资金供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各项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以此充分的发挥其职能。 3.4创建完善的监督机构,理清监督事权 针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站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创建独立的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在工程质量监督方面,应该根据工程项目法人组成、投资以及工程立项的实际状况,在开工之前和相关机构商定。为了保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展开,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工作应该和组建项目法人同级的质监机构履行。对于重要的工程项目,应该由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 4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全面的提高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水平和效果,应该针对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处理,同时通过各方责任主体的团结和共同努力,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培养优秀的水务质量监督人员,以此保证水务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进而为国家的水利安全作出贡献。 作者:屈松 孙明月 单位:泗洪县水利局 水务工程论文:绩效管理与水务工程建设论文 1水务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一管理的道路网、电力网、水网和信息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城市水务是城市化地区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而进行的防洪、水源开发、供水、输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城市水务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水务工作,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靠的防洪安全保证,稳定的水资源供应保障和优美的生态与环境保障,是传统水务向现代水务、可持续发展水务转变的必然要求,对实现水利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水务工程建设年度绩效考核的作用和工作路线 2.1绩效考核在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考核工作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建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反馈信息,是对工程现场项目法人和参建人员进行制度性考核和客观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调动建设处和参建人员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1)绩效考核是工程主要建管人员任用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对工程建设主要建管人员的工程建设管理能力进行摸底和评价,从而作为建管人员在工程建设岗位上任用的依据。 (2)绩效考核是加强建设管理、实现年度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考核,明确各现场建设单位的年度建设目标、责任、重点工作以及基建程序、时间节点、质量、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工程建设绩效考核的工作路线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梳理制定管辖范围内的年度水务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表,结合年度任务制定年度绩效考核标准、办法。同时,要求工程现场项目法人根据各自的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做好年度建设目标绩效考核申报工作。根据绩效考核实际工作需要,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考核组做好绩效考核工作。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重点是:要充分围绕工程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各工程项目法人的职能工作是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年度建设投资任务外,还应做好工程日常建设管理、财务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违法违纪现象。 3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3.1缺少计划和指导 完整的绩效考核必须要有绩效考核计划和绩效考核管理,通过计划安排,让被考核单位明确自己的任务,通过考核管理,在过程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若是年初不申报,年中不管理,年底直接考核,结果只能是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3.2考核工作集中一次完成 水务工程建设考核涉及建设管理、进度、质量安全控制、防汛度汛、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若是统一集中在年底一次考核,除造成考核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各建设处进行细致考核,工作深度不够外,对于一些在年中节点要求完成的工作的考核作用不明显,失去了考核工作本身应起到的督促、督查作用。 3.3考核过程不透明 考核结果被当做机密,会很大程度影响工程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不将真正的考核结果和对考核结果的解释直接反馈给被考核者,容易给人以“暗箱操作”的印象,损害被考核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若不能及时反馈给被考核单位,也会使项目法人单位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中那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加强。 3.4考核结果缺乏有效运用 为了考核而考核现象普遍存在,发现了问题,却不解决问题。无视绩效考核作为分配依据所发挥的管理功能及所起的杠杆调节作用,缺少对考核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的深入调查分析,缺少对发现问题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导致被考核者应付考核,做表面文章,这对考核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不利。 4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建议 4.1考核工作要结合水务工程建设及早布置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绩效考核工作,着力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研究水务工程建设形势,部署任务,明确责任,细化措施,且年初就要布置绩效考核工作,做到考核工作和建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合理制定绩效考核计划和办法标准,项目法人应设立专职绩效考核工作联络员,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绩效考核工作精神,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4.2考核体系要完善,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和考核反馈机制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绩效考核管理机构,为加强领导,应由主要领导担任绩效考核工作组负责人。同时,要正确认识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阶段。在绩效考核前,要做好绩效考核计划工作;在平时,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的指导和检查工作;考核结果出来后,要帮助项目法人查找不足,提高改进,推动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高。 4.3根据考核内容节点完成时间要求安排考核计划 工程建设一般按水务年度推进,防汛应急准备工作应安排至每年的汛前完成考核;前期工作、基建程序可以安排在10月、11月进行考核;质量、安全、建设管理等工作应在日常工作中给予考核,并将日常考核所得分数加入到年终考核分数中,作为年底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度建设目标等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考核。 4.4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绩效考核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在考核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及时总结考核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模式,才能不断理顺绩效考核管理体制,实现以考核促发展的好局面。同时,绩效考核工作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撑,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考核,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开、公正。 4.5要结合实际,分级分类考核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将绩效考核和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的其他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后再制定颁布。考核标准也要根据工程性质的不同作相应调整,以增强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6要切实加强考核工作及其考核结果的使用 要通过细化考核内容,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目标向项目法人贯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实施有效激励措施,增强项目法人及其组成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通过绩效指标和绩效目标的设定,使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再过多参与工程具体建设管理,集中精力做好监督、指导和考核工作;要通过考核,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项目法人的责任。 5结语 水务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务工程建设绩效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对工程项目法人年度效能工作的综合评估和考量,考核结果是水行政主管单位奖优惩劣的重要基础和参考依据。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工作是一项关系项目法人切身利益、荣誉的管理活动,有其复杂性和敏感性,对于提升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制定工程建设绩效考核体系并有效地加以运用,对于水行政主管单位实现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端锋张祥王丽君单位:徐州市水利局徐州市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研究院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建设绩效管理论文 1水务工程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一管理的道路网、电力网、水网和信息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城市水务是城市化地区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而进行的防洪、水源开发、供水、输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城市水务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水务工作,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靠的防洪安全保证,稳定的水资源供应保障和优美的生态与环境保障,是传统水务向现代水务、可持续发展水务转变的必然要求,对实现水利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水务工程建设年度绩效考核的作用和工作路线 2.1绩效考核在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考核工作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建设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反馈信息,是对工程现场项目法人和参建人员进行制度性考核和客观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调动建设处和参建人员积极性的重要环节。 (1)绩效考核是工程主要建管人员任用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能够对工程建设主要建管人员的工程建设管理能力进行摸底和评价,从而作为建管人员在工程建设岗位上任用的依据。 (2)绩效考核是加强建设管理、实现年度建设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考核,明确各现场建设单位的年度建设目标、责任、重点工作以及基建程序、时间节点、质量、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对于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实现工程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工程建设绩效考核的工作路线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梳理制定管辖范围内的年度水务工程建设任务分解表,结合年度任务制定年度绩效考核标准、办法。同时,要求工程现场项目法人根据各自的年度工程建设任务,做好年度建设目标绩效考核申报工作。根据绩效考核实际工作需要,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考核组做好绩效考核工作。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重点是:要充分围绕工程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各工程项目法人的职能工作是除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年度建设投资任务外,还应做好工程日常建设管理、财务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以及违法违纪现象。 3水务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3.1缺少计划和指导 完整的绩效考核必须要有绩效考核计划和绩效考核管理,通过计划安排,让被考核单位明确自己的任务,通过考核管理,在过程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若是年初不申报,年中不管理,年底直接考核,结果只能是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3.2考核工作集中一次完成 水务工程建设考核涉及建设管理、进度、质量安全控制、防汛度汛、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若是统一集中在年底一次考核,除造成考核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各建设处进行细致考核,工作深度不够外,对于一些在年中节点要求完成的工作的考核作用不明显,失去了考核工作本身应起到的督促、督查作用。 3.3考核过程不透明 考核结果被当做机密,会很大程度影响工程绩效考核作用的发挥。不将真正的考核结果和对考核结果的解释直接反馈给被考核者,容易给人以“暗箱操作”的印象,损害被考核单位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若不能及时反馈给被考核单位,也会使项目法人单位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表现中那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加强。 3.4考核结果缺乏有效运用 为了考核而考核现象普遍存在,发现了问题,却不解决问题。无视绩效考核作为分配依据所发挥的管理功能及所起的杠杆调节作用,缺少对考核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的深入调查分析,缺少对发现问题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导致被考核者应付考核,做表面文章,这对考核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不利。 4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建议 4.1考核工作要结合水务工程建设及早布置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绩效考核工作,着力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研究水务工程建设形势,部署任务,明确责任,细化措施,且年初就要布置绩效考核工作,做到考核工作和建设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合理制定绩效考核计划和办法标准,项目法人应设立专职绩效考核工作联络员,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绩效考核工作精神,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4.2考核体系要完善,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和考核反馈机制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绩效考核管理机构,为加强领导,应由主要领导担任绩效考核工作组负责人。同时,要正确认识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阶段。在绩效考核前,要做好绩效考核计划工作;在平时,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的指导和检查工作;考核结果出来后,要帮助项目法人查找不足,提高改进,推动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高。 4.3根据考核内容节点完成时间要求安排考核计划 工程建设一般按水务年度推进,防汛应急准备工作应安排至每年的汛前完成考核;前期工作、基建程序可以安排在10月、11月进行考核;质量、安全、建设管理等工作应在日常工作中给予考核,并将日常考核所得分数加入到年终考核分数中,作为年底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度建设目标等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考核。 4.4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绩效考核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在考核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及时总结考核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模式,才能不断理顺绩效考核管理体制,实现以考核促发展的好局面。同时,绩效考核工作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撑,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考核,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开、公正。 4.5要结合实际,分级分类考核 在考核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将绩效考核和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的其他管理办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广泛征求意见后再制定颁布。考核标准也要根据工程性质的不同作相应调整,以增强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6要切实加强考核工作及其考核结果的使用 要通过细化考核内容,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目标向项目法人贯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实施有效激励措施,增强项目法人及其组成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通过绩效指标和绩效目标的设定,使水行政主管部门不再过多参与工程具体建设管理,集中精力做好监督、指导和考核工作;要通过考核,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项目法人的责任。 5结语 水务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务工程建设绩效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对工程项目法人年度效能工作的综合评估和考量,考核结果是水行政主管单位奖优惩劣的重要基础和参考依据。工程建设绩效考核工作是一项关系项目法人切身利益、荣誉的管理活动,有其复杂性和敏感性,对于提升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制定工程建设绩效考核体系并有效地加以运用,对于水行政主管单位实现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丁端锋张祥王丽君单位:徐州市水利局徐州市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研究院 水务工程论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建设也飞快地发展起来,从传统的水利工程转变为水务工程,工程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水利建设,还增加了水环境、市政、园林景观等等现代因素。作为水务工程建设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特别是随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基建档案数字化的要求日益提高,为档案的存储与保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专业化规范管理要求。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是摆在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水务工程;档案管理 目前我国各地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重要的建设之一即是水务工程。水务工程档案是水务工程建设成果的历史记录,忠实记录了水务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水务工程档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新工程建设可借鉴已完工的项目,降低成本,节约开支,提高效益;具有科研价值,可供水务工作者研究水务建设的规律;具有参考价值,能成为评价工程质量、查找事故原因的重要依据。因此,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起,我国档案管理部门陆续出台规范性文件,比如《《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规范重大工程项目档案的验收程序。 1 水务工程档案概述 水务工程档案形成于水务工程建设中,水务工程档案如实地记载了水务工程的建设状况以及后期水务工程维护运行情况,是水务工程建设与后期维护工作中重要的参考依据。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水平往往能反映出一个水务工程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水务工程档案管理一般是由水务建设工程部门建档、归档、保存,工程结束一段时间后,移至水务工程建设单位的档案室,因此,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关键部分还是在水务建设工程过程中完成。这些档案反映了该水务施工项目的运行、管理与维护情况,并对新的水务工程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 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水利建设的重要性逐渐被提上日程,中央对于水利建设作出了多次重要批示。不仅如此,居民的日常生活正常秩序的维持,自然灾害面前的防御等方面,水利工程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尽管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水利工程,但是水务工程耗资巨大,所需生命周期极长,这导致了随着工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生成多种类的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程性记录文档。这些档案不仅仅对于国家今后的水务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对于整体水务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已经完工的水务工程,能够进行详尽的质量鉴定和维护方针,如果发生事故也可以及时查明原因,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最大程度的补救,将损失降到最低。总而言之,水务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国家长久的经济建设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策略 3.1 增加资金投入 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已逐渐向现代化管理迈进,水务工程档案材料也在不断更新、各种先进的水务工程档案整理方法的采用以及水务工程档案数字化的建设,都要求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在资金上不断追加,只有增加资金投入,才能实现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使水务工程档案更好地为水务工程建设服务。 3.2 完善管理制度 只有完善水务工程档案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制定并完善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把水务工程档案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定期做好各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业务考评,并加强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4 当前水务工程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系统思维,各方自行归档 一个水务工程项目从立项、施工到验收运行,分成不同阶段,由不同部门完成。水务档案也是由不同阶段的文件资料汇总而成。这些不同A段、不同部门形成的水务项目资料实际上都是作为该项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前后衔接。虽然不同部门负责的各自模块中的工作,形成的也是专业性资料,但项目建设单位作为该工程的责任方、发包方、组织者,应系统、整体地看待项目资料,将分布在各部门的资料当做该项目档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及时催促有关部门移交归档,以保证该项目档案的完整性。有些项目建设单位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未能从全局、全工程建设的角度,系统地思考归档工作,对各部门形成的资料不闻不问,任其散落在各家。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即各家档案管理工作参差不齐,有的及时归档,有的则被丢弃,有的形成案卷,有的则只是零散的资料。如此,势必不能形成有价值的项目档案留存。水务工程档案工作缺乏系统思维的另一个表现现象是项目建设方只是被动地接收从各方移交的资料,对方移交什么就接收什么,至于是否完整、有遗漏等则不顾及,有些建设方甚至都未建立各方移交档案资料的制度,由各方自行保管。一旦遗失,后期追补的难度较大,工程档案不能形成有机、系统的联系,也就不能如实反映整个工程概貌。 4.2 人员未到位 现实水务档案工作中出现的资料遗失、不及时归档、散落、未被利用等问题,归根到底就在于无专业人士专门从事该项工作。长期以来,档案保管被认为是一项枯燥无味、简单机械的工作,工作人员就像普通的仓管员一样,无需专业知识,任何人都可从事。因此很多项目并未配备专职的档案工作人员,而是由文秘工作者兼任,建设方如此。施工方、监理方更因自己不是组织者,承担的只是工程某个模块,更不配置档案人员。工程档案与通常的文书档案有很大不同,专业性更强,文秘人员对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一则无暇顾及,二则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专业知识,特别是水务工程项目包含大量的专业图纸,这些图纸如何保管,甚至如何折叠、立卷都是问题。人员不到位,也就无人组织档案工作。档案的规范化、完整化管理就无从谈及。 5 提升水务工程档案工作水平的途径 5.1 制定行业统一标准,规范归档工作 随着我国水务事业的快速发展,水务工程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形成的档案相应的越来越多,但面临的一个现实困难是,库存压力的增大。水务工程档案库存容量和日益增长的档案数量形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特别是行政级别高的档案部门需保管从下属单位移交的工程档案,这些工程档案中重复性资料较多,比如监理方、施工方的案卷中都包含了整个项目的合同文件、设计方案、施工方案、进度表等,这些都是建设方提供给施工方、监理方用于工作需要的,具有同一性,整个工程只需保管一份即可。 5.2 责任到人,有专职人员负责档案工作 工程建设通常实行的是项目制,工作人员因项目组织在一起,项目结束后,工作人员就解散。如果相关案卷资料不及时归档,很可能就会遗失、丢弃,导致档案不完整,影响后期的保管利用。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应纳入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档案的收集、立卷归档、保管、利用、保密等相关工作,责任到人。从我单位实践来看,我单位为确保工程资料及时归档,每个项目都设立专职档案人员,专职人员负责协调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文秘人员及时收集、整理各模块工作中的资料,提出要求,并对资料进行移交、做好交接记录,统一汇总、编目。 6 结束语 水务工程档案是水务工作者劳动智慧的结晶。其档案工作和合同管理、施工管理、投资管理等一样,是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手段,同时也是水务工程建设单位的主要职责。水务工程档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工程建设任务紧密相连。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进行规范化管理,能更好地服务于水务工程建设需要。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的优化与实践探索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优化整合各门课程设计内容,解决整合过程中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并对课程群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考核方式提出一些实践探索。 关键词: 水务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 考核方式 水务工程专业是顺应我国从传统的多龙管水向现代的水务管理一体化转换的新时代需求,为一体化解决城市各类水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本科专业。水务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强,课程设计多。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包括六门课程设计,即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城市防洪与排涝课程设计。现行的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在相应理论课程之后,由理论课任课教师独立拟定题目,独立设定设计参数,设计内容相对独立。这种方法虽然便于组织教学,但各门课程设计内容缺乏关联性,学生在经过课程设计学习之后,得不到良好的技术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 河北科技大学在电气传动课程群课程设计方面,开展了开放式课程设计体系的尝试[1]。将综合性开放性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群理论课都完成之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大连工业大学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中探索了集中实践模式,即在所有课程群理论课结束之后,由相关课程多位老师同时指导,集中完成课程设计[2]。这两种尝试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课程设计与理论课间隔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同时必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本文根据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间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对设计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优化整合,解决课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安排的前提下,对课程群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 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各课程设计不是独立无关的,可解决某工程主体设计的不同设计任务。各课程的设计成果组合起来即是某项工程完整的设计文件,通过和所有指导教师的深入讨论和分析,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核和优化,并将六门课程设计题目整合为一个大题目(如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有其总的课程设计任务书。每门课程设计按各自优化后的设计内容,确定设计子任务。现就“某城市新区给水排涝系统设计”为例说明。 整合的设计任务:对某城市新区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排涝系统进行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系统间的兼容性。 各课程设计的子任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主要解决此设计中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给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污水处理厂设计,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主要完成排涝河道整治与堤防设计。 课程群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可以让学生预先获知总设计的目标,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欲望,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逐步完成设计成果的过程,使学到的专业知识更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构建,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间的衔接问题 课程设计题目的优化整合需要做好各课程设计间的相互衔接问题,主要包括设计内容的关联性、地形数据的统一性、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1.课程设计间内容的关联性 课程群涉及的六门课程设计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连接,往往前一门课程设计的成果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提供设计资料。如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第4学期)的主要内容为给水泵站、排涝泵站的水泵选型和泵站布置。其中给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将为给水管网课程设计(第5学期)提供资料,水泵与水泵站和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成果又将为给水处理课程设计(第7学期)提供资料。六门课程设计间的关联情况可见下图。这种关联性使得后续课程设计的内容受前导课程设计内容的制约,而前导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成果,必须满足后续课程设计的需要,避免出现前后矛盾。 2.地形数据的统一性 课程群中的六门课程设计都需要地形数据。水泵与水泵站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泵的型号、台数及泵站的布置,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进行管渠定线及埋深计算,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确定工艺布局,城市防洪排涝课程设计需要利用地形数据计算河道水面线和堤防高度。所以在选择原始地形数据时,需要综合考虑所有课程设计的需要。 3.设计参数的合理性 某些设计参数在课程群课程设计间重复使用,如新区的人口数据和产业布局数据。这些数据要被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给水管网课程设计、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和污水处理课程设计使用。在选取这些设计参数时,要根据前后课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综合考虑每一门的需要。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群课程设计指导的实践探索 课程设计的优化整合,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统筹安排,系统管理。指导教师不能只注重自己课程的指导,需要帮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设计在整合题目中的作用,明确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同时要帮助学生协调好本次课程设计与前导及后续课程设计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如何从先导课程设计成果中提取所需的设计资料,同时为后续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本次课程设计选择合理方案,使得学生不再只停留在单门课程的局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3]。 (二)课程群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实践探索 现行的课程设计考核是由指导教师自行制定、执行的,各门课程的分数组成各不相同。课程群的课程设计考核需要制定水务工程专业统一的考核标准、分数组成一致。在课程设计的答辩环节,除注重本次课程设计成果外,还要分析前导成果的合理性以及后续课程所需的条件,从而检验学生对课程关联性的掌握程度,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初步了解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增强整体性概念。 水务工程论文:水务工程施工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工作实践,就目前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针对施工作业人员素质、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辅助措施及现代化施工影响记录等问题,提出了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优化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改进措施 水务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人们生产和生活安全的举措,但由于水务工程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要求高以及影响因素较多等特点,从而给水务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难度,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如何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水务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人们提供正常的水源供应,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 1.1 施工人员素质低,缺乏正规培训 水务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人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施工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对于工程顺利开展意义重大。然而,由于部分单位对管理的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致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加之缺乏必要的奖惩机制,使得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较差,这严重影响了施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1.2 施工作业面多,施工组织无序 就水务工程而言,其整个施工过程相对比较复杂,不但工序较多,而且各道工序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若是某一道工序的质量出现问题,则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会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质量。同时,水务工程施工过程大部分都是在施工现场完成的,目前, 很多的水务工程管理人员并不能很好的组织好现场的施工管理工作,也不能科学有效的进行对水务工程的施工工作,在管理的过程中应付性比较明显。这种现象也是导致水务工程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根源之一,尤其是在对施工工人安全用电的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存在的疏忽就很有可能产生安全事故,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1.3 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隐患多 对于水务工程而言, 安全尤为重要,只有保证安全,才能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然而,有些施工单位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给施工过程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施工现场未设置安全机构、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充足、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等等。 1.4 施工过程中现代化影像记录缺失,不利于施工质量安全整改,也不利于变更签证 目前,在部分水务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只是采用传统的记录方法对施工施工资料和数据进行记录,而不注重现代化影像技术的利用,从而造成施工过程中现代化影像记录严重缺失,出现资料不完善,数据不齐全等问题,这样将给施工质量和安全方面的监管和整改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在施工中如果出现现场变更或者涉及到现场签证问题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影像记录,这样将会造成管理人员不能掌握正确的依据,不利于施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严重影响到施工进度。 2 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措施的优化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我们应对水务工程施工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2.1 加强施工作业人员业务培训,加强施工管理人员专业培训 由于水务工程施工对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其必须具备扎实的水务工程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以及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所以单位应重视施工作业人员业务培训。同时,要为管理人员创造学习机会,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强化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还要让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使其正确认识到施工各参与单位的合法权益,以确保水务工程顺利完工。 2.2 重视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事先考虑尽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措施,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 在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中,要严格的执行建设程序,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法令的规定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编制。在编制时,要依据工程设计中的工程量,并与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依照总进度来进行分部工程的网络进度计划,确定出每一个工程部位需要完成的时间,由此也可确定出需要投入的设备和人力等资源。同时,水务工程的管理部门要对工程的大中小项目的各种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收集与分析,并进行管理、整理和归纳、等工作,帮助先进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效益,从而有效的减少编制人员的重复劳动。另外,水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要扩大范围、加深深度,要对设计图纸的经济性与合理性等作出客观的评估,从而实现设计与施工技术的一体化。 2.3 加强措施项目投入,做好辅助设施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为正常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要加大工程设备的资金投入,引进一些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其次,要建立健全水务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管理好辅助设施设备的前提,同时也涉及到施工中各个环节的操作质量,因此我们在制定辅助设施设备的使用与管理制度时,应确保有利于施工、管理以及提高机械的施工水平的基础上,发挥设备的效能,提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再次,加强设备的状态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在设备运行前、运行中和运行后进行定期监护,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减少故障的发生。同时,制定设备技术性能状况,并及时进行维修,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为施工的正常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4 加强全体参见人员安全培训,建立安全监督举报机制,相互监督,共同促进 首先,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由项目经理担任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将安全管理责任经层层分解之后落实到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身上,调动起项目部所有人员参与施工安全管理的积极性,用管理制度约束施工行为。其次,重视安全教育培训。施工单位应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中,使项目部的所有人员都参与安全管理教育。同时,还应当加强对施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贫乏的新人员的培训。再次,强化施工现场安全检查, 不仅要做好综合性安全检查, 而且还要对重点施工环节进行专项安全检查,从而有效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5 加强施工过程中影像记录,建立专门音视频图像记录档案,便于核查 对于部分水务工程来说,在现实施工过程中,有效的利用影像技术,从而有效的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中对施工资料和数据进行记录。从而有效的解决在水务工程施工中解决相关的难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建筑质量。同时,这项工程可以有效的利用测绘数码相机进行摄取信息,进而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后期制作,从而形成相关的最终数据,然后再通过建立专门音视频图像记录档案,这样非常方便以后工作人员进行检查,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升了工作质量,降低了工作的难度,减少认为误差,从而更好的提升工作效率。 3 结语 总而言之,水务工程作为一种规模较大的项目,与人们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为此我们需要引起重视。在水务项目管理过程中,要以合理优化资源为目标,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考察工作,时刻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以应对工程中难以处理的问题。同时,要借鉴国外水务工程成功的管理经验,了解和掌握好施工技术的创新,以促进水务工程的持续发展,实现企业良好的经济利益。 水务工程论文:刍议如何确保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摘 要:农村水务工程建设是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切身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那么,如何确保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呢?文章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浅谈。 关键词:农村水务;项目法人;队伍建设;质量监督 1 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提高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的管理能力 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管理是农村水务工程实现投资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和工程进度目标的根本保障。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要承担着该项目的工程策划、工程实施、工程资金筹备等一系列的任务,要承担着工程质量的建设安全和使用寿命。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需具备以下管理能力: (1)要能够制定一套健全的农村水务工程管理制度,并在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对水务工程建设实施全盘的管理。 (2)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知识,并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对水务工程建设承担相应的责任。 (3)要能够熟悉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相关管理程序,并在管理程序下有效开展该工程的管理、组织和协调。 (4)要能够驾驭农村水务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管理协调部门,使其工程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和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2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 2.1 农村水务工程组织措施 加强农村水务工程队伍的建设,是工程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完善组织体系、赋予执法职能、强化队伍部门或协调机构和该工程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以各部门或协调机构第一责任人为集中审批机构成员,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和处罚的合理性,避免该工程出现执法的偏差而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各部门或协调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要进行传、帮、带和互相协调,加快全能型水务工程人才的培养和素质业务能力的提升,提高组织的依法行政水平。 2.2 农村水务工程管理措施 完善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组织内部严厉的管理方法,形成稳定的组织管理机制和落实组织管理措施,加强组织计划和工作动态控制理念,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完善补充执法工作的方法和方式。必须严格建立组织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从思想上重视组织管理和队伍的建设。要合理使用组织的资源,提高计划管理和工作效率。 2.3 农村水务工程技术措施 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质量监督交底,对监督交底的情况进行动态完善,要以专业技术和工程投资进行规范管理。要采用先进的工程测试仪或标准工程技术标准进行监督,对工程建筑材料要进行严格把关质量,要对工程容易发生事故部位要现场进行监控和把关。 3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需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 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要以参建单位或部门质量安全为监督重点,提升农村水务工程的监督实效。在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对工程前期的正确决策前提下,在可研究课选择合理规模、规范可行的施工图纸设计下,建设工程开展才有极其夯实的监督管理依据和保障。重点监督参建单位或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立完善工程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严格考核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施工技术能力及其管理能力,采用施工诚信记录制和不良行为公开制对参建单位或部门进行资质管理和业务承揽,施工安全质量及拖欠工程款或民工工资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成立合格施工企业名录,结合其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施工措施效果,文明工地争创实效进行考核,记至诚信档案,为农村水务工程项目法人工程发包时,对投标人考评提供必要依据,以严格择优选取中标人。加大对监理企业的监督力度,严格监理企业招投标制,督促监理业务能力的提高,严格履行监理职责。同样实行监理企业的诚信记录制,对其业务管理,承揽业务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三控三管一协调的行为能力及监理实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考核监理组织机构及相关条款的落实、各方协调能力、业务监管能力及总监个人能力,以此为诚信档案,为发包人选择优秀中标人提供依据之一。 4 确保农村水务工程高效监督需以工程关键点为“抓手” 以农村水务工程关键点和重要部位为“抓手”,确保高效监督执法。选择优秀的水务工程施工队伍,更好地在水务工程实施过程中保证质量,监督部门或机构要加强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宣传,在促使参建单位或部门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一是要通过监督和规范质量安全行为,培养和树立参建单位或部门的法律意识;二是要适度执法和处罚,以整改、停工和通报批评及罚款来限制,提高安全兼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三是要在具体水务工程项目监督上抓住关键程序和水务工程设计的“交底”和验收;四是要重点抽查验收的选择:闭水试验、满水试验、通水试验和压力试验及其工程运行情况等,把握关键的能力,对水务工程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监督管理和执法,从而提高监督效果,提升水务建设工程的业绩和效果。 5 确保工程顺利实施需及时匹配资金 一个工程的顺利实施,资金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各方都关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匹配相应的工程资金和工程资金的管理。一是要确保工程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设立专项使用,专人管理;二是要科学运用资金和及时配发资金以确保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不要因资金的紧缺而导致工程的停摆带来的过多损失;三是要搞好工程资金的紧缺的预防方案,科学合理动员农民筹资筹劳,使其工程顺利实施;四是加大工程资金的监管、监察和审计,发现问题要及时移交相关纪检部门妥善处理。 总之,农村水务工程建设要想得到顺利实施,除了以上提到的相关问题外,还需要广大农村农民朋友的大力支持,绝对不要因该工程“占用”一点土地或为其生活带来一些暂时性的不便就无理取闹,影响施工单位或部门工作的开展,影响施工技术人员操作。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到农民朋友子孙后代生活的,是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层坚实的保障。 水务工程论文:浅谈水务工程对水资源利用侧重问题的探讨 摘要:无论是人们的生产还是生活都离不开水资源的利用,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文章主要从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三个方面来具体进行阐述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资源水利;优化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为此,我们提出了水利发展的新模式――资源水利。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后代人造福利,通过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提升水资源的利用质量,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必然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二十世纪以后,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从而引起水利工程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因此人们对水资源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第二,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超出了地区供水的能力范围;第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和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水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水资源是因为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物被污染,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上述原因的出现,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就算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也不能解决缺水问题,水库再好也没有水,这就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要向资源水利侧重,重视研究和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从而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用水需求,这也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并不是说水利工作不再重视修建水利工程而专门去管理水资源,我们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来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我们要想做好水利工程向水资源侧重工作,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具体内容: 2.1 大力扭转人们以前对传统水利工程的看法,宣传资源水利的优势 传统的水利工程观念就是大力修建水利工程,从自然中获取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同时也为了解决和预防洪涝灾害问题,在处理洪涝灾害问题时我们没有考虑到把水位定的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们现在向资源水利侧重,就是为了弥补在解决洪涝灾害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的失误,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的目标。 2.2 大力推进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使得水利工程的工作对象和内容更加的详细、具体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是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水利主要侧重于水资源的调查分析、科学开发、节约和保护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和分配不均的问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只是资源水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在资源水利的工作中,对它们的要求层次更多,更加注重各个工程的科学合理性,从而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3 是资源水利完善了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不足,对社会各部门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排放进行科学的管理 相关的水利部门应该对于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进行合理计划,以解决城市用水的供不应求和无限制使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适当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进程发展 资源水利是一种新观念,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深入,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制。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第一,对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对资源水利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树立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方面推动资源水利的发展进程;第二,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促进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工作的全面进行。对于水资源的净化要严把质量关,实行统一的管理,并且不断的完善水利工程的法律法规,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政府应该做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工作,转变市民用水观念。如在农业发面大力推广滴灌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把那些高耗水产业安排在河流下游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第四,政府要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水利技术人员,不断建立健全相应的水资源管理机构,从而提高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水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进程。 4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倡导节约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的发展步伐,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水务工程论文:谈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水务工程数量的激增,人们对水务工程的质量也有了相应的要求。如何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一直是水务工程质量管理人员深入探讨的问题。水务工程施工质量关乎到国计民生问题,对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水利施工工程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人们的利益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 水务工程施工质量对经济的发展和工程投资的回收都有重要影响。如果水务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将很难收回工程投资,对人们的安全与利益也造成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和水务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此类问题。在水务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对其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大安全事故。尤其是要对大型水务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大型水务施工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特点,此外对大型水务施工工程的工艺要求也较高,施工难度较大,技术标准较小型水务施工工程质量也更为严格,因此有必要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结合多年的水务工程施工管理经验,提出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 1.创新水务工程管理体制 水务工程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从市场机制和行政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体制的创新必须实现行政管理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这样既有利于为水务施工建设提供有力的环境和条件,又能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管理的水平。我国的水务工程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市场运作、行政管理。从市场运作方面来说,水务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机制和调节机制,在对水务工程施工队伍进行选择时应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综合实力比较强和社会信誉较好的施工单位。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政府部门作为水务工程管理的主导部门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水务施工工程质量的管理。尤其是在城市供排水、水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水资源保护以及污水处理等工程项目施工中,相关管理部门要合理引用各种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与法规对水务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控,这样能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提高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水务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客观决定了施工质量控制的效果。为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施工单位应完善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小的疏忽就会导致工程出现问题。因此,监管人员在现场监管中,应注意到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加强与施工人员的交流,对施工的每一个步骤进行严格检测,真正做到全方位和全天候的监管,确保施工安全无误的进行。施工单位也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对施工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参数达到设计方案的要求。 2.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的标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水务工程施工的难度。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和相关水务管理部门根据水务工程的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标准,但有些标准在水务施工建设的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使水务工程质量的控制在客观上受到了一定影响。水务工程施工单位为了顺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水务工程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水务工程建设中,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这有利于水务工程的质量得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对水务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基础。在水务施工工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水务工程质量的监控与管理,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的标准,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此外,在水务施工工程中,针对我国尚未出台明确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的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应借鉴国外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对此加以调整使之为我国的水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是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效果。 3.加强施工质量安全防范措施 在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要注重对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进行控制,尤其是以下几个项目:生态石笼挡墙质量、水工混凝土质量、水下工程质量检测以及污水管网工程质量等,这几个项目因其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对这几个项目不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必将会对整个水务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避免水务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坚决杜绝水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违规行为,这能有效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与恶化,水务工程管理部门应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尤其要对施工难度较高,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进行着重管理,水务管理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还要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纠纷,避免施工中存在的各种违规行为。对水务工程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管理工作的长期性与系统性,这样有利于水务工程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与处理。 4.提高施工质量监理水平 监理人员的素质对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影响,为确保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应尽快提高建立人员的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加强对监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是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增强工程质量意识。②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技能,使监理人员精通业务,掌握施工的具体流程。③定期的对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员管理及相关质量责任制的完善,通过培训工作使其明确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监理人员在对水务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投资较高、施工难度较大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摄像、拍照的方式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这有利于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质量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带来的巨大损失。在进行施工前,管理人员要事先了解各项施工工序的标准。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相关管理人员应做好检测工作,应对砂石、水泥、木料等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及时更换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单位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单位提供施工工艺、技术与现场检验资料,以保证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隐患,保障施工项目顺利交付使用。 5.结束语 在水务工程建设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促进国内水务工程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水务工程因为种种原因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完善各项施工管理制度,为施工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避免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还要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控制,使工程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的效果。此外,还要提高对质量问题的治理技术,通过科学理论依据对工程中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对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的研究为我国的民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水务工程论文: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 摘 要 目前水务工程档案工作已经是水务工程构建及管理措施的核心构成因子,怎样强化相关的工程档案及资料的管理,做到全面的拓展及利用,更为有效的为经济构建所服务,是当下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的全新任务,因此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分析、并进行提炼,从而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 关键词 水务工程档案 管理工作 认识 目前的水务工程档案管理是水务新时代构建的一项根本任务,在推动水务事业完善可持续发展目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创新管理模式,以档案管理工作为核心 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否做好,主要在于上级部门是不是有足够的重视。目前,一些水务系统各个工程构建处都将档案管理任务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去开展,明确相应的责任,抓住根本问题。第一点,强化相应的保障模式。为强化对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的相关领导,各工程构建处组织了档案管理工作领导部门,且构建了责任落实人头制度,且匹配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阶段性的进行任务,对所有参建部门档案管理进行目标控制,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及模式化。第二点,要紧抓住责任落实。每一个工程构建处高度关注档案管理责任制的分配情况,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程度纳入到常规的日程上来,把档案管理工作及工程构建一并进行部署、分析、测检落实。有规划的召开相应会议,主要查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里的一些欠缺之处,总结原因,拟定完善措施,分析下一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还要形成档案管理工作,全面重视、整体规范,分层落实的工作理念。第三点,加强物质保障工作。为满足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应需求,各工程构建处从经济的帮助、设备匹配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还要拨出专款进行配置专用电脑及办公自动化等相应设施,用以提高档案管理模式与新时代进行接轨。 2、完善运行机制,保障档案管理规范进行 总的来说,水务工程档案也是水务构建阶段的实际写照。在全新的态势下要持续更新概念、理念、管理措施及管理模式等,按照相关文件,综合工程构建阶段出现的实际状况,加快水务工程构建档案全面信息化管理,完善水务工程档案资源储备以及网络化、管理模式合理化。 强化水务工程档案规范统一、且对所有档案进行统一的标准、模式化的管理,找到核心点、分层次、分阶段的加以实施,要做到水务工程档案完整、无误,推动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的全面进程。 3、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档案管理能力 要推动水务工程档案团队的构建,这样才可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一般来说水务工程档案管理波及的范围较宽,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技术的需求也很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的好坏,从根本影响着档案管理层次水平,同时也影响了工程档案全面的质量,以及一系列管理效益。想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核心问题就是要有一支业务水平极强、且工作氛围极佳、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档案专业管理队伍。为达到完成工程档案全面规范化的需要,要对档案工作人员实施业务知识深造,不但要学习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更要学习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深入的学习档案全面信息化、水务工程构建等一系列技术,掌握在水务工程构建阶段会出现哪些种类的文件资料,哪一种类型属于有保存及使用价值的,要辅助档案工作人员全面了解文件资料的整理、分配以及保管的措施。 4、重视开发利用,提升档案使用价值 完善水务工程档案管理,终极目标就是要全面利用档案为宿迁水务领域的进程所服务。对档案要进行有效地管理,针对水务工程构建有一定的实际概念及使用意义。水务工程档案材料是在工程构建过阶段形成的,明确的记录了工程进行的各一个阶段的状态。工程资料一经的完成,就会为工程建设以及管理做好铺垫,尤其是在工程建设阶段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论 经过对档案管理分析及实践中,深刻的感受到收集有价值的材料是完善档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拓展档案资源信息、完善信息服务的一个途径。还要让水务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服务能力及服务品质,水务工程档案管理模式化、系统化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档案管理工作程度是评定水务工程管理能力的一项硬指标。在一线工作的档案工作人员还要抱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过硬的业务素养,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必要性 摘要:将水质工程贯穿于整个水务工程中,将对水质的研究放在水处理的中心过程,才是真正抓住了水务的根本。而氯离子存在于所有的水中,不管是海水、生活污水还是工业污水,都存在着大量的氯离子,所以,研究水务工程,氯离子的检测是很重要的。文章着重研究了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建筑安全中的意义。 关键词:水务工程;建筑安全;防腐蚀;氯离子 水务工程主要研究城市的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和给排水方面的内容,该工程从事的氛围及业务对水量和水质都有很高的要求,而水质的好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氯离子的多少。氯离子存在于所有的水中,饮用水中的氯离子多了,会产生很大的味道,而且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内河水中的氯离子对一些桥梁和建筑也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如此种种,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水中的氯离子的 检测。 在水务工程中,很多人只注重水量而忽略水质问题,更加没有很多人重视对水中氯离子的检测,导致未能及时对水中余氯进行清除,造成水质不达标的情况屡屡出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必需环境因子,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我们就先从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分析,进而探讨氯离子检测对水务工程建设以及建筑安全的重要意义。 1 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方法 1.1 硝酸银滴定法 汲取水样,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下,以络酸钾为指示剂,用硝酸银溶液滴定试样,因为氯化银的溶解度小于络酸银的溶解度,所Cl-会先沉淀下来,指示剂络酸钾以络酸银形式形成砖红色沉淀,来指示滴定的终点。此方法可以定量计算出氯离子的含量。 1.2 电位滴定法 电位滴定法需要两个电极: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要滴定氯化物,要用氯电极做指示电极,玻璃电极做参比电极,用硝酸银溶液做标准溶液,两电极之间的测量电压可以通过一个大量程的伏特计来读取或者直接用带有氯离子浓度的离子选择计来读取。 1.3 色谱分析法 色谱法是引用离子分析的方式,对氯离子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取水样注入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的溶液和离子交换树脂,而后氯离子会被分离,被分离出来的氯离子经过抑制柱是被转换成高导电的酸型,而碳酸盐则转换成低导电型的碳酸,再用电导检测器可以检测出氯离子含量,再与标注值进行比对即可。 氯离子的检测方法有很多,这里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方法。 2 水务工程中氯离子检测的重要性 在水中氯离子的危害中,我们不容忽视的就是对建筑混凝土的腐蚀作用。因为砼的质量与安全对建筑建材的安全意义重大,可以说混凝土的安全是建筑安全的必要前提,然而空气中的水分中含有的很多物质却对砼有很大的侵蚀作用,其中氯离子尤为明显,因此,水务工程中的氯离子检测对建筑安全很重要。 2.1 保障建筑美观,保护其外观外形 一个建筑,最直接接触到环境中氯离子的自然是其外表,而当今很多建筑都是以水泥混凝土为外墙,而且大部分水中与水下设施,如截流大坝、水利发电站、桥梁桥墩等都是混凝土做的,而这样的建材对氯离子的存在很敏感,空气水分中的氯离子以及河流中的氯离子对这些建筑设施的外表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如果建筑外表长期处于一个氯离子含量超标的环境中,就会造成表皮脱落,混凝土外墙粉化或塌陷,严重影响建筑的外观,这方面对美学领域的建筑尤为明显,但是如果水务工程及时对空气中以及河流中的水质进行检测,做到指标合格,随时解决环境中氯离子超标的问题,就会降低建筑物外表的老化和粉化,保护建筑外观优美或者降低建筑物因变形而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2.2 保障建筑工程质量,为工程建设把关 建筑混凝土多以耐腐蚀的材料构成,以保障所建结构安全坚固,但是对于环境中的很多物质,大多数传统建材并不能做到完全抗腐蚀,这就加大了建筑公司安全防护工作的难度。氯离子在水环境下很活跃,当我们在修盖建筑物时,很多建材都会暴露在空气中,而且混凝土混和时必须用到水,这时氯离子乘虚而入“暗藏”水中,当被混合到建材中时,就会慢慢侵蚀建材内部分子结构,使得建筑用材丧失原有的力学结构,降低建筑安全性。很多高大的建筑物要求工人攀岩到很高的地方施工,因此如果建材稳固性不高,就会造成建筑施工事故,这时如果水务工程对该环境下的氯离子做好监测预警工作,自然就会降低施工危险,而且还能保障建筑结构安全稳固,提高建筑施工质量,保障工人人身安全,为工程建筑把关。 2.3 保障建筑稳固性,提高建筑耐久性 虽然砼表面上看来很严密,但是由于其属于混合物,由骨料、砂浆及两者界面区三者组成,虽然为了增加建筑的稳固性,骨料的比例不断提高,但是为了达到混凝土粘固的建筑作用,砂浆是不能减少的组成部分,所以砼的内部就会因骨料与砂浆的粒子间的空隙而存在极小的缝隙,因此就会使环境中的氯离子“趁虚而入”,对混凝土内部的钢筋结构造成严重的侵蚀作用,如果环境中的氯离子长期超标或者建筑时使用的水中氯离子含量超标严重,就是使得建筑物被腐蚀的风险提高,造成建筑物稳固性不高,严重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水务工程要对建筑用水严格把关,做好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检测工作,并切实保障环境空气水分中氯离子含量达标合格,保障建筑稳固安全,提高建筑物等设施耐久性,降低非人为破坏因素,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水务工作中的河水氯离子检测还能降低桥梁、水利发电站、截流大坝、采矿炼油井等水上及水下设施的侵蚀作用,提高其使用运作效率,减少建筑报废方面的财政支出。 可以说,水务工程掌控着一个国家的水系,而氯离子的含量又是所有水中不可忽视的指标,所以,针对氯离子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从源头上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抓住事物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水务工作者们严格规范自己的职业操守,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切实保障好国家交给我们的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完善我国水务建设工程。 3 结语 “人可以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水。”由此可见,水这种奇特的物质对人类生存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一个氧原子(O)结合两个氢原子(H),这种化学中常见的原子组合方式,却形成了大自然最奇特的液态物质——水。生物中都知道,水是人体细胞结构比例最大的物质,也是人体新陈代谢必须的物质,化学物理学的很多领域也依赖着水:电解质溶液要用到水、桥梁施工设计要考虑河水诸多物质的腐蚀性、高压工作环境对空气水质与水量都要严格控制……这些方面对水中氯离子含量都有着严格的限制。由此可见,为保障人类正常生存,维护人类文明发展,我们必须建设好水务工程,保障好水务工程工作中的氯离子检测工作。
网页设计论文: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大力推进,社会对网页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根据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分析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层面阐述具体改革措施,旨在提高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人才的社会实践对接能力。 关键词:平面设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国家策略的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发展急需大量优秀的互联网人才,而网页设计人才是互联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配合国家战略实施,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纷纷把网页设计设置为平面设计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随着近年来平面设计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以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当代和未来社会对网页设计人才的要求,而忽视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探讨十分重要。 一、教学现状分析 平面设计教育在我国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其人才培养方法备受各方关注。网页设计是一种新兴的数字艺术,它的创意取决于企业的文化属性和互联网的特色,它是一种附属于互联网、融合艺术与技术的新型设计形式,它的界面设计从平面设计入手,内涵却远远超出了平面设计概念,既要注重界面中的平面构成元素,又要考虑用户体验,还要注重各页面链接的空间关系和视觉协调性,从而成为具有互联网特征、综合性的平面设计。目前,国内各大本科院校多依据所属专业确定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侧重点。计算机类的侧重代码编程,注重培养网站后台人才;艺术类的侧重界面规划和美化,致力于培养网站前台、网页美工。但各专业在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上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现象:一是“轻维护、重美观”,培养出的学生多注重静态页面的艺术性,不在乎是否有利于后台维护;另一种是“轻线下、重线上”,部分学生往往只在意屏幕的视觉效果,对线下互联网用户的需求了解不够。这导致他们设计的网页界面看起来很漂亮,链接也很流畅,但实用性不强,更不利于线下产品的开发。因此,对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新的教学内容调整为艺术理论课程和软件实践课程两大模块。 1.艺术理论课程模块 艺术理论课程模块的知识点分为三部分:网页设计的功能元素、网页交互设计、网站品牌形象的美学塑造。网页设计的功能元素是网页界面设计的基础元件,了解功能元素的特点、作用及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网页设计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页设计的功能元素有背景与底纹、按钮与控件、页眉与页脚、导航器和目录、功能板块和广告位等,这些功能元素依靠文字、图片、色彩、多媒体和超级链接实现。这些功能元素的形式语言设计遵循传统平面设计的设计原则,又和传统平面设计有很大不同。如,传统平面设计多以印刷为最终呈现方式,作品尺寸是固定数值,而网页设计是以用户的显示器为最终呈现载体,所以作品的宽度不宜超过显示器宽度,高度可以任意,但只能显示一屏的高度,随着浏览者拖动滚动条,作品的显示高度随之变化。用于传统平面设计中的色彩在输出过程中是以印刷色CMYK形式出现的,而网页设计中的颜色是RGB模式,是标准的光色。因此,教师在此部分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网页设计各功能元素的作用与特点,还应该指出它们与传统平面设计中相对应元素的异同,让学生在区别中学习。交互设计是网页设计最为重要的功能设计。交互设计源于工业设计的概念,原来的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没有交互设计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让教学内容与市场接轨,在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中新增了这一知识点。此部分教学内容包括用户体验研究、层级结构设计、流程设计等,通过模拟用户上网实际操作进行分析,找出用户的关注点,确定网站特色和栏目,将站点ID、栏目、实用工具、搜索引擎等交互设计元素和平面设计知识结合,将功能设计教学落到实处。品牌化建设是企业视觉形象设计的延续和拓展。和大多数线下公司一样,优秀的网站也需要塑造品牌形象。从企业文化和性质入手,树立准确而独特的网站品牌形象,有利于企业在互联网上从同类公司中凸显出来,提高上网者对该企业网站的浏览兴趣,增强上网者的浏览记忆,促进该企业的宣传推广。在艺术理论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中应渗透品牌形象概念,将此概念应用到网页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无论是网页LOGO、网页色彩还是版式和导航等设计,都应该保持品牌形象的一致性。 2.软件实践课程模块 软件实践课程模块包含两部分:“新网页三剑客”和常用简单代码识别。Fireworks、Dreamweaver、Flash是传统意义上的“网页三剑客”,过去网页设计的教学基本是对它们的学习。这虽然具有普遍性,但对不同专业学习的针对性不强。结合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现有软件掌握情况(Photoshop是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必修基础软件,多数学生已掌握它的基本操作技巧),把此部分内容调整为“新网页三剑客(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根据界面规划草图,用Photoshop制作出精美的静态界面效果图,并在此基础上再次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切片、优化和输出Html文档,用Dreamweaver进行版式美化处理和超级链接设计,最后用Flash做特效替换,最终做出具备跳转链接功能的动态网页设计效果图。平面设计专业最终制作的网页设计作品需要软件工程师根据动态效果图代码编程上传,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互联网上呈现。为了更好地与后台工程师沟通,把动态效果图设计得更准确,网页美工师需要了解一些常规编程代码知识,但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多是文科生,数学和英语的掌握水平普遍不高。对此,在代码教学内容上应选取一些常用的、简单的代码语言,并结合Dreamweaver的Html标签和CSS规则的使用方法,利用框架,对现有模板进行优化和美化,提高网页设计动态效果图的实用性。 三、以项目教学方法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将社会项目、经典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并分层次逐级深入。 1.第一级:精选案例、分解任务阶段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网页设计所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精选典型实际案例,引入教学环节。分解项目到每一个知识点,边教边练,将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并逐一讲解。教师选择的案例要具有吸引力、综合性,能涵盖知识点,案例不需要多,两三个即可。教师在讲授案例时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以具体分解任务作为驱动,进行教、学、练的课堂活动。此阶段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第二级:项目分工合作阶段 此阶段将学生分成若干设计小组,几个小组共同承担一个项目,每组在项目中的任务各不相同,各小组分工协作,大家共同制订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推举大组长为项目总负责人,负责最终方案的定稿和项目材料的整理。在项目设计的整个环节中,每个小组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各小组成员共同面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合作完成任务。这样的交流过程使每名学生都能参与项目设计活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这种交流中,所有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产生新的创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激情和探索冲动,加强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了基础。教师在这个阶段应该全程监控,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表扬优点,发现不足,汇总各个组项目实施中的共性问题,对共性问题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软件操作集中补充讲解。 3.第三级:对接社会、校企合作阶段 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出合格的互联网网页设计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对此,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对接社会、加强校企合作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聘请企业网页设计骨干作为指导教师参与网页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学校也可以组织部分优秀学生组建设计团队,成立工作坊,工作坊可以按照企业模式管理、运营,承接校外的网页设计项目。此阶段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接轨能力,为学生对接社会提供条件,将企业文化和行业规范引入教学,实现校企无障碍对接,真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平面设计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更要紧扣时代的脉搏,求实创新,不断地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方法,及时将最新案例和相关知识点引入课堂,最终培养出满足“互联网+”国家战略实施需要、具有综合素养的网页设计高级应用人才。 作者:洪涛 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电子商务专业网页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 摘要:《网页设计》是高校很多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文分析了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针对电子商务专业调整教学内容的措施,让课程的教学更符合电子商务专业的要求,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网页设计;教学 一、《网页设计》教学现状 目前各大高校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的专业有电子商务、艺术设计、计算机软件、信息工程等专业,有的学校还把该课程设置成全校公选课程,但是教师上这门课时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几乎完全一致,没有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安排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其专业领域的发展。目前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有以下几种: (一)介绍网页三剑客软件的使用 “网页三剑客”软件包括:DREAMWEAVER是一款可进行静态和动态网页制作、网站管理的所见即所得网页编辑器。FIREWORKS主要是用于网页图片的制作与处理,也可用于网页布局。FLASH主要用来制作动画。按照这种教学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是熟悉软件的使用,不懂网页源代码,做出来的网页效果一般,缺乏特色,学生将来从事网页设计工作时会感觉困难重重。 (二)只介绍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 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常见,教师只讲述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包括:DREAMWEAVER的工作界面、文档编辑、图像与多媒体、超链接、表格、框架、CSS、模板和库、表单、行为、网站测试与。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熟练使用软件,能用表格、框架、层来进行页面布局,懂得基本的CSS样式设置,会利用行为面板添加一定的网页特效,在网页设计完成之后,能进行网站的测试与。相比前一种,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网页设计基础知识更为扎实,但是相关的技术掌握太少。 (三)HTML5、CSS3、JAVASCRIPT网页设计技巧 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是用于描述网页文档的一种标记语言,HTML5是当前最新版本。CSS即层叠样式表(CascadingStyleSheet),在网页制作时采用层叠样式表技术,可以有效地对页面的布局、字体、颜色、背景和其它效果实现更加精确地控制,CSS3是CSS技术的升级版本。JAVASCRIPT一种直译式脚本语言,用来给HTML网页增加动态功能。HTML5、CSS3、JAVASCRIPT是网页设计的主流技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动态网页设计 除了介绍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外,还重点讲述后台数据库的访问,即C#语言、数据库编程。由于《网页设计》课程通常开设在大一,对于很多从来没有接触过编程和数据库的学生来说,他们会觉得特别难,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消磨掉学习兴趣。 二、电子商务专业《网页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 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技术和电子商务管理与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网页设计》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涉及面很广泛的学科,仅仅讲述DREAMWEAVER显然是不够的,毕竟在一个完整的网站中,除了有合理的页面布局之外,用户还希望能看到画面优美的图片、制作精美的动画作品、引人入胜的网页特效,网站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将网站上传和定期维护。另外对于正在读大一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来说,在《网页设计》课程中讲述动态网页也不合适,超出了他们的接受程度。因此本人在给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讲课时,结合他们的专业特色,将教学内容和课时(一学期64个课时)做了如下安排: (一)教学内容安排 1、FIREWORKS图片切片处理考虑到我校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就学习了《PHOTOSHOP图片处理》,掌握了图片处理的技巧,所以图片处理部分只讲述切片和精确提取属性值,而且这部分不单独拿出来讲述,可以穿插在综合案例的DIV+CSS页面布局中。2、FLASH动画设计:10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重点讲述动画设计的基本方法,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出网页中常见的动画效果,能将动画作品成swf文件或者gif文件,并将作品添加在网页中。3、DREAMWEAVER软件使用:10课时因为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学过办公软件OFFICE,所以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他们很容易掌握。教学目标包括:了解创建站点的方法、视图的切换、常用面板的使用;熟悉常用的html标记;能用软件建立超链接、插入图片和多媒体文件、设计表格、表单。学完这部分,学生能利用软件的菜单和工具栏完成各种类型的简单网页的设计。4、DIV+CSS页面布局:32课时这一部分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包括:理解DIV盒子模型、熟练掌握CSS常用样式、精通页面布局技巧,最终学生能根据效果图自如地设计出网页。5、JAVASCRIPT网页特效:10课时对大部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程序设计,所以这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是最难掌握的。教师对他们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以免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JAVASCRIPT基本语法,能设计简单特效,能修改网上下载的网页特效素材,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网页中。6、网站测试与:2课时让学生掌握网站测试与的方法。 (二)教学先后顺序 通常《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顺序是:网站基本知识、HTML、DREAMWEAVER(HTML5+CSS3+JAVASCRIPT)、FLASH、FIREWORKS。本人在讲述该课程时教学的先后顺序如上所示,原因有两点:首先符合网页设计的基本流程:先确定主题,然后准备素材,PHOTOSHOP制作网页效果图,然后用DREAMWEAVER根据效果图设计网页。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先把网页素材准备好了,才可以开始网页设计。其次相比DREAMWEAVER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和图片处理效果更为生动直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根据专业的特色来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上述《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使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网页设计技能,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彭珊珊 彭琼 马丕玲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网页设计》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实作能力为主的课程,应充分利用仅有的32课时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本文探讨了基于项目教学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实践,希望对课程的教学提升有所帮助与启示。 关键词:《网页设计》;项目教学;教学实践 《网页设计》课程是青岛农业大学传播学专业网络传播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较强的网页鉴赏能力,熟悉网页设计创意的原理和方法,熟悉HTML、CSS和网页制作工具,熟悉网页的制作和流程,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进行小型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设置32学时,内容多、课程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授课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理顺与先修后继课程的关系 以《网页设计》课程为中心,重新规划了传播学专业网络传播方向的相关课程群内容,课程的先修课程包含有通识课程《计算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C程序设计》及《电脑美术平面设计》,课程的后续课程包含有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网络传播》《网站创建于管理》,专业拓展课程《网络数据库技术》《手机APP开发》《网站策划与设计》及《动态网站建设》。 二、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对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性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静态网站设计与制作的实际工作技能,其中:知识目标:了解HTML标记语言,熟练使用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ver,能完成DIV+CSS标准布局。能力目标:能进行网站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能实现界面设计、基本网页制作,能制作多种页面特效,能进行网站的基本管理。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协作意识、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知识归纳与积累能力。 三、课程内容设计 设计课程的讲授学时为16学时,实践学时为16学时。教学内容制定的依据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对网页设计师和网络美工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分析,确定岗位的核心能力;将核心能力整合提炼为对应的课程项目;依据课程项目提炼章、节、知识点;构建出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其中课程项目规划设计6个,对应16课时的实践学时。分别为:项目一网页设计基础、项目二Dreamweaver基础、项目三表格布局的页面制作、项目四页面美化、项目五CSS+DIV布局的页面制作及项目六页面特效制作。围绕6个课程项目,规划课程教学内容10章,对应16课时的讲授学时,内容包括网页设计基础、Dreamweaver基础、页面与文本、图像与多媒体、超链接、表格、CSS样式、CSS+DIV布局、APDiv和Spry及行为。 四、《网页设计》项目教学实践 课程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知识引入、项目布置、项目分析、分解实施及分步总结5个环节,本文以“页面特效制作”项目为例,具体阐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1,2]。 (一)知识引入 平时浏览到的网页,很多都有网页特效。像图1左右两侧的对联悬浮广告,以及图2中的图像变化效果,这些特效的实现与“行为”这一知识点密切相关。针对行为是什么和如何为网页添加行为,围绕第十章行为相关知识点开展教学。在基本知识点完成学习的基础上,布置本次需要完成的项目是“制作甜品饮料吧网页特效”。 (二)项目分析 教师对项目任务的重点、难点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解,学生针对性地记录相关知识点。例如,对“甜品饮料吧”案例进行分析,确定该项目的操作要点为:一是在“热卖产品”下方,分别为图像“茉莉花香”“冰火两重天”“生命之绿”,“巨杯甜饮”添加显示-隐藏元素特效。二是在“特色产品”下方,添加交换图像特效。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理解项目要求。 (三)分解实施 学生根据项目任务做好详细地分步实施计划,教师按照任务节点要求以及学生学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并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着重培养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 (四)分步总结 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找出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五、结束语 项目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与《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契合。实践表明,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网页设计》课程显著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计算机理论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弱,个别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利用自已准备的素材设计具有个人特点的作品,大部分基本利用老师提供的素材和按照提供的效果图完成最终任务,从作品中看出学生灵活变通能力、自主创作设计能力不足。部分学生更希望老师操作演示,自己减少思考和动手操作过程,所以要密切关注学生当堂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此外可以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等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要通过小组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尽可能在评价反馈方面详尽合理,同时要注意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3]。 作者:孙晓梅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重要课程,如何采取有效手段、方式,实现学生的计算机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具备较强的操作及技能,以提升计算机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该文主要分析了基于项目教学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与实践,希望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教学;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实践 项目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以生为本,具有多元化、开放性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了在教学时,以学生文本,加强对意义建构的主义理论、探究式学习的理论的重视作用。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以生为主体,教师辅导”的教学原则,以教学目标、任务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喜好,与同学进行自由组合,选择相应的题型,组织开展项目研究学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基于项目教学模式下,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势在必行。 1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中,对于网页设计和制作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主要是通过真实的网站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依据网站开发的过程和网页制作方法,结合需要制作的要求,制作出简单的网页图像与自动生成的动态网页,以提升学生网页制作技能,积累丰富的网页制作经验,从而满足日后工作岗位需求。因此在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时,应体现以下理念:(1)培养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为能准确地把握项目制作的要求与客户的需要,教师必须重点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由组队的方式合作开发项目,共同努力完成布置的任务,让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合作的关系,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2)培养职业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这是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网站的规划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应了解分析项目的内容,正确地理解项目的要求,并合理规划项目,编写网站的建设方案。②网站的设计能力。学生应熟悉网页的工作环境,详细规划与设计网页布局,并了解开发的主要工具,灵活使用网页元素,保证网页设计顺利完成。③网站的维护与更新能力。应依据专业规范操作,来维护与更新网站。④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网页设计对专业性要求极高,因此要想强化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熟悉与掌握网页设计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与工具。(3)自学与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即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掌握所学的知识,并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获得有用的信息,以积极的应对职业中遇到的问题。而创新能力则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从而为日后工作打下扎实基础[1]。 2基于项目教学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途径 2.1课程整体设计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在于给学生安排的学习任务是否恰当。通常在设计项目的内容时,必须保证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实用性、趣味性以及可操作性,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经过仔细研究和思考,便可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但需要特殊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必须按照教学目标与学生个性差异来设计,保证内容设计不能过于复杂[2]。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整体设计的目标是从简单——复杂——综合网站建设项目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能够依据网站业务的需要,对网站需要的功能加以分析,以明确网页风格与结构,理解并设计出相应的制作方案,从而掌握网页制作与网站的方法,熟练HTML语言、Dreamweaver网页制作软件,能读取JavaScript代码,并学会灵活运用CSS设计网站的元素。这时教师需要在设计上,依据项目的需要,选出“企业网站建设”作为该课程的实训项目,将课程设计任务划分为5个项目,16个任务、每个任务4学时,前2个项目是网站点的创建和静态网页设计,属于简单的入门项目,由教师辅导;第3与4个项目是进行网页素材设计和制作,依据规范进行标准化网页设计;第5个项目课后完成项目的情况,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项目的开发和维护中,以拓宽课程教学的内容。但是每1个项目都应以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到每1个项目中。且每1个项目之间都有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项目之间相互联系,知识与技能循环渐进;前1项是后1项的基础,后1项是巩固前1项的关键,实现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层层递进、由浅到深、由简到繁,以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2建立项目小组 在明确项目教学的内容后,教师应召集全班的学生,让学生依据项目,自由分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为3~5名,并安排组织能力较强、善于表达的学生担任本组的小组长。然后每组学生在组长的领导下,按照项目要求的内容,在课后充分利用参考书目、内容对网站制作与设计所涉及的资料进行查阅。此外,教师是项目的指导者,应适当引导学生整理所需要资料。让每个成员之间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专门负责自己的问题。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将学生划分成每组5名成员后,结合实施方案,让1名理论功底扎实的学生负责网站栏目的整体规划;1名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网页制作;2名程序设计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代码的编写和程序调试;然后让担任小组长的学生负责对网站加以宣传,并制定项目进度表,明确成果完成的时间,同时详细记录每个成员学习的情况、态度,为教师的评价提供依据。 2.3项目教学的实施 项目教学的实施主要是引导学生为完成项目,而组织开展自主性的学习,以辅导学生依据项目学习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开展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3]。例如在确定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后,进入具体“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中,一开始部分学生会感觉到制作一个网站,以我个人的能力,难以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又怎会设计出具有个人鲜明、独具个性的网站来吸引客户的注意力?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将教学知识转变成学习任务,以学生合作的方式,然后详细讲解网页设计与制作的知识点,让学生结合参考目录和资料,来回答提出的学习问题:(1)什么是框架?有什么作用?(2)框架和网页之间的联系?框架的优缺点?(3)依据各网站主页布局,怎样合理地使用框架?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合作的前提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还可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在Web浏览器窗口中,HTML框架集文档显示的若干个独立的可滚动区域就是框架,框架集中每一个框架在Web浏览器窗口中,属于自己管辖区域内显示一个HTML文档,可使用选项内是否滚动和可调整大小来调整页面。 2.4成果展示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时,项目成果的展示是为教师评价提供参考的关键。因此在实际项目学习成果展示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应依据项目教学的要求来组织各个小组的小组长汇报本组的项目成果。但需要特殊注意的是,小组长在展示、汇报本组的项目成果时,需要详细说明作品涉及的知识点、创新、优缺点和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并说明对于遇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而其他小组的成员,也可提问与设计有关的思路、技术和特点等问题,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4]。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过程中,各小组完成动态网页作品的制作后,教师应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借助电子演示文稿的方式,详细的介绍、JSP和PHP等动态网页技术,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需要引导每个小组结合学习的情况,将关于ASP的内置对象:Request、SQL查询语言、Respone、Server、Application、Session以及ADO组件中的Connection、Command和Record.Set等归纳为一个单独的知识点加以阐述,以便其他小组的成员理解掌握Dreamweaver数据库、绑定和服务器行为等网页制作知识。 2.5考核方式的改革 项目完成后的最后环节就是教师要进行及时客观的点评与总结,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都是通过笔试与期末提交个人作品的方式来考核,这种考核模式过于注重结果,忽略学生学习的过程,难以达到项目教学的考核目的。因此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与总结时,教师必须将现场汇报、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内评价内容纳入到考核评价中,形成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作品的主题、版面、图片、色彩搭配、网站布局和超链接等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日常出勤、课堂表现和每个阶段实训项目的质量,以了解学生掌握的技能,然后通过百分制的方式进行最后总评,依据40%的比例纳入到课程总评成绩中,实现评价的合理性[5]。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在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知识的转化与整合。还可按照项目的目标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建立项目小组、成果展示和考核,将枯燥、乏味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潜力,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作者:吴细花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功能与审美性 摘要:随着网络新时代的到来,网页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载体,也为视觉设计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领域,随着人们对网页视觉要求的提高,网页视觉元素的运用与审美功能的体现,也显得更加重要。针对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功能与审美性研究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网页设计;视觉元素;功能;审美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因特网这个崭新的传播媒体,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利用网络获取外界信息,因此对浏览界面也有了新的要求,除了功能性更强以外,审美性的要求也更高。而视觉语言的应用,为网页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促进了网页设计的发展。 1功能与审美性 1.1网页浏览的视觉规律 与印刷设计相似,网页设计也要遵循视觉规律的引导与利用。人们观看网页,遵循这一定的移动规律,而视觉的移动规律,能够引导浏览者浏览网页的视觉顺序,进而使网页浏览更加轻松。这就要求设计者,要依靠视觉语言各要素直接的联系与外形呼应,建立网页页面中的视觉流动,将浏览者无形的视觉移动规律与网页设计视觉要求建立一种心理联系和呼应,从而达到提高网页浏览效率与浏览享受的目的。在应用网页视觉语言的过程中,运用这额联系,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多的组合和安排,从而使网页设计设计也更加简便化。网络可以达到提高人类信息交流与传播的目的,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也提升了基本生活标准。 1.2网页页面导向设置 网络页面中会呈现多条与搜索相关或无关的信息,为了提高浏览者准确找到需求信息的速率,也为了确保浏览页面具有一定的指示性,网络页面的导向性功能至关重要。与传统的网络页面相比,最新的页面信息排版以及引导方式,除了利用原有的文字进行信息提示外,还在适当的位置添加图片信息,方便浏览者进行资料搜索,加快对重点信息的浏览速度。网络页面的整体构图也应清晰合理,避免对浏览者造成视觉干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浏览者可以按照导向指示,完成资料的搜索任务。 1.3网页的版式语言表现 由于人体视网膜构造的原因,人体视网膜晶体只能产生单一焦点,这就限制了人类浏览信息的速度,所以,浏览者需要按照个人需求有顺序地进行信息的观看。为进一步提高网页的点击量,页面设计者应合理布局,将重要信息排版清晰,并尽量符合人类视觉网络浏览的基本习惯,有效区分各信息之间的主次关系,尽量显示信息的重要内容,提高浏览者的阅读速度。 1.4审美性 网页页面设计需要合理布局,而其中掺杂的语言,也应按照主次关系进行分类,具体所遵循的原则,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1.4.1网页页面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 网页页面所呈现的信息量十分巨大,这对浏览者会造成一定的信息干扰。为保证可以在重要区域凸显重点信息内容,也为了合理利用仅有的网页空间,设计者应尽量多地呈现具有浏览价值的信息,并合理构建信息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模型,让最终的页面效果具有视觉冲击感,并可以缕清浏览脉络,为浏览者提供适合人眼阅读的页面环境。点击的页面内容应确保与所呈现的文字形式高度一致,避免浏览者被不精准的信息干扰,影响浏览心情,降低浏览速率。 1.4.2重要信息的突出显示 在大量的页面信息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内容,这对浏览者的阅读速度是一种考验,为尽量普及页面的浏览功能,设计者需要合理布局,尽量将重点信息内容放在符合浏览者视线浏览的区域内,让页面更有层次感。在适当的位置配上文字主题说明,并采取加大浏览字符或文字标红的形式,突出重要信息内容。 2网络设计中视觉元素具体应用 2.1动态视觉元素 设计师在对网页进行语言编辑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添加动态设计元素,其中包括声、像、影、音等多媒体文件。在网页中添加这些动态元素,可以明显提高网页的信息点击量,提升信息的点击价值。浏览者可以利用页面进行信息的快速搜索,并被动态信息吸引,增强页面视觉影像力的同时,获得愉快的浏览心情。比如:动画媒体能给浏览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为其提供具有亲和力的视觉影像资料的同时,可以同步满足浏览者的好奇心,并通过动态视频资料给浏览者更真实的视觉体验。二维、三维动画影像的出现,提高了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速度,形成一条特别的获取信息的桥梁,同时,它既可以为人的某些情绪提供宣泄场所,又可以让简单整洁的画风,给浏览者更舒适的视觉体验。在网页系统的合适位置添加声音信息,能够让浏览者解放双眼,得到短时间的视觉放松,尽情地获得听觉的享受。互联网将同步提供音乐播放下载、网页电影直播、影视实况转播等多个浏览模块,给消费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如同深陷其中的现场真实感觉,可以快速唤起浏览者的共鸣,提高视频影像资料的影响力。首帧画面将带给消费者以最大的视觉吸引,这就要求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图片元素,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点击量,让更有价值的声音和影像信息被浏览者获取,让重要信息拥有全新的宣传和发展空间。 2.2人性化视觉语言 浏览者可以在网页中第一时间获取想要知道的信息内容,并可以在正确的引导下完成下一步的信息搜索,这是网页设计师想要看到的成果。这种较为人性化的网页设计理念既要充分突出网页的特点,又要保证浏览页面的简单。浏览者可以在既智能又含有技巧性的网页内快速接受被宣传的信息,这是网页设计高手以及制图软件高手具有的基本网页制作能力。设计高手本身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解、语言组织、网页编辑、宏观调控等多项能力,为满足不同浏览者的浏览需求,在体现人性化网页色彩搭配上,可以为女性浏览者提供以紫色为主色调的浏览页面,并尽可能提供精准的信息检索项目。网页设计需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保证商家在页面上进行信息的公布。没有人点击或搜索的页面设计,就好比没人阅读的海报、说明书、杂志封面一样,不具备信息的传播和引导能力。设计师应十分注意网页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将需要宣传和引导的信息放在网页的显眼位置,既可以增加这些信息被点击的可能性,又可以对浏览者进行信息的引导,但是,多数网页设计人员并没有这么做,浏览者通常无法点击到那些敏感且悠闲的区域,这就促使某些重要信息始终无法被阅读,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合理地对现有网络框架进行布局,并通过文字或图片引导的方式,让网页的排版更加有序,增强页面对浏览者的视觉冲击感,确保浏览页面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放松浏览者的心情,并快速获取浏览者的关注,在避免其出现审视疲劳的同时,可以给浏览者以更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2.3交互化视觉元素 “链接”是网络应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资源共享和交流的方式,在网络上利用链接进行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对文字词语视频以及影像资料的及时交换,提高资料搜索的准确度。超链接同样作为网页浏览的另一种资源交换方式,这种资源分享的途径可以完成全新视角的元素分享,并做到信息及时同步,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交互化世界元素的主要表现方式应尽量做到人性化系统处理,比如:在合适的位置添加导航条,或为视频提供播放按钮,再或者可以在地图上提供工具热点,这些信息都应放在主页面的明显位置,以便浏览者可以迅速找寻并点击进入。链接内容可以依次进行排列,为进一步方便浏览者对网页进行资源搜索,需要在底部设置返回主页、返回顶层等选项,可以将这些按钮以红色按钮的方式进行展示,来引起浏览者的注意,这也是体现人性化设计的主要方式。加强人与商品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可以进一步提高购物的乐趣。网页设计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排除过多不必要文字的叙述,让浏览者可以快速分清主次关系。适当地添加图片,可以提高浏览者的点击量,让网页更加美观。网页还要保持整体的设计风格,及时对重要信息进行分层分结构处理,向公众传达完整、准确、详细的信息内容。统一的风格可以为浏览者提供更准确的区域模块,让浏览者在进行网页信息搜索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导航条的指示完成信息的检索。结构统一、版式布局清晰合理,并提供精简的文字描述,让一致的风格为浏览者的信息搜索提供方便。为避免不合理信息布局对浏览者的信息搜索造成干扰,网页设计人员需要保证重要信息具有逐次递进关系,并以图片引导的方式,时刻对浏览者进行提醒,并为浏览者提供更自由的搜索空间,让浏览者有更愉快的搜索感受。 3结语 对网页设计中的视觉元素功能与审美进行了分析,对如何进行网页视觉元素应用展开了研究。从中可以发现,在网页设计中应用视觉元素,充分借助人们浏览网页的规律和习惯,借助一些视觉元素尽心合理的网页组合、排版,不仅仅能够方便人们阅读,提高网页整体的审美性,同时也能够提高网页设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网页设计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甄凤其 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阐述了项目化教学的基本内涵、教学改革设计及实施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教学实践证明,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基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 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对各行各业的影响越发明显,社会对页面设计、网页制作、程序编写及其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巨大的社会需求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的《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其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设计并实现一个完整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技能,该课程集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身,授课知识涵盖了图形图像处理、平面与色彩设计、flash动画制作、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内容,但在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未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并且由于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指导思想落后 尽管在新版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逐步加大了该课程实践课时的比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指导思想还是没有真正转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体现,与实际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相匹配。 (二)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的教学大纲基本还是沿用之前的内容,只是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调整,没有质的改变,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大纲的更新均已滞后,对新知识的引入和使用程度较低,与当前计算机建站技术日新月异的现状不相匹配,缺乏完整的案例开发指导,导致学生进入社会需要重新学习和培训。 (三)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还是沿用填鸭式的风格,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还不够充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分离,制约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不合理 当前的考核方式未能体现加强实践教学的需求,依然停留在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阶段,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对课程内容整体性掌握的考核,考试成绩中实践部分占的比例偏低。 (五)对知识应用缺乏整体感 当前教学的模式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没有办法从整体层面考虑实际的应用问题,因此,当课程学习完毕,如何从整体上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还需要一个知识重组的过程,没有结合实际案例的教学,会让学生在实践环节缺乏目标和方向。 (六)缺乏实际工程项目开发体验 本课程是非常强调实践过程的,如果没有实际的开发案例作为训练,只停留在理论讲解和浅层次的模拟层面,学生就无法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也没有办法发现知识运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将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 二、项目化教学方法 (一)项目化教学概述 项目化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理博士共同提出的,它是以构建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法的本质是:以师生共同参与为前提,以项目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其教学目的是更好地融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化教学中涉及的项目应该满足一定的要求:首先与教学内容或者知识点有紧密的联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其次是与企业需求或者现实经营活动有一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具体目标,可以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达到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一般而言,在项目教学中,会采取分组的形式来实施,由老师指导各组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首先由学生讨论选择开发的项目以及进行项目分工,并对项目开发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项目开发,围绕项目的实施,由学生小组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学习、应用活动;项目结束后,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完成情况,并由老师和同学进行点评,给出合理的改进措施。通过项目的开展和总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的根据某个明确的目标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动手环节,有利于学生在接近日后工作流程与项目开发方法的环境下逐步累计项目研发经验,所以在高校经管类计算机系列课程中采用此教学方法非常合适。 (二)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项目化教学是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综合性和真实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项目化教学是以具体案例为基础实施的,它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该方法同样要求老师有较高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需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项目化教学的理论体系,根据不同的实际项目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高质量的完成项目作业。 3、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在于教学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于思维方式和观念的转变,它不仅包括教与学角色和组织结构形态的变革,还包括考查评估方法的创新、教学文化建设等,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牵引,不仅能激发大学办学的生机活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等内在需要。 4、与实际岗位技能紧密相关 项目化教学中涉及的项目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模拟性,其中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与社会工作岗位要求高度一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和教训,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化教学法是以构建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所以,教师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法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其教学思路和上述设计原则,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一)项目设计 本文以《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为例,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以项目需求和功能为主线,贯穿融合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学生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课程的核心的内容,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项目,是整个课程设计的关键,必须充分地考虑项目的可行性、适度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制定项目教学计划 选定项目后,第二步需要完成的是制定项目实施的计划,把项目分成若干个模块,并把每个模块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能力要求进行整理,结合教学进度安排表,形成最终的教学计划,然后通过师生的共同实施,达到每个项目所必须的能力要求,具体步骤如下:1、制定计划。制定出完成项目的具体设计方案,时间安排进度表以及分工情况等。2、情景设置。以知识点为依据,设置仿真场景,模拟现实环境。3、明确任务。结合场景的内容,总结归纳出所包含的需要完成的知识点。4、操作演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演示知识的基本内涵以及在实际问题解决当中的作用。5、学生实践。让学生对同类型的场景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主动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解决项目打下基础。6、协作学习。通过组内的分工协作实施项目,定期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7、学习评价。根据项目的完成标准,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三)实施计划 项目的具体实施,在老师的统一指导和协作下,由各组学生独立完成。在项目实施前,老师首先要把项目实施的基本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准备好,以减少意外因素对项目进展的影响,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重点和难点,通过统一讲解和指导的方式来完成,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四)检查评估 项目控制是项目顺利开展和完成的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进度表定期检查各小组的完成情况,保证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对开发过程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并把各种常见的错误情况及解决方案及时反馈给各个小组。 四、项目化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项目的最终成果,更加重视项目实施的过程,要求师生共同完成这个具有创造性的实践环节,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一)教师应改变观念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项目化教学是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教师不是针对理论知识去引入实践环节,而是需要针对一门课程去设计一个贯穿的项目,并且将项目分解为模块,通过模块覆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全部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的理念,对课程本身及其应用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对项目本身与课程考核目标之间的匹配度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二)教师的合理引导非常关键 项目化教学的主要工作由学生小组完成,但是教师的引导和掌控作用不可忽视,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及时发现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结合项目开展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加以扩展,教师的引导不仅包括对学生小组的引导,同时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引导。 (三)项目设计要正确把握工作任务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只有同时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才是我们最终的培养目标,因此项目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项目内容把两者很好的关联起来,教师在选择项目时应该充分考虑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划分项目模块时要与教材的章节对应,在实现功能时要与技术细节相关联,把操作流程与理论知识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实践为主,理论够用”。 (四)及时开展项目后评估活动 学生小组完成项目后,应该及时开展项目评估和总结。在项目设计阶段,应该设计较为全面的指标进行考核,既有定性的考核指标,也有定量的考核指标,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发现自身的不足,指出改进的方向,加深学生对知识应用的理解。 五、实施效果 在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我们利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和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学科竞赛的契机,以赛事中对网站建设的需求为导向,引导学生以赛事作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实践证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能够从总体上很好地把握系统开发的流程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锻炼。近几年参加学科竞赛的优异成绩也说明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六、结论 通过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实施,《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单纯停留在理论层面,学习的积极性更高,目标更加明确,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网站开发的基本流程,对网站开发的关键技术理解更加透彻。因此,可以考虑在经管学院计算机类课程中逐步推广项目化教学的模式,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专业教师应该更积极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以获取更多的项目教学案例,进而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叶艺勇 单位: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中的排版与布局 摘要: 网页的排版与布局在整个网页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排版与布局能够提升网页的视觉效果,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本文就网页设计中排版与布局的主要原则、相关内容、设计方法及常见类型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网页设计;排版与布局;原则;方法 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主要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网络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而网页作为网络的重要展现形式,其在设计过程中的排版与布局会直接影响一个网页的浏览量。因此,对网页设计中排版与布局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网页设计中的排版与布局的原则 排版与布局是网页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让信息页面更加美观,使信息内容更加合理且条理清晰,让浏览者得到更好的客户体验。因此,在进行网页排版与布局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效果应遵循一定原则:首先,纵观全局,整体规划。通过对页面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整体平衡,并融入趣味内容,实现页面的和谐统一;其次,突出网页主题。即利用网页版面的主次关系,将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放在版面上部位置,起到重点突出的作用;再次,版面恰当装饰。即在不影响网页功能的前提下,对网页予以简单装饰,做到疏密有度、图文并茂;最后,遵循色彩原则。为了让一个网页在众多网页中脱颖而出,在对网页进行排版设计的过程中,应对页面色彩进行合理组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引起浏览者的重点关注[1]。 二、网页设计中的排版与布局的内容 网页设计中排版与布局主要是对文字和图像进行版式设计,使两者合理组合,向浏览者准确传递相关信息的同时展现页面美感。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网页标题设计、网页文字编排、网页图文结合及页面设计的节奏感。其中网页标题一般被放在网页最上方且位置居中,根据不同需求还可使用图片予以装饰,而剩余页面文字则根据网页的具体需要以点、线、面等方式进行合理编排。不过通篇的文字叙述易使浏览者产生厌烦感,进而放弃阅读,于是页面内容文字还应配图说明,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依据不同网页类别将相关图片与文字进行灵活搭配,使页面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激发浏览者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网页传递信息的作用[2]。 三、网页设计中的排版与布局的方法 在进行网页设计之前,首先,要对页面的表达内容予以整体规划,通过简洁明了的布局排版方法对主要信息予以重点突出。其次,合理控制页面主色调,即主色彩控制在五种之内,并确定一种为主色调,其它几种只起到烘托作用即可。最后,注重字体的设置。整体页面的字体在三种以内,且大小适中,同时对标题与正文的字体大小和颜色加以区分。 四、网页设计中的排版与布局的常见类型 目前,网站种类众多,从形式上划分主要包括门户类、形象类、电子商务类、企业类和政府类等,尽管不同种类的网站对网页版面要求也不尽相同,但网页排版与布局的常见类型也就几种。(一)排版的主要类型。排版的基本类型大致被分成十类,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以下三种:一是满版型。满版型的整个页面被图像占满,采取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的排版设计,使页面具有开阔之感;二是分割型。分割型是把页面进行上下分割或者左右分割,然后将文字和图片分别在两个不同区域,形成直观的视觉感受;三是倾斜型。倾斜型是将文字和图片做倾斜式编排,使页面整体形成视觉冲击效果。(二)布局的主要类型。常见的布局类型有T型、 口字型和同字型,其中T型是指页面的顶部为标语和横幅部分,左下方和右下方分别分布着主菜单和详细内容。这种布局模式能使整个页面主次分明、清晰明了,但也缺乏一定灵活性,显得相对枯燥。而口字型的最大优势则是可以充分利用版面,将主题内容放在中间位置,在其上下左右分别放入横条广告、菜单、内容导航、友情链接等内容,整个布局类似一个口字型。这种布局在国外站点较为常见,在国内的使用率相对较低。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同字型布局,这种布局一般设有大标题和小标题,其位置均在页面上方,相应内容被布置在左右两侧,而页面下方通常情况下会被留白,即使有内容也多为网站基础信息及网站制造方。 五、结论 综上所述,网页设计中的排版与布局影响着网页的成败,为不断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网页设计人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排版与布局方式,进而提高网页质量和优化网页视觉效果,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浏览体验。 作者:阿斯哈尔·努尔兰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 在传统的高职专业课教学模式中,大多采用的是单门课程理论加实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的专业课门数虽然很多,但在学习后续专业课时,前续课程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逐渐淡忘了,对各门专业课的联系了解不深,前后续课程教学所用案例联系不大或没有联系。该项目围绕图书销售网站,整合网页设计、SQLServer、Java程序设计,结合这几门课程的特点,设计完整软件项目并基于这一软件项目有效地衔接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进度来循序渐进地完成软件项目设计与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 项目教学;网页设计;网站开发 一、改革背景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页设计》已成为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主要课程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科学习,网站建设的前后台相关课程,也会随着不同的授课老师而采用不同的案例来教学,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片断化,很难掌握整个学科体系,学生到企业中也很难上手去做,因此改革势在必行,为使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我们使用企业真实的开发案例,通过案例衔接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2.1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熟悉网站设计流程,掌握最新的网站开发技术、运用HTML+CSS+JavaScript等技术布局网页,制作符合Web标准的网页、能够将网页设计师的效果图快速转换为Web标准原型、并能够认识并编写HTML代码,2.2方法能力目标。具有较好的理解沟通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肯干、吃苦耐劳,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认真的工作态度,并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2.3社会能力目标。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具有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爱岗敬业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3.1项目教学法的概念。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学生可独立完成,或按小组的形式完成,贯穿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综合评价等各环节,学生通过项目的执行,了解项目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3.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主要特点有:(1)项目教学周期短、见效快;项目教学法通常是在一个短期内、小范围空间内进行的,并且教学效果良好。(2)收益的多样性;对学生,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对学生的指导,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校,有利于教育理念的整体转变,并逐步完善和整合学校课程体系。(3)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挥出学习潜能。比如说在讲到“图书网站布局”的时候,先要讲解盒子模型,并完成上下布局的网页,再让学生自己去网站观察网页布局,再引出其它的布局方法,让学生跟着一起思考怎样做出左右布局,以及布局的嵌套方法等等。通过这样一个个具体项目完成,激发同学们积极思考,并最终在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项目,提升了学习的成就感。(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项目,并取得共同进步的教学方法,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每个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网站也不同,也会有很多不同,会遇到很多不同的问题,老师和学生、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收获颇丰。(5)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有创新才有发展,创新是动力源泉,教师要在育人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去创造作品,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潜能,从而实现自己的想法。比如在讲解表单知识点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到网站下载资料时大部分需要注册会员,先让学生观看会员注册页面,结合所学内容,讲解此类会员注册页面运用了哪些表单元素,并给学生设计以下子项目:要求学生参考资料,设计某网站会员申请页面。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可以参考互联网中的相关案例,利用各种工具及方法来进行设计与布局。根据经验和想象力,做出一个全新的作品。(6)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项目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网页设计》课程中,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要分别设计出不同的“自主学习项目”和“合作学习项目”。对于自主学习的“项目”,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技术和知识,来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合作学习的“项目”,则要求由多个学生共同协作完成。比如在图书网站项目的制作过程,要求小组成员分工不同,相互配合,使整个网站风格统一,各子页面功能不同,使学生与教师与、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多向交流,并在不断地交流学习中提高技能,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四、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4.1确定网站项目。确定优秀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与后续课程衔接,本课程采用的图书销售网站的制作,在上第一节课时,先对学生介绍项目的完成目标,项目的主要过程,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尽量使每一组学生的能力水平大致平衡。4.2制定网站项目计划。当项目确定以后,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功能需求,设计出需要的页面内容及数量。完成站点的建立并画出网站结构图。制定出完整的项目计划,并按照计划和网站的需求分析来确定项目需完成哪些功能模块,并把一个个功能模块细分为一系列小项目,在小项目中实施过程中侧重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根据项目的时间安排,结合项目内容撰写网站开发计划书。4.3网站项目实施。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项目教学法中的核心环节。为了保证项目能够按照项目计划书的时间进度安排,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相应的功能模块,由于学生之前没有学过本门课程,因此项目的实施必须分阶段稳步进行。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主要教授学生网页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每讲一个基础知识点,就完成一个实验项目,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使其形成相应的具体能力。第二阶段是项目实施过程,要结合第一阶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项目计划书的要求进行项目开发实施。在此阶段,教师要适时对教学小组的学生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解决学生在网站开发中遇到的难题,并对各小组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定期召开项目小组长会议,反馈项目的进度,收集各项目小组的难题问题,举行项目经验交流会,在会上探讨解决疑难问题。第三阶段项目实施总结过程,当完成一个项目阶段后,要撰写总结报告,总结项目开发的经验,为下一阶段的项目工作提供有力保证。阶段性总结评价对项目的顺利完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完成每个阶段后,还应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总结、评价,不足之处要限期整改纠正,从而巩固项目成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评价不仅要有教师的,还要有学生的互评成绩,如果是企业的真实项目,企业的评价比重应占得更高更重。在做出评价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4.4网站项目的总结和应用。项目完成后要有项目总结环节,并将其成果应用到实际中,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制作的网站项目和后续课程衔接完善后,可择优推向市场,并应用到相关领域,由买家和用户反馈使用满意度,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做出修改。项目完成后应总结经验并进行经验交流,各小组可以取长补短,继续完善作品。 五、总结 通过教学时间证明,这种改革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从而掌握整个学科体系。学生在网页设计中做的网站开台,通过JAVA和JSP的整合,可以实现与后台数据库的连接,从而能够实现网站前后台功能的实现,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各门课程知识的系统化组织,有助于他们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康丽 单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中职学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 《网页设计》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以及一些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网页制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提高学生的网页设计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素质来适应社会需求,是中职学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网页设计;教学模式 《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这正符合了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目的的特点。传统的授课方式多数采取:课堂讲解,课后实践。然而对于基础普遍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单纯的讲解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刚开始很多学生充满好奇听讲,当接受过多的理论灌输后,兴趣锐减,讲课质量会大大下降。另外,课后的实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很容易在短暂的好奇之后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结合学生的爱好与兴趣,研究一种新的教学方案,探索一种更贴近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针对中职学校《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教学评价。 1教学内容、目标和组织形式 在网页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中职生的特点,研究清楚学生对本门课的认知,他们对这门课的期望程度,想从这门课学到什么。然后,有选择性的制订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尽量避开单纯的理论讲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把握一种现代的创新理念、层次思维、组织能力和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具备设计与制作优秀网页的能力。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一一团队合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主要采取分组学习的形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组成学习团队,分组的依据为: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主要以互补的形式为主。每个团队5~6名学生,并在每组中设立小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学习项目的分工安排,同时强调团队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2教学方法 2.1行为导向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它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系列教学技术和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与协调者,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习得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2默会知识 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默会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而学生要获取以默会知识为主体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关键是通过对具体实践行为的观察、模仿和体验,而并非语言的传递。因此,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核心任务的职校必须积极探索指向实践行动的教学改革。例如,与相关企业合作,提供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真正的工作环境。在《网页设计》实践教学中,笔者以学校举办的科技节活动为契机,实施“小组合作,团队协作”的教学策略,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默会知识。 3教学实践 3.1知识技能的掌握 行为导向教学是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强、教学效率高的特点。因此,针对中职生的学情,在《网页设计》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上,笔者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之:案例法、小组讨论法、辩论法、媒体展示法和任务驱动法。本文简要说明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教学法。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某个实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将问题一般化。以网页中的“行为”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为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直接给出行为的基本概念:行为是在某一对象上因为某一事件而触发某一动作的综合描述;然后开始按顺序逐个介绍各个行为的使用。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可能可以完成相关行为的应用,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真正理解“行为”的含义,什么是“动作”、什么是“事件”,更不用说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笔者在讲解“行为”这个概念之前,先引导学生反复练习简单“电子地图”的制作,之后通过这个例子中涉及的“显示-隐藏元素”、“交换图像”等动作形象地引入“行为”所包含的“对象”、“动作”和“事件”,让学生自己对号入座(对象:图片热区;事件:鼠标的移入和鼠标的移出;动作:图片的显示和隐藏;行为:鼠标的移入+图片的显示,鼠标的移出+图片的隐藏。)。从而让学生自发地认知“行为”这个概念。在接下来的“行为应用”的例子中,始终以不变的步骤:“选择对象——选定动作——确定事件”来分析和熟悉各个行为的应用。按照这个步骤,学生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灵活掌握各个“行为”的使用。行为中的“对象”、“动作”、“事件”几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实例形象化后,再加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堂课的内容,有效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2)小组讨论教学法在网页设计实践训练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也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其他同学交流,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共享。例如,在网页的布局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表格、AP元素、框架”这三个布局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场合,结果以小组之间辩论的方式展示和总结。从而加深对这三个重要技术的认识。 3.2综合应用 在《网页设计》课程的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上,笔者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尤其是计算机教学特别适合于采用项目教学法。笔者以学校举办的“科技节活动”为契机,实施“小组合作,团队协作”的教学策略,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默会知识。最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成果作品的评比,相应的奖励是有效的激励手段。项目教学的实施步骤: 1)确定项目主题 由教师提供一些参考主题(如个人主页、班级主页、学校6S管理、中国传统文化、美食、旅游等)或学生自定的主题。项目的任务是绘制网站模板并完成网站的设计。项目的目标是每个小组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网站。 2)制订计划 由小组讨论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确定实现步骤和程序。 3)组织实施 项目小组学生分工后,按照既定步骤和程序开展工作,小组成员协作完成项目。第一,收集素材。网页初学者在搜集素材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从网络上大量收集素材后却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搜集素材的关键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因此,要求学生在搜集素材前,小组内首先讨论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内容、网站分为几个模块、各个模块需要哪些素材,从而有针对性地整理自己的素材,切忌灵感泛滥,什么都想做。第二,绘制网站模板。利用图片处理工具Photoshop或者FireWorks绘制网站模板,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网站模板供学生参考。要求学生自己参阅一些知名网站的设计与组织架构。建议小组成员做好分工合作、有效实现技术的共享。Logo的设计、Bannner条的制作、网页版面的布局和色彩的搭配都是网站设计成功的关键。网站版面的设计缺乏规划和创意是网站的初学者的通病,网页元素的随意堆砌容易使整个网站版面条理不清。小组负责人需要将任务分解并分配到小组成员的身上,在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同时加强与成员之间的交流。第三,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话交流。默会知识很难流动,它只有在显性化或被他人吸收、利用时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在人际互动学习中才便于其生成与获得。 4)项目结果汇报与作品展示 各个小组展示模板和网页,并陈述作品的创作过程。 5)评价总结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举行了一次作品展览答辩会,由教师组建评价队伍,对各个小组的作品分别进行评价,评出优秀作品,并在全校范围内展示。评价主要包括: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项目评价的目的是,通过答辩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无困难、是否顺利等来判断项目的设置和要求是否过高或者过低。 4结束语 实践教学的质量决定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地深化。本文对《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中职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 作者:吕溪敏 单位:厦门信息学校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中的图形图像处理技巧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网络流量网页观看新闻、图片和视频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因此,网页设计所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图形图像处理技巧是网页设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决定着网页设计整体效果、主题思路和浏览感受。为了满足人们对网页设计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出图形图像处理技巧的优势,设计出更加优秀和美观的网页。本文对网页设计中的图形图像处理的优势、构图方法和处理技巧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切实希望有助于提升网页设计中的图形图像处理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网页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技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浏览网页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不但如此,各个行业领域、机关部门都需要借助网络来辅助办公,因此,网站和网页建设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焦点。网页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图形图像处理的过程,由于网页是面向网站用户的直接对象,网页所展示出的整体效果和层次脉络代表着网页所有者的能力和态度,能否把网页设计与艺术美感有机结合是获取浏览者认同度和满意度的基础因素。这就要求网页设计中图形图像处理过程的质量和水平要格外高超,用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技能和知识配合富有艺术美感的处理技巧,充分满足人们对浏览网页的视觉需求和效用需求。 1网页设计中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分析 1.1网页设计过程中运用图形图像的优势 首先,在网页设计过程中使用图片首先可以给用户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具有视觉优势,以图片作为网页版面的构成要素可以烘托出特殊的网页风格,而且图片具有良好的适配性和包容性,能够配合网页中蕴含的其他因素,从而使网页获得统一、协调的美感。其次,图片内容的受众性逛具备认知优势,通过图片设计者可以忽略由于语言文字产生的信息障碍,增大浏览和观看的受众范围,即使用户不认识文字或者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的国家,都可以通过图片内容来准确理解设计者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1.2网页设计过程中运用图形图像的构图方式 网页设计中主要的构图方式按结构划分有三种,分别是纵向式、水平式和中心式构图。其中,纵向式构图是指将网页中的全部元素按照竖直方式进行排列,这种构图方式比较简洁明了,用户能够直观、清晰地感受到网页的主体内容,多适用于广告设计中。而水平式构图与上一种构图方式类似,只不过是将排列方式转变为横向,这种构图方式体现出庄重、朴实和严谨的风格,适合用户的浏览习惯,主要适用于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和学校等机构的网站中。中心式构图运用较少,其设计理念是把所有元素统一集中到网页中心,集中表现力较强,但是给人的感觉过于拘谨。 1.3网页设计过程中运用图形图像的处理技术 1.3.1图形图像去噪 网页在添加图形图像的时候会伴随着噪声,噪声的产生是由图形图像的自身属性所决定的。通过图形图像去噪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图形图像的分辨率,对图片质量和大小进行优化。 1.3.2图形图像增强 主要是通过后期制作将中心图像四周的图像进行淡化处理,以此达到突出中心主题的目的。图形图像增强能够有效提升图片的画面感,其主要技术有,边缘增强、图像色彩增强和锐化增强等。 1.3.3图形图像压缩 这种技术被大范围适用于数字图像中,主要是针对图像数据中冗余信息进行压缩处理,以提升图形图像的分辨率、像素水平,降低图像的失真性,提高图片质量。 2网页设计中的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2.1图形图像的形式与网站整体风格的匹配度与协调性 网页设计中所涉及到图形图像的表达方式大致有三种,分别是四方图、退底图和边缘模糊图。每一种图片表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浏览体验,需要通过合理的运用组合,才可以设计出高水平的网站网页。在网页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图形图像的形式与网站整体风格的匹配度与协调性,按照主题风格将图片内容进行层次性排列设计,突出中心主题图像,对次要信息表达的图片进行弱化处理,从而设计出最佳效果的网站网页。 2.2对图片的格式、大小和颜色等因素进行处理 在设计网页的过程中要按照实际需求选取图片格式,科学规范的图片格式设置可以保证网页设计的合理性和美观性,通过对拍摄图片、截取图片和拼接图片的处理,增强用户的视觉感官与浏览享受,运用“图片+文字”的手法是网页设计中较为普遍的设计形式,为了不影响整体效果和中心内涵,不同格式的图片设计是必须考虑清楚的环节。由于网页的版面所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高效运用图片进行信息输出是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网页设计中图片大小主要影响图形图像的分辨率清晰度,同样需要配合网页中心思想来进行设置,突出重点来提升网页浏览效果。网页设计过程中图形图像的不同颜色搭配,能够展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和不同的表达效果,与图表、背景和文字之间的协同搭配是设计师在选择图片颜色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2.3图形图像处理的相关技术 要想制作出具备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水平网页,图形图像处理的相关技术的运用必不可少。Photoshop作为功能性和适用性较强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在网页设计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根据网页设计要求,Photoshop能够对图片的位置、大小和版式等多项内容进行处理和调整,其中,图片分割技术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技巧。通过多幅图片的分割、重构和组合能够设计出别具风格的图形图像,极大地增加了图片的灵动性和美感。 3结论 综上所述,网页设计对技术性和美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对图形图像处理技巧运用的能力更为重要。在设计网页的过程中,通过强调图形图像的形式与网站整体风格的匹配度与协调性,根据主题对图片的格式、大小和颜色等因素进行处理,运用Photoshop等图片处理软件,可以有效提升网页的艺术性和美观性,提高网页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徐智旭 门威 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中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应用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产品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生活中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网页成了信息的主要载体,所以网页对人的吸引力有着实际的意义。 关键词: 色彩对比;网页设计;吸引力;视觉效果 1引言 在网站形象的传达过程中,色彩是首位要考虑的视觉因素。为提高网页对人们的吸引力,网站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网站运行的质量,做好色彩对比与调和的措施具有实际可行的意义。色彩,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和剂,在网页设计中,可以促使信息分类以及浏览的速度都有所上升,所以在网页设计的因素参考中具有较为实际的意义,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重要性不断突出。色彩对比和调和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得到突出的表现。 2色彩对比与调和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基于网络化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许多信息都是在网页中进行了解,所以网页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因此,在网页上进行更好的信息传达,成为现代研究工作中重要的一项新的课题。在具体的网页设计过程中,作为传达信息最为直接因素的色彩,在网页设计越发重要的情况下,其积极作用也越发明显。如何更好的通过色彩的对比和调和,来提高网页对人的印象成为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色彩设计是整个网页设计的灵魂,也是网页作品的表达语言之一,对人们的视觉传达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手段和途径。色彩对比和调和是利用色彩的重要的基础的手段,运用到网页的设计过程中,对整体的协调和局部的突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网页中做好色彩的对比,可以使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等对网页的视觉效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对比和调和是色彩利用中较为矛盾的两个方面,但是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可以使得在色彩的促进作用下,人们更直接的注意到相关的信息。在各种网页的设计中,色彩本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于提高广告的重要意义有着突出的作用。色彩的不同处理,对于群众主体以及群众对网页信息的获取和理解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做好色彩的处理对于网站持久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3色彩对比与调和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色彩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网页设计中也有着许多不同的表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者经过相关资料的调查,得出相关的应用表现有如下几点: 3.1注重色彩的对比 在网页的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颜色,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整体的表现效果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要根据具体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颜色,使得颜色对于主要的阅读群体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做好色相的对比,对主色和其他的颜色进行搭配的综合考虑,使得主色和其他颜色的整体效果较为突出。如果两种颜色较为接近,就是柔和的对比,如果颜色差别较大,有一定的强调作用,但可能因为对比太过突出从而降低整个的协调感。色彩的明度包括色彩差和非色彩差大部分的内容,不同的色彩会使得色彩的明度有所差异,人们看见的明度会以空间层次的效果进行呈现,所以明度的设计也要符合整个网页的设计要求。颜色的安排要根据网页信息的面积进行具体的安排,提高网页整体的质量。 3.2同种色彩的调和 网页色彩搭配的过程中,对于同一种色彩来说,进行调和作用,降低颜色相似带来的单一感,对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进行充分的利用。运用不同的颜色进行网页功能的划分,也可以使得网站拥有更好的韵律感。在同一色环对立位置的颜色调和,则有更加重要的问题。要注意明确二者的突出关系,使得颜色在对比中保证整体的协调感,以免网页设计过程中颜色严重的突兀。渐变色要调节网页带给人的视觉的层次性,所以在进行渐变色的利用时,要保证网页的整体节奏感和协调感,使得整个网页带给人的节奏感进一步上升。 3.3对比调和规律 色彩对比看似矛盾,但在有效的利用过程中,也可以提高整体的协调性。为了使色彩的运用更加的协调和平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高度重视对比和调和的色彩处理的综合应用。在进行色彩选择时,运用同属性的色彩相互配合,使得网页设计中的色彩在与其他元素进行配合时,有更好的兼容性,提高网页综合的质量和吸引力。 4色彩对比与调和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重要性 网站进行形象设计时,色彩作为首位的视觉因素需要进行考虑和设计。为使访问网站的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彩的处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即使用户无法记住网页的整体情况,也会因为颜色的作用对个别内容有深刻的印象。色彩在网页的设计中发挥的作用有许多,如划分视觉区域。在色彩的应用中创造出一种有序的视觉感,设计中的色彩也可以突出主次的效果,使得用户能够注意到强调的主要内容。在海量的信息中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想用的信息,就必须借助颜色等有利的因素进行协调。色彩不仅可以美化整个网页,重要的是可以对重点的内容进行突出,对浏览者提供重要的帮助。借助色彩的力量也可以增强网页的吸引力,当下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类似的网站数量不断增加,利用好色彩可以使得网页脱颖而出,促进网站的长远持久发展。一个优秀的色彩的设计者,赋予一个网页强有力的生命力,不仅反映在视觉上,还能够使得网页的色彩、使得网站拥有象征意义,以及重要的独特心理影响的作用。在网页设计中体现更多的艺术性,是保证网页在发展中具备一定竞争力的重要要求。网页的发展是科技信息时代下发展的蛀牙潮流,进行质量的提高具有视觉的意义,色彩的对比和调和的作用不可忽视。 作者:刘娜娜 单位: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网页设计论文: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分析 摘要: 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网络。企业网是展示企业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传播企业文化、企业信息、辅助业务办公、服务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企业网的搭建过程和几个重要网页部件的功能。 关键词: 静态网页;Sharepoint2010;Web部件 1.静态网页概述 所谓的网页就是在浏览器上看到的一幅幅画面,又称web页,实际上它是一个文件,存放在和internet相连的某个服务器上。而静态网页指的是网页内容固定不变,当浏览者通过互联网的和channelfoot.html文件内。网页的页头和页脚就制作好了。在网页中部添加需要的取静态页面(带宏替换)Web部件和新闻列表Web部件,配置部件属性,指定路径到对应的html文件。页面保存并,这样一个网页就搭建好了。 3.常用部件简单说明 (1)取静态页面(带宏替换)Web部件。取静态页面(带宏替换)Web部件可将静态文件中的代码整合到页面指定位置,用于制作静态内容。用SharePointDesigner2010打开站点,选择左侧菜单中所有文件,点击_EX_STATICPAGES_,在文档库区域中右键新HTML,修改文件名为英文字符即可。右键静态文件,选择打开,将静态代码添加进去,保存关闭即可。添加的静态代码为HTML代码片段,原则上不允许向其中添加 html head body 等网页结构标签或声明语句。代码片段中仅填写结构代码,建议将样式、图片等资源放置在站点PageAssets的对应文件或文件夹中,如Styles中的page.css,Images文件夹等。进入页面编辑状态,在指定Web部件区域添加。如下图:如果引用其他站点中的静态文件,点击文本框右侧的蓝色区域,弹出文本编辑器,在其中添加引用静态文件的绝对或相对地址。保存部件配置,保存页面,即可看到静态内容替换效果。(2)新闻列表Web部件。新闻列表Web部件实现动态读取指定新闻频道内的新闻并以列表形式在页面中展示。添加新闻列表WEB部件方法同内容编辑器WEB部件。点开“新闻列表”右侧下拉箭头,选择编辑web部件。新闻列表Web部件包括内容设置、显示设置、筛选和排序、图片新闻显示设置等7类属性。设置好相应的属性,就可以显示对应的新闻栏目了。(3)IP过滤Web部件。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式控制用户对网站中某项内容的访问:权限管理或访问IP限制。权限管理的控制最为准确,因为网站使用用户的账号来辨别其是否有权限打开受限内容。但在面对“我希望本单位所有的员工都有权访问这个页面”这样的需求描述时,用给帐号授权的方式去控制访问就变得有些困难,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为“我希望在本单位内可以上网的电脑都有权访问这个页面”,这个时候用IP地址进行辨别就派上了用场。IP过滤Web部件通过对客户端的IP地址进行辨别,判断用户是否打开这个页面,更加适用于一种面向“结构”的访问约束。所谓面向的“结构”,如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众多组织,或如上面所提到的,一个边界十分清晰的空间。我们所要准备的东西只是拿到“结构”内的IP地址分配情况,开始配置。IP过滤Web部件只能在内网中使用,只能拖拽到Web部件页中。进入页面编辑状态,在指定Web部件区域添加。布局中勾选“隐藏”。自定义属性中的参数“允许的IP范围”填写可访问页面的IP段,IP段一定要有头有尾,中间用“-”连接,IP段和IP段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IP段后不再使用分号。这样就设定了两个IP段可以访问,其它地址的电脑无法访问网页。 4.结束语 全球性的网络化、信息化进程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Internet技术的应用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网络办公已经深入到了企业的各个角落。现在的企业网功能丰富,为人们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作者:宋英茹 单位:大港油田第二采油厂 网页设计论文: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小组的形式来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它作为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寻找实施项目的途径和结论,最后通过展示和自我评价得分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是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担负起引导和监督学生完成项目的责任。笔者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充分展示项目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项目教学法应用在网页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信息化;网页设计课程 项目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它以实践的项目为导向,从教学这一职业的本质需求出发,选取典型的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参与,将这个项目完成,到达教学的效果。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梳理和应用知识,强化了对知识点的整体记忆。项目教学法体现了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有计划的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全新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书本中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的综合能力。对于中职教师而言,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利用项目教学法提高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选取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课程的内容需要,同时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取适当的现实的项目,这个项目应包括本课程的基本的知识点内容,能够起到学生解决问题、牢记知识点的作用,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难度适合的项目。另一方面,项目的实施过程要分组完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项目的各个部分,充分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项目中,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同时,要积极促成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之中查漏补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养成学生协商、交流解决难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实现整体的进步。 2教师使用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项目教学的过程是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学习主体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两个大步骤:一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制定项目,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的和相关知识,同时关注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二是学生具体实施和完成项目的过程和结果。如图1所示: 3项目教学法在网页设计教学中的实践 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结合项目教学法的模式特点,选取了制作企业网站的综合应用为案例,来进行项目实践。 3.1制定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名称和目标 教师首先选取合适的教学容容,明确项目名称、教学目标,同时将学生进行分组,如设计制作信用卡网站。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使用Photoshop、Dreamweaver等工具制作符合企业要求的实用型网站。通过实践项目,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站制作、测试、的整体流程,同时使学生能够掌握多个网页的布局设计方法,加强对CSS+DIV的综合应用能力。 3.2点评学生项目设计,完善项目计划书 在项目小组接受任务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和制作项目实施计划,引导学生搜集、整理项目内容和信息,在学生制订设计实施计划后点评各小组的项目计划书,让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不断完善项目和活动计划表。 3.2.1明确网站定位和功能定位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银行信用卡网的需求,让各小组根据分析结果明确信用卡网站定位、功能定位。信用卡网站的定位应为提供最专业全面的用卡知识介绍及经验交流与分享等服务。所以在网站设计中,要体现产品和服务,宣传企业品牌,介绍企业的信用卡产品。尤其在提出优惠促销、鼓励信用卡消费方面,要激发潜在用户,并且要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和网上银行登录服务。 3.2.2分析网站整体框架设计 针对信用卡网站定位和功能,需要对网站布局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企业网站页面一般需要展现企业的LOGO和BANNER动画等标志信息。网站导航必不可少,可以帮助浏览者准确检索信息。网站导航可以利用动画或交互方式实现。主体功能区部分,展示网页的主要信息和浏览者需要获取的信息。按照用户的浏览顺序,遵循从左至右、从上倒下的规则设计主体部分页面。版权和法律声明区一般选择放在网页的底部,以达到形式和标志信息区呼应的效果,同时使版式完整规范。通过整体分析,企业网页布局比较合适使用“T”字型布局,从上到下分别是页头区、主内容区、版权和法律声明区。此种布局既可以突出网站的整体形象,也可以展示网页的重要内容,条例清晰,是企业网布局的首选类型。 3.2.3设计网站外观效果 通过使用CSS控制网站中文字的链接,取消文字链接的下划线,产生超链接效果。同时用CSS控制超链接和背景图片,制作鼠标移上链接元素背景图片改变的效果,制作鼠标移上链接文字改变颜色的效果。对于文字效果,通过列表展现信息内容的多文字排版,达到整齐美观的布局效果。同时利用CSS控制图片和文字,取得网站图文混排的效果。对于特效效果,利用CSS实现整齐的边框效果。利用CSS、JS等创建下拉菜单,在有效利用网页空间的同时,提升页面的动感效果。 3.3项目的实施 教师通过展示做好的网站及各个页面,或通过互联网让学生仿效制作,如交通银行信用卡、建设银行信用卡、招商银行信用卡网站,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在项目教学的整个实施阶段,学生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变为配角,主要工作为巡回指导,对各小组的制作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各学生分组合作,进入制作主页及其他网页的过程。项目小组中,学生分别发挥各自的长处进行制作。通过小组内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参考课本、网络资料等,加深理解网站制作的全过程。通过项目实施,学生对项目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小组之间的讨论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团队的合作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合作、沟通等社交的能力,对学生形成敬业的素质及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有重要影响。 3.4评价阶段 在评价阶段,各小组上传班级网站,进行宣传和展示。每组需派代表进行项目的展示并讲解操作流程,根据各小组之间互评和教师的总结性点评,各小组进行适当的修改,最后每个学生填写自评表进行自评。项目教学法的评价方式有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和学生的自主性相互评价两种。教师的指导性评价能够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项目制作过程,既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情况,又要考虑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实施项目的结果,更要看到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发展和成长,进行鼓励式评价。学生作为项目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互评更应提倡。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能够查漏补缺,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身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而各小组之间的互评,能够使学生团结合作,培养他们沟通、协调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团队的项目合。 4结语 实施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尤其是网页设计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将理论的知识点用到实践的操作中,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点整理成为系统,理解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个团队中认识自己的定位,使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王少琳 单位:上海市商业学校 网页设计论文:高职院校网页设计与制作项目化课程研究 摘要: 该文介绍了《网页设计与制作》项目化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设计理念与思路、对计应相关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定位与作用、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使用等6个方面进行了设计与分析,为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及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高职院校;网页设计;项目化课程;开发实践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它以图形图像处理、互联网应用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动态网站设计等课程的基础。学完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达到掌握网页美工初步技能;熟练掌握HTML+CSS进行页面布局与排版的技能;基本掌握使用网页脚本控制页面操作和提升用户体验的能力。按照高职高专知识传授特点与职业技能需求,同时根据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知识的掌握规律,目前我校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及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打下扎实的基础。 1设计理念与思路 该课程根据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新手—生手—熟手—能手—专家),将学习内容设计为网页设计实际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采用整体→模块→整体的设计思路,按照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低级到高级的原则进行。 1.1设计理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一理念体现了该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同时学习的主体变为学生,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为体现这一设计理念,在课程设计前我们调研了数十家合作企业,与企业专家一起,对网页设计各个方面涵盖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分析,整合出一个基于工作实践的“网页设计与制作”项目(比工作实践更完备体现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同时分解实际工作中网页设计的工作流程和岗位,确立多个子项目。这种方式学习,充分体现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促学习,边“工作”边学习,学生学习内容具体化,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1.2设计思路:整体→模块→整体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根据几个不同类型的网站案例整体设计入手,将网页设计所有环节和操作步骤详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与“用户”沟通开始参与到整个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教师根据任务需要,先给出网页效果图,让学生体验完成后的整体效果,再根据项目进程分解任务,这种设计优点是能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作为完整的“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各工作任务分成若干子任务,通过90课时教学+30课时整周实训学习,最终将各个子项目整合,完成网站整体设计工作。在子模块学习任务设定中,每个子任务设计是按实际工作中网页设计的技能要求提炼出来的,能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项目完成时,我们还设计了学员相互评价体系,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估,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并收获进步。 2对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定位与作用 该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可以起到如下作用。(1)学生对该专业的工作岗位有了具体认识,了解了各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知识储备。(2)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工作内容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该课程使学生对计应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怎么做等问题有了全面认识,增强了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3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该课程是依据“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网页设计师职业岗位设置的。总体设计思路是:着重培养学生网页制作能力,具备HTML、CSS、JavaScript等知识,以网站设计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网站设计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课程构成主要突出职业能力要求。(2)课程总学时为90学时教学+30学时整周实训,内容包括Web服务器配置、网页视觉效果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网页兼容性设计等。(3)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应掌握HTML、CSS、JavaScript、HTML5、CSS3等知识,该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应能自行设计各种网页、开发一定规模的网站,熟练掌握网站制作基本方法和技巧,并最终设计出综合性的网站。能力目标主要体现以下方面:①熟练使用网页编辑软件。②熟练使用样式表控制页面外观。③能在网页中设置需要的脚本。④能进行网站的更新与管理。另外根据职业教育要求,加强学生以下素质:①服务意识: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②文明法制意识:网站内容积极健康向上,不做违法的事。③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合作,具有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④较强的自我知识及技术更新能力:能快速跟踪网页制作的新技术及市场应用动态。 4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网站服务器、HTML、CSS、网页界面整体设计(含JavaScript应用)、网页兼容性等5个教学模块,其中HTML和CSS为学习和实践的重点,通过几个案例的制作过程展开知识讲授。具体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见表1,“网页外观制作技术”项目的教学设计见表2(其他教学项目的教学设计因篇幅所限此处省略)。 5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地点由教室迁移到一体化实训室,教学方式由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做为主。实施中包含如下步骤。(1)指定清晰的工作任务,教师展示页面效果。(2)学生制订工作计划,理顺工作思路。(3)教师进行工作过程辅导,讲解涉及的理论知识。(4)学生根据需要在课程网站上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5)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体验工作效果。(6)师生及企业专家共同评价工作成果。 6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使用 课程在网站设计一体化教室完成,其间配合到企业现场教学实习环节,实施时由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网页制作任务,课程各种教学资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在线使用。 7结语 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教育实施中始终不能停止的工作,不仅要根据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行事,还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加以调整,另外也并不是所有课程都能很好地适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只有与时俱进,本着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宗旨,才能真正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学得快、学得好、用得着。 作者:周苏峡 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的安全缺陷及对策 摘要: 网站是互联网技术的基本表现形态,也是信息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平台,随着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站建设的安全性要求也不断提高。网页作为网站的基本构成要素,往往因为存在设计方面的安全缺陷而成为黑客、病毒和木马威胁的对象,由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社会恐慌。本文中笔者针对网站建设的安全性展开研究,以网页设计的安全缺陷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并提出相应地防治策略。 关键词: 网站建设;网页设计;安全缺陷;防治对策 一直以来,网站建设中都将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对象,尤其在当前互联网经济环境下,各类网站的运营均以会员制度展开,尤其是电子商务网站,除了用户的个人隐私之外,还包括重要的金融信息,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所觊觎。针对网站的非法行为主要是利用技术手段找到破绽,从而达到非法获利的目的,因此对广大网站运营主体而言,在网站建设前、中、后期都要做好全面的安全防护工作;相对而言,网页设计中存在的安全缺陷较多,如权限级别过高、数据库漏洞等,所以应该将其视为网站安全防护的重点。 1、网站建设中网页安全的重要性 狭义上说,网站是由不同功能界面的网页构成的,网页的形式总体上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网页是网站技术早期的一种形式,通过浏览器可以访问预先设计好的网页格式,但静态网页中的所有元素都是固定的,如图片、文字、视频等,修改工作也基于人工操作完成,信息不会因为用户的操作而发生变化,严格意义上说,静态网页除了IP之外不存在其他“入口”。然而,静态网页显然不符合网站建设的发展趋势,随着用于规模扩大、信息容量增加,网站逐渐采取了动态技术,如PHP、ASP、C++等,其优势在于网页内容可根据用户操作发生相应的变化,反馈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换而言之,基于服务器中断的网页设计中包含了大量脚本语言,利用程式化优势来提高网站资源的统筹和管理效率,而“网页”变成一种临时性的调用元素“集合”,当用户需要某一网页形式时,脚本语言直接从数据库中调取相应的元素,如用户登录网页和注册网页中存在的“验证码”部分,事实上属于同一种验证机制。理论上说,任何一种系统都存在漏洞,以技术实现的网站系统更是如此,在动态网页驱使下产生的安全缺陷更多,具有高超计算机程度能力的黑客只需要简单的步骤就可以找到“突破口”。 2、网站建设中网页设计的安全缺陷分析 目前在国内网站技术背景下,常见的网页设计安全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2.1验证安全缺陷 验证安全缺陷是目前国内网站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尤其是在大量自主开发网站中,其源程序和代码均来源于网络,难免存在一些设计缺陷。验证机制最早是针对恶意注册、网络攻击而开发的,最早出现与一些公众交流平台,如论坛、贴吧、聊天室等,由于它可以很好地保护网络的通畅性,因此迅速的在广大网站中流行开来。但是,登录验证机制只是网站安全的“最低门槛”,虽然通过提高验证复杂性来规避恶意注册,却不能将其视为保护网站安全的唯一途径。事实上,验证机制由于和服务器、数据库之间的密切联系,很可能成为一个被刻意攻击的对象,而对于网站程序员而言,很少会刻意强化一个本质上属于“安全机制”的组件,一旦登录验证被攻破,网站的整个安全性也就随之降低。 2.2地址安全缺陷 通过SQL注入的方法可以欺骗服务器,找出网站数据库存在的安全漏洞,从而进行非法活动,尤其在以WEB表单递交查询关键字的网站系统中,黑客可以绕过敏感网页的权限直接进入后台页面,这一缺陷在国内大量成品网站中十分突出,如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个人网站中,长期忽视安全级别更新,不法分子在得知某一个网页的文件名、路径、元素之后,能够绕过登录、注册和验证机制。 2.3防护安全缺陷 病毒和木马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计算机恶性应用程序(或代码),也是针对网站展开攻击频率最高的一种形式,不法分子只需要制造并传播病毒、木马即可,而不需要亲自操作。以计算机网络病毒为例,一旦被激活之后就会迅速感染计算机文件,并通过正常的网站操作进入网站系统,从而对整个网站的安全产生威胁。事实上,网站空间中的病毒也常常伪装为网页文件(如.ASP/.PHP等)、图片、压缩文档等形式,让人真假难辨,且十分顽固、难以清除。 3、网页设计的安全缺陷防治对策 结合现状来说,网站建设技术已经相对稳定,在安全防护机制上重点突出硬件的特征,但网页作为一个基本因素也不可掉以轻心,这是因为网页设计的安全缺陷不仅仅是技术方面造成的,还与设计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相关。在网站建设技术日益成熟、防范杀毒系统(包括硬件)功能不断增强的前提下,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缺陷开始增加,由于设计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在网页设计过程中会忽略大量的安全要素。第一,加强网站源代码的保护力度。在网络资源免费共享的诱惑下,大量开源网站代码被植入到网站设计中,一些设计人员为了节省开发成本,对于安全级别较高的网页缺乏审查,增加了后门和漏洞的风险。因此,在网站运行前和运行中都应该不断进行网页安全级别测试,及时法相存在的问题。第二,提高验证机制的安全性水平。目前,验证机制不仅仅被用于注册、登陆,包括下载、修改、删除等操作也大量存在,客观上为网站入侵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对于涉及验证机制的网页或组件应该提升安全级别,如设计二次登陆或加密算法。第三,重视文件上传内容的健康性。为了吸引用户,一些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免费空间服务,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安全漏洞,特别是在局域网络中,如公司内部网、校园网、网络硬盘等空间中,一些被巧妙伪装的病毒、木马也可以上传成功,从而产生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在提供免费空间服务的网页界面中,要提高对上传者的身份验证、权限验证和内容审查力度,加强文件信息和数据过滤的强度。 作者:乐蓓 陈莉 单位:江西现代技师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高校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研究 摘要: 网页设计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如何建立高效率的课堂,让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成为广大教师重点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模式;实践;互动 《网页设计》课程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趣味性较高的课程,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是广大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且网页设计课程最大特点是易学易忘,学生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课后的自学意识和复习意识差,那么他的学习质量将难以保证。因此,为提高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效率,必须不断改革与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注重突出网页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网页管理和设计。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体现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产生了定型。教师如果只管教,学生爱听不听,这种教育效果会很不理想。为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及时反映出教师和学生的不足。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掌握程度,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领悟情况,注意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跟学生进行相应互动。实践证明,充分的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印象 网页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高校教学中,应该更注重这些特点。因此,教师在教授网页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好实例教学的模式,突出学科的实用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切入和学习内容有关的情景或实例,让学生通过参与情境学习,分析和判断学习情境所带来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例的选取上应该以贴切实际为原则,以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让学生切身体会实例从需求分析、设计、制作、测试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使每次学习都变成一次实践,从而加深对学科的印象。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整个实例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他们以后参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采用分阶段分模块的方式教学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制作出一个整体大纲,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分模块教学。例如,网页设计课程中,可以尝试计划出四个教学阶段,第一阶段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网页设计的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能相应地制作简单的网页和超链接文本。教师根据第一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第二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能熟悉并熟练使用网页基本制作工具Dreamweaver,同时可以在记事本和工具之间自由切换。第三阶段是让学生能进行网页设计中的图像插入和简单的Flash制作,相应地教导学生用Photoshop进行图片处理。第四阶段让学生掌握在网页中嵌入Java脚本语言,从而实现网页动态效果。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仅能适当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能一步步带领学生感受新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习,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四、举办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网页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举行各种比赛或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学习园地、作品展示区。在园地中,学生可以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制作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可以是关于学校宣传、学科学习、个人兴趣的网站等,教师则帮助启发学生设计思路。又如举办“学生网页设计大赛”,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展示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展示的作品中了解前期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平台,明确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实例的制作过程,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教育学生要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五、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要更加多样化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网页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何通过此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值得人们思考。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作者:王宇祥 单位: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网页设计费茨法则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人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浏览网页、网站。然而网页上每一部分的大小,每一部分的长宽比,都是怎样的数值才能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跟更精准的点击呢?有没有一种科学的依据呢?费茨法则就是一种科学的界定大小、长宽比的非常科学的法则。依据费茨法则,可以设计出拥有更好用户体验的网页。 一、费茨法则是什么 费茨法则(Time=a+blog2(D/S+1)),其中D是鼠标到达目标的距离,S是目标的宽度或者说是目标的尺寸,a代表设备的启停时间(截距),b代表设备的固有的固有速度(斜率)。费茨法则主要是为人机交互提供了一个度量的法则,每个目标的大小,距离屏幕的距离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其实费茨法则已经运用在电脑操作的各方各面上,不仅仅是网页设计。一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图标的默认大小就是经过费茨法则设计过的,才能使用户在使用的时候既能快速又能准确的点击到客户想要点击的目标。 二、费茨法则的应用 费茨法则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在使用着的,例如汽车的设计。汽车的刹车和油门的大小就是经过费茨法则设计过的。在汽车上,刹车和油门的距离较近,并且刹车的大小比油门大一些,这就是运用了费茨法则进行的设计。刹车与油门距离较近,可以使得使用者能尽快的踩到想要踩到的目标,而刹车的大小较大可以使用户想要踩刹车时比较快速的踩到刹车,防止一些事故的发生。然而在游戏厅的赛车游戏中,刹车和油门的大小与正常车的大小成反比,也就是油门比较大,刹车比较小。这是因为在赛车游戏中,操作者更加需要快速踩到油门的时间比较多,需要踩刹车的时间比较小。而且操作者会希望比较快速的完成游戏,踩油门的几率十分高。在电脑操作系统上费茨法则的运用频率也是十分高的,例如windows系统和macintosh系统。非常大的一个差别就是macintosh系统的工具栏是始终在屏幕最顶端,而windows系统的工具栏是在标题栏的下方。事实表明,工具栏固定放在屏幕最顶端比放在工具栏下方更容易点击。当鼠标想要点击工具栏时,使用macintosh系统可以鼠标直接向上移,不用担心会因为移动的距离过于大而无法快速的点击目标,而使用windows系统时就需要斟酌一下鼠标移动的距离,不然就会因为移动的距离过大而错过目标。 三、费茨法则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 很多设计者其实在无意中都会运用费茨法则来进行设计。比如最经常用到的百度网站,它就会把一些经常用到的按钮比较集中的放在一起。同时,搜索引擎最重要的搜索框放在最中间,最醒目的地方,并且在让用户舒服的前提下让搜索框尽量的大一些,使用户能更快速更精准的点击到搜索框。微博也是一个很好的费茨法则的例子,还未登陆之前,重要的登录入口和一些活动页放在最顶端也是最醒目的地方,同时能吸引住还未注册的用户注册并同时进行广告宣传。登陆入口就在活动区域的右侧,能顺利且快速的找到并点击想要的目标,同时将登陆入口放在右边较醒目的位置能减少用户使用鼠标从当前位置到目标的路程距离。登陆进入后的页面,新微博占据了较大的空间位置。想新微博的用户能迅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想要寻找的目标进行新微博的,不想新微博的用户可以运用滚轮进行浏览。在利用滚轮进行浏览时,微博的用户信息的大小就进行了一番设计。头像占据了一块比较大的距离,那是因为比起文字,大多数人更倾向于记忆图片。然后是用户的名称,用户名称也是使用的用户经常会点击的区域,所以用户名也是比较大的。相对来讲,点击微博时间的人数会少很多,所以在设计上,时间运用了比较小的字体,占据的位置也不是十分重要。微博内容有时会十分长且复杂,所以设计者在设计内容布局上比较注重文字的清晰程度,运用了和用户名相同的大小,但是更加清晰的文字来使用户更加清晰快速的获得想要获得的信息。费茨法则在网页中的应用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就是运用在链接的点击区域上,例如登陆界面,用户名输入框的大小、长宽比,密码输入框的大小、长宽比,确认和注册按钮的长宽比,他们之间的距离,在页面中的位置都可以运用费茨法则来进行设计。费茨法则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虽然费茨法则的应用十分广泛且实用,但是也不必刻板的遵循费茨法则。有时,脱离了费茨法则定义的设计反而会使得网页更加生动有趣。费茨法则在网页设计中主要是给点击区域,文字,图片的大小和长宽比以及各种元素之间的距离给定了一个可以依靠的科学依据。让设计者们在设计时可以拥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科学依据。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就费茨法则的应用进行了讨论。经过本文的讨论可以发现,费茨法则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条法则。不止是在小小的电脑屏幕上,只要是人类与机器的交互上就会或多或少的使用到费茨法则。只是某些时候费茨法则不应当是一个约束,只是将其当做一个可以合理解释为何这样设计、为何设计成这样的科学依据将能更好的理解与应用费茨法则。 作者:侯晓雨 单位:山东女子学院 网页设计论文: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分析 摘要: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页设计与制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上一种比较热门的技术,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电脑艺术技术”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是相关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在实际的计算机网络设计教学中,由于教师专业经验不足、课时及实践设置不合理等原因,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保证教学过程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简要分析现阶段网页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介绍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希望能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 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模式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各行业领域对于专业计算机知识人才的需求都有了明显的增加。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我国一部分职业技术学校与高等学校纷纷开设计算机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网页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IT人才。近些年,虽然计算机教学取得了不俗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正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2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专业经验不足 我国职业院校的大部分老师是师范毕业生,这些教师往往存在教学基础与经验的不足,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应用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大多是照本宣科,并没将教材的知识点与实际运用情况相融合,生硬的课堂语言,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网页设计这门课程实用性强,不但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大量的实践过程[1],如果不能实践上机操作的话,那么就会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达不到教学的要求。 2.2课时及实践设置不合理 很多职业院校一周只安排2个课时的网页设计教学,课时过少,学生在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实践时,跟老师互动、交流的机会也就相应减少,这就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而且学生若在实践过程中碰到难题不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及时得到解决,这也会极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校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常常忽略实践上机操作的重要性。 2.3学生本身学习能力有限 随着90年代末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校的扩招对中专教育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很多人选择了去高校就读,导致中专院校招生越来越困难,学生数量以及整体质量均有所降低。大多数中职生基础比较薄弱,而且自觉性比较差,上课时不主动积极,导致其不能完全接受、消化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更不用说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与创新了。 3提高计算机网页设计教学质量的方法 3.1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仍然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沉闷的课堂气氛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在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融入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演示法、头脑风暴法等较先进的教学方法。第一,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在应用这一教学方法时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的储备进行全面的考虑,不能一刀切。第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具有启发性的、紧扣教材内容的典型案例,通过具体的情境提高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感悟等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2]。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三,头脑风暴法。通常所说的“头脑风暴法”,是指将不同专业与背景的人集中到一起,让他们互提设想,互相撞击,求得新创造、新构思的方法。它是一种名符其实的集思广益法,它能使每个参与者在决策的过程中,思考相互冲击,迸发出火花,作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在教学中实施头脑风暴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让每个学生的脑子动起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一般都属于要求具有较高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课程,因此,在专业教学课程的设定方面,应该以实践上机操作为主,让学生多动手练习,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将重点方向定位于社会实际应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今后的岗位中,主要的应用就是实践操作。只有让学生多方位地全面掌握基础,在基础的层面上加深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让学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就业,因此,教学内容的设定应该与就业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3.3加强教师技术培训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方面。我们的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此外,可以有计划的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这样才能让教师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最新动向,加强教师的实际应用动手操作能力,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指导方向。 4结束语 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作者:陈上 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道路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遭遇“电子狗”法理性探讨 一、电子狗概述 电子狗的背景。近几年来一种号称电子眼“克星”的反监控设备在全国各地市场上出现,这种名叫“探测狗”的无线侦测设备虽然价格在千元上下,但一面市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据“探测狗”的发明者清华大学安全技术实验室的工程师说,他发明这一项技术的初衷是为了防止电子眼的滥用以保护个人隐私。应当看到,“探测狗”这种反监控手段的出现,源于保护个人隐私的一种私力救济手段,其存在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它同时也可能会对国家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造成影响,事实上,这种装备目前已被一些机动车驾驶人用于针对“电子警察”的反侦测中。那么法律对此应当如何看待呢?从公民合法权益保护和公共管理实现两个角度出发,不宜采取一概禁止“电子狗”使用的做法。 电子狗的定义。狭义的电子狗。是指以早期无线发射及接收原理制成的反测速产品,现在在黄河以南地区还有大量销售,只能在一些地区起有限的作用。广义的电子狗。是指许多人习惯上将所有的反测速产品统称电子狗,这种产品现在一般叫反测速雷达,产品包装上写的是安全驾驶仪或雷达警示器。此类产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全频反测速雷达。全频反测速雷达是伴随雷达测速仪大量使用而产生的一种车用设备,雷达测速仪是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频移量的计算而得出被测物体的运动速度。(2)gps反测速雷达。目前世界大约80%以上城市测速采用的是压感线圈方式测速,这种测速的方式是在路面上埋上感应线圈,通过计算车辆通过线圈的时间来计算车速。(3)gps全频反测速雷达。gps全频反测速雷达将前两类反测速雷达的功能结合在一起,既能对固定雷达测速器的准确预报,也能预报流动测速,全面解决了前两类产品的不足。 电子狗的原理。1、萝卜机是靠预埋发射机来提前预警的。厂家在需要提前预警的地方埋放有无线微波发射器,这无线发射器只有一固定的频段。同时它也销售只能接收这一频段的接收器。2、gps机器是通过采集坐标经gps定位来提前预警的。也是厂家把需要提前预警的地方的坐标采集后,以数据的形式储存在gps存储芯片内。 二、使用电子狗法理性分析 使用电子狗非法的理由。尽管没有现有国家法律明确禁止车辆安装电子狗,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任何车辆不得安装妨碍交通监控技术取证的设备。而在地方法规上,则有些比较严格,像《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对驾驶机动车有这种行为的,责令改正,处警告或者200元罚款。据此,广东省内东莞、江门等地目前已明确表态安装电子狗违法。四川、浙江、福州、海口等地也明确规定:安装电子狗等干扰交通监控设备的装置属违法行为。国家安装测速仪、监视器是为了有效地加强交通管理,但是这种反抓拍探测设备的出现助长了一些违法司机的违法行为,这违背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管理原则。对于那种能够反电子眼拍摄的设备,电子监控设备除了能有效制约超速行为以外,还能监视路面交通状况。 电子狗合理使用的作用。(一)减少司机违章 。从客观效果上看,安装“电子狗”,对交通秩序基本上是有利的。相关交通管理部门和警方在路口安装“电子眼”设备等特殊装置,目的是为了减少超速、违章行为,而“电子狗”能够提醒驾驶员不要超速、违章。(二)补充取证效力 。作为违法行为取证设备的“电子眼”,本身的合法性尚值得考量。而“电子狗”的使用将有力补充“电子眼”所取证的证据效力。(三)不碍交警执法。安装在车内的电子狗,实际上就是一种无线电波接收装置,能“接收”到电子眼附近的发射装置发送过来的电波,并提醒司机。就象收音机一样,收音机接收电波,并不会影响广播电台技术设备的正常使用,“电子狗”也不可能“影响”或“干扰”交警安装的“电子眼”的正常使用。 三、电子狗国外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 在韩国,公交车上都装有电子狗,而在日本,也有近50%以上的汽车装了这种产品。在美国等国家电子狗已为合法科技产品,在美国50多个州中仅有3个州不合法。雷达超速探测器在结构上和功能上而言是属于一种无线电信接收机,被定位为交通电信器材,在不妨碍国家安全以及破坏电波秩序的大原则下可以自由使用,其功能仅限于接收,不会涉及干扰频道。依据美国fcc制定之频率,为合法接收法定频率。使用目的仅为事先接收警方之雷达频率,并对警方取缔超速产生预警及提前警示、告知功能,为避免取缔而送到减速之目的,与道路旁所竖立前有固定测速照相警示牌有相同之意。 电子狗科技发展趋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摩托车消费的政策,有效刺激了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产销呈高增长态势,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2009年,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万辆和1364.5万辆,同比增长48.3%和46.15%。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为1038.38万辆和1033.13万辆,同比分别54.11%和52.93%;商用车产销为340.72万辆和331.35万辆,同比增长33.02%和28.39%。2009年中国汽车电子狗市场销售收入约为2000亿元。作为当前汽车功能和性能提高的重要部分,汽车电子狗产品应用将更为广泛,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得到更多的重视。自主品牌与自主核心专利技术是有区别的,国内企业在目前已经保持的成本竞争力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创新,一方面研究现有技术的更新与升级,另一方面研究下一代可预见技术,争取在今后的竞争中争取更多的机会。 四、中国加强电子狗立法的建议 “电子狗”一旦将其合法化,它将肩负减少交通事故提醒机动车驾驶人时刻注意行车安全的安全卫士和杜绝违法的重任。我们必须以立法立法形式明确“电子狗”的技术标准,各项电子信号参数,从“电子狗”的生产、安装、使用等环节进行立法探索。目前大多数销售地区没有制造“电子狗”的厂商。在各地出售的“电子狗”主要是经销商从广东等地买入的。由于很多这样的公司处于“地下状态”,产品没有保修期,很容易产生消费纠纷。规范了“电子狗”的合法生产,并且将“电子狗”的合法化才能使该产品作为一种法律允许的商品进入市场,并使消费者和销售者的合法权益能有所保障。为此,只有通过全国性立法,确立“电子狗”的合法化使用,那么将更有利于交警部门的行政执法,使行政执法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也将使“电子狗”的使用更趋规范,“电子狗”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通过全国性立法确立“电子狗”的合法安装使用规范那么,将有效监督交警部门的行政执法,使行政执法公开化,透明化,也将使“电子狗”的安装使用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因为立法规范“电子狗”的生产、销售是规范其安装使用的重要保证,所以一旦完成对“电子狗”的各项合法化规范化进程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透明的行政执法以及交通事故数量的降低,更可以使得警力的大规模节约,由此节约国家财政,而且可以通过对电子狗的特许生产、销售经营权的有偿发放促进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税收就更是情理之中。这样做既增加了财政又达到了行政执法的透明,促进警民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浅谈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 1现阶段道路交通管理状况 国内道路交通无论是在体制上,技术上还是行政上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工程以逐步的开展,很多的交通状况改善很多,很多先进的设备以及管理中的先进模式都被积极的采用,同时效果非常的显著。 2关于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所要调查收集的资料:交通小区的划分,小区的整体经济状况,交通网络的结构,土地资源的利用,历史资料,交通量资料,居民出行资料,货物出行资料,机动车出行资料,交通管理效果资料。大量的资料需要大量的调查工作,大量的资金投入,由此可见其重要意义,有关部门对这些基础数据的调查应该给以极大的重视。有些部门认为在原来的交通规划资料上做些应有的补充便可以,导致所规划的方案脱离现实,不具有可操作性。十分片面,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2)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或是现阶段管理状况进行诊断,道路的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土地资源的利用,交通管理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交通质量,交通秩序,交通安全,交通的体制,规划,政策,宣传等。 (3)针对城市交通的需求。首先进行建立交通模型以及计算,做出相关的管理规划方案,从而为交通规划的整体做出铺垫,提供数据。 (4)针对城市交通管理内容制定方案。每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大概都是由管理策略以及管理措施结合构成的。管理策略大体包括,交通系统管理策略,优先发展与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等。 (5)城市交通管理的任何方案都需要对其方案进行评价,对交通措施对交通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交通管理各个措施实施下的指标以及其是否达到了管理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 3关于城市交通规划的预测 3.1出行的预测 对居民出行进行预测的根本目的则为小区的居民出行的吸引量以及小区土地资源的利用,从而根据社会经济中变量间的定量关系来对小区居民出行的吸引量进行推测。预测居民出行量的方式十分多元,我们都知道的有回归分析,交叉分类等方法。同时,预测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增长率,重力模型以及概率模型等方法。 3.2交通分配的预测 在对小区的出行情况以及分布状况都能够全面掌握时,我们便了解了出行的交换量,便可以入手进行交通分配的工作。通过各个分区的空间直接分配到交通网络。在对交通分配获得的路段对道路规划网络进行检测。同时随机用户平衡模型是比较常用的交通分配的方式。其对通行的能力进行一定的限制,反复的计算,达到精度,对各个路段的交通量全面的分配。 4结论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也得到了大量的重视,各个城市都在努力的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各个方面工作。本文全面的分析了道路交通管理以及规划的全面内容,建立了理论的模型,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做出深入的分析。给相关部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本文作者:张文州 单位: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建设浅谈 道路交通管理学科是我国交通运输事业高速发展的结果,其知识结构复杂、教学内容繁多、涉及众多学科内容,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法律学科等均有所交叉。并且,其涉及众多通信、计算机、电子等工程技术理论与实践技术,综合性十分明显。因此,文章主要针对目前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现状进行研究,明确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建设重点,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案,以推动道路交通管理专业能够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满足当前道路交通管理的实际需求的人才。 一、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现状 (一)专业教学目标混乱 道路交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与时俱进,各院校具有统一性。然而,当前各个院校都没有就道路交通管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的共识。不同院校教学目标不统一,过于混乱和模糊,使得该学科的整体教学活动都陷入了盲目之中,无法实现预设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教学师资匮乏 专业教学师资专业结构失调。当前,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的教师队伍分为老、中、青三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青年教师严重缺乏教学经验,课程教学实效性降低。专业教学师资队伍不够稳定,加上其他一些外界因素,导致有的学科教师在工作时情绪与态度不够稳定,直接影响着教学行为。 (三)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道路交通管理的社会性与目的性直接决定了交通管理专业类教材要紧跟社会时展的需求,其课程教学内容必须要紧密结合交通管理的实际情况。然而,就当前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来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缺乏新意和创意等各种问题,最终导致当前道路交通管理教学类专业难以紧扣时代的变化。并且,由于受到客观环境与教师主观因素的限制,当前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的教学方式仍然是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还没有充分使用任务驱动、情境创建、多媒体教学、校外实训等各种教学手段。 二、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建设的重点 首先,转变课程价值取向。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价值取向从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养成。课程目标应该着眼于未来社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健全良好的品格、高度的适应能力、健康的身体素质以及深厚的修养。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情操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针对道路交通管理学科体系建设来说,在设定课程目标上应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培养拥有综合素质的道路交通人才上,要求其能够获得改善道路交通运输领域难题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拥有道路交通管理领域中使用、推广、创新的能力。其次,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课程结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公共课程设置的结构优化。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最大程度地发挥体现课程的整体作用,使得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相互密切渗透的关系,进而发挥展示出高强度的效果。二是专业学科知识。知识结构应该开放,不能只是紧密联系的封闭排斥外在的体系,而是应该呈现网络状系统来吸收最新的、最科学的成果与资讯。针对道路交通管理学科体系建设来说,在课程结构方面应该以道路交通管理类课程为主,其他学科知识作为辅助,每一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同构建优化道路交通管理特色学科体系。最后,丰富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建设更加注重综合性以及系统性,因此,在建立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细化专业、知识分割过细的方式,将注意力转向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实践能力上去。在保持传统知识点传授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展双向沟通教学。创新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式,建立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上述能力要求是当前道路交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知识,与其相对应的道路交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才是真正满足道路交通管理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 三、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建设 (一)设定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 为了培养出当前交通管理部门急需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定教学理念,设定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持续坚定地走向教学理论与道路交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路径,从道路交通管理的职业特征与能力需求出发来设定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目标:第一,能够熟悉独立操作计算机,通过视察、操作计算机来观看、绘制街道路口渠化图和交通事故图。熟练掌握交通事故勘查技术以及急救知识,能够组织普通交通调查等。第二,能够就交通调查所获得数据进行整理,利用整理数据获得结论以得出相关方案。能够对交通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交通流运行规律。能够对交通安全事故进行勘查,正确判断事故原因与性质。第三,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对交通违章进行说服。具有正确的询问技巧与宣传能力。能够使用外语开展一般的交通管理工作,妥善处理道路上的涉外事件。第四,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能够对事故中的风险与存在的机会进行判断,可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组织团队协作完成工作任务。 (二)改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以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中的《道路交通管理》课程为例,对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优化与改善进行论述。由于《道路交通管理》课程是作为理论概述型的课程开设的,因此,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选择上往往注重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点的介绍。因此,教师应该重新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遵循追求实效性、注重实用性原则来进行教学,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在进行《道路交通管理》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学、重点难点突破、案例分析、设定情境、角色讨论等,将理论学习联系实际,重点突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实践特色。在《道路交通管理》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何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来进行灵活选择的。 (三)建立合格师资队伍 高校是给社会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平台,高等教育是一项培养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教学方式等基本要素。其中,教育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即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教师素质的高低、师资队伍的水平、师资结构的合理程度直接关系到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建设的水平。因此,建立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建立道路交通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与关键。具体可以从以下措施入手:第一,根据道路交通管理专业教学特征来建立合理的教师培养计划,以组建科学合理的师资结构。在职称结构方面通过培养、吸引、交流、实践等多种方式来形成教学素质与水平高中低级职称教师。第二,优化教师类型方面可以根据道路交通管理专业的教学规律与就业职业特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特殊培训,逐渐形成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及实验教师的师资结构。其中专职教师应该可靠稳定、一专多能;兼职教师应该专业对口、实用实际;实验教师应该操作熟练、经验丰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道路交通管理类学科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当前道路交通管理对于相关人才的时机需求。因此,在该专业学科进行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社会需求进行调整,以建立能够培养出综合性、实用性人才的课程体系。 作者:延黎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论文 1以道路交通事故防治为中心的城市道路管理的实际意义 道路交通事故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校车安全事件为例。在2014年上半年,我国发生15起校车安全事故,造成32人死亡。年轻生命的逝去,留给人们的是失去亲人的痛苦,交通事故损害了人民的精神健康。现阶段我国道路交通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久高不下,并在持续增长中;二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明显增多。在城市交通管理中,道路交通预防工作的压力更大。现代城市交通拥堵、交通秩序混乱,增加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开展以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为中心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不但能减少城市中的交通事故,也能优化城市交通状况。 2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措施 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要立足于本城市的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注意节约成本,加强公交运行的优先管理理念。要通过综合这些因素,保证城市交通总体规划的合理性,最大程度上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2.1利用宏观调控增强现行交通管理能力在城市交通管理中,要实行“公交优先”与“发展管理”战略。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公交车管理是整个交通管理的重点,要积极引导公共交通的发展,以公共交通分流车辆总数,改善交通环境,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部分居民不乘坐的原因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公交车人流量大,环境卫生差;二是公交车数量少,需要长时间等待;三是突发急事不能乘坐公交车。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发展公共交通的重点是提高公交车管理能力,逐步提高公交车卫生水平;要加强对公交车队的投资,增加公交车数量,提升居民出行能力;要优化公交车行驶路线,保证公交车路线的全面性。政府部门对公共交通的引导不可缺少。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加大公共交通宏观管理力度,以本地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适当推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保证公共交通平衡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公共交通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在“发展管理”中,要结合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车辆发展情况。通过分析未来城市车流量,合理安排步行道、自行车道的建设情况,避免发生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挤占机动车道的情况。在城市交通宣传工作中,政府部门可以多宣传低碳出行、绿色出行,建议人们乘坐公交车,开展低碳活动,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缓解交通压力,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2.2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基础设施会影响交通运输安全。以沥青路面为例,隆包是沥青路面中的常见问题,隆包导致路面表面凹凸不平,影响行车安全。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提升交通设施安全系数,及时处理城市道路基础设施问题,做好速度标示工作。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进行警告。在早晚高峰时期,交警部门要出动警力维护交通秩序。在现阶段,我国城市道路开发建设资源越来越少,城市道路建设工作不能像过去那样盲目地扩建公路宽度,这就说明,通过道路建设工作缓解大城市交通压力的办法已经很难实行了。部分大城市通过建设城市立交桥的方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不值得推广,因为建设立交桥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增加城市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在建设立交桥的过程中,会影响这个路段的运行。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可以科学管理交通组织,优化车辆行驶能力。例如,在城市交通运行中,可以在交通拥堵路段划分单向行驶车道,通过交通信号调控交通运行。可以加强交通预警,拓宽交通信息流通渠道,保持整个城市之间的交通信息流通。 2.3制定城市交通管理规划通过制定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提升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对城市交通的管理能力。 (1)要立足城市当前发展情况,规划未来城市发展道路。在规划中,要以整个公路网为基础,正确处理好道路、车辆与交通管理间的关系。要保证规划设计与城市未来整体规划相适应,满足规划对交通管理的要求。 (2)可持续发展原则。整个管理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城市交通环境,推动交通结构升级,建立起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安全行车性能。 3结语 我国城市的交通压力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大,对政府而言任何错误的决定都会影响到未来城市的建设工作。本文以道路交通事故防治为起点,对开展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展开讨论,不但有利于降低城市交通中事故发生概率,也会提高城市交通管理规划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城市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只有实现规划、管理、建设三者的统一,才能保证交通管理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 作者:苗红亚单位:襄城县公路工程处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强化乡镇道路交通管理方案 为强化我乡道路交通管理,创造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根据《县创建平安畅通县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决定在全乡开展创建平安畅通乡的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政府领导、部署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围绕开展创建平安畅通乡为载体的活动,落实预防全乡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以抓好源头,完善设施,落实责任来提高我乡道路管理,维护及保障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及安全畅通,实现和谐广宜道路安全畅通的好环境。 二、工作目标 加大投入,实现村村通硬化水泥路,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遵章守法,行驶有序,健全机制,完善设施,提高管理。 三、组织领导 成立以乡长任组长,主管交通的领导为副组长,综治办全休成员和各村交通安全员为成员的广宜乡平安畅通领导小组。 四、工作职责及要求 (一)工作职责 1.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道路交通平安畅通一系列措施。 2.组建村、组道路交通平安畅通的管理网络。 3.认真做好本乡管辖范围违法和事故预防工作,抓好源头管理。 4.负责本乡所管辖道路隐患的整改、完善安全设施。 5.组织或协助处理辖区内突发交通事件。 (二)工作要求 1.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在开展道路交通平安畅通创造活动的同时,将安全宣传教育立入教育规划,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作为全乡公民普法教育渎本,在学校对学生增加道路安全教育课,对机动车辆(包括摩托车)驾驶员进行不定期组织普法培训,使全乡公民有交通安全责任感及交通安全意识。 2.提高认识,加强责任。各村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和确保人民财产安全、维护社会长治公久安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道路交通安全社会管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按照上级会议精神,成立创建平安畅通领导小组。 3.加强摩托车和三轮车的安全管理。各村要认真对本辖区摩托车及三轮车要进一次清理登记,建立管理档案,拒绝无牌无证现象。 4.加强道路安全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安全设施,我乡在上级大力支持,村村通硬化水泥全部起动,为此,各村的安全责任更加加重,路好车速快,常常提醒当地群众重在安全,慢速行驶礼貌让人,告诫广大群众爱护公路,珍惜公路,保障道路交通畅通。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市委有关完善道路交通管理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 确保道路交通平安疏通,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我市道路交通现况和发展要求动身,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列入议程,高度重视,切实把道路交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力求通过努力,年全市主城区达到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二等管理水平;怀来县、张北县、涿鹿县达到平安疏通县区评价体系》国家级平安疏通县水平。2012年全市主城区巩固《平安疏通县区评价体系》二等管理水平;怀安县、万全县、赤城县、县达到平安疏通县区评价体系》国家级平安疏通县水平。2013年全市主城区力争达到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一等管理水平;全市各县达到平安疏通县区评价体系》国家级平安疏通县水平。 二、加大管理力度。 (一)加强道路交通平安管理。要科学设置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和监控设施。合理安排勤务,增加巡逻密度,加强管控力度,加大对交通事故多发时段、路段行车秩序的监管力度,快速、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和交通拥堵,努力做到少封路、不封路,确保全市道路交通的有序、便利、平安和畅通。 (二)实施乡村排堵保畅工程。要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为目标。不时完善乡村交通平安管理规划。乡村主城区要综合运用交通信号控制、流量检测、交通诱导、公交优先等管理手段,加强对重点时段、重点部位、重要路口机动车流量的控制,疏解乡村交通拥堵压力。要加强路口渠化建设,改善路网结构,规范大型公共场所、住宅小区等人口密集区停车场配建标准,合理调控停车需求,改善乡村静态交通秩序。 (三)推进农村道路社会化管理工作。要完善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协调机制。完善交通事故预防组织,充分发挥农村道路交通协管员、平安员等辅助力量的作用。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拖拉机、摩托车、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管理,大力整治违法载人、无牌无证驾驶,确保农村道路交通平安。 (四)完善道路交通应急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及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协同处置道路交通平安突发事件。依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交通事故信息快速通报、及时反馈机制,实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与交通运输、卫生等部门的快速反应、同步联动。将道路上所发生的重特大交通事故、道路阻断等突发事件纳入沿线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 (五)深化全社会交通平安宣传教育。将交通平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实施。宣传、安监、公安、司法、教育、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特点,加强对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文明交通教育,特别是要突出抓好对驾驶人、农民和中小学生等重点群体的教育。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交通平安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交通平安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创建一批“交通平安村”交通平安社区”交通平安示范单位” 三、坚持预防为主。 (一)依法整治交通违法行为。依法加大对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速行驶、客车超员、货车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遏制因严重违法造成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加强对乡村公共交通运输车辆、出租车辆的运行管理,严厉查处违规违章行为;加强对道路行人文明通行、平安通行的教育和管理,减少人为堵塞交通现象;加强与军队、武警部队的协作,完善军车交通违法抄告制度,健全军车交通违法抄告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严重交通违法举报奖励制度,公布举报电话。 (二)加强道路交通平安隐患排查。各级安监、公安、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协调联动。确定隐患等级,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整改到位。交通运输部门还要结合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加强公路养护和公路安保工程设施建设,加大包括危桥在内的农村道路平安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对排查出来的事故多发路段以及道路施工路段加强秩序维护工作。安监部门要充分履行监督、协调和督办职能,确保道路交通平安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落实。 (三)加强机动车辆和驾驶人的源头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对机动车驾驶人培训工作的管理。严把考试关。严格机动车审核登记和检验,提高机动车年检率。大力加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的规范管理,维护良好的行车秩序。加强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和管理,严厉打击利用报废机动车拼装机动车辆的违法行为。加强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的整治,加强校车和驾驶人的管理,确保校车平安运营。认真落实道路运输企业平安生产的主体责任,严把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营运驾驶人员从业资格关,加强对汽车客运场(站)平安监督。深化客运企业平安生产专项治理,指导客运企业建立健全交通平安管理机制和行车平安管理制度。强化危险品运输企业平安管理,严格危险品运输企业的资质管理,严把从业人员资格关和车辆技术关。加强对旅游车辆营运和驾驶员资质的审核和管理。完善机动车报废回收管理制度,加强对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和市场的管理。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新建的乡村公共建筑,新建、改建、扩建道路要充分考虑交通平安设施建设。要配套建设公共停车场所;现有公共活动场所的周边,要逐步规划建设必要的公共停车场所,加强临时车站(场)管理,减少占用道路停车导致交通拥挤、堵塞现象。加强农村道路的交通标志、标线建设,逐步提高农村道路设施的平安规范和安全性能。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中心城区在未来三年内建成集路口电子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事故多发点段自动监控系统、路段电子监控系统、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诱导系统和停车诱导系统为一体的智能交通指挥控制中心;各县及宣化区、下花园区也要建成集接警、指挥、通讯、勤务管理、路面监控、信息查询为一体的道路交通指挥系统。国、省道沿线和市级、县级卡点逐步形成以视频监控、电子警察为基础的公路实时监控网络。 五、加强交警队伍建设。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常住人口、道路通车里程、机动车保有量及驾驶人总量,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安交警队伍建设。统筹考虑公安交警队伍警力配置,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切实解决好装备建设,使之与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需要相适应。各级公安交警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工作理念,依照“政治建警,从严治警”方针,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执法队伍的培训、教育、管理,进一步端正执法理念,严格执法顺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优良、群众满意的交通管理队伍。 六、强化组织领导。 工作难度大,任务繁重,一项长期、系统的社会工程。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道路交通平安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抓好工作落实。各级政府要成立道路交通平安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领导、协调、指导、决策作用;要加强调查研究,系统分析道路交通管理的重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提出解决方法;要将道路交通管理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加大道路交通平安管理工作的投入,必要的管理经费要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尽力将道路交通平安设施建设投资及维护费用列入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本钱,确保开支渠道疏通和道路交通平安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认真落实道路交通管理责任制,把道路交通管理责任和目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到人;要加强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道路交通平安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要依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做好道路交通平安管理工作。要发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道路交通管理 1道路交通拥挤的缓解在于整个道路交通开放系统的不断改进 目前,许多城市里的交通问题是通过局部路段、局部道路交叉口的拥挤堵塞反映出来的。显然,按照西医“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观念,拓宽这些道路,在交叉口修建立交似乎是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但问题却很少这样简单。以美国的城市道路建设为例,城市里更宽更多的道路、立交在建成之初的确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草率地选择多修路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终导致了美国城市里更为严重的交通构成失衡、交通拥挤及城市中心衰退等问题〔2〕。究其原因就是不少研究者、决策者曾经错误地估计了道路建设对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如交通需求、公共交通、交通管理等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作用的全面研究。结果,路修得越多,促进了私人轿车的消费,而道路拥挤情况依旧,公共交通也日益变得更加的萎缩(如图一): 典型的如洛杉矶和底特律两个城市。到60年代,虽然两市分别修建了多达数千公里的汽车专用道路,但交通拥挤问题依旧。同时,因服务水平下降,其公共交通严重萎缩,客运量分别下降到总客运量的1.5%、4.5%〔2〕。两城市仍有大量承担不起私车交通的市区贫穷人口,于是又引出了如何为这部分人提供必须的交通条件及市中心衰退等社会问题。美国政府认识到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局限性和公共交通的重要作用,并于60年代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公共交通法》。 而北京在这方面似乎也走过一段弯路,前些年已修通投资巨大、立交众多的二环、三环主干道路81km。但由于辐射道路干线和支线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与环线相配套的完整道路及相应的管理系统,加上这些年机动车辆的迅猛激增和相应交通需求管理不力〔3〕,环线进出口上往往堵塞,形成了新的交通问题。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应不再局限于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而应扩大到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道路建设、客运系统、货运系统及相应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都将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 2城市交通问题的缓解有待于提高道路交通网络建设研究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近20年来,国内城市修建道路、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热情异常高涨。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化的研究、决策机制,部分行政领导的个人意志代替了科学、民主的研究、决策过程,以至不少城市把主要精力、资金投入了主要道路建设和相应的地产开发,道路建设项目草率上马。还有高架道路热,高架道路本来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事情,但是好多城市还在追求,甚至把它作为市长的政绩,列为“为民工程”,结果非但没有解决原有交通问题,还造成了不少新的交通问题和隐患: 2.1新建、改建道路集中在市区和开发的新区,道路建设时序、走向、宽度等与城市发展方向及规模不符,浪费大量建设资金和道路资源。如北海、张家港的道路建设。同时,在许多城市的外围,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衔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交通进出城市十分不畅,导致出入境交通影响市内交通。典型的例子如广州外围道路系统及沪宁高速公路和沿线城市市区道路的衔接。 2.2主要干道或几个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资金,相应的交通政策、交通规划研究、反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交通设施建设科学性少,随意性多,对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作用不明显。目前,从全国范围看,真正对城市交通问题长期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的城市仅有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沈阳、武汉等城市。我国,多数城市还是仅仅把城市交通问题作为一个子专题单独进行阶段性研究。还没有引起人们长期的足够的重视。城市交通问题因其复杂性、综合性、长期性已经使得单凭几个规划人员或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如建设部门)的力量无法应付。 2.3与道路相匹配的交通管理子系统的研究、改善有待重视。我国许多城市中道路建设虽然规模、声势浩大,但相应的管理设施研究、建设却相对滞后。从国外的经验看,交通管理已经从“点控制”(道路交叉口控制)到“线控制”(道路通行控制),进而发展到整个城市区域“面控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遍布区域的探测器、摄像头、大型可变电子显示屏幕、实时交通广播等,科学控制和引导交通流)。最近十几年,综合考虑道路、车辆、交通参与者、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因素的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开发和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并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668个城市中,目前系统作过交通调查及编制城市交通规划的城市仅有40余个。 2.4土地使用——交通流量评估得不到重视,土地使用与交通生成和吸引之间的和谐关系失控。我国现行的有关的法律中,如《城市规划法》、《房地产管理法》等,对于土地使用、建设项目的交通流量评估、停车位设置等没有很严格的规定。因此,在一些城市里,未经土地使用强度评估和交通流量预测,跟着投资商屁股后边的,沿新建、改建道路的高密度房地产开发往往引发比原先更为严重的交通、规划、社会等问题。典型的如前些年沿杭州西湖的道路拓宽及高楼建设。90年代福州市中心的旧城改造工程,交通混杂,秩序混乱,事故频发。 为此,从实践效果看,由于缺乏稳定的城市交通问题研究机构和必要的交通基础研究,忽视交通管理的潜在价值,以及建设项目的交通流量评估法律地位不强,我国许多城市近年的道路建设及其政策制定、落实,在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上并未起到显著的作用。3城市交通问题的缓解有待于政府机构改革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必要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城市道路建设和维护、公共客运、道路交通管理和公路建设、轨道交通的管理职能分别属于建设、公交、公安、交通、铁路等部门。各方均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和做法,缺乏必要沟通和协作,又有在部分问题上争权夺利或相互推诿的弊端。借此政府机构改革的东风,在《城市规划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的基础上,制定《交通法》、《公共交通法》、《轨道交通法》、《城市停车场法》等系列化法律,减少各方上述职能不清、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等弊端已属当务之急。 4“软硬”兼施——未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经之路 总体上说,交通设施容量的增长速度永远赶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单靠交通设施容量的增长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被证明行不通。为此,“软”“硬”兼施、想方设法实现道路容量的科学扩张与现有道路运能潜力的挖掘,将是我国未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经之路。具体说,应立即着手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解决我国城市当前所面临的交通问题: 4.1强化交通基础研究,实现交通容量的科学扩张 我们必然要选择一条用最省的土地资源和较少资金满足尽可能大的城市交通需求的途径。而这样一条途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一个综合的客货运交通系统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相关研究机构,长期有效地展开相关的基础研究,全面把握这一系统中的道路设施、客运系统、货运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法规、机制设置等一系列子要素,及时为科学的交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把城市有限的人力、财力、土地资源投入到最有利于解决其交通问题的方面去,实现交通容量的快速、高效扩张。 4.2加强宏观交通需求管理,改善交通构成,发挥现有交通设施的最大运能 学习香港、新加坡、日本的有益经验,加强宏观交通需求管理,有效引导和控制私人交通工具出行的增长,同时积极扶持公共交通,维持合理的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比例,保证一个较高的道路交通资源的使用效率已是中国许多城市,特别是摩托车增长过快的南方城市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同时,对于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自行车问题,通过错开上下班时间、弹性工作制实现高峰时段交通总量的削减、改善既有交通构成是值得各城市考虑的。北京、天津等城市在这些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4.3科学管理个体交通,保证人、车、路的和谐关系,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行人、司机的行为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在我国还是一个很少有人涉及的课题。但是,从交通工程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知道行人、车辆的有序流动对于保证城市道路的畅通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解决好宏观的交通构成等问题后,微观的个体交通在局部路段的失范行为仍将可能对整条道路乃至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能力构成严重影响。例如,部分人员在道路上的乱穿乱行、乱摆乱买一直是我国许多城市交通拥挤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从行人心理、严格执法、加强过街步道建设等角度深入研讨强化个体交通管理的可能,保证行人、车辆对道路资源特别是交通高峰期间道路交叉口的有序、合理使用,也将有助于缓解不少城市的交通混乱问题。 4.4规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责权利,提高城市交通研究、规划、建设、管理等机构的协调、协作水平,实现对既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搭配、使用,推动城市交通问题的缓解。 从经济学上说,城市政府是市场中掌握最多经济资源的利益团体,同时,它还拥有一般社会团体所没有的许多公共决策的权力。为此,在缓解城市的交通问题上,城市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它的科学决策、权力应用和对经济资源的合理使用将直接影响城市交通问题解决的实际效率、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政府中交通规划、管理、投资、建设等职能相对分散,迫切需要我们利用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良机,提高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及相互间的协调协作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可以说,城市相关政府部门职能、权力的合理调整和规范,将促进城市对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的高效调配和使用,从而对进一步缓解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带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同时,从制度上确保专家和民众对城市交通问题决策的民主参与和监督,那些盲目追求“政绩”的道路设施建设的个人行为也将因此受到有力约束。如深圳市由29人组成的市规划委员会(其中公务人员不超过14人),对促进该市的民主、科学决策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4.5加强立法,处理好土地开发使用和交通流量生成和吸引、城市停车场设置、扶持公共交通发展等问题。 一是考虑在现有《城市规划法》和《房地产管理法》基础上修订这些内容;二是学习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进一步形成系列化的《交通法》、《公共交通法》、《轨道交通法》、《停车场法》等完整交通法规体系,以适应我国城市交通迅猛发展的形势。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交通局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深化实施“畅通工程”,根据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要求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甬政办发〔*〕185号)精神,结合海曙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平安海曙”,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以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为总体目标,有机整合近年来开展创建“平安大道”、实施“畅通工程”、“五整顿”、“三加强”及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经验,以“平安畅通城区”创建为载体,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形成管理合力,通过完善设施、严格执法、广泛宣传、狠抓源头、落实责任,全面提高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三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努力,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达到“机制健全、设施完善、畅通有序、事故减少”的总体目标。具体要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一)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健全。建立区、街道、社区(单位)“三级”道路交通安全网络,区、街道两级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机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道路交通安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安全防护设施、交通信号灯等交通安全设施齐全、设置科学,交通事故多发的路段得到有效治理,近郊道路安全通行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三)道路交通有序畅通。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率明显下降,基本杜绝道路周期性交通堵塞现象,有效缓解城区道路拥堵现象,道路通行效率明显提高。 (四)管理执法水平提高。执法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科技装备得到普遍应用,交通管理执法更加严格、公正、文明、规范,群众满意度提高。 (五)公众交通守法意识增强。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普及率达到100%。本地居民的交通安全法规和安全常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交通守法率达到80%,形成社会共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良好氛围。 (六)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改善。实现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万车死亡率“三下降”,不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3月—6月)。加大对道路交通事故隐患的排查力度,掌握基础情况。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营造舆论氛围,扩大创建活动影响。区、街道两级成立专门创建工作领导班子,进行全面动员,并针对本辖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7月—11月及今后每年的2月—11月)。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力争到年底取得明显成效。 (三)总结阶段(12月—1月)。总结创建工作经验,并对下一年的创建工作进行部署,做好市政府检查验收的相关准备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机制,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责任 1、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各街道、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参与”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各街道要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机构,街道的主要领导是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本辖区内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各街道要发挥社区人大工作室的作用,通过加强日常督促、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检查等方式,做好辖区内各单位道路交通安全的检查督促工作;各街道要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现行的街道领导联系社区(单位)的工作内容中去,实行街道领导包社区(单位)制度,街道领导或分管干部要分片包1个或1个以上社区,有关工作成效列入街道干部年度考核。安监、城管、教育、建设、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责落实相关工作责任,齐抓共管,抓好落实,协调解决好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2、健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分析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形势,总结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工作成效,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监督会议决定事项的落实。 3、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各街道、各部门要针对当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摸清真实情况,狠抓薄弱环节,通过部门提出、政府协调、相关部门整改的方式,逐步加以解决。要创新工作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营造全社会参与道路交通管理的氛围,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走上社会化、法治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加大力度,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 1、加大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建设、城管、规划部门对新建、改建道路要严格落实“五同步”制度(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设置符合安全的标志标线、信号灯、减速带等交通安全设施;严格控制道路开口,规范审批制度,要对道路已开口子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论证,清理、关闭和规范一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道路开口;严格施工审批、告示制度,加强施工管理;加大对非法占用道路、破坏交通安全设施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道路的通行条件。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要积极配合公安、交警部门开展道路“黑点”排查工作,对不符合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的或者安全隐患突出的路段(点)要及时排查整改,切实落实交通安全设施,消除事故隐患。 2、强化车辆、驾驶员源头管理。公安、交警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查处非法改装、拼装车辆的行为,严肃查处运输违法行为,打击非法站场、“黑车”营运等违法行为。安监、交警部门要加强对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监管工作,加强对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各客运场站和客运企业及各单位车队要严把安全行驶关,认真做好车辆承包人、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确保门检、例检等安全措施落到实处,交警部门要做好检查监督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针对我区外来人员、外来驾驶员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现状,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把驾驶员岗位职工的交通行为和其他职工符合工伤认定条件的上下班途中的交通行为纳入劳动合同的具体条款和厂纪厂规的考核内容,促使用工单位在劳动关系调整范围内自觉管好单位职工交通法规遵章工作。质监部门要加强对车辆零部件及安全防护品生产质量的监督管理,严禁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出厂,流入市场。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在用车辆(尤其是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和吊车)的注册登记和定期检验工作,加强对相关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防止安全技术性能不符合要求的车辆和无证人员驾驶车辆上路发生重(特)大事故。 4、加快科技设施建设和路面执法工作。要将电子警察、监控等路面交通科技设施纳入道路建设的总投资,进一步完善监控、信号控制、交通诱导、智能卡口等系统,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不断完善智能化交通管理设施建设。交警部门要充分发挥科技装备的作用,广泛运用电子警察、卡口系统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提高非现场执法率;严厉查处无牌无证、农用车或摩托车非法载客、人货混装、酒后驾驶等各类严重危及道路交通安全的违法违章行为,维护正常交通秩序。城管、工商等部门要坚决取缔马路市场、占道经商以及占道堆放、设摊等违法行为。同时,工商部门要加强对非法生产车辆零部件的打击力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规范对道路沿线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活动。 5、规范交通安全联络员制度。各街道、各单位要建立交通安全联络员制度,落实专人,积极会同公安交警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社区居民和员工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以此来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单位)“三级”的道路交通安全网络。尤其是近郊街道和社区要通过招聘交通协管员的方式,加强对近郊道路出入口的交通协管,确保居民的出行安全。 (三)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交通安全意识 1、各街道、各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要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以“五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活动为载体,以重特大交通事故为警示教材,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普及和警示教育。督促企事业单位加强对职工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和组织交通志愿者上路协管交通。 2、司法局要着眼于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把交通安全宣传、交通法制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政府普法教育以及平安社区建设范畴,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努力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3、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依法履行交通安全宣传义务,有针对性地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发挥普及道路交通安全常识的主导作用。 4、教育局要实施监管职能,对学校道路交通安全实行校长负责制,督促学校加强对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提高交通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同时,要落实学生上、下学值日老师“监护岗”制度,严格纠正学生的交通违法行为。 5、社区要通过采取建立居民道路交通安全守则和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加强对居民和外来人员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有效约束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6、企业要建立职工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和车辆出门的门检制度,对企业职工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对出门上路的车辆进行门检,在出门前消除交通违法现象和安全隐患,从制度上对道路交通行为进行有效管理。 (四)强化考核机制,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1、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范围。区政府将对街道和各部门进行评选,街道要对社区和辖区有关单位进行评选。在此基础上,按一定比例评选区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模范街道、单位,并进行表彰。 2、建立“交通秩序管理模范企业”、“交通秩序管理模范学校”、“交通秩序管理模范社区”的创建和评选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基础,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基层。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摘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内容、层次及过程,论述了交通需求预测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应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最后以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和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为例分析介绍了中国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实践成果。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推进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格局的必要性;驾协在推进交通管理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发挥驾协作用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社会大舞台为驾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管理是国家赋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平安出行的需求日趋强烈、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影响力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机动车驾驶员协会是以机动车驾驶员为主体的社会团体、驾协组织若想在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格局中有所作为,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党和国家对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应有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社会组织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可喜局面等,具体请详见。 道路交通管理是国家赋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能,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危害,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在“民生为本、立警为公”理念的指导下,研究、探索并积极推进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进程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驾驶员协会是社会组织的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道路交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格局的必要性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平安出行的需求日趋强烈。于此同时,在城市中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加和道路建设速度的相对滞后,特别是对交通行为人安全教育工作的严重削弱,客观上给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难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从自身做起,加强队伍建设,更新执法理念,强化管理手段,改进工作作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然而,道路交通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真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施其责、社会全员参与、公安统一协作”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新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做了明确的阐述。强调了依托政府主导,建立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和组织保障机制,相关部门发挥好统筹、规划、协调和指导作用。可以说,国家对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新格局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一些地方实际落实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笔者认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一项牵涉面广、影响力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管理者的因素,还要考虑到被管理者的因素。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辩证统一于人、车、路的有机联系之中。我们既要从交管部门的角度研究如何加强管理,又要从交通行为人的角度研究如何接受管理。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才会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才会有真正实现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从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还是从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安全考虑,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并推进交通管理社会化进程,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驾协在推进交通管理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 机动车驾驶员协会是以机动车驾驶员为主体的社会团体;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基本职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机动车驾驶人的纽带和桥梁。驾协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服务性、中介性和自律性的特点。这种社会属性决定了她的特有功能,大体可以概括为服务、维权、协调、自律等几个方面。首先,协会通过服务可以把众多的驾驶人吸引到组织中来,既减轻了交警队的负担,又给驾驶人提供了方便;其次,协会通过编印和发放学习资料、组织和进行交法培训,既配合交警队做了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又满足了驾驶人依法维护自身安全的需求;再次,协会通过组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驾驶员的社会生活,又密切和改善了警民关系。特别是构建道路管理交通社会化新格局的任务提出来以后,协会应当干什么和应当怎么干,也都应该做出理性的回答。如果,每一个协会都能既做交警队的助手,又做驾驶员的朋友,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把分散和流动的机动车驾驶人组织起来,提供服务、实施教育、反映诉求、提高素质,那么,在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新格局中,驾驶员协会就是一支不可低估的社会力量。 三、发挥驾协作用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驾协组织若想在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格局中有所作为,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协会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二是业务主管部门必须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目前,全国的驾协组织发展得很不平衡。有的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有的还处于初创阶段,有的甚至陷入了生存的危机。在协会自身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就是一句空话。协会要做强做大,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是不可或缺的。 党和国家对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应有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5月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各省、市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文件。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协会工作都很重视,有的地方把“适于行业协会行使的职能委托或转移给协会”去做,有的地方还通过“延伸服务”或“绿色通道”的形式,给协会提供了方便。这些协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步走上了规范化轨道。毋庸置疑,凡是搞得比较好的协会,后面都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支持。反之亦然,离开了交警队的支持,协会一天也难以生存。这里的关键是,既要全面准确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又要灵活机动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社会大舞台为驾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组织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可喜局面。在一些搞的比较好的地方,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驾协作为社会组织的组成部分,在推进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进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新格局,不仅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为我们搭建了展示的舞台。笔者认为,驾协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和探索协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综上所述,依托政府主导,统筹部门协作,走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之路已势在必行。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部分——驾驶员协会应该承担起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共同打造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环境的社会义务,为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社会化新格局做出应有的贡献。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目前,农村小城镇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稳步实施中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流动人口、机动车辆、交通流量快速递增,这一现象加剧了城市道路基础设施与交通需求间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这一矛盾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阻碍着小城镇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在全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面临着这一社会热点矛盾,特别是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它越来越明显,解决这一矛盾已不在是某一个部门或是某个人的愿望,而是整个社会在建设进程中的迫切要求。“人、车、路、交通环境”能不能和谐、统一发展已成了衡量城市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些年我对交通管理工作的了解,提出对我县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应如何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对策: 一、漾濞县城区面临的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范 漾濞县是一个总人口不到11万人的小县,城区位于漾濞上街镇,面积约1.33平方公里,人口约10909人。 1、漾濞县城道路总体概况;漾濞县城有环城路、为民路、新建街、金星路、商业街、农民街6条主要城市街道,其它有文化巷、来龙巷、北门巷以及仁民街等胡同里巷,总公里程6.41公里,城区街道全部为沥青路面,有路灯照明,绿化仅为两边行道树。有4个十字路口,两处交通信号灯和执勤岗亭,城内无公共停车场,仅在新建街设临时停车线,有停车泊位40个,主街道新建街宽10米有中心标线,为民街宽10米,划有中心标线,但无标志,平均街道宽7.1米,整个城市网络骨架呈自由式结构。 2、漾濞县机动车拥量及县城内交通状况; 2009年5月止全县机动车总数为3461辆,其中货车238辆,客车55辆,农用车365辆,拖拉机223辆,摩托车2449辆,全县交通警察13人,人均管理机动车266辆,城区日平均交通流量5533车次,人均管理425.61车次,全县机动车驾驶员4152人,人均管理319.4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地人遵章率只有55%,驾驶人遵章率75%,城镇居民日均出行量为6500人次,县城街天交通高峰期人流量8300人次,车流量达2000车次,全县共设两个客运站,拥有8辆远郊公交车,由于漾濞城区没有专门的停车场供车辆停放,所有车辆沿街摆放,小贩以路为市,再加上停放的大小车辆经常乱停乱放,阻碍交通,是漾濞县城的交通乱点、堵点及事故隐患所在。 二、小城镇建设中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直接原因引发的思考 “人、车、路、交通环境”是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四要素,不论是哪一个要素的滞后发展都会影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甚至阻碍城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一)关于“人”的思考 人是交通中的主体,没有人无所谓交通,而人对交通的不理解、不尊重,就会导致产生混乱的交通秩序,使日常的各项工作都无法开展,我县城道路交通管理中交通参与者的主要表现有: 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城市交通意识和安全法制观念淡薄。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农村县城的交通日趋城市化,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观念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仍停留在过去小城镇交通意识上,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没有良好的交通习惯,甚至不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以及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区别,只图个人方便,不顾交通大局。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山区农村进入城区的交通参与者,对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更是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他们把在农村长期形成的走路、开车的不良习惯带入城镇,对交通警察的正常交通管理不以为然,甚至疑惑不解,我行我素,对交通信号灯及交警的招呼漠然置之,对驾驶员的喇叭声不闻不问,再加上赶集的村民们无视交通秩序,随意摆摊置点,更使交通秩序异常混乱,异致了各种交通占道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街天,城市街道成了大卖场、垃圾、废弃物满地狼籍,造就了城市的脏、乱、杂。 (二)关于“车”和“交通环境”的思考 1、城市规划与交通发展不同步,交通设施滞后。 在近几年来漾濞县的小城镇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坑洼不平的乡村道路也随之飞速发展,县内机动车拥有量也在随着供求的需要急剧增加,与相应的公共设施不能同步发展。(1)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公共设施的建设都远远的不能满足这种增长的需要,城区道路窄,人车混行,使本已超负荷的道路显得更加拥挤,再加上商贩林立,10米宽的路面被占去5米,有效路面更加窄小,加上行人购物等,机动车几乎不能行走,特别是在街天这一现象更为突出。(2)交通规划不全,导致了车位不够,许多车辆乱停乱放,停车随意性非常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政机关、政府部门,个别驾驶员更为突出,无视交通规则,当街停放。(3)城市建设规划不长远,建筑新设施必先占用或破坏一部分公路,忽视交通,减少公路使用期限,大大的降低了公路应有的通行率和使用率。 2、违反交通法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城市和居民的需求各种因素导致了近几年漾濞县境内三轮摩托车迅猛增加,而这些三轮摩托车驾驶员大部分都是一些剩余劳动力或外来人口组成,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驾驶技能不高,有的甚至没有驾驶证就开始驾驶三轮摩托车,导致三轮摩托车驾驶员不了解通行条件,不了解停车规定以及其他规章制度,经常违法违章。 (三)关于“路”的思考 1、道路功能不明确;漾濞县内有国道、省道、县乡道几十条,也分成不同的等级,在这些国、省、县、乡道上各种非法占道行为经常发生;村民打场晒粮,堆放肥料,占道放置机建材料、城区道路两侧更是商业、服务业、修理业、商贩、地摊林立,道路成了既是交通又是重要商业区,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机动车的通行率。有大量的公共交通、货运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行人交通,形成交通类型复杂,交通密度大,交通频繁的混合交通,相互干扰,交通安全、畅通得不到保证。 2、路面设施不全;城区交通路面设施差,设备不全,路面标志远远不能满足道路交通的需要,缺少必要的停车场设施,绝大多数的车辆都是当街停放,无法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更加重了交通管理工作。道路没有护栏设施,行人和机动车混杂,埋下了极大的事故的隐患。 三、如何协调交通管理工作和客观现实交通环境的思考 面临着这样的一个交通现状,我们交通管理部门如何使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中的工作步骤、工作方法来规范人、车、路、交通环境“四要素”中所存在的主、客观问题,利用有限的管理资源实现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管理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这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的工作难点和关键所在,从漾濞的现实交通出发,我们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使人、车、路和谐发展,解决交通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素质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根治违章和维护良好交通秩序的治本措施。只有每个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增强了,并自觉依法行车走路,交通秩序才会彻底变好。一方面立足长远,从学校入手,加强小学生遵守公共交通的启蒙教育,使今后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深入县内各个乡镇交通安全法制意识相对薄弱的村寨,广泛宣传交通安全和法制意识从最贴近交通参与者的利益方面入手,灌输给广大的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的安全意识,改变过去无视交通在公路上、大街小巷,胜似闲庭信步、无视交通信号,不顾其他交通参与者,随意停放车辆,任意穿行马路、无证驾车、酒后驾车等妨碍交通安全的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通安全宣传氛围。 (二)创新管理手段、大胆管理; 加大城区人口较为集中的新建街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管理,从潜意识里给交通参与者灌输交通安全意识,规范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并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大胆创新、大胆管理,如:更改上路执勤时间,提前上班执勤规范交通高峰期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经常下乡巡查乡村道路交通情况,委托偏远乡镇的派出所管理交通,加强夜间巡逻机制,减少失管、漏管现象等。不断健全管理体制,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他的交通法规出发,以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管理原则管理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 (三)建议政府更新交通设施,创造良好交通环境; 完善停车场,改变乱停乱放的停车恶习。提出意见和理由,建议政府和城建等部门将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建立和城市规模及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相适应的公共停车场,并合理布置,加强管理。彻底改变交通拥挤、乱停乱放的现象。增设交通标志和交通防护栏,划分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从客观上杜绝交通违法行为。 (四)加大整治力度,净化交通环境; 要使县城的交通有序、畅通就必须要加大整治力度,净化交通环境。由于目前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警力配置因素,对城区的交通管理,必须联合工商、城建、交通、农机及公安诸警种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综合治理。除了日常管理外,每年定期开展统一行动,打击盗抢机动车和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报废车辆上路行驶、乱停乱放等各种违法行为,治理占用道路摆摊设点、打场晒粮,规范机动车修理摊点,营造严管氛围,以确保城镇交通安全有序,净化交通环境。 (五)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交通管理; 交通行为是一种广泛的社会存在,交通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为规范,单靠交警部门的职能作用,显然不够。只有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完善社会性、群众性的交通管理网络,如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交通管理、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村镇,走交通管理社会化的管理途径,形成社会监督,使交通参与者逐步成为自觉文明的交通主体,并聚合成社会全体才能确保人们现代交通意识和文明行为的形成和不断进步。 总之,只有坚持综合治理道路交通方针,充分运用国家法律、法规、交通工程技术、现代化管理手段对人、车、路进行全面的管理,使三者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达到平衡,实现安全、畅通之目的;把近期措施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把改善县城交通与加强县城对外交通辐射能力结合起来,把政府的统筹领导与对城区交通系统工程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改善农村小城镇的交通秩序管理,为实现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升道路通行效能,建立城市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按照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意见》(公交管〔2008〕198号)和省公安厅、建设厅联合下发的《云南省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实施意见》(云公交〔2008〕259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为中心,以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为总体目标,以服务改革开放,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以“和谐交通、绿色交通、文明出行”为主题,进一步挖掘城市道路利用潜力和管理潜力,加强省道交通管理科技建设,改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以畅通工程的实施推动全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全面、持续、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全、畅通、文明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领导机构 为确保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成立由副县长马贵迎任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王云海、县建设局局长沈建波、县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大队大队长王韬任副组长,县交通局、规划局、城管局、文明办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由王韬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建设局分管副局长任副主任,具体负责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工作任务。 三、工作目标 针对我县交通管理的突出问题,找准新的起点和着力点,制定严谨务实的工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部门参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解决我县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我县城市交通秩序、交通环境明显改善,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交通参与者意识明显增强,全面带动我县交通管理水平提高,在去年达到全国二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2009年底力争达到国家优秀管理水平。 四、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全县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切实加强交通建设管理规划及对策研究。 1.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由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局际联席会议的牵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与安监、交通、建设、规划等职能部门协作合作机制,定期对道路拥堵状况、产生原因及车流量、车型构成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下一阶段道路交通情况进行预测,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向社会安全、拥堵信息提示,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意见,积极向县委、政府报告,提出建议。 2.落实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的监督和指导,严格落实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加强交通建设管理规划,完成未来5-10年全县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管理规划,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管理规划纳入××县城市总体规划。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参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验收工作制度化。 (二)完善路网功能,有效疏通城市交通经脉。 1.盘活支小道路“微循环”系统。全面梳理车行道宽度较小的支小道路,提高支小道路利用率和交通功能。通过完善网络、整治市容、改造优化等调整措施,逐步实现支小道路的分流,部分替代主次干道,设置单向交通和道路停车点等功能,保障城市中心区主干道的交通畅通、有序。 2.消除交通拥堵结点。县公安局、交通局、建设局、规划局等部门建立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机制,对部分道路存在“断头”、“瓶颈”、“错位”等功能性缺陷的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摸排,制定拥堵结点工程性改造整治方案,推进消除交通拥堵结点工作。 3.建立和完善城市交通管理设施投资、建设和维护保障机制。保障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隔离设施、交通违法行为检测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以绕城快速路、城郊结合部道路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乡结合部、次中心区域安全设施设置,加强城市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4.加快行人、非机动车道和公共交通、大型公共建筑等客流集散点、综合交通枢纽站相互衔接的交通通行系统规划建设,建立连续、畅通的行人、非机动车及客流集散交通通行系统。 5.加强对机动车停放、电动自行车管理等交通政策问题的研究。完善车辆停放规范化管理,一是新建生活区、商业楼时要将停车场(库)的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同步建设,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二是加强停车场(库)规范管理。完善停车场指示标志,充分发挥现有停车场的作用。三是交通、建设、规划等部门协调建立非机动车道路停放管理工作机制,完成非机动车道路停车点规范化设置试点工作。四是严厉整治违规占道经营行为,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三)优化交通组织,提供全方位交通保障。 1.发挥指挥中心的交通信息整合功能,提高指挥中心指挥、调度、控制、诱导能力,提升交通信息的合成能力和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结合我县实际,在交通指挥中心、电子监控系统、交通违法信息业务系统、交通违法异地交换系统、路口信号灯控制系统和路口路段“电子警察”、无线电设施测速、酒精检测等科技应用方面制定建设发展计划,积极推进交通管理的科技化水平。结合秩序民警上报信息,即时监控掌握辖区内道路交通状况,调整站岗时间和地点,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 2.完善指路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相关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确保城市道路指路标志信息方向性、连续性、系统性,建立交通设施损坏报修、反馈、审核、备案查询、责任追究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设施日常监管制度,确保及时抢修维护到位和交通管理设施始终处于完好、齐全和运行合理状况。 3.提高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水平。对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等主要道路交叉口的信号配时进行优化设计,减少路口通行时间损失。 4、强化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结合城市出行现状和机动车发展趋势,制定一体化管理措施,缓解城市静态交通压力。 (四)落实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业务培训。 要采取多种方式落实民警的交通管理业务培训,采取专家定期指导、“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交通工程技术等专业化培训,加强与先进城市的学习交流。定期组织开展交通调查、通行能力分析、交通节点问题解决方案等专项调研。 (五)积极创造一流交通环境。 1.优化交通管理责任区模式。实行高峰站点、平峰巡逻的勤务全覆盖控制模式和分时上岗、弹性布局的勤务模式,提高出现率、管事率和快处率,加强对重点路段和主干道的执法管理。 2.不间断整治交通顽症。根据区域和时段特点确定阶段性执法重点,采用全区性和区域性整治相结合、日常严管和突击整治相结合、责任区警力和执法小组警力相结合的整治方式,进一步加大道路秩序管控力度,不间断地开展各类交通秩序专项整治。重点查处酒后驾驶、无证驾驶、故意遮挡污损号牌及非机动车不按信号通行、加装动力装置等交通违法行为,全力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 3.深入开展交通文明创建工作。由县文明办牵头,交通管理部门参与抓好交通文明志愿者组织培训工作,改善人员结构,确保岗位要求,继续巩固和加强重点路口、路段和区域的日常执法管理,提高路口民警的出现率和管事率。 (六)狠抓源头管理,努力降低交通事故。 1.严格落实事故防范措施。结合交通部门实施安保工程,进一步加大危险道路治理工作,县财政、安监部门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经费及治理措施。 2.加强车辆安全检测工作。对未按规定期限参加机动车定期检验的交通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督促其按期年检。加大对上路行驶无牌无证机动车的查处力度,做到发现一辆、查处一辆,并健全长效执法管理机制。 3.坚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组织宣传职能部门和交通文明志愿者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学校,以“和谐交通、绿色交通、文明出行”为主题,开展主题鲜明、寓教于乐、影响面广的宣传系列活动,扩大宣传范围,掀起宣传高潮。 五、实施步骤 (一)推进阶段(2009年1月至12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按照设定的工作步骤组织开展畅通工程工作。 (二)自评阶段(2009年9月)。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业务工作实际,对实施畅通工程2年来工作开展自评,并将自评材料于9月底前报县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分析整改阶段(2009年10月)。根据州畅通工程工作组对我县自评材料的分析意见,查缺补漏,加强整改,不断巩固提高,在整改的基础上再进行自评,确保自评结果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10月底前,完成自评工作。 (四)汇总上报阶段(2009年11月)。通过整理,由县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自评情况进行汇总上报。 (五)迎接省级评价阶段(2009年12月)。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由县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评价材料的准备和相关总结工作,迎接省级对畅通工程的组织评价。 六、职责分工 按照公安部、建设部《城市建设交通管理评价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和省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道路交通目标管理考核奖惩暂行规定〉的通知》(云政发〔2001〕34号)要求,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一)县人民政府职责: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的要求,加强对城市交通的综合协调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联动机制,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 具体落实以下3项工作:1.建立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根据交通需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和城市发展要求,进行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2.制定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法规或规定;3.建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投资、建设和维护机制。 (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职责:1.负责组织、指挥、疏导交通;2.做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当好政府参谋,树立大局意识,大力推进“文明畅通工程”的顺利实施;3.改革勤务制度,提高管理效率;4.组织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整治,严格取缔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排查事故多发点段和安全隐患点段,采取措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发生,营造有序、安全、畅通的文明城市交通秩序。 具体完成以下29项指标:1.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编制交通安全管理规划;2.标线施划率;3.标志规范设置率;4.行人过街设施规范设置率;5.主干道隔离设施设置率;6.路口渠化率;7.信号灯规范设置率;8.指路标志设置规范;9.让行标志标线设置率;10.学校周边安全设施设置率;11.建成区道路管控率;12.接处警时间计算;13.机动车定期检验率;14.机动车登记率;15.交通管理队伍正规化建设;16.建立道路交通信息系统;17.主干道机动车守法率;18.主干道非机动车守法率;19.主干道行人守法率;20.主干道违法停车率;21.让行标志标线守法率;22.高峰时段建成区主干道平均车速;23.万车事故率;24.万车死亡率;25.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整治率;26.交通事故逃逸案破案率;27.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28.交通事故死伤比;29.特大交通事故起数。 (三)县建设局、规划局、城管局职责:1.在城市建设中加强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相配套的科学决策,统筹安排、提前规划、合理布局;2.加强城市道路停车场、绿化带、人行道建设;3.从城市建设中,按比例列出资金,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和投资,取缔以路为市现象,加大人行道管理力度。 制定详细计划,列出每项评价指标要达到的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客观的方法和步骤。具体完成以下13项指标:1.交通影响评价;2.公共交通车辆占道停车率;3.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比重;4.道路网密度主次干道密度;5.人均道路面积;6.道路面积率;7.建设步行道系统;8.建设非机动车道系统;9.建设无障碍通行系统;10.综合交通枢纽设施配套;11.百辆汽车社会公共停车位数;12.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13.支路利用率。 (四)县精神文明办职责:1.进一步将道路交通安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2.加大文明交通的宣传教育力度;3.组织开展乡镇、村民委、单位、社区文明交通的评比活动,增强广大市民的道路交通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人人参与共创文明交通的氛围。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也是推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按照方案要求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各项推进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落实、有评价。 (二)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联动与协作,结合我县实际,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指标及实施的目标、方法、步聚和完成时限,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各项工作。县人民政府将于11月组织自评工作,迎接省、州人民政府的考核评价。 (三)公正评价,及时整改。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城乡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版)》、《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2008年版)》的指标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织开展自评,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取得实效。领导小组要对各部门的自评工作加强指导和督促。 (三)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公安、安监、交通、规划、建设、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沟通推进工作进度,合作开展自评工作,确保畅通工程上一个新台阶。 (四)各部门实施“交通文明畅通工程”的进度、工作情况分析和总结,于每季度末报县畅通工作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道路交通管理论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升道路通行效能,建立城市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按照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意见》(公交管〔2008〕198号)和省公安厅、建设厅联合下发的《云南省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实施意见》(云公交〔2008〕259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为中心,以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为总体目标,以服务改革开放,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以“和谐交通、绿色交通、文明出行”为主题,进一步挖掘城市道路利用潜力和管理潜力,加强省道交通管理科技建设,改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以畅通工程的实施推动全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全面、持续、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安全、畅通、文明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领导机构 为确保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顺利实施,县人民政府成立由副县长马贵迎任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王云海、县建设局局长沈建波、县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大队大队长王韬任副组长,县交通局、规划局、城管局、文明办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由王韬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建设局分管副局长任副主任,具体负责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工作任务。 三、工作目标 针对我县交通管理的突出问题,找准新的起点和着力点,制定严谨务实的工作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部门参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解决我县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使我县城市交通秩序、交通环境明显改善,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交通参与者意识明显增强,全面带动我县交通管理水平提高,在去年达到全国二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2009年底力争达到国家优秀管理水平。 四、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全县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切实加强交通建设管理规划及对策研究。 1.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由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局际联席会议的牵头,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与安监、交通、建设、规划等职能部门协作合作机制,定期对道路拥堵状况、产生原因及车流量、车型构成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下一阶段道路交通情况进行预测,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向社会安全、拥堵信息提示,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意见,积极向县委、政府报告,提出建议。 2.落实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的监督和指导,严格落实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加强交通建设管理规划,完成未来5-10年全县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管理规划,将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管理规划纳入××县城市总体规划。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参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验收工作制度化。 (二)完善路网功能,有效疏通城市交通经脉。 1.盘活支小道路“微循环”系统。全面梳理车行道宽度较小的支小道路,提高支小道路利用率和交通功能。通过完善网络、整治市容、改造优化等调整措施,逐步实现支小道路的分流,部分替代主次干道,设置单向交通和道路停车点等功能,保障城市中心区主干道的交通畅通、有序。 2.消除交通拥堵结点。县公安局、交通局、建设局、规划局等部门建立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机制,对部分道路存在“断头”、“瓶颈”、“错位”等功能性缺陷的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摸排,制定拥堵结点工程性改造整治方案,推进消除交通拥堵结点工作。 3.建立和完善城市交通管理设施投资、建设和维护保障机制。保障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隔离设施、交通违法行为检测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以绕城快速路、城郊结合部道路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乡结合部、次中心区域安全设施设置,加强城市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4.加快行人、非机动车道和公共交通、大型公共建筑等客流集散点、综合交通枢纽站相互衔接的交通通行系统规划建设,建立连续、畅通的行人、非机动车及客流集散交通通行系统。 5.加强对机动车停放、电动自行车管理等交通政策问题的研究。完善车辆停放规范化管理,一是新建生活区、商业楼时要将停车场(库)的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同步建设,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二是加强停车场(库)规范管理。完善停车场指示标志,充分发挥现有停车场的作用。三是交通、建设、规划等部门协调建立非机动车道路停放管理工作机制,完成非机动车道路停车点规范化设置试点工作。四是严厉整治违规占道经营行为,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三)优化交通组织,提供全方位交通保障。 1.发挥指挥中心的交通信息整合功能,提高指挥中心指挥、调度、控制、诱导能力,提升交通信息的合成能力和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结合我县实际,在交通指挥中心、电子监控系统、交通违法信息业务系统、交通违法异地交换系统、路口信号灯控制系统和路口路段“电子警察”、无线电设施测速、酒精检测等科技应用方面制定建设发展计划,积极推进交通管理的科技化水平。结合秩序民警上报信息,即时监控掌握辖区内道路交通状况,调整站岗时间和地点,做到“警力跟着警情走”。 2.完善指路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相关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确保城市道路指路标志信息方向性、连续性、系统性,建立交通设施损坏报修、反馈、审核、备案查询、责任追究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设施日常监管制度,确保及时抢修维护到位和交通管理设施始终处于完好、齐全和运行合理状况。 3.提高交通信号协调控制水平。对城市主干道、次干道等主要道路交叉口的信号配时进行优化设计,减少路口通行时间损失。 4、强化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结合城市出行现状和机动车发展趋势,制定一体化管理措施,缓解城市静态交通压力。 (四)落实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业务培训。 要采取多种方式落实民警的交通管理业务培训,采取专家定期指导、“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交通工程技术等专业化培训,加强与先进城市的学习交流。定期组织开展交通调查、通行能力分析、交通节点问题解决方案等专项调研。 (五)积极创造一流交通环境。 1.优化交通管理责任区模式。实行高峰站点、平峰巡逻的勤务全覆盖控制模式和分时上岗、弹性布局的勤务模式,提高出现率、管事率和快处率,加强对重点路段和主干道的执法管理。 2.不间断整治交通顽症。根据区域和时段特点确定阶段性执法重点,采用全区性和区域性整治相结合、日常严管和突击整治相结合、责任区警力和执法小组警力相结合的整治方式,进一步加大道路秩序管控力度,不间断地开展各类交通秩序专项整治。重点查处酒后驾驶、无证驾驶、故意遮挡污损号牌及非机动车不按信号通行、加装动力装置等交通违法行为,全力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 3.深入开展交通文明创建工作。由县文明办牵头,交通管理部门参与抓好交通文明志愿者组织培训工作,改善人员结构,确保岗位要求,继续巩固和加强重点路口、路段和区域的日常执法管理,提高路口民警的出现率和管事率。 (六)狠抓源头管理,努力降低交通事故。 1.严格落实事故防范措施。结合交通部门实施安保工程,进一步加大危险道路治理工作,县财政、安监部门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经费及治理措施。 2.加强车辆安全检测工作。对未按规定期限参加机动车定期检验的交通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查处,督促其按期年检。加大对上路行驶无牌无证机动车的查处力度,做到发现一辆、查处一辆,并健全长效执法管理机制。 3.坚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组织宣传职能部门和交通文明志愿者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学校,以“和谐交通、绿色交通、文明出行”为主题,开展主题鲜明、寓教于乐、影响面广的宣传系列活动,扩大宣传范围,掀起宣传高潮。 五、实施步骤 (一)推进阶段(2009年1月至12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按照设定的工作步骤组织开展畅通工程工作。 (二)自评阶段(2009年9月)。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业务工作实际,对实施畅通工程2年来工作开展自评,并将自评材料于9月底前报县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分析整改阶段(2009年10月)。根据州畅通工程工作组对我县自评材料的分析意见,查缺补漏,加强整改,不断巩固提高,在整改的基础上再进行自评,确保自评结果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10月底前,完成自评工作。 (四)汇总上报阶段(2009年11月)。通过整理,由县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自评情况进行汇总上报。 (五)迎接省级评价阶段(2009年12月)。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由县畅通工程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评价材料的准备和相关总结工作,迎接省级对畅通工程的组织评价。 六、职责分工 按照公安部、建设部《城市建设交通管理评价体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和省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道路交通目标管理考核奖惩暂行规定〉的通知》(云政发〔2001〕34号)要求,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一)县人民政府职责: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的要求,加强对城市交通的综合协调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联动机制,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 具体落实以下3项工作:1.建立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根据交通需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和城市发展要求,进行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2.制定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法规或规定;3.建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投资、建设和维护机制。 (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职责:1.负责组织、指挥、疏导交通;2.做好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当好政府参谋,树立大局意识,大力推进“文明畅通工程”的顺利实施;3.改革勤务制度,提高管理效率;4.组织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整治,严格取缔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排查事故多发点段和安全隐患点段,采取措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发生,营造有序、安全、畅通的文明城市交通秩序。 具体完成以下29项指标:1.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编制交通安全管理规划;2.标线施划率;3.标志规范设置率;4.行人过街设施规范设置率;5.主干道隔离设施设置率;6.路口渠化率;7.信号灯规范设置率;8.指路标志设置规范;9.让行标志标线设置率;10.学校周边安全设施设置率;11.建成区道路管控率;12.接处警时间计算;13.机动车定期检验率;14.机动车登记率;15.交通管理队伍正规化建设;16.建立道路交通信息系统;17.主干道机动车守法率;18.主干道非机动车守法率;19.主干道行人守法率;20.主干道违法停车率;21.让行标志标线守法率;22.高峰时段建成区主干道平均车速;23.万车事故率;24.万车死亡率;25.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整治率;26.交通事故逃逸案破案率;27.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28.交通事故死伤比;29.特大交通事故起数。 (三)县建设局、规划局、城管局职责:1.在城市建设中加强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相配套的科学决策,统筹安排、提前规划、合理布局;2.加强城市道路停车场、绿化带、人行道建设;3.从城市建设中,按比例列出资金,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和投资,取缔以路为市现象,加大人行道管理力度。 制定详细计划,列出每项评价指标要达到的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客观的方法和步骤。具体完成以下13项指标:1.交通影响评价;2.公共交通车辆占道停车率;3.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比重;4.道路网密度主次干道密度;5.人均道路面积;6.道路面积率;7.建设步行道系统;8.建设非机动车道系统;9.建设无障碍通行系统;10.综合交通枢纽设施配套;11.百辆汽车社会公共停车位数;12.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位;13.支路利用率。 (四)县精神文明办职责:1.进一步将道路交通安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2.加大文明交通的宣传教育力度;3.组织开展乡镇、村民委、单位、社区文明交通的评比活动,增强广大市民的道路交通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人人参与共创文明交通的氛围。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也是推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按照方案要求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各项推进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落实、有评价。 (二)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联动与协作,结合我县实际,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指标及实施的目标、方法、步聚和完成时限,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各项工作。县人民政府将于11月组织自评工作,迎接省、州人民政府的考核评价。 (三)公正评价,及时整改。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城乡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8年版)》、《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2008年版)》的指标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织开展自评,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取得实效。领导小组要对各部门的自评工作加强指导和督促。 (三)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公安、安监、交通、规划、建设、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沟通推进工作进度,合作开展自评工作,确保畅通工程上一个新台阶。 (四)各部门实施“交通文明畅通工程”的进度、工作情况分析和总结,于每季度末报县畅通工作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闻史论文: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的研究体系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新闻学领域,学界更多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新闻史,对当时国民政府管辖下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新闻史则关注不足。实际上,抗战大后方新闻史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丰富的学术内容。结合若干年来的研究成果和现行的研究条件,可以形成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丰富学术内涵的研究内容体系。 就目前的认识而言,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内容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以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为整体对象,全面研究战时大后方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而总结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出版一部《抗战大后方新闻史》。该书属于区域新闻通史性质,应当是对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全面扫描,尽可能涵盖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方方面面。 全书在历史方面,先纵向全面梳理抗战大后方各省份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再横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以点带面剖析新闻史的各个层面;理论方面,着重剖析战时语境下新闻事业制度环境、功能认定、组织结构、运营模式、文本形态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联系,全面总结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历史地位。 围绕《抗战大后方新闻史》,可以就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特殊情形,分别根据重庆、成都、桂林、贵阳、昆明等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城市的历史,开展地域新闻史的相关研究。目前,学界已经出版的《抗战时期四川的新闻界研究》(2009年)、《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史》(2009年)、《桂林抗战新闻史》(2013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以抗战大后方不同政治属性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展示大后方不同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 抗日战争是不同政治属性新闻媒体以民族国家利益为依归,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一次共同战斗。长期以来,学界对抗战大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特别是《新华日报》研究颇多。但是对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和民营新闻事业关注不够,这是需要重点加强的,也是还原抗战大后方全貌的重要组成。 目前至少有两方面的工作可以开展:一是出版《抗战大后方国民党新闻事业史》,重点对以《中央日报》为代表的国民党党报体系、以《扫荡报》为代表的军报体系、中央通讯社、中央广播电台等机构在抗战大后方的发展,尤其是抗日战争宣传方面做出全面的总结;二是出版《抗战大后方民营新闻事业史》,重点对《大公报》、《新民报》为代表的全国性报纸,以《新新新闻》(成都)、《新蜀报》(重庆)、《嘉陵江日报》(北碚)为代表的地方性报纸在抗战大后方的发展,特别是在平衡抗日宣传与追逐利润、处理文人论政与新闻统制、面向抗战主题与建设地方等主题方面做出总结。当然,有关机构还可以在现行研究的基础上,出版《抗战大后方共产党新闻事业史》,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进行战时新闻报道、抗战舆论动员、对敌有效斗争和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宝贵经验。 上述的任何一份媒体在抗战大后方新闻史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都值得深入研究。《〈新新新闻〉报史研究》(2008年)、《基于现代化视野的北碚乡村建设传播实践研究――以〈嘉陵江日报〉为例》(2010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以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的特定专题为研究对象,展示战时大后方新闻事业不同侧面的历史真实面貌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灾难,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民族复兴的契机。于新闻事业而言,可谓“多难兴业”。抗战初期,中国新闻事业基本上被摧毁殆尽。就是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中国新闻人不断自立,形成了抗战大后方和敌后根据地两大新闻中心,达到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顶峰。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新闻事业,抗战大后方新闻活动更显多元和复杂,这也为从多侧面考察抗战大后方新闻史提供了契机。 事实上,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管理体系、对外宣传、言论社论、新闻政策、新闻实务、媒体经营、新闻教育、新闻思想、驻华记者等各个层面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一个可行的途径就是以点带面研究,如以《新华日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报刊、以《中央日报》为代表的国民党党报体系、以《大公报》为代表的民营新闻事业、以《新民报》为代表的媒介经营管理、以《嘉陵江日报》为代表的地方小报、以国际广播电台为代表的对外宣传、以“星期论文”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言论、以《新闻记者》为代表的新闻学期刊、以中国新闻学会为代表的新闻团体、以《时代》周刊为代表的外国驻华媒体、以白修德为代表的外国记者……《在统制与自由之间――战时重庆新闻史研究》(2012年)作为该方面的力作,集中以重庆地区的《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大公报》来考察战时新闻政策与新闻自由之间的互动与冲突。 当然,随着人文社科多种研究方法在历史学领域的引入和运用,研究者可以尝试运用更新颖的方法论来进行对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特定对象的考察。 以抗战大后方新闻界人物及其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研究活动为研究对象,展示当时新闻业界和学界的经验和成果 抗战大后方,云集了当时国内诸多新闻界名人,潘梓年、胡绳、章汉夫、乔冠华、夏衍、许涤新、张友渔、石西民、陆诒、胡绳、马星野、谢六逸、陈望道、俞颂华、梁士纯、顾执中、曾虚白、潘公展、程沧波、黄天鹏、董显光、成舍我、陈铭德、邓季惺、周钦岳、曹谷冰、舒宗侨、张季鸾、王芸生、胡政之、范长江、邹韬奋、赵敏恒、浦熙修、张友鸾……这些活跃在抗战大后方新闻战线的新闻界人物,或长于实践、或善于理论、或往来于实践和理论之间。虽然每一个新闻界人物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道路或思想轨迹不会完全相同,但作为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因子,也是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研究的主体,更是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见证。在他们的言论、举止和思想发展中,蕴含着时代前进的必然性因素,为理解抗战大后方新闻史所在的时代提供了生动的标本。 在这方面,已经出现《潘梓年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1937~1947)》(2007年)、《王芸生新闻思想研究》(2008年)、《抗日战争时期白修德在华的新闻报道研究(1939~1945)》(2010年)、《论浦熙修重庆时期通讯特征与思想基础》(2011年)、《马星野大陆时期新闻思想研究》(2012年)、《张友鸾新闻思想研究》(2012年)、《民国报人曾虚白研究》(2013年)等大批硕士学位论文。但是,研究的空间依然很大,知识的盲区仍旧很多。 以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文献史料为研究对象,解读抗战大后方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研究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离不开研究当时形成并流传至今的文献史料。同样,那些新闻文献史料本身也在向人们讲述着抗战大后方新闻史。 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官方文件档案的汇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编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开了一个好头,汇编了国民党战时新闻统制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各项行政管理法规、报刊书店登记、新闻检查概况、压制《新华日报》等史料。在这方面可以继续发挥档案机构的力量坚持做下去,为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素材。二是重要新闻媒体的创(办)刊词、停(休、终)刊词、在当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社论或社评、新闻团体的宣言等。在这一方面,红色报刊的相关材料汇编已经出版多本,抗战大后方的相关汇编亟待进行。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史论文:从美国新闻史的演进看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摘 要:美国新闻史的发展与新闻专业主义的渊源颇深,从早期的政党报刊到黄色报刊,再到后来的商业化报刊的发展历史,即是新闻专业主义由产生到发展的历史。梳理新闻专业主义的诞生发展与美国新闻史的演进之间的关系很有意义。本文认为,美国新闻史的发展为新闻专业主义提供了自然的语境与实践。相应的,新闻专业主义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在媒介、政府、社会、商界的架构体系之下,彼此掣肘妥协和制衡的产物。同时,这个架构体系也为新闻专业主义发展提供了动力。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美国新闻史;媒介权力 一部美国新闻史,既是美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也是200多年来媒体与政治博弈斗争以争取自由独立的历史。宏观看来,西方新闻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了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不断摆脱外在的压力和束缚的历史,新闻专业主义就诞生在西方世界追求自由的过程中。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纽约太阳报》,一改以往政党报纸的风格,以大众化为办报宗旨,发掘了大批“普通人”的读者。19世纪70年代,经济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美国大众化的商业报刊迅速起步,政党报刊随之衰落,报刊逐步摆脱了政党的控制,独立报业正式兴起。1896年奥克斯接手《纽约时报》,在办报宣言中提出:“公正地报道新闻,不畏惧或不偏私,不卷入任何政党、派别和利益之中。”[1]由此所形成的新闻信息模式被称为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根源。廉价报刊兴起带来的报道内容与观念的变革,成为了“扒粪运动”的前奏。19世纪末的这场运动揭露了大量企业和政府的腐败行为,凸显了报刊的独立性和维护公共利益的功能,为客观报道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虽然具体时间学界都没有定论,但是“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概念就是在此时孕育而生,其内涵和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丰满。20世纪中期,《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的出版,标志着社会责任理论于此滥觞,至此,新闻专业主义这一理念趋于成熟。 一、作为第四权力的媒介 美国的新闻媒体,事实上被认为是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并列的第四权力。最早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将报纸定为第四权力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构想。早在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伊始,在反对专制统治和出版自由限定的斗争中,资产阶级革命者们认为,发表不同意见及批评官员这两项权力是自由的重要表征。杰斐逊总统也认为,宁可要一个没有的政府报纸,也不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报纸自其开始,便是用来监督政府,监督公权的。所以,报纸才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进行商业化改变。 杰斐逊是新闻媒介权力论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他将报刊视为是人民一切自由和安全的最大保障。谈到杰斐逊,就不得不提和他针锋相对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从独立战争结束到美国建国的初期,两人就新闻自由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论争。除了当时常规的国会辩论和政府报告外,报刊笔战是其论争较为公开和常见的方式。有趣的是,报刊既是论争的焦点,也是论争的战场。这场辩论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政党报刊的形成,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新闻自由的认识,也客观上促使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产生。正是由于杰斐逊的努力,报刊的“第四权力”属性这一理论在美国被广为接受。 媒介作为第四权力的独立地位,在大众报业发展的时代成为可能。第一,报纸纷纷在经济上实现了独立,从而脱离政党的言论阉割和控制;第二,报纸标榜的独立原则也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砝码。 1835年,第一份宣称独立的便士报《纽约先驱报》在贝内特的主持下创刊。它的主张包括:第一,报刊的职能:是新闻传播,但也应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第二,报刊的性质:为独立专业的媒体,是自主的媒体;第三,报刊的目的:应该为公众提供意见支持,代表民意;第四,广告收入应当作为报刊的主要运营来源;第五,道德自律是报刊的主要约束机制,法律也应该成为重要手段[2]。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新闻媒介一直处在一个复杂的力量角逐与场域纠缠当中,政府、社会、商界的博弈当中,一方面促进了技术层面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介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媒介的专业主义进步。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媒介的许多表现却偏离了赋予专业主义精神的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从不择手段地互相攻击到失实的煽情报道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报业也逐渐走向垄断。美国的报纸从1909年的2600家减少到1946年的1750家。媒体变为无处不在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时候,它也就成为了大量批评的对象。当时的媒介所作所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媒运用其巨大的权利来为自己谋利。传媒的所有者只传播他们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有关政治经济的问题,他们同时也损害了反对者的意见。 2.传媒屈从于大公司,让广告客户控制社论的主要内容。 3.传媒抵制社会变革。 4.传媒的时事报道关注的通常是煽情、肤浅的东西,而不是重大事件,其娱乐节目常常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5.传媒危害了社会公德。 6.传媒无需任何理由就可以侵犯个人隐私。 7.传媒有一个社会经济控制阶层,笼统地说就是商业阶层,后来者很难进入到这个行业,因此,传媒危害了自由而公开的观点市场[3]。 传媒的这些做法与社会公器的角色期待和专业主义的取向大相径庭,因而饱受诟病。两次世界大战的出现为这种境况提供了解决的契机:比如,1917年政府成立了公共咨询委员会,后来通过了《与敌贸易法》和《煽动法》,1942年,又了《美国报刊战时行为规约》。众所周知,在美国民主的土壤下,政府公然干预新闻自由是有害的,甚至是违法的,但是由于战争的特殊需要,使得公众对于政府的干预行为的方案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对,这种干预逐渐被接受和认可。这也为社会责任论的提出提供了社会背景。 新闻自由委员会发表的小册子《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则是社会责任理论的重要著作,也是社会责任理论的重要代表。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媒介必须履行必要的责任,以行使其自由的使命,政府在此期间可以对自由加以限制。为了体现出来责任,按照新闻自由委员会的说法,媒介、社会和政府三方都应该作出努力。 首先,传媒要加强自律精神,坚持专业主义,减少对于广告的依赖和广告商对于节目的干预;其次,社会可以设立特定的公众机构,如研究中心和媒介评议委员会等,用以对媒介及其行为予以必要监督和约束;再次,对于政府而言,在媒介滥用新闻自由之时,政府可以采用法律手段予以制止。社会责任理论显示了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对其深入的理解。“没有无限的自由”这一理念也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接受。媒体无限的言论自由也并不意味着公众的无限言论自由,二者的不对等关系正是造成媒介滥用权力的症结所在。新闻自由委员会对传媒业提了五项基本的要求:(1)一种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2)一个交流评论和批评的论坛;(3)对社会组成群体的典型画面的投射;(4)对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呈现与阐明;(5)充分接触当日消息[4]。 经济的发展使得市场的力量逐渐成为主导,操纵着美国的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方面,虽然专业主义的引进和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对于媒介中心的美国社会提供了一个价值取向,但是根本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媒介对于资本的依赖,对于广告商的依赖依旧。80年代以后,资本化运作进一步发展,新闻业的市场受到利益的驱动逐渐增强,商业主义更为严重。最为明显的表征即是娱乐节目的批量生产。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合法性 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在当今的时代,并非意味着公正、客观、独立的行为准则,相反,很多时候,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首先,媒介并非天然地作为社会公器而存在,其地位处于政府和商业集团的双重挤压之下。新闻媒介的独立性是其存在并且成为社会重要制衡力量的基础,但这一原则在现实环境之下并不容易实现。政府需要媒介宣扬自我主张、进行政治宣传和动员。故而,在法规和政策当中会存在诸多限制媒介的条款,媒介一部分情况沦为权力的奴隶;商业组织也需要媒介作为其重要的伙伴,在大众化媒介时代,商业目的的达成与媒介的宣传二者的关系日益密切,故而,商业组织会多在经济方面对媒介予以限定。 其次,新闻专业主义存在的逻辑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媒介独立的前提是商业化的运作,但过分的商业化又会侵害媒介的专业性。 再次,专业主义始终是难以达到的目标。客观性和中立性首先是难以做到,因而媒介呈现的新闻事实始终是难以中立的、不含价值判断的,对真实存在的世界的真正反映。新闻产品本身就是媒介高度选择、加工的产物,并非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物质。 追寻新闻专业主义的源头和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价值取向可能并不一致,但是,媒体、政府、社会、商界的博弈始终存在。自由主义报刊时代,媒介居于核心地位,两次世界大战使得政府的力量逐渐膨胀,经济的持续发展又使得商界的力量在这个关系网中居于主导。可以看得出,社会在这个博弈架构中力量稍微薄弱,但是公众的批评某些时候也会形成巨大的、难以估量的影响。可以想见,媒介、政府、社会、商界的架构体系会一直存在下去,新闻专业主义的存在也会成为一个常态。新闻专业主义认为媒介是社会的一个系统单位,以承担搜集、整合、传播信息的功能,暗合了其他三方的诉求。 过度的商业运作正在日渐侵蚀公众利益,甚至公众利益已然成为一个界限并不明确的范围。而这一切,正在动摇新闻专业主义的合法性。新闻专业主义是在这样的博弈结构中诞生和成长的,架构本身的复杂矛盾,并不能成为专业主义缺乏合法性的诱因。相反,具有矛盾和张力的彼此掣肘,正是专业主义存在的一种动力。 四、结 语 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美国新闻史的演进过程当中探询新闻专业主义的脉络,可以清晰地发现,新闻从业者从先驱身上继承了专业主义的理念,并且在实践当中形成了完整的职业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专业主义的理论体系。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操作,也是在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大背景的发展变化,各方势力的博弈平衡中走向确立与成熟。 新闻史论文:普遍联系在外国新闻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外国新闻史中的著名人物和新闻事件时,借助普遍联系的观点,既可以抓住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又可以分析出其发生、发展的具体特性,是实用性强且非常有效的教学和研究工具。 关键词: 普遍联系 廉价报 教育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辨的方法是我国新闻历史研究和教学的传统方法。在我国出版的外国新闻传播历史类教科书,现已经过全盘照搬外国新闻历史书籍的阶段,发展到本土化阶段。但外国新闻历史史实浩如烟海,目前我国任何一本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都不能将所有重要新闻史实都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除讲授基本史实和发展规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分析新闻历史史实的能力,让学生探讨感兴趣的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教师善加引导,以达到提高研究水平的目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就是外国新闻历史教学和研究中,适用性强,并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具。 一、普遍联系基本原理 联系是哲学范畴,通常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体现普遍的联系。 二、普遍联系的宏观应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重新审视外国新闻史教材,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如以往的外国新闻史教材体例,要么是以时间为经线,以新闻媒介形式为纬线,进行历时研究的国别体;要么是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为经线,以国别为纬线,进行共时研究的断代史。两种外国新闻史体例各有所长,比如国别史便于让学习者抓住一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符合认知心理规律,易学好记;而断代史便于让学习者对同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事业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各国新闻事业发展规律和不平衡性,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两种体例之所长恰恰是对方之缩短,而且一般不能互相补充,只能通过教师引导,尽力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如果将普遍联系的观点渗透到外国新闻史教学和研究中去,可在历时研究中兼顾共时研究,或者在共时研究中兼顾历时研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规律。 三、普遍联系的微观应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此相一致,也包含丰富的特殊性的普遍联系。而区别在本质上也是联系的一种方式,即以对立的方式发生的联系。一切事物都同其他事物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的辩证统一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具体史实,既能找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能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异,真正在认知领域“同化”此知识点,达到“掌握”的程度,而且不“遗忘”。比如以往的外国新闻史教科书通常使用共时研究的方法,分析廉价报的产生原因,并将原因归结为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还往往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城市化和商业化等方面详细分析。这或可解释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廉价报产生的总体原因,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其廉价报的产生和早期发展状况不仅落后于其殖民地――美国,而且落后于隔海相望的法国。因此,应该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引入历时研究的方法具体分析各国国情。比如就受众素养而言,欧洲各国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特点。英国虽然1861年的《教育法典》明文规定了“小学教育的‘阅读’‘书写’‘算术’的教学内容和要求”[1],但并未使英国的初等教育有长足进展。直到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才真正改变英国初等教育的状况。该法案主要涉及小学的数量和质量、入学的年限和开办小学的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内容。此后,英国几次修订和补充该法案,使其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有的地区甚至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至此,英国才拥有了大量能够读懂新闻的潜在受众。而法国1833年颁布《基佐教育法》,主要内容是:国家有权征收特别税款作为教育经费,在全国普遍设立小学;在各省设立师范学校培养初等学校师资;设立小学教育鉴定委员会,规定所有小学教师必须接受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才能任教该法案的实施是法国初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步骤,推动了法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而1881年颁布的《费里法案》其要旨是宣布实施普及、义务、免费和世俗的初等教育;规定儿童6岁入学,初等教育为义务教育;小学和学前教育是免费的;废除法卢法案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和公民教育。该法案为近百年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大洋彼岸的美国于19世纪20年代后致力于公立初等学校的建立与发展,并形成公立学校运动,实施普遍的国民初等教育。主要是设立州教育委员会;建立地方税收制度,筹集办学经费:兴办公立小学;制定义务教育法,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等。由此可见,美国的免费初等教育普及明显早于英法,更早地为廉价报兴起提供合格受众并培养潜在受众群的阅读习惯。 除受众教育水平因素之外,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一方面受经济基础制约,另一方面还受本国政策影响。比如英国的“知识税”在1712年到1861年的150年中,钳制了报业的发展,廉价的逃税报纸虽然在民间发行,但面临随时被当局取缔的危险,广告商也不可能信任可能会被查禁的报刊,广告额较少,使得英国的廉价报举步维艰。而美国殖民地政府1765年颁布印花税法案,比英国本土推迟50年,该法案只实施1年,英国政府就因殖民地各界的抗议、指责而被迫撤销。同年制定的汤森法案,规定征收的税种中包含纸张税,仍有三分之二的报刊抵制这一法案。此后1776年爆发美国独立战争,英国殖民当局的纸张税自然不了了之。美国独立后,1791年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国会将不制定任何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因此,美国报业在1791年之后,就获得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在相似经济条件下,美国的廉价报发展自然比英国更有优势。 综上所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外国新闻史史实进行教学和研究,普适性强,可操作性强,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哲学工具。 新闻史论文:中国新闻史学会会暨“实践育人:人才培养与华文传媒的发展”会议综述 2012年是高等教育的“实践年”,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新华文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与东南亚华文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于2012年10月27日至28日在重庆工商大学举办了中国新闻史学会2012年会暨“实践育人:人才培养与华文传媒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近60名两岸三地中国新闻史学会的专家学者、传媒业界的资深工作者和重庆市内相关高校传媒学院的领导齐聚重庆工商大学,共话新闻传媒发展,旨在交流海内外新闻传播院系和华文媒体在实践育人方面的经验,探讨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对策。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丁俊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陈昌凤,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广安,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顾勇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黄瑚,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吴廷俊,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蒋晓丽,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邱沛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裁刘光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牟丰京,重庆晨报总编辑张永才,新浪(重庆)总经理周燕,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所长耿晓东等出息了研讨会。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李春茹、副书记朱伯兰、副校长郑旭煦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郑旭煦副校长主持了开幕式。 会议前,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李春茹、重庆广电集团总裁刘光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牟丰京、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分别致辞,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海荣对会议的举办专门发来贺信,周波副部长宣读了贺信。贺信中,徐海荣部长对本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表示祝贺,对重庆新闻事业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进行了介绍,对中国新闻史学会20多年来促进新闻传播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衷心希望专家、学者们一如既往地关注重庆的建设与发展,关心支持重庆的新闻事业。 来自中国新闻史学会和国内外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记者编辑,围绕新闻教育、新媒体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探讨,并实地参观了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传媒学院传媒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们对重庆工商大学注重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打造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给予肯定。 美国华文媒体协会理事、美国《世界日报》记者刘伟在会议中作了“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的发展与未来思考――兼谈华文媒体人力资源状况”的报告,介绍了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的地位,梳理了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的发展演变,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发展与人力资源的状况,最后提出了对对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他认为,面对变化的华人读者,华文媒体应考虑发展双语媒体;应立足美国华人立场,强调中华文化为主,多元文化为辅的媒体价值观;平面、网络同时推进,互为补充;此外,稳定和提高原有人才,吸引年轻采编人员和新传媒技术人员是华文媒体发展和未来的关键。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陈昌凤作了《网络时代华语传播的新格局》的重要报告,对西方主流媒体和华文传媒争占华语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微媒化是否应该成为华语媒体传播方向提出了思考,陈院长还介绍了近年来华语传播市场的基本情况,重点探讨了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如何突围”。他认为,以博客、播客、维基、社交网站(如Facebook、Twitter、MySpace)为代表的Web 2.0的网络工具有个人化、互动化、集体贡献内容等典型特征,是网民在虚拟空间里的“生活面貌”、资源分享和社交方式的大变革,是21世纪知识型经济主导下的人类社会的缩影。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当实现由传播新闻到运营信息的转型,携手新媒体打造“智能新闻”,拓展社交媒体的视野,积极探讨新模式、新方法和新手段,不断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化和全球化。 铭传大学大陆教育交流处处长陈耀竹作了《台湾数字媒体发展概况》报告,介绍了台湾数字电视发展概况,探讨了新形势数字媒体面临的挑战。他指出,数字电视时代,电视节目将走向分众化与客制化,广告形式也会逐渐转向个人化与互动化,应用服务范围更为宽广(生活服务)。他认为,台湾数字媒体发展中面临着八大挑战,具体为:一是2012年7月1日起的无线数字化,对收视习惯产生了一定冲击;二是在法令修改后,核心竞争取决于品质,中华电信MOD成为绝对优势很难讲;三是有线系统业者数字化后,电视的使用机能发生了改变,顾客才是王道;四是分组付费或计次付费制度实施后会产生一定的排挤效应,仍须通过市场的检验;五是同业间将持续的恶性竞争及大陆的磁吸效应,对内容供应者的经营压力将有增无减;六是以公民评鉴来决定节目的上下架机制过于“民粹”;七是在当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电信、广电管制架构的调整;八是如何提升宽带、电视数字化普及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王润泽就主流媒体从业者的培养思路提出了一些看法,他强调人才培养应该加强文史哲基础教育、提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作者援引著名新闻教育家罗列教授的话,“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四年里究竟学些什么课程,是一件颇费踌躇的事情”。王教授认为,高端新闻人才的训练应加强文史哲基础训练,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新闻传播学科,应在教学中突出这个特点。通过强化文史哲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增强理性思维,训练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准确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客观提供解决思路。加强文史哲基础教育,要明确新闻的选择需要价值理性的判断,加强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既要呼吁社会各方面给与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更大的空间,更要警惕媒体所进行的伪舆论监督,此外还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作用。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曹立新作了《什么实务,如何导向:新闻教育中的实务导向刍议》的报告,对当前新闻教育中的实务及导向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未来新闻教育计划”之“课程充实计划”,应当增加历史、政治、哲学、古典文学甚至科技等课程。他认为,新闻教育应当回归新闻,一是新闻艺术不同于媒体技术,即新闻学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不能与传播或者媒体混淆;二是新闻职业不同于新闻产业,新闻是民主的另一种表达,或者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吴廷俊作了《“增强核心竞争力,减少“可取代性”――二论中国大陆新闻教育改革的出路》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检视和深入分析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可取代性”,对如何培养合格记者,提高新闻教育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他还指出无论“公民新闻传播”时代下新闻业的开放程度有多大,专业新闻记者永远都是需要的,且时代信息化水平越高,新闻业越开放,人才构成越复杂,对专业新闻记者的需求度就越高。他认为,新闻教育不应培养“万金油”,而应培养合格记者;所以新闻教育只有培养出合格新闻记者,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使自己在高等学校有立足之地。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殷俊作了《构建真实传媒环境,推进协同创新实践》发言报告,他首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长江传媒学院坚持“构建真实传媒制播环境,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育的办学思路,在具体的教学体系中,将大学生顶岗实训纳入具体的教学内容,推荐和鼓励本科生、研究生进入传媒协同创新中心参与不同节目、各个具体岗位的顶岗实训,让资深传媒工作者和大学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成长,构建“记者编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顶岗实践、教师-记者编辑相互挂职”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 在本次研讨会上,新华社、海峡导报社、美国世界日报社、人民日报社、重庆广播电视集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等媒体总编、记者等海内外业界精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著名高校院长、博士生导师等新闻教育专家齐聚重庆,共同谋划推进高校新闻教育“实践育人”的新思路、新举措,此次研讨会的顺利开展对于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为加强我国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我国媒体在国内外的传播影响力提供智力支持,为我国培养传媒精英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张杰(出生1984年2月)、性别:男、籍贯:重庆、职称:助教、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媒 新闻史论文:关于新闻史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摘 要:新闻史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法、对历史研究的两种解释体系(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拉斯维尔的4+1模式以及媒介现象与外部社会互动模式、问题意识等,其中问题意识对新闻史学研究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问题是做研究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方法训练;问题意识 做学问不仅要下功夫去学,还要用脑子去思考、去提问,有了好的问题做导引才能去做研究,进而写出有价值的论文。有人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很少一开始就去思考问题。殊不知,一直处于一个盲目的状态,自然跳过了问题的导引,而直接进入了解决问题的阶段。如果先明确了自己想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然后再进行研究,会使论文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而如何去发现问题,也是一个思考和学习的过程。 一、什么叫问题意识? 那么,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到目前为止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的说法。国内学者大多是从教育学的意义上理解问题意识的:“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但是这样的理解只是问题意识的一个方面,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问题背后的理论意识,就如当代国际关系批判理论学者罗伯特・科克斯(Robert Cox)所阐述的,问题意识虽然仍以问题为基本内容,即原有理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但是它更是一种客观事实作用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意识的产物,问题意识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意识。科克斯的问题意识深化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是说,问题不仅是“科学探索性疑难”,也不仅是强烈的对问题的探索欲望,更为重要的是理论对于问题的能动的阐释,即问题意识是建立在研究者提出问题的理论背景基础上或者能动地选择一种理论观照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任何问题的产生都和特定的理论或方法论有关。 二、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研究者在选题时往往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知识和各种操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以及个人对问题的悟性或者洞察力和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一项具体的研究课题从开始选择到最终确定,正是上述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如何培养问题意识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广泛涉猎专业著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尽力阅读大量文献和学界论文; 其次,注重研究的方法训练,从前辈的论文中汲取营养;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多关注学界最新动态,养成多思考,多追问的习惯。在追问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判断,然后经过判断进入问题,在好奇和疑惑的引导下进行初步判断,但是不能把判断当作问题,因为判断可能是伪问题。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会文献综述,因为文献综述是一个发现问题的手段,它的目的就是看同类研究的前人启示。 具体说来,要培养问题意识。首先,必须经过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从而萌发问题;然后再进行文献综述,看前人是否研究过这个问题,对此又是以何种角度来解决的,再思考自己对此问题的解决有何创新之处,是否有继续研究的价值。如果看到前人在同类对象中剩下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被锁定成自己的问题;或者同类对象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变化,新变化带来新问题,引发旧理论在新条件下是否使用的问题,如果适用,说明理论弹性强、范围广,如果不适用,需要理论推进,于是研究就有了意义。例如:对余英时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进行文本分析,作者通篇都在以问题做导引,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的方式为我们阐述了胡适先生思想形成的背景,思想革命的起点,长期的精神准备,他思想革命的两个领域以及思想的最终形成,最后还指出了胡适思想的内在限制。作者首先提出胡适归国前后,中国思想界这一段空白究竟属于什么性质?为什么是胡适而不是别人填上了这段空白?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为我们阐述了胡适思想史的背景。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给我们讲述了胡适长期的精神准备。进而提出一连串问题来为我们讲述胡适思想革命通俗文化和上层文化这两个领域。通过对“胡适究竟在什么确定的意义上可以称作杜威的实验主义的信徒?”这个问题的解答,阐释了胡适思想的最终形成。文章最后提出“如何使中西两个思想流派相通?”并用胡适的原话“今天人类的现状是我们先人的智慧和愚昧所造成的。但是后来人怎样来批判我们,那就要看我们尽了自己的本分之后,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了。”来鼓励后人努力创新。同时,也肯定了胡适先生已尽了他的本分,为中国学术与思想现状做出了贡献。由此可见以问题做导引使文章整体思路之清晰,逻辑之严密。 新闻史论文:一种社会史研究范式 摘 要:作为研究范式的社会史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注重整体性研究,强调社会史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二是观照“底层社会的历史”,即把目光下移,关注普通群体、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三是跨学科对话。一个区域报刊业的兴盛必有其区位优势、社会文化环境和内外动力机制,区域报刊业的消长与区域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晚清、民初时期,报刊传媒在区域社会早期现代化、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以社会史研究范式来进行区域新闻史、报刊史的整体性研究对于促进新闻史研究将会大有裨益。 关键词:区域新闻史;社会史;研究范式 时下,区域史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发展的新趋势。海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从地域角度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力作多有问世。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中国近代史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中国近代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跨学科协作研究的“中国中心观”,逐渐成为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种趋势。将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示区域与地方历史研究,是“中国中心观”的重要特征[1]。在中国学术界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法国年鉴学派,主张研究“整体的历史”、“总体的历史”,但其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绝大多数是区域性或专题性的研究(后文论及)。国际学术史一再证明,较有价值的作品往往是那些开始会被看不起眼的所谓“中观”或“微观”研究,即区域性、专题性研究和个案研究,这些研究常常可以见微知著,表达对整个社会文化进程的理解和解释,甚或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区域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不同学科的区域史研究,可以探索传统社会或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填补学科空白;可以探索当代社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经验或借鉴。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从中央到地方,从整体到局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史料和各种现实资料、数据,“区域社会是整体中国的一部分,是整体中国的细胞形式,解剖某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社会,本身就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整体中国的认识”[2]。“只有把一个一个区域社会的情况研究透了,才能从中央和地方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把整个中国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3]。 一、社会史-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范式 作为“新史学”的社会史研究,自21世纪以来已在史学界刮起旋风,以冯尔康、许纪霖、赵世瑜、乔志强、常建华、杨念群、黄兴涛、马敏、朱英、周积明、严昌洪、陈春声、王笛、吴琦、行龙、章清、王日根、刘志伟、唐力行等一批史学专家、学者为代表的社会史学派,借鉴法国年鉴学派理论和历史人类学、历史社会学、计量史学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汲取后现代思想精髓(剔去糟粕),并结合中国实际,开辟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史研究范式。 什么是社会史?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专门史还是通史(整体史、总体史)?社会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还是一种新的视角?社会史与社会学关系如何?国内外学者有各不相同的解释。西方学者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其一,法国年鉴学派主张,社会史是一种“整体史”或称“总体史”,第三代年鉴学派核心人物雅克・勒高夫在其主编的《新史学》中对所谓“总体史”概括道:“这里所要求的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这是结构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事件的历史……总之是一种总体的历史。”[4]19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总结说,关于社会史有三种看法:一是关于穷人或下层阶级的历史,二是关于日常生活、风俗或生活方式的历史,三是社会经济史[5]。这也是一种整体史观。 其二,以英国社会史家屈威廉等为代表,主张“撇开政治的人民史就是社会史”,也就是说,社会史是关于生活方式、闲暇状况和一系列社会活动的历史[6]。其三,以美国历史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为代表,认为社会史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历史,社会史的核心内容是重建宏观结构变迁中普通人民的历史,主张将宏观结构的变迁同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考察。其四,以英国史学家E.H.卡尔为代表,认为社会史是社会科学向史学渗透所形成的边缘学科,社会史是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历史。国内学者有三种观点:一是作为整体研究的社会史,二是作为历史研究范式的社会史,三是属于历史学而非社会学的社会史。知名史学家马敏教授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史”颇具代表性。他认为: 无论中西,现代史学的潮流都是以“总体史”为指归的,“总体史”范式也就是目前我们所能遇见到的新史学的根本范式。在中国,这一“总体史”范式通常又与“社会史”相联系,在这一意义上的“社会史”往往成为“新史学”的代名词……作为“新史学”根本研究范式的“总体史”,更多的是就方法论意义而言的,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态度和新的研究视角”。其中视角的转换和视野的开阔又是最具关键性的,它主张对历史进行“全景式”和“全幅式”的把握[7]。 按照我们的理解,作为研究范式的社会史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注重整体性研究,强调社会史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二是观照“底层社会的历史”,即把目光下移,关注普通群体、普通市民、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三是跨学科对话。由于现代学科的划分反映的是我们看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现实世界本身,强调学科融合或跨学科对话有利于克服这种局限性。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即与社会科学中的一些相邻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地理学等相互交叉和渗透、融合。我们认为,社会史和“政治史”、“文化史”一样,属于历史学的一种研究范式,是“新史学”派借鉴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人口学、民族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整体史研究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或研究愿望。当然,社会史和社会学的关系比较密切。正如当代英国知名史学家查弗里・巴勒克拉夫所言:“如果说,历史学家向社会科学去寻找新见解和新观点的根本原因是对历史主义及其立场和观点的强烈反动,那么,历史学家首先应当面向人类学和社会学去寻找新方向是毫不足怪的。在所有的社会科学中,社会学和人类学在观点上与历史学最为接近。”[8]波兰著名历史学家波托尔斯基亦言:“社会学侧重于现实世界,而史学则侧重于以往的历史过程在现代史学中,企图在理论结构和解释上把史学与社会学分离开来,是不可能的。”[9] 作为一种整体史研究范式,社会史与区域社会史两者是并行不悖的。社会史兴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年鉴学派,历经七八十年,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年鉴学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大多是区域史研究的典范。如费弗尔的《腓力普二世时期的弗兰施孔德地区》,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皮埃尔・古贝尔的《1600-1730年的博韦与博韦人》,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小山村》等。可见,区域史也可以是整体史、总体史。至今仍活跃于法国史坛的第四代年鉴学派学者更强调:“在每个具体研究中使用各种方法、手段和途径,使其融为一体,从而事实上推进史学研究。”[4]17可以说,区域社会史从研究实践层面推动着作为整体的社会史走向深入。 二、近代报刊业的兴盛与区域社会发展 在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长江流域有着区位、交通优势和较好的经济基础,列强势力沿着长江流域从东南沿海逼入长江中游、再侵入四川盆地等内陆地区,逼使长江流域沿岸城市开埠通商、走向开放的道路。他们在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客观上促进了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而列强的入侵、经济的掠夺、文化的渗透以及长江流域自身政治的革新、社会思潮的兴起、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社会的进步,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作为洋务、维新、革命的工具和经济文化传播的载体的近代报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梁启超早在1902年就指出“学生日多,书局日多,报馆日多”是影响中国前途的至关重要的三件大事,辛亥时期,他对报刊的作用又有辛亥“国体丕变”“报馆鼓吹之功最高”[10]的评价。知名史学家章开沅等人认为:“作为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的中介环节,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和指标,它不仅直接推动政体的转变,而且引起整个社会结构的连锁反应。”[11]晚近报刊传媒在长江流域和两湖地区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亦起着非凡的作用。 以近代长江流域报刊业的发展为例,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地带的长江流域,其不同区域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程度随着区域中心城市开埠通商和早期现代化前进步伐的快慢而有所差异。上海――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桥头堡,近现代报刊业发展最为壮观,报刊数量占据全国三分之一强;重庆、成都――长江经济带的腹地和革命战争宣传的大后方,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亦很突出。作为连接长江流域经济大动脉东西纽带的两湖地区,其区域中心城市如汉口、武昌、沙市、长沙、衡阳等地近现代报刊业也比较发达,据刘望龄先生不完全统计,近代湖北实际创办报刊300种左右,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报刊辑录显示,1866―1919年间,湖北共创办报刊191种,其中,外国人主办的报刊31家,官办25家,民办131家[12]刘望龄先生统计数据不全,另据《武汉市志・新闻志》统计数字,仅晚清、民国时期(1866-1919)武汉地区的报刊数量即达193种。可见,该时期整个湖北省报刊数量应不下200种(参见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新闻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8页)。。据方汉奇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13]和史和、姚福申、叶翠娣编的《中国近代报刊名录》[14]、丁守和主编的《辛亥革命时期的期刊介绍》(I-V)[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二、三集)[16]、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一集、第二卷、第三卷)[17]等书籍所列报刊名录不完全统计,1897―1919年间,湖南报刊数量亦达116种。其中,长沙即达89种,包含报纸57种,期刊32种[18]。仅辛亥革命时期(1901―1917),湘籍志士创办报刊即达34种[19],位居全国前列。两湖地区一些知名报刊如《中华民国公报》、《汉口中西报》、《大江报》、《汉报》、《湘报》、《湘学报》、湖南《大公报》等报刊则在全国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两湖地区报刊业发展更为繁荣,在民国时期全国报业之林中蔚为大观。 一个区域报刊业(如两湖地区、上海地区、四川地区、广东地区、京津地区等)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兴盛、繁荣必有其区位优势、社会文化背景和内外动力机制。那么,一个区域近代报刊业繁荣的区位优势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及内外动力是什么呢?教育近代化与近代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发展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繁荣有何作用?传统士绅、近代知识分子与近代报刊群体的形成和报刊业的发展关系如何?近代报刊群体的生存状态如何?同时,作为一种公共领域的近代报刊是如何进行思想启蒙、舆论宣传和下层民众动员的?近代报刊和报刊群体的生存空间如何?扮演了什么社会角色?与受众群体的关系如何?起到了怎样的社会作用?一个区域近代报刊业的繁荣是否促进了区域社会早期现代化转型?有何文化贡献和社会作用?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从社会史的角度、用社会史的研究范式来进行解答。 三、区域新闻史的社会史研究范式有待加强 目前,在区域新闻史、报刊史研究领域,上海新闻史、报刊史的研究最为繁荣,除方汉奇先生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丁淦林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史》[20]等一批“通史性”新闻史著作大量涉及上海新闻事业史外,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新闻志》编纂委员会编的《上海新闻志》[21],上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近代报刊发源,下迄1996年(大事记延至1998年),130余万字,横亘上海150年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变迁过程,同时还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上海报纸的编辑方针、新闻采访、编排形式、经营管理和重大新闻历史事件、新闻人物等,以其丰富的内容、翔实的资料、独特的视角、客观的叙述,填补了区域新闻史研究的诸多空白。马光仁主编的《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九)》[22]、《上海当代新闻史》[23]系上海区域新闻史的集大成之作,两部著作前后衔接、浑然一体,凡洋洋洒洒130余万字,按编年顺序系统而完整地论述了上海自1850年至20世纪末的新闻发展史,有点有面,有专题分析和个案研究,“仿佛是一部上海地区一个半世纪新闻事业的历史画卷,是一部地区新闻史的力作,为地方新闻史的编写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4]。宁树先生主持编写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重点项目《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目前已完成120万字,尚待出版。该文稿立足上海,对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广东、湖北、四川等地的近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述和比较,集新闻史比较研究之大成。曹正文、张国瀛的《旧上海报刊史话》[25]侧重于从史料的角度梳理了旧上海的报刊发展概况;秦绍德的《上海近代报刊史论》[26]分上海近代报刊诞生、维新运动与报刊勃兴、政党报刊、资产阶级商业报纸、上海小报、上海租界报刊等几个专题,勾勒了上海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基本面貌。最近几年,上海新闻史的研究侧重于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从而把该区域新闻史的研究推向微观层面,在精细化程度上前进了一大步。 在长江流域上游重庆、四川地区,最近几年也有论述该区域的新闻史专著问世,除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四川省志・报业志》[27]、《四川省志・出版志(上、下)》[28]和重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重庆市志・报业志》[29]、《重庆市志・出版志》(出版中)等志书类著作外,还有一些史料成果问世,如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的《四川新闻出版史料》[30],四川省新闻志编辑部编的《四川新闻史料汇编》[31],以及《成都新闻资料专辑》、《重庆新闻史料汇编》等,除这些史料性著作对近代四川地区新闻史、出版史作了简要的资料性整理和面貌勾勒外,王绿萍女士在其前期广泛搜集、爬梳四川地区新闻史料,汇聚成《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尚未出版)的基础上,又撰写了专著《四川近代新闻史》[32]。该书重点勾勒了四川地区清末民初(1897―1918年)的报刊历史,内容涵盖四川近代报刊的产生背景和发展概况,传教士在四川的办报活动,成都报人先驱傅樵村的办报活动,清末新政时期的四川官报及新闻法规,四川民主革命时期和立宪运动中的革命知识分子和立宪派的报刊宣传活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时期的四川政党报刊和新闻事业发展,等等。四川大学蔡尚伟的博士学位论文《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33],从重庆、成都的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入手,勾勒成都、重庆两城市自清末(1897年)至今的报业发展状况和基本特点,并以文学为中心,考察城市文化形态与报纸和报纸与文学、文学界的互动关系;以大学为中心,包括大学生、大学老师、新闻教育、新闻研究机构等城市文化机构与报纸的内在联系;以身份意识为中心,考察成都、重庆城市文化意识、文化身份、文化精神与报纸的互动关系等等,颇具新意。贵州师范大学徐文水的硕士学位论文《清末重庆报业发展与巴渝社会变迁》[34],勾勒了清末民初时期重庆的主要报刊《渝报》《广益丛报》《重庆日报》《崇实报》《重庆商会公报》等报刊的基本概况,近代重庆的杰出报人,报刊业务的改进,以及近代重庆报业的社会功用。西南大学张耀谋的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近代报刊的出现与现代文学的发生――以〈渝报〉〈广益丛报〉考察为例》[35]论述了《渝报》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文化空间,《广益丛报》的出现与重庆现当代文学的萌发,报载小说的现代体验、想象与重庆现当代文学的互动关系,等等。此外,关于四川地区新闻史的个案研究也有专著出现。比如,王伊洛的《〈新新新闻〉报史研究》[36]除简单探讨了四川报业的传承和近现代化进程、成都报业的特点外,重点深挖了20年代末成都《新新新闻》的创立、地域特征、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广告发行和经营策略、新闻业务、发展误区与历史命运,等等。 但是,作为近现代报刊发展高地之一的重庆、四川地区报刊史、新闻史的研究还没形成气候,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尤其是从社会史的视角进行研究的力作尚属空白,有待加强。至于两湖地区新闻史的研究,亦处于史料整理性初级阶段,尚未出现从社会史的视野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大作(关于两湖地区新闻史的研究,另有论述)。 可喜的是,如今,在区域新闻史研究领域,除常规性的史料考证、史料积累性研究(这些研究十分必要且没有捷径,其功绩和价值丝毫不容置疑)作为传统的研究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外,一些新锐学者借鉴政治学、传播学、文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以及国外其他先进的研究模式进行新闻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社会史、社会学的研究模式或路径成为这些新方法中的“显贵”。比如,清华大学的李彬、陈昌凤教授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研究新闻史、传播史,海派年轻学者方平、王敏、洪煜等在研究近代上海报刊史时,以社会史研究范式来进行研究,等等。比较突出的力作主要有:李楠的《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37]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上海小报与市民社会、市民文化、市井众生的互动关系,以及小报文学与大众市民文学的互动融合关系;洪煜的《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38]详细探究了近代上海小报的生成和发展,小报生存状况与文化定位,小报文人群体网络、近代上海小报与市民生活、上海小报的公共空间与市民文化现代性等问题,作者立足于学术前沿,从社会史的角度论述了小报与社会群体、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李静的《大众传媒中的石库门与上海人身份认同的历史变迁》[39]解读近代史上不同时期上海传媒对石库门的报道及广告传播,进而分析上海人身份的文化认同与变迁,凸显大众传媒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角色和地位;王儒年的《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40]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上海商业传统与消费理念、《申报》广告的享乐主义倾向和审美情趣,以及受众性别的认同、民族的认同、身份的认同等,具有文化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学术思路;王敏的《上海报人生活》(1872-1949)[41]以历史叙事学(在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影响下崛起的一种历史话语表达方式)的笔法,从社会史视角叙述了报人的社会地位、职业状况和近现代上海报人的社会生活空间、工作状况与收入情况,以及上海报人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及其情感世界,叙事与史论并重,雅俗共赏,可读性强。 总的来看,在区域新闻史、报刊史研究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上海等地因为近代新闻业相对比较发达,研究者比较多,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尤其是上海地区,因为近代新闻事业领全国风骚,所以研究的“量”和“质”都走在全国前列,既有可以与“通史”相媲美的大部头――《上海新闻史》、《上海当代新闻史》,又有区域比较新闻史集大成之作即将问世;既有深入的报刊个案分析,又有以社会学、文学等多维度、多视角的微观考察,出现了几部以社会史为研究范式的力作。而相对封闭的长江中游两湖地区和长江上游的重庆、四川地区,近代报刊业的发展虽位居全国前列,新闻史料丰富,但新闻史研究成果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停留在史料整理、面貌勾勒和个案研究层面上,尤其是从社会史范式来进行研究的成果基本没有,尚须大力加强。 新闻史论文:议人文精神在新闻史教学中的渗透 【 摘 要 】大学新闻学基础课程中的中外新闻事业史,对促进学生新闻专业认同、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形成、新闻史发展规律把握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外新闻事业史还包含着较多的人文精神。新闻事业史教学改革和研究中,教师需注重总结、渗透和提炼其中的人文精神。本文就此对人文精神在新闻史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分析。 【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新闻史 教学 渗透 新闻史存在两大线索,一个是具体的历史情况发生和存在,另一个是抽象新闻理论改革和发展。事实上,中外新闻事业史还具有更为重要和特殊的线索,就是它蕴含的人文精神发扬与继承。长期以往,这个线索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在新闻史教育中显得过度冷清和单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被动接受教学。在倡导素质教育形势下,教师应当利用和重视中外新闻史中的丰富人文精神资源。 1.人文精神中的“做人” 合格的新闻人要具备两大条件,一是以天下为己任,志向高远。二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写出好文章。1978年,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冯森龄去延安采访。他一进延安,看到许多农民衣着褴褛的在街头讨饭,心中极为难受。亲眼见到这些事情,冯森龄的触动很大,他决心为此呼吁。冯森龄曾因为坚持真理讲真话经历许多挫折,但他依旧不考虑个人得失,写了《延安有很多农民上街要饭》等报道,最终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坚持为所有合理、正确的事情辩护,才是真正的新闻工作者。 2.人文精神中的“敬业” 新闻事业较为特殊,新闻人应当具有百折不挠、勤奋进取的精神。若要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取得广泛公正的社会影响,需遵循敬业原则。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杜献洲,他5次进藏,4上阿里,巡查过1000多座界碑,连续102天长途巡逻雪山哨卡。在15年的记者生涯,他始终把目光投向祖国的万里边防,采写亲历式报道160多篇,用新闻的形式唤起读者对国家安全、对守土军人的关注。正是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我们了解到我国边防战士的辛苦。 3.人文精神中的“审美” 社会舆论总机关便是新闻事业。新闻事业具有是非分明、客观真实的属性,新闻人应当懂得审美,具备较高思辨能力和分辨能力。倘若黑白颠倒、善恶不分,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美国新闻界曾出现过黄色新闻时期,大多数报纸为吸引读者,报道大量的社会丑闻、犯罪行为、等文章,铺天盖地的假照片、假新闻。整个社会陷入空虚和迷惘之中。虚假恶毒的文章,会垮掉一代人的审美观。新闻人应当坚持自己的立场,注重培养优良的审美观。 4.人文精神中的“创新” 人们的创新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事实上,新闻史是新闻事业创新的历史。每一个新闻人和要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新闻工作者需在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中,不断对新闻体制、方法、机制和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1903年,章士钊对《苏报》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并创立“舆论商榷”的栏目。而之后杂志通信栏便是源于此。章士钊办报的批判性、公共性、自主性、独立性,为清末新闻信息流通、舆论模式、公共领域表达提供了体制保障,为中国近代报刊创办树立光辉典范。 结语:中外新闻事业史中的人文精神资源并不止这些,还包括机智、宽容、勇敢、奉献、爱国等内容。教师应当细心点拨,在课外积极引导,让学生了解新闻工作者的精神风范。通过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新闻兴趣,健全人文精神。 新闻史论文:我国抗战新闻史研究的补白之作 新闻史一直是新闻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近代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开始产生并且不断成长。可以说,近代中国的每一重大事件都与新闻事业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国新闻史的系统研究始于戈公振,他的《中国报学史》整理了大量珍贵资料,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此后的史学研究者主体上沿袭戈先生的研究路子,以宏观、系统研究为主,其间北有中国人民大学的方汉奇先生、南有复旦大学的丁淦林先生,两位的扛旗之作是这一类研究的典范。 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史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新闻专业在全国各高校相继设立,新闻史研究者数量大大增加,中国新闻史学研究的成果不再仅集中于几个有代表性的高校。伴随着思想的更开放、思维的更活跃,新闻史学的研究禁区相对减少,尤其是21世纪以来,研究的视野、角度与空间均有了极大的拓展。地方新闻史、城市新闻史、个报新闻史的研究,也愈见丰硕。由靖鸣先生等人撰写的《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的。 抗战初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攻势,加之国民党抗战政策的失误,导致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失守,大半国土沦陷。国民党迁都重庆之后,桂林成了抗战大后方的一座重要城市。这一时期统治桂林的新桂系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为此,大批受战火威胁的学者、文人、知名报人纷纷来到桂林,桂林一跃而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事业极度兴盛之地,新闻事业也活跃其间。长期以来,对桂林抗战时期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是这些研究大多着眼于文学艺术方面,《桂林抗战新闻史》一书正好填补了关于这座抗战名城研究中的空白,对我国地域新闻事业发展的研究同样具有补白意义。 从第一手资料着手,详论活跃于抗战时期的重要报刊与报人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注重从报纸文本和第一手资料开展研究工作,从历史实际出发,研究抗战时期桂林独特的新闻现象,进而论从史出,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与结论,这些观点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 该书共分九章。在书的第一章“绪论”中,作者主要阐释了该书的选题由来以及研究框架,并对桂林新闻事业史及其研究状况进行了论述,同时对当时桂林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对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进行研究,无论如何也避不开新桂系,作为民国时期一支重要的军政派系,无论是前方的战事还是大后方的建设,新桂系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对广西的治理有功,1932年到1936年间,由于新桂系对广西进行了较好的治理,使得广西摆脱了偏远落后省份的面貌;其次是在抗日中的突出表现,尤其是新桂系主要领导人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从而使得新桂系在全国中声望极高,对其不敢小觑。此外,新桂系也试图在政府以及中国共产党之间周旋,以保护并扩大自己的力量。因此,新桂系对待中国共产党明显地有别于政府。虽然身为国民党政府的重要组成力量,新桂系在根本上不希望共产党做大,但为了防范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新桂系也非常注意拉拢共产党,对共产党的政策相对缓和。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等报刊得以在桂林地区相对顺利地发展,与政治上的这种微妙关系有关。因此,专著首先对这一背景作了清晰的介绍与分析,从全书的结构与逻辑上来说,这一部分内容为此后若干章的展开作了非常必要的铺垫。 第二到第六章,《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对桂林抗战时期的几份主要报纸进行了详细研读,总结出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的几个突出特点:这一时期的桂林各家报纸的新闻报道都表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很大程度上追求着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尤其是《大公报》(桂林版)。新记《大公报》在复刊之初就确立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这不仅是《大公报》的办报方针,也是张季鸾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1941年,《大公报》(桂林版)开始出版,依旧坚持“四不”办报方针,重视时效性强、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长篇通讯,将单个小事件放在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提供多元的报道角度,为读者营造丰富的想象空间。其次,桂林各报的言论中心在于抗日救国。民族危亡阶段,各报之间放弃了以往的相互攻讦,一致对外,通力合作,宣传中国抗战必胜,言论极具特色,奠定了军民胜利的信心。第三,由于桂林城内报纸数量众多,也加剧了各报之间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各报积极进行改革,提高报纸质量,并且根据自身特点推行灵活多样的管理制度,提高媒体的运行效率。此外,抗战时期由于大批文人和知名人士来到桂林避难,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桂林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报纸副刊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桂林各报的副刊办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具特色。尤其值得提到的是《救亡日报》(桂林版)。该报副刊得到茅盾、田汉、张天翼等知名作家的投稿,使《救亡日报》(桂林版)的副刊极具文艺气息。 该书的第九章对桂林时期的知名新闻人物进行了研究。抗战时期,范长江、夏衍、徐铸成、胡愈之等人,因为各种原因来到桂林从事新闻工作。从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范长江作为“新闻队伍指挥员”、“新闻理论家”、“社会活动家”进行的种种努力,夏衍为《救亡日报》尽快复刊,开展多元经营拓展生存空间,革新版面提高影响力所付出的一切,也能看到徐铸成作为《大公报》(桂林版)总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以及如何利用言论对国民政府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活动,胡愈之如何撰文呼吁政治民主,如何关注对青年新闻人才的培养,等等。在这些新闻工作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令人敬仰的敬业精神,通过该书的记录留存于中国新闻史。 以研究者应有的理性与客观性,分析国民党党政军系统和民营新闻事业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的撰写者尊重历史,以研究者应有的理性与客观精神,尽可能真实地再现了活跃在彼时彼地的各种政治势力的报纸,避免将该书写成以共产党报刊为主的新闻事业的研究。过去,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中国新闻史研究中对国民党以及中间报刊的研究相对较弱或者做出的评价不够客观。《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重视研究的客观性,并对国民党和新桂系方面报纸以及民间报纸作出客观评价,重点研究了《广西日报》(桂林版)、《扫荡报》(桂林版)、《大公报》(桂林版)的特点,对他们在抗战时期为新闻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做了中肯的评价,这是研究者所应有的一种研究态度,也是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种突破。 史学的研究注重资料的搜集,而资料的爬梳整理则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同时,它也需要研究者具有一种客观与理性的研究力。《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采用了文本考辨的史学研究方法,客观分析了当时媒介运行的情况,并通过梳理史料文本,归纳总结出当时的新闻媒体的发展特点及规律、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新闻思想的形成等。这些资料的搜集与甄别、分析与归纳,呈现了研究者的研究力。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展现了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以及在这个背景下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党派的报刊得以共存于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中,共为抗日救亡竭力的历史画卷。时值今日,当中国政府为推动大陆与台湾两地全面直接实现“三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积极谋求共同繁荣发展之时,回首这段历史,全面客观地审视这段历史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是靖鸣先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抗战时期国共合作背景下桂林新闻事业史研究”的最终成果。靖鸣先生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十几年来他独自撰写或与他人合著了十多本著作,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以前,他曾在广西高校工作近十年,他及他的同仁对广西地区的新闻事业有着学者的关怀与热情,通过这部沉甸甸的研究成果,我们能看到这种关怀与热情。相信这一成果不仅有厚度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相信这部专著的面世,能给后继者的新闻史学研究以借鉴与指导。 新闻史论文:古今中外新闻史上的杰作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在全国解放前夕,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新闻稿。一生写新闻不多,但此文却成了我国新闻史上熠熠生辉的名篇。 1948年,我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揭开了全面战略反攻的序幕。这年7月,刘邓大军攻克襄樊,南阳守敌四面楚歌,更加孤立。10月,指示中原野战军二、六纵队和桐柏、江汉军区部队,将国民党黄维、张淦两兵团牵到南阳以西,中原野战军主力趁机攻占郑州、开封,并逼近徐州。随着黄维、张淦两兵团东返南撤,我军解放南阳的条件完全成熟。11月4日凌晨,在中原野战军的强大攻势下,南阳国民党第十三绥靖区守敌王凌云部弃城仓皇南逃,南阳不战而克。当晚,一直关注中原和南阳战场的,在西柏坡通过电文获悉南阳顺利解放的消息后,欣喜不已,遂奋笔泼墨,为新华社撰写了这篇著名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电讯稿。 这篇新闻有翻云播雨,气吞山河的气势。新闻之气势,是文章之外的功夫。一般文人写文章,情胜于势;而的文章,势胜于情。他站得高,看得远,文章充满硬气、正气。如该文对敌军慌慌张张调兵遣将,妄图围堵我军的描述,及对敌军弃战而逃的刻画,用语不多,却让我们真实地看到,国民党反动派被我军牵着鼻子走的衰败相,从另一个方面显露出我军士气正旺。该文的末尾还这样写道:王凌云“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的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这个断言,肯定而又自信,充满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博大气象,是一个革命家的政治远见的表露。只有成熟的故治家,才能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万钧于文章,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宣传自己的政见。无怪乎有权威人士曾这样评价:是以气势压顶的文章,征服了天下的文人。 这篇报道文字并不长,可有思想含量,“理”说得很明白。站在全国形势发展的高度,分析敌我,总结以往,预测未来。他善于从一点出发谈到全局,又从全局出发评述一点,这样,从事物的联系比较中,把握形势特点,把道理讲得精辟和完美。如,评述到国民党反动派军事上是“全局败坏”“完全孤立”,而我根据地则不断扩大时写道:“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借国民党高级将领之口,道出了我党我军一旦在一地生根,将产生巨大的威力,要是成了“树木”“森林”“枝叶茂盛了”,就更强大了。接下来,他又从康泽的被俘,谈到王凌云的弃城南逃,从当时国内局势与南阳的战局,预测了战争的必然走势,使读者对新闻事实有一个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认识,发挥了新闻中论理的功能。 写新闻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善于用典。酷爱读书,广收博览,读有所得,得而能用。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一生读的书,比终生治学的人还要多。他逝世后,单是从中南海颐年堂的“菊香书屋”里,就清理出书籍9万余册。他从修学中储能,从修学中找“主义”,终成了大学问家。由于他熟悉中国的文史典籍,写文章时就信手拈来,且恰到好处。能从典故中找根据、找方法,增加文章的渲染效果。因此,该文中用典的贴切,是他深厚的功底所致。该文谈到南阳时说,“……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直接从典故中找根据,证明南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现实也是如此。之所以对南阳的历史掌握得那么多,除了博学,他还意识到南阳地理位置特殊,就倍加关注。因为有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也就成了报道南阳最高级别的记者。 本文的结构也有独到之处。该文没有分段,从头到尾,一气呵成。采取这种形式,既是作者写作时文思泉涌的反应,又是根据报道内容的需要,加快新闻节奏的要求。在战争年代,写作和阅读这样重大的事件性新闻,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不能从容不迫,慢条斯理。作者要一口气把信息传播出去,读者要一口气把新闻看完,所以一段下去酣畅淋漓。一段到底有没有层次之分?有。本文的主体部分,就有历史背景,十分重视南阳防地,中原战区敌衰我盛,我党调整策略争取更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已成定局等几层意思。每个层次都可单独立段,只不过为了新闻的阅读效果,作者没有分段罢了。这样的结构,便于说古论今,评判敌我,纲举目张,层层递进,把新闻与历史、现状与未来、军事与政治等,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一起,这样的结构设计,只有文字高手才能做得完美无缺。本文通篇以敌人一个“逃”字开头,又以一个“逃”字煞尾,一个字点明了形势大局,一个字长我志气灭敌人威风,使人读之有味,思之快慰。 在胡乔木《回忆》一书的封面上,曾印有给胡乔木的一封亲笔信,内容为:“请注意写些综合报道,其办法是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如像占领南阳之类去写。”可见,对自己所写的这篇新闻,是比较满意的。时隔几十年后,胡乔木同志在一次同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谈到这篇文章时,高度评价说:“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在古今中外的新闻史上,也没有第二篇,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气派,很精练,把解放战争和中国历史上的掌故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反映了我们当时胜利进军中充满了势如破竹的气派。” 当前,我国新闻界正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重温这一名篇,对倡导尖锐泼辣、生动活泼的文风,仍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新闻史论文:“新闻生态”范式下新闻史研究创新的有益探索 【摘要】新闻史研究要容纳不同流派与做法。《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在具体呈现、穷尽归纳的史料搜集、研读的基础上,以“新闻生态”视角为结构框架,架构了绚丽多彩的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历史图景。专著的最大特色是比较成功地再现了“抗战文化城”的媒介与新闻生态的历史面貌,将桂林抗战新闻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关键词】桂林抗战新闻史;新闻生态;治史精神 地方新闻史和抗战新闻史的研究是我国新闻史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领域。近年来,马艺的《天津新闻传播史纲要》、王绿萍的《四川近代新闻史》、曹立新的《在统制与自由之间:战时重庆新闻史研究(1937-1945)》、张梦新的《杭州新闻史》、蔡罕等的《宁波新闻传播史(1845-2008)》、唐惠虎等的《武汉近代新闻史》、王文科等的《浙江新闻史》及王晓岚的《喉舌之战:抗战中的新闻对垒》等著作不断问世,相关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足见当下中国地方新闻史、抗战新闻史研究的新热度。最近,靖鸣教授和他的团队所著的《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的问世,为地方新闻史、抗战新闻史的研究又加了一把火。该书不仅填补了某些空白,在研究方法上更是可圈可点,值得后学借鉴。作为新闻史研究领域的青年后学,喜见同行兼同事大作的问世。口头的祝贺是必须的,但实惠的是为同行的新作献上“读后感”,让更多的读者能拜读到大作。 一、“新闻生态”视野下的研究致思 中国近现代新闻业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是政治色彩过于浓厚,新闻本位的发育先天不足。新闻业参与了近现代中国的每一起重大事件,并在每一起重大事件的历史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谓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建构者。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势必会影响研究取向。在我国近现代新闻史的书写中,始终存在着如何安排、处理、评价新闻业与政治系统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新闻史学界有两种研究倾向值得警惕。一是夸大政治系统对新闻事业的制约、影响作用,用大量的篇幅描述政治系统,使新闻史沦为政治史、革命史的翻版;二是完全规避政治系统,以所谓的“新闻本位”来书写新闻史。前者常被冠名为“阶级史观”或“宏大叙事”,后者目前基本处于“纸上谈兵”阶段,鲜见有分量的学术专著的问世。历史研究要论从史出,评价要客观公允,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常识。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既不刻意突出新闻事业的历史作用,也不刻意回避政治系统的背景作用,不能为了凸显某个政治派别的新闻事业,而淡化、遮蔽、贬低敌对政治派系的新闻事业。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民国新闻史研究中,“土匪史观”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桂林抗战新闻业是在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环境中所孕育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新闻业态。对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研究,亦存在这个问题。故选取恰当的研究理念、研究路径与编纂方式才有可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由于“消极抵制”国民党、“礼遇”共产党的新桂系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大批受战火威胁的学者、文人、知名报人纷纷来到桂林,桂林一跃成为著名的“抗战文化名城”,文化事业兴盛一时,新闻事业活跃于其中。长期以来,对桂林抗战新闻史的研究虽然一直在进行,也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在研究路径上却鲜有突破,历史叙述、历史评价也鲜有突破“阶级史观”。这可能在于研究者尚未找到契合研究这段新闻史的最佳致思路径。靖鸣和他的团队在“竭泽而渔”式地搜集史料、研读史料的基础上,以媒介生态学中的“新闻生态”为研究视角架构《桂林抗战新闻史》的做法,既巧妙地规避了对各政治派别的新闻事业的历史评价问题,也巧妙地处理了桂林政治生态与新闻生态的关联。这一研究路径独具特色、别具一格,是我国新闻史学研究方法的一个突破。 “媒介生态”(media ecology)的提法最初源于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等纽约学派,他们的努力形成了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媒介生态学(或翻译为媒介环境学)。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是符号、媒介和文化彼此之间的一套复杂的关系,关注的是媒介技术及其所营造的信息环境对人的影响。中国的媒介生态学研究关注的却是“以媒介为有机体,思考社会环境对媒介生存的影响”。[1]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兴起后,有学者将“媒介生态”概念引用到新闻史研究领域,但阐释不多,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生阳海洪,在其博士生导师吴廷俊先生的指导下,发表的题为《探索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基于媒介生态的视角》的博士论文,对媒介生态视角下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作了系统的学理阐释。但真正成功地将“媒介生态”理念运用于新闻史研究的著述至今鲜见,这在于媒介生态系统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它是指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媒介群落构成的内部生态系统及其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构成的具有特征性的结构形态和动态平衡的有机体。这意味着以媒介生态为理论资源,研究特定时空中的媒介生态的变迁,需要海量的史料,尤其是大量档案资料的支撑。《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写作的巧妙之处是,作者在媒介生态的基础上提出了比媒介生态略小,有操作性的新闻生态的概念,并以此作为该书的重要理论支撑。所谓新闻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新闻各个构成要素、新闻之间、新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良性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是实现受众—新闻—政府—社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动态过程”。 在新闻生态的视野下,《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呈现了多个历史面相的新闻媒介的历史景观,而不是教科书中勾勒的以共产党新闻业为主的单一的历史画面。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媒介群落方面,专著既浓墨重彩地论述桂林地区的主要大报,也给予了抗战时期的桂林小报、通讯社、广播电台一定的篇幅。其二,抗战时期桂林大报之间的媒介生态是《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的论述重点,专著用了六章篇幅予以论述,从新桂系、国民党、共产党的微妙的政治生态中详细阐释了各报的报道、言论、副刊、经营管理等层面的新闻生态。对于桂林大报内部新闻生态的论述并非完全按照报道、言论、副刊、经营管理四个层面展开,而是根据各报在这一时期的特点有所侧重。总体而言,新桂系的《广西日报》(桂林版)、共产党领导下的《救亡日报》(桂林版)、《大公报》(桂林版)、国民党军报《扫荡报》(桂林版)基本是按照报纸沿革、新闻报道、言论、副刊、经营管理五个层面展开,《新华日报》在桂只有发行而没有桂林版,专著则着重于该报在桂的翻印与发行、共产党的新闻策略、涉桂报道等方面。具体而言,新桂系的《广西日报》(桂林版)以“救亡图存,推动地方建设”为宣传主旨,注重新桂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报道,其报道不仅与抗战的时代背景联系密切,还兼具广西地方特色;言论的题材、体裁多样,有着独特的言论操作方法;副刊《桂林》《南方》《漓水》特色鲜明,特刊林林总总。共产党的《新华日报》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宣传旨趣,在桂林新闻界发挥了新闻堡垒的作用。专著详细论述了《新华日报》桂林分馆设立、经营与关闭的过程,着重于该报在复杂政治生态中所采取的新闻策略,其报道深刻、全面,形式多样。共产党领导下的、唯一完全依靠市场运作的《救亡日报》(桂林版)以“促进全民族抗日救亡”为旨趣,其报道“超党派”,兼容并蓄、客观公正,文字精辟简练、富有文采,针对性强;其社论继承了中国政治家办报的传统,针砭时弊,纵论国际形势,预见性强;副刊形式多样,亦庄亦谐,深得文艺团体、各界知名人士的关心和帮助;民间大报《大公报》(桂林版)成为桂林地区“区域性抗战舆论重镇”,其新闻专电、特写、通讯和专刊文章配套成龙,有血有肉,其新闻通讯记载详实、黑白分明、显现底蕴,足见大公报人的新闻专业精神;其言论切合时政,独立敢言,深受读者喜爱;副刊《文艺》以抗战宣传为宗旨。国民党军报《扫荡报》(桂林版)除以“战况报道和战争动员见长”外,还善尽报纸的角色提供全球讯息,其战况消息和国际新闻报道在桂林各报中较为出色;副刊栏目多样贴近新闻,且倾向进步,内容充实,文艺性与思想性兼备。不仅如此,专著还详述了《广西日报》(桂林版)、《救亡日报》(桂林版)、《大公报》(桂林版)的经营管理特色:新桂系对《广西日报》(桂林版)采取了“只管人,不管事”的管理策略,这使该报有了相对的独立性,能积极开拓市场,多渠道引进人才,建设新闻采访网;《救亡日报》形成了“内外兼攻”的经营管理理念,既面向社会筹款,也开展多种经营,以扩大营销市场;《大公报》(桂林版)形成了“不私”“不盲”的人才管理模式,既重视报社内部组织机构建设,也重视人才的选择、使用和培养等。其三,历史是人的活动,新闻史亦是新闻人活动的历史。专著单列一章对活跃在桂林抗战新闻界的范长江、徐铸成、胡愈之、俞颂华、莫乃群等著名新闻工作者作了细致的历史勾画。总之,《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详实、细致地再现了“抗战文化城”语境下的新闻产品层面上的桂林抗战史,以及这一历史形成背后的新闻业界的活动简史。 二、史料爬梳剔除的孜孜以求的治史精神 史料是治史的根基,第一手的史料历来被史家所看重,穷尽史料、竭泽而渔更是不少史家的终极梦想。《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是靖鸣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时期国共合作背景下桂林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结项成果。在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下,靖鸣教授组建了十余人的科研团队,他们搜遍广西地区的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并在全国范围内四处搜集相关史料,可谓“竭泽而渔”。靖鸣教授涉猎广泛,对新闻业务、手机媒体、新闻发言人等均有所攻,治史只是他其中的一个爱好。但他的新闻史学文章扎实厚重,令人信服。他对1953年《宜山农民报》事件的研究,让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2010年,我与靖鸣教授同时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相识相知三年来,我更是感受到靖鸣教授对史料孜孜以求的治史精神,他曾多次为没有找到《中央日报》在桂林发行及《中央日报》为何不出版《中央日报》桂林版的相关史料而苦恼。 《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最大的亮点之一是详实完备的史料,但该书不是史料的堆砌,而是经过作者精心加工、巧妙安排的有序、有论、有亮点的力作。专著对《广西日报》(桂林版)、《救亡日报》(桂林版)、《大公报》(桂林版)、《扫荡报》(桂林版)及《工商新闻》《国防周报》《正谊》等报面史料有系统的爬梳与整理,详细呈现了多元、立体、多样的桂林报业的新闻景象,可见作者团队在报面史料的研读、爬梳、提炼、精选中的心力。 历史最迷人的地方是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历史人物的细节。这种细节能以一当十,起到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的作用。有了这些细节,历史不再是干巴巴的报刊出版流水账,历史的复杂性、深刻性,历史人物的多元性亦在这些细节中全面彻底地展现出来。在《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中,这样的细节描述也相当多。如新桂系对《广西日报》(桂林版)“管人不管事”的管理策略,共产党在桂林与国民党报刊紧密合作,《扫荡报》的副刊经常刊登进步人士的文章,其副刊倾向进步等历史细节,突破了很多读者的历史想象;再如共产党领导下的《救亡日报》创刊二周年在抢眼的版面上发表和孙科的题词,记者彭子冈的通讯在重庆发不出,徐铸成便以“重庆航讯”的方式在《大公报》桂林版上刊发等,这些细节意蕴深长、耐人寻味。正是这些细节的大量存在,《桂林抗战新闻史》才摆脱了流于肤浅的概括与规律总结,而显得既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当然,新闻报面资料浩如烟海,档案资料极度缺乏及分布零散的特性,常常会使新闻史研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令人满意之处。《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也有让作者感到遗憾的一些地方,如专著对于桂系、蒋系及共产党在抗战语境下的新闻合作与博弈,对于不同政治立场的新闻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对于桂林地区新闻读者群的特征、阅读行为及阅读效果等方面的论述略显单薄。但这些遗憾不足以遮蔽该书的光辉,反而是后续研究的新起点、新征程。 新闻史研究要创新,要打“深井”,但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以具体呈现、穷尽归纳的方法,在“新闻生态”理念下巧妙架构全书结构、安排各章秩序,错落有致地编纂新闻史实,构建了新闻生态视角下的一幅壮丽多彩、色彩斑斓、多元多样,涵盖日报、小报、通讯社、广播,包容新桂系、共产党、国民党、民营资本等多元报业及著名新闻人物的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宏大历史图景。这个新闻生态的历史图景既考虑到了政治生态与新闻生态的关联,也有中观层面的新闻事业、制度、新闻思想的历史互动,微观层面的报道、言论、副刊、经营管理等的新闻业务生态,更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与历史细节,总之,作者团队比较客观、完整地勾勒了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生态图景,是研究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的补白之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桂林抗战新闻事业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青年后学来说,《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至少有三点启发:一是新闻史研究要重视史料,尤其是第一手史料的挖掘、搜集、研读与整理,任何脱离史料或借助二手资料的创新都不可能走远;二是新闻史研究要走出新闻学的学科藩篱,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拓宽研究思路,实现与传播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话与交流,寻找到契合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提升研究水准;三是“新闻生态”视角下的新闻史研究方法,是适合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研究的有效范式,但并不是唯一范式,目前这个范式尚处在探索、积累的初级阶段,《桂林抗战新闻史》(上、下)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积极的探索,其成功之处值得后学借鉴。因此,对于研究抗战新闻史、广西新闻史、桂林新闻史的学人来说,此书是必备书籍;对于地方新闻史、民国新闻史研究的学人来说,此书也非常值得一读。 编校:张红玲 新闻史论文:浅析影视资料在新闻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作为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外国新闻史》的教学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本文主要从影视资源的来源、分类、选择等方面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氛围,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外国新闻史;课堂教学;影视资料 一、教改背景与教学现状 《外国新闻史》在全国的新闻院校中一直被列为新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历史知识,为学生今后从事实践活动和进一步深造打造专业知识背景。如今,随着新闻人才层次的社会需求加大,专业历史开始面临更高的要求:专业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与普及型的通史教育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也要贴近专业实际,为本科学生从事实践提供背景知识与参考。 笔者基于教学实践,发现当前《外国新闻史》课堂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几种现象:学生方面,虽然名为新闻史,却多在心理上将之归类为理论课,所以一提起新闻史,很多学生会觉得理论课不像业务课那么容易操作,且见效快,因而一些学生常觉得新闻史无用,思想上并不重视;教师方面,因为外国新闻史涉及的国家多,涵盖的内容也多,再加上一些资料难以收集,也常常会有教师抱怨这是一门出力不讨好的课。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以人文素养为导向的专业历史教育,在如今越来越重视操作性与实用性的新闻学教育中,正在面临十分尴尬的处境[1]。 实用目的与人文素养的背离是宏观命题,本文姑且不论。如何将专业历史的教学活化?如何为课堂教学带来“活气”?可能人文科学的导向与社会科学的方法相结合是一条新路。在课堂上使用一些影视资料来改进教学模式,从实际效果来看,至少首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现状。影视资源,尤其是电影作为学科教育的新兴手段,或许能够为改进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讲、教师“满堂灌”的新闻历史教学模式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 二、影视资料的获取和整理 目前笔者引入新闻史课堂的影视资料有以下几种片型: (一)世界历史科教片 这类教学片是权威媒体制作,面向社会,达到普及历史教育的目的。它们通常以全景描述的方式来再现史事,其中往往有珍贵的历史材料,这些资料可以为专业史教师在课堂上对历史背景的叙述做出补充,也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背景知识。如CCTV6系统播放过的《世界历史》,其中对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叙述较为全面、准确,可以作为本科同学回顾相关国家新闻历史时的背景材料使用。 这类影片可以从我院影视资料片库中获得,也可以从土豆、优酷、迅雷等视频网站获得。 这类影片整理起来较为简单,可以直接采用相关内容。 (二)与新闻史相关的故事片 这类影视资料虽然不是历史现象的如实再现,和史实有一定距离,不能完全当作历史知识来学习,但也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课堂教学同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如《公民凯恩》便是对一代报业大王赫斯特生平的影射与反思,同样可以作为深化学生专业认识、提升人文素养的片源。 关于深化专业认识,笔者还带着新闻史研究的主题对部分好莱坞电影进行了整理,其中有不少片段与记者和媒介形象有关。从《超人》、《惊天大阴谋》、《一夜风流》对于记者风流倜傥、扶弱济贫的想象,到《真人秀》、《明日帝国》对于现代传媒垄断集团的深切恐惧,在论述相关内容时,将这些内容运用与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课堂反响。 这类故事片搜寻相对容易,但是要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将之整理成为教学材料。 (三)与新闻史相关的记录片 由新闻工作者参与、制作的影片或电视记录片,它们本身就是新闻史上的著名影像报道,也是珍贵的外国新闻史研究资料。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一类影视资料比较难找,也是笔者未来计划重点进行寻找并整理的: 如爱德华·默罗等人报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的电视纪录片《耻辱的收获》(1960)。该片报道了20世纪60年代移民美国的农场工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是最早的较为优秀的电视纪录片。 如亨利·汉普顿纪录片《瞄准奖品》(1987),公共广播公司制作。该片记录了1954~1965年间的民权行动。 这方面的资料搜寻工作将主要依托我院影视资料库,同时也可以帮助我院影视资料库的进一步建设。 三、影视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方式与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几种片型,由于内容和使用价值上各有不同,它们担负的任务也是不同的。有些资料片和课本内容结合较紧,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随堂放映相关的片断,直接发挥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角”作用。有些资料片则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延伸,可作为辅助教材集中在课前或课后播映,帮助学生了解知识背景[2]。 (一)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影视材料的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历史教学中辅以影视,即通过学科整合,充分利用我院拥有影视资料片库的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曾尝试使用过课前布置观看任务、课后提拱鉴赏资源、课堂播放式等类型的教学方法。 1.课前布置观看式 课前针对本次课的教授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前收看的电影资源。因高校网络资源发达,教师提供一些观看影视的网址,要求学生带着预习的态度与问题在课前观看,上课时进行提问或组织讨论。如讲述美国廉价报刊时代的报业大王威廉赫斯特的生平时,笔者布置了学生事先观看根据其生平改编的著名电影《公民凯恩》,并着重提出了以下问题:“从影片来看,凯恩之死在同时代的美国人心中激起了何种反响?美国公众对于一个垄断报业的资本家的观感如何?你的体会是?”这样的资料运用使得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充满了互动氛围,学生纷纷发言并对此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一位报人的生平,熟悉了对于历史人物的一贯的评价,甚至了解到了更加深入的人物的社会与文化脉络,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系统播放式 即以影视教学手段取代教师的部分现场教学,在这一时段中,学生主要通过影视媒体来获取知识信息。这种影视资源主要是相关的历史教学片,由于新闻专业历史教学事实上是依托于世界历史的了解与掌握之上的,据笔者了解,目前高校本科生对于世界历史的掌握仍局限于高中时期的知识水平,《外国新闻史》课程事实上还承担着为高校学生提升历史知识素养,增加背景知识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入相关的历史教学片。如央视科教频道制作的《世界历史》系列,资料翔实,内容较为权威,可以作为不错的知识背景的补充材料。在讲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外国报刊时,适当地引入相关教学片,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讲述专业知识上,以此显现专业历史教学的特征。 3.课堂播放式 操作方法是将影视教学手段引进课堂,有机结合影视播映与教师讲授,使影视的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三者密切结合,同步进行,真正让影视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程序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影视资料的运用通常是需要教师进行事先的处理的,运用是否得当,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正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地方。 如在讲述美国新闻史时,笔者将《一夜风流》、《罗马假日》、《超人》中出现记者的片段剪辑成了一个完整视频进行播放(这些电影的主人公都是记者),并询问学生:现代记者形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进一步思考:为何会有这种趋同的特征?是什么为记者的形象戴上了光环?在这种促使思考的追问中,学生认真地观看了以往耳熟能详的老电影片段,并由此进行了感官之外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性思考。 以上的三种主要教学方式,较好地促进了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对于教材的把握,促使师生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并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为改进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二)对于新闻专业的本科教学来说,电影不仅仅作为辅助性的教育手段,在辅助教学之外,无疑也会成为媒体素养教育的最好载体之一 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是电影在文化学上为人类提供了新颖的影像思维方式。电影对教育的深层意义,在于电影思维对受教育者理解世界方式的影响。电影思维是特殊的独树一帜的艺术思维。在专业历史教学中的电影,提供的是一种所谓“电影本体”的思维模式; 与单纯的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相比,电影艺术有着明显的优势。它立体、多维、绵延不断;它变化、流传、长久不息;它壮阔,细微,深入心灵,形象层次丰富。电影中有很多主观声音,充满了各类符号和象征,电影影像符号思维的方式,对现代人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相当有效的。 如果从更高更普及的文化创造角度看,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应是使得他们深入了解和掌握“媒体式思维”和“媒体符号象征方式”。影像符号的接触和熟知正是对于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这也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必备的媒介素养之一。电影影像思维的教育,应成为未来专业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一个新方向[3]。 新闻史论文:中国新闻史是中华民族的新闻史 白润生善于自嘲,这一点有些特别。他回忆自己“一生磕头最多”,他形容自己“上大学时老实得近于窝囊”,他评价自己“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他总结自己“没想到能活过古稀”……这位新中国对少数民族新闻研究贡献卓著的长者,对于生活、对于命运,有着毫不讳言的感恩和敬畏,字里行间平实谦和得令人感动。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了一句话:“坚强得像一株芦苇。” 多少年来,白润生保持着“参加一个会写一篇文章;教一门课写一本书”的作风,走到哪里他都不忘“扛稳少数民族新闻研究这面旗帜”。如今,这位40余岁才步入新闻学大门的古稀老人,以惊人的毅力和热情,完成了20余部著作的编著、参编以及百余篇论文的撰写。他并非少数民族,却已然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新闻研究的代名词;他为人不事张扬,却不止一次地苦口疾呼,“不懂得本民族的历史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中国新闻史就是中华民族新闻史”。 “上大学以前,我基本没吃过早点” 白润生的童年颠沛得有些离奇,6年的小学,他先后更换过6所学校。究其原因,用他的话说,“每次‘择校’的标准都是学费要足够的低廉”,“这都是因为时代环境和贫穷造成的”。 “我出生在1939年,祖籍河北省雄县,我基本上是在北京长大的,曾祖、祖辈在北京开过双盛和玉器作坊。我的祖父27岁就去世了,我的父亲4岁没有了父亲,19岁没有了母亲,到他这一代时,家道中落,所谓‘地主兼资本家’的老白家已衰败得一贫如洗。”解放前,白润生的曾祖母去世,作为在农村老家唯一的嫡传男孩,他“戴孝”“磕头”“举幡”“安葬”,送走了曾祖母,他随后就被父亲接到河北保定上起了小学一年级。“我在那儿插班上了一年级,大概到1947年底1948年初,我来到北京,也是为了上学。来京上的第一所小学在花市东大街,名叫穆德小学(穆德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现在叫东花市回民小学,成立于1911年,当时是为了帮助花市大街的贫苦回民子弟能够上学念书,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侯喜瑞先生带领同仁唱搭桌戏,并联合了一些在花市大街做买卖的回民老表共同捐资兴建的),是所回民小学,我在这里插班上的二、三年级。北京刚解放的时候,我又到了花市中三条一家私立学校上四年级,叫敦本小学,一两年前我查阅资料时得知末代皇妃文绣也在这里上过学。这所学校条件是比较简陋的,在一个四合院里,一、二年级一个教室,三、四年级一个教室,属于复式教学。上五年级,转到了公办小学,我考上了坐落在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南边抽分厂胡同的求智小学,在这里又上了半年。五年级的下半学期我又到了汇文中学附属义务小学,这所学校是由汇文中学的学生利用周日和每天下午课后义务教我们,不要学费。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所学校在我五年级结业时就不办了。这时候我又考入公立的江擦胡同小学,总算高小毕业啦。” 白润生接着说:“我小学毕业以后就考上了十一中,这所学校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建的。崇文门外金鱼池一带是穷苦人聚居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解决劳苦大众的民生问题放在了首位,不仅在金鱼池建房修路兴建市政设施,而且把解决劳工子弟教育问题当作大事来抓。十一中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办的。可以说我正是沾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光,才有机会成为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最早的一批学生之一。”1952年至1958年,家境贫寒的白润生在新中国的庇护下,走完了中学6年的求学路程,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的人生观经历了最早的熏陶和洗礼。 “我的中学班主任叫臧怀传,6年中对我的帮助教育最大。初中时臧老师就到过我家家访,对我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那时候我是家里的老大,下边还有两个弟弟(有一个弟弟送给了姑姑,并不再姓白),四个妹妹,全家十来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做文具,就是那种中小学生美术课上用的‘十二色’,勉强维持生活。上大学以前,我基本没吃过早点,有时有点头疼脑热的向家里要上两分钱喝一碗豆浆。在臧老师的帮助下,我初中享受了减免学费,高中又享受了一个月八九块钱的甲等助学金,我还拿回来贴补家用。在潜移默化中我逐步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性质、任务有了初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大救星,这些朴素的情感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里扎下了根。”对于这段过往,白润生心中充满了感念,“十一中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和臧老师现在还保持着联系,后来我为什么热爱教育事业,就是因为看到了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让我认识到了人民教师的崇高和光荣”。 2010年,白润生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60周年校庆之际,以58届毕业生的身份为母校写下了一篇回味深长的《回忆十一中》,在这篇文章中,他列举了诸如数学老师臧家佑、语文老师刘慧义、植物学老师李炳銮、动物学老师刘宾虞等功底扎实、学识渊博、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感念他们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高尚品德。他说:“说到底是十一中培养了我、教育了我,使我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光荣岗位,成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是由国家培养的” 高中毕业后,白润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他至今仍觉得这是天意的安排,想当初,一念之差这位寒门子弟或许就与其后的人生失之交臂了。 “当时家里不让我再上学了,让我工作,好帮助家里。我在结束课程之后就没再看过书,一直在家里干活。后来也不知是谁替我交了报名费,让我考一考试试,我就去了。”让白润生没有想到的是,考试之前一天书都没有翻过的他,在进考场前随意翻看的历史题目,居然生生地出现在考卷上。对于白润生而言,这巧合更像是一种命运的暗示。“考试结束后我没有像其他人盼着早日发榜,早日进入大学校园。我还是该干活就干活,有招工的就去应试。偏偏就在这个时候等来了录取通知书,我被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了。这真是天意!” 1958年,白润生的大学生涯正式拉开了序幕,而对于报考师范学院的理由,他的回答流露着一些时代的共性:“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上师范不交学费,管吃管住;像我这样的贫困生,学校还发给一年四季的服装,每月都发助学金。再一个更重要的原因:6年的中学生活,早已使我认识到了做人民教师的光荣。” 回忆到这里,白润生越发心怀感恩:“上大学以后春夏秋冬的衣服,学校都发给我了,还给我每月4块钱的补助。那时候在学校吃饭不要钱,我终于可以吃上早点了,馒头、米饭、花卷、包子,各式各样的糕点、美味佳肴,什么都有,我觉得像是到了天堂。有时候想想家里正吃什么,父亲母亲正吃什么,心里头不是滋味。总之,我是由国家一手培养的,我感激党给了我读书深造的机会。” 大学期间,白润生把省吃俭用挤出来的零花钱都用在了买书上,“在师范学院读书的时候,我就是逛书店多,一开始不买书只看书,后来有了助学金,省下的钱就买。我毕业的时候装了一箱子的书,都是省吃俭用买来的”。那个时候,花市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了这位勤奋憨厚的小伙子,在那个家徒四壁、窝头咸菜的年代,逛书店、买书、读书成为白润生最幸福的生活片段,也造就了他笃守至今的喜好。“有一次我买了一本《康熙字典》,托着就回家了,走到门道恰好碰见了我的母亲和街坊,我母亲跟旁人说,‘我儿子就喜欢这个’。所以说,读书、教书、写书,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有人说‘读书无用’,但我觉得读书应该是很有用的。书读得精、读得好了,那就一定会有用的,而且会有大用处。” 如今,白润生在北京的家中还有满满一书柜当年在师范学院求学时买下的藏书,这些几乎是从牙缝中省出来的书卷已然是老一代知识分子心中最珍贵的记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那泛黄尘封的书页不仅浓缩了白润生清苦拮据步履蹒跚的过往年华,更像是一枚无形的印章,烙刻且印证了他与未来人生的庄重约定。 “搞新闻学,我是末路出家” 1962年,从北京师范学院毕业后,白润生被分配到了新建校的北京107中学担任初中语文老师,直到1978年经同事推荐,调到工人日报社担任编辑。“我这位同事原来是从全国总工会下放的,岁数比我大,他知道我以前写过一本《文言虚字》,在大学时与同学们一起编过一本《工矿歌谣》。在一次聊天中,他说介绍我去工人日报,那个时候《工人日报》刚复刊,需要人,经过报社一番考察,我被调入工人日报社。”尽管报社的工作不像在学校那样自由,但白润生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的节奏,他觉得这份工作不错,在这儿学到了不少写作知识。只是没有想到仅仅一年后,他的人生轨迹再次悄然发生了转变。 “我在107中学的一位同事的爱人当时在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任教,他是从他爱人那儿听说了我在中学时讲课、做学问的情况,有一次见面,大概是春节老同事相互拜年,他就对我说,让我去民族学院教课。实际上当时就是聊天,没料到1979年,我就正式调入中央民族学院汉语系担任写作课教师。”刚进入民院的白润生对大学教师的岗位充满了崇敬,他说:“大学里藏龙卧虎,著书立说谈何容易,我调入民院后首先问人家我能当讲师吗?对我来说,当教授那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 从中学教师到报社编辑再到大学教师,此时的白润生早已挥别青春进入了不惑之年,“这是什么概念呢?人过四十天过午,40岁是最鼎盛的时候,就像太阳当空照,40岁以后太阳就该慢慢往下落了。现在想来,我在40岁的时候都还不知道新闻史是什么意思,总之稀里糊涂的,对于新闻学还什么都不知道”。 1983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举办教师进修班,曾在报社工作过的白润生被正在筹建新闻专业的民族学院汉语系派去进修。“我到人民大学进修了一年,学新闻史、新闻理论,主要是进修中国新闻事业史,师从方汉奇、陈业劭两位著名教授。我那时候是班长,因为班上我岁数最大,时年45岁,所以人家说我半路出家,我说是末路出家。”为了学好新闻学,白润生下足了功夫,“为了学懂学好这门课程,我除了认真听课和学习外,还利用课余时间,时常造访方先生。从北大,再到人大林园,直到现在的宜园,他的几个住所,我都不止一次地叨扰,请他指点。从新闻学的ABC问起,从ABC学起。在方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我终于一步步迈进了新闻学的学术殿堂”。 198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央民族学院创办了学制四年的新闻专业,由汉语言文学系(后曾改名中国汉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领导。从人民大学进修回来的白润生就此投入了中央民族学院新闻专业的创建,成为新闻专业仅有的两名教师中的一员。白润生坦言,正是在人大进修班的经历让他不仅接受了新闻学的启蒙教育,更让他在方汉奇先生的点拨下,决定把少数民族新闻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1984年我回来讲课,一开始讲的是新闻事业概论,不是新闻史,那时候还没有开这门课,第二年才开中国新闻史的课。讲什么呢,我还没有备好课,没东西可讲啊,就让人民大学的谷长岭老师代课。当时来这儿念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他们将来需要回到民族地区工作,但我发现新闻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没有一门是有关民族的,我读过的那么多新闻史书中也没看见哪本写少数民族,我觉得这是不完整、不科学的。不懂得本民族的历史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中国新闻史就应该是中华民族新闻史。” 正是在这样的反思和感召下,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填补这块空白,年近半百的白润生开始了他在民族新闻学领域“末路出家”的艰辛跋涉,“要有少数民族的新闻史,这说得容易,但你往哪儿搜集材料去?没有啊,太不好找啦”。 “‘少数民族没有新闻’,这句话对我是激励” 史料搜集的过程是艰难的,白润生把这个过程比喻为“寻找散落民间的珍珠”。“确实是珍珠,很珍贵,但你拿不到,至少不容易拿到。因为很多少数民族新闻史料都在边远地区,由于经历了战乱、‘’,当地又缺乏保存史料的意识,所以损失都很大。”为了挖掘民族新闻史的一手资料,白润生没少费过功夫,“有时候开学术会议,凡是见到从民族地区来的人,我就会向人家要点材料。即使是‘口述历史’,也要将其挖掘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掏’;因为当时没有科研经费,就直接给民族地区的报社发信要材料,这就是所谓的‘讨’。但是追着人家‘讨’,人家也不一定给,发出去的信给我回复的也不到30%。这些史料太有限了,说实话有时候连一篇文章都很难组成”。 白润生回忆说,当年刚开始从事民族新闻研究时,有人对他说“少数民族没有新闻”,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确实搞不出东西来,没有东西,人家跟我说这个,也不能怨人家,但我觉得这句话对我不是打击,反而是一种激励。” 不仅是民族新闻的史料很难搜集,对于如何带好新招的研究生,白润生也曾经一筹莫展。“我48岁当的副教授,后来要带‘当代民族报刊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我开专业课的时候就只好跟我的两个研究生说‘我没东西可讲,最多给你们讲讲新疆内蒙古’。话虽这样说,但不能真不做准备,就这样,我和两个研究生开始了书稿的筹划,我拟大纲,写讲义,他们誊抄,这就是后来出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对于这一段历史,在一篇采访白润生的文章中曾经这样描述:“从此民族大学的教室、图书馆、资料室、窗边林下就多了一大二小三个求索的身影。三年后,两个学生写了两篇有价值的论文,白润生出了一本有影响的专著。这本书在民族地区被奉为圭臬,并先后两次获部委级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亲历个中冷暖的人又如何领受这寥寥几笔间勾勒的是怎样的一种清苦,怎样的一种执着,怎样的一种坚守。 白润生说:“那时候文章写得不好,这不是谦虚,一是资料很少,二是怎么写也不知道,就有什么写什么,研究也不是很深入。当然,不是说就没有研究,一点没有恐怕也出不来专著,但关键我觉得得有史料,得把史料保存住,否则你自己也没法往下研究。” 然而,除了史料搜集的艰难,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另一个特殊性还在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屏障。“我在主编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最终成果之一《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的时候,有人交来厚厚一本关于朝鲜族新闻史的稿子,全都是朝鲜文。我就找朝鲜语言文学系的领导、研究生给我翻译。中央民族大学这方面的人才很多,不仅是精通,有些老师在国际上都很有名,他们也很愿意帮忙。这也是我说的,研究少数民族新闻学时遇到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即所谓‘就地取材’。但问题是,翻译完之后还存在一个问题:翻译的差异和核实。”白润生耐心地举出例子,“比如说有一本少数民族期刊,有资料把它写作《蓓蕾》,此时把它译成《花骨朵》,到底应译作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核实查对,这方面的工作甚至比请人翻译还难。” 就是在这种困难下,白润生一步一叩首地完成了大量少数民族新闻史料的翻译、梳理和研究工作,先后独著或以第一作者与人合作出版了14部书,其中最薄的近10万字,最厚的多达90万字。当年那句“少数民族没有新闻”的说法,早已在少数民族新闻学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白润生的书很少用“著”,大多都是冠以“编著”。对于此,他总结道:“把他人的‘史料’拿过来写到自己的著作中,无疑,这属于‘编’;从众多的史料中分析研究提炼的观点,则属于个人的研究成果,应该称‘著’。我主编的几部书并非没有‘著’,但‘编’也好‘著’也罢,即便对别人的文章修改加工得面目全非,也不能在人家的文章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对于这些研究成果,白润生很慎重地说道:“史学著作是对过去实践的总结与概括。这种‘总结’与‘概括’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以史料为依据’,只有这样,新闻史才能弥足珍贵,才能指导实践。” “我的成果大部分是60岁以后问世的” 回顾已走过的新闻学术旅程,白润生感慨颇丰。“我1983年入门,1984年进修班结业后登台讲新闻学的课程,1985年开始形成了要从事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的设想,直到1988年我的那篇《先秦时期兄弟民族的新闻与新闻传播》(《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在学报上发表,标志了我研究少数民族新闻史的开始。1994年,我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出版,这是一本在国内出版最早的关于少数民族新闻史的专著之一,在学界和社会上都有较高的评价。1996年我评上了教授,也正是在这前后,开始有人写我的专访了,包括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文化报等都有记者找到我。1998年我在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新闻通史纲要》,宁树藩教授专门写信给我评价说:‘颇有见解,深表同意。’此后我又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民族新闻史研究的论著,我是2002年6月26日正式退休的,当时已经63岁了,可以说,我的成果大部分都是在60岁以后出来的。”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有学者曾经根据16世纪到20世纪知识分子的学术生产力与学术年龄比照进行过抽样研究,结果发现500多年以来,知识分子们发表重要学术著作的平均年龄大约在35~50岁之间,并且越往后越趋于年轻化。而对于白润生而言,他似乎是一个特例。2005年,白润生的《中国新闻通史纲要(修订本)》获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史教学内容改革成果”二等奖;2010年,他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获第二届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11年,《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2013年,由白润生主持的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文的新闻事业研究》最终成果之一《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调查报告》又荣获了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白润生笑道:“这些成果要是在我在职的时候获得,至少可以评上几级教授了。但我退休时教授还没有分四级评定的制度,现在看来我就是最末等的教授了。” 2012年7月,白润生送走了3位关门弟子,彻底结束了钟爱的教学生涯,他说自己非常庆幸,因为真的响应了当年党和国家向他们这一代人发出的号召——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白润生说,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并非真的可以“一身轻”,他表示自己“依旧孜孜以求,不断用知识和实践来丰富生活、滋养灵魂”。“不是为了评职称,也不是为了要名利。为了学术,为了学科建设,为了发展这门学科,我的目的很纯正,这是我的责任。有一次我到云南红河学院参加第三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没想到我这个忝列末位的教授居然赢得了潮水般的掌声,‘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有人说我的贡献和我的回报并不一致,但是我没有怨言,因为付出是应该的。我何尝不知道退休后出版多少著作也不能晋级当先进工作者呢?但我认为,‘道义至尊,真情最美,正直可贵,奉献崇高’,心理上的平衡比物质上的或其他外来的平衡更可贵。” “民族新闻学的发展急需人才梯队” 白润生在20余年的民族新闻史研究生涯中,总共培养了硕士研究生整整60人,他们中有锡伯族、土家族、布依族、回族、彝族、瑶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满族、汉族等等,绝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而这样的规模和贡献,在整个新中国新闻教育史上都是比较特殊的。白润生说,学术研究就是要“求异”,不能“求同”,就是要创新,要有创见。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得有思辨能力,要能够独立思考。“年轻人必须自己掌握了这门学问,才算真正有力量,真才实学、内外一致,这样的人才是有价值的。” 对于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问题,白润生不无忧虑,“新闻传播学本来就是一个小学科,民族新闻学更小,它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就是因为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没有形成梯队。事实上,目前国内从事民族新闻学研究的知名教授、专家也不是没有,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张燕(藏名益西拉姆),西藏民族学院的周德仓,大连民族学院的于凤静等等,但是毕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梯队。有一次我去新疆开会,一位老师就对我说,‘白老师,您都干到这份上了,得有接班人啊’。实际上,要真正把学科发展起来,还得靠人才培养。” 正如白润生所考虑的,中国的民族新闻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1939年,新疆日报社举办了3期新闻技术训练班;1956年,拉萨木汝林卡(今拉萨一中)开班了3个班的新闻训练班;1965年,由西藏日报社举办,中央民族学院代培的新闻训练班共培养了47名学员,这些都是我国民族新闻教育的雏形。而比较正规的民族新闻教育还要从1953年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和1961年中央民族学院新闻研究班的开办算起,直到1984年中央民族学院新闻专业的成立,民族新闻教育的发展才开始蹒跚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民族新闻传播学的建立拓宽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但时至今日,其自身的学科基础仍然比较薄弱。 “第一,我们的学科还没有真正独立,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少有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办学的;第二,我们的学科还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虽然现在有一个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但是如何把大家的力量集中起来,如何进一步培养和发展,还是一个问题。少数民族新闻史研究人才的断层,是目前最大的难题。”聊到这里,白润生似乎有些无奈,“我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比没退休前更忙,这半年来先后到了青海、黑龙江(还去了一次俄罗斯)、内蒙古、新疆、南京,有些科学研究,我只能自己去干,没有博士生,派不出别人来,这不是什么好事。目前国内所有的民族院校都没有少数民族新闻学的博士点,所以说民族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还是任重道远,不那么容易。” 今年74岁的白润生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他说自己的身体是“逆向发展”:年轻时未老先衰,老了却老当益壮。访谈末了时,他感慨道:“我们这代人确实是党怎么说就怎么做,老老实实听党的话,老老实实按照国家的要求去办。国家的发展必须得靠年轻人,所以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去追求过往云烟的虚浮名利,得把青春真正献给自己的国家。” 从贫穷凋敝的旧中国一路走来,白润生可谓遍尝了生活的磨砺和苦头,然而透过他对过往的回溯,苦难似乎不是回忆的主题,相反,却满是遍布人生的惊喜、感恩和知足。就像他在少数民族新闻史这片无穷广袤却相对偏僻的园地中勤勉、高产与乐此不疲的坚守,相信在中国新闻学术史的集体记忆与书写中,那张属于白润生的画像,纵然平实、谦谨,却终将不会被忘却、不可被绕过。 新闻史论文: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新闻史教学探讨 摘 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自中国新闻教育开创之始,就已有相关的新闻史课程。但现今新闻传播史课程却成为让学生生厌而疲倦的课程,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应建构不同范式下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内容框架,拓宽学生社会文化视野;以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新闻人物、事件为核心的专题式情境教学,加深学生社会文化认识。 关键词 中国新闻传播史 教学 社会文化 情境教学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各大学新闻院系的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课,自中国新闻教育开始创办之始,就已有相关的新闻史课程的教学。戈公振的新闻史教学及其在教学基础上的专著《中国报学史》,成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史教学初步确立的标志。迄今已近百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与研究成果丰硕。 但笔者在近几年的中国新闻史教学中,愈来愈感到诸多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基本上是依循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线索进行叙述。当然这一叙述的范式能清晰抓住中国近现代新闻史的脉络,而在具体教学中,若完全遵循这一线索讲述,课堂大多流于平淡乏味,一则学生觉得与自己熟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似曾相识,缺乏新鲜感;二则条线的叙述也使教学内容缺乏血肉感,不够丰满。怎样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下来关注新闻传播事业在宏大社会背景下的历史进程。 1 建构不同“范式”下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内容框架,拓宽学生社会文化视野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并阐述的,他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就是范式。①中国史学研究与范式结合,现存两种主流范式——革命叙事与现代化叙事,还有一种今年来兴起的民族国家范式。在中国新闻史的叙事中,同样存在着这几种范式的影响,但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革命范式的中国新闻史叙事。 中国近代史的革命范式在20世纪50年代基本定型,这种范式以两大基本矛盾为核心来建构中国近现代史,抓住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但难免将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单一化,新闻人物简单化。而这一范式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的叙述当中,也占据主流地位。大多数的中国新闻史传播特别是近现代部分的叙述,也以革命斗争为主线。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事业传播史》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丁淦林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等,是目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通用的主要教材。在这些教材中,新闻事业史的叙述主要以革命战争为节点,如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等,革命战争成为新闻传播史叙述的主线。 在课堂教学中,若以革命战争为主线来讲述新闻传播史,学生因在高中时期经历了这种线索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记忆,虽主要讲述新闻事业变迁历史,但因历史基本主线一样,学生仍会感到重复与单调,难以提起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打破一种范式的新闻传播史内容框架,尝试建构多种范式下的近现代中国新闻传播史内容框架。 在讲授、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史时,打破单一革命范式的叙述,以现代化范式来叙述与评价这一时期的新闻人物与新闻事件。而其中《新民丛报》与《民报》关于“改良”或“革命”的论争,传统革命范式的叙述则是阐述了两报围绕改良或革命的论争,最后改革派的《民报》在论战中获胜。但历史都是多维度的,以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来看,当时改良派尤其是梁启超的改良思想、立宪主张在当时亦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拘泥于论争本身,而是拓展到那一时期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去探究事件背后的纷繁而多变的历史。 另外,自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三十余年间的新闻传播事业史,革命范式的叙述主要关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报业,而往往不太关注当时国民党报业及民间报业。而若从民族国家范式考量,这三十余年间的现代媒介在建构民族国家历史上的意义不容忽视,因此不管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报业、国民党报业或民间报业,在塑造国家主义意识形态上可谓功不可没,学者李彬就从民族国家的角度将这三十年的新闻历程归结为一部“三国演义”。②因此,这一时期新闻事业的教学也应在精彩纷呈的民国时期新闻人和事中展开。 2 以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新闻人物、事件为核心的专题式情境教学,加深学生社会文化认识 新闻传播史是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多彩,有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范成江等新闻人物,也有许多重要的新闻事件,以及《大公报》、《申报》、《良友》等成功的报业,但囿于中国新闻史授课的学时数,(大多数新闻院系都只有一学期32或48的授课学时),而且多数教材也受篇幅的限制,对一些重要的报业及新闻人只是概要叙述未能详细展开。纲要式的叙述难以激起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基于以上认识,在课堂教学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新闻人与报业单列出来作为学生讨论的专题,是提高学生兴趣及深化社会文化认识的有效方式。如梁启超专题、1930年代的新闻传播是近现代中国新闻传播史我们重点选取的两个专题。 梁启超,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启蒙家。他在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发挥了第一启蒙家的作用,他的办报经历及在报刊刊载的大量政论文章在其中功不可没。从梁启超个人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③因此,对于梁启超这个专题的教学,首先推荐学生阅读谢玺章著的《梁启超传》一书,并结合观看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的专题节目《回望梁启超》,让学生对梁启超的政治及办报活动和思想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结合《文人论政》一书引导学生阅读并进行思考:中国文人政论报刊的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等问题。以梁启超为核心,从社会文化的层面观照了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多个方面。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及思考中,也自然地将新闻人及新闻事件置于宏大的历史社会大背景中去分析,逐渐认识到每一段历史时期的人和事都不是孤立的,都应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境去认识。 如果说梁启超专题是以一个人的历史来牵动一个时代,那么另一个专题“1930年代的新闻传播”则是由一个时代来牵引出一个个精彩的新闻人物与新闻事件。1930年代前后十年(1927-1937)被称为民国时期的“黄金时期”,这十年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一定成就,新闻出版系统如报纸、广播、杂志都在这一时期都迅速发展并兴盛起来。④该专题对学生的要求不同于梁启超专题,它是开放式的,没有指定阅读的书籍或观看的视频,而是由学生在了解1930年代的时代背景之后,找寻自己有兴趣的新闻人物和故事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与讨论。结果发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学生找寻的1930年代新闻人和新闻事件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生在图书馆民国时期数据库中搜寻到民国报刊,从《广州民国日报》的查阅中大量知识分子的参编辑与投稿,联想到要去探寻当时知识分子与媒介之间的关联,这是学生社会历史认识的提升,不局限于寻找史料,而能从史料中有思辨性的认识与思考,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们新闻传播史学习中需要培养的学生的思辨思维,非固化地去记忆单个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能联系前后的社会历史背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以上两个有代表性的专题教学,梁启超专题将个体人物融入到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深入讨论,“1930年代的新闻传播”专题则是从大的社会背景出发去找寻个体人物和事件,两个不同的面向,但都透过社会文化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新闻传播史的深入理解与思考。 3 思考与结语 新闻传播的历史与人类社会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中,避免知识灌输、线性的教学模式,不再只强化学生对新闻知识的记忆。让学生在新闻史的学习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兴趣地去自主学习并思考。这应该成为新闻传播史教学追求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授课的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良性互动。 我们以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上的社会文化视野的拓展,通过专题讨论与学习深入社会历史的认识,都只是初步的尝试。虽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都颇有触动与收益,课堂效果有一定改善。但中国新闻传播史作为一门让现今很多学生无奈而疲倦的课程,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确实需要重新思考,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新闻史论文:试论《大公报》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摘 要】《大公报》自创刊以来,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不止由于其为民族解放和独立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更因为它关注新闻本质的专业精神。一份《大公报》留给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许多可借鉴的瑰宝,受人传颂。 【关键词】《大公报》 四不方针 爱国抗战 人才培养 《大公报》自1902年创刊至今,历经百余年沧桑巨变,依然活跃在中国报界。1926年9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以“新记”名义接办《大公报》,并逐渐使她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报刊之一。从复刊后销售不足2000份,短短5年时间,日销量就高达50000份。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评价说:“《大公报》的100年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这份历经百年而不衰的报纸,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四不方针”尊重新闻客观性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登载了张季鸾的《本社同人志趣》一文,奠定了她“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精神。“四不方针”不仅更加深刻地解释了“大公”的含义,还明确体现了对新闻客观性的尊重。胡适在1931年5月《大公报》发行第10000号时发表题为《后生可畏》的评论,称其“安然当得起‘中国最好的报纸’的荣誉。”胡适这样说的原因,就在于《大公报》坚持了两个底线:登载确实的消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 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两类报纸分别是商业性报纸和政治性报纸。纯粹的商业性报纸片面注重发行量,忽视了报纸本身的思想和责任,没有对社会起到舆论监督、上传下达的作用,无法维护劳苦大众的利益,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纯粹的政治性报纸旨在宣传其代表政党的利益,无论是早期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宗教类报纸,还是中国先进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所办的报纸,都是为了维护社会上层利益,终沦为宣传工具。但《大公报》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特别是在新记《大公报》时期,在“四不方针”的指导下,她从经济上看是商业性报纸,自负盈亏,靠报纸的销售额和广告收益维持报馆的经营;从内容上看是政治性报纸,坚持“文人办报”、“文人论政”的原则。正是这种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高度的独立,才使《大公报》能一直围绕着“大公”的立场不偏离,并主张报纸是公共空间,是天下公器,不代表一人一派的利益,要站在人民和国家的立场上,领导和凝聚国人。 “四不方针”从根本上维护了新闻的客观性,坚持“四不方针”就杜绝了主观臆断的不实报道。“不党”不是不谈论政治,不关心国事,而是单纯地站在公民的立场上发表意见,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没有成见,没有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从中立的角度,以利于国人的方式来言政治,就与商业性报纸有了根本上的区别;“不卖”就是“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不接受政治方面的入股投资。政治性的报纸受到政党的扶持,难免受到政党思想的影响,从而丧失了报纸客观、自由的报道形式。划清与政党经济上的利益,维护了新闻事实的客观性,保存了“天下公器”的精神;“不私”,只为成为公众喉舌服务,不谋取一己私利,面向全国,服务国人,起到上下沟通的作用。使百姓了解国家上层大事,让决策层了解百姓疾苦,客观、公正地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维护自身权益;“不盲”以不愿陷于盲从、盲信、盲动、盲争为根本,不放弃报纸的社会责任,发表深入、独到的见解和评论,不盲目发表意见,重视多元化的意见,以“不党、不卖、不私”为立场定位,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二、“国家至上”,爱国抗战 在《大公报》百余年的历史中,抗日战争时期的影响最大。因为她坚持“四不方针”,坚持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坚持在报道中尊重新闻的客观性,时刻把国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面、理性地向国民剖析日本在华的恶劣行径,成为中国人民了解国恨家仇的重要窗口,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办报早期,她反对沙俄军队强占辽东半岛、觊觎东北地区铁路权,她反对日本当局强迫中国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19年,胡政之作为唯一的中国记者采访了巴黎和会,以中国人的视角,记录下当时中国外交的无能。抗日战争时期,新记《大公报》更是在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领导下,用铿锵有力的社论表现着坚决的毫不动摇的抗日态度。王芸生广泛搜集资料,刊发文章,开设了《中日关系六十年》栏目,对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觊觎中国、侵犯中国的历史作了深入的剖析。 1931年9月18日凌晨,《大公报》最早刊登了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昨夜十一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城内炮声突起,居民颇感不安。”虽在抗战初期,出于对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和形式的分析,她反对立即开战,但这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她强调的是“明耻教战”,是要先让国人对战争有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但当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大公报》坚定地主张奋起抗战,要“和日阀撕拼”,“不胜不止”。她以“天下公器”为己任,站在人民和国家的立场上,领导和凝聚国人,将负责任的大报形象,展示在国人面前。 《大公报》的爱国行为远不止坚决的抗战态度,更有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哀鸣。1942年河南大旱闹灾荒,数以万计的灾民饿殍遍野,只得举家逃难,靠树皮、野草营生。王芸生在读完记者张高峰写的通讯《豫灾实录》后情绪激昂,写下《看重庆,念中原》的社评。他在社评中回忆了杜甫《石壕吏》中所描述的悲惨景象,与当时河南的灾情相呼应:灾民卖田卖人去逃荒,却仍被苛捐杂税所纠缠。号召重庆人民向灾区捐款捐物,表现出“本报愿意尽收转之劳”的大报姿态。事实充分,言辞恳切,文章一出,便洛阳纸贵,人们都为河南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所动容。可是对这“家难”的评论却激怒了,令《大公报》“停刊三日”。可也正是这敢直言、负责任的大报形象,才配得起“大公”之名,才是她坚持“四不方针”的具体写照。 三、关注新闻人才培养 曾总结过《大公报》的历史贡献,他指出一是爱国抗战,二是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很多的人才。英敛之、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徐铸成、范长江等等这些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都有在《大公报》的工作经历。 《大公报》之所以能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与她秉持“四不方针”,主张“文人论政”的作风是息息相关的。她珍惜报馆的声誉,坚持高格调,有政治担当。不仅靠鲜明的观点立场来赢得观众,更勇于评论政治,勇于为天下先。拥有深厚民族情感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以“解天下之忧”为己任,真正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伦理道德,用手中的笔杆捍卫了自己公众喉舌的地位。 留日接受过资本主义教育的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对报馆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吴鼎昌一人筹措报馆资金,胡政之、张季鸾以劳力入股。吴鼎昌担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三人共同负责社论的编辑,根据事实商榷最终编写方案,若三人意见出现分歧,则以张季鸾为主。如此制衡、民主的个人分工工作模式,对旧中国传统封建形式的报馆运行模式是很大的挑战。一心想要冲破封建旧枷锁的中国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能力,到编辑部接受训练,从底层做起,逐渐成为报社的经理、副经理等骨干力量,民主化经营的理念逐渐渗透到报馆的每个角落。 知人善任,体恤员工是《大公报》培养众多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作为报馆经营者的胡政之和张季鸾,本身就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的优秀人才。胡政之是新闻工作的全才,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和搜集新闻线索的能力,采访过许多重大战役,对报纸的采编工作十分了解。张季鸾从很早就开始办报,曾在多家报纸担任主笔,虽年幼口吃,体弱多病,但“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次,管理者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茶叶铺学徒出身的王芸生,因为1929年和张季鸾打笔仗,受到了张的注意,并亲自接到报馆入职。当时还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范长江,由于经常在报纸上刊发文章,又在1934年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地质学会学术讨论会的情况,受到胡政之的赏识,逐渐进入《大公报》工作,刊登成名作品《中国的西北角》。每个新加入的记者,报馆会要求他们全面发展,掌握编辑、经营上的多项工作,给予他们完全的信任。第三,管理者不但培养人才,更懂得保护人才。当报道文章出现问题,政府官员怪罪下来,胡政之一律以“他是我们的人,文章在我们报纸刊载,一概由我负责”回答,首当其冲。避免让记者受到伤害的同时,也聚拢了人心,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深入挖掘事实真相。第四,根据贡献安排工作,看重人才的实际效用,关心记者生活,防止人才流失。记者因家庭情况在外接揽工作时,报馆并不深究,而是看重人才的能力,增加报酬,留住了优秀的人才。对工作出色的人能过破格擢升,增加收入;对工作懒散、不称职的员工,立即解聘,肃清记者队伍。正是如此严谨的人才培养传统,才能使《大公报》百年来生生不息,人才济济。 《大公报》1941年5月荣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优秀奖。1980年被联合国推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三份中文报纸之一。2001年获得香港2000年新闻大奖和写作与版面设计冠军。一个多世纪以来,《大公报》以其“大”、“公”形象,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独树一帜,标志着中国报业经营走向成熟,是中国报刊新闻发展的缩影。虽然现在对她的局限性还存有争议,但我们不能忽略一点:在当时狭隘、混乱的中国社会中,《大公报》坚持独立的形象给中国新闻界、甚至中华民族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将自家报馆管理好,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口碑,才不至于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责编:叶水茂 新闻史论文:突破口在哪里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赵玉明教授。他就我国新闻史的研究以及中国新闻史学会的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研究新闻史的现实意义 记者:当前,新闻传播业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重业务、轻历史”的倾向,新闻传播业界也有少数同志对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不够重视,您能否谈一下新闻传播史学研究与新闻业务的关系? 赵玉明:简单地说,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未来。有了历史,研究现状就有了深度。人类从来都很重视研究自身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认真研习历史,才能真正懂得天下兴亡的规律,才能了解所从事行业的发展趋势、盈缩进退、成败得失。同样,要真正懂得新闻事业,也必须研习它的历史。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只有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才能更好地把握新闻传播业的规律,并以此指导当今的新闻实践。作为一个新闻传播从业人员,要想在实践中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素质的培养,对本专业、本行业的历史与现状,经验和教训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重视学习和研究这种规律,否则充其量只是个新闻工匠,而不是个有眼光、有作为的新闻活动家。而要真正懂得新闻事业的自身规律,必定离不开对新闻事业史的学习和研究。 新闻传播史主要研究国内外新闻传播业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我国新闻事业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外国新闻传播业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十分发达。不论过去或现在,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它们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思索的教训,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新闻传播也越来越国际化。我们必须加强对国内外新闻史的研究,推动新闻事业的深化改革,促进新闻传播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所以,加强新闻传播史学的研究,不仅有其长远的意义,而且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您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已经40多年了,作为一个为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工作了近半个世纪的老教授、老领导,您对当前我国新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有何建议? 赵玉明:我1959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来到新创办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教,其间还曾担任过一段分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院长。回首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切身体会到党对教育、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对新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我认为应该适应这个时展的需要,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 新闻人才的培养还要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其中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也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素质。只有提高了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新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新闻工作者要及时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新思想、新问题,不但要仔细观察,更要敏锐捕捉,快速反应。现在的年轻人成长环境都差不多,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而要想干好新闻工作,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不怕艰苦深入实际的本领。 新闻史学的研究应力求创新 记者: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如火如荼,新闻传播史学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您认为未来我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突破? 赵玉明:我想当前新闻传播史学的研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重视研究断代史、专题史。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不外乎通史、断代史、专题史等几个方面。其中,断代史、专题史的研究是通史写作的基础,没有断代史和个案的扎实研究,通史的研究就会很吃力。所以我希望有志于从事新闻传播史学研究的中青年学者能够在断代史和专题史的研究上下更大力气,取得更多成果。须知“学林探索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 第二是要重视挖掘新史料、新思路。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缺乏丰富的第一手史料,很难进行史学的研究,更谈不上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里我要强调重视新闻(报刊)志的编篆和利用。要提到“志”的作用,史书与志书同源异体、各有特点:志横史纵、志近史远、志详史略、志繁史简。有人认为,“志书是空间史学,史书是时间史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志书是史学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础。新闻史学研究者应有“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精神,充分利用好志书资料,以志证史、以志补史、以志正史。 第三是新闻传播史学的研究应力求创新。创新要有理论指导。因此首先是重视学习新理论、新观点。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还应重温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有关史学研究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论述,同时还要关注现实,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向实践学习,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准确地提炼新观点,概括新经验,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服务。 从无到有是创新,从有到优也是创新,而且这个创新更难,是更高层次的创新。所以有志于研究中外新闻史的中青年学者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他们比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可以预料我国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史学会要加强与业界的联系 记者:中国新闻史学会成立十多年来,在开展学术研讨、组织推动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最近一年新闻史学会又在做哪些工作? 赵玉明:十多年来中国新闻史学会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办和参与主办了多次新闻传播史和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第二,在主编方汉奇、副主编宁树藩、陈业劭三位教授的组织下,历时10年编写了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卷本《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该书填补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不少空白,被海内外人士公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第三,多次举办新闻传播界名人纪念活动并编印纪念专刊。第四,编印出版了多种形式的《新闻春秋》。包括史学会内部出版的不定期刊物、大型研讨会后出版的研讨会论文集以及与其他报纸或杂志合办的专版或专栏。《新闻春秋》现已成为史学会的品牌。 最近一年来,史学会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是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编选、出版《中国新闻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全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其次是与中国记协合作,召开有关研讨会,为中国记协筹备中国近百年新闻名人展览出谋划策。目前首批新闻人物展已在中国记协新办公楼――中国新闻大厦内陈列。第三,参与筹备将于今年9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史学会还将与有关单位筹备有关研讨会。值得一提的是,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史学会于去年7月在北京广播学院举办了“中外新闻传播史师资高级培训班”,参加授课的既有方汉奇、丁淦林等老一辈专家,也有李彬、张昆等新一代的研究新闻传播史的学者,还有来自国外研究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专家卓南生先生。讲课内容既包括上千年的报刊史、广告史,也包括仅10年左右的网络传播史,从理论到方法,从个案研究到宏观研究,有讲课有交流,是近年来高级别、高水平的新闻传播史的培训。来自全国各地几十位高校从事新闻传播史教学研究的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学到了“为师之道”。 记者:中国新闻史学会的这些活动对于我国新闻教育的发展、新闻实践改革的进行和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请您谈谈史学会下一步对与新闻业界的交流和合作有哪些建议和意见? 赵玉明:史学会自成立以来虽然主要成员和活动范围是以大学的新闻院系为主,但一直与新闻业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史学会的工作10多年来也一直得到新闻业界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鼓励。我们研究昨天和前天的新闻史,也是为了当前和明天新闻事业的发展。2002年史学会主持在暨南大学召开的年会把新闻改革的研讨与新闻传播史的研讨紧密结合在一起举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与会者反映,这样的会,既重视历史,使现状研究有了深度;又关注现实,使历史研究有了活力。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和新闻媒体、新闻院系寻求合作,举办类似的研讨会。 史学会联系着全国著名新闻院系的新闻传播史方面的学者、专家,拥有丰富的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学术资源。全国记协正是看到了我们的这一优势,双方合作筹划了新闻名人展。据我们所知,不少省级党报(报业集团)受当地党委宣传部门或政府的委托,正在编纂地方新闻志(或报刊志)。史学会非常乐意在这方面与有关党报(报业集团)展开合作,为编纂新的地方新闻(报刊)志助一臂之力。 《新闻与写作》已创办20多年,是一份在全国特别是在北京地区有影响的业务刊物,我十分感谢贵刊的此次访问。这也可以说是史学会与新闻业界合作的一种形式吧。我注意到最近贵刊连续刊登了史学会的创办人和名誉会长方汉奇教授的文章。今后,我们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为贵刊提供稿件,也可以考虑合办关于新闻传播史方面的专栏或研讨会、培训班等。总之,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合作,将会使我们新闻史上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使我们新闻史上的名人业绩广为人知,为深化新时期的新闻改革和办好新时期的媒体服务。 新闻史论文:以本体意识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史 【摘 要】当代中国新闻史应以“本体意识”为学科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要求以新闻业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本文以刘家林新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为例,剖析“本体意识”在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史中应体现在研究立场、思路框架、个案分析和历史评论等方面。 【关键词】本体意识 中国新闻史 新闻著作 在新闻学界,当代中国新闻史是指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新闻业演变、发展的历史。近几年,《新闻大学》和《国际新闻界》等新闻传播学期刊曾先后多次开辟专栏讨论共和国新闻史的研究方法和范式问题,为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开拓性思路。 在众多探讨方法论的意见中,强调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为绝大部分方家所认同。其实,复旦大学宁树藩教授早在1997年首次明确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在当时引发学界的热烈讨论。2007年在《新闻大学》杂志组织的专题讨论中,吴文虎教授认为,要建立新闻史具有自身特性的学科系统必须强调“本体意识”。至今,强调“本体意识”已然成为大部分新闻史学者反思并实践的方向,但以此立场贯穿当代新闻通史研究的作品却不多见。最近,刘家林教授积蓄十年之力而成的120万字作品《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以下简称为《长编》),终于为这一领域渲开了色彩浓重的一笔。作为国内较早以大量史料全面展现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学术专著,理应成为共和国新闻史研究绕不过去的一幅历史长卷。 以本体意识建构全面框架 以宁树藩教授1997年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为基点,不少学者在该问题上进行过积极的探讨和延伸。吴文虎教授指出,“本体意识”要求我们以新闻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各种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①简言之,新闻史研究需凸显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要立足于本学科的立场和领地,而不是让新闻文本仅成为其他学科的材料和论据。 以本体意识探讨当代中国新闻史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颇有难度。在较长时间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无论在历史分期、结构思路、事件和人物评说等方面都存在着以革命史为蓝本的状况,只看到与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相关的新闻场景,对新闻事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却视而不见。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已从新闻传播的专业视角进行开拓,刘家林的《长编》也正是以当代中国新闻史为研究对象,以新闻本体意识为主导的一部专著。 由于此前记载当代中国新闻通史的学术作品较为罕见,所以《长编》对这一发展阶段的历史分期、史料钩沉、体例设计都是一大创新。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三章讨论从新中国成立到“”时期的新闻传播业;下册四章分析拨乱反正以后到最近十年新闻传播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之所以说这部专著以新闻本体意识为主导,是因为它以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轨迹为经,以新闻政策和新闻体制的演变、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新闻观念的流变以及新闻教育事业的变迁为纬,以规整的体例全方位地对新中国新闻传播事业进行了精详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编织了一幅社会变迁与媒介发展交相呼应的历史画卷。 而且,作者在专著中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所建构的体系,而是在展开宏大叙事的同时以新闻传播的视野探索具体的专业话题。比如,作者不仅关注传统的新闻媒体,还对伴随社会变迁而出现的各种媒体现象进行探讨,这些“另类”媒体和相关组织的研究不仅扩大了我们对新闻传播学中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还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提取本土理论提供参考。比如,提倡创新研究范式的“新新闻史”观点认为,在研究中不仅要重视对新闻文本的分析,还需注意对新闻生产的个人、组织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考察,以便全方位地展现新闻事业与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②《长编》也着意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在回顾当代新闻评论史时,作者敏锐地关注到“写作组”的独特现象,并从“马铁丁”及主要成员开始,到“龚同文”及各省省委机关写作组的组建,详细勾画了“写作组”这种与中国政治宣传紧密相连的传播组织的源流演变及与政治集团的复杂关系,以新闻传播现象为基础开拓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领域。 以精耕细作钻研历史个案 新闻史专家方汉奇提出新闻史研究应多从个案入手③。从当代中国新闻史的情况来看,个案研究的确有利于拓展学科研究深度,夯实学科实力基础。 个案研究本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新闻史的研究个案可以包括某个媒体、某位新闻工作者、某次媒体事件,甚至某篇重要的新闻报道或评论等。而一个个案研究的学术价值,往往取决于全面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严密的逻辑论证和客观严谨的结论。从学术史来看,某些个案研究往往更容易成为影响深远的新闻史研究成果。 尽管《长编》是一部中国当代新闻通史,要在整体框架上做到规整、全面已经很不容易,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疏忽对个案研究的精耕细作,而是对重要个案进行追根探源。个案研究是《长编》中每一章节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全书设专题讨论的个案超过百个,强调个案分析是这部通史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特点。为了对当代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个案追溯源流,考辩真伪,作者在材料搜集上狠下了一番功夫。他倾注十年之力从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新闻院系的资料室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其中还包含不少曾被人口口相传却绝少能接触到的“孤本”文稿,让读者倍感珍贵。而且,作者对重要个案的分析和论证相当严谨,全书七章连同绪论都作了大量翔实的注释,旁征博引,几乎每章注释都在130个以上,甚至有一章多达274个。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进行个案研究时,十分注重采集和使用口述史材料,为日后的研究积累下丰富素材。当代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个有利条件是,很多重大新闻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仍然在世,通过口述史的方式保存大量第一手材料,可以为解读新闻文本背后的运作方式、来龙去脉提供重要文献,能使新闻史研究达到单纯依靠文本所无法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记述《南方周末》的发展史时,刘家林通过亲自与其首任副主编左方进行访谈,以口述史的方式详尽记录下这份在近30年的中国新闻界具有标杆意义的周报的诞生、改版和转型的全过程,以真实的史料揭示了这份报纸在成长变化过程中的诸多内幕。 可以说,这些附有详细注解的个案研究不仅是研究者值得保留的宝贵资料库,更是后学者系统而深入地认识当代中国新闻史的重要参考。《长编》以个案为中心对史料进行的精心梳爬,引导读者在通史中探究每个历史阶段的源流变革。这种兼顾宏观理论和微观史料的做法,把作者对材料和事实的控制力与表现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专业角度巧提中肯评价 以往中国新闻史研究缺乏本体意识,还表现在评论的意识形态倾向,缺乏从新闻业自身出发去对新闻史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导致新闻史研究简单追随革命史走向,使本已不十分丰厚的出自本土经验的新闻史和新闻学理论更显薄弱。 以专业视野对当代中国新闻史进行中肯的评价,不仅要以大量史料来逼近历史真相,还原历史过程,还要有针对性地对中国新闻媒体的传播手段、具体业务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和阐释。从这个角度来看,《长编》不仅重视占有大量原始材料,在评价时还紧密结合新闻传播理论和社会历史背景,甚至把作者的切实感悟贯穿于评论当中,而且观点含而不露,论从史出,体现了一个新闻史学家严谨而坦诚的研究态度。 这部专著的“本体意识”还体现在对当代中国新闻史的断代问题上。一般而言,大部分中国新闻通史会把1949年共和国成立作为划分当代新闻史的起点。但《长编》通过梳爬重要的纲领文件,研究解放前夕中国新闻业的实际操作,提出这一分期的截点应以1948年三大战役为始。作者认为,中共中央早在1948年11月就向“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区党委和市委”发出《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的处理办法》的通知,它对旧有新闻事业及其工作人员的评价和处理办法已提出了具体的方针和原则,有关新闻业的改造已经启动,因此,从新闻业的发展规律看,这一文件的颁布对新闻业后来的路径选择相比新中国成立更具意义。 结语 从《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所带来的启思看,“本体意识”所强调的学科独立性和专业性至少可以体现在研究立场、思路框架、个案分析和历史评论等方面。诚然,新闻史的“本体意识”需要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进行开拓,正如该书在对近10年新闻媒体体制改革以及新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方面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这并不妨碍作品在新闻史研究中的分量和温度。刘家林教授在新闻史领域辛勤耕耘30载,他在后记中记述自己以“透支”生命来换取这部作品诞生。而这部作品的生命力也正是源自作者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笃实积累和深刻体察,也源于他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执着追求。正基于此,《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乃是一部值得向同行业推荐的优秀作品。 责编:周蕾 新闻史论文:新闻史论领域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 我国的新闻教育高耗低效的现象长期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观念的落后性――我们认为新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摄录编播的能力,而忽视对学生创造思维、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远不只是具有文化知识和俯首贴耳的劳动者。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实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高的效率。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关键。本文借鉴国外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在新闻史论教学中探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教学模式 新闻史论 精英人才 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源泉。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问题得到广泛重视,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构成创造力重要因素。合理借鉴中外教育教学的优秀成果,探索一条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及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941年,A•F•奥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方法》,首创“智力激励法”(brain storming),成为创造学的创始人。创新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涉及到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什么样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呢?必须知道它的重要属性――新颖性和自主性。通俗的说就是能够独立地提出或解决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范式”的束缚。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五是综合性――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转变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当从以传授、继承已有基本理论和知识,知识为中心,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当然,我国教育在基础知识讲习、基本技能训练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受到的影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足。“应试教育”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创造的欲望与能力。因此,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拥有一套运用知识的“参照架构”,有效地驾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思维是由多种类型的思维在创造活动过程中的一种有机结合。人的思维活动有自觉的显意识的思维活动,有不自觉的潜意识型的思维活动;有形象思维活动,有抽象思维活动;有经验思维活动,有理论思维活动;有周密而严格的逻辑思维活动,有不按逻辑规律的非逻辑思维活动;有精确思维活动,有模糊思维活动等。创造性思维的方向主要有发散与收敛、纵向与横向以及逆向思维等。这几种思维方向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发现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评价等一系列创造性思维活动。 关于创造性思维及其能力培养的研究,我国新闻界以及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均有较多论著,但对于传播史论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探讨与研究成果则不多。本文尝试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构建一套较为实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体系。 我国的新闻教育高耗低效的现象长期存在,其主要原因是观念的落后性――我们认为新闻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摄录编播的能力,而忽视对学生创造思维、综合素质的培养。往往认为,理工科可以有发明专利、数学思维是创造性等,新闻是“有闻则录”而已等,而忽略了当今新闻传播的策划、创意,栏目设置、版面编排的创造性,如:美国对丰田汽车的系列报道,其时机、力度、层次等都有极强的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集中体现了创意=创异+创益的原则。其实,不论是理工科还是艺文科,都是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别人不同思维的方式,”雕塑大师罗丹如是说:“艺术活动如果离开了创造,那么艺术也就不能称之为艺术。”理工科与艺文科,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 一般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与生俱来的,但在我的导师、大连创造学会会长王续琨及受邀来连演讲的中国矿业大学庄寿强教授的影响指导下,我们却有了不同的想法。认为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可学、可练的。 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若干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为完成特定的数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是为培养创新人才,在创造性思维教学实践活动中,提炼出来的符合创新教育思想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有:吉尔福德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帕尼斯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泰勒发展多元才能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威廉斯创造性与情致教学模式等等。 吉尔福德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特别强调知识基础、思维运作、问题解决,强调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帕尼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强调以系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特别是问题解决者在选择或执行解决方案之前,不断产生发散性和收敛性思维,尽可能想出多种多样的方案,最终选择最好的、最独特的、最能被接受的方案去实施。帕内斯认为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有六大步骤:(1)发现困惑;(2)发现事实;(3)发现问题;(4)发现构想;(5)发现解答;(6)寻求接纳。 泰勒发展多元才能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强调“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教师要把它挖掘出来、愉快体验,以开放性、发现性、自由选择性以及多样性的方式进行。泰勒认为与创造性关系最密切的才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创造才能;(2)决策才能;(3)计划才能;(4)预测才能;(5)沟通才能;(6)思维才能。泰勒多元才能发展的创造性教学模式共有8个步骤:(1)呈现思考的情境或问题;(2)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列出主意;(3)提供一个分享、修改及改进主意的环境;(4)提供酝酿的时间;(5)让学生分享新的主意;(6)让学生选择最好的问题解决法;(7)让学生选择最独特的问题解决法;(8)实行该方法。 威廉斯创造性与情致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包括课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三维空间结构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通过课程内容,运用启发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去增进学生创造行为,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中流畅的思维、变通的思维、独创的思维和周密的思维等包括了好奇心、冒险心、挑战心和想像力,关系着学生的态度、价值观、欣赏及动机等特质。能促使学生与知识、事实、资料等发生实际的联结,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时代要求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受到精英教育的大学生应具有更高的知识、道德、能力、技术,有更丰富鲜明的个性和情感,富有创造力,有自主、自律和团队精神,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只是对环境和未来社会的反应性的调整和适应,而是能够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主动去创造环境,创造未来。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实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高的效率。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关键。 “传统教育及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个性受到压抑,创造力难以发挥,绝大部分学生是有所学而无所用。现在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远不只是具有文化知识和俯首贴耳的劳动者”,“整个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气氛必须改变,应使学校引进一种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这是《环球时报》头版头条刊载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教育提出挑战》一文所提出的主要观点。目前,伴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新形势下,作为实施精英教育的大连理工大学,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历史上伟大教育家所进行有效的教学,可引为借鉴。如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孔子的启发式,与革命初期所倡导的自学后的讨论等。我们现代的教师如若采用这几种教学方式,联合运用,则可避免注入知识的机械性,而代之以启迪思维的灵活性;所学得的知识,不仅只记忆储存,而要精选吸收,灵活运用。如此进行,学习的兴趣加浓,努力的热忱增添,自能阔步前进。 以下,笔者从具体操作层面出发,浅谈如何在比较坚硬的新闻传播史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定向于某个问题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去设想的思维方式。能拓宽思维的空间,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由于发散思维是由时间、空间、活动三维度组成的,因此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位去把握历史,不断提高运用和应变能力。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进行不同评价。如曹操、梁启超。 二、收敛思维的培养 收敛思维是指思路把众多的信息引入逻辑序列之中,最后得出一结论。收敛思维的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反,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将思维指向中心点,以达到解决核心问题的目的。 在史论教学中,收敛思维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在历史时空框架结构中正确地实现知识定位,进行分析、判断与评述,避免孤立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现象。如对于“西安事变”与《大公报》,提出问题:“如何处置”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西安事变”为什么需要并能够和平解决。 三、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辩论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标新立异,自圆其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不过早地下结论,而是以主持人和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充满生机活力的逆向思维的教学氛围中,得到了积极的训练和显著的提高。如为什么说是新华社最好的记者等。 四、多向思维的培养 多向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它要求多种思维形式的并列和联结,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考察。由于历史的多维性决定了必须注重横向联系。发挥联想,才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提高多向思维能力。 学生的联想越丰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例如,洋务运动,采取中外对比联想,在此前后,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通过分析异中求同,同中找异,学生思维由发散到聚合,认识到亚洲只有日本成功的原因。而洋务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对当前作出思考。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品质的完善缺一不可。使学生建立起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品质同等重要。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在描述创造性人才的个人品质时说过,伟大的创造者总是关心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考虑将要得到什么。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这种民主的教学,应有一定的原则,既不是自由放任的,也不是“独断专行的气氛”。同时,赏识评价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著名作家冰心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提高教师个人的创新素质,对学生的表率作用十分突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由此可见,教师创造性思维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我们教师与学生还应同时追求想象能力与思维的辩证综合能力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丰富的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另外,任何创造性活动不可能是一种与前人或他人没有任何联系的“全新”活动,只能是在前人和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产生新的突破。所谓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综合利用前人和他人的思维成果。因而辩证综合能力的强弱就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辩证综合能力最主要的:一是思维统摄能力,或称分析综合能力,就是把大量散在的、星星点点的概念、“知识单元”,以及观察和掌握到的事实材料综合在一起,在思维中进行加工整理,作科学的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二是思维辩证能力,能够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不但要分析事物的正面,而且要分析事物的反面,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必然。 最后,关于小组与个人思维效应的比重,也是教学中值得研讨的问题。脑力风暴着重集体思考,认为当一个成员提出观念时,便会刺激组内所有成员的思想,而引出各自的观念。不过,据不少的研究发现,高度创造性的人皆系独立思想家,他们的成就,多系独立思考出来的结果。这一点,也是我们具体教学实践中,应包容顾及的内容。
军事新闻论文:我军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 摘要:军事新闻发言人是我军向外界展示国力和军力的重要窗口,随着国家利益的扩展和国际间交流的深入。我军成为维护国家稳定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要想展进一步展示我军和平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对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了解尤为重要,它对深化我军新闻发言人制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我军;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 军事发言人在国外已出现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却是一个公众普遍比较陌生的新鲜事物,无论是对它的认识还是对它的应用,目前均存在不少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全面的回顾军事发言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以推进我国军事发言人制度不断取得新发展 一、新闻发言人的定义 所谓军事发言人,是指“受命并任职于军队的专职新闻人员,负责向媒体、公共介绍军队的各项政策和近期的新闻事件,通过某一事件的真实情况,说明其中的问题和我军所持有的立场、观点、主张和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并回答记者的提问”,是国家外宣工作的窗口。 二、军事发言人制度的起源 学者普遍认为,新闻发言人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卢西塔尼亚”事件催生了它的正式诞生。由此可见,新闻发言人制度早在萌芽阶段就与军事和战争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即使是按照另一种说法:军事发言人制度始于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本新闻官的辽阳,就依然不难看出战争是第一动力的结论。 尽管如此,和地方发言人制度相比较,军事发言人制度的正式诞生时间还是要晚的多。一战期间,美国、德国、英国虽然设立了“公共新闻委员会”、“战时新闻局”和“新闻局”,负责关于战争的实况。甚至还制定了新闻的相关规定,但是既不是专属军队的机构,在本质上也有别与新闻发言人,更多时候发挥着新闻管制的作用,更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新闻办公室。二战期间,美国政府设立了“战时新闻处”来发挥“公共新闻委员会”的功能。它通过下属的“新闻局”负责国家重要的以及跨部门的战争消息。不过从性质上看。它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与军方的政府性机构,只是在处理军事消息方面同陆军部和海军部合作,陆军部和海军部在扣发某一军事消息时需要跟战时新闻处处长商量。但军方保留着扣发信息的最后权力。战时设立的“美国新闻署”虽然规模和影响更大,但是也继续保持着这个特点。同时是在这一时期。受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带动的影响,新闻制度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推广,各国军方也纷纷设立了军事新闻发言人。像美军就在各司令部参谋机构中设立了公共关系军官,二战期间的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魏德迈、美国第十航空队司令陈纳德都曾在我国举行国记者招待会。 事实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闻发言人才在美国成为一种政治制度。即使到本世纪这个时期,虽然经常有“美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称谓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是军事新闻发言人依然没有作为一项刚性的政策法规得到军队系统的严格执行。只是到了1966年和1976年,随着美国新闻界争取“知情权”的斗争愈演愈烈,为了适应这种越来越强烈的社会要求,美国政府不得不先后颁布了《信息自由法》和《阳光下的政府法》,使得职业化的政府新闻发言人成为一种政治必须。处于履行法案的义务,1970年美国国防部开始指定专人应对新闻界对军事信息的需求,军事新闻发言人由此才正式成为一种长期而固定的制度延续下来。 三、我军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 我国早在1925年5月北京政府第一届内阁总理唐绍仪就职就举行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这样我国新闻发言人的开始时间算起来也与美国相隔不远。但是由于时局的动荡,新闻发言人制度并没有得到坚持,作为一种制度,直到25年后才随同抗战_起出现,1937年11月6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传部设立宣传处,其外事科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举办新闻会。同年12月国际宣传处开始新闻。如1938年4月到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曾两次在武汉举行外国记者招待会。讲述近期军事与政治状况。1939年话国际宣传处在重庆巴中学校内新建办公楼,每月在此举行一次记者联欢会,每周五在此举行新闻会,使其成为了战时陪都的新闻中心。1942年初下令停止开放政府新闻会议,由于在外国记者的强烈要求下,直到1943年8月新闻会由国民党、外交部和军令部各派一人主持,于每二举行,从此以后才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台湾一直保持到现在。如今,台军的军事新闻制度主要由“国防部军事发言室”负责,其业务具体分为新闻、记者接待以及行政计划三个任务编组,主要负责军事新闻的策划、督导、、协调和中外新闻界的参观、访问、接待等工作。 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新闻同样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在等人的领导下,八路军驻全国各地办事处和国内各界和外国记者广泛接触,向他们随时通报最新的延安新闻广播稿。如1942年2月8日,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就曾召开英美记者招待会,此外还建立了发言人制度。作为军事协调部执行中共方面代表的将军,曾在北平专门举行过记者招待会。从1946年开始解放区发行的《人民日报》开始频频出现“军事发言人”字眼。可查的最早一次是1946年9月8日,延安军事发言人表示国民党“中央社”称郝鹏举“反正”是不值一驳的谣言。此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上分别出现了“冀鲁豫前线军事发言人”、“延安总部军事发言人”、“西北人民解放军总部新闻发言人”等称谓。1949年4月30日,更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发表声明,抗议英军舰船在长江炮击我军的暴行。 到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新闻由外交部代为。如1965年9月29日,时任外交部长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驳斥美苏超级大国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和威胁,有300多位中外记者参加。1983年,根据国家有关领导人的指示,我国国家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兴起。当年4月23日中国记者协会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其中并不包括国防部。1997年香港回归后,我军开始在驻港部队序列中编列对外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办公室还设立了热线电话在香港媒体公布,被媒体誉为香港诸君的一张“名片”,为正确引导特区舆论发挥了显著效果。澳门回归后,在驻澳部队同样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但是由于这两个新闻发言人机构主要针对港澳地区,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再加上所的新闻次数相对有限,因而在国内外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也难成为整个军队的发言代表。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威胁论”从日本开始兴起,关于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言论在国际社会层出不穷,每次遇到这种问题,由于缺乏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我国总是由外交 部新闻发言人甚至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人出面澄清,因而在说服力上难免打了折扣。正因为如此,早就有领导和学者建议,我军尽快建立新闻制度、设立军事新闻发言人,甚至建议在统帅部和战区、战役集团指挥部都设立发言人。在2007年3月召开的人会议上军事科学院姚云竹代表更是公开呼吁完善军事新闻工作领导机制,尽快建立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有效满足军队建设发展和军事安全的新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军在较早时候就开始研究论证建立军事新闻发言人的可行性,并结合部队建设形势推动这一工作不断取得进展。早在2003年下半年,来自总政治部的新闻官就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2007-年12月25日,新华社在报道“携手2007”中印联合反恐训练情况时。首次引用了“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官员”的表述。2008年1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时指出要求就相关问题直接向国防部新闻事务局询问。但是,真正意义上催生中国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是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从5月13日开始,新华社每天都播发来自“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救灾信息。内容涉及胡主席要求、动用兵力设备、外军援助等众多方面,频率在5月14日达4次之多。5月18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第六次抗震救灾新闻会上,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兼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胡昌明大校首次亮相,标志着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正式走上前台。此后,灾区的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也曾多次举行新闻会。 抗震救灾取得初步胜利后,我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的新闻重点开始发生转移,不仅新闻内容涉及中外联合军事训练、部队重大军事行动、美国对台军售、南非军舰访华等更多领域,就连新闻形式也出现了可喜变化。2008年10月9日我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国国防黻言人有关言论答记者问中,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兼新闻发言人“黄雪平”这个新名字开始登台亮相。中外媒体普遍认为,这说明中国军队的开放与国家的开放是同步的。中国军队的建设正在变的越来越透明,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自信。 我军的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尽管随着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汶川地震中亮相,这一制度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受到各方条件的限制,其起步探索的特点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存在的不足还相当明显,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在新闻形式方面,运用官方网站权威军事新闻就是一个空白;再比如,远程视频新闻也未见采用、出席新闻会的军队官员职级还不够高等等,这更要求我们知难而进,深入研究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尽早建立和完善能够与国际社会接轨同时有深具中国特色的军事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完成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光荣使命贡献力量。 军事新闻论文:塑造军事新闻对外传播力的“符号” 在受众消费视角下,军事新闻对外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军队形象和符号营销的过程。作为军队的精神品牌,军人形象和军人符号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军队大转型给军事新闻对外传播提出了如何塑造我军形象的重大课题。从机械化、半机械化到信息化,从打赢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到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我军已经突破封闭半封闭的桎梏,建设基点和环境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在开放透明的信息化背景下,一支军队不主动去塑造自己,就必然会被别人塑造”。 符号生产远离“另类”――彰显军队新形象 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境内进行的陆基中段反导试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12日发表声明,此次拦截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然而外国媒体对中国反导试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美联社认为,这种拦截技术对美国的巡航导弹用处不大,对于俄罗斯和印度部署的弹道导弹是很有效的。《时代周刊》评论道,此次试验不仅展示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同时也表示对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愤怒。这是全球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之间发生的战略性对抗。日本《产经新闻》称,中国此举一方面向开发弹道导弹的周边国家发出警告,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牵制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华盛顿邮报》报道说,美国务卿希拉里本周一承认,奥巴马如见达赖,美中关系可能会有更多摩擦,但希拉里同时表示“中美关系即使在有分歧时也不会脱轨”。美联社报道说,中国官方媒体虽然没有具体的细节报道,但据信中国一直在研发精确的制导武器系统。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汉斯・克里斯滕表示,实验的成功“表明中国的导弹技术日趋成熟”。俄罗斯《晨报》预测:中国打算在未来十年建立自己的导弹防御系统,将成为继美俄之后具备反导能力的强国。共青团真理报网站上,网民“谢尔盖”说,“实验成功了,中国人是好样的。” 军队形象塑造是个动态发展过程。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军队,这既有他们的主观故意,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如在形象塑造中,“中国军队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保持一种原地踏步的刻板。中国军队形象没有跟上中国军队的变化”。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一方面要调整战略,认识到以媒体为国家形象传播主要渠道的战略局限性;另一方面也要调整目标,呈现一个勇于变革而又充满复杂因素的中国形象。 远离“另类”:当代军人符号与国际对接 军队形象是递变的、发展的,也是历史的、具体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塑造军队形象时不能把中国与世界对立起来,把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看成两个问题。中国传媒大学丁俊杰认为,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中国有自己的特性,但中国的事情是世界事情的一部分。” 对此,只有建立这种思维,让军队远离另类的异端的符号,才能让中国军队形象更好地融入世界。 形神兼备,内涵与表征相统一。军人形象塑造离不开作战训练等军事实践活动,以及和旗帜、服饰、徽章等“形”的要素,更取决于我军性质宗旨、优良传统等“神”的内涵。要着眼形神兼备,确立新世纪新阶段军人形象塑造的时代定位,从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上塑造血肉丰满的军人形象,增进公众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承前启后,历史与现实相统一。今天的军人形象,是昨天军人形象的延续,同时又在新的起点上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体现和反映了当代军人的精神品格。传承既往又生生不已,固守本色又与时俱进,军队转型时期的军人形象应当在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历史定位。 小中见大,整体与个体相统一。军人形象是军队全体官兵素质之和。在举世关注、开放透明的多样化任务中,媒体往往把每一支部队、每一次行动都聚焦和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具有超常的放大效应,通过优化军人个体形象,往往能够提升和改善整个军队的形象。2008年初广州街头扫雪战士站着睡着了的照片发出后,在国外引起强烈反映。由此可见,军人形象塑造既要重视宏观布局、总体设计,又要善于从我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 中外兼顾,国际与国内相统一。军人形象塑造是在开放环境中进行的,具有面向大众、面向世界的特性。因此,必须立足国内国外两个舞台,统筹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遵循国内国外舆论互动共振规律,增强我军良好形象展示的效果,牢牢把握军人形象塑造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重点塑造“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当危机来临时,被天使拯救是人类共有的期盼。把军队形象打扮成化解灾难与危机、拯救生灵和保护人权的天使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外传播的一个手段目标。美国好莱坞出于中国商业市场考虑,在电影《2012》中设计了这样镜头:当灾难来临时中国军人出现了,并开始了“中国军队所擅长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对此,伊利诺伊大学厄伯纳――香槟分校访问学者、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肖君曾对美国受众进行调查,72%的受访者认为“此时中国军队作为天使形象是可以接受的”。 军队形象塑造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对一国军事行动正义性、合法性、合理性的认同与判断。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一种大“势”,中国和平崛起是一种大“势”,中国军队日益受到国际舆论和受众的关注也是一种大“势”。西方敌对势力为了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竭力制造“中国威胁论”。周边和利益攸关国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对我军建设的发展心存疑虑。如果说过去我军对外传播主要树立“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形象,那么今天应顺势而为,适应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重点塑造我军和平之师良好形象。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过去,在国际上有人认为中国是‘好战’的。对这个问题,不仅我,还有中国其他领导人,包括已故的主席、总理都多次声明,中国最希望和平。”“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 塑造我军“和平之师”的形象传播应突出重点。一要宣示中国致力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党中央提出了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与各国人民携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这是我军事新闻对外传播顺势而说的根本遵循。二要阐释中国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要通过国际传播向世界说明: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人民解放军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三要推介中国“不战”、“伐交”等传统军事思想。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既具有差异性,也具有共通性。比如,作为治国理军的圣典,《孙子兵法》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美籍作家克拉维尔曾说过:“《孙子兵法》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它能提供我们所需要的保护,看着我们的孩子和平茁壮地成长。永远记住,从古时起,人们知道:‘战争的真正目的是和平。’” 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入开掘它“兵不厌诈”的战术谋略思想,更要注重宣传它“不战”、“伐交”等战略理论价值。四要传播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实际行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主张,更是中国的实际行动。 塑造我军“和平之师”的形象传播应突出特色。为增强受众吸引力与感召力,传播我军“和平之师”的形象应突出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军队特色、受众特色。 一是突出军队特色,对外展示一支“真正的军队”。长期以来,我军在军人和军队形象的传播上,突出了我军“工作队” 的形象,而“战斗队” 的形象传播相对较弱。从古到今,各国军队都强调“威武之师”的军队形象,威武的军队可以增强国民打赢战争的信心。我军是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这是由我军人民军队的性质和革命战争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造成的。但就军队的本质来说,战斗队的属性是第一位的。改革开放以来,除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外,我军一直处于和平建设的环境之中,“战斗队”的形象客观上难以得到直接的体现。而媒体的宣传报道则更加深了我军“工作队”、“生产队”、“仪仗队”、“消防队”的形象。反观美军,打开美国军方在互联网上的主页,人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对美军整体形象的传播:“一个团结整体,装备着美国最精良的武器,随时服从国家的需要,迎接今天、明天和21世纪的挑战,”并从不同的侧面展示美军的形象和军事实力,以此扩大美军在世界的影响,形成威慑的力量。我军的国防宣传,应当加大我军战斗队形象的传播,切实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我军威武之师的形象。 二是突出民族特色,对外展示一支“中国的军队”。民族性是中国军队形象之所以具有中国品格和华夏内涵的根本特性。在对外军事传播中发扬中华民族的军事传统,并结合中国现实形成有民族特色的军事文化产品,既是保障军事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我军对外传播的初衷与目标。 三是突出时代特色,对外展示一支“当代中国军队”。 有人曾作过军队传播符号调查,提起美国军队,大家选最多的是航母、数字化头盔。而提起中国军人,大家选最多的是却是持枪冲锋、黑脊梁。有的甚至认为骑骡子和马巡逻就是边关的符号。实际上,这些符号都不能反映当前不断发展的人民军队形象。如,“西北边防采用巡逻车、直升机等装备巡逻的比例冬季已超过85%,夏季超过了90%。骑骡子和马巡逻不是边关主流。” 在军事对外传播中,要格外关注以新型军事传播符号刻划和体现我军全面建设中的新举措、新思路、新亮点、新进展。 四是突出受众特色,对外展示一支“能够为受众认同的当代中国军队”。军事对外传播是一种跨国传播、跨文化传播,也是跨语言传播,必须突出传播的受众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到传播对象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立场、语言与媒体使用习惯等各个方面同国内传播对象的差异性,并善于将我对外军事文化传播的主观意图巧妙包装于信息产品之中,以最大程度得到域外受众的认同。 军事新闻论文:从《军情观察室》看军事新闻传播 【摘要】军事节目是众多电视节目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类型。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因而不可能像娱乐访谈类节目那样“自由”。然而,军事节目也不得不面对收视率的严峻形势,究竟如何才能在把党和国家的宣传功能放在第一位的同时,又保证收视率,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当前国内军事节目的梳理和对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的分析和解剖,能为内地的军事节目的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军事节目 军情观察室 平民化 军事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一个独特的类型,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一直未能像体育节目、综艺节目那样走娱乐化路线。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个电视节目若想生存下去,并不能单纯的依靠政府的财政赡养,而要学会自己走路。军事节目如何才能在适应全球娱乐化浪潮的同时,又能保持自身鲜明的特性,对其自身甚至中国电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说到我国的军事节目,就不得不提起凤凰卫视的《军情观察室》。虽然央视军事节目一再改版,其传播效果较以前也有所提升,但与《军情观察室》骄人的收视率相比,仍相距甚远。本文希望在对《军情观察室》做细致分析的基础上能对内地的军事节目的发展提供一点建议。 《军情观察室》的节目特点 《军情观察室》作为众多军事节目中的一员,像大多数军事节目一样:40分钟的时间、2个主持人、几个嘉宾。但是它在保持军事节目的共同性的同时,又有着自身所独有的特点。 首先,刚性十足,节奏紧凑。节目一开场飞机、坦克、军舰等动画形式的武器伴随着紧张而又有节奏的音乐扑面而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主持人董嘉耀一身武装,迷彩服、军靴、避弹衣等军事战场上的常见之物也被运用到节目当中;每周网罗世界各地海量军事信息,并辅之以快节奏的音乐解说、播报,制造出紧张氛围;节目结束也不忘配以较有冲击力的军事画面填充电视屏幕的空白。无论是节目的开场音乐还是节目的背景画面;无论是主持人董嘉耀的着装打扮还是马鼎盛的侃侃而谈;无论是节目内容的紧张刺激还是董嘉耀解说的紧促和一气呵成,整个节目都给人一种刚性十足、紧张、急促的感觉。 其次,栏目设置灵活多样,层次分明。在《军情观察室》的6个栏目中,其中军情谍报和焦点连线是雷打不动的固定栏目,每周都会在栏目中播放,顺序不变,而其他几个栏目的播出是根据情况,视节目每周聚焦的那一个焦点而定并作灵活的变动,力争使每次的节目栏目设置尽可能严谨合理。焦点连线和军情谍报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焦点话题即从军情谍报众多的军事信息中选择当前国人最为所关注的军事话题,一般情况下焦点都是谍报中的最后一条,这种巧妙的安排使得整个节目浑然一体,整体性和连贯性都得到加强。 第三,丰富的信息,紧追国内外重大军事事件。《军情观察室》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各位好!这里是军情观察室,我是董嘉耀。我们为大家报告和分析过去七天全球最新的军事动态。”香港目前是世界上信息最为密集的自由港,亚洲的信息中心,各种信息都可以在香港自由流通,来自世界各地未经证实的数据、内幕、小道消息和分析,节目都会为您搜罗。《军情观察室》每一期节目的军情谍报大约有十几条军事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是一周内国内外比较炙手可热的焦点话题。而焦点的选定也都非常准确,从过去一周内国内外所发生的军事新闻里选出,这些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焦点军事新闻都是备受国内观众关注的,是大家渴望了解的话题。 《军情观察室》成功的原因 《军情观察室》作为众多军事节目中的一员,凭借其自身独有的特征,能获得国内外华人的关注和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以下几点: 首先,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念的确立,深谙受众收视习惯。 香港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军情观察室》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言论环境,在其创办的那一刻起,有过从戎经历的刘长乐就提出口号:要做一个普通百姓看得懂的专门军事节目。在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念的指导下,《军情观察室》节目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满足受众的需要,网络节目互动专区设置,专区设有董嘉耀的博客、马鼎盛的博客、挑战马鼎盛、视频等板块,既方便观众了解和回顾最新和以往的军事信息,也给予观众享有更多的发言机会,便于观众了解更多的军事信息,而一些网友的有见地的观点和提问也会在节目中被引用或者解答,进一步体现出对受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的尊重。 其次,独家的军事报道,权威的军事分析。 《军情观察室》凭借自身所处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可以获得一些独家的报道和独家内幕。仅仅拥有独家的资源还是不够的,各种珍贵的资源只是一些丰盛的材料,如何把它们加工成美味可口的饭菜,却需要有着精湛技术的厨师。《军情观察室》邀请两岸三地的分析家就节目中的某一个焦点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有嘉宾与主持人之间的交流,也有嘉宾与嘉宾之间思想的碰撞。如民间军事评论员马鼎盛就中俄军事演习的客观中立的分析、台湾三军大学教官宋兆文关于台湾汉光军演的独到见解等等,这些评论都是《军情观察室》的一家之言,没有抄袭其他报刊或者军事节目的评论。 《军情观察室》利用其宽松的政治环境,给人们提供了满足军事新闻需求的可能。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关注凤凰《军情观察室》的真正原因在于他能突破内地军事节目发展的桎梏,为广大军事发烧友和关注国内外军事发展动向的观众提供一些独家的报道和独特的军事分析。 第三,客观真实全方位的报道。 《军情观察室》立足两岸三地,本着为全球华人服务的宗旨,在节目中首先积极地向内地以及世界华人呈现与国人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军事信息,通过对每期节目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军情观察室》中90%的内容是关于中国、台湾和中国周边地区的消息,观众可以通过节目全方位地了解一些与自身休戚相关的军事信息。 此外,《军情观察室》对一个军事事件进行报道时,并不是单纯地把事件本身呈献给观众,它还向观众提供军事新闻背景,将与事件相关的方方面面介绍给观众,使观众对一个事件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有背景的新闻事件,才是完整和客观的新闻事件,《军情观察室》用全方位的新闻背景介绍,还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 第四,平民化的视角和语言。 在内地,军事节目作为党在宣传阵地方面的主力军不同于其它节目可以做到通俗化和娱乐化,它要时刻保持自身的严肃性和政治性,完成党和国家的政治宣传任务。而凤凰卫视中文台的 《军情观察室》在节目创办之初就定位为:普通人看得懂的军事节目。在以后的节目里,它秉承这一平民化的传播观念,以平民的视角,来看待分析军事新闻事件。而它的平民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平民化的语言。主持人董嘉耀和马鼎盛以普通人听得懂的语言报道和解说军事新闻,将一些复杂的军事术语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解说出来,观众在收看节目时能轻松明白那些晦涩难懂的军事术语。其次,在解说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子黑板报等道具,使得解说内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最后,在解说过程中,语言温和婉转、主持人装扮平易近人,尽量避免由于衣着、语言等细节的过于严肃和庄重,而加大观众与节目之间的距离,削弱传播效果。此外,在报道中坚持中立原则,以老百姓作为服务对象,以受众为中心,告诉受众真实的军事事件和军事新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事节目不能再一成不变地坚持“英雄本色”,也不能再坚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存模式,只有勇敢地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才能百炼成金。 军事新闻论文:浅谈军事新闻发言人的特点及发言技巧 【摘要】近年来随着军区部队执行各种军事行动、军事任务,以及支援地方各项建设工作的逐渐增多,社会各界对军事信息的开放度和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军队各项建设如何适应信息化、媒介化社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军事新闻发言人有何特点,其必须掌握哪些技巧,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军事新闻传播 军事新闻发言人 发言技巧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加深,对信息透明度、及时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突发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事实证明,及时迅速的信息,是掌握控制舆论行之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学会和媒体打交道,充分利用媒体传达自己的声音,军方也不例外。军事信息和地方普通信息是有区别的,也有相似性,这种特点对军事发言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着力提高军区军事新闻发言人的综合素质,从容应对新闻媒体,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地展示并维护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军事新闻传播、军事新闻发言人及发言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军事新闻传播 信息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的数量、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的传播进入产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对于传播的定义,郭庆光是这样解释的: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①新闻传播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由传播者、受传者、信息等基本的要素组成。引申到军事新闻传播,就是国家军事权威机构用语言、文字、影像等符号借助传播媒介向公众传递、交流信息的过程。主要有新闻会、网络、记者招待会、新闻通气会、领导人专访等新闻形式。 这里的信息传递者,主要是军方,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传递有关军事方面或者涉及军队的消息。传播媒介,可以是社会上的媒体,也可以是军方自己的媒体(比如中国军网、国防部网站)。信息的接受者,要考虑到国内和国际两部分。新闻传播的效果主要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为社会服务(提供娱乐、刊发广告等),军事新闻传播也有消息、引导舆论、塑造形象的功能,主要承担的是军方的消息,塑造军队形象的任务。 二、军事新闻发言人 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②这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为了更好地向国际宣传中国、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更充分的了解中国而作出的努力。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对外宣传的客观要求。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新闻发言活动的需要,新闻发言活动离不开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的定义是:“以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会,或约见个别记者,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③通俗地说,就是发生重大的事情(危机事件、突发事件)或者日常的信息时,解释事件发生的相关事宜的人,直接和媒体打交道的人,这个(些)人代表的是其所属部门的立场、观点。 军事新闻发言人,也就是代表军方向社会公众传递消息、引导舆论的人。2007年下半年,中央军委决定设立国防部新闻事务局;2008年5月18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胡昌明大校首次正式亮相。④军事发言人的出现,是军队走向透明化、积极展开对外军事交流合作的表现,也是新时代要求的必然结果。 三、军事发言人特点 新闻发言人的特点,包括职业特点和个人特色两方面。职业特点,就是新闻发言人按照新闻发言的规律来发言,找准职业定位和记者的关系。新闻发言人要弄明白的是他不是“个人”,而是代表其所在的部门、单位,发挥的是“传播疏通”而不是“生产”的作用。新闻发言人个人特色,主要指的是在制度框架内,语言运用的特色,不拘泥一种模式,等等。军事发言人要注意的事项要比其他发言人多,因此军事发言人的特点也有特殊性。 (一)代表的传播主体具有权威性 军事新闻发言人是一个相当独特的角色,因为军方的新闻消息大多和国家安全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相连,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代替的组织、机构和团体。这种发言带有很大的强势和权威,不是一般新闻发言能比的。军事发言人正是这种强势和权威的延伸。 (二)发言的控制性和保密性 军事新闻发言人的控制性主要体现在军事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军事新闻传播通过消息、引导舆论,从而摆明事实,塑造军方形象。来自军方的消息带着军方的立场、观点、态度,这些都是受到军方严格控制的,什么,怎么都是可以控制的。军事发言人也在这种可控的范围内发言。 保密性是军事新闻发言人尤为注意的事项。较之其它新闻发言活动,军事信息的机密性高,把关的难度大,需要军事新闻发言人严格控制新闻源,对要的信息筛选把关。新闻发言人既要考虑到信息的公开透明,又不能忽视把守军事机密。哪些信息能,哪些信息不能,要经过谨慎的判断,全面的分析。因为有的信息一旦出去,可能造成的影响是不能估量的,要“三思而后行”,协调好“宣传员”和“把关人”的角色,才能使军事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好地为军方所用。 四、发言技巧 适当运用发言技巧,不但可以促使出色地完成信息的任务,还可以给新闻活动增光添彩。一位优秀的新闻发言人,应该掌握适当的发言技巧,以便应对发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军事发言人也应学会这一点。另外,军事新闻传播的性质、特点,也决定了军事新闻发言人发言要具备一些技巧。 (一)精准定位 作为军事新闻发言人,首先要清楚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正确地进行职业定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1、“我是谁”的问题。军事发言人首先要明确的“我是谁”的问题,作为军方的新闻发言人,这是最基本的定位。 2、“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军事新闻发言人要和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体人打交道,按不同的标准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国内媒体和国外媒体、友好媒体和敌对媒体等等。不论哪种媒体,作为军事发言人,要掌握的是“四不”原则:不是“个人”、不是演员、不是长官、不是学者。这就要求军事发言人既不能“完全自主”,而是要在制度框架内发言;也不能过于凸显个人魅力,不分主次;还不能对媒体颐指气使,摆出居高临下的模样;更不能“自由发挥”,要注意消息的一致性。 3、弄清“观众是谁”的问题。和媒体打交道,具体说是和记者打交道。记者是什么角色?同样记住“四不”:不是学生、不是部下、不是朋友、不是敌人。所以,发言时注意:不要讲长篇大论,记者不是学生;不要“训示”,记者不是部下,不能“热情兜底”,记者未必给保守秘密;不能“筑城墙”,把记者当敌人,处处设防,拒人千里之外。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和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说过新闻发言人和记者是“挑战者和合作者”的关系。也就是说,军事新闻发言人和记者不能只是其中一种关系,而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把握“非敌非友”的最佳契合点,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二)充分准备 军事新闻发言人要圆满地完成发言任务,也需要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1、心理准备。首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尽量避免心情大起大落、慌慌张张,保持平常心。其次,要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才能在紧张的氛围中从容不迫。第三,如果不能脱稿,不要勉强。若因强硬的脱稿导致出现错误,得不偿失。 2、资料准备。资料上主要是指有关消息传递、新闻的语言、文字、影像等方面的准备,尽可能的把相关资料搜集全,以备应急之用。另外,还要预先估计媒体可能提到的问题,寻求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做准备,有备无患。 3、礼仪和语言准备。具体的讲,要按规定着装,整洁、自然、大方得体。站立行走要合乎规范,语速适中、发音尽量标准、富有亲和力等。 (三)发言和提问的应对准则 1、准确。不论哪个机关部门的发言人,在进行信息时都要遵循真实准确的原则,据实而说。军事新闻发言人同样要这样做。林肯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时候你可以愚弄某些人,甚至有些人可以被你一直愚弄;但是你不可能一直愚弄所有的人。”军事发言人讲真话,就是做到坦诚相见,说的属实,把握不准的不乱说,不懂的就是不懂。要注意的一点是,军事发言人讲的话一定是真话,但不是把所有的话都告诉记者。 2、立场。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要有主见。因为无论军事发言人媒体人以什么程度接触,都是在接受采访。头脑清醒,以我为主,掌控好会,不能让记者决定发言人的进程。有一个这样的公式Q=A+1,Q代表的是question,A代表的是answer,“1”代表的是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无论记者怎么问,发言人都要回到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上来。 3、谨言慎行。军事发言人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一致性,自己前后语言一致,和军方权威的口径一致,在已授权范围内据实说;注意分寸的把握,不能因侃侃而谈而泄露机密。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强烈的词汇,比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等,这对树立军方发言人良好的形象大有裨益。 4、少说或不说“无可奉告”。军事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有可能遇到事先并不知情或者是保密范围内的问题,回答这种问题是要相当谨慎的。如果确实不知道,可以据实回答“这件事我们还没有接到有关部门的报告”或者“就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我们不认为事态会发展到这样严重的程度”,切忌说“无可奉告”。如果是保密范围内的,要学会回避。回避的方法很多种,有开玩笑回避、转移回避、进攻性回避、一语双关回避和使用模糊语言回避等。举例说,1960年,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一外国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问副总理:“最近中国打下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中方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同志笑着说:“记者先生,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⑤用非常幽默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众所周知,竹竿是不能打下飞机的,但是这个棘手的问题被解决掉了。 总之,在军事发言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技巧,生搬硬套和盲目模仿是没有用的。成功地完成任务,需要的是把技巧融会贯通并灵活机敏地运用,坚守自己的立场,说 “我”知道的,说“我”可以说和应该说的。 军事新闻论文:军事新闻宣传中的“情感”观照 摘要:本文着眼军事新闻报道的使命要求和对象特点,通过具体分析“情感含量”对于军事新闻“真实度”、“感染力”和“指导性”的影响,深入阐释了“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和角色地位。同时,结合具体实例从实践层面深入解析了其作用发挥和价值体现的方式。 关键字:军事新闻报道 情感 艺术 审美 引言 军队新闻媒体作为以强调“指导性”为核心要求的宣传载体,一方面要坚持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统一,力求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指引人;另一方面,军事新闻报道中活跃的主要角色――“军人”,本身就因为其特殊的使命要求和社会形象,被赋予了特殊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世界。所以,无论是军事新闻报道承载的使命、还是军事新闻报道对象的特点,都使得“情感”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一、融入“情感”能够渲染军事新闻报道的“意旨”,服务“指导性”。 “指导性”对于党报,是当之无愧的“命根子”。既然是指导,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观点的表达。然而,新闻是以客观记录事实为原则的,过于主观地表达观点和态度,一是有违反这一基本原则的嫌疑,第二,还容易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让读者觉得是生硬说教。但是,如果能恰当地利用“情感介入”,就能够让军事新闻报道有效规避这种矛盾。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方面,“情感倾向”能暗示一种舆论导向、代表一种媒体立场。 通常讲“先入为主”,人的认知过程往往是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的过程,最先、也最容易主导受众判断倾向的往往是在他的感性认知层面,也就是“情感”。所以说,一篇新闻报道,采用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往往也在第一时间传达出宣传主体的立场、姿态,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受众的第一判断。在伊拉克战争中,有多家报纸报道了美军打死多名驻伊记者的消息,但是大多数报纸仅仅是冷冰冰地客观报道了伤亡人数、死亡人员及其姓名国籍等看似简明扼要的新闻事实。而新华社所属的《现代快报》在一篇名为《他们在拍照时被炮火击中》的报道中以这样一句话结尾:“我还能做什么呢?震惊之余,我惟有低下头默默祈祷,祈祷这样的事不再发生。”这简单的一句情感自白,相比于纯粹的事件记录却更能激发人们对美军伤及新闻工作者的愤慨,增添了对前方记者的关注和忧虑,而这正是情感因素产生的舆论引导作用。 另一方面,富有“人情味”的表达更便于读者接受观点、领悟道理。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个报道《人民的忠诚卫士――方红霄》[2],其中有一段采访:方红霄抓到贩子后说:“每次抓到贩毒分子心里都很难受,因为这些人大都要被枪毙,要影响到他们的家庭,但是如果抓不到他们,让流到社会上会破坏更多的家庭。”当时有人提出,让一个缉毒英雄流露出对毒贩子的同情之心有失身份。而事实恰恰相反,正是这番真诚的心理自白,更让普通受众感同身受,也更能激发大家对的痛恨、对贩毒行为的痛恨。这就说明,单纯的说教、唱高调、喊口号往往只能“造势”而不能“奏效”。而站在普通受众的情感立场上,把原本生硬的、抽象的思想理念,以极富情感含量、能击中受众情感“软肋”的方式发声,就容易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平等交流、同频共振,不仅能入脑入心,还能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二、渲染“情感”能够凸显军事新闻报道的“美感”,增强可读性。 “可读性”实现宣传目的的重要前提。在中国新闻学界,通常对提高新闻可读性的途径有这样一种概括:“通俗易懂、饶有趣味、真切感人、喜闻乐见”;在美国也流行着所谓衡量可读性标准的公式,叫“艮宁公式”,其中关于可读性的标准之一就是“人情味”[3]。这里面,不管是“真切感人”还是“人情味”都是在强调“情感因素”对于提高新闻可读性的重要意义。 另外,提高可读性的本质关键就在一个“美”字。军事新闻的“美”就美在中国军人的特质,比如为国奉献的崇高美、烽火硝烟的激越美、舍生取义的悲壮美等等,这些美放在传统文化的理念下审视就是能够征服受众的永恒的“美”。在新闻报道中去呈现这些“美”,就是军事新闻报道的特殊优势,也就需要有“情感元素”的参与,对其进行渲染、烘托。 三、关照“情感”能够拓展军事新闻报道的“维度”,增强真实感。 新闻“真实”,应该是一种全维的真实、多层面的真实,不仅仅包括事件来龙去脉的真实,也应该包括新闻人物内心情感的真实。 只求“硬派”审美,忽略“情感柔性”,容易在塑造典型时容走入“高大全”的误区、“拔苗助长”的误区、“随意嫁接”的误区。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报道往往会因为失去了最基本、最温暖的“人情味”, 违背了普通人的“情感逻辑”在很大程度削弱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 相反,那些能够真实、自然、细腻地流露人物情感的报道往往因为更加全面地体现了它的“真实性”,反而能够出奇制胜,取得“四两拨千斤”的宣传效果,激励受众去感悟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结语 正确把握“情感含量”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军事新闻报道的真实度、感染力,增强“指导性”。这就需要记者具备一定的采写技巧和人文精神,通过艺术的手法、真挚的情怀、缜密的思维在新闻作品中融入和释放自然流淌的“大众”情感,同时还要有效规避因过分煽情等产生的负面效应。 军事新闻论文:国防生建设发展与现今军事新闻传播的理论思考 国防生作为军队依托地方高等院校培养的后备军官,是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一种创新型模式,国防生作为未来我军的干部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综合能力及素质高低不仅直接反映培养工作的质量,而且还会影响我军现代化建设,影响到我军履行新阶段、新世纪的历史使命。因此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等文件中强调“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强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国防事业、热爱军队”。使每一名国防生实现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一名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的优秀军队干部。因此加强和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防生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发展 1 国防生思想政治情况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国防生思想动态,我们分别对在读国防生和已经毕业的国防生展开问卷调查,内容涵盖了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军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素质等多个方面,且问卷回收率达到99%。从问卷中我们发现在校国防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整体呈现积极、正确、向上的态势,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备入伍动机端正、身份认同感强、政治素质过硬等特征。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少数国防生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献身国防思想不牢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学习目的不明确,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体意识等等现象。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的缺失、奋斗和奉献精神不够充足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忽视,不仅给其他的国防生造成不良影响,也在普通大学生面前损坏了国防生的优良形象,对于国防生未来的整体建设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由此我们认为为了加强国防生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和需求,我们应当不断加强和发挥军事新闻的传播作用和意义,通过思想上的宣传巩固和加强国防生献身国防的坚定性和为了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军事新闻的传播就是坚定国防生的思想信念,坚定信念就是为日后前往部队任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 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2.1 解放思想,把“中国梦”与“国防梦”融入到与国防建设相适应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为加强未来国防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着眼于国防建设和军事人才的要求,要实事求是,发扬求实创新的精神,努力按照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努力把“中国梦”和国防生的“国防梦”相结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以深入“国防梦”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国防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品德优良、全面发展,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和能力,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军人。以观念上的更新促进工作上的创新,积极探索高校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的要求,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和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努力构建与国防建设相适应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切实加强国防生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在继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加大对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力度。一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积极吸收现代科技发展成果,运用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二是突出运用纸质媒体的作用和在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地位。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三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 2.2 以校内外刊物为核心,拓展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而通过军事新闻传播的方式如在保证不泄露部队机密的条件下适当的对国防生分发内部报纸,加强国防生对于部队的认知和了解程度。 理想信念教育是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当前国内外严峻的形势下,既是大学生,又是准军人的国防生,知识上有其丰富于真正军人的一面,但同时政治思想上也有其过于活跃的一面,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特殊性。通过组织国防生学习《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等国内主要的军事新闻类刊物, 使拓展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帮助国防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充分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任务,认清我军新军事变革面临的挑战,认清肩上担当的责任,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来教育国防生,用先进文化培育国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定期举办军事报告会、形势政治报告会、英模报告会等,培养国防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爱党、爱国、爱军的坚贞信念。把培养理想信念的目标与国防建设和部队需求相结合,以塑造国防生的军人情怀、提升国防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含金量为创新点和出发点,不断提高其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及认识、观察、处理问题的水平,把他们培养成爱党爱国讲忠诚、爱军为民讲宗旨、不辱使命甘于奉献的优秀后备军官。 2.3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拓展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重要乃至非常必要的沟通渠道。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对于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即是给予也是一种挑战,为了防范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的渗透、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及网络道德沦丧等不利现象的产生,应该加强对于国防生使用网络的管理力度,在对国防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提高国防生们的网络技能、提高国防生信息选择能力和保密意识的培养,自觉做到不闯入禁区,不传播有害信息不传播不发表错误甚至反动言论,更重要是要防止军事秘密的泄漏。 防但为使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高校可充分发挥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扎实推进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国防生思想政治网站,充分发挥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网络沟通互动性强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通过开设现代军事、军政训练、国防教育、政策法规、理论研究、军事科技、连线军营、自我管理、心理测验等栏目,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平台的全能性和综合性。同时可以不定期邀请专家在网上分析国防生常见的思想政治问题、组织网上专题讨论、任课教师网上答疑等。充分调动广大国防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生自我教育在相对宽松的网络世界自然结合起来。其次我们在建立完善国防生思想政治网站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QQ等即时聊天工具,将通知公告和资源以最快最简单的形式传递给每一个人, 军事新闻论文:开掘军事新闻的另一半 为更加深入地开展“走转改”活动,从今年初开始,济南军区前卫报社经过认真研究,开设了“夜新闻”专栏,发动编辑记者深入基层部队,探寻发生在夜间的军事新闻信息。栏目自开办以来,刊发了大量平时难得一见的具有夜间特色的军事新闻,令人眼前一亮,被广大读者称为“别样的风景”。有业内人士指出,探寻“夜新闻”,犹如推开了军事新闻的“另一扇窗”,进入了军事新闻的“尘封地段”。 大量军事新闻“埋藏”于夜间有待开掘 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武装力量,军队、军人有别于任何其他行业或团体对象。农民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人的“8小时之外”属于自己,可军队、军人的警惕和戒备却没有工休之别、松紧之界,军事行动也没有昼夜之分。24小时准备,随时待命出击,是军队和军人的天职。 纵观世界战争史,无数战事行动都是从夜间发起的,各种经典的夜间战例数不胜数。即便是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局部战争中,夜间、夜色也深受军队青睐。伊拉克战争不仅始于凌晨,且多数战役战斗都是在晚上进行的。北约对南联盟实施了78天的狂轰乱炸,但几乎都是“夜战昼伏”。震惊世界的美军击毙本·拉登事件,是夜间侦察、夜间机动、夜间突袭。车臣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等,也无不用足“夜资源”。夜间,是战事行动的“天然良机”。夜间出击,是军队行动的重要规律。 和平时期,我军扎实做好现实军事斗争准备,夜间准备始终是一个重要环节。夜训、夜演、夜查、夜间值守等,从未间断。近些年来,我军多样化任务十分繁重,抢险救灾、维稳处突,披星出发、彻夜奋战更加频繁。没有昼夜之分,昼夜一个样,既是我军履行职能使命的现实需要,也是人民军队的特殊属性。 新闻因事而生。大量的军事行动发生在夜间,夜间毫无疑问也有许多军事新闻。然而,由于受传统运作习惯的影响,许多媒体忽视了军事新闻的“夜间属性”,对军事新闻的关注,仅仅放在了白天、放在了8小时以内,致使大量的富有特色的军事新闻被隐藏于夜幕之中,削弱了军事新闻的“整体传播功能”。不可否认,有些媒体也刊发了一些夜间发生的军事新闻,但多是局部的、零散的、表面的报道,缺乏系统性、思想性。 全方位、全时域,是军事新闻的特性,也是军事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的重要标志。前卫报社开设“夜新闻”专栏,发动编辑记者走进基层、走近官兵、深入各个战位,追寻被夜色埋藏的新闻信息,无疑是军事新闻传播的一种“填补”和拓展。 开掘军事“夜新闻”的重要意义 发生在夜间的有关军队、军人、军营、军事行动的新闻,是军事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夜新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因为有“夜”的背景,使其独具特色。前卫报社创造性地开设《夜新闻》专栏,对于我们探索军事“夜新闻”传播规律,研究军事“夜新闻”的传播功效,改进军事新闻工作者工作作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掘“夜新闻”是军事新闻创新的新入口。创新,再创新,不仅是军事新闻发展的大势,也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多年来,各种军事媒体在改进军事新闻的采制方法、传播路径、组织手段、策划形式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取得了明显成效。《夜新闻》专栏的推出,将军事新闻工作者的关注点从白天引入夜间,从“8小时”引向全时域,无疑为军事新闻创新打开了一个新入口,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首先,通过探寻军事夜新闻,能够帮助我们确立新观念。在反复的实践中,编辑记者传统的军事新闻的“时域概念”、“内容范畴”等都将发生重大改变。大家认识到,军事新闻的另一半在夜间,军事新闻工作者的精力投向绝不能限于白天。这种理念的确立,将大大拓展军事新闻报道面,从而使军事新闻更加丰满、更具影响力。其次,通过探寻军事“夜新闻”,能够帮助我们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什么是军事“夜新闻”?军事“夜新闻”有什么特点?如何采制军事“夜新闻”?如何提高军事“夜新闻”的传播功效?这一系列的问号,传统教科书并没有涉及。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这些问号将会被一一拉直。这些拉直的问号,就是军事新闻创新的重要成果。 开掘“夜新闻”是展示我军形象的新窗口。我军历来深受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军事新闻不断向人民群众传递我军的良好形象、施加正面影响是重要原因。从历史经验来看,特殊的军事内容、宏大的军事活动,往往是展示军队军人良好形象的重要因子:重大演习如中外联合军演、重大活动如国庆阅兵、重大决策如编制体制改革、重大行动如抢险救灾、重大任务如维和处突、重大典型如杨业功等,这每一次报道、每一回宣传,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前卫报社探寻军事“夜新闻”的实践告诉我们:“夜”,是展示军队、军人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的窗口。“夜新闻”专栏开办以来,陆续刊发了官兵夜间展开训练、通宵值班执勤、星夜奉命出击等一系列新闻,引起强烈反响。当人们从各种“夜新闻”中了解到“军人的夜间不寻常,睡觉也要睁着眼”时,拥戴之情更添一分。一些关注“夜新闻”的民众说:“原来以为军人和我们一样,白天工作夜晚安稳睡大觉,其实不然。他们白天辛苦夜间也在付出,实在令人敬佩。” 开掘“夜新闻”是锤炼军事新闻工作者作风的新路径。在火热的“走转改”活动中,广大军事新闻工作者上高山下海岛、走边陲进哨所、蹲连队住班排,经受了无数艰难困苦的磨炼。但是,探寻军事“夜新闻”,对许多同志来说,仍是一次全新的考验。首先,必须有更强的奉献精神。新闻的发生不可预设时间,夜间发生的新闻如果等到白天再去采访,时过境迁,新闻很容易被扭曲、被遗漏。这就要求探寻夜新闻的同志必须连夜出击,所以彻夜难眠、通宵达旦是常事。同时,夜间行动困难重重,必须想方设法自己解决。这些,都是对军事新闻工作者品质意志的磨炼。其次,必须有更加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由于夜间的保障条件受限,电话采访、传真采访、座谈采访等办法难以采用。新闻工作者只有亲临现场,充分运用自身各种感官,才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获得最准确的新闻。第三,必须有更加敏锐的新闻嗅觉。夜间可见度差,信息渠道不丰富,资料数据较欠缺,哪里有新闻、哪些是新闻,不是轻易能辨别的。要探寻到有价值的“夜新闻”,军事新闻工作者必须努力锤炼观察力、判断力,不断提高职业素养、业务能力。第四,必须有更加快捷的工作效率。将夜间捕捉的新闻信息及时见报、及时上星、及时上网,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是开设《夜新闻》专栏的重要目的之一。快速采制、快速编辑、快速播发,是对每位探寻“夜新闻”的同志的基本要求。所以,探寻“夜新闻”实践,是培育新闻工作者雷厉风行、快速反应好作风的重要途径。 加强对军事“夜新闻”采制的探索研究 “夜新闻”发生的特殊时机、环境,决定着“夜新闻”的采制、传播等有其特殊性。对编辑记者的新闻意识、工作方式、行为习惯等也有一些特别的要求。对许多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来说,探寻和传播“夜新闻”的经验并不丰富。从《前卫报》探寻“夜新闻”的实践来看,有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探究。 “夜新闻”要具有“夜”的属性。所谓“夜新闻”,是指对夜间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不难看出,“夜间发生”是“夜新闻”的本质属性。“夜新闻”往往需要夜间采访,但“夜间采访”与“夜间发生”有着质的区别。白天发生的事情,记者夜间去采访而形成的新闻不是“夜新闻”。前卫报社开设“夜新闻”专栏之初,也曾出现过把握不准的现象。个别同志把“夜间采访”等同于探寻“夜新闻”,结果带回了许多“夜间采写的昼新闻”。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夜新闻”的本质内涵,才能避免“昼冠夜戴”的问题出现。 “夜新闻”要向军人职能使命聚焦。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是军事新闻宣传的一项重要功能,军事“夜新闻”同样也要发挥这样的作用。在探寻“夜新闻”过程中,一些同志由于经验欠缺,往往只将目光盯在站夜哨、值夜班、查夜岗等“琐事”上。不可否认,这些“夜常活动”中有闪光点、有新鲜事,也可从某个侧面反映青年官兵的精神风貌。但如果光报道这样的“夜新闻”,就显得肤浅了。站在军队、军人职能使命的高度思考问题,向重要夜间军事活动发力,向夜间军事活动中的典型人、典型事聚焦,采制的军事“夜新闻”才能既有新闻性又有思想性,才能达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目的。 探寻“夜新闻”要充分尊重被采访对象。探寻“夜新闻”,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夜间实施采访活动。夜间采访与白天的采访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稍不注意就会干扰、影响采访对象,引起官兵不满。因此,尊重采访对象,是探寻“夜新闻”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一般而言,夜间军事活动都具有较强的隐秘性,探寻“夜新闻”的同志决不能“以我为主、强行介入”。当问的则问、能拍的则拍、可记的则记。在采访过程中,阵势不能太大,动作不能太重,程序不能太繁,时间不能太长,必须速战速决,快采快收。当然,更不能抱着“找事”的心态,把探寻“夜新闻”活动搞成夜间暗访活动,去挑别人的“刺”、揭别人的“伤”、戳别人的“痛”。这样做,不仅不符合探寻“夜新闻”的本意,而且有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及时传播才能体现“夜新闻”的价值。快速传播,是探寻“夜新闻”的重要目的之一。夜间发生的新闻,早上就呈现在受众面前,其价值不言而喻。在这方面,网络、电视等媒体的“滚动播报”有着特殊优势。而对一些传统的纸质媒体而言,还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快速传播”的理念还需进一步强化,用稿排队、按部就班的运作方式需要改变。惟此,“夜新闻”才能真正变“早新闻”。 (胡望年:前卫报社第二编辑室主任;吴兴龙:前卫报社第二编辑室编辑) 军事新闻论文:军事新闻本地化的三种模式 军事报道是指对军事战争、军队建设、军人生活、军地联系以及所有与军队相关的报道。军事报道有助于满足受众对军事信息的需求,增强民众的国防意识。有调查显示,军事新闻在部分省级党报新闻中普遍存在固定栏目缺位、信息量少、工作味浓等问题。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省级党报通过军事报道提高民众国防意识,增强驻军荣誉感,为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是职责所在。同时,通过开拓军事报道领域,进军军事报道这一新闻竞争的“蓝海”,能有效扩大报纸自身传播力和影响力。 如何创新军事新闻报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开设军事专刊专栏 国防之远,似在国门千里外,西沙、南沙、钓鱼岛、亚丁湾……军情时时牵动人心。国防之近,亿万之众是国防之基。 以湖北为例,湖北省是军史、军工、拥军大省。历史上,楚天将星闪耀;新时期,荆楚走出的英雄航天员聂海胜、航空报国英模罗阳、航天女杰刘洋、王亚平等一大批军之骄子壮我国威。荆楚大地上,空降兵部队、“抗洪抢险模范旅”等现役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苦练精兵,省、市、县军事机关和驻鄂军事院校为人民军队源源不断选拔、培育合格军人,还有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为强大国防铸造最锐利、最坚实的“矛”与“盾”。 立足荆楚,放眼寰宇。今年3月29日,由湖北日报编辑部与省军区政治部合力打造国防教育专刊《国防在线》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专刊依托荆楚丰富军事资源,聚焦国防建设,提高全民国防意识。 创办之初,专刊暂定为半月刊,刊登在湖北日报第4版。专刊设有《国防总动员》、《天下湖北兵》、《国防绿》、《荆楚尖板眼》、《士兵突击》等栏目。至今,已出版10余期,再现了驻鄂部队火热的军旅生活,展示了湖北子弟兵英姿和风采,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第二,挖掘军事热点中的湖北元素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世界合作。放眼世界,航母出海、神舟飞天、蛟龙深潜、南海纷争、朝核问题、中俄军演……国内外军事热点此起彼伏。 《湖北日报》作为一家与军事热点地区远隔数千万里的地方党报,如何报道好军事热点事件?《湖北日报》的做法是在时事新闻版编发新华社稿件,对重大军事事件进行常规性报道。同时,重点策划“自选动作”,挖掘军事事件中的湖北元素,进行本地化报道。 无论是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神十飞天,还是芦山抗震、三沙建市,都成为《湖北日报》实行重大军事新闻本地化的良机。 今年4月,“神十”6月至8月择机发射的消息。本报获悉后,立刻搜集相关线索,确定了两个本地化报道方向:“神十”上的湖北造、曾在汉服役的“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襄阳采访湖北造期间,记者又第一时间获悉,枣阳籍航天员聂海胜可能再次执飞。得知这一消息,本报增派力量,第一时间跟踪这一重要线索,与聂海胜家人联系。 经过周密筹备,6月11日“神十”飞天前后,一系列报道陆续出炉。《哥哥为我买新房》、《同学眼中的王亚平》、《湖北造,筑起太空家园》、《浓浓的航天情》、《首个太空教具湖北造》。在“神十”返回之际,本报再打组合拳《从茅草屋走出的航天将军》、《湖北造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稿件的线索多来自于驻鄂部队和在鄂军工企业。 《湖北日报》“神十”报道中,本地化报道与常规性报道相得益彰,兼备新闻性、重要性、贴近性、可读性,在本地媒体中独树一帜,多篇独家稿件被各大新闻网站转载,彰显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第三,在军地结合点上找新闻 湖北是“三军”大省,除了野战部队外,还有多所军校扎根省内,成千上万的人民子弟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军队与地方、子弟兵与老百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人的地方就有新闻发生,在军地结合点上找新闻,就是寻找军队和地方之间、子弟兵与老百姓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 今年4月,《湖北日报》从省军区获悉新闻线索,年过八旬的咸宁军分区原副司令员唐光友一生倾其所有,帮贫扶弱,并在生前写好遗书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在当地传为佳话。随后,报道组赴咸宁实地采访了解,发现唐光友老人的事迹比传说中的更感人,他是奉献为本的党员、霸道小气的父亲、乐观豁达的抗癌战士。唐老的无私、乐观、豁达,深深地感染了现场每一个采访者。 6月初,《湖北日报》刊发组合报道《把一切献给人民——记咸宁军分区离休干部唐光友》通讯、图片配评论,1版倒头加3版半版,以超常规模报道这一典型人物,引发军地各方关注。省军区司令员、政委均在当日湖北日报上作出批示,感谢湖北日报挖掘这一典型人物,要求省军区部队将唐光友作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典型人物深入学习。 90后武警战士吕俊峰是今年本报成功推出的另一部队典型人物。5月4日,他勇救落水群众牺牲,以生命致青春,用热血践行诺言,感人至深。事件发生后,本报第一时间发稿,此后连续报道,武警部队首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纷纷批示,报道取得良好效果。 军队无小事,事事连政治。军队作为特殊的机关,记者在采写和编辑新闻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1.调动通讯员积极性,保证线索和稿件来源。 湖北驻军诸多,分属不同总部。驻军、武警部队以及民兵预备役部队均设有政治部、宣传处、政工科,配备有新闻干事,在基层部队还有一大批热爱写作的干部战士。他们熟悉军队,擅长新闻写作和新闻摄影。然而,他们的主要发稿任务在军队媒体,包括《解放军报》、《空军报》等,在地方媒体发稿常常无助于其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在给地方投稿时,通讯员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湖北日报》依托省军区作为驻军协调单位进行联络,并利用长期建立起的联系,充分调动驻军通讯员的积极性,加强联络,已逐步建立起通讯员网络。同时,加强对军事报道题材的策划,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做好报道计划,提前约稿,提高通讯员稿件上稿率。今后,可在每年年终评选、奖励地方上的优秀通讯员时,评选、奖励部队中从事军事报道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调动他们的写稿积极性。 2.注意保密,防止泄密。 做军事报道,最大的风险是泄密。如何处理内容创新与内容保密的关系,《湖北日报》做法有两点: 首先,记者采写稿件自觉接受被采访单位的保密审查。在采访“神十”湖北造时,记者深入多家军工企业采访,均签订了保密协议,并按要求不拍照、不录音。在报道军工产品时,企业要求一不报原理、二不报型号。成稿后,每篇稿件均返给采访单位一一审查,保证稿件万无一失。 其次,通讯员提供的稿件,编辑后要二次审查。一般来说,部队的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生活在部队,亲身经历事件全过程,对于什么内容可以报道,什么内容不能报道,把握得比较准,而且稿件也经过部队首长的审查,不容易造成泄密。 但《湖北日报》的经验是,稿件编辑后,在发稿见报前,再次返回部队进行二次审查。 在全球化时代,不存在纯粹的地方新闻,任何时事新闻都可能与本地相关。《湖北日报》通过挖掘、彰显湖北元素的方式,找准国内外军事热点与本地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动打通本地新闻与时事新闻之间的隔离墙,实现军事新闻本地化报道,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传播能力。 (江卉:湖北日报;胡孙华:长江日报) 军事新闻论文:江永红新闻作品对军事新闻报道的几点启示 【摘 要】著名军事新闻工作者、原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江永红同志以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曾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本文对江永红同志一些富有特色的军事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借鉴他的新闻写作经验,从中摸索军事新闻报道的一些特点,思考在新的时期,我们的军事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如何去做好军事新闻工作。 【关键词】江永红 军事报道 创新 辩证法 文学手法 人情味 名将之奇,奇在超群拔俗,甚至有几分一意孤行。虽然改革的路上有拒马,有陷阱,但他们昂首走向未来,而不理睬背后的几多叽喳。 ——摘自江永红《名将之奇》 军事新闻工作者江永红的人生可以堪称传奇,1968年参军的他只是一名炊事员,而他靠着他的“笔杆子”硬是走出了一条从普通一兵到一个将军的传奇之路;他不断努力实践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新闻写作风格,写出了《孙铁锤传奇》、《老山有个孙干事》等不少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曾荣获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曾任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现在我们就对江永红同志一些富有特色的军事新闻作品进行分析,学习借鉴他的新闻写作经验,从中摸索军事新闻报道的一些特点,思考在新的时期,我们的军事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如何去做好军事新闻工作。 一、军事报道手法要“新” 江永红作为我国军事新闻人,他被人们公认的最大成功之处是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写出了不一样的作品。布封有句名言叫“风格就是人本身”。江永红之所以成为名记者,就在于他另辟蹊径,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尝试别人从来没有试过的方法。 就拿他的《蓝军司令越演越狡猾,红军司令越练越过硬》这篇报道为例,从整个作品的语言风格到写作手法都较为怪异,例如文章的导语用的是陆军某部训练场上的一句流行语:“别的都不怕,就怕王聚生打电话”。虽然一开始人们并不认可他的这种写法,但是他坚持下来了,有足够的韧劲,时间长了这种写法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此文发表在1980年8月,查阅历史背景可知,那时候全党正在开展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而在部队的军事训练领域,由于多年的闭目塞听,懒于去思考一些新的战法、比法,部队官兵们也大多仍沉醉于“红军必胜”的练兵模式中。那么如何去打破这一旧的模式,在军事训练领域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呢?这也是江永红在写这篇新闻稿件时所思考的问题。也正是有了这个有准备,当“蓝军司令”这个新事物出现的时候,他就一眼看准:这决不是如何使用假设敌的一般训练方法问题,而是个向军事领域“左”的模式挑战的大问题,是促进部队训练思想解放的大问题,带有示范和经验推广的性质,因此,他毫不迟疑地抓住了它。 也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那样:“你想成为名记者,你就要不断地从归纳中创新,不去重复别人的写作手法,你所写出来的作品就要让人感到新鲜,你也才能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如果仅仅是将写稿子单纯地当做是完成任务,那你就注定成为不了一个名记者。” 二、军事报道内容要“真” 我们现在很多典型的人物报道,都将人物写得太好,给人的是一种“高大全”的形象。都这么去写典型,报道多了之后读者自然也觉得文章单调乏味,而不愿意去读。所以在报道上还是应该去尽量客观地报道一个人。要讲究辩证法,客观、公正地报道人物的事迹、特征及爱好,让人物形象真实、丰满、生动。就拿江永红所写的《孙铁锤传奇》来说,这篇报道本身不是江永红“奉命”要写的典型之作,在他之前也已经有好几个人去“奉命”写过它,但都不怎么成功,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讲究辩证法,作茧自缚,非得将孙铁锤这个人写成一个雷锋式的典型,结果就怎么写怎么不像雷锋。而江永红他通过自己的采访和调查发现,其实孙铁锤这个人是一个具有雷锋思想境界,但是没有雷锋修养的一个人,尤其是在个人的言行举止上,属于那种五大三粗、大大咧咧的那种。于是江永红索性就客观如实地报道了一个真实的孙铁锤,这篇稿子通篇也就一千来字,但是反响却很大。 三、军事报道入口要“小” 军事新闻报道在选材上应该多样化,一个典型能够在某一领域站得住,但是不要试图去树立一个什么人都可以学的典型人物,因为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人。战士有战士应该学习的典型,军官有军官应该学的典型,把目标定得越高,成功的可能性有越小而且写起稿子来也就越难,所以我们在选材时不妨多样化一点,专一一点,起分类指导作用。 大单位、大事件、大道理的题材毕竟是很有限的,而且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抓得到的,因此,报刊上的新闻,还是以小见大的居多,所以我们在军事新闻报道的选材中也还是应该以小见大,要从宏观处着眼,从微观上取材。在军事新闻报道中要么以点带面,窥斑知豹;要么聚焦一点,察微知著;要么抓其要害,牵一发动全身,让读者通过一个很小侧面,看到价值大的东西。江永红的作品在选材上,极善发现和捕捉那些有代表性的以小见大的写作素材。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记者通过采访往往会掌握许多线索和生动的事例,但如果一股脑儿都写到文章里,不仅会拉长篇幅,还会使文章变成大杂烩。怎么办?江永红的做法就是:集中集中再集中。在他的作品《当实实在在的打夯人》中,他面对党支部建设的这篇大文章,将主题集中到管好干部党员这个主要矛盾上,把大量的素材集中到4个骨干例子上,又从4个例子中选了两个作为详写细写的对象,从而将一篇本来可以写几千字的通讯,只用了700字就说清楚了。 还有一点就是选小切入口。在江永红采写《“咱不能忘了老百姓”》人物通讯时,面对外科主任马振峰的一大堆“足可写一个长篇”的先进事迹,但是他经过对素材的反复消化,抓住了“咱不能忘了老百姓”这句主人公的话作为文章的突破口,将这句话作为标题并成为了贯穿整篇文章的主线。而江永红他自己在事后谈体会时说道:“口子小了,才便于集中,才便于展开细节,才能将文章做短。但切入口小,不等于内容单薄干巴,相反,它像一个小口大肚瓶,里面盛满‘干货’,这比那种虽口大而一览无余的‘浅盘子’不是更吸引人吗?” 四、军事报道细节要有“情” 军事媒体报道,多半呈现正统、正规,或者是神秘化,许多读者懒得去读、去看、去琢磨。究其根源是我们的军事报道在指导思想上没有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统一。很多时候报纸都只报道上头的事情,而不去刊登老百姓的事情,往往出现的情况都是上情下达做得比较好,而下情上达做得不好。就算是有写报道先进人物的,很多时候报道出来都是写这些先进人物推迟婚期多少次,该结婚的不结婚,该回家的不回家,有的妻子生了小孩、父母病危都不回家,搞的好像现在的官兵们都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在人性化上做得很不够。 读江永红的作品,我们就会感受到很浓厚的人文气息在里面。无论是《孙铁锤传奇》还是《老山有个孙干事》、《李秋贵的穷琢磨》以及他其余的新闻作品,写得都是基层官兵的一些人和事,反映的也是基层官兵的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真正做到了为官兵说话,站在官兵的角度上去想问题,并且呼吁提倡要尊重官兵的利益,这里有一种很深厚的人文关怀,试问这样的新闻作品,读者们怎能不爱读? 五、军事报道语言要“实” 在现在的军事新闻报道中,在写作手法上要借鉴文学的写作手法来将所报道的人物的个性和事件的特性表现出来。有人曾讽刺现在的新闻报道说:“看报纸上的新闻报道还不如去看小说,原因是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常常能把假的写得像真的一样,而新闻报道往往就算事实是真实的,但往往会写得和假的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本的原因还是现在很多的新闻报道夸大其词,美化人物形象,失去了人物本身的个性。 江永红的作品中,白描是他最为常用的文学写作手法。在他的很多新闻作品中,交代环境,描写人物以及叙述事件时,他都删繁就简、不落俗套,尤其是语言非常直白。而阅读江永红的新闻作品时,会发现的他的语言直来直去,干脆利落,从来不拐弯抹角,不拖泥带水,更不会有矫揉造作的成分在里面,其中很多都是大实话、大白话,用得也是兵腔兵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原汁原味、军味浓郁的语言特色。 例如《孙铁锤传奇》,都是很朴实的话语,毫无华丽的辞藻去刻意加工。如文章的开头:志愿兵孙铁锤,黑乎乎,壮实实,一口河南腔,今年整四十。还有他所说的话: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不中不中!俺是解放军,有胆的上来较量较量!这些朴实的话语,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最为客观真实又略带有个性的孙铁锤。 结语 江永红的作品说到底不仅是他个人才能的一种展现,而且是他长期深入基层、不断努力勤练笔头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在今天回顾他的新闻作品时,更要学习的是他的高度的责任心和不怕吃苦深入实践的精神。我们今天的新闻记者也只有像他一样,沉下去、深入基层,才能得到最鲜活的材料,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来! 责编:姚少宝 军事新闻论文:优秀军事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解析 【摘 要】孙晓青作为解放军优秀新闻工作者,42年兢兢业业工作在新闻战线,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所应具有的思想品质和职业能力。作为青年新闻工作者,我们要以他为榜样,行进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服务的路上。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 素质 42年兢兢业业的新闻工作生涯,42年披星戴月的戎装军旅生涯,作为军事新闻工作者,孙晓青博采新闻在社会,时时思考于生活,永远在路上;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担负起卫国保家传递军情的职责;他把创新当做常态,立志于新闻改革实践,是时代航船上的瞭望者。通过对《解放军报社》原社长孙晓青的文集研读,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优秀的军事新闻工作者的爱国爱军情怀,我们还应该把握,一个优秀的军事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一、使命与责任:军事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之本 一个人的文字、见解,常常是其思想、抱负甚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作为军人,由于使命使然,孙晓青注重中国军报的对内和对外传播;作为记者,由于职责使然,他强调新闻职业精神的重要。 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诚坚定的民族情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军人报效国家的思想前提和情感基础,是军人为国尽忠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孙晓青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大事亲历,孙晓青为港澳回归、祖国统一欢呼,亲身见证洗雪中国百年屈辱的伟大历史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神圣历史使命,进驻港澳,维护了国家主权、民族统一,这不仅是国土的收复,更是人心的回归。 边关纪行。在海拔最高的神仙湾哨所上有迎接风雪岿然屹立的忠诚,在最早迎来第一缕阳光的东方第一哨有面对苍凉和寂寞的奉献,在战胜无数次塌方和泥石流平均每一公里都掩埋着一名工程兵或汽车兵尸骨的青藏线和川藏线上有前仆后继的牺牲。他用笔、用镜头记录着中国军人创造的奇迹和辉煌,我们也从孙晓青的文章报道中读出了他的那颗赤子之心。 时政评说。孙晓青时时关注国家发展和国际形势,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分析我国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对台问题立场坚定,重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原则,驳斥李登辉“两国论”背后的“四张牌”;在世界局势变化和大国关系调整的过程中剖析对华政策,关注国家安全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走出国门,出访欧非。站在国外看中国,孙晓青在领略欧洲文化的璀璨与积淀时内省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感悟俄罗斯的强盛与衰落时思量我国的复兴之路,在南非民族和解的历史与未来时坚定促进中华民族统一的决心。 2、神圣的军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不断提高履行使命的能力,切实做到国家利益延伸和发展到哪,军人的职能作用就发挥在哪儿,这是当代革命军人的神圣职责和历史担当。身为共和国的军人,孙晓青对于军人所负的时代使命有强烈的回应,他始终认为:“军报以弘扬主旋律为己任,任何时候都不能刊登有悖于军报使命和地位的东西。”他提出军报记者要具有自觉的战略意识和深刻的忧患意识,能在历史进程中定位国家和军队的现状,深刻理解国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规划目标,并对新形势下国家将会面临的问题做出准确判断。 孙晓青志向于中国历代文人所追求的“文以载道”,他说:“记者采写新闻不仅仅是单纯传播信息,而是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对国家、对人民承担社会责任。”在他的新闻报道和讲话汇报中,他始终把社会责任感和对历史重任的担当放在首位。 3、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意志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舆论战成为信息化战争中独立的作战样式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斗争手段。 舆论战从来都是先于军事行动展开的。孙晓青认为,军事新闻工作者担负着以笔参战的战斗任务,必须从现在做起,树立打赢舆论战的强烈意识。孙晓青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军事斗争方针和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全体国民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国防、支持部队、理解军人的舆论氛围和良好风尚。 工作生活也是一场战斗。孙晓青放弃留在总政办公厅的机会,甘当被边缘化的体育记者;时年六十岁,孙晓青依然选择在海拔五千三百多米的高原哨所里边吸氧边采访写稿;虽为“公费订阅”报社的社长,孙晓青却一直积极推动新闻事业的改革。 二、能力与素质:军事新闻工作者的成功之本 在孙晓青作品集的“自序”中,他写道:“我确立了自己的新闻追求:做一个勤奋不辍的笔耕者,做一个心怀忧患的思索者,做一个渴望创新的改革者,做一个孜孜不倦的求学者。是否做到且不论,心向往之始终不曾动摇。”此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孙晓青对军事新闻工作的热爱和对成为一名优秀军事新闻工作者的执著追求。 1、永恒的新闻情怀 1970年3月,孙晓青在云南思茅边防部队开始了军事新闻生涯。1977年,他来到解放军报社,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士兵,进入了军队传媒的最高殿堂。 在他四十二年的军旅生涯中,孙晓青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采访和写稿编稿审稿中度过的。他一直坚持亲力亲为,他说,不动笔不署名,不管当部主任还是做社领导,他对自己最满意的,就是始终没有搁笔。在摸爬滚打的八年体育记者生涯里,他先后发表各类报道1300余篇。后来当了领导,单独采写新闻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多时间是策划选题和为他人做嫁衣,他也会尽心尽力。尤其在担任时事部主任期间,写了不少评说时政的言论。 尽管《解放军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以公费订阅为主,没有什么市场竞争压力,但是面对新闻竞争的加剧、新兴媒体的发展以及读者多样化的选择,时任解放军报社社长的孙晓青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实现有效传播,从提出“基于效果的传播”这一命题,他要求树立读者意识、服务意识,提出“适度变脸、有限转身”的改革策略。在他的主导下,2006年起,解放军报社主办的各种杂志报纸相继进行改版。2009年,军报党委提出“以报纸为基础,以网络为牵引,通过报网融合打造现代军事传媒旗舰”的改革思路,在随后的几年中,解放军报的报网融合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的新闻事业担负着传播民族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上起着旗手号角的作用。孙晓青重视对下一代新闻人的培养和教育,多次著文立说,结合自身经验,对新闻记者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督促记者与时俱进修炼自身。 2、“勤、行、真、淡”的新闻素质 2005 年4 月,孙晓青在解放军报通讯员培训班讲课过程中用四个字概括了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勤、行、真、淡。 勤奋,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术业有专攻,学习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固然重要,拓宽视野也是必须的。由于记者这一职业本身的特点,记者在知识占有方面须纵览古今,通晓时事,这样,记者在工作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作为记者,写出的新闻稿件面向社会大众,因而也要培养良好的文学修养。孙晓青这种“功夫在新闻之外”的经验之谈对于现今的青年新闻工作者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在《记者就该这么当》中,孙晓青写道:“东跑西颠,忙忙碌碌,钻头觅缝,无孔不入,博采新闻在社会,时时思考于生活……记者,本来就该这么当!”生活和实践是新闻的本源。从“三贴近”到“走转改”,新闻政策始终围绕着对基层生活的关注。行走、体验,从实地和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发现亮点,从现场观察和体验中积累感性认识,触摸新闻盲区,挖掘新闻富矿,这样才能写出新闻佳作。 我们总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媒体和记者的新闻意识不断强化,或者是出于政治需要,或者是出于经济利益,新闻记者通过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使假新闻花样翻新。孙晓青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戒造假,戒夸张,这是他提出的“三戒”的首要之义。 孙晓青认为,搞新闻从来不是一个现得利的买卖,不存在坐享其成、名利双收的捷径。有多少军事记者默默无闻奔赴在基层,只为了赞颂更多默默无闻为了祖国而奋斗的官兵们。文章千百,却未必有人曾记得住他们的名字。只有“耐得住寂寞”,才是身为新闻工作者的最佳品行。 “在路上,我没有偷懒”,孙晓青作为新闻人以其四十二年的岁月勤勤恳恳践行着这句话。时代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服务的使命没有变,今天的我们仍要继续在路上。 责编:姚少宝 军事新闻论文:浅析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事新闻传播的意义 我军新闻工作历来是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规定着我军新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我军新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人民军队的性质,保证军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军队内部的团结和军政军民团结,保证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我军随行反恐维稳、封边控边、海上维权、保护海上战略通道、重大灾害抢险救援、国际维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等多样化军事行动任务日趋繁重,甚至呈现常态化的趋势,这给政治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标准。为了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政治生命线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威力,在此我们重新探讨一下非战争军事行动新闻传播工作的重大意义,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积极的实践探索,适应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中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新闻宣传工作在激励官兵士气上的重要作用 古人云:“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激者,怒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军队之所以能英勇善战,视死如归,依靠的是士气;士气之所以能被激发,依靠的是对敌人的仇恨。可见,士气作为军队战斗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新闻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把握或控制舆论导向。 我军的新闻事业要鼓舞士气,激励士气,激励斗志,振奋精神,稳定精神,稳定军心,粉碎国内外敌人的策反阴谋和破坏活动,保持部队的纯洁和巩固。兴利除弊、惩恶扬善。通过新闻传播,向全军官兵传播党的基本路线,进行实时政策教育、形势战备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使全军官兵坚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实践证明,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要及时地做好强有力的思想动员工作,大力发扬我军政治动员的优良传统,针对官兵思想实际和保障任务特点深入进行。一是以爱国主义激发战斗精神。新的历史时期,我军不仅在国际维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国际联合军演等国际安全合作任务中,担起的是国家责任,维护的是国家利益,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在重大灾害抢险救援、处突维稳、封边控边、保护海上战略通道和奥运安保等非战争军事后勤行动中,担起的同样也是国家责任,维护的同样是国家利益,代表的同样也是国家形象。爱国主义已经成为广大官兵完成任务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因此,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要把深刻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战斗精神的重要来源,通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广大后勤官兵的民族自尊感、自信心和国家的荣誉感,不断提高后勤官兵的思想境界,激发后勤官 兵的爱国热忱和精神动力,从而为非战争军事后勤行动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以响亮的战斗口号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提出鲜明而又响亮的战斗口号,是鼓舞激励广大后勤官兵战胜困难、团结奋斗、保持旺盛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中,政治工作要根据部队担负的保障任务和光荣传统,适时提出一些指向性强、给人启迪、思想深刻、激人奋进的战斗口号,以激励官兵、鼓舞群众。三是以奖惩分明激励战斗精神。在执行任务前要明确奖惩标准和机制,加大激励力度。对执行保障任务中表现突出、战斗精神顽强的官兵要及时进行表彰,在入党、立功受奖、晋升选改上给予优先,并给予适当的福利待遇;对消极怠慢、退缩不前并造成不良后果的官兵要从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要移交军事法庭。 二、新闻传播作为军委、总部的耳目喉舌作用 新闻传播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喉舌,作为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国家、军队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为建设一只现代化正规化的和名军队,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新闻事业“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得喉舌”“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军事新闻传播必须坚持把党和国家的主导意识摆在传播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正确的理论指导保证后勤理论传播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牢牢把握后勤理论传播的政治方向,确保其为党和国家喉舌的性质不能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要围绕党中央、中央军委战略意图和国家政治、外交斗争需要,在第一时间把事实和真相出去,强化受众的“第一印象”。对重要信息要反复播放、重复刺激,加深官兵印象,强化规模效应,形成舆论优势。 三、新闻传播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的稳定社会的功能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新闻传播在当今世界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已经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也成为大众传播活动中最具有影响的因素之一,它与国家经济的大政方针、国际政治外交的发展、个体社会化及大众文化的形成与推广,都密不可分。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新闻传播活动,同样承担着宣布和传播公众意见的作用。新闻传播活动,通过表达舆论,对受众观点态度及行为产生影响,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视察工作时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还特别强调要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希望和新要求,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引我军后勤理论传播工作科学发展的根本方针。 实践启示我们,军队新闻宣传的迅速反应、快速出击、跟踪报道,是有效引导舆论、争取民意、赢得民心、成功传播军队良好形象的重要因素。对媒体和民众关注、追踪的敏感事件,要有组织地主动接受采访,全面准确、公开透明地信息,及时客观地报道实情,堵塞虚假信息传播渠道、揭穿谣言。特别是对敌对势力的不实报道,要针锋相对,澄清事实,强行压制。 军事新闻论文:论军事新闻语体的嬗变 摘要 军事新闻语体是军事记者在军事新闻报道领域中为了达到传播目的和满足读者对军事新闻的欲知心理。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言语特点体系。本文以建国后各时期军事新闻为语料来源,从军事新闻语体的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归纳出军事新闻语体的嬗变历程,探寻各个时期军事新闻语体的发展特点并总结其嬗变规律。 关键字 军事新闻语体;嬗变;词汇;语法 军事新闻语体是军事记者在军事新闻报道领域中,为了达到传播军事新闻的目的,满足读者对军事领域新闻的欲知心理,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言语特点体系。军事新闻语体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时便已出现,它既有新闻语体的共性又有军队新闻语体的个性,比社会新闻语体更庄重、更刚健。作为一种功能语言,军事新闻语体的发展受到时代变迁、军队发展、受众心理需求、军事新闻工作者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建国后军队各时期的军事新闻为语料来源,从历时性角度来探讨军事新闻语体的嬗变过程及其规律。 一、军事新闻语体的嬗变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军事新闻事业伴随着全国全军及新闻领域的改革步伐,在新闻报道理念、宣传内容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变化。军事新闻语体的兴替主要反映在词汇和语法的选择、使用。 (一)新中国创建初期(1956-1965):简单明快 新中国创建初期,军事新闻反映了广大官兵空前高涨的建设热情,军事新闻语体呈现出语调明快,用词简单质朴、通俗易懂的时代特点。 在词汇方面,受那一年代自然朴实的生活气息影响,军事新闻工作者常常把口语词直接用到文稿中,非常直白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此外,在一些军事通讯中,写作者侧重细节描写,大量运用描绘性和表情性词语,以此来增加语言生动性,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太阳从海天相接的地方慢慢探出头来,把海面和山峰照得一片灿烂。天空带着淡淡的蓝色,没有云,只有几只鹰在悠悠地盘旋。”(《解放军报》1956-01-01)例句中语句风格柔婉,柔和优美,用了“慢慢”、“淡淡的”、“悠悠地”带有描绘性的词语,刻画入微,带来一种生动活泼之感。 语法方面,五、六十年代年军事新闻在句子使用上常用多个定语或状语来修饰中心语,以期达到表述严谨、界定清楚的目的。如:“曾经不得不手执武器保卫国家的勇敢地从事建设国家的中国人民,有着这样的集体的觉悟。”(《解放军报》1963-10-08)例句中“中国人民”前用“曾经不得不手执武器保卫国家”和“勇敢地从事建设国家”两个定语修饰,限定性强,表达完整、严密。另外,因这一时期新闻工作者自身新闻职业素养有限,官兵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多数军事新闻语体倾向于口语化,“了”、“的”等助词常用在句中或是连贯句子或是加强语气而频频出现,使得军事新闻读起来朗朗上口,仿若邻人说话,但却失了新闻本该有的书面语的庄重性、严肃性。 (二)“”时期(1966-1976):偏激畸形 十年“”,新闻报道的风格是“假大空套长”,军事新闻语体也没有逃脱这种模式。这一时期,无论是社会还是军队都将宣传理念奉为金科玉律,军事新闻中几乎是空洞、没有信息的长篇大论,语录体、颂词盛行,控制式的语气和祈使句陡然增多,滥用排比以至于违反语法规则的情况司空见惯。 词汇方面,军事报道主观性词语较多,如:“美帝国主义”、“卖国走狗集团”,这些带有写作者主观情感的词语,真实形象地表达了中性词达不到的深层含义。同时,军事词语相对弱化,时期政治运动较多,反映实事动态的军事新闻稿中多数是政治性词语,军事专用词语一般出现在国际军事新闻中。 语法方面,“”时期军事新闻在句式上常使用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来达到批判某人、号召群众的目的。陈述句的使用频率不高,陈述时限制、规定、要求多而叙述说理的成分相对减少,如此便偏离了新闻中肯传递信息的本意;“大”、“特”、“最”等限定性的偏正词语出现较多,增加新闻语体的火药味,表现出极端的情感,如“大转弯”、“大毒草”;单音节修饰词重叠来表达感情,如:“最最热烈”、“最最积极”、“最最勇敢”。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8):恢复回归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军事新闻开始融入到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去,新闻文体突破了“消息、通讯、评论”老三样,新闻特写、新闻速写、体验式报道等新形式出现在受众面前。军事新闻在语体上开始倡导“真快短活强”,恢复使用反映客观性的中性词,强调以短见长,追求言简意赅。词汇选择上,反映部队生活的用语增多。部队有很多“行话”和约定俗成的用语也逐渐使用到军事新闻稿中,让人读起来感觉亲切。如有篇军事新闻稿就用了“先跑‘热门’,不进‘冷门’,“先进连队工作组挤破门,军、师团‘轮番轰炸’,司政后‘分进合击’……”形象幽默又带有讽刺意味地写出了1983年部队抓基层工作的一些问题。此外,一些官兵们喜闻乐见的词语被使用到军事新闻中,使新闻生动、具体、形象,满足受众需要。如:“侃”、“帅哥”、“追星族”等。 语法使用上,改革开放后的军事新闻以简洁、明快为主,整句、散句交错使用,没有结构冗长的长句贯穿全篇,也不会是句句皆短而有仓促感。语法逐渐丰富,出现了“程度副词+名词(代词)”,名词活用动词等语法现象,如“很士兵”。 (四)跨世纪时期(1999-至今):稳定发展 跨世纪的中国进人了信息多元化时代,军事新闻为稳固主流媒体地位做出了积极努力。近些年的军事新闻强调“以兵为本”、注重增强语言的亲和力,新闻语言、文艺语言、政论语言交并使用,既提高了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又有思想性、指导性。 在词汇方面,军事专业术语增多,使用必要的军事术语成为军事新闻语体区别于其他语体的显著特点之一。另外,生动多样,带有时代气息的流行词语逐渐走进军营。军事新闻将现今社会上的新词、流行语进行过滤,找出既活泼又有正面效应的词语,既赢得了读者喜欢,又丰富了军事新闻的词汇量。例如在一段《雷锋在军校》的新闻稿中用了“给力”、“拉风”、“蜂蜜”等流行语,一下子就拉近了文章和读者的距离。此外,现阶段的军事新闻为了让语言不乏味,还经常妙用临时生成语,例如“而且他是一个非常幽默的老人,时常会在紧张的训练中幽上一默。(《解放军报》2003-10-06)“幽上一默”仅是对幽默做了一点小变动,却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趣味盎然。 语法方面,近些年的军事新闻用联合短语充当句子成分,以保证叙述的完整性、周密性。如:“二连自诞生之日起,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的“官兵同乐会”活动就从未间断过。”(《解放军报》2012-4-6)在一些军事新闻中因新闻内容的严肃性、重大性。常沿用一些程式化句式,既体现新闻的庄重,又确保大范围阅读受众能读得懂,如“以……为指导,深入贯彻……精神,全面落实……”。 二、军事新闻语体嬗变的规律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军事新闻语体不是凝固不变的,从我军创立使用军事新闻至今,新闻语体呈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稳定,由不规范到规范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军事新闻语体大致表现出以下三个嬗变规律: (一)军事新闻语体的嬗变呈现时代性 任何时代的军事新闻语体都是由带有时代痕迹的词汇、语法等语言材料构成,这些语言材料是军事新闻语体时代性的物质体现,是一个时代的军事新闻语体区别于其他时代军事新闻语体的物质标志。各时期的军事新闻都带有清晰的时代痕迹。 军事新闻语体的时代性突出表现在军事新闻词汇的使用上。黎运汉教授曾在《汉语风格学》一书中说道:词汇是语言中对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反映最为敏感的因素。举凡特定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会在词汇中得到直接的反映。梳理各个时期军事新闻使用的词汇可以发现,特定的社会、军事生活及其变化的词汇一般都带有特定的时代色彩和印记。例如50年代出现的“蒋贼、革命残废军人、复原建设军人”;60年代、70年代出现的“斗私批修”、“平反昭雪”、80年代、90年代出现的“万元户”、“严打”,近几年倡导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军事新闻语体的时代性还表现在句式的选用上。例如建国初期的军事新闻句式简单,单句较多;“”时期自创句式居多,长句多;改革开放以后又逐步规范句法使用,复句多。 (二)军事新闻语体的嬗变具有继承性 军事新闻语体的发展虽然受时代的制约,在社会、军队各个发展时期各具特色,但总体上仍然要受到稳定的语言系统的制约,具有继承性。这种继承性是军事新闻语体嬗变的客观规律。例如在词汇的选择使用上,基本词汇一直都是军事新闻报道的“主力军”,古语词“鉴于”、“由此”等也是军事新闻写作者常选择的词汇,这些都与军事新闻的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理论性有关;在句式上,陈述句、长句、肯定句一直是军事新闻句法的中流砥柱,无论是“最最最”句式或是“很+名词”的流行句式都不会成为军事新闻写作时的首选。 (三)军事新闻语体的嬗变带有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性格及心理状态,一个民族的特色常常通过语言运用反映出来。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近现代,军事新闻语体都秉承了中华民族的语体特色。例如语言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语音的平仄交错、押韵;使用富有民族色彩的一些成语、谚语、歇后语,如“老马识途”、“吃一堑长一智”、“龙腾虎跃”等,使军事新闻既有可读性又通俗易懂。 综上所述,军事新闻语体变化发展主要源自于不断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不同受众阅读心理。政治的影响最为直接,国家政策法规和军队政治纪律等直接影响了军事新闻从词汇到句式的使用。新时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繁荣和部队的改革发展,军事新闻语体必将在新的语言环境下实现新的发展。 军事新闻论文:微博:军事新闻传播的新亮点 【摘 要】微博是目前受众普遍欢迎的新媒体。本文通过对中美军队使用微博传播军事新闻的部分案例进行研究,试分析微博在军事新闻领域的传播特点和所能发挥的功能。 【关键词】微博 军事 新闻传播 微博是目前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包括我军在内的多国军队在利用微博平台方面,或多或少都有所尝试。本文通过研究中美军队使用微博传播军事新闻的部分案例,试得出一些启示。 一、微博具备强大的军事新闻传播力 当前的传播环境下,军事新闻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微博如果能够得到恰当的运用,将能够帮助军方显著提升军事新闻的传播能力。 1、实时更新信息,掌握报道主动权 微博在多样的新闻情境中占据时间优势,它的及时性,是目前其他媒体所不能相比的。信息的实时更新,能够使信息更快到达受众,帮助使用微博的传播者掌握舆论先机,占据主动权。 本·拉登被击毙的新闻最早出现在“推特”上。①大约20分钟后,电视和其他网络媒体才开始播报该信息;而一小时后,奥巴马总统才正式公布本·拉登死讯。在这次事件的报道中,美国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著名传统媒体都在时效性上落后于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 信息接收过程中存在边际效应,受众从微博获取了本·拉登的死讯,会更乐于继续从中获取信息,微博因此成为受众讨论本·拉登死讯的首选平台:在2011年5月1日,从美国东部时间22时45分到次日0时30分,“推特”的发帖速度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平均每秒达到3440条②。 微博凭借传播门槛低,传播平台快捷的优势,未来仍将在很多突发军事新闻事件中发挥速度优势,抢先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解读,领跑报道的主动权。 2、领先设定议程,把握话语权 有效的军事新闻传播需要不断设定新议程的能力,该项能力愈大,就愈能有的放矢,为受众正面理解军队创造有利条件。不仅如此,当负面事件发生时,通过及时引导议程,也能够将受众的兴趣点转移,削弱事件的负面影响,为正面回应事件争取时间和舆论空间。 微博具备影响公众议程的强大能力。在《新周刊》评选的2011年十大网络事件中,郭美美事件,解救拐卖儿童和乔布斯去世等三个事件都是直接由微博的。 不仅是内容,传播者在微博上的行为也能助力议程设置。美军就曾利用微博将阿富汗战场重新引入国内焦点。2011年9月14日,美国驻阿富汗使馆区遭武装人员袭击后,美国军方便授意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在微博上与塔利班进行网上论战。《华盛顿邮报》就此专门撰文评论。③阿富汗战场已经逐渐被公众遗忘,但通过微博,美军又成功将公众的关注焦点引向阿富汗的美军行动。 利用微博对公众议题进行把握,能够帮助军队主动影响公众议程,确立军队擅长的议题,从而更有效地传播军队正面形象,赢得受众支持。 3、即时汇集受众,提升媒体影响力 扩大军事新闻的影响,必须依靠有广大、稳定受众群的媒体。微博在当下备受追捧,如果能够将军事新闻传播融入微博,将能在短期内固定和增加军事新闻的受众。 军队媒体掌握了大量的独家军事新闻信息,配合微博的使用,军方能够快速便捷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从而走在其他媒体前面。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如果受众能够定期从军方微博上获取到所需的信息,就会产生依赖。军方因而能够借此快速拓展军事新闻的稳定受众。 以利比亚战争为例,《环球时报》的战地记者邱永峥在2011年3月18日微博,首次对外公开利比亚政府军的行动意图:“利比亚政府军加强了攻势,准备在未来48小时内拿下班加西”。此后的20天里,他与同事郝洲通过微博共了1000余条前线动态和图片,其微博订阅量超过80万。他们的微博成为“中文世界了解利比亚战局的首选渠道”④。 微博的便捷传播加上军事新闻的独家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汇聚庞大的受众群,从而产生重大影响。 二、微博增强受众的军事新闻使用体验 受众对军事新闻的喜好与媒体的使用体验密切相关,微博的传播模式比以往的媒体更贴近受众,因而能够显著提升军事新闻受众的使用体验。 1、传播碎片信息,发掘潜在受众群 2011年3月11日,云南盈江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开设“盈江救援微博”,短时间内,微博访问量就超10万人次,有近万人持续关注微博内容。⑤ “盈江救援微博”随时随地救灾中的零散信息,将部队抗震救灾的情况进行了包含各种事件细节在内的全景式的展现。传统媒体受到版面、时间的限制,新闻事件的诸多细节,往往由于被编辑删节而失去了接触受众的机会,这削弱了新闻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打了折扣。而微博提供的平台摆脱了传统媒体受到的各种限制,更能满足受众需求。 传统媒体往往只能侧重大众需求,而依据长尾理论,被删去的信息其实也拥有诸多小众读者,他们的需求总量并不输于大众需求。微博为碎片信息提供了接触这些受众的渠道,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这进一步拓展了微博的受众数量。 军事新闻与其他类型的新闻相比,更具专业性和敏感性,军事新闻媒体的数量制约了其传播内容的数量。微博的出现能够满足军事新闻传播中被忽略的细分受众需求。 2、互动积极流畅,提升用户存在感 2011年4月13日,由《解放军报》等机构联合主办的“红色足迹万里行”大型报道启动了官方微博。借助微博,记者和编辑了解了受众的真实想法,及时对采访路线或策略做出调整,以适应受众需要。 例如,有网友指出:“你们应该多点信息,比如活动花絮什么的,至少也得介绍一些活动的情况。”⑥该条评论于4月28日后,前方记者立刻提高了微博的更新速度,图片等相关内容也迅速增多,得到了受众的肯定。(如左下图) 微博的高互动性使受众意识到自身得到了传播者的重视,改善了受众体验的同时,增强了受众的忠诚度。 在信息爆炸时代,受众的使用时间成为媒体争夺的资源,它与用户的使用体验密不可分。微博的互动方式积极平等,受众喜闻乐见,便于受众的积累。对于军事新闻传播而言,只有在平时积累受众,才能在关键时刻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巧用微博助力军事新闻传播 微博的使用行为多种多样。英国首相卡梅伦曾经在微博上直接公布政府年度展望,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利用微博公开自己的实时动态。利用微博进行军事新闻传播,必须多方考虑,巧妙布局。 1、培养军方背景的舆论领袖,打造军事新闻传播品牌 微博中存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不同的他人评价,会直接影响受众的参与兴趣和取向。由于微博通过信息分享的形式进行扩散式传播,“沉默的螺旋”效应会非常明显。多个议题同时存在时,一些议题会被忽视。微博的这种使用情况造成了舆论领袖引导微博议题的局面。以新浪微博为例,姚晨的评论会比数千名普通微博博主的信息获得更多的点击量。 军事新闻传播非常具有针对性,要想在诸多声音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己的微博舆论领袖。他们应当具有以下特征:与军队有紧密联系;具备广泛的军内社交网络;与受众保持良好互动;对军事新闻长期关注并传播。公布本·拉登死讯的博主是美国前国防部长发言人,正是由于以上特征,才保证了他信息在受众中的可信度和关注度。 2、提升基层官兵的媒介素养,培养微博传播潜在力量 无论基层官兵能否使用微博,他们的媒介素养都因微博时代的来临而急需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基层官兵是外界民众接触最多的军人,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能够规范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在军事新传播闻中更好地展示形象。如果军队微博的使用能够放开,广大基层官兵还能成为军事行动现场的第一传播者,抢先向受众传播行动内容,现场动态,领先其他媒体。 基层官兵能否使用微博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美军经过长期考虑,最终还是决定从提升官兵自身媒体素养出发,从信息起点开始控制。 在利用微博传播军事新闻方面,美军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英国《卫报》报道称,美国军方正在秘密研发一种软件,利用伪造的用户身份在网络上发表有利于美国的舆论宣传。⑦具备媒介素养的基层官兵如果能够接触到这类软件,将能更好地发挥微博的军事新闻传播功能。 3、加强军队人员的保密意识,完善军队泄密防范与应对 保密性是利用微博传播军事新闻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军事新闻非常敏感,单条新闻容易管控,但是微博的海量信息将更容易透露军队的整体动向,这也是部分军队避免微博使用的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微博泄密,必须强化军人的保密习惯和意识。而微博的使用偏向于实践,因此,相关规定必须细化到实际行动中。美军的细则制定走在了各国军队前列,值得借鉴。2011年出版的“美国陆军社交网络指导手册”就对地理标注、隐私设置、视频等具体内容进行了详尽的使用规范。⑧ 仅仅靠“堵”可能不够,还必须靠“疏”,一定数量的微博传播实践,能够更有效地提升部队人员在微博上的保密意识,总结保密规律。除此之外,针对微博的保密预案,也能降低微博泄密带来的影响。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虽然在部分军队还处于禁用阶段,但我们不能忽略微博已经给军事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军队可以不主动使用微博,但是不能无视其存在。事实上,微博已经吹响了军事新闻传播变革的前奏,只有对它做足准备,才能更好地传播军事新闻,更好地打造军队形象。 军事新闻论文:论军事新闻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摘 要: 军事新闻侵权责任抗辩事由是新闻媒体及传播者在军事新闻侵权案件中提出的抗辩原告诉讼请求的具体事由,具有对抗性、客观性、正当性。军事新闻侵权责任抗辩事由的价值体现在维护人民知情权及对公众和媒体的指引。军事新闻侵权责任的特殊抗辩事由有内容基本真实、军事或者国防利益、追踪报道与及时改正及特许报道权等。 关键词: 新闻侵权; 军事新闻侵权责任; 抗辩事由 军事新闻就是对最近发生的关于军事活动、国防建设等事实进行的报道。[1]与其他新闻类型相比,军事新闻的特点在于内容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相对的保密性、审批具有严格的纪律性、受众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军事新闻媒体为了更好地履行其服务政治、宣传引导及塑造国家及军队的良好形象的功能,需要针对特定新闻不断拓展其活动空间,更深入调查相关事件真相,这就可能侵害到其他公民享有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而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新闻侵权中,媒体的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达80%,[2]军事新闻侵权中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因此,在合理平衡军事新闻自由与公民权利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军事新闻侵权责任抗辩事由的概念 抗辩事由是在侵权案件中从狭义构成要件中派生出来的被告据以抗辩的实体法依据,具有独立的事实涵摄范围,[3]只有被告表面上已从事了侵权行为时,才有抗辩事由的存在,在此意义上,抗辩事由具有例外性。[4]军事新闻侵权是一般侵权行为在军事新闻领域的反映,所谓军事新闻侵权责任抗辩事由,就是新闻媒体及传播者在军事新闻侵权类案件中,依据新闻侵权特定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所提出的抗辩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者部分不成立、从而免除或者部分免除自己侵权责任的具体事由。 从上述概念,我们看到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对抗性。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对抗性表现在其对侵权责任构成具体要件的对抗,对抗的目的是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包括部分不成立)。其次,客观性。也就是说军事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在侵权之时或侵权之前就要客观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再次,正当性。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正当性体现在军事新闻活动对社会有重要的进步价值,能够塑造国家及军队的良好形象,有助于社会和谐及公平正义。[5] 二、军事新闻侵权责任抗辩事由的价值 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是为了更好的平衡军事新闻自由与公民权利保护,其存在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维护人民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社会广大民众知悉、获取军事资讯、军事信息的权利,是当代民主法治国家“社会公众权利”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容回避的权利。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我军加速了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军事变革中,我军紧跟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紧抓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努力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军事新闻报道及传播客观、公正、及时把军事领域发生事情和我国政府的做法向广大民众公布,满足了人民的知情权,增强了我军建设的透明度。否则,不仅会导致一些谣言散布,更重要的是政府信息会失去其权威性,广大人民的心理恐慌也会不同程度加大,甚至会危害国家安全。近日,北京警方就对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中无端编造、恶意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的行为进行了严打,对少数微博客网站疏于管理的行为做了相应惩处,[6]维护了人民的知情权,维护了健康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对公众和媒体的指引 现代社会中,公众了解军事、关注国防的依据主要来自于相关的军事新闻报道。为保证公众有效地获知有关的军事、国防信息,就必须在较大程度上认可军事新闻自由。然而,现实生活中,针对军事新闻报道中的失误和过失的新闻诉讼时有发生,容易导致新闻媒体的“寒蝉效应”,从而危害新闻自由,影响公众有效地获知有关的军事、国防信息。而科学合理的军事新闻侵权责任抗辩事由,可以对广大公众和报道、传播军事新闻的媒体的行为进行指引和告知,使公众和媒体对其行为进行事前的预测,从而更好的保障军事新闻自由和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具体来说,对军事新闻活动中“权利受到侵害的人”来说,可以根据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指引,结合自己在军事新闻活动中权利受到侵害的具体情况,来预测自己权利的主张是否会得到法院的支持,当然,是否起诉还应考虑进行诉讼的时间及金钱的投入与预期诉讼结果的收益。对军事新闻活动中“侵害人”即新闻媒体及新闻传播者来说,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可以指引其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新闻媒体及新闻传播者的军事新闻活动在抗辩事由的范围规定以内,即使给相关当事人的权利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基于新闻自由的正当性基础,相关当事人应当予以容忍,新闻媒体及新闻传播者就不用担心承担侵权责任。如此,军事新闻侵权抗辩事由也就起到了鼓励具有正当价值的军事新闻活动作用,保障了军事新闻自由,促进了军事新闻传播活动和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军事新闻侵权责任的特殊抗辩事由 军事新闻侵权首先是一种侵权行为,只不过是在军事新闻领域的反映,因此,一般侵权行为的抗辩事由同样适用于军事新闻侵权的抗辩,主要包括主体不适格,如政府以其名誉权受到侵害提起诉讼;违法行为不存在,如网络环境下一些钓鱼网站模仿新闻媒体合法网站恶意实施的非法活动;受害人同意或者受害人本身有过错的,如自愿性公众人物等。此外,行为人不存在主观过错、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没有因果关系、第三人过错、超过诉讼时效等一般侵权行为的抗辩事由也适用于军事新闻侵权的抗辩。下面,笔者主要论述军事新闻侵权最为一种新闻侵权存在的特殊抗辩事由。 (一)内容基本真实 内容真实是最有效的排除侵权的抗辩理由,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指出:“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7]可见,该解答将“内容是否基本真实”作为评判是否构成侵权的重要依据。同样,作为军事新闻媒体及军事新闻传播者,“内容基本真实”也是其在抗辩的重要事由之一。这里,如何理解“基本真实”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军事新闻内容基本真实的标准,首先是合理相信,即在有关军事新闻的报道和传播中,相关媒体是处于善意目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且有相关的证据进行证明;[8]其次是只要阶段真实即可,这是由新闻因其时效性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反映事件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特性决定的。[9]应当注意的是,军事新闻侵权中,内容基本真实的抗辩只适用于侵犯名誉权的“诽谤”情况,以侮辱方式侵犯他人名誉权、侵害他人隐私权及信用权等类案件不适用内容基本真实。 (二)军事或者国防利益 军事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类型的最显著特点是军事新闻是国家意志的重要表达方式,思想和内容具有高度政治性,军事新闻传播媒介是国家和军队的重要“喉舌”,军事新闻传播是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为了军事或者国防利益,在新闻报道或者传播中,即使对他人的一些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军事新闻机构或者传播者也不用承担相关的民事侵权责任。如报道新近发生的军事斗争、和平环境下的军队建设、军事训练、国防科研等、报道军人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等,这些报道或者传播满足了人民的知情权,体现了国家和军队的意志,维护的是公共利益。新闻机构或者传播者对这些体现军事或者国防利益、具有报道价值的事件进行报道或者传播中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一般不承担侵权责任。但是,如果仅仅为了满足某些公众的兴趣,不涉及军事或者国防利益、无关公共利益,就不能以此理由进行抗辩。 (三)追踪报道与及时改正 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是“新”,即新闻具有时效性,一项事实往往是因为其具有新鲜性才会成为新闻。因此,苛求新闻机构及传播者事前预见某新闻事件的结局、在短时间内做到对报道或者传播的事件绝对真实合法是不现实的,不利于新闻舆论的监督及新闻事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事件的发展,如果新闻机构发现其报道内容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部分,应采取追踪报道的方式对先前的报道进行改正,从而防止先前报道对权利人造成的损害进一步扩大。新闻机构对报道进行了追踪报道与及时改正,则可以减轻其因先前报道应承担的侵权责任,在未造成严重侵害的情况下,则可以免除责任。 (四)特许报道权 特许报道权,也称权威消息来源抗辩,就是说媒体因为对于权威机构提供的消息进行报道免于承担侵权责任,特许报道权的抗辩同样适用于军事新闻侵权案件中。新闻媒介和传播者客观准确报道各级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表的有关军事内容的发言、权威机构公布的涉及国防、军事安全等国家重大利益的档案等,不承担侵权责任。这是由新闻自身的功能和规律决定的,新闻所追求的真实是新闻真实,新闻报道及传播中,不能以法律真实或者客观真实来要求新闻机构,否则,新闻机构对任何有价值的新闻都要从源头上证明其真实后才能报道,这显然不利于新闻的传播,甚至会导致新闻业难以生存。而特许权实质上将新闻机构对一些内容的审核从严格责任转变为恶意责任,其核心是法律规定有条件地免除或者减轻新闻媒体的核实责任。 军事新闻论文:军事新闻调查的特点与写作 作为一种专门的深度报道新闻文体,新闻调查这一概念是从国外新闻界引入的。其重点就在于调查和揭露,尤其是揭露那些被有意隐瞒了的丑闻、黑幕等。因此,新闻界有时又把新闻调查称为丑性报道。军事新闻调查作为新闻调查的一种,与一般的新闻调查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它关注的是军事这一特殊领域的问题,这就使它具有了与一般新闻调查所不同的特点。 军事新闻调查的特点 调查内容的广泛性。军事新闻调查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既有揭露某部门、某单位不正之风的,也有反映群众呼声、研究实际工作问题方面的,甚至还有对先进事迹、成功经验等正面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报道的。 调查方法的公开性。新闻记者写新闻调查,为的是揭露被隐藏的新闻事实,尤其是那些被故意隐瞒了的丑闻、黑幕。而这些丑闻、黑幕必然会涉及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故意隐瞒,甚至是虚构、制造一些所谓的“事实”。新闻调查不仅要揭穿这些虚假的“事实”,还要披露那些被隐瞒的事实,这必然会受到那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挠,甚至是打击、报复。因此,常常需要采用秘密侦查的手段和方法,“侦破”的色彩较浓。军事新闻调查的主要目的不是揭露丑闻、黑幕,而是以研究、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再加上军队组织的严密性,使军事新闻调查的采写一般不需要采取“侦破”等隐蔽的调查方法。尽管有些特殊的情况也会采取一些暗访的方法,但最主要的方法还是依靠群众和组织进行实地采访、调查,掌握新闻事实的真相进行报道。 目标指向的明确性。所谓目标指向的明确性,指的是军事新闻调查一般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它往往是针对部队存在的某一问题展开调查,并进行及时报道。而一般新闻文体强调的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及时快捷的报道,它追求的重点是时效性、新闻性,所以新闻行业有一句俗语叫做“抢新闻”。这种“抢”来的新闻,往往是一种随机性的报道,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它就报道什么,其指向性、目的性不强,只要及时把发生的事件告诉受众就行了。而新闻调查却总是针对某一问题来展开报道的,它要反映群众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新闻调查的针对性越强,它所发挥的舆论监督作用就越大。 写作风格的客观性。一般的新闻文体只报道新闻事实本身,只要把新闻事实准确、及时地告诉受众就行了,记者一般是不能在报道中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因此,也有人称其为“纯新闻”或“纯客观报道”。而新闻调查则不同。它虽然也是以新闻事实报道为主,但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评论,记者也可以发表对所报道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意见。它追求的是叙事与说理的和谐统一。因此,新闻调查记者本人不仅可以出现在报道中,而且常常把自己对新闻事实的调查过程写得非常详细、生动,以此来引起受众的兴趣。但军事新闻调查一般不叙述记者的调查过程,甚至连记者本人也可以不出现在报道中,这就使得军事新闻调查的写作风格显得更为客观。 新闻调查的写作 军事新闻调查所具有的特点,使它的写作除了应遵循一般新闻文体写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敏于捕捉线索。新闻调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调查性。一般的新闻报道大多是一种随机性的报道,它追求的是报道的时效性,强调的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进行及时的报道。只要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就可以报道。所以,一般称为“抢”新闻。而新闻调查的报道不是随机的,不是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就报道什么。它报道的重点是那些“新闻背后的新闻”,尤其是那些“被隐瞒了的事实”。它需要对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本身及其一些与该事件相关的事件展开详尽、彻底的调查,以了解整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彻底弄清新闻事件的真相,尤其是那些被隐瞒了的事实真相。显然,这种“新闻背后的新闻”、“被隐瞒了的事实”不是靠“抢”能“抢”来的,而是靠记者训练有素的职业敏感捕捉来的,是靠对众所周知的新闻事实进行艰苦的“挖掘”得来的。 因此,要写好一篇新闻调查,不仅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还要有能洞穿表象,发现事实真相的“第三只眼”。这就要求新闻调查的作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从新闻事件中捕捉到有价值的线索进行追踪调查。尤其是当报道中涉及一些重大事件、热点新闻、敏感问题,以及官兵关心,与官兵利益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时。更应该多观察、多思考,力争从中发现一些被人忽略了的,然而却有重大价值的新闻线索。总之,只有养成善观察、勤动脑的良好习惯,才可能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新闻调查。 勇于深入调查。首先,要有不畏艰辛、不怕困难的精神。要写新闻调查,就必须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趋势、意义影响等方面进行详尽的采访、调查。这种采访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也是非常艰苦的,而且这些调查又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只能依靠记者本人来完成。所以说,要不畏艰辛、不怕困难,要有不把事实真相彻底弄清楚决不罢休的精神。其次,要有直面现实、追求真理的勇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种期望。尤其是在调查过程中涉及一些负面、黑暗的现象时,要挖出“新闻背后的新闻”、“被隐瞒了的事实”,就更需要有勇于向错误思想挑战的勇气,有时候甚至还要冒一定的风险。因为,要揭露问题就必然会触及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可能会对记者的采访进行阻挠,给记者造成方方面面的压力,甚至还会对记者进行打击、报复,乃至威胁到记者的人身安全。因此,要想彻底弄清事实真相,就必须要有直面现实、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排除干扰,顶住压力,将调查进行到底。如果害怕困难,顶不住压力,没有为真理献身的勇气,调查就不会深入、彻底,也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调查。 善于选择材料。所谓善于选择材料,首先是要善于对采访、调查中获得的原始材料进行甄别。因为,在采访中,不同的采访对象由于自身的立场、态度,以及自身的利益不同,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常常会大相径庭。有的采访对象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甚至可能会说假话、提供虚假材料等。这就要求记者有洞察真相的眼光,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对这些材料进行鉴别,真正做到去伪存真,保证所用材料的真实与客观。如果在新闻调查中误用了虚假的材料,那不仅会降低其可信度,削弱其价值,有时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造成负面的宣传效果。 其次是在保证材料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善于选择那些最能说明问题、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新闻调查虽然可以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但一般是不直接说明主题的,而是通过客观事实来说明。记者在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第一手材料,是原始的、零散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这就要求记者对这些芜杂的原始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去芜存精,从中选出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可以说能否选好材料,是能否写好新闻调查的关键所在。 熟于写作技巧。要写好军事新闻调查,除了要特别注意以上三个大的方面之外,还要勤于练习,熟悉新闻调查写作中的具体技巧。首先,要安排好结构。新闻调查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地点、背景等材料比较复杂,在选择好材料之后,就必须紧扣主题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照应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以系列报道出现的新闻调查的结构安排一定要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其次,新闻调查虽然以叙述手法为主,但为了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增强报道的形象性、可读性,新闻调查可以也必然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这就需要熟悉各种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最后,新闻报道的语言要追求简洁、朴实、准确、生动。新闻调查主要是依靠客观事实说话,重在说明事实真相。所以,其语言要求简洁、朴实、准确、生动,通俗易懂,不能一味堆砌辞藻,卖弄才情。 严于新闻纪律。在军事新闻调查的写作过程中,还必须牢记新闻纪律、牢记军人使命,把握好报道的度。军事新闻调查虽然不以揭露黑暗、丑恶为目的,但也是一种以反映问题,揭露不正之风为主的新闻文体,其针对性比较强,影响力也比较大,在发挥舆论监督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把握得不好,也很容易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写军事新闻调查时一定要严守新闻纪律,注意把握好度。比如,对于一些涉及国家、军队秘密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对于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敏感问题、重大事件、热点问题,以及一些一时把握不准的新现象、新问题的报道也要比较谨慎,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编校 郑艳 军事新闻论文:在非战争行动中提高军事新闻传播效益 “快!快!快!” 把这句在抗震一线出现频率颇高的“流行语”,用来形容济南军区前卫报社跨战区组织抗震救灾报道行动,一点都不过分。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前卫报社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挑选精兵强将,按照战时新闻宣传要求编成抗震救灾“前线编辑部”,机动数千公里全过程跟随部队行动,在第一时间采写并发回大量真实感人的鲜活新闻。 全社通盘筹划,调整版面,快编快发,全景式、大纵深地报道了军区45000名抗震救灾官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战斗精神风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两岳雄师发扬“听党指挥,英勇善战,服务人民”优良传统,以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书写的恢宏画卷,实现了高效快捷的战时新闻传播。 快中追求有序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在全力抢“快”的基础上,加强领导,精心筹划,通力协作,较好地实现了快中有序,忙而不乱。 突破常规,特事特办。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突破正常工作运行的限定,精心策划,接连砍出“快斧”:接受赴汶川参加抗震救灾报道任务后,报社当即决定报纸宣传由正常机制转入应急宣传机制,改变原定的出版计划,所有版面为抗震救灾宣传让路,派出6名记者全程跟进,重点报道部队抗震救灾新闻。加大发行量,报纸出增刊。每期报纸发行量增加1000份,重点保证前方抗震救灾部队官兵能及时看到自己的新闻;出版周期由原来每周3期改为5期,做到随时需要,随时增发,确保前方大量稿件能及时“消化”。简化程序,快编快发。为保证鲜活的新闻能及时见报,社里打破编辑室的分工和界限,简化稿件的编发程序和运作环节,稿件随来随编,随时送审,快速见报。 多方联动,获取信息。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根据自身担负的任务和报纸运作特点,重点加强“联动”工作。一方面注重加强前后联动,“前方编辑部”与后方的编辑部建立定时联络机制,加强指挥协调和组织策划,随时互通情况,随时整合力量;后方的编辑部全力支持保障前方记者采访报道,稿件一路绿灯,优先刊发。正是有了前方记者与后方编辑部的密切沟通和通力合作,有效地确保了前后一条线、报道不断线,前后一条心、报道快又稳。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内外联动。指挥部是抗震救灾的神经中枢,信息量大、权威性强,是最新信息的汇聚点,对编辑记者了解线索、搜集资料至关重要。整个抗震救灾报道中,无论是“前方编辑部”还是后方编辑部,都能始终保持与由军区司令部牵头的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联络沟通,前后方各有一名社领导带一名记者,每天参加指挥部情况通报会议,临时会议随时参加,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抗震救灾最新动态,获取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线索,使报道工作能够跟着领导决策走,跟着抗震救灾一线部队动态走,赢得了主动,提高了效率。 整合力量,通盘使用。前卫报社人员编制相对较少,平时工作运转都感到人手紧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全社统一调整使用现有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接受任务后,社里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由一名副社长负责,挑选精兵强将组成抗震救灾“前线编辑部”,分别从航空、铁路和公路分头向汶川挺进,快速采访,快速写作,快速发稿。社里对编辑部人员进行统一组合使用,版面、稿件由社领导统一把关和审定挑选后,分配到编辑人员完成版面的画版、校对和送审,全社“一盘棋”,确保宣传工作快速有效运转。另外,为了确保前方编辑记者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完成任务,社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员轮换,收到较好的效果。 快中谋求高效 突发性事件报道,历来备受世人关注。要想方设法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及时准确地反映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指示精神,展示两岳雄师“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作风,激发广大官兵不怕疲劳、连续作战,誓夺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豪情和动力。前卫报社多方统筹协调,加强策划引导,全景多面展示,大力挖掘典型,充分运用多种现代化传媒手段,较好地实现了大纵深、立体式、快节奏、高质量的宣传效果。 全景报道,大气磅礴。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注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辐射全局。截至7月上旬,前卫报社用了近百个“抗震救灾专刊”,组织了“大集结”、“大输送”、“大挺进”、“大突击”、“大营救”、“大保障”5个节点的全景式报道,气势恢宏,立体式地展示了军区部队抗震救灾的全貌,较好地形成了宣传强势;围绕“党旗高扬”、“军旗猎猎”、“战旗飘飘”、“团旗招展”4个主题,组织了4个二、三连版策划,集中展现了抗震救灾部队紧急营救被困群众的英勇事迹。全面深刻地解读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使这场广大军民气壮山河的历史壮举,进一步从思想上得到升华。 典型宣传,浓墨重彩。在历时两个月的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始终关注并及时发现宣传了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开设“两岳雄师抗震救灾劲旅雄风”专栏,组织了《中国铁军无敌之师》等系列通讯,大规模报道了享誉全国全军、素有“铁军”之称的某红军师等单位的先进事迹。开设“抗震救灾群英谱”,重点报道了休假回家结婚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某装甲器材仓库班长何宏林、带领官兵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某摩步旅旅长夏世富等上百名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事迹,以《天塌地陷中挺立的硬汉》为标题,宣扬了军区抗震救灾一线受伤官兵群体的先进事迹。特别是集中力量采写,采取多种表现手法,浓墨重彩地报道了牺牲在抗震救灾一线的某红军师战士武文斌的英雄事迹,其中,《他把大爱融入巴山蜀水》等报道在全国全军引起强烈反响。 创新手段,多法并举。为了又好又快地完成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任务,前卫报社开拓创新,多法并举,大大缩短了运转周期,工作效率成倍提高。为实现前方采编和出版“一体化”目标,社里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提出了构建“抗震救灾移动采访编辑平台”的建议。得到军区首长和政治部领导批准后,社里迅速设计方案,多方筹措资金,加班加点,使“抗震救灾移动采访编辑平台”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抗震救灾一线,实现了现场采编和发行“一条龙”,开办“抗震救灾特刊”,与后方“母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抗震救灾官兵每天都可以看到报纸。为了提高稿件传递速度,社里开通军网专线、抗震救灾互联网信箱,传真室24小时值班,随到随接,随编随发。前方记者每人都配备了军线手机、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卡,在严格保密措施和严守保密纪律的前提下,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社里还针对军区抗震救灾部队点多线长,给第一时间捕捉新闻信息带来很大困难的实际情况,由“前方编辑部”牵头负责,专门将一线部队的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以及后方部队抽调的新闻报道人员,编成15个机动记者组,合理分工,科学统筹,确保所有方向上的所有救援点都有报道人员“在现场”。由于组织得力,措施得当,较好地弥补了人员的不足,实现了新闻采编的“零距离”,没有出现漏报、误报现象。 快中把握尺度 及时公开报道突发性事件,是我们党和政府有实力、有自信的表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但围绕“快”字展开突发事件的宣传,决不是一“快”了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纪律,切实按新闻规律办事。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在讲政治、讲大局的前提下,注重了讲主动与守规矩的有机统一,讲效率与重理性的有机结合,讲速度与讲艺术的有机统筹,较好地实现了抗震救灾报道的快中有度、又好又快,没有出现一起违反新闻纪律的人和事。 胸怀大局观念,政治纪律为先。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坚持讲政治、讲政策、讲大局、讲纪律,社里专门作出规定要求,在坚持原来逐级送审把关的基础上,抗震救灾中领导重大活动、部队重大行动、一线重要典型等方面的稿件,必须经有关职能部门把关、分管领导签字后,方可上版见报,确保万无一失。 尊重新闻规律,职业操守为重。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把考验和锻炼编辑记者人员的快速应变能力与职业操守素养有机结合起来,从执行抗震救灾报道任务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改进完善了《加强突发性事件报道职业操守规定》,明确要求要把完成好这次报道任务作为维护党和政府、军队的崇高信誉来对待,切实做到既快捷高效、更真实准确,确保快而实、快而稳、快而准、快而真。铁脚板下出新闻。在余震不断、险象环生的抗震一线,身处前方的编辑记者始终坚持上一线采访,震中映秀镇、重灾区北川县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飞石乱滚的悬崖峭壁、荆棘丛生的大山深处,都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 注重人文关怀,道德意识为本。危难时刻,才是对人们道德的严峻考验。与平时报道不同,突发性事件总是与人的生死密切关联,越是有生死考验,就越能诱发道德、信仰、义务等话题,对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是一场实地检验。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前卫报社的所有领导和编辑记者自始至终都坚持做到:越是宣传任务紧急,越是报道抢时间,越是要以对党、对政府、对军队、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理性、生命至上,坚持尊重人性、尊重感情、尊重风俗,以大灾面前方显大爱的宽广胸襟,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入细致、严密扎实的采访作风,以严谨的自律意识和政策观念,努力从广大军民在重大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敢行为和英雄壮举中,进一步挖掘正面因素和蕴涵的人性美,以最真实的情感给受灾群众以希望和安慰。像《生死不离》等近百篇充满人间真爱和人性光辉的新闻,无不彰显出灾难面前对生命的尊重,是全体抗震一线官兵坚决落实胡主席以人为本指示要求的最好体现,也是人民子弟兵永远爱人民的生动写照。令人高兴的是,前卫报社抗震救灾一线记者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没有出现为了“抢新闻”、“抢镜头”而拦着救援官兵作“现场采访”和补拍镜头的事情;也没有出现因不近人情、不切实际、渲染过度,而让爱心变味的问题发生。 (作者单位:济南军区前卫报) 军事新闻论文:战火硝烟中的以色列如何国家安全和军事新闻 以色列作为世界上突发事件频发的地区之一,是世界新闻的热点聚焦地。面对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以色列政府建立起了有效公开的新闻制度,多角度、多渠道地在第一时间通报相关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不但便利了各国记者的采访,而且为本国政府在处理相关事件时提供了参照。但是,以色列政府和军方在对待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危机的重大事务时,尤其是在实行战时新闻时,则会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对外封锁消息,短时间内实行新闻控制,以确保有利于国家利益的信息传播。 一、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新闻 以色列政府1998年正式颁布了《信息公开法》,将信息公开与新闻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新闻过程当中他们充分借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信息公开传播。这些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包括电话、手机、传真机、互联网等。以色列政府为了方便与记者的沟通交流,同时能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与记者建立有效联系,为一些记者专门配备现代化的通讯设备,让记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当天政府首脑和其他重要人物的外交内务活动的相关信息,而且可以得到当日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简要通报。为了使记者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状况,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还为记者开通了一种电话留言服务,通告各方的态度。这种电话留言系统方便快捷,记者只需拨通指定的电讯号码,便可按照留言系统中的语音提示,进行语音操作,由此获取事件相关部门的录音新闻,以及包括以色列政府发言人、军方发言人和外交部发言人等在内的最新声明。另外,以色列外交部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为记者通报各国对突发事件的态度。 二、有效的战时军方新闻制度 作为一个时刻处于战争前缘的地区,以色列政府拥有成熟有效的军事新闻技巧。 为了处理战争期间的信息传播,政务公开,以色列政府专门设立了军方发言人。军方发言人除了配合以色列政府发言人和外交部发言人工作之外,还要将其所掌握的来自军队的第一手信息进行处理。军事行动期间,媒体中心每天都会有以政府和军方官员的新闻会,会上的所有重要信息都会通过电子邮件及时给所有登记在册的外国记者。以色列政府和军队的主要部门,都在这个媒体中心长驻有专门的人员,随时负责把他们的信息传递到感兴趣的记者的录音机、采访本和镜头里,以色列官方还聘请了专门的“恐怖主义研究专家”“军事专家”等,为各国记者释疑解惑,帮助以色列政府阐释他们的行动。这一系列的做法都为记者在战时状态下能够迅速而全面地获得并报道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2002年3月底,以军发动了20年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为了应对这场“国家危机”,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迅即在耶路撒冷设立了国际新闻中心,这个媒体中心包括国防军发言人室、以色列新闻局、外交部发言人室在内的相关新闻机构,它实行一天24小时全天候运作,一周7天全面开放。 三、严格的军方新闻检查制度 以色列是一个标榜新闻自由的国家,在对平日新闻信息的上一向奉行公开透明的原则。但在对待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军事机密”的重大事务上,以色列政府则往往会对战时的新闻实行严密监控,推行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以确保有利于国家利益的信息传播。早在1948年,以政府、军方和新闻界就共同签署了一项协议,决定设立新闻审查制度,目的是防止泄露国家机密。根据这一协议,审查办公室向媒体提供一份涉及军事和安全事务的清单,任何与此有关的报道在发表前都需交审查人员过目。审查人员可以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删除新闻报道中的任何内容。但这种新闻审查也是有限制的审查,1989年,以最高法院作出一项裁决,规定只有确信即将发表的新闻将危及公共安全时,才可对其进行审查。 (靖鸣:广西大学新闻系副教授;苏常: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军事新闻论文:浅析手机报对军事新闻传播的启示 【摘 要】从报纸、广播、电视到网络的出现,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媒介自身处于不断地进化之中。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给信息传播内容、方式、效果带来巨大变革。手机报的出现是时展的产物,意味着又一次的媒体转型。手机报与传统媒体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使得它能够迅速勃兴。新兴媒介的出现使得军事新闻传播迎来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如何利用手机报增强军事新闻的传播效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手机报 军事新闻传播 传播效果 一、“知己知彼”――手机报的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讯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匡文波在《手机媒体概论》中把手机报定义为:“一种将纸质报纸的新闻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传播,使用户能通过手机阅读到报纸内容的信息传播业务”。①目前手机报的操作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彩信手机报模式;另一种是网站浏览的模式。 手机报作为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新型媒介,继承了报纸、电视、互联网的特性,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便于携带 手机便于携带的特性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节奏紧凑的生活方式,手机报内容的快餐化使得受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尽可能获取最多的信息。以往的媒体经过时间的不断流逝,在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社会时往往会暴露出它们所存在的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报纸严肃认真,可不断增加的广告版面却让报纸变得越来越厚,使得它携带起来很不方便;电视由于其媒体自身技术的限制,往往是呈线性传播,观众只能被动的接收电视所传递信息,且电视体积庞大,不易携带;广播的受众年龄整体偏大,渐渐地被现在年轻人所抛弃。就算是被誉为“媒介新星”的互联网,其也要受到接收端的限制,信号的好坏、设备的优劣都会制约受众接收信息的效果,而且受众接收前提是你必须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因此准入门槛较高。但就手机报而言,只要你携带着手机,并且手机有信号,手机话费充足,那么无论你身处何方,都可以阅读新闻,接收你所需的信息。 2、私密化、个性化 手机阅读隐私化、个性化,使手机报具备了成为真正的个人媒体的条件。随着现代受众自我个性化意识的加强,大众传播已向分众化传播方向发展。传统媒体的目标受众不是很明确,为了追求传播效果往往实行的是一种大众传播。它所能提供的特色服务也会由于受众覆盖面过广、目标过于模糊而受到限制,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个人化媒体。而手机作为一个私密化很强的个人通讯工具,它所连接的受众就只是手机的持有者和信息的者,不会涉及其他的传播环节,其他受众也不能了解到他人手机上有什么样的信息。在技术层面具有实现个人媒体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每个受众将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订制到只属于自己的手机报。 3、及时、迅速、互动性强 通过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机,受众能在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到来时第一时间接到信息,能够了解到突发事件的动态。在2003年3月20日上午10:34分,美国向伊拉克正式宣战仅一分钟,众多手机用以此来户屏幕上就显示了这一重大信息。②在“5・12”汶川地震中,手机报的地震专题也对信息、传达民意起到很大的作用。 4、收费低廉 目前的手机报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手机用户定时收到营运商发送到彩信内容,通过固定的几十页文字、图片去了解当前的新闻内容。一般是早晚两报,费用基本为每月3―5元。另一种是通过流量主动下载报刊阅读软件,实现新闻的屏幕化。操作的自主性。这种方式更加的经济,因为浏览新闻的流量花费很小,一般移动用户50兆流量价格为10元。收费的低廉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零碎的时间里去用最少的花费来尽可能的满足自己信息的需求,既缓解了一天的工作疲劳,又开阔自己的眼界。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手机报增强军事新闻传播效果 随着信息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速,信息已成为当今各国追逐的资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不再只是硬实力与硬实力的碰撞,软实力成为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军事新闻的传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军民的士气的高低以及国家所处的舆论环境的利弊。随着手机日益普及和硬件设备的逐步高端化,各种军事类媒体都欲在手机报上进行尝试。例如《环球军事》开通手机报版。根据手机报的媒介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军事新闻的传播效果: 1、精准的受众定位、内容为王 受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在整个传播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准确的受众定位就无法取得满意的传播效果。不同的受众对军事新闻的需求和心态也各有不同。新时期的军事新闻内容不再是宣传主管部门意志的简单呈现,也不再是军事新闻从业者个人主观的个性表达,而更多的体现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选择。当前的手机报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做到上述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和严肃报道无法实行。虽然目前手机报的种类繁多,但却有极大的相似性,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传统媒介如报纸、网站和通讯社等,经过简单的浓缩和精简后发送给手机用户。这种情形造成的后果就是虽然各种手机报名称不同,但是的新闻信息内容却都相差无几,这实际上是对新闻媒介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是严肃报道不能够通过手机报进行传递。由于手机屏幕较小、电量不足和手机接收流量的限制,手机报不得不将严肃新闻进行压缩和削减,以《环球军事》手机报为例,每期手机报的容量为35K左右,显示内容为11―16页,其中图片4―5张。要想把受众所关心的内容都压缩在这十几页的彩信中就必定只能在众多新闻中选取最简单、基本的信息,由此对于受众关于相关背景和深度连接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能较好的完成受众需求,取得不了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手机报在发挥自身内容简短、通俗易懂、阅读方便的特点的同时应该利用手机媒介优势增强自己的内容特色,不应当仅仅只是传统媒介的简化版和瘦身版,而应在传统媒体进行海量信息的报道中走出一条内容简短但不失丰沛、接收方便而不失全面,消息及时但不失新闻价值的发展之路。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内容上注重贴近受众群体的需要,选择受众所喜闻乐见的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整理和优化,使传播内容能够最大化的满足手机报军事类信息的订阅者。二是针对手机报读者呈分众化趋势,而目前大部分手机报个性欠缺问题,提供各种满足内容需求多样化的特色服务,例如对喜爱军史方面的用户可以多增加历史还原、军史解读方面的信息,对于爱好兵器知识的用户可以侧重于介绍各国先进武器装备情况以满足其信息需求。 2、采编、营销体系的创新 大多数手机报缺乏创新,无论在运作上还是编写上都只是对传统媒体简单的复制。目前的手机报其实还是传统报纸或者网站的“附属品”。当前绝大多数手机报都是在纸媒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多沿袭了纸媒在采编、运作等方面的传统,负责运作手机报的部门缺乏独立采编和运作模式,其内容来源、媒体业务完全依附于传统媒体或媒体网站。③特别是在营销体系方面,只是采用简单的用户试用以培养其消费习惯,随后进行收费。尽管这种推广方式操作起来简单方便,但是当免费体验期结束正式收费时,用户则很可能会因心理上的厌恶而倾向于退订,对于大范围的推广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不利。因此,除了传统式营销外,手机报还应该加大自我宣传力度,整合同质化的手机报,避免新闻资源的浪费并树立良好的手机报信息品牌形象。同时,建立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的手机报,应该依托传统媒体的信息采编平台,充分利用已有优势,根据手机媒介的特点制作适合目标受众的手机报,在发展成熟之际还可以适当引入广告,进一步完善手机报营销模式,避免收入过于单一化,使手机报的发展能够尽快独立,真正的成为“第五媒介”。 3、更深层次的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被提出。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对于手机报的未来,最佳的理想状态是这样的:手机用户屏幕上显示的报纸是全色印刷,和真正的纸媒一样,有头版,有标题,有内容和图片。设计看上去仍是报纸,但它又不仅仅是报纸,随着光笔的点击,一个个新闻图片可以迅速转变为音频和视频。再一次点击,屏幕上将出现对该新闻的历史分析和背后的故事。再一次点击,可以激活麦克风,使用语音给编辑们发邮件表达个人感受。个人通信服务技术可以自动地将自己的语音信息反馈给读者,如果被某则广告吸引了视线,读者还可以用光笔去提取关于该产品更多的信息以决定是否购买。④而在新闻报道中,理想的全媒体融合状态是这样的:以手机媒体为先导,充分发挥手机媒体传播速度迅速范围广的特点,对于大众所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一时间给予信息的报道,为公众意见的形成作铺垫;以互联网媒体为平台,在手机报第一时间报道的基础上,网络媒体及时进行展开和背景的分析,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新闻事件,进行互动交流;以党报、军报媒体为主,发挥其权威、严肃的特点,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出迅捷的反馈,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可以看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中,手机报扮演的是先锋角色。 责编:周蕾 军事新闻论文:论军事新闻的文化融合与跨文化传播 新闻的制作主要是以文化作为背景的,新闻在一系列的制作过程中被编者在事实的基础上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军事新闻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大众媒体是一种重要传播途径,其传播对象的身份也有所差别。但是无论传播对象是谁,他们有生活在一片有文化基础的土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念。因此,军事新闻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跨文化传播,这样才能体现出军事新闻的重要价值。 一、文化融合与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的关系 新闻之所以具有传播功能,其实是依赖于它所承载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因此,军事新闻一般在采集以及撰写阶段都会适时地融入一些世界领先的军事文化,使得新闻与新闻的阅读者之间在文化领域有一定的接合点,进而进行军事方面的消息的传播。现在将各类文化融入到军事新闻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文化融合与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他们之间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影响着。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一)军事新闻实现跨文化传播需要文化融合 我们所说的军事新闻实现文化融合其实就是我们在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性的基础上,基于现代军事新闻最为质朴的文化,将其他种类的文化与我们所说的军事文化的相同点一起作为军事新闻的题材,写入新闻的内容之中,扩大军事新闻的包容性,以满足更多读着的需求。信息流作为各类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它的主要承载者之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新闻。我们通过日常所看的各式各类的新闻不得不感慨新闻包罗万象的特征,一个个事件,或大或小,或好或坏,但都无一例外的映射着我们的地理环境,我们的科技发展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问题以及我们的军事问题等。无论是以文字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新闻还是以声音或者是影像表现出来的新闻,都承载着我们的各种文化,与此同时也履行着着文化的传播的重要使命。军事新闻所传播的肯定是军事方面的相关信息,但是它所承载的却不单单只是军事文化,它包罗万象,是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这主要是因为军事新闻的阅读者包含的不仅仅是军人,不仅仅是与军人有着密切联系的人,更多的是一大批热爱军事的人,是一些普通的人民。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新闻制作在保持主格调的基础上会融入一些其他的文化元素,使它更加贴近人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军事新闻传播军事信息的重要功能,实现军事新闻的重要价值。因此,军事新闻实现跨文化传播需要文化融合。 (二)文化融合对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有推动作用 经过多年军事新闻制作工作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军事新闻若与一些时代特征比较明显的文化以及一些大家普遍了解的文化相融合,那么这条新闻的影响性以及打动人的程度都会有所提升,会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以及欢迎。这就是文化融合对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对其具体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以及介绍。 1.军事文化立足大众文化以求发展。大众文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功利性比较强的,它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军事文化相对于大众文化来说有着较高的精神境界,专业性也比较强,也真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军事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因此军事文化若想实现大面积的传播,那么它就应该借鉴以及学众文化的优点,使得军事文化也变成一种大众都可以接受的文化。军事新闻作为军事文化的主要传递者,更应该融合多种不同的文化,以促进军事信息的传播。 2.军事新闻中融合融合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虽然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个人的追求有所不同,但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大家不约而同所推崇的。这样的道理应用到军事新闻中来也是如此。每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有所区别,但是它们之间在文化层面上有不可否认的通性存在,有些我们一经发现,而有的还有待我们的考察。军事新闻在传播军事信息的时候,要注意对全人类所共同推崇的精神的体现,与此同时注意体现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样一来,我们的军事新闻的传播范围将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国家,它在国际上也会有一大批的阅读者,也不会仅仅局限于专业人群,而是扩展到了各类积极分子,我们的军事信息会变得国际化,最终实现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 3.刚性军事文化和美学文化相融合。军事新闻的内容有它本身固定的模板,甚至于对于语言都有一定的约束。在这些约束下,军事新闻的创作似乎遇到了瓶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有吸引我们眼球的创新性的军事新闻,大多都是一个套路的官方化的语言堆砌成的信息。而且,军事新闻与我们的文学作品不同,它缺乏美感,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着它对美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新闻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阻碍。为了改善这种糟糕的状况,我们应该将军事文化和美学文化进行巧妙的融合。对于英雄事迹的报道,我们可以至情至性的去表达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对灾难的爆发,我们可以书写绝望,书写黑暗,书写挣扎与坚强。让温暖的带有感情的文字融入到军事新闻之中,让军事新闻有更好的传播功效,使我们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成为现实。 二、如何将文化融合应用于跨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对于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来说是一个必备条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如何将文化融合应用于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难题。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但归根结底还是在文化层面上对军事新闻所进行的改革。它的实现对于军事新闻的传播来说意义重大,跨越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一)着眼人类共同性体现军事新闻价值 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就是对有共性的内容进行传播。我们要实现军事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我们所报道的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问题。对于我们所报道的内容的选择,我们不能再仅仅局限在对某一领域的思考,我们要站在更为高远的地方对全人类进行思考。全世界的国家以及人民,无论他们是什么种族拥有着怎样的信仰,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他们有着某些共同的文化因素。在以这些共性文化为背景的前提下,我们的军事新闻内容就更容易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这样一来跨文化传播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一个现实,军事新闻的信息传播能力也将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二)军事新闻中融入人为关怀 军事新闻若想实现最终的跨文化传播,那么军事新闻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融入人文关怀的因素,这是增强我们军事新闻的亲和力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拥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的人群的风俗、道德、价值观、习惯等都要进行充分的的考虑,尊重他们,这就是我么所说的人文关怀。我们在军事新闻中对于新闻的制作中合理而且巧妙的融入这些因素。这样一来,我们的军事新闻对于阅读者来说就有了更强的亲和力,还在不知不觉之中增强了阅读者们对我们的信任。在人民的基础上,去实现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体现。人文主义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思想,融入了人文主义的军事新闻会在跨文化传播方面有更为久远的发展。 (三)对各类文化换位思考 我们拥有自己的文化,我们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生活了很久,对于它的了解我们很深刻,但是对于其他文化我们却不能够感同身受。因此当我们的军事新闻想实现跨文化传播时就遇到了不小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可以对各类文化进行换位思考,去了解其他文化的思想、理论、信仰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军事新闻中就可以融入可以打动他们的元素,可以融入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融入他们的信仰。由此一来,我们的军事新闻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更多的人群所接受。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都可以理解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都对我们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也在此刻正是开展起来。 综上可知,新闻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它所具有的传播信息的功能是我们接受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军事新闻领域,军事新闻的传播由于很多现实问题而遇到了瓶颈。跨文化传播是有利于军事新闻进行传播的,但是它的实现将会是一个漫长而且久远的过程。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之间有 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运用这些联系我们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实现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 军事新闻论文:文化融合对军事新闻传播的作用 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方式之一,是以文化大环境为背景的,在新闻制作过程中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新闻的文化内涵与其所处的文化大背景之间的关系,是融合还是冲突、乃至是隔离或若即若离,直接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有效、微效还是无效。以大众传媒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军事新闻,其传播对象无论是部队官兵还是社会大众,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观念。换言之,军事新闻无论在国内传播还是在国际传播,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军事新闻采写过程中贯彻文化融合的理念,将适当的军事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乃至世界先进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军事新闻与受众在文化层面上保持一定的接近性,让受众更容易、更乐于接受军事新闻所要传播的信息与观念。 一、文化融合是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的内在要求 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方式主要有三种:物质流、人流和信息流。信息流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信息流通过符号系统传播社会文化,它的最重要的现实形态表现为纵横捭阖、尺幅千里的新闻媒介传播。我们常见的新闻中,不仅仅包含着新近发生的事实,也还或多或少、或明显或潜在地包含着历史、地理、科技、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丰富多样的文化知识。而新闻的话语表达方式更是与新闻记者所具备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语言能力等文化素养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无论是文字还是音像,都处处承载着文化,传播着文化。军事新闻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军味”,是由军事新闻的本质属性、任务特点决定的。军事新闻反映军事活动,因此,军事新闻的文化底蕴抑或是文化格调,必须是高亢、昂扬、雄壮、威武、豪放、刚健,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充满阳刚之气。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军事新闻的受众是形形色色的,并不局限于军营内部。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军事新闻要走向世界,进行跨文化传播,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形象,这就要求军事新闻要综合考虑不同受众的文化接受心理,才能实现有效传播。所谓军事新闻的文化融合,就是要充分认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立足于军事新闻最本质的文化格调,将其他文化与军事文化的共同之处融入到军事新闻的选题、策划、采写中,使军事新闻以最大的包容性涵括更多的文化信息,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需求。 二、文化融合促进和推动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 军事新闻中包括的文化因素越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越能够打动人心,军事新闻作品也就越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可。 1、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彰显军事文化魅力,实现军事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虽然当前社会上关于大众文化的是非争论不断,但是有一点不容否认,那就是大众文化以其商业性、时代性、大众性的特点,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作出了巨大贡献。军事文化作为专业性较强的文化种类,要想获得广大受众的肯定,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就必须学习借鉴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式,融合大众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努力使军事文化大众化。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贾永认为,新闻报道要具有一定的商业理念,把读者视为记者的“上帝”,不断推出更新、更好的服务,才能留住读者,赢得读者的信赖。这样的理念与大众文化的理念可谓不谋而合。在新闻实践过程中,贾永通过他独特的新闻思维和视角,深入挖掘军事行动、军队建设、典型人物中的文化色彩,以一种大众化的、人文化的眼光关注军事新闻中能够引起社会大众关注的成分,既摈弃了大众文化商业化的媚俗特点,保持了高格调,又运用了大众化的手法再现了军事文化,成功地打破了军事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藩篱。他采写的《爱的礼赞》与《我党我军宗旨的模范实践者———李国安》等稿件,均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用国际眼光反观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实现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融合。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在历史长河中代代相承的精神财富,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一切伟大民族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尽管各国军队的性质、治军理念、军人素质等各不相同,但是在继承人类社会共同精神的追求上,却具有共通性。进行军事新闻传播,就要具有一定的国际思维,用国际眼光反观军事工作、军事典型和军事事件中所能展现出来的人类社会共同的生存准则、精神追求,这样的军事新闻作品反映出来的中国军队、中国军人形象才能更好为世界所认可。贾永说:“我从事军事记者职业以来,恰逢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发生重大变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力度也不断加大的时代,在全球化从初露端倪到形成大势的过程中,我也在不停地思考、实践,探索着一名军事记者在全球化时代的角色定位,一步步地深化自己对全球化视角的认识和实践。”1991年,在参加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报道中,他对当时国际背景作了深刻思考,针对一些外国政客和媒体对中国尤其是西藏的人权状况的无理指责,立足于中国政府在促进西藏社会发展、提高西藏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西藏人权状况等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发现并提出了连通内地和西藏的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在地图上正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从而写出了反响强烈的长篇通讯《壮美的人证》。它用一个个事实告诉世人:为了修筑这两条路,4000个英灵化作了生命的路基;为了守护这两条路,1400个年轻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莽莽高原。现在,这两条路构成了西藏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被西藏人民称为“彩虹”和“金桥”,成为他们心中“托起太阳的哈达”。这篇稿件被称为批驳西方“人权卫士”的檄文,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化思维。 3、创新新闻理念彰显军事新闻的美学特征,实现刚性文化与美学文化的融合。有人说,军事新闻好写,因为部队的高度稳定性,使军事新闻具有重复性、规律性;同时,军事新闻又难写,难在不容易写出新意、写出美感。而缺乏新意和美感,也成为军事新闻作品写作的“瓶颈”。有人认为,和平时期的军事报道,一定要努力超越军事报道本身,着眼于英雄主义、崇高的美与爱,这些具有超越时空、国界和民族的概念,唤起人们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追求与思考。在《生死行程六万里》不到3000字的稿件里,从开篇的“路,穿越绝壁”,到结尾时小女儿寄来的对路的稚气而感人的歌词,用一条路,串起了整篇报道,全面展现了边关军人的可敬可爱。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双重的审美情感力透纸背:崇高而雄伟,热烈而奔放,体现出政治自觉、主流意识和历史精神,力展阳刚豪放的磅礴气势;同时,优美而沉静,和婉而细腻,凝聚着人文哲理、平民意识和现实观照,营造出柔情万端的多彩意境。 三、文化融合在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策略 1、挖掘军事新闻文化价值的普遍性意义。要解决跨文化条件下的信息选择问题,必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即“人类共同性”的角度去揭示新闻价值的含义。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内部不同文化种类所折射出的一些共同性的内涵,全球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相通性,为人类多元文化的认同提供了基本前提。只有在这种文化认同的大语境中,充分挖掘军事新闻的普遍性文化价值,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军事新闻传播。 2、在构建军事新闻文化内涵时突出人文关怀。在进行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 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表现在人文关怀上,就是要在尊重人的价值、尊严的基础上,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环境,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这有利于体现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而接近性是增强信任感的重要因素,在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利益需求上越接近、越相似、越具有亲和力,军事新闻所传递的信息就越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3、赋予军事新闻“移情”功能。“移情”原本是心理学上的概念,是指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移情”,是指受众暂时悬置自我的文化视界,通过他种文化的生活思维方式感知、认识、判断世界,然后再回到自我文化的情境中审视这一过程。赋予军事新闻“移情”功能,就是要在军事新闻的符号表达方式上与受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相一致,在思维方式上与受众的思维方式比较相近,在心理上与受众能够形成某种契合,在利益上与受众保持接近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受众在接触军事新闻时由感知层面上升为理性层面,较好地达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国家倡导从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幼儿时期的“体”需从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着手,幼儿时期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当代社会对新时期新人才培养发展的要求。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内容和课程编排不同、场地器材设施不完善、幼儿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家长持有不支持态度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第一,政府方面,大同市城区相关政府部门应对幼儿园体育课程的设置重视起来;第二,办园方面,园长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带头作用,合理管理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第三,从师资方面而言,大同市城区幼儿园应该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第四,家园合作也是幼儿园体育课程合理设置的重要因素。并阐明幼儿园时期合理设置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1前言 本文主要研究幼儿时期的“体”,从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着手,幼儿时期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当代社会对新时期新人才培养发展的要求。幼儿体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体育就是通过对3-6岁幼儿身体的养育和教育,塑造幼儿体育精神,让幼儿从小学会至少一门赖以终身体育锻炼的体育项目或技能,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1]从1952年至今,国家对幼儿体育的关注与日俱增,颁布了众多有关幼儿体育的政策;并且强调幼儿体育课程设置必须从幼儿实际出发,合理设置。很多学者对幼儿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研究,部分学者研究显示幼儿园重智力轻体育,体育师资力量缺乏,场地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2]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日后大同市幼儿园体育课程合理设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是大同市城区幼儿体育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以大同市城区的北京红缨幼儿园、新天地幼儿园、市级机关幼儿园、地球村幼儿园、城区实验幼儿园为调查对象,并对150名在校教师和200名家长进行调查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CNKI(中国知网)分别以“幼儿体育”“幼儿体育课程设置”为关键词搜集相关文献30余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依据。2.2.2问卷调查法2.2.2.1问卷设计根据课题需要,将幼儿体育课程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针对两类幼儿体育课程分别设计了《大同市城区幼儿体育课程设置幼儿园教师调查问卷》和《大同市城区幼儿体育课程设置家长调查问卷》,并且进行信、效度的检测。2.2.2.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的信度检验:为了确保问卷调查所得信息的可信度,本文根据信息检验的基本要求,在第一次回收“教师”“家长”问卷后,间隔两周,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重测(相关系数r=0.8),来说明该调查结果的有效的可信度。问卷的效度检验:为了确定问卷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专家问卷、访谈的形式的对问卷的设计、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审核,通过检验结果证明本问卷有效度较高且符合本研究的要求。2.2.2.3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了112份,回收率为74.7%,其中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84.8%。共发放家长问卷200份,回收了144份,回收率为72%,其中有效问卷118份,有效率为81.9%,有效回收率符合本课题研究设计的标准和要求。2.2.3访谈法依据研究需要,对大同市城区的五所幼儿园部分在校教师进行访谈。2.2.4数理统计法根据本研究需要,将回收的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并进行总结提出对策和建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显性体育课程是指在学校进行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3]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是指在幼儿园进行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为了解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编排,对五所幼儿园部分在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五所幼儿园体育课程编排几乎都是一周两到三次,部分幼儿园甚至一周只编排一次体育课程。为进一步了解显性体育课程设置,进一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为: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课程编排一周一次占总体的54.5%;一周两次占总体的34.6%;其它占10.9%。调查结果显示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课程编排欠佳,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尤为明显。很多学者对幼儿体育课程编排研究结果也呈现出重智育轻体育现象。[4]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进行调查,见下表:表1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分析表(N=126)(单位:%)跑步早午操基本体操体育游戏其他北京红缨幼儿园34.89.819.725.610.1新天地幼儿园35.215.210.325.214.1市级机关幼儿园27.922.818.524.66.2地球村幼儿园30.014.320.826.68.3城区实验幼儿园27.315.921.627.18.1该表显示: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内容涉及有跑步、早午操、基本体操、体育游戏等。但仍然以跑步和体育游戏为主,为达到幼儿智体的全面发展。[5]跑步是幼儿园日常体育活动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跑步促进幼儿体质的增强,增进幼儿健康。体育游戏既可以开发幼儿智力,也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3.2大同市城区幼儿园隐性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隐性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隐性,是无形的。[6]幼儿园隐性体育课程主要是指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及诸如情感、认知、态度等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3.2.1幼儿园场地及器材设施幼儿园场地器材设施是进行幼儿体育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6]场地器材设施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幼儿园体育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通过实地走访五所幼儿园,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情况显示如下(见表2、表3):表2显示:体育场地中幼儿园塑胶场地占总数的35.6%,水泥场地占44.3%,泥土场地占11.9%,草坪场地占8.2%。场地设施不合理,不完善,多以水泥厂地为主。政府及学校对幼儿体育场地设施的重视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场地设施是否合理设置直接影响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场地器材合理设置,有助于幼儿园体育课程合理的安排,合理开设体育课程有益于促进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培养智体协调发展的优秀人才。表3显示:体育器材设施中塑料品占总数的54.6%,铁质品占20.8%,水泥质地占21.3%,其他占3.3%。大同市城区幼儿园体育器材设施相对完善,但是缺乏合理的体育场地设施,因此,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受极大的影响。3.2.2幼儿园师资力量影响幼儿园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力量的好坏。[7]通过访谈法对五所幼儿园师资力量进行分析:第一,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是幼教专业毕业,专门对幼儿进行体育教学的教师几乎没有,大部分幼儿园体育课程由班主任进行教学,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幼儿教学很熟悉,经验很丰富,但是非体育专业毕业对于任教体育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科学合理的引导幼儿进行正常的、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体育活动。第二,在所调查的五所幼儿园中,女性教师居多,从教育角度来讲,教师结构呈现出男女性别失衡的是不科学的。国家和政府应该重视幼儿体育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倡导幼儿体育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占主导进行教学。定期对幼儿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指导,专门化培训。3.2.3幼儿园家长态度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以及发放问卷时的访谈得出60%的家长支持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有22.4%的家长反对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有17.6%的家长持中立的态度。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超过一半的家长很乐意使自己的孩子积极参与体育课程,不断培养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可以全面发展;这些家长认识到了体育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家长不支持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或者担心孩子受累;也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家长持中立的态度,认为是否开设体育课程对幼儿无显著影响。可以看出现如今家长很重视幼儿体育,重视幼儿身体健康。3.2.4家园合作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五所幼儿园部分在校教师和家长家园合作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家长对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面十分配合。幼儿园与家长经常沟通;幼儿园经常开展以幼儿园为主的家园合作教育活动;同时,幼儿园定期开设亲子活动,来促进幼儿和家园之间的感情;幼儿园也会定期家访,定期和家长进行沟通。幼儿的进步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合作,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始,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双方在配合的情况下共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8] 4小结 体育课程合理设置对幼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身体方面,开设体育课程可以使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增强幼儿体能体质;心理方面,体育课程的内容很丰富,与智、德、美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在课程中通过简单地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洞察力和反映速度,教育幼儿诚实勇敢,培养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品质,通过体育课程可以让幼儿获取体育相关知识,提高幼儿的涵养;[9]社会适应方面,幼儿通过参与体育课程,身体和情绪都比较活跃,可以使幼儿与他人进行肢体和语言的交流,培养其活波开朗的性格。幼儿园体育课程合理设置有助于培养幼儿勇敢坚强的品质。[10]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克服恐惧,勇敢面对困难;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信开朗的性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可以使其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使其注意力集中,培养其对事物的洞察力,有助于幼儿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大同市城区幼儿园显性体育课程设置编排现状不理想,很多学校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却忽视幼儿体质的发展。体育课程设置内容比较丰富,课的内容主要内容以跑步和体育游戏为主。5.1.2大同市城区幼儿园隐性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为:场地及器材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家长持支持态度、家园合作良好。 5.2建议 在体育课程设置过程中,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合理设置幼儿体育课程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基础。因此,在设置幼儿体育课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5.2.1从政府方面而言,大同市城区相关教育部门应重视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加强对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程的重视,加大对幼儿园的投资和建设,提供相应的经济保障和一定的物质基础,完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5.2.2从办园方面而言,在幼儿园中,园长是最具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的,作为一名领导者,他的教育观念、学历程度、文化素养及管理教学等方面直接影响着能否开设更全面的体育课程,园长对幼儿园课程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园长可以进行引导和帮助。园长对课程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因此,园长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作用。5.2.3从师资方面而言,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大同市城区幼儿园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方法、手段、途径对在职的幼儿教师开展专门的培训,使师资队伍壮大起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5.2.4幼儿园的教师应当多与家长沟通,不断提高家长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让家长全面了解到开设体育课程对幼儿的益处。通过完善体育课程的教学形式以及内容,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使更多的幼儿在体育课程中受益。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与实践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际,探讨了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模式与实践,分别从户外体育活动的预想与策划、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实践与摸索等几大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给幼儿教育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幼儿;户外;体育;游戏模式;探索 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不同阶段,各阶段有各自特点。学前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此时身体各项机能还保持在相对幼弱阶段,但是身体各项指标是呈积极向上态势,所以,此阶段良好的健康以及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将来积极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1户外体育游戏对儿童成长的积极意义 体育对于人生各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同样,学前体育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有极大促进作用,完善合理的体育活动将加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推动身体各指标良好发展。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作为一种新型体育形式,能够为幼儿提供科学的运动方式,加强身体部位协调性,提升幼儿活力,并且幼儿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游戏乐趣,锻炼幼儿适应环境能力,提升幼儿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观[1]。 2学前儿童户外体育游戏活动预想以及策划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家长更多的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幼儿园的办学方针也逐渐向儿童健康方向转变,以“增强儿童身体素质、培养儿童优良习惯”为核心。在总结原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新型户外体育游戏理念,“户外大畅游”作为游戏体育的表现形式,将三个方面化为整体。首先开办体育游戏教学课堂,一周两节课,然后举办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以天为单位,最后举办大型活动———“户外大畅游”,以周为单位,凸显举办主题,面向全部师生,活动体现全面性。举办活动次数也可以具体分析,并非一定拘泥以上要求。 2.1体育游戏教学课堂情景化 儿童学习基础体育动作,学习时间大约在半个小时左右,据情况而定,为体育游戏活动奠定基础。幼儿园总结一套基础运动动作,并为儿童提供具体情境,促使儿童反复练习基础动作,提升儿童运动水平,推动儿童活动向科学方向发展。 2.2科学划分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场所 幼儿园完善相关运动器材设备,并利用器材举办相关体育活动,保证儿童活动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科学划分体育器材,按学习方向规定区域,譬如走、跑、跳、投等相关本领,因材施教,了解掌握儿童短板,以便体育游戏活动开展时,教师能够合理安排儿童活动区域。儿童活动区域与自身短板吻合,能最大程度发挥游戏体育的作用[2]。 2.3面向全园举办活动———“户外大畅游” “户外大畅游”是一种新型体育游戏活动,是对已有体育游戏活动的创新,总体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环节设置趋于综合化。举办次数大致以周为单位,时长在一个小时左右,每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举办两次,由于此活动面向全园,需要按年级划分组别参与。活动举办地点需要宽阔场地,例如操场、草地等,儿童训练项目需要设计合理,教师模拟有关情境,并适当结合运动设备器材,针对儿童不同问题提供不同运动项目,引导儿童参加合适体育游戏项目,寓教于乐,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儿童不足之处,并时刻让儿童体验到体育游戏的乐趣所在,展示自身学习本领,提升儿童自信[3]。 3户外体育游戏模式的实践与摸索 3.1体育游戏教学课堂情景化 一部分是探索研究原有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诸多弊端,例如以下情况:(1)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标准是相关教学,并不是遵循儿童自身规律,从而导致体育活动安排不科学。(2)体育游戏教学目标缺乏合理性、可行性、顺序性、连贯性。(3)错误理解体育游戏教学,将教学活动侧重于游戏方面,加之教师的不合理引导,从而使教学活动失去体育意义。另一部分是对儿童体育游戏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不断修正发展方向。举例说明,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区别安排,合理定制专属活动目标,安排适合各自年龄段的教学活动。按照儿童身体素质划分,以促进全面发展为核心,针对儿童各自短板,进行针对性练习,在不同基础体育动作上,如走、跑、跳、投等等,创新学习方法,形成系统化锻炼方式,让教师熟悉掌握各个基础动作课程,促进全体儿童平衡发展。体育教师聘请专业人员,并且由于女教师的局限性,可以安排青年男性担任体育教师,但需要保证专业性[4]。 3.2科学划分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场所 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园会定期举办有关户外体育运动,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将较多注意力放在学生安全方面,其他则会关注较少,譬如体育活动是否有序进行,儿童运动量是否充足,是否能够满足身体发展需要。教师在儿童活动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并非如此,某些教师不了解体育活动的核心理念,随心安排教学内容,目标制定不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甚至体育活动直接与儿童身体素质以及体育规律脱离,最终导致体育活动作用的丧失。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有关儿童体育游戏活动的基础内容;带领教师参加实地学习,分析体育游戏活动成功举办因素,并总结经验等等。 3.3面向全园举办活动———“户外大畅游” 随着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不断发展,我们在原有基础上摸索研究出一种新型活动———“户外大畅游”,“户外大畅游”是包含自由性、创新性、乐趣性、连贯性的新型体育游戏活动。由于此活动展开不久,我们需要对其各方面进行探索实验,譬如,活动细节(活动进程、背景配乐、活动目标等)、具体体育游戏活动策划、教师与家长在各个环节担负的责任,如何提供自身帮助等等。首先,良好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必要的。前期准备主要指热身,由于季节不同,对于热身时长则不同要求,夏季需要10分钟,冬季因为气温较低,则增加5分钟。前期热身工作能够提高活动参与者积极性,让身体达到最佳状态。师生、家长跟随专业人员,慢跑或者做热身运动。然后,使用5分钟大致介绍活动环节,让儿童对活动项目的参与方法有所了解,熟悉体育游戏活动项目展开地点。介绍环节主要由专业人员主持,并且可以让儿童与家长示范;主持人一定要做好安全工作,提升活动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其次,由于此活动具有自由性,儿童在进入活动场地后,可根据兴趣,自我决定符合自身的运动设施,独立学习并掌握活动参与方法,相互间不断交流联系,积极参与游戏过程,从中享受游戏的乐趣,并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在此环节,教师以及家长,主要职责是守候一旁,提供安全保护的功能,适当的引导儿童进行活动[5]。最后,做好体育游戏运动后的休息工作,休息环节大致10分钟左右。体育游戏活动会使儿童身体疲惫,休息环节主要为了调整儿童身体指标,降低儿童因运动带来的心理紧张或者高涨心情。与前期准备工作一致,休息放松需要全部人员参与,并且有序整理体育游戏器材,做好活动收尾工作。在整个过程,背景音乐最好合理衔接,为活动环节做好提示作用,让活动参与者清晰活动进程。 4结语 长期的探索研究,我们在体育游戏教学课堂情景化、科学划分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场所、面向全园举办活动———“户外大畅游”方面成效显著。科学完善的户外体育游戏模式不仅提升儿童的身体机能,还培养儿童正确的体育观,对于以后成长影响较大。但是新型体育游戏模式仍存在较多弊端,需要我们不断革新发展,不断推进“三维一体”工作进度,不断提升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水平,培养儿童良好的健康习惯,科学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作者:彭鸿娟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体育论文:民间体育游戏如何走进幼儿园户外活动 摘要:民间体育游戏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操作非常简单,容易被幼儿园的小朋友所接受。科学有效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对于开发幼儿园孩子们的智力,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模式,对民间体育游戏走进校园的难点进行分析,进而对民间体育游戏如何走进幼儿园户外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幼儿园;户外活动 提起童年,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和小朋友们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空地上、玩跳皮筋、捉迷藏、丢手绢等这些充满童趣的游戏,可以这样说,民间体育游戏不仅提高幼儿园小朋友们学会了动手动脑能够,而且孩子们也学会了分享、包容、合作及思考,同时,最重要的是幼儿园小朋友们在游戏中能够体会更多的快乐。 一、民间体育游戏走进幼儿园难点 1.游戏内容缺乏创新性 与现代的体育游戏类型相比,传统体育游戏内容上相对比较单一,在形式上过于落后。然而,大多数幼儿园不能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幼儿园活动中对于民间游戏均采用的是“拿来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不能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游戏创新性操作。通过对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的应用调查中不难发现,传统体育游戏在某些内容与形式上难以与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如民间传统游戏“猪八戒背媳妇”在形式内容上与现代文化内容格格不入,传统的“扔石子”游戏有容易对幼儿园小朋友身体构成伤害。 2.缺乏游戏设备与材料 从民间体育游戏的形式内容上看,其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些自然资源进行辅助,如在进行民间的“躲猫猫”游戏过程中,幼儿园需要设置更多的掩体和障碍物,然而,在现实的游戏进行过程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幼儿园都会出现资源缺乏的现象发生,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民间游戏的快速普及,不利于民间体育游戏的健康发展。 3.难以掌控游戏运动量 民间的体育游戏在内容与形式上未能形成比较明确的培训学习目标,其存在形式大多数是各种体育活动的一种综合,这将导致一种单一的体育项目,比如攀岩、跳跃等一些运动技能逐渐的被淡化。但是,民间的体育游戏其也带有本身的特殊性质,主要体现在有些幼儿园小朋友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由于受一些游戏技术要领的控制,从而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对民间体育游戏失去了本身的兴趣,另外一部分小学生掌握民间体育游戏的一些技术要领之后会爱不释手,由此会造成幼儿园小朋友的运动量存在着差异,限制了民间体育游戏的全面发展。 二、民间体育游戏如何走进幼儿园户外活动 1.采取有效措施收集民间体育游戏 如果想要民间的体育游戏得到更好的发展,单靠幼儿园自身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其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幼儿园教师。要想使民间体育游戏得到更快的发展,要让全社会认识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重要意义所在,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学生家长,一定要进行必要的相关的理论认知工作。为此,幼儿园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开展家长会的形式,老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重要性,在结合自身童年游戏类型,比如说在各自童年时期所玩的跳皮筋,踢毽子等娱乐性与游戏性相对比较高的游戏,一定要配合幼儿园有效的开展游戏活动。同时,也可以发挥出各自的聪明才智,创新民间体育活动类型,如开展流星球、纸足球等一些趣味性相对比较强的游戏类型。 2.丰富幼儿园游戏设施 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有效的开展体育游戏与体育设施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幼儿园可以根据民间体育游戏的相关特征,制作出与之相关的游戏材料,并且可以充分的利用可再生资源制作各种游戏设施,如小朋友玩的铁环可以用废弃的铁丝做成,进而幼儿园小朋友可以利用铁环开展更多有趣的活动;同时,幼儿园可以在园内的草坪上铺设五颜六色的橡胶轮胎,激发小朋友的游戏兴趣,对于一些运动量性对比较大的游戏活动后,如踢毽子以及跳皮筋,等等,幼儿园一定要设置专门为孩子们玩耍的场地,孩子们可以在此尽情的进行游戏玩耍;而对于那些对开发孩子们智力非常有益的民间体育活动,如石子对对碰以及下象棋等游戏,一定要设置独立的空间,游戏形式也要多角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确保孩子们在幼儿园既能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且也能学到了更多知识,促进幼儿园小朋友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说,在幼儿园有效的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与游戏设施建设是否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优化体育游戏 从目前教育发展形式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校教育质量是共同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幼儿园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民间体育活动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在幼儿园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要采用单一性质的体育模式,一定丰富游戏内容,加强幼儿园体制机制建设;第二,幼儿园也要明确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的意义所在,以及开展这项体育活动的目的。举例来说,孩子们经常玩的拔河比赛,开展这项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园孩子们的团结与互助精神,在体会游戏的乐趣的同时,也能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第三,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过程中充当着“领头羊”的重要作用,同时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民间体育游戏的相关进程适当的调节游戏的难易程度,使其与幼儿园孩子的发展需求能够相互适应,同时也可增加游戏的难度范围,激发孩子们的游戏兴趣,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 4.内容上进行创新 在儿时经常玩的“跳皮筋游戏”曾经在一段时期内丰富了我们的童年生活,“跳皮筋主要是以跳跃作为最基本的动作类型,在各种歌谣的配合下,进行点、迈、勾、挑、跨等多种动作,从而能够跳出各种花样跳法。在进行此项游戏的过程中,主要分为双脚以及单脚两种跳跃形式为主,两个人分别拉着三四米长度左右的橡皮筋两端,并且固定牵直,这时游戏者在中进行多人或者单人轮流行的跳跃模式。记得小时候经常唱的歌谣是“一五六、一五七,马兰开花二十一……”这时我们将我们童年的歌谣《拉大锯》加入到这种跳皮筋模式中,其动作可以从幼儿园游戏中进行改革与创新,两端牵直固定的皮筋变化成幼儿熟悉的方形、圆形、多边形等。这种新型的游戏类型可以激发小朋友们的娱乐兴趣。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加入古诗内容,不仅能够熟练的掌握古诗内容,而且还能丰富幼儿园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一举两得。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间体育游戏作为一种传承上百年的趣味性游戏,将其引入到幼儿园户外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园孩子们的智力发展,而且还能增强幼儿园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从而使孩子们在民间体育游戏中实现成长与学习的终极目标。 作者:朱晋 单位:新疆军区参谋部幼儿园 幼儿园体育论文:学前教育体育课与幼儿园课外活动的对接 摘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激发体育课堂活力、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但目前教学活动存在不足,教学策略不当,制约学生实践技能提升,为弥补这些缺陷,应该采取有效的对接策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创新课堂活动形式,并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健全监督管理体制。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策略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教学的目的是为幼儿园培养全能型的幼儿教师。为增强学生实践技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是必要的。但一些任课老师不注重该问题,教学策略不当,制约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1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的意义 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将中职体育教学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联系起来,实现二者对接具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1激发体育课堂活力教学中采取措施将课程内容与幼儿园体育活动实现对接,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并掌握奔跑、跳跃、爬行、攀登、投掷、运载、保持平衡等运动技巧。有利于激发体育课堂活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效组织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推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1.2提高学生适应能力课堂教学中采取措施将教学内容与幼儿园体育活动对接,能深化中职学生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进而增强学生对将来工作的适应性。1.3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中职体育教学采取有效措施,能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让学生有效融入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掌握中职体育技能,还能对幼儿园体育活动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将来在从事体育教学活动时,更好地组织课堂活动,有效引导幼儿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有利于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效果。 2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的不足 教学中,一些任课老师没有充分认识二者对接的意义,教学策略不当,存在的不足体现在以下方面。2.1教学理念缺失一些任课老师在开展中职体育教学活动时,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理念方面。但忽视对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的考虑,即对课程教学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对接认识存在不足,理念缺失,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2活动形式单一一些任课老师虽然认识到促进课程教学与体育活动对接的重要性,但课堂对接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体育活动对接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可能感到枯燥,制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2.3经费投入不足实现课程教学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离不开经费投入,需要健全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但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普遍对此不重视,场地器材不足,一些任课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再加上体育课堂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制约教学内容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有效对接。2.4监督管理忽视虽然中职学校普遍建立监督管理体制,但存在的问题是,这些制度措施没有严格落实。监督管理人员的巡视不到位,制约教学效果提升,也没有认真考察课堂教学与幼儿园体育活动对接实施的效果,难以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 3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的策略 为弥补教学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将来工作的适应性,可以采取以下对接策略。3.1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任课老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中职体育教学与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的意义。创新教学方法、合理组织对接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中职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理念,并让教学活动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现有效对接,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为中职学生更好地从事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任课老师要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对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有更为深入全面的认识,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借助课堂教学和体育活动对接的机会,促进体育课堂活动更好发挥作用,增强中职体育教学实效性。3.2营造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能营造健康、愉快的体育锻炼氛围,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深化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实现课堂教学与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有效对接。可以利用校园广播、互联网、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宣传活动,让体育老师和学生明确实现二者对接的重要作用,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在教学和学习中有效掌握相关技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3.3创新课堂活动形式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教学活动对接,例如,采用合作学习法、项目驱动法、游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游戏和教学活动,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创造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掌握体育运动技巧以及活动对接技巧,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活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3.4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中职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配置,注重场馆建设,购置活动对接和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满足教学活动需要。应该注重提高教师待遇,引进体育运动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任课老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为教学活动对接准备师资队伍。适当组织课外活动,合理安排经费支出,让学生对幼儿园体育活动有更为直观、全面的了解,在课外活动中加强锻炼,努力提升教学活动对接的实效性。3.5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目前教学监督体制不完善,相关制度没有严格落实,未能及时监督和检查教学活动对接的实效性,对存在的不足也没有及时改进。因此,应该强化现有监督管理体制,合理配备监督管理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改进课程教学和幼儿园课外体育活动对接存在的不足,让任课老师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另外,还要对任课老师进行考核和监督,让他们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教学规范要求,掌握课堂教学对接技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结语 总之,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二者的有效对接,不仅能激发体育课堂活力,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和教学实践技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需要。因此,作为任课老师,应该认识到其重要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二者对接,让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陈健 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现状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郑州市幼儿园亲子体育开展的状况。方法于2015年7-8月选取郑州市中原区和管城区的20所幼儿园为调查现场,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郑州市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的现状展开调查。结果郑州市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组织较少,家长对于亲子体育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普遍较低,但家长对于幼儿园开展幼儿体育运动相对比较支持。结论亲子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全社会成员的健康;有利于促进幼儿与家长沟通;有利于学习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启蒙教育有着积极正面的意义。 关键词:亲子体育;体育运动;启蒙教育;快乐教育 当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的年轻人成了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对于年轻的父母,虽然从孩子还未出生就已经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然而伴随着生活的压力,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却日益减少。因此,幼儿园开展亲子体育活动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亲子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也能增进家长与学校的交流,更能让幼儿的各种表现能力得到发挥和提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15年7-8月选取郑州市中原区和管城区的20所幼儿园为调查现场,对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家长为学生的父母,不包含其他亲属。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走访了20所幼儿园,对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305份,回收有效问卷256份,问卷有效率达83.93%。调查具有随机性、真实性和科学性。1.2.2访谈法设计访谈提纲,在调查过程中,随机采访20名家长、20名幼儿教师或园长、20名幼儿,将样本的想法进行了整合汇总。1.2.3数理分析将由问卷调查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录入Excel进行统计处理,处理的结果经过和实际情况的联系,结合文献,得出科学合理的分析。 2结果 2.1郑州市开展亲子体育幼儿园的现状 幼儿园家长的年龄大部分集中在26~30岁年龄段中。由此可见,幼儿园父母多为80后。见表1。家长了解的幼儿所在幼儿园举办亲子体育运动的频率为每学期1次88例(34.38%)、每学期2次11例(4.30%)、每月1次8例(3.13%)、每月多次7例(2.73%)、几乎没有举办过142例(55.47%)。可见多数家长并不知悉幼儿所在幼儿园举办过亲子体育项目,因而家长对于亲子体育的知晓度普遍较低。 2.2幼儿园开展亲子体育的参与程度 在家长是否参与过幼儿园举办的亲子体育运动方面,回答举办并参与过34例(13.28%)、举办但没有参与过80例(31.25%)、没有举办过142例(55.47%)。可见家长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2.3家长对幼儿园亲子体育的支持程度 在家长对亲子园幼儿体育运动的支持程度方面,回答非常支持61例(23.83%)、一般支持112例(43.75%)、无所谓49例(19.14%)、不支持32例(12.50%)、非常不支持2例(0.78%)。可见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园开展亲子体育运动相对比较支持。 2.4幼儿在亲子体育运动前后与家长的沟通程度 亲子体育运动后幼儿和家长的沟通情况中共调查34位家长。其中回答非常频繁5例(14.71%)、一般频繁16例(47.06%)、无变化8例(23.53%)、不怎么沟通4例(11.76%)、完全不沟通1例(2.94%)。可见实行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后,幼儿会更愿意与家长沟通,更愿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 2.5幼儿在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前后对于幼儿园教育的喜爱程度 亲子体育运动后幼儿是否更愿意去幼儿园上学共调查34位家长。其中回答更愿意23例(67.65%)、和过去一样10例(29.41%)、更不愿意1例(2.94%)。可见幼儿在参与过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后,对幼儿园的喜爱程度增加,具体表现为幼儿更愿意去幼儿园上课。 3讨论 3.1国内外亲子体育的现状 3.1.1目前国外亲子体育开展的现状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亲子游戏的研究,不仅儿童的内部性格特征影响儿童的游戏行为,而且父母对儿童的游戏行为起到了较大的影响作用[1]。在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婴幼儿身体活动指南》中,加拿大重视成人的引导及示范作用[2];英国、新西兰在重视成人引导作用的同时,强调互动作用[3],这3个国家同时强调,父母与婴幼儿的沟通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2-3]。国外关注亲子游戏较早,涉及亲子游戏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使得亲子体育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事态良好,从而为我国研究幼儿园亲子体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3.1.2目前国内亲子体育开展的现状目前有关亲子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亲子游戏方面的研究。与亲子体育的相关研究尚少,且属于局部小范围的调查[4]。因此,希望更多的体育专家、学者关注亲子体育的发展,参与亲子体育的研究,使我们的下一代能更够健康地成长。 3.2郑州市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体现了快乐教育的理念 3.2.1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受到家长的支持对于幼儿园开展幼儿体育运动,非常支持和一般支持的家长占到受调查人数的67.58%,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童年时间有限,幼儿体育游戏是成长中的记忆,有助于幼儿的成长,非常支持幼儿园开展幼儿体育运动。3.2.2幼儿在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了快乐教育幼儿园亲子体育只是一个教育和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参加亲子体育运动后,更愿意去幼儿园上学的幼儿比例占到总调查人数的67.65%,这就说明幼儿在亲子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了快乐教育,更加爱上了幼儿园。3.2.3幼儿在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中提升了沟通能力亲子体育运动后,幼儿和家长的沟通非常频繁和一般频繁的占到总调查人数的61.77%,这不仅加深了幼儿与家长的感情,也对幼儿的沟通能力提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3.3郑州市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所面临的困境 3.3.1基础设施尤其是专项体育运动设施的匮乏首先是基础设施的问题,这是所有幼儿园都面临的普遍问题。每个幼儿园的学生并不多,幼儿园的教育是儿童的启蒙教育,教育机构更侧重于文化层面的教育,因此设置专项的体育运动设施既占据了大量的建筑使用面积,又不能让这些基础设施利用最大化。3.3.2亲子体育运动组织困难首先,幼儿信息传递的困难。幼儿并不能完全将老师的任务传递给家长。其次,家长组织的困难。孩子的家长年龄层次在26~30岁之间居多,而这个年龄段的家长又忙于工作。因此组织起来非常困难。最后,幼儿园自身的困难。因为幼儿园学生不同于其他年龄层的学生,他们容易受伤,且好胜心强,因此在体育运动的同时要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是很重要的。3.3.3家长对亲子体育运动的参与度较低综合老师与家长的回答,总结原因如下:①虽然家长非常支持幼儿园内开展幼儿体育运动,但一些家长不愿意配合参与,觉得运动项目幼稚、无聊;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的启蒙教育就是让幼儿初步接受知识,这种竞技娱乐的体育活动与家长关系不大,也很占用家长的时间。②亲子体育往往需要家长和幼儿之间相互配合,这种默契达不到的话幼儿会感到难过,本来寓教于乐的活动却让幼儿有了心理负担;③亲子体育如果需要分出胜负,幼儿的观念里不能很好地理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概念,容易让亲子体育变味。这是一个心理上的“不平衡”,需要家长与老师共同沟通解决。 3.4幼儿园亲子体育运动的改进与建议 3.4.1大力弘扬亲子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调查,多数家长愿意支持幼儿园组织亲子体育运动,可见亲子体育并不是一件不可实施的困难事情,找好方法,把亲子体育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影响宣扬给家长,让家长明白亲子体育的重要性,从而投入其中,更好的与学校配合,做好幼儿教育。举办亲子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幼儿、家庭和校园的沟通。3.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幼儿园目前只注重理论教育,认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就是要让幼儿对文化知识有一个简单的涉入,以便与小学教育接轨。这样的思想让幼儿园在办学的时候几乎很少考虑安排幼儿的体育运动,除了一些娱乐玩耍的器械和设施,幼儿园未专门的场地提供给体育运动。所以必须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让亲子体育走进各个幼儿园。3.4.3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国传统会有一些保守的思想,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殊不知幼儿的教育是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家长,改变自身的固有思维,把幼儿的教育当做一件大事,在工作之余多与幼儿进行沟通、互动,配合好幼儿园做好幼儿教育。 作者:朱建峰 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幼儿园体育论文: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对幼儿园的利用 摘要:中华民族是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丰富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在学前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学前体育教育素材、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挖掘;利用 民族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各民族儿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接受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它伴随着一代代各民族儿童茁壮成长,也受到了当代儿童的喜爱。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组织的体育游戏都来自教材,体育游戏的开展需要准备大量的游戏材料,可结果是幼儿玩了两遍就不感兴趣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材料简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易学、易会、易传,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在幼儿园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增强幼儿的体质。 1民族传统体育在幼儿园的挖掘 1.1民族传统体育材料简单易搜集,玩法多样、有趣;让幼儿感受丰富的民族体育风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物、运动游戏材料、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感受运动游戏的愉快。”传统民族体育的材料简单易搜集,但用途却是多样;不但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不同民族的体育风情,还能一物多玩;既节省了成本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例如:满族体游“雪地走”的准备材料:一定厚度的木板,既可以让幼儿感受满足妇女劳动时的情境,又能在活动中发展平衡能力;在其他体育的延伸中既可以利用这块有厚度的木板进行障碍跑、跳,也可以让幼儿单脚踩在上面比平衡、比耐力。甚至于有的体育项目都不需要准备材料,幼儿也在不同的异域风情中愉快的进行不同的玩法。如:回族“踏脚”,汉族的“编花篮”、“走矮子”。 1.2民族传统体育的情境故事,激发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他根植于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民族意识。几乎每一个民族传统体育游戏项目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如:朝鲜族体育“顶罐走”;讲了一个朝鲜妇女把盛水的罐子顶在头上到河边去取水的故事,走路时动作要慢,罐子才不会掉下来。故事讲完了,幼儿也大概了解了该项目中的规则有哪些;并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探索出玩法和经验。 1.3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中的相互合作,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一般需要两名以上幼儿共同合作才能进行。如:翻烙饼(2人)、跳花盆儿(3人)、跳竹竿(多人)满足了幼儿合作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通过玩具或材料等结成现实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有研究表明:积极的伙伴之间的社会强化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使幼儿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相互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幼儿助人、合作等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如:捞小尾巴鱼,两名幼儿双手举高当渔网,其余幼儿排好队依次从渔网下钻过…。这些可充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促进幼儿积极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在这种愉快的活动中,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大家在一起活动或游戏,会比个人活动、游戏的效果好,促进了幼儿在共同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中的相互合作,不仅促进了幼儿和作能力的发展更能激发幼儿运动的兴趣。 2民族传统体育在幼儿园的利用 我园的园本特色为———民族特色,故也将民族特色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其中也包括民族传统体育。 2.1将民族传统体育运用于幼儿的晨间活动。幼儿早上入园的时间并不是完全一致,有的幼儿入园早,有的晚;这就意味着教师在组织晨间活动时幼儿人数会不时的增加。而我园的晨间活动多采取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让幼儿自己将体育游戏器械从指定地点取出,幼儿在此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常规。然后先来的幼儿可以三三两两的自己选择适合自己和人数的活动进行游戏。如:起初人较少的时候孩子们会选择哈萨克族的“穿袋摔跤”,拉祜族的“打陀螺”、藏族的“押加”;而后来集中入园、数量较多的幼儿有的会选择“打沙包”、“跳竹竿”或“蹴鞠”等活动。在这样的活动幼儿又可以快乐的体验我国民族体育的特色和趣味;又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在常规形成后,教师也可以与孩子一起愉快的进行活动。 2.2民族传统体育运用于幼儿健康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以其特有的风格,教师可以将每一个项目通过设计为幼儿带来一节精彩的健康活动;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的呈现就出现了一个个有趣的体育游戏;教师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来历以及玩法通过一个个有趣生动的故事或情境来传递给幼儿。如:满族的体育游戏“雪地走”,相传满族妇女在雪地走为了不湿鞋,把鞋底垫起一定的高度,久之就穿着这样的鞋走路,每逢节日,人们就用这种形式别有民族风趣的“雪地走”比赛。类似竞走,赛速度,赛耐力,比赛距离根据对象而定。再如:汉族的“走矮子”,蹲着走路叫“走矮子”,是古代戏班子里武丑常表演的动作。孩子们作为一种游戏学练走矮子,还比赛看谁蹲得低,走得远,说明腿力好,为了走得稳走得远,孩子们还自创很多动作,如边走,双臂边前举、上举,胸前抱肘,扶胯或背手等很多花样。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程中创造出来的,这类游戏充满了浓郁的泥土味,而且不受一些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即可进行。它具有随意性、简便性、趣味性、地方性等特点,幼儿易懂、易学、易传,深受他们的喜爱。近年来,幼儿体育游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越来越凸现出来。游戏不仅有益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密切同伴关系,锻炼儿童的身体,而且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钟婧 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幼儿园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审美教育论述 幼儿园体育的目标和任务,一是身体健康,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促进其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二是心理健康,创设各种温暖、宽松的环境,培养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机智勇敢、活泼开朗的良好品质。 一、让活动从遵循原则开始 (一)整体性原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幼儿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整儿童。为此,一方面,尽可能的挖掘美育与体育的内在联系,将其内容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美育和体育的手段,将体育与审美融合在一起,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二)动作性原则 体育的美是运动的美,动态的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中尽量让孩子们去“动一动”“看一看”“想一想”“再动一动”。比如跳绳、拍球比赛,老师让幼儿听着音乐节奏活动,看谁反应快、动作灵活,既提高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又感受到音乐节奏和旋律变化的美。 (三)积极性原则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始终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中,才能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持久的注意力,充满信心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在实施教育时,要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中。比如,在体育区域活动中,设置若干个不同内容的游戏区,让幼儿自己选择参与一项或多项游戏,在游戏和自由选择的活动中提高身体素质,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活动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即学校教育中的美育。体育和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支柱,体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体育之中。幼儿体育活动的审美教育中,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十分有益。 (一)创设宽松的活动环境,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要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孩子的不同运动能力和发展趋势,选择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活动环境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体育活动“好玩的呼啦圈”,让幼儿自由探索呼啦圈的不同玩法,体验创造性乐趣。 (二)创设审美情境,让幼儿在体美活动中获得美的享受 幼儿在对象审美属性诸如色彩、节奏等直接刺激下,可以自由地展开想象,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情感感受。在体美活动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教育媒介,创设一种审美情境。如小班体育活动“小蚂蚁”,让幼儿练习手膝着地自然协调地爬,引导幼儿在自然协调爬的基础上学习向不同方向爬,听信号爬,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三)提供多方位的视觉感官,感受体育中的美 幼儿的审美感受是建立在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基础上的,它是以幼儿为欣赏主体在欣赏过程中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状态时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愉悦,也是对杂乱无章或井然有序的事物的一种直觉整合。在体美教学中,通过让幼儿观看静态的照片、图片,动态的录像、表演等,让幼儿感受体育运动的敏捷、矫健,从中得到力量的鼓舞和精神振奋,提高对体育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四)提供平台,让幼儿体验体育活动中的美 幼儿体育审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仅仅通过有意识地观察施教者的示范是不够的,必须把观察和实践相结合,实践可以巩固提高观察成果,增强美的体验,还可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如在提高幼儿对正确姿态的认识时,不仅让幼儿看体育表演比赛的录像或照片,观察班级中每个同伴的站姿、坐姿,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编排了特色的小班韵律操和中大班的艺术体操,在观察和实践中让幼儿体验姿态美。 三、家园智慧碰撞,为活动增添色彩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只有实现家园同步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体育活动中的审美教育,不仅需要幼儿、老师的努力,也需要家长和我们共同进步。如:在“班级自制体育器械”活动,是家长智慧的碰撞,在班级老师的带领下,交流、沟通,共同探讨幼儿体育活动中成长的话题。发动每位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创作、自制体育器械,参与全园式的自制比赛活动,家长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展示。总之,幼儿的审美不同于成人的审美,寓教育于美的感受中,始终把对幼儿的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审美情趣。 作者:罗爱萍 单位:福建省连城县莲花幼儿园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研究 随着全面发展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幼儿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幼儿家长、幼儿园教师、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期待。幼儿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门活动课程,其丰富有趣的内容、灵活多变的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其教育教学能力和活动组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开展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学前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也加强了对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为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提供了保障。然而,通过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发现,现有的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中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的相关要求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受传统“重智轻体”教育观念的影响,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就是陪幼儿一起玩或者带幼儿玩大型玩具,没有认识到体育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没有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行动上的重大突破。正是因为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思想上和行动上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轻视。 (二)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体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进体质,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但是,调研发现,70%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存在认识模糊的现象,只是简单地认为“幼儿园体育活动就是锻炼幼儿的身体”。众所周知,幼儿身体的锻炼只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之一,体育活动还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体质体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从而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1〕。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体育活动目标的定位不明确,从而导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偏离了方向,进而影响了体育活动的效果。 (三)幼儿园教师体育活动内容的选取单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地把体育列入健康领域,成为健康领域的下属内容,与其他各个领域相融合。《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幼儿园体育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多种形式与方法并存的,既有基本的体育游戏活动、体质锻炼项目,也有基于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内容等。但现实中,幼儿园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仅局限于体操形式和体育游戏,造成了幼儿体育活动内容的单一化和成人化,缺乏幼儿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减弱了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不足的成因 (一)职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 各级各类高师院校是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不足,追根溯源,是由于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幼儿园教师入职前没有经过科学、严格的训练,入职后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培养机制的不健全突出体现为课程体系的不健全,对于高师院校来讲,不论是初中起点的三年制幼师、五年制幼专还是高中起点的大专,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多数没有开设与幼儿园体育教学相关的课程。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也很不完善,从课时分配上来看,与幼儿体育教法有关的课程远不及舞蹈、音乐、钢琴、绘画等技能课的课时数〔2〕。加上受传统教育观念“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最终导致幼儿园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只注重钢琴、儿歌演唱、绘画、舞蹈、语言、说课技能等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体育教学与教法及相关技能的训练,缺乏有效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职后培训内容的不均衡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体育活动最直接的设计者、组织者与指导者,其自身体育素养及活动组织能力的高低将对幼儿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幼儿园却很少注重对教师进行与幼儿体育活动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针对幼儿教师进行的培训内容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幼儿园每年都会给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但是,无论是从幼儿园教师本身来讲,还是从培训机构来讲,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都会选择科学理念的宣讲、《指南》的解读和领域教学的传授,而针对体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知识或技能却很少或基本没有。入职前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入职后又没有及时的补充,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不强就不足为怪了。 (三)对安全问题的担忧 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不足,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除上述之外,家园合作的不和谐,或者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联系的断层,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活动的效果。同时,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安全问题的担忧也成为影响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能否保证幼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是幼儿园教师及家长最为担心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时,幼儿的安全是教师首先必须考虑的:担心场地会让幼儿受伤、担心幼儿运动能力弱会受伤、担心幼儿因自我保护能力差而受伤等,加上幼儿园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体育相关知识及技能不够全面等因素,必然导致教师组织与开展幼儿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减弱,最终导致幼儿园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尽量运用“安全”的手段组织“安全”的体育教学活动〔2〕。久而久之,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本身丧失了应有的积极性,也间接地阻碍了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提升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能力为重”被确定为幼儿园教师所必须秉承的一个基本理念,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环境、捕捉生活中的课程生长点、调动幼儿参与、对话、共同建构知识等被视为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点〔3〕。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体育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才能科学、有效地组织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课程是文化的载体和创新工具,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体系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必须要加强高师院校课程的改革,设置合理的课程〔3〕。1.夯实体育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高师院校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上,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外,还会设置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包括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这些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要求,为提高学生活动设计和实施能力提供知识和能力的保障。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需要有相关的学科知识作支撑。体育涉及到幼儿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体育学科教学知识等,这些知识缺一不可。幼儿骨骼的发育程度、机体的成熟程度、运动能力的强弱等生理特点是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生理基础。教师只有对幼儿的生理特点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切实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特性设计适合于他们的体育活动。同时,教师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是他们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例如,对小班幼儿来讲,他们的游戏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层次的合作,而中班和大班幼儿的游戏则需要更多的同伴合作。因此,幼儿园教师只有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及需求,才能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教育。其次,体育学科教学知识是幼儿教师做好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学科教学知识主要包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实施体育活动,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因此,幼儿园教师提升体育教学能力,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而这些学科知识是通过课程讲授获得的,高师院校只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学生才有机会获取相应的知识。2.加大实践课程力度幼儿体育活动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等特点。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共同实施完成,其教学能力的强弱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驾驭,包括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取、评价方式的科学性等,而这些都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获得。因此,要有效提升未来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的能力,高师院校除了设置必要的理论课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课程,例如,实训课、观摩教学、微型课等,既能够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也可以在实践环节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组织能力。 (二)加大职后体育教学能力的培训 职后培训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职前培养不足的有效补充。职后培训要根据幼儿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实施,充分发挥职后培训的促进与补充作用。现今的职后培训,无论是从培训机构来讲,还是培训学员的需求来讲,都没有将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培训的主题中,因此,要提升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要在做好职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职后培训。体育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动,因此,对幼儿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也有不同的要求。鉴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的过程中,无论是教育形式还是教育方法,都要遵循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切合发展实际。比如,体育教学培训要尽可能采取小班教学,让培训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体育教育实践,同时,教学内容的选取一定要结合当地幼儿园的实际状况,比如,农村幼儿园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特色,把当地的一些童谣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游戏加进来;城市幼儿园在进行体育活动中,要根据本地的、幼儿园自身的一些特色进行。因此,在职后体育教学能力的相关培训中,一定要因园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培训课程。 (三)家园共育,创造和谐体育教学环境 每一个幼儿的成长都是家园共育的结果,因此,要真正发挥体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家庭和幼儿园就要形成教育合力。幼儿园应该及时向家长传递先进的体育理念,同时,家长也应该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体育工作,家园共同努力搭建合作的平台。体育教学需要在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进行,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也需在相应的教育情境中提升。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都要为幼儿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提供环境的支持和保障。幼儿园教师也要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前做足准备工作,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及运动能力的差异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准备安全实用的器械、加强体育活动中的保护措施、选择安全的体育活动场地等,保证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总之,国家及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强幼儿园教师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更新培养内容、创新培养方法、拓宽培养路径,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让幼儿在安全、愉悦的氛围中参加体育活动和游戏,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者:乔冰梅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论文 一、幼儿园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属于人先天具备和后天形成的一种品质的综合和稳定的特性。而提高和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3类6种,也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3类,6种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劳技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以及政治素质教育。在新的世纪,教育部指明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当立足于幼儿时期,通过合理和科学的方法激发和启迪孩子的智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体制。而要求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和保育的有效统一,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体育教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1.增强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教育的观念。 目前形势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们对体育教育的观念还较为狭隘,总是关注体质论。他们没有意识到体育教育涵盖了运动训练学生、体育心理学、人体科学等诸多学科,它牵涉到人的生理、社会性、心理、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为此,这就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只有在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指导下,才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具备与时俱进的体育运动发展意识。可以结合下面的两个方面对幼儿实施体育教育:一方面,有效地统一幼儿的运动发展能力以及教育与运动环境,从整体上思考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并非单纯性的户外体育活动,而是需要结合幼儿的心理、智力、情感等各个方面实施体育教育,从而有效地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实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2.幼儿园设备与场地器材的健全。 倘若幼儿园实施体育教育的硬件条件达到了一定的要求,那么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就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良好的硬件条件有利于幼儿体育教育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可是,当前形势下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硬件条件还面临着分配不科学和不合理的情况。为此,要想健全幼儿园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和设备等硬件条件,需要创设一种有益和良好的环境。第一,市级以上的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高度地重视幼儿教育,确保足够的幼儿教育投入,实现不同地方的发展要求,进而使得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减少。第二,教育不但是国家的职责,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都需要创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确保幼儿能够获得更加完善和标准化的体育教育。 3.科学组织体育教育中幼儿的运动负荷。 教师应当以人体生理机能获得的通常性规律“上升”,再到“稳定”最后到“下降”来组织体育活动。事实表明,通常幼儿的生理机能在一开始的时候有着比较快的上升趋势,然后在某个时间段内实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然而这个时期的持续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幼儿承担急剧改变的负荷能力比较低,最后的时候又慢慢地降低。其中,上升、稳定、降低这几个时期是互相联系的和密不可分的。对于幼儿来讲,因为幼儿的体育基础、身体健康状况、年龄特点以及气候条件、教学安排、体育项目的特点等的不一样,他们上升时期坡度和时间以及最高时期的持续时间和高度的不一样,再者,幼儿担负急剧改变负担量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体育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们来讲,需要结合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实施体育教育,从而使得幼儿体会到一种愉悦感。 作者:杜鹃 单位:河北省省直机关第八幼儿园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指导 1.教师指导的安全性 健康的体魄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的身心安全也是教师最为担心的部分,当然在户外体育活动中也应把幼儿的身心安全放在首位。表1教师组织户外体育活动中担忧内容的调查可见,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担心幼儿身心安全的比率高达100%,教师J1说,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最大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健康,在户外体育活动中需要用到诸多器械,对于教师来讲幼儿安全是我们最担心的。在所观察的活动中安全指导在随时随地的进行着。在小班的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更为注重安全性的指导,指导教师J2说小班幼儿与中大班幼儿相比,身体更为娇弱,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和各方面的能力都较弱。更需要关注幼儿的安全。在准备活动———跑步的过程中教师会提醒幼儿不要张开口,尽量用鼻子呼吸。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应认真观察和留意每一位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时关注幼儿的安全,对于年龄小、能力弱的幼儿要给予特别的保护和帮助。对有容易出现问题的环境材料要事先有清楚的认识,以便及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和给予及时的保护。在进行体育区域活动前,提示在活动时应注意的事项,如在投掷区,注意不要将球扔到其他小朋友的身上,捡球的时候注意不要将手杵到地面上,以免将手挫伤;在钻爬区,会特别提示后面的幼儿与前面的幼儿的距离不要太近等等。另外,教师还比较重视幼儿的活动量。在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面色,呼吸状况,流汗情况判断活动是否过量。从而适当的调节幼儿的体育活动。为了确保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期间不发生危险,教师首先在活动前带领幼儿做一些预热活动。其次教师应该针对活动的特点给出明确的安全提示,并随时保护幼儿的安全。再次,教师要注意幼儿的活动量,避免因活动量过大,过强给幼儿带来伤害。 2.教师指导的组织性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是户外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一些规则指导也是必要的。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应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例如应该如何取、放玩具等,最好与幼儿一同商讨在活动区的规则。在北京某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制定一些活动规则,以便使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主要针对规则和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中规则的重申。活动的规则可以日常的集体活动中一起讨论、制定。在观察中尽管教师在每次幼儿活动区前并没有强调常规,但是幼儿的常规表现良好。J1说尽管每次并不强调,但是我们曾在一起讨论过户外体育活动的常规,幼儿并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整理出来。每次都强调会占用幼儿的活动时间,幼儿活动前幼儿不叫兴奋,能听进去的也很少。J2还说在班级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定下来的常规有,关于收放玩具的规定;有关于礼貌、谦让的规定等。活动的规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重申。如某班在交通区的活动中,当活动进行三分之一时,教师中止了活动,就刚刚活动过程中幼儿出现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统一指导,如发现很多幼儿分不清哪些车子应行快车道和慢车道,教师又重新指着工具指导了一遍,发现很多幼儿未回到起点就开始新一轮的活动,于是教师规定回来的幼儿绕过黄色的黄线再重新出发。可见,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也需要普及规则,这些规则不一定要在活动时才规定,幼儿的兴奋情绪和户外的干扰不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所以可以在日常的集体活动中强调这些规则,或与幼儿一同来制定这些规则。但是也要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规则问题,及时纠正,以避免活动秩序的混乱。 3.指导的教育性 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为了锻炼身体各部分,增强体质,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克服困难等。所以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教育性是不可忽略的。幼儿园教师一般作为指导者的角色介入,主要体现在动作的示范。指导教师J3说,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动作示范对于幼儿来讲更容易接受。如在小班跳跃区的活动中,教师先告诉幼儿动作要领:两只脚开立,与肩膀一样宽,两只手臂前后摆动,向前摆的时后,腿是伸直的,向后摆的时候,盖膝弯曲,身体稍稍向前倾,手尽量往后摆。接着教师会示范动作。教师在进行教育性指导时要主要幼儿的年龄特点,尽量使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词汇。必要时边讲解的时候要加上动作示范。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为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也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懂得如何组织和指导户外体育活动,使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何淑玉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体育教学过程激励艺术 幼儿期是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最佳阶段,其中,体育尤显重要,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故幼儿园的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们的关注与重视,它不仅让幼儿的各种动作技能、动作的协调、平衡等素质得以发展,而且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等各种因素导致个别的幼儿有可能完不成目标,甚至丧失自信,失去同伴以至不得不放弃活动机会等。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激励,尤其是来自成人——主要是老师的激励。 1激励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激励,是幼儿园体育教师必需的一门教学艺术。它可以让幼儿在失败中勇敢地站起来,可以充分地调动幼儿积极的情绪,让他们跃跃欲试,可以让体育课更生动、更活泼、更有实效。激励对于幼儿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是无法替代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见,而激励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幼儿取得的进步程度有多少,也就是激励的效果。 2影响激励效果的几种因素 2.1师幼之间的情感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幼儿与教师的情感基础直接影响着激励的效果。只有在师幼之间有了深厚的感情和信任感以后,教师的激励艺术才从根本上发挥作用,对幼儿起作用,让他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2.2幼儿的发展水平激励的效果必须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如果幼儿只能进行简单的爬和走的动作,你想通过激励让他一节课就能发展到跑、跳,这也是不可能的。幼儿的发展水平直接限制了激励的效果。 2.3激励方式运用的艺术性有了好的激励方式,还要会用,正确适时的使用会让激励的效果加倍,而不当的使用方式,则有可能会让效果减半甚至完全失去。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说“不错,你真棒!”这也是激励,可是每天说,时时说,你觉得它对幼儿还有多少用呢?他们也会麻木的,所以,我们在激励方式的运用中一定要讲究艺术,让激励变成一种艺术,让这种艺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花、结果。 3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激励艺术 3.1融通式激励这种激励艺术主要指的是师幼之间的感情融通。幼儿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是有感情需要的,他们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等各种情感。只有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才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里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情感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本着“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心态和责任心来进行设计和操作。有时候我们只用一个眼神来交流也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呢。例如在体育课中,对于动作技能的要点,我经常让幼儿在练习中自己体会,然后请幼儿相互交流和集体小结,在幼儿总结的时候我都会微笑在看着他,并不时地点点头,认真地听他说完,这时候幼儿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加强了勇气,促进他更完整地表述,也更愿意去继续地练习与尝试,更努力地达成教学的目标。 3.2勉励式激励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例如布置幼儿立定跳远:“你们必须给我跳过两格去,跳不过去的要受罚!”幼儿听了心理负担就会很重,感觉很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小朋友们要努力地练习,跳不过去没关系,我再继续教你们。”孩子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练习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3.3参与式激励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倾听幼儿的呼声,了解幼儿的要求,收集幼儿的建议,让幼儿献计献策,让幼儿来参与备课。这样备出来的课,肯定是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自在,幼儿学得称心。例如我在某些课的设计中,会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出发,从幼儿的即时兴趣点出发,如有一次我给大班的幼儿排了一个武术操,到电视台录像,大二班有两个幼儿参与其中了,所以那段时间大二班的幼儿对武术都很感兴趣,很想学一套武术操,甚至有些幼儿会即时地想出几个武术的动作来表演,后来我根据幼儿的动作,将其演变,重新设计了一节武术课,给孩子们练习,很快地,大多数的幼儿都学会了这套操,然后我还请幼儿来互教互学,巩固这套操节动作,孩子们很开心,整节课洋溢着一种愉快的气氛,它有了孩子们自己的兴趣参与,动作参与,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时找到自己的动作,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兴趣,也让我的课更有实效。 3.4期望式激励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幼儿,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表现稍弱的幼儿,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者,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不足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以跳绳来举例吧,几次课后幼儿对于连跳基本都掌握了,并能自己或组队进行练习,但石野连单跳都还不够熟练,我在集体面前表扬了那些已经跳得很好的幼儿,然后请他们自己自由结队去互助练习,“你们学得很快也很好,已经能够连跳了,今天通过练习希望可以达到连跳30个,可以吗?”我就随机指导,然后我走到石野身边,轻轻地对他说:“你很聪明,应该可以学得很好的,但是你最近不太努力,所以掉在大家后面了,今天肖老师再教你一次,你认真学,好好练习,等你能连跳8个的时候就来告诉我,好吗?”于是,我重新教他练习跳绳的动作,教他连跳的方法,这次他练习得很好,并且很快就学会了连跳,终于在下课之前完成了连跳5个的任务,而其他已经学会的幼儿大多数也都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3.5宽容式激励课堂上,难免会有个别淘气的幼儿触犯了游戏的规则和课堂的的纪律。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课堂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对幼儿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采取“以暴制暴”的办法,必然激化矛盾,伤害幼儿自尊,破坏师生关系,严重影响教学。如在一次课中,吴逸飞已经第三次把小朋友推倒在地了,我实在是气坏了,但我深吸一口气,还是忍住了,我想,这时候发火不但会中断或打扰到正在进行的课,而且也无法让吴逸飞马上改掉他的毛病,于是我一直等到课上完,才认真地找他谈了一次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后来的课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进步。试想想当时还好我忍住了,不然课也上不下去了,他也会受到伤害,更不用说让他我走到石野身边,轻轻地对他说:“你很聪明,应该可以学得很好的,但是你最近不太努力,所以掉在大家后面了,今天肖老师再教你一次,你认真学,好好练习,等你能连跳8个的时候就来告诉我,好吗?”于是,我重新教他练习跳绳的动作,教他连跳的方法,这次他练习得很好,并且很快就学会了连跳,终于在下课之前完成了连跳5个的任务,而其他已经学会的幼儿大多数也都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3.6影响式激励影响式激励主要表观在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上。课堂上,教师懒懒散散,学生就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表率行为,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情激励作用。所以老师在上课进饱满的激情是应该而且必须做到,因为幼儿需要这种积极的情绪感染力。当然成功的体育课教学还需要有合理的负荷安排、科学的活动设计等各方面的因素,只有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孩子们才能更愉快地参与到体育课中来,喜欢上体育课,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真正实现终生体育的目标。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拍球体育活动 利用拍球锻炼幼儿的体质一直是我园的体育教学特色,拍球能促使手、眼动作的协调,以及动作的敏捷性和节奏感,拍球反弹时的不同方位和时间能增进幼儿辨别方位的能力,形成时间的概念,幼儿用左右两手轮流拍球,可以促使左右大脑的平衡发展,拍球还能锻炼幼儿的耐力,增强幼儿的体质,通过几年来的实际教学,我们园的球成了幼儿园的一大特色,多次参加比赛获奖,这次,也是因为球,我们被评为淄博市体育示范基地,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们是如何开展的呢? 一、如何教幼儿拍球 我们园是从小班开始练习拍球,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虽然,他们对球充满了好奇,也对球非常感兴趣,但是,让他们真正拍的时候,就不那么容易了,球总是不听使唤,到处乱跑,而且,拍一会儿,就没有力气了,因此,我们在让幼儿拍球前,总是用商量的口吻问孩子球应该怎样玩,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再建议与孩子一块玩拍球的游戏。 1、针对孩子爱模仿的特点,我们首先用示范的方法,让孩子懂得如何拍球。正确的姿势是:两脚左右分开,双腿站直,手指自然分开,屈肘拍球于胸前。要用力拍打球的中间,让球弹起到一定高度后,再拍打一下(用力力求均匀),将以上动作连贯进行,拍的次数越多越好。 2、由于孩子的注意力易分散,单纯的动作模仿与重复练习,孩子容易疲劳。因此,拍球的形式要多样化。 A、用“请你接着拍”的游戏。老师拍几下,让孩子再拍几下,轮流拍球。根据孩子拍球的熟练程度,逐渐递增拍球数量。由于老师的加入,大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B、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孩子在竞争中,巩固提高拍球技能。如用“看谁拍得多”的竞赛,培养孩子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C、边念儿歌边拍球的形式,提高孩子拍球的兴趣,保持其注意力,避免孩子处于被动应付状态。附儿歌:拍拍拍,拍皮球,拍得轻,跳得低。拍得重,跳得高。圆圆皮球跳呀跳。” d、分组轮流拍,拍球很浪费体力,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耐力有限,因此,让孩子轮流拍,有一定的休息时间,这样,不至于让孩子对球产生反感,觉着练球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相反,还可以提高幼儿对球的兴趣 3、循序渐进地教孩子拍球。 一般来说,3~4岁的孩子学习双手拍球、单手拍球;,左右手交替拍球、手心、手背拍球、蹲拍球、跪拍球、上下举球、抡球,四个方向拍球、双手转球等比较简单的基本动作。4~5岁的孩子学习加入踏点步拍球、后撤步拍球、,交换位置,边走边拍球等有一定技巧的动作,5~6岁的孩子经过小班、中班的学习,已经能熟练的掌握拍球技巧,这样,就要加有难度的动作了。如:跨下运球、拍一个球转个圈接着拍、拍双球、传球、夹球跳、拍球钻洞等。 二、拍球活动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孩子掌握每一个动作,总是从不会到会,由生疏到熟练,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条件反射。因此,拍球活动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园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工夫,首先,保证拍球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把拍球纳入了早锻炼范围之内,每天,做完早操后,都要练习拍球、我们还利用下午户外活动的时间练习,周日,放假期间我们还让幼儿把球带回家练习,正因为有这些充足的练习时间,所以,我园的每个孩子经过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他们的球技都很棒,多次受到领导与家长的好评,说他们小小年纪,球拍的这么好,真不简单 三、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情绪高涨,他们参加拍球活动的主动性就会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拍球质量。为此,我们带孩子外出参加比赛、家长开放日为家长表演,去植物园游园展示球技,重阳节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表演、这些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拍球兴趣,只要对孩子们说要展示球,他们就会练的格外认真、卖力,球技也会提高很快 四、拍球应注意以下几点: 1、拍球的场地一定要选择在平坦的地方。最好是水泥地面,因为这样,球的弹跳力才会高 2、练习一段时间后,要让孩子听音乐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节奏感,也能使动作整齐划一,欣赏性加强。 3、每次拍球前,教师首先要检查球,看看有没有跑气现象,如果有,提前为幼儿的球充好气,保证幼儿能顺利拍球 4、拍球消耗体力较大,教师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对体质较弱,和生病的幼儿要减少运动量 5、拍球时,要检查幼儿的衣着,防止孩子天气变冷时,穿的衣服较厚,拍完球,出汗,让孩子感冒 6、拍球后,要及时补充水分 总之,拍球能锻炼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是一种很好的体育活动,但是,老师在让孩子练习拍球时,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只要能做到这些,孩子经过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一定会从拍球中受益非浅。 幼儿园体育论文:浅谈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的指导 摘要:民间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来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充满了浓郁的泥土味,而且不受场地、器械等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即可进行,幼儿易懂、易学、易传,深受他们的喜爱。作为幼儿园教师,我积极将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发现民间体育游戏的形式、内容都深受幼儿喜爱。但同时也发现,幼儿学习民间体育游戏在自觉遵守规则、角色分配、主动性及合作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不但能提高幼儿学习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培养幼儿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还能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和交往能力等。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 一、根据幼儿发展情况选择、简化民间体育游戏,培养幼儿自信心。 民间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娱乐性、随机性等特点,它的内容一般都生动具体,形式也非常活泼、轻松,同时还配有节奏明快、郎郎上口的儿歌、绕口令等,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但也有一些民间游戏对协调性、灵活性的要求过高,幼儿如果经过努力仍然难以完成,就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游戏前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包括体质、动作、能力等,从众多的民间体育游戏中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玩的游戏,或降低要求、简化游戏玩法,让幼儿们能够很快学会游戏,融入游戏,在游戏活动过程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如跳长绳,一开始时,幼儿不敢跳活绳,害怕绳子打着自己,我就先教幼儿练习跑空绳,即:绳子甩到空中时快速跑过去,同时让幼儿熟悉跑的路线和排队规则,当幼儿熟悉跑空绳后,再教幼儿跑进后停留一下,绳落地轻轻跳过,然后连续跳。很多幼儿很快就学会了跳长绳。每当孩子们在克服困难,学会某种动作或学会一种新玩法时,他们都会欢呼雀跃,自信满满,并积极投入到新的游戏活动中。 二.增添有趣情节,提高幼儿游戏兴趣,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在组织幼儿游戏时发现:像“划船”“推小车”这样的游戏,孩子们经常玩,时间久了就会失去兴趣。因此,在复习游戏时,为了使游戏注入新的活力,让幼儿保持良好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幼儿创新意识,我就引导幼儿想想“船”“小车”在哪里行驶?会遇到些什么障碍?于是幼儿创设了“山洞”“小桥”“公路”“警察”等情节,情节增加了,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游戏兴趣也更浓了。通过让幼儿在游戏中创新,创编新玩法,不但能提高幼儿对民间游戏的持久兴趣,还能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规则意识。如“猫捉老鼠”的游戏,幼儿先是围成大圆圈做粮仓,“小老鼠”边念儿歌边钻进钻出,“猫”躲在粮仓里,儿歌念完后去捉老鼠。可做粮仓的幼儿一会儿就没兴趣了,开始乱动。我引导幼儿创遍新游戏,幼儿创编出“粮仓”可以动,多几只“猫”,老鼠可以进家等,在幼儿创编的基础上再引导幼儿制定规则,新游戏创编好后,因为规则是幼儿制定的,所以,幼儿就更能遵守规则。 三.及时评价游戏情况、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培养幼儿主动学习。 在教幼儿民间体育游戏时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跟他的动作发展是分不开的,动作发展好的幼儿学什么都快,对什么游戏都兴趣浓厚,而动作发展差的幼儿兴趣不易持久,很多幼儿一下学不会就不想学了。如:在我们班开展“跳房子”游戏时,幼儿一开始都被漂亮房子所吸引,很想投入游戏,但对把沙包丢入指定格子完成有一定困难,部分幼儿一会儿后就没有兴趣了,这时,我就表扬坚持游戏的幼儿,对完成了游戏的就奖一个小 粘贴。然后再请完成好的幼儿当组长,指导同组的幼儿跳房子,完成的幼儿就由组长奖励一个小粘贴,其余幼儿为他加油。幼儿看到别人都能完成,而且也希望得到小粘贴和当小组长。于是都能积极参与练习。在同伴加油声下,孩子大胆参与了,经过努力完成后得到及时的鼓励,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都得到了满足。又如:晨间练习踢毽子、跳绳等,在晨间活动后都对幼儿游戏情况进行评价,对认真练习、有进步的幼儿提出表扬,并对其他幼儿提出希望。这样一来,幼儿的进步及时得到了肯定,学习的主动性也更强了。 四.开展竞赛,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民间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而这些游戏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如:老鹰抓小鸡、占四角、冰糕冻冰糕化、丢手绢等游戏都需要幼儿掌握规则。只有共同遵守规则,才能齐心协力地完成游戏。而在民间体育游戏中,游戏本身的趣味性会对幼儿产生诱惑,从而破坏某些规则。如在玩“斗牛”游戏时,游戏规则是只能用头顶把对方顶出线外。而幼儿在玩时,常常会因急于求胜而犯规(用手或身体去顶)。如何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成为我们和孩子开展游戏时思考的方向。此时,我就采取竞赛的方式,请幼儿分组比赛,其余幼儿当评价者,大家来评价这种游戏行为,从而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使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 五、给予幼儿对话、协商的机会,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民间游戏大多配有琅琅上口的儿歌,为幼儿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W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游戏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炒、炒、炒黄豆,炒好黄豆翻筋斗"等,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其次,由于幼儿个性有差异,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意见,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进行充分协商,统一意见,协调彼此的行动,达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孩子在玩民间游戏"猫抓老鼠"时,扮演猫和老鼠的幼儿为"老鼠怎样算被抓住'"而争执起来。这个说他"的衣服被老猫碰到了就算抓住",那个说自己"已经逃出老鼠笼就不算被抓住"。这时,我让孩子们回到身边,让他们互相讨论商量,制定一个"被抓住"的标准,我引导他们统一了意见,最后,他们又愉快地玩起了游戏。在游戏“翻花绳”中,能力强的会翻很多种,他们急于表现自己,而不会的幼儿因羡慕而想学习,他们就会相互学习、交流。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幼儿的交往能力在相互学习中发展了交往能力。教师要指导孩子们相互学习,学习换位思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 民间体育游戏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程中总结形成的。对幼儿是一种“快乐的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重要内容,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作为幼儿教师,传承民间体育游戏,引导幼儿学习和创新,让幼儿在形式多样的民间游戏中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幼儿园体育论文: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运用 【关键词】 幼儿园;民间传统游戏;体育活动;特点;运用 一、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特点 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就是形式简单,取材方便,并且形式灵活多样。在游戏活动中仅仅是一块空地以及简单的活动材料便可以让幼儿进行活动。其次就是具有较为浓厚的人文气息,具有民族文化教育性,在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活动中,都会存在一个故事以及一段历史等,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将会对这段故事或历史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并且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促进幼儿感受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最后就是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以及趣味性,在体育游戏中要想培养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那么必须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等,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作用。 二、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运用 1. 多途径丰富民间传统游戏内容。首先幼儿园可以从家长入手开展一些交流会,如让家长与教师进行探讨,或让家长收集一些关于民间体育游戏的材料,其中有:跳山羊、跳皮筋、打弹珠、打陀螺等,还有老鹰捉小鸡、对沙包等项目,教师将收集到的材料与幼儿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教师可以在幼儿园专门布置一个民间体育游戏区域,充分利用晨间体育锻炼时间以及一些体育教学活动时间来开展民间传统体育游戏,以此来让幼儿掌握游戏内容。另外也可以让幼儿将民间体育游戏带回家,让他们与家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以此来充分发挥民间体育游戏的作用。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来进行民间体育游戏的创新。幼儿园有平衡板、高跷、长短面条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器材,幼儿园在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开展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器材,以此来不断促进幼儿兴趣的提升。如在进行大班跳绳的练习中,幼儿在掌握了花样跳绳方式后,可以将跳跳球与跳绳有效结合,边玩跳绳边进行跳跃,以此来不断锻炼幼儿的平衡力、协调能力以及弹跳力。也可以让幼儿自制体育游戏器材,这样幼儿在自制的过程中将会激发创新热情,促进手脑并用,不断锻炼,从而提升学习能力。还可以对民间游戏进行改良与创新,小班幼儿可以利用投放布以及海绵制作出大沙包,其具有较为轻巧便利的条件,这样幼儿可以进行抛接,发展协调能力。中班幼儿可以投放拖着尾巴的沙包,一头抓着长线,这样玩耍时更加顺利。大班幼儿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沙包,从而自行创新玩法。 2. 利用多种手段开展民间体育游戏。首先教师要想促进幼儿主动进行民间体育游戏的学习,那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兴趣,不断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让幼儿感受到体育游戏的快乐。其次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选取合适的民间体育游戏内容。小班幼儿身体发展不够完全,动作协调能力差;中班幼儿动作灵活性不够;大班幼儿成长相对较为成熟。因此教师开展游戏中要考虑幼儿的发育程度,并且针对个体差异性来选取合适的方式。再次教师要运用生动的语言来不断激发幼儿的思维意识,从而来不断提升幼儿的活动兴趣。还要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不断激发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不断练习,从而促进幼儿对其有效掌握。最后就是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练习来促进幼儿机体协调发展。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其思维较为活跃,并且心情也十分愉快,这样利用游戏将会有效提升幼儿的多种能力。 3. 不断思考总结,提升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在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中必须要多思考以及多总结,以便于提升游戏的价值所在。首先要稳抓地方特色以此来提升其趣味性。在不同的体育游戏类型中幼儿能感受到民间游戏中所表现的文化。其次要有效开展游颍不断发展其社会性。民间游戏与一般的体育活动相比,将会促进幼儿社会性的提升。如,在进行《切西瓜》《炒黄豆》等游戏的开展中,需要幼儿自由进行结伴来完成任务,这样幼儿之间必须要不断交流以及协商,这样将会有效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并且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编辑:王金梅 幼儿园体育论文:基于课堂观察的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如何有效开展体育活动,保证幼儿游戏活动的权利和时间,提升幼儿教师体育活动观察、分析和指导的能力,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组织管理、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等三个维度入手,探究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活动;教学改革;幼儿园 户外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健康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为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切实推进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笔者立足于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通过课堂观察的形式,以户外体育活动为研究载体,对吉林省29所基地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观察结果显示,当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状况并不理想,在组织管理、教育观念及教育行为三个层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在活动时间无法保障,高控课堂持续存在,忽视幼儿发展需要,以及评价过程偏重结果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本文以半年期的的教研活动为基础,对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和对策。 一、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园所管理滞后,户外体育活动条件无法保障 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时间、场地及材料等外部条件作为保障,然而在实际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条件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欠缺与不足,制约了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活动效果。 1.园所开展活动时间严重不足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开展的要求有着明确的说明,在“教育建议”中直接指出“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事实上,对于这样的明确要求,部分幼儿园此前并没有完全落实,甚至出现“置若罔闻”的情况。平均户外活动时间只有1小时左右,且体育活动多局限于早操、律动等单调形式。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活动权利和发展需要。 2.活动场地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对于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场地的标准,国家教育部2016年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和说明,相关规定为幼儿园户外场地配备与设置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但是现实中幼儿园由于历史、环境、经费、管理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无法在短时内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比如生均面积过小,户外体育活动区域划分不明确等问题,依然存在。 3.活动材料投放缺乏规划设计 户外体育游戏活动需要相应的材料作为支撑,材料投放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幼儿园的材料投放环节表现出一定的问题,概况起来讲,包括三个方面: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材料投放过于单一、材料投放主题不明。 (二)教师观念陈旧,活动目标与内容设计笼统枯燥 部分基地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思维僵化或者观念陈旧的情况。集中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习惯于整齐划一,从“同一标准,同一角度”观察和指导幼儿,忽视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活动内容的设计与整合缺少明晰的认识和理解。 1.活动目标忽视幼儿个性化需求 在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教师习惯于从班级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活动组织与安排,活动形式与教学目标都较为固定单一。这种情况在客观上导致部分幼儿的发展需求无法满足,个体差异常被忽略。面对相同的体育活动,部分幼儿无法完成,选择放弃,另一部分部分幼儿则觉得过于简单,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2.活动内容缺乏科W合理的设计 部分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体育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活动之间“泾渭分明”,存在明显的界限,活动内容只限于体育领域,基本上没有各个领域间的横向联系和交叉,使得体育活动变成“非常纯粹的体育锻炼”;另一种情况则是追求“全面覆盖”,将体育活动与其他领域生硬的拼凑在一起,主次不分,内容含混。 (三)教学行为僵化,户外体育活动过程难以掌控 部分幼儿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学行为僵化的问题。在活动的指导和介入的时机、形式,以及活动结果的评价与分析等方面,表现得束手束足,无所适从,导致教学行为生硬僵化,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难以把握活动指导介入时机 教研团队经过观察分析,发现部分幼儿教师在组织引领户外体育活动时选择“完全旁观”的态度,只要保证幼儿安全,其他的介入活动几乎没有。部分教师表示: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中,强调教师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需求,需要保护儿童活动的自主性,这就使得自己不知道在何种情况介入户外体育活动,担心自身的介入会影响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因此,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时,许多教师感到束手束脚,不知道在何种情况下对幼儿进行引领。 2.无法确定活动指导介入形式 部分教师在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时,总是无法确定以何种形式介入幼儿的活动之中,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一部分教师担心由于自己的介入,影响了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教师应当成为活动的主导者,可以直接采取“语言”或“行为”形式的介入。 3.缺少科学的评价理念与方法 部分教师对于儿童“学习故事”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不能完全理解,将之与“儿童档案记录法”相等同,采用与其完全相同的观察记录方式,甚至部分教师直接放弃儿童“学习故事”的做法,只从活动整体进行简单观察记录,且倾向于“发现问题”,而不是“寻找精彩”。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解决户外体育活动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教师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从“教师立场”转向“儿童立场”,在活动中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走近幼儿、认识幼儿,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适宜有效的支持。基于这样的前提,笔者以“儿童学习故事”(以下简称“学习故事”)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和工具,尝试通过这种较为新颖的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方式,探究解决户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优化管理方式,保障活动时间等外部条件 科学有效在开展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首先需要得到时间、场地、材料等外部条件的保障。长期以来,由于管理理念及客观条件等多维因素的影响,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乏善可陈。通过开展“学习故事”主题活动,幼儿园的管理方式和理念逐步发生转变,上述问题也得以解决或改善。 1.变革管理以保障活动规定时间 为保障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幼儿活动需求,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进行反复研磨,转变组织管理方式,采用“化整为零,因地制宜”的方式,对户外体育活动时间进行统筹管理。 (1)设置专项主题强制保证活动时间 部分幼儿园由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在保教活动中往往回避或者很少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担心由于开展户外活动导致意外事故的出现。另外,部分家长也认为户外体育活动属于“不务正业”,会耽搁幼儿的“正常学习”。由于上述多种原因的限制,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长期无法得到保障。为真正观察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吉林省学前教育条例》的精神,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发展,改善幼儿园管理工作,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共同商讨,通过召开家长委员会,介绍科学教育理念,制定安全保护措施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家长、幼儿园、教师、幼儿之间的关系得以理顺,形成一致目标,户外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具体做法包括: 首先,理顺家长观念。将儿童“学习故事”的教育理念介绍给他们,通过多次现场研讨,观摩教学等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参与者认可户外体育活动的价值――“赋予幼儿更多的游戏权利,他们会给你更多的惊喜。相信幼儿、鼓励幼儿、支持幼儿、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和空间,比教授幼儿算数、识字、背诵等活动更加有意义。” 其次,转变教师的观念。通过“儿童学习故事”的内涵与理念的介绍,教师们逐步接受了这样的理念“解放幼儿、解放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更多扮演的是观察者、引领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通过上述努力,教师的行为逐步转变,尝试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与探索的机会,在体育活动中积极体验、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兴趣,塑造他们的个性。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在保教活动中设立“户外体育活动主题板块”,这一板块的时间固定为1小时,以保障幼儿户外自主进行体育游戏活动的权利和需求。此外,对于活动的形式也提出具体要求,于幼儿园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户外体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多样灵活形式展开,避免每天、甚至每周不断重复同类型活动。 (2)利用一日常规挖掘零散活动时间 东北地区大部分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都受到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尤其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成为开展户外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每当冬季来临,大部分幼儿园全部转为室内活动,基本上取消全部户外任何形式的活动,如何保障户外活动时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幼儿园、家长和相关人员。 教研团队与幼儿园进行反复商讨,并进行积极尝试,得出共识――合理规划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可以克服工作中的阻碍和弊端,减少外界干扰和影响,提高工作效率,更为充分地满足幼儿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概况起来讲就是调整一日生活常规,利用零散时间,完成户外活动,并且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以3月份某基地幼儿园为例,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幼儿园开始尝试两种形式的改革,以保障户外活动时间。首先是充分利用幼儿入园、离园、午饭前、午睡后的四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平均户外活动时间大概为十分钟。入园和离园采取自主活动,家长参与的形式进行,而其余两时间段则采取教师组织引导,幼儿自主协商的方式进行。户外体育活动通常以球类、环绕跑步、大型器械应用等形式,尽量在小范围内达到幼儿活动的需求量,保证安全并兼顾幼儿的兴趣。条件允许则可以开展堆雪人、滑冰的特色活动;其次,则是逐步延长每周活动时间,以周为单位,每天的时间比上一周顺次延长5分钟左右,提升幼儿对户外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提高耐力、力量、柔韧性等综合身体素质。对于秋季则可以采用相反的方式进行,保障一定时间前提下,逐步缩短户外体育活动时间,避免极端天气对于幼儿健康的影响。 经过3个月的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之后,在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保障上,基地幼儿园发生了明显变化。包括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等14所基地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时间都达到了1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大部分达到2小时,或者接近2小时。 2.统一调度以提高场地利用效率 (1)错峰管理,实现循环利用 在无法快速解决上述问题的情况下,部分幼儿园选择绝大部分时间在室内活动,只在偶尔的机会下,组织户外体育活动。以某幼儿园为例,户外场地十分狭小,无法满足大量幼儿同时进行体育活动,为了拓展户外活动空间,甚至楼顶也开发成运动场地,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经过教研团队与教师之间的研讨与协商,决定采取错峰管理,循环利用的方式,提升活动场地的利用效率。比如,在场地最为紧张的几个园所,通过统一调度,每天户外场地活动时间进行错峰分配,根据小、中、大班的实际需求,每天提供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户外活动时间,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户外活动的机会。 (2)因地制宜,完成区域划分 户外活动场地的有效利用情况,直接影响到体育活动的开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教研团队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改革,通过全园户外体育活动时间统筹分配的方式,利用错峰形式,按照年级,以班级为单位,从早晨8点至下午5点随时开放,便于不同班级充分利用户外场地,保障适宜时间内,户外场地始终有幼儿进行体育活动,实行户外场地的循环式利用。最终实现了绝大部分幼儿园每天户外体育活动时间达到或者接近一小时,从而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和《指南》的要求。 通过教研活动发现,大部分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没有进行体育活动区域划分,比如在户外场地中划分出“走、跑、跳、钻爬、投掷”等区域,体育活动开展过程受到局限和影响。其他省份则已经进行了积极尝试,比如将户外场地划分成“大肌肉运动、自选游戏材料锻炼、民族特色体育游戏和自然化教育特色活动”等不同区域。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进行商讨后,根据每个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活动区域进行较为详细的划分,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将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合理建议。 3.结合主题以探索材料投放策略 (1)明确主题,实行预设投放 部分幼儿园将各种材料毫无秩序的堆放到户外体育活动场地,由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行选择和使用。这种做法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实际上是选择“放任自流”,缺乏明确的活动主题和目标,导致活动“无效或低效”。户外体育活动虽然强调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个性,但同时也有明确的体能、技巧培养目标,实现“寓教于乐”才是真正目的。活动过程中,材料无法与教师预设目标或者主题相呼应,意味着材料投放失败。 教研团队组织幼儿教师进行集体研讨,通过制定完整的活动计划,明确活动主题,提供目的性、操作性较强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比如幼儿园专门设计年度户外体育活动目标,并将之分解为季度、月、周甚至日的具体活动目标,通过不同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的不同运动技能和体能。而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则以此目标为依据,进行有目的的预设,例如在“跳”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制定完善的活动目标,从具有典型特征的材料中,选择3种左右如双脚跳――线绳、单脚跳――轮胎、连续跳――格子等提供给幼儿,其余的材料可以在后续活动中投放,或者在活动结束前选择合适时间投放,增加选择机会,防止“一劳永逸”的将各种材料不加区分,一次性地投放到活动中,保证体育活动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材料投放真正科学有效。 (2)划分主次,实行配套投放 与前面问题相反的是,部分幼儿园在材料投放过程中由于经费、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体育活动中投放的材料种类过于单一,数量太少。这种情况下,幼儿缺少自由发挥创造的机会,活动过于枯燥单调,影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重复使用有限的材料,导致活动难以为继。许多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感到无所事事,不知如何开展活动,或者直接放弃体育活动,投入到其他类型的活动之中。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尝试将投放材料分类,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将材料分为基本必备材料和补充辅助材料。根据事先预设的活动目标,教师可以提供活动必须的基本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辅助材料,这类材料可以起到修饰补充作用,但是基本不会影响体育活动开展。比如,在攀爬主题中,除了必须的爬行网、梯子等类似材料外,可以辅助绳索、花朵、奖杯等材料,作为支持或者激励材料。划分主次材料,实行配套投放,既可以增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又不影响活动的进行。 (3)针对个体,实行多层投放 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是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幼儿园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所投放的材料,显得较为随意,没有兼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材料投放缺乏梯度和层次,对于幼儿个体来讲,难易程度无法区分,影响实际效果,部分幼儿无法完成该项活动,部分幼儿则觉得缺乏挑战。对于全体幼儿来讲,则每次活动中的材料几乎不变,重复使用,缺乏变化和调整,影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继续提高。 幼儿园应当针对幼儿个体,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活动计划,比如走平衡木活动,提供长度、宽度、坡度光滑度等存在差异和梯度的材料,保证幼儿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每次活动中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A组和B组,甚至设置A、B、C三组,每组之间材料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层次和梯度差异,幼儿可以以此为基础,实现“因人而异”的材料选择和活动组织。 (二)转变教师观念,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 教研团队开展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强调儿童是在与周围的人、环境和事件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的,认为学习是复杂的,也是情境性的。因此,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时,考虑到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幼儿教师开始尝试改变活动组织形式,通过户外体育活动这一载体,应用“学习故事”的观察指导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切实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满足幼儿兴趣需要,促进幼儿多种能力发展。 1.弹性活动设计以满足儿童兴趣需要 以往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通常以韵律操、慢跑等固定形式进行,活动缺乏弹性和变化,难以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和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不高,活动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通过弹性的活动设计,可以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性和表现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活动,效果也比较理想。基地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采取“确定主题,不限形式,梯度设计,隐性指导”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奔跑”主题中,基地幼儿园只是预设“培养幼儿奔跑的兴趣,掌握奔跑的技能,提高耐力和意志品|”的宏观目标,至于具体开展形式则以材料投放这种隐性形式引导,不设定具体的形式和规则,给予幼儿自主发现、利用、创造的机会,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目标。经过3个月的尝试,几乎所有基地幼儿园的幼儿都非常喜欢户外体育活动,主动参与其中,积极尝试材料的使用方式,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等各项活动,乐在其中。 2.双重活动目标以推动综合素质发展 基地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设置双重活动目标,一方面以“体育技能”为主题,一重以“综合素质”为主题。在体育技能主题目标中,强调的是每次体育活动中都有基本的动作训练与技能培训,将运动技能和体能素质作为必设的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具体主题和形式,将目标渗透其中,包括基本动作、反应速度、身体耐力、上肢力量、精细动作、奔跑速度、身体协调性与柔韧性等各项训练。这些目标和内容被分解到不同的户外体育活动之中,在每次活动开始前的准备活动中、活动过程中、活动后延伸等环节中,灵活设置,确保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得到切实锻炼。 另外,经过教研活动,教师还将其他培养目标和内容与户外体育活动相融合,通过开展户外体育活动,间接促进幼儿的学习品质、同伴合作、自我保护、材料使用习惯、遵守游戏规则等内容传递给幼儿,使得幼儿在参与户外体育活动时,潜移默化的接受上述内容,逐步内形成内在的综合素质。比如,此前每次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时,教师都自己搬运活动材料到场地中,活动结束后教师全部收回教室,现在则由幼儿参与材料搬运和回收工作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生活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效果。 (三)变革教学行为,优化教师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 从教学活动层面而言,目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问题与困惑集中于活动组织与评价两个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部分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在如何介入活动、何时介入活动以及如何评价活动等问题上,存在困惑和顾虑,甚至感到无从下手。教研团队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凝练并把握活动的基本准则,以此为依据,灵活引领活动的开展。经过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的反复研磨,凝练的准则包括两条,一是关注幼儿发展,一是侧重幼儿需求。 1.观察幼儿需求,判断介入时机 从某种角度分析,判断活动介入时机考验着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需要其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判断活动介入时机看似复杂,难以确定,实际上以幼儿需求为基本原则,则相对会容易很多。判断幼儿需求可以从活动中幼儿是否遇到问题且无法自行解决、安全问题、活动过程中对于幼儿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时间节点几个角度考虑,符合其中一点的时候,教师则需要及时介入。比如幼儿在角色分工、材料使用、活动规则等方面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则需要介入其中,予以引导和支持。 2.根据活动进程,选择介入形式 教师确定户外体育活动介入时机后,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以何种形式介入,如果单纯采取语言命令的方式,则非常容易导致“高控课堂”的出现,影响幼儿活动中的自主性,束缚幼儿创造力。部分教师存在着过多介入户外体育活动,会影响活动中幼儿自主性的担心。其实如果教师自然介入,教师也是故事的一部分为什么不可以写呢?教师介入本身就是学习故事的一种形式或者状态,教师当然可以自然介入。如果教师还没有确定好自然介入的方式,则可以通过几种隐性的形式进行。首先,可以利用材料投放来进行引领和支持,比如在“平衡”的主题活动中,幼儿感到活动枯燥无趣,短时间后就放弃活动,自行组织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教师则可以通过投放辅助材料,增加平衡活动的难度或者对其进行拓展延伸,以吸引幼儿,保证活动继续进行;其次,可以利用同伴平行示范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将某位幼儿或者某个小组作为榜样典型,推荐给其他幼儿,模仿活动形式,促进活动有效进行;再次,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引领和支持,比如通过手势进行鼓励和表扬,通过表情眼神进行指导,这种无声的引领有时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最后,教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语言指导,比如安全注意事项的提示,活动材料的回收整理等等。 3.聚焦幼儿发展,确定活动评价内容 目前部分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过程缺少有效评价。教研团队经过观察和访谈了解到,活动开展过程中和结束后,教师较少组织专项评价活动,活动评价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进行科学评价是有效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保障条件之一,教师应当在每次活动结束之后,有意识的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教研团队与幼儿教师经过反复商讨之后,一致认同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框架《Te Whiriki》中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希望老师用积极和接纳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儿童,发现他们能做的、优势和兴趣,而不是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和观察指导原则,教研团队认为评价的过程需要把握几点:首先,强调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避免过度关注结果,户外体育活动强调的是幼儿自主性和兴趣的满足,教师可以预设活动目标,但是不必强求必须全部实现;其次,教师可以将评价的对象从总体倾向到个体,τ锥个体进行关注和评价,分组分批次进行,不必追求一次活动对所有幼儿都进行面面俱到的评价,这种做法不切实际,也没有必要。教师可以制定观察计划,以周为单位对班级全体幼儿完成一次有效评价。再者,教师进行评价时,可以侧重积极正向的内容,重点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进步和努力,并且对于学习品质、社会性、责任感等方面进行关注,转变以技能或者结果为唯一标准的方式,以幼儿发展为依据,进行积极正向评价,对于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有效开展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教研团队、幼儿园、教师、幼儿共同参与,积极探索。经过本次“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基地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寻求深入全面的突破与提升。 幼儿园体育论文: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存在问题与策略 教师应为幼儿开展丰富多样的幼儿体育游戏和活动,使幼儿体验与同伴快乐游戏的同时全面锻炼身体,获得身体素质和动作上的发展。 一、体育游戏在健康领域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 在学前教育中,体育游戏和儿童的身体健康联系紧密,体育游戏是儿童身体健康有效指标。学前儿童身体的各种代谢、快速成长需要他们进行各种游戏运动,幼儿从游戏运动中获得快乐,他们从走、跑、跳、爬等游戏运动中得到锻炼。目前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造成当今幼儿胆怯、依赖性强,体质较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身体运动能力下降,抵抗力下降,外界适应能力下降。体育游戏活动既可以锻炼幼儿的筋骨肌肉,运动能力,增强幼儿的适应能力,又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二、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存在问题 1. 教师不能把理论、实践及体育运动专业科学地结合起来 教师在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往往缺乏对幼儿全面的了解,缺少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对于体育教育的学科知识掌握更少,不能把理论、实践及体育运动专业科学地结合起来,更不能以游戏的形式组织体育活动。以致在设计与开展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出现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现象,没有达到增强幼儿体育锻炼,增强幼儿身体体质的初衷。 2. 教师盲目强调体育游戏活动的场面 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往往强调体育游戏活动的场面,出现体育器械数量、种类越多越好,样式越新颖越出彩的错误认识,使得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充分发挥体育器械应有的价值。另外因为强调了体育游戏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忽视教师本身在游戏活动中的作用。 三、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采取的策略 1. 教师要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的设计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撑,包括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生理卫生学以及相关的幼儿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幼儿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互动等都体现不同的层次,不同标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体体质也不尽相同,3-6岁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如:4-5岁幼儿可以自如地快跑,伙伴之间的追逐和打闹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3岁的幼儿是平行游戏特点增加突出的阶段。幼儿在体育游戏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教师运用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等知识去解决。 2. 注重体育游戏活动器械的开发利用 体育游戏活动器械是激发幼夯极性的最基本前提,只有幼儿对活动器械感兴趣,并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使用活动材料,才能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与运动。平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器械的准备工作,共同收集材料、制作器械。如纸箱、轮胎、旧光盘等都可以做成活动器械。幼儿通过参与制作器械,既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锻炼动手能力,又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3. 创设体育游戏活动情景 儿童自主活动能力弱,特别依赖成人创设的情景,体育活动的情景设计要真实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要与幼儿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所学的知识相联系。丰富真实的环境给幼儿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活动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开展活动,并能在情境游戏过程中获得情绪、情感的体验,因此创设一个适宜的体育游戏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关键。如在幼儿园创设《西游记》里的各种情境,盘丝洞、花果山、水帘洞等,情境的创设使游戏生动有趣,让孩子们置身于神话中的意境,使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发展,又使幼儿的情感获得积极地体验。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的情景还要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幼儿的需求,不断提高幼儿对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
工程经济论文: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和审计控制的探讨 一、我国目前对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的研究 在这个全新的21世纪,是一个以经济和科技的力量为主宰的时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成为了社会进步的动力,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这些建筑单位对公路建设的投资越来越少,投资的金额也越来越低,这些建筑企业为了减少对公路建设的运行风险和提高经济收益,开始大力开展对公路工程进行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并且,对于一个建筑企业来说,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的实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在我国的建筑企业在经济管理和审计控制思路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的研究讨论,这些建筑企业还在不断的对自身企业所建立的企业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制度的思想进行转变和改革。但是,我国一些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短缺,还有的建筑企业经理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使得新时期建筑企业经理管理和审计控制思路研究在前进的道路依旧很困难,因此,我们要积极地面对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我国建筑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和审计控制的实施思路,不断地进行思想的转变和改革,从而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目前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就目前来看,我国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最重要的问题是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方面运行的标准依据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规范,但是,有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这个基本规范来对进行工作,但是,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存在着注册的会计审计师和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还有的企业内部并没有设立企业控制审计和经济管理这个部门,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加强建筑企业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准则,这种情况使得在新时期我国建筑企业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方面思想改革的过程中加大了困难,因此解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刻不容缓。 2.被审计的对象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我国建筑企业在控制审计方面被审计对象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之一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控制的需求不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就建筑企业的发展来说,我国的建筑企业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建筑型企业来说发展较晚,很多的管理企业和对企业进行改革的观念比较落后,在审计控制方面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但是,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企业内部的审计控制管理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并且,对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管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伴随着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增大,经营管理工作也在日益复杂,市场的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大。这就使得我国的建筑型企业的执行效果也相对与发达国家来说差距很大,并且,还有很多企业,在我国对企业内部的审计控制建立的狂潮中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建立审计控制的部门,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企业对内部审计控制的需求明显不够。 3.经济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的整体素养不够 我国的建筑型企业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发展较晚,很多的管理企业和对企业进行改革的观念比较落后,并且,对经济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培养也不太重视,使得企业内部出现经济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的整体素养不够的问题,这些工作人员的优秀素养非常重要,在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的战略对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的整体素养,只有提高这些企业员工的整体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这个企业的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在新时期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三、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方面的改革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标准 在对企业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的战略对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讲求深入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标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完善企业的内部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机制,并且,应该积极地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吸取国外优秀的管理制度,还要充分考虑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与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建筑型企业的经济管理与审计控制进行建设。来为我国的企业造福,使得企业在新时期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2.完善企业经济管理的结构 在对企业经济建设战略对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讲求对企业制定完善的经济管理结构,在经济和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的进程下,新时期的发展环境,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企业逐渐的进行改革,但是,在对企业经济管理的战略对策的改革过程中困难重重,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个企业集团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迅速崛起,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制定系统完善的经济管理结构,对企业进行改革,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3.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就目前来看,有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法律法规的基本规范来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和审计控制,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存在着注册的会计审计师人员,企业内部并没有设立企业审计控制这个部门的这种情况,积极地进行改善,使得这些企业更加有规范性,能够促进企业审计控制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总结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各个建筑型企业也在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崛起,伴随着建筑型企业争先恐后崛起的是越来越激烈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面对目前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挑战,积极地对建筑型企业的经济管理和审计控制思路进行研究,来对更好的对公路工程进行建设。 工程经济论文:建设工程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探微 1设计阶段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往往是设计人员按照分工进行现场环境的勘查,之后选择方案进行设计,然后在不同的阶段提供给工程造价的管理人员相关的基础数据,帮助其进行估价和预算。所以会出现造价管理人员对工程的概况和现场情况了解很少,对一些隐性的影响因素考虑的不全面,进而使工程造价出现问题。而且在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是比较注重设计的安全实用性与技术先进性,过多的强调设计产值,所以就忽视了设计的经济性,没有重视设计中经济指标与成本控制的工作。 2招标投标阶段 在招投标的监督管理日益完善的今天,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竞争,而这些都是工程造价管理面对的问题。比如说因为建设资金紧张,而去刻意的压低限价,使得工程造价不真实;一些投标企业互相串通,进行围标串标,采用低价中标;再比如说中标队伍是一级团队,但是却交给二级或者三级的团队进行现场施工,使得工程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出现返工的情况。 3实际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可能会因为以下问题对工程造价管理产生影响:①施工单位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目标制定的不合理,缺乏先进性与科学性。在施工组织上,人力、材料与设备的配置和利用不是很合理,于是会造成浪费,而且有的工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会造成返工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工程造价升高。②对施工材料的管理,选购与储存量的计算等不是很科学,不能把握好采购的时机。尤其是目前的建材市场很大,各种材料的购价不稳定,因而不容易控制材料的费用。而且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追求较高的利润,想尽办法来增加现场签证与设计变更,从而增加工程量。③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会因为建设单位进行决策调整和行政干预等诸多因素,而使得工程的内容增加,或者因为拆迁而增加征迁费用,这些都会增加工程造价,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产生影响。 4交工结算阶段 在交工结算时,有时会不组织交工验收便投入使用,或者附属工程尚未完结,主体工程完成后便投入使用,使得大量的扫尾工作滞后,工程不能及时的收结,导致建设期限模糊不定,工程贷款利息增加,使得工程造价上升。而且在编制工程结算书的时候,施工单位普遍都会冒算多算,高套定额单价与取费标准等现象,使得工程造价提高。 5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5.1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阶段 ①需要造价管理的工作人员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一个数据基础。比如说工程施工地的水电情况,地质情况,主要设备与材料的采购价格和采购地点等。在准确记录这些资料的同时要能分辨其真伪,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以此保证工程造价的准确性。②要进行市场调查,确定工程项目的定位,要了解市场对拟建工程项目的要求和周边类似建筑的建设情况,以及国家与地区的相关政策等。③要和工程设计人员进行密切联系,对候选的设计方案,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进行比对和筛选,在各个方面保证方案的实用性与经济性,进而控制工程造价。④要进行风险分析,结合市场类似建筑的收益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价,使投资者明确将来的经济效益,减少盲目投资。 5.2设计阶段 ①要加强工程图纸质量的控制,可以采取“双院制”的审查方式,在勘查设计中监理介入等外部监督与审查的措施,同时通过专家或者第三方机构评审,来保证图纸的质量,控制工程造价。②要规范设计的概算方法,需要经过造价管理部门审定,减少因为扩大工程规模与冒算的虚费。③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组织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经济分析技术比较及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 5.3招标投标阶段 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招标,加大监理力度。并且对招标文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制定科学的工期与造价。而且对中标的施工单位进行专业的审查,保证其具有相当的能力来完成工程。而且尽量实现招标方与中标方的双赢,采用合理低价法,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造价控制。 5.4实际施工阶段 定期比较工程造价的目标值与实际值,如果出现偏差,需要分析原因,并及时修正。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选用价格较低的材料进行施工,以此减少工程造价。对临时制定的施工方案进行比较,选择较为经济的方案施工。同时要对施工队伍进行检查,保证施工队伍的“原班性”,避免出现因为施工队伍人员的更换而延误工程进展。 5.5交工结算阶段 及时的检测和鉴定工程质量,做好交工验收的准备工作,而且要保证在交工之后投入使用,并保证扫尾工作的按时进行,做到全面交工。在进行竣工结算时,要计算工程筹建到竣工的全部实际费用。并且根据施工承包合同与各方签字的变更协商记录,计算估价与实际发生额的偏差,比对有关定额的标准,计算漏项与缺项部分的工程费用,进而得到竣工结算。建设工程经济管理中常见问题的就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问题,明确了容易发生问题的阶段,才可以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进而保证建设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进行。 工程经济论文:关于加强路面工程成本控制的措施 摘要:通过多年的施工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有效节约项目成本的开支,为企业创造了很好的利润。 关键词:控制;路面工程; 成本管理;措施把控制成本的观念融入到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的措施中去,通过技术、方法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预案的范围之内。 1、成本管理的相关要点 路面工程项目主要有沥青路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级配碎石垫层。本项目成本控制的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原材料、成品料、沥青混凝土的用油量、基层水泥用量、机械设备人工费用。 1.1原材料的成本控制材料成本在整个项目成本中所占的比重约60%~70%,是整个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 1)降低采购成本:对项目的主要材料实行多家采购,确保质量、数量与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严把进货关:严格控制入场料的质量,如在沥青混凝土拌和过程中,石料矿粉质量不合格,必然导致用油量增加。 3)认真计量签收:尤其在雨天进石料时,必须测定含水量,及时扣除水分。 4)现场堆放合理:尽可能减少二次搬运,减少损耗。 5)工程所用材料要注意完善材料日常管理工作,应分部位、分项目详细列出用量计划,作为采购的依据。在与材料供应商订合同时,应对其产品质量、价格、服务、验收方法、交货时间、规格材料配合比等有明确的规定。 1.2成品料的控制 1)在材料规格型号符合要求的情况下,避免由于拌和机或人为因素造成过多废料,拌和机与相应配套设备的要及时保养与维护。 2)加强粉料的防护措施,避免由于粉料过湿、过粘、过脏而造成拌和无法正常进行及出现含水量不正常现象。 3)由专人对生产出的混合料每车进行记录并测量混合料温度,保证拌和出的成品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松散料、无粗细料,避免导致严重离析、结团结块现象。对于稳定碎石混合料拌和中含水量,应根据材料的干湿程度不同,结合当天不同时间段的气候、气温、风力等因素选择最佳含水量。 4)加大试验检测频率,对于沥青混合料应检测当天成品料的油石比及混合料的级配、稳定度、流值等,做到省油保质。对于水泥稳定基层应严格控制水泥用量,在满足强度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 1.3沥青混凝土的用油量 沥青混合料用油量主要来源于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做好沥青组成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控制沥青面层原材料的各项指标达标,如集料的粘附性达不到要求将会直接影响路面稳定性及抗车辙能力。针片状材料压碎后比表面积增大造成断面没有沥青包裹,会使路面因水损坏较严重。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将直接影响了沥青用量。 2)0.3~0.6mm范围内不得出驼峰,宜适当减少公称粒径附近的粗集料用料和0.6mm细粉的用量,使中粒径集料较多形成s型曲线,以确保高温抗辙性能及低温抗裂性能。 3)控制好沥青混合的粉胶比,粉胶比一般控制在0.8~1.2之间。 4)控制好0.075mm、4.75mm、2.36mm这三个筛孔通过率在级配中值附近。 5)沥青配合比一般采用1~3组设计级配曲线,一般为中线、上线、下线分别进行组成设计。 6)选择一种保质保量又经济的组成设计以指导路面施工。 1.4基层水泥用量 做好水泥稳定碎石组成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理的合成级配曲线。 2)制作好无侧限抗压试件。 3)做好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的养护。 4)在满足强度的前提下选用最低的水泥用量。 1.5人工及机械设备费 1)人工成本的有效管理主要是用工单价及数量的确定,通过对在建工程和已建工程积累的各工序结构形式下实际用工单价及数量的原始资料积累确定最佳用工。 2)机械成本的有效管理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管理规章制度,使机械成本与操作人员利益分配相挂钩,最大限度降低损耗。完善机械设备台帐,加强用油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及人为的漏洞。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将工作段连成片,便于流水作业施工,避免由于单段施工而造成工序间的非正常调配,所导致的调运费的增加。在工程量大的情况下,采取工程量承包制。 2、结语 路面工程成本管理是一项全面、深入、细致的工作,不但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而且需要广大员工的积极配合、协调,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保证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工程经济论文: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 摘要: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是工程项目各施工管理环节与经济合同的审计,难点是施工管理环节开工前、建设中的审计介入和流动性资金的审计确认。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对工程项目的经营现状进行评价,促使企业改善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工程项目;重点难点;效益审计 1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能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不仅涉及工程项目本身,而且影响着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信誉,甚至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我企业前几年也曾先后启动过两个工程项目,投入资金约1200万元,因管理经营失误,投入资金无法收回,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制约企业的发展。这些事例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必需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认真开展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又能帮助我们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管理,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控制制度,减少经营管理失误,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非常必要的。 2建立和完善指标评价和法规体系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 (1)正确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对于真实反映、合理评价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我们在近三年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所使用的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大多数是沿袭财务分析指标,如投资回报率、资金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材料利用率和资产报酬率等等。从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单靠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而且往往容易形成一种财务分析报告而非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指标评价。因此,我们迫切希望通过借鉴国内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我们已有的实践成果,建立适合我行业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科学的、规范的、权威的指标评价体系。 (2)规范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准则,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为使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条不紊,依法依规的进行,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现在《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早已颁布实施,但针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极少且不健全。如有关工程项目审计方面的法规、管理条例、工作程序、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特别是缺乏以工程项目各施工管理环节为核心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法律法规实施细则。 (3)完善财务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对应的材料、费用、效益,如果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及科学的开支标准和程序,经营者随心所欲,工程效益就无从谈起,经济效益审计也无从下手。针对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与问题,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工程市场管理、内部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了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和程序,即规范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开支,严格控制各项成本,又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为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打下了基础。 3工程项目各施工管理环节和相应经济合同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审查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有效性及投资效益水平高低等。因此,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应是各施工管理环节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可分成三个阶段:项目开工前、建设中和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每个阶段的审计都应有相应的经济合同。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好坏,决定了项目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工程项目各施工环节的经济合同是工程施工管理和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合法依据,在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质操作中,对每个阶段的审计不仅局限于各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更重要的是对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我们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对前几年遗留的工程项目进行审计,从审计的情况来看,都是在项目决算完工后,项目经营失败后才进行审计,而且更多的是从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而对各施工管理环节和经济合同没有进行审计与监督,这也是个别工程项目经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要特别注重把握好各施工管理环节及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缺一不可。 (1)工程项目开工前的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①工程项目的立项审计,主要审查投资项目决策程序的合法性,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投入资金是否已到位,预测的经济效益目标是否科学合理;②设计和施工的招标审计。通过招标审计,促使设计者和施工者在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项目的总体造价和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2)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实质上是监督工程项目质量和核实工程项目的成本造价。工程项目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寿命和投入使用后的效益,如果工程项目质量合格或者达到优良,就为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充分发挥效率奠定了基础。因此,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要注重:①工程量的真实性审计;②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③结构层次、施工工艺等有可能牵涉到工程造价的情况;④审计分项工程预算定额选套是否合理,选用是否恰当;⑤审计工程质量;⑥审查建设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及有无挤占、挪用、转移资金的现象;⑦审查索赔的合理性,对索赔事件的起因责任归属进行划分,按索赔程序赔偿,拒绝不合理赔偿;⑧审查影响项目成本造价变动的事项,如设计变更和材料市场价格变化等;⑨审查现场签证及工期执行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等。 (3)工程项目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工程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工程项目是否达到设计能力、投资回收期长短、投资利润率高低等方面。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达到设计能力要求,迅速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投资回收期短,利润率高,说明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好。通过对工程项目决算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以评价企业领导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并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出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途径,促使被审计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企 业改善管理。 4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遇到的难点 我们初步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近三年,曾用大量精力对前几年遗留的工程项目进行审计,通过审计反映出许多问题,遇到一些难点,这些问题与难点主要集中反映在审计介入难;审计确认难;缺乏专业人才等。这些问题与难点阻碍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应予重点解决与研究的问题。 (1)项目开工前和建设中审计介入难。这即有认识问题,也存在法律空白。因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往往容易用财务审计的思维方式解决处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问题,财务收支审计一般均在年底、期末或项目完工后进行,因此,由于存在这种认识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导致目前我们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几乎均在项目完工后或经营失败后进行,开工前与建设中两个重要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几乎没有介入。另外,工程项目开工前和建设中的经济效益审计还存在法律空白,针对这两个重要施工管理环节的审计,目前还缺乏具体的法规操作细则和有关政策规定。 (2)流动性资金审计确认难。①债权债务确认难。工程项目债权债务往来频繁,应收应付款等债权性资金在工程项目中所占比重较大,拖欠时间较长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已影响到工程项目资金的周转,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一是开工前、建设中的审计均未介入;二是企业与行业特点,导致工程项目类型多、数量多且复杂,相应经济合同不配套不完善,审计工作深入难;三是应收应付款等债权性资金量大,回馈率低,审计确认难。②存货审计确认难。工程项目决算完工后,账面都会反映有较大存货,经过经济效益审计会发现存在许多账实不符的现象,其中盘亏较多。一是管理不善出现跑、冒、漏现象;二是通过存货这一会计科目人为调节成本和利润,造成存货与利润虚增。虽然账面反映有存货价值不少,但实际存货价值出入较大,甚至是年久存放的报废物品,因而形成审计确认难。影响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与评价。③货币资金审计确认难。工程项目的货币资金是经济效益审计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企业与行业特点,受工程项目类型多、数量多且复杂等因素影响,导致工程项目货币资金流动性强,收支业务频繁,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游离正常使用渠道,而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这是目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中值得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难以审计确认的问题。④材料成本审计确认难。目前材料市场及价格不规范。材料材质相同,价格不同;产地不同,价格不同;渠道不同,价格不同。市场价格差异较大。⑤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签订不规范,工程结算计价审计确认难。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许多工程项目经济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内容未逐一填写,存在少填或者不填的现象,给工程计价取费留下活口,为竣工结算计价埋下伏笔,使得原本十分严肃的工程项目经济合同失去约束作用,容易造成决算价格偏差,给工程项目结算计价审计带来难度和风险。 (3)专业人才寻找较难。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较大的全新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创新审计方法等。目前,我们内审队伍总体状况是对财务收支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具有较好的工作技能与基础,但对工程项目效益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欠缺,特别是即懂财务收支审计又懂工程管理的专业审计人才较难寻找。再加上目前我们内审部门的审计人员与工程管理部门的预算审核人员全部分设在两个不同的管理部门,这即不利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也给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人才的使用培养造成影响。因此,加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人才的培训与选拔,是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更好发挥经济效益审计作用的重要保证。 5注重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法运用的科学、合理,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审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能够处理好各专业审计关系;突出审计重点和难点;提高审计成效和质量。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应重视审计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不断创新技术方法、促进审计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1)把握财务收支审计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关系。财务收支审计是目前内审工作中的主要类型,其主要内容是对财务的真实、合法进行审计,其目的是通过审计,确定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利用是否节约、有效,抓住典型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原因,提出意见建议,促进规范管理。而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入和发展,必须与财务收支审计等其他审计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途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从审查会计账簿,财务报表数据。分析财务指标着手;而我们认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更注重施工环节及其经济合同的审核,审计的范围更广,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更注重从决策、分析、评价等环节进行审查,对反映的问题要突出重点,有说服力,须经得起各方面的检验。 (2)突出重点难点,规范作业行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审计标准更严,审计难度更大。因此,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规范审计作业行为,确保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是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而展开的,可能影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问题,就应该成为审计关注的对象,成为审计工作重点。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主要以货币性资金或流动性资金为主,抓住各阶段各环节及相应经济合同的审计,注重资源投入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 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还没有现成的操作指南及作业规范。对此,我们要以严谨细致的作风,大胆实践。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经验和做法,做到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切实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质量。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注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立足于整改,堵塞漏洞,切实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3)选择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成效。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要灵活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方法,掌握重要性、时效性、可行性原则。要重视运用审计调查方式,对一些共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迅速地作出反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从而解决我们在审计工作中的滞后性和单一性问题,增强超前性和综合性,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企业领导做出重要决策。要加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技术方法的利用,有选择地利用好审计实践中使用过的各种方法,提高工程项目审计效能。 总之,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重心,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助于补充和完善内审理论,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加速企业经济发展,扩展工程市场,承揽工程项目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工程经济论文:谈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 【摘要】工程项目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理论与实践新的发展取向,因而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经济效益审计有助于评价工程项目的现状,并促使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经济效益 建筑企业的主营业务是建筑施工,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是其施工的对象。近几年来,建筑市场竞争相当激烈,给建筑企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工程项目少、施工队伍多;资金到位少、带资垫资多;取费定额低、压价让利多;规范运作不能到位,便建筑企业陷入了困境。建立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企业只有盈利才有存在的价值,而要使企业盈利就必须使其投资回报超过其原始投资额,也就是说要取得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既是现代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和核心内容,也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正是由于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逐渐由财务责任向经营责任、管理责任扩展,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成为合乎逻辑的必然产物。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它在审计的目的、职能、内容、方法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财务审计的范围,是用审计的特殊方法和技术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根据一定标准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促使其改善管理的一种审计活动。本文将通过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探讨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及其实施对策。 一、实施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目前在工程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工程投资计划缺乏科学性,未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多头下达计划和无计划开工的现象仍然存在。工程项目种类多、涉及面广,往往一个项目牵扯几个甚至更多部门,各部门以赶工期、保进度为名分头下计划,或先施工后办理各种报批手续的项目屡见不鲜。审计过程中发现许多工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地的未批先用或先占后批的现象,甚至于有些项目已经竣工仍未办理土地报批手续。二是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存在损失浪费现象。实施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等工程管理方式还没有建立健全,有些地方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指挥部方式,管理水平落后。这种情况下,使项目管理层次过多、责任不清,造成各方的纠纷与冲突。这些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落后的管理手段和方式造成,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形成经济损失,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资金条块分割,不便于加强管理和调度。资金来源渠道多,东一块,西一块,不便于管理和审计监督。尤其是涉及银行贷款的项目,资金的使用成本与使用效益紧密挂钩。加强基本建设资金的管理,对于减少其财政风险,降低债务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来,全国共审计了超过2.3万个建设项目,审计资金总额10700多亿元,查出各类违纪违规金额1470多亿元,核减工程价款390多亿元,对国债投入较多且关系国计民生的水利、交通、农村电网和中央指直属储备粮库等行业审计中,查出各类违纪违规金额280多亿元,移送司法机关查处的案件260多件,这是我国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成果。为加强项目施工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实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很有必要的。它是保证效益真实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也能起到监控作用。 1、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利于合理确定工程项目的成本造价,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从财务的角度,评价工程项目取得经济效益的依据是:工程项目的收益超过其工程成本,就为股东创造了价值;取得的收益低于其工程成本,则会摧毁股东的财富。可见成本的高低决定着工程的成败。但是对于工程项目,施工单位提供的成本造价脱离实际、虚增工程量、高套预算定额、虚列费用等问题比较普遍,这会加大工程项目的工程成本,损害建设单位的利益。例如,有些施工方为了提高建设工程造价,简单项目套用复杂项目定额、土方工程计算时将一、二类土方套用三、四类土方定额、虚报三大材(钢材、水泥、木材)和装饰材料价格、彩釉地板砖套用全瓷抛光地板砖的定额、将矩形混凝土构造柱套用矩形混凝土独立柱定额等等。采用“高套定额”的办法进行工程结算,可以避过业务水平较低或者工作不认真的审核人员的审核,为施工单位带来更多的货币收入,但却损害了建设单位的利益,也不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通过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可以核实工程造价,使建设项目的工程方对建设资金合理分配,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2、实施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评价企业管理当局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 现代企业的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如何解决两权分离所产生的“委托-”问题,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监督;二是激励。而无论监督还是激励措施都要涉及到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企业的投资决策是由企业管理当局做出的,既关系到投资项目当前的效益,又会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就是要确定工程项目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以及所带来的收益,评价管理当局做出的投资决策是否正确,能否增加企业的价值,继而考核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3、开展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助于提高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促进建筑市场的规范化。 近几年,由于工程项目质量低劣导致恶性事故时常发生,不仅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 序,更严重的是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1998年长江发生大洪灾时,九江段决堤,国家花费几亿元建设的防洪大堤中竟没有钢筋。再如20__年11月衡阳特大火灾坍塌事故导致20名消防官兵牺牲,其中原因也是由于坍塌的衡州大厦建筑质量存在问题,在大厦的一些局部地方,钢筋数量比较少,用的钢筋没有按照标准配备那么粗,在浇注大厦西南部位的时候,用了20吨不合格的水泥。通过实施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以为工程项目提供所需要的人、财、物等方面的可靠数据,有利于工程方制定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提高对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和监督,保证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核实工程项目的造价,为其招投标奠定基础,促进建筑市场的有序竞争。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审查工程项目工程决策的科学性、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性以及项目建成后的工程效益水平高低等。因此,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应是贯穿整个项目周期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可分成四个阶段:工程项目前期、项目建设期、项目竣工时和项目运营期的经济效益审计,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好坏,决定了项目运营期的经济效益的高低。 1、项目前期经济效益审计。熟悉一个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等于看到了这个项目的全景,对于选择审计重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无疑至关重要。项目前期审计工作主要包括:(1)工程项目的立项审计,主要审查工程决策程序的合法性,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是否有土地使用许可证和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资金是否已到位。如果开工前准备不足,可行性论证不充分,就有可能拖延工期,甚至停工,无法实现预定的经济效益目标。(2)设计和施工的招标审计。《招标投标法》规定在我国境内进行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对于实行招投标的工程项目主要审查招投标程序的合法性、标底编制的合规性和标书制作的完整性,要查明建设单位是否有规避招标或搞假招标的行为。通过招标审计,促使设计者和施工者在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项目的总体造价和提高工程效益。 2、建设期的经济效益审计,实质上是核实工程项目的成本造价和监督工程建设质量。工程质量关系到工程的寿命和投入使用后的效益,如果项目质量合格或者达到优良,就为工程项目投入使用后充分发挥效率奠定了基础。反之,如果偷工减料严重,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就会造成资金的浪费,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工程成本造价也制约着投产后经济效益的高低,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越低,其投入产出比率会越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好。因此,项目建设期经济效益审计时,要注重:(1)工程量的真实性审计,即包括长度、宽度、高度、坡度、土石方等工程量的大小,主要是验证其报送资料的真实程度和工程取费是否执行相应基数和费率标准;(2)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即施工单位是否真实采用所列材料的规格和数量等情况,严格审查“三大材”的高估冒算;(3)结构层次、施工工艺等有可能牵涉到工程造价的情况;(4)审计分项工程预算定额选套是否合理,选用是否恰当;(5)审计工程质量,即其是否按照合同约定采取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必要时可以进行破坏性试验;(6)审查建设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及有无挤占、挪用、资金转移现象;(7)审查索赔的合理性,应根据同期监理日志,对索赔事件的起因和责任归属进行划分,按索赔程序赔偿,不合理的拒绝赔偿。另外在工程项目结算、决算经济效益审计时,还应重点检查影响项目成本造价的事项,如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对必须变更的项目,要按照承包合同中工程变更价格条款确定变更价格,根据工程变更内容核查工程量清单,避免成本造价虚增;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化;补充合同;工程项目资金来源、支出及结余等财务情况;工期执行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等。 3、项目竣工时审计。建设项目通过招投标后,设计变更成为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工程造价的真实性直接影响项目投资的真实性。工程决算审计中,对设计变更的合理性、经济性进行审计,审查变更方案程序是否和规、手续是否齐全、理由是否充足,是否有利于节约资金和保证质量。 4、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体现在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工程回收期、工程利润率等方面。项目建成投产后,达到设计要求,迅速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工程回收期短,利润率高,说明项目的经济效益好[3]。通过对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以评价管理当局的工程决策是否正确,并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出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促使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 三、实施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对策 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审计,它是从技术上、经济上寻求提高经济效益途径,是面向未来的建设性审计。 1、解决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技术问题和指标评价体系。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许多统计分析、逻辑推理、数学模型等基础之上,因此理论创新是先导,要加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加快审计技术方法的开发和应用。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大多数是财务分析指标,如资金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材料利用率和资产报酬率等。从使用的情况来看,单靠财务指标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水平。因此,要通过借鉴国外的评价指标和我们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适合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的科学的、规范的、权威的指标体系。 2、健全法规体系,规范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现在《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等早已颁布实施,但针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极少且不健全。国家应抓紧建立有关工程项目审计方面的法规、管理条例、工作程序、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健全以施工图为核心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的全过程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体系。 3、优化审计队伍人员结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但是当前审计队伍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懂财务专业的人员多,懂工程专业的人员少,全面掌握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更少。要广泛吸纳具有工程经济、工程经济方面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审计行业,培养工程工程方面的审计队伍,造就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由于工程项目往往通过招标形式进行建设,使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到加强,并且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可以使内部审计在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如果原来没有内部审计部门,采用外部社会审计可能更有效。 4、必须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审计就是监督,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监督,而且是更高深入、更有力的监督。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监督搞好了,就是最大的服务,监督没搞好,服务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强调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促进项目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是以进行有效监督为前提的,监督职能应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服务或建设职能。 5、成立高层次的、有权威性的管理机构,搞好信息网络和材料价格的收集整理及对外工作。企业和政府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近几年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刚刚打开局面。但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管理机构定期工程材料价格信息,审计资料方面相当缺乏,有的甚至是空白,造成施工单位随意套用材料价格,审计人员也很难找到评判材料价格的依据。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应该抓紧建立起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信息网络,组织人员收集整理工程审计的有关资料,如材料的审计价格信息、工程项目审计业务工作指南等,这也是我们向国际接轨和搞好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 工程经济论文:水利工程经济风险控制途径 因为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其找到的机构往往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注重工程的质量,起到监督作用的金融机构往往也是做表面文章,没有切实履行监督工作。此外,我国的法制还不是非常健全,导致项目监管还不是非常的有效。虽然我国众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起步晚,各种研究成果的运用还不够成熟,风险管理并没有发挥预期作用,没有真正的起到对风险预测评估的作用,众多的管理者依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分析项目,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问题依然出现。其实,要想保证使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够发挥作用,还是要扭转管理者的观念。 因为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要想保证项目的质量与施工进度不受影响,就必须全程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预测评估,提高相关单位的应急能力。 1.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在项目风险管理环节应当坚持公平民主的原则。领导者不能利用自己的职权强压员工,统一意见。因为只有意见存在冲突,才能辩证地分析看清问题的本质,最大程度上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在进行项目审定环节,应当自由充分地讨论项目的可行性,然后进行辩论,得出支持率较高的意见。当项目通过后,还要进一步的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当发现项目有潜在的风险时,项目的负责人应当有全局的观念,立足于整体对项目进行分析控制。项目负责人应当改善投资的环境,招商引资,提高项目的质量缩短项目的施工工期。当然,加强项目的风险法律法规建设也是一种必要的措施。 2.引入水利工程保险机制在整个项目的实施环节,项目的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使用保险可以大大降低项目的损失,也是降低项目风险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目前,中国的水利建设公司大多都把项目保险作为一种常用的控制项目风险的措施。中国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的严重缺陷,各种市场制度还不够规范,还处于完善阶段。一旦出现问题,所造成的一切恶果往往都是政府承担。其实,将项目保险加入到项目的实施过程,当水利工程建设出现意外时可以大大的降低财产损失。要想保证项目的风险的最低化,需要不断地深化与延伸工程的质量,加强项目的管理等。由于将保险机制引入到项目的建设过程大大降低项目的风险,所以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应当购买更多的保险。 3.水利项目的建设需要利用全面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结合水利工程本身的典型特征,以国家的相关指标为依据,构造成本与质量的关系从工程投资运行数据、国家规定有关参数和相关原则规范来看,分别体现为受益区内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计算工程的各种经济指标,其中有关参数包括社会折现率计算期和计算基准年。综合利用水利工程为社会提供的多种产品服务,水利工程投入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占用和年运行费支出,可按所提供的服务分项计算,它包括供水效益计算、发电效益计算、灌溉效益计算、防洪收益计算。 4.要完善当前的法律法规,彻底改变当前的政企不分的制度,水利项目的建设应当是经过国家的许可,由具体的单位控制实施。当前,水利项目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种渠道。第一,将水利公司国有化,国家管理水利项目,控制水利公司的业务,这将对大大提高政府对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确保工程的质量。第二,应当深化改革,改变当前政府控制企业的局面。因为政府在水利项目方面专业知识不够,不能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第三,招商引资,改变政府在水利建设项目中的角色,给水利公司更大的自主与经营权。政府应当进行宏观调控,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受影响。例如,可以像负责建设的企业提供资金援助与支持,为投资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加优越的投资环境。利用招商引资的方式能够保证项目的质量,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 5.应当贯彻落实项目工程责任到人。任何一个项目实施都应当确定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应当具有承担项目风险与赔偿责任的能力。然后,通过洽谈确定项目的投资人与法人之间的职权、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最好是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此外,基于当前项目实施的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项目法人不知道自己与业主的关系。同时,我国的法律还没有或者很少涉及到项目法人的权利与义务,这就使得法人的相关权利与义务不能得到有效地保证。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健全法制,保障项目法人的权益,详细的规定其应尽的义务。 6.完善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分摊机制,建立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机制。应当夺取多种融资的方式,例如可以向社会集资等。多渠道的集资方式能够大大降低财政的压力。向社会集资还能够引起社会对此项目的关注,起到对项目的监督作用。同时,政府应当立法保证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7.对风险识别的充分审查与评价之所以要引进内部审计的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项目的实施风险,对项目实施进行控制。此外,利用内部审计还深入地分析了产生风险的原因,为明确风险,确认导致风险的因素并及时做出调整政策。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还需要进行模拟测试。此外,应当做好备份工作,对于已经修建的工程应当保证存在原始的数据记录,积极地吸收其优点,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防止悲剧再次重演。当整个项目完成后,还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整体评估。在进行风险考察时,常用的方法有四个。其一,全面详查法。也就是根据确定的范围,对范围内的各个对象全部审核。其二,个别抽查法,这种方法通常由小组负责实施,小组的成员大多是百姓。百姓通过土放工程来按照分层抽样确定的数目随机的选取抽查对象。三是定型图核对法,水利工程大都采用的是标准图纸施工,先编制标准预算或决算造价,利用定型图进行对照审核,另外对设计变更部分作单独审查。四是对比审计法,是指对同一个工程的几个标段间的对比。先对比审核各标段的相似部分,悬殊较大的再作单独审核。 8.当工程建设完成后,要保证其能够惠民。水利工程建设后,在向百姓供水的同时应当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此外,水不仅仅可以用于灌溉,还可以用于发电,所以应当根据实际的情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各个地方政府也要加强法制建设,防止水利工程的运行机制受到干 扰威胁。 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能够方便生产生活。有些水利工程的建设还具有旅游价值。所以,在设计与建造水利工程时要保证项目的质量与美观性。当然,在项目的实施环节,还要将其建设市场化,招商引资,选择实力最强的建设单位,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同时降低风险。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都走向了科学化,先进化。(= 工程经济论文:基于援外工程设备配置谈工程经济控制 摘要:在管理建设工程工程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对于工程经济成本的控制。这种控制包括了施工前期规划、制定成本方案、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施工完成后的实际成本等等阶段。同时,随着中国对外援助的外交政策发展,以及近几年来国内工程建筑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凸显出盈利能力降低、经营难度提升等问题,迫使一些大企业转向海外,寻求海外的工程。这时,对于援外工程的经济成本控制成为了新的问题。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经济控制的组成,其次基于援外工程的设备配置问题,在各施工阶段列举控制措施,对于要点问题进行详细解析。 关键词:援外工程 设备配置 工程施工 经济控制 成本 引言: 由于市场出现的激烈竞争,而欧美发达国家没有建设基础设施的需要,中国的工程企业想要进入海外市场,就必须选择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工业相对落后,以及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加上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的外交友好政策,中国的援外工程一般选择在非洲国家中进行。比如由中国政府援助的肯尼亚地区基赛沙公路工程,就是由中国武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援外工程工程的成立,需要准备许多东西,其中就包括了机械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因为其对施工工期、工程效益的巨大影响,以及造成失误的超高成本,使得此项工作对于海外工程工程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基于对机械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对工程的经济成本进行控制。 一、浅谈援外工程的经济成本组成 援外工程的中标价应作为该工程造价的上限,通常情况下不得超出。此中标价同时也是在施工前对整个工程得成本预算,包括了施工人员经费、施工原材料费用、机械设备的经费、施工现场的管理经费、建筑工程管理成本和工程工程税金等等: (1)施工人员经费=实际的日施工单价×实际耗费; (2)原材料费用=原材料的实际市场价格×原材料的实际消耗量,并根据市场的实际供求情况而上下波动。所以调查时应该掌握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动,及时更新原材料价格方案; (3)机械设备的经费根据其台数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除此以外还有油料消耗的费用、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维修、保养等的费用; (4)施工现场管理经费与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挂钩,当施工现场环境、气候环境、施工工艺、施工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技术水平有所改变时,作出相应的调整。通常情况下,施工现场管理经费是前三项费用总和的7%。 (4)工程管理成本与工程工程的大小、工程管理组成人员等等情况来综合考虑。 (5)税金根据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为基数来计算。由于其是建筑工程工程经济成本的重要考核指标,应该尽可能地保证其准确、合理。 二、控制援外工程经济成本的有效措施 援外工程在对整个工程的经济成本进行评估的时候,首先要对工程所在国家的政治情况、经济情况、文化情况、宗教情况、风俗情况、气候与地理情况等等做出全面的评估与深入了解。这是因为上述因素都有可能对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更何况是对于工程设备的影响。一旦发生战争、武装冲突、气候突变、文化碰撞等等问题,都可能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展。有了全面的评估,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准备。 援外工程在其工程的准备环节,就要充分地考虑到设备的配置和管理问题。其对设备的调研、问题论证、配备方法、数量与型号、最终的采购等等环节的工作对以后的正式施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的配置要求有很多: 设备的管理因素有:认真查看工程承包合同中关于设备的条款;调查当地的设备供应情况、设备的种类、租赁手续与资金需求等等,在资金和调查允许的情况下购买当地的设备,或者替换在运送途中出现突发问题的设备;增加质保金的延迟支付以保证设备质量过关;要求厂家/供应商/供应商提供工期内设备的易损件、常用件清单,以提早多多准备,以防不时之需。要求厂家/供应商/供应商配备技术人员常驻施工现场以解决突发问题;要求厂家/供应商/供应商开增值税发票,对设备表面进行防腐处理。 设备的自身因素包括:设备配置“宁多勿少”,以防止长时间租赁带来资金的压力,以及工程期限延长带来的经济损失;尽量选择同型号、同厂家/供应商的设备,或者同一型号、厂家/供应商的主要附件(发动机、变速箱等等),为今后的配件储备、修理及管理带来方便。采购的设备;关键设备 向于选择高可靠性、维修方便和配件供应有保障的品牌。 外部影响因素有: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因素都对设备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气温较高,使得橡胶件、轮胎老化速度较快,老化程度严重;工人素质也会对设备的使用有影响,比如操作技能不过关、动作粗暴等等使得离合器、变速箱、底盘的损坏比较严重。 在采购完成之后的运输阶段,首先要了解船代公司的实力及信誉,如其货场的所在地、规模的大小、货场内的服务等。船代的报关、通关能力,船代及海运的费用等等。设备的各项运费,包括了运输费、装卸费、报关费、海运费、清关费、路运费等等。 除此以外,必须提前做好货物的体积及重量预估,提供准确的货物量,最大限度利用空间;及时进行货物集港工作,进港前做好货物的唛头、装箱单及货品的防腐处理;报关时,与国外沟通货品名称,看进口国有无特殊规定或优惠政策,或者是避免清关时遇到麻烦。装船结束时,对物品品名、数量、单价等报关资料做好整理,以便为后续的报关及海外清关做好准备工作;只有经过熏蒸的木箱才能通过报关;机械的附件另装,到港后再重装;对于到港后的陆运阶段,要事先与交警部门做好协商。 进入到正式的施工阶段之后,要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监督、跟踪,避免疏忽造成了经济损失。在两个方面探讨对设备配置的控制要点。 一是人员的配备。要配备专职负责设备的管理人员,快速解决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突发问题;对于设备的技术操作人员制定翔实的培训计划;安排专人巡回检查设备;每个技术人员都需要对设备进行例行检查与保养;定期安排人员对设备进行强制保养。二是保存好设备的使用资料,以便不时之需。保存设备的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零部件目录,装箱单、商业发票、原产地证明、清关文件等等,由专人负责收集与保存。 除此以外,对于油品的管理也影响着设备的使用成本。油品不仅在当地面临紧缺的态势,还经常遭遇到当地劳工“偷油”的情况。此时需要仔细安排每日工作的油量,用标尺纪录油箱内的油面高度,于收工后校核。 工程全部结束后,对于设备的管理也依然不能忽视: 对设备进行集中清理、登记;有新工程需要继续使用的则再次运输;没有后续工程的设备可开展租赁业务,或封存至下次使用;还可以考虑所在地拍卖,转手给当地工程企业。 总结: 综上所述,只有做好对于设备的购置、运输、使用、维护等过程的管理,并充分考虑到设备配置上的影响因素对其的影响,提早作出准备,才能够为援外工程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工程经济论文:海洋工程装备行业:未来中国海洋经济战略的助推器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为我们指明了迈向强国之路的方向,重组后的国家海洋局为我们保驾护航……随着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的海洋工程装备行业脚踏实地,已经站在自身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上。 本刊编辑部在此编发了两篇相关的文章,既可作为本刊对于国家实施海洋战略的解读与回应,也可视为本刊作为行业媒体为国家海洋战略推波助澜。我们希望藉此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有识之士的关注与重视,建言献策,推动海洋科技与装备行业持续发展。让我们继续发扬改革开放精神,把握机遇、敢为人先,上下一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立潮头;愿中国的海洋工程装备行业里,涌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壮观美景;愿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成为中国海洋经济战略的助推器,进而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海洋工程服务装备作为海洋工程产业的核心支持装备,在海洋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为海洋工程平台提供持续的作业、环保、协作、供应等全方位服务保障,其市场需求与海洋工程产业市场息息相关。 今日的中国,将海洋经济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国家着力扶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该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的黄金期。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随着自身的跨越发展,必将成为中国海洋经济战略的助推器。 海洋工程装备发展潜力日益凸显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稀缺,海洋资源逐渐引人关注。全球海洋资源开采日益高涨起来,海洋工程日益扩张,其装备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海洋工程是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而开展起来的全新工程领域,根据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开发难易程度的不同,海洋资源开发可分为海岸、近海、深海等系列海洋工程;具体而言,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步枯竭及全球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持续增长需求,以海上资源开采为核心的海洋工程,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对海岸、近海、深海等整体海洋环境进行工程化的新建、改建、扩建等一系列资源开发。 据bp统计,1990年全球石油总产量中的25%即来源于近海。随着油气资源需求迅速扩大、石油价格维持高位运行,近海油气资源开发规模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带动近海海洋工程服务装备市场保持持续稳定。随着近海和深海石油开采不断深入,近海石油开采逐步从富油区向中贫油区过渡,海域范围不断扩大,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开采难度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扩大趋势日益明显。 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从用途角度而言,国际上通常将海洋工程装备分为勘探装备、作业装备、生产装备及服务装备。海洋工程服务装备作为海洋工程装备的辅助型装备,主要是根据各种目的的海岸岸线工程、近海工程、深海工程和远海工程等海洋工程的需要,为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撑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包括地缘政治因素、设备更新因素及市场需求因素。其中地缘政治因素在于随着世界陆上资源划分已基本结束,海洋资源竞争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从而刺激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工程服务装备作为海洋工程产业的核心服务装备,在海洋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为海洋工程平台提供持续的作业、环保、协作、供应等全方位服务保障,其市场需求与海洋工程产业市场息息相关,随着现役海洋工程服务装备逐步达到其服役年限,设备更新需求将快速增长;市场需求因素则主要指油气资源市场需求增长及潜在海洋资源开发市场需求。 总体而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为海洋开发提供装备的战略性产业,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正在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 国内外海洋工程装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洋工程服务装备制造行业主要集中于整体制造能力强、整体工程配套集成技术成熟、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目前,海洋工程服务装备制造行业随着海洋工程的快速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特点为技术附加值较高,劳动力成本 影响相对并不显著。因此,目前海洋工程服务装备制造行业主要集中于新加坡、韩国、日本、中国等世界造船及工程配套集成技术发展较成熟,同时人力资源成本较欧美更低的国家。 放眼全球,海洋工程的扩张,带动了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发展;而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快速发展,又极大地刺激着海洋工程装备各子行业整体规模的扩大。作为核心服务装备,海洋工程服务装备在海洋工程产业规模扩大、技术快速进步、迅速向深海扩展的背景下,成为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海洋工程装备子行业。随着未来近海油气资源开采的深入与深、远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快速布局和老旧服务装备的更替,未来几年内,海洋工程服务装备市场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海洋工程服务装备市场主要以出口为主。随着全球特别是我国海洋工程向远洋发展,我国海洋工程装备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张,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但从装备制造现状来看,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国产化率一直较低,进口比例在70%以上。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上,中国大多以制造低端海工装备产品、赚取加工费用为主,而随着我国众多企业通过海工装备产业,加上国家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扶持,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规模年增长率将达到110亿美元,其中海洋油气开发年均增长将达到800亿美元。未来10年将是我国海工装备产业缩小与发达国家距离的绝佳机遇期。只要国家加大投入力度,瞄准核心技术以带动产业发展,并进一步细化优惠政策,做大做强海工产业,我们就能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低。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潜力与机遇 有鉴于此,许多专家认为:我国应该加强发展力度,加快发展步伐,进入世界海洋工程产业第一阵营,为我国海洋开发和参与海洋国际竞争提供利器。 党和国家审时度势,在中共十八大上确立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揭开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序幕。随后在3月连出重拳,连推利好,为我国的海洋梦频出妙招。3月4日,中国政府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热捧海洋科学研究,更将“海底科学观测网”列为“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的首位,并在“总体部署”提出要建成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启动深海探测与调查等研究设施建设。从上述规划中可以看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将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等。在海洋新兴产业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被摆在首位,海工装备行业正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期。国家着力扶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工装备设产业的跨越发展,逐步提高国产化配套率,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出席两会的海事界代表、委员对此热议,一致认为: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需要一大批新型海洋装备,这将给相关船舶企业带来机遇,同时也将对振兴船舶工业、推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促进 “蓝色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3月11日,国家海洋局完成重组,随后一周班子调配到位。这一切,都对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为中国的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奠定了后发猛进的态势。 以目前我国石油消费量及经济发展速度估计,至2015 年,我国的石油需求总量将增至5.0 亿~5.3 亿吨,对外依存度将有可能升至60%左右。在陆上石油增产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加大海洋石油的开发就显得迫在眉睫。我国拥有较为广阔的海域,海洋原油的发现率仅为12.3%。其中,我国深水域有150万平方米,目前仅勘探了16万平方米,有90%还没有勘探。因此我国在海上油气勘探还是空间广阔。作为我国海上油气主体的生产企业,中海油“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极高的油气产量目标,规划中明确指出,至2015 年将实现油气产量1亿至1.2亿吨,而2010年中海油全部油气产量仅为6494万吨,在“十二五”规划完成后,中海油年产量将提高5000万吨,增幅超过80%。与之相适应,巨大的增产目标促使未来五年内,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投资将快速增长。 工程经济论文:加强施工成本管理 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强工程建设市场管理,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施工招投标制度已广泛施行。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规范工程建设市场行为,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在严酷而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工程施工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靠过去那种粗放的经营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加强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势在必行。 成本管理是在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管理,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措施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订比选)、经济(如项目核算)和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一、实行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难点 1.企业轻视造价控制体系建设,缺乏科学的动态的施工项目成本计划,项目经济责任制不签订或不落实,导致项目部成本意识淡薄,只顾完成生产任务,即使有成本目标也往往放在事后核算,而没有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2.工程施工周期较长,环境因素多变,监控点多等特点造成工程变更多,人工材料机械价格往往随市场波动,从而使实际成本经常发生变化,预期的成本目标难以实现。 3.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思维影响,造价工作者只是从事概预算工作,缺少全过程造价控制及综合性技术服务的经验和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成本管理的实施。 二、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和程序 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一般地说,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应该遵循以下程序进行:企业对开工项目做出成本预测;下达成本责任目标;项目部编制成本计划;分解实施成本计划;项目部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企业对项目部进行成本考核兑现;编制成本资料并存档。 三、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内容 1.人工费的控制。人工费在工程造价中所占比例较小,在严格遵守国家劳动法律,保障工人权益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加强施工组织,合理安排流水作业,优化劳动力配置,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加以控制,并辅以量化考核的手段对先进者进行奖励,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人工费控制的重点是定额定员的控制,项目部一方面要根据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认真进行定员配备和劳动力安排,这样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可以消除过多占用劳动力的现象。另一方面对生产工人的工时利用也应控制,使实际消耗的工时总数不超过规定工时数。 2.材料费的控制。据统计,材料费一般占工程造价的比重在65%以上,而且其波动较大,对成本控制造成一定的难度,所以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必须得从降低材料采购保管单价和施工消耗量入手。 (1)根据计划目标的控制要求,做好市场调研和采购策划,准确把握市场脉搏,避免逢高吸纳(2008下半年的钢材价格波动就是典型的例子)。(2)加强施工定额管理和领料单管理,使施工材料消耗量得到有效控制。施工部门在签发工程任务书的同时,签发限额领料单一式二份,经计划部门签证后,一份随工程任务书下达到施工队(厂、车间),一份交发料仓库,作为领料和发料凭证。由于工程变更、设计变更等原因,必须补办相应手续,才能领发材料;发生材料代用,也必须按规定程序报请批准。(3)通过生产要素的动态管理,优化组合,合理使用,实现物尽其用,降低实际成本。对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要按规定建立实物账卡,加强实物管理,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进行摊销;对零星材料,采取按金额控制的办法;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残废材料,应回收入账。 3.机械费的控制。投标施组中的机械设备的型号,数量一般是采用定额中的施工方法套算出来的,与工地实际施工有一定差异,工作效率也有不同,因此要测算实际将要发生的机使费。同时,还得计算可能发生的机械租赁费及需新购置的机械设备费的摊销费,对主要机械重新核定台班产量定额。尽量减少施工中所消耗的机械台班量,通过全理施工组织、机械调度,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避免因计划不周造成机械窝工,利用率降低等显性和隐形损失。同时,加强现场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降低大修、经常性修理等各项费用的开支,避免不正当使用造成机械设备的闲置;加强租赁设备计划的管理,充分利用社会闲置机械资源,从不同角度降低机械台班价格。 4.措施费的控制。合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及组织方案,认真地进行施工现场考察,全面地、仔细地调查了解工地及其周围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情况。将临时设施等工程范围内的费用降下来,制定一个比较先进、切合实际的施工计划,包括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安排、施工总平面布置和施工资源估算,认真分析施工水平,做出较合理、经济的技术和组织措施。临时设施费需根据工期的长短和拟投入的人员、设备的多少来确定临时设施的规模和标准,按实际发生并参考以往工程施工中包干控制的历史数据确定目标值。工地转移费应根据转移距离的远近和拟转移人员,设备的多少核定预测目标值。同时根据工程项目现场情况适当安排,尽量利用既有设施。 5.管理费的控制。(1)强化安全、质量管理。项目部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大效益观念。积极预防和避免可能发生的安全、质量事故,对事故的多发区域时刻监控。要严格执行对事故责任人员的惩罚制度,使全体员工树立起清醒的安全意识。项目部一次性完成合格的建筑产品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项目部应把工程质量管理当做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施工生产中严把质量关,从施工前的测量,组织施工中材料投入以及施工后工程质量养护,必须严格按工程质量要求作业,努力减少不必要的返工损失。 (2)加强合同管理。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至保修日结束止。所有的项目部,特别是以分包工程为主的项目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合同管理,除能够及时结算或者处理的事项外,其他与外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往来,技术、用工等事项,都必须签订正式的合同,不得以口头形式约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有关条款进行处理。 (3)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成本控制机制。项目部要结合实际,制定与控制成本有关的规章制定,如材料采购、保管、验收、出库、消耗制度,劳动报酬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规定,安全、质量管理办法,验工计价办法等,并建立起项目部的成本控制和内部监督机制。 6.变更与索赔管理。施工索赔是利用经济杠杆进行项目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合同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计划管理的动力,更是挽回成本损失的重要手段,它将成为项目管理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1)索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合同文件引起的索赔。二是因意外风险和不可预见因素引起的索赔。三是设计图纸或工作量表中的错误引起索赔。(2)索赔的依据。索赔的准确计算要有完备的计算依据:①招标文件、施工合同文本及附件,其他各签约(如备忘录、修正案等),经业主批准的施组、工程实施计划、各种工程图纸、技术规范等。这些索赔的依据可在索赔报告中直接引用。②双方的往来信函及各种会谈纪要。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商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谈所作出的决议或决定,是合同的补充,应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但会谈纪要只有经过各方签署后才可作为索赔的依据。③进度计划和具体的进度以及项目现场的有关文件。进度计划和具体的进度安排是和现场有关文件变更索赔的重要证据。④气象资料、工程检查验收报告和各种技术鉴定报告,工程中送停电、送停水、道路开通和封闭的记录和证明。⑤国家有关法律、法令、政策文件,有关部门公布的物价指数、工资指数,各种会计核算资料,材料的采购、订货、运输、进场、使用方面的凭据。 总之,要加强施工合同管理和索赔管理,平时做好变更签证,技术核定和施工会议纪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施工合同条款进行及时有效的索赔。 四、企业抓好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 1.事先进行施工项目成本预测。成本预测就是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在采取相应降低成本措施做出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施工技术条件和发展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一定时期或一个成本项目的成本水平、成本目标进行测算、分析和预见。成本预测是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通过预测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指明方向和途径,为此选择最优计划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项目部的成本预测的程度可以分为三步进行:一是掌握情报信息。主要收集、调查、了解、掌握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资料,为成本预测提供依据;二是拟定初始目标。根据掌握的情报信息分析、测算后建立初始目标,并发动员工讨论,选择最优的预测目标以及实施目标的方案提到领导层讨论审定。工程成本预测方法可以依据单项工程投资分割,测算出该项工程应收取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然后再根据公司或项目经理部编制的施工技术组织方案和降低成本措施,对该单项工程逐一测算出实际需要各项成本费用和成本降低额。 2.及时进行施工项目成本核算。项目部应根据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及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建立施工项目核算制,及时核查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措施费和各项管理费用,根据偏差原因及时调整施工计划,为控制下一步的支出做出预测,这样不断调整,使成本变化趋势处于节约的区间。项目部根据承包成本和计划成本,绘制月度成本折线图。在成本计划实施过程中,按月在同一图上打点,形成实际成本折线,使用图表不但可以看出成本发展动态,还可以分析成本偏差。成本偏差有三种: 实际偏差=实际成本-承包成本 计划偏差=承包成本-计划成本 目标偏差=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应尽量减少目标偏差,目标偏差越小,说明控制效果越好。目标偏差为计划偏差与实际偏差之和。 根据成本偏差,用因果分析图分析产生的原因,然后设计纠偏措施,制定对策,协调成本计划。对策要列成对策表,落实执行责任,对责任执行者进行考核。 3.准确进行施工项目成本分析常用的方法有:(1)表格对比法。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分析影响成本节超的主要因素。包括:实际工程量与预算工程量对比分析,实际消耗量与预算消耗量对比分析,材料预算价格与实际采购价对比分析。(2)因素分析法。即分析每一种因素发生变化对成本的影响,从而找出权重较大的主要因素,并进行重点监控。(3)因果图法。即利用树状图来寻找可能影响成本偏离的原因。 4.客观进行施工项目成本考核。根据施工项目成本分析的结果,对成本节约有贡献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对超支严重的部门和个人进行适当的处罚。 五、结束语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只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一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质量,安全,工期,进度和造价统筹起来考虑和规划,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工程经济论文:医院成本核算是一项经济管理的系统工程 1 医院成本核算现状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将医院定位于行政事业单位,对医院而言,面临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以全成本核算带动医院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是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院医疗服务体系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从医院的管理模式看,医院虽定位于行政事业单位,但医院的管理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会计核算更加趋同于企业化,既要核算药品、器械、部门等成本,又要确定收益的产生以及盈利的实现,以保证经济活动的持续进行。因此,医院会计的成本核算按照管理的要求划分为院级、科级、单病种以及单项成本等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也是目前大多数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的主要形式。目前,有相当多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成本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单一,仅仅围绕院级和科级成本核算的某些项目而进行,而没有真正按照成本核算管理的要求进行。其中院级成本核算是以会计科目分类进行,反映全院各成本项目的总体情况和会计信息对外上报情况;而科级成本核算仅仅是作为业务科室奖金分配的一种措施。在科级成本核算中,因没有专门的成本核算人员,加之科室管理者对成本、费用认识不够,导致科室在确认费用归属方面不规范,成本费用分摊的随意性大,涉及的人为因素多。使科室成本、费用的管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从而造成科室成本核算不实、不准,使院、科两级在利益的界定和利益的分配中矛盾重重,也给医院的财务状况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 2 实行成本核算,严格成本控制的关键点 2.1 建立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完善成本控制制度 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是全员参与的一项经济管理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医疗服务成本复杂,医院和科室之间联系密切,综合性强,需要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配合。划分成本核算单位,是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关键。对此,医院应设立一系列相关配套的成本核算管理机构。如:建立经济成本核算中心、医疗收费价格管理小组、固定资产清产核资小组、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小组,设立科室或部门成本核算员,从而为医院和科室成本核算管理的良好运行奠定基础。医院在建立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核算管理制度,如:《采购与付款管理办法》、《成本核算管理实施细则》、《成本费用归集与分摊标准》、《院科成本测评考核办法》、《固定资产管理细则》、《资产清查核对制度》、《医院收费定价与管理规定》等。另外,科室或部门在医院制定的规范制度下,还要根据本科室或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具体细则,以便更好地开展科室或部门成本核算,从而完成各项成本目标,使科室或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益都有所提高。 2.2 做好成本核算原始数据的搜集、记录和归集。建立成本核算分析报告制度 原始数据是反映医疗服务活动的原始资料,是进行成本预测、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核算、分析消耗定额和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的依据。所以,医院要组织成本核算人员会同各相关部门,认真制定出既符合成本核算规定,又符合各方面管理需要,既科学又简便易行,讲求实效的原始数据登记、归类、传递、审核和保管制度;以便正确及时地为成本核算和其他有关方面提供翔实的资料和相关的信息。 建立医院成本绩效分析考核报告制度,是开展成本管理与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成本管理反馈的主要途径。成本绩效分析考核报告的内容,应该符合医院的实际状况,并且能反映和说明一定的同题。其成本绩效分析考核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管理目标实际完成了多少和应该完成多少,和上期比较是增还是减或者相一致;(2)实际和上期两者之间产生的差异,是谁的责任;(3)分析发生差异的原因;第四,奖励与惩罚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如何杜绝偏差的产生等。 2.3 提高信息网络对成本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 由于医疗服务涉及面广,其专业分工精细,各学科和保障部门之间的联系密切复杂,加上医疗服务成本核算数据庞杂,若用手工统计核算,工作量大且不准确。因此,医院要适应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展的需要,运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实现成本核算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科学化。要在医院建立一套功能完善、包括成本核算管理功能的计算机模块系统,在模块系统中应包含在临床科室设立的“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还应包含各临床和医技科室的检查治疗发生地、各实物管理库房、行政后勤部门、各收费结账网点及账务核算管理处等,并实行联网,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本核算数据的收集、存贮、传输、汇总,以便对取得的数据及时、准确的分析。从而使科室和部门之间便捷、共享成本核算数据,使全院成本核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2.4 降低采购价格。加强物资管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设备、材料在医院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效的物资管理在医院成本控制中变得至关重要。目前,医院应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降低物资采购成本:(1)通过集中采购、联合采购等方式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尤其是在大型器械采购中联合多个单位或参与政府的批量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并能为医院节约大量的资金。(2)加强材料的库存管理,减少浪费与损失。通过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提高物资管理的人出库制度以及盘点工作的效率。尝试直接将药品、物资供应实行托管。减少医院的管理成本。(3)加强诊疗过程中消耗材料的使用。通过设立药品、消耗器材的使用标准,给药剂量、途径、手术方式的改进达到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合理使用药品及消耗材料,降低成本。 2.5 不断改进成本核算方法。强化成本管理职能 当前成本核算的有些指标已不能适应成本核算中科室或部门提出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核算中,除设立评价收益项目的经济指标外,如:成本收入率、百元成本医疗收入率、人均业务收入水平、每门诊人次成本收入率、床日收入成本率、成本收益率等等,还应设立配套的医院管理指标,如:门诊确诊符合率、初诊确诊符合率、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治愈率、死亡率、医疗差错发生率、无菌手术感染发生率等质量控制指标,从而可以防止科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做法。随着成本核算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化,科室或部门要求在核算中增加一些更为精确、更能体现医务工作者劳动价值的指标,如劳动强度指标、社会效益指标、技术含量指标等。如何确定劳动强度系数,来量化医务人员的实际付出,真正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这些增加的指标,对于核算者来讲是个难题。同时,临床科室进行诊断要求技术含量高,部分医技科室通过使用设备来收费,相比之下技术含量低,外科系统风险大,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高,而内科系统风险相对较小,发生医疗纠纷的几率低等。 工程经济论文:公路工程造价计价自身的技术经济特点进行分析 工程造价,一般是指进行某项工程建设所花费(指预期花费或实际花费)的全部费用,即该建设项目有计划地进行固定资产再生产和形成相应的无形资产和铺底流动资金的一次性费用的总和。建设工程的造价就是由建设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和工器具购置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三大部分组成。 1 单件计价 每一项建设工程都有指定的专门用途。所以也就有不同的结构、造型和装饰,不同的体积和面积,建设时要采用不同的工艺设备和建筑材料。即便是用途相同的建设工程,技术水平、建筑等级和建筑标准也有差别。建设工程还必须在结构、造型等方面适应工程所在地气候、地质、地震、水文等自然条件,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这就使建设工程的实物形态千差万别。再加上不同地区构成投资费用的各种价值要素的差异,最终导致建设工程造价的千差万别。因此,对于建设工程就不能像对工业产品那样按品种、规格、质量成批地定价,只能通过特殊的程序(编制估算、概算、预算、合同价、结算价及最后确定竣工决算价等),就各个项目(建设项目或工程项目),计算建设工程造价,即单价计价。 2 多次计价 国内的建设工程规模都比较大,因而建设周期长。受建设工程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工程技术复杂,投入的人、财、物力耗费巨大。从当时的财力状况考虑经济效益,为满足建设各阶段的不同需要,合理使用人力、财力和物力,尽可能地取得投资回报,就必须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进行多次计价以适应造价控制和管理的要求。 2.1 工程准备阶段 ①项目建议书投资初步估算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实际用途,在项目建议书阶段编制项目建议书投资估算,作为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进行经济评估的依据。经上级批准后可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②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作为可行性研究进行经济评价和依据。在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批准后,该投资估算作为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的依据;③初步设计概算在初步设计阶段编制初步设计概算,按两阶段设计的建设项目,概算经批准后是确定该工程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是签订建设项目总承包合同的依据;④技术设计修正概算按三阶段设计的建设工程项目,在技术设计阶段编制技术设计修正概算,经批准后是确定建设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是签订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合同的依据。如建设项目只搞两阶段设计,则只须按第③条执行即可;⑤施工图设计施工图概算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编制施工图概算,该施工图预算经批准后,是签订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的依据。实行招标的工程项目,该项预算则是工程的标底;⑥招投标标底和投标报价建设工程中其建筑安装工程的设备、材料采购招标项目都应该编制标底,大部分项目都是以施工图预算为基础,也有相当一部分要另行编标底,编制标底的过程也是一次计价的过程。 2.2 在工程实施阶段 由于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许多实际情况,工程项目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工程量变更,计价又分为:①合同实施中间结算和设计变更结算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合同所附的工程量清单合同单价进行工程的进度结算和竣工结算。如果工程有需要增减工程量,则由业主、设计单位进行变更设计同时对变更进行计价核算。也有的是由施工单位报上变更后由业主、设计单位批复;②竣工验收竣工结算和决算施工单位投标后的中标价附在施工合同工程量清单中,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竣工验收依照先工程量清单后变更增加(或减少)的次序进行竣工结算和决算。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变更和市场物价浮动情况确定结算价,结算价才是建设工程项目的实际造价。 3 按工程构成分部组合计价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庞大、繁杂,为准确地计算出整个工程的造价,必须化整为零,把项目分解到最小的结构部位,使计量和计价都相对准确。如厂房可分解为基坑、基础、墙结构、屋面、水电等分项。公路建设可分为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等分项工程,往下路基又可分为土方、石方;土方又可分为挖方、填方……,各建设工程都可以分项、分部的分解细化,将各部位的费用按设计确定的数量加以组合就可确定全部工程所需的总费用。根据工程造价计价的特点,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从组织上采取措施也就是明确项目组织结构,明确造价控制方法和目标。各分项造价应有专人负责;其次从技术上要采取的措施是严格审查各阶段设计,邀请专家用技术经济的观点对施工方案进行评审;而从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动态地比较造价的计划值与实际值,审查工程各项费用的合法、合理性。 4 研究分析特点,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传统的公路工程造价定价是以定额为依据、施工图预算为基础、标底为中心的计价模式和招标方式,含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印记,已不能适应公路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而新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法,通过上面对其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三种计价方法的依据不再是依赖由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颁布的定额和单价,凡涉及到工、料、机费用价格全部由市场行情来定,体现了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企业自主报价的新局面。为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一是在项目建设前期就必须对工程设计加以完善,造价控制在限额范围内;二是对工程方案多加论证,达到实用、先进、而且造价合理。这就可以根据公路工程造价计价的特点来进行比较方案的优劣利弊。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内容是以市场为中心对造价计价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公路建设工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造价计价的复杂性。特别是在工程实施阶段,由于各种条件的改变,导致设计变更,造价也必然随之变化,这就需要工程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等各方运用造价计价的原理和特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控相应造价,使工程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5 结语 公路工程造价技术经济特点的研究,对公路建设和管理者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公路施工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都需要认真学习相关法规和新知识,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拓工程造价计价工作的新局面。 工程经济论文: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难点和重点 [摘要] 本文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入手,根据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发展的现状,阐述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特点、难点和重点,以期提高工程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工程项目;审计;特点;难点;重点 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工程项目的特点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工程项目的特点可以推论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1)项目之间经济效益的可比性较低。工程项目具有多样性、单件性和差异性,即每个工程项目都具有特定的实物形态和不同的功能,几乎没有任何两个项目是完全一样的。因此,项目之间的可比性是相对的,不可比则是绝对的。在对项目之间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和评价的时候,必须注意将不可比的因素予以剔除。 (2)工程项目收入的确定比较困难。工程项目施工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施工工期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这期间由于设计变更,施工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影响(露天作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工资标准、材料价格和机械台班单价的变动以及利率、汇率的变化,诸多动态因素都会影响项目的造价,因此加大了确定项目收入的难度。 (3)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工程项目计价方法具有多样性,计价依据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的项目、项目的不同部分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而计价依据除设计文件外,还包括消耗量依据、单价依据、费率依据、价格调整依据等诸多方面。这一特点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工程造价方面的必要知识,才能有效地开展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4)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相对性。工程项目计价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工程造价的确定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涉及政策、方法、依据等各个方面,不同的人计算出来的造价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人两次计算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工程造价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承认一定幅度差异的存在,是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提。由于很多因素(如:变更设计、价差调整或索赔项目)长期难以确定、变数较大,因此,审计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认定也只能做到相对准确。 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 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使得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非常复杂,相对其他类型的审计项目具有较大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标准的确定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循客观性、可比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可供选择的标准众多,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最合理的评价指标,却是相当困难的。 可供选择的评价标准主要有: (1)行业标准:政府统计机构或行业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公布的有关工程项目的经济技术指标(又可分为先进水平、平均水平)。 (2)企业标准: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技术指标的平均水平(参与指标计算的工程项目分类越细,范围越大,数量越多,计算出来的指标就越具有代表性)。 (3)预期标准:按照企业现有技术、管理水平和中标当时相关资源的价格水平,项目应该达到的经济效益水平。 (4)调整后的预期标准:根据施工期间的客观情况变化对预期经济效益调整后的经济效益水平。 从上述标准的特点来看,由于行业标准无法及时公布,存在时差,因此,只能作为参考标准。企业标准可用于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预期标准特别是调整后的预期标准作为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标准较为合适。 从考核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来看,由于企业可能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向项目经理部下达不同水平的责任成本预算或收取不同比例的管理费用,如果使用项目的利润总额和利润率作为考核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则项目之间缺乏可比性。为了增加项目之间的可比性,经济效益指标最好采用毛利和毛利率指标(毛利=收入-成本-税金,毛利率=毛利÷收入×100%)。 2.收入的确定 由于工程项目具有计价方法多样性、计价依据复杂性和造价总额模糊性的特点,影响工程项目收入的因素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收入确定的难度相当大。 工程项目收入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合同内收入和合同外收入。由于合同的约束,承包商和业主不会有太大的分歧,合同内的收入一般比较容易确认。合同外收入主要包括变更、索赔、奖励等。由于工作量增减造成工程价款的变更,承包商和业主双方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虽然收入可能不能及时确认,但一般情况下都能计回;施工组织措施的变更增加的费用,业主一般不予支付,但如果承包商事先能够征得业主同意,也有可能得到部分补偿;合同中一般对奖励和惩罚都有明文规定,比较容易确定;施工过程中由于人工、机械台班和材料价格变动是通过价格调整来解决的,调与不调、调整的范围和调整的幅度一般情况下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承包商与业主双方往往存在较大争议,确定比较困难;索赔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并非自己的过错,而应由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实际损失,向对方提出经济补偿和时间补偿的要求。但困难的是,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因为事件的责任归属(即应不应该索赔),是工期索赔还是工期、费用索赔以及索赔费用的计算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往往久拖不决。 3.影响效益因素的分析 影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项目经理部愿意将其掌握影响效益外部因素的资料和盘托出,但其全面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不易确认。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企业内部客观因素容易获得准确、全面的资料。由于对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的内部主观因素事关项目经理部的经营管理业绩,因此,他们往往设法隐瞒,资料不易获得,应当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 三、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审计内容的重点,二是审计工作的重点。 1.审计内容重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应该根据审计的目的来确定。 在施工企业,一般都对项目经理部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经济承包,审计部门通过对项目经济效益的认定,为项目的中期兑现(工期较长者)和最终兑现提供客观依据。因此,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水平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任务。 内部控制制度是项目经理部做好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保证。对项目经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和效果情况的审计,既是作好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需要,也能对健全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促进作用。 经济效益的确认当然是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任务。但是,项目的经济效益水平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高或者低,为了能够回答这一问题,审计人员必须对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有通过分析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因素,发现项目经理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完善项目管理工作的审计建议,为提高项目后期经济效益指出努力的方向,才能达到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有3个方面,即:确定经济效益、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和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 具体来说,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有: (1)项目经济效益的认定: 1)项目收入的确定:包括合同内收入、变更收入、索赔收入和奖励收入等; 2)项目成本的确定:成本是否与收入相匹配,有无多列、少列、重列、漏列,属于当期的费用是否在当期计入损益。 (2)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和效果。 (3)影响经济效益因素的分析(包括:主观、客观、内部、外部): 1)项目投标决策是否科学,投标报价有无漏项,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2)施工组织措施是否科学、可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为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增加收入、降低成本)采取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管理措施和经营措施与实际效果,或因措施不当造成的损失; 4)变更设计、价差调整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5)可索赔因素及实际索赔情况对效益的影响; 6)不可索赔外部因素的影响。 以上仅列出了分析的主要方向,实际情况却是千差万别、复杂多样的,要根据下述审计工作重点的确定方法和审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确定分析的重点。 2.审计工作的重点 以上虽然明确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但是审计人员并不需要对所有方面平均用力,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重点,以便最大限度地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 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重点的方法主要有: (1)通过内控制度的了解、测试和分析,对内部控制的弱点进行重点审计。 (2)通过成本项目的节超分析,对节超较多的成本项目进行重点审计。 (3)通过分部分项工程盈亏对比,对亏损较多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重点审计。 (4)通过对安全、质量、工期、协作队伍、材料、机械各项管理工作的初步了解和分析,对相对薄弱的管理工作进行重点审计。 综上可知,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对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要求较高。了解、分析、掌握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是做好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才能有较好的审计效果。本文在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仅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策略作了简要的论述,并未涉及属于技术问题的具体审计方法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为提高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工程经济论文: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难点和重点 [摘要] 本文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入手,根据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发展的现状,阐述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特点、难点和重点,以期提高工程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工程项目;审计;特点;难点;重点 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工程项目的特点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工程项目的特点可以推论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1)项目之间经济效益的可比性较低。工程项目具有多样性、单件性和差异性,即每个工程项目都具有特定的实物形态和不同的功能,几乎没有任何两个项目是完全一样的。因此,项目之间的可比性是相对的,不可比则是绝对的。在对项目之间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和评价的时候,必须注意将不可比的因素予以剔除。 (2)工程项目收入的确定比较困难。工程项目施工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施工工期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这期间由于设计变更,施工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影响(露天作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工资标准、材料价格和机械台班单价的变动以及利率、汇率的变化,诸多动态因素都会影响项目的造价,因此加大了确定项目收入的难度。 (3)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工程项目计价方法具有多样性,计价依据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的项目、项目的不同部分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而计价依据除设计文件外,还包括消耗量依据、单价依据、费率依据、价格调整依据等诸多方面。这一特点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工程造价方面的必要知识,才能有效地开展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4)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相对性。工程项目计价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工程造价的确定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涉及政策、方法、依据等各个方面,不同的人计算出来的造价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人两次计算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工程造价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承认一定幅度差异的存在,是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提。由于很多因素(如:变更设计、价差调整或索赔项目)长期难以确定、变数较大,因此,审计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认定也只能做到相对准确。 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 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使得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非常复杂,相对其他类型的审计项目具有较大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标准的确定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循客观性、可比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可供选择的标准众多,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最合理的评价指标,却是相当困难的。 可供选择的评价标准主要有: (1)行业标准:政府统计机构或行业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公布的有关工程项目的经济技术指标(又可分为先进水平、平均水平)。 (2)企业标准: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技术指标的平均水平(参与指标计算的工程项目分类越细,范围越大,数量越多,计算出来的指标就越具有代表性)。 (3)预期标准:按照企业现有技术、管理水平和中标当时相关资源的价格水平,项目应该达到的经济效益水平。 (4)调整后的预期标准:根据施工期间的客观情况变化对预期经济效益调整后的经济效益水平。 从上述标准的特点来看,由于行业标准无法及时公布,存在时差,因此,只能作为参考标准。企业标准可用于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预期标准特别是调整后的预期标准作为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标准较为合适。 从考核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来看,由于企业可能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向项目经理部下达不同水平的责任成本预算或收取不同比例的管理费用,如果使用项目的利润总额和利润率作为考核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则项目之间缺乏可比性。为了增加项目之间的可比性,经济效益指标最好采用毛利和毛利率指标(毛利=收入-成本-税金,毛利率=毛利÷收入×100%)。 2.收入的确定 由于工程项目具有计价方法多样性、计价依据复杂性和造价总额模糊性的特点,影响工程项目收入的因素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收入确定的难度相当大。 工程项目收入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合同内收入和合同外收入。由于合同的约束,承包商和业主不会有太大的分歧,合同内的收入一般比较容易确认。合同外收入主要包括变更、索赔、奖励等。由于工作量增减造成工程价款的变更,承包商和业主双方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虽然收入可能不能及时确认,但一般情况下都能计回;施工组织措施的变更增加的费用,业主一般不予支付,但如果承包商事先能够征得业主同意,也有可能得到部分补偿;合同中一般对奖励和惩罚都有明文规定,比较容易确定;施工过程中由于人工、机械台班和材料价格变动是通过价格调整来解决的,调与不调、调整的范围和调整的幅度一般情况下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承包商与业主双方往往存在较大争议,确定比较困难;索赔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并非自己的过错,而应由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实际损失,向对方提出经济补偿和时间补偿的要求。但困难的是,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因为事件的责任归属(即应不应该索赔),是工期索赔还是工期、费用索赔以及索赔费用的计算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往往久拖不决。 3.影响效益因素的分析 影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项目经理部愿意将其掌握影响效益外部因素的资料和盘托出,但其全面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不易确认。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企业内部客观因素容易获得准确、全面的资料。由于对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的内部主观因素事关项目经理部的经营管理业绩,因此,他们往往设法隐瞒,资料不易获得,应当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 三、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审计内容的重点,二是审计工作的重点。 1.审计内容重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应该根据审计的目的来确定。 在施工企业,一般都对项目经理部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经济承包,审计部门通过对项目经济效益的认定,为项目的中期兑现(工期较长者)和最终兑现提供客观依据。因此,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水平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任务。 内部控制制度是项目经理部做好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保证。对项目经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和效果情况的审计,既是作好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需要,也能对健全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促进作用。 经济效益的确认当然是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任务。但是,项目的经济效益水平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高或者低,为了能够回答这一问题,审计人员必须对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有通过分析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因素,发现项目经理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完善项目管理工作的审计建议,为提高项目后期经济效益指出努力的方向,才能达到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有3个方面,即:确定经济效益、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和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 具体来说,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有: (1)项目经济效益的认定: 1)项目收入的确定:包括合同内收入、变更收入、索赔收入和奖励收入等; 2)项目成本的确定:成本是否与收入相匹配,有无多列、少列、重列、漏列,属于当期的费用是否在当期计入损益。 (2)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和效果。 (3)影响经济效益因素的分析(包括:主观、客观、内部、外部): 1)项目投标决策是否科学,投标报价有无漏项,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2)施工组织措施是否科学、可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为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增加收入、降低成本)采取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管理措施和经营措施与实际效果,或因措施不当造成的损失; 4)变更设计、价差调整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5)可索赔因素及实际索赔情况对效益的影响; 6)不可索赔外部因素的影响。 以上仅列出了分析的主要方向,实际情况却是千差万别、复杂多样的,要根据下述审计工作重点的确定方法和审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确定分析的重点。 2.审计工作的重点 以上虽然明确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但是审计人员并不需要对所有方面平均用力,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重点,以便最大限度地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 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重点的方法主要有: (1)通过内控制度的了解、测试和分析,对内部控制的弱点进行重点审计。 (2)通过成本项目的节超分析,对节超较多的成本项目进行重点审计。 (3)通过分部分项工程盈亏对比,对亏损较多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重点审计。 (4)通过对安全、质量、工期、协作队伍、材料、机械各项管理工作的初步了解和分析,对相对薄弱的管理工作进行重点审计。 综上可知,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对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要求较高。了解、分析、掌握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是做好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才能有较好的审计效果。本文在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仅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策略作了简要的论述,并未涉及属于技术问题的具体审计方法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为提高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工程经济论文:论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 摘要:公路工程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加强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提高公路投资效益十分重要。阐述了公路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的意义和特点,并分别从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行两个方面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路建设;经济效益;审计 公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公路建设是形成公路生产能力的生产活动。不仅可以极大地改善地方的交通条件,还能够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大,公路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如何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公路工程项目的效益最大化,是当前交通内审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开展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对于交通内审部门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笔者结合公路建设工程的实际,就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探讨。 1 公路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的意义 公路新建、改建及扩建工程项目不同于其他资源开发项目,它作为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公共工程,需要投入巨额建设资金,整个投资、建设及运行周期长,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公路资产为国家所有,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用。概括地讲,公路工程项目审计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制约作用。通过对单位经济活动及其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披露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理合法地反映事实。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查错防弊作用。二是防护作用。对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审计。揭示并建议改正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失控点,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有效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维护财经纪律。三是建设性作用。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价,审查财务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和方案,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开展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还可以提高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控制决策失误及经营风险,保障交通其他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 2 公路工程项目效益审计的特点 公路工程项目审计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审计范围广泛。公路工程项目审计是以会计资料和有关工程资料为基础,以工程建设活动力为对象的审查监督活动。审计的客体不仅有工程投资、建设成本等方面的问题;而且有工程设计、预决算编制、工程造价、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问题;同时还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投资效益。因此,公路工程项目的审计是诸多因素相互影响,涵盖了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审计。二是专业技术较强。公路工程项目审计内容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实施审计时不仅要从财务方向进行审查,而且还要从许多工程技术方面进行审查,如工程设计是否合理。施工组织是否有效、公路经济、技术的合理可行程度等等。三是注重经济效益。公路工程项目审计除对项目建设的工程、财务方面进行审查外,还要从物资消耗、工期、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等方面对投资效益进行全面评价,对经济效益要更加关注一些。 3 公路建设期间的经济效益审计 (1)投资立项决策的审计。投资立项决策正确是最大的效益,失误是最大的损失。开展投资立项决策审计,应当注重审查投资立项决策内容是否按规定编制,并经过严格审批,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审查工程可行性报告是否接近实际、切实可行;审查投资估算是否从技术、经济上选用最佳方案;审查项目的投资规模是否脱离实际需要和筹集资金能力,以尽量避免投资决策失误特别是重大决策失误。 (2)设计概(预)算的审计。设计概算是确定投资额的主要依据,是有效控制投资。获取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此环节审计应当注重审查初步设计方案和概算是否符合报经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估算规定的范围,审查施工图设计是否按照批准的设计要求编制,施工图预算是否控制在批准的设计概算之内,有元高估冒算、超设计概算等问题。 (3)工程建设成本的审计。工程建设成本综合反映公路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成本支出,其高低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应特别注重审查工程造价是否按规定计算工程量、合理套用定额及取费标准,有无巧立名目向工程项目摊派各种费用、支出,挤占工程建设资金;造成工程成本虚增等问题;审查设备、材料采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因列支不当或违规开支而超概算等问题。 (4)设计变更的审计。控制设计变更,对于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审查有无因勘查、设计的精度不够、资金不足等因素而随意变更设计的问题。另外。还应注意建设期间间接经济效益审计。公路项目在建设期间除自身的直接效益外,其投资建设还可以产生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与公路建设项目有关的设计、施工、监理、建材等企业单位的就业人员增加、劳务报酬提高、企业实现盈利和交纳税费等方面。这些间接效益,一般都隐含在公路项目的投资建设总成本之中。 4 公路运行期间的经济效益审计 (1)运行收入的审计。注重审查车流量和通行费收入是否达到工程可行性论证所要求的设计通行能力,有无出现在正常情况下远未达到预期水平的情况;审查和分析车流量、通行费收入的增、减幅度,有无因对部分车辆实行减免通行费或其他优惠,或因管理、监控不力等而造成通行费收人大量流失的情况。 (2)运行成本费用的审计。注重审查公路养护费用是否合理、合规,有无列支其他一些与公路项目本身并无直接关系的基建等项支出;审查工资性费用是否符合规定标准;审查管理费用是否合规、合理,有无铺张浪费等问题。 (3)还贷能力的审计。大部分收费还贷公路项目应当把偿还贷款能力作为评价公路项目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审查和分析已运行年度的收费、成本及还贷能力-审查和分析剩余运行期的收费、成本及还贷能力;在以上分析及比较的基础上。对项目的还贷能力作出总体预测,提出有关增收节支增效、提高还贷能力的审计建议。 (4)运行期间的间接经济效益审计。公路项目在运行期间除自身的直接效益以外,还通过投资建设对公路沿线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相关产业和部门带来了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如促进当地农副产品产生增产、提价效益;促进当地建筑、维修、服务业和发展及增值效益;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及增值效益,运输车辆产生节能效益、降低维修成本效益以及临近地段土地增值效益等。 5 结语 经济效益审计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需要不断总结每次效益审计的经验和不足,加强审计间的双向沟通,处理好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的关系;加强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适当引进财务、工程、机械、法律等各专业人才,使经济效益审计在公路建设中发挥出更充分、更全面的监督和服务职能。 工程经济论文:林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与工程发展趋势探讨 摘要:林业是在低碳经济发展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 关键词:林业工程;植物;环境;经济 林产化学加工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包括树木提取物、木材热解、植物纤维原料水解、木材制浆等专业研究领域。 1.从树木的根、枝、叶、果实、果壳中用提取法得到的产物称为树木提取物,主要包括:天然树脂、天然多酚类物质植物单宁、天然香精香料等。重视高产脂树种的选育,建立松脂工业的原料基地。我国采脂树种有马尾松、云南松、思茅松、南亚松、油松等,引种国外的有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等。要改进采脂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松香、松节油再加工产品的开发研究,开发一批材料工业、塑料工业、有机合成工业、香料工业需要的新产品,扩大松香、松节油的应用范围,使产品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随着木材制浆工业的发展,浮油松香的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国除脂松香外,要发展浮油松香的生产。在我国和许多国家,栲胶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产品。栲胶的用途长期以来用于鞣革为主,今后栲胶生产的发展将取决于其新用途的开发。 2.木材热解是以农林副产物为原料,在隔绝空气或通入少量空气条件下,使天然多分子化合物通过分解及二次缩合的途径制取多种林产化工产品的方法。活性炭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如化学药品活化法生产活性炭的工艺与设备的改进,目的是消除目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气相与液相污染;廉价活性炭的生产与开发,适应废水、废气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此外,活性炭新用途、新品种的开发,在国内外都受到重视。 木材的气化、液化及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有大量的农副产物生成,将木屑、树皮、稻壳、棉籽壳及作物秸秆的粉碎产物用特制的机械挤压成棒状或颗粒状成型燃料,可以大大改善燃烧性能,提高它们的利用价值;还可以再进一步进行炭化处理,获得成型炭化燃料,是木质能源的一种新的利用形态,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3.植物纤维原料水解是将原料和催化剂一起加热,使其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加水分解生成单糖的过程。单糖经过化学或生物化学加工可制得酒精、饲料酵母、糖醛和木糖醇等产品,水解后剩下的残渣,可制成活性炭和木素衍生物,用作塑料工业和橡胶工业的填料,也可直接用作燃料和肥料采用多种原料,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大力开发单细胞蛋白生产技术,同时开发糖质饲料生产技术。 4.制浆造纸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职能。纸和纸板的消费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制浆造纸原料将逐渐地由非木材纤维原料向木材纤维原料转变,培育速生优质树种,发展造纸丰产林基地;调整企业规模,提高大型企业的比重,改进制浆造纸企业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解决制浆造纸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转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真实的吸收和减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会像有些所谓低碳的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不可缺或的重要领域。 一、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二、森林锐减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 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毁林面积为730万hm2。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4%,仅次于能源和工业部门,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三、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四、木制林产品与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固碳减排作用 增加木质林产品使用、提高木材利用率、延长木材使用寿命等都可增强木制林产品储碳能力。中国林科院专家研究得出:用1m3木材替代等量的水泥、砖材料,约可减排0.8 t二氧化碳。这既节约能源又减少污染。 此外,利用灌木和林业“三剩物”发电以及种植油料能源林发展生物柴油,可以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既增加碳汇,又减少排放,为减缓气候变暖做出积极贡献。
体验营销论文:体验营销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体验营销是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它的产生对市场营销发生了深远影响。企业在从事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体验营销这种营销方法。 关键词:体验营销 国际市场营销 应用 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从企业生产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二是从消费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商品市场上国际间障碍的逐渐消失。所以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在国外产生了一种新的消费需求—体验需求,体验需求正引导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它为企业创造新的营销机会,是企业未来进行国际市场营销一个潜力巨大的新领域。 体验营销的内涵 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采用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促使顾客认知、喜欢并购买这种产品,最终创造满意交换,实现双赢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在产品和服务日趋同质的今天,如何吸引新顾客和保留老顾客成为营销的首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关注体验营销这种新的营销思维,通过向顾客提供各种体验来提高经营绩效。 从消费者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是理解体验营销的前提。消费心理认为,体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需要,每个人或明或暗,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心理需要。企业的成功营销就是要满足消费者这种心理需求,给消费者这种体验。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体验是个人的心理感受,是人们受个别事件的某些刺激的响应。企业通过一定的营销活动,在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为消费者提供一些真实或虚拟的个别事件,通过消费者对事件的直接观察或是参与,使消费者在意识中产生美好感觉。这种美好的感觉是超越一般经验,认识之上的那种独特的、高强度的、活生生的、难以言表的瞬间性的深层感动。体验营销在方式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因其具有的优越性而被越来越广泛关注。目前,体验营销逐渐成为全球营销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并成为企业用以“拉近”同消费者距离的一种重要营销手段,以便能够在未来的营销领域中领先一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在产品或服务的特色上的区别。传统营销主要强调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便宜。而在体验营销中,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或服务,它提供最终体验,并充满了感情的力量,给消费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愉快记忆。消费者不再限于购买实实在在的产品以及购买产品后所获得的美好体验,而是更加侧重于在消费过程中甚至企业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美好体验”。 在产品的效应上的区别。传统营销在很大程度上仅专注于产品的特色以及产品带来的物质利益,认为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进行的都是理性消费。按重要性、实用性原则衡量产品的功能,判定产品“比较优势”,从而选择整体效用最大的产品。体验营销不仅仅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还要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体验,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让消费者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检验消费体验。与现有产品分类和竞争市场界定相比,体验营销考虑的不再是单个具体的产品,而是整体消费过程给消费者带来的相关体验。根据消费体验的相似性来确定产品类别和竞争市场的方法,改变了企业对市场机遇的看法,延伸了依照产品来分类的概念和竞争市场的范围。 在消费行为上的区别。传统营销关心的是如何说服消费者购买,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太关心,特别是购买之后的问题就变得无足轻重。而体验营销认为消费者是理智的感情动物,消费者在进行具体的消费品的选择时,以对产品的直观、感觉、情感、主观偏好和象征意义作为消费选择的原则。在既定的产品客观性能的前提下,产品的外观、形状、款式、体积、色彩等感性特征以及产品品牌价值和符号象征成为产品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体验营销既注重产品所引起的感官愉悦,也强调产品形式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品位、理念、价值和偏好,这时的消费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和精神性的消费。 体验营销在国际营销中的应用策略 “享受”型营销策略,即以享受不同生活方式为目标的体验营销。在国际市场上,不同的人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有寻求冒险和挑战的,有追求豪华与尊贵的,有钟情无拘无束的,有喜欢平淡与安逸的等等。但无论哪种生活方式,都体现了人们对某一种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体验营销要求企业在从事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时,应根据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趋势制定不同策略,最好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娱乐”型营销策略,以满足顾客娱乐活动为目标的体验营销。以满足顾客娱乐活动为目标的体验营销是通过愉悦顾客而有效地达到营销目标。人们生来都愿意寻求欢乐并避免痛苦,几乎没有人会排斥促使其开心大笑的娱乐瞬间,所以企业可以巧妙地把营销寓于娱乐之中,通过为顾客创造独一无二的娱乐体验,来捕捉顾客的注意力,达到刺激顾客购买和消费的目的。近几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兴起的娱乐购物、娱乐化零售和娱乐性促销活动,就是体验营销策略的表现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改变了传统营销活动中严肃、呆板的形式,使促销变得亲切、轻松和生动起来,因而比传统营销方式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审美”型营销策略,即以迎合顾客审美情趣为目标的体验营销。以迎合顾客审美情趣为目标的体验营销就是通过知觉刺激,而让顾客受到美的愉悦、兴奋、享受与满足,从而有效地达到营销的目的。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可以通过选择利用美的因素,如色彩、音乐、形状、图案等,美的风格,如时尚、典雅、华丽、简洁等。再配以美的主题,来迎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诱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产品或服务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这种营销能够有效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实现企业及其产品服务在市场上的差异化,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情感”型营销策略,即以呵护顾客内在情感为目标的体验营销。以呵护顾客内在情感为目标的体验营销就是通过激发和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体验来实现营销目标。人们的情感可分为感情与情绪两个方面,从正面的情绪到负面的感受,从温和的心情到强烈的感情,从喜怒哀乐到爱恨悲愁,都可纳入情感的范畴。而企业的任务就在于,认真探究消费者的情感反应模式,努力为他们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避免或去除其负面感受,从而引导消费者对公司及其产品和服务产生良好印象,直至形成偏爱的态度。这种营销,能真正从消费者的感受出发,细心体察与呵护消费者的情感,是一种人性化的营销方式。 “舒畅”型营销策略,即以提供一种良好氛围为目标的体验营销。以提供一种良好氛围为目标的体验营销就是围绕某一团队、场所或环境产生的效果或感觉。好的氛围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着顾客,使得顾客频频光顾。以提供一种好的氛围为目的的营销就是要有意营造这种使人难以忘怀的氛围体验来吸引顾客。氛围作为一种品位、一种格调,它美妙动人的旋律,只能出自高超的演奏者之手,服务场所尤其适合采取此种策略。氛围不能从别的企业照搬,也不可随意地拼凑,企业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素质和丰富的创造力之后,才可期望氛围营销行之有效。 体验营销论文:体验经济下背景下的体验营销战略 1.引言 未来学家托夫勒1970 年写下《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表明, 经济发展在经历了即产品经济时代(包括前产品经济时代和后产品经济时代) 、服务经济时代后, 将迎来新的发展浪潮体验经济, 并预言体验经济将成为继服务业后的经济基础。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在共同出版的《体验经济》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体验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将体验从服务中分离出来,体验成了一种经济提供物,是一种可消费的商品。在体验经济时代,某种商品能否成功地引导顾客的心情、气质和品位,让顾客从中得到物质或精神价值的提升,将直接影响到顾客是否愿意消费,进而影响到商品的经济效益。 2.体验经济及其特征 体验经济仍然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 但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特性相比, 这是一种更加完备的经济形态。 第一, 体验经济以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出发点。在体验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经济运行首先要考虑的是消费者的个性要求; 提供给消费者以更大的想象与愿望空间; 全力推崇消费者的个性张扬, 并全面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第二, 体验经济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这就要求提供服务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更为强大的人力资源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与更高的人才素质。同时, 体验经济能够让消费者体验到“独有的”、“美好的”消费经历; 由此, 消费者也因此乐于将这种体验积极地传播给他人。 第三, 体验经济遵循的原则是“以顾客为中心”。企业在体验经济运行中扮演着策划者角色, 让顾客在企业营造的消费环境中感受一种“贵宾式”的待遇。 第四, 体验经济使企业的经济运行更开放、更健康。体验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开放程度, 将企业暴露给社会公众与媒体并成为其关注的焦点。这就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改进服务质量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 3.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 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定义,市场由一切具有特定的欲望和需求并且愿意和能够以交换来满足此欲望和需求的潜在顾客组成。因此,顾客需求的变化是市场营销顺利进行的航标。现阶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并使消费需求的结构、内容、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表现为以下趋势。 (1) 从消费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愉悦和满足。人们购买商品的目的不再是出于生活必需的要求,而是出于满足一种情感上的渴求,或者是追求某种特定产品与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人们更关注产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感性商品。于是,许多迎合这一变化的产品或服务大行其道。从意大利的足球联赛到好莱坞的美国大片,从愈来愈多的成人玩具到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直至日本任天堂的电子游戏等等。 (2) 从消费内容看,大众化的标准产品日渐失势,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那些能够促成自己个性化形象形成、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在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使得各种形式、内容的教育、培训和与此相关的产业蓬勃发展。同时,消费者在接受产品或服务时的“非从众”心理日益增强,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感觉日益明显。 (3) 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现代人消费似乎不仅仅关注得到怎样的产品,而是更加关注在哪里,如何得到这一产品。或者说,现代人不再重视结果,而是重视过程。最典型的莫过于星巴克咖啡在咖啡市场的成功。人们宁愿花费更多的钱去享受在星巴克喝咖啡的感觉,而不愿意在家或者办公室为了解渴而饮用雀巢速溶咖啡。 (4) 从接受产品的方式看,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的诱导和操纵,而是主动的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海尔集团因能够研制顾客需要的三角形冰箱而名噪一时;戴尔电脑更是由于抓住了这一趋势而在pc 市场上一举成名的。消费者越来越希望和企业一起,按照消费者新的生活意识和消费需求开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生活共感型”产品,开拓反应消费者创造新的生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生活共创型”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将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主动地参与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的设计、制造和再加工。通过创造性消费来体现独特的个性,自身价值,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满足感。 (5) 消费者的公益意识不断增强,希望自己通过消费“绿色产品”,体现自己的环保意识,成为“绿色消费者”。自从氟利昂有害于大气臭氧层为世人所共知后,无氟冰箱便取代了有氟冰箱。1998 年中国长江水患之后,再加上近几年北京等地的沙尘暴天气,使得主要以木材为原料的各种纸质贺卡的销量锐减,其原因在于保护树木。有一个口号“一千张贺卡等于一棵大树”,号召人们用电话、email 方式互致问候。当塑料 制品引起的“白色污染”为人们所关注时,可降解的、可再生材质的餐具市场便开始走向繁荣。 4 体验经济下的体验营销内涵及战略 4.1 体验营销的内涵 从营销学上看, 斯密特认为体验是个体受个别事件的某些刺激而产生回应的个别化感受。 派恩也认为, 体验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根据参与的主动性和融入情境的程度, 可把体验分为娱乐体验、教育体验、美学体验和逃避现实的体验四种, 最丰富的体验包括四种体验的各个方面。国学者刘宏则认为, 体验营销即“shup”模式, 它主要是由看(see)、听(hear)、用(use)、参与(participate)这四个环节有机组合成, 其侧重于消费者的感官和行动的感受。 4.2 体验营销的实施程序 ( 1) 辨认和细分目标市场。依据顾客对产品的功能性需求、情感性需求以及对不同体验主题的认可程度, 将总体市场细分成若干个不同需求特征的市场, 这是体验营销的第一步。 ( 2) 选择目标市场。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特征、竞争环境、自身公司的适应程度和提供体验营销的难易程度, 选择一个或多个细分市场作为企业的目标市场。 ( 3) 设计差异化的体验主题。针对每个目标市场用户的不同体验要求, 创造不同体验主题和体验社区, 建立体验式的品牌为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 ( 4) 设计体验式的商品和服务。制造商必须明确, 为了增加顾客的体验而设计他们的产品实质上就是将产品体验化。关注消费者在使用商品时怎样操作, 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使产品感知化, 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某些要素, 通过突出任何一种产品的感官特征使其容易被感知。这就要求制造商先弄清楚哪些感觉最能打动消费者, 从而以这种感觉重新设计产品, 使其更富有吸引力。 ( 5) 开发体验式的定价战略。在体验经济中, 除了对产品和服务收费以外, 还可以对用户所享受的体验收费。通常可以针对用户体验的时间长短收费, 也可以针对其体验的强度收费。 ( 6) 管理整合营销传播。展示体验营销的促销舞台, 使用户能够在他接触方便的地方尝试这种体验的环境和舞台。在这种促销活动中, 必须整合电视、平面、广播广告和新兴互联网等传媒, 发挥各种传播媒体的优势。加强户外活动、店内促销、网上商店促销等形式的促销活动, 这种促销活动侧重于营造一种体验环境, 以便让客户试验相关体验来激发购买的欲望。 ( 7) 建立产品和服务品牌。品牌永远是企业所追求的, 更是顾客所成就的, 品牌是顾客通过体验而亲自认同企业的产品与服务, 如体验带来的价值超过预期, 顾客将达到满意, 而满意的顾客就可能成为公司的忠诚顾客, 而品牌正是许多忠诚顾客所累积出来的。 ( 8) 建立完善的客户管理系统。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切变得可能。企业必须通过和客户的接触, 了解客户的个人偏好, 并将这些偏好录入企业的客户管理系统, 使所有和顾客接触的人都能了解这些偏好, 以便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组合。同时, 企业的市场研究人员, 也将不断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以不断的调整细分市场, 调整大规模定制化的服务组合, 以使目标顾客有更好的体验。 5. 结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体验经济时代已悄然而来, 认真研究和把握体验消费的特点和规律, 而体验营销正是企业对消费者体验需求的响应。体验营销是21世纪营销战略中最有力的武器, 它与互联网手段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沟通和互动。 体验营销论文:基于体验营销视角的晋州市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体验营销概念的提出,将其运用在具有体验性特点的旅游业,对旅游营销的开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将体验营销的理念运用于正在大力发展旅游的河北省晋州市,针对晋州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制定旅游体验营销策略,对发展晋州市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体验营销;晋州市;旅游体验营销 河北省晋州市历史悠久,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明显。既是大唐名相魏征的故里,又有全国唯一实行“乡级集体核算、土地集体经营”管理体制的周家庄乡,依靠这些有利资源发展旅游大有可为。将“体验经济时代”提出的体验营销的概念运用到晋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对晋州市旅游业准确定位,吸引更多旅游者,做大做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旅游体验营销的模式 1.1 体验营销的含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伯恩特.h.施密特把体验营销定义为体验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和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体验营销是以体验作为营销客体的市场营销,向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体验,通过满足顾客的体验需要而达到吸引和保留顾客、获取利润的目的。消费者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经营的关键。进行体验营销的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发掘顾客潜意识中的渴望,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以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为宗旨去设计、出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使他们在接触产品的同时,参与到产品的情感创作中来,使他们体验到产品的个性化魅力,以帮助所有顾客真正地达到自我实现的崇高境界。 1.2 现代旅游营销的本质是体验营销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但是与其说旅游是一种集交通、食宿、娱乐等为一体的活动,不如说它是消费者的一种体验。比如,去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沉浸在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海之中,是为了体验异国别具一格的风情;去中国的故宫,徜徉于苏州拙政园的庭廊之中,是为了体验古代的皇家文化;攀登珠穆朗玛,在冰雪之中挑战自我,是为了体验超越极限的快感。所以说,旅游就是一种体验,它集文化体验、生态体验、环境体验、景观体验、娱乐体验、情感体验、健康体验等于一身。在旅游行业里,旅游景区扮演的角色就是体验产品(服务)的提供者,或者叫做体验经济的制造者。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需求不仅仅是旅游产品,他们更看重的是停留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体验经历。因此,与传统旅游营销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出发点相比,现代旅游营销的本质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体验为目的的旅游体验营销。 1.3 传统营销与体验营销的比较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人们体验需求的产生,必然要求体验营销与传统的营销存在着差异,并且在今后的营销策略制定中,体验营销的指导作用会日益重要。它与传统营销的比较如下: 从产品特色、市场特征和竞争状况中进行市场定位 把顾客当作理智的购买决策者,把顾客的决策看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非常理性的分析、评价、最后决策购买 营销策略以4p、4c、服务营销策略为主 从旅游者的需求和体验出发 焦点在顾客体验上 体验“符号化”,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体验消费情景 认为顾客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顾客因理智和因为追求刺激、乐趣等一时冲动而购买的概率是相同的 营销策略以感官、情感、思考、行动与关联营销为主 2 晋州市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2.1 周家庄乡的农业观光游 周家庄乡实行以乡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经营管理体制,土地集体经营,在全国农村是独树一帜、绝无仅有的。周家庄是著名的林果之乡,林果面积8000亩,形成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游客通过参观合作史纪念馆来领略集体公社制度的魅力,通过观光采摘来欣赏田园风光。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却没有发挥它独特的优势,并且在目前的形势下,观光旅游对游客来说,已经不具备新鲜感,且在不同的地区都会有农业观光旅游,因此不具备地域优势,只能吸引部分附近游客,使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壮大受到很大限制。 2.2 魏征文化游 晋州市以“廉政教育”为指导思想,以魏征公园、魏征故居为龙头,大力发展魏征文化游。以游客参观,导游讲解为主,缺乏深刻的体会,因此有待于进一步对魏征文化深入挖掘与体会。 从晋州市旅游发展的现状来看,虽然资源丰富,但传统的旅游营销策略已经不能满足,甚至制约了当地旅游的发展。从体验营销的视角来制定旅游营销策略,是当地突破重重限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选择。 3 晋州市旅游体验营销的实施策略 3.1 以旅游者的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旅游体验 迪斯尼为父母和子女设计了分享快乐时光的地方。从售票处,到主题公园内的建筑、设备、员工、提供的游戏以及旅游纪念品都能够让父母回忆流逝的童年,让孩子享受正拥有的童年。有体验感的广告能使主题更加鲜明,“好客山东”,“浪漫之都—中国大连”,“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这些广告语的设计,令游客在去旅游体验之前就进行了心灵的体验,充满向往,充分激发了消费者的思考,触动了他们的情感,引起了他们的行动。晋州市应该首先找准定位,选定突出自己特点的广告语,从情感上吸引旅游者前往。 3.2 针对周家庄文化加强旅游者的角色体验 周家庄文化是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缩影,在国内外都能吸引大批人前来学习研究。将单调的观光游发展为体验游,也就是使旅游者进入“”的角色之中,听到熟悉的“东方红,太阳升”,看到那一时期的画和语录,亲自动手进行劳作,在“大食堂”里品尝自己劳动出的食物,重现那一时期的生活模式与分配方式,通过亲自参与其中,加强角色体验,来达到思想与感情上的认知。 3.3 深入挖掘魏征文化,从情感上使旅游者达到共鸣 魏征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一代清官廉吏的杰出代表,受到百姓苍生,历代官员和家乡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在魏征故居内摆放魏征进谏的奏折,以及魏征的名言,名篇。导游在带游客参观的过程中不是生硬的讲解和让游客自己看,而是让游客能够明白魏征文化的内涵,让他们自己有机会聚在一起向导游阐述这些古文的意思,通过与导游进行互动体验,以自己思考的结果,引领自己今后的行动,使魏征文化深入人心。在游客离开之后,能够把这种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 3.4 开发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代表,甚至象征着良好的旅游地形象。一个好的旅游纪念品,饱含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对游客是一种吸引。旅游纪念品可以随着游客的足迹散布到四面八方,能为该旅游地进行最广泛最直观而且是免费的宣传,为该旅游地招徕更多的游客。针对晋州市的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来看,能够凸显“”精神和魏征文化的纪念品是最佳的旅游纪念品选择。当游客离开晋州之后,看到这些纪念品能够引发他们情感上的依恋,在思考晋州深刻文化的同时,以魏征精神指导自己的生活,并且把晋州推广给更多的游客,达到从精神上的体验到行动上的转变。 在日益重视旅游业发展的河北省晋州市,资源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而真正重要的是正确的营销策略,突破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基于旅游者体验视角的营销策略的制定,是实现旅游者和旅游营销者共赢的选择。 体验营销论文:体验经济与红色旅游产品营销战略发展 摘要:从体验 经济 视角出发,阐述了体验经济与红色 旅游 产业 发展 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红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体验经济 红色 体育 旅游 营销 前言 随着红色旅游在国内旅游市场逐渐升温。实践证明,红色旅游对于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推进国民经济 社会 发展,特别是偏远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休闲 时代 ,消费者对“体验”的需求会空前高涨,世界经济形态也将因此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过渡。使得红色旅游产品自身暴露出一些不足,特别是单一的观光性产品,难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奇等个性化需求,致使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不足,严重阻碍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将红色旅游产品的营销置于体验经济的背景下进行 研究 ,对于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等综合能力和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效益也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体验经济要素融入绝色旅游产品的必要性 1.有助于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体验经济从旅游者表象的和潜在的需求出发,当旅游者的需求被充分发掘出来,他们会自觉地为体验付费。一方面,旅游者体会到体验的美妙感觉后,其消费行为往往受非理性因素的支配,这时,他们只要认为通过进一步的货币支出可以得到更高级的体验,甚至是高峰体验,必然意愿支付额外的费用;另一方面,体验经济下旅游产品的开发比在服务经济下更具多样化和个性化,这就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利润空间。例如在拉脱维亚的港口城利巴雅,有一座100多年前沙皇俄国建造的监狱。用红砖建成的监狱是一座二层建筑,位于高墙内。打开铁门进入其中,可以看到,在黑暗的单人牢房的墙壁上刻有“我想回家”等犯人的笔迹。据导游讲,监狱曾经用来关押苏联军队的 政治 犯和扰乱军队内部纪律者。在苏联军队撤退后,自1997年被关闭,这里就成了一片废墟。如今,该国将这座在苏联解体后被关闭的监狱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人们可以在这种另类旅游项目中体验到囚犯的生活。游客们走过两层楼内阴暗的走廊,依次参观前克格勃监狱内部牢房,沿途可以感受到混合着血腥汗渍和悲惨过去的气息。如果额外消费,还可体验 “遭受虐待”,体验严刑拷打的感觉,参与模拟处决,体验被处死的感受,也可以在牢房内过夜,不喝水、不睡觉。这个项目一经推出,不仅吸引了国内各界名人,而且还吸引了欧洲人前来参观。 2.有助于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社会效益。体验文化,就是指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与思维能力,对所经临的环境与过程,进行体会与感验。旅游者通过购买一个设计水平较高的产品,不仅能够 学习 知识、丰富经历、完善自我,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所有这一切都在无形中使产品的社会效益得到发挥。例如,旅游者通过参与红色旅游产品中的各种体验活动,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红色旅游文化,这令他们不由自主地对革命 历史 、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更真实的了解和体会,从而将会珍惜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革命老区人民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凝聚力得到加强和振奋民族精神,他们将会为革命老区美好的明天而拼搏。 3.有助于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文化效益。体验可以极大程度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使人的品味和格调有所提高。在文化的引导下,旅游者势必容易得到较高层次的体验,而非单纯的感官体验。从旅游者角度看,他们若能得到精神的启迪,就说明产品的文化效益得到了有效发挥;从红色旅游角度看,若旅游者可时常参与体验型红色旅游产品的消费,那么整个红色旅游的文化氛围会日益浓厚。这两方面都是红色旅游产品文化效益得到提升的表现。在体验经济的指导下设计红色旅游产品,必然要牢牢把握红色旅游的文脉,充分展现其作为爱国主义 教育 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的文化底蕴,使各个活动项目围绕特定主题展开。 二、红色景区体育旅游产品的内涵及不足 红色旅游是指以 中国 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参观浏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传统教育的一项具有重大政治工程。它融政治性、教育性、观赏性与一体,具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是一项专项旅游活动。 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有利于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而且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红色旅游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阻碍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可观性差。红色旅游依托的是革命历史遗存。由于中国革命的人民性、艰苦性和流动性,加上反动势力对革命根据地的疯狂反扑中对革命遗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红色产品存留下来的革命遗物数少、量小、陈旧、分散、具有 内容 、场地、线路等方面的局限性,一些著名的纪念地只是孤零零的普通民宅、庭院、或小船,与其他旅游景点相距甚远可展现、可参观、可吸引的内容有较大差距令旅游者难以尽兴。 2.时效性强。由于 政治 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对红色 旅游 的客源变化 影响 明显,红色旅游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调节,有较大纪念活动受政治因素影响。因此,红色景区接待高峰主要集中在三个黄金周和纪念日前后。 3.旅游形式单一。大多是以参观重要纪念遗址和纪念物为主,基本上是“一张桌子、一条凳、一块床板、一盏灯” 内容 的解说也如教科书式的呆板平淡,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市场吸引力差。 4.客源市场面窄。红色旅游的 发展 主要依靠两种力量在支撑:一是集体组织 学习 考察,红色旅游因其特殊的思想和政治意义得以发展;二是一些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老一辈无产阶级,他们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充满了怀念与深情。 三、红色旅游产品的营销 1.以体验思维的新视角审视红色旅游产品的塑造。全球 经济 已经进入品牌 时代 ,培育红色旅游产品品牌将是红色旅游竞争的关键。创品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红色旅游又是一项新兴的旅游活动,创造产品品牌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体验经济中,应强调以品牌为核心的体验式营销:针对红色旅游景区资源特色,作好景区的形象规划,利用著名红色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形成自己的产品消费市场,大大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降低产品的宣传成本。如开发如“重走长征路”旅游产品品牌,使旅游者对旅游地产生未见其形,先领其意的效果。 2.注重红色旅游产品主题的新奇性与创意性。旅游者的眼球只会被具有独特性和创意性的主题所吸引,因此同类题材的红色旅游产品可以构思风格迥异的主题,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对于周期性的 体育 旅游产品来说,要善于随着环境的变化对主题做相应的调整,使主题对旅游者永远具有新鲜感,并借此迎合或者更加深入地开发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在紧密围绕主题的基础上升华和演绎主题,可以深化旅游者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在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体验景区的各种 自然 元素与人文元素从而获得难忘的美好体验。例如以高 科技 手段再现红军的某些战争场面,如群马奔驰的蹄声、嘶鸣声、枪声、炮声、火光、硝烟等,通过高科技都是能 艺术 再现的,而且更逼真,增强景区的感染力。在纪念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纪念馆中,以色列政府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再现 历史 场面,使参观的每一个人从内心感到震撼。 3.为旅游者创造体验的机会。在体验经济中,强调的是通过客户参与、客户互动、客户创造等方式实现客户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全新体验,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假如不考虑旅游者的体验,就可以把他们当作纯粹的观众来对待,在活动方式上仅仅选择静态的欣赏和观看即可。但是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旅游者要求登上舞台做主角,通过身心的全面参与获得体验。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可开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的体育旅游项目。注重多种旅游形式相结合,扩大“红色旅游”的活动内容,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在产品设计上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增加“红色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如通过设计“四渡赤水”、“打游击战”等与红色旅游相关的体育旅游产品既可扩大红色旅游的产品链,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增加体育旅游爱好者,延长旅游者的旅游时间,又可给游客以全方位的切身体验,提高对游客的感染力,增加红色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4.满足旅游者个性体验,利用多种旅游资源形成复式开发。由于组合型红色旅游产品能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为旅游者提供多种体验和感受,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消费价值,其吸引力往往大于单项旅游产品。以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为依据,选择受旅游者欢迎、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进行组合设计。在红色景区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与绿、古、蓝、俗、新相结合。用“红色”感召市场,用“绿色”、“古色”等拓展市场,如红、绿(自然生态)结合,红、古(历史文化)结合,红、蓝(海洋)结合,红、俗(民俗风情)结合,红、新(新都市风情)结合等等,形成优势互补,打造综合性产品,产生叠加吸引,从而参加旅游者的多重体验,以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能起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体验营销论文:浅论体验营销在零售业中的应用 [ 论文 关键词] 零售业 体验 营销 [论文摘要] 随着 经济 和社会的不断 发展 ,零售业已进入体验消费的时代,如何密切关注这种变化,认真研究和把握体验经济的特点和 规律 ,通过体验营销策略的实施,来满足消费者体验的需求,是零售业成功的关键。 零售业作为销售商品与提供服务的终端,直接接触最终消费者,它的商品组合方式、服务态度和环境气氛都会直接影响到顾客的体验。在零售活动中,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又有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加注重通过消费获得个性的满足。当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如果有体验的场景和气氛,那么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体验营销是适应体验经济时代消费需求变化的理性选择,它通过为顾客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从而吸引顾客,留住顾客。体验营销的核心是顾客参与,把顾客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及时回应顾客的感情诉求。由于人们的购物意识逐渐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顾客认为购物活动不仅是一项满足他们物质需要的活动,还是一种休闲活动。越发精明的顾客、日新月异的技术、更加激烈的品牌竞争,使得传统的营销和品牌模式变得过时, 企业 采用4p营销,主要关注的是产品的功能性特点,而在体验营销中,消费者会对整个体验,而不仅仅是对产品感兴趣,企业可以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沟通,独特的顾客经历,酷的网站、有吸引力的店铺和有亲和力的销售人员,把这种体验传递给消费者。因此,作为零售业,应在营销环节中关注细节,以细节打动顾客,创造效益,而体验营销正是一种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体验与体验营销 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experiential marketing”一书中指出“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的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它虽然和服务一样是无形商品,但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外在的,而体验则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它可以在一段时期内,给消费者带来难以忘却的感受,使消费者得到心灵的慰籍和充实。它关注顾客的所有消费行为以及他在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的体验,注重企业和消费者在沟通过程中的情感互动,并且不断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感受。 体验营销的概念是1998年由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提出来的。体验营销要求企业必须从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五个方面创新定义、设计营销策略。这种思考方式突破了“理性消费者”的传统假设,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除了包含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外,还包含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 传统营销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以及价格优势,体验营销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体验营销是系统化的营销思路,是以服务为重点,给消费者提供一种消费情境,在情境中通过消费者的参与、互动,给消费者留下一个独特、美好的回忆,最后达成购买的过程。 二、体验营销的特征 随着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当物质极大丰富时,人们对商品的价格变得不再敏感,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变得越来越重要,精神需求逐步超越物质需求而成为人们的主导需求。体验营销具有以下特征: 1.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因为体验会涉及到顾客的感官、情绪等感性因素,也包含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人的遭遇、经历或生活中某个场景片段的结果。因此,体验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了解顾客内心深处的想法,激发顾客内心深处存在的东西,得到他的回应。要站在顾客体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震撼顾客和感动顾客。 2.关注个性。良好的体验会长久地保存在消费者的头脑中,体验是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感受,体验无法复制,只能回忆,这就显得弥足珍贵。体验营销注重顾客在购买环境、氛围、商业品牌等方面得到满足的程度,而不是停留在产品表面特征和基础功能上。 3.在营销过程中为顾客创造快乐。体验营销注重在产品的营销过程中不断地为顾客带来新的体验与满足,从而给顾客带来快乐。例如:购物广场中轻柔的背景 音乐 ,整齐而又有创意的商品陈列都能给消费者带来刺激和快乐。 三、零售业实施体验营销的策略 1.变革营销组合模式。传统的基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4p营销组合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体验 经济 发展 的要求,在体验营销过程中,要建立多元化体验模式,不断创新设计体验,给消费者带来多角度的愉悦享受和情感寄托。要针对不同顾客的需求定制体验产品,根据营销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娱乐体验、生活体验、情感体验、虚拟体验等模式,推出多元化的体验产品,创造设计出新的体验业务,最大可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设计产品时,有意识地为产品和服务增加愉悦、美感,并在外观、包装、陈列和品牌标识等载体中充分体现出来;在确定价格时,按顾客的需求定价,让顾客体验到心情愉悦而乐于付费;在规划渠道时,要突出差异化特色和响应的及时性;在促销时,加强与顾客的交流,鼓励顾客参与,强化顾客对体验的认识和感受。 2.精心营造环境,提高顾客满意度。体验营销要求购物环境具有一定的气氛和情调,使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消费者的心理感受虽然与交易本身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它可以影响消费者在购物时的心境和兴趣。精心策划的购物环境是为了创造知觉体验,充分利用感情信息,通过影响消费者更多的感官、感受来介入其行为过程,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和行为。在体验经济下,商家出售的是为消费者量身定制的体验,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参与者。体验营销要带给消费者的是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需要引入有形的东西来让消费者把握主题,紧紧围绕主题,充分刺激消费者的感官。让顾客在购买前能够知道将得到什么体验,通过营造一种氛围、设计一种场景,开展消费者参与的体验式活动,为消费者营造体验的氛围和场景,说服消费者购买。 3.发掘消费者心理需求,注重营销策划中的互动。在零售业的营销活动中,要从单一的通过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需要向满足消费者欲望和增加顾客体验转变,重视对顾客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满足。在当今个性化消费的时代,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 企业 的产品,而是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要重视产品形象、个性、情调、感性等方面的塑造,营造出与目标顾客心理需求相一致的心理属性,帮助顾客形成某种感兴趣的体验。体验营销能营造出一种消费者精神世界所需要的生活和文化氛围,从而帮助消费者找出潜在的心理需求,激发其购买欲望。 4.在服务中融入更多的体验成分。体验营销通过看(see)、听(hear)、用(use)、参与(participate)的手段,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已经给零售业带来了新气象。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越来越表现得同质化,良好的服务能增加消费者对企业的好感,有助于建立消费者的忠诚度,在服务中增加体验成分,可以增加消费者参与的机会,突出服务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更好地吸引消费者。企业应有意识地向顾客传递体验,不仅要做好企业所承诺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还应实现企业服务的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不仅使消费者满意,还应使消费者感动,使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成为消费者难以忘怀的经历。 5.挖掘新顾客,稳定忠实顾客群。售后服务的状况对 企业 意义重大,是零售企业提高顾客满意度,培养忠诚顾客的重要手段,按照80/20法则,企业80%的销售来自于20%的顾客,创造企业80%销量的是企业的忠诚顾客。购后体验会促成顾客的重复购买,零售商除了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外,还应利用 现代 化的 网络 、通讯技术建立顾客档案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从而影响顾客情感,培养顾客忠诚,让体验存在于企业与顾客接触的所有时刻,包括零售环境中、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中以及售后服务中,清楚地掌握消费者的所有消费行为,更加关注消费者在购物前、购物中和购物后的全部体验,让消费者感觉到品牌的特色与文化。 6.建立零售业体验式营销队伍,提升服务品质。零售业通常要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营销人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顾客体验的效果。体验的主题再明确,体验设计再完美,却会因为员工的依次疏漏或怠慢而大打折扣,甚至将体验破坏。在体验式营销中,营业员和销售人员的角色较传统营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要采用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法,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互动,使顾客亲身体验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应用在体验营销上,使消费者体验产品,确认价值,促成信赖后达成交易。因此,营销人员的积极心态、高尚的品质、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体验营销成功的关键。 体验营销论文:浅析论房地产企业体验营销战略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体验营销 应用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房地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房地产市场逐步规范完善,消费者日趋理性和成熟,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体验营销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房地产体验营销和我国房地产营销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体验营销在房地产营销中的作用,并在最后论述了房地产企业体验营销战略的应用。 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观念的人们的需求,他们更加注重通过消费获得个性的满足。体验营销的核心就是顾客参与,人性化的体验营销,把消费者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及时回应消费者的感情诉求。体验营销的消费者通过创造性的消费来体现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同时也反映出体验营销人性化的特点。 一、房地产体验营销的一般分析 (一)房地产体验营销的概念 体验营销就是让消费者通过看、听、试、思考等直接参与的方式,让顾客在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实际感知产品、服务或性能及其带来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同时产生超越对产品或服务本身的好感与深刻印象,从而达到顾客认知、喜好产品及品牌并促成购买及重复购买,甚至品牌忠诚度的一种营销模式。 所谓房地产体验营销,就是把客户购房的全过程“体验”视为整体,站在客户的感受、情感、思考、行动等角度,重新定义、设计房产项目的营销行动纲领,为客户创造值得回忆和持续愉悦的丰富体验,从而促进项目的销售和客户价值最大化。它涵盖了包括从产品设计一直到营销推广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整个过程中,某一个环节的不足,就会影响体验营销的效果。它通常是和营造一种氛围、制造一种环境、设计一种场景、完成一个过程、做出一项承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有时它还要求客户积极主动的参与。 (二)我国房地产营销的现状 近年来房地产业被视为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导向型产业,潜在的价值量丰厚,这使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投入到房地产的行业中来。房地产商品自身开发、销售及产品固有的特点使得房地产营销日益得到开发商的重视,成为关系房地产开发商得失成败的关键,开发商们不得不在经营策略和操作手法上下功夫,凡是其他行业比较成熟的经营方式与方法,几乎都被拿来用过。但是,如今,房地产开发只靠已有的传统营销已难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营销必须在观念上有大的改变。产品开发不能再简单停留在规模、规划、概念、质量和服务等方面,而应将开发理念上升到体验高度,给消费者提供一种愉快的、让人意犹未尽的体验产品。开发商一开始就要有意识的以一种体验的心态去规划、设计、建造、经营,一开始就有意识地为消费者营造、提供一个可以体验的过程、环境和氛围。给消费者提供一种向往的惊喜,那么消费者买的不仅是房子,而是与房子相关联的体验。目前,在房地产领域里,利用明星做代言人、设立样板间、“试住”以及各种营销活动等都是体验式营销很好的例子。 二、房地产体验营销的作用 (一)体验营销能够将概念具体化 体验营销能够将概念具体化 是指使人们从语言的认识到形象的认识,感受到具体的场景,从感觉到心理,全面地接触事物。表现为体验营销将独特的销售主张具体化。销售主张通过报纸广告等平面媒体向目标受众传达,是空洞的概念,购房者已经拒绝相信空洞的说辞,于是体验营销发挥了作用。抽象的概念通过体验营销具体化,加深印象,诱发购买行为。 (二)体验有助于新产品研发,使企业产品独特 通过客户对产品的体验,指导产品改进、创新;通过对客户的逐渐摸索、定位,找到客户的兴奋点,做出更具创意的客户活动或客户偏好的项目,迎合市场的同时做出特色。 (三)体验有利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利润空间 这是住宅体验营销的主要作用之一。体验价值的传递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价值。向市场提供体验是顾客需要的月.为差别竞争的价值传递,该部分价值为溢价部分。体验提供的价值区别于其他经济品提供的价值,是令人难忘的体验。 另一方面是顾客分享的体验价值。发生在服务提供过程中,即服务的人际接触过程中提供方的正向情感付出和接触过程中的环境及各种刺激所产生的价值,是一科,由顾客感知的主观价值。 顾客分享的体验价值=情感交流价值+享乐感知价值 情感交流价值的衡量取决于参与者的积极情感及增强信任。享乐感知价值从娱乐、审美、梦想等角度衡量。综上,体验营销的价值在于溢价部分和顾客分享的体验价值。 (四)体验有助于缩短交易周期 体验营销能够缩短交易时间,解决交易中的问题,没有两所相同的房子,产品的唯一性使体验成为必要,当客户看到真实的产品,亲自感知产品包含的价值点,客户成交的可能性便有望提高,缩短了交易时间,即缩短了销售周期。 (五)体验能够整合整个产业价值链,推动企业流程重组 体验统领中游的服务、下游的产品建造环节在内的整个价值链。项目从立项、可行性研究到施工,诸多相关方介入后提供服务,如产品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物业管理公司介入等,通过商业运作进入产品的销售期,这其中包括产品、服务在内的行业价值创造机制。原来企业关注产品的设计、规划、施工,但市场接收程度才是产品的试金石,所以从顾客的角度考虑,对客户的定位在于对客户购房需求的把握,体验被发掘后,企业流程表现为关注产品的体验,而非产品的特色和益处。所以设计出购房者的体验情境,了解顾客真实所需,各个利益相关方按照全面体验的原则设计建造出市场接受度极高的体验创新型产品,获得溢价。 (六)体验能够增加客户忠诚,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体验营销提出后,营销的目的不仅在于创造顾客价值,而且在于创造有价值的顾客体验,这是营销认识论的里程碑。传统营销对顾客的价值创造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及形象价值,四种价值总和为顾客价值。但体验营销己经超越了产品与服务的层面,其价值体现在为开发商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溢价,将原来无价值的部分变得有价值,且使顾客购买后心存感激并保持忠诚,愿意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保持顾客忠诚的同时,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三、房地产企业体验营销战略的应用 (一)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的目的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建立感官上的体验。它适用于区分公司和产品,激发顾客的增加产品的价值。感官体验需要知道如何达到感官效果。房地产产品是建筑产品,而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品,直接给人带来感官体验。而感官体验旨在于充分为消费者提供美的享受或者刺激。适当的感官体验能够实现公司和产品的差异化,激励消费者并为消费者带来价值。 房地产产品的感官体验集中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理论认为,消费者的典型行为模式都是从接受信息开始,先看到,然后以听说来证实,在试用期后最终形成购买。因而是越在前面的环节越具有影响的广度。看和听的体验要素可以有很多人体验到,但用和参与者的针对面就窄了很多。虽然窄的这部分是目标客户群,如果看和听的体验没有在量和质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那就会影响用和参与的量和质。为保证看和听的量与质,房地产企业营销人员思考的应该是,要让顾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给哪些顾客看,在哪里看;让顾客说什么给别人听。 (二)感受体验 感受体验是通过体验提供者把企业、品牌和它们的影响联系起来的战略和实施方法要成功地运用感受营销,必须清楚地了解怎样在消费过程中创造感受。感受体验上,应重点从产品、身份识别和环境这三个体验提供要素进行感受体验的设计。体验营销理论认为,顾客是有理智的感情动物,因而顾客应是同时受感情和理性的支配。也就是说顾客因理智和一时冲动而做出选择的机率是同等的,因为消费体验常常是为了“追求幻想、感觉和乐趣”。而且,应该把顾客看作自然进化的生物,产生感觉、思想和感情的生理和智力器官都是从祖先面临问题时做出的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不要仅仅把顾客当作理智的决策者来对待,他们要的是娱乐、刺激、被感动和有新意的挑战。所以感受体验在营销过程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消费场景设计——‘环境’夕来完成。营销人员不再孤立的去思考一个产品(质量、包装、功能等),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娱乐、店面、人员等)来创造一种综合的效应以增加消费体验:作为地产销售,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营造出非常温馨的居家环境,从而使客户产生愉悦的心情,通过与销售人员的互动,最终使客户产生美好的情绪,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最终实现产品的销售。 (三)思考体验 思考体验营销诉求的是智力,以创意的方式引起顾客的惊奇、兴趣,对问题集中或分散地思考,为顾客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因而要从人和身份识别两个体验提供要素来进行思考体验的设计。 思考体验主要应用在广告设计中,运用广告语给顾客带来思考体验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方式。譬如某一楼盘的广告语是“周末请到我家来打高尔夫球”。这句广告语说起来非常顺口,而且很口语化。让顾客很容易想到这就是朋友间的普通对话。广告语用“我”做为第一人称,当顾客轻声或在心理念完这句台词时,已不自觉地把这个“我”变成了自己,自行选择扮演了广告中的角色。顾客其实可以很理性地想到,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并不一定现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高尔夫球场地有限,面对小区众多业主,场地也得有先有后。当高尔夫球场地很难预定时,费用可能就会增加,到时说出这句台词时,就不会那么轻松了。但高尔夫球作为贵族运动,一直是人们向成功之路前进的远景之一。 体验营销论文:初探“体验营销” [摘要] 人类 经济 发展 经过了产品经济 时代 和服务经济时代后,来到了围绕着全程客户体验的体验经济时代。面临体验经济和体验消费的到来,体验营销应运而生。这使 企业 的营销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定的机会。本文将从体验营销的核心思想、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差别和体验营销的策略等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关键词] 体验体验营销传统营销策略 一、何谓体验营销 所谓体验营销,就是指企业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事件、情景的安排以及特定体验过程的设计,让客户在体验中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或体验,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为目标顾客提供超过平均价值的较高价值的服务。在消费需求日趋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今天,客户已经不仅仅关注产品本身所带来的“机能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产品消费过程中获得“体验感觉”。 “体验营销”并非是一种营销手段,确切说它是一种营销心理、一种营销文化、一种营销理念。它建立在对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的认真 研究 、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其目的仍是满足顾客需求,而且比以往的营销观念更强调这一点,并以激发顾客的情感为手段,它使整个营销理念更趋于完善。 二、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比较 1.关注焦点不同 传统营销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特色与利益,通过产品的销售获利;而体验营销关注的焦点则是顾客的体验需要,通过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有价值的体验来获利。 当顾客十分口渴的时候,过去的厂商可能就是给顾客一杯水,而不管顾客是希望唱白开水还是矿泉水或是可乐;顾客体验就是不仅要满足顾客口渴喝水的需要,还要满足顾客对水的喜好和偏爱,也就是让顾客在接受商品时,能体验到企业理解他、尊重他和体贴他。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人在遭遇、经历、或是生活过一些处境的结果。企业应注重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发掘他们内心的渴望,站在顾客体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美国只是一家中小型公司,但它却是关注顾客体验的典范。西南航空公司选择较短的航程,一般航程在40分钟至一个多小时,其目标顾客定在中小公司的出差人员、普通工薪阶层以及其他收人不高的美国公民。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公司却在“全美十佳公司”中几乎每年排名前列,和微软、惠普等国际性大公司齐名。它成功的秘密就是“游戏”,让乘客在旅途中感到快乐和舒适。公司为了实现“轻松愉快的旅行生活”的承诺,在招聘空中小姐时,也要求“必须会讲故学、笑话,并且能把顾客们逗乐”,而且公司董事长身体力行,多次在候机室里扮成兔子模样,逗得大家开怀大笑。就是这样西南航空公司在美国航空业中实现了“以小胜大”的奇迹。 2.对顾客认识不同 传统营销把顾客当作理智的购买决策者,认为顾客是理性的,把顾客购买过程视为一个非常理性的 分析 、评价、决策过程;体验营销则认为消费者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在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购买行为的产生既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在情景刺激下而产生的冲动型行为,且二者的概率是相同的。 一般的说来,顾客在消费时经常会进行理性的选择,但也会有对狂想、感情、欢乐的追求。企业不仅要从顾客理性的角度去开展营销活动,也要考虑消费者情感的需要。在信息时代,只有那些能真正刺激顾客感觉、心灵和大脑,并且进一步融为其生活方式的体验才会使顾客内心深处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才能真正俘获顾客的心志,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认可。日前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以实体的样板房让客户参观并表示可以按顾客要求修改,但这很难让顾客体验其追求的感觉。然而,日本大成建设公司虚拟理实技术,开发出一种系统,它可以让顾容在住房动工前就对竣工后的住房进行一番体验。该系统利用电脑绘图软件设计的房间布局和天花板高度等数据,制作出遐想的住房内部画面。只要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就可以通过三维立体画而,从各个角度全方位观看住房内部与外部的情况。顾客不仅可以了解住房的整体布局和家具陈设效果,还可以了解阳光照射、夜间照明、地板和墙壁的颜色等情况。除此之外,如果把新建筑四周的房屋、院墙、栅栏、道路和树木等数据输入系统,顾客还可以看到入住后完全相同的窗外景致,让其先“住”为快,产生难以忘怀的体验。 3.顾客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在传统营销中,顾客是被动地接受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营销行为实际上是围绕着企业的产品的;而在体验营销中,顾客既是体验的接受者,又是体验的参与实施者,真正地体现了顾客导向的理念。因此营销人员不再孤立的去思考一个产品, 应以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产品,并且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来创造一种综合的效应以增加消费体验。 速溶咖啡每袋一元钱左右;而在星巴克咖啡店里,一杯咖啡却是几十元至上百元。这是因为在这里的“咖啡”被注入了一种美好的“体验”。在星巴克中,人们为的不仅仅是品尝星巴克的咖啡,而是“星巴克体验”。星巴克在环境布置和氛围营造上,努力使其成为一个适合社交的聚会场所,既可以会客洽谈,也可以在此放松身心。比起品尝咖啡,人们所希望得到的是在此可以放松心情,摆脱繁忙的工作,稍事休息或是约会,更重要的是得到经省和情感上的满足与报偿。星巴克的价值主张之一是: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们对咖啡的体验。在星巴克,咖啡只是一种载体,通过它,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体验传送给顾客。 三、体验营销的主要策略 在体验营销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了他的战略意义。在不同的时期,消费者的追求不同,在产品营销阶段,人们追求产品价值,主要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消费;在服务营销阶段,人们在产品价值的基础上追求附加服务质量,主要包括服务质量、人员价值、想象价值;在体验营销阶段,人们通过参与和互动的方式来获得体验价值,主要包括娱乐、审美、 教育 、逃避现实等四类体验活动。体验营销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要满足消费者的喜爱和偏好。让消费者感到商家理解他、尊重他、体贴他,同时给他带来美的享受,根据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对体验营销的定义,体验营销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 1.感官式营销策略 感官营销策略的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它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等以人们的直接感官建立的感官体验。感官式营销可以突出公司和产品的识别,引发消费者购买动机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等。 理查特公司的巧克力被称之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巧克力”。理查特首先把自己定位为一家设计公司,接着才是巧克力公司。理查特巧克力呈现在类似精致的珠宝商展示厅进行销售,巧克力装在一个玻璃盒子中,陈列于一个广阔、明亮的店面。对产品精心拍摄,在其产品的宣传资料中就像是一件精致的 艺术 品或是珠宝。促销品用的是光滑、厚实的纸张,它的包装也是非常的优雅。巧克力盒子的颜色是有光泽的白色,附着金色与银色的浮雕字。红色丝带封着包装盒。盒子衬里是分割成格,每个巧克力艺术品都摆设于自己的间隔中。对视觉感而言,巧克力本身就是个偌大的盛宴。他们有着漂亮的形状,并且饰以不同的花样与彩饰装饰,还可以根据顾客的不同要求定做特别的巧克力徽章。如此赏心悦目的巧克力, 自然 是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再如,在超级市场中购物经常会闻到超市特地生成的烘焙面包的香味,这也是一种嗅觉感官营销方式。 2.情感营销策略 情感营销策略通过诱发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旨在为消费者创造情感体验。情感营销诉求情感的 影响 力,心灵的感召力。体验营销就是体现这一基本点,寻找消费活动中导致消费者情感变化的因素,掌握消费态度形成 规律 ,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以及如何在营销活动中采取有效的心理 方法 能使消费者 自然 地受到感染, 激发消费者积极的情感,并融入这种情景中来,促进营销活动顺利进行。情感对体验营销的所有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从产品的 研究 与开发、设计、制造、营销阶段都是如此,它必须融入到每一个营销计划。 情感营销的一个经典例子就是哈根达斯公司。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地,哈根达斯冰激凌的营销总是如同营销浪漫情感一样。 哈根达斯咖啡吧在设计时就注重浪漫的环境设置,这样消费者在品尝冰激凌时就会体验到一种额外的情感愉悦,感受到爱的快乐。通过巧妙地运用情感营销,哈根达斯成功地将自身与“浪漫的爱情”这种认知和情感上的欢愉联系在一起了。 产品设计是整体情感营销方式的一个主要来源。在亚洲市场,哈根达斯围绕着浪漫的主题提供一系列冰激凌蛋糕,包括“华尔兹浪漫”、“心之心扉”、“深度陶醉”和“欢乐共度”。这些蛋糕经过精巧的设计和修饰,可以和任何一家优秀蛋糕房的作品纪美。 哈根达斯咖啡吧的会员卡传递着哈根达斯的浪漫世界,卡上是一对拥抱着彼此、手里拿着冰激凌甜品的浪温情侣。咖啡吧的宣传册上画着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用同一个小勺品味着同一个冰激凌。所有的平面促销广告上都印有咖啡吧的广告语“追求欢乐”,从而再次强调了浪漫的主题。 哈根达斯的网站也为访问者提供了一个体验的世界: “哈根达斯并不只是在做世界上最美味的冷食甜点。它致力于探索‘完美’的要素,将体验的本质渗入到口味之中。”通过世界各地哈根达斯咖啡吧的照片,“环境”链接会带着消费者开始“哈根达斯世界旅行者”的浪漫之行。 3.考式营销策略 思考营销策略通过启发智力,运用惊奇、计谋和诱惑,创造性地让消费者获得认知和解决 问题 的体验,引发消费者产生统一或者各异的想法。思考式营销策略往往被广泛使用在高 科技 产品宣传中。对于高科技产品而言,思考活动的方案是被普遍使用的。在许多其他产业中,思考营销也已经使用于产品的设计、促销、和与顾客的沟通。 1998年苹果 计算 机公司的imac计算机上市仅六个星期,就销售了27.8万台,《商业周刊》把imac评为1998年的最佳产品。imac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思考式营销方案。该方案将“与众不同的思考”的标语,结合许多不同领域的“创意天才”,包括爱因斯坦、甘地和拳王阿里等人的黑白照片,在各种大型广告路牌、墙体广告和公交车身上,随处可见该方案的平面广告。当这个广告刺激消费者去思考苹果电脑与众不同时,也同时促使他们思考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及通过使用苹果电脑而使他们成为创意天才的感觉。 4.行动式营销模式 人们的生活形态的改变有时是自发的,有时是外界激发的。行动营销策略就一种是通过名人、名角来激发消费者,增加他们的身体体验,指出做事的替代方法、替代的生活型态、相与互动,丰富他们的生活,使其生活形态予以改变,从而实现销售的营销策略。在这一方面耐克可谓经典,该公司出色的“just do it”广告,经常地描述运动中的著名篮球运动员充满激情的夸张表演,从而深化身体运动的体验。 体验营销论文: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及营销模式变革分析 内容摘要:经济形态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的演进过程,继服务业发展之后,体验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本文对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做了对比研究,分析了随着经济形态演进,营销模式发生的变革,对体验经济时代企业通过“6es”(体验策略组合)来实施体验营销,提升顾客价值做了思考。 关键词:服务经济 体验经济 营销模式 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型态的改变,已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体验经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当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的消费重点将从产品和服务向体验转移,这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境界论文。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ivin tomer)预言: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和希望经济继续上升的人的压力将推动技术社会朝着未来体验生产的方向发展;服务业最终会超过制造业,体验生产又会超过服务业;某些行业的革命会扩展,使得它们的独家产品不是粗制滥造的商品,甚至也不是一般性的服务,而是预先安排好了的“体验”。体验工业可能会成为超工业化的支柱之一,甚至成为服务之后经济的基础。依据约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 ii)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 gilmore)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指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来临。从此“体验经济”的提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科技、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与欲望,消费者的消费型态也相应的受到了影响。经济提供物由货物、商品、服务转变为体验,经济形态的演变也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至体验经济。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次经济提供物的改变,都会导致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促使社会从一个经济时代进化到另一个经济时代。经济提供物的改变和经济时代的变迁,势必会影响到营销所关心的“相互满足的交换关系”。而交换关系一旦改变,营销的模式就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革。 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自工业革命以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在西方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渐减少,作用日渐削弱,而各类新兴、门类繁多的服务部门蓬勃发展。服务部门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于50%,是对服务经济的一个公认判断标准。依据这一标准,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在服务经济中,服务代替商品变成了社会上的主要经济提供物。 进入21世纪后,体验经济开始慢慢显露出来。首先从宏观上看,体验经济是因为社会高度富裕、文明、发达而产生的。物质文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企业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引领和示范,都促进了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其次,从微观上看,体验经济的兴起是由于企业对产品及服务在质量、功能上已作的相当出色,以至于顾客对特色和利益已经淡化,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特色和利益”,即“体验”。服务逐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商品化逐渐抹杀产品和服务给人们带来的个性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当服务变得更加自动化与商品化后,体验就从服务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供顾客消费的提供物。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的非理性内存外化的必然结果。 目前从美国到欧洲的整个发达社会经济,正以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并紧跟计算机信息时代,在逐步甚至大规模开展体验经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愈来愈多的企业精心设计、销售体验。体验经济从工业到农业、计算机业、因特网、旅游业、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影视、主题公园)等各行业都在上演着体验,尤其是娱乐业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成长最快的经济领域。“体验经济”也将成为中国21世纪初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 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的区别 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体验经济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企业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体验经济虽然产生于服务经济内部,但与服务经济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消费行为不同 服务经济时代在生产行为上强调分工及产品功能,消费行为则以服务为导向。当人们购买服务时,购买“一组按自己的要求实施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体验经济时代在生产行为上以提升服务为首,并以商品为道具,消费行为则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创造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并注重与商品的互动。当人们购买一种体验时,“他是在花时间享受某一企业所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就像在戏剧演出中那样)使他身临其境”。它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不能完全以清点的方式来测量。 体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购买商品时不仅考虑商品的功能性价值,还更多地关注隐藏于商品中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偏好那些能够展示自己个性化形象,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感性商品。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关注获得的商品,还关注获得的地点和获得的方式。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将表现出如下特点:从消费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从消费内容看,大众化的产品日渐失势,对个性化产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从接受产品的方式看,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厂商的诱导、拉动,发展到对产品外观要求个性化,进而对产品功能提出个性化的要求。 (二)顾客的角色不同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是卖方经济,所有的经济产出都停留在顾客之外,不与顾客发生关系。工业经济的定位是以生产者为中心,注重质量和价格。服务经济的定位是“生产者+消费者”,服务经济时代从生产方来理解和强调产品,“按需定制”中,消费者不是生产者,不参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服务在生产出来后其价值就固定下来。而体验经济的定位是完全以消费者为中心,从消费方来理解和强调产品,经济学家汪丁丁指出:“体验不再是消费与生产截然分开的,体验是消费的,同时又是生产的过程”。顾客参与企业价值的形成过程,体验本身就是目的,这是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的最大不同。此时企业的主要工作是为顾客的体验提供舞台,真正的体验要由顾客来实现。顾客可以在实现体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使体验品产生更大的价值。 (三)满足的需要不同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满足的是一般的生存需要;服务经济满足的是发展的需要;体验经济满足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托夫勒进一步解释了从生存到发展到自我实现的历史和逻辑过程。他说:顾客一方面希望所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稳定、重复和熟悉程度,但是另一方面要求得到一些刺激和兴奋,他们希望有范围广泛的各种体验能感觉到。体验经济正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强调了人的无限需求中的“体验”类需求开始转变为现实需求,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自我实现需求,对顾客来说,就是快乐,对企业来说,就是成功。让用户快乐和成功,是工业经济的价格战和服务经济的服务战饱和后,价值链上移的主要战略空间。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型态的改变,已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体验经济”。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当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的消费重点将从产品和服务向体验转移,这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境界。 (四)功能不同 产品是有实体的,服务是无形的,而体验是难忘的。服务经济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如顾客通过维修服务,排除了故障。当顾客购买一种服务的时候,他实际上买的是为他度身定做的一系列无形的活动。体验经济没有解决顾客的任何问题,也没有留下任何有形的东西,当顾客购买一种体验的时候,买的是时间和享受,顾客在这段时间里享受一系列值得回味的活动,认为它比有形的东西更值得珍视。体验经济与服务经济的一个重要不同,就在于体验经济是制造高潮的经济。体验经济就是把这些高潮系统地、产业化地“制造”出来。 (五)收费和定价不同 在实践中,体验与服务有时很难区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服务经济时代体验消费的提供者不对顾客的体验活动进行收费,而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消费的提供者对顾客的体验活动进行收费。这种情况像给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一样,如果企业只对产品收费,这属于工业经济的范畴;而如果企业既对产品收费,又对服务收费,就属于服务经济的范畴。同样,体验原先属于个人自己的事情,现在让别人为我们上演体验,并支付一定的费用。事实上,整个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将原先免费的东西进行付费的历史。 服务经济时代价格变动的程度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体验经济时代定价将主要取决于顾客获得的价值,而不取决于企业为设计体验所付出的成本,是与产品的实际理性价值相背离的。其价值是由体验者的心情、感受来决定,体验者认为花费那么多是值得的,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因此企业有比较柔性的定价权,定价的空间非常灵活。 (六)把握价值的方式不同 服务经济是用理性把握价值,体验经济是用直觉把握价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除了包含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以外,还包含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如果说服务经济可以用经济学来指导,那么体验经济甚至可以不用经济学,而是用美学指导。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只是使人们走入必然王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必然经历从经济人理性向“行为”的转变。 (七)核心问题不同 工业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质量,服务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管理,体验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创新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体验经济的经济提供物必须给顾客留下深刻和永久的记忆,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要有好的主题和创意。继标准化洗礼服务传递之后,创新将是体验竞争的焦点。因为,今天看似无法实现的服务,明天很快就会成为行业标准。更何况,即使是服务标准本身也需要用创新来增强它的活力,让创新推动体验走向完美。因此,在体验经济中,创新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唯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八)解释理论不同 工业经济以泰勒、韦伯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来解释;服务经济以梅奥等开辟的行为管理理论(又叫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理论)来解释;体验经济的未来学源头在托夫勒,心理学源头在马斯洛,经济学源头在戴维•莱布森和穆拉伊纳丹,媒体源头在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哲学源头是“另类”的尼采哲学,尼采认为人的本质是未定型的,人类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本质,人类也应该好好地利用自己的未定型,塑造出更健康有力的人性。 经济形态演进带动营销模式的变革 在工业经济中,消费者完全是被动的接收者,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制造过程和进入市场的过程并不知晓,只能感受到结果物品的存在。而在服务经济中,消费者作为消费主体的主动性增强,逐渐能够感受到服务的过程,企业家们也逐渐照顾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真正的体验要靠顾客自己来实现,也就是说体验产业的产品体验是一个消费的过程,它的价值不是由厂家商家来提供确定而是由消费者自己来选择设计。所以,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在消费过程中自身的重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作为主人的控制性都得到肯定;这样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从而促进消费。 随着经济形态的演进,营销模式也发生了变革,经历了从“4ps”到“4cs”再到“6es”的转变。 (一) 从“4ps”到“4cs”的营销模式 工业经济时代的营销模式以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4ps”营销组合为指导,专注于产品的特色与利益,把顾客当作理智的购买决策者,把顾客的决策看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非常理性的分析、评价、最后决策购买。服务经济时代的“4cs” 营销组合策略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它重视顾客导向,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这实际上是当今消费者在营销中越来越居主动地位的市场对企业的必然要求。在“4cs”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市场和消费者,与顾客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和动态的关系。 (二)体验营销6es 体验经济环境认定的顾客价值,是针对目标市场中每一位顾客的个别价值提出的。它要求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使每一位顾客都能获得满意的价值,因此企业必须按照特定顾客的具体需求进行量身定制。这种量身定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量身定制是体验经济的必由之路,并统领着体验经济的运行。体验营销从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5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突破传统营销“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才是营销的关键。从重视产品的性能与质量转变为重视顾客的感性需求,从产品的制造者或服务的提供者转化为体验的策划者。因此,体验营销既是营销重点的转移,又是营销视角的转换;既是一种营销策略,又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体验策略组合由以下要素构成:体验(experience)、情境(environment)、事件(event)、侵入(engaging)和印象(effect) 延展(expand)。这六大要素的英文单词都是以“e”开头的,为简单起见将其称为“6es”组合策略。 一是体验策略。体验经济的灵魂或主观思想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根据消费者的兴趣、态度、嗜好、情绪、知识和教育,把商品作为“道具”, 服务作为“舞台”,环境作为“布景”,创造一项顾客拥有美好的、值得记念的回忆,引发消费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在体验经济中,应注重“市场营销+戏剧舞台”概念,“工作就是剧院”和“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舞台”的设计理念应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被广泛应用。主题体验设计现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个设计行业,成功的主题体验设计必然能够有效地促进体验经济的发展。 二是情境策略。情境是企业为顾客创建的“表演舞台”,是体验产生的外部环境。它既可被设计成现实的场景,也可被设计成虚拟的世界。在情境策略的设计中,可以借鉴戏曲理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服务于体验策略。企业要关注消费情景,以创造体验吸引消费者,强调与消费者的沟通,并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 三是事件策略。这里的事件特指为顾客设定的一系列的表演程序。如果企业提供的体验零散且无法辨别,那将很难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和定位,因此,企业必须对表演的过程进行特别的设计。事件策略根据表演的松散程度设立严格的或相对宽松的程序。在事件策略的设计中,要塑造完整的体验,不仅需要设计一层层的正面线索,还必需减除削弱、违反、转移主题的负面线索,考虑顾客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他们之间的活动。 四是浸入策略。消费者比以前更愿意参与产品的设计,希望通过创造性消费来体现独特的个性和自身价值,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满足感。体验营销关注顾客的主动参与性,浸入策略是要通过营销手段使顾客真正浸入到企业所设计的事件中,要求在角色的设计中一定要使顾客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员”。顾客只有真正地参与事件,其心理活动才真正地浸入到情境中,才会最终导致愿意付费的体验的产生。 五是印象策略。体验营销在向顾客让渡体验的同时,要注意顾客终生价值的问题,引入印象策略以提升企业的顾客资产。体验的难忘过程产生了印象,成为维持长期顾客关系的重要因素。但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 如不对其进行管理,顾客关系的长期保持将很难实现。 六是延展策略。企业将产品的研发拓展到相关领域中去,形成完整的价值链,顾客体验可以延展到企业的其他产品,延展到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并向他人进行传播,从而实现了顾客价值的最大化。 在“6es”组合策略中,各个e之间联系密切,首先,体验策略是体验的设计过程,是情境策略、事件策略和浸入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其他策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体验策略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其次,情境策略、浸入策略和事件策略是体验的实现过程,企业通过这三个策略的实施,完成体验的生产和让渡,同时顾客也完成了对体验的消费。最后,印象策略和延展策略是体验营销的管理过程,它建立在前面策略的结果上,力求保持长期的顾客关系,提升企业的顾客资产。 结论 体验经济时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特征的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给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管理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更新带来了新的思路,它影响着全社会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企业要想在这一时代巩固发展,就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营销思路。体验营销可以通过在产品中附加体验、用服务传递体验、通过广告传播体验、让品牌凝聚体验、创造全新的体验业务等途径来实施。在实施体验营销时要找准关键点、克服薄弱点、攻克生疏点、揭开疑惑点和做好衔接点,通过物理界面、网站界面、人机界面和电话界面与顾客进行交流和沟通,在顾客接受体验的前台区、为体验提供支持的后台区和顾客与体验的提供者直接互动的互动区实施体验“6es”组合策略。 体验营销论文:房地产体验营销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竞争越演越烈,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以更注重挖掘内涵,更具感染力的体验营销逐渐受到众多的房地产企业的青睐。本文从体验营销的内涵出发,探讨了房地产体验营销的适用范围、房地产体验营销的特点以及我国房地产体验营销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我国房地产体验营销的销售策略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房地产 体验营销 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从此拉开我国住房福利化改革的序幕,至今为止,我国房地产业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在此期间,房地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成长、蓬勃发展,大量企业掷下重资进军房地产,房地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致使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房地产项目的销售就开始变得至关重要。而房地产项目销售成绩的好坏与营销的策略息息相关,于是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从楼盘的营销策略上不断创新,以求吸引顾客,实现理想的销售业绩。房地产体验营销正是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应运而生,它以关注客户体验为核心,通过购房者的亲身体验使其能够切实感知该楼盘,从而实现理想的销售成绩而受到众多房地产企业青睐。 二、房地产体验营销的适用范围 bernd h.schmitt博士在《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把体验式营销定义为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 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而房地产体验营销,就是把客户购房的全过程“体验”视为整体,从客户的感受、情感、思考、行动等角度,重新定义、设计房产项目的营销策略,为客户创造值得回忆和持续愉悦的体验经历,促进项目的销售和客户价值最大化。它的全过程是以购房者的体验为中心来设计的营销方法,一方面,让购房者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该房,另一方面,让购房者从感性的角度通过实实在在的观赏、触摸、感受该房带给自己的愉悦和幸福感。它的本质是通过体验传递产品价值、创造有益氛围,使购房者获得难忘回忆,激起购买欲望。 当前我国的房地产业建设的房屋按照其使用功能可以分成八类:1.住宅;2.工业厂房和仓库; 3.商场和店铺;4.办公楼;5.宾馆酒店;6.文体娱乐设施;7.政府和公用设施;8.多功能建筑(综合楼宇),而我们通常所谈论的房地产体验营销主要是针对住宅里面的普通商品房和别墅。因为住宅分为普通商品住房、别墅、经济适用房和政府廉租房。但经济适用房是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利价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住房。它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廉租房是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这两类住房皆为国家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不需要楼盘销售。而普通商品房和别墅针对的客户群体是中等以上收入人群,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物质生活在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对住房的需求就不再仅仅是满足简单的居住功能,而是为了追求在居住空间中享受到一种住房内部环境带给自己的那份惬意和舒适,住房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那份宁静、美丽或者刺激等。他们更注重从住房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身份上的标识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所以本文界定通常我们探讨的房地产体验营销的对象应该是普通商品房和别墅。 三、房地产体验营销的特征 第一,鲜明的主题是购房者体验的重点。从楼盘的取名到建筑设计都要反应该楼盘定位的目标客户群体。例如,广州雅居乐花园围绕“ 欧洲故事” 的主题,将楼盘的建筑、环境、文化融为一体, 展现欧洲文化的特点, 使其产品“ 体验化”。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其成为广州楼市最成功的营销品牌。通过主题鲜明的房地产体验营销,将购房者带到他们梦想的生活当中,深切感知该楼盘。 第二,体验情景的塑造是房地产体验营销的主要任务。房地产体验营销运用情境营销设计情境,为房产体验提供舞台,通过外在要素的刺激,使购房者很快融入到该楼盘的社区生活当中,产生购房冲动。而房地产的特点也决定了房产需要创造一定的现实情景达到营销的目的。因此根据房地产的个别性、不可移动性设计体验场景有助于房地产自身定位的深化。 第三,购房者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房地产的价值量大和价格昂贵导致购房者在选择时会比较理性地做出自己的决定。但是体验是理智的感性化过程,让购房者在选择房地产过程中体验未来生活,使其产生对该房地产的好感,增加其决策过程中的感性比例。 第四,购房者体验是关键。体验营销的目的是让购房者与产品产生好感,产生这一变化的关键是销售人员、楼盘本身与购房者之间的互动,所以销售人员的解说和楼盘的品质需要 给购房者以感染力,使其获得愉悦的体验。 四、当前我国房地产体验营销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2002年体验营销才在我国刚刚起步,当时也只有联想和其它一些企业提出体验营销的策略,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对体验营销的研究也还处于初级阶段。房地产体验营销则是到2004年开始才有一些住宅项目从销售推广中介入,系统地运用体验营销,在2005年发展为活动体验,到2006年发展为示范区、主题体验。因此我国房地产体验营销的研究还只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 第二,开发商不重视。由于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比较大,国际国内投资和投机性炒房者多,导致这几年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存在许多非理性的消费,以致许多开发商不重视楼盘的销售问题。 第三,某些住房设计不合理。有的开发商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甚至随意增加建筑公摊面积,减少单位宜居尺度等。另外有的开发商不站在目标客户的的角度设计、建设,导致楼盘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购房者造成负面体验,有损于楼盘的销售。 第四,售楼处的设计与管理不到位。一些房开商不重视售楼处,设计简便。有的建在看似危险的地方,影响购房者的积极体验。有的对于销售人员的专业培训不到位,招聘的销售人员素质不高,他们的消极态度和不专业的表现往往给购房者带来极大不快,影响楼盘的销售。 第五,细节关注不够。一些开发商在吸引客户积极体验的同时没有注重全面的细节把握,客户来到项目区后安保人员的态度和礼貌不到位,客户进入项目区后,项目的施工秩序混乱、施工现场凌乱不堪。导致客户对该楼盘的印象变差,影响客户体验。 第六,不注重客户关系管理。许多开发商只为眼前利益,不重视客户关系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体验营销的后续策略,去进一步完善顾客体验,建立顾客对品牌的信赖。缺乏与客户的后续沟通,建立良好的长期客户关系,创造顾客的忠诚度。 五、我国房地产体验营销策略分析 1.产品体验策略 第一,由于购房者关注的是产品体验带给自己的精神享受和家庭的归属感,所以开发商在产品设计时首先需对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再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各方面进行仔细推敲,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目标客户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内涵融入到产品设计的规划、景观、户型、节能等方面。比如当代节能置业就致力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先进科技住宅,并将节能理念灌输到自己的moma项目开发过程中,使客户无时不感到节能的带给自己的惬意。 第二,楼盘小区的外部环境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小区完善的内部配套却可以使购房者获得积极的体验。广东方直集团的珑湖湾项目通过修建五星级会所,提高楼盘档次,为购房者创造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小区整体形象,给楼盘带来良好的销售业绩。 第三,主题样板房是现代建筑装饰艺术与房地产销售展示相结合的产物, 它不仅将房产的户型、结构、空间等展示给购房者, 而且利用装饰美学艺术的特点,试图给购房者营造真实的个性生活, 给购房者带来仿佛置身于家的亲近感觉。一个好的样板房,使人们能够品位到居住文化的内涵,激起购房客户的购买欲望。深圳“东海花园”的样板房设计,大胆地将建筑设计、园林规划等文化内涵,延续到室内设计上,同时在注重艺术与空间的整合效果上,推出了一种特有的东方古典文化理念,引起市场对东海花园的样板房的强烈关注,成为不少开发商效仿的经典。 第四,购房者通过对部分园区的体验,认知产品,引发购房者对未来生活的联想和思考。实景示范区的作用是带给购房者的是感官和情感的冲击,使购房者得到愉悦和精神享受,产生购房冲动,缩短销售周期。北京的“乐府江南”就是透过住宅区内本身的绿化环境设计,运用“虽有人做,宛自天开”的古典造园手法,与现代技术及手法相结合,体现出宜人宜居的江南意境,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现代特色的江南园林。 2.情景体验策略 第一,售楼处是购房者认同该楼盘的起点,一个好的售楼处应该从选址、装修到内部的摆设都要迎合目标客户的需求,它能直观和形象地表达该楼盘带给目标客户未来的生活理念,使其售楼处给客户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 第二,根据目标客户群体设计个性化的小区环境,让目标客户得到精神的享受和找到心灵的归属感是开发商开展体验营销重要的手段,如人文型社区、时尚型社区、西欧风情型社区等等都能给购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带给购房者未来全新的生活方式美妙感受。 第三,连接售楼处与主题样板房或现房的看房通道会带给客户视觉和感觉上的冲击,杂乱无章、充满污秽的施工现场会使客户对楼盘的印象大打折扣。所以看房通道的精心设计能够给客户带来对房地产施工管理和企业品牌认同,对房地产体验营销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有特色的房展会能够清晰地展示楼盘整体形象, 拉近与目标客户的距离。通过精心布置的个性展厅,轻松舒适的现场氛围,精美、逼真的沙盘和楼盘模型以及销售人员的详细的讲解和精致的楼盘资料,在灯光和音效的作用下使购房者沉浸在愉快和难以忘怀的想象之中,对该楼盘产生价值偏好。 第五,房地产体验活动一般来说包括产品说明会、开工仪式、开盘活动、主题活动、节日活动、商业活动、业主联谊会、试住活动等,这些活动通过直接与客户接触一方面可以推介楼盘,提升楼盘的价值,另一方面与客户之间容易形成互动,使客户对产品持续关注达到宣传和销售楼盘的目的。 3.网络媒介体验策略 现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有效平台,它同样也能为房地产体验活动提供平台。人们利用网络可以在论坛和博客中分享自己买楼心得,也可以对不同楼盘的设计理念、景观规划布局和物业管理水平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的客户参与到以某种主题为内容的论坛中,开展互动,吸引客户。如万科的“万客会”,利海的“绿洲会”等。 六、我国房地产体验营销的发展前景 虽然我国房地产体验营销的发展时间很短,起步很晚,在房地产市场中很多开发商凭借其品牌效应、知名度和庞大的市场刚性需求以及投资、投机性需求就能够获得很好的业绩,导致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不重视体验营销。但是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和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自己居住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和差异化,体验营销最终定将会成为新时代的宠儿。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toffler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所预言的那样,体验经济将成为最新的发展浪潮,房地产体验营销也必将成为未来房地产营销的发展趋势。 体验营销论文:论体验经济下的旅游体验营销 摘要: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各行各业提出了体验营销的要求,而旅游的体验本质决定了旅游业更需要体验营销。文章通过对旅游体验营销的定义、特点及现实意义的分析,认为可以通过重新设定旅游市场营销思考方式,运用战略性体验模块创建旅游体验营销模式及重组旅游消费流程等措施来发展旅游体验营销。 关键词:体验经济;旅游体验;体验营销 1 体验经济时代下体验营销与旅游的契合 在大众旅游阶段,旅游需求主要以“五官需求”为特征,论文即看、听、闻、尝、说。然而随着旅游的不断开发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者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需求阶段,即“参与体验满足我个性化需求的旅游经历”,使自己真正融入到这一活动中并产生极度的愉悦感和兴奋感,从而获得旅游的“体验性”价值。 2 旅游体验营销战略模块 旅游体验营销需要旅游企业转变传统的营销思考方式,从旅游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1)、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设计定义自身的旅游市场营销思考方式。伯德.施密特(bernd h.schmitt)将这些不同的体验形式称之为策略性体验模块(strategic experientialmodules,sems),以此来形成体验式营销的构架,如表1所示: 3 旅游体验营销模式 3.1 娱乐营销模式 娱乐营销以满足游客的娱乐体验作为营销的侧重点。其营销模式要求旅游企业巧妙地寓销售和经营于娱乐之中,通过创造娱乐体验来吸引游客,达到促使游客购买和消费的目的。它的最大特点是摒弃了传统营销中严肃、呆板、凝重的一面,使营销活动变得亲切、轻松和生动起来,而这一特点与旅游的本质特征是相契合的,因而在旅游产品的营销中大有创作的空间。 3.2 审美营销模式 审美营销以满足人们的审美体验为重点,通过选择利用美的元素,如色彩、音乐、图案等,以及美的风格,如时尚、典雅、华丽等,配以美的主题来迎合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引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依托于自然资源的旅游产品在运用这一模式时应突出自然元素的作用,淡化人工色彩,在设计时注重整体协调感而避免画蛇添足的现象。 3.3 情感营销模式 情感营销是以旅游者内在的情感为诉求,毕业论文致力于满足旅游者的情感需要。这就要求旅游企业结合旅游产品特征、探究旅游者的情感反应模式,创造出与目标顾客心理需求相一致的具有心理属性的旅游产品。如针对那些寻根觅源的旅游者就应牢牢抓住情感营销这种模式,又如在日本,人们甚至可以租回“女儿”、“儿子”、“孙子”、“外孙”,体验家庭的融融温馨和亲情。 3.4 生活方式营销模式 生活方式营销就是以消费者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为诉求,通过将公司的产品或品牌演化成某一生活方式的象征甚至是一种身份、地位识别的标志,而达到吸引消费者、建立起稳固的消费群体的目的。乡村旅游产品、度假旅游产品以及那些深度旅游产品可借助这种模式吸引旅游者,使他们在接受某一生活方式的同时购买旅游产品。运用名人效应来营销,不仅适合于普通产品,也适合于旅游产品。 3.5 氛围营销模式 根据产品的风格定位,为旅游者营造适当的氛围,优化体验效果、创造不凡体验。如以顾客体验为价值诉求的美国“星巴克”,虽然世界各地的星巴克咖啡馆陈设不见得一样,建筑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它们所传达的都是一种轻松、温馨的氛围,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性的文化,提供的是雅致的聚会场所、创新的咖啡饮用方式和过程,在这里,每一位顾客都是咖啡鉴赏家,细细品味着星巴克带给他们的非凡体验。 4 旅游体验营销策略 旅游企业出售的是一种“完整的经历”,从旅游产品设计、组合(包装)、销售到售后服务,它所提供的是旅游者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的全面顾客体验。因此旅游企业应重视每一个消费环节,剔除那些多余的、不利于与旅游者交流沟通的流程,建立便于与旅游者直接面对面的平台,实现旅游消费流程的重组和优化。 4.1 让旅游者成为产品的协同设计者 在体验化的旅游产品中,旅游者从结果消费转向过程消费,因此通过吸纳旅游者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生产,提高旅游者与旅游企业、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的互动程度,而旅游企业则可以增加生产能力,减少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体验产品个性化生产而导致的规模经济的丧失。 旅游企业可通过观察学习法、产品制定法和在线反馈法让旅游者成为产品的协同设计者。这里重点推荐的是在线反馈法。现在已有少数旅游企业借助三维全景虚拟技术,把景区的真实场景数字化,全方位搬到网络上。观众只要轻松点击鼠标,可以上下左右、走近、退远的观看景区风光,再结合景区导航地图、导游解说,让观众实现边走边看,虚拟旅游。更重要的是,潜在旅游者通过与旅游产品的初步接触,可以发现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方面的不足,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给予改进意见。 4.2 运用体验模型剧场协调旅游产品和服务 美国服务营销专家格鲁夫和菲恩克认为:面对面服务体验经历同演戏相似,英语论文都需要演员、布景和演出效果。在旅游企业的体验剧场模型中,演员就是一线服务人员,是旅游体验的主要生产者;布景就是旅游资源,是生产旅游体验不可或缺的工地。因此体验营销首先要从一线人员做起。企业应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每一次与旅游消费者的接触都是一个“关键时刻”,它将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评价。因此工作人员除了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还应注重自身服饰、举止、风度等各个可能给旅游者留下美好印象的细节上。 4.3 提供附加产品 附加产品不是核心产品,但它代表核心利益之外的附加利益,可起到支持核心产品发挥最大效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竞争对手产品的作用。旅游者在旅游归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会受到旅游经历余波的影响,旅游企业则可组建旅游俱乐部或bbs,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分享体验,交流经验,鼓励消费者不断回忆这段体验的美好,并激发他们出游的新需求。这事实上也是为消费者提供另一种体验,一种知交满天下的体验。 综上所述,成功的旅游企业必须要为旅游者生产快乐的体验,从本质上说,旅游企业要努力搭建一个快乐剧场,在时间、空间上,在旅游产品的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协调、统一,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和良好的整体形象,使旅游者获得满意的体验,最终实现旅游体验和旅游期望差值为零,甚至是正数,达到企业和旅游者的双赢。 体验营销论文:浅论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体验式营销 论文 关键词:新 经济 时代 营销创新 体验式营销 论文摘要: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预言: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人们会创造越来越多的跟体验有关的经济活动,商家将靠提供体验服务取胜本文在 总结 体验经济的消费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实施体验式营销的关键点以及我国 企业 在现阶段运用体验营销理论时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随着经济的 发展 、社会型态的变迁以及科技、信息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需求与欲望,消费者的消费型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前人们喝酒通常在家里或饭馆中,但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偏喜欢泡酒吧,去体验那种模糊的集体活动的气氛以及满足交际的需要。 卡拉0k在日本出现以后,立刻风靡全球,主要是满足了顾客娱乐、自我实现、自我表现的心里需要。 麦当劳在跨入21世纪,也一改过去的“欢乐美味,在麦当劳”,“百分之百顾客满意”等口号,力推“欢乐欢笑每一刻”的品牌形象,创造一种互动的欢乐气氛,让顾客觉得好玩、有情趣.用体验来达到顾客满意,进而增加顾客重复购买。 2001年l0月25日,被微软公司称为设计最佳、性能最可靠的新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xp在全球面市,比尔·盖茨宣称该操作系统为人们“重新定义了人、软件和 网络 之间的体验关系”。“xp”来自“expeirence”,即是“体验”。 种种新的产业和消费模式一再向我们表明,一个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了。1998年,约瑟夫·派因二世与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一文中宣称: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主要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 1.从消费结构看,情感需要相对物质需要的比重增加。消费者在注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心理方面的需要和满足。 2.从消费的内容看,大众性的标准化产品日渐失势,消费者对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越来越高。 3.从价值目标看,消费者从注重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转移到注重产品使用时的感受。 4.从接受产品的方式来看,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制造好的产品或服务,而是要实现自身需求与企业生产的互动,主动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5.消费者的公益意识不断增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等公益问题。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必须以新的理论来指导其经营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在于企业的营销观念上。体验式营销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了。 二、体验式营销的应用特点 伯恩德·h·施密特博士(bemd·h·schmitt)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experientialmarketing)一书中指出:体验式营销(experientialmarketing)要求企业必须从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1)、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策略。此种思考方式突破了“理性消费者”的传统假设,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除了包含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以外,还包含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也就是说,在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 在实施体验式营销时,必须着重认识和把握下面几点: 1.研究消费情景,关注产品或服务对顾客的整体价值。 一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往往不容易在购买时立即得到肯定,而常常在顾客购物前、中、后的体验中逐步得到认可,此时顾客的整体体验就成为增加顾客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的关键因素。营销人员不应孤立的去思考一个产品(质量、包装、功能等),而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娱乐、店面、人员等)来创造一种综合的效应以增加消费体验;不仅如此,而且还要注意社会文化因素,考虑消费所表达的内在价值观念、消费文化和生活意义。企业应注重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发掘他们的心理需要,站在顾客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的实体价值和虚拟价值。 2.以顾客的消费体验为导向设计、制造和销售产品。 当茶叶被当成“货物”贩卖时,价钱十分低廉;经过精细的加工、包装,成为“商品”时,其价格就得到大幅提高;当其加入了“服务”,在环境幽美、典雅的茶室中出售,一杯最少要几十块至一百块;但如果让茶的品质与品尝方式相结合,成为一种香醇、美好、高品味的“体验”时,一杯就可以卖到上百块甚至是好几百块钱。几乎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得顾客的到了不同的内心体验和认同,产生不同的附加价值。以顾客的体验为导向,可以从新的视角发现新的细分市场,开发出顾客满意的产品。 3.通过营销活动与顾客沟通时,必须注意顾客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 一般的说来,顾客在消费时经常会进行理性的选择,但也会有幻想,有对感情、欢乐等心理方面的追求。企业不仅要从顾客理性的角度去开展营销活动,也要考虑消费者情感的需要,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4.体验营销要有一个“主题”,让顾客切实感受到企业所要展现的体验价值。 体验营销是一个包含严格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等的完整管理过程。体验营销要先设定一个“主题”.也就是说:体验式营销必须从一个主题出发,并且所有服务都围绕这主题,或者其至少应设有一个“主题道具”(例如一些主题公园、游乐区、或以某主题为导向设计的一场活动等),不能让顾客感觉自己的体验毫无特色。同时,树立具有特色的主题也是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需要。 5.体验式营销方法和工具具有多种来源。 人的需要和欲望是多方面、多层次、并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其体验需求也具有多样性。体验式营销的方法和工具种类繁多,并且这些和传统的营销又有很大的差异。 企业 要善于寻找和开发适合自己的营销方法和工具,并且不断的推陈出新。 6.必须细致、周密地考虑企业的体验营销战略。 体验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感受,没有两种体验是完全相同的,人们只能通过一些标准,来将体验大致分成几类不同的体验形式比如,有的学者将其划分为:娱乐体验、 教育 体验、遁世(escapist)体验和美学(esthete)体验。企业的营销人员与其将大量精力投入一些特别的个别体验,还不如首先探讨一下营销战略,考虑自己要为顾客提供哪一类体验形式,并如何才能提供不竭的体验价值和永久的新奇感受,更好地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在一个英明的战略决策下,企业的各种具体营销策略才能相互配合,显示巨大的竞争力。 可见,如果说传统 经济 的特征是主要依靠产品的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来赢得市场,那么体验经济就要求企业从生活与情境出发,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创造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体验式营销从产品、服务为顾客带来的内心体验为出发点,提出了新的营销理念,在新闻娱乐、 交通 运输、一般 工业 品、高科技产品、 金融 服务、宾馆饭店、 旅游 设施、店堂环境设计、网站建设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增加品牌价值、树立公司形象、吸引顾客、增强顾客忠诚度的有力武器。 体验营销论文:浅析生态与营销角度旅游区茶室体验空间设计 摘要:为了迎合消费者前往度假旅游区的消费偏好,需要做好茶室展销体验空间设计工作。本文以巴蜀文化作为文化背景。归因于:第一,茶室建设在于满足消费者休闲娱乐的需要。第二,茶室建设还在于将茶文化衬托出来。第三,茶室建设还在于推动当地茶叶产品的销售。空间设计的实施方案包括:确定空间设计的功能定位、形成范围经济下区位选择、多元角度下打造功能区域、合理装饰茶室空间的墙体等四个方面的构成。 关键词:生态角度;营销角度;茶室展销体验空间;实施方案 为了迎合消费者前往度假旅游区的消费偏好,需要做好茶室展销体验空间设计工作。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归因于:第一,茶室建设在于满足消费者休闲娱乐的需要,从而对其空间进行设计便首先满足这一要求。第二,茶室建设还在于将茶文化衬托出来,进而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第三,茶室建设还在于推动当地茶叶产品的销售,基于一种新的营销模式来带动本土特色产品的销量。从中不难知晓,即需要生态和营销角度下来谈论茶室空间设计问题。这里的关键在于理解“生态”二字,即茶室需要与度假旅游区形成共生效应,以及在茶室的打造中需要考虑到其中的生态效益目标。为了更好的对本文主题进行讨论,这里选择巴蜀文化下的茶室展销体验空间设计为例进行主题讨论。 1对茶室展销体验空间的认识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认识: 1.1空间的休闲方面 作为与度假旅游区相配套的茶室展销体验空间设计,首先需要突出空间的休闲功能。在以巴蜀文化为背景的茶室建设而言,这种休闲功能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凸显出来:第一,茶室能够向游客提供短暂休憩的场所;第二,茶室能够向游客提供自助饮茶服务;第三,茶室能向游客提供聊天的场所。那么而在生态视角下,这样的功能定位便需要追求空间在设计上与当地人文环境的融合性,以及在空间感官上能够给予游客一种良好的体验。 1.2空间的文化方面 空间的文化必然与当地的茶文化相联系,而这又是向游客提供体验的重要载体。对于茶文化而言,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即有形文化类型和无形文化类型。有形文化类型则主要以茶具、茶器等饰品存在着,进而就构成了茶室展销空间中的重要点缀。而且,从这些茶具和茶器的功能和形态来看,其深刻反映出当地茶文化的民俗性,以及反映出当地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可见,空间的文化方面便能为茶室展销空间设计提供差异性元素。 1.3空间的营销方面 从营销角度来看待茶室展销空间设计,其中还存在着销售需求。具体而言,茶室在茶叶制品的销售上,应起到展示和营销职能。那么如何引导游客的消费偏好呢。不难看出,以新奇性和参与性为特色的空间设计,将能激发起游客的消费意愿。这里的“参与性”主要指向了游客参与到茶叶的制作中来。不难理解,利用传统制茶技术,这本身就体现了生态特征。 2基于生态与营销角度的设计原则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茶叶展销体验空间设计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2.1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原则构成了空间设计的首要原则。这也是满足空间休闲职能的原则导向。由于前往度假旅游区的游客大多以家庭为单位,所以这里的人性化原则便从:营造家的温馨感觉,以及保障游客的私密性等多个方面来展开。而且,休闲职能的发挥需要配合以一种环境和氛围来烘托,所以在空间色彩的搭配上应进行考究。另外,休闲区与展销区、体验区之间的空间搭配,也需要从便利性的视角进行设计。总之,人性化原则的实施应被认真遵循。2.2内涵化原则实现空间设计的内涵化,其目的在于迎合当前游客的需求偏好。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游客群体的文化水平显著提升,而且在“互联网+”时代下各地的旅游项目也能在线上进行查阅。这就意味着,若是仍然以过度商业化开发模式来面对广大游客,则将使游客无法充分体验到当地文化的差异性,进而也就对旅游的体验大打折扣。那么内涵化原则又如何得到体现呢。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借助茶文化的显性要件来给予配合,再者在墙壁文案设计中应植入巴蜀茶文化元素。2.3经营性原则回归空间设计的本质追求,需要将茶室展销体验空间经营起来,进而以品牌的形式来打造当地的度假旅游区。那么如何更好的去完成盈利性活动呢。从上文所呈现出的逻辑可知,通过引导游客参与茶叶制作,来激发他们的购买意愿,并同时对茶具和茶器进行购买。那么,这种营销模式就与传统旅游产品销售不同,它能突出游客的个体体验感。 3设计思路 具体而言,设计思路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3.1空间的区位选择 在生态角度来考察茶室展销体验空间的区位选择,其首先应从度假旅游区的整体上进行布局。这里需要剖析生态角度的内在要求:第一,区位选择应不破坏度假旅游区的整体格局;第二,区位选择应与旅游区其它项目形成共生关系;第三,区域选择应能便利游客的行程等。基于以上三点,在空间的区位选择上可位于度假旅游区的几何中心地带。这里的思路在于,该区域可以便利游客整装待发,也有助于淡化茶室对整个旅游景区的冲击。 3.2功能区域的布局 从茶室展销体验空间内部入手,其内部的功能区域需要得到优化布局,这样才能避免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干扰。由于空间内部的功能区包括:休息区、茶品展示区、茶文化体验区、茶叶销售区。那么这里需要遵循的原则便是,非盈利性的功能区应靠近入口,这样不仅能为游客提供选择的余地,同时也能避免对接下来的功能区产生干扰。再者,盈利性越强的功能区应靠近出口。这就意味着,茶叶销售窗口可开在出口之处。 3.3各区域色调选择 巴蜀文化下的茶室体验空间,各个功能区域的色调选择尤为重要。这里笔者建议,其主色调应以土黄色为基调。首先这一色调植根于巴蜀大地的农垦文化之中;再者,包括茶具、茶器等色调也与之相近。这样一来,就能给予游客一种想象空间,使其在深色调下享受安宁时光的同时,也能激发起对当地茶文化的兴趣。在各个功能区域还需要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茶器、茶具作为点缀。 4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方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4.1确定空间设计的功能定位 之所以强调要事先确定空间设计的功能定位,归因于前文所提到的“应防止过度商业化”。众所周知,丽江因过度商业化开发,使得其域外声誉度大不如从前。因此,在生态和营销的角度出发,应着重形成二者之间的平衡,并以生态效益来促进商业效应的实现。为此,确定空间设计的功能可定位于:形成景区内的景观建筑,并作为品牌建设的有形元素而存在。在内部功能设计中,也应突出以游客参与来带动茶叶制品的销售。 4.2形成范围经济下区位选择 范围经济效应是经济学原理中的重要概念,其是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通过对资源进行整合来获得更好的经济价值。那么在这里的空间设计中,则主要追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前面已经指出,空间的区位选择应放置在几何中心位置。对此的解释为:位于几何中心,能够便利游客休息和整装待发。同时,在空间内通过参与茶叶制作和购买茶叶制品,来吸引沿途游客的眼神。这样一来,就能够通过示范效应来促进经济效益的实现。 4.3多元角度下打造功能区域 这里的多元角度主要指向生态和营销角度,而在形成与景区相融合的关系下,则需要突出在生态角度下来打造功能区域。这里的难点和重点是茶叶制作体验区域的打造,因为这里涉及到设备的安装、人员秩序的维护,以及游客的安全保护工作等。在打造这一功能区域时,可以以“演示+体验”的方式来进行,即由专业制茶人为游客进行演示,然后再由游客排号进行体验。最后,已经制作好的茶叶可以作为销售品来卖给游客。 4.4合理装饰茶室空间的墙体 对茶室空间的墙体进行装饰可以采取两个途径:第一,在墙体上进行绘画;第二,在墙体上悬挂壁画。笔者建议,可以增大墙体壁画的权重。理由是,第二种方法能够较为灵活的调整墙壁装饰物,进而能够根据游客的反馈进行调试。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壁画可以反映农垦时代种茶和制茶的情景,还可以反映植根于巴蜀大地的坝坝茶、盖碗茶场景等。 5展望 中国传统风格式茶室所表现出的古色古香韵味无比精深,采用多种不同的设计手法,从室内空间上进行合理分配与规划,室内景观设计以及色彩搭配都是体现茶室设计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它是一种反应空间意义和古典色彩的渲染过程。可见,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针对茶室设计中古色古香韵味的传承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与研究。另外,随着全域旅游项目在各个地区逐步涌现,探索茶室展销体验空间与当地居民户之间的合作管理关系,则成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与同行一道就以上课题进行探讨。 6小结 本文认为,当前需要做好茶室展销体验空间设计工作。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结论,归因于:第一,茶室建设在于满足消费者休闲娱乐的需要。第二,茶室建设还在于将茶文化衬托出来。第三,茶室建设还在于推动当地茶叶产品的销售。作为与度假旅游区相配套的茶室展销体验空间设计,首先需要突出空间的休闲功能。实现空间设计的内涵化,其目的在于迎合当前游客的需求偏好。回归空间设计的本质追求,需要将茶室展销体验空间经营起来,进而以品牌的形式来打造当地的度假旅游区。以巴蜀文化作为文化背景的空间设计的实施方案包括:确定空间设计的功能定位、形成范围经济下区位选择、多元角度下打造功能区域、合理装饰茶室空间的墙体等四个方面构成。 作者:刘琛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体验营销论文:农业旅游体验营销运用 一、休闲农业的体验营销 1、体验营销概述 体验营销(ExperientialMarke-ting)通过看(See)、听(Hear)、用(Use)、参与(Partici-pate)的手段,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重新定义、设计的一种思考方式的营销方法。体验营销作为一个崭新的营销观念,是伴随着体验和体验经济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营销方式。这种思考方式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的体验才是购买行为与品牌经营的关键。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除了追求顾客的满意与利润之外,更开始重视与顾客之间密切关系的建立,并积极地透过产品或服务提供让消费者美好的体验,以强化与顾客之间的紧密关系。 2、休闲农业的体验营销 休闲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周边,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休闲农业旅游是国际城市人群旅游的一种新时尚,它标志着人们对旅游的关注从传统的感官享受向绿色旅游的精神享受的转变,而休闲农业旅游以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予旅游者最新的体验。休闲农业旅游多以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为重点,旅游者既可观光游览,又可以劳动度假,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节庆祝活动等等。休闲农业形式上是一种旅游形式,但本质上它所制造的却是娱乐、审美、求知、学习的愉悦体验。对于休闲农业旅游而言,体验经济就是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形态。体验收经济相比服务经济增加了更多个性化服务的内容,经营者也将利用这种体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在休闲农业旅游活动中,旅游消费是一个过程,而旅游者则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当过程结束后,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旅游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美好且不可复制,对某一个具体的旅游者来说它是唯一的,甚至有时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如何使消费过程成为记忆是体验经济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综上所述,所谓休闲农业的体验营销,就是把旅游者的旅行全过程“体验”视为整78体,站在他们的感受、情感、思考、行动等角度,重新设计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为他们创造值得回忆的体验,从而促进项目销售。 二、体验经济时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1、参与主体认识不足,没有融入体验元素。大多数休闲农业企业主,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处于较低水平,认为休闲农业就是在农民的土地上圈一块地挖上几个水潭、盖上几幢房子或者小草屋,然后搞些绿化、烧上几道土点的菜肴,所谓高档点的农庄无非在增加点垂钓等项目,这就是所谓休闲农业了,其实我们这样的理解是太粗俗、太简单。没有游客参与的休闲农业活动是没有生命的,许多休闲农业企业没有注意到这一特点,注重静态观赏而少有重视游客参与,难以吸引“回头客”。在体验经济时代,应把休闲农业产品的机能性(品质)、情感性(个性)甚至社会性(身份地位)等融人到产品设计中去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对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来说,休闲农业企业主要研究的不应是提供产品,而是提供舞台,提供休闲农业旅游消费的场所。 2、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风格平淡雷同。目前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点的旅游项目都比较单一,主要都集中在餐饮、垂钓、四季蔬果采摘等项目,有些旅游点的建设完全是又一个城区的公园,餐饮做得象星级宾馆,完全没有农业旅游的气息,缺乏创新和吸引力。不少农业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几乎没有,即使有的,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在体验经济时代,特色就是吸引力,是消费者体验的源头,休闲农业产品特色的缺失势必导致消费者对休闲农业旅游敬而远之。 3、注重休闲项目内容,忽视体验场景氛围。休闲项目众多诸如观光、采摘、垂钓、棋牌、卡拉OK、聊天等,但大多的休闲农业企业忽视了氛围是引发旅游者主观感觉的因素,可以通过对视觉(颜色、造型)、听觉(音量、音调)、嗅觉(气味、清新度)和触觉(湿度、柔软度)等方面的调整,影响旅游者的感官反应,在愉悦的背景下产生更多的体验。 4、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接待水平有待提升。现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薄弱,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指示牌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达标。同时,大多数都市休闲农业企业的工作人员都是当地的村民,由于没有系统的培训,文化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不能将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制约产业的发展;休闲农业无论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导游解说都需要有专业人才来执行。现在许多高校开设了旅游、休闲专业,但这些学生却不懂农业知识;而一些农业院校的学生又对旅游经营不熟悉。目前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而具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更是寥寥无几。 三、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市场的运用策略 1、突出特色,彰显主题。众所周知,电影和着作创造出了全新主题后才能够完全吸引观众,调整所有的观看和阅读体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精心创意的主题,是迈向通往体验之路关键的一步,反之,构思拙劣的主题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更谈不上良好的体验和持久的记忆了。根据市场需求,通过政策导向,因地制宜,引导休闲农业向农业主题公园方向发展,所谓农业主题公园以栽培农作物的某一领域为主题材,用现代技术进行创意设计,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与选择为主要目的,打造某一区域农业生态建设亮点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农业主题公园有一个主导产业,专业化程度很高,而且本地区其他农庄基本上没有。主导产业的专一性和本地区农庄的唯一性是这类农庄的基本特征。这类农庄最大的优势就是“专一”和“唯一”,专一的主导产业有利于把本产业做活、做深、做精;本地区农庄中的唯一性或稀有性可以减少竞争对手,满足市民中不同层次、不同品味、不同兴趣爱好者的消费需求,同时,农产品也从单一的生产功能衍生出了科普、教育、健身、休闲、度假、观光等复合型功能,附加值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这类农庄的客源一般很旺,经济效益可观,如北京通州区南瓜主题公园、昌平区苹果主题公园、房山区京白梨主题公园等。其中,通州区南瓜主题公园的综合效益更为突出,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在这里,南瓜从单一的食用功能开发出了观赏、科普、养生等综合功能。汇集了280多个品种的南瓜长廊,既让游客感觉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视觉冲击力,又通过卡片形式普及了科普知识。设计了“五子送福”、“一帆风顺”等南瓜主题雕塑,景观化的南瓜惟妙惟肖,突出了园区主题。保健养生南瓜宴,满足了市民健康绿色消费的高端需求。2009年上半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观光农业综合收人424万元,直接带动就业380人,当地农民占95%左右。 2、依托主题,营造氛围。参加农业休闲旅游的大部分游客来自城市,这部分游客希望获得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新奇感受,视听觉上应营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农村景象,游客住宿地建筑则应突出地方民俗特色,与周围农村环境保持一致,尽量避免城市化倾向,室内装修也应考虑农村布置陈设,放置小型的农做工具,让游客“住农家店,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营造农村氛围的旅游环境让游客体验乡村野趣的独特魅力。 3、借助网络,仿真体验。在网络信息时展迅猛的今天休闲农业企业仅仅使用传统营销手段来获利是远远不够的,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网友将转变成中介媒体,你、我、企业都在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把虚拟的世界融入到我们的真实生活中。另一方面由于休闲农业产品和服务的易模仿性,品牌的力量日趋凸显。企业只有早日将体验应用到品牌营销中去,才能抢占顾客头脑中的有力位置。在网络体验的过程中,积极的参与是重中之重,这不仅是为了确保参与体验者不会因为错误的方法或者产品知识的欠缺,造成不良的体验效果,同时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跟进,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体验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之后便是需要促动体验者将良好的感受传递给更多的人,形成口碑,提高品牌信誉度。这是所有营销方式都期望达到的效果,也是传统营销手段所需要面对的困难。因为互联网本身的优势,我们可以采用许多方式,促使这一效果的达成,比如通过网络发放优惠券、参与产品的个性设计等等。网络体验营销只是传统行业体验营销战略的一种途径,毕竟在传统模式下的体验营销要设计和制作优惠券、发放传单等都需要大量投入,而且效果不佳。通过网络工具推广体验营销,可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成本,而且没有地域的限制。 体验营销论文:农业旅游如何应用体验营销模式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精神需求逐渐取代物质需求,人们愿意花费代价获得精神享受。这种现象已成为社会的一种趋势,促使着体验营销这种新型营销方式应时代的需求产生。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在产品设计中考虑到“体验”层次,并逐步加以应用。目前,对于体验营销在农业旅游的实际运用,人们的认识并不长远,大多停留在将体验营销作为一种谋取利益的战略布局上。本文就农业中应用体验营销模式在大体上进行探索,研究了体验营销应用于农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发展方向及其实践运用。 关键词:体验营销;农业;应用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居民物质生活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人们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富裕,更多的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渴望得到心灵的放松与愉悦,加之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不断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些都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脚步中心力交瘁,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精神享受,渴望通过体验中获得心灵的放松。都说人们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从体验中放飞自我的迫切需求,为“体验营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契机。体验营销模式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由于农业与体验营销的互动性,体验营销应用于农业领域成为一种不可逆反的趋势。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旅游中运用体验营销已不可避免。因此,对于体验营销如何有效地应用于农业中,人们正在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体验营销理论最早来自于美国。伯恩德•施密特博士(B.H.schmiett)在《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式营销站在消费者的感觉、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从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1]。在感官上,消费者通过消费体验获得享受的经历、美好的回忆,从而心灵愉悦、精神放松。企业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布置场景,打造良好的氛围,为顾客提供服务,使消费者能从中获得体验,从而吸引眼球,这便是体验营销。 1.2研究意义 体验营销模式将农业旅游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不同于传统营销的独特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农业从幕后走到台前,以此推动农村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2体验营销应用于农业 2.1体验营销与农业的互动性 乡村的特色旅游业是体验营销应用于农业的一种诠释,人们对此并不陌生。例如,生态草莓园采摘草莓。在高楼矗立的钢铁城市里,城里人为了远离城市喧嚣、摆脱束缚、获取放松、往往愿意去体验悠闲平静的乡村生活。通过花费一定的经济代价,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从而获得一次愉快的经历体验。而这种经历体验则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营销手段,利用农村田园风光满足城里人的休闲需求。另一方面,体验营销这种新型营销模式将农业旅游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不同于传统营销的独特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农业从幕后走到台前,以此推动农村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说,体验营销与农业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性。 2.2体验营销与农业的结合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业开始“走出来”了。例如,茶庄文化从一杯香茗定优劣到通过体验营销使游客深往其中,从采茶、制茶、泡茶各种手工环节了解茶文化,从而使茶韵味化、体验化;去生态菜园亲手挑选食材,体验农家乐,等。农业对于体验营销的应用逐渐扩展到多重领域,而且形式也变得多样化 3中国农业关于体验营销的应用 3.1体验营销应用于我国的优势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种植历史的大国,从东到西种植地域宽广,规模巨大,由南到北经营方式多样,种类繁多;不仅种植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而且农业文化内涵丰富。对于农业产业来讲,体验营销有着天然的优势。 3.2体验营销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应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逐步向以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形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观光与休闲相结合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潮流。到21世纪,农业旅游范围扩大,功能渐趋齐全,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戴美琪、游碧竹曾指出:“我国休闲农业早期兴起阶段的主要形式是农业观光旅游,初期发展阶段的主要形式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目前已步入功能拓宽为健康、学习、度假、娱乐、休闲、观光、体验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2]。 3.3我国农业在应用体验营销模式中的不足 从我国农业在体验营销应用的整体上看,仍存在着不足之处:政府对农村应用体验营销发展休闲旅游业的重视和关注不足,没有具体的帮扶政策;对于农业旅游长远的发展道路认识不清,景点品种单一,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缺乏特色;现代科技应用少,大多数农业旅游开发仍处于根据农作物生长期组织旅游,受农业季节性制约严重;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专门的人才,等。 4体验营销的实际运用 4.1体验营销在农业中的应用--以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为例 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总部位于湖北省宜都市,2005年成立。以土老憨和清江野渔为两大主打品牌,形成柑橘全产业加工、野鱼深加工的产业链。为转变发展方式,带动当地橘农增收,土老憨集团积极探寻新出路,将体验营销应用于柑橘农业中,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4.2就土老憨集团在柑橘农业中应用体验营销进行优势分析 该公司以柑橘农业种植为基础,以精细化加工为支撑,以旅游开发为带动,探索新农村建设原地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村休闲游、农业新技术普及、新品种应用、“互联网+五位一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推进建设国家柑橘农业公园,从而促进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村、一品、一文化”格局,实现农村休闲体验旅游业与柑桔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柑橘文化体验式旅游服务业;打造优质品牌,优化柑橘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土老憨全产业链品牌影响力;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台湾中华海洋大学、武汉工业学院、湖北工业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引入优良品种采取现代技术使其“四季不断桔”,冲破农业季节性限制;与意大利专家保罗教授进行友好交流,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成为集团顾问,并且积极吸取大学生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5结语 5.1研究结论 体验营销应用于农业。一方面满足了城里人渴望宁静、释放压力的体验需求,顺应了精神消费日益多元化的潮流;另一方面,农业通过旅游发展从幕后走向人们的视野,有益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增长农村地区经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因此,在农业中的运用体验营销有着广阔的市场。 5.2展望 体验营销在农业中的应用逐渐成熟且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由此看来,体验营销在农业中的应用将会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出路,带来新的活力。对于体验营销在农业中的应用将进行持续的探索,未来也将变得更加完善。 作者:陈雨晴 郭敏 詹慕晗 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体验营销论文:谈体验经济时代体育产业的营销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人们的生活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新形式的经济促使我国体育产业更新营销观念,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促进人们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体验经济时代促进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体育产业的营销策略要迎合人们的消费观念和需求。本文主要提出几点体验经济时代体育产业营销策略,促进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验经济;体育产业;营销策略 体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逐渐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刺激人们消费并改变消费观念。体验经济具有重视消费者、重视产品和服务、重视文化内涵以及延伸服务等特点,结合这些特点,设计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体育产业营销策略,增加人们对体育产业的关注,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 1体验经济的内涵 体验经济是一种与其他形式经济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主要是以商品、服务为人们提供体验的经济形式。体验是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使人们从中获得娱乐、教育、审美等多方面的记忆,并使这种记忆值得人们用心记忆和体会,符合顾客个人需求。将体验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不仅是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更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体验经济已经逐渐成为连接消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 2体验经济的特点 2.1体验经济更加重视消费者 传统的营销观念更重视销售渠道,而体验经济则将营销的重点转变到消费者。各企业在设计营销方案过程中,要将消费者的个人需求作为重点考虑,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此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各企业对消费者的重视,可使其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得到有效保证。 2.2注重对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 在商品经济时代,企业将商品和服务的一致性作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消费者个人需求的不同,企业更加注重为消费者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商品和服务,设计差异性的营销策略。 2.3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对企业的发展并重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各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提高重视度,只有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使消费者在接受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增长见识、提高文化涵养,才能有效促进消费。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更加重视情感的需求,进而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 2.4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延伸服务 在体验经济时代,产品和服务的延伸服务得到更多的重视。在体验的经济形式下,企业需要做好产品及服务的延伸服务,即售后服务、情感服务及个性化的消费服务等,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1]。在体验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其特点逐渐增多,并以重视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个性化的营销策略为宗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3体验经济时代体育产业营销策略 体验经济时代体育产业营销策略重视消费者的体验,尊重消费者的需求,促进消费的营销策略表现在消费者需求的情感化、个性化的体育消费、主动化的体育消费等几个方面,消费者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利于体验经济时代的发展,更有利于体验经济形式下体育产业的发展。 3.1消费者需求的情感化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进而对精神的满足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社会经济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传统的体育产业营销方式已经不能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体育产业在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应增加对消费者消费情感化的关注,使体育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保持一致,增加体育产品和服务和消费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体育产品和服务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2]。消费者在社会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中,追求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满足,消费需求情感化较为明显。体验经济环境下,体育产业为满足消费者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积极改变营销方式,从而提高体育产业的综合效益。 3.2个性化的体育消费 在信息发展迅速的现今社会,消费者对体育产品和服务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对体育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更高。传统形式的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时,消费者追求的是能够满足自身个性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对大众化的产品及服务已经失去消费热情。目前,形式单一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正逐渐被替代,而多样化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得到消费者更多的关注,发展快速。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个性化的消费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体育产业营销策略应融合个性化,以便促进体育产业的持久而稳定发展,更是实现体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3]。 3.3主动化的体育消费 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使消费者不在满足于被动消费,而是主动选择适合自身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并且主动参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完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不足之处,使之更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消费者主动参与到体育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中,企业将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融合到营销策略中,使营销策略更符合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尊重消费者的生活观念与习惯。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促使体育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消费者与体育产品和服务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消费者选择体育产品和服务是追求物质与精神满足的重要体现,将体育消费有被动转化为主动。主动化的体育消费是体验经济时代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4总结 总而言之,体验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形式。在这样的经济形式下,要求体育产业的营销策略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以此增加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在满足消费者的同时,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并有利于体验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宇明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体验营销论文:迪士尼乐园体验式营销模式研究 摘要:营销模式在主题公园等娱乐行业的应用模式,进而充实我国现行的营销体系,并为娱乐行业的营销发展提出新方向。 关键词:体验式营销;迪士尼乐园 一、迪士尼乐园环境分析 (一)迪士尼乐园概况 1955年7月,由WaltDisney创办的全球知名的老牌连锁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开园了,并迅速席卷了全球的人气——不仅仅俘获了全球的小朋友,甚至一些成年人也成为了迪士尼乐园的忠实粉丝。然而事实上,截至2015年底,迪士尼乐园在全球仅仅设立了六个度假区,却成功稳坐全球第二大跨国传媒娱乐业集团的位置。国内多数消费者均有过去迪士尼乐园游玩的经历,其评价多以正面为主,这暗示出迪士尼乐园在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且立足自身卡通形象,与一般的主题公园相比具有较高的辨识度。这也说明,迪士尼乐园整体的体验式营销模式运用得恰到好处,值得我国主题公园学习。 (二)迪士尼乐园营销环境分析 1.宏观环境迪士尼乐园的宏观环境,是描述迪士尼乐园立足主题公园行业所处的行业环境,所面临的各种宏观因素的综合。基于体验式营销模式与原有的传统式营销模式间存在的差异性,本节主要集中于文化及社会两方面对迪士尼乐园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1)文化环境迪士尼乐园自1955年开园至今,在全球已有六家主题公园。分析这六家主题公园的选址,可以发现这六家主体公园分别位于美国加州、美国奥兰多、日本东京、法国巴黎、中国香港以及中国上海,囊括了包括美洲、欧洲及亚洲三块大陆,而针对不同的园区所处的文化背景,迪士尼乐园采取了相应的体验式营销策略。根据不同园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迪士尼乐园在主题区域中提供的游乐设施与游乐项目在保持与其自身定位相符(如园区内一定会有米老鼠、唐老鸭等经典迪士尼卡通形象)的同时,也注重融入园区所处地区的文化内涵。如洛杉矶迪士尼乐园中所设置的“美国大道”区域,东京迪士尼乐园中所设置的“世界市集”区域,即将开园的上海迪士尼乐园中所设置的“中国园林”区域,皆体现出迪士尼乐园将自身文化内涵与当地文化内涵相融合的做法。而除此以外,在园区餐厅菜单、园区游行表演等多方面,迪士尼乐园都进行了细心的研究和设定,以保证在实行体验式营销策略的过程中,保持乐园自有的辨识度的同时,不会因过分强调自身文化忽略当地文化,引起消费者的反感或不适。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消费者的满意度,是立足于体验对营销策略进行细分,对策略实施进行监督的一大体现。(2)社会环境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分布,可以有效了解当前国内市场消费者构成情况,帮助企业采取适当的体验式营销模式对市场进行细分,并推行针对各年龄段消费者的不同方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得,当前全国人口构成主要以30~59岁人口为主,市场上现行消费者多以中老年人为主,而迪士尼主打卡通,园区内多以卡通人物或迪士尼公司自产的电影人物为主,对幼龄消费者具有较大吸引力,但在面向中老年人群时则略显不足。而鉴于当前市场上,寻求体验式商品以求满足高层次需求的消费者大多为该年龄段的消费者,如何采取有效地体验式营销方案以吸引这类消费者是迪士尼乐园当前所面临的难题之一。而这一问题也可以成为国内许多主题乐园进行体验式营销模式的一个新突破口,通过分析这类消费者特性能够有效帮助企业突破限制,获得新发展。2.行业环境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其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可以得知,当前的消费者不再以物质化的生理需求等低层次需求为驱动力,而是转向诸如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娱乐行业在国内的发展。而根据体验式营销的定义,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得到服务,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交互式的体验,即能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不同情境下的精神产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的娱乐行业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需求多样化通过对于不同经济形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工业经济形态下,标准化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才促生出诸如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等一些新经济形态。因而当前消费者需求正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体验商品已不仅仅是消费者需求的一种体现,更是消费者自我表达、自我展现的一种方式。而消费者自身在面对体验商品时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以主动参与,主动交互为特征。(2)获取需求方式个性化当前科技高速发展,这不仅加快了消费者的生活节奏,更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的获取需求的方式。以订票为例,若干年前消费者购买主题游乐园门票的方式局限于园区窗口购票、旅行社代购以及电话订购三种。而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手机app等多种方式进行购票,这丰富了消费者获取需求的途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购票方式进行选择,这也暗示出消费者在获取需求方式方面呈现出的个性化趋势。3.竞争环境近几年来,体验需求正逐渐成为众多消费者需求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竞争环境的分析,能够有效帮助企业了解当前市场上的竞争激烈程度,进而制定相应的体验式营销方案。对于迪士尼乐园而言,其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总体竞争程度不高,就全球范围来看,没有任何一家主题公园能够成就迪士尼乐园的品牌知名度及消费者接受度。这与其在经营游乐园的同时,注意与自身电影、动画等主题相契合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知名动画形象,如米老鼠、白雪公主等来突出全球范围内的企业辨识度,并加入花木兰、钟楼怪人等具有文化特征意味的形象来获取消费者好感,成为迪士尼乐园在全球进行扩张发展的一大助力。而这一点也值得国内主题游乐园学习和借鉴。 二、案例分析 (一)迪士尼乐园经营管理现状 目前迪士尼乐园共有六个园区,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消费者前来参观游玩。一定程度上来说,在任何一个地区设立迪士尼乐园都会间接促进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为地区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根据迪士尼公司年度报告显示,主题公园作为迪士尼乐园的第二大产业,其总体的收入情况及利润情况在近几年来一直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尽管2010年迪士尼公司主题公园产业较2009年略有回落,但考虑到其受到2010年的欧债危机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余波的影响,2010年迪士尼公司主题公园部分的利润回落则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纵观迪士尼乐园近几年的发展动向,其通过体验式营销模式来对园区进行经营管理是成功的。 (二)迪士尼乐园体验营销评价及总结 通过上一节中对于迪士尼乐园经营管理状况的阐述可以发现,迪士尼乐园较好地运用了体验式营销模式对乐园进行了宣传营销。而通过分发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迪士尼乐园在进行体验营销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点需要进行整改。根据调查,有近半数的消费者选择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主题公园门票的购买,而以公司、个人为单位进行购买的消费者分别占22%及17%,分列购买单位的第二、第三位。同时,70%以上的消费者多以团体的形式对主题公园门票进行购买;而以上海迪士尼乐园官方售票网站为例可以发现,当前官方售票页面只推出了标准票(1.4M以上)、儿童票(1.0~1.4M)和老年人票(65周岁以上)三种票种,并未就批量订票提供任何单独页面或优惠政策。就便利性而言,迪士尼乐园在这点上略有欠缺,仍然需要对当前的订票政策进行改进。通过第一章中对于迪士尼乐园所处的行业环境分析发现,当前的行业环境展现出“获取需求方式个性化”的特征,消费者对主题公园门票进行购买的途径多种多样,且其分布相对较为平均,园区窗口、网络平台、旅行社、电话订票等购票途径间没有显著差异。而这与迪士尼乐园当前所提供的购票方式基本一致,迪士尼乐园在这一方面上总体处理较为得当。以上问题及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是消费者对于普遍性的主题公园的选择及购买方式方面的统计结果,是消费者对于主题公园整体行业的评价的反馈,接下来在有针对性地对与迪士尼乐园相关的一些问题的调查后,我们发现,近90%的消费者对迪士尼乐园感到满意的原因在于“环境非常诱人”“游乐设施比较有趣”“工作人员态度好”或是“餐厅饮食美味”,而这些原因皆可以归结为体验式因素。而在与这些消费人群进行交谈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这类消费者普遍对于迪士尼乐园评价较高的原因在于,他们坚信迪士尼乐园能够“给人带来快乐”,这也是迪士尼乐园体验式营销模式最成功的地方—将营销与消费者最终获得的体验联系起来,以难以磨灭的记忆形成消费者忠诚的基础,进而保证消费者只要一想到迪士尼乐园,就能将其与自身快乐轻松的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正面影响。在谈及对迪士尼乐园的游玩经历是否满意时,其大多数不满源自于“乐园所属区域较远,交通不便”“园区整体面积大,难以进行充分游览”等一些当前管理者出于战略考虑而未及时意识到的园区缺陷。这类缺陷对消费者在迪士尼乐园中所获得的整体体验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相对于“环境幼稚”“设施不安全”等因素,由于战略原因所引起的消费者不满占到了全部消费者不满意原因的一半以上,这暗示迪士尼乐园在进行营销策略的过程中,需要将这类因素纳入考虑,从而实现体验式营销的最佳效果。 三、结论与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形态也在不断变革交替。基于不同经济形态的营销模式与营销框架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体验营销是基于当下最为热门的体验经济形态下与之匹配的新型营销模式,在欧美国家的市场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然而在国内的市场上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鉴于现有的营销框架在对诸如主题公园等娱乐行业进行营销分析策划时所体现出的疲软和不足,引入全新的营销模式以保证该行业蓬勃扩张,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必须性。本文通过分析迪士尼乐园所处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迪士尼乐园经营管理的现状,并以调查为支撑,对迪士尼乐园实行体验式营销模式的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及总结。通过分析研究,探索出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娱乐行业在应用体验式营销模式进行营销活动时应注意的方面。同时,丰富了我国现行的营销体系,并为娱乐行业的营销发展提出新方向。 作者:黄东
投资管理论文:公司筹资与投资管理实论 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是现代公司财务活动的二项重头戏,特别是发展中公司和资金密集形公司尤显重要。加强二项业务管理,保障公司持续发展,规避风险,增进效益,是公司决策层和每个财务管理者基本出发点和操守标准。受投资和筹资内外环境和各项因素的限制,现实中二项工作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差距,正确、灵活运用好相关政策和规定,将二项工作作到预立结合,远近相顾的确不是件易事。 一、筹资管理实论 筹资活动是公司根据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需要,在自有资金不能满足和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及项目投资等特定用途时,从公司内、外部获取资金以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筹资必须充分考虑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和掌握好筹资策略和方法,确保融资成本和风险最低,资金运用效益最佳。下面仅就债权筹资方式作以论述。 1、理智的筹资决策。我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筹资业务最高决策机构为集团公司董事会,每笔融资业务规模及运用必须经董事会授权,控制了决策风险。 2、综合的效益测算。新增资运用效益测算和对原有资金占用项目影响双关测评,以评定筹资规模和投放方式。炼治行业库存准备资金和材料预付款以及存货占用资金合理度因原料和成品市场因素很难介定,但我公司通过安全生产储备、效益储备、风险储备测算,来确定合理的资金占用量和借款额以及恰当的借入时机。 3、安全的资金链和还款预案。我公司从流动资金占用或项目建设投入相对讲属资金密集形企业,资金占用和需求量很大,几乎每月都有到期借贷资金,如何保证资金链安全呢?首先,确保专项筹资专款专用,严格区分固定资产借贷和流动资金借贷的使用,避免短贷长投造成资金的风险。其次,根据年度财务预算和项目预算制定全年借款和还款计划,按月分解和落实。项目建设必须采用固贷,固贷不到位不开工,到位不挪用;每月初根据供、产、销计划编制月份资金调度计划,月底编制本月资金来源运用表,评定资金运用效率。有预有立、远近结合,既维护了企业商业信誉,又保证了公司资金动作安全性和效益性。 4、科学的筹资策略。筹资策略本着全局性、必要性、效益性和长期性目标,作好筹资的风险评价、筹资时机、筹资规模和筹资组合等工作。必须全面地衡量收益情况和偿还能力,做到量力而行,避免风险。内部融资本着风险小、期限短,外部融资本着以四大银行为主、小规模商业银行为辅的策略。同时,严格控制相关指标: 1)严格控制产权比例和负责比率。股权筹资前提确保国有控股,股权明确;负债筹资确保投资项目或投资经营活动的回报绝对大于资金成本。产权、负责比率基于控制力下的最佳效益的临点。 2)充分论证各种担保方式。特别是基本生产经营设备和不动产用于债务抵押的安全性,抵押方式的成本和限制条款,质押方式物权监管对公司正常运营的影响;评价互相担保人的资信和持续经营能力来控制或有损失。 3)筹资适度,合理安排筹资时间和金额,避免因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资金成本,也要防止资金滞后错过资金投放时机。 4)采用多种筹资方式及筹资组合,分散筹资风险;长短期筹资确定合理比例。 5)在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筹资时,保证合理占用期限,避免信用危机。 5、严格控制二级公司对外融资。二级公司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及内部集资,其担保采取抵押或与外单位间相互担保,一次贷款在一定规模以上的或年利率超过同期银行利率一定比率以上的,须报集团公司审批。贷款担保是公司的潜在负债,给公司经营带来一定风险。原则上各二级单位不准为外系统单位(含合资、合作企业)或个人担保贷款。子公司之间的贷款担保,也须报请集团公司批准,确保上下利益一致,行动统一。 筹资管理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公司经营管理的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筹资给公司带来经营资本,也带来一定的风险,筹资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点,最终目标实现资金成本最低,风险最小,资金充实及时而又避免闲置或滞后。 二、投资管理实论 广义的投资活动除债券投资、股权投资、其他投资外,还包括流动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我公司将投资管理分为内部投资管理和对外投资管理。 1、内部投资管理。内部投资管理可分为流动资产投资管理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在流动资产投资管理中,我公司根据年度财务预算和经营计划,按季、月分解,安排流动资金投放数量和时间。存货投资本着保证生产的安全储备、根据市场预测的效益储备,根据对客户信用评价和适应市场竞争的应收款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首先确定公司中、长期规划,慎重评价新建、改、扩建项目,安评、环评、政策评价、市场份额等,重大项目征得股东会通过。对已确定项目,根据项目进度计划,采取招标方式,以最小的资金投入,保质保量,确保项目及时投产。其次,在立项前充分论证项目投入资金保证,投产后配套工程和追加流动资金保证,投产后对原有项目影响,投产后全公司物料平衡,公司中长期发展,上下游产品链,增容开口,综合效益测算等。 2、对外投资管理。 1)决策保证。我公司对外投资管理最高权力机构为集团公司董事会,对外投资经相关部门会专家组论证后,提交公司董事会,必须取得全体董事一致通过才可实施,对部分董事提出异议的必须重新论证或解决后再形成决议。 2)投资原则:风险小、收益高、变现快、符合主体战略。具体如下: ①投资增值程度:实现最大限度的投资增值是分析投资方案最重要的尺度。 ②投资保本能力:必须遵循投资后原有价值不下跌的原则。 ③投资风险性:投资有风险,事先必须考虑政策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等。 ④纳税优惠方针,在投资时应充分考虑到尽量享受纳税的优惠条件。 ⑤全面、科学、准确预算投资的预期成本。 ⑥正确估计公司的筹资能力,严格控制投资额度。 ⑦投资是否符合公司的发展方向及经营思想。 ⑧充分考虑实际资产和经营控制能力,对投资项目管得住,控制有力。 3)加强控股公司管理。集团公司对二级控股公司日常监管理方式主要体现在制度管理,通过下发各项管理制度定性、定量指标管理;人员组织管理,依法履行出资人管理职责 ,明确公司负责人、财务负责人职责;加强统一核算制度,核算办法,核算原则;加强资金结算监管,保证结算安全和效益性;加强资产、存货管理,实行采购定额招标制度,转发存收、发、存制度;加强会计信息报告管理;加强事中、事后检查、监督。 此外,二级单位对外设立分支机构,设立联营企业等,必须事先进行可行性研究,对可行性报告、立项、审批、注资额、注资方式都要慎重研究,并注意上述原则,经集团公司董事会通过后,报有关部门审查。 二级单位在用专有技术、商誉、实物等对外投资,要确保主业安全,其计价必须经集团公司有关部门核定,报董事会通过。对连续三年亏损或亏损严重,没有发展前途的投资项目,及时退出股份或采取其它补救措施。 财务上对控股的单位按权益法进行核算,其他单位按成本法核算。加强日常监管和审计工作,在收益分配上集团公司与其他投资人在分配方式和次序平等,各公司利润分配预案需报集团公司批准,严禁对集团公司不分配或分配挂帐。正确计算投资收益和损失,并实现收益的安全完整。 4)投资退出管理。公司根据经营需要,在合法退出投资时,实行严格的清算制度,国有产权交易需公示招标,确保国有财产不流失。 以上笔者结合财务从业实践,将投资和筹资活动二项工作结合实例从几个方面简要论述,以期不断提高和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各公司因其所处行业特点,作为各有可取,但不断学习、总结和创新是推进我们各项工作永远的动力。 投资管理论文:财政投资管理论文 近年来,随着各级财政投资项目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多,财政资金支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何根据法律法规,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把量大、面广的财政投资项目和资金管好,是对我们财政部门理财能力的重大考验。 政府投资项目一般先由建设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及可研报告,发改委组织立项,财政部门审核资金来源,再由建设单位组织建设,最后由审计部门进行审计。这种模式在财政投资资金管理上存在弊端,项目以财政拨款方式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往往也是使用单位,建设过程中缺乏监督,建设单位只管花钱不用偿债,在建设过程中以各种方式、理由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使项目结算金额远远超过合同价,造成既成事实后使审计部门难以审计,最终财政部门被迫买单,财政部门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缺乏参与资金管理,无法对项目预(概)算、决(结)算进行审核把关。此外,这种模式也容易出现投资浪费、工程腐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找到问题原因就要想办法解决,在此背景下,财政投资评审已经成为化解财政投资管理困局的必然选择。 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门通过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预(概)算和竣工决(结)算进行评价与审查,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其他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核查及追踪问效,是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截至2013年底全国市、县两级设立财政评审机构已达2056个,2013年全国评审总金额达35752亿元,财政投资评审已经成为财政部门理财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通过对各地评审经验的学习和我们自身工作的实践总结,我们发现财政投资评审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减少财政投资浪费。通过预(概)算评审,核实项目投资方案、图纸等相关资料,全面掌握项目投资的基本信息,有效剔除预算中的“高估冒算”和“水分”,增强投资预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数据为例,全国2013年预算评审总金额达23112亿元,核减金额3069亿元,核减率达13.28%。 二是从制度上防止腐败。财政部门参与项目和资金的管理,对项目变更、隐蔽工程签证进行确认,在项目建设中形成财政部门、建设部门共同监督的模式,增强财政部门的监管权,扭转“部门、单位点菜,财政买单”的被动局面。 三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通过项目决(结)算审核,对资金支出把关,减少工程结算中的多报、虚报、高套定额支出等,规范了建设资金的拨付和使用,以某地区部分工程决算审核数据为例,25个项目送审总金额3679万元,审定2931万元,节约资金748万元,核减率达20%。 财政投资评审是一项重要而又全新的工作,各级财政部门都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和实践,但从现状来看,在推进财政投资评审法制化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范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国家法律 目前评审工作所依赖的法律体系层次不高,无论是以财政名义出台的《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还是各级地方财政机关制定了一系列评审制度办法都影响有限。在国家层面,还未对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运作模式作出统一规定,出台全国统一的有关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法律法规。 因此,应加快财政投资评审领域的法制化进程,以政府或人大名义出台财政投资评审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财政部门对政府财政投资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职能,对财政投资评审的工作权责、工作程序、组织方式等进行清晰的法律界定,使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缺乏协同有关部门开展评审工作的配套法律法规 由于评审工作起步晚,《建筑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中未设立关于财政评审的配套条款,经常发生建设单位“主观上不愿评审、客观上不知评审”,自行完成概预算、决结算等情况。此外,各市、县实际从事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的往往有两家,一是财政部门的财政投资评审中心,二是审计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部门,有些地方由于职权划分不明确,往往在工作中可能出现评审工作与审计工作的职权范围重叠等情况。 因此,应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配套体系,在《建筑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中设立有关财政评审的配套支持条款,明确财政部门、建设部门、审计部门等有关方在财政投资项目监管中的权利与义务,逐步理顺评审工作的外部环境,明确分工,加强合作,既避免财政评审孤军奋战的窘境,又形成协调有序的评审工作机制。 (三)缺乏对违反财政投资评审行为的处理处罚规定 财政部的《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中虽然规定,对拒不配合或阻挠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项目建设单位,财政部门有权暂缓下达项目财政性资金预算或暂停拨付财政性资金,但往往由于实际工作情况难以执行,评审工作在一定形式上流于形式,消弱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严肃性。评审人员面对评审中可能出现的,建设部门不合理打包项目、招标机构在项目招标评标中脱离施工实际需求抬高施工企业资质标准、设计单位在规模、选材、布局上设计标准虚高、监理机构监督不到位、施工单位对评审工作态度消极、评审工作被“踢皮球”等情况,只能望洋兴叹,往往无计可施。 因此,在有关的财政评审法律法规中,增加对违反财政投资评审行为的处理处罚规定,例如对于违规项目可给予通报,对于相关责任方落实责任追究,对于违法行为可转交有关管理机关依法处理等,只有这样才能将财政评审工作落在实处,不流于形式。 总之,目前财政投资评审已经成为财政部门理财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财政投资项目和资金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财政投资评审法律法规建设步伐,让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成为公共财政框架内的法定环节,才能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化解财政投资管理困局,才能真正保证评审工作根据法律法规,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把量大、面广的财政投资项目和资金管好。 投资管理论文:国内企业风险投资管理探讨 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指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风险投资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 一、国外企业风险投资回溯及环境分析 国外对风险投资环境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为了分析和解释不同国家和地区间风险投资发展的差异性,国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各种环境因素对风险投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来看,风险投资是一种最有效的高科技自主创新企业投资机制,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走向成功的孵化器,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发动机。风险投资已成为一个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创新者就不可能实现创业的梦想,也就不可能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转化为产品和技术,当然也就不可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创新的作用。 二、我国企业风险投资概述 1、风险投资管理的发展历程 由于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同时又面临着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任务,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中国风险投资所必需的配套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增加了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的复杂性。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1年的先期探索阶段,1991—1997年的全面兴起阶段,1998年至今的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曾在2000年掀起一个高潮,风险投资机构数量达249家,较1999年增长111%。2001年和2002年我国风险投资的增长速度均明显减缓。2003年、2004年机构数量出现下降。直到2005年,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出现了正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总规模在400亿左右。但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影响了风险投资领域,风险投资发展逐渐减缓,这也给了风险投资行业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 2、风险投资及其基本特点 风险投资也被称为创业投资,是指由一些专业人员或专门机构向那些刚刚成立或增长迅速、潜力很大、风险也很大的未上市新兴企业提供长期股权融资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再通过上市、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从而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风险资本、风险投资人、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构成了风险投资的六要素。典型的风险投资往往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投资对象多为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期限至少在3.7年以上,投资方式一般为股权投资,通常占被投资企业15%~20%的股权,而不要求取得控股权,也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投资决策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基础之上;风险投资人一般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增值服务:除了种子期融资以外,风险投资人一般也对被投资企业以后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予以满足;由于投资目的是追求超额回报,当被投资企业增值后,风险投资人会通过上市、收购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资本,实现增值;风险性极高,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平均在70%左右,但一旦成功,便会获得超额回报。 3、我国风险投资操作流程 风险投资操作流程包括七个部分:风险资金的筹建、寻找有潜力项目、粗略筛选、项目风险因素详细分析和评价、谈判达成合作协议、项目监控和信息反馈、风险资金成功退出。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4、上海广电SVA风险投资管理方法 广电企业理念系统体现为:超越(Surpass)、价值(Value)和行动(Action)三方面含义(也称“SVA”理念),其中“价值”是核心,“超越”是精神,“行动”是准则,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上海广电SVA风险投资方法是很成功的案例。其战略与结构主要由征集项目、项目筛选、项目建立、运作支持和退出构成。征集项目主要集中于项目流与系统的项目开发。项目筛选是指运用风险投资模式寻找、筛选项目,为广电股份作战略性投资;要经过初步筛选和专题会谈最终确定项目。项目建立后应深入调研,并进行投资条款谈判,实现双方共赢,最终确定投资决策。运作支持关系到风险投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取决于企业文化与员工凝聚力。最后股份整合广电股份并单独上市出售。上海广电SVA风险投资能够成功关键赢在其深刻的投资理念与独到的投资哲学。SVA风险投资能够认识到创业投资本质上不是对项目的投资而是对人的投资,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价值是其投资的关键。在其投资哲学的引领下,SVA风险投资注重价值网络的构建,在为投资企业构件优质成长网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公司的发展搭建一个高起点的事业拓展平台。 三、我国企业风险投资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面临的问题 (1)在风险投资的要素上重资金和技术要素,轻其他要素。风险投资方认为,只有高投入,才会有高产出,甚至认为自己资金越多越好,越多越有实力,眼睛只盯着高投入项目,而忽略了那些虽然投资少,但有发展前途的项目。实际上,风险投资方的实力既在于自身资金多少,更在于自身人员素质。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过程中,大多存在重点放在资金投入上,而忽略其他要素的投入;评估项目时,过多地注重财务和技术,而忽略市场和管理等问题。 (2)从风险投资的决策看,决策不科学。重收益,轻风险,一味地拍脑袋决策,而忽略决策前科学周密的调研工作和可行性分析,且投机心理重。风险投资是以理性决策为基本前提的,需经过各方面研究论证,以竭力降低投资为目的,不能存半点侥幸,否则,就会以失败告终。 (3)从风险投资管理过程看,重投入、轻跟踪管理。风险投资的特点之一就是操作性强。正如美国着名风险投资家皮彻约翰逊所说:“我们不仅把骰子掷出去,我们还吹它们,使劲儿地吹。”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普遍存在投入后管理跟不上、管理不善的问题。 (4)重导入战略,忽略退出战略。在资金注入时,企业比较注意风险资金的导入战略,而忽略退出战略。一旦资金被退出,企业会因缺乏新的融资渠道,不能形成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 (5)重第一次投入,轻第二次投入。风险投资公司一旦认准一个项目,一般就会注入第一笔资金,助其创业。但当新企业扩大时,就会要求进一步提供资金以壮大企业实力,这时,风险投资公司应该为其第二次融资,以便达到风险投资资本增值的目的。 (6)缺乏长期的经营理念,只考虑短期的效益。有些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后,可能一时会有比较好的业绩,但长期来看,并不能给投资者一个好的预期。长此以往,只能从根本上葬送投资者对于风险投资的热情。 2、对策 (1)投资要素要集成化,资金来源要多元化。必须有一定具有市场前景和投资价值的技术、产品或构想,风险投资公司才能据此融资投资,以期获得超常规的资本膨胀和回报。必须有一定资金做支撑,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科技产业化。 (2)投资决策要科学化。因为个人决策的风险很大,所以在投资决策上,应群体决策。要进行市场与技术调查后再决策,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使决策建立在充分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3)风险管理要合理化。虽然风险投资是高风险的,但仍然要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风险。因此,要明确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职能,要时常跟踪风险企业的变化,但不能过多地干涉被风险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通过对其指导的方式来控制风险。 (4)把握退出时机。风险投资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控股,而是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取得高额的回报,所以风险投资最后一般要退出被投资企业的。因此,风险投资在投资前就要规划好退出的方式与时机。 (5)风险投资管理要整体化。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的运作不能只限于项目选择的成功,还要包括风险资本介入的方式、风险企业的运作方式,以及最后成功退出的一系列连续的过程。 (6)建立人才培养和人才激励机制。中国应努力培养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较强管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求。譬如在大学的教学计划中注重跨学科、宽领域的课程设置,在风险投资的实践中给予风险投资家以高薪、股权和期权,加快国内风险投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国外相关人才的大量引进。 四、结论 中国风险投资起步较晚,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很不成熟。针对目前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中国应借鉴其他国家风险投资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稳妥的风险投资策略,大力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建立相对完善的投融资市场,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应对激烈的全球经济的竞争。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和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高技术企业,构建风险投资业和高技术产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机制环境是中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存在风险较大、市场不成熟、制度不健全的国内诸多问题,但是中国风险企业发展的巨大潜在机遇不容忽视。中国版的google-百度在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募股,股票首日上市交易价格就飙升了三倍以上,这毫无疑问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战略”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巨大潜力,风险投资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加速器。 投资管理论文:法国境外投资管理体系分析 法国是世界主要境外投资国,2000年境外投资高达1872亿欧元(1730亿美元)。截至2000年底,法国境外投资存量居全球第三位,达10900亿欧元。 法国境外投资的主要特点是:从地区分布看,境外投资集中在欧盟和北美。截至2000年,对欧盟投资占法国境外投资总量的52%,对北美地区投资占总量的34%.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投资规模很少,对中国投资仅占0.4%.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占境外投资总量60%,制造业占27%. 一、境外投资管理与促进的主要做法 (一)全方位境外投资支持体系 促进机构: 法国外贸保险公司在政府指导下,向本国企业提供境外投资方面的保险服务。法国工商会体系为企业提供国外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和必要的技术帮助。 各类中介机构得到政府的充分支持,特别是资金方面的支持。如巴黎工商会年预算4亿欧元,其中42%来自于税收;法国外贸中心年预算8亿欧元,45%来自国家拨款,法国外贸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来自政府财政支持。 投资保险: 政府委托法国外贸保险公司从事支持境外投资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政治险主要范围是东道国实行国有化、外汇及红利不能汇出、战争及暴动等风险,期限长达5?15年。市场开拓险,年营业额在1.5亿欧元以下的企业均可享受,目的是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减轻开拓市场的前期商业负担。当中小企业在境外投资遇到重大亏损时,可通过保险返回其股本投资额的50%. 资金支持: 对于中小企业,平均每个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得到8千到1万欧元的国际市场开拓支持,这种支持是资助性质的,无需偿还。对大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中央政府提供财政资助和政府贷款,支持其对最贫穷国家和新兴市场重点开拓的国家,开展非官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税收优惠: 开展对外投资的企业开办前4年有亏损时,可在应税收入中免税提取准备金,在10年内再把准备金按比例逐年纳入应税收入;财务合并制,跨国公司可将其全球投资损益合并计入财务报表。 信息服务: 一是,依靠驻外经商参处和大区外贸局,向法国企业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信息; 二是,法国外贸中心提供国外市场动态、产业信息、法律规定、税收规定、融资条件、国外企业需求以及出口担保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三是,各类工商会,通过遍布全球的海外代表机构,建立各大区国际经贸资料中心,帮助企业掌握各种境外市场和经济政策信息。 (二)境外投资管理体制 职能分工: 涉及对外投资的宏观经济部门主要有经济财政工业部对外经济关系总司和法兰西银行国际收支司。对外经济关系总司利用各种统计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提出分析报告和制定政策。 审批管理: 政府对企业境外投资行为原则上不采取审批方式管理,仅对涉及敏感领域和敏感国家(如伊拉克)的投资实施管制(目的是保障国家安全或履行国际义务)。对于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行为,国家也仅从出资人的角度关注投资效益,不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审批,而是让企业按照市场机制自主运作。 外汇管理: 上世纪80年代初,法国对境外投资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超过1500万法郎的投资项目用汇需央行审批。1989年开始完全放开限制资本流动的外汇管制措施,刺激了法国境外投资、吸引外资双向增长,有力促进了法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税收制度: 采取统一的税收管理体制,实行地域管辖的税收原则,即只有境内产生的利润才在法国纳税,而企业在境外投资的损益不纳入法国母公司的纳税范围。同时,为防止因避税而到境外投资或工业外迁,如果境外子公司在国外的所得税低于法国所得税的二分之一,政府要求必须将其子公司的财务纳入法国母公司之中,除非母公司能证明其投资是以当地市场销售为主,而不是出于避税目的。 (三)境外投资统计制度 统计范围: 建立一套以国际收支为基础的较为完备的境外投资统计制度,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取得10%以上股东投票权或占有企业10%以上股份,就认定为直接投资,包括股本或资本金投资、未分配利润再投资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借贷、垫款等。 统计内容: 主要是流量统计和存量统计。流量统计来源于企业的支付与决算申报。所有企业都要申报任何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交易和行为,对外操作年金额超过1.5亿欧元的企业,必须直接向法兰西银行申报每一笔投资和贸易(直接普遍申报制度);其他企业可归类集中申报。存量统计的信息来源与流量统计不同,主要通过央行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对企业进行调查来收集信息。投资流向以法国企业对外投资到达的第一个国家为准;投资的行业按法国母公司所属行业归类。 二、对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1、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致力于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围绕提高企业竞争力,法国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政策透明度和使用效率,为企业创造条件。我国境外投资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着眼点要放在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大力推动境外投资支持政策体系建设,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坚实的保障。 2、以企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完善境外投资的扶持政策 根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对外投资的不同特点,法国政府量身定做了一整套支持措施,并辅之以统一、简便、标准的操作程序。我国目前对境外投资的支持政策内容少,审核环节重复设置,效果也不够明显。现阶段制定实施支持政策的重点可放在金融、信息服务税收、中介机构参与等方面,以方便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选择。同时,进一步简化有关支持措施的使用程序,整合现有政策资源,集中发挥扶持政策的综合效应;增加扶持政策的透明度,降低企业使用政策的成本,提高政策的利用率。 3、以宏观管理为前提,注重部门间协调和配合 随着外汇管制的逐步放开,法国政府目前基本上实行备案申报制度。由法国对外经济关系总司负责部际联席会议,协调外交部、法兰西银行、国库司和税收总署等部门的工作。我国境外投资管理手段单一,职能分散,缺乏协调。可考虑与外汇、财政、税务、银行、保险等部门加强合作,建立境外投资部门协调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4、以信息统计分析为基础,不断提高宏观决策水平 法国境外投资统计分析制度已经成为其实施科学决策的根本保证。通过深入的统计分析,主管部门能全面掌握企业境外投资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政策,正确引导投资方向。我国境外投资统计工作,应在完善新近出台的境外投资统计、联合年检和综合绩效评价等办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我国境外投资趋势性和战略性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以中介服务网络为依托,提供全面信息服务 法国政府通过预算拨款、人员安排等手段,在不同层面建立中介机构服务网络,与政府的政策措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便利。我国境外投资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尚不完善,制约了企业境外发展。可考虑由政府指导,在中央和地方建立多种形式境外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其主要作用: 一是保证企业能够及时、充分地利用政府各项支持措施; 二是运用政府提供的专项资助,帮助企业完成投资前的准备工作; 三是为企业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 投资管理论文:试论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管理策略与风险防范 【论文摘要】长期股权投资在企业的对外投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它以长期持有被投资单位股份为目的,意在对其施加影响。本文针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构建流程化的投资风险防范机制,有效防范股权投资风险。 【论文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 一、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 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可分为投资决策风险、投资运营管理风险和投资清算风险。具体来说: (一)投资决策风险 1.项目选择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单位所处行业和环境的风险,以及其本身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2.项目论证的风险。主要是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及可行性论证风险。 3.决策程序的风险。主要是程序不完善和程序执行不严的风险。 (二)投资运营管理风险 1.股权结构风险。包括:股东选择风险、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投资协议风险等。 2.委托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必然会产生委托关系。委托制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人可能会利用自身优势,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3.被投资方转移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内部管理风险等会通过股权关系传递到投资方。 4.项目责任小组和外派管理人员风险。一方面,投资方选派项目责任小组或个人,对投资项目实行责任管理;另一方面,也向被投资方派驻董事、监事、副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由于责任小组与外派人员自身的知识、能力所限或是责任心不强,使管理的过程存在风险。 5.信息披露风险。被投资方管理层不严格遵照投资协议中有关信息披露的规定,故意拖延、不及时报告财务和重大经营方面的信息,暗箱操作,对外部投资者提供已过滤的、不重要的甚至虚假的信息,令投资方所掌握的信息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使投资方处于严重的信息劣势之中,将严重影响投资方的管理。 (三)投资清理风险 1.来自被投资企业外部的风险。如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政策法律风险等。利率风险主要是利率变动导致投资收益率变动,从而对投资人收益产生影响。通货膨胀风险是物价上涨时,货币购买力下降,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政策法律风险主要是政府指导经济工作时所作的突然性政策转变,或新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企业经营产生致命影响。 2.来自被投资企业内部的风险。主要是被投资企业内部的技术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等的转移,给投资方带来退出风险。 3.投资退出时机与方式选择的风险。 二、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存在的问题 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在业务流程的各阶段都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植于投资风险之中,最终导致投资损失。具体来说,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在投资决策阶段 1.长期股权投资盲目性较大,缺少战略规划。没有把长期股权投资提升至企业的战略层级,投资的过程充满盲目性。 2.股权尽职调查不充分,流于形式。不少企业委托外部中介机构进行尽职调查,一些中介机构也作为投资双方的媒介,他们出于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尽量促成投资,使信息被粉饰。还有的企业自主进行尽职调查,惯常做法是组织几个部门到目标公司进行考察,但人员往往只是企业内部指派的职员,而缺少外部的专家顾问,过程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缺少针对性,有时甚至把目标公司单方提供的资料作为考察成果,这样必然使调查成果失实。 3.可行性报告与投资方案制作不完善,内容过多注重出资环节。由于前期的调查不充分,后期的可行性研究、投资方案的制定也会不完善,风险是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另外,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需要使用大量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一些部门或人员图省事,草草应付。 4.高层决策者决策失误。企业的一些高层领导的个人意志和风险偏好会对投资决策产生明显的影响。一些决策者头脑发热,或决策层由少数人操纵,缺乏集体科学决策,亦或上级主管部门干预都会导致决策失误,进而导致投资损失。 (二)在投资营运管理阶段 1.项目的实施缺乏风险控制,随便找个范本就和对方签订协议,或者按照对方起草的协议和章程签订,没有根据自己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 2.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全面的投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在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后,未能组建明确的项目责任小组,导致项目管理真空。 3.外派人员管理混乱。一些企在投资后没有或不重视向目标公司外派管理人员,任其“自主经营”、自由发展,待出现问题时,方知投资成为泡影。另一方面,派去的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不作为,没能起到维护投资人权益,沟通投资双方的作用。更恶劣的是一些外派人员在缺少监督的环境中与被投资公司的内部人员合谋掏空被投资公司的资产,最终祸及投资方。 4.项目跟踪评价和统计分析环节缺失。企业缺乏投资项目后的评价环节,也没有相应的部门进行绩效的统计分析,导致投资方不能及时推广有益的经验,也不能及时终止不良的项目。 (三)在投资清理阶段 1.未预先设置投资清算的触发点,没有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案,一旦发生促使投资退出的重大事件,往往被动开启退出机制,疲于应对。 2.没有成立专门的投资清理小组,没有设定退出目标,往往是“被动接招”,一路丧失主动权。不仅使退出的风险大增,还使事后无法进行奖惩,也不利于经验的总结。 3.投资退出时机和方式选择失误,使退出成本和投资损失大大增加。 三、建立全面的长期股权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全面贯彻到风险防范的过程中,在整个企业层面构建制度大框架,并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等框架都涵盖其中。 (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在投资前和投资决策阶段,重点是把制度框架建立起来并使其正常运转,以将投资决策纳入框架的规范。 (2)在投资营运管理阶段和投资清理阶段,重点是通过对重大事件的动态管理,加强长期股权投资的过程管理,并保证退出渠道畅通。 (二)建立合理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我国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大多为塔型的职能式结构。从董事会到总经理,然后下设职能部门。对企业来说,长期股权投资绝不只是企业高层拿决策、项目部门跑执行这么简单,他往往需要各部门各层级的协调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打破僵化的组织机构,进行结构再设计,可以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业务流程把现有的职能部门整合成几大系统,灵活调用。比如将企业的决策与计划部门整合成股权投资决策系统;将财务部、审计部等整合成股权投资核算监督系统。 (三)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健全内部控制的基本制度,形成内部控制网络,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投资风险。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授权审批制度、投资问责制度等。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这是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是贯穿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流程始终的关键控制手段。 (四)按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流程进行风险防范 1.投资决策风险的防范 包括进行有效的项目选择,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进行严格的项目评审,领导层科学、透明的决策。 2.投资运营管理风险的防范 包括谨慎的谈判和签订协议,制定外派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实行项目责任小组对被投资公司实施全过程管理,及时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 3.投资清算风险的防范 对长期股权投资清算风险的防范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股权投资退出机制,这不仅是以防万一,以备不时的必然要求,更是投资本身不断优化的内在需要。包括设定股权投资退出的触发点,设定合理的股权投资退出目标,制订完善的股权投资清理方案,对股权投资处置活动实施严格监控,做好总结和回顾工作。 四、结论 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面临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投资损失的根源,我们无法消灭它们,只能加以防范。要有效的减少投资损失,就必须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防范风险。想达到这一切,最根本的途径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基本的制度层面构筑保障,防患于未然。 投资管理论文:浅谈政府投资管理和项目代建制度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脚步的加快,工程建设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公有制占主体的国家政府投资工程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样如何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摆在我们面前,本文主要阐述目前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代建制”的问题,以及我个人对这些问题的浅见。 一、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及“代建制”的内容 (一)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政府投资项目从政府投资资金来源和政府投资领域的角度来界定,是指运用政府财政预算资金和纳入预算理的各类专项建设资金(基金)以及借用金融组织贷款等,对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需要政府扶持发展的产业技术开发等领域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目前我国每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三万亿元,近年来随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等政策措施,政府投资数额急剧增长,每年“政府投资项目”占到约10%,达3500亿元左右。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对投资项目的资金运用、成本控制、投资项目质量和建设周期等方面的控制与监督,其目的在于保证政府投资能按预定计划实施,防止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各种不良问题的产生,以确保项目能按预期的要求完成。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政府投资项目大多数集中在为社会发展服务,非盈利的公益性项目; 二是政府投资项目具有一般项目更为严格的管理程序; 三是政府投资项目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关注。 (二)“代建制”的起源和定义 项目“代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建设经理制(CM制)。CM制是业主委托一称为建设经理的人来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包括可行性研究、设计、采购、施工、竣工试运行等工作,但不承包工程费用。建设经理作为业主的人,在业主委托的业务范围内以业主名义开展工作,如有权自主选择设计师和承包商,业主则对建设经理的一切行为负责。 现在所推行的“代建制”是将项目建设人与项目使用人分离,由项目出资人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项目代建人对项目招投标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全过程进行组织管理,项目竣工后交付使用人的项目建设管理行为。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则是指政府委托第三方以建设期法人地位,对所投资工程进行专业化管理的模式。它形成了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相分离的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二、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现状及分析 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模式正由“建设、监管、使用”多位一体的模式向“投建管用”职能分离的模式转化。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直接投资的项目管理方式实行“财政投资,政府管理”的单一模式,这就造成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1、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水平较低,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种类较多,有的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有很强的综合性,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的环节很多,非专业部门管理效果不佳,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同时政府部门往往是上一个投资项目,就组建一个临时的基建班子或建设指挥部,由于缺少管理专业人员,加上没有管理经验的积累,造成建设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2、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标准及投资规模难以控制。目前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缺乏投资和建设的各自规范主体。由于投资和建设的主体基本上合二为一,相应就缺少了投资约束机制,造成政府对项目建设过程也缺乏有效的外在管理和制约手段;而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公益性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性资金,资金是无偿拨付和使用的。因此,政府投资项目往往会出现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投资超计划的“三超工程”现象,建设单位的“投资饥渴症”难以遏制,使本已十分紧张的政府财政资金更加“雪上加霜”。 3、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受到较大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机制直接影响投资决策的质量,而投资项目决策在整个项目周期中至为重要。而目前我区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方式与我国现有的投资项目决策方式基本一样,其主要表现为:个别领导说了算,善于争取多要点,形象工程突破程序加紧干,资金不足普撒胡椒面。这样的决策往往会造成工程决策拍脑袋、工程上马拍胸部、工程烂尾拍屁股等现象。 三、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问题提出“代建制”策略 为较大改善和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规范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从决策、建设、资金计划安排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的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本文仅以“代建制”为切入点重点论述,具体在项目实施阶段可采取如下措施: 1、代建项目的确定,即必须采用代建的适用范围。凡建安工程投资在规定额度以上且市财政性资金投入在规定额度以上、建设单位没有自行管理建设能力的建设项目,可要求必须当实行代建制。 2、代建的形式。可采取两种代建形式:全过程代建,即代建单位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要求,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及建设管理至竣工验收实行全程管理;阶段代建,代建单位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对项目建设管理至竣工验收实行阶段管理。 3、实行代建合同管理。代建单位的产生引入了竞争机制,除个别特殊项目由政府指定外,均需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代建单位。代建单位确定后,建设单位应当和代建单位签订项目委托代建合同。明确代建项目的范围、形式,双方的权利、义务等法律关系。同时建立健全了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制度。 4、奖励与处罚。应采取适当激励机制来提高代建单位工作积极性,如工程包干有节余,代建单位可分成,其中市政府投资节余部分可有适当比例由代建单位留成。如决算投资超过包干基数,超过部分由建设单位和代建单位各承担相应比例费用。但因代建单位原因,造成工期拖延的予以罚款。 四、结束语 “代建制”使项目管理技术、管理手段、管理思想更专业、更先进;政府不用组织相应的管理机构,能够有效地防止公务员队伍膨胀;通过市场的方式转移项目建设费用超支的风险。政府不介入具体的经济活动,既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又可有效地杜绝公务人员产生腐败。因此,实行项目法人制、推广项目“代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投资管理论文:工程投资管理浅析 一、我国投资管理失控的原因 工程投资的管理即为工程造价的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造价工程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造价管理部门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被动管理,单纯编制定额发展到按市场经济变化,定期公布各种工程要素的调整系数,造价系数;介入招标评标工作以及合同管理。但是目前许多工程仍出现投资失控,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现行的投资管理大多是处于阶段性的管理模式,缺乏建设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勾通,工程监理单位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很少介入投资决策分析。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做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少对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在施工招投标阶段,标底和标价估价不准,使得工程在实施阶段,或者由于资金短缺,或者成本管理不严,导致投资管理失控。工程不能按期完成,贷款利息不断增加,原本紧缺的资金在恶性循环里运行,给企业、金融机构和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我国现行的工程投资确定方法多为静态、滞后的方法,其确定往往是以定额为依据,定额单价又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虽然各地造价管理部门也通过定期一些调整系数或补差来达到与当前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用还不能及时提供造价管理人员所需的信息,难以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实物法预算编制,因此,这种静态、滞后的价格取定方法,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同水平的承包商依据同一定额编制不同工程的价格,无法区别承包单位在不同地点、不同工程上的价格差异。 3、现行投资控制中,占十分重要地位的合同管理还未完全规范和法制化。一方面,合同条款不够严密,实施过程中合同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不一,影响工程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对合同的法律性认识不足,有法不依。如工程的支付往往就不能按合同及时支付,承包方不得不通过回扣等手段获得工程款,由此也造成了建筑行业中行贿较为严重的局面。 4、造价管理人员素质较差,不能适应造价管理工作的需要。我国现有的工程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其主要业务大多是依靠定额进行工程预、结算的审核。其人员往往只具有从事概预算工作的资格。因此在推行造价管理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不适应现代造价管理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一是专业技术素质差,不能独立果断地处理复杂的工程技术经济问题,投资预控能力差,大量的工作仍停留在事后处理阶段;二中组织协调工程项目各主体间的关系;三是缺乏经济和法律知识,处理索赔能力差,尤其是缺乏对国际工程管理中的FIDIC合同条件的理解。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专业水平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化工程造价管理的要求。如果不尽快提高其业务管理水平,我国建筑企业失去的不仅是国外建筑市场,甚至还可能因建筑业的全球化使得我国国内建筑市场也将国外建筑商所占领导。 二、投资管理工作发展趋势与避免投资失控的措施 工程投资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与国际建筑业发展趋势紧密相关的。1997年9月英国里要大学和里丁建设论坛发起和组织了国际建筑业发展战略研究会。与会代表指出了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其中首要一条就是提醒建筑界应充分认识到,处于建筑业变化的最前沿是业主,业主是推动建筑业发展的原动力。业主方更多地希望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提供包括项目前期的策划和开发设计、施工以至物业管理的全过程服务。因此国外及一些国内的外资工程、大型国际招标工程,在工程投资管理上出现了以下一些趋势,为此,作者试图提出顺应这些发展趋势的对策,力争避免投资失控,以便使我国的造价管理工作尽快地与国际惯例接轨。 1.加强设计阶段投资控制,提高造价管理实效 由于业主希望建筑业提供形成建筑业产品全过程的服务,因此,受聘于业主的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便参与了从投资可行性研究直到竣工决算的全部工作,但在这些连续的全过程管理中,不同阶段又有轻重之分,据西方一些国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筑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却基本决定了几乎全部随后的费用。由此可见,设计阶段的投资管理对整个工程的造价管理是何等的重要,在设计阶段,造价人员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协助业主按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和价值工程原理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上。如地处上海市中心的66层的恒隆广场,结构工程师提供了上部结构的三种结构体系。造价顾问公司根据上海建筑市场造价行情对上述方案作了造价成本分析,结果是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造价上具有明显优势,造价分别比全钢结构节约34%,比钢一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节约28%,同时通过建筑功能和造价方面的进一步探讨,最终成为业主的首选方案。 深圳市金宝城大厦,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两个28层的塔楼,裙楼五层,两层地下室,工程总造价控制在1.2亿元以下,不能不说是一个投资控制成功的范例。在投资控制中,造价人员召开专家研讨评议及周密计算,改变了地基处理方式、调整了地下室楼板厚度,优化给水系统,不仅提高了功能,还节约了几百万元的资金。但是,作为造价管理人员也并不是一味追求降低造价,而要以价值工程的原理对项目的功能和成本认真地分析,提高产品价值。如该工程在对上部标准层的处理上,楼板原设计为180mm,经反复核算后,承载力有富余,如果做一些调整,可节约上千方钢筋混凝土,但考虑住宅的发展趋势,加厚的楼板可使住户根据个人喜好,做多种户型的组合,与业主商议后,没作调整。而这种新型的结构空间,在销售过程中反应极好,提高了销售效益。 造价人员能够较早参与设计阶段的决策工作,与建设模式的变化有关。我国不少有识之土根据国际建筑市场的变化,提出我国可以试行推广CM模式。CM的原含义为设计与施工交叉作业,它一改我国长期设计与施工相分离的现象,让设计与施工两个过程尽可能相互勾通和搭接,这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也可使工期缩短,对业主有利。同时,也有专家指出,我国的建设模式还可以考虑由传统承发包模式向前延伸为D+D+B模式(Develop+Design+Build),即承包方负责项目前期决策阶段的策划、管理,同时负责设计和施工;或向后延伸为D+B+FM模式(Design+Build+Facility Man-agement),即设计,施工与物业管理相结合,这些新颖的发包模式,使得建筑企业的业务范围、功能均发生了变化,使之具有设计、施工、造价管理、开发及管理能力,甚至设法帮助业主进行项目融资。这种设计与施工过程的相互靠拢,使施工企业能在设计阶段为设计单位的设计提供施工上投资最省的方案,而承包商为业主融资,又能把承包商与业主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全过程投资管理才更有可能成为现实。 2.动态造价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投资控制的有效工具 目前我国投资控制之所以出现超资超额局面,往往是信息工作管理方式落后,资料精度不够,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决策者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实行对项目造价的动态管理,建立一套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在使用计算机的条件下,由人机组成,对工程造价信息进行搜集、传输、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由定额管理系统、价格管理系统、造价估价系统和造价控制系统组成,利用该系统,既可以代替人工繁琐的各种日常业务处理工作,也能为管理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成为领导者进行决策的支持系统。 工程项目从开工至竣工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国家的宏观政策以及地方性法规的变化都会影响建筑市场买卖双方的供求关系,从而引起投资要素、利润及风险费的调整,最终影响到工程的造价。因此,在造价信息系统的指导下,造价部门应在工程的量价分离上进行认真研究。统一量有利于公平竞争,而价格则应由现在的指导价逐渐过渡到由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机制上。在招标阶段,造价管理人员除了要把握住工程造价具有市场动态特征外,还应考虑招标方式、合同条件、工程环境和工程实施等多方面因素。在施工阶段,造价人员除做好工程计量计价外,还要及时做好工程变更记录,按时编制出详细的月工程预结算书,对合同控制数产生的价位偏差提出分析依据,以便业主及时了解和调整投资偏差的幅度,避免出现竣工结算价与估算价之间出现过分悬殊的局面。 在项目造价管理中,很多优秀的计算机软件都能实现项目投资和进度的动态跟踪,如世界银行和许多国家政府部门推荐使用的P3系列软件和微软公司的MS Project 98,均能计算项目管理中的网络参数、关键路径、时差、自动生成横道图、网络图和日历图、任务分配计划表,自动绘制资源、工作量和费用曲线,自动平衡全部资源。国内已有许多工程,包括三峡、小浪底等重大工程都在使用这些软件。但对我国成千上万个工程项目,使用这些软件的用户毕竟还是少数,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重视造价系统的开发与研究,真正做到造价的动态管理,保证投资控制的有效实施。 3.加强合同管理,保证工程投资的有效控制 国际工程承包中,对合同的管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的法律性是否完备; (2)合同是否完整; (3)风险的分摊是否合理; (4)特别重视合同条件第二部分(专用条款)的制定,因为它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第一部分进行删除、增加和修改,是执行合同的关键; (5)工程说明书应尽可能做到详细、明确、技术上要求切实可行; 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作为业主在合同和造价方面的专业,在对合同条件的拟定、招标方式的选择,承包金额的协商过程中,应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切实控制投资,保证业主取得合理的最佳成本效益。在与承包商协议整个合同和商谈工程承包价时,除根据市场价格基础对承包商的总体报价的合理性作出评估外,尤须注意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对承包商报价的平衡性作出评估。 与此同时,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也应格守公正的职业道德,防止片面依从业主意愿,故意压低承包商价格。就业主而言,一般希望工程成本低一些好,但从国际建筑业的合同管理可以看出,表面的低价,往往导致偷工减料或频繁的索赔,甚至导致拖延。停工等严重事件的发生。所以合理地制定标底和评标是保证投资得以控制的重要手段。这既保证了承包商的合理利益,有益于工程的顺利进行,实际上也间接地维护了业主的利益。 如前所述,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业主和承包商合同意识差,随意性大,而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要公平的解决合同纠纷问题,就应以严密的合同为依据,为此我国已起草和了一系列建筑法律、法规和合同示范文本,但与国际的标准合同文本,尤其是与国际通用的FIDIC合同文本相比,在合同文本的严谨性、合同主体的责权利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为此,有必要吸收国外合同条款中的合理部分,结合我国金融、保险、建筑法规,对现行的合同文本进行修订,并在法律部门的监督配合下,做到有法必依,保证合同的严肃性,为工程投资的有效控制提供法律上的保证。 4.培养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投资控制质量 国外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一般具有人才素质高,业务面宽的特点。一般而言,无论是英国的QS制(工料测量师行)、美国的CM方式(监理工程师)、还是60年代以来在美、德、法、日等国广泛采用的PM制(项目管理),其核心都是对造价管理人员的地位、资格、职责、义务、工作方式以及同业主,承包商等关系在法律。经济上的定格。先进国家的造价顾问或咨询公司一般都拥有在工程中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高技术职称人员所占的比例高达 30%至 40%,并经过严格的认证过程,一般能达到精通法律,善于管理、有技术专业、具备施工、安装各种专业知识,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其服务范围能满足从项目的前期论证、项目实施管理以及后期评估等一整套造价监理与控制内容的要求。 为了使我国的造价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造价工程师的素质培养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从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多次反复中,不断地培养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适合工作的需要。同时,注重一专多能的培养方向,使之成为有技术、懂管理、熟经济、知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投资管理论文: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文章对我国现阶段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目前应采取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社保基金 投资管理 问题 对策 一、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日益扩大,如何加强投资管理使其保值增值,是现阶段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现阶段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统筹层次不同,基金管理主体分散,影响了基金的存量规模,削弱了基金运营的规模效益。目前地方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也不尽相同,中央和省属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行了省级统筹,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实行地市级统筹或县级统筹,统筹的层次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一些企业还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是补充保险基金的管理主体。这样的管理体制,使基金节余分散,管理难度增大。 2.基金管理制度的约束。在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前一时期,确实存在大量基金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严格限制了基金的投资渠道,只允许投资国债和银行定期存款。在资本市场发育的初期,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小,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作出限制是必要的,但是不应当成为一个长期的政策选择。就目前讲,只有国家级社会保险基金有投资管理的办法,详细规定了投资的渠道和管理方法,地方结余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还没有打开。 3.基金运营不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主体的非专业性以及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基金运营的低效率、高风险并存。从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设置来看,社会保险的事务性管理和基金的运营都是由政府组建的事业性机构即社会保险管理局(中心)来管理,其管理模式是政府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而非市场指导下的商业化运作,这使基金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大弊病。 二、目前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国家应尽快制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依法管理和规范基金投资。尽管有中央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但还不是全部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对其他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还是空白。社保基金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因此,应尽快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立法,依法管理基金的投资,财务风险的防范都应制度化、法制化,使社会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防止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给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2.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管机构。国家、省、市应建立起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按照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进行投资和监督管理。投资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相互制约,有各自的职责,互不隶属。投资管理部门内部要严格遵守国家投资法规和政策进行投资管理,监管部门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按照法律规定的投资办法进行独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基金按照规定去运转。同时,应建立分权制衡的运作机制,基金的运用决策系统、执行系统、考核监控系统,由此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分权制衡机制。 3.社保基金的投资应明确规定为委托理财。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专业理财人员还不多,也没有资本市场投资经验,直接投资风险比较大,考虑到社保基金的收益目标和风险,通过委托和关系,签订合同,实现进入资本市场是比较好的选择。 4.在基金投资过程中,应处理好投资组合问题。目前,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限制是,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50%,企业债券、金融债券不得高于10%,证券基金、股票投资比例不得高于40%.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保险基金还存在较大的隐性债务,对于股票和证券基金的投资应保持较低比例。 5.在基金的运作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投资形式:投资开放式基金;发行定期保险基金的国债;委托银行抵押贷款;公司或企业债券。 6.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检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会计、统计、审计制度的同时,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机制,并使之相互协调,尽快建立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改变管理人员多而效率低且不安全的局面。 7.对投资运营进行绩效评估。在评价投资运营的业绩时,不能单纯看收益有多高,而应从收益、风险、投资过程等多方面评价基金的运营过程。 投资管理论文:部属高校基本建议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近些年来,各部属高校基本建设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基建工作投入大,专业性强,管理要求高,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基建投资还存在管理弱化和浪费损失的现象。为了有效使用建设资金,堵塞漏洞,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各高校应加强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 一、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不能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任意变更基建计划。在基建项目立项时,为争项目、抢时间,部分高校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单凭拍脑袋编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往往与实际情况差距很大。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任意改变投资规模、内容的现象,待工程竣工完毕后,该项目已不是立项时的项目。还有的投资规模突破概算好几倍,出现严重的“三超”现象:超投资、超概算、超标准。有的项目更是先斩后奏,搞计划外工程,不入学校的资产账,一旦与国家建设规划相冲突,该项目就会被有关方面强行拆除而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造成学校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2、自筹和贷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一些商校向教育部申报基建计划时,其申报年度自筹计划往往大于学校财务支出计划,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自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为了加快基建工程的进度,又往往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没有很好处理拨款、自筹和贷款之间的关系。 3、工程结算出现商估冒算。在高校基建工程中,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上商估冒算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有: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多计材料、设备价格和数量,设计变更增加部分通过现场签证重新计入,而变更减少部分未作调整,重复计算,多计费用等。 4、基建报表虚报和少报基建投资完成额。部分商校在年终财务决算时往往根据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投资的差额作一些账务调整。如果是超额完成投资,就将其超额完成的部分暂挂“其他应收款”或“应付工程款”中,待下年年初再予调回,如果没有完成投资额,就将其差额部分以虚假附件或根本无附件虚报投资完成额,挂“建安工程投资”和“应付工程款”等科目。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不影响下年度国家拨款,同时也为了年终决算报表的顺利通过。 二、完善高校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内部控制 针对高校基本建设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基建投资管理。 1、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控制。如制定基建项目招标管理规定、基建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工程监理管理、基建材料、设备采购管理规定等,这些规定经学校领导讨论通过后,由纪委、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组成检查小组对基建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以确保基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预算控制。高校应成立以主管校长为首的财经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校常委会成员及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负责人,特别要有财务处、审计处、国资办、基建处、规划办等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财经领导小组负责编制学校的预算并制订年度基建计划。在编制学校预算时,一方面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贷款建设”。但商校实施的“积极发展”方针必须做到建设规模要适度,结构要合理,经费来源要可靠。 3、实行经济责任控制。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的财务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设置总会计师的学校由总会计师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按照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经济责任制的层次可分为:校长、总会计师或主管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若干层次,这些层次的人员组成一个职责明确、相互制约、各司其职、运行有序、共同实现学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群体,校长是该群体的管理者、指挥者、协调者和督促者。 4、加强基建招标管理控制。部属商校基本建设项目基本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人为因素,导致评标过程缺乏公正、合理、透明的程序,往往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招标工作很容易成为少数人自身利益分割的场所,由此出现了在同等条件下不选质优选质劣、不选价优选价高的现象。学校应成立招标领导小组,建立招标专家库,以监督基本建设项目招标工作。招标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由审计、监察、计财、基建部门等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学校基建项目的具体招标工作、审定招标方案、考察和确定投标或邀标单位、审查评标结果:招标专家库由有基本建设相关专业资质并在省招标中心注册登记的校内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向基建招标领导小组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并代表校方作为基建项目招标评委。 5、严格实行合同会审控制。商校基建项目应严格按合同管理,签订的合同条款内容要全面、文字表达要清楚,特别是合同价形式、物价浮动因素、政策调整因素、双方的承诺及主材的供贷方式等都应在合同中明确,以便在合同履行中控制价格。学校还应成立由法律顾问、审计、监察、计财、基建部门等负责人组成的基建合同会审小组,主要负责参与相关基建合同谈判,提出合同审核意见,负责监督合同执行与变更管理,并负责基建过程中的监督、审计和法律咨询工作的?系与协调。 6、实行造价审计控制。对工程决算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度,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初审是由基建处工程管理人员和预决算人员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原始资料如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记录、现场隐蔽工程纪录等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检查,同时对工程量的计取、定额套用是否与标书中要求一致,以及甲方所供设备、材料有无重复计算等进行审查,是为降低工程成本把好的第一关。终审是学校审计处通过招标,选择有资质的中介事务所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财务人员据此作为结算依据。 三、完善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财务部门要做到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监督有力,就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严抓内部控制制度。 1、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根据《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直属高校应建立、健全与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任务相适应的基建财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业务水平的专职财务人员,具体负责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并保持相对稳定。各部属商校应单独设立基建财务部门并科学设计内部业务流程和岗位,对资金的请款、拨付、会计凭证的审核、账务的处理、印鉴的保管以及票据管理等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建立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还应公开办事程序、办事制度及原则,接受群众监督。 2、制定完善的财务规章制度。《基本建设资金报销程序及审批权限管理办法》,对报销程序及审批权限作了明确规定:大额资金的支付除提供合同外还应提供各监督部门、各级校领导签批的会审表,进度款的支付要提供有施工管理人员、预决算人员、监理人员、职能部门负责人签字的工程进度会签表,其他费用支出按规定标准实行定额控制,严格审批手续,避免或减少不合理支出。 3、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监督体系。为确保学校内部会计制度切实执行,校内审计部门应定期检查,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情况及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以提商会计信息质量。 投资管理论文:浅析长庆油田转变投资管理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长庆 投资管理方式 实践与思考 论文摘要: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国内各行各业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面对低位徘徊的国际原油价格和低渗透超低渗透油气田开发现状,2009年长庆油田不等不靠,在加快转变投资管理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与实践,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不仅提高了长庆油田投资管理水平,对当前及今后长庆油田经营管理工作也将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进人2009年以后,长庆油田的投资管理工作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一方面,建设任务繁重,是长庆油田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总量最多的一年;另一方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低位徘徊的国际原油价格,其主管部门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达的投资成本指标仍维持在2007年水平。 长庆油田是世界闻名的低渗透油气田,素有“在磨刀石上采油之称”,开发难度很大。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优质储量逐渐减少,近年来勘探开发主要是在低渗透特低渗透油气藏进行,客观上对投资成本的需求进一步上升;加之受国家和各地方政策影响,建设用地等资源价格连年大幅上涨,投资控制难度极大。 面对种种不利局面,长庆油田投资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转变投资管理方式,创新投资管理理念,深人推进低成本发展战略,使投资管理既满足了长庆油田大规模增储上产对投资的需求,同时,建设成本又得到了有效控制,长庆油田投资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真正把危机转化成为机遇,长庆油田投资管理工作受到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 一、转变投资管理方式的主要做法 (一)在油田常规产建区全面推行以单井为基础的地面工程标准化投资管理体系。 1.单井地面投资控制范围的界定 单井地面工程标准化投资管理体系,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油田、不同区块特点,由过去的以区块为单元下达投资转变为以单井为单元下达投资,将油田地面建设投资分摊到单井,以单井标准化投资控制达到油田产能建设整体投资控制的目的。 单井投资控制范围主要包括:采油、注水、供水、供配电、通讯、道路、标准化井场、井区部、消防站、油水井投产作业费用,及与单井有关的各类配套投资。此部分费用由建设项目组按照长庆油田下达的投资控制指标包干使用,并承担投资控制责任。 2.单井地面投资控制指标测算原则 总的原则是在合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指标的先进性,投资严格控制在股份公司下达计划范围内,确保长庆油田生产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一是对各采油厂、不同油田和区块根据地质条件、地面环境和已形成的地面骨架管网,确定不同的投资控制指标,长庆油田控制总体指标。 二是下达指标要优于历史水平,体现其先进性,有利于投资控制。 3.调整投资管理方式 单井地面工程标准化投资控制指标确定后,现行的投资管理方式必须相应做出调整。总体上,按照“明确范围、核定基数、包干下达、自主控制、有效监管、节奖超罚”的管理体制和“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建设方式运行。 一是实行以单井为基础的地面投资控制。 按照长庆油田制定的各油田(区块)投资控制指标,年初下达计划时,单井控制范围内的投资扣除建设期利息后,以单井为单元全额下达到各产建项目组。 二是实行投资总量包干,项目组自主控制、自求平衡。 长庆油田对各产建项目组单井范围内的投资实行总量包干,由各产建项目组自主控制,自求平衡。在开发方案部署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次包死,年底不调。各产建项目组要按照长庆油田投资计划和审定的建设方案细分投资控制目标,落实到与单井投资控制有关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三是按照责权利一致原则,下放管理权限。 与项目经理部签订业绩合同或承包责任书后,下放配套管理权限,包括方案调整、价格控制、投资平衡等。 四是将投资控制指标与建设单位业绩直接挂钩,年终考核,节奖超罚。 (二)在超低渗透油藏产能建设中实行‘计划单列、投资包干、自求平衡、节余留用”的投资管理政策,实行专项管理。 1.项目管理体制 按照“区域划开、投资单列、分开计量、单独考核”的管理体制运行。 “区域划开、投资单列”:长庆油田明确划出超低渗透油藏地质目标和建设区域,并与常规区原油产能建设区域分开,单独下达投资计划,独立核算,确保产建效益。 “分开计量、单独考核”:超低渗透油藏原油产能建设实施区块计量、独立建设,对原油生产和业绩合同单独进行考核。 2.投资管理方式 一是投资计划单列,管理权限下放。 长庆油田投资计划单列,与超低渗油藏开发部签订业绩合同责任书后,下放配套管理权限,包括方案调整、队伍引进、价格控制、投资平衡等。 二是投资总量包干,自求平衡。 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下达的百万吨产建投资,扣除建设期利息后,全额下达到超低渗油藏开发部,实行投资总量包干,自求平衡。 三是预备费全部下达,节余投资全额留用。 项目预备费由原来长庆油田动态管理改为项目组自主平衡,节余投资由项目组安排用于生产性建设项目。 3.项目建设模式 按照“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进行建设。 一是要坚持长庆油田审定的超低渗透油藏简化标准设计,不能擅自改变建设标准。 二是要进行模块化建设,加快钻井和地面配套建设速度。 三是全面开放建设市场,降低建设成本。 四是要牢固树立“每个环节都可以降低成本”的理念,从单井着手,对建设运行的各个环节实行投资控制。 (三)老油气田调整改造项目实行‘投资包干、年底不调”的政策,变要钱机制为指标控制。 长庆油田从1970年投人开发,历经近40年时间,老油气田套管、管线腐蚀、结垢严重,集输系统及设备严重老化。由于老油气田改造资金十分紧张,各单位争投资、要项目现象严重,投资控制十分困难。 自2009年以来,长庆油田投资管理部门改变计划下达方式,老油气田调整改造项目由长庆油田根据原油产量、油田新旧程度以及与生产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来核定投资,其中项目总投资的75%下达各建设单位,投资包干、年底不调,各二级单位在核定额度内自主编制上报项目,并经长庆油田审查确定后实施;其余25%的投资按照长庆油田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方案组织实施。 二、投资控制实施效果 (一)建设投资总盘子得到了有效控制。 通过转变投资管理方式,把原来“事后算帐”的要钱机制变为“事前控制”,投资管理既有效保证了各项生产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勘探开发对投资的需求,同时,建设投资严格控制在下达计划范围内。 1.常规区原油产能建设地面工程投资在2009年基础上同比下降10%以上;管理费、技术服务费同比下降10%。 2.超低渗透油藏原油产能建设在确保关联交易和地面骨架工程建设的情况下,投资盘子基本持平,建设效果好于预期。 3.老油气田调整改造项目投资得到了有效控制,投资严格控制在公司下达计划范围内。 4.在保证公司自身勘探开发投资需求的同时,平衡解决了企地道路共建、援建地方项目及油气区道路补偿等专项协调费用,使企地关系进一步改善,公司也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投资管理界面更加清晰。 通过转变投资管理方式,进一步简化了投资管理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加快了建设节奏,提高了投资效率,突出了建设单位和项目组的责任主体地位,同时,机关职能也由‘事事都要管”的婆婆转变到搞好综合平衡、协调监督、充分发挥决策参谋作用上来,投资管理界面更加明晰。 (三)各建设单位投资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加强。 投资管理重心下移后,投资控制责任也同时下移,逼迫各项目建设单位积极主动地搞好投资管理和投资控制工作。从一年的实施效果看,各单位转变了观念,投资得到了有效控制,具体表现就是“报告少了,找的人少了”,大家都把心思放在控制投资和提高效益上,“每一个环节都要控制投资和成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两点思考 1.必须坚持走低成本发展道路。低成本发展战略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霆还没有散去,经济还有可能出现反复。在这种情况下,低成本战略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2.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实践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保证。面对金融危机是墨守成规、坐以待毙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实践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得到的将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各种新的、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给企业带来的将不仅是管理水平的提升,还将是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有效保障。 投资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的投资管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的表述了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水利工程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同时,水利工程又是一项公益性的、投资巨大的政府投资项目。此类项目与一般竞争性、基础性项目在工程投资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研究领域,针对水利工程这类公益性建设项目的研究相对较少。从而,针对水利工程的公益性、投资巨大性以及群众性的特点,对水利工程投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 1、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 1.1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公共品性质 水利工程的产出具有非私有品性。私有产品的使用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即一旦某人有了消费某物品或服务的权利,就排出了他人拥有这种权利。相反,公共品的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公共品可以集体消费[2]。 1.2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项目投资对其它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有利的或不利影响。兴建一项水利工程,其收益可能是多方面的,甚至有些受益是免费的。但同时其不利影响也可能会在兴建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渐显露出来。这就决定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供给,难以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状态。要求政府在这一领域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以非市场的方式矫正或解决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问题[3]。 1.3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目标与竞争性建设项目投资目标的不同 竞争性项目的投资主体一般为企业,投资者以项目效益高低决定项目的优劣。因此提高项目运营效益、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是竞争性投资的主要目标。而水利工程的投资主体一般为政府。政府的基本目标有两个:一是效率目标,即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二是公平目标,即促进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普遍改善人民的福利水平。就效益目标而言,政府在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公益性投资项目领域内投资,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促进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由政府投资兴建会更有效率。 1.4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和收益构成复杂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考虑的成本是社会成本。社会成本不仅包括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还包括公众所受到的环境污染、不安定的社会秩序等各种经济损失。所考虑的收益是社会收益,他不仅包括经济上的直接受益,还包括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同时,政府投资项目的外部效应,削弱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支出和回报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政府投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应进行多方案选择。通过比较各方案的成本收益率,安排项目生产。 2、水利工程投资管理 2.1对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坚持项目法人责任制 对于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投融资手段参与建设;对某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社会效益大的项目,政府还可以通过资本金参股的方式提供资助和支持;对于完全可以有市场解决的项目,财政将不再安排资金。 从国外的经验看,在改善公共设施投资的管理中采取利用私人资本融资投资功能,建立政府监督管理下私人资本对公共设施建设的“融资—设计—建设—经营—移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在这一模式中,政府对于经营性的政府投资工程采取自由竞争方式,经政府招标投标签约后,有私人企业出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建成后向社会收取服务费回收资金。很显然,这一政府投资工程的支出管理模式,对我国调整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的政策具有启迪作用。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可有政府有关专业部门按资金来源不同分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含国有独资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于大多数的项目,以投资公司的形式为主。由项目法人充当项目业主,自己担负起项目法人的功能。 推出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让投资企业负债投入产出和偿还债务,或采取政府特许权管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支出方式,可以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同时,在具体采用这些管理方式时,必须建立对经营性政府工程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配置的制约机制,增强政府招标投标的透明度,增强企业履行合同的法律意识。采取特许权管理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必须将授权与财政收入能力相结合,对授权收费期限要有严格的控制,防止财政收入流失。 2.2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我国对于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在管理上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建设管理模式,即有建设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计划部门进行审批,确定投资额度和年度投资计划,财政部门核拨建设投资资金,再由建设单位组织基建班子进行建设。这种管理模式有以下特点:①投资主体和建设单位分离,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没有直接介入项目的整个建设实施过程,而是以建设单位为龙头,全权负责项目的建设。②建设单位和建成后的使用单位合一,建设单位在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中有自身的利益要求。③建设单位大部分是非营利的社会公共管理或服务部门,管理经验和技术力量不足。 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在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运作上有很大的弊端,表现为:①一次性业主,缺乏专业性,管理水平难以提高。②同位一体化现象造成外部约束差,投资失控。③政府管理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投资监控不力。 3、结论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条件复杂、环境变化多、工期较长、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而且水利工程一般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达到兴利除害而修建的公益性工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并且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但是现阶段,水利工程项目也出现了很多是即有公益性又有盈利性的混合商品,所以水利工程的造价管理更显重要。 投资管理论文:企业风险投资管理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科学技术的创新、企业的重组、以及消费者不断出现的多样化的需求偏好等,都在无形中使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这些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主旋律使企业面对的风险概率逐渐增加。从而使企业投资风险事故的发生规模逐渐加大。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无法避免的,企业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风险的发生,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长久以来,很多企业的投资结构严重不平衡。许多企业投资时盲目的将投资目光放在了粗放型增长、低水平产量的方面,从而忽略了市场竞争的规律。有的企业甚至因为不能正确的预见投资风险而使企业面临破产。因此,现代企业要想在不断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面对重大的社会观念转型、面对各种人为事故和自然灾害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时、面对各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时,必须树立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企业的风险投资降到最低。 二、企业风险投资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企业风险投资的概念 企业的风险投资又被称作创业投资,主要是指企业为了促进行业高科技的产业化发展,以股权资本的形式将资金专门投向存在着较大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并期待成功后能通过股权的转让来获得较高资本的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 (二)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1、是一种具有较大风险的投资 风险投资主要支持的是高新科技、产品的创新,所以在技术、市场、经济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一般而言投资成功率平均只占到30%左右。美国曾经有一位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家认为:在他们投资的项目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投资非常成功,并取得了高额的回报,有三分之一的投资与投入资金基本持平,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投资几乎是血本无归。但是,面对高额的投资回报率,很多企业仍将风险投资作为企业的一项投资活动,仍旧吸引着全球各企业的目光。例如:1977年创业的美国的阿普尔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后,一美元的投入就获得了240美元的高收益。可见风险投资的吸引力是多么巨大。 2、是一种典型的组合型投资 很多成功的风险投资案例证明,如果采取组合投资,将是企业风险投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企业不要将所有的资金全部投放在一个项目、一个阶段、一个企业中,而是将投资均衡的投放在不同的企业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项目中。这种分散式的组合投资将投资的风险成功的进行了分散,只要有一部分投资获得成功,就完全可以弥补其他投资带来的损失。企业也可以只投入所需资本的一部分,不必承担全部投资,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孤注一掷。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很多企业的风险投资大多数集中在新企业的创业成长阶段,占投入资金的80%左右。 3、属于一种长期投资 一般的风险投资要经历3至7年的时间才能获得收益。在投资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对那些有希望成功的项目或企业不断的进行增资投资,故此,很多人将风险投资称作是“勇敢并且有耐心的资本”。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投资者们必须具备“十年图破壁”的强大魄力,对待风险投资多一份冷静和耐心,少一份浮躁和急躁。 4、属于一种权益性投资 风险投资的本质并不是借贷资金,而是一种明显的权益资本投资。投资的着眼点并不在于投资对象当前的盈亏上,而是在于对投资企业或项目的发展前景或资产的增值上。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过对投资企业的上市或出售转让变现而取得高额的回报。 5、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投资 企业的风险投资并不是单纯的向投资企业的创业者提供资金,而是企业的管理者凭借自己积累的丰富学识、经营管理经验、广泛的社会关系等向投资企业提供这些资源,并积极参与企业的创业,与企业的创业者共同创办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企业的创业者取得经营的成功。 三、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与风险投资企业的特点 (一)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 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投资者、风险投资公司、风险企业。一般而言资金开始从投资者流向投资公司,经过投资公司对资金和企业筛选后做出决策,再由投资公司将资金流向被投资风险企业。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已经吸引了很多的投资目光,包括企业、保险公司、甚至还有外国资本的投入。这些投资者由于知识的欠缺、有限的精力、风险的分散等方面的原因主要讲投资资金转交给投资公司运作,自己很少参与。例如:比尔·盖茨在投资方面的眼光就远超他人。最初的微软公司为ibm的pc机编写了msdos操作系统,售价极低,当ibm正为自己赚取便宜而窃喜时,微软公司为它编写的操作系统遍布全世界,从而为微软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风险投资企业的特点 风险企业实际上就是指那些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从事高新技术的研发,同时随着不断发展的科技而发生着动态的变化。对于这些极具开拓创新的风险企业而言,一旦研发成功将会使企业高速的运作发展起来,并获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还将推动社会的前进。风险投资企业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它具备独特的特征: 1、风险投资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大风险、低成功率的特点 风险投资企业具备很强的探索精神,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技术的不成熟、较高的创新程度等,因此,在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失败是十分常见的。美国的风险投资企业中成功率在20%——30%之间。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风险企业投资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刚起步的高新技术或产品,并没有抵押或担保,另一方面是由于投资的风险企业处于设计的初步阶段还不完善,还不能确定高新技术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2、风险投资企业具备较高的收益性 风险投资企业一旦取得成功将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将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迅速的扩充国内外市场,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正因为风险投资是一种战略性的未来投资,所以很多投资者往往对投资中的风险视而不见,这主要是受高额回报的影响。 3、风险投资企业是具有知识、技术的高级人才密集的企业 一般来说,那些较为成功的风险企业中集聚着一批高素质的创新技术人才,这是风险投资企业面对激烈变化的市场竞争最宝贵的资源。风险投资企业一般对职工的技术要求很高,一般高技术人才占企业人数的50%——80%,否则将不能胜任。风险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要具备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和知识。例如:美国的硅谷年产值达400亿美元,而它拥有的博士学位的科技人才有6000名,工程师更是达到15000名。可见,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风险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人才是多么的重要。 4、风险投资企业具有很强的情报信息和应变能力 风险投资企业的成败除了要拥有一批高新技术人才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情报工作。风险投资企业如果做不好信息情报工作就不能把握企业前进的方向。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信息、能源、原材料作为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所以,风险投资企业必须能依靠有效的手段获取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情报,以便在竞争中一举击败对手。 5、风险投资企业的风险资本具有较低的流动性 投资者一般是在企业创立之初就将资金投入到风险投资企业中,直至企业股票上市或者被收购转让才能获得回报,因此具有较长的投资期。也就使得资金的流动性较差。同时,风险资本一旦退出时,企业撤资将十分困难,这也使得风险投资的流动性低。 四、企业风险投资的控制对策 投资风险的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人员在经过对风险的分析和衡量后,针对企业的投资所面临的不同风险因素而采取的控制风险的措施,从而使企业风险投资消除或减小,并降低企业的预期损失。 (一)风险的避免 在风险投资管理中,风险的避免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风险源的中断来彻底消除某一风险造成的损失和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但是,这种方法的实施也同时带来了风险可能带来的收益的损失。在现实中,风险避免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震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等。另外,很有可能避免某一风险时带来了其他风险的发生。 (二)风险损失的控制 损失控制主要是指在发生风险之前对企业的投资过程中的某些方面进行调整或重组,以便降低企业投资损失的发生。损失控制主要是通过损失发生的概率来降低企业投资损失的。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改变企业的投资风险因素、改变风险因素所处的环境、改变风险因素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措施来完成对风险损失的控制。 (三)风险转移控制 风险转移是一种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企业将自己不愿意承担的分先以某种方式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一种风险管理措施。它主要包括:风险的保险转移、风险的非保险转移。前者主要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后者主要是指控制型风险的转移和财务型风险的转移。企业实施风险的控制转移主要的方法为:出售买卖合同,将风险转移到其他单位或个人。例如:企业可以采取向下承包的形式将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转移到其他经济单位或个人,并按照合同约定将风险转移出去。所有那些无节制的、无限度的风险转移都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行为,必须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进行风险的转移。 (四)财务控制策略 企业的风险投资控制还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处理和控制。企业可以采取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来实现风险的财务控制策略。财务型风险转移可以通过:中和、免责约定、保证书公司化等方式来实现。财务风险自留现在越来越受到各企业的青睐,风险自留可以通过:在企业建立意外损失基金、将投资损失摊入经营成本、筹集外部资金、组建自保公司等方式来实现。 总之,在政府的直接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下,我国的投资事业已经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例如:金蝶、新浪这些优秀的企业的造就,使得风险投资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源泉动力。虽然,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没有国外成熟,仍旧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正朝着蓬勃的势头发展。 投资管理论文:强化企业投资管理的有益探索 企业进行有效的投资可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企业投资已经成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加强企业投资管理势在必行。 一、企业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很多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加强了企业管理,在企业投资管理中也采用了新的方法,无论是在投资方向,还是投资规模上都有了新的调整,企业投资逐渐走向理性化和科学化。但是还有一些企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根据实际的研究调查,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企业投资管理方式落后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在投资管理方面本来就存在很大的缺陷,加上社会中没有一定的投资管理机制,导致企业的投资管理没有严密的制度作保障,而且投资管理办法落后,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往往没有科学的投资战略规划,也没有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情况制定严格的预算控制制度,对于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没有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使企业的投资方式落后,在投资管理中也没有有效的管理方法,很容易造成运行中的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投资决策主观性过强 在企业的生存发展中,投资决策是所有企业决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需要进行科学的企业投资决策。但是,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投资项目的了解,对投资项目中的各种资料没有认真分析,很多企业决策者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制定投资决策。这种没有经过科学研究的投资决策不仅会影响到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而且很有可能增加企业的投资风险,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企业投资没有有效的监督 企业的投资管理不仅要在投资之前做好各项管理工作,而且在投资之后也应该进行管理。但是目前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企业在投资之前虽然对投资项目进行了了解,但是投资之后就减小了管理力度,对投资项目的管理跟不上。作为投资项目本身来说,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项目本身会发生很多的变化,一些在投资之前有很好前景的项目也会变成比较棘手的项目,而企业在投资之后疏于对投资项目管理,对投资项目中的实际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了解,很容易造成投资亏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加强企业投资管理的措施 1.进行有效的事前分析 要保证企业的投资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投资之前就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严密的预测分析。企业决策者要结合投资的项目资料,对投资项目中的各种风险和企业的在未来的经济收益都需要进行认真的分心研究,尽量不要加入个人的主管感情。在事前分析研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研究。在项目投资研究中技术上的可行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只看到投资项目能给企业带来的丰厚收益就进行投资活动,那么企业不但不能获得投资回报,而且有可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所以企业的管理者要对本企业的技术实力有详细的了解,然后结合投资项目中所需要的技术进行对比,如果企业的技术实力满足投资项目的需要,那么投资就有可行性,反之就没有可行性。另外一方面是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分析中,一方面应该对投资项目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如果企业投资的经济效益较好,那么就有投资的可行性,反之,就没有投资的必要。另外一方面,企业要对自身的经济实力进行分析,在考虑投资项目的规模的基础上,对项目中需要的费用有大概的了解,并且要对自己的筹资能力和还贷能力进行考虑,如果投资项目中的资金用量太大,企业无法负担,强行投资的化会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困难,那么就应该放弃对这个项目的投资。 2.项目投资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企业的投资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很多企业正是由于在项目投资过程中对项目运行情况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投资的失败。加强投资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可以保证投资项目的正常运转,增加企业的利润。首先,在企业中要建立专门的投资项目监督管理机构,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对项目进行各阶段成果进行严格的评审,保证投资项目的正常运转,降低企业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其次,建立投资项目管理责任制。在目前的投资项目管理中缺乏责任制,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对投资项目进行管理,但是建立责任制之后,将项目中的责任逐级落实到企业各部门和工作人员上,这样他们由于承担一定的压力,对投资项目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后,进行积极的奖励制度。在项目投资中实施奖励制度可以有效帮助投资项目管理者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3.加强投资后期审计工作 在企业对项目进行了投资之后除了要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的管理之外,还需要定期进行审计验收。对于企业来讲,很多投资项目的运行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要加强各阶段的审计验收工作,这样就能对短期内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通过审计验收报告企业可以对投资项目的运行情况有深入的了解,针对出现的大问题也可以及时进行正确的判断,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三、结论 在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中面临的投资环境也会越来越复杂,投资的成功与失败对企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所以要加强企业的投资管理,做好投资之前的分析预测,投资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并且进行定期的审计验收工作。 投资管理论文:企业投资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投资活动日益成为现代企业获取利益和取得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起点,投资管理也正逐渐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投资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断增多,投资管理的成效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审慎选择投资项目、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降低投资风险、不断提高投资回报和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以投资管理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但由于受到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技术运用及改革探索发展等诸因素影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投资管理实务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新问题。因此,从根本上分析研究企业投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健全与现代企业投资管理运营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投资管理技术,防范与化解投资风险,是促进企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目前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投资战略指导 如同企业发展战略一样,作为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投资管理活动也必须在科学合理的投资战略和规划指导之下来开展。企业投资战略是根据企业总体发民战略要求,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对有关投资活动所作的全局性谋划。它是将有限的企业投资资金,根据企业战略目标评价、比较、选择投资方案或项目,以获取最佳的投资效果所作的选择。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其经营管理活动往往缺乏长远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随处可见,在进行企业投资管理决策时,只考虑眼前状况和短期利益,缺乏对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投资问题的深入研究与科学论证,仅仅满足于简单生存与积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甚至拖累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缺乏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谋划 预算是一种系统的分析测算方法,其用于提前计划和分配企业的资金、实物及人力等可用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企业预算管理发挥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企业投资活动,是一项集成了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的“智慧型”活动,要求决策者必须在事前进行谋划,并开展详细的预计与测算。现实中,很多企业或由于管理观念落后、或缺乏有效的组织架构支撑、或执行不力、或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并没有在投资活动中引入预算管理,或虽然开展了预算管理,但其执行情况却流于形式、不达预期,在事前缺乏严谨缜密的调查研究,没有对投资的领域、方向、额度、资金来源、项目运营、投资回报等事关成败的细节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预计测算和科学研究,在投资决策时带有很强的个人玉观意识,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而过程控制也时常出现“救火”等疲于应付的状况,最终其投资活动的结果事以愿违,甚至使企业经营出现重大危机。 (三)缺乏严谨缜密的资金管控机制 在“现金为王”的时代,具备适量的资金,已成为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企业投资活动,也同样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支撑。企业自身的资金是有限的,即便从外部筹集,其可筹措到的资金也同样是有限的。同时,资金需要流动,固化的资金不能产生效益,而只有在流转中才能增值。但是,在资金流转的过程中,又存在投入没有产出、外借不能收回、延期降低收益等各种风险。在不少企业中,资金的管理运用并没有充分考虑其有限性、收益性和风险性的主要特征,或缺乏与企业本身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筹措、运用、还本付息、收益分配、风险预测及内部控制机制,使资金的筹集、投放及运用无法在有效、收益与风险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其后果则是可能出现资金短缺、无效沉淀、财务风险增大等情形,进而引发企业财务危机。 (四)缺乏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人是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核心要素,企业投资管理的分析研究、决策制定、控制执行、事后评价总结……,都受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所左右。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企业投资管理,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失败的投资管理,也往往是由于人的因素所造成。从形式上看,投资管理更多地体现为企业资金与资源的流转,这其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了全过程,而投资作为“智慧型”活动,因其涉及面广、分析研究及决策管控流程复杂,加之现代经济活动与管理技术的快速变化和迅猛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财务人员专业基础差、工作经验少、后续教育不足、基础工作水平欠佳、职业素养较低等问题,却严重制约了包括投资管理在内的企业各项财务管理活动依法合规、有序有效、科学合理开展,并时常由于财务人员的不当管理或其它无效行为造成企业投资活动失败。 二、改善企业投资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以科学的企业投资战略为导向 企业应该在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和财务战略的框架体系内,建立自身投资管理活动的内部总纲领??投资战略。在对包括国家经济形势、经济政策、自身状况、所处行业技术结构和水平、竞争程度、市场需求、筹集调配资源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愿境,制定切合实际的企业投资战略,并在较长时期内使其成为自身投资管理活动的指南,以有效发挥战略管理在投资管理活动中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导向性、对经营管理活动的保证性、对财务运作谋划的超前性作用。 (二)建立切实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是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有效的预算体系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评价。同时,预算管理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的投资活动一经决策实施,就必然要面对客观环境变化、市场波动、自身情况变动等风险考验,而层级合理、目标适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预算管理体系,能够成为事前谋划的重要手段,并且可以有效的带动项目调查研究、过程管控、风险防范和事后评价等一系列关联工作,起到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过程纠偏、动态优化及战略协同等重要作用,为企业的投资管理保驾护航。 (三)建立健全资金运作管理制度体系 作为经营管理活动的血液和生命源,企业资金管理汇聚了资金筹措、投放、使用、回收、分配,以及收益及风险管理等内容,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企业投资活动更是突显了以资金投放为起点,以资金回收为终点的显著特征,甚而可以说,资金管理的成效决定了企业投资管理的成败。企业在投资管理的全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现金为王”的资金管理中心理念,把资金的均衡有效流动作为核心目标,建立健全资金运作管理制度体系,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通过计划管理、专项管理、统一集中与分级分口管理、财务部门与资金使用部门共同管理等手段,运用科学技术方法强化分析研究,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保证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为企业的投资管理活动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加强复合型财务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满足企业发展和对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专业化队伍。新经济形势下,合格的财务人员不但要懂财务,还要懂生产、懂法律、懂金融,必须要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依法办事的意识、刻苦学习的态度和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因此,企业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好财会人员队伍建设,为投资管理活动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一是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学习,鼓励其参加后续教育和各种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建设一支适应企业自身发展和具备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的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队伍;三是完善优秀财务人员的选拔任用机制,积极营造吸引和任用人才的良好机制;四是建设企业财务人员信息库,动态优化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技能等人力资源信息,为选用人才提供第一手资料。 投资管理论文:国有多元化控股集团的价值创造型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集团是以产权为纽带、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以控股公司为核心的战略联盟体。该控股公司具有对所属子公司强大管控能力,是整个集团的战略投资中心。其管控的子公司和投资的领域,既有产业链上下游的一致性,从而具有规模经济、协同效应的战略优势,又往往涉及跨行业、多领域,具有相关多元化战略布局的特征。跨多元化集团的控股公司,是整个集团的灵魂所在,其对整个集团的管控,突出的是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并通过投资管理、财务控制、风险管控,实现整个集团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优势互补效应。多元化集团的投资活动,是整个集团战略实施的途径,也是集团优势产业及核心竞争力形成与巩固的过程,也往往涉及对外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因此,多元化的集团在投资管理体系建设上,针对跨行业、多领域的特征,突出的是通过集团控股公司的投资管理,形成一个多层级的参谋、决策、管理系统和动态信息系统,确保优势产业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强化,实现战略目标。在集团的投资管理体系下,投资管理不是简单地沟通协调工作,而应是对集团具有价值创造意义的管理活动。 1. 当前多元化大型集团的投资管理模式 1.1多元化大型集团投资管理模式的现状 当前我国众多的国有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投资规模为界定标准的分级审批的投资管理模式。这种投资管理模式,是一种限额分级审批的管理模式。如广东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即是按照广东省国资委的《广东省省属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和《广东省省属企业重大事项审核备案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起来的按照投资规模、投资金额为界定标准的分层级的审批、备案管理体系。 在管理组织架构上,集团明确承担投资项目管理的部门,并在董事会下设投资审核委员会,其成员一般由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构成,形成“投资主管部门——投审会——公司经营班子/董事会”的三级管理层次。 在投资审批与管理流程上,从立项、项目审批申请、实施、验收评价几个环节,一般区别集团总部投资项目与下属企业投资项目,归口集团总部投资主管部门(如投资规划发展部)管理。 1.2 对当前投资管理模式的反思 过去二十年里,我国国有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的产生,有着“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样的历史背景,其形成有一定的“行政撮合”色彩,控股集团公司在面对多元化的集团管理有上,有一定的自身条件限制。同时,在当前国有股份占绝对控制地位的背景下,该管理模式也就是现实的必然选择,是对决策权限在责任与效率中找到平衡点,是一种分层级的分权制管理模型,也就有着“行政审批”色彩。 这种具有“行政审批”色彩的管理模式,使得集团总部的投资管理功能成为国资委审批管理的延伸,集团总部则扮演了一个个“小国资委”的角色。这种以“审批权限管理”代替应该涵盖“投资决策”、“投资评价”和“投资风险控制”的整个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缺乏市场敏锐性。而集团总部的投资管理部门,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只是起到了上传下达,组织协调的职能,不能很好地实现“投资管理创造价值,实现集团战略投资目标”的作用。 目前的投资管理模式,距离“创造价值”的投资管理体系,有以下几点不足: 1.2.1集团的投资管理,侧重“审批”,而缺乏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不利于从集团战略高度,调动整个集团人力、物力、资金、技术为投资活动创造更优的条件。 1.2.2从投资项目承载主体到集团总部,各决策层级往往需要反复调研、汇报,决策效率不高,审批流程冗余。 1.2.3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集团总部缺乏积极有效的监管措施、信息反馈机制,使得投资管理信息易断流、控制链中断,进而有导致风险失控的可能。 1.2.4投资项目验收及后评价没有真正落实,缺乏对过往投资项目事后评价,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投资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供未来投资活动参考借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投资的后评价,不仅是投资项目管理的需要,更是检验集团投资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并进行战略修正的基础,也是各大国有多元化集团未来建设投资管理体系应予以重视,并可以有更多创新突破的工作。 2. 对多元化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的设想 2.1投资管理体系是企业集团战略实施的职能体系 投资活动是多元化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实施途径,是为了调整集团公司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集团的资源配置、保障并强化集团的核心产业或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投资也为集团提供了规避单个行业、单一市场波动的风险化解机制。因此它的投资管理体系,在面对涉及跨行业、多种模式的投资项目时,管理目标上具有战略一致性、管理上有层级性、投资主体与合作形式多样性的特点。集团对各个层级的投资活动的管理,也是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它在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目标上,要成为一个“创造价值”的管理体系: 首先,它是一个信息系统,能为集团管理决策提供充分的决策信息,通过信息流,使得管理控制链完整有效; 其次,它是一个顾问系统,能为投资活动提供参谋,充分评价、论证,保障投资的成功; 第三,它是一个管理参与系统,集团控股公司通过投资管理体系,扮演的是一个“积极股东”的角色,并能调动集团的管理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将投资活动纳入到战略目标的实施。 集团的投资管理体系,不以投资项目本身经济上的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而是服务于资本控股型集团总部突出主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战略职能体系,是保障集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服务于战略目标的管理系统,这就是投资管理体系的价值创造的意义所在。 2.2投资管理体系的职能板块构成 一个完整的投资管理体系应包括投资决策、投资评价、投资风险控制及组织架构设计四大管理模块,并通过建立畅通的信息流,将各个管理模块有机地链接起来。各个管理模块功能的发挥,又是以产权为纽带,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 在这个投资管理体系中,投资决策程序管理模块,要涵盖投资目标管理、投资管理授权体制、决策方法;建立涵盖经济指标与非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项目实施前、中、后跟踪评价信息系统;并通过构造投资管理体系所需相应的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规范和组织结构,以全面的风险控制方法来建立投资管理链。 对多元化资本控股型企业集团,还需要以产权、产品、技术等为纽带,区分生产型的子公司投资项目和涉及资本运作型的子公司投资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2.2.1投资管理组织架构设计 多元化集团是一个多层次、以产权为纽带的经济组织,集团公司是这个组织的核心,形成“投资项目载体企业—集团投资部门—集团投资委员会—董事会”多层次的组织支撑系统。 在集团公司本部,由发展部作为投资管理的核心职能部门。在具体岗位设置上,为了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递时滞,并保证以集团的总体战略指导集团各个层次的投资活动,建议在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内,建立项目经理制。项目经理制,即是在发展部内设的投资项目经理,代表集团投资管理主管部门,从投资项目的前期调研、立项开始,到组织实施、项目验收,提前介入,全程参与,是集团投资管理体系对畅通信息流、联结各个管理链条,积极参与管理的重要一环。 2.2.2投资决策管理模块 投资是集团战略目标实现的承载体,而投资决策是投资管理的核心。多元化集团投资管理体系的投资决策管理模块,对涉及不同行业、市场、合作者、不同投资方式的投资决策过程中,确保集团投资活动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系统的观点,强调对投资的整合性、协同性和约束性,强化核心产业或主导产品的竞争优势。对于投资项目自身的经济可行性,则应当是在投资承载企业上报到集团总部前就已论证的初级目标。 多元化集团往往涉及行业较多,投资的形式也会丰富各异。在借鉴现有通行的投资决策流程上,对于涉及生产型的,战略规划已明确的投资项目,可以给予投资承载企业各大的自主权;集团投资决策环节,更多的从战略发展与扩张、结构调整,关系整个集团核心竞争力巩固与发展的目标层次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分析。 2.2.3建立完善的投资评价与监管体系及信息系统 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当前主要是以项目可行性分析和财务评价为主,这也是项目实施前,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作为控股型集团总部,投资评价的管理模块建设,更要注重项目实施中的监管,及时做信息反馈、解决实施中的障碍与风险疑点,从而为集团调整内部与外部资源,从战略层面对投资项目给予支持。 作为多元化控股型集团总部,更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建立一个投资管理信息系统,为未来投资提供参考。这也是当前投资管理体系普遍缺失的重要管理模块。 2.2.4投资风险管理模块 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同样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对于多元化集团来说,由于投资涉及多个行业、地区、市场,投资合作形式多样,因此比一般企业对投资的风险管理有更高的挑战。而多元化投资,本身也是集团化解单一行业/市场/产品风险的一种风险管理方式,这也是控股集团公司“创造价值”投资管理活动。 在投资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贯穿从集团投资决策、投资评价、组织架构制衡设计。对于控股集团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本人以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投资风险管理需要以集团各层级畅通的信息流为基础。投资承载企业是投资实施与推动的主体,是风险的直接承担与管理者。集团对投资项目尽职调查、财务信息、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专家论证意见等,建立投资信息库和畅通的信息流,成为风险管理的信息基础。 (2)根据项目类型和集团各层级风险承受能力实行分级限额授权审批。在投资决策中,根据集团各专业子公司,实行分级授权、限额审批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方法之一,能兼顾效率与风险承受能力。但无论是哪个层级权限内的投资项目,均应向集团发展部备案,发展部及时跟踪评价。 (3)集团本部直接运作的投资项目,主要涉及战略实施、对外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调整集团公司的产业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投资,风险管理更应关注于战略投资方向、行业与市场、选择合作者、投资合作方式、选择经营管理团队,以及各个相关多元化产业相互促进与制约。 (4)投资风险管理是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部对投资的风险管理,需要结合集团战略投资风险和投资项目微观风险,从集团层面识别、衡量风险及可能损失程度;制定风险策略,为下属投资承载企业提供更高层次的风险管理机制。例如,集团可以拥有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化解投资项目推进过程中相应的资源不足风险。 结束语 而投资是集团有形与无形资产形成的过程,是核心竞争力凝聚的过程,是考验一个集团作为整体集中和运用资源的能力,并组织协调内外关系,是企业最具开拓性、挑战性的管理活动。相对应的投资管理体系,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动态参与性,是一个能为集团识别并抓住战机会,并能拓宽规避和化解投资风险途径的管理系统。 投资管理论文:我国风险投资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一、前言 风险投资最初起源于19世纪末的西方工业国家。在理论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风险投资通过社会上的机构或者个人筹集到风险资本,然后将资本投进成长性良好的企业或者具备成长潜力的企业,在企业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下,风险投资机构通过抛售股权获得高收益的投资行为。这种投资行为曾经在推动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这对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同样适用。当前我国的风险投资正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规模比较小,还未建立健全的投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以及缺乏配套的法律规范,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产业。本文对我国现阶段风险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科学的管理对策和创新举措。 二、我股票风险投资管理中表现出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产业开始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上个世纪90年末,我国的风险投资有了新发展,建立起一批超大规模的风险投资机构,总投资资金大约在400亿,但是因为发展速度较快,经历的探索时期短暂,在风险投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1)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意识或文化缺失、淡薄。我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一种中庸的、稳进的思想,较缺乏激进、创新精神,1978年之前的中国处于一种闭塞、守旧的阶段,经济的发展中也大多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让人们的思维无法活跃。所以对于风险投资,大部分投资者还是无法解放思想,转变投资观念。(2)较偏重资金和技术。很长一段时期,风险投资产业中,大多认为,高投入和高产出是成正比的。所以许多风险投资管理者眼睛都瞄准了高投入项目,却对那些潜力无限的低投入项目视而不见。这也引得被投资方为了广泛吸引投资方的关注和进场,盲目地扩大项目的规模。然而根据西方国家的风险投资经验,大多数风险投资虽然是具备高收益特点,但是不一定需要高投入。例如美国超微公司投资旗下的一家数据设备公司,投资资金仅有7万美元,但是却占了77%的股份。9年之后,这个数据设备公司上市,其价值变成3700美元。这每年平均收益率高达100%案例说明,低投入也可以高产出。注重资金还表现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更多关注财务和技术,缺乏关注人员的素质以及忽略管理的成效。(3)风险资本融资规模小、渠道单一。现阶段,我国成立的风险投资机构,都是根据《公司法》的要求,以有限公司的身份成立,大部分机构都瞄准了正在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资金注入需要扶持的企业,推动其发展后获益。但是一般企业传统的融资渠道是通过政府财政获得,例如银行等。目前对私营中小企业来说,能够通过政府渠道获得的资源非常有限,所以要在市场中寻找新的渠道才能获得生机。但是真正能够为私营中小企业服务的政府财政机构并不多,市场中以企业、私人或者基金而设立的独立风险机构数量较少,这是导致风险机构规模较小、融资渠道单一,缺乏资金优势,会降低在投资运行中进行组合投资的能力和无法进行平衡投资,投资的风险仍然较高,最终可能导致投资失败。(4)缺乏健全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高额的投资收益是促使投资机构进行投资的动力,通常获得回报的直接方式是把资金投入企业,然后通过企业发展或者抛售股权而取得。这个等待回报的过程大概在5~7年。由于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产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要提高获益的确定性,务必具备很强的项目辨别意识和风险意识,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去推动整个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然而我国证券市场以及风险投资机制很不完善,加上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十分匮乏,尚未建立一个健全的风险退出机制,表现在:新成立的高科技企业在进入主板市场时,门槛比较高,其次,我国的证券市场尚未建立适合高科技民营企业融资的二板市场。这两个因素导致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比较高。 三、加强风险投资管理的建议 (1)开拓多元化的筹资渠道。鉴于我国风险投资正处于成长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帮助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系统。在资金方面,政府需要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让投资机构筹资渠道多样化。民间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资金库,可以首选引进个人投资资金,其次到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或者信托投资公司等投资机构的资本,总的来说,立足于市场,融资渠道多样,资金来源丰富,加强风险投资资金的管理,能够将风险投资营运快速推上正轨,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2)加强风险资本投资管理。有了良好的开始,务必采取措施将推动投资的发展,这是确保投资成功的关键。对风险资本进行高效的管理,比如,正确把握资金投入时机,把握好资金的投入数量,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率等,都是加强风险资本投资管理的表现。由于风险投资的特殊性在于其收益高,风险也高,投资运作开始后,当所投资的企业进入高成长期,投资者采取策略利用现有的资金尽快使得企业占领到最大市场份额,及早做好回收资金的准备工作。等到时机适合,撤回资金,风险投资就告一段落。(3)加强风险资本退出管理。风险投资是为了在企业高成长内撤出资本,以套取高额利润,不以套取企业红利作为主要目的。所以长期的持有股份不是风险投资的策略,投资过程中,要适时而且及时地抽出资本,投资机构才能有足够的资本去进行下一轮的投资,而且能够保证资金的安全性。目前风险投资市场中,资本退出管理办法不健全,导致部分投资资本无法及时退出,最后可能导致投资失败。因此,要提高资本投资意识,加强风险资本退出的管理,实现资本的高效率、高收益。 四、关于风险投资管理的创新思考 (1)在投资战略的规划上作管理创新。要在投资战略的规划上作管理创新,首先一个方面要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因为制度是公司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设置是否合理,会极大地影响公司领导者以及员工的想法和行动,当前比较提倡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与内外环境均相适应的投资工作、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具备一定配套性和前瞻性,在满足当前生产需要的同时,还能符合企业在将来的发展趋势。另一个方面的战略创新表现在,以优化产权去降低风险。投资者由于直接投入了资金,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受益当中,获得一定的股份和一定的话语权。这样制造出来的激励方式能够有效地发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根据所投资企业的发展变化,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产权制度做出有效率的优化和补充。这种优化和补充直接提高了风险资本的运营效率,降低了其运行的风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手段,就是人才管理创新,这是由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意识演变而来。尽可能培养并引进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一个企业充满活力和生机。例如苹果、英特尔、微软、通用电气、海尔、联想等,他们的成功之处都表现在,他们非常重视人才,并且善于用人才。(2)在战术上的管理创新。在战术上的管理创新,主要有:一是进行阶段投资和集中投资。阶段投资主要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投资,这样可以选择最优的收益时机。集中投资则可以帮助投资者与企业建立非常坚固的基础,帮助投资机构获得关系网和市场声誉等;二是择优控制。把资本分散到多个项目中去,这与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的道理是一样的。即使其中一个项目失败了,也不会影响到整体的投资态势。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品牌营销问题 一、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现状分析 1.农业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力度不均。现阶段有部分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还主要是依赖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声誉的自然传播,由于企业不注重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造成了农业企业品牌营销较难进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感知的是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会忽略农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品牌。这就给农业企业的后续营销宣传造成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效果。这种情况又进一步影响到了农业企业进行品牌营销的积极性,从而使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状况陷入恶性循环。但是在生活中,消费者也能够罗列出耳熟能详的农业企业品牌名称,比如金龙鱼、北大荒、阳澄湖等,这说明有些农业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还比较成功,这些知名品牌形象为企业的营销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且也为消费者选择产品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参考。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在消费者心中,农业企业的品牌形象还是偏少。从农业企业的角度来说,农业企业的知名品牌形象相对于农业企业的数量来说,也是偏少的,特别是中小规模的农业企业不是很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 2.农业企业品牌定位有待加强。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定位比较模糊,较少能够针对不同需要的消费者提供不同层次的产品或服务,这种情况可能会让农业企业失去较好的潜在需求,浪费较好的营销机会。农业企业的粗放型品牌定位可能会让消费者感觉到没有针对性、吸引力和归属感,从而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农业企业品牌的较低认知度和忠诚度,进而影响到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企业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从而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提供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增加农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进而提升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效果。现阶段,也有部分农业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定位,比如阳澄湖大闸蟹就会根据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等级的产品。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农业企业的品牌定位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3.农业企业品牌延伸利用较好。现阶段品牌形象塑造较好的农业企业都开始延伸企业的品牌,农业企业一般通过开发新产品或者引入其他的系列的相关产品进行品牌延伸。农业企业通过品牌延伸可以很好地利用已经拥有的品牌资产,给农业企业的新产品营销带来较大的溢价。这充分说明了农业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鲁花、金龙鱼等品牌都将品牌延伸到了油类的所有产品,这对于公司新产品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品牌的延伸和利用,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农业企业只有在维护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否则过度延伸就会有损品牌形象,从而让农业企业得不偿失。 4.农业企业品牌资产意识不足。农业企业品牌资产方面的讨论主要聚焦于农业企业涉及兼并重组时,对农业企业品牌资产的价值评估。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品牌可以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而具有现实的价值,特别是著名的品牌,其无形的品牌价值可能超过企业的有形资产。品牌资产作为企业一种无形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较多从事基础产品生产的农业企业品牌通过与产业链下游的农业企业品牌进行品牌联合,从而利用品牌联合效应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这样既提高了农业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提升了农业企业的品牌资产和价值。还有农业企业在涉及企业兼并重组时,农业企业价值的评估较少关注农业企业的品牌资产,这样的资产运作容易让一些老字号品牌消失。现阶段,农业企业在进行兼并重组时,特别是与外资相关的兼并重组时,农业企业的品牌资产意识不足,从而使一些老字号的农业企业品牌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甚至消失。由此可见,农业企业品牌资产意识不足,不仅会让农业企业的价值评估不合理,而且也会让一些老字号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消失。5.农业企业品牌关系还处在萌芽状态。品牌关系主要涉及品牌与品牌、消费者与品牌、产品与品牌、营销者与品牌、其他利益相关者与品牌等关系类型,但是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依然是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现阶段农业企业较少关注品牌关系,对于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有部分农业企业通过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实践,从而提升消费者对于农业企业品牌的认知度,加强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但是农业企业较少针对某一层次或者某一细分市场的消费者进行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所以说农业企业品牌关系的处理还比较粗放,处于萌芽状态。至于品牌关系的其他内涵,比如品牌与品牌、产品与品牌等关系,大部分农业企业处理品牌关系还尚未涉及到以上领域。这主要跟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整体层次相关,但是品牌关系在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该引起农业企业的关注。 二、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作用 农业企业品牌营销可以给农业企业带来诸多好处,对提升农业企业的知名度、竞争力、整合能力、农业产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具体体现在: 1.提升农业企业的知名度。农业企业通过建立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并通过多种传播渠道进入消费者的视线,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同时,也会引起农业企业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关注,比如竞争对手、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等。农业企业的这些相关利益者对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关注,自然就会提升农业企业自身的知名度。 2.提升农业企业的竞争力。农业企业在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化过程中,必定会对产品或服务注入更多的元素,比如科技创新、形象设计、营销渠道等,这就在整体上提升了农业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层次,具有更多的企业特色,从而增强企业的多元化与差异化能力。农业企业的多元化与差异化能力又可能会强化农业企业的品牌能力,从而形成品牌发展的良性循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提升农业企业的整合能力。农业企业通过品牌营销构建自身的品牌力,这种品牌力在农业企业相关的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发挥其影响力。这一方面体现了农业企业品牌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给农业企业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现阶段,农业企业的实力正在加强,并已经呈现出农业龙头企业的强势发展劲头,中小农业企业百花竞放的良好发展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农业企业很有可能迎来兼并重组的发展阶段,这更能体现出品牌营销提升农业企业的整合能力的作用。 4.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企业通过品牌营销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竞争力以及整合能力等。这一方面会给农业企业带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从而农业企业可能会加快规模扩张和区域扩张;另一方面会给农业企业带来产业链延伸的机会,从而农业企业可能会加快产业链的整合。这两方面带给农业企业的发展机遇,能够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水平。 5.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农业企业通过品牌营销增强自身竞争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同时,能够带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农户的生产水平,从而给农户带来经济实惠,提升了农户的收入水平,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特别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营销,还能够带动农业企业所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从而发挥农业企业的区域特色优势,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6.保障食品安全。农业企业通过品牌营销,建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形成企业的品牌资产,对企业有较大的自我约束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农业企业投入越多的资源能力建立品牌,就会越关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否则品牌投入会因为产品或服务出现问题而功亏一篑。如众人皆知的“三鹿奶粉”事件等,说明知名品牌出现产品问题后具有很大的风险,从而就会约束这些知名品牌的所有企业重视产品的品质,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尤其要重视产品的品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农业企业品牌营销,一方面形成了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与激励,从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安全产品;另一方面,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也给消费者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作用,在食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这种知名品牌的指引作用更加明显。7.提升农业企业的业绩。农业企业进行品牌营销的直接原因和最大激励就是品牌营销能够提升企业的业绩。如果品牌营销不能改善企业的业绩,农业企业就不可能重视品牌营销。品牌营销可以发挥农业企业产品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从而扩大农业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空间,降低产品的固定成本,这样既增加了每单位农业企业产品的利润空间,又丰富了农业企业的利润来源。虽然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也会给企业增加一定的成本,但是相对于品牌营销的收益来说,增加的成本可能只占一小部分。因此,我们说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能够提升农业企业的业绩。 三、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影响因素 在诸多行业中,农业相对来说是比较特殊的行业,农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环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是农业企业也具有其他类别企业的一般性。影响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因素众多,比如农业企业的资源能力、农业企业的市场导向、经营环境等。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1.农业企业的资源能力。品牌营销对资源能力的要求较高,农业企业进行品牌营销需要给营销部门配置较多的资源。品牌营销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财务成本等,农业企业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力与财力作为保障,其品牌营销就会空心化,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品牌营销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它还涉及到农业企业产品的品质,供应链的协同保障能力等,这就更加突显了农业企业资源能力的重要性,因为资源能力会影响到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农业企业的资源能力对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的影响非常深远,可以说是基础性与决定性的影响。 2.农业企业的市场导向。市场导向其实就是反映农业企业对于市场的态度,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企业会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从消费者的角度指导企业的运营,故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企业,其品牌营销也会较好。反之,如果农业企业的市场观念淡薄,就会出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那么农业企业就会忽视企业的品牌营销。因此,我们认为市场导向对农业企业品牌营销的营销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企业的市场态度、市场理念等方面,而且这种影响也是决定性的和深远的。 3.农业企业的经营环境。由于品牌营销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支撑,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与法治执行方面还比较欠缺,市场中存在一些品牌仿冒等有违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特别是农业企业由于涉及到一些比较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方的法治意识比较淡薄,假冒伪劣情况较为严重,对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构成了一定的困难,这给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所以说,农业企业的经营环境对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4.农业企业的产品类型。产品类型对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农业企业提供的产品可以包含在较多的分类概念之中,比如快速消费品、日常必需品、鲜活产品、食品原材料等。对于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农业产品,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与其他类别的一般企业的品牌营销类似,但是如果原材料类型的产品,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则应该有所针对性。另外,具有农业企业特色的鲜活产品则需要根据产品的季节性和特殊性等对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由此可见,农业企业产品类型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会影响到农业企业的品牌营销。 作者:马中超 丁宇 李文胜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基地建设发展 中国农业应尽快从当前的小农经济模式下转变为有限的大农业经济模式。内外贸一体的集约化私营农业群体的出现将成为我国开放以来第二次重大突破。拓展国际蔬菜市场,引导国内市场消费趋势。建立蔬菜、良种、育苗基地将成为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快马。 中国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绝对多数。农业经济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中国农业的经济结构如何调整;种植结构是否符合中国的特点和能否顺应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趋势;农业产业结构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并能尽快与先进的国际农业产业结构接轨。 济南一品实业有限公司1993年从事蔬菜生产加工以来的实践证明,蔬菜生产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蔬菜出口量约为进口量的30倍,与粮食进出口相反,差距大,蔬菜的种植出口不仅可为国家创汇,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山东作为蔬菜大省,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在全国均为第一。中国仅2000年一季度就出口47万吨,增长13%。随着入世和韩国、日本及欧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蔬菜行业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这主要取决于蔬菜生产的特点,从种植到加工、出口,蔬菜等作物的优势将在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举足轻重。 事实上,国际、国内饮食结构的调整决定了蔬菜业发展的主基调。无公害、新鲜蔬菜已成为现代人一日三餐的主要食品而不是副食品,温饱型的饮食结构以粮食为主,小康型的主食结构已从肉蛋型发展至奶茶型,这证明了人们的饮食已经符合时展的趋势,若我们的产业政策不符合当代人们饮食发展的趋势,将被现代社会所遗弃。欧美市场超越我们较多,中国生搬效仿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不论从经济的角度还是政治的角度,都是站不住脚的,也将会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要把“度”的问题把握好。如何看待欧美市场、学习欧美市场、效仿欧美市场,我们要走符合中国社会特点和中国特色蔬菜发展的道路。 亚洲较发达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等蔬菜消费市场已超市化、商品化、品牌化,各种新鲜和保鲜蔬菜加工制品,大宗蔬菜的产品初加工、包装也达到相当的水平。而无论品牌、品质、品种还是新鲜程度,其要求并非我们不能达到,但他们从育种、育苗到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已形成系列化,产业化。从加工技术、包装方式、运输、仓储、销售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体系。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个方面的因素,在种植结构的调整中就会多走弯路、延缓我国发展的速度。因此,必须找到一条适应国际市场发展趋势,产品结构又适应中国农业现状和规律的农业经济道路。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经济的未来与我们经济的未来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在中国即将入世的今天,农产品如何从农业科研、良种培育、育苗及推广、种植结构及大面积推广方面符合出口标准,从商品生产、初级加工、产品市场化、商品化、最后达到品牌化、市场化、规模化方面下手,形成一个符合中国农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良性循环。从一品公司几年来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拓展来看,应注意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质量和新鲜度、包装上档次。对我们来讲食用的黄瓜长一公分,短一公分的价格都一样,而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只认同它们要求的规格,长短一公分都将减少它的市场价值,甚至失去其市场价值。我们要在蔬菜品种选育、优种、加工技术、保鲜处理、仓储运输方面紧跟国际市场。提高包装的水平与现代化,如环保型、拆叠式、可重复利用的包装等。 2.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天品牌、未标明生产厂家或生产者的蔬菜无法在市场上立足。市场既公平又残酷,一流的品牌、稳定的加工质量、企业的信誉,将成为市场的主基调。中国蔬菜产业市场化和商品化,还要有一段短暂的路程,但已为时不远,3年至8年内中国将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蔬菜专业市场,中国的沿海地区成为相连的经济作物带或蔬菜作物带,这就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旋律。 3.建立有序、有益、有节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才能保证人世后的中国农业驶入高速公路。一是有序的原则,二是有益的原则,三是有节的原则。从国际、国内蔬菜市场发展的趋势看,两者既存在联动的市场关系,又存在相对独立的市场关系。十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开放受中国原有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影响,如我国农业曾提出以粮为纲,广积粮等,使我们在国际经济大家庭中仍处于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农业经济状况,而改革开放的20年来,国家农业经济政策经过适度调整,又逐步与国际农产品市场靠拢,具备了相互联动的农业经济形态。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经过近10年来的调整,已成为中国的蔬菜大省,在为国家出口创汇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仅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樱桃西红柿3年以前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为每公斤70元至80元的价格,现在国内市场价格已每公斤20元至40元,试想一下8年至10年前的中国市场,大众是不可能接受这种高档蔬菜的,当然,市场之所以能接受,主要还是取决于中国大众收入的增加及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即将加入WTO,绝不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那种封闭的农业经济模式,而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借鉴和促进的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节奏就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跷跷板,只要我们适度把握好这个跷跷板的节奏,中国农业的经济调整才会赏心悦目,走向一个平稳、安全的高速公路。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战略上的方针和战术上如何实现这个战略目标是两回事。 根据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初级阶段的特点,先以外保内,推进中国农产品种植系列化、专业化、加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后以内为主提高加工技术和包装水平,拓展国际市场的农业经营主导战略方向。根据一品公司在近10年来对农业产业的思考和具体经营实践来分析,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扬长避短。山东是中国的蔬菜大省,而在10年前农民对种菜仍是小学水平的时候,我们若想以高科技的农业、加工技术改造我们的农民是极不现实的,也只能造成欲速则不达。以一品公司的主管品种“一品大蒜”为例,临沂种植的苍山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一品大蒜的基地就是全国最大的大蒜之都金乡。从外贸企业的推动试验,大面积推广到现在的商品化阶段,经过15年的时间,形成了几十万人的种植队伍,数万人的加工大军,这是金乡大蒜能出口海外,在国际大蒜原料市场占主要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金乡县在济宁地区经济和农民收入走在前列的保证。随后又涌出许多大蒜产地,周边县区形成的大蒜种植优势、加工优势、出口优势大都是短期的,但金乡形成的优势却是周围区域的基地无法比及的。#p#分页标题#e# “益都椒”是一品公司经营的又一品种,因为这种红的不太辣的辣椒以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而出名,益都即现在的青州(原名山东益都),但大家不要以为它的产地在山东益都,而产地实际在山东的平度和胶州,为何国际市场要“益都椒”,是因为益都与韩国辣椒产区在地理位置上很相近。韩国和日本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真正发展起来的是与益都地理位置相近的平度胶州。从此例可以看出政府对一个产业要抓住机遇,否则就会稍纵即逝。当然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种植基地的建设,离开公司(尤其规模较大的私营进出口实业公司)+农户+政府行为的模式,是很难形成一种品种系列化、规模化、既符合出口加工标准又能符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基地的。当然适时抓住机遇,培养和塑造一个品牌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要想在加入WTO后调整中国的农业结构,必须注意循序渐进的方针,农业战略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稳定的策略,而且不可朝三暮四,搞短期行为。必须考虑: 1.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中应从精放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增长方式。只有有序地增长,才能避免无序地竞争。 2.我国农产品相对与需求慢半拍。有力地支持农业种植企业、农业加工、出口企业、农业技术企业,农业外贸企业须采取公司+农户+政府行为的模式。以实业公司为中心,而不是以过去的外贸公司为中心,调整单一的对外贸易思路,这种单一的外贸在国际贸易中心的优势,随着入世的到来,优势以属强势之未。 3.有步骤地提高蔬菜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序、有益、有节地尽快大力发展农业的专业化基地,形成有比较优势的农业经济作物专业种植基地和区域性的初级加工、仓储基地,加适合国际市场的大蒜、辣椒、牛蒡、芦笋已形成了部分专业化的地区就不要盲目扩大跟风。大白菜、萝卜、洋葱、甘蓝等大宗品种,改良后属主力品种加大推广力度,特种蔬菜(叶类蔬菜、无土栽培蔬菜、菌类等),特种经济作物,如特色玉米、豆类等,一旦山东、上海、福建、广东的沿海地区形成分门别类的农业经济作物带,中国的经济就会到朝阳之时。只有在种类、数量、产地上有相当规模和梯度的时候,我们的农业经济才有可能发生质的变化。不能仅靠中国地大物博的先天比较优势,还需努力取得后天的综合优势。 4.培育中国农产品的优质品牌。坚持在中国农业产业国际化的同时培育国内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从一品公司从事农业产业方面的经验看,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是保证企业不衰的关键。 5.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着力点应转向农业科技进步,特别是良种产业。要进入国际蔬菜市场就必须有符合国际蔬菜市场的品种,我国现有的大部分蔬菜品种品质差,不耐贮,种植品种单一,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后期及收获期管理差,初级加工落后,造成了许多蔬菜种类无法走向国际市场。要解决好这一点就必须首先解决品种引进、选育改良、消化及繁育、推广工作。建立符合中国土地种植条件的育种、种苗基地就变得更加迫切,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将是一句空话。同样,我们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经济结构要尽可能地采取拿来主义的方针,缩短我国农业种植及结构调整的进程。因此建立符合国际市场的种苗基地是当务之急。 6.加强农产品市场专业化。依中国的国情和特点,农产品应从农业产后部门向产中和产前部门顺序推进。(1)产后方面: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精加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效用,增强竞争力,增强生产者的收入。(2)产中方面:必须在品种上不断改良和提高,以低投入获得高产出,取得强大优势。(3)产前方面:从土地、化肥、农药、水电、农膜、气象、水文来考虑。 7.政府要建立一套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长期以来,国外发达国家对农业采取补贴、支持的政策。而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采取了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政策。国家不仅没有给农民以价格的支持,反而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让农业支撑工业发展。有关专家认为,在WTO框架下,农业竞争力要提高,上述政策就必须改变,要建立一套对农业完全支持的政策。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电子商务价值链优化探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在当今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运作模式。在农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价值链已经很难符合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传统价值链的不足和缺陷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逐渐的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价值链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传统价值链带来的不足,促进了农业企业的发展。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农业企业传统价值链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分析,然后详细探讨了电子商务对农业企业价值链的影响,最终对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优化策略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农业企业;电子商务;价值链;优化 一、引言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各行各业中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所以说一个企业为了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势必要对自身进行改革和完善,企业的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就包括企业自身的价值链。在农业企业中,传统商务模式下的价值链更加注重分工的细致以及实物资源的分配,依靠人工手段等传统方式实现企业的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种传统的商务价值链逐渐的显示出一系列的弊端,比如说价值链过于冗长、内部多层管理结构过于复杂以及各种价值活动协作性不强等,这些弊端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农业企业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该农业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被淘汰。电子商务价值链的出现能够通过电子手段以及信息工具等将企业中的各个价值点进行紧密的整合,从而形成一条高效的价值链。因此,在现阶段中,深入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价值链的优化策略已经成为众多农业企业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 二、农业企业传统价值链中的缺陷和不足 (一)农业企业的价值链过于分散和冗长 我们都知道,农业企业传统商务模式下的价值链中的实体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等部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在这种限制下参与农业企业价值链的企业或者公司数量都会有明显的增加,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网络甚至会包含着多个供应商或者承包商,这些供应商或者分销商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农业企业的价值链增值活动中。农业企业为了有效的解决工业社会信息在交流过程中容易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一般会选择制定一些比较分散和冗长的价值链,这些分散、冗长的价值链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过长或者过于分散的价值链却造成了农业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明显提高。 (二)农业企业价值链中的各种价值活动缺乏充分的协作性 在传统的商务模式下,农业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其信息的交流比较容易受到时空的限制,所以这就造成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严重缺乏,进而影响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有的农业企业中甚至会出现生产部门、采购部门以及销售部门等独立工作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农业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不能对市场风向进行准确及时的把握。作为企业内部的采购部门来说,如果不能与企业内部的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进行准确的沟通,那么在实际的采购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采购过量或者不足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出现存压或者运转失灵的现象,最终阻碍了农业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农业企业价值链的内部多层管理结构比较复杂 传统商务模式下农业企业价值链过于分散和冗长不仅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的数量增多有关,同时还受到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影响。在这种商务模式下,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充分不仅会造成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性比较差,并且还会导致农业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呈现出一种多层金字塔式的局面。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受到时空的限制,那么为了保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充分性,企业内部就不得不增加更多的管理层,管理层的层次也就会相应的增加,长期发展下去,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就会形成一种多层金字塔式的局面。这种多层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容易造成企业的管理成本大幅度上升以及面对市场变化时做出的反映比较迟钝,种种现象表明多层管理结构最终会制约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使农业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处于劣势。 三、电子商务对农业企业价值链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能够有效的缩短农业企业的价值链环节 电子商务在农业企业中的有效运用能够将买方与卖方进行紧密的结合,商品市场由之前的有形市场转变为无形市场,并且开始朝着世界各地扩展。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农业企业价值链中一些不重要的环节或者机能也都逐渐的消失。比如说,传统商务模式下农业企业运行过程中一般需要中间商或者贸易商,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应用,这些中间商和贸易商就会逐渐的消失,电子商务能够有效的取代中间商和贸易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对于中间商和贸易商来说,一些专业行销公司、专业物流公司等企业会逐渐的兴起。电子商务的出现缩短了整个农业企业价值链中批发商和分销商形成的价值链,降低了企业运行的成本,为农业企业的发展赢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电子商务能够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 电子商务在农业企业内部的应用能够实现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从而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组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方式相对之前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以说电子商务的应用明显的优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保证农业企业在平时的运行过程中能够对市场的变化及需求做出及时的反映及判断,促进农业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能够实现企业内部营运集成系统的增值 当今社会中,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够进行信息交流,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范围也就意味了农业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契机。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在农业企业中的有效应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获得了极大的缩短并且农业企业获取新技术新思路以及新工艺的速度和效率也获得极大的提高。通过电子商务,农业企业与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还可以取得更为高效以及密切的联系,这有利于促进农业企业及时的了解市场的动态变化,从而针对市场的变化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四、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深化政府对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毫不夸张的说,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受到政府部门的推动,在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深化政府的主导地位能够有效的保障电子商务发展方向的合理性以及有序性,实现农业企业制定最佳的价值链。因此,为了有效的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政府部门应该为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制定一套完整的规划,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制定总体规划时应该注意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相关政策相结合,保证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坚实的政策以及制度作为保障。第二,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政策体系。完善的政策体系以及法律制度能够进一步规范和调节电子商务的行为,虽然我国在现阶段中已经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政策保证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这些政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保护力度还有待提高,所以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应该对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制度保障,从而促进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更好发展。第三,加强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监管力度。监管力度的加强能够有效的避免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违法行为的出现,保证农业企业电子商务朝着规范化、体系化方向发展。第四,加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教育,培养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专业化人才。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知识以及技术的普及和宣传,保证农业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深厚的人才资源作为保障。 (二)合理改善和提高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 为保证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还要对其发展环境进行改善和提高。一般来讲,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主要通过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造物流中心两个方面来实现。首先,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有效的改善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在我国现存的农业企业中,大多数农业企业都没有自身专门的官方网站,这些企业在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时一般都依靠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但是这种宣传和推广方式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所以为了保证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中,我国应该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统一管理,确保每个农业企业能够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对自身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其次,完善的物流配送环境能够促进电子商务的稳定发展。可以说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物流作为基础和保障。而要解决农业企业的物流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农产品物流中心进行建立和改造,包括农产品的储存以及运输等。其次要对农产品的物流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最后就是要培养专门的物流管理人才,保证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对农业企业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 作为一个农业企业来说,如果要想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有效的管理自身的价值链、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那么在进行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时就必须与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保证电子商务模式与自身的发展相适应。就我国目前的农业企业发展状况而言,虽然电子商务的模式比较多,但是农业企业在选择电子商务模式时却比较盲目,结果导致了所选择的电子商务模式不仅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而会严重阻碍农业企业内部的结构建设。因此,农业企业应该对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通过不断的创新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电子商务模式,保证自身电子商务服务的合理开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阶段中,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农业企业中,电子商务与企业价值链的结合能够有效的降低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以及营运集成系统的增值,使农业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实现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穆肇南 单位:贵州商学院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信息化论文 一、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含义及信息化建设项目特点 1.农业企业信息化项目技术复杂程度高。农业企业因为产品为种植作物,其生产经营受种苗、气候、天气、环境、土壤、降水、员工经验、管理经验、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其信息化需求更难以把握,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难度也比一般工业企业项目管理的难度更高。 2.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3.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虽然有种种的困难和不利因素,但是只要从项目管理组织上重视,确保项目管理组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项目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并根据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特点,充分做好企业流程再造和项目需求分析,科学编制项目进度,就能最终保证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进度和成效。 作者:孙淑君单位:浙江滕头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履责分析及建议 本文作者:彭超1杨皓森2张照新1作者单位: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武汉大学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贡献 扶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894家国家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中已经有99.2%的企业建立了企业质量管理制度,90%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HACCP等质量认证,69%的企业通过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用于质检、认证、检疫等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支出非常多并且逐年增加,2009年支出总额已经达到50.43亿元。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保护资源环境方面的实践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控制面源污染,节约农业生产资源,为农业节能减排做出了很多贡献。2009年,“三废”排放达标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经达到862家,合格率达到96.7%。很多企业通过了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花大力气进行农产品产量环境建设,还有部分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创新。如,好当家践行资源友好型发展、山下湖珍珠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等。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障员工福利方面的贡献 农业产业化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农民工提供了很多符合劳工标准的就业机会。2009年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270万个,聘用的季节性临时工68.09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临时工年平均工资为8190元,大大高于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很多企业还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多种方式,为员工个人发展提供条件。如,吉林敖东“以人为本”保障员工就业福利,不仅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同时保证员工实现自身价值。2.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的努力近年来,很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通过产业带动、村企联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和外向牵动等多种形式,实现强村富民、村企共赢,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中粮(烟台)公司在烟台蓬莱开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并成立烟台南王山谷投资公司,联合烟台当地3个镇13村集体和1980户农民组成烟台南王山谷葡萄生产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集中建设973.3hm2标准葡萄种植园,成为中粮长城高端葡萄酒的原料供应基地。 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还要履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资源环境、保障劳工福利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5大社会责任。然而,根据对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情况的研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意识不强。为了更好地反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笔者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情况进行了研究,据调研数据统计,2007~2009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78家,从中选取6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总的情况统计如下:2007年,只有两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其中,能够意识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社会责任的企业仅有一家;能够意识到“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责任的龙头企业还是只有一家。两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能意识到“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没有一家龙头企业意识到“保障劳工福利”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是重要的社会责任。2008年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提高的一年。一方面,农业部强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有更重大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2008年底,深圳证券交易所明确要求纳入“深证100指数”的上市公司按照《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的规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与此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发出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这一年,沪深两市社会责任报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6家。其中,能够意识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社会责任的企业有9家,能够意识到“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责任的龙头企业有15家,16家龙头企业都能意识到“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仅5家企业意识到“保障劳工福利”是重要的社会责任,意识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龙头企业数量达到4家。200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有所淡化。主要原因可能是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有关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规定以鼓励为主,没有强制性要求。沪深两市社会责任报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仍然是16家,其中能够意识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社会责任的企业有6家,能够意识到“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责任的龙头企业有13家,有14家龙头企业能意识到“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有3家企业意识到“保障企业员工福利”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是重要的社会责任,意识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龙头企业数量为3家。 政策建议 数理经济学分析表明: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付出的努力,随着社会责任需求弹性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产品价格需求弹性的增加而减小。目前,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意识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环境缺乏硬性约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着一个竞争性很强的市场。实证研究结果还表明:市场制度建设可以增加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为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意识提供外部环境。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植力度,可以增强龙头企业竞争力,为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意识增加内在动力。此外,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意识较强,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更倾向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推行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可以作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制度的起点。根据研究成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社会责任方面的制度建设,扩大强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范围,工作的起点可以从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和外向型龙头企业开始;二是,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发地履行社会责任;三是,农业产业化负责部门应主导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为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可供参考的标准;四是,外向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其产品出口遭遇外国社会责任标准提高负面影响的时候,应当在争取国内企业缓冲期的同时,组织国内企业积极提高自身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能力;五是,加强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增强信息透明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促进消费者“用脚投票”,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来自市场的动力。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文化建构研究 本文作者:张胜荣1,2金高峰3作者单位:1.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2.福建农林大学经管学院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1CIS与企业文化 1.1CIS简介 CIS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将企业、机构的经营理念、精神宗旨等文化系统和哲学思想,通过全员的行为表现和整体的识别系统传达给社会公众,促使社会公众对企业、机构产生一致的理解、认同和接纳,从而为企业、机构树立良好的形象,并支撑企业、机构更好地发展。CIS又包括理念识别系统、企业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MIS)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理念、经营信条、企业使命、目标、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文化、企业性格、座右铭和经营战略(包括生产和市场的各个环节的经营原则、方针等)的统一化。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S)是指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有具体执行行为于操作中的规范化、协调化,以便经营管理的统一化。BIS对内包括规章制度、生产经营管理、职工教育、敬业精神、操作技巧、行为规范、生产福利、工作环境、废弃物处理、研究开发等。BIS对外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公共关系、促销活动、流通政策、商品及广告商、融资借贷等金融手段的拓展、传媒渠道及传播面的开拓、社会公益性或文化性活动等。视觉识别系统(VIS)是指纯属视觉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的统一,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递形式,是系列项目中最多、层面最广、效果最直接的向社会传递信息的构成部分,包括基本设计、关系应用、辅助应用三个部分。基本设计包括企业名称、品牌标志、企业象征图案、企业宣传标语、吉祥物等;关系应用包括办公器设备、标识牌、建筑外观、衣着制服、展示、陈列等;辅助应用包括样本使用法、物样使用规格及其他附加使用等。 1.2CIS与企业文化 CIS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CIS将内隐的企业文化,统一并且系统的外化出来,在企业内外进行传播。CIS与企业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2.1CIS与企业文化的区别。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与企业的领导风格、管理方式及行业特点、竞争特性等密切相关。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基本内容是企业精神、经营战略、管理理念、经营目的。虽然企业文化与CIS有共通之处,突出表现在MIS上,但MIS不能反映企业文化的全貌。BIS中行为规章制度部分是有形的,而企业文化是无形的。 1.2.2CIS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企业文化是企业构建CIS的基础。企业文化为企业CIS提供了思想条件和创造了氛围,为CIS提供了人力资源和组织管理的保障,给予了CIS文化的载体。CIS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MIS是企业理念文化的体现,BIS是企业行为制度文化的体现,VIS是企业物质文化的美化。CIS的实施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过程。 2农业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改革开放后,农村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农业企业出现了多种形式,发展了一大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但是在农业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09年的“咯咯哒”问题鸡蛋事件、2010年的海南“毒豇豆”事件、2011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2012年的“皮革奶”事件等。导致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当前,诸多农业企业虽然在表面上讲企业文化建设,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不足。 2.1农业企业文化建设在MIS上存在的问题 2.1.1社会责任感不强。问题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体现了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社会责任感得缺失必然会反映在企业文化的理念建设中。由于整体理念存在问题,导致很多农业企业往往注重经济效益和成本控制,忽视了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侵害消费者利益。 2.1.2脱离实际。目前,不少农业企业的文化理念脱离实际,企业理念建设没有结合自己企业的特点,盲目的效仿,或者是根据龙头企业来进行模仿,或者是将一些大话和套话照搬成自己的企业理念,只得其形不得其精髓。部分农业企业认为MIS是固定不变的,可以一直使用,因此不注重对MIS的完善。部分农业企业受制于地方政府行政指导干预,将行政指导作为自己经营管理的理念,不能有效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使文化建设成为空谈。 2.2农业企业文化建设在BIS上存在的问题 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农业技术推行和农业行政执法的科学合理,对农业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农业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农业绿色标准未能全面推广,严重制约了农业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建设,也导致农业企业制度文化存在各种问题。 2.2.1管理制度混乱。不少农业企业的制度建设单纯为建设而建设,不能联系企业实际情况,照搬照套,在管理制度建设上不全面、不系统,不能将制度细化和规范化,难以发挥制度效应。 2.2.2员工培训教育滞后。企业文化是人的文化,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而农业企业员工素质偏低,农业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推广受制,企业理念建设的贯彻实施难以进行,使得企业BIS建设成为纸上谈兵。 2.3农业企业文化建设在VIS上存在的问题VIS是企业文化建设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感官的方面。目前,农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在VIS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3.1VIS设计缺乏个性。农业企业由于产品种类多、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的VIS的个性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农业企业VIS设计也趋于同质化,中小型农业企业的VIS设计往往是对大型企业VIS设计的仿制。 2.3.2对VIS设计成果未能加以有效保护。许多企业在进行VIS设计后都有过被仿冒的经历,而一些大型农业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被其它企业恶意抢注屡见不鲜。 2.3.3忽视了传播媒介。农业企业进行VIS设计,往往只是简单的标准化,忽视了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在形式上不灵活。 3CIS模式下农业企业企业文化构建 3.1基于MIS的农业企业企业文化构建 3.1.1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农业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更大利润,农业企业所有的活动也正是为此而开展的,企业要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三效共赢”的企业使命,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设计上不能脱离这一根本目的。农业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打造以“绿色文化观念”为核心的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风尚、制度法则、精神面貌等方面树立正确的理念。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将企业目的观、质量关、人才观统合起来设计企业理念。 3.1.2要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特点。农业企业经营理念要符合农业行业特点,符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找出不同的侧重点。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制定不同的经营目标。因此,农业企业的MIS建设要根据客观情况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调整。农业企业的经营战略要基于政府的宏观政策和行政法规,但不能简单将行政指令作为自己企业理念,忽视了自己本身内在的企业文化。 3.2基于BIS的农业企业企业文化构建 3.2.1进行全面系统的制度文化规范建设。强化农业企业内部行为识别系统的制度规范,首先,要完善管理制度和各种规范。高效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发挥协同效应。统一的业务规范能使企业员工业务水平,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随之提高。企业的业务规范主要从生产安全规范、生产操作规范、营销规范和服务规范着手。其次,要建立本企业的农业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特别是农业绿色技术标准体系。各类农产品从技术标准到生产工艺流程,到包装、保管、运输等方面,建立一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再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农业企业要建立针对不同部门,不同文化基础的员工建立起多层次,全面可行的员工教育培训体系。 3.2.2加强企业与外部的沟通。农业企业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公关体系,重视与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的关系,完善对外公关制度。特别是要与媒体建立长效良性互动,及时给媒体提供有价值的新闻,邀请媒体参观访问,通过媒体了解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消费者需求和意见。另一方面要多举办或赞助社会公益、文化活动,通过这些途径将MIS外化宣传,成为企业有规划的外部行为识别制度。 3.3基于VIS的农业企业企业文化构建 3.3.1凸显个性。在VIS的设计中,农业企业名称、标志和标准色等方面既要简易,并富有个性,也要名实相符,不要刻意追求名称好听、好看而使公众对企业经营范围产生误解。企业名称一般具有民族性,农业企业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在VIS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的设计上可以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蒙牛的产品统一采用绿色标志,将象形与汉字书法和企业产品相结合,既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 3.3.2不断更新发展。农业企业的VIS设计要能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及时更新。VIS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但不代表其一成不变,应该在原有的VIS上继承和发展。如当农业企业开始国际化之路,就需要对企业的VIS进行更新,配合其国际化战略。或者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MIS进行了完善,此时VIS也要跟进配合。如伊利集团根据MIS调整成功进行了品牌升级,对标识进行了调整。 3.3.3注意传媒媒介的特点。农业企业的VIS设计应该针对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多方案配套。针对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可以进行动态设计;针对平面媒体如报刊杂志则要采用核心标识做为重点的静态设计;广播媒体则要着重对能通过声音传播的VIS要素如企业名称、产品名称等进行丰富设计。 4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农业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赢得各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必须重要企业文化建设。基于CIS的建设企业文化是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的整合,可以明确企业理念,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整体素质,统一企业形象,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企业能更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提高运营效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技术革新状况与策略 本文作者:韩学忠胡情祖祝玮胡华明余必强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农业局 一、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一)同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相对滞后 在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高达70%至80%,我国仅为30%至40%,而江西省更低,真正具有规模的转化率不足20%。这些事实说明,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绩效比较低,创新过程存在许多障碍因素。全省农业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当大,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工作大有可为。 (二)同农业龙头企业创建之初比较,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中国加入WTO后,相对落后的中国传统农业受到了发达国家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的挑战。现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省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竞争亟需提高。在市场竞争需求的推动下,全省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主体已逐步由政府转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决策管理层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农产品只有在科技含量上高人一等,才能在市场竞争上胜人一筹,农业龙头企业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创新,降低成本,优化产品品质,才能增强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玉山县江西三清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例,企业起步阶段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初级农产品、贴牌产品,消费对象是旅游团购和机关单位购买,主要是开发本地名特优农产品,由于资源和市场有限等原因,很难进行规模化生产,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为了做大做强企业,几年来,公司每年都从企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2002年拿出科技创新资金50万元同南昌大学中德食品工程中心合作,共同研发从红薯渣中提取《高活性膳食纤维技术》,2004年拿出36万元,同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用于研发红薯营养全粉技术。2008年拿出60万元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引进安吉白茶、金观音等茶叶新品种,推广标准化5000亩茶园建设。目前企业拥有的专利有3项:①高活性膳食纤维;②红薯营养全粉;③速溶葛粉。企业由自主研发创新到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对人才使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先后采用兼职、讲学、科研顾问的方式从科研院所引进高级技术人才9名,采用送出去的办法,企业送出技术骨干30名到科研院所、学习充电,通过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之路。同时公司设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茶叶研究所等开展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创新。目前销售网络已遍布全国,在全国大中城市设有分公司、办事处配送中心15家,建立销售网点3500多家,设立专卖店8家,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三)政府扮演角色得到有机转化 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包办一切逐步简化为提供服务,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政府转变为农业龙头企业。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新思想的产生到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有机结合。政府应以市场机制为推手,逐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投资者和受益者。让农业技术创新成为农业龙头企业迅速成长的增长点,优秀的农业龙头企业成为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使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完成从初级农产品加工到具有核心技术的,以自主创新为发展方向的战略转型。 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技术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虽经变革,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这一制度下的农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即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完全受政府行政手段的支配。政府依据资源结构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增长的瓶颈制约,以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配置。同时借助行政手段为核心的农业推广网络将技术全面推广。这一制度在基础性农业技术推广上行之有效,但伴随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开始演变为市场行为,成本与收益以及市场竞争寻向逐步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风向标。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暴露出以下问题。1.技术供给的激励结构不合理,现行的农业创新制度不能有效地促使科研机构、企业及科研人员对变化的技术需求作出积极有效地反应。从而造成科研机构技术成果和社会研究资源无法转向农业技术创新,造成技术供给的滞后和短缺。2.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不能及时联姻。现行技术市场未发育,无法利用市场这一信息沟通渠道。 (二)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管理决策者对农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受计划体制思想影响,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决策层还未能认识到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农业龙头企业自身而非政府,因而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要认识到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的重任只能由农业龙头企业来承担。只有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技术创新,才能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体农业生产者形成群体规模,最大程度地利用、集成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向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把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农民作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发展现代农业要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认识到强化技术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2.阻碍江西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①资金缺乏;②信息来源不畅;③技术开发成本高;④缺乏技术开发人员;⑤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⑥缺乏完善的技术市场。 三、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主动开展技术创新 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更应该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龙头企业应根据需要,密切跟踪本领域科技发展国内外动态,积极寻求科技信息,根据市场需要主动开展技术创新;要积极主动地与科研院校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同时,龙头企业之间、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之间也要加强技术合作,共同提高发展能力;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想方设法提高人才待遇,为人才开展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同时通过与科研单位开展联合创新,设立教学试验基地,选送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校深造、吸引科研单位科技人员来企业工作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不断加强技术创新队伍建设。 (二)政府导向与推动 政府部门虽然从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中解脱出来,但也应对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个正确认识。政府部门应从。培育技术市场,国家加大对企业科研项目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对科技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建立技术中介机构,帮助企业聘请专职或兼职科技人才,对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先进单位给予奖励,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帮助贷款及贴息,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通过以下政策与措施的引导推动,省农业龙头企业必然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以产业链为主线,通过推进科企联合、科企嫁接和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等多种形式,在主要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等领域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生物质产业等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领域,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市场占有率大的农业科技型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促进全省农业经济工作上一新台阶。 总之,技术创新必然促进企业新市场的开拓,提高产品质量,丰富创新产品类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技术创新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纯利润的贡献率在逐年提高,必将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管理教学体会 一、教学内容上,大胆改革 1.坚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和地方特色。专业课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及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的内行研究编写的集科学性、知识性、系统性于一体的教学依据。但从目前来看,教材内容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内容繁杂。大学专业课本中的章节,高职教材全有,涉及内容面面俱到,成了大学教材的缩写本。二是资料落后于时代。这些教材都是几年前编写的,引用资料年代久远,有的已落后了,甚至在教学理论上也过时了,如有关计划经济的内容就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理论,作为两种经济的对比也不必过于繁杂。三是教材内容不能体现“地方特色”。《农业企业管理》教材的编写是立足于宏观大范围,全国各地一致性的内容,没有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改革的力度做具体的讲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以“教材”为本,把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二是注意“筛选”,及时补充更新,并注意与课本内容的衔接。 2.坚持以本课程为基础,注重各专业课程间的相关性,体现本课程的综合性。《农业企业管理》是管理类专业中-f-I重要的课程,又是各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讲解时,如果只讲解《农业企业管理》的理论,而不注重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应用,将是一种失败的教学,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实际情况,以启发式、提问式的形式使学生不仅学习《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同时也要明确知道这部分理论基础是哪门课程中哪种理论、哪种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各课程间的相关性。如预测决策分析中,“资料”以《统计学》课程中的原理为依据而获得,以《技术经济学》课程中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用《农业企业管理》课程中的理论进行总结。这样一来,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认识,体现《农业企业管理》课程的综合性,也巩固了其他专业课程知识。 二、教学形式上。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的最重要的环节,是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的理论准备。但是,高职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除珠算、财会等一些技能之外,特别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更应注重这一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与当前的政策及经济理论界的新观点相结合。比如,将《农业企业管理》产业结构这一知识和目前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界提出“以畜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的新观点相结合,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结合了实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农业企业管理》中的理论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理论是为实际服务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是枯燥的理论,没有实际意义,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农业企业管理》产品成本费用这一知识的讲解时,可结合农村实际工作中“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分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同时,也把理论界提出的“费改税”的观点讲给学生。 3.精心安排学生实习,做好实习安排和指导工作。结合理论知识适当安排一些市场调查、参观及参与企业生产等活动,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参加这些活动,比如在农村工业生产过程组织这一理论教学中,结合我院组织在华圣集团进行实践实习这一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华圣集团的发展、产品生产线及组织管理过程,以实习报告的形式写出“华圣集团产品生产组织过程之我见”,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讲解、调查、专题讨论相结合传统的教法造成学生参与意识差,学习兴趣不高,不利于素质教育,解决的办法就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调查、专题讨论结合起来,使教学方法达到灵活、精巧、新颖。首先,由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专业知识,把学生引入门;其次,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专题,进行调查。第三,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调查任务,写出调查报告,根据调查情况和专业知识的特点,确定讨论的专题,开展研讨。为了学好《农业企业管理》这门课,笔者常常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时间,要求学生针对农村经济中实际问题进行调查,如农民负担、农村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村环保等问题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展开研讨。这样,既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增加内容,精心引导。培养学生课外专业阅读能力及专业写作能力为了使学生理解、加深、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教师要增加一些新的内容,特别是理论界的一些新观点,而这些不仅需要教师翻阅大量的报纸杂志,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专业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增加阅读内容,对经济专业的学生布置一些《资本论》、《经济学》等专业著作的阅读。要求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多翻阅各种杂志,如《经济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农村经济探讨》、《陕西农业科学》等优秀期刊,既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结合了政策实际,也培养了学生阅读、思考、写作专业论文的能力。 五、教学语言的运用上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文字性极强而逻辑性较少的课程,讲解起来比较枯燥,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必然产生不良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对《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应力戒繁冗、芜杂的废话,应该具有悦耳的语言,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生动的形象,富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更应注重专业课程的普通话教学,这也是语言艺术性的内涵。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职工素质分析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假设 1.员工素质 McClelland首次提出素质概念[4],随后,Boyaztis、Spencer、仲理峰等国内外学者都对素质概念进行了各自的界定[5-7]。这些学者的共同观点是,素质应由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社会角色、知识技能等五维度构成。员工素质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方面。国外学者提出员工素质对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而且随着企业的不断成熟,员工素质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加[8];国内学者认为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本[9];李书玲、韩践等认为员工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10]。孙建华认为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11] 2.农业企业员工素质 学者们普遍认为,农业企业员工素质偏低。具体表现为:1)受教育程度较低。员工大多数来自于农村,且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1],在企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专或本科员工很少[12];2)忽视教育,放弃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学习,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13-14];3)依赖传统经验,在接受新观念、获取新信息、提高专业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阻碍极大[13];4)重视实践,轻视理论[15];5)求稳求安,不愿冒险[15],缺乏团队意识、协作精神[12];6)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缺乏应付国际市场的基本素质,网络营销、跨国营销能力较差[1]。员工素质偏低给农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技术含量低、产品增值能力低、市场占有率低[2],给农业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在市场上缺少强有力的竞争能力。韩海斌和田建华认为,造成员工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企业重资历、轻能力的意识根深蒂固,论资排辈现象普遍存在;员工培训投入严重不足,缺少创新精神、团队协作、市场竞争意识等基本素质,缺少对员工的思维和观念的培训。[12]虽然农业企业员工素质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成果甚少,且所有研究皆是定性的描述分析,缺少定量的实证分析。 3.工作卷入 Lodahl Kejner[16]最早提出工作卷入的定义。之后,Saleh,Kanungo,Lawler Hal,lPaullay,Alliger Stone-Romero等学者也对工作卷入进行了各自的界定。[17-20]但相比之下,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赞同Kanungo[18]的观点,认为Kanungo对工作卷入的界定更精确,即将工作卷入视为个体对工作的心理认同的一种总体的认知(或信念)状态。有关工作卷入影响因素的研究,Brown认为职业伦理认同、自尊与工作卷入有显著相关,而成长需要强度、控制点与工作卷入的关系不显著。技能多样性、反馈、任务重要性、工作挑战性、任务复杂性等都与工作卷入有显著相关性,员工在工作中参政议政的程度和上级对员工的认可程度与工作卷入具有显著相性,工作卷入与人口统计变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21]周文霞和李博认为组织职业生涯与员工工作卷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2]虽然工作卷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研究对象上看,目前仅局限于护士、教师、律师,且他们不属于农业企业的员工,即以农业企业员工为对象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还没有检索到;从行业上看,缺少针对农业行业的研究,这就使得工作卷入的研究,缺少了一般性。 4.员工素质与工作卷入关系 龙立荣,方俐洛认为企业通过开发员工的人力资源,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改善,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卷入程度。[23]刘雯清提出企业通过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来加强员工素质教育,以提高员工的工作卷入度。[24]任霞,孙红的研究表明,加强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可有效提高工作满意度,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卷入程度。[25]但是,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余琛认为,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使高素质人才层出不穷,产生了职业高原现象,进而降低了员工的工作卷入程度。[26]本研究赞同上述大部分学者的观点,即员工素质越高,其工作卷入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本文假设:H1: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与工作卷入具有正相关性。Brown把员工素质中的动机、社会角色和知识技能等维度列为影响工作卷入的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动机和知识技能与工作卷入关系显著,社会角色与工作卷入的关系不显著。[21]基于Brown(1996)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假设:H2: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中的工作动机与工作卷入具有正相关性;H3: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中的知识技能与工作卷入具有正相关性;H4: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中的社会角色与工作卷入不具有相关性。刘雯清认为企业通过培训和企业文化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员工的个性特征和自我认知,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卷入度。[24]考虑到农业企业与国内其他行业企业同处在一个大环境下,因此,可以推断如下假设:H5: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中的个性特征与工作卷入具有正相关性;H6: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中的自我认知与工作卷入具有正相关性。 二、研究方法 1.数据搜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进行定量研究。调查问卷以员工素质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为基础,问卷选项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度量。鉴于农业企业员工中基层员工的人数远远多于管理层的人数,故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在2008年6月—9月期间,选择吉林省长春市五家典型农业企业员工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38份,逐一审查,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最终获得有效样本426个,有效回收率85•2%。 2.量表选用 工作动机采用的是张剑和郭德俊开发的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取向量表,该量表由5个题项构成,经检验,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lpha)为0•66—0•82,平均为0•736。[27]在中国市场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自我认知采用的是Wallace开发的自我概念量表WSCS(WallaceSelf-ConceptScale),量表由15个题项构成。[28]课题组根据农业企业员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很难区分相似词语间的细微区的特点,将意思相近的题项进行合并,最后得到8个题项。经过SPSS软件分析,证明修改后仍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0•652)。个性特征采用的是Lawrence开发的五大个性要素量表,量表由25个题项构成,在使用过程中曾获得很好的信度和效度。[29]社会角色采用的是Rizzo等开发的角色混淆量表,量表由6个题项构成,本研究根据农业企业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程序化、不存在繁琐的文字解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经调整后得到6个题项。[30]经SPSS数据分析,具有良好的信度。知识技能是根据王瑛和张力军对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的操作性定义,结合吉林省农业企业员工自身特点而设定的题项。[31]工作卷入量表采用的是由国外学者N•A•Jans开发[32],经河南大学任乐等学者根据我国企业员工自身特点修订的量表[33]。修订后的工作卷入量表含有7个题项,经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0•8972)和效度。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分析的第一步是检验员工素质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而说明其在吉林省农业企业中的适用性。 1.量表的信度 信度(reliability)指的是当测量工具在测量任一概念时,检验其是否具有一致性。信度通常以Cronbach’sα的统计系数来进行测定。根据Nunnally的建议,α系数低于0•35属低信度,应该拒绝使用;介于0•35与0•7之间为可以接受;α系数高于0•7属于高信度同质性信度。本文主要研究员工素质与工作卷入之间的关系,所以分别对这两个量表进行检验。Cronbach’sα系数可以看出员工素质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7,说明这两个量表具有较高信度。 2.量表的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所要测量概念的真实含义。本文采用内容效度来进行效度检验。量表内的项目愈能代表该概念的主要领域或范围,则其内容效度愈好,内容效度通常可以通过经验判断进行。本文采用的员工素质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都是学者们在实证研究中经常使用且得到多次验证的量表。同时针对该项目的研究,在问卷最后形成过程中,根据吉林省农业企业员工自身的特点和东北地区的语言特点,对题项的具体表达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达到农业企业的普通员工都可以清楚地知道问卷每个题项的含义。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的内容效度具有保证,能够反应农业企业的员工素质和工作卷入程度。通过上述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本文选用的员工素质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适合于吉林省农业企业。 3.农业企业员工素质及各维度与工作卷入之关系 验证了员工素质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在吉林省农业企业适用后,本文对上述假设进行逐一检验。以员工素质为自变量,以工作卷入为因变量进行简单回归,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员工素质回归系数的P值小于0•05,证明吉林省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与工作卷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假设H1成立。以员工素质的各个维度,即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社会角色、知识技能为自变量,以工作卷入为因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由动机、个性特征和知识技能回归系数的P值都小于0•05,证明动机、个性特征和知识技能对工作卷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假设H2、H5、H3成立;而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回归系数的P值都大于0•05,证明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对工作卷入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影响,因此,假设H4成立,假设H6不成立。综上所述,数据分析的结果是接受H1、H2、H5、H4、H3假设,拒绝H6假设。 四、结论与讨论 1.研究的结论 (1)验证了量表的适用性。本研究证实适合于西方国家的员工素质量表和工作卷入量表经微调后,在农业企业中仍然适用。这一结论的意义在于:1)研究所选用的量表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农业企业员工素质和工作卷入的程度;2)利用这些量表能够测试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与工作卷入的关系。 (2)测试出员工素质及各维度与工作卷入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农业企业员工素质与工作卷入具有正相关性。即员工素质越高,员工对工作卷入的程度就越大。其中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和动机对工作卷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员工的动机、个性特征和知识技能越高,工作卷入程度就越高。且相比之下,个性特征对工作卷入的影响程度最大,次之是知识技能,影响程度最小是工作动机;而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对工作卷入程度的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影响。研究结果的启发:1)农业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将决定着员工对工作卷入的程度。因此,员工素质是影响员工工作卷入程度的重要因素。2)从员工素质角度出发,明确了提高员工工作卷入的方法。即应重点从员工的自我调节能力、交际能力、责任心、随和程度及思维开阔程度方面关注员工的个性特征,努力识别和培养这些特征,并根据员工的个性特征,安排适合于他们的岗位,使其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知识技能的培训,不仅要加大专业技能的新知识、新技术的普及和培训,还要加大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员工改变营销观念滞后,市场营销意识薄弱的致命弱点[1],使员工深刻理解他们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意义,以不断地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提高工作动机方面,应多给员工提供他们能够胜任的、相对比较独立的工作,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认可,千万不要拖欠农业企业员工的工资,因为问卷调查显示,工资是农业企业员工的第一需求。关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对工作卷入程度的变化没有显著相关影响的结论,本文认为农业企业员工不能通过员工素质中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两维度来预测工作卷入的程度。 2.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局限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研究样本的局限性。首先,所选的样本仅局限在吉林省典型农业企业的员工,而没有对其他省份的典型农业企业的员工进行调查,因此,样本的局限性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2)本研究所借鉴的量表大部分来源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农业企业本身具有特殊性,本文应根据其特殊性设计开发量表,从而更加准确地反应农业企业的实际状况。 3)研究对象还有待进一步细分。本研究在样本选取过程中并没有对农业企业员工的层面进行细分,对于不同层面员工的素质和工作卷入的关系,没有分别地做出具体的研究,此局限性可作为以后的研究方向,以使员工素质与工作卷入关系的理论更加完善。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对策 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模式 物流成本控制系统对物流成本的控制模式有很多种,但由于物流战略实施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周期性特点,农业高新技术物流成本控制主要实施以下模式。 (一)带补偿防干扰的镇定控制模式 该模式首先确定物流成本控制的标准,然后编制物流成本的控制程序,实施物流成本战略计划f包括资源配置、控制步骤与支持政策等),然后根据预定的程序来实现物流目标成本。 (二)调节偏差的反馈控制模式 该模式首先确定物流成本控制的标准,然后编制物流成本的控制程序,实施物流成本战略计划泡括资源配置、控制步骤与支持政策等),并根据预定的程序来实现物流成本的控制目标。该控制模式尽管没有防干扰装置,但设有信息反馈系统,预定的控制程序将在反馈信息的作用下自动调整。 (三)紧盯目标的随动控制模式 该模式是在确定好物流成本控制标准后,并不预先设计好物流成本控制程序,控制系统只是紧随着物流成本的控制目标随机应变地决定自己的控制程序。典型的物流成本控制原理就是追捕过程,狼的行为轨迹是随羊的奔跑轨迹随机应变的,并没有预先设计的控制和调整程序。以上三种物流成本控制模式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起应用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有些物流成本项目在发生之前就可以确定其影响状况,因此,在事前就需设定控制程序,那么就可采用带补偿防干扰的镇定控制模式;有些物流成本项目在发生之前仅能确定部分外界影响情况,在实施过程中会有预料不到的异常情况发生,需要进行事中事后控制,成本支出的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就利用反馈信息进行事中控制,那么就可以采取第二种控制模式;若在物流成本项目发生之前无法预计未来的影响物流成本的外部环境状况,无法也没有必要设定程序进行控制,在成本即将发生时根据预测的结果才随机应变地实施控制程序,这时就可采用第三种控制模式。 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策略 (一)做好物流系统各环节日常控制工作 投资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内容主要有:合理先择厂址,选址时应该重视物流这一因素,事先要搞好可行性研究,谋求物流成本的降低;合理设计物流系统布局,通过各种可行性论证,比较选择多种方案,确定最佳的物流系统结构和业务流程;优化物流设备投资,即在进行设备投资时,一定要注意投资的经济性,要研究机械化、自动化的经济临界点。产品设计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主要内容有:产品设计的多样化;产品体积的小型化;产品批量的合理化;产品包装的标准化。供应阶段的成本控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优选供应商;运用现代化的采购管理方式,如JIT采购和供应;采购途耗的最省化供应;供销物流交叉化。生产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主要有:通过合理布局可以减少物料迂回运输,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运转效率,降低生产物流成本;合理安排生产进度,减少农产品库存。销售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主要有:通过延长备货时间,增加运输量来减少物流总成本;以销售计划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渠道把一定量的货物送达到指定地点;实行差别化管理,根据商品流转快慢和销售对象规模的大小,把保管场所与配送方法区别开来。废弃阶段的物流成本控制应避免废弃物流,严格监督生产过程,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质量。 (二)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物流成本综合控制措施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包括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对物流成本进行预测、计划、计算、分析、反馈、决策等全过程的系统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对于事前控制,我们可以采用物流作业成本控制法从物流作业的角度来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成本事前控制主要涉及物流系统的设计,如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物流设施、设备的配备,物流作业过程改进控制、物流信息系统投资控制等。据统计,物流成本中有60%至80%在物流系统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了,因此,物流成本事前控制直接影响到成本的高低。事中控制是对物流活动过程中成本的形成和偏离成本目标的差异及其原因及时揭示,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保证物流成本的实现。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针对物流的一个或某些局部环节的支出所采取的策略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物流成本目标。在事后控制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首先应当建立奖惩和反馈体系,将企业完成目标后的奖惩条件制度化。然后进行成本考核,成本考核是企业对各项物流作业绩效进行考核,对物流成本控制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三)联合优化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组合,降低物流成本 管理者应从系统全局的角度考虑各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在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时我们必须采取联合优化的战略,既要重视物流成本的局部控制更要重视其综合控制,采用计算机功能软件使整个物流系统化,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把局部成本控制措施与综合成本控制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联合优化的整体,促使企业物流成本趋向最小化。 (四)正确把握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 企业物流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整体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服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总体经济目标的要求,例如,在运输、配送等物流环节成本控制方案实施时,必须满足企业生产和客户需求的及时性等方面的需求,在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时必须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在高水平服务和低服务成本之间存在着一种“效益背反”关系,即两个事物不相容的关系。高水平、高标准的服务要求有大量的库存、足够的运费和充分的仓容,这势必产生较高的服务成本;而低的服务成本所要求的是少量的库存、低廉的运费和较少的仓容,这又必然会减少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水平和标准。因此,在农业高新技术物流成本控制中,既不能片面强调服务水平,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也不能单纯地追求成本而忽视服务需要。由于顾客对企业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如果企业的决策者还不尽快转变观念,势必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淘汰。“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已成为营销的重要准则,物流也不例外,在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应该肯定物流服务是第一位的。物流工作的第一使命就是使服务达到一定水平,而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达到这种服务水平则是物流工作的第二使命。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物流成本控制目标是以成本为核心,按最低成本的要求,使整个物流系统化,它强调的是调整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供让顾客满意的服务的同时使物流总成本最小。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SWOT分析 一、农业企业的战略分析 本文通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SWOT分析法,分别对农业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从中发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机会与威胁,找出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为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外部环境分析 从农业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来看,进入21世纪,农业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首先,中国在成功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农业资源配置和生产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改善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出口。第二,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建设社会时期,农业作为最受关注的产业,农业企业将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也为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第三,在2006年中国将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种田积极性也将空前高涨,农业发展将步入黄金时期,为农业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智力支持。然而,事实上,除了上述有利的机会外,农业企业也将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巨大威胁与挑战。 1.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农业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国际化进程在全球范围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农业企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抢占我国市场,我国农业企业外部竞争环境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动态特点。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对中国农业的强烈冲击使农业企业首当其冲。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面对发达国家农业企业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和长期积累的国际市场营销经验和能力等诸多优势,我国农业企业在WTO原则下失去政策支持与保护后,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企业能否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依据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和竞争态势以及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将成为农业企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2.我国农业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由于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世界绿色浪潮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借口,对产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及绿色补贴限制等,形成了出口国家难以逾越的绿色壁垒。绿色壁垒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对其农业部门实施保护的一种新形式。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对外贸易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由于我国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国民环保意识不强,国家相关法规不健全,环保技术发展和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滞后,发展绿色农业的经验不足,近年来,我国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因农产品质量问题而被退货和索赔的事件屡屡发生,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声誉及国际市场的开拓。据统计,2002年我国因绿色壁垒而造成农产品出口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高达100亿美元。如何突破绿色壁垒,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3.技术进步加快使农业企业面临技术创新的巨大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共同发展趋势,其深刻背景就是战后尤其是近十年来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技术变化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加快,技术创新的学科交叉性加强、复杂度和成本增加,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速度不断提高,这些大大地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互动和竞争优势变化的速度。当前,世界农业正掀起一场新科技革命,主要是生物工程以及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日益趋向智能化、自动化、工厂化、信息化、市场化。许多发达国家,由于农业科技先进,农业产业化程度高,既有资源优势,又有科技优势,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强者。与之相比较,我国的技术环境还比较落后,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长期不足,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低。近20年来,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在全国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未超过0.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倡的发展中国家至少应为1%的水平。在这种技术环境下,我国农业企业难以有跨越性发展。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未来农业企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根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我国农业企业未来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农村和农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农民的现实利益,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促进和推动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二)内部环境分析 我国农业企业除在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外,其劣势突出表现在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管理与营销以及资金等几个方面。 1.产品劣势。目前,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价格竞争为主正在转变为以质量和技术含量为主的全方位竞争。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突出品牌优势和特色优势是发达国家在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中取胜的法宝。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基本上是以能量高耗费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农产品生产缺乏质量规范和安全标准,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农产品在质量、品种等方面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企业的需求,继而导致农业企业提供的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企业生产和出口的产品质量不高,品种单一,名特优新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缺乏特色。而且,我国农业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当前虽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出现了一些名牌产品,但总体来看,品牌数量较少,特别是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更少,不利于企业创造品牌效应。 2.技术劣势。技术水平低与产品竞争力弱是我国农业企业的通病。我国大部分农业企业科技力量单薄,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较少,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我国的农产品优良品种和大多数先进加工技术设备主要依靠国外引进,在技术的吸收、消化和提高上较为被动,产品、工艺的更新改造艰难,质量和品种大众化,产品普遍存在增值能力低、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等“三低”现象。技术落后的制约还致使农业企业在营销中大多采用相互竞价的低水平营销策略,品牌营销手段落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资金劣势。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融资体系建设落后,无法满足农业企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国家财政对农业企业的支持不足。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一直没有很大增加。尽管2001年八部委宣布对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银行信贷、财政支持和配股融资支持,但国家支持的农业龙头企业不足全国龙头企业总数的5%,绝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仍不能享受国家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农业信贷资金投入长期不足。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虽然也形成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格局,但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推进,农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日益向城市和工业靠拢,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投放主要集中在粮棉基地建设、粮棉油收购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改造上,农村信用合作社囿于自身的经营困难,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也极为有限,使一些比较好的农业项目和企业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农业企业常常只能在正常资金融通体制外活动,融资渠道狭窄,发展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 4.管理劣势。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结构不合理,与国外农业企业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农业企业根植于农业区内,由于受农业生产的自然性、风险性和分散性等自身特点的影响,加之千年的小农意识羁绊,农业企业从管理理念、管理目标到管理策略、管理组织等都较为传统,管理目标短期化,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僵化,管理创新严重滞后。入世后,随着拥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国外大型农业跨国公司的入驻,会使我国农业企业管理创新滞后的负效应更为显现。 二、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 农业企业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对企业的长远战略取向进行总体谋划,选择制定出能够充分发扬内部优势、弥补内部劣势、合理应对外部威胁、牢牢抓住外部机遇的发展战略,以建立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 1•绿色战略。我国农业企业实施绿色战略是世界经济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我国经济适应全球化进程的需要。农业企业的绿色战略包含绿色农产品、绿色生产力、绿色营销三大部分。绿色战略来自于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主要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文化、绿色管理、绿色认证等内容。农业企业通过创建绿色文化,实施绿色管理,把环保思想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之中,把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农业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前提和出发点,使农产品的绿色生产实现源头控制,同时抓好产后管理,防止农产品二次污染。此外,还要加快绿色认证工作的步伐,不但要加快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更要加快联得发达国家市场的环境标志,使其成为农业企业开启国际市场的金钥匙。绿色营销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市场营销观念上的反映。绿色营销的过程比较复杂,农业企业需要开展一系列工作如收集绿色信息、拟定绿色计划、进行绿色定位、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渠道、开展绿色促销等,为企业塑造良好的绿色形象。总之,绿色战略是适应时代要求,反映全球消费趋向的战略。农业企业通过实施绿色战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还有利于形成本企业所特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竞争能力,增强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技术创新战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转移或扩散行为相关,决定着企业的技术水平、成本水平和差异化水平,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为关键的因素。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选择最能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实施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研发高精尖产品,加速产品品种和结构的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考虑到我国农业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诸如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农业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和实施。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实践证明,农业企业要实施技术创新,可采取以下有效方式:一是组建专门的研发机构,培养一支有技术实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科技开发能力,融科研、试制、生产为一体,实现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二是拓宽技术合作领域,大力推广农科教与农业企业联姻,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与产业化农业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运输等环节的应用与转化;三是注意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造嫁接传统产品,开发新产品,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3•信息化战略。目前,我国农业企业信息化工作还处于初级和摸索阶段,虽有诸如后发优势、政策支持优势,以及规模小、流程少的独特优势等,但总体上来说,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方面还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和欧美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的现实,我国农业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既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又要结合国情,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自己的信息化策略。为此,当前我国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局部先行”的原则,实施以管理系统为应用突破口、以信息资源为应用重点、外包服务为技术支持的策略,从最需要信息化的环节和业务侧重点入手,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规范企业管理,实现科学决策,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升企业内部经营绩效。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对农业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做到与机制、技术、管理和体制等创新活动相结合;又要抓紧制定、出台农业企业信息化政策框架体系,为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还要考虑资本、劳动力、信息、知识等经济要素和非经济要素,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走出去”市场战略。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和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农业企业不能只是在国内市场上消极应战,而应实施“走出去”市场战略,树立全球营销和绿色营销观念,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化经营,增强跨国经营能力。为了能与国外大型农业企业相抗衡,我国农业企业还必须改变过去规模较小的不利格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走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加快形成强有力的大型农业企业和跨国公司,增强我国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合作联盟战略。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应对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已开始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纷纷从对立竞争转向合作竞争,其合作竞争的主要形式就是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谋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寻求优势互补,实现既合作又竞争从而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我国的农业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充分发挥自身核心专长的同时,必须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设计、新工艺采用、新质量标准控制、新市场拓展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广泛合作,结成各种形式的企业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间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优化组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双赢”或“多赢”。 6•品牌战略。随着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竞争日渐成为农产品市场竞争的焦点。我国的农业企业经营者必须摒弃那种产品无需品牌的旧观念,按照品牌发展战略,从比较优势出发,培育富有地域特色和差异性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打造品牌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加强品牌质量管理,运用品牌营销战略,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为企业和产品赢得品牌竞争优势。 三、结束语 农业企业在确立发展战略之后,企业战略管理开始进入战略实施阶段。成功的战略制定并不能保证成功的战略实施。成功的战略实施取决于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的合作,取决于管理者能否建立有利于变革的企业环境。农业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实施手段,确保企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战略评价也对企业利害攸关,及时的评价与控制可以使管理者对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农业企业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战略评价与控制,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确保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创新现状与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科技创新概念内涵 1.农业产业化释义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是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结果,是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内在要求。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是农业产业化的探索阶段;九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末期为第二阶段,是农业产业化的成长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为第三阶段,是农业产业化的创新阶段。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有多种类型,但最常见的主要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市场带动型这三种模式。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龙头企业带动型要求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要在1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要在100户以上;中介组织带动型要求中介组织的年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在50户以上;专业市场带动型要求专业市场的年交易额在2000万元以上。 龙头企业带动的是农户。这种类型是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公司+农户”为基本形式,这也是当前最常见的组织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特点是,龙头企业通过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一般来说,龙头企业要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签订产销合同,规定各签约方的责权利。比如,龙头企业要对农户的产品设立最低保护价并保证优先收购;农户要按合同规定定时定量向龙头企业交售合格产品,由企业加工成制成品出售;龙头企业要实行利润返还,农户可以分享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销售利润。 2.科技创新概念释义 综合有关创新的概念,我们可以把科技创新概念界定如下:科技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科学技术活动过程中的所有创造新知识、产生新技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科学技术活动和经济活动。科技创新是为人类创造财富、生存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撑的复杂过程,经历由创新冲动、行为实施到成果转化等不同阶段。经济学史研究认为科技创新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带来经济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衍进—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从资源占有方面来看,科技创新带来经济发展重点的变化,从劳力经济、资源经济到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的涵义很广,既包括自身或单位内部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也涵盖从国外引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新设备等,如何让技术创新发挥巨大的作用,关键是取决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速度。中国学者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统称。 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主体间性等要素组成。五个要素并非互不相干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缺一不可的系统,系统各部分必须均衡发展,统筹兼顾,形成有机的协调关系,这样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能力才能得以尽可能的有效发挥。 二.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调查 安庆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非常大,全市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棉花、水稻、水产品、林产品等,在改革开放以前和初期,其农产品的经营、生产主要以单个农户或小型乡镇企业为主,其规模小,产品等级差,属粗放经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确立,国家政策引导等因素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市蓬勃发展,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不完全统计),其中国家级2家,省、市级44家。此次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方式为依据,汇集30家企业资料,分析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30家龙头企业状况分布:怀宁县9家,宿松县5家,枞阳县2家,岳西县3家,潜山县1家,桐城市2家,宜秀区7家,市直1家,其中望江县、太湖县、迎江区、大观区和开发区未纳入统计。截止2008年底,30家农业龙头企业年产总值768521万元,年利税总值67732万元,利税占年产值比例为8.81%。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7家,利税超千万的企业11家,企业平均产值25617.37万元,平均利税2257.73万元。企业从业总人数17783人,从业技术人员2505人,占企业总人数比例14.09%。(部分企业为2007年底统计数字)。科技人员数比例超过企业总人数30%以上的有3家,占统计企业比例10%,30%—20%之间的有6家,占总数20%,其中有9家企业科技人员数占职工总数比例在10%以下。科技人员结构组成:共有博士10人,硕士36人,大学本科以上682人。有博士人才的企业4家,占企业数13.3%,硕士人才的企业10家,占企业数33.3%。建立专业研发技术中心企业3家,占企业数10%。有专业研发团队的有5家,占企业数16.7%。同各科研院所(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5家,占企业数16.7%,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14家,占企业数46%。2008年底止共投入科技研发经费17516.2万元(24家企业统计数字),年投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家,占企业数62.5%,其中年平均增加投入幅度超过100%有27家,占企业数90%。 通过对被调查企业统计数据定量分析发现,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普遍增强,体现在企业对科技投入幅度逐年增加,对科技人员为企业发展所起关键作用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增强。企业决策人对科技创新理念认知有较大提高。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逐步显现。例如,我市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安徽华茂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就成立了技术中心,下设纺部、织部、棉检等10个试验室,共有研发人员196人名,配置国际先进水平试验检测仪器,是全国同行业中先进的技术中心。该公司通过不断加大研发经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引优秀人才,用新技术对传统棉纺业生产进行改进和高度渗透,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到2007年底实现销售收入14.4亿元,利税总额2.6亿元,并创造了连续34年保持盈利的奇迹。宿松泊湖蟹业公司,自1996年成立到2002年,由于该公司实行粗放掠夺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导致亏损1474万元,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03年公司重组后,依照科学发展思路,更新观念,在科技研发、技术、人才方面加大投入,先后同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建立技术服务联盟,三年中科技投入经费670多万元,并以每年100多万的幅度递增投入,到2005年湖泊水质修复面积达90%。由此带来产品质量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企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企业一举扭亏为盈,现以成为宿松县的利税大户。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30家企业在2008年度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仍然普遍盈利,直接解决就业人数17783人,而对于辐射相关产业,特别是农业种植、养殖业的贡献更是不可估量。以宿松泊湖蟹业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从事水产品养殖的农业企业,占有湖面6万余亩,年产值超亿元,直接安排到企业就业人员200多人,幅射周边四个乡镇,带动8个自然村的农村人口就业服务。2008年止,职工年平均收入5万多元。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我市二个国家级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示范作用 (1)安徽鸿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创办于1991年,短短17年间,公司由2万元资产、4个员工的乡间小厂发展成为总资产8亿元、2000多名员工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首批151家之一。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羽绒被生产和出口基地,主导产品羽绒被的生产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24%,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公司建设有省级优秀企业技术中心,产品已发展成羽绒被、绗缝被、化纤被、羊毛被、靠垫、睡袋、床上件套、酒店用品等200多个系列产品,年产水洗羽绒8000吨,羽绒被320万条,绗缝被350万条,90%以上产品出口到欧洲、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鸿润集团共实现营业收入13.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7560万美元,实现利税7830万元,在桐城市内纳税2665万元。“鸿润”商标已经在德、法、英、意、西班牙、瑞士、澳大利亚、日、美、香港等十个国家和地区注册,鸿润集团是国内羽绒被行业唯一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三项荣誉为一身的公司。公司已经通过了5项国际认证:国际纺织品环保Oeko—100认证,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美国联邦的法律生产认证、美国联邦的消毒生产认证、欧洲的SA8000社会责任认证。 (2)安徽霞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创建于1986年,是以农副产品羽毛绒深加工及其制品出口外向型企业,带动水禽养殖和胴体加工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0年,被农业部等国家八部委认定为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03年初,再次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安徽霞珍集团现有员工10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0人,成立了省级技术中心。固定资产1.1亿元,占地面积10.2万m2,拥有国际先进的羽毛绒加工水洗生产线4条,羽绒制品生产线4条,禽体加工制品生产线1条,各种加工、检测设备1000多台套。形成以安徽霞珍羽绒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拥有七个全资、控股或参股企业,在北京、上海、合肥、无锡设有进出口公司、办事处、品牌旗舰店。基地水禽养殖农户已达1400户,年饲养量达210万只,具有年产羽毛绒2000吨,羽绒制品240万件能力。集团生产产品有羽毛绒、羽绒制品、禽肉制品、塑料制品等系列产品,其中拥有国家专利产品3个,主导产品“霞珍”牌羽绒被为省“名牌产品”、省“名牌农产品”,“霞珍”商标为省“著名商标”,羽绒制品90%以上出口至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加拿大、香港等14个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羽绒制品在国内获准佩挂“中国羽绒制品信誉保证标志”,出口产品获国际纺织品环保Oeko—100认证,美国的法律生产消毒认证,在同行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2007年实现产值7.48亿元,出口创汇5187万美元。 3.省、市级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我市各龙头企业在依靠科技创新,将企业做大做强的认识水平不一,发展水平也不均衡,主要体现在: (1)科技创新主体意识薄弱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的是千百家农户、植根农村的特定环境,更应该树立技术创新、新技术引进再创新的主体意识。我国科研投入、研发团队等科技研发的主体资源,绝大多数分布在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科技研发的互通渠道不畅是其一,国家为农村一个企业研发量身定做的项目成本可想而知。只有走自主创新、新技术引进再创新的路子。我市两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建立企业自己的技术中心,是植根农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由之路。我市有44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目前为止仅有一家建立了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主体意识薄弱。 (2)人才因素制约 企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调查发现,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部分没有固定的研发人员,所填报的科技人员组成中,严格意义上绝大部分只能算为企业生产的技术人员,从事研发工作没有资金、场地和设备的企业占90%。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人才需求非常迫切。如宿松泊湖蟹业公司是一家从事水产品养殖的农业龙头企业,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高。在今后的发展问题上,企业负责人直言: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制约瓶颈,是企业上台阶、往更高层面发展的拦路虎。公司也尝试过多种办法来缓解人才瓶颈制约问题,如到大学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重金聘请工程师以上的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等等,效果甚微。这种现象也是我市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普遍存在的。据统计,企业反映人才缺乏的占被调查数90%以上。造成招聘人才难的原因有: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在基层,相对工作环境较差,高级人才意愿不强。第二,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还停留在我给钱你干事的原始人才使用模式上,而对现代管理手段经常运用的技术入股等模式知之甚少。第三,由于我市尚处在欠发达地区,薪酬、待遇、保险等标准低,在吸引人才方面无优势可言。 (3)引进、应用新技术不够积极 据调查,我市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单一的占70%,有技术产品储备的更是屈指可数,要求获得新技术、同科研部门取得长期合作关系的仅占5%。由此可见,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该培育引进、应用新技术的意识。 (4)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均衡 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部分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部分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意识不强。在被调查的30家企业中,虽然有近一半的企业拥有41项专利,但是大部分企业拥有的专利仅仅1—2项,并且以外观设计专利类型为主;企业品牌意识淡薄。30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农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2个。已通过国际认证的企业2家,共11项。可是这些品牌均集中在4家企业之中。 (5)科技投入普遍不足 调查发现:在资金投入上,虽然绝大多数企业的研发经费每年都在增加,但由于基数小,相对投入研发的实际数额不大,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政府在对企业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方面支持力度不大,企业从别的渠道融资投入研发又比较困难,因此企业科技投入普遍显得不足。在被调查的30家企业中,就有27家提出了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占90%。研发经费投入缺失,导致企业升级扩张速度放缓,产品更新放慢,企业效益降低,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于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此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必要保证,针对目前的现状和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加强引导,更新观点,提高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各级政府尤其是科技主管部门应担负宣传、引导、规划等职责。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民营企业,其创办人或负责人受知识层次、经营模式、生产环境等制约,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建议组织企业负责人集中学习,到科技创新工作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取经学习,增强对科技创新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提高企业决策人的科学决策水平。其次,各企业的决策者应加强自身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自觉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2.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进行企业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科技投入分几个层面:第一是企业自身的科技投入。作为创新主体企业,决策者必须清醒认识科技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加大科技投入,应该成为各企业的自觉行为,尽管近几年,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对科技投入经费逐年增加,但与创新型企业相比,差距很大。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没有制定科技兴企的战略规划,遇到技术瓶颈制约时,普遍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长远考虑。因此,各企业首先要先制定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在每年度的企业利润中,按照企业发展需求,按一定比例抽取经费,投入科技研发,引进人才,储备技术等方面工作。此项工作要常态化,要在企业发展规划中占据重要位置。 第二是吸引外来技术、资金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更新观点,运用外来技术入股,借助外来资金研发,产生效益收入分成等方式,提升创新能力。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增加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省、市科技创新项目,取得项目资金支持,这些都是解决当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科技投入的重要手段。第三是政府投入,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力增强,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度进一步加强,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但受各地产业结构不同、区域发展均衡度不同、各地政府投入状况不同、对发展重点关注点不同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也不同。就我市而言,政府对企业的科技经费支持同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市相比,远远落后。而对于农业企业就更少之又少。因此,建议政府对于科技投入要切实加大力度,在政策制定,资金安排规模等问题上适当向农业企业倾斜。科学运用扶贫基金、科技三项经费、增加农业金融贷款额度、引导吸引外来资金等手段,解决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在资金投放方面,切忌撒胡椒面的方式,要侧重扶持那些技术含金量高、产品质量好、发展前途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几个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自身形象。 3.完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激励制度,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企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是第一要素,在被调查的农业龙头企业中,绝大部分都对人才缺乏,人才难寻,人才难用的问题感到困惑,就现象看,一方面高素质人才大量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各企业又难以得到适用人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破解这种困局,第一,政府应加强引导,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建议政府进一步出台更加优惠的科技人员深入企业,特别是深入农业企业服务的激励政策,在待遇、职称、奖励等市面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服务基层,对于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就业,政府应在各个方面给予更加关注,结合就业政策,给予一定补助和奖励,使企业能够更多地吸引这些人才加入发展。第二,各企业自身也要改善用人环境,尊重科技人才,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要拓宽用人思路,除重金聘用、临时雇用、“借鸡下蛋”等用人手段外,加强对本企业的人才培训、挖掘本土人才也是方法之一。建议企业自定职工培训计划,以派出学习培训和聘请专家到企业培训相结合,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素质;运用科技成果入股方式吸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做到将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同企业发展的利益紧密结合,调动科技人员的服务热情,参与企业的创新发展。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拿出一部分经费,进行人才储备培训工作:同高等院校联合,以定向赞助与本企业相关学科或资助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形式,签订相关协议,待学成毕业后服务于本企业。总之,在吸引人才方面,要不拘一格,真正做到招得到,留得住,用得好。 4.加强产学研结合工作,促进科技创新上新台阶。 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目的是要做到效益最大化,而科技人员的研发成果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其最大的愿望。如何将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活动是最佳、最捷径的路子。政府特别是科技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应起主导、引领作用,建议政府部门集中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主动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各科技创新项目,获取项目资助资金。同时企业要主动出击,加强同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联合建立战略联盟,获取技术支持,开辟科技创新新路子。 5.切实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意识,树立品牌观念,提升企业的品位。 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较好的企业一般都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名牌产品,如华茂集团的“乘风”牌精梳纱线,“银波”牌坯布,鸿润集团的“鸿润”商标、霞珍集团的“霞珍”商标享誉全国,走向世界。但是,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产品知名度不高,具技术含量也不先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品牌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努力打造知名品牌。同时各企业要切实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使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品牌领先于同类企业,才能使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成本原因的确认探索 摘要:农业企业由于企业自身的需要,应更加准确地确定成本动因,为成本核算提供依据。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农业企业成本动因确认的因素、成本动因确认应遵循的原则,为农业企业成本动因的确认及成本核算提供思路。 关键词:成本动因;作业;农业企业 一、影响农业企业成本动因确认的因素 第一,作业发生的原因。成本动因的确认最主要是与发生该作业的原因有关,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原因和目的来确认成本动因。乳制品、肉制品等农业企业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的广告费用在新产品的宣传上,合理的广告费投入应当与每期的收益成正比,即广告宣传费用的发生是为了当期取得更好的效益,所以广告费成本动因可以认为是每期的收益。 第二,计量成本动因的成本。一次分配需要针对每个分配目标采集成本动因数据,无法采集数据则无法分配。所以需要考虑有关成本动因的资料是否易得,事先做成本效益分析。获得成本动因越方便、成本动因信息资料的加工越简单,实行成本越低,这样的成本动因则越容易被选择。 第三,成本动因与作业实际消耗的相关度。在分配过程中假设分配源的成本与成本动因的数量线性相关。在实际中,存在多个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数量与分配源成本线性相关最好的成本动因是最恰当的,这样能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相关程度越高,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越小,选择概率就越小。 第四,成本动因引发的人的行为。不同的成本动因有不同的分配结果,不同的成本分配结果以及基于不同分配结果的管理决策(如奖金)会对组织和员工的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必须仔细分析成本动因的行为导向作用。企业可以利用成本动因的行为导向功能,把员工的行为导向有利于降低成本的方向。另外,成本动因的选择不是单独考虑其中的某个因素,而是受他们共同影响的结果。 二、农业企业成本动因确认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相关性原则。作业成本法的核心观念是根据产品消耗的某一作业成本动因量将作业成本分配给相关产品。这实际上是通过观察产品消耗的成本动因量,推导出每种产品消耗的作业量。因而成本分配的准确性取决于作业消耗量与成本动因的相关程度。 第二,成本效益原则。设计任何信息系统都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选择的成本动因数量越多,成本信息相对来说就越精确,但却导致系统的高复杂程度以及高成本。这时,就涉及到了成本动因的合并。可以考虑将一些影响较小的成本进行合并,将具有同类性质的成本动因予以统一,使得计算更加准确,同时降低成本。 第三,易操作性原则。所选成本动因变量的数据要易于收集,并且具有代表性,能把产品与作业的消耗较好地联系起来,并易从现存的资料中分辨出来。所选择的成本动因还要容易计量。如果选择农业技术复杂度作为成本动因,就要求用技术复杂度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的可计量的特性来表示成本动因。 三、农业企业成本动因的确认 成本动因的确定是成本核算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成本动因选择不当,不能反映成本库成本发生的原因,也就无法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下面将农业企业的作业分为七个作业成本库,并选择对应的成本动因。 第一,原材料成本库。农业企业生产中的原材料是指企业耗用的自产或外购的种子、禽畜、饲料、农药、燃料、动力、肥料、地膜及其他。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一般都是种类多、批量大的,在成本归集时可以使用一种成本动因来分配原材料的成本,为了精确再去细分每种原材料对应的成本动因,就会造成归集费用较大、违背成本效益原则的后果,所以无论是购进的还是自产的原材料,都以原材料的成本为成本动因。 第二,生产成本库。生产环节分为两个部分:机器生产和人工生产。机器生产成本指农业生产中进行耕耙、播种、施肥、除草、喷药、收割等机械作业所发生的成本。机器生产成本主要是由机器开动所引起的,我们就以机器工时作为成本动因。人工生产成本指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产业的生产人员发生的成本。由于在此过程中使用的机器较少,主要靠手工,因此,以人工工时作为主要成本动因。同时,企业应该注意避免企业人员为了利用成本动因增加分配报酬的比重而故意加大工作工时,在无法回避这类的成本动因的情况下,就尽量减少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第三,检验成本库。由于农业企业的产品生物性较强,因此在出厂前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过程。检验库成本直接由检验部门结转而来,检验所发生的费用主要是由于检验时间和检验次数所引起的。企业应该采用与分配源成本相关性最强的成本动因,这样才能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所以,检验部门的成本动因就是检验时间、检验次数。 第四,运输成本库。农业企业的生产部门一般会设在远离城市污染的偏远地区,这就给企业带来了一大笔的运输支出。运输成本库的成本直接由运输部门结转而来。可以作为运输成本的成本动因很多,如运输时间、运输吨数、运输公里数等,但考虑到对准确性的影响,农业企业应该将运输公里数作为成本动因最为恰当。 第五,其他成本库。其他成本库是指难以归集到以上成本库的成本。它包括农业企业的广告费、市场调查费、人员培训费,这些费用都属于为了使企业实现更高的利润而发生的。合理费用投入应当与每期的收益成正比,所以基于成本发生的原因,可以将企业的每期收益作为成本动因。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化研究论文 摘要: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理论界就开始了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随着改革的深入及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业企业化研究的内容不断拓展,也不断深入。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研究;综述 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先后进行了、建立合作社、成立等一系列变革,理论研究也主要侧重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变革来展开,对农业企业化的研究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也时断时续地贯穿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虽然研究大多是初步的,数量也不多,而且也没有引起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但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总体来看,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研究背景、出发点、重点等也有所不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确立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但在推行过程中也伴随着理论上的探讨和争论。有人认为,应积极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可以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为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也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发展商品经济等。发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国营农场和为依托组建联合企业(肖毅为,1981)。这种研究大多立足于发展和社队企业的基础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认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发展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专业性、经济性等特点,对于发展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满足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许岢,1983;周德星,1983);还有人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体制的巨大改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农户走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专业化农业大户,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这种观点认为,农业大户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在性质上完全一样,但可以避免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缺陷,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应大力发展(孙仁,198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农业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也日益凸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改造问题又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议题。这一阶段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不仅拓宽了研究范围,而且研究更加深入。主要集中在:(1)对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家庭经营制度通过两权分离,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格局,属于小生产的范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足以塑造出一代商品生产者,不足以形成农业生产的优化规模,还需要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为方向进一步探索完善的途径(罗伟雄,1986;王文彦,1988;宋伍生,1988;张锐,1989);(2)主张积极发展家庭农业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业企业具有投资少、费用低、经营活、见效快、费用低等特点,是专业农户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形式包括纯农户办型、农户和农户或农户和企业联合经营型等(杨雍哲,1986;苗九如,1985;张德山,1985);(3)提出了农业企业化发展思路。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的第一步改革,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农业专业化、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还必须进行第二步改革,改革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农村培育农业企业,实行农业企业化(张其才,1985;宋伍生,1988;张锐,1989);(4)主张发展合作经济与专业合作社。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应发展不同于公社化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并非真正合作经济的真正合作经济,发展重点应是各种专业合作社(乔长勋,1987)。除此以外,一些理论工作者还对农业企业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研究者认为农业企业化必然是规模化生产经营,而这又以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为前提,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黄河清,1986;王代,198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并不断完善,同时,中国不仅面临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问题,而且还面临如何应对加入WTO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企业激烈竞争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组织改造问题再一次引起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一些理论工作者把农业企业化作为改造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1)关于农业企业化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研究视角,一是从农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论述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认为农业企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是从某个特定方面如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等方面论述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许志平,1993;王洪昌,1997;胡鞍钢,2001)。(2)关于农业企业化条件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资金、土地、劳动力、企业家等农业企业化要素条件的研究。认为推行农业企业化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土地、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和企业家等条件,创造这些条件是推行农业企业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关于市场环境条件的研究。认为只有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机制,尤其是具备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资金市场以及劳动力和企业家市场,农业企业化才具有实行的可能性(李录堂,1998;胡鞍钢,2001)。(3)关于农业企业化模式的研究。这类研究有规范性研究,也有实证性研究,提出和归纳了一些农业企业化理论和实践模式。如陈彤(1995)提出了“农户经营企业化—农场制度—农业企业集团”三元结构模式、张杭(1995)提出了“农场化”模式、胡鞍钢(2001)提出了“农户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等四种企业化模式等。(4)关于农业企业化制约因素及对策的研究。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制约农业企业化的因素主要是土地流转缓慢、农业资金不足及来源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企业家匮乏及缺少来源等,应以促进土地流转为目的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并强化和完善政府投资机制、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地选拔培育农业企业家等(胡鞍钢,2001;何劲,2002)。(5)关于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研究。一些理论工作者和研究机构通过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实证研究后认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可以把资金、工业管理理念与经验、技术与人才等引入农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因此,应制定相应政策给予引导、规范与扶持(农业部农村改革实验区办公室,1995)。 我国关于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以农业制度改革与发展实践需要为根据,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不断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范围,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研究内容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完整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系统性研究成果,从而使所提出的发展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也缺乏系统性,要么过于空泛,要么顾此失彼而难以付诸实践,要么只针对解决特定问题而难以解决全局问题。有关农业企业化模式的研究,实际上也大多是对实践发展形式的一般性描述,缺乏建立在我国现实基础上的规范性理论构想,所以难以形成推行农业企业化的整体性方案,降低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因此,在现有基础上,理论工作者还应进一步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 农业企业论文:农业企业化探究论文 摘要: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理论界就开始了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随着改革的深入及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业企业化研究的内容不断拓展,也不断深入。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研究;综述 建国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先后进行了、建立合作社、成立等一系列变革,理论研究也主要侧重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变革来展开,对农业企业化的研究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也时断时续地贯穿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虽然研究大多是初步的,数量也不多,而且也没有引起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但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总体来看,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研究背景、出发点、重点等也有所不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确立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但在推行过程中也伴随着理论上的探讨和争论。有人认为,应积极发展农工商联合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可以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为农业现代化积累资金,也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以及发展商品经济等。发展的形式和渠道主要是以国营农场和为依托组建联合企业(肖毅为,1981)。这种研究大多立足于发展和社队企业的基础上,所以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和局限性;也有人认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发展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场和新经济联合体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专业性、经济性等特点,对于发展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满足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作为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许岢,1983;周德星,1983);还有人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体制的巨大改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农户走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专业化农业大户,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这种观点认为,农业大户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在性质上完全一样,但可以避免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缺陷,有利于农业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应大力发展(孙仁,198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农业经济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但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也日益凸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改造问题又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议题。这一阶段对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不仅拓宽了研究范围,而且研究更加深入。主要集中在:(1)对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家庭经营制度通过两权分离,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格局,属于小生产的范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足以塑造出一代商品生产者,不足以形成农业生产的优化规模,还需要以提高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为方向进一步探索完善的途径(罗伟雄,1986;王文彦,1988;宋伍生,1988;张锐,1989);(2)主张积极发展家庭农业企业。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农业企业具有投资少、费用低、经营活、见效快、费用低等特点,是专业农户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形式包括纯农户办型、农户和农户或农户和企业联合经营型等(杨雍哲,1986;苗九如,1985;张德山,1985);(3)提出了农业企业化发展思路。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的第一步改革,但形成的小规模农户经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农业专业化、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还必须进行第二步改革,改革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农村培育农业企业,实行农业企业化(张其才,1985;宋伍生,1988;张锐,1989);(4)主张发展合作经济与专业合作社。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应发展不同于公社化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并非真正合作经济的真正合作经济,发展重点应是各种专业合作社(乔长勋,1987)。除此以外,一些理论工作者还对农业企业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研究者认为农业企业化必然是规模化生产经营,而这又以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为前提,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黄河清,1986;王代,198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本世纪初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并不断完善,同时,中国不仅面临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问题,而且还面临如何应对加入WTO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企业激烈竞争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微观经营组织改造问题再一次引起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一些理论工作者把农业企业化作为改造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1)关于农业企业化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研究视角,一是从农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论述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认为农业企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是从某个特定方面如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等方面论述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许志平,1993;王洪昌,1997;胡鞍钢,2001)。(2)关于农业企业化条件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资金、土地、劳动力、企业家等农业企业化要素条件的研究。认为推行农业企业化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土地、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和企业家等条件,创造这些条件是推行农业企业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关于市场环境条件的研究。认为只有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机制,尤其是具备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资金市场以及劳动力和企业家市场,农业企业化才具有实行的可能性(李录堂,1998;胡鞍钢,2001)。(3)关于农业企业化模式的研究。这类研究有规范性研究,也有实证性研究,提出和归纳了一些农业企业化理论和实践模式。如陈彤(1995)提出了“农户经营企业化—农场制度—农业企业集团”三元结构模式、张杭(1995)提出了“农场化”模式、胡鞍钢(2001)提出了“农户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等四种企业化模式等。(4)关于农业企业化制约因素及对策的研究。一些理论工作者研究认为,制约农业企业化的因素主要是土地流转缓慢、农业资金不足及来源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企业家匮乏及缺少来源等,应以促进土地流转为目的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并强化和完善政府投资机制、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地选拔培育农业企业家等(胡鞍钢,2001;何劲,2002)。(5)关于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研究。一些理论工作者和研究机构通过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实证研究后认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可以把资金、工业管理理念与经验、技术与人才等引入农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因此,应制定相应政策给予引导、规范与扶持(农业部农村改革实验区办公室,1995)。 我国关于农业企业化问题的研究,以农业制度改革与发展实践需要为根据,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不断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范围,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研究内容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完整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系统性研究成果,从而使所提出的发展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也缺乏系统性,要么过于空泛,要么顾此失彼而难以付诸实践,要么只针对解决特定问题而难以解决全局问题。有关农业企业化模式的研究,实际上也大多是对实践发展形式的一般性描述,缺乏建立在我国现实基础上的规范性理论构想,所以难以形成推行农业企业化的整体性方案,降低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因此,在现有基础上,理论工作者还应进一步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关于去行政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问题探析 [论文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历程。至今,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在其体制、职能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均发生很大的转变。文章在分析去行政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此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以期高校教育管理能够更为科学健康地发展,从而培养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现状;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十年停滞不前的冰河期后,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正式拉开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序幕,经过20多年的创新实践,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取得了飞跃的进步,但其中也存在着管理观念较为落后、计划体制束缚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去行政化呼声高涨之时,尤有必要来探讨一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高校职能衍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是近些年来高校扩招,不仅表现在高校数量的攀升,更突出表现在大多数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收的学生逐年增多。另一方面,体现在学校职能的转变。以往,学校作为一个管理者,制定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履行行政职能,与学生的关系仅仅是简单的单向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这一职能发生变化,在大众化趋势下,高校向学生收取费用,提供教育教学服务,此时高校的职能更多的是表现为提供知识教育及技能培训的职能。相对来说,现在高校的职能更多的是服务职能而不是行政职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以往更具相互性,是更为复杂的双向关系,而非从前简单单向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作为高校内部体制改革支撑平台的管理体制改革,其目标有两个:一是按精简效能原则进行管理组织本体改革;二是以实现主体改革为目标,以学术管理为特征的配套改革。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为标志,分别经历了1985—1993年的试点阶段,1993—1997年的改革阶段及1997年至今的不断深化阶段。从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历程来看,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渡,最先起步且效果显著的改革是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而涉及面最广的改革是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但就目前改革的情形来看,这一改革难度较大,进展较慢,还需经历一段漫长的改革阶段。 (三)高校去行政化议题呼吁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当前在社会上最受热议的是高校“去行政化”,如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所所长姚华松所言,现在的国内高校,但凡有水平的、知名的教授,多选择了“从政”。其结果是,“行政”助了他一臂之力,“行政”也毁了他的学术生涯。这或许是为什么我们鲜有国际上领先的大学者的真正原因。这种旨在让学术回归的教育改革方向,能否迎来一个尊重学术、摒弃“官味”、教授治学的新时代?这直接引发了社会各界展开议论与深思,也直接呼吁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 事实上,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实质上是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如何促进大学的社会化问题,以形成大学和社会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二是解决大学自身发展与其服务社会的目的间的冲突问题。这两个问题,我们还没能找到有效解决之道。 二、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或从其职能的变化,或从其内部制度的创新,乃至当前议论颇热的高校去行政化等而言可谓是取得了飞跃的进步,但总体来说,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仍然存在有待提升的地方。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观念仍然较为落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仍处于传统阶段,管理主要依据传统经验和惯例,未能深入改革教育管理,不能与时俱进。在管理方法上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管理上的循规蹈矩,遵循传统,不能灵活变通,在教育管理和改革上缺乏大胆创新的勇气,其结果是导致一些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及其改革受阻,这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相违背,致使其无法满足当前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主要表现为教育管理体制结构繁冗、时效性不足、办学主体单一等。在教育管理体制上的繁冗,不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及信息的传递,因此,时效性问题成为众多高校在教育管理形式上的诟病。一些高校存在着内部管理体系较为复杂,行政人员过多,导致学校内部管理滞后,管理的方式方法及内容往往仅触及形式和表面,这也决定了高校教育管理未能深入实质的现状,因而也无法从本质上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不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的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办学主体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较为单一,社会参与不多,竞争力不足,难以调动起高校自身的办学积极性和活力,结果往往是高投资低效益。 (三)传统的价值观与伴随社会发展的新潮价值观碰撞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取向具有深刻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飞速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空前开放,极大程度促进思想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使得学校德育权威受到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受到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此外,由于学校教育还具有商业属性,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部分高校为了顺利招生及扩招,对教学的专业设置及授课内容等,偏重科学看重结果,忽视人文轻视过程,欠缺人文气息。一些学校教学评价标准单一,对评价的改进及发展不够重视,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再加上越来越浓厚的教育管理行政化作风,都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并往往导致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冲突等不和谐情况。 三、关于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期,高校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大量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任。然而由于我国教育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发展受限,追于现实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效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应当化危机为契机,通过解开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大胆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建设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寻求自身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一)大胆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理念。伴随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师资、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等越来越成为限制高校自身发展的障碍。不懂得推陈出新,不注重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结果只会使高校自身内部管理体系的各环节不能很好的适应外界条件的发展,学校的管理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对高校来说,这无疑是自我禁锢,不利于自身的持续良好发展。只有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才能使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教育管理上要注重创新,敢于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在管理方式上,要推行民主,让教职工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根本,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提升教师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以真正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指学校教学方式及设备的创新、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及学校管理手段的创新。高校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应在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基础上,学习吸收创新的高校教育管理理念。 (二)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来看,毫无疑问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其不断深化迫在眉睫,否则,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将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相对于社会的进步而言不进反退,不断落后。对于高校教育本身来说,将错失良好的发展机遇,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性瓶颈,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导致高校无法培养大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应把握时机,对其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笔者认为,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简化高校行政管理结构,因为日益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有助于实现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结构的简化,而一个简化了的行政机构往往更有利于其自身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对于政府来说,应当转变其对高校教育进行管理的模式,授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让高校在自身教学管理工作和招生工作等方面拥有足够的决策权,使之能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需求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各项工作计划,这样才能使高校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三)建设和谐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高校和谐校园的教育管理模式建设中,要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以期提高高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效果,建设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和谐校园,从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要求学校管理与学生之间、学校教育与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的身心和谐。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商业化、学生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必须构建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一方面应大胆借鉴和谐管理理念,积极倡导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强化学校管理团队及教职工的责任感,加强学校内部各部门的沟通合作,使学校的教育管理各个环节和谐运作,从而解决教育管理过程中各种不和谐现象。另一方面,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学校管理成功的重要前提。通过师生交流会、邮件、书信及网络途径,如qq、msn等形式,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促进师生间关系和谐,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水平。同时,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平台外,也应注重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其自身价值。对此,可通过增强学校的人文气息、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校园的软环境与硬环境和谐相融,有利于学生建立健全人格,陶冶道德情操。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校的管理和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要带有人性化的特点,这既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也是现代人才的培养要求之一。构建人性化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需要高校的管理者明确当下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相关政策,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来改革相关的教育管理制度。本文将首先对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内涵和现状展开讨论,重点分析的是如何将高校管理教育赋予人性化的特征,希望能够给教育界一些新的启示。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研究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培养十分重视。在高校的教育管理方面,制度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内容,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基石。要赋予高校管理教育人性化的特征,就是要求学校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主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过去传统的高校管理教育制度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形势,需要积极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全面素质到个性化素质发展的转变。所以学校要关注人性化教育管理的方式。在2002年的时候,国家就下发文件取消了高考的年龄限制的政策,所以当代大学生的构成比过去更复杂。同时,我国倡导高校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所以很多高校审时度势,选择人性化教育为自己办学的主要发力点。下面笔者将对人性化的教学管理进行探讨与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不同地区高校对于人性化管理教育制度的困惑,提出创新性的制度建设意见,对高校教学活动的实践进行科学的指导。 1研究背景分析 1.1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现状概述 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在提“管理”的概念,一个好的企业、优秀的机构,如果想要实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注重在管理这一方面的努力。高校教育管理涉及的人员比较多,除了管理和教育的对象学生之外,还有各科目的任教老师,包括学校的领导和教学研究组的老师等。所以高校的教育管理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工作。随着当下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顺应形势,积极的改革创新才能获得持久的活力。面对我国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行政化现象,笔者认为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重视。学校的教育管理行政化主要指的就是学校的内部管理人员,过分重视自己的行政权力,并利用手中的权力来压制高校教师的学术权力。还有部分管理老师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获取资源,让整个学校的管理气氛变得十分糟糕,浸染着铜臭味,缺乏良好的学术气氛的熏陶。目前,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倡导去行政化的观念,主要就是为了政府单位能够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避免以权谋私现象的出现。所以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也应当明确“去行政化”的概念。但是当前我国对于人才综合评估也呈现出一些问题,比如国内大多数的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估工作的时候,都只注重教师是否有相关的科研成果,忽略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评估。造成了部分教师一心钻研自己的科研成果,对于本职的教育事业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无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成效无法真正体现。 1.2高校人性化教育解析 人性化的教育是尊重学生也是启发老师的一种教育方法。人性化教育主要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根据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来拟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人类本身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个人的个性也都有区别,所以人需要在教育中获得尊重和鼓励,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质。人性化教育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为重要目标,维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要求。人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人性化教育能够做到顺应形势,了解学生个体的需求。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启发,是值得我国高校汲取和实践的教育经验。人性化教育是现代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人性化教育讲求以学生的主体要求为发展的核心,在掌握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具备较高的社会素养。具体来说,人性化教育除了要以人为本以外,还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人为本必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具体需求。大学生的需求无非是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两大类。生存需求是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和基本追求,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状况。学校在满足生存需求方面,就是要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条件投以一定的关注,比如加强餐厅建设,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营养需求,对于贫困学生予以一定的帮助。生存需求是基础,发展需求是学校管理教育的核心。发展方面的需求要求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方面的情况,引导他们适应社会发展。 2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的必要性分析 2.1人本质属性的要求 人的本质属性从定义上来说,就是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这两种双重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存在,也呈现一定的矛盾关系。人的自然属性要求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尊重人的人性发展自由,以此来达到发展的和谐。根据这一特点,高校在推行人性化管理教育制度的时候,就要综合大学生的特点,将人性化注入细节当中,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实现学生的管理,对他们进行指导和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在管理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外,人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当今社会环境尤其复杂,学生在接收相关信息的同时也在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进行一定的规划。所以,高校一定要重视人性化教育管理的方法,顺应当下的趋势,丰富自己的管理教育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促进人的两种属性的发展。 2.2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际上,教育的发展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经济和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会更加严格,除了要有高超的技能和丰富的理论基础之外,还需要保留自己的个性,有实现价值的梦想。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优秀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模式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获得社会的认同。所以,高校在创新和改良自身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时候,需要结合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改造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以人性化发展为重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性特点的高等教育人才,而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为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服务。 2.3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小学开始施行,一直到大学都需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试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教育是人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高校应当抛开应试教育对高校管理教育制度的束缚,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构建。高校的素质教育希望高校的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基础和实际出发,通过课堂教育和活动管理两手抓的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比如艺术、体育、思想政治品德等。高校的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是符合当下教育部要求的素质教育,所以高校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展开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 3人性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优势 3.1有利于实现学生个性需求和高校管理的和谐统一 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主要来源于人对自我欲望和社会评价之间的协调,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这两者的制约和矛盾。一旦自我欲望和社会评价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人们就会感到迷茫和困惑,出现一些对自身和社会不利的行为。所以,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需要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综合人多样性发展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只有符合学生的需求和认知,学生才能较好地配合校方的管理教育,达到更好的教育管理效果。学生在教师团队的指引下,走出自我成长的迷茫,努力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3.2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当前,人们正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高校社会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浪潮的冲击下,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完成学习、社交等多种活动,以此来累积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信息化改变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模式,激发他们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高校实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是适应当下信息化和多元化社会特点的,也是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优秀的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内涵的人。实施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帮助学生适应社会。 4构建人性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策略 4.1加强政策引导 前文提到,现在部分高校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念,过分抬高了行政权力在学生管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术权力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术权力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新时期,加强政策的引导,营造一种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是当前高校改良教育管理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行人性化管理教育的关键一步。我国著名学者付永昌指出:“要客服反行政化管理倾向,赋予高校学术自主权,实现高校教育领域的学术权力回归。”高校应该及时发现教育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响应国家和教育部的号召,加强政策方面的引导。具体来说,要赋予校内教育工作者适当的管理权力,利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来把握高校人性化教育管理的大方向。另外,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应当是冰冷的、缺乏人文气息的,应该是具备一定人文关怀的管理教育制度。当前,我国处在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和转型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当的思想观念,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还将社会上这些负面思想带到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过分注重功利性因素,而忽略了对于人全面的,尤其是性格和品德方面的塑造。他们对于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应用方面也倾向于功利性,过分重视学术和科研方面的教育,忽略了人文关怀,不符合当前人性化管理教育的核心要求。所以高校的领导要明确政策引导的重要性,弱化功利主义的思想,加强人文主义教育。 4.2教师角色的转变 目前,对于教师角色转变的倡导从小学到中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大学作为一个相对更加宽松和自由的教学环境,教师角色的转变,理论上会比小学和中学更容易。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将学生的需求作为中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处于完全主动地位的传授者,新时期,学生应当转变被动地位。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多是比较枯燥的知识讲授,但是新时期需要教师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在对某个重要的知识进行讲解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让学生自主讨论相关的问题。派出组内的代表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回答正确和精彩的组别,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语言鼓励,从而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以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问题所在,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参与谈论的过程中已经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被动地位,教师的角色也有所转变。 4.3完善保障机制 笔者认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和责任除了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之外,还要负起文化传承等重要的责任。高校的教育制度通常会受到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对于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会以此标准来展开。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自由权和主动权,人性化特征不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的行政权适度放开,成为高校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核心与保障。高校教育管理教育制度的保障,就是要让高校明确现代教育的规律。具体要求高校重视行政部门的权责问题,另外,要坚定学术权力在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4.4优化评价指标 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化改变了人们对于人才的评价模式,所以高校要跟上社会的形势,优化评价的指标。在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推动下,教学团队必须制定一套符合学生实际和学校水准的评价体系,尤其是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水平。在过去,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管理的计划性和统一性,对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教育管理的效果不佳。新时期,在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下,高校教育必须将所有学生放在一个公平的体系中,对他们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要予以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让学生能够自主激发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另外,高校的人性化教育管理制度还要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团队关心学生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对于在学习或者生活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引导,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4.5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改变自己的教育管理观念,让学生处在一个比较轻松、自由的环境氛围当中。学校要加大硬件设备的建设,还要加强校风、班风等精神文明环境的建设。良好的环境能够熏陶教师和学生,给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优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高校人性化教育管理的发展。 5结语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的领导重视相关的创新与发展。人性化管理教育制度是当下比较流行,也是符合我国社会要求和人才培养需求的一种优化教育管理的理念。但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对于人性化教育管理研究分析得还不够深刻。笔者希望我国的高校教育可以向着一个健康、和谐的方面发展。高校教育需要人性化的特征,以此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各学校在开展人性化管理制度教育的同时,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提出更多创新性建设意见。发展人性化管理教育,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健康、自由的成长环境。 作者:李厚仪 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在新时展的背景下,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需求,“继续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与普及,为高校教学开辟了新的思路与理念。“继续教育”主要针对离开校园的社会成员的一种教育活动,其教育主体多是成年人,中心思想是“终身学习”。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多元化不断深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技能素质、实践应用能力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我国高校对在校学生进行深化“继续教育”理念,树立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具备发展的眼光,能够与时俱进、开阔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改革。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探究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人们“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增强。高校是链接学校与社会的一个重要平台,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重要窗口,为了让高校毕业生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开展“继续教育”,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并将教学工作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大学生能够放眼看世界,不将视线拘泥在书本之上、校园之中。因此,在当今网络化时代,高校需要对学生开展继续教育模式,改变教学模式与管理方式,开阔学生思维,使其能够与时俱进、开阔创新。 一、网络化教学 (一)教学资源网络化 “网络信息”具有海量性与高效性,其传播速度较快,能够及时、快速的将信息进行传播与推广。将网络信息融入到高校继续教育中,能够丰富高校教学内容,开阔高校继续教育领域,使继续教育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除此之外,网络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时代性的挑战与突破。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影视、声音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能够使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多样化教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感官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教学资源网络化,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有机的融为一个整体,实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优化教学方案,实现教学价值,促进教学改革。 (二)校园网络建设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加快高校课程改革,丰富高校教学生活,需要高校落实校园网络建设,使高校教学体系更加的系统化与规整化。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开展的重点,通过建设校园网络,能够架起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从教师的切身经历了解社会的发展,明白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与时代性。与此同时,高校构建校园网络还能够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从网络资源中体会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从校园各个角落体会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三)个人网络设备 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手机、电脑、平板、学习机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必备的个人设备。学生通过个人网络设备能够随时随地了解身边的新鲜事物,及时了解世界,明确社会的发展方向,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晓得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二、利用网络,促进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开展 (一)发挥网络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通过引入先进的电子网络设备,构建校园网络交流平台,教师将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化,有效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从网络平台中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将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智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为了将网络体系充分的运用到高校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不断完善网络化教学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 (二)建立高素质的网络化继续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将网络化运用到高校教学中,能够从根本上转变高校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使其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帮助教师突破继续教育的瓶颈期;将网络化运用到高校教学中能够从根本上增强教师的网络知识,使高校教师树立新型教学理念,灵活运行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部丰富教学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 (三)重视校园BBS站的监管 BBS校园论坛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通常会将自己在现实中不敢说的事情在校园论坛上发表出来,其中包含对学校的意见、教师的意见与学生的意见。在BBS校园论坛上难免会出现带有人身攻击或者是不健康的信息。为了给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干净、文明、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柔和性原则、正面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因此,高校教职工需要对校园BBS网络平台充分的重视起来,从学生信息反馈中吸取合理的意见与建议,及时改正日常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针对学生所散发的一些不良文章或信息,需要教师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 三、高校继续教育模式 网络化时代高校开展继续教育需要从德育入手,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使学生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路线,积极主动的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之中。因此,高校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入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与思考,落实因材施教战略,树立人才强国理念,使学生能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使自己的思想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因此,高校需要构建继续教育教学体系,结合信息网络技术,使继续教育体系数字化,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优化继续教育体系。高校继续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完善培训内容,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公共管理综合知识与岗位能力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其二,完善培训方式,对学生进行继续教育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运用信息网络设备,将学生的自身需求与远程网络教学联系在一起;其三,注重培训成果,将继续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岗位职能充分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明白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将继续教育融入到高校教学活动之中,能够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岗位职能充分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水准、高技能的现代化人才。 作者:郭星 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教育管理现状及机制创新方式 摘要:创新能力是带动我国经济蒸蒸日上的坚实动力,是推动我国社会飞速前进的重要基础。在二十一世纪的新形势下,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唯有进行不间断地理念与机制创新,才可以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较快的应对各种状况的发生,让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得到较大的保障与较快的开展。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实际状况进行探索,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现状以及机制的创新方式进行了分析,为提升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提出了十分精确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形势;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现状 一、引言 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社会是一个全面创新型社会,拥有创新能力是让一个国家经久不衰的动力及源泉。在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唯有保持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才可以更好的与这飞速发展的时代接轨。才可以满足时展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的各种具体要求。才可以保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飞速且健康发展;才可以为国家实现有效地培养出高素质且全面的人才提供重要的支持。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开始着手于各大高校的扩招工作,使得我国国民受高等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渐渐的得到了有效地提高,而各大高校的教育水平与质量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重点关注。本篇文章通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以及机制创新方式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概述。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1.教育管理观点与内容落后,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传统的计划经济严重的影响到了现今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导致高校的教育管理机构的日常基本设置不仅在程序与建立和我国人民政府的常规行政模式相差无几,而且在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上也与人民政府的管理运行机制相似。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教学方式方面也几乎是完全依据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的具体指示与要求进行各方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管理方式虽然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在表面上保持了一致,却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的具体特点与相关课程相结合后再采取编制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先后的设置方式,导致了制定的各种高校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实施起来的效果差,有效率低,不能发挥出其原有的作用,或难以使其做出有效的拓展。2.高校教育的管理手段缺乏多样性,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比国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开放模式,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是十分传统与单一的,现今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以经验教学为主,并且在这一阶段停滞不前,这致使了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远远落后于国外的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因为我国高校教育人员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将自身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方面,致使了其掌控的教育管理手段缺乏多样性,十分单一,且其管理理念落后,不再适合目前在进行飞速发展的社会与教育管理工作,也不能充分的支持社会对教育教学方面需要进行改革的要求与培养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重中之重是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对行政管理方面采取的工作方式过于简陋,不仅缺乏相关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而且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民主管理的工作原则,导致了在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视而不见的现象发生。 三、机制创新对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1.是适应时展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具体要求,与时代完美接轨的需求。在社会经济与科技都在进行迅猛创新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中,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必将联动着对高素质全方位人才的竞争。面对这种社会需求的现状,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须采取不间断的革新,让其能够更快更精准的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给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让其面对机遇能稳抓不放,面对挑战能有底气迎难而上。只有让高校教育管理模式顺应新形势下时代的发展与需要,在相关的教学改革方面可以做到积极跟上时代对教育理念认知的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在各大高校进行生源扩招的同时,要根据生源数量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方式与措施来保障与提高高校教育的教学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大高校开始采取持续性扩招政策,然而其教师团队并没有随着生源的扩招而进行扩展,让学校在面对增大的学生数量时师资力量却达不到要求,致使了学生的素质普遍较低,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困难。发生以上各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正在运行的相关教育管理模式问题。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落后会致使其跟不上教育发展改革的步伐,无法对新形势下社会的新需求采取适应的政策进行满足,这种现状在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所以高校增强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能力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2.是各高校有效地对自身所持有的缺点进行排除的动力。现今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拥有许多缺点,其中最为突出缺点的便是教育管理理念落后。导致这一突出缺点发生的原因是高校教育管理层对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方式往往是依据其经验与习惯进行相应的处理,这会导致民主管理的原则逐渐丧失;此外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停滞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不曾因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动;高校在滞后的教育管理模式中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团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为了能够让高校教育管理者对现今教育的发展速度有良好的适应性,高校一定要在排除自身管理方式缺点的基础上,不断的对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进行创新。 四、新形势下对高校教育管理机制进行创新的方式 1.对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进行创新。新形势下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方面的创新是一种领先的教育理念,它的本质是为了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为各大高校在新形势的需求下进行精准的定位。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找出现今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高校可以打造出一系列多样化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方式,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素质更高的人才。这一模式可以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加以重视,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底,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适合学习并促使其积极学习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个性与爱好进行最深程度的挖掘,并让其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其成长得更为优秀。2.对高校教育中的教学管理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在高校教育中的教学管理方面的创新,高校与教学管理相关的部门应该结合时展的需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进行有效地改革,制定出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院校教育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此外,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与教学资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其所具有的优势及相关学科特长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由此提升在校学生对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能够体会到自由的基础上展现出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最大优越性。 五、结语 经本文的各种具体探究可知,有效地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方式能够较快交好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在新形势下可以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行业的新需求提供技术与理论方面的有力支持,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快速有效的开展,拓展高校教育培养创新型、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限度。 作者:皇甫菁菁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农村学生教育管理简述 摘要: 人文关怀是指坚持以人为本,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一种价值取向。本文结合高校农村大学生的实际,清楚认识人文关怀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缺失,积极探索拓展人文关怀的运用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 农村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管理 目前,理论界关于人文关怀的阐释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学者淮庆,他认为人文关怀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完善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自我需求为出发点,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完善人的个性和人格,“是提升人的生存意义的一种重要的实践行为”。笔者认为,人文关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其中心是“人”,认可人性,肯定人的价值,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关注人们的理性思考和精神生活,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发展人,着眼于人性的回归,寻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心学生的个体需求,强调学生的个体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求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1高校农村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就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本质而言,这是一种服务,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事关时代需求、人才培养和民族复兴。对于高校农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言,更是如此。 1.1顺应时展的客观需要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审视人类处境时说过:“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当代这样对人拥有这么多的知识,但任何一个时代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少地懂得人。”当前,世界的发展处在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的大环境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特殊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下,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新环境下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得到关注和关心。在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新文化体系却又不健全的境遇下,人们精神生活的差异性、丰富性、断层性显著,人他们的精神世界由此发生危机,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崩溃、信仰空虚、精神萎靡、心灵失落等。“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价值信念的支撑和精神家园的慰藉。” 1.2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形成了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但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农村来到城市,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接触的面越广,受到的诱惑就越多,在改变和坚守之间,在接受和拒绝之中,这些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矛盾冲突。想要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就应当加强人文关怀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以人文精神感受学生冷暖、丰富学生心灵,用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关心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握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让他们能够发现自我,挖掘自我,提升自我,能够懂得坦然面对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最终能够得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1.3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是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长期坚持并遵照执行的指导思想。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倡导人文关怀是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做人的工作,人是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在切实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提升大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校农村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实存在 2.1缺乏切实有效的人文关怀 农村学生的家境普遍不好,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缺少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关怀。很多学生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奖助贷评比工作交给班干部,当起了“甩手掌柜”,甚至贪图方便,干脆搞起了“平摊”,导致很多家庭贫困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资助。在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早已逝去,因为性格、出生、才能、家境等因素,农村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弱,心理矛盾较多,出现了抑郁、焦虑、抵抗、自负、自卑、攀比等各种心理问题。学生教育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情感教育投入不够,忽视了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关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难以得到提高,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 2.2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够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素质而言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区分善恶不可或缺,是人文关怀所追求的教育内容,要求人们追求真善美、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等。目前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对学生教育管理者人文素质进行培养,部分学生教育管理者人文素质不高。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因师资结构、培训经费等问题,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这类学校的很多学生教育管理者还停留在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方法中,很难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不能赶上大学生对新潮流、新思想的追求步伐,对农村大学生的个体价值实现缺乏关注,人文关怀理念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3对相关机制的完善不够 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就读的都是地方本科院校,这类院校大都是新建院校,相关配套设施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往往都没有建立对人文关怀理念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执行、考核和反馈等机制,导致学校领导很难及时掌握人文关怀理念下学生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情况,因而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不能对学生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执行情况做出准确评价,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下一步工作计划的制定和相关工作的推进开展。机制的不完善,也会造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失去刚性约束,降低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积极性,人文关怀成了学生工作中的“奢侈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教育管理者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态度消极怠慢,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实效性。 3拓展人文关怀在高校农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的途径 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中,人文关怀既是一种价值代表,又是一种时代要求,是现代学生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学生教育管理者应当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多种途径加强人文关怀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1多渠道解决实际问题彰显人文关怀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关怀。比如,对刚进校的新生,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要尽快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尽量使资助工作落实到位,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困难,树立学习信心;对外省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要多加关心,使他们在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对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存在理想信念、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这就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学生教育管理者还可通过手机短信、班级QQ群、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迅速、精准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人文关怀。 3.2加强心理教育体现人文关怀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教育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自尊自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培育友善、友爱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教育管理者应该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的问题及成因,需要经常与学生谈话谈心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消极心态和负面情绪。学生教育管理者还需要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监测预警,定期开展心理教育、咨询、疏导等工作,力争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3强化学生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践行人文关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关怀,打造一支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教育管理者队伍至关重要。首先要培养学生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能力,转变他们传统的教育思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切关心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情感关怀,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素养;其次,加强学生教育管理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从职业规划、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人文关怀等方面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者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管理者的专业技能和专职意识,明确其工作职责,拓宽其发展前景,将他们打造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专业型人才甚至专家。 作者:范培培 蔡翩翩 单位:贵阳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探索 【摘要】 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开设的、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是涵盖了文学、艺术、民族文化、人文地理等在内的交叉学科;建立一套完善的、可行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以攀枝花学院所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为例,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的经验,探索适合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相对合理的运行及管理模式,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模式参考。 【关键词】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艺术社团;运行;管理 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开设的、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是涵盖了文学、艺术、民族文化、人文地理等在内的交叉学科,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结合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合理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了解到当地物质及精神文化,在课外艺术实践过程中能感知地方文化。因此,建立合理的、合适地方高校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是顺利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相关政策及要求 国家教育部针对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颁布实施以来,学校艺术教育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的现实状况,于2002年5月15日颁布并实施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教体艺(2002)6号),提出了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要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主要任务是要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和保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2年7月25日颁布并实施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为了落实教育部令第13号,教育部于2006年3月8日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其中,对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的设置有了明确的规定。除了以上文件外,国家还出台了多个针对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文件,均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任务、方式及实施途径、领导和保障等方面作了相应的指导和要求,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本人选择性对三峡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13所院校进行了网上远程调研,于2014年5月对四川省内的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校团委、学生处等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部门进行了现场走访。总体来讲,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相对丰富的院校往往是处在专业艺术资源丰富地方的211大学和985大学,或者是设置了艺术专业的高校、师范院校等,而地方高校又随地域内师资的不同课程名称和内容的设置差别较大。以攀枝花学院为例,公共艺术限选课是按照《课程方案》要求开设的,而任选课随任课教师的不同每学期有较大变化,总体来说,是按照校内外的艺术师资整合情况开设的。攀枝花学院地坐落在地处川西南、滇西北的攀枝花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处于四川凉山和云南楚雄两大彝区之间,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突出。 (一)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及师资情况 本文列举攀枝花学院三个学期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加以比较分析。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开设了《舞蹈鉴赏》、《音乐鉴赏》、《书法鉴赏》、《建筑美学》、《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中国绘画艺术赏析》、《化妆造型》、《数码摄影》、《古代艺术品鉴赏》、《电子琴》、《古筝演奏与教学》;2014-2015学年度第1学期开设了《舞蹈鉴赏》、《音乐鉴赏》、《体育舞蹈》、《影视剧中的中国传统智慧》、《书法鉴赏》、《建筑美学》、《美术鉴赏》、《中国绘画艺术赏析》、《现代陶艺鉴赏》、《化妆造型》、《数码摄影》、《古代艺术品鉴赏》、《现代美学创意与生活》、《油画鉴赏》、《中国画赏析》、《动画赏析》、《古筝演奏与教学》、《电子琴训练》;2015-2016学年第1学期《书法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音乐鉴赏》、《中国绘画艺术解读》、《数码摄影》、《影视服装设计》、《中外美术作品解读》、《陶瓷设计》、《红色歌曲与史识教育》、《中国民族音乐》、《世界名画》、《合唱与指挥》、《舞蹈形体》、《欧洲音乐简史》、《欧美流行音乐与信息技术》。以上三个学期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情况,按时间发展来看,开设的门类越来越丰富,总体的趋势是向良性方向在发展。不难看出,艺术限选课课程相对固定,但仅限于《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而艺术任选课课程开设比较随意。学校于2015年全面启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构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与创业就业等4个类别的通识课程体系,使得公共艺术课程相对固定下来。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教师情况,以2014-2015学年度第1学期为例,开课教师22人,其中,副教授9人,讲师9人,助教2人,其他2人。学校现有学生15000余人,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的0.15%-0.2%的要求。 (二)艺术社团建设情况 2013-2014年度攀枝花学院学生社团共68个,其中艺术社团8个:双人舞协会、动漫COSPLAY协会、广告与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景观与装饰设计学会、塑美与模特协会、戏剧社、古韵社。2014-2015年度学生社团共71个,其中艺术社团8个:双人舞协会、动漫COSPLAY协会、广告与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景观与装饰设计学会、塑美与模特协会、戏剧社、古韵社。2015-2016年度学生社团共73个,其中艺术社团11个:双人舞协会、吉他社、辛德瑞拉音乐社、动漫COSPLAY协会、广告与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景观与装饰设计学会、塑美与模特协会、戏剧社、古韵社、微电影协会。以上三个年度所反映出的数据是艺术社团相对稳定但所占比例小,2013-2014年度为11.76%,2014-2015年度为11.27%,2015-2016年度为15.07%。除以上艺术社团外,从2006年开始,攀枝花学院整合了校内外资源,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下设了管乐队、民乐队、葫芦丝队、舞蹈团、合唱团、民族艺术团、电声乐队、街舞队、曳步舞队、女子劲舞队、主持人队、话剧团等团队,常年团员达700余人。 三、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探索 本文通过对多所高校的远程调研或现场走访,结合攀枝花学院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提出构想。 (一)公共艺术选修课 公共艺术选修课分为艺术限选课和任选课。艺术限选课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一共为8门。涵盖了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戏曲等方面内容,是针对广大非艺术专业学生设计的鉴赏课。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各有侧重,这些课程的开设基本能满足不同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不同需求,所以高校应该足量开齐这8门限选课。对于任选课,《课程方案》给出了指导性的方案,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等特点、学校所处地域或周边地域的地方特色文化等内容选择性地足量开设。通过对限选课的强制开设和任选课的选择性开设,让广大非艺术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和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对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归口到教务部门进行管理,这样有利于对全校课程开设的统筹。攀枝花学院在这方面做法值得借鉴,在教务处设置通识教育学院,对全校的通识选修课包括公共艺术选修课进行归口管理,使得开课的课程设置和师资相对固定,并且在不断地挖掘培养适合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探索课程内容的设置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艺术社团的建设 艺术社团是大学生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有生力量,而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校内各种艺术活动,积极参与校外文化交流,是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艺术社团的建设应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挖掘校内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资源,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在普及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指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艺术社团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组建的大学生艺术团,一类是有艺术爱好的学生群体组成的各种艺术社团。学生艺术社团主要承担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开展,品牌艺术活动的创建及创新等,艺术社团和其他社团一样,是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艺术社团应归到校团委管理,在评价学生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的水平,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体系建设中,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相结合,实行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建立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艺术活动评价体系。以攀枝花学院为例,攀枝花学院于2004年9月成立由团委领导的公共艺术教研室,具体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经过多年的实践,在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和文化交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活动。“木棉雅韵”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金话筒杯主持人大赛、“静明湖之声”歌手大赛、藏历年晚会、彝族年晚会、藏羌篝火晚会、毕业生晚会、元旦文艺晚会等品牌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很高的关注和认同。在校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中,成功组织了2015“木棉雅韵”四川高校联盟跨年演唱会等高水平的交流会,积极参与了2014年在西南科技大学举办的“涪水含章”萨克斯演奏交流会等艺术活动,多次参与了社区文艺交流活动等,使各高校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社会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学习。在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体系建设方面,攀枝花学院颁布了《攀枝花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与公共艺术选修课互为补充,共同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三)场地建设、经费投入和设施配备 在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场地建设、经费投入和设施配备是重要保障。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艺术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因此,需要建设满足公共艺术选修课开设的多媒体教室。而第二课堂开展则需要学生活动场地,场地内应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满足活动的开展。不论课堂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经费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攀枝花学院在每个教学楼都建设了足够的多媒体教室,完全能满足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室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并划拨专门的维持费用于日常的维护维修。在第二课堂开展保障方面,攀枝花学院也加大投入。现有学生会堂1个,学生活动中心1个,还建设了舞蹈房、民乐排练厅、音乐教室等场地。场地内配备灯光、音响、钢琴等设施设备。划拨了这专项资金,纳入学生活动费管理,以满足第二课堂开展和校内外文化交流的经费保障。 四、结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对广大学生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育教育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尽管在具体实施时,各校由于生源、师资、校园文化、地域内民族、地域艺术资源等的不同而不同,但总体是可以建立相对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的运行及管理模式的。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可行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生军 单位:攀枝花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网络文化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挑战 【摘要】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并存的模式。这种模式深受青年人的喜爱,尤其是喜欢冒险、有好奇心、有创新意识和需求的大学生们。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也严重地受到感染,这给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享受网络文化带来便捷、海量共享的同时,力避其种种弊端,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机遇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随着新媒体更新换代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自小就不同程度地接触网络文化。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和工具的推陈出新,飞信、微信、微博等早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使用最频繁的沟通工具。高校中,大学生们利用飞信免费收发短信息;利用微信、微博等及时更新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空就上网淘淘宝,没事就用手机拍拍照;课下听听音乐、看看电影,课间也不忘关注论坛、浏览网页。大学生们早已习惯了这样有网的日子,通过网络能够轻松实现交流情感、开展交际、组织活动、通知甚至是资金转移等。网络不仅是一个沟通的工具和平台,更是大学生们每天的“必经之所”,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依托的重要载体。 1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1缩短了教与学的沟通距离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教育管理者(包括大学教师)由于自身的阅历、年龄、角色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其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和途径往往不同。像年轻教师,他们自身的思想和活力更接近大学生,更容易知晓他们的爱好,并恰当地通过微信、QQ、微博、校园网等网络工具来拉近和大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年长一些的教师,他们在开展思政教育方面往往更有经验,洞察学生内心和行为的能力更胜一筹。所以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应建立老、中、青相搭配的梯队,并结合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1.2营造了平等的师生交流氛围 很多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畏师”情绪,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或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大学教育者采取一种“不再神秘”的做法,譬如可以用学生们熟悉并喜欢的网络语言与他们交流,学生们会感觉亲切,会觉得原来老师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高高在上”。加之,网络沟通避免了面对面谈话的尴尬和紧张,给予学生思考和缓冲的时间,这种方式学生们将会更容易接受。良好的氛围和平等的关系,使高校思政工作能更方便的进行。 1.3丰富了灵活多样的网络思政教育手段 传统的思政手段(交流方式)一般是到教师或辅导员办公室或教育管理者下到学生寝室,教师通过“察言观色”来了解相关详情或通过集中授课或会议的方式来传达有关精神。有了网络新媒体,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微信、飞信、QQ、BBS等不同的手段来传达信息,相对以前的教学来说不仅缩短了传达时间,而且其效果和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1.4拓宽了思政教育平台 网络的共享性、便捷化、多样性,使得大学生获取资源和信息的速度更加地快捷。同时网络知识体系结构相互链接,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只要通过搜索引擎,就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开放式的答案,同时很多网页还设置了相应的板块,可以让提问者和答题者进行交流,直至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与此同时,谈论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发表不同的声音,求同存异,更容易激发学生们的灵感和拓宽他们的思路。在此过程中,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清楚大学生们内心的想法,并进一步调整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优势使得他已完全无痕迹地渗透到不同群体的生活中,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是适应程度最高的。炎炎夏日,在学生中流传一句话:空调和wifi两选一,你会怎么选?大家将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网络。可见,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正是这种依赖,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分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2.1网络交友软件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交流沟通能力 网络上纷繁众多的信息和资源,使得大学生们眼花缭乱。只要我们放眼望去,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四周:休闲公园、公交车、马路边、车站、校园(包括教室、图书馆、寝室、食堂)等到处都是拿着手机把玩的人们,大家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特别是大学生朋友,他们更愿意使用手机、网络与外界交流,通过微信等APP上网找朋友。长此以往,他们很容易被手机吸引,而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变得漠不关心,或态度淡漠、内向,进一步影响他们与人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严重者还会造成其责任意识淡薄。 2.2低俗的网络内容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每当我们浏览网页时,总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形:网页的旁边或四周会弹出一些小窗口,里面充斥着内容低俗的图片、语言或视频,“吸引”着“感兴趣之人”进入。大学生们往往受好奇心驱使会去点击它们,其中附带的色情、暴力、反科学或不健康的信息对这些涉世未深、社会经历尚浅的青年学生来说都是极具挑战性的,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前迷失自己,对他们的身心发育和前途发展起到一定的负面效用。 2.3海量的网络共享信息资源使得大学生们不爱思考 不论是平时作业还是期末考试,拿到题目的一瞬间,大学生们想到的就是上网找“度娘”,仿佛世间一切没有网络解决不了的难题。要知道,网络的信息有些来源于权威网站或题库,也有不少来源于个人的观点,并不一定都是正确无误的。大学生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众多答案中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味地抄袭而不假思索。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即便题目难度不大,大学生们也会变得不自信,过分依赖网络查找答案;一旦没有了网络,他们便变得烦躁不安起来,没有了主心骨。 2.4网络中的“强制消费”易对大学生造成错误引导 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形:当玩游戏失败,需要过关时,页面上就会弹出“需要过关,请购买工具”的链接,只要绑定银行卡进行消费就可以“死而复生”,看小说、影视往往也是如此。网络已不是个简单的媒体工具,更是获利的商业化渠道。广告、网络购物、捆绑消费无处不在,已然形成了一种强制消费的平台。而过度的消费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攀比心理,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 3思政教育工作者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新思路 首先,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提高学习意识,不论自身的年龄阶层如何,都要主动与网络和数字媒体接轨,学习先进的网络宣传技术和使用电子化产品的能力,并合理运用其为今后要开展的思政工作奠定基础。其次,还要加强和拓宽对互联网网络媒体学习的力度和广度,善于运用微信、微博、网络视频、网站建设、网页制作等媒体和技术来渗入学生日常管理,并及时对网络上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并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可以通过建立思政部网站的形式,设计思政专栏、时事政治板块、评论页面等方式,传递最新的思政讯息,并通过评论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现状和方向,为进一步疏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原始素材。再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要让他们意识到新媒体存在的一些缺点,让他们树立新媒体的道德意识、利用新媒体的法制观念,引导他们用科学的眼光和去伪存真的能力去识别各种不良信息,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作者:叶云 陈后辉 单位:景德镇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教育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着眼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工作。其中,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形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者结合创新教育理念,阐述了创新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形态及创新教育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关系。 关键词: 创新教育;高校教育;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广泛深入,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着眼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国家有关部门也启动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工作。其中,创新教育就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无形中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尤其是在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项伟大事业的时候,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奋斗目标,勾勒了美好蓝图,也成为创新教育的一种强大动力。 推进创新教育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方式创新、理念创新,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施教者,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与创新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对于高等教育来讲,积极开展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和内容创新等方面创新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顺利接受上一级教育打下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培树优秀的创新品格,而为以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做好有关准备[1]。此外,笔者认为这种基于高等教育的创新教育,对于学生来讲至少可以帮助奠定两个方面的基础,即创新精神基础、创新能力基础。所谓创新教育,并不是独立于德、智、体、美之外的一种实体性存在。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会贯穿和影响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理念这种新型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是一种全局性的教育革新和价值追求,它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否定。创新教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内容的变更或者教育方法的改革。它是重新在教育功能上再一次全新的定义,在这个新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的是培养人才对环境、社会等方面的主动适应性。 在教育管理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教育这一理念并不陌生。然而,随着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兴起,这一理念引起了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原因如下:首先,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管理面临全新挑战;其次,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这一任务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最后,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和变化,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以为社会培养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为首要任务。创新教育理念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即是教育管理的创新。创新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型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教育管理必须创新。因此,创新教育与高校教育管理这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创新教育看重的是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在相应的教育管理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创造能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健康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和潜力的成长环境。然而,如果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得不到改革与创新,创新教育这一理念的推行就会受到极大阻挠。因此,要想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必须抛开传统教育管理的束缚,营造全新的教育管理环境。同时,创新教育这一理念将推动教育管理的创新。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即是创新,创新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对大学教育的外在要求,又是大学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当今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面对这一发展形势,如果各高校的教育管理继续沿用传统理念,则会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障碍。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创新教育促使教育管理不断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创新教育实施的效果。创新教育与教育管理这二者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推行创新教育理念是对高校教育管理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创新教育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和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教育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实践中辩证地看待严格与宽松、原则与灵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这些本身就反映出教育管理的水平。一所高校的创新教育推行效果可以反映该高校的管理水平,教育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创新教育效果肯定会好一些;教育管理混乱,肯定会影响创新教育的顺利推行。 作者:杨磊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网络技术高校教育管理探析 1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产生的影响 1.1促进高校教务的公开 网络技术是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化管理,它能够将学校的就业信息、学习成绩的查询以及各种公告内容在网络上进行公开,尤其是涉及到大型的活动安排等事项使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推进教务的公开。在网络技术的管理下,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得僵化封闭的管理模式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而高校教务的公开能够使得家长进一步的了解学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外活动的开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1.2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以纸质的作业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序,网络技术在高校中对于人员的安排都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这在间接程度上促进了高校管理的高度,尤其是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资源得到了合理化的配置,通过互联网的工作效率减小了人力物力,从而提升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各个层次之间的管理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尤其是通过网络技术的远程视频,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交流和沟通,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更加规范化。 1.3学生的管理方式从一元化逐渐向多元化转变 传统教育管理方式上由于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高校的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尤其是在地域和通讯手段不发达的情况下,实现高校的教育管理有一定的困难。而网络技术的开展和传播,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通过多种渠道来提升自己的层次。尤其是通过多种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长而久之,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也从一元化到多元化逐渐转变。这就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提升高校的教育管理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网络道德存在一定的偏差 网络技术是时代的产物,在给人们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网络道德的内容上。由于网络技术管理的偏差,并且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时期,网络道德中的不良内容就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相关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区分和认识,使得相关的教育问题也凸显出来,对于这种愈演愈烈的问题趋势应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解决。 2.2网络游戏能够导致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特征 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游戏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动力,这对于自制力弱的学生,更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沉浸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渐引发了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对于周围的环境产生冷漠的心理。 2.3网络技术与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产生矛盾 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进步,运用网络技术的教育管理系统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需要对于网络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但是,由于网络应用设备的限制使得网络技术很难符合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所以网络技术的更新与学校在建设运用网络技术应用的教育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矛盾的关系。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要积极认真学习网络技术知识和网络管理经验,通过探索网络技术的规律寻找现代网络教育管理者的工作定位,使高校教育管理有效的进行高效的教育管理。 3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措施 3.1改变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思想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管理的模式由原来的教师教的过程到学生学的过程的转变,高校教育的管理为了使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能够让学生产生自觉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活动,才能够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性。 3.2完善网络技术平台 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对于高校的信息的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网络技术不仅包括网站的建设还包括网络知识的普及等等。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才能够使得网络技术的发展跟得上时代的潮流,使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学校网络硬件建设跟不上,网络知识得不到普及,这就会给教育管理带来很多问题,要把网络建到学生宿舍,在大学生中大力普及网络知识,以保证高校教育管理的及时、畅通。 3.3大力倡导使用多媒体等硬件设施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有用的条件,多媒体以及网络的使用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广泛的知识,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于网络教学和多媒体的使用,这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增强教学的效果。从而在一定方式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得教学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实现教学的目标。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也可以参与过程控制,犹如身临其境等等。 4结语 总之,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不断应用改变了高校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网络技术的开展也给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这需要教育管理者要结合时代的特征来学习更多的网络技术知识,才能够以此指导高校的教育管理,实现教育改革的目的。高校的教育管理也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相适应,才能够得到教育与网络的统一。 作者:龙鑫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学困生教育管理体系建设 1高校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现状 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是目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工作。多年以来,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对高校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中,用来维护教育的公平,使公民享受的平等权利得到有效地保障。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体系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工作,对于学生工作在资助的概念、资助的方向、组织的结构以及资金保障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国家建立和健全了把助学贷款作为资助的主体,以国家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为支撑的政府性的资质体系。与此同时,需要高校在保证具有足够资金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对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体制,把无偿的资助以及奖励性的资助最为资助的原则,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提供财力上或者是物力上的支持,保障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2当前高校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1对学生资助的目标非常单一,产生了注重结果,对过程进行忽视的现象 对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帮助其顺利的毕业,是当前国家和高校资助学生的目标,但是从高校教书育人的教育方面来看,仅仅从经济上对学生进行资助或者只是注重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的教学目标非常的单一,内涵以及外延都不够丰富。 2.2对学生的资助体系建设的不够平衡: 高校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是通过经济、晋升以及素质能力三个方面的资助工作作为主线,其中,精神资助体系与素质能力资助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于灵活性、个性化的资助以及素质能力方面的资助力度还不够。 2.3资助的内容不够丰富: 高校对于学生的精神和素质能力两方面的资助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或者说开展的项目非常的形式化,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未能有效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 2.4对学生资助管理的信息比较落后: 当前,高校对于学生的资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够,与教学、学生管理等比较成熟的领域相比还未形成适合高校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对学生的资助政策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3高校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措施 3.1建立两个主体并重的三维管理体制: 对学生进行资助的工作对于以及受到资助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是当前资助工作的两个重要的主体,要想把学生的资助工作做好,必须要围绕这两个主体来进行开展,让两个主体之间进行互动,这是把学生的资助工作做好的重要前提。要想建设三个维度的管理体系,必须要把三项的管理做好,也就是要把队伍的管理、资金的管理以及受资助学生的管理做好。 3.2进行全程建设,建立零距离的服务体系: 对零距离的服务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三方面服务的工作做好,也就是全程服务、一站式服务以及循环式服务。 3.2.1全程服务: 全程的服务,也就是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全过程的服务,认真做好“服务五加一”工程建设,“五”就是在每个学期之内和学生进行一次谈话、指导学生去读一本比较好的书、领导学生去参加公益性的活动、让学生撰写一份关于职业生涯的规划、让学生听取一次人生的报告。“一”就是和学生建立一生的友谊。 3.2.2一站式的服务: 把对学生进行资助的管理部门作为主体,把相关的资助部门连接起来进行一站化服务,学生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查询。 3.2.3循环式的服务: 循环模式也就是学校和政府按照既定流程对学生进行循环服务的过程,使学生的资助工作得到保障。 3.3使学生的资助管理体系更加的科学和完善: 对学生的资助管理体系进行建设,对资助的项目情况进行网上评审以及对受资助的学生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资助的科学化管理。通过建立资助管理的系统,使学生的信息数据得到标准化,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使工作的流程更加的规范,对学生的家庭信息进行实时的掌握,使数据更加的科学、更加的准确,为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使资助的工作更加的公平、更加公正以及更加公开。 4结语 高校对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体制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对此,高校要把“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当做资助目标向“帮助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资助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中的公平,为国家产生大量的人才提供保障。 作者:何静琨 单位:吉林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继续学习学生教育管理探析 一、继续学习学生基本情况统计及分析 以红河学院为例,截至2015年7月,继续学习学生总人数约为719人,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5.8%。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平时工作积累相结合的方法,对继续学习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 1.继续学习学生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调查显示,继续学习学生中,男生的比例为86.2%,女生为13.8%。地方高校中男生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女生。女生一般心理较稳定,控制能力略强于男生。另外,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和现实要求迫使女生在刚入学初,在学习上便刻苦努力,并始终如一。 2.继续学习学生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统计显示:2010年继续学习学生人数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3.63%,2011年为4.97%,2012年为4.04%,2013年为7.51%,2014年为6.82%,2015年为7.8%。从2010—2015年,继续学习学生的比例明显上升。 3.自控自制能力弱是继续学习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申请继续学习的原因中,个人生理因素占3.4%,家庭原因占10%,自控自制能力弱占68.9%,其他原因占17.7%。因个人生理因素和家庭原因申请继续学习的学生占13.4%,但更多继续学习学生是因为自控力弱,沉迷网络游戏,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部分继续学习学生认为班主任的管理、学校的选课和住宿服务仍需要完善。 17.2%的继续学习学生认为班主任不够认真负责,13.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选课系统稳定性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小部分学生认为继续学习期间住宿不太方便。 二、地方高校继续学习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因继续学习学生的行踪难以掌握,所修读的课程相对较少,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自律性较差,导致地方高校在教务管理、住宿管理、班主任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难度。笔者根据长期对继续学习学生的管理与接触,同时通过向相关教师的访谈了解到一些继续学习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 1.管理制度相对滞后,不完善。 学校只在学制中提及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8年毕业(含8年)。另外,学校规定超过标准学制的学生,不再享受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或待遇。学生继续学习期间,应缴纳学校规定的相关费用。除此之外,其他规章制度都是对普通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规定,没有提及继续学习学生。这些表明很多地方高校就继续学习学生的管理问题,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管理机制。继续学习学生人数虽然逐年上升,但相关制度不完善。学校已实行的学籍管理、学位授予、奖优助学、安全与纪律管理等制度对继续学习学生不能起到激励和制约作用,导致辅导员在继续学习学生的管理上无章可循。 2.管理方式失效,学生管理工作难开展。 目前地方高校的粗线条管理方式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行之有效的。大学不比小学、初中、高中,有人监管和督促你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大学意味着真正的自主学习开始了。大部分学生在地方高校依赖于自身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最终顺利毕业。在学业上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目的性,自控自制能力差是继续学习学生产生的重要原因。所以粗线条式的管理方式对于继续学习学生而言,便显得鞭长莫及。继续学习期间,他们多是分开居住,不易融入新的班集体。再加上他们相对自由散漫,极少参加集体活动,从而缺乏集体温暖、集体意识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另外,他们上课分散,行踪不定,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难于开展。从访谈得知,继续学习学生经常更换手机,行踪难以掌握,很容易发生安全隐患。 3.管理人员缺乏,各相关人员缺乏协同合作。 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继续学习学生管理工作是由二级学院承担,辅导员则是最直接的管理者。但是辅导员不仅要负责400名~500名学生的日常工作,还要肩负困难生认定、奖优助学、党团工作等专项工作,这使得辅导员没有充足的精力放在继续学习学生身上。同时地方高校里辅导员流动性较大,学生与辅导员刚刚建立起来的信任会随着辅导员的更换而消失,无形中加大继续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同时学校各部门对于继续学习学生的管理存在任务不清、责任不明的缺点。虽然继续学习学生的管理主要放在各二级学院,但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后勤服务集团等部门仍需要加强沟通,协同合作。从访谈得知,财务处的交费、教务处的选课、后勤服务集团的住宿都应与二级学院的管理人员及时交流、沟通,否则各二级学院无法清楚继续学习的学生是否还在就读。各二级学院要把继续学习学生的情况落实到位,及时沟通而不至于浪费学校的资源,增加管理成本。 三、加强地方高校继续学习学生管理的建议 继续学习学生产生的客观原因是地方高校的扩招与学分制、弹性学制的改革,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现象和群体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长期存在,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应正视这一群体,提高对继续学习学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地方高校在继续学习学生方面的管理,确保他们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我们一般把四年内没有修满学分,还需要继续学习的学生称为继续学习学生。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分制改革的必然现象,也是学分制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使得地方高校在教育管理方面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但他们是有真正学籍的全日制大学生,应该享有与其他全日制大学生一样的教育、管理和参加集体活动的权利。因此,我们不能回避,要认识到这一群体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否则他们易产生安全隐患,容易与学校产生纠纷,既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又给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压力。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本着对国家、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地方高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多些信心和耐心,多花些精力在对他们的教育与管理方面。 2.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 地方高校应当尽快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尤其是针对继续学习学生的学习、生活、住宿等方面。比如在申请继续学习的制度方面,我们可以加强管理提前分流,不搞一刀切;我们可以为继续学习学生专门配备导师,并采取激励教育的方式,实行统一管理;我们可以建立家长与学校双向管理制度,加大家庭教育的监管力度;我们可以建立完善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帮助和督促继续学习学生,等等。 3.加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地方高校应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激发继续学习学生的内在潜质。我们可以构建适合继续学习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因为目前的校园文化建设对普通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都起到重要作用,但对继续学习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盲点。我们可以整合地方高校的校团委、心理咨询部门等为开展一些有助于减轻其心理压力的活动,如文艺展示会、阳光读书角等激励其学习。从人本主义理论和激励理论出发,针对性地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四、结语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还应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管理。我们必须全面了解继续学习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针对不同继续学习学生的不同心理,针对性地“治疗”。总之,地方高校应深入地研究继续学习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的教育管理制度,才能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为区域经济更好地服务。 作者:赵东晋 王伟 晏青青 尹剑秋 单位:红河学院工学院 红河学院招生就业处 红河学院团委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人文关怀分析 1.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人文关怀的解释是对人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人文一直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人文关怀也是将对人的关心与尊重提升到精神层面。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对社会各界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基地,将科学发展观贯彻到高校教育管理当中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人才的聚集地,高校人文思想的普及和渗透,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高校的教育管理当中,需要将人文关怀作为核心思想,满足学生精神方面的需求,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提高高校自身的人文底蕴。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管理当中,使学生体会到教育管理的关心和尊重,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2.高校教育管理当中的人文关怀 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对于人文关怀有了深刻的认识,各大高校都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发展管理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教育管理当中的人文关怀思想,对于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脱离了教材理论的深层次教育,实现精神层面的教育。这种影响力将会逐渐地显现出来,对学生个人价值的体现、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步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于人文关怀的认同,极大地决定着高校教育管理的水平和效果。教育管理当中的人文关怀,对于学生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如何感知人文关怀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是对教育管理人文关怀价值的评估。其发挥的作用不在于人文关怀的投入,而是在于学生的感知认同。学生需要充分感受到来自教育管理的关心,以改变学生对于高校严格的教学管理的恐惧和逆反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管理当中的缺陷和不足,才能让学生认同人文关怀下的高校教育管理。 3.加强人文关怀的渗透 (1)学生与管理之间的和谐统一。 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实际价值。这就需要学生和管理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紧密协作。教育管理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育管理的尊重和关心,在更加自由轻松的状态下充分展现自身价值。学生对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予以认同,通过自身价值的体现来展现出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2)多元化的人文关怀。 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具有极为丰富的职能及很强的教育性、人文性和发展性。多元化的人文关怀理念将发挥重要作用。人文关怀围绕着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多种多样的形式,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当前,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扰,这就是人文关怀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设立学习基金,资助困难家庭的学生,这同样也是一种人文关怀。真正意义上形成多元化的人文关怀,推动高校教育管理更好地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新的发展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管理当中,加强对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关注。在当前形势下高校的教育管理的人文关怀,需要大学生与高校管理者共同努力,发展多元化的人文关怀。真正在高校管理当中实现以人为本,对人才的培养和高校教育管理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宗群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学生群体教育管理探索 1.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特定群体进行引导的根本保证 (1)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促进自我提升与改变。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干部群体是帮助辅导员完成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一个好的班级辅导员,必然能善于利用学生干部群体,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完成对班级的管理工作。 (2)增强普通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间的包容性和团结性,加强班级凝聚力。 我校定期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理论课,聘请专门的民族教育理论专家来进行授课,在教育形式、教学用语、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尽可能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他们的思想实际,培养民族尊重。 (3)找出问题学生的闪光点,给他们适当的鼓励。 第一辅导员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看待那些勇于上进的问题学生,要用激赏的眼光和态度去鼓励他们。第二辅导员应该主动创造一些有利于问题学生走出困境的条件,从而使他们真正融入到班级群体中,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 2.心理健康引导是对特定学生群体教育的基础保障 (1)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学校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在传授高职院校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关注高职院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同时发动一些学生骨干参加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及时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有效帮助。 (3)辅导员要将单一的思想教育方式转换为多元的教育实践方法,主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相应的教育管理方式。辅导员应该积极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从而使心理教育经常化、科学化。 3.制度完善是对特定群体学生进行教育的机制保障 辅导员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的作用,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平等相待,从而营造人文的管理氛围。 4.就业能力培养给特定群体学生一个归宿和希望 (1)加强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很多都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上岗,缺少与学生相关专业相同专业的知识,在学生人生规划的指导、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就要求辅导员主动学习新的相关专业知识,参与企业顶岗实习,了解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提高好就业指导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 (2)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相结合的工学模式。 将相关企业的代表请到学校来给我们的老师进行交流,给学生授课和开展专题讲座,将老师和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家长、学校、企业和社会实现多赢。 (3)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 我校一直以来就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开设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针对高职学生就业期望高,而就业自主能力不强的问题我校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作者:郑立元 单位:辽宁职业学院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创新 一、教育管理的概念 教育管理指的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资源的作用,利用有限教育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管理是教育科学的分支,提出于一九四九年。教育管理影响着校园管理质量和教学有效性,关系着教职员工职能的发挥。教育管理涉及内容广泛,几乎关系到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其管理要素有:教师、学生、财务、设施、信息等等。教育管理中如不能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学校运营将陷入混乱,教学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博的特点和功能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微博用户可通过网络建立个人社会,实现即时分享140字的文字信息。微博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具有时效性和随意性,每时每刻人们都可随意更新最新动态。其关注机制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种。我国主流微博有: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等。世界上最早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由美国Obvious公司推出于二零零六年。二零零七年,我国IT企业开始发展微博技术。二零零九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并迅速取得了成功,截止二零一三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高达五点六三亿,活跃用户高达二点六五亿。除新浪微博外,腾讯微博发展也非常迅速,因为腾讯微博有原有QQ软件用户群体,所以为其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二零一二年,腾讯微博注册用户已高达五点二七亿。当前我国国内微博每天和转发的信息超过两亿条。现如今,微博甚至已融入到了政府办公中,百分之九十七的中央政府部门开通了官方微博,百分之百的省级政府开通了微博,目前政府微博认证账号超过二十四万个。微博特点是:便捷性、灵活性、原创性、大众化。微博发展已受到了关注,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二零一二年,陆续开始有高校将微博融入到教育管理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为了保障微博的健康发展,已微博相关法律法规,如《微博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其中明确指出微博注册必须实名制,我国微博正在走向规范化。 三、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社交工具,迎合了大学生关注社会、随时交流信息和思想的需求,在高校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微博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已成为高校教育者研究的新课题,加强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微博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微博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巨大潜力,理论上通过转发功能可实现信息无限传播。微博信息传播特征是:传播快、范围广、受众多。但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决定了微博传播的信息具有随意性。这些信息中既有负面消息,也有正面信息。因此,高校微博应用中应积极利用微博形成正确舆论导向,通过正确言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更要做好对微博言论的监控,及时屏蔽不良言论,删除错误言论,维护网络文明,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加强网络文化宣传,提高学生自律意识。 (二)加强微博在高校招生宣传中的应用 招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影响着高校发展建设,是高校生存的生命线,没有生源,高校发展无从谈起。近些年,高校生源持续下降,招生竞争已进入白热化。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择校更加精细,招生难度越来越大。高校想要持续发展下去必须提高对招生工作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微博的信息传播功能,具有很强的宣传力,且宣传成本低廉。复旦招生、哈工大招生都已开通了专门微博,不难看出,利用微博宣传招生信息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招生微博必须及时更新,内容丰富,信息真实性有效。若更新速度慢,内容少,便无法吸引学生,无法起到宣传作用。 (三)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效率较低,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若在课堂上为每一名学生解答问题,便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如将微博引入到课堂和提问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产生提问兴趣,更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学生通过微博留言方式提出疑问,教师便可一一解答,并且这种方式更解决了一些学生因自卑、害羞而不敢提问的现象,这对于提高教育有效性有着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通过对微博特点和功能的分析,不难看出,其信息传播优势十分明显,若将微博有效应用到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质量将大大被提高。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在教育管理中应用微博。 作者:高娜 赵路明 单位:吉林大学教育技术中心 高校教育管理论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 一、“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内涵 “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和科学发展观,它体现了现代教育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的教育价值选择”。“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就是要充分考虑到人在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精神变化,把人的自然、社会和精神属性统一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把“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具有主体意义”。综前所述,“以生为本”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二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以生为本”是高校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基本要求。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必须把“以生为本”作为基本要求,要把“以生为本”贯穿于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但是,由于高校学生党员具有“学生”和“党员”双重身份的特殊性,“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又有其独特的内涵。 (一)以促进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既包含了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又要体现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和特点。“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仅仅是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和文化业务教育来增强党员的党性和提高党员素质以及对党员实施计划、组织和控制,规范党员行为,促进党务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需求,把教育管理同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把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教育管理是实现学生党员发展的途径和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自身,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1.提高学生党员参与教育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教育和管理活动,才能使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取得实效; 2.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评价主体作用 学生党员既是教育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育管理的评价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党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作为教育质量的载体作用 “大学生是展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终载体,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因此,学生党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党员教育管理质量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和整个学生党员队伍的质量。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作为教育质量的载体作用,是“以生为本”的内在要求。 (三)注重人文关怀,坚持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结合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也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高等学校最应该做的就是为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精神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不管是辅导员、教师亦或是学校领导,都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设置更多的人文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必须注重学生党员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是分不开的,教育管理也是服务,服务能增强教育管理的实效。教育管理与服务党员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工作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能够为党员服务提供前提和保障。同时,通过多种形式为党员服务,满足党员需求,增强团结,使党员更积极地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进而促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从政治、思想、学生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党员。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广泛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帮助解决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以生为本”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内涵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发展是核心和目标,发挥主体作用是保障,人文关怀与服务是动力和路径。 二、“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就是要在党员教育管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党员的基本特点,把握“以生为本”的内涵,建立综合性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体系。 (一)制定以推动学生党员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高校学生党员质量标准体系 提高学生党员质量,必须要有一定的质量标准。没有完整、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学生党员质量无法评判,教育管理没有目标,实施过程缺乏针对性。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党员质量标准体系,对学生党员的评价以定性为主,在内容上也主要以专业学习作为主要评判标准,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学生党员队伍。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结合高校学生特点,从思想政治、能力素质、道德品行、现实表现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学生党员具体标准。学生党员的质量标准是一项综合性指标,它不仅要符合党员的基本要求和标准,还要符合高校学生的特点。在2013年五四讲话中对包括高校学生党员在内的广大青年提出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五点希望。在2014年5月4日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同志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包括高校学生党员在内的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和笃实。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标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在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中起着导向作用,因此,在制定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基本原则。 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标准既要符合高校学生的特点,又要科学合理地反映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既要体现对全体党员的共同要求,又要注意个别党员存在的个性问题,既要充分发挥定量评价的功能,又不能忽略定性评价的作用,这样才能使质量标准具有可操作性,才能真正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发挥导向作用。因此,制定这样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应坚持共性和个性、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2.基本内容。 考虑到制定质量标准考核评价体系是为了促进学生党员全面发展和进步,考核评价体系在内容上既要全面,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有利于党员队伍自身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和三部位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并结合高校实际,高校学生党员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内容应包括思想政治、能力素质、道德素养三个方面。 3.基本功能。 质量标准体系是一个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高校学生党员素质、能力和在校表现等各方面起着评判作用,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大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能力素质等方面不断提高,同时在其他的青年大学生中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因此,质量标准体系具有指导、评判、激励和示范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功能,才能有助于我们制定出科学规范合理的学生党员质量标准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以促进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发挥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 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制度体系作保障,只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才能增强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1.建立和完善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制度,提高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 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是学生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只有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党员才能把振兴党的事业视为自觉行动和神圣职责。要增强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就必须让他们参与到党内事务中,通过参政议政,明确自己不仅是权利的主体,更是义务的主体,不仅是党内生活的主体,更是党的工作主体、党的建设主体和党内民主生活的主体。而这一切实现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加以保障。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落实学生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推进学校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发挥学生党员在班级、院系和学校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扩大选举工作中的民主。推行学生党员旁听学校党组织会议等做法,健全党组织向党员大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评议制度,不断拓宽学生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概况起来,应该建立四个方面的制度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落实:一是建立健全学校党务公开制度,保障学生党员的知情权;二是建立健全重要决策和重大措施征求意见制度,保障学生党员的参与权;三是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保障学生党员的选举权;四是建立健全学生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和学校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党员的监督权。一旦学生的这些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们的主体意识就会增强,就会意识到作为学生党员肩上的责任,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建立健全党员激励制度,增强学生党员履职的自觉性 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还表现在对党员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自觉地按照党员的要求和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进步。要增强党员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自觉行使党员的权利、履行党员的义务,建立健全党员的激励制度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首先,激励是人的本能需求。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的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已经成为大部分高校学子的高层次需求,一旦学生成为党员之后,他的某种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必须要有一种外部力量来激励他产生新的需求,要让他不断调整自身需求的层次,从而追求进步。同时只有将这种需求变成其内在动力之后才能使其由被动的需求变为主动追求的需要。根据张日新等人的调查发现,每年对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比较突出的党员予以表彰奖励,85.8%的党员认为有必要;对党员有效激励的措施其基本顺序是情感激励、精神激励、竞争激励、目标激励和物质激励。这个顺序也说明相对于物质激励来说,更多党员看重的是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这也是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相一致的。其次,建立健全党员激励制度,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党员履职的自觉性,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党员以激励代替惩罚,更能促进学生党员的发展和进步。美国著名学者费罗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作用大小取决于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大小的期望和激励因素对其本人的效价两大因素。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到收益和效价越大,作用也就越大,教育效果也就显著。因此,激励措施的制定必须注重针对性和对学生党员的实际激励效果。“以生为本”的党员教育管理的激励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1)党员表彰制度。 每年度对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先进个人典型和在党务工作、活动开展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基层党组织进行表彰奖励; (2)先进典型的宣传制度。 利用各种平台特别是易班网络平台对优秀个人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事迹进行宣传,在学生中营造人人学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通过易班网络同优秀党员和先进基层组织成员进行沟通交流,传递正能量,从而使全体党员能从身边的榜样做起,自觉地按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人人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人人都为先进基层组织尽力。在我校坚持了对学生党员每年进行表彰的制度,同时在易班上展示优秀共产党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先进党支部的事迹,在同学中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张日新等人的调查表明,63.1%的党员认为及时发现和宣传身边典型,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的教育方式最为有效且可以长期坚持。 (3)建立党员成长档案制度。 给每位党员建立一个成长档案,记录党员自入党来在各方面的表现情况,把党员自身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前后对比,找出进步和不足,以帮助他们在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照检查,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加以改进和努力。 3.创新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激发学生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党的组织生活,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促进党员学习,提高党员素质,促使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措施;是维护党员队伍纯洁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这既是党的一贯传统,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充分发挥党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高校学生党员中存在的党组织生活没有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形式主义严重和形式与内容单一的问题,影响了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降低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效果。因此,必须创新党内生活制度,提高学生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形式上创新。除坚持把座谈、经验交流、参观、主题实践、学习教育等传统形式纳入到党的组织生活外,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电子邮件、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创新组织生活形式,提高党员教育内容的传播效率和更新速度,使党员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二是内容上创新。除完成对党员的知识教育、党的方针政策及有关业务学习和发展党员等一般内容外,应与时俱进,针对学生党员的特点、学科专业和时代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把组织生活创新内容纳入到支部年度考核体系之中。 (三)构建以建设学生党员成长环境为主要路径的学生党员服务体系 服务党员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党员的全面发展,提高党员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和党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通过服务党员来促进党员的发展其主要路径就是通过为学生党员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培养学生党员正确的自我意识,获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1.建立学生党员的帮扶制度,为学生党员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生党员健康的心理也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建立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党员教师联系学生党员制度,经常进行谈心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党员的实际生活状况,帮助解决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2.加强硬件建设,为学生党员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 学生党员的学习交流需要一定的场所、设备和学习资源。据统计,高校中有专门的学生党员学习和活动交流场所的党支部,不到所调查支部的10%。因此,给学生党员提供学习、交流和开展活动的场所,并提供相应的图书资料、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党员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加强软件建设,为学生党员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学习平台和建立微信、微博、QQ日志等方式,特别是通过易班网络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多种新媒体的互动,不仅让党员有交流的平台和内容,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习惯,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通过定时学习、专题讲座、问题探讨等形式,营造人文学习氛围。 作者:王新兵 朱惠斌 单位:西华大学